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一、浙工大之江学院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课程设计,质量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共7周;工程训练,包含金工实习、数控倍训、电子工艺实习、电气控制大型试珑等环节,共4周;专业认知实习,共1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等,共2月。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在办学投入、实窥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限制下,工业工程专业实五夫教学环节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实五夫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实验室利用率低,缺乏形式灵活、多变的实践教学方式;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为主,缺乏系列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实五夫教学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相互较为独立,缺乏层次性与有效衔接。根据上述问题,如何在现有的实践条件基础上,理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二、之江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学院“倍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既倍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IE理论和意识的训}练;又突出现代IE中信息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倍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优化、评价和创新的能力。要理顺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系统化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考虑到之江学院的办学条件限制,即尽可能不添置实验设备的条件下,理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与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开设分层次、多模块、分段式相互衔接、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技能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开放性综合创新实窥项目,川衔接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完成将工业工程专业的各个知识点的融合贯通、系统化应用。该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四大模块:基础实践模块、强化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以及创新实践模块。其中,创新实践模式是基础实五夫模块、强化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之间的联系纽带,将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下的各实践模块下,根据所学知识点,选择相应的创新实践模块,加强工业工程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 2、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模块的开设 在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实五夫条件,开设形式多样、个性化强的创新实践模块。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工业工程专业实验设备,开设开放性综合实验。结合已有的人因工程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对教学、食堂、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人因工程知识,完成综合设计。已开设基于人因工程的教室设计、校园环境的噪声分析、基于人因工程的数控加工中心的分析与改善、基于人因工程的食堂布局的设计、基于人因工程的大学生宿舍盟洗室的设计、基于人因工程的超市收银台设计等开放性实验项目;根据现代生产与物流实验室的特点,开设了微型小汽车等生产线的综合设计,并用ED软件进行仿真与优化;结合现有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利用物流仿真软件ED开发了基于ED的食堂排队系统优化、基于ED的超市排队系统设计等,结合供应涟管理软件开发了工厂供应涟管理综合分析、连锁超市配送路线优化、啤酒游戏等综合性实验项目。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在实验中心网贞的实验预约系统上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成员,完成实验内容,提交实验报告。另一方面,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向学生进行全方位开放。课外科技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柔性化”创新实窥项目,学生通过实验预约系统提出预约实验室开放的申请,获审核后即可在约定的时间与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内容,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多层次、形式多样、个性化强的创新实践模块,实现了工业工程各实践模块的无缝衔接,丰富与充实了学生工业工程知识面,同时充分倍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强化了学生工业工程专业的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 3、实践教学考核的建立健全 为了有效实时监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避免学生的走马观灯现象,摒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基础实践模块重点考核过程的操作能力和总结报告的准确性;强化实践模块重点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报告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实践模块,尤其是各类实习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发现问题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模块则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主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实验过程、实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等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的实施,不仅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监督,同时提高了学生在实践过程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为了倍养工业工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创新。通过理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了面向学生的多层次、个性化的自我创新实践模块,并针对不同的实践模块建立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工业工程知识得到系统应用,强化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叶海虹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谈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1《产品结构设计》的课程设置规划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1.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2《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2.1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2.2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 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 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 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 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 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2.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在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里,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以典型产品的流水线装配设计为主体,总体实训内容分为五个阶段:前期的准备环节、产品设计与组装环节、生产线装配改善环节、三维系统模拟环节、总结交流环节。在这些实训中,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教学,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达到双重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让学生参与企业模拟项目,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在产品设计与组装环节,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人左右的项目组,根据企业的某一个典型产品布置项目任务书。学生综合考量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际条件和设备,运用产品结构设计的知识,共同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新产品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产品的结构尺寸不能过大,必须与生产线相匹配;结合人因工程学,运用动作分析和双手操作分析,在工艺上要符合车间的零部件装配顺序,有利于工序和工位的确定;新产品各零部件的装配要牢固可靠,可以满足多次拆卸而不容易损坏;产品的价格应合理,要用最少的成本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考虑试验的可行性和零部件的可修改性。 作者:李敏 刘璇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探讨 1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 大学设置在企业周围,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或者实际的生产岗位,为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举办依赖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该大学所聘请的所有教授都必须满足他们严格的要求,其规定所有的教授都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有超过五年的职业实践,其中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的至少三年,还需要在有关的一些应用或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如此一来,这些拥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有效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师资队伍还承担着应用型科研与技术转让的重要任务和教学需要。因此,现在应用科技大学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面向应用、面向实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师资水平反映了它的成功经验。对发展我国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2工业工程专业 2.1工业工程定义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它是一门交叉型综合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是参照国际工业工程学会的标准来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很多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比如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说明、预测和评价。 2.2工业工程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在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等的建议下,工业工程由原先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升级为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地位的提升为工业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已加入中国应用科技大学联盟的广东白云学院全力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的背景下,建设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视为必然。 2.3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2.3.1定位不清。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放在机电学院,简单地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放在管理学院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这两种培养模式,均使工业工程的定位变得模糊,使学生感觉工业工程专业像是“大杂烩”。这两种模式只是简单的机械加管理或者是管理加机械,不能够和其他的一些学科的专门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比如计算机、电子、材料、能源等,如果是这样,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这样的人才也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差距大。工业工程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所有的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的制定都是通过不断的进行试验,然后收集出各项实验数据,最后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来的。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明显脱离,教师们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启发式、综合应用性教学。 2.3.2对社会的宣传不够。在工业工程专业得到发展的近20年里,我国都只是注重在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上,对加强该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一方面缺乏重视,导致社会上的很多用人单位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偶有耳闻的也不知道该专业是做什么的。这让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变得十分艰难,从而对IE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3应用科技大学背景下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建设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各州政府,而各州政府办学校的目的就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所以办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设置是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应用实践能力。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教授认为,要想使工业工程专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自身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解决工业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在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中产生的新学科,所以,工业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并且这些学科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为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提出更多的挑战。应用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加的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在进程上,会把更多的时间安排给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在系统上,基础课程不要求系统,但要求体现出专业优先的原则;在实践中,必须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以实践促进理论的掌握,以理论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在广东白云学院建设应用科技大学大背景的前提下,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学制。优化课程体系,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量的整合后的专业知识,包括生产系统现场工作研究、人机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质量管理、计算机仿真等。采用“3+1”教学模式不会单纯的压缩课时,反而会增加课时。学生要在3年之内学完原来4年要学的内容,普遍感到学习任务紧张,适度的紧张会促进学生们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最后一年深入企业实践,从企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使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 4基于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珠三角制造业的地方特色,围绕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如下应用型“3+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重基础,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坚实的掌握自然科学基础、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及扎实的专业基础;重综合,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工程技术领域内的知识,又系统掌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既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又掌握相邻学科知识,既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掌握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等;重能力,所培养的学生既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又具备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多种复杂问题的能力。重意识,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工业工程意识,即成本和效率意识、问题和改革意识、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整体和全局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创新意识。 4.1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 确定该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以机械工程为背景。重点强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工业工程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工程技术教育,具备基本的工程与制造技术知识,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建设应用型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有的放矢。为实现应用型“3+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①工业工程核心模块,包括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②生产制造类模块,包括生产服务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工程制图等;③经管类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学等;④数理类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等。精选教学内容,为避免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协同审核教学大纲,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使得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 4.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素质,构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思路,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引进具有实际工业工程工作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担任教师。 4.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多形式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体企业,参观学习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强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 因为工业工程具有很明显的工程属性,所以,一个优秀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的能力,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实际上,这些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困难,更复杂,一些能力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锻炼,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以融合。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努力将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室操作、金工实习与电工实习等多种方式。校外实践需要深入到实际生产一线从基层做起,从操作工做起,通过轮岗了解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 4.5大量开发校外实践基地 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协同培养,学生们在完成理论学习之后走进企业进行实践,进入企业实践不是做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企业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教学的质量会影响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进入不同类型的企业,同一专业的学生不能超过五位学生到同一个企业实践。这就要求校企合作部门开发大量的校外实践基地。 5结语 在分析应用科技大学模式下,浅析现阶段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和实践进行了探讨。“3+1”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刚刚开始,至于培养的效果如何,需要接受企业和社会的检验。 作者:伏开放 洪建波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摘要:课程的成绩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储速梅在《基于SPSS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相关性分析》中提到了分析课程的相关性,得到课程相关性的定量数据[1]。但在得到数据后课程应该如何改善,与教学计划设计预期的差距等方面没有提出解决方案。试图通过课程预期的相关性效果和实际相关性效果的对比,找出具体的差距以及提出改善意见,对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相关性;期末成绩 0引言 课程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要行为,是大学质量与水平、能力与活力的标志[2];所以高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校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各类专业各种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的设立和安排。因此对课程设置的相关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有严格的要求,设立了培养的预期。对预期效果的评价,需要一个比较合适的体系指标。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专业和具体的课程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的完善,学校对课程体系的完善。文章尝试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的方式,通过期末成绩来分析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预期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未来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些建议。 1相关性分析 1.1相关性分析前提条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理工科,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工业工程的学生为研究总体,他们已经完成大学的所有专业课程,并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得到了体现。对相关性研究课程的选择,笔者认为课程的综合成绩是体现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最典型的评价方式。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而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一般应呈正相关趋势,它表明了平时考核成绩好,期末考试成绩应该也较好的规律[3]。李爱凤、陈启买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课程相关性模式研究与实现》中提到针对产生的大量规则提出了适当的约束条件来剔除用户不感兴趣的关联规则,从而为学分制体系下的学生选课提供指导以及为今后的教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4]。因此我们剔除了与期末成绩有相同数据性质的平时成绩;剔除专业实践类课程,因为这类课程大部分以五级制(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打分,不利于统计分析;剔除公共基础课程因为体现不出专业性的差异。只保留能够体现专业差异性和有较强课程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1.2线性回归方程和拟合优度判定系数成绩数据线性验证。线性相关性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首要条件要求是所分析的变量需要是线性的。而判定变量的分布状况是否线性,需要进行拟合度分析,通过判定系数来呈现。以工程经济学为例:对学生成绩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Y=1.15X+55.1,拟合优度值R2=0.93。符合相关性分析的要求。通过SPSS计算出部分课程的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分析1.3预期结果假设高校在设置专业的相关课程时会预先设计好课程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门专业课程都会有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和后续的进阶课程。因此从学校设计的工业工程的课程中,我们应该判断出,如果要学好生产计划与控制,需要学好管理运筹学和线性代数。那么反过来我们认为,线性代数、管理运筹学和生产计划与控制这三门课程的成绩应该呈现出正相关的形式。我们通过与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沟通,得到以下预期有较强(R>0.5)正相关关系的课程链:概率与统计->统计学->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管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精益管理及成本控制。线性代数->管理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运筹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1.4结果分析,除了《现代工程制图》和《先进制造系统》的拟合优度系数不高,其余的课程成绩的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都符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的条件 2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的一些结论 一方面由结果可以看出,有一些较强的相关性的课程(R>0.8),在实际情况中,课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没有承上启下的关联,对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没有体现出支持作用。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课程预期有较强相关性,但通过spss分析后发现实际相关性较弱,符合钱吴永在《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置优化研究》分析中提到的部分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之间的开设顺序和衔接存在不足[5]。除以上问题外,其余的课程设计基本都较符合要求。从期末成绩的数据来看,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内容大都能够达到难度逐渐深入、内容较好衔接的效果。 3结语 通过对原始成绩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我们能看出工业工程专业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是部分课程对整体课程体系脱节,没有相关后续衔接课程。二是部分相关系数较大的课程,其实际课程本无任何相关性,而预期有较大相关性的课程其相关系数偏低。三是对预期有相关性的课程链,部分课程的衔接性体现不突出。由于存在以上三点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对于课程体系严重脱节的课程,要么将课程删除,要么增加与后续课程有衔接内容,或者在后续课程中增加能运用到本课程的知识点或技能。2)对相关系数较高却课程相关性不大的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找出原因。3)对于有预期相关性的课程链进行深入分析,对相关性较差的课程进行完善,增加衔接内容。本次研究给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较好思路的新的尝试方向,仅仅通过学生的原始成绩就能分析出部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分析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就能鉴别出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否具备了学习下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必要基础,更主要的是它还具有教学反馈作用[6];同时对于符合预期相关系数强度的课程链,可试图进一步探索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优秀学习习惯。但是还有很多方面的影响考虑的不完善,比如课程内容的影响、老师考评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过程还太过表面等。在后续的研究中会逐步的深入。 作者:李真 廖兴 单位:四川大学 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创建有特点的工业工程专业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建设专业特色南京大学 论文摘要:旨在探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分析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等所体现的专业特色,为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和成熟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2006年4月),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IE)专业。有迹象表明,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还在不断增加。南京大学是在2003年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在全国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中,属于新办院校。当年即在南京大学其它专业选拔了愿意转入工业工程专业的23名学生作为第一届学生。2004年正式在全国招生。2007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目前就业情况良好。从着手开办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IE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将无法设计、安排和落实。 1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即回答什么是工业工程以及如何区别工业工程与其它学科的界限问题。说到什么是工业工程,业内人士自然会想到AI-IE(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业工程的那一大段定义,把定义念完之后,非工业工程专业人士还是未能理解什么是工业工程。简单地说,工业工程就是“用技术的方法系统、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一简单定义首先将IE专业与其它专业区别开来。IE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而其它管理专业(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则不能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1];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在于:①IE可以解决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则只能解决技术问题;②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做不到。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这一简单定义背后所隐含的IE学科体系和特点。①交叉性。IE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工程学科[2],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类课程,而且要学习管理类课程,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同时也决定了IE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3]。②系统性。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对系统有着更高、更抽象的见解,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4];这同时意味着IE专业学生能够领导跨学科团队进行工作,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③创新性。从IE发展历史看,一百多年来,这一古老的学科,仍然具有生命力,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5]。这也印证了IE专业的一句行话,“改善无止境”(Itisalwaysabetterway)。④工程实践性。IE专业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来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IE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社会系统现实问题的能力。IE重在应用、重在实践,离开了实际系统的应用,离开了实践,IE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充分分析IE特点的基础上,再来描述IE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6-12]。 第一层:公共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文学和外语。 第二层:专业公共基础,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 第三层:专业基础,包括运筹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控制论。 第四层:专业课程与应用方向,包括设计改善、分析评价与决策、过程控制和综合应用。 2培养目标 在对IE学科体系及特点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IE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实用的工程信息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成为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勾画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特色:①强调文理基础。在南京大学办工科,应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文理见长的优势,这也是大学科交叉的基础,将文、理、工融合起来,要比将技术与管理融合起来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②明确工业工程技术体系。在前面的IE定义中,我们只强调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没有规定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就给各个学校的IE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校在开办IE专业时,将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和师资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技术作支撑。全世界各个学校的IE专业几乎都各不相同,其最大不同,就在于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文献[13]认为,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包括三大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是其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其支撑技术。我院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成果,不少教师具有计算机或信息科学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经验,未来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因此,将信息技术作为IE的关键技术之一写入培养目标,是恰当的[9],也是符合我院实际的。③明确具体的应用对象。前面谈到,IE特点之一是工程实践性,培养的IE学生在什么行业发挥作用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题等。服务业主要是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金融工程,这是我院的强项,可以将许多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④强调从系统级解决问题。作为南京大学培养的IE专业学生,要求能从系统角度解决生产与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3课程设置 明确了IE专业学科体系和培养目标之后,课程设置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教好每一门课和界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是关键。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IE学科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但不能保证所有任课教师都是IE出身,都能理解IE,这就是困难之所在。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门课,它和IE有什么关系?不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清楚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每个任课教师的回答都正确。这需要IE专业的教师来回答。 我们可以把IE专业课程体系分成6个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如分析计算模块,课程包括运筹学、高级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技术模块,包括工程图学和计算机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制造系统等;经济模块,包括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工程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计量学等;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IE核心模块,课程包括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有实验和设计项目,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也有实验或设计项目,在模块之间也有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还有产业/方向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在某些产业方面更多更强的知识和训练。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强调,1)要界定清楚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规定课程的学时数、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2)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这是体现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4教学实践 由于IE的工程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强调IE专业的实践环节。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再加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IE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门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已基本确定,但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实验课,保障实验课的质量,改善实验效果。由于受实验场地、设备资源和时间的约束,实验已成为一个验证过程。我们的理念是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现在的学生极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事实,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工厂参观、短期企业调查、专业实习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虽然加大了教学投入,但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结论 实践已经证明,IE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超过供给。而且,社会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能注意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必将充分发挥IE专业潜能。良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是成功的基础,但真正的成功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本文从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等等方面入手,提出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攀西地区企业发展需求的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业工程;教学改革;西昌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科研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例如清华、北大等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及重点本科教育;二是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兼具科研理论的本科教育,大多数的省属高校为这一层次。三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科研理论为辅的专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既要求有专业技术及动手能力,又要具备向更高层次教育方向发展的理论基础。这种特殊的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在于高校教育和地方企业要相结合,让毕业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出力。另一方面则是保证向第一层次院校持续的人才输送。 (一)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从近年来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最初的定位一般是单一型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而在日后将是集技术、研究、管理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工业工程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并着重于对系统的优化改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系统的优化改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国内各大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国内工业工程专业主要划分为两大发展方向,一是以机械工程为主干学科;二是以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对课程设置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第一种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是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等;第二种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人因工程等;前者以技术类学科为主,培养的是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后者则侧重培养管理方面的人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我国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企业、金融银行、咨询服务或政府部门任职。就业可选择岗位包括工业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从事系统规划设计、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调查显示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呈高比例的快速发展趋势,相反其专业人才还较少。毕业生数量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有关调查显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超过70%从事制造业方面的工作,由于专业限制等诸多因素从事冶金业仅占20%左右,5%从事服务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数远少于制造业、冶金业、服务业。由此可见,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受到制造企业的欢迎,市场需求很大。 二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西昌学院地处攀西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教学条件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西昌学院专业教师引进困难,这是西昌学院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在师资方面主要依托管理学专业教师团队,同时也有经济学、工程学教师授课。缺乏工业工程的专业教师,这无疑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建设发展。 (二)专业课程设置偏重文科 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属文理生兼收,标准学制4年。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人因工程、生产管理、标准化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因此,工业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占比大,忽略了技术课程的开设。 (三)实践教学建设落后 西昌学院工业工程实践教学又三方面组成。一是实训课程方面:开设有基础工业工程实训、物流工程实训、生产系统管理实训、项目规划设计实训、企业综合管理实训五大实训模块。二是实验室建设:在校内建设了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训室、人因工程实训室、质量管理与控制实验室。三是企业实践方面:在校外与省内外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其不足之处在于,实训项目缺乏创新,由于教学条件所限未完全落到实处。实验室建设刚刚起步。校外企业中适合工业工程专业进行教学的企业数量少。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以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通过这些训练还远达不到企业对人才要求。 三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改进思路与方案 (一)改进目标 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政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改革自身,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本校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攀西地区的企业需求相结合,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做到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态势。并着重提高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按照“社会需要、市场(就业)导向、德育为先、能力本位全面发展”来引导人才定位,以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指向上更加具体。在“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在“应用型”“地方性”“民族性”的政策方针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除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外,注重培养学生毕业再深造的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更高的目标。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多项选择。 (二)改进的依据 “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西昌学院作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试点高校积极贯彻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进内容 1.加强师资建设 强化师资力量是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改革的首要目标。具体方式有:(1)完善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员来我院任教。(2)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引进“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争取优惠政策,对于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给予不占编制、不占岗位的引进政策,优先引进。对于企业行业一线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采用人事制的模式,实行合同聘用制。(3)重点面向社会,招考专业技术人才。继续面向企业、行业一线招考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技术人才,壮大“双师”骨干教师队伍。深入重点高校,选拔招考优秀本科毕业生。(4)利用社会资源,聘用技能型兼职教师。不断加大投入,从与专业设置相关行业或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中,选聘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课。(5)对原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对技能型教师,要以业务理论进修为主进行培训。对于高学历教师,要以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进行培训。 2.课程调整及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初衷,学校应该适当增加专业技术培养的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改革课程结构,采取多种课程模式。在校内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讨论参与式、探讨式、科学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并更多地给学生以方法论、发散思维、多维思想等启迪。最新科研成果及前沿知识采用活页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开放设计性、创意型、虚拟现实型等实验。在当今社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增加网络教学,寻找网络上的相关课程融入到本校工业工程的教学中去,利用其他高校的课程资源,弥补本校工业工程教学刚刚起步的不足。开展案例教学,将生活中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案例记录下来,带到课堂当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讨论研究,找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资源共享,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多邀请社会上相关企事业人才、工业工程领域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使学生能够多方面接受知识。 3.实践教学 与校外专业相关的企业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能够到企业中去参与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效利用空余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的许多学科都是基于实验的研究。西昌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自从2013年首次进行招生,录取人数逐年上升,然而实验室建设却迟迟跟不上。2016年9月才建设了工业工程、质量工程、人因工程三个实验室,可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硬件条件。但相比之下,西昌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在同类院校中仍处于落后水平,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工业工程专业的持续发展。 4.科研建设 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的科研实力强大,能第一时间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专业理念,了解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而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让学生学习发明创造学等相关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素质的养成教育。成立工业工程专业科研兴趣小组,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组长,让学生可以自由探讨、交流想法,教师及时给予参考意见收集学生的想法,好的创意鼓励进行实践探索。组织、参与相关科技创新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项目,给学生机会参与到国家级、州级、校级科研项目中去,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科研项目。 作者:刘宇翔 岳良 单位:西昌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CDIO理念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将CDIO理念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从CDIO理念的学习、培养方案的修订、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CDIO;工业工程;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驱动式教学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以完整的项目研发为载体,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过程,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完成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1]。工业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但工业工程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要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特征是综合性[2]。工业工程师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3]。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直遵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机电工程技术基础,掌握现代工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工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性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引入CDIO理念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式改革,达到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标准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内容 1.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从近年来需求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要求和就业质量跟踪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否融入团队两个方面。我校以培养特色鲜明的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机统一,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逐渐被重视,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性较差,没有形成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比例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未达到足够重视。 (3)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在知识结构上,还存在不尽合理的问题,课程内容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偏重经典理论传授缺乏学科前沿动态介绍,部分课程与实践脱离。 (4)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应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现有的教学环节很难使学生受到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只是完成实纲或计划中规定的内容,去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科研和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不够深入,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专业中的拔尖人才培养受局限。 1.2基于CDIO理念的改革内容 基于CDIO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关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强调通过项目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改革,形成以项目驱动为主导的课群。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结合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以课程群组的方式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整合。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复,并综合相关课程知识点形成以项目驱动式的课群。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专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工程实际应用需求现状及时更新和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工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加强课外指导和辅导,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参与实践创新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系统的项目设计实施能力及团队合作创新意识。 (3)创新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带着项目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实践学习。重点开展创新实践教学,以CDIO创新项目为载体,教学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参与完成项目从构思、设计、运行到实施方案及措施。 2基于CDIO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1CDIO理念的学习和培养方案的修订 我校专业教师通过学习CDIO工程教育模式,明确其培养目标及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高校CDIO教育模式经验,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特征及我校工业工程特色,修订了2013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突出了创新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包括:(1)增加相关课程提升专业知识的集成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增开《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精益生产》等课程。(2)在集中实践环节增加《工程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由专业老师吸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工程培养创新学习团队》课外课内CDIO理念下的实践学习。 2.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CDIO理念强调项目驱动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属性及CDIO模式培养能力要求,确定了三个项目类别。 2.2.11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1级项目要求能完整的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2]。本专业1级项目除了通过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大四的课内实践环节外,还通过工程培养创新学习科研教学团队课内外开展CDIO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型,专业老师吸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形成1级项目小组。1级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本专业1级项目的工程训练/内容包括:(1)创新产品方案及设计;(2)节能或环境友好的产品构思与设计;(3)面向人因工程学的产品设计与制作;(4)机电产品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5)电动、液压、气动部件成本分析与设计;(6)电气、PLC、微机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内容 2.2.22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2级项目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作为1级项目的支撑,2级项目即是对相关课程群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内容的能力[6]。本专业课程建设项目梳理课程,建立CDIO理念的二级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构思2级项目,建立分层次,重综合,切实际的2级项目驱动式课程群,二级项目主要包括(1)工程设计及工艺优化类;(2)成本与质量控制类;(3)计算机应用类;(4)生产与物流系统优化类。二级项目驱动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开展课群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同时课程群的专业老师通过课内、外教学环节,进一步扩展、优化、整合3级项目内容,进行课群的综合性2级项目的设计和实现,并培育1级项目团队。 2.2.33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3级项目是根据核心课程内容需要而设,加强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能力的培养,3级项目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实习过程,采用不同方面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本专业带有3级项目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1)提高机械工程基础能力方面的实践环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程设计。(2)巩固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课内实践采用一人一题(项)的方式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3级项目的类别包括:某产品的质量管理、某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人机工程学设计、人机工程学应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某产品工艺优化、采用MRPⅡ/ERP软件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某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生产流水线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等3级项目,3级项目的开展为1、2级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 2.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CDIO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项目、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本专业主要以2级项目驱动下的课程群教师为教学团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将启发式、讨论式、生产实际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创新能力,请企业相关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及CDIO项目实施。在实践环节上,依托我校渔业生产工艺与装备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以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工程培养创新学习团队等方式开展项目驱动式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培养拔尖人才。 3结束语 本专业依据我国工程教育指导方针及CDIO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CDIO理念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育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建设,专业提升等方面。根据我专业实际情况从CDIO理念的学习、培养方案的修订、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实现了CDIO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促进了学生深入掌握各门核心课程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工程实践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作者:潘澜澜 慕光宇 潘颖 薛冬娟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本文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民办本科高校应用转型过程中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注重工业工程专业社团建设;考取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证书。通过这些途径拉近了校企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双向就业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途径;效果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随着高考人数的减少,高校的扩张规模基本稳定。民办高校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也由规模扩张期进入到内涵建设发展期。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了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民办本科高校积极响应纷纷申请加入了向应用技术转型试点高校。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突显出应用技术型的特色,加强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从1993年开始在我国高校开始设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民办本科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中。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1] 一、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践,增强动手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民办高校可以聘请既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又具有对工业工程专业理论研究的高素质人才担任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效果会事半功倍。学生在“双师型”老师的指导下,能将课本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实习中,活学活用,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突显了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建设。 2、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校企合作模式有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院校国有民营模式和产学研用一体模式等,[3]这些模式有效的整合了校企双方的资源,实现了合作共赢。大学生顶岗实习深入一线,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既能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又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工业工程专业社团建设 科技类专业社团建设在高校的团委社团中占据重要位置,工业工程专业社团组织成员洞察专业学科的前沿动态,关注专业领域发展的热点,通过团队研究讨论,可以发表工业工程专业相关领域论文,定期举办和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知识讲座,承担着参加校内外科技竞赛活动角色。陕西省高校每年都举办工业工程创意改善竞赛,这给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优秀作品也可以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级大赛。通过专业社团的建设,使爱好科技科研的同学进一步加深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理解,增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 4、考取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证书 工业工程专业的资格认证有见习工业工程师、工业工程师和高级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业工程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可以参加见习工业工程师的认证。该证书是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申请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的有效文件之一。考试内容包含了基础工业工程、工效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五个模块,包含了工业工程专业绝大部分专业课内容,这些课程都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认证环节,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效果 1、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双师型”老师的讲解,能使学生缩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从而对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 2、拉近了校企间的距离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的现状。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改善和解决,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为大学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并投入到现实工作中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专业社团的建设过程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工业工程专业的相关问题,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通过创新发明、申请专利或等形式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在组队参加竞赛活动中,需要队员之间的分工明确、协作配合,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4、提升了双向就业能力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考取专业相应的资格证书,不仅是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肯定,更是反应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也增加了学生就业能力的自身资本,在当今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结语 民办高校已经发展到提高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向应用技术转型也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方向。工业工程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改善进取的精神。通过对以往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察和了解,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到的新阶段和民办学校大学生的特点,在原有实习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宽学生专业实践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成为有机整体,以培养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作者:王维荣 胡贵生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商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策略以及建设教师团队的方法,并提出了实施3+X教学新模式。这对于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以及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业工程;社会需求导向;教学改革;实践基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因此,面对需求日益增加的人才缺口和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两难困境,中国各个高校在培训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工业工程教学改革,培养出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以及高水平的人才走出这一困境,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专业教学模式兼容性不好,有效实施的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虽然相应的办学条件、教学模式、科研水平等也不断提高和完善,但是依然滞后于规模的扩张,实验实践教学水平滞后于相应技术的发展[3]。随着经济危机的突然爆发以及我国的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在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导致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4]。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失业率迅速增长,再加上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学生也无法在毕业后立即应聘到合适工作。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解决这个矛盾,取而代之的要克服自身教学的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化“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发展以“重能力、重应用”为核心的新培养模式。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为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出了专业能力培养与实践基地应用相结合的改革方法,并且提出了实施3+X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1.大多数教师承担很重的理论教学,忽视了课程间的联系。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往往较综合、交叉性强,不同的专业课程联系很紧密,像人因、设施规划、生产计划等课程彼此交叉[5,6]。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忽略了课程间的交叉性,忽视了课程综合理解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并且实际知识应用能力就会较差,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全面提高。 2.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很多专业知识点在一些课程实验中重复出现,对于重复出现的专业知识点,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浅尝辄止,这种分流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具有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对单课程专业知识点的应用,虽然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单课程知识点的应用,缺乏对不同知识点的综合协调应用,无法利用实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条件落后,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强的团队。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落后,无法满足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的需求,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实践缺乏有效平台,难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基本都在校内完成的,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融入到企业中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另外,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的专门训练,难以建设实践教学较强的教师团队。 二、以社会需求导向的课程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关于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教学过程由独立、分散、封闭的架构体系转向交叉、集中、开放的综合化体系。由注重课堂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实验实践教学[7]。在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横纵向联系。以专业课程为主线,改革课程设置,分析现有专业课程中相同的实验内容,是不是存在重复,但是又不重要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重新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的安排,建立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横向联系。同时,实验教学都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比如人因、立体仓库、设施规划、物流、生产线等,在时间上都有前后承接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个实验体系,这种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纵向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实践服务。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搭建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通过与校友企业进行融合,建立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比如联合实验室、模拟车间、创新研发中心等,从根本上改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与企业资源共建、互利共赢的目的。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庞源机械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基地,采取学生轮岗实践的方式,目前已经输送完第一批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获颇大。 3.建立实验实践教学团队。要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需要建设实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联合校企建立教师实验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进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双向发展,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同时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优秀人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双向培养,建立一支教学和实验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教师队伍,确保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实现。 三、实施3+X教学模式 对于新的教学模式,采用3+X模式,即教学模式、实验模式、实践模式、教学反思模式,消除传统的单个模式孤军作战状态,进行3+X融合教学。首先,通过与国际进行交流合作,吸收和借鉴各国在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引进优秀的教学模式,另外,加强与国内各高校同专业教师们的交流,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其次,工业工程专业是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实验是在实践中有效地创新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前提,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建设层次实验:基础知识验证性实验教学、综合类实验教学、自主创新实验教学,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再次,培育企业实践基地,搭建学生能力培养的校外平台,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与企业的实践基地建设,规范和完善基地的管理和评估。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学生的兼职教师,配合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与课程和实验结合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对课程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的事后反思,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综合型教师的过程。实施3+X模式,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和实验实践水平。 四、结束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及其策略进行改革。本文结合目前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教学的现状,在专业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专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再设计,对建设实践基地的必要性进行了肯定,并且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改革。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形式,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加强重视教师团队建设,从事相关的实践工作,增强实践经验。另外,还提出了3+X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是积累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应用能力,真正起到了课程促进实验,实验促进实践的作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刘勤明 吕文元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 一、工业工程专业背景及意义 工业工程(IndustryEngineering,IE)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是一门以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集多种工程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及韩国、新加坡等的经济腾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始应用工业工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已由最初的传统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金融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工业工程的应用内容也由传统的工作研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延伸到与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再造等紧密结合的现代制造系统等各个领域。近年来,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十分迅猛,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直线上升,同时教育部也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对工业工程的学科建设、办学思想、办学水平等进行规范和评估。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深入现场,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须对高校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进行改革。 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介绍 高校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包含工业工程专业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各知识点的综合。其相关课程有“: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通过对影响企业生产效益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包括人因研究、生产线布置及产品制造、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环节的实验研究和分析,围绕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方案。 三、工业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工业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 (1)循序渐进的原则。工业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实验过程的系统性,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验教学应以学生所学知识为指导,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可操作性原则。实验内容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状况,又要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实验内容实现的可能性,确保实施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工业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1)引入“启发引导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实验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 (2)增加综合实验内容。以往都是对理论内容的验证进行实验,内容虽然有序,但每次内容比较单一,有些同学老是靠本组同学帮助完成,缺乏学习主动性。增加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内容,则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其学习主动性。 四、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任务、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 实验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主要方法是在IE两个专业实验室及计算机房等实验场所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教师在现场加以指导。时间为两周,分人因研究综合实验、流程分析研究综合实验和生产计划编制综合实验三个训练模块。 五、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1)人因研究综合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JGW-B心理实验台4台,跑步机两台,功能自行车,噪声频谱分析仪两台,计时器若干只,照度计、亮度计各两台。通过声简单反应时实验等实验项目,获取相应的实验数据,了解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识记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差异及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上述实验,分别在被测试者处于安静状态和运动后状态(在跑步机上以中等速度跑10分钟后)两种情况下进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疲劳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逐个检测被测试者对光、声的反应及注意力、动作稳定性等能力,获取相应的实验数据;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数据的测试;分析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识记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差异及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2)流程分析研究综合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小型流水线设备一台、监控系统一套、电视机两台、计时器若干只。通过小台钻的装配工艺流程分析实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机操作、双手操作、工时评价、测时研究、动作研究等实验手段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主要完成确定流水线节拍、进行流水线的平衡、确定工作地数、配备工人及设计流水线的平面布置等工作任务。实验的基本操作是:逐个进行人机操作、双手操作、小台钻装配等实验,获取相应的实验数据;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数据的测试;分析流水线节拍、进行流水线的平衡、确定工作地数、配备工人及设计流水线的平面布置等。 (3)生产计划编制综合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ERP软件一套(网络版)。通过生产计划及物流分析实验,对小台钻的生产进行规划设计,完成小台钻装配流水生产标准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设计、核算单件生产方式下的成本和大量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等设计任务。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正确使用ERP教学软件,进行相应实验数据的录入和归档;制作各种表单;小台钻装配流水生产标准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设计、核算单件生产方式下的成本和大量生产方式下的成本。 六、结束语 通过对工业工程综合实验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详细的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为工业工程教学和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 作者:周峰 单位:盐城工学院机械优集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研究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范围的持续扩大,国家对大量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双语课程教学适应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合作意识、交流与竞争能力的人才[1]。工业工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它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仍处于建设时期,仍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交流。好在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该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竞争意识,为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专业型人才夯实基础。同时,在学生未来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2]。当前国内许多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匹配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模式、方法、组织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完善。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入门课程,《工业工程导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对其采用双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教材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教学考核等方面还缺乏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于怎样有效地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检验。本人曾在国外学习,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于2010—2011学年在我校率先开展了《工业工程导论》的双语教学工作。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现将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方向呈现为论文,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相关双语教学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工业工程导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工业工程导论》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工业工程是一种将人、设备、物料、环境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进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专门化综合技术,内容日益广泛。它既带有鲜明的工程属性,又有着显著的管理特征,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工业工程导论》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与认识工业工程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方法,从而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工业工程导论》涉及的内容宽泛,以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例,包括如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工业工程历史、定义和地位,具体有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历史概述、工业与系统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职能的组织和管理;第二部分是工业工程的职责范围,具体有生产工程、厂址选择、工厂布置、工作测定和设计、财务补偿、作业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工程经济、人事管理、管理系统设计、物料搬运、分配和路程安排;第三部分是运筹学和大规模系统分析的影响,具体有运筹学、确定性的数学规划、工程项目管理、概率模型、系统概念。所以内容宽泛,跨度大,就我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32学时来看,只能是选择性的重点讲授上述内容的1/3左右。《工业工程导论》部门内容相对有难度,特别是与工程紧密相关的部分,如:制造工程里面的各种加工方式、流程等相对专业的内容,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有难度。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在认识实习时对制造企业有个初步了解,而认识实习只是走马观花,难以取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显得偏难。再者,运筹学、概率模型等又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 2《工业工程导论》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我校在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时,选择《工业工程导论》进行双语教学的原因如下:首先,工业工程导论部分内容虽然涉及面广,但难度相对较低。其次,工业工程导论是整个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基础,进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工业工程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方向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专业外语更为娴熟,在期望使学生切实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可通过对外语的大量运用,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1英文教材的筛选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首选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作为双语教学知识的吸取方,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工科院校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但中学阶段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口语和听力偏差。同时,专业词汇贫乏是导致原版教材无法直接使用。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经过语言和语思维的双重转化。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教材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3,4]。因此,生源好、学生基础扎实的院校,应尽量采用原版教材。原版教材语言地道、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内容详实,能够提供该领域前沿专业知识。在选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英文的难度,语言过难会导致学生的厌烦,进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原版教材并非完美无缺,有些内容本该简单精炼,却过于详细,书本过厚,价格过高。因此本人在国外将原版教材《工业与系统工程概论(第3版)》,进行了部分影印编册后发给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鉴于《工业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的概念、定义、公式、术语、专有名词的数量较多,并且这些术语不仅仅来自管理科学领域,也来自工程技术领域及计算机技术领域,使用英语讲授对教师和学生都要求很高。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学生在掌握课程的众多知识点之外,还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词汇,并采用英语来进行理解和思维。为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课前预习成为必须的过程。在每节课结束前的5~10分钟,在布置该节内容的课后作业的同时,还须安排学生对下一节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双语课程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不能像大学英语授课那样,把对单词、句子和段落的阅读和理解作为重点。只用英语解释会让学生费解,教师还需要用中文讲解,即采用穿插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外,学生更需要主动学习,到图书馆或网络,包括一些专业论坛来查阅相关资料,及时温习并整理已学知识。对于生源一般的普通院校各专业,由于课程的专业性和理论性,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讲授的模式更与实际情况相符。经过4年的摸索,研究者已从最初采用的全英文教授转变为目前的混合型,并且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替代课堂板书,丰富了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英文授课的同时,可与授课老师用英语进行课堂专业知识的互动讨论。授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用汉语讲授,再让学生精读教材后与老师交流讨论,以真正受益。通过这种模式,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借鉴MBA教学中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多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真正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2.3多元的考核制度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仅对整个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机制[5]。或者说,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反映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可以督促学习和引导教学过程。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是双语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同时满足大纲和与实际相接的要求,教师要收集和整理很多针对当下中国国情的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因此其隐性和显性的工作量和难度要比普通教师高很多。此外,由于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素质存在差异,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产生影响。一些外语基础弱的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上面临更多的难题。为此,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对其超额付出给予认可。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双语课程的考核应同时关注教学过程和最终考试结果,使二者实现统一。建议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灵活运用笔试、开卷、闭卷、半开卷等方法。并可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和质量作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文献、撰写外文报告,学期末考核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结合。书面考试可中英文结合,建议多考主观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有更大的答题自由度,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双语教学的监督机制也需要建立完善,并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议程,从制度层面对双语教学实行管控,制订详细可行的评估细则,对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教案、教学进度表、教师准入条件、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有案可查,有章可循。 3《工业工程导论》双语教学效果 经过连续4届的讲授,从10级学生的反感厌恶,到11级学生的新鲜有趣,到13、14级级学生的适应融合。连续4届的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工程导论》双语课程较好地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外语兴趣和专业外语水平。从学校近3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统计结果来看,工业工程专业的国家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大幅度提高。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学生评教”模块的统计来看:68%的学生反映经过一学期的双语学习,自身的思维和英语水平有显著的进步,学习兴趣大大提高;12%的学生反映课程讲授的速度太快,信息量过多,导致学生的印象模糊,为此,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以12级学生为例,58名同学中,8人通过六级考试,24人通过四级,还有26人未通过四级考试),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学生在学量专业知识的同时,大量阅读、理解英语必然难度增大,因此,需要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 4双语课程教学的建议 双语教学中课程选择与学期设置方面。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要求,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相对浅显,且有后续更为深入的专业课程来精讲,是开设双语教学的最佳选择。从授课学期的角度来说,在二年级或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基础双语教学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此时,学生对专业有一定初步了解,并且在英语阅读和理解方面有所积累。关于汉语和外语之间比重的把握方面的建议。目前双语教学方模式包括如下三类:全外(授课英文,教材英文),混合(授课英汉结合,教材英文)和半外型(授课中文,教材英文)。研究者以为,对普通工科院校各专业而言,因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采用混合和半外式更为合适。对于文科类专业、且生源质量高的学校,可以尝试全外型。在本人的教学中,学期初期更多的采取半外型,学期中后期则采取混合型,因为本校学生的质量层次偏弱,需要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双语课程教学在该校以及国内同级别工科高校仅是起步阶段,许多工作尚在探索中,为使课程质量得到保证,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全面设计与规划双语教学的难度、深度和方法,认真备写教案,准备模型及原版参考资料,使双语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相信在师生共同能力下,双语教学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 作者:徐宣国 李悦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浅析 一、引言 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课程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体制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业工程生产实习工作已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搞好生产实习提高人才质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生产实习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意愿降低,导致难以建立充足、稳定的实习基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很多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主要原因是:(1)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缺乏,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相反会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不便。(2)一些技术和管理方法先进的企业由于担心企业核心技术泄密而不愿意接待。(3)高校实习经费紧张,付给企业的实习费过低,导致企业不愿接待。 (二)传统实习方式效果较差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有两种:一种是制造工艺生产实习2周,该实习目的和要求是:学生到汽车制造企业去了解一些典型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曲轴、缸体、连杆等零件的制造方法、加工工艺以及企业现场的各种装备、刀具、辅具。另一种是工业工程专业实习2周,该实习目的和要求是:学生到企业现场利用所学IE方法和技术对生产线、生产工艺及生产现场进行改善。上述两种实习分别在大三和大四进行。 1.传统制造工艺实习方式与不足。 目前传统的制造工艺实习方式基本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某一实习企业下属某个车间,由实习企业的工程师简单讲授一下这个车间生产的概况、生产零件的工艺后,就开始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和设备。这样的实习效果一般相对较差。原因:(1)一般车间噪音较大,厂方工程师在车间生产线边讲授工艺时,只有在他周边少数人能听到,大部分人听不清。(2)参观时间较短,由于到实习企业参观实习的车间很多,一般半天就要参观实习完一个车间(很多车间实际参观时间在2个小时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要熟悉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管理方式相当困难。 2.传统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和不足。 我校传统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和制造工艺实习方式类似,也是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然后在企业工程师讲解完企业概况、生产线和生产工艺后,由学生在企业现场利用所学IE方法和技术对生产线、生产工艺及生产现场进行改善。一般也是半天实习完一个车间,由于时间短,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实习目的和要求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造成实习效果较差。 三、传统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首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选择好合适的实习企业是搞好实习的前提。近几年我校通过和东风汽车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利用十堰是中国汽车城,十堰市及周边地区有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区域特点,以及这些企业有我校众多毕业生,且很多都走向中层以上领导岗位,通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系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建立了几十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如东风公司发动机厂、东风公司变速箱厂、湖北三环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另外为了扩大实习基地,引入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先进的企业作为我们的实习基地,我们还实施走出去发展方式,如:经过两年学院、系和实习教师的联系、沟通,通过产学研双赢模式,我系每年派出高职称、高学历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同时到企业为其做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企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利用这种模式我系工业工程专业在襄樊也建立了5~6个稳固的实习基地,如日产乘用车公司、襄樊变速箱公司。这些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学生在这些合资企业实习时积极性很高。 (二)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1.制造工艺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1)合理安排实习过程和内容。 传统的实习方式,把实习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完全寄托于在企业现场由企业工程师、指导教师和学生来解决,由于学生人数多,环境差,时间少,这种指导思想是不可行的。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我们改变了传统做法,把一部分实习内容放在校内解决,如在下厂之前,在校内安排一天到二天的实习讲课,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实习的内容。详细介绍与实习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着重介绍实习企业现场可以看到的各种生产线,各种机床、装备和各种典型零部件加工工艺和关键工序,并配以图片和相关视频,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对所要实习的内容和现场有一个大概了解,配以多媒体教学详细介绍该车间凸轮轴加工工艺流程和特点、每道关键工序和加工方法,如该工序中最后工序用到砂带抛光加工工艺技术,该工序是学生实习时的兴趣点也是难点,教师可结合图片和视频介绍。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下厂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率,使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内容评价体系。 采用多种方式来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我院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有四部分:考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其中实习报告占总成绩50%,答辩成绩占30%,实习日志占20%,考勤为扣分制,缺勤一次扣5分。缺勤时间占总实习时间30%以上时,实习成绩不及格。实习答辩以5人一组进行,答辩时,实习教师提出一些实习现场的工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根据回答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另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也很重要,如,在实习期间经常抽查学生的实习日子,实习日子记录了学生每天实习学习内容。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实习时认真观察记录,防止日后实习报告相互抄袭。 2.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共两周,该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到汽车企业生产现场,把所学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在企业现场进行实际应用。但该实习环节在进行时存在以下问题:①企业提供的实习时间较少,一般只是参观性质的。②受企业产量制约,没产量不生产时,该实习难以进行。针对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不足,我们对现行的专业实习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即,采用上机虚拟实践+企业现场再实践的模式进行。具体如下:上机虚拟实践,事先对学生要参观实习企业的相关生产线每个工位进行摄像,然后利用购买的工业工程体验式应用平台(ISE系统),在此平台上学生利用所学工业工程知识对该生产线完整视频资料进行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分析,即进行虚拟实践,并且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和报表。如:在利用ISE平台分析一套完整的生产线视频资料基础上,学生可制作该生产线上各工序的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产线各工序的标准工时和产线工时、制定各工序的标准作业方法并得到《工序标准作业组合表》,制定生产线的《标准工时与人力排布表》、《产线标准作业组合表》,得到产线现状的《平衡率山积表》,对产线进行虚拟改善得到改善后的产线《平衡率山积表》和《作业改善报告》等。由于这些分析手法和得到的相关分析报表与企业实际所用完全一样,经过“实际案例,虚拟实践”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到企业现场实习,在企业现场对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再实践,再应用。这当中上机虚拟实践和下厂实习可以相互穿插。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实习时间利用率提高,效果提高,学生不再走马观花,学生对实习满意度也提高。 (三)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才能较好地传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时有严格要求,对没有带过生产实习的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尽量选派有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进行带队指导,另外每年选派没有工业工程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是我校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通过多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强生产实习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和校内两种资源,改革实习方法,加强实习制度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几届学生实习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和措施提高了生产实习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对传统生产实习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李峰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探究 一、课程教学体系结构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环节。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的基础。我校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为40学时,理论教学部分的内容包括以下九大部分: 1.概述。主要介绍有关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系统仿真的分类、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如仿真钟、时间、活动、进程等。 2.仿真输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主要介绍系统仿真输入数据的收集方法、分布的识别、参数估计方法、拟合度的检验等。 3.伪随机数的产生及其统计检验。主要介绍伪随机数及其产生方法、伪随机数的统计检验(包括均匀性检验、独立性检验、数字特征检验等)。 4.随机变量与随机过程的仿真。包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仿真方法、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仿真方法并介绍随机过程中关于泊松过程的仿真。 5.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方法。包括实体流图法及其应用举例、活动周期法及其应用举例以及Petri网建模方法。 6.离散事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策略。主要介绍事件调度法、活动扫描法、进程交互法以及三种仿真策略的比较。7.排队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介绍排队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排队系统仿真举例。 8.库存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介绍库存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库存系统仿真举例。 9.仿真结果分析。主要介绍终态仿真、稳态仿真的基本概念,终态仿真的结果分析,稳态仿真的结果分析,多个系统性能的比较分析以及方差缩减技术等。但理论部分涉及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较多,如何将枯燥的仿真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每次有新的理论介绍之前先以一个背景问题引入,从而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理论知识。例如生产系统常常会受到市场需求、原料供应、生产环境、生产状态等多方面随机因素的影响,那么在具体仿真时,这些随机因素如何体现出来?从而引入随机数的产生、随机变量的产生、随机过程的仿真等内容。又如在对一个系统具体仿真时,提问:当采用不同的随机数流,仿真结果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实际中如何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从而引入数理统计的内容,将其应用于仿真结果的分析。其次,鉴于工业工程专业的性质,有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可以适当删减,力求学生理解原理,达到能够灵活应用相应理论的目的即可。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第一次课尤为重要,其实这不仅仅是对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对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是如此。在第一次课中虽然不能涉及太多的课程内容,但在第一次课首先要告诉学生这门课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这门课的理论来解决问题,最好举与实际问题相关联的例子。例如,我在第一次上课时会介绍什么是系统仿真、系统仿真的应用领域、应用系统仿真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等,同时课堂上演示几个可视化的仿真模型,如流水生产线加工系统仿真、服务系统仿真等,通过一些感性认识,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的有效方式,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目前关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流行软件也有很多,比如:Extend、Flexsim、Gpss、Arena、Witness、eM-plant、Auto-Mod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Witness和GPSSWorld软件。这两款软件在使用上有较大区别。GPSSWorld属于第二代仿真语言,是基于进程交互的仿真编程语言,特别适用于排队系统的仿真。当然这里的排队系统范围也很广泛,比如,订单的到达可以抽象为排队系统的顾客,订单的处理过程可以抽象为排队等待过程,订单处理完成可以抽象为顾客服务完后离开系统等等。通过此软件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因为目前即使是可视化的仿真软件要仿真一些复杂的系统,有时也需要编制相应的程序才可以完成,所以通过GPSSWorld仿真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应用其他的仿真软件也有帮助。Witness是由英国lanner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系统。它既可用于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又可用于连续流体(如液压、化工、水力)系统的仿真,可视化效果好,通过Witness开发的系统仿真模型易于理解和控制,为加强学生在学习期间深入理解实际运作系统提供了直观的、可行的实验场景。目前在国内有近60所设有IE专业的高校引进了Witness仿真平台。我校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实验部分为16机时,如果把Witness和GPSSWorld软件的使用连同学生上机实验都放在这16机时完成,很显然时间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在理论课的40学时课堂讲授时,安排部分时间讲授软件,边讲解边演示(约8学时),同时将Witness和GPSSWorld软件的学习版先拷贝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安装使用,课下学生自己先练习,同时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上机大作业,具体上机时,教师主要是解决学生在练习或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学习版的部分软件功能受限(其实对大多数的仿真已够用),所以我校建立了软件网络互联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在宿舍就可以使用正式版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三)实践环节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将仿真技术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因此,实践环节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在1周的课程设计中,提供有关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素材,启发学生利用仿真技术完成系统的分析和改善; 2.在大四的毕业设计题目中,设计一些应用仿真技术的相关题目,如关于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改善;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业大赛、工业工程改善大赛等竞赛活动,利用仿真技术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我校在这一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纯粹采用课堂讲授对于理论教学有时会显得有些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如在介绍系统仿真软件时,一边讲解软件一边进行演示,同时将相关的仿真理论穿插于仿真软件的介绍之中,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仿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也便于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课程的教学手段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个别时用到的数学理论)的方式。另外,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将联系方式包括E-mail、QQ号、电话等告诉学生,学生可以通过以上方式随时咨询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大作业”模式,其中大作业包括上机报告和英文文献翻译两部分。上机报告是关于Witness和GPSSWorld仿真软件布置的上机大作业,要求对具体问题建立适当的仿真模型,运行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英文文献翻译要求查找一篇关于仿真技术发展或应用的英文资料,将其翻译成中文,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仿真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加深、熟悉一些关于仿真的专业英语词汇,便于以后工作和科研的需要。目前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大作业占20%,可考虑加大平时作业成绩的比例到30%,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及仿真技术动态的关注程度。 四、课程教材的选取 关于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目前还没有非常适合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的教材,原因是有的教材中所介绍的软件不是Witness和GPSSWorld,而介绍Witness和GPSSWorld的教材关于仿真理论部分又介绍得较少,所以笔者给学生推荐的两本关于理论部分的教材为:肖田元等主编的《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以及周泓等主编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关于仿真软件部分的教材为:王亚超等主编的《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witness系统及应用》以及谢毅等主编的《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与GPSSWorld教程》。 五、结束语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技术目前在生产、管理、物流、服务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希望,通过对该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使其在学生今后的科研和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刘云 田斌 龚小军 王亚民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1云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1)凝练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专业目标。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强化专业和实践教学。各专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适当增加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分,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突出专业特色。要保证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 (3)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计课程模块。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在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培养框架。科学合理地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 (4)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改革公共课程,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2003年成立并招生以来,高度重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研究工作。2010年,根据学校《云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工业工程系在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学习和参照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反复讨论并充分征求本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2.1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应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在各级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决策、运营、评价、优化等工作;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管理工程基础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规划、开发、设计、运营和评价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能力。 2.2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系统掌握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 2.3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及主干课程 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其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等。 2.4工业工程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工业工程专业要完成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运筹学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2.5工业工程专业的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有条件的学生在按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可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对不能在4年内按要求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延期毕业,但修业年限最高不得超过6年。 2.6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时应修学分为176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选修12学分,学科公共课模块20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5学分,专业课模块21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工业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工业工程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也有明显的管理特征。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对各种类型的系统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够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解决和阐释,使系统优化,系统效率明显提高,并因此具备领导跨学科团队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工业工程学科的课程体系,协调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与工程专业、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课程体系是平台式和模块式相结合的复合型结构。课程纵向设置包括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横向设置以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形成纵横交错的复合结构。工业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其研究领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及政府部门。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平台。 3.1素质教育平台 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和公共任意选修课模块(不低于12学分),这部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也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基础课、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3.2专业教育平台 (1)学科共同课模块。包括高等数学I、高等数学II、线性代数与概率论、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等5门课程20学分。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机械制图、管理学、机械制造基础、运筹学、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基础工业工程、工程经济学等8门课程25学分。 (3)专业课模块。包括人因工程学、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欲质量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管理、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等9门课21学分。 (4)专业选修课模块。提供CAD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微机原理与运用、市场营销学、应用统计学、控制工程原理、产品开发技术与管理、专业英语、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专业系列讲座等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0学分。 3.3实践教育平台 (1)公共实践模块。包括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军事训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共计11学分等内容。 (2)专业实验课模块。包括普通物理学课程试验、工程力学课程试验、电工与电子学课程实验、数据库技术课程实验、运筹学课程实验、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等,共计12学分。 (3)实习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以及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共计22学分。 4问题及建议 工业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们对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修订和研究,力求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云南省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认知程度有限,制造企业中几乎不设工业工程部门和工业工程师岗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对口就业困难。 (2)区域内缺少以集中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为工业工程教学提供高新技术教育训练平台的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少有机会接受工业工程专业先进技术培训和实践的机会。 (3)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课程建设的需求,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系统性、专业性、知识性,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不足。要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工业工程是系统的综合优化技术,是解决系统优化,提高系统效率的学科专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加强工业工程专业的宣传,让社会充分认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②切实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作为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其生命在于实践。学校的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的第一课堂。 ③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和部门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使该专业的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生产、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运行过程,有机会运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获得系统优化并提供系统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和专业能力。 作者:阮建雯 唐秀英 商茹 果霖 顾丽春 杨文彩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与改革 摘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了当今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其内容有:忽视基础,影响教学质量,缺乏侧重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舞蹈教学方式单一等,并总结了如何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临时创作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舞蹈课程设计 改革 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开始不断革新。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加上学前教育人才市场的变化,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并且要具备一定的舞蹈传授能力和创作能力。幼儿心理对于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分析幼儿心理的能力,能够结合幼儿心理开展舞蹈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 (一)忽视基础,影响教学质量 对舞蹈课程教学的设置,忽视了理论基础,对教学质量带来影响,通常情况下,均存在舞蹈理论这部分内容,但缺少教师操作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到训练教学环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往往不具备舞蹈功底,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就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一定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1]。 (二)缺乏侧重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将其分为舞蹈训练、民族舞训练以及幼儿园舞蹈和创编等几大模块。教师过于强调学生腿直、腰软等,忽视了幼师专业学生对幼儿心理上的了解,导致幼师工作后,难以调动幼儿学习舞蹈积极性。 (三)舞蹈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在一些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往往根据传统教学理念,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和改革措施 (一)准确的定位 学校要充分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结合就业形势对课程进行设置,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切忌好高骛远,学用脱节。对新时期学前教育就业市场进行充分分析,为学生制定合理教学计划。制定实用性课程体系。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此外,在教学认识上,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侧重于教学技能 、幼儿舞蹈学习兴趣培养和舞蹈入门学习等方面。不能对学生做出过高定位,要保障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应用性和功能性。 (二)舞蹈基础的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训练属于一门基本功能训练课成,同时也是各种舞蹈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针对这一课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肌肉能力,还能让学生适当的解放肢体,对原有自然体态做出改变,提升肢体协调能力。具体训练过程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骨骼肌肉特点,适当降低对学生软开度的要求,从简单到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从单一动作到组合,从分解到组合强化训练体系。例如在学习古典舞过程中,注重神韵的发挥,引导学生放松肢体韧带,提升灵活性以及协调训练目的。 (三)适当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学习 民族舞和民间舞属于我国艺术瑰宝,也是所有舞蹈诞生的源泉。民族舞种类繁多、百花齐放,也是掌握舞蹈基础的必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课时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对藏族、傣族以及维吾尔族等舞蹈基础进行适当压缩和综合,对其进行重新编排,使其成为适合W前儿童学习的舞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突出舞蹈风格以及不同表演特点,锻炼学生肢体表达能力以及舞台表演能力等[2]。 (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属于教学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容多种,如舞蹈组织、指导好编排等。对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舞蹈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指导幼儿活动等能力进行大力培养;提升学生创作能力。以相对典型的舞蹈素材作为依据,针对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进行分析,训练学生幼儿舞蹈语汇、短剧或者组合等内容的设计和编排。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真正实现从“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变。 (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1.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也就是口传身教方式,符合舞蹈教学基本规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示范,也可以对难点、重点反复示范,结合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实施部分示范等。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具有一定生动性,同时足够形象和生动。对于动作示范而言,做到手、脚身体以及面部等同步进行。向学生展示动作内容和相应动作要领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相应动作的基本规律,让舞蹈教学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 2.模拟授课法 模拟授课主要是通过编写和教学设计等方式对学前教学课堂活动进行模拟,这属于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对学生教学基本功进行强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教师除了为学生集中安排模拟以及授课训练,还能够子啊每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轮流做课堂小结,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果学生所布置课后作业不够完善,也可以适当补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3.即兴创作教学法 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即兴创作”主要指的是舞者因为受到一定外在刺激或者内在冲动,例如看到一些现象或者听到一些音乐时,能够临时创作出相应舞蹈动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音乐节奏感得到充分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结合教师提供的情节,凭借自身直觉编排舞蹈动作,依次做下去,进而形成舞蹈动作的延续。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特点,保障学生掌握相对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结合学生心理和身体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关于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摘 要: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如何完成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是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客观定位学情、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更新评价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 研究型幼儿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幼儿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从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转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得以明确,“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对幼儿教师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高师院校作为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承担着合格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重任。能否完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这一基本要求的规定,有效提高研究型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势在必行。 济宁学院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是自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以后面向省内职专幼师毕业生招录的一种形式。事实证明,以此种形式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进入高师院校之初便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基于入校前职专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以及高考时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对口考试,进入高师院校时已初具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这类学生的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欠缺。后者则相反,后者基于高考前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进入高师院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好,问题意识、逻辑性及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较强,只是在艺术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空间不足。春季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这一基本情况严重影响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提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探索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谁来培养人才及怎样培养人才等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其中,怎样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高师院校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研究”为线索,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1]。 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基本特征 对“研究型幼儿教师”字面的理解是善于做研究的幼儿教师。具体来说,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含义:一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教学研究行为的幼儿教师。研究型幼儿教师并非让幼儿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幼儿教师无须也无力进行那种学术研究,而是基于自己日常的幼儿园保教工作实践需要所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二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能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其说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倒不如说培养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 研究型潜质具体来说,研究型教师具有以下表现:第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对外在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善于在探究中获得发展。第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问题意识。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用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批判性提问。第三,具有突出的思辨习惯、创新能力。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对所观察的现象及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尝试分析的习惯,并具备大胆创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客观定位学情,准确把握目标。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艺术技能,但由于问题意识缺乏,反思能力较弱,研究能力薄弱,从而影响着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定位这一学情,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高师院校春季招生W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点,对“症”下“药”,为“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的文化科学基础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保教工作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能够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完善课程设置,弥补知识不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文化载体和核心要素,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对春季招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有知识不足的重视,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他们重艺术技能轻人文素养、重基础理论轻素质拓展课程的不良倾向。适当增加《学前教育评价》、《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幼儿园教育文件汇编解读》、《教育统计学》等课程,为春季招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建构知识框架,从源头上增强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鼓励研究学习。 由于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接受学习”的倾向,这一倾向极大影响着他们研究型潜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本专业教师要改进日常教学方法,将原有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变成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等研究型潜质的形成。 (四)强化教育实践,提高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幼儿教师的研究灵感往往是在教育实践中迸发出来的,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实践。因此,要提高对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通过构建全程化教育实践模式,丰富学生教育实践形式,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研实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多元化教育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学期都有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问题研究意识,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教育实践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实践内容[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培养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型特质,提升其研究智慧。 (五)更新评价方法,促进研究实效。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持有典型的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做法,也流传着“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质量。所以,提高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对过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足进行改革,即打破原有的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导向。如增加各学期专业课程的日常考核环节,并适当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总比重;降低闭卷考试中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3]。坚持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能力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教育活动设计、见习报告、大学生科研立项、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成果与期末闭卷考试共同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由幼儿教师学徒培养引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价值思考 摘 要: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丰富,但学生毕业后仍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对接。为此,许多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活动,如改革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手段等,但收效都不大。榱擞人,为了突破瓶颈,大连商业学校开启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活动。文章作者作为带徒师傅,在幼儿教师学徒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探索过程中,进行了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岗位定位;解决途径 一、职业人才要求分析 1.专业理念与师德 幼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充分了解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3~6岁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大同时又容易受伤害。因此,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2.专业知识 保教并重、教养结合,不仅将“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项领域要求,同时还要能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科学细致地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将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灵活、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将保教并重、教养结合落到实处。 3.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具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环境创设的能力;具有组织与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具有组织与引导区域活动及各种游戏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与实施五大领域集中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激励与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价值分析 当一个人被聘为幼儿教师后,他应该体现的职业价值主要有: (1)发现教师所授课程的价值所在。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幼儿逐渐形成正确价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流。 (2)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发现孩子成长的规律,认同、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的差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3)能掌握、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坚持保教结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育活动,指导幼儿使用学具和操作材料,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能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合理安排游戏环境,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参加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4)对社会、家庭正确地培养孩子起到指导、引领作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幼儿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幼儿教师正是通过家园联系、家园共育,帮助、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方法,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幼儿,使幼儿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职业岗位定位研究 (一)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对2012年以来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存在学历低、没有教师资格证、职业能力弱、转岗流动性强、工资低、工作压力大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1.学历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持有的是中专毕业证,这在学前教育行业中已属于不合格学历,因此受学历限制,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私立幼儿园工作,仅有极少数的毕业生能到公办、大型的幼儿园工作。 2.没有教师资格证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多数学生在毕业时也达不到参加成人高考的年龄,没有大专学历,直接影响教师资格证的取得。 3.职业能力弱 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幼儿一日活动组织与管理必须具备的,特别是在幼儿园核心岗位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中职学校的学生,凭着兴趣,在校能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并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由于文化底子较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弱,导致其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弱。 4.转岗流动性强 幼师毕业生与同期毕业的已经转岗的同学相比,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加之没有教师资格证,岗位竞争强,导致许多毕业生出现跳槽、转岗等现象。 (二)解决途径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除了练好专业技能要求的弹、唱、跳、画、讲、说,还要注重加强文化及专业理论的学习,掌握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的方法;注重加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爱幼儿、爱幼儿教育事业;注重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2.通过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 (1)通过学徒制,创新、改变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突破学校课程设置,将学徒的内容与幼儿园工作中的典型任务相结合,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分析讲解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讲解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到幼儿园观摩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的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利用假期让徒弟到幼儿园真实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对接,使徒弟在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综合的锻炼,提高了教学、学徒的实用质量。 (2)校企双导师制,提升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二年级后就要离开学校进入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虽然离开学校,但学徒并没有结束。为了保证徒弟的实习效果,在徒弟进入幼儿园之前,除了让徒弟明白实习的任务和要求,还要与实习的幼儿园对接,确认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幼儿园与学校的双指导,保证徒弟在岗位上既有幼儿园老师的指导,又有学校的师傅的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定期召开徒弟总结会,师徒间进行交流、总结、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互通信息、积累了教育和实践的经验,还培养了徒弟间的团队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拓宽多渠道就业。为了解决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问题,要提前帮助徒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努力备考、取得大专学历的同时,鼓励徒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保育员上岗证、育婴师证、早期教育指导师证,有了这些证书,就业方向就不仅仅是幼儿园了,他们可以到早教中心等幼儿教育机构入职,这样就全方位、高层次地拓宽了就业渠道。 (作者单位:大连商业学校)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的开展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众多教师的教学目标,而美术作为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本文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从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为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幼儿园学前教育学专业;美术专业课 引言:由于在中职学校就读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差、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的问题,这对于开展美术专业课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想要开展高效的美术教学就需要中职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对自身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就读的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出现信心减退、情绪低落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另一方面,15、6岁的年纪正是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年纪,而中职的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在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上又相对较差,这就导致中职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某一科目的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无法透彻的了解,以上情况的发生就是导致美术这门充满艺术感的学科在中职院校受到冷落的原因。想要从根源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出现该情况的内、外因进行透彻了解,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中职学校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专业课开展的策略 (一)对美术创作的源泉进行寻找 在对美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情况下会将进行美术创作的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正是由于受到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亦步亦趋的跟在教师的思维后进行模仿[1]。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中职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当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积累相关经验作为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没有对生活进行细心地体验和观察,那么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就如同与“盲人摸象”一般没有头绪,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以“交通工具”为题进行即兴创作,当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浏览时,会发现许多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涂抹痕迹,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对所要绘画的内容没有足够的了解。不对事物的形象和构造进行深入的了解,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因此,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前应当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影响资料进行观看,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或是走下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对绘画内容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受到中职学生的喜爱,但是想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并且使学生一直保持创作的热情较为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大部分中职院校会在三年级开展关于“立体构成”的手工课,这是因为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自己设计并且动手完成一件美术作品的能力,此时如果还是像一年级的时候一样,将临摹绘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当教师将教学的内容改为让学生成为设计师,对自己脑海中的物品进行制作时,学生的创作兴趣马上最大限度的被激发了出来[2]。最终制作出的美术作品优秀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是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普遍比较敏感,因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进行高效美术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中职教师在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观看和评价时,应当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美术创作的思维或能力,所以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即使具有最端正的态度和最认真的精神,但是最终的美术作品仍旧存在各种各样无法避免的缺陷,如果教师始终将最终作品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那么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久而久之,会导致他们学习兴趣的减退,甚至对美术产生恐惧感[3]。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能力稍显不足,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教师关注和表扬的机会较少,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因此,中职教师应当做到认真的观察每一位学生,并且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通过鼓励的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此达到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积极性的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引д撸对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水平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用最适合中职学生的方式开展美术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析幼儿园阶段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摘 要:如今家长普遍都倾向于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幼儿园,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尽早接受学前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这种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是片面的,因为它忽视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自立能力。真正的学前教育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兴趣所在,否则孩子从接受学前教育开始就一直是压抑的。主要针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探讨该阶段孩子学前教育的几个简单的基本原则。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第三部分则讨论沟通的重要作用。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兴趣培养;良好沟通 一、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 如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维方式也反映着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然而,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是否应该尽早就送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讨论一个概念,“学前教育”究竟应该如何界定?接受学前教育是否必须要去幼儿园、托管所这样类似教育机构的场所值得家长思考。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直接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说如今大多数家长理解的“学前教育”是专指在幼儿园或学校接受到的教育。但是这样的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孩子在正式步入学校后就很难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早早地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的天性,并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而且,过早地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会直接导致孩子正式入小学过早,智力开发并不能够满足小学的要求,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比较吃力,压力也比较大。从前的孩子是8岁上一年级,如今的孩子最早可以提前到5岁。如果5岁上一年级,那么可能在1~2岁就要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孩子也需要有自我的空间,被完全控制的生活,并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二、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 在传统的朝鲜族家庭中,每当一个新生婴儿满一周岁的时候,家人都会为其准备一个隆重的仪式――抓周。为孩子准备不同的小物件,让孩子凭借自己的感觉,爬行一段距离后进行选择。以此来预示孩子兴趣和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等。这是一种判断孩子兴趣的方法,但是抓周如今作为一种仪式,其象征意义要高于真正的目的,而且对孩子日后选择的预测也并不准确。那么对于幼儿园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首先,家长要注意观察。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表情、眼神等,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年龄虽然小,但是对事物却有着自己的感觉,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敏锐地发现孩子对某些东西的特殊感觉。其次,家长应该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孩子连选择兴趣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家长就无从去观察。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多种兴趣的选择,可以让孩子多多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最后,满足孩子的乐趣,陪伴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提升。对于孩子的选择,家长不要轻易拒绝或抹杀,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顺从自己的内心,收获到的是快乐和充实,家长应该予以鼓励。 三、沟通很重要 τ谟锥园阶段的孩子家长来说,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可能还无力与家长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也只是和家长简单地描述自己一天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收获等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不必与孩子进行对话。家长与孩子最初的沟通应该是胎教,在胎教阶段,只是家长单方面的对话。而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可以多多与孩子交流,哪怕孩子很多时候都不懂家长在说什么。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非常有用的。也许在某一天就可以让孩子前进一大步。其次,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沟通。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几乎整个白天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同教师一起度过,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学习。所以幼儿园教师对于孩子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所以家长要时常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现状和特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等。总之,沟通很重要,可以保持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为孩子的性格发展和日后选择扫清障碍。 总而言之,幼儿园阶段学前教育的基本准则,本文在此提出了三点,首先,学前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应该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发展。其次,家长要努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寻找孩子的兴趣所在,为孩子快乐成长做好铺垫。最后,沟通是了解孩子的法宝,与孩子沟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阵地,其课程体系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师资水平。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要以此为重要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备受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的关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更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这一发展之需,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步入专业化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幼儿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阵地,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合格甚至优秀幼儿园教师的重任,严格按照《专业标准》要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专业教师队伍。 本研究旨在解析《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找出当前学前教育R悼纬烫逑抵写嬖诘闹饕问题,构建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发展需求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高等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专业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1.《专业标准》的基本框架 《专业标准》作为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其基本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基本理念包括“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 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基本要求组成,它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园教师分别规定了14个领域和62项基本要求,架构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 在实施建议部分,《专业标准》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教师教育的院校、幼儿园、幼儿园教师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要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学科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依据《专业标准》要求,对照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 “师德为先”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师德与专业态度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易受伤害,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保护幼儿,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专业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共提出了20项基本要求。 “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轻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我们现行课程体系的突出问题之一。对照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修课程,我们对学生“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的教育都是渗透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政策解读等相关课程,学生缺乏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课程考核方式看,我们现行的考评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评,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专业态度方面的考评。当然,价值观、专业态度等很难用行为目标描述或检测,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我们不可以因此而弃之不顾,而要精心研究,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要依据《专业标准》,把体现价值观、专业态度、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作为我们课程研制的重点,加强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在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2)要重视并加强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知识方面,《专业标准》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幼儿发展知识、幼儿教育和保育知识,而且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通识性知识。 “重专业知识,轻基础文化素养”是我们当前课程体系的又一主要问题。目前,我们的学生多为三年制或五年制大专,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幼儿园的课程包括五大领域,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如果缺乏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在幼儿园教育中就会捉襟见肘。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占大部分的是教育类课程和技能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明显欠缺,尤其是三年制大专,除思想修养、大学语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几乎没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为此,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应重视并加强基础文化类课程。 (3)要重视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力为重”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该标准从7个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提出了27项基本要求,特别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保教实践能力。而实践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不能落到实处是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的实践课程在第一到第五学期基本都是在校内观摩幼儿园录像或模拟实践,学生缺乏观摩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虽然有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但多是放羊式的,缺乏老师的专业指导与监管,甚至有的学生因对口升学、找工作等多种压力,只拿着实习鉴定表让某个幼儿园盖了个章,而没有去实习。为此,我们应关注现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建立长效的校企或校园(幼儿园)合作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幼儿园教师。 (4)要重视并加强学生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的培养。 “终身学习”是《专业标准》的又一基本理念,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在教育工作中学会主动收集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学会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广泛开设各门课程,涵盖多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时空上获得延续性,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в胙盗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和教育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将以《专业标准》作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的指导,根据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结构合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1.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岗位职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①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②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 ③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④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⑤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 ⑥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幼儿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2.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幼儿园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可概括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八种职业能力,即: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除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外,其他七种能力恰恰是《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七个领域要求。为了更好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见表2)。 3.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专业标准》及幼儿园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构建了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必修课程。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教师的八大职业能力及30项基本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并根据此目标来确立课程内容,设置了26门专业必修课程(见表3)。 (2)加强基础文化素质培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基本素养、幼儿园教师通识性知识的要求及学生发展需要,除上述专业必修课程,我们加强了公共基础课程,以夯实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素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科学基础等。 (3)兼顾学生个体优势,开发专业拓展课程。 为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凸显学生的优势,增加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我们还设立了大量专业拓展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幼儿教育前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育儿百科、幼儿经典绘本导读、幼儿影视作品欣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园科学活动小实验、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件制作等。 (4)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根据《专业标准》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议及要求,我们同时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新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摘 要:当个性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当能力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当个性逐渐引领时展,个性的教育必然被重视。一个幼儿的性格在7岁就大致形成了,所以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它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等。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害羞、脾气暴躁、缺乏自信和不合群的个性问题。所以弥补学生个性缺陷,为其培养出一个独特的个性魅力是判断幼儿园或者教师教学品质的标准,幼儿个性的发展应当成为学前教育理念的重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个性;发展;重要性 幼儿园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伊始,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学前教育应该意识到幼儿个性发展的必要性,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寻求个性教育的新理念。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仍过分强调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个性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学前教育的改革应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出发,继而推动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魅力的形成。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教育与人、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众所周知,教育是后天对人有意识的一种教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体系系统而深刻。教育是遵守社会规定,根据人类发展规律确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给人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科学性的改变活动。同理,学前教育是对儿童有目的性的促发展活动,它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或者其他因素给学生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是为幼儿后期学习的高层建筑夯实基础的必要途径。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很多家长缺乏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正确评断,简单的以幼儿在园知识的摄取量为教师能力的评定依据,致使许多学校走上了强调教授理论知识的歧途,教育观念严重偏离正确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学期教育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前教育在人一生中的意义及影响 (一)学前教育对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意义 社会认知能力是指在人们对社会有了一定的接触,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人际关系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以便目标明确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六个月开始发育,在1-2岁时飞速发展,所以,在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注重对儿童各方面的培养,更好的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为儿童做出一个正确的指引,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有个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每一个家庭以及幼儿园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关注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或许诸如药家鑫、马加爵等震惊社会的惨痛案件就不会发生。药、马等人之所以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举动,想必与他们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脱不了干系,他们也是教育的受害者,他们的案件值得教育界的反思。如果在儿童时期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那么不仅会对个人的发展有帮助,而且对社会也是一种福利。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对人的个性魅力形成的重要性 个性的突显,是拥有与众人不同的思想内涵,它是自身意识能力的表达,更是向外界传达自身对某件事的理解,并从内心希望引起共鸣。这个形式表现在他与众人的言语、行为还有情感表达。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魅力所在,个性对一个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然个性表现在语言、行为、情感等方面,那么对儿童的个性教育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出发。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要多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照顾到每个幼儿的需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在平时的说话和动作中多加注意,帮助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提升教W品质,促进人性进步。 (三)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一个阶段,一个好的性格可以让人受用一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幼儿主要是通过家长老师的评价来引导自己。因此,教师以及家长必须重视孩子内心的认知变化,重视孩子的教育环境,重视对孩子性格的引导与矫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有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鼓励与赞美,用鼓励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个性魅力的形成。无论孩子对哪方面感兴趣,都不要打压孩子积极性,即使孩子的兴趣有所偏差,也要用有效的模式矫正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对与错,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性格。 (四)学期教育对幼儿个体情绪控制发展的重要意义 幼儿时期是人情感驾驭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形成简单的情感调控能力是学前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必要课时和重点内容,具体是指通过让受到教育的指导、教育环境的熏陶,让他们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会感受环境、体验学习生活,并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反应,使人生体验和情感经验得到积累,从学习中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 (五)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是单纯的,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以引导幼儿更好地发展,可以给幼儿一个健康的身心品质、完善的个性。 (六)学前教育对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在幼儿个体社会化中有着核心价值。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社会,或多或少。人的个体化就是个体使用并融入社会的过程。在社会的交互交流环节中,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内化形成了一个人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在良好的学前教育情况下,幼儿的个性可以得到最专业、最科学的塑造,通过学习使自身不断完善,向这社会的要求发展,便于日后在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接触之下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学前期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性格等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学习方面转变为各方面能力培养,重视人格魅力发展,提升学前教育教学品质,为社会人才培养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培养幼儿的舞蹈教学能力,最后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终极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 舞蹈 教学能力培养 在任何种类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幼儿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幼儿学习舞蹈时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日后也极易中断甚至放弃舞蹈学习。 一、新时期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幼儿身体机能,提升幼儿的记忆力 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幼儿的身体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益处,能有效锻炼幼儿骨骼与肌肉,可以说,在幼儿身体发育与成长中,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身体发育更快,身体骨骼更加强壮,不仅身体的耐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还有效地提升了心肺功能,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敏度,强化了幼儿的智力,为幼儿提供了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由于舞蹈教育,幼儿身体好了,骨骼更加健壮了,身体变得更加结实了,身体的柔韧度也更强了。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仅幼儿身体得到了锻炼,神经系统、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头脑与身体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对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舞蹈教育对于幼儿记忆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幼儿学习舞蹈,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儿童展示完整的舞蹈内容,然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指导儿童模仿、实践,全面地传递出舞蹈的内涵。在舞蹈模仿中,幼儿必须理解与记住舞蹈动作,这一过程,对于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优良品性,开发幼儿的智力 良好品德的塑造,对于幼儿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幼儿品德有极大的帮助。在悦耳的音乐与快乐的舞蹈中,为幼儿打造了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活泼的舞蹈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幼儿开朗、大方的性格,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行,利用舞蹈动作的学习,幼儿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与情绪,开发幼儿的智力。舞蹈教育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舞蹈教育不仅需要幼儿仔细观摩,还需要幼儿亲自去实践,在锻炼舞蹈动作中增强记忆,提升艺术的感知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校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因为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以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实践教学等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我国现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修养和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学生教学能力上仍处于低能状态,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无法达到当初既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上不清晰、不明确。因此,各高校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指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在漫无边际的舞蹈世界里,节奏和音乐的把握是舞蹈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节奏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幼儿哪个地方该加强力度,哪个地方该收敛力度,这样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就是要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解放幼儿的天性,回归本真自然。例如,指导学生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形体和身体协调方面,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状态来助幼儿进行舞蹈学习。比如让幼儿模仿鸟儿飞翔的状态、模仿老黄牛喝水的动作等等。在舞蹈的同时用拍手来打拍子掌握节奏,根据具体动作的力度来区分舞蹈中的强弱,让幼儿彻底动起来,边玩边学,不仅让幼儿能够联系舞蹈的基本功,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提升幼儿的律动感和节奏感。 (三)完善和改进评估措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幼儿进行评估和总结。每堂课结束时要对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进行总结,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稍稍落后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最后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幼儿舞蹈的学习水平进行检验与考查。 (四)完善教学设施,转变教学理念。要想培养幼儿舞蹈兴趣,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幼儿舞蹈学习的需要。舞蹈教室应配备木地板、玻璃排镜,还必须有固定把杆或活动把杆。用专业塑胶地板对于舞蹈训练则更加理想。同时,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舞蹈氛围,舞蹈室的周边环境设计,要用符合要求的环保材料,要确保幼儿在舞蹈训练中的安全性。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结束语:总之,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停滞不前,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幼儿的舞蹈教育对人类舞蹈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事实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并使用充满活力与自由、开放与包容的舞蹈教学法可以为幼儿舞蹈的学习添油助力。所以,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进行各种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试论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幼儿阶段是个人智力、身体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幼儿的性格、各方面的能力正是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因此,学前教育作为正式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幼儿的各个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使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使我国幼儿的学前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通过对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性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常见问题 一、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上对学前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在农村地域,由于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庭并不重视学前教育,忽视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甚至将幼儿园看成托儿所,认为只是负责看护、照顾儿童的机构,所以,更无法对学前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些情况在农村等偏远地区较为突出。 (二)学前教育的模式缺乏创新 就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而言,其教育模式较为滞后。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都较为落后,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少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较为先进。另外,当前我国理念比较先进的学前教育机构多数是国外的教育机构,因此,这些教育机构的各项费用也会较贵。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学前教育机构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很多幼儿园的标语上宣传着所谓的“蒙氏教育”,但是其教育模式或是灌输式的教育,抑或是放养式的教育,使幼儿园成为托儿所,幼儿无法获得科学的教育。 (三)学前教育机构教学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为私立机构,而公办的幼儿园数量较少。大城市中大部分幼儿教育机构的设施都比较先进,而农村地域的设施较为落后。很多教育机构没有完备的幼儿活动场地及设施,也没有完善的学习设施,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很好地开展。因此,这也导致了幼儿教育质量的落后,使幼儿缺乏很好的教育。 (四)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 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其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在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域则更为明显。在这些地域,许多学前教育老师多为大专学历,甚至有很多教师没有文化程度,只是单纯地照顾幼儿。由于许多私立教育机构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控制教学成本,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导致许多教育机构的教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教师的素质较低,使音乐、舞蹈等教学活动无法很好地开展,这使幼儿身心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认识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宣传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可以采取海报、讲座、宣传页等方式,来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增加幼儿的入园率,增强家长对幼儿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二)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教育机构的灵魂,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励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门应该采取监督、帮扶等方式,积极督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定期进行检查。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外的合作交流,组织国内的教育机构去学习国外先进的教W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各方面较为落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给予学前教育机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改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施,聘请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私立学前教育机构,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支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使私立教育机构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提高对幼儿教师的素质 幼儿教师的素质偏低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幼儿获得良好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具有高水平的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域,因此,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幼儿教育,使教育机构无法获得更多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政府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从而使更多毕业生愿意从事学前教育。(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政府应该经常组织幼儿教师去高校进行专业培训,或者聘请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教育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一些有能力的私立机构也可以组织教师去国外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总之,幼儿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其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必须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适时作出相应的变革应该迫在眉睫,这也关乎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论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孩子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引导 摘 要: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许多父母在选择幼儿园时综合考虑,多方打听,并不仅仅为教师是否温柔有耐心,学校的设施条件好与不好,而是对教育理念的一种探寻与认可。而对孩子的学前教育的施行,更是有先见的父母尤为关注的。 关键词:学前教育;独立性;信任 学前教育的最大意义不是为点滴知识的提前打底,而是让孩子在入学前和学校老师间培养起良好的默契,同时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 带过孩子的家长会知道,孩子的言行会模仿身边最亲近的人,而家长的反应力,往往直观地影响孩子的反应力,这当中的纽带,就是互动关系。在孤单中成长,往往沉默寡言,而父母环绕家庭温馨的孩子,却外向开朗,这便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例证。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性格习惯是基于成长慢慢形成的,幼儿园的教育往往无差别。其实不然,事物的形态取决于初始之时,学前教育中的综合互动便是影响最大的时期。若教师一味地对孩子的渴求若无睹,等于告诉他,教师是我畏惧的对象,但并不是我可以求助信任的人。而当教师对孩子的管束拿捏不好度时,会出现孩子太过散漫任性,或者畏惧高压畏缩不前的两极分化状态。故而教师需要体察孩子的内心所求,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很多家长喜欢小班教学,正是因为小班教学能使老师有足够的精力,在管控所有孩子的基础上,能与其有更好的互动。而这一阶段的引导性方向,就在于通过使孩子在幼儿园同老师和同学共同玩耍间,塑造其活泼阳光的性格,并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从而避免其进入义务教育时,因为不适应固定的教学范式,无法集中精力,无法顺利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知识的吸收学习中,而出现在起跑线上落后于人的状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亚裔家长特别是以中韩两国为代表,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吝惜成本。很难看出不上幼儿园和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的差别,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教育上投入的差别,必将映射在孩子的成绩和长远发展上。但不少孩子在家时,对父母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对独立性成长方面有欠缺,比如独自吃饭和适应每天有意识教学。举例说明,大多数孩子在三至六岁,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礼貌方面就已能达到基本水平。但是正如单项频道只对固定人群开放,只有家人或邻居能理解他们日常的表达。而进入幼儿园,便是给他们一个提前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我意识明白该如何同别人交流,如何让自己的想法获得普遍性理解。曾看到过一项数据显示,人在一节40分钟课程中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普遍为20分钟。而孩子则更低,但经过幼儿园教育,他们能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从前延长许久。而一些诸如饭前洗手、排队、端坐听课、礼仪礼貌和安全教育等基本习惯的养成,对于许多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辈抚养的家长来说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曾经看到一个因教育上电视节目的家庭,父母的学历中等,对于孩子的教育便异常抓紧,相对于同龄人,这个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能认识上千字,并开始学习基础数学。但上幼儿园之时,老师却发现这个被格外留意的孩子,比班上所有学生都沉默,甚至于想要尽力隐藏自己的存在,唯恐犯一点错。细究之后才知,原来父亲为了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每天为其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做不到便罚跪抄写,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规则来约束孩子,尤其是正在活泼无所畏惧的年龄。可是斥责稍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也许从此有了阴影。从前带学生出去郊游时,小孩子好奇心大发,喝着饮料又想扔了买奶茶,吃着盒饭嫌味道差,抬手便扔了闹着买烤串。一旁跟同的家长十分不满,教育自己儿子道:妈妈每天不也是吃这样的盒饭吗。我心里长了教训,再一次组织出游时,便同所带的孩子约法三章,每个人离开视线之内必须先告诉老师,每个人有在我这里25元的零钱预算,由自己问价格做打算,每个人余下的钱发还自己。一天下来,他们果然不再出现胡乱浪费的状况。这里面我总结出的最重要的经验,便是规则和尝试。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尝试,尽可能给他们一些尝试的机会,我们可以做教导者和鼓励者,但不应当做包办者和标准答案限定者。不应当一再跟在他们后面,不论对错,放马由疆随其意愿去,最后做着老妈子的角色。而是应当有意识地做前瞻性的引导,在他们可能出界前,让他们明白对错和不能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范围之内,做错了也没关系,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能擅露喜欢厌恶。同时,不要太过主动性地解决一些他们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玩具拆解复原,当他们问问题时,可以引导告诉,但不应限制他们应怎么做,或者直接代劳了。要知道,生活是多面的,像折纸一般,拊掌便是另一种方法,并不是试卷一样平面,一道题只有一个答案方法。于我们而言,引导和尝试,才是助力他们发展学习的直接法门。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 [摘要]幼儿学习英语在我国当今社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越是发达地区,学习英语越低龄化。因此,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为湖南湘西地区培养幼儿教师主要生源地,分析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其学习幼儿英语的优势和发现幼儿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的教学水平,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培养 相关研究证明,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学习一门外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幼儿学习英语,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因此,培养具有幼儿英语教育技能的幼儿英语教师值得探讨。 1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必要性一般认为,英语教师的培养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使命,然而,幼儿这个特殊群体的培育还需要具备培养幼儿素质的教师来承担。通常,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很好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但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所教内容形式只是简单化了的小学英语,使原本应十分有趣、活跃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严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幼儿大多只是机械地重复,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能很好地胜任幼儿英语的教学。 1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特点适合幼儿英语教学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初中起点,因此学生年龄相对偏小,可塑性较强,大多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这种天真、好动、外向的性格特点更适合幼儿教学。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幼儿园一线工作,且适应能力强,能很快胜任幼儿园等早教机构的教学工作。 1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了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培养中专业的理论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学前教育史、活动设计、教学法等。专业技能包括美术绘画、手工制作、剪纸、舞蹈、声乐、乐理、视唱、体育等。笔者调查了本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修课程:幼儿教师修养与专业成长、学前卫生学、三笔字、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儿童健康教育、思品与法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手工制作、幼儿英语、音乐、舞蹈、美术、教师技能训练、体育等。所修课程涵盖了幼儿教师所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还要具备相关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担任幼儿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也有一些弊端。通过研究分析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试讲实践,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本学院五年制初中起点大专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都是农村定向生,没有经过高中学习,直接通过中考进入院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他们的英语基础功底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语音不标准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90%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音标,“语音”概念模糊,根本不了解英语单词的发音规则,记单词单凭死记硬背,单词的发音不标准。很多同学连26个英语字母的发音都发不好,例如:A(a)发成[e]、Hh发成“诶去”、L(l)发成[el]、I(i)发成[i:]、J(j)发成[di:]、G(g)发成[g],清辅音发音声带震动等问题。 由于初中时没有学习过语音或是没有很好地掌握音标,因此很多学生读单词发音不标准或读句子的时候语音语调不地道,一般疑问句习惯性读成降调,即使知道读升调也不知道怎么升,发出的声调很不自然。 212词R量少 80%多的学生对记英语单词都望而生畏,找不到好的方式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单凭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单词,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果事倍功半。 笔者对中专三年级的学生词汇量进行了一个摸底测试,结果发现将近1/3的学生的词汇量还只停留在初中阶段,虽然经过三年的中专学习,但英语词汇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英语课堂用语使用频率不高,幼儿园词汇非常贫乏,如:玩扮家家(playing house)、搭积木(building blocks)、梭梭板(childrens slide)、橡皮泥(play dough)、滑梯(slide)、跷跷板(seesaw)、拼图(puzzle)、迷宫(maze)、去小便/大便(go to pee/poo-poo)等词汇都不会,将会对以后的幼儿英语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22学前教育学生幼儿英语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 通过观察、总结学生试讲,发现在教学试讲中,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待提高。 在试教过程中,许多学生教学方法单一,整堂课的气氛不是很活跃,不能全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部分学生教态不是很好,动作放不开,语言比较成人化;缺乏创新能力,教学游戏老套、无趣、没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过多,知识点复杂化;没有充分使用鼓励性的语言等。 3建议与对策 31开展幼儿英语语音课、口语课 “幼儿英语”,顾名思义,是孩子英语课程的启蒙课,因此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非常重要。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发音标准是重中之重。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发音很不标准,况且幼儿英语是以听、说为主,因此开展语音课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拥有一口标准的语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尤其是课堂用语。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师,要求的口语水平稍有不同,幼儿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相关英语口语,比如表达要尽量简单、易懂,不要用复杂深奥的单词,也尽量不要用复合句去表达,因此这就需要培养这样的一种技能。 32增加幼儿英语技能课课时量 针对学生试讲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开展英语技能课的教学。本学院幼儿英语技能课只开一个学期,而且每周只有两课时,这样的课时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能全面地去传授幼儿英语教学方法,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去系统地、深入地把握教授幼儿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导入环节的歌曲导入、TPR导入、讲故事导入法等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详细地讲述。例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音乐基础唱英语儿歌;利用绘画技能画英语单词的简笔画;利用手工制作技能制作教具,利用舞蹈、体育技能教幼儿做字母操以及把所学英语句子编成舞蹈表演等,如果没有时间去具体实践的话,就只能大致讲解了,其效果肯定不佳。 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授课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授课能力。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授英语课堂授课的过程和上好一节课的步骤……这些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个学前不到40节课的课时量是远不够的,因此增加幼儿英语技能课课时量迫在眉睫。 总之,要能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需要教师努力抓好学生英语基本功,需要认真专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科学取舍,备课时多查找相关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还需要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教学技能。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逐渐加大,对其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幼儿歌曲弹唱更成为幼儿园教师在幼教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幼儿教师的即兴弹唱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W质量。儿歌弹唱能力是学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基本弹奏技能的提高,使其具有即兴创编儿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协调融合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弹唱自如的程度。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歌;即兴弹唱;培养 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是指为幼儿歌曲熟练地自配伴奏并且边弹边唱的能力。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给幼儿一个欢快的童年,教师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儿歌弹唱能力。幼儿歌曲弹唱顾名思义,既有“弹”又有“唱”。学生以幼儿歌曲弹唱为主,把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即兴伴奏五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达到弹唱自如。它是手、脚、耳、口、眼并用的一门综合的、实践性强的学科,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一项技能。无论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中,还是在幼儿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的日常游戏活动中,都离不开教师弹与唱的参与。那么,对于专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培养学生具有得心应手、即兴弹唱幼儿歌曲这一重要的专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该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首先具有钢琴基础和视唱乐理基础,然后再进行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训练。然而最近今年的毕业生在幼儿园实习环节和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却有许多学生缺乏弹唱能力的反馈信息。这种即兴弹唱能力的低下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用人热情。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机构应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即兴歌弹唱能力。 但是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看,报考高专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县、镇、乡、村,音乐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需要从头学起。毕业前要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难度较大,很多院校按照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在专项的难度上下功夫,忽视了歌曲弹唱结合能力,会在未来的工作中无从下手、难以应对。 那么,如何提高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首先,我们要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编配的有关知识:第一,学好钢琴即兴伴奏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的乐理、和声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编配合声,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和声连接的一般规则。第二,学好钢琴即兴伴奏必须具备一定的键盘弹奏能力。学习并熟练掌握各种大小调音阶,琶音及原位与转位和弦在键盘上的位置及所用指法。第三,学会熟练运用多种伴奏手法,学习和掌握不同风格歌曲的伴奏织体。伴奏织体必须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风格来选择,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第四,在实际弹奏过程中,除了运用正确的和声与织体,还应注意歌曲演奏的速度和艺术表现力,充满感情地弹奏,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为生动、更具艺术性。另外选择伴奏音型的根据主要是儿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根据儿歌所表达的情绪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进行曲风格的儿歌常用2/4,4/4的拍子,用中速进行,用柱式和弦伴奏,以表现出充满朝气的情感状态;活泼的儿歌因为节奏明快,可以采用有弹性的适中的速度,用半分解和弦、断奏的方式来表现其欢快的情绪;抒情类的儿歌可以用半分解和弦或短琶音来表现其安静、舒缓的心情。 其次,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歌唱当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熟悉歌词与旋律,要从容地控制好声音的气息和音色。用声音的气息带动手指的音符流动,做到交相呼应,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第二,歌唱时要掌握好共鸣的位置,熟练运用各种腔体,做到咬字、吐字清晰、音色统一、声音连贯、音量适中、声音具有灵活性和耐久力。第三,在坐着唱时,把气息贯穿至小腹,稳稳扎牢,不应随着伴奏音区的变化,或者自体演奏时的移动而改变。吸气时喉头放松,小腹微托,呼吸自如,使气息稳定,声音通透,明亮。 总之,要想学好钢琴即兴弹唱,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钢琴弹奏技巧以外,还要训练自己的“眼”、“脑”、“手”、“耳”、“心”同时并用的功能;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努力提高键盘上即兴编配伴奏和能力,只要我们的持之以恒,钢琴即兴弹唱的水平定会在较短的时间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个缺乏音乐基础,又有多门技能需要掌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掌握好儿歌的即兴弹唱技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该多安排一些实践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使其弹唱技能得到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是其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具备良好的即兴弹唱能力对其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即兴弹唱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实习中的即兴弹唱能力。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关于幼儿数学学前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数学学前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用法。现在的学前教育都是提倡数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经历一些学前教育活动,获得一些有关数学活动的体验。幼儿园阶段是小朋友的启蒙教育阶段,对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的奥妙是比较重要的。本文结合幼儿园小朋友的特点探讨数学学前教育。 关键词: 幼儿园 数学学前教育 思考 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数学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小朋友只有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才能真正理解有关数学概念和简单计算。所以在幼儿园数学学前教育中,要让小朋友真正融入真实的情景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小朋友学习欲望,真正喜欢上数学,并且在生活中真正运用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运用[1]。 一、教师要转变学前教育观念 幼儿园小朋友跟义务教育阶段小朋友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小朋友特点进行学前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所以教师的理念也要改变,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且不断创新。在以前学前教育中突出的是教师的教,但是现在学前教育中,要求突出小朋友的学。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小朋友特点,改变学前教育观念,设计好学前教育内容,在课堂上突出小朋友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小朋友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师可以查阅发达的网络资源,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二、教师要改进学前教育方法 以前学前教育方法是比较欢快的,为的是让小朋友快乐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或者讨论等学前教育方式,调动小朋友学习积极性,让小朋友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实践中。培养小朋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幼儿园小朋友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要讲解的内容,设置学前教育目标,突出幼儿园小朋友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的学前教育方式。例如,讲到个位数相加的时候,小朋友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算数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手中粉笔举例,左手一根粉笔,右手一根粉笔,那么总共有几只,很多小朋友会很快回答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小朋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小朋友更愿意学习数学,然后教师增加难度,让小朋友思考。这样可以引发小朋友进行探究,培养小朋友探究能力。 三、根据幼儿园小朋友特点,布置合适的学前教育环境 和谐愉快的学前教育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开始,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园小朋友心性未定,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不会长时间坐在板凳上听老师讲课。所以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小朋友特点布置圆环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这样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游戏,既可以让小朋友理解学前教育内容,又可以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让小朋友开心地学习。例如,讲到事物的高低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同时站出来,比较个子高矮,教师可以在中间空地上站起来或者蹲下,让小朋友们说一说什么是高什么是低。这样在学前教育中,可以直接强化小朋友感官上的认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记忆更深刻。 四、在数学学前教育中可以结合其他知识 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由于小朋友对学习的东西不会分类,因此教师在教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数学引导中加入自然小科学或者英文字母学习,突出小朋友的主体性特征,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字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就学过的数进行口述。锻炼小朋友勇气,加深小朋友对数字学习的印象。绕过小朋友数一下英语字母总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加深对英语字母的印象,加深对数字的理解[2]。 五、在笛а前教育中加入游戏 幼儿园小朋友比较爱玩,对很多事物都感到好奇。所以在数学学前教育中,可以加入游戏学前教育方法,让小朋友更容易接受,也愿意参与进来。对于每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安排游戏,锻炼小朋友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认识数字1-8的时候,可以玩“抓老鼠”的游戏,让一个小朋友扮演黑猫警长,几个小朋友扮演老鼠,然后黑猫警长开始抓老鼠,最后看看能捉到多少。在游戏中,小朋友可以更轻松自由地学习数学,自主地理解和掌握。让小朋友更喜欢数学,更愿意研究数学中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安排课程内容,并且选择小朋友认可的学前教育方式进行学前教育,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让小朋友愿意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和情感温暖小朋友,跟小朋友一起探究数学中的奥秘,一起做游戏,体会数学乐趣,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小朋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幼儿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玩教具制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多种有效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与社会需求搭起一座桥梁。 关键词:幼儿园;玩教具;教学模式 课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方向课开设的实践与研究》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教学原则,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课程中专业全面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目前,我们课题组在教学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幼儿园体验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新变化,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校内、课堂上,而必须走出去,到幼儿园了解实际的需要,亲身感受体验新课改带来的新观念、新变化。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开课前期到齐齐哈尔市七色光幼儿园,喜洋洋幼教中心、和平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等处进行了调研,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我们还聘请一幼的曹颖老师和和平厂幼儿园的许丽敏老师到我们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同时还组织09级的学生分别到这些幼儿园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教师们更加感到高职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教育理论、掌握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题多了,距离近了。关心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着想的理念,在实际行动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做一体化 随着学前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学制的缩短,特别是教学时间的不断压缩(我学校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已改为两年,还有一年是上岗实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这就出现了教学与技能实习脱节。具体地说,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实践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实践脱节较严重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使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与校内实训和幼儿园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教学一体化”方案体现了“三主”方针 1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①在方案的设计上。方案上的问题和训练都是教师备课时设计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没有游离于教案之外,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教案进行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②在问题解答的反馈上。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反馈,正确的要肯定、赏识,错误的要引导,直到问题解决。 2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①学生是提取信息的主体。结合方案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信息提取出来,以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②学生是分析加工信息的主体。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动口、动手,如果回答不完整,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继续提问,也可让其他学生补充完成,从而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3 训练为主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产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同时也使学生对当前幼儿园的需求有了很直接的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走“特色+质量”的发展道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参与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我们也发现:教师如果一味地讲案例,以为只要学生能够愿意听课、认真听课就算达到了目的,那么往往出现教师讲案例时学生兴奋不已,而进行理论陈述、不讲案例时就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没有精神头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不断提问并让学生回答并动手制作参与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听课,促使学生思考。经过一段时间后,边讲、边问、边答、边做,步步引导的训练方式已经成型,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课题组根据前期的调研的结果,以幼儿园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导向,设计很多玩教具的案例。比如,和平厂幼儿园的阳光游戏玩教具的制作,我们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制作,受到幼儿园的好评。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搭起了就业的平台 2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直观教学,借助具体形象的教具,弥补了语言讲授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我们认为,尽管高职的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果单凭语言的描述,也是难以让学生获得清晰印象的。于是教师们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可供展示的图片、作品、玩具等。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一边向学生展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题材的玩教具作品。一件件充满着孩子想象的、色彩鲜艳的作品,深深吸引着每个学生惊奇的目光,他们总是津津有味地聆听教师的讲解、欣赏幼儿的“杰作”。由于直观教具所带来的形象性,使学生了解了幼儿对色彩的感觉及想象发展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 合作教学是一种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探究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还有利于培养其责任心、创新精神、组织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将40余人的班级分成7-8组,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得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最重要的还是锻炼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从他们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都会看到学生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在进行合作教学时体会到: 第一,让学生自己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明确小组合作在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独特构思的创作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型人才是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a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交往合作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接受实际的锻炼,使他们更加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组织和实施合作教学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把“追求人人发展、人人追求发展”,作为教学活动追求的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追求人人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时,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人人追求发展”,就是要求学生自信、自强,“不与他人比分数,只与自己比进步”。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要使学生坚信,只要自信、自强,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是其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无论是对于教育的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重要的。因此,教师成长要从关注课堂教学做起,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入手,切切实实地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探讨 [摘要]CDIO作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为重点,注重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以CDIO教学模式为导向,结合我国现代纺织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确定了纺织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目标。 [关键词]CDIO 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纺织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仅体现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社会,了解自己专业与行业内在联系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纺织产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已逐步由传统纺织转变为现代纺织。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优秀纺织工程人才成为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科发展的新方向。针对目前纺织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较a窄,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经过不断改革,并借鉴CDIO这一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了新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具体为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试试和运行系统。通过对CDIO培养大纲的学习,不难看出实践教学是最能够实现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的教学环节。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导确定的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将更加符合当代工程教育理念,培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纺织工程人才。 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纺织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生活提供必备物质的重要工程领域。中国是世界纺织大国,化纤产量占世界1/2(4121万吨),棉花产量占世界1/4(631万吨)。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为61278亿元,同比增长8.7%,利润超过3506亿元,同比增长15.78 %,出口创汇超过2920亿美元。 以上海为龙头的翼形产业带长三角和以香港为顶,深圳、广州为基础的珠三角集中了中国纺织服装工业近2/3的产能,是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最发达的两个地区, 是纺织服装业的两颗“钻石”。从资产上来看,长三角占全国纺织行业规模的38.7%,从出口来看,江浙沪占全国的47.6%,上海、江苏、浙江设备先进,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长三角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从纤维到最后的完整产品,拥有强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优势,还有一批全国知名度高的纺织服装企业,产业积聚度比较高。区域位置优势提供了持续增长的纺织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市场。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和新材料在纺织行业大量应用,纺织业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竞争。这需要以科技与时尚为引领,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主动服务于上海市和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现代纺织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品种、小批量和快交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现代纺织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纺纱”与“织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环保与一体,融汇了纤维、产品、管理、贸易、检验检测等多方面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纤维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各种高性能和功能性的化学纤维不断问世,纺织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纤维制品的加工设备日益高效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纺织制品也日趋多样化、功能化、健康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纺织制品与人体工程、环境保护及社会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使纺织工程内涵大为扩展,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纺织科学与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紧密结合,与材料、信息、环境、自动化、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要求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因此,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的纺织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紧贴上海现代都市产业及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结合长三角地区对纺织品商检、生态纺织新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现代纺织科学与技术,注重纺织专业技术、管理与贸易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掌握纺织材料、现代纺织加工流程、纺织品设计与产品检验等专业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巧,具有较强计算机与英语运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纺织与贸易高级复合型人才。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导,并经过大量调研,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还将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向联系的能力;终身学习及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较好的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组织能力;工程系统认知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文章根据理生态纺织品的定义然后对于生态纤维做了介绍和认识,最后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纺织工程,应用发展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基本的数量增加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寻求的方针,纺织工程的管理才应该是咱们重视的,必定要加强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使用。 二、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发展纲要中亦数次提到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成果,为此,本期编者以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为主题,以助读者全面了解纺织生态学发展的概貌和最新的成果。 (一)、广义的生态纺织品 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二)、狭义的生态纺织品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 三、生态纤维 1、天然纤维素纤维 (一)、棉纤维 棉纤维是植物纤维素纤维,它具有优良的生态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纤维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废弃制品经物理处理后还可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处理的负担,节约资源。棉纤维只要在栽培过程中杜绝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二)、亚麻与苎麻纤维 亚麻和苎麻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饰面料的原料,植物纤维素纤维,如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生态性一样,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麻纤维无毒,不影响人体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纤维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等是无害物质,麻纤维就不受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三)、罗布麻纤维 罗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纺性和极好的生态性,天然抗菌、除臭,还具有天然远红外功能,是优良的绿色纺织品。 (四)、天然彩色棉花 彩棉是天然绿色纤维,不需漂染,所以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纺织面料崇尚回归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趋势。 2、天然蛋白质纤维 (一)、羊毛纤维 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羊毛鳞片层和细胞间质中非角脘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华萃取,所以,羊毛纤维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二)、蚕丝纤维 蚕丝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丝脘与丝胶,这些物质耐酸、耐碱性较差,耐日照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剂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无毒,穿着安全。 (三)、甲壳素纤维 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强的吸湿和透气性能,抗菌防臭,纤维呈碱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纤维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终产物为氨基葡萄糖。 四、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1、顺应纺织品服装外销质检要求的变化 (一)、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 由于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国外客商已将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的条款。 (二)、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加严格 许多客户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 (三)、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为重视安全性、卫生性 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近期要实现服装全行业的绿色环保尚不可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的位置,的确需要这张“环保通行证”。实施绿色环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并不高,而对绿色环保所需的巨大投资必然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媒体宣传部门实施必要的宣传示范工作,使服装行业切实看到绿色环保生产所得到的巨大、长远的利益回报,从而使服装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成立跨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下设纺织服装分会。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绿色壁垒,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合理的绿色技术防线。我国环保部门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单独生态纺织品标签和图案及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我国生态纺织品服装对内对外统一的形象。尽快建立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体系,制定内销和进出口三位一体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这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纺织企业在推动生态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3、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五、结束语 完成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咱们的发展方向,这就坚决了咱们必定要走生态纺织之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探讨 摘 要: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文章分析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纺织工程;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中职校纷纷设立纺织工程专业,大力培养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中职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革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校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多数都是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中职校教师,而是研究型人才。这就使得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缺少中职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一毕业就进入中职校教书,缺少纺织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纺织工程实践背景。所以,很难切实了解纺织企业的现状,对于许多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材料不了解,导致教学针对性较差。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课程安排上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内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课程设置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大,而且抓不住重点。许多不重要的属于边缘的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纺织工程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低,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中职纺织工程专业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新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型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协作讨论型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我省近年来针对中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大家尝试和进一步探索。 (2)强化学科基础建设。纺织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材料学、组织化学、机织学、针织学、管理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还将涉及更多的新兴学科。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加强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断拓宽专业面。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开设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教师自身来说,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虽然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的发展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机器不断被运用到纺织行业当中。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校方面来说,也应该为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主要是让广大教师深入纺织企业的第一线,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努力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校培养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4)创新专业课程模式。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是学校本身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借助学校以外的力量来实现这种要求。目前,我国职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纺织工程专业必须通过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这既能够促进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的革新,使其更加符合纺织企业的现实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企业拥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对行业情况非常了解,最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校企合作,使这些工作在一线的人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师资结构的缺陷,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结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纺织企业生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纺织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近年来,我国中职校顺应时代潮流,对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缺少长期规划,改革目标并不太明确,导致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合力,最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面对当前形势,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一个新型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使我国纺织工程专业跟上时展潮流,为国家发展输送大批合格的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服务。 (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中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生态纺织品的定义以及生态纤维的种类,就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生态学;纺织工程;应用发展 1 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 1.1狭义的生态纺织品.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 1.2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2 生态纤维的种类 2.1天然纤维素纤维。 2.1.1棉纤维。棉纤维是植物纤维素纤维,它具有优良的生态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纤维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废弃制品经物理处理后还可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处理的负担,节约资源。棉纤维只要在栽培过程中杜绝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2.1.2 亚麻与苎麻纤维亚麻和苎麻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饰面料的原料,植物纤维素纤维,如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生态性一样,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麻纤维无毒,不影响人体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纤维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等是无害物质,麻纤维就不受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2.1.3 罗布麻纤维。罗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纺性和极好的生态性,天然抗菌、除臭,还具有天然远红外功能,是优良的绿色纺织品。 2.1.4 天然彩色棉花。彩棉是天然绿色纤维,不需漂染,所以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纺织面料崇尚回归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趋势。 2.2 天然蛋白质纤维。 2.2.1羊毛纤维。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羊毛鳞片层和细胞间质中非角脘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华萃取,所以,羊毛纤维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2.2.2蚕丝纤维。蚕丝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丝脘与丝胶,这些物质耐酸、耐碱性较差,耐日照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剂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无毒,穿着安全。 2.2.3 甲壳素纤维。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强的吸湿和透气性能,抗菌防臭,纤维呈碱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纤维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终产物为氨基葡萄糖。 3 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3.1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措施。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3.2 顺应纺织品服装外销质检要求的变化。(1)、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由于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国外客商已将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的条款。(2)、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加严格。许多客户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 (3)、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为重视安全性、卫生性。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近期要实现服装全行业的绿色环保尚不可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的位置,的确需要这张“环保通行证”。实施绿色环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并不高,而对绿色环保所需的巨大投资必然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媒体宣传部门实施必要的宣传示范工作,使服装行业切实看到绿色环保生产所得到的巨大、长远的利益回报,从而使服装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3.3 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成立跨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下设纺织服装分会。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绿色壁垒,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合理的绿色技术防线。我国环保部门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单独生态纺织品标签和图案及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我国生态纺织品服装对内对外统一的形象。尽快建立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体系,制定内销和进出口三位一体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这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数量增加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寻求的方针,纺织工程的管理才应该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因此要加强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使用。完成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促使纺织业必定要走生态纺织之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施 摘 要:很久以来,不少中职学校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依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实践能力差,陷入走出校门即面临失业的境地。如今国家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纺织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中职纺织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性分析,力求寻找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并为纺织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 实施 目前,人们对小批量生产、品种丰富多样、高效率完工的纺织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使得企业在面试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时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一些平时一股脑扎在书本的学生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无动手实践能力即无法生存,日趋成为每个中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的残酷事实。基于此,有些中职校开始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纺织工厂进行生产实习。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制度或规模的限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最终的结果远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现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很显然,单纯地寻求与工厂合作,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学校应该在纺织工程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有效地去实施。 一、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开设了纺织工程专业的中职学校将实践教学摆在首位,注重学生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摒弃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照本宣科的教学体系根源太深,好多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以后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拿到一个纺织项目往往是不会做也不敢去做,并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究其根源,是因为一些学校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基地小、实践设施老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创新缺乏,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要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确立思想和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和企业纺织生产的实践型人才。目标定位是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培养生力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有: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实验设计、集中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而建立,既要符合思想要求,又要具有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因地、因时制宜,不断修改方案,从而保证其准确性。教学体系要求科学、新颖,满足大众的同时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改革创新的意识。在原来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加上仿真、模拟的教学方式。实验设计是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助于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集中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参观实践、毕业实践等。江苏省现在对中职校提出了“2.5+0.5”的实践教学模式,前2.5年主要在学校接受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剩余的0.5年主要在工厂进行顶岗实习活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集中实践这一个环节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让他们得到独立处理一些人际事务的锻炼。第三,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和纺织行业的认识加深,从而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该加强。实践教学相当于一块试金石,能够反馈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提高理论课学习的含金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保证 要保证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扩建实践教学基地;二,增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改变老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赏罚分明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五、小结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和产品生产的中间桥梁,是学生由学校踏入社会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实践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关于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前期研究与探索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体制,本文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探索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内容、主要作用及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并提出了新形势下进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纺织工程;研究探索 0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在我们国家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招生的扩张,培养大学生的质量普遍有所下降,教育质量与扩招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并且高校正普及学分制和选课制,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已刻不容缓,这就是我院纺织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和前提。 1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目前这个时期学生一是社会阅历少,知识面偏窄。高中生所掌握的课程主要为应对高考,而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很少,对纺织工程专业更是了解甚少。第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接触社会少,有些人或自以为是,或自卑自弃,这些都是独生子女的常见弱点。 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正是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应运而生的,这种制度的实行能够给学生更多、更具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成为社会合格人才。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2.1 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导师更加成功的完成教学、探索并完善学分制以及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交流互动时间的增加使得导师可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2.2 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大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主动灵活地选修自己喜欢的课,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学分制允许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并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与服务,使他们将所学的课堂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身素质修养。 2.3 促进教师进步的有效途径。 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交流和为学生更好服务的平台,把教书、科研和育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导师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 3 实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1 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学习与生活 引导或指导学生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大学学习与生活,分析和解决其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2 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导师不只是学生的良师而且也是益友,导师有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相应学习计划,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导学生多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自己所学专业,提高自己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正确地做人做事的态度,所以导师应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恰当的做事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4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接触和理解较少,心理方面还相对不太成熟。而导师在与学生长期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关系,导师可以及时发现并协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 4 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处于试运行及探索的阶段,还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4.1 人尽其才 近年高校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教师比较紧张,致使指导效果不尽人意。对此,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的老师充实到导师队伍当中去;另外可以让退休教师加入丰富导师队伍,甚至可以考虑聘请有经验纺织企业或公司的技术人员作为导师。 4.2 个性化辅导 导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等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并协助学生完成人生规划。 4.3 考核与奖励并进 导师制实行后,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验证。因此,对于导师这一较为特殊工作的考核应该尽量细化和量化,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5 结语 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推行导师制是一种旨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尝试。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主要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导师制的实行也会全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多元化人才需求下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是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学分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纺织工程专业的实际,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主模式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模式,探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格局及经济水平的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独立封闭的象牙塔,需要面对各利益主体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影响,由于利益分配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培养目标、教育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多元化的格局。本文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为出发点,结合纺织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纺织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新时代,接受着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专业范围狭窄、教学计划不够灵活、课程设置固定、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只有积极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适应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发展之路,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必须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我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视野开阔、团结协作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来支撑和引领发明创造、创意设计、集成创新等工程技术。因此,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纺织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世纪以来,我国各院校纺织学科随着纺织工业的扩大和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纺织学科的研究正在向高技术纺织品、纺织机械自动化、智能纺织品、高能物理技术、纳米及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功能纺织品等方面集中,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体现了高、精、尖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与背景,纺织专业的培养方案如何改革、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做到删繁就简、吐故纳新,专业理论如何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如何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教学教材体系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目前全国总体的纺织高等教育和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纺织企业的需求,应该给学生补充向前延伸到高分子材料等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高分子化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及中间改造传统纺织的数字化、信息化基本原理与技术。 三、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促进措施 1.转变观念、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准,以学生内在素质的普遍提高为目标,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提高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取向。重视发展协调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人格特征未来的发展与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并以各种形式对高素质高规格的人才培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方针。内蒙古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地方性院校,面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学校在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树立了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内涵提高为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12361”的工作思路,“1”是1个落实即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其他工作都聚焦于教学工作中,通过每学期教学质量奖的评定、教学能手的评选、教学技艺大赛的开展、职称的晋升等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2”是指2个注重即注重教风与学风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规范教师的工作职责,以狠抓考风为切入点,实现学风的根本转变,形成教风的提高带动学风提高的良性循环体系。“3”是指3个提高包括教师业务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高。采取“传、帮、带”及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计划等模式实现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对教学管理人员从队伍的稳定、待遇及业务培训制定相关的措施并实施;“6”是指即6项任务:(1)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我校现有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文、经、管5大类,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多而全的现象,个别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校在专业整合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充分改变过去专业设置偏细、偏窄的局面,进一步凝练体现办学特色。(2)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多样化:构建了主模式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模式,建立宽口径的柔性专业方向,完修订善2013版培养方案。严格目标管理,通过选择专业、专业方向及第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成才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弹性的培养计划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都有良好的发展。我校开设的第二学位有管理学、法学、计算机、外语四个专业,从1995年开办以来学生生源不断增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结合地区经济及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在大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立了数字化纺织技术、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贸易3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半学平台课程,后一年半按照专业方向学习,同时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充实柔性专业方向,方向设置上具备足够的开放度和弹性,以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基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针织学、纺织品贸易等课程内容,模块课程根据不同方向加大纺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开设计算机在纺织上的应用技术、加工制造(CAM)、电子商务EB和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神经网络技术、新型纤维、色彩学、国际结算与融资等课程,学生不能仅限于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将大量的相关专业课程和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自身专业的辅助课程来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专业领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3)学分制的推进与完善:我校于2011年实施了学年制下的学分制模式,2013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入学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一、二年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包括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地点及考试。第三年学生自主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设置课程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进行安排。在课程设置过中,体现“文理结合,学科交叉,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已有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类型,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及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各专业方向的部分专业课都进行了适当的前移,例如纺织工程专业将纺织工程概论课程由第三学期提前到了第一学期开设,纺织材料学提前到了第二年学期开设,织物组织结构及纺纱学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专业课前移后使同学们有精力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和再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现有教材进行科学剪裁,把一些内容较简单或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接触的内容,只提出要点,作穿针引线的讲授,结合学科发展增加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学生知识的要求。打破传统的第一课堂授课的方式,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科研性、讨论式、实验性、创新性、独立性、灵活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由多名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共同讲授完成。把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考试方式多样化的改革,加强平时教学过程的考核,将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阶段小测、小论文、写心得体会、技能训练、查阅资料各阶段的成绩记录到平时成绩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结课考试中采取闭卷与开卷并举,笔试与口试、答辩并举,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并举,综合利用多种考核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5)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构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的功能,拓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实践体系,主要有导师制工作室、创新实践课程、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开放实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活动组成。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把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环节纳入实践平台,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长期以来我院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包头鹿王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专业课现场教学、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建立了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师“结对子”的专业工作室,探索了“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续三年纺织工程专业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2%、95%、97%,毕业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6)强化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评价:我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学管理上强化教务中心的作用,形成了校教务处、学院教务中心的上下联动机制。实施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务中心、督导组联合进行教学检查,建立班级学习信息员联系制,定期召开教师、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同行教师课堂评价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针对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将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有机结合,收集反馈信息,形成评价报告,一方面向校外公布,以应对外界的关注与批评,一方面反馈给教务处、院教务中心及任课教师,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面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必须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制度人性化、培养评价全程化的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面向纺织工程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国内各高校原来的学科基础情况不同、服务企事业单位对象有所不同,所以现有学科设置、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差别。为体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按照新的测控专业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专业方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近年来各个工科高校着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但各个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培养方案也具有极大差异化。本校测控专业的起步在国内较晚,自2006年开始招收测控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于机械工程二级学院。与天津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和学生素质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专业创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系对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实验实习等各环节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面向纺织科学与工程,以纺织生产设备和纺织工业工序检测与控制为载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华大学,彰显了百年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纺织学科建成并拥有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实验基地,在纺织复合材料、纺织机械自动化技术和纺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测控与仪器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纺织工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比如对于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对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国纺织机械设备发展迅速,纺织工艺有重大改进,对PLC、工控机、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与广泛。纺织设备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也是本校测控系教师的研究重点方向,因此利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对纺织工艺、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大量改进,结合测控专业原有的实践与培养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加强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并到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讲课内容重复,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已有专业基础课设置之上,同时加大专业任选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并充分体现了面向纺织工程的特色,专业拓宽类的任选课内容反映了本专业前沿技术。将在机械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和纺织机械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结合起来,在光学工程课程中将高清晰CCD检测技术应用于纱线外观测试。本专业也加大了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莱茵―瓦尔科技应用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国外高校交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就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交流。选用和编写适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校近年来出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测控专业英语等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纺织和纺机测试控制领域的各项技能,另外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其他各个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提高此类实验指导课时费,加大实验耗材补助,推荐师生组合参加学校的实验教学比赛。组织测控系的教师和纺织学科、自动化学科的教师进行实验交流,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改进。纺织机械动态经纱张力检测与控制原本属于纺织工程学生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现在经过变革和改进成为测控专业学生传感器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并将纱线张力检测与控制实验设计理论方法扩展到对于梁、钢缆和受拉细长杆的检测与控制实验之中。此外结合纺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中的单轴独立驱动、多单元同步控制、张力在线检测与控制、自调匀整、电子送经与卷取、纺织品质量在线检测等领域,都已经过革新和改进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验内容,扩展后将测控专业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其他工程设备的检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还承担了校企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控专业本科生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助研活动使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以赛代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每年在暑期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和测控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制作夏令营,深受测控专业的学生欢迎。测控专业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特别是在纺织机电产品检测与控制竞赛和制作方面斩获不少成果。我校根据现有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形势,制定了集中与分散、校企结合、学校派遣和自主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学院所拥有的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现代纺织企业成套生产装备,远程液体染料无管路自动配液机,巷道式立体仓库等大型纺织机电装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实现学生与工厂企业现场设备的“零距离”接触。此外,学院与山西经纬纺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创新平台,和天津海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保证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还给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这种体系不但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纺织工程类专长,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工程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曾经隶属纺织工业部的传统纺织强校,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就业季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45%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检测与控制作为纺织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一样,本校测控专业毕业生也深受广大纺织类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工程技术学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为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围绕科专业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向纺织工程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摘 要】以“卓越”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主线,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绘制教学体系拓扑图和能力体系拓扑图 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由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三层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有了显著的提高。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工程技术的综合趋势及其方法论意义 【摘 要】对于纺织工程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在工程技术实施过程中,人们为了使成本不断的降低,以及综合性的来推动其发展,所有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向综合方面发展了。 【关键词】纺织工程;工程技术;综合趋势 一、从纺织工程看工程技术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势越来越强化 (一)综合能力的上升与技术的全面性给科研课题奠定的基础 现以纺织工程技术做例子,真实情况显示:一是综合逐渐成了工程产品换代更新的重要来源,脱离综合开发新产品越来越艰难。比如,自古以来的织物,纱线都它们的缺点,从服装厂,染整厂,纺织厂和消费者等对这些进行自己的判断并且变成新的综合全面性要求以来,五颜六色的混纺纱大批出现,精致新奇的混织物引人注目。如上海第21棉纺厂以前出产的阔幅棉布式样枯燥,一些产品20年来总是老样子,前年他们和第一印染厂生成综合力量,才把印花和织花两种不一样格调的图案融合为一体,一年里一起试验完成了76个新产品。二是工程新设备,新材料逐渐依赖于靠综合方法来供应。就是因为综合,纺织原料超越了几千年来毛,棉,丝,麻等纤维的桎梏,很多新奇的化学纤维逐渐涌出,尤其是那些合成纤维的材料比例日渐上升。按照计算,在整个地球各样纤维的使用数量当中,九年以前合成纤维只有七百五十万吨,大概是棉花使用量的二分之一,时棉花使用量的3倍。 (二)工程技艺综合形式的主要力量正逐渐产生和进步 (1)工程技术已经不止靠阅历和经验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是将越来越多的理论类学科融合在一起。在纺织这个融合点上,之前相互独立甚至任何联系都没有的理论学科产生了关系,成为了一些综合型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体系既包含基本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科学技术特点,还包含有社会科学的特征,比如纺织环保学,棉纺力学,生物染色学,合成纤维纺织学,服装生理学等。(2)很多工艺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独自成一体系,但是依然在和新技艺的融合里逐渐创新。比如纺织技术,不仅和其本身建立的新技艺相综合,像1783年约翰怀亚特和路易斯皮尔共同发明的三罗拉牵伸技术和新的加捻卷绕技术综合于1968年春产生的BD-200型气纺机;现代提花机设置了电子程序控制机构,原其织造图案提花技术则是对约瑟夫扎卡特在1804-1808年发明的成果的综合。另外是和纺织技术之外的多种现代技术相融合,尤其是50年代以来的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静电技术,激光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崭新果实,逐渐和纺织技术中的很多技术相融合起来,成为具有纺织业特点的综合技术。(3)科学,技术中很长时间不能使用等情形,正在呗综合形式所疏通。比如,现今新型纺纱有自捻纺纱,静电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尘笼纺纱,喷气纺纱等十来技艺,这当中静电纺纱在生产中还没有得到重要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流场理论依据不够;而气流纺纱的完善,成熟和较大范围的应用于生产,则是生产,技术和理论有机结合的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大工业生产中,整个过程是客观的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当今工程技术的所有重要的进步不仅要以社会生产为基本,还要以科学依据为灵魂。 二、工程技术以综合形式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 从整体来看,工程技术历经几百年以分化为主流的发展之后,综合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近四十年来,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式越来越强。纺织生产的发展进程,即是一个例子。良久的早期纺织,即使有男耕女织的分别,可整体仍是处于“自己织布”,“自己纺纱”,“自己种花”,“自己消费”的初期的综合为主流的时期。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先是纺织和植棉产生分化,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又把织布和纺纱作为它重要的生产部门,纺织进程也被分离成很多不一样的操作,而且独立化到这样的地步,导致每种操作技术成为特殊工人的专一职责。因此,纺织达到了以分化为主流的近代时期。纵使是纺织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化,脱离了综合的作用,想要再独自深入是相当艰难的。若要最大程度的降低纺织过程中徒劳的中断,把染整,织造和纺纱技术建造在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的情况上,要从车间转变到流水,甚至要实现纺织物非织造生产,都需要将越来越细的纺织过程统而联之,越练越紧密,让全部的分化都得以综合当作联系的关键。 三、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在工程技术进行综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引进技术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明确和实施综合改善的原则。增强我国工程技艺水平的根本途径,既不能依赖于完全进口,也不能一味的复制仿造。只有进行综合性改善才是创新,才能创立并发展水平先进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体制。主要原因是他们既勇于面向国际实行综合,又擅长于发挥其很强的综合性改善能力。再谈我国曾引进气流纺纱设备一例,就是一个教训。前年常州,广州,陕西,郑州,上海,石家庄,青岛等地共有七个工厂,前后共消费几千万美元进口了约一百五十台气纺机,占我国那时全部进口气纺机设备的90%以上。弊端在于,虽然进口台数很多,可机型却只有西德和日本这两种,明显是仅想到使用于生产。若是转换到综合性改善的方面上来,就可以发现当今世界上其纺纱设备的型号不少于三十余种,而去年我国各个地区已投入生产第一代气流纺纱机,第二代气流纺纱机亦有所突破,我国在气流纺纱机的试验制造上拥有了综合改善的条件。所以,消费相同的外汇,比起各地方厂同一时间从相同的国家进口那么多相同型式的设备,不如各自向不同国家进口各种型号的设备,同时实施综合改进. 总结: 虽然随着技术的提升,纺织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发展,但是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技术的提升、引进以及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对问题进行解决。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论纺织工程技术与相关问题 摘要:二十一世纪,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本人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外来技术的渗透,在信息纺织、新材料纺织领域中加速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及运用,争取在当今世界纺织产业格局中重构国际纺织产业分工链条,从而促进纺织产业的不断升级. 关键词:纺织工程;技术重要性;相关问题 引言 随着世界先进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论文论述了纺织工程的技术的重要性,和纺织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纺织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中衣占首位, 这足以说明纺织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装饰织物及其配套产品涉及的范围也日趋广泛, 地毯、窗帘、名人字画、床罩、被套等等都以系列化、配套化、整体化展示着它的独特风格。就连客车、客机、客轮的内部装饰也为开拓装饰配套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大都市文化娱乐设施的兴起, 更期待纺织装饰品为它们精心装扮。 纺织技术在产业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航天技术、原子能工程, 以及一切动态领域中均有应用, 如: 运载火箭、宇航器材、原子能工程的防辐射遮蔽物、防辐射工作服、各种交通工具的辅助、装饰材料等; 用于水利工程、采矿、农业、林业等技术的增强材料或遮蔽物; 用于土木建筑、设备安装及使用工程, 如: 吸音、隔音、传音、节能等材料及各种休息、娱乐场所的有关设施; 用于机械、电气、电子及复合材料工程; 用于医疗、医药、保健及公共卫生设施, 纺织品的潜在发展势头难以估量, 纺织专业的前景更是一片蓝天。 2纺织工程技术的发展 纺织业的发展在如今看来是一发不可收拾。它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用途。这还要追踪到20世纪的那两次改革。是它们把纺织产业制造技术彻底改变了。.前20 世纪40年代的产业革命给纺织送来了新材料和材料科学, 这一高新技术使纺织品的产品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那时候起, 研究人员学会了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制造最适用的纤维和产品。 而在20世纪70年代, 则给纺织送来了基于智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代制造技术, 使纺织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过去, 开发一个新的提花布, 从设计到生产大约需时15天-20 天, 而现在由于数码纺织技术的介入, 只要15m in -20m in就可以完成; 过去, 生产一种新印花布, 从花型设计到制版印花至少要数天或数十天, 而且还要多道工序予以配合, 但现在由于使用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也只要十多分钟就能完成。 目前, 这些新技术、新产品虽还处在不断取代、完善及丰富的过程中, 但普及不会超过10 年-20年。现在企业界感到最急于解决的倒是怎样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创新技术的专业人员的问题, 除了其质量还要数量。 3纺织工程存在的问题 3.1废水 纺织废水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和化纤浆粕废水五种。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量约300~400万t,印染厂每加工100 m织物,将产生废水量3~5 t。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以及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等,具有以下特点:(1)COD变化大,高时可达2000~3000 mg/L,BOD也高达2000~3000 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废水pH可达10以上。(3)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剂及浆料,废水粘性大。(4)水温水量变化大,由于加工品种、产量的变化,可导致水温一般在40 ℃以上,从而影响了废水的处理效果。 3.2 废气 纺织行业的废气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约两万台锅炉,这些锅炉总蒸汽容量约为6万t,其中烟尘排放达标的锅炉约占总数的85%。这些锅炉绝大多数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为燃料,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烧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污染了环境。 纺织废气的另一主要排放源来自纺织生产工艺过程。纺织工业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于化学纤维尤其是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化纤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为合成原料,由于工艺原因和过程控制的不彻底,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废气的排放。 3.3 噪声 噪声污染是纺织行业尤其是棉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棉纺织厂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织机,厂内噪声达90~106 dB(A),而人耳对噪声的最大允许值仅为85 dB(A)。纺织车间的环境噪声平均在100~105 dB(A),超过了人耳对噪声的容许极限,故对工人听力损害特别严重,听力损伤可由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噪声性耳聋。此外噪声还可引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多种症状。有报告显示,噪声对纺织工人健康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衰退、听力下降、心电图异常等症状,严重威胁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强噪声环境下还会出现行为功能损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阅读能力下降、思维受影响等症状,这些症状将随时间变化愈加明显。 4应采取的对策 4.1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法规法律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加入WTO,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与国外相差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出口。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通道。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纺织企业的偷排超排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污染问题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小型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对一味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地方保护行为进行打击,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企业大力扶持,鼓励和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 4.2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环保。国家应发挥自己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手段对推行环保产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弱势环保企业予以扶持,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运用政策手段来调整纺织产业的布局,对存在污染问题的“三资企业”和生产设备与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不能引进。合理征收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效低耗的节能环保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燃煤锅炉的比重。在税收方面对环境产品和企业进行适当的减税甚至免税。 5纺织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20年来, 纺织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300万吨发展到目前的近1000万吨, 居世界第一位, 纺织品曾多年居全国出口商品之首。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 全国现有中等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2万余家, 2001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8895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 5%;纺织品服装出口533亿美元以上, 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01% ; 实现利润268亿元, 占全国工业利润的58%。 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 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 仅1999 年,纺织品出口创汇达480亿美元, 是仅次于机电出口产品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现在, 我国进入WTO无疑将给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已有专家做过预测, 中国加入WTO 以后, 纺织品出口将大幅度增加, 纺织业将是我国得益最大的工业, 其就业需求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6%以上。 6结语 总之,从改革开放至今, 纺织虽然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已降到次要地位, 但中国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 全世界有1 /3以上的人穿的都是中国制造的服装。这几年, 中央采取棉纺压锭的措施, 许多入都误以为这是一个产业不景气的信号, 但实际的情况是从压锭以来, 通过新建和改制后重建形成的纺织制造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纺织能力, 甚至是成倍地增长,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许多新兴的纺织工业区(城), 简直可以说是星罗棋布, 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我国纺织工业正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内、外两个市场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要努力提高我国纺织品质量水平,迅速建立我国纺织品标准体系,同时也要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化管理工作。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举办学术报告为行业发展献策 2013年纺织行业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仍充满变数、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问题依然存在、节能环保压力更为突出等不确定因素,这些将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何切实有效地化解困难,突出重围?受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邀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为约500位上海纺织界同仁作报告,分析了当前局势,为上海纺织业的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依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纺织行业具有高度市场化特征,从长远看,发展中的阻力会逐步减少和消除。王天凯谈到,首先,医疗、卫生、建筑、交通等产业稳步发展,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使纺织纤维材料与制品的应用领域大幅拓展,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其次,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化工、生物等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将为纺织行业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 此外,以高新技术纤维、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为代表的一批高端纺织科技成为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其中部分技术在发达国家也仍处于起步阶段,是我国纺织行业加快创新发展、缩小与强国之间的差距的机遇。 创新成果应用是发展途径 当前,我国纺织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王天凯表示,贯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联盟虽在组织上已经搭建了一些平台,但效果仍不明显。 去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评选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奖项就有170多项,但回过头看真正实现重大成果应用的一个也没有。 王天凯建议,纺织业内部要继续在体制上、机制上积极探索,争取早出成果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各自发挥所长,着眼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培养工作,将人才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新形势下问题更显突出 此外,节能环保形势严峻。国家及地方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量化任务、新排放标准要求,以及来自社会层面的舆论和国内外环保组织的压力不断增加,不仅使纺织企业面临提标改造任务艰巨、投入增加、资金紧张等问题,印染行业更出现了准入、用地、融资多方受限的情况,产业链中间环节发展空间狭小,长期将形成瓶颈制约,对行业发展全局产生严重影响。 王天凯建议,纺织业应实质性推进节能环保工作,集中解决当前排放提标问题。针对污染物排放提标要求,加大节能环保相关技术改造投入,扩大纺织清洁生产技术、污染物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落后技术装备有序退出。 棉花政策影响突出。国内现行棉花管理政策打破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仅引起了内外棉价差拉大,棉纺产业链竞争力严重削弱,效益恶化,更造成了国产棉品质大幅下降,以及棉纱大量进口削弱纺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等更为长远和深层的负面影响。2013年国储棉已成为国内棉花主要供给渠道,进口配额发放、储备棉抛售价格、棉花品质等问题都将对行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王天凯认为,棉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减少棉价差损失,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力度。(耿挺编辑:陶艺音)(上海市科协) 荷兰爱思唯尔代表团访问中国科协 5月6日,荷兰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全球开放获取事务总监艾丽西娅·怀斯女士一行拜会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会见了代表团,双方就科技期刊有关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沟通。 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文献出版公司之一,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其前身可追溯到16世纪,出版物包括世界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细胞》等,每年共有250000篇在其出版的期刊中。爱思唯尔数据库Science Direct是全球著名的学术数据库,每年下载量高达10亿多篇次,对全球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兴平对爱思唯尔代表团的来访表示欢迎。他向客人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情况和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及中国科协在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国际化、开放获取出版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艾丽西娅·怀斯女士重点介绍了爱思唯尔的开放获取计划以及全球市场拓展计划。双方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期刊在线以及期刊国际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王晓彬、爱思唯尔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总监张玉国等参加了会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网络的成人纺织工程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从传统函授教育的特点、现状和纺织专业人才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本校成人纺织专业函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办学资源状况,对学校成人纺织工程专业函授教育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充分借助学校现有网络平台,整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采取了多项措施,探索做好纺织行业的成人函授教育工作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背景;Blackboard;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授课教师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教师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面授流于形式等诸多缺点,导致函授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传统函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有助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可以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自学方便,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若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使传统函授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可辅助完成传统函授教育的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能够最大限度缓解成人函授教育的“工学矛盾”,弥补了传统函授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函授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助推当前函授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1]。 因此,建设、完善适用的教学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可充分弥补函授教育自身教育资源的弱势和不足,从而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了根本的保证,也是今后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所开展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一、基于网络的Blackboard平台简介 Blackboard教育软件(简称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一个支持百万级用户网络教学平台,它以课程为核心,具备很多可独立运行并且支持二次开发的模块结构。它包括了学习管理平台、门户社区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评估平台等,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BB平台具有成熟、稳定与可支持大用户量访问、交互能力强、多种语言支持等突出特点。目前BB平台正在各大高校兴起,但是BB平台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网络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其所提供的功能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在BB平台上开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平台上设置作业等[2]。 BB平台是交互式教学系统,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有五大功能模块,即课程内容模块、课程工具模块、课程选项模块、测试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突破了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可快速构建网络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用户同时学习,能够满足建构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需求[3]。 二、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机遇 我校成人教育从1987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学校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为首的大批纺织服装专家学者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学校的纺织、服装专业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声誉,面对目前纺织行业对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学校应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同时,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也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样的重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纺织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上等,基本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没有很好结合与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仍沿用传统函授教育模式组织教学,即学生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师生间以信函、电子邮件及电话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4]。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的要求,成人教育发展面临困境,学校的特色纺织服装专业在成人教育中丝毫体现不出特色和优势。 另一方面,现阶段纺织行业的职工队伍的成人教育工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整个纺织工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校的纺织专业来讲,也是其自身专业改造、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纺织工业也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部分需要企业选派进修来实现,这无疑为我校成人纺织教育事业重新崛起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发展好学校的成人教育事业。 学校于2006年就已经购买和陆续使用Blackboard系统平台,逐步实现了网络资源优势与高等教育完美的融合,BB平台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学校也积累了很多应用和开发网络教学系统的经验。这一切为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开展网络教学配合完善成人教育提供了思路、基础条件和经验支持。因此,为了摆脱我校目前成人函授教育的困境,探索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我们先以纺织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学改革,即借助学校现有的BB系统平台开发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将纺织函授教育传统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以函授教育多年形成的办学网络、成熟的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为基础,结合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使网络教育作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形成高等函授教育以自学、面授为主,网络教育为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局面,这是对我校成人函授教育改革进行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形成我校纺织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全面带动我校成人教育新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探索 1.构建成人纺织教育新型课程体系。成人纺织教育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学员的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而重点讲求实用性,另一方面要密切结合当前网络背景下的新型教育平台。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能力与素质”的教育平台与配套相应课程系列模块的新型课程体系,即搭建“3+1+1”的教育平台,所谓“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员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以满足学员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5]。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学以致用”、“方便自学”、“操作性强”等原则,精选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教学要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艺性,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6]。同时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基于网络平台资源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针对培养目标个体的差异设计了多种进程,不同途径的学习计划供学生进行选择。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教育课、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了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理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具备一定特色。本文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教学团队的内涵、特征及组建方式,并以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为例,剖析、总结了理工科院校金融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方式和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为同类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金融专学业;教学团队;人才引进与培养 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联合推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作为高校教师之间缄默知识传送、转化的纽带,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因而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主题之一。相较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等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科院校所设的金融学专业一般起步相对较晚、投入有限,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的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教学深度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1],但也同时具备数理基础雄厚、突出实践能力发展、注重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等优势特征。相应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需结合其院校优势、教师特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关的教学团队组建方式、团队规模和结构以及引才与考核机制等。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 1.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上世纪80年代,团队研究开始被应用于教育体系,美国学者Joyce B.和Showers S.率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们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认为教师应协同互助,形成同伴关系共同对教学进行研讨,并实行系统的教学训练与反馈,相互学习并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我国学者对于“教学团队”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马廷奇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3]。孙丽娜、贺立军将教学团队定义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4]。张意忠则指出,教学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队伍[5]。上述研究虽对教学团队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教学团队的两大基本特征:一、目标同一性,教学团队需具备明确、一致的团队建设目标;二、责任互担性,教学团队成员应相互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团队建设的责任。 2.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作为一类非正式教学组织,教学团队的组建模式有很多种,如基于教学研究室组建,基于课题组建,基于一级、二级学科组建,基于课程组组建等。根据学科方向、教学内容要求和培养模式等,成立数个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组,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这一组建模式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同时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数据显示,我国2007~2009年来批准的205个国家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平均占90%,并逐年升高,2009年提升到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组建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通过逐步探索而形成的共识[6]。 3.专业教学团队研究。专业教学团队研究即以某一具体专业的教学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提炼与归纳,进而对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经验总结。专业教学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李静敏通过对目前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人才引进机制、绩效考核和科研激励机制改革等相关意见[7],葛欣、许望和卢德馨总结了南京大学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探索和新成果[8],但目前尚无针对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进行的专门研究。 二、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培养建设方针,依托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组为核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知识基础雄厚、国际化视野开阔、实践指导能力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本文将以该教学团队为例,对其建设过程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丰富相关研究内容,并为同类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提供一定借鉴。 1.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团队围绕金融学专业的课程组进行建设,以数理与金融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模块,组建了一支由数理与金融交叉、国际化双语和实践能力培养等三支子教学团队构成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①数理与金融交叉教学团队。根据院校特点,利用数理工程学科优势,以传授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建立涵盖数理基础知识(包括工科数学分析、计量金融学等课程)和金融专业知识(包括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②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以国内教师双语授课、海外学者英文授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英语能力强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团队,该团队涵盖国际化(英语能力)课程组(包括专业英语、国际金融等全英或双语课程)的师资力量。③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从事金融活动的技能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组建涵盖金融专业实践(包括企业调研、综合实习等课程)和实践拓展(包括金融学案例分析、金融创新讲座等课程)两大课程组全部师资力量的教学团队。 2.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①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金融学专业采用“三大引才模式”,构筑教学团队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完善教学团队,依靠“海天学者”基金计划及国际会议等吸引海外学者,利用校企合作机会聘请企业金融管理人才。首先,专业教师队伍引进。设立“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用作教学团队在海内外长期宣传人才招聘计划的费用,以及聘用教师的安置费用;其次,吸引海外知名学者。外聘“海天学者”、客座教授。依托院校“海天学者”基金项目,每年聘任1~2名优秀海外学者,作为特聘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来校承担全英语授课、金融知识讲座等短期工作。依托国际会议,吸引海外人才讲座。每年定期举办“金融风险与公司金融国际研讨会”,利用会议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前来与教学团队进行交流互动,并为学生举办英语讲座;此外,吸纳金融管理人才。强化与大连银行、广发证券大连分公司、泰富(大连)投资公司等金融型企业的双向合作,从每个企业选聘2~4名学历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团队的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选聘1~2名高层管理者作为金融实践讲座客座教师,将具有丰富金融管理经验的相关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个体需求,打造教学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和“教师合作导师制度”,加速青年教师成长,组织双语教学培训和教学实验实训,提高教师双语授课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首先,青年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依托国家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在教学团队内部,每年至少选派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合作交流院校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或进修,使青年教师通过海外交流平台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前沿金融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合作导师制度”为教学团队内新入校的青年教师配备1~2名教授级导师,从基础教学、课程实践及专业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引导,以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其次,培育双语教学团队。与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外语学院等部门配合,为教学团队成员举办教师双语授课能力培训学习班,聘请2位外籍教师、2位国内教师承担约60个小时的课时量,对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化培训,并协助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计或改革。最后,以训促教指导实践。利用每年寒暑假,邀请大连金蝶软件公司、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软件的提供方,为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全面实训,使教师深入了解实验室、软件的操作程序及更新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教学实验。 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需与高校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紧密贴合,通过借助相关理论研究,探寻其建设规律及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修正,寻找有效的团队组建方式和教师引进及培养模式,进而不断充实专业教学队伍,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确保高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高等金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金融业管理人才和金融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较强的应用性和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金融实验教学成为了现代金融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科阶段的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需要正确定位、分层次设置金融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综合化的金融学科实验室,在以“质量工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为综合型、专业型和应用型的现代金融本科教育创造条件。金融专业的教育应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作为双重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金融人才。从金融实践教学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硬件配备与软件配套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教育的目的。 关键字: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本论文受北京市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编号BG125YB039 一、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现代金融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微观应用型、数理分析型和市场营销型的“三型”人才培养将是未来金融本科教学的主流方向。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金融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进行的模拟实训,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案例分析、模拟操作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纸上谈兵”的缺陷,不能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以毕业实习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又常因实习单位难以落实而无法实现。因此,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弄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重理论轻实践,还是重实践轻理论,亦或是平衡型人才?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最终明确实验课在教学中的比例; 2)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何构成?是否应该配备专职实践教学教师,还是由理论教学教师进行兼职?如何锻炼实验教师队伍,使之能够跟上迅猛发展的金融市场需求? 4)校外企业是否有义务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是否没有收益? 只有回答了上述问题,才能找到破解实践教学改革关键问题的钥匙。为此,我们不妨首先研究一下国外实践教学的模式,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三、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借鉴 (一)德国“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由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企业负责组织学生在入学、主要学习阶段、毕业前的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深入企业实习。同时企业也是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生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后,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实习,企业为学生支付每月约300欧元~500欧元的培训津贴。当然企业也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1]。 在实践过程中,企业视接受和指导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毕业后仍然有自主选择工作单位的权利,但是企业看重的是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自身企业文化的植入。由于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仍然会从事本领域的工作,因此这种企业文化植入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当深远的。基于这一原因,目光长远的德国企业是非常乐于与院校合作的。 (二)英国“资格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强调干中学。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一种“能力说明”,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以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构成,因此,实践教学的开展必然以学生能否达到某种能力基础为目标。 “国家职业资格”强调在干中学,实践教学也必然要求在干中学。建立以实际工作效果评定学习成效的考核制度。实践教学的效果评定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规定而定,国家资格证书的颁发依据实际工作效果的评定,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纸笔的测验[1]。 (三)加拿大“能力基础型”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突出能力,而不是突出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强调对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其具体做法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称DACUM委员会),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其最终成果是一张DACUM表(罗列出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及说明,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称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可将教学单元按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若干个相关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可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教学计划,随后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由此,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1]。 (四) 香港“工业训练中心型”实践教学模式 工业训练中心旨在为学生的工业训练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业环境,这种工业环境无论在设备配置、布置,管理方式的运作,选择典型产品的生产,执行的工业技术标准和安全法规等方面都基本接近实际的工厂环境。在训练前,工业训练中心根据各个学系的不同需要和科技发展态势,精心设计一系列基本训练课程。实际的工业训练一般包括基本训练和项目训练:基本训练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设备和工艺方法有所感知,初步建立起生产设备、工艺方法和生产效率以及加工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项目训练是一项综合应用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有的工程知识和前一阶段基础训练所获得的经验,通过群体工作完成一个真实的工业项目或工程项目课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等。工业训练不是某一门课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训练,它着眼于学生培养的整体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设备的操作和加工技术,主要是培养学生寻求、接受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培养创新的思维[1]。 “训练中心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一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在金融学专业学生很难进入金融企业实习的情况下,这种仿真工作环境的实习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多数在各类金融机构的营业部门就业,因此,建立各类金融机构的营业部门的训练中心应该是金融训练中心建设的重点。 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渠道 (一) 设计全面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课时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 一方面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实践教学全程化,不能局限于某几门专业课或是仅将实践教学理解为毕业实习,要贯穿四年的大学时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中都应积极推进实践教学。 在推进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时必须完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建设,加强金融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金融实践教学管理可以强化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安排金融实践教学时要对相关环节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细则,注重在大学四年中实践教学的全面管理,不能流于形式。 (二)怎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要全面考虑全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金融实验课程方案,明确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学时数,提倡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大型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银行业务、财务会计、证券交易和投资分析、期货期权和外汇交易等有一个全面了解。其次针对金融实验室软硬件配置上的不足,可以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如与商品期货交易所合作,引入国内各期货交易所同步交易行情,创办期货实验室,进行模拟期货交易,为金融期货交易实验打下基础。 (三)怎样才能使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适应金融业发展水平? 高层次的金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配置专门岗位或专项资金,用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实践教学充实新内容;此外可以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四)怎样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创造良好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不能光依靠学校,学校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也是不可忽略的。通过与金融实际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固定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场所,而且在金融实验室建设中可以获得金融机构在资金、软件等方面的帮助。此外,邀请金融机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介绍金融经济动态,讲解实践操作经验,也是充实教学环节的一种形式。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金融学学科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只有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敏锐分析能力、果断决策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实践教学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教育中的应用是对当前金融学教育者提出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 21世纪的金融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其金融业与世界金融业的接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培养合格的适合未来金融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在金融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实践教学是应对金融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我国的金融企业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我国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金融业竞争。为了与世界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既懂得中国金融市场同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既具有综合素质同时业务又过硬的金融人才。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金融实践相结合是提高金融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金融及金融投资机构能否合理规划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并抢占人才制高点,将是未来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在金融、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塑造国际竞争力的重心。 2.加强实践教学是转变金融学教学模式的需要。传统的金融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单纯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与过去宏观金融为主的课程体系有关,教师讲制度多,讲方法少,讲理论多,讲实际操作少。随着金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课程体系随之从理论分析为主的宏观课程转变为业务性为主的微观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就成了必然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强调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由此,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会不会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索金融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有利于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 3.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金融学课程微观化的趋势要求。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越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正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金融高等教育应该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金融专业课程微观化,并增加实践环节。一方面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或无用的知识,补充显示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另一方面是反映金融微观运行的新需要,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例如物流金融、离岸金融、银行结算与会计等。 4.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要。加入WTO使中国金融业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竞争,培养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目前,由于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行业的合作还比较粗浅,这就造成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与行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弊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还只能局限于专业教育的框架内,使得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大多仅仅是通过几门课程和几个实验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视野比较狭窄,对金融前沿形势把握能力较差,工作适应期较长,既浪费了相对紧张的教学资源,也不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实现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目标,要从实践的内容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二、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模式分析 由于金融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强调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由教师的“教”与“引”,学生的“学”与“探”四个环节共同组成。如何实现这四个环节的相连,教学的形式相当重要。实践教学方式可采取典型案例分析、实验室模拟操作、课程实践、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 1.典型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操作的能力。这个实践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生今后经济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包括快速阅读、做扎记、抓要点、列题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具体操作中,课前事先布置案例课题、学员自主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指定学生发言,组织全班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课后学生进行书面归纳,提交书面报告。 2.实验室模拟操作。利用应用软件,如银行会计、银行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保险业务等软件,建成模拟银行、模拟证券、模拟保险甚至模拟企业等多功能实验室,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综合作用。通过实验室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以国际金融学课程为例,国际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与操作实务为一体的核心专业课,利用“外汇交易软件系统”展开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实践教学既方便又有效。通过实践,学生可亲身经历询价、报价、成交、证实和交割等环节,掌握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外汇期权、外汇期货、掉期与套汇等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外汇交易的感性认识。 3.实习基地建设。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理想的实习基地应考虑建设在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具有关联的大集团公司,学生在一个现实中可以进行多方位的实际接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金融知识和专业体系。 三、金融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的培养须进一步加强 可以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在课堂上采取课前热点、课间讨论及课后查找资料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教师面授课的依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数字教学平台进行网上辅导答疑、网络作业、网络讨论等活动是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学生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保障,而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质量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很强,导致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不够理想;多媒体资源本身的趣味性、可用性有待提高;教学资源运营环境的限制。如依托高校校园网的数字教学平台的金融学课程的视频教学,因其直观性、系统性等特点受到许多学生和辅导教师的欢迎,但是由于学校网络承载力有限,导致利用校园网的许多学生很难在线观看。而这只能有赖于客观环境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形式需多样化 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个学期的实践课题,并要求要求学生深入金融机构或者进行结算业务的特定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再依据事先划分的学习小组,安排小组间交流心得体会,并据此写出书面材料。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在每个学期的第10至第15周完成,由辅导教师根据书面材料评定成绩。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学术文章,并依据不同方向设置专题,引导学生在课余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浏览。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关于构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摘 要:实践教学应该在独立学院的教育中发挥较强的作用,金融学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更为强烈。从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阐述了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独立学院;金融学;实践教学 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活动。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从办学目的来看,独立学院是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创新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一些现实问题举一反三的解决能力。创新来源于实践,那么实践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好的途径。因此,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金融专业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也成为金融机构在招聘人才时考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开展,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束缚,逐渐被关注和重视。虽然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逐渐加大,实践教学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依然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所需,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具体来讲,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传统的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内容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本应是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生产和社会应用中的内容,应该按照实际经济活动中的相关业务来设置实践项目。但目前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指导书以及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与评价机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的需要安排实践内容,而且学生没有实践操作的参考资料,导致实践内容与实际经济活动相互脱钩,达不到实践的目的,锻炼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没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结构,缺乏“双师型”素质教师。许多青年教师大多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从理论学习到理论讲授,缺乏实践课程设计及实践指导经验,再加上独立学院的课务繁重,学历进修的压力比较大,实践学习的经费有限,致使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操作能力不强,达不到最佳的指导效果。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许多设计性、创新型的实验项目没有被列入学生实践学习的范围之内,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就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3.实验室建设落后。目前,许多高校把自身的发展放在办学规模等方面,实验室的建设比较滞后。由于实践经费的制约,许多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软件配置方面也不够齐全。实验室的设备落后,导致某些实验项目受到限制而无法开展;实验设备不足,使学生只能在有限的实验课堂上进行操作,而在其他时间,学生想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校无法提供开放的实验室,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4.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资源匮乏。很多学校没有建立起与金融机构长期合作的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适合学生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所以一般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又缺乏实习监督的老师,对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不能够完全理解,从而使学生达不到实习的效果,浪费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三、构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以“外汇交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1.加强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按照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在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按照市场对金融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标准来制定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配备实验硬件及软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具有独立学院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外汇交易实践课程的设置中,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在外汇实务部门工作的相关人员来编写实践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根据外汇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实践项目,更好地实现和未来工作的对接。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培养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对于外汇交易课程师资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加强对师资的培训,如派出专业课程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教学研讨会,安排教师参观其他院校的外汇交易实验课进行交流学习,安排教师到外汇实务部门进行参观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把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实务部门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来,如聘请金融机构外汇实务部门的人员来校担任外汇实践教学的教师,这些人员长期在实务部门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 3.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的软硬件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金融学专业的实验室更是具有其特殊性。金融学实验室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仿真性的特性,要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经济活动,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实训,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真实岗位的工作。在外汇交易实验室建设上,硬件设备要能够体现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软件要在满足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还应与外汇实务中的软件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首先是对网络的要求,真实的外汇市场汇率变化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外汇实验室必须具有高速的网络,实验室能够便捷地与外部网络实现信息交换,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其次是对外汇模拟交易系统的要求,外汇模拟交易系统要具有委托下单、自动成交和自动结算等与真实交易系统相似的功能。最后就是对分析软件的要求,学生可以利用分析软件进行外汇投资分析,可以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网络静态分析,并给出多种分析曲线和技术指标,从而锻炼外汇投资分析能力。另外,由于外汇交易24小时全天候进行的特性,学生在实验课堂之外也可以进行交易,这就使得在课下也有了对外汇实验室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安排一些开放的实验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毕竟只能进行模拟操作,与校外金融机构相比,校内的模拟环境具有一定的欠完备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的效果。外汇交易的校内实践课也只是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易,他们对于真实的外汇市场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要想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衔接,增强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把他们放在金融机构进行真刀实枪的训练是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学校给予支持,花大力气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与多家有外汇业务的银行进行协商,如果有银行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学校可以与这些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的安排一些学生到外汇银行部门进行实习,让学生真切的接触外汇市场,感受外汇交易。 四、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深化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 浅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浅谈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金融学是非金融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很多学校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大纲中基本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这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脱节的。文章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详细的设计。 【关键词】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 一、前言 金融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金融学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当前对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受学时的限制,很多学校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计划中基本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这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脱节的。金融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理论讲授,在金融市场与机构这一实务部分也只是多加入了一些案例和计算。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认识也仅仅只停留在书本层面。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是利用学院现有的相关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来更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二、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从目前来看,虽然在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加入了一定比重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对于非金融专业而言,金融学只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在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着重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2)课时限制。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金融学通常开设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课时数为54学时左右。再加上,金融学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54个学时内要想对金融学进行较为完整的讲授,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减。因此,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入实践教学环节,更别说对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设计。(3)实验设施建设不足。要想较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学校投入一定得实践教学经费来建设实验室。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紧张,造成校内实验设施落后陈旧,或者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正常的实验要求。而且,有些院校自身没有开设金融学专业,也就不可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中。(4)任课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显然,任课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都开始这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但是,高校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仍旧非常缺乏,尤其是民办的独立学院。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招聘教师通常都是在择业期内的应届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刚走出校园,又即刻走入校园,可能没有接受专门业务训练的机会,更谈不上实践工作经验。第二,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高校传统的“重科研轻实践”的传统观念,使得教师把有限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本来教师进修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就不多,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大家也都退避三舍。这就造成了教师自身对实际业务掌握不够,欠缺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金融从业人员往往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还是对新的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能请到这些专业人员来指导实践教学环节是再好不过的。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从银行、证券、期货这些行业中聘请到符合要求的校外兼职教师非常困难。例如,学历要求,待遇问题等。 三、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虽然金融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对于非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不需要讲解太深的金融理论。同时,他们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也可能会进入金融行业,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实践知识。这就要求在当前的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对金融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金融学中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在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部分,主要包括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考虑到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开设有证券投资学或证券投资实验等课程,因此,在金融学的实践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商业银行实验部分,对于证券和期货只简单进行模拟交易的学习,涉及证券、期货行情分析和技术指标分析的部分受课时限制也不可能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确定实践教学的课时。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金融学从根本上还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基本、完整的理论讲授仍然应该占教学的主体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对于金融学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部分,例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通胀理论等重复部分,只需进行简单讲解就可以。另外,可以降低理论深度,对于金融学中包含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也可以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指导和交流。第三,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以及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实践教学部分不必单独考试,在金融学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可按照所占课时比重进行选取。实验内容应占考试内容的5%,平时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的10%。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可由平时成绩、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实验前的预习情况、实验课出勤情况、实验态度等,由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结束时评定,平时成绩可占实践教学成绩的20%。操作技能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在实验中对技能操作掌握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结束时评定。该部分成绩可占实践教学成绩的30%。实验报告由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的一周内完成,实验报告由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评定成绩,该部分成绩可占实践教学成绩的50%。根据上述几点分析,可将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如下表。 表1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 上述分析以金融学54个总课时为例,其中9个课时用于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6.7%。(3)完善实践教学设施。金融实践教学必须包括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硬件方面,金融实验室硬件的配备应能满足基本的教学任务,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提高院校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软件方面,实践教学软件要能满足基本的实验教学需要,具体地说,金融实验室要能够开展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交易模拟和期货模拟交易等。(4)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一,在招聘教师时,可以优先考虑具有一定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不一定非要限定在择业期内。第二,为现任的教师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的选派青年教师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第三,在聘请校外兼职实践教师时,要重实践轻理论,降低学历要求,提高相关待遇。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规划 引言 我国通信行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特别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比较快的行业。通信行业正在经历着“面向设备”到“面向服务”的转型,实现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同时,通信设备的开发与维护正在从分散式走向集中式,通信行业运营商的运行维护管理方式与通信技术的组织化管理都向网络集中式管理发展。这就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对整个通信基础网络有全面的了解,对设计的网络设备管理的软件开发有综合的实践能力。 通信行业发展趋势给大学通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当前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已经从硬件为主发展成了“软硬”结合,“硬件软件化”已经成为通信行业一个比较流行的行业术语,例如下一代网络中的“软交换”技术就是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中本来由硬件实现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功能,这种转换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通信软件的开发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出于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通信领域中很多以往通过硬件才能实现的功能现在正在向软件实现过渡。与硬件相比较,软件运行速度和效率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更要求通信行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要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基础。 根据近些年通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从事通信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这一形势,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从学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通过单一的软件实习所获取的软件开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在内容上只是c/c++和java面向对象课程体系的延伸。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软件综合能力,但是对于整个大学四年来说缺乏连贯性,与其他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出现了脱节。因此,为了使软件综合实践课程在通信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纽带的作用,并让通信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在通信软件的实践环节有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建设有通信专业特色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各个高校教学改革中都在加大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但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在通信专业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较为明显。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 从部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中该专业软件实践课程都是从大学二年级暑期开始,在内容上多为c/c++和java面向对象等课程体系的延伸。在近一个月的软件综合实习课程后,许多学生已经开始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随后的大学三年级,通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重点又集中在硬件处理。例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这些专业课与二年级暑期的软件综合实践课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软件方面的兴趣没有得以延续,所具备的编程能力缺乏用武之地。而在三年级下学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软件编程的兴趣已经逐渐淡化。这种软件实践环节连贯性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用程序解决通信相关领域技术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通信行业发展脱节 近些年通信领域迅猛发展,通信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比如物联网相关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等通信领域的新型技术在传统的实践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相比之下,旧的实践内容如综合业务数字网等相关技术都已经淘汰。如果实践内容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体系的水平上,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通信领域对通信人才的要求。 显然,旧的教学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理念发展的今天,通信专业的软件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良好的通信软件课程体系对于大学教育中通信专业学生软件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性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通信专业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贯穿大学的前三年,由浅入深的实践体系。其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软件相关课程与实践教学部分结合起来,带动相应的专业课程建设,并根据当前通信行业的需要设置实践课程内容,使通信专业本科生在就业前就能通过实践方面的课程具备一定的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便在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的教改重点是对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使得软件方面的实践环节有连贯性。 大学第一年主要以基础课为主,为了使学生尽早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原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置了程序设计语言c/c++,但课堂上机仅32个学时。对于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大一新生来说,32个学时的上机学时远远不够。因此,该课程体系将程序设计实习c/c++设置在大一暑期,学生可通过3周时间的暑期实习熟练掌握这门编程语言,为日后的java面向对象语言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部分作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编程语言的认知程度,并且培养软件设计的兴趣。 大学二年级通信软件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计算机网络,这两门课程对通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近些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点。因此该课程规划在暑期实习中设置了两个方向的实习内容,一个是用c++实现ns2的网络模拟仿真技术,另外一个是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第一个方向的内容主要是一年级c语言实践课程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大一所学的c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有一个实际应用的过程,同时也为大三的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因为c语言在计算机与通信硬件的信息交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底层的程序设计都是使用c语言来实现的。另一方面,java技术近几年在通信领域,尤其在一些嵌入式通信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嵌入式机顶盒。另外比较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也是基于java语言。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接触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再加上二年级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已经具备了java编程的能力,因此在大二暑期实习中的java方向的网络模拟仿真和基于b/s模式程序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深入实践的机会。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通信软件设计的驾驭能力。 通信专业大学第三年开设的专业课较多,主要课程有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和数据库软件工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都可以通过前两年所具备的软件设计能力完成课程的实践任务。在大三暑期软件综合实践中该课程规划安排了socket网络通信程序设计(java)和通信系统课程设计(c++)。这也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过程,使得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应用更加具体化。这一阶段的软件综合实践体系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就业形式及用人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大学第四年的毕业设计做准备。对于那些对软件感兴趣或是愿意将来从事通信软件设计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实践课程将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有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体系不再只针对某一个课程设置实践内容,而是将大学前三年所有软件相关的课程形成一个整体来建设,使通信软件的实践有连贯性。通过软件综合实践体系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程序设计的动手能力,并且带动了软件相关的其他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信专业学生的软件能力直接影响到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本科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软件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通信软件综合实践规划有助于将整个专业相关课程关联起来,使得对学生在通信方向的程序设计能力有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对通信软件设计的整体把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石。大学的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只有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自从国家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始,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是各个学校都在关心的话题。已有许多研究从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创新在高校中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1-5]。通信工程专业由于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更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作为一位通信专业教师,作者无力在创新的基础问题上进行分析,而是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个具体方向,总结一下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通信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不断更新。同时也要求学生毕业后能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即具有创新性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基于此,各高校都积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高校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由于开展创新教育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没有体现在对学校、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往往是呼声高,行动缓。现有的教学方案和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彻底改革,课程教育仍然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考试成绩而轻能力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而言,即使是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过渡到动手能力培养都需要在设备和人力方面大量投入,更不用说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许多创新的做法又在重复应试教育的老路。许多高校对通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采取的手段,一般是组织参加各级电子设计大赛、创新比赛等,追求的是获奖的等级和数量,涵盖面也只是学有余力的部分所谓的好学生,而非着眼于所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回归到以成绩论英雄的老路上去。这与我们历来过于功利的评价方法是一致的。这种成王败寇的实践方式,更着眼于眼前的收益,而非创新能力的积淀,与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十分相容,其对全体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益处还有待商榷。 3.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在大学生的培养中,除智力因素外,自信、勤奋、热情、好奇心、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6]。其中,兴趣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我国的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一切服从于考试,兴趣、个性早就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到了大学,如果仍注重用名次、获奖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来启发、引导、培育其创新意识,创新教育就会沦为空谈。 4.大多数学生的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一些通信企业诚恳地反映,目前通信专业的学生,知识落后,综合能力差,创新意识淡薄。一般需要1~2年的再培养才能逐渐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而这一两年的实践培养本应该是在学校四年期间完成的。这说明我们在大学的教育中实践和能力的培养环节应该要大力加强。大学培养通信工程人才的目标就应该是合格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师,而不是仅仅会得高分的各种考试能手。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有方法外,应增加旨在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参与的、不以最后的成败为评判标准的培养环节,从少数精英式学生的培养,扩大到所有学生的参与。根据目前学生考试能力强、探索精神差的特点,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轻松的环境,根据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探索性的实验和开发中。培养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探索的精神、创新的能力,参加比赛并获奖只作为培养的自然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应体现在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中。毕业后的学生应像法国高校毕业的工程师一样,除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本行业宽广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立即参与到各种技术开发中而不需要中间的环节。从近几年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宽容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以成败论英雄。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通信工程相关专业课程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任务越来越重。考虑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再次增加额外的许多工作,如再以最后的成绩、获奖等为目标,会使许多同学感到压力倍增,产生畏惧情绪。因此,如何营造宽容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2.以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丁肇中教授在山东大学访问期间,曾有学生问他成功的关键,丁教授的回答就只有两个字:兴趣。如果我们以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探索精神,就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其自身的创造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这方面有许多例子可以作证。乔布斯辍学后选修自己喜欢的书法课,造就了后来mac丰富多彩的字体和令人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能力,拓宽知识面。从高中阶段即开始的文理分科教育,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受影响。大学中的专业过于细分,学生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如,普通学生无法完成一篇有条理的技术报告,对控制学科的相关内容了解也甚少。在贯穿四年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快速准确检索资料的能力,了解研究进展和获取相关技术支持的能力,撰写产品开发各阶段相关的规范文档的基本能力等。 4.努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相互学习能力。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一般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认真学习教科书就可以应付。但目标在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教育却需要学生的相互沟通协作,并在团队协作中快速提升自身的水平,在讨论和相互学习中获得灵感。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相互学习的平台,通过在自主学习中锻炼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通过相互协作、批评、沟通、辩论等环节,深层次激发学生原始的创新意识和思想火花,逐步恢复学生在儿童时期就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培养一支能够指导学生的教师队伍。一支合格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一直以来,由于对教师的考核偏重于论文,许多教师,特别是新加入的年轻教师,比较专注于前沿的理论研究,对产品开发、系统设计等缺乏兴趣。前沿的理论研究尽管创新性极强,但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在学生急需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开发能力方面,这些教师无法提供必要的协助。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是如此。所以,着力培养一支可以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中作为坚实后盾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三、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从两年前开始在我校通信专业尝试建立自由探索平台,为所有有兴趣的通信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其在轻松和谐的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建立的自由探索平台是一个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室,配置了各种高中低端测试设备和各种软硬件开发平台,配置了各种必要的工具、元器件,使学生在一个实验室中即可以完成种类繁多的各种设计。平台向所有通信专业学生开放,从一年级学生简单的小电子设计题目,到二三年级学生结合课程的设计,再到四年级比较高水平的、结合研究生培养的开发项目都可以支持。最为重要的是平台的管理模式。平台实行开放式管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写出申请报告,在指导教师组成的顾问团审核通过后即可进入平台。审核的标准是学生确实想利用平台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并不以最后能成功地开发出什么样的系统或设备为标准,即使仅仅想熟悉某种开发系统的申请也会获得批准。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规范的进展报告,只要是在利用平台提供的条件,就允许继续使用。参与到平台中来的学生定期组织讨论,互相交流取得的进展,遇到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改变原来的团队组成,以期更好地完成原来的设想。当然,这些活动逐渐形成制度,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为了支持学生的自由开发,组织了专门的由具有系统开发经验的教师组成的顾问团。顾问团平时并不干涉各研究小组的进展,以便鼓励学生的自由创新精神。到学生有需要时,却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极广。本文仅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讨论目前的问题,提出改进的一些方法,并实践一种具体的自由探索平台方案,希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摒弃以获奖加分为目的功利性激励政策,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平台建立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先后有几十个小组进入。尽管不以获奖为目标,却培育出了各个级别的许多奖项。其他的同学也都以兴趣为导向,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这还仅是个开始,平台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希望在近期将这个平台完善,使之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之如何审核施工组织设计 当前,通信工程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施工安全控制要求不断完善。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以达到对进度、质量、投资、安全的良好的事先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联系和区别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指导一个拟建工程进行的准备组织实施的基本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对拟建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和整个施工过程,在人、财、物、时间、空间、技术和组织方面做出的一个全面的计划安排。 施工方案,是对单位工程或分部工程中某一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的分析,是对施工实施过程中所耗用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费用以及工期等在合理组织的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分析,从中选择切实可行、最优的施工工艺和方法。 1、 两者之间的联系 (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体,施工方案是局部;施工方案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脱离了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方案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是无法指导施工的。 (2)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施工方案的编制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规划和全局部署下进行;施工方案始终是在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下进行编制和实施的。 2 、两者的区别 (1)编制目的不同: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中的人力、物力的选用方法,时间与空间布置等各方面进行周密安排,根据各方面的要求来明确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编制某一部分的具体施工工艺和方法,以保证质量要求和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2)编制的内容不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对象是工程整体。它涉及工程施工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项目机构的划分、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顺序、优化配置和节约所使用的各生产要素等等;施工方案编制的对象通常是分部、分项工程。编制内容包括工程概念、施工中的难点重点、施工方法的选择和具体的施工方法等等。 (3)侧重点不同:施工组织设计侧重计划,施工方案侧重实施。 (4)出发点不同:施工组织设计是从项目决策管理层的角度出发,施工方案是从项目实施层的角度出发。 3、目前施工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有些施工单位对施工方案并不重视,特别是中小型施工企业没有真正理解施工方案编制的重要性,所以在编制施工方案时没有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认真进行编制,以致施工方案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产生以下不足和问题。 二、监理单位如何审查审核施工组织设计 1、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程序 (1)承包单位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及自审工作,填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报送项目监理单位。 (2)总监理工程师在约定时间内,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后,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批。需要承包单位修改时,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书面的意见,退回承包单位修改后再报审。 (3)已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监理单位报送建设单位。 (4)承包单位应按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组织施工。如需对其内容做较大变更,应在实施前将变更内容书面报送项目监理单位重新审定。 (5)对规模大、结构复杂的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应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后,报送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其审查意见由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必要时与建设单位协商,组织有关专家会审。 (6)规模大、工艺复杂的工程、群体工程或分期出图的工程,经建设单位批准可分阶段报审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复杂或采用新技术的分部、分项工程,承包单位还应编制该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报项目监理单位审查。 2、审查和审核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国家的技术政策,充分考虑承包合同规定的条件、施工现场条件及法规的要求,突出"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 (1)全面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工程概况、施工组织系统与管理、施工方法、施工设备、施工进度计划、布置、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以及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保护措施。 (2)可行性。施工组织设计各项主要内容的措施、计划、流水段的划分,各项作业是否符合实际,合理可行。 (3)针对性。承包单位是否了解并掌握了本工程的特点及难点,施工条件是否分析充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措施是否切实可行,限期工程的赶工措施是否可行。 (4)先进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否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杜绝采用落后、淘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5)自主性。在满足合同和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应尊重承包单位的自主技术决策和管理决策。 3、审核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1)质量方面 a、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组织结构是否健全。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是否齐全。 b、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同《监理规范》中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报验以及工序报验制度相结合。 c、审点应为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顺序、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选择、工程施工的流水组织。 a、施工顺序是按照单位工程工期、施工工艺的要求,要与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相协调,满足质量、安全、环保的要求。 b、施工方法应着重整个单位工程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复杂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对工程质量起关键作用的分部工程要详细审查。 c、施工机械的选择是施工方法选择的中心环节。根据实际条件、工程特点审查主导工程的机械,其最适宜的类型和型号,既满足施工的要求,又要经济合理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作用,提高机械使用率。 d、流水施工审查的主要参数:施工段、工作持续时间、流水节拍的划分,计算是否合理正确,还应同施工进度计划相结合审查。 (2)进度方面 a、进度安排是否符合工程项目建设总进度计划中总目标、分目标的要求,是否符合施工合同中开、竣工日期的规定;进度计划中的项目是否有遗漏,分期施工是否满足分批动用的需要;施工顺序的安排是否符合施工工艺的要求;劳动力、材料构配件、设备及施工机具、水电等生产要素的供应计划是否能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供应是否均衡,需求高峰期是否有足够能力实现计划保障;总分包单位分别编制的各项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之间是否相协调,专业分工与计划衔接是否明确合理,对业主负责提供的施工条件在施工进度计划中安排得是否明确合理。 b、进度计划应用时标网络计划,它既具有网络计划的优点,又具有横道计划直观易懂的优点,将时间参数直观表达出来,网络计划控制建设工程进度,可以弥补横道图的不足。 c、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批,并不解除承包单位对施工进度计划的所有责任和义务,监理单位不能强制干预承包单位的进度安排。 (3)投资方面 根据工程建设任务书,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及各建设单位有关工程建设相关取费标准的文件,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a、审核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计划、工期安排,工程工期力求达到使成本最低或收益最高。 b、审核施工方案,以确保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以保证施工方案中的劳动力消耗均衡,主要机械使用率做多方案比较,择最优方案; c、严格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施工单位合理安排人、财、物,按施工计划控制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避免质量缺陷造成投资失控。 (4)安全方面 根据项目工程实际情况及时对《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部分进行认真的审核,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a、施工单位内部安全培训、安全教育是否根据项目工程性质、情况进行全体参建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 b、是否有针对本期项目工程的安全培训、教育记录及会签。 c、安全培训、教育内容是否能体现项目工程实际情况。 d、施工单位安全检查制度是否有相关的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是否能满足项目工程实际要求。 e、施工单位人员资质,项目工程人员架构是否满足要求。 f、材料、工器具仪表、车辆是否合理,工器具仪表是否进行了有效检测,是否附有相应有效检测报告;工程使用车辆证件是否齐全、是否有效;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是否附有相应有效检测报告;设计单位明确的施工危险部位和相应技术要求,是否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关键点 随着我国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通信工程施工质量成为运营商及设备厂家越来越关注的重点,也是众多通信工程施工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内容。针对质量控制有很多的理论专著和方法,其中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更易于形成直观的统计数据量便于分析问题,保障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对于通信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形成科学的统计模型更加有利于直观地对质量实施管理控制,实现工程质量目标。本文为形成通信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统计采样对象数据,从实际工程施工阶段的技术交底、施工环境检查、工程货物管理、施工过程和施工阶段后期五个方面介绍便于形成统计对象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利于同业人员应用系统科学的质量控制理论和统计方法形成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分析数据,实现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对企业科学提高施工质量提供分析依据。 1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完成是通信工程从设计转向实施的关键。工程设计文件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文件。在通信工程开工前,由建设方组织设计人员、现场监理人员、设备厂商技术负责人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按工程的复杂程度,可按照不同的专业组织项目施工的交底工作。通过专业的技术交底,实现现场的环境情况及各专业的配合情况校验工程设计文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完成技术交底即确认前期项目设计阶段工作成果质量符合当前施工阶段的质量前提条件,为后期通信工程施工提供适用的指导文件。 2施工环境检查 施工环境不仅是工程现场技术交底内容之一,它还是制定工程施工计划的依据条件。通信工程施工环境检查关键点包括:现场环境是否同设计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匹配,机房结构承重是否符合设备安装要求,通信设备安装配套设施(条件)如工程现场装潢、电力、传输、空调、安全等是否符合施工要求,设备安装位置、走线路由设计是否符合安全、可行及美观等要求。 3工程货物管理 经过施工现场环境检查,在确认工程现场安全环境符合货物进场要求,配套设施具备工程开工条件后,即可协调安排工程货物进场。工程货物管理部分质量控制关键点在于:货物进场前的分拣及外包装完好检查,货物进场后清点及开箱验货,完成货物的保管责任的移交,货物现场放置应符合消防管理规定,符合通信设备堆放特性要求,符合安全保管管理要求,同时关注执行通信工程机房管理如施工工具进出登记管理制度、施工物料领用登记制度、工程余料移交登记制度等。 4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关键点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点的分布在整个施工阶段最为紧密,层层紧扣、环环相接。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施工人员从通信施工人员从进施工现场开始就要坚持一次把事情做对。如严格遵守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制度,执行现场日清制度,出入登记制度等。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可以分成硬件质量控制和软件质量控制两部分。硬件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包括:机架安装位置要严格遵循设计图纸,机架安装是要求与地绝缘,机架组件安装顺序要求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机架水平对齐误差不超过5mm、垂直偏差小于3mm,机架顶部加固符合设计文件要求,设备保护地线线径符合设计文件要求、防雷连接可靠,设备电源线布放符合施工规范,加电前严格执行绝缘和回路检测,机架内部组件安装、接地线符合产品规范要求,线缆下线及光纤布放按规范做好保护措施。设备内部线缆连接严格按照产品指导规范,线缆布放前逐条做好清晰的标注,线缆两端成端前环测确认线序,成端后环测成端质量。线缆路由如涉及隐蔽工程则更检查签字确认。设备加电严格按照审批流程申请、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加电操作前检查准备工具的绝缘性,加电完成后检查记录确认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软件质量控制关注的关键点则对于不同的通信设备有较大的区别。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本局调试、联网调试、测试验证。在本局调试同时需要按照设计文件完成设备资源分配规划,提交联调资源申请,测试验证方案等。本局调试需要关注设备软件版本及合同配套的授权信息获取准确,本局配置数据科学、合理,在本局调试过程中检查确认设备硬件设备开工正常,线缆连接准确可靠,设备系统补丁、安全软件、常用工具软件安装调测正常。联网调试阶段需要关注与对端互联对接参数严格按照规划协商结论,积极主动联系、协助对端对故障排查确认,及时汇报联调进展情况,争取资源推动联调进展。测试验证阶段部分有条件的项目可以和之前的本局调试和联调调试同步进行,同随工和技术责任人严格按照产品验收测试手册及业务规划配置要求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情况,涉及话单时更应该请计费中心验证确认话单信息准确、格式符合标准要求。 5施工阶段后期质量控制关键点 施工阶段后期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有:工程现场的余料整理、移交并清点记录,工程备板备件的配置及质量符合合同配置,工程过程中检查、测试记录的整理收集,设备配置资料信息的核对确认并移交,工程竣工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确认,对设备操作维护人员的相关技能培训,工程设备割接操作方案及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技术审核等 6结语 本文总结了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关键点的描述,以方便通信工程建设单位及施工企业实现对工程质量监控点设置。利于同业人员应用科学的质量控制理论和统计方法形成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分析数据,形成适合企业的通信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浅析通信工程中项目的管理与应用 1 设计院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某单位是一家拥有先进技术与设施的甲级设计院,上百名设计人员不仅可以从事工程设计和专业开发的研究,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尤其长期与运营商及通信工程公司合作,逐步设计并参与项目管理工作,也试着开始推行项目管理机制,由于长期受职能管理模式的影响,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1 人员归属和部门职责分配不同使得人员无法方便地流动和灵活 使用,因而经常出现人员需求不均的矛盾,人员的忙闲程度大不同。 1.2 对项目按专业分工太细,无法按工作流程分割,造成信息交流困难,人员协作不畅,流程运作复杂。 1.3 工作量无法量化,靠经验估计,每个人的估计尺度差别很大,工时统计非常不准确,无法对成本进行核实。 1.4 不能有效分解工作流程, 工作难以落实到人, 经常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 1.5 组织结构决定项日负责人(项目经理)其对部门负责,其对项目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权力。 从设计院角度来看,其从事的众多业务都具有非常突出的“项目式”特点,项目管理理论以及众多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此类业务,较为实用的就是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组织生产,但是往往限于管理模式现状,很多设计院还是主要以项目为对象的职能化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层面操作上也采用了一定的项目管理的运作,但由于核心思想不是项目管理的思想,尝试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在运作形式和内容上与项目管理的要求差距很大,也不完善,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效率。同时暴露了一系列上面说列的问题。因此寻求项目管理在设计院的落地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设计院工作的项目管理特点体现 “项目”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理解,它的内容宽泛,包罗万象,就像行业专家所说,“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设计院的生产工作,就是有大大小小的项目所构成。项目的特点在设计院工作中具有一致性。 项目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结间,当确定的目标达到后项目就会终止,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设计院的工作任务就是为工程提供工程设计产品,对于任何一个工程来讲,都具有特定的起始和截止时间,对于设计工作来讲,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对起始和截止时间的要求会更高。基于工作对象的不同,每件设计产品均具有其独特性。 项目具有临时性的特点。项目都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项目开始时组建项目团队,随着项开展,项目团队的成员和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项目的临时性并不意味着项目持续的时间短,项目的生命期一般包括项目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五个过程。 项目具有明确的目标。项目一旦确定,其目标就是明确的,项目的目标可以比较准确的出来。设计院的项目成果就是设计文件,在每个设计委托接受之时,就是项目目标的确定。项目的目标一般界定范围、时间、成本、质量等要素,其中项目的范围、时间和成本为项目的主要部分。 3 设计院工作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关键 设计院是人才汇集的地方,主要是以人为主经营管理模式,设计院人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模式。目前设计院一般采用的是职能式管理,生产管理按专业部门进行精细化划分,与项目管理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实施项日管理,需要经过长期耐心的培训,让广大员工尤其管理层的项目管理思想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否则关于项目管理观念很难接受。 设计进行项目管理运作,可以充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水平的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设计院实行项目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通过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规范人员的项目管理动作,弥补项目管理知识和观念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强制行执行,才能有利于项目管理在设计院中的强力推行。 项目管理中蕴涵着的先进的管理思想,要求设计院进行一系列管理变革。设计院进行项目管理的推行,不仅需增加项目管理思想意识, 更应该改变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以适应项目管理的要。单纯追求工具的完美和高标准的人员素质是做不好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的变革是顺利实现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4 设计院开展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的变革 当前设计院的组织结构及工作特点 目前设计院都是按照职能管理设立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管理幅度划分相应管理层,以致形成典型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和部门协作的工作模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4.1 组织结构呈现以金字塔形状, 基层由生产部门和各种职能部门 构成。生产部门按照相应专业进行划分,专业间具有明确的分工界面; 职能部门以工作性质进行划分,负责不同的职能管理。 4.2 组织成员对组织部门领导负责, 下级组织部门对上级管理者负 责,各部门负责人对总经理负责; 4.3 各部门共同提供产品与服务。由于项目涉及多专业配合,因此设计院的很多工作需要部门间进行协作, 容易形成部门间沟通障碍,尤其涉及责任认定时,容易造成扯皮情况发生。 5 项目管理下设计院的变革要求 项目管理的思想要想在设计院中落地开花,组织结构的改革势在 必行,可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5.1 组织架构的改变将是设计院走向项目管理的必经之路。 归根结底,任何一个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来源于人的阻力。人的阻力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组织架构、制度以及大家普遍认可的现状。改变现状,就将改变很多人的利益,牵扯大家的工作分工、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或者一定时间上让人无法接受或者理解。守旧的观念和原有的组织模式与项目管理的要求又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冲突,因此,要想实现项目管理的顺利执行,寻求组织架构的改变,形成适应项目管理要求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 5.2 机构的变革必须辅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改变。 机构的改变如果说改变的是人的观念的问题,那么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改变将是规范人的行为的问题。机构改变了,人的观念扭转了,如果不辅以良好的制度约束,流程规范,再好的模式也不能有效运转。 因此机构的改变,配合良好的制度流程管理是设计院迈向项目管理成 功的重中之重。 5.3 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也是成功实行项目管理转变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长期沉浸于职能化管理的模式下的人来讲,理念与知识的冲突显而易见,企业进行良好的项目管理运转,在观念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培训,让广大员工不仅接受项目管理,而是逐步进行学习项目管理,参与项目管理,进而实现项目管理。对企业来讲,实行项目管理体制,也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企业的项目管理进程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尤其是像通信设计院这种长期按专业职能划分的管理模式下,改革的任务非常重。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认清改革的阻力,辨别矛盾根源,掌握好改变的方向, 注意改革的节奏,将管理改革和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将改革上升到一 定的高度,同事借助信息系统的力量,强化管理,促进改造。保持设计院上下频繁的沟通与信息反馈,在长期的、持续改善过程的逐步树立实施项目管理。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论通信工程的成本控制分析 中国通信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市场的逐渐放开,在通信建设市场当中的竞争不断的得以加剧,然而通信企业工程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在当今社会,通信工程在经济市场竞争当中如何有效的迎接挑战,适时的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质量和工期以及安全控制,而且对于企业自身的人力和财力以及物理都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进一步将通信工程成本进行有力的控制,从而能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当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更好的为企业创造物质发展条件。根据通信工程自身的特点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风险进行最大化的减小是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针对通信工程项目成本做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一、通信工程的成本控制内容 通信工程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不仅能够有力的节省通信工程对于成本的整体投资,而且对于通信工程的整体管理质量也可以进一步的给予提高,然而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过程当中,笔者认为所需要进行控制的主要内容具有以下几点: (一)人工费用成本控制 通信工程参加人员需要支领的各种费用统一叫做人工费用成本,具体包括基本工资、额外奖金、福利津贴、劳动保障费用等。改进传统的根据通信工程预概算得出的人工定额单价。通信工程单项的人工费用,以人工定额单价为基础,整体考核通信工程单项人员的编制、工作时间、工资标准以及通信工程所在地的劳工费用行情,详细研究预算的人工费用同实际支付的人工费用之间存在的不同,使用科学的数据解析这个模式,并且要做到迅速更正不足,确定符合实际的成本控制目标,把这部分资金用在工程外人员的开销费用或者是工程重要工序的奖金。 (二)预测的设施材料费用成本 在通信工程材料费用成本控制中,主要是通过对相关材料、设施以及材料运费等各个方面的控制。在整个通信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成本的三分之二,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将通信工程材料费用作为整个工程成本的重点分析对象。在预测设施材料费用的过程中,针对主要材料、补充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同时结合市场发展状况,对相应的价格、运费以及供货地进行实地考察。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预测设施材料费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设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避免因材料问题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及性能。 (三)施工及其的费用成本控制 在二十一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型机器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还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通信工程在日常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新机器陆续的投入,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成本费用。而通信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基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在机器操作的过程中,无法形成确切的工作模式,机器的折旧以及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通信工程承包控制中,能够将机器的相关费用考虑进去,以便从根本上确保工程的成本控制质量。 二、通信工程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工程当中对于项目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和共层施工秩序有着相连的关系,而且与今后的使用质量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生活具体的施工当中,由于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通信工程的质量遇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分析认为在诸多影响因素当中其主要有以下几个详细方面: (一)单位领导重视不够 通信工程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企业领导将重点多半是放在了整体工程质量方面,然而对于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通常都认为是财务部门应当负责的事情,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通信工程的造价管理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而且,现今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给予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对数企业的领导层人员对于工程的技术以及承接单位比较重视,然而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上面没有达到统一的共识,直接导致企业出亏损的现象。 (二)工程成本预测 在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成本预测是指相关人员依据工程的规模、技术要求以及人工等各个方面,对所需开销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然而在实际预测中,财务人员只对工程施工中能够看得到的进行预测,对于一些未知因素很难进行把握,这样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成本投入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工程施工中,极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缺乏必要的成本分析 多数施工单位在通信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针对成本控制,通常是对工程的整体成本进行总结,很少对成本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成本升降,则直接造成现实费用与预计成本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施工单位的下一个通信工程中的成本预测,往往是以上一个工程预测为依据,一旦一个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着施工单位今后的管理与发展。 三、完善通信工程成本控制的途径 针对通信成本控制实施的进一步完善,不但可以有效的将工程成本进行降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工程的整体管理进行全面完善,将工程质量进一步得以有力的全面提高。在其具体的完善过程环节当中,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针对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具体实施: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在21世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通信工程企业在日常发展的过程中,基于通信工程自身具备的技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计算机进行辅助,而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工程的成本,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在通信企业日常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其管理中的核心部门,在负责企业日常营运的同时,还直接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由此就需要通信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能够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其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着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计算机的相关数据,将各个部门的人员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其次,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现场工人的指导,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最后,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在提高员工工程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其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工程中。 (二)严格控制采购流程 在严格控制采购流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采购人员应结合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在采购的过程中坚持“货比三家”的采购模式,在考虑采购价钱的同时,还要结合着材料的质量,确保采购的材料“货真价实”。其次,采购工作进行时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规划原则; 二是现势原则; 三是实用原则; 四是科学原则。采购通道的选取,要保证稳定供货关系的情况下将供货通道进行扩展。通信工程的机器设备要从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工厂选取,数量较大的材料采购要以超标采购的形式进行供货。最后,通信企业还应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并将其落实在采购中的各个环节中,确保采购工作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严禁“拿回扣”,“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现,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加强工程管理 加强工程管理,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完善通信工程的成本控制。而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工程每个环节管理,使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严禁相关人员为了赶工期盲目的增加人数。最后,针对各种施工机器的操作,相关部门应派遣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避免违规操作出现机器损坏或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做好成本预测,加强前、中期成本控制 成本预测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或一个成本项目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通过预测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为选择最优计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包括预测工、料、机费用;预测施工方案引起的费用变化;预测辅助工程费、大型临时设施费、小型临时设施费、工地转移费;预测成本失控的风险等。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侧,即可确定工、料、机及间接费的控制标准,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才能完成管理费钓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己基本定局,纠正的可能性和幅度都不大。将项目的总成本目标逐个细化,落实到施工班组,使成本管理自上而下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参与工程施工的部门、个人从第一道工序起就注重成本管理的目的。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利,对业绩定期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关于控制通信工程成本控制与全面发展通信工程相协调的研究 (一)人员整体的调配成本问题与控制通信工程成本问题相结合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合理地使用,并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测试方法、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及仪表的校正。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二)加强环境控制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果想要对于环境控制环保进行有效的加强控制,笔者认为想要解决这一点,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基础着手进行。共组人员需要全力加大宣传力度,将人们的觉悟和认识进一步给予全方位的提高,在其思想意识当中将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全国各地都有通信工程项目,各不相同的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由于环境因素各不相同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有着各方面的区别,在通信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时间都比较长,而且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所以,在具体的施工实践当中,需要根据工程技术环境和劳动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等具体实际情况当中的条件和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极为重要的是施工现场,应当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严格杜绝野蛮施工和违反相关规定的施工,对于施工器材需要保持堆放有序以及道路通畅,全面有效的确保工程质量,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 (三)重视整体工程质量,树立企业的信誉转贴于通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当中,对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的给予全面加强,在全体工作人员的意识当中需要加强明确成本意识。利用成本控制管理当中的优越性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其工作有效的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内容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通信工程的成本进行更好更加全面的控制,对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总而言之,电信行业当中的主要核心是通信工程,对通信工程做好成本控制可以有效的促进电信行业的有序正常发展,而且与网络计算机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直接的联系。所以,在通信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就需要相关部门将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将整体工程质量进一步得以全面有效的提高,使得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今后的使用过程当中。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试论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理公司参与项目管理的这种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建设方都有强烈的意愿聘请监理公司,因为实现工程高质量完工,同时控制工程的建设进度与投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建设监理公司恰好具备了这些优点。因此监理业务在工程建设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监理业务中,通信工程监理业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和理论体系,同时通信工程的实际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整个监理队伍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取得的成果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通信工程监理业务目前的发展状况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通信行业监理公司承接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工程的施工期内,并且他们主要监督是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这就使监理业务提供的服务面缩小,而不能扩展到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中去。然而工程的决策阶段与实施阶段都是工程监理所要监督的过程,因此,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有很多监理业务来让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仅仅对通信行业设备安装工程或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做出一些评审意见和建议,所以,工程监理业务在工程建设投资决策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通信监理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工程项目中的法人责任制有了进一步完善,对工程项目投资的效益也越来越被投资方所看重,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因此,工程监理的业务将会在工程前期决策阶段内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发展。所以,监理公司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改变以前只以施工监理为主的模式,而要向工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位进行全面发展。从监理的发展方向来看,监理将代表业主对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进行全程管理,同时这也是通信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监理企业的工作从工程监理转向项目管理,它工作的范围也将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工程的设计、质量监理、招标、采购、外部联络等施工过程等应该实现监理的全面管理,它们工作的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监理进入项目管理中,不但可以使运营商从项目的日常管理中解脱出来,还可以使工程的效益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业主与运营商的双赢。所以工程监理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大大提高,从而能更好的为业主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而通信监理行业也应该顺应形势,不断完善体制建设和管理体系,培养自身人员的提高竞争意识服务理念,在发展中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壮大自己。 三、通信工程监理的模式 1. 传统监理模式 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由不同单位来做是传统模式的主要内容。这种模式的程序是:首先业主委托工程师作出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对项目进行评估,接着再进行设计,等设计完成后,则通过招标来选择承包商,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施工与设备供应合同,接下来承包商与分包商和供应商分别签订分包和材料合同,紧接着开始组织项目施工。在这些程序中工程监理只能负责施工阶段的质量和安全控制。 传统模式沿用时间长,管理方法为人们所熟悉,各项程序也已经发展成熟。但是项目由设计到招标再到建设所用的时间长,因此项目的总投资及工期会难以控制,这就导致开始投资大、管理费用高、管理工作复杂等问题,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有关人员就会互相推诿,给协调各方面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急需建立一种专业机构模式来满足通信运营商的要求。从而使通信运营商得到高的效益。 2. pm监理模式 工程项目的监理企业与业主签订合同,并且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组织实施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这种模式称为 pm模式。因此,在项目决策阶段,监理工程师可为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项目准备和实施阶段,招标、采购、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试运行等方面都是监理工程师要为业主提供的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1)能使业主利用监理单位的经验缩短施工总工期;(2)能使项目的总成本降到最低;(3)工程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大型复杂项目,业主管理能力薄弱时也适用此种模式。 3. pmc监理模式 工程监理企业与业主签订合同,在完成pm模式所有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完成项目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管理风险与经济责任也要按照合同约定承担一部分,这就是所说的pmc模式。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对业主的服务工作要更细致。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建设的项目与规模越来越大,而在通信建设领域内,各个专业的的交叉点更是复杂,技术更新更是日新月异,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时,业主更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监理工程师来给予帮助,从而在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勘察、设计与施工管理、后期移交等方面取得很有效的效果。使业主在项目建设中能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 pmc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缩短工期。监理公司在项目管理中可以使项目的部分工作阶段发包,这样可以使整个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获得最大的效益。(2)节省投资。监理公司可以在工程还没发包之前,在市场中对将要用的材料、设备调研,根据调查材料与设备的市场情况,购买有可能涨价或短缺的材料、设备,这样就为业主节省投资。(3)协调管理,促进各方工作顺利完成。在通信建设领域内,设计单位负责设计,承包商负责施工,而通信监理公司的介入就是协调和管理这两个机构的工作。从投资前期到工程建设期,一直到工程竣工。如果在这期间,业主、设计单位、承包商之间因为某些因素发生争执,此时通信监理公司可以从中调和缓冲和调解,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促使工程能够顺利的完成。所以,由于运营商面对的各色的工程承包商和设备供应厂商,鱼龙混杂,因此通信工程监理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其优点,使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能够统一协调、减少存在的矛盾、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控制质量、提高效果。 虽然pm与pmc模式出现比较晚,但是相对传统的模式而言,它们代表了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最新的发展趋势。因此,通信工程监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社会需求来选择监理的模式。总而言之,业主的期望,市场的需求,外部的呼唤,监理企业内部的要求,都显示pm和pmc模式是符合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度要求的,所以,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将沿着这些模式走出一条为业主全方位服务的新道路。从而使工程建设健康的向前发展。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通信工程建设监理已经跻身通信工程建设领域,并且成为了它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行业,而且它还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理论、业务对象、业务范围以及法律赋予它的义务与权利,同时随着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慢慢接近,它最终会作为业主的代表来管理项目。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未来智能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趋势 有线通信模式基本上被无线通信所取代,通信运营商在建立基础设施阶段采取了各种高科技技术,这样方便了操作人员对通信设备的操控要求,并且实现了现代化通信系统的优化改造。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通信系统必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及设备也更加复杂化。因此,深入研究通信工程智能化改造的趋势及发展方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主流趋势 改革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通信通常改造的根本动力。与传统通信系统相比,智能通信工程的建设难度更大,其在升级改造过程中运用到的科学技术极为复杂。正式由于这种复杂的改造过程,才让智能通信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从目前行业趋势的发展角度来看,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趋势如下: 1、设备复杂化。通信工程引用的设备更加复杂,这说明智能通信模块的功能越来越多。除了常见的通信设备外,无线通信设备将成为未来通信的新型构成,高科技设备不仅信号传递性能强,在抵制外界因素干扰方面也有较强的性能。 2、操作自动化。用户在操作通信系统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编制相应的程序代码输入到操作系统中,利用程序代码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操作自动化发展趋势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小了人工操作面临的诸多困难。 3、功能多样化。智能通信功能的多样化表现在:一是系统自身具备的功能,如:对数据信息的自动收集及处理,对外界干扰因素的防御功能等;二是通信用户有更多的功能可以选择,如:语音、文件、数字、视频等不同的信号方式。 4、成本最低化。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是节约国家资金的方式,尽管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通信工程建设,但企业应将项目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才能实现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方便以满足信号传递的要求。 二、智能通信工程改造需注意的问题 鉴于智能化发展是未来通信工程建设的必然趋势,企业在制定工程改造方案时要注意多个方面的问题,以免工程改造后给用户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破坏了通信系统结构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运营商正常的经济收入水平。从实际改造情况看,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1、技术问题。通信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要求严格的项目改造活动,无论是设计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在改造期间都要掌握技术运用情况,尽可能采用先进的通信科技服务于工程改造。如: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建立多功能的数据传输模块。 2、系统问题。不仅要建立智能化通信系统,还要对系统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利的平台,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用户对通信工程改造的运用要求。如:企业在制定工程改造方案期间,要对其配备相应的维护方案,特别是对通信系统常见的故障问题要及时处理。 3、安全问题。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也是考虑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用户在传输信息时会出现窃取、盗用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用书传递信息的安全性,也会破坏整个通信系统运行的效率。因此,智能通信工程改造必须注重信息的安全传输,避免外界因素对信号传递的干扰。 三、基于红外通信技术的智能系统 目前,符合红外通信标准要求的个人数字数据助理设备、笔记本计算机和打印机已推向市场,然而红外通信技术的潜力将通过个人通信系统(pcs)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网络的建立而充分显示出来。由于红外连接本身是数字式的,所以在笔记本计算机中不需要调制解调器。便携式pc机有一个任选的扩展插槽,可插入新式pcs数据卡。pcs数据卡配电话使用,建立和保持对无线pcs系统的连接;扩展电缆的红外端口使得在pcs电话系统和笔记本计算机之间容易实现无线通信。由于pcs、数字电话系统和笔记本计算机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标准的红外端口实现的, 所以pcs数字电话系统可在任何一种pc机上使用,包括各种新潮笔记本计算机以及手持式计算机,以提供红外数据通信。 而且,由于该系统不要求在计算机中使用调制解调器,所以过去不可能维持高性能pc卡调制解调器运行所需电压的手持式计算机,现在也能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红外通信标准的开发者还在设想在机场和饭店等地点使用步行传真机和打印机,在这些地方,掌上计算机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外设而勿需电缆。银行的atm(柜员机) 也可以采用红外接口装置。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红外技术将在通信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数字蜂窝电话、寻呼机、付费电话等都将采用红外技术。红外技术的推广意味着膝上计算机用户不用电缆连接的新潮即将到来。由于红外通信具有隐蔽性,保密性强,故国外军事通信机构历来重视这一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四、智能天线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智能天线能用于很多种无线通信系统中,以提高系统性能。未来专用移动通信网将向公众移动通信网方向发展,或者说二者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还应注意:移动通信蜂窝小区正在向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站距将更小,分布也更广泛,波束跟踪也更需智能化、实时化,基站配置也将更灵活,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技术将在改善地面电波传播质量和降低成本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智能天线的使用,不论在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例如集群系统、无线本地环路,还是在公众蜂窝系统,一改控制信道的发射方式——由全小区(或全扇区或全无线区)范围内的辐射为跟踪性的极窄波束辐射,全区内同频可以多次复用,从而形成了智能无线区(智能小区、智能扇区)的新概念。因为智能天线具有跟踪功能的固有性,无需通信系统另设“定位功能”,从而使采用智能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系统的越区切换产生了“智能切换”的又一个新概念。而且,智能天线的应用也降低了成本。目前国内在公众移动通信系统中虽然使用了性能优良的单极化全向天线antel bcd-87010、单极化定向天线antel rwa-87027、双极化天线dps60-16 rsx和先进的遥控电子倾角天线mtpa890-d4-rxy-z。 智能天线用于移动通信系统时,主要用于基站的发和收。应该承认,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应用智能天线的难度较大,其原因在于移动的多用户、电波传播的多路径等因素造成了信号动态捕获与跟踪的难度,所以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中智能天线应用较晚,而无线接入系统尤其是固定式无线接入系统却较早应用。智能天线工作于tdd双工方式的无线接入系统时,可以把上、下行链路的加权系数统一。但在上、下行频率不同时,即采用fdd双工方式时,则下行链路的加权系数在上行链路的加权系数基础上,还需作适当处理。智能天线有望用于移动市话,以改善其频率配置的难度和提高网络的容量,以及提高网络的抗干扰能力。 五、结论 总之,未来智能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要引进不同的科学技术,同时在通信设备上也要及时更新调整。对于智能通信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运营商也要及时制定处理策略加以控制,这样才能保证通信工程作用的最大发挥。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探讨 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快、发展迅速的行业,也是一个聚集和储备高新技术人才的地方,其不断增长的用人标准很难及时得到满足。很多高校学生接受着和现实行业发展存在差异的传统型教育,知识结构并没有根据新的形势进行相应地调整,也没有相应的实验实训环境,更得不到进入通信企业实习的机会,这些都造成了大量通信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行业不对口,同时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 目前本科院校主要采用的培养模式依然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是研究型人才,这一套教学体系和指导思想对于“211”院校和一本等资深的老牌本科院校来讲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对于像长沙学院这样的新升本没多久的二本学校来讲却不太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条件都不能和名牌本科院校相比,如果依然走他人走过的老路,那么学生在市场竞争上一定处于劣势,而且在当今大量扩招、人才过剩的情形下,还会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问题。 相比于职业中专来讲,本科有自己的优势:学生素质好,培养时间长,基础扎实等,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也要求技术人员对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调研,长沙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在职业中专的培养模式和传统本科院校培养模式之间取长补短,找到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之上,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与定位 1.培养方案的形成 本科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通过对湖南省高等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湖南省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在此条件下长沙学院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方案。 (1)组织教师对周边地区的通信工程人才需求与就业要求进行详细而周密地调查,以产业技术为参数,勾画出就业能力—知识—技能—课程详细的内在关系图,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去中兴、华为、思科等主流通信企业调研考察,了解这类企业的应用型岗位的用人要求,同时还对他们的渠道、服务商、运营商人才的培训体系做深入探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充分吸收他们的成熟思想,适当地加入企业现有的培训课程。 (3)学校从联通、电信等运营商,中兴、思科等设备制造商聘请专家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委员,定期开展座谈探讨专业建设与发展,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2.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定位 长沙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本身定位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其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服务于学校的大方向,所以长沙学院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即培养具有一定通信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通信实践能力和适应性;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通信设备制造、应用开发、工程设计、设备集成与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且具备解决通信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2]专业的建设应该突出“应用”,既要遵循一般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注意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的培养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突出通信理论教学和通信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通信工程科学教育和通信工程实践训练并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 1.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对原本科院校和企业中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进行较大程度地修改,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课程、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为龙头,逐步对通信工程专业原有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实验进行改造,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要求。 (2)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和重点,与企业合作建设具有多媒体学习、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争取在4年内有10%~15%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水平达到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上,进一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好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就业与职业竞争力,以及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能力。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通过课程建设更新观念、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师资水平。 (3)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群建设。根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对现有的课程进一步优化改革。注重整体优化和系统整合,构筑宽厚基础和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位、要求,减少总学时、强化基础,突出主干课程和拓宽知识面;对课程进行整合与重组,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和课程群建设中的作用,建设好学科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 (4)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买和制作多套多媒体教学课件,或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免费“拿来”企业中知识更新快捷、内容通俗易懂、反映真实技术潮流发展的高质量企业电子课件,以内容置换形式积极加以使用,并通过免费在线考试平台,检查学生学习状况,实现教考分离和教材国际化。 2.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在应用型本科提出之前,本科教学中的实验基本环节与实际应用环境相脱离,如通信工程专业课的实验基本是以实验箱的形式完成的,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能理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但缺乏对整张通信网网络层次上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参加工作后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任何好处。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笔者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吸收企业的经验并做了较大地改动。 (1)按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认识实习、综合实训、综合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将集中实践从32周增加到40周,课内实验从过去的289学时增加到约480课时,累计实践教学环节达60周以上。此外,通过课外的开放性实验、各种行业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远远超过60周以上。 (2)对于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电路等专业基础课,依然采用传统的实验箱形式开展验证型实验,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掌握。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常规仪器(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的基础技能,为学生以后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做好准备。 (3)引入商用通信设备构建专业实验室。学校在2008年通过思科公司的捐赠项目和采购建立了数据通信实验室,满足了数据通信、路由交换、网络安全等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2009年通过与中兴公司校企合作建设了程控交换、光传输、移动通信的实验室,满足了现代交换原理、光传输、移动通信等课程的专业实验实训要求。 (4)针对已建设的数据通信、程控交换、光传输、移动通信的商用设备实验室,专业老师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以数据通信设备为硬件基础配合web技术开发出一套远程实验系统,通过和网络中心的协调,学生可以在寝室、教室、家里等任何一个能接入网络的地点登陆实验室设备进行真实的实验,教师也可在课上讲解原理、协议、操作等知识时,同时登陆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验证,及时加深学生印象,最大程度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数据通信三个实验室互连互通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套商用的全网通信系统,为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活动,提供一个非常完美环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ystemview和ns2开展一定的仿真实验,让学生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具备科研能力,为他们考研和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结束语 构建应用型的本科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改造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使得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在学校内以最短时间理解通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目前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说明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正确的。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未来铁路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趋势分析 结合国外通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铁路通信工程基本达到了自动化运行的水平,各种先进的高科技设备运用甚广。此外,国外积极设计系统化的通信方案,促进了铁路交通运营期间的信息传递活动,降低了列车人员及地面调度人员的运行交流。尽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但未来效仿国外对通信工程实施系统化改造也是必然的趋势。 一、铁路工程改造期间存在的问题 铁路工程改造的难度极大,这是由于工程建设所涉及的面域广阔,后期改造运用到的设备种类繁多,要求铁路规划人员从多个角度考虑选址问题。设计单位在规划期间未能深入研究铁路的结构特点,导致工程选址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铁路通信工程选址过程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标准方面。工程地址的选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既要符合铁路未来生产运输的要求,还应该注重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实际改造活动中,设计人员偏重于铁路结构的优化调整,更多考虑的是铁路整体运行的便捷性。铁路通信工程在改造期间,通信设施的设置点不合图纸标准,如:基站、直放站等具体位置不明确,随意建设破坏了地面的原始环境。 2、线路方面。路径是铁路通信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其包括站内、站外路径两方面。站内路径选址问题表现在空间区域的规划上,铁路内道路线条设计不合理,现有的地面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铁路运输站点内容的线路规划不当。站外路径选址的弊端主要是工程位置与村庄、公路等相互交叉,这些都会影响到后期通信工程改造的顺利进行。 3、作业方面。根据我国铁路工程改造选址要求的规定,工程选址要符合:接近信号中心,进出线方便。设计单位在工程选址中没有考虑到日后施工的难度系数,所选的地址偏远且运输距离大。这种情况既影响了通信设备的安装设置,也减弱了铁路设备接收数据信号的灵敏度,不利于铁路通信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列车人员的信号传递效率。 二、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两大趋势 未来铁路通常工程实施全面改造升级,能够为铁路交通提供综合性的保障系统。借助于铁路通信平台,地面调度人员可及时掌握列车的行驶状态,及时检测到肯能发生的异常信号。随着高速度铁路改造项目的实施,通信系统对维护铁路交通安全的作用更加明显。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铁路通信工程坚持系统化改造是不可避免的。系统化改造的两大趋势: 1、性能最优化。对铁路通信工程进行系统化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保证通信传输的正常进行,只有通信工程的功能得到改善,才能满足系统化改造的要求。因而,性能最优化是通信改造的最基本原则。如:工程单位必须要确保通信系统在信号传输、定位监控、信息转换等方面功能有所改善,才能正式参与工程建设。 2、科技最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通信工程改造的核心要素。只有把最先进的科技运用于通信工程改造,才能建立多功能、高效率、低投资的通信平台。科技最高并非要求铁路通信功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工程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让通信科技运用到铁路改造中发挥作用。 三、无线接入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进展,不仅要求铁路通信网具有更强的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通信功能,以适应高速列车通信的需求,而且要以铁道部的全程全网的优势全力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及经营与中国电信业务范围一样的电信业务,参与同中国电信的竞争,使旅客和网络覆盖区的广大用户方便地享受信息的服务。比如随时随地的提供铁路客货运输资讯信息、订购火车票等服务,在列车就能享受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不过,铁路现有的通信网络设施庞大而落后,这是目前该网络发展的最大障碍。 铁路通信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着与公用网相融合的方向,并达到与公用网的统一。从而使得用户无比是在运行中的列车上,还是在铁路网的覆盖区域均能够通过铁路通信网进行如同办公室一样方便的信息交流,如进行电话联络,宽带的数据通信和图像传输,接入internet等。而要满足这一要求,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远远不够,gsm(r)和现行的cdma技术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惟有第三代的cdma技术才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铁路通信网的无线接入部分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是朝着第三代cdma的方向。 四、新型铁路传输技术的运用 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进,为保证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技术构成先进的铁路通信网。铁路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运用的传输技术包括: 1、sdh传输技术。sdh是取代pdh的新数字传输网体制,主要针对光纤传输,是在sonet的标准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信号固定在帧结构中,复用后以一定的速率在光纤上传送。sdh是在电路层上对信号进行复用和上下。当带着信号的光纤通odf(光纤分配架)进入adm 时,信号必须通过o/e转换和设备上的支路卡才能下成2mb/s的基本电信号,并经过通信电缆和ddf(数字配线架)接到用户接口或基站bts(基站收发信机)。 2、atm网络传输技术。atm是一种基于信元的交换和复用技术,即一种转换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它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传输声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每个信元有53个字节,开头的五个字节为信头,用以传输信元的地址和其他一些控制信息,后面的48个字节用以传输信息。利用标准长度的这种数据包,通过硬件实现数据转换,这比软件更快速、经济、便宜。同时,atm工作速度有很大的伸缩性,在光缆上可以超过2.5gbps。在网络传输中,为了使多个用户共享高速线路,通常采用时分复用方式。 3、mstp传输技术。mstp依托于sdh平台,可基于sdh多种线路速率实现,mpls包括l55mb/s、622mb/s、2.5gb/s和10gb/s等。一方面,mstp保留了sdh固有的交叉能力和传统的pdh业务接口与低速sdh业务接口,继续满足tdm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mstp提供atm 处理、以太网透传、以太网二层交换、rpr处理、处理等功能来满足对数据业务的汇聚、梳理和整合的需求。 4、rtk gps网络传输技术。随着gps无验潮测深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电台数据链的传输模式已不能满足长距离rtk作业的需要。而网络rtk技术则是利用网络来取代uhf电台进行数据传输,它传输距离远,信号稳定,抗干扰性强,已成为数据链传输的新宠。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是在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gsm是一种使用拨号方式连接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利用现有通信网的设备,通过在gsm 网络上增加一些硬件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体。 五、结论 综上所言,通信系统是铁路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目前工程项目在选址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后期铁路通信系统功能的发挥。新时期铁路通信系统化改造方案已经制定,工程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完善通信系统功能。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前言 作为通信网的物理平台,传输网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业务。只有传输网络得到良好的建设和发展才能保证通信网络实现更加灵活、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服务。因此,传输网络的建设成为了当前各大运营商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处。这些年来,以ip为代表的宽带数据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户量大量增加,导致了传统的sdh承载技术已经逐渐落后,渐渐地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用户的使用要求。 1在通信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传输技术的特点 1.1传输产品的外型趋于小型化 小型化,是指传输产品的外型一般偏小。比如:当前的信号延伸类传输产品、光纤收发器等都已经能够做到只有巴掌那样的大小,有的甚至更小。同时,一些速率比较低的光传输的设备和以太网传输,不管是pdh或是sdh制式,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单板化。大多数传输产品的高度不会比2个u大。 传输产品外型的小型化一方面降低了制造商的材料成本,相应的运输费用也减少许多,从而给厂商提高传输产品的性价比提供了一定的成本空间。另外,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由于部分产品可以直接在远端挂在建筑物的墙壁上进行使用并进行远端的监控,因此,扩容或者延伸站点可以不用增加机房建设,这便使得建设周期大大的缩短了,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1.2传输产品的功能更加全面 传输产品的多功能是指实现了多个业务的传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输产品把小型化当成研发的基础,已经能够将过去由不同的、独立的设备传送的信号以及实现的一些功能都集成到一台传输设备中。这样不仅提高了传输线路的利用率,同时也使占用的光缆芯数得到了有效的减少。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的几个突出优势: (1)以前有的设备只能单纯地用于信号的传送,而实现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后便同时具备了直接的接入功能。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一方面使设备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使得传输设备具备了一些增值业务的实力。另一方面,使得过去一些比较分散和孤立的边际用户可以方便的接入网络,克服接入成本太高的问题。 (2)多功能化的传输设备融入了以太网的信号传送和业务的接入功能,运营商只要有经营的执照,而且具有传输的网络,就能够很方便地传送互联网的信号,还可以开展ip电话以及adsl宽带的接入业务。这两项业务都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吸引了许多通信设备的制造商参与其中。当前,我国仍然以gsm为移动通信的主流。在通信的建设投资中,一方面要加强站点和设备的扩容,另一方面,还要着重拓展通信网络的覆盖区域和范围。因此,达到边际网的要求的基站是通信建设投资的重中之重。减少和消除通信信号的覆盖盲区,尽可能地实现无缝覆盖是网络边际建设站点的主要目的。而传输产品的多功能化则为保证建设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因此受到几大运营商的广泛喜爱。与此同时,在传输产品多功能化的影响和带动下,基站制造商也逐渐开拓了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道路。把基站建设得小巧和实用,一些设备只要挂装便可投入使用,免去了再建机房和铁塔的麻烦。 1.3一体机的广泛应用 目前,一体机的技术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集成各种相同速率的单板机于一体,让多个设备同居于一框,方便进行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在供电方面,则实现了集中供电和分散供电2种方式。 当然,这些传输设备并不仅是进行简单的物理组合,而是通过一套完整的管理和监控的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还可以在非常重要的路由上面进行备用系统的设置,这样就能及时地实施倒换的控制。sdh制式的传输设备能够将不同速率的传输和接口板卡混插于一框,其提供的速率是在2mbps和2.5gbps之间进行选择,而且必须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选择。一体机不仅能够任意的分插,也可以用分插的技术来分配电路。随着监控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局域环网和容量不大的本地环网的组建也逐渐变得更加方便。 当前,城域网、接入网、本地网等是国内传输产品的需求主流,这些市场能够吸收所有成熟的传输技术,并且非常鼓励新兴的技术和实用产品不断的研发和应用。一体机的产品可以给出一些传输资源比较优化的分配方案,许多技术更先进的一体机还能够预留出升级的方案。这样不仅使得建网的成本得到大大的降低,而且可以缩短以后升级和扩容时用于建设和改造的时间。这是由于,对可以预留升级的方案的部分一体机来说,只需要增加一些传输或接口插板,或者是通过将原来较低速率的插板换为速率较高的插板后,再进行系统软件的参数调配,便能实现扩容和升级。预留有升级方案的一体机甚至不需要厂家人员的到场参与,直接由运营商自己便能在现场完成。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独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在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如何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1]。我院通信专业自开办以来,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大力探索特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绩。 1、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参照国际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2],大胆借鉴和汲取国内外同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我们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特色鲜明的基于“平台+模块”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是指专业能力模块,通过“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学习,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电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是为适应市场和就业的需求,在学习和掌握通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于通信领域某一专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通信专业有射频技术和通信网络两个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教学方式改革 2.1 理论与实验合一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我们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电子线路cad及仿真、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合一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实验室上课,主讲教师同时负责理论与实验教学,在同一课堂上主讲教师讲完某个理论知识点后,学生马上动手做相关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改善了教学效果。 2.2 课件与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采用电子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利用ppt、matlab、flash等多种软件代替了原来大量的板书,将图、文、声、像等媒体表现方式有机结合,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使教师可以集中精力传授教学内容。因为电子教案在课前已经放到教学辅助网站上,学生可以下载打印,所以节省了学生大量的记笔记的时间,课前可以根据教案复习,在课堂上可以专心听讲,提高听课效率。同时,我们认为,电子教案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手段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所以我们也没有完全抛弃黑板,教师有时可以在黑板上完成一些公式和例题的推导,在这些方面黑板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促进教和学之间的交流。 3、教学模式改革 数字信号处理与现代通信原理两门课程实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是现代通信原理的教学模式改变很大:先对主要通信技术的知识结构进行简单讲解,然后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完成相应的练习及验证性实验,并提交自学总结;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主要通信技术的详细讲解,完成综合性系统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批改学生作业、答疑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平时和学生的交流来看,有目的要求地强迫学生预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4、考试方式改革 在考试方法改革中,主要思想是转变应试学习为研究性学习,转变注重考试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转变计算能力为知识应用能力,并有利于优秀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3]。目前,高频电子线路、现代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工程应用很强的课程,均采用半开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淡化计算技巧,强调原理、概念与方法,即允许学生带一张a4纸进考场,学生可以在a4纸上归纳总结所有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实行半开卷考试,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归纳课程核心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学生从应试学习模式转为素质培养模式。 5、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主要补充,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为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式,通信电路实验室首先拿了一个实验进行开放完成的试点,通过收集学生意见及总结,目前,“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 、“现代通信原理”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等课程实验均采用开放式教学[4],以学生预习?自选时间和自主做实验为主,教师讲解示范为辅。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指导书,并且将示波器等重点仪器的使用方法印成卡片,每个实验位置放一份。学生做好预习才能准许进实验室,老师不讲解只辅导答疑和检查结果,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实验内容。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开放性实验时间内,如果有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则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实验时间对相关课外内容进行学习,例如电子制作或进行其它科研项目等。通过推出一系列的实验自主学习模式后,近年来,我们通信专业学生在全国和广西区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 6、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通信专业这几年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各种特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并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通信专业应用服务型人才。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设计阶段通信项目管理九大内容 【摘 要】本文就我国目前通信工程领域设计阶段管理的职能方向,阐述设计到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人力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九大内容。 【关键词】项目管理;设计;时间;范围 1. 引言 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是对通信工程每个周期各个阶段进行过程管理。会涉及到通信工程时间、范围、质量。沟通、人力资源、费用管理、采购和综合等九大职能领域的内容。 2. 通信工程设计范围管理 范围管理包含通信工程设计的范围何通信工程设计管理(服务)的范围两个方面。 (1)在通信工程设计的开发阶段,对通信工程的设计项目的范围进行描述、规划和确定,将通信运营上对项目和过程的需求(入进度/费用/质量等可度量的指标)形成书面文件(项目计划书或委托书),并经过通信运营商确认,这是通信设计阶段管理的依据。 (2)有了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计划书,就可以很轻松的形成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任务书,这是设计招标的基础和设计单位的设计依据。 3.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贯穿设计阶段的全过程。 (1)根据通信设计项目计划书中的时间目标和工作分解、约束条件、历史信息和经验假定作为依据,来确定提交最终成果而必须进行的具体活动清单。 (2)根据活动清单,分析各工作间的逻辑关系,并确定组织关系。考虑满足资源需求的能力、外部制约条件和活动历时设定后,进行工作排序,形成项目工作的列表。 (3)在通信工程设计列表的基础上,将日历为依据制定项目重大里程碑计划。 4. 费用管理 根据目前绝大数通信工程设计是由通信运营商自己操作筹资、融资和回报的情况,从完整意义上的费用管理应包括内部:团队的成本费用和外部:工程的建造费用、对非承包或非独立核算的团队来讲,费用管理的含义只指工程的费用。 (1)编制资源计划。在项目工作列表的基础上,屈辱定每项工作需要资源(人、设备、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要考虑资源的后备情况和成本的费用。 (2)评估通信运营商的投资目标。在通信工程设计计划书中,描述了通信运营商对项目使用功能、建造水准和工程造价的目标。当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计划书是通信运营商编写时,可用同类工程进行类比,分析该目标是否可行。可行的造价目标,时费用管理的依据;否则要进行调整。 (3)方案估算的分析、审核。根据方案设计文件和估算书,进行分析和审核。贵估算的依据、参数、过程和结论认可时,说明估算的结果符合运营商的造价目标。否则要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经济分析,提出调整的建议,进行限额设计。 5.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含义包括通信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过程(服务)质量两个方面。通过控制过程质量来实现预期产品质量,是项目管理的原则。 (1)运营商的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计划书所规定的范围、工程描述、使用功能、技术要求等产品质量为质量管理的目标和依据。如工程项目计划书不完整或缺乏时,则要于运营商和设计讨论确定拟建物的风格、标准、设计原则、设计规范和计算软件等,制定质量计划书。 (2)质量保证的重要措施是对项目过程的质量审核。在方案、扩充和施工图三个阶段中,以方案阶段尤其重要。要花充分的时间反复进行研究和磋商,以满足业主的需要和项目相关者(含各主管部门)的利益。项目管理者要组织与业主、设计和利益相关者的交流活动,并留有痕迹(批文或会议纪要)。 (3)在设计各阶段的质量审核中,对不符合强制性条文和设计标准的,要提出整改或优化意见。形成书面的咨询报告、专题报告和审查报告。必要时可向运营商或连同设计方进行交底。咨询意见由运营商决定是否采纳。整改意见必须由设计回复:同意修改在何处,如何改,不同意理由。 6. 人力资源管理 通信工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组织和团队建设两部分。 (1)在接受委托的起初,需架构和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三种: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和公司的资源储备而定。大型项目可采用项目式组织形式,一般小项目常采用矩阵式组主形式。 (2)确立工程组织结构图。以直观图形的方式展示工程的参与各方的报告关系和设计工程体内部的组织关系,并向运营商报告。 (3)设计阶段工程要经常组织学习活动,如双周例会、参观考察活动等。工程组织的学习式交流、总结、提高、互助的有效手段。总体知识和经验是设计人员有效工作的前提条件。 7. 沟通管理 沟通管理涉及设计团队内外两个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工程与各主管部门的联系由运营商自己操作。 (1)工程设计环境中参与各方众多,参与人员的地位和角度不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设计项目体内可能发生冲突、在涉及项目其他方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2)工程设计过程内部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矛盾、各专业咨询意见的协调、咨询与审图之间的协调(当咨询与审图是两批人时、报酬分配的矛盾、工作质量和进度的矛盾。 (3)通信工程设计与运营商、设计勘察单位设计项目相关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个为赶季度而操作不规范、抢跑道的违章行为。如批文不齐就设计,图纸没出就开工。 设计单位对整改按的纠正措施不到位;为迎合运营商的过分要求在执行标准、规范中“打擦边球”违规;为赶出图纸进度而没道道应有的设计深度或质量缺陷。勘察单位的现场作业人员素质较低,操作不规范。 (4)沟通是防范冲突或化解冲突的有效手段。是理顺思路、提高工作效率、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是保证设计顺利进展的润滑剂。 8. 采购管理 采购质量的品质决定通信设计质量、进度、成本,是设计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1)采购对象有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审图单位和智能系统、网架及主要设备的设计与分包。 (2)采购方式有招标采购(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协商招标)和非采购招标(询价采购、直接采购、定向采购)。 (3)制定采购规划:采购管理计划和工程说明。 (4)根据运营商的委托,设计项目管理实施采购可有组织、参与、配合等几种形式。介入的深度各不相同。 (5)合同管理。根据通信工程设计组织结构帮助运营商策划合同结构、设计总包和分包模式、采用的合同类型、参与合同谈判:合同履行中帮助运营商核定付款节点的完成实物工作量,控制变更要求,对合同的索赔提供第一手资料。 9. 风险管理 通信设计工程工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对时间、成本和质量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都可以被认为是风险。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效能。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风险防范的过程来实现。 (1)运营商没有设计任务书,项目目标不确定,操作有很大的随意性,是最大的分险。对策是帮助运营商订立项目计划书,从而引出设计任务书,是减少该分险的最有效的措施。 (2)运营商有设计目标(时间、成本、质量),但不匹配、不可行是令一种风险。对策是对运营商的设计目标(时间、成本、质量)运用类比法进行分析、评价。帮助运营商正确定位,明确一个适合市场需求的,建造水准、使用功能。设备配置、时间、成本相匹配的设计目标。向运营商提交评价设计项目目标的可行性报告。 10. 结语 本文用职能领域项目管理八大模块,具体运用在通信工程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上,为建立该方面的作业模式指出了步骤和方向。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监理中网络图技术的应用 摘要: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通信工程项目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人们对于通信工程项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结合实际需求对通信工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督促,也成为了相关项目负责单位着重考量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图技术能为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常规化运行提供良好监管效果,有利于通信工程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内涵以及应用特征分析入手,对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网络图技术的应用路径,旨在为相关项目负责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络图技术;通信工程监理;特征;应用 一、通信工程监理项目概述 (一)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内涵分析 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主要是针对通信工程进行全程监管和集中控制,在监管项目开展时,要应用具体的监测和管理措施,不仅要对施工质量和技术监测项目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管控,也要通过相应标准和规范对项目的运行维度进行集中评定。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开展进程中,涉及工程项目监理的基本原则和质量管理要素,也要运行切实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从而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符合要求。另外,通信工程建立监理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积极推进科学施工布局,要从根本上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也要对工程项目运行维度进行科学化评估,从而确保通信工程监理过程的实效性。 (二)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应用特征分析 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开展过程中,通信工程监理过程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实际运行情况和管理结构进行深度分析。第一,通信工程监理工作的技术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是基于通信工程项目的类别和项目较多,在实际通信工程建立和应用过程中,相应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和运维体系的实际诉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框架,在了解不同通信工程技术要点的基础上,对施工人员以及项目质量维护工作进行细化处理以及客观性的监督,以保证整体工程项目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进行,也为了提升整体管理机制和管理运维体系的实际效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管理范围较广,在通信工程监理机制建立和应用过程中,由于工程项目的范围较大,相应的监理工作范围也较为宽泛,相应的管控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也相对复杂,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和项目运行维度进行系统化梳理。例如,中国联通公司推进4G工程的过程中,通信网络覆盖到我国各个省市地区的各个角落,相应的工程项目监理工作也要求较为广泛,工作范围的增大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工程管理的难度[1]。第三,监理机制的系统性。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运维体系建立基本的建立制度,才能保证整体监理工作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进行。但是,我国对于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具体工作要求还没有设立相应的法律体系,整体通信工程监理项目需要工作人员按照企业自身的实际经验和工作施工技术进行细化处理以及自我约束,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 二、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的必要性 通信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也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决定了通信产业发展的实效性。针对我国通信工程监理项目存在的问题,网络图技术应运而生,是对通信工程监理工作进行优化的新兴手段。在网络图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借助图解模型对项目作业情况、项目事件运行顺序以及项目运行路径进行集中分析,能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整体水平,并且利用网络图技术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项目监理运行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保证通信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2]。另外,在通信工程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监理过程要围绕工程项目的运行维度和管理层级结构,只有保证监理项目的规划详细且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发挥监理效果。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不仅能对工程项目的发展进程进行直观描述,也能使得监管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运行情况和工程细节,从而进一步对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分析和处理,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3]。其一,网络图技术能直观的体现和表达通信工程项目监理流程,并且对相应的监理时间进行细化描述,从而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运行维度制定有效的决策,进一步掌控施工流程。其二,网络图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借助其运行模型掌握工程施工节点,并且辅助施工人员进行时间的二次分配,确保通信工程项目工作进程符合预期,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4]。 三、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的路径分析 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具有直观性特征,能对工程项目运行维度和基本运行效果进行集中的阐释和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在施工项目开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工程项目有序开展。并且,相关技术人员要对网路图技术的运行框架和体系流程图进行细化分析和检查,针对相应问题和错误进行及时的修正,从而保证其能有效的辅助工程项目的开展和运行。只有保证网络图结构贴合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才能在提高施工时间实效性以及施工进度完整性的同时,辅助施工项目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有序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要对网络施工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确保实施过程和监理要求之间的契合度,对施工环节进行有效处理,保证监管项目和网络图施工流程符合预期,避免施工项目中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提升施工效率的基础上,促进通信工程监理项目按照标准化流程有序开展[5]。 (一)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实现工期优化 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能在优化工程项目工期的基础上,对通信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且保证整体项目运维体系实现最优化运行机制。网络图技术应用于通信工程监理项目,能有效处理工程项目的运行体系。正是基于工程项目减少工期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减少工程项目的运行资金,确保工程项目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另外,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能实现整体工程项目运行结构的便捷化升级。这就需要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网络图技术的应用规范和具体操作步骤,从而辅助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技术应用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结合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制定出合理化的施工计划,从而减少资金浪费以及缩短施工时间,进一步强化通信工程实施的具体应用流程,确保施工计划和施工效率的最优化,也为施工时间以及工程资金的有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在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能在优化施工效率的基础上,确保通信工程按照标准化运行维度顺利完成[6]。因此,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能最大化的减少施工工期,确保资源和时间管理的最优化,也为了整体工程项目效率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二)通信工程监理项目中应用网络图技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在工程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监理人员借助网络图技术能对工程中涉及到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进行系统化管控,确保其能按照网络图技术制定必要的工程运行计划,实现整体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的统筹化管控。利用网络图技术能有效减少多余资金的浪费,并且能提升工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整体运行机制和运行实效性之间的匹配度符合标准[7]。正是基于此,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质量,更加有效的应用网络图技术,保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协同管理,也为了资源以及工程项目运行机制的统筹管控奠定坚实基础。相关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对网络图技术的重视程度,强化施工环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针对实际问题采取必要措施,为通信工程监理项目的优化发展提供动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信产业的优化发展与监理项目的质量息息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应用网络图技术,大幅度提升项目运行效率,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优化监理项目的运行工期。只有积极落实网络图技术,才能实现通信工程项目综合质量效益的优化,一定程度上提高通信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马大伟 单位: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通信工程导论论文: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基部,通信工程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信工程安全管理是整个通信工程发展的命脉。在通信工程管理过程中,优质的管理手段,能发挥高效的管理效率,率先完成通信类公司经营目标,最终提升公司发展效益。 关键词: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生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就目前状况来讲,通信安全管理是通信工程的重要环节,更是整个通信建设体系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城市人口隐私观念的普及和企业信息安全要求的提高,通信运营商的安全管理压力在无形中被大大增加。虽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也形成了一定的通信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但是从实践来看,现有的通信工程安全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安全管理的含义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主要针对通信工程建设中生产安全问题进行管理,主要就是活动的主体对生产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工程建设有关部门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然而通信工程建设活动主体的安全管理则是:工程的设计部门生产安全的管理、工程的施工单位对生产安全的管理以及工程的监督部门对施工方的监督与检测等等。 二、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1)严格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进行安全生产。加强现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将工程的安全放到首位,施工单位要按时按点的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2)施工方要有自己的安全生产模式,构建完善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施工现场的防护措施。施工方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认真编写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严格要求施工程序。 三、通信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特征 第一,通信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每道工艺都至关重要,施工条件非常复杂,管理范围广泛。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很多环节作业都是分散的,工程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并且很多防御措施都难以实施。第二,现阶段,我们很多通信工程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他们不仅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安全意识都比较薄弱,多数情况下,还违规作业,大大降低了施工安全系数,引发众多安全事故。第三,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管理难度系数大、工程量大、工序繁杂且难度大、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施工过程中的违规作业等等问题,都大大提高了通信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的难度。其中,涉及的管理工作多集中在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施工技术工艺安全管理、施工人员违规操作管理等等方面,尽可能确保每道工序的操作都安全。 四、强化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由于不同通信工程性质等各方面都不同,因此,管理制度也会有所差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通信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督,同时,认真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致力于加强通信工程的安全。其次,必须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办法条例,让企业顺利开展安全生产管理。事先考虑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生产安全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但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员工通常比较细心、注意细节,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防微杜渐,将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中。 (二)加强对所有施工人员的培训 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与质量。所以,必须重视人力因素,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意识,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对安全施工、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必须正视对员工培训的环节,切忌敷衍了事,走个过场,要坚持以施工人员为中心,牢记加强安全生产的使命,确保通信工程能顺利安全开展。 (三)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应急方案 笔者认为,在开展通信工程施工工作之前,各部门必须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罗列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如,通信功能受阻、信号中断、现场活在,施工现场人员伤亡等等,都需要一套完善的安全应急方案。在制定这些应急方案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完整地保存消防设备、定期开展安全事故演练,那么,在遇到真实的事故时,能有效避免现场出现恐慌、慌乱的现象,能从容地、专业地进行救援,减少施工损失。 (四)着力提高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 提高通信工程质量、延长通信工程寿命,是所有工程工作人员的使命。因此,必须加强通信工程的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质量。首先,在施工材料方面,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检查施工所需材料的性能、寿命,认真研究材料的参数、规格等数据,货比三家,检查施工材料的生产商是否正规、是否具备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等相关材料。在正式施工前,对施工材料进行实验,确保施工材料与设备的参数、性能满足本次工程施工的需求。其次,在施工设备方面,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做充分的市场调研,认真分析管理施工设备的性能、规格、价格等参数,并储存好这些数据,确保这些参数都符合本次工程施工的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通信工程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通信工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有力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从制度、应急预案、意识等多个方面综合发力,不断提高通信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质量,有效地推动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景观设计研究: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1城市广场的类型 依据城市广场功能的差异,城市广场可以分为市政广场、商业广场、纪念广场以及娱乐广场等。市政广场通常位于一个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的主要政府部门和行政办事处常在此集聚,其功能主要是用于开展庆典活动、民众集会以及民间传统节日活动等。商业广场在布局时常采用步行街的方式,其功能主要用于集市贸易以及购物等活动。纪念广场常常有着显著的标志性建筑物,如纪念牌、纪念雕塑等,其功能主要用于纪念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休息娱乐广场常布局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广场中设置台阶、坐凳等,以为人们提供娱乐、交流、演出等活动场所。 2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原则 近年来,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在我国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在实际景观设计中却因理念和技术的滞后,却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两点:第一,艺术性与科学性缺乏有机结合。在植物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乔木和灌木种植的比较失衡现象,观花植物偏多,缺乏观叶和观果的树种,注重植物景观的艺术性塑造,忽视植物科学性种植,致使景观植物常因生长环境不适而枯死。第二,广场植物景观培植注重绿化率,忽视绿量。绿量是在进行城市植物造景过程中需认真考虑的问题,然而,很多城市广场铺设大量的草坪,虽然绿化率提高了,但绿量不足,且种植草坪的形式呆板单调,不能发挥绿地的生态作用。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要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不仅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艺术性的原则。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遵循绘画艺术以及园林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第二,实用性原则。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广场的主要功能,还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环境,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第三,科学性原则。每一种植物都有着自身的生长习性,遵循植物的生长习性,栽培的植物才能取得良好的生长效果。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充分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科学景观设计。例如,在水体边则应选取耐水湿的植物,如垂柳、水杉等。在土壤干旱处,应选取枫香、合欢等。 3常见的几种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广场的类型是多样的,每种类型的广场其特点和主要功能差异比较大,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就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 1)市政广场。 市政广场在城市中的功能主要为市民进行庆典、集会等提供活动场所。这类广场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作用很小,因此绿化用地在广场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对于市政广场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得到取舍,做到精简。 2)商业广场。 商业广场在城市中其功能主要为市民提供购物、娱乐、饮食等。这类广场主要以商贸活动为主,广场的空间形式各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依据周围的建筑以及道路的走向进行合理设置。商业广场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都比较大,所以广场主体多采用硬质铺装,以保证视线通透。在不影响商业广场的整体视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栽种不同的植物供人观赏,以提高广场的环境质量。在进行栽种时,不同类型的植物种植具有一定的差异。 3)休闲娱乐广场。 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的数量较多,广场内的植物覆盖率高,植物类型多样,其功能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玩耍的活动场所。休闲娱乐广场的植物造景应依据广场的自身特点、居民活动需求、景观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景观设计。通常情况下,休闲娱乐广场的主景区的景观采取规则式配置,其它的辅助景区的景观多采取自然式配置。而且,很多地方的休闲娱乐广场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广场内的植物配置常与当地的民间故事、历史名人、地方特产等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休闲娱乐广场的功能要求,广场内常采取修剪、编织等方式对广场内的植物进行造型,以为市民营造舒适的休憩环境。 4)纪念广场。 对于这类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来说,主要以景观功能为主,以生态功能为辅,广场中心多采用硬质铺装和软质绿化相结合,广场内栽种的植物的选取具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根据广场的纪念意义和主题来确定。 4结束语 在进行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结合不同城市广场的功能和特色差异,努力实现广场植物的栽种与城市广场的功能相协调,提高广场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广场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理想去处。 作者:李小莹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景观设计研究: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一、边缘空间概述 所谓边缘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空间界定,边缘空间可以理解为两种或以上不同性质的实体在衔接时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空间内既对立又调和的焦点。边缘空间能建立起异质间的良好联系,特别是其对心理上的向心作用能促成人与人之间的接近行为,使人们的交往活动得以自然而然的发生。边缘空间景观环境的合理营造将为校内人员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在校师生获得物质、精神上的双重愉悦感,能够更好的教学、学习和生活。因此,大学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不仅可以填补高校环境规划设计在此领域的空白,对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现状研究 在高校改革、调整教育机制等宏观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引发了高校校园建设的热潮。宁波大学作为国内众多高校中的一员,同样有校园环境建设的长期规划,并具备经济上的实力。我们因其发展模式兼具普遍性和地域性,把宁波大学作为研究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的典型案例。 第一,我们对宁波大学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整体来看,宁波大学边缘空间涉及的范围较大,主要包括本部、西区、北区等三大区域,相互间通过绿化带、河流和围墙等实体的形式实现区域划分,在这些河流、绿化带和围墙的周围,是生物交换、互动交往的理想环境;宁波大学边缘景观空间的构建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大量的绿化来完成,绿树成荫的环境适宜各种生物的生存繁衍,对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有裨益;边缘空间的使用对象多为宁波大学广大在校师生和周边少数的村民,景观主要以静态为主。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建校近30年的高等院校,长期的建设积累了较为厚重的校园文化。但相对于其他历史更为悠久的高等院校,宁波大学显得年轻许多,其边缘空间景观环境构建具备更大的拓展空间。 第二,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架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首先由于校园规划方案缺乏灵活性,没有很好体现宁波大学的地方特色,建设成了模式化,导致宁波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的简陋与单一;其次是校园中的水体、绿地、广场等景观设施没有真正的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边缘空间景观,每个景观空间都相对独立,缺乏过渡的缓冲区域,当我们行走其间,感受到的是凌乱和突兀;再者在宁波大学校园规划的过程中,设计师虽然注重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空间结构、形式美学等物质环境方面的问题,同样也考虑了“以人为本”,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没能更好的和“人”联系一起,造成了目前校园边缘空间尺度冷漠、内容枯燥等不良情况,起不到吸引逗留、促进交往的边缘效应,甚至成为卫生死角。总体来说,宁波大学校园环境的整体性、连续性及层次性受到边缘空间无序性的影响:边缘空间没有创造出轻松、流畅和交融的建筑内外环境;师生在边缘空间内感受不到放松、舒适的景观环境。 第三,基于对宁波大学边缘空间景观环境诸多问题的分析,我们更加坚定了找寻高校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法则的决心。“人性化”的边缘空间环境对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静态的”的空间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缓解学习、生活、情感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大学校园边缘空间是从校园建筑空间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空间形式,起到异质过渡和缓解冲突的作用。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分清校园内不同空间的功能属性和主次关系,以学生和教职工为主,面向社会,整体规划。第一,随着校园的城市化和社会化,校园边缘空间的营造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适当面向社会群体,分清主次,在强化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园的边缘空间景观设计。第二,加强校园边缘空间的核心景观位置,加强步行系统与边缘空间之间的关系。将步行系统和建筑围合的驻留空间结合成整体,保证校园边缘空间的易达性;在各个校园边缘空间的景观节点处强调便捷性,以步行系统串联,增强边缘空间景观的变化和范围。第三,对于某些具有特色的校园边缘空间景观营建,如以人文、历史为主或以自然美景为主的,我们都要极大地增强其识别性和凝聚力。比如有的建筑物或建筑小品,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或者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从而能够成为校园边缘空间的形象代表;而在低层、多层为主的校园边缘空间里竖起的塔状建筑景观小品,更容易成为视觉的焦点。第四,合理运用校园边缘空间中的植物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以不同的植物来进行多层次的绿化设计。植物在提供建筑的背景色彩和环境的质感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边缘空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植物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在大学校园里,边缘空间景观环境营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谨记事物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律;以人为本的标准进行景观设计;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出能促进广大师生全面发展、互动交往的充满文化与活力的边缘空间景观环境。 四、结语 创造宜人的校园环境是景观设计师和在校师生的美好愿望,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师生与景观设计师之间能产生共鸣,一起投入到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去,维护校园环境的健康发展。 作者:於亮亮 陶锋 单位:宁波大学艺术学院 景观设计研究:景观设计人体工程学体验式教学研究 1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人体工程学上的创新与发展 人体工程学注重研究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及触觉,心理与空间行为和习性之间的关系,与景观设计的比例尺度,功能气场、道路划分、植物绿化设计等的室外空间与设施的相互作用。人体工程学未来将面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而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互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和激发兴趣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人体工程学》需要学生有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为目标,亲自测量、验证才能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养成主动思考与反思。课程采用专题研讨、实践教学为教学手段。通过体验式教学,使理论课程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实际设计与生活。 1.1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创新、新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成长。景观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使学生真切体验、感受与认知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激发对抽象枯燥的数据理论知识的兴趣。体验式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阶段:亲历阶段即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阶段。形成阶段即学生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检验阶段即学生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景观设计专业注重生态的融合、人文的共鸣、群众需求。在讲授不同人体数据时,要考虑到人体静态与动态功能尺寸,还有一定的使用状态和方式。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真正符合人体工程需求的景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课堂实训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由于不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为主动学习设置障碍。因此,授课时应联系学生日常环境,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测量相关数据,主动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和景观环境等。 1.2以专题创新研讨教学为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工程学》教学采用研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重点章节内容安排专题任务研讨,提出专题设计内容,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和深入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制作ppt,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阐述设计的理念思路和设计方法,在切磋、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讨课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观念,也符合《人体工程学》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提升学习的能动性与个性体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1.3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教学为目的 《人体工程学》是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在今后实际设计时能有据可循。因此,课程面向实践教学为主要依托。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践课程,以学生常见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让学生走出课堂,讲授不同人体尺寸与相关景观环境设施时,让学生调研本地区不同年龄层人体特征与生活习性,调研300多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办公与购物环境的消费心理需求等,收集分析大量人体尺寸,得出最佳舒适度,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独立创造,参与合作的快乐,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2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充满生机、前景广阔的专业。在社会教育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景观设计专业在我国教育界将迎来新的变革与发展。通过本文《人体工程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体会了教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过程。在未来调整和革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高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景观设计专业还需长期探索研究的目标。 作者:刘希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景观设计研究: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及景观设计研究 1园林水体植物配置 水体植物作为依水景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水体植物和水边植物的合理配置,同时也要结合园林的实际设计理念,实现水体植物的有效规划。对于小型水池的设计而言,可以在水面植物上栽种水体植物;对于大型水池而言,可以在局部独立空间中栽种植物。园林水体植物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依据园林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而实现栽种的目的,有效增加水景中的艺术美感。 2配置水面植物 当前园林景观中的自然景区中,通过在水面上铺设红萍保留田野风味,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景观。水面一般配以漂浮植物、水植物及挺水植物,形成与园林景色相适应的水面景观,一方面对水面空间具有分割作用,另一方面增加了园林景深。园林水面植物配置应该和水边景观相照应,重视水面面积和植物比例,植物在质感与形态上相得益彰。水边景观与水中倒影相结合,堪称入画美景,因此,水面面积至少应该留出60%以供人们欣赏植物倒影。 3配置水边植物 园林水边植物不宜出现大小相同、树种相同、距离相同、绕水一圈的栽种方式,这样会显得景观呆板、单调,应该和地形、道路相结合,灵活栽植。园林湖边应该留出一片空地栽植树丛与乔灌木供游人行走于水边,给人一种或郁闭、或开朗的视线,在湖景强烈的明暗对比中带给人一种游湖情趣。配置水边植物的关键是线条构图,水面植物景观大多由挺水植物与乔灌木共同组成,各种植物通过线条与形态将水面的平直格局打破。乔木具有丰富天际线的重要作用,应该选择有别于周围绿树、轮廓分明以及体型巨大的树种。湖边树丛林冠线应该具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由此对岸观望时才会产生浑厚、雄伟的视觉表现力。此外,也有以湖边小山树群为衬托来丰富水边植物变化的情况。我国园林水边植物通常都是以柔条拂水、垂柳,动感的竖向线条打破水面水平线条,将动感注入至水景中。挺水植物以群丛的方式搭配小桥、石矶及栈道,别具情趣。 4配置驳岸植物 在园林水体景观中,驳岸是道路与水面的过渡地带,这些驳岸在自然状态下通常为生产力较高、物种较为丰富的区域。在配置岸边植物时,应该有效结合水体驳岸,使水体和水岸融为一体,以此给水面足够的扩展空间。在驳岸配置规则性植物,坚固且整齐,游人可以随意地在岸边活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园林水景中。然而,结构性驳岸具有较为生硬的线条,特别是一些规则性驳岸。所以,将植物种植在水岸边,柔化驳岸线条,能有效弥补驳岸所存在的不足。在驳岸配置非规则性植物时,应该与园林地形、道路及水体岸线布局相结合,通常非结构性驳岸具有线条优美、自然蜿蜒的特征,所以,在配置植物时主要是自然种植,避免出现等距栽植与整形修剪等情况。与园林环境、地形相结合,所配置的植物疏密适宜、远近适宜、高低适宜,以此增加沿岸植被景致的生动性、趣味性。 5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规范 园林中的水景设计,需要全面掌握和理解水体景观的独特点,充分把握水的特性,借助于水体多样性的变化特点,更好地表达园林水景设计的意图,将水体景观的艺术性加以体现,从而展现出一种独特审美视角的园林水体景观。 5.1园林水体景观应该彰显层次感 在布局与设计园林水体景观时,主体突出,层次感较为明显,借助水的动态元素结合周边静景形成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效果,同时在构成上增加园林环境空间的灵活多变性,柳暗花明与曲径通幽之景令游客目不暇接。通过分析国内古典园林设计风格发现,古人极为注重自然和人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触景生情之感,如此优美的自然意境往往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启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得到了充分发挥。 5.2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应该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在布局园林水体景观方面应该严格遵循回归自然原则,但避免出现形似模仿,园林设计者应该将自然水体美和园林建筑美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在设计园林水体景观时,还应该严格追求自然原则,将不对称、不规则建筑格局完美呈现出来,如借助于壁和岩的设计方式,对小溪、瀑布以及河流进行人工塑造。在错落有致的园林水体景观布局中,景观构图以山水为主体,各种形式的园林水体景观是营造园林气氛与供游人观赏的点缀物,与园林山水相配合,自由布置植物。游人置身道路曲折回环的园林中,能够领略到一种自然风光,以此实现审美情趣、自然环境及美的交融境界。 6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应该注重视听感受 设计现代园林水体景观,也延续了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于动静结合中加入大量现代手法,比如通过灯光喷泉将园林景观、人文及周围环境三者有机联系。在设计喷泉造型时,切忌设计形式的单调、重复,由此极易让游人产生厌倦感与视觉疲劳感,应对多种水型综合利用,通过组合让形式不同的喷泉在游人面前展现出来。还可顺应时展的潮流,通过设立音乐喷泉,并借助于喷泉的动态美,丰富水面的动态变化,通过造型的不断变换,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格,带给观景者一种美的影像。园林水体景观:一方面能够带给游人一种视觉美;另一方面在听觉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不同美的意境营造出来。通过分析,我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形式,不管是气势如虹的水流还是涓涓细流,这些水声总能够吸引到很多游客,有的水流清脆悦耳,有的水流则令人振聋发聩,这就是水声的魅力。在喧嚣、浮躁的城市生活中,水体景观更应该通过水声对周边噪音形成弱化作用,通过听觉与视觉立体感减轻游人思想压力,以此为其提供一个愉悦、轻松的园林环境。 7结语 21世纪的今天,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以及视觉上的享受。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也是野外生灵的生存栖息地。在现代化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这项独特的艺术品,更是结合了园林中的其它景观,呈现出一种独特优势的艺术作品。园林中水体植物及景观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和聆听,同时也能带来创作上的一种灵感。水体植物及景观的设计主要是融入绿化的内容,在立体绿化中将水资源和水体的可动性充分调动,并提倡节约用水的理念,实现现代化水体植物及景观的合理设计。 作者:耿蕾 王耀 单位:西安市绿化养护管理处 景观设计研究: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1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3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4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校园景观亦是如此,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5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生活在一起的人,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6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校园景观设计中,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7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的理解与学习,生态规划原理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能帮助景观设计师更好地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从而使设计出来的校园环境更加人性化,特色化,生态化,对景观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也有进一步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帅圣 胡希军 干领 梁春飞 刘超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景观设计研究:国外公园的亲子景观设计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英国巴克斯特公园亲子景观设计 1.亲子景观的概念 亲子景观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类型景观里的一种景观亚类。只要提供父母和子女参与的可能,都可以称为亲子景观。亲子景观以家长和孩子双方的需求为核心,应满足他们双方的共同需求,而非任何一方的需求,因而亲子景观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2.观察与访谈———问题的提出 经过在邓迪市为期3个多月的观察以及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发现当地生活节奏较缓,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亲子同乐的场景。但在走访了市区几个适合儿童游玩的公园,如洛奇(Lochee)公园、维多利亚(Victoria)公园和巴克斯特(Baxter)公园等,发现大多设施陈旧落后,且数量少,已无法满足游人的日常需求。其中面积最大、人流量最大的巴克斯特公园,据官方统计数字,周末平均每小时大约有40个家庭游览,人流量是其他公园的2倍。经过观察和与游人的交谈,主要的问题是现存的游戏设施只能孩子玩耍,家长无法参与活动,并及时照顾孩子。游人期望完善公园设施的意愿较高。此外还单独访谈了公园管理主席艾琳•谢尔特(IreneShearter),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游戏设施数量不足、缺少遮风挡雨的设施以及没有适合家庭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并希望利用政府部门的资金,使巴克斯特公园得到切实的改善。因而,作者选取了巴克斯特公园作为改造设计的对象,为其融入亲子景观。 3.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基于观察与访谈的结果,本设计中采用分镜头脚本设计(storyboards)的方法为游人介绍公园未来的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以英国当地一普通家庭为背景,描述了周末的家庭生活,比起室内有限的玩具,孩子更渴望外出玩耍,呼吸空气、享受阳光与接触大自然,引出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而当家长带领孩子去公园后,却发现没有合适的亲子设施让他们共同游戏、分享彼此的快乐,这无论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还是对父母依赖的孩子来说,亲子景观的存在有其现实意义。 二、设定目标与初步解决方案 设计目标设定为“缩小代沟”(bridgingthegaps),旨在改造巴克斯特公园,为市民提供一个父母与孩子交流和互动的户外亲子乐园,和提供一种新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并通过相关利益者图、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的方法,得到目标群和相关的解决方案信息点———初步解决方案的提出。 1.相关利益者的分级 运用服务设计中的相关利益者关系图(stakeholdermaps),选出本设计重点访谈和交流的对象。图中按照影响力和吸引力两个维度构成二维坐标系,于4个等级中,选取最高指标的群体作为目标群(targetgroup),分别是父母、小孩和专家,其中专家分别为:斯瑞色•林(TheresaLynn)———邓迪市参议会艺术发展主任;艾琳•谢尔特(IreneShearer)———巴克斯特公园管理者;杰瑞•布瑞(GerryO′Brien)———邓迪市参议会景观建筑师;菲翁娜•凯伦•伍德(FionaKarenWood)博士———罗伯特高登大学健康和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员,儿童行为研究专家。 2.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发挥创造性的方法,通过集中专家共同思考同一问题,进行充分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反馈,引起思维共振和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意见的产生。而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文并重的思维工具,它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对公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了解后,采取了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方法对亲子相关的主题如家庭、学校、邻居、朋友、老师等人或事进行联想,并对头脑风暴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思维导图(mindmap)的归类和总结。通过归类的思维导图,清晰了然地看到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这样在设计过程中便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设计更周全。 三、确定基本的亲子项目 确定基本的亲子项目主要采用访谈法,并进一步筛选和利用辅助工具辅助设计思考。 1.实地访谈 为了尽可能多地得到关于公园中的亲子景观设计的意见采用了实地访谈的方法,主要有访谈卡片(prototypecard)和交流板(talkboard)2种形式。4.1.1访谈卡片设计出访谈卡片包括问答和绘画两部分,其中问答部分的题目针对成年人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分别设计,访谈了31个大人和17个小孩。4.1.2交流板为了长期收集游人对公园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游客间的交流与互动,针对大人和小孩设计了不同版式、大小的交流板,摆放在公园入口处和儿童游戏设施旁。 2.研讨会 在访谈结束后,源于生活和与家长、孩子交流后总结的信息,初步设计出25个基本的亲子项目。为了进一步筛选亲子项目,在复活节当天邀请了51位家长和50位小孩参加了研讨会,让家长和小孩分别对所设计的25个亲子项目进行投票。每位参与者各5张选票选出5个喜欢的项目,其中小孩的选票为橙色,家长的选票为蓝色。统计结果(表3),经过与公园管理者艾琳•谢尔特的讨论,决定:排除票数较少的7个亲子项目,并选取平衡度在0至0.3的11个亲子项目。平衡度越接近于0,表示受到家长与孩子双方喜欢的程度越大。 四、深入设计与服务成果 通过辅助工具(prototypes)中的三维思维板(ideasboard)和场景模型(scenariomodel)、合作设计(co-design)、研讨会(workshop)和访谈法进行深入设计,并产生最后的服务成果。 1.辅助工具 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直观表达设计想法的三维思维板和手工模型等辅助工具,供用户体验其功能,以期获得改善或功能优化的意见。 1.1辅助工具一:三维思维板 三维思维板,将之前的25个亲子项目做成可移动方块贴在板上,按照研讨会的结果,分为4个等级:第一级可以纳入最终设计中,第二级需要进行改善设计,第三级需要斟酌实用性,第四级则为不受欢迎、可删除的项目。同时,在右下方放入所收集的改善意见和想法;在右上方的公园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用比较简洁快速的可视化方式贴着一些作者的新想法,以清晰直观地辅助作者思考和传达给他人作者的设计方案。 1.2辅助工具二:场景模型 为了使往后的设计更具有空间感,将排在前5的亲子项目做成了场景模型。其中,音乐舞台位于中心大草坪上,以渲染传播快乐的氛围;烧烤区以防烟雾影响其他游人,放置在有植物阻隔的区域;绘画区放置在一个风景较好、安静的区域;跑步道和双人自行车道巧妙地分开,保证游人的安全又保持行车路线的畅通。场景模型的制作,可以帮助设计更贴合实际,是从梦想到现实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桥梁。 2.合作设计 合作设计是对相关利益者的统筹考虑的系统的设计思路。为了使25个亲子项目更具创意和更符合当地文化,召集了工业、建筑、平面和景观设计背景的6位当地设计师进行合作设计,本次合作设计由角色扮演(roleplay)和融合设计(rip&mix)组成。 2.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帮助设计者体验真实场景,让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提供给设计师新视角和新想法。作者将6个人分为2组,每组3人分别扮演家长、小孩和设计师的角色。根据作者提供的表格开始制定自己的虚幻角色(姓名、年龄、性别、爱好、家庭成员等)并想象自己的生活。家长和孩子需要想象当带着孩子或者跟父母去公园玩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对公园的需求是什么;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倾听和记录他们的问题和需求,然后设计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并分析所带来的价值。结果显示,所考虑的主要为安全问题,如打架、车辆和自行车的安全,动物的安全(如流浪狗咬人),游戏设施的安全(建议增设负责安全的专员和各种急救措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以及卫生设施等。 2.2融合设计 在这一环节的融合设计中,每个人需要从上一环节的设计成果中选出一样,然后再另选一样与之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分析提炼两种事物的某些特征、功能或使用者的反应等,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最后所设计的服务或产品有:儿童自救系统、饮料交流桌、教育设施和小型图书馆、树屋、游戏屋、海盗城堡、蘑菇避雨亭等。 3.青少年中心的研讨会 设计在青少年中心举行了研讨会,目标是了解孩子梦想中的公园,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测试现有的亲子项目,让孩子对现有的亲子设计提出看法。 3.1从孩子的角度设计 巴克斯特公园组织9位6~11岁对巴克斯特公园比较熟悉的孩子,让他们以绘画、手工、捏橡皮泥的方式来描绘在巴克斯特公园游玩时梦想中的游乐方式。然后组织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选出最受欢迎的5个设计,分别为多功能游泳池、瞭望塔、披萨城堡、机器人、机器人垃圾桶。在此过程中,作者还发现有声物体和电子类游戏更能吸引小孩子的兴趣。 3.2对亲子项目的检验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这些项目可能并不受西方孩子的欢迎。因此,作者让这9位孩子在亲子项目中选择他们不喜欢的,并列出理由。 4.访谈 家长与专家设计了1份调查表格,对巴克斯特公园的27位家长们进行了访谈,主要是让他们对不喜欢的亲子项目提出意见。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家长对活动项目的担心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允许亲子同乐,以及安全问题。因此,亲子项目的设计应更多地侧重于孩子的兴趣点,同时给家长提供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而专家的访谈,是为了使设计更完善、更好地加强亲子沟通,并融入其他领域知识。专家的建议,开阔了设计思路,使设计成果更具有包容性和专业性。 5.服务成果 通过以上的研究,最终决定以方案文本、效果视频,以及服务卡片(servicecard)来告知家长能够通过怎样的户外活动来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互动。方案最终以上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现状布置亲子项目,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其中一带指的是自行车景观道,四分区分别指的是游戏设施区、DIY区、家庭花园区和运动设施区。 五、结语 本设计运用了服务设计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使得景观设计密切围绕着使用者的需求来进行,丰富了景观设计的方法,基本流程为组织相关利益者参与设计,并逐步访谈游人,修正设计,最终形成方案文本、效果视频和服务卡片的成果。其中应用的服务设计方法,可以概括为4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对应了相应的服务设计方法,即4D步骤:发现(Discovery),提出问题的过程;定义(define),设定目标与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发展(develop),拓展思路的过程;传达(delivery),深入设计的过程(图8)。基本流程和4D步骤可以为同类型的或类似的景观设计提供系统地、科学地研究设计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景观的范例或思路。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在政策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的引导机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设计方面,要有明确的主题风格,努力寻求两种尺度之间的平衡,营造具有吸引力和参与性强的亲子情感交流场所,并在景观中融入创造性、互动性和教育科普等内容;在人文理念方面,则需要考虑多功能场所的设置及安全性等问题。同时,设计过程中,发现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有些亲子项目很难实施、后期维护管理较为困难等设计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其他角度寻求突破,为亲子互动性的实现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作者:谌洁 王云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景观设计研究:刍议国内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一、国外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园林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日渐兴起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的伯肯海德公园,该公园面对城市居民免费开放,可以说是城市园林产生的标志,这也真正意味着城市开始为城市居民设置专有开放性的公共绿色空间。以此为起点,从19世纪下半叶,西方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建设城市园林的热潮。同时期,美国在波士顿城市园林设计建设的过程中,改变了一直沿袭的城市规则方格网络的设置格局,该园林工程结合了本地特有的河谷、湿地、草原等自然景色,通过建设一系列的人工绿化带,将波士顿地区的若干个公园串联在一起,使得中心城区形成了非常优美的环境,令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倍感舒适惬意。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后来的城市建设者又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其出发点是为了突出农业田园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变和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谢菲尔德和海科特为代表的英国景观设计师,开始在具体的城市园林设计中更多的考虑环境生态因素,以确保城市园林的建设能够在优化城市环境的基础上,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效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现代环境艺术运动的兴起以及一些其他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城市园林景观视觉美学方面。以往那些单纯考虑某一种城市园林功能的设计理念,逐渐被设计者所摒弃。 二、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城市园林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灵囿”的人工环境。其建设方式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挖池筑台的方式,建成主要用于游玩休憩的人工环境,仅供皇家贵族狩猎游乐的场所。两汉时期,我国当代城市园林已经在“囿”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兼具宫殿生活区和狩猎游乐区的园林形式。这一时期的园林面积极大,往往方圆数百里,保留了“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并且有了建设在广大地域中的建筑群落,宫殿、花园互相间杂,互相映衬。魏晋时期,我国社会所产生的大量私家园林已经从利用单纯自然环境,进而发展到人工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园林建设在技术层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偏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尽可能地淡化园林中的人工痕迹,这一时期的园林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自然山水园林”。晋朝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虚构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场景,这其中所描写的情景,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园林布局就有很多启示。 与陶渊明同时期的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在其所著的《山居赋》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经营自家园林的点点滴滴,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建设方式、园林标准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参考意义。唐宋时期,中国园林的设计建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轨迹类似于我国古典绘画、文学的发展。就像绘画和文学艺术成为宣泄作者个人感情的手段一样,园林已不仅仅是一种人工模仿自然环境的技术,而逐渐成为抒发设计建设者内心感受和个人情绪的手段。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十分喜欢设计建造园林,他在长安有悉心建造自家宅园,在庐山建草堂,著名的西湖风景区也是他任杭州地方官员时开发建设的。他在自己撰写的文章《草堂记》中,较为仔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选址,如何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如何引泉水造景的过程,作者还记述了草堂的四时风光以及自己在草堂的舒适环境中愉悦的身心感受。 我国宋朝的文学家欧阳修的著名诗篇《醉翁亭记》,记录了滁州城郊风景区的选址、设置亭子的详细情况,描述了景区的四季景色。而且,自宋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评述园林的书籍和文章。骚人墨客欣赏园林之余,所著的评论性著作,可以说树立了明清时期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规律和原则,也极大地影响了普通人对于城市园林的审美取向。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山水田园诗、游记散文、山水画评论以及其他的艺术和审美观念,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艺术在认识和表现自然及园林布局、构成、意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具有专业素养的园林匠师了,这些匠师们能够灵活运用旧时所积累的园林设计建设经验并加以发展。明代著名的园林设计者计成撰写了《园冶》一书,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业著作,该书是对我国传统园林设计建造实践的总结,总结出了“相地合宣,构园得体”的园林设计基本思路,还有诸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传统古典园林的一般原则。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和清初的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都较为详细地说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下,园林的具体营造方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大发展的时期。明清两朝皇室掀起了一波皇家园林建设的热潮,涌现出了诸如颐和园、紫禁城等一系列享誉中外的皇家园林。这些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造风格,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格特点,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由于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园林的发展一直处在“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状态,极少与其他国家交流。直到19世纪末,随着上海租界建成外滩公园的建成,近现代园林学的概念才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并对我们国家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中国近代,国内自建公园逐渐增多也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事情了。从20世纪起,中国一些农学院的园艺系、森林系或工学院的建筑系陆续开始开设庭园学或造园学的专业课程,现代园林学教育在中华大地才逐渐推广开来,同时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一些相关专业的论著也开始出现。回顾近代中国的城市园林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园林景观的研究,更多的是将西方的城市园林景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著作、方法引进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园林景观也沿袭了其他领域内“全盘苏化”的模式,注重园林景观在城市中作为民众的休息区而存在,形式上追求“宽、大、高”的规模感,这种指导思想一致影响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园林学经历了较多的曲折,但是也仍然有较大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园林学的实践得到了非常多的实践机会,这也促使着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宽:由传统园林学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使得园林学的范围延伸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领域。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国家地区都在不断的面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如何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保持自己国家、民族、区域的独有特征,已经开始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面临的挑战。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标准化的公共设施,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统一面孔,充满本土特色的审美情趣也逐渐被这样的外来思潮所淹没。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刻意追求“大、宽、洋、高、快”,忽视传统园林的艺术成就,使得城市园林景观呈现出杂乱无章,毫无本土特色,缺乏有个性的园林形态,使得城市园林难以形成独特个性优势,“千城一面”的现象尤为突出。 随着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包括声、光、空气、水源等方面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新兴城市大多缺乏清洁燃料、垃圾收集和无害化、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必要的城市环境设施。任意丢弃的垃圾和任意排放的污水都从不同层面造成非常严重的视觉和嗅觉污染,给城市园林景观带来负面影响。很多自然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使得原本应保留的鸟语呢喃、莺歌燕舞、萤火点点、虫唱蛙鸣等美好自然景观消失于城市居民的视野。 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被认为活动肆意的改变、改造和破坏,例如:任意开山取石、河道任意裁弯取直、河流水面堤岸随意固化,很多具有极大生态价值的山坡、湿地被破坏,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同时,城市建设认为地割裂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景观、人们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城市居民难以感受到城市园林化的成效。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当今中国,“土地财政”成为很多城市管理者的命脉。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政府往往成为最大的土地“卖家”,为了眼前利益,大面积的买地、圈地,把本来属于农民生产的农田交由土地开发商建成了高楼大厦,虽然拉大了城市股骨架,增加了城市规模,但是也不断地在侵蚀城市周边的乡村自然景观。这种短视的行为,也在不断拉大城市与乡村景观和自然山水的距离。 人文历史景观不仅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一些历史遗迹,如古建筑、石桥、牌坊等,还包含历史上遗留的人工或自然水系、农田防护林系统,依旧生长在城市中的大树、不同时代建成的典型建筑等,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中,首先要尽可能地让这些包含历史的元素充分展示城市居民面前,更能够让游客能有机会接触这些历史素材。 回顾城市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把城市园林功能与充满美感的园林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作者:蒲波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景观设计研究:园林拱桥的景观设计研究 1.基本原则 位于园林内的拱桥,因其特殊的景观要求,使其有别于公路与城市拱桥。由桥梁审美二元论可知,丰富多彩的桥梁景观在不同审美主体(桥梁美的创作者与鉴赏者)中,会因为主体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价值观等,而产生不一样的美的感受。因此,如何使所创造的拱桥景观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是桥梁设计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要营造一幅优美的拱桥景观,其首要前提是所建拱桥结构安全可靠,并且功能完善。结构本身要有足够的可靠度,力的传递要明确。在一代又一代桥梁工程师们的不懈探索下,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并融合中国园林的特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于园林中的拱桥景观设计基本规律与法则。 (1)比例协调、尺度恰当。比例是指总体中各个部分所占的比重,而尺度则代表建筑物整体或局部构件与人或人熟悉的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这种关系给人的感受。位于园林中的拱桥,与人相距较近,桥梁整体要有合适的尺度,各组成部分比例要协调,才能令人产生亲近感,展现出园内拱桥的典雅秀丽。在整体上,主拱圈与拱上建筑比例应协调,切不可拱圈单薄而拱上建筑厚重,造成头重脚轻的不稳定感;反之,则导致比例失调,不美观。园林中拱桥跨径一般不大,圬工拱桥或钢筋混凝土拱桥矢跨比一般为1/4~1/8,采用较小矢跨比的坦拱在视觉上显得尺度更合理,更优雅轻盈。 (2)均衡匀称、韵律优美。在美学中,均衡是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的平衡。均衡的物体,常常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是一种沉稳的美。均衡分对称均衡与不对称均衡2种。我国园林内修建的拱桥,多为对称的形式,孔数上有单孔和多孔,多孔桥多为单数拱跨。如北京颐和园的单拱玉带桥(图1,图略),桥拱高而薄,中部凸起的拱圈形如玉带而形成一种起伏的韵律,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优美;又如坐落在园内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以17个奇数对称的桥孔而闻名,状如长虹卧波,并富有连续流畅的韵律,成为颐和园内的一个重要景点。然而,并非只有对称才为美,非对称的拱桥在得到恰当处理后,拱圈造型显得更生动、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动感韵律十足。 (3)富于内涵、融于环境。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其景观特别是人工景点都富有一定的寓意,寄托着人们追求美的情怀,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人文内涵。如苏州园林的古典别致,其艺术之高雅、构筑之精致、意境之深远、文化内涵之丰富无不体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区风情。自古以来,拱桥文化在中国桥梁文化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在园林内修建拱桥,应当充分了解景区内各景点的内涵及人文风情并将其注入到拱桥的景观设计中,使所建拱桥成为景区的点晴之笔。桥梁整体应与环境相协调,将现代化的钢拱桥修建在充满古典色彩的园林内不太适宜,在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园林中修建石拱桥显得呆板复古,而在古典园林内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石拱桥则显得自然和谐。对于园林内的中小拱桥,可采用消去法使拱桥隐藏于环境中,或采用融合法,使拱桥与景观相一致,形成相同的格调。 2.景观设计步骤 园林中拱桥的景观设计,大致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充分了解建设单位对园内景点的景观规划及要求,形成桥型景观设计主题思想;②进行景区内景观分析及周边环境调查,了解景区内的景观特点、当地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色彩倾向以及已有桥型概况等;③由结构工程师、建筑师以及景观设计师共同参与初步方案的拟定,使“技”与“艺”相结合,比选出合适的桥型,并进行整体布局,包括线形设计、造型设计及平面布局];④进行涂装色彩、构件雕饰以及夜景灯光效果设计,并对细部结构进行美化;⑤制作景观效果图,展现拱桥景观设计成果。 园林拱桥桥型适用性分析 我国拱桥形式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桥型蕴含不同的美感,在园林中,常见桥型有实腹拱桥、空腹拱桥、刚架拱桥、组合体系拱桥、异型拱桥几种。以下对各桥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1)实腹拱桥。实腹拱桥为采用天然材料作为填料的拱桥,拱圈与侧墙连成一体,在石料丰富的地区较为普遍,常用于小跨径拱桥。桥梁整体感强,均衡稳定。墩台植根于大地,融于山水之间,与大自然相融合,显得亲切自然。拱顶不宜太薄,保证整体的均衡感。当拱圈与拱上建筑比例协调时,厚重的实腹拱并不显得笨重,反而更加沉稳、刚强。实腹拱桥给人一种古朴、坚实的美感。其自身蕴藏的幽美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程度,在江南水乡、苏州园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空腹拱桥。随着跨径的增大(超过40m),若依然采用实腹拱,则会显得笨重。空腹拱桥自重轻,同时镂空的拱上建筑增加了通透率,显得空透自然;虚与实的结合,增加了桥梁的韵律。主拱圈与小拱的叠加,更富有节奏感。随着材料与技术的发展,整体式的板拱逐渐演变成矩形、箱形或钢管混凝土肋拱,使形态更加轻巧秀丽、纤细柔美。我国是空腹石拱桥的鼻祖,尤以赵州桥最为著名。空腹拱桥以其优美的造型,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内。 (3)刚架拱桥。刚架拱桥兼顾桁架拱桥及斜腿刚架桥的特点,自重小、刚度大、造型简洁流畅、受力明确,显得强劲有力、轻快简练、富于现代感。拱肋与斜撑支撑在两侧桥台上,可做成折线或者曲线的样式,形式多样,灵活生动,与地形连接融洽。而且结构镂空部分较空腹拱桥大,景观视域阻碍更小,增大了桥梁的美观性。刚架拱桥以其特有的美,在充满现代气息的人工园林中应用非常广泛。 (4)组合体系拱桥。组合体系拱桥外形美观,具有结构轻巧,无推力或小推力的结构特点,适用于不同环境及各种地质条件。组合体系桥梁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拱梁变换连接处的美学问题,将桥梁美最大化。组合体系拱桥结构形式丰富、造型变换多姿,富于动感美,令人赏心悦目。 (5)异型拱桥。随着人们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桥梁工程师们推出了新的桥型:异型拱桥。所谓异型拱桥,即拱轴线形成的面不与桥面垂直,而是变幻成空间曲线,偏向桥内形成类似“提篮拱桥”形式,或敞开向外形成“蝶形拱桥”的造型。异型拱桥以其新颖、奇特以及变换多姿的造型,营造出强烈的动势,活力十足,栩栩如生,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极其适合于富有现代化韵味的园林中。 实例分析 以哈尔滨香坊公园景观拱桥为例,对园林中拱桥景观的设计进行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 该桥位于哈尔滨香坊区人工亭园内,桥址处有铁路穿越。园内亭阁台榭林立,风景独特,是一座古典色彩浓厚又充斥着现代气息的园林。根据规划要求,该桥不应仅局限于满足交通功能,建桥后应是一座与园内风景相呼应的景观拱桥。桥梁全长为60m,双车道,设计荷载为城市-A级,净空7.0m,桥面横向布置为0.25m(栏杆)+1m(人行道)+7m(车行道)+1m(人行道)+0.25m(栏杆)。 (2)周边环境调查 哈尔滨地处我国寒冷的东北部,素有“冰城”之称,是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并有“天鹅项下的珍珠城”之美誉。哈尔滨人对天鹅情有独钟,城内建筑别具风韵,欧式建筑与中式建筑的结合展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建筑涂装色彩以白色、粉红色及暗红色居多。 桥梁主体结构造型及景观设计 根据园内景观特点及当地人文风情、建筑风格等,推荐上承式刚架拱桥作为该桥的方案,并以“翱翔的天鹅”为主题思想,展现当地特有的天鹅情怀。 (1)桥型布置方案。桥跨全长为60m,若采用一跨跨越,则显得太过张扬与突兀,与景区内秀气的风景、精巧别致的凉亭阁楼显得冲突,因此采用三跨连续拱式组合结构,跨径分布为(15+30+15)m,桥梁整体轻盈灵活,节奏感强,并富有连续韵律。 (2)拱桥主体结构设计。传统刚架拱桥结构形式为整体式板拱或是由多个拱肋通过横向联结形成的结构。整体式板拱即为拱肋与实腹段沿桥梁横向贯通,常用于跨径较小且横向尺寸不大的情况;对于大、中跨径,其上部结构由刚架拱肋、横向联结系以及桥面板组成,拱肋间距一般为2.0~3.5m,拱肋厚度约为0.2~0.4m[9]。该桥作为景区内的建筑,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艺术造型及景观设计尤为重要。在参考刚架拱桥设计标准图及国内同类跨径刚架拱桥设计的基础上,融入景观设计理念,上部结构横向采用2片拱肋(拱肋≥3片时从侧面看错综繁琐,导致视觉混乱,景观效果不佳),拱肋横向长度为3.0m,间距3.5m;拱肋之间不设横向联系,使桥下更简洁敞亮、通透率强、游人能更好地欣赏园内风景。加强实腹段及弦杆之间的横向联结系,保证桥梁结构横向的整体稳定。下部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承台形式;拱座支承在承台上,并部分露出地面(净空及美观需要),减少地面上的建筑对景观空间的阻碍。 (3)拱轴线选择。组合式拱桥的矢跨比一般为1/5~1/10,不小于1/12。拱桥的矢跨比直接影响到外形的美观程度,并很大程度上决定结构的受力情况。较大的矢跨比使拱桥拱脚水平反力小,附加内力影响小,且陡拱较坦拱更具有活力。综合考虑该桥采用1/5的矢跨比。从拱桥的侧面看,拱座上相连的两拱肋犹如天鹅伸展的两翼,生动形象,与哈尔滨人特有的天鹅情怀相呼应。 (4)栏杆造型。栏杆的高度、材料、结构形式以及装饰花纹等对桥梁景观影响甚大,应根据当地的建筑风格、人文情怀对其进行着重设计。该桥栏杆形式尽量要简洁流畅,透视率好,清晰明朗,不影响行车过程中的观景效果。参照松花江大桥景观设计方案中栏杆的设计样式,该桥采用竖板加道扶手形式,并将栏杆造型成天鹅形状,呼应主题思想。经过景观设计后的刚架拱桥(图2,图略),力线明朗,简洁流畅,拱与拱相连形成强烈的动势,灵巧而富有活力。从桥的侧向看,拱座联结两侧的拱肋而形成的景象,犹如平地一跃而起,欲展翅翱翔的天鹅,充满着无限的意境。并与天空中飞舞的以及水中游玩的天鹅融为一体,形成优美、和谐的景观。该桥于2012年8月开始施工,计划2013年年底与公园建设同时竣工使用。成桥后,不仅沟通了被铁道线分割的景观区域,而且可作为一个观景平台,供游人欣赏园内优美的景色。 结语 拱桥天生就是美丽的,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配合着如彩虹般优美的曲线,在几千年的桥梁建设中仍充满着旺盛的活力。实腹拱桥的融于自然、空腹拱桥的轻巧秀丽、刚架拱桥的简洁流畅以及异型拱桥的灵活多姿,无不体现出拱桥特有的艺术魅力及景观效果。尤其是在跨径不大且对桥梁景观要求较高的园林中,拱桥无疑成为最合适的桥型。将富于民族特色的拱桥与充满中国元素的园林景观相结合,使其特有的功能美、造型美及自然美与中国园林风景的崇尚自然相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韵律优美又充满人文气息的景观。本文分析得到的景观理论与设计原则,可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作者:贾艳敏 唐军斌 于广龙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景观设计研究:景观设计研究 景观艺术是景观学科在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下,由于设计的多样、细化而产生的分支学科,目前已有对于景观艺术的教学课程、实践工程,但有关景观艺术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在《中国景观艺术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周武忠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认为国内的景观艺术起步较晚,研究层次较低,但同时也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景观艺术虽然涵盖于景观设计学之中,但仍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语言。 1景观艺术的含义 1.1研究层面及内容俞孔坚教授在对景观设计学的定义 进行阐释时,提到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2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1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景观设计即是对这个特定地方进行的设计旧1。 景观艺术应该产生在景观设计层面,是在对某个特定的地方进行设计时涵盖的内容,包括构成一个场所空间的各具体要素,如场地、植物、水体等,亦或几个要素综合的体现。景观艺术是具体而物化的载体,相关研究可涉及诸多方面,如关于景观与艺术的讨论、多学科交叉的讨论、景观艺术设计及教育、景观艺术的形式语言表达等,是一个综合的学科概念‘“。 1.2特征景观艺术虽然涵盖于景观设计学之中,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目前,对于景观艺术还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通过对其特征的讨论,可从不同方面加深对景观艺术的理解。 1.2.1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景观艺术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首先,从名称上可以看出其艺术性特征,并不是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具有这样的艺术性。在艺术形式多样而表现手法层出不穷的今天,虽然艺术的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景观艺术会体现出某一地区、在某种社会背景下大众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即便是艺术家尝试的观念艺术,也需要同大众有直接的沟通;其艺术性可从多方面体现在设计作品中:可以是对某种审美的追求,可以是通过艺术设计而展现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是对某种艺术形式语言的尝试,还可以是对特定区域某一主题的诠释……总之,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并非单纯为设计而设计,其具有人文内涵及美学观念。 同时,作为一种设计,需要通过设计制作施工得以实现,所以其技术性也同样重要,纵观世界设计史不难看出,新技术的出现是推动设计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景观设计的技术性体现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科学理念及技术手段为其服务,最终将作品完美地体现出来。如VarabyeuPartners设计公司设计的迪拜Zabeel公园中的新月(NewMooon),以月亮的形态造就了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艺术地体现了地域文化,通过月亮的形态及表面几何装饰纹样,象征了伊斯兰教主题,其技术性体现在各种被动式的保护措施在建筑内部区域创造出了一个特殊的小环境,并降低了供电系统的负担,表达了权力与力量的精神。 1.2.2体现公共性。景观艺术的公共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 1.2.2.1这一作品处于公共空间之中。景观艺术通常位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或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中,使得景观艺术作品同环境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作品并非孤立存在,而需要与环境对话,与公共空间协调。环境既为景观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条件,也具有约束,同纯艺术的自由表达是有差异的。 l-2.2.2公众的参与性。正因为景观艺术所处的环境加强了公众的参与性,也使公众更加具有主人翁精神,使其为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而与设计者共同努力。以往的艺术作品通常在美术馆等艺术场地进行展出.相应的受众面及交流面是有限的.交流的方式也较单一.而今其位于公共空间中,需要与大众进行交流,必须接受公众的审视及批评.相应地.公众也应具有一定话语权。 1.2.2.3作品中公共精神及社会责任的体现。越来越多的景观艺术作品还兼具公共精神与}r会责任。这里所指的公共精神J下如翁剑青在《公共岂术与公共精神》中谈到的:“倘若我们暂且撇开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物化形态的特征,而就其具有的文化品格及社会伦理来看.或许‘公共精神’便是公共2三术的要义抑或灵魂了”。景观艺术不仅仪是对环境品质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体现Ⅲ对人的尊重,以及公共空间【屯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 I.2.3多学科综合交叉。正如前文所述,景观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必然涉及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在讨论与景观艺术相关争¨寸.常涉及以下几个学科: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艺术学、荚学、自然生态学、人体_[程学目前.众多专业都有开设景观艺术课程,或者从事景观艺术设计工作,从各学科的特点来看,规划与建筑学吏擅长对空间的把控、功能关系的推敲;风景园林的相关学科在植物配植方面有所长;艺术专业的艺术性则更突出、具有更强的艺术表达力及敏感性。所以,设计需要综合各々业所长,并结合槲火学科的专业建议. 2景观艺术的设计 景观艺术并非纯艺术,需要通过设}卜、制作施工而得以’羹现笔荇主要从景观艺术设计的内容、设计原则及设计的r法3个方面来谈谈景观艺术的设计, 2.I设计内容前文已述,景观艺术虽然包含于景舰设计之巾.仉在设计层面l二是有所差异的,·般设计中遵循由整体刮细节的设计思路。这种整体性体现了一种协调与新的崽义:新的设计与已有环境的融合,体现丁环境的人文内涵.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共存使整体环境具有美感,让人身心愉悦,甚至能改善人们已有的观念。这是建立在对整个场所环境充分认知及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当有了对整体设计的意念及主题后,就需要对形态、色彩、材料、尺度、表达于.法等要素进行具体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包括场所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主要指场地、植物、建筑小品、公共艺术、小品设施等。场地的设计包括对地形地貌的设计,这对整个空间的效果会有很大影响;植物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植物的配置以达到良好的生态小环境及软环境上的视觉美感;建筑小品是根据场地功能的需要.在场地中进行的建筑设计。这类建筑在形态创造上更具有发挥空间,以及雕塑的艺术感,在兼具功能的同时往往也成为景观的视觉焦点;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这使得许多艺术家转变为景观艺术设计师;小品设施是一个环境中极具功能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如卫生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照明系统等,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既要满足其基本的使用功能,还需蚤艺术化的形态设计(罔2)。这一过程使得艺术与设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找到了共同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2设计原则景观艺术设计包含于景观这一大的学科范畴,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同景观、建筑等相关设计是没有本质差异的.所以在谈到其设计原则时.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2.2.1整体性。对某一场所环境进行景脱艺术设计是一项整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在前期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思考,一个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不是拼凑}f{来的.而是在整体的设计思路指导下产生的, 2.2.2公共性,公共性加强了公众与观念、场地、事件等的交流与沟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如雕塑、建筑、壁画、书法、装置等.应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井承担起相应的功能及责任。 2.2.3时间性。时间性体现在以F2个方面,一个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及施工是有相应的时问周期的,一般这一周期屉有限制的,所以需要各方面、备团队的精诚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一个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完成后的存在也需要B,tl'.3的展示、交流及考验,而非一朝出现、一夕消失的 2.2.4人本性。“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目前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景观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同样是人.只是会因不同的环境、服务群体有所差异,但设计中始终需要体现出对“人”这一主体生理及心理各方面的关怀。 2.2.5生态性。设计是一项对环境有所影响的活动,需要将人为的破坏影响减至最低,并通过人为的设计创造出生态的小环境,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共生及可持续发展。 2.3设计方法 2.3.1美学观念的融合。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文人的诗画意蕴,亦或西方理性思维下产生的几何模式语言,还是现代结合自然产生的简约的人性化图景,景观艺术总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相应历史时期大众审美标准及美学思想等的物化载体,作品中必然会体现出相应的美学观念¨1。 以西方战后“当代艺术”时期来看,出现了许多求新求变的新艺术形式,如波普艺术影响下的景观面包圈花园、亚特兰大市里约购物中心等作品;大地艺术极具观念性及雕塑性的表现形式:伯特·史密森(RobertSmithson)的“螺旋状防波堤”(SpiralJetty),德·玛利亚(Walter.DeMaria)在新墨西哥州创作的“闪电地带”(LightningField),都希望通过进入作品而使人接触自然、引发联想。极简主义的作品在简洁的形式中蕴涵更丰富的内涵,使作品具有高雅的艺术倾向,富于内在韵律:彼德-沃克为哈佛大学设计的泰纳喷泉、福特·沃斯市伯纳特公园、索拉纳(Solana)IBM研究中心等,极简主义的语言手法为现代景观艺术的创作营造了一种新鲜的时尚怕1。通过分析其对景观的影响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中融合美学观念的重要性及必然性,这也使得现代的景观艺术设计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广泛的空间及语言。 2.3.2形式美学的借鉴。景观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中视觉文化图像的体现,必然在设计中需要运用形式美学的理论及手法来进行展现,但目前讨论较多的是偏重实践层面的实例论述,而x,l"设if中形态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机理构成等景观设计形式及形式美学的研究还未成体系,而这恰恰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视觉审美。形式构成的一些影响因素,如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反复、分解等¨1,在设计中需要综合运用,如奥登伯格在城市广场创作的木制衣夹、剪刀、消防水龙头、棒球棍等雕塑作品,将日常生活中的小物品在未改变形态的前提下放大几百倍,在尺度与比例上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视角与方式,模糊了日常生活用品与艺术品的界限,从而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现代景观的视觉特色。 2.3.3实践语言的表达。文化形态的设计手段是通过物化的方式来实现它的精神价值的,同时也就涉及实践性语言的表达,包括科学、材料、技术、工艺、语言表达形式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综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将景观的艺术性更完美地表现出来,如千禧年公园(MiUenniumPark)中的王冠喷泉,这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结合得十分精彩的雕塑,使用水、光和玻璃创造了突出的视觉效果,以计算机、灯光、摄影、媒体等手段为技术支撑,在广场中随机变换着色彩及芝加哥民众带着各种表情的面容,展现时间主题,通过将生活融入建筑来展现空间的灵魂旧1,也使使用者融入环境之中。可见,只有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呈现出透射着现代生活审美的主流文化与审美价值的作品。 3景观艺术的审美评价. 目前,对于景观艺术的审美及评价还不成体系,审美作为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很难用一种标准对其进行划分、评判。 应该基于怎样的视角来阐释审美的问题,又应该怎样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待一个景观艺术作品的价值及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在景观艺术作品大量涌现的今天,无疑能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 史蒂文·布拉萨在《景观美学》中提到了从生物法则、文化规则和个人策略3个方面来解释景观审美问题,认为人们之所以偏好这种景观而不是那种景观,其中的原因有些是生物学的,有些是文化习俗的,有些是个人创造性的选择……生物法则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规则是部分人共有的,个人策略则不受普遍规则的限制。这种理论可以用于理解景观艺术的审美,加之其提倡的“批判的区域主义”评价,也有利于对文化的阐释一’。 笔者希望通过更多的讨论研究,使景观艺术得以完善并成熟,使景观成为真正的艺术、具有灵魂的设计作品。 景观设计研究: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研究 摘要:在城市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是提升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需要在设计中加强对居民需求和城市发展的综合考量。本文针对园林景观设计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阐述,然后提出了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发展关系方法 一、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表现出了多个方面的具体作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实现城市整体的视觉变化。城市整体视觉变化依赖于整体规划设计,每一部分都是其中的构成元素之一。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够使城市整体景观在视觉上出现变化,在钢筋林立的城市中凸显出绿意。第二,园林景观体现出了一定的生态功能。在城市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生态问题不断恶化,空气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强化城市区域生态功能,体现出净化空气、消除雾霾的作用。第三,园林景观具有一定的物理和生物功能。比如园林景观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阻止噪音的传播。而绿化植物通过自身的蒸腾作用,也可以实现加湿空气和降尘的效果,对优化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助推。 二、基于城市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 由于园林景观具有视觉变化效应,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因此需要在设计中加强园林景观的这一特性。具体说来,突出视觉变化效应可以从色彩运用和构成理念的渗透这两个方面入手。在色彩运用方面,主要是在园林景观中通过彩色植物的层次化运用体现出园林景观整体的色彩变化,以此强化视觉变化效应。比如,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加强对彩色植物的应用。彩色植物一般可以分为春彩类、秋彩类以及常彩类几种,在园林景观中,对这些不同类别的植物分区合理搭配设计,使其不仅在颜色上表现出渐变性,而且与季节对应起来,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构成理念方面,其强调的是点线面三者的配合,园林设计中,点以路灯、垃圾桶等为主;线以道路、水流等为主;面以草地、林地以及湖面等为主,可以将特异构成、重复构成等理念组合运用,使园林景观中的各个对象形成更好的优化配合,强化视觉变化效果。 三、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是城市园林景观所体现出的具体作用,在近些年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在设计中如何突出生态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园林景观生态屏障的作用。园林景观一般占地较大,能够在区域范围内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达到降尘、增湿、减噪等多项功能。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态屏障构建的研究。第二,构建区域范围内的立体生态系统。园林景观设计不能沦为自然植物陈列的园区,而应该将这些自然植物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生态系统,以强化城市区域生态稳定。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渗透生态链和生物系统的相关理念,合理搭配园区植物、规划空气流动循环、优化水体途径设计等,使整个园区活起来。第三,需要达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园林景观所体现出来的生态功能,其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城市居民,因此需要在人与自然景观之间达成生态协调,确保人类生活与发展能够与园林景观相符合,避免出现冲突。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加强对人类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双重考量,以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 四、绿色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渗透 绿色发展是当前核心发展理念之一,也只有符合这一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之中,也需要将绿色理念应用其中,处处体现出绿色低碳的思想。比如,在设计园区路灯系统的时候,需要对每盏路灯的光覆盖范围进行科学计算,然后在保证园区光照充足的基础上,对路灯的布置合理优化,用最少的路灯投入实现预期的照明需求。同时,在路灯材料的选择上,需以环保可回收材料为主。路灯供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和传统电源供电联合起来,以太阳能供电为主,传统电源供电为辅。此外,在园区水系统设计上,需要加强对水回收系统的设计,确保各种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增加重复利用率。 五、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能够体现出视觉变化、生态功能以及物理功能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因此要使园林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必须要在设计中突出园林景观的视觉变化效应和生态功能,同时渗透绿色低碳理念,提升其设计水平。 作者:张博 单位:黑河学院 景观设计研究: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研究 1、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居住区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形成了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所采用的植物材料本身就具有很多功能,它能改善居住环境小气候,降低噪音、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美化环境。同时还能起到遮阴、防晒、净化空气,减少小区内的灰尘。居住区内的植物还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娱乐环境,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遇到积极情况或受到灾害时还可以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 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及其植物配置的原则 2.1居住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在进行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水分、盐碱等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节约投资和用地。同时还要利用好坡地和洼地等,利用好当地的地形创造出好的景观,对居住区规划范围内的名木古树也要加以保护和合理的运用。以人为本原则。居住区居民平时生活的主要场地,居住区内的植物配置、亭廊花架、广场、休闲娱乐器具等附属设施的建设都是服务于居民的,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性化的设计。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游憩、活动交流的环境。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的设计要注意节约资源,降低经济成本。在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当时的成本费用,还要考虑后期的养护费用和管理费用。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后,一定要注意后期的栽培养护管理;如果水景的设计,要考虑水泵运行和关闭时不同的视觉效果,根据视觉需求合理的开关水泵,避免资源和经济的浪费。居住区的景观节点宜少而精,满足居民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和成本。 2.2居住区进行植物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多样性原则。植物品种的选择必须在统一的基础上追求多样性、丰富多彩,选择合理的配置方法,使住宅景观更加多样化,更加丰富和精彩,为居民营造一种接近自然,轻松舒适的居住环境。保证植物多样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无污染,无毒害的植物。有些植物的枝叶、果实和分泌物有毒,会对人们的身体或呼吸道产生伤害,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选择这些植物,在进行植物选择时,一定要调查好植物的特性。适地适树原则。要充分了解居住区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的理化性质、光照和水文条件等,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同时要了解植物的物候特征、植株的高度、开花展叶期和抗逆性等,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及其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 3.1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植物配置的方式不合理。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法,不同种类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目前,许多设计师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在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景观效果,随意的进行配置,结果导致乔灌草的搭配不合理,没有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3.2居住区在景观设计的细节上处理不到位 有的居住区只追求高端的气派,想吸引更多的住户买房,为了加大宣传,居住区里设计了许多广场。虽然表面上居住区环境看起来很宏伟,但缺少了自然的美感,让人感觉很僵硬,而且缺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小区拥有比较大规模的旱地和音乐喷泉,但除非领导检查或社会团体参观的情况下,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居民几乎无法享受其环境优美。有的小区在铺设路面时为了追求美观,多处铺设大理石路面,下雨天和冬季路面光滑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都体现了设计师在细节问题上没有考虑到位。在今后的设计中,在设计居住区环境的一些配套实施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功能需求,以免给居民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在展现居住区优美环境的同时一定要在处理细节时小心翼翼。 3.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急于求成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整体环境规划和设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点。但目前有的居住区在进行绿化设计时急于求成,过分的强调观赏植物,急于追求景观效果,根本不考虑气候、土壤条件,盲目的进行植物配置和铺设草坪,建成初期景观效果还可以,但一段时间之后植物生长就出现问题。常常使居民无法感受到植物季相变化的丰富美景。一些外来引进的植物,由于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往往无法保证其成活率。 4、改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搭配的一些方法 4.1合理的选择植物,优化植物配置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的树种。同时,要考虑好植物组合在一起的景观效果,还要考虑植物季相变化的特点,最大程度上满足小区内四季有景。要使小区绿化显得休闲,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合理的配置植物,选择不同的种类进行搭配,是物种丰富更多样,尤其是高大的灌木和小乔木搭配,不仅增加了绿量,而且不是单一地以草坪的形式来增加绿量,避免了单调。 4.2优化园林设计,突出设计特点 在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性原则,要考虑到整个城市的特点,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它的设计要符合整个城市的风格。居住区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的景观设计从整体环境出发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自己独特的布局和规划,利用已有的地形地貌进行富有特色的设计。同时,设计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时刻考虑到居民的需求,营造出亲切自然,让人感到舒适放松的居住环境。 5.结语 居住区环境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在生活中活动交流的重要场地。现代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人性化,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在现代的生活中,人们对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今后在整个城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在各个方面的需求,抓好每一个细节,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切实为居民提供服务,提供更加优质的居住环境。 作者:李英奇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景观设计研究:医院户外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一医院户外园林景观的健康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院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医院不再是单纯的治疗基地,而是逐渐演化为集治病与修养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医院内部的景观设计绝不仅仅是为了环境的美观,更重要的其实是基于景观基础上的辅助疗养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对患者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1.景观自然属性与医院之间的环境 跳跃医院是一种人工营造的专门用来治疗疾病的场所,患者到医院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身体和进行相应的治疗,因此治病长期以来被视为是医院的根本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医疗组织开始认识到用治病来概括医学的目的是不准确的,医院存在的目的不应该是治病,而是维护患者健康,这就将医院的性质进行了一个转变,而绿色景观的布置正是为了有益患者的身心健康。绿色景观可以和医院的单调氛围形成一种环境差,从而给患者更加愉悦的心情。比如,当住院患者从华西医院的病房内往外看时,可以观赏到自然的清水绿树,缓解患病期间的不佳心情。 2.医院户外空间布局形式提高互动性 医院的自然景观不仅可供观赏之用,更重要的意义是它能促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自然之中,呼吸新鲜的空气并适当运动。就如春天来临时人们总是喜欢外出踏青,久处医院的患者也希望在治疗之余能够到花园中散步,感受自然的气息,这一举动不仅可以舒缓心情,更能增加患者的活动量,促进身体机能的更快恢复。成都市华西医院在建院规划时,将医院腹地专门划定为医疗绿地,使得患者能够在就诊之余受自然气息感染,放松心情。可想而知,患者在高楼林立的环境下,走进绿化区域稍作停留或是散步,将会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对健康有益无害。 3.景观植物产生大量负离子有益健康 现代研究已经表明,负离子这一物质能够与人类的皮肤和呼吸道发生反应,起到平衡新陈代谢和身体机能的作用。医院中充满了各种电子检测仪器,在给患者带来精密检测结果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都有一定的损害。此外,医院空气中还悬浮着大量的阳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进行干扰,从而容易导致头晕目眩等症状。绿色自然景观的布置则正好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负离子,与医院空气中存在的电磁辐射和阳离子发生中和作用,从而缓解医护人员疲劳,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二医院户外景观规划原则 医院户外园林景观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布置园林景观时,也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求实现最大的健康效益。 1.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对自身的种种认识,最开始都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而每一地区的自然生态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若破坏生态来改造景观,则反而会适得其反。在华西医院的景观布局中,就充分考虑了成都市的生态特点,考虑到成都夏季湿热的气候,华西医院在第一和第三住院楼之间设计了常绿廊架,廊架周围还布置有小卖部、休闲茶座等,充分顾及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使得他们能在炎炎夏日之中,还能感受到清风徐来的款款凉意。 2.充分贴合病人的官能感受 医院户外景观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通常是不同植物、不同结构之间的配合和转换,以给人营营造出最美的官能感受。华西医院就是基于这里理论,将医院绿地划分为入口功能园、景观功能园和核心景观园三个部分,其景观布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景色逐步深化,给人的感官刺激也逐步增强,充分营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此外,在具体的植物分配时,又结合了点线面三者合一以及孤植与群植相穿插的特点,位于绿地中心的生命广场有一颗硕大的黄葛树,枝干发达,树叶茂盛,是周围小环境圈中的一大亮点,且成为患者及家属避阳乘凉的好去处。 3.安全和疗养性能 考虑医院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其给人的环境美感,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安全和健康的原则,选择不易发生病虫害、不易引起过敏症状且气味怡人的植物,此外,还应考量植物的杀菌效果,尽可能地选择能够释放出杀菌素的植物如松柏、冷杉等,以杀灭容易附着的各种真菌、细菌,降低患者感染率。此外,就是植物的保健作用。在华西医院就专门建有大片的保健林,种植大的乔木,寓意丰富且集安全性、经济型和休闲性、保健性为一体,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户外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环境美化,其基于景观基础上的辅助疗养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对患者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跳跃性、空间布局以及释放大量负离子等层面。因此,在进行医院户外景观规划时,要尊重自然生态原则,充分贴合病人的官能感受,并实现安全性和疗养性能的最大化。 作者:李颖 王方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景观设计研究:景观设计与水生态环境研究 一、居住空间环境中水元素的作用 人和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关系,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同时也作用于人的感情与思维,我国庐山之上有个/三叠泉0的景观,赖特的杰作流水别墅也是为人们的居住环境营造出一个人和水,人和自然完美结合的佳作。水元素作为营造一个有品质的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与其他的多重因素相结合,才是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水元素也需要借助于其他的手段来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既美观又实用的效果。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改善。这也因此使得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品质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除了居住空间内部的需求以外,居住区周边的环境更是人们为之关注的重点。因此,如何在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中充分利用水元素并为其营造出一个更加具有美观与实用并存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居住环境中水的积极效应 水对于人类的功效是不容被取代的,水是人类身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为我们的生存环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画面。自古以来,水资源除了要满足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的需求外,也装点了我们的居住空间环境,同时还满足人类在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需要。如今,水元素在我们这些建筑师,园林规划师的眼中又有了新的作用。水独有的特色以及它的灵动性则成为现代化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为设计师们创造了更好更为活泼的灵感,因此水元素也逐渐的融入到了我们的居住空间环境中。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环境的逐渐恶化,因此水元素如何被更为有效的利用就成为了生态景观设计中一个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水元素也有自己的生命发展色彩,其蕴含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0,因此在景观的设计中也会运用它符合当地风情的特色来营造地域性的空间环境。有了文化做背景的景观环境设计会使其更加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使得景观设计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且也可以提升整个小区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品质。 (二)居住空间环境中的水元素对人的影响 1、水对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水资源占地球表面的70%,其中大江、大河中都有水,海洋中则更有水元素的存在。然而水又独具特色,因为水与地球上一切有生命力的物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这其中也包括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都离不开水的存在。水是维持生命的要素。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水与空气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元素,也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 2、水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水元素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也对人类的心理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水元素与整个景观空间环境等各要素的完美结合,进而向着更有方向性、以及更高档次的空间环境去渲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创造一个美好的境界,使其在一个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会刺激到人们的感觉器官,营造独特的心境,使居住者更加舒适,愉快,产生一定的情感,甚至引起心灵的震撼。现代住宅区的景观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最终的目的。 二、住宅小区水景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一)住宅小区水景设计的原则 首先,是水系统的生态住宅建设的要求,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确保健康的变异。其次,是以住宅小区水景设计的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实现在生态住宅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为原则。最后,水环境系统的利用过程中尽量不去占用其他环境生态资产,以便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敢为之内实现优秀的水系统。 1、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则住宅小区的水景设计首先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并且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持自然生态的营养以及水分,完善对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工作。水景设计作为保护自然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实用与节约成本并存的原则住宅小区的景观空间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将更为人性化设计理念运用于设计当中,并且以充分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为目标,此外,应尽量做到减少能源的浪费,像是水、植被、土地等,节约用水,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生物多样性维护,维持景观的调节功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一起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 3、因势利导的原则共生再生原理需要团结,我们特别注意与自然环境的良好合作;因地制宜,因为潜在的好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并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地质因素;减少人工劳动在其中的内容,注重自然环境的设计。 4、以人文本原则住宅小区的水景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设计过程之中,其中与人有关的建筑景观都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适应于人类的身体及心理的需求。此外还要更好的满足于多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爱好等。景观空间的设计要最好的服务于人。 (二)住宅小区的水景设计方法 1、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住宅小区景观组织没有一种固定的流派,而是根据设计师根据多方面的考量而进行设计,想考,融合。但最终还是要以得到风景宜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景观设计延伸曲线形状混合组成的技术和流畅和灵活的环境,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设计的目标是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可以游泳,可以参与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自然空间,为国家创造舒适的空间添加分区的门门,日常生活。 三、景观设计中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 (一)提倡利用中水来营造住宅小区的水景景观 现在许多的住宅小区逐渐都出现了一个模式,就是自己内部建立中水的处理系统。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其他的水源。小区内将回收住户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用水再进行污水处理后的加工再利用。以此达到节水省水的目的。再将处理过的水源供给景观水资源。其实,这种方法不乏被各个住宅小区利用与对住宅区内水景所需资源进行供给这种方法被用作水景景观的新能源而被多人看好,中水处理系统通过一次性的投入,来达到住宅小区水景观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水景景观的维护成本。 (二)北方住宅小区水景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 1、因地制宜将水资源设计到住宅小区的景观环境当中需要设计师对当地环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例如考虑住宅小区方案所在地的气候的特征,地下水位的情况,降雨的规律以及洪涝灾害对本地域的影响程度和土地本身及邻近海域的水环境,为了方便考虑如何解决排水的问题。将水的沉降和水处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的水系统,并通过收集雨水来应用于当地的水景设计当中,降低水资源的的投资,减少成本。 2、量力而行随着人们对于现今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住宅小区内的水景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伴随出现的也就是风格多样,独具特色的人造水景,人造水景不仅要考虑的是整个环境的资金投入,更要考虑的是日后的维护投入,只有双项并举才可保证水景切实的应用于住宅小区的大环境当中。然而,这种水景的初期投入、后期养护的费用都是相当高的。因为整个体系的结构、水循环系统等设施的造价都相对较高,且日后需要面临的日常维护费用也是相当大的一笔。因此,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视觉效果需要付出一大笔资金投入其中。而这笔资金的来源大多是在此居住的业主。虽然为了可以有更好的绿化环境,但还是要量力而为。 四、结语 水景观体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居民社会活动与生活怡情的一部分,它不仅引起了我们对环境保护与环境开发的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更能让我们深思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住宅小区的水景景观对住宅环境有着很大地影响。水景的设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存,构建出有着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的新时代景观环境,水景景观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美学的角度,还要在以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将水元素最大尺度的开发利用到水景景观环境当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创建出一个完美的生活居住的空间环境,使水元素发挥更广阔的作用。 作者:周长积袁雅芫张柔社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景观设计研究: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1低碳园林的设计原则 低碳园林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材料来源的低碳性(运输、用前管理、材料耗能等),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旧物改造再利用问题。 1.1选择低养护成本材料 选材时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在植物方面,最好选择兼具美观性、生态性、粗放管理、抗性强等特点。在其它建造材料中应注意其低耗能、运行周期长等特点。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园林设施的拆除问题。园林设施物应具有易拆除、不易污染、可重新利用等特点。 1.2选择碳友好材料 园林设计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carbanfriendly)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carbancost)。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运输、运用、管理、养护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能源的消耗等。低碳成本的选用,为低碳园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降低园林施工的碳排放 在园林施工中往往会用到大型的高耗能型机械,机械会产生噪音、尘埃、交通压力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园林设计时选择在有可能减少机械作业的场所设计园林景观,就会有效减少上述问题,从而降低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减少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壤和植物本身的危害,减少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1.4选择清洁的施工能源 在园林施工中,尽量避免高污染的能源,多选用清洁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作为动力材料。 1.5注意园林维护管理的低碳性 乔木类的植物应尽量使其自然生长而不修剪,或需要较少的维护管理。灌木类植物要多选用长势紧凑、不易生病、耐践踏、抗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的树种,便于粗放式管理。 2“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施工、养护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融入低碳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其成功关键除了考虑齐全的设计开端外,还需达到高水准的施工质量和长久的景观效果。在施工工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的操作,这样不仅能减少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还能减少对土地及周围生态景观的破坏作用。对于景观效果的长期保持,良好的养护管理是最好的保障。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灌溉等)中,CO2的排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与低碳经济生活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因此,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碳成本的持续性,要用生态的技术与方法去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比如多选用一些粗放型管理的植物种类,增加乔木的数量与种类,增加垂直绿化面积,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3小结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城市园林建造的规划设计必须更加注重低碳,把最新的科学研究应用到工作中,创造出既适应气候变化、又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低碳园林。本文通过对低碳园林建造中的主要理念及其作用,指出现代园林设计建造中,不但要满足人们对园林的观赏休憩功能,同时还需要积极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施工、管理维护、后期处理)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始终以低碳为主导思想,使其符合低碳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作者:何海欢包智勇单位:扬州市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处 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1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辽宁本溪F地块新中式园林意境的分析 1.1主入口印象 主入口与文化路交接,该处设置一个新现代的大门入口,传统的山墙结合现代的双重架构屋脊,厚重且不失轻巧,如坚强的门神守护着一生的主人。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本入口也不例外,考虑到主入口为消防车及居民的出入,大门空间尽量做到三段式,平时消防车道门关闭,居民出入单独设置刷卡小门,做到人车分流,靠右设置的值班室宽大而视线通透。入口两侧柱采取大红砖装饰,意喻大红春联,构成现代的喜庆春联,不写字而挂景观壁灯,趣味而不失严谨。(图1)该入口处的设计展现了一层隐性的意图,院内的景观若隐若现。 1.2新中式景观空间中的丑、透、漏的一点意境诠释 园林中置放的太湖石讲究的是“皱、透、漏、瘦、丑”,但那毕竟功夫在一太湖石而已,新中式园林景观的“皱、透、漏、瘦、丑”在这里表达的意境又是一番风味,中庭东部空间,展示了它非同一般的效果。自然太湖石摆设、三个形态各异的印章狮、灵动通透的石灯笼,大小错落的景墙跌水,构成景观空间上的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太湖石的立、景墙跌水的横,石灯笼的墩,让人不由联想这几种元素的糅合成了老中式园林中太湖石讲究的“皱、透、漏、瘦、丑”,只不过这些特征在景观空间中有机的布置设计,显得是那么丰富多彩,有山有水有光,再加上四周绿化的郁郁葱葱、感官上在这里休闲放松,不由闲庭信步,依然能感受到自然的召唤,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一切景观空间就活了,散发着浓郁的自然味道。 1.3新中式的借景框景味道 借景是指把周围的佳景组织到观赏视线中,使园林空间扩大,层次增加。借的方法有远借、近借、邻借、仰借、俯借。借的对象有山水、建筑、日月、雨雪,飞禽走兽、风声虫鸣等。在本溪观山悦F地块,因中庭面积小,空间局促,所以设计时采取了借景框景的手法来实现空间的不足,使得整个中庭小中见大,空间含蓄且变化丰富。现代简洁的木亭倚靠圆框,借嫣红紫叶,通透的圆框似一副诗意的画凝固在了白墙上,简洁的景墙去掉了繁琐的装饰,一切显得那么朴实那么具有韵味。景墙上大宽景配以六个小竖景,多趣且各景各不同。 1.4新中式多重时间的意境设计 古人在季节景观多有描述:春如宋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如温庭筠的【题望苑驿】: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夏如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秋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冬如唐杜甫【冬至】: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又如南朝谢灵运【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这些诗意的景观描述正是古人所体验的季节性景观意境。在本溪观山悦F地块,新中式景观表达的意境也不仅仅停留春夏季节绿的一方面,同时也展示了秋红冬白的景观意境方面。春来百花争春,夏来绿衣醉人眼,秋来红叶满庭纷飞,冬来风动雪飘零。或观春万红千紫,或庭院白雪皑皑,在时间交错的庭院空间里,木平台清扫一新,或雪地玩耍,或平台伸展活动筋骨,领略不同时节的景观,体验不同的空间意境,自是一番富有情调的新中式景观风味。 1.5新中式景观地形的意境设计 一个良好的景观地形是构建小区景观的视线基础,同时地形也是各个景观要素如水体、植物、构筑物的载体,为这些要素提供一个依附的平台,或高或低,或平或广,或窄或深,没有良好的景观地形,其它景观要素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本溪观山悦F地块,院落庭院窄小,景观地形设计尤为重要,本设计采取自然手法,拟自然山脉手法,积极营造小中见大,或高或低,或平原或高山,形成自然错落有致的地形,拟似自然山脉,设计做到景观视线有遮有挡,时而开阔,时而封闭,为步移景异的新中式景观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1.6寓教于乐的景观意境设计 小区庭院功能设置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提供邻里之间的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舒缓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而具有人文韵味的新中式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小区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新小区的“场所精神”。象棋,中国的国粹,在景观设计场所中,发挥了它独特的景观功能。如果说景观最大的价值莫过于让人身心愉悦,那么F地块新中式象棋广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石雕象棋广场为邻里交往提供娱乐场所,同时也是夏季树荫休闲的好去处,这种意境的体现就是:能参与的景观才是好景观,无论老人还是小孩,其生活娱乐过程离不开与自然的接触,而当下的园林景观动辄强调各种奢华风情,却失去了景观作为生活一部分的本质功能,新中式象棋广场恰恰是这种生活本质功能的体现。 2结语 通过结合本溪观山悦F地块的景观实践以及笔者对园林景观风格设计的思考,随着环境生态、人居质量以及艺术风格的彰显,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化日益重要化,尤其在目前形势下,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更应当有意境的产生,这点不仅仅是新中式园林风格所要体现的,其它园林风格同样也是。新中式景观风格设计,境由心生,一个好的设计不是表面繁华的堆砌,而是理解使用者的心境,以及这种风格让大众在空间的场合里体验一种意境,一种心情,或苦或乐或酸,都能在适当的环境里去流露。我们所努力要做的就是营造出这样一种怡人的景观环境。 作者:郑清富单位:厦门市颖艺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模式探析 摘要:《建筑设计原理》是高校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核心课程,是衔接学生思维方式转化阶段、解决这个突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帮助学生完成由普通学生向专业人士的转变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教学课时数虽然不多,但却是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理论总则,也是建筑设计入门学习的理论基础。本文旨在通过更新教W目的、梳理教学内容、建立新的教学结构框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建立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课程构架、实践单元 《建筑设计原理》是高校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于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规律,掌握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准则,了解建筑设计中外部环境与规划、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以及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经济等多方面综合知识。本课程教学课时数虽然不多,但却是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理论总则,也是建筑设计入门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伴随建筑设计领域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及相关建筑技术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世界顶尖建筑学院及我国各传统建筑名校纷纷展开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基础实践改革。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出版了教材《探索:建筑学教育的试验》(Inchoate. An Experimen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提出了“一种更富实践性的学习建筑学的方法”。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褚冬竹教授在《开始设计》一书中阐述了建筑学教育的“创造性过程”,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起点,试图探讨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设计理论基础之间的逻辑联系。传统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仍旧还在沿用有着数十年历史的旧教材,无论是设计理论与手法,还是引用的资料、数据与案例,都已经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建筑设计领域发展的速度与潮流。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 目前该课程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图解分析、课外资料收集与抄绘等教学环节。考核方式通常以论文方式为主,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评定。由此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阶段,虽然可在课件制作、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改进,并增设了课堂讨论、资料分享、课外抄绘等教学环节,但是并未改善理论课沉闷冗长、不易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的常态。 二、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通常,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满足功能需求,如何研究场地环境,如何符合技术经济要求等基本技能。通过这些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解决大量的技术性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在本科阶段学习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来说,还必须具有能力将定位精准的概念、控制自如的灵感以及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注入到每一个设计之中。为了完成一个优秀且富有意义的建筑设计,建筑师必须挖掘出项目中的想象力。否则,建筑就会流于平庸,仅仅是可以接受,或者是达到了平均水平而已。概念、灵感与想象,这是一个具有更高要求的设计进程,它意味着建筑师必须持久地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我们对该课程展开课程改革的目的正是在于,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调整与完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方法与构思能力,寻求创作的灵感与思路。 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解决普遍性矛盾的哲学方法,来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即通过“分析事物本质的共性――运用一般性原则――解决普遍性矛盾”这一过程。对应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则反映为“研究建筑的本质――掌握一般性的设计手法――获得新的创作思路”的过程。(图1)设计的过程本身是难以言传身教,但建筑教育则本能地要求我们将设计过程描述并传达出来。这也是高校建筑教育亟待解决的普遍矛盾。 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整个五年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本课程开设于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刚刚完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对绘图基础与表现技法的基本训练,处于为期四年的《建筑设计》实践课程训练的伊始,即上述两个转化阶段的衔接处,迫切需要打下坚持的设计理论基础,帮助他们培养专业的思维方法及构思能力。本课程的的教学目的正是衔接这两个重要的转化阶段,解决这个突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帮助学生完成由普通学生向专业人士的转变。 三、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模式探析 通过《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学习,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要点包括:建筑学基本问题,包括建筑的角色、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的分类、建筑的发展概况;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包括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设计的依据、建筑设计的程序、建筑设计的深度;建筑外部空间及群体组合设计,建筑的功能与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组合设计,建筑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材料构造与建筑设计,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中的经济问题,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理念;建筑设计总体构思与设计手法,包括建筑创作与构思的特征、建筑创作与构思的过程、建筑设计深化流程与方法、建筑设计方案的获得及成果表达。 通过整理、分析、比较与归纳上述的学习要点,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概论篇、设计篇、技术经济篇和构思创作篇。四个部分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起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图2)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不要带领学生从外部来认识这门学科,而是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已经熟悉的、已经掌握的内在的东西开始,开始他们的设计之旅。因此老师的角色是挖掘这些东西,然后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根据已经获得的经验,设计出特定的过程。这些过程的逻辑是合理的、可控的,其结果是不可估量的。 以此教学内容为基础结构的框架下,我们还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之相适应。本课程32课时分16次课进行讲授,将每次课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展开实践。每个单元又由大小两个单元组成,大单元即是我们的课堂讲授部分,小单元是内容与形式均不相同的16个小练习。这些小练习可以是一次与当次大单元主题相关的激烈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一次课后的案例收集、抄绘与图解,还可以是一次实地调研或者一次模型制作。所有的小练习以两条路线铺开:一个是关于“如何”的问题,另一个则是“为什么”的问题。两条路线同时进行,最初并不相互介入,它们维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相反。第一条路线侧重于建筑设计中会用到的过程、工具、技能和方法。它可以是一个图表、一张设计图、一种模型制作的技能、一个组织战略,或是一个空间布局的方法。第二条路线每个练习都提供了一个用以讨论明确的观点、概念或理论的平台,根据大单元中由讲授内容引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建立起批判性的框架。我们的教学提倡讨论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参与关于方法的辩论。这样我们的学生将获得双重的能力: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四、结语 对于《建筑设计原理》的教学目标,传统的理解是,提供一个庇护场所把业已存在的学科规范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方法主要侧重于通过传统的授课与练习来发展空间形式和正规的思维模式,然后结果背道而驰。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学习这些技术之后运用它们,而是要理解它们之后进行创作。因为我们强调一个通过研究和讨论,在掌握和运用这些规范的基础是进行设计的过程。形式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被允许通过实践进行创造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要依据作者自己设立的标准而进行评估。因此,评估与考核的重点在于创新性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运用。 改革后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将由一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课改头换面成为一门以鼓励创造性过程为主以实践性练习为手段的课程。贯通整个课程的16个实践性练习是整个课程的灵魂主线,每个练习完成的设计或者作品将成为本课程最后评价与考核的依据。我们将以作品展、公开评图、建筑年会等方式,邀请兄弟建筑院校专家、相关专业师生、设计院执业建筑师等广大师生人士作为评审、指导,并在每次评审结束后展开总结、讨论与交流,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修正与提高的空间。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浅析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 摘要:《建筑设计基础》是一门建筑类专业重要的必修入门课程,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建筑学科的认识与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建筑学专业其他基础及专业课程学习,有益于学生建筑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提升。本文就《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基本情况及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同时分析了地方院校为提高《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所做的教学改革,并对其这些年关于该门课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质量 近年来,建筑学专业逐渐在各地方院校开办。虽然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学起步晚,但教学质量水平提升迅速。建筑学作为一门建筑类学科在目前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建筑设计基础》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备受学校教师的重视,它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理念关系着学生建筑设计基本观念及思维的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情况及发展进行了说明,以供参考。 一、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说明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按照传统教学内容设置分为理论和实验部分,实验部分主要包含仿宋字练习、水彩渲染技法练习、线条练习、图纸抄绘等基础内容。该门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该门课程将有利于建筑学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更好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国地方建筑院校均有开设并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各地方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可以说,该课程在这些年发展中已逐步形成各院校特有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将更加有效,对于培养综合实力强的建筑学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目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部分地方院校早期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缺乏系统认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被定义为专业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加以对待与培养。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严格的技法训练为主,通过一系列工程案例逐步将学生引入建筑设计的思维模式中,过多地强调临摹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就对该门课程培养大纲过多强调了基本技法训练、模型制作等,未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意识及创新能力放在其应有地位,使得该课程在日常教W中收效甚微。但目前,经过持续多年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筑学专业的教与学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地方院校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重视这一细节,制定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该课程发展。 三、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发展情况描述 前面提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由于各地方院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纵观该门课程的发展,这些年变化较大,如江西理工大学根据当前教学水平较高的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教师也在该课程讲授中逐步加深了认识程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由基础训练型向认知设计型过渡;同时,随着课程要求的不断提高与人们建筑观念的改变,该课程教学,目前逐步实现了向综合改良型过渡,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基础训练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改变。《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如较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将该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建筑概论理论课程学习及作业练习。理论课程的学习一般包括建筑基本属性、构成要素及中外建筑简介等,授课内容较多,教学要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建筑理念及建筑设计为主;同时,对于作业练习主要以绘制线条图、建筑视图等,着重培养学生绘制建筑工程图的基本功。地方院校早期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采用模仿其他院校或根据教师本身所受专业教育模式来安排教学内容,目标不清,教学效果也一般。但是在这些地方院校和教师的努力下,教学模式逐渐有了各自的特色和成果。因此,传统基础训练的模式逐渐被新的教学模式替代。随着国家及学校对建筑学科的重视,以及当前招生方式的改变趋势,各地方院校也逐渐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与信心。此外,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部分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课程中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少。针对这些现象,应该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比如在作业练习进行了改革,加入了结构设计的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的融合[2]。不管教学改革的内容变化多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仍在于培养学生树立初步的建筑观念,使得学生透彻了解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 2.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突破。随着国内各建筑院校对低年级《建筑基础课程》的重视,地方院校教学改革内容已较少从国内别的学校“拿来”,提出了地方特色教育理念,教学的重点也由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培养过渡,主要是从侧重于手工技能训练转向创造能力训练培养。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可以辅以计算机使用课程训练内容的完成,还可以用计算机和手机等获得较多新鲜的建筑资讯,更新和扩展知识面。教学改革后的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建筑学专业角色,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学其他课程知识,促使学生成才。认知设计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正是为提高建筑设计基本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当时国内外常采用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证明,该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这种模式在地方院校课程的改革中也弥补了不足,并有所突破。当前,地方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深造前未接触过建筑学相关知识培养与知识积累,单纯用这种认知设计方式来改变当时该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脱离了实际,因而不能得到长期发展。如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强调学生在入学后即开始对建筑设计知识的全面讲述,由于学生综合技能差,教师讲述及辅导存在很大难度,无法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全面学科基本知识讲解。 3.C合改良型教学模式已成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模式。随着这些年地方院校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主要是综合改良型教学模式。目前各地方院校基本上都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了优化,有的学校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基本每年都有改动,并且实验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与当前的教育形势接轨。与此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教师综合技能的提高,每年会安排工程实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建立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与认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合改良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也加强了建筑学设计基础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其他建筑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属于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必修的基础课程,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并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筑学理念的提升。本文就地方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对这些年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由基础训练型教学逐步向认知设计型型教学、综合改良型教学的教学改革历程,探讨了该门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及教学重心问题,以供参考。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图示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图示思维是一种应用图示语言表达设计思想的思维方法,是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草图捕捉灵感,把思想变为视觉形象,并且按照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修改、综合与完善的设计过程。本文提出为弥补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专业中普遍存在的工科教学力量不足的缺陷,通过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示思维能力,使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共同增长,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图示思维;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能力 一、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对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通常我们认为环境艺术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门类,这不仅表现在环境艺术专业建立的基础,即现代环境科学是集中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研究领域,而且表现在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从广义上说,它是对与整个人类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研究,以此作为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从狭义上说,它是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进行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由环境艺术的广义研究内容上,我们不难得出建筑作为人工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研究内容;由环境艺术的狭义研究内容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建筑既是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又是室外环境的构成主体之一,因此建筑设计应该而且必须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且处于架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地位。 二、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 1、强调形体组合 形体是决定建筑形象的重要因素,建筑设计强调建筑体量的把握,体块的组合,综合运用了环境艺术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学生学习用图形、体块来表达设计构思的实践途径。 2、重视空间组织 建筑是实体,实体所围合的供人使用的空间是设计的实质。建筑空间是否适合人的使用,是否给人以美感,是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建筑设计课对建筑空间的教学是在建筑形体组合基础上的深化,是以实体形式来理解和感受其中虚无的空间,借以掌握用空间来塑造形体的手法。 3、注重功能组织 依据不同的建筑类型、考虑不同的因素,把单元空间的组织关系做适当分群、分区安排即建筑的功能组织。建筑的功能组织是建筑符合使用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课对于建筑功能组织的分析和解决加深了学生对建筑形体和空间的认识,进而增强了对建筑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理解。 4、重视建筑与其环境的关系 建筑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好的建筑强化环境特性,促进美好环境的形成。建筑设计课程不仅注重环境对建筑的限制,而且积极寻求建筑对环境的回应,通过多种解决方案,来多角度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5、注重专业间的协调配合 建筑能够符合人的使用还要多专业共同参与设计,如结构、暖通、给排水、电器专业等,建筑能够付诸实现,更是需要各行各业的密切配合。建筑设计课程结合实际工程需要,对于专业合作、工种配合均有涉及,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由于建筑设计课程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沿用传统的经验教学法。70年代以来,以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为基础的理论在国外不断涌现,如图示思维论、建筑设计计划理论、行为建筑学、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模式语言等,其中图示思维论在将建筑形体组合关系、空间关系、功能组织、建筑与环境关系、各相关专业间的交流等内容直观化为图示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了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很适合在建筑教学中作为理论指导和训练手段。而对于艺术类生源的院校开设的环境艺术专业,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强调图示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弥补其工科教学力量不足的缺陷,增加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使其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共同增长。 三、图示思维 基于建筑设计的特点,我们通常的文字思维和表达方式不能适应其要求,因此进行图示思考,以图形表现思想成为建筑设计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学生图示思维的培养将始终贯穿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保罗・拉索(Paul Laseau)在其著作《图解思考》中,认为图解思考过程可以看作自我交谈,即作者与设计草图之间的相互交流,交流过程涉及纸面的速写形象、眼、脑、手。在从纸面到眼睛到大脑,然后返回纸面的信息循环过程中,理论上说,循环的次数越多,变化的机遇也就越多。就设计而言,设计是层层深入的,图示思维强调的是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如何用草图快速捕捉灵感,找出解决方案,把思考变为视觉形象,然后再按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修改、综合与完善。保罗・拉索总结了图式思维的运用,包括六个层面:表现、抽象、手法、发现、检验和激励。 四、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的图示思维培养 结合图示思维运用的六个层面,在建筑设计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图示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围绕图示思维的培养,又能从不同方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表现是思维的形象传达,使人们能够预先看到实现的可能程度和最后的结果,因此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表现。为了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研究设计,需要综合的形象来表现整体,涉及最直接的感受,需要具体形象表现,尽力使观看者进入徒手画所表达的感受氛围,要借助感性的焦点,徒手草图使设计的决断兼顾到多种选择的可能。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徒手画的基本功训练是极为重要的,虽然计算机绘制效果图在真实反映环境和最终处理效果上都有明显的优势,但效果图并非建筑设计最终成果的表现手段,它是贯穿在设计始终的帮助设计者分析、思考、推敲的手段,因此徒手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表现技能,更是对学生图示思维培养的重要方面。 抽象是图式思维应用图解分析的手段,它包括图式语言抽象化和设计内容的抽象分析。图式语言可以看作是语言与图式表现的结合,文字语言与图式语言的区别在于所用的符号和符号的使用方式不同。图式语言的词汇常用的有识别性符号、关系符号、修饰符号,语法通常有三种形式,位置、相邻和类同。应用图示语言于建筑设计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建筑功能关系、建筑周边环境、建筑空间形状、建筑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建筑结构和构造问题之间的矛盾,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应用抽象的图解分析手段,还有助于抛开表象关注问题的本质。在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阶段,可以引导学生用抽象的图解分析手段来解读设计任务书,列出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处理手段,利用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审视利弊。 手法是指应用图式思维进行设计处理,这是具有启发性的设计手段。通过手法转化图解形象使其具有新面貌,可以拓展设计者的思考。建筑设计课通过对学生进行设计手法的训练,将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开拓他们的思维,在基本规律的运用中演化出富于个性的设计手法。 发现存在于使艺术设计成为创作的过程,包括创造和构 思成形。创造寻觅基本的发现和方案设计的独特见解,构思成形则将发现转变成图解和文字说明。威利・果登(WilliamGordon)在其著作《符号关系学》中总结了与创造才能有关的四种类型的相似,象征、直接、人体和幻想。而构思成形则是综合了理念的过程,经过构思图解和构思探讨完成创作。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通过最初创造性的构思理念,不断丰满充实,最终综合艺术、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成为可以实现的作品。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层层深入,使方案从最初构思一步步深化到最终定稿,使学生能够将艺术构思与技术实际密切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检验是设计方案选择与综合的过程,按照图式思维的方法,检验分为表达、评价、综合、推敲。设计方案首先通过图纸予以表达设计意图,采用共同的标准进行多方案评价,集中各方案的优点精心推敲形成新的设计概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取舍将随时出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分析过程以图解表达,有利于分清问题主次,使设计过程顺畅。 激励:设计师与项目委托人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设计图的影响,要使设计草图达到激励作用,要考虑诸如个性、统一性、风格与选择性、生动与活力创造性与清晰感、方向与重点、特征与氛围等问题。现实中,建筑设计方案的最终选择权常常掌握在设计委托方手中。为使设计成果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就要做好与设计委托人的沟通。图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在于漂亮的图面效果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还在于图示语言能够很好地克服专业的界限,使设计者的构思过程和设计亮点为他人理解。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方案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表现方法的介绍来促进学生学习和使用多种表现方法,同时以学生站上讲台介绍设计方案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结语 建筑设计教学和学生图示思维培养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贯彻学生图示思维培养将有利于摆脱艺术类教育中沿用经验教学方法的弊端,在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出实践型专业人才。将图示思维的培养纳入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有利于理论结合实际,使图示思维表现在设计过程中,利于引导和促进其发展。总之,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带动建筑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为其它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二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正式被提升为一级学科。但在实践教学中,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始终沿袭建筑学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文章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当前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城乡规划学的思维方式,并结合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从调研、任务书的拟定、图纸内容和口头表达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建筑设计;教学方法;幼儿园建筑设计 在中国的高校中,城乡规划学大都源于建筑学专业,或以地理类学科为背景,或以林学、农业风景园林为主,这其中又以工科建筑学专业占的比重最大。经过新中国60年的建设培育,当前的城乡规划学科已远远跨出了原建筑学的学科范畴,从物质空间形态进入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生态保护、城乡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领域。2011年,在国家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正式将“城乡规划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实现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历史性选择。对于依托于建筑学开设城乡规划学专业的这类院校,建筑设计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基本采用的是“3+2”或“2+3”模式,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和模式已不足以体现和突出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的内容,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大多数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的模式,将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前期课程。具体的课程安排是以建筑学的类型学教学方式展开,从单一空间的小型公共建筑到复合空间的幼儿园再到功能相对复杂的旅馆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多半以培养学生的功能组织能力和空间形体设计能力为主。然而,建筑设计的核心属于空间创造,而城乡规划的核心属于对未来的预测和 对建设行为的控制,两者有本质的不同。依照传统建筑学设计课程的教育模式,势必无法达到《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试行)》[1]中明确提出的“有能力在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中应用建筑设计基本原理,能协调建筑单体、群体城市整体环境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规划设计思维中的整体观体现,而非针对建筑学空间创造而言。同时,建筑设计课程多集中在二年级到三年级,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专业基础知识逐步向专业设计知识过渡,缩短从建筑思维到规划思维的转变,要达到上述要求则需调整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培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思维 城乡规划学专业中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是对规划专业的认识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城市的认识。城市认识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层面到低层面、由外而内、由上及下”的规律,有利于系统地、整体地把握城市。以往传统教学任务书中的建筑用地的范围、红线的退让、建筑的容积率等有了规定,甚至某些功能空间大小也一一给出了具体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几乎没有设计条件的概念,不去思考这些条件是如何产生以及这样的要求如何制定,忽视了从城市或区域角度来确定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来引导建筑设计。若规划的学生也仅仅只关注城市细节中建筑的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及设计造型的独特性,会使其在高年级的学习中产生茫然感,影响今后的专业学习。 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应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建筑单体对于规划师而言,只是组成城市空间的一个要素,它是由各种条件的限定和诸多利益平衡而得来,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针对规划专业偏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找“设计”与“分析”的结合,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与社会、经济等学科交叉问题。做设计都要习惯去探究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设计的本质,从城市的角度去看待建筑的设计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就空间论空间,知道为什么而做和如何去做。教师也不应该仅仅提供建筑设计任务书和各种指标,而应通过调研,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方法,学会如何去确定指标以及了解这些指标如何指导建筑设计。强调建筑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中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对城市环境的整体认识,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承上启下的课程教学――幼儿园建筑方案设计 经过前期的训练,学生学习了建筑设计初步、单一空间茶室和小型的居住空间别墅的建筑方案设计,对建筑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有了萌芽式的了解。幼儿园建筑设计对于学生而言是转折点,是低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技法的启蒙教育后,第一次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设计实践。通过这次实践,培养学生能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设计思维习惯。只有具备了规划思维的整体观和逻辑性,才能顺利过渡到高年级规划专业学习中去。 (一)调研分析幼儿园和城市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城市意识,从城市的角度来分析建筑。传统建筑设计调研只是针对建筑内外部空间进行参观,从物质空间上了解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尺度及造型,而这些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及城市对建筑的要求,所以在调研过程中,要求学生扩大调研范围,分析幼儿园与居住区、周边道路的关系以及幼儿园的规模是否能满足小区居民的需求。同时,关注幼儿园出入口位置设置是否合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导致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出入口的设置既要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安全出行,又要避免产生较大的交通干扰。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调研手段,综合多视角研究问题。问卷调查是了解和收集大众信息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小到活动用房空间的大小,大到选址的区位问题,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学生掌握了研究城市问题的调研方法,有助于与高年级专业课的衔接。 (二)开放式幼儿园建筑设计任务书 任务书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育中,学生只需要阅读任务书便可获得甲方对设计要求的所有信息。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成为了如何将这些空间组织得合理和钻研建筑形式感,但这些并不适用于规划的学生。在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教学中,任务书给出了真实的幼儿园建设场地,学生可自由选取校园教师居住区旁的空地,或城市内某个地块上已有建筑重建,总之,尽量还原真实的场景。幼儿园的规模大小则需要根据区域居住的人口和辐射范围而定。学生自己安排内部使用空间大小,考虑接纳幼儿人数,不再是简单地由教师一次性给定。如此一来,学生在设计中会更多地思考城市及周边环境因素,其中渗透了城市设计及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也理解了建筑设计是在规划限定的情况下完成的,开放式的命题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建筑生成的内外逻辑和复合规划学科的特点。这样的思维才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思考方式有区别。 (三)强调总平面与分析过程的表达 建筑的设计总是绕不开功能空间安排,总平面设置是规划专业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强调朝向的重要性,处理好幼儿园功能用房、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三大功能关系。注意设置公共活动场地和分班活动场地中间的关系,能很好地处理室内外的联系。最后的成果要求增大绘制总平面的比例,对幼儿园建筑外部环境和场地的布局要考虑更加全面。评分标准中增加总图的所占比例等。在建筑学的成果表达中,大多关注最终的成果而忽视了中间的分析过程,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规划专业的重点,城市规划的“结构”、“层级”等基本概念是通过各类分析图来体现与表达的[2] 。通过分析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更注重规划的逻辑性和整体性的推理过程。这对于理解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提高。 (四)提倡团队合作,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团队间的讨论和相互作用可以积极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社交能力和个人责任感。在幼儿园建筑设计课程中,从调研开始到开放式任务书的拟定,在教学组织中均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工作的方式,以共同合作的成果进行汇报,阶段性的成绩也以小组为单位评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建筑作品是建筑师的个人能力的展现,而规划成果则是团队合作的结晶。 除去图纸,口头表达能力是城乡规划专业所要求的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有的学生往往是做得到,但说不出。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方案的交流和点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课堂教学过程来完成的,设计课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关键。幼儿园的设计要求相对简单,在公开评图时,鼓励学生完整地阐述自己的方案,争取做到“清晰、准确、完整”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把握汇报的节奏、时间、表述方式等,口头表达能力要与设计水平同步提高。组织学生参与方案的讨论中,不能让教师的点评成为一言堂。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并指出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修改的内容和发展方向,采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沟通和应变的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思考,教师应认识到建筑计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城乡规划学专业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组织,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逻辑性和社会洞察力,让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更具备城乡规划学专业理性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和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逐步完善城乡规划学建筑设计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为高年级的规划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教学 文章从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教学思考。 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众多设计课程中,建筑结构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具有基本的结构件逻辑与体系概念,增强建筑设计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设计。 一座建筑物能够得以实现,结构往往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专业需要同结构专业密切配合,建筑设计师往往需要具备相当深入全面的结构知识。所以,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 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 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 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 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3.观念取代概念的授课理念 在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中,概念推导、公式计算往往是课程的重点。从建筑设计师整个职业培养,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授课理念把建筑专业的结构教学视为土木专业结构教学的简化版,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在现实工作中二者的相互配合,协调创造。不管是从助理建筑师、主创建筑师、主任建筑师等不同的职业阶段,还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设计阶段,具有结构观念往往比了解结构概念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在职业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下,具有结构观念的建筑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的配合是实现优秀建筑设计作品的前提,所以在以建筑结构为代表的理论课程授课理念中,应该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设计观念。这样不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专业本身设计能力的调高,工作素养的锻炼也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艺术类型,建筑设计师工作是一项强调多专业配合的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建筑设计专业又具有时间短,重实际的特点。因此,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现实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对于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在建筑学专业中,建筑设计课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要学习以及掌握的一门课程。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建筑设计课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建筑学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高等院校就应该对建筑设计课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实践,以提升建筑设计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 建筑设计课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深 在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中,有大多数学生以及建筑专业的教师都将其看成是形式构图的好坏,都更重视自己的设计是否独特新颖,是否与众不同,但是却对建筑的内容以及建筑结构、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所忽略。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相对理想的,但是往往会与实际工程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将学习的内容同工作要求进行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 1.2 在设计过程中,模仿的现象非常严重 当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都是让学生先通过模仿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这样一来虽然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但是导致了他们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模仿,使得建筑设计中造型大多是模仿的其他建筑设计,对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却有所忽略,在设计时,过于依赖电脑绘图,忽视了徒手表达,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3 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 建筑设计不但需要学生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但是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没有将建筑设计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互配合。这一点在刚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最为明显,他们在思想意识上,仍然受到高中思维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建筑学专业中的空间思维方式[2]。因此,在设计时,他们的设计思路就不够开阔,创新能力较差。 1.4 师资力量不足 在许多高等院校中,建筑学专业教师非常缺乏,这也是制约专业建筑设计课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少有教师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大多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对与实践工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够了解。 2 教学模式的确定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是以培养工程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专业。它涉及到以下几种边缘学科,第一,技术与艺术;第二,社会与文化;第三,传统与时代;第四,地域与环境;第五,心理与情感等[3]。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老师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要将建筑设计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针对当前建筑设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的计划进行调整。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应该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先设计一些关于设计基础、关于建筑概论的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基础”的训练,建立“四段、三题、两慢、一块”的教学模式。然后再进行不断的实践,来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系统。 建筑学这门专业,属于一门较为古老并且传统的学科,建筑设计课程经过历史的推移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内容,而我们所说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挑战。所谓“四段”,指的是将建筑设计的课程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设计入门,主要将建筑设计分解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深入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单体以及群体关系进行处理的能力;第三阶段:设计拓宽阶段,也就从设计单一空间进行过渡,过渡到设计多层建筑甚至高层建筑等方面的能力。第四阶段:设计强化阶段,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通过竞赛项目或者复杂工程等方式,来强化对学生的训练。而“三题”则指的是在每一学期内,要安排三个完全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来进行设计[4]。“两慢”指的是在每一学期之内,要安排两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设计题目。“一快”指的是当学生在完成了一个“慢题”之后,要穿插一个快速设计题目,让学生在一天之内完成,在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目,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 改革思路 3.1 让学生采用先看后做的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让学生对空间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使他们获得正确认识建筑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每次“设计”之前,要给学生提供“看”的机会,“看”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对已经建成的一些典型建筑进行参观,通过“看”让学生能够得到一个感性的体验,能够对建筑功能有着深刻的了解。它能够将教学与实际工程结合在一起。第二,看资料,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与题目有关的设计资料,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萌发创作灵感。当完成这两个步骤时,再让学生去对方案进行构思,去制作模型等任务。 3.2 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训练 在建筑设计人员的基本能力中,表现技能是其中一个重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强调,第一,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第二,草图构思的基本方法;第三,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5]。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组织讨论课,由设计者对自己所设计的草图方案进行介绍,让老师与其他的学生对该方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之风。其次,学生之间的互评交流,肯定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这些观点与看法就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观念,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达到共同的提升。另外,通过这种方法,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他的学生能够得到启发。 3.3 重视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影响 在毕业设计时,可以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或者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防止了以前教学的“假题假做”的形式。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深入了社会实际,对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在毕业选题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选题,然后由专家以及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师三方组成答辩委员,让学生通过真刀真枪的磨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4 结语 综上,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建筑学专业的更好发展,因此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本文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作用。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设计专业《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与建筑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园林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预算能力,例如:掌握工程项目预算的原理、步骤以及程序等。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此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步入社会后被认可的程度以及提升空间的大小。因此,学校要紧跟社会市场的实际需要步伐不断加强课程改革更新。 园林工程概预算是在园林工程以及建筑工程的配套建设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定额、指标及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费用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工程建设的指示性文件,课程内容的设置包括工程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及工程施工与组织设计等模块。预算的准确与否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所以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一、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现状 根据笔者走访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关企业对目前应届毕业生的概预算能力普遍认可度不高,很多应届毕业生到单位之后无从下手,所学知识严重滞后于企业实际需要。知识明显存在漏洞,实践能力较差,大型项目面前束手无策,不能很快融入企业角色之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之外,主要的还是学校此门课程教育存在问题。 二、园林概预算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形式单一,跟不上市场需求走向。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项目实践演练,练习也是以书上例题为主,没有接触社会实践项目,对实际中招投标和遇到的问题不能领会。例如在统计道路土方量时学生应该去现场踏勘,计算面积时是否该包含到路牙的位置等没有经历过现场实践的学生难以作出判断。 (2)教材更新较慢,教学内容滞后。此课程的教材种类不多,一些院校多年来一直沿用老教材,园林造价领域一直在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修订计价计量标准,不同省市编制的定额各有差异,且总是在市场价格之后编制。园林概预算的教材相对于计价等标准出台速度更慢些。所采用案例也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要求教材不断跟具市场变化和社会进步实时跟进。 (3)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前后课程之间缺乏融合。园林工程概预算是以园林制图,景观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施工等课程为前导课的,一些院校的园林概预算课程无任何前导课的情况下开设,或者是安排时间段不合适。有的在大二上学期就开设,甚至学生连园林工程都包括哪些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学概预算,学生还没有具备园林工程图纸识读和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做预算等于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4)缺乏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以前的考核机制的课堂教学为主,找出一个教材上设计的分部分项工程案例让学生预算,主要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勤考核方式,这体现不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好学坏在分数上体现不大。特别是应用力能力无法有效考核,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改进措施 (1)教学做到与时俱进,突出内容的时效性。课堂教学的手段也不断地改进,将地方概预算规范及标准引入课堂。在教学中以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多播放国内外优秀的施工资料的录像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单调呆板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采用情景导入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2)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 把预算软件引入课堂。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课程目标和职业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衔接顺序,合理分配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科学顺序和时间。采用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丰富课堂内容。在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顺应用人单位需求,开设预算软件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3)多角度变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引实践项目进课堂,变换采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实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多进行师生互动,以学生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摘 要: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培养技能型建筑设计人才,应加大建筑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为适应当前社会对高职建筑设计人才的需求,有必要探索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决定了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重要因素。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就是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相互结合,二者相互影响促进,相辅相成。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能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要和企业相结合,以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着重为社会和建筑行业培养较高素质、较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建筑设计人才”。 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通常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则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那种形式,都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进行带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做到两个实现: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实训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各类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甚理想,尤其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基地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期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利用不充分,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投入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陆省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人方式也比较单一,加上近几年的扩招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使得原本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暴露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人的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普遍较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设置缺失,缺乏生产性环境(实战性环境)、企业氛围及相关专业教学所需的“高、尖、精”教学仪器设备等,这些缺失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校内实训基地的要求。 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比较薄弱。教育部16号文件中就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前我国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学历和职称的专任教师,理论水平比较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即使是 “双师型”教师,实践水平也比较弱;二是兼职教师队伍一般都是从企业中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员工,但普遍都存在缺乏教学经验问题。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都不太理想,需大力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虽然在很多高职院校里,建筑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已基本完善,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方面均未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因素是实训项目比较多、实训环节比较多等因素使得的监控评价较为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都不够完善,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指导价值。所以有必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何做好这些工作,首先必须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建筑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1、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够。虽然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对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普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均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缺乏调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企业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都不太愿意接纳实习生。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协调“校企合作”,在政策上支持和激励企业接受“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例如减免企业部分税收、财政拨款等辅助政策和措施,在企业各项评比、考核时,把“校企合作”作为评比参评重要依据。最终,通过地方政府参与、协调,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中。 2、缺乏有效的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当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了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目前“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没有第三方组织和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能够服务于双方的监督机构,各级地方政府的就业服务部门可以来行使这个权利,来保障“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筑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建筑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由干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建筑设计公司普遍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居多,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如在实习人数、项目、时间的安排上,都有别于大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出一种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 三、对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校内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按框架分类有三种方法:按照相关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等;按相关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景观设计(室内、室外)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则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等。虽然每所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校的长远发展。 2、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建筑设计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融入相关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相关措施,在建筑设计实训基地的实训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例如在实训室内张贴工作流程内容,相关建筑设计公司的管理规章制度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环境,其次聘用建筑设计公司的相关员工做兼职实训教师,组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终,实训平台要以相关建筑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要求完成项目。指导教师能够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实训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才能充分的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建筑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相关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相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加具有真实性。推广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相关企业要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较好的进行工和学的互相交替,较好的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 “零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被称为“2+1”模式,是指高职学生大学一、二年级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大学三年级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教育部早在2006年教高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相应的建筑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学习工作,相关指导教师必须到“顶岗实习”的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有关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毕业前最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同建专业、共同建课程、共同建实训基地等。共同建专业是由校企双方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行使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义务。共同建课程主要是指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合作开发新课程等工作。共同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相应师资和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与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的学生当做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实训基地学习,企业能在实训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双赢。即实习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工作学习,实习学生毕业后企业有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权利,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坚持把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加强实践教学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究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的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建筑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改革应用 本文以职业能力构建的要求为切入点,通过对色彩基础课程在建筑设计专业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的探讨了色彩基础课程如何围绕建筑设计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并对其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探索。 色彩基础是建筑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设计专业进行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职业能力养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今课程内容多以传统的色彩写生训练为主,其中色彩基础课程大多将培养学生基本造型与技法表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全然不能深人的理解色彩,更难以将色彩知识熟练运用到今后的专业设计之中。 色彩基础课程在建筑设计专业的目标定位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色彩训练后,要掌握基本色彩理论,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获得正确的色彩观察和表现方法,养成色彩审美、造型、抽象等能力,并以设计思维,辅以各种手段,超越对自然物象色彩的再现模仿,从第一自然色彩进入到第二自然的色彩状态,实现主动性认识和再创造,从而能自由地运用色彩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建筑学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则希望通过美学、设计学、色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实现由学生(被动表现)―创造(主动表现)的思维转换,并利用色彩认知能力和色彩调和能力,在建筑设计中创建和谐的色彩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艺术设计的表现与创新能力。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色彩基础课程体系 色彩基础课程是建立在素描基础上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建筑造型艺术的基础。这门课程通过对色彩造型基础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以光色感受能力、色彩调配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来达到色彩造型能力与色彩修养的综合提高。 1.规范训练――基本技法训练 能力的培养不能忽略基础的训练,必须有扎实的技法才能为日后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色彩课程的基本技法训练主要涉及造型的塑造、空间主次关系的处理以及色调与画面处理等色彩写生的基础规律与技法问题,着重强调扎实的造型塑造能力和整体协调的色彩关系。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对色彩基础理论的讲授、优秀作品的临摹、色彩写生实践等课程内容的实践,使学生了解掌握色彩的冷暖关系、色彩基调把握、空间造型的方法等基本技法,并逐步介入对色彩空间关系的整体认识,使初学者能够在短期内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初步的绘画技能,快速进入色彩课程的学习环境中。 2.情感体验 (1)色彩感受力的培养 由于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从未接受过色彩训练,其早已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色彩恒常性的思维定式,缺乏对不同光源或环境下色彩变化的感应,也就我们常说的“看不到”,这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画不出”。因此,在色彩教学时,如何能让学生敏锐的感受到色彩的变化,并让他们能够客观分析色彩变化的原因,能将自己对色彩变化的感受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是色彩基础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 针对这一现状,可从环境色训练、色调训练、灰色训练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内容。环境色训练主要希望通过刻画在深色衬布背景下一些浅色瓶罐或石膏几何形体等较易受环境色彩影响为主的静物,使学生通过实例观察感受周围环境对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彩影响,明确环境色的作用,去掉固有色的观念。色调训练则强调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要求学生采用冷暖色进行分次写生,并观察不同光源环境下,物体的冷暖关系、整体色调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色调观。灰色训练就是摆出以灰色为主的物品作写生对象,在环境色训练和色调训练后,综合上两个环节进行复杂化、综合化的写生运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力。 (2)色彩肌理表现的培养 在自然界中,肌理属于一种物质存在的视觉形态。而在色彩基础教学中,色彩肌理的材料语言与色彩科学合理运用是现代设计的重要造型手段,是建筑设计领域一种重要的表现语言。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适当加入色彩肌理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各种材料的工艺、性能及使用的常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色彩创作中。比如:可以将白乳胶与水彩颜料混合使用,以加强水彩颜料的附着性;或将油脂等不溶于水材料与水溶性颜料混合使用,探求色彩的不确定性;也可将作画纸张揉皱,通过折痕的色彩沉淀来表达作者思想。 (3)审美能力的培养 懂得欣赏,才懂得创造。艺术欣赏在美术教育中有着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色彩是视觉表达的艺术,只有开阔眼界,充分掌握和了解建筑设计方向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积累素材,为后期的建筑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时,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可适当增加美术欣赏、中外美术史、美学等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广泛的接触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潮,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并在课程上有意识的增加讨论环节,让学生对某种艺术思潮或某件艺术作品进行自由辩论,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规律,从而达到拓展学生艺术思维,提高其审美能力的目的。 结语 建筑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教学,要以建筑设计专业背景为出发点,应紧扣建筑设计的专业特点,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的,针对学生的美术基础素养现在,灵活运用各种现有教学手段和方法,依据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特点大胆改革,丰富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从而形成有侧重的、由浅入深的分段式教学,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再现到表象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建筑设计专业技术素描教学探讨 【内容摘要】为改变当前存在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教学美术学科化倾向,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建筑设计造型基础训练特点的基础上,减少绘画专业教学模式对其的束缚,通过更新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开展具有较强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构建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建筑素描教学系统,以实现素描教学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素质养成服务。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 素描 造型能力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专业点数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伴随着社会发展对这一专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建筑素描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养成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建筑素描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往往是在学科的角度,把其作为绘画造型相关学科的一个分支来思考并组织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在不自觉中向绘画造型学科方向看齐,追求素描教学的绘画学科价值。素描教学为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不强,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佳。虽然近年来有不少院校也在进行建筑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全新状况下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是一个十分必要并且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根据社会对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职业能力构建的角度,笔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引起更多的专业教师关注素描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素描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的重要意义 按照通常的看法,建筑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素描也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①素描以其精谨的造型要求、简单的工具材料、丰富的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专业造型素质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成为了在造型艺术学习过程中进行造型能力训练和审美素质养成的首选。素描与建筑艺术设计有着造型和审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建筑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是从认知三维世界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筑艺术设计的空间造型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素描可以培养学习者精准的形态观察能力、活跃的空间思维能力、严谨的形态构造能力和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还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开阔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学好素描可以增强学习者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完善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空间建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形态表现能力,顺利地表达设计理念。 正是由于素描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显著作用,使得素描课程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课程教学要以职业技能素质养成为核心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把握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这一关键环节来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教学应该为人才的职业技能养成服务,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要求。 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建筑设计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视觉感受能力包括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以及视觉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②空间造型能力是由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所构成的。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构思,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我们称之为绘画。简单地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构思能力和绘画能力。构思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空间构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绘画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外化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审美能力包括审美主体对形式美感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以及创造与表达能力等,认识与评价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判断力,创造与表达能力包括对美的想象力、对美的外化表达。这三种能力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素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素描教学和训练有效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这三者中,空间造型能力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技能,也是课程教学的重心所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应以空间造型能力养成为最基本核心,兼顾视觉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还是参照传统的绘画类专业教学模式确定的建筑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来说素描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教学课时大多控制在80至96个学时之间。教学内容大致是作为三部分安排:石膏几何模型写生(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体的写生、浮雕柱头花饰写生)、静物素描写生、建筑与自然风景写生。从这些内容来看,大体上是延续以绘画学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价值取向,以明暗(光影)写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研究其形体结构、透视关系、质量感觉为主要目的,大量的时间用于探索如何真实地再现对象和相应的表现技巧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来说是不恰当的。 建筑的三维空间展现是其最基本的形态特点,这一点和雕塑艺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与绘画相去甚远。即使是雕塑,与建筑对三维空间的塑造形式也是不同的,雕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在形体的空间存在形式上,注重的是形体的外在形式,而建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是形体空间存在状态和的内部空间构建并重,甚至更注重内部空间的构建。“虽然绘画中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规律,但将它作为建筑的基础还是应有所选择。”③传统的素描教学力求造型诸因素的全面和完整,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在不到100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内,让学习者掌握全面完整的素描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更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建筑造型基础的素描教学,在内容上更应该凸显空间结构以及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把握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门类的特点,基于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以形体特征、空间结构、透视规律、形式美感为核心来组织素描的教学内容,形成以结构研究为主的结构素描和以视觉传达为主的表现素描两个内容模块。结构素描训练以几何体和几何体组合为主要内容,研究形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研究不同形体组合结构的构造关系;表现素描训练以多种表现形式为主要内容,探索光影色调、质感表现、肌理感受、特征速写、精细描绘、意象表达、抽象表现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特征。通过两个内容模块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空间造型能力、形象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根据学习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偏低,美术基础与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对新生入学美术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需要从事建筑素描教学的教师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时间少、学生基础弱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第一,把形体和结构、空间与透视、体量与质感、光影和明暗等造型各要素分解开,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专题性研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解决特定问题。第二,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之后,进行不同表现形式的尝试,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调节光影表现。对同一表达内容,寻求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是即兴速写式的寥寥数笔,也可以是写实式的精致描绘,还可以是兴之所至式的大笔挥洒等。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观察并体会不同表现形式产生的不同情感变化和心理印象,促进学习者主动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第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器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可以加快学习者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如讲解几何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就可以用画框绷平一张丝网,直立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透过丝网观察几何体,丝网纤维空隙构成为一个个的坐标方格,学习者马上就对透视现象有了最为直观的印象,并很容易就能理解透视变化的规律。第四,对于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临摹练习,通过临摹优秀的素描作品,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一些素描的表现技法并开阔视野。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创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④,能够有效地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具体的某些问题,尤其是专题式的课题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背景为出发点,以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养成为目的,借助但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型的素描教学。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大胆进行尝试,探索适合建筑设计要求的造型能力养成与艺术表现能力养成的素描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革新,才能真正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探究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史的教学 【摘要】建筑史指建筑物的历史或者对建筑发展历史的研究,包括建筑物、历史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三个因素,综合中国和外国建筑设计历史的发展,来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建筑设计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研究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史的教学,对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改善。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建筑设计史 教学研究 建筑物的出现以及形成,离不开整体结构的设计和建造技术的使用。建筑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课程,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必然要研究中外建筑设计的形态,使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整个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和风格变化,同时也能够区别中国和外国建筑设计的差异和联系,因此,研究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设计历史的发展 建筑设计是建筑建造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建筑物在开展建筑之前,建筑设计人员依照建造的工作,将建造过程中会发生的所有问题进行模拟规划,制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图表和文件体现出来[1]。 在古代,建造工具和人员安排比较单一,建筑物的设计者一般就是发起建造建筑物的人。在欧洲,将石头作为主要原材料来进行基础建筑物的建造,一般由采石人的首领作为建筑物的设计者;而在中国,树林面积较大,以木头作为基础建筑物的原材料,同样也有伐木的首领来充当建筑物的设计者。依据设计者的想法,来开展建筑物的建造并形成了建筑文化。 直到近现代,德国在1981年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建筑设计组织,对建筑设计进行详细分析。至此以后,随着各种形态建筑物的出现,建筑设计的发展趋于多样化和灵活化,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容。 近现代,将建筑设计同建筑分工相区别,给各自定义各自的概念,成为两个专门的学科。西方的建筑设计发展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直到产业革命时期正式专门化发展;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是清朝晚期在外来文化作用下才开始发展的[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更新换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也在扩充,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阶段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分工配置以及完善建筑设计技术,就形成了专门的建筑设计行业。 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包括环境设计、图形设计、网络设计等,其同传统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相互区别,同时,艺术设计的范围特别广,比如: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经济变革等多领域的知识,其艺术设计的水平依据这些领域的发展而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独立性、综合性、思想性、行动性、服务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要全面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必须要学习建筑设计史的知识。 研究艺术,是学习艺术类学科学生的专长[3]。建筑物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学习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而是需要对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进行了解,不是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或者单一的符号就能概括的。因此,学习建筑设计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历史文化的学习。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实的分析不用过度进行讲解,不过一定要分析不同时期的建筑设计的风格和形态,确定有特征建筑设计的年份,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同时也能构建学生思维里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2.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可以学习到建筑结构的知识,促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建筑的设计的颜色设计、图形设计、格局设计的变化和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设计理念,从而为以后进行艺术设计打下基础。 3.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能够将艺术这种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了解建筑设计史,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对比,每个国家建筑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是这个国家经济、政策、文化的发展,学生可以学习到外国文化传统变化以及外国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加全面地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研究建筑设计史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发展,首先研究建筑设计历史的发展,最后探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的发展。学习艺术设计必定要了解中外建筑设计的历史文化,而对于中外建筑设计历史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提供基础和灵感,能够将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变成形象化的教学,促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关于环境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的情况,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建筑设计课程 理性思维 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美术功底好,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但普遍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在认识建筑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建筑空间、建筑构造等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熟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涉及的学科、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成市场调查、资料收集、设计构思、方案选择、设计分析、评价及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认识,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能够发现的问题 1.理论知识掌握较少。 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一门系统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课程,更不用说开设建筑史课程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甚少。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中,就大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他们对建筑/设计发展史、风格流派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以至于教师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时,不得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补习建筑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对古今中外建筑的有所认识,然后才展开讲解建筑空间的基础知识。如此,课程实践时间和课堂答疑时间减少,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弱。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中,感性过多,喜欢任意发挥。如在设计楼梯时,还停留在构图画面是否完美的阶段,而没有考虑楼梯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外空间通行的功能,楼梯踏步过窄、踢步过高现象很是常见。学生时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评阅设计稿时,总要说我设计的楼梯不合理?明明我已经把图画得很漂亮了。”追求构图的完美,过度意淫画面,构图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之间欠协调,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显然忽略了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讲究审美的学科专业,还要强调其实用性和功能性。 依照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设计表达及方案构思仍然是薄弱环节,得分率比较低。尤其是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情况不理想,忽略了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另外,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设计类学生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空间的理性表达,以至于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3.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欠合理性。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建筑设计课程定于大二下学期开设,为本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比较合理的。这个时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人体工程学知识,对建筑室内空间也有了解,软件操作、手绘制图能力可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但在我校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之后安排的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方案最终的效果图只能依靠手绘完成,只有部分课下自学3Dmax软件的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建筑模型,和方案草图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如大多数学生手绘的效果图表达得更全面。 建筑设计类课程安排松散、授课周期较短是影响授课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院校的情况,建筑设计课程开设56学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但是就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来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尚且停留在对建筑空间的懵懂认识阶段,更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4.课程实践环节缺失。 因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无法安排课程实践与测绘,同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都是宿舍和教室,加之上述建筑空间理论知识少等原因,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某一个或某一类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做方案设计时,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的长、宽、高尺度,如有的同学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也做特别的概念性设计,在普通居住空间中设计了面积近60平方米的卧室,而此卧室的高度为4.5米。无论是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空间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过大或过高的空间,都不适宜人居住。另外,开窗面积过大或过小、窗户高度过高或过低等也是常见现象,窗地比例严重失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 1.设计选题,考察基地,拟定设计对象。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拟定的设计任务书及选题,可增加基地考察的环节,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勘察建筑所处场地的地形、气候、交通、人文和历史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该空间的使用者和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嗜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将这些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可使空间设计更合理,住起来也觉得舒服。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做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同时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此教学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又可达到激发专业学习好奇心的目的,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一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找到环境优美的场地作为勘察基地,做好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材料准备与分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考察。 2.分组合作,进行建筑空间测绘。 建筑测绘是认识和调查研究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测绘了解建筑的构成、空间尺度和细部构造;旨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三维到二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测绘自己熟悉的建筑空间如教室、宿舍等,体验该类空间的使用状况,并对室内家具尺寸、灯具及插座位置等进行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平立剖面图及三维效果图。这样直接、方便的空间体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解决测绘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尺度,设计理想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在测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3―5个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的空间进行测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测绘任务。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讲评,采取小组之间互评与指导老师讲评的方式,加强设计资料、方法的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新。此外,分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阶段的讨论题,在阶段任务开始前向学生公布,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和部分资料。这些问题应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应与当前学生的能力相适宜,所探求的答案可具有多样性,对所创设问题的各部分能够层层深入,如能引出新的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则更妙。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更多地提供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舞台。另外,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4.成果展示。 在课程结束时,安排课时展示学生的测绘作业、方案设计成果及课程学习心得;最终的设计结果汇总成A2图纸大小张贴在教室,要求图面表达清晰完整、制图规范、板式富有创意,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设计说明,并将上述内容制作成PPT,逐一汇报。成果展示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摒弃传统的由教师一人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与成果分享,可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也是改善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习惯自顾自做作业、课上课下专业学习欠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等现状的有效手段。 5.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强课程间联系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应为透视学原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在空间表达中,若效果图形体表现准确,则可提高学习热情,提高理性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借助课程达到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课程中人体的动、静态尺度及心理空间尺度、家具的尺寸等数据,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和约束,是设计功能、尺度合理空间的基础。 与建筑设计后续关系紧密的课程是建筑模型制作,若能紧跟着开设此课程,要求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再次展现,发现从二维图形生成三维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完善建筑模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延伸和巩固课程价值,达到开课目的和意义。 建筑设计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 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建筑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及房屋结构的相关知识。[1]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将学习建筑绘画、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制图和工程测量等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作准备。本课程一共64个学时,每周8个课时,教学时间共历时8周近两个月。其中包括了两周的园林建筑抄绘,两周的一次草图构思及设计模型构公开讨论,一周的两次草图定稿,两周的正式成果图绘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 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 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 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 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结合工艺和专业特点,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服装设计与应用能力与学生就业方向关系紧密,高级技术要求高,需要长时间经验积累,才可以加强竞争实力。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中,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实践教学的改革重点[1]。只有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落实实践教学策略,才可以加强实践意义。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转变纺织工业发展结构 我国服装专业发展时间长,从初期的裁缝逐渐发展为服装专业,可以为服装行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人们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开始追求新工艺与新设计,其成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动力[2]。高等工程教育与现实需求差别大,而国内多数一线品牌招募服装设计人才。在新时期下,纺织工业注重转变发展方向,朝着新颖性、流行性方向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发展。 1.2促进高等教育模式转型 在新时期下,高等教育模式深化改革,需要加强理工类学院建设,为国家工业建设输送专业人才。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暴露出较多不足,影响人才结构平衡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尽管高校专业设置不断改革,却没有扭转传统观念,仍划分文理科。此种教育模式不符合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规律,人们欣赏服装时,是无法区分文理属性的。因此,实行针对性人才培养措施,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3优化人才知识结构 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商业、科技、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普及发展,改变了日常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于新时代人才,应当加强快速学习能力,参与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中,对自身专业技术知识要求提高,同时跨越文化适应力、交流能力[3]。因此,工程教育期间,必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服装设计人才而言,应当加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不断提升职业修养、职业道德水平。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人才培养原则主要表现在自主性、过程性、自主性方面,尤其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4]。(1)自主性原则,是开展实践教学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性,积极参与到画图、样板制作、裁剪与缝纫活动中,实行主动学习。(2)过程性原则,是在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将学生实践过程作为重点,深度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探究中。(3)连续性原则,是确保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活动开展的连续性、系统性,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跟踪反馈实践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方法改进,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3.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保障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问题较多,比如教学内容枯燥、非实践教学时间短,浪费服装设计资源,且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个性化不足,相应限制学生的综合性与创造性[5]。在传统实践教学中,通过班级实践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未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与学分。此种问题的原因多是过度关注理论教育,不太关注实践教育,无法达成实践教学育人、创新目的。 3.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流动性强、教师资源不稳定性。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活动内容与形式简单,无法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也不能实现实践教学目标。高学历教师面对繁重课业与科研压力,实践教学的时间与精力不足,这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影响大。 3.3实习基地开发不足 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实习基地为重要场所,然而课堂教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占比较小。实践教学不足,大多是学校实习基地开发不足所致。学校实习基地规模小,使用频率低,只有在教学时间内才可以使用实习基地,其他时间则不能使用。学校实习基地多为校企合作制,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不注重技术、资源、资金方面的投入,导致实习基地与服装设计教学需求差距大,无法调动学生动手能力,相应地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4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4.1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与机制改革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注重培养适应服装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发展潜力,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能够在服装领域参与服装设计、测试评价、结构工艺、运营管理的人才。按照国家与行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机制,组织行业专业、教育专家、教师共同修订专业毕业要求,明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6]。该专业毕业要求在基本能力达成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知识应用能力、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满足工程教育专业标准要求。此外,该专业毕业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水平高于认证标准,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处理服装领域工程问题,覆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 4.2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 按照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求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以满足毕业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扩大网络平台课程覆盖面,增加信息、时尚传播、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课程,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学科交叉能力培养[7]。建设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按照学生学习状态与能力评价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满足基于产出的课程目标。在修订原有课程教学大纲时,组织专业与教师制订新增课程大纲,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提供教学指导。在设置课程时,需要体现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整设置专业新课程,关注服装设计、服装材料、生产与商品企划环节,展示出服装产业特色。 4.3建设双师型与跨界型教师队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与地区服装企业进行产教融合,采用兼职与互聘,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教师企业工程化背景锻炼制度[8]。引入材料、信息、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建设跨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建立具备个性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基地,以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研究方式建设双师型团队,做好团队建设,营造合作、创新氛围,形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建立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机制,注重科研与科技开发合作。 4.4充分利用产教联盟优势资源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要围绕服装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培养链,以服装技术为核心,建设工艺结合专业特色,完善四位一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备创意、创新的人才。与服装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智慧工厂、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信息化、数字化、产学研协同项目,完善企业参观、实习、项目接入实训的机制。注重与国外科技团队、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海外教师锻炼基地、实习基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备较强实践性,因此要做好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合作交流,明确现代服装产业动态,持续更新专业教师知识水平,确保教学内容贴合产业实际。教师不仅要坚持日常教学,还需要做好项目研究,注重与企业合作,并且和生产一线保持联系,共同探索产学结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 4.5建设国内一流科教平台 服装学院要在科教平台基础上扩大服装个性化设计、工业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等实训平台,建设信息化教学示范平台。比如,创新服务综合体、服装产业研究院建设,结合企业建设产业研发机构、培训基地、教育合作平台;注重与兄弟院校建立研究合作关系,做好跨学科联合,争取不同级别科研项目,确保教学队伍、科研队伍相互协作,落实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发展。 4.6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对于教师队伍而言,必须明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添加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服装工艺基础制作、服装款式与纸样设计、服装配饰设计与制作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发展,深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全面落实实践教学。在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时,坚持产、学、赛一体化教学手段,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获得显著教学效果。例如实行工作室机制,优化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实践,确保学生系统化学习;联合时装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国内时装设计比赛,以加强设计水平与创新能力。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当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课程群中,应用工艺结合、校企合作、阶段性培养方式,形成连贯阶梯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基础性教学注重服装设计、工艺结构能力培养,涉及素描色彩、设计原理、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等内容;实践成果涉及素描、纸样作品、部件作品、服装画作品。在具体组织形式中,注重课程实践,联合认知实习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建立连贯阶梯型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7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基础教师多来自美术专业,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不足。制订培养方案时,以教学大纲形式确定课程内容与要求。比如,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形体、结构、比例及空间塑造能力,确保学生掌握线形素描方法。在表现技法课程中,以面料材质款式服装、人体表现技法为主。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只讲解服装材料理论,没有全方位认知服装材料。在设计应用与工艺操作环节,学生不能有效掌握服装材料风格、特点、性能,导致选择与应用不合理。因此,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服装材料实验课程,理论课程增加服装面料市场调研内容,提高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关联度。 4.8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以综合教学实践基地、创业就业基地为基础,建设新型实践教学结构体系,有效结合专业教育、创业教育,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当前,服装院校与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由科研团队及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工作站等,通过平台资源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平台,为企业及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将科研成果反馈至教学活动中,学生完成必修课程之后,能够进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通过研发平台资源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训练活动,由院校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使学生通过类似活动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并制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项目中。 4.9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 现代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新趋势。为了全面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应用多媒体软件技术,不断丰富授课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画、服装结构制图、纸样艺术设计课程等,都可以应用相关软件授课,如服装CAD、手绘板、AI软件、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将平面结构制图转变为动态演示教学。利用制图软件、网络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有限时间内讲授知识点,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10注重实验设施更新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备较强实践性,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做好实验室实践操作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日常训练与操作,才可以创造出专业作品。因此,学校应当加大投资力度,注重实验室软件与硬件更新,优化完善实验条件,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性,从而扩大教学覆盖面,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系统化工程,具备复杂性与长期性特点。教师只有联合学生实际情况,优化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科学的实践教学策略,完善人才培养定位与机制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与跨界型教师队伍,应用产教联盟优势资源建设国内一流科教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实验设施更新,才可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全面促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发展。 作者:田军娜 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2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领域的不停扩大,对于高等院校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众说周知,服装设计和工程学科是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形成各种样式的作品。所以,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和传统教育有所区别,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服装业发展提供相关的人才储备。特别是服装类的院校,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以及5开究生,为服装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如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需求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对于服装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热衷于服装的设计款式,材料以及品牌等。但是,我国服装业缺乏优秀人才和知名的服装品牌,有许多国内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出国进行深造,国内的服装品牌甚至要聘请国外的设计师,如何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是当今服装业发展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以上内容,从分析当前培养模式现状开始,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办法。 1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现状分析 1.1教学资源不足。现有的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效果的需要。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内容往往是如何运用基本的缝制技术把裁片按步骤组装在一起,更多考虑怎样针对设计的不同款式、不同结构、不同面料来设计与其匹配的缝制工艺技术。然而,由于教学资金以及设备等影响,设计材料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设计设想,导致设计成果不尽如人意。 1.2专业教学条件不足。服装专业作为艺术性与工程技术性的共生体,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应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不能脱节。但现实中专业教学模式多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真正地充分融合,理论教学场所和实践教学场所分开,虽然有实践用的制作车间,也建设了多媒体教室,但很难满足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课程的衔接教学,设计的服装没有结构跟进,也没有进一步工艺制作的检验,课程的衔接不够,使设计和结构工艺的教学脱节。1.3人才培养差别小,缺乏特色。教字中多数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约束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用同一种规范来约束所有教师的授课方式,用统一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具有不同创造性、个性的学生塑造成统一的产品,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调动,导致学生思维局限在固有框框内,独立思考与创新设计的能力较差。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1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遵循“行业指导”原则,由行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实施“卓越计划”。根据纺织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企业营销管理类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高端人才、设计师、工程师和高水平企业营销管理团队,壮大纺织服装企业所急需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重视跨学科综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培养[2]。据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都要围绕着彳亏业企业的用人需要[1]。 2.2构建服装信息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平台。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人才实际需求,掌握IS装产业的发展动态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根据。但服装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强度之问,依旧存在着彳艮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强大的内需市场,吸引越来越的国际服装品牌进入的同时,因为工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链优势,我国已成为服装消费、生产和出口大国,导致与之相应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二是当前我国服装产业已开始向科技化、品牌化、时尚化转型,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的培育必须要科学化、系统化,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因此,依靠建立起来的服装信息中心,可以对国际服装产业的发展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毕业生人才跟踪信息的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 2.3学习服装业科技创新技术。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如果要让服装业有效实现优化审计,就必须尽彳夬提升总体科技水平,这也是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产品的品质是现代服装品牌的核心之一,为了掌握了高端的科技,才能够让品质史上一层楼。这集中体现在四个不同的方而,分别是功能服装及人体工程、服装文化和艺术设计、服装产业高端技术、服装产业及品牌运营的探讨。这不但妥善解决了服装公司在整个运营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技术瓶颈,并且立足于科技前沿的平台上,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坦途,丰富了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其更具有时尚元素和新鲜元素。大学生积极参加服装科研课题的探索,是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3]。 2.4学习他国先进的教学体系。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国外服装发展模式和服装设计知识,对我国服装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曰本所有服装学校的办学宗旨均为教育适应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调整课程,设置相关的专业,寻找到服装产业的漏洞,针对不足之处进行重点培养,弥补漏洞,制定教学计划和师资引进,在这种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相继缔造出了山本耀司、松田光弘等享誉全球的服装设计师。所以,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密切结合服装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邀请国际大师进行当前服装业发展展望,结合当前服装业发展现状改进教学体系,形成人才、市场、科研局度融合2.5积极开展导向市场实战型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最关键的课程是服装结构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法将此课程创设成为“知识”基础的平台,不但要深入分析该门课程的有效知识、无用知识以及有用知识,还必须对有效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重塑课程体系。而“认知”基础的平台构建,要通过课堂传授、交流讨论、课后作业训练、实践模拟操作、规范编写教材,充分落实市场实践型的教学方式。依据市场型教学改革思路,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开发思维,让其积极融入于课堂之中。教师的方法及模式应当多样化多元化,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将最新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带到课堂上。以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于模拟实践及作业练习当中,彰显出当代的服装设计工作者不但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可纸上谈兵。 3结束语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不仅要服务于服装产业,还要适应产业当前实际需要,并且推进与引领服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应当以服装业发展需要为核心构建市场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化教学模式,简化课程结构并实施导师负责制,强化师资力量.为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作者:杨爽 单位: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 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篇3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基地,正在由服装产业大国向服装产业强国转变,而产业发展关键在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服装专业毕业生,但依然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究其原因,是人才需求与供给错位,教育无法对接产业需求[1]。高校担负人才培养的重任,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开展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实现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意义认识不足 产教融合目的是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解决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问题,实现双方共赢,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校企双方合作热情不匹配的情况。有些企业危机意识比较强,能够认识到未来产业发展是人才的竞争,会积极寻求和高校的合作,而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会将学生进入厂区对生产带来的不便看成“麻烦”,常常会出现学校一方主动联络而企业被动应付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2]。从学校角度看,学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大多能够意识到产教融合的战略意义,但普通教师往往因为产教融合工作不能和职称晋升或绩效考核体系挂钩而积极性不高。 1.2课程体系脱离生产实际 随着产教融合理念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将教学重心由单一理论讲解转为与实践相结合,在考核环节增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内容。但由于企业对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过低,高校缺乏对服装行业的深入了解,导致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修订不够快、不够新,授课内容与产业变化需求不匹配,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以知识讲授为主上。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课程的开设常常滞后于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数量不少,但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同步,实训设备落后,专业理论知识难以融入并引领学生参与生产研发及创新[3]。 1.3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顺利推进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完善,但很多高校缺乏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为引领的混编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很多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很强,但缺少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对行业企业前沿技术掌握不够,对学生的专业引导不到位;还有一些教师以技能型职业教育为主,研发和创造能力不足,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创新思维动力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意让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实习,派出的兼职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科学素养不高,没有做好产教融合的对接和指导工作。 1.4管理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产教融合止于“校企结合”,大多停留在以科研合作项目、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表层,虽然出台很多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且方向性很强,但落地性弱。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单一,虽有部分顶岗实习、订单模式培养,但缺乏法人型合作办学或更高层次合作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松散,缺乏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只是短时期各取所需。高校内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中注重论资排辈、唯论文现象也是影响产教融合工作发展的顽疾[4]。 2推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建议 产教融合应致力于构筑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培养人才实践能力观察的窗口、体验的场景和交互的平台,从而使产教融合成为“产与教”深度融合的黏合剂[5]。产教融合应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标,在宏观层面上强化引导并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发挥服装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及高校的教育供给优势,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 2.1完善产教融合统筹发展制度保障 规范化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和落实需要制度先行,要将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纳入到地方发展战略框架之中,保障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对产教融合发展方式起到规范性、引导性和支持性作用,明确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的运行主体与推进主体,由专人负责,有专门经费支持产教融合体系的正常运行。积极开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提供财税、用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发挥服装行业协会协调指导作用,强化服装行业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要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促使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服装行业产教融合。 2.2强化服装企业重要作用 产业资源是产教融合顺利开展的基础。要激发服装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意愿,积极开拓产教融合型试点,发挥重点企业引领带头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选派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论证。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的营销、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共建服装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落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选派专业师傅做导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经历从简单操作走向复杂工艺工作的全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研发课题方向和内容,由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共同落实、推进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实现“出成果”与“用成果”的结合。 2.3发挥高校教育供给优势 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最大限度发挥研发、技术设备、专业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经验等优势,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从思想上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考取各类服装专业技能证书,有计划性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创新。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融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的教材和课程素材。引导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针对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研究,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生产中,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3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中国第一所职业师范院校,学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6年,近年来在产教深度融合理念引领下不断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3.1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教学源头融合产业需求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专业负责人先后走访了吉林荣发服装集团、长春圣威亚特服饰集团、利郎服饰、才子服饰、东盟集团、温馨鸟服饰等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困惑。通过走访,了解到企业为了解决技术水平落后、企业文化薄弱、战略定位模糊、行业标准升级等问题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了解到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实际工作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了解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过低,学校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薄弱、培养方案修订滞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为此,学校特邀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纺织服装专业人才标准基础上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实现教学源头就已融合产业需求。 3.2优化教学内容,营造智慧教学环境 学校根据产教融合原则,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制定课程标准,在原有“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努力将数字化技术、前沿生产技术、绿色标准化生产规范、先进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现代服装工业体系是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支撑,学科交叉及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如服装制版师需要掌握编程技术、服装设计师要掌握数字建模技术,为此专业增设数字化服装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与服装CAD、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的分工配合,增强学生对数字化的整体理解与掌握。鼓励师生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学习环境,师生在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中完成款式设计、结构样板设计、虚拟缝合,甚至可以进行虚拟营销,从而快速掌握技术要点和操作流程,确保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3搭建共享教育平台,促进校企生共赢 学校目前拥有国内一流的服装专业实验中心,并同温馨鸟服饰、利郎服饰集团、荣发集团、欧特赛蒂服饰、欧亚商都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长春圣威亚特服饰共同建立了产业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训平台建设方案》。企业提供相关教学场地和设备,派专人安排学生实践训练,学校选派专业导师带队,师生深入到合作企业的生产车间、面料中心、设计部、营销部进行实习实践。校企无缝对接,学校可以发挥实验资源和知识储备优势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到岗就业和才能施展的机会,促进师生的教学研究成果和企业生产经营彼此融合;从企业角度看,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也为企业个性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创设了条件,从而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3.4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提高知识供给质量 学校按照“请进来”与“走出去”两个方向与企业共同打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邀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政府专家走进校园,如全国知名服装设计师梁宇、李惑然、刘一行及知名服装制版师尚祖会等都曾受邀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或承担实践指导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定期到服装企业交流学习,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确保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为教师制订合理发展规划,支持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将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作为考核评价必备条件。发挥教师专长,组建扎染、皮雕、激光雕刻、针织工作室,在“长白山技能名师”、吉林省十佳设计师、制版师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教科研成果转化。 3.5鼓励教科研探索,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鼓励师生广泛开展教科研探索,把参加竞赛和展会、参与课题研究作为技能训练的新课堂。为了有针对性地“以展促教、以赛促学”,推行“工作室”制分组教学。学生按照意愿和能力被选拔进入工作室,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指导培训方案,按照企业项目运行管理模式分配任务、制定计划书、组织调研分析、落实方案,企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注重将展览赛事、教科研课题的要求与前沿技术及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保障师生在实践中获得全面提升和发展。展赛促学,近年来学校师生在全国各类专业赛事及展会中屡获佳绩,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和认可,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已有“欧特赛蒂”“初之于麻”“寻释”“左味5℃”“文若羽”“菲米蕾”“画迹”等多个师生服装品牌注册并运营,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显著提升。 4结语 以产教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6]。构建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统筹发展整体框架,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供给优势,强化服装企业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实现产教优势互补,为服装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静,邹石柳.产教融合视域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77-80. [2]韩燕娜,苏秀平.地方院校服装专业产教融合效果的对策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05):140-141. [3]寿萌吉,刘炜亚.时尚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3):348-354. [4]李一,王晓蓬,屈萍.浙江省时尚产业产教融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丝绸,2021,58(01):47-51. [5]赵林度.产教融合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18-23. [6]陈抗.面向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研究[J].江苏高教,2021(03):55-58. 作者:李琳 朱淑畅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创建的思路 1前言 虚拟仿真实验室(Virtuallab)是1989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ofVirginia)的教授威廉?沃尔夫(WilliamWolf)首先提出的,它描述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环境[1]。虚拟仿真实验室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在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实验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教学观念与教学形式的变革[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发展及政策解读 虚拟仿真实验室自1989年提出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在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已经十分普及,美国正在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虚拟仿真实验网络。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科研与教学的需要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国家相关部门对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为了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201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94号),明确提出高校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重要性。 3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教学过程中实验和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关键,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应用现状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是一个对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课程,但是一些实验课程由于毒性、致病性、时间等原因,导致这部分实验不能顺利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以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教学内容丰富,包括常规学生实验、设计性实验,此外部分虚拟仿真实验室还包括实习、临床案例讨论、自我测试、BBS交流区、网上相关资源等内容[3]。实时临床案例讨论及网上相关资源共享,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创造力和对实验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减少了盲目操作和错误操作的几率,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5]。此外,虚拟仿真实验室在节省实验投资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6]。虚拟仿真实验室的优势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传统实验教学存在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紧缺和老化、实验教学用房面积不足等传统问题,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受到限制,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虚拟实验教学有着突出的优势,成本方面,大幅度降低实验室改造、建设和维护的资金,节省实验经费、时间和空间成本;安全方面,减少实验室事故发生几率;环境方面,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实验室的建设;教学方面,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增加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教学质量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7]。虚拟实验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教学行为、方式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教学必将成为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8]。目前,虚拟实验室在促进实验教学现代化,推进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虚拟实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误差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而且虚拟实验不能真实地再现实际实验过程中的故障和现象[9-10];2)虚拟系统方面,教学实践中发现存在系统不稳定、有些功能不能使用、缺乏教学监视功能等问题,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界面及画面的任务形象的美观度不够,虚拟实验项目的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等问题。3)建设必要性方面,虽然虚拟实验室弥补了真实实验室的诸多不足,但也并非任何实验、任何专业都需要建设虚拟实验室来辅助教学。 4构建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议 虚拟仿真实验室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共享的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在建设过程中应借鉴其他课程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创造出一套适合自身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方法;共享现有虚拟仿真网络资源,节省建设成本。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分配教学比例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软件技术方面,向协作式虚拟仿真实验室方向发展,即跨越地域障碍,能够满足异地学生一起进行科学实验和讨论的方向。虚拟仿真实验室虽然能大大辅助教学,但并不能取代真实的实验室。此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应响应国家号召,本着“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并结合专业的自身特点。 5结语 虚拟仿真实验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解决的感性认识不足的缺点,推进了医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符合当今中医院校基础医学专业发展的方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广阔的应用前景。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作为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其建设任重而道远。 基础医学论文:有关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分析 了解教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主观看法,进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分析,进一步合理配置基础医学课程,完善基础医学教学。 目的了解教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主观看法,进一步合理配置基础医学课程,完善基础医学教学。方法2008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组教师(有效人数77人)进行其对护理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主观看法调查。经专家修改后问卷的内容效度为1.0. 结果100%的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5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的基础医学必修课有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学;98%的教师认为开设实验课有必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尤其是在解剖学的教学中;9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知识衔接,比较重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师组间仅在课程设置意义和原则的部分条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紧密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考虑不同教学方向教师的观点,适当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调整。 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分析认为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学分析可以更好的知道老师完成课堂内容。 基础医学论文: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论文 一、课程衔接构建思路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中高职衔接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让中职学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提高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尤其是基础医学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构建好具有中高职特色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顺利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学科极创建 1“学科极”概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科技的全面进步,高校的学科设置呈现滞后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本学科的基础上,对学科结构进行的调整。综合而言,出现如下趋势:第一,科学发展与社会需要促进了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要保持学科优势,就必须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最优组合;第二,打破了过往的学科壁垒;第三,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群在各国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学科概念已逐渐模糊化。因此,如何对待现有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整合相应学科资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优势“学科极”,成为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1.1我国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主要是看其优势学科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1],而基础医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是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军事医学、乃至整个卫生事业培养卫生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学科地位至关重要。从现状来看“,国内专业性医科院校所设的基础医学学科存在规模散,结构、布局不合理,人员、仪器设备零乱分散,且重复设置,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等问题”。[2]某些学科研究缺乏创新,研究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一些学科研究虽 ! 1.2“学科极”概念应运而生 “学科极”是打破学科界限,将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综合体。“学科极”并非简单的学科组合或者罗列,而是个相关学科的高度综合,是学科之间交错纵横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集成的结果。 1.3“学科极”概念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意义 “学科极”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实现多学科有机的整合,建立起多学科合作平台。这种整合使原有的学科特色更加显着。同时又能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极”,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 当前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难以揭示物质运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聚焦才能够透视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我国医学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与在向高度综合、共生发展、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用“学科极”思想指导基础医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极”发展框架我院12个主干学科按传统的学科科目设置分类,分为4个基础医学学科和8个生物学科,这样的传统建制有助于学科的纵向深化但是,在高校承担产学研多样职能的今天,对于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来讲,体制性的障碍严重阻滞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按照“学科极”思想,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打破以专业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设置结构,在原有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科观、大人才观、大协作观、大资源观和大成果观的指导思想,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多次学科论证,逐步形成了以重大科学问题为纽带,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学科极”框架(见表2)。 2.2“学科极”思想在基础医学学科建设中的初步运用为打造优势“学科极”,扩大学科交流领域,近年来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不断发挥人才集中、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学术研讨、攻关研究、课题、成果申报、研究生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协作和合作,不仅实现了特色优势学科的提级升位,还不断提升了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 2.2.1科研产出情况课题申报的成功已成为体现一个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自“学科极”思想提出以来,我们在各级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均实行由科室论证“、学科极”论证、管理单位论证组成的“三级论证体系”,使我院课题申报的数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院共获立项课题316项,经费1.2亿余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前期研究计划、国际合作研究等课题取得了突破。自主发表国外SCI论文207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14篇,单篇最高9.38(PNAS)。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军队、省部级二等奖9项,申请、授权国家专利72项。以“学科极”模式成功申报“重庆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军队“530”重点建设学科等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 2.2.2学术交流情况为了浓厚学术氛围,扩大我院学术影响力,给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以“学科极”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通过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广大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形成思路碰撞,起到活跃学术思想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视野,扩大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学术圈。2006—2010年间,我院成功举办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和知名专家共计259人次交流合作;与法国法兰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长期合作研究,部分海外学者定期来我院做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其中在双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共同建成了“中-加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形成了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为一体的联合开放实验室。 2.2.3人才培养情况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从2009年开始,我院一直以“学科极”的方式组织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期间,113人顺利毕业,1000余人次参加了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通过“学科极”联合答辩和研究生定期学术报告会为各学科间提供了学术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我院范围内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争先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发展新兴学科有着重要深远意义。不仅研究生培养如此,我们还将“学科极”培养模式运用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十一五”以来,我们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院士后备人选1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总后“科技金星”、“科技新星”5人,先后有15人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3人次获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学科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方式,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还有利于优化学术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对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以“学科极”理论为指导,以构建有特色、有重点的优势学科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求精拓新,着眼未来,为建设创新型一流基础医学院而不断努力。 基础医学论文:谈基础医学教学中心创建 1示范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 在省级和校级项目建设经费的资助下,医学院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1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在打破原有二级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重新组合,设立5门独立的必修实验课程体系:人体解剖学实验、组织学和病理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病原学和免疫学实验。另外深入建设了1个独立的、综合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及创新性实验平台,形成具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和综合平台。 1.2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化在原有基础上,对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等多种类型。不仅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每门实验课程具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多数课程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实验。绝大多数实验项目均有相应的虚拟或仿真教学内容,并含有相应的网络自测内容。另外,大学生探索性实验平台,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由实验中心资助设立的探索性实验项目。由实验中心统一组织,进行开题和结题答辩,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及创新能力。并在其中选拔结题优秀的项目成为校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获得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2项。 1.3教学手段现代化基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实验指导采取教师传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学生可利用数码实验室的系列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进行预实验,熟悉实验流程,降低实验成本,丰富教学内容。并可在课后利用实验教学系统复习并自测所学知识。部分与临床课程结合紧密的实验课程,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展案例、PBL教学,并与临床检验科、病理科打通,初步培养医学生临床诊断及研究的思维。扩大开放式管理的实验课程比例,组成实验小组。结合机能学实验竞赛,培养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及探索精神。 1.4实施先进的实验管理模式实行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的制度。由实验中心下达教学任务,中心秘书负责具体实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心的实验经费由中心主任专门管理,明确教学经费使用方法。中心资源管理室负责实验教学的设备、耗材的供应及管理,负责每年教学仪器及耗材的计划制定。中心主任负责组织专家论证后划拨专款,保证教学各项运行经费的落实。中心制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师听课制度,考察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学生课程纪律、学习态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等。中心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出各类型的规章制度,对教学、人员、物品、试剂等各方面进行管理、监督并落实,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1,2]。 2示范中心建设的初步成效 通过江苏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狠抓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根主线,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室开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2.1建成开放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新模式实验室 开放是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设备,合理选择并开发多种实验教学方法,达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借助计算机网络使实验教学和实验中心管理网络化。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得到深入完善,建成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组织切片制作系统、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系统、机能学实验系统、病原学与免疫学实验系统,满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需求。建立虚拟网络平台,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辅助教学,使实验教学、实验室使用、仪器及其使用、预约、维修、报废;耗材的仓储记录,人员情况均在网络进行电子化管理。 2.2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在实验中心开辟多个学生创新实验场所,开展探索性实验;并挑选学生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进入创新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模式,通过选拔确定一名同学担任学生创新组长,负责组织、策划和总结项目的实施。部分大学生项目得到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和“挑战杯”科技竞赛的奖项。 2.3以实验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通过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手段、仪器及耗材管理的深入改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探索精神,并且促进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共享,带动教师科研项目的实施。近4年来,获得30 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资助,发表SCI文章30多篇。在基础医学隶属的学科中,4个学科被评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2门基础医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3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整合教学资源、优化中心管理,并带动了学科建设。同时,极大地调动大学生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它们对实验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考虑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3.1教学资源的补充与积累在教学具体运行过程中,中心所拥有的实验场所、实验设施可满足所有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需求。但对探索性实验项目来讲,目前的规模、实验场所及课题经费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要求。只能根据实验中心带教老师的项目,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使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另一方面,数码实验室提供的电脑、软件及其运行环境需要及时的更新。对于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来说,所有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均不能代替在尸体上进行的实际操作,而中心面临尸源短缺的严重局面,需要引起领导重视、并从媒体宣传上采取有效手段以解决该问题。因此,实验中心的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从实验场所、实验设施、实验消耗品等方面进行完善[3]。 3.2实践教学评价和监控体系的完善一套可操作、并能够准确衡量与评价实验教学进程与效果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在现有基础上,必须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使其对实验教学过程实施多方位监控,并把监控措施常规化、制度化,保证实验教学规范、高质量运行。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实验教学监控队伍的组成:包括同行专家、学生、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因测评的角度不一样,评价内容应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学生三种人员之间还可以互评。②评价标准:不同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信息反馈系统。③加强实验考试和考核的力度。④管理层面上多项制度的支撑[4]。 3.3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必须进一步理顺实验中心和教研室之间的关系。在实验中心刚成立时,将所有相关教研室的技术员全部归入实验中心管理,各教研室中不再保留实验技术员编制,所有教学准备工作均在实验中心进行。这种彻底整合资源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缺点:①教研室没有技术员编制,不利于教研室日常工作的进行。②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有大量的实验工作需要技术员协助和参与,如果没有技术员的参与,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较难兼顾所有科研实验工作,这对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会造成较大的影响。③将教师和实验队伍隔离开来,使实验队伍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提升,导致其实验准备能力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从而影响实验教学质量[5]。目前,本学院通过总结和反思,认为技术人员不应全部归入实验中心管理,而是各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来定编所需的技术员,所有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由教研室的技术人员在各教研室中完成,这样有利于教学标本的监管和更新。同时,实验中心根据仪器设备量和实验教室的规模定编一到两位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中心的日常事务。但这样的管理体制是否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师资队伍的培养,还有待于时间来证明。 总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示范中心实验队伍、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等软件建设,需要在相当长时期内进行持续的建设,最终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根本保证。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组织学技术的探讨 1设立组织学技术选修课在研究生正式进入科研实践活动之前,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有一个学期的基础课程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研究生除了学习一些英语、政治、统计等必修课外,本校还设置了很多与科研实践相关的选修课程。其中,组织学技术便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课程设置以研究生的实践为主,包括冰冻切片的制作、石蜡切片的制作、荧光显微镜的使用、HE染色的操作、免疫组化染色等。研究生的选修课程由导师根据其后续课题的需要进行主要的勾选,余下的课程研究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根据选修组织学技术课程的人数,我们将学生分成多个组,每个组保持在10个人以内,每个组按照轮次分别在不同的组织学技术操作室进行培训。由带教老师进行技术演练后,每一名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组织学技术选修课的设置,为很多即将步入科研实践的研究生提供了提早接触组织学实验的机会,为研究生后续的科研实践打下了基础。 2及时全面地进行入科培训研究生刚刚结束基础课程进入课题研究的实践工作中,很多仪器的基本操作及维护并不清楚。作为组织胚胎学的研究生,接触与使用最多的就是组织学技术相关的一些仪器。因此,本科室在研究生入科后,会及时进行入科培训。入科培训主要是将新进科室的研究生及一些对相关仪器不熟悉的研究生组织起来,结合本科室的已有的相关仪器,包括冰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组织石蜡包埋机、组织梯度脱水机、正置荧光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等,和一些其他常用实验仪器,包括蛋白质电泳转印仪器、凝胶电泳仪、凝胶图像分析仪、超纯水过滤装置、高压灭菌装置、PH计、分析天平、酶标仪等,分组进行相关仪器的讲解,介绍内容包括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让研究生熟悉本科室常用实验仪器。在后续实验中,课题组会实行一个博士生带教1-2名硕士生的模式,熟悉常规实验的操作,同时研究生作为师兄师姐的帮手,从基本的配液开始,在师兄师姐的带教下逐渐熟悉常用仪器和实验的操作规程。在研究生入科后的三个月,其主要任务就是熟悉常用仪器和实验的操作,并结合实践掌握实验原理。 3建立技术原理的考核机制研究生刚刚接触科研工作,他们有些茫然与盲目,因此,研究生在刚刚着手课题的一段时间,可以建立一项科研技术原理的考核,一方面督促研究生尽快掌握组织学技术的原理,另一方面可以使研究生尽早驶入科研轨道。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能够少出错,把一遍遍改正实验错误的时间放在阅读文献上,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把结余的时间留给构建科研思维上。这对于在有限的研究生生涯内,争取到与时间赛跑的资格,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研究生是非常重要的[3]。经过研究生入科后前三个月对各项实验的熟悉,大多数研究生都已经基本掌握常用实验的操作及原理,此时结合实验中常遇到的相关问题,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研究生对常用实验原理的掌握程度,并且成绩计入中期考核成绩,以此督促研究生前三个月对实验及其原理的学习。 4加强文献汇报的整体全面性阅读文献不只是为了提高科研思维。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读到一篇好的文献,要做到能够把文献中的技术与结果、结论结合起来,知晓一个实验思路是靠哪些实验技术的堆积来实现的。科研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但人类的技术是有限制的,因此,真正做到技术、思路相结合,最后才能实现真正的科研梦。研究生入科后,在动手做自己的课题前,他们在实验室会议(labmeeting)中主要从他们自己阅读过的文献中找出比较经典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汇报,包括实验思路、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说明了哪些问题、有何意义等。在此过程中,导师不仅要检验学生对文献思路的理解程度,还要对研究生在技术和思路结合起来理解的程度进行指导,以使研究生在接手自己的课题前,形成一套完整的课题设计的思路,以便后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题的设计、操作、结果分析中,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另外,在labmeeting中,新入科室的研究生还要学习师兄师姐们对课题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并把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不只是组织学技术,任何一项实验技术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被加深理解,以至熟练应用。 5及时给予技术指导打好基础,接下来就是实践了。基础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要动手做实验,只有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研究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对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在组织学技术中,很多操作不止是简单的动手,还要练就手感的轻重。组织学涉及的都是细微的结构,稍有不慎,可能满盘皆空。研究生毕竟是在有限的科研经费的支撑下进行实验操作的,为了让科研经费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就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课题实验中,如果一位研究生连做三次都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一项实验技术,那么,在研究生第4次操作时,导师或熟练操作的师兄师姐应全程跟踪,以排除不必要的操作失误或试剂问题,从而及时纠正问题。 6及时记录总结实验技巧组织学技术作为一项以操作为主的技术,在动手的每一步可能都蕴藏着玄机。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做组织切片染色时,不同大小的组织染液浸泡的时间不同、染液浓度配方也会有不同,组织清洗时水流的速度,组织在梯度酒精中脱水的时间,二甲苯透明组织的程度等,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如果不加以详细及时的记录,有些细节性的技巧都会被遗忘。所以,每一次的操作,研究生都应该尽可能详尽地记录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实验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式以及实验结果和现象。这样,不知不觉中,研究生已经锻炼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组织学技术,它也会渗透到生活中,以一种坚毅的品格解决今后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研究性教学实践 一、在实验教学中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础医学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有着重要意义,是临床医学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桥梁,为医学难题的解决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5]。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引人瞩目的发展,从分子水平上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仅已具有现实可能性,并且已显露出巨大的优势。该方法拓展了疾病的治疗策略,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作为重要的基础医学教学内容,基础医学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科研方法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外,还兼具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优良的心理品质的任务,进而为其科研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基础医学教学中,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优势,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研究性教学已在许多高校中进行了实践,把它纳入基础实验教学也十分必要,但要从基础做起,在实验教学中融汇研究性教学的理念,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研究性教学的优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验教学中贯彻研究性教学的制约因素 鉴于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目前发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优势,贯彻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1.学生依赖灌输式教学。由于从小学开始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老师逐步地展开教学内容,习惯于完成没有研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6]。在实验教学中,自然也习惯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讲解,被动地完成实验,而不是积极地思考、设计、实施实验。要真正摆脱授受式教学,参与研究性教学,实现研究性学习,使实验课能真正地发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还存在学生适应的问题。 2.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参与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基本实验技能,如熟悉所进行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操作;能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文献并正确筛选检索信息;掌握科研仪器的操作与结果分析技能,以及论文撰写技能等;此外,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很多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基本科研精神的培养,进而更好地实施研究性教学,同时也使实验课走向深入。 3.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传统教学中,课程被视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教师形成了被动、消极执行既定课程计划以及按计划培养学生的心理定势,不仅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单调,形式单一,验证性实验多而探究性实验少等状况,也制约了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同时,一些教师自身科研能力或教学能力有限,如知识面狭窄、教学实施渠道单一等,也制约了研究性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实施。要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研究性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首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三、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科学严谨的实验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促进科学的发展。实验带教老师在辅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及探索精神,进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立题、设计、到实验的准备与实施,以及问题的解决等各个方面,都要贯彻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的能力。鉴于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及其实施的难度,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实施需要逐步开展,理念现行。下面就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方法作一探讨。 1.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为其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 (1)实验前的充分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充分的准备,不仅会延误实验进程,甚至可能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可信。实验前,要改变以往由实验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按部就班重复实验的传统模式,提倡由学生独立完成,并重视准备工作的外延和内涵,从资料准备、实验技术准备到实验用品准备,做好课题设计和进行研究的技术准备。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细心的实验习惯,逐步提高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①资料准备。实验前,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题设计要引导学生大量查阅最新相关文献,这样不仅可以使其获得一定的知识储备,避免重复性研究,同时也有助于了解相关课题的新动向,拓展其实验思路,使其立题着重解决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曾涉及过的问题,从而使其所进行的研究更具有价值;②实验技术准备。确立了实验假设,明确了实验目的,下一步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并证明假设。首先可以鼓励学生多看相关资料,独立选出恰当的实验方法。此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还要求其了解影响实验技术的重要因素,从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同时,规范的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要规范地示范每一个具体操作,尽量减少操作误差,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7];③实验物品准备。实验前提前准备好实验物品,要求学生对于某些实验试剂及器材的特殊实验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实验样品的准备、实验溶液的正确配置与保存,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无菌溶液及无菌器材的准备等。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实验时间,缩短实验进程,而且也使正确实施实验的条件得以保证,减少失误机会。这不仅是实验成功和可信的前提条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2)实验方案的严密设计与严格实施。①合理设计实验,进行有效的预实验。首先,每一次实验都要求学生充分认识所要做的内容,明晰实验的目的,围绕目的,合理设计本次实验。同时,配合科学的科研方法从宏观方面比如实验组、对照组合理与严密的设置,到具体细节比如绘制加样草图等等,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实验。预实验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每一次实验的环境温度、试剂生产批号及浓度、溶液的pH值、标本处理时间,甚至是实 验仪器的性能和稳定性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通过预实验,有助于摸索具体的实验条件,尽量减少误差,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重点和关键步骤,发现实验细节问题,有利于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细节的遗漏。严谨合理的预实验还有利于实验本身及实验技术的改进。此外,预实验也可以避免时间和实验用品的浪费,使学生形成节约的习惯;②实验过程中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出现实验的现象进行多方观察与思考,善于从中发现细微变化或差异,并思考其出现的可能原因,同时逐步深入地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结果时,不要轻言放弃。实验过程中存在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一方面要善于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新的解决路径,通过多方论证来证实。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小结,这并花费不了多少时间,但详尽的记录一方面可以避免遗忘,同时在出现失误或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时,可以帮助寻找和排除原因;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细心地观察实验现象,深入思考所出现的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正确客观地分析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实验是一个培养、锻炼、提高与创新的连续的渐进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或其他错误,要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与思考,结合具体的情况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若有与文献不符者,可扩大文献检索范围,查找相关依据或比较设计的异同,找出差异存在的可能因素,但要保证结果的确实可信;另一方面,若是存在问题,则要积极考虑可能的原因,比如是操作误差、技术误差,还是其他因素等。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异常数据与结果中,发现问题,改进实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反,若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合理结果”,会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倚,也可能会掩盖问题或错过新发现的机会,因此而失去潜在的有价值的创新点,是得不偿失的。 2.结合实验,贯彻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 (1)兴趣的培养: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和求知欲则是激发学习热情的催化剂。所以,要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及特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从实验的选题,实施,到结果的讨论,教师始终做好这一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而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未知领域,对于某种实验现象的认知,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探索精神,鼓励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2)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体现。无论何时,高校创新都不能离开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根本性的任务[8]。创新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笔者认为就实验而言,创新存在于许多方面,大到立题,小到实验细节问题,都可以创新,其重点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过程,既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不畏困难的实践勇气。我们所进行的实验基本上都是探索性的,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一方面要多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听取或者总结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验,加以选择地利用,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多思考,不断培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的思维和创新亮点的出现,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所以,作为学生自身来说,要做好准备。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也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扩宽知识面,拓展思维,摆脱思想僵化、一成不变,孕育创新,同时,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合理的假说,进而设计科学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活跃的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比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纵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等。 (3)团队精神的培养:一己之力是非常有限的,团队合作在当今的科研领域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关键的一环,都有其特别的优点,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可以使实验更加高效地进行。此外,团队的凝聚力可以激励团队中每个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加强彼此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共同提高及迸发出新的观点想法,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心,比如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不影响整个实验团队的实验进程,并能起到带头促进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团队中要虚心学习,多探讨与交流,提高默契;成员之间要彼此信任,有效沟通,等等,这些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必备的基本素质。 (4)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依靠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心态、能力等心理因素[9]。在实验过程中,要多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鼓励其正确地面对遇到的问题,积极需求解决途径,调整心态等。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健康的竞争意识与开放的心态等,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实施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课程组织与驾驭能力。作为教师自身,一方面,要树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同时,要倡导创新理念,把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渗透到教学之中,从而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教学手段的改进,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沟通合作进而相互促进的关系[10]。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及对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贯彻研究性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共同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既是具体的、细致的,又是多元化的综合,从基础知识的积累及临床专业素质的培养到科研能力的提高,从探索精神的培养到创新能力的激发,从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到人文精神的提升等,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为了向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相应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 1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以Bloom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受生物学、图书馆分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通过多人的共同努力,多次实验和修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包括认知、情感、运动等三大领域[1]。平时应用更广泛更多的是认知维度,其从低阶到高阶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行为特征,其中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高阶能力。Bloom教学目标分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过程,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2]。相对于以往抽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学目标分类,更能突出培养学习者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发展高阶能力的意义 2.1高阶能力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对卫生职业教育行业专家和临床医技能手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岗位工作任务涉及关联性较强的不同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原有按单一学科特点设置的基础医学课程不能较好的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分析、迁移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2.2重视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是国际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信息时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教育行业也不可能置身世外,如何利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始终未能有效地定位和实现自身的作用。基本上是嫁接在传统讲述法教学的基础上,局限于低阶能力的训练和低阶知识的学习[3]。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阶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直接作用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效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必要。 3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是近来藉由科技所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翻转,是指将课堂“知识讲授”和学生课后作业的顺序对调。实际作法是将课堂讲授的部份录制成微课,当作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先观看,而将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练习、问题解决或讨论等教学互动,以发展学习者高阶能力。教师课前发放导学案和微课。导学案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微课是把原来要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分段录制成5~10min的微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利器,分段的微课打破了课堂直线式的进行方式,便于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必要时可重复观看较为难懂的部份。课堂中,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收集和整理典型临床病例,精心设计PBL、CBL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承担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和发挥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锻炼学生分析、综合等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单元教学设计。 4翻转教学注意事项 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微课来教学,而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高效进行课堂互动。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属于单向传授的知识,而将面对面的时间用于解决个别问题,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及评估等等高阶能力。认为翻转课堂就是在家看教学微视频是一种误解,翻转教学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将课堂时间用作更深入的学习活动上,因为讲课其实仅是最基础层次的学习活动。并希望将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而且教师并非知识守门人,应该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师与分析师。有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并非创新的教学方式,在既有的教学方式中,指定学生先进行课前阅读书本章节,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的方式,即是一种翻转教学。但不论其是否为一种创新的模式,科技工具的普及的确提高了其可操作性,多了一种贴近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教学管理分析 一、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 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和人员结构问题。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系列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建立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实验中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而一个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既需要可以参与实验教学,并能牵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也需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能够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自行制备实验用材、教学标本、简单修理仪器的专业技工。多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各尽其能,合理分工,使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有最合适的专业人员去完成,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常、有序地运行。然而,目前我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共有18人,其中实验中心的主任由1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2名副主任来自教师系列,主要负责实验中心教学和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余15个实验技术人员中高级实验师5人,中级6人,初级3人,技师1人。而硕士研究生学历仅1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7人,中专及以下3人。50岁及以上3人,45-50岁7人,35-45岁2人,35岁及以下3人。可见人员结构现状是职称较高,但学历较低、年龄偏老化,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很难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实验中心在多个岗位都急需引进新人,尤其是高学历实验系列教师。此外,有些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解剖学实验员也极度缺人,因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限制了愿意从事该岗位的低学历人才进入,以致有些工作甚至无法有序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医学教育成本很高,因为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就需要足够的人体尸体供学生解剖;要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需要开设大量的动物实验;要让学生学会揭示生命的奥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检测和分析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免疫反应、细胞状况等等技巧。这些实验的开设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耗材经费和先进的高新仪器设备经费。此外,还有实验室网络建设以及实验系列人员的知识更新、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都需要经费投入。而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此外,实验教学用房紧缺问题。随着三峡大学跨越式的建设与发展,医学院近几年的医学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飞速进步,不仅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办出了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医学生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现有的实验室用房极度紧缺,一个实验小组原本只有4-5人,现在不得不变成7-8人。学生的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当然,这些困难都是发展中的困难,是可以通过多方努力逐渐解决的困难。我们相信在国家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的大氛围里,大学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和投入将会不断加强。因此,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完全能够按照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完成实验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最终成为培养优秀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 基础医学论文: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研究 1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师特质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5小结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各要素互相影响、渗透、制约、促进。欲使基础医学课程成为医学生走进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教师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及实践 1.1实验中心的建设发展和实验室建设模式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实验室搬迁、整合和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第二阶段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中心创新管理机制的磨合期,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加强中心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开放共享的力度;第三阶段除继续做好实验室“硬件”建设外,对实验中心的“软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进高学历教师到实验中心工作,加强了实验中心的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了专职的实验技术队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伊始就进行了课程整合、教材建设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为了使教学改革朝着学科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统一方法,避免内容重复,提高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按照“优化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的原则,把相关学科的实验室进行合并,成立多功能、全方位的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中心的建设要立足本单位实际,全面考虑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了四个平台和一个大学生创新工作站。四个平台分别为:形态学实验平台、机能学实验平台、分子医学实验平台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平台。形态学实验平台:由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实验组成,即用肉眼或显微镜来观察人体器官的正常和异常形态;机能学实验平台: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实验组成,4个学科实验技术基本相同,基本操作过程也类似,均是实验动物的手术操作-信号采集与记录-结果处理与分析;分子医学实验平台:由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实验组成,主要使用电泳、分光光度计、层析等实验技术;病原生物学实验平台:由微生物学和病原生物学实验组成。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由中心统一调配实验技术人员,统一管理实验中心的所有实验室,集中管理和使用仪器设备,面向全校开放,紧紧围绕实验教学改革来建设实验室,围绕人才培养来管理实验室。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基础上,构建起基础教学的、跨学科的公共平台,使得实验教学和相关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更为有效,优质资源高度共享,受益面广,规模效应十分明显。 1.2实验教学改革是实验中心建设的关键实验中心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全方位服务。要做好实验教学,建立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教学从原课程中分离出来,重新整合为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完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新实验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层。科学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在原先实验教学计划与任务中,减少验证性、简单重复性、陈旧性实验项目;保留一定数量的单科经典性实验科目,保留各学科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特色实验项目,保留实验教学常用的基本技术与方法的教学项目;增加前沿的技术与方法,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和发挥他们的探索精神。实验教学内容按四个平台模块化进行渐进性导入,根据各专业学员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块适时开展实验教学,授课任务由实验教学中心和相关教研室共同完成。适当增加以病例为中心、以系统为中心、涉及交叉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围绕从正常组织-病理变化、机能变化-标本采集-病原检测-药物筛选等程序中就可以涉及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寄生虫学、药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跨学科知识。这样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更能考查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更有利于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2.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老师详细书写实验讲义,学生则“照方抓药”,大部分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动脑,没有思考。这种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我们要大胆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吸取成功的经验,如现在研究比较多的PBL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本校实验中心还大力发展教学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中心各实验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系统,实验教学课件、视频、操作方法等均实现多媒体播放。形态学实验室的数码互动实验室拥有近百个学习终端。本中心另购置一套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平台,涵盖了机能学实验60项实验内容。该平台进一步拓展医学实验教学空间,提升医学实验教学深度和广度,推进医学教育的信息化,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1.2.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形式目前我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比较单一,有的考核实验操作,有的考查实验理论,还有的课程实验内容即是考试内容,这些单一的实验考核方法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动力。新实验课程体系考核方法将和传统理论考试分开,分为基本机能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考核方法以实验基本操作考试、实验结果、实验 报告、论文答辩等不同形式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实验笔试考核则由实验教师以实验考核大纲为依据的命题试卷;实验操作考核采取抽签式,学生抽到的实验项目从实验器材的选择准备、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进行核定。这样的多元化实验考核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潜能。 1.3实验中心队伍建设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力,也是实验教学的主力军,这支队伍的思想状况、业务水平、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培养本科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自身实践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实验中心建立以来,以教授、副教授、中心主任、副主任及各平台专门负责人、博士硕士为核心构成实验室建设团队,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实验师资队伍。目前中心共有9人,其中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员加上博士共有5人。中心定期组织实验教师队伍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和新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中心还长期坚持对实验教学队伍的培训,参加全国各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实验教学观摩活动,特别是针对新进教师,从设备仪器、软件的使用到开设哪些实验、如何开设实验等方面开展强化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经过努力,实验中心目前拥有一支具有较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较强实验教学技术水平的实验队伍,同时,这支队伍还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中心成立以来,实验中心教师发表SCI文章4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1.4实验中心管理体制中心建立不是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简单合并,而应当包括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实验室规划与建设、规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此外,还应考虑中心与各教研室之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以及重组后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等问题。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机制来理顺关系,通过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行为,使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如中心采用中心主任负责制,各平台由专人负责的管理制度;根据学科发展、现代教学要求和综合实验室功能,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注意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协调;实验技术人员采取固定编制与聘任制结合,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安排,避免因体制上的差异和管理上的独立而导致的实验室之间、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问各行其是的局面。中心与各教研室之间应保持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在教学人员与教学内容上形成一种“分而不离、合而不拘、方向一致、互为推动”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4]。即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人员在管理上分开,承担教学任务不完全分开,并在尊重相关学科教学规律的原则下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使得中心与相关学科,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支撑、协同发展。 2实验中心展望 本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员紧缺,场地局限。在中心主任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今年以八年制实验作为试点,完成机能学实验的重组。首先,依托实验中心的建设,对机能学实验室条件进行了完善,如更新计算机和多媒体示教等设备,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更新为成都泰盟BL-420s型等。其次,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由原来单一的实验,成功地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转变。如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卵巢激素对大鼠痛阈的影响,该实验综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知识,让学生在两周的实验周期中,观察去卵巢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改变,以及急性给予致痛剂去卵巢大鼠和对照组大鼠之间的差异。该实验专业性强,内容连贯系统,实践效果良好,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实践和创新功能,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实验中心的建立与运行,打破了几十年来以课程为基础建立实验室,实现了对实验用房的集中调配、对仪器设备的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统一使用和对各课程实验教学的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符合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实验教学内容中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理论紧密联系临床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继续探索综合、开放、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中心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使学校基础教学实验室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力争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军队教学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进而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级基础医学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医学论文:对基础医学研究型教课的探讨 1研究型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国内重点大学都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教育改革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思路,并开始关注从传统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起步最早,成绩最为突出。此外,很多大学以及大学教师都在对研究型教学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但存在不系统、不自觉、非组织性等特点。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迄今尚未被广泛接受,其运行模式尚未成为国内高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因此,教育界需要加强对研究型教学的系统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大学和大学教师参与探索、实践和交流,以推动我国研究型教学的全面进展。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相比,研究型教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传统教学以教学为中心,而研究型教学以育人为中心;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研究型教学以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发现、积累和创新知识为目的;在知识类型方面,传统教学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而研究型教学以过程性、全局性知识为主;在教学环境方面,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主,而研究型教学包括课堂、实验室、研究室、工厂、企业、社区等;在能力培养方面,传统教学主要培养理解记忆能力,而研究型教学培养行动、认知、交流、自主学习、探索等全面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以课堂讲述为主,而研究型教学包括课堂讲授、研讨、科研、参观、设计等多种方法;在实验教学类型上,传统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而研究型教学多为设计性、探索性实验;在教材选取上,传统教学多固定一本教材,而研究型教学不受教材束缚,可参阅多种教材和参考资料。 研究型教学的组织形式可灵活多样,其中研讨会(seminar)模式被广泛采纳。学生根据研讨课题进行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完成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在研讨活动阶段,所有学生集中到一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题目作报告,然后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总之,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研究型教学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2基础医学研究型教学的特殊性 20世纪初以来,全球医学教育经历了三波重大改革。第一波出现在20世纪之初,以1910年《Flex-ner报告》发表为标志,建立了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第二波出现在20世纪中期,开始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第三波改革刚刚开始,以21世纪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为标志,强调以卫生需求为导向,借鉴全球经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这三波医学教育的改革进程表明,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基础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世纪时代潮流的洗礼,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其课程设置较为固化死板,教材选择余地不大,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许多内容脱离临床实际。在理论课教学中大多采用课堂讲授、大班上课,常常是老师讲、学生记。实验教学大多采用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考试方法也比较单一,常常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基础医学教学长期演绎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长期受到压抑。因此,传统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不利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人才,有必要积极探索和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 与理工科课程相比,基础医学教学存在某些特殊性。由于临床医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大多是全科临床医生,故必修课较多而选修课偏少,不便推行学分制。同时,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比其他医学相关专业更为紧俏,不便推行大类招生和入校后的专业调整。尤其近年来,许多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师资相对不足,教学资源相对贫乏,很难实行以小班为单位的研讨式教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科研条件常常有限,不便于开展大规模的学生科研;而各系室的研究室则空间有限,也很难满足大批量本科学生的科研需求。因此,要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全面推行研究型教学,必须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在 学校层面,必须建立起研究型教学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关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配套的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塑造研究型教学的学术氛围。 在系、室或课程层面,需要结合课程特点改革教材编写,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增加以小班为单位的研讨式教学,减少验证性实验,开展探索性实验。在教师层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指导水平和组织水平。 3中南大学基础医学研究型教学的初步实践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西医院校之一,基础医学学科伴随着湘雅医学院的成立而产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2000年,与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大学。从此湘雅医学教育融入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历程,借助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科研实力,湘雅医学教育正在翻开新的一页。近年来,为顺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我们在研究型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1开设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和基础医学研究训练课程近年来我们为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和基础医学研究训练课程,选取历史上基础医学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为范例,介绍其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主要创新点等,由院内教授担任主讲,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创新的艰辛和快乐。其中还特别安排了多场文献欣赏与批判研讨会,由学生主讲医学科技文献,针对文献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广泛讨论,以培养学生对科技文献的鉴赏和批判能力。 3.2开设PBL课我院各课程都开设了PBL课,以问题或病例为基础,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主讲并组织讨论,教师予以小结。 3.3开设“新生课”为使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早期了解医学和医学研究,在其进校的第一学期开设“新生课”,为其讲述医学史、学校发展史、医学教育发展趋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启示录、转化医学实例等,使学生进校后即对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产生浓厚兴趣。 3.4大学生早期科研训练为让大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我们安排了大学生早期科研训练。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入各系室,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文献查阅、科研设计、综述写作、实验技术培训等,历时两个月左右。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继续与教师保持联系并开展课外科学研究。 3.5学生参与教改部分系室组织学生参与教改,对实验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研讨和评价,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3.6增加设计、探索性实验近年来各课程都缩减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探索性实验。其中部分探索性实验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择优后予以实施;有些实验属命题式的探索性实验,即由教师划出一定的选题范围,学生在此范围内自主设计实验并付诸实施。 3.7组织基础医学创新设计大赛为配合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设计大赛,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基础医学创新设计竞赛。近两届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两项,二、三等奖及优胜奖多项,有上千名学生参与了各个阶段的竞赛活动。 3.8建立基础医学强化班为培养基础医学后备师资和基础临床两用型人才,我们于2008级起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组建基础医学强化班,为其开设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并安排3个月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实习。 3.9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研各系室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有些系室还建立了规范化的学生课外科研管理制度。学生获创新研究项目157项,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 4展望 研究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预期将会在全国各高等学校更加广泛、深入开展。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符合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必要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为基础医学研究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优越条件。教师应该秉承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积极投身于研究型教学,创造教学和科研的双赢。教学科研并重型或教学为主型高校也可根据研究型教学的教学理念,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型教学。 基础医学论文:高职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改革的研究 目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系统课程体系整合的教学改革,教改班学生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所需时间、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所需时间、能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疾病知识为患者做健康宣教5个方面较普通教学班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存在不足,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仍然受到肯定,能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值得推广。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校内教学评价和工学交替教学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校内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和总结性评价(期末考核)组成。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手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除了学校常规的学评教之外,在工学交替环节的带教工作方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 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革新思路 1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思路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现有6个硕士学位点,涵盖10个基础医学学科,这些学科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公共平台。为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经过与广大导师论证,学院大胆地进行了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实施模块式教学。可供研究生选择的模块有:①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和学科课程;②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③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④学术活动模块,开展名师讲坛、博士论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与先前的研究生课程相比,新课改中增加了基础医学研究进展、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根据医学科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完善了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的内容,通过打破成规、精选教学内容和丰富课程内涵,达到加强课程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2课程改革的实施措施 完善课程改革组织机构。成立了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基础医学院院长担任,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则由各学位点负责人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及时解决实施过程的问题。课程改革实施方法。组织各学科专家进行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该专业该水平导师开展新进展讲座。课程结束时,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及自身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课程教师和参与课程学习的体系共同参与内容的讨论。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2007年开设组织实施博士论坛和院士教授讲坛,以营造青年教师、研究生与博士、教授面对面交流的学术环境,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很少接触其他专业导师的问题[3]。校内共有20名博士和10名教授,校外邀请到4位院士和40位着名学者通过专题讲座和报告的形式参与到研究生模块式教学改革中。此外,以研究专题的方式,实施多学科联合的学术沙龙,如神经生物学研究沙龙、血管发生和生成研究学术沙龙、群体遗传学研究沙龙、宁夏地道中草[文秘站:]药有效成分研究学术沙龙等。通过不同学科就同一问题的研究思路的展示和讨论,师生的视角得到了延伸、方法获得启示、思路更加明确。为了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举办了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研究生创新论坛,组织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学院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研究生站在讲台上,展示研究思路和结果。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技术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医学研究目标的实现和结果的可行度。为此,开设了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电子显微镜技术、形态学技术与方法、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病理学技术与诊断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生理学实验技术。由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教师和技术室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考试除了相关的理论测试外,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验结果作为评分标准。为了上好实验技术课程,组织多学科导师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编写了两部针对研究生的技术教材,即《女性生育力保存技术》和《形态学实用技术》。这两套教材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及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课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实施年终学位点考核,听取学位点对研究生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并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义,对授课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 3结果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效果。问卷调查针对2007级、2008级研究生,调查人数为10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问卷涉及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选择和意见反馈四方面内容。同时,对20名调查人进行了此项目的定性访谈,主要内容包括上课的主动性,总体感受和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的调查包括课程门数,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知识量和课程质量四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模块式教学改革的课程设置总体认可程度为76.96%。课程教学。对课程教学的调查包括课程授课的知识量,授课内容的深度,与本科课程的区别,授课效率,专题讲座的次数和跨学科课程讲授六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对模块式教学改革的课程教学总体认可程度为72.15%。课程选择。在所设置的两个课程平台和三个课程模块共35门课程中,研究生对各课程均有选择,其中选择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的人数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89.78%。实践类课程中分子生物学实验位居第二,为61.76%。细胞培养技术(60.23%),医学研究方法学(52.87%)和博士论坛(43.57%)分列第三、四和五位。定性访谈。分析定性访谈资料发现,课程改革后吸引力增强,多数研究生自述其上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总体感觉良好。同时,部分研究生认为,改革后的课程安排需进一步完善,如课时偏长,时间不固定,小组人数太多,增加互动时间等。 4讨论 本课程的改革是本着建立富有先进性、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宽口径课程体系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经典内容和最新进展的关系,优化学科资源,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交叉学科培养平台,去掉低层次课程,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鼓励开设跨学科、实践性强的课程和多样 性、高容量、短周期的科技前沿专题讲座。从培养研究型的优秀人才角度出发,制定各学科的学位课[4]。其特点在于:①在公共课模块基础上加上了学科研究进展,强调了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地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的前沿。②学术沙龙的开展力求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又相互补充,共享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资源。③学术活动模块通过引入院士讲座提供给学生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信息,院士的风采和对科学问题的引出和解决思路深深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生涯。④研究生创新论坛和读书报告会锻炼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目标。⑤技术课程模块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各种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正确方法,且对学生技术操作进行了规范,最主要的是,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熟知了不同科研平台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大型共享设备,为以后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问题的及时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生课程改革实施3年后,对参与课程改革的2007级研究生问卷调查显示,对改革后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总体认可度均达到了70%以上,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研究生课程分科过细,知识结构狭窄,教学手段方法单一等问题。在问卷的意见反馈中,研究生对课程改革持支持态度,并认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进展类和实践类模块课程的建设,合理制定课时,增加互动性,增加研究生动手的机会和时间,使研究生课程更具吸引力。 总之,通过学科平台课程的搭建和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的建设及学科进展和学术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宽厚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为今后进一步改善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基础医学论文:建设特色高职护理基础医学体系 作者:陈浩浩 丁明星 李旭升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2.3实验教学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p#分页标题#e#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4结语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与提高为主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创建一个传授系统性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护理人才。 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布鲁纳教学理念的运用 作者:于纪 单位:吉林职工医科大学 多年来,在医学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尝试采用布鲁纳教学理论指导基础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师生主动建构学科的基本结构,以一般观念组织教学,注意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基础医学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 1指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和内化学科基本结构 医学生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毫无疑问要从培养实用型人才出发,依据基础医学各科教材内容及其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作用,特别是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来解决。从布鲁纳教育学的宏观角度出发,可以把基础医学看作是临床医学的一般观念,而这似乎正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学关系的实质和学习基础医学的意义所在。这样,学什么和怎样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基本问题。我们不是布鲁纳教学理论的无条件追随者,只是消化、吸收和扬弃,提取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的合理部分,为寻求必要的理论知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从质的方面为教材提供了规定性,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教材中那些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教学的核心就是用基本的普遍的观点来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科内涵。 基础医学教材中涉及许多概念和原理,生物化学主要是代谢途径,布鲁纳强调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认为这是着力之所在。教材的结构是由概念和原理等组成的,但各个原理和概念等之间又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1]这亦与埃德加•莫兰的复杂理论的关联的观点相契合,从而使布鲁纳教学理论提前具有复杂理论的味道。(埃德加•莫兰尝试用复杂理论关联前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予以统一的说明。)只有掌握概念和理论等的联系,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消化教材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如此,学科各知识还是充满关联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要求我们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关联其相关内容,还要求以布鲁纳教育理论和复杂理论为指导,高屋建瓴,随时与后续章节相关内容相联系去理解和阐释,从而与学生一起循序建构知识的结构和网络。 在整个物质代谢的教学中,我们将布鲁纳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按照系统论整体—部分—整体的观点,从糖代谢开始,就预先向学生说明整个糖代谢和三大有机营养物质代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代谢整体,从而使其对物质代谢先有一个笼统的整体预知和“信仰”,使师生走好物质代谢教学和学习的每一步,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和学习中逐步去关联、验证和理解。我们用布鲁纳的眼光如实地把糖酵解解读为整个物质代谢的一般观念。(因为不仅糖代谢,整个物质代谢都和糖酵解或多或少有关联,可以将它看作是承载整个物质代谢大网络的基础和生长点。)自糖酵解起,每学习完一个糖代谢过程,都由教师示范过渡到由学生自己将其与前一个代谢过程关联成一个统一的代谢图式;整个糖代谢学习完毕,学生也同步地完成了糖代谢的六大代谢途径的代谢总图谱。这样,原本按照教学程序不得不一一讲解和学习的代谢途径,此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和操作,已然在作业和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糖代谢图谱,从而深化和提高了其对糖代谢的深层理解和长时记忆力。因为在信息的任何组织中,如果信息嵌进了业已组成的认知结构中,就减少了材料的复杂性,就会使那类信息易于恢复、检索和提取。继之,对脂肪代谢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同法效之。 最后,整个物质代谢讲解完毕,由教师指导和学生手制的一个具体的和实在的三大有机营养物质代谢全谱(这也不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图),就水到渠成地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原来教材中那些看似离散的静态的符号化的布鲁纳的学科结构,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即建构性地浓缩地整体关联地迁移、融合和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 2根据学科知识的层次性,以一般观念组织教学 学科知识依各个观念的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的程度不同,形成了一个具有等级性和层次性的金字塔型结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就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的基本观念,布鲁纳称之为“一般观念”,这应是教学重点的实质所在。他认为一般观念可以用作认识往后所接触到的具体知识的基础,具体知识可以当作一般观念的特例来处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强调:“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1]他指出教师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这些一般观念上,以这些一般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一般观念相伴随的全部形式的体系为止。我们在整个教学实践中都十分注意教材各章节的一般观念的提取,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统领该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2],以包摄和概括其他观念,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物质代谢调节教学中,3种水平的代谢调节最终都要通过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发挥作用。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本身又分成对酶结构的调节和对酶含量的调节;而酶结构的调节又包含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对酶含量的调节又分成酶蛋白的诱导及阻遏和酶含量降解的调节———调节方式何其繁复!我们则用布鲁纳的眼光辨识:提取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这一概念为一般观念。它包摄和概括了其他一切具体形式的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的概念,不但可以作为认识以后接触的具体的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知识的基础,而且还可以作为激素水平和整体水平代谢调节的基石,进而关联到整个物质代谢调节一章的内容。 在教学论上,我们不是任何时髦教育理论的“粉丝”,而是课堂教学“授—受”与“对话—互动”的统一论者,不偏废和排斥任何一方。这亦与埃德加•莫兰的两重性逻辑观念相一致:对立概念的互补———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问题是要收放得宜,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教师魅力四射的讲解,对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享受。对此,我们欣赏经济学家郎咸平的系列电视讲座,并获得无尚的精神享受。 这一章教学伊始,我们就较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首席作用之一———讲解,示范性地、较深刻地详解和释义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这一一般观念———借以为“进军”其他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系列子概念奠定基础: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归根结底是“谁”调节“谁”,如何调节。调节者,代谢物质也。而代谢物质欲发挥调节作用,根据控制论原理,任何一个成功的调节,起码要具备两个相互对立的因素。代谢物质是巧妙地通过浓度变化来调节酶的活性的:高浓度的代谢物质是一种调节因素,低浓度的则是相反的调节因素,一如电器的开与关。改变酶的结构和含量都可改变酶的活性,进而改变酶促反应的速度。并且给出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概念图,以此勾勒出细胞水平代谢调节诸概念的大致关系、脉络和框架。以上均为学生学习物质代谢调节一章奠定较为坚固的基础和提供起跑平台。#p#分页标题#e# 无论何种形式的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子概念都是由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这一一般观念衍生出来的,这一一般观念都将予以包涵和涵盖。在学生已较深刻地理解这个核心的一般观念和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概念图的“双重利器”的前提下,教师则可有信心地、踏实地分别依次向各个具体的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子概念展开教学。而每学习一个具体的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概念,则需反复地回到一般观念,以其为中转轴和指路灯,由此进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的积极的生产性的多重释义学循环:在广阔宽松的自由的“课堂沙龙”似的氛围中,在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一般观念与细胞水平代谢调节的各个子概念及实例的循环往复之间,由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围绕其进行不拘一格的、多重的、交互的、不断的相互对话和讨论,“碰撞”,质疑,解疑,释义;教师可不时作壁上观,学生尽相互切磋、琢磨之本事,直至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或前理解或成见)与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的诸内容达成动态的视域融合(部分交叠的),产生新的更深刻的理解为止。(当然,这种理解是不可能在课堂上一次完成的,还要延伸到课后,由学生主体本人或主体间不断地完善和深化。) 3“授人以渔”,师生共同参与“发现学习” 教材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载体和蓝本,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到其中的认识态度和科学方法,特别是认识态度,既抽象又具体。布鲁纳强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发现的“兴奋感”,即发现观念间的、以前未曾认识到的关系和相似性规律,即所谓的“发现学习”,“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3]及其构成,从而产生的对本身的自信感(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已是当代学界的普遍共识)。所以,他主张在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时,适当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桃子”。“掌握结构与发现结构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是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两者不应彼此割裂开来,而应相辅相成,贯彻始终。但是完全照搬“发现学习”,在教学时数有限的课堂等很多情况下,实行起来颇为困难。我们则更多地采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的“发现学习”,师生共同探索和发现学科结构及其特点。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发现学习中,要根据本学科的实际特点,事先下点功夫,费点脑筋,刻意安排,选好课题,给足认知前提,适时点拨。 在整个物质代谢学习完毕,学生对物质代谢的联系已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和体会后,顺其自然地提出:“三大有机营养物质的代谢为何能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但学生毕竟对自然界的一切联系都是物质的和物质的各种存在形式,缺乏更广泛和深刻的唯物辩证理解,即使面对自己亲手制作的物质代谢联系图,也有许多茫然之处,不知所措。此时,教师予以适时点拨,问“:两条直线为何能相交?两条公路为何能交通?”学生异口同声说是交点和交通路口。教师接着问“:那么代谢网的交点和交通路口究竟是什么呢?”面对繁杂的代谢图,终于有学生不那么肯定地说“:是代谢物质吧?”虽欠精确,但也接近正确答案。继之,教师让学生以糖酵解和甘油的分解代谢为例,试看两条代谢途径是如何相交和互通的,一些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磷酸二羟丙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最后,就此趁势,以学生发现的磷酸二羟丙酮为例,师生共同讨论,统一得出共同的中间代谢产物(又一个一般观念)这个新的概念。原来整个三大有机营养物质代谢相联系就是各种共同的中间代谢产物中介所作用的结果。大彻大悟之下,灵兮归来,学生对整个物质代谢联系的认识,一朝云开雾散,豁然开朗。趁此余兴,教师从信息哲理的高度,进一步指出:两极并不直接相通,一切差异统一物的联系均须中介来介导,中介具有普遍的品性。这既是黑格尔的,也是我国哲学家黎鸣的看法。由此,破茧出蝶,又开辟一片处女地,使学生的总体认识水平更上一层楼。这种师生共同经历一番“跋涉”的发现,就是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学习”。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布鲁纳教学理论可以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动机诸方面,为全面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和实际操作方法。再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只要运用得当,是较为切实可行的。
工业微生物论文:食品工业微生物谷氨酰胺转移酶运用 摘要:谷氨酰胺转移酶能促进蛋白质分子间的交联作用,催化蛋白质之间异肽键的形成,对蛋白质溶解度、乳化能力、发泡性能和凝胶化作用等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众多食品工业加工过程中如奶酪生产、乳制品加工、肉类加工、焙烤制品及可食性膜的生产过程等都应用了这种酶的交联特性。微生物源性的谷氨酰胺转胺酶在生物技术生产中所需成本低,目前已经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本文总体概述了谷氨酰胺转胺酶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谷氨酰胺转移酶;蛋白质;交联作用;微生物;食品工业 谷氨酰胺转移酶可以催化谷氨酰胺残基中γ-甲酰胺基团(供体)与不同化合物的ε-胺类基团(酰胺残基的受体)之间异肽键的形成并诱导蛋白质之间的交联[1]。酶的这种催化作用会导致蛋白质理化性质的显著改变,如粘度、热稳定性、弹性和韧性等。研究证明,谷氨酰胺转移酶参与到许多生理过程中:血液凝结过程、抗菌免疫反应及光合作用等[2]。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从动植物体及微生物中分离出了谷氨酰胺转移酶。微生物来源的谷氨酰胺转移酶分子量较低,是一种单肽链酶,它由331个氨基酸组成,等电点为pH8.9,分子量约为38kDa。谷氨酰胺转移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45℃,pH5.5[3],该酶在50℃下30min就失去50%的酶活力,碳水化合物,如麦芽糊精、蔗糖、甘露糖、海藻糖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可以显著提高酶的热稳定性[4]。与动物源性的谷氨酰胺转移酶相比,微生物来源的谷氨酰胺转移酶不需要钙离子的激活作用,在实际利用酶制剂的过程中,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特征。另外,微生物源的谷氨酰胺转移酶在很大pH范围(4.5~8.0)内可以保持酶活力,可以简化某些加工过程,进而节省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得益于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利用基因的异位表达可以大大提高谷氨酰胺转移酶的产量,并且它对食物中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反应特性,这样的特点使得该酶成为改善食品中蛋白功能的有力工具。 1谷氨酰胺转移酶的生物合成 1.1微生物谷氨酰胺转移酶 起初,谷氨酰胺转移酶大多来自豚鼠的肝脏,然而有限的来源和其相对昂贵的提取和纯化过程限制了谷氨酰胺转移酶在工业中的广泛使用。近期,有很多文章讨论了使用农业废料,以微生物合成方式作为合成谷氨酰胺转移酶的碳源来源的可能性。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可知,发酵培养基可以占据微生物生产成本的近30%[5],如果可以从廉价的原材料如高粱秸秆等获得半纤维素水解物,那么以此来培养微生物获得微生物来源的谷氨酰胺酶的合成途径将会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 1.2谷氨酰胺转移酶微生物发酵 在含有高粱秸秆水解物的培养基中,经过72h的培养时间,生物合成的谷氨酰胺转移酶的活性为0.34U/mL[6];当使用马铃薯酶解物作为培养基,另外添加酵母提取物、玉米浸出液和酪蛋白等成分培养后,酶活力可达1.12UA/mL[5];利用S.ladakanum合成谷氨酰胺转移酶时,甘蔗糖蜜和甘油的同时存在会产生协同效应[7];此外,当使用甘蔗糖蜜与甘油作为混合碳源时,测定的谷氨酰胺转移酶活力为0.72U/mL[8];Ryszka[9]研究了一种利用S.mobaraense菌株生物合成谷氨酰胺转移酶的最适培养基,以aminobac、玉米浆、酵母提取物作为氮源,以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糊精作为源碳,pH范围为6.5~7.0,培养30h后测定谷氨酰胺转移酶活性为2.0U/mL。蛋白胨、酵母提取物、酪蛋白和尿素是合成谷氨酰胺转移酶的常用氮源。另外有文献报告了使用植物原料如大豆、大米、玉米和小麦面粉、玉米浆、小麦麦麸或麦芽提取物作为氮源的可能性[10]。Zhu[11]和Tramper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设计,发现在含有蛋白胨的培养基中添加额外的含氮化合物,如适当的氨基酸,会显著提高S.mobaraense中谷氨酰胺转移酶的产量。然而,为了实现经济性,工业生产中需要更便宜的原料作为底物。此外,培养基的配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组成成分会影响产物的浓度、产率和单位体积生产效率。 1.3谷氨酰胺转移酶基因重组表达 谷氨酰胺转移酶能够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开发能够用于食品行业的有效的谷氨酰胺转移酶合成系统是很必要的。由Itaya[12]和Kikuchi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谷氨酰胺转移酶大都是利用大肠杆菌菌株生产的。谷氨酰胺转移酶是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的,然后通过切除N-端前导肽可以直接生成具有活力的谷氨酰胺转移酶[13]。许多研究表明前导肽是在大肠杆菌中过表达谷氨酰胺转移酶的关键因素[14],首先把酶的编码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中,然后经过培养后利用层析的方法纯化重组蛋白。利用这种重组大肠杆菌生产的谷氨酰胺转移酶的活力可达到22U/mg[15]。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相关的问题,探究开发更便宜、更有效的生物合成系统,从而降低运输、保存、提取、纯化等有关成本。 1.4谷氨酰胺转移酶制剂 谷氨酰胺转移酶制剂可以成为解决很多与酶应用效率、食物质地等相关难题的解决途径。市场上有不同的微生物酶制剂,它们含有利用微生物合成的谷氨酰胺转移酶,这些酶可以中和由于冷冻而引起的肉类质地的变化[16];也可以使香肠等肉类产品更快地加工成熟,并且具有良好的口感;它们可以改善肉的质地,使加热和配给过程的损失最小化。Poland公司的酶制剂可以作为发酵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辅助剂,可以提高加工过程中蛋白质的热激能力,并改善成品的风味。利用这种酶制剂已经获得了更高稳定性的奶油、冷凝效果更好的干奶酪。在食品行业使用谷氨酰胺转移酶已成为一种自然的技术方法,并且利用酶法改变食物成分比化学方法更容易被食品行业所接受。 2谷氨酰胺转移酶的应用 含有谷氨酰胺转移酶的制剂可以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的交联反应,因此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后的β-酪蛋白比未交联化的酪蛋白对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抵抗性更强,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开发具有更强的结构特性的食品[17]。在烘焙行业中,谷氨酰胺转移酶主要用于醇溶谷蛋白链之间的交联反应。谷氨酰胺转移酶对面团的稳定性和体积有积极影响,还可以提高利用较差面粉制作的面包的质量,提高其质地[18]。研究发现谷氨酰胺转移酶可以改善面团的流变性,可以保证烘焙后面包内适当的孔隙大小和弹性,与传统方法制作的面包糕点相比,体积增大了14%[19]。此外,还可以改善面团的吸水性和韧性,用来提高面包的风味、质地和体积[20]。谷氨酰胺转移酶也广泛用于肉类产业。谷氨酰胺转移酶可以促进肉块的强劲凝聚力,改善用猪肉、牛肉或禽肉制作的结构单一化香肠的质地,而不需要热处理或添加食盐或磷酸盐。谷氨酰胺转移酶处理过的钠酪蛋白可以取代以往的动物脂肪[21],制作具有更低的脂肪含量、更高营养价值的肉制品。谷氨酰胺转移酶的应用为生产高质量的粗碎香肠、维也纳香肠和熏肉创造了新的技术。在乳品行业,为了防止酸奶的脱水收缩作用或使其质地更平滑、稳定性更好,常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谷氨酰胺转移酶。用谷氨酰胺转移酶改造后的酪蛋白可以作为生产面霜、冷冻甜点、冰淇淋、牛奶饮料和调料的原料[22]。同时,利用谷氨酰胺转移酶进行牛奶蛋白的聚合反应可以生产蛋白膜,改善奶制品的功能特性[23]。谷氨酰胺转移酶也用于奶酪的生产过程,并且可以提高凝乳的产率。目前常用于生产天然奶酪的酶有凝乳酶和谷氨酰胺转移酶。Cozzolino[24]等对提高奶酪产率和特性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添加凝乳酶之前就添加谷氨酰胺转移酶可以防止牛奶凝固;而同时添加这两种酶可以明显降低奶酪的抗性和硬度,同时减少乳清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目前,谷氨酰胺转移酶越来越频繁地在多个行业中被用作蛋白质修饰酶。例如乳清蛋白经谷氨酰胺转移酶作用后可以用于生产蛋白质膜,这种可食用的蛋白质膜可以涂在新鲜蔬菜和水果表面上,用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新鲜度[25];有观点称,利用谷氨酰胺转移酶这种酶来消除大豆蛋白可能的过敏效应和抗水解性[26];也有人建议也许在将来谷氨酰胺转移酶可以用来在醇溶谷蛋白中重建肽键,阻止T细胞对多肽链的识别作用,从而避免脂泻病的产生[27]。 3总结 谷氨酰胺转移酶可以诱导蛋白质之间的交联作用,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工业中,其廉价来源——即微生物合成方法的发现,为这种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微生物来源的谷氨酰胺转移酶的广阔适用性也引起了人们对菌株筛选的兴趣,以期利用最廉价的底物获得高活力的酶制剂。为了获得更低成本的酶制剂而进行的微生物研究,也许可以促进易得的产品的开发以及其更大范围的使用。 作者:王美玲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工业微生物论文:微生物酶造纸工业论文 1、微生物酶运用于制浆 1.1 漆酶在制浆中的应用 造纸厂的蒸煮制浆过程就是用化学药品溶出、脱除木素的过程,一般的化学制浆,不但成本高、能耗大,而且对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而使用由白腐菌生产的漆酶将原料的木素降解成低分子木素,增加了木素的溶出和被抽提的能力,从而实现木素与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分离。用漆酶和介体HBT在蒸煮前对麦草进行预处理,可降低纸浆的Kappa值,提高纸浆的白度和强度。Jujop的研究表明,在20%~90%,pH值2~10条件下用漆酶进行预处理,可以对原料中的木素进行改性,磨浆能耗明显降低,每吨浆能耗由1300kW•h降至850kW•h,节省动力约30%,且机械浆的物理性能得到改善,纸浆质量达到化学热磨机械浆的水平。 1.2 纤维素酶在制浆中的应用 在机械制浆前加化学预处理,除去或改变一部分木素结构,可以改善纸浆的强度,但降低了纸浆的得率,损害了纸浆的光学特性,废水的排放量和污染负荷也相应增加,而经由木霉所产出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处理则结合了机械法制浆和化学机械法制浆的优点,克服其缺点,除了可以增加纸浆的强度性能之外,还能显著降低机械磨浆时的能量消耗。 2、微生物酶用于纸浆漂白 传统的含氯漂白产生大量有毒和强致癌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极大危害,已逐渐被无氯漂白所取代,而以某些真菌产生的漆酶不仅能氧化非酚结构,而且能使硫酸盐浆脱木素和脱甲氧基。佐治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一株漆酶产菌———朱红密孔菌(Pycnoporus cinnabarlnus),以产生自己的氧化还原中介物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hydroxyanthranilic acid,3-HAA)。漆酶加3-HAA系统不仅能氧化非酚模式化合物,而且能降解合成的木素。通过筛选或诱变培育出假单胞菌(Pseudoznonas sp.)G6-2,枯草杆菌(Bacillussp.)A-30等木聚糖酶高产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的酶学研究,其所产木聚糖酶运用于生物漂白技术,其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在多种浆种的不同漂白工艺中都有明显的助漂作用。用于桦木浆CEH三段漂和ECF漂白,在保持白度,得率,强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减少近50%氯或二氧化氯用量,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3 微生物酶用于造纸废水处理 在制浆和造纸生产过程中,造纸废水可分为黑液、中段废水和纸机白水。黑液是整个造纸过程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废水,木素是造成造纸工业排放黑液COD和色度形成的主要原因。白腐菌具有能降解木素和变性木素的酶活系统,能将漂白废水中的有机氯化物转变成无机氯和CO2,并破坏发色基团组织和结构,降低漂白废水中的TOCl、BOD、COD和色度。范伟平等利用微电解-白腐菌生物降解-絮凝沉降联合处理系统对活性染料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在最佳pH和温度及接触停留时间下,其COD去除率达90%以上,色度去除率在95%以上。另有研究表明,使用坚强芽孢杆菌产生的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和酵母废水,可取得良好的絮凝效果,由李云鹏等从剩余污泥中制得微生物絮凝剂LBF经实验相比于PAC效果更好,其COD、SS、色度去除率都高于PAC处理的废水样。 4 微生物酶用于造纸工业中的其他用途 与常规碱法脱墨浆相比,微生物酶法脱墨浆有更高的游离度,且滤水性好、物理性能优、白度高和残余油墨量低,还可缩短脱墨时间。利用纤维素酶处理回收的废纸,既可脱除油墨和化学处理难以去除的调色剂,又可改善二次纤维的抄造和使用性能。顾琪萍等研究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废报纸经脂肪酶脱墨后,白度比原浆提高4.3%SBD,裂断长、耐破指数和撕裂指数可分别提高11.4%,19.8%和17.5%。由于传统造纸工业是耗能和环境污染大户,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酶应用于造纸工业的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规模也在不断提高。通过使用微生物技术或酶技术,不但能使资源充分利用,降低能耗与环境污染,而且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对造纸工业与环境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轶媛 单位: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微生物论文:微生物发酵食品工业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微生物发酵 以酱糟(30%)、木薯渣(10%)、玉米黄浆(30%)和玉米喷浆纤维(30%)食品工业废渣为发酵底物,添加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进行固态发酵。接种用乳酸菌冰干粉为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科学实验室从牦牛消化道中分离筛选的优良菌株———嗜酸乳杆菌LAg12-7,该菌株已送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保藏中心保藏,其保藏编号为CCTCCM2012305;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干菌粉购于北京华辰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的冻干粉按40.0%、30.0%和30.0%的比例制成混合发酵菌剂。取复合发酵菌剂1.0份,加红糖5.0、维生素C0.4、尿素3.1、磷酸二氢钾0.5和清洁水90.0份,30℃活化72h,制成混合发酵菌液。在发酵底物中按3%的比例加入活化后的混合发酵菌液。参考闫征等、王秋菊等和刘新星等方法,在30℃培养箱发酵5d。发酵期间适当补水,水分含量控制在30%左右,每24h翻动1次。发酵前1d和发酵后(第5天)的物料各取100g装于自封口塑料袋中,立即置于-20℃冰箱中保藏。以上微生物发酵饲料试验重复进行3次,即得3个批次的发酵饲料。 1.2样品处理 取适量发酵前和发酵后饲料鲜样-4℃保藏,用于活菌计数和pH测定。将发酵前和发酵后饲料样品置于90℃烘箱中烘30min以灭酶活,而后65℃烘6h,室温自然放置6h得到风干样品。将风干样品分2份粉碎,并过20目筛(用于纤维测定)和40目筛(用于粗蛋白和小肽测定)。 1.3指标测定 1.3.1活菌数的测定 乳酸菌、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梯度培养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参考杨雪峰等和刘惠知等的方法,计数方法依照GB/T13093-2006。 1.3.2pH的测定 pH的测定方法参照王旭明并有所改进,对样品10倍稀释混匀后采用Beckman离心机8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测定。 1.3.3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采用VELP纤维素测定仪;粗蛋白(CP)采用FOSS蛋白测定仪。测定方法参照张丽英饲料中常规成分分析一章。 1.3.4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以40目风干样品为原料测定酶活力,蛋白酶活力的测定参考张寒俊等方法,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采用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 1.3.5小肽含量的测定 小肽含量的测定参照郭玉东等方法,并对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定性说明小肽含量变化。 1.4统计分析 对3批次发酵饲料分别采样并测定相应指标,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发酵前后的差异性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中的t检验。 2结果与方法 2.1活菌数及pH 发酵后食品工业废渣中3种有益菌活菌数均极显著提高(P<0.01),乳酸菌和酵母菌达到108数量级。与发酵前相比,乳酸菌数增加454.90%,枯草杆菌数增加282.35%,酵母菌数增加403.70%。发酵5d后,由于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的新陈代谢,导致食品工业废渣的pH明显下降,由5.80降至3.91,降幅达32.59%,P为0.0041。 2.2常规营养成分 发酵后食品工业废渣CP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增幅达21.68%;NDF和ADF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NDF下降10.61%,ADF下降9.23%。 2.3活性成分 发酵过程中由于微生物不断分泌代谢产物,使得食品工业废渣的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均提高2倍以上,蛋白酶活力增幅达138.45%,纤维素酶活力增幅达143.20%。小肽含量显著提高,由0.87%增至3.20%,增幅达267.81%。发酵5d时,66200~97400的肽段含量较之发酵前1d时降低,而66200以下肽段含量增加,说明食品工业废渣经过发酵,部分大分子蛋白得以降解,并转化为低分子肽。 3讨论 3.1微生物发酵对活菌数和pH的影响 发酵过程中,益生菌和发酵底物中原有微生物利用饲料中的糖分等营养物质逐渐大量增殖,发酵后乳酸菌和酵母菌枯草杆菌活菌数分别达到2.83、1.36和0.65亿CFU/g。王旭明等用玉米-豆粕型日粮添加益生菌发酵,4d后乳酸杆菌数量达到最大值9.5亿CFU/g,2d后酵母菌数达到最大值4.1万/g,同时大肠菌群和腐败菌被抑制。魏爱彬等利用干酪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全价饲料,2种菌的单一发酵组和组合发酵组的乳酸菌数量分别在发酵6、4和6d达到最大,分别为994、983和984亿CFU/g,而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数量逐渐降低,发酵10d时2种菌的单一发酵组和复合菌种发酵组中的酵母菌活菌数分别为374、365和372亿CFU/g。任佐华利用枯草杆菌、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发酵水稻秸秆,最佳条件下总活菌数可达118亿CFU/g。试验乳酸杆菌活菌数变化趋势与王旭明等相符,魏爱彬等和佐华活菌数较高可能因为发酵底物、发酵时间和菌种组合不同所致。微生物尤其是乳酸菌增殖过程中分泌酸性物质,降低了发酵饲料的pH,发酵后pH降至3.91,可提高发酵饲料的适口性,而酸性环境又可抑制许多有害菌的繁殖,从而可以延长发酵饲料的保藏时间。吴天祥对芭蕉芋酒糟接种嗜酸乳杆菌发酵,7d后pH降至3.8。王旭明等对玉米-豆粕型日粮添加微生物原液固态发酵,pH第4天即降至4以下。试验pH变化趋势与以上试验相符。 3.2常规营养成分的变化 通过益生菌的发酵作用,可使发酵底物中的粗纤维和粗淀粉降解,产生菌体蛋白,提高CP的含量,从而改善食品工业废渣的利用效率。试验中,发酵后CP含量由14.16%增至17.23%。张鑫利用酿酒酵母、白地霉、热带假丝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菌固态发酵马铃薯渣,根据响应面数据得出在最适条件下CP含量可达到36.96%,比发酵前提高了10.22%。试验CP变化趋势与其相符。发酵后,NDF和ADF含量分别降至46.83%和33.62%。NDF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反映饲料容积,可用来衡量动物的饱腹度,与家畜采食量呈负相关。日粮中NDF高时,瘤胃容积限制干物质采食量;ADF的木质素比例较高,木质素为不可消化纤维,故ADF适于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消化率指标,与家畜消化率呈负相关。故NDF含量的下降意味着动物采食量的增加,ADF含量的下降则可说明动物消化率的提高。院江等利用乳酸菌和酵母菌等组成的复合菌发酵棉籽壳,10d后测得NDF和ADF含量分别降至(63.10±4.55)%和(49.09±5.26)%。付敏等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和白地霉对菜籽饼混合固态发酵,5d后测得NDF含量下降了38.70%,ADF含量下降了27.88%。试验NDF和ADF变化趋势与以上试验相近,院江等和付敏等试验结果降幅较大可能因为试验条件差别所致。 3.3活性成分的变化 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很难消化植物性细胞壁及细胞壁内的营养物质。饲料工业中一般都会应用粉碎技术来破坏植物细胞壁,但很难将植物细胞壁完全破坏。纤维素酶可协同降解细胞壁,释放单糖等易被畜禽吸收利用的物质,从而明显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发酵过程中,在混合益生菌的作用下,饲料中纤维素酶活力增至411.8U/g,可有效降解发酵底物中的纤维素成分;经过发酵,蛋白酶活力增至172.4U/g,酶活力的提高可改善发酵饲料的营养价值。任雅萍用益生菌28℃下发酵苹果渣和马铃薯渣72h,自然发酵时:对于苹果渣,在酵母菌和黑曲霉组合,并添加氮素和油渣的条件下,蛋白酶活性最高可达168.50U/g,发酵增率为380.1%;纤维素酶活性最高达3829.63U/g,发酵增率为949.6%;对于马铃薯渣,在米曲霉单菌,并添加氮素和油渣的条件下,蛋白酶活性最高可达478.08U/g,发酵增率为657.0%;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可达564.90U/g,发酵增率为794.5%。试验与以上试验酶活力均增加明显,变化趋势相近,增幅差异可能由于发酵条件不同所致。利用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等能分泌蛋白酶的菌种,可在合适微环境下酶解蛋白质底物产生小肽蛋白。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降低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成分,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脲酶和血凝素等,可有效消除大分子蛋白的抗原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肠道对肽类蛋白的吸收利用。小肽可提高机体蛋白质合成、消除游离氨基酸吸收竞争、增加动物生产性能并能增强矿物元素的吸收利用,对动物营养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发酵后,小肽含量增幅达267.81%,这可提升微生态饲料的附加值,并可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马文强等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豆粕,结果表明:发酵后低分子蛋白质含量提高2.25倍。试验小肽含量变化趋势与以上试验相符。 4结论 食品工业废渣经乳酸菌、酵母菌和芽孢杆菌混合发酵5d后,其营养品质得以改善,为食品工业废渣的优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刘华南 高庆军 鲁登位 徐琴 夏天婵 郭春华 饶开晴 彭忠利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川省饲料工作总站 工业微生物论文:微生物发酵工业废水生产油脂研究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迫切的寻找新型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生物柴油凭借其独特的优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生物柴油可采用天然油脂为原料。从目前的生产技术来看,动植物油是主要的生产原料。但生产成本较高,由此造成了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利用廉价的工业废水,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该项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产油微生物及微生物油脂生产特点 微生物油脂是产油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等碳源转化为菌体内大量储存的油脂,一般占菌体干重的20%以上[1]。 (一)产油微生物种类自然界中的酵母菌、霉菌、细菌、藻类等许多微生物都可以产生油脂。酵母菌中的粘红酵母的油脂含量最高可达72%。红冬孢酵母、斯式酵母的最大油脂含量可达60%~67%。霉菌中的深黄被孢霉油脂含量可达86%,绒毛棒质霉达75%,卷枝毛霉达65%。微藻中的丛粒藻、盐生杜藻、粉粒小球藻的油脂含量都在40%以上。细菌中的节杆菌油脂含量在40%以上。 (二)微生物油脂生产特点与动植物油生产相比,微生物油脂具有生产周期短、生长迅速、可规模化管理、不受季节、气候变化等优点。此外,能够供给产油微生物生长的原料来源也很广泛,工农业废弃物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都可以作为产油微生物的培养原料。产油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如葡萄糖、果糖、甘油等作为发酵底物,方真等[2]发现斯达油脂酵母在经过脱毒处理的木屑水解液中可以正常生长,油脂的积累率可达葡萄糖碳源的60%以上,为该种酵母利用废弃甘油和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作为发酵底物生产生物柴油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业废水的营养特点 适合微生物生长积累油脂的工业废水含有可作为碳源的丰富有机物、糖类,如淀粉废水、味精废水、啤酒废水等。这类废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BOD浓度高,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纤维素等有机物,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环境。 三、利用工业废水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现状 工业废水尤其是食品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糖,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作为碳源积累油脂。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分解利用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低了废水的污染程度实现了资源合理化应用。 (一)利用淀粉废水发酵钟娜等[3]利用淀粉废水对高产油粘红酵母进行了驯化和筛选,使其对淀粉废水COD的耐受程度达到了75000mg/L,400L发酵罐实验表明,经33h的培养后,生物量达25.3g/L,菌体油脂含量为29.5%,COD降解率为92.5%。杜娟[4]等利用甘薯淀粉废水,采用添加营养因子的方法研究了产油菌株FR的生长、产油及COD去除,发现经淀粉酶液化处理后的产油率可达45.3%,淀粉酶和糖化酶先后处理后的COD去除率可达66.3%。 (二)利用味精废水发酵邢旭[5]等研究了粘红酵母RH8在味精废水中的生长、产油及COD去除率,发现调节废水pH至5.5后,添加废葡萄糖母液、酵母粉、KH2PO4、MgSO4、MnSO4均能够促进茵体的生长、产油和COD去除。生物量最高可达15.6g/L,干茵体中油脂质量分数达到29.61%,COD去除率达到45.1%。 (三)利用啤酒废水发酵郭淑贤等[6]用斯达油脂酵母发酵啤酒生产废水,发酵条件经优化后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COD降解率和油脂不饱和脂肪酸指数分别达到13.83g/L、5.25g/L、37.92%、79.08%和65.46%,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2.62%,19.32%,5.92%,57.15%和2.36%,优化效果显著。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微生物发酵废水生产油脂还处于实验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发展还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如味精废水和啤酒废水,由于废水中含有生产菌株产生的代谢废物和各工序产生的其他废水,有可能含有影响产油微生物正常生长的微量元素,但其组成较复杂难于分析;在微生物发酵前需对废水进行稀释调pH值等前处理,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工序;以废水为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其生物量、油脂积累量仍然较低,目前尚不能满足工业化需求。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深入研究产油微生物在发酵中油脂的合成代谢途径;加强产油微生物对原料的适应性,通过基因重组、定向进化等手段筛选、驯化,获得具有更强适应性和更高产油能力的菌株;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减少发酵前处理工序、获得成本低、产油高的发酵模式。 作者:于雅潇 薛伟 何南思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化学工程系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系 工业微生物论文:微生物发酵工业废水生产油脂的研究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迫切的寻找新型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生物柴油凭借其独特的优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生物柴油可采用天然油脂为原料。从目前的生产技术来看,动植物油是主要的生产原料。但生产成本较高,由此造成了生物柴油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利用廉价的工业废水,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该项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产油微生物及微生物油脂生产特点 微生物油脂是产油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等碳源转化为菌体内大量储存的油脂,一般占菌体干重的20%以上[1]。 (一)产油微生物种类自然界中的酵母菌、霉菌、细菌、藻类等许多微生物都可以产生油脂。酵母菌中的粘红酵母的油脂含量最高可达72%。红冬孢酵母、斯式酵母的最大油脂含量可达60%~67%。霉菌中的深黄被孢霉油脂含量可达86%,绒毛棒质霉达75%,卷枝毛霉达65%。微藻中的丛粒藻、盐生杜藻、粉粒小球藻的油脂含量都在40%以上。细菌中的节杆菌油脂含量在40%以上。 (二)微生物油脂生产特点与动植物油生产相比,微生物油脂具有生产周期短、生长迅速、可规模化管理、不受季节、气候变化等优点。此外,能够供给产油微生物生长的原料来源也很广泛,工农业废弃物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都可以作为产油微生物的培养原料。产油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如葡萄糖、果糖、甘油等作为发酵底物,方真等[2]发现斯达油脂酵母在经过脱毒处理的木屑水解液中可以正常生长,油脂的积累率可达葡萄糖碳源的60%以上,为该种酵母利用废弃甘油和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作为发酵底物生产生物柴油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业废水的营养特点 适合微生物生长积累油脂的工业废水含有可作为碳源的丰富有机物、糖类,如淀粉废水、味精废水、啤酒废水等。这类废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BOD浓度高,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纤维素等有机物,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环境。 三、利用工业废水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现状 工业废水尤其是食品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糖,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作为碳源积累油脂。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分解利用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低了废水的污染程度实现了资源合理化应用。 (一)利用淀粉废水发酵钟娜等[3]利用淀粉废水对高产油粘红酵母进行了驯化和筛选,使其对淀粉废水COD的耐受程度达到了75000mg/L,400L发酵罐实验表明,经33h的培养后,生物量达25.3g/L,菌体油脂含量为29.5%,COD降解率为92.5%。杜娟[4]等利用甘薯淀粉废水,采用添加营养因子的方法研究了产油菌株FR的生长、产油及COD去除,发现经淀粉酶液化处理后的产油率可达45.3%,淀粉酶和糖化酶先后处理后的COD去除率可达66.3%。 (二)利用味精废水发酵邢旭[5]等研究了粘红酵母RH8在味精废水中的生长、产油及COD去除率,发现调节废水pH至5.5后,添加废葡萄糖母液、酵母粉、KH2PO4、MgSO4、MnSO4均能够促进茵体的生长、产油和COD去除。生物量最高可达15.6g/L,干茵体中油脂质量分数达到29.61%,COD去除率达到45.1%。 (三)利用啤酒废水发酵郭淑贤等[6]用斯达油脂酵母发酵啤酒生产废水,发酵条件经优化后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COD降解率和油脂不饱和脂肪酸指数分别达到13.83g/L、5.25g/L、37.92%、79.08%和65.46%,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2.62%,19.32%,5.92%,57.15%和2.36%,优化效果显著。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微生物发酵废水生产油脂还处于实验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发展还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如味精废水和啤酒废水,由于废水中含有生产菌株产生的代谢废物和各工序产生的其他废水,有可能含有影响产油微生物正常生长的微量元素,但其组成较复杂难于分析;在微生物发酵前需对废水进行稀释调pH值等前处理,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工序;以废水为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其生物量、油脂积累量仍然较低,目前尚不能满足工业化需求。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深入研究产油微生物在发酵中油脂的合成代谢途径;加强产油微生物对原料的适应性,通过基因重组、定向进化等手段筛选、驯化,获得具有更强适应性和更高产油能力的菌株;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减少发酵前处理工序、获得成本低、产油高的发酵模式。 作者:于雅潇 薛伟 何南思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化学工程系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系 工业微生物论文:微生物发酵工业废水探讨 一、工业废水的营养特点 适合微生物生长积累油脂的工业废水含有可作为碳源的丰富有机物、糖类,如淀粉废水、味精废水、啤酒废水等。这类废水属高浓度有机废水,COD、BOD浓度高,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纤维素等有机物,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环境。 二、利用工业废水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现状 工业废水尤其是食品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糖,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作为碳源积累油脂。由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分解利用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低了废水的污染程度实现了资源合理化应用。 (一)利用淀粉废水发酵钟娜等[3]利用淀粉废水对高产油粘红酵母进行了驯化和筛选,使其对淀粉废水COD的耐受程度达到了75000mg/L,400L发酵罐实验表明,经33h的培养后,生物量达25.3g/L,菌体油脂含量为29.5%,COD降解率为92.5%。杜娟[4]等利用甘薯淀粉废水,采用添加营养因子的方法研究了产油菌株FR的生长、产油及COD去除,发现经淀粉酶液化处理后的产油率可达45.3%,淀粉酶和糖化酶先后处理后的COD去除率可达66.3%。 (二)利用味精废水发酵邢旭[5]等研究了粘红酵母RH8在味精废水中的生长、产油及COD去除率,发现调节废水pH至5.5后,添加废葡萄糖母液、酵母粉、KH2PO4、MgSO4、MnSO4均能够促进茵体的生长、产油和COD去除。生物量最高可达15.6g/L,干茵体中油脂质量分数达到29.61%,COD去除率达到45.1%。 (三)利用啤酒废水发酵郭淑贤等[6]用斯达油脂酵母发酵啤酒生产废水,发酵条件经优化后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COD降解率和油脂不饱和脂肪酸指数分别达到13.83g/L、5.25g/L、37.92%、79.08%和65.46%,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2.62%,19.32%,5.92%,57.15%和2.36%,优化效果显著。 三、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微生物发酵废水生产油脂还处于实验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发展还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如味精废水和啤酒废水,由于废水中含有生产菌株产生的代谢废物和各工序产生的其他废水,有可能含有影响产油微生物正常生长的微量元素,但其组成较复杂难于分析;在微生物发酵前需对废水进行稀释调pH值等前处理,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工序;以废水为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其生物量、油脂积累量仍然较低,目前尚不能满足工业化需求。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深入研究产油微生物在发酵中油脂的合成代谢途径;加强产油微生物对原料的适应性,通过基因重组、定向进化等手段筛选、驯化,获得具有更强适应性和更高产油能力的菌株;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减少发酵前处理工序、获得成本低、产油高的发酵模式。 作者:于雅潇 薛伟 何南思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化学工程系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系 工业微生物论文:工业微生物的发酵培养浅析 [摘 要]近年来,微生物发酵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V泛,该工艺包括培养基组分中碳源、无机盐、氮源、微量元素等的作用,并控制pH值、温度、溶氧等对发酵的影响,从而将微生物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推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的应用发展。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发酵培养 生物发酵工程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技术体系,包括工业生产菌株选育、生化反应器设计、最佳发酵条件的选择及控制等过程。根据对目前国内外微生物发酵工艺的研究,相关研究团队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微生物发酵工艺中影响发酵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总结出了相应的技术经验并且制定了工艺的优化方法。近年来,微生物发酵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工艺包括培养基组分中碳源、无机盐、氮源、微量元素等的作用,并控制pH值、温度、溶氧等对发酵的影响,从而将微生物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推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的应用发展。 1 发酵工程外界因素的影响 1.1 补料对发酵的影响 菌类的生长发酵所必须的因素都达标的同时,补料的及时准确的供给也是直接影响着菌类的发酵。补料的作用是及时的补充菌类生长发酵所需要的能源。例如在酵母菌的培养过程中,适当的补充营养物质会抑制乙醇的生成,从而避免了菌类的生长周期变长,产率下降等问题。在培养过程中准确的添加补料量可以有效的调节菌类的呼吸防止中间出现氧气的限制。这样做的办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酵母菌的发芽问题,同时促进酵母菌细胞的快速成熟,从而直接提高了酵母菌的产物的产量。在不断的利用先进设备进行检测的同时更好的了解菌类发酵过程中的动态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发酵过程中原料的需求情况。根据需求以及菌类种类的不同可以适当选择添加物的物理特征。例如添加液态物质,固态物质。 1.2 二氧化碳对菌类生长的影响 二氧化碳作为新陈代谢的最终产物直接影响到菌类的生存情况。当溶解在发酵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以后直接会对氨基酸、抗生素等出现抑制或者刺激现象。当菌类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4%的时候,直接会影响菌类的糖代谢和呼吸速率。就算营养液中的氧气达到标准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也会直接影响到氨基酸的发酵问题。因此,在更快的提高发酵产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产物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到二氧化碳随着液体深度压力变化的情况。为了更好的满足生产的需求常常采取减少通气量以及提高罐的压力来减少逃液,但是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这样做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直接影响菌类的生长。所以,在考虑到菌类生长发酵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排泄的因素。 2 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的方法 2.1 正交试验设计法 正交试验设计法是一种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是通过正交表来进行多因素问题的分析,在研究得出结论以后可以通过直观分析或者是直接对比来确定微生物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该设计法在使用中具有工作量小、方法简单、效果好、效率高等特点,因此正交试验设计法是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的最常用方法。正交试验设计法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并且在其他科研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该设计法曾被多名生物学家进行实际的优化应用,例如利用正交设计法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液体发酵进行优化,从而使发酵后杆菌的产量大大提高。 2.2 Plackett-Burman设计法 Plackett-Burman法主要针对因子数较多且未确定众因子相对于响应变量的显著影响,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筛选出对试验结果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在通常情况下,使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开展的N次试验最多能够研究(N-1)个因素,对每个因素取两个水平,通常是设低水平为原始培养条件,高水平为低水平的1.25倍,通过对各个因素两水平的差异与整体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来对因素显著性进行确定。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如果因素水平选取得不合适有可能导致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无效,从而需要重新选取因素来进行再一次的试验;如果Plackett-Burman试验的模型有效,那么则可以确定对试验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然后下一步可以通过开展响应面设计等方法来筛选出最优的条件。袁辉林等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法获得了预期结果。 2.3 响应面设计法 响应面设计法是一种统计方法,主要结合数学建模、统计分析、实验技术等方法经过试验设计进行数据的分析,并且通过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进行函数关系的拟合,从而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该方法对于变量因素较多的微生物发酵有很好的参数优化效果,能够将各方面所需材料、发酵因素等进行准确的定量,从而保证微生物催化的顺利进行。响应面设计法的适用面较广,目前除了微生物发酵领域以外还遍布于生物学、医学、制药等多个方面,成为使用最广的微生物发酵优化工艺。 3 溶氧量对工程菌的影响 生物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氧气。氧气对于微生物来说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就拿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来说,1mol的氧化糖彻底分解需要6mol的氧气。当菌类合成代谢产物是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氧气。根据计算,1mol的葡萄糖大概需要1.9mol的氧气。所以根据不同种类的细菌需要氧气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对于好样细菌来说生成产物所需要的氧气也就随之增加。但是由于菌类所需要的氧气并不是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氧气,而是吸收营养液中的溶解氧。但是大气中的氧气却很难溶解到水中。在外界压力为101.32kpa温度为25度的时候,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26mol/L。在这个温度下氧气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确是0.20mmol/L,但随着菌类的新陈代谢的活动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温度也会随之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液中的氧气含量随之降低。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营养液中氧气的含量,必须及时的掌握培养液中的氧气含量的问题。通过不断补充氧气来弥补温度的增加营养液中氧气的降低。同样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液体的温度,把温度调整到酶的最适宜温度从而更大效率的提高产率。 4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程细菌的不断研究的深入,如何才会更好的实现菌类的最大效益的发酵也是每个企业所关心的话题。微生物发酵工艺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该技术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微生物发酵能够解决很多正常生产无法解决的问题。合理的运用微生物发酵并且不断进行工艺的优化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推动发酵工程技术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在技术纯熟以后还可以广泛运用于医药、卫生、工业等多个领域,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纪元。 工业微生物论文:工业微生物混合发酵的研究进展 摘要:指出了混合发酵是2种或2种以上微生物在同一培养基中进行的发酵,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混合培养在发酵过程中有利于微生物间的相互协调,提高产物的生产效率或降低培养基的要求等,比纯培养更快、更有效。对于工业微生物或者具有工业生产潜力的微生物混合发酵生产维生素、沼气等产品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工业微生物混合发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混合发酵;协同作用 1引言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经历了天然混合培养到纯种培养2个阶段。过去的多数发酵食品都来源于混合发酵,由于多菌发酵是一个完整的或接近完整的生物体系,体系中的微生物之间大多数具有生长代谢协调作用。自从纯种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以来,人们研究的重点、焦点似乎都在单一的菌种上,忽略了天然发酵的模式,那就是生存环境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利用混合菌种发酵生产饮料正是利用几千年以来各菌种之间的共生性。纯培养技术使得研究者摆脱了多种微生物共存的复杂局面,能够不受干扰地对单一目的菌株进行研究,从而丰富了我们对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特性的认识。但是,在长期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地发现很多重要生化过程是单株微生物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地进行的,必须依靠两种或多种微生物共同培养完成。微生物混合培养或混合发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2混合发酵生产功能性饮料 目前混合发酵在功能性饮料的开发和生产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根据国际饮料行业协会的新规定,功能性饮料是指具有保健功能的软饮料。目前市场上的功能性饮料主要分为3类,即运动饮料、能量饮料和其他饮料,其大多含有氨基酸、矿物质,以及各种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物质。这些饮料的开发多数采用了混合发酵技术,也有部分是采用直接从生物体提取和单菌发酵方法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料消费迅速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1980年我国饮料产量仅28万t,1995年则猛增到1 000万t,2005年达到2 000万t,25年间平均以26.7%的速度增长。如此巨大的饮料市场,发酵功能性饮料必须占有一席之地。据国家统计局、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海关、中国经济信息中心、中国竞争情报网、中国食品商务网、全国及海外500多种相关报纸杂志的基础信息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显示,中国饮料市场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2003年中国饮料产量2373万t,比2002年增长16.84%。实现工业总产值(当年价)813.87亿元,销售收入774.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2%和40.41%。以“红牛”“脉动”等新一代品牌为代表的功能性饮料已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并在健康潮中掀起一股功能性饮料的热潮。就我国目前的饮料市场来看,功能性饮料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1]。 3微生物混合培养生产药品 3.1维生素的混合发酵生产 维生素C二步发酵是混合发酵的典型实例。这种方法是由中科学院微生物所和北京镧药厂合作,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的。其第2步发酵由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等伴生菌混合发酵完成,其中小菌为合成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的菌株,但很难单独培养,且单独培养产酸能力很低;大菌单独培养容易,但不产生2-KGA,与小菌混合培养时不仅可促进小菌生长,而且能大大增强小菌的产酸能力[2]。能与小菌混合培养合成2-KGA的伴生大菌有很多,除巨大芽孢杆菌外,还有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某些酵母亦有该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大菌为小菌提供某种生长因子促进其生长,并且提供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协助小茵合成2-KGA,二菌混合培养呈互生关系[3]。通过调节二菌比例、pH值、温度及溶氧量等因素,可使混合菌达到较适的生态状态,发挥较高的生产效能。二者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此外维生素B12可利用谢氏丙酸杆菌和马铃薯芽孢杆菌或大肠杆菌的混合培养生成。 3.2抗菌肽的生产 乳酸菌素是一种由乳酸菌属菌株产生的抗菌肽类,可抑制多种革蓝氏阳性菌的生长,已被50余个国家用作食品保鲜剂[3]。1999年Shimizu等[4]报道,以Lactococcus lactis和Kluyveromyces marxianus混合培养可有效地生成乳酸菌素,这主要是由于Kluyveromyces marxianus可通过消耗前者产生的乳酸控制发酵体系的pH值,从而使乳酸菌素的产率维持高水平。 3.3甾体转化 多种甾体类药物的转化也是利用混合菌培养实现的。诺卡氏菌和节杆菌培养用于5α-Δ9(11)-16β-甲基-3β,17α,21-羟基-孕甾烯-3β,21-双醋酸酯-20酮和5α,17α-甲基-17β羟基-雄甾-3酮的1,4位上的脱氢转化[4]简单节杆菌和玫瑰产色杆菌的混合培养也可用于甾体转化。 4微生物混合培养用于生物降解 蛋白质是配合饲料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一般占20%左右。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对饲料蛋白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寻求新的饲料蛋白来源便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薯类作物产量很高,但因其本身蛋白含量很低,直接用作饲料其生物效价不高通过微生物转化技术可由丰富的薯类资源得到菌体菌蛋白饲料,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突出的饲料蛋白短缺问题。对淀粉质原料而言,通常采用的工艺是原料先经酸法或酶法糖化等预处理,将淀粉降解为可发酵性糖,然后再接种相应的高蛋白产生菌合成微生物菌体蛋白。为简化生产工艺,直接采用具有淀粉分解能力的菌种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已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目前蛋白质饲料年缺口约为1 500万t。据预测2010年到2020年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分别为6 000万t和7 200万t[5]。目前我国发酵工业的废菌渣和糟渣类农副产品下脚料以及废弃物大多没有充分利用,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6~13]。现在生产主要是以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废菌渣为主要基质,筛选适合分解利用废菌渣的多种大型食用真菌和酵母菌,采用单独培养和混菌共同发酵工艺来生产饲料蛋白,以实现废弃物质资源化和物资的循环再生,减少环境污染。 4.1对原油的降解 生物修复是治理土壤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主要原理是微生物利用石油作为碳源进行同化降解,使其转变为无害的无机物质。据文献报道,单菌株所能代谢的石油组分有限,大多数石油降解菌株只能代谢一种或几种石油烃。但经过混合菌对原油的降解及其降解性能的研究,发现经驯化后的烷烃降解菌GS3C、菲降解菌GY2B、芘降解菌GP3A和GP3B对原油都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GS3C能基本去除原油中的直链烷烃化合物,GP3A对C 4.2对生活垃圾的降解 世界每年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堆埋和焚烧,占用土地和浪费能源,既污染环境又带来一定危害。生活垃圾在经过发酵后可作为有机肥料,但在一般条件下,其发酵时间长且肥效低,影响了其实际应用[15]。 有研究表明纤维素分解菌可混合培养,自生固氮菌利用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产生的葡萄糖作为碳源,纤维素分解菌利用固氮菌固定的氮作为氮源,两者相互利用、相互依存,进行生长和繁殖。两者混合培养的菌数和发酵液总含氮量明显高于各自单独培养。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的混合菌液作用于生活垃圾,可大大提高生活垃圾的降解速度,同时其降解物的含氮量也有明显的提高。用这种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既可以提高生活垃圾的降解速度又使其含氮量增加,提高了肥力,同时其降解物中含有大量的有生物活性的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所以是一种优良的生物活性肥料。将其施用于土壤中,既增加土壤的肥力,又增加土壤中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及土壤自生固氮,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的施用,有利于环境保护[16]。 4.3氨基多糖生物降解氨基多糖 氨基多糖主要以几丁质和脱乙酰几丁质的形式存在于节肢动物外骨骼和真菌细胞壁中,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利用微生物对氨基多糖进行降解和转化,有可能生成具有生物功能的活性糖蛋白。王士奎以Beauveria Bassiana LB90为氨基多糖降解菌,以Candida sp.LB50作为氨基糖转化菌,建立了氨基多糖混合菌生物降解和转化模型。与纯培养比较,粘度下降比率提高23.0%,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67.7g/mL,两菌呈互生关系[17]。 5混合发酵开发清洁新能源 5.1沼气发酵中的作用 沼气发酵是由多种产甲烷菌和非产甲烷菌混合共同发酵完成的。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产农作物秸秆7亿t以上,禽畜粪便大约1.4亿t。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牲畜养殖已经由过去的农户分散养殖过渡为集中养殖,并且大多集中在大城市附近,这必将造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的短缺。因此,寻求新的发酵原料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单一以秸秆作为发酵原料,由于其碳氮比高、速效养分含量低、纤维木质素含量高,表面有一层蜡质,不利于微生物的附着,且降解率低、厌氧消化时间长、易出现漂浮分层,一直不能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将粪便和秸秆混合发酵,可以有效弥补秸秆作为发酵原料的弊端[18~19]。 5.2乙醇发酵 作为可更新可持续的生物能源,生物酒精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替代传统石油燃料能源的最佳选择之一。把纤维素作为可更新资源通过微生物降解转化生成糖类,然后糖类进一步发酵转化成液体燃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23]。然而,纤维素酒精的规模工业化生产还面临很多严峻的实际问题,其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效率以及糖类发酵转化成酒精的效率太低[20,21]。研究表明,热纤维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是一种高效的纤维素降解细菌,但其酒精生产效率较低[22,23];嗜热厌氧乙醇菌(Thermoanaerobacterethanolicus)不能降解纤维素,但其能够有效的发酵糖类而转化为酒精。因此对两者进行混合培养,可以利用热纤维梭菌高效降解纤维素转化成糖类,然后糖类可以作为嗜热厌氧乙醇菌的底物通过发酵转化成酒精,这样一个稳定的混合培养体系可以作为纤维素酒精工业化生产微生物群落较好的选择。本研究主要以热纤维梭菌和嗜热厌氧乙醇菌为对象,以Solka Floc为底物纤维素,系统分析了热纤维梭菌纯培养以及热纤维梭菌和嗜热厌氧乙醇菌混合培养对纤维素酒精生产能力、纤维素降解能力及终产物分布的影响,以期为纤维素酒精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6结语 虽然微生物混合发酵技术的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部分工业生产,但在大多数混合菌体系中,菌间相互作用机制和发酵产物对于各种混合菌之间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同时对于菌株混合时的安全性还没有系统的评估和研究。混合发酵关键是摸索pH、温度、混合比例、菌株混合时间等多菌种的共同培养条件,从而确定菌株发挥最大协同作用的结合点。为了使混合发酵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使其最终具有良好的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应用前景。针对目前混合发酵的随机组合和盲目的发酵实验,需要深入研究并且建立快速有效的混合菌发酵模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如果从生理、代谢和遗传角度对混合菌间关系和协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混合菌培养的理论和应用都将有巨大的突破。所以未来的研究重点可能集中在多菌组合模式、筛选适合菌株,并且优化混合培养的条件。混合发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业发酵中如果得以合理的运用,就必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为实现绿色无污染生产提供了新的发酵模式。 工业微生物论文:《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 摘要:《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课程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以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增强技能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较好的教育平台。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项目化教学;高等职业教育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酒和酿造食品。如今,利用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可以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质量或获得新的目的产物,并符合工厂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使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生物碱、激素等微生物产品产量成倍甚至成千倍增长,同时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各类微生物产品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太过理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未能结合,学生学习难度大,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教学实验安排大多是孤立的,在技术上不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将技能训练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学完之后不知如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不明显。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高技能生物技术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今,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它依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操作性较强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化教学强调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素质渗透、学生主体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这两个问题,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1]。2007年,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开设了《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这门课程,它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自2010年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按照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能根据微生物育种原理和基本操作流程,制定育种的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应用微生物育种技术获得高产突变株,同时能对实施过程和原有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熟悉工业微生物的特征,了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方法种类;掌握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机制;掌握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其他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方法。(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微生物的来源与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并进行分离纯化操作;能够根据微生物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诱变育种方法;会进行生产菌种的保藏及复壮技能;能正确使用微生物的培养设备,并进行维护。(3)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意识。 二、以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项目的设计。我们一般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项目。项目设计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章节编排,不应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每个项目都有其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教学项目设计具有以下特色。 (一)课程设计思路 大多数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基础项目、主导项目和自主项目。根据工业微生物育种课程内容、操作流程和职业活动的特点,笔者将该课程设计成一个综合性大项目,即果胶酶高产突变株的筛选。笔者将原先孤立、分散的单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由9个子项目组成的前后连贯的大项目,其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更为突出(表1)。两个子项目互为依托,前一子项目的结果是后一子项目实验材料的来源。 (二)相关专业课程衔接 该课程项目产品为筛选出的果胶酶高产突变株,可作为后续课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与纯化、生物制品技术的项目化教学的材料。比如,可对果胶酶高产突变株的发酵条件进行摸索,或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或从高产突变株中分离纯化果胶酶,或对提纯的果胶酶进行性质分析。从而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连贯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实现了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实施 在具体子项目实施之前,笔者安排有项目概述环节,内容主要包括:①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情况、教学组织方法和考核方案等。②行业企业概况:介绍工业微生物的应用状况、工业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和工业微生物技术种类等。③后续课程任务的布置: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制定子项目实施方案。以微生物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展子项目的实施,每个子项目有各自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子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子项目的实施步骤如下。 1.项目导入。首先,教师通过案例或者问题导入学习项目,提出问题、给出提示,导入本次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方案制定。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团队讨论并制定实施的初步方案。笔者通常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该步骤。 3.方案确定。首先,每个小组以ppt形式向全班汇报制定的初步方案,分析实施可行性,并说明资料来源。然后,教师和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提问或评价。笔者通过交互式讨论,引入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初步方案进行点评,同时提出修改建议,鼓励实施方案的多样性。 4.方案实施。学生按照确定的方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随时检查学生实施的情况,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参与学生的讨论,纠正学生的错误,全面掌控学生的实施效果及学习质量。 5.总结评估。总结以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实训结果的形式进行。评估采取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每一个项目均制定了技能考核方案及评分标准,结合学生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过程性评价。 四、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增强技能培养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好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会起到促进作用。传统的单一笔试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素质和能力,与强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不相符。本课程的考核以结果性评价为辅,重在过程性的评价,以静态知识考核为辅,重在动态能力的考核,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以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子项目的实施都要求进行过程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子项目实施的每个步骤,以子项目5诱变剂量的选择为例,子项目技能量化考核表如下(见表2)。 学生、组长和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三方,依据量化考核标准分别给出过程评价成绩,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学生的过程评价终成绩。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通常在学期末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详见表3。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重心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某种职业的谋生能力[2]。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有效调动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当然,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线,以岗位技能促进学生就业,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比如教学观念、管理、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结果评定等。 工业微生物论文:浅析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现代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使用。而在于现代医药工业使用之中,许多企业使用酶转化或者微生物转化技术加以产品的制作,而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现代医药工业的具体应用之中,占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一些手性药物的制备之中。因此本文主要对于微生物的转化使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详细分析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现代医药工业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转化技术;现代医药工业;具体应用 过去三十年间,微生物转化技术在化学领域内不断地进行常识性试验,并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在实际的使用方面,也得到了极为长足的发展。现在社会中,大量的运用化学制品,而许多化学制品都是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的产品,例如药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生活必需品。而在这些产品的具体合成过程之中,许多重要性的反应已经可以使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加以代替。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加以分析。 1 微生物转化的简要概况 所为的微生物转化就是使用微生物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主要是建立在微生物产生一种特殊的细胞内部的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展开的化学反应。简单来说,是使用一种以微生物为基础进行合成的技术。这些酶对于微生物来说,是生命过程中的必需品,而在具体微生物的转换过程中,这些酶仅仅是作为一种催化剂而存在的。另外,在使用微生物进行处理过程之中,不仅仅是需要利用相似的产品,并且在相似产品中增加的底物也存在着同样的催化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将微生物转化技术看做有机化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 之所以微生物能够将某种物质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主要是因为酶的作用。我们不需要对酶进行解释,只需要了解酶的转化和微生物的转化之间存在着细小的差别,酶是一种单一的化学反应,后者则是提供了一种合成酶的场所和反应。所以,从这一个方面来看,微生物转化是一种真正的生物转化。另外,因为生物转化过程中所使用的酶多数来自微生物,我们也可以从动植物中找到所需要的酶。因此再具体的微生物转化过程中,究竟是选择使用酶还是微生物进行转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成本、例如环境以及生产机构的设备质量等方面。 同时,在研究微生物的具体转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选择要转换的物质,所选择微生物的具体应用那个能力,转化的方式以及具体转化反应的选择等。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选择转化过程中的合适的微生物,以及如何提高这种微生物的转化能力,也就是酶的活力应该如何的提高。另外,一旦发现一种新的酶或者一种新的反应就要设计一种新的转化过程。要想寻找十分合适的微生物,除了要十分了解酶的反应,更加有效方法是通过筛选的方式来选择酶。 筛选的方式选择酶,所要涉及的范围必须尽可能的宽广,因为截止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将近3000多种的酶,这些酶中有些酶的催化效果明显好过化学催化剂。另外,微生物呈现出多样性,从而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我们在预先设计中所想要得到的一种反应。 2 具体药物开发过程中的使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研究发现,作为药物使用的一种混合物有着不容忽视的弊端,而在最近一段时期美国FDA公布的一些药物使用原则加快了转换技术从已经开发出来的药物中开发出单一药物的脚步。 而制作手性药物的关键之处在于不能对称的一张合成型技术,并且长久以来,许多化学专家都开发使用化学药品来展开不对称合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然而在最近的20年间,越来越多的化学专家将研究的目光头像到如何将微生物转化更好地运用到有机合成之中产生了兴趣。应用微生物进行催化的技术要比使用化学合成以及不对称合成的方式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主要在于这样几点:(1)转化物质具有更强的转移性,也就是不需要专门的基因保护;(2)使用微生物进行转化条件更加优越,有着极高的转化率;(3)而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对于外界的影响更小,尤其是对环境的污染方面。特别是近年来DNA重组技术的应用和新的转化系统的开发应用,使愈来愈多的原来使用化学方法进行不对称合成的化合物有可能被生物催化转化的方法来替代。 利用生物转化技术进行手性药物的开发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药物关键中间体的制备,因为利用生物催化转化方法制备对映体纯化合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试图利用这种方法来完成所期望的复杂的有机合成往往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利用这种方法获得某一关键中间体是切实可行的;另外,尽管用化学的方法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获得所需要的手性药物,但往往是由于成本和技术问题难以实现产业化。因此用化学一生物一化学的制备路线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即所谓的“绿色合成工艺”;二是进行消旋化合物的生物拆分或转化,得到单一构型的药物分子。 3 组合生物催化与新药发现 组合生物转化/催化,是指利用一种以上的具有特殊转化功能的微生物或酶,对同一个母体化合物进行组台转化,以得到化学结构的多样性,它是从已知化合物中寻找新型衍生物以及从简单化台物制备复杂化合物的有效手段。从某种角度讲,它比化学合成的方法更为简单和有效。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天然产物的多样性和其结构的复杂性,是存在于生物体内大量酶的作用结果。生物体内负责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的酶,在体外同样具有相同的催化能力。因此,只要体外的催化环境与体内相仿,则能够实现一系列复杂的,特别是用传统化学合成方法难以实现的化学反应。利用生物催化剂或化学合.成一酶催化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大大地增加衍生物的多样性,以及能够有效地对复杂天然产物的结果修饰和从简单的分子构建新的化合物库,在这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新的生理活性物质。生物催化剂为扩大组合化学提供了各种合成的可能性。 利用生物催化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越性在于:(1)可能进行反应的范围广;(2)能够定向进行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3)不需基团保护和脱保护,一步实现所需的反应;(4)在温和和均一的条件下可容易地实现自动化和一步反应的重现性;(5)温和的反应条件保证了复杂易变的分子结构的稳定性;(6)高的催化活性可以降低催化剂的用量;(7)酶的固定化可以使催化剂反复和循环使用;(8)生物催化剂可在环境中完全被降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生物转化技术在现代医药工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药物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方面也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这一方面的具体工作,并且详细考虑在合适的场所选择合适的酶或者生物转化技术来进行生产和转化,从而确保生产产品的优异质量。 工业微生物论文:微生物絮凝剂及在食品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论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和特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微生物絮凝的机理,影响絮凝活性的因素及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乳化液的油水分离、发酵液的固液分离等处理中的应用,并展望了今后微生物絮凝剂领域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食品工业;水处理;应用 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菌体所分泌的一些分泌物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它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的。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新型微生物产品,具有絮凝范围广泛,效率高,运行方式灵活,无毒,可消除二次污染,使液体中不易降解的固体悬浮颗粒、菌体细胞及胶体粒子等凝集、沉淀。微生物絮凝剂多数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达到104~106。分离纯化的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有多聚糖、糖蛋白、糖脂、脂蛋白、DNA、RNA、纤维素等,其中以多聚糖和糖蛋白类物质占绝大多数。 一、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至今发现的具有絮凝性的微生物达32个种[1],其中细菌18种,真菌9种,放线菌5种,由它们生产的絮凝剂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以下三种:1976年Nakamura J.用酱油曲霉生产的絮凝剂AJ7002;1985年,H.Takagi用拟青霉属生产的絮凝剂PF101,对啤酒酵母、血红细胞、活性污泥、纤维素粉、活性炭、硅藻土和氧化铝等有良好的絮凝效果;1986年R.Kurane等人利用红平红球菌研制成功微生物絮凝剂NOC-1,对大肠杆菌、酵母菌、泥浆水、河水、粉煤灰水等均有极好的絮凝和脱色效果,是目前发现的絮凝效果最好的微生物絮凝剂。 二、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 1.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如某些细菌、霉菌、放线菌和酵母菌,它们大量存在于土壤、活性污泥和沉积物中。 2.利用微生物细胞提取物的絮凝剂,如酵母菌细胞壁的葡聚菌、甘露聚糖、蛋白质和N-乙酸葡萄糖胶等成分均可以作为絮凝剂。 3.利用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的絮凝剂,微生物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代谢产物,主要有细菌的荚膜(菌胶团)和粘液质,除水分外,其余主要成分为多糖及少量的多肽、蛋白质、脂类及复合物,其中多糖在某种程度上可作为絮凝剂。 三、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2] 1.“桥联作用”机理 “桥联作用”机理认为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具有长链线状的结构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其借助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或者氢键的作用吸附多个不同的胶体颗粒,并在颗粒间产生“架桥”现象,生成粗大的絮团而沉淀下来。研究显示细菌细胞之间有胞外聚合物搭桥相连,正是这些桥使细胞丧失了原有胶体的稳定性而紧密聚合并在液体中沉淀下来。 2.“电性中和”机理 胶体颗粒的絮凝过程中,电中和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溶液中带有多个电荷的多价电解质能够与颗粒表面带相反电荷发生中和,从而减弱颗粒间彼此的相互排斥力,促进颗粒的絮凝沉降。 3.“卷扫作用”机理 该机理认为当微生物絮凝剂投加到一定量时可形成小粒聚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网捕,卷扫水中胶粒而产生沉淀分离,称为“卷扫作用”或“网捕作用”。 此外还有荚膜学说、病毒假说等多种理论可以解释絮凝机理。微生物絮凝剂作为带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作用机理尚处于探讨和完善阶段。对于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其中的架桥机理是被广泛接受并认同的。 四、影响絮凝活性的因素 1.微生物絮凝剂本身特性的影响 (1)分子量。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成分中含有亲水的活性基团,如氨基、羟基、羧基等,故其絮凝机理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利用其线性分子的特点起到一种粘接架桥作用而使颗粒絮凝)相同。絮凝剂分子量的大小对其絮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分子量越大的,絮凝活性越高;当絮凝剂的分子量减小,絮凝活性会明显下降。 (2)胶体颗粒表面电荷的影响。胶体颗粒表面电荷对絮凝有重要影响。相反电荷的聚合电解质能减少颗粒表面电荷密度,以至颗粒可以彼此充分紧密接近,使吸引力变得有效。 一般无分支结构的絮凝剂,絮凝效果较好;产生菌培养后期形成的絮凝剂絮凝效果较好。 2.反应条件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受加剂量、pH值、金属离子、温度、搅拌速度、水质等多种反应条件的影响。 (1)絮凝剂的投加剂量。每一种絮凝剂都有最佳投加剂量,过多或过少,絮凝效果均会下降。据分析,投加剂量的最佳值约是固体颗粒表面吸附大分子化合物达到饱和一半时的吸附量,此时大分子在固体颗粒上架桥几率最大。 (2)pH值。不同的絮凝剂对pH值变化所表现的效果也不一样,同种絮凝剂对不同的被絮凝物具有不同的pH初始值要求。故每一种絮凝剂都有其最适的pH值范围,大于或小于某一pH值都会影响微生物絮凝剂及其被絮凝物表面电荷、带电状态及中和电荷的能力。在最适的pH值范围内,微生物絮凝剂表现出良好的絮凝活性。 (3)温度。适当改变温度可提高絮凝效率。由于絮凝物质结构上含有蛋白质或肽链的絮凝剂一般都是热不稳定的,高温可使这些高分子物质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变性,从而使絮凝活性下降。而由糖类构成的絮凝剂则是热稳定的,它们对温度不敏感,絮凝剂活性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或者改变较少。例如R.erythropolis产生的絮凝剂在100℃的水中加热15min后,其絮凝活性下降50%。 (4)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微生物絮凝剂受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影响较大。不同的絮凝剂,其适合的离子种类有所差异,目前研究较多的有二价离子中的Ca2+、Mg2+、Mn2+等,以及三价离子中的Al3+、Fe3+等;不同的金属离子在适当的浓度下与悬浮颗粒以离子键相结合,从而提高絮凝活性,这对于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有重要意义。若金属离子的浓度过高,由于大量离子占据了絮凝剂分子的活性部位,把絮凝剂分子与悬浮颗粒隔开而抑制絮凝活性。 五、微生物絮凝剂在食品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 1.食品工业废水 由于微生物絮凝剂具有安全、无毒的特性,逐渐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被采用,并可达到满意的效果。如用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处理味精废水,其COD和SS的去除率可达到40%左右,其浊度去除率可达99%[3]。用絮凝剂A-9处理淀粉厂的黄浆废水,其处理效果也明显优于目前使用的其它化学絮凝剂,且可回收其蛋白质成分作饲料。 2.乳化液的油水分离 乳化液中加入特定的絮凝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油水分离。如用Alcaligenes latus培养物可以很容易地将棕搁酸从其乳化液中分离出来。试验表明,向100mL的0.25%乳化液中加入10mLAlcaligenes latus培养液和1mL聚合氨基葡聚糖,乳化液中形成明显可见的油滴并浮于表面,下层清液的COD值从原来的450mg/L下降为235mg/L,下清液的COD去除率为48%,远好于无机絮凝剂和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絮凝剂。 3.发酵产品的固液分离 利用絮凝剂对细胞具有优良的沉降性能来去除发酵液中的菌体,可大大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且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在酿酒工业中,用具有絮凝性能的酵母替代没有絮凝性能的酵母可以酿出质量更好的啤酒;另外,在生物乙醇和面包发酵酵母的生产中也应用了这种絮凝剂,并可达到良好去除固体物的效果,减少处理时间,有助于降解不稳定生物物质以及节省成本。 六、结论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絮凝剂,虽然现在主要应用于废水处理方面,但在食品工业中也将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并显示有强大的生命力。微生物絮凝剂将可能在未来取代或大部分取代传统的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还大多处于菌种的筛选阶段,存在成本较高的缺点,无法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目前,推广应用微生物絮凝剂的关键是应进一步降低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成本。为此,今后的工作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进培养条件,研制出低成本的培养源。②优良絮凝剂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和基因控制。③要达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对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条件和影响絮凝活性的因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寻找廉价的培养基和控制絮凝剂发挥作用的最优条件。 工业微生物论文:工业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 要】文章介绍了工业微生物课程的特点及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工业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 教学 改革 工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从工业生产需要出发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人为控制微生物代谢的规律性,从而利用微生物转化生产所需产品,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和应用涉及到食品、医药、化工、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目前,工业微生物学的相关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随着对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拓展,工业微生物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学习工业微生物学课程,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重大。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单独作为教程的时间不长,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验教学和生产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工业微生物学涉及许多领域,发展迅速,面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大量增加,如何取舍和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是全球高校共同面对的课题。目前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太过陈旧,虽然罗列了大量的知识点,却较少兼顾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动态性的。对生物教育而言,既需要从事科技研究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从事设计和研发的工程型人才,同时还需要技术支撑与改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工业微生物讲授的课程内容应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内容既要紧跟学科发展,注重讲授最新研究内容和引用最新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资料,这样对将来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还要针对本科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的学生需求,系统讲授微生物菌种选育、微生物发酵及其控制等与学生将来从事专门领域工作相关的知识。由于信息随时更新,这就要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实践环节、教师的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始终保持讲授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微生物学知识,还要包括最新工业微生物学发展动态、热点话题和取得的新成果,以更新知识点、完善教学内容。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注重微生物的应用,所以实验教学环节对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灵活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工业微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讲授内容如果能将工业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或在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工业微生物教学涉及大量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讲解,各种代谢调控机制也较为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觉抽象无趣和晦涩难懂,而应用多媒体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时,运用大量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对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立体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又如讲授“乳糖操纵子模型说明底物对酶合成的阻遏”时,如果制作成动画展示,就能形象地把酶合成受到阻遏的过程表现出来,这样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且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能随时更新内容和添加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做到授课内容与时俱进。 三、以能力目标要求安排教学教师 目前高校工业微生物教学大多是一个教师独立讲授全部教学内容。然而,由于学科的飞速发展,一位教师很难对工业微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就使教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为改善此种情况,可以在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的基础上将教师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最合适的教师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讲授内容可以联系主讲教师近几年的研究课题,因此能够保证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由于不同教师学术背景和风格各异,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个性,他们在教学中联系各自的科学研究和自身体会,大大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与个性化,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可以充分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研究方向上,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特长。 四、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组织教学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因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其核心是使高校教学由现在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教学成为交互式和讨论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是教师想教什么,而是强调学生们想学什么。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目前国内高校的反馈与评价通常也是在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大多流于形式。如果教师能够在学期过程中及时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与评价,特别是在教学中需要改革和提高的地方,以及学生真正想学什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学生毕业后去向不同,有些学生毕业后选择以学术研究为职业,有些学生则直接进入企业从事研发和销售工作等。因而,应该针对学生不同就业情况及其相应知识要求分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答疑辅导,对于学生提出的某些共性问题安排课堂讨论,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还可以安排教学助理研究生开设大量辅导课,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要做到这一点,除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讲授方式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讨论及进一步深入学习。[5]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工业微生物学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要求、学习方法、指定教材、教学大纲以及主要授课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需要时可以随时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与教师互动,解决学习困难。通过网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网络资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达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拓展了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另外,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虽然看到了一些生产过程和设备图片,但仍然缺乏实际生产概念。鼓励学生了解和参加生产实践,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产企业(如啤酒厂、制药厂、生物工程公司等),让学生了解生产的实际过程,及时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实际生产操作和运行,发现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查阅资料或与老师讨论,寻找解决方法,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的求知习惯。 在工业微生物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改革,注重收集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增加生产现场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踊跃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小组,参与实验设计和操作,也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结果。作为实验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工业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信息量扩增较快,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化繁为简,并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 工业微生物论文:微生物在含油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微生物在含油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包钢冷轧废水为例主要介绍微生物在含油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 钢铁 工业 废水 处理 微生物 引言: 微生物技术在生活污水和可生化性较好的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对于可生化性较差的工业废水,尤其是含油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得很少。因为微生物处理对COD:BOD和BOD:N:P的比例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而工业含油废水如轧钢废水中BOD较低而COD较高,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又非常低,特别是冷轧含废油水中油和添加剂含量均较高,可生化性差,通过常规自然驯化得到的菌群在短期内是无法适应,处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应用得较少。近年来,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其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优势不断突现,国内国际已经陆续开始进行专门针对含油废水处理的专性菌的驯化培养和组合优化,以适应不同的水质。因此,难生化降解的冷轧含油废水也被列入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范畴内。 1.国内外冶金行业生化法处理废水的发展现状 含油工业废水属难处理水,生化性能很差,国内大都采用物化处理的方法,即采用破乳、加药、混凝、沉淀、过滤以及强氧化的工艺,而这些处理工艺大都存在工艺复杂,安全性差,运行成本高,污泥量大,处理后出水水质不稳定或难以达标排放等问题,而且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问题。 微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使废水中的油,CODcr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是一种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理想方法。因为不产生二次污染和污染物的真正减量化,所以生物处理技术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废水处理技术。虽然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效率不高,但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利用微生物的可变异性,通过微生物活性和浓度的强化,可以开发出适合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的技术及设备。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加拿大的EPI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美、日、意、新西兰,比利时等国家采用生物滤池结合加拿大EPI(环保研究所)培养的新型EPICIN EPIZYM微生物处理各种工业及城市污水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之前由于没有专性的微生物菌种,微生物处理技术在钢铁行业也没有实质性的应用,与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积极赶上去。目前,我国一方面通过微生物菌种的引进,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驯化和优选,得到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和可应用于各种不同废水水质的微生物菌种。 以生物滤池的问世为标志的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在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与活性污泥法一同成为现代污水处理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实践表明,生物膜不仅可以取代活性污泥法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二级生物处理,而且还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更经济节能,无污泥膨胀问题,同时具有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可实现封闭运转以无异味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生物膜工艺发展迅速,相当多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使得人们对生物膜的特征及其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加深,现有工艺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及其组合工艺,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生物膜法污水处理系列工艺和设备。 2.包钢冷轧废水处理工艺 包钢生产过程中产生四种废水,其水质水量分别如下: a.浓含油废水9.6m3/h,含油量1-11g/l,CODcr2000-15000mg/1,主要来源为酸洗-连轧机组的乳化液站和各液压润滑站地坑; b.稀含油废水50m3/h,含油量100-1000mg/l,CODcr1000-2500mg/1,主要来源为浓含油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和热镀锌线碱洗系统排放的废液; c.酸碱废水llOm3/h ,pH 2-12,CODcr0-400mg/1,主要来源为酸洗-连轧机组的酸再生站、酸洗机组漂洗水和热镀锌机组漂洗水; d.含铬废水2m3/h,每3个月排放一次,悬浮物80000-100000mg/l,Cr6+≤10000mg/l,来源为热镀锌机组的钝化废液。 包钢新建冷轧废水处理站一座,专门接收和处理冷轧生产线所产生的全部废水,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排入包钢排水总网,经最终处理后排放。 废水处理站的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1所示,共分为四个部分:浓含油废水处理系统、稀含油废水处理系统、酸碱废水处理系统、含铬废水处理系统。其中稀含油废水包括酸洗-连轧机组含油废水、热镀锌机组、磨床排放的含油废水以及超滤系统出水,主要处理系统是采用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各机组稀含油废水先进入稀含油废水调节池前的分配槽,经水量分配后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内设刮油刮渣机一台,刮除表层浮油,底部污泥刮至污泥槽。调节池废水用废水提升泵提升至pH调节池,经二级pH调整后废水进入微生物反应池,考虑到含油废水的温度可能较高,不宜直接进入。微生物反应池,需要先将废水温度冷却至25~35℃后再进行生化处理。冬天可超越冷却塔系统。 微生物反应池是一种接触氧化生物膜反应器,池内设半软性填料,底层设可变孔软管,采用罗茨风机曝气,配备微生物反应罐,在初期运行和日常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定期向微生物反应池投加经过优化筛选组合的联合菌群,使废水中快速建立一条有效降解烃类、脂类等有机污染的生物群,对废水中各种复杂的脂肪族和芳香族进行生物降解,同时投加与之配伍的营养剂和抗表面活性剂,以维持联合菌群的优势和活性,有效地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和去除效率。由于大部分的有机物和石油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已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废水中的油含量和化学需氧量等污染指标均符合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微生物反应池的出水进入斜板沉淀池,使生化处理后的废水中的无机物、剩余污泥和部分生物污泥、细菌的代谢产物得到高效的沉淀去除。同时根据进入斜板沉淀池的废水水质,加入少量的高效絮凝剂,以提高混凝沉淀的效率。沉淀的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上清液排放至排放水池或酸碱废水处理系统。考虑到运行成本和维护优势微生物菌群的反应活性,并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斜板沉淀池排泥向微生物反应池的污泥回流率为20%。斜板沉淀池的剩余污泥泵送至污泥浓缩池,进一步浓缩脱水后定期外运。泥饼含水率小于75%。 3.微生物处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市场对钢材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刺激了国内钢铁行业发展迅速,而冷轧生产线为钢铁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它的生产过程产生的高浓度难降解的含油工业废水除了生化处理至今尚未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 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运行稳定,功能可靠,运行管理方便,投资费用和处理成本低。结合实际工程,谨慎合理地选择工艺路线,可确保处理系统长期运行安全可靠,出水稳定达标排放。同时可以合理地解决污泥的出路问题,避免二次污染等问题。 由于上海宝钢2030冷轧生产线的成功应用,以及随后上海宝钢1800冷轧生产线、邯钢1650冷轧生产线和包钢1560冷轧生产线的采用,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冷轧项目开始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来处理冷轧和镀锌产生的高含油、高COD废水。但是,应用于冷轧含油废水处理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难以找到与此有关且切实有效的参考依据,无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致使处于探索阶段的各个钢铁企业无法有大的进展。包钢冷轧含油废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站的研究和应用旨在努力探索一套冷轧含油废水微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数据,以指导废水处理站的生产运行,从而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和微生物技术处理冷轧含油废水的应用理论。 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技术已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开发、研究的方向,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微生物技术不仅起到净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减少污染和改造传统产业,也为保护环境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业微生物论文: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初探 【摘要】 工业微生物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需经过多方面的改革探讨。本文从工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和实验环节出发,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实践,使学生对工业微生物学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达到了教改的目的。 【关键词】工业微生物;教学;初探 项目来源:吉林农业大学质量工程课题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项目资助。 工业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食品、医药、化工、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现在,工业微生物学的相关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随着对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拓展,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学习工业微生物学课程,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微生物学授课范围适用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在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是生物物理硕士学位课,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需经过多方面的改革探讨。 1.工业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1.1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由于此门课程是研究生课程,所以要根据学生本科学习阶段所开设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作适当调整,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自己先做出判断的教学方式。工业微生物学是注重应用的一门学科,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例如鼓励学生将所学东西和自己的科研方向相结合来加以证明;课堂上,鼓励学生随时提问题,大家一起参与讨论。通过这些方法,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效果比较好: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科研方向开展工业微生物相关知识、试验设计的查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找到切入点,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试验思路。 1.2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目前高校多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相对于板书教学有着它自身的优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工业微生物学的教学涉及大量的形态描述与试验设计的讲解及较复杂的各种调控机制,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学效果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1.3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对于研究生的教学教材来讲,因为好多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学习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所以教材除了要有基本知识点外,还要有适合研究的扩展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因此,可以参考像岑沛霖等编辑的《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的基础部分讲解,更要参考像杨汝德编辑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应用性教材,另外更要查阅国内外重要查阅国内外重要期刊,讲解现在工业微生物主要的研究热点和方向,结合学生各自的研究方向跟学生进行探讨。总之,参考教材和资料要尽可能丰富。 2.工业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探讨 2.1理论知识与科研的结合 工业微生物学涉及许多领域,如食品、化工、制药和环境保护,而且发展非常迅速,信息也在随时进行更新。在教学中除了选择信息量大、适合教学和自学的优秀教材外, 由于此门课程是研究生课程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和科研相结合,阅读专业的文献材料或对某个课题进行研究后,把最新工业微生物学发展动态,热点话题或取得的新成果给学生讲解,及时完善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或者让学生同学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一些资料,然后以作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使他们把知识和科研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又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2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工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注重微生物的应用,所以实验教学环节对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提高灵活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课程也开设了一些设计性和验证性的实验课,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很好的结合。这样一来,一般都是学生学了理论知识后,就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如有不了解或者感到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在实验课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2.3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在讲授基础理论课时,我们将工业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进行详细的讲解,及时穿插一些实用的小知识,并尽量做到前后呼应,学生也积极响应,希望学到更多的教材以外的东西。例如,在绪论中讲解工业微生物发展趋势时,向学生们讲述了酸奶制作, 使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开阔了知识眼界;讲解菌种筛选内容时,又以乳酸菌新菌种筛选为例,较详细的讲述了筛选过程,并与诱变育种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对菌种选育的基本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人们适用酸奶的最佳时间是饭后1~2小时,因为这个时候人胃中的酸碱度适中,不会影响乳酸菌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 总之,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按照课程建设的目标及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强课程的教法和教学内容的摸索探讨,改革课程组织形式,建立一个较好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装饰企业技术管理的要点 建筑装饰企业的技术管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负有既要对施工还要对设计这两方面的技术管理责任。又由于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工程要短,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技术管理的控制点和有效性是衡量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动向,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悄然地发生变化;信息爆炸与信息高速公路令世界变小。搜集、整理、比较、筛选有关装饰业的最新科技信息和动态,使我们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变为可能。每年的各类展览会和博览会,使我们很直观的了解和搜集到最新的业内信息,各种专业报刊和网上信息,又成为我们了解最新业内动态的便捷途径。 建立技术储备档案 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按化工、建材、纺织、五金等大类分别存档;又在大类中进行细分,如化工中的防火、防水、防腐材料,木材、钢材、块材等的粘合剂,各部内外墙的涂饰材料,各种木材、钢材的涂饰材料等分门别类地造册存档。便于日后检索和查找。并不断地对档案进行更新换代,使之完善。 -推广与应用新技术及其成果 率先开发应用网络管理系统和CAD辅助设计,使我们受益菲浅;而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的深度,提高微机的自动化水平,又成为我们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推进行业进步要从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入手,对已掌握的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要优先利用;从前期谈判就向业主介绍和推荐,设计时积极采用,从而形成企业优势。在这里还应看到,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的时段或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推广与应用可能有阻力或不被业主认可,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纵观时代的进步,优胜劣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谁走在前面,谁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赢得市场。 推广技术的更新改造 现代装饰技术较之传统装饰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同的材料、工艺、设备,必然导致技术的变革和更新改造。纳米技术的出现可预见的是会对涂料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出现划时代的新型涂料产品,那么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会出现变化。微机内存配置的提高,新的管理和设计软件的开发应用,无疑会使管理与设计上一个新台阶,会使工作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数控设备的应用,使半成品和加工件的质量和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抱残守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装饰技术的更新与改造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我们经过试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然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的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 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装饰企业而言,设计与施工是两个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那么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下,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实施进程不会是一年两年,是要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阀。 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是企业逐年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制度或措施,它通过内部和外部条件的转化和提高而逐渐完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要经过长期的修正、补充和检验的。因此,技术质量的控制是否有效,成为是否修订现阶段措施的基本条件;基于此点来衡量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将会得出正确的判断,无效或失效就要修订或改进;相反,则要巩固与加强管理力度,使企业发展。 参加或主持企业重大技术会议,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是技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这类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造成无谓的浪费或经济损失。针对不同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比如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对其消防、屏蔽、抗静电、温湿度、超静除尘、强弱电、声学、隔音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合理可行的方案;对质量通病的预防,如大面积的铺贴石材、地砖,或是大面积的纸面石膏板吊顶,针对容易出现的地面空鼓、不平或吊顶不平与开裂,分析缺陷成因,制定相对应的施工方案与技术要点,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使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对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经过分析找出原因,然后进行小范围试验,问题解决后,写成作业指导书进行推广。技术疑难问题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采用,而逐渐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留尾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自己解决不了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参与合同评审,对合同中 涉及的技术能力把关 前文说到的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在合同评审中会经常出现,对其技术可行性评审论证后,确定自己的技术能力范围;对一些专业的单项工程或作业进行分承包,进而保证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和要求。 主持重要的设计评审,最终审批图纸 对重要工程的设计评审包括几个方面: 图纸设计是否满足了建设方的各方面要求,是否符合国家规范; 图纸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又有先进性,总体风格及效果; 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保证程度; 图纸设计材料的购置能力,施工的可行性; 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对设计的质量进行抽查与评定,审批设计更改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图纸设计抽查,对已竣工的图纸设计分为优、良、可、差四级评定,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并将量化的统计结果发放至每一设计人。审批由于业主、现场或设计需要的设计变更,汇总不同的变更原因,找出设计失误,同样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又一手段。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 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其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的要求很高,不同的环境、条件、技术含量和工期要求,以及不同的地区、季节等因素,都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的依据。稍有疏漏将会出现失误,从而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已成为企业招投标与施工准备的重要运作环节。因此,其编制的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能够指导施工是得到审批的必备条件。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纪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而得到监督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 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品管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品管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了“不是干了活就有工资,而是干好了才有工资,干坏了不但挣不到钱还要赔偿物料损失。”使管理人员懂得了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了目的。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是对工程可追溯性的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可根据资料进行追查分析,找出原因,明确责任方或责任人,使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决算的实际依据,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竣工图审查 技术管理措施资料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洽商记录,设计变更通知,施工日志,单项、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记录、检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验收记录,消防验收记录等。) 质量保证资料审查。(各种产品的合格证或试验,检测报告等)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将完备的工程竣工资料存档保管。 组织编写及审批企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界定有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定额的使用,作为外部受控文件; 编制企业标准、规范;(各工序、工艺、材料的作业指导书) 编制企业的标准图集。 上述工作是以标准和规范等,使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有章有循,有法可依。是产品质量的保障。 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一定要随着时代而发展,不断地改进完善管理方式和内容是技术管理的长久任务。通过技术管理使科技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意识和价值观以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得到升华,使企业取得技术进步和发展,是技术管理的目的。技术管理的工作目标制定和实施,要求创新和发展;为企业管理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生产工业化和经营规模化创造条件,完成和实现品牌战略目标。 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前言 在交通工程项目中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要求什么严格,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每个小问题都有可能影响交通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施工技术不断进步。 一、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中的所有的参与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整个施工活动的检查性以及可操作性便是可追溯的了。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施工的成本,缩短施工的工期,同时还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其自身的竞争力。 2、重视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时能够预见性的发现施工的质量隐患,及时的采取整改措施从而能够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保证施工的各道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还能确保施工单位快速并且安全的开展施工的组织工作。 3、加强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还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并且具有较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合理的分配重要的技术人员以及施工所需使用的机械设备,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以及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 二、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对施工作业方法、 程序、 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企业规定的标准必须高于前面两种,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必须依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纳相应的技术标准, 否则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2、 做好计量工作, 正确的配置计量器, 一定要好好保管和使用,做好计量人员的岗位责任的分配, 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检测, 以确保器具和现场计量工作的准确性, 开展计量知识的培训, 提高计量人员的专业水平。 3、建立健全的原始技术资料, 原始资料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真实凭据, 主要包括设计变化, 设计交底记录, 图纸审核记录, 测定记录, 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 结构配件和建筑材料, 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处理记录施工记录等。 4、做好信息、 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施工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促使建筑业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施工图放样等技术措施。 另外, 企业要授权给技术负责人指导专人进行图纸及文件的签收、 发放、 保管、 借阅和归档等。 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如何提高交通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1、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切实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的质量是工程的命脉, 是施工技术规范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施工中我们注重技术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对质量评定中所规定的各种检验参数都要求各班组了如指掌, 项目部并为此配备了大量的检验和实验工具。另外,我们还注重狠抓施工质量,加强项目内部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违章施工导致质量事故的,严肃处理并进行整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分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及中间验收的控制。我们把班组分为合格班组和免检班组两级,针对交通工程的施工特点, 从施工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两个方面从严把关,变末端管理为瞬间控制。在每个施工班组施工前,均反复向其强调工程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并注重开工的准备工作,不合实际、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均不允许动工; 对主要材料,在可能的情况下均进行厂检,检查厂家的质保措施、生产能力、设备水平、信誉等, 并随时通过材料的进场抽检对材料及其生产稳定性进行监控, 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了材料的质量。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我们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班组质检人员自检、项目部专职质检员自检、报监理人员检查的质检制度, 每一级检查通过后,才能报其上一级检查。同时这意味着每个人要从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工程负责,工程内部拆除隔绝员工与市场接触的壁垒,使员工最真切地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员工的收入分配也纳入市场调节的范围,报酬来源于市场,每一个岗位是上道工序的市场,有其对上道工序漏转的不合格产品进行索赔的权利, 每一个岗位又有义务向它的市场下道工序提供100%的合格的产品,以期工程尽量达到“零缺陷”。 2、切实保证进度, 加强成本控制 开工之前,我们应该采用倒排工期法进行进度控制,先根据总工期计划编制合理、可行的年度、季度施工计划、月旬进度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进度的计划,打好游击战,从而保证总工期的实现。工程的利润来源于工程中标价和工程成本之间的差额。一般情况下,工程中标价是固定的,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降低成本。所以我们提出了以成本为中心加强管理,建立工程项目内部市场,以市场手段来配置项目资源,以成本核算为突破口,提高企业核心的竞争能力。在成本管理面前,任何人没有特权。对照标准、计量、定额等基础管理工作,逐项达标,不断延伸成本工作内涵。 3、 建立完善的工程验收的制度 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严格检查工程的的施工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隐蔽工程的验收制度以及竣工的验收制度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就是严格执行工程的验收制度进行工程的验收工作。 4、注重人才培养 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施工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5、改换设施,改造车路 完善充实道路的标志及路面标线的国家标准, 制订大城市进出口、慢行车辅道。完善人行天桥地道、线旁车辆停靠站以及高速公路的护栏,隔音壁、通讯系统、照明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以及服务设施的设置原则与技术标准。争取在国家干线公路上实现设施的标准化、现代化,县以上的公路做到标志标线齐全,一级以上的公路设分隔带。在充分挖掘公路潜力后,积极建新路,同时在建一、二级公路时应按路段需要设置慢行车辅道。在大城市周围要考虑设过境汽车的通行环道,减少城市的过境交通量。加强车辆管理,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在适当地点设置一批现代化、自动化的车辆 检验中心,配备专职验车人员,定期按国家制定的车辆检验标准对所有车辆进行检查;同时要充实车辆保养修理工业, 采用车辆预防保修制度,使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并要求国产车辆不断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提高车辆的运行性能,实现安全、经济、少公害。发展交通工程,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有专项投资, 但发展交通工程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大大超出投资。不少国家近二十年来对此有所认识,政府拨了较大的资金来发展交通工程,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仅对经济效益而言,社会效益方面就更大了,每年少死成千上万的人命,减少多起车祸,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汽车运输效益等。 6、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 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施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对测量放线及各施工过程的技术检查和复核,要求符合图纸规定,符合质量标准,误差应控制在技术规范和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7、注意工作方法,讲求经济实效 上面千条线,全靠施工技术员的一根绳,施工技术员不明了自己的基本工作内容,就无法当好施工技术员。施工技术员的岗位责任制,就在于做好本职工作,现场业内业外越多,越要讲求一定的工作方法,讲求实效,就是珍惜时间,遇事不拖,说干就干,雷厉风行,今天的事今天办完,决不拖到明天做。否则,事情越积越多,处理更困难。在“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社会各方面都对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就必须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发展创新观念。 结束语 交通工程在高速公路施工中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综合服务工作,其技术难度高、责任性强、工作量大。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速公路在交通工程中也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且发展较快,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保持整个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下去。 技术管理论文: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只有各级质检部门不断提升监督与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有关部门急需思考的问题。 1 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建设活动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工程质量的快速提升,详细分析如下。 1.1 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较为松散,致使有些建筑企业在运营中漠视建筑行业的法律程序,在不具备建筑资格的情况下随意承揽相关业务;有些建设机构没有经过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就不负责任地将工程承包给这些施工单位;有的工程图纸没经细致审核就投入施工中盲目使用;有的企业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片面苛求降低成本,对重要的施工工艺潦草施工,为项目质量造成很大不利影响。以上种种问题,都与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有密切关系。 1.2 建筑行业秩序混乱 建筑行业出现乱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建筑法规制度。其混乱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建筑项目没有依据建筑条例进行规范设计与施工;施工单位以包代管,将项目随意转包,建筑部门在招标时有意压低造价,甚至故意将整个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项目承包给数个施工企业,以减少繁杂的管理,造成项目质量普遍不高;很多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者资质过低,但通过挂靠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 1.3 监督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过度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甚至把监督机构看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方,这就颠覆了常态中工程的建设者对项目直接负责的做法。其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权是政府赋予的,质量监管工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部门应该也是项目质量的监督者。这就造成了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从直接监管转为间接监管的政府管理职能与当前的质量监管方式之间的矛盾。过度单一的建筑质量监督方式,不易实现监督部门对建筑项目各个参建方行为的全面监督与控制。 2 加强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是新时期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凭借多年的经验,就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技术监督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2.1 完善技术监督体系 完善建筑项目的技术标准,是提高项目质量及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也是工程施工中技术应用的指挥棒。因此,应对建筑工程中各个主体进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培训,加深其对技术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其按标准施工的能力。对建设中违背强制性原则的做法,发现一个,严惩一个,尤其是对相关责任人,应严格依照相关处罚条例对其严厉处罚。应将完善各主体工程的保障体系作为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积极建立质量技术监管制度,促使施工机构依据自身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操作规范、施工工艺标准等,确保工程质量的程序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筑企业应全面梳理“精品工程”目标,借助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能力,应严格遵守项目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章程。针对监督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应积极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善于采用新技术提高质量水平。 2.2 严格规范建筑行业秩序 建筑行业的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对参与建筑过程的各个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规范建筑行业的入行准则。但凡不具备建筑资质或者资质不达标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管理部门应拒绝对其立项,规划机构也不可为其发放经营许可证,安全管理机构也不应尾气发放施工许可证。建筑行业应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制度,请国家质检部门对建筑材料厂家、监理、施工、设计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与检验,考核达标后,为其发放建筑标志及质量证书,以证明这些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到了规定标准,可以在建筑行业从事建筑各类活动。对于尚未认证或者认证不达标的建设材料常见、建立、施工、设计,不可以任何形式参与建筑业务。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秩序混乱的现状,应严格查处超区域、超级别承接监理、设计、施工等业务的行为;违规承包、转包、挂靠承包等行为;建设、监理同体行为;严格审核建立、施工、设计单位的资质,对于出现严重事故的单位应果断吊销或降低其等级与资质。 2.3 积极发挥用户的监督作用 建筑工程的用户,是建筑成品的消费者,成品质量的高低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用户应从切身利益考虑,绝不允许任何偷工减料、受贿、行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可见,积极发挥用户参与建筑工程的全程监督工作,对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有重大意义。当前,依据建筑项目工程特点,可机动灵活地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消费者参与监督工作。针对已确定消费者的项目,比如建筑已经确定业主的,就可从诸多业主中挑选一些有建筑管理及技术基础的人,担任监督组织领导,如果监督组织发现建筑项目施工中出现了违规行为,比如不按工序标准施工、材料不合格等,都可以直接要求施工单位补救或停工整顿,其他业主也可在空闲时间随时都建筑现场对施工活动进行监督。对一些尚未确定受益者的建筑项目,可组建项目质量投诉机构,用户都可以采用来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投诉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投诉机构在接到投诉后,应积极核实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投诉人有所回应。另外,建筑工程的监督部门还可采用举报有奖措施,对项目监督工作中表现出色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总之,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及技术管理部门,应积极健全各种管理与控制体系,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办事,充分调动各个建筑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有效发动用户参与监督工作,借助先进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技术,以增强监督与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技术管理论文: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基础条件,较高的施工技术不仅提高其工作效率,缩减工期,而且还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可靠度,提高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程建设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避免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有利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等[1]。本下面本文就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措施进行探讨。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存亡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必须要具备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条件,而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条件都要有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作为实施和支撑。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比较特殊,工程建筑的样式及其类型比较复杂,工程施工的要求及规模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进行复杂、多工种的工程建筑中,就必须要对每项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交叉施工以及进行比较多的工序搭接,以此达到建筑工程预期的使用功效要求、质量要求以及建筑成本降低的目的[2]。做为建筑行业,如果要想在这一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因为建筑业发展比较迅速,很多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此外,基于承担的是新工程,在工程施工的结构上会更复杂、装修上会更新颖、建筑功能上会更特殊化,这种情况下,也再次促进了建筑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对工程技术上的管理水平也更高、建筑工程技术装备也更为先进,这种情况就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更重要。 2.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措施 2.1在建筑准备阶段对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1.1对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行构建 完善的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制度,是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在质量方面能够实现预期效果的措施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此外,还有坚持对工程施工工作人员做针对性、定期性、标准化的工程培训,以此达到其标准的执行能力提高的目的[3]。例如: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关键性的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设计意图予以全面的了解。此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要做好必要的、详细的施工准备,尤其是和一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相依托的监理企业,一起会审建筑图。 2.1.2明确和落实建筑管理责任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建筑工程开发商有关负责人要高度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要能准确又及时解决各类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此外,还要对筑工程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核,并亲自参与和控制工程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质量。 2.2在建筑施工阶段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2.1要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作为主要的建筑技术管理工作,技术交底对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不论是工程的小范围开发还是对整个建筑工程予以开发,都必须要准确、及时的进行技术交底。尤其是要加强隐蔽建筑工程的开发工作。在对工程成品、基础设施以及建筑材料等容易发生不稳定危险因素的施工部分,则需要开发商对其予以管理的强化政策。 2.2.2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对建筑管理工程上的质量项目目标予以控制,必须要将工程建筑开发合同中的质量条款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准则。工程材料质量、工程工艺以及工程养护各个方面共同组成整个施工建筑项目的开发质量[5]。此外,为保证由于在新工艺与新技术的采用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就需要建立一个工程技术攻关性的建筑开发团队,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2.3建筑工程进度和成本上的管理措施 在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上,必须要对建筑前所制定的目标予以严格的遵守,同时,还要对这个目标予以全面实施。此外,还要对其施工装备、能力以及材料供应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根据实际的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全面的调整,然后在对后续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 2.3在工程竣工阶段,开发商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必须要通过各项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运用,认真测定工程项目的质量、已竣工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和特性,然后再将其测定结果与先前预测的工程目标做对比,以此对建筑工程产品的合格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所得结果和预测目标相符合,那么,这个建筑就可以通过,如果不符合,开发商就要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对其补强与加固。如果与优良建筑的标准相符合,就可以被称为是优良工程[6]。 2.4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也无例外,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对于施工组织管理上,应该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减少人的劳动力度,实现信息化;同时在工程的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应用此种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施工工艺上,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例如:CAD图纸的方案的设计、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整理、模板以及脚手架的设计等,在这些方面充分计算机的优势;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以及全程监控,就能够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将施工监督管理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方向,增强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总结 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方面,开发商一定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技术上的合理运用。由于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速,因此建筑施工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也逐渐世界上的工程建筑业接轨。目前,国际上的建筑工程开发商也开始向我国的建筑施工市场逼近,这就使得我国工程建筑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一步步激烈化。因此,要想使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对工程建筑管理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提高建筑工程开发商综合性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以此使工程生产的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管理论文:论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车辆技术管理 降本增效 论文摘要: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降低运输成本,是当今道路运输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如何做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及时的运输力,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确保车辆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道路运输的发展空间大大提高,但是有些道路运输企业只注重车辆的更新,轻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的营运收入,轻视运输成本的核算;只注重新型车辆的使用,轻视车辆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这些传统的运输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否则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1 车辆技术管理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在道路运输企业运输成本中,运行材料(燃油、润滑材料、轮胎)的消耗占很大比重,在实行了费税改革后,汽车运行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40%左右,其中燃料费在运输成本中约占25%~30%,润滑材料的消耗费用占汽车运输成本1%~3%,轮胎消耗约占10%~15%。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在降低燃润料、轮胎等运输材料费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1)汽车的性能和汽车的使用是影响燃料消耗的两大因素。汽车的技术状况是节油的技术基础,只有在良好的技术状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因此,在使用中应特别重视汽车技术状况的检查与调整,使其处于最佳状态。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节约燃油的根本。无论是节能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节油技术、设备的改进和节油方法的落实,最终都要通过驾驶和改善管理工作来实现。 (2)合理使用润滑材料,不仅可以降低润滑材料本身的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机件的润滑条件,减少摩擦和磨损,从而减少功率消耗,降低燃料消耗,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3)轮胎的管理工作是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使用轮胎,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对降低运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持轮胎良好的技术状况对确保行车安全,降低行驶阻力,减少油耗也有较大的影响。运输企业应配备专门的轮胎管理技术人员,负责轮胎的全面管理;建立轮胎技术记录卡片,考核轮胎实际行驶里程和使用情况。 2 汽车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交通部所颁布的《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中规定“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及“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 所谓“视情修理”就是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结果,视情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的修理。其目的在于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为此,运输企业应积极创造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条件。 在车辆维护和修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维修标准,把好检验质量关,提高汽车的维修质量;同时,要不断地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维修质量好,车辆的技术状况好,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燃料的消耗,还可以减少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时间,减少维修费用。 3 落实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是道路运输企业深化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要严格而规范,实行一车一档的定额管理标准台帐,驾驶员行驶里程与用油指标挂钩,燃油实行百公里油耗定额管理,轮胎按规定的里程使用,节超奖罚分明,公开透明。车辆定期维护保养,人为造成的机械事故按规定处罚。 二是健全各种台帐,加强成本核算。车辆技术管理是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要真正做到择优选配,适时更新和报废必须建立在基础资料的完善上。不但要按常规做好车辆技术档案一车一档,另外还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车辆技术状况台帐,及时反映各车及总成的维修情况、维护频率,便于分析各车型、总成的使用寿命,合理编排车辆的各级维护计划,做到既不提前维护而造成工时材料浪费,又不延误维护使车辆带病行驶,反而造成维修成本增加。 三是要重视车辆的一级维护。目前汽运企业对车辆的一级维护可有可无,对车辆的二级维护则普遍比较重视,这是因为运管部门抓得较紧。孰不知,一级维护是二级维护的补充,车辆在一个二级维护周期内运行,各机构连接件不可能不磨损,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有些零部件可!能会松脱,润滑部位出现缺油和漏油,影响汽车的操纵安全,所以说,定期进行一级维护是必做的工作。 四是安全例检不放松。车辆的例检也是车辆各级维护的补充,是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车辆的各级维护之间的时间间隔里,车辆各安全部件的连接,像横直拉杆球头、传动轴连接螺丝等会产生松动,如不及时进行检查调整,将会引发交通事故。由此,整个安全例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车辆进站及回场的检查上,让例检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对汽车的方向、制动、传动、悬架、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件进行仔细检查,这不但减轻例检人员对车辆出站检查的压力,一旦发现会影响出车的问题,还可提前作好准备,及时调整车辆。 五是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成本控制。加强对节油的管理,收集和记录汽车燃料消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节油制度,并组织实施;同时把好维修配件品质关,建立完善的维修配件进出渠道和台帐管理制度;对报修的车辆要求车辆检验员故障诊断准确,维修技术人员准确确定配件是否更换,汽车维修工准确排除故障,减少返工,节约维修过程用料等成本,将维修的各项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人和车辆。 六是培养车辆技术人才。一种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者;另一种是维修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对现代汽车结构和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维修实践经验。这些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加强培养、选拔,人尽其才,防止人才流失。同时注重后续人才的培养 ,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维修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 七是提高驾驶员操作技术水平。开展各种培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推广节油经验,每个驾驶员都要养成正确使用和驾驶车辆的习惯,缓启动、不踩急刹车,练就过硬的“脚下功夫”。做到“中速运行、减速提前、避免刹车、停车熄火”,每天都认真保养车辆,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确保车辆处在最佳的节能运行状态。 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车辆技术管理在降低运输成本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水平才是道路运输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技术管理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柔性路面的施工技术 柔性路面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受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我国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一直遵循着“强基薄面”的设计原则。而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柔性路面工程经常存在着以下问题:路面平整度差,出现波浪形,有时路面产生沉降、疲劳性裂缝,路面衔接不平,松散,路面留有轮迹,路面泛油,光面均会影响路面的摩擦力,降低抗滑力。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加强柔性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根据现实的要求,我们对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提出以下技术管理的建议,控制沥青的质量,施工使用的沥青必须进行试验,沥青的针入度、软化度、延展、油石比等指标必须符合设计的规定;提高基层的平整度,面层的沥清混凝土应采用摊铺配合机械来施工,以保证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对于压实产生的横向微裂,可在终碾前经过复碾予以消除,也可用热沥青灌缝,对路面开裂,龟裂,可采取刷油法处理;提高路面基层材料的均匀性和强度,加强对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查,对路面下雨支管槽,可适当采用低标号混凝土处理,同时,纵横向部位两边的厚度应力求一致,对压实不到位的地方,应派人进行找平;加强沥青混合物料的管理,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沥青混合料应使用软化点不低于45℃的石油沥青,如果是基层原因引起的,应先处理基层再做面层,如是面层原因引起的,在高温下加热烘烤发软后铲除,然后找补平顺,如是基层强度不足或稳定性差,应挖除并作补强后,再修补面层。 2刚性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 刚性路面工程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刚性路面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这种[:请记住我站域名/]路面在板块与板块的接缝处容易发生破坏。由于雨水侵入接缝处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对横缝、纵缝和施工缝的处理不当造成接缝处产生错台,翻浆冒泥,裂缝等问题。加强刚性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做好材料的选择,施工中要选用耐热耐寒性能好、粘结力好、不易脱落的材料,并保持定期养护换料,确保伸缩缝正常使用,当接缝处相邻两板拱起损坏时,应拆除破坏的混凝土板块,重新修筑水泥砼路面;控制好混凝土配合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先做坍落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浇筑混凝土应当充分振捣,使各种骨料分布均匀;在各种断缝处都应埋设传力杆,并填塞沥青混合料,以保证整个路面结构的应力分布均匀对于车辆荷载较重的地区,混凝日技内应该配置温度放射钢筋和纵横向板筋,以承受板底面的拉应力,应防止温度和拉力产生开裂;重视路面的后期保养,可以采取浇水后在路面铺一层塑料薄膜或编织袋的方法,降低板内温度,防比温度应力过大引起板内开裂,造成混凝土烧坏一般而言,在混凝土路面养护28d之后才可以通车。 3市政道路工程总体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 3.1堤高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市政道路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工程,它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有一定的要求。要做好工程的技术管理,就要严把“入门关”,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于不符合“入门标准”的员工不予以录用;定期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及时对新技术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其责任感,在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要负起责任,而表现优秀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责任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3.2做好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管 市政道路出现问题都是技术在使用中应用不恰当而遗留下来的,所以要做好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管。技术监管人员就一定要做到“三勤”,即: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检测。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技术监管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按规定抽查一些项目,如生石灰的钙镁含量、混合料的含灰量(含水泥的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技术监管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技术质量难题,技术监管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 4结语 经过本研究的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目前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市政道路工程的好坏关乎城市的形象,各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此都需要高度重视。要想提高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就要不断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改善施工技术,同时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施工企业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促进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只有各级质检部门不断提升监督与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有关部门急需思考的问题。 1 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建设活动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工程质量的快速提升,详细分析如下。 1.1 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较为松散,致使有些建筑企业在运营中漠视建筑行业的法律程序,在不具备建筑资格的情况下随意承揽相关业务;有些建设机构没有经过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就不负责任地将工程承包给这些施工单位;有的工程图纸没经细致审核就投入施工中盲目使用;有的企业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片面苛求降低成本,对重要的施工工艺潦草施工,为项目质量造成很大不利影响。以上种种问题,都与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有密切关系。 1.2 建筑行业秩序混乱 建筑行业出现乱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建筑法规制度。其混乱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建筑项目没有依据建筑条例进行规范设计与施工;施工单位以包代管,将项目随意转包,建筑部门在招标时有意压低造价,甚至故意将整个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项目承包给数个施工企业,以减少繁杂的管理,造成项目质量普遍不高;很多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者资质过低,但通过挂靠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 1.3 监督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过度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甚至把监督机构看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方,这就颠覆了常态中工程的建设者对项目直接负责的做法。其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权是政府赋予的,质量监管工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部门应该也是项目质量的监督者。这就造成了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从直接监管转为间接监管的政府管理职能与当前的质量监管方式之间的矛盾。过度单一的建筑质量监督方式,不易实现监督部门对建筑项目各个参建方行为的全面监督与控制。 2 加强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是新时期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凭借多年的经验,就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技术监督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2.1 完善技术监督体系 完善建筑项目的技术标准,是提高项目质量及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也是工程施工中技术应用的指挥棒。因此,应对建筑工程中各个主体进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培训,加深其对技术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其按标准施工的能力。对建设中违背强制性原则的做法,发现一个,严惩一个,尤其是对相关责任人,应严格依照相关处罚条例对其严厉处罚。应将完善各主体工程的保障体系作为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积极建立质量技术监管制度,促使施工机构依据自身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操作规范、施工工艺标准等,确保工程质量的程序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筑企业应全面梳理“精品工程”目标,借助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能力,应严格遵守项目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章程。针对监督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应积极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善于采用新技术提高质量水平。 2.2 严格规范建筑行业秩序 建筑行业的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对参与建筑过程的各个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规范建筑行业的入行准则。但凡不具备建筑资质或者资质不达标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管理部门应拒绝对其立项,规划机构也不可为其发放经营许可证,安全管理机构也不应尾气发放施工许可证。建筑行业应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制度,请国家质检部门对建筑材料厂家、监理、施工、设计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与检验,考核达标后,为其发放建筑标志及质量证书,以证明这些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到了规定标准,可以在建筑行业从事建筑各类活动。对于尚未认证或者认证不达标的建设材料常见、建立、施工、设计,不可以任何形式参与建筑业务。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秩序混乱的现状,应严格查处超区域、超级别承接监理、设计、施工等业务的行为;违规承包、转包、挂靠承包等行为;建设、监理同体行为;严格审核建立、施工、设计单位的资质,对于出现严重事故的单位应果断吊销或降低其等级与资质。 2.3 积极发挥用户的监督作用 建筑工程的用户,是建筑成品的消费者,成品质量的高低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用户应从切身利益考虑,绝不允许任何偷工减料、受贿、行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可见,积极发挥用户参与建筑工程的全程监督工作,对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有重大意义。当前,依据建筑项目工程特点,可机动灵活地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消费者参与监督工作。针对已确定消费者的项目,比如建筑已经确定业主的,就可从诸多业主中挑选一些有建筑管理及技术基础的人,担任监督组织领导,如果监督组织发现建筑项目施工中出现了违规行为,比如不按工序标准施工、材料不合格等,都可以直接要求施工单位补救或停工整顿,其他业主也可在空闲时间随时都建筑现场对施工活动进行监督。对一些尚未确定受益者的建筑项目,可组建项目质量投诉机构,用户都可以采用来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投诉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投诉机构在接到投诉后,应积极核实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投诉人有所回应。另外,建筑工程的监督部门还可采用举报有奖措施,对项目监督工作中表现出色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总之,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及技术管理部门,应积极健全各种管理与控制体系,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办事,充分调动各个建筑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有效发动用户参与监督工作,借助先进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技术,以增强监督与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技术管理论文:衰老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 1衰老煤矿技术管理的主要特点 衰老煤矿资源枯竭,原始煤层基本开采完毕,一般主要残采村庄煤柱、阶段煤柱、边角煤柱、大巷煤柱、断层煤柱、工业广场煤柱和少量下分层工作面。矿井大面为采空区所覆盖,来自顶板砂岩水、断层水、底板水、火成岩裂隙水以及相邻矿区老空水补给,形成大面积采空区积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大巷两侧工作面已回采结束,应力集中在大巷周围,造成大巷变形破坏速度快;停采线附近顶煤松动、碎胀、破碎容易形成巷道漏顶,往往引起自然发火。再生顶板易冒落,顶板管理难度大。设备陈旧,电器老化,还有其它不利因素等等严重制约着矿井生产,生产条件十分困难,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因此,衰老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呈现新的特点,以“五大灾害”为安全技术管理重点,加强探放水、设计管理、严格按规程编制审批执行与生产有关的各种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充分调动和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改善煤矿安全技术面貌,保证煤矿持续、健康发展。 2“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衰退老煤矿主要残采下分层工作面及各种煤柱,工作面走向短,倾斜较窄,工业储量小,工作面搬家频繁。通风系统随着工作面搬家要不断调整,甚至主进风巷和主回风巷也经常进行大调整。为了调整风路,不断设计施工联络巷,安装风门等通风设施。风门频繁开关往往引起风流波动,严重时可造成“气喘”,对通风设施破坏较大。巷道变形损坏快,造成通风断面减小,通风阻力增大。通风设施多,漏风严重,风量利用率降低。工作面过停采线或阶段煤柱多,附近容易出现自然发火。此外,还有防尘、瓦斯管理等。因此,要加强以下技术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责任制,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明确行政正职是“一通三防”工作的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并重点把好五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批关、隐患处理关和“一通三防”安全技措资金使用关。 (2)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它是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明确各单位“一通三防”责任区,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完善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合理供给和分配风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 (3)定期对矿井通风能力进行核定,决不能超通风能力生产。认真编写矿井“五大灾害”预防计划和灾害预防紧急预案,做好矿井“五大灾害”预防计划委度修订与补充措施,按规定填写瓦斯日报等通风报表,严格执行作业规程、技术措施的编写、审批、贯彻程序。 (4)加强矿井监测系统的维修管理,保证检测设备正常运行。 3探放水管理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 衰老煤矿老空区积水量大,积水范围广,严重威胁煤矿生产。为了解放受水害威胁的资源,需要对矿井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动态分析,详细确定每一处积水地点、范围、积水量、水源、通道、与邻近积水区的水力联系等,编制水文地质图表,设计探放水方案,编写探放水施工措施,以及对疏放水后产生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动态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水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水文地质预报、探放水措施执行。 4设计管理是实现采掘正常接替的有力保证 衰老煤矿采掘接替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矿井采掘设计是对巷道布置、生产流程、设备选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等的总体规划和安(来源:文秘站 //)排。为满足矿井精采细收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矿井当前开采地质条件、生产系统、技术装备的使用、生产工艺流程的改进作广泛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资源回收最大化的原则,生产系统力求简单,各工作面的设计和设备能力的复用要求效率高,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有力,这些都必须由技术的支持,并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对比,最终确定出最优方案。衰老矿井采掘接替工作面多,能否合理配采,直接关系到整个矿井生产稳定高产和效益,所以技术管理在制定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5安全管理是规范煤矿生产活动的基础 衰老煤矿生产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要做到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煤矿管理全过程中去,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作业规程》是实施开采方案的基础文件,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它规定了操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技术管理的具体体现,它的内容除了对系统和工艺说明以外,还应有针对性很强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果地质条件和工程内容发生变化时,还应及时制定补充措施。目前,在《作业规程》的编写、审批、贯彻、执行方面,存在这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 (1)有些《作业规程》、技术措施写的笼统,没有针对性。例如《作业规程》要示采掘工作面禁止空顶作业,在《作业规程》中也照写禁止空顶作业,现场条件需要工人进入无支护区进行临时支护怎么办?在临时支护没有完成前,工人在无支护区作业算不算空顶作业? (2)有些《作业规程》、技术措施写的面面俱到,包含许多施工地点没有的内容,甚至全盘克隆《煤矿安全规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把工作面没有的内容写进去。例如:过停采线、过老巷、过火区、过积水区等等在每个工作面《作业规程》上都照写不误。 (3)在编写《作业规程》时安全系统多大比较合适是值得研究的,安全系数过小,会出现工人按《作业规程》作业也可能发生事故;安全系数过大,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容易使工人产生错觉,甚至认为不按要求作也不会发生事故。造成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一部分人的不负责任外,要想使编制出的《作业规程》更合理、更科学,就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 6技术管理是排查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 衰老煤矿中,客观上存在着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危害因素,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的就会酿成故障或事故,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尤其煤矿残采期,不安全因素多。只有通过不断地对生产环节进行危害辨识,全面认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明确安全上的工作要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安排治理隐患工程,才能为预防事故奠定基础。 隐患与事故密切相关,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按隐患存在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长期性隐患和短期性隐患,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列为重大隐患,要重点治理。其它隐患列为一般隐患,一般隐患是动态的,暂时影响较小,但是如果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上升为重大隐 患直至造成事故。衰老煤矿水患、自然发火、煤尘和顶板问题自然是矿井长期性隐患,这些隐患将伴随矿开采的结束。对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和工程来加以治理,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瓦斯浓度异常和超限,井下出现co,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以及过断层和老空区等属于短期性隐患。对这类隐患应明确责任,加强治理措施,使其尽快消除或安全通过,短期性隐患应作为现场排查治理的重点,排查事故隐患时,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依靠技术手段对地质条件、生产环节、开采状况等进行全面具体分析,不仅要定性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依据,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建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内容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成为了当前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在以房地产业为首的建筑业加速发展的现代,建筑行业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大中小建筑企业陆续建立,建筑企业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成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十分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本文从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出发,然后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形同虚设三个方面对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就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涵盖了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操作规范以及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执行与监督的力度几个方面。希望为今后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一个具有价值的文献基础,保障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对策搭建 一、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是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各个建筑企业规模的不同,直接导致企业软硬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同时,建筑行业体制大多数是总分包的形式,很难建立一个完整而可行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建筑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单位在施工技术管理上只能够通过分包合同这样一个紧密度较差的纽带完成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从而造成原定的施工技术很难得到严格的落实,例如没有按照原定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采购、存放、堆砌等等,影响建筑工程完工的效果,同时还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开支,给建筑企业造成了非常道的经济损失[2]。 1.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主要集中体现在众多建筑企业施工技术水平存在差别,从而没有按照国家级地方的指引或者是建筑行业规范性的标准去进行建筑工程施工[3]。同时也没有设立一个较为全面的针对性建筑行业监管部门及管理机构的制度,也没有实现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员与对应技术岗位的良好对接,最终造成建筑工程部分流程缺乏监管或者是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此外,也存在少数建筑企业违背《建筑工程施工规范》[4]的要求,从而造成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及体系上漏洞百出。就算执行时能够严格遵循制度的要求,但是在实践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操作规程不完善、安全教育不到位等等原因,也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水平[5]。 1.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形同虚设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形同虚设也是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6]。具体体现在一是建筑企业内部对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运营管理不到位,没有很好的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二是建筑企业没有严格的按照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操作规范及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具体标准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建筑施工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差异,也没有实现有效的分层次管理[7]。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路径分析 2.1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 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是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一个首要任务。必须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全面考虑不同层次的总包商及分包商的实际操作水准,对于那些使用简单的分包合同需要选择性的抛弃[8]。另外,在进行工程验收前,各部门需要按照事前规定的验收流程,合理的进行。充分配合好人员调度及不同部门岗位安排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及人员的储备也需要高度的重视,并提升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安全意识。 2.2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操作规范 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操作规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9]。需要从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的符合不同建筑企业实际施工技术管理方案。同时,还需要做好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关键环节的把关工作,完善具体作业指导书。最后,还需要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细节性的操作规范贯彻到实处,最大程度上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2.3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执行与监督的力度 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执行与监督的力度是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强硬手段。要求建筑施工技术的各个步骤上的责任精确到个人,加强施工环节的监管力度。另外,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操作也要进一步强化,消除违规性操作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没有按照操作流程规范进行作业,同时还影响到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的不安全行为需要及时的进行校正。对于技术、物资、人力等等因素需要作为重点观察的对象,从而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所需条件的齐全。最后,施工的过程中要持续的进行监管与督促,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无法按照交工的问题出现。 三、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内容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成为了当前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当下施工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并且技术管理水平也是层次不齐。许多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的企业,平时管理理念单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完善,以至于在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况。在以房地产业为首的建筑业加速发展的现代,建筑行业的竞争趋向于白热化,大中小建筑企业陆续建立,建筑企业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成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十分行之有效的手段。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之后,建筑施工的效率显著提高,建筑的质量有了保证,建筑施工成本被一定程度的降低。 因此,本文从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出发,然后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形同虚设三个方面对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就如何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涵盖了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效率、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精细化操作规范以及强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执行与监督的力度几个方面。希望为今后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一个具有价值的文献基础,保障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技术管理论文:刍议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建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推行材料控制措施,狠抓图纸会审工作为主要手段的强化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意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保证我国建筑施工能够达到成本低、效率高、工期短、质量好的目标。 关键词: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主体;材料控制措施图纸会审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市场需求逐年增大,建筑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生产活动,涉及到了施工技术与方法、施工资源调配方式、安全监管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题。本文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面入手,从研究施工图纸审核到进度管理再到技术管理,逐层深入由浅入深的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有效与全面的管理。强调建筑施工能够依照实际情况协调好施工环境、技术管理、材料管理、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的要素。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做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责任明确、资源调配调整及时、安全生产监管严谨、采取措施准确到位。使得建筑施工能够达到成本低、效率高、工期短、质量好的目标。从而为我国建筑工程提供有效地施工技术保障。 1.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限于对施工技术方面进行控制欲管理,而是能够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方针及政策,利用系统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与方法,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组织、资源调配、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涉及到人力、物力以及各种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起到了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计划与决策、控制与调节的作用。促使建筑施工技术与生产工期、成本、质量、安全达到辩证统一的目的。所以可以讲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要性总结为“三个有利于”。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施工团队的工程特点与技术优势,选取较为适宜的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通过质量监管、材料选取、资料分析等管理手段达到最优的施工效果,提高施工质量;有利于施工资源配置优化。通过人员组织、资源调配、技术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节能降耗。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施工任务的重要保障以及必要条件。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达到施工预期任务。 2.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出现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已经逐渐重视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如建筑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建筑设备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等等。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仍然出现一些问题。根据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①施工技术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少建立专门的技术组织机构以分析施工各个分项、各个环节的技术不足,考核施工的完成质量,制定下一步的技术、资源调配、人员管理等方案。所以造成了施工过程中施工设计、技术需求、材料供应、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出现严重脱节现象,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人员制度松散、质量不达标等后果。②材料把关不严、设备管理松懈。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仅将重点放在调整各个阶段施工技术规划方面,并未对原材料、设备引进进行严密的管理。造成进购原材料收回扣、设备引进资金不足的局面。从而导致原材料价格过高、用料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设备较为落后等不良现象。往往会造成施工工期过长、质量不达标的严重后果。③建筑施工资料管理不正规,图纸会审工作不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施工中为了追求工期,不断的修改图纸或者还没有完全领会图纸的情况下进行经验施工。不能实现建筑图纸设计,最终达不到施工目标。与此同时项目负责人很少组织进行图纸会审,对于能够简化的施工工艺或者方法比较排斥。由于规定图纸会审需要多部门进行签章,所以一般都是在施工之后进行图纸会审记录补充。不能达到及时发现施工问题、优化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3.强化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根据以上 对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的详细分析,结合本人多年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措施以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3.1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建筑施工能够保质保量的进行,要制定全面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使得施工各个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并且成立领导小组对项目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促使项目负责人员能够负责尽职,及时的发现施工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具体的建筑施工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施工图纸会审制度。此制度可以促进施工人员深入的了解设计需求,以便能够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保障施工质量。②施工资料技术管理交底制度。此制度方便施工验收,可以为下一阶段的施工顺利进行打下基础。③施工技术变更审批制度。任何与设计规定不符合的施工技术或者材料等都要进行逐层审批制度,并且应当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会议讨论。最终制定技术变更方案,以防止技术不符合建筑要求的现象发生。④工程质量检验与评级制度。施工完成后应当首先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部门制定工程质量检验方案,按照我国规定的相关标准,对工程进行严密的质量检验,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避免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等现象发生。 3.2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建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施工中明确各级别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抓好人员管理与调度环节,管理层要引入精通项目管理并且技术扎实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并且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从而在施工中可以对工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资源调配等进行统一的部署,防止由于技术交底工作执行不到位发生的安全、质量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利用制定方针制度对施工进行严格的约束。在制度中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条件与设计方案,明确各个工序的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标准、工程验收标准等。并且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逐渐的增强施工技术管理团队的业务素养。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及时的处理施工安全、质量问题。 3.3推行材料控制措施,狠抓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施工中材料是保障施工质量与成本具有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材料包括施工的原材料、成品、配件等,如果材料不符合设计的要求,施工质量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加强材料监管力度势在必行。在施工中要编制材料购买方案。严格的将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以及数量等信息进行规定,并且在进行采购过程中应当实施多方询价,相互比较的措施,购买材料应当按需购买,避免造成浪费的现象。材料的购入次序以及保管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购入次序应当根据施工的进度,优化材料的进场次序与间隔时间来制定。而材料保管应当按照材料的材质等进行分类保管(易燃易爆品应当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且好药严格遵守材料的抽查审核制度。将抽查与检验结果及时的汇报给业主以及设计单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还要加强对图纸会审工作的落实力度。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人员领会设计意图,完成施工要求。具体措施是要检查图纸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与法规,图纸的总说明是否符合图纸设计内容,图纸规定的技术要求是否明确对于存疑之处,设备安装图的标高尺寸是否符合土建图等问题。如果以上的问题存在或无法解决,应当及时与设计部门进行沟通。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 摘要:无论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公共建筑,一栋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从工程技术、施工管理的角度,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筑施工中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施工管理中的四个控制目标,最后还论述了在施工中具体的几个管理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 工程施工 原因控制 1. 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牵涉到从设计、施工到项目经理、甲方,多专业技术工种,多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 (1)技术质量方面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 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管理方面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地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控制措施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1)进度控制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好工程进度计划。为了搞好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请安装人员一起参加。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设备、周转材料确保工程进度。 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分段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制订月计划、旬计划(周计划),用旬计划保月计划,用月计划保总计划,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余地。 (2)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项目经理和预算员要参与投标书的编制。项目中标后,要具体落实到项目部去完成。项目经理与预算员对标书确定的造价和工期最有发言权。 (3)质量控制明确工程质量目标项目。经理部要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严把材料质量关。甲方采购的材料和乙方采购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 抓好关键部位施工。例如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都是关键部位,越是人们不常去的地方,或者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既是施工的难点,又是检查的重点,更应引起项目部的高度重视。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班组自检,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实行“三检”制度,其目的在于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 工过程中。 搞好技术交底。班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使工人心中明白所进行工作必须达到的质量要求,以及必须把握好的技术难点。 (4)安全控制建立安全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是公司安全生产 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公司、项目经理部、班组,都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 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 3.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2)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 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 (3)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综上所述,完成一个成功的项目,除了能承担基本职责外,项目经理还应具备一系列技能。他们应当懂得如何激励员工的士气,如何取得客户的信任;同时,他们还应具有坚强的领导能力、培养员工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施工中的协调工作,牵涉面广且又琐碎,突出了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项目经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时做好每一部分的工作,才有可能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 技术管理论文: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优化措施 摘要:本文从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说起,分析当前我国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施工现场管理、施工技术标准、整体管理五个角度阐述如何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促进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质量;施工现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建筑工程项目朝着大型化、复杂化、技能化等方向发展,运用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造型越来越多,这也要求施工单位努力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施工单位要想在建筑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提高施工技术和施工装备水平,运用新技术,添置新技术装备,制定技术进步奖励制度,增加施工技术管理经费。根据企业长远发展战略,通过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程造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建筑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项目负责人知识储备不足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涉及到多个工种与专业技术,管理难度大,这也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合理解决技术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冲突。但是,许多单位的项目负责人知识储备不足,往往只精通一种专业技能,无法调整各个施工部门之间的矛盾,甚至激发施工矛盾,在后来才发现前期施工存在的问题,给建筑工程埋下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项目负责人必须不断提升素质,精通多种专业技术,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1.2 技术人员技能水平不高 许多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却很少,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看问题容易从局部、眼前着手,忽略整体,无法从整体角度安排相关工作。比如说:在一个建筑项目中,负责土建的技术人员看不懂施工图纸,负责室内装修的人员不了解建筑图等。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不高,无法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 1.3 忽略使用安全 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单位有时候会忽略使用安全问题,打个比方来说:在装修工程上使用玻璃幕墙等建筑材料,给建筑的外形增色,但是却容易加大建筑结构的连接压力,进而产生安全问题。另外,也有施工单位使用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如室内装饰使用大量的化纤织物材料,容易引发火灾。 2 如何优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施工技术管理关系到建筑项目质量高低,关系到建筑工程能否如期完成,关系到施工中各方矛盾的协调。施工单位应认识到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并积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措施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促进企业在建筑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2.1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从材料、机械、资金、时间、空间等角度合理规划施工组织,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内有条不紊开展施工活动。因此,编制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基础。 首先,熟悉本建筑工程项目的所有技术资料,如:施工图纸、地质勘查报告、施工合同。了解业主对本工程的质量、进度要求,熟悉业主规定要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其次,编制重点突出、统筹规划的施工方案,根据本工程所有技术资料,找出施工重点和关键控制点,编制出一份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经过详细分析探讨之后编制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详细分析讨论,确定多个实施方案,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选择施工方便、成本低的方案。一份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取得质量好、施工周期短、造价低、消耗少的效果。 2.2 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每个施工单位必定有一套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但是该质量管理体系却不一定是完美的,而企业要做的事就是根据现实情况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从质量、施工安全、施工环境管理角度分析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条每一点,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跟踪发展,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建筑项目小组对施工方案进行深化设计分析,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施工方案,既体现出本企业施工特点,也解决施工 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管理问题。 第三,配备合适数量的技术人员,设计相互牵制、相互独立的岗位制,明确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职责,根据施工阶段合理分配施工人员数量和职责。 第四,开展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第五,引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创新施工技术管理方法,保证施工技术管理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第六,根据建筑工程需要,严把材料质量关。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管理质量,进场前必须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复检或抽样检查,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后才准许进场。进场后的材料要做好保管工作,防止材料使用前出现性能、品质受损问题。 2.3 文明施工的现场管理 现今的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已经不是以前的“脏、乱、差”了,现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施工现场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施工单位应从文明施工角度着手,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施工作业管理和质量管理,提高施工现场所有员工的思想觉悟,使所有人都能在各自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效减少施工矛盾和纠纷现象的出现。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保障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制定岗位责任制,配合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施工效率,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2.4 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施工 施工前明确本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并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施工。施工前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所有施工人员技能水平达标。严惩违反施工技术标准的施工单位和个人。 2.5 优化施工的整体管理 按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施工技术管理责任制,确保各个岗位配备合适数量的技术管理人员,预防责任不明确或无责任现象的出现,辅之以激励约束机制,使所有技术管理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新性、能动性,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与他人交流,逐步提高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图纸会审。分级进行技术交底和质量交底工作,重视关键技术、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技术交底和质量交底。 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贯穿施工的全过程,在施工中有极重要作用。施工单位要认识到当前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重视施工技术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合适的措施不断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节约成本和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管理论文: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状态下,其主要工作内容还集中在技术文件管理与施工参数控制两方面,使得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施工技术要求,没有完全发挥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职能。加上许多分包商的技术管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实施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影响了中标企业的集中技术管理工作开展,最终也造成了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开展困难,为公路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针对这样的情况,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公路施工技术的重要性,认清施工技术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影响、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通过构建现代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 促进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现代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水平是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根本体现,其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参数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现代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反映出企业技术力量,能够有效的将公路施工质量通病、质量隐患消除在预先技术控制与管理中,以此降低企业质量通病防治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科学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促进综合管理水平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整合优化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流程、促进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促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现代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必须以技术管理为中心,科学的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以此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2 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现代公路施工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公路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时必须紧缩利润空间以利于中标。这也使得施工企业利润逐年降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壮大与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公路施工企业必须认识到技术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积极运用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公路施工过程中,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各部门间的配合、减少工作中的推诿,同时通过技术管理责任制的方式还能够快速找到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公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效果,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另外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在施工企业进行与建设方合同签订过程中根据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的技术咨询,确保施工合同有关技术内容的可行性,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在对工程施工中外委施工的合同签订与质量管理中,良好的技术管理还能够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施工过程的受控状态,以此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 现代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还需要通过对施工过程人员技术管理与设备操作等进行管理,而这一管理职能使得公路施工过程中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避免了由于认为操作因素造成的设备故障与安全事故,有效的减少了设备因素造成的工期延误、减少了操作事故的发生,降低了事故成本,促进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同时科学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还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奠定了基础。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技术文件管理工作,有效的保存了工程施工设计变更、技术核定、现场签证、违约索赔的原始凭证,为公路工程的结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的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回笼,降低企业银行贷款等资金利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文件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还能够有效地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及时下达施工工序或部门,避免了文件下达延误造成的返工等情况出西安,有效的保障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1.3 促进施工质量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过程技术的监督与管理,保障公路施工质量。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通过对施工测量、防线的技术管理;施工过程技术参数控制;常见技术问题解决等工作,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例如在进行沥青路面摊铺过程,根据试验路段铺设报告、设计方案等设计的摊铺厚度控制、压实温度控制、初压吨位、复压顿位等技术参数的控制能够有效保障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质量通病的出现,减少由于施工过程中操作参数不正确带来的施工质量隐患。同时科学的公路 工技术管理还通过施工前技术方案的审核、工艺流程设计、施工技术选择、设备选型等工作的科学开展,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奠定了基础。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科学实施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技术角度出发对施工管理、施工工艺、施工组织、施工操作等方面进行的技术控制,能够有效的保障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为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 2.1 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要求 (1)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要立足于保证施工过程的技术秩序,并为当前生产服务,同时要为施工企业的技术储备和以后项目的施工打下基础,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组、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 (2) 严格按照科学技术的基本要求。按照公路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机具设备安全施工等具体技术要求进行管理,对采用的新技术应经过实验。 (3) 遵守经济节约的原则。施工技术管理要与成本管理挂钩,没有效益,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创造最大效益服务,没有效益,再好的技术管理也无法生存下去。 (4) 技术管理要依据国家不同时期的技术经济状况而制定的,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如节约木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护农田、保护历史文物、施工机械化、施工管理科学化等。 2.2 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措施 (1) 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 技术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对象是技术文件。技术文件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是企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其内容极为丰富。所以,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专职管理机构,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工作系统。要制定明确的总工程师职责、主任工程师职责、专职工程师职责、技术负责人职责,使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做到明职、明责。 (2) 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制度 公路施工具有多变和内容繁杂等特点,因而必须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把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技术活动无论在室内或作业现场,都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严格的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技术工作有条理、有目的开展。 (3) 建立图纸会审制度 图纸及设计说明是否完整、齐全、清楚,图中尺寸、坐标、标高、轴线,各种管线等是否准确。一套图纸前后是否一致;互相联系的各套图纸设计是否有矛盾。主要结构的设计在强度、稳定性方面有无问题; 主要部位的结构构造是否合理。结合单位自身条件,看施工装备能否满足设计要求。路基、路面、桥梁和涵洞等各种图纸之间是否有矛盾; 在相互交叉施工时是否有问题。设计所选用的各种材料,在采购时,其品种、规格、性能、质量、数量等能否满足设计需要。对图纸中的疑问也请设计单位代表进行解释。 技术管理论文:铁路建设的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运输业快速壮大,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承担着我国大部分的货物运输以及旅客运输。铁路大量的兴建,混凝土轨枕作为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轨枕的技术管理是保证铁路质量的关键性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混凝土轨枕的技术及养护等问题 关键词:轨枕;铁路建设;养护;创新 1引言 从我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在上海建成,到如今的拥有近十万公里的庞大的铁路系统。从以前的蒸汽动力机车,到如今的动车组、高铁。我国的铁路建设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了世界上铁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其中铁路的轨枕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变化,到如今混凝土轨枕已经成为了铁路建设中用量最大的轨枕。 2混泥土轨枕的发展历程及优缺点 2.1混泥土轨枕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混凝土轨枕又称砼枕作为当今应用最广泛轨枕,最先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截止到今天混凝土轨枕在铁路建设中已投入应用达2亿多根,占轨枕总数的70%以上,并且每年有1000万根混凝土轨枕的需求量。混凝土轨枕可分为四类,即1行轨枕、2型轨枕、3型轨枕以及桥岔枕。第一,1型轨枕(弦69、筋69)是中国混凝土轨枕制造的第一批轨枕,于1954年进行了首次试验,1961年进行批量生产。到1995年达到铺设总数的一半,之后停止生产。1型混凝土枕的设计要求是每公里铺设1840根,机车最大速度为85千米,轴重不超过21吨。这种轨枕的跪下截面强度不足、中间截面承载能力低、没有螺旋筋及箍筋锚固作用不足等问题,使损伤率高达4.9%。1型轨枕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到现在只有不足30%的使用量。第二,2型混凝土轨枕开始于1978年,主要包括j-2和s-2两种,目前,我国已经全面的停止s-2型混凝土枕的生产和使用,现行生产和使用的2型轨枕主要有j-2、y2-f、tkg-2、y2-t 和新2型长度均为2.5米,到如今各类2型轨枕已经生产运用近1亿根,是我国使用量最多的混凝土轨枕,青藏铁路的轨枕就是使用的2型轨枕。第三,自19995年开始推广应用3型轨枕和2型改进轨枕,3型轨枕的使用量不是很高但是在今后的铁路建设中一定会大量应用,这种混凝土轨枕的损伤率仅为0.1%。 2.2混凝土轨枕的优点及不足 铁路的轨枕可分为三种即木枕、钢枕、砼枕(混凝土轨枕),在我国的铁路建设中最常见的就是砼枕,也有少量的木枕但是没有应用过钢枕。之所以在铁路建设建设中大量使用混凝土轨枕是因为其有更多的优点。首先,对于木枕来说其有弹性度好、便于加工、使用方便等优点。木枕曾在铁路建设的前期被普遍的使用,但是由于是木质材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严重的破坏环境,在技术上由于木枕的强度和耐久度不强,很容易受到白蚁等破坏,并且木枕容易产生开裂、机械磨损、腐朽等原因使寿命偏短,而且防腐处理复杂。其次,钢枕。对于钢枕来说在中国没有应用过,这种钢轨只在德国和瑞士的一些铁路上使用过,但是钢枕很容易受到腐蚀,并且重量大,价格高不绝缘,维护费用高等特点使钢枕的应用量很少。最后。砼枕,以其稳定性好、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广范的应用于铁路建设中,如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系列。但是混凝土枕也存在着许多的缺点与不足,如:重量大不易铺设、弹性绝缘性差等。 下表列出了混凝土轨枕的不同型号的特点及缺陷 3混凝土轨枕的技术要求及养护 混凝土轨枕的制造技术及工艺是保证轨枕质量的关键,养护也是保证轨枕质量的重点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轨枕的技术要求以及养护方法不同。 3.1混凝土 轨枕的技术要求 第一,1型轨枕。最早的第一批1型轨枕中间断面高度为155毫米,后来改进成165毫米,提高了中间断面的正弯矩,增加了螺旋筋和箍筋使1型轨枕更易锚固。设计的承载能力为:轨下断面11.1千牛每米,中间断面负弯矩为8.03千牛每米。 第二,j-2型轨枕采用了4φ100mm的预应力高强度螺纹钢筋,每根钢筋承受80kn的拉力。y2-f型混凝土轨枕采用了8φ7.0的规律变形钢丝,并且采用上下四排的布筋方式,每排分别有2根钢筋组成。tkg-2型混凝土轨枕采用的同样是8φ7.0的规律变形钢丝,布筋方式有所改变,采用的是上下两排的布筋方式,每排4条钢筋,这样能够充分的承担疲劳载荷。新2型混凝土轨枕采用的仍然是8φ7.0的规律变形钢丝,采用上下两排的分布方式,每排铺设4根钢丝。混泥土的要求为c60,在施加预应力时混凝土强度应大于c45。预应力的钢丝抗拉强度应该大于1570兆帕,张拉力应大于348千牛,并且采用2级松弛高强度钢丝。新2型混凝土轨枕比老2型混凝土轨枕的轨下截面和中间截面,分别增加了4毫米和8毫米。下表列出了2型混凝土轨枕的技术指标。 第三,3型混凝土轨枕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这种混凝土轨枕采用了10φ7.0的规律变形钢丝,采用上下两排分布方式。并且对制造的材料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控制,要求石子要分级控制,汉武量不得超过0.5%。细骨料采用细沙,粗骨料采用碎石并且含无量要小于1%,睡你的碱含量必须低于0.6%,比以往的材料要求更加严格。3型混凝土轨枕设计为2600毫米。具体的性能如下表: 3,2混凝土轨枕生产工艺要求 混凝土轨枕可分为长轨枕和普通轨枕两类,在制作的用料以及工艺上有着许多的不同。首先,在用料上预应力长轨枕(3型)采用的混凝土等级应为c60,一般的普通轨枕采用c50。并且预应力长轨枕采用42.5号以上的水泥,技术要求应符合gb175。预应力长轨枕必须采用直径小于25毫米的碎石作为粗骨料,含泥量小于0.5%,技术要求为tz210,采用细沙作为细骨料,含泥量应低于1%,技术要求为tz210。预应力钢筋应采用低松弛的规律变化钢丝,箍筋要采用低碳圆盘条,螺旋筋应采用冷拔钢丝,技术标准分别应达到gb/t5223、gb/t701、yb/t5294。其次,对于普通的轨枕(2型)来说要求相对较低,要求采用符合gb1499.2的hrb335钢筋和符合gb1499.1的hpb235钢筋,其他的用料标准不变。 生产工艺的注意事项。一、普通的轨枕制造时,要采用钢制底模。长轨枕制造时要采用全部钢模制造,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二、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要控制在450千克/m以下,混凝土搅拌机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三、预应力长轨枕制造时应采用蒸汽养护的措施,并且保证静停时间大于2小时,温度小于60度,升降温速度小于15度每小时,要保证产品完成后冬季保温夏季保湿的措施。四、保证预应力钢钢丝的受力均匀,同组钢丝的长度值应该小于2毫米。五、在切割预应力主筋时,应先放松预应力主筋。六、在进行搬运的过程中要避免碰撞,以免出现裂痕等。 5结语 铁路是中国的运输大动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轨枕是铁路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要在保证混凝土轨枕的质量的同时加快科技的创新,创造出科技含量更高、强度更好的轨枕,例如刚刚投入使用的高速铁路采用的新型轨道板——博格板。加快技术创新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贡献。 技术管理论文: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作用,并具体探讨了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建设,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1保护环境资源。城市园林绿化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不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维护,更对自然环境再创造,使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 1.2综合功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创造减灾条件(如火灾)和提供避灾场(如地震)产生的城市安全效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派生的经济效益等。 1.3提高生物多样性。城郊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及人工建造的接近自然生境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动物、鸟类、微生物等提供适生的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 1.4促进城市文明。城市园林绿化可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本国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行为道德。 2、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方法 2.1裸土地面整治是园林绿化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其目的是着力解决因 “土”致 “脏”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根本好转,同时也是开展园林绿化施工的前提和基础 。 2.1.1清理场地。即对施工场地内所有垃圾、杂草杂物等进行全面清理 。 2.1.2对场地进行平整。 要严格按设计标准和景观要求,土方回填平整至设计标高,对场地进行翻挖,破碎表土整理成符合要求的平面或曲面,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整势整坡工作。 注:标高符合要求。 2.1.3在施工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 。在绿地裸土地面整治工作中,主要采取铺草、彩化、硬化的方法进行覆盖,根据绿地周围环境 、实际状况、 因地制宜进行铺装,对于市场 、车站等行人踩踏严重的裸露绿地,采取以人为本硬化铺装的方法,开辟行人甬道,规范行人出行,既方便百姓,又有效保护绿地。 2.1.4进一步加大裸土地面硬化工作的宣传,加大对各临街商户 、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开发、 棚改、 物业和管网单位的动员力度,积极争取全社会参与和支持。 2.1.5加强对各施工工程的监督检查,确保裸土地面硬化工作质量。 2.1.6坚持建 、管并举,建立网络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将裸土地面硬化绿化整治工作细化深入,应将所有树木 、绿地划分为以办事处为单元网络管理区,并建立快速管理监督网络及考核评比机制。 3、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技术体现“ 以人为本 ”的理念 3.1园林生态设计。城市绿地以人、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的。绿地生态设计可促使城市健康 、安全 、可持续发展,调整物流 、能流、信息流等的良性循环,使绿地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耦合更为密切、 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和谐 。 3.2区域规划设计。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要突出区域特征, 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 绿地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 、野郊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 要扩大到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生态系统。 3.3文化设计。通过城市绿地植物与景观系统的结合来实现城市总体形象的整合、 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文化底蕴、 形象鲜明的特色城市品位。 3.4科学艺术设计。城市园林绿化始终和艺术互相浸润、相互影响 。科技发展改善了传统的绿地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 并影响着其主题文化。信息社会 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对环境态度的变化,都决定了城市 绿地设计必须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适应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4、植物群落构建技术体现绿色生态蕴意 园林植物群落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种植的适于本地条件,结构合理 、层次丰富、 物种关系协调 、景观自然和谐的植物群落 。 4.1应利用植物群落组成、内部结构与功能关系,构建单位空间生态功能最大、稳定性最好 、维护成本最低的最佳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稳定性取决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总生物量、恢复和再生能力以及抗干扰水平。应合理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多层的垂直配置,提高绿量及群落稳定性。 4.2生物多样性可使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达到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增强抗灾能力城市绿地建设应从绿地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充分考虑光合效率及种间生态协调, 提倡阳性与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园林植物混交,形成稳定、多层、混合、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主要技术包括植物筛选、混交类型、混交方法、混交比例及配置方式 。 4.3要突出本地特色,加强乡土树种利用,做好园林植物引种,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地规模,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形成具有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 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5、植物配置技术体现植物组合构图 植物配置必须考虑植物种类组合构图、 色彩季相、 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 、建筑等之间的相互搭配 。 5.1了解立地条件和植物特性(如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光照强度、湿度等;植株高度、绿色期、开花期、花色、适应性等),遵循适地适植物原则。主要途径有改植物适地和改地适植物 。 5.2根据绿地不同性质和功能选择植物,合理配置。 5.3高度搭配要适当。上层乔、灌木分枝点较高,种类较少时,下层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一些;种植区面积较小时,要选择较为低矮的种类;花坛边缘选择一些更为低矮或蔓生种类, 会更加衬托出花的艳丽。 5.4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 、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 、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簪、紫萼等。 6、植物造景技术体现自然景观 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直接关系到绿化质量和美化水平。植物造景是构建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 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 、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植物造景不仅要掌握各种植物的观赏特性(观花、 观叶 、观果等) 、生理生态习性(如植物对光、水分 、大气 、土壤等要求) 、植物合理配置(如植物种间关系、种群密度 、配置方式、树种搭配 、年龄结构等),还要注意艺术手法、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景,使植物充分发挥其表现时空、 创造景观 、分割空间 、改造地形 、衬托景物 、创作意境等功能。 植物造景以适地适植物为前提, 逐步引入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园林树种, 充分展示园林植物形态美和群体美,利用植物香化、 美化及净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地综合效益。 技术管理论文: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工程发展的基础条件,较高的施工技术不仅提高其工作效率,缩减工期,而且还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可靠度,提高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程建设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避免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有利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等[1]。本下面本文就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措施进行探讨。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的信誉、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存亡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必须要具备比较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条件,而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条件都要有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作为实施和支撑。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比较特殊,工程建筑的样式及其类型比较复杂,工程施工的要求及规模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进行复杂、多工种的工程建筑中,就必须要对每项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交叉施工以及进行比较多的工序搭接,以此达到建筑工程预期的使用功效要求、质量要求以及建筑成本降低的目的[2]。做为建筑行业,如果要想在这一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的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因为建筑业发展比较迅速,很多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建筑施工中,此外,基于承担的是新工程,在工程施工的结构上会更复杂、装修上会更新颖、建筑功能上会更特殊化,这种情况下,也再次促进了建筑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对工程技术上的管理水平也更高、建筑工程技术装备也更为先进,这种情况就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更重要。 2.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措施 2.1在建筑准备阶段对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1.1对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行构建 完善的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制度,是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在质量方面能够实现预期效果的措施之一。因此,必须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此外,还有坚持对工程施工工作人员做针对性、定期性、标准化的工程培训,以此达到其标准的执行能力提高的目的[3]。例如: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关键性的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设计意图予以全面的了解。此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中标后,必须要做好必要的、详细的施工准备,尤其是和一级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相依托的监理企业,一起会审建筑图。 2.1.2明确和落实建筑管理责任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建筑工程开发商有关负责人要高度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相关工程项目负责人要能准确又及时解决各类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此外,还要对筑工程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严格的复核,并亲自参与和控制工程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各个工序之间的施工质量。 2.2在建筑施工阶段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2.2.1要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作为主要的建筑技术管理工作,技术交底对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不论是工程的小范围开发还是对整个建筑工程予以开发,都必须要准确、及时的进行技术交底。尤其是要加强隐蔽建筑工程的开发工作。在对工程成品、基础设施以及建筑材料等容易发生不稳定危险因素的施工部分,则需要开发商对其予以管理的强化政策。 2.2.2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对建筑管理工程上的质量项目目标予以控制,必须要将工程建筑开发合同中的质量条款作为建筑施工管理的准则。工程材料质量、工程工艺以及工程养护各个方面共同组成整个施工建筑项目的开发质量[5]。此外,为保证由于在新工艺与新技术的采用中存在的技术性难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就需要建立一个工程技术攻关性的建筑开发团队,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2.3建筑工程进度和成本上的管理措施 在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上,必须要对建筑前所制定的目标予以严格的遵守,同时,还要对这个目标予以全面实施。此外,还要对其施工装备、能力以及材料供应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根据实际的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的、全面的调整,然后在对后续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 2.3在工程竣工阶段,开发商对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竣工阶段,必须要通过各项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和措施进行运用,认真测定工程项目的质量、已竣工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和特性,然后再将其测定结果与先前预测的工程目标做对比,以此对建筑工程产品的合格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所得结果和预测目标相符合,那么,这个建筑就可以通过,如果不符合,开发商就要要求建筑施工单位对其补强与加固。如果与优良建筑的标准相符合,就可以被称为是优良工程[6]。 2.4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上也无例外,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是提高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对于施工组织管理上,应该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减少人的劳动力度,实现信息化;同时在工程的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应用此种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施工工艺上,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例如:cad图纸的方案的设计、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整理、模板以及脚手架的设计等,在这些方面充分计算机的优势;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以及全程监控,就能够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将施工监督管理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方向,增强建筑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总结 在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管理方面,开发商一定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技术上的合理运用。由于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工程建设发展比较快速,因此建筑施工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也逐渐世界上的工程建筑业接轨。目前,国际上的建筑工程开发商也开始向我国的建筑施工市场逼近,这就使得我国工程建筑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一步步激烈化。因此,要想使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对工程建筑管理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提高建筑工程开发商综合性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以此使工程生产的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管理论文:论述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应用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既能达到预定目标,又可创造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简要阐述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安全;质量;进度;技术管理 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及关键环节。工程项目技术管理是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实施贯穿于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如何以更快的施工速度、更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更经济的工程成本完成工程施工任务,是工程建设者极为关心并不断为之努力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就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在整个施工全过程的构思设想和具体的安排,使工程建设达到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目标。 1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意义及任务 1.1技术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今天的建筑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2)建筑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各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1.2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技术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程序进行。 (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质量。 (3)能充分发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 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问题分析 2.1技术中心的人员组织管理 企业根据其开发规模,大部分均设有技术管理机构,技术人员的管理机构的大小据建设规模而定。一个项目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优秀的高执行力的团队。在人员组织管理上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2.1.1组织架构不合理,技术人才缺乏 依据项目的建设规模与类别以及其技术含量,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的设计有所区别,主要是人员数量上的区别,在技术含量上是基本相同的。一般一个项目的技术组织架构设计是金字塔形的设计,如:项目技术总监、专业技术总监、专业技术主管、专业技术员。—般项目管理过程中,忽视了技术组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设计单位的事情,或是只是注重设计人才的开发与应有,忽视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开发与应用;有的技术组织成了只是来回拿取图纸的跑腿的运输队,形同虚设;有的技术组织由于能力不足又怕承担责任,将出现的问题均推到设计单位,而又没有对设计单位的一套审核措施,任设计单位设计个一塌糊涂。专业组织设置不全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项目技术管理中的难点。 2.1.2项目技术总监专业不对口、专业单一、现场施工经验少 一个项目的技术总监是集多种专业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审核并处理专业间相互矛盾、冲突等的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在经验和专业知识方面,现场经验占了上风。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项目技术总监,是从设计单位出身的,单专业设计知识精湛的人员;而这种设计专业人才往往是现场施工、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单专业设计精湛而其他专业知识缺乏,如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是两个范畴。当设计和施工经验均丰富的前途下,其从事过的主专业应当是以建筑专业为主的最佳,这是由于建筑专业向下细分 相关专业多而定的;其下的结构、水电、园林等专业都是为其服务分支专业;有部分项目技术总监是从事结构或是电器、暖通等专业的,往往是只重视了木专业而忽视了全局。 2.1.3专业技术主管专业知识过度细分,精而不全 细分的专业知识需要的就是无缝覆盖。比如每个专业要通晓本专业范围内的设计、施工、材料、工艺、质量以及各个专业相互穿插配合的要求等知识。 2.2施工现场中的全面技术管理 现场技术管理是—个优秀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技术管中间管理阶段,此阶段所涉及到的专业科目更为复杂,管理要求更高,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经验要求更高,对现场需求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更为迫切。现场管理常出现的技术管理缺陷有以下几点。 3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工作 3.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1)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中各个分项、分部技术要求、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检查、评定和验收。 (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质量。 (3)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4)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3.2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组织设计与场地总平面图:③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3.3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工作重点主要以下几点: (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 (3)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4)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4结束语 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我们不仅要实事求是地编好施工组织设计,还要把它贯彻实施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组织设计真正成为指导施工的纲领性文件,才能成为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才能全面地搞好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 技术管理论文: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混凝土轨枕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适应轨枕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其技术的管理与改进。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各种型号的混凝土轨枕的技术管理标准,指出我国目前混凝土轨枕技术检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得出管理的意义,希望论述能够对于轨枕技术的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意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混凝土轨枕的生产工艺也发生了变化,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轨枕对于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说加强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轨枕检验工作的管理需要格外关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轨枕检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就从这些不足之处出发,探讨加强管理的措施和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的论述。 一 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技术标准 因为不同型号的混凝土轨枕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说必须要经过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初期的应用推广才能够应用,在初期的应用推广中,需要进行严密的管理,管理者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文件,以保证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差错。由于不同型号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的轨枕也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条件,所以管理者就制定了多种的技术文件,这样一来,缺乏统一的管理技术标准就造成了管理工作的繁杂,不免会出现差错。事实上,每种型号的轨枕由于制作工艺大体相同,只是在养护的要求上以及检验标准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说,需要有统一的轨枕技术管理条件,这样能够减少麻烦的出现。 (二)质量管理控制力不强 混凝土轨枕的研制需要准确的掌握好相关的原料和各种原料的配比关系,同时需要进行试验和检验,这里的每个环节都要求技术过硬,不容出现差错,加强管理也是必须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是由于管理者技术性欠缺,或者疏于管理,造成了对轨枕质量管理控制力不强的局面出现,这样技术的力量也不能充分的发挥,这种局面需要改善。 (三)混凝土轨枕的使用管理政策不规范 混凝土轨枕的使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使用同一种类型的轨枕,这样容易出现差错,因为采用高强度的新型轨枕对主要的干线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必须要更替一些可再用的轨枕,对于这些轨枕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避免浪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周全,出现滥用之弊端。混凝土轨枕使用管理政策不规范的现象需要改进。 (四)技术检验环节缺少必要的管理程序 混凝土轨枕在投入使用前需要进行技术检验,保证轨枕的质量。轨枕的检验需要包括外形尺寸、对于轨枕两端钢筋外漏的长度等都需要进行技术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技术把关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样可以得出详细的检验数字,将误差降低到最小,达到完善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轨枕质量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技术的监管工作做得不细致,在检验的过程中会出现疏漏之处,这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在今后的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 二 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 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混凝土轨枕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为了保证技术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保证轨枕的质量,加强混凝土轨枕技术的管理十分必要。上文指出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本文就简单论述针对上述问题的相关管理措施。 (一)制定统一的轨枕技术管理标准 上文中提到,虽然不同型号的轨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存在与养护和检验指标上,因此说在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必每种型号的轨枕制定不同的技术管理规范,制定出统一的技术管理标准就可以进行合理的技术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管理过程中的误差,还能够使管理更具系统性和规范性。为此,管理者需要充分的调查研究每种轨枕的细小差异,在统一的技术管理标准中标注,由于轨枕的技术工艺大多数管理者已经熟知,这也为制定统一的轨枕技术管理标准打下了基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管理中不能因为统一规范就忽视了其各自的特点。 (二)加强混凝土轨枕的质量与技术监管 混凝土轨枕不仅需要进行进行质量监管,同时不能忽视技术的管理力度,双管齐下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技术是质量的前提保证,质量是对技术的检验,二者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如在进行混凝土轨枕制品原材料配比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掌握配比技术,在这个环节进行监管,这样在保证配比技术到位的同时也能够监督质量是否过硬,轨枕的试验和检验一方面是为了看其质量是否过关,另一方面也是在检验轨枕生产技术是否达标,因此这个环节的管理需要各位谨慎。管理者在平时需要熟知轨枕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目标真正实现。 (三)加强轨枕技术研发 我国的铁路混凝土轨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已经铺设有9000万根,其结构形式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变更了六七次,在轨枕的科研与设计上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不能否定的是,我国的轨枕技术研发工作还不到位,研发周期较长,对于大型快速的实验设备的利用还不够,技术还不完善,因此说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首先需要加强混凝土轨枕的理论计算和设计检验等所需要的技术参数和技术规范的管理,研究出适合混凝土轨枕特性的我国标准;同时还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改进我国的混凝土轨枕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强技术研发,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比重;同时对于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增强科学技术成果的储备量。只有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才能够保证轨枕生产工艺的提升,轨枕质量才能有所保证,这是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加强技术检验环节管理力度,制定管理奖惩制度 技术检验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增强轨枕的质量,同时在检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增强技术水平。例如随着技术的进步,施工现场对于轨枕两端钢筋外露长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在技术检验的环节要更加谨慎,通过实践,技术人员找到了用钢筋合力点距承轨台中心距离代替钢筋混凝土上保护层的检验方法,这样能够更加精细的检验出,这是技术人员实践的经验,也是管理者管理得当的表现。为了防止管理者疏于管理现象的发生,制定管理奖惩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保证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加强混凝土轨枕技术管理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加强混凝土轨枕的技术管理也十分必要,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对于轨枕的技术检验能够保证质量;其次加强技术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技术水平,也能够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完善自己的技术水平,实现技术的突破;最后加强技术管理还能够促进技术成果的实现。对于技术管理的意义,本文就简单的论述到此。 结束语:我国的混凝土轨枕技术已经有近50多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轨枕的生产工艺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需要加强技术的管理,使得轨枕技术得到提升。本文就从轨枕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措施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对于今后的轨枕技术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及难题 摘 要:本文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尝试给予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难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设置的要求,林业工程类专业特指木材加工技术(含人造板自动化生产技术方向)、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等4个专业。目前国内开设木材加工技术的高职院校有9所,在校生约1200人,企业人才需求约50000人/年;开设木工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有1所,开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有3所,此3个专业在校生较少,市场人才缺口较少。高职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主要特点即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主要从事设备操作、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对就业人群的质量标准看,人才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职高专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有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1.国内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需求旺盛,但毕业学生基本不能立马上岗,未能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探索与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迫切之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刻不容缓。 开设有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的院校主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侧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管理作用与导向功能,至于结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等重要问题研究较少。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独有的体系。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相结合;英国主要采用“三明治体系”及BTEC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由培训企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紧密合作,提供就业支持和各种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AQF国家资格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采用专科教育和技能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和认证制度;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理论构架等研究。 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的难题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它最终归宿还是实践。评价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如何、针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如何评价等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才能发现其特点,找出适合目前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显著特点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IPP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这四种评价可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设立合理的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双证书获得率”等指标是可以量化评价的,而有些指标如“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想要量化评价是很困难的,评价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目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确定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应基于实践调研与文献检索的基础。实践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研问卷应针对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进行分别设计。同时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问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问卷设计要保证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显著性。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意义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对每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评价方法来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方便、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小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林业工程类专业同其他专业同样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只有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才能实现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合理有效评价。 林业专业论文:毕节市农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以毕节市大方县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为例,归纳了专业合作主要特点,总结了合作社发展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应对策和措施,为毕节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毕节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毕节市共有林业专业合作社430个,注册资产131352万元,有社员人数38907人,其中农民户口社员人数36090人,社员出资总额118365万元。年收入34406万元,其中净利润13305万元。为进一步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业板块经济新模式,2015年10月23―24日,毕节市林业局有关技术人员赴大方县凤山乡店子村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听、查、看、访等方式进行调研,总结发展经验,为毕节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合作社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刘明凤务工返乡,联合刘成利、刘成文、刘建、刘成辉、陈伯军和陈芝顺注册成立了大方县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刘明凤任理事长。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民”的运营模式,倡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合作社有完整的章程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大方县运行比较规范的合作社之一。 1.1 合作社经营模式 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民”的运营模式,倡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形式,组织分散农户,形成规模经营,农民在合作社务工,参与分红,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1.2 合作社建设规模 目前,合作社有理事会成员5名,注册资金600万元,涉及群众(社员)105户,规划流转土地200hm2,现已流转63.13hm2,种植了桃、李、梨、杨梅、樱桃等经果林,目前长势良好。2014年发展林下种植蔬菜,其中辣椒13.33hm2、蔬菜13.33hm2、甘蓝13.33hm2、马铃薯10hm2,年收入突破80万元。 2 合作社的主要特点 2.1 亲邻为纽带,确保工作顺畅 大方县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凤系凤山乡店子村火封丫组返乡民工,其最初组建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带动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将发展成果与老百姓共享,而要将发展成果与乡亲们共享,就只有把老百姓唯一的生产资料――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产生规模化效益。为此,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组建起了专业合作社。由于社员基本上是家族中人,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较为顺利的解决。 2.2 入股形式灵活,确保人人有份 合作社采取火封丫组区域内所有农户全部参与入股,参与管理,参与分红方式进行组建、管理。入股有3种方式:土地入股,流转期限为20a。第1年按照100元/667m2作价入股,以后每年按100元/667m2的标准领取流转费。比如张三以0.33hm2土地入股,则第1年的流转费5×100=500(元)作为股金入股,剩下的19a每年领取流转费现金500元;资金入股,为坚持合作社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原则,避免出现一人操控所有的局面,经召开社员大会决定,普通社员股金每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综合考虑理事会成员对合作社的付出较多,理事会成员每户入股股金可突破10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劳动力入股,劳动力入股主要针对道路、广场硬化等基础实施建设投入的劳动力,男工按100元/天折价,女工按80元/天折价作为股金入股。不愿意折价入股的,按50元/天领取现金。专业合作社由过去单一资金入股的形式转变为土地、投工投劳都可以入股。 2.3 生产形式灵活,保障农户利益 合作社对所有的山、水、林、田、路等国土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种植、机械化操作,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更增加了经济价值。有两种组织形式: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由合作社按照规划组织农户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合作社按照50元/d的标准支付人工工资;分片承包,保底收购。对愿意自己耕种的,合作社将流转和入股的土地反租倒包给农户,由农户按照统一规划种植相应经济作物,合作社对产品实行保底收购,确保群众利益。如:2014年,合作社对规划种植莲花白的13.33hm2土地反租倒包给一位农户,该农户按照合作社提供的统一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后,生产的莲花白全部由合作社按照保底价统一收购,解除了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 2.4 管理形式灵活,确保人人受益 将全部社员分为6个大组和若干小组,根据每天的实际劳动力需要,由合作社理事会统筹安排、轮流调度出工,工资标准为50元/d,每月月底按实际出工情况据实发放。理事会成员每人每月按2500元的工资基准数发放,但前提是必须领工参加劳动,如遇病、事假或主客观因素未参加领工劳动的,扣除其相应日均酬金后据实发放。同时,辖区内所有党员全部加入合作社,建立支部,发展党员带富工程。聘请村主任为合作社理事会名誉会长,对合作社的发展和项目的谋划上做到上下统一,确保政策不跑偏,带富有抓手,一盘棋、一个调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 2.5 经营形式多元,综合效益叠加 发展林下种植,实现以短养长。目前,合作社流转的947亩土地已全部种植桃、李、杨梅、樱桃、梨等经果林,长势良好。在经果林尚未进入产期时,采取“林-蔬”结合方式,2014年,在林下种植辣椒13.33hm2、蔬菜13.33hm2、甘蓝13.33hm2、马铃薯10hm2,年收入突破80万元;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不断寻求新经济增长点,引领辖区群众转变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促进群众增收。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鱼塘1.33hm2、建荷花池养殖鳝鱼、建休闲广场3000m3和农家乐1个,逐步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一条龙服务的乡村旅游格局。 3 几点启示 3.1 政府重视是前提 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将通村公路建设“一事一议”工程调整到店子村火封丫组实施,将店子村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打造。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除了在技术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外,还免费为合作社提供蔬菜苗、辣椒苗、脱毒马铃薯种及肥料等物资。 3.2 项目扶持是基础 据估算,合作社每年至少需要50万元资金才能正常运转,其中人工劳务费35万元,土地流转费7万元,种子、肥料等8万元。而种植经果林前期投入较大,见效较慢,若没有项目的支撑,合作社将出现因资金短缺而无法运转的情况。为此,合作社成立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获得各级项目补助资金78万元,其中,保供蔬菜项目补助10万元,省级示范社补助50万元,巩固退耕还林项目种植经果林资金18万元。 3.3 灵活流转是关键 合作社在短短1a多的时间能取得这么好的成效,核心在于合作社能充分了解村情民情,创新土地流转方式,让农户将土地流转后无后顾之忧,除了第1年可将流转费按100元/667m2折价入股,成为股东,参与分红外,以后每年都可按100元/667m2领取流转费并参与分红。此外,合作社章程还规定,若不愿意参与入股,但愿意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的,合作社按200元/667m2的流转费进行现金支付,但不参与年底分红,全面打消了农户的顾虑。 3.4 规范管理是核心 合作社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全体会员及家属实行分组劳动、轮流调度的方式优先安排就业,召开社员大会决定最高股金额度等方式,激发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既避免了消极怠工,又避免了因独吃独占、分配不均等引发内部矛盾的现象。 3.5 生态建设是保障 合作社致力于打造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经果林的同时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林下种养殖,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是“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百姓得致富”的典型探路者,对下一步的林业板块经济引领绿色毕节行动,促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3.6 群众受益是目的 合作社始终坚持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依托,以农民自主创业为前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农户来说,既解决了温饱问题,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既解决了就业难问题,又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居家难的问题;既改变当地人居环境,又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目的。 4 建议和意见 4.1 积极引导,政策扶持 当前,散户造林等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需求,要积极引导更多的能人大户带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经果林、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林业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力度,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让农民切实分享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红利。 4.2 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助性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注重农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将其扶大、扶优、扶强,带动更多的专业合作社发展。 4.3 借助外力,加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借助一些开拓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水平高、对农产品吞吐量大的龙头企业等外力的推动,构建“产、加、销”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更好更快促进合作社发展。 4.4 总结经验,大力推广 圆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对于毕节市其他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各县(区)林业、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应结合特色农业板块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圆康果蔬专业合作社这种以村组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对板块经济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提升板块经济发展效益。 林业专业论文: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摘要:以北华大学林学院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针对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的现状,探讨新形式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提出了持续的改进和提升计划。 关键词: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 1.前言 专业硕士的培养本着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联合企业,聘请企业导师,学生深入工厂实习实践,培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厂实际问题的学生。本学科制定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重点在跟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学术硕士相比,弱化了机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华大学针对全日制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加强基础、强化实训、增强人才的应变能力的思路,建立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林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定位是介于工学硕士教育和MBA教育两者之间,既懂工程又通晓管理的专业工程管理人才。向着校企联合培养,定位于为企业培养准工程师方向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即具有从事现代林业工程的某项工程职业所必需的既深又宽的技术,又要有整个职业生涯中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单独从事科技研发的实力,也无力承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但他们又对新技术有着旺盛的需求,先进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也有助于我国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过度消耗创造产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高校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从企业解决不了但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立项目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关切点,最终能够拿出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成果,这样的项目才能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同时,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要始终保持在理论方面的先进性,要掌握专业领域前沿性的知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这也是能够和企业形成合作的首要条件。同时能够将理论和企业实际联系起来,用最前沿的理论帮助企业不断发展。总之,只有校企双方从各自的需求出发,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达成合作,才可能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双赢。 2.培养模式 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践”的特性出发。结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就是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技术、工艺等进行设计开发或改进提升的活动。再结合工程师培养标准以及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两方面,提出并分析了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应关注的主要成分,并就课程学习、校外实践、学位论文设计三个培养环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实践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采取双导师制进行培养,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北华大学,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校内外导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直接推动者与指导者,导师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责任心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应该发挥特长,各尽其责,分别就实践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给予指导。校外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了解研究生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在学生企业实践过程中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1]。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进入企业,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是帮助他们填平学校与企业之间这道鸿沟的有效手段。和大学生以积累社会经验为目的的校外实习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进入企业实践,不能只是从事一些日常性事务,需要真正进入工程项目,接触其中的研发环节,才能够达到实践培养目标。从时间上而言,不宜过短。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时间太短,学生不可能深入企业,实践也就流于形式;时间过长,又会影响后期学位论文设计。总之,鼓励全日制工程硕士到企业从事一段时间工程项目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师资队伍建设 北华大学为适应专业拓展需要,加强了林业工程教师队伍建设。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高级专家、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省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等。有多伦多大学特聘教授1人,东北林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1人,企业合作硕士生导师7人。从学缘结构看有7人具有国外留学和合作研究的背景,队伍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最近几年,学校从国内非农林院校引进了多位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扩大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和视野,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使人才队伍得到了优化。 4.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采取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硕士学制2年,学生第一年在学校集中进行理论课程授课、考核,同时查阅论文相关文献,做好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年,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实习,完成实践性教学内容,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解决企业生产、工程实际问题。 对学生课堂教学学校有全面的考核评价体制,师生互选;在教学中,坚持教授为研究生授课。根据国内外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利用声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等立体化教材提高了教学质量。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对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导师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若学生表现良好,毕业后就有机会留在企业工作,否则不予录用,因此学生都很努力,教学质量也得到企业方的认可。 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导师,采取现场授课的方式,到现场进行讲解。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商定选修课课程,一般2学分,由校外导师主讲。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本着“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培养我们的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校外企业为我们提供便利条件,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与我们联合培养的企业有:1)北京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2)河北廊坊华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3)广东省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4)吉林森林工业集团公司。 5.实践环节的培养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实践”,是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性特点,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对产品、技术、工艺等进行设计开发或改进提升的活动。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培养合格的工程师是一项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来共同努力的事业。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力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因为理论学习可以在学校完成,实践能力则需要在实际工作情景中培养锻炼,需要教育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但目前两者的合作通常是基于项目的,项目结束了,合作也就告一段落。如何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长效机制,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合作要基于双方的需求才可能建立,学校希望完成项目,培养学生。企业则要求出成果,产生效益。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合作才可能顺利、持久[2]。 6.持续改进和提升计划 北华大学将在以上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3]: 第一,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与开发,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实践环节,课程学习可以压缩,甚至忽略。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两年到两年半的学制时间内,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时间确实受到了压缩,但应注意的是,不能由此导致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这对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二,强化校外实践的形式与内容,没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做基础是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的,这一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安排全日制工程硕士走出校门,进入企业接触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实践能力,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强校内导师对实践的指导,学生进入与校内导师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实践,是一种比较有利于校内导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校内导师熟悉项目情况,掌控着项目的整体设计和研究进程,可以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指导学生提炼出实践问题,并展开实践内容。这种模式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通常是共同完成课题的合作伙伴,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容易沟通合作,合理分工。理论性的、方法性的、程序性的内容由校内导师负责,而设计项目细节,工艺流程方面的内容则由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两位导师能够及时交流,共同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确保实践的质量。 第四,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引进正高级职称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人才。加强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学高水平师资来校讲学或长短期兼职,促进师资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国家及省设备资金项目、重点学科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满足林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的需要。 林业专业论文:西藏自治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林业技术专业的现状,强调结合西藏自治区行业、企业对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和专业岗位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重新设置专业课程,建立起围绕职业岗位和能力变化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考核方式,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西藏自治区人才市场和学生个人创业、自主择业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就业 一、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行业发展现状的需要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社会造林绿化步伐不断加快,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持续加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发挥预期效能。未来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下资源开发也将成为西藏自治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西藏自治区目前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有天然林保护、“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拟在全区七地市新建1000个左右的苗圃基地,以服务于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西藏自治区未来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将需要一定数量的种苗生产技术专业人才,这就给我院林业技术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我院原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现行课程设置与就业形势不契合。学校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专业定向培养目标已不适应区内林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岗位、工种变化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而现行的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就业政策的调整,势必使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走上进企业和自主创业之路,而原有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2)传统的林业课程体系与区内行业发展不相适应。林业多种经营利用是林区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西藏自治区目前鼓励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木本粮油(以核桃为主)、林果、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而我院现行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由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教学分段排列,各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沟通,教学内容部分重复,偏重于林业理论教学和林木采伐利用、管理方面。这明显不能适应林区对多种经营和非林替代产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能突出林区林业技术职业教育的特色。 (3)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岗位针对性已不适应行业企业岗位变化的需要。随着区内城市园林绿化和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和基层林业行业企业原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对相关专业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势必有所增加。原有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有限,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单位对新员工技能的需要和区内林业发展方向调整后对人才的专业能力需求。 (4)课程间重复交叉内容较多,部分课程缺乏实训条件。现行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间缺乏应有沟通,专业基础课中的气象学、土壤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内容重复较多,后改为植物生长与环境。但在后期教学中发现所使用的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内容偏重于农学专业,而与林业技术专业的契合点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内容无涉及);专业课中的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技术的部分内容相互交叉重复,影响了教学效果。 现行教学计划中部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不足,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部分课程因缺乏林业技术专业的实践场所,不能按教学要求进行必要的技能实习和实训。以森林经理与规划设计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与区内林业生产调查等外业实践相结合的学校周边实习实训点几乎没有,教学中只能以内业实训为主;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料(如林区或学校周边林区的地形图、航空照片、卫星图片等),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1.转变观念紧跟市场需求办专业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我们搞好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高职教育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必须考虑市场、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需要学校做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不能只是考虑学校能做什么、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为此,我院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广泛的区内社会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大多数林业企事业单位目前实施的林业项目对苗木有大量的需求,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符合西藏自治区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为林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林业经营者培养适应林业现展和具备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林业经济开发、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根据区内行业实际需要改目标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或超前适应区域经济的需要,及时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使之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一致。随着区内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园林化、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念逐步增强,因此林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亟待做出调整。 经过林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区内林业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的反复论证,从区内行业的需求出发,对职业能力需求进行细分,确定了我院林业技术专业整体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当代科技经济和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即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步由林区生产经营和资源调查转向林木种苗培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现代化林业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课程设置 林业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一般为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营林试验工、森林病虫害防治员,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在森林营造、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林业工程设计与施工、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方面进行业务工作。我院应以职业岗位群的能力培养和区内行业发展需要为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就业需要为原则,将职业道德、知识、技能结合在一起考虑。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以是否服务于西藏区内林业发展为依据,以“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与经营、森林调查与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等岗位为主体;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主线,教学内容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训练进行,通过课程的增设与取消、分解与重组、调整与合并,建立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训体系建设,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过程中,构建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专业特色、增强专业技能的就业实用性,为学生谋职、创业及其后的继续发展做好准备。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整合优化、增加、删减部分课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教材与本专业基础课程不适用和专业教学内容缺乏这一问题,改而设立森林植物和森林环境课程,以此为基础增加了树木识别实训内容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容;将测量学和测树学改为测量与测树技术,分段进行,由不同教师讲授,并增加相应实训项目和课时;将森林培育学调整为林木种苗生产技术,以种苗生产的方法、技术等作为重点内容,通过与相关单位合作,使实训的学生完成不同苗木的生产任务,掌握相应技术要求,能进行苗木的生产。减少部分课程,以增加实际应用课程的课时量。 在选修拓展领域增加了植物组织培养、西藏自治区野生动物保护等内容,以体现实用技能训练、快速育苗新技术应用和服务于西藏林业生态建设,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将来创业、就业提供一定的基础。 2.编写部分课程讲义 现已编写了《林木保护》《种苗生产》讲义,将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做了变化与调整,增加符合区情的实用性内容和实训课时,使林业专业课程能更贴合区内林业行业发展的需要。 3.加强实训教学及考核测评方式改革 在教学中改变以往集中讲授理论知识,集中技能实践的传统做法。通过与区内林业企业单位合作,把植物园、苗木基地、温室大棚、实验室、绿化工程现场等作为课堂,设计针对专业能力和体现技能要求的实训教学项目,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效果、可展示的成果作为该课程的过程考核成绩,并结合理论考试来调节最终成绩。建立以过程实践考核为主的综合测评模式,不断改进教师重理论成绩的观念和学生应试型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深化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改革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于本地行业产业方向为目标。现在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必将随着行业发展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希望通过我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改革,以专业岗位技能作为切入点,逐步拓宽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林业专业论文:浅谈修武县林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1 发展现状 修武县作为焦作市的主要县城,截至2013年末,总人口达到28.27万人,占焦作总人口的8.2%。以生态县闻名的修武县绿化程度良好,林业用地面积3.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0.93%。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最早是在2005年引入修武县。经过3年的摸索,我县集思广益出台相应意见,明确扶持内容。随后,在2009国家林业局也对合作社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县力争以合作社为着力点,并不断做大做强,结合时代新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其成为我县现代林业腾飞的助推器。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创建合作社52家,其中9家合作社注册了农产品商标,2家完成了省级的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2家完成了绿色产品认定,质量得到官方认可,2家获得了省级示范社荣誉称号,1家获得了市级龙头示范社荣誉称号,获得市级示范社荣誉称号达到13家,合作社发展前景良好,入社成员数达到936户,辐射带动农户2032户,规模激增,势头迅猛。 合作社的推广无疑是修武县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鲜血液。它一方面解决了独户经营在生产、销售、贮藏等环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林业生产的效率以及投入产出比。当然,这一成功的模式离不开政府在硬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工作人员在软件方面的不懈奋斗。 2 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领导,抓好宏观管理 人是推动工作的中流砥柱。专注才能成就事业。我局设立专门机构,同时配备专职人员,安排他们对工作人员进行耐心传授并指导,同时把握分寸,不干预不包办,从宏观上加强管理。做到培养一个,成就一个,领导一个,成长一个。 2.2 定政策,加大资金扶持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工作顺利完成的硬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财政预算或者计划时,要列出专项资金对合作社工作给予保障。优先考虑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进行帮助,同时设计评价机制,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进一步推动合作社稳步向前发展。 2.3 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好酒的得吆喝,同样的,有好的经营模式也要大力地宣传。弘扬合作社生产经营的重要意义和优势,在全县中形成一个对合作社的关注度,营造一个人人为建设献智慧的良好氛围。 2.4 抓示范、育典型、以点带面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推进合作社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推进生产基于标准,质量经得考验的合作社作为标杆,着重发展一批经营重在品牌,管理趋于规范的合作示范社,由点带面,逐步铺开。同时,设定长远的定位,力争省级的示范合作社。 3 存在的阻碍 首先,在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虽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但金融部门业务没能落实,缺少资金扶持,后续资金无法保障,严重制约了发展。其次,由于农村人口的特殊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合作社成员文化水平偏低,造成整体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技术人员缺少,管理过于粗犷,致使产品滞后,甚至与市场脱节。最后,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投入,硬件环境还有待加强。 4 下一步的对策及建议 4.1 抓培训,加强教育 由于农村人民的特定性,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怎样办合作社,怎样与社员建立利益共同体,同时培养他们的管理意识和长远目光;对从事基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技术手段和知识, 让大家在实践中学习成就自己。 4.2 抓项目,扩大合作 对于我县的林区保护、森林培育等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优先考虑合作社承担;选育新品种、开发新栽培技术等科技推广项目,优先试用于合作社。政府创造机会,增加地区间林业生产经验的交流与合作。 4.3 抓品牌,鼓励创新 中国是一个认品牌的地方。品牌不仅仅是行业地位的标识,同时也是对产品质量的肯定。首先合作社工作人员要积极申报商标注册,政府和专业人员配合进行质量标准与认证以及其他有关经营认证。允许符合条件的产品逐步推广建立自有品牌,同时,要严格把关,杜绝质量不过硬的产品,营造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性竞争环境,让一切创新的思想和资源充分活跃起来。 4.4 防风险,合理规划建设 林业的生产不同于其他产业,受天气、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为了减少农民的损失,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防风险预案。在面临突发自然事件时,可以及时冷静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有害生物入侵,政府要动用有关人员运用化学生物手段及时遏制。合理规划,给合作社的发展搭建一个“保护伞”,提升林区的道路、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环境。 4.5 走出去,抓新媒体手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电商盛行的现实环境下,我县合作社更不应该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让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借助网络资源,建立像微信公众号、APP等市场信息平台指导生产,借助朋友圈、微博、贴吧等新媒体推广销售,逐步拓宽市场,走出修武县,走向市、省、全国。 4.6 享优惠,扩大资金来源 根据央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大力保证合作社的资金来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等业务方面要优先用于合作社,税务局在征收税费时给予一定优惠,支持政府和全社会范围融资,扩大资金来源范围。 4.7 定门槛,走规范发展之路 在市场经济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低门槛甚至没有门槛的行业,往往容易陷入无序竞争或者恶性竞争的环境。为了规范我县合作社的发展,参照河南省级的规范化文件《河南省农民林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暂行标准》,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要对合作社建立的基础设备、成员组成、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经营服务以及经营效益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当然,结合本县的基本情况,相应的的标准可以适当下调。只有对合作社的进入机制有所规范,后续的发展才会更加健康长久。 林业专业论文:对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讨 摘 要 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林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其培养目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关键词 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 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肩负着重要职责。而林业已从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转向以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林业,对林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林业人才调查和需求预测,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全国林业从业人员和人才需求量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据预测,到2020年林业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00万,目前的林业专业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林业建设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据统计,我国县级以上林业管理部门、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森工企业、国营林场、国营苗圃、中等林业专业学校的技术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目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不足1%,①因此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充实这些岗位,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以满足林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旨在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在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培养目的存在偏差。 1 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导师制没能真正实施。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教育部在2009年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努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除校内导师外,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须由在林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专业生产或管理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但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校内外双导师制并未真正实施。以北京农学院为例,林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配置基本还是在沿用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配置模式,只有校内一位导师,没有校外导师,不利于学生接触实际工作,以及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2)课程体系不合理。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理论及其应用教育,以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而专业学位硕士则侧重时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一般为3年,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仅为2年,但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课程缺乏针对性,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差别不大,基本上仍在沿用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或者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以北京农学院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为例,专业必修课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专业选修课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森林灾害防控技术及应用、现代林业信息技术、森林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虽然在课程名称上突出了技术、应用等,但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案例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依然较为薄弱,背离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3)论文选题和评审标准有待改善。从目前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看,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区别,仅是做论文的时间缩短,大部分还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选题没有体现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基础研究为主。并且由于仅有两年时间,有的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更严格。在论文评审程序和标准以及答上基本上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去要求,缺乏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没有林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通常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答辩,答辩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区别。 2 加强全日制农业推广(林业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对策 (1)不断完善双导师制。基于社会对林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基本与学术型研究生持平。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双导师制”对于实现其培养目标也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将校外导师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让校外导师参与课题教学、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等各个环节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应提升校内导师实践能力。林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科学研究应该接地气,不能脱离实践,导师本身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由于近些年引进的年轻教师层次越来越高,多为博士和博士后,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但是专业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如以修剪树木为例,林学专业的年轻教师很少有人能够修剪好,因此有必要加强传帮带,以及到基层进行相应的锻炼和培训。建立和完善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将高校和林业基层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实现高层次应用行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研究生就业。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和其培养目标相一致,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且应该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特别是针对目前和今后长时期开展的生态建设,强化生态类课程的建设。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增加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强化校外林业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针对林业领域的实际问题,采用调查分析、实践模拟、计划制定、项目评估、技术或产品研发等实践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目前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已和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植物园、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北京大东流苗圃、通州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等林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长期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搭建了产学结合平台。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利用实践基地条件,进行教学或顶岗实习,针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由基地导师指导,采用具有符合职业需求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实践训练方法,培养研究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研究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制定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及评价制度。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也应符合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所区别。学位论文的选题须紧密联系现代林业生产实践和生态建设,针对生产、管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在科学技术观点、试验材料和方法上有一定特色或新意,应体现出作者具有独立从事林业和生态建设科技工作的能力,以及解决林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可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试验研究、调研分析、林业生产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与技术研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分析评估等。同时,在论文的评审以及答辩环节中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论文不同,要求至少应有1/3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以突出培养目标。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对林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知度,改变对专业学位的接受程度不高的现状,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满足社会对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各类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阐述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优势,规范培养过程,加强产学研合作,突出专业实践环节,全面推进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林业院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都在不断创新和研发新的材料,而每一种新材料的使用,都能够引起一次技术上的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可能是世界性的。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领域分别为材料、能源和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发展迅速。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工科类专业统一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出台的专业建设指导精神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产业[1]。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00年10月,专业的建立基于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利用等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由我国木材胶黏剂领域知名专家顾继友教授组织创办。在十几年的不断实践探索中,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发展平台,明确培养目标,凸显了林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大批兼具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依托院校优势,打造品牌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建平台”项目重点院校。学校是以林科为发展优势,以林业工程为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建立之初就显示出专业的优势,它是在天然高分子开发利用、生物质复合材料、高聚物合成、合成树脂胶黏剂的开发等领域都较成熟完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厚基础的专业优势。专业发展迅速,于2003年获批建立“生物材料工程”博士点学科,2006年该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10年进入“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行列,目前是东北林业大学的重点专业。专业涵盖了胶黏剂、生物质复合材料、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和生物质功能材料四个具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方向。其中胶黏剂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尤其是木质基材料用胶黏剂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方面处于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行列;专业的另一个特色是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在木塑复合材料、木质素、蛋白质、淀粉等生物质材料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本专业有三门课程“胶黏剂与涂料”、“生物质材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入选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东北林业大学作为林业院校的领跑者,有着林业院校的优势。为此,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以林业院校优势为依托,支撑学科“生物材料工程”在科研方面以天然高分子为核心,以生物质复合材料、胶黏剂、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质功能材料四个特色研究方向为重点。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更体现林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优势特色。在近十几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也在不断的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既重基础,又宽口径,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突出林业院校品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高等院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随着目前人才市场化程度的日益高涨,如何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不同的学校、专业应根据人才需求、本身专业特色以及学校优势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我们总结了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偏差,积极探索出“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发展方向、内在潜质,按照发展方向和个人选择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就业、继续深造、出国深造等几种类型,以此为前提在课程设置、实践动手能力、毕业论文和设计、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广泛,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在聚合物合成、胶黏剂、生物质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开发研究、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探索出一种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特色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规范培养过程,提升教育实力 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各学科之间的彼此渗透,相互关联成更大的、完整的学科体系[3]。这就要求现代大学教育要有更广博的知识背景,更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及开阔的学科视野。只有在大学科平台上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中采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4]。 为满足国家林业科技的战略需求、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重点突出“林产”特色,构建相关的学科课程体系。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主导思想,构建学科基础课;结合专业方向的特色,构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程;同时完善交叉学科的渗透,构建开放性的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修,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和学科带头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专业管理制度,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业教师团队;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定期在学院及学校范围内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专业教师牵头,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大胆创新,认真观察;创建具有自己学科发展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创新实验室,建立以专业教师牵头,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训练团队,在保证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从大一新生开始实行“导师制”,提倡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开展批判式学习,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知识,用发散的思维研究知识[5]。 (二)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指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来自于生产实际,学生通过走进工厂、校企合作单位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凡事不再依赖教师、依赖课本,是完全意义上的实践;学生通过实习较早地熟悉了工作岗位,积累了工作经验,对待就业问题不再盲目,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另一方面,工厂在实际生产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为企业解决了遇到的实际问题,节约了用人成本,并在经济效益方面有所收获。“研学结合”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导师的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及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导师指导学生更直接、更具体,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结合科研实践培养专业人才是专业建设大力提倡的,专业教师积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突出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和实验室,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到企业现场观摩,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将理论和生产结合,学生将学习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中,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反馈实习内容。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案,健全实习质量保障体系。为此,专业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依据指导教师的特长进行分工指导,邀请具有培训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模拟。学生的整个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和设计紧密结合,实践过程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第一手资料,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不断探索高等学校专业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林业院校还是各类地方高校,都在努力地积极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东北林业大学在特色化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实践中,既结合了传统的专业优势,又不断挖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 摘要:文章从林业工程领域的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出发,结合国内外林业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针对当前国家对林业工程领域的人才需要,论述了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问题。本文确定了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所采取的技术方法,为今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林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 21世纪是一个集信息、知识、经济等多元文化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跨越式时代。国家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纳入重中之重的特殊地位,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是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21世纪我国经济和环境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林业行业,针对21世纪世界林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如何改善和调整我国高等林业教育中传统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是现阶段摆在我们高等林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一、林业工程领域特色 林业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在改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今的环境危机和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林业工程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林业工程领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专业,培养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是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的领军人才。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要求应该在创造性和实用性上。因此,高等林业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特别是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包括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和生物材料工程4个二级学科,具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一级学科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从木材采伐、运输到木材科学加工技术林产品精细化学加工以至于生物材料工程,具有鲜明的专业集成性,这是本领域独到的特点。因此,国家对于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该具备坚实的工程基础,对于该领域专业技能和水平的培养建设基础必须建立一个宽阔的、能够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很多国家均不设专业的林业大学,一般在农业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里设立林业学院或者专业,美国也是一样,在综合性大学里设立林业专业。从工科基础的林业工程专业而言,涵盖三个方向,包括森林工程、制浆造纸和林产品加工。其知识体系是以采运工作为核心,包括制订规划、应用方法、机械设备、制材学加工等。针对社会对木制家具和制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和关注度,林业工程高等教育的重点逐渐转变为生态和工程方面。作为林业教育历史发展悠久的德国,自1787年开始诞生的林科教育,共在四所大学中设有林学院,分别是哥廷根大学、费赖堡大学、汉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90年代中后期,费赖堡大学里的林学院也不再细分各个专业,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1世纪,现代林业科学向着高度综合性和高度的分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增多,林业科技研究的内容和知识面拓宽,形成了新的发展机会和生长点;另一方面走向深层次的新的联合,全面加强了对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对林业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入广博,新的研究课题被引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林业院校的教育模式怎样创新发展?林业高等教育究竟要承担起什么样的培养重任? 中国,在林业教育发展上起步比较晚、森林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差、珍贵树种森林资源贫瘠的国家,只有在林业高等教育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上探索出新的模式和方法,才能在国际林业竞争中有发言权并占有一席之地,否则难以赶超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总是步人后尘。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培养特色 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是1998年设立的新兴的专业学位,是针对工程技术人才进行的、以在职培训为主的一种新型培养方式。学员学习不离岗,它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的诸环节都有不同特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均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 本文针对林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全国主要林业院校十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的经验。对研究生的技能集成性培养关键问题是树立对人才的集成性教育理念,并针对这一理念如何实施解决问题?林业工程是林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本领域研究生的特色教育问题,对其高水平人才的要求是既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管理能力和洞察世界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如何去实现?建立完善的林业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体系,满足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论文主要从以下方面确定了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目标: (1)依托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和方案,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实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企业中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团队; (2)为加强和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高校以工程硕士教育培养为纽带和桥梁,以企业需求建立横向课题,并根据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确定切实可行的科研方向,建立以科研合作和产生成果为基础的高校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 (3)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有目标、有规划,依据研究生自身的工作阅历和特点,制订有个性的培养方案,建立一种集成式培养模式,便于在双方合作时找到共同点; (4)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预测主要矛盾、分析企业和社会需求,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执行,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加强调研走访,寻找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相互关系; (5)及时反馈有效信息,依据需要调整培养方案内容,使因条件变化而受到的影响及损失降到最少。 四、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方案 作为林业工程领域培养单位,我们在研究生入学时就会对每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制订预先规划,针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特点,制定出培养方案,并进行优化改进;对于培养方案中的具体计划和计划要实现的培养目标,都有时间节点安排,对于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优选并确定学校和企业的2位指导教师,结合工作中的问题和该领域研究热点确定最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准备开题报告;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及时获得有关计划的进度信息和完成情况以及效果,并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当某些变化或干扰出现时,只须调整培养方案的部分内容,就可使因条件变化而受到的影响及损失降到最少;最后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不局限于研究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也可以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发挥大学的优势作用,为企业培养在职的、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家非常重视企业的发展前景,自1998年开始在国内批准一些理工科大学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使许多企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加强,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林业工程领域近20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承担的国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课题以及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课题,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的集成性培养与特色教育,并且给出该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方案,使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该研究对促进大学与企业结合、加强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本研究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精确定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系统化教学内容构造、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和过程的管理五方面对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旨在解决林业院校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方法,并为相关院校和专业培养人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食品行业培养创新人才开辟途径。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源,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模式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的发展,同样决定我国食品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类似专业的培养有了显著的发展,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重点专业,满足了高等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在众多的食品类专业中根据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培养拔尖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研究的成果将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本领,积极开展自主实践,并为同类专业提供新的基础。 本研究从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和管理体系,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并提供新的工具,从而确定培养方向的可行步骤、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法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自我管理和改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制定的。东北林业大学食品科学是以林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制造与保藏和食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及分离工程。学科以森林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新资源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天然食品添加剂、植物有效成分功能机理、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超临界流体萃取、生物大分子合成与调控等内容的研究。由于食品制造业中有60%的原料来自于植物,同时,全世界有80%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于植物之中,而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所以,林业院校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这一特点,形成了以工科为背景,食品科学为基础,林业资源食品为特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二、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本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分析”、“食品保藏学”、“食用植物资源学”、“植物精深产品加工工艺学”、“森林食品加工工艺学”、“食用菌培育与加工”。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优化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综合与集成,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减少课程总学时,减少课程设置, 以留出足够的学时, 强化基础教学,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同时,减少了必修课学时, 加大了选修课比重, 增设了林业院校相关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增设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技术性课程, 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毕业设计、工艺试验及生产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教学内容系统化构造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和设计将有助于人才知识体系的构造。东北林业大学食品专业重在培养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基础,能在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林业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因此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教学和食品行业的实践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构造中,通过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很多课程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课下有方向地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一些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1]。实践教学受实验室设备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影响,以前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按规定的内容和步骤完成,缺少学生独立设计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不利。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选择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给出研究目的,让学生先自己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思路,然后指导教师引导其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四、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不高,专业创新培养更无从提起。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将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首先由教师下达学习任务书和实施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然后在提出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任务实施方案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例如检查实施进度、疑难解答等;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工作成果,做出自我评价,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4]。同时学科教师在考核机制上进行改革,如加大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对课堂重视起来。并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回答;同时,加大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的制度。鼓励每位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实验中来,除了国家和学校立项项目外,学院还专门拿出一批基金对学生创新实验进行立项,鼓励学生申报并实施课题。同时,食品学科也依照学校的要求对大学生创新实验给予了高度支持,每年在创新实验开展的过程中,以大三学生为主,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学生作为参与人,共同开展实验。食品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都激励着学生对创新实验的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创新实验的开展,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最大的体现。 五、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技术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营造创新环境等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 在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利。在选课时由专业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教学过程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每学期通过学生打分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使教师更注意遵循“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原则,努力用丰富的学识教人,用高尚的品格育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科任课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进行学习及学科内部每学期的教学方法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的改进等方面的交流,使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方法得到提高。同时,任课教师还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将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告诉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营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如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派学生到其他大学做交换学生等。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自由探讨、自由研究的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摘 要】分析中高职林业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衔接问题,促使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完善,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 【关键词】中职 高职 林业专业 课程 衔接 标准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理念下产生的,它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完善,为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针对中职林业专业和高职林业专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象,本文从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林业专业培养目标 (一)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现代林业技术(Modern 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林业行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林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林业行业从事育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调查及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利用等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和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林业技术(Forestry Technology)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与林政资源管理专业方向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3S”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林业行政执法基本理论与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中高职林业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重复。高职院校招生主要生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招生中职生的比例在10%到15%,中职生单独开班的专业不多,只能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起开班。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情况,这样中职生进入高职后,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从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衔接课程及课时来看,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重复率85.7%以上,具体见表1 中职和高职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表1 林业专业课程内容安排重复统计表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考虑到两种方向:一是学生的就业教育方向,二是学生升学教育方向。但中职学校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没有定位升学考虑,这样的体制不仅使中职学校无所适从,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包括升学和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影响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安排。 (三)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教育以普高生为参照设置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例如,高职文化基础课设计对普高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内容简单、重复,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而对于中职生源的毕业生来说,则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来说,是重复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设想 (一)以职业岗位开发课程。职业教育实质就是为某种职业培养具有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合格的劳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否成为合格的职业者,关键要看是否达到入职匹配要求。因此,岗位要求成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因此,应结合林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让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无缝衔接,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与断档的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性。 (二)以学分互通设置课程体系。根据林业行业用人要求,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互通,设置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创建互认学分的办学模式。从专业学分互通、过程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体系互通、学分互认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行校际间学分互认,防止学生学习重复课程与内容。 (三)以职业资格证书设置课程体系。林业行业准入资格依据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鉴定,中职学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职院校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中级、高级类型。中职主要以林业生产一线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高职主要以林业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让学生的在设计、管理、施工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结合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选择部分选修课来弥补。 四、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文化基础课模块的衔接。依据中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文化基础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林业专业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中高职院校统一设计五年制的方案,让文化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内容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文化基础课程中职设计成两个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高职设计成两个模块:规划设计模块、拓展模块。具体见图1。这样既保证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同时又能体现林业职业特色性。 图1 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图 (二)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基于林业行业工作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学习认知的现状,中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林业信息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木材检验。高职开设专业课程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区公路设计、数理统计分析、森林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GIS软件应用、林权。通过对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生产环节以及生产工艺的调查,林业工作全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逻辑关系是: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高专业课程模块衔接方式主要通过3个逻辑关系设计课程,让学生进入高职教育,提升专业素养能力。 (三)专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岗位层次、职业能力层次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衔接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的衔接,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的衔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为:森林培育工程技术人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人员、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营造林工程监理员。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指职业通识能力课程,中职对应的技能课程应开设初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等模块教学。高职可以按照林业工作岗位对各项技能的要求,分别开设中级种苗工、造林工、抚育工、规划设计员、林权评估师等模块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中高课程实衔接首先要正确定位,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教育为中心进行衔接,采用就业岗位群方式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课程衔接要以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来设计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必须建立合作关系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共同研发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就业后的首岗适应能力的教育,加强学生在工作以后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拓展模块的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模块,在设置课程体系中必须加以考虑。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全新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而不断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水平。 关键词:林业技术;实训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同时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对各种林业种植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应该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全面理解,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的力度,使得实践教育成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管理,首先应该要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的地位进行确定,了解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教育应该要与高职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各种林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林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林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各种林业技术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现代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一个合理的课程应该要综合专业教学目标以及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课程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要能够调动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在课程的完成过程中能够提高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加强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教学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创新,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小组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成立课程学习小组。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立是小组教学法的基础,成立学习小组时首先要对班级人数进行确定,以便确定合理的小组规模。一般说来,小组的人数应该要均等,但遇到特殊情况时也可以有所调整,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一般说来在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兴趣相似、能力相近的同学容易聚集在一起,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不能完全任由学生自己选择,否则容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问题出现。在小组成员的分配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需要教师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组员搭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课程进行完成,协作完成课程中的各种任务。第二,加强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力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当前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教育受到很多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对此要加强小组内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主要表现为群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互动,比如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林业技术专业问题的领悟有所不同,因此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以及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讲解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维,从而对课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第三,加强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价。小组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合作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且给出一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比如在课程完成过程中的纪律、学习态度、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再给出统一的综合评价,最后得到平均结果,可以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张真实的反映。 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而言,应该要积极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完善,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要对实训基地中的各种设备进行完善,应该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实训基地的各种教学设备不仅要具有先进性,还应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且要具有经济性,保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需求。实训设备的准备应该要尽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符或者相仿,保证在实训基地内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对日后的实际工作进行适应。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保证相应的硬件设备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相应的社会部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了保证设备资金,学校也应该要积极拓展思路进行设备资金的筹集,比如不同的林业学校可以用在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林业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林业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效率和水平。 林业专业论文: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摘要: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根据林业专业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及区内林业企业进行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林业专业开展的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团队协作精神;收获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劳动观念、改善实训条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德技并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1]。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规律,着力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根据新疆林业生产实际和新疆气候特点,在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并最终形成“阶梯式”能力递进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林业工作岗位和林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活动为导向,在林业生产季节,采取工作实践形式,非林业生产季节学习“必需”理论知识和室内可学的操作技能。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通过对林业产业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拓展能力4项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其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实训)――技能鉴定4个阶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生产性(综合)实训的背景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一,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林业的“时间性、季节性、艰苦性”等特点。林业行业涉及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在传统的学期制下,理论教学进程难以和生产实际同步。如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是林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种苗生产重点在春、秋两季,按传统的学期制,无法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实践操作中。为此,我们修订了实训计划,利用春季、秋季让学生参加生产性(综合)实训,夏季、冬季抽出一定时间教授理论知识。本文通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林业企业对生产性(综合)实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现代林业专业的生产性(综合)实训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 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 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三、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 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四、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林业专业论文:林业院校非传统优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在林业院校更好地开展非传统优势专业,对提升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至今已有10年。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学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及分析,结果发现,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安排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划,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开展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规划 2002年9月,西南林业大学立足于林业办学基础,发挥专业教师特色,植物保护专业开始招生,学制为4年(教高函[2002]5号)。经过10年的办学,特别是自2006年第一批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林业院校开办植物保护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显现。本研究在对植物保护专业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以及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林业院校非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内部一致性较佳的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的方式[1],设计适宜于不同层面(包括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问卷”。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为选项,并以5、4、3、2、1进行相应赋值,最终明确被调查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期望情况。调查问卷涉及到学生、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熟知程度、培养方案内容、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 针对植保专业各个年级所具有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调研,其中2008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2009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2010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2011级植物保护专业共发放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5份。同时,对保护生物学系植保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调研,共回收9份问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培养方案总体熟知程度不高 各年级学生对于培养方案不甚了解(平均值为2.96分),大四学生为2.88分,大三学生为3.13分,大二学生为3.10分,大一学生为2.4分(表1),而教师对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高(平均值为3.56分)。此种现象提示培养方案制定者,再好的培养方案若不能被“受益者”、“实施者”所熟悉,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作用有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其受益者更好地了解并熟知内容。 2.2 培养方案内容亟待调整 大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程度表现一般(平均值为2.98分),具体而言,大四学生为2.76分,大三学生为2.88分,大二学生为3.20分,大一学生为3.60分(表1)。由此看出,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满意度逐渐下降,表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能较好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在谈及现阶段学习任务时,各个年级表现不尽相同,其中大四学生平均得分为3.18分,高于其他年级(大一为2.60,大二为2.90,大三为2.81)(表1),表明大四学生普遍感觉压力适中,功课一般,可以接受,相比较而言,大一学生由于处于学习基础课阶段,感到压力不算大,可选修其他课程。调查中还发现,师生对现有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均有较为强烈的变更意识。认为培养方案可以更加细化,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划分为科研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等。根据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培养方案内容调整主要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创新等方面。 2.3 理论课程设置未能满足时代需求 课程安排中,农业类院校其植物保护专业的学分数一般在180分左右,而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分数只有158.5分,明显低于其他兄弟院校。对增加学分学生明显表现出抵触心理,然而,通过座谈,部分教师则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认为还是需要增加学分数,从而有力地保证学生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认为,由于培养方案的制定总是延后于教学的实施,目前科研上多在使用的诸如分子生物学、生化实验等技术,未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因此,这些知识并不能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在考研、工作时还需自我补充这些课程。此外,诸多教师反映本应该着重掌握的诸如田间实验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植物保护研究法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由于此类课程相对较难,学生普遍不进行选修,造成在后期试验科研方面技能严重缺失,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这类课程有必要列为学科通识课程或者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与现代植物保护专业发展不相称,一些诸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未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体现,影响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此外,对教材选用、原版教材引入等涉及理论课程方面的内容,认为有必要改进。 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昆虫、病理的课程,均会有虫病联合大实习[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真实的田间情况,更好地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单一的分割这些课程,对学生而言,往往会造成虫、病分离的尴尬状况。 2.4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科研技能、就业见习等技 能培训 目前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中的课外学分(11学分),基本上涉及到了劳动参与、班级活动、学术交流等方面,学生、教师普遍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增加(表1)。这表明现行培养方案中对于课外学分的要求过多,然而,学生对自身动手能力的提升并不满意(平均值为3.02分),普通话、科研技能以及就业见习等实践内容有必要增加到培养方案中。缺乏就业见习实践培训,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方向缺失等现象。谈及实践学分增加方面,学生普遍感到有必要进行增加,从而更好地提升其动手能力。对学习方法的获得情况,大一新生得分(3.8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为3.10,大三为2.94,大四为2.65分)(表1),表明随着大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其在学习方法的获得方面逐渐由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状态进行转变,而完全依赖于班主任或导师的行为逐渐减少。通过对科研技能、就业见习等技能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安排。 2.5 科研创新急需增加 在科研创新培养方面,师生普遍表示需要通过学习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对于通过增加科研导师、校外导师聘用等措施,更好地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提升科研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师生多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而对于科研人才专项培养基金的设立,更是表现出积极的看法。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逐渐提高,作为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对其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对科研创新提出更为前瞻性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植保专业各年级学生以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明确显示出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科研创新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实施修订尚需进一步明确,从而保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1 修订方法 借鉴有关农业院校、高职院校以及农推广硕士招生单位等有关植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分析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6版)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家、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从而有利于从人才培养角度制定出应用型/科研型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使学生从入学起就能够对未来所受到的教育定位明确,使其更好地完成四年学业,并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3.2 修订涉及内容 针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诸多问题,拟从4个方面进行修订:(1)修订、调整植保专业课程体系。如适当增加基础理论课程、前沿课程以及学科交叉课程,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课程,修订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2)借鉴农业院校增加植保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3],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拟通过就业见习、就业考察以及模拟招聘等活动使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适应于社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3)通过设置科研创新、专题讨论、、参与课题等环节,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创新能力;(4)规范不同类型(应用型/科研型)学生的时间安排、学分要求以及论文工作要求、培养方式、中期考核等内容。 3.3 规划方案 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实施方案可分为3个阶段:(1)成立项目小组,由主管教学的领导、院系领导以及教研室主任组成项目实施小组;(2)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开展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工作单位层面讨论,形成统一的建议和意见;(3)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稿),同时,在广泛征集专家组、教师组和学生组的意见基础上,最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4 讨论 植物保护是实现植物可持续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4,5]。因此,培养合格的植保专业人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西南林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建设中,有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剖析了专业建设的不足[6],还有教师对课程实习提出建议[7]。本次问卷调研也反映出上述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已迫在眉睫。为保证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植保人才的要求,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修订工作的组织实施十分必要。 林业专业论文:彭阳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探析 摘要 介绍了彭阳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现状,总结其主要发展措施,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当地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 现状;措施;发展方向;宁夏彭阳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六盘山东麓,全县现有林地面积13.03万hm2,农民人均集体林地面积0.5 hm2,森林覆盖率24.8%。 1 基本现状 2009年,彭阳县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随着集体林地的林权结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成为顺应林改后林业发展方向和满足农民生产需求的有效途径。在县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全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到97家,会员19 800人,带动农户6 600户。产业覆盖经济林建设与管理合作社,果品销售、加工与储藏合作社,绿化、生态及经济林苗木培育,林间养殖(以生态鸡养殖为主)4种类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彭阳县林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2 主要措施 2.1 宣传发动,营造发展环境 林业部门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彭阳县关于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学习材料及时下发到乡镇林业站、村组,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宣传,营造鼓励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2.2 管理促动,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 加强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组织指导工作,负责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规范化建设,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2.3 规划牵动,合理组建专业合作社 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区域特色,研究林业专业合作社合理布局[1-2]。在合作社的组建上,坚持“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农民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不搞强迫命令。同时,引导林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培育“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在组建过程中,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登记注册手续,规范组织行为,保障成员权利。在合作社管理上,突出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享”和多样化发展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形式多样。 目前,彭阳县有林业专业示范社14家,其中苗木种植合作社5家,经济林建设与管理合作社4家,果品加工与储藏合作社2家,林间土鸡养殖合作社3家。朝那鸡养殖万升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3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先后联合全县12个乡(镇)20个行政村150户养鸡大户,紧紧围绕当地朝那鸡绿色无公害的特点,不断扩建基地,大力提升肉品档次,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发展社员120人,其中农民社员108人,占社员总数的90%,合作社先后和全县朝那鸡养殖大户签订购销合同逾1 000户,带动重点养殖户2 000户,收购朝那鸡110万只,营业额逾5 500万元,上缴税金11万元,税后利润330万元。 2.4 政策推动,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一是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彭阳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彭阳县林下朝那鸡养殖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坚持村党支部牵头、党员模范带头、干群联动示范、大户企业带动、以奖代补扶持、以奖促销拉动,扶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创建[3]。二是将林业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给合作社。2011年将全县经济林整地建设、病虫害的防治、山杏高接换优工作分别安排给8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三是鼓励局属各科室及乡镇林业站林业科技人员直接创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对林业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合作社经营的,3年内保留原人事关系,工资由单位发放,参加本单位考核,住房公积金、养老、医疗等保险由单位按在职人员办理。四是工商部门降低门槛,对前来办理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提供方便,使合作社能在较短的时间办理好注册登记手续。合作社凡登记注册成立后,均给予2 000元的挂牌资金。 2.5 保障发展,加强对合作社的培训指导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自发成立的的经济组织,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经验,为了确保其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服务职能,在林业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服务,林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以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核心,举办各类培训班47次,培训人员达11 000人次,其中针对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18次,针对会员培训15次;二是邀请区内外林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合作社进行指导,2013年共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生产15次以上。 3 发展方向 彭阳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优势和经济效益的逐渐显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林业专业合作社中来。下一步,全县将继续严格执行有关专业合作社的法规文件,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扶持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经营规模比较大、影响带动能力比较强的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农民走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道路[4-5],实现全县林业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林业专业论文:浅论安阳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9年6月,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目的就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民还存在着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缺引导、缺扶持等困难,走互助合作的联合道路成为必然,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就应运而生了。以下本文介绍了安阳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供广大林农及林业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林业专业合作社 现状 问题 对策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是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或者同类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形式。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后,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一、安阳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安阳市集体林业用地面积246.8万亩,已确权面积246万亩。近年来, 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本着“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依托林业主导产业,开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 截止2013年底,全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共222个,其中所辖的林州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共计47个、安阳县85个、内黄县50个、汤阴县11个、龙安区15个,全市入社农户20811户,资金金额75096万元,年产值45148万元(含今年刚成立的合作社),新增合作社11家,新增家庭林场21家;其中林州市新增合作社4家,新增家庭林场7家;安阳县新增合作社3家,新增家庭林场12家;内黄县新增合作社4家,新增家庭林场2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主要服务形式为提供信息、代购代销、统一服务等。涵盖了林下经济、生产资料供应、苗木供应、造林抚育、景观利用、种植养殖、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 1.经验总结 1.1以示范社创建为契机,助推合作社发展。示范社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手段,示范社的创建,充分调动起社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进一步强化了其内部监督和管理。现在一些国家扶持项目也有要求,必须是示范社才有资格申报。 1.2以财政项目扶持为推动,加速合作社规模化发展进程。坚持林下经济项目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财政项目扶持申报,以此来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及规模化发展。两年来,安阳市所辖的林州市大野牧林下养殖基地和内黄县海丰苗木种植基地等四个项目共获得省级财政扶持40万元。 1.3以技术培训为支撑,夯实合作社发展的基石。我市参加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海口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培训班及省厅组织的省级示范社实地考察活动;2013年推举八家合作社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参加省厅组织的合作社管理培训;2014年,组织全市9家合作社参加了省厅举办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种药)培训班,安阳市也圆满召开了安阳市林下经济及合作社现场会。通过实地考察观摩业务培训,提高林下种植天麻、牡丹、菊花、丹参等药材的技术实力,提高了我市的合作社管理水平,促进了合作社建设规范化程度,为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2.问题总结 2.1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关于合作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林业资源现状及现代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政策扶持力度的影响。一是林业合作社总量少。据最新统计数据,安阳市目前有各类合作社3017家,而林业合作社只有222家,不到8%;二是县区发展不平衡,如所辖安阳县现有林业合作社85个,而有的县只有11个;三是技术服务力量不均衡。有的县(市)有专门的、懂业务的人员负责合作社工作,有的具有专门从事合作社建设的人员,但不懂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了解合作社。有的县没有人懂、形似也没有人管,不宣传,放任自流,林业合作社不知道林业局,林业部门也不知道哪里有林业合作社、全县有多少合作社。吃不透家底。 2.2合作社建设标准整体有待提高。合作社建设标准不一,有的能达到示范社,有的可能连标准社都达不到,甚至有的合作社是在理事长家里、村委会里或企业办公室里,基本的场地都没有。部分合作社达不到“六有”、“六统一”。“六有”即有场所、有证照、有章程、有会员、有制度、有档案的标准,“六统一”即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指导和培训,统一提供经营信息,统一开展加工、运输、贮藏等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商标注册、品牌和基地认证。只有提高合作社整体水平,才能全面提升合作社发展。 2.3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没有一个高水准的管理运营水平,尤其是内部运作方面,比如合作社成员农民必须达到80%以上;成员大会每半年必须召开一次;必须为每个成员设立专门账户,记载成员出资额、量化为成员公积金份额、成员与合作社交易动态、分红等;享受国家扶持政策资金的使用等。缺少合作社章程,没有成员账号制度、成员大会选举不公平,盈余分配不合理,合作社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不规范等,甚至有的合作社理事长不知道有合作社法,有的实际上就是村委会成立的公司,以公司形式运营。 2.4合作社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司拉动、深加工、农超对接。经过几年发展,我市虽也有汤阴县乐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有机品牌“金滨河”,林州市林虑山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无公害品牌“淋滤山”“淋滤印象”等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但多数合作社仍停留在卖产品的层面,只能在低端市场流通,效益欠佳。我市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产品深加工方面比较落后,缺少像洛阳市“森林氧吧“合作社,直接产品进超市,自己也有专卖店。 二、下一步推进我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工作方向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宣传,引导成立合作社,力争数量上增加。同时加强对合作社理事长和林业管理人员,在合作社运营管理、土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加大引导、规范力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继续推进项目扶持。今后项目扶持继续以合作社为单位申报,争取财政资金向合作社发展倾斜。 三是继续扩大探索投融资渠道的力度。要推进森林保险、权属登记在规范流转、林权登记、完善信用体系、促进抵押贷款方面要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林业的支持力度,简化林业信贷手续,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缓解林业融资难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红梅,女,(1978.12-),安阳市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林业工程师。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建筑室内装修设计 【摘要】当今社会建筑装修,尤其是对建筑室内装修正是一个发展机遇,其合理性、严肃性、 效果、舒适度、美观情况又有很多的探讨之处,本文分析了当前室内工程装修的现状,提出了室内装修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程室内装修动态管理经济体制装饰要素设计原则技术要求 1 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1.1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1.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1.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1.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1.5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得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1.6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2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②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精神功能要求。③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④室内装饰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格要求。 3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的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的目的是创造适用、美观的室内环境,室内空间的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的背景,而顶面的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 3.1基面装饰――楼地面装饰①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取长补短,衬托气氛。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顶棚、墙面装饰相协调配合,同时要和室内家具、陈设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②注意面图案的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③满足楼地面结构、施工及物理性能的需要。基面装饰时要注意楼地面的结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构造、施工上的方便,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同时要考虑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的需要。基面的形式各种各样,种类较多,如:木质地面、块材地面、水磨石地面、塑料地面、水泥地面等等,图案式样繁多,色彩丰富,设计时要同整个空间环境相一致,相辅相成,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2墙面装饰室内视常范围中,墙面和人的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的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满足以下设计原则: ①整体性: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的整体;②物理性: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的隔声、保暖、防火等的要求因其使用空间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③艺术性:在室内空间,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墙面本身的艺术性不可忽视;墙面的装饰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上述原则而定,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抹灰装饰、贴面装饰、涂刷装饰、卷材装饰。这里着重谈一下卷材装饰,随着工业的发展,可用来装饰墙面的卷材越来越多,如:塑料墙纸、墙布、玻璃纤维布、人造革、皮革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使用面广,灵活自由,色彩品种繁多,质感良好,施工方便,价格适中,装饰效果丰富多彩,是室内设计中大量采用的材料。 3.3顶棚装饰顶棚是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①设计原则。a.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b.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c.顶面 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②顶面设计形式。a.平整式顶棚:这种顶棚构造简单,外观朴素大方、装饰便利,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展览厅等,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顶面的形状、质地、图案及灯具的有机配置;b.凹凸式顶棚:这种顶棚造型华美富丽,立体感强,适用于舞厅、餐厅、门厅等,要注意各凹凸层的主次关系和高差关系,不宜变化过多,要强调自身节奏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c.悬吊式顶棚:在屋顶承重结构下面悬挂各种折板、平板或其它形式的吊顶,这种顶往往是为了满足声学、照明等方面的要求或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装饰效果,常用于体育馆、电影院等。近年来,在餐厅、茶座、商店等建筑中也常用这种形式的顶棚,使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情趣;d.井格式顶棚:其是结合结构梁形式,主次梁交错以及井字梁的关系,配以灯具和石膏花饰图案的一种顶棚,朴实大方,节奏感强;e.玻璃顶棚:现代大型公共建筑的门厅、中厅等常用这种形式,主要解决大空间采光及室内绿化需要,使室内环境更富于自然情趣,为大空间增加活力。其形式一般有圆顶形、锥形和折线形。总之,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 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希望能和设计同行们共同探讨。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探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所产生的问题日益凸显,大自然如此,房屋室内亦如此,不仅对社会造成了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害。正因如此,环境保护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环保组织、环保部门等的大力宣传,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房屋作为人们的主要生活场所,室内的环境合不合格,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所以在装修的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设计,改善生活环境。本文分析了几种室内环境污染类型,强调室内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的意义,点出绿色环保设计原则,并提出相关绿色环保设计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绿色环保设计;类型;意义;原则;方案和措施 前言 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技术和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广泛的应用于房屋建设和装修之中。新材料的产生给房屋装修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但是伴随着产生了新的污染问题。许多室内装修材料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或气体,对人体造成危害。如何建设适合人居的绿色室内环境,成为当前装修行业所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一、室内环境污染的类型 室内装修时需要采用许多的材质,这些材质有的含有化学物质,有的释放有害气体,对人体有非常隐性的危害,同时在装修时,光线、声音的处理也极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将这些室内环境污染分为三大类型: 1.化学污染。虽然有大量的新技术应用在装修材料之中,但是这些材料许多都是通过提炼加工而成,在加工成成品后,材料里仍含有一些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有的会挥发,有的因为装修时的切割、电热等方式产生高温,导致和别的物质产生化学作用。挥发和化学作用往往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或物质,如甲醛、甲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或物质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性。 2.生物污染。在室内的居住环境中,生物污染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它是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如细菌、真菌等,在适宜生长的环境中,它们的繁殖速度快,数量以几何倍增长,并且单凭肉眼难以看见,是人们身心健康的又一威胁。未处理的垃圾、未清洗的脏衣服和家纺、人体携带的细菌、建筑材料的附着污染等,都是产生生物污染的源泉。 3.物理污染。物理污染主要是指在室内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光污染和声音污染等。光污染源主要来自室内灯光的设计,如果灯光设计不合理,过强或过弱的灯光,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影响。声音污染主要来自外界,如果室内装修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隔音的设计,人们长期生活的噪音之下,久而久之亦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二、室内装修设计中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的意义 室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们接触时间最长的空间,可见它的重要性。但由于现在许多的室内装修材料含有化学成分,对室内空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形成安全隐患,必将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必然会损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在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中,意识到这些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绿色环保设计,使人们远离这些污染,则他们将得到一个健康、舒适、安全和卫生的生活空间。 三、室内装修中的绿色环保设计原则 装修是比较复杂的工程,在进行绿色环保设计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但也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无害原则。无害原则主要是指在选择装修材料时,要尽量选择具有国家或相关组织机构认证的绿色环保标志的材质,拒绝三无产品。 (2)节能原则。绿色环保设计要充分考虑节能的问题,选择材料时,尽可能的选用节能型材料,同时设计好的物品也要能具备一定节能功能。 (3)美观原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要具有美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样才使人们住着感觉不仅舒适,同时也舒心。 (4)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装修材料,减少成本,使房屋空间经过装修后空气既达标,格局又美观。 四、室内装修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的方案和措施 绿色环保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优化室内装修,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提供一个宜居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室内的绿色环保。 (1)从设计层面上来实现绿色环保。从设计层面上来实现绿色环保主要是针对房屋整体的结构材料和布局进行设计,达到环保的要求。设计时每个细节都要充分考虑到绿色环保要素,地板用什么材质的,墙面、窗帘和家纺需要什么颜色,家具要多大的,油漆使用什么牌子的等等,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要素,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综合归纳为四点:一是在设计时要注意空间的容量。在有限的空间内有一个合理的承载量,超出了这个承载量,必然对空间环境有一定影响。如在本来只可以置放一张床、一张桌、几张椅的空间内,再去置放一些譬如柜子、茶几等物品,不仅不协调,也增加了释放有害气体的物品。二是设计时对材质使用量的控制。装修材质许多都有化学物质,如果单纯的用一种材质,可能会增加某一类有害气体的排放,造成超标,但如果在设计时,考虑到同一个被装修的部位合理搭配不同的材质,可以降低单一某种有害气体的指标。如地板装修设计,可以考虑客厅用一种材质,卧室用另一种材质,从而保证有害气体在一个安全值范围内。三是在设计时要注意房屋的透气性。房屋的透气性好,意味着室内的空气循环条件良好,从而可以保证室内不断得到新鲜空气,稀释了室内的一些有害气体或物质。四是在设计时要考虑预留空间。 (2)从装修材质上来实现绿色环保。装修材质是室内环境污染的首要原因,所以在装修材质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材质的环保性,严格选用安全型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一般来说,绿色环保产品都具有国家或相关组织机构认证标志和证书,这些经过认证后的材质所含的一些化学成分是在一个安全值之内,在装修时使用这些材料,符合绿色环保理念。而甲醛、苯、纤维等都是有害气体或物质,室内装修尽量选择不含这些物质的产品,这样杜绝室内首要污染源,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装修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如做一张实木门,可能会消耗掉很多棵树木,但是如果选择复合型材料,则一棵树也许能做很多张门,且不会降低门的使用功能。另外装修时也尽量采用一些节能型材料,如节能灯具、节能热水器等,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符合绿色理念。 (3)从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方面实现绿色环保。装修材质不管是绿色环保型的还是资源节能型的,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的有害气体或物质,难以绝对保证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设计,因而在尽可能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或物质含量时,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室内种植合适的绿色植物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绿色植物不仅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物质,同时也能美化室内环境,给人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空间。根据生物学研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都适合在室内种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加工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中,其释放的有害气体或物质成为室内环境隐形杀手,并且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于是在室内装修中采用绿色环保设计便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设计、选材、种绿植等三种途径,可以有效实现室内绿色环保,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给人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作者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基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实现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时,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证建筑的整体美观性和功能作用,有必要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模式正确应用于设计中,使建筑设计更具艺术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 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如果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脱节严重,势必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最终成果即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在国内,内外反差较大的建筑随处可见,很难将建筑整体的完美形象体现出来,很多建筑工程中,往往是土建设计完成甚至工程竣工后才开始跟进室内装修设计,使得室内装修设计者无法通过与建筑设计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原建筑设计意图,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这样的脱节不仅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还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尽快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以设计一体化的模式来指导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保证建筑外观和功能的完整性。 一、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建筑设计的元素包括建筑结构、地下管线、功能分区、线路分布等,这些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的要素包括空间要素、色彩要素、光影要素、陈设要素、绿化要素、墙面要素、地面要素等,各个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要素的特点,还要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具协调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所谓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就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同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情况,及时修正,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设计,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更加包容统一,而室内装修设计可充分运用建筑设计埋下的伏笔进行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的设计。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必要从建筑和室内的生态化、智能化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一体化设计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力争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 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在实践中的统一性表现 以某住宅别墅为例,在该工程中,受到业主委托,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分为两个专业小组进行工作。工程规模不大,别墅面积大约为500m2,总共三层,业主要求将第二层设计成自己的私人住宅,第一层设计为公司活动间,业主还希望室内装修能体现出中国特色风格。在进行现场考察并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后,完成了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室内设计师及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内容比较多,包括室内平面设计、空间组织设计、界面设计、照明设计、室内陈设等,划分的较为细致,需要在考虑业主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室内的空间环境和空间形态,这些涉及的更加具体的问题是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而室内装修设计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个成功的室内装修设计对建筑室内完成后的界面有明确定位,使得天花板的造型、灯具的选择和定位、空调的选择和定位、电器和插座电源的定位以及数量等具体工作都落到了实处,这就为电气专业、排水专业设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条件,进而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能够相得益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与室内装修设计者进行了有效沟通和交流,通过了解建筑设计意图以及对建筑设计的合理调动,最终使建筑设计意图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体现了出来,而建筑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完美发挥。最终效果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从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充分体验到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统一性,对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对于以后一体化设计的实现具有夯实作用。 三、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优越性 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同时,一体化设计的优越性也会随之显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是分为两个专业小组共同进行的,或是由建筑工程师统筹进行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涉及的各个专业能够实现有机协调和配合,避免了专业或团队不同造成的设计方面的差错,而建筑设计者也可充分把握自己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理念,并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第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步到位使各个专业之间更加协调,对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专业不协调带来的大面积的改动具有重要作用,最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证了建筑质量;第三,一体化设计缩短了周期,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团队在工作时间上趋于一致,有效避免了不同团队由于施工时间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噪声污染,对于控制工程造价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现代建筑的整体完美,我们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吸收成功经验,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关系,充分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模式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使两者相得益彰,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和完整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将会取得瞩目成就。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新形势下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风格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条件以及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良好的室内装修不但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舒适感,而且也能够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发展,使得室内的装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下;室内装修设计;主要风格;发展趋势 一、室内装修的原则 (一)美观、实用、经济化原则 室内装修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房间更大的功能,在满足更好生活质量的同时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物品,最大化的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设计要讲究艺术性,要符合使用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在室内装修中高效的利用有限的经济,来达到最高效的装修效果,其中包括交叉利用不同档次的装修材料,已达到不同质感不同用处的目的。在室内装修中并不提倡奢华装修,要综合考虑使用者的生活需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制定经济实用而且美观的室内装修方案。 (二)安全保护结构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问题。首先室内任何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梁柱、阳台的半截墙等,不论其位置在哪里都是不允许进行拆除的。然后就是要注意室内材料的安全防火,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线织物都要进行防燃处理。对于室内的用电设施,插排线路等如果在装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移动位置,那么电表容量以及保险丝、电线粗细都要进行重新的设计安排。装修过程中如果破坏房屋的防水层,就要进行必要的重修工作。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材料要使用合格安全的产品,防止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三)个性、环保化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要以使用者的个人爱好与独特品味为依据,通过室内空间的造型、室内布景以及材料选择等角度来凸显使用者的个性化。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也要讲究材料选取上的环保特性,要有环保意识,在节能降耗以及通风采光等方面下功夫。 二、当前新形势下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风格分析 (一)自然风格 广义地也可以把田园风格,乡土风格等归于此类。倡导“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对话”,美学上推崇“自然美”,重视环境与生态,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广泛采用绿化,突出土壤,植物和自然形态。其多采用木材、石材,纤维织物等天然材料,自然粗犷的家具和灯饰造型,材质显示固有纹理,崇尚清新雅洁的室内环境氛围。混土风格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态,在装潢家具与陈设中融中西于一体。其运用多种体例,不拘一格,但在形体、色彩、材质、配置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中仍然匠心独具,深入推敲。 (二)传统风格 其在室内设计、建筑装潢中的含义较为广泛,它既指不同地域,如中式传统、西式传统、日式传统、印度传统、以斯兰传统、北非城堡传统等风格,也指西式古典包括罗马风、哥德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等。不同时代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对汲取传统古典装饰“形“、“神”特征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也可归入此类。其具有较为浓郁的文化气质,烘托出延续历史文脉的气氛。对装饰线脚、纹饰等设计和创作要求较高,相应的对家具、灯具、陈设品等的配置也须有整体协调的要求。 (三)时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鲍豪斯学派。其特点:重视功能,注重建筑空间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讲究清美的创作工艺,强调显示材料的质地及其配置,崇尚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也可泛之造型新颖,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或室内环境。特点,简洁、明快与时代节奏较易和拍,可采用新型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有较佳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四)当代设计风格 人们习惯将中国现今的家居室内设计风格概括为中式风格、欧式风格、现代风格、简约风格及地中海风格几种。但这其实是一种大体形式的划分,严格从设计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概念。中国家居室内设计在家装设计时会充分尊重业主喜好而对设计风格不做强制规定。但对设计历史非常了解的设计师往往能从混搭的设计风格中看出独立的设计,也能将这些独立的设计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混搭的功夫是中国设计走出模式套索创立自我风格的开始,随着国人文化观念的统一,届时将会出现一种非常有代表意义的设计风格。 (五)后现代主义风格 强调建筑和室内装饰应具有历史延续性,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对装饰构件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采用集传统与现代,融感性与理性与一体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的设计风格。后现代风格的创作具有多元性和地域都市文脉的内涵。其风格更能体现设计师的个性和创意。具有较为独特的视觉感受,使家装更具个性化和造型特色。 三、目前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先进的装修技术以及方法 当前室内装修方法主要就是利用先进的装修方法在有限的房间内扩充可以活动的空间,进行对有限空间的最高效利用。在扩大人民的居住面积中却又有着诸多的困难,例如众多的历史名记需要保留,众多的山区无法建造房屋等。有的科学家在不断探索向高空扩展人们的生活空间,有的科学家在积极探索向海洋扩展生存空间,有的则是想利用太空技术扩展空间。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在积极的为了生存空间而努力,在不断革新着室内装修的方法,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梦想一定会成功。 (二)室内装修的大环境化趋势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家居品味也在不断提升。在制定室内装修方案时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景观、阳光、绿色植物等方面的因素,房间使用者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偏爱风格选择相和谐的住宅小区等,然后再制定自己喜欢的室内装修方案,以达到与外部环境高度的和谐统一。比如说如果业主偏爱中式风格的装修风格,首先就要选择偏中式的小区,之后才能达到室内环境与外部大环境的相互统一协调。这种大环境的室内装修考虑,在现今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在今后的室内装修中此方面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三)建筑材料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室内颜色的不断丰富,室内装修材料的质感问题有所改观,以往的对于外表的平滑、细腻、华丽等要素已经不再适应与现在的审美要求,相反人们所追求的效果是想要表面的粗糙之感和原始不加修饰的感觉。也更加倾向去选择原始的石材作为家装材料,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在室内装修中出现的越来越广泛。这都体现了人们追求与自然亲近的家装发展趋势,同时我们要看到在现今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全玻璃的设计风格,与外部景物自然和谐的统一。可以预见在将来的室内装修风格的发展趋势,会为利用多元化的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亲近自然。 (四)电子化产品融入室内装修当中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电子科技领域,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的家装中,除了家电以外,已经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服务。例如家中的声光控开关,一个自动报警的防盗设施,可以自动识别是否为房主的自动门窗等。很多较为高档的生活小区已经普及了这些产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室内装修中会越来越多的看到电子产品为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巨大的贡献。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装修的要求不断在提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装修设计的重视。因为在实际的装修中,每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不同,在进行装修设计中也需要按照实际需求来改变,利用各种先进的材料以及科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新形势下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风格及发展趋势 摘要: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风格;发展趋势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二、室内装修的基本原则 2.1安全保护结构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问题。首先室内任何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梁柱、阳台的半截墙等,不论其位置在哪里都是不允许进行拆除的。然后就是要注意室内材料的安全防火,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线织物都要进行防燃处理。对于室内的用电设施,插排线路等如果在装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移动位置,那么电表容量以及保险丝、电线粗细都要进行重新的设计安排。装修过程中如果破坏房屋的防水层,就要进行必要的重修工作。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材料要使用合格安全的产品,防止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2.2美观、实用、经济化原则 室内装修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房间更大的功能,在满足更好生活质量的同时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物品,最大化的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设计要讲究艺术性,要符合使用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在室内装修中高效的利用有限的经济,来达到最高效的装修效果,其中包括交叉利用不同档次的装修材料,已达到不同质感不同用处的目的。在室内装修中并不提倡奢华装修,要综合考虑使用者的生活需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制定经济实用而且美观的室内装修方案。 2.3个性、环保化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要以使用者的个人爱好与独特品味为依据,通过室内空间的造型、室内布景以及材料选择等角度来凸显使用者的个性化。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也要讲究材料选取上的环保特性,要有环保意识,在节能降耗以及通风采光等方面下功夫。 三、室内装修设计风格 3.1 人性化的处理和创造 室内的环境的主体是人,人是室内空间的基本特性和属性,它的环境可以与人类相互产生很多关系。目前人们环保的意识不断在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所以在装修时多采用自然式的材料,期待自己有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感觉。这给设计者们的一个指示就是在设计上要突出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材料的装潢设计上一定要突出其肌理的效果,运用一些比较抽象的设计手法和手段使人们联想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当人们身处这样的生活环境时,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愉快。这时人与环境就会得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使人们有一种安全归宿舒适的感觉。 3.2 艺术性和科学性结合,历史和时代并重 近十年来,在室内装修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室内空间的不同的装修风格、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人文环境,在设计时应该表现一定的艺术特色和一定的个性,并且在设计的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使工作繁忙压力大的人类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比较放松的场所和地点,寻求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平衡。任何设计者在室内的装修设计中,一定要将创造的个性和艺术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运用多种设计手段和美学原理,创造出一个比较舒适、功能比较合理,能够满足人们多种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间。 3.3 绿色设计 对于设计师们来说,在任何一个室内装修设计中一定要时刻记着低能耗高环保的理念。设计方案应该有着污染少,排放少,能耗少的特点,并且人们居住起来比较环保,比较健康,比较现代,比较低碳,比较时尚。就室内采光来说,为了使室外的阳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室内得到紫外线的消毒,可以采用比较透明的玻璃设计。窗几的设计可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室外美丽的景观。要是在设计时,不考虑通风采光的话,会使室内比较幽暗,给人们造成一种比较压抑的感觉,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的危害。对于暖气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其通透性,避免造成气流受阻,造成能源的损失并且给取暖造成一定的影响。绿色的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比较舒适、比较安全、比较环保的空间,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绿色设计的引入,是技术和观念上的一种变革,能够使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存,并且是室内装修具有了科技和情感的双层含义。 3.4 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风格的室内装修强调的是在继承历史因素的同时做出一些夸张的再现,不要拘泥于历史中具体事物的原有组合以及形态,要大胆的进行在创新。后现代风格的室内装修更加体现的是设计师的独特思想以及创新的精神,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们思维僵化的年代受到极大的推崇,所以说后现代化的室内装修风格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四、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移,现代室内设计具有以下所列的发展趋势: 1、从总体上看,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业主及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这是由于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活动于其间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贴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实效,更为完善。 4、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 5、由于室内环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点,且其更新周期相应较短,因此在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方面优先考虑干式作业、块件安装、预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室内设计将更为重视防止环境污染的“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于自己心灵以及身体的归宿――家的装修设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一个好的室内装修能够令使用者回到家中就会有一种平静的愉悦感。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品味不尽相同,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也要做到实时而变,但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室内装修的发展趋势为利用各种先进的材料以及科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建筑室内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运用 《摘要》 近年来,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设计也与绿色环保结合起来,室内装修设计愈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与居住环境的融合,以创造一个舒适、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绿色、节能、环保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因此有必要对室内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进行探究。 《关键词》装修设计;绿色环保;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居住环境要舒适、健康。由于城镇化大规模的发展,城市垃圾污染、工业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室内装修设计所使用的传统材料大多是不能回收利用的、高污染的建筑材料,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周围环境的污染。面对的环境逐渐恶化的现状,室内装修设计提出了绿色环保理念,提倡高效、节能、清洁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建筑设计与绿色环保理念相融合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肯定,绿色建筑材料逐步取代传统材料成为建材市场的主流,与传统材料相比它具有高效、消耗低、规范、环保等优势,设计师致力于真正把绿色环保理念完全融入到室内装修设计中去,给人们营造一个绿色、温馨、生态、健康的室内空间,实现“以人为本、和谐生态”的设计目标。 一、室内装修设计中运用绿色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室内装修设计必须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室内环境,做到先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在目前的家庭装修中,由于设计、用料、施工不当,导致装修污染的情况非常严重。家装的主要污染是劣质乳胶漆、人造不达国家标准的墙地砖、板材、地板、家具和放射性超标的石材等,主要的有害物质为:甲醛、苯、氨、氡气以及其他放射性元素等。 氡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是建材中含有镭、钍、钾三种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能够进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甲醛主要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的症状,轻者头晕、恶心、胸闷、乏力,严重的会出现昏迷,一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苯主要是对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苯混合物的人,再生障碍性平血发病率较高,并影起白血病。孕妇吸入大量的甲苯会造成胎儿畸形,中枢神经系功能障碍及生长发育迟缓等缺陷。所以,家庭室内装修一定要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污染。 古代没有电,人们知道用天井采光照明,坐北向南来引风,起翘的屋檐设计使冬天也有更多太阳晒到屋子里,这些现在普遍提倡的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近年来,工业化的进程造成能源危机的加深使得绿色环保理念又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要节约资源、降低能量损耗,从建筑入手能收效不少。因此,提出装修设计绿色环保是十分必要的。 二、室内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运用 从空间的布局、建筑材料、家具、照明、绿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室内装修设计,以下是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具体应用。 (一)空间布局方面的应用 (1)保证采光率 设计师设计室内的空间布局时,要认真考察空间的采光、朝向、通风、温度等因素。采光良好的的保证,能大量减少室内的灯光照明,不仅节约了用电消耗,也能使环境更加舒适、温馨,调节住户的心情。因此室内布局时尽量避免大装饰物遮挡光线,保证室内采光,视野开阔。挑选透光性好、吸热强的室内玻璃的挑选方面,有利于进入室内的光线充足、使室内采光率比较合理。 (2)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为确保室内有适于住户身心健康的新鲜空气,一定要有一个空气流通、清新的室内环境。所以,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实际是应该合理运用空气动力学,保证自然条件下空气的均匀流动,尽量使得空气自然流通,而尽量通过空气净化器或空调来通气,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营造室内空间气氛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让阳光、空气及水分等自然资源进入室内,从而让室内空气流通、采光良好、通风、防潮,回归到自然生态、舒适温馨的住宿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通过墙绘艺术在室内墙壁创作绿色景观,多设置室内绿化盆栽等装饰环境,通过角窗等采用太阳能设计引入阳光,保证室内充足的光线。 (三)室内装饰材料的运用 室内装修材料设计效果的影响很大,挑选建材时,要综合考虑到材料的使用寿命,有害物质的含量高低及材料的更换维护。 (1)材料的使用寿命 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决定了其环保能力,使用寿命越长的材料,更换的频率较低,机会减少废用、弃用的装修材料,同时也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相对的控制了装修材料排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切断了污染的源头,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得很好。 (2)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室内是一个居住环境,与人接触时间最多,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程度的伤害。如花岗岩的发散性、地板中的甲醛等都会引发人体的疾病,因此要尽可能挑选有害物质含量低的绿色材料,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原料,节约资源,保障人体健康。 3)更换维护难易程度 室内装修材料使用时间过长必然出现损坏,需要做一些更换调整或维修,而相对简单的更换流程和安装工序,维修起来不费事,就能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相应了绿色环保的主题。 挑选室内装修材料时,尽量选取更有利于更换和维修的配套式、流水生产的装修部件,易于组装的家具,朝着人性化、和谐自然的方向发展。 (四)室内家具方面的应用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核心概念而设计的,有害物质含量低的绿色家具深受居住者的喜爱,在家具市场具有很高的占有率,因为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不会构成大的伤害,同时经过技术处理后能重复使用,节约环保,所以绿色家具运用于室内装修设计中越来越普遍。因此装修设计时,挑选美观、价廉的绿色家具,注意对人体无危害,能够进行回收利用,对环境污染不大。 (五)绿化植物的应用 自然景观可以调节人们的心情、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减轻人们的压力,室内环境移入自然景观能起到一样的效果。通常用绿化植物来增添室内环境的生机活力,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更有利于工作、生活的质量。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可以将绿化植物、其他自然景观,像花草、池塘、假山石等具观赏性的自然景观移到室内环境中,它们可以达到净化空气质量的效果,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有帮助,也可以因早一个绿色生态、舒适的整体环境,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作效率。 (六)绿色环保理念应用于室内搭配 绿色环保的室内搭配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释放压力、不良情绪。摆设的家具和室内的各种照明的搭配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室内装修设计中要引入生态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概念,一方面要考虑到室内装修设计的成本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会直接影响居民情绪和健康的室内搭配。选择室内总体的颜色时,可以与居住者提前沟通其喜好,建议尽量选择清新明亮颜色。选择照明的灯具时,注意高效节能高能源,要将自然光源和室内照明结合,节能与环保都要注重。 三、贯穿绿色环保理念的室内装修设计应注意的方面 要实现绿色环保装修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家庭设计要简洁、实用、尽可能的减少含甲醛高的装饰材料(油漆,乳胶漆,地板,板材等),设计要充分考虑室内空气流通,只要通过一定时间的通风释放,其甲醛含量会降低到规定标准以下,如果室内设计封闭,通风不好,就不利于有害物质的排除。切记设计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 (2)选材:严格选用安全环保型材料,如木工板材,墙纸,油漆涂料,胶水等,木工板材选择指节板或达E1级的木工板等,尽量不用多层板;墙纸最好不选择PVC材质的;漆尽量选择水性类的,并少用有色漆;就可大大减少有害物质的对自己的危害。选择材料时尽量选刺激性气味小的材料。 (3)施工: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像沾胶、刷漆等,本身就很容易造成污染;现在刷墙时,刮腻子时常用腻子粉,腻子胶水,中都含有甲醛,尽量选择环保一点的。 《结语》 室内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运用,为室内装修设计开创更加科学、人与自然合一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增加,绿色环保认识也得到不少人的相应,绿色、节约成为了室内装修设计发展的趋势。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促进社会建立绿色价值观,进一步推动能源节约型社会,以保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摘要: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是建筑装饰行业的重要一环,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优劣程度对建筑物装修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重点介绍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所涵盖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所需要材料媒介的质量、建筑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施工流程中涉及的技术要点、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要点三个方面。 关键字:材料媒介;室内装修;装修设计;综合运用 所谓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利用材料媒介对建筑物的墙体和天花板进行装饰性处理。在建筑装饰行业之中,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主要涉及有对建筑物使用的有石材、木材等材料媒介。在进行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过程之中,不论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建筑装饰材料媒介,都要严格按照高级建筑装饰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要求来进行施工工作。通过本文,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的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石材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使用最广泛,使用的时间最长的装修材料媒介就是石材材料。近几年来,随着装修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更新,在优秀的室内环境设计师的独特布置之下,石材材料又重新成为了体现建筑物室内设计美感的关键材料之一。截至目前为止,使用最为广泛的身材材料包括大理石材料和花岗石材料。 在进行大理石材料的应用过程之中,针对大理石材料抗压力能力强,但是总体的硬度不够强的特点,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之中,一般对大理石材料进行磨光处理,使得大理石材料具有着光线的表面颜色。截至目前为止,使用大理石材料进行装修设计的场所主要包括有各种室内的客厅以及餐馆的吧台等部位。 在进行花岗石的应用过程之中,由于花岗石材料的主体部分是二氧化硅,这就可以使用火烧加工的方式进行对花岗石材料的处理。当花岗石材料经过磨光处理之后,一般都会表现出高雅的斑点状花纹,增添整个室内设计的设计美感。与此同时,花岗石材料还具有着相对比较均匀的色彩结构和相对比较高的密度,这就决定了花岗石的硬度是要高于大理石材料的,但是,在进行花岗石材料的应用过程之中,要注意花岗石材料可能带来的辐射,以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木材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木质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究其原因,与木材所独具的木材纹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不同的木质材料也具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栓木木材就具有着直条纹的木材纹理,樱桃木木材具有着不均匀细条纹的木材纹理,红木木材具有着断续细直纹的木材纹理,胡桃木木材具有着疏密不均的细纹的木材纹理,花梨木木材具有着山形花纹的木材纹理,鹅掌揪木木材具有勾线花纹的木材纹理。通过对这些木材纹理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完美的居住环境。 木材材料的基本属性还和木材的生存环境和树木种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树木种类不仅仅给不同的木材材料提供了各不相同的木材纹理,还赋予了不同的木材材料不同的色彩和表面光泽。例如,具有着浅色调和柔和手感的枫木木材,具有着乳白色颜色和柔和手感的白杨木材料,具有着深颜色色调和柔和手感的核桃木木材等,这些自然赋予的优良属性都给与了木材材料独一无二的装饰性效果。 如果室内装修设计过程全部选择的是木材材料进行装修设计(就是在装修过程之中全部使用木材,铺设的地板使用的是木材,构造墙壁使用的是木材,搭设的天花板是木材),居住在这样的装修环境之中,就会给居住在其中的人民群众身心上的享受,让人民群众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木材材料的合理搭配的过程之中,可以实现木材材料和其他装修材料的合理搭配使用。例如,在进行装修的过程之中,将木材材料和进入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赋予整个装修设计坚硬与耀眼的装修设计表面;还可以将木材材料和玻璃材料结合在一起,赋予整个装修设计现代化和自然化的交融,使得整个装修设计具有一定的浪漫气息和色彩。 三、玻璃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截至目前为止,玻璃材料在室内装修设计之中的应用已经不再简简单单的局限于室内采光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玻璃材料已经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材质来控制室内光线的明暗,调解室内的温度,控制室内的声音大小等功能。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具有美观功能的材料,玻璃材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能。例如,在室内装修设计的过程之中,可以将玻璃材料所具有的晶莹透明的特点完美的和室内的装修设计结合在一起,丰富建筑物室内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建筑物室内的装饰墙上安装一大块的玻璃材料,构成整个建筑物室内的视觉中心,给予人民群众在视觉上的美感。 四、陶瓷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陶瓷材料是在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之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材料媒介,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目前,广泛采用的陶瓷材料是釉面砖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着干净敦化卫生、易清洗等优良特性,其价格一般也比较大众化,在室内装修过程之中广泛地应用于厨房和卫生间的地面铺设。另一种广泛使用的陶瓷材料是陶瓷锦砖,这种陶瓷材料具有着外观精美、易清洗的优点,可作为建筑物室内的墙体和地面装饰材料。一般情况下,装修团队可以将陶瓷锦砖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在一起,美化建筑物室内的视觉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材料媒介是一种具有着悠久生命力持续发展的视觉载体,材料媒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的与时俱进,近几年来,综合性材料媒介的出现丰富了人类社会建筑物室内装修的新篇章,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赏心悦目的居住空间,也丰富了现代装饰艺术的内涵。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正。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基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实现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者已不再满足只拥有住房,而是要求一个舒适、优美、典雅的生活环境。研究表明,室内装修越来越普及,装修档次越来越高,装修材料越来越新颖。但是,室内装修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实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 引言: 对于一个建筑来说, 如果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脱节严重,势必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最终成果即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在国内,内外反差较大的建筑随处可见, 很难将建筑整体的完美形象体现出来,很多建筑工程中,往往是土建设计完成甚至工程竣工后才开始跟进室内装修设计, 使得室内装修设计者无法通过与建筑设计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原建筑设计意图, 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 这样的脱节不仅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还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尽快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以设计一体化的模式来指导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 保证建筑外观和功能的完整性。 一、室内装修设计要素 1. 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予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 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 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 装修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楼梯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5. 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得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 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二、室内装修的设计理念 1.简约 最时尚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简约设计理念可以体现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简化、空间分隔的弱化、装修装饰的简洁。为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常常增加不同的功能空间,比如通过传统整墙隔断,加大了套型面积,提高了房屋成本,并且套内空间过于复杂影响了日照采光条件,又增加了设计难度。 2. 绿色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觉醒,对存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住在城市水泥方盒子中的人们向往自然,提倡绿色食品,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大自然绿色环境中,因此希望使自己的居室环境走向绿色回归自然,反映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可称为室内“绿色设计”,所设计的住宅称生态住宅。它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样,其总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与地球可持续进展,设计具有高科技加情感的特点。 3. 和谐 常用的绿色设计的手法有室内设计室外化;改造建筑设计使室内外通透,创造出开敞的流动空间;追求田园风味,营造农家田园的朴实无华、实用舒适的气氛;用绘画手段在室内创造出山水,绿化景观;运用室内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材质肌理的运用;在室内环境创造中采用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气味效果的手法、生态设计等。 三、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建筑设计的元素包括建筑结构、地下管线、功能分区、线路分布等,这些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的要素包括空间要素、色彩要素、光影要素、陈设要素、绿化要素、墙面要素、地面要素等,各个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要素的特点,还要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具协调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所谓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就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同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情况, 及时修正, 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设计,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更加包容统一,而室内装修设计可充分运用建筑设计埋下的伏笔进行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的设计。 四、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在实践中的统一性表现 以某住宅别墅为例,在该工程中,受到业主委托,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分为两个专业小组进行工作。工程规模不大,别墅面积大约为500m2,总共三层,业主要求将第二层设计成自己的私人住宅,第一层设计为公司活动间,业主还希望室内装修能体现出中国特色风格。在进行现场考察并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后,完成了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室内设计师及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内容比较多,包括室内平面设计、空间组织设计、界面设计、照明设计、室内陈设等,划分的较为细致,需要在考虑业主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室内的空间环境和空间形态, 这些涉及的更加具体的问题是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 而室内装修设计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个成功的室内装修设计对建筑室内完成后的界面有明确定位, 使得天花板的造型、灯具的选择和定位、空调的选择和定位、电器和插座电源的定位以及数量等具体工作都落到了实处, 这就为电气专业、排水专业设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条件,进而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能够相得益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与室内装修设计者进行了有效沟通和交流, 通过了解建筑设计意图以及对建筑设计的合理调动, 最终使建筑设计意图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体现了出来, 而建筑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完美发挥。 五、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优越性 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同时, 一体化设计的优越性也会随之显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体化设计过程中, 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是分为两个专业小组共同进行的, 或是由建筑工程师统筹进行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涉及的各个专业能够实现有机协调和配合,避免了专业或团队不同造成的设计方面的差错, 而建筑设计者也可充分把握自己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理念, 并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第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步到位使各个专业之间更加协调, 对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专业不协调带来的大面积的改动具有重要作用,最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证了建筑质量;第三,一体化设计缩短了周期,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团队在工作时间上趋于一致,有效避免了不同团队由于施工时间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噪声污染,对于控制工程造价也具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现代建筑的整体完美,我们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吸收成功经验,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关系, 充分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模式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使两者相得益彰, 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和完整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将会取得瞩目成就。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节能设计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集成与创新 摘要:运用自然能源和节能技术,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是每个设计师的责任与使命。设计从业者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持续性,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节能 绿色 低碳 结构 自然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巨大的资源消耗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国家颁布看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责任心和对行业的使命感,应当时时警示自己,采用怎样的有机手法最大利益的运用自然能源和节能技术,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这个时候提倡节能、绿色与低碳理念,并不是在大环境下的一种追逐风尚和临场作秀,作为建筑装饰行业,是将建筑物从建筑本体向使用本体过渡的工程实施过程,是一栋建筑物交付使用的最后工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所以必须从装饰设计、选材、施工、项目管理机后期维护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从而完成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正文: 装修设计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对建筑进行表面装饰装修以及相应功能的改造。由于功能的变化,空间内部的物理状况常常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满足功能需求、装饰效果以及节能减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根据空间性质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对外围结构部分进行改造: 外围结构由于体表面积大,对建筑内部各方面能耗影响较大。在日常的室内设计中,由于建筑原来的外观、窗墙比等固有条件不易进行改造等原因,对原建筑进行外墙保温改造的实施条件往往不足,故可以考虑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及外门窗改造等手段。 1、外墙内保温改造: 目前常用的技术为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内保温系统,及胶粉聚笨颗粒保温浆料内保温系统。在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耐火性,满足空间的防火要求。由于内墙装饰面是覆盖与保温层上的,故在设计及施工时需考虑连接稳固的问题。尤其负重物件,如窗帘盒、石材龙骨、大型装饰挂件等,仍需固定在原结构墙体上。因此,这也要求设计师在面对内保温基层时,在满足效果及功能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装饰材质及饰物,避免过重过繁的设计,给施工制造过大的难度。 2、外门窗改造: 在装修设计中,原建筑门窗通常无法改变,在装修中采用以下办法进行改造: ①将原有窗框更换为满足节能要求的新型塑钢门窗框和铝合金断桥隔热门窗框,并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的密封性。 ②采用新型节能玻璃:根据原有外墙条件,设计师可选择色彩及质感合适的新型节能玻璃,如中空玻璃、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LOW-E玻璃、着色玻璃等,改善由于阳光直射造成的建筑内部能耗增加。 ③在原建筑门或窗内加建一层:如室内空间允许,确定合理间距,并能满足窗户的热工性能指标,避免层间结露,可以改善保温隔热效果。 二、遮阳设计的应用 可以根据地区气候特点,空间的功能以及朝向,考虑增加遮阳设计,同时也是对建筑物的装饰。 ①外遮阳系统 在原建筑门窗外增设活动或固定的遮阳设施,还可配合室内装修风格,设计门头入口,别具风味。 ②内遮阳系统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建筑内设置百叶、卷帘、遮光帘等,优势是可以与室内装修效果结合得很好,但其遮阳效果不如外遮阳系统。 三、自然通风采光的保留 设计师有时出于装饰效果或使用功能的考虑,将原有建筑的窗从内部封上,这种改造将会减弱空间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增加照明及空调的能耗。但是现在人们更加倾向于享受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光照与和煦清风,对自然光和自然通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适应感。在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这些天然能源的应用重新引起我们的重视。 1、自然采光的应用 在装修设计中,对窗户的框料、玻璃等材料进行更新换代,提高其保温、隔热、遮阳等特性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修改控制窗墙比例之后,在装修空间环境中,有效进入自然光,可有效节省照明用电能耗。同时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对窗框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对光影进行切割,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序列性。 2、自然通风的应用 在建筑主风向的立面设计适当的门窗,即可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其带来的舒适感是空调不可比拟的,故而人们一贯把良好的自然通风作为评判一个空间优劣的标准之一。 四、灯光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在室内装修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我们思考在室内设计中如何既能保证光环境的艺术质量和文化质量,不需降低照明标准,又能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1、合理选择环境照度 在以往的设计中,尤其在高大空间中,常常会有设计师过分追求高照度的华丽效果,不但会造成使用上的浪费,也会造成使用者的不舒适感,可谓得不偿失。在做室内设计时,设计师应根据空间的特定用途选择适当的照度。所谓适当的照度,应满足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①视觉功效; ②视觉满意程度; ③经济水平和能效的有效利用。我国于2004年12月执行了新的国家标准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其中对不同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标准值做了详细的规定。设计师可参照该标准进行照明设计。 2、合理选择光源灯具 要使空间照明既能满足照度质量,又能保证艺术效果,还能降低电耗,达到节能要求,就需要设计师为环境选择高效节能的灯具。目前,高效照明节能产品主要有:T8、T5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CFL)、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电子镇流器等,与传统灯具相比,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经过统计,用高效照明产品替代传统低效照明产品,可节电60%~80%,由此可见,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能。 3、合理设置照明机动性调节功能 在空间的使用过程中,会随着不同时段,使用需求发生变化,照明要求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如餐馆的就餐高峰期与客流降低期的照明要求有所区别,展馆因展品变化而发生的照明要求变化等等。目前,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对灯光照明进行分组控制: 在大型空间内大量使用筒灯、射灯等,并满布天花,这一手法的优点是照度均匀,光线柔和,缺点是空间使用需求一旦发生变化,密布的灯具就会显得过量,反而会造成环境的空洞感,同时产生电耗的无端浪费。②采用调光开关: 设置调光开关也是有效的节能方法,在小空间里,显得更为经济实用。而且在调节照度时可满足个人主观感受,在家居、宾馆客房、小餐馆等空间得到广泛使用。 五、新型节能材料及节能技术的应用 关注不断进步的新型节能材料及节能技术,及时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如将太阳能引入墙体保温、电力提供等方面的技术;在透光天棚等部位设置智能感应型遮光系统;利用角度精确的玻璃棱镜集取自然光,既提供了舒适的天然光,又控制了其所带来的热量等。另外,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如导光管、光导纤维、光敏和热敏材料等,都向我们显示了技术节能的潜力,应引起设计师们的关注。 结束语:在能源消耗巨大的今天,每位设计师都有机会扮演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执行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我们应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捍卫自我的职业道德,为增强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尽一份力量。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珍爱地球,共同创造美好的绿色家园!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摘要: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得到提高,在室内进行装修设计时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作为一种新的装修设计理念逐渐被大家认可,“人性化”的设计能够使得使用者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满足。文章通过对室内装修设计的“人性化”的意义和原则入手,提出了具体的“人性化”设计的措施,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人性化;措施 引言 在建筑装修设计中,必须要以生活为基础,而生活的主体就是人,因此,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过程中,需以“人”为中心,即人本思想,人性化的理念。 也就是说,作为设计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我们要做人性化的设计。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境,如何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人性化”设计进行分析,以更好的促进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 1.室内“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考虑到室内“人性化”设计的深刻内涵,那么,对于室内装修设计在体现不同的人的不同个性诉求、对人文精神的倡导、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不难发现的。 1.1体现个性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崇尚自由,重视个人兴趣爱好,追求个性。普通的事物和原始的使用功能再也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每个人对室内装修设计风格的期望都不一样,人们都希望室内装修设计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人性化”让每一个室内环境使用者都能够从这种独特的设计中感受到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使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我们这个社会毕竟已经不再只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共性要求,室内装修设计师应当重视和考虑个人或者小部分群体的消费需求,并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体现。可见,发展“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就是对人们的个性的体现,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内容。 1.2倡导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上和对精神上的享受同样很在乎,而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体现了人们对精神上的享受的追求。在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里,办公环境会让人感觉到舒适,居住环境会让人感受到温馨,而人们在舒适且温馨的的环境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能够更好地放松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缓解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各种压力。所以,通过室内装修中的人性化设计,充分的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层次。 1.3促进环保工作 环境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在最近的几年里,世界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劣,因此,如何改善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意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它不会忽视整个人类的发展,会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考虑,有助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2.人性化室内装修设计的原则 2.1安全 安全是室内装修设计最基本和核心的要求,是室内装修设计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由于少数设计师片面追求美观,任意改造和拆改承重墙,导致部分房屋发生倒塌等其它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而,人性化室内装修设计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并把它贯穿于整个室内装修设计方案中,同时及时发现并排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设计的安全可行。毫不夸张地说,离开安全性原则,再华丽的设计方案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2.2舒适 舒适性是人性化室内装修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室内装修设计中采用人性化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提供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居住环境,保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愉悦的身心。舒适性原则主要包括视觉舒适和内心舒适两个方面。 (1)视觉舒适。影响视觉舒适的主要因素有整体颜色搭配、相对距离、物体的外观形状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颜色选取上,根据该用户的颜色偏好或者大多数人的喜好综合考虑,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盲目确定。另外,国内用户大多比较喜欢冷色调或暖色调为主的色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同一空间多个地方使用视觉冲击力强的深红、深蓝和黄色。同时,空间距离设定上,设计师应尽量扩大视觉空间距离。 (2)内心舒适。在进行人性化装修设计中,需要加强对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之间的迎合,这就要求设计师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与沟通,了解用户真正喜欢的风格与色彩,从而设计出能够使用户内心感到舒适和愉悦的效果。 2.3环保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性原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人性化室内装修设计的重要原则。室内装修设计与环境的保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室内装修设计的环保性原则充分体现了设计对人的尊重,是人性化设计的显著体现。 3.室内装修设计中人性关怀的体现 3.1意境塑造 在对室内装饰进行装修时,促使装饰装修和室内的家具、配套饰品以及界面保持和谐统一,塑造室内环境的意境并且对整个室内装修设计的美观性产生积极影响。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和模仿高档酒店、宾馆的装修风格,忽略建筑本身的基本的格调,从而造成室内环境特点不明显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室内装修设计中,虽然看起来很有品味,但是实际上却与自身的格调相背离,属于“模仿设计”,因此,要加强室内意境的设计,塑造独特的意境。 其次,在对地面进行设计时,既要满足视觉需求,也要确保其实用性,促使室内地面设计和室内空间相互融合,提高室内装修设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然后,在设计空间界面时,需要维持界面以及室内相关设备之间的协调和统一。界面是室内的一个重要背景,可以衬托室内空间以及空间内的设备。 3.2空间布局 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就是室内空间布局的设计,在对室内空间进行布局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建筑设计的空间进行延续之外,还需要与室内具体的环境进行结合。比如,在进行医疗建筑的设计中,要体现出人性化设计,可以在患者进入到医院大厅、候诊室、诊室等不同空间的心理需求,来对建筑内部的各个空间进行分项设计。总体上的设计要体现出一种亲切、温馨的效果,营造出一种舒适、轻松的氛围,减少患者对于医院的恐惧感。 3.3软环境设计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所谓的软环境就指的是除过硬装修环境之外的其他环境,即室内的软性装饰物品和人之间建立的一种人与物相互对话、交流的关系。比如在装饰中的纺织物品的应用,由于其相对来说更具有与人之间产生对话特点,其材质、花色、肌理等,都比较使人容易接近。这些表现通过人的视觉和触觉等,反映到心理上,使其能够更加体现其本身的意义。比如:纺织品的柔软的触觉能够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柔和的线条通过视觉传达出一种轻松感,色彩的明亮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等等,都表现出子啊室内装修设计中注重软环境设计的意义。 结束语 设计的人性化将在室内装修设计领域从表面走向深入,并将产生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室内装修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给设计增加灵感,从功能、美观、经济、科学多方面推动行业的发展。因此,设计师就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不断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在其中找到平衡点,然后不断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引领人性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浅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室内装修设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影响因素。新时代的人们的新追求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室内装修服务于人类,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得到社会、人类、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我国的室内装修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主要对室内装修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原则;措施 伴随着人们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住空间功能性得到满足的同时,更注重于居住空间美的表现,因此不难看出室内装修设计在人们心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要。打一个比方来说,硬装修就是人的相貌以及身材,而软装饰则是人的衣服。一个居住空间的风格是依靠这些硬装修符号所形成的,软装饰则是在其基础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装修的概念与特征 装潢与修饰的总称为装修, 它包括平面与立体空间的内容两大部分。装潢侧重平面的艺术处理,修饰则注重立体空间的改善与创造。一般建筑与环境均要装修。许多人把装修看成纯艺术性的工作,或是做一些添枝加叶的事。其实装修有着广泛的内容,如果把建筑的墙体、 柱廊、 楼板视为建筑空间构成的骨骼与框架, 那么装修就是血肉与皮肤,它赋予建筑物以生命、 思想与感情。装修是技术与艺术、 文化与科技高度统一的体现。装修工作包括建筑的外观形象,建筑内部各界面的面层处理、家具、灯具、陈设、装饰、绿化等的配置与式样的设计与施工。除此而外,装修工作应与建筑工程同步进行。尽量避免目前所谓一次装修、 二次装修的错误概念。 装修不是附属性的工作, 它不是化妆品与服饰。更不是弥补建筑缺乏的营养品。做好装饰工作, 必须具备优良的设计、精选的材料、高素质的施工、高科技的设备。另外, 装修的环境意义随着大自然渴望程度的增强,而越来越具有其广泛性。除建筑本身的装修外,还要注意如何将周围的山水树石更有机的运用,产生和谐自然的情趣。 二、室内建筑装修设计的要点 1、室内建筑的空间布局 首先要考虑的要素方面就是墙面的装饰,因为首先墙面所占的立体面积比较大,是人们的视线范围接触最为频繁的区域,所以说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装修,对墙面进行装饰的时候,要注意到整体性的原则,使墙面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会非常突兀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空间上力求完整;在墙面的物理性方面,会因为所建建筑物的不同,在功能上也会有所不同,墙面在一项建筑中,所呈现的立体面积是比较大的,基本的物理作用就是保暖,防潮和隔音,那么对其进行装修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功能的使用;在对墙面进行装修设计的时候,艺术性是比较重要的,在基本的功能完成之后就是在艺术的领域对其进行设计,因为墙体的面积比较大,所以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广阔。对墙面进行装饰可以改变室内的空间感,比如说对墙面上所用材质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墙面的基础功能有所加强,并且可以为室内的氛围增添亮彩。对于墙面所用颜色的选择,可以让局促的空间有扩张的效果,增加空间的宽阔感。在墙面上装饰的饰品还可以美化室内建筑的环境,点缀美化效果。 2、室内建筑装饰的顶棚设计 顶棚设计属于室内建筑装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建筑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顶面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顶面设计形式,平整式顶棚:这种顶棚构造简单,外观朴素大方、装饰便利,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展览厅等,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顶面的形状、质地、图案及灯具的有机配置;凹凸式顶棚,这种顶棚造型华美富丽,立体感强,适用于舞厅、餐厅、门厅等,要注意各凹凸层的主次关系和高差关系,不宜变化过多,要强调自身节奏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 三、室内装修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1、新手法新方式的装修手段 新的世纪全球人口在不断增加,然而有限的生存空间却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在20世纪很多国家就出现了房荒的现象。新世纪的室内装修方法旨在利用先进的装修方法在有限的房间内扩充可以活动的空间,进行对有限空间的最高效利用。在扩大人民的居住面积中却又有着诸多的困难,例如众多的历史名记需要保留,众多的山区无法建造房屋等。有的科学家在不断探索向高空扩展人们的生活空间,有的科学家在积极探索向海洋扩展生存空间,有的则是想利用太空技术扩展空间。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在积极的为了生存空间而努力,在不断革新着室内装修的方法,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梦想一定会成功。 2、室内装修的大环境化趋势 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家居品味也在不断提升,在现在的装修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房间内的装修风格与使用者的个人爱好以及品味相和谐,同样要考虑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统一协调。在制定室内装修方案时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景观、阳光、绿色植物等方面的因素,房间使用者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偏爱风格选择相和谐的住宅小区等,然后再制定自己喜欢的室内装修方案,以达到与外部环境高度的和谐统一。比如说如果业主偏爱中式风格的装修风格,首先就要选择偏中式的小区,之后才能达到室内环境与外部大环境的相互统一协调。这种大环境的室内装修考虑,在现今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在今后的室内装修中此方面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建筑材料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油漆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装修的颜色选择上越来越丰富,业主与设计师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为房间的主色调。随着室内颜色的不断丰富,室内装修材料的质感问题有所改观,以往的对于外表的平滑、细腻、华丽等要素已经不再适应与现在的审美要求,相反人们所追求的效果是想要表面的粗糙之感和原始不加修饰的感觉。也更加倾向去选择原始的石材作为家装材料,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在室内装修中出现的越来越广泛。这都体现了人们追求与自然亲近的家装发展趋势,同时我们要看到在现今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全玻璃的设计风格,与外部景物自然和谐的统一。可以预见在将来的室内装修风格的发展趋势,会为利用多元化的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亲近自然。 4、电子化产品涌入到室内装修中 今天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电子科技领域,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的家装中,除了家电以外,已经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服务。例如家中的声光控开关,一个自动报警的防盗设施,可以自动识别是否为房主的自动门窗等。很多较为高档的生活小区已经普及了这些产品,例如江苏南京的某高档小区内,户主进入房内需要刷卡,甚至在公司内工作闲余可以用高科技产品遥控逗狗、煮饭、洗衣服等,这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相当大的角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室内装修中会越来越多的看到电子产品为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巨大的贡献。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室内进行的装修设计是一门学问,它融合了多种元素于一身,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有专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还要拥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并且在思维上具有一定的美感,具有人性化的服务观,这样装修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够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为工作和生活创造有利的氛围。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概论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数量也在迅猛增加,能源消耗也随之增加,甚至出现过度消耗的现象。因此人们在开始追求建筑环境舒适性的同时,也要求注重建筑环保节能以提高建筑的环境质量,同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饰装修;绿色环保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室内装修已经成为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行业,然而在各类装修施工进行的过程中,装修材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尤其是装修材料中所具有的化学成分的挥发,在不经意间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就需要在室内装修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理念,使室内装修更趋向自然化与生态化,减少装修污染对人们健康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由此提出了室内绿色设计的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关注健康,回归自然,将自然生态的思想引入室内设计中,扩展室内设计的内涵,使室内设计走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目前,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为营造优美、舒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可行的理论基础。 一、室内装修污染类型分析 室内装修中造成污染的类型分为很多种,本段就室内装修污染的几种主要类型进行分析: 1、化学污染 由于建筑装修材料大部分是通过化工提炼加工的,因此很多建筑装修材料还保留着明显的化学成分并容易通过空气挥发,造成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同时在装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切割、加热时,使建筑材料中的化学成分更容易挥发在空气中。 建筑装修材料常见的主要污染成分是化学气体,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甲醛、苯等。装修施工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方面包括:装修材料含有可挥发的化学成分;高温加热对装修材料产生的物理反应;家具材料中的化学气体成分;外部环境污染等。 2、生物污染 建筑内部生物污染不仅仅是由于室内装修引发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会造成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发现,并且不像光污染和空气污染那样直观。生物污染是通过细菌、真菌和微生物等形式在室内环境下进行传播,而很多细菌都具有致病效果,它们如果在适宜生长和繁衍的环境中,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和扩散。 建筑室内环境中生物污染的产生形式主要有:(1)未及时处理的生活垃圾;(2)衣物和家纺用品;(3)人体微生物以及细菌的携带;(4)花卉以及家庭宠物生物污染;(5)装修建筑材料微生物附着污染等。 二、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修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和空间环境问题也更加重视。在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把控装修效果,更重要的是科学地应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关注健康,回归自然,降低装修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影响,发展健康环保的装修事业。 1、从装修设计方面加强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合理地计算房屋空间承载量,由于大量装修材料都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过度装修会造成更多的危害。因此,合理地计算室内空间的环境承载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室内绿色环保设计倡导适度消费的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不赞成室内装修中的豪华和奢侈铺张。把生产和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环保设计一种崭新的生态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2、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要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问题。尽可能选用节能型材料,如节能型门窗、节水型坐便器、节能型灯具,要尽量利用自然光进行室内采光,这些都会降低装修后的能源消耗量。 室内“绿色设计”强调在室内环境的建造、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 3、合理搭配各种装饰材料的使用量。在作装修设计时,要对各种装修材料进行把控。特别是污染程度较大的石材要避免大量使用。而对于污染程度低或无污染的环保材料则应大力推广使用。 4、在室内装饰装修的施工工艺设计选择上,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特别是一些已经被实践证明容易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施工工艺一律不得使用。 三、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修的几点做法 1、选择绿色环保的室内装饰材料 人们在进行室内装修时,要尽可能的减少使用污染较大的材料,要了解不同的材料可能会对居住环境造成的危害。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把关室内装修材料,包括油漆、涂料以及塑料制品等,要检验正规的生产许可证明及产品检验合格报告,杜绝使用耗能比较高、污染比较大的装饰材料。 当前市场上很多绿色的建材产品是装修材料的首选。应优先选择那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进行过正规检验认证的室内装修材料。 2、装修建材的搭配使用问题 一些装修材料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气体成分较多,因此在对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在室内装修时该材料的使用量,特别是墙体以及地面材料,占整个房屋中绝大多数面积,例如在墙纸、木地板的使用中,就需要适当减少对这类装修材料大面积的使用,避免装修建材中的有害物质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集中超标情况。 3、提升房屋装修过程中的节能效果 现代新型房屋的设计和装修都是以节能环保为基本发展趋势,在进行绿色环保节能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选用具有节能效果的新型房屋装修材料。在装修选材方面,要严格选用环保安全型材料,倡导消费者进行室内装修时选择无污染或者少污染,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绿色环保产品。例如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剂,不含苯的稀料,不含纤维的石膏板材,不含甲醛的木工板、贴面板等,以提高装修后的室内空气质量。 4、室内绿色植物的科学选择 选择一些适宜种植的绿色植物可以降低污染,美化环境。 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有:月季、玫瑰吸收二氧化硫;桂花有吸尘作用;薄荷有杀菌作用;长青藤和铁树吸收苯;万年青和雏菊清除三氯乙烯;银苞芋吊兰、芦荟、虎尾兰吸收甲醛等等。 不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有:兰花的香气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紫荆花所散发出来的花粉如与人接触过久,会诱发哮喘症或使咳嗽症状加重;含羞草体内的含羞草碱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多接触后会使毛发脱落;月季花所散发的浓郁香味,会使一些人产生胸闷不适、憋气与呼吸困难;百合花的香味也会使人的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等。 5、要做好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工作 购买新房、家具和装饰新居后,应该先找室内环境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入住时间。选择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设施,可根据造成居室、厨房、卫生间的不同污染情况,选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如空气净化器、排油烟机、臭氧消毒器等。在进行室内通风换气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开窗换气时间,防止室外大气污染进入室内。 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中,首先从设计的角度,合理地应用绿色环保理念,将绿色生态思想引入室内设计,扩展室内设计内涵,引导建筑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同时在室内装修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室内装修对人们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产生积极作用。总体来说,绿色环保的建筑室内装修设计,是装修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主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论室内装修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及软装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对室内装修设计的要求也日益丰富。室内环境色彩设计是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软装配饰设计则是近年来新兴的设计组成部分。设计师通过色彩及软装的有机搭配,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现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色彩及软装的科学运用,能够使室内设计视觉效果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满足空间、环境、人协调统一的需求,实现室内装饰设计整体性及视觉艺术效果。本文就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色彩及软装应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色彩;软装;应用 引言 在我国现代城市建设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室内装修设计的要求日益丰富,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设计。作为室内装修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和软装,对室内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应用色彩与软装的有机结合,就是追求达到空间、环境以及人之间的协调统一。色彩与软装搭配得当就能够让人感到舒适惬意。这需要设计师对色彩、软装进行深入的了解并进行合理搭配。 一、室内装修中色彩设计的原则 1、整体布局上要具有协调统一感。 在进行色彩设计之初,一定要先从整体出发,考虑布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室内装修的和谐与统一。首先,使用的色彩的数量不要太多,其次,还要在设计中注意各种色彩的搭配,要分清主次。比如说,在作设计的时候,通过对方案的分析,设计师会把一种颜色作为主色,其他的颜色进行辅助,但颜色反差比较大的色彩尽量不要多于三种。举例来说,如果设计师将室内的墙壁、家具以及天花板等使用的颜色设计发差太大,就会让整个房间的色彩显得混乱,没有主次之分,而应该尽量选择色调比较相近的颜色进行设计,比如说将蓝色和绿色以及灰色进行搭配,就会显得房间安静又精致。 2、在局部进行个性化的渲染。 从整体的色彩设计进行考虑之后,还要注意对局部的设计。在重点部位的设计效果,能够成为人们视觉中的焦点,从而彰显个性。在将主色调确定之后,需要用其他更亮或是更暗的颜色来进行搭配和点缀;也可以运用一些特定的颜色,使它们与主色调产生强烈的对比。 3、色彩的运用要在满足室内功能需要的基础上进行。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属性。一般色彩效果:蓝、绿、灰色表示“安静、凉爽”;红、粉红、橙色使人有温暖感并使人容易兴奋。明亮色调使房间显得较大,暗色调可以使房间看上去比实际显得狭小。 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是不同的,色彩的设计也要随着功能的差异而做相应变化。有的需要明亮的空间气氛,有的需要柔和的空间氛围。这时,设计师必须针对不同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色彩进行表达。即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性能和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渗透空间,达到改善空间的效果。例如居室空间过高时,应使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收缩色。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粗笨之感。 此外,室内色彩设计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为了达到空间色彩的稳定感,常采用上轻下重的色彩关系。通过室内色彩的起伏变化,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同时注重色彩的规律性,切忌杂乱无章。 4、要做到符合室内设计的色彩统调。 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定好空间色彩总的倾向,即色彩的统调。色彩的统调在营造室内色彩气氛中起主导、陪衬、烘托的作用。形成室内色彩统调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内色彩的明度、色度、纯度和对比度。其次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室内色彩的统调形成在天、地、墙大面积的室内空间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加之其它可视物的色彩与其呼应,使整个空间达到统一。 5、将自然色彩融入室内空间。 室内与室外环境的空间是一个整体,室外色彩与室内色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将自然的色彩引进室内、在室内创造出大自然的气氛,可有效的加深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自然界草地、树木、花草、水池、石头等是装饰点缀室内装饰色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自然物的色彩极为丰富,它们可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联想,并将人带入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可让室内外的空间相互融合。 二、室内装修设计的色彩运用及要点 1、从整体设计出发,进行色彩及软装的运用 在现代室内装饰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的今天,设计师需要从整体设计出发对色彩、软装等进行分析,在整体风格及色彩相统一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功能区域的使用需求并对其进行色彩的选择。从整体设计出发,营造出个性化的协调环境。通过整体化的室内设计、软装设计及色彩运用,提高空间利用率,提升空间设计的品味,为业主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2、室内装饰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应根据房间的朝向进行不同的色彩选择,提高房间及功能区的视觉效果。如窗户朝东的房间,最早见到日照,但是由于光照的转移,房间光线多数时间下处于较暗的环境,因此在色彩的选择时应在浅暖色系中进行选择,改善房间的光照及视觉效果。而南向房间的日照时间长,使用冷色系能够使人更加舒适。北向房间缺乏光照,应在暖色系中进行色彩的选择。通过对房间朝向的分析及不同的色彩运用,提高居住舒适度。 在室内装饰设计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中,还需要根据房间的功能用途进行颜色的选择。房间的用途、功能需求是决定色彩的重要因素,色彩的运用能够提高视觉效果及个人心理感受,实现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如厨房的设计中考虑食材制作需求应选择浅亮色系,满足烹饪过程中的视觉需求。餐厅是主人就餐的场所,背景色可以选用橙色、黄色等促进食欲的暖色系,餐厅软装则多选择深暗色系。而客厅是主人待客的重要场所,其色调及色彩的使用原则应遵循明亮、放松、温暖的感觉。 在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中,还应首先确定整体色调,并根据功能区域进行色彩的选择。但在色彩选择与应用中严禁同一功能区域出现多种主色调并存的现象,否则会造成各主色相互影响,杂乱无章。设计时应在主色调确定的基础上,使用对比色彩进行点缀,并突出重点,营造和谐的色彩环境。 三、软装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室内装饰设计中,软装在表现装饰效果的同时,还能体现业主个人生活品味,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硬装修相比,软装是一门集合整体环境、空间美学、陈设艺术、生活功能、材质风格、个性偏好等复杂元素的设计学问。其不仅仅是将各类家具陈设简单叠加的过程,软装饰同样需要整体设计,并注重功能区域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整体设计及适合的软装色彩、造型,为业主营造愉快、舒适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根据设计要求,软装应与硬装同时进行。在确定业主风格喜好、色彩喜好的基础上,以软装、硬装同步整合参考,实现由内而外的整体设计。通过软装设计与硬装的完美配合,达到理想的装饰目的。 家具也是整体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整体装饰风格的要求,对大件家具的风格特色、尺寸造型、细部做法等进行设计,以符合居室整体装饰的基本色调、风格以及空间结构。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灯饰、布艺及饰品。以家具的选择、陈设为核心,实现室内装饰设计的整体协调搭配、营造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四、软装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关于布艺的运用 布艺是软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窗帘、地毯及沙发靠垫等,都对室内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窗帘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窗帘占据墙面的面积比较大,如果做好了窗帘的设计,如果选择适宜的窗帘,不但为室内装饰增色,而且会在其他装饰材料有一些缺陷或者是不足时,也能够用窗帘来进行弥补。 同时,布艺具有比较好的柔软性,对于硬朗的空间能够起到中和的作用。布艺还有着比较丰富的颜色以及图案,能够对室内环境起到比较好的烘托作用。 2、关于自然元素的运用 绿色植物等自然元素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使室内的空气得到净化,还能给室内的环境增添情趣。选择植物时,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种植物能够在室内生长,能够适应室内的湿度以及温度。其次,还要注意空间对植物的制约和影响。 3、关于字画以及艺术品的运用 字画以及艺术品的运用不仅能体现出业主的品味,还能作为室内装饰中的视觉焦点。细腻的工笔画带给人品味高雅的感觉,而苍劲有力的书法能够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张力。另外,将艺术品摆放在房间中合适的位置,也能形成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3、关于灯具的运用。 灯具在软装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市场上的灯具种类繁多,各种各样风格的装饰灯具也是软装中不错的道具。为了保证装饰的效果,可以将不同质感的灯具进行合理的排列,以达到独特的装饰效果。灯具选择时还要将其与空间形态及色彩等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束语 现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室内装饰设计中对色彩及软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针对色彩选择及软装配饰等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室内装饰设计师应在整体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工作。根据业主的性格特点、身份、色彩喜好、风格喜好以及个人品味等基础信息,运用色彩学、心理学、空间美学、陈设艺术等理论进行整体设计,以达到和谐、统一、舒适、美观的设计目的。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室内装修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新房要装修,旧房也要装修。如今这个体验至上、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时代,室内艺术设计情感化、人性化的趋向日益明显。重视体验、文化与情感,并极力寻求新的、更多可能的交流方式,将是传递我们思想和感情的有效语言表现。 关键词:室内设计;颜色 引言 在诸多造型因素中,色彩是一个能够相当强烈而迅速地诉诸感觉的因素,从人的视觉感知物体的过程看,色彩和形体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色彩甚至比形体更轻易首先为人所留意。人们在绿色的山坡上发现一个红色的物体时,可能立即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印象,却不一定能立即判定出这“万绿”究竟是何草何木,这“点红”究竟是红花还是穿着红衣的儿童。 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色彩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房间富丽堂皇、花梢艳丽;有些房间简洁淳朴、淡雅清新,它们不但与家具、陈设的多少和款式等有关系,而且还与墙面、地面、顶棚的色彩以及家具、陈设、织物、灯光的色彩有关系。这是由于室内设计涉及的空间处理、家具设备、照明灯具等各个方面、终极都要以形态和色彩为人们所感知。空间、家具和设备的形态再好,如无好的色彩来表现,终难给人以美感;反过来说,空间形式、家具和设备的某些缺欠却可以通过色彩处理不同程度地加以弥补和掩盖。 人们早就熟悉到,室内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如使人欢快兴奋或淡漠安静。中世纪的哥 特式教堂就经常利用丰富多变的色彩制造圣洁神秘的气氛。住宅室内色彩也是一种最实际的装饰因素,同样的家具、陈设、织物等,施以不同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色彩可以使墙壁、地面、顶棚等,表现得“突出”或“隐没”,也可以使其成为装饰的重点或其他器物的背景。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色彩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具有实际价值、物理作用、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因此,对住宅室内色彩的研究必须逐步地从定性进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一般主观评价上升到主观与科学检测结合的评价,使住宅室内色彩设计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1 住宅建筑室内色彩设计应充分考虑精神功能要求 住宅室内色彩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色彩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活、学习、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色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精神功能要求,并力争体现与精神功能相应的性格和特点,使室内色彩环境公道化、舒适化、科学化。 住宅中的客厅是全家团圆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是最能展示主人的审美情调,和文化底蕴的地方,色彩设计要呈现出亲切、和睦、舒适、优雅的气氛。客厅一般面积较其他的房间大,色彩运用也最为丰富,客厅的色彩要以反映热情好客的热色调为基调,并可有较大的色彩跳跃和强烈的对比,突出各个重点装饰部位。色彩浓重,可以显出高贵典雅的气派,如选用深红、黑等重颜色。墙面宜根据家具的色彩和风格,一般以选用红、紫、黄等颜色为主,调配时,不同的色彩纯度上可以有所区别。顶部的色彩则选用金黄色的装饰灯及其光线构造出富丽堂皇的色彩效果。 卧室是人们睡眠休息的地方,对于色彩不同年龄要求差异较大。儿童卧室,色彩以明快的浅黄、淡蓝等为主。男青少年宜以淡蓝色的冷色调为主,女青少年的卧室最好以淡粉色等热色调为主。新婚夫妇的卧室大都采用***、热烈的热色调。中老年的卧室,宜以白、淡灰等色调为主。有调查表明人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卧室是休息的场所,其色彩不宜过重,对比不要太强烈,宜选择优雅、宁静的色彩。 餐厅是进餐的专用场所, 也是全家人汇聚的空间,它的空间一般会和客厅连在一起。在色彩搭配上要和客厅相协调。具体色彩可根据家庭成员的爱好而定,一般应选择热色调,如深红、橘红、橙色等。这样的色彩设计不但能从心理上进步人的食欲,同时突出了温馨、祥和的气氛。在局部的色彩选择上可以选择白色或淡黄色,这是便于保持卫生的颜色。 厨房是制作食品的场所,是一个家庭中卫生最难打扫的地方。颜色的选择以清洁、卫生为主。因此,应以白、淡灰、淡青色为主。地面不宜过浅,可采用深灰等耐污性好的颜色,墙面宜以白色为主,便于清洁整理,顶部宜采用浅灰、浅黄等颜色。 书房是学习、思考的空间,需要冷静理性的色彩。一般应以蓝、绿等冷色调的设计为主,以利于创造安静、清爽的学习气氛。书房的色彩尽不能过重,对比反差也不应强烈,光线一定要充足,色彩的明度要高于其他房间。 卫生间是洗浴、洗涤的场所,也是一个清洁卫生要求较高的空间。传统色彩设计是以白色为主的浅色调,地面及墙面均以白色、浅灰或淡蓝等颜色做表面装饰,但是现在也有较为时尚的色彩设计。以深色为主调,地面、墙面以玄色,金色、银色做小面积的装饰色彩。两种效果各有特点,第一种简明、轻松,一般家庭选择的较多,第二种具有个性强,促进思考的特性。 2 住宅建筑室内色彩设计要力求符合构图原则 要充分发挥室内色彩的美化作用,色彩的配置必须符合形式美的原则,正确处理协调与对比、同一与变化,主景与背景、基调与点缀等各种关系。色彩种类少,轻易处理,但轻易单调;色彩种类多,富于变化,但可能杂乱,这就要解决好构图题目。 2、再次,“材料”也是营造情感的很重要因素之一:造型、色彩、装饰、肌理固然是设计语言的必要要素,但它们的展现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材料为媒介。材料作为人类进化的标志是诞生室内设计语言的首要条件,是室内设计艺术变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客观阐述和展示设计信息的必备载体。即使同一种材料也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导致传达的视觉语义也迥然不同。玻璃有透彻明快之感,而磨砂玻璃则传递给人一种朦胧、柔和的感觉。材料不仅承担着架构空间和界定空间的作用,而材料本身在与特定展示环境的特定造型相匹配的同时,被做为重要的信息展示传达载体,发挥其材质美的特性和对人感官的表现力,增强整体室内空间的审美价值。材质的结构和性能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生理结构间形成异质同构,外界信息的传达和人内心审美经验对接。 如果将不同的材质同用于一种室内设计中,合理的搭配可以互相增辉,不合理的搭配会出现因“性格”差异而产生相互抵触作用,这种作用会降低或弱化环境信息的传达力,影响到整体室内形象展示的语义传达。如果以原木变现罗马石柱。尽管其造型传达给人的信息是罗马柱形象,但材质的应用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造型的视觉信息传达力度。而同样是原木,如果以其再现中国风格的室内设计则相得益彰。 3、另外:“光”的设计在室内情感营造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一些特殊室内环境的气氛营造尤其如此:比如:酒吧、咖啡屋的光营造在气氛和人的情感体验中某种程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光还能调节形态、材料、色彩的情感感受,暖色光能使暖色的色彩和柔软的材质更具热烈和亲切感,暖色光同样能调整冷色和硬质的材质,使他们偏向柔和。 结语:室内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一种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特定艺术语言的创造。室内艺术设计中情感化的走向,是当代设计艺术和人们的生活品质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艺术设计关注的重点不再仅限于是形式、样式等的组合,而是更多地趋向于室内空间和生活空间人文的、生态的多元化关怀,使室内空间的创造更具有人性情感,更符合现代人对室内的审美需求,这种设计理念也会在今后室内艺术设计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刍议视觉和错觉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室内室内装修的概念、特点及原则,然后分析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功能运用,最后探讨了视觉和错觉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室内装修;视觉;错觉;设计创新 1室内装修的概念及特点 室内装修是在整体的建筑完成之后,对室内的居住环境进行的设计装饰。关于室内装修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大概的含义就是通过一些设计手法的运用,对于室内的格局部署进行相应的设计,然后达到一定的效果,使居住在里边的人感觉到舒适。那么在装修方面首先要对整体方面进行一个大体的设计方面,房间的格局首先需要确定,然后是考虑到在通风,采光和取暖等方面的最基础的需求,进而在室内的细节方面就行装点。设计师在对室内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和业主进行沟通,看业主主要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喜欢什么样的设计风格,然后设计师根据业主的喜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室内进行初步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反复的和业主进行沟通,一定要达到让业主满意,因为居住在室内的主体是业主,所以要充分的满足业主的需求。尽量的争取在设计时一次性的完成设计方案,避免在施工的时候出现返工的现象,那样的话不仅对浪费人力财力,而且对业主来讲会产生一定的损失。 2室内装修的基本原则要求 2.1遵循实用性与美观性相协调的原则 设计师在室内装修设计时应遵循实用性与美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将美和实用巧妙的结合。一方面,人们都有对美的欣赏与追求的权利,设计美观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但另一方面,不能一味的追求美的效果而忽视实际的用处,这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 2.2根据环境需要确定室内装修风格 一些人认为,室内装修为了显示气派,一味的追求豪华的装修效果,照搬一些高级酒店的设计效果。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样的效果。如果是家庭室内设计使用这样的装修,不但会破坏家庭的温馨气息。还会给人以浮夸的印象。若是办公室装修成这样,会给人以财大气粗而不稳重的感觉。居家装修应衬托出温馨的气氛,办公室装修应尽量给人以严谨又不失明朗的感觉。所以,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确定装修风格,在不同的地方做出不同的设计。 2.3室内装修设计应适应“环保、低碳”的新要求 如今社会是一个消耗型的社会,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工作生活的高成本,环保、低碳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设计师也应将“环保、低碳”的理念用于室内装修设计,装修材料可优先选用绿色环保型,在设计时考虑自然采光和自然美。就地取材,尽量减少人工光源、降低能耗。 3室内装饰设计的功能运用 装饰作为一种造型手段具有双重的性格,适宜的装饰可以产生美感,过分的、不适当的装饰则会产生混乱的感觉,使装饰的意义消失。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 为保持顶棚的美观和安全,石膏板吊顶应改用防潮型石膏板。浴室、厨房的水汽油烟较大,其墙面可选用表面光滑的内墙釉面砖贴面,以便清洗。居室墙面选择用织物制作的壁纸比较合适。南方住宅的客厅常用陶瓷地砖铺设,清洁、美观、凉爽;北方寒冷地区宜选用有一定隔热保温性能的木地板较为合适。在有水的地面还应考虑防滑,如卫生间浴室的地面,最好选用防滑的陶瓷锦砖。在人流集中的商店、候车厅的地面,应选择耐磨性能好的彩色水磨石和陶瓷地砖或花岗石贴面。选用适当的建筑装饰材料对建筑物表面进行装饰,不仅能对建筑物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降低维修费用。 3.2烘托室内气氛、强化室内环境风格 人们进行室内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和改变环境,这种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高度和谐与统一。气氛即内部空间环境给人的总体印象,如欢快热烈的喜庆气氛,亲切随和的轻松气氛,深沉宁重的庄严气氛,高雅清新的文化艺术气氛等等。设计师布置的装饰设计可以引人联想给人启迪,满足人们视觉美感要求,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享受。 4视觉和错觉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4.1合理运用色彩元素,使室内装修设计更出彩 在对室内装修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于色彩的运用。因为当人们进入到一个封闭的空间环境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整体的色彩,视觉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如果室内的色彩风格比较厚重的话,那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压抑的,假如设计的色彩是比较简约明快的,那么人们的心情也会比较愉快。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它可以产生很大的装修效果。颜色的合理搭配可以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心理层面的,如果长时间的居住在色彩搭配比较压抑的环境中,那么久而久之,人们的心理就会有烦躁厌倦的情绪产生,对人们的生理健康有所影响。所以说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将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使室内的装修效果更佳的出彩,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居住环境。 4.2巧妙运用设计要素,制造装修设计的错觉 设计师合理利用设计要素,勇于创新,打破的陈旧的观念,将可以产生装修设计神奇效果。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将设计空间与颜色的有机搭配,将会产生不同空间错觉,比如,暖色因为给人以突出的感觉被称为进色,而冷色给人以退后的感觉被称为褪色,所以,用冷色调的颜色涂墙壁可以使小空间的感觉变大一些,反之用暖色则会让人感觉变小一点:如房间狭小可选用乳白色、米色、天蓝色为墙面颜色,再配以浅色窗帘:对于采光不好的南房,可选用浅鹅黄色的墙面,令人既感到温暖,亲切,活泼,又提高了明亮度。 4.3适当利用灯饰,提高室内设计的品味 灯具虽在开始是作为功能产品,但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逐渐被赋予丰富的信息载体和文化形态,灯饰俨然成了主角,一个灯泡、一支光管照亮居室那样的潮流早已逝去,可以说,如今的灯饰是人们审美情趣、科技水平、功能需求的综合体现。甚至有人说,灯是家的眼睛,是一个家居空间里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传统材料外,如今新型材料的出现使灯具造型和艺术风格更加的多元化,由此营造了多样的光影效果及氛围情趣。 4.4精心挑选室内装饰品,为室内设计添彩 在室内的装修中,对于大体上的基本功能都已经完成之后,就是对于室内进行装点性的设计,有时一个成功的装饰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室内设计增添很多的亮色。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装饰品的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室内的设计风格来挑选布置,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素:第一,对于装饰品的选择要符合空间设计的风格特点,比如说室内的装修风格具有比较浓烈的氛围,那么在选择装饰品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夸张性质的,为浓厚的氛围增添亮色。第二,挑选的装饰品要符合室内的空间要求,如果室内空间比较局促的话,那么要选择可以节省空间的装饰品,尽量的在有限的空间开发更多的使用功能。 5结束语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设计人员要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为日后的施工做好指导,力求将室内设计做的更加出色。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室内装修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室内装修;室内设计;绿色设计 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崛起,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了各种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的设计装修形式。因为居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家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 保护结构及安全原则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一是保护结构,对承重墙、阳台的半截墙、房间的梁或柱,无论其位置如何,绝对禁止拆除、改动。二是在装修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不得超过住房的荷载能力。三是注意保护防水层,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危及或破坏防水层,就必须进行防水层的修补或者重做。四是注意安全防火,设计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织物等易燃材料应该进行阻燃处理;根据用电器具的摆放位置,对电表容量、导线的粗细等都应重新进行设计,以避免使用时发生事故。 经济性原则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居室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把不同档次的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充分发挥其不同质感、颜色、性能的优越性,就能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美化原则。不提倡透支装修,不提倡豪华型装修,家庭装修要考虑到日常生活的需要,要起到方便生活的作用,装修结果必须实用。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居室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一是为居住者提供空间环境;二是最大限度提供物品储藏的需要。把为生活服务的功能性放在重要位置,一定要给使用者在生活中留下方便、舒适的感觉。 美观化原则美观化是指居室的装饰要具有艺术性,特别是要体现个体的独特审美情趣。环保性原则搞装修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材料的选配上应首选环保材料,注意节能、降耗、无污染,特别要在采光、通风、除臭、防油等方面下功夫。 2 室内装修的未来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一是要创造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的审美要求;二是要形象简捷、造型亲切、经久耐用、界面友好、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可再生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才是受人们欢迎的创新设计。 2.1 简约是最时尚的设计理念 最时尚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相关专家认为,简约这种设计理念可以体现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简化、空间分隔的弱化、装修装饰的简洁。在一些豪宅里为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增加了不同功能空间,主要采用传统整墙隔断,加大了套型面积,提高了房屋成本,并且套内空间过于复杂影响了日照采光条件,又增加了设计难度。如果简约,采用简洁的方法,实用色彩、地面材料、隔断、灯光等不同要素都可以暗示不同的空间功能。也是提高住房舒适度最短平快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空间是一种感觉,引发读书的感觉是书房,引发娱乐念头的是活动厅。再说严严实实的方盒子空间并不完美,墙体是对空间最大的束缚,流动的空间是很美的。 2.2 室内装饰走向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的概念。室内设计是连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绿色设计的手法。a.室内设计室外化。人们厌烦在水泥方盒子中生活,渴望获得自然。设计师通过设计把室内做得如同室外一般,把自然引进室内,这种设计手法称为室内设计室外化。b.通过建筑设计或改造建筑设计使室内外通透,或打开部分墙面,使室内外一体化,创造出开敞的流动空间,让居住者更多地获得阳光、新鲜空气和景色。c.在城市住宅中,甚至餐饮商业服务的内部空间中也追求田园风味,通过设计营造农家田园的朴实无华、实用舒适的气氛。以及在室内设计中运用有生命的造型艺术;室内绿化盆栽、盆景、水景、插花等景观来获得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移天缩地的对自然的感受。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盆景艺术有丰富的遗产可以继承。d.用绘画手段在室内创造出山水,绿化景观,是受到原始人类洞穴中岩画的影响,室内风景壁画、植物花卉、云天水色等,既有把大自然引进室内的效果,又增加了室内艺术氛围。e.运用室内造园手法,如四季厅,共享空间中营造较大型自然景观的庭院设计,这些全天候的花园,受到人们欢迎。f.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材质肌理的应用,让使用者感知自然材质,回归原始和自然,设计师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用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功能性来突破框,大胆地原封不动地表露水泥表面、木材质地、金属等材质,着意显示素材肌理和本来面目。有的材质原始粗犷,有的则施以精密的打磨,使之具有冷静光滑的表面,都能牵动人们的情思,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进行设计,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所具有潜在的怀乡、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 绿色设计的未来。科学家提出人类未来的城市将是“森林城市”“、山水城市”的设想,城市中有山、有水、有茂密的森林,由于科技发展,用生长着的植物来构成建筑,居室内有新鲜的空气,婉转的鸟鸣和沁人的花香……凡大自然的“野趣”都应在城市里充满无穷的魅力。 未来,地球上到处城市化,人们会更留恋郊外,而不留恋故乡。家庭住房走向随意性,小房子将成为畅销产品,这种低成本的小房子通过计算机设计可以一层层地盖起来。在某一个季节,几百个家庭集体休假,一夜之间,活动房屋,活动商店会突出出现在遥远的郊野上,构成一座小镇。休假结束,小镇随之消失……这些科学设想,多么真实地勾画了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心态。这些新的理念向室内设计师们提出了挑战,需要去不断地研究、构思和创新。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办公室内装修设计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办公室内装修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论述了对办公室装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场地凸显公司形象及室内设计的艺术性和必须考虑的成本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办公室室内设计装饰 前言 办公空间作为现代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向客户及合作伙伴展示自身实力和文化的平台。如同一个人的服饰、打扮,让人一眼就能了解您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和行业属性。有关调查表明:客户、人才对企业的第一印象90%以上来自办公环境,而办公环境的优雅或粗俗则取决于装修的质量(设计、材料、施工)和装饰。此外,装修质量还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心情,毕竟员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渡过的,办公室就是员工的第二个家。由此可见,办公空间的装修对业务的开展和对人才的吸纳都是十分重要的。 1 对办公室内装修时应把握客户需求 大部分客户对装修是缺乏经验的,尤其是办公环境、商业环境的装修更是接触的极少,客户的装修设计要求多是感性、方向性的笼统概念,虽然有的客户提出的要求很具体,但由于他的想法是抽象的且缺乏专业常识,所以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出了矛盾。 第一准确测量装修空间,详细记录现场资料,摄像或照相保存现场资料。 第二设计师主动对设计必须考虑的要点一一向客户进行表单式询问,对客户已有需求的问题要详细记录,对客户未考虑到的问题做出特殊标记。 第三引导客户阐述出其对空间装修的全部想法,越详细越好,设计师以听为主,进行详细记录,甚至是客户的语气和表情。 第四扩大沟通范围,了解客户全面的企业信息,如运作模式、实力状况、近期商业计划、人员组成,重要人员的个人信息、该企业客户群体特征等,另外,深入全面了解客户的本人资料,等等。 第五整理收集信息,分析、挖掘客户表达和未表达出来的内心需求,将客户全部的主诉需求以表单式陈列出来,同时,综合客户全部信息,将通过对该空间的装修所能为客户创造的全部价值也以表单式陈列出来,通过综合分析,最终提炼出明确的设计策划。 2 办公室装修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办公室装修秩序感 办公室装修运用形的反复、形的节奏、形的完整和形的简洁这一基本理论来创造一种安静、平和与整洁环境,而且秩序感不仅是办公室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 ,甚至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2.2办公室装修明快感 办公环境明快是指办公环境的色调干净明亮,灯光布置合理,有充足的光线等,这也是办公室的功能要求所决定的。目前,有许多设计师将明度较高的绿色引入办公室,这类设计往往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创造一种春意,这也是一种明快感在室内的创意手段。 2.3办公室装修现代感 现代人机学的出现,使办公设备在适合人机学的要求下日益增多与完善,办公的科学化、自动化给人类工作带来了极大方便。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地利用人机学的知识,办公室装潢按特定的功能与尺寸要求来进行设计,这些是设计的基本要素,室设计的基本要素。 2.4企业办公室空间设计与整体规划 办公室装修除了美观、实用和安全,办公室装潢办公家具还多了一份营造情境与搭配完整环境的规划。办公室装潢在设计上,率先将“人体工学”理念,广泛运用于办公家具上,并协助客户进行办公室规划,充分考量OA设备的整合、环境景观的设计、办公室装潢动线规划及使用效率管理、网路、照明、噪音处理及搭配…。等等细节。主张是“办公室整体规划系统”,期望能结合优质的产品以及经过完整规划的环境,创造一个完美的办公空间,不仅为客户增进工作效率,更提升整体企业形象。 3 主要场地凸显公司形象 多数的办公室主人,他们最主要希望在办公室中给予客户三个感觉:实力、专业、规模。 前台的设计,是体现公司形象的门户所在,客户和生意伙伴的第一印象从前台开始,因此前台的装修绝对不能轻率应付。不同风格的前台在设计的因素以外,材质的使用是影响最大的因素,而从细节上来说,最主要是一些用料的细腻。办公室的整体风格从前台初见端倪。 作为大多数客户必到的会议室,不仅要表达整体形象,而且要采用装修策略,减少对抗,为自己和生意伙伴创造愉快放松的商务洽谈氛围,为商业洽谈的成功助力。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家具的设计问题。国内家具行业的发展,已经与国外的水平越来越近。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桌的设计,要尽量避开一种谈判的对峙布局。即便无可避免,亦应尽量予以柔化。 4 室内设计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是在创造室内环境中高度重视科学性,高度重视艺术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的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现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并已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和绘图。 5 追求先进时代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装置的速度要求也推动了商业通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表现在办公室装修装饰方面,先进的光纤电缆、共享宽带等加速了收发邮件、上网冲浪和数据上传下载的速度,计算机化的通讯和信息存储技术已经变得非常精密、体积越来越小,而高性能的计算机越来越成为标准配置。而在装修装饰越来越注重时代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素。 9.11后的商业界,安全成为极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公司对其所处环境的安全非常谨慎。现在,许多办公场所设计都配备了先进的保安系统,从迷你摄像头、通行卡和超敏感报警系统到X光扫描和扫描站。有些公司甚至不用通行卡而使用生物测量,后者需要对拇指、手掌和视网膜进行扫描;非接触式卡可跟踪员工,并监控出入情况。 6 必须考虑成本 管理者们过多地强调环境初始营建的成本,却总是忽视办公环境维护的成本。就像现代企业的业务重组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与企业重组相关的办公环境维护也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 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这两种成本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尽相同的。国内有些企业,片面喜欢追求巨大奢华的办公场地,常常导致总面积居高不下,维护与重置费用相当可观。因此对于一家理性的企业来说,合适的办公面积、精良的办公陈设才是最实际、最有效的选择。 7 结语 总的说来办公室设计趋势将会越来越迎合我们的对于更好工作的全面要求,让我们在这一个忙碌的空间中,生活得更好。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之探索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新的追求。因为居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建筑装饰室内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室内设计;风格;绿色;发展趋势;研究 一、室内装修设计概述 美化生活环境以及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建筑装饰室内的设计,而不断创新就是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核心,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价值取向在于创造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空间以及审美空间,并且坚持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多元化以及多层面这一重要价值取向。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是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审美取向的,并且在建筑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设计师将建筑装饰的室内设计这一艺术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其成为更加具有原创性以及先锋性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作品。人们追求幸福、健康和美好,就要求有一个舒心优雅的生态环境,因此,人们对城市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要求,即卫生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由于现代城市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生活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中,而且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新的追求。因为居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家居装饰设计的几种风格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的不同和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对家居装饰的理念和思潮也会根据居住者的性格、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志趣、爱好等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多种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总结了目前家居装饰装修形式,其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风格: 中国传统崇尚庄重和典雅。装修上吸取中国传统木构架构筑室内屏风、隔扇等装饰。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色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清静淡雅而简朴。 2.乡土风格:主要表现为尊重民间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保持民间特色,注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或利用当地的传说故事等作为装饰的主题。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的田园生活情趣,创造自然、质朴、高雅的空间气氛。 3.自然风格:崇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摒弃人造材料的制品,把木材、砖石、草藤、棉布等天然材料运用于室内设计中。这些做法,在别墅建筑中特别适宜,备受人们喜爱。 4.复古风格:人们对现代生活要求不断得到满足时,又萌发出一种向往传统、怀念古老饰品、钟爱有艺术价值的传统家具陈设,再配以相同格调的壁纸、帘幔、地毯、家具外罩等装饰织物,给室内增添了端庄、典雅的贵族气氛。 5.西洋古典风格:这是一种追求华丽、高雅的古典风格。居室色彩主调为白色。家具为古典弯腿式,家具、门、窗漆成白色。擅用各种花饰、丰富的木线变化、富丽的窗帘帷幄是西式传统室内装饰的固定模式,空间环境多表现出华美、浪漫的气氛。 6.西洋现代风格:以简洁明快为主要特点,重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强调室内布置按功能区分的原则进行,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主张废弃多余的、繁琐的附加装饰,使质和神韵。 7.混合型风格:在空间结构上讲求现代实用,舒适的特征,在装饰与陈设中融中西为一体。如传统的屏风、茶几,现代风格的墙画及门窗装修,新型的沙发,使人感受到不拘一格。 三、家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一是保护结构,对承重墙、阳台的半截墙、房间的梁或柱,无论其位置如何,绝对禁止拆除、改动。二是在装修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不得超过住房的荷载能力。三是注意保护防水层,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危及或破坏防水层,就必须进行防水层的修补或者重做。四是注意安全防火,设计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织物等易燃材料应该进行阻燃处理;根据用电器具的摆放位置,对电表容量、导线的粗细等都应重新进行设计,以避免使用时发生事故。 2、个性化原则 在设计中个性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居室空间内的造型、造景、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来体现的。正确表现装修个性的方法。任何家庭在装修时都要借助一定的参照物,很多人不顾家庭的生活需要,选择宾馆饭店作为家庭装修的样本,就不可能反映出家庭的特点。突出个性要注意与整体和谐,要以长远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家庭装修设计。 3、经济性原则 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居室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把不同档次的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充分发挥其不同质感、颜色、性能的优越性,就能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美化原则。不提倡豪华型装修,家庭装修要考虑到日常生活的需要,要起到方便生活的作用。 4、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指居室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为居住者提供空间环境并能最大限度提供物品储藏的需要。把为生活服务的功能性放在重要位置,一定要给使用者在生活中留下方便、舒适的感觉。家庭装修要的是艺术美的追求,但必须以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为前提,艺术取向要与生活价值取向相一致,与生活习惯相和谐。 5、美观化原则 美观化是指居室的装饰要具有艺术性,特别是要体现个体的独特审美情趣。 6、环保性原则 搞装修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材料的选配上应首选环保材料,注意节能、降耗、无污染,特别要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下功夫。 四、未来时尚因素的新型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不仅要创造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的审美要求,还要有形象简捷、功能多样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才是受人们欢迎的创新设计。 1.最时尚的设计理念--简约 这种简约可以体现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简化、空间分隔的弱化、装修装饰的简洁。在一些豪宅里为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增加了不同功能空间,主要采用传统整墙隔断,加大了套型面积,提高了房屋成本,并且套内空间过于复杂影响了日照采光条件,又增加了设计难度。如果简约,采用简洁的方法,实用色彩、地面材料、隔断、灯光等不同要素都可以暗示不同的空间功能。也是提高住房舒适度最短平快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空间是一种感觉,引发读书的感觉是书房,引发娱乐念头的是活动厅。再说严严实实的方盒子空间并不完美,墙体是对空间最大的束缚,流动的空间是最美的 。 2.室内装饰走向绿色设计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觉醒,对生存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住在城市水泥方盒子中的人们向往自然,渴望住在大自然绿色环境中,因此希望使自己的居室环境走向绿色回归自然,反映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可称为室内“绿色设计”,所设计的住宅称生态住宅。它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样,其总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与地球可持续发展,设计具有高科技加情感的特征。 结束语:我们建造一个室内的空间目的就是想要把美的环境传达给身临其境的人,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师就必须要懂得室内空间这一形象的心理效应,并且对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风俗人情、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生哲学以及文化传统等等进行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还要对不同心理效应进行合理的调度和安排,从而恰如其分的将其应用到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之中去。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有关现代室内装修设计的分析 摘要:室内装饰设计目前是一个很热门的行业,然而关于室内装饰设计理论的研究却落后于实践的需要,但实际上,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侧重于从平面功能、空间组织形式、室内建筑材料、装饰手法、装饰色彩、室内陈设等方面,对室内装饰设计风格变迁进行了论述,并加以分类。表面上,它是作为建筑设计的附属而存在的,其实它有着自己独立的属性。从这方面来说,室内装饰设计其实与建筑设计是互为因果的。 关键词:装饰;设计;功能 一、室内装饰风格的成因 室内装饰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装饰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 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等等。 1.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 3.后现代风格 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 4.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内多用木料、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此外,由于其宗旨和手法的类同,也可把田园风格归入自然风格一类。田园风格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三、室内装饰设计的流派 流派,这里是指室内装饰设计的艺术派别。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从所表现的艺术特点分析,也有多种流派,简单的介绍几种流派:光亮派、白色派、超现实派以及装饰艺术派等。 1.光亮派 光亮派也称银色派,室内装饰设计中夸耀新型材料及现代加工工艺的精密细致及光亮效果,往往在室内大量采用镜面及平曲面玻璃、不锈钢、磨光的花岗石和大理石等作为装饰面材,在室内环境的照明方面,常使用折射、折射等各类新型光源和灯具,在金属和镜面材料的烘托下,形成光彩照人、绚丽夺目的室内环境。 2.白色派 白色派的室内朴实无华,室内各界面以至家具等常以白色为基调,简洁明确。白色派的室内,并不仅仅停留在简化装饰、选用白色等表面处理上,而是具有更为深层的构思内涵,设计师在室内环境设计时,是综合考虑了室内活动着的人以及透过门窗可见的变化着的室外景物,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室内环境只是一种活动场所的“背景”,从而在装饰造型和用色上不作过多渲染。 3.超现实派 超现实派追求所谓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常采用异常的空间组织,曲面或具有流动弧形线型的界浓重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家具与设备时还以现代绘画或雕塑来烘托超现实的室内环境气氛。实派的室内环境较为适应具有视觉形象特殊要求的某些或娱乐的室内空间。 4.装饰艺术派 当前社会是从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过渡的时候,人们对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物质功能之外,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内装饰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与之朝夕相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小户型室内装修设计 摘要:针对都市中日益走俏的小户型家居,从家装风格、房间功能、厨房设计,家具选择等多方面进行介绍家装的新潮流。小户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在这个小环境里充分利用空间之余,还能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家居布置风格和品位,这就需要花点心思了。 关键词:小户型装修风格 引言 小户型的装修。在色彩搭配、家具安置、材料运用上都各具特色,装修风格上或简约、或时尚、或精练,风格各异。小户型面积一般在30-70平方米之间,装修的风格也较多,很难抉择哪种风格比较适合自己的居住空间,但是如果从风格、功能、家具、色彩、材料、配饰等六大方面去分析,就能会更好的得到答案,让小户型的装修更加明朗化,更加简单化。 1 小户型室内装修的风格特点 风格对小户型的装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风格的确定将能更好的定位装修,当然也包括材料,家具的定位,以及装修费用的定位,风格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一般通过客户自身的欣赏水平和个人爱好而形成的,也包括设计师的建议。现在比较流行的装修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题统一的装修风格,这种风格比较适合超小户型,它可以让空间狭小的居室显得简洁、精致,适合的人群主要是性格不太张扬、在室内活动较多的年轻人。而另一种是多种风格相结合的装修。这种风格的前提就是居室要有足够大的空间,适合的人群主要是性格外向,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他们不愿意将居室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装扮自己的居住空间。 2 小户型室内装修的功能选择 功能是否合理,也是在装修中经常谈论到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小户型有限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设计师现在以及很久以来不断考虑的问题,也是客户所希望得到的答案。在平面格局上,小户型的设计通常以满足实用功能为先,合理地布置各个功能分区、人流路线和一些大型的家具。可以采用开放式厨房或者客、餐厅并用等方法,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相互渗透的空间增加室内的层次感和装饰效果。 3 小户型的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3.1小户型的居室设计 对于性质类似的活动空间可进行统一布置,对性质不同或相反的活动空间进行分离。如会客区、用餐区等都是人比较多、热闹的活动区,可以布置在同一空间,而睡眠、学习则需相对安静,可以纳入同一空间。因此会客、进餐与睡眠、学习就应该在空间上有硬性或软性的分隔。应尽量避免绝对的空间划分,可以利用地面、天花不同的材质、造型以及不同风格的家具以示区分。如果房间小,又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那么在居室中采用隔屏、滑轨拉门或采用可移动家具来取代原有的密闭隔断墙,使墙变成“活”的,同时使整体空间具有通透感。 3.2 厨房 厨房是很重要的一个装修重点,户型再小,厨房也不能少。对厨房来说,无论是大厨房还是小厨房都要保证它的环保和实用性。针对面积较小的厨房,设计上就要体现出足够的紧凑性、便利性。相对于标准厨房来说,小户型没有足够的空间供其“挥霍”,所以小户型的厨房,一定要将空间充分利用,在样式美观的基础上,做到功能齐全。 一个完整合理的厨房是由洗物区、料理区、烹饪区所组成,是一个舒适便利的三角工作区。如果能够将厨房做成半开放式。用一个旋转餐桌或者拉伸餐桌将厨房和起居空间分离,这样就使厨房不再被间墙独立,达到了延展空间的效果。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对厨房要求,可以为小厨房配备一些可以增加厨房空间的全拉伸的抽屉或拉篮,增加的这一点投人能够让人在小空间厨房工作时也感觉非常轻松。也能大大增强了您厨房的储藏能力,让小厨房的每寸空间都得到最合理的充分利用。 3.3 家具选择 小户型的家具必须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进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居室各功能既有分隔,又有内在联系、不产生拥挤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具的形式和尺寸。 造型简单、质感轻、小巧的家具,尤其是那些可随意组合、拆装、收纳的家具比较适合小户型。或选用占地面积小、比较高的家具。既可以容纳大量物品,又不浪费空间。 3.4 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方面,主张个性化设计,色彩设计在结合自己爱好的同时。一般可选择冷色调。冷色调因有扩散和后退性,使居室能给人以清新开朗、明亮宽敞的感受。可以将家庭的墙壁变成大麦黄、淡绿、浅粉等颜色,配合木本色或白色混油的家具效果更好。在家居中最保险的配色方案是:墙浅,地中,家具深,天花板的颜色浅于墙面或与墙面同色。当整个空间有很多相对不同的色调安排时,房间的视觉效果将大大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空间内不要过多地采用不同的材质及色彩,这样会造成视觉上的压迫感,最好以柔和亮丽的色彩为主调。 适当在局部采用对比和亮丽跳跃的颜色,可以使房间显得简练干净。常用的对比色有蓝黄、红绿、红白黑;局部的跳色可以安排在影视墙、窗帘、沙发等处,并在房间点缀相同色系的饰物与之呼应。但是,室内色彩对比千万不要过于强烈,因为长期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而现在大多数的青年人比较喜欢选择多样化的色彩。但是根据现在的科学资料显示,现在青年人大多追求性格的张扬,所以只要是不太怪异的色彩,都可随心所欲地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搭配。 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红色因为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即使喜欢也只能用来点缀,不可多用。特别是在卧室中,否则它会给人以燃烧感,让人难以入睡。同时,接触过多还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感,使身心产生受压的情绪,容易疲劳。 3.5 家居装饰 在家居饰品的选择上现在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水晶饰品,主要是各种造型的小摆设,它的特点是永远流行不过时:第二种是布艺玩具,这种主要被女孩子宠爱,它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家居饰物;第三种是中式家居饰品,它的特点是古典的内涵结合了现代的功能,颜色上大多选择黑、白、灰等单色系。 值得注意的是,饰品是要起到装饰作用的,所以在选择家居饰品的时候,选择的种类不要繁多,颜色要一致,要与居室的整体装修风格相协调。 在装饰上,小户型的家庭尽量不要复杂的装饰,在各个功能分区内最好要有统一的元素。由于房子小,饰品更要少而精。陈设要有重点,有次序,如果东西太多,就会使人看到觉得烦。窗户就须多加装饰,少用粗重的帷幕,窗帘的色调要与整个房间的装修协调,最好薄的金属条遮帘。如果卧室很小,就要用落地大窗帘。厨房、卧室和门厅要用同样的壁纸。这样才能使房间显得宽大。 4 结语 小户型房如今成为80后年轻人置业的首选。房子虽小,依然要承载的全部生活;因为年轻,也总要多些创意。由于小户型的居室面积相对来说较为狭小,在一个房间中可能要包括起居、会客、储存、学习等多种功能活动,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要使室内不致产生杂乱感,这就需要对居室空间进行充分合理的布置。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农业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实用主义观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 课堂言语策略 个体差异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实际,以实用主义话语系统的几个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即突出个体差异、社会化适应、c—B—S风格为理论基础,提出农业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建议。 当代英语教学论强调在大学阶段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些被验证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许多院校包括农业院校推行。而近年来受专业性质、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院校的生源总的来说英语素质有所下降。受渚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多是依赖于教师和教材,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与机械的记忆习得英语知识,是学习的受体,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学生很难立即接受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方法迥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对英语课堂教学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在对上课内容和方式的不适应以及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变换的不适应等。如何在学生基础差、起点低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是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针对生源实际情况,重新审视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关系中,教师课堂言语的使用对学生来说是最直观最直接的教学因素,是教师授课的最重要媒介。由于客观原因,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依赖教师课堂上的言语使用。因此,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要将新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构学生在中学阶段业已习惯的传统课堂话语策略,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在这一点上,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从实用主义意识形态来看,人的言语受目的制约。说什么、怎么说都与人想达到的目的有关。言谈者在言语行为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灵活采取言语策略,即目的决定话语策略。实用主义话语系统的几个主要意识形态特征包括注重个体差异、社会化适应、C—B—S风格等。这些意识形态特征最终都服务于说话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交际效果的最大化。前两者强调把握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实现最为有效的话语交际关系和交际者之间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从而实现最为有效的交际效果;C B—S风格则从话语形式和话语量角度强调以最小的交际成本和最大的交际效率实现交际效果的最大化。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农业院校的师生更需要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与最快的交际效率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的课堂言语尤其要突出实用性与目的性,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效果。本文拟以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为基础,探讨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策略问题。 一、关注个体差异。重新分配话语权 实用主义话语系统强调对个体差异的重视。交际中凸现交际者的主体地位。针对话语参与者的实际情况,运用最合适的言语策略,实现和谐的话语交际关系,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交际者个人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产生最理想的交际效果。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在中学阶段只是英语教学中的受体,课堂上没有话语权,教师片面关注升学率,极端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师生关系方面,较其他院校而言,农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新分配师生话语权作为首要课题。教师应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变传统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许多农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存在着听、说、写等方面的脱节现象,进入大学后,他们对于英语学习抱有很大的焦虑感与畏惧感。消除这些学生的思想顾虑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开辟广阔的交流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激活其主体意识,课堂交流中去倾听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到自己的声音得到了回应与肯定,从而消除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和畏惧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的话语符合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在集体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不同的回答以更多的关注,言语中多为肯定的表述,而很少说或不说完全否定的评价。即使回答是错的,教师也不用否定句,她会说“Theanswerisdifferent”。在对学生进行个体提问时,教师总是在学生的名字前加上一些表特征的形容词如“smartWilliam”或者是“sweetJane”,以此显示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褒扬,课堂的气氛将非常活跃,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也将增强。如果教师把持课堂,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者加德纳把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个性差异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方面、情感方面和其他方面(主要有学生的性别、年龄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英国学者斯金汉在研究个性差异中也强调了在语言学习中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从教育学上说,教师课堂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要想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教师的言语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语言的学习中,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按照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要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把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作为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的是学习者主体的“自主参与”,表现为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它要求学习者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对于许多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习惯了权威依从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教育对象,没有话语权。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来看,这不利于创造交际者之间最和谐的交际关系和最大程度上的合作。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也导致师生间交流的困难,剥夺了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时间与空间,也就谈不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了。因此,实现学生从学习受体到主体的转变,重新分配师生话语权是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话语权,实现师生问最为合作的话语关系。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仍然沿袭他们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中的师生话语关系,把持课堂,这种合作的、和谐的师生话语关系就无从实现,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归主体于学生,还话语权于学生,是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出路。 二、加快社会化适应,建立和谐话语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最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话语交际关系,教师可创造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问最大程度的合作。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来看,抓住交际双方的心理特点,从情感上缩小与对方的距离是实现交际效果最大化的捷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从实用主义观点看,在师生之间创造积极的交际情感因素也是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前提。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累积,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注人的尊严、幸福和生活的意义,正是复兴实用主义的精神关键所在。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从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来看,给予交际对方恰当的肯定有利于交际者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化适应,从而推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和交际效果最大化的实现。对于基础薄弱、自尊心需要保护的农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褒扬与肯定。来自于教师的肯定与赞赏是他们进步的巨大动力,有利于师生问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化适应与合作,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于学生学习中的进步和提高,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热情的肯定,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专长,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课堂上的社会化适应还表现在用适当的言语策略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最为有效的教学效果。相对来说,农业院校的学生缺少英语学习的氛同。调查表明,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学生都认为教师课堂上的言语应富有变化,教师课堂匕始终如一的语气语调只能使讲授枯燥乏味,很多学生欢迎教师课堂上使用适当的幽默语言。教学幽默语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具有多种功能,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和误会,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能引发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英语教学幽默艺术包括:教师设计的情节幽默,讲笑话、趣事,机敏的妙语、警句,生动有趣的描述或评论,超想象夸张,旧语换新义等。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教师运用社会化适应的语言艺术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基础上的一种深入浅出的言语策略,应该始终是高雅的、优美的、健康的,绝不是轻薄的滑稽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取悦学生,它是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折射。 三、讲究C—B S策略。适中师生话语量 实用主义话语系统中,c—B—S代表了一种被认同的话语形式尤其是口语形式的风格,即清晰(clari—ty)、扼要(brevity)和真实(sincerity)。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力求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其中课堂言语的使用对于教学效果与效率有直接影响。教师语言必须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目了然。由于缺少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农业院校的学生对教师课堂上说的英语极为关注,而对于习惯用母语交流的这些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以一些表示实际动作意义的英语动词为谓语,多用祈使句,简单旬,这种言语方式直接清楚,明白简洁。 C—B—S言语策略还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量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更为重要。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让学生从“填鸭”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为保证学生的话语时间,英语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甚至有意减少教师自己的话语时间,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鼓励与认同,而应该表现在课堂传播中话语权力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针对农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Anydifferentideas?”、“Anybodyelsewhowantstovoicehisopinion?”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实现话语权的转移与话语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言语策略方面,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凭借恰当的课堂用语,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合作与互动。长期以来,心理学为各式外语教学法提供了依据。虽然实用主义心理学由于过于注重实用效果而被赋予一些贬义色彩,但教师在课堂上追求教学效果最大化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我们不必因为它是“实用主义”,就排斥和拒绝其中一些有益的理念和观点。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为教师的课堂话语策略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应适当地以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特征为导向,明确教学目的,结合课堂实际,选择适当的言语策略,独辟蹊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师论文:对话教学中的英语教师课堂言语策略 【论文关键词】对话教学 课堂言语策略 指导原则 授课效果 【论文摘要】。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同时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对话教学为背景。提出教师课堂言语策略的指导原则和实际操作建议。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授课效果。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话语一般占90%以上,教师的话语是主流,而学生的言语参与量则微乎其微。研究表明,只有10%或20%的聪颖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吸收和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导致英语课堂教学出现危机。以对话为教学手段的课堂改革模式顺应了教学的潮流与需要,是一种非常适合英语教学的模式。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师生通过朋友式的合作,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语言教学。 在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需重新审视教学目的、教学伦理、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而这些需要审视的教学因素的实现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在对话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解构传统的课堂话语策略,对其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虽然对话教学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但由于它非常适合英语教学,因此我们提倡在实际教学中对它进行尝试性的使用,教师应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及互动交往,把学生培育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实现创造、生成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平等策略,尊盆学生主体 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从人格上说,学生与教师一样平等独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开口,乐于实践。教师课堂言语的选择与使用最能体现这种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特征和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选择使用能体现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言语策略,以互动为方式,以恰当的言语为手段,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服务的。传统上对于课堂话语权理解的错位,常常导致课堂上教师言语行为的偏差。教师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话语关系,教师是主体,言语中居高临下,学生则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话语权。 在这种以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中,教师追求的是把知识点讲明、讲透,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主体的错位。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持课堂,那么即使教师把知识讲得再明再透,也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旧经验,建构新知识。 美国心理学博士卡罗琳·奥林奇在《塑造教师》一书中,曾针对美国教育中出现的间题说“有些言语和行为能给人脆弱的心灵带来创伤,且这种伤痕会伴随人的一生”。对于教师课堂上不恰当的言语行为,她的评价是“当你伸出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进行责备白叫司时,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是在指向自己”。纵观中国教育现状,师生关系问题虽因立法而有所改进,但“师道尊严”加给教师们错误的言行习惯仍厚重如山。教师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言语使用上居高临下,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给学生心灵带来创伤,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只有师生地位平等,才有可能发生对话,也只有在平等的主体间发生的对话,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的工程应是最艰巨、最复杂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教师的言语使用起着导向作用。但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性、教师话语不容置疑性和知识的化身这一形象,导致师生间真正平等对话的困难及师生对话的简化,即使是在有限的学生发言中,也会因为学生存在的间题(如声音低弱、口齿不清、词不达意、不着重点等),导致不少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便抢过话头,到最后干脆自问自答。这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建构新知的时间与空间。其实学生在组织语言时就是在锻炼思维、建构新知。为克服学生发言的这些毛病,教师可等学生说完后,归纳并重组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有疑问时可随时提间,甚至可以不站起来发问,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一盲堂”为群言堂,变“我说你听”的话语霸权为平等交流,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运用有情语,实现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作为教师,只有运用学生可接受的言语策略授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融人课堂氛围,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间题。从互动理论的观点看,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工具,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的交流,也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不光是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还是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积极良好的情感因素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心理保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语言策略,挖掘和激发这种情感潜势。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次综合英语课上,教师正在讲授E一mails一课。本课讲的是网络聊天室的利弊。在导人课文时,教师问了同学这样两个问题:Ch$tting online looks like fun, Have youever tried it?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亲切感与可触感,从而水到渠成的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评价语的使用上,教师也需要运用“有情语”的艺术。当赞赏学生时,教师的话语不应只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和专长,赞赏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Light-town和Spada曾说过,“过度指出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必须对学生对纠错的反应多加注意。”当为学生纠错时,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选择间接、委婉的言语手段提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例如“Right but not complete.”“Think it over, then youcan give more.”"Try to put it another way.”“rams-fraid there is another way to二Do you know it?”英语中有很多富有鼓励性的话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话语的力t,多给学生一些安慰与鼓励,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教师课堂上启发性的与鼓励性的话语能使学生充分放松,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参与课堂学}3。例如“Never mind ! " " It down t matter. " " I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三运用体态语,实现最大效率沟通 语言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只占交际信息总盘的35 }o,其它非言语信息则占65%。不仅如此,体态语言的运用也自然丰富了交际手段,使得言语的重复和强调相对减少,言语活动的负担也大大减轻;而信息的增加,也有益于人们突破通过单一渠道理解话语意义的局限,从而能够提高信息传输的质盆。因此,不少国家都非常重视“体态语言”的教学。从某种意义来说,师生交往中的非语言交流比言语交流更为重要。人们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说话,但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姿势有意无意地不断发出信息。可以这么说,没有丰富协调的肢体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师生交往。而没有表情的呆板说教只能使学生永远对教师敬而远之,永远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必须尽可能解读学生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尽量策略性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采用目光、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传递信息,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最大教学效果。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在安静地做练习,一位学生悄悄站起来用手势表示他要出去一下,教师如果允许,只点点头就可以了,而不宜使用有声语育,以免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再如,一个学生做小动作,这时,教师若使用有声语言来批评他,就会干扰整个教学过程;如果用一个恰当的暗示动作,不仅不影响其它学生听课,而且会比严厉的批评效果要好。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于朗读几遍,学生的声音大小等,教师同样不必通过有声语言的指令,而可以通过体态语与学生达成无声的默契。 由此可见,体态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除了要在有声语言的传递上下工夫,还必须加强课堂上自身行为动作的修养,努力掌握体态语的表达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艺术地使用体态语,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这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而且能高效率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自我表达,理解他人以及在英语交际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符合对话时代的精神,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的出现,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教学艺术的复兴与新兴,而是教学活动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更使教学伦理和教学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思维和思想的深层,我们可以发现,对话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改良,而是对其进行批判。从对话教学中,我们又一次看到教学要素的重构,但是这一次重构不同于以往,甚至不同于20世纪初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的产物。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以人为目的,无疑是对传统教学全方位的改造,应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话教学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但作为新的教育精神和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则是无可争议的。对话教学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言语策略应体现对话教学的特征与需求,教师应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及互动交往,把学生培育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实现创造、生成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结构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 教师素质 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专业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及培养人才的高低。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师,在职业道德、业务、专业等方面都应有较高的素质。 教师素质,作为一个能力系统来看,它包括十大能力:即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设计创意能力、执行能力、教学观察能力、话语能力、互动能力、群体控制能力、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国外称之为Multiple Intelligence sand Skills(MIS)。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英语教师除了具备言语组合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情感智慧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职业能力”。 一、职业道德素质 任何职业都要讲究职业道德,教师更要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差,各方面问题多。这需要教师在研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外语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其具体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业务素质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高职高专与中学和本科英语教学的区别,它既不同于中学重语法的基础教学,又不同于本科重学术的研究教学。根据2000年《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试行)的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为培养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服务,要全面贯彻“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以培养应用能力,特别是以使用能力为主。突出培养语言基础与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与从事涉外交际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要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 2.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 当今世界是知识增长的时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功底外,还要了解欧美国家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使用英语,达到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另外,现行大多数英语教材尤其是专业英语教材涉及到文、理、工、经济和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在自身专业知识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还要了解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各方面的知识发展,更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 3.确定合适的教学材料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不要求也不可能使用统一教材,英语教师可根据所教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一方面,英语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既能引发学习者的兴趣,又能发掘其潜力,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适应高职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选用、改革乃至编写英语教材的能力。 4.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在分析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基本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应做到:第一,要明确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根据《基本要求》,高职基础理论教学并不是学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要突破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做到恰到好处。第二,要明确英语教师的中心任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能力要求的“度”,对学生不宜有太高的要求,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能力提出不同要求,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5.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否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是关键。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必须加以改进。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应尽量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努力创造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6.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英语教学改革推行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现代化教学,网络的运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教学与语言训练的个体化之间的矛盾,网络资源还能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和水平选择不同模块和级别的材料。在线学习也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促进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已成为专业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三、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英语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社会职业能力的教师。英语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掌握与其所教专业相关的知识,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如商务英语教师要具备足够的商务知识,掌握大量询盘、报价、索赔等商务谈判方面的英语词汇,同时,由于商务英语教学中有大量谈判实例,谈判参与者的英语会带有各国口音,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英语听、说能力;计算机英语教师自然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还要不断更新电脑英语词汇;在物流专业任教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对物流领域的新动向有所把握,还要掌握大量物流专业英语词汇。高职英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要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文化、艺术、科技及各种新生事物,并将所获得的最新信息有机地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新时代,专业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结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英语教师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课堂的主导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也是教师的能力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角色转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角色 转变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引导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规则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升而言是一种重要的阻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转变出来,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才能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教学功底 初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其实是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开放式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更加扎实的语言和教学功底,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和高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都十分羡慕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及流利的口语,但是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很容易对学生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师生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要帮助初中学生加强语音学习,很多初中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中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语音练习,因此在发音过程中容易出现语音不标准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学生英语口语练习过程受阻,造成学生不敢说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发音引导,这也对初中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一味地模仿和接受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来调动自己英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将一些常用的语言结构转变成为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交际。 二、教师要扮演心理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中学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有的则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为了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复式教学法,分层次、分组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从而根据自身情况获得成功。这也能消除学生由于基础差而厌学的心理。通过与学困生进行谈话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有进取心,也想提高成绩,但是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英语的难度较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必要。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经常交流,给学生讲述学习英语的诀窍,主动询问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也可以对一些基础太差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可以让学生进行结对帮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帮助,让学生真正缺什么,补什么;再比如,多对孩子进行表扬,相比成绩较好的学生,学困生更希望得到肯定和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困生更多关注,比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有提升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当面提出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创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育形式以教师为主,而新时代的教育则以学生为主体。在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热爱学生,并且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新型平等的关系,共同合作学习,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教师应该掌握其兴趣爱好和喜怒哀乐的特点,时时关心学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信任老师,并且将老师当做朋友,用情感激励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 氛围,就是让学生能畅所欲言,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且敢于创新。 如下图所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比如对music进行分类,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然后进行汇总,得出第一个蓝色底的音乐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延伸,让学生从网上搜寻资料,可以对不同的音乐的特点进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示,让学生自主思考,最终能够锻炼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对各种知识不断巩固。 四、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积极创设课堂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体会情境提升学习效率。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英语教学,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的课堂情境的创作方式有几种。第一,介绍背景知识。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背景知识进行介绍,比如教材内容所设计的文化、科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脑海中能够形成一种意识,有助于进入到教材内容这个情境中去,对教材内容有更深的了解。第二,放录音或者视频,对学生的视觉带来冲击。在英语教学中,播放视频或者录音是一种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方法,比如播放一些单词、短语、句子等,可以让学生将所听到的有关词语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初步的印象,有助于进入各种语境中,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理解,如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进入到文章中,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三,在对英语内容进行讲解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构建相应的情境。写作是构建情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写作预习,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很多关于课程内容的知识以及情景,然后根据情景的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对文章进行预测,在自己构建的情境中进行相关学习。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调,在新时达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并且创设课堂情境,进行高效教学。 英语教师论文:论农村英语教师现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结合农村英语教师现状,探讨适合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适合农村教师特点的培训模式可以从研训一体、分层培训、远程教育、自主发展、校本教研和校际交流相结合等五种模式着手,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师 现状 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新课程标准潜在地规定了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现状和新课标要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外语教育尤其是农村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农村英语教师现状 1.英语专业第一学历率低。从2007年9月开始,栾城县教师进修学校对乡镇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摸底统计,发现英语教师的专业学历层次很低,在全县的155名初中英语教师中,本科率9%,专科率为88%,但是全日制英语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只占14.2%,而且这些英语教师又大部分集中在县城的一所县直中学。近一半的英语教师没有受过英语专业技能训练,选择英语教学大多出于对英语感兴趣,有的甚至是服从校领导的安排而接受了外语教学工作。有一所农村中学,全校共有英语教师13名,没有一名第一学历是英语专业的教师,整个外语组是由非英语专业教师或代课教师组成。而小学英语教师情况更差,全县133名小学英语教师中,只有县城里的第一小学有两个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占全县小学英语教师总数的1.5%。从这种情况就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中学英语师资队伍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状况最差。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调查发现有以下突出问题:教学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自我发展意识差;外出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在该县较偏远的一所乡中,共有1300名学生,听课时发现,有的英语教师在留课外作业时竟要求学生把练习册中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在作业本上抄一遍。有的初三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把属于学生参与的听、说两项课堂任务变为精讲内容。还有一位小学教师,英语底子很差,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背课文。以上情况说明,农村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方可促进农村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二、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教师的“领头雁”不足。农村学校已有的骨干教师大量进城,这就导致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领,加之个人发展的平台与机会很少,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优秀教师的流失不仅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而且动摇了一些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有的教师甚至不愿意参加培训,认为参加培训是一种负担。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部分教师在外边上课,甚至在家中办补习班,本职工作变成了“兼职”,工作重心严重偏离,自身专业发展更是渺茫。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很多农村教师对于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专业技能普遍较差。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都是继续教育,靠教师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完成。这种形式的培训管理难度大。因为中小学教师的课时量很大,课外时间很少,且继续教育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愿意参加或被动应付。 3.相关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匮乏。部分教师有意愿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但是对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的安排、资料的查阅和搜集、研究方法的采用以及论文或报告的撰写等,不甚了解。 4.教师管理片面行政化。教师的调配有时不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导致人员安排和学科需求脱节,县城学校人浮于事,乡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 5.学历和能力不一致。尽管大多数农村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资格要求,但由于学历培训质量等原因,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多大提高,学历达标和能力达标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 6.社会环境对教师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相对地说,大部分农村的学生接触外界或现代化的东西较少,视野没有那么广阔。因此,在学习英语这门课时,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毕竟在他们面前的生活环境中几乎不可能使用到英语。再加上初学英语,词汇量大,有一定的难度,有些 学生觉得难学,因此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就使得在农村进行外语教学难度大于城市,且不平衡的小学师资使得学生基础差距较大,在升初中后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感到教英语是件困难的事,信心不足,破罐子破摔。 7.“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据观察, “应试教育”仍有很大的市场,对农村孩子的危害最为明显。一方面,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一般较低,家教水平一般比不上城市,因此可以说,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关怀,需要更多的感性内容进入他们的课堂,需要教师以全部的热情去鼓励教育学生全面进步、全面成长。另一方面,考不上大学就等于无用的思想仍然在部分农村教师的头脑中作怪。他们重分数轻教育的做法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辍学,教师获取成功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这些教师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没有多大用途的。 三、新课标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1]在实施建议第八条中规定: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准确把握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教学之中加以运用;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创造性地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这一建议在教师的培训中一直加以强调,而且受训者也能理解其含义并意识到教师教育的迫切性。但能否在农村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这对教师教育培训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如何有效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更是目前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怎样适应现代农村教育的实际是一个战略性课题,因为在我国,至少70%的孩子在农村,而农村教师的数量与农村学生的数量不匹配,也就是说,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走向县城、城市,相对较少的农村教师正承担着相对较多的孩子的教育工作。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这个差距在某些地区还处于加大趋势。将城市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移植到农村,是不现实的。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要“依据乡村生活实际,造就乡村学校教师”[2]。因此,结合农村英语教师现状,探讨适合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农村教师特点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培训必须多样化。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自各种不同的渠道,出现“层次多样化”特点,反映出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上,也要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样,以往那种统一的“一刀切、齐步走”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不能适应与满足农村英语教师在继续教育上的需求,应及时做出调整。 1.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把教研、培训两种职能合在一起,搭建研训平台,使教研的优秀成果不再只限于少数精英教师,而是通过培训及时介绍给全体教师。在教师实践教研成果的过程中,不合理的成分不断加以摒弃,富有活力的教改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这又会反过来推动教研的深入开展,这种理论与实践不断促进和补充的研训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前景。2005年,栾城县教育局将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电教站、教研室整合为教师教育研训中心,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在研训中心的网站上,有最新的教研理论,也有骨干教师的课堂实录,还有各类示范课视频,优秀教师的教案等,为全县教师备课提供了多方位参考,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分层次培训模式:突出重点、编制乡土培训教材。这种教材体现浓重的农村教育特点,把中国农民传统朴素的教育思想通过不同的情景体现出来,要科学划定不同的培训“层次”,明确每个层次的培训重点,采用模块化教学,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具体情况,根据培训内容、要求、时间的不同,设置出若干个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对刚参加工作1~6年的教师要采用观摩学习和技能训练等方式;对工作6~8年的适应型教师宜采用案例研讨、合作参与方式;对工作8~10年的成熟型教师宜采用合作参与、自主反思、教研引领等方式;对突破期的专家型教师(15年以上),重点是培养理论创新和科研带头能力,宜采用课题研究、理论研修等方式。要强化对骨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搞好二级培训工作。要为骨干教师的学习、培训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领 头雁”作用。 3.远程教育模式。“正如计算机与网络在全球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一样,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已带来了外语教学领域革命性变化。”[3]2000年开始实施的“校校通”工程为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通过远程英语教育节目和各种教学和学习网站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硬件保障。通过网络,农村教师可以突破时空界限,省时、省力,可以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从而达到自愿、自主地学习,或接受专家的个别辅导,或与他人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然而,目前乡镇中小学外语教师利用网络比例却非常小。新课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给教师提出了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开发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的建议。但目前大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还很落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推广和普及还受到一定的局限,有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尽快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 4.自主发展模式。自主发展模式是在校级领导引导下,以激发主体意识,引导自我教育,促进农村教师主体价值逐步实现的专业发展模式。一些农村教师自我价值意识严重缺失,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只有唤起教师的自我生命意识、提升教师的自我思考意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使教师生命发展拥有不竭的内动力。”[4]因此,不仅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而且要着重关注他们专业发展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帮助。外语教师可以自读一些与外语教学有关的书籍和期刊,订阅专业杂志和书籍。此外,还要经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观摩英语教学录像、影碟,并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了解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要进一步钻研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应用语言的能力;要系统学习语言学、语言心理学、语言教育学等理论,了解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5.校本教研和校际交流相结合模式。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自身力量,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展开教研。由于条件限制,校本教研模式是目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现实的选择。在农村单个学校师资力量或科研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平台,可以与其它学校合作。在农村,只有几名、十几名教师的学校为数众多,这种情况下,校际之间的专业研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校本教研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开展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要建立校际研讨模式,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的教师召集起来,建立学术沙龙、主题研究活动、校际文化联欢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手段。 五、结束语 上述几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以选择性应用,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加以改进。尽管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可操作性,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想取得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学校要施行专业化、人文化教师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领导要认识到这一点。 英语教师论文:浅谈英语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当前,国内高校陆续喊出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口号,也制定了相应的中长期计划和具体指标。同时,高校除了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一系列量化考核外,也逐渐提出对教师科研任务进行考核的要求。作为社会科学的语言学研究,无论是在人才队伍还是在成果产出和使用等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为了适应时展,广大英语教师不仅要努力培养科研兴趣,提高科研素养,而且要注重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找到相关理论依据,优化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 论文关键词:教学型;教学科研型;英语教学;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崛起,国家也逐渐意识到要将经济增长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各级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发展,开展了形式各异的人才卓越工程,这其中包含引进有国外名牌大学留学背景的优秀硕博毕业生。此外,为了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各大高校在主打特色专业的同时,也逐渐开展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更多地是指“外语+专业”,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公务员班和江西财经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等。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按照文件,高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同时,也应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职业发展教育培训。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主力军,英语教师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成长等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和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在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广泛阅读语言学经典著作,运用语言学的相关原理来解决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勇于创新和大胆实践,寓教于乐,使学生受益的同时,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得到提高。以下笔者将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语言测试、语料库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成果,探讨如何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创新。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 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良好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一批旨在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著作应运而生,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刘宏刚,2008)此外,英语教师应当积极汲取相关领域优秀的科研成果,学会理论联系教学实践,并能运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二语习得经典文献中富含多种模式,这其中有我们较熟悉的普遍语法理论、话语理论和act神经功能理论,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信息加工模式、平行分布加工模式等,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之余,应当广泛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了解最新科研进展,提高业务水平。 在广泛阅读理论书的同时,也应积极反思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理论指导下得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比如,个体差异和情感因素是二语习得相关研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书籍和相关文献的阅读,了解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不同影响,而且国外较多的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广大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情进行相应的调整,设法减轻学生的焦虑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和充满自信,从而发挥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又如,教师可以从语言输入相关理论得到英语教学的启示,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rod ellis,1994)所谓“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krashen(1985)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这样,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所以,一位好的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尽力简化语言输入,组织学生参与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交际对话能力。 以上笔者只是列举了几个跟教学密切相关的例子,二语习得研究日益丰富,逐渐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宝贵的智慧库,如何正确使用其相关理论来促进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和探寻的课题。 二、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 “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坎特(j.r.kantor)1936年的著作《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但学术界普遍承认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但它的研究成果还是没能被有效地吸收,因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研究都过分偏重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并且心理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也被人们忽视了。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对语言使用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stern(1983)曾说:“语言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这些心理学概念,有关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如外语教学中最早盛行的翻译法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朱纯,1994)而外语教学中影响深远的直接法是以wundt的联想主义为理论基础。(董燕萍,2005)而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听说法在心理学上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学习语言必须先学听和说,在听和说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学习读和写。这是符合语言习得过程的。外语教学中的听说法把语言习得过程看成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重复和模仿是其精髓。而创始于上世纪50年代法国的视听法(或情景法)主义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同时借用了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董燕萍,2005)视听法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视听法除了注重听说还注重“看”,即在教学中利用幻灯机、投影机或教学电影,给学生播放出伴随着纯正地道发音的、生动的画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视听法比听说法更强调教学情景的作用,强调视觉在学习语言当中的重要性。 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的交际法主要根植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交际法强调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才能养成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之中。交际法重视口语训练,重视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这是与自然习得语言的过程相接近的。广大教师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有所取舍,吸取各种模式之所长,因材施教,使外语课堂更具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三、掌握语言测试科学相关知识研究成果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测试在服务教学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作用,反拨效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拨作用有益于教学,而消极的反拨作用却可能妨碍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又为测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测试更符合教学需要、更科学。(hughes,1989)了解到语言测试与教学的关系之后,教师应竭尽所能设计出公正的、效度较好的英语测试,从而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更客观公正地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测试进入了一个活跃发展时期。语言测试逐渐得到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有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对进一步推动语言测试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邹申,2005)国内从事英语语言测试研究的人员也在逐年增长。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经常把测试的用途简单化,对于测试设计及测试分数的解读了解不多。我们平时做的就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汇总,再计算出平均数,以平均数作为参照物,能给学生的英语能力下定义,同样以平均分来衡量班级总体英语水平。其实,但凡对语言测试科学有所接触的人员都应清楚,测试分数的导出和解析远非几个简单的运算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应该从考试用途、测试所期望检验的不同概念、系统误差、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侧面地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点有更好的掌握,及时发现测试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提供相应的比重。 此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语言教学和测试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活力,也给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技的发展和更新正一步步地颠覆传统的语言教学和设计。同时,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教育科学、人工智能研究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给语言测试和教学带来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从上述学科领域汲取营养,对于认知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最新成就的了解和掌握,能使我们认识自身不足,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发展,争取成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语料库及其他媒体库的研发和使用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它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和资料不是某些个人臆想编造的话语,也不是简单地从某些书籍上摘抄的少数甚至个别的例证,而是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使用者在大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和书面语,这就将语言的描述建立在一个博大而真实可靠的语料基础之上。(何安平,1997)1961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语料库——库布朗语料库(brown university standard corpus of present-day american english)。而当时较多的学者受乔姆斯基的语言思想影响,坚持认为语言学理论应该研究人类的语言能力,而不是记录和研究语言表现,所以早期语料库受到较严厉的打压,发展受到抑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于电子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才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而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则更晚些。令人可喜的是,在杨惠中先生和桂诗春先生的带领下,我国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t)。 广大英语教师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语料库供语言研究使用,与日常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不对的,也同时证明了我们对于语料库的用途不了解,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要远远领先我们。比如,国外一些考试已经开始尝试给考生呈现多媒体考试内容,如toefl考试,在其听力部分里就有图表和照片呈现给考生,我们在设计跨文化能力测试项目时是否也可以借鉴其做法。能否借鉴国外一些考试中多媒体手段利用的成功经验,切实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媒体库检索系统,组建文字、声像等资源为一体的超媒体库,测试设计者们在设计时,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把“共现”的媒体资源调取出来,供设计者筛选使用。例如,2010年6月全国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听力18题: 18. m:honey,i’ll be going straight to the theatre from work this evening. could you bring my suit and tie along? w:sure,it’s the first performance of the states infinite orchestra in our city,so suit and tie is a must. q: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18.a)the speakers will dress formally for the concert. b)the man will return home before going to the concert. c)it is the first time the speakers are attending a concert. d)the woman is going to buy a new dress for the concert. 这道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语言层次),也考察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许多英语学习者所欠缺的)。在我国,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听音乐会,就是有在穿着方面也不是特别讲究,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那么对于英美人士而言,工作之余去听音乐会是很平常的事情,虽然平常在着装方面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正式着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去找与“concert”有关的且可能发现的对话,通过技术手段加工处理,建成超媒体库,通过关键词“concert”共现,我们就能很轻松地找到与“concert”有关的资源列表,测试设计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应试者进行计算机适应性测试。因此,语料库及现代科技手段在英语教学和测试中还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号召下,各大高校已经或着手进行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这是高校发展生存的大趋势。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基础教学部分的中坚力量,应积极思考如何提升科研素养和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将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联系起来。勇于并善于利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实验和成果,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批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的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英语教师论文:创造高效英语课堂 做魅力英语教师 【摘 要】目前新课改轰轰烈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且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火热的课改实践中,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 【关键词】新课改;创造;英语课堂 目前新课改轰轰烈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且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火热的课改实践中,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我们每个人都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无动于衷,事不关己。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相应的准备。我们要改变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敢于告别“原始农耕手段”,我们要在教育行动中成长,要做到“听别人的课堂,思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大幅度削减课时,改变以往那些,死念“苦经”才会“苦海无边”,熬时间、拼体力的学校教育的今天,再谈创造高效课堂,恰恰迎合了广大教师的心理需求,理所当然地被教师们认同。做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理应广泛汲取各位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取长补短,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态度。 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呢? 《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李炳亭作的题为“高效课堂的‘知’与‘行’”的报告,对“高效课堂”的总结性阐释,其中部分内容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学会、会学、学乐、创学”“ 把学习交还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本”“ 自学”“ 学”。就我理解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兴奋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调动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每节课都有学习的目标,并且写在醒目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肯定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中国教师报》山东记者站李炳亭还提出了“高效课堂”的观点,“课堂是麻将室,学习就是打麻将,课堂是网吧,学习就是上网。”学习能力来自于兴趣和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英语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3.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环境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切课改的精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一对一,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4.科学地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俗话说:“ it’ better to teach a man fishing than to give him fish.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规律,自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循循善诱的指导、画龙点睛的点拨总结。总结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感觉,让学生变成了“believe me ,i can do it best” “相信我能,我就一定能”的阳光学子。才会学的有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师 ,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民众”。可见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民族的成败,教师的责任是多么艰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求变。我们要“变”,在变革中生存,在生存中创造:我们要“学”,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完善;我们要“习”,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成功。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打造一个开放而又高效的英语课堂。 英语教师论文:试论英语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培养 论文关键词: 英语教师 文化教学 能力素质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英语教育界存在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交流时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把英语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培养作为源头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决定了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相互依从、密不可分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学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教授学生如何看待事物、认知世界,以及如何运用语言反映思想感情、行为习惯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同时具备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两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一、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的入学水平低下是实施英语教学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尴尬而又严峻的现实。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把基础知识的讲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文化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小。出现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水平限制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方面制约:一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未对文化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做出明确定义,教师仅仅根据个人喜好,只将文化教学作为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辅助手段作简单介绍,点到为止。二是受传统教学方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重语言、轻实践,缺乏把知识、行为和意义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环节。三是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传统教学思路还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存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灌输式教学还在延续。现在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这些影响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二、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 我国语言学家邓炎昌、刘润清教授指出:“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学习文化;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实施文化教学对英语教师来说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根据英语教学界的研究和笔者多年英语教学的经验,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能力素质要求:一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扣”的能力。文化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语言教学实际,紧扣教材,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容中要有选择,培养为语言教学服务的能力。二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度”的能力。教师应对所讲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自身语言水平的高低,理解接受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所讲内容的了解程度等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课文的讲解、技能的操练等语言教学上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确保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兼容、互补。三是要有把握文化教学中“取舍”的能力。客观公正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吸取有益文化精华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文化学习要求。教师应明确英语教材中的文章都取自外文原著,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作者都是站在自己或本民族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或本民族的价值观为出发点,有些观点难免有些偏执。因此,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辩证的原则,培养有取有舍的能力,在建立文化定型时,避免绝对化,并要从多方面了解目的语文化,有条件的应多接触对同一文化的不同研究文献,克服偏见,在基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交流。 三、培养实施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相关措施分析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并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处处留心皆学问。培养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有很多的方式方法,笔者以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文化视野面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第一,英语教师应重点了解希腊神话和《圣经》。北京大学陶洁教授把希腊神话和《圣经》称作“西方文化源泉”,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希腊神话和《圣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学习英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是非常必要的。第二,要重点了解英美两国的社会历史、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历史、传统和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见证和积淀,所以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重点。第三,要懂得相应文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不同的生存环境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广泛的阅读学习中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第四,要将习语学习作为提高实施文化教学能力素质的关键点。习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鲜明的文化色彩,把习语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学习习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为英语教师创造良好的文化感悟环境 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2001)就曾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作为英语教师就应当超越语言范畴,更多地介入文化领域,但长期的国内生活,真正的目的语文化环境很少,常常容易对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混淆或不是十分清晰,这就要求英语教育界为英语教师多提供一些参观访问、出国交流的机会,让英语教师有意识地了解其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思维文化、体态文化等文化内涵。通过直观的情景、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三)要在合作教学和交流互动中培养实施文化教学的能力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学具体环境的复杂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等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文化修养固然很重要,但灵活适当的方式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是不容忽视的辅助手段,因为,每个教师在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理解得也不一定全面。在教学设计的策略上,应考虑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参与教学,在探讨与交流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另外,学校可定期开办各国文化讲座或文化节,邀请研究不同文化的专家教授发表他们在文化领域的见解,鼓励教师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讲座等形式。同时还应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参与教学交流讨论,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要建立并合理利用英语文化素材数据库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题材,并对涉及文化的素材进行分类,可以按各种文化的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对某些文化素材进行注解,合作建立一个便于以后检索且可以资源共享的文化素材数据库,存储在教师的电脑或者笔记中。教师们合理利用并不断丰富完善文化素材数据库,这样对于文化教学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言与文化作为一种互为媒体的关系,两个环节均不可忽视。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深入关注,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将拥有广阔的前景。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素质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 素质 素质教育 基本素质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从五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是从外语学院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已逐渐落后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发展趋势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加快,英语教师的职能和作用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英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发展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和人生的榜样。这对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和提高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英语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寓德于课堂教学之中,二是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感化学生。为此,英语教师必须做到:思想上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要向学生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己首先必须弄懂弄通,而且坚定不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它的信任和期望;工作上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勇于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奉献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个人品格上要自信、正直、诚实、谦虚、廉洁、守纪,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一目标,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重要条件之一。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从教学方面来说,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必须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敢于在英语教育中结合学生基本现状来选或增减教材内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运用,既要灵活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新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过程中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 从科研方面来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应当站在学科前沿,对新的科研成果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在研究中形成新的理性认识,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提高科研素质和能力。教师的科研水平越高,科研成果越丰富,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高。 三、宽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现有的英语教师,大多是在原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普遍存在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这既影响英语教师形象,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渊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资本;三是扎实的相关科学知识,包括相关的社会人文学科学知识;四是良好的教育科学知识基础,如教育理论、教育评价、教育科研与决策等方面的理论。大学英语教师基本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但学历不等于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渠道增多,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吃老本”就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自觉补上文化素质教育这一课,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含量的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社会结构和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学习的终身化。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终身不断地学习,愈来愈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地继续学习,使自己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胜任素质教育赋予的历史使命。 四、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技巧能力。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一种劳动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完成任务,所以语言的表达是否规范、准确、清晰、精炼、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2.教学研究能力和先进教育手段的使用能力。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英语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的理论来充实自己。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手段,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尽快学会使用这些先进手段。 3.组织课外英语活动和课余训练的能力。英语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堂教学,还要组织课外英语活动,如果没有牢固的理论根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方面的训练,很难完成这些方面的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参加组织课余“英语角”活动,努力提高实际工作、组织工作的能力。 4.人际交往、公关能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沟通感情,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而有效的教学与有效的交往是分不开的。首先,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和关爱的氛围;其次,教师还要善于与社会上的实际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交往,建立密切联系,经常“走出去”“请进来”。 五、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准确的判断力。教师应具备洞察学生个性特征的能力,善于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和思想观点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声调等方面的细微变化中,体会出自己的教学措施、教学效果的好坏,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2.善于做出情绪反应的能力。英语教师的劳动是以语言和肢体语言作为其主要表现形态的。因此,要以表情、情绪感染学生。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师要有良好的外表、较强的表现能力和较高的英语专业素质,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和自控能力。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情绪必须是亲切、热情、轻松愉快、稳定而有自制力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教育。 3.积极的心境和坚强的意志。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英语教师本身也将面临竞争和挑战,甚至可能出现危机。为此,教师必须有迎接挑战的自信心与勇气,必须有战胜危机的坚强意志。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遭受挫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必须有心理调适能力,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顺境中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 4.宽宏的肚量。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对于来自无论是同行还是学生的不同意见,一定要有正常的心态、宽宏的肚量。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要努力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包括团结在学术观点上与自己相悖的人,以及在工作上对自己有意见的人;要乐于举贤任能,肯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 英语教师论文:浅谈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前教学状况的需要,本文作者以问卷调查了两位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以课堂观察工具评佑了其教学过程,以考试成绩检测了其教学效果,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能增强课堂的互动,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不同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1介绍 教学理念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充分理解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体现为教师为课堂教学所做的准备及所创造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改革,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模式,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协作,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但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前教学状况的需要,本课题尝试研究大学英语不同的教学理念,及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探索出较好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2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不少人研究了教学理念,研究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关系。peacock,纵向研究了i46名外语教学教师对二语教学的理念后认为,教学理念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将来的语言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必需消除有害的教学理念。rim-kaufman and sawyer考查了教师的理念,态度,优越性是怎样联系的。他发现使用与理念相应的教法的老师显示了理念的更大作用和教学的优越性。basturkmen, loewen e1-lis, rod ,进行一个个案研究,调查了三个教师关于二语教学中中级水平的交际课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的重点。结果表明关于教学重点的信念和教学的实践有一点点的相关。ertmer,赞成说这样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呈现了教师教育信念的观念的重要一步。wiebe berry调查了有关写作过程教学的教育信念和教学实践的联系。发现虽然教师们在教学法上观点一样,但实际教学方法并不一样。苏秋萍主张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理念系统。郑新民,蒋群英口,探讨了教师理念是怎样明显地或不明显地指导他们的教学法和教学实践。 总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同他们的教学理念一致,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考虑学生的信心,上课的进度影响了教学理念的实施。但教师理念研究这一领域在中国外语教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比较少。本项目试图研究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称及教学效果三者的关系。 3研究设计 本课题从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揭示三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主要手段为调查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查不同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比较这些教学过程;研究这些教学效果及差异。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实施合理的教学过程,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好语言基础,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为:①大学英语教师都有哪些教学理念?②不同的教学理念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③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题抽样研究的对象为武汉大学大学英语部两位老师(a, b)、两个班的学生。首先进行的是问卷调查。接着是课堂观察,观察时间为一学期。在课堂观察时,使用的是allen, frohlich, spada设计的"colt”教学评估工具。学期结束后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了统计。 4研究结果 4.1教学理念对比 本项目设计的调查问卷有10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的目标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b老师认为是传授知识。第二个问题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b老师认为是传授语言。第三个问题是你对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怎么看。a老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要达到教育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b老师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要求达到语言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而是要提高他们生活中的想象力,思索能力。第四个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是个什么样的角色。a老师认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助者。b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启示而不是活动的组织者。第五个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a老师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b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是思考者,回答者。第六个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a老师认为达到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b老师认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更多的思考语言和人生。第七个问题是备课设计。a老师认为是任务型教学备课。b老师认为是传授知识型备课。第八个问题是关于动机。a老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主要动力。b老师认为竞争是主要动力。第九个问题是你实现语言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什么。a老师认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b老师认为是老师传授知识。第十个问题是教学效果怎样确定。a老师认为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b老师认为学生的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从问卷来看,a老师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课堂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b老师的教学理念更符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 4.2教学过程对比 为了论证两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过程的影响,笔者观察了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观察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组织。a教师占用的课堂时间为52.7%, b老师占用的课堂时间为73.2%, b老师比a老师更以课堂为中心。a老师提供的小组活动占28.7%, b老师提供的小组活动占8.2% 。 a老师提供的个人活动占10.1%, b老师提供的个人活动占4.4%, a老师比b老师提供了更多的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第二部分是课堂上学生五项技能练习情况。a老师班上的学生听力占用了34.7%,口语占用了23.6%,阅读占用了3%,写作占用了2.5%,听说占用了12%,听说读占用了15.3%o b老师班上的学生听力占用了63.6%,口语占用了10%,阅读占用了10.2%,写作占用了1.1,听说占用了3.6%,听说读占用了5.7% o b班听力的时间,阅读时间比a班长,说明b老师重视语言的输入,而a班口语时间,写作时间,听说时间,听说读时间比b班长,a班老师更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 第三部分是教学材料使用情况。a老师使用的教材占43.24%,其它语言材料16.89%,听力材料9.78%,视频材料10.73%,音乐材料2.07%,图片材料7.32%,网页材料3.16%o b老师使用的教材占5.32%,其它语言材料72.03%,听力材料12.95%,视频材料4.12%,音乐材料0%,图片材料1.04%,网页材料2.31%。 a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完成教材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而b老师补充的材料多一些。 第四部分是课堂内容。a老师课堂管理占2.3%,语言处理占63.4%(其中语言形式占26.1%,语言功能占17.2%,篇章结构占10.3%,社会语言学占9.9% ),话题处理占13.4%(其中狭义话题占2.6%,有限制的话题占4.1,广义话题占6.8%) 。b老师课堂管理占2%,语言处理占48.5%(其中语言形式占35.2%,语言功能占17%,篇章结构占4.3%,社会语言学占2%),话题处理占21.7%(其中狭义话题占3.5%,有限制的话题占6.6%,广义话题占11.7%) 。 a老师语言处理的时间比b老师长,说明a老师重视语言的学习。b老师的话题范围比a老师宽。a老师以语言练习为主,b老师以介绍知识为主。 由此看来,两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基本上同他们的教学理念基本一致。a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而b老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理念明确了他们的教学概念,影响着他们如何展开课堂教学的实践,如何影响教学的过程,那么教学的过程会不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呢? 4.3教学效果对比 本文提及的效果,主要是指学生的考试成绩。首先对比两班的两次考试成绩。两个班的二级期末成绩作为前测成绩,两个班的三级成绩作为后测成绩。然后分别比较两个班自己的前测和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个班前测成绩无差异。两个班的后测成绩有差异。a班比b班提高的快;a班听力提高的幅度比b班要大;a班的三级阅读考试成绩平均值比b班的高;a班的三级词汇考试成绩平均值比b班的高。 统计结果表明,a老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近期效果来看,学生考试成绩提高了。从远期效果来看,社会能力和应用能力会同样提高。 5研究结论 5.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运用语 言的能力 大多数结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语言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己建立一个复杂的理解过程或构建自己的学习语言。因此,学习者是自己扩大知识而不是直接的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学习者经历了对语言的未知发生的好奇心,当这些语言方面同他己有的知识不匹配时,他就会怀疑并同其发生冲突。那么他就会被触动而去体验它,实践它以致发展,完善那些己学的语言的普遍性的,可预测的规律。显而易见,具有结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而不具有结构主义教学理念或具有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教师观察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习,互相求教,让学生有创造性地表达,批判性地思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挥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框架,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结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通过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才会有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由教师控制课堂。学生是依赖型的,被动型的。教学的重点放在信息上,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情感,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5.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了课堂互动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加强课堂互动。互动式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趣味化娱乐化,通过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通过互动,促进语言的习得。美国外语教育专家long曾指出:“互动有助于语言的习得,因为它把输入的语言信息(即学习者所听到的和所读到的)与学习者的内在能力、特别是其选择性注意力以及输出的语言信息(即学习者的产出),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联系起来了。”以互动的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本着结构一功能一文化三位一体的语言教学思路,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既掌握语言的知识,又掌握语言交际的技能。 总之,不同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教学结果。因此,教学理念与教学是紧密相关的。教学者的理念更深远地影响外语学习者对语言的习得。研究大学英语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以及这些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高职创新型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论文关键词:高职;创新教育;创新型英语教师;基本素质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实现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实行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给予教改广泛的自主空间。 高职学生进校时英语水平就不高,且水平严重地参差不齐。由于学制的调整,三年制的高职院校会逐步过渡到两年制,基础英语的学习就只有一年,因此如何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 学生安于接受知识的传授,缺乏质疑的探索精神 多数学生走进高职院校,心理上存在很大的自卑感,已经把自己划入“没出息”的一类人,这是中国式的“挫折教育”的结果。在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安于做听众,只管输入,不管输出。上课习惯记笔记,复习、考试背笔记,考试非要老师画重点不可。长此以往,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淡化,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质疑的探索意识。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只要及格,混张毕业文凭就算了事。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干脆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2. 教师工作负荷重,科研能力薄弱,创新意识淡漠 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各校学生人数远超过了合理的师生比,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有些还要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再加上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实在精力难济。而且,教师平时忙于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也普遍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的问题。创新教育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设计适合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理念,这无疑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效果不一定明显。于是,有些老师就有了畏难思想,干脆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3. 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手段有待提高 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是将平时表现、期中、期末成绩按3∶3∶4的比例来进行,评价模式还是属于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连贯性难以产生激励和随时评价。而且,长期以来,学业评价都以掌握知识的数量、精确度作为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标准,无论提问还是考试,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老师给的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这样的评价,将教与学都束缚在一个“标准”的框架中,对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一种扼杀。 4. 缺乏衔接适度的教材 教材是传递知识的工具和载体,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英语教材注重知识的陈述而轻视实践应用。如:注重句型结构和语法的反复操练、词汇的讲解记忆、大量的阅读练习,以期达到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读写技能的目的,而忽视了语言的听说交际功能的应用。但英语在中国是作为外语教授的,缺少实际操作的氛围和环境,特别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都通过了,听说水平还不过关。在一些高职院校,运用的是大学英语本科段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吃力,所以应该以“实用、有效”为标准,编定实用的、能切实提高学生语言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教材。 二、创新型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何谓创新型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育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有实现自身的创新,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切实推行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变知识教育为能力教育 传统的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缺乏创造性的。语言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高职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根本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然而,习惯使然,加上学生基础差,成了不少教师回避教学改革的借口。因此,参与教学改革的老师心须要有改革教育现实的强烈愿望,要有深沉的教育责任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自觉地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用前沿性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2. 提高理论水平,实现知识层次的多元化 高职教师多数来自于原来的中专、大专院校,教师的基本知识构成为“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两元模式。在实施英语创新教育改革的今天,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显然要实现多元化,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作为创新型的英语教师,要自觉拓展学科知识,参阅国内外的最新语言研究成果,并有针对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参与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和意识。同时,要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水平,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逐步实现“浸入式”和“淹没式”的英语学习法。 (2)作为创新型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合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充分培养学生的渴求知识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保证英语学习不因毕业而断线,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受益的目的。 (3)作为创新型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加强与各交叉学科的联系。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领域的最新发现和重大发明、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观察世界,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和发展观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执行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教师只有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主体人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变传授知识为重视学生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的策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灵活有效地加以运用,即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转化。 4. 合理地编排和使用教材,形成科学的知识观 过去,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知识的忠实信徒,因此,认为教材是不能随意运用和取舍的。科学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变动的东西。它在社会自身的一切潮流中积极地活动着,所在知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知识是不定型物”。既然如此,教材就不再是学生必然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选择、编排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教得好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采用最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5. 创立形成性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对问题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任务就是死记硬背,考试就将标准答案“复制”到答卷上。这种考试形式只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完全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创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手段,将平时课内外活动中的表现,与同学、教师的融洽程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如口语的表达和口、笔译能力)等都纳入评价的指标范围内。评价的主体不仅是老师,也可以是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满意度,将同学之间展开的互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评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综合的形成性的评价体系。既注重考察学生的智能、技能,也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性是关键。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创造力的人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是落在教师肩上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校还要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更广泛的自主空间。 英语教师论文:浅析素质性教学与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素质性教学 英语教师 教学素质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素质性教学与教学素质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教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提高英语教师自身修养,提升教学素质是英语素质性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途径,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素质性教学是指针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所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为目的教学实践。素质性教学这一具体教学实践,则依赖于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即教师的知识水准、道德水准以及教师的教学理论观念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笔者深感只有切实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一、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性教学 1.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富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师,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以期在知识深度和实践能力上得到不断的、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决定了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素质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通过将素质性教学与以往的教学特点进行对比,则会更明晰地看到素质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途径。第一,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同。素质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非以往的以教材及单纯的教材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第二,教学的重点不同。素质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第三,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活跃的归宿不同。素质性教学重在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非以往的教师就其思路和意图按照事先设计的轨道启发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单纯理解教师的讲解。第四,备课的重点和首要问题不同。素质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出发利用教材实施教法。备课的首要问题是优化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性。而以往的教学备课只重备教材,忽视备学生的必要性。第五,师生关系不同。素质性教学中师生平等与合作,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大的自主性,是课堂的主人。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不仅仅限于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而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素质性教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那么,英语素质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二、英语素质性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素质 英语素质性教学的实现,关键在于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不但要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具备科学且艺术的教学方法,即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1.职业道德素质。即要热爱英语教育事业,严谨勤奋,精心设计教案,探究授课方法,掌握教学规律,要富于教学热情和教学激情。 2.专业知识素质。教师自己首先要有过硬的全面的语言基本功,标准的发音、良好的口语表达、丰富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能够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外语的魅力,能自觉地利用语言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外语教学。 3.综合素质。除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应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广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还要掌握英语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方法。 4.师生交往的教学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交往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体现这一本质属性,是教师素质性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交往,激发学生审视、探究知识,领悟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5.优化学习过程的教学素质。素质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这就决定了素质性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习过程。传统教学过程“以教论学”,教师是主导,而素质性教学是“以学论教”,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参与性,而教师是“主持”身份。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优化学习过程,即无论是备课、讲解、设问,还是活动、讨论、沟通,都要把教学由“我怎样教”转变为“让学生怎样学”,不仅要使学生想学、会学,而且要善学,会学以致用。 6.优化和开发教学资源的素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独立作用,拓宽对教学资源认识上的视野,从而丰富学习内容和途径,获取最佳的教学效益。 学生是重要的主体性教学资源,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仅创造着学习需求,而且创造着教学内容。作为主导性教学资源的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备教材和考试,而应勇于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尝试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学方式。 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英语教学一定要形成适合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语角、英语竞赛、英语俱乐部,或创设虚拟的实验环境如公关、面试等让学生体验,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不仅营造了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发挥了现代教学资源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学习社会化的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7.创新学习方式的教学素质。这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化和学习探究两个方面。学习活动化,也就是优化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充分体验和提高。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如每日英语新闻播报、5分钟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并同时使之升华成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必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只充当方法引导者和学习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不断探索和更新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8.备课理念与素质。备课是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备课质量高低体现着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满足不断更新教材的需要和新形势、新课标要求下的素质性教学的需要,英语教师的备课量相对较大。因此,教师一定要精细备课,从相关文化背景、词、句讲授和应用、课文欣赏,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模拟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等都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从中受益。要由经验型备课转变到科研型、创新型备课上来,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教学创新的过程。 9.运用教学艺术的素质。教学过程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的统一过程,教师应当努力成为科研型与艺术型兼备的职业化教师。要使学生不仅能愉悦地学习,更拥有学习的愉悦,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成功的标志是师生在教学中的共鸣、共生和共创。教学艺术并非是教学表演,而是由于教师的艺术教学,使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快乐体验,并在这样的体验中逐步成长。 三、升华教学素质、提高英语素质性教学以期深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持之以恒的过程 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及群体差异,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是上述方法论的决定因素。要以细致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来指导教学工作,扬长补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素质性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挑战的过程,对学生如此,对教师更是如此。因此,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惧挑战的勇气,才能彻底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素质性教学和教学素质是一个前后承接的因果关系。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通过素质性教学的手段,要充分掌握这一手段,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所以,新形势要求英语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拓展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掌握最新的、最科学的教学理念并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实践。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不但“教书”,更要“育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而承担新时期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其载体是英语教师的教学素质。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英语的素质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才能开花结果。 英语教师论文:试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传统教学观 外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其新颖而独特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推崇。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重视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对外语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理论背景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三、传统教学法与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对比 1.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控制并主导着课堂学习,起着核心与主动的作用。教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控制一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词汇、语法、篇章和练习,以文章的词汇和句法规则的解读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是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师角色定位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及学习方法和策略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展开,这种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定位随着欧美社会发展受到了挑战。 (2)教学的主宰与示范者 教师注意语言结构的分析和句型的操练,强调模仿正确的句型以形成“好”的习惯,并及时纠正语言中的错误以避免“坏”习惯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挥学生跟从他进行句型的操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语法规则。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不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要求以教师的示范为中心进行语言学习,强调语言结构的掌握。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与指挥按步骤以不出语言差错为宗旨进行教学活动是这些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写照。 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西方的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内容的讲解和启发,而且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下外语教师角色转换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对学生自主文化适应过程的把握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即如何自发治学。学生习惯于“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模式, 要他们为自己的学习筹划一切很不适应, 时有消极和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对此老师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同时教师们也发现: 虽然学生对“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角色给予充分认可, 但是他们似乎更偏爱“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角色。他们习惯把教师视为权威, 依赖于教师给他们传授“ 真理”, 并把教师的许多评价当作最终标准。“被动, 沉默寡言, 不愿公开挑战权威, 特别是不愿意挑战老师。”事实上, 如果教学中缺乏“ 授课者”“、评分员”这样的权威角色, 反而让学生感到不安。因此, 在推广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时, 教师有必要考虑学生自立的文化适应过程。换而言之, 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和课堂设计。教师把握难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完善自我形象。 2、学生学习鼓励者形象的确立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发生语言障碍时, 教师不但应适时、适当引导学生, 还应多鼓励、表扬学生。因为鼓励、表扬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外语教师真能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 也就是说, 成为学生的朋友, 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者、质量监控者。 那么在课堂上, 外语教师将不会再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会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 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消化要求掌握的知识。而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时的教师, 就像黑暗中的指路人一样为学生指明方向, 并通过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发现乐趣,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这样, 不但能充分调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 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被动学习,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同时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五、结语 建构主义从全新视野拓展了当前教学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开发以学生第二课堂为主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主动性的培养,拓宽外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完善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最终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英语教师论文:浅谈英语教师的语言魅力及和谐师生关系 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果。 语言交流在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因为教师不仅通过语言来有意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促进和提高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教师在语言艺术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语言要规范 英语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百花园。英语教师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教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 good 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 教师的语言要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词进行说理教育,不能在正式的教育场合中随便使用谈家常所用的词语,也不能在和学生促膝谈心时使用外交辞令,有些语言词只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用。因此,教师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话,并使语言的含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既要注意语义的转换,又要表现出语义在语境中的逻辑功能。说话时更不能搞老一套,贴标签,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教师的语言必须“客观真实”、“主观真诚”、“情境真切”。 二、语言要有情感性 “若要使人心动,必先使己动情。”教师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 语言的情感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心理学家发现,有的情感因语词刺激发生波动,造成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的变化,导致皮肤导电率的相应变化。皮肤电反射强度即可说明语言符号的情感性效应的大小。由此证明,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教师满怀情意,单调的教学就能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到的就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而似乎是种深情的诉说。 英语教师语言的情感性一般表现在语调的平、升、降、曲四方面:平表示淡漠、庄严、悲痛和沉郁的感情;升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召唤等语气;降表示坚定、感叹、祝愿、祈求等情绪;曲表示幽默、怀疑、调侃和讽刺的语意。 此外,英语教师的语言情感还体现在语气的变化上。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如“气徐声柔”给学生以温暖感;“气满声高”给学生以喜悦感;“气短声促”给学生以紧迫感。 三、语言要有激励性 激励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针对明显。例如,某女生因连续再次考试失利而流露出了消极情绪,她在作文中写道:“一切希望都是失望,一切理想都是幻想”,笔者阅后批道:“be yourself on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will be yours”,然后又附上“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这几句话给这个学生以极大的鼓励,使她重新燃起了自信之火。 英语教师语言的激励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比激励和夸张激励两个方面。人比人,激励人。教师常在班上倡导比、学、赶、超的学风,比字当头,极富鼓动性,能使学生心底的激情喷发而出,使一些纷繁难题峰回路转。这种“比”就像一杆路标,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除了运用对比手法激励学生外,适当的时候,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说法来表达、突出、强调某种思想,从而激励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反应。 作为教师,如果你只是想要一种控制学生的力量,那么只需要一根指挥棒或几句指令性的话就够了。可以肯定,冷淡和空洞的语言、缺乏真诚和理智的语言不能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学生许多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是不能靠教师指令性的语言去解决的。那种只会下指令或动辄伸手去刮人鼻尖的教育者,其语言不可能显示出教育的力量。 四、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社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 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是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人都有自尊心和自觉能动性,只有受到尊重信任,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意味着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歧视,不讽刺挖苦,更不训斥体罚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待学生,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有些时候碰到调皮捣蛋的学生确实令人气恼,但要注意处理的方式,不能一味粗暴责骂。遇到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是严厉批评,而是以眼神制止或走到其身边,轻敲其课桌表示无言警告,这比当众呵斥批评有效多了。教师对学生尊重信任,才能以情营情,以情促知,达到师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 在笔者的班里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画画,常常在英语课上画画,而英语成绩却一塌糊涂。笔者没有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而是在他的作业本中写道:“your drawing is very excellent. you are really a clever boy. if you learn english just like you learn drawing, your english must be very good. i am sure you can.”另外,笔者在课余找时间跟他交流,对他喜欢画画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又指出他不应该在课堂上分心,影响学习;向他阐明学英语的重要性,又鼓励他在课余多学画画,学有专长。这样引起他的共鸣,师生心灵沟通,他也因此喜欢学习英语,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其叛逆心理很强,教师应当有像大海般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体罚学生更不可取,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尊重与信任,尽可能为其排忧解难,以老师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敬重。这样,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摘 要]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该门课程融合了多个相关课程的内容,又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以往单纯的笔试方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也无法对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因此本文提出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以能力评判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新方法,实际考核操作过程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评价效果,可实现性良好。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考核方案;设计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接口技术、硬件抗干扰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PID(比例-积分-微分)及先进控制技术,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以及FCS(集中式控制系统)技术等核心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接口的实现方法和基本的抗干扰设计方法,掌握数字PID参数整定及优化方法,熟悉DCS和FCS基本结构,熟悉DCS在火电厂的具体应用,掌握DCS编程的基本方法。 由于该课程综合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处理与火电厂检测技术等课程的一些知识,学习内容又跟火电厂热工控制结合紧密,根据大纲培养要求以及现有的实验条件,以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为改革方向,改变以单纯的闭卷考试或者写课程总结方式考核的方式,对于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有一定价值。 为此,特结合大纲要求以及火电厂热工专业的相关能力的培养要求,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条件,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相关考核具体内容如下。 1 文献检索和阅读分析能力考核(15%)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对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及应用前沿进行分析与综述,最后提交综述报告,具体如下。 ①硬件接口技术与抗干扰技术,包括AI、AO、DI、DO以及共模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②数字PID以及先进控制技术,包括PID参数整定及优化方法,串级及前馈,模糊控制;③网络通信技术,包括DCS以及FCS所用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存储方式,网络访问方式等国内外研究现状;④DCS及FCS技术,包括两种火电厂计算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以及研究进展。 2 热工控制系统实现方案设计能力(25%) 给定某一热工被控对象及其被控参数相关技术要求,对DCS或者FCS相关的硬件设备进行选型,包括采集模件、DPU、通信模块以及对执行器进行选型,主要对选型合理性进行评价,包括技术实现的可行性,性价比的合理性、可靠性以及维护的便捷性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若采用IPC+板卡的方式实现,则须选择相应的工控机,I/O板卡、端子板、信号调理等相关的硬件,最后提交文字方案。 3 热工软件设计能力考核(25%) 结合热电厂的某一被控对象参数控制要求,在DCS编程环境上利用图元进行操作画面组态,达到基本形象和直观的要求,并利用动态显示方式对被控对象参数进行模拟仪表功能的实现;控制功能的实现主要以利用DCS组态环境中的逻辑和控制模块来实现对被控参数的调节,以及PID参数的整定和优化功能,可以结合MATLAB软件进行参数优化。该内容具体考核的实施在DCS实验室软件平台上实现。 4 I/O接口实现及硬件抗干扰设计能力考核(25%) I/O接口以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1)给出输入输出信号范围,自行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和抗干扰电路,并利用电路仿真方式观察调理电路设计的合理性,提交仿真结果。 (2)给定不同类型的多路标准信号,自行设计多通道采集系统,包含多路开关,A/D总线接口,查询或中断方式下跟ISA总线或者单片机(ARM)之间的扩展电路,提交相关的原理图。 (3)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亚当模块和信号发生器实现信号采集功能,并利用软件编程实现抗干扰功能。 5 创新设计能力考核(10%) 虽然结合现有的DCS在火电厂产生了海量数据,但海量数据却具有无法对火电厂工艺管理进行指导的特点,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能结合应用的数据提取方案。 在对某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实际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能比较客观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优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一课的特点,本文主要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模式等方面探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模式。经多年对该专业课教学经验,该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多院校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自动化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现有控制算法的实用性[1]学习。从往届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卷面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不能较好地将课堂讲过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因此,在后来的课程教学中,笔者努力探索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课题中,总结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模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工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3]。工科专业课主要是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直接为学生工作与就业做准备[4]。工科专业课教学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习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专业课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因材施教,结合多种实践形式巩固加深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前应有充分的准备,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案的撰写以及教学讲义的准备等都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明确教学课程后,首先分析学生的专业背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对于自动控制理论专业学生,主要讲解一些控制算法以及控制器的设计;而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教学内容应偏向电气类控制,如典型的PID算法在电机转速中控制的应用等。大纲的制定是教学的前提,教学应该根据相应的大纲内容选择相应的教材以及制定讲义。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教学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类[5]:第一类是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第二类是通过直观感知和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自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方法应从传统的课堂板书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板书辅助的教学方法。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更生动地教学,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添加演示方法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经多媒体的演示变得形象、生动,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也能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结合多媒体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和兴趣。增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为学生创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学习境界,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典型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算法如PID控制算法,可以通过多媒体仿真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明白什么条件下系统性能更好。例如PID直流电机转速控制,在多媒体下将电路以及参数设置过程给学生演示,根据自动控制原理知识建立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建立仿真模型,绘制直流电机参数设置仿真图(如图1所示),然后建立PID仿真控制器,所有参数的设置以及模型的建立均在课堂经多媒体演示给学生,学生能明白如何将PID控制算法运用于实际电机转速控制。 二、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方式探讨 教好一门课,除了课堂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外,现代信息技术下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教学、远程答疑辅导等,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课后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进一步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课程包括校外的与校内的实践。根据学校条件,联系校外的智能仪器仪表等工厂,让学生了解如何实现智能控制,如何将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实际。校内开设1~2周课程设计,每个学生可以自己选定一种控制对象如炉温、电机转速等,将所学的控制算法用微处理器进行控制实现,设计一个闭环控制系统,使控制精度达到规定的要求范围。通过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下考试方法探讨 目前大多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一般以教材为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与工科专业课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不相适应[6],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采取1:1的考试方式,即设计题与考试试卷各50分。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考核方式采用大作业的方式,对每个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且能实现的控制算法,并明确控制对象与控制目标,设计程序。针对实验室能演示的控制对象,每个同学要求对控制算法设计控制程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并实现控制目标,达到要求的控制精度,如直流电机转速控制,要求转速控制精度在5%以内。如何编程实现,如果没有实现的对象,要求学生利用Matlab的仿真软件实现对控制对象的仿真控制实现。用多媒体ppt形式演示给同学们看,或者网络视频共享实现整个仿真过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撰写科技说明文写作水平,每个同学写出一篇科技论文,讲述清楚对控制对象实现控制的目标,写明控制算法,如电机转速的控制,允许控制误差,附上演示的程序与流程框图、参考文献等。通过大作业的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对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为学生毕业设计做好了准备。同时,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也应该掌握,因此理论闭卷考试也是有必要的,对于控制器设计如最小拍有波纹、无波纹等控制器的设计与系统性能分析等理论计算测试是必须的。 四、结论 针对现代信息技术下“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手段以及考试模式等方面探讨该门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好控制算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前材料的准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典型算法的实现需要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多讨论、多提问实现师生互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讨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远程视频教学,远程答疑。最后对该门课的考核方式提出了1∶1的考核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铝电解槽生产工艺计算机控制技术优化应用 摘 要:铝解不仅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国家产业政策对其严格限制,而且在经济形势低迷、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诸多新兴企业以技术、装备、资金及成本等优势占据了市场主动,相对而言,投产较早、相对落后的企业或系列则处境艰辛,如何利用计算机新型技术对其进行优化控制成为当前该行业应首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铝电解; 计算机技术;生产工艺 中国铝电解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 已推动中国成为铝工业强国。近年来,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电解铝产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扩张,电解槽设计技术已成功投产了 500 kA 系列,并将试验研究的触角伸向了 600 kA 系列,目前 600 kA 电解槽已在中铝连城分公司投入试验应用。无疑,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对铝电解槽生产工艺技术进行调整,实现各种技术及其工艺参数间的响应与匹配,减少人为因素干预,达到铝电解生产完全自动控制的理想境界。 一、铝电解槽生产工艺计算机控制技术优化 (1)技术原理 新的技术原理依然是建立在以槽温、 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分子比、 槽工作电压、 氧化铝浓度及氟盐量等为主的铝电解槽静态平衡的基础上,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多项工艺技术共同发生作用,电解槽实际已由最初的静态平衡发展成为新的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依然是由上述多项工艺技术支撑。但关键在于,由于多项工艺技术及其参数不能有效地匹配,难以实现多参数平衡控制, 电解槽的某些技术本身已发生了严重的偏离, 恶性循环影响了体系的生产效力。因此, 新技术目的很简单, 依据电解槽原理, 通过调整各技术参数,还原动态平衡为静态平衡,然后对动态平衡下的各项工艺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重新调整,实现最佳匹配。 (2)主要问题与原因 以某企业16kA系列槽况为例,其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该系列槽电解质体系分子较高,锂盐含量过高,颅底压降高,槽工作电压也明显较高,槽实际运行状况无法维持稳定状态,运行状态较为脆弱,易引发病槽事故,对其原因进行相关性梳理,总结结果如下: 二、新开动铝电解槽电流效率较低的原因 (1)温度 在初始时 , 电解槽本身温度低 , 尚未达到热平衡 。故启动后一段时间内, 电解槽保持较高的电压和阴极效应系数, 以保持较高的温度。启动后期要逐渐提高铝水平, 使槽膛内壁逐渐形成结壳。 (2)电解质酸化 由于此段时间炭阴极强烈吸收氟化钠 , 除了较先析出钠的原因之外, 本身由于不使电解质酸化 , 需保持较高的分子比外, 也不允许加入过量的氧化铝。 (3)预热 在预热、 启动和启动后期的前 3个月内的能量消耗, 与电解槽走入正常后的能量消耗相比, 显然要高很多 。仅启动后期前 3个月内的电流效率降低一项 , 多用的电能消耗就高达正常槽能量消耗的 3 ~ 4倍 。 三、大型铝电解槽生产初期的工艺控制优化 (1)新开动的铝电解槽的特点 其主要特征是新开动铝电解槽阴极上析出铝又同时析出钠。钠从铝液中扩散入阴极炭块的表层, 并通过炭块的气孔和晶格 2条途径顺次向下扩散。因此, 在电解槽开动初期, 需要添加相当数量的炭酸钠 ( 相当于添加氟化铝),以保持电解质成分一定。虽然采用的阴极块种类不同, 此段时间吸收氟化钠的程度不同,但对于一个 280k A以上的大型铝电解槽在启动后的前 2个月内 , 至少需要补给 2t 以上的氟化钠 ( 用炭酸钠) 。 (2)计算机控制技术优化 电解槽技术参数间呈现的不匹配及紊乱现象,不稳定的槽运行状况,较低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说明该系列铝电解槽技术体系发生了偏离, 且与行业先进技术相比,该体系中计算机控制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优势,需要对该体系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强化,从而实施技术纠偏。技术纠偏是建立在计算机管理技术基础之上的,是依靠计算机控制程序,通过对铝电解生产过程相关技术及其参数适当进行匹配调整,提高计算机自动控制性能, 减少人为干预, 实现稳定性增强、 自控能力强的槽况。 四、结语 对投产较早的铝电解系列, 因其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所进行的技术调整是在对槽况还原为理想的静态平衡的基础上, 对其动态平衡的诸项工艺技术参数进行平衡控制的过程。这个过程尽管是借助铝电解槽生产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来实现, 但因改善体系性能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调整过程存在长期性、 复杂性, 甚至存在艰巨性和反复性。大型铝电解槽生产初期的工艺控制优化 ,对减少超大型预焙铝电解槽阴极早期破损 、提高其寿命和技术经济指标 , 意义极为重大 ,然而, 它亦是一项需要设计与生产相互协作 、紧密配合才能很好完成的科研项目。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原理及设计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用计算机来实现控制。近年来,计算机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CRT显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计算机控制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因此,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和控制算法等方面,一个完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使系统能长期有效地运行。本文简单分析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 特点 设计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控制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来实现,就组成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工业控制机和生产过程两大部分组成。工业控制机是指按生产过程控制的特点和要求而设计的计算机,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生产过程包括被控对象、测量变送、执行机构、电气开关等装置。软件系统是控制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适当的软件系统支持下,控制机才能按设计的要求正常地工作。控制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相对外进行联系及提供服务的软件。应用软件是用来使被控对象正常运行的控制程序、控制策略及其相应的服务程序。应用软件是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的,它随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不同而异。通常应用软件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开发。随着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应用软件正向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标准的基本控制模块由制造厂家提供给用户,用户只需根据控制的要求,经过简单的组态过程即可生成满足具体要求的专用应用软件,大大方便了用户,缩短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周期,提高了应用软件的可靠性。 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测量装置、执行机构等常用的模拟部件之外,其执行控制功能的核心部件是数字计算机,所以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模拟和数字部件的混合系统。其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1)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了包含连续信号外,还包含有数字信号,从而使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连续控制系统在本质上有许多不同,需采用专门的理论来分析和设计; (2)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修改一个控制规律,只需修改软件,便于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和对控制方案进行在线修改,使系统具有很大灵活性和适应性; (3)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的运算能力,一个控制器经常可以采用分时控制的方式而同时控制多个回路; (4)采用计算机控制,便于实现控制与管理一体化,使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5)对来自测量变送装置的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和输入,对采集到的被控量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进一步的的控制过程,根据控制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方案设计 我们依据设计任务书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对体系的硬件、软件的构造考察它的要求,推算出合适的系统,组成一个新的系统。设计人员也可以组织自己设计的模式,但是要控制体系结构,包括微型的处理器、存储器、选择好接线口、传感器、硬件的设计与调试的基本内容。 3.2控制任务 我们要对超控设备进行调研和研究,了解工作程序的要求,了解需要接收的任务,涵盖体系的终极目标,数据流量还有准确度,现场的要求,时间的控制,要严格按照计划说明操控,实现整个系统操作。 3.3软件设计 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要依据体系规划的总意见,确定体系下所要完成的各种功能及完成这些系统性能的推理和时差序关系,并用合理组成部件表格画出来。它们是根据体系组成表格不同的功能,分别规划出相应的控制体系所需要的软件。例如仿真的量输入和仿真量输出及数据处理还有互联和打字版处理格式等。每一种表格都可以单独进行实验调试,各种表格分别实验调试好以后,再按工作路线图推理和时间顺序关系将它们正确组合、互相连接、实验和调试。 3.4现场安装调试 首先要按设计计划合理组装,对体系结构进行大体的演练和比较准确的演练,结合演练的结构数据重置体系和储存数据进行软硬件的调试,他们的构件组成都可以在演练数据下用对演练数据进行试研的办法同时进行,同时他们要进行统一的实验及推理,仿真物体是这个体系验证的最基本要求,而好的体系数据调整试验要在现场进行。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用计算机代替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常规控制设备,对动态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的一种革新。总之,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逐渐发展,计算机的操作控制正逐步进入到生产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迅猛发展,数据多元化将当今的信息社会推向了“大数据”时代,所以顺应时代的潮流,有必要将“大数据”的思想融入到《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改革当中去。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建模”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数据建模的融合贯通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系统建模;数据驱动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子通讯、机械设备等各个领域。因此,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以自动控制原理为基础,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综合测控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培养企业生产技术的精密化、生产设备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的专业人才。计算机控制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可以利用软件来实现控制算法,通过强大的的运算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来实现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连续控制系统难以胜任的复杂规律[1]。鉴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对课程教学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迅猛发展,由“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交互、融合所产生的数据多元化将当今的信息社会推向了“大数据”时代[5],大数据的涌现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企业的运营模式,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德国提出了步向“工业4.0”的目标,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同时,大数据也吸引了不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英国《自然》杂志推出大数据专列,专门探讨“P8时代的科学”以及科研形态的变化,指出:“数据为准绳的理念指导,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正在驱动一次科学科学方法的革命”。美国《科学》杂志也在2011年推出专刊“Dealing with Data”,围绕“数据洪流”展开讨论,将大数据深度分析作为未来研究的重要突破点[2]。所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将“大数据”的思想融入到《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育改革,既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宝贵的机遇。 1 课程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所涉及内容丰富,大体可以分为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两大方向。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以控制理论为主体,阐明离散系统和连续系统在建模、推理、结论上的区别;②将计算机系统与控制系统进行融合;③传统控制论优化算法及其仿真模拟;④智能算法、模糊识别的应用;⑤微型计算机的嵌入式开发,如ARM、PLC、等;⑥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开发等[3]。 目前,多数院校对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这么课程,主要采用“以课堂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加上该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的内容较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4]。此外,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种类众多,但内容并不统一,基本分为偏重理论教学和实际工程应用两大类。然而,真正能运用到当今主流的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技术的并不多。所以,基于上述问题,对目前《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如下: (1)数据的概念不强 目前,许多院校对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重心停留在理论授课上,即使开设的实验课程还是以演示性为主,如A/D转换实验。学生没有系统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更谈不上对实验数据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并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验证。此外,对于当今主流的数据挖掘算法,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较少。 (2)传统建模思维的束缚 传统控制理论过于依赖模型的建立,为了保证所建立模型的精确性,模型的阶次有时会变得很高,基于高阶系统模型的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等问题就会变得很复杂。事实上,数据只是为了辅助算法,实现对模型进行较好的评估和预测等功能。 (3)数据挖掘算法的普及不深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蕴含的知识,研究运行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是挖掘网络大数据的深层价值和实现社会行为可计算的主要途径[5]。然而,许多院校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中,并没有在数据驱动这个方向上进行改革和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院校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时代,即以控制系统相关学科作为理论基础,再通过科学实验来强化学生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学习。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提出,迅速取代了人们对于传统行业的认知。所以,有必要借助“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课程改革。 2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在传统建模仿真研究中,数据不是模型的本体,它只是为模型的仿真运行提供基础条件。然而,随着大数据的迅速发展,由“人、机、物”三元世界的互相交融将数据的来源也变得多元化,通过仪器采集、网络存储、仿真模拟生成等方式来获取数据,所以数据对建模的作用也愈发重要,并开始逐渐成为主导地位。只要数据足够大,只靠数据就可以完成科学发现,因此不再需要数学模型。这就是所谓的“数据优先”模式[2],一种由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思维。正如《连线》主编Chris Anderson所断言:“数据的洪流是传统科学方法变得过时,相互关系已经足够,没有了具有一致性的模型、统一的理论和任何机械式的说明,科学也可以进步”。换句话说,传统建模方法对于科学而言并不是必须的,大数据建模方法将会是一种新的科研范式。 2.1 将“数据驱动建模方法”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数据驱动的概念最早来自计算机科学领域,在设计过程中以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导向,利用受控系统大量的在线、离线数据,实现对系统的评价、诊断、决策、调度及监控等功能[6],探索背后的科学规律。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学习领域,迅速丰富了经验建模方法。通过获得系统的各过程变量(输入、输出和中间变量)描述表达式,这种方法称为“数据驱动”建模方法。 基于实际工业生产系统的数学模型复杂、测控信号精度差且不完整、易受随机扰动的影响、状态维数高等特点,传统的建模方法,为了保证模型的精确性,模型的阶次会变得很高,这样研究系统的控制方法和动态特性会变得复杂,而利用“数据驱动”建模方法,将已知的输入、输出数据在线或离线学习计算与当前状态相匹配的控制量,再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方法作为补充,从而满足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要求。目前,利用“数据驱动”的思想建立研究对象的预测和控制模型是主流的趋势,而已经形成系统的建模方法主要有:线性/非线性自回归模型、神经元网络模型、基因算法模型、模糊人工智能模型、贝叶斯分析网络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模型等。 2.2 基于“数据驱动建模”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数据驱动建模流程可分为:数据初始化、变量的统计分析、算法模拟和模型的在线校正等过程。 (1)数据初始化 通常,数据的初始化大致可以分为数据的采集、选择、预处理。具体的步骤如下:①通过采集的数据,对数据结构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对数据辨识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建模的复杂程度有所估计,从而决定适宜的训练模型。②对数据模型评估之后,即可以对数据进行选择,一般选取70%的比例作为算法数据,其余的30%数据作为测试数据;③选择好训练数据以及测试数据之后,为了能够获得较好地训练效果,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满足所选辨识方法的要求。例如归一化处理,填补缺失值,异常值检验等。 (2)变量的统计分析 通常,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统计理论方法对输入、输出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主元分析等,以研究二者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对模型进行预估判断。此外,为了更好地定性分析,需要适当地增加与主导变量有关的辅助变量,通过机理、经验构造辅助变量与主导变量的数学关系,从而更好地对主导变量进行估计。 (3)算法模拟 在经过统计方法的分析之后,利用模糊识别、人工智能算法对训练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例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等工具实现线性或非线性的预测逼近能力。然后再利用测试数据在预测模型上进行测试,得到的输出结果和目标数据进行比对,根据预先制定的统一规则进行评判。通过不断训练学习的办法获取输入、输出之间的函数逼近关系式,得到合适的模型。 (4)模型的在线校正 在线校正是数据驱动建模应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已有不少离线校正的方法,但在线校正的方法十分有限。因此,开发更多实用方法,以适应复杂工业过程控制的需要。判断预测模型的某个关键参数是否最优,其本质上就是如何对参数值进行调优,使预测模型的错报率最小化[7]。目前,解决参数寻优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种:①定期进行非训练样本与固定参数值得的错误率敏感性分析,依据敏感性分析曲线优化关键参数值,如交叉性验证技术、留一交叉验证法等;②根据知识经验或统计分析确定机器学习方法错误率的上界,并不断优化错误率的上界,使边界差距尽可能小,从而实现参数校正目的[8]。 3 结语 本文围绕“数据洪流”展开讨论,尝试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倡培养“大数据”的思维对系统进行建模。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各种交互式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建模”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的融合贯通能力,技术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双语教学初探 摘 要:首先介绍了在高校理工科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然后结合作者所在学院双语教学的现状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讨论了在学院开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最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了进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双语教学;必要性;实施计划 机械电子是工程科学的一个跨学科的新兴专业,为了开阔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探索一条适合于机械电子工程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极为重要。本文在充分调研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从开展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开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和进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般来说,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外语为教学媒介来进行非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可以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制作英语课件、英文授课、使用英语完成作业和考核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使用英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双语教育模式有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导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和三向分流双语教育模式等。近些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国际交流不断增加。这对英语的使用和交流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英语的熟练掌握和灵活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学习中除了进行相应英语课程的教授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也势在必行。 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流水平。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既传授了专业理论和英语语言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文献查询、问题讨论的水平。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词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与速度大大提高。双语教学中,学生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难度相对较高,英语专业词汇多。因此在准备教学辅助材料时要做到精挑细选。计算机控制技术双语教学辅助材料的建设包括原版教材配套的讲义的制作、制作与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和建立与双语教学相应的题库。在讲义中,要对原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注释,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避免因英文太难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书中的相关专业词汇和术语增加中文注释,在书后增加中英文词汇对照表,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试题库。 为了适应高校教学的要求和提高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应该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发挥传统教学灵活性强、节奏感好的优点,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兴的教学手段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 三、双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注重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在双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外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欠缺理工科专业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知识扎实的相关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外语使用的环境,虽然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却受到外语听和说的限制,无法胜任相关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任务。因此,要重视双语教学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积极引进英语水平高的年轻博士和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鼓励年轻教师积极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文章,安排教师去国外进行中长期的访学和短期的英文培训,提高教师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理工科的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阐述了在高校理工科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讨论了在学院开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计划。最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了进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探讨 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也是计算机、信息和控制类专业的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本文以《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课程实验为基础,总结了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实验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微机原理;课程;实验教学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和控制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了结合,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计算机替代传统的控制器构成闭环反馈系统并实现较为复杂的控制算法。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系统正由集中的模拟控制体系加速向开放的数字控制体系发展。越来越多的控制系统正采用计算机来取代传统的控制器。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装和维修简便以及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同时可实现计算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这类日益广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已在各类工农业生产、航空航天、交通系统、无线通信、机器人、智能建筑、国防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在了解并掌握工业计算机的软件、硬件以及外围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将被控对象、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相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预定的任务。 本门课程是在开设了《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及《电路电子技术》等先修课程后,再为学生开设。《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在掌握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动手构造有关电路并上机调试设计的程序,才能充分领会、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认知和接受的位置。《计算计控制技术》课程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讲解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认知、提高应用能力。但以往的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试验实践研究不够重视。尤其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是以验证为主的实验方法,一般只要求学生根据试验原理总结实验现象,而这些试验现象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往往可以使学生取得一些深层次的认识或体验,但是对学生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不够。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1]。因此,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 1.重新编写与实验设备配套的实验指导书。试验教学的改革从编写新的试验指导书开始,新的试验指导书既与选用教材又与试验设备相配套。实验指导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增加学生独立设计试验步骤的部分。具体而言,在试验指导书中只需提出实验的目标、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所需要的试验步骤。只提实验要求,能够改变学生只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而不加思考的状况[2]。第二,由学生独立设计试验数据表格。试验的结论都是由试验数据总结出来的,所以要求学生能够完成试验表格的设计,且系统的设计与实验过程等所有工作也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第三,增加一些加宽、加深的试验内容。由于学生的试验能力不处于同一层次,所以需要为那些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教师要从教授实验方法、检查实验结果转变为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共同分析、解决实验中的相关难题。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学习压力,促使其提高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向自觉的研讨。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减少验证性的试验内容并相应增加综合性的试验。除个别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外,不给定实验电路图,不指定详细的接线步骤,完全由学生在掌握现有实验资源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实验电路。在程序设计上也要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除专门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外,不指定详细的编程步骤,不给定详细的流程图和实验程序,对学生完全开放,由学生自主地编写相应的程序。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发挥,去做自己想做的不受教学内容局限的实验[3]。根据一直以来的教学总结,发现计划实验教学课上的时间还不足以满足同学门的实践需求。这就要求实验室除进行计划实验教学之外,还应满足学生自由进行实验的要求。为此,采取了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办法,将空闲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自己拟定试验目的以及预期试验结果,并设计构造相关的试验内容以及试验步骤。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去做想做的实验,这样学生的实验内容和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以上讨论的都是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除了规定的课程实验之外,教师还要组织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感兴趣的同学成立计算机控制技术兴趣小组。这种兴趣小组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比如,对新技术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最新技术收集资料,探索科学研究的前沿,成立讨论小组,并开设专题报告,从而增加自己的阅历;对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提供基本的原材料,让学生开发和研制一些实用的科技小产品。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同时还能让同学在无意识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兴趣小组成立后,在兴趣小组中选取一部分优秀作品,根据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导学生申报校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学生科研课题。对于有课题的教师,可以让部分优秀同学加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让同学尽早地接触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再从学生的科研课题中选拔优秀的项目参加设计大赛,比如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使学生受益非浅,从学生被动地要求做实验,到学生主动地要求进实验室做实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培养了创新设计能力。 四、《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1.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实验指导书中的设计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新案例自行设计的。这些案例在学生身边都能经常地接触到,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而又特别好奇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这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跟得上时展的需求并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部分实验是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法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解决,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不用思考也不需思考,只是按照已知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很难谈得上训练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改变学生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问题本身出发的思路,摆脱书本的束缚。让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编写控制算法程序、调试系统、选择参数、直到得到最佳实验结果。在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中,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和大胆创新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实验把动脑和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之源,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才是工科教学的重点之重点3]。由于编写了新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中必须考虑各部件之间的电路连接、相互控制、整体配合等细节,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对实验过程做有效的梳理,认真总结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地认识设计的优缺点,为探索更加优化的设计、实现方案,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学生不论是从知识的积累上还是能力的提高上都会产生一个极大的飞跃[4]。 五、结论 通过实验指导书的改编,提倡学生自己编程做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随着学科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已经到位,如过程控制实验系统、倒立摆实验系统、随动系统等,我们将逐步把这些设备与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结合起来,开发更加先进、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新实验,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纵深发展的机会。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自动化生产线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探析 摘 要: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智能程度,从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减轻工人的工作量,从整体上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效率,有效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必须做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保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满足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要求,避免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应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本文将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进而针对自动化生产线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相关应用进行具体的探析和阐述。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结晶,其囊括了包括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诸多技术内容,同时使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核心控制技术,综合应用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精密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于提升生产技术的生产质量、生产标准以及生产效率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同样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可控制性,更进一步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相关特性,而想要充分的发挥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相关性能,首先就需要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 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一般可以分为系统硬件、系统软件两个部分的设计任务,因此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计算机控制系统方案 计算机控制系统方案主要是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以及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模型,保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能够具备相应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同时计算机控制系统方案还应该针对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价格与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提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践性、经济性以及实用性,注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使用寿命。此外,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在计算机系统现场安装的过程中再次进行优化,直到满足自动化生产线的要求为止。 (2)计算机控制系统任务 计算机控制系统任务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关运行标准、运行要求以及运行时间等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记录,保证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更加有效的融入到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任务中,保证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作过程中的健康使用,避免出现计算机控制系统不堪使用的现象。 (3)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 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主要还是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内容中的各个功能性模块进行设计,同时将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功能模块的连接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块合成性进行设计,确保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应用过程中的功能性得到有效的满足。 (4)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 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主要还是完成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整体组装工作,计算机控制系统一般都会直接安装在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现象,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组装以后的功能进行调试,确保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践性。 (5)计算机控制系统合成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合成主要指的是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结构,计算机系统的自动检测仪器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软件等等进行全面的安装和使用,确保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充分的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为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发挥更加有效的促进力量。 2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具体应用 自动化生产线事实上指的是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相应的生产过程中,并最终形成的具体生产流程。一般来说自动化生产线包括原料、加工、运送、装配、成品、检验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在具体的自动化生产线运作过程中依然需要工作进行相关操作,完成产品加工监督工作。而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有效应用,采用PLC控制的控制方式完成对自动化生产线的监督、控制以及管理工作,PLC控制方式能够为自动化生产线提供包括单独控制、自动控制以及仿真模拟的相关功能,减少自动化生产线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控制错误现象,减少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过程,有效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讲,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应用 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事实上是一种运用于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设备,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完成对自动生产线控制程序的编辑、储存、运算、检验以及执行等相关功能,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能够针对自动化生产线应用过程中的相关流程进行数字转换,并最终编写出相应的控制程序,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还能够有效的融入到工业制造系统中,提升工业制造系统的扩展性以及丰富性,从整体层面上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过程中相关流程的优化性。 (2)现场控制总线的应用 现场总线是自动化生产线运转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其负责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数字通信转换以及信息测量控制等相关功能,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线中,事实上也就是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现场控制总线实现了有效的连接,更进一步的丰富了现场控制总线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相关功能,提高了现场控制总线的工作标准。举例来讲,计算机控制技术背景下的现场控制总线能够使用多个测量控制器与计算机网络控制中心形成有效的连接,加强对自动化生产线的远程控制功能,进一步加强了自动化生产线与相关监测设备之间的良好通信,提高自动化生产线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构成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业发展趋势,计算机控制技术也将进一步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标准。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项目驱动法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分三步讨论了项目驱动法的实施过程及各步骤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 项目驱动法 教学研究 一、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为培养从事自动控制和自动化仪表等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设置的,是一门涉及基础理论和知识面较广、知识集成度高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类课程。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项目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究问题引出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项目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项目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1]。因此,探索如何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系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实际意义。 二、项目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项目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教学过程举例如下。 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项目。 项目驱动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教师不仅要组织好教学,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项目策划、管理和评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策划,明确项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项目的选择要难易适中,不能因为难度过大而使学生失去自信和学习的兴趣[2]。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主要包括总线和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数字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数字PID控制,最少拍控制,纯滞后控制技术、串级控制技术、前馈-反馈控制技术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人机接口、测量数据预处理、数字控制器的工程实现、软件抗干扰技术等;还根据有分布式测控网络技术等。根据这些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如下项目: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步进电机控制器的设计、直流电机调压调速系统的设计、锅炉内胆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等。 2.引导学生分解项目并提出问题。 项目设计好后,首先进行学生分组,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按照项目运作方式,分组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学生可以按组别围绕各自的项目学习、讨论、实践,分组的组员搭配,内容分工等都会影响实施效果,因此要分工明确[2]。本次教学实践针对的对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班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头脑灵活,实践能力强,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五组,每组五六人。拿到项目后,学生先考虑如何简化项目,把总项目分解成一个个阶段项目,并把这些阶段项目分解成更小的分项目。细化项目之后,学生就可确定解决这些分项目的方法,最后再由分项目到阶段项目再到总项目,完成学习任务[1]。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如何完成项目,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要知道的关键知识,这时候讲授这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直流电机调压调速系统的设计中,学生接受任务后,需要查阅资料,了解直流电机测速和调速的原理,然后确定设计方案,最后进行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仿真,这些都是阶段性项目。这个项目涉及的知识点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数字PID控制器及其参数整定等内容,这些都可以分解成更小的分项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分解并明确分工。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提出各种他们遇到的问题。 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可以查阅文献,复习以往教材等,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教师的教学活动既要重视学生项目各阶段的问题,又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讲授,将学生各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分成若干模块,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讲授,给学生架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在学生分析解决每个具体任务时,教师辅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 三、项目驱动法的实施效果 将项目驱动法引入“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会思考怎样更好地执行,这些都是创新的体现。学生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识,又巩固旧知识,还从系统层面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学生在分组合作过程中又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各方面都能力都得到提高,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提供保障。 四、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项目驱动法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控制技术 摘 要 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在当今社会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互联网为主要交流媒介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计算机的控制运用对于改善社会工作机制、促进全民范围内的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存在着非比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加强和改善,既在理论研究层面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过渡的历程。 关键词 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 计算机控制技术 发展历程 0前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不可逆转的趋向和进程改变着传统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生活,使得人们不论在物质水平上还是在理念思维上进行着不自觉的创新,并在人类文明的页码上实现着越高频度的翻阅。计算机的控制技术在今天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在互联网科学结晶的辅助下,形成了高速率的发展历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而改变了世界,同时对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关领域来说,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理论概念 计算机的技术层面可谓是多种多样,单论起控制技术方面,就具有着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计算机控制技术,究其理论概念而论,就是一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为科学基础,通过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实现对工业生产技术的精密化运作的技术运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主要具备用武之地的元素包括编程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单片机技术等各种媒介手段。也就是说,这种控制技术实质上就是针对计算机指导于生产中对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的全部过程。这种控制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电子技术及其自动控制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要的科学依托,辅之以编程控制与单片机技术的诸多手段来实现对生产精密化与信息自动化的高效率指导实践的理论结晶。同时结合逻辑控制、智能控制以及顺序控制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同时保证生产质量和安全。 2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1)从集中控制到集散控制的发展 计算机虽然和很多设备一样,代表着诞生时代生产力的最发达载体与最高端发明成就,然而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控制技术在早期计算机问世不久的时候,主要的功能不过是在工作中实行集中控制,通过采集信号、运算处理、信息反馈并及时申报状态灯一列亟待完成的任务,形成自身的工作能力体系。这种工作性能的实现主要以IPC为主要载体,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飞跃成就,但如今随着控制系统复杂程度的日趋繁杂,传统的依赖IPC技术的工作流程已经难以满足业务量日益增加的工作效率的需求,这便需要计算机由集中控制实现朝向分散控制的及时转变。基于这种理论认识,DCS技术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IPC技术。这种技术就是以通讯为主要基地的中央神经系统,以扩展范围的广袤、安全性能的良好与工作效率的神速著称于科学研究与技术生产领域之内。由于这种技术的存在,直接衍生出分布式的控制系统的出现和推广。这种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两大结构,前者主要负责监视集体工作,后者的任务在于及时传递信息情报。 (2)从封闭系统到工业现场总线的发展 DCS技术在兼容性、开放性以及目的性等各种工作需求的支配下,不断被计算机控制技术体系赋予崭新的内容。虽然DCS技术较之传统技术而言,优势是十分显而易见的,然而如果能够更有效和更直接地引导于工业生产,就必须促进其网络协议的公开化和标准化,所以这就实现了封闭系统到开放性的工业现场总线格局的发展和飞跃。工业现场的总线控制系统通常被称为FCS技术,主要功能便是实现工作格局中点到总线的方针。按照总线的方式,整个控制系统均可以实现有条不紊地运行,各种设备的工作都是一个“总线单元”,工业现场化的技术生产便能够取代原来的封闭系统式的生产。相比于传统的DCS技术系统,FCS技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用户的更多要求,以其开放式的现场总线协议进行对现场工作的统筹驾驭和全面协调,最终实现成本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并实现工作流程中各个细节之间的有机协调和紧密联系。 (3)从现场控制到企业自动化的发展 计算机的控制技术能够满足实用性的生产需求,这是互联网时代下普遍性的社会基础和技术价值,更是工业控制网络必须遵从的根本原则。只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对信号加以传输,才能保障工作环节的稳定与完善。现场控制指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现场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基本过程,按照标准实施以实现对活动规范进行的有效保障与全盘肯定。这种方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自动化的控制,但是约束的因素仍旧是尾大不掉。所以企业自动化时代的来临便应运而生,这是现场控制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必然结果。太网工业协议与技术的形成,使得企业技术自动化的应用功能有所大大提高,辅之以互联网的有效手段,使得控制技术呈现出更加实用与可靠的性能。 3结论 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产生出的直接影响便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短暂的历史岁月中,便经历过三个具有跨越性意义的发展历程和飞跃阶段,不断指导于工业生产,并在互联网技术体系的丰富过程中,不断赋予崭新的科学意义。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控制算法仿真平台设计 【摘 要】本文基于MATLAB建立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控制算法仿真平台,通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控制算法的选择、参数的设置、动态仿真以及算法改进前后的控制效果对比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更直观、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控制;算法;仿真 0 引言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工业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1]。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课程抽象、学习难度大等特点。尤其是其中的控制算法,既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也是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中的难点,并且由于控制算法数量多,理论性强,采用常规的讲授方法,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基于此,本文以MATLAB为工具,通过编写M文件、构建SIMULINK框图对主要算法进行仿真实现,并通过 GUI (图形用户界面 )设计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控制算法的选择、参数的设置、动态仿真以及不同算法的控制效果对比等。在建模仿真的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可以更直观、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 仿真平台规划 MATLA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科学工程运算软件,内嵌的SIMULINK是MATLAB的重要组件之一,无需大量的程序代码,只需建立仿真框图即可实现对复杂系统的交互式动态建模、仿真以及综合分析,令繁琐的仿真实现过程变得清晰可见。MATLAB的M文件工作方式,可以将MATLAB的语言代码全部写在一个文本文件――M文件中运行,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编一些函数,方便程序的修改与维护,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MATLAB GUI是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2],使用它,用户无需了解图形实现的细节内容,便可以绘制复杂的图形以及设计出美观、方便的菜单化和控件式的人机交互界面。本文使用SIMULINK、M文件以及GUI实现《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控制算法仿真平台设计。 2 控制算法的M文件仿真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控制算法主要有数字PID的各类控制算法、Smith补偿算法、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大林算法以及滞后过程的预估控制算法等。数字PID控制算法有常规算法和改进算法两大类,常规算法分为位置型和增量型,改进算法主要有积分分离PID算法、抗积分饱和PID算法、变速积分PID算法等,这部分使用M文件进行仿真。M文件仿真时,首先新建一个空M文件,之后依据算法表达式在空M文件中输入MATLAB程序并以.m后缀保存,最后在命令窗口键入保存的文件名即可以运行该文件。之后通过 GUI开发环境设计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控制算法的选择、算法参数的设置、系统的动态仿真以及不同算法效果对比等。 仿真平台中的人机交互界面之一如图1所示。在该界面中点击相应按钮可以选择不同的PID算法,算法改进前后的效果对比也可以直观地得以呈现。此外,通过修改算法的参数,可以让学生高效地理解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图1的曲线是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被控对象为,采样时间为1ms,rin(k)=1.0。 3 控制算法的SIMULINK仿真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的Smith补偿算法、最少拍数字控制器、大林算法以及滞后过程的预估控制算法等使用SIMULINK进行仿真。之后在 GUI开发环境中设计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控制算法的选择、参数的设置以及系统的动态仿真等,如图2所示。图中的曲线是未消除振铃的Dahlin算法的仿真结果,被控对象,采样周期T=0.08s。 4 编译GUI生成应用程序 为了能够在没有安装MATLAB的计算机上使用该仿真平台,需要将以上设计文件编译成可以独立执行的应用程序。该过程分三个步骤:安装Lcc编译器(MATLAB自带),配置编译器,编译脚本。最后生成的后缀为.ctf和.exe的文件即为脱离MATLAB环境运行必需的文件。此后若要在未安装MATLAB的机器上运行该可执行程序,只需将MATLAB安装目录下的\toolbox\compiler\deploy\win32中的MCRinstaller.exe安装到该计算机后,点击执行编译生成的.exe文件即可。 5 结论 本文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控制算法数量多,理论性强,采用常规的讲授方法,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设计了该课程的控制算法仿真平台,让抽象的理论得以直观、生动的呈现,使学生深入、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国防、航空航天、工业、农业、医学等行业,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工业;自动控制 自从工业技术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计算机技术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当前,它已经成为了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化仪表等项技术,并将这些先进技术集成起来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它由控制计算机本体和受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思想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TRW航空公司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炼油厂合作,进行计算机控制的研究,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反应器供料最佳分配,根据催化剂活性测量结果来控制热水的流量以及确定最优循环的系统。这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计算机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并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也紧随其后,迅猛的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开创时期(2)直接数字控制时期(3)小型计算机时期(4)微型计算机时期。如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又多了许多新的方向: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化;计算机控制的集成化;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标准化。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 (1)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上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初能实现如信息处理、数据采集、过程控制、在线优化、甚至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等操作控制功能;到能满足如非线性、时变动态特性等要求的递阶控制;再到基于微处理器的分散控制;再到过程诊断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电力和化工工业;然后到广泛地用于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传感器开发及高级控制技术;现在,美国、日本及其它工业发达的国家正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机器人的研制与开发。这些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也将在过程工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社会将面临新的研究课题,制造系统和专家系统。(2)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根据我国现状,中药生产企业,一般把综合间歇控制系统分成两部分来搞,即生产管理部分和实时控制部分。(3)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智能温室大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还可设计自动控制无人管理温室大棚。根据远程传感器搜集来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模拟信息,经输入通道进行AD转换,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既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监控,同时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大棚进行控制,进行加湿、加温、增加光照等控制,从而实现温室大棚的自动化智能控制。(4)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近几年来,从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成功以来,航空航天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一个又一个瞩目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这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三、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网络化。将控制系统网络化,使控制作用的实现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而是由各种仪表单元分别独立完成各自的工作,然后再通过网络进行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并相互协作,最终实现预定完成的控制任务。这种近似于模块化的思想,可以使各部分独立工作,不产生干扰,有可以根据需要增减控制网络中的个体,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2)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集成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新型生产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已经把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本国制造工业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许多由政府或工业界支持的计划,用以推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集成化也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又一发展趋势。(3)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智能化。目前的典型智能控制方法有: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模糊控制绕过了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噪声、非线性、时变性以及时滞性等影响,实现简单,适应面广。(4)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标准化。任何技术的发展最终都会趋向于标准化,计算机控制技术也不例外,将计算机控制技术标准化,可大大促进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尚未建立,但已有很多厂商愿意采用一些通用性较强的产品,相信不久的将来,计算机控制技术必将建立一套国际化通用标准。 综上所述,计算机控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继续发展,系统和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为提高生产设备性能、产品质量,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设计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内容,探讨了项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课程教学;计算机控制技术 一、前言 项目教学法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根据各学期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适时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和设计项目合同,组织学生以小组工作的方式加以实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被有效地调动。项目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学习过程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最后,项目教学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学习目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1-3]。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的应用科技类大学就已经广泛开展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4]。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已经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查阅到大量的相关教学论文,已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材出版,例如单片机技术、PLC技术、磨具设计等教材[5-6]。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教学多数还是“理论教学+验证性实践环节+期终考试”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开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已有教师引入了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有部分地方院校的电视新闻学专业和机械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7]。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它是继“自动控制理论”之后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机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及系统的实现。从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 在传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理论教学方法中,多为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对教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感官接受教师的教学信息。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做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压制。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电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强,适合项目教学法。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的设计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在“做中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基于项目教学的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课程教学实行项目教学法改革,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关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项目中去,对项目进行分析、设计和探索研究,引导学生针对项目展开讨论,可以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内容达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通过走访兄弟院校和工矿企业,结合我校电类专业定位,构建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制定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形式;(2)输入输出通道、典型接口和硬件抗干扰技术;(3)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和步进电机控制技术;(4)数字PID控制、最少拍控制和纯滞后控制;(5)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数据预处理技术、软件抗干扰技术等;(6)工业控制网络技术、集散控制系统介绍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7)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步骤、设计举例等。 根据我校的实验条件,我们构建了三个教学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基本上可以涵盖上面所提出的教学内容,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要求。三个项目的要求如右表。 2.对学生考评的改革。项目的评估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项目的评估总结过程是学生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各种问题,学生要组织自评和互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别人的长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我们取消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期末考试的环节,教师主要通过考核出勤、工作态度、项目的硬件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软件编写、项目的调试和结果、项目报告书、项目组成员的答辩等情况,综合给出一个合理的考核分数。 四、教学改革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项目是进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进行项目教学的课程项目不宜过多,每个项目涉及的知识点要满足课程要求,不能有过多的重复内容,难度不宜过大,需要的实验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等等。 2.如何合理地给出项目组成员的考评成绩。项目一般需要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课教师不能时时刻刻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很难公证公平地对每个学生给出合理的成绩。 3.现有实验设备多数为验证性实验项目设计,基本上不符合设计性实验要求。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实验设备台套数严重不足,因此,项目教学对实验室设备的采购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缺乏适合本科层次的项目教学教材。近年来,国内职业教学已经出现了一些按照项目教学编写的教材,其中大多数项目实施过程编写得过于详细,类似于验证性实验,而且其广度和深度不符合本科教学的要求。如何在教材中将理论与教学项目进行结合,如何介绍项目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是教材编写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5.高校现有的体制很难对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师一个合理的评价。 五、结论 1.教师的教学围绕项目展开,教学过程有了变化,重点讲解项目所需要的主要知识点,教师给出项目名称,让学生在“做中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项目将采用单片机(DSP或嵌入式系统)、PLC和工控机作为控制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的条件,拓展实验室功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本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可以应用到电类专业大量的计算机软硬件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为这些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法”改革积累了经验。 4.本科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小型非球面数控抛光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利用计算机控制抛光的方法对小型非球面进行数控抛光控制,通过计算模拟结果,得出研制的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有良好的精度,计算机控制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生产效率,对企业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型非球面;数控抛光;计算机控制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光学元件在社会生产和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抛光控制技术对小型非球面数控抛光进行控制,生产出的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粗糙度很低,面形精度高,并且重复精度良好,计算机抛光控制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生产效率,这企业生产中发挥着很高的作用。 1. 计算机控制抛光技术 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是光电传感器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光电传感器的生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小型非球面的抛光是影响红外热成像光学技术发展的因素,传统的手工修带抛光技术生产周期比较长、生产效率低、重复精度很差,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批量成产效率低,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抛光技术可以将计算机的记忆性强、执行能力高等优点良好的发挥出来,计算机控制抛光技术是以定量的检测结果作为加工指导,极大的提高了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重复精度和生产效率。 2. 计算机控制抛光的理论和方法 2.1 计算机控制非球面加工技术的理论 计算机控制非球面加工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控制一个小于元件直径四分之一的小磨头,对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进行打磨、抛光,计算机控制抛光技术主要是控制磨头在光学元件表面的打磨、抛光时间和磨头与光学元件的压力,从而确定材料的去除量。用公式表示为:ΔZ(x,y)=kP(x,y)V(x,y),ΔZ(x,y)代表磨头和光学元件接触的某一点材料在单位时间内的去除量;k为光学元件在生成过程中的温度比例常数;P(x,y)代表磨头和光学元件接触的某一点的相对压力;V(x,y)代表磨头在光学元件某一点的移动速度;x、y代表磨头与光学元件接触点的坐标。 2.2 材料去除量的计算机模拟 当磨头在光学元件表面转动时,绕被加工工件的对称轴会产生一个摆动运动,从而保磨头用合适的压力和接触面积对光学元件进行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抛光磨头的旋转轴、磨头始终和光学元件接触面中心点的切线保持垂直,光学元件随着加工台按一定的速度进行移动。当磨头工作函数中心与光学元件中心的距离大于磨头工作半径时,磨头和光学元件在同一周期内的接触区域为环带,当磨头工作函数中心与光学元件中心的距离小于磨头工作半径时,磨头和光学元件在同一周期内的接触区域为园带,此时磨头工作函数中心到光学元件中心的距离与磨头工作半径的和值为磨头的覆盖区域。 在加工过程中如果压力和其他加工工艺保持不变,则材料的去除量只受磨头在光学元件上移动速度的影响,所以只需要求得磨头在光学元件上的移动速度,就可以得出材料的去除量。根据公式, 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去除量。其中R(r)表示磨头工作函数,r表示接触点到光学元件中心的距离,v表示磨头在光学元件的移动速度, 表示在加工中磨头对材料去除作用的角度, 表示磨头工作函数中心与光学元件中心的距离, 表示磨头旋转半径。当光学元件的旋转角度同磨头的旋转角度比为定值1/5, > 时,磨头和光学元件在同一周期内的接触区域为环带,磨头的工作函数会随着 和 比的变化而变化;当光学元件的旋转角度同磨头的旋转角度比为定值1/5, < 时,磨头和光学元件在同一周期内的接触区域为园带,此时磨头的工作函数会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要根据最接近磨头工作函数的曲线进行材料的去除量计算。 2.3 光学元件整个工作面去除量函数的计算模拟 通过对磨头工作函数进行优化,将磨头的驻留函数做成卷积,就可以得到光学元件整个工作面的去除量函数。当磨头工作函数在光学元件上的运行轨迹为螺旋线时,如果螺距比磨头工作函数的直径小,而光学元件的旋转速度大于磨头径向移动速度,磨头和光学元件的接触点在圆形磨头工作函数区域内的接触时间很短,因此可以近似的认为光学元件的中心和磨头工作中心相对称。去除量函数曲线容易受磨头工作函数中心与光学元件中心偏移度的影响,当磨头工作函数中心与光学元件中心偏移度大于磨头工作函数时,接触点在磨头工作函数区域内的运行轨迹为圆形,当磨头工作函数中心与光学元件中心偏移度小于磨头工作函数时,接触点在磨头工作函数区域内的运行轨迹为椭圆形,通过分析光学元件整个工作面的去除量函数曲线,可以发现元件的中间和边缘部分的去除量不够,因此,可以采用调整磨头驻留时间来进行补偿。 在实际生产中,小型非球面数控抛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数控抛光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抛光摸的运行方式、抛光元件的材料、光学元件的材料、几何尺寸、结构构造、磨头与光学元件的接触面积、压力的大小、抛光环境的温度、抛光材料的浓度等都会对抛光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抛光的参数制作合理的材料去除量分布曲线,从而确定出光学元件的抛光材料去除量。 3. 结果 根据计算机控制抛光理论,对小型非球面数控抛光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很接近,并且抛光非球面元件的表面粗糙度很低,面形精度良好,重复精度高,计算机控制抛光技术能适用于小型非球面元件的批量生产,因此,利用计算机控制抛光技术能有效提高小型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建设。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网络通信的发展应用 摘要: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因借助辅助部件和被控对象参与并控制应用计算机,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功能越来越强大、系统越来越安全和可靠。基于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的各种应用软件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并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组成及分类,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硬件通常由微型计算机、外部设备、输入输出导通及操作台等组成。最后还评价了计算机的控制技术。 关键词:计算机 控制技术 应用探索 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因借助辅助部件和被控对象参与并控制应用计算机,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计算机是指数字计算机,辅助部件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以及执行装置等。被控对象的联系以及部件之间的联系,一种是有线方式,例如通过电缆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联系。一种是无线方式,如红外线、微波、光波等联系。被控对象包括各行各业的机械装置、实验装置、仪器仪表、机器人、生产过程等。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据传输量越来越大,传输效率也越来越高,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公众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在未来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将会更广,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 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计算机的控制系统是由工业计算机和工业对象组成。与普通控制系统一样,计算机的控制系统是开环的或闭环的。而闭环的方式运用最普遍,是一种最基本的控制方式。 1.1 硬件组成 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硬件一般都是由计算机、外部设备、输入输出通道以及操作台等构成,如(图1)所示。 1.2 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软件 计算机的控制系统有以下四种系统: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计算机监督系统(SCC)、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 2 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 (1)根据信息传输方向的不同,可将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分为双工通讯、半双工通讯及单工通讯三种类型:双工通讯是指通过复杂的通讯线路结构,信息能够向两个方向同时传递;半双工通讯是指信息虽然可向两个方向传递,旦不是同时进行的,每次只能向单一方向传递;单工通讯则是信息只能向固定的一个方向传递。在实际应用中,网络线路通讯方式多为半双工方式,即多为四线制传输方式,而在计算机与计算机终端之间多采用单工通讯方式,这样在满足实际实用要求的前提下,通信线路得到了有效简化。 (2)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的组成。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系统根据硬件的不同主要包括计算机终端、主机、数据交换设备、数据传输线路等部分。其中,计算机终端主要负责控制企业用户的通讯量和信息规模;数据交换设备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分类、归整、处理和储存。主机则包括微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其中以微型计算机最为常见。数据传输线路主要有电话线路、微波线路、光纤线路等,其中光纤线路因其高效性而被广泛应用。系统中的计算机终端、主机等硬件通过数据传输线路实现互联,数据交换设备将各种终端设备连入网络,然后远程网络通讯系统中的计算机能够通过网络协议对终端设备进行相应的控制。当数据传输线路为电话线时,数据交换器则为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系统的调制解调器,从而实现数据信号向模拟信号、模拟信号向数据信号的转换。 (3)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的连接形式。随着计算机远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其连接形式主要有分支式、多路复式、集线式、点到点式四种。其中以点到点式最为常见,该种连接形式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数据传输线路和数据交换设备来实现数据信息的输送。当数据传输线路为电话线路时,同一时间内,计算机仅可以与一个搅拌站终端连接,此时如果计算机与其它搅拌站终端间有数据输送任务,则会导致计算机出现忙号。 3 计算机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探索 3.1 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计算机网络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规模越来越大,从而使传统的回路控制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在系统网络化过程中发生了根本变化,并逐步完成了控制系统网络化。现场网络技术的产生及成功的应用改变了这种局面。他将所有的网络接口移到了各种仪表单元,从而使仪表单元均具有了直接的通讯功能。网络技术的这一新发展是得网络延伸到控制系统的末端。结合原有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就实现了最基本控制任务的底层到完成优化调度工作的最高层的网络优化连接。各种仪表单元是控制网络的最小实现环节,他们的网络化是在这些仪表单元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及原有仪表单元数字化后,再增加网络通讯专用单元,构成现场总线系统。在网络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具体的控制作用的实现不再只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而是有各种仪表单元分别独立完成各自的工作,然后再通过网络进行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并相互协作,最终实现预定完成的控制任务。 3.2 扁平化 根据不同功能的网络结构,在系统集散以及分布式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中,系统将以网络为限分成了多个层次,各层网络之间由计算机相连接。因为各个网络层次之间互相独立,在信息传递和交换中,将受计算机的影响,是信息传递以及交换的主要问题。并由于集散以及分布式的控制系统[3]本身网络以及数据结构有封闭性,造成了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交互性差。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控制系统的控制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将推动了计算机的控制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组成与分类;然后对计算机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应用探索进行了说明;最后评价了计算机控制系统。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论文 1各种成因不良土质的工程地质特性 1.1杂填土以及膨胀土 杂填土按照成分可以分为建筑垃圾土、工业垃圾土以及生活垃圾土。杂填土是由于人们活动造成的无规律积累物形成的,它具有厚薄不一、成分多样、颗粒不均匀、孔隙较大松散的显著特点。膨胀土具有失去水后收缩、遇到水变膨胀的特性,属于黏土。具有高度的塑造性,是部分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地基方案选择。 1.2饱和粉土和饱和粉细砂 饱和粉土和饱和粉细砂的特点有:结构松散,在静载作用力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但是在地震力或是振动力的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增大,颗粒之间的作用力降低,土中排水不畅时可以使土悬浮,产生液化沉陷导致土的承载能力下降或地基发生失稳状态。应对于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程度和液化层分布范围进行查明。 1.3软弱黏性土 软弱粘性土是湖沼相和相泄湖海相三角洲的结合沉淀物,它在第四纪后期形成的软弱性土具有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承载力低渗透性弱以及沉降稳定时间长的显著特点。 2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 地基方案选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消除地基土的振动液化沉陷影响、减轻膨胀土的胀缩性、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防止沉降量过大及不均匀沉降的产生、防止剪切破坏使地基失稳、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 2.1杂填土和膨胀土 杂填土一般是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原土压实。杂填土一般不宜采用天然地基,但在填筑年代超过5年后,性能稳定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均会达到一定的密实度。此类地基在采取上部结构刚度的措施和加强基础措施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其地基承载力应根据其它原位测试手段或载荷试验取得。对于局部厚度较小的杂填土,可采用表层压实法、重锤夯实法、换土垫层法或将填土挖除,将基础直接置于稳定的土层上。对于深度较大的杂填土,可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或强夯法处理。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当厚度不大时可挖除回填好土,对于厚度较大的生活垃圾不宜采用强夯法、表层压、换土垫层,应当采用桩基础。由于膨胀土质具有失去水后收缩,遇到水变膨胀的特性,因此影响膨胀土质的重要因素即是含水量。对于膨胀土质需要调查当地的区域水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分析土质的含水量不同压力作用下土质的自由膨胀率和土质的膨胀率,最后确定地基土的膨胀等级。根据当地的区域水质条件、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处理地基的膨胀力,保持地基不受变形的影响。对需要处理的膨胀土,要考虑到地下水位以及湿陷程度对膨胀土的影响。在地下水位深、膨胀土较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地基土的上部,对基础进行浅埋工作,减小地基土的膨胀变形量。当膨胀土的厚度在2m~1m,膨胀土处于地表3m~2m之间时,可以采用全部挖出膨胀土的方法,挖出膨胀土后进行砂土或者灰土黏性土的替换。当膨胀土埋藏很深并且土质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物的要求时,使用桩基础的方法解决。换土垫层方法用来处理膨胀土埋藏较浅并且土质厚度很大的情况。 2.2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 当处理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地基土时,要根据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等级以及建筑物的特性进行综合确定分析,不能一接触液化场就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比如,可以不采取任何消除液化措施的是丁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和丁类建筑物的中等液化场地,对于丁类建筑物的严重液化场地需要进行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和丁类建筑物的中等液化场地也需要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的严重液化场地需要进行全部消除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此外也需要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乙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需要进行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或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那些全部需要消除液化沉陷的场地,在处理深度时要保持处理深度高于液化深度的下限,通过改善排水条件或增加土地的密实程度,可以有效的处理液化的地基对碎石桩进行振冲挤密或振冲置换时消除超孔隙水压以及增加土地密实程度的有力措施,还可以选用强夯法灌浆法对土地密实程度进行加大处理,在使用桩基础时可以将桩端降到液化程度以下来稳定土层。 2.3软弱黏性土 面积不大的或是埋藏不深的软弱粘性土可以进行挖掘处理或是采用基础加深的措施。对于厚度很大的软弱粘性土可以采用灰土桩垫层换土法,对于宽度小的基础可以选用条形地梁跨越。排水固结法可以作用于不含水砂层的软弱粘性土。 2.4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是地质工程建设中最优选用的地基种类。在地质工程建设中遇到天然地基时,需要结合基础形式以及地基的上部结构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天然地基的每层土层的地基承载能力以及物理力学指标有很大的差异,天然地基的土质都是经过沉积循环后成层出现的,首先要做到把上部承载能力强的土层当成天然地基的支持力层,然后对其下部卧层土层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看看能否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当天然地基下部卧层土层的承载能力不能保证承载力的要求时,为了加大厚度,需要对基础进行浅埋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冻土的深度小于支持力层土层的厚度。对基础进行加宽处理可减少上部结构的天然地基单位承载能力需求。地基的边坡稳定性、地基的变形程度、地基的承载能力是选择天然地基的三个必要条件。在地基土的质地比较均匀、地基土的压缩性小、地基土的承载能力高时,在保证地基承载能力的同时就可以保证地基的边坡稳定性以及地基的变形程度。 3结论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勘察人员要在充分分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基础上,根据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优势,在天然地基无法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再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种既经济又合理的地基方案。 作者:常德峰 单位: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中地基方案选择研究 1各种成因不良土质的工程地质特性 1.1杂填土以及膨胀土 杂填土按照成分可以分为建筑垃圾土、工业垃圾土以及生活垃圾土。杂填土是由于人们活动造成的无规律积累物形成的,它具有厚薄不一、成分多样、颗粒不均匀、孔隙较大松散的显著特点。膨胀土具有失去水后收缩、遇到水变膨胀的特性,属于黏土。具有高度的塑造性,是部分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地基方案选择。 1.2饱和粉土和饱和粉细砂 饱和粉土和饱和粉细砂的特点有:结构松散,在静载作用力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强度,但是在地震力或是振动力的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增大,颗粒之间的作用力降低,土中排水不畅时可以使土悬浮,产生液化沉陷导致土的承载能力下降或地基发生失稳状态。应对于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程度和液化层分布范围进行查明。 1.3软弱黏性土 软弱粘性土是湖沼相和相泄湖海相三角洲的结合沉淀物,它在第四纪后期形成的软弱性土具有孔隙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承载力低渗透性弱以及沉降稳定时间长的显著特点。 2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 地基方案选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消除地基土的振动液化沉陷影响、减轻膨胀土的胀缩性、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防止沉降量过大及不均匀沉降的产生、防止剪切破坏使地基失稳、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 2.1杂填土和膨胀土 杂填土一般是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原土压实。杂填土一般不宜采用天然地基,但在填筑年代超过5年后,性能稳定的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均会达到一定的密实度。此类地基在采取上部结构刚度的措施和加强基础措施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其地基承载力应根据其它原位测试手段或载荷试验取得。对于局部厚度较小的杂填土,可采用表层压实法、重锤夯实法、换土垫层法或将填土挖除,将基础直接置于稳定的土层上。对于深度较大的杂填土,可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或强夯法处理。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当厚度不大时可挖除回填好土,对于厚度较大的生活垃圾不宜采用强夯法、表层压、换土垫层,应当采用桩基础。由于膨胀土质具有失去水后收缩,遇到水变膨胀的特性,因此影响膨胀土质的重要因素即是含水量。对于膨胀土质需要调查当地的区域水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分析土质的含水量不同压力作用下土质的自由膨胀率和土质的膨胀率,最后确定地基土的膨胀等级。根据当地的区域水质条件、气候条件的实际情况,处理地基的膨胀力,保持地基不受变形的影响。对需要处理的膨胀土,要考虑到地下水位以及湿陷程度对膨胀土的影响。在地下水位深、膨胀土较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地基土的上部,对基础进行浅埋工作,减小地基土的膨胀变形量。当膨胀土的厚度在2m~1m,膨胀土处于地表3m~2m之间时,可以采用全部挖出膨胀土的方法,挖出膨胀土后进行砂土或者灰土黏性土的替换。当膨胀土埋藏很深并且土质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物的要求时,使用桩基础的方法解决。换土垫层方法用来处理膨胀土埋藏较浅并且土质厚度很大的情况。 2.2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 当处理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地基土时,要根据饱和粉细砂以及饱和粉土的液化等级以及建筑物的特性进行综合确定分析,不能一接触液化场就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比如,可以不采取任何消除液化措施的是丁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和丁类建筑物的中等液化场地,对于丁类建筑物的严重液化场地需要进行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和丁类建筑物的中等液化场地也需要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丙类建筑物的严重液化场地需要进行全部消除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此外也需要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乙类建筑物的轻微液化场地需要进行部分消除液化沉陷的影响或进行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结构的处理。对于那些全部需要消除液化沉陷的场地,在处理深度时要保持处理深度高于液化深度的下限,通过改善排水条件或增加土地的密实程度,可以有效的处理液化的地基对碎石桩进行振冲挤密或振冲置换时消除超孔隙水压以及增加土地密实程度的有力措施,还可以选用强夯法灌浆法对土地密实程度进行加大处理,在使用桩基础时可以将桩端降到液化程度以下来稳定土层。 2.3软弱黏性土 面积不大的或是埋藏不深的软弱粘性土可以进行挖掘处理或是采用基础加深的措施。对于厚度很大的软弱粘性土可以采用灰土桩垫层换土法,对于宽度小的基础可以选用条形地梁跨越。排水固结法可以作用于不含水砂层的软弱粘性土。 2.4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是地质工程建设中最优选用的地基种类。在地质工程建设中遇到天然地基时,需要结合基础形式以及地基的上部结构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天然地基的每层土层的地基承载能力以及物理力学指标有很大的差异,天然地基的土质都是经过沉积循环后成层出现的,首先要做到把上部承载能力强的土层当成天然地基的支持力层,然后对其下部卧层土层的承载能力进行验算,看看能否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当天然地基下部卧层土层的承载能力不能保证承载力的要求时,为了加大厚度,需要对基础进行浅埋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冻土的深度小于支持力层土层的厚度。对基础进行加宽处理可减少上部结构的天然地基单位承载能力需求。地基的边坡稳定性、地基的变形程度、地基的承载能力是选择天然地基的三个必要条件。在地基土的质地比较均匀、地基土的压缩性小、地基土的承载能力高时,在保证地基承载能力的同时就可以保证地基的边坡稳定性以及地基的变形程度。 3结论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勘察人员要在充分分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基础上,根据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优势,在天然地基无法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再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一种既经济又合理的地基方案。 作者:常德峰 单位: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水文地质监测和工程勘察的结合 一、存在的问题 水文地质监测一直没有获得工程实践中相关各方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因此才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水文地质监测不达标引起的问题不仅会对工程勘察质量造成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也会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水文地质监测长期不受到重视,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比较低下,尤其是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很缺乏,不仅如此,相关从业人员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这进一步限制了水文地质监测水平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部分从业人员虽然技术水平还可以,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很难跟上水文地质监测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业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团队意识较差,难以形成完整的团队体系;此外,水文地质监测的配套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及时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并且缺乏相应的安全监测体系,缺少科学的管理体系。以上因素归结起来,地质水文监测观念的落后和技术的缺失使得水文地质的监测缺乏有效的保障,从而造成各种问题。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监测体系不系统,使得水文地质监测缺乏政策性保障,也就是说,水文地质监测离制度化、标准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 二、强化措施和途径 由于对水文地质监测的不重视,施工时,对建筑物所处的水文地质环境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水文地质预分析,导致工程完工后,很多建筑物地基出现下沉,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可见,强化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监测非常有必要。下面就具体的措施和途径进行介绍。 1岩土层水文地质的监测 水文地质监测的要求是变化的,不仅与环境有关,也与物象有关,因此,勘察人员在勘察前,应该对当地的环境和物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为此,应该查看当地的水文地质历史相关资料,熟悉对水文地质会产生影响的各类状况。对建筑物和岩土层的相关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且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并且以监测评估结果为蓝本,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一个完整严密的预案。后期工程施工时,必须以这个预案的内容为施工参考,同时,根据后期工程施工的变化,及时对工程施工作出行之有效的修正,并以预案为蓝本,对这些修正进行危害性的预测,提出防治措施。 2水文地质监测的因素 水文地质的监测和评价不应该片面地开展,而应从各方面入手,具体来说,既应该考察勘察点的具体情况,也应该对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有效地预测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的损害,并且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实际勘察时,勘察人员应该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因素进行细致深入的测量,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最真实全面的数据,从而为设计人员制定科学的有预见的施工方案提供保障。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密切关注工程施工的变化对地下水位可能造成的影响,具体来说,施工的操作流程、当地的降水量以及施工点渗水量都应该做好勘测和记录,并且对这些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隐患。 3水文地质监测和工程勘察的结合 工程人员要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进行水文地质监测时,不能只凭理论知识选择监测材料,而是应该结合监测点的实际水文地质特征和工程项目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监测材料,从源头上降低监测结果出现误差甚至错误的可能性。此外,水文监测设备的选择要符合工程勘察设备的共通之处,两种设备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不能互相矛盾。 4建立完备的监测规章体系 制定水文地质监测的规章体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但又是一项必须开展的工作,因为它关系到工程勘察体系的正常运转和整体效益。水文地质监测体系赋予水文地质监测法理上的依据,使其成为一项必要而且重要的工作,从而使得工程方自觉地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水文地质监测中。建立制度体系时,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规范性规定:设备要求、人员要求和方法要求。 5明确监测任务 本着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监测人员在进行监测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具体来说,要充分评估监测内容的有效性,目的的合理性和方法的科学性,少走弯路。同时准备好全套的监测工具,不得有遗漏,实际操作时,要注意安全性。任务开展时,相关人员都必须严格服从上级的管理和调配,接受考核;定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6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水文地质监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偏低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与水文地质监测的长期不受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对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不利影响,必须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素质一般的监测人员是不利于水文地质监测行业的进步的。为了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必须注重专业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人员素质的提高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举办技能培训班,举办员工交流会,定期考核,邀请专家开展知识技能讲座,举办员工技能大赛。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水文地质监测一直没有引起业内的足够重视,致使其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中,我们必须重视并有效开展水文地质的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工程质量,才能确保城市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科学有效地开展水文地质监测工作将是今后工程勘察的重点攻坚方向。强化水文地质监测的制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和引进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者:刘建军 单位:四川绵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问题研究 1.岩土工程中勘察水文地质的方式、要求 1.1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要求 水文地质勘察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区别地下水的类型。通常岩土工程的勘察重点主要是分析地下水类型不同的话,分别对于建筑物以及岩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而且应该重点分析岩土工程在地下水出现动态变化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不良后果,然后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②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岩土工程勘察的资料信息只有完整、真实、可靠的情况下,才可以准确发现岩土工程中关于水文地质方面的问题,进而采用有效的加固措施。③需要综合评估、分析。应该完美结合点面和时空,准确分析暂时和永久、特殊和普通、区间和区域,抓住有效的信息进行评估、推导结论。 1.2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问题 1.2.1深入分析 低下水的成分岩石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地下水,而地下水的成分纯度对于整个岩土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会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全面、仔细分析地下水的成分,而且结合地下水成分分析结果提出改善水质质量的一些可行性建议,使水文地质可以更好的满足施工要求。其次,应该合理预测岩石工程可能会受到的一些危害,然后提出有效的预防及治理措施。 1.2.2注重岩土工程 当地的自然条件工程选址地区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等,其中水文特征主要应该分析是气候特征以及环境湿润程度;地形地貌主要需要观察地形是否出现冲沟,地形是否开阔、平坦。同时,应该仔细勘察、分析隔水层以及含水层水质,重点应该观察其是否会影响到岩石土勘察工作。 1.2.3重点分析 地下水水位线以下建筑物的地基情况地下水会在一定程度上腐蚀钢筋混凝土,对这个地区地下水的腐蚀性能可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耐腐蚀的性能,更好的防止抗酸性水对其的腐蚀。同时,着重分析地层表面的膨胀岩石、岩石断层岩石(具有风化性)等这种类型岩石的地下水,这样可有效防止地面岩石突然发生土层残积、软化或崩解等危险。其次,应该深入分析、客观评价夹杂在基础和地基之间压缩层的中间松散细砂,避免出现流砂或者潜蚀等现象。如果工程场地介于承压水以及地基中间的话,应该全面分析承压水破坏开挖后地基的程度,然后决定是否有必要加强地基的加固措施或防护措施。如果基坑是因为水位太高才开挖的情况下,应该进行富水试验或者渗透试验。 2.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危害 2.1因为地下水位升降造成的危害 人为因素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5月份、6月份一般是农民插秧种水稻的农耕季节,这时农民们就会根据农耕作物需要抽取地下水对农田进行灌溉,从而为秧苗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又比如,若某地区属于干旱地区的话,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水资源都是来自于地下水;又或者由于上游水资源被堤坝拦截了一部分,下游无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这样也会需要抽取大量的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位下降。但是,地下水位下降到某个程度的话,很容易引发一些地质性的巨大灾害,比如地面坍塌、地裂等,还可能会导致水资源枯竭,降低水质质量等。这样的话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岩石土体的稳定性,也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日常生活。 2.2地下水动力压力造成的危害 一般在自然条件下并不会感受到岩石勘察中地下水的动力压力,这种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岩土工程以及人体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增强建筑物的抗侵蚀能力。但是,如果是由于人为因素打破了地下水平衡,会大大增加动水压力,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岩土工程,影响程度较轻的话可能会导致各种膨胀性的岩石出现明显的膨胀或者收缩;影响程度较重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管涌、流砂等严重的工程危害。水文地质问题会直接影响整个岩土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为了尽量避免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应该在岩土工程施工前采用合理、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勘察岩土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情况,深入分析水文地质问题,尽可能避免发生水文地质灾害,最大限度的提高岩土工程的建设效益。 作者:罗诗俊 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问题及分析 一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工程建设,也可能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方面,也包括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下水位的升、降,地下水流动等运动性能对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地下水的腐蚀性化学性能也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1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承载力下降 当建筑物的基础位于非饱和土中时,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土的抗剪强度(c、φ)下降,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会使土的有效重度(γy)减小,亦必然导致地基土承载力下降。 2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 在饱和土中时,土中的总附加应力等于土体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土的孔隙水压力减少甚至消失,使土体产生压缩,从而形成地面沉降,对其附近的地面建筑物安全构成影响。 3饱和地基土的震(振)动液化 当地基土中存在饱和砂土层时,在地震、机械振动等作用下,饱和砂土地基会产生液化现象,地基承载力骤减而影响上部建筑物安全,这也是地下水和不利影响之一。 4地下水渗流对地基土的强度及稳定影响 当地下水从水头高处往水头低处运动,在含水层中形成渗流,渗流能带走地基土中细小颗粒,对地基土的强度及稳定性均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上部建筑物的安全。 5地下水运动对基坑安全的影响 基坑开挖施工时,基坑内降水引起坑内、外水头差,导致坑壁水压力增大,使支护结构的受力增加,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坑内外水头差亦会使地下水向坑内渗流,会引起基坑壁开裂坍塌,或引起基坑底涌土开裂,影响基坑安全。 6地下水对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抗浮的影响 地下水渗入基坑会对底部密封的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产生浮力,如施工前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不够详细、准确,会对地下水产生的浮力估计不足,设计桩基或锚索的抗拔力不够,会导致地上楼层低矮,建筑自重较轻处的地下室产生不均匀上浮,造成结构受损等严重事故发生。 7地下水的腐蚀性对地下水构筑物的影响 当地下水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过高时,水对混凝土、可溶性石材及钢铁构件和器材会产生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氯盐侵蚀、盐类结晶侵蚀等化学侵蚀作用,破坏混凝土基础,地下室等地下结构,危害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二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存在问题的防治措施 1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准备 在水文地质工作开展之前,要先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气候作详细的了解分析。并对场地含水层的分布状况、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作初步了解。 2明确水文地质工作的要求 在工程勘察中,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水文地质工作,不仅要详细了解工程建筑设计资料,充分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类型,而且要特别搞清楚建筑物基础、地下室等地下结构、构筑物的埋藏深度和规模,尽早发现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利因素,根据工程设计在工程勘察任务中明确水文地质工作要求。水文地质工作的每项调查、测量和试验,及其成果参数均应有的放矢,服务于工程建设,这样才能同时提高工程勘察与工程建设的质量。 3水文地质工作必须严格依照规范进行 如今水文地质工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有成熟的水文地质技术规范和标准以供工作中执行,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熟习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工程勘察中严格按规范要求开展水文地质工作,准确完满地完成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任务。 4准确进行现场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试验 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需现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试验。工作中应该采用精确计量工具,准确测出场地地下水数据,并在水文地质试验中准确采集、记录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打下基础。 5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与公式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除了对地下水情况实地调查、测量外,很多水文地质参数需通过试验后计算求得,应根据现场地下水及含水层类型、试验装置情况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与计算公式,通过正确计算所得的参数可在工程建设地下水防治设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勘察是不可或缺的,在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水文地质条件来讲,其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因素,同时也包含人为因素,因此在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水文地质工作,对影响工程建设的条件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保证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的实效性,以此提高工程勘察及工程建设的质量。 作者:杨志明 单位:深圳市岩土综合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评价 一、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1.地下水位升降带来的危害 在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位呈季节性变化,随着雨季水位上涨,旱季水位自然下降,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的变化称之为水位变化。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是影响地下水位升降的诱因。自然变化是地区性和幅度较小性的,然而人为因素下的水位变化的幅度往往会大于自然变化。当这样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对岩土工程造成损害。主要有水位上升引起的危害、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危害、地下水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等类型。 (1)水位上升引所引起的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比较多,其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因素为主要因素,如:建筑施工、生活废水渗透。自然因素有水文气象,如:降水、气温等,地质因素,如:含水层颗粒大小、岩体岩性水平变化等。但水位变化通常是由几种因素综合引起的。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土壤含水量变高,对建筑物的腐蚀性变强。2)斜坡、河岸,易发生滑移、掉落的水土流失现象,甚至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3)破坏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岩体原有结构,使之强度降低。4)引起坚硬的岩石变得软化、膨胀、抗剪强度下降。5)引发流沙、管涌等现象。6)低下洞室充水,基础上浮,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2)低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危害在生活生产中,大量抽取低下水,修建水库、水坝,需要截夺下游的地下水等,都是引起低下水位降低的原因。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诱发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影响建筑物和岩土体的稳定性,威胁人类的安全。如在清河门地区修建水库,下游出现地裂的现象。2)引发地下水源干涸、水质劣化等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3)粉砂、粉土层中的土颗粒极易受到冲刷,将其冲走,破坏土壤结构。 (3)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带来的危害当地下水位频繁升降时,膨胀性岩土将产生不均匀的膨胀变形,且其膨胀收缩往往反复发生,由于岩土的膨胀幅度逐渐变大,就会导致地裂,并破坏建筑物。同时,地下水位频繁升降会将土层中胶结构物—铁、铝等成分带走,影响原有的岩土结构,会使土层变得疏松、软化、空隙变大,进而含水量变多,强度下降。给岩土工程带来极大的不便。因而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对于地基基础深度的选择,不宜选择在地下水位变动频繁的地区。 2.地下水动力作用引起的危害 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工程活动影响了地下水的自然平衡,动水压力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岩土体的应力和变形产生变化,也能破坏土体结构与土体稳定。在动水压力作用下,就会引起流沙、管涌、基坑涌突等现象,造成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由于阜新地区有许多矿区,这些危害可能会导致矿难的发生。 二、岩土的水理性质 建筑物的稳固性也受到岩土的水理性质的直接影响。水理性质主要是指岩土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同时,所展现出来的特殊性质,影响着岩土的强度和稳定,也可能导致形变。岩土的主要水理性质有:软化性、透水性、崩解性、给水性、膨胀性。其中软化性通过软化系数来表示,以岩石在浸水饱和状态下与风干状态下极限抗压强度之比来表示;透水性是通过抽水试验或渗透试验得到透水性参数。 三、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评价 在工程勘察过程中,通过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来评估地下水含量状态和地下水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同时参照水文采样的数据对建筑物可能会发生的状况进行模拟,从而得到改进、预防方案,并增加建筑物的强度。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很容易缺少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作业的危害。然而在一些水文地质比较复杂的地区,由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到位,缺少对水文地质所引发的问题和评价,往往会发生水文地质引起的岩土工程的破坏,凸显出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尤为重要。 1.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考虑的问题有: (1)工程勘察中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体和建筑物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危害加以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 (2)明确相关水文地质问题,为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选型提供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 (3)勘察中不但要清楚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更要明确分析工程活动中的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天然状态和条件的影响和变化,以及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的反作用,以达到防治的措施。 (4)从工程的方向,按工程受地下水作用和影响,得出不同条件下该重视的水文地质问题。水文地质测试工作和地下水监测工作,是为水文地质评价提供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在工程勘察中要落实好。 2.阜新市水文地质条件 结合阜新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评价应注重一些特殊的问题。其中阜新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如下。结合上述水文地质条件,在阜新地区,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评价应注意: (1)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应根据水文资料和地基基础所处的地下水环境评价地下水对于钢架结构和混凝土的腐蚀性。 (2)对于选择软质岩石、强风化岩石、残积土、膨胀土等岩体为地基基础的工程地区,其地下水类型是基岩裂隙水,应评价地下水活动对岩体的具体有害作用。 (3)在地基基础压缩层内含有松散饱和的粉细砂和粉土层,地基基础施工可能引起水头差变化时,应根据阜新地下水动水压力变化的资料,推断可能产生的潜蚀、流沙、管涌等。 (4)当基础下部有含水层的时候应该注意承压水头压力突出冲坏基坑底板,所产生的突涌的可能性。 (5)着重评价岩土体和建筑物受地下水的影响,推断将会发生的岩土工程的危害。 (6)着重评价含水地层的渗透性和含水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自然降水,是否会引起土体的沉降和地面塌陷,造成对建筑物的危害。 四、结束语 地下水是岩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勘察中地表基础工程环境容易受到岩土的水文特性的影响。水文地质评价在工程勘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工程勘察水文地质的评价工作做好,不但能使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还能使岩土体的潜在能力得到利用。清楚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危害,提高水文地质评价和危害的防治,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勘察的质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安全施工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 作者:滕险峰 单位:阜新市引白工作办公室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问题分析 一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问题分析 1缺乏认知 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在工程建设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却未能被人们重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工程勘察工作只重视岩土工程条件方面的调查工作,而在水文地质方面,仅仅是虚以应对工程勘察规范要求而简单展开,并粗略工作,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工作内容粗浅 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重,没有依照工程建设设计要求来开展水文地质工作,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量小,采取的工作方法落后,自然不能很好的深入调查水文地质情况,也就不能正确进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3缺乏水文地质分析 水文地质具有特殊性,如果在工程勘察中未能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未能掌握岩、土地层的透水性及富水性等水理性能,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等条件情况,未能按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试验以求得水文地质参数。其工程勘察成果就不能正确评价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设计与施工有很大害处,给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水文地质勘察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只有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 二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工程建设,也可能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方面,也包括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下水位的升、降,地下水流动等运动性能对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地下水的腐蚀性化学性能也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1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承载力下降 当建筑物的基础位于非饱和土中时,地下水位上升使地基土的抗剪强度(c、φ)下降,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会使土的有效重度(γy)减小,亦必然导致地基土承载力下降。 2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 在饱和土中时,土中的总附加应力等于土体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之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土的孔隙水压力减少甚至消失,使土体产生压缩,从而形成地面沉降,对其附近的地面建筑物安全构成影响。 3饱和地基土的震(振)动液化 当地基土中存在饱和砂土层时,在地震、机械振动等作用下,饱和砂土地基会产生液化现象,地基承载力骤减而影响上部建筑物安全,这也是地下水和不利影响之一。 4地下水渗流对地基土的强度及稳定影响 当地下水从水头高处往水头低处运动,在含水层中形成渗流,渗流能带走地基土中细小颗粒,对地基土的强度及稳定性均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上部建筑物的安全。 5地下水运动对基坑安全的影响 基坑开挖施工时,基坑内降水引起坑内、外水头差,导致坑壁水压力增大,使支护结构的受力增加,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坑内外水头差亦会使地下水向坑内渗流,会引起基坑壁开裂坍塌,或引起基坑底涌土开裂,影响基坑安全。 6地下水对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抗浮的影响 地下水渗入基坑会对底部密封的地下室等地下构筑物产生浮力,如施工前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不够详细、准确,会对地下水产生的浮力估计不足,设计桩基或锚索的抗拔力不够,会导致地上楼层低矮,建筑自重较轻处的地下室产生不均匀上浮,造成结构受损等严重事故发生。 7地下水的腐蚀性对地下水构筑物的影响 当地下水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过高时,水对混凝土、可溶性石材及钢铁构件和器材会产生酸性侵蚀、二氧化碳侵蚀、氯盐侵蚀、盐类结晶侵蚀等化学侵蚀作用,破坏混凝土基础,地下室等地下结构,危害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三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存在问题的防治措施 1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准备 在水文地质工作开展之前,要先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对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气候作详细的了解分析。并对场地含水层的分布状况、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作初步了解。 2明确水文地质工作的要求 在工程勘察中,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水文地质工作,不仅要详细了解工程建筑设计资料,充分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类型,而且要特别搞清楚建筑物基础、地下室等地下结构、构筑物的埋藏深度和规模,尽早发现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利因素,根据工程设计在工程勘察任务中明确水文地质工作要求。水文地质工作的每项调查、测量和试验,及其成果参数均应有的放矢,服务于工程建设,这样才能同时提高工程勘察与工程建设的质量。 3水文地质工作必须严格依照规范进行 如今水文地质工程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有成熟的水文地质技术规范和标准以供工作中执行,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熟习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工程勘察中严格按规范要求开展水文地质工作,准确完满地完成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任务。 4准确进行现场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试验 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需现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试验。工作中应该采用精确计量工具,准确测出场地地下水数据,并在水文地质试验中准确采集、记录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打下基础。 5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与公式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除了对地下水情况实地调查、测量外,很多水文地质参数需通过试验后计算求得,应根据现场地下水及含水层类型、试验装置情况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与计算公式,通过正确计算所得的参数可在工程建设地下水防治设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勘察是不可或缺的,在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水文地质条件来讲,其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因素,同时也包含人为因素,因此在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水文地质工作,对影响工程建设的条件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保证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的实效性,以此提高工程勘察及工程建设的质量。 作者:杨志明 单位:深圳市岩土综合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铁路隧道工程勘察地质环境论文 1关于隧道工程地质的勘察方式 为了准确掌握隧道区工程地质特点、水文地质环境、不良地质情况,对围岩状况进行级别分段,为隧道工程的建设与设计提供科学的工程地质资料与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地质勘察基于遥感判释运用了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地质钻探、高密度电物探法、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检测、抽水与压水试验、瓦斯检测等多种方式予以综合勘察。 1.1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地质调绘的方法主要包括追索法与路线穿越法,对工程整个地质单元与隧道区两部分控制地质体与不良地质。与以往的方法进行比较,打破了调绘范围的限制,让调绘内容更细致、更准确。通过调绘方式,能够查明岩堆、危岩、软土、瓦斯、地下水等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在隧道中部发育的岩溶管道水水流方向。隧道工程的地质调绘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地质钻探由于隧道区域地层与岩性变化的多样性,进行地质钻探时需要布置多个钻孔,加大钻孔分布范围。钻探方式主要是采用金刚石或合金钻进,一部分煤系地层地带的岩石粉碎,采用的是无水反循环钻进工艺。钻孔的深度除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外,都应当深入隧道设计标高2m~3m以下。钻进岩芯采取率要求破碎岩层与强风化层不小于50%;完整基岩不小于80%;覆盖层不小于50%。钻探钻进过程中,仔细测定地下水位,并及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岩土分层、地下水位、钻进速率、水的颜色等。利用详细与具有代表性的钻探方式,隧道洞室围岩的岩性与整体情况能够直观显示;利用钻孔实施抽水、钻孔声波测试、压水测试、煤层瓦斯检测等一系列工作,以定性与定量两方面为隧道围岩的分段与分级带来有效的地质依据。 1.3高密度电物探法若存在钻探方式难以查证的地质,则能采用高密度电物探法,物探仪器为拥有我国先进水平的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究的WGMD-1型高度探测系统,方法是用α排列方式予以高密度数据采集,采用国际水平的Surfer软件与RES2DINV软件进行二维电阻率成像反演。能够准确判断地质情况,改善隧道工程施工的危险性,降低严重社会问题的发生率,有时还能避免路线更改,从而节约建设项目的投资资本。 1.4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测井以及探测岩石波速因其隧道区域地层岩性多样化,地表风化程度严重,钻探取芯能力弱,岩芯大多为碎块、砂状以及块状。地质人员大都是通过人为因素来判断岩石风化程度,很少客观判断岩体基本质量,未能科学划分隧道围岩类型。因而,地震勘探与钻孔超声波测井以及探测岩石波速技术逐渐被应用。地震勘探仪器采用的主要方式为折射波法,通过定性划分结合定量指标的整体分析,确定了岩石风化情况与隧道围岩类型,该方式更为合理,更具创新特色。 1.5抽水与压水检验方式若隧道区域属于条带状岩层组成的山岭,其水文地质单元更加复杂,含有较多含水单元与隔水层,其透水性与含水单元具有较大差异。为了能检验出准确的洞身段各岩石的裂隙性与透水性,准确预判隧道涌水量,于钻孔施工结束后分别实施抽水与压水试验。抽水及压水试验使用的是自制提桶与专业高扬程空气压缩机抽水与压水设施,其中提桶抽水试验应用于地下水位浅的地段,空气压缩机抽水和压水设施应用于地下水位深或不存在地下水的岩层内。并且还对一些钻孔实行了将抽水与压水相整合的试验,以便同单一试验进行对比。 1.6瓦斯检验对专门施工的ZK11钻孔,采用一套煤管、一套瓦斯解吸仪、两个取样瓦斯灌予以瓦斯检验,其具体方法为:在钻孔钻遇煤层后,下采煤管采煤同时迅速装灌后封闭,5min内进行解吸,获得现场瓦斯解吸量,最后采用图解法算出瓦斯耗损量,二者相加即为煤层瓦斯逸出量。该方式简易可行,结果接近实际情况,具有相对开拓性。 2关于工程地质环境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在建设长隧道、深埋隧道以及大隧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会对工程工期与造价造成影响,还会给隧道的施工与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下述对影响隧道工程的几种地质环境作了探讨。 2.1软土地基在湖相与滨海相等古地质环境中,软土大都沉积在相对停滞与相对运动迟缓的水环境内,此类沉积软土颗粒细软、土质软弱、孔隙度大、含水量高、容易形成蠕变、凝聚力小几乎可以被忽略。在这种地质条件上建设隧道,必须考虑工程的地质问题。 1)该地质土性较软,受到隧道重负荷时容易发生沉陷,从而厚度发生改变,形成不均匀沉陷,导致隧道内衬砌等结构发生形变; 2)隧道结构会受软土蠕变的影响,及时进行支护与衬砌有重要作用; 3)软土一般存在于地下还原环境中,微生物作用容易形成甲烷气体,聚积在软土层孔隙内,隧道挖进时工作人员可能会受甲烷气体的危害,若遇到火源还可能引起爆炸。建设隧道时,对于软土地基,长度不长的隧道应采用盾构穿越更为简易;然而长度过长的隧道,因其软土的蠕变特点,会形成超量切削,导致在隧道盾构掘进的前端会出现蠕变凹槽,如果软土层厚度不够,容易使得上方活河水与海水大量潜入隧道。因此,在海域上存在众多沉积软土地带时,借助盾构穿越软土层,必须充分重视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2.2砂卵石层地基在多样化地质条件如平原、河流、滨海、盆地中,会存在不同成因的砂卵石沉积层。各地砂卵石层的结构由于沉积时受到古地质地理环境的影响,各结构间存在差异。砂卵石层的沉积韵律和颗粒级配受到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砂卵石层危害隧道工程的几个方面主要是: 1)因为隧道施工排水,使得周边砂层的机械塌陷与管涌; 2)砂层涌入会引发丰富地下水; 3)砂层地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不规则沉陷,为隧道带来安全隐患; 4)砂层内夹杂的大块卵石,影响盾构施工,严重时会卡住刀片。采用沉管法在湍急河流的砂卵石层中建设隧道,容易使沉管下砂层形成冲刷,损害沉管隧道。 在厚砂层上建设隧道时,要注重下述几点: 1)抽水起始水位降低引发地面沉降、冲刷、潜蚀; 2)进行大量抽水后,水位降低迟缓,产生压力水头,极易使得下方的大量砂层溃入; 3)下方存在相对隔水层时,因为上方隧道抽水降低水压,下方高压水汇合;4)透水层凸起,形成众多越流向上补给,影响隧道运行。 2.3碳酸盐岩地层在分布有可溶碳酸盐地层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作用,作用结果为在地表上形成奇特山峰,地下形成多个洞穴与通道。活跃在洞穴和通道中的喀斯特水包括孔隙水与裂隙水等,存在不同的特点。喀斯特水有五个对立统一的特点,具体包括: 1)独存与半独存的管道水流和拥有统一水力相关的地下水力面与扩散流同时存在; 2)不含水岩体与含水岩体同时存在; 3)非承压水流同承压水流之间互相变换; 4)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同时存在; 5)非均质含水性和均质含水性复杂变化。在喀斯特化地层中,具有相当明显的三相流,即是气体、固体、液体三相物质混合形成的三相流。三相流具备一个重要特性,泥砂等固体流与水等液体流是不能被压缩的,而气体能被压缩,受压气体还会发生多种变化。 3结语 区域地质断裂与大型滑坡体等区域地质条件严重影响铁路线路的安全。本文通过采用地质勘察方法对隧道区域的地质环境予以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研究,监测隧道结构收敛变形情况,对隧道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研究隧道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围岩介质环境,得出了隧道山体开裂原因与围岩稳定性研究结论,希望能为复杂地质条件的铁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作者:张志远单位:山西省地勘局二一四地质队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作用下的工程设计论文 1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工程勘察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人员没有对自己的工作足够的重视,在撰写地质勘察报告的时候,只是以之前的数据为参考,而不是对参考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就导致勘察报告涉及的技术参数不是很准确,从而影响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第二,地质勘察人员只是重视报告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而忽略了实用性,这就使得工程设计人员在阅读报告的时候产生的巨大的难度,影响了设计的结果,而且地质勘察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增加了工程的成本,也为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第三,地质勘察工作前期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地质勘察工作是具有一定的周期的,等到报告的时间截止了,才匆忙提交报告,这就影响了地质勘察报告的可靠性,为后期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导致工程存在了安全隐患。第四,地质工程勘察的管理比较混乱,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在整个地质勘察工作中,技术管理工作也做的不到位,使得形成的报告非常不规范,一些工作人员的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面对重大的工程时,不能够及时的处理相关的问题,直接降低了勘察报告的质量,从而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第五,地质勘察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根据勘察的具体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够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导致勘察报告质量降低。第六,很多地质勘察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够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使得勘察的结果具有很大的误差,大幅度的降低了勘察的精度,而这些误差没有被及时的发现,从而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很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对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产生巨大的威胁。第七,地质勘察人员缺乏标准意识,在工作中不重视文字的校对,不能够规范的进行数据的表达以及公式的使用,在数据单位、计量单位、符号、专业术语等方面也不够规范,这些直接降低了勘察报告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2提高地质工程勘察工作质量的措施 针对以上总结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地质勘察工作质量的基本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不断的规范地质勘察工作的相关规程,在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时严格按照规程执行,所有的工程项目在进行设计和施工前必须要严格的地质勘察工作,如果在进行地质勘察工作的时候,不能按照规程执行,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从而为整个工程造成安全隐患。另外,为了规范地质勘察工作的行为,要建立相关的行业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地质勘查工作按照规范执行,从而保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与完善地质勘察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地质勘察以及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此外,要对工程项目采取全程监理的原则,做好工程项目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评价。这样就能够使得地质勘察工作逐渐趋于规范化,提高其工作的质量,进而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其次,在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时,要尽量使用一些高新测试技术,这样得到的数据信息就比较真实,然后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与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够确保工程设计中参数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再次,要对地质勘察的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在勘察工作单位的内部实施轮换岗位的制度,这样就能加强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座谈会或者讲座的方式,拓展勘察人员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要规范管理地质勘察工作人员的行为,逐渐培养他们标准化的意识,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开展绩效考评,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地质勘察人员的安全意识,以保证地质勘察工作的防护工作做的到位,从而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安全性。 3总结 综上所述,想要保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首先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可以获取工程所需的各项参数,从而保证了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并为工程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因此,要不断完善地质勘察工作的规范,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以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 作者:杨虎 邱洪亮 杜祥波 单位: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摘要:工程地质勘察是为查明工程建筑中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数。因此,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整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决定了一项工程是否能够顺利的去建设。本文主要对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地质工程勘察;工程设计施工 引言 我国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的要求也随之而逐渐增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地质工程勘察,因此,地质工程勘察在一项工程施工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而言,为一项工程的施工的技术支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同时,其工作的完美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项工程是否达到了合理性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仍旧留有些许不足或者问题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去对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技术进行不断的调整、改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发展速度提供更完美的保障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1.目前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也随之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然而与一些国外相比较更为先进的技术而言,我国的地质工程勘察技术在相对程度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1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设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较高的重视意识。地质工程勘察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是工程建设中进行地质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准确的数据在相对程度上可以更加完美的保证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但是相对较多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人员在撰写地质勘查报告时,并没有去详细的分析参考资料,往往都只是参考之前的数据,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地质勘查报告之内所涉及的各类技术参数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准确性,同时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人员在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比较严重,进而导致地质调查报告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足够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设计师提供的数据分析不准确,进而导致设计施工方案不具备足够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施工的顺利性。 1.2地质工程勘察的设计人员与地质勘测的工作人员之间的缺乏必要的沟通。设计人员与勘察的工作人员缺乏沟通便会导致设计人员不能最大限度的完美的利用地质调查报告,而相反调查人员也不能按照设计师的需要去进行调查,双方人员不能够完美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便会导致人力、物质资源以及财务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导致地质勘察工作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完全的显示出来。而且,地质勘查人员只是对报告的理论性以及专业性加以重视,并没有考虑报告的实用性,便会导致设计人员在依据地质勘察报告去做设计的时候在相对程度上会产生较大的难度,进而会导致最终的设计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地质勘查的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以及标准意识。在地质勘查工作中不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根据工程所建设区域其所不同的地质条件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应对措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工程所建设区域实际的情况,进而导致地质工程勘察报告不具备相对程度上较高的质量。而且,很多地质勘查人员在工作中对文字的校对没有足够的重视意识,在很多时候不能够更规范的对数据进行表达,同时不能正确的对公式进行使用,从而便会导致数据单位、计量单位、符号以及专业术语等不能够做到规范,进而导致勘察报告的质量降低,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设计以及施工。 2.地质工程勘察对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重要性 地质工程勘察对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意义。在每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前期,相对程度上良好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开展、建设的顺利性。如果前期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将会对后期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地质工程勘查工作主要是对水文条件、土质状况、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等各项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到综合的、科学的、有效的数据信息,进而对整个工程项目中相对出现可能性较高的问题进行更加综合的分析,同时制定出相对程度上更加具备完美性、可行性的工程设计方案,更好的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以及顺利性,进而保证工程具有较高的质量。地质工程的勘察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勘察区域的地形地貌资料、水文资料、地质条件资料、遥感图片资料以及地震记载的资料等各项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其次,完成工程所建设区域的测绘工作并且进行详细的地质水文调查;第三,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勘探;然后对相关的因素进行测试并且得出综合的测试结果,最后整理成地质勘察报告。 3.总结 地质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地质工程勘察作为一个工程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地质工程勘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工程整体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想要保证地质勘查工程设计、施工的质量,那么地质工程勘察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便是保证其自身工作的质量,其次通过更加详细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进而去获得工程所需的各项技术参数,从而去保证工程设计的准确性以及施工的安全性、顺利性。因此,在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要严格的遵循各类规范,进而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质量。 作者:丁建丽 单位: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查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的作用 摘要:地质工程勘察是判断工程设计是否可行的有效手段,地质工程勘察的有序开展是合理控制施工进程的基本方法。因此,这里就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以促进地质工程勘察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地质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 引言 地质工程勘察作为工程设计的关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有效开展,能够提高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为建筑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现今我国地质工程勘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有序进行。因此,地质工程勘察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1地质工程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1.1选址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地质工程勘察的选址勘察在大型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址勘察可以判断拟建场地的实际地址条件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用地的条件是否符合,并通过水文特征、地址结构等拟建场地自然物理条件对技术经济和工程地质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选址勘察有序、高效的开展,可以使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施工速度和安全性得以提升,避免恶劣地质条件对建筑施工造成影响。 1.2初步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地质工程勘察的初步勘察是对地质报告已经选定的建设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初步勘察主要是对建筑项目类型、施工规模、基础形式、建筑高度等地质因素进行的全面性勘察。初步勘察目的是为了有效避免所选建设场地的地质因素对建筑工程施工造成较大影响,并为建筑工程的总体平面布局和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依据[1]。初步勘察还能有效发现建筑选定用地存在的不良地质,并对不良地质进行分析,从而科学合理地制订工程防治方案。 1.3详细勘察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地质工程勘察的详细勘察能够为施工图纸设计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料。详细勘察能够准确获取工程设计所需各项技术的具体参数,为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地基加固、基础设计等方面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依据,科学,合理设定不良地质防治方案。详细勘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2如何发挥地质工程勘察作用 2.1规范地质勘察市场行为 规范地质勘察市场行为首先需要对地质工程勘察的具体工作进行规范,使地质勘察人员按照具体操作规范进行勘察。可见,工程设计和施工有效开展的前提均是地质勘察工作。只有将地质工程勘察的每一环节认真落实,才能使工程设计和施工得到安全保障,有效避免因工程设计不合理或者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工程项目存在安全隐患,给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地质工程勘察规范化的基础是地质工程勘察行业规范的建立,因此,想要使地质工程勘察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地质工程勘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工程整体质量达到相应标准。 2.2引进高新地质工程勘察技术 地质勘察单位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使地质工程勘察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信息分析更加详细、深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参考依据。勘察单位在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严格按照技术操作流程进行各项勘察工作,勘察工作具有周期性,勘察单位想要在短时间内提供给施工单位一份全面性、可靠度高的勘察报告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勘察报告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导致施工后期需要进行大幅度改动。 2.3提高地质工程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实施内部轮换岗位制,能够提升地质勘查人员对勘察工作的重视程度,使设计人员真正有效利用勘察报告,而非把其当成一份参考资料。内部轮换岗位制度也可使地质勘察人员了解设计人员对于勘察报告的实际需求,使地质设计人员、地质勘察人员进行良性沟通,使地质勘察人员的勘察报告有助于设计人员有效阅读,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地质勘察单位也应定期组织地质勘察专业的相关活动,例如邀请地质勘察专家进行地质勘察专业讲解,拓展地质勘察人员视野,提升地质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对地质勘察人员勘察行为进行规范,使地质勘察人员形成标准化意识,严格按照勘察规范进行实际勘察工作,促进地质勘察工作高效开展。地质工程勘察单位要对地质勘察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充分调动地质勘察人员工作积极性,培养地质勘察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地质勘察人员在开展各项勘察工作时,能够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保证人身安全。 3结语 地质工程勘察有效落实,能为建筑工程设计环节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有序开展,避免因地势环境因素造成施工受阻。地质勘察能够提供详细的地质环境参数,使工程项目设计人员的设计图纸更加精准,从而为工程各项施工环节的有效开展提供最大保障。在实际勘察中,应该有效落实各项勘察工作的具体规范,促进地质工程勘察的有序开展。 作者:陈辉 单位: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工程勘察工作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评价内容;问题;应对策略 1前言 由于现阶段对于工程勘察工作大多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就造成了在工程勘察中往往忽视了水文地质勘察,这是一项极大的隐患。由于水文地质勘察与工程地质勘察同样重要,并且由于两者相互的影响,对于基础工程的使用以及耐久等具有较强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忽略,很少将水文参数等进行勘察,或者都是进行象征性的工作。由于水文地质条件非常特殊,因此如果不能在勘察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就会导致基础设计中忽略这部分问题,最终导致建筑基础在地下水等的作用下,对建筑的使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观测、勘察以及试验,来掌握施工区地下水的形成、运动特征以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等信息,以便于进行利用或者排除地下水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勘察中,我们往往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视为象征性的工作,因而导致了大量由于地下水而导致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使勘察和设计工作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2水文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地下水与建筑物和岩土体的作用和影响进行重点评价,并对其影响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2)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不同,查明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需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3)在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以及其在天然条件下影响的基础上,对人为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的变化影响等情况进行预测; (4)从工程角度按照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情况不同,分别对下列问题进行准确的评价: (5)对于那些以膨胀土、强风化岩、软质岩石以及残积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基础持力层可能产生的涨缩、崩解以及软化等影响作用。 (6)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粉土、粉细砂等情况时,应对其可能产生的管涌、流沙以及潜蚀情况进行预测。 3工程勘察试问地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文地质情况的分析不彻底 由于水文地质情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工程勘察阶段就掌握详细的水文地质特性,以及其他如富水性、透水性等水理性能参数,此外还要对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及时进行掌握,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如果工程勘察结果与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一致,会给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带来极大的还出,给建筑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3.2工作内容粗浅 在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重要性,并未按照工程建设设计要求来进行水温地质条件的勘察,不仅采用了错误的工作方法,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量也小,就造成了水文地质调查情况不准确,导致后期无法对其进行正确评价。 3.3缺乏足够认识 由于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技术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大多人都未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很多勘察工作过分重视岩土工程条件方面的勘察,而忽略了水文地质条件的勘察,仅仅是应付了事的检查根本无法彻底勘察出水文地质条件,没有意识到水文地质工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常见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4.1明确工程勘察水温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应对下列几方面水文地质勘察内容进行明确,具体为:(1)地貌形态、地貌成因以及地貌各单元之间的关系;(2)地形、地貌、地下水情况以及含水层分布情况;(3)地质构造中的泉井、褶皱以及断层。 4.2选择恰当的勘察方法 现阶段共有五种水文地质的勘察方法,分别是监测法、实验法、测绘法、物探法以及钻探法,勘察人员应根据水文地质情况的不同,合理进行选择。 4.2.1监测法 监测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来实现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并通过反馈的水质、水文、水位以及水量等数据,来完善水文地质勘探的信息。 4.2.2实验法 实验法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室外试验和室内试验,其中室外试验主要包括:流向测定、流速测定、弥散试验、连通试验、压水试验、渗水试验、注水试验、放水试验以及抽水试验等;而室内试验则主要包括对地下水文条件的模拟、分析以及测定,以及对岩石力学性质、岩石侵蚀机理以及岩石含水层颗粒成分的分析和鉴定等内容。 4.2.3测绘法 测绘法是指按照一定比例尺要求,对水文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测量与描述,形成地址测绘图件,并总结出地下水的形成与运动规律。水文地质测绘是一种最基础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同时也是全部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4.2.4钻探法 钻探法基于物探法和测绘法的基础上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探测含水层的水量、水质、层次、构造、水文、厚度以及岩性等参数。大多情况下使用钻探法,可以采取以探测法为主,探采结合的方式。 4.3加强学习工程勘察方面的相关规范 随着水文地质工程勘察工作的大规模开展,相关部门于近年来下发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以指导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虽然现有人员具有足够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对于标准规范掌握的情况却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应加大这方面的学习力度,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完成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 4.4加强对地下水的调查工作 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核心就是调查地下水状态。因此,我们应先明确调查目的,设定合理的调查标准,其次是明确地下水类型水位变化规律、确定地下水位、地下水腐蚀性以及地下水位升降幅度等。 5结论 总之,为了保证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准确性,我们一定要对其常见的问题进行解决,并通过明确工程勘察水温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选择恰当的勘察方法以及完善水文地质勘察评价体系的方式,保证水文地质勘察的质量,保证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要保证建筑日后的使用安全性。 作者:余鹏飞 单位: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北大队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解析 1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开展岩土工程工作,如果没有对水文条件有充分的了解,很容易出现由地下水导致的基础下沉或者建筑物开裂的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会给建筑物的使用者带来安全隐患。为了提高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从而保证岩土工程的效益,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地下水可能对岩土体和建筑物造成的不良影响,预测地下水的危害,预先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 2)不同的建筑物对桩基础有不同的要求,在工程勘察之前了解建筑的桩基础的要求,从而针对性地探究水文地质问题对建筑可能造成的影响。 3)不仅要考虑到正常情况下地下水文情况,还要考虑到地下水文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时的应对措施。 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a.了解当地地下水文情况对地下桩基础混凝土的腐蚀性,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抗腐蚀措施。b.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受地下水文情况的变化较大,在这样的岩土体上进行岩土工程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土质在受水文情况的影响下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现象。c.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d.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e.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性和富水性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可能性。 5)深入了解一段时间内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考虑到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岩土体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岩土工程在设计之前需要了解选址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包括近几年来最高地下水位、最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水位变化的趋势,由此确保地下水位不会频繁变化以及上层岩土体的稳定性。 2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分析 水文地质情况是岩土工程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极易给岩土工程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考虑到水文地质情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地下水动水压的变化、地下水位升降的变化以及地下水位频繁升降都会对岩土工程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降低这些不利情况带来的经济损失,消除安全隐患。 2.1地下水动水压引起的危害 自然情况下地下水动水压是保持在平衡状态的,此时不会给地面上的岩土工程带来任何的问题。但是一旦地下水动水压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岩土工程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影响地下水文情况的因素有很多,如地表压力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人为大量抽取地下水等。受到地壳变动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旦地下水压突然增大,地下水的应力可能超过上层岩土体的强度,在上层岩土体不稳定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管涌、基坑突涌、流砂等灾害。而这些灾害的发生对于岩土体上的岩土建筑来说基本上是毁灭性的,因此在设计勘察和施工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地下水水压的变化,确保岩土工程的稳定性。 2.2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引起的危害 人为大量抽取地下水、降雨量急剧下降等因素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而这种变化通常对于岩土工程的影响是负面的,因为会影响岩土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会使得上层岩土体得不到足够的支撑,如果岩土体的强度不够,土质较为疏松,岩土体上的建筑工程就会出现下沉、塌陷的现象,带来了安全隐患。而如果地下水水位持续上升,岩土体在水的浸泡下可能会发生软化、崩解、胀缩等现象,水位上升过快时还会导致流沙或者管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在设计岩土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可能发生的变化,尽量选择岩土体更为稳定的区域施工,从而避免地下水位上升或者下降对岩土工程带来的不良影响。 2.3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 对于岩土工程来讲,地下水位的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更大,也更需要加以重视。水位在频繁上升和下降时,容易导致岩土发生不均匀的收缩膨胀,上层岩土体的稳定性会逐渐降低,最终肯定是会影响到地面上建筑物的稳定性的。同时由于地下水位的频繁升降,上层岩土体中铝、铁等金属元素以离子形式进入水体之中,土壤由板结变为疏松,整体的承载能力也削弱了,这样整个岩土体上的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也得不到保障。考虑到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引起的危害远远大于其他地下水文情况的变化,在岩土工程选址时要尽量远离地下水位不稳定的地区,这样才能促进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提高。 3岩土工程中勘察水文地质问题的要求 考虑到岩土工程中勘察水文地质工作的质量如果得不到保证,其后果是具有毁灭性的,因而岩土工程中勘察水文地质问题需要了解相关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内容。水文地质条件资料的收集不仅仅要依靠已有的资料,还需要实地进行勘测,确保数据的科学有效性,需要勘测的内容主要有降水量、地下水位日常变化规律、蒸发量等,另外还需要考虑地下含水层的深度和厚度,地下水的流动方向、类型、水位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地下水上层的岩土体的稳定性,因而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就是要熟悉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内容,了解各种可能对岩土工程带来影响的地下水文条件变动的因素,对水文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收集一切施工地质下的水文条件变动数据,对水文条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预测并且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只有充分重视岩土工程施工之前的地质水文勘察工作,对勘察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有清醒的认识,勘察工作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4结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加,每年都会新增大量的建筑面积,但是岩土工程开展之前的地质水文勘察工作却大多流于形式,这就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所以,为了延长岩土工程的使用寿命并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在施工之前对地下的水文地质情况做深入了解,分析地下水文地质情况可能对岩土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要积极制定防治措施,以便于将地下水文地质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作者:乔旭俊 单位:山西省地质勘察局二一二地质队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及内容研究 摘 要: 水文地质勘查是岩石工程建设项目的必要环节,特别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指标参数直接关系到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着重分析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地位,分析其在建筑工程的重要意义,并阐述水文地质勘查的具体勘察内容。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 水文地质勘查; 岩土; 地下水 岩土工程勘察范围之广,不仅包括岩土本身的物质勘察,还包括水文地质的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在建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现场施工表明,水文地质的因素制约着岩土工程的质量。运用先进的水文地质勘查技术,做好水文地质的勘察评估,对勘察结果进行客观分析研究,判断岩土工程的地质水文条件,对岩土工程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施工有着重要参考意义,是岩土工程的理论依据,成为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原动力。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笔者研究及工作实践经验,重点对岩土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及内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1. 水文地质勘查的概念 水文地质勘查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构成环节,主要研究水文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影响作用。主要是在前期的水文地质基础数据前提下,使用适当的比例进行科学验证,运用先进的勘察技术和仪器设备对水文地质指标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探究影响水文地质勘查结果各个环境因素,分析水文地质各个参数变量对整个岩土工程的影响程度。 2. 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地位 2.1 水文地质勘查影响建筑的基础埋深 建筑物在地基的埋深的程度与水文地质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基的打入的深浅,都是依据前期的水文地质各个参数的数据分析,进而推断地基的深浅数据,选择符合地基的合理埋深范围的指标。掌握水文地质的动态数据,结合实际的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判断建筑物在地下的埋深尺寸。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地基设计中,勘察出准确的静态地下水位。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埋深必须在地下水位的上面,但也存在着特殊的建筑工程,地下水位较高,地基的基础埋深必须符合客观的基础埋深的区间范围,那么建筑物埋深位置必须低于于地下水位,这就要求在施工前期采用先进手段进行降低水位,保障建筑物的埋深位置处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深度。此外,岩土受到地下水流经会降低土壤的硬度,容易出现软化的岩石层,这些软化的土壤易出现岩石干裂的情况,对建筑物的地基埋深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必要的水文地质的勘察,保障建筑物的埋深处在最良好状态的岩石层上。 2.2 水文地质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地下水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水位高低起伏不平稳的水文现象。高水位和低水位都是制约着建筑工程的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土壤都有其的酸碱平衡,才能维持土壤的稳定性和坚硬度,然而当水位升高时,这种岩石的平衡会被地下水打破,地下水丰富的可溶性的盐物质会对建筑材料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基础承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同时水位上升造成的暗河积水,更易致使建筑材料出现裂缝缺陷。当水位降低时,地下水本身承载着对建筑物的压力就会减弱,建筑物的基础水压降低,造成地基下沉,建筑物凹陷,岩石层中的土壤固有的颗粒和粉砂分散流失,对建筑物的基础建筑材料的基础结构受到破坏,这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造成巨大的威胁。 2.3 水文地质影响建筑工程的支护效果 地下水动力循环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在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的多种作用下,处在一种平衡的水动力循环状态,然而当受到人才因素的影响,这种平衡将被打破,给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例如,在受到人口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地产商对土地的开发有限,土地的使用权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s,因此必须采取加高楼层的方式进行建筑物的高结构的建造。而楼层越高越需要更深的地基,则会采取抽水或者垂直开挖的降低水位的方式,这种严重破坏地下水动力的人为手段,极度造成地下水所处的地质环境发生质变,地下岩层出现空心等土壤结构,这降低了岩土工程的后期建设的质量,减少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3.1 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勘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客观勘察,是水文地质勘查的最基本的内容,为水文地质勘查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自然地理条件的勘察内容多样,层次鲜明,涵盖面积广,主要涉及施工环境的方方面面,例如气候特点、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特征等。气候特点主要勘察内容为气象特征,施工区域的气候分布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还是温带,大气湿度热度的指标参数,风向指标风速情况。水文特征主要指的是周边水系数量,地下水位置特点、流向、流速等。地形地脉勘察内容为岩土工程所在位置的地形平原、高原特征,地貌被侵袭程度,地形冲刷效果,地形堆积形态。 3.2 地质环境 水文地质勘查的重要勘察内容为地质环境的勘察,主要由地质特征、基底构造、岩石性质、新构造运动、第四系厚度控制等内容构成。分析岩土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分析岩层的对水作用的抗压能力,并测定岩层的腐蚀程度,有效的判断岩土工程的建筑物的耐久性。 3.3 地下水位情况 由于地下水位对岩土工程的影响重大,水位直接关系着建筑物地基稳固性。地下水位是水文勘察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的升降特点,水位变化趋势,周边岩石环境的水补充作用,地下水在岩土的排泄情况,勘察地下水最高水位和最高水位的历史特点,并分析造成高低水位的具体历史原因。每个岩石层面的物质性质不同,地下水蕴藏程度不一致,水类型和水流速的变动差异也是水文勘察的内容。动态水位分析,对岩土工程的基底调整有指导性的意义,及时的等基底建设进行改进和调整。在地下水的勘察中,针对不同的地质水系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可通过钻孔、探井的方法测定水位;同时在测定水位时,主意测定的时效性,需要在静止的地下水位测定一定的时间,分析地下水的渗透情况和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3.4 含水层、隔水层情况 含水层和隔水层是水文勘察内容重点之一,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地基结构的层次和稳固性。含水层、隔水层的勘察主要有以下的内容:各个含水层的埋深条件和埋深水位,主要水层的厚度分布和水位情况,各水层的地下水的类型和流速流向及水位动态情况。在现场的地质水文勘察中,注意结合岩土工程的建筑材料的对水的敏感度,科学合理应用地下水的渗透系数,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和周边的地理环境,着重分析各个水层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并据此判断指导岩土工程的材料设计。 3.5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主要方式通过抽水试验。在岩土工程的际试验中,选取准确的岩层样本,岩心的选择尽量保证其完整的岩心,在试验过程,注意岩心的测试受到客观因素干扰,避免造成岩心破裂和污染。抽水试验要经过多次试验过程,通过三次对地下水减低深度,最终讲深的位置与建筑设计的埋深程度一致,测量时使用统一的测量仪器设备,达到统一的测定口径。抽水试验结束后,及时补充水位,恢复水位上升后进行必要的测量。同时,采用软化方法,判断岩石对地下水的软化程度。由于岩石的受力情况与岩石的干燥程度呈现正比关系,用软化的办法对岩石层面的耐风性、耐水性、透水性的指标参数进行测定,保证水文地质参数测量工作数据准确性和科学性。 4. 结束语 水文地质勘查作为岩土工程勘察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勘查质量的高低会对岩土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性构成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广大地质工作者除了要明确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外,还应对其勘查内容充分掌握,这样一来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地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应用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地理环境变化也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便给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及时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成为有效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文本就高山峡谷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应用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及其有关的核心技术与行之有效的问题处理方法。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岩土;工程;勘察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质环境日益复杂,给部分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对相关的专业勘察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而为能够有效的解决现阶段岩土工程勘察问题,需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察工作及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周密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案,以便于从勘察效果及技术人员安全两个方面对相关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 1.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 因为高山峡谷地区较为特别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得峡谷区域的上面多以砂石土为主,呈现出一定的散落性,峡谷地区的下面部分多是些碎石之类的土质,这就导致了在高山峡谷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施,同其他土质类型的地区比较有着显著的差异,常有多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这里以云南某峡谷地区为例,峡谷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环境和自然条件,因为峡谷区域的上方主要以砂石土为主,而区域的下方多以碎石为主,这样的地质特点就必然会导致该区域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其他地貌类型的地区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峡谷区域实施岩土工程勘察之前必须要对该区域的相关数据进行长时间的分析整理,比如该地域的地表温度、冻土层深度、气候条件、降雨量等,将勘察区域的地质构成以及土层的性质、分布、成因进行详细细致的分析总结,还要对当地的地下水等状况做出深刻的分析与研究。 2.复杂地质条件下主要勘察技术方法 (1)地质测绘 地质测绘工作能够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对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地质构造及地理环境的分析,来对岩土层的基本情况及岩土层的基本分布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使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顺利进行。地质策划对图表及数据信息要求较高,需将存在岩土勘察风险的区域及时的进行标注,同时要按照岩土层的实际风化程度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以便于使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在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2)岩层的钻探 岩层钻探工作需要的机械设备较多,在实际的钻探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保证钻探质量。首先需选用DPP-100型车装钻机进行打孔工作,在确保孔壁结构稳定后可使用30型台式钻机进行下一步的钻探工作。此时应采用回转钻进的方式来提高孔壁的结构强度。而后要进行粘土性岩芯的采取工作,其采取率应保持在90%以上。砂土层的岩芯采取率则应保持在75%以上,以便于更好的对各岩土层的基本状况观察。最后要做好岩土层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的变化记录。通过信息与采样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3)原位测试试验的进行 在该测试进行过程中需选用原装液压静力触探探头进行数据的收集。在信息采集完成后需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梳理与整合分析。在此过程中,需选用标准落锤进行自由落体试验,其中落锤的动力及速率较为重要,需将速率使用保持在每三秒一次,同时落锤动力要能够在试验过程中确保一致,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原位的测试实验。为能够进一步提高试验效果,可在试验过程中选用动力触探的方法配合以上试验进行,从而使其更为准确的分析出岩土层的风化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岩土工程勘察的室内试验 岩土工程勘察需模拟外部岩土勘察环境进行。以便于更为有效的解决在复杂地质条件中岩土勘察工作所面临的相关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的方式,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与处理方案,继而有效的提升岩土工程勘察的安全性。受实际情况的影响,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常需采用评价与分级的方式来选用不同的测试标准。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要首先对图层的物理性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后要做好地质环境的测定,利用压缩试验来对岩土的实际压缩性进行分析,此时便可有效的利用岩土压缩性来解析实际的水质情况,在得到相关的试验数据后即可对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信息及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地基的处理技术 1.垫层法 垫层法是较为基础的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方法,对于浅层地基处理效果较好。同时在黄土地区该方法也较为适用,继而被称之为水坠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首先需进行坑基的挖掘工作,在确保其能够挖掘到预期设计深度后,可进行基坑的佯装的工作。而后要做好砂层厚度的控制,其基本厚度需按照实际的坑基环境而定,通常需控制在25cm左右。以此需确保坑基内的砂层能够与坑基挖掘深度保持一致,在查验合格后,需进行注水平齐工作。最后要需选用强度较高的钢叉进行砂层的搅拌工作。如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砂层沉实的情况,则需在深度15cm的位置重新进行搅拌工作。 2.强夯法 强夯法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通过夯锤下落阶段而产生的物理重力来提供较高的冲击力,此时在与传播介质的接触过程中,即可在冲击波的作用下使基土振实。此时基土结构强度的增加便使其能够更好的实现岩土层的夯实。从而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其基本的承载能力,同时也进一步确保了土层的稳定性,使其能够有效的降低其实际的压缩性。土层压缩性的降低能够使沙土振动液化现象的发生概率也随之降低,此时便可达到最佳的地基处理效果。该方法操作便捷,同时适用性较强,能够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使用,使其在成本与效果两个方面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结语 驮拥刂侍跫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危险性极高,一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遇到自然灾害及落石、滚石等情况,即可威胁到相关专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不仅要能够有效的掌握不同的地质地基处理方法,同时也需在勘察工作进行过程中做好岩土层研究,以便于更好及更为迅速的完成相关工作,从而保证勘察质量与相关人员的基本安全。 地质工程勘察论文:浅谈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性 摘 要:在工程勘察的活动中,水文地质是重要的工作环节,是后续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石,也是后续工作如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建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所得的数据结果在整个工程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以此来提高工程方案设计的正确性,也能够有效地节省工作时间,避免出现方案设计失误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活动中还可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防止由于对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的不了解而出现的意外情况。据此,本文重点阐述了水文地质在对于工程勘察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以此引起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的注意,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重要性研究 前言:水文地质主要研究地下环境中的地下水,地下水属于岩石层的一部分,勘测情况可能会对工程建筑的稳固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当地环境水文地质情况的研究和掌握,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水文地质是整个工程勘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尤其是在针对各个参数的勘测上需要做到准确无误,以此来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工程勘察是开展工程活动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水文地质勘察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为整个工程方案建设提供参考,形成或支持或否定的意见。 1.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 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实施之前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在工程勘测中没有做好水文地质勘测工作将会对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降低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而若在工程勘察过程中对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度的勘察,并且依据勘察结果对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做出相应的评价,以此评价作为工程方案设计的相关依据,就能够有效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即使出现意外情况,也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1]。 1.1地下水分布以及环境周围水质情况 地下水是水文地质勘测的重要因素,需要充分了解工程周边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具体包括地下水的含量和距地表的距离。此外,还需要针对工程建设是否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怎么应对这种环境变化等等相关问题进行检测、预估、探讨。另外,工程建设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和废水,而这些成分是否会渗透到地下水之中,引起地下水的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也需要列入考虑范围。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地下水是否对埋藏在地下水位的地基内的钢筋有腐蚀作用,以及所选的地基是否在软质岩石,因为这些因素对工程的基石建设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测时,并不仅仅是针对建设地点的勘测,要对相当范围的周围环境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得出相应的数据,因为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的变化也是有所联系的。针对这些勘测情况得出的数据一定要准确,以保证后期工程建设的质量。 1.2岩土勘测情况 岩土也是地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岩土结构以及颗粒大小等特性很容易对工程建筑的稳固性产生影响,岩石结构的脆弱性容易对工程建筑造成一定的危害。在预估到这些可能出现的危害之中,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防止这些危害的发生。此外,还需要关注到岩土水理性质,在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下,岩石的强度、硬度、透水性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可能对工程建设的稳固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五种 :崩解性 ;软化性 ;透水性 ;给水性 ;胀缩性[2]。崩解性是指,岩土在与地下水发生作用后,岩土的硬度发生变化,岩土结构的离散性增大;软化性是指岩土遇水,强度降低,容易产生岩土风化;透水性是指岩土能够使得地下水的渗透程度,与岩土颗粒大小有关;给水性是指岩土对于地下水的储存量,以此作为建设的排水参考数据;胀缩性是指岩土遇水后颗粒的厚薄程度发生变化。 2.水文地质在工程勘察的重要性研究 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勘查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岩土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进行仔细的勘察而有些工程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对工程周边进行水文地质勘察。然而,在整个工程勘察活动中,水文地质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勘测内容,事实上,工程地质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水文地质因素的影响的。水文地质勘测活动能够对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工程建筑的稳固程度,节约了工程建设时间和建设资金,提高了经济效益。 2.1影响工程稳固程度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中声也下水是最影响工程质量最易破坏工程结构稳定性的一个外在环境因素。地下水是自然环境中变化比较大的因素,天气状况,土壤以及施工等等都会使得地下水水位、水质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将会对工程建设的地基产生影响,地基是与地下水接触最为紧密的一个部分,受地下水状况影响比较大,而地基又是整个工程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关乎整个工程的工程质量水平。而由地下水的变化引发工程地基的变化是多样的,比如,地下水的升降会对建筑的稳定性能产生影响,比如,地下水位下降就有可能会造成地面的沉降,进一步造成工程建筑的塌陷,如果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影响建筑所处h境的湿润程度,与其发生发应,出现腐蚀等化学反应。不仅仅是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建筑地基的稳固程度造成影响,地下水水质在发生变化时也会对地基的牢固性产生影响,比如,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变化有可能与建筑材料产生反应,出现腐蚀情况,造成工程建筑的坍塌[3]。 2.2提高工程勘察有效性、全面性 在过去的工程勘察报告中,出现了由于对水文地质勘察不重视,或者勘察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因为这种忽视,也造成了一部分工程建设出现坍塌事故,造成了人身伤害,延长了工作时间,降低了经济效应。因此,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明显 看出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在工程勘察中的重要作用。简单地说,工程勘察是主要针对对地形、地质及水文等状况进行测绘、勘探测试,并提供相应成果和资料的活动,其中,地形地貌因素的变化性是相对比较小的,变化所需时间是比较长的,然而,地质水文是其中变化幅度比较大的内容,也是在整个工程勘察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地质水文勘察数据、评价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内容,为工程方案建设的制作和改进提供相应的意见。 3.结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检测工作在工程勘察有着重要的作用,水文地质检测数据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勘测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要提高对水文地质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培养相关技术勘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勘测能力,落实水文地质勘测工作,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勘测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电气运行论文:浅析热电厂电气运行中常见故障及应对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能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使热电厂内的电气设备一直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连续的电气运行必然会导致故障发生率增加,从而对热电厂稳定的供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热电厂电气运行中一些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放,以便于提高热电厂电气运行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热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应对措施 热电厂中电气设备主要以变压器、用电和配电装置、变电站设备等为主,在电气设备安装和运行过程中,需要能够有效的满足供电和配电的需求,以此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用电。为了保证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电气需要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并对电气设备的运行进行必要的监控,及时发现电气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并进行排除,从而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在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电路电源和发电机极易发生故障,会对热电厂电气正常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电气运行一些常见故障,保证热电厂电气运行的可靠性。 1 电气运行概述和常见故障原因分析 电气系统作为热电厂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发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配电设备及主接线等,在热电厂电气系统中,主要以厂用电流程和供用电流程为主,因此对电气系统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电气系统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 在热电厂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运行效率,其中的电气设备需要长时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由此会对电气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速运转会导致电气设备的零部件间摩擦增大,在发热的状态下,会增加磨损的程度,在磨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不仅会降低运行效率,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生产过程中,对于隐蔽部位而言还容易积存大量的污垢,污垢长期得不到清理,会对电气设备产生一定的腐蚀、发热等现象,由此导致故障的发生。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相关零部件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空隙,由此导致设备运行中发生振动,所以会降低设备的运行性能,并且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在热电厂的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发热、污垢、振动、磨损等原因,都会对电气设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降低设备的运行效率,引发安全事故,所以要加强对故障处理措施。 2 热电厂电气运行中存在的主要故障 2.1 备用电源故障 备用电源作为发电机断电或是故障时的供电电源,主要以高压和低压两种为主。热电厂在备用电源数量确定时,需要根据厂内发电机的数量和控制形式来对所需备用电源数量进行确定,同时备用电源还需要具备自动切换功能,在当处于切换间隙过程中,电气设备运行速度会减慢下来,与正常运行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备用电源切换完成后,电气设备会受到突然电压的冲击,从而对电气设备使用寿命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容量较大的发电机,电源切换对其所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一旦备用电源切换时间过长时,电气设备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还会导致电气设备无法再次启动。 2.2 发电机电压故障 为了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发电厂需要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避免出现电压过高或是过低的现象,确保电压能够维持在规定的区间内。通常情况下,热电厂为了保证电压的稳定性,往往会通过增加励磁来达到保持稳定电压的目标,但在增加励磁过程中发电机工作温度会上升,增加铁的损耗量,加快了绝缘老化速度,导致发电机运行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发电机运行的功率。 2.3 电气接地故障 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用电需求,热电厂发电机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下,这也导致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短路问题,电气接地故障十分常见,多以交流接地故障和直流接地故障为主,交流接地故障多是由于电机壳和绕组受潮而导致的,直流接地故障发生时需要及时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接地短路故障发生,从而保证电气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2.4 发电机工作温度过高 热电厂运行过程中,发电机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下运转,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会导致发电机工作温度升高,不仅会加速发电机绝缘体老化速度,而且还会对发电机正常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发电机冷却系统充分发挥出重要作用,一旦冷却系统无法对铜耗产生的热能进行有效缓解时,则会导致发电机运行温度无法降下来。 3 热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备用电源的设备维护 当对备用电源进行切换过程中,切换的间隙是故障高发阶段,而导致切换故障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发电机内部存在问题,因此作为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电气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性能,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备用电源切换故障的发生。 3.2 加强日常电压监控 在电气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电压不稳定,会导致电气设备出现很多的故障,所以应该加强对电压的日常监控。在电气设备运行的过程中,随时检测电压运行状态,发现异常要及时调整。可以通过安装电压保护装置的方式来稳定电压,当电压超出规定的限值时,保护装置就会采取预定的保护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电气设备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 3.3 设计更加合理的接地线结构 接地线故障也是引发电气设备故障的主要形式,所以应该加强对接地线的合理设计。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热电厂的实际状况设计合理的接地线方式,一般为了避免直流接地和交流接地故障的发生,会采用环路的方式。此外,还可以安装接地线报警装置,以此提高接地线的安全性,为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3.4 使用冷却方法解决发电机发热问题 发电机发热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冷却的方法来有效的降低发动机运行温度,通常采用的冷却方法有水内冷却法、氢气冷却法和密闭空气冷却法,在这几种冷却方法,水内冷却法应用最为广泛,而且冷却效果也最为明显,在一些环境较恶劣情况下,通常会采用密闭空气冷却法,而氢气冷却法由于氢气自身易燃易爆的特点,使其在日常应用中很少被采用。 4 结束语 电气设备作为热电厂的主要设备,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热电厂的经济效益。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设计和施工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一些常见故障,从而导致发电机无法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因此在热电厂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及时发现电气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加以排除,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电气运行论文:开展电气运行操作竞赛防止误操作事故发生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高。目前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它是保障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有效方式。而电力误操作作为一种常见的事故发生原因,给工作人员和整个电力系统都带来了不可预估的损失,它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工作效益,使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所以,本文以防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作为前提,探讨开展电气运行竞赛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电气运行;操作竞赛;误操事故 前言 电气运行操作竞赛是防止误操事故产生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保障电气安全性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最终的操作目的是确保每一项任务、指令得到规划性的制约。传统的电气操作中产生失误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主要表现为操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违规性现象严重等等。想要令这种情况得到改善,就必然要将电气运行的操作竞赛进行到底。 一、产生误操作事故的原因 (一)电力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差,责任心不强 产生误操作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其中最关键的则是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差,责任心不强。许多电力厂中的值班人员对操作规则都不太熟悉,整体流程也没有弄清楚就上手操作,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之一。具体表现如下:值班人员搞不清各类设备的具体功能,对于其中的一些操作要点也十分含糊。在培训时期对操作执行手册也没有认真的阅读,导致了操作的间断与不连贯性。第二,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一些值班人员认为电力操作只是流于形式,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不明显,他们对自己的基本岗位没有一定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也本着一知半解的思想来进行。所以这一系列的现象都使得误差状况频发。 (二)运行人员习惯性违规 运行人员习惯性违规也是产生误差的具体矛盾之一。习惯性误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电力调配的指令不认真执行。第二,对审核性的操作票据不重视,认为这不是一个会出错的环节,所以运行人员根本就不认真的进行填写。或者是有了票据的划分区域也不执行,单纯的为了省事儿应付检查。有的票据的编号甚至都相当混乱,操作人员对这些事件并不重视。第三,操作前没有按照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导致产生的操作行为与实际情况相违背。模拟图纸要根据运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许多操作人员并没有去认真执行。第四,操作行为的监视功能没有得到体现。一些监护制度应该是操作人员和监管人员的双重执行,但是到了实际情况中,往往只有单人进行操作,许多实施者没有履行好他们的义务。第五,一些电力操作人员在运行之前没有对相关工具进行检查,可能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失灵或者损坏的物质,这样则会影响整体执行情况的发展。第五,操作人员没有对各部件的位置进行核对,造成零件与条件不对应的情况,所以执行者也无法将整个操作过程进记录。 (三)操作人员的精神不佳 少数的操作人员在工作时并没有将精力百分之百的放在上面,不能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新的一天。如果在操作人员的值班期间没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体力来完成既定任务,那么出错的情况则会很常见。反之,只有将自身的工作状态保持在一个平衡的条件中,才能使其的做错间隔、失误频率减少。可能无法有人做到“零失误”,但是操作人员最起码要保证以饱满的精神,积极但是工作状态、良好的工作热情去对待自己的事业。如果一旦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我们也不倡导“带病坚持”,可以在调整好精神后再上班。这样对工作者和电力的安全保障都是一件好事。 二、开展电气运行操作竞赛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千条无差错竞赛 开展千条无差错竞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失误性操作。电力管理人员可以分别开展单人的千条无差错竞赛与小组内部的无差错竞赛。首先,以个人为单位,以月内操作次数为期限,如果在千条操作执行中都没有发现一次失误情况则可以进行个人奖励,以300元-500元不等的钱数奖赏员工。如果再有一千条无差错执行情况,则在此之上进行成倍数累加。第二,将员工分成几个不同小组,进行组内、组外竞赛。在组内,主要是将成员作为竞争对手,看同一组内的员工的失误率最小,在横向进行对比。在组外,实行组内成绩累加制度和连坐制度。成绩累加制度指的是将各组员工在一个月内的失误次数进行累加,失误次数最高的一组要进行惩罚。而失误次数最低的一组则进行奖励。连坐制度指的是就算是个人在月内期间没有失误,但是小组内部的成绩最低,也要对此员工进行惩罚。这样能够使小组成员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在对他人产生连累的同时员工也会形成一种负罪感,促使该名员工积极进取,减少失误情况的发生。千条无差错竞赛是目前许多电力企业都愿意使用的方式,它对防止失误情况的产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1]。 (二)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实施安全竞赛 针对电力操作的失误行为,其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操作人员的失误情况增加就是因为其安全意识不强所导致的,所以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其进行培训。第一,要熟知电力操作的理论内容。就如《电业安全工作流程》,它是操作人员的立身根本,也是确保安全的有效措施。所以,管理者可以将操作人员分成几组,每组成员内部可以进行互相学习,在组内间对此流程进行探讨,交流背诵经验,理解性的把其中重要的安全点记住。随后,电力部门可以开展“安全理论知识竞赛”,管理者提出不同的问题来考察操作人员,以十道简答为基础,其原则是问题一定要具有广泛性,涵盖的方面要相对齐全。这样才能完善操作人员的执行手段,使得出错现象减少。在考核结束后,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评定,对成绩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知识点混乱,结构内容不清楚的人员进行批评与二次考核,直到他把安全理论全部掌握为止。第二,对于安全性的实际操作,管理者可以电场内部设立竞争平台,使操作人员在专业指导者的监督下具体执行,作为他们的考核的一部分纳入成绩管理系统[2]。 (三)开展技术竞赛,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最后,企业也可以开展规范化的技术竞赛,提高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控制失误现象的发生。竞赛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使操作人员掌握“三熟、三能”,三熟指的是熟悉电力操作的基本流程、熟悉电力操作的安全准则、熟悉电力系统各部件的分类。三能指的是操作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基本任务、能够做到月内零失误水平、能够将操作安全放在首位。企业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竞赛式考核。第一,展开基本能力操作测试,在这个环节中,操作的要点都是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如果成绩不合格,管理人员要直接予以开除。第二,重点、难点技术竞赛。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执行内容将实际情况划分为小的模块。看哪位操作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流程顺畅的完成,以计时的方式进行比拼,为用时最短且没有失误的员工颁发证书,予以奖励[3]。 结论: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性是我们最重视的一点。而误操事件的产生极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力部门的发展。所以,操作人员要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提高执行能力,发挥其技术性的优势,尽量减少误差情况的产生。而电力企业也要开展电气运行竞赛,在制度上进行严格约束,全面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气运行论文:探讨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原因及对策 摘要:火力发电厂运行期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电气故障,注重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原因分析,对提出针性对策,保证火力发电厂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本文在认真分析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 电气运行 故障 对策 众所周知,火力发电厂中有很多类型的电气设备,其中任何一台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均会给其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火力发电厂电气故障的分析,受到业内人士的热议。 一、火力发电厂电气故障原因分析 结合在火力发电厂多年工作实践,对电气故障类型及原因作如下汇总: 1.发电机电压高于预定范围 发电机电压处于预定范围对保证电能的稳定供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发电机电压允许在预定电压值上下波动5%,超过这一范围会给发电机的性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压值高于预定最高值会使发电机容量的稳定性造到破坏,导致转子电流量增加、温度升高、内部元件老化,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当电压低于预定值时发电机运行处于不饱和状态,增加定子绕组铁芯失步、震荡机率,大大降低设备工作效率。 2.发电机升温快、温度高 火力发电厂发电机需长时间工作,但受一些因素影响会出现升温快、升温高的不良现象。众所周知,发电机电气元件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不仅性能下降,而且老化速率大大提高。发电机温度的迅速升高原因可能由以下因素造成:发电机工作时间较长;铜铁具有较大热损耗;发电机制冷系统性能下降。 3.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异常 当原发电机受多种因素发生故障,此时需要启用备用电源以保证发电工作的正常进行。但启用备用电源时常会出现自动切换异常现象。原因在于备用电源正式启动前,与母线相连的电气设备会不断减速运行。当电源与母线相连时,电压会迅速增大会大大增加备用电源启动失败、启动时间长发生机率,增加发动机二次启动难度,严重着会导致其无法运行。 4.发生电气接地故障 为保证火力发电厂正常运行,确保工作人员安全,通常需对电气设备进行接地处理。但为满足市场需要,发电厂发电量不断增加,使得发电电流及电压级别得以提升,给电气设备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尤其当电气设备外壳与绕组设备接触,或绕组受潮,会发生交流点接地故障。 二、火力发电厂电气故障的改善对策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原因复杂,需工作人员结合电气设备所处环境及工作条件加以认真判断,尤其应注重故障排除策略的总结,提高电气设备故障排除效率,缩短故障时间,为电能的正常供应奠定基础。 1.稳定电气设备电压 稳定电压有助于电气设备稳定的工作,减少因电压不稳导致热量增加,加速电气元件老化情况的发生。因此,火力发电厂工作人员应注重电气设备运行时电压的监控。即,结合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布设情况,在关键位置及线路上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对电气设备电压的实时监控,以及时掌握电压变化情况。当电压监控设备报警时,工作人员可结合线路节点进行认真分析,对故障位置加以准确定位,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排除,提高故障排除时间,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压不稳给电气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2.防止电气设备过热 电气设备运行中温度过高是引发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工作人员应将防止电气设备过热当做重要工作加以处理。首先,认真分析电气设备工作特点,明确容易发热的电气设备,分析发热原因,为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其次,选择合理的电气系统冷却方式。目前,电气系统冷却方式有水冷却、氢气冷却、强制环境通风冷却等,其中不同的冷却方式用于不同的电气设备,如发电机定子绕组适合运用水冷却;发电机内部转子、定子适合使用氢气冷却;如电气设备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此时可考虑采用强制环境通风方式进行冷却。因此,应根据不同电气设备采取针对性冷却方式,以有效防止电气设备温度高于允许范围。 3.加强电气设备维护 实践表明,加强电气设备维护能及时发现电气设备潜在故障,及时进行排除可防止故障的进一步蔓延,降低其造成的破坏及影响力。首先,火力发电厂应构建完善的电气设备维护体系。一方面,组建电气设备维护工作小组,明确电气维护内容及维护计划。同时,明确相关负责人,做到责任到人,为维护工作的进行铺平道路。另一方面,结合电气设备工作实际,制定严格的维护制度。尤其应注重制定上岗制度、监督制度、奖罚制度,借助制度对电气设备维护工作加以约束,防止维护工作中违规操行行为的出现。另外,注重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及考核。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电气设备维护知识培训活动,传授新的维护思想与方法,不断提高电气设备维护工作水平。 4.合理布置地线 火力发电厂发展迅速,对接地处理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为避免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工作人员应确保布线的合理性。首先,根据不同电气设备接地要求,严格按照布线说明及相关规范进行接地处理。同时,加强接地电阻的测量,确保阻值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接地质量。其次,明确直流接地及交流接地的区别,掌握两种接地方式注意实行,根据电气设备实际进行直流与交流接地的处理。最后,注重接地质量的检查。接地处理完成后应注重接地质量的检查,尤其对于接地连接位置,应保证接触牢固,充分发挥接地保护性能。 三、结论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影响因素较多,采取针对性对策,防止故障的发生,对火力发电厂服务质量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故障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的电气设备发生的故障类型及原因有所不同,要求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有区别的加以对待,以提高故障排除质量及效率。 (2)实践表明,注重电气设备电压监控,注重电压的稳定,做好电气设备温度升高的防范,尤其认真落实电气设备维护工作,可有效降低电气设备故障发生率。另外,还应做好电气设备的接地处理,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电气运行论文: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前,电气事故时有发生,除了对火力发电厂本身带来的影响,严重的事故还可能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重大威胁。文章针对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对解决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提高生产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各行业产业以及居民用电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2015年我国全社会的用电量约为555000亿千瓦时。市场经济体制下,有需求就有市场,我国各个地区的火力发电厂不断涌现,电气设备规模和使用率也不断提升,火力发电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发电厂内电气设备的容量逐步增大,电气设备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相关的机组功能不断强大,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成为保证火力发电厂高质量工作的有效保证。但是现阶段在实际的设备运营中,由于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素质偏低、设备运行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电气设备在运行、管理和维修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火力发电中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技术性令人堪忧,这些问题对于发电厂和电网来说都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人员应当提高设备安全操作意识,充分认识设备运行中常见的故障,提高对问题设备故障及时进行检测和处理的能力,有效保证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全。 1 火力发电厂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的意义 电气设备作为火力发电厂主设备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火力发电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设备配备相关的机组,情况往往较为复杂。首先,电气设备工作状态和设备的性能出现问题时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发电厂的发电效率和发电量,增加发电厂的成本,难以保证发电厂的生产工作正常进行,最终会制约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甚至重大的安全事故还会给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成消极影响;其次,电气设备从引进、安装、运行到检修和维护过程都比较复杂,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操作难度。所以火力发电厂的相关工作人员要通过科学的方式积极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进行维护和检修,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保障设备性能的充分发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 效益。 2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出现故障的原因 2.1 发电机电压值超出允许范围 发电厂发送的电压不稳会对电力用户及发电厂本身造成威胁,电压过高或者过低也是一样。因此要对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机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确保其工作状态的稳定性,以稳定电压,保证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转,电压上下浮动要控制在额定电压的±5%以内,否则将会对电气设备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降低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压过高,甚至超过发动机的容量,发电机为保证自身正常工作,其转子就会转速加快,增加转子的发热,更容易造成设备的元件老化;反之,电压过低,发电设备运行状态和性能会大打折扣。 2.2 发电设备温度过高、温度大范围波动 火力发电厂为保证电网安全,发电量会随电网负荷的高低而增减。高负荷时为提供足够的上网电量,厂内的电气设备和发电机往往会短时间处于过负荷运行,而火力发电厂作为当今电网的调峰机组,负荷的大幅调整也成为新常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发电设备的高损耗和温升高,加快设备元件的老化,降低发电效率,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进而导致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故障。 2.3 备用电源出现异常切换现象 现阶段,在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火力发电厂都会设置一些备用的电源设备来避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电机突然断电、失电、电机损坏问题,为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准备好“替补”。火力发电中备用电源,多是一些自备的柴油发电机、蓄电池、外接电网的高压厂用备用电源等;柴油发电机其作用即是当机组发生事故失去电源后,其快速自启动保证机组安全停运;蓄电池是保证厂用电失去后对DCS等系统的紧急供电;厂用高压备用电源是对机组停运后厂内用电的电力来源。这些备用电源的异常切换均有可能对正在运行的发电机组造成安全隐患,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进而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转。 2.4 电气接地问题 电气接地问题也是造成电气设备故障的常见因素之一。在火力发电厂中,电气接地通常分为直流系统接地和交流系统接地两大类。我们知道,用电量越多,用电负荷就会越强,电压也就会越高。因此现阶段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必须提高电流来与之协调,而过高的电流就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直流接地事故发生时,电气系统没有形成短路,往往还会继续运行,如果此时工作人员没有留心注意到这种情况,极易操作失误,随之产生严重的后果。而交流电接地问题则主要表现在电机的绕组可能会接触到电机外壳,进而造成绝缘区域的老化现象。这些都对电气设备接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设备接地时必须要尽可能地保证电厂内人员安全,正确的接地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发电厂经济效益受损及保障居民安全用电。 3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改善途径 3.1 稳定电压 火力发电厂发电不稳的原因繁多复杂,不管是为了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是为了减少电气设备故障,电气运行相关管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电压,尽可能避免电压不稳造成电气设备故障。电气设备管理人员通过安装各种保护装置,利用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电气系统的整个运行线上或者是关键节点进行“布控”,即安装一些监控机电设备,这些设备往往精密性高,能够做到实时、全方位的监控,这样就可以有效确保电气设备在运行中电压是否稳定,一旦出现电压不稳或者过高、过低现象,监控机电设备就会自动报警,提醒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检修,提高了管理和维护效率。如果遇到电压过高的情况,可以切断一部分的电源,来保证电气系统安全顺利地运行。 3.2 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发电机及其他电气设备的过热 火力发电设备在长期的运行中难免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能够快速及时地将这些热量想办法排出去,就会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火力发电厂对于电气系统的冷却方式选择主要是强制环境通风冷却、发电机的氢气冷却和水冷却。强制环境通风冷却能够对处于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发电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有效降温;氢气被用作发电机内部定子铁芯和转子表面的通风降温;发电机定子绕组采用水循环内冷却。针对发电机温度过高的问题,可以通过运用高效的自动冷却手段解决。维护好冷却系统的自动准确是关键,不管是氢冷还是水冷都要严格监视其温度在允许范围内 工作。 3.3 做好电气设备检修和维护 要做好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火力发电厂应当建立完善而系统化的设备检修制度体系;结合火力发电厂的实际情况,定期、定量、定点地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并且应当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尤其是对于一些贵重或者重要的电气设备,应当安排技能素质水平较高的专人对其进行运行、检修和维护。并要求对每次检测或者维修做好记录,以便于更好地分析电气设备故障出现的原因或对检修效果进行有效监督,这些数据对于促进电气设备维修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对发电过程中电气系统的运行进行全面的掌握控制与管理。此外,在利用计算机点检系统或者其他科技设备对各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时,还应当通过人工分析对其进行有效判断,多种方法并行,然后再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设备中的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帮助电气设备管理人员有针对性提出检修措施,提高检修效率。对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设备管理人员充分提高其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保证火力发电系统在长期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故障。 3.4 合理设置地线 科学合理的设置接地处理是确保火力发电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对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设备进行接地保护时,环路式的接地线类型一般能够有效降低电压,大大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火力发电厂地线设置中被广泛采用。另外,火力发电厂的厂用电电气系统应当具有可靠的交直流接地检查设备系统,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4 结语 总之,火力发电厂的电气系统是较为复杂的综合体,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错误或者操作不当,都可能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更埋下了安全的隐患,极易造成电气设备故障,威胁工作人员及整个发电厂的安全性。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提高对电气设备的检修重视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并做好数据反馈,以便于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更快速有效的处理,确保火力发电厂内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 电气运行论文:热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人们的日常活动还是工业生产工作,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这种情况就要求,热电厂持续运行工作供电。但是长时间的持续供电,导致了热电厂电气运行过程中易出现故障,严重威胁了热电厂持续供电的稳定性,限制了人们的行动及工厂的生产。针对这一现象,就需相关工作者可以迅速发现电气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故障。笔者就热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的产生原因,以及消除故障的应对措施,阐述自身的几点观点。 关键词:热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的应用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社会需求的供电量持续增多,热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频繁发生,这些故障不仅严重阻碍了热电厂的正常工作,造成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业生产情况。因此,为解决热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就需要综合考虑故障产生的原因,结合故障表现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热电厂电气运行的平稳性。 一、导致热电厂运行中故障的原因 长时间的实践研究表明,热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产生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在机组运行过程中,发电机常处于高转速运转状态,这种状态就易造成滑环情况,加之长时间运行致使刷头受损严重,刷架积聚了大量残留污垢,这样就会导致碳刷因震动幅度过大而发生偏离集电环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容易造成设备起火事故。除此之外,在电气系统运行中,压簧也会导致故障的产生,这是因为压簧的使用时间和出厂日期不同,压力也不同,当有大电流经过滑环上的碳刷时,就极易损坏压簧,情节严重时就会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造成电力系统的瘫痪。 二、热电厂运行中故障的种类 (一)发电机电压故障 发电机在热电厂中是最重要的基础设备之一,其主要功能为保障系统输出电压稳定,既是确保人们正常生活及工业生产的需求不受影响。电力系统输出电压稳定的意思,并不是电压值等于某一固定值,而是电压值在某一允许区间内可以上下波动,是相对动态平衡。大量的事实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电压都会对人们正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热电厂常通过增加励磁的方式,来维持电压的稳定性。但是,增加励磁的后果就是发电机温度的上升,温度的上升加快了绝缘体老化的速率,增加了铁的损耗,不利于发电机的正常运转,最终造成发电机的工作功率降低。 (二)备用电源出现故障 备用电源在电气系统运行中经常被使用,其主要功能是避免发电机运转时出现断电状况,当断电情况发生时,备用电源可以及时发挥功效,给发电机供电。 低压电源和高压电源,是热电厂使用的备用电源的两种主要形式,热电厂需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发电机的形式与数量,标明配备多少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功能是选取备用电池时需着重注意的。在切换电源时,发电机必将出现转速降低的情况,这样就与正常工况产生巨大的落差,一般在切换完成的瞬间,设备会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有些备用电源切换时间间隔较长,这样极易对设备造成损伤,甚至导致设备不能再次启动的情况。 (三)电气接地出现故障 由于社会各方面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热电厂发电机长时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这时电力设备在工作运行中就容易出现短路问题。就电气接地出现故障主要是交流接地以及直流接地两种形式。其中,交流接地故障主要由于,在电机壳和绕组间发生受潮情况造成的,而直流接地故障则是因为,电力系统发生接地,但是没有产生短路引起的。如果发生了直流接地,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会演变成接地短路,从而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不良影响。 三、热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的应对措施 (一)定期对备用电源进行维护 备用电源的故障常发生在备用电源切换的间隔,其主要故障是由于发电机的内部产生损坏造成的。这种故障虽然并不经常发生,但是仍需工作人员保持关注,需要检维修人员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电气设备,以确保发电机等电气设备可以正常运转。只要设备得到检查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备用电源故障,这种故障属于较为容易预防的,因此,热电厂应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不遗漏任何一台电气设备。 (二)严格监控日常电压变化 电压是否稳定不仅影响着热电厂辐射区域的电力使用情况,更会对热电厂的发电机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多种因素都可以到时电压不稳的情况,故而在热电厂日常工作中,需严格监控输出电压,如有电压不稳的情况,一经发现及时上报管理人员,及时安排检修工作。同时,合理使用电压保护装置,例如安装继电保护器,也可以有效地维持电压平稳。只有加强对电压的监控并采取有效的电压保护措施,才能实现稳定供电。 (三)优化接地线结构 接地线是每一个电力企业都不能忽视的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故障的产生。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教导我们,在电力系统工作运行期间,科学合理地架设接地线,有助于维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尤其对于保护操作人员人身安全有重要意义。将以往传统的接地方式改变成环路接电线,并设计安装警报装置,可以有效避免直流接地以及交流接地故障的发生,不仅增强其安全性能,还可以防止因接地故障对电力系统造成更大的影响。 四、结语 经实践探究可知,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热电厂电力系统产生故障。总结故障发生的原因,可发现其主要故障因素分为两种,首先是对于电机设备的日常巡检工作不认真,其次是接地线的架设方式不合理。这两点因素造成了,热电厂日常工作中的故障纷繁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给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第一,加强对于电气设备的巡检工作;第二,严格监控日常输出电压变化,保障输出电压的稳定性;第三,优化接地线假设结构,避免接地故障的发生。这些方法都是简单易行且切实有效的,防治电气故障的方式。热电厂只有参考故障预防措施,制定相应的制度,才能有效减免电力系统运行中的故障问题,确保人们的生活活动以及工业生产不受影响。 电气运行论文: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火力发电厂在电气运行中存在很高的危险性,且近年来各种电气事故时有发生,该问题不仅影响火力发电厂的正常运行与安全生产,还对人们的正常 生活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主要对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原因;改善措施 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用电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发电厂不断涌现。新建电厂的大机组电气设备普及率高,这样一来对电厂的技术要求和设备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电气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转,就成为每个电厂发展的第一要务。火力发电厂的事故损害及后果都是不可估计的。因此对电厂电气运行的故障分析尤为重要,以 便于找到问题根源,铲除安全隐患,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 一、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存在的主要故障与原因 1、发电厂电机温度过高的问题 火力发电的最大特点就是发电机运行时间较长,这就会使其在运行中产生各种各样且不同程度的损耗,例如铜损耗、铁损耗等,而这一过程会将损耗的能量基 本转化为发电机本身的热能,致使电机温度急剧上升。导致发电机温度上升过快、温度过高的原因就是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电机上的铜和铁损耗较大,从而使电 机获取大量的热能,电机的温度过高,且长时间得不到良好的释放,电机的制冷设备不完善,且运行状态不佳,最终导致机电设备的温度长时间过高,降低了电机的 工作效率与使用寿命。 2、发电机电压超出允许变动的范围 电压是供电质量的标准之一,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用户、电力运行系统以及发电厂带来影响。具体来说,当电压较高时, 发电机容量不能保持稳定的状况下,必然要增加发电机的励磁,即增加转子电流,这样会使转子绕组的温度升高,加快它的老化,高压超过额定值还会使铁芯温度升 高,加快铁芯的耗损。而当电压过低时,就会降低发电运行的稳定性,使发电机定子绕组铁芯在不饱和状态下运行,容易造成震荡或失步,严重的低压还会影响并列 运行的稳定性,使其负责带动的常用机械设备转速下降、做功下降,有时电压较低还可能使定子绕组的温度炒货允许值,电压再次价高时还可能会造成定子绕组温度 异常。 3、电气运行中备用电源的切换问题 火力发电厂在电气运行中发电机都有必要的备用电源,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原发电机在长时间的运行中发生突然断电、没电、电机损坏等现象。火力发电中备用 电源的数量和高、低压情况与电厂中机电设备的台数、单机运行的容量、接线形式、电源的控制方式有关。但当机电系统接通备用电源后,系统突然接收到一个高电 压,该加压过程必定会对系统的电机造成极大影响,且系统中不同电机容量的发电机组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尽相同。 4、发电机的滑环碳刷故障 发电机在高速运转时,经常会出现滑环碳刷失火的状况。这时如果不及时的发现并参取措施,任火势蔓延,若整个碳刷环将全部着火,就会导致发电机在高速状态被迫停机,这样不仅损失巨大,还会使发电机机身造成重大损害。 5、发电厂电气接地情况 在火力发电厂中实行电气接地操作是确保工作人员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不断发展,火力发电厂中电流 负荷量增加,电压等级显著升高,增加了发电系统故障情况发生,如短路情况,严重威胁电机设备安全使用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接地故障发生类型主要有交流和 直流接地故障。交流接地是指绕组接地,也就是电动机接地。出现故障问题是因为绕组出现潮湿情况,或是电机外壳和绕组设备出现接触等情况造成。直流系统出现 某些部位接地时,因为尚未导致短路情况,此时熔断器没有发生熔断,还能继续工作。若技术检验工作者工作过程中不仔细,遇到故障情况没有及时解决,容易出现 接地短路现象发生,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二、改善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存在故障的主要措施 1、为发电机选择有效的冷却设备 为减少发电机组在运行中产生的热量,降低电机的损耗,就必须将大量的热能释放掉,以保证发电机的绝缘系统可以长期处在许可温度范围内。当前,我国机 电系统的冷却工作一帮采用三种方式,分别为水冷却、氢气冷却和密闭式空气冷却。对于大型的发电机组建议采用水冷却的方法,散热速度快、效果明显。对于发电 机组的通风损耗建议采用氢气冷却,氢气可以有效提高发电机组的通风效率。对于环境恶劣的火力发电厂建议采用密闭式空气冷却方法,该方式可以避免发电设备与 空气相接触,降低堵塞的影响,但该方式的耗费成本较高。发电厂应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科学选择冷却方式。 2、严密监视,果断避免电压不稳问题 发电机电压不稳会严重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电压不稳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解决电压不稳是个 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日常火力电厂工作中对电机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保证电压在正常的情况下工作,一旦出现电压不稳问题应当立即检查电机运行情况和各个设 备的运行是否正常,必要时可切断部分负电荷,以此来恢复电压,当切实有必要时,应采取紧急拉闸措施,以保证发电厂的安全运行。另外为了保护电压的稳定还应 当充分用好各种保护装置,发挥保护装置的有效作用,当保护装置启动条件成熟时应当立即启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加强设备检修,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 发电机自动跳闸,甚至切换到备用电源状态,对电气设备运行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损害,一般情况下在运行过程 中不会经常出现这种问题,但有时会遇到跳闸的情况,这样的问题一般是由发电机发生内部或外部故障造成的。发生这种情况时,工作人员应详细的检查电机的一切 设备,如果未发现问题可恢复主电源供应,持续升压,正常使用。如果发电机是出于外部设备因其保护,待发电机与故障隔离后,即可将发电机正常运行。此外,还 应要求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避免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 4、密切的关注滑环碳刷的使用情况,使碳刷能够平稳的运转,让电量分配达到均匀的效果。防止碳刷的磨损造成摆幅过大,震动摩擦也是诱发起火的原因,要避免碳刷的振荡。另外注意及时清洁转轴周围的油污,有过多可燃物的堆积也是极易起火的。 5、设计电气设备的接地线,保证工人安全 火电厂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当电气设备带电时,工作人员会与接地线形成并联电路,如果接地线的电 阻较小,流过人体的电流也就会较小,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因此,当发电厂设计接地线时可以选择环路式的设置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 对地电压,提高接地装置的可靠性,即便是某处的接地线无法正常使用,也可以将系统的危险降到最低。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时刻注意接收系统的报警,一旦发生 事故,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作出准确的判断,降低发电厂的损失。 三、结语 火力发电厂的电气系统十分复杂且非常庞大,一旦操作不当,在运行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应加大对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分析发生电气故障的具体原因,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确保发电厂的电气系统正常运行。 电气运行论文:如何加强电气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电气运行管理在电力生产中的重要性,电气误操作在电力事故中占较大的比例,消灭这类事故是搞好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电气运行人员的重要职责,以及防误操作的一些对策,措施。 关键词:电气运行;操作事故;对策;防范措施 电力生产的高度连续性及发、输、变、配、用电的同时性,决定了电网的任何部门或任一工种发生事故都将影响全厂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供电质量,随着大型火电机组不断投运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加强运行管理,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电气人员对电气设备的一、二次接线、各种倒闸操作、岗位参数、异常信号分析处理及事故应急处理等的熟练程度,决定了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发供电企业的电气运行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改变系统运行方式或在事故处理中进行倒闸操作,操作的正确性将直接影响发供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及人身安全。多年来,电气误操作事故在电力事故中仍占较大的比例,消灭这类事故是搞好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电气运行人员的重要职责。 1.电气运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电厂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电厂电气系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其更加严格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充分做好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系统的日常养护检修工作,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各个生产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系统运行过程中,电气运行作为其中核心的重要部分,更是提高电厂现代化水平,确保其安全管理的基础条件。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电气系统,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厂机组的安全性能,以此来降低电厂人员繁重的工作量,进一步实现节省成本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电厂电气高效稳定运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更是促使电厂机组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 2.某电厂从机组调试投运以来,发生的有代表性的电气事故 2.1走错位置.误操作机组打闸停机 某厂发生一起由于运行人员误将运行中的#2发电机出口隔离开关拉开,造成运行中的#1机组甩负荷,汽轮机被迫打闸停机事故。事故经过:某厂#l机组运行、#2机组在检修发电机做开关分合闸实验,根据值长命令,16时20分,电气运行班长安排操作人、监护人到#2发电机小间拉开#2发电机出口隔离开关,两人拿着操作票,但却走到#l发电机小间,没有核对设备名称、编号,也没有进行唱票和复诵的情况下,将#1机出口隔离开关拉开,造成#1机组脱网,汽轮机被迫打闸停机。 2.2设备不核对,真空断路器触头过热烧坏 某厂发生一起6kv真空断路器触头过热烧坏事故。事故经过:对高压室6kv的高压开关柜进行改造调试中,某柜断路器手车因合闸机构损坏,运行人员将另一台备用柜手车推入该柜,合闸半小时后,高压手车出现焦糊味,立即断电进行检查,发现真空断路器触头过热烧坏,原因是手车真空断路器外形尺寸一样,容量不一样,触头直径有差别,形成虚接,过热而烧坏。 2.3增减磁错误.发电机主开关跳闸 某厂因运行人员调整功率因数,增减磁操作相反,造成发电机过负荷,发电机主开关跳闸事故。事故经过:2010年3月2日中班约20:33时左右,当班电气运行监盘人员发现发电机功率因数从0.8降到0.75时,按红色增磁按钮,进行调整在20:35时发电机过流I段动作,发电机主开关跳闸,造成锅炉压火汽机停机,经过系统检查后重新启炉开机,于23:23并网。本次跳机的主要原因是:运行人员在调整功率因数时,增减磁操作相反。通过以上这些事故可以看出加强电气运行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分析原因,主要有:安全意识差;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不严;不遵守倒闸操作规定;有交叉作业,忙中出乱;责任心不强,存在习惯性的违章;“两票三制”执行不严,运行操作的过程控制不严;防误闭锁装置不完好等。 3.加强防范的措施 (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操作票制度、工作票制度,认真召开班前班后会,并把当班运行中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结果交接清楚。正确填粟、审票,办理工作票要到现场实际核对,严格把关。 (2)操作前首先执行模拟操作,操作中要严格执行唱票复诵制,认真检查设备状态,看清操作方向然后再操作,倒闸操作要严格执行:“四查:查工作票全部终结;查安全措施全部拆除、回路符合运行条件;查检修单位有书面交代;查运行值班记录”、“六清:接受命令清、布置任务清、操作联系清、发生疑问要问清、操作完毕汇报清、交接班 清”、“六核对:核对工作票、核对按地线登记簿、核对模拟图、核对接地线悬挂处、核对接地线存放处、核对交接班记录”。 (3)加强安全教育,增强责任感,事后在出事地点悬挂警示牌,做到警钟长鸣。 (4)开展安全生产大整顿,从人员安全 思想意识、规章制度、执行规程、设备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查找问题,举一反三,剖析原因,制定对策,消除安全隐患。 (5)加强操作的过程控制,加强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的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的落实,真正做到安全生产的预控、可控、在控。 (6)切实开展好“大型操作评价”和“运行操作无差错竞赛”活动,严格执行标准,不摆花架子,实实在在地在安全运行管理上下功夫,提高运行操作质量。重大复杂操作有关管理人员和领导,不但要到岗,更要到位,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及时制止和纠正习惯性违章行为。 (7)加强“两票三制”管理,杜绝习惯性违章。切实落实“操作票”和危险点分析预控制度,操作员按操作步骤严格操作,值班员要复述操作命令,监护人要监护到位,杜绝无票操作,打手势传达命令,传达命令不报姓名等习惯性违章行为。 (8)加强人员管理。要了解值班人员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责任心,真正做到精心监护,精心操作,及时发现异常现象,采取对策及时处理,防止因操作人员一时“糊涂”,酿成事故。 (9)加强培训。加强运行人员的现场培训和岗位操作技能培训,采取现场考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提高运行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0)电力企业还应该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建立相对应的班组管理平台,这样就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同时,在每次电气设备启动之前,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与调试,并做好各设备的信息登记记录,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电气设备的使用状态与质量,通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人到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从而真正实现电气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目标。 4.结束语 加强做好电气运行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更是电力企业各项生产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应当引起电力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电力企业只有真正意识到电气运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相关的电气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确保电厂电气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作为发电厂的电气运行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事故处理原则与程序,正确、果断、快速地处理电气事故,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尽快恢复发供电。 电气运行论文:试析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的故障原因及改善策略 【摘要】火力发电厂属于我国重要发电来源,其生产系统较为庞大,相对应的运行程序也很复杂,拥有多种操作环节,这样也就导致电气运行故障频发,影响火力发电厂正常运行,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重大事故,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导致火力发电厂电压运行故障的主要原因,并采取合理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原因;改善策略 前言 在我国,80%以上的电力来源与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厂也就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总值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尽管火力发电具有多种优势,但在其实际运行中却经常出现故障,故障发生以后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完成抢修,还给发电厂和用电用户带来不小损失。因此需要研究导致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频发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这种故障发生的策略。 1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导致故障出现的主要原因 1.1 发电机允许电压值超标 在供电过程中,发电机允许电压值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保证正常供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导致电气运行故障的原因经常是发电设备允许电压值超标。通常情况下,电气设备电压值的浮动范围应在规定值的正负5%以内,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导致用电设备出现问题。如果电压值过高,发电机容量的稳定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发电机的励磁强度会加大,转子电流量也会升高,这样就会促进电气设备迅速升温,设备也很容易老化,从而缩短了设备使用年限。如果电压值过低,电气设备就难以稳定运行,一旦电压值在额定电压的90%以下时,发电机就会处于不饱和运行情况,其定子绕组铁芯也会出现震荡或失步现象,严重降低电气设备工作效率。 1.2 发电机升温过快 电气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就会处于长期不间断工作状态,在长期连续工作中,发电机的温度也会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铜铁损耗了能量,致使能量转变为热能。长期高温工作,发电机的绝缘材料也会出现材料老化情况,而老化的速度也会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从而影响发电机安全运行[1]。通过研究得知,导致发电机温度上升的主要因素不仅有长时间工作和热能得不到及时释放,还有冷却发电机系统不够完善。 1.3 备用电源异常切换 备用电源主要是为了防止设备因长期工作而出现故障或断电情况时,能够及时取代原发电设备进行工作,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影响生产效益。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电气设备在运行时,有多种因素在影响备用电源使用数量。如果高低压电源出现故障而发生断电情况,那么在备用电源正式启动以前,这些电机设备就会出现减速情况,其运行速度也逐渐降低,当备用电源接通以后,瞬间增加的电压也会影响电气设备。 1.4 电气接地出现问题 电气接地设备主要是为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生命不受威胁。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增加,火力发电厂的电压级别和电流负荷也在增加,这样就为工作人员的安全埋下巨大隐患,严重影响到工作人员生命安全与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在火力发电站厂中,常见的接地故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流接地故障,而另一种则是交流接地故障[2]。如果发生直流接地故障,但却未出现短路情况,主要是由于电容器未被熔断,因此发电机也还可以正常运行。当发生交流接地故障时,基本是由于绕组受潮,加之绕组设备与机电外壳相接触引发故障。 2 改善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主要策略 2.1 防止电压不稳 电压不稳会直接影响到电机设备使用年限。在我国电力行业中,现有技术条件可以顺利解决电压不稳情况。因此,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说,一定要应用现代先进科技不断提升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保证所使用的设备具有良好的严密性与实时监控性,并保证电气设备一直处于良好运行环境中,这样就能使其运行更为安全,也有效减少了机电电压不稳情况[3]。对运行电气设备进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有危险存在,设备也会自动发出警报,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抢修。如果出现电压过高情况就要及时将部分电压切除,并对时段电压进行调整,确保电气设备运行安全。 2.2 选择合适的发电机冷却方式 为确保发动机组能够及时将热量释放,应防止机组在运行中产生大量热能,降低电机损耗,确保绝缘系统一直处于安全温度范围。现阶段主要用于冷却机电系统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氢气冷却、水冷却以及空气密闭式冷却[4]。氢气冷却通常被应用于发电机组通风损耗,这样也便于提升氢气通风效率。水冷却一般适用于大型发动机组中,这种冷却方式具有散热快、效果明显等优点。而空气密闭式冷却更适于火力发电厂使用,不仅可以防止发电设备接触到空气,还能减少堵塞情况,但这种方式也有一定不足,即消耗成本较高。因此,发电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冷却方式。 2.3 重视电气设备检修工作 如果电气设备一直处于正常运行中,那么出现自动跳闸的机率就会很小,但发电机自行跳闸或启用备用电源进行切换,就会严重损害电气设备质量。为了提升机电设备运行效率,应经常检修电气设备,相关工作人员也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电气系统容易出现的故障,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同时防止故障发生。一旦出现发电机组出现跳闸情况,就会严重损害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因此,一定要做好日常维修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应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依照规章制度办事,严禁出现违规操作行为,确保人机安全。 2.4 做好接地线设计 由于人体电阻与接地电阻具有并联关系,因此一定要做好接地线设计工作,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电击。当电气设备是使用中一定会存在带电情况,对于分别流向接地导线和人体中的电流,一般都与电阻成反比关系。当接地线电阻小的时候,经过人体的电流也会很小,这样可以保证人身安全不受威胁。因此,在火力发电厂中,通常都使用环路式接地线作为主要接地装置,不仅可以减少对地电压,还能有效提升其可靠性,如果一处接地线不能正常工作,那么也可以确保其故障处于最小程度[5]。同时,应保证交流系统能够与直流系统构建良好关系,这样也会使电气系统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运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相关工作人员也要重视接地系统报警工作,及时发现其中的微小变化,并采取措施加以判断,做到防微杜渐,从而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结论 火力发电厂属于我国电能主要来源,但其电气系统却十分复杂,同时又较为庞大,但由于发电厂电气系统所处安装环境不同,因此引起事故发生的因素也就不同。电气设备是发电厂不可缺少组成部分,一旦其在运行期间出现故障就会影响整个地区供电情况,因此,确保其安全运行也就成为火力发电厂重点关注内容。为保证火力发电厂正常运行,一定要增加电机组设备数量,并做好安全运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这样也会更有利于发电厂发展,同时也能减少用电用户损失,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电气运行论文:电厂电气运行常见故障及应对策略 [摘 要]电厂电气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电厂的生产效益,也决定电厂的发展效率。在电厂电气运行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故障问题的时常发生,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电厂电气运行的日常维护工作,避免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的发生,这样才能确保电厂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电厂;电气运行;常见故障;应对策略 前言 电厂电气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如,电气设备的运行故障、备用电源故障、发电机故障等,电气运行故障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会损毁其他的电气硬件设备,更会影响到电气系统的稳定运行,不利于电厂的稳定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针对于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 1 电厂电气运行常见故障分析 1.1 电气设备的运行故障 电厂电气运行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台并且功能不一的电气设备,这些电气设备的种类繁杂,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运行故障问题[1]。例如,发电机是电厂的重要电气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温度过高的情况,当温度超出安全运行温度后,将会使发电机的运行性能降低,甚至会引发发电机故障,影响到电厂的正常生产。 1.2 备用电源自动切换的常见故障 众所周知,电厂的发展需要具备备用电源,一旦电源出现问题,可以切换到备用电源,从而保证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避免电源问题而影响到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2]。然而,从电厂电气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备用电源在自动切换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故障,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备用电源的使用质量,如,电厂发电机设备在断电需要切换备用电源的情况下,如果备用电源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1.3 电厂发电机滑环碳刷冒火故障 发电机是电厂电气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电机运行稳定性也将直接影响到电厂的运行效率。当前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滑环碳刷冒火的故障,影响到发电机的正常运行,甚至会造成发电机烧毁等严重事故,影响到电厂的生产效益。 2 电厂电气运行常见故障的应对策略 2.1 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应对策略 发电机具有较大的作用,在电力生产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只有保证发电机运行的可靠性,才能保证电厂运营的稳定性。而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发电机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下,经常会出现运行故障,如,受到运行环境的影响,自身因素的影响。另外,发电机长时间处在高温状态下运行,会加速发电机的老化和损坏,因此,针对此类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必须及时拟定应对方案,才能确保电厂的稳定发展[3]。首先,电厂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电厂电气设备的修理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电气设备运行异常、运行故障等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将故障损失降至最低,这样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应加强对电气设备故障问题的深入调查,如,发电机运行的温度过高问题,要深入了解引起发电机运行温度过高的主要因素,同时应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可以采用冷却的手段来预防发电机运行过热的问题。另外,为了避免受到运行温度过高的影响,还应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改善,尤其是要做好运行环境的散热工作,如,采用氢气冷却法、密闭式空气冷却法、水冷却法等。再次,由于每台电气设备的运行都是有着一定的电压规范,一旦电压超出这个范围,将会影响到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甚至会给电气设备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要避免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还应做好电气设备的运行电压监控工作,一旦发现电压不稳定或是超出规定范围,应及时切断电源并查找其根源,另外,也可以充分运用保护装置来实现对电压的控制,确保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2.2 备用电源故障的应对策略 备用电源是电厂电气系统运行的备用保护装置,一旦电源出现问题,可以直接切换到备用电源,确保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而在备用电源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厂电气的运行效率,因此,需要结合备用电源故障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确保电厂的稳定发展[4]。一般情况下备用电源的自动切换主要分为慢速切换、快速切换等两种,慢速切换顾名思义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而快速切换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遇到电源切换问题,将很难将备用电源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备用电源切换形式,对备用电源的常见故障主要采取两种应对措施:①针对电厂电气运行的备用电源慢速切换故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电厂电气系统的各项信息材料,应结合电厂实际的运行情况,搜集电气系统运行的相关信息资料,并根据这些信息资料来完善备用电源的切换方案,确保备用电源切换符合电厂电气运行的要求,这样才能将备用电源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在设计电厂电气备用电源切换装置的过程中,应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以及专业的单位进行,确保电厂备用电源的切换能够一次性完成。②针对电厂电气运行的备用电源快速切换故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应根据电厂电气的实际运行情况,尽量缩短电源切换的时间,可以采用先进的快速切换装置,确保备用电源的快速切换能够顺利的完成。 2.3 滑环碳刷冒火故障的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电厂发电机在运行中,很容易出现滑环碳刷冒火的故障,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实现电厂的长远发展[5]。如,应统一电厂各个电气设备的压簧,采用相同规格、相同质量的压簧,并统一调整各个压簧的压力,确保电气压簧所受到的压力在同一水平上,另外,要统一各个滑环碳刷的阻止,切实有效地避免电厂发电机运行故障。另外,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检查,一旦发现有磨损的滑环碳刷,应及时进行修理和更换,尤其是处在恶劣环境下的滑环碳刷,如果发现有污垢沉积的问题,要及时对沉积的污垢进行有效的清理,切实有效地避免电厂电气运行故障,确保电厂电气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此外,相关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测发电机的压簧以及滑环碳刷是否存在发热的情况,一旦出现发热的问题,应及时检查引起发热问题的主要根源,并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确保发电机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这样才能促进电厂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厂电气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而这些故障将会影响到电厂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引发一定的硬件故障,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电厂电气运行的常见故障分析和处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电厂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电厂电气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提高电厂电气运行的效率,从而保证电厂电气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促进电厂的可持续发展。 电气运行论文:配合营口电厂600MW发电机进相试验的电气运行措施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营口电厂600MW发电机进相试验的电气运行。 [关键词]电气运行 措施 一、试验前的准备 1、试验机组应装设双向无功表;检查发电机的无功表量程应符合要求 2、试验前与继电共同检查机组故障记录装置完好并正常投入使用。 对发电机各部温度测点进行核对并重点监视定子铁心端部结构件,如:边段铁心、压指、压圈等可能因漏磁增大引起温度增高的测点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值长和试验负责人。 3、试验前应双机稳定运行,发电机励磁调节器应由自动班按要求整定好并向运行交代:发电机低励限制线按照表1中“预计深度”(400MW,-70MVar;300MW,-85MVar;)整定,低励限制改信号,并保证失磁保护不先于低励限制动作。 4、检查厂用电备用电源快速切换(自动投入)系统安全可靠。 5、调整6kV、400V母线负荷,使各段母线电压基本平衡。 6、认真执行试验限制条件 试验期间的系统结线方式、设备的接线均按照常规结线方式安排,为保证被试发电机进相运行时的安全可靠,确定按以下限制条件进行试验: a.发电机功角:按照省调要求的进相范围确定,δ≤70°(带AVR) b.定子电流:Is≤1.05In,即不大于20207A; c.机端电压:Us≥0.95Un,即不低于19kV; d.厂用电压:Up≥0.95Upn,即不低于5985V(厂用电压6.3kV)。400V电压不低于375V e定子铁心端部结构件温度限值:依据各机组技术说明书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限值为: 边段铁心 ≤120℃ 压 指 ≤120℃ 压 板 ≤200℃ f..试验时,低励限制单元根据试验要求调整整定值。 7、做好试验中机组失磁的事故预想及处理预案。 二、配合试验的技术措施 1、按照电科院要求请示调度在系统电压较高,电网低谷负荷等对试验最有利的运行方式下进行,系统有足够的无功储备,防止因试验扰乱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试验前将6kV、400V系统负荷调整平衡。防止某段负荷过重电压偏低。 3、试验前对有关保护、励磁调节器等装置等进行检查。试验过程中,需要重新设定励磁调节器低励限制定值时,自动班人员应在调整前得到值长同意以便运行人员加强监视做好失磁跳机的事故处理准备。 4、试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试验条件不超过允许范围。发现任何不满足试验限制条件时立即汇报值长和试验负责人。同时,加强对另一台机组的监视,防止其过励、过负荷、超参数。 5、机组出现滑极失步情况时,即使保护不动作,也应迅速手动增加励磁电流直至恢复稳定,一旦出现无法恢复稳定情况,应立即手动解列机组。 6、发生机组失磁情况时,失磁保护动作于跳机,试验停止,并需查明失磁原因。 三、组织措施 1、在试验指挥组的领导下由当班值长和电气运行人员负责试验中的有关运行操作。 2、值长和运行人员都要认真学习电科院编制的试验方案和我厂的运行措施值长、电气主值应通晓全部试验内容及要求,汽机与锅炉专业应了解试验基本内容以便配合。 3、试验过程中的一切操作应由指挥组通知值长,值长下令,运行人员操作。设专人负责试验机组和另一台机组的监视调整工作。 4、试验期间如发生电网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试验,机组运行方式由调度决定。 5、试验期间,负荷调整由指挥组决定并下达,其他任何人员无权指挥或改变,故障或事故情况时,按照事故预想处理方案由当值人员处理。 6、一、二期、网控都要加强监视,#2机设专人监盘,发现无功变化及时汇报值长并通知二期电气主值。#2机转子电流按3300A监视。 附:发电机失磁的事故处理 发电机失步、失磁等事故处理预案 事故前运行方式: 500kV Ⅰ母线:#3机、电渤#1线;Ⅱ母线:#4机、电渤#2线; 母联5012开关合入中。 1 发电机失步 1.1 现象 1.1.1 有功、无功显示时大时小。 1.1.2 定子电流剧烈变化,有可能超过正常值。 1.1.3 定子电压剧烈变化且降低。 1.1.4 转子电压、电流和励磁电压、电流显示波动。 1.1.5 失步发电机数据变化与其它发电机、线路数据方向相反。 1.1.6 发电机发出呜声,数据变化与呜声相呼应。 1.1.7 强励可能动作。 1.2 处理 1.2.1 应增加发电机无功,降低有功负荷,以利同步。 1.2.2 若发电机强励动作10秒内,运行人员不应干预,如果强励不动作,应手动增加励磁电流。强励动作10秒不返回,应手动减小励磁电流,如果手动干预无效,由保护动作跳闸发电机。 1.2.3 上述处理经2分钟后,发电机仍未恢复同步,则应将失步发电机与系统解列。查明失步原因,处理正常后重新并入系统。 2 发电机失磁 2.1 发电机失磁现象 2.1.1 转子电流、电压到零; 2.1.2 定子电压降低,电流增大, 2.1.3 发电机失磁保护动作跳机。 2.2 处理 2.2.1 完成跳闸机组的正常停机工作。 2.2.2查明失磁原因。 2.2.3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跳闸机组是否重新启动。 3 系统事故 如试验中发生系统事故按调度令执行。 作者简介 慈福坤(1971-),男,汉族,辽宁省营口市人,辽宁省营口市,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气运行论文:针对发电厂电气运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 要]电力是维持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小则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大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电力的供电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今电厂电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也难免出现基于安全性能方面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哈尔滨第三电厂电气设备存在的相关安全问题引发思考,意在通过思考和研究,为确保电厂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持。 [关键词]电力系统 发电厂 安全运行 前言:近年来,随着发电厂建设速度的加快,发电厂的规模逐渐的扩大,发电厂电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也逐步的提高。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电厂仍然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这不但不利于生产安全,更不利于电厂的经济效益。我们十分有必要建立发电厂电气安全运行体系,在确保设备本体安全性的同时,辅助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以及检修安全方面的内容。 1 发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的管理现状 由于火力发电厂输出的电压相对较高,因此对发电厂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会产生巨大的电流,造成难以估量的灾害。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电气设备运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需要,不能够为安全生产提供保护,所以,电气运行的相关方面正迫切的需要成立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运行管理人员,安全运行管理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发电厂的电气运行才能达到安全运行的最终目的。 2 发电厂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电厂在电气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系统不科学、数据分析不科学等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发电厂电气运行体系结构和相关制度,不断强化发电厂电气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不断加强发电厂电气设备硬件的安全管理,通过高新技术简化检修方案,提高检修效率。只有这样,发电厂的安全生产才能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体系。 2.1 不断完善电气运行体系结构和相关制度 完善发电厂电气设备运行体系的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发电厂的电气运行体系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工作分配不够科学,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发电厂的电气运行体系一定要适应发电厂的实际生产需要,以确保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从发电厂的运行体系结构来说,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应该分为三级。第一级,中心站。中心站的职责主要负责落实各级部门的工作,保证各部门能有协调有序的开展工作。第二级,生产技术部、安监部及发电部。这些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的相关工作,也是所有生产的中心环节。第三级,检修部、运行部及安全员。这些部门是保障电厂安全生产的支柱,要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大于天,增强自己的安全意思及责任意识。 2.2 强化发电厂电气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 基层班组是电厂运行中的基础,对电厂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基层班组的安全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发电厂电气系统的安全水平。但在实际的生产中,受着基层班组人员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在安全意识的认知水平上参差不齐。有些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较低,不能够认识到微小失误对整体安全的厉害程度,固执己见,甚至抱有错误的安全认识。因此,要加大对基层班组的安全认知教育,结合班组的生产实际,将更多理论上以及实践中总结的安全经验传授到基层中去。 2.3 加强发电厂电气设备硬件的安全管理 电气设备硬件上的安全管理是发电厂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人们对于发电厂电气运行安全问题的探讨,狭义上来说指的就是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虽然安全管理包含很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仍然是所有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方面。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电气设备的采购、安全检查及使用中和使用后的检修和维修过程。在采购环节需要注意的主要是要建立数据库,严格的记录相关数据,实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的反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设备的安全排查提供便利条件。 2.4 通过高新技术简化检修方案,提高检修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数据的检测和记录。电脑应用到发电厂的电气运行体系当中去,就是要发挥自己的数据记录和智能检测功能,将一切的可能性设备问题防范于未然。由于传统的机修流程过于繁琐,而且频繁的机修工作会造成设备的损耗,不但耗费聚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实际的工作效率极低。将电子计算机应用到检修工作当中就能够对电气设备的故障进行预测,对设备的故障程度进行判断,在障碍产生之前就能够采取相关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电脑储存的检修记录和数据,对设备的使用状况得出科学的判断,有目的的进行处理和维修,这是一个节省物力、人力、财力的好方法。 结束语 关于发电厂电气运行的安全体系是一个囊括诸多方面的十分复杂的大体系,它不仅要求电气运行设备的安全性能,同时需要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安全认识能力。只有这几方面协调进行,才能确切的保证发电厂的整体安全。在实际的生产中,要灵活的运用安全管理方案,结合具体的生产实际,找到解决方案,杜绝一切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电气运行论文: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故障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目前国内采用的火力发电机械设备大部分是大机组类型,这大大提升了电厂总发电水平,但另一个方面也给大机组设备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使大机组容易出现故障。一个大型火力发电厂是一个系统庞大、运行复杂、操作环节众多的工程,因此在运行过程中故障及异常时有发生。这些故障及异常都会对电厂的正常安全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本文主要对电厂在运行中发生的一些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故障发生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这些故障综合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应对措施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变得日新月异,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引进到电器设备中,将电器设备推到了现代化的水平。随着发电厂中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出现,这些设备及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对电气设备各种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设备的检修与维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厂电气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故障,我们不仅要找出其中的故障原因,还要对继电保护以及运行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最终确保电厂设备的正常运行,实现预期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二、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存在的主要故障与原因 1、发电机发热。发电机组是电气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发热现象。主要是由于发电机在运行中会产生铜和铁的损耗,并转化为热能,如果冷却系统不能及时带走热量,则会导致发电机迅速升温。如果电机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其使用寿命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导致系统的安全故障事故发生,极大的危害到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2、发电机电压波动。电压不稳定或超出了供电指标的范围是电气系统常见的问题,给广大用户和发电系统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比如过压会造成线路短路,欠压会导致供电不足等。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发电机电压值会时常超过额定值的正负5%,当电压超过额定电压时,会增加发电机的励磁,转子电流随之增加,转子绕组的温度升高,绝缘体迅速老化;当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发发电机定子绕组处于不饱和的运行状态,容易造成振荡或失步,严重影响到相关联负载设备的做功效果。 3、电气接地问题。电气接地是电力系统保证设备人员安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火电行业的快速发展,火电厂用电负荷不断增大、供电电压等级的明显提高,使得火电厂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电流也相应增大,对设备和人员易造成较大伤害。其中直流接地故障和交流接地故障是接地故障中最主要的两种。当直流系统发生某一点接地情况时,由于没有造成系统短路,熔断器不会断熔,仍可继续运行,如果检修人员操作不慎重,没有及时处理情况,很可能构成接地短路,从而造成严重后果。交流接地主要是指电动机的接地即绕组接地,由于绕组与电机壳的接触或是绕组受潮,绝缘老化击穿接地等问题引起。 4、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备用电源是紧急情况下接入系统使用的电源,比如主电源发生故障、线路分压、电路断电等情况,主要是为了防止母线上电气设备断电。当高压、低压电源故障停止工作后,母线上的电气设备进入减速运行的状态,当接入备用电源并启动后,母线上突然增加电压,给减速运行的电机组带来强大的冲击力,特别是过高的电压对电机可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同时备用电源启动时间过长会造成发电机组转速过低,影响发电效率,甚至会导致发电机组启动困难而停止工作。 三、火力发电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的应对措施 1、合理选择系统发电机冷却系统。火力发电过程中,发电机在满负荷条件下运行必然会因内圈的损耗而发热,而过多的热量不能及时被带走就会造成发电机升温,继而加大发电机内圈损耗,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实践生产中,应当加强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通过降低电机温度来减少内圈的损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目前火力发电厂发电机采用的冷却系统包括密闭式水内冷却、空气冷却、氢气冷却等三种,其中水内冷却利用水与发电机的温度差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具有冷却效果显著的特点,通常被应用于大型发电机;空气冷却方法是采用空气作为介质,通过抽风机或鼓风机的作用,将发电机的热量带走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氢气冷却是目前我国大型火力发电厂中最常用的冷却方法,其冷却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减少发电机的损耗,提高发电效率,但由于氢气是易燃易爆物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成本较高。在实际生产中,电厂应当结合生产的情况和设备的规格选定最合理的冷却系统,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2、及时处理系统电压波动。在实践生产中,电压经常受各种因素的干扰造成波动,比如过压或欠压,极大危害发电机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电气系统的稳定运行。解决电压不稳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电力工作人员应当严密监视系统的各项控制指标,全面掌控系统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严重的电压波动,立即判断造成波动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比如电路负荷超出限定值,造成电压升高,可以采取切断部分负荷的办法,减少电路负载达到降压的目的。另外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采取紧急拉闸的措施保护系统的安全。 3、科学合理设计内接地线路。接地线之所以能够有效保护电厂工作人员的安全,就是利用了人体电阻与接地电阻的并联这一原理,在电气设备带电的情况下,流向人体的电流和流向接地导线的电流与各自的电阻成反比,当接地线的电阻比较小时,流经人体的电流就会相对变小,所以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应该采用环路式接地线,可靠性就变得相对较高,可以降低对地电压,如果某一接地线出现问题不能工作时,可以使故障程度减到相对较低程度,此外保持直流系统和交流系统的可靠才能保证电厂电气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工作人员还应该重视接地系统的报警,及时排查处理微小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避免酿成大的安全事故。 4、加强系统设备维修和保养工工作。在电气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故障、线路短路、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线路跳闸,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电厂应当建立设备安全运行责任制,完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同时明确每台套设备的负责人,负责设备的保养、维修、运行跟踪、排查隐患等工作,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当电气设备出现故障时,电力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检查并分析设备故障的原因,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如果发现是由于外部原因引起保护装置跳闸,则可将故障电机进行隔离后即可恢复电力系统的运行。 四、结术语 火电厂发电机组要想实现稳定运行就必须避免电气系统发生故障。电厂的设备维护部门必须采取分级处理的办法维修电气故障并使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把预防性维护理论作为电厂电气系统维护的指导思想。此外,因新技术不断出现,应制定出长期的维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不断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让维修工作者全面了解在电厂实行发电机组技改后新增的设备,为电厂设备维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发电机组常见的电气故障应作阶段性经验总结及探讨。对于易损零件损坏造成的故障应采用预防性维护理论实行提前更换,以减少机组受到的电气故障影响,提高火电厂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电气运行论文:电厂电气运行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摘 要]电气设备是电厂正常生产的基础,需要采取措施来确保其可以持续稳定运行。但是就电厂生产现状来看,经常会因为各项因素影响,导致电气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产生各类故障,而限制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就需要对电厂电气运行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各类故障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识别与处理,提高电气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对此方面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厂电气;运行风险;安全管理 以提高电厂电气设备运行安全性为目的,对常见各类故障进行分析,确定其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系统中,电气运行为核心部分,其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各项因素影响,导致系统运行风险增大,如果不及时采取处理,不但会降低生产效率,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必须增大对电厂电气运行安全性的重视,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一、电厂电气运行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电厂电气安全运行是保障生产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关键因素,由于电厂生产系统所需设备数量、种类众多,并且为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电厂生产系统规模不断加大,结构也更为复杂,相应的管理难度也就更大,使得电气运行安全管理已经迫在眉睫。虽然现在逐渐有更多新型技术被应用到电气运行管理中,但是受传统意识限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信息落后、定额标准不统一以及数据分析不完善等。现在很多发电厂,电气设备管理层存在严重信息落后问题,对系统运行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完善,数据处理结果不可靠,相同数据不能进行统一,导致信息可利用性降低[1]。统一定额标准是保证电厂发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统一,也会对基础数据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电厂电气运行所存安全风险分类 1.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电厂电气运行必然存在的,由自然或者人类活动引起,通过自然生态环境来对设备以及人员等产生一定安全隐患。从物理方面分析,风险主要包括设备设计缺陷、粉尘、设备运行噪音等;从化学角度分析,风险主要包括易燃易爆物质、腐蚀性物质以及有毒物质等;生物角度分析,风险主要包括病微生物以及有害动植物等[2]。环境风险不但会对设备运行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操作人员产生威胁,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2.设备风险 设备风险需要从技术角度分析,常见的如高压高温管道、电气设备、转动设备以及控制系统等故障,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与损失。例如高温高压管道泄露,迫使机组停运,或者是管道爆破造成设备损坏以及人身伤亡。而风机运行时转轴裸露部分很容易绞住,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磨煤机运行时转动设备故障,也会造成人身伤害。控制系统系统是电厂电气运行关键部分,如果其出现保护误动、拒动等问题,会造成设备损坏或者停运,而电气绝缘故障发生后,很有可能会造成电弧烧伤,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3.人为风险 主要即工作人员心理意识以及生理行为所造成的危险,对于很多电厂电气操作人员来说,其安全意识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达标,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误操作而存在风险。其中,专业技能有限,决定了其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有效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三、电厂电气运行安全管理优化措施 1.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电厂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针对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做好风险规避方案研究,最大程度上来避免各类问题的发生。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核心,以满足安全管理为目的,对常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确定各类问题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风险识别、评价以及处理,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将风险影响降到最低。应对电气运行做好信息登录,随时掌握不同分项运行状态,做好电气设备使用以及闲置状态的分析,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与以往管理经验相结合,编制出操作性最高的风险规避方案[3]。 2.优化电气管理方式 现在电厂电气设备规模不断加大,且结构更为复杂,为减少运行故障的产生,提高其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设备管理方式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电气系统升级。应合理划分电气设备类型,分析不同设备运行故障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与控制。技术人员应结合不同类型设备运行特点,合理划分了设备等级,对整个电气运行系统进行分级管理,减少设备故障维修频率。另外,还应选择先进的故障诊断方法,对常见的设备故障进行有效诊断,然后以此为依据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将故障信息进行统计,做好不同类型设备故障的总结分析,争取不断提高电气安全管理效果。如变电室故障一般集中出现在二次回路与互感器部位,伴随放电、冒烟等现象,一旦发现问题需要与监控部门取得联系,并及时切断供电电源,控制安全事故发展事态。 3.优化设备故障处理措施 3.1绝缘层故障 要求技术人员在对电气设备以及电气线路进行敷设时,要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进行,避免违规操作对设备或者线缆造成损坏,同时还应做好防潮、防晒、防腐等保护措施。另外,还应设置双电源供电,可以实现双电源的自然切换,避免电厂突然断电,而对设备运行安全性造成影响。电气设备大多为金属外壳,为提高其操作与运行安全性,还需要对其进行接地保护,避免电气设备接地出现短路故障[4]。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及时关闭电功电源,减少因为短路故障造成的高温高热。 3.2电弧与电火花故障 如果在电厂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出现电弧或者电火花问题,操作人员需要在设备安装阶段就做好管理,将此部分电气设备与易燃易爆区域分开。技术人员应在日常生产中做好各电气设备状态的分析,确定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在出现电弧或者电火花故障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控制影响范围。 3.3温度过高故障 对电厂电气系统设置信号装置与保护装置,一旦电力电路或者电气设备出现运行故障,以及电力负荷过大情况是,保护装置可以及时动作,对故障部位进行有效切除,控制故障影响范围,并及时发出告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处理。 结束语 以提高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为目的,需要对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掌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完善风险规避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降低各项因素的影响,减少设备运行故障的产生。 电气运行论文: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及处理方法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也积极地进行了电网改造以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同时也使得电厂实行了市场化的改革。电厂实行市场化经营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但是同时也使得电厂之间的竞争加剧。要想使得电厂能够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要对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电气运行故障将大大影响供电效率,只有保证电厂电气设备得以安全稳定的运行,才能够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因此本文对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处理方法 电气设备是电厂的主要设备,如果离开了电气设备,电厂将无法正常运行,电能的产生及输送都是依靠的电气设备,所以电气设备对电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电气设备运行出现了故障,将会影响到电厂的发电及输送电,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用电。但是当前在电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电气运行故障,这些故障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用电,所以对这些故障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排除了这些电气运行故障,才能够保证电厂的正常运行。 一、 电厂主要电气运行故障 (一) 导线故障 导线故障是电气运行的主要故障,导线故障主要可以分为电气设备绝缘层短路故障和导线温度升高故障。在电厂中,导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气主接线,它是连接电厂电气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电厂的环境较为复杂,如果导线受潮或者遭到磨损,将致使导线的绝缘层出现脱落等情况,一旦导线的绝缘层脱落,导线就被暴露在了外面,十分容易与其它的导线之间出现混线的情况,从而造成短路。一旦导线短路,将对电厂的正常供电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导线温度升高故障主要是由于电气设备的规格过小造成的,当电气设备所承载的负荷超过了其最大容量时,导线的温度就会大大升高,导线温度升高又会进一步使得电气设备出现故障,从而影响整个电厂的正常运行。当导线温度过高时,还可能会引发火灾,给电厂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二)定子端部处紧固件的绝缘发生磨损 当前国内电厂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汽轮发电机进行发电,定子绕组是汽轮发电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保证汽轮机能够正常工作,必须要确保其定子绕组的固定性。但是当前许多电厂中汽轮发电机在使用年限过长之后,其端部处的绕组就会出现磨损的情况,而这些绝缘一旦发生磨损,将严重影响汽轮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三)发电机刷环碳刷冒火 在电厂运行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电气运行故障,那就是发电机刷环的碳刷出现冒火的现象,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消除,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环火,而环火的形成将会使得发电机出现严重的故障,尤其是氢冷发电机,如果出现环火,极有可能导致发电机停运,给电厂和发电机本身都带来严重的危害。之所以会出现发电机刷环碳刷冒火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碳刷的质量和规格问题。当机组在运行时,所使用的压簧和碳刷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压簧压力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压簧而言,其使用时间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会使得滑环与碳刷之间接触点的电阻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进而会使得压簧严重地受损变形,然后产生火花;第二,碳刷阻值的问题。虽然同一机组所使用的碳刷的型号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碳刷的阻值却是不一样的,由于阻值的不一样,所以可能使得电流分配不够均匀,进而产生火花;第三,碳刷磨损过于严重。由于碳刷在工作的时候,是在刷盒中不断摇动的,而摇动就会使得刷块边缘出现脱落的情况,而这些脱落掉的部分就十分容易造成碳刷冒火;第四,工作人员的检查失误。工作人员定期会对机组进行检查,但是许多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查的时候并没有及时地发现部分碳刷严重过热的情况,使得这些过热的碳刷仍然在继续运行,从而就使得滑环碳刷出现冒火的情况。 二、 电厂电气运行故障处理办法 (一) 导线故障处理 导线故障是电厂电气运行最常见的故障之一,针对导线故障,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案:第一,针对导线绝缘损坏的情况,在对设备的线路进行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证导线是铺设在环境较为良好的地方,尽量使得导线避免受到腐蚀和雨淋,这样可以有效延长导线的使用寿命。同时为了有效避免因为突然停电对导线造成严重的损害,应该事先准备好备用电源,当停电情况发生时,要能够做到电源的及时自动切换,从而有效避免导线出现短路的情况;第二,要给导线安装合适的信号装置以及保护设备,安装信号装置的目的是为了监测导线的使用情况,避免导线的负荷过大从而使得导线出现短路等情况,而安装保护设备则是为了使得导线在负荷过大的时候能够及时被切断,从而尽可能降低导线故障所带来的损失。 (二)定子端部处紧固件绝缘磨损故障处理 当定子端部处紧固件出现磨损的情况时,首先要对紧固件进行细致的检查,从而确定其出现磨损的原因,如果是压簧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压簧更换。如果是端部紧固件的结构出现了问题,进而使得绝缘磨损,则应该对结构进行及时的改造。对于定子端部处紧固件绝缘磨损故障的处理,必须要首先找到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再根据原因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三) 发电机刷环碳刷冒火故障处理 如果发电机出现了刷环碳刷冒火的情况,有可能是由上述原因所造成的。首先,如果是因为刷环的质量和规格问题而引发的刷环冒火,则应该将刷环上的所有压簧都予以更换,将其换为同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压簧,并且保证压簧的压力保持在基本相等的状态;其次,要定期的对发电机刷环进行检查,只有保证定期的检查,才能够及时地发现隐患,从而有效避免故障的产生;再次,对于新的碳刷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在进行碳刷的更换时,必须要确保新碳刷和旧碳刷的电阻值是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测定新碳刷的电阻值,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因电阻值不一致而导致的碳刷环冒火问题;最后,在电厂的运行主控室内必须要配置足够的碳刷,并且每一个碳刷都应该标明其电阻值。 电气运行论文: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吸纳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社会的反馈信息,根据职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结合省中等职业教育“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于本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并具体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使培养的人才从单纯技能型像技能、管理复合型转变,突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中职; 电气运行与控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发展优秀毕业生,他们要求能够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管理以及供配电系统、电梯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安全意识,拥有从事电气技术岗位必需的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等综合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从事生产、管理与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就业范围宽,毕业生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就业前景良好。我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深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根据职业(岗位)面向和我校实际情况,构建了具有我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一、探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职业(岗位)面向,在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吸纳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社会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深入探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 行业通用能力 (1)具有识读一般电气原理图、安装图,绘制一般电气控制图的能力。(2)掌握电子、电工、机械等基本知识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了解常用电气控制元器件和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具有正确选择和使用常规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及辅助设备的能力,会使用常用专业工具,具有熟练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4)具备阅读和理解电气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与保养相关说明书的能力。(5)具有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6)具备使用常用电气CAD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操作。 2. 职业特定能力 (1)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能识读电气原理图;具有安装、维护低压配电、动力和照明线路及其他电气设备的能力;能进行较复杂机械设备配电板的配线以及电气设备的电气安装工作;能诊断、排除中小型电动机及控制系统的电气故障;会维护保养工具、仪表;能进行电气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售后服务。(2)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安装高低压柜等电气设备;安装调整机床装备;能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装配、测试、维修等;能组装、拆卸、检修各种控制电器;能安装、调试、维修各种机床控制电路;会维护保养工、夹、量具和仪器仪表,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3)供用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能进行变配电室(站、所)的安装与调试;会检修送电、配电线路及设备,排除设备故障;能进行高压设备检修及常规试验;能进行10KV以下线路的施工、维护;会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能完成倒闸作业等变配电室(站、所)常规的值守工作;能正确填写值班日志。 3. 跨行业职业能力 (1)具有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2)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能力。(3)具有工作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二、构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通过对电气专业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和技能型人才职业专门化方向分析,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两部分组成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并依据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 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体系建设 通过分析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现状,结合我校该专业的特点,并借鉴省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和兄弟学校的专业建设之长,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领域,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如表1所示: 2. 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体系建设 专业技能课程对该专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专业理论“够用”原则,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2∶3。同时,理论课程设置中注重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细化;专业技能课程里又有基本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综合技能等,在知识结构层次上具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实施项目组织教学、任务引领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实施、任务引领、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学习领域的设置如表2所示: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所设实验、实训、实习内容占总学时的60%。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教学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真正实现教学项目化、知识任务化,与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毕业生,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尽量真实的、贴近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除配备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照明线路实训室、PLC实验室、电机实训实训室外,还需按照专业系统教学模块需要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作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放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双元化和课程建设综合化,大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四、成绩考核机制 根据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和学生在校的实际周数,有计划地安排好本专业的教学进程,并规定必修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考试科目,通过书面考试来评定成绩,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按2∶3∶5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考核采用行业等级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绩考核主要由实习教师对学生平时实践过程的表现、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成功率及检测排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参加行业组织的考核,并获得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应专业方向中级工等相关专业的资格(等级)证书。学生必须在必修课程全部考核合格,并通过相关专业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五、结束语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提供科学而合理的参考依据。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 【摘要】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的质量是反映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围绕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毕业论文的难点,分析了当前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探讨 摘要: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其他学科以及其他阶段教学开展的基石。在当前新课改来势汹汹,传统的应试教育指导思想已经不再适应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新的指导思想呼之欲出。本文特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指导思想的变化进行如下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指导思想;转变;应对 指导思想是教学活动如何开展的启示明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引航路标;没有指导思想,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不会那么有序、有章。在新时期,现代课堂的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过去的教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全新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建设高效的现代课堂十分之必要。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其他学科以及其他阶段教学开展的基石。 一、小学语文课堂指导思想的构成 指导思想主要有两方面构成,即价值理念和教学目标。其中价值理念是形成指导思想的必备的要素,没有价值理念的指导思想是不存在,因此价值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了现代课堂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小学语文课堂上指导思想的价值理念指的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打造高效的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课堂,使课堂真正有利于学生长远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知识。在新课改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早已不是原来被应试教育思想所控制的课堂(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逐渐在课堂活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指导思想的价值理念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教课学生听课的课堂进行一个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而教师则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总之就是要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目标是指导思想的牵引者。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人、生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文化,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但是,为学生服务并不是什么都以学生为上,不是学生的什么要求都必须满足,而是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太过了,会使学生把握不准方向,无法无天;不及,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小学语文指导思想的变化 新课改的推行,使得小学语文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功利之教到价值之教的变化。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竞争的风气,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投入大量的希冀,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够令学生取得较高的语文分数,以至于最终能够在教师成绩的评比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因此一些功利主义就不免会掺杂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之中。新课改的推行,语文不再成为教师竞争的工具,而更多关注的是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达到的结果。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定位进行了思维上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培养之上,而不是侧重于自身的竞争比赛之中。其次,结果之教到过程之教的变革。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的主要科目,受到多方关注。因此语文教师也受到来自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压力。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对于教学的结果的侧重较大,对于教学活动取得的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在最终的期末考试中取得的语文成绩极其的重视,而对于教学活动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的重视程度则较小,从而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过程和结果不相统一的情况。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中落实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成为了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将教学过程放在了和教学结果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次,有用之教到无用之教的转变。在原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只是选择有利于自己教学目标的内容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而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教师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对自己教学目标完成有益的知识,而是开始重视学生个人的长远和全面的发展,向学生灌输一些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后,人之教和器物之教的结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以及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开始被教师应用于课堂的教学之中。在原来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师个人能力的制约,对于多媒体等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支持的教师较少,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上还是选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同时也重视促进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研究。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指导思想的正误对于营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至关重要,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够促进高效语文课堂的建设,而错误的指导思想则会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建设发挥阻碍的作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回归原点是现阶段应当坚持的课堂指导思想,回归原点,才能还原教育的本质,才能挣脱那些束缚教育发展的障碍和制约因素。 作者:臧亚芳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乐亭镇井坨小学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探讨 摘要: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已经是学生毕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但是大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空泛、缺乏实证数据或者案例不当,应用性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从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以及调研等方面对双导师毕业论文指导进行研究,以期待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毕业论文;指导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学完相应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后,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在论文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项工作。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空泛、缺乏实证数据或者案例不当,应用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推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双导师制,让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选题 1.学生选题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有的学校分为会计和金融理财方向,毕业论文基本就是围绕这两个方向选题。选题不当是文科本科毕业论文中常见的现象,表现为:选题过大、陈旧、理论性太强、难度太大、以偏概全、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由于前期基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选题就是某一课程的某一理论,没有实践内容支撑;有的题目以某一公司为例,这一公司的案例就全包括整个论文的全部内容,明显存在以偏概全问题;还有选题偏难,不适合本科生写作或者已经超过能力范围,后期论文进展慢,甚至无法完成,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 2.双导师在选题中的作用 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配合,可以有效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校内导师负责学生选题的初步工作,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选择符合本专业培养要求的论文题目的大致范围,包括支撑论文的相关理论,如果校内导师有科研项目,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提高科研能力,为今后的论文写作奠定科研基础。通过和校外导师磋商确定具体的实践和创新范围,校外导师根据自己在实践工作的经验,对选题进行审核,最后确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题目。 二、论文写作 1.学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文献检索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了论文文献资料范围狭窄、观点陈旧等诸多问题。文献检索不足,资料不够充分,使学生对毕业论文题目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程度认识明显不够,不能准确把握选题已有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论文写出来也就自然罕见新意,缺乏深度。由于平时训练较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材料组织方面的问题较多,存在论文结构不清晰、层次不够分明、段落间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2.双导师在写作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导师可以要求学生检索一定数量的较高水平的科研专著和期刊论文,并限制一定的时间进行分期汇报。如果导师有科研项目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并分配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科研的熏陶,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提供基础准备。校内导师对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把关,引导学生完成文献综述,并提出改正意见。让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尤其是开题报告中的论文结构,一定要和双导师都确定后,再撰写。经过校内、校外导师确认后进入论文正式撰写部分,理论及结构、语言组织及格式规范问题由校内导师指导,实践、案例部分由校外导师指导,必要时可通过组织学生实习、调研等方式,获得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毕业论文的内容。双导师互相配合指点学生及时改正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对之进行改正,而改正后的情况又时地反馈给双导师,再经导师指点、修正,几经反复,逐渐完善。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生教学工作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双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提高毕业论文应用性的有效办法。虽然还面临校外导师的时间问题,以及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协作以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仍然值得推广。 作者:赵宇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1高校经济管理的相关概述 经济管理(ManagementOftheEconomy),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有组织、计划、指挥及协调的活动。它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系统,各种毫无关联的生产力通过有效管理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系统。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经济管理水平越高,则证明人与人、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结合得越科学,生产力等诸多要素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综合力量,也就会有越来越强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大经济效益。 2加强高校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1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现状要求加强财务管理 我国高校会计长期以来的工作模式是事后核算,记账、算账、报账等原始功能还是高校财务工作的核心,严重忽略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高校改革因这种“报账型”的工作模式受到了严重影响,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被动地进行财会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因各种融资和巨额银行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都给高校财会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些列变化都要求着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合理配置和利用资金,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从而真正做到为学校发展和规划起到“参谋”的作用。 2.2财务管理因高校筹资多元化注入了新型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也让我国高校在筹集教育资金方面由传统的国家拨款到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当前高校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银行贷款、财政拨款和收费收入。高校想要扩大规模和实现更大经济效益,就要在原有的教育资金方面提高使用效率和资产运行质量,寻求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可挖掘校办产业、科研转化及社会捐资等资源,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则是创建健康而又稳定的资金保障,也是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和教学的前提。 2.3财务管理因高校办学体制和理念的变革有了新的需求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由传统的服务型产业到当今供应社会人才所需的模式,自我发展和自主办学是当前高校存在的主要形式。从追求单一的社会效益到以教学为中心,都在说明高校的改革变化。财务管理是全面提高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手段,也反映了经济效益的办学成本、资金使用和偿债能力,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面前进。 3目前高校所存在的经济风险 3.1负债风险 高校负债风险指由于各种宏观经济环境、微观条件及资金供需等方面因素发生变化,影响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首先,高校会因扩展规模带来贷款债务风险;近年来高校已经从传统的服务型办学模式逐渐过渡至自主办学,确立了法人主体地位,因此也具备了向社会举债的法律资格。一些高校自1999年扩招之后,学校中的教学设备、基础设施(图书馆、学生宿舍)等都无法满足扩招后的需求,从而需要引入大笔资金来扩展学校规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借贷为1500~2000亿元左右,但由于学校资金入不敷出,就导致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然而情况更为严峻的是,当高校在接受着国家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及其他渠道的融资后,仍然面临着收入不足的现象,该如何偿还向银行所借的贷款,教育部形容当前各高校的负债现状,可以用“危机”来概括且形势相当严峻。以吉林大学为例,自2000年合校以来,吉林省对吉林大学的投资不足3亿元,而教育部的拨款也不能满足吉林大学越来越大的“胃口”,2000年开始,吉林大学开始了贷款热潮,2000年9月,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大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吉大提供千亿元贷款,支持吉大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在后续几年,吉大迅速把大笔现金花了出去,随着学校步入付息高峰,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吉大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贷款还有一笔重要的流向是组建了吉林大学科技园,并修建了一栋建筑面积4万平米的创业孵化大厦,吉林大学还创办了一批企业,学校全资企业73家,控股12家,参股12家。吉大陷入负债风险,首先是因为混乱的高校管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依法拥有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自主权,贷不贷、贷多少,学校有权自主决定,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在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大地影响了贷款资金的安全。其次是扭曲的银行管理,银行敢于以信用贷款的方式,不顾高校的还贷能力向高校发放巨额贷款,正是抓住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即政府提供的各种显性或隐性担保,这种扭曲的理性使得银行虽然尽职尽责地进行了贷款管理,但当高校出现还贷危机时,银行作为放贷方也难辞其咎。 3.2人力资本收入风险 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实践经验、迁移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为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人力资本。而针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通过货币或实物等投入来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指标,劳动产出的增加可充分反映改善结果。人力资本投资涉及多种形式,如医疗保健、培训及学校教育等。人才资源的竞争是目前各大高校的发展战略之一,人才的流动因市场经济有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高校对已投资的人力资本上也越来越难,风险也就越来越大。首先人才流失所导致的经济风险。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人才流动也在不断增强,也相应地增大高校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如果在对人才进行了投资但收获不到理想的效益,甚至人才流出,那么则形成了流出损失风险。我国高校在招聘博士生导师、学科学士及知名教授时善于运用大量经费和时间,如果所引进的人才与进入的工作岗位与学校发展所需不符,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引进人才的能力远远高于岗位所需,这种“名人效应”只能在某段时间内发挥效应,但不适合高校长期发展,流失率较高。另一个方式所引进的人才低于岗位所需,还是因“名人效应”占据岗位,但无法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或将其带入相反的方向。如高校某一学科的发展倒退到历史前期水平,由于该团队的流失导致校内其他人产生动摇心理,可能会导致其他人继续流失;由于该知名教授B及所在团队的离开,慕名前来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都会下降,这些都会间接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然而,对于引进某一个教授来说,一旦选人不准,引进后未能发挥预期效果,高额的投入难以产生效益的时候,这种风险都会显现出来,且持续性很强。引进高层次人才选人不准损失的还不止是高额的引进费用,由于目前高校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如果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适合岗位要求,产出较小,效益较低,又难以辞退,其所在的岗位需要较高的工资津贴等待遇的维持,后期的成本绝不低于前期的引进费用。由此可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济风险还是非常巨大的,人力资本投入风险在高校中己经悄然出现。 3.3资产风险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国家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和控制都依托于高校的资产管理,让其为高校创造合理的经济利益和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高校资产管理包括对高校资产的核资、清查、评估、投资、收益、监督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管理产权,优化配置高校经济资源。 4实现高校经济价值的有力措施 4.1向开放型高校经济管理模式过渡 近年来,中国经济模式也摒弃了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摸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向。而高校也应效仿中国经济,做出根本性的变革,从而更好的适应中国经济和高校自身的发展。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较为封闭,不利于我国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和知识创新。高校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也存有很多弊端,如资金管理过严、机构臃肿、保守管理方法,各经济职能部门缺乏良好沟通等都制约着高校生存和发展。 4.2建立高校未来经济风险分担机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而对经济风险的防范应在体制上形成承担和分担机制,构建一个未来经济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如从资产运营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产业运营体制及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方面来明确各自的风险责任,使经济风险之间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如针对人力投资风险,在规避风险时可实施全员聘用制改革;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则是聘用制,包括签订聘用合同、公开招聘及聘期考核制度,此项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改革聘用制的目的主要在于严格监督、有效激励及完善用人机制,待遇可随着员工实力来上下调动,打破以往岗位与职责分离和职务终身制的聘用制度,全面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再例如,还可通过高校校际合作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种方式是以高校为主体的合作,通过校际间信息资源、设备资产、师资力量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来实现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一定程度上可节约办学成本,提高资金和资产的利用效率。各个合作方在这种校际合作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在原则上都是平等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来选择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同样在承担义务方面也具备相应的权利。 4.3转变高校经济管理理念 人是实现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对人的管理仅仅局限于监督、制度、规划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却被严重忽略。所以,高校经济管理工作应坚持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被管理者的合理经济利益诉求应被尊重,一定程度上可运用激励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人本管理的工作理念是在应用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要大胆放手,鼓励职工提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应在决策制定中让被管理者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协商成为人人都认可的制度,在实现高校经济价值也协齐力,促进成果转化。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会应用于高校的教育管理行为中,然而一些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却忽略了社会效益,虽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紧密相连,但仍要坚持两者利益共存。实现社会的手段和途径还要依靠经济效益,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结合两者之间效益,也是高校经济管理发展的基础之一。 4.4大力挖掘校内外经济资源 不失时机地提高高校经济管理能力,还在于巧妙挖掘校内外的经济资源。校内的经济资源主要在科研能力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与同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偿服务,以此来实现经济价值。还可利用科研成果参与市场竞争,使其逐渐过渡至生产力,扩大经济发展思路,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而校外经济资源要善于搜集适合学校经济发展的信息并应用到高校经济管理当中,不能固步自封,积极摸索高深知识,快速地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寻找更多与自身经济发展相符的合作伙伴,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5结语 总之,经济在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激烈,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经济问题,高校应针对现实状况制定相关制度和化解经济风险的措施,改变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不断向开放型高校经济管理模式发展,解放高校生产力,大力挖掘校内外隐藏的经济资源,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实现高校经济价值。 作者:丁辉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15种创新融资策略 一、无形资产资本化策略 企业进行资本运营,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而且妥善于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化、资本化运作。一般来说,名牌优势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的主要方式是,以名牌为龙头发展企业集团,依靠一批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的规模联动,达到对市场覆盖之目标的。 二、特许经营融资策略 现代特许经营的意义已超越这一特殊投资方式本身,并对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特许经营实际上是,在常见的资本纽带之外又加上一条契约纽带。特许人和受许人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经过特许合作共同获利。特许人可以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市场,受许人则可以低成本地参与分享他人的投资,尤其是无形资产带来的利益。 三、交钥匙工程策略 交钥匙工程是指,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建造工厂或其它工程项目,当设计与建造完成并初步运转后,将该工厂或工程项目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依照合同完整地“交”给对方,由对方开始经营。 交钥匙工程是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受阻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股权投资方式。另外,当它们拥有某种市场所需的尖端技术,希望能快速地大面积覆盖市场,所能使用的资本等要素又不足时,也会考虑采用交钥匙工程方式。 四、回购式契约策略 国际间回购式契约经营,实质上是技术授权、国外投资、委托加工,以及目前仍颇为流行的补偿贸易的综合体,也被称为“补偿投资额”或“对等投资”。 这种经济合作方式,一般说来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输出整厂设备或有专利权的制造技术,跨国公司得到该企业投产后所生产的适当比例的产品,作为付款方式。投资者也可以从生产中获得多种利益,如:机器、设备、零部件以及其它产品的提供等。 五、BOT融资策略 BOT(建设—运营—移交)是一种比较新的契约型直接投资方式。 BOT中的移交,是BOT投资方式与其它投资方式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契约式或契约加股权式的合营,指投资方大都在经营期满以前,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及分利方式收回投资,契约中规定,合营期满,该企业全部财产无条件归东道国所有,不另行清算。而在股权合资经营的BOT方式中,经营期满后,原有企业有条件地移交给东道国,条件如何,由参与各方在合资前期谈判中商定。独资经营的移交也采用这种有条件的移交。 六、项目融资策略 项目融资是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而发放的一种国际中长期贷款,项目贷款的主要担保是该工程项目预期的经济收益和其它参与人对工程修建、不能营运、收益不足以及还债等风险所承担的义务,而不是主办单位的财力与信誉。 项目融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无追索权项目融资,贷款人的风险很大,一般较少采用;二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有追索权的项目融资,即贷款人除依赖项目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并可在项目单位的资产上设定担保物权外,还要求与项目完工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当事人提供各种担保。各担保人对项目债务所负责任,以各自所提供的担保金额或按有关协议所承担的义务为限。 七、DEG融资策略 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是一家直属于德国联邦政府的金融机构,其主要目标是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及中、东欧的体制转型国家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DEG的投资项目必须是可盈利的,符合环保的要求,属于非政治敏感性行业,并能为该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DEG的投资对象须具有专业化的管理,没有行政干预,管理层在相关行业至少有5年的经验。其总资产大致应大于1000万德国马克,并小于50亿德国马克,且在前两年盈利,有留存利润,并且营业利润(净收入/销售额)应大于5%。 八、申请世界银行IFC无担保抵押融资策略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采用商业银行的国际惯例进行操作,投资于有稳定经济回报的具体项目。现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开展工作,即向企业提供项目融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及向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和技术援助。IFC通过有限追索权项目融资的方式,帮助项目融通资金。IFC通过与外国投资者直接进行项目合作、协助进行项目设计及帮助筹资来促进外国在华投资。 九、融资租赁策略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及提供的规格,与第三方(供货商)订立一项供货合同,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在与其利益有关的范围内所同意的条款,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它设备(以下简称设备),并且出租人与承租人订立一项租赁合同,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授予承租人使用设备的权利。 融资租赁集融资融物于一身,是一种采用融物形式的融资方式,具有浓厚的金融业务色彩,因而被看作是一项与设备有关的贷款业务。 十、成立财务公司策略 根据我国的现行金融政策法规,有实力的企业可以组建财务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种,可以发起成立商业银行和有关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申请人必须是具备一系列具体条件的企业集团。 财务公司可以经营:吸收成员单位的本、外币存款,经批准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对成员单位发放本、外币贷款,对成员单位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买方信贷等,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财务公司具体条件,决定和批准的业务。 十一、产业投资基金策略 投资基金是现在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最早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目前,全球基金市场总值达3万亿美元,与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相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境外投资基金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投资基金的流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基金本身随时赎回(封闭型基金);另一种是在二级市场上竞价转让(开放型基金)。 十二、重组改造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策略 银行在我国可以算是特殊的政策性资源,企业完全可以抓住机会以银行资产重组的形式控股、兼并、收购地方性商业银行。银行资产重组,根据组织方式和重组模式的不同,可分为政府强制重组、银行自主重组;重组的措施可以是资产形态置换和现金购买。总之是力求控股银行,对控股银行进行股份制再改造,申请上市和开设国内外分行,筹措巨额资金以支持业内企业的发展,形成实质上的产业银行。 十三、行业资产重组策略 资产重组是通过收购、兼并、注资控股、合资、债权转移、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对同行业及关联行业实现优势企业经营规模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并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网络。 十四、资产证券化融资策略 资产证券化是传统融资方法以外的最新现代化融资工具,能在有效地保护国家对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所有权利益和保持企业稳定的基础上,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资金需求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产证券化能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的现金,并将未来预期的资产收益转变为当前实现的现金收入,通过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等措施,解决中国引进外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使用增级技术更适合中国现状。 十五、员工持股策略 目前我国股份公司发行新股,为了反映职工以往的经营成果,可以向职工发行职工股。该公司职工股的数额不能超过发行社会公众股额度(A股)的10%,且人均不得超过5,000股;这部分公司职工股从新股上市之日起,期满半年后可上市流通。在公司上报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材料时,必须报送经当地劳动部门核准的职工人数和职工预约认购股份的清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进行核查,以后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时有可能不再安排公司职工股份额。 结合国外ESOP职工持股计划的成功之处,我们提出几个较为现实可行的职工持股方案: 职工持股会。根据《公司法》,上市公司可依《民法》等规定,成立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团体法人——内部职工持股会,并以职工持股会作为公司的一名法人股东。在该职工持股会中,内部职工持股须达到一定比例,比如20%以上。这种职工持股会能使职工资产在该公司改制并发行的股票上市后得到增值。 职工基金计划。公司的职工以现金出资组成一个基金,将基金资产委托专业投资公司运作。基金的运作可独立进行,也可与回购计划和职工持股计划结合进行操作。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调查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从就业薪酬水平、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来看,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财务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 1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一级学科工商下设置的一个专业。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是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原三峡学院人文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组建而成。自组建以来,在“双服务”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的引领下,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规模日益壮大。财务管理专业的迅猛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甚至工科专业的大一新生转专业到财务管理专业。如此多的学生进入到财务管理专业学习,其就业质量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教研项目为依托,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不仅有助于学院了解学生们当前的就业质量现状,也有助于学院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包括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的薪酬水平、就业满意程度、职业发展空间等。基于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和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据学院每年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际情况,选择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的薪酬水平、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等五个指标来调查和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1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是量化分析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前提标准,它可以直观反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一般来说,高的就业质量往往需要合理的就业率水平做支撑,但并不是就业率越高,就业质量就一定越好。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9.39%,说明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2.2毕业生就业的薪酬水平 薪酬是毕业生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一般来说,毕业生薪酬水平越高,f明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认可度越强,就业质量也就越好。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主要集中在两个区间内。有63.40%的毕业生月收入集中在2000-3000元区间段,有18.17%的人月收入集中在3000-3500元区间段。总体来说,毕业生就业薪酬水平偏低。 2.3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由于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所蕴涵的机会收益也就不同,因此,谁能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业,其就业质量也就越高。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流向仍为湖北省,占比达到42.7%,其次是广东,占比13.34%,其后依次是江苏、湖南、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总体来看,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较低。 2.4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就业单位性质不同,其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有所差异,因此,也能部分反映就业质量的高低。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占比38.93%,其次是事业单位,占比15.36%。 2.5毕业生就业行业 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同,其薪资待遇也有较大区别。一般来说,垄断行业和金融行业往往薪酬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最高的是水利水电企业,占比23.51%,其次是制造业,占比16.19%,金融行业占比不到3%。 通过对以上五个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分 析,可以发现,尽管近三年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率很高,但就业质量并不是很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毕业生就业薪酬总体水平偏低。 (2)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较低。 (3)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就业比率过低。 3提高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3.1改变传统的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虽然是属于会计学领域的财务管理方向,但是,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一直是以会计为主导的,导致学生重视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而忽视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的学习。一般来说,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比较容易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但想进入银行、证还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单位从事会计工作是非常难的。而一般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薪资并不高,这就是导致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薪酬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根据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根据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有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所以培养方案中主要以会计相关课程为主。而要培养具有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方案也要适当调整,增加具有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知识的相关课程。 3.3实施小班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一直实施大班教学,一个班上130人以上,这导致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参与度不高。改为小班教学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分组上讲台讲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初探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情况,分析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J为,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探讨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下滑的现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出现了内容抄袭空洞、语言表达不顺畅、创新不足、答辩流于形式等很多问题。现以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2届至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如表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1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五届论文成绩中,优秀率在逐年大幅度下降,由15.83%降到3.06%,而良好率、中等率和及格率都在增长,这就说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下降,而这一结论也和目前其他同类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堪忧。本文选取了黄山学院2016届98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的撰写等维度进行了分析。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涉及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对黄山学院2016届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汇总分析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选题范围太宽。此次调查的98份论文选题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涉及到了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营改增、创新创业背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相关问题的探讨,此类选题在论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最大缺陷是选题理论性过于强,很难与实际相结合,比如论文带有“我国”、“中国”、“上市公司”字样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论文也没有实例说明,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把控,很难抓住重点,论述只能泛泛而言,内容缺少深度。通过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选用的是实践性选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论述,而实践性选题必须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一手资料才能写出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评价发现,实践调查所得资料有限,只能选用网络和书本上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也是搬用已有的观点,这样就缺乏创新性。二是选题缺乏主动性。2016届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是老师拟定选题,学生进行选择,这样虽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培养不出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选题其实就是学生思考的开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选题阶段多下工夫,就可以对论文写作过程有全局性的把握,论文任务也可以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2、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题 (1)形式上,论文的形式要求是对论文的结构框架、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方面所作的要求。虽然在论文结构上,因为有指导教师把关,一般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出现了引用格式不规范、数量不够、引用的文献和论文选题不相关等问题;在语言的表述上出现了大量的语句不通,段落和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此外,由于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的论文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绘制大量的数据表格,但是表格形式五花八门,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绘制。 (2)内容上,在对98份本科毕业论文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首先逻辑性不强,比如在论文中引用案例说明的,案例本身和论文阐述的论点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也未必是建立在对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次存在大量的抄袭,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和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在写论文之前很少甚至没有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所以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技巧上有很大的欠缺,他们为了尽快地完成论文,也不进行实践调研,大量引用他人的知识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东拼西凑完成论文。 三、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在对98名论文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学生重视度不高。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此时所有课程都已经结束,学生也已经离校去找工作、毕业实习或是准备研究生考试,毕业论文被认为无关紧要。在对这98名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就行了,学分肯定能拿到。这些学生认为找工作也不需要查看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不重视论文写作。只有个别少数同学认为毕业论文还是比较重要的,是对自己大学专业能力学习成果的体现,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分析、研究及阐述能力比较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是不一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向具体专业实务操作的能力,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主要是为将来能够走上实务操作岗位做好准备,所以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突出专业实务性和强化动手能力,而在分析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比较薄弱。这就必然使得该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上的能力不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较弱、归纳总结和文字组织能力较差、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偏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2、指导教师因素 首先,根据调查,此次作为研究对象的98名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指导教师提供,然后由学生进行选择。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和研究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选题存在范围比较宽泛、内容较为陈旧、理论性太强等问题。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都比较多,基本上都超过15人以上,这样教师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指导工作。一般而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任务书的下达、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开题、初稿修改、中期检查、二稿修改直至论文定稿、答辩前指导、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资料整理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工作量不言而喻,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本来教学工作就比较繁重,科研任务也比较多,再加上如此多数量的论文指导工作量,这就使得论文指导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指导教师为了应付论文检查,往往重视的是论文的表面形式是否规范,比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恰恰忽略了论文核心的内容。 3、学校管理及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考核主要是通过答辩进行。由于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面临实习和就业,许多学校对论文答辩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论文写作的结构形式没有问题,答辩就基本通过,就算第一次答辩不通过,在二辩过程中肯定能够通过,在这种环境下,就使得许多学生以就业实习为借口更加不重视论文的写作,从而影响论文的质量。 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 实践调研论文不是调研报告,是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和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真相,形成自己的认识或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有实践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具体的实践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去完成实践调研论文。其次还可以把毕业实习报告的部分内容并入到实践调研论文里来,做到一举两得,大大地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此外通过实践调研论文的撰写,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财务问题,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改变写毕业论文基本流于形式的现状,另一方面还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2、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 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首先在论文选题上,就可以将论文选题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是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外延进行的一次研究性工作,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汇总,所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就可以有意识的去考虑论文选题方向,不用等到最后一年再来仓促地选择。其次我们可以将论文写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比如:可以在专业方向和学科平台上进行一些关于某个知识点和研究方法的小论文撰写,提前进行论文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直观感觉。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论文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尽可能和毕业实习挂钩,毕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为我们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写作素材,有实践基础的论文写出来就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创新性很强,内容不会空泛、不会东拼西凑。 3、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应该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去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这对检验和提高论文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维护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操守,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从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对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首先是选题方面,可以从选题的范围和内容评价该选题符不符合专业方向、能否反映专业当前热点、学生能否驾驭、有没有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其次是写作质量方面,可以从论文结构、论文逻辑、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格式进行评价,考察论文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明确、论据逻辑性强不强、写作方式运用是否得当、格式是否正确等。最后是答辩过程。答辩情况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答q可以从内容表述及问题回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论文淘汰率,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对那些不重视论文撰写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基于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考核教师轻管理学生的阶段,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限。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基于过程控制理论提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成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筛选指导教师、选题开题、制订任务书、撰写与指导过程、中期检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和成绩评定程序。 关键词: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起源于理工科实验室。但是,理工类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式,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一致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就成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一个最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是其他课程无法完全替代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状况以及质量监控问题,是推进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与问题 自2011年起,全国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了本科教学工程,推动了本科教学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形式趋于完备,但是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低于预期。2012年5月7日、8日,《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两篇文章,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为题进行了讨论。舆论的导向开始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许多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问题(邵军,2012;魏琦,2013)。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高校毕业论文一般按照“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递交、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定”五部分逐一进行。与之前相比,毕业论文的程序化管理已经规范。但是,何玲、王西平等(2014)认为毕业论文集中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对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厉敏萍、熊璋琳(2013)也提出近年来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滑。经过前期改革之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时间进度控制。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多集中于第八学期找工作,而毕业论文的撰写也主要于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上的冲突使得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难以按照学校制定的任务书来执行,毕业生的精力大多集中于找工作,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指导教师很难强制要求学生,致使时间进度方面的控制效果不好。 2.毕业论文内容。毕业论文的内容大多由指导教师拟定,所拟定的课题可能偏重理论,不能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论文的内容缺乏双向选择,学生可能对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内容只停留于理论形式上,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等,致使撰写出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这是对毕业论文内容方面控制的漏洞。 3.毕业论文抄袭。由于学生自主择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冲突,同时其对毕业论文内容也缺乏了解或兴趣,致使毕业论文存在大量抄袭的情况。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依然严重。而学校或指导教师又难于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严重的惩处,致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度下降。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 1.问题解释。在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三方主体均有相应的责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也分为三方面原因:学生原因、教师原因、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由于近年来全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致使生源平均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不同,一些学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差,文献资料搜索能力较差,专业性水平低,联系实际能力薄弱。二是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恰好处在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出国期间,致使学生所投入的精力不多,应付了事。三是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仅仅是毕业前的一项任务,其重要性和找工作无法相比,甚至远不及一门理论课程重要。近年来,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撰写财经文章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日益重视,财务管理毕业生到了单位才发现其专业分析能力、洞察能力的不足,工作中的需求反过来促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论文是理论通向实践的一座桥梁。 其次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指导任务过重。由于扩招导致学生大量增多,而各高校由于岗位限制,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导致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有限的精力无法和繁重的指导工作相协调。二是指导教师不重视。指导教师本身可能科研压力较大,或者是本身责任心有限,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三是指导教师提供的论文选题有限。一个指导教师关注的专业领域毕竟有限,相应地提供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的需求可能出现偏差。在选择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从中随便选择一个题目,无法激发学生的撰写兴趣,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升。 最后是教育管理方面。一是毕业论文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系统地完成选题、查找文献、搜集数据、撰写论文等工作,时间较短,难以实现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比较松懈。学校方面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和监控的力度也不足,缺乏过程控制,只注重最终结果,论文撰写的过程流于形式,缺乏中间监管,最终使论文内容出现偏差或其他问题而不能进行修改或弥补。 2.问题思考。尽管影响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三方主体均有责任,但是通过对于学生的调查和座谈,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两个方面: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 (1)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囿于传统毕业论文的认知习惯,财务管理专业把“毕业论文”定位于写一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单一。由于毕业论文与实际联系薄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较短,专业性水平较低,大多数研究不出新的成果。因此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所研究的课题不感兴趣或了解甚少,精力投入不足,仅仅是对前人的想法进行总结,进行“剪刀+浆糊”式的复制,失去了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设计初衷。未来不妨调整“毕业论文”为“毕业设计”,为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构建一个大的平台,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节。例如,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分配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撰写文献综述,四年期间分阶段逐步完善,大四时作为毕业成果上交。也可以增加案例分析,由专业教师指导整理某一方面的经典案例,使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有深刻认识。 (2)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只是为其质量提升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而要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需要最后的监管作为必要条件。在就业考核的压力下,相当多的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对就业工作进行了让步。虽然实行了弹性学分制,但是鲜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而被延长学业。一届学生由于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而蒙混过关,会通过学生之间届届相传,以至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只要工作确定了,学校并不会因为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做出处分。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被遏制,影响反而扩大化。高校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就业率指标导向下,相对于庞大的需要就业的“分母”,鲜有高校愿意主动去缩减本就在逐年下降的“分子”。在短期的、功利性的就业率评价指标的约束下,高校如何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二、国内部分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源于社会的压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进行了相关改革。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出台的《学籍管理规定》和《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新政策规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该方案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学校、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论文写作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否则也难有所成效。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2010年开始实施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教改项目,对人才培养学业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这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为:设立论文和非论文两个可选项,即学生可选择写论文,也可选择不写论文。选择不写论文的学生可选择冲抵形式及可量化的指标;选择写论文的,系里优化和简化论文文件名目,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提高论文质量。该方案找出了一条较现在唯一以论文来检验学习成果、进行学业评价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本科提出构建“以论文撰写阶段为时间维,以监控内容为层次维,以监控手段为方法维”的三维并存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系统。该方案把社会实践融入到三个维度,要求所有的学生均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论文题目。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基于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总体原则,提出了调研型毕业论文的要求。经管学部实施的调研型论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论文。调研型毕业论文不是调研报告,而是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仔细研究,分析事实真相,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材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实施“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四维”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课程与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监控四个维度;“一体”是指由“四维”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审核评估,构建了学校毕设(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运行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指导教师、学校软硬件环境、管理水平等多个环节。总体来看,各个高校不同的做法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迪。 三、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质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引起了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相关争论(黄春梅,2007;时伟,2010),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对关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赞同将过程控制理论融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付晓茹(2013)提出将全面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去,从选题、中期到最终的答辩,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能部分在整个阶段都参与到其中,只要各尽职责,在各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即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做好从开始毕业论文形式设计到最终组织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监管的每一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多的过程管理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设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由学校成立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学院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制定出契合本科教学要求的《毕业论文手册》,详细规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组织领导、过程控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以及成绩评定,使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保证。 (二)严格筛选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有三点要求,一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三是要有责任心,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偏多,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指导都比较少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把集中的、繁杂的毕业论文工作逐步分散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三)科学规范选题开题。在学生选题之前,由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的候选题目,院系初步筛选确定。候选题目应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及研究价值,题目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候选题目应该持续更新,避免题目陈旧,结合本系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最终确定出每个指导教师的候选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规避多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最终成果有太多交叉的现象。题目选定后,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课题来源、所要达到的目标、论文思路、模型建立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对学生选定题目的初步把关,是看学生对于该题目的理解程度,是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开题管理,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初把关。 (四)师生有序完成任务书。毕业论文任务书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规划,也是指导教师指导内容的详实体现。任务书的工作量与难度应该适中,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任务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具体的规定,内容包括: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进度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等。根据时间和任务进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阶段完成任务书。任务书一经制定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更改,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的应向院系进行报告,院系同意后才可更改。 (五)组织中期检查,加强过程控制。应加强过程控制,进行中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中期检查着重检查指导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是否存在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否充足,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展是否达到了任务书的要求,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存在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不定期检查大多集中于毕业论文的中后期,抽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对于进度缓慢的学生院系给予督促,要求其配合指导教师及时追上进度,学校院系也要组织专家对最终毕业论文成果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各专家写出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以便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六)规范答辩程序,科学评定成绩。严格审查答辩资格,毕业论文完成后先交由指导教师审查判定,再在成立的论文小组中选出任意两位对该论文进行盲评,最后交由答辩论文小组进行最终评判。若三次评判都认定该学生具有答辩资格,则可以进行答辩。对于没有答辩资格或是论文没有按照进度完成的学生延迟答辩。各系应成立由5―7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中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答辩过程中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给出平时成绩,占毕业论文总成绩的10%,结合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盲评的评阅成绩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评阅成绩,分别占比30%、20%、40%给出总成绩。 四、基于过程控制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管理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各责任主体也应基于过程控制理论,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积极参与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提升工作环节。 (一)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创新。高校应该允许毕业论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体现为毕业论文,也可以体现为调查报告,或者体现为国家与省级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允许学院适度提前组织毕业论文,延伸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给学生预留出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筹备项目的时间。指导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明确毕业论文与组织课堂教育同等重要。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尽早与学生确立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分析与选择辅导。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提供多样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同时,指导教师主观上要重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按照毕业论文的进度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帮助。 (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高校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开发设计网络平台,各个相关责任人按照进度及时登记相关工作,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审批指导,通过数据记录监管毕业设计的过程。高校在开题报告后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中期查看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按照内容任务书的进度要求进行,是否出现未按进度要求完成的情况,答辩前对完成后的毕业论文进行。同时,高校应该更重视人才的质量培养,答辩后按照一定比例抽查毕业论文成果,严格把关。教师针对不同的论文组织形式,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要求,上报院系相关部门。在后续指导中,严格按照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学生。同时,根据不同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进度要求,配合学校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毕业论文能够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对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学生应该在思想上重新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选取恰当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结合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规范和进度要求,协调安排找工作与撰写论文的时间。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连接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江苏省教育厅的抽检要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实行了一些改进措施,以其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和2011届学生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引言 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意见》(2007)1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教育质量上,要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教高(2007)2号文件,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包括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已经成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是以本科教学为定位的教学型独立学院,从1999年成立以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剧增,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90人上升到现在的209人,新增会计学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在倡导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大环境下,毕业论文质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本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和2011两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的90篇和2011届的112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类,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选题层面 1.选题相似度较高 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管专业学生的选题较为狭窄且重复率较高。如2010届90名学生中有12人选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且题目仅仅是一两字之差,这与教育部提出的“一人一题原则”相去甚远。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诸如“家庭企业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民间融资”等相关题目。选题相似度高是因为此种选题参考文献较多,资料容易搜集。 2.选题陈旧、缺乏新意 如前所述,高相似度的选题则已说明学生在选题时缺乏主观判断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致使选题陈旧,甚至选题已失去研究价值。如“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该选题既不切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非常陈旧。 3.选题范围不当 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从而造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较为盲目。有些学生选题过大,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有些学生选题狭窄、缺少研究价值,致使写作过程中被迫换题。如2010届的一名学生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为题,题目过于宽泛,加上受字数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致使论文只能泛泛而谈。还有学生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题,选题过于狭窄且缺少研究意义。 (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层面 1.缺乏统一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004年,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育部下发了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指出各高校要把高等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要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各系只能分别制定自己的论文写作规范。 2.没有明确的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尚未出台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使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答辩环节,会出现某些答辩组分数普遍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比较盲目,不知如何提高论文质量及分数。因此,学院应从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各个环节着手,结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三)指导教师层面 1.指导教师精力不足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两类构成,一是本院专职教师,二是外聘兼职教师。本院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校内教学任务同时,又需要兼顾科研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还有些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而缺乏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工作中。外聘教师是来自其他院校的专职教师或其他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这一部分指导教师既要做好其本职工作又要兼顾指导论文,其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保证。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所指导学生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个别组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率超过50%的情况。 2.指导方式单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指导教师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指导,在2010届的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从未见面指导或电话指导,超过60%的学生反映写作过程中只与教师见过一次面。论文指导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且持续周期较长,从选题、提纲到初稿、定稿,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不足以充分沟通和解答,导致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意见难以充分理解,从而影响论文的写作质量。 3.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论文进行全程指导外,还肩负着监督论文质量的重任,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指导老师对其论文质量进行最后的把关,判断其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是否具备参加答辩的资格。但从目前参加答辩的学生情况来看,指导教师在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最终评判时,未能善尽义务,无论质量高低都允许参加答辩,从而造成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差,论文答辩变成论文修改,无法按照正常的答辩程序进行。 (四)参考文献层面 从目前的论文写作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阅读且不甚了解参考文献和文献综述,在2010和2011两届学生中,超过半数学生的论文中没有文献综述一项,即使有,质量也差强人意。具体体现在:1.在2010届学生中,有90%学生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仅为10篇左右,没有达到15篇的要求,参考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的仅有1人。2.有些学生为凑齐参考文献数量,将根本没有阅读过的文章也罗列其中,而且存在有些参考文献与选题关系不大、与论文相关度不高的现象,而根据参考文献所阐述的文献综述又存在着不匹配、不相关的情况。3.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缺乏熟练的文献索引能力,不了解如何搜集高质量文章,参考文献多数来自一些质量不高、发行量不大的普通杂志,有些甚至把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网络文章都作为参考文献。低质量的参考文献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资格认证重要依据的毕业论文,其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全盘照搬适合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而且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毕业论文本身,忽视了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此只能用来发现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质量问题。本文基于系统原则、专业原则、操作原则和公平原则,明确了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由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构成,分析了每个子系统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以期为财务管理毕业质量论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财务理论支撑不够、与财务实践脱钩、内容空泛、抄袭严重、没有创新精神、写作不规范等现象,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取舍就成了当前争论的热点。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理论成果较多,而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则少见。李三乐、肖政宏(2009)从选题质量、文献综述与文献翻译、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论文撰写质量、学术水平与创新五个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标体系。赵肄江、李章兵、刘建勋(2009)从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两个主体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主要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设计过程中学生表现、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阅教师主要包括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列出了各要素包含的等级数、等级分值及其权值。黄猛、雷银生、刘小红(2009)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研究视角,从开题小组、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四个主体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评分要素及其权重,并将评分要素分为必备要素和备选要素两大类。杨文超(2009)提出了学生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以及满意程度测量体系,认为影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维度有: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院系、指导教师、学生)的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院系领导对本院下属专业及教师与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学生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其中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影响最大。在实践方面,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应用自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的通用性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包括6个方面,即论文选题文献资料、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格式规范化。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分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其中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的评阅指标为文献阅读和外文翻译、学习态度或工作量、撰写规范及文字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答辩环节的评阅指标分为内容、答辩和创新。中国民族大学、武汉工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与长沙理工大学基本类似。吉首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4个,即选题质量、能力水平、成果质量、评阅与答辩;二级指标18个,其中重点指标共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价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综上所述,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基于毕业论文本身,而没有跳出毕业论文本身、基于系统的视角;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学校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可观测的具体语言;评价者往往是教师,而被评价者是学生。这种没有跳出毕业论文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审体系,既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成绩,也不能反映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往往只能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也各有特色,只有在系统论视角下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科学的构建原则和具体的评价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原则 系统概念已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系统论方法,就是发掘事物本身存在的系统性特征,着重从系统和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关系中把握考察对象,达到客观认识、准确把握、最优处理问题的方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适用系统分析方法。由于本科生要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本身没有错误,专业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学生认真不够、教师不重视等才是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系统应由目标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构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包括这四部分的内容。 (二)专业原则 评价目标设计得好和差,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传统特色高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各所高校在设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区别对待,让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本专业的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从而指导评价者对该专业毕业论文作出有效的价值判断,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判断的准确性。为了减少评价体系的数量,又不降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高校在综合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大学科的原则,按一级学科来制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也可以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来设置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三)操作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应是依有关评价目标逐步分解而成的一个个指标,一条指标就是一个评价项目,指标和指标之间不相互重叠,多级多条指标就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具有联系的指标群。一个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测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因此,指标系统的末级指标内涵不能太含糊,应该比较明确,用可实际观测或考评的语言加以描述,一些模糊的、难以量化的指标应放人到综合评价中去。为增加指标体系的操作性,我们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目标设计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指标群,同时赋予各指标相应的量标和权重。事实上,操作性好的指标体系,往往可以抹去评价者的主观价值取向,避免靠印象给分的现象,缩小现实分值与实际分值的偏差。 (四)公平原则 一个好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其结果能体现公平,能客观反映各个相关主体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优劣。公平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保证的首要条件是同一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 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只有按照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进行质量考评,其结果可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共同属性。要使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结果公平,还需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为无论选取的指标如何客观,权重和计算方法如何科学,由少数几个评价者垄断得出的结果往往难以抹去评价者自身的价值取向色彩。通过设计适合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大学教务管理部门、院系教务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社会新闻媒体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评价的指标体系,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实行全评与抽评、互评与自评、校内评审与校外评审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从而强化评价过程的开放透明和评价结果的公开公正。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内容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标的设计应服从于自身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培养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季宝成说:“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培养人才。”钱伟长则提出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矢志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J3-培养质量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不同专业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不同,培养的人才也应不同。中国财务管理本科本科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部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定位确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鉴于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微观层面的实际工作,则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应用型为主,即培养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才能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李培根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钱伟长认为大学应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开始,否则培养的人才是“费才”、“庸才”,甚至可能是“坏才”。可见,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每―所高校为发扬传统特色,还应在国家、社会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自身传统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任务。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与国家和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相符、是否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等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高校职能部门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到位情况,能否有效地组织、指挥和监控该专业毕业论文主要活动。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高校职能部门通过管理能规范和约束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学生的行为并对其论文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分为校级管理和院系级管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校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设计的完善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落实和主要毕业论文环节开展的监控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程度等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院系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体管理措施的制订情况、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及其教师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工作管理的到位情况等内容。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是否满足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受学生专业写作态度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影响。心理学家Upmeyer(1989)等人甚至认为行为是潜在的态度的表达。学生的写作态度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遵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积极程度、学生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量的饱满程度、学生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主动程度、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对良好学术风范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价值的认同程度等内容。能力是主体智力和体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内在创造性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查阅财务管理相关文献技巧高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认知水平、学生财务管理实践经验多少、学生基本写作能力大小等内容。 (四)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能否指导学生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教师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承担指导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高低直接影响论文质量和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的充裕程度、教师领会和贯彻落实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认真程度、教师解答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疑问的积极程度等内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财务管理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经验的丰富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方法的灵活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意见的针对性大小、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环节的监控程度、教师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公正性等内容。 四、结论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其质量是这四个子系统质量的函数,系统、专业、操作和公平的质量评价体系也离不开这些内容。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我们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我们从高校决策者、职能管理部门、学生和教师四个视角分析与解决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 坚实基础。对高校决策者而言,一定要树立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高校只有拥有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而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和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对高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而言,一定要有效组织、指挥和监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活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而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又离不开职能管理部门的科学组织、指挥和监控。科学的组织可以保证我们拥有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所需的必要资源,科学的指挥可以引导我们有序地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科学的监控可以约束我们始终围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开展工作。对学生而言,一定要端正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培养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直接主体是学生,学生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决定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端正的专业论文写作态度有利于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服从管理、消除急躁。专业论文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财务训练才能培养这种能力。当这种专业综合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能轻松、顺利、高质量地完成财务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对教师而言,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专业指导态度和具备丰富的专业指导能力。财务管理本科生通常由于财务视野狭窄,对财务理论与实践认识不深、不透,在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是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直接影响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指导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的态度不仅影响自身的教学实践行为,也影响学生的论文写作情绪。财务水平高、专业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帮助学生开拓财务管理视野和启发写作思维,最终将前期学习和积累的财务知识恰如其分地外化于毕业论文中。任何一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写作背后必然有位态度良好和专业能力强的指导教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进 【摘要】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的质量是反映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围绕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毕业论文的难点,分析了当前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 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 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 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 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 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 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 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 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 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 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 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 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 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 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 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 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 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提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连接理论教育和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以应用型为定位的基础上,讨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普遍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毕业论文已经更多的成为了鼠标点击中的游戏,并且极少有学生因为论文质量而拿不到学位,毕业论文既达不到其设计之初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对学生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因此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毕业论文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由于论文质量管理不力和考核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应着眼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完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发现新视角、新论题的敏锐度,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是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非但不应取消,而且应成为本科生取得学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应结合不同院校的特点,认清毕业论文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和考核体系,以便使毕业论文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截至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已达到多数国家所认可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处在由精英式向大众式,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过渡的阶段。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我国的独立学院大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将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当全程贯彻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这样才能使得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也能让学生真正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中有所收获。 三、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基本保证。目前很多学生不懂正确的选题方法,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大题小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加入WTO后我国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等大而空的选题比比皆是。过大的选题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对所选内容进行研究,所谓的写作,最终成了鼠标和键盘的游戏。 2、选题重复。由于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不同,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热门的研究问题,因为这种选题容易搜集资料,可以很轻易的拼凑出一篇文章。这种选题方式造成了学生论文重复率高,有的甚至会出现内容雷同。 3、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由于理论性文章搜集资料的空间较大,无需亲自调研,容易达到字数要求,且优劣较难评判,容易通过最终答辩,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性的选题。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一手的实践资料,人云亦云,没有任何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二)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进而造成了其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在论述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专业性语言表述,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文逻辑也不够清晰。对于论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目的和摘要等项目区分不清,经常混为一谈。 (三)参考文献不足。目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够,很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只有三五篇,只阅读了这几篇文献,是如何洋洋洒洒写出了近万字的论文呢,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不了解如何检索高质量的文献,其使用的文献来源多是互联网、报刊、教科书和国内一般期刊,很少阅读如研究生毕业论文或CSSCI收录期刊等质量相对较高的文献。由于其阅读的文献水平一般,学生也就很难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四)教师方面。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指导论文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由于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学校存在着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或者需要从校外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的情况。专职教师要承担教学工作,如果指导学生数量过多,必然会由于精力不足而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以对其进行约束,存在着较高的道德风险。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几点,就业压力大、教学过程中训练不足等因素也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了目前毕业论文的“鸡肋”现状。 四、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既然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只能从改善论文质量方面着眼,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以提高论文质量,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选题环节控制。改变传统的单一由教师指定选题的方式,做到学生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定选题相结合,尽量达到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相匹配,以保证后续论文质量。同时,对教师指定的选题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增加选题的实践性、缩小选题范围、保持选题的前沿性。 (二)指导环节控制。指导环节的控制主要应从教师队伍建设着眼,配备足够数量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一是对缺乏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可以采取以老带新,成立导师组的方式,以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二是对指导教师数量确实不足的院校,可以外聘同领域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但一定要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监督,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论文质量下降。 (三)成绩考评环节控制。成绩是毕业论文的关键控制环节,但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的成绩考评系统都流于形式,考评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就对毕业论文缺乏重视、敷衍了事并且在学生中代代相传,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滑。因此,各院校应当加强答辩考评环节的控制,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探讨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查,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着选题不当、论文写作能力差和抄袭严重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是对教师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1 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失误 选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论文题目不能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专业方向。如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为“论企业文化”、“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思考”、“论产品责任”等。二是所拟论文题目过大。例如“并购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盈余管理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作为本科生掌握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限,是难于驾驭的。三是选题重复性高。有很多学生选择相同的题目,且由于没有调研,资料来源有限,导致大量论文雷同。例如2008年我学院毕业论文写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占到10.2%,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占3%,写企业成本管理的占2%。四是论文题目太小。例如“对徐工集团偿债能力分析”,涉及的专业知识太窄,论文内容没有深度,同时也缺乏普遍意义。 1.2 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写作能力弱。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但学生在论述中缺乏专业的学术性语言,许多学生普遍使用描述性语言,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逻辑也不甚清晰。摘要和英文翻译也不规范,将摘要的内容写成论文的意义和目的,英文翻译大多是利用网上的免费翻译而成,语法错误严重且缺乏准确性。 (2)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弱。许多学生对论文中论述的问题只能进行简单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和提升。 (3)实用性差。许多学生在论证中多采用主观推理,缺少实证支撑。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论文,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闭门造车,完全脱离客观实际。因而在论文中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切实际,缺乏实用价值的。 2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 2.1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扩招后,有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带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2)教师的业务水平差。有些教师对理论课程十分精通,但对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很熟悉,甚至连最基本的规范条文尚未搞清楚。有些教师平时很少写论文,实践经验也较少,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就无法胜任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工作。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有些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上,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就得不到细致指导。 2.2 学生方面 (1)思想认识不正确。学生们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好坏与是否能毕业和就业关系不大,只要及格能毕业就行,对毕业论文只是敷衍了事,这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一。 (2)就业压力大。学生撰写论文过程正是人才招聘会开始的时候,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因此,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毕业分配中。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第七学期忙于考研究生,还有的学生需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时间补修其他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这样造成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 (3)写作能力差。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撰写提纲的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不完整;在撰写论文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都较差;因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造成论文没有深度;平时缺乏论文的写作训练,论文格式也不够规范。 2.3 其他方面 (1)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紧缺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得专业论文训练环节,如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等被忽视,没有从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和评价方式上予以保证,导致学生缺少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大都在开始毕业设计(论文)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而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论文答辩,学生实际完成论文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撰写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2)教学硬件资源存在问题。高校扩招后,不得不举债进行校园区扩建和校舍建设,学校的内涵建设相对趋缓。因此,导致了毕业设计(论文)所需实验研究仪器设备不完备,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经费投入不足,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基地不能很好落实。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存在着从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现象,而有些学校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责任心差和强的教师无法判别,对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低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良莠难分。 3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有效改善指导教师结构。一是整合和提升校内资源。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师和富有指导经验和熟悉专业的退休老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和企业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建立起合作指导机制。 3.2 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各教学环节 (1)科学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因为选题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选题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体现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点。②要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项目。③要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④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 采用公布题目,双向选择,院系调整的做法,这样可以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意愿,并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题目适宜于第七学期张榜公布并完成选题。 (2)加强开题监管。学生通过对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看到论文的脉络和基本观点,完成开题报告就等于完成了论文的总体构思、设计。开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查阅国内外对论文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从而掌握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前沿文献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掌握实际的数据,为将要撰写的论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开题过程的监管,可以对论文的完成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3)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将平时对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写成论文,并将其对外投稿,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3 强化全过程管理 一是要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的组织管理。学校、院、教研室应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监督,并不断修订和完善毕业设计文件和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具体工作由各院系组织领导,由专业教研室教师承担指导任务。二是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方法。制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论文的质量、写作过程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学生已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后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并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使得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流于形式,而具有真正的内容和价值。而对于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按期毕业,对指导教师将被扣减当年的教学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作品赏析 《呼啸山庄》,文如其名,充斥着暴风雨怒吼咆哮的声音,这些声音喊出了人物的命运,传递出文章的思想。我国钱青教授曾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呼啸山庄》激荡淋漓的力量,更接近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弥尔顿的史诗。”可见,这部小说在国内外文学界的影响力。小说里面全是狂风暴雨下的荒芜原野、孤立突兀的山庄,有超越生死的爱恋,也有疯狂的复仇,扭曲变态的人性分裂……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将这些意象、场景、思想与人物内心刻画得十分传神,彰显了这部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作品简介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待(emily bronte,1818-1848)。《呼啸山庄》讲解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故事,是一部爱情悲剧。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小时候是一个孤儿,被别人收养长大,但是童年生活悲惨,备受欺凌,就算是他的爱情,也无法守护。后来,备受打击的希思克利夫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便成了有钱人,于是他开始对这个世界进行复仇;仇恨让他变得人性扭曲,变得人将不人。最终,人间真爱感化了他,他放弃了对下一代的继续复仇,而在神经错乱与极度的忧郁中死去,也代表了他人性的复苏。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也十分到位,在希思克利夫的“爱—恨—复仇—醒悟”过程中,表达出最激烈的爱与恨,表达出人类世界中最极致的情感、经历。因此,《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小说历史上最奇特,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部小说。 二.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 《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是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作者艾米莉并未采取传统平铺直叙式的描述手法;小说没有采取常用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描述,而是通过文中不起眼人物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叙述,采取双重叙事,多视角转换,听者与故事人物的多层次换位的结构,将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呼啸山庄》的这种叙事技巧,被称为是“时空倒错的多角度叙述模式”,极具创造性。 小说的故事从洛克伍德的自叙开始:“1801.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而到了第四章便是由丁耐莉将故事讲解给洛克伍德听的方式进行,直到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三十二章是由洛克伍德再次拜访山庄时开始叙述,“1802.this september i was invited to devastate the moors of a friend in the north, and on my journey to his abode……”最后两章再由丁耐莉叙述,由洛克伍德结尾。文章的结尾采用顺叙描述法,描写了小说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对凯瑟琳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彻悟接受了自己的死亡。最终解开了扣人心弦的悬念,意蕴深长、发人深思。 独特的叙事技巧,勾勒出这部小说的双重框架,且两层叙述之间衔接得十分紧密,环环相扣。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交流式叙述,让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更自然。“时空倒错”的叙事模式,让小说情节变得波澜起伏、悬念重重,并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表达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三.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呼啸山庄》的另一个创新和独特之处。作者艾米莉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把神秘荒凉的原野山庄,狂风暴雨般的自然状况与矛盾复杂的人物内心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思想具体化,用形象的事物象征了抽象的心理世界和思想情感。 小说中,四处都是偏远的山庄、荒凉的原野、枯黄的杂草、幽冷的落日、呼啸的狂风暴雨等意象,用以衬托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遭遇的命运,落寞的生活,曲折的爱情以及疯狂的复仇。文中用“枝干扭曲、发育不良”的树来象征了复仇状态中希思克利夫的人性扭曲变形,用阳光象征爱情,用火象、雷鸣电闪象征激情等。尤其是在文中的最后,以“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 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这段话结尾,用温和的天空、起舞的飞蛾、层叠的兰铃丛、呼吸的柔风、平静的大地等意象,勾勒出一副祥和、静谧、温馨的场景,意境优美、意韵深长,更象征了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幡然醒悟,彰显出爱与人性的温暖。 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呼啸山庄》的细节描述既真实又浪漫,内容丰富,又寓意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 《呼啸山庄》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世佳作。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散发强烈的吸附气息,用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永恒的文学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读者。每读一遍《呼啸山庄》,就感觉内心受到一次强烈的撞击与震撼,不得不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语句搭配,新颖的爱情视角,别出心裁的艺术风格……所打动,所折服,所感叹!正如我国学者王佐良、周珏良(2006)在《英国20世纪文学史》所说,“艺术存在于时间之内而又超乎时间之外。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时间的长流中不断孽生新的价值。”是的,《呼啸山庄》作为一部极具文学价格的英语文学作品,必将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品读英语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文学艺术自身的魅力,更能让我国读者感受异国文化,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 英语文学论文:加勒比英语文学与本土语言意识 加勒比英语文学与本土语言意识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是地处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海要塞,而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包括了西南面的好望角,它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富含黄金和石油。1488年,迪亚斯首次到达好望角后,从此掀开了南非的殖民统治时代。各殖民国的入侵,使得南非一些本土语言成为记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语言。据统计,南非现在的官方语言就有十一种,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英语。当然,并非只有南非才出现这种情况,在地理位置同样十分特殊的加勒比地区也遭遇了西方语言的入侵以及本土语言的没落。 加勒比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它成为各殖民国的争夺焦点,而殖民者的入侵,造成了本土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和加勒布人)几乎被消灭殆尽,使得本土语言一度没落。此外,来自非洲、亚洲(主要是印度)的大批奴隶的迁入,带来了新的语言,从而在该地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种族、语言、文化。近代,随着一些使用加勒比本土语言的作家的活动,加勒比本土语言又逐渐兴起,并最终立于世界语言之林。那么,加勒比本土语言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又有何积极的作用呢?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内容。 一 加勒比英语文学的由来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是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一个民族语言的了解,便可窥见其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文化具有很广的含义,传统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其不断的历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传统和风格。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色彩,因为每种语言的形成都是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这其中有社会发展、意识形态和社会地理等多方面所形成的,这些构成了语言的一种独特标志,如中国的语言就是带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各种表达方面与西方有着很大不同的一种语言文化,其发展的特征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一种鲜明的浓缩体。一般而言,语言文化中包含的主要因素就是词汇、语音、语意、语法及语用等层面,这些层面综合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的综合面貌。 以语言的词汇来说,不一样的民族的语言中的词汇量、词汇的用法和词汇的特色是带着鲜明的本土特色的,如加勒比的早期词汇中是不会有熊猫这种词汇的,因为很显然,在很久以前,他们没有见过这种动物。任何词汇的创造与创造者的早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是有着很大的密切关系的,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有对于国家文化的极大融合,所以加勒比英语文学与其本土语言意识一样,也有着天然的融合过程。 关于加勒比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浙江大学张德明教授是这样描述的:“从全球体系来看,加勒比地区是近代以来两个世界(西方与东方)、两个大陆(旧大陆和新大陆)、三个大洲(欧、非、亚)和四个殖民帝国(英、法、西、荷)激烈冲撞的地区。它是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区之一,是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杂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加勒比英语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比较早的一种文化语言,并对其他语言的发展有着一些密切的影响。正因此,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加勒比地区,在新大陆一经发现后,便与南非地区一样成为了欧洲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对象。 文化的侵略从发展的开始,这也是帝国主义为了征服殖民地人民所采用的重要策略。而且,语言就是一种手段。正如西班牙卡斯蒂尔女王伊莎贝拉所说:“语言是帝国最完美的工具。”对于加勒比地区的争夺,欧洲殖民国依旧采用了文化侵略的方式,在这种手段下,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英语便出现在了加勒比地区本土原住民口中,并逐渐成为当地的官方语言。于是,在欧洲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的统治下,加勒比英语诞生了。 随着加勒比英语的诞生,也出现了许多加勒比英语作家,这些作家使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并认为只有使用了标准的西方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才算得上是文学,才能被西方宗主国的读者所接受。根据一些早期的加勒比英语作家所说,他们的少年时代是在背诵欧洲著名的诗歌散文或者阅读一些名家的长篇小说中度过的。“人们对英国女王的了解比对自己本民族的英雄知道得还要多。”这便是对当时加勒比英语文学形式下的加勒比地区文化现状最好的描述。于是,在这些加勒比英语作家的活动下,形成了早期的加勒比英语文学。 二 殖民主义势力撤出后的加勒比英语文学的现状 当然,上述描述的只是最初的加勒比英语文学的表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欧洲殖民主义势力撤出加勒比地区后,在当时的加勒比英语文学中出现了一些有利于本土语言复苏的倾向。一些作家在其作品中开始展现出一些本土意识,这些作品中同时包含了对宗主国和本国的浓厚感情,例如:雷德凯姆作品中便描述了他对英国的忠诚和对牙买加的爱;而另一些作家开始意识到民族语言不应该是使用其他民族语言来对本民族进行描述,而应该是使用与他们所生存的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语言,v·s·奈保尔以及当代加勒比女诗人格莱斯·尼古拉斯(grace nichols),都在各自的作品里有相关的描述。这种倾向的主要创作表现为,雷德凯姆的创作还混合了英国文学的忠诚和作者本土的大爱情结,这种对于本土文化的尊敬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加勒比本土文化的特点,雷德凯姆的英文中还有一种政治归属和情感归属的矛盾,矛盾主要体现了朦胧的本土意识,本土意识中的矛盾性说明了他们的经验和用以描述经验的工具,这之间的断裂形成了一种本土意识无法被强行输入的特征。如奈保尔写的散文中有一句:“有一位老妇人折了花朵给我,我将这朵花朵点缀在衬衫扣眼中,我在回饭店的路上边走边闻着,茉莉花,茉莉花。”在这里,词语和花之间在“我”的心中是脱节的,他们没法同时存在。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茉莉花在加勒比英语中没有特定的说法,所以作者觉得非常的生疏,出现了一种特有的鸿沟。 这种倾向的出现使得一些后殖民地作家开始感到困惑,在文学创作中是选择欧洲语言还是本土语言,亦或是选择保持本土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平衡?沃尔科特的诗句便道出了这些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语言困境。然而,尽管有困惑,但对于民族的热爱还是让他们决定选择本土语言。于是,一些后殖民作家开始探讨如何突破殖民主义语言的束缚,并试图建立他们本土语言的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他们开始关注本土语言,并使用本土语言创作,如克里奥尔语、卡里普索小调、西印度语等。 三 加勒比本土语言复苏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殖民主义者撤出后,本土语言意识开始复苏,对于一些后殖民作家来说,尽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本土语言、开始使用本土语言创作,并且不断改进和发扬本土语言,使得本土语言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克里奥尔语在加勒比本土语言的复苏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起源于18世纪末期,是在加勒比当地的种植园中发展起来的。种植园中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工人,所以情况比较特殊,发展的语言类型非常综合。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戴比迪认为,“加勒比语言是‘一种对标准英语的个人化的重组’,是一种极富文学潜力的语言,它能够表达其使用者全部的深层次经验。”对于世界文学来说,尽管它是一种方言,但它有着自己的语法、句法和词汇,带给语言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很大的语用资源,对其研究也因此呈现出了多元化,它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20世纪初,许多加勒比地区作家开始在作品中运用克里奥尔语,如牙买加诗人克劳德·麦凯(claude mckay)、路易斯·班内特(louise bennett),圣·路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它代表着加勒比本土语言开始复苏。但与此同时,本土语言的复苏也遭遇了一些阻力:一些作家在使用克里奥尔语时表示困惑,如女作家荷洁(merlehodge)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到:“我们说克里奥尔,我们需要克里奥尔,没有克里奥尔我们就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深层的思想过程限制在克里奥尔,可我们却轻视克里奥尔。”对于这种困惑,我们将它称为克里奥尔化。 对于克里奥尔化现象,在卡莫·布莱斯维特(kamau brathwait)之前,没有人能够对其做出一个全面而明确的解释。布莱斯维特不仅对克里奥尔化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而且将其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说,他是第一位肯定加勒比地区非标准方言的文化地位的人。布莱斯维特同时也是当代巴巴多斯诗人的代表,他的自传性三部曲《祖先》便是使用加勒比本土语言创作的。 作为加勒比本土语言文学的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v·s·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闻到”很浓烈的加勒比味道。如《米格尔大街》小说集使用了大量的西印度的口语,而在《蓝色马车》一书中,奈保尔这样写着:“中国的孩子叫我爸爸,我黑得像块炭,我老婆黑得像沥青,可是,中国孩子还是叫我爸爸!哦上帝啊,是谁在我的咖啡里放进了牛奶。”在这里,他使用了一种有着明快节奏的、带有加勒比地区比较粗俗和乡村味的语言,我们把它叫做卡里普索小调。卡里普索小调在加勒比本土语言中十分具有代表性,这种小调源于古巴的“钢鼓爵士乐”。钢鼓是一种由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非洲黑人发明的可奏出两个音程的打击乐器,以其铿锵有力、具有表现力和节奏性而被当地人广泛使用。这种小调一直流行于特立尼达,它的形式诙谐幽默、音韵丰富、表现力强,在奈保尔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使用这种小调来增加小说的戏剧性、幽默感。 从加勒比本土语言到加勒比英语,再到加勒比本土语言,虽然加勒比本土语言一度没落,但它最终战胜了西方语言,立于世界民族语言之林。在此过程中,加勒比本土语言吸收了东西方语言中的精华,发展了自身,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加勒比本土语言与西方语言的“战斗”及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对当代全球化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有着深刻的意义。 作为历史产物的加勒比语言传统文化既有进步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对待世界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采取一贯的文化方针,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吸取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放弃一些与社会现状不符合的不良成分,这样才能够将世界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应该遵循着其是对当时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一种多元记录而且真实再现的角度去看,对于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英语文学和本土英语意识的发展,更要带着文化传承的目光去理解。加勒比种植园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醇厚中和、勤奋勇敢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文作风,这一点不仅仅对当地的种植园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小结 从上述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加勒比本土语言在欧洲语言的入侵过程中曾经没落过,加勒比英语文学一度成为当时最主要最盛行的文学形式。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后殖民作家的努力下,加勒比本土语言最终走上复苏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语言文化中的一员。而加勒比本土语言文化的传承过程,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英语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能为读者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提供了鲜活的文本资料,而且还可以拓宽一个人的灵魂,并给他带来终生的审美愉悦。由此看来将英语文学阅读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当今有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人却认为文学毫无实用价值,是没有前途的鸡肋。学生们也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将有限的时间用于考取各式各样的证书上。文学阅读尤其是英语文学阅读受到冷落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大学英语教学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 认识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课堂上文学被拒之门外,英语文学常常被冠以语言晦涩,生词太多与现代生活中使用的语言相比过时落伍格格不入之名。外语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等的倾向问题。而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事实上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非但与大众使用的语言不存在迥异不同的问题,它还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的语言输入。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提炼而成,并未脱离大众也未发生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语言资源,近乎于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和文化知识宝典。所以,学语言是学文学的必要准备,学文学是学语言的自然延伸。文学语言输入是一种理想的语言输入,是不该被英语学习者排斥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填鸭式” 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兴趣,并且不能提高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导致广大学生将学习英语文学视为在做无用功。如今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模式大都还停留在授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做课后练习、发材料给学生做、核对答案、解疑的程序上。直接把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他们,没有引导他们去思考,在这种状况下怎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更何谈培养能力了。即使在分析文学作品中,有些教师还是从中式英语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仅仅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翻译及分析句子成分上,而不是对文化背景、写作创新技巧及遣词造句方面作进一步的展开。如此一来,在课堂上英语文学的学习必将是枯燥乏味的。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怪学生会认为学习英语文学是在做无用功。 3. 师资培养问题 教师在英语文学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中,中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但想要他们得心应手地教好英语文学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虽然他们经历过众多考试的洗礼,身经百战,但教好英语文学课仅仅掌握一些考试技巧是不够的。此外在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也在信息与学术水平上大大制约了他们。想让他们真正洒脱地教好英语文学课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提高完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尽可能地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等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师资问题上做到双赢。 二. 英语文学阅读的重要性 1. 英语文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英语学习也一样。 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记单词学语法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极易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出现:教师上面讲得汗流浃背,学生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这一尴尬局面。将英语文学元素引入外语教学中则能有效地改变这一局面。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表现,其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思想。杨周翰曾在《诗歌和语感》一文中提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类型的人物和他们的性格、情感、心理、思想,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中各种活动和生活中各种细节,以至大自然各种现象,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文学的表达方式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各个作家又有不同的风格,争妍竟丽。”读者可以在文学阅读中体会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和洒脱,也能身如奇境地感受到那种飘然思不群的浪漫和绮丽。正是这些元素,它们将学生心灵深处的美感引发出来,从而产生共鸣,让他们在文学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2. 英语文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伍铁平教授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指出:“在传统的伙伴中,和语言最密切的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要用语言创作,通过语言鉴定、评论文学作品也必然涉及到它的语言。所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必须精通它的语言。反之,一种语言的最精彩、最丰富的作用是集中在文学作品里面。文学是使用语言的典范,为学习语言提供最好的榜样,为研究语言提供理想的材料。”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常识,文本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也都在阅读活动中重新建构,具体化了。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有利于对令人费解的长难句的理解。同时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运用阅读技巧的机会,既理解作品中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在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的同时也理解了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不知不觉中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扩大了词汇量,锻炼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3. 英语文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人文素养则在各种素养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包括大学生思想素养、文化素养、人格素养、道德素养及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涵养和做人的境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也还存在着一些差强人意的现状。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疏于思考从而导致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引入课堂,去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外语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学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和赏析,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同时造就有思想,有精神,有胸怀,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在不断学习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历史、感悟历史,发现社会、感悟社会,发现人生,感悟人生。从而在心灵深处建构起一座人文精神的乐园,来抵御不健康的文化侵袭,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三. 如何将文学阅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以不同形式从不同渠道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真实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因此就要突破教科书的使用,努力开发英语资源,将英语文学阅读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更可能多的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 1. 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应推荐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但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例如在阅读中,文章中的许多细枝末节可能会阻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从扩大阅读视距入手,对学生加以训练。即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主题,主要人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物冲突。其中主题是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否则将会发生理解的偏差,发生严重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中力求叙述什么。第二,如何来理解作品的主题。第三,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什么。此外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构成的。在这两者中主要人物是主体。一篇文学作品的所有情节冲突都是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的,所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分析主要人物。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冲突包含: 人物本身的内心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些冲突赋予了简单的语言以生命。学生只要抓住了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一篇文学作品的中心环节,在此前提下再结合阅读教学中的扫读、跳读、意群阅读、长句短读等阅读技巧,加以不懈练习,必能在阅读速度及水平上获得大幅度提高。 2. 课堂中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插入英美文学知识,扩展学生视野 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都是精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果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与所教授内容主题相关的的作品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必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例如在授课中某个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文化冲突展开的。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这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等的定义,这将很难激发学生对此主题的学习兴趣,也很难理解文化冲突的真谛。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在授课中引入一些有关的族裔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是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文化的差异性的,分析视角深入独特。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就很具有代表性。如《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孩子》、《宠儿》、《爵士乐》和《天堂》等这些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笔触细腻,人物、语言及故事情节生动,想象力丰富。反映了在白人强势文化压制下美国黑人所处的文化困境,同时对建构美国黑人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只有在坚持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才能使黑人摆脱历史与文化的包袱,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这些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典型的文化冲突的案例,类似的补充能有利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冲突的含义。但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将英语文学作品引入课堂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学术专才,而是本着“以阅读体验为主,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实现文学的娱乐和教化功能”这以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文学世界,提供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切忌将该课程变为灌输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的理论课。 四.结束语 好的文学作品不但能丰富英语课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英语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这不仅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原著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优势 英语文学原著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优势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应用的教材中多是改编自原文或原著的文章,这类文章旨在列举具体语言特征和用法、控制生词数量和对信息的选择性输入,因此与原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和教育研究者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原文或原著更有利于学习者对语言的接收和掌握,有利于语感的培养。用阅读原著作为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渠道可以有效地感受和吸收原汁原味的语言,与此同时还能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加文化底蕴,这对于语言学习者将来的学习和语言使用都是非常有利的。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的研究者认为在各层次的外语教学中应用原著能够向学生展现真实的语境和语言应用的自然状态。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 theory)的提出者krashen[1]指出原著更容易理解,因此比改编的简化版具有更大的交际价值。全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instruction)的实行者认为应该让语言学习者接触具有丰富背景信息的材料,以便于他们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并看到语言的全貌。cummins[2]的认知文学语言能力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坚持应该通过对文学原著的使用让语言出现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因此将英语文学原著应用于语言课堂上可以带来诸多益处。 1.英文原著的语言有助于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 英文原著不仅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词汇应用的范例,富有创造力的语言结构和真实的情境,而且原著具有的语言特点比改编过的文本更利于学习者理解。连贯理论(theories of cohesion)提出,语言使用的连接技巧越多,那么它的连贯性越强,也就越容易理解。文学原著提供了更多自然语言和合理的语言连接方式,使得文学文本较之含有曲解的信息结构的简写本要更好理解。简写本尽管语言简单,但连贯性受到影响,因此不利于语言学习者理解和掌握。willis[3]在强调应用英文原著的必要性时指出,如果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理想化的、不真实的文本,那么学习者将处于语言劣势,接收的都是被曲解的语言。有些研究者认为识别和理解诸如连词和其他句际语言应用对于外语学习者的信息处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连接方式对于文本理解的把握十分必要。成功的阅读者能够在只学习了一部分文本后,利用原著中正常的重复来帮助自己重新构建整篇内容。另外,这种自然重复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不熟悉的词语,从而尽量避免由于生词打断对全文的理解。简写本通常是依据可读性公式削减词语和句子的长度、省略句子间的连词来缩短篇幅,这类改变了自然语言重复性的文章使得构建意义的过程更加复杂,因此会比原著更难解读。 研究发现英文原著比简写本包含更多的非正式的动词和小品词,因而原著在展现因果关系时、发展情节和主题方面更胜一筹。此外,原著比简写本应用了更多的非正式连词和否定时间连词,这是由于简写本通常避免使用例如修饰语和逻辑连词等复杂的连接方式来展开和关联情节,而是用像and,or和but这样普通的连词来衔接。连词是文章各部分之间紧密的粘合剂和纽带,如果缺少了这种结合力,文章的思想便很难充分表达、得到加强,并有力地传递给读者。同时,原著使用了更多的逻辑词汇和if条件句。条件句一直被认为是英语中比较复杂的句法,而这些复杂的逻辑词汇是描述假设情境所必需的语言。简写本中较少出现这类用法,因而文章内容较原著更具体,少了几分抽象,但语篇结构受到了限制。johnson[4]在其研究中也发现简写本由于缺少逻辑词汇和连接语,文章的内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变得更难理解。 文学原著的词汇类型多种多样,尤其体现在词性的复杂性上,例如原著中会应用到比较副词、动名词、感叹词、情态动词、小品词、过去分词、前置限定词、最高级、wh限定词、wh代词和普通代词等。简写本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名词短语和名词短语修饰成分,所以文章的句型结构比较单一,无法展现语言应用的自然状态。简写本力图用简单结构表达复杂思想,因此每个名词短语都使用了比原著更多的修饰语,每个句子的组成部分都比原著更多,这使句子结构变得很臃肿,本想让语言更容易被接受的目的没能实现,反而更加大了学习者处理信息的负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许多研究证明语言学习者对刻意改编的句子的语法的理解力要远远低于对自然应用状态下的关系从句和时间从句的理解力。 2.英文原著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都愈发凸显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素质的交际能力。教育部新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国际交流需要。”[5]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多接触多了解目的语文化,以期减少因文化不同而出现的交际失误。许多研究者指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目的语文化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学名著,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又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诚的生动展示。一部好的文学原著是文化的最好体现,它能使读者较好地逾越语言理解障碍。英语文学原著内涵丰富、语境自然,表达地道灵巧,精句妙语令人回味,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生动和真实的语料,并常常体现着浓郁的本土文化,这些正是英语学习者急需掌握的精髓。阅读题材各异、内容不同的原著,不但可以学习基础语言知识,而且能了解历史和文化,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物的同时领略异国风物景象、熟悉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它比普通词语更能反映时代精神且最富表现力。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有许多贴近社会和生活且具有文学色彩的语料词库。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学习者能够加深对英语及英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提高对英语的领悟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文学原著,可以更好地展现语言技能,是发展学习者语言使用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英语文学原著所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特征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是帮助学习者获得更多文学和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输入是输出的基础。丰厚的背景知识能全面提高语言学习者的素质,增加有效的输入与输出,为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通过大量阅读原著还可以使他们克服语言僵化,保证交际的得体性、适合性和灵巧性。 3.英文原著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首先有赖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之后他们就能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心态储备知识、提高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英语文学原著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对陌生作品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推动语言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同时强烈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生词、寓意复杂的段落等)。 此外,研读英文原著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平台。当对作品的整体立意和一些细节根据教学目的做出评判、阐释、说明和分析时,教师和学生双方就可以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于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未定性关系,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生成意义的阅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阅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参与作品的意义阐释,就不可能实现其价值。正如姚斯[6]提出的,只有阅读才能使文本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而拥有现实的生命。伊塞尔以“隐在的读者”(即指作者在作品的本义中所设计的读者的作用)的概念表明,作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它以其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空白,使不同的读者对作品作具体研读时获得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读者的阅读过程实质上是对作者虚构作品的解码、具化和再创造。学生在阅读原著时不仅受到语言熏陶,而且能锻炼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形成并产生自己对文本的释义,并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如指定学生作专题报告,要求其他学生提问,或阐发自己的不同论点,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研讨场面,使课堂在争论的形式中进行。或者规定每学期学生必须撰写三到四篇小论文,期末一篇学期论文,使学生有机会梳理思考,并对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检,实实在在地拓展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原著和某个简写本之间做一些对比阅读,特别是在谋篇布局和遣词用句上做一些推敲琢磨,就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对原著的兴趣,使他们开阔视野,从文学遗产中学习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从艺术感染中接受深刻的教育,也有助于他们锤炼语言、增强遣词造句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国大百科全书》在阐释“文明和文化”时形象地指出:“用文字建造的宫殿比任何用手建造的宫殿更加富丽堂皇;用文字建造的地牢比任何用手建造的地牢更加阴森可怖。”文字所拥有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世界文学名著所具有的力量自然更是无与伦比。讲授英语文学原著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取之不尽的语言材料宝库,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加强语感、开阔视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课堂活动,展开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主要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法国和德国,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派别,对英语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要表现在小说和戏剧,特别是当今英国剧坛上比较流行的荒诞戏剧。对于存在主义者,他们反对根据人物性格和类型对人及其命运进行描写,他们觉得,人本身就没有先天的本质,只是在一些具体环境中生活,按照其自身的行为创造自我,演绎着其自身的本质。英语存在主义文学主要体现出两个方面的主题思想,一个是体现人生和世界的荒诞体验,即“焦虑感”和“恶心”;一个是体现荒诞环境中人的选择自由。 一 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文艺思潮,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其在文学史中风靡全球、声势最大,其先驱者是丹麦人索伦·克尔凯戈尔。存在主义在一战后流行于德国,二战后在法国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波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黑色幽默和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文学发展的结果。存在主义的观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张“意识”决定“存在”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他们都主张意识的第一性,否定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都认为那些只有被自己所感觉到的存在才是世界或者事物的本原,才是最真切的存在,并且此存在跟客观现实总是以一种对立的形态出现,其不是一个统一体。比如萨特认为,“存在”即“自我”,任何存在都是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任何存在都是来自主观性,主观性具有第一性,即客观事物都是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 2 重视“个人”的价值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个人的价值极其重要,其高于任何一切的价值。他们认为社会和个人永远都是彼此独立、分离的。人是被遗弃到世界上的,社会和客观事物与人总是对头,它们总是威胁到人的“自我”。比如萨特在《禁闭》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总之,存在主义者将被遗弃感、厌恶、失望、孤独、恐惧等看成世界上人的基本感受。对他们来说,人之所以跟动物有区别,主要是由于动物对自己死亡的来临并不知情,也就无所谓恐惧;而人却对自己难免一死甚是了解,从而心存恐惧感。所以,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就是死亡的过程,这便得出了“存在”最终走向“不存在”的悲观主义。 3 对艺术认识作用加以否定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艺术作品并不能对现实事物进行反映,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其对人心灵冲动的一种揭示,只具有给人感受和“享乐”的能力,让人那些非理性的感觉、感受明确、清晰起来。存在主义者认为,艺术家之所以存在,其主要是为了创造属于其自身的世界,用来表达自身的感受和哲学思想,而不是对现实客观世界进行艺术地再现。因此,存在主义文学一般是对荒谬世界中人们的失望、孤独、恐惧等心理进行描写。 4 认为人生虚无、悲观厌世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资本主义是世界上永恒的荒谬,是人之所以存在的一种丑恶行为。在世界上,人生本身就虚无飘渺,其活着并没有任何目的,所有的活动对人来说都是徒劳的。存在主义不但对资本主义丑恶的现实进行了反映,同时也对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宣扬,通过“自由”的名义对悲观厌世、虚无缥缈的人生进行了美化。比如加缪的《局外人》(1942)、萨特的《禁闭》(1943)和《恶心》(1938)等文学作品都是对资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一种否定。 5 否定人的先天本质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人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先天性的,他只能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加以存在,必须依靠其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创造自我,演绎自我。比如,小说家们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提供丰富多样的环境来超越自身所生存的环境,从而选择其要成为的人的个性。所以,人物的典型化特征在存在主义者那里被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 6 认为文学艺术的三位一体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文学艺术创作者都提倡读者、人物、作者的三位一体观。他们认为任何一位作家都不能离开了读者来谈创作,他们的观点都不是先验的,都必须通过读者进行检验,任何作品都必须将人物的活动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和作者共同去探索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对英语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特别对于那些年轻的英语文学作家。 二 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对英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存在主义的观点在英语文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其主要主题模式有以下五类:寻找自我、荒诞与无意义、死亡、孤独和异化、自由选择和责任。 1 英语文学对“自我”的寻求 根据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任何人的本质都必须靠其自身的选择去进行规定,从而,“我是什么”、“我是谁”等这些问题英语文学中便成为了普遍性的思想主题。比如英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小说:《哈哈》(詹尼·道森,1961)、《身份证》(莱杰尔·丹尼斯,1955)、《每况愈下》(约翰·韦恩、1953)。在《每况愈下》中,伦姆利读完牛津大学之后,在完全感受到其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并不能为其生活谋取较好的条件,因而决心去比较“罪、苦、贫”的社会底层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底层,他更换了很多工作,如夜总会保镖、走私贩、司机、清洁工等,伦姆利就好像贫富世界中 的边沿人,尽管他的人生态度总是处于一种中立的地位,但是他对其“自我”问题的寻求总得不到答案,社会和自我的冲突并没有得出胜负,他对“我是什么”答案的寻找是徒劳的,没有任何的解答。 2 英语文学中“无意义、荒诞”的韵意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整个世界都是荒诞的,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的存在都是一种虚无的、荒谬的。存在主义者的这种观点进而产生了英国荒诞派戏剧文学。因此,在许多英语文学中都体现出“存在的荒诞”等主题思想。根据其意义,荒诞本指音乐中的不和谐音。在文学和哲学中往往是指人跟自身生产环境的背离和脱节,人并不作为世界的主人而存在,也不作为社会的牺牲品而存在,人对于自身之外的世界缺乏了解和理解,他的任何一种行为如喜怒哀乐都不能影响着外部世界的存在性。世界总是以一种陌生的、冷漠的面孔而存在着。对于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意识,文学往往指出,宇宙都是没有目的的偶然的存在,人存在于世界上都是没有任何先天目的的,是无意义的存在。总之,对于存在主义文学来说,其情节、语言、人物等都是极其荒诞的。如英语诗歌作品中“存在即荒诞”的主题思想。如英国著名诗人特德·休斯在1967年创作的《渥德渥》中的第一句就提出了“我是什么?”的问题,在其后,他回答:“我好象/……胡乱地从虚无中/倒下来”“我似乎被赋予了使用这块地方的/自由那么我是什么?”“但是我将叫什么名字我是第一个吗/我有主人吗……”“……它是什么呢根/根根根”。这后面一句,很明显是对海德格尔“被扔进这个世界”思想的一种回应,体现出“人生虚无、悲观厌世”的态度。 3 英语文学中对“死亡”的描写 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从而我们也可以引申出存在主义文学的另外一个主题思想:“死亡”。在存在主义文学中,人生存在于荒诞的世界中,总是充满着偶然性,生命总是那么的短暂,文学家们总以悲观的、消极的观点进行看待,于是,死亡便成了许多文学作品的中心主题。如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在其文学中提倡“学会死亡”的哲学。而在英语当代文学中,这种荒诞的死亡普遍地存在于许多荒诞戏剧中,如品特的“威胁性喜剧”,在他1957年创作的第一部戏剧——《一间房子》中,罗斯好不容易才能得到一个闭门不出的安全感。可有一天,一位眼睛看不见的黑人突然地闯了进来,并带着其父亲的信,使得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而在她丈夫回家之后又莫名地将此黑人给打死,也使得她的眼睛莫名的失明。又如,在其1960年创作的《升降机》中两个长期待于地下室的刺客,他们通过升降机不时地接受从地面传递的命令及食物。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没有接到任何命令,而突然性地,每人都收到了一个“杀死对方”的命令。以上两部英语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人生的可怕性和荒诞性: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控制,人的生死难测…… 4 英语文学中“异化、孤独”的体现 异化、孤独是英语文学中存在主义的又一体现,它体现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异化,如《畸形人》(舍伍德·安德森,1919)、《陌生人》(夏尔·波德莱尔,1864)、《局外人》(阿尔伯特·加缪,1942)等。而这种异化的存在使得人总是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因而,在英语文学中总出现一些以“异化、孤独”为主题的作品。如品特1960年所创作的《看房者》,尽管里面凸显了较少的“威胁性”和较大的安全感,但是其中也体现出了“不交际”所带来的后果。尽管作品中所提及的三个人物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可他们缺乏交流,彼此孤立,各自的言行都不能为其他两个所理解,从而彼此抱怨,生活极不寻常。这部戏剧充分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异化感和人的“孤独”感。 5 英语文学中对“自由选择”的追求 存在主义认为,在荒诞世界里,个人必须勇敢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并通过这种选择创造它的自我本质。因而,在英语当代文学中,涌现出一批“愤怒”的 小说,其主题思想就是倡导“自由的选择”。如《每况愈下》(约翰·韦恩,1953)、《在网下》(艾丽丝·默多克,1954)、《向上爬》(约翰·布莱恩,1957)等等。以上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对政府和权势集团,甚至多数派奉行的规范持反对态度,将它们视为政治、社会的荒谬。最终,他们在“极端的环境”之中,作出了“可怕的自由”的选择,没有上帝为他们指路,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供他们遵循。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对英语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英语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作品充分体现出了存在主义“意识决定存在”、“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艺术认识作用加以否定”、“人生虚无、悲观厌世”、“否定人的先天本质”、“文学艺术的三位一体”等观点,其主题思想也主要表现在“自我”的寻求、“无意义、荒诞”、“死亡”、“异化、孤独”、“自由选择”等方面。 英语文学论文:关于对英语文学中隐喻的分析 1前言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隐喻是非常常见的。隐喻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本文主要对隐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功能特点,提出英语中隐喻的主要功能,这对于今后学生掌握英语的表达与认知规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隐喻的含义和功能 有学者认为,隐喻可以分为两种,即狭义的隐喻与广义隐喻。第一种指的是人们下意识地用其它的思想内容取代所要表达的抽象、难懂的思想内容;第二种指的是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诗学》中把隐喻看作是把将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到另外一个事物上,其中,这种转移可以是从属到种,也可以是从种到属,同时也可以是属到属之间的转移。在当今社会,对于隐喻的理解也是多层次的。从表面上来看,隐喻是不明显的比喻,有时人们也称之为暗喻;但是,从功能上分析,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更为复杂、抽象的事物。隐喻既是语言问题又是思维问题;从结构上分析,是喻体与本体之间的映射。 3隐喻的派别分类 3.1夸美纽斯的“种子”隐喻 在夸美纽斯的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的可教性”,是夸美纽斯思想的理论基础。对于“种子”隐喻主要从三方面理解。首先,人是所有造物中最完整、最美好的。其次,他认为“种子”主要包含博学、德行、虔信,只要将这三个“种子”种植在每个人身上,那么人们便会按照道德规律生存下去。他还认为,人类是上天拔掉的树木,其根依然存在,如果上天给这些树木充足的阳光与雨露,那么树木还可以继续生长。其再生的本质是要使人们回到最本真的状态。 3.2洛克的“白板说”隐喻 在洛克时代,有人曾提出了天赋观念,并且受到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是,洛克却反对此观念,他认为能力是上天赋予给人们的,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他把人的心灵看作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需要外界事物来加以塑造。经过发展,在白板上印上了痕迹,这便形成了观念,这就是洛克的“白板说”。洛克认为人的能力是上天赋予的,而知识的获得是后天的,因此,后天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儿童来说,天性就像是没有任何标记的白板,对于认知者来说,能够随意涂改与塑造。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是好人,但有些人是坏人,还有些人对社会有用,有些人根本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90%都是由他们的认识所决定的。洛克对于认知作用非常重视,他认为在人成长过程中,认知发挥中巨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 3.3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隐喻 柏拉图比较善于运用比喻,他的哲学思想与认知理念都可以借助隐喻来表达。他用隐喻来阐明太阳喻、线段喻与洞喻。其中洞喻具有丰厚的哲学意味,这表明了认知的本质与受过认知的本质。 3.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隐喻 苏格拉底认为经验是激发先验观念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清理那些过于模糊的观念,进一步获得比较正确的新知识,所以,谈话法是帮助人们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后,他的学生继承了他的观点,其教学方法主要分两步,第一,讽刺。在和人们交谈的过程中,探讨人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第二,产婆术。此步的作用是待发现人们认知有偏差或者直接否定认知的基础上,从而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认知道路。 4研究隐喻的重要意义 4.1丰富和扩大了隐喻的内容 语言学主要是对认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事实上,认真问题和人们的成长与发展又密切的联系。而人的成长主要表现为两点,即外在身体的变化与人们社会身份的改变,除此之外,还表现为对人生阅历的积累与价值的实现。人成长和发展的表达方法有很多种,因此,想要正确把握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必须借助文字来表达,然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只局限在事物外在的洞察,并不能正确的描述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就不会把握其实质。 4.2能够较好的把握语言学的本质 隐喻的出现,显现出了认知活动的意义与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如果将认知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显现,那么势必会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联系。认知学者面对认知世界,然而,认知世界又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不完全包含在科学世界范围内。认知隐喻是人们对认知理论的表达与理解,充分体现出了语言所具有的生动感与丰厚的文化意蕴,这可以认为是对科学语言的补充。 4.3更加有利于认知理念的研究 隐喻可以看作是语言、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较好的思维方式。对于认知隐喻来说,其主要意义在于对认知的精神性、文化性等的深刻把握与呈现。通过学者对认知隐喻的探讨,使我们充分对认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这也是对精神世界的进一步探索。通过隐喻,让人们对认知的本真赋予了诱人的魅力。 5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隐喻是非常常见的。隐喻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当今社会,对于隐喻的理解也是多层次的。从表面上来看,隐喻是不明显的比喻,有时人们也称之为暗喻;但是,从功能上分析,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更为复杂、抽象的事物。隐喻既是语言问题又是思维问题;从结构上分析,是喻体与本体之间的映射。本文主要对隐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了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功能特点,提出英语中隐喻的主要功能,这对于今后学生掌握英语的表达与认知规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语文学论文:从英语文学翻译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虽然the gift of the magi ①是其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曾被收录中学课本,但对于这篇小说的翻译版本,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论。本文从翻译的功能角度阐释对这篇小说众多翻译版本的个人认识,希望读者能透过这篇小说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新的思考。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著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政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 gift of the 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解读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 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乳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乳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 gift of the 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 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 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 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 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 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 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英语文学论文:后现代、后殖民视野中的加拿大英语文学 论文关键词:加拿大英语文学 后现代主义 多元文化 后殖民主义 论文摘要:20世纪下半叶,以“消解中心”、“边缘化”等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对消解“欧洲中心”、“西方中心”,促使原来处于边缘地带的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移向中心,起了推动作用。近年来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等的崛起,更是从理论上支持了这种倾向。本文审视了这一背景下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发展,论述它如何继承、借鉴和超越宗主国文学——英国文学和强势文学——美国文学,并发展和繁荣具有鲜明加拿大特点的民族文学;特别关注因长期的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而产生的体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流派的一些优秀作品及其作者,如包沃林、克罗耶奇、小川、翁达杰等。 加拿大文学是在大西洋彼岸欧洲文学的历史性影响和近邻超级大国美国文学的强大影响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是法、英殖民地的加拿大很长一段时期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加拿大作家(这里指加拿大英语作家,下文同——笔者注)所写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往往被视为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或美国文学的一种翻版。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加拿大知识分子就决心改变文学上这种令人沮丧的从属状况,不少作家和评论家从分析、归纳加拿大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意义的主题入手,着意建立独立的加拿大文学。到了被称为“加拿大文艺复兴”的六十年代,他们更是孜孜不倦,把建立独立的加拿大文学、探寻和确定加拿大自己的民族特性视为已任。二十世纪中期,特别是一九六七年加拿大独立百年纪念以来,加拿大人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信心,加拿大文学才真正走向成熟,形成独立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开始作为一支生力军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的二十年中,加拿大文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作家队伍空前扩大,新一代的作家脱颖而出;文学评论家的队伍日渐成熟;文学作品的题材日趋丰富多彩,创作手法也日趋多样化。由约翰·莫斯编著的《加拿大小说读者指南》(一九八七)就列举了诸如道德教育、哲理、社会现象评论、女权主义、老年问题、移民生活、历史、战争、科幻、心理分析、讽刺与幽默、荒诞与恐怖、地域风情等十余类。从创作手法来看,短短二十年中就涌现出一大批实验小说及先锋派小说。以前,诺斯洛普·弗莱几乎是惟一有国际影响的加拿大文学评论家。但六十年代末以来,一批年青的文学评论家脱颖而出,文学评论刊物数量激增,新增了如《加拿大小说杂志》、《加拿大作品评论》、《加拿大文学研究》等刊物,促进了作家间的交流切磋和加拿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九十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加拿大文学已进入成熟时期,它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主要表现在:(一)加拿大文学不但已成为加拿大本国中学及大学的独立课程,而且还成了许多外国(包括中国)高等学府的外国文学专业的研究课题乃至独立课程;(二)加拿大不少著名作家不但为本国人民熟知,而且也享誉世界;(三)加拿大的优秀文学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加拿大英语文学较为突出的是其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倾向以及多元文化的特点。 一、加拿大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潮流 加拿大作家的主要写作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是现实主义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在美国和欧洲各国兴起,并代表了一个卓越的文学发展时期;二战后,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种更新的文学潮流。加拿大在文学发展方面似乎总是比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慢半拍到一拍[1]。一方面,一些加拿大作家仍在摹仿别人已近尾声的现代主义;另一方面,加拿大人传统的反美情绪使不少人对发源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抱怀疑态度。尽管如此,加拿大文学界仍然出现了一些学者,他们从理论上、创作实践上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探讨、实验,写出了具有加拿大特色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他们中的突出代表有乔治·包沃林(一九三五—)、罗伯特·克罗耶奇(一九二七—)、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九三九—)、迈克尔·翁达杰(一九四三—)、达夫妮·马拉特(一九四二—)等。 乔治·包沃林是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关注点是加拿大开拓史。从这一题材入手,他实施了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他的文章《画出来的窗户:关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几点想法》一直被视为加拿大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辩论中为数不多的有创见的论文之一。小说《燃烧的水》(一九八)被加拿大当代文学评论家琳达·哈钦归于“首先解构英国的社会和文学神话,以重新确定自己作为殖民地的历史”[2]的加拿大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典型,也是包沃林实践自己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的最好范例。他在小说的前言中意味深长地称自己的这本书是“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然而实际上,他是在借历史人物乔治·温哥华的探险来戏仿“大英帝国殖民主义英雄发现和征服世界”这类帝国主义神话。“通过使用戏仿,他们(包沃林等加拿大作家——作者注)还对欧洲和美国文学中典型的神话和形式提出了疑问……”[3]包沃林认为,小说的功用不是描述历史或解释历史,而是创造历史。他说:“加拿大惟一的历史就是书写历史。”[4]在此,他不仅暗示了加拿大历史的短暂和平淡,也似乎在间接说明,只有通过小说这面镜子,历史才成为历史。《燃烧的水》这一类小说被琳达·哈钦称为“编史元小说”,“这些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因为它们在关注写作、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元小说的倾向,不仅自觉地表露出自身的虚构性,同时也公开地关注阅读和写作历史与小说这种行为(及结果)。”[5] 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加拿大后现代主义作家是罗伯特·克罗耶奇。在加拿大和美国求学与工作的双重经历使他的小说创作也带上了双重性。一方面,他依恋自己的祖国,特别是家乡的西部大草原,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深深地植根于阿尔伯达这块肥沃的土壤中——他所有的小说都以加拿大为主要场景,人物绝大多数也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同时他还勇于借鉴叙述学、魔幻现实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国际文学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疆界”。在其“西部草原三部曲”——小说《我的吼叫》(一九六六)、《养种马的人》(一九六七)和《沉沦的印第安人》(一九七三)中大胆尝试后现代主义的各种创作手法,运用了文本的互文性、元小说、自我指涉、高度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后现作策略和手法。更为重要的是,他与美国学者威廉·维·斯巴诺斯一起创办了著名的《疆界2:后现代文学杂志》,探讨和推广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激发了加拿大人对作为文学和文化运动的后现代主义的兴趣。克罗耶奇还被看成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在加拿大最早的表述者或代言人:在与玛格丽特·劳伦斯(一九二六—一九八七)的交谈中他说,“我们没有自己的身份,除非有人讲述我们的故事。虚构(小说)造成我们的真实”,这句话因暗示了加拿大的后殖民身份而成为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语录。 包沃林关于“历史即虚构”、“发现即编造”的论点和克罗耶奇“小说使我们真实”的名句显然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传统背道而驰。这两位后现代主义作家又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讲述”故事的重要性。为了重新找到一种独立的、真实可信的叙述声音,克罗耶奇认为,“加拿大(英语)作家必须摧毁那种一直使自己无法听到自己声音的、出于同源的美国语言和英国语言。”[6] 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加拿大作家态度更为激烈。如丹尼斯·李(一九三九—)就宣称,只有退回到沉默的状态,拒绝玩以说话为基础的摹仿性游戏,加拿大文学才能最终摆脱曾经作为殖民地的历史阴影,因为采用这种现实主义就意味着采用外国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法。李认为,只有通过倾听空间的“韵律”,加拿大作家才有可能寻找真正能表达自我的方式。他还宣称:“要在一个殖民地不假思索地说话……那就不得不借助反映异国空间的文字。思索意味着陷入沉默,意味着发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空间却没有文字。”[7]这是对人们的一种提醒:光用美学标准来评判、探讨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不够的,我们不应忽视它作为前殖民地身份的政治内涵。“政治是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加拿大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在背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传统的同时,还向欧洲/美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或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战。他们中不少人在小说中记载、反映了加拿大作为殖民地的经验、人们对强大邻国文化殖民倾向的恐惧,以及这种经验和恐惧在当代加拿大人心灵上留下的阴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就是一例。女主人公对美国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都有一种恐惧感和厌恶感。她走在回故乡的路上,满目都是被“从南方蔓延过来的病毒”毁坏的树木——暗喻美国对北方邻国加拿大的毁灭性影响;一路上,美国的阴影更是随处可见:美国人开办的电力公司为提高水位,破坏湖围,给森林和动物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有美国人提出用高价购买主人公的家园,以便“从事一些狩猎或捕鱼的活动”。[9]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文化对加拿大文化的侵蚀,包括女主人公的两位旅伴在内的许多加拿大人竞相模仿美国人的生活风格和语言,并以此为荣;到处都是美国游客,“他们的独木舟船头上插着一面满是星星的旗子,……这好像向我们(加拿大人——作者注)显示:我们正在一个被(他们)占领的土地上。”[10] 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们没有就此驻足,他们认为,加拿大文学的发展中没有完全成熟的现代主义运动这一阶段,这未必不是件好事,因为,这可以被看成建立独立自主的加拿大(英语)文学理想的起点。克罗耶奇宣称:“加拿大文学从维多利亚阶段直接发展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这个产生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和诺思罗普·弗莱的国家,(对欧洲和美国的主导文化)作出抵抗的方法就是从来没有现代主义化过。”[11]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人并没有跟在美国和欧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在走自己的路。相对欧美“中心”而言,加拿大处于“边缘”或“外围”的位置。琳达·哈钦指出,“加拿大是一个不喜欢中心的国家,多元文化盛行”,那儿有极强的“反中心意识”和“地域意识”(regionalism);同时,“加拿大文学传统中妇女的声音特别强……她们一直就是文学主流”。[12]因此,加拿大当代文学又呈现出区域性、多元化、女性化等特点。以弗兰克·戴维(一九四—)为代表的一些加拿大学者表达了更为激烈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当已被奉为经典的、代表了等级制度的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衰败了,加拿大的区域性文学和边缘/外围文学(如少数族裔文学、女性文学等)才有可能兴盛繁荣。因此,他们将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区域性文学和边缘/外围文学视为利益一致、同步兴盛的发展趋向。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并不是一场纯粹的文学运动,它应该是加拿大政治、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含有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女性主义等政治倾向,它的政治内涵使它有时成了“后殖民主义”和“后美国、欧洲中心主义”的同义词。 二、双重语境下少数族裔作家的崛起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十分丰富。二战以后汹涌的移民潮更使其然。为了保护少数族裔权益、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维护社会稳定,加拿大政府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通过立法,推动形成了以英法双语制为基础、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社会、文化和文学新格局。这一特色被称为“加拿大马赛克”,它如同一幅多彩拼贴画,其中每个族群都可以保留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性群体,互为彼在,同时又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中共存。 近年来,源于文化研究的反西方文化霸权和欧洲/美国中心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兴起,它也借助多元文化的浪潮迅速传遍全球。有关专家认为,凡受过英、法、葡、西等殖民主义者压迫的民族的文学,尤其是在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霸权撤出后所产生的民族文学,都是后殖民文学[13]。作为前法、英殖民地和英联邦的一员,加拿大的文学,特别是始于六十年代末、真正具有本国特色及独立文化意识的加拿大文学显然属于此列。与加拿大的后殖民文学一起发展、成长的,是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族裔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增添了鲜艳的色彩,也拓宽了加拿大文学创作的表现空间。由于受作家双重或多重种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他们的创作主题往往具有独特的冲突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冲突性和复杂性往往使后现代手法运用起来显得更为贴切自然。他们将本民族的文化及语言特色带进加拿大英语文学,也丰富了传统的英语文学形式,增加了它的生气与活力。 在加拿大,不仅有被称为“立国民族”的英裔、法裔居民,还有被称为“第一民族”或“原住民族”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等土著居民,更有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移民。与此相同,正在崛起的加拿大优秀少数族裔作家的种族构成也很丰富多彩,他们包括犹太裔作家伦纳德·科恩(一九三四—)、捷克出生的作家约瑟夫·斯克沃雷克基(一九二四—)、乌克兰裔女作家简妮丝·库利克、匈牙利裔作家乔治·乔纳斯(一九三五—)、印度出生的作家洛辛顿·米斯特里(一九五二 —)、斯里兰卡出生的迈克尔·翁达杰(一九四三—)和日裔女作家乔伊·小川(一九三五—)等等。其中,乔伊·小川和迈克尔·翁达杰的文学创作分别体现了加拿大当代文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多元文化与后殖民倾向。 乔伊·小川生于温哥华,是日本移民后裔。尽管她是因诗歌成就成名,但人们普遍将其长篇小说《伯母》(一九八一)及其续集《总有一天》(一九九二)视为她的代表作。她的小说被看作了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族裔自我意识觉醒并不断成熟的经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之后,加拿大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立法,强行将在温哥华附近沿海地区居住了好几代的日本侨民(约二万余人)撤离西海岸,并剥夺其财产。他们或被关入劳动营、集中营,或被驱赶到内陆地区,或被遣送到废弃的矿区;尚未取得加拿大国籍的日侨中则有不少人被赶回日本。这些远远超出军事必需的种族主义政策造成了大量家庭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仍在继续且变本加厉,直到一九四九年才终止。七年的种族歧视和迫害促使人们逐渐觉醒并进行了经过多年的抗争。一九八八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向受害者道歉并承诺向社团和个人赔偿经济损失。 二战期间,小川一家作为“敌侨”也被迫从西海岸迁往内陆。《伯母》及续集《总有一天》就是根据她和家人的这一亲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作者用充满深情的笔调,描写了中根和加藤这两个日本侨民家庭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遭遇,反映了世界大战和种族主义给众多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叙述了他们逐步认清痛苦之根源并为在加拿大这个多种族共存的社会中争取民族认同而进行抗争和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伯母》一书既真实感人,但又避免了直接、过分地宣泄怨恨与悲痛,从而显现出一种哀而不怨、隐忍有力的风格。小说获加拿大作家协会一九八二年颁发的书籍奖,也成了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族裔自我意识日渐觉醒并在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中不断成熟的经典作品之一。为此,它被列入“加拿大英语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 少数族裔作家的另一杰出人物迈克尔·翁达杰出生在英属殖民地锡兰(如今的斯里兰卡),十一岁时随母赴英国,在伦敦读小学和中学;十九岁迁往加拿大,受大学教育并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加拿大,在多伦多约克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特殊的身世和经历使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色。他认为自己“既是亚洲作家,也是加拿大作家,也可能是二者的混合”。从种族上说,他本人就是多元混合血统的产物,其祖先中既有印度人,也有荷兰人和英国人。 翁达杰是位多产的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了诗集、小说、回忆录、文学评传等十数部,还发表过文学评论文章等。这位很有天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早在七十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琳达·哈钦指出:“在文学中,我们对体裁的界限也持同样的怀疑。用克罗耶奇的话讲,‘现代主义文学限定了边界,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冲破这些界限的后现代主义文学’”。[14]翁达杰正是这样一位“冲破界限”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涉及的范畴主要是诗歌和小说,但他最大限度地对传统的文学形式进行了反叛和颠覆,打破了小说与诗歌以及其他文学体裁之间的阻隔,将诗歌、笔记、传记、医学档案、病史记录、新闻报道等融入小说,尤其重要的是,他颠覆了小说创作的传统套路。在他充满激情和诗意的笔下,虚构与事实、抒情与机智、反讽与幽默、诗歌与小说、新闻与笔记、访谈与想象,等等,完美地融为一体。翁达杰以其杰出的叙事艺术拓展了小说的疆界。他的作品给图书分类带来了麻烦,有些机构只能将他的作品粗略地分为“散文”和“诗歌”两类;不同的研究人员将他的同一部作品分列在 “回忆录”、“小说”、“散文诗”等不同的目录下。他被誉为“风格的熔炉”,也被称为所谓“跨文体”或 “跨文本”写作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还被赞为“兼顾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诗人小说家”。 翁达杰像小川等加拿大作家一样,也是先以诗歌创作成名。然而,使他跻身于国际知名作家行列的却是小说《英国病人》。《英国病人》也显示了上述“跨文体”创作风格的不少特点,而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后殖民主义倾向。 《英国病人》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夕,地点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一幢被用作英军临时战地医院的别墅内。小说有四位主要人物:一位是印度锡克族工兵基普·辛格,在英军中任排雷专家,他出生入死为英军排除地雷受了伤,内心却对英国殖民统治深恶痛绝。第二位伤员卡拉瓦乔是英国前殖民地(加拿大)居民,战前曾是行窃高手,战争中任英军谍报员,被敌人折断拇指,失去了谋生能力。第三位是个全身严重烧伤、身份不明的神秘伤员,大家称他为“英国病人”,最后却被证实根本不是英国人,而是匈牙利沙漠探险家阿尔马希伯爵,他为救被困沙漠的女友而遭遇飞机爆炸、女友丧生、自己负重伤的悲剧。第四位则是照顾这些伤员的护士——二十岁的加拿大姑娘汉娜,她的生父和养父都在建设英国殖民地的劳作中受伤乃至丧生,母亲也死于养父所制造的炸弹的意外爆炸,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使汉娜心灵深受创伤。整部小说就写这四个人物在医院里的生活、交谈、回忆。最后,作者才简单交代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基普战后回印度当了医生,家庭幸福;汉娜回到加拿大,“很可能与另外一个她并不满意的人共同生活”。 《英国病人》被公认是“后殖民小说”的经典。小说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十分明显。基普、卡拉瓦乔和汉娜称阿尔马希为“英国病人”,其实他们三人的身世和经历却都在暗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英国(殖民主义的)病人”,因为他们多少都受过英国殖民主义的伤害;他们是后殖民时代的一代新人,是“生于此地却居于彼处的国际混血儿,终身都在为回归或离开故土而奋斗。” 翁达杰本人也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对欧美白人所写的历史著作有意忽视亚洲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做的贡献很反感,声称“在那场战争中,印度次大陆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我非常高兴基普·辛格的出现,在他身上有着我的经历。”[15]同时,《英国病人》以其对“历史”的戏仿、对小说创作过程的关注、对“真实”与“虚构” 可疑界线的揭示等,又展现了典型的后现代文学特征。如同在其他作品中那样,翁达杰再一次把历史与小说、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小说的英国版和加拿大版都在封面上使用了一个头缠穆斯林头巾、双手攀沿的男子的照片,这是摄于一九三二年的阿尔马希伯爵。历史性和真实性在这幅照片中带着一丝嘲弄人的形式进入小说(虚构)的世界,令人深思[16]。书中不少情景虽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但事实上它不是历史而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只是这个虚构的故事给人造成了一个非常生动逼真的印象。 翁达杰已荣获无数国际、国内奖项和荣誉,包括四次加拿大最高文学奖——加拿大总督奖,《英国病人》(一九九二)是四部获奖作品之一。此外,《英国病人》还获当年的布克奖,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九项大奖(一九九六)。 “后现代”、“后殖民”和“多元文化”成了当代加拿大英语文学,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中几个紧密相关的特点。正如琳达·哈钦在为一部多元文化题材的小说集《另外的孤独》所写的序中所说:“加拿大文学是一个由许多条河流汇入的海洋,这些河流中流动着七十来个文化群体的痛苦和欢乐,而这些河流的汇合使所有的水都发生了变化。……我这里引用了“后现代”和“后殖民”两个词,因为加拿大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可以被视为参与了这两种文化现象。”[17] 正是少数族裔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当代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移民为加拿大所带来的文化繁荣永远改变了我们关于‘加拿大文学’构成的观念”。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英语文学出现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们思想的发展,从兴起到高潮,长期以来一直在发展壮大,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英语文学作家,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广为流传,兴盛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英语文学精彩而又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质上是一种最常见的语言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英语文学作品更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的,当我们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时,自然离不开对其语言艺术的赏析和研究。深入的了解研究语言艺术,有利于我们深刻的了解到语言文学的内涵,正确地对他们进行赏析,并了解到英语文学真正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在我们日常对于英语的学习中,往往学习的都是英语的读音,单词,句子,语法等内容,却很少会对英语文学进行相应的研究,而对于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更是缺乏了解。但是,对于这些英语读音单词,句子,语法等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只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想要对英语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就离不开对英语文学的深入赏析,而对英语文学进行深入赏析,就必须要了解英语文学中的各种语言艺术。文学是一种高于一般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文学的出现,正是代表着一种语言的正在处于不断发展,甚至走向成熟的阶段。文学涉及到的不止只是文字的表达,更是融入了对于作品所处背景的深刻把握和分析。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笔者结合对于英语文学研究的多年经验,在语言艺术研究方面给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对于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涉及的方面非常广,他和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特点,地域背景等都具有非常深刻的联系,在研究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时,必须要把这些历史背景,地域特点等结合起来一起进行研究,二是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多种多样,种类繁多,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而这些语言艺术之间,又往往具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区别和联系。文学作品的语言自然与普通的语言是不一样的,他们为文学作品而服务,自然要彰显文学作品独特的特点,表达出该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或者体现对伟大人物的赞扬,或者表达对历史发展的批判,又或者表现对爱情的赞歌,又或者抒发自己的伤感和不得志。这些东西都需要通过语言艺术来体现出来。通过对与语言艺术的特点的划分,笔者从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生动性,含蓄性,情感性等四个方面对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语言艺术的意向性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要关注和喜爱,最主要的是他们来源于生活实际,却又能够超越生活。作者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创设出各种虚构的情景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文学作品中,从来不存在什么可能与不可能,无论在我们看来多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都可能会发生。作者深知能会对生活中的一点儿细微的小事进行夸张或扩大,从而产生戏剧性的效果,通过利用英语的语言艺术对于背景进行描述,对情感进行渲染,塑造出一个个特点鲜明的角色,把是非黑白分隔得非常明显,把自己的褒贬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学语言的意向性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当然,英语文学也不例外。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表现为它是既抽象又具体的,他描述的事物有时虽然存在但是我们却感受不到,或者我们能感受的到,但它却并不真实存在。每一部英语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塑造一个具体的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这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来反映他自己内心的情感特征或者是整个时代的人所面对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情感追求。在我们的理解中认为,意象是一种类比的表达方式。这种语言艺术能够充分的抓住主客体之间的细微联系,能够表现出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以客观实际来打造文学世界,而又以文学世界来反映客观实际。在英语文学中,作者以意像的手法来表达内在,尤其是在英语诗歌文学中。意象派是存在于1909年至1917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主要是意像主义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他们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埃兹拉•庞德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主题鲜明,含含蓄凝练例如,《在地铁站内》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诗(one-imagepoem)。它是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诗虽短,但诗人最后落笔定稿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推敲。初看起来,唯只两行如日本俳句式的诗句,却不知是诗人偶得的印象在主客观之间反复提炼,苦思一年之后,最初三十行加工成了这简短的两行,可以说是字字经典。 二、语言艺术的生动性 语言艺术的生动性具体是指通过作者对语言艺术的运用,给文学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附与独特的生命特征。一个好的文学作者可以使自己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活跃起来,让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堆死板的文字,而是一个可以在脑子中浮现出来的生动的人物,通过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外貌特点,性格特点的描述。使人们看到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让人们在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自己参与其中,在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做着一样的事情的感觉。这便是语言艺术中生动性的最具体的写照。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语言艺术的生动性,为使读者产生独特的感觉,有利于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美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地狱里的科勒》言中,诗坛中最杰出的几位诗人友—伊兹拉•庞德、和华莱士•史蒂文斯、艾略特,试图与他们,特别是艾略特,划清界限。威廉斯倾向于以日常生活题材入诗,坚持实用主义的反理性和反智性倾向。诗歌的形式简洁、节奏口语化、意象生动,并强调视觉效果。威廉斯的名作《一辆红色手推车》。威廉斯的诗歌赋予平凡而朴素的事物以深远的诗意,拓展了诗歌写作题材,并具独特审美意蕴。一直追求为了生动性而生动性。把自己作品的生动性作为最大追求。力求留给作者最好的阅读体验和想象空间。 三、语言艺术的含蓄性 含蓄性,通俗的来讲就是不把话说的特别明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英语文学中,作者要用少量有限的语言去表达出丰富的,无限的内涵。文学作品的作者追求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通过短短的几句话,来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使读者回味无穷。通过短短的几句话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样往往比那些把话说得清清楚楚,把情节背景人物交代的明明白白的文学作品更受到读者的欢迎。例如文艺复兴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但丁,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我们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他的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对于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的批判,而是以含蓄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反而更能使读者感受深刻。 四、语言艺术的情感性 每一篇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为了表达,其作者独特的情感。或者是要表达对于社会的批判,或者是要分享自己的悲伤或欢乐,或者灵动煽情,或者寂寞虚无,通过对世间百态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些隐藏在作品中的深层次的东西,主要是靠语言艺术的情感性来体现出来的,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也是体会它里面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那些情感能够对人们起到激励作用,丰富和强大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语言艺术的情感性,表现的最深刻的便是英文诗歌作品和荒诞派。例如,托马斯格雷作为荒诞派感伤主义先驱,在他的代表作《乡村教堂内的挽歌》,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怀古伤今的文字,可以使读者从中体会到一种虚无和空洞的情感境界,再有美国作家安德森的《小镇畸人》这篇小说,它从一个精神病人的角度来观察整个小镇,文中语言不区分大小写,对标点符号胡乱的进行省略等现象,都在语言艺术上表现了这个小镇的混乱和无助的情感。此外,马克吐温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雪莱的西风颂等,这些诗人的日常生活,虽然都是非常的平淡的,但是他们通过将情感寄托在这些诗歌中,并且使用语言艺术表达出来,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现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非常恰当的诠释了文学艺术情感性的特点。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是使英语文学能够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对于英语文学的研究应该将其语言艺术放在首位进行研究。语言文字是我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研究语言艺术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英语文学的设计和构思,更好的理解作者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语言艺术的意向性,生动性,含蓄性,情感性等四个方面对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意象性,生动性,含蓄性,情感性往往相互联系,在英语文学中会一起体现出来,而不是单独存在着的。语言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而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则更是这样,丰富的语言艺术对于表现英语文学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非常的重要。学会对于语言艺术的研究分析,在英语文学的研究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雪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英语教学分析 摘要: 文学不仅是语言文字艺术性的主要体现,还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新形式。它既可以给予读者在文化和语言领域中的丰富感,使其认识到更多的资料和知识,还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价值观,为读者带来美好的心境。文学其实可以是人文学科的一枚枝干,所以,文学素质也可以表现为人才素养,在教育事业中应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英语老师应该在英语教学时将英语所学的知识内容、自身的情感态度、语言的能力、英语文化理念以及学习的方法策略等贯穿其中,以达到激发学生英语的思维活跃度和提升学生综合英语水平能力的目的。在这几个方面上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统一发展的,当中的英语文化理念就是为了可以让学生体会英语文化的魅力和语言上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可以更好更快的接受英语,并作英语学习的主人,从而在达到教学目标和宗旨要求的同时,使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得到双重提升。此篇文章就针对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英语文学;英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使其可以全面的掌握并能够灵活的运用,尤其是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可以使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用英语来实现交际,进行与不同国家人员的交流,从而为我国的国际交流做出贡献。在如今语言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的稳固、学生各项素质的提升以及交际能力的锻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伴着全球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英语文学也随之被逐渐的重视起来,引起了人们大范围的关注,各大院校也都应该引起对英语教学的关注,积极开展一些英语文学探讨活动,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英语文学的概述 英语文学其实与中国文学相类似,只不过就是其各大文学著作的写作文字采用的是英语书写,其作品的主创者不仅是只有英国作家,还可以是美国作家,对于一些美国的文学也可以被列入到英语文学当中,通常情况下,美国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依照特定的学科来对其进行处理的。英语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都经历了文艺复兴、古代文学、新古典主义文学等历程,其历史悠久而且拥有充足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和价值,当中也不缺乏一些小说或戏剧等内容。 二、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重要性的体现 1.可以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乐趣,培养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乐趣,有了乐趣才可以进一步发展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乐趣,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就会愿意去接受,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可以进一步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事物、知识的自主认知。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此来强化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英语文学的内容丰富,且对英语知识所描述的内容形象、生动,富有凝练和文艺的气息,其可当作学生英语学习的相关资料或课外读物,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文学语言具有生活性,一方面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容易让学生感知其自身情感,另一方面其语言又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个性文艺,应将其融入到学生英语的学习当中,让学生体会其中魅力,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和应用。长久以来,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经常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都会去追求美、感受美,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向学生展现英语的美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英语文学和中国文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有着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魅力,在英语文学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MarkTwain的小说等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其作品中的内容、人物生活背景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英语文学的研读和学习中,进而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2.锻炼学生英语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许多的英语文学作品当中,都涵盖了许多的英语句式、短语和词汇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对英语文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对当中的语句词汇等进行相应的总结,对文学中一些优美的句字要适当摘抄。在此阅读和总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英语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鉴赏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且由于英语学习的持续时间较长,所以仍需学生要不断为之努力,使学生对英语文学及知识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但是因为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很少接触到实际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不能将语言灵活的运用到实践当中,使其得不到良好的锻炼。所以就要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学以及相关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从而在理解的过程中使其思维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 3.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语言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交流的工具,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说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还取决于语言,所以说语言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交流方式的学习,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英美等国家的文化渗透给学生,以此来让学生可以对英语有着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并让其可以充分融入到外国的文化当中感受其中美好,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文学作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当中对国家的各项习俗、政治等内容也有一定的概述和认知。在语言全球化和时展的今天,语言作为各国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特别是英语,在全球的应用都较为广泛,所以就更要求老师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对语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话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加强,努力达到国际交流水平。 4.有利于学生品德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一方面,语言具有艺术性,很多的英语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多彩、情感鲜明、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色彩,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官和认知,被英语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文学具有很强的历史性,记录着一个国家有史以来所发生的各个事件,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对英语文化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提升。此外,对于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当中大都都囊括了一些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以及一些深入的人生哲理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提升自身语言技能的前提下,也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品德观得到提高。 三、强化学生对英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措施 将合理的教学与学习文学的有效方法相结合,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品德教育、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以下就是加强学生英语文学学习的有效方法。 1.强化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阅读的完整性。虽然有些英语课本中只是选读了一些文学作品的部分内容,且内容细腻、精化,但是对于作品的本身却有着较为强大的破坏性,使得作品整体情感及主旨等发生变化。所以,老师就应要求学生利用有效的途径去寻找并阅读作品的原文,也可通过观看与原著有关的视频或短剧对文章的整体有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的特色,感受其中所表现的情感,学会其中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文学的写作手法等,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写作能力。 2.学会正确评析作品。学生在通读文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对文章进行赏析、评定,可以通过开展文学的鉴赏活动等让学生对自己所观看的文学做一个大体的评析,说说其中文章的美在哪,有哪些有特色的地方等,然后让学生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自己对文学的鉴赏观点。老师也应该在学生讨论时适当的所处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告知学生评析文章要从那几个方向入手,教学学生评析的方法。在学生对一段内容评析完后,老师应该从文学所描述的细节、注入的情感、表现的手法、情节的安排、人物的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对其做出具有专业性的评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具体的去鉴赏一篇文章,从而促进学生脑体思维模式的转动,让学生不拘泥于单向思维,从而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以提高。 3.善于写出自身的观后感。通读文章之后,学生内心会受到强力的冲击,有着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对内容的感触,所以就要让学生在读完全片后,写出自己的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与吸收,让学生写作感悟双向发展。此外,有许多的文学当中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表达都极富特色,每个作家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也是有所不同,这样学生的大量阅读之后,就会潜意识的收到这些语言的冲击,就会逐渐被感染,积累到大量的语言信息,从而使学生无论是在写作方面,还是在语言的交际方面,都能够很好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讲英语文学渗入到学生英语的学习当中,用其来开展一些英语文学作品鉴赏或交际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和英语的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将语言与国家文化相结合并通过英语文学来展现,使之感受文化的魅力与境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产生对英语的乐趣,从而锻炼其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就要求老师要正确的认知英语文学,并利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英语文学渗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孙懿超 单位:皖西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中西文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摘要] 所谓翻译,主要是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转换,让受众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了解不同语言所表达出的含义。在今天,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种翻译活动不可或缺,尤其是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已经成为了当今译者的重要工作,但是英语文学作品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响,包括宗教文化、思维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必然会面临着很多障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进而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地翻译呢?下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文学作品;翻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为了对外来的知识进行传播,翻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不管是在延续民族文化方面,还是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发展,翻译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季羡林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华文化就像一条长河,其中的水可能会或多或少,但枯竭的现象却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其会被不断注入新的水源,而这种注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翻译。中英文学作品能够进行翻译的基础是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文化个性也不容忽视,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就必须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考虑。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主要影响 艺术感染、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从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应当熟练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外,更应当深刻理解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词语的内蕴才能更为显著地体现出来。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具有显著的影响,下面笔者将从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自古以来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基础,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耕作方式主要是牛耕,因而汉语文化中,与牛相关的词语非常多。而英国主要是以岛国的方式出现,在古代,耕作工具主要是马。这两种动物在两个国家的传统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性在语言表达上也有较为清晰的体现。比如,在汉语表达中的“吹牛”,用英语表达就是“talkhorse”,汉语中的“力壮如牛”用英语表达就是“asstrongasahorse”。再者,英语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临近海洋,与海洋经常发生联系,因而在英语表达中,与水有关的词汇较多,例如“ableseaman”这样一个短语翻译为汉语意思为“一级水手”,其中,如果进行直译,很明显,“seaman”是海员的意思,但在英语国家中,这个词语是指一个海员具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因而将这个短语翻译为“一级水手”较为恰当。相反,在汉语中会出现很多与山川、湖泊有关的习语,这些习语很难在英语中寻找到恰当的翻译,因而意译就是一种较为适当的办法。 2.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民族长期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会给文学语言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例如,汉语中的“红茶”和“红糖”在英语中一般被翻译为“blacktea”和“brownsugar”;而“blackcoffee”在进行汉译时,一般翻译成“(不加牛奶和糖的)清咖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仅在词汇翻译上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句子理解中也有所体现,不充分理解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就很难准确地翻译。除此之外,中国文化中非常强调“万物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被看做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说,中国对意更为注重,而英语则对形更为强调。中国对群体文化的重视以及西方对个人中心的强调,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必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是非常著名的作品,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将“Lyceum”这个词翻译为“兰心剧院”,很显然,这是译者在充分考虑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翻译,“兰”在中国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显示了中国的文化。 3.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影响 在人类的文化中,宗教文化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其主要构成部分是民族的宗教意识和信仰等。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这些具体在我国的汉语语言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玉帝”则是从道教文化发展而来,“阎王”则是来源于佛教,除此之外,“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五体投地”等习语也是从佛教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但这些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体现。而在西方,《圣经》这一著作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基督教的重要著作,对西方文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上帝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表达祝福还是痛苦与愤怒,都可以使用到“god”这样一个词汇。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更是有很多与《圣经》有关的典故,其中,很多典故也发展成为了习语,并得到了广泛运用,比如“Solomon”“Judah’skiss”等等。总之,《圣经》中的典故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只有对其有深刻理解,才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翻译。 二、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要想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恰当翻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1.让中西方文化融合及交流得以加强 今天,一体化和全球化正在不断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正在碰撞与交流中得以共生和融合,文学翻译是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借鉴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英语文学作品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等各方面加强了解,让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增强。译者所翻译的作品,只有充分结合文化氛围和语境,才能够让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得以消除,给读者呈现出一部兼具内涵与灵魂的文学翻译著作。 2.对文化的适应性给予足够重视 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文化适应性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文化观念方面的差异,经常会产生很多翻译方面的障碍。进行翻译时,绝不能将文化和语言内容分开考虑,必须将文化适应性作为翻译的重要问题。比如,杨柳作为一种树木种类很常见,一般在春天时焕发生机,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其经常被用来形容春光明媚的景象,也因此留下了一些较为优美的诗句;但对于英语国家来说,佩戴杨柳一般是代表对死者的哀悼,例如:“wearthewillow”就表示“服丧戴孝,痛失亲人”这样一种含义,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必然很难理解这样一种含义,这就需要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借助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手段。 3.对翻译策略进行恰当运用 在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时,针对译入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如何进行恰当地处理,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具体来说,人们主要提出两种翻译情形:一是主张借助源语为重要导向,进行“异化”翻译;二是主张借助译入语作为主要导向,进行归化翻译,但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翻译策略,在具体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作用也都不容忽视。归化通常是指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以译入语为中心进行思考,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尽量对异域风味进行本土化翻译,使得译本符合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尽可能地降低读者阅读的困难。通过归化翻译,能够使得译本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也更为通俗易懂。而异化则是指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去尊重原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使得译文能够充分体现出异域文化,整个译本与原文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是一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方法。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行归化翻译时,要尽量不改变原文,避免文化失真的情况出现,而进行异化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避免产生一些文化错觉,从而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要灵活地进行使用,掌握一定的分寸和尺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是不同的,前者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是一种策略,而后者只是翻译方法的体现,前者对于后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归化策略来说,比如: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短小诗歌的表达,诗歌中往往有比较明显的押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在翻译中也能够体现出原诗歌的押韵,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适当的押韵可以使得整个诗歌更具有可读性,同时也更为生动并且富有音乐感。对于孩子们来说,有节奏感的诗歌能够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也更容易记住其中的内容。但是要想使得翻译具有韵律和节奏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既需要译者有很强的双语素质,同时也要充分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就异化翻译策略来说,主要是指在西方的文化中所孕育产生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词汇,对于这些词汇进行翻译时,通常很难在汉语中找到适当的词语予以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三、小结 总之,对文化起源和发展来说,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土壤与载体,其中,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构建了桥梁,对双方文化交流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中西文化方面的差异,要想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充分诠释,并且做出准确的翻译,就需要对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恰当理解,找到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说,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在翻译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具体情况,对这两种策略进行恰当运用,能够让译文更为准确,也能够适应更多人的需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者:李洁 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英语文学语言艺术论文 一、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特征 与普通的语言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思想,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情境当中,也许能想象到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出现的,而作者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语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里面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这种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描写,有时候还需要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渲染,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进行塑造,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承担起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给读者分享自己的欢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英语文学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特征。纵观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19世纪当中,说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师就要数庞德了。对于意象派来说,意象描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种意象,进而对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传递,这种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忧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悦,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当中,意象派诗歌作品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中的单一的意象原则;其次是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歌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简洁的原则;最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而不是强烈的韵律感。在这意象派诗歌的三种原则当中,每一个原则都是与语言艺术息息相关的。以庞德的两句诗为例进行分析———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现实的环境当中,诗人描写的显然是火车站当中人来人往的场景,可是到了诗人那里,这么平淡的场景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树枝上盛开的花朵。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场景描写的异常美丽,给生活赋予意象性特征,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生动性具体是指作者通过用语言艺术进行描写,使所描写的画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达的思想以及画面具有灵动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所要描写的场景就像真实的一样,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在生动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展现了狄更斯语言生动性的一面。如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以下几个生动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当中,最著名的要数有着凄苦悲情色彩的孤儿奥利弗以及心肠善良的梅丽太太,除此之外还有窃贼团伙费金。在《雾都孤儿》的具体描写当中,首先,狄更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各个角色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对《雾都孤儿》里面各个角色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各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并且通过各个角色的衣着进行描写,可以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进行展示,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通过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法,使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想要描写的社会环境,能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刻画一定的人物,当然作者的刻画可以是衣着方面的描写,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描写,使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让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三、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特征 对于读者来说,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作者刻画出的画面或者情感,有时读者还会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说出的话。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些观点,而在观点的传递过程当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一定的感情表达来进行的,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一种喜悦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亦或是一种对岁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没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对于英语文学作品来说,情感性是英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当中,这位伟大的伤感主义诗人很自然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古代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感,但是诗人所传递的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语诗歌当中的情感性艺术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国诗人济慈,在济慈的《夜莺颂》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夜莺歌声的赞美,更多的是传递着诗人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结语 总之,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艺术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艺术可以是一种意象性的特征,也可以是一种生动性的语言特征,抑或者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特征。这些语言特征都是为作者的感情服务的。 作者:吕程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英语文学论文:初中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教学分析 文学阅读激发兴趣 文学阅读应该是愉悦身心,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看有趣的中文小说一样,经常被剧情深深地吸引住。那么,英文阅读也应该有这样的功效。如果真地能读懂、读透阅读材料,那么英语文学阅读应该是能够舒缓学习压力的。它也应该是有利于学生情感开发的,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体会到英语之美,诱发出他们诗意的情感,进而对英语产生爱学的情趣。而现在的英语教学多以应试为主,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他们本来可以快乐的学习,但是却被做不完的功课禁锢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实。我们发现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们的理智情感没有提升,反而在呈下降趋势。他们的乐趣感和自信心下降得最为严重。文学作品可以传神、达意,又具有哲学、幽默,这些都能让学生进入角色,也能让他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文学作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尘封的心灵再次被激活。 体验阅读发展语言 语言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外界的教并不是我们学会语言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有较好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中国学生恰恰就缺少这样的氛围,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就要借助于文学阅读,因为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真实语境能够驱动语言能力的习得。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语文老师也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只有读得多了,学生才会说、会写。而英语教学也同样如此,读的量越大,接触语境的机会越多,语言重复的几率就越高,看得多了,词汇量就越多,语言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通过研究也证明,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和拼写知识会发生渐进式的增长。而人的记忆也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文学阅读是情节记忆,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体验有助于他们习得词汇,增强理解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说,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必然选项。 深入阅读培养创新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阅读是掌握各领域知识的主要渠道。阅读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也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许多合理的想象与推测都是从阅读中获取的。在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要求学生书面回答。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思考题可以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合适的题目,他们会更加感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提出质疑,谈谈自己的观点,进行创意性的表达。这种读、写、想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自学与他学相结合 文学体验阅读可以让学生将自学与他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阅读是人自学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的过程。因为一个人一旦学会了阅读就学会了自学。自学就是要求学生自觉自主地阅读,并尽量学会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学会自我管理,每天投入 30 分钟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每读完一部小说,就认真地去完成书面作业。他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让学生明白阅读任务和目标,知道读什么、读多少,并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还可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并去思考人物事件,这时不要太在乎句式结构和语法知识,让学生读懂意思即可。 阅读与体验相融合 不论学母语还是学英语,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大众化、普适性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学习语言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但是一定要坚持,如果时间短,就不会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我们的文学体验阅读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切忌浅尝辄止。文学阅读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它能激起学生的热情,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阅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阅读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思维和语言是不能脱离自身的经验而单独存在的。文学阅读就是用语言去思维,使用语言的阅读是一种自身的体验。这种体验学习是最原始的,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要的。体验学习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错误,也就是在文学作品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尝试错误,并学会去自我纠正,从而产生语言体验。体验学习也是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去求知,把文学阅读作为享受智力的快乐,让知识与情感相融。 乐趣与努力相互促 进阅读的乐趣就是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学阅读的意义,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并提高考试的成绩。但是英语阅读也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一丝不苟、专心致志,若能顺利渡过艰难时刻,那么苦涩就会变为甘甜,自然地进入乐趣阶段。乐趣与努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难以区分的,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在乐学、勤学中大幅度提高英语成绩,并达到成功的理想和目标。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充分调动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了学生必须参与学习过程,并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实践,让他们在问题中分析、评价,让他们在问题中学会思考,在经验中获得知识,并逐渐培养出他们乐学、善学的情趣,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而英语属于语言和文学领域,文学体验阅读正顺应了英语的学科特点,它把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掌控教学资源,并自主地去驾驭学习过程,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到自己是主人;在阅读中加深记忆和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作者:张小芳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丁集镇初级中学 英语文学论文:论体验英语学习与英语文学课程的契合 一、体验英语学习理念与CBI英语文学课程的契合 将体验式英语学习理念引入CBI英语文学课堂开展教学,这一构想是建立在学习、借鉴两种理念各自的理论依据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体验英语教学和CBI英语文学教学在学习对象、学习途径以及学习者身份的界定上都实现了有机的契合。 (一)基于内容的学习对象 体验英语学习理念指出,英语学习应该以外语语言系统为目标,以学习内容为基础。认知功能模式的语言观认为,“外语语言系统的发展必须伴随着概念系统的发展,它必须在和概念系统的互动中发展;而概念系统也就是人类认知世界以及人际交流所获得的相关经验知识”(程琪龙2009:74)。割裂语言系统与概念系统,单纯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是违背外语学习目标的。首先,以诸如词汇、语法等孤立的语言要素作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对象,而忽略有意义的语言内容交流,不利于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悖于语言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其次,脱离内容的语言操练不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英语应该成为学习者累积社会知识,进行经验交流的途径,英语学习不应该以单纯语言系统学习为终极目标。外语语言系统的构建需要使用概念内容来激活,让外语自身语言系统与外部世界所构建的概念系统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在体验交流中提升语言能力,概念系统日臻成熟的同时,外语语言系统也逐步形成。CBI教学理念的突出特点是围绕内容实施教学,其理论依据是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众多研究表明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必要条件是所输入的目标语言必须是学习者能够理解的,即可理解性输入。“这些陌生的信息与学习者现有的经验知识、对于习得新知识的期待以及学习者仍具缺憾的语言系统发生互动”(Kasper2000:41),为语言习得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语言是通过内容来习得的,而真实系统的语言教学材料可以为有效的学习或习得语言提供有意义的语境”(常俊跃等2008:27),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学习活动不再是不自然的、无意义的机械操练。由此可见,体验英语学习和CBI语言教学都关注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在语言学习对象上二者达成共识,两种理念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二)交互合作的学习途径 Vygotsky(1978)的“文化历史”发展学说也为CBI教学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Vygotsky(1978:86)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简称ZPD)”理论指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通过交互合作学习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多社会文化理论学者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进一步深化,着眼于针对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开发,将学习活动界定为分布式的、互动式的、情境式的以及亲身体验式的。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CBI教学,提倡交互合作型的学习途径,诸如合作学习、学徒学习、体验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体验外语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驱动力和导向特征,以情景、互动、任务/项目、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更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外语教学资源,搭建二语习得的语言生态环境,营造外语学习的人文环境,通过参与、愉悦、共鸣的体验学习机理,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刘援2011:59)。在学习途径方面,体验英语学习和CBI语言教学也不谋而合,二者都支持交际语言教学原则,强调教学的重点是过程,重视交际和意义,主张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有目的交互活动和任务习得语言。 (三)自主完整的学习者 Rogers一向推崇体验学习,他认为体验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个人需求,“是一种自主的学习,其动机来自学习者内部而不是外部,这种学习的核心是‘意义’,一个重要特点是学习者全心投入,对学习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ogers1983:20,转引自曾徳琪2003:46)。单纯机械性认知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它遏制了学习者的求知欲和主体自由,而体验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内在意蕴,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辛继湘2005:66)。CBI英语文学课程区别于传统的文学概论或者文学史课程,它是基于真实文本细读的文学课程,学习者“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王守仁2002:11)。CBI英语文学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语言学习环境,架构起依托文学经典进行人文体验的平台,“课堂中的文学使用是一种能使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投入的有效方法,它为学习者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反应和情感的绝好的机会”(Lazar1993:3,转引自潘章仙2001:35)。CBI英语文学课程为体验英语学习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人文素材,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也在体验英语学习模式下实现了有机融合,英语文学课程的学习者在体验学习和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联合创造的真实/仿真实情境下实现了读者身份的人本回归,彰显了人本主义关怀。 二、基于体验的CBI英语文学课程教学:以英语戏剧课为例 如何在CBI英语文学课堂上贯彻体验英语学习理念,采用具体步骤实施体验教学呢?笔者以本人讲授的英语戏剧课为例,参照Kolb(1984)构建的体验学习圈,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将英语戏剧课体验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反响。 (一)Kolb体验学习圈 Kolb认为学习应该将重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Kolb将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如图1),亲身体验(concreteexperi-ence)—观察反思(reflective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行动实验(activeexperimentation)—亲身体验(concreteexperience),如此循环,构建一个自然连贯的学习过程,学习者自动地完成反馈与调整,经历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由此可见,体验学习认为“学习应该是由学习者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自我等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石雷山、王灿明2009:50)。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习者创设人性化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体味享受学习过程,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二)CBI英语戏剧课体验教学模式 严格来讲,戏剧文学不同于诗歌和小说,它不是停留在对于剧本的阅读和赏析上,而是最终要付诸表演与实践。因此,止于剧本阅读赏析的戏剧教学是不完整的,“戏剧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剧本的分析和欣赏能力,还应向学生介绍一定的舞台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造能力”(金李俪2000:59)。针对CBI英语戏剧课的特点,借鉴Kolb(1984)体验学习循环模式,笔者构建了文本阅读—赏析反思—表演实践—自主创作的英语戏剧课体验教学模式(如图2),学习者循序渐进融入到整个循环体验过程,实现文本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全方位真实交流。笔者选用该课程的剧目之一———萧伯纳的《卖花女》(Pygmalion)为例,具体介绍该模式的操作流程。文本阅读是整个体验循环的基础。CBI英语戏剧课程的文本阅读是指对于原著文本的细读。 不可否认,原汁原味的真实戏剧语言材料保障了语言输入的质量,满足内容依托语言教学对于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要求;但是由于戏剧文学作品属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思维创作,因而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难度,甚至让语言学习者望而生畏。为了适当缓解学习者对于原著文本的阅读焦虑,有效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学习者断章取义,笔者基于支架理论(scaffolding)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设置了导入性介绍和支架性练习。以萧伯纳的《卖花女》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剧名的由来,即Pygmalion的神话故事,学生从小故事着手为进一步接触戏剧文本构建心理预期,从而大大降低阅读难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用适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该剧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这样的设计大大缓解了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帮助学习者自然步入文本阅读体验,提升了阅读效率和质量,为接下来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赏析反思是从认知体验向情感体验的第一步跳跃。教学者可以通过赏析反思环节追踪学习者文本阅读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问答、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思辨性课堂活动,引导学习者结合情感体验发表个人观点见解。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习活动突破了单纯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情感高度。当学习者“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完整的人格成长才有可能”(辛继湘2005:65)。《卖花女》中的Eliza改头换面之后又为什么会发出“What’stobecomeofme?”的呐喊?Eliza和Higgins对于待人之道有着不同的见解,谁的更为可取呢?卖花女的父亲Alfred关于“MiddleClassMorality”的论断是否值得认同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引发学习者个体积极反思的同时,也一度激发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观点交锋,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换,更是人格之间的对话。赏析反思环节的设计还原了语言学习者的读者身份,突破了语言认知体验的情感体验,给传统刻板的语言教学课堂赋予了新的意义,彰显了语言教学本该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 表演实践是整个体验循环的核心环节。“表演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判断力”(Vygotsky1978:76,转引自金李俪2000:60)。戏剧文学的特点赋予这一环节极强的可操作性,戏剧表演实践成为英语戏剧课堂的最大亮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笔者选取了《卖花女》剧目中矛盾冲突较明显的若干片段分配给学生进行小组演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熟悉背诵台词,设计准备道具,进行小组彩排,最后在课堂上汇报演出。各小组的表现令人叹服,学生对于剧本台词语气的拿捏、肢体语言的设计、道具的选用以及舞台效果的统筹等都做得非常到位。实践证明,大多学习者都具有较强的表演能力,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通过表演实践,学习者对于文本的了解更加深刻,对于人物心理的揣摩更加到位、对于剧目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感触更深。另外,该体验环节的益处并不止于剧目学习本身,它也助益于学习者舞台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自主创作是对于学习成果的检验和体验学习的升华。通过系统的戏剧课程学习,学习者对于戏剧这种文学创作形式形成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对于抽象的戏剧概念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创作活动检验所习得的经验知识,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卖花女》的结尾比较独特,关于各个人物的最终结局并不是以戏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这就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陈述版的故事结局进行戏剧创作改编,延续该剧的主体风格特点,最终以英语戏剧文本的形式呈现大结局。教师对于这项自主创作成果可以从两个层面检验:一是书面形式的创作剧本,另外是对于创作剧本的表演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给学习者足够的自主空间和创作机会,学习者完全可以充分展示和提升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文本阅读—赏析反思—表演实践—自主创作”四个环节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逐一落实开展,完善了CBI英语戏剧课程的学习体验。体验循环整合了从感知到领悟再到行动的学习过程,涵盖了阅读、听说、写作等多种语言能力训练活动,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合二为一,体验式语言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 三、结语 语言是思考和认知的工具,是文化与思想交流的载体,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习得都应该尊重语言所承载的对于个人发展以及社会性互动交际的功能,回避语言之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语言教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体验式英语教学和CBI语言教学都是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理念,秉承以人为本、交互合作的原则开展教学,二者具备扎实的合作基础。基于体验理念实施CBI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将自由和自主释放归还给学习者,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和意义,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在贯彻体验理念的CBI英语文学课堂上,学习者可以与文学巨擘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愉悦的氛围中与师长和同学分享真实的情感体验,依托英语文学课程的平台挖掘自身潜力、全面提升个人修养,在积累人文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人文学科的优势得以凸显,教书“育人”的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本文作者:李莉莉 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英语文学论文:浅析英语文学教学之远程教育 英语文学教育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是老师进行单纯乏味的讲解,学生被灌输思想,然而现在采用的模式和过去的老旧方式不一样的是,我们现在采用的远程教育打破了以往的那种单单凭借老师教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目的,老师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变成了帮助者以及辅助者,而不是以往的那种主导地位。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他们主要依靠媒体等远程方式进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是远程进行,辅导老师不能很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就不方便分层次地辅导教学,不能实行有效的监控。 (二)学生方面的现状 由于我们的远程教育针对的学生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别,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在校生,还有很多参加工作之后的学生,因此很多时候他们面临各种很大的压力。除此之外,他们的基础也相对地不太好,没有足够的词汇,特别是文学作品相关的各类修饰手法以及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没有很好地了解。有部分学生对于远程教育没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习被动,没有计划,盲目进行,而且不能很有效地使用现代的科技软件等。 文学赏析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那些正确引导学生的老师才是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当今的远程教育模式下,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就成为当前工作的一大重点以及难点。在我们具体的英语文学工作中,就要认真地将各种类型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综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以及合作的能力。真正的将引导、自主学习以及合理有效的监控,还有各种有效的评价工作做到实处。下面具体就这几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要将课程导学工作做到精确合理 下面具体讲讲何为导。所谓导,通俗地说就是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要不断地引导他们认识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以及各类要求等。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简单的作品阅读,这样能有效地树立学生的信心,除去他们的恐惧心理。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日常所建的各类成语以及书报等的标题所引用的修辞等文学手法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将复杂的文学和我们简单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连接。我们可以重点讲解常用的方式,举例进行,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学。通过对各类文本的阅读,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自身的表达能力。我们不可以急躁进行,要慢慢地深化,给学生一个接受的过程。对于其中面临的难点,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对于此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各种难题,我们要通过网络以及 QQ或者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解答;设立专门的难题辅导专栏等多种形式来有效地为学生排解遇到的各类问题,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学生学习。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和学习内容相关的网站等,或者是推荐一些由世界著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等,这样他们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更加简单有兴趣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文学的方法。 (二)要不断地改良学习方法 只有掌握了合理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加有效率地进行学习,开展各项活动。因此我们的学员可以通过组成自发的学习小组或者是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等各种方式学习,会有很好的帮助。第一,开展自主化的学习。在当今的开放环境下,学生必须要做到很有效的自我管理以及学习发展并及时进行反馈,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确保我们的自主方式的学习能够真正地开展。在具体的导学中,既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他们制订合理的计划,并认真详细地介绍各类教学相关资源的使用方法以及功能等,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获得各类相关的信息,对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做到,不断地向学生介绍讲解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各类实用技巧等。像是依据文章的前后文来猜测词义;阅读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很好地掌握文章的结构意图等。我们还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来获取文章隐含的意义,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要表述的深层次内涵。这就要求学生们要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更好地帮助他们独立学习,并进行积极的信息反馈等活动。第二,开展多形式的小组学习等。具体开展时,学员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引,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自发组织各类讨论学习小组,对学习的各类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这时每一位学员都可以随意地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学习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等,大家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彼此完善;同时还可以背诵优美的段落,或者分角色扮演,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里,最终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对学习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三)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督 远程开放学习有很强的自主性以及随意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能连续有效地进行,学习进度以及步伐不能得到保证。因此,依据这种特点,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进行相关的各类监督以及控制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第一,对过程的监控。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认真地把如下的工作做好,比如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等。可以按学期或者月份或者一周等的时间来具体地实施文学作品欣赏。每天都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定期审核所做计划的合理性,不断调整方案,到学期末可以采取验收对照工作,我们可以将这些工作记录到对学生的评价里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通过不断地解答疑难问题等途径与学生保持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工作做好。第二,对于进度的掌控。老师在做具体工作时,可以以书本为依托,按文学体裁的不同按月上传各种学习任务以及辅导材料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层次,更加易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还可以实时地进行在线测评,认真地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进度问题,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四)要认真落实好评价工作 我们在教学中开展的各种类型的评价活动,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励以及辅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具体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以及方法、能力等,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展开学习。1.学生的自我评价内容。具体的评价包括评价他们的学习计划能否合理完成,能否真正掌握学习内容等;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做好日常的记录工作,这样能帮助他们很好地进行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然后制订更合理的计划。总之做到有效地自我测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就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2.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这类评价的内容也很多样,具体地包括对参加小组的次数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平时的表现、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我们要合理发挥学习小组以及网络等高科技来认真及时地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展示。以此来更好地让学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热情度,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3.授课老师给出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内容相对的具体点。主要包括学生对作业是否及时完成、辅导情况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做出最终的合理评价。#p#分页标题#e# 结语 众所周知,老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不应该强加给学生一些东西,而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让学生本身激发出学习的热情,自主地进行各类型的学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很有效地掌握好知识。当今的英语文学欣赏中引进的远程教学工作就是最好的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教学的特点,通过开展这种新型的教学,学生能够打破以往学习中的被动以及畏惧的心理,对于他们掌握英语文学知识很有帮助。 本文作者:陆东日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百色民族分校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浅析 【摘要】电力设备的安装工程,是指工程项目逐步落实的阶段性过程,因此,此阶段对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电力设备工程进行严格的监控,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安装的质量。本文针对如何管理把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如何选择设备所需裁量,人员分配等相关技术及管理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电力设备;工程安装;产品质量 引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较为复杂,对质量的把控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设计、工艺、操作、措施等多个相关层面。在电力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细微的波动或差异,否则将对产品质量造成事故性的影响。此外,电气设备在安装完成后,如发现问题在进行拆卸,将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并且对电网运行、工作人员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性形成危害,由此可见,电力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把控的重大意义。 1对电力安装工程形成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工是电力安装工程的执行安装因素,人工的工作过程,对整体工程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每一位电力安装工程中的人工环节,都对工程结果的质量有着直接、间接的影响,因此,着手提高人工素质对提高整个工程质量有重大的作用。 1.2施工材料因素 工程质量的基础,在于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工程质量达标,首先要对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进行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达标,才可创造出正常的施工环境。在电力安装工程中,施工材料用量大种类多,如施工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将对整体电力安装工程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是有效提升、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1.3施工方案因素 施工方案对于整体工程而言,是直决定工程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实现的因素。错误的施工方案,往往会带来进度减缓、投资增大、质量不合格等相关影响。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从技术、组织、管理、操作等相关方面全面考虑,以达到经济合理、操作方便,符合工程质量等方面为目的,制定出提高进度、控制成本、施工步骤完善的施工方案。 1.4工程机具设备因素 机具设备在电气安装工程中,起到施工生产的作用,机具设备的全面质量优劣,会直接对整体工程大部分工程步骤造成影响,因此,对于机具设备质量把控,也是电力安装工程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对于机具设备质量要求,应当参考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维护修复是否简便等相关条件选择。 2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把控建议 2.1对施工人员筛选及培训需严格 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产品质量有相对的意识,对于管理流程、工程质量把控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因此,对于整个电气安装工程而言,施工人员的筛选及培养显得及其重要,因此,依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应当使施工人员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为用户考虑、社会及企业效益、预控为主、数据代表成绩。另外,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要着手技术操作是否熟练、可操作技术是否全面及技术更新,对于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培养工作组织,技术指导相关能力。 2.2材料质量及设备质量把控 对于材料及设备质量的把控,首先需要对采购人的产品质量认知培训,采购人员需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对采购物品质量有相对的坚定能力。另外,对于采购人员的全方位素质也应当培养,确保工作过程中不出现人工事故。 2.3施工阶段质量强化监控 施工阶段是实现工程设计方向的最终途径,对于工程产品质量以及工程项目价值而言,也是重要的实现阶段之一,因此,强化对施工阶段的监控,将对整体施工工程实体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例如:对于资源投入、条件质量、生产过程等多方面都起到垫基的作用。 2.4着手提高质量把控水平的管理 质量的控制欲技术层面的因素密切相连,而技术因素除了人工技术水平以外,还对装备、检测技术、数据等相关。作为一个工程,要保证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质量的水平,相关应当向新工艺、新技术方向着手发展。对于把控的制度,也应当严格化,对于工人的技术素质等需要不断的更新培训,以此来确保工程产品结果的质量。 2.5关于监理目标及责任制定 监理的目标、进度机会以及人员物料等计划,都应带按照工程规定来严格制定,必须使监理明确清楚自己责任以及目标。如监理必须清晰工程每个步骤、每个设备及设备部位、各阶段的质量等标准,对于验收成果也要有清晰的规范。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步骤及标准 3.1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准备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阶段中,首要的是施工准备,准备标准包括技术准备、材料准备、场地准备、工作人员准备、机具准备等。技术准备主要包括工作人员施工前对工程图纸审查,确保对工程意图的特点、意图及步骤清晰明了,对工程的难点与重点分析出相对应的合理解决方法,以此来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结果。 3.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材料准备 因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材料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工程中所需要的施工材料,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来进行采购,并要有相关合格证书,对于材料的领取制度,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实际工程进度能够满足期望进度。 3.3人员准备 工作人员需有合格技术水平、技术素质及人员素质,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审核,必须严格制定及执行,要求确保人员技术能够满足工作进度,人员素质能够保证工程质量是否达标。 4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设备安装标准 4.1电力相关设备安装 电力设备安装时,应当先由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开箱做好检查及记录,检查标准为:高低压开关柜是否对应工程要求型号、数量是否齐全、部件是否出现损坏等相关合格标准。设备检查完毕后,需要对设备进行运输,运输过程中,应当减低不必要的震动,如可以使用木箱等装载器具放置,减低设备受损伤的概率,搬运过程中,物件倾斜角度应当保持在15°。 4.2配电室管道安装标准 管井施工主要步骤分为土方、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工程。在实施土方工程中,应当对管井及管埋入的大小及位置,进行严格的检查;钢筋工程应当选择表面光滑且无污垢的钢筋材料,对于钢筋焊接施工人员必须要求有相关从业资格;模板工程需要确保,模板在施工完成后不会出现弯曲的现象,拼接不会出现漏浆;混凝土需要避免漏振等现象,应当注意分层下斜、分层捣实等相关步骤的实施。 5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质量措施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的标准控制,也是对工程整体质量有间接的影响。在繁琐且长期的工程中,工人的安全问题,也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如出现人员受伤等相关现象对财力、工期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对工程质量是存在极大的隐患,而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人员常处于高空等(如图1所示)危险条件下工作。因此,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要重视,必须严格、全面的为工作人员的安全考虑,制定出合理化、符合施工现场条件的最佳安全方案,以此来确保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结果。所以,应当有相关人员给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措施培训,培训内容必须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自我保护能力、对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能力,是工人行为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 6结语 电力行业的发展,使整体电力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对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电力设备安装企业,如想在行业竞争中出类拔萃,对于加强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就是必须落实。因为,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庞杂,施工过程必须需要认真落实。对于整个工程而言材料、方案、设备、人员安全等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当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极易导致施工中断,甚至对工作人员的生命产生威胁。所以,工程质量的达标,一套合理可执行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必备步骤。 作者:张弘 单位:合肥电力安装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优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培宝 单位:济南银河电气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论文 1安装过程的影响因素 1.1人员素质 在对电力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主要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工程中的操作人员,他们的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应提升其素质。 1.2材料和设备 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较多,比如水泥、电缆和钢管等,应依据施工设计图中的相关要求购买,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对供货厂家进行筛选。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此外,施工机械和需要安装的各种电力设备的成本较高,在选购时一定要采用集中购买的方式,谨慎选购。施工机械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确保施工机械与电力施工相关要求相符。 1.3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是工程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方案会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等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状况,对技术、组织、管理和操作等加以分析,在综合考虑后制订施工方案,确保其具有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少成本。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应对施工工艺进行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时,将工程质量作为重要目的,并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1.4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劳动环境等。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比如湿度、温度等都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的具体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2解决措施 2.1施工人员方面的措施 2.1.1提升质量意识 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体,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因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而导致的质量问题较多,因此,必须提升其质量意识,具体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 ①施工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工程质量作为核心,即使因经济等条件不足也不能影响工程质量; ②施工人员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因为出现质量问题后的维修和调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③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将用户的基本需要作为核心,满足客户的要求;④施工人员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评价设备的安装质量,要结合用户的反馈资料和相关数据判断,施工人员要有数据参照的相关意识;⑤施工人员要有全局意识,保证电力设备良好的整体质量。 2.1.2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言,要具备专业能力,能有效执行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对于生产人员而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按照质量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操作;对于服务人员而言,要将技术和生活服务工作做好,确保工作质量,从而间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2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 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包括以下2方面的内容: ①为了保证采购质量,应提升采购人员的素质。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采购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受到金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很多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进而影响了设备质量。因此,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筛选,采购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可依据电力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此外,还要确保采购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坚持“为企业和人们负责”的宗旨,采购质量良好的设备,避免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 ②保证货源信息的充足,做到货比三家。为了确保设备的供应和货源的通畅性,采购人员要对同类设备的各个厂家的信息进行对比,比如对采购价格与产品质量、规格等之间的对比,从而选择价格低且质量有保障的厂家。同时,因生产厂家与设备安装场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只有确保交通的便利性,才能节省运输的相关成本。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力设备市场中有很多产品,生产厂家的制造技术参差不齐,采购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供应厂家的详细信息,并对同类产品做好对比,合理选择供应厂家,并压低价格。 2.3施工方法方面的措施 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一定要在施工方法方面实行有效的改善措施。施工企业一定要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及时提取施工中的相关信息,并有效利用施工设备,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利用检验技术和检测技术;施工人员要在以往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工艺;在操作时,要依据施工工艺流程,顺利完成施工工序,现场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对原来的工艺进行改进;做好考核工作,利用激励机制,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实现良好的组合,发挥自身的能力;施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分工和工作职责,结合实际状况确定管理目标,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控制目标;企业一定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反思,汲取教训,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构建管理监督体系并落实,建立监督考核组,包括施工企业中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由监督考核组定期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2.4施工环境方面的措施 可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比如湿度、温度等,因此,要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施工环境加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自然环境和文物做好保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施工造成的污染。施工企业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采取科学布置,确保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最终达到文明施工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着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按照施工程序操作,依据建设规范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作者:苏志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横沥供电分局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 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 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 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 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 (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 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辽宁 铁岭 112000)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提升,对于设备安装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不同的电力设备具有不同的安装规则和要求,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关系着电力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对电力设备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0 引言 电力系统对于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发展,电力设备的使用愈加广泛和普及。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及用户的用电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分析。 1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施工人员的素质 电力设备安装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有诸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施工管理人员,二是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与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1.2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设计的施工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具有种类繁杂、用量大的特点,每一种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安装关系着整个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电力设备包括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以及需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其中机械设备作为电力设备安装中的辅助工具,其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等都需要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电力设备则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对于施工工程而言,如果电力设备质量不过关,则难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法保证生产和生活正常的供电需求。可以看出,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1.3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指的是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对人财物的组织、对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试手段等,施工方法贯穿施工中的整个过程,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项目的完成、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工程在施工方法的制定中,首先要从本次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对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施工方法的适当性、技术科学性,还要做到经济合理,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 1.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气候的变化上,例如温度、湿度等,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也具有复杂变化性。因此在具体的安装施工中,对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考量,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施工准备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准备阶段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 (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并指出相应预案,做好质量控制工作;(2)健全培训制度。首先,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培训中注重让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和预防意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对施工问题的解决,提升施工工程的综合效益;另外,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对施工出现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普及,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3)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在对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进行选择中,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调查,对供货厂家的社会信誉、资金力量以及产品的质量认可、价格进行调查,货比三家,选择适合电力设备工程施工要求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并在购货后注重对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记录。 2.2 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施工过程是对施工设计进行实践的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最终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难以更改的影响。同时施工过程不仅要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对施工具体环节和进度进行控制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技术管理因素。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推动技术革新,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对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或者提升现有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按照施工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并根据施工工程的特点,制定高质量的实施计划;(2)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度。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应该委托监理公司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对工程的施工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理,保证其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规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整改。 2.3 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竣工验收指的是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着工程建设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成功,也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投入使用。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对施工中资料的收集,保证有效的评价。并在验收中注重对施工问题的总结,为以后工程建设提供案例。 3 结束语 我国电力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保证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安装质量。注重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的考虑,并注重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安装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加强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确保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才可以有效的提升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市场竞争力,把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到最佳状态。加强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充分发挥高质量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时刻保证施工质量,推动电力设备的发展。其实,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由于安装工程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在安装过程中做好细节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的施工工作,因此,加强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合理分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措施 一、分析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1、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安装人员 在电力设备安装这个工程中,要想使其施工质量达到最佳,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安装人员,安装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对施工的质量有着间接或者直接的关系,可以多多少少的对施工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发展阶段中,如果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保证电力设备安装的高质量,那么,关键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专业安装人员,只有工作人员能够合理的进行施工工作,才可以将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到尽善尽美。 2、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材料和设备 电力设备的安装施工比较复杂,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复杂多样,给电力设备安装的顺利进行增加了难度,例如,电缆、钢管、玻璃、水泥等,都是电力设备安装施工所需的相关材料,相关工作人员在购买这些材料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电力设备安装的规定进行购买,保证材料的各方面的质量都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要求,因为,材料的质量问题对电力工程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在购买材料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在不同的供货商店把所要购买的材料对比,筛选,找到最好的材料,保证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所需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设备;一种是电力设备。这些设备的价格高,不适合少量购买,需要工作人员的分析,对比,集中大量购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电力工程的需求越来越高,机械设备的质量也就要随之增高,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使机械设备尽善尽美,可是机械设备有时不能够满足电力工程的发展需要,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提高机械设备的质量,满足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其实,电力设备的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和机械设备一样,都是电力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设备,如果不能保证电力设备的质量,那么,再好的施工质量也有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停工。因此,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性。 3、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施工方法 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要想使设备的安装顺利进行,一套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避免很多施工中的麻烦,提高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一套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不仅可以加快施工的进度,还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电力工程中,有很多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因为缺乏一套合理的、有效的施工方案,导致在电力设备安装过程中没有一套较为有效的、周密的安装方法,在安装上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给工程的进度造成影响,也给工程的投资带来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施工单位要严格的按照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具体要求,制定一套严谨的、合理的、有效的施工方案,以更方便对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组织以及管理工艺进行深刻的分析探讨,提高电力设备经济的合理性,更还的控制施工的质量。 4、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有一些问题阻碍着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体现在环境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它例如,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环境,电力设备安装管理环境,电力设备安装的劳动环境以及电力设备安装的人文环境,这样复杂多样的环境因素对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些施工局限,施工人员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施工的各种影响,全面的了解电力设备安装的各种特点,把握施工的环境条件,结合科学的知识,运用施工技术,控制好施工环境,也就是间接的控制施工质量。 二、分析加强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1、培训专业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人员 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专业的施工人员会给施工工作带来很多方便,优化施工质量,然而在电力工程中,专业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人员十分的稀少,很难满足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的需要,因此,施工单位要注重对施工人员的培训,首先要端正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保持一个良好的施工态度,把施工质量放在第一位,形成一个良好的对施工质量严格要求的意识观念;其次,还要要求施工人员有一个良好的技术修养,不管是电力设备安装的管理人员还是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人员都要有一个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对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开展进行恰当的指导及对施工方案的安排,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 2、控制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其一,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和材料和设备的购买人员的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它关系着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购买质量,也间接的影响着电力工程的质量,因此,要选用高素质修养的采购人员采购优质的施工材料和设备,还有采购人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的职业操守,掌握关于施工材料和设备的各种信息,以方便发现最好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例如,多和供应交流,融洽厂商的友好关系,供应商愿意听给出的供应商品提出改良建议并对产品进行改进,从根本上保证材料和设备的质量问题,采购者还应该给各个供应商建立基本的资料档案,方便购买的有效性;其二,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时,要注意结合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基础,慎重的选择施工材料和设备,了解设备的各种细心,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采购员还要时刻关注厂家的状态,时刻了解货源状态,保证货物供求充分。 3、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环境的控制 在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够顺利的施工,大大的影响施工的质量,例如,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天气的高温或者低温,空气的干湿状况,还有一些暴风雨雪等自然天气给施工控制带来的不便,根据这些自然状况,人们不可以改变自然天气条件,所以,为了避免其给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的控制造成影响,就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施工的环境,结合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特点和施工环境的因素找到一个可以不受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来有效的控制施工的质量。因此,电力设备安装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尽量的减少或者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而且相关的施工单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施工的质量,致使施工更符合标准,更有秩序。 结束语:总之,电力设备安装的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一套严格的控制措施来有效的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以确保施工的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使工程项目实现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离不开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策划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具体包括施工人员的选择、施工材料设备的选购、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施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施工过程中相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等等,在行文的末尾,笔者特地强调了细化工作模式的可取性,其实细化工作本身是对整个工程施工工序的一次精密解体,它有利于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质量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体系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就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谈如何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完成之后很多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电力安装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所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 问题 质量控制 一、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IO管道安装的问题 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涉及到很多的管道安装,只有提前对其做好计划才能够保证管道安装的质量。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所选用的管道存在质量问题,例如管道壁的厚度不够,镀锌管材的表层镀锌太薄,有的采用的是冷镀管;所选用的铸铁管的外表面粗糙,管材的直径不达标;在选用PVC-U管中没有产品合格标志,或者水电安装单位偷工减料而将普通的水管在水电安装中进行使用。 (二)线路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经常出现钢管壁壁较薄,没有对PVC电管进行很好的黏接,在进入盒中的时候没有顺直。在对建筑物的吊顶中进行电缆线路的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穿管来对线路进行保护,对于金属建槽的接地不够牢固。在建筑中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法律关于《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只将工程配管连接到分户籍中,这就使得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电缆线路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配电箱的安装问题 在建筑水电安装中的配电箱安装时,经常存在配电箱的面板没有紧紧的与墙面相贴住;在配电箱中的排布的回路没有进行编号,没有将导线排布整齐或者导线没有捆绑好;没有对多股的导线进行压接;有些导线已经被剪开,在配电箱中的零线和地线的铰接,在总的配电箱中没有安装接地的端子等。 (四)照明灯具的安装问题 对于灯头的接线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导致接线错误,在一些软线吊着的灯具中没有预留出足够长的软线,在日光灯的安装中没有设置挂线盒,日光灯顶部的链条不平行等。 二、对于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的质量控制 (一)预防管道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电力安装之前要对设计图纸与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存在设计问题要与设计单位及时的沟通,保证施工质量。在管道安装的过程中要保证管道坡度的均匀,并且管道坡度在房屋的出口加大。不能够在松土中埋设管道或者支座等。对于管道以及各种建筑水电安装材料的质量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从材料质量的角度保证建筑电力安装的质量。在对管道进行焊接的过程中要根据管材以及管道壁的厚度对焊接处进行处理,将需要焊接的地方全部焊透。 (二)预防配电箱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用丝扣进行连接的配管要求进行跨接,并且要保证圆钢的跨接接地线的直径在5毫米以上,焊接的长度也要求在圆钢直径的6倍以上。在进行焊接的时候要保证焊点的牢固性以及平整性,焊接工艺要求做的尽量精细,不能够有焊瘤、咬肉等问题的出现,在焊接工作完成之后要对杂物进行及时的处理并且在焊接处涂刷防腐漆。对于配电箱中的半硬塑料管的连接要通过套管的方式实现,如果半硬塑料管敷设在空洞内,要保证其中没有接头,不能够在穿线的时候敷设硬塑料管。 (三)预防照明灯具及开关等在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要根据设计说明以及实际的使用需求,对照明灯具的安装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同一轴线的安装中其坐标要求在5厘米以内。在一个房间中的开关设备要求高度一致,最大高度差距不能够高于15毫米。对于建筑中的插座、开关的安装要方便人们的使用习惯,开关的方向设置统一都为向上为关闭。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照明灯具以及开关、插座等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预留出15厘米的线路。对于所有这些设备的接地线的连接过程中都不能够用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还要单独的敷设接地线,对于接地线的颜色一般都要求为黄色和绿色这两种,不能够与相线和零线的颜色相混淆。 (四)做好防雷设施 在对角钢和扁钢进行焊接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扁钢弯曲成直角之后在与角钢进行焊接,在接触部位的两边都要对其进行焊接工作。焊接工作如前边所提到的一样,保证正焊接工艺,焊接完成之后对其进行防锈漆的涂刷。对于屋顶的避雷带的支持构件来说各种支持件的距离要求是均匀的,要保证其距离在1米以上,偏差范围要严格的限制在2厘米以内,根据我国的气候情况以及长期的施工经验本人以为避雷带的高度最好为15厘米。 三、结束语 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想有效的保证我们建筑电力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就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建筑电力安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以上的内容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电力安装工程经验对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如何才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我们未来的建筑电力安装工程有所帮助,有效的提高建筑电力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论文:浅谈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 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本文主要介绍电力设备安装阶段质的量管理及控制,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到如何选配施工人员、选择设备材料、检验材料质量和采用先进的生产安装技术及管理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工作人员 概述 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劣关系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存在诸多弊病和不足之处,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供电,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浪费,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针对现状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设备安装质量的控制,切实保证设备安装高标准完成。 1 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均直接影响着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电气设备安装项目完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再进行拆卸、解体、更换配件,将造成更大的损失。还会直接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电气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电气设备安装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人才培养 2.1 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工作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数据调查表明:施工中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是导致施工质量诱发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应该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出发,树立全局的安全意识。首先,施工人员应该以项目工程的质量为基本工作核心,不能因为工程质量和经济因素影响质量达标;其次,质量问题发生后的维修和调整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将质量隐患控制在最小数值之内;第三,电力设备的安装是为了满足用户基本的用电需求,所以,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全面实现用户的基本需求;第四,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良不是凭借主观判断而形成的,需要依据用户的反馈资料以及相关数据为佐证,应该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参照意识;最后,电力设备的质量的实现应该全面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全局的基本概念,切实完善电力设备安装的整体质量。 2.2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 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3 严格控制安装材料和设备质量 3.1 提高采购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 电力安装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好坏与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采购队伍受拜金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影响设备质量的现象的发生。为此,应该严格挑选采购人员,首先需要采购人员具备一定的采购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需要选择具有质量保证且价格便宜的产品,其次,选购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能够本着为企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宗旨,竭尽全力为电力系统选购优良的设备,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 3.2 掌握充足的货源信息,进行设备的详细比较 采购员应该掌握同类设备供应厂家的大量信息,以便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基本设备供应,保证货源通畅。同时,能够对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进行综合性的对比,主要包括采购价格、产品质量、产品规格等,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供应商家。最后还要考虑到设备供应厂家与设备安装地点的交通运输,保证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还能节约运输成本。总之,目前的电力设备市场品种繁多,形式各异,生产厂家参差不齐,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采购人员,应该对采购领域内的相关设备供应厂家的综合信息详细掌握,以便在对比中选择具有实际设备供应的厂家,还要保证有信誉的厂家能够为电力公司提供最高标准的设备器材,还能够适当的压力价格,减少电力系统的涉设备引用资金。针对电器产品质量混杂情况,还要对电器元器件和设备实行安装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4 推行科技进步,抓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电力设备安装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电力设备安装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安装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专业、各工种均要全面实施严格管理。在实施安装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技术队伍自身情况和任务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工作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5 推行《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全面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为了确保和提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编制了电力工程施工的《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其内容主要是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施工工序是什么,质量标准是什么,此道工序施工中存在什么危险性,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实用性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安全分析透彻等特点。《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主要运用于职工日常技术培训、安全知识学习及考核、工作现场技术规范,以增加职工技术培训途径,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加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通过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工程施工现场忙而不乱,井井有条。职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事故发生概率几乎为零。设备安全操作有规章可循,工程质量有标准可依,危险点有几个心中有数,如何控制心里有底,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复杂而系统,需要从思想到技术再到制度等全面的协调工作,只有各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完善落实质量意识,才能使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得到良好的控制,这有利于扭转电力系统现状的不足,有助于我国供电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相关专业人员必须提高认识。
高中教师论文:试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要求 论文关键词:多谋体 语言节奏 教师艺术性 论文摘要: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做到: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折材料,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谋体手段,用流杨、抑扬顿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用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并及分折能力,用音童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就能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学科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启发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这些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析材料 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题,不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往往设计有材料题干,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选用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练材料,分析表达材料与教材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考模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列举了某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三个现象:一是单一的公有制比重过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二是政府对企业管的过死,企业职工吃“大锅饭”企业效益差;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没有劳动积极性。教师在分析材料时,可以用“死”、“懒”、“穷”三个字来概括该现象的后果,那么教学语言就既准确又精练了。 二、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当多媒体投影上出现一些形象性很强的画面时,教师要暂时停留画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画面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说明。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时,可放映一组画面,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懒洋洋地出工不出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过去群众中流行的一些“顺口溜”,“干活一窝蜂,人人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由于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流畅、抑扬顿挫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并长期从事某一个专业学科的钻研,具有知识优势;二是在长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优势。这两种优势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灌输式”、“一言堂”,而忽略了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合适的节奏。 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因为声音变换直接关系到授课的效果。总是平淡的声调和慢慢吞吞的语速,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音,也会影响学生品味教学内容、思考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不能只顾自讲自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语速过快,学生无时间思考;语速过慢,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无论快慢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四、以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及分析能力 根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学科的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清晰地表达要领原理的不同层次。对要领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要领清晰,学生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有效办法。其次要清晰地表达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的理解相对容易,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使用起来困难较大。所以要求教师能将其内容用清晰的有逻辑的语言叙述出来,再辅助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次教师要清晰地表述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人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知识点,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高度简练地整合知识单元块,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通过对教师清晰语言表述的回忆、领悟就能够很容易地抓住重点知识内容。 五、以音量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方面,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有较扎实的功底等,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艺术,而授课语言的艺术就是诸多教学艺术中重要的一种。当我们讲解台湾形势复杂多变,风云突起,一些国际势力总是想方设法妄图阻挠我们祖国统一的进程时,教师就应该用义正辞严,神情激昂,爱憎分明的快节奏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提高觉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增强民族责任感。当讲解《经济常识》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和《政治常识》“综合国力”等内容时,教师应该用低沉、舒缓、严肃的语言告诉学生,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道远。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拔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只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多听、多看、多记、多练。靠自身努力修好德、才、学、识,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各种教学模式,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行为的有效性探讨 一、教师行为:呈现刺激材料 英语课堂中的刺激材料也就是阅读材料,教师怎样呈现阅读材料才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并且很快抓住材料所承载的内容是教师在英语阅读课堂上的首要任务。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及行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而选择的行为。教师在选择呈现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同时预见学生的反应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教师选择以图片,视频来呈现阅读材料,以刺激学生在视觉上 对阅读材料的认知。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呈现材料内容的方法。当然,这要求教师课前认真选取设计要呈现的图片和视频。而且教师需在播放图片及视频之前组织好语言,告知学生目标,引导学生去关注图片及视频中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方面,才能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教师选择以问题的方式来引入材料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思 考。 一般来说,每篇阅读材料前的pre-reading都有一些相关问题,教师可以筛选这些问题,及根据这些问题设计相关活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深思熟虑这些问题,并以生动活泼或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教师行为:评价行为 教师的评价行为在任何课堂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评价策 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而且能鼓励学生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从而促进本学科学习的良性循环。下面就以一教学案例来说明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评价行为的有效性。 英语阅读课堂离不开对课文的阅读。而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默读,诵读,齐读,自读等。在一节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叫一个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同时对其他同学说:“please listen carefully to see if there is any error in his pronunciation.” 这位教师的行为经常出现在阅读课堂上,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他/她的目的是检测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拼读课文。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并找出其中可能的错误。然而,教师的这种行为无形中给读书的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他/她会因为担心出错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去读。其他学生也会因为教师这种评价手段而只关注读音,而不注重理解。甚至会因此而惧怕读英语。这对于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益。教师的这种行为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英语学科学习的长期发展。不仅无效甚至还有反效果。 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不能随意而为之,更不能因为过去形成的习惯而固执坚持,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做高效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教师行为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呈现阅读材料及评价阅读能力方面要精心慎重选择自己的行为,主导课堂,引导学生,打造英语阅读高效课堂。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历史教师培训问题 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化背景下,如何培养符合当代历史教育教学需求的教师,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广西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具有高频率、大规模、接地气、大中小联合的特点,培训卓有成效,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培训内容深广不足、培训对象普及不泛、培训成效创新不显、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师;培训 2012年9月,广西作为最后一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区步入了高中新课改的行列。如何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广西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广西玉林市组织高中历史教师积极参加区内外各种培训。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具有高频率、大规模、接地气、大中小联合的特点,培训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专项调研。 1培训内容深广不足 2011年以来,玉林市老师组织参加的区内外大中型培训有25场,主要分为课改专题、教材分析、理论研讨、技能展示、高考备考、信息技术、网络研修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教的课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课程”,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四大观念。而目前培训内容集中在教学观和教材观上。尤其是教师课堂技能展示类的培训共有10次,占比达到40%,远高于其他各项。教材类等其他培训各只有三次,各占比12%。而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的培训,主要集中在高考备考上,对平时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心理分析、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业评价的专项培训几乎没有,老师们更期待通过培训更好把握考试命题方向和教学策略技术,可谓广度不足。据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受训者表示最喜欢的培训类型是一线名师技能展示课,占到61.5%,而对课改专家的欢迎度只占到11.5%。对此笔者认为,根据实际需求,让一线名师在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玉林市培训项目一定程度上能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比较亲民。但也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如,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历史科的高考命题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专业化、新情境和主题式特点。近三十年多年来的历史高考命题都是由高校所主导的,因此如何把高校的学术研究新成果内化为鲜活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这是不是从另一角度对历史教师培训组织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新要求呢? 2培训对象普及不泛 调查结果表明,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参与培训基于自己兴趣的占54.1%,该数据反映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自我提升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玉林市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和支持。但在参训人员上是不均匀的。首先,目前不少培训项目规定只能40岁以下人员才有资格参加,参加培训人员又由各校指定选派,存在较大的重复率,与新课改要求不符。其次,从调研结果来看,参加培训的教师以教龄1-3年的年轻人为主,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多为中学二级的教师,少为中学一级,中学高级和特级几乎为零,甚至有一人多赛等的现象出现,中学高级和中学特级历史教师的缺位,不利于本地区教师群体水平的提高。最后,区市所组织的培训学习机会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更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活动参与范围不广泛。 3培训成效创新不显 大部分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在参加各种新课改培训后,对自身的教学状态评价较高,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认为自己有新课改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占67.6%,学生在课改后学习效率提高达80%,该数据充分肯定了培训的效果。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应该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创造者发展。但结合问卷,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过培训活动提高了自身能力,但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没有改变,大家对培训期待和运用还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次,没有达到活学活用,创新提升的要求。 4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因经费问题而影响教师主动参加培训比例占到了26.5%,经费不足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障碍。据访谈,大部分教师表示经费是学校支持的,如果需自己出经费且时间不合理的情况下,参加培训的主动意愿比较低。此外,部分教师反映如培训缺乏后续指导,自身条件和能力有限,也成为影响教师难以提升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给我们提供以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整和改进思路:第一,改革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模式。如,广西全区赛课在集中模式中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示范+学员议课+专家点评”效果反馈良好。“主题报告+互动交流”改变以往受训者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第二,落实培训制度,降低进修门槛。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玉林市进行了历史教学微课设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教师工作坊坊主坊员研修、历史教学录像评比等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较多,使得教师不单单局限于教材,还运用多种方法去提升自己。第三,加大经费投入,构建保障体系。当前,培训经费不足一直是影响高中教师接受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安排的培训经费少,一般老师也不会自费去接受培训。玉林市高中大部分在县城,因此玉林需加大在市级以下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第四,完善评估体系,重视训后指导。建立长期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师培训激励机制,让培训与教师考核、任用、评聘、待遇挂钩,以此来保障教师培训的待遇和积极性。同时培训组织者应在教师培训中发挥充分作用,培训组织者应在培训前,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需求调查分析;培训中,及时向学员了解问题、意见和要求;培训结束时,让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各方面进行评价;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和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进行探索思考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让玉林市高中历史教师培训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向上生长。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素养研究 内容摘要: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中生处于人生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黄金成长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如何帮助他们在诸多学科的学习中打牢基础,提升理解、分析能力,是所有母语教学者———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师;素养 一.要挚爱语文教学,在坚守中成就辉煌。 有爱才有责任,才会有敬业心,对“语文人”来说尤其如是。时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时常成为社会上激励学生学习的“不二法宝”,语文“无用论”一度颇有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愤怒与彷徨,有的甚至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果然如此不堪吗?当然不是。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不但没有丧失其作用,反而是更加的重要,且不说“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写得出漂亮文章”,对学生学习和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单看各学校有哪个语文“不过关”的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可见一斑。因此,语文教师要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安、专、迷”精神,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以自己坚守事业的“韧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身教中,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社会上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偏颇思维,形成重视语文的良好氛围,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二.要视学习为生命,在沉淀中厚积薄发。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吃的是业务饭,语文教师更是比其他学科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的群体。无论是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还是西方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语文教师都应当有所涉猎,特别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现代作品、自然科学最新成果,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去阅读、去理解,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掌握历史学、地理学、音乐、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当专家、又是杂家。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出现教学的知识贫乏的问题,怎能不扩大学生的眼界,其结果必然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 三.要抛掉有色眼镜,不可放弃任何学生。 高中语文教师直接面对高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尽管升学率仍然是硬指标、硬任务,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急功近利,按照学习成绩给学生划“三六九等”。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语文教师,既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样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具有号召力。 四.要提升创新能力,在教法上求新求变。 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在知识竞争的年代,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研究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用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自己教学改革实践。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采取“思疑释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在互动中实现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目标。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具体指导,使其言之有物,施之有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作者:宋君 单位: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探讨 摘要: 在高中学习时期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而高中的物理学科更是所有学科中特别重要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本文首先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探讨,将师生共建的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对物理教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课改;物理教师教育 理科生对于物理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各大学校的重视度也是相当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新课程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两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例的并行,这两点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加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的课程探讨以及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程探讨 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其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挖掘学生自己的兴趣,为物理学深入学习打基础。选修的目标是分项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层次探讨,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师生共建机制,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教材的话题拓展开,以探讨和活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师生间的互动更轻松,课堂氛围更融洽。师生共建机制使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人类文明、科技成果,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经验分享,让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更强。 二、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本以及物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后,物理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添加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起来,在学习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难看出课本的内容变化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往小了说,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们的点点滴滴。往大了说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物理结果“转化”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物理文化的延伸,可见,物理学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本”的影响下,对他们必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必不可少,这是在物理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第二,既然在物理课本中很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确实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行吸引,但是物理教师也要有一定的能力对这些实例进行讲解完成知识的梳理。第三,教师控制物理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指导学生扩大思维模式、以及问题的研究角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第四,如果可以跨学科课进行物理知识的交互这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虽说新课程改革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就像是灯塔,是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学习中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教师的品行、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够只强调“师范性”,又不能够一味地突出所谓的“学术性”,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真正去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完成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教学与技术实验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般师范院校的优势是教育学科发展比较完善,对中小学物理教育实际比较熟悉,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基础物理教育实践研究的传统;一般综合大学的优势是物理学科的“高学术性”和“有浓厚的物理学研究氛围”,加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特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对我们国家的高中物理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满足当前的需求。各大师范院校也应该为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物理教师的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强,使在投身到教育事业前的高中物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许宝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学讲计划探究 摘要 学讲计划指的是徐州市教育局发动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模式。然而,任何改革都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否则改革只能是空谈。对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而言,都应了解自己在学讲计划下的定位。本文根据相关理论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成为学讲计划的宣传者、学习内容的提问者、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并通过相关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案例,对这些角色定位进行逐一阐述。 关键词 学讲计划;高中政治;教师定位 学讲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满堂灌的情形,回归教学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尤其是高中政治的教学现状而言,可谓是一剂良药。然而,教学模式和教学生态的改变并非易事,良好的制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更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而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则是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位置,不断调整自己,为这场“攻坚战”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就谈一谈高中政治教师在学讲计划下如何自我定位。 一、学讲计划的宣传者 如果把学讲计划看成一场改革的话,那么教师则是改革的重要主体,教师只有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革才能顺利进行。根据以往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经验,部分家长会对学讲计划提出以下质疑:学讲计划会不会就是让学生自学?如果是,那我为什么还要送孩子到学校学习呢?学讲计划会不会让我的孩子受坏孩子影响?为什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家长肯定会有很多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学讲计划的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逐一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针对“学讲计划是否就是让学生自学”这一问题,教师可向家长解释:学讲计划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发挥课前引导,课中释疑,课后总结的作用,学讲计划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等,对学生是有很多好处的。学生对学讲计划也有自己的疑惑。根据笔者在所教授班上的一个小调查发现,4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讲计划“难以接受”,而其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接受的理由是:学讲计划对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过高。因此,教师在学讲计划实施前一定要开一个动员会,解决学生心理上的疑惑。譬如,针对“学讲计划对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过高”这一问题,教师可指出,学讲计划的实行肯定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会对自学方法和沟通技巧进行培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总之,教师应针对具体问题向学生做出解释,做好学讲计划的宣传、动员工作。 二、学习内容的提问者 学讲计划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对学习的内容、步骤和进度放弃控制。其中,提问就是教师控制学习内容、步骤和方法的一大法宝。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内容、方式都应经过反复的思考,以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例如,在教授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在预习阶段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是唯物主义,你能举一些唯物主义的例子吗?2.什么是唯心主义,你能举一些唯心主义的例子吗?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4.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些问题较为简单,在课本上都能找到相关答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学生举例子,则是为了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学习阶段,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唯物主义有哪三种形态,内容分别是什么?2.唯心主义有哪些分类?其内容是什么?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之前所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什么关系?从基本派别来看,是否是“四军对垒”?在正式学习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全面、具体并且有所侧重。全面是指的是应涵盖学生应掌握的所有知识点;具体指的是提出的问题应尽量细化;而有所侧重则是为了使学生能有效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后提问则是为了巩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结合,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举例。 三、学习方法的传授者 学讲计划的精神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学的过程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技巧。如定义识记法。高中政治中有大量的定义,学生需要对这些定义进行识记。笔者向学生推荐了中心词汇记忆法、句意理解法。中心词汇记忆法,指的是学生先识记中心词汇,比如在了解国家的定义时,首先识记“国家是一个组织”,随后识记国家存在的目的、组织原则、后盾和职能。这样的识记方法能够使学生速度地了解国家的各项特点,记忆快速、准确、深刻。句意理解法,指学生先了解句意,然后用教材的叙述格式叙述下来,这样便能达到记忆、理解的目的。当然,其他优秀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也应该得到总结和传授。教师在学讲计划实行过程中应注意这一点,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四、结语 学讲计划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满堂灌”的教学的现象,回归教育本质。如果学讲计划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相信我们的教育将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了解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做好学讲计划的宣传者、学习内容的提问者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者。 作者:王红玲 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二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转换策略探讨 【摘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知识的权威者,同时也是课程的执行者以及管理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教学空间,教师必须尽快进行教学角色转变,以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来完成语文课堂教学。本文将针对中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及其转换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传统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方式开始被颠覆。在新的教育时代下,既需要新的语文课程,也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脱出来,及时转换自身角色,从而构造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 在教育社会学中曾对教师的角色行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角色理论,教师教学理论指的是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各类社会关系与个体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于角色理论者而言,学校就如同社会,而社会如同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员有着其特定的角色,在社会中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因而,在学校这一“舞台”上,教师也有着特定的角色。教师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界定,这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师的社会地位、角色行为以及对教师的期望。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 (一)知识的传授者。 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就在于将语文知识同时语文课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就要具备合格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才能够扮演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活载体,也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在语文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其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知识的权威者。 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文化水平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被学生所信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需要教师从旁引导,这样一来,语文教师的知识权威者的角色就呼之欲出了。语文教师将这一角色体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权威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从而便于自身的语文教学。 (三)课堂的执行者。 传统教育方法下的语文教师受到了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影响,绝大部分都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之中。教师在讲台上对照书本讲解课文,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课堂的知识,并按部就班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作为语文课程的执行者,而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学生自然也无法获得新的课程体验,只能循环的进行枯燥的学习。 三、现代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知识的学习者。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相关的综合语文知识和相关的授课方式,还要承担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持续性传播。现代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把自己变为学习者,不断的探寻和增强自身能力,再变为教学者去引导和教授学生。首先语文教师还要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寻,促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教材课本进行解读,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寻,从而全面的把握教学进度。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只有将自己的角色转为学习者,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知识的殿堂,更好的引导学生配合自身教学行为来完成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知识的讲述者。 语文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一项语言的工作,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于表达与传授的基本方式。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并因此受到了批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反而开口较少,对于一些错误的问题和学生的疑惑之处不再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尽管在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更应当将角色转变为讲述者,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一些必要的问题,教师必须时刻重视,并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做到切准要害,精简且学生能够理解为主,不能过于冗长拖拉,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三)课堂的组织者。 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主导者,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化应当以组织者的形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度进行全局的把握,处理好“教”与“学”两大内容。对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当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突出重难点,并在课堂上充分鼓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同时,教师作为组织者,也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组织一些对课堂教学有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注意课堂突发状况的处理,并把握好活动范围,管理课堂秩序。此外,教师的课堂组织者教学角色还要求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距离,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下,语文教师的社会价值与教学重要性日渐突出,教师自身的语文知识行为与文化素养也在社会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想作为新时代下的一名合格语文教师,就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换自身教学角色,把握课堂主导地位,为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并以自身角色能力来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与文化修养。 作者:郭秀丽 单位:赤城县第一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摘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探索教育的道路上提出了针对不良现状的很多改进方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文章就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中政治;职前培训;自主学习;知识发展 1.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对政治教师的职前培训力度不够 迫于高考压力,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就发生相应变化。在师范院校没有改革之前,从师范院校类毕业就可以去学校当老师,不管大学里学到了多少和教育有关的知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终生的过程,因此学校的职前培训只是他们教师生涯的起步,为今后的教育生涯做的一个小小的铺垫而已,但是这个小小的铺垫对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一些学校的职前培训时间不足,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缺乏实际锻炼,难以收到良好效果。政治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在高等师范院校中设置的实习时间太短,使得快毕业的学生在实习时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学生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只能死板地接受,没有很好的交流空间,没有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就开始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2高中政治老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 正常情况下一个老师学习知识最多的时候是在大学和刚工作的那几年,自那之后就很少再继续学习,也就是说目前高中政治老师的自主完善、自主发展的意识淡薄,缺少自主探究的精神,在相关的教学经验上缺少教学反思。古今中外无数的名家告诫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就是要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活得有价值,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展现自己。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一连篇的全都是思想,邓小平理论,老师自己在上面讲,全然不顾学生在下面的学习状态,这样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恰恰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以自己为中心,不针对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在教学方式和学科知识点上的变化,总是觉得陈旧的是好的,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种不主动改变自我的教学方式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原因主要是繁重的工作压力可外加生活压力一定程度地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这方面对老师的要求不严格,好像只有提高学生的升学率才是唯一目标。学校在强化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上明显感觉做的工作不够,学校应该积极考虑全面发展学生,不能只看重升学率,并以此削弱教师自主学习意识。 2.解决高中政治老师学科知识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2.1加大对政治教师入校的职前培训力度 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大培养力度,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该合理考虑到学生今后要面对的群体是学生,高中政治可以多设置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对时事进行一定讨论,拓宽学生思维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安排一些实习时间,在实习的时候还能多请教其他老师解决教学方面的各种问题。学校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刚出校门的学生不能直接将其放入课堂中,可以先跟着有经验的、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观摩一阵。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和班主任沟通,大致了解本班情况,课下找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在教师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老师有一点可以放心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下学到的有效知识远比在一个枯燥无味的课堂上学到的有效知识要多。 2.2大力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政治老师要充分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时事动态的关注。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完善自我,而且要将时事结合生活,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适当拓展。在发展学科教学知识方面,高中教师还应该注意的问题是阅读文献或者是资料性质,政治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高中教师应该积极宣扬国家的相关政策,带领学生回顾过去所执行的政治方针政策等,自觉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时刻关注我国发展,与时俱进,与党俱进,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要不断反思教学方式,积极借鉴国内外有效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转变自身角色,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发挥,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发表看法,有了自己的看法,学习就更加有效。学校还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图书馆创造便利的借阅方式,在学校开办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交流,使教师不断从他人身上借鉴有用的东西,不断得到补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3.结语 教师学科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本身各方面素养的提高,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也很有利。政治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过程中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许礼军 单位:赣县第三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分析 1教学技能的相关概念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教学技能指的是能够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智力或者活动方式。其中,智力方式又称为认知技能,比如阅读、理解等心理活动。活动方式又被称为操作技能,比如写字、绘画等实际动作。因此,人在生活中,顺利完成一件事情,就需要一定的技能,这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活动技能。智力技能和活动技能是相互调节的,也是相互合作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智力技能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活动技能。我国学者认为,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教授给学生基本学科知识和学习技能,并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是一个教室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教室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教学技能能够使教室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成长,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技能是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累积,在后天不断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巩固和稳定。 2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技能 高中地理的教学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要掌握地理教学技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技能能够体现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从中能够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也能看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智力技能。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技能分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解答技能、承转技能和总结技能。因此,教师要理性给学生讲解地理自然规律。讲解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举出例子事实性讲解,另一种是总结原理概括性讲解,对于教师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须掌握的。解答技能就是在课堂的提问环节能够回答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具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和快速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超的专业知识保证的。承转技能是其中比较灵活的一个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问题和过程中间要自主的转换,才能让学生更好沉入到课堂中来,便于教师更好的教学。有的教师只能机械的交给学生知识或者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总结技能要求教师能够在讲解知识,答疑解惑之后,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大纲的理解,甚至对高考考点的分析,对知识进行细致严谨的总结,能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水平。 3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技能 高中地理教学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图表技能和现代多媒体技能。子啊任何教学中,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好的语言教学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由于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好。教师如果能用生动灵活的语言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这都要靠教师的语言技能。图表技能就是地理教师对图表的掌握能力。高中地理用到表格的地方很多,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使用图表进行表述,教师能顾合理分配和绘制表格才能方便课堂的讲解和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现代多媒体技能是近些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技能,高中地理教师已经能灵活地运用电子技术媒体,通过影像、音频、动画等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率。 4高中地理教学管理技能 高中地理教学管理技能包括组织技能和调控技能。组织技能表现了一个教师的整体组织能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好各部分学习内容有序进展,还要保证学生能够跟上又不觉得学的吃力,可以说,这项技能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只有组织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不给学生混乱的感觉,在条理清晰、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要想提高组织技能,首先要求教师要提前备好课,只有对课堂知识有了足够的熟悉才能更好的组织知识内容的学习。其次,要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在课堂上学得容易,教师教课也就不那么吃力。第三,就是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的教学,也是教学的中心阶段,由于时间比较长,学生很可能出现松懈和疲倦,这个时候教师要调整教课节奏,活跃课堂氛围。第四,要做到灵活结课,不拖堂,拖堂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老师的反感,久而久之对该门学科的厌学。教师要做到以上四点就是掌握了组织技能。 5结语 为了响应我国的教育改革,高中地理教学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要从教学过程技能、多媒体技能和管理技能三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建立一支教学技能高超、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作者:郭丹 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强。 很大一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这主要体现在政治教学中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方面。一般而言,政治课堂上老师都侧重传授基本的应用性理论,造成许多学生养成固定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囫囵吞枣却真正理解知识点,不会对教材或老师的观点进行反思。尽管有一部分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总结,或者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以期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措施都没有以学生为着力点,充分联系实际情况,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其错误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二)创新动机不足。 其实,有些高中政治教师已经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日益严峻的高考升学压力,这些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能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无法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当真正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要考虑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于是大多会选择相对保守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规避风险,又能得到普遍认可。当然,有些教师希望通过个人的坚持改善当前的局面,但过于目的化地创新违背改革初衷,反而让政治教学陷入另一个怪圈。 (三)创新精神不够。 创新精神是高中政治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必要前提,它从心理层面给予教师一定的内在动力打破陈规。不过,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总是难以实现教师职责和社会标准的平衡。特别是某些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升学指标,不得不适当抑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服从学校要求或安排。 (四)创新技能不高。 有关高中教师创新技能,主要是看教师能否顺应新课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对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力。目前,仍有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政治教学,不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学校已经更新教学设备,但有些老师依旧不会使用,甚至连基本的PPT课件都不会制作,更不用谈灵活运用音频和视频丰富政治课堂形式。 二、高中政治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学校要营造有利的工作氛围。 为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要学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向着手,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激发教师的创新灵感。比如,学校可以进行政治公开课比赛,为教师创造足够的机会,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总结分析,找到突破口,实现长久持续的创新教学。同时,在公开课比赛中,学生会比一般课程更认真倾听教师的授课,更用心地思考和提出问题。这能加深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对日后的政治教学工作十分有益。 (二)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高中政治教师最基本的前提是掌握专业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等经典理论。同时,还需要涉猎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方面。只有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拥有了深厚的知识底蕴,高中政治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反思,大胆突破大胆创新,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和形式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明确创新动机。 如此才能激发其创新精神,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协调职业价值和社会标准之间的冲突。如果高中政治教师把教学当做是一种具有传递性质的工作任务,忽视这个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自然就无法体现其创新精神。所以这要求高中政治教师提升教师职责的认识,把教学工作和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联系在一起,从而自觉树立政治教学高度责任感,明确创新教学动机,促进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 (四)教师要熟悉教学设备,提高创新技能。 大体上说,这需要高中政治教师有整合教材知识点的能力,灵活运用现代化媒体设备的能力,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能力。具体看就是,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通过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同时,可以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来讲解有关理论,使之更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结语 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提升的,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多方面地进行长期的共同努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素质教学质量,培育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李智君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一、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现状 (一)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意识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出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的创新念头。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高中政治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抄教材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有质疑精神和对教学方式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非常少,高中政治教师创新意识非常欠缺,需要加以强化。 (二)创新动机错误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急功近利的取向,这种想法是有悖于创新的精髓,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的政治教师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一些教师在“升学率”的观念影响下,难以突破自己,做到真正地创新教学的目的。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高中政治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规定的标准,从而使得自己的创新精神难以发挥出来。 (四)创新技能低下 在很多高中学校中不乏一些高中政治教师不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现象,这些高中政治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内容还是依靠黑板板书。虽然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在高中校园中运用,但是依然有很多高中政治教师完全不会多媒体技术,连最基本的PPT软件都不会使用。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师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想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必须认真研究高中政治教师职业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性工作的规律,营造既符合高中政治教师职业特点又符合创新性工作规律的环境。不仅如此,学校还要从物质、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创新。要为教师创新提供各种机会,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对学生宽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想也会给教师的创新带来灵感。 (二)加强学科学习及研究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各种与政治教学相关的知识,包括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高中政治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动态,不断积累教学规律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创新精神。 (三)正确理解创新的价值 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师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政治知识,从而在考试中拿到高分。高中政治教师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性而非创造性,因而创新的精神难以实现。为了增强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精神,应当不断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将政治教学与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拓展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视野,不断解放教师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让高中政治教师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创新思维欠缺的问题。 (四)强化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技能 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学时要改变过去落后的教学方式,开拓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例如,高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如何播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如何制作视频,等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可以用课件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又能节省不少讲解时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需要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学校提供教学上的帮助,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高中政治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高中政治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的精湛及魅力,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激情与信心。所以说,在素质教育推行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除了拥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并且加以研究,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 作者:林鹏 高中教师论文: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 一、创设悬念,激发情感 在讲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时,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选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最美人物,通过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设置情境,并希望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但这种采取直接呈现案例的方式,其生成的效果是学生只是了解了人物事迹,很难深入其心灵深处。笔者也选用一个典型案例,但改变了直接呈现其资料的方式,采用创设悬念,逐渐展示情景的方式,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着时钟,让我们等待1分16秒。(时钟转过1分16秒,这过程中,学生带着诧异又有所期待的心情望着时钟,当然也有开着玩笑的学生)师:请大家在“的1分16秒”补充你刚才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漫长的”、“好奇的”、“无所谓的”、“短暂的”。在学生稍作平静后,教师用凝重而缓慢的语气说出一段话)师:如果我给1分16秒赋予坚强的词语,如果我们正坐在一辆行使在高速路上的大巴车上,而司机被飞来的数公斤重的铁块击中腹部,肝脏破裂、多处肋骨折断,乘客的性命危在旦夕,(学生望着教师,偶有唏嘘声,已有了解的学生向同桌讲述,而教师稍作停顿,吸引所有学生)司机用这1分16秒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双向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之后,他倒下了。这就是最美司机吴斌。(趁热打铁)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没有平常的大爱和敬业深入骨髓,吴斌师傅是不可能在这危急的时刻、忍住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发挥出超人的力量。(我被自己的讲述感动了,学生的表情也凝重了。)因此,设置有效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随着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带领学生慢慢进入教师所想要达到的情境,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由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分层展示,训练思维 分层对情景内容进行展示,让受教育者逐一构建多层次知识结构。每一个认识结构的构建就意味着一个认知冲突的解决,而每一冲突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新认识的构建,进而推动受教育者认知向深层次发展。在讲授“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时,不仅要强调“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才)和思想道德修养(德)”,而且要强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在案例的呈现上,容易使学生单层次地理解才和德的重要性,理解德才兼备的道理,而难以升华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笔者尝试分层次、递进地呈现案例,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如果你是一位公司的老总,对于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这四类人的应聘,你在录用方面有何考虑?并说明理由。(学生进入角色,因为此问题在学生的知识发展区,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教师很欣慰地看到辩证思维在谈论问题时闪光,在谈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有德有才与无德有才相比,易得到信任,路走得更宽,更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德才兼备,德为先的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师:有这样一个故事:A、B、C三个人去上夜班,很远就看见经理在厂房门口站着。见到他们,经理就说:“实在抱歉,你们三人都没有通过公司的试用,这个夜班上完后,请你们离开工厂。”说完,他把这个月的工资交给三人后就走了。三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过了很久,A说“:上班时间到了,我们还是去上班吧!“”把我们炒了鱿鱼,还上什么夜班?你傻啊!”B冲A吼道。“反正工资已经拿了,最后一个夜班我才不去呢!”C说。A心里其实也很难过,但他不愿看到因为不来上夜班而影响整条生产流水线。“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吧!”A对另外的两个朋友说,但他们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最后一个夜班,A强打精神,尽量使情绪不影响工作。下班铃响了,A走出厂房,意外地发现经理正站在厂房门口。(已经有学生猜出这个中国式励志故事的结尾,教师微笑着看着学生的窃窃私语)师:结果相信大家已经明了,但我希望大家认真地听听经理的最后一句话:“你们三个人都很优秀,但我们要选择一个最优秀的。你和他们相比,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品德,因此我们选择了你!”是的,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学生此时明白了用意,说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政治课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层层递进式地展现案例,一步一步地说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清晰、有条理地阐述问题,启迪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自觉树立追求更高道德修养的信念,实现三维目标。 三、优选视频,提高成效 影视视频具有震撼力、吸引力、渗透性强以及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有效情景。在讲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时,情境教学是首选的教学策略,如何呈现给学生是一个难题,简单的做法是把视频呈现给学生,可是,一方面这段视频的节奏是根据节目需要设计的,并不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超过10分钟以上的视频其实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会忘记当初为什么看这段视频。怎样才能让这段视频发挥我能利用的最大的功效呢?在讲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容时,笔者借鉴了“老梁故事汇”等节目主持人的讲解和视听内容的结合方式呈现视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呈现如下:师:在初中教材中,大家学过一篇文章《珍珠鸟》,还记得作者是谁吗?(个别学生小声讲出了冯骥才)师:是的,冯骥才是我国著名作家、画家,现在大家记住更多的是他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者的身份。而他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教师讲述1991年周庄迷楼的故事。)而对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强烈的自觉性,应该要数1994年的“天津保卫战”。(播放视频中相关的内容)师:在这期间,冯骥才在法国住了三个月,了解到三位作家对法国文化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介绍雨果、梅里美、马尔罗),正是这些保护工作使得法国很多历史文化得以留存,树立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尊。而就在这样的时刻,冯骥才听到了天津老街被拆除的消息,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作家的责任。2002年,他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播放视频中的相关内容)师:请大家分享一下你对冯骥才行为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解)就如电影是由一个个情节串连,并在其中传递其价值观似的,教师在运用视频时,也将其设计成串连的情节,并在其中渗透知识点、传递价值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实现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换。 四、激情演讲,引发共鸣 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学语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情境的有效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想,平淡直白与抑扬顿挫的语言,哪一种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所呈现的材料的认同和对教学的投入呢?而如果教师本身都不认同材料所蕴含的“理”,又怎能让学生认同呢?在《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上,与学生一起学习什么是文化,我引用了台湾学者龙应台的《文化是什么》中的一段话:“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浅显的道理通过富有感情的演讲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激发了学生想说一说的欲望。特级教师胡兴松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论》中指出,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意远,这既包括情境教学所创造的意境广远,又包括情境教学的教育意义深远。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会注重导入、扩展,却容易忽视总结升华的技巧,虎头蛇尾是一种遗憾。在实践中,我利用女教师特有的细腻,挖掘学生在讨论中的闪光点,结合自己对问题的感想,发表自己的简短演讲,话无须多,需要的是有内涵的真情实感,也不妨让自己的演讲有着文学色彩的闪光,每每这时,我都会感受到学生的赞许和认可。在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总结时,我感慨地说:“中华文化是五千年来没有断层的文化,有着独特的厚重感和凝重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要兼容并蓄,将文化的精华和当下的发展进行有意义、有效的对接。我们应该多一些向内的寻找和追求,唤醒心中的对于中华文化的敬畏感和膜拜感,让我们的古老文化得到重新更新和发展。”情境教学中怎样呈现情景才是有效的,一个好案例宛若一颗优良的种子需要合适的阳光、空气、水,教师需要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演绎有效的情境,才能使其生根,发芽,出土。“花儿朵朵开”是每个教师期待的美好情景。 作者:黄棉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名师也应是出色的心理学家,他懂得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与欣赏 初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面对几十张陌生的面孔,马上要开展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如何在短时间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考察了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有很强的亲和力。他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卸下所有的戒备心理,没有敌对,没有不信任,有的只是只是师生的彼此欣赏,和谐的教学课堂。高中不再是人云亦云的时代,高中生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老师对学生乍听不成熟的见解嗤之以鼻,殊不知,细细思考,学生的见解很值得玩味。听名家的课,我深深感受到他们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从不吝惜对学生的肯定。 在他们的课堂,学生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绚丽的色彩,教师的课堂智慧在学生的不凡表现中展露无遗。课堂上形成了学生敢于表达,老师善于引导,师生互动更为积极和有效的良性循环。名师,他知道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端架子,不摆谱子,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倾听,他不是高高在上,他能俯身倾听并且面带微笑,他是课堂上最忠实的听众,无论话语者是聪慧还是迟钝,表达是流畅还是结巴,他都能找到你的闪光点,让你明白前进的方向。因此,他是优秀的园丁,他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信赖的种子,让学生勇敢而自信的面对课堂。老师的戏谑之词也充斥了善意,学生会回报以最自然的哄堂大笑。 二、高中语文名师是出色的导演,他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演员”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色生香” 学生有思想,但很多时候需要外界的诱因激发,教师要在合适时候循循善诱,让他们思维活跃又能步入正轨。讨论时热烈而不走题,思考时静谧而不沉闷。记得在《记念刘和珍君》,一句从主人公入手,就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一切分,文章的层次轻而易举地划分了出来,在《荷塘月色》中,学生如此套用,散文的思路也非常明晰。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分别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代表之间再决雌雄,教师适当点评,甚至可以让他们互相挑刺,真理是越辩越明。一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课上的风光需要课下的踏实努力。学生也能从中收获友谊、知识,感受到学习成就,在课堂上能展现更好地自己。 三、高中语文名师的课堂一定是有趣而真实的,热闹过后,沉淀的是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堂看似热闹的课后,学生只记住了插曲,忘了主旋律,肯定是失败的课堂。热闹的课堂背后,从来只有那么几个主角,有人从未登场,有人自始至终都是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也终究是失败的。名师的课堂是真实的,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真实的课堂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最朴实的、浓厚的“语文味”。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也被人为改造地五花八门,有的变得过于理性,语文味淡化了,变成了政治课了。其实语文课讲究的就是一种文学氛围,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从语文的角度,来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逐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字,去关照语言文字,再三品味,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共鸣震颤的快乐过程。这种语文课堂,才会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境界,丰富文化底蕴,启迪人生智慧。名师的语文课堂是有趣的,这种快乐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感受。“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愿景而是一种现实。在名师极富感染性的语言中,在同学高潮迭起的笑声中,在知识不断被明晰,情感不断被渗透的过程中,一堂课就这样悄然而逝,教师和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四、总结 总而言之,名师不常有,名师课堂也难得,一堂课上得如何,它体现的是一个老师长久积淀的文化韵味,考察的是一个老师多年历练的综合素质。在从教这条道路上,我听我有得,我得故有思。有思更激发我创造无限的可能。我想,只要我一步一步踏实的走下去,不管能走多远,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作者:方银莲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第九中学 高中教师论文:教师案例教学高中地理论文 一、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案例教学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学习的地理知识针对某一个问题可以深入的进行研究与分析,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学生要想针对某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展开自主讨论就必须要具备相对应的地理知识,必须要了解解决这一案例所需要的地理知识有哪些,才能够展开案例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于课本内容的了解与巩固,更要理解课本知识所要讲述的内容有哪些,其内在含义是什么。例如:在学习地理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一课题,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对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以及有利与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认识到工业的布局,通过对于一个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巩固了地理知识。 (二)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要对问题自己理解,培养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于不同的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因为地理课堂本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每一个案例分析都是对于社会上所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使得学生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人。 二、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展示案例,做好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展示案例就是在课前教师将整个课堂引入到主题中,利用对媒体设备将本堂课所要讨论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再将本堂课所要进行的案例分析需要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通过简单的图片引入到整个案例分析中去。 (二)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 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教师对于案例分析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紧紧地围绕着这节课的主体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难题。仍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例,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2.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案例分析。 (三)开展案例讨论,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案例分析的问题后,学生就要开始对于案例进行分析,讲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对于案例开展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小组要总结出自己小组所讨论出来的成果,在案例分析的讨论阶段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进行案例总结,巩固知识 通过讨论,每个小组会总结出不同的结论,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出对于案例分析的结论,哪些问题仍然需要讨论解决,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在租出本堂课的总结工作,让学生对于知识能够更深的巩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起到了很重要的教学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得整个地理课堂都活跃了起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常兰 单位:青海省格尔木七中 高中教师论文:高中政治教师的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敢于承担使命与责任 身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与方针,具备奉献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意识,具备认真为每一位坐在讲台下学习的学生效劳的崇高精神,要有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梦想与追求,具备强烈的事业、义务与责任之心,多加关注学生的政治学习情况。身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要感受到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意义,要指导他们承担起自己所应承担的使命与义务。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政治教育的目标,才可以真正为社会培育人才。 (二)养成每天看新闻的良好习惯 由于思想政治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时事变化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养成自身高度的政治敏感,以便课堂分析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政治学科不是一门脱离现实生活的课程。因此教师要经常观注时事政治新闻资讯,这样教师在学生心中才会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学生才会更加认真地学习政治知识内容。 二、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天底下所有的职业都有着独特的职业道德操守,教师的职业就是“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用汗水辛勤地灌溉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尽心竭力地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工作,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孜孜不倦,遵循教育事业的规定与准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高中教师都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与规范。要想做一个成功的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当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觉悟,以及坚持不懈地对教学之路不断追求创新的品质。教师是人才培养工程的建设人员,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引人员。高水平的教育成果,需要有高素养的教师来支撑,而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思想素质。 教师的思想素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敬,取决于教师对人生梦想与崇高人格的不懈追求。教师思想道德的中心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关心,教师只有关心自己的学生,才可以将政治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的积极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一种强大的能量支撑。学生只有体会到了教师的爱,才会更加自主地、喜悦地接纳政治知识。教师一定要关心学生,要用爱心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会将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学校的要求合理地统一起来。学校应尽力满足教师的合理请求,以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凸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让教师为获得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不懈奋斗、不断努力。比如在人事管理方面,鼓励教师自主担任某一年段的政治组组长的职责。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性特长,让政治教师充当专门的政治教学指导员,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让政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总结 依照高中政治学科标准的规定,高中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政治教学实际,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引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升他们政治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创新的水平,让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扎实的政治基础、灵通的思想方法、高超的动手技巧等。 作者:冯旭东 单位:江西省宜丰中学
园林施工技术篇1 当今社会,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对相应的施工管理策略与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技术人员有必要立足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实际,充分有效整合施工资源要素,灵活运用多样化施工策略,全面提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效。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1研究背景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事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局面。施工管理是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关键构成项目,对于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与进度,有效整合与挖掘各项施工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价值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施工管理标准化、施工过程控制流程化以及施工效果评价系统化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在风景园林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成为推动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风景园林工程的各类施工单位同样在创新施工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就显著。尽管如此,在养护管理、流程构造等主客观要素束缚下,当前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依旧存在诸多短板,施工管理水平和成效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施工资源整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路径,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2.1风景园林工程发展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建设开始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优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价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施工所涉及内容要素较多,如何对这些内容要素进行统筹集中控制,有效促进施工效果的优化提升,一直以来都是风景园林施工的关键点所在。整体而言,我国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起步相对较晚,所积累的施工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在施工规范与行业标准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但在经济社会的推动下,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其时代内涵与特征得以全面凸显,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得到大幅提升,风景园林工程与建筑、旅游、公共服务等行业的结合度更高,新型化与精细化的施工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并在施工管理实践中取得理想效果。 2.2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 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在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等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先后形成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园林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成果与行业规范,为新时期高质高效地开展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与动力,构建形成了以科学化施工管理理念为主导,以落实各项施工管理机制为主要保障的风景园林施工规范体系。同时,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更加清晰明确,其长期性、附属性、综合性等方面的特征跃然而出,施工管理所囊括的资源要素种类更加细化,层次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突出,同时对各类施工元素的衔接性要求更高,对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施工管理体系产生了强烈需求。 3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适宜原则是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首要原则。通常情况下,风景园林工程所处地域环境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不同,施工规模与整体要求等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施工管理策略,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在因地制宜原则要求下,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需要对项目特点与客观要求等进行充分研判,熟悉业内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设定符合本地域实际的施工流程,并结合施工工作的紧张对相关策略与方法做出动态化调整优化。 3.2以设计方案为准原则 设计方案是开展风景园林施工的重要依据,只有围绕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管理才能从源头上确保最终整体施工管理效果。随着现代风景园林工程精细化要求的提高,相应的设计方案所包含的内涵与要素更加丰富,其系统性与专业性更强。因此,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要遵循以设计方案为准的原则,对于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偏差问题等进行及时纠偏,防止最终施工效果达不到整体施工成效。同时,设计方案是风景园林工程的灵魂与精髓,必须紧跟设计理念,在施工管理中充分与设计方保持沟通联系,真正领会设计意图,才能取得理想的施工管理效果。3.3责权利平衡的原则风景园林工程的整体性较强,其中各参与方具有不同职责和权利,若无法对权责利等进行平衡协调,则势必无法取得良好的施工管理效果。因此,要遵循权责利平衡的基本原则,充分保障甲方、监理方、施工方、设计方等方面的权责利,避免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类技术性与管理性难题,从本质上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效果。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权责利平衡原则,同样可实现风险分摊,防止因风险过度集中而导致的施工管理问题,形成更加严密有序的施工管理职责体系。 4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重视不足 现代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只有将现代集约化与精细化的施工管理理念融入其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整体效果。纵观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实际,普遍存在对先进施工管理理念重视不足、对传统僵化固化施工管理模式依赖性较强等共性问题,无法从源头上破解风景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应用的难题。同时,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机制不健全,粗放式施工管理模式特征显著,对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现场把关不严,管理职责混乱,缺乏科学制度方法的指导,施工管理水平与效率低下、施工质量、效率、成本等要素关系得不到优化控制,阻碍了风景园林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 4.2对现代信息化施工管理方法运用不当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技术环境下难以完成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任务更具实现价值。实践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单位管理理念落后,未能引进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无法对风景园林施工的预期效果进行仿真模拟,难以构造形象化与立体化的施工管理技术体系,更难以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模型,致使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各项要素统筹布局不甚科学。此外,风景园林施工未能结合本地环境特征,未能充分彰显本地人文文化,缺乏特色。 4.3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在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是领会运用新型施工管理理念,落实各项施工管理责任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技术涵养的高低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整体效果具有直接关联。现状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新方法、新技巧、新理念融会贯通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淡化,对施工管理任务存在懈怠心理和敷衍态度,无法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岗位新要求。 4.4园林绿化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下,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养护管理所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掌控,确保各项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实践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对养护管理重视不足,狭隘地认为风景园林养护管理便是浇水、修剪等基础性工作,不能够从整体与宏观角度把握风景园林养护管理的核心价值方法,将长期性养护管理与阶段性养护管理对立起来,割裂了新形势下风景园林养护管理各类要素之间的关联,与施工管理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5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成效的有效策略探讨 5.1工程案例概况 某风景园林工程占地面积约2万m2,工程设计有亭子、建筑小品、铺装广场、护栏、驳岸、景墙、树池、花池、门廊、园路、绿化、叠水水景等设施组成施工范围包括园林硬质铺装工程、绿化工程、水景(含水景设备)工程、安装工程以及为完成上述内容而有必要采取的隐含的所有施工及安全、现场文明施工及各种配套保证(如临时设施、自备发电、电缆、脚手架搭拆等)等。工程造价:经双方确定本工程的总造价为人民币800万元。承包方式:采用大包干,即包工、包料、包工期,在承包范围内如遇工料价格变动,则固定单价不变。本工程将以高标准、严要求实施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样板工程”和“优良样板工程”标准,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奖。 5.2做好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5.2.1做好风景园林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风景园林施工具有系统性与周期性等特征,因此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主要包括人员准备、机械设备准备、绿化苗木准备等内容,这对后续施工是否顺利具有关键作用。在人员准备中,应对风景园林施工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与指导,使其掌握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各项专业技能,以确保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在机械设备准备中,应根据施工项目与苗木特点,配置具备相应功能的吊装设备等;在绿化苗木准备中,则应提前对土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配置苗木类型,以提高其成活率,提高绿化苗木适应能力,以确保风景园林的整体施工效果。 5.2.2建立健全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 根据风景园林工程客观实际需求,立足于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为施工管理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与保障,并以规范化的方式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目标要求、方法过程、保障措施、职责任务等固定下来,构建责任落实追溯机制,形成施工控制体系。对发现的潜在施工质量与安全问题第一时间予以排除,突出不同施工阶段之间的衔接性。对施工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保持动态化监测,对所有不符合风景园林工程实际需求、不符合技术规范标准、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条款约定予以修订,使施工管理机制始终发挥基础性与根本性保障作用。对既有施工方法体系进行梳理排查,体现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强化其约束性、导向性与可操作性。 5.2.3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施工管理手段 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平台,风景园林各项施工要素作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象,构造层次性、立体性与规范性的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将风景园林苗木配置、绿化效果分析等进行仿真模拟,充分确保园林施工技术要求规范落实到位。通过可视化的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与养护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构造特定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模型,实现对施工管理的目标化操作。突出集约化与精细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手段的适用性,加强植物配置技术的管理,在人员管理、苗木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集中整合,观看施工模拟视频,确保最终施工管理的整体效益。 5.2.4严把园林植物的质量关,强化栽培细节管理 格把关,强化栽培环节的细节管理,这有助于降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经济效益。绿化植物应有序搭配,在色彩、花期等方面予以科学选择,避免使用不符合本地区环境的绿化植物,提高整个工程的艺术价值。在栽培管理中,应根据植物生长习性,控制土壤、水分、养分与温度等条件,选择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进行栽培。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施工原则,提高苗木土球标准,综合运用表土回填技术。若不在最佳生长期,则应采取喷洒营养药、裁剪枝叶或断根等方式进行技术处理,防止绿化植物死亡。 5.2.5做好风景园林的施工养护管理 一是水分养护管理。根据风景园林工程的所处地域气候环境,对栽种完成后的植物进行浇灌处理。若该地区区域性降水相对集中,则应减少灌溉水分施用量,而若降水相对较少,或存在季节性降水失衡现象,则应及时对风景园林苗木进行补水。二是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各类病害问题进行防治,以获取充分的生态效益,防止盲目使用农药对人居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风景园林安全。三是苗木的整形与修剪养护。合理安排树木的修剪时间,夏季进行球类、绿篱、行道树修剪,冬季进行花灌木修剪,整个修剪过程应做到去弱留强、先上后下、去老留新,既要保证风景园林苗木枝叶茂盛、均匀协调,又要使其满足后续生长要求。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与绿化养护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不利于取得更为理想的施工管理整体效果。因此,技术人员应围绕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创新施工管理模式与路径,有效进入基于信息化的施工管理方式,拓展风景园林养护管理范围,为全面优化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成效奠定基础,为开辟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事业新局面贡献力量。 作者:何姗 单位: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园林施工技术篇2 在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对园林养护工作要点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详细地了解,更应当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选择合理的技术进行应用。另外,养护工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养护工作要求严格执行相应的养护工作流程,确保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与预期的施工建设要求相匹配。 一、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 1.确保先进的园林施工技术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 不同类型的园林工程项目所需要应用的具体施工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园林施工技术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或施工人员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园林施工技术的应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理,有利于帮助施工建设技术人员在管理人员的监督引导下合理应用不同类型的施工建设技术完成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另外,不同技术的应用要点和操作流程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更需要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找到科学的管理应用和管理方式[1]。 2.及时发现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外部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两方面特征。这也意味着园林工程在施工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具有灵活性和突发性的。开展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工作,意味着园林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隐患就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被发现,进一步的技术优化调整和安全隐患杜绝的工作落实效果也能得到同步的保障,这对于整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 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客观上的管理困难较为显著 客观上的管理工作困难主要是指大部分园林工程都处在旅游景区或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因此,园林工程施工对于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在执行落实方面就有可能受到一些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2]。另外,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考虑是否会对旅游景区的正常运营造成不利影响,这都是影响管理工作开展的典型因素。 2.施工管理专业技术难度较高 园林工程中的植物生长对于外部环境条件和种植培育方法都提出了非常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作为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其自身也需要同步掌握不同园林工程的背景资料,从其基础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季节变化特征这些细节入手,对园林工程的管理工作要点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施工建设管理工作,但目前部分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思路、管理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上,这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执行落实的效果上受到影响。3.管理工作成本支出较高植被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的施工管理工作而言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这部分管理工作的开展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植被生长状态也会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出现变动和问题,这意味着无论是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后续的养护工作开展都会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可能需要支出的整体成本也相对更高。 三、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养护工作策略 1.提升施工技术应用有效性,为养护工作提供便利 施工技术人员应当与养护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交流,从项目施工建设的实际出发,当前期的施工技术实施效果基于有效的管理达到良好的状态,意味着后续的养护工作就有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养护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基于相匹配的先进技术的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3]。养护工作人员只要结合个人的工作需求掌握相应的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原理,就能够在后续的养护工作中找到科学切入点,并且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完成养护工作任务,促使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和保障。 2.加强现场管理力度,重视定期做好养护工作规划 基于其建设阶段所受到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需要管理人员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及时发现现阶段养护工作和施工建设阶段工作落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通过养护工作的开展弥补施工建设阶段可能存在问题,养护工作的开展从具体落实的角度上来说,包括了定期的植被修剪以及整体植被水循环系统的建立,确保已经完成了的植被施工建设成果,基于良好的环境保障达到良好的生长状态,除此之外,养护工作的开展还应当注重做好有效的规划,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不同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和具体的生长需求做好定期的养护,最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为养护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4]。 3.注重病虫害的针对性管理,提高病虫害防护力度 病虫害防控工作在具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防控工作开展中,病虫害防治需要结合不同的病虫害类型在具体的防控措施制定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在具体的防治工作落实环节,也需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协同合作,通过合理的沟通交流找到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路径,达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对于植被生长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核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角度出发来说,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同步按照病虫害防治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制定专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执行落实流程。除此之外,日常当养护阶段的工作开展中,也应当按照病虫害的季节性特征在具体的病虫害高发期采取相应的除虫措施达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护效果。 结束语 综合分析可知,在具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通过针对性地施工建设管理措施的采取达到更好的工程加快现场管理和养护工作效果。管理工作人员和养护专业技术人员只要结合具体的项目管理和建设要求提升个人和相关团队的技术能力,促使整体的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质量得到针对性地提升。 作者:唐峰 园林施工技术篇3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都在被淘汰,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和宜居程度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一些旅游景区以及准备把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柱和城市名片的城市中,更是把城市的园林建设工程提到了城市发展规划的前列。广州市作为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我国各项工程建设的展示窗口,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口碑与形象。因此,在广州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园林种植植物的质量、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园林构成设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广州市园林建设水平,提高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1园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前期准备问题 园林施工前高效的准备工作是园林工程有序开展、合理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整个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做好园林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园林建设项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就广州市多处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而言,园林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足、三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工程建设意见未达成一致前开始施工等具体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建设施工前期的高效准备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园林建设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目的无法彻底落实到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具体工作中,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诉求和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反馈,管理人员的规划与整改命令无法高效下达且落实等园林工程建设中的状况。 1.2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园林建设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能够提供由具备高水平的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组成的施工团队、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园林施工方案并及时对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的设计团队,以及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的各个参与单位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的管理团队。但是在我们所调研的广州市部分地区的园林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如施工技术不合适、园林工艺不契合、技术与工艺的使用方式不完全正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园林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1.3工程验收问题 园林工程建设项目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园林工程完工后,不仅要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因此,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价值、观赏价值以及工程的质量等方面都是验收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但是在一些园林建设的验收阶段,验收人员通常会因为园林建设工程相关信息与数据的不全、对园林施工技术与设备的了解不深、在开始验收之前没有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等问题造成验收结果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园林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后期的灾害的预测与防止,工程内容的维修与养护等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园林工程的验收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员,选择更加科学、更加合适的验收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园林工程评价标准。 2园林施工技术要点 2.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园林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繁琐的工程,不仅要求施工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求施工团队配备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完成园林建设工程中某部分比较复杂的任务。在开始正式施工之前,要明确工程建设的具体流程,对各个关键的建设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中不同施工环节之间的有序衔接与过渡,对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任务进行明确的分配,并且设置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任务达到工程建设标准要求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问题要快速定位问题的源头,并且做好追责工作,对于任务完成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除了施工团队的准备工作,园林布局中的植物的选择准备也很重要,要在选择植物时,充分考虑广州市的气候特征,选择与广州市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契合度较高的植物,在保证园林设计的绿化水平和观赏性的同时,合理的控制植物的采购与种植成本。 2.2土壤回填与改良技术 园林建设中绿植的生长与发育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充足的养分,植物如果要达到枝繁叶茂的观赏要求,就需要对城市发展中因为人类活动而变得贫瘠的土地进行养分的补充,确保植物能够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在进行表土回填时,首先要对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废物、废水等有害因素进行清理,然后在进行土壤回填时要尽可能避开阴雨天气,确保表层土壤的干燥,然后回填工作中的地基应该设置一定的坡度,确保地基中不会有积水影响施工。最后,植物最好生长在比较松散、团粒状态的土壤中。在完成土壤回填后,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利用现代设备与化学肥料等提升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营造更好的环境。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是完成园林绿化部分建设的重要技术之一,定点放线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全面、准确的掌握施工图纸的各项要求与设计细节,施工过程务必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实现设计人员的各项功能要求。在选择参照物时,通常选择具有固定性的建筑物,准确的设置出清晰的标记。在色带、色块、绿篱的定点放线过程中,可以利用方格网络法,能够保证设置的标记充分发挥指示作用,同时为了使园林绿化更加美观,树坑中心要保持一条之间,树木尽可能的与道路中线保持平行。 3园林施工管理措施 3.1对设计方案进行核查 只有在科学、准确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序、高效的开展园林建设工作,因此在设计方案确定以后,要由专业的核查人员对图纸、材料等设计要求和方案进行核查,确保园林的设计理念能够准确传达到施工人员中,确保设计图纸清晰明了、描述准确,能够指导施工人员有序的开展建设工作。在图纸的设计与园林建设的具体情况不符时,施工人员要及时进行上报与反馈,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得到准确的现实数据与信息,使设计人员能够快速的完成设计方案的更改与优化,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在现实中执行。 3.2加强材料管理 为了进一步降低园林建设工程的原料采购成本,在进行园林建设中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允许社会资源进入到园林建设工程中,但是众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无形中也提高了劣质材料进入市场,流入园林建设工程中的风险,因此在原材料采购时,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基础上,选择价格最低的原材料。除此之外,在进行原材料的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更加绿色、更节能的材料,降低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针对广州湿热的气候特征,还要做好原材料的防湿防潮工作。 4结语 广州市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具有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广州市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广州市的园林建设中,要针对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园林建设技术以及管理水平,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开展土壤回填、定点放线等工作,通过加强对设计方案的核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原材料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园林施工管理能力,推动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况金辉.园林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9,(13):200-201. [2]侯文.园林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探究[J].现代园艺,2019,(12):200-201. [3]苗运海.园林施工的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J].南方农业,2017,11(32):26-27. 作者:陈雪萍 单位:广州市林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电力公司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研究 一、问题分析 1.不够重视。 要想顺利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就需要管理人员加以重视。但是从电力公司当前情况看,高层管理人员还不够重视人力培训工作,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培训工作就是浪费,会增加财务负担,而且在培训之后也不能确定培训的效果,所以,不太愿意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另外,员工跳槽也会造成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还有的管理人员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期望经过少量的培训,实现良好效果,这是不实际的,这些都导致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投入比较少。 2.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 当前,信息科学不断发展,电力公司也在内部构建电力运行以及电力控制还有设备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信息资源系统,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电力设备经常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从而对电路正常输出造成影响,使得信息系统与自己的功能并不匹配,导致很多信息系统的浪费,使得企业成本开支增加。 3.考核工作不到位,也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 对于电力公司来说,在对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经常会在最后考核时开展考察工作,但是在完成培训之后的工作过程中,却没有形成一个跟踪式的教育,导致培训没有实用性以及延续性,另外,仅仅把最后考试结果当做考核方式,会导致教育培训没有说服力。培训结果也没有与员工绩效薪酬和员工职业规划进行有效联系,使得员工没有对其进行应用的积极性,给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有效措施 1.树立良好的培训理念。 对于电力公司来说,为了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完成,需要有良好的培训理念,将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当做是重要目标,利用有效培训工作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对于电力公司来说,培训就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还是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所以,电力公司需要利用有效措施提升对于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视,构建良好人力培训观念与体系,和企业发展进行有效结合。 2.在培训之前,需要及时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的需求。 劳动以及认识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对员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有的岗位实行公开竞聘,有的员工争取到理想岗位,职业生涯也在改变。对机构以及岗位进行重新优化以及组合,这样使得一些岗位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员工感受到了压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以及个人规划进行重新审视,很多员工要求评审职称,要求对自己的职业技能进行鉴定,要求开展学历教育培训,这个时候员工有着较多的培训需求。可是这个时候的员工在培训方面的需求是不冷静的,个人培训需求是缺少明确的方向的。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要立足于员工的岗位,结合其岗位需求开展教育和培训,讲求的是实效。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和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并进行正确引导,把培训期望和培训需求进行有效结合。 3.选择各种模式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教育培训模式会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所以,电力公司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结合各种培训效果。在对培训模式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结合培训人员具体接受能力和培训方向进行决定,另外,还要对培训目的与内容等进行考虑。与此同时,培训环境也会影响学习教育,需要确保良好培训氛围,使员工能够更好对培训知识进行理解。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以及网络培训还有案例分析和知识竞答等各种模式。 4.构建相关信息平台。 对于电力公司来说,对员工开展教育培训的时候,需要将专门的信息平台构建起来,对教育培训过程中员工的成就记录下来,对其做好分类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教育和培训的效率,同时还能对员工进行激励。比如,对于培训教育系统,电力公司可以对其进行专门划分,包括电子资源系统以及网络信息交流的相关系统和培训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对于电力资源系统来说,可以将很多专业电子资源提供给员工,引进各种专著文献,使员工视野得到扩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使员工增长自己的见识。公司还能够采取访问阅读权限的方式,这样员工可以进行选择的类型就会比较多,能够结合自己的需求进行阅读。公司系统可以对员工浏览的频率和阅读量进行分析,从而对考核结果进行评定,把员工学习与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结合,将培训机制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其具有积极性。对于网络交流系统来说,主要就是利用企业内部公告与级别不同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员工的级别不管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都能利用这一平台对专项性意见进行反馈,这样员工就能有更高的参与度。公司员工能够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专业考核,通过网络化平台开展现场教育以及学历教育,人力资源部门利用评估结果管理员工,将良好的激励考核机制构建起来。 5.对培训成果进行验收。 为了保证良好的教育培训效果,防止员工敷衍,电力公司需要采取有效手段对教育培训成果进行验收。建立考核和奖励机制是其中一个最为常见也是最好的措施。对于在培训的时候表现比较积极且成绩优秀的员工,要提供物质奖励,这样不但能够对教育培训的具体成果进行验收,也能够使员工更加认真地参加教育培训活动,能够使教育培训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另外,为了保证培训的良好成果,还要对教育培训过程之中员工的不同表现做好记录,对员工参加培训活动的具体时间和次数以及测试成绩等做好记录。电力公司通过这些培训记录能够对员工培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解,找出其薄弱的地方,并在之后的教育培训中调整培训的具体内容,使员工能够实现大的进步。考核机制能够使电力公司对员工具体的教育培训状况进行了解,也能够使员工对自己优势和缺陷进行掌握和了解,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6.对考核机制不断进行完善,对考核效果进行客观性的评估。 在电力公司中,在对员工开展专项教育和培训的时候,需要对激励考核机制进行完善,考核机制能够实现教育培训措施的彻底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制定合理方案,确保与员工薪酬和职业规划等进行结合,使员工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性。利用考核机制,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开以及客观,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其竞争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电力改革不断深化,电力公司在市场中的份额也在逐渐提升,这些都导致电力公司的竞争压力逐渐提升,人才教育培训是对竞争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一个因素。电力公司需要对自己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树立良好的培训观念,选择科学的培训模式,构建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确保人力资源培训的良好效果。 作者:蒋辉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完善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1.培训意识薄弱,不利于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 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是对员工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适应经济的不断变化,要随时转换人才策略。很多企业意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的扩大人才的招聘需求,认为只有具备优秀的人才队伍就可以促进企业不断的进步,应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意识比较薄弱,对于吸纳进来的人才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就进行入职,导致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且,企业设立的人力资源部分,工作职责不清晰,很多企业虽然设立了人力资源部门,但是却不能发挥其六大板块的综合作用,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只是负责人才的招聘和内部员工的报酬管理两个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管理,很多企业都置之不理,或者说企业没有意识到培训对企业的重要性,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企业的培训体系。 2.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体系是日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使得培训体系与企业的整体制度出现脱节现象。其实不然,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面对的是企业的所有人员和所有的岗位,是在把握企业的整体情况下对各个部门进行培训管理,这就要求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培训管理当中,都是培训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只有各个部门和员工进行相互协作才能够促进企业培训管理的完善。同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中,对于培训管理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更多的情况是以企业的硬性要求代替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制度。即使有的企业在逐渐的形成适合企业的培训制度,但是由于思想比较固化,使得培训管理制度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导致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性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 3.企业培训管理人员缺失 有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培训讲师,在现行的企业制度中,对培训体系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差,企业不愿意花费更多的资源和人力在培训管理体系中。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管理、报酬管理和培训管理由一人担任的情况数不胜数,在这中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兼顾各个方面,自身的培训技能和知识也不够完善,何谈给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有的企业条件好些会聘用一些兼职的培训教师,或者从企业内部临时抽调出员工进行培训,可想而知其培训水平和对员工的培训质量,培训的内容也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都是兼职教师或者临时培训人员现场准备的,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的措施 1.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的建立,培训制度是培训体系的基础。首先要针对培训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并加以完善非常重要,能够指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培训制度的建立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企业要初步拟定培训管理的办法,并经过多方的讨论与研究最终确立培训管理办法并落实到具体的条文规定,分发都企业的每个人员手中。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和实际培训工作流程,将每个实施细节都落实到培训计划中,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人力资源部和企业其他部门共同完善培训计划。在培训管理制度中要注重对评估体系的完善,对于不同的员工评估的出发点和终点也不同,对于基层员工,只要侧重对其本人表现的评估,而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则主要侧重对整体团队整体把握情况的评估。其次是对培训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培训管理体系不同与培训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静态的不变的,而管理体系则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包括对培训课程和培训目标等的不断调整来满足培训管理制度的需要。对于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应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将课程分为三类:普及型、基础型和提高型。对于新进职员首先要进行对本企业文化、政策和相关规章制度的普及,即进行普及型培训课程,普及型培训旨在让新进员工对企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是对员工技能的培训,以及在岗位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岗位的调动、职位如何晋升、绩效怎么考核等等与职工息息相关的各方面业务的培训。提高型培训旨在通过设置动态课程,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企业竞争战略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使企业具有人才竞争力。只有将培训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促进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最后,不管是培训管理制度也好还是培训管理体系始终都要以企业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因为不同的企业其培训制度必然会不同,如果培训制度和体系即使再好,但是与企业的实际不相符也是空谈,对企业的培训体系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会抑制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进步,因此遵循培训体系的建立以企业实际出发是根本。 2.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人才的等级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的完善离不开专业的培训人才,培训讲师是整个培训体系的载体,通过培训讲师来执行培训体系,将培训课程完整的呈现给企业员工。企业应加强对培训管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企业应加大对培训体系资金的投入,聘请专业的培训管理人员,或者通过在企业内部竞选出具有培训授课能力的有效管理人员来组织和实施企业的培训管理活动。培训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以企业培训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为根本,开展对基层工作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方式,激发企业员工接受培训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到达提升企业整体的业务水平。企业对任命的培训管理人员要不定期的进行考核,来保证企业培训的有效性,同时也督促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企业员工的过程中自己也是随时进步的,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和培训的专业技能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三、结语 总之,在当今企业内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构建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快捷手段,也是企业内部高效运行的有力措施,更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冯家欣 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教育培训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缺乏长远的战略性。 多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实行的是成本领先战略,对“人”的重视和投入不够。该企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壮大,也仅仅是业务规模的壮大,但在管理上还是创业初期的一套制度,企业仍然把人力资源停留在一种成本的水平。 2.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管理者只注重人才的招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薪酬,高知识,以及核心技术的员工往往要求比较高,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所以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存在不足。 3.人力资源投资不足。 企业的技术工人文化素质偏低,管理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现象严重,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只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而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另外,企业文化太过于形式主义,职工的责任感和忠诚感成为空谈。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往往制度上有处罚的条款,没有激励的条款,或者激励与处罚不对等,权力和义务不对等。 5.人才流失。 员工对企业不满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离职。该企业员工离职,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流失率过高,每年有接近30%的流失率;二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流失人员中占较大比例,无论是专长,还是管理经验,这些人都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实施人事外包。 由于该企业长期注重市场业务发展,对内部人事行政管理投入不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事制度不完善,不能为员工提供完善的福利待遇,以及培训的机会,进而大大降低了员工的满意度。 2.建立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给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员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降低员工的流动率,让员工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企业共同发展。对员工进行培训。由于企业的现金并非很充足,因此在员工的物质奖励方面会有一定的限制,但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资金是可以挤出来的。培训一些仅适用于本企业的知识,提升员工服务本企业的技能,而且不用担心员工学完知识后就跳槽。强调员工的团队建设。精英的要求一般都很高,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民营企业没有那么多资金聘用精英,也很难对精英进行有效管理。我们需要通过员工的团队建设,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3.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 企业员工都是由不同职务层次的人员构成的,毫无疑问,每一层次都要有一部分优秀的人员。整个人员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层次越高,人员越少。建立一个人才梯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企业可以从以下角度实现:一要从培训师着手,由教务经理进行统筹,为每个培训师制定各自的教育培训计划。二要从业务员着手,由销售经理汇总后和总经理确定该年的业务员招聘或辞退计划,然后根据企业的年度计划,制定各自的营销计划。三要从行政管理人员着手,建立管理服务的考核指标,根据管理效率和满意度决定人员进退去留。四是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结合。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成本最低,很多情况下也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三、结语 研究表明,企业在招募人员时最好采取内外部相结合的办法。一般来说,对于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可能更多地需要从组织内部获得提升,而高层管理人员在需要引入新的风格、新的竞争时,可以从外部引进合适的人员。 作者:石庆波 单位:贵州造梦世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教育培训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当前教育培训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忽视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 教育培训类企业的管理者往往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从业资格低,就忽略了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哪怕是很小规模的教育培训类企业,必须拥有核心的企业文化。对于教育培训类企业来说,企业的核心文化应该着眼于责任和专业,应该更侧重良心教育和踏实的从业心态。教育培训工作本就是一个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因为对于这类企业的员工,更需要培养责任心和专注度。但是,目前国内的教育培训类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是抱着凑合的态度,只重视增加客户的数量,而忽略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这样的企业往往给人一种一盘散沙的感觉。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能齐心协力,这样的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1.2缺少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 前文已经述及,教育培训类企业的业务比较复杂,包括市场销售、产品设计、讲师队伍建设、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所以必须注重对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差异化的专业化培训,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教育培训类企业往往忽略这一点。很多企业在招聘相关人员的时候,总是抱着差不多的态度,没有意识到不同性质的工作需要特殊的知识背景和技能。一些企业对于市场销售的人员招聘,没有把握好工作经验的刚性需求,认为市场销售是简单的可以速成的工作。一些企业对于产品的设计过于老化,固步自封,长期不创新和更新,造成客户的审美疲劳。教育培训类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讲师队伍的授课质量,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讲师队伍建设的梯度晋升规则,也缺乏讲师队伍的沟通交流学习,导致讲师队伍各自为政,很难发挥团队优势的互补。还有一些企业缺乏对售后服务的重视,在客户购买相关产品之后,完全忽略了对客户的满意度的调查,没有进行售后的跟踪服务,这就很难培养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1.3缺乏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体系建设 国内的很多教育培训类企业,非常缺乏对员工的激励体系建设。很多企业只是简单的基本工资加提成的模式,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员工的激励体系,是一个大工程。对于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应该实行不同的激励制度。但是很多教育培训类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制度非常死板,无法形成高效便捷的激励效果,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最大的发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运作。 2教育培训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 2.1管理者必须引导员工共同制定企业的核心文化,并带领所有员工培养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育培训类企业从事的教育培训事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良心事业,所以企业文化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对客户的尊重,对客户的责任,对客户的用心,对客户的深度关注。管理者需要时刻提醒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身体力行,要让客户从各个岗位员工的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归属感的培训,对于老员工是一种强化认知的过程,对于新员工是熟悉和接受的过程。企业管理者还可以不定期举行企业内部关于企业文化的知识竞赛和员工扮演客户的换位思考活动,让所有员工同心协力,让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文化的代言人和实践者,让企业文化内化到员工的内心深处,让企业文化成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粘合剂。 2.2管理者需要针对企业内部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做差异化、专业化的培训 针对市场销售人员,要多进行市场调查,要及时了解市场中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要让业务优秀的员工分享成功的经验,要让业务不够优秀的员工总结经验教训。市场销售,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定期提供相关员工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让从事市场销售工作的员工优势互补。同时,对于市场销售人员,要引导他们关注行业内先进的市场销售模式,学习引进先进的市场销售模式和理念,让企业的市场销售稳居行业的领先地位。针对产品设计人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引导他们设计差异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设计,需要企业管理者更多地去引导员工的创新设计。前文已说到,教育培训类产品往往不是实体类产品,而是抽象的知识类产品。而知识类产品,更需要的是专业化和差异化。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牢牢扭住创新的关节点,为客户提供新颖的产品体验,引导客户参与产品设计的创新,在与客户的互动和交流中,实现产品的更新升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产品设计人员,同样需要借鉴竞争对手的产品类型、产品特点、产品设计思路,要消化吸收再利用,形成既符合企业文化又带有企业特色的核心产品群,让客户形成对企业产品的依赖感。 针对讲师队伍建设,企业的管理者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培养企业特色的讲师队伍。讲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培训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培训类企业利润的核心增长点。作为“学生”的客户,最关注的往往是亲自接触到的每一位讲师,他们最关注讲师队伍的专业化和正规化。对于讲师队伍而言,首先要进行专业素质的提升。教育培训,传道授业解惑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讲师的专业素质非常扎实。因此,管理者必须把好讲师队伍质量关,要对讲师队伍进行等级评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要形成完善的末尾淘汰制度。同时,管理者必须搭建讲师队伍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优秀的讲师定期进行示范课的展示,要让优秀的讲师定期和其他讲师进行交流学习,争取实现讲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企业管理者要从客户的实际评价出发,引导每一位讲师找出自身的问题和优点,发挥优势,克服问题,促进讲师队伍的良性发展。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要善于搜集行业内优秀讲师的相关视频和讲义、教材、出版物,为讲师队伍的优化升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针对售后服务人员,管理者要从客户的实际服务需求出发,引导员工更多地关注客户对于产品售后的评价。教育培训类产品的售后服务,更多的是基于对客户的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客户对于产品服务过程中的问题搜集。应该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服务是完全符合客户需求的。任何一种产品的设计,无论如何总是会遭遇客户某种程度的不适应、不满意、不支持。这个时候,管理者要引导售后服务人员主动咨询客户对产品的理解和满意程度,尤其要把握客户对产品的不满意的地方,要掌握产品的设计和客户需求之间的距离,从而为下一轮产品设计的更新优化升级打下基础。 2.3要建立透明公开高效的员工激励体系 任何一个员工来到企业,都是为了谋求长远发展。作为教育培训类企业的员工,更希望能够在企业长远发展,更容易建立对企业的归属感。因此,教育培训类企业的管理者要针对不同性质工作的员工,建立不同的激励体系,能够留住优秀的员工,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针对市场销售人员,要尽可能地增加他们业绩的提成比例,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要让员工的回报和销售业绩直接挂钩,要把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与自身业绩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定期通过各种方式奖励业绩优秀的员工,同时关心帮助业绩不够优秀的员工改变理念和工作方式,形成强有力的市场销售队伍。针对产品设计人员,要确立岗位责任制和强化团队意识。既要落实产品设计的高度责任感,又要发挥每一位员工的创新能力,让产品设计的团队善于整合团队的优势资源。教育培训类的产品,必须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管理者要引导团队形成内部竞争氛围,同时制定等级薪酬体系。 针对讲师队伍建设,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鼓励优秀的讲师,形成讲师队伍的等级考评体系。要定期对讲师队伍进行等级考评,从客户的评价出发,及时提高符合条件讲师的工资待遇,形成高效、有序的讲师晋升机制,要构建讲师队伍建设沟通交流平台,让讲师队伍良性发展。针对售后服务人员,管理者要从客户的实际评价出发,引导他们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及。在售后服务人员的激励体系中,要建立基本工资加额外奖金的制度。客户的实际评价是奖金发放的唯一标准,这样能够真正鼓励优秀的售后服务人员,形成对优秀员工的额外奖励,从而实现差异化的管理模式,让激励制度成为员工竞争的原动力。 3总结 总之,教育培训类企业因为客户、产品、服务的特殊性,必须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实施科学、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程度地调动市场销售、产品设计、讲师队伍建设、售后服务的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万超丽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培训浅析 1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分析 一个企业虽然领导是起着领导和带头的作用,但是员工才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重视员工的地位,发挥员工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些都是企业文化所应承担的“责任”。另外,企业文化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员工的需求,就像企业文化的定义那样,企业文化还应注意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创造价值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所谓价值利益应该是企业的中心,自然也就会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在设定自身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多方的利益,最终需要达到一种和谐,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动力和发展合力,企业才有可能蒸蒸日上。 2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应该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注重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才能更坚固,而人力资源培训也将是传播企业文化的一种方式。 2.1人力资源培训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企业才说,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一个企业员工的素质是决定其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就如我们上文所讲,人力资源的培训不禁要注意到企业核心价值的宣传还应注意到员工的个人发展。所以企业培训一定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再者,企业之所以要给员工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一短短的培训能够达到多方的效果。所以很所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不单是是对员工技能的培训,还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宣传。 如果员工能够与企业的文化达成共识,能够愿意接受企业的文化,那必将会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对企业来说收益是极大的。再者,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往往不是一种对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交流,在一过程中员工也可以提出自身认为企业发展不完善的地方,利用这样的机会就可以使企业与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利于企业文化的完善。所以说人力资源的培训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2人力资源培训也是企业文化的培训 很多企业日常的培训很多,但是往往收不到很好的结果。这就是因为这些企业不懂得将很多相似的培训融合在一起。其实有关人力资源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是可以合二为一的。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的文化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说,这个企业的制度、管理方式、考核方式、晋升制度等等。而有关人力资源的培训内容也会涉及到这些。比如说,企业对新进员工的人力资源培训,这样培训就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文化的东西。再者从培训形式看,目前大部分企业培训的方式无非是:讲授、研讨、讨论、测试等等。那么从培训的形式来讲自然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文化培训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所以,从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上我们都可以看得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关涉到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换句话说,人力资源培育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培训。 2.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 如上文所讲,企业文化关涉到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但凡涉及到企业的培训多多少少会涉及到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凝聚企业力量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人力资源的培训去掉企业文化这一环节,那恐怕就将是制度和规范的“课堂”。人力资源培训就变成了规章制度的宣讲。字样的培训是毫无意义的,是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是需要企业文化作支撑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 3结语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培训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两方面都是现代企业十分重视的。研究表明,其实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之间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人力资源培训也是传播企业文化的一种方式。甚至有学者直接提出人力资源培训就是企业文化培训。关于两者到底能不能合二为一我们且不过多的讨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优秀的企业既要重视文化的建立又要重视人才的培训。 作者:卢学智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的关联性 一、企业培训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企业职工培训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大多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只强调培训人数和全员培训率,而不注重培训效果的现象在中国企业中可以说是一个泛泛的现象。前些年大多数企业,各种培训工作存在重数量、走形式的现象,可以说是在机械地跟着上级公司的年度计划和公司年度计划走。每年要送出各类外出培训(包括各种资格、适应性培训),其中有些培训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公司的指令性计划,企业没有主动权,根本不能达到按需培训的目的。所培训的内容大多侧重于知识拓宽和技能增长,没有注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 2.企业领导不重视培训,培训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有些企业高层认为培训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于一些培训存在应付上级公司的心理,同时也担心,企业掏钱培养员工,会使员工跳槽造成人才流失;有些企业还存在培训计划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培训前没有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没有同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需求有效结合起来,致使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3.教育培训配套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没有建立教育培训配套制度,对培训只重形式不关心结果,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没有将员工的培训结果与其岗位晋升、薪酬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使广大员工缺乏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那么究竟企业教育培训怎样才能发挥“鼓风机”、“充电器”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考核、使用等几方面予以解决。 二、将企业发展目标与教育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企业培训计划体系 1.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制定企业培训计划,必须要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通过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可以确定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从而确定培训的近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使得培训符合企业的发展。 2.与员工岗位规范相结合在制定培训计划前,要进行充分地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根据岗位职责和规范,调查各个岗位的员工要达到理想的工作业绩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3.与企业现有人员结构相结合企业现有人员结构和层次分析不仅是企业调整人才结构,培养人才梯队的关键一环,而且也是企业制定人才需求计划的基础,对培训计划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企业教育培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保障教育培训计划有效实施 企业应从制度入手,在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同时,规范企业教育行为,完善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使教育培训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也是保障教育培训计划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关键。 四、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一体化机制 1.根据岗位规范和培训标准,建立同岗位设置相对应的岗位试题库员工人手一册,各项培训管理机构以此为依据组织各级各类考试,使试题库成为每位员工必备的培训手册。 2.制定考试计划,建立考试档案每年单独制定考试计划,随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一并下达执行。完成各级各类考试后,将考试项目、名单、成绩,以及试卷分别建档,存入个人培训档案,使考试工作步入标准、规范、全过程管理轨道。 3.严格考试、考核,成绩与使用和待遇挂钩坚持先考试后上岗、升岗、转岗,实施升转岗考试资质制度。在各岗位推行升岗考试资质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升岗资质考试,考试合格再经过末尾淘汰,确定取得资格的升岗人员,发给合格证书,规定证书有效期限,以此作为今后升岗、竞争上岗的资质证书,凡未取得证书者,一律不允许升岗或参加岗位竞争。 五、重视管理人员培训,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要求素质较高,需要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学习,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职业化素质的主要途径。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加强企业竞争力关键所在。对于管理人员培训应注重思维和观念层次的开发,重点培训他们的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艺术和管理艺术。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企业复合型人才。加大管理干部培训力度,特别是后备干部挂职锻炼和岗位交流培养的力度,提升干部综合协调、把握大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可以选拔一些文化层次高、政治素质强、具有培养前途的生产管理骨干参加硕士学位和双学历、学位进修。加强岗位实践锻炼,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有计划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加大年轻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跨专业交流力度,通过多层面、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本领。加强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对后备干部坚持优进绌退、动态管理,不搞一次选拔定终身,切实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由此看来,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如果能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处,就完全可以使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价值得到提升,就能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动力的“鼓风机”、“充电器”。 作者:王鑫 单位:大唐山东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管理分析 摘要: 在茶叶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必须要定期开展人才培训活动,做好培训管理,保障培训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与可发展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管理进行几方面研究。 关键词: 人力资源;茶企;培训 作为中国传统产业之一,茶叶产业近些年来为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在茶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茶叶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就显得更为紧迫,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也成为了企业留住人才,促进发展的有效对策。 1茶企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茶叶企业人才培训管理的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对人力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性人才数量少、人才招聘方式单一等等。全面掌握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制定管理对策,下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1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从目前,我国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都不够重视,企业管理者一直将管理的重心放在维持社会关系、技术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上,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负担,这种思想对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1.2缺乏专业性管理人才 企业管理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者,但是目前,很多茶叶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方面,缺乏这样的人才,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出现了断层情况,管理者并不了解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结构,以及从业人员的整体知识结构,缺乏相应的管理依据和经验,导致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了竞争优势,无法在艰难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3培训资金不足 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但是现阶段很多茶叶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当然在培训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也明显不足。大部分的管理者都认为,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回报率很低,因此不会投入大量资金。总之,在茶叶企业中,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管理难度也很大,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明确以上种种问题,客观面对,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 2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加强岗位认知能力的必要 在茶叶员工刚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对于茶叶企业运营情况以及岗位具体工作内容的认识并不是很透彻,工作能力会相对较差,开展岗位培训,强化培训管理,能够帮助员工深化对岗位的认知,使其能够快速进入到工作状态。另外,随着企业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内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员工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劳动强度大,此时,合理的岗位培训,能够帮助员工更加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责任,使其能够更好的与岗位契合,由此可见,强化培训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2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客观要求 在外部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茶叶企业必须要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是企业资源整合的一部分,强化培训管理,是企业实现内部资源整合的客观要求。通过进行培训管理,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节约培训成本投入,最大限度发挥培训的效果,这是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自身资源整合,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 2.3员工再成长的需要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不断发展,对员工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员工需要不断的成长,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而培训管理,能够帮助员工更好的参与培训活动,提供自己的能力,管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有着巨大的约束作用,因此,强化培训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加强茶企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通过对茶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培训管理必要性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现阶段,结合茶企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与管理途径势在必行,下面针对有关的强化管理对策进行具体分析: 3.1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传统的茶企管理结构比较单一,多半的销售人员以其制定的销售额为目标。例如:茶企为了更多的盈利,多数进行的是茶叶的销售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不太重视企业人员的管理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了更好地应对激烈的茶企市场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分配结构,以茶文化宣传为基础,进而让茶产品远销国外。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物流管理、营销、生产为主要环节,同时需要加强对外贸易人员的培训工作。适当的召开企业人才招聘大会,通过在校招人、员工推荐以及广告招聘等形式,吸纳更多为企业可用的综合型人才。茶企需要以培养综合性、素质型人才为基础,从而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构建的任务。 3.2加强企业文化节建设 茶企在保证一定收入的同时,更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由于茶企需要以长期发展为目标,并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促进企业科学和谐的长久发展,因此,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进而提升业务量。茶企在创建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应时刻考虑员工的想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充分关心员工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环境。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上下级之间具有严格的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因此,员工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让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通过建立全新的企业文化,可以保证领导更好地对下属员工进行关怀。主要的执行方式有:建立师傅团队,让具有经验的老员工帮助新入职的年轻人开展工作任务,对工作或者生活中的问题提供良好的指导、教育和帮助;其次,应该保证茶企具有一个融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到企业工作都像回到家一样安心。员工还需要建立一定的团队合作模式,从而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更快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减缓工作带来的压力;最后,要加强对茶企文化的宣传活动,充分由于网络普及性的特点。茶企可以通过互联网科学的传播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让企业员工之间可以进行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为企业长远的发展作准备。 3.3加强培训 随着众多茶企的建立,茶企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要保证本公司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市场凝聚力,就要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整体工作素质,保证具有一定的企业向心力。茶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物质商品,因此,在经营管理时,需要考虑科学、文化历史、人文等方面问题;在销售方面,需要以他人感情为基础,以经营和销售产品为目的,不断增强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茶企销售人员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茶企可以按照不同的工作环境进行培训,比如:采取内部培训,增长员工销售知识和能力;让员工进行实地考察,进而更多的了解关于茶的品质和茶的原产地相关知识;还可以针对小型评茶师团队进行短期培训,进而让员工更多的了解与茶叶有关的文化以及历史意义。 3.4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 茶企要想更好地做强做大,需要在管理方面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制定。关于薪酬管理体系方面,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员工在与企业签署契约的同时,要保证其具有一个积极的工作状态,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摆脱固有模式的束缚,创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新型合作结构。企业在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时,可以适当考虑员工的想法,保证所要发展的方向与员工的愿望一致,进而让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促进企业的发展热潮中。企业还需要加强对员工道德素质的培养,保证其具有一个积极的工作状态,良好的工作品质,从而在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满足员工心理需要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可信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茶企留住更多的人才。第二,薪酬管理体系的制定需要以一定的科学为依据,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同时,满足员工对薪资的要求。根据近几年茶企发展来看,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其重点原因就是薪资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薪资过低,由于员工无法保障最基本生活,因此采取离职方式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企业具有更多可用的人才,因此,在制定薪资管理体系时,需要以科学为依据。同时,制度要具有一定的鼓励刺激作用,既留住原有人才的同时,吸纳更多社会上的可用人才。员工的薪酬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开展:职位体系要规范化、组织结构科学化、战略目标清晰化。在保证以科学为基础,以公平为准则的前提下,制定员工绩效考核项目,保证依法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让薪酬管理体系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以公司发展为目的,从而提高茶企的总体绩效水平,让企业的人才真正发挥其巨大的潜在价值。 4结束语 企业管理能够很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为企业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茶叶企业也是如此,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强化企业管理,完善管理对策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强化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力度,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培训的作用,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实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投入成本,总之,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奠定稳固的人力资源基础,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崔晓杰 仲玥 黄莉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率的提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借助于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工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转变职工的工作态度,有效增强企业竞争力。文章结合笔者实际研究,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率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人力资源;培训效率;提升策略 人力资源培训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其中蕴含着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质量的内容。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是让企业内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得以持续提升,尽可能的降低职工之间的个体差异,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人力资源培训的途径一般来说包括了讲座活动、视听技术、案例讨论、竞赛比拼、内部网络培训等各种方式。国内企业必须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培训效率。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必要性 (一)具有较高的回报率 站在企业内部管理的层面来说,人力资源培训属于能够获得较大回报同时具备较大价值的工作,借助于科学有效的培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职工综合素质能力,转变企业职工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属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即便是不能够在短期内看到效益,但站在长远的角度上而言,人力资源培训的回报率很高,同时常常会超出物质投资所带来的价值。 (二)构建良好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进而对内部职工带来积极影响,促成积极健康文化的形成,不断促进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有效的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企业组织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能够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同时人力资源培训也属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机制是否完善逐渐成为评价企业文化中的关键标准,所以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增强核心企业竞争力 人力资源培训能够让企业内部职工更快的掌握现代化技术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的应用。对企业而言,高素质人才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内部资源,人力资源培训属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环节,人才资源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必须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确保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开展,从而让企业内部职工队伍素质得以全面提升,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分析 首先,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实施人力资源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内部职工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但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即便是意识到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的构建,部分企业并未制定出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造成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不能科学有效开展,弱化了其实际效果,导致人力资源培训的实效性难以提升。其次,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方式相对单一化。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选择课堂讲授的形式来组织人力资源培训,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也影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大部分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不注重培训活动的科学性,仅仅是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一般都采取说教式的培训策略,不重视企业职工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另外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不注重和职工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导致职工处在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下,不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降低了培训的实效性。再次,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目标不清晰。即便是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同时也组织进行了相应的活动,然而因为培训手段和内容选择上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容易流于形式。在组织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并未给出清晰的目标,内部职工也不能够明确掌握培训基本内容,影响到培训效果。同时因为部分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不符合,在很大程度上与职工需求脱节,不能够促进职工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造成培训工作目标难以达成。最后,企业职工不积极参与培训。部分职工并未了解到人力资源培训对自己的价值,单纯的将其视作为企业的管理手段,认为人力资源培训和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丝毫的关系。一部分职工甚至对于培训活动还出现了抵触情绪,这就对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阻碍,降低了人力资源培训的实际效果,也不利于企业职工自身的发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率的提升策略 (一)积极更新思想观念 坚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必须要尽快更新思想认识,应当在企业管理层、决策层以及基层职工中广泛的树立培训有用的认识,确保每一名管理人员与基层职工都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企业要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职工要积极的参与到培训中来,尤其是企业管理者不能够仅仅考虑到眼前利益,必须站在企业持续发展的眼光出发,把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当成是企业的长期投资,从而确保培训效率得以保证。 (二)合理规划培训方案 第一是应当科学的对人力资源培训方案进行规划。建立完善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要求必须要将长期与短期培训联系起来,注重专业技能以及企业文化培训,人力资源培训的管理者应当科学规划,把培训目标和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联系起来,把企业未来发展和职工个人发展联系起来。第二应当科学进行培训分类,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应当按照各个岗位、不同工作内容以及各岗位对职工专业技术能力的需求予以合理分类,坚持做到培训有重点有针对性,符合各岗位职工的需要。 (三)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首先是进行组织需求分析工作。这是确保人力资源培训效率得以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唯有做好组织需求分析才能够保证人力资源培训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才可以把培训活动和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其次是岗位需求分析工作,这是人力资源培训效率提升的基本保障,唯有开展好岗位需求分析,才可以确保培训主要内容符合职工岗位实际,培训效果能够满足岗位要求;最后是做好职工个人需求分析工作,唯有开展好职工个人需求分析工作,才能够保证人力资源培训能够受到企业职工的支持与拥护,才能够确保培训内容满足职工实际需求,调动广大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培训目标。 (四)提高培训的专业性 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专业性是确保培训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当进一步的促进培训工作专业性的提升。但要认识到,专业性的提升并非是短期的任务,而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与完善。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的选择,应当邀请权威专家对职工展开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筛选,建立培训前专业知识甄别小组,保证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是专业团队建设工作,选择经验相对丰富的职工来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组织工作,同时努力增强自身专业素质能力。对于培训师的选择来说,应当聘请业界知名、经验丰富的培训师,构建专业化的培训团队。 (五)做好培训后续工作 第一应当充分注重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效果评估工作。人力资源培训的实效性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符合组织、岗位以及职工的实际需要,这些都必须实施科学的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予以不断完善和调整。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强调效果评估,制定出较为系统化的评估标准体系,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确保评估结果可以准确反映出培训的具体情况。第二应当推行培训后补充培训制度。在实施培训效果培训之后,必须要结合评估结果来对培训工作予以调整与补充,还需要建立补充培训制度,针对之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予以补充,从而促进培训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企业职工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但是因为企业自身发展实际、职工需求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基于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者:景晓惠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屯兰选煤厂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摘要: 人才资源作为事业单位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重要依托,其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和单位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就当前我国基层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来看,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实不到位、职责与权限分配不明确、人才资源考核与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严重束缚了事业单位的良性运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培训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价值,利用培训的方式来建立和完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升人才资源利用率,为单位和人才的双赢提供重要的保障。 关键词: 培训;人才资源;事业单位 一、培训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对于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事业单位来说,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正在逐步向个性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位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来提升单位和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对基层事业单位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培训能准确定位单位、部门和人员的职能分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前的基层事业单位以及人员岗位职责分工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推诿现象,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通过相关的培训能强化人员对本单位、本部门和本岗位职责和权限的认识,使其明确个人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责任,优化单位的办事效率。2.培训能深入挖掘和发挥人才资源的价值。人才资源的价值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培养和挖掘。通过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培训能提升单位对人才资源价值的发现,继而通过合理的岗位安排来实现个人与组织发展的最大化。同时,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能强化人才持续性学习的思想,使其能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才能。3.培训能提升基层事业单位的综合办事能力。群众是事业单位的重要服务对象,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事业单位工作情况的重要标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事项的培训和沟通能拉近基层事业单位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打牢人民群众这一发展根基。在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指导下,基层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员正在逐步精简,通过培训可以在人员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保障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的稳步提升,实现高效的办公目标。 二、发挥培训在事业单位人 才资源开发中重要性的方法既然培训在人才资源开发中拥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就要结合基层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创新培训开展的方式和内容。1.注重培训的精细化。事业单位在开展培训之前,首先要把握人员日常工作过程中所需要准确把握的工作和内容,基于调查制订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同时,根据日常公共服务过程中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融合到培训方案之中,真正提升培训内容和方向的精细化。2.提升培训的质量。以往基层事业单位培训往往采用宣教式的方式开展,相关人员将一些培训内容机械地进行宣读,对培训内容与平时工作中的具体结合与应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考虑,导致培训效果出现偏差,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事业单位要以人员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将相关的内容传递到人员内心,使其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培训质量的大幅提升。3.注重培训结果的反馈。多数事业单位认为培训以相关的培训课程或者会议结束为终点,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培训结束以后还要对培训的结果及其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一个真正和全面的把握,通过听取相关人员的培训反馈来吸取培训活动中的一些经验,作为接下来培训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与事之间的稀缺性矛盾愈加突出。群众对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要求的提升和事业单位人员知识、技能方面的有限是一种突出的对立与统一。面对这种矛盾,基层事业单位要不断强化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提升群众对事业单位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充分发挥培训对于事业单位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促进作用,为基层事业单位职能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白春华 单位:宾川县人才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摘要】 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人类逐渐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之中。人力资源,是现阶段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第一资源,会直接影响到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效果。电力企业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对于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升自身总体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现阶段,电力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从员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本文主要是从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入手,通过对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对策。 【关键词】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对策 0引言 针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开发和培训,是当前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其迎接市场经营挑战的根本途径。电力企业想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就需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的力度,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积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针对人才结构进行合理开发和应用,积极发挥人力资源的工作优势,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1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和开发工作是其关键环节,这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不断增值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能够为有效提升现代电力企业的组织效益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1.1有助于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会积极介绍和讲解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观念、战略目标之类的,这有助于不断培育和形成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电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向员工灌输企业的整体价值观,积极培养员工们的行为规范,促进企业员工增强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1.2能够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和能力水平 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进行当中,主要是开展岗位培训工作,针对岗位规范和专业能力、专项知识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从而提升岗位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是为了不断提升岗位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使其能达到规范工作的高一层标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内容。 1.3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是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对于企业整体的发展和经营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的过程中,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能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培训与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些年来,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和现如今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很好的适应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因为开发培训员工不能直接造福企业,一些公司没有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企业决策者不同意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更不用说把发展员工上升到企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因此,员工培训和开发的推动力仍然相当薄弱。 2.2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投入不够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投资相较于西方先进国家比较低,员工培训经费只占职工薪酬的2.5%,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企业忽视机能培训,只注重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经费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培训开发技能人员,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对人员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工人参与积极性。 2.3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不仅要在培训和发展方面更加努力,更要营造出注重人才和崇尚人才的分为。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开发体系,通过打通职业发展渠道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工资水平,使生活的更加体面,激励员工学习,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于不寻求进步的员工,没有积极的学习意识,没有发展潜力,企业应制定具有相应的约束和评价机制。通过结合正向激励和逆向激励,可以激励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实现先进的发展。 2.4缺少高素质、高执行力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队伍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难以进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负责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人员整体素质发展水平不高,执行力不强。现在,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员工大都是从生产转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的,了解基本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仍然是留在机器的研究层面上,缺乏对人员的研究,不能够系统、主动的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工作只是敷衍了事,存有做不好也做不坏的消极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 3提高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策略 电力企业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需要切实有效的采用一些合适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1增加投入,合理分配培训开发经费 研究表明:“提高10%的劳动力投资可以使劳动生产率增长了8.6%,一样的价值投入若是放在工具或建筑物上,生产力只能增加3.4“%”,显然,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效率最高是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关键时期,只占职工工资总额2.5%的教育培训资金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员工培训和开发的要求,应适当增加投资,按规定分配教育培训基金,专款专用。企业应分配教育培训基金,根据企业经营能力,团队管理,基层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的比例合理分配,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基金用作于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开发;建立人才奖励基金,奖励有杰出贡献的人才;增加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的投资,加强培训建设专业化培训团队,加强企业的培训和开发的后劲。 3.2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培训方法 电力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法。从员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培训方法,才能起到真正的培训效果。(1)需要将新、旧两种方法进行全面结合。电力企业中存在着长期从事本职工作的老员工,他们有着自身的一套工作方法,但是同时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力较差,为此,需要将培训方法进行全面调整,使其能有效适应老员工的发展情况,同时符合新员工的发展需求。(2)全面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主要是为了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应该是能够充分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两方面培训需求和内容。电力企业可以积极邀请专业人员针对具体工作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提升员工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积极选派一些优秀老员工投入到日常培训工作之中,针对工作过程中实际需要注意的内容进行介绍,逐渐提升员工们的综合业务能力。 3.3积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训管理机制 人才培训管理机制,是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能为培训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在建立人力培训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分以下两点进行:(1)需要积极明确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目标,针对受培训人员进行全面划分,主要是根据业务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业绩情况等方面进行的,确立好加分和扣分的各项条件,以此为依据,针对员工进行评判。(2)需要建立起明确的奖惩制度。根据员工的个人表现情况、得分情况,积极开展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工作,针对有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的员工、模范带头作用的员工,可以发放相应的奖金,同时还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而针对一些工作过程中有重大失误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惩处 4结束语 电力企业积极吸收各类人才,以及对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是确保企业主导国家经济生命线的根本手段,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有助于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能够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和能力水平,对于电力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此,电力企业需要积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措施,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工作。采用科学性的培训理念,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培训方法,积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训管理机制,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培训的总体效果,巩固电力企业在国有企业中重要地位。 作者:王晓兵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培训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和人力组织结构的改善,急需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别是采取运用了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大大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得到了多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文章通过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展开讨论和分析,通过具体、详细的阐述,进一步验证了胜任力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实施的可行性因素。 关键词:胜任力;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研究 一、胜任力的相关概述 1.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是指和绩效指标相关联的综合性特征,可以有效、准确地将工作中优异者和一般者明显地区分开来。2.胜任力的重要性。(1)胜任力自推出以来,受到了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重点。(2)胜任力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思想和经验指导。(3)胜任力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平台,为人力资源的员工培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为人力资源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与传统的人力资源区分 1.基础不同。(1)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岗位为基础。(2)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重点,以员工胜任力为基础。2.时代背景不同。(1)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业经济时代。(2)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时代。3.要求不同。(1)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员工要达到工作标准。(2)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员工要达到优秀的业绩。 三、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开发 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胜任力开发的方法包括:专家评价法、事件访谈法以及胜任力检测法,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认可,并应用在众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其中,事件访谈法最受欢迎,成效与其他方法相比也效果最为显著。1.成立胜任力开发项目小组。成立胜任力项目小组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首要工作,并在开发过程中,得到有力的协调和支持,加强规范、科学的指导工作。2.明确绩效管理标准和目标。要明确企业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保证工作重点能够体现在核心能力行为上,从而确定出正确的企业胜任力方案。3.选择分析绩效标准样本。在进行此类工作时,要就高效绩效标准和一般绩效标准进行分析和比较,随机抽出一部分人员参与调查。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保证样本中的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或组织。4.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采用行为访谈法的方式来参与整理分析工作,并用录音的形式在现场记录各项胜任力出现的频次。最后通过资料整理与统计工作,得出差异显著的胜任力来作为相关岗位的任职者。 四、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的方案设计 1.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与开发的主要目的便是培育出员工中的胜任力。例如:从某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开发,通过相关的数据显示,其中胜任力排在首位的便是战略性思考,它的胜任力要求在于学习创新上的提高;其次是执行能力,它的胜任力要求在于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排在最后的便是管理变革观念,它的胜任力要求在于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培训人员选择。在培训人员内容的制定上,要根据重要性高低来分析得出培训类型。例如:培训类型为自我培训,那么相应的培训便具有重要性较低的特点;培训类型为大规模的集中培训,而且较好地利用外在优势,旨在培养培训者的工作能力,那么相应的培训便具有重要性和可塑造性较高的特点。 五、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围绕职务分析展开的,主要包括:员工培训、任职资格分析、选拔与聘用、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等方面。1.基于胜任力的职务分析。这是一种以人员为导向的职务分析方法,是将胜任力评价体系和传统职务分析方法进行有机统一和结合,是对以往传统职务分析的继承和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1)确定目标岗位和绩效评价指标。(2)确定访谈的相关工作。(3)对样本采取行为事件访谈方法。这是识别、判断优秀业绩者和一般工作者的有效手段。(4)对访谈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整理工作。根据一定的绩效标准,将样本分出优秀业绩者和一般工作者,从而便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发展。(5)验证工作不可忽视。再选择另外两种样本(优秀业绩者和一般工作者)进行再次验证,然后运用行之有效的行为事件访谈法,来检验初次成果是否正确、合理,以确保胜任力工作的顺利实施。2.基于胜任力的员工培训工作。基于胜任力的员工培训工作侧重于员工的培训过程和培训方案,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可以使人和职位更加匹配和融合;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培训规划,从而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3.基于胜任力的任职资格分析。每个岗位的组织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明确胜任该工作,需要对人力资源的任职资格进行分析。(1)个人的胜任力,是指个人能做的事情以及做该事情的目的。(2)岗位工作需求,是指个人在岗位中的角色扮演。(3)组织环境,是指个人在组织管理中可以做的事情。当个人胜任能力大于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标准时,则胜算较大,大有可能胜任该岗位工作。4.基于胜任力的选拔聘用。基于胜任力的选拔方法,主要是以胜任力为基础的选拔方式。传统的人力资源选拔方式通常很重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并没有对人员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挖掘。因此,基于胜任力的选拔方式更能反映出候选人在胜任工作方面的进展情况,同时在绩效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显著。5.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基于胜任力的薪酬管理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断获取一定的薪酬水平。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通过专业的水平来获得较高的薪酬。(3)有利于加深培训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培训者的忠诚度,树立为企业做贡献的服务理念。6.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考核。胜任力特征的前提条件便是区分优秀业绩者和一般工作者,所以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需要确立一定的绩效标准,真实地反映出培训者以及员工的表现。绩效考核法包括打分法、访谈法以及调查法等等。同时,绩效考核评价可以平衡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考核,可以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加快企业的发展和变革。 六、实施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容易引发的问题 1.不能很好地将胜任力建设和培训体系结合起来。我国相关的学者和专家对胜任力建设做出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应用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但是,将胜任力建设用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上则是少之又少。因此,需要将胜任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完整、统一地结合在一起,相关人士要提高重视和关注程度。2.培训需求分析缺少一定的可执行性和时效性。许多组织在开展培训指导工作时,并不重视培训体系的需求分析,而且也没有深刻地认识到需求评估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人力资源部门还是企业的发展状况来说,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模式。3.将培训工作视为短期的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拓展性。因此,除了工作的需要之外,也要将培训体系的建设工作增加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推进培训体系的管理工作不断地为企业创造福利、创造效益。 七、胜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开发 胜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工作分析和人员选拔两方面内容,有效开发主要包括激励和培训两方面内容。具体如下:1.工作分析。要想胜任力资源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得到合理利用,就必须加强分析。(1)工作分析的研究对象,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工作表现突的,从而找出一定的优秀业绩者。(2)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符合胜任力的特征和要求。(3)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优秀业绩者和一般工作者进行访谈工作,并制定资料的整理工作,从而便于分析该工作胜任力的特征,同时,也为之后的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4)工作分析中要体现出优秀业绩者和绩效管理标准。2.人员选拔。人员选拔包括两种渠道,一是指将企业外部胜任力高的人招聘到本企业来,并安排到与之匹配的工作岗位;二是指企业内部员工按胜任力高低来进行岗位工作的合理调整。当然,无论是何种渠道,都需要对候选人进行测试和培训。3.激励。(1)建立健全合理、公正的绩效管理标准。①信任是绩效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不断实现的。②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领导要予以员工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推动员工的成长和进步。③绩效管理标准要体现一定的公正性、合理性以及高效性,让员工与企业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2)建立健全知识信息系统,形成逐步创新体制。培养知识型员工,加强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领导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定期对员工展开培训指导工作,必要时提供出国进修的培训方式,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观念的形成。4.培训。培训的关键主要在于区分出高绩效者和低绩效者的特征,目的在于增强员工的高绩效能力,从而激发胜任力的发展潜能和优势。(1)培训成本分析。当胜任力培训的项目费用超过选拔时的招聘成本时,就应该果断采用招聘的方式,这样在权衡利弊之后,更能节省培训的成本费用。(2)培训过程分析。基于胜任力的管理人员培训内容至少要包括:领导创新思维训练、自我管理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在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之后,要及时开放培训课程。 八、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以企业和个人的胜任力为基础的,将胜任力贯穿于人力资源规划、员工培训开发、绩效管理等等流程,进而不断完善和推进人力资源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胜任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其中,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胜任力管理以及胜任力整合。1.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规划。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数量规划和人力资源质量等等。其中:(1)人力资源的数量规划是指企业对各类符合胜任力要求的人力资源数量方面进行的规划。要想做好人力资源的数量规划,要根据企业不同的胜任力水平和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目标来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2)人力资源的质量规划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胜任力发展水平的希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胜任力计划,具体可通过招聘和培训等方式进行。2.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基于胜任力的绩效管理要求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激发员工的胜任力,进而提高员工的绩效管理。这种绩效管理不但要求对以往的绩效进行评价,而且要包括绩效管理的全过程。(1)绩效考核。要采用一定的考评方法,评价员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胜任力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此外,绩效考核标准也是作为胜任力开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依据。(2)绩效辅助。通过绩效管理方法,分析产生问题、误差的原因,以提供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辅导和帮助。在绩效辅助环节中,通过观察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参照一定的经验和数据,对于出现胜任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 九、结束语 综上所述,胜任力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实施势在必行,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胜任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社会地位。但是,我们也要不断立足创新、推陈出新,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注入时代创新因素,赋予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 作者:高芬 单位: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关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慢慢涌现出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关乎企业发展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主要因素。企业的生产生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形成具有自身文化特色企业精神和物质结构。对于目前的社会形态,企业文化就是人力资源培训的土壤,本文着重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培训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信仰、标志、名片以及处事习惯等其他组织因素的独特文化,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讲,企业文化是从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中孕育而生逐渐繁荣。它的发展是依靠人力资源培训和企业文化都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单单扩大了公司的人力资源业务,而且更加开扩了企业文化构建的有效道路。公司的目标是按照他们的企业文化进行人力资源的建设,抓好人力资源培训以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含义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概念是企业在实际生产实践中所掌握的经营理念,不单单体现出企业在相关领域竞争中的形象,更加透露出一种企业的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文化要求和价值观、信仰和全体工作人员的认同感,受到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也改变成某种行为模式。重视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渗透于企业的各个角落,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而不同的企业文化的一般组织标示,它决定了企业的运营规范和模式,企业文化将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存在。 2.人力资源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企业自己的战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解析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实现工作人员的有效劳动。但一般是指在企业系统内部,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还包括一些课程设计和一些系统评价体系等管理制度,并要求他们建立一个系统能够进行合理操作,进而满足企业的具体需要。所以,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要包括员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培训一些基础理论等一般形式的能力培训;其次,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水平是不同的,按照公司的内部员工需求选择适合企业发展和当前社会情况下上岗培训等内容。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 1.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培训的推动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文化不单单起到指导企业进步的方针作用,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他们需要按照不同员工的需求打造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规划、制度和业务发展的理念,这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发展一大批可造之材。其一,企业为员工个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员工实现自己的人生职业价值创造良好的平台,让每一个优秀员工都有展示他们的能力的舞台,同时也可以为公司提出许多帮助企业发展的建议;其二,企业也找寻到搭建企业文化的正确道路。 2.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体系和管理系统的集中体现,企业行为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劳动力使用和经营理念来体现和反映,这些行为都可以称作企业文化。所以,企业文化的关键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这不单单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发展,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当中,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人力资源培训的关键是培养员工正确价值观,无论是主要内容,培训时间和场地上来讲,增强员工的个人能力以及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整体素养都是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所在。 3.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培训相互影响。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而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从这个角度看来,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企业文化,二者深度融合紧密联结,不仅可以鼓励企业以更具竞争力的方式前进,也更好地搭建了企业的良性循环道路。 三、以建设企业文化为基础制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1.人力资源培训要讲究科学性。 根据目前新的经济形势,通过建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需要人力资源规划和业务的发展现状相结合。第一,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中,要有长远战略,设立与企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文化,打造一套合理实用的制度体系,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活动,加强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交流,营造美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2.帮助员工完成职业设计。 构建基于人力资源培训、业务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应该根据员工的人生价值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力度为全体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专注于业务需求和工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将培养员工的积极性而让员工广泛参与进来;此外,企业应着重持续改进和扩充更多的管理培训课程,提高资金跟进速度,创立精品课程,切实增强全体员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素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综上,企业若想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寻求长远发展,必须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培训结合起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及整体素质,促进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的达成。 作者:段爽 单位:大庆油田物资公司人事科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国企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愈发的激烈。现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我们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不仅仅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增长,而且还有利于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情况下,国企人力资源培训上的问题进行探析,针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可以为广大国企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者提供宝贵的意见。 关键词:国企人力资源培训对策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但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就成为了国企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现阶段来说,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都会面临高素质人才相对较少和普通员工冗余的情况[1]。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在国企内部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培训系统。 1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 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培训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以技术工人为对象,而对干部的培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培训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固定,基本上就是内部的培训班或者培训的学校,大多是采用学徒制的培训方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开办了干部管理的研究班,从此企业的培训开始正式的展开。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培训模式正在慢慢的消失,进而成为以企业自主参与的培训或者邀请大学的教授来进行的讲座,这样可以达到拓宽经济眼界、了解宏观的经济政策的目的[2]。在八、九十年代,国企的培训大多是大学主导,但是在目前,我国国企的培训主要依靠于自我教育,高校与企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依托于大学开展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以及培训的课程,并且成立了相应的机制,引领了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2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培训的意识和观念 人力资源培训不是一个可以马上见效的活动,其结果的显现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并且整个持续的过程并不会带给企业立马的收益和效果,因此企业对于培训的感觉也不是十分的明显。因此,许多企业不是非常的热衷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建设,并且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训投入成本控制的十分严格。仍有一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完整的开发和培训,所以存在着培训时目的不明确,实施的时候不分对象、需求乃至效果的问题[3]。甚至于有一些企业将培训当做一种福利,认为不用工作,只要观光游览、大吃大喝等就等于培训的内容。也还存在着一些企业占用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这样导致一些必要的培训活动无法正常地进行。 2.2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与实际的需求情况不相符 许多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没有将企业的管理者技能水平、发展的目标、员工的岗位任职资格结合到一起加以考虑,仅仅只是考虑员工之间的共性,而并没有考虑其个性化的需求,甚至于连员工自身的发展都没有考虑在内。因此,大多数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只是按照外部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总是追逐着潮流,哪项课程流行就开展哪项课程,没有把培训作为一项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内容往往包括许多的方面,素质的培训、技能的培训、知识的培训等[4]。而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却主要针对着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知识领域,在一些别的领域,企业做的根本不够,诸如于增加员工的核心凝聚力、职业道德水平、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因而,企业不仅仅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技能,还要加强员工的工作技能水平的培训。 2.3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培训考核制度 如今阶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投资不见得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如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做出一个评估与考核,从而为下一次的培训做好依据。目前情况下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完整的考核制度。其一,企业培训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单一,措施、手段固定化。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主要分为定量、定性,诸如:事后测试的方法、成本收益相结合、实验控制的方法等。而且对其培训结果的测评仅仅停留在考试层面。仅仅依靠考试来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种方法并不能科学、合理的得出基本的结果;其二,国有企业的评估与考核只是停留在课程中向员工传授的技能或者知识,而对一些诸如员工的绩效、态度、行为的改善却并没有涉及到;其三,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估管理记录。目前看来,只有较少部分的企业可以将评估的方法、学员完成的情况和一些测试的内容完整的记录下来。并且大部分企业没有创建自己的人力资源的信息管理平台,因此对于评价培训的效果十分不利。 3有效的开展国企人力资源培训的措施和建议 3.1创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首先,需要不断地强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构建一种和谐、信任、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这样才可以处理由于变革所导致的冲突,保证员工可以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企业的发展就如同一个人的发展一样,只有思想文化都具备,才可以将行动力与凝聚力全都彰显出来,形成一种“实干兴邦”的思想,并且可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以及责任感,这样才可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从事于工作。 3.2加大人力资源经费的投入,提高员工素质 国企需要不断地加大人力资源经费的投入,并且组织员工进行针对性、定期性的人力资源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国企需要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系统完整的方案,尽可能的将员工的创造力激发出来,提升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以科学的指导方法来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员工个性化的发展,要使得员工自我价值与企业自身价值得到同步发展。保证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得心应手,这样员工的工作热情才会强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同时,不仅仅需要明确自身所处的经济情况,而且还需要注意观察外部的环境,并且需要及时的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要能够跟得上形式的发展,及时的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企业内部考核、工资待遇情况以及人员的调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要及时的解决,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的良性发展。 4总结 总之,国企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力资源的培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国企在对人才的培养上必须提高一个认识,不能再将人力资源的培训当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这样,国企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依托于人才的力量,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莉 单位:厦门百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构建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竞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的发展动力,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本文将从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重要性、结构以及构建等方面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企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替愈加迅速,身处社会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开始感到焦虑,因而作为后盾力量的培训便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种关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 1、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 1.1有效提高员工素质,增加企业竞争力 身处知识更新换代飞速的时代,知识储备随时都面临着过时的风险,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够避免被时代的潮流甩下,培训无疑便是为工作能力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补给站。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理应随时关注员工的工作状态,当发现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理应具备的技能或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都要及时对其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工作效率,进而增加企业实际竞争力。 1.2促进员工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培训在直接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必将对员工性格、价值观念等内在素质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内在素质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发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助力员工成长。如摘要所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员工的进步也会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这种培训在为员工提供成长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加企业凝聚力 首先,企业的内部培训可以让每一位参与者感觉自己是在被关注,这能够很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次,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可以引导员工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最后,这种共同学习的经历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企业环境,增加企业的内在凝聚力。 2、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基本结构分析 从培训开展过程分析,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基本结构如下:①前期调研——②制定计划——③实施培训——④成果反馈前期调研首先需要从组织未来发展战略中确定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等对具体工作进行了解,决定培训目标。最后通过绩效评价、职能考核等方式对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进行考察,确定培训对象。制定计划就是对培训进行纲领性建设,即根据前期调研内容结合具体的员工特点制定培训方案。培训计划的实施,顾名思义就是具体的实施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员的特点以及一些培训中的特殊情况对原本计划进行调整控制,最终完成培训目标。成果反馈就是运用调查问卷、访谈等科学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估计。 3、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 3.1现行体系的不足 企业高层并没有给予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足够的重视。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这类花费大、见效慢的投资,很多企业高层并不是很重视。他们认为现在人才市场相对饱和,企业没必要为人才培养投入资金。具体培训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是割裂的。很多企业领导并没有将培训当作企业运营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培训总是纸上谈兵,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收入。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目标不明确,从而使培训与企业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沟壑,起不到培训对于企业发展真正应有的作用。培训成果未能发挥足够的效用。培训成果的转换往往也需要特定的环境,比如说上级的支持、同事的合作、设备的更新等,但是在企业实际运营当中,这些条件经常不能得到满足,这在最后就会导致培训成果的流产。 3.2体系进一步构建的对策 从上至下推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首先应该让企业高层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战略性意义,只有高层重视,培训落实起来才能够有力度。做好培训的前期调研工作。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能力以配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相关人员务必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员工实际的工作状态等,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量身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活动。只有这样有的放矢,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裂缝,培训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用。完善培训成果评估和风险转移机制。很多企业中,受过培训的人员在得不到相应发展空间的时候大部分会选择跳槽,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培训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培训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因此在构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同时,一方面企业必须完善成果评估机制,即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对培训人员的能力进行考核,然后根据考核成绩为其安排相应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进行适当的风险转移。员工跳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跳槽成本小”,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进行适度的风险转移。譬如可以在进行培训的时候让员工先行垫付培训费,尤其针对一些高额培训。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引擎,虽然很多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培训机构,但是整个社会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其完善程度也是十分差强人意,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依旧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进而使其发挥更大的效力。 作者:杨子幸 单位:西南大学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摘要: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培训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关键的部分,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是推动企业发展创新的开端。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问题;改进 培训管理在人力资源的总体设计中举足轻重。目前,一般大中型企业中都设有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部门,为企业的未来把好关,谋发展。但是,如今市场结构变化很快,劳动力的分工调整远不如从前那样简单,好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并没有完全入职,没有做好资源的调配与整合。做好企业的培训工作,是提高企业绩效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决策层领导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中决策层的职责是,确定组织的目标、纲领和实施方案,进行宏观控制。决策层希望企业能够消耗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员工的培训对于企业而言,是看不到即时利益的投资,因而企业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能获得直接收益的项目中。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企业的培训管理资金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工作不能系统开展。很多企业领导认为,培训耽误员工的有效工作,在未出现员工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时,领导一般不会主动提出培训的要求。这种对待培训管理的被动态度,也导致了企业培训管理的“临阵磨枪”式,即只有在需持证上岗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上,领导才不得不出资培训。因为无证上岗是要影响公司声誉的,是企业资质年审强制要求的。因此,在决策层中领导者的被动态度,导致了当前企业培训管理的滞后性。 2.管理层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层的职责是,把决策层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去,对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但管理层的培训组织者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知识,对培训的内容又知之甚少,内容与实际需要不相符或联系不紧密,就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了节约时间,大部分企业采用授课式的培训模式,接受培训的员工坐在宽敞的会议大厅,请来专业的老师在台上讲解,而员工们则安静地坐在下面,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手里拿着本、握着笔,有的在不停地记着笔记,有的干脆向后一靠,昏昏欲睡。这种单一的、枯燥的、灌输式的培训方式,不但不受员工的喜爱,更不能带来满意的效果,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 3.执行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培训管理中,执行层即指那些接受培训的员工,其职责是在决策层的领导和培训管理层的组织和协调下,把组织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当前,在企业培训管理过程中,受培训的员工才是最重要的群体。通过受训群体思想观念的创新进步和技能的提升,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员工将培训当成了升华自己的渠道,而将企业的利益置之度外,对一些可以获得技能证明的培训,他们乐此不疲,因为通过这样的培训不光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也为员工自己职位提升、薪酬提高和未来发展带来了机会。相反,对一些业务学习和岗位培训,他们就表现得极不情愿,加之培训内容枯燥无味,又不加薪,所以培训的效果不好。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的改进 建立系统、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要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3个管理层次出发,解决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系统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 1.制定长远的目标规划 企业中的决策层应针对培训管理制定系统的战略规划。站在企业决策层的高度,就应高瞻远瞩、统筹兼顾,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采取“临时需要,临时培训”的“现买现卖”战略。企业应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企业培训管理上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企业的发展实质是人的发展,因此,培训管理在企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首先要在培训管理的设计与实施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调整员工工作安排,可以给参加培训的员工减免当期的工作,以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此外,企业还应给予培训部门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适当加强企业培训经费投入。从培训所需设备到培训所需教授资源,都应保障其完善性。 2.由“形式化”培训转为“专业化”培训 管理层应按照企业的培训规划进行缜密的培训安排。但培训的目的不是达到形式上的效果,而是从根本上达到培训的目的,实现培训的目标,培养有思想、有技术、有能力的创新型员工,优化企业的培训体制,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1)从培训需求分析入手。 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要通过调查,了解员工对培训的认同度、建议或意见,了解员工实际培训需求,帮助员工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在确定培训需求的前提下,再进行培训计划安排。 (2)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适宜地修改传统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比如,把“教授式”的业务培训,转化成“互动式”的业务交流。这种开放式的培训模式,不仅可达到培训的目的,还能使员工积极地参与进来,开拓思维,乐在其中。同时,还可借合作企业之力,通过联谊的方式,为员工搭建展现自我、互相学习的平台。这样有利于促进不同企业、同一岗位的业务交流,员工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取长补短,有所收获。另外,对于一些新员工的培训,也可采取这种学习式的培训方法,“先上岗,后学习”,即先派到工作岗位进行模拟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改进。 (3)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培训系统中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 在培训效果的评估中,一定要满足评估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当前,由于企业培训体系的培训效果评估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完善企业培训战略管理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培训效果评估的实施与反馈,促进培训管理体系的推进和改进。 3.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荣誉感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髓,是企业精神的体现。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通过与员工的长期交流和在利益、理念等多方面互动下所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企业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使每个员工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马斯洛理论中人的最高需求。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中都有“如家”的感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让置身于这个企业的员工有着自豪感,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呵护、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软实力,是企业进步的动力和凝聚力。如果说企业是一个集合,那么,每一个员工都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企业文化由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汇聚而成。同时,企业的文化底蕴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积极性。在这个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愿意为企业而付出,为企业渐渐强大而骄傲。应为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营造美好的工作环境。当然,员工的付出也要有相应的回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奖励制度,让员工通过薪酬能看到自己的付出,同时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不断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与企业同存在同发展。 结论 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能力和态度息息相关,对员工的有效培训,有助于企业提升业绩、增强综合实力。企业要正视培训管理的问题,学会如何开发人才、利用人才,如何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如何建设科学的、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杨威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论文 1安装过程的影响因素 1.1人员素质 在对电力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主要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工程中的操作人员,他们的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应提升其素质。 1.2材料和设备 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较多,比如水泥、电缆和钢管等,应依据施工设计图中的相关要求购买,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对供货厂家进行筛选。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此外,施工机械和需要安装的各种电力设备的成本较高,在选购时一定要采用集中购买的方式,谨慎选购。施工机械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确保施工机械与电力施工相关要求相符。 1.3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是工程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方案会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等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状况,对技术、组织、管理和操作等加以分析,在综合考虑后制订施工方案,确保其具有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少成本。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应对施工工艺进行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时,将工程质量作为重要目的,并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1.4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劳动环境等。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比如湿度、温度等都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的具体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2解决措施 2.1施工人员方面的措施 2.1.1提升质量意识 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体,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因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而导致的质量问题较多,因此,必须提升其质量意识,具体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 ①施工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工程质量作为核心,即使因经济等条件不足也不能影响工程质量; ②施工人员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因为出现质量问题后的维修和调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③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将用户的基本需要作为核心,满足客户的要求;④施工人员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评价设备的安装质量,要结合用户的反馈资料和相关数据判断,施工人员要有数据参照的相关意识;⑤施工人员要有全局意识,保证电力设备良好的整体质量。 2.1.2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言,要具备专业能力,能有效执行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对于生产人员而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按照质量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操作;对于服务人员而言,要将技术和生活服务工作做好,确保工作质量,从而间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2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 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包括以下2方面的内容: ①为了保证采购质量,应提升采购人员的素质。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采购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受到金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很多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进而影响了设备质量。因此,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筛选,采购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可依据电力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此外,还要确保采购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坚持“为企业和人们负责”的宗旨,采购质量良好的设备,避免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 ②保证货源信息的充足,做到货比三家。为了确保设备的供应和货源的通畅性,采购人员要对同类设备的各个厂家的信息进行对比,比如对采购价格与产品质量、规格等之间的对比,从而选择价格低且质量有保障的厂家。同时,因生产厂家与设备安装场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只有确保交通的便利性,才能节省运输的相关成本。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力设备市场中有很多产品,生产厂家的制造技术参差不齐,采购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供应厂家的详细信息,并对同类产品做好对比,合理选择供应厂家,并压低价格。 2.3施工方法方面的措施 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一定要在施工方法方面实行有效的改善措施。施工企业一定要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及时提取施工中的相关信息,并有效利用施工设备,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利用检验技术和检测技术;施工人员要在以往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工艺;在操作时,要依据施工工艺流程,顺利完成施工工序,现场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对原来的工艺进行改进;做好考核工作,利用激励机制,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实现良好的组合,发挥自身的能力;施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分工和工作职责,结合实际状况确定管理目标,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控制目标;企业一定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反思,汲取教训,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构建管理监督体系并落实,建立监督考核组,包括施工企业中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由监督考核组定期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2.4施工环境方面的措施 可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比如湿度、温度等,因此,要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施工环境加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自然环境和文物做好保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施工造成的污染。施工企业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采取科学布置,确保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最终达到文明施工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着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按照施工程序操作,依据建设规范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作者:苏志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横沥供电分局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初探 摘 要 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极为关键,能够使电力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力系统稳定与否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时,应依据电力系统情况,使变压器安装正确,将电力系统性能发挥到最大。本文主要分析电力变压器性能及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准备工作,对其安装施工技术进行全面论述,为人们提供优质电力服务。 关键词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 作为电力系统主设备,变压器性能及作用不可忽视。当电力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电能输送依托于电力变压器升、降压。端电压的高压输电通过升压变压器实现,以免输电线路电能损耗过大。电能到达用户端之前,以降压变压器为载体,使电压转变为低电压,供用户使用,为人们提供优质供电服务。其直接关系到电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因而,应借助相关技术和方法,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提升电网性能及稳定性。 1 电力变压器性能 首先,依托于升压变压器,升高发电机端电压。通过该种方式,控制输送电流,以免输电线路上产生过多能量损失。同时,在不增加导线截面的前提下,实施电能远距离传输。其次,采用降压变压器,将高压转化为低压,使其与用电设备使用要求吻合。输电线路的高电压也转变成了各等级电压,在各类用电负荷中,具备较强的适用性[ 1 ]。 2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准备工作 2.1 前期准备工作 1)开展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工作时,需要将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到位。该环节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及要素有施工图纸、各类施工手续、审批资料等。以此为依托,执行各项审核工作,为后续设备安装奠定良好的基础。 2)正式施工之前,项目负责人和一线施工人员应依据实际安装要求及背景,对变压器型号、性能、参数、结构、特点及相关技术措施等,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确保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 2.2 设备及材料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需要考量的设备种类和技术等很多。熟悉变压器型号,对其有所了解之后,施工初期,依据变压器型号,再次对设计要求具备清晰认识和了解,对各施工设备相关数据等进行全面掌握。施工设备选定过程中,应考量实际工程背景,确保该环节涉及到的相关设备都合格,而且能够满足电力变压器安装要求。电力设备选择过程中,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对设备铭牌上的技术数据进行检查,全面掌握制造厂商、额定容量、额定电压和电流阻抗等各信息。工程实施初期,确保各施工材料齐全。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需要依据具体项目而定。其中,电焊条、调和漆和防锈漆等材料属必需品。选定的电力施工材料,应确保质量合格[ 2 ]。 2.3 施工作业环境 10kV变压器安装分为室内型及户外型。室内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受施工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中首先应确定变压器安装位置,对屋顶和墙壁做防水处理,墙壁或屋顶无渗漏情况。地面保持平整,基础设施符合变压器安装标准及要求。其次,参照设计施工图纸及要求,将预埋件清理干净,检测接地条件,并预留出孔洞。再次,房屋及防护栏杆、通风口等各类防护性设施质量达标,验收工作结束后,才能安装电力变压器。户外型变压器安装应首先检查现场环境满足变压器使用、安装、检修条件。最后检查电杆组立、变压器台横担、作业平台安装完成,各附件安装等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 2.4 开箱检查变压器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初期,应由专业人员对变压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开箱检查工作中,应注重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开箱检查工作切忌盲目,必须参照相应的施工图纸和设备资料。确定变压器型号符合设计要求方能开箱。开箱后首先检查零部件、设备等无缺损情况,确保整体安装性能。 2)参考安装说明书,进行开箱检查,检查变压器本体的同时也要对检验合格书等进行查验,为每台设备配置铭牌,并登记,使后期施工检修更加简单。 3)依据具体规章制度,进行检查,以免变压器设备和零部件出现变形、损伤或裂缝情况,提高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实现预期施工目标。 3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 3.1 变压器台架 变压器台架安装工序很多,包括变压器、跌落式熔断器、熔断开关、避雷器和带电夹头安装等。其直接关系10kV电力变压器台架安装施工质量及效果。开展具体工作时,台架变压器安装过程极为讲究。通常情况下,最大容量在两杆之间,而最佳中心间距以2.5m为宜。兼顾倾斜度控制,以免其过大。 3.2 低压JP柜 低压JP柜作用是使电力系统更加稳定,保障用电安全。执行具体安装工作时,应对其进行科学应用。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中,其性能尤佳。完成上述工作,能够保障电网时刻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该工作实施中,应注重以下内容:正确安装变压器电缆,加强进出口防护,以免受外界干扰,出现短路情况;设备应有良好的绝缘性和防渗漏性,充分发挥其性能及价值;设备除却应有引线连接作用之外,也需在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将防水弯保留下来;实际安装工作中,开合闸动作应准确;对变压器JP支架柜最佳水平倾斜长度实施严格控制。 3.3 跌落式熔断器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跌落式熔断器属核心环节。将与之相对应的熔断器,安装在电力变压器高压I次侧,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10kV电力变压器在该方面有要求。与地面垂直高度相比,高压侧熔断器应在4.5m以上,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也应超过0.5m。执行具体操作时,需要让熔断器轴线和垂直线形成夹角,并依据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对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进行设定,以发挥熔断器价值,发生熔断现象之后迅速跌落,保证变压器安全。 3.4 接地装置 现如今,我国电网规模逐渐扩大,人们的用电需求也日益增加,对电力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力系统性质决定了其很容易遭受雷电灾害。当雷雨季节来临时,常会对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产生破坏。10kV电力变压器经常受雷电灾害影响。倘若变压器受到雷击,接地电阻超出原有限值,不能够及时将雷电强大电能导入到大地中,很容易损害电力设备。执行接地装置安装工作时,经常会因避雷器损坏或电压降过高,导致烧毁变压器,使电力系统也遭受严重损失。因而,接地装置安装过程中,应依据实际项目背景及安装要求,对接地电阻进行科学设定,确保其适用性,而且需要与相关规定吻合,从而保障供电安全及人身安全。 3.5 避雷器安装 电网系统中,避雷器属于主要设备。其主要作用是以免电网遭受雷电灾害,使其运行过程更加安全、稳定。其安装过程极为讲究,应在输电线路上,对其进行直接安装,另一端连接大地。以该种方式,在大地中导入雷电带来的高电压,以实现电力设备保护。安装避雷器能够避免变电器被烧毁或损坏。同时,将高压避雷器安装在高压熔断器和变压器之间,以免后期频繁维护或检修,实现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目标,达到良好技术及工艺效果。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浅探电力施工中的配线安装要点环节 【摘 要】对于电力施工来说,配线过程就是利用有效技术提升电缆使用率,其中配线安装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与安全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其技术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电力施工;配线安装;技术要点 0.前言 电力施工的环节比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需要对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关注。配线安装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工时需要对其加以重视,确保安装质量。 1.概述 对于电力施工来说,其过程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在施工的具体过程之中,很多影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需要在施工时控制其安装技术,提升施工质量。配线安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质量关系到电力网络稳定性与安全性,所以,需要对其加以重视。配线的这一过程就是结合科学原理,对电缆系统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网络整体,确保其经济性以及合理性与有效性,从而提升电缆利用率[1]。在对配线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安装阶段进行有效划分,将各个阶段的具体技术要点确定下来,对于其中的关键步骤技术要点进行控制,利用技术控制的方法提升安装质量,最终确保电力施工的良好质量。通过实践对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控制经验加以丰富,以推动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 2.技术要点环节 (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第一,在穿线之前,需要利用清水以及清洗剂等清扫导线管道,防止里面杂物对导线造成污染,在穿线之前,需要封闭管口。第二,依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穿线管中的线缆进行操作,对其颜色进行有效控制[2]。第三,在穿线的时候,管道之中不能存在导线接头。第四,遇到变形缝以及伸缩缝等部位,需要灵活处理,要为导线留出充足伸缩的余量。第五,在遇到接线盒以及开关盒还有插座盒等位置,需要在盒中预留出长度一定的导线,一般在15厘米左右。第六,对于交流回路一致的导线,需要穿到同一个管道中,不管在什么状况下,不能使导线明露出来,利用盖板对箱盒进行封闭,要对盖板螺丝进行紧固。 (2)做好导线连接工作。第一,关于涮锡缠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导线与缠头接触面积以及接触空间的充足,另外,还要保证机械强度与相关标准与要求相符,圈数要在5圈以上。其次,锡的饱满度要与相关标准相符,焊锡质量要有保障,它的表面不能有粗糙或不平的情况,在施工时需要防止夹渣以及虚连情况,保证焊锡的均匀性,也要防止接头部分出现杂物。再次,在涮锡以后马上缠导线,对于所有的部分,都需要利用绝缘层将绝缘工作做好,设置好绝缘层之后,利用黑胶布进行扎紧,保证绝缘效果。另外,在电路之中若是有大量软线与硬线连到了一块,那么需要在施工时进行规范操作,并应控制好施工环境。 第二,对导线进行科学连接。在开展导线套管工作时,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压接连接,也就是说,需要从两端的位置将导线插到套管中,在导线都达到了管道1/2的位置时,需要使用压接钳和压模做好压实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其深度需要保证和套管尺寸对应。另外,利用平压的方式对导线和接线柱进行连接,在对单股导线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结合螺丝大小对其开展煨弯操作,确保煨满圈,避免反圈压接,保证压接的牢固性,盘圈的开口要在2mm以内,一根接线柱上面要尽量接一根导线,数量不能超过一根。另外,利用插孔连接方式对导线和连接柱进行连接,结合相关设计以及规范,把导线插到接线插孔之中,对导线线芯要进行牢固压接,如果需要对多芯导线和连线孔进行连接,需要将涮锡拧紧之后插入,如果导线线芯比插孔一半还要小,则需要折回操作,之后再插到接线插孔之中。 第三,和电气设备之间进行连接。如果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小于10mm2,那么在和电气之间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利用缠绕式端子。对于多股铜芯线来说,若是其截面积在2.5mm2以内,那么在与电气进行连接时,首先需要把搪锡拧紧或者也可以对端子接续,完成之后再和端子连接。与此同时,若是其截面积在2.5mm2以上,那么除了需要端子连接,在铜鼻子的地方还需要做好搪锡工作,在对其和插接式端子连接以前,要在导线端部位置对搪锡进行压紧。 (3)对线路进行认真检查。对于配线安装来说,为了保证配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要做好线路检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利用绝缘遥测形式对配线安装线路加以检查。对低压照明以及变压线路来说,绝缘遥测基本上选择为500伏,欧姆表量程是1兆欧到500兆欧之间,要对其连接方式进行关注,确保其牢固程度。对于配线安装线路来说,其单位绝缘阻比的最小值为0.5兆欧。高压线路以及动力线路在进行绝缘遥测时,其单位绝缘电阻的最小值为1兆欧。在完成配线之后需要做好复检工作,从而保证线路施工质量。为了保证配线安装的良好质量,一定要对线路进行仔细检查,做好这项工作之后,还需要对穿线安装质量和安装深层次做好检验工作。 另外,需要对其他检验工作加以重视,比如,要对线槽敷设的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线槽和建筑表面紧贴,确保其牢固性,保持合理的布局,横平竖直,避免盖板出现翘角的状况,保证接口的整齐,对拐角以及转角还有转弯连接和丁字连接等进行严格操作,防止线槽的内部和外部出现污染状况。对支架以及吊架具体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对支架和掉价进行固定的时候可以利用膨胀螺栓,同时也能够利用万能卡具对线槽加以固定,要对支架和吊架进行合理布置,确保其牢固性以及平整性[3]。对线路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在穿过梁以及墙和楼板的时候,不能将线槽抹死于建筑上,线槽在和电气器具进行连接的时候要保证其严密性,防止出现外露,保证施工的良好质量。对配线安装工作进行检查,能够有效保证电路运行的良好质量,提升安装技术。 3.结语 总之,配线安装是提升电缆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抓住各个安装过程,对安装的关键步骤做好技术控制工作,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提升安装质量,最终确保电力施工的良好质量。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安装中安全和节能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电力工程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电力工程由于其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存在一些不完全因素及一些浪费现象。因此当前的电力安装工程要注重节能降耗措施的应用,并在电力安装过程中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 [关键词]电力安装;安全节能;技术要点 前言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电力事业持续发展,在电力安装工作开展中,节能减耗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之一,要注重节能供配电系统、节能设备等的优化利用,要将电力新技能技术工作落到实处,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电力技能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电力安装中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 1.1 节能型供配电系统的使用 在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中,相关人员要全方位分析该地区用电容量、供电距离、电网运行情况等,选择“科学、合理”的供电电压。具体来说,如果配电电压为6~10kV,10kV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供电系统与有色金属损耗量较小,在选择高压配电电压的时候,相关人员要优先选择10kV。如果用户6kV设备比较多,容量又不小,技术经济指标较好,相关人员要优先选择6kV。如果用户偶尔会用到3kV的电动机,相关人员则要采用专用变压器进行供电,满足用户在用电方面的客观需求。 此外,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电力负荷都属于感性负荷,比如变压器、电动机,这样在安装无功补偿设备之后,比如并联电容器,可以提供一定的无功功率,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的无功功率,其在电网中的流动也会有所减少,降低了电网运行中的电能损耗,属于无功补偿,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安装的无功补偿装置可以优化调整大系统中的电网电压,促使电网运行更加稳定,可以合理调整小系统中的三相不平衡电流,提高电网的运营效益。就变压器来说,在电力运行输送系统过程中,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由于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各不相同,电力输送电压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如果利用压器调节电压,将会增加电能损耗,必须客观分析变压器特点、性质,加以优化利用,降低其电能损耗。相关人员要优化利用电力节能技术,优化完善变压器设备性能,优优化设置变压器参数,借助变压器,合理调节电压,降低电能损耗,优化调整电力负载,合理调整其运行形式,加强变压器的管理,降低其功率损耗,在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1.2 节能设备的使用 在应用电力节能技术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意识到应用节能设备的重要性,广泛利用变频器。近年来,高压变频调速技术飞速发展,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行业中。就工矿企业来说,大动力设备应用较多,比如水泵、风机,常处于工频状态,需要巧妙利用闸阀动态控制风量与流量,而这会损耗大量的电能。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变频器,调节变频,完善电机转速的基础上,优化调节对应的风量与流量,电能损耗也较低。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要采用Y型高效电动机,其损耗降低率高达30%,效率提高率达到7%,有1~2年的投资回收期,甚至几个月,要注重节能型照明电器的使用,灯具、电光源、控光器件等照明电器产品要具有较高的效率、安全性等,使用寿命要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经济、安全”的工作、生活等环境,提高电能利用率。 1.3 电力安装中采取节能技术措施 首先,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精准定位电力设备,尽量在现场附近将其安装,且将降压变电站设置在接近负荷中心,并控制变电站的有效半径在 500 m 以内。其次,也可以依据安装现场实际情况设置多个变电站。如此就可以将电力运输距离有效缩短,从而使得运输中的电压损失得以减少,进而节约电能。再次,将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变压器负载率或电动机负载率以及对供电线路予以合理布局,从而提高功率因数,实现电能节约。最后,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避免电源乱接等现象的发生,防止三相负载不平衡情况出现。因为中性点电位如果升高将会造成中性流量过高,从而使中性线的损失增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必须确保三相负荷均匀分配,使三相负载的平衡得以实现,进而使节能降耗目标实现。 1.4 改进配电线路水平 可以通过扩大电网中导线的截流水平提高线路水平。一般来说选择满足线路运行要求的最小截面导线界面可以节省投资费用。但是减小导线的界面降低了导线的截流水平,从而会导致线路能耗增加。因此选择合理截面大小的导线非常重要。选用大小比理论截面大小高一到两级的导线所节省的运行费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补偿建设中增加的投资费用。一般导线的使用寿命约为 10 年以上,因此在 10 年运行过程中节省的能耗费用与增加的投资费用相比就非常可观了。 另外可以推广应用架空绝缘导线。架空绝缘导线具有很大的优点,第一能够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使用架空绝缘导线可以减少外力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相间短路问题,从而减少了合杆作业时的停电次数,提高线路的整体可用性。第二,能够简化线路杆塔的结果,由于架空绝缘导线的特点,能够满足沿墙敷设的要求,因此可以大大节约线路材料,同时使建成的项目更加美观。最后,由于架空绝缘导线的线间距离非常小,线路电抗仅为普通导线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导线的腐蚀从而延长线路使用寿命。 2、电力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控制 2.1 提升电力安装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电力安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施工,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各个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将工作责任制予以落实,提高管理人员以及电力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说安全施工是电力企业实现成功经营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构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2.2 电力安装中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首先,在电力安装过程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其定期加以保养,避免因设备或电路老化而引发电力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其次,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依据施工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与线路,并结合施工环境情况,对安装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患措施。此外,在敷设线路的过程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先后顺序进行安装,以免为图省事而造成漏电。再次,在某些环节的安装过程中,比如,在对避雷针进行安装的时候,必须按安装避雷针标准程序进行安装。最后,当安装好电力设备后,必须先对电力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在投入使用后,电力设备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3 结语 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是当前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基础,随着群众日常生活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安装项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结合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这些思想来开展具体安装施工,使得电力安装中的节能活动与安全活动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浅谈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技术要点初探 摘 要:现阶段,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电网的建设逐渐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电气工程在施工方面的要求日渐提高,同时,配线的安装设计自始至终都在整个电力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巨大,配线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在相关技术的帮助下促进电缆使用效率显著提升的重要过程,安装技术的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强化对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技术要点的初步探究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电力施工过程 配线安装 技术要点 初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工程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施工环节,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因此,为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的显著提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严格的管理技术势在必行。同时,配线的安装自始至终都在整体电力施工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撼动的坚固地位,其安装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工程本身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带来直接影响,故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应该给予配线安装以高度重视,进而能够促进系统本身运行质量的显著提升,从而有助于帮助我国电力事业能够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蓬勃发展。 1 配线安装技术要点环节 1.1 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1)在正式进行穿线之前,需要在清水和清洗剂的帮助下对导线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洗,以此便能够将内容杂质物清理干净,有效地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并且需要将管口进行科学有效的封闭。 (2)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操作穿线管中存在的各种线缆,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有效地控制线缆的颜色[1]。 (3)在进行穿线的过程中,是绝不允许管线中有导线接头存在的。 (4)灵活地处理那些将要出现变形和伸缩缝的位置,要为导线将充足的伸缩余量留出来。 (5)在接线盒、开关盒和插座盒等位置,预留长度在15 cm左右的导线。 (6)将交流回路一致的导线在同一个管道中插入,并且保证导线无论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下都不能将其裸露在外边,必须利用盖板封闭箱盒,紧固盖板的螺栓。 1.2 做好相关连接导线的工作 1.2.1 涮锡缠绕 在进行涮锡缠绕的过程中,应该极大地确保导线与缠头接触面积、空间的绝对充足,确保机械本身的强度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缠绕的圈数不少于5圈;锡的饱满度要达到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而为锡的焊接提供重要的保障,保证锡平面的光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类似于虚连和夹渣的情况进行有效避免,以此促进焊锡本身均匀性的显著提高,有效地避免了接头部分杂物现象的出现[2];涮锡完成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进行导线的缠绕,利用绝缘层对全部分进行绝缘处理,在将一定的绝缘层设置好之后,利用黑胶布进行扎紧和缠绕工作,以此来确保绝缘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电路中存在大量硬线和软线互相缠绕的现象,便需要在进行施工操作时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并且对周边的施工环境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 1.2.2 科学连接导线 导线套管工作在展开时,使用的方式多为压接连接,换言之就是将导线从套管的两端插入其中,将导线置于导管1/2位置处,压实工作则需要借助压接钳和压模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导线在套管中的深度应该与套管尺寸的大小相适应[3]。同时,在连接导线和接线柱时需要借助平压的方式,在连接单股导线r需要将螺丝的大小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在此基础上将煨弯操作充分地展开,以此来能够将圈数煨满,有效地防止反圈压接的情况出现,为压接的牢固性提供重要的保障,且盘圈的开口大都严格地控制在2 mm的范围内,在一根接线柱上要尽可能地只接入一根导线,对连接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此外,在借助插孔的方式将导线和接线柱连接起来时,需要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技术谁规范,在接线孔中插入一定的导线,并牢固地压接导线的线芯,若连接孔和导线芯的数量有很多,则事先就要将涮锡进行拧紧操作,然后再将其在插孔中插入进去,若导线线芯远远小于插孔的一般,则折回操作十分有必要,待操作完成后将其在插孔中插入。 1.2.3 连接好各种电气设备 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10 mm2以下,则需要在缠绕式端子的帮助下连接电气设备;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25 mm2以内,则事先需要拧紧搪锡或者将端子连接起来,待这项操作完成之后,再将其和端子连接起来;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25 mm2以上,除了将端子连接起来以外,还应该在铜鼻子的位置将搪锡的工作做好,并且在与插接式端子进行连接之前,需要对位于导线端位置的搪锡进行必要的压紧工作。 1.3 认真的检查各个线路 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配电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实现,因此,需要认真地对各个线路进行详细且全面的检查。通常情况下,在绝缘遥测形式的帮助下检查各个配线的安装线路[4]。针对那些照明气压相对比较低和变压线路而言,基本上选择电压在500 V左右的绝缘遥测,欧姆的表里程大多在1~500 MΩ的范围内,通过密切的关注其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为其本身的牢固程度提供科学的保障。基于配线安装线路而言,其单位最小的绝缘阻比大约为0.5 MΩ左右。在对电压相对高的线路和动力线路中,进行绝缘遥测的最小单位绝缘电阻值大约为1 MΩ。 2 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检查 在完成相关的配线安装工作之后,便需要对整个电力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复检,进而确保整条线路的施工质量能够与相关的规范要求相符,检查时一定要做到认真仔细,之后就穿线的安装质量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检验,高度重视其他方面的检验工作[5]。 例如:仔细地检查线槽敷设的具体情况,确保线槽能够紧密的贴合建筑的表面,使其异常牢固,进行合理的布局,横要平竖要直,以此便能够有效地防止盖板翘角情况的出现,确保接口的整齐性。同时,在丁字与转弯的连接处、拐角处、转角处等进行严格的操作,避免线槽内外部污染情况的出现[6]。另外,仔细检查支架和吊架的安装质量,在固定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的膨胀螺栓和万能卡具,科学、合理地布置支架和吊架,使其牢固、可靠、稳定以及平整。在检查线路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是穿梁、墙以及楼板时,一定要避免线槽在建筑上抹死情况的出现,在连接线槽和电气器具时能够确保严密性的实现,以此来有效避免外露现象的发生,促进施工质量的显著提升。 3 结语 总之,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电缆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安装的规范要求和步骤进行施工,严格控制配线安装的技术,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安装质量的提升。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施工中变压器和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摘 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施工技术在整个电力工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中的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应该加强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电力施工 变压器 GIS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对系统的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GIS主要是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母线、电缆终端、进出线套管等,经优化设计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所以应该加强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1 变压器的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1.1 变压器就位分析 在对变压器进行整体就位前,应该对其方位进行确认,满足高低压套管出线需求。在变压器就位后,要对进线方向以及相关的中心位置进行检查,达到所需要求。另外,轨道上安装的变压器要利用好止轮器,将变压器固定好,以避免出现滑位现象。变压器在对气体继电器一侧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有1%~1.5%的上升高度。 1.2 器身吊罩检查或钻芯检查分析 一是变压器各个部位以及相关的运输支撑是否存在移动现象;二是螺栓是否紧固,有无采取防松措施;三是绝缘屏障是否完好等。在其内部排放完成后,就可对变压器实施吊装工作,首先把钟罩周围的螺丝拆下,然后系上绳索,与此同时还要检查起吊设备是否正常。其次,在起吊过程中避免罩壳和铁芯出现碰撞。为了避免起吊过程中无法控制重心,可先进行试吊,一般高度为50~100 mm之间,就可以对重心位置检查,只有正常后才可慢慢吊至枕木。当罩壳完全吊起后,检查人员着连体无扣工作服对支撑件、螺栓、绝缘屏障等附件进行检查。在变压器不能吊罩的情况下,进入钻芯检查,变压器在检查前应排净氮气,对变压器内部注入干燥的空气,人员着无扣连体工作服进入变压器,检查内容同上。 1.3 回罩注油分析 通过相关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处于正常范围内,便可回扣钟罩。在回扣过程中也要保证重心的稳定性,避免油箱和芯部出现接触,可以运用定位棒保证穿装螺钉工作顺利实施。注油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放油后的16 h内进行,以避免器身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 1.4 附件安装分析 在套管安装中,首先应该从套管内对引流线进行穿入;其次让套管能够缓慢地下落直到引线能穿出套管。对于引线而言,其底部应力锥接近套管时要保证应力锥不受外力。套管在固定后,要对引流线接头的固定销进行安装,套管末屏接地应良好。冷却装置安装时,首先把变压器本体上的阀关闭;其次对法兰临时封闭板进行移除,进一步吊起冷却器,将其套上相应的橡皮圈,再把上下连管法兰的螺栓拧紧。在安装净油器以及安全气道时,其内部应保持清洁。安装气体继电器和温度计前应检验合格,保证信号触点动作正确。 1.5 变压器调试分析 变压器安装完后、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结果是分析变压器从出厂、运输到安装质量的重要依据,对每个试验项目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1.5.1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绝缘油裂解产生如H2、CH4、C2H4、CO等气体,当变压器内部气体成分或含水量超过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分析,综合判断。 1.5.2 检查所有分接头电压比、极性或接线组别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 应检查变压器所有分接头的电压比,保证变压器绕组匝数比的正确性和是否存在匝间短路,检查接头连接和分接开关位置是否正确。分接头电压比应与制造厂铭牌数据相比无明显差别,且应符合电压比规律。单相变压器进行极性试验,三相变压器进行接线组别试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可检查内部绕组接头的焊接质量,绕组有无匝间短路现象,检查电压分接开关接触是否良好,高压引出线有无断裂。测量应在各分接头的所有位置上进行。 1.5.3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和直流泄露电流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可以检查变压器受潮、绝缘老化、油质劣化、绝缘上有严重局部缺陷等情况。当变压器有绝缘缺陷时,tanδ会产生变化。对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进行直流泄露电流试验可发现变压器绝缘整体受潮、部件表面脏污情况,以及贯穿性的集中缺陷。 1.5.4 绝缘电阻测试及交流耐压试验 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测试能有效地检查出变压器绝缘问题,如:瓷件破裂、器身内有金属接地等缺陷。交流耐压试验是检验变压器绝缘强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绕组主绝缘受潮或在运输过程中引起的绕组松动、油中含有杂质等缺陷。 2 GIS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2.1 GIS安装分析 在安装过程中应根据相关顺序对部件进行合理安装。GIS安装顺序为:地面轴线定位―间隔就位―模块之间的拼装―气室真空抽气―气室内充六氟化硫气体―二次电缆敷设―二次接线。 2.2 GIS调试分析 2.2.1 一次回路直流电阻试验分析 目的在于检查GIS内的相关导体在连接过程中的接头是否正确,不同部分的接触性是否良好,对额定d流的相关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一般运用直流降压法。为了减少测量误差,电压测量线应放在电流输出线的内侧,另外接线的位置应该正确,与导体接触应良好。 2.2.2 气室密封性检验和测量微含水量分析 气室密封性不仅和系统稳定运行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会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安全,所以在安装工作结束后,要对每个气室关键部位进行严格检查,例如:接头密封性检查、法兰面接口检查以及气室阀门检查等。对于SF6而言,气体中存在部分微水含量,这不仅会对其纯度产生影响,也会对绝缘性能带来影响,所以应使用微水测试仪,检查每个气室SF6气体微水含量,充分保证其合格。 2.2.3 避雷器检查分析 GIS避雷器和普通避雷器在结构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别。GIS中的避雷器通常密封在比较狭小的空间中,安装前,保证避雷器在整个运输中未出现损坏现象。如果安装一些具有震荡或撞击指示器的避雷器时,若指示器动作,避雷器必须返厂 ,在对GIS避雷器安装后,可使用母线高压试验对其检测。 2.2.4 接地检查和二次回路检查 接地检查主要是检查接地位置是否正确,接地是否良好,并且符合各项要求。保证二次回路接线正确,导线与端子连接牢固,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对于有接地点的二次回路,位置应正确,接地良好。不同的连锁以及闭锁之间的功能都能满足设计的相关要求。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变压器、GIS设备能否稳定运行,不仅和日常的维护有关,同时与试运前的安装调试也密不可分。若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留下隐患,将会导致运行中出现异常,严重的将导致安全事故,所以应加强变压器以及GIS安装调试技术和能力,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探讨电力施工中变压器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电力施工的核心环节就是变压器安装调试,变压器的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时的工艺及调试质量。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装;电力变压器;调试 一、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那么电力企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什么呢?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变压器设备安装。本文介绍变压器安装,调试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二、施工过程中设备的介绍及相关概念 所谓变压器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它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将某一等级的交流电压和电流转换成同频率的另一等级电压和电流的设备。变压器按照用途分电力变压器,仪用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等,本文着重介绍电力变压器的安装调试流程。在安装之前,要进行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变压器二次搬运。 (一)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 变压器在电力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变压器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电压或从高压转化成低压电。而变压器主要由器身,油箱,冷却装置,保护装置,出线装置组成,大型变压器一般是分体运输,到达现场后再有厂家技术人员指导拼装而成,这就要求我们现场施工人员熟悉设备,熟悉安装流程,需要施工人员核对设备及材料,一般设备及材料要求如下: 1、查验合格证和随设备技术文件,变压器的出厂试验报告。 2、按照设计要求查看变压器铭牌,检查各技术参数、附件是否与设计标准一致; 3、检查附件齐全,绝缘件无损伤、缺陷、裂纹等,充油部分不渗漏,充气高压设备气压指示正常,涂层完整; 4、型钢:各种规格型钢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无明显锈蚀; 5、螺栓:除地脚螺栓及防震装置螺栓外,均采用镀锌螺栓,并配相应的平垫圈和弹簧垫; 6、其它材料:蛇形管,耐油塑料管,电焊条,防锈漆,变压器油,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 (二)变压器二次搬运 电工,起重工作业配合进行二次搬运。采用吊链、汽车吊装,根据距离远近,采用滚杠、卷扬机、汽车运输,行车平稳,用钢丝绳固定,减少震动。 三、变压器安装过程 变压器安装过程包括固定变压器、注入液体、附件安装等。 (一)固定变压器 在设备安装之前,首先要进行固定。固定过程中要注意变压器的倾斜度以及变压器的线的走向及安装要求。考虑到各种变压器的设计不一样,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固定变压器的方法。比如涉及到气体继电器的时候,需要使电压其倾斜,1%-1.5%的范围,如果变压器没有这么设计就需要在固定的时候自己注意倾斜。 试调以后就起吊,起吊只需要把定位棒改为绳索。起吊要保证重心稳,中心及其他部分正常。 下面_始检验,检验的时候要观察螺丝钉是否生锈,是否稳固,观察变压器是否产生了垃圾,对于不稳固的螺丝钉要重新稳固,对于垃圾要及时清理。还要检验绝缘措施是否还有保障,检验各个开关是否还能正常工作,总之,需要细心观察,仔细检验。 (二)注入液体 上面降到排除液体,那么检验完成以后需要注入液体,而且要有效率的进行检验,要在十几个小时内重新注入液体,来保证机身不与空气反映。另外操作过程中也要保证重心稳定。 (三)附件安装 附件安装包括电压切换装置、防潮呼吸器、气体继电器、温度计、变压器联线等。 四、变压器调试 变压器调试分为很多个部分,包括一次设备调试,二次设备调试,送电试运行等,一次设备调试在安装前后都有涉及,不一一列举,只列举主要试验所需项目: 1、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 2、测量线圈连同套管一起的直流电阻 3、检查所有分接头的变压比 4、测量与铁心绝缘的各紧固件(连接片可拆开者)及铁心(有外引接地线的)绝缘电阻 5、检查三相变压器的联结组标号和单相变压器引出线极性 6、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anδ 7、测量有载调压档位的直流电阻 8、测量线圈同套管一起的绝缘电阻 9、绕组变形试验 10、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泄漏电流 11、线圈连同套管一起做交流耐压试验 12、绕组连同套管的长时感应电压试验带局部放电试验 13、检查相位 14 测量噪音 15、油箱中绝缘油的试验。 二次设备调试包括变压器保护调试,测量回路,刀闸控制回路,变压器本体CT回路检查,变压器的气体保护回路,测温回路,压力释放回路,油压速动回路,冷却回路,调压回路,消防系统等调试 送电试运行,变压器各项试验符合规范后,送电前应组织对变压器及其附属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变压器绝缘值符合规程规定,变压器第一次投入时,全压冲击合闸, 变压器第一次受电后,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0分钟、无异常情况;依照规程应进行3-5次全压冲击合闸,并无异常情况,冲击过程中励磁涌流不应引起保护装置误动作;变压器带电后,检查油系统不应有渗油现象;变压器试运行要注意冲击电流、空载电流、一、二次电压、温度,并做好详细记录;变压器持续运行前,应核对相位;变压器空载运行24小时,无异常情况,方可投入负荷运行。 变压器调试每个部分都不能遗漏,每个部分都要通过检测,才能确保电力施工完全完成。 五、验收 变压器开始带电起,24h后无异常情况,应办理验收手续。验收时,应移交下列资料和文件: a)变更设计证明; b)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牟、合格证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 c)安装检查及调整记录。 六、结论 电力施工的核心环节就是变压器安装调试,变压器的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时的工艺及调试质量。电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电力企业需要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设备的安装流程进行操作。在安装之前,要进行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变压器二次搬运。变压器安装过程包括固定变压器、注入液体、附件安装等。变压器调试分为很多个部分,包括一次设备调试,二次设备调试,送电试运行等。调试完以后进行验收。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 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 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 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 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 (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 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 摘 要:加强对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在分析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其在电力工程造。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 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将运营成本控制纳入全过程造价管理中,及时把运营成本变化反馈到管理决策中,避免在预算紧张的时候,出现建设单位故意压低建设成本的现象,致使工程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大幅增加,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在此过程中应用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够让决策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角度分析成本与造价问题,进而达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的最低值。 1 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 全过程造价管理主要就是从项目长远经济效益出发,对项目规划、设计、购置、制造、安装、运行、更新、维修直到报废的全过程予以充分考虑,是全过程造价最低的一种管理方法与理念。全过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大力推广,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主要就是从项目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全面分析项目造价管理,在传统全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加设项目运营、扩建、拆除等费用计算。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而言,主要是从功能寿命、经济寿命、物理寿命、法律寿命角度考虑。大部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对经济寿命的管控。全过程造价公式为:L=N+R,其中L表示全过程造价;N表示一次性投资费用,主要包括收购、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等筹建费用,以及借贷、利息等筹资费用;R表示经常发生费用,主要包括建筑使用期内的操作管理费用,设备与设施的维修、更换费用,功能使用费用等等。 2 全过程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2.1 投资阶段与设计阶段。一直以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将造价控制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相对被动,以致于无法合理、科学的落实造价管理工作。所以,要想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就要重视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管理。首先,进一步完善实施设计方案招标或者方案竞选。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通过设计招标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竞争,选择适合的设计方案,进而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与此同时,开展设计招标活动,还可以促进项目建设投资有效控制工作的展开,极大的缩短了设计周期,减少了设计费用,借助设计招标评定出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结构合理、满足项目技能环保要求的设计方案,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实行限额设计。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通过限额设计的实行,能够有效改进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将整个项目按照设施部位或者功能差异分成若干的单元,之后根据限定额度对设计方案予以选择,最大限度的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真正做到投资少、收益高。 2.2 增强工程全员造价意识。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的任务不仅仅是相关造价人员的责任,还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所以,为了能达到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在电力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造价培训,能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电力工程造价中,提高他们控制造价的意识,进而保障施工技术和造价之间能更加科学和合理。另外,相关的造价人员应对自身进行进一步培训,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保证造价控制能实事求是。 2.3 施工阶段。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工程建设效益的关键所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电力工程施工阶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造价管理:一是,完善工程招投标工作。在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内容严谨、准确、完整,并且保证招标条件符合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公平、合理的原则;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标准;对评标制度与评标程序予以严格规定,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展开工作;在中标之后签订合同的时候,需要确保合同条款细致、严谨,为施工的有序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甲供材料、设备投资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甲供材料与设备而言,一定要以大渠道供货为主,以市场自行采购为辅。在市场自行采购中,需要由主管工程的机关、工程指挥部一同参与,通过实际调研,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针对大型设备而言,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购买,在制定合同条款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产品质量等级与供求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在材料、设备进场的时候,进行质量检验,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予以拒收,以此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的标准。三是,重视设计变更管理。设立统一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对设计变更签证审批程序予以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违规变更的情况。四是,做好工程审计。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加强项目的全程审计,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以此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4 造价信息动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否有效,起到决定作用就是造价信息动态系统是否全面。虽然我国已在大力发展相关技术,但在造价信息系统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系统中对造价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及表单尚未做到固化。所以,为了能真正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相关的造价人员必须要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如电网设备及材料等价格信息和相关收费标准。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造价控制管理的水平,做好电力工程施工造价成本的分析工作,进而能为以后的工程造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2.5 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施工,进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同时,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另外,还需要对合同加强管理,承包工程的双方需要切实履行合同中各自的义务,对于可能造成工程造价提高的因素,应积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加以解决。在签订合同时,应将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考虑进去,并且明确规定设计变更及索赔等相关问题,避免发生合同纠纷事件,从而影响最终的结算。由于我国各地政府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导致在进行征地时,其费用标准也不同,最终会造成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场地征用和清理时,其费用一直是居高不下,致使工程造价上涨,也为工程投资控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电力企业应积极与政府沟通,并通过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缩小成本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进而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过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造价管理方法,主要就是在全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价值理论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逐步推广,将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且有效提高了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电力设备。变压器的安装质量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电力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对变压器的安装质量要有足够的重视。文章针对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有所完善,进而为电力系统的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电力系统;电力设备;电能损耗 变压器能够减少电网能量的损耗,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电力变压器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变压器的升、降压能够保证电能的安全、顺利的输送。升压变压器能够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电能的损耗并完成高压输电。降压变压器能够在电能送达用户端之前调节适合用户使用的低电压,可以满足多种用户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电力变压器是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设施。所以为了电网的稳定运行,建设电力系统时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不断完善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从而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1 电力变压器施工准备 准备好电力变压器的施工设计图纸,办理好施工手续,完成审批资料的审核,确认电力变压器的性能参数、规格型号等技术指标以及完成整体安装所需的必备条件。确认变压器的规格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所用的设备也要符合设计要求,产品检验必须合格才能使用。对设备的技术数据、制造商、额定参数等都需要明确掌握,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宜的施工材料,在对10kV电力变压器进行施工安装时,调和漆、防锈漆等材料必须出厂检验合格,这些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材料的好坏也影响着施工质量。另外,变压室的墙壁和屋顶必须做好防水工作,若出现渗漏现象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地面需保持平整,有利于施工和美观。配套的一些基础设施也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对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做相应的处理,对于通风口、栏杆等防护性设施进行完善等。变压器的开箱验收也是保证按照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压器与设备资料无偏差并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主体设备及其零部件完好,有完整的权威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以上这些条件是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待以上事宜都准备完成后方可进行施工。 2 电力变压器施工注意事项 电力变压器台架的安装主要包括安装变压器、熔断器及熔断开关、避雷器等,安装过程中要对倾斜度严格进行控制。电力变压器低压综合配电柜是确保用电安全性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设施,低压综合配电柜的容量要符合电力变压器的需求,在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中,应用比较广泛。低压综合配电柜在农村电网改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安装低压综合配电柜时,要将诱发短路的因素降到最低,保证电缆连接准确,布放设置防水弯,保证良好的接地。 熔断器是电力系统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器件,在电力变压器的高压端以及低压端都需要安装熔断器,高压侧熔断器安装时对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有一定的要求,需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 电力系统存在着受雷电灾害的风险,当电力变压器受到雷击时,雷电所产生的电能由于接地电阻过大不能及时地导入大地,极容易损坏电力系统设备。由于避雷器的损坏或者电压降较高容易导致变压器损毁,进而给电力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在安装接地设施时要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在避雷器的安装过程中,应一端连接大地,另一端与输电线路相连,保证电力系统遭受雷击时将高电压及时导入大地,减少或避免电力系统遭到破坏。在多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系统中,10kV电力系统覆盖的供电面积比较大,线路比较长,变压器数量也比较多,直接对各种不同的用户供电。10kV电网主要以架空的方式布放线路,没有遮挡和避雷线,在雷雨季节容易遭受雷击损坏变压器,影响供电安全,因此防雷保护工作需要加强,通过降低接地电阻可以减小或避免雷击所造成的破坏。 电力变压器是比较贵重的电力系统元件,它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安装继电保护装置保障电力变压器正常工作。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能够通过电压、传输功率、电流等转换满足供电要求。电网的不断发展进步对电力变压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电力变压器的选择和安装方面要引起重视。以往我们在选择电力变压器时缺少科学合理的分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电能损失。电力变压器的容量选择应参考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合理地进行配置,容量太大或太小都会造成电能的损失,甚至使变压器损坏。 3 电力变压器施工技术规范 变压器应带有出厂标牌,标牌上应明确说明制造厂商、额定容量、额定电压、电流、阻抗等技术数据,与设计要求相符,附件及技术文件齐全。型钢应崭新无锈蚀并符合设计要求。镀锌螺栓需配备相应的平垫圈及弹簧垫。蛇皮管、电焊条、防锈漆、调和漆以及变压器油等施工材料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带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搬运吊装机具的准备:汽车吊、吊镇、道木、钢丝绳等。安装机具的准备:台钻、砂轮、电焊机、气焊工具、电锤等。测试工具的准备:钢卷尺、钢板尺、水平尺、线坠、万用表等。施工资料的准备施工图及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土建工程及变压器轨道完成施工,标高、尺寸、结构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变压器本体外观及绝缘器件检查无损伤及变形,油箱封闭良好,无漏油、渗油现象。变压器二次搬运应由起重工配合完成,利用汽车吊吊装,用汽车运输时必须稳固固定,平稳行车减少震动。变压器吊装和搬运时,为避免使其损伤,应用木箱或纸箱将高低压瓷瓶保护起来。变压器就位后用道木搭设临时轨道,然后拉入室内合适的位置。变压器的安装应采取必要的抗地震措施,电压切换装置分接点连线应正确连接并且牢固,电压切换装置的传动机构应有足够的润滑油。布放变压器的一、二次联线、接地线、控制线时,不可使变压器套管直接承受应力,变压器工作零线应用绝缘导线并与中性点接地线分别敷设。变压器试运行前必须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检查交接试验材料是否齐全,变压器本体及附件是否整洁无缺损,引线位置是否正确且接地良好,通风以及消防设施是否完备,指示标牌是否正确全面等,确认符合试运行条件后才可以投入运行。 电力变压器的施工安装应遵循国家相关规范,调试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电力变压器的试验调整和检查结果,应符合相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变压器的安装应满足安装位置、注油量以及油号正确,油箱无渗漏,变压器轮牢固,防震设施可靠,变压器表面油漆完整且清洁等条件。变压器与线路应连接紧密,螺栓的锁紧装置完善,瓷套管不能受外力作用,接地装置稳固牢靠。变压器与附件连接的导线应有保护套管和接线盒,需固定牢靠。通向变压器的母线和支架应便于拆卸,利于检修工作的进行。变压器与附件外壳以及其他非带电金属部件应可靠接地,并符合相关接地要求。变压器门应设置门锁,非专业安装人员、非工作需要不得随便入内。变压器高低压瓷套管应采取防砸、防碰撞措施进行保护。变压器日常要保持清洁干净,避免油漆面有碰撞损伤。工作人员在变压器上方作业时,不得随意蹬踩变压器,应配带工具袋,防止工具和施工材料掉下砸坏、损伤变压器。在变压器上方进行电气焊作业时,需要对变压器进行全面的保护,防止焊渣掉落损伤设备。如果发现变压器有漏油、渗油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同时要避免油面太低,潮气的侵入会降低线圈的绝缘程度。 对于电力变压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预防,否则会影响变压器的使用质量,如器件焊渣和锈迹没有清理干净,器身表面刷漆不均匀,防震装置安装不够牢固,零线和中性点接地线没有分开敷设等,应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和施工设计进行施工,避免由于施工质量导致变压器工作异常,对电力系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0kV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用户终端,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也很多,每个变压器的负荷和运行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使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比较大,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能否节能逐渐受人们所关注,目前一些新型的变压器在性能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另外适当地提高变压器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 4 结语 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对施工过程是细节要全面把握,需要多项工作配合完成,因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合理的安装位置、标准的技术规范、良好的维修保养都是施工技术的体现,也有利于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发挥其稳定持久、高效可靠的作用,满足不同用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辽宁 铁岭 112000)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提升,对于设备安装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不同的电力设备具有不同的安装规则和要求,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关系着电力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对电力设备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0 引言 电力系统对于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发展,电力设备的使用愈加广泛和普及。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及用户的用电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分析。 1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施工人员的素质 电力设备安装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有诸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施工管理人员,二是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与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1.2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设计的施工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具有种类繁杂、用量大的特点,每一种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安装关系着整个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电力设备包括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以及需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其中机械设备作为电力设备安装中的辅助工具,其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等都需要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电力设备则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对于施工工程而言,如果电力设备质量不过关,则难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法保证生产和生活正常的供电需求。可以看出,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1.3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指的是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对人财物的组织、对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试手段等,施工方法贯穿施工中的整个过程,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项目的完成、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工程在施工方法的制定中,首先要从本次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对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施工方法的适当性、技术科学性,还要做到经济合理,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 1.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气候的变化上,例如温度、湿度等,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也具有复杂变化性。因此在具体的安装施工中,对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考量,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施工准备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准备阶段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 (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并指出相应预案,做好质量控制工作;(2)健全培训制度。首先,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培训中注重让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和预防意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对施工问题的解决,提升施工工程的综合效益;另外,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对施工出现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普及,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3)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在对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进行选择中,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调查,对供货厂家的社会信誉、资金力量以及产品的质量认可、价格进行调查,货比三家,选择适合电力设备工程施工要求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并在购货后注重对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记录。 2.2 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施工过程是对施工设计进行实践的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最终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难以更改的影响。同时施工过程不仅要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对施工具体环节和进度进行控制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技术管理因素。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推动技术革新,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对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或者提升现有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按照施工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并根据施工工程的特点,制定高质量的实施计划;(2)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度。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应该委托监理公司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对工程的施工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理,保证其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规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整改。 2.3 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竣工验收指的是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着工程建设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成功,也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投入使用。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对施工中资料的收集,保证有效的评价。并在验收中注重对施工问题的总结,为以后工程建设提供案例。 3 结束语 我国电力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保证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安装质量。注重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的考虑,并注重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安装质量。 作者简介:崔晓轩(1986-),男,辽宁锦州人,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研究方向:锅炉本体设备安装及检修。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摘 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性提高,电力安装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土建施工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因此,本文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两者之间内部的关系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分别从设计准备、主体结构施工,安装、装修不同阶段内的配合技术加以说明。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 0 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下,建筑行业得以长足发展,行业内技术水平得以持续提升,建筑施工效率不断提升。其中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与制约,这两个部分的技术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施工效率。因此针对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加速工程施工速度,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建筑行业内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与创新。 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间的关联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相对应电力安装工程而言,土建施工的显著特点在于具有自身特定的施工专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因此在具体施工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区别,进行针对性施工处理。由于土建施工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建筑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施工,对于所涉及到的电力工程安装相关项目分别作出考虑,包括电力设备安装位置的预估、机电安装、电缆线路设置等不同方面[1]。电缆安装工程与土建施工两者均为独立的专业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双方具有互相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因此必须对双方进行充分的考量,展开配合施工,进而为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提供保证。 2 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由于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两者时间存在十分显著的关联性,因此需要配合施工技术进行讨论,分别从设计准备、主体机构施工、安装、装修四个不同阶段作为切入点,对配合技术展开针对性的细化分析。 2.1 设计准备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完整性,在设计阶段中,负责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双方人员应当进行沟通,探讨技术配合问题,并向对方提出自身所需要求,为工程的顺利展开做好充足准备。突降施工正式开始前,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配合土建施工人员要求,就建筑施工图纸,共同作出探讨和审核,针对可能造成冲突的设计环节,及时通知对方,尽快作出整改,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引发两个项目之间的技术性矛盾。同时,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必须对土建施工设计图纸有详细了解,熟知土建施工方式、进程等信息,尤其关注对电力工程安装产生影响的项目,防止在土建施工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土建施工正式开始之前,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应当完成电力管路的预埋、配件等准备工作。 2.2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从土建施工期开始,要求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按照土建混凝土浇筑的进程和施工进展,逐一实施相对应的电气设备预埋工作[2]。这一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在土建结构模板完成搭建步骤后,重点把握防线工作,明确预埋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按照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的要求,对电气设备中的开关面板、灯盒、配电箱等电力装置预埋防线、预留孔洞处理。其次在土建施工张的底筋、沉梁铺设后,铺设电力相关管道通路,固定预埋件安装位置,包括穿梁线路、排水预埋线路等。第三,在土建施工中的封模开始前,需要对已经完成的施工步骤进行审核,及时整改补救存在质量问题的位置后,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交接。其中,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工程进行进一步审核,尤其是钢筋工程,防止钢筋出现外漏、生锈等问题,以免影响建筑工程安全性。检查确认无误后,土建施工人员可以展开混凝土浇灌等下阶段施工步骤。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时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内容复杂,技术难度性极高,需双方技术人员重点把控,密切配合。 2.3 安装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人员务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对变电站接地网步骤进行监督。由于施工工艺与原材料均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为防止原材料出现变化,应当对其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电气安装以及接地电阻的安全性。在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与电力安装工程安装人员的协同下,共同为电气设备、连接接地网工作提供技术条件保障。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不满足双方共同需求的情况出现,应当及时整顿改造,充分发挥出监督作用。此外,对于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的精准性,应当加强在电缆相关技术领域的控制力度,保证施工安全规范。 2.4 装修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室内装修阶段同样对工程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要求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双方展开技术配合。由于内部装修对室内墙体所造成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为保证内饰层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应当针对墙体破损的区域及时修补[3]。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应当在土建施工墙体抹灰之前确定电气安装位置,及时查看预留孔的位置是否受到抹灰干扰,并在检测符合安全规范后,投入使用。同时室内涂料、喷浆等装修步骤结束后,实施电气设备安装时,需要保护土建施工成果,防止对墙体造成严重的损坏,并确保电气设备不受污染。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涉及面积极为广泛,对于技术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极高,在复杂的建筑工程内,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作用。因此必须要从建筑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入手,展开密切的技技术配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率。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及问题处理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人们提供更可靠的用电环境。其中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运行以及电力工程扩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才能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关键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问题处理 前言 在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也存在很多不可预见因素,如果在施工中不注意,都可能会给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针对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促进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有序进行。 一、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施工存在的问题 电力变压器在安装的过程中,应保证施工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施工,确保施工人员以及变压器设备的施工安全[1]。而且,安全施工是电力变压器安装的核心,应渗透到各个施工环节中以及各个设备的施工中。然而,就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差,再加上为了节省安装时间,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操作进行施工,,使得电力变压器施工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引发电力变压器施工安全事故。此外,电力变压器在施工完成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加电试验,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因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撤离现场危险区域而引发电力安全问题。 (二)质量施工存在的问题 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主要从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应注重各个施工环节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2]。电力变压器施工质量关乎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如,在对变电箱、变压器设备、储油柜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发现,电力变压器的细节性施工问题还未能有效地解决,从而导致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不达标,如果强行投入到电力系统运行中的话,势必会造成电力变压器的损坏甚至损毁,可见,在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需要重点注意施工的质量。 二、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一)安全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电力变压器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因施工操作不当、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而引发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安全问题,对此,必须做好安全处理措施[3]。首先,应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中各个流程的合理性。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而且,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应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监督人员,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安全监督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及时有效地发现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危险因素,切实有效地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安全。再次,应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了解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这样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施工中及时地发现施工安全风险,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当然,这些安全风险因素,应及时进行上报,便于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管理部门等相关负责人结合电力变压器安装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整,从而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质量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除了要重视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安全之外,还应重视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问题屡屡发生,不仅造成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此,必须做好相关的质量施工问题处理工作[4]。首先,施工管理人员应详细了解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尤其是施工方案中涉及到的各项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环节以及施工技术等,通过熟练掌握各项施工技巧、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电力变压器施工的质量。其次,应建立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审核制度,针对施工质量不达标的问题,需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实施责任制管理,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促进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证变压器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尤其是在电力变压器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做好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工作,为电力变压器的施工顺利投运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通过本文对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以及问题处理的分析,作者主要对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存在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相互影响,在施工中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文章就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并分析两者具体的配合技术,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项目、电力工程安装项目都是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只有确保这两个项目施工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进度,为社会创造安全耐用的工程项目。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影响,必须相互配合施工,避免由于某一工种出现错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以及施工质量问题,从而为建筑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之间的联系 就土建施工本身的特点而言,土建施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的施工专业,可以根据建筑工程具体要求具体实施。建筑工程中的电力工程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项目之一,对电力工程的安装而言,其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这就要求土建施工过程中需考虑电力工程安装相关问题,包括电缆埋设、电力设备安装位置预留、机电安装等等。总之,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都具有自身的专业技术特点,但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制约,需要相互配合施工,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2 建筑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安装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项目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电力安装较为复杂,涉及到土木建设、建筑排水、电力设施等方面,如果施工过程忽略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就会对其他的工种施工造成影响,也影响整体施工质量。有时这种不良影响在短时间没有明显的体现,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某建筑工程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只考虑到建筑土体建构协调性等问题,忽略了电力工程安装问题,导致建筑电力电缆敷设与土建工程发生矛盾,这一看似很小的问题导致土建施工返工,不仅延误了施工工期,还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确保建筑工程顺利实施,为施工质量、工期、成本控制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实际案例分析 某现代化小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0亩,共有60栋建筑,包括52栋别墅、8栋20层住宅,总建筑面积88 000m2。小区绿化面积为45%,楼与楼之间有道路、草坪、停车位、小广场,中心位置还有两个人工湖。该小区是新城规划区的重点项目,对建设质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土建和电气安装两大部分,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小区采用放射式供电方式,由配电网引来380/220 V三相四线电源,引至住宅首层总配电箱,再引至各用电点。接地系统采用TN-C-S系统,进户处零线重复接地,并设置有专用PE线,接地电阻在4 Ω以内。为取得较好的效果,将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技术相配合,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最终取得较好效果。 4 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应用 4.1 准备阶段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土建施工项目设计人员就应该与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紧密的配合,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向土建设计人员提出自身设计要求。在土建施工前,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需要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及时展开沟通,协同起来对建筑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避免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存在冲突,若存在冲突则应及时通知有关设计人员进行修正。另外,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土建施工图纸,掌握土建施工进度、施工方式等,对于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联系的土建项目更需给予特别注意,保证土建施工方案不会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影响。另外,在土建施工前,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电力管道的预埋、配件、预埋件等的准备工作。 4.2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主要是土建施工开始阶段,电力工程安装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土建混凝土浇筑进度以及土建施工进度,逐步开展相关电力预埋件的安装。具体电力工程预埋件安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土建结构模板搭设完成后,关键施工在于放线,确定相关预埋件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并根据电力工程设计图纸中开关面板、灯盒、配电箱、排水管道等位置展开放线,合理预留孔洞。②底筋以及沉梁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关管道的铺设工作,并对预埋件安装位置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另外,这个阶段还需要完成相关穿梁线路管道、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③在封模前,应该对上诉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相关预埋件铺设质量,如果发现存在质量问题,需要及时的提出科学补救措施,实施补救后方能与土建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交接。交接过程中,土建施工人员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特别对于钢筋工程等,避免其发生外漏、生锈等问题,只有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后才能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土建施工中人工孔桩照片,如图1所示。 4.3 电力工程安装阶段 在电力工程安装期间,土建施工需予以配合,在土建墙体防水施工前完成电气设备的安装,避免电力工程安装对墙体防水层造成损坏,避免建筑物发生渗漏问题。另外,对于穿墙电缆的铺设布局方面需确保其连续性、一次性,避免发生返工现象,如果土建施工存在返工现象,就会增加建筑防水工作的难度,所以在施工中,由土建施工人员在施工图纸上标明穿墙孔洞的位置,避免遗漏。 4.4 智能化电气施工 在进行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前,要求电气施工单位对电气施工图纸进行熟悉,并对土建方面的图纸以及施工安排有所了解,将电气施工图纸与土建施工图纸认真对比,找出两方施工的交叉点,并与土建单位商量合作时间,以免出现问题或耽误建筑施工工期。换言之,应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科学的安排电气施工进度。另外,在实际的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界定强弱电的困扰,因此,在施工前就要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审查,找出问题所在,及时通知有关单位部门加以改正。对于图纸中相应要求,应及时完善接地措施。若需展开接地装置安装,应将之和底筋进行焊接,同时利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若条件允许,在施工中应对沟槽予以充分使用,优先完成接地干线工作。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5 结 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涉及专业广、质量要求高的复杂工程,土建施工、电力安装施工都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两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施工,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加强两个工种之间的配合施工,有利于施工组织工作,对施工管理效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施工安装论文:电力安装施工的管理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工程投入建设使用,但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到这类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是否能担当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用电规模的主角。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满足业主方的需求,需要提升其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安装;施工管理;问题 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推广使用,电力安装公司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中国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保障电力安装工作的开发和安全性是极其重要的.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1 施工前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在接到顾客的投标文件之后,根据客户要求并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对合同进 行评审,核实工程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量变更及相关的成本费用的支出,施工方法,质量要求,机械设备的使用,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和工期目标等诸方面进行合理评价,正确合理地编制施工图预算。 2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公司在进行每一个电力安装施工项目时都要适宜地配备劳动力、材料、设备、技术、资金,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协调、搭配并发挥作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完成工程项目。由于项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协调、配备是应项目而生,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过程. 而是多变的具体过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对项目的各生产要素即人、机、料、法、环的配置与组合要不断地调整, 优化配置与组合, 使要素合理流动, 避免窝工与材料浪费,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施工中合理地使用资金、材料、设备以及劳动力。 3 电力安装管理的作用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公司在进行每一个电力安装施工项目时都要适宜地配备劳动力、材料、设备、技术、资金,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协调、搭配并发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项目描述包括项目目标、工作范围以及项目完成技术等。每次,在具体施工前要检验电力施工中的设备及材料,确保所用设备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样能够使得项目经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且企业必须赋予项目经理实现职责的许可权。况且,质量因素从决策阶段到建设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存在,因此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工程项目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工程就必须谈质量,没有质量的工程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应根据电力安装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培训主要包括业务技能的培训、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培训、团队技能的培训。再次,团队技能培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完成工程项目。 由于项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协调、配备是应项目而生,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过程。而是多变的具体过程。在如今的社会中,社会在不断进步,而科技也在不断进度,因此,团队成员要不断地进行先进的培训,才能更好的适应其工作。 4 安装项目技术与管理 4.1项目技术 电力安装项目是在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的严格控制下完成的,技术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人员、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公司技术水平,贯彻技术政策、研究技术规律,以技术保工程质量, 使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 4.2项目技术管理 在具体安装施工中, 技术管理工作应注意的方面有: 技术基础工作; 技术标准、规程、制度; 施工技术工艺管理;技术试验、核定、检查:技术开发管理。如培训、革新、改造、建议, 同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安装施工技术负责人应管好几个环节:图纸学习与会审, 技术交底, 材料、设备、检验。项目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资料管理,技术制度的制定, 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的编制等。 5 电力安装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偏差的大小以及偏差出现的地方不同对工期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在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网络图中总时差和自由时差来进行。检查自检工作的组织和程序是否规范、考核内容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达标投产的要求,以及自检整改和生产运行情况。目前我国电力调试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都比较高。在这种高素质技术人才集中的企业,扁平化的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是非常适应的。 资金收入方面,在时间上、数量上有总体意识,为资金筹措及安排资金使用提供依据。电力安装企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电力体制的改革,负担沉重的电力安装企业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用听、看、闻、查等方法对机组运行状况进行判别,及时发现故障及隐患,力争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事故损失。其关键组成部分包括项目简介或概览、如何组织项目的描述、用于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过程,描写所要完成的工作的部分、进度信息和预算信息。在电力安装项目管理中,劳动力的管理尤其重要,因为劳动力掌握安装技术,运用工器具完成安装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各种形式对企业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和运用。 6 电力安装工程安全措施 严格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一个教育―个,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合格后方能发放本项目部上岗证进入工地施工。为增强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坚持每周各专业的安全学习活动. 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对项目部组织的每月安全大检查及例行检查.查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批评、通报,对专业安全监察人员也要追究责任.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执行安全“四不放过”原则,以增强安全监察人员日常的监察力度。 7 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在电气安装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监督。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发现图纸、施工方案中在施上方法及工艺上有问题要及时变更、调整。隐蔽工程、重大设备的吊芯检查等实行质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现场共同检查会签。否则施工人员不得掩埋、遮盖。施工用的电工仪表及试验仪器要定期校验。保证其精确性。凡应校验、检验、试验、调试的电气装置均应经过电气试验,并提交试验报告。试验不合格者不得安装。 8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并且周期也较长。在电力安装过程中节约能源也是非常必要的,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行业都要能够与时俱进,在完善自我中提升价值和竞争力。电力,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行业,更应该对运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完善。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论文 1安装过程的影响因素 1.1人员素质 在对电力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主要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工程中的操作人员,他们的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应提升其素质。 1.2材料和设备 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较多,比如水泥、电缆和钢管等,应依据施工设计图中的相关要求购买,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对供货厂家进行筛选。如果材料存在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此外,施工机械和需要安装的各种电力设备的成本较高,在选购时一定要采用集中购买的方式,谨慎选购。施工机械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要确保施工机械与电力施工相关要求相符。 1.3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是工程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施工方案会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等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状况,对技术、组织、管理和操作等加以分析,在综合考虑后制订施工方案,确保其具有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少成本。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应对施工工艺进行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时,将工程质量作为重要目的,并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1.4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劳动环境等。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比如湿度、温度等都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的具体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2解决措施 2.1施工人员方面的措施 2.1.1提升质量意识 施工人员是工程施工的主体,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因施工人员的错误操作而导致的质量问题较多,因此,必须提升其质量意识,具体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 ①施工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工程质量作为核心,即使因经济等条件不足也不能影响工程质量; ②施工人员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因为出现质量问题后的维修和调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③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将用户的基本需要作为核心,满足客户的要求;④施工人员不应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评价设备的安装质量,要结合用户的反馈资料和相关数据判断,施工人员要有数据参照的相关意识;⑤施工人员要有全局意识,保证电力设备良好的整体质量。 2.1.2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而言,要具备专业能力,能有效执行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对于生产人员而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按照质量标准和相关操作规程操作;对于服务人员而言,要将技术和生活服务工作做好,确保工作质量,从而间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2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 材料和设备方面的措施包括以下2方面的内容: ①为了保证采购质量,应提升采购人员的素质。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采购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受到金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的影响,很多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进而影响了设备质量。因此,要对采购人员进行严格筛选,采购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可依据电力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此外,还要确保采购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坚持“为企业和人们负责”的宗旨,采购质量良好的设备,避免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 ②保证货源信息的充足,做到货比三家。为了确保设备的供应和货源的通畅性,采购人员要对同类设备的各个厂家的信息进行对比,比如对采购价格与产品质量、规格等之间的对比,从而选择价格低且质量有保障的厂家。同时,因生产厂家与设备安装场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只有确保交通的便利性,才能节省运输的相关成本。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力设备市场中有很多产品,生产厂家的制造技术参差不齐,采购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供应厂家的详细信息,并对同类产品做好对比,合理选择供应厂家,并压低价格。 2.3施工方法方面的措施 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一定要在施工方法方面实行有效的改善措施。施工企业一定要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及时提取施工中的相关信息,并有效利用施工设备,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利用检验技术和检测技术;施工人员要在以往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工艺;在操作时,要依据施工工艺流程,顺利完成施工工序,现场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对原来的工艺进行改进;做好考核工作,利用激励机制,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实现良好的组合,发挥自身的能力;施工企业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分工和工作职责,结合实际状况确定管理目标,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控制目标;企业一定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反思,汲取教训,发挥自身的优势;要构建管理监督体系并落实,建立监督考核组,包括施工企业中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由监督考核组定期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2.4施工环境方面的措施 可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较多,比如湿度、温度等,因此,要利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施工环境加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对自然环境和文物做好保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施工造成的污染。施工企业一定要对施工现场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采取科学布置,确保施工现场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最终达到文明施工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设备的相关安装工程而言,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施工过程中始终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着工程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按照施工程序操作,依据建设规范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作者:苏志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横沥供电分局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初探 摘 要 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极为关键,能够使电力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电力系统稳定与否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时,应依据电力系统情况,使变压器安装正确,将电力系统性能发挥到最大。本文主要分析电力变压器性能及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准备工作,对其安装施工技术进行全面论述,为人们提供优质电力服务。 关键词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 作为电力系统主设备,变压器性能及作用不可忽视。当电力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时,电能输送依托于电力变压器升、降压。端电压的高压输电通过升压变压器实现,以免输电线路电能损耗过大。电能到达用户端之前,以降压变压器为载体,使电压转变为低电压,供用户使用,为人们提供优质供电服务。其直接关系到电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因而,应借助相关技术和方法,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提升电网性能及稳定性。 1 电力变压器性能 首先,依托于升压变压器,升高发电机端电压。通过该种方式,控制输送电流,以免输电线路上产生过多能量损失。同时,在不增加导线截面的前提下,实施电能远距离传输。其次,采用降压变压器,将高压转化为低压,使其与用电设备使用要求吻合。输电线路的高电压也转变成了各等级电压,在各类用电负荷中,具备较强的适用性[ 1 ]。 2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准备工作 2.1 前期准备工作 1)开展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工作时,需要将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到位。该环节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及要素有施工图纸、各类施工手续、审批资料等。以此为依托,执行各项审核工作,为后续设备安装奠定良好的基础。 2)正式施工之前,项目负责人和一线施工人员应依据实际安装要求及背景,对变压器型号、性能、参数、结构、特点及相关技术措施等,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确保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 2.2 设备及材料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需要考量的设备种类和技术等很多。熟悉变压器型号,对其有所了解之后,施工初期,依据变压器型号,再次对设计要求具备清晰认识和了解,对各施工设备相关数据等进行全面掌握。施工设备选定过程中,应考量实际工程背景,确保该环节涉及到的相关设备都合格,而且能够满足电力变压器安装要求。电力设备选择过程中,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对设备铭牌上的技术数据进行检查,全面掌握制造厂商、额定容量、额定电压和电流阻抗等各信息。工程实施初期,确保各施工材料齐全。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需要依据具体项目而定。其中,电焊条、调和漆和防锈漆等材料属必需品。选定的电力施工材料,应确保质量合格[ 2 ]。 2.3 施工作业环境 10kV变压器安装分为室内型及户外型。室内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受施工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中首先应确定变压器安装位置,对屋顶和墙壁做防水处理,墙壁或屋顶无渗漏情况。地面保持平整,基础设施符合变压器安装标准及要求。其次,参照设计施工图纸及要求,将预埋件清理干净,检测接地条件,并预留出孔洞。再次,房屋及防护栏杆、通风口等各类防护性设施质量达标,验收工作结束后,才能安装电力变压器。户外型变压器安装应首先检查现场环境满足变压器使用、安装、检修条件。最后检查电杆组立、变压器台横担、作业平台安装完成,各附件安装等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 2.4 开箱检查变压器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初期,应由专业人员对变压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开箱检查工作中,应注重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开箱检查工作切忌盲目,必须参照相应的施工图纸和设备资料。确定变压器型号符合设计要求方能开箱。开箱后首先检查零部件、设备等无缺损情况,确保整体安装性能。 2)参考安装说明书,进行开箱检查,检查变压器本体的同时也要对检验合格书等进行查验,为每台设备配置铭牌,并登记,使后期施工检修更加简单。 3)依据具体规章制度,进行检查,以免变压器设备和零部件出现变形、损伤或裂缝情况,提高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质量,实现预期施工目标。 3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 3.1 变压器台架 变压器台架安装工序很多,包括变压器、跌落式熔断器、熔断开关、避雷器和带电夹头安装等。其直接关系10kV电力变压器台架安装施工质量及效果。开展具体工作时,台架变压器安装过程极为讲究。通常情况下,最大容量在两杆之间,而最佳中心间距以2.5m为宜。兼顾倾斜度控制,以免其过大。 3.2 低压JP柜 低压JP柜作用是使电力系统更加稳定,保障用电安全。执行具体安装工作时,应对其进行科学应用。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中,其性能尤佳。完成上述工作,能够保障电网时刻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该工作实施中,应注重以下内容:正确安装变压器电缆,加强进出口防护,以免受外界干扰,出现短路情况;设备应有良好的绝缘性和防渗漏性,充分发挥其性能及价值;设备除却应有引线连接作用之外,也需在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将防水弯保留下来;实际安装工作中,开合闸动作应准确;对变压器JP支架柜最佳水平倾斜长度实施严格控制。 3.3 跌落式熔断器 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跌落式熔断器属核心环节。将与之相对应的熔断器,安装在电力变压器高压I次侧,使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10kV电力变压器在该方面有要求。与地面垂直高度相比,高压侧熔断器应在4.5m以上,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也应超过0.5m。执行具体操作时,需要让熔断器轴线和垂直线形成夹角,并依据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对各相熔断器水平距离进行设定,以发挥熔断器价值,发生熔断现象之后迅速跌落,保证变压器安全。 3.4 接地装置 现如今,我国电网规模逐渐扩大,人们的用电需求也日益增加,对电力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电力系统性质决定了其很容易遭受雷电灾害。当雷雨季节来临时,常会对电力设备和输电线路产生破坏。10kV电力变压器经常受雷电灾害影响。倘若变压器受到雷击,接地电阻超出原有限值,不能够及时将雷电强大电能导入到大地中,很容易损害电力设备。执行接地装置安装工作时,经常会因避雷器损坏或电压降过高,导致烧毁变压器,使电力系统也遭受严重损失。因而,接地装置安装过程中,应依据实际项目背景及安装要求,对接地电阻进行科学设定,确保其适用性,而且需要与相关规定吻合,从而保障供电安全及人身安全。 3.5 避雷器安装 电网系统中,避雷器属于主要设备。其主要作用是以免电网遭受雷电灾害,使其运行过程更加安全、稳定。其安装过程极为讲究,应在输电线路上,对其进行直接安装,另一端连接大地。以该种方式,在大地中导入雷电带来的高电压,以实现电力设备保护。安装避雷器能够避免变电器被烧毁或损坏。同时,将高压避雷器安装在高压熔断器和变压器之间,以免后期频繁维护或检修,实现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目标,达到良好技术及工艺效果。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浅探电力施工中的配线安装要点环节 【摘 要】对于电力施工来说,配线过程就是利用有效技术提升电缆使用率,其中配线安装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与安全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其技术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电力施工;配线安装;技术要点 0.前言 电力施工的环节比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需要对相关技术要点进行关注。配线安装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施工时需要对其加以重视,确保安装质量。 1.概述 对于电力施工来说,其过程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在施工的具体过程之中,很多影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需要在施工时控制其安装技术,提升施工质量。配线安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质量关系到电力网络稳定性与安全性,所以,需要对其加以重视。配线的这一过程就是结合科学原理,对电缆系统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网络整体,确保其经济性以及合理性与有效性,从而提升电缆利用率[1]。在对配线进行安装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安装阶段进行有效划分,将各个阶段的具体技术要点确定下来,对于其中的关键步骤技术要点进行控制,利用技术控制的方法提升安装质量,最终确保电力施工的良好质量。通过实践对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控制经验加以丰富,以推动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 2.技术要点环节 (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第一,在穿线之前,需要利用清水以及清洗剂等清扫导线管道,防止里面杂物对导线造成污染,在穿线之前,需要封闭管口。第二,依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对穿线管中的线缆进行操作,对其颜色进行有效控制[2]。第三,在穿线的时候,管道之中不能存在导线接头。第四,遇到变形缝以及伸缩缝等部位,需要灵活处理,要为导线留出充足伸缩的余量。第五,在遇到接线盒以及开关盒还有插座盒等位置,需要在盒中预留出长度一定的导线,一般在15厘米左右。第六,对于交流回路一致的导线,需要穿到同一个管道中,不管在什么状况下,不能使导线明露出来,利用盖板对箱盒进行封闭,要对盖板螺丝进行紧固。 (2)做好导线连接工作。第一,关于涮锡缠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导线与缠头接触面积以及接触空间的充足,另外,还要保证机械强度与相关标准与要求相符,圈数要在5圈以上。其次,锡的饱满度要与相关标准相符,焊锡质量要有保障,它的表面不能有粗糙或不平的情况,在施工时需要防止夹渣以及虚连情况,保证焊锡的均匀性,也要防止接头部分出现杂物。再次,在涮锡以后马上缠导线,对于所有的部分,都需要利用绝缘层将绝缘工作做好,设置好绝缘层之后,利用黑胶布进行扎紧,保证绝缘效果。另外,在电路之中若是有大量软线与硬线连到了一块,那么需要在施工时进行规范操作,并应控制好施工环境。 第二,对导线进行科学连接。在开展导线套管工作时,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压接连接,也就是说,需要从两端的位置将导线插到套管中,在导线都达到了管道1/2的位置时,需要使用压接钳和压模做好压实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其深度需要保证和套管尺寸对应。另外,利用平压的方式对导线和接线柱进行连接,在对单股导线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结合螺丝大小对其开展煨弯操作,确保煨满圈,避免反圈压接,保证压接的牢固性,盘圈的开口要在2mm以内,一根接线柱上面要尽量接一根导线,数量不能超过一根。另外,利用插孔连接方式对导线和连接柱进行连接,结合相关设计以及规范,把导线插到接线插孔之中,对导线线芯要进行牢固压接,如果需要对多芯导线和连线孔进行连接,需要将涮锡拧紧之后插入,如果导线线芯比插孔一半还要小,则需要折回操作,之后再插到接线插孔之中。 第三,和电气设备之间进行连接。如果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小于10mm2,那么在和电气之间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利用缠绕式端子。对于多股铜芯线来说,若是其截面积在2.5mm2以内,那么在与电气进行连接时,首先需要把搪锡拧紧或者也可以对端子接续,完成之后再和端子连接。与此同时,若是其截面积在2.5mm2以上,那么除了需要端子连接,在铜鼻子的地方还需要做好搪锡工作,在对其和插接式端子连接以前,要在导线端部位置对搪锡进行压紧。 (3)对线路进行认真检查。对于配线安装来说,为了保证配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要做好线路检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利用绝缘遥测形式对配线安装线路加以检查。对低压照明以及变压线路来说,绝缘遥测基本上选择为500伏,欧姆表量程是1兆欧到500兆欧之间,要对其连接方式进行关注,确保其牢固程度。对于配线安装线路来说,其单位绝缘阻比的最小值为0.5兆欧。高压线路以及动力线路在进行绝缘遥测时,其单位绝缘电阻的最小值为1兆欧。在完成配线之后需要做好复检工作,从而保证线路施工质量。为了保证配线安装的良好质量,一定要对线路进行仔细检查,做好这项工作之后,还需要对穿线安装质量和安装深层次做好检验工作。 另外,需要对其他检验工作加以重视,比如,要对线槽敷设的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线槽和建筑表面紧贴,确保其牢固性,保持合理的布局,横平竖直,避免盖板出现翘角的状况,保证接口的整齐,对拐角以及转角还有转弯连接和丁字连接等进行严格操作,防止线槽的内部和外部出现污染状况。对支架以及吊架具体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对支架和掉价进行固定的时候可以利用膨胀螺栓,同时也能够利用万能卡具对线槽加以固定,要对支架和吊架进行合理布置,确保其牢固性以及平整性[3]。对线路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在穿过梁以及墙和楼板的时候,不能将线槽抹死于建筑上,线槽在和电气器具进行连接的时候要保证其严密性,防止出现外露,保证施工的良好质量。对配线安装工作进行检查,能够有效保证电路运行的良好质量,提升安装技术。 3.结语 总之,配线安装是提升电缆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抓住各个安装过程,对安装的关键步骤做好技术控制工作,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提升安装质量,最终确保电力施工的良好质量。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安装中安全和节能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电力工程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电力工程由于其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存在一些不完全因素及一些浪费现象。因此当前的电力安装工程要注重节能降耗措施的应用,并在电力安装过程中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 [关键词]电力安装;安全节能;技术要点 前言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电力事业持续发展,在电力安装工作开展中,节能减耗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环节之一,要注重节能供配电系统、节能设备等的优化利用,要将电力新技能技术工作落到实处,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电力技能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电力安装中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 1.1 节能型供配电系统的使用 在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中,相关人员要全方位分析该地区用电容量、供电距离、电网运行情况等,选择“科学、合理”的供电电压。具体来说,如果配电电压为6~10kV,10kV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供电系统与有色金属损耗量较小,在选择高压配电电压的时候,相关人员要优先选择10kV。如果用户6kV设备比较多,容量又不小,技术经济指标较好,相关人员要优先选择6kV。如果用户偶尔会用到3kV的电动机,相关人员则要采用专用变压器进行供电,满足用户在用电方面的客观需求。 此外,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大部分电力负荷都属于感性负荷,比如变压器、电动机,这样在安装无功补偿设备之后,比如并联电容器,可以提供一定的无功功率,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的无功功率,其在电网中的流动也会有所减少,降低了电网运行中的电能损耗,属于无功补偿,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安装的无功补偿装置可以优化调整大系统中的电网电压,促使电网运行更加稳定,可以合理调整小系统中的三相不平衡电流,提高电网的运营效益。就变压器来说,在电力运行输送系统过程中,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由于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各不相同,电力输送电压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如果利用压器调节电压,将会增加电能损耗,必须客观分析变压器特点、性质,加以优化利用,降低其电能损耗。相关人员要优化利用电力节能技术,优化完善变压器设备性能,优优化设置变压器参数,借助变压器,合理调节电压,降低电能损耗,优化调整电力负载,合理调整其运行形式,加强变压器的管理,降低其功率损耗,在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1.2 节能设备的使用 在应用电力节能技术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意识到应用节能设备的重要性,广泛利用变频器。近年来,高压变频调速技术飞速发展,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行业中。就工矿企业来说,大动力设备应用较多,比如水泵、风机,常处于工频状态,需要巧妙利用闸阀动态控制风量与流量,而这会损耗大量的电能。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变频器,调节变频,完善电机转速的基础上,优化调节对应的风量与流量,电能损耗也较低。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要采用Y型高效电动机,其损耗降低率高达30%,效率提高率达到7%,有1~2年的投资回收期,甚至几个月,要注重节能型照明电器的使用,灯具、电光源、控光器件等照明电器产品要具有较高的效率、安全性等,使用寿命要长,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经济、安全”的工作、生活等环境,提高电能利用率。 1.3 电力安装中采取节能技术措施 首先,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精准定位电力设备,尽量在现场附近将其安装,且将降压变电站设置在接近负荷中心,并控制变电站的有效半径在 500 m 以内。其次,也可以依据安装现场实际情况设置多个变电站。如此就可以将电力运输距离有效缩短,从而使得运输中的电压损失得以减少,进而节约电能。再次,将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变压器负载率或电动机负载率以及对供电线路予以合理布局,从而提高功率因数,实现电能节约。最后,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避免电源乱接等现象的发生,防止三相负载不平衡情况出现。因为中性点电位如果升高将会造成中性流量过高,从而使中性线的损失增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必须确保三相负荷均匀分配,使三相负载的平衡得以实现,进而使节能降耗目标实现。 1.4 改进配电线路水平 可以通过扩大电网中导线的截流水平提高线路水平。一般来说选择满足线路运行要求的最小截面导线界面可以节省投资费用。但是减小导线的界面降低了导线的截流水平,从而会导致线路能耗增加。因此选择合理截面大小的导线非常重要。选用大小比理论截面大小高一到两级的导线所节省的运行费用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补偿建设中增加的投资费用。一般导线的使用寿命约为 10 年以上,因此在 10 年运行过程中节省的能耗费用与增加的投资费用相比就非常可观了。 另外可以推广应用架空绝缘导线。架空绝缘导线具有很大的优点,第一能够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使用架空绝缘导线可以减少外力或其它原因引起的相间短路问题,从而减少了合杆作业时的停电次数,提高线路的整体可用性。第二,能够简化线路杆塔的结果,由于架空绝缘导线的特点,能够满足沿墙敷设的要求,因此可以大大节约线路材料,同时使建成的项目更加美观。最后,由于架空绝缘导线的线间距离非常小,线路电抗仅为普通导线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导线的腐蚀从而延长线路使用寿命。 2、电力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控制 2.1 提升电力安装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电力安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施工,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各个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将工作责任制予以落实,提高管理人员以及电力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说安全施工是电力企业实现成功经营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构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2.2 电力安装中安全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首先,在电力安装过程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其定期加以保养,避免因设备或电路老化而引发电力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其次,电力安装施工人员要依据施工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与线路,并结合施工环境情况,对安装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患措施。此外,在敷设线路的过程中,电力安装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先后顺序进行安装,以免为图省事而造成漏电。再次,在某些环节的安装过程中,比如,在对避雷针进行安装的时候,必须按安装避雷针标准程序进行安装。最后,当安装好电力设备后,必须先对电力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在投入使用后,电力设备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3 结语 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是当前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基础,随着群众日常生活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安装项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结合节能降耗与安全生产这些思想来开展具体安装施工,使得电力安装中的节能活动与安全活动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浅谈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技术要点初探 摘 要:现阶段,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电网的建设逐渐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电气工程在施工方面的要求日渐提高,同时,配线的安装设计自始至终都在整个电力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巨大,配线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在相关技术的帮助下促进电缆使用效率显著提升的重要过程,安装技术的规范与否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强化对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技术要点的初步探究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电力施工过程 配线安装 技术要点 初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工程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施工环节,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因此,为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的显著提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严格的管理技术势在必行。同时,配线的安装自始至终都在整体电力施工过程中肩负着不可撼动的坚固地位,其安装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工程本身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带来直接影响,故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应该给予配线安装以高度重视,进而能够促进系统本身运行质量的显著提升,从而有助于帮助我国电力事业能够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蓬勃发展。 1 配线安装技术要点环节 1.1 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1)在正式进行穿线之前,需要在清水和清洗剂的帮助下对导线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洗,以此便能够将内容杂质物清理干净,有效地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并且需要将管口进行科学有效的封闭。 (2)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操作穿线管中存在的各种线缆,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有效地控制线缆的颜色[1]。 (3)在进行穿线的过程中,是绝不允许管线中有导线接头存在的。 (4)灵活地处理那些将要出现变形和伸缩缝的位置,要为导线将充足的伸缩余量留出来。 (5)在接线盒、开关盒和插座盒等位置,预留长度在15 cm左右的导线。 (6)将交流回路一致的导线在同一个管道中插入,并且保证导线无论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下都不能将其裸露在外边,必须利用盖板封闭箱盒,紧固盖板的螺栓。 1.2 做好相关连接导线的工作 1.2.1 涮锡缠绕 在进行涮锡缠绕的过程中,应该极大地确保导线与缠头接触面积、空间的绝对充足,确保机械本身的强度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缠绕的圈数不少于5圈;锡的饱满度要达到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而为锡的焊接提供重要的保障,保证锡平面的光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类似于虚连和夹渣的情况进行有效避免,以此促进焊锡本身均匀性的显著提高,有效地避免了接头部分杂物现象的出现[2];涮锡完成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进行导线的缠绕,利用绝缘层对全部分进行绝缘处理,在将一定的绝缘层设置好之后,利用黑胶布进行扎紧和缠绕工作,以此来确保绝缘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电路中存在大量硬线和软线互相缠绕的现象,便需要在进行施工操作时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并且对周边的施工环境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 1.2.2 科学连接导线 导线套管工作在展开时,使用的方式多为压接连接,换言之就是将导线从套管的两端插入其中,将导线置于导管1/2位置处,压实工作则需要借助压接钳和压模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导线在套管中的深度应该与套管尺寸的大小相适应[3]。同时,在连接导线和接线柱时需要借助平压的方式,在连接单股导线r需要将螺丝的大小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在此基础上将煨弯操作充分地展开,以此来能够将圈数煨满,有效地防止反圈压接的情况出现,为压接的牢固性提供重要的保障,且盘圈的开口大都严格地控制在2 mm的范围内,在一根接线柱上要尽可能地只接入一根导线,对连接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此外,在借助插孔的方式将导线和接线柱连接起来时,需要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技术谁规范,在接线孔中插入一定的导线,并牢固地压接导线的线芯,若连接孔和导线芯的数量有很多,则事先就要将涮锡进行拧紧操作,然后再将其在插孔中插入进去,若导线线芯远远小于插孔的一般,则折回操作十分有必要,待操作完成后将其在插孔中插入。 1.2.3 连接好各种电气设备 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10 mm2以下,则需要在缠绕式端子的帮助下连接电气设备;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25 mm2以内,则事先需要拧紧搪锡或者将端子连接起来,待这项操作完成之后,再将其和端子连接起来;若单股铜芯线的截面积在25 mm2以上,除了将端子连接起来以外,还应该在铜鼻子的位置将搪锡的工作做好,并且在与插接式端子进行连接之前,需要对位于导线端位置的搪锡进行必要的压紧工作。 1.3 认真的检查各个线路 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配电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实现,因此,需要认真地对各个线路进行详细且全面的检查。通常情况下,在绝缘遥测形式的帮助下检查各个配线的安装线路[4]。针对那些照明气压相对比较低和变压线路而言,基本上选择电压在500 V左右的绝缘遥测,欧姆的表里程大多在1~500 MΩ的范围内,通过密切的关注其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为其本身的牢固程度提供科学的保障。基于配线安装线路而言,其单位最小的绝缘阻比大约为0.5 MΩ左右。在对电压相对高的线路和动力线路中,进行绝缘遥测的最小单位绝缘电阻值大约为1 MΩ。 2 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的检查 在完成相关的配线安装工作之后,便需要对整个电力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复检,进而确保整条线路的施工质量能够与相关的规范要求相符,检查时一定要做到认真仔细,之后就穿线的安装质量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检验,高度重视其他方面的检验工作[5]。 例如:仔细地检查线槽敷设的具体情况,确保线槽能够紧密的贴合建筑的表面,使其异常牢固,进行合理的布局,横要平竖要直,以此便能够有效地防止盖板翘角情况的出现,确保接口的整齐性。同时,在丁字与转弯的连接处、拐角处、转角处等进行严格的操作,避免线槽内外部污染情况的出现[6]。另外,仔细检查支架和吊架的安装质量,在固定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的膨胀螺栓和万能卡具,科学、合理地布置支架和吊架,使其牢固、可靠、稳定以及平整。在检查线路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是穿梁、墙以及楼板时,一定要避免线槽在建筑上抹死情况的出现,在连接线槽和电气器具时能够确保严密性的实现,以此来有效避免外露现象的发生,促进施工质量的显著提升。 3 结语 总之,电力施工过程中配线安装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电缆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安装的规范要求和步骤进行施工,严格控制配线安装的技术,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安装质量的提升。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施工中变压器和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摘 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施工技术在整个电力工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中的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所以应该加强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电力施工 变压器 GIS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对系统的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GIS主要是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母线、电缆终端、进出线套管等,经优化设计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所以应该加强变压器以及GIS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1 变压器的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1.1 变压器就位分析 在对变压器进行整体就位前,应该对其方位进行确认,满足高低压套管出线需求。在变压器就位后,要对进线方向以及相关的中心位置进行检查,达到所需要求。另外,轨道上安装的变压器要利用好止轮器,将变压器固定好,以避免出现滑位现象。变压器在对气体继电器一侧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应该有1%~1.5%的上升高度。 1.2 器身吊罩检查或钻芯检查分析 一是变压器各个部位以及相关的运输支撑是否存在移动现象;二是螺栓是否紧固,有无采取防松措施;三是绝缘屏障是否完好等。在其内部排放完成后,就可对变压器实施吊装工作,首先把钟罩周围的螺丝拆下,然后系上绳索,与此同时还要检查起吊设备是否正常。其次,在起吊过程中避免罩壳和铁芯出现碰撞。为了避免起吊过程中无法控制重心,可先进行试吊,一般高度为50~100 mm之间,就可以对重心位置检查,只有正常后才可慢慢吊至枕木。当罩壳完全吊起后,检查人员着连体无扣工作服对支撑件、螺栓、绝缘屏障等附件进行检查。在变压器不能吊罩的情况下,进入钻芯检查,变压器在检查前应排净氮气,对变压器内部注入干燥的空气,人员着无扣连体工作服进入变压器,检查内容同上。 1.3 回罩注油分析 通过相关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处于正常范围内,便可回扣钟罩。在回扣过程中也要保证重心的稳定性,避免油箱和芯部出现接触,可以运用定位棒保证穿装螺钉工作顺利实施。注油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放油后的16 h内进行,以避免器身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 1.4 附件安装分析 在套管安装中,首先应该从套管内对引流线进行穿入;其次让套管能够缓慢地下落直到引线能穿出套管。对于引线而言,其底部应力锥接近套管时要保证应力锥不受外力。套管在固定后,要对引流线接头的固定销进行安装,套管末屏接地应良好。冷却装置安装时,首先把变压器本体上的阀关闭;其次对法兰临时封闭板进行移除,进一步吊起冷却器,将其套上相应的橡皮圈,再把上下连管法兰的螺栓拧紧。在安装净油器以及安全气道时,其内部应保持清洁。安装气体继电器和温度计前应检验合格,保证信号触点动作正确。 1.5 变压器调试分析 变压器安装完后、投运前的试验项目及结果是分析变压器从出厂、运输到安装质量的重要依据,对每个试验项目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1.5.1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绝缘油裂解产生如H2、CH4、C2H4、CO等气体,当变压器内部气体成分或含水量超过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分析,综合判断。 1.5.2 检查所有分接头电压比、极性或接线组别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 应检查变压器所有分接头的电压比,保证变压器绕组匝数比的正确性和是否存在匝间短路,检查接头连接和分接开关位置是否正确。分接头电压比应与制造厂铭牌数据相比无明显差别,且应符合电压比规律。单相变压器进行极性试验,三相变压器进行接线组别试验。绕组直流电阻测量可检查内部绕组接头的焊接质量,绕组有无匝间短路现象,检查电压分接开关接触是否良好,高压引出线有无断裂。测量应在各分接头的所有位置上进行。 1.5.3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和直流泄露电流 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可以检查变压器受潮、绝缘老化、油质劣化、绝缘上有严重局部缺陷等情况。当变压器有绝缘缺陷时,tanδ会产生变化。对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进行直流泄露电流试验可发现变压器绝缘整体受潮、部件表面脏污情况,以及贯穿性的集中缺陷。 1.5.4 绝缘电阻测试及交流耐压试验 变压器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测试能有效地检查出变压器绝缘问题,如:瓷件破裂、器身内有金属接地等缺陷。交流耐压试验是检验变压器绝缘强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绕组主绝缘受潮或在运输过程中引起的绕组松动、油中含有杂质等缺陷。 2 GIS安装调试技术分析 2.1 GIS安装分析 在安装过程中应根据相关顺序对部件进行合理安装。GIS安装顺序为:地面轴线定位―间隔就位―模块之间的拼装―气室真空抽气―气室内充六氟化硫气体―二次电缆敷设―二次接线。 2.2 GIS调试分析 2.2.1 一次回路直流电阻试验分析 目的在于检查GIS内的相关导体在连接过程中的接头是否正确,不同部分的接触性是否良好,对额定d流的相关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一般运用直流降压法。为了减少测量误差,电压测量线应放在电流输出线的内侧,另外接线的位置应该正确,与导体接触应良好。 2.2.2 气室密封性检验和测量微含水量分析 气室密封性不仅和系统稳定运行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会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安全,所以在安装工作结束后,要对每个气室关键部位进行严格检查,例如:接头密封性检查、法兰面接口检查以及气室阀门检查等。对于SF6而言,气体中存在部分微水含量,这不仅会对其纯度产生影响,也会对绝缘性能带来影响,所以应使用微水测试仪,检查每个气室SF6气体微水含量,充分保证其合格。 2.2.3 避雷器检查分析 GIS避雷器和普通避雷器在结构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别。GIS中的避雷器通常密封在比较狭小的空间中,安装前,保证避雷器在整个运输中未出现损坏现象。如果安装一些具有震荡或撞击指示器的避雷器时,若指示器动作,避雷器必须返厂 ,在对GIS避雷器安装后,可使用母线高压试验对其检测。 2.2.4 接地检查和二次回路检查 接地检查主要是检查接地位置是否正确,接地是否良好,并且符合各项要求。保证二次回路接线正确,导线与端子连接牢固,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对于有接地点的二次回路,位置应正确,接地良好。不同的连锁以及闭锁之间的功能都能满足设计的相关要求。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变压器、GIS设备能否稳定运行,不仅和日常的维护有关,同时与试运前的安装调试也密不可分。若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留下隐患,将会导致运行中出现异常,严重的将导致安全事故,所以应加强变压器以及GIS安装调试技术和能力,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探讨电力施工中变压器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电力施工的核心环节就是变压器安装调试,变压器的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时的工艺及调试质量。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装;电力变压器;调试 一、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力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高。那么电力企业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什么呢?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变压器设备安装。本文介绍变压器安装,调试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二、施工过程中设备的介绍及相关概念 所谓变压器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它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将某一等级的交流电压和电流转换成同频率的另一等级电压和电流的设备。变压器按照用途分电力变压器,仪用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等,本文着重介绍电力变压器的安装调试流程。在安装之前,要进行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变压器二次搬运。 (一)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 变压器在电力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变压器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电压或从高压转化成低压电。而变压器主要由器身,油箱,冷却装置,保护装置,出线装置组成,大型变压器一般是分体运输,到达现场后再有厂家技术人员指导拼装而成,这就要求我们现场施工人员熟悉设备,熟悉安装流程,需要施工人员核对设备及材料,一般设备及材料要求如下: 1、查验合格证和随设备技术文件,变压器的出厂试验报告。 2、按照设计要求查看变压器铭牌,检查各技术参数、附件是否与设计标准一致; 3、检查附件齐全,绝缘件无损伤、缺陷、裂纹等,充油部分不渗漏,充气高压设备气压指示正常,涂层完整; 4、型钢:各种规格型钢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无明显锈蚀; 5、螺栓:除地脚螺栓及防震装置螺栓外,均采用镀锌螺栓,并配相应的平垫圈和弹簧垫; 6、其它材料:蛇形管,耐油塑料管,电焊条,防锈漆,变压器油,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 (二)变压器二次搬运 电工,起重工作业配合进行二次搬运。采用吊链、汽车吊装,根据距离远近,采用滚杠、卷扬机、汽车运输,行车平稳,用钢丝绳固定,减少震动。 三、变压器安装过程 变压器安装过程包括固定变压器、注入液体、附件安装等。 (一)固定变压器 在设备安装之前,首先要进行固定。固定过程中要注意变压器的倾斜度以及变压器的线的走向及安装要求。考虑到各种变压器的设计不一样,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固定变压器的方法。比如涉及到气体继电器的时候,需要使电压其倾斜,1%-1.5%的范围,如果变压器没有这么设计就需要在固定的时候自己注意倾斜。 试调以后就起吊,起吊只需要把定位棒改为绳索。起吊要保证重心稳,中心及其他部分正常。 下面_始检验,检验的时候要观察螺丝钉是否生锈,是否稳固,观察变压器是否产生了垃圾,对于不稳固的螺丝钉要重新稳固,对于垃圾要及时清理。还要检验绝缘措施是否还有保障,检验各个开关是否还能正常工作,总之,需要细心观察,仔细检验。 (二)注入液体 上面降到排除液体,那么检验完成以后需要注入液体,而且要有效率的进行检验,要在十几个小时内重新注入液体,来保证机身不与空气反映。另外操作过程中也要保证重心稳定。 (三)附件安装 附件安装包括电压切换装置、防潮呼吸器、气体继电器、温度计、变压器联线等。 四、变压器调试 变压器调试分为很多个部分,包括一次设备调试,二次设备调试,送电试运行等,一次设备调试在安装前后都有涉及,不一一列举,只列举主要试验所需项目: 1、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 2、测量线圈连同套管一起的直流电阻 3、检查所有分接头的变压比 4、测量与铁心绝缘的各紧固件(连接片可拆开者)及铁心(有外引接地线的)绝缘电阻 5、检查三相变压器的联结组标号和单相变压器引出线极性 6、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值 tanδ 7、测量有载调压档位的直流电阻 8、测量线圈同套管一起的绝缘电阻 9、绕组变形试验 10、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泄漏电流 11、线圈连同套管一起做交流耐压试验 12、绕组连同套管的长时感应电压试验带局部放电试验 13、检查相位 14 测量噪音 15、油箱中绝缘油的试验。 二次设备调试包括变压器保护调试,测量回路,刀闸控制回路,变压器本体CT回路检查,变压器的气体保护回路,测温回路,压力释放回路,油压速动回路,冷却回路,调压回路,消防系统等调试 送电试运行,变压器各项试验符合规范后,送电前应组织对变压器及其附属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变压器绝缘值符合规程规定,变压器第一次投入时,全压冲击合闸, 变压器第一次受电后,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0分钟、无异常情况;依照规程应进行3-5次全压冲击合闸,并无异常情况,冲击过程中励磁涌流不应引起保护装置误动作;变压器带电后,检查油系统不应有渗油现象;变压器试运行要注意冲击电流、空载电流、一、二次电压、温度,并做好详细记录;变压器持续运行前,应核对相位;变压器空载运行24小时,无异常情况,方可投入负荷运行。 变压器调试每个部分都不能遗漏,每个部分都要通过检测,才能确保电力施工完全完成。 五、验收 变压器开始带电起,24h后无异常情况,应办理验收手续。验收时,应移交下列资料和文件: a)变更设计证明; b)产品说明书、试验报告牟、合格证及安装图纸等技术文件; c)安装检查及调整记录。 六、结论 电力施工的核心环节就是变压器安装调试,变压器的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变压器安装时的工艺及调试质量。电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电力企业需要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设备的安装流程进行操作。在安装之前,要进行电力变压器安装准备,变压器二次搬运。变压器安装过程包括固定变压器、注入液体、附件安装等。变压器调试分为很多个部分,包括一次设备调试,二次设备调试,送电试运行等。调试完以后进行验收。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 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 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 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 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 (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 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 摘 要:加强对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电力工程安装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的管理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在分析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其在电力工程造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 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将运营成本控制纳入全过程造价管理中,及时把运营成本变化反馈到管理决策中,避免在预算紧张的时候,出现建设单位故意压低建设成本的现象,致使工程后期运营维护成本大幅增加,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在此过程中应用全过程造价管理,能够让决策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角度分析成本与造价问题,进而达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的最低值。 1 全过程造价管理概念 全过程造价管理主要就是从项目长远经济效益出发,对项目规划、设计、购置、制造、安装、运行、更新、维修直到报废的全过程予以充分考虑,是全过程造价最低的一种管理方法与理念。全过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大力推广,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主要就是从项目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全面分析项目造价管理,在传统全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加设项目运营、扩建、拆除等费用计算。针对电力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而言,主要是从功能寿命、经济寿命、物理寿命、法律寿命角度考虑。大部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对经济寿命的管控。全过程造价公式为:L=N+R,其中L表示全过程造价;N表示一次性投资费用,主要包括收购、咨询、勘察、设计、施工等筹建费用,以及借贷、利息等筹资费用;R表示经常发生费用,主要包括建筑使用期内的操作管理费用,设备与设施的维修、更换费用,功能使用费用等等。 2 全过程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2.1 投资阶段与设计阶段。一直以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将造价控制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导致工程造价管理相对被动,以致于无法合理、科学的落实造价管理工作。所以,要想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就要重视工程建设前期的造价管理。首先,进一步完善实施设计方案招标或者方案竞选。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通过设计招标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竞争,选择适合的设计方案,进而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合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与此同时,开展设计招标活动,还可以促进项目建设投资有效控制工作的展开,极大的缩短了设计周期,减少了设计费用,借助设计招标评定出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结构合理、满足项目技能环保要求的设计方案,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实行限额设计。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通过限额设计的实行,能够有效改进设计单位的管理工作,将整个项目按照设施部位或者功能差异分成若干的单元,之后根据限定额度对设计方案予以选择,最大限度的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真正做到投资少、收益高。 2.2 增强工程全员造价意识。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的任务不仅仅是相关造价人员的责任,还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所以,为了能达到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在电力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造价培训,能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电力工程造价中,提高他们控制造价的意识,进而保障施工技术和造价之间能更加科学和合理。另外,相关的造价人员应对自身进行进一步培训,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保证造价控制能实事求是。 2.3 施工阶段。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工程建设效益的关键所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电力工程施工阶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造价管理:一是,完善工程招投标工作。在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内容严谨、准确、完整,并且保证招标条件符合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公平、合理的原则;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标准;对评标制度与评标程序予以严格规定,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展开工作;在中标之后签订合同的时候,需要确保合同条款细致、严谨,为施工的有序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甲供材料、设备投资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甲供材料与设备而言,一定要以大渠道供货为主,以市场自行采购为辅。在市场自行采购中,需要由主管工程的机关、工程指挥部一同参与,通过实际调研,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针对大型设备而言,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购买,在制定合同条款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产品质量等级与供求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在材料、设备进场的时候,进行质量检验,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予以拒收,以此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的标准。三是,重视设计变更管理。设立统一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对设计变更签证审批程序予以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违规变更的情况。四是,做好工程审计。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加强项目的全程审计,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以此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4 造价信息动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是否有效,起到决定作用就是造价信息动态系统是否全面。虽然我国已在大力发展相关技术,但在造价信息系统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系统中对造价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及表单尚未做到固化。所以,为了能真正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相关的造价人员必须要积极收集相关信息,如电网设备及材料等价格信息和相关收费标准。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造价控制管理的水平,做好电力工程施工造价成本的分析工作,进而能为以后的工程造价提供可靠的数据。 2.5 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施工,进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同时,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另外,还需要对合同加强管理,承包工程的双方需要切实履行合同中各自的义务,对于可能造成工程造价提高的因素,应积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加以解决。在签订合同时,应将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考虑进去,并且明确规定设计变更及索赔等相关问题,避免发生合同纠纷事件,从而影响最终的结算。由于我国各地政府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导致在进行征地时,其费用标准也不同,最终会造成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场地征用和清理时,其费用一直是居高不下,致使工程造价上涨,也为工程投资控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电力企业应积极与政府沟通,并通过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缩小成本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进而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全过程造价管理作为一种新型造价管理方法,主要就是在全程造价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价值理论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逐步推广,将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且有效提高了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电力设备。变压器的安装质量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电力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对变压器的安装质量要有足够的重视。文章针对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有所完善,进而为电力系统的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技术;电力系统;电力设备;电能损耗 变压器能够减少电网能量的损耗,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电力变压器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变压器的升、降压能够保证电能的安全、顺利的输送。升压变压器能够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电能的损耗并完成高压输电。降压变压器能够在电能送达用户端之前调节适合用户使用的低电压,可以满足多种用户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电力变压器是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设施。所以为了电网的稳定运行,建设电力系统时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不断完善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技术,从而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1 电力变压器施工准备 准备好电力变压器的施工设计图纸,办理好施工手续,完成审批资料的审核,确认电力变压器的性能参数、规格型号等技术指标以及完成整体安装所需的必备条件。确认变压器的规格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所用的设备也要符合设计要求,产品检验必须合格才能使用。对设备的技术数据、制造商、额定参数等都需要明确掌握,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宜的施工材料,在对10kV电力变压器进行施工安装时,调和漆、防锈漆等材料必须出厂检验合格,这些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材料的好坏也影响着施工质量。另外,变压室的墙壁和屋顶必须做好防水工作,若出现渗漏现象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地面需保持平整,有利于施工和美观。配套的一些基础设施也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对预埋件和预留孔洞做相应的处理,对于通风口、栏杆等防护性设施进行完善等。变压器的开箱验收也是保证按照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压器与设备资料无偏差并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主体设备及其零部件完好,有完整的权威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以上这些条件是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待以上事宜都准备完成后方可进行施工。 2 电力变压器施工注意事项 电力变压器台架的安装主要包括安装变压器、熔断器及熔断开关、避雷器等,安装过程中要对倾斜度严格进行控制。电力变压器低压综合配电柜是确保用电安全性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设施,低压综合配电柜的容量要符合电力变压器的需求,在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中,应用比较广泛。低压综合配电柜在农村电网改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安装低压综合配电柜时,要将诱发短路的因素降到最低,保证电缆连接准确,布放设置防水弯,保证良好的接地。 熔断器是电力系统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器件,在电力变压器的高压端以及低压端都需要安装熔断器,高压侧熔断器安装时对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有一定的要求,需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 电力系统存在着受雷电灾害的风险,当电力变压器受到雷击时,雷电所产生的电能由于接地电阻过大不能及时地导入大地,极容易损坏电力系统设备。由于避雷器的损坏或者电压降较高容易导致变压器损毁,进而给电力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在安装接地设施时要确保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要求。在避雷器的安装过程中,应一端连接大地,另一端与输电线路相连,保证电力系统遭受雷击时将高电压及时导入大地,减少或避免电力系统遭到破坏。在多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系统中,10kV电力系统覆盖的供电面积比较大,线路比较长,变压器数量也比较多,直接对各种不同的用户供电。10kV电网主要以架空的方式布放线路,没有遮挡和避雷线,在雷雨季节容易遭受雷击损坏变压器,影响供电安全,因此防雷保护工作需要加强,通过降低接地电阻可以减小或避免雷击所造成的破坏。 电力变压器是比较贵重的电力系统元件,它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安装继电保护装置保障电力变压器正常工作。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能够通过电压、传输功率、电流等转换满足供电要求。电网的不断发展进步对电力变压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电力变压器的选择和安装方面要引起重视。以往我们在选择电力变压器时缺少科学合理的分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电能损失。电力变压器的容量选择应参考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合理地进行配置,容量太大或太小都会造成电能的损失,甚至使变压器损坏。 3 电力变压器施工技术规范 变压器应带有出厂标牌,标牌上应明确说明制造厂商、额定容量、额定电压、电流、阻抗等技术数据,与设计要求相符,附件及技术文件齐全。型钢应崭新无锈蚀并符合设计要求。镀锌螺栓需配备相应的平垫圈及弹簧垫。蛇皮管、电焊条、防锈漆、调和漆以及变压器油等施工材料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带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搬运吊装机具的准备:汽车吊、吊镇、道木、钢丝绳等。安装机具的准备:台钻、砂轮、电焊机、气焊工具、电锤等。测试工具的准备:钢卷尺、钢板尺、水平尺、线坠、万用表等。施工资料的准备施工图及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土建工程及变压器轨道完成施工,标高、尺寸、结构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变压器本体外观及绝缘器件检查无损伤及变形,油箱封闭良好,无漏油、渗油现象。变压器二次搬运应由起重工配合完成,利用汽车吊吊装,用汽车运输时必须稳固固定,平稳行车减少震动。变压器吊装和搬运时,为避免使其损伤,应用木箱或纸箱将高低压瓷瓶保护起来。变压器就位后用道木搭设临时轨道,然后拉入室内合适的位置。变压器的安装应采取必要的抗地震措施,电压切换装置分接点连线应正确连接并且牢固,电压切换装置的传动机构应有足够的润滑油。布放变压器的一、二次联线、接地线、控制线时,不可使变压器套管直接承受应力,变压器工作零线应用绝缘导线并与中性点接地线分别敷设。变压器试运行前必须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检查交接试验材料是否齐全,变压器本体及附件是否整洁无缺损,引线位置是否正确且接地良好,通风以及消防设施是否完备,指示标牌是否正确全面等,确认符合试运行条件后才可以投入运行。 电力变压器的施工安装应遵循国家相关规范,调试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电力变压器的试验调整和检查结果,应符合相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变压器的安装应满足安装位置、注油量以及油号正确,油箱无渗漏,变压器轮牢固,防震设施可靠,变压器表面油漆完整且清洁等条件。变压器与线路应连接紧密,螺栓的锁紧装置完善,瓷套管不能受外力作用,接地装置稳固牢靠。变压器与附件连接的导线应有保护套管和接线盒,需固定牢靠。通向变压器的母线和支架应便于拆卸,利于检修工作的进行。变压器与附件外壳以及其他非带电金属部件应可靠接地,并符合相关接地要求。变压器门应设置门锁,非专业安装人员、非工作需要不得随便入内。变压器高低压瓷套管应采取防砸、防碰撞措施进行保护。变压器日常要保持清洁干净,避免油漆面有碰撞损伤。工作人员在变压器上方作业时,不得随意蹬踩变压器,应配带工具袋,防止工具和施工材料掉下砸坏、损伤变压器。在变压器上方进行电气焊作业时,需要对变压器进行全面的保护,防止焊渣掉落损伤设备。如果发现变压器有漏油、渗油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同时要避免油面太低,潮气的侵入会降低线圈的绝缘程度。 对于电力变压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预防,否则会影响变压器的使用质量,如器件焊渣和锈迹没有清理干净,器身表面刷漆不均匀,防震装置安装不够牢固,零线和中性点接地线没有分开敷设等,应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和施工设计进行施工,避免由于施工质量导致变压器工作异常,对电力系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10kV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用户终端,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也很多,每个变压器的负荷和运行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使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比较大,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压器能否节能逐渐受人们所关注,目前一些新型的变压器在性能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另外适当地提高变压器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 4 结语 10kV电力变压器的安装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对施工过程是细节要全面把握,需要多项工作配合完成,因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10kV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影响着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合理的安装位置、标准的技术规范、良好的维修保养都是施工技术的体现,也有利于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发挥其稳定持久、高效可靠的作用,满足不同用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谢研(1986-),男,辽宁沈阳人,长春润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现场电气及水暖工程。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提升,对于设备安装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不同的电力设备具有不同的安装规则和要求,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关系着电力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对电力设备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0 引言 电力系统对于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发展,电力设备的使用愈加广泛和普及。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及用户的用电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分析。 1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施工人员的素质 电力设备安装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有诸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施工管理人员,二是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与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1.2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设计的施工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具有种类繁杂、用量大的特点,每一种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安装关系着整个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电力设备包括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以及需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其中机械设备作为电力设备安装中的辅助工具,其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等都需要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电力设备则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对于施工工程而言,如果电力设备质量不过关,则难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法保证生产和生活正常的供电需求。可以看出,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1.3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指的是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对人财物的组织、对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试手段等,施工方法贯穿施工中的整个过程,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项目的完成、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工程在施工方法的制定中,首先要从本次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对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施工方法的适当性、技术科学性,还要做到经济合理,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 1.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气候的变化上,例如温度、湿度等,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也具有复杂变化性。因此在具体的安装施工中,对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考量,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施工准备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准备阶段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 (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并指出相应预案,做好质量控制工作;(2)健全培训制度。首先,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培训中注重让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和预防意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对施工问题的解决,提升施工工程的综合效益;另外,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对施工出现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普及,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3)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在对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进行选择中,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调查,对供货厂家的社会信誉、资金力量以及产品的质量认可、价格进行调查,货比三家,选择适合电力设备工程施工要求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并在购货后注重对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记录。 2.2 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施工过程是对施工设计进行实践的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最终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难以更改的影响。同时施工过程不仅要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对施工具体环节和进度进行控制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技术管理因素。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推动技术革新,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对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或者提升现有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按照施工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并根据施工工程的特点,制定高质量的实施计划;(2)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度。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应该委托监理公司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对工程的施工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理,保证其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规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整改。 2.3 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竣工验收指的是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着工程建设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成功,也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投入使用。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对施工中资料的收集,保证有效的评价。并在验收中注重对施工问题的总结,为以后工程建设提供案例。 3 结束语 我国电力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保证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安装质量。注重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的考虑,并注重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安装质量。 作者简介:崔晓轩(1986-),男,辽宁锦州人,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研究方向:锅炉本体设备安装及检修。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摘 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性提高,电力安装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土建施工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因此,本文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两者之间内部的关系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分别从设计准备、主体结构施工,安装、装修不同阶段内的配合技术加以说明。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 0 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推进下,建筑行业得以长足发展,行业内技术水平得以持续提升,建筑施工效率不断提升。其中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与制约,这两个部分的技术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施工效率。因此针对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加速工程施工速度,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建筑行业内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与创新。 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间的关联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相对应电力安装工程而言,土建施工的显著特点在于具有自身特定的施工专业,属于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因此在具体施工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区别,进行针对性施工处理。由于土建施工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建筑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施工,对于所涉及到的电力工程安装相关项目分别作出考虑,包括电力设备安装位置的预估、机电安装、电缆线路设置等不同方面[1]。电缆安装工程与土建施工两者均为独立的专业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与此同时,双方具有互相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因此必须对双方进行充分的考量,展开配合施工,进而为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提供保证。 2 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由于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两者时间存在十分显著的关联性,因此需要配合施工技术进行讨论,分别从设计准备、主体机构施工、安装、装修四个不同阶段作为切入点,对配合技术展开针对性的细化分析。 2.1 设计准备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完整性,在设计阶段中,负责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双方人员应当进行沟通,探讨技术配合问题,并向对方提出自身所需要求,为工程的顺利展开做好充足准备。突降施工正式开始前,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配合土建施工人员要求,就建筑施工图纸,共同作出探讨和审核,针对可能造成冲突的设计环节,及时通知对方,尽快作出整改,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引发两个项目之间的技术性矛盾。同时,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必须对土建施工设计图纸有详细了解,熟知土建施工方式、进程等信息,尤其关注对电力工程安装产生影响的项目,防止在土建施工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土建施工正式开始之前,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应当完成电力管路的预埋、配件等准备工作。 2.2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从土建施工期开始,要求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按照土建混凝土浇筑的进程和施工进展,逐一实施相对应的电气设备预埋工作[2]。这一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在土建结构模板完成搭建步骤后,重点把握防线工作,明确预埋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按照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的要求,对电气设备中的开关面板、灯盒、配电箱等电力装置预埋防线、预留孔洞处理。其次在土建施工张的底筋、沉梁铺设后,铺设电力相关管道通路,固定预埋件安装位置,包括穿梁线路、排水预埋线路等。第三,在土建施工中的封模开始前,需要对已经完成的施工步骤进行审核,及时整改补救存在质量问题的位置后,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交接。其中,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工程进行进一步审核,尤其是钢筋工程,防止钢筋出现外漏、生锈等问题,以免影响建筑工程安全性。检查确认无误后,土建施工人员可以展开混凝土浇灌等下阶段施工步骤。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时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内容复杂,技术难度性极高,需双方技术人员重点把控,密切配合。 2.3 安装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人员务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对变电站接地网步骤进行监督。由于施工工艺与原材料均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为防止原材料出现变化,应当对其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电气安装以及接地电阻的安全性。在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与电力安装工程安装人员的协同下,共同为电气设备、连接接地网工作提供技术条件保障。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不满足双方共同需求的情况出现,应当及时整顿改造,充分发挥出监督作用。此外,对于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的精准性,应当加强在电缆相关技术领域的控制力度,保证施工安全规范。 2.4 装修阶段配合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室内装修阶段同样对工程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要求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双方展开技术配合。由于内部装修对室内墙体所造成的影响范围最为广泛,为保证内饰层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应当针对墙体破损的区域及时修补[3]。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应当在土建施工墙体抹灰之前确定电气安装位置,及时查看预留孔的位置是否受到抹灰干扰,并在检测符合安全规范后,投入使用。同时室内涂料、喷浆等装修步骤结束后,实施电气设备安装时,需要保护土建施工成果,防止对墙体造成严重的损坏,并确保电气设备不受污染。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涉及面积极为广泛,对于技术水平和质量的要求极高,在复杂的建筑工程内,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作用。因此必须要从建筑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入手,展开密切的技技术配合,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率。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及问题处理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人们提供更可靠的用电环境。其中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运行以及电力工程扩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才能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关键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问题处理 前言 在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也存在很多不可预见因素,如果在施工中不注意,都可能会给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针对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促进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有序进行。 一、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施工存在的问题 电力变压器在安装的过程中,应保证施工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施工,确保施工人员以及变压器设备的施工安全[1]。而且,安全施工是电力变压器安装的核心,应渗透到各个施工环节中以及各个设备的施工中。然而,就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差,再加上为了节省安装时间,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操作进行施工,,使得电力变压器施工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而引发电力变压器施工安全事故。此外,电力变压器在施工完成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加电试验,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因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撤离现场危险区域而引发电力安全问题。 (二)质量施工存在的问题 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主要从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应注重各个施工环节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质量[2]。电力变压器施工质量关乎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如,在对变电箱、变压器设备、储油柜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发现,电力变压器的细节性施工问题还未能有效地解决,从而导致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不达标,如果强行投入到电力系统运行中的话,势必会造成电力变压器的损坏甚至损毁,可见,在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需要重点注意施工的质量。 二、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一)安全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电力变压器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因施工操作不当、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而引发电力变压器的安装施工安全问题,对此,必须做好安全处理措施[3]。首先,应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中各个流程的合理性。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而且,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应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监督人员,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安全监督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及时有效地发现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危险因素,切实有效地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安全。再次,应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让施工人员了解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这样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施工中及时地发现施工安全风险,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当然,这些安全风险因素,应及时进行上报,便于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管理部门等相关负责人结合电力变压器安装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改进和调整,从而保证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质量施工问题的处理措施 除了要重视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安全之外,还应重视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问题屡屡发生,不仅造成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此,必须做好相关的质量施工问题处理工作[4]。首先,施工管理人员应详细了解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尤其是施工方案中涉及到的各项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环节以及施工技术等,通过熟练掌握各项施工技巧、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电力变压器施工的质量。其次,应建立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质量审核制度,针对施工质量不达标的问题,需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实施责任制管理,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促进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保证变压器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尤其是在电力变压器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做好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工作,为电力变压器的施工顺利投运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通过本文对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以及问题处理的分析,作者主要对当前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中存在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处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电力变压器安装施工的质量。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相互影响,在施工中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文章就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并分析两者具体的配合技术,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项目、电力工程安装项目都是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只有确保这两个项目施工的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进度,为社会创造安全耐用的工程项目。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互影响,必须相互配合施工,避免由于某一工种出现错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安全事故以及施工质量问题,从而为建筑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工程之间的联系 就土建施工本身的特点而言,土建施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的施工专业,可以根据建筑工程具体要求具体实施。建筑工程中的电力工程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项目之一,对电力工程的安装而言,其需要根据建筑结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这就要求土建施工过程中需考虑电力工程安装相关问题,包括电缆埋设、电力设备安装位置预留、机电安装等等。总之,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都具有自身的专业技术特点,但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制约,需要相互配合施工,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2 建筑土建施工与电力安装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安装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项目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电力安装较为复杂,涉及到土木建设、建筑排水、电力设施等方面,如果施工过程忽略了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就会对其他的工种施工造成影响,也影响整体施工质量。有时这种不良影响在短时间没有明显的体现,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某建筑工程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只考虑到建筑土体建构协调性等问题,忽略了电力工程安装问题,导致建筑电力电缆敷设与土建工程发生矛盾,这一看似很小的问题导致土建施工返工,不仅延误了施工工期,还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确保建筑工程顺利实施,为施工质量、工期、成本控制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实际案例分析 某现代化小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50亩,共有60栋建筑,包括52栋别墅、8栋20层住宅,总建筑面积88 000m2。小区绿化面积为45%,楼与楼之间有道路、草坪、停车位、小广场,中心位置还有两个人工湖。该小区是新城规划区的重点项目,对建设质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土建和电气安装两大部分,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小区采用放射式供电方式,由配电网引来380/220 V三相四线电源,引至住宅首层总配电箱,再引至各用电点。接地系统采用TN-C-S系统,进户处零线重复接地,并设置有专用PE线,接地电阻在4 Ω以内。为取得较好的效果,将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技术相配合,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最终取得较好效果。 4 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应用 4.1 准备阶段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土建施工项目设计人员就应该与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紧密的配合,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向土建设计人员提出自身设计要求。在土建施工前,电力工程安装技术人员需要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及时展开沟通,协同起来对建筑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避免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存在冲突,若存在冲突则应及时通知有关设计人员进行修正。另外,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土建施工图纸,掌握土建施工进度、施工方式等,对于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联系的土建项目更需给予特别注意,保证土建施工方案不会对电力工程安装造成影响。另外,在土建施工前,电力工程安装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电力管道的预埋、配件、预埋件等的准备工作。 4.2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主要是土建施工开始阶段,电力工程安装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土建混凝土浇筑进度以及土建施工进度,逐步开展相关电力预埋件的安装。具体电力工程预埋件安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土建结构模板搭设完成后,关键施工在于放线,确定相关预埋件安装位置、电气设备安装位置,并根据电力工程设计图纸中开关面板、灯盒、配电箱、排水管道等位置展开放线,合理预留孔洞。②底筋以及沉梁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相关管道的铺设工作,并对预埋件安装位置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另外,这个阶段还需要完成相关穿梁线路管道、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③在封模前,应该对上诉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相关预埋件铺设质量,如果发现存在质量问题,需要及时的提出科学补救措施,实施补救后方能与土建施工单位进行施工交接。交接过程中,土建施工人员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特别对于钢筋工程等,避免其发生外漏、生锈等问题,只有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后才能实施混凝土的浇筑。土建施工中人工孔桩照片,如图1所示。 4.3 电力工程安装阶段 在电力工程安装期间,土建施工需予以配合,在土建墙体防水施工前完成电气设备的安装,避免电力工程安装对墙体防水层造成损坏,避免建筑物发生渗漏问题。另外,对于穿墙电缆的铺设布局方面需确保其连续性、一次性,避免发生返工现象,如果土建施工存在返工现象,就会增加建筑防水工作的难度,所以在施工中,由土建施工人员在施工图纸上标明穿墙孔洞的位置,避免遗漏。 4.4 智能化电气施工 在进行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前,要求电气施工单位对电气施工图纸进行熟悉,并对土建方面的图纸以及施工安排有所了解,将电气施工图纸与土建施工图纸认真对比,找出两方施工的交叉点,并与土建单位商量合作时间,以免出现问题或耽误建筑施工工期。换言之,应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科学的安排电气施工进度。另外,在实际的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界定强弱电的困扰,因此,在施工前就要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审查,找出问题所在,及时通知有关单位部门加以改正。对于图纸中相应要求,应及时完善接地措施。若需展开接地装置安装,应将之和底筋进行焊接,同时利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若条件允许,在施工中应对沟槽予以充分使用,优先完成接地干线工作。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5 结 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涉及专业广、质量要求高的复杂工程,土建施工、电力安装施工都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两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施工,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加强两个工种之间的配合施工,有利于施工组织工作,对施工管理效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安装施工论文:电力安装施工的管理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工程投入建设使用,但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关系到这类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是否能担当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用电规模的主角。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满足业主方的需求,需要提升其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安装;施工管理;问题 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推广使用,电力安装公司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中国各行各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保障电力安装工作的开发和安全性是极其重要的.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1 施工前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在接到顾客的投标文件之后,根据客户要求并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对合同进 行评审,核实工程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量变更及相关的成本费用的支出,施工方法,质量要求,机械设备的使用,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和工期目标等诸方面进行合理评价,正确合理地编制施工图预算。 2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公司在进行每一个电力安装施工项目时都要适宜地配备劳动力、材料、设备、技术、资金,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协调、搭配并发挥作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完成工程项目。由于项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协调、配备是应项目而生,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过程. 而是多变的具体过程。在施工项目管理中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对项目的各生产要素即人、机、料、法、环的配置与组合要不断地调整, 优化配置与组合, 使要素合理流动, 避免窝工与材料浪费,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施工中合理地使用资金、材料、设备以及劳动力。 3 电力安装管理的作用 电力安装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公司在进行每一个电力安装施工项目时都要适宜地配备劳动力、材料、设备、技术、资金,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协调、搭配并发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项目描述包括项目目标、工作范围以及项目完成技术等。每次,在具体施工前要检验电力施工中的设备及材料,确保所用设备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这样能够使得项目经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且企业必须赋予项目经理实现职责的许可权。况且,质量因素从决策阶段到建设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存在,因此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工程项目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工程就必须谈质量,没有质量的工程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应根据电力安装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培训主要包括业务技能的培训、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培训、团队技能的培训。再次,团队技能培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低成本完成工程项目。 由于项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协调、配备是应项目而生,不是单一的、重复的过程。而是多变的具体过程。在如今的社会中,社会在不断进步,而科技也在不断进度,因此,团队成员要不断地进行先进的培训,才能更好的适应其工作。 4 安装项目技术与管理 4.1项目技术 电力安装项目是在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的严格控制下完成的,技术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人员、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公司技术水平,贯彻技术政策、研究技术规律,以技术保工程质量, 使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 4.2项目技术管理 在具体安装施工中, 技术管理工作应注意的方面有: 技术基础工作; 技术标准、规程、制度; 施工技术工艺管理;技术试验、核定、检查:技术开发管理。如培训、革新、改造、建议, 同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安装施工技术负责人应管好几个环节:图纸学习与会审, 技术交底, 材料、设备、检验。项目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资料管理,技术制度的制定, 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的编制等。 5 电力安装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偏差的大小以及偏差出现的地方不同对工期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在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网络图中总时差和自由时差来进行。检查自检工作的组织和程序是否规范、考核内容深度和广度是否符合达标投产的要求,以及自检整改和生产运行情况。目前我国电力调试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都比较高。在这种高素质技术人才集中的企业,扁平化的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是非常适应的。 资金收入方面,在时间上、数量上有总体意识,为资金筹措及安排资金使用提供依据。电力安装企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电力体制的改革,负担沉重的电力安装企业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用听、看、闻、查等方法对机组运行状况进行判别,及时发现故障及隐患,力争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事故损失。其关键组成部分包括项目简介或概览、如何组织项目的描述、用于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过程,描写所要完成的工作的部分、进度信息和预算信息。在电力安装项目管理中,劳动力的管理尤其重要,因为劳动力掌握安装技术,运用工器具完成安装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各种形式对企业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和运用。 6 电力安装工程安全措施 严格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进入项目部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一个教育―个,无论是老职工。还是新学员,都要进行安全考核.合格后方能发放本项目部上岗证进入工地施工。为增强安全监察人员的责任.坚持每周各专业的安全学习活动. 让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学习事故案例.使每个职工始终牢记安全、保证安全,使施工组织顺利进行。对项目部组织的每月安全大检查及例行检查.查到的问题及事故隐患.不仅要对责任单位进行批评、通报,对专业安全监察人员也要追究责任.进行通报批评,严格执行安全“四不放过”原则,以增强安全监察人员日常的监察力度。 7 电力安装工程质量控制 在电气安装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质量标准检查、监督。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发现图纸、施工方案中在施上方法及工艺上有问题要及时变更、调整。隐蔽工程、重大设备的吊芯检查等实行质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现场共同检查会签。否则施工人员不得掩埋、遮盖。施工用的电工仪表及试验仪器要定期校验。保证其精确性。凡应校验、检验、试验、调试的电气装置均应经过电气试验,并提交试验报告。试验不合格者不得安装。 8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范围较广、专业性较强并且周期也较长。在电力安装过程中节约能源也是非常必要的,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各个行业都要能够与时俱进,在完善自我中提升价值和竞争力。电力,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行业,更应该对运作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完善。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实验改革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围绕普通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从培养学生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实验技能大赛和实地考察,鼓励参加科研项目与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化学实验安全意识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了大学生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推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化学实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安全 化学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和认知的理论来源,是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化学理论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等多种实验技能[1],养成“想”与“做”紧密结合的科学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化学人才,需要对大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进行全面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然而,在许多高校的本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受许多人为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学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1多以基础理论化学课为主,经典成熟的化学实验为辅的化学学习模式 我国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注重教与学,而对实验的创新和探索比较有限。经典的化学理论知识的储备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实验动手能力的要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应当逐步提高。课本上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许多有趣的实验现象,找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设计实验,以到达我们预期的目的。因此,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一定的操作技巧,是化学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此外,大学基础化学所接触到实验,大多是很成熟的经典实验,用于验证某个化学过程或者化学推论,对于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个关键点,可能遇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对于这些现象的讨论,都有非常可靠的结论,这就限制了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热情,仅仅是照着实验课本完成一个实验,不能很好的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讨论。 1.2受到课程安排的限制,对于花费时间较长的实验,难以连续完成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应该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课堂的时间来切割实验内容,有的实验甚至一天都不能完成,加上化学实验前期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诸如采购药品,查阅文献,清洗实验器材等等,一个不起眼的环节都可能影响实验进度。而大学生的课程安排多是综合性多学科的,因此难以保证充足、连续的时间让学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 1.3受场地、经费、设备数量的限制,许多贵重精密仪器的教学受到限制 许多高校在化学专业方面都搭建了一流的实验平台,拥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科研环境,如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透射电镜、高分辨质谱仪等等,为高校的科研队伍服务。然而许多大学本科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认识常见的仪器(如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冷凝管等),学习基本操作(如酒精灯的使用、样品的称取、酸碱滴定等),常见的简单仪器的安装和拆卸(蒸馏、萃取等),对于一些精密大型仪器的工作原理、简单操作使用和日常维护,数据分析处理,则接触的少之甚少,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如果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时,又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这些仪器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应届毕业生在确定工作方向后,又重新找老师去学习这些仪器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1.4学生对实验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学,仍然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卷面成绩是评价化学成绩的主要手段,实验操作部分权重不高,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2],认为可有可无,对最后的成绩影响不大,随便应付了事,这更是滋生了化学学习不严谨的态度和作风。 2实验课程改革的策略 2.1举办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自从1998年南开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以来,各种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大师生广泛关注,其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3]。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实验技能大赛多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内容设计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如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室安全规范等,又重视对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考察,如常规化学品安全使用,常规化学仪器操作规范等。随着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逐年开展,比赛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多样化,不仅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态度,推动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2加强与老师、学长间的沟通,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推荐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或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这类实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实验小组需要做充分的前期工作,如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路线和工艺,实验操作过程中还要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及时调整实验方案等等,这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 2.3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 实验教学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局限在实验室,可以进一步拓展到社会企业和工厂车间中,接轨先进的行业生产技术,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交流合作学习、企业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技术开发与项目研究合作的机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使学生在求职时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为今后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3]。 2.4提高学生实验安全意识 由于化学实验内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无论是实验课教学,还是今后走上相关的工作岗位,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规范操作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免安全事故的发生[4]。我们在教授理论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化学实验及实验室安全教育,这同样也是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往往对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认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引导,强化实验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意识,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以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的进行。 2.5结合多媒体技术,增加化学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工具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还可以模拟各种实验内容。例如,借助计算机将原子结构、电子得失、三维空间的变化等微观结构和化学过程制作成宏观的、运动的动态图像,模拟工业生产过程和流程图,在课堂上演示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模拟时间较长的实验过程等等[5],多媒体技术都发挥了普通课堂教学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对化学实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形象具体,增强化学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结语 高校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化学变化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还需要各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协作、加强沟通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创新型化学实验人才的培养。 作者:牛燕燕 孙伟 李小宝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道路桥梁大学化学本科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针对大学化学课程在道路桥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提出大学化学在教学方法及内容、教学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相关知识,为后续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大学化学;道路桥梁专业;教学 道路桥梁方向是我校土木学院的优势专业,道桥和土木的其它专业一样,要选修材料工程的相关课程[1],目地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材料方面实验和检测技能,为学习有关专业课提供道路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2],它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等多门课程,其中土木工程材料和物理课主要讲授道路桥梁材料的性质、用途、制备和力学以及相关的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使学生系统学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大学化学是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工程材料组成、结构和材料物性对道路桥梁施工质量影响,为学生在以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选择使用合适的材料打下基础[3]。 一大学化学课程现状特点 大学化学课程具有内容较多,范围广的特点:涉及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学及生物化学等。道桥等非化学专业的工科学生学学化学的目地,主要是在今后施工中面对如水泥、混凝土砂浆、沥青路面材料、桥梁和隧道钢结构、凝胶等材料时有个基本概念和印象。大学化学是选修课,课时较少,只有40个学时,理论和实验安排比例不合理。对于道桥专业的学生而言,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于化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而且学校存在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实验经费缺乏,实验场所限制等不利条件;另外大学化学课程的理论性、概念性及记忆性的章节比较多,授课内容与道路桥梁材料关联度较小,常使用大量的文字叙述和反应方程式,使学生感到枯燥。本来学习化学应该大量结合实验操作[4],但是由于课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无法展开,相较而言,道路桥梁专业涉及大量工程实践,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在教学内容方面,为降低难度,突出重点,老师通常会选择大纲中重点章节进行讲解,从而导致大学化学课理论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没有针对道路桥梁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感到大学化学内容繁杂,是很多知识碎片的堆积,难以记忆和掌握,对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效果不大。例如沥青与高分子材料复合是常见有效地提高道路性能的手段,这种改性与高分子材料的性质、材料组成、配合比、施工条件、结构和环境之间紧密相关,但由于高分子材料讲授内容较少,而且安排在掌握无机、有机,物化等理论基础上,难度相对较大,教师缺乏足够时间针对性的重点讲解,无法体现出化学对于工程材料的指导性作用,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学化学课的优点。教材内容和大纲的滞后。近年来,道路桥梁的施工工艺技术发展迅猛,但是道路桥梁材料领域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这一快一慢使学生更注重追踪新技术和成果,对于相对传统技术理论则显得不大关注。大学化学的相关理论较为成熟,不易改动提高。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年限较长,教学内容虽然降低难度,看似简单易懂,实际上是以牺牲内容的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和连贯性为代价,教师难得讲,学生难得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改方法 结合工程实践,加强多媒体、新技术的传授和改进考核方式,与传统枯燥的理论讲授相比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结合工程案例的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问题,这时结合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解释,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从特例的理解推广到对事物规律本质的把握。例如在讲授了副族金属性质时,结合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学生对钢结构的腐蚀问题特别感兴趣,这时播放跨海大桥和长江大桥的桥墩结构照片,让学生观察在大海里的桥墩和在长江里的桥墩腐蚀程度有何差异,在雨水多的南方和干燥寒冷的北方钢结构的腐蚀差异等,应如何防止或缓解腐蚀程度,结合大学化学原理知识有针对性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记忆性,这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息息相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其对理论学习的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有意识的制作多媒体课件,辅以文字、图片、动画、实例等增加教学信息,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趣味性。但要把控度的关系,多媒体大量使用可以有效地增加信息量,但是学生的印象不一定深刻,而且化学计算推导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方式,学生接受和应对考试效果不一定好。加强实践教学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大学化学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材料和施工工艺发展速度慢,毕竟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整个框架体系比较成熟,基础知识相对固定,更新较慢可以理解。讲授大学化学的老师多出自化学相关专业,专业知识扎实,但是此前与道路桥梁领域接触较少,因而讲授方式上更像是给大学化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化学课程,只是内容略浅一点,与桥梁道路专业相关性不大。大学化学指导思路是让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有个全面初步的化学知识,对各个专业实际情况针对性不够。对于道路桥梁背景的学生,大学化学教师应该密切关注交通建筑材料发展的最新前沿,熟悉道路桥梁涉及到的相关化学知识,了解道路桥梁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背景,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融合贯通,针对性讲解介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发展动态,拓宽专业视野,交叉学科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至于大纲,个人建议针对桥梁道路的专业特点,在考试和考察内容方面做出调整,否则老师在教学和大纲中很难取舍兼顾。例如碳纤维布加固技术,通过运用碳纤维质量小、强度高、防腐蚀的特点,将其做成预应力筋,用于道桥的体外预应力加固,省去了普通钢筋因腐蚀而导致的定期更换的麻烦[5],这些知识对学生在实际施工中有帮助,但在考试大纲中不会出现。改变考评方式。考试内容以概念为主,如解释化学胶凝作用在岩土化学改良和改性、加固与防渗中的应用,以加深学生对胶凝作用的理解及其应用领域的认识。主要考察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课程教材包含的大量元素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公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于道路桥梁专业的学生而言,只需要具有基本的化学知识,具体的参数可以通过查询得到。当然,闭卷考试能够使学生掌握需要记忆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更能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考试方式多样化,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提问、沟通、表达及创新的能力。 三结语 大学化学作为道路桥梁专业的选修课程,重要性相对较小,如何激发道桥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拓学生视野,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促进对主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这要求教师提高责任心,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大纲,有效地提高道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向鸿照 牟元华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和工程学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绿色化学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推行绿色化学理念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绿色化学理念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思路,包括推行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措施,提高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水平,坚定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地位,调整和改善大学化学教学体系。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学教育;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推进与发展之中,其中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展并扩大影响。在我国大学教育现代化的今天,绿色化学教育理念获得了充足的应用空间。其在引入和运用于大学教育后,对大学化学教育的教学工作、基础教学理念、基本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我国大学化学教育存在的固有弊端的清除,以及稳定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方向的开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本文针对大学化学教育与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合与变革进行了分析。 一、绿色化学相关概念 环保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任何个人、组织或行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兼顾到环保问题。而化学在保证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及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1995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设立“绿色化学挑战奖计划”[1],同年10月,美国国家环保局也随之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由此,“绿色化学”这一名称得到广泛的传播。绿色化学指的是设计过程中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而且技术上与经济上都存在着实践上的可行性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2],这一理念涵盖了多种化学领域,也是在今天实现污染防治的重要科学手段。 二、推行绿色化学理念的必要性 大学时期的化学教育有了更鲜明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这就造成了大学化学教育比较复杂。而引入绿色化学理念可以提升大学化学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及完备性,有助于化复杂为简单,对绿色化学理念的倡导和践行有助于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改革,并能对当前的化学教育提供基础性的支持条件[3]。同时,绿色化学的理念有助于对节能环保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及能源短缺问题的研究与解决[4],有助于以绿色带动提升,推动我国大学化学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当下的大学化学教育对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有需求,化学相关产业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通过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教师可在化学教育中传授学生绿色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绿色化学理念,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绿色化学理念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推行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措施 用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可以对大学化学的改革工作起到指点的作用。为了达到该目的,要制定和实施系统的、具体的、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措施来推动传统的大学化学教育。重点在于转变大学化学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化学认知观念,提高师生共同参与绿色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高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水平 在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应对绿色化学理念进行普及宣传。大学生群体只有在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上逐步提高认知水平,才能在具体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这一认知理念,才能关注化学行为对自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三)坚定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地位 绿色化学教育是大学阶段化学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因而要求大学教师坚持和保障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的指导地位及导向地位。在进行具体的基础性化学教学工作时,要将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逐步加强并深化化学教育在基础思想理念上的改革。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实验室制备无机有毒气体的讲解过程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重点讲解及分析无机有毒气体的理化性质,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无机有毒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效应,从而加强在实验室制备无机有毒气体物质的过程中,对绿色环保技术的属性状态进行优化控制。 (四)调整和改善大学化学教学体系 大学化学的绿色化学理念教育改革非是一日之功,其重点在于在当前的体系中调整和改良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具体而言,要将绿色化学理念以多样的方式渗透到课程教材课本中,使其内容与理念上实现革新。同时,还可增加与绿色化学相关的专门章节,从而确保绿色化学的思想在大学基础化学教育阶段得到充分的普及。 四、结语 对于当前绿色化学教育背景下的大学化学教育改革,入手方面诸多,本文重点陈述的是开展绿色化学的必要性,以及大学化学在这一理念下的改革思路。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简要分析,明确绿色化学之于大学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李皓瑜 单位: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热水法提取鱼鳞明胶实验分析 摘要为了丰富农科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内容,本文介绍了一种热水法较短时间从鱼鳞中提取明胶的技术,并用比色法对提取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推广为农科大学有机化学或者综合化学实验。 关键词鱼鳞;明胶;热水提取法;农科大学;化学实验 我国淡水鱼产量丰富,居世界首位。每年淡水鱼加工业的废弃物总量达200万t以_卜,其中鱼鳞约占150Io。这些副产物的加工和利用程度很低,除少部分用于制造伺料鱼粉外,其余都被废弃,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严重污染了环境。回收利用鱼鳞不仅能实现环境保护,还可以提高广大研究者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现有的大学化学实验教材中,有一些实验涉及到天然产物的提取,但多是从植物体中提取有机物,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从植物中提取叶绿素、从果皮中提取果胶等,从动物体中提取有机物的实验很少涉及。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教材中的一章重要内容。本研究可以作为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尤其是农科类有机化学实验以及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补充内容,通过该实验可以使学生熟悉蛋白质、明胶等物质的区别,掌握鱼鳞中明胶的提取方法和轻脯氨酸法分析明胶含量的方法,对学生掌握蛋白质相关内容、分析蛋白质含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验目的 ①了解鱼鳞的组成成分。②了解胶原蛋白的结构及检测方法,了解胶原蛋白转变为明胶的过程。③掌握万能粉碎机、分光光度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④掌握比色法测定轻脯氨酸的方法。 2实验原理 2.1鱼鳞成分介绍鱼鳞是鱼体与外界接触的边缘组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各种矿物质,起到保护鱼体免遭损害的作用,是鱼类皮肤经长期进化而形成的衍生物。鱼鳞主要由蛋白质和轻基磷灰石组成,其中蛋白质占500Io}700Io,主要为胶原蛋白和少量的角蛋白、球蛋白、粘蛋白等f}-31完整结构的胶原蛋白是一种纤维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kDa,最普遍的结构特征是三螺旋结构,由3条左手螺旋构型的cx多肤链组成。3条肤链相互缠绕成右手螺旋结构,即超螺旋结构。它不溶于冷水和温水,也不溶于酸、碱或盐的稀溶液中。胶原蛋白局部水解后转变为明胶f}-}l角蛋白是硬蛋白的一种,具有纤维结构,在水、盐类溶液及稀的酸、碱溶液中完全不溶解。球蛋白、粘蛋白等杂蛋白含量少,易溶。易在鱼鳞的反复清洗和前处理过程被除去。灰分物质主要由大量的轻基磷灰石[Ca(OH)=(POQ)}]和少量的无机盐组成,这些盐类可用盐酸处理,使之变成可溶性盐除去。2.2明胶明胶已经失去了生物了舌h},是胶原在酸、碱、酶或高温作用下的变性产物,主要有以下2个转变过程。第一过程为热变性,约40℃时发生。该过程使氢键或静电性连接断裂,相互缠绕的链彼此松开进人溶液,引起胶原螺旋解体,形成许多无规线团。但是因为交联的稳定因素在起作用,单靠此过程还不足以使成熟的胶原转化为明胶。第二过程是共价交联的水解。交联键断裂形成明胶碎片(分子),才能制得明胶。实际_卜,断裂键是随机过程,由所处条件决定,与pH值及温度直接相关,故明胶不是均一的蛋白质,而是一种混合物。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除去鱼鳞中的有机和无机杂质,最终提取得到产物明胶。除杂反应式(灰分);Ca,o(POa)e(OH)=+20HCl=10CaCI=+6H3P04+2H=02.3明胶测定原理轻脯氨酸是一种已有氨基酸,为胶原蛋白所特有,含量约为90I0将明胶水解之后测定其中的轻脯氨酸,再乘以相应系数即得到明胶含量。本实验中用比色法测定溶液中轻脯氨酸的含量。首先用氯胺T氧化轻脯氨酸生成含叶口各环的物质,然后以高氯酸溶液除去多余的氯胺T:然后加人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溶液作为显色剂,生成红色化合物。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560nm处溶液吸光度,从而得到轻脯氨酸的含量。 3试剂与仪器 试剂:盐酸、氢氧化钠、双缩昵试剂(自制)、柠檬酸钠、冰醋酸、柠檬酸、氯胺T、乙二醇独甲醚、无水乙醇、浓硫酸、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高氯酸,L-轻脯氨酸标准品(990}0等。以_卜药品除标注外均为分析纯。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容量瓶、移液管、量筒、电子天平DT200、分析天平、组织粉碎机、万能粉碎机WF100、分光光度仪WFJ7200、比色皿、水泵、布氏漏斗、吸滤瓶、电磁搅拌器、水浴锅等。 4实验步骤 4.1实验过程4.1.1原料前处理。对鱼鳞原料进行清洗并晾干。称取适量鱼鳞,经组织粉碎机简单除杂后,再用万能粉碎机处理,粉碎成棉絮状f}-}l,称取79放人烧杯中。4.1.2除杂过程。加人。.4mol/L盐酸溶液150mL[料液比}}:mL)为1:15],电磁搅拌浸泡处理。2h后抽滤,用去离子水洗涤滤饼至pH值为中性。将抽滤后固体放人烧杯中,再加人。.1mol/L氢氧化钠溶液150mL[料液比(}}:mL)为1:15],电磁搅拌浸泡处理。15min后抽滤,用去离子水洗涤滤饼至pH值为中h}}4.1.3产物提取。向固体物质中加人150mL去离子水[料液比(g/mL)为1:15],60℃水浴加热2.5h,趁热滤去固体物质得明胶溶液,用容量瓶将液体定容至100mL4.2含量检测对明胶溶液进行比色法检测,测定其中明胶含量!io-i3}(1)轻脯氨酸标准储存液配制:准确称取L-轻脯氨酸标准品(990Io)100mg,加人。.01mol/L盐酸中溶解,然后定容至100mL,置于冰箱中保存,备用。(2)轻脯氨酸标准工作液配制:吸取_卜述储存液10mL于容量瓶中,蒸馏水定容至100mL(临用前配),质量浓度为100mg/L}(3)样品水解液配制:取样品5mL放人A号烧杯,向其中加人6mol/L氢氧化钠溶液25mL,作为实验组;取去离子水5mL放人B号烧杯中,加6mol/L氢氧化钠溶液25mL作为对照组。静置20min后用双缩昵试剂定性检测溶液。若A号烧杯无变色反应,就从A号烧杯中吸取SmL溶液调pH值约为7,定容至1OOmL容量瓶中。(4)标准曲线绘制:分别吸取轻脯氨酸标准工作液0.5、1.0,2.0,2.5,3.0,3.5,4.0,4.5mL,用蒸馏水稀释,定容至100mL}分别取_卜述不同浓度梯度的标准液和样品水解液1mL于试管中,加人柠檬酸缓冲液1mL和0.05mol/L氯胺T溶液1mL,室温(25℃)氧化10min。然后加人高氯酸1mL,放置10min。最后加人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显色试剂1mL,在65℃水浴显色10min。冷却后,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测定560nm处吸光度。以轻脯氨酸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见图1,求出回归方程。 5结果与讨论 5.1产率计算公式在测定过程中,相当于将样品稀释了12。倍,所以产率训一算式为:其中,。为样品中轻脯氨酸的浓度,n为稀释倍数,v为产品原液总体积,11.1为转换系数,m为鱼鳞碎屑质量。5.2轻脯氨酸标准曲线根据测定结果,轻脯氨酸标准曲线为y=0.0666、十0.07375.3测量结果及产率计算A号样品的吸光度为。.126将数据代人轻脯氨酸标准曲线,得到对应浓度后再计算产率得1.490Io 6注意事项 6.1除杂过程除杂时,应用电磁搅拌机搅拌,以增加反应速率。而且忌在除杂时加热,否则目标产物会迅速流失,大大降低产量。另外,酸碱液浓度不应太高,处理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同样会造成产物的大量溶解流失。6.2抽滤过程本实验中,所有的固液分离步骤均采用抽滤法,快速省力。但一定要注意在抽滤完成后趁i转移固体,否则固体物质粘滞在滤纸_卜不易转移,会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明胶溶液抽滤时,一定要趁热抽滤,否则低温下溶液将转变为凝胶状,导致抽滤无法进行。6.3轻脯氨酸含量测定配制标准溶液时,一定要估算待测溶液浓度,使待测溶液浓度处于标准溶液浓度梯度之中,否则将有较大误差。 7结语 该研究内容是将北京农学院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研究项目相融合的范例。项目自立项以来,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熟悉科研流程,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与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相结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本文介绍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成果可以作为农科院校学生有机综合实验的内容,为丰富农科院校基础实验提供参考。 作者:李志 谢维威 杨袜魏 朝俊贾 临芳串 单位: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化学是大学教学中一门历史非常悠久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但在教学体制不断改革深入的同时,相关的专家指出,目前在大学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有效提升大学化学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就做好大学化学教学中相应问题解决、改革的意义、当前大学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知识的掌握为我们开启了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大门。正是由于其这一特性,在大学内化学课程的开展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大学的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对化学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有效的提升了大学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相应知识的掌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大学化学与高中时期化学教学相比其实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而对于大学化学教育者而言,应结合当前大学化学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来有效的提升高校化学教学的质量,以促使学生能更为深入的对相应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 一、对大学化学教学中相应问题进行解决、改革的意义 化学是大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该项知识于实际中被应用到了多领域中,例如医学中、化工中都涉及化学知识。因而对于高校而言,做好化学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近些年在人们对化学知识深入化学习应用的过程中,其对于人们化学知识的掌握相应能力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此同时也将高校化学教学中一些问题凸显了出来,那么为了强化当前高校的化学教学质量、提升高校学生知识的掌握度及综合素质。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指出,高校应针对问题对教学内容、思路、方法等进行改革与完善。以实现用科学的方法来对高校化学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将问题一一解决,为学生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就这一层面而言,对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改革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大学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大学是专业高等人才的主要培训机构,因而相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知识面更广、更深,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内容知识相较于从前更为丰富。例如我们所知的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等为化学科系内新兴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在大学,教学上一味的求全,教材的编制上专业性不强,专业知识特性不突出。这一情况的存在有碍了大学化学教学的有序化、深入化进行,是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性特点的问题。 (二)授课方法过于单调、内容陈旧 化学作为一项现实工作中、生活中较为常用的知识,近些年来化学知识的发展迅速,已然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内。而且有很多的研究新成果问世,教学中应多将此类前沿知识引入、教授给学生。而事实上当前大学化学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将实际与教学有效的衔接,该情况的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当前大学化学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刻板。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性不强,信息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衔接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的板书等抛弃。而事实上这一情况的存在,令学生陷入到了被迫接受的模式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降、知识的记忆程度不高,该问题同样也存在于大学化学教学中。此外,作为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化学课的教学是无法离开实验的。因而实验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占有者无法动摇的地位,其可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其的创造思维。但是当前大学内的化学实验课内容以实验教材为蓝本进行,而这些实验课内容并不具备创新性。且有限的实验课时被这些固定模式的实验内容所占据了,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失去了实验课设置的意义。 (三)教学思想过于传统 思想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正确的思想对于人们的行为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大学内相关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过于传统、陈旧,严重的影响到了课程的教学,当然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这是一个当前大学化学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化学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转换教学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大学化学教学思想已然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因而对于当前大学内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改变自身固有的传统的化学教学思想、理念,吸收并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并认真的去理解其的内在含义,进而以此为指导来完成当前大学化学课程教学。 (二)根据专业特点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 在大学的化学教学中,知识内容被进一步细化,涉及面更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不要一味的求全。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精炼内容,并结合实际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为生物专业的学生讲解化学知识时,内容上应重点讲解与基因工程方面关联性强的化学知识。 (三)丰富教学方法,优化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应丰富自身授课的方法,恰当的将信息化等其他先进授课方法与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尽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讲解化学课内的知识点,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鲜活化,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另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与时俱进,将当前一些化学研究新成果、新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更容易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此同时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联系,以促使学生重视起化学知识的学习。此外,针对当前化学实验课内容单调、刻板问题,教师应尝试以开放实验设计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完成大学化学实验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促使去主动的思考,为学生化学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化学教学是大学课程教育体系内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来完善、提升自身的教学方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将问题解决,恰当的来引导、辅助学生学习。 作者:符会芳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与改革措施 [摘要]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对学生思维的开发,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实践,针对现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体会。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大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大学生认识、研究、掌握和应用化学现象及变化规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戴爱邦教授说过:“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的处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巧,提高动手能力,丰富思想,开拓眼界,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化学实验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最好载体之一。这对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性的意义,因而,提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成为了重中之重。 1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思维开拓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校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前提下,虽然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且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罗列为以下几点。 1.1实验耗材浪费严重 在开设的很多大学化学实验中,都存在实验耗材浪费的问题。在电化学实验中,有电解碘化钾的实验项目。很多同学在取电解液的时候,都是不加思索的拿100毫升的烧杯去盛放电解液。电解实验主要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完全可以拿小的烧杯接取适量的电解液来观测这一实验现象。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实验中,有用到pH试纸来检测不同解离程度的电解质的pH情况。很多同学常常将一整条试纸放入点滴板中检测,其实一条试纸是可分成三次使用的。这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思想中缺乏节俭意识。 1.2学生态度不积极 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实验教程,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没有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照本宣科,实验学习过程就是囫囵吞枣的过程。相比于课程教学,实验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然而很多同学在实验过程随便走动,进出实验室,捏造实验数据,以达到完成作业的目的。这些足以证明学生对待化学实验的不重视,不积极,没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1.3动手能力差 有些同学不敢一个人做实验,需要跟其他同学组成一组进行实验。对实验过程该怎么进行,为什么这样进行完全无想法。对于一些自主设计的实验,更是不知所措。 1.4遇到问题,缺乏探究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问题,遇到问题很少有同学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为了更快的解决问题,习惯性的去问老师,如某个实验现象没有变色,就会怀疑是药品有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操作方法上找原因。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与书本结果不相符合时,不知道原因,更不会去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1.5缺乏整理意识和环保意识 一些学生在做完实验后,药品没有还原到规定位置。实验仪器没有及时清洗干净,对于滤纸、pH试纸等随手扔到下水道中。 2针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教师着重强调细节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着重强调实验的细节以及容易出错的实验步骤。教师应把实验教学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激励学生重视实验。 2.2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是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等。学生们只是根据老师所讲进行实验,不会思考问题,没有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或者学生提问,大家讨论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1]。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对其科研探索奠定基础。 2.3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在线教育模式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成了巨大冲[2]。因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了大学化学实验教程的重要手段。依托我校的网络自主平台,可以建立大学化学实验网上虚拟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明白实验原理及过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这对于自身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2.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化学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服务型人才转为创新型人才[3]。我们不再以先前模式来禁锢学生的思想及创新。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创新性题材,其他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根据自己的想法独立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就会拥有充足时间来修改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而不会仅仅照抄照搬的按书本的框架进行。因而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育需要有创新的能力。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创新能力,而是被一些外在条件淹没了创新能力。 2.5强化绿色环保意识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化学会提出了绿色化学理念,从污染预防的基本思想出发,在化学产品生产的始端就采用预防的科学手段,努力实现整个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的目标[4]。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有绿色环保意识,不仅能够节省资源,从始端防止污染,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环保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验后,对于废液,实验室要分开进行收集,处理好之后在进行排放。在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时,尽可能采用环保节能的合成路线,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绿色化学的理念,应成为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5]。 3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针对学生基础,开设多样实验课程 虽然开设的课程的名称都为大学化学实验,但学生的基础不同。不同的学科专业招收的学生的分数不同。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做过实验,甚至对化学教科书很反感。另一部分学生本身就对化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也相对得心应手。那么,让具有不同基础的同学做同样的实验,结果肯定会参差不齐。因而,学校可以开设多层次的实验课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基础不好的可以从最基础的做起,逐渐加深难度。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做一些创新型的、设计型的实验。 3.2开放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放性实验教学并不是说简单的把实验室的大门打开,延长实验时间,而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选择性。首先,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方向,根据所选方向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教师只需要根据你所做的实验来进行审核。其次,开放性实验教学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与现代企业应用的科学技术同步甚至超前。开放性实验教学不仅综合单一学科的知识,而且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开放性实验教学不只是对本院学生开放,其他学院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实验室做实验。因而,这为所有对化学实验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培养多领域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3.3化学实验的微型化 微型化实验是国内近20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体现了化学实验绿色化的趋势[6]。化学实验的微型化之所以会如此热门,不仅在于它能大大的节省原料,节省时间,节省经费,而且操作安全,污染小。实践表明,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80%。微型实验仪器来源广泛,甚至可以做到人手一份,因而学生们不用共享一台实验器材,这对提高学生的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微型实验比较简单,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就会独立完成实验。这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也刺激了学生们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微型化实验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国家所提倡的实验方式,必然会成为以后实验的潮流方向。 4结束语 根据国家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必须提升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全面型的人才。大学实验室是培养科研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很多学生毕业后会继续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因而大学期间,提升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改革之后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学校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将化学与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李海艳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实验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摘要]对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进行了概述,论述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思维创新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大学化学实验如何根据上述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教学模式分别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的动手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验思维创新能力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作为高等教育,大学阶段的教育相比中小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大学化学实验作为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需要教师立足于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在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创新、实验设计创新以及化学思维能力方面有创新性的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 一、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方面就是检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大学的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教师予以重视。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在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实验的动手创新能力,提供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的实践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创新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方面,是与化学实验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设计化学实验方面予以重视。 (三)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来讲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等,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有效进行创新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之一。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创新能力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最高目标。 二、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 在明确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后,教师就要根据这些具体的教学方面设计合理有效的实验教学。 (一)转变教学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明确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位置,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自主参与,积极动手,将各种实验的原理、实验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实验条件带来实验结果之间的区分等内容与具体的化学实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动手能力。例如,化学键以及化学能的释放等化学实验内容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并生成问题,在课堂实验过程中予以动手实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创新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化学实验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学内容的丰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在电解质溶液的设计以及评定实验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的特点,并让学生创新选择不同的溶液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从而尝试降低实验误差,或者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些新的实验设计研究成果等。 (三)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中思维创新深度 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指教师要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让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教学模式环境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够不断迸发出探究创新的火花,促进学生化学思维深度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思维宽度的广化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实验创新或者实验验证的命题,让学生自由结组开展实验的设计、安排以及动手操作,自己解决实验中面临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实验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课程基础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明确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大学化学实验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刘顺彭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面向非化学专业理工本科生开设的《大学化学》,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化学工作者,而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笔者从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师的角色、实验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结合高校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及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思考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1],它无处不在,其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始终,被称为“中心科学”[2]。面向非化学专业理工本科生开设的《大学化学》,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化学工作者,而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从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研究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采用的数学方法也由相对简单到比较复杂,从简单的数学运算到微积分的运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化学问题的核心内容,避免迷失在细枝末节,这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本文将分别针对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师的角色、实验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和考核机制进行探讨,结合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浅谈几点思考和感受。 1教学内容的甄选 1.1绪论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上一门新的课程时,往往充满好奇与渴望。因此,能否将学生的热忱自然的引入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化学的魅力,绪论课尤为重要。大学化学绪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大学化学,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对自己专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大学化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应该尽量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比如,20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了化学和物理,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地质等学科渗透,解决了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并开辟了环境保护、地震预报、海洋开发、农业开发、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间等领域的研究。笔者面对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融入与上述专业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化学在其中的应用。例如,在热力学基础章节中介绍低碳能源可燃冰;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讲解中介绍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及其在油气运输的应用。另一方面,化学与社会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密切相关。教师在首次课贴合实际讲一些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让学生觉得化学有用、有趣,听得懂、学得会,自然就会产生兴趣。当今社会,化学信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难辨真伪,一定的大学化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去伪存真,理性分析。另外,可以向学生列出有关化学与生活相关的书单,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比如《人体中的化学》,《五光十色的化学》,《化学-点石成金从这里开始》,《消费者化学》,《身边的化学》,《化学与健康》,《化学合成的逻辑学》,《摄影化学》,《化学魔术》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于你我仿若空气,无处不在。 1.2化学史的介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化学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适当引入化学史的知识和化学家的事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生动、实用。正如山冈望在《化学史传》所言“了解一项重大发现的意义及其正在起着的作用,当然是一项既重要而又愉快的事情。然而还有比这更为重要和愉快的,那就是要了解那项重大发现是怎样成功的,发现者做了怎样的努力,是在什么样的计划之下取得的,并在什么动机下制订出这样计划的……我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即通过学习化学发展史的过程,才能体验到其中蕴藏着的真正科学兴趣,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才能够开拓出正确的科学道路[3]。”我国化学家傅鹰也曾说过“化学给人知识,化学史给人智慧。”知识是短暂的,是易被忘却的;而智慧却可以长期的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避免造成学生只是简单记住了某些知识,而不能形成相关能力。Stinner[4]提出了六种有效的将化学史融入化学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分别是:冲突、对话、戏剧、缩略图、案例研究和专题叙述。其中,冲突是指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比如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的比较。对话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某化学事件的影响,比如讲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简单介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法国物理学家查理,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盖-吕萨克,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的生平,趣事和贡献。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坎坷,另一方面能有助于学生对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把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1.3教学的趣味性、系统性与逻辑性 在定义、定理的讲解过程中适当插入化学趣事。比如讲酸碱指示剂的时候介绍其最初因波义耳看到紫罗兰花瓣溅上酸沫变红而被发现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情感态度。还要注意概念定律与前沿知识、社会热点的结合。依据自己的科研实际,将大学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原理、方法与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学过程注意知识点前后贯通与对比总结。例如类比阿仑尼乌斯方程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式、化学反应等压方程积分式和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定积分式的异同等;使学生养成在知识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科学习惯。与中学不同,大学化学不再限定教科书,一般用参考书。让学生尽早意识到两者的不同,以批判的态度辩证的学习与思考,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主动性。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到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强调由理想到实际的变化思路。总之,教师要明确教学对象和目的,合理进行课程安排。精选并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2教师的角色 作为教学活动管理者的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一方面,大学化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所在专业的老师交流和沟通,了解其学科对化学知识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另一方面,大化教师要学习了解一些学生所在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领悟化学与之的内在关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化学史知识,了解化学中的趣事,避免使用一成不变的课件进行惯性教学,积极引入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定期更新课件。教师团队要注重交流。在教学活动进行的学期中,积极参与团队讨论、教学会议,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并与国内外的同行交流学习。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同行听课等手段,找出问题、改进不足。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逐步形成能与教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教学风格。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平等、互助、互长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育目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性传授阶段,而应该突出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揭开伪科学的面纱,能够批判谬论,追求真理。 3实验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是什么?化学工作者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常常把化学的英文单词(chemistry)拆开来讲:chemistry(化学就是动手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发展,正是依赖人们的不断实验,从而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因此,在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必然需要学生参与到大学化学实验这一领域。实验教学是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单项式教学向双向式教学转变的很好媒介。比如普通蒸馏及沸点测定的实验,学生能够学习到普通蒸馏仪器的安装,常量法和微量法沸点的测定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沸点的影响因素,如实记录实验室的大气压;引导学生思考蒸馏与微量法测沸点具体操作的差异,比如温度计橡皮塞的状态。蒸馏过程要使液体气化后再冷凝,需要形成密闭系统,因此套温度计的橡皮塞要塞紧蒸馏头;而微量法测沸点要测量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的温度,因此要在套温度计的橡皮塞上开槽后再插入提勒管,以使两者压强相等。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沸程、沸点、毛细管现象等概念的理解。总之,学生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培养其独立观察、分析能力,再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最终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这是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大学化学作为面向非化学专业的课程,大班授课普遍存在[5]。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设置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兴趣,引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助教讨论课等模式。习题课和讨论课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交流和讨论为主。鼓励学生参与讲座,探索性实验和小课题研究等第二课堂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时故意引入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引发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兴趣,增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印象。比如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的写法。对配平的化学反应负极半反应,因其发生氧化反应,故意写成还原型物质失电子被氧化的形式。这样,书写能斯特方程就极易写反正负号。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学习。对于授课媒介,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要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放一张有趣的图片,播一段科普短片,或者打开一个动画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讨论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经不同膨胀途径的体积功的变化,通过动画描述恒温可逆过程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进而推广至压缩过程的讲解。注重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借助化学教育资源和软件,包括课程材料,在线课程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加强课外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泛在学习,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可取得的科技工具学习,培养学生的乐趣。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例如积极与辅导员沟通,以获取学生综合情况。对于贪玩、偷懒的学生及时教育、激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是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更是学好专业课和进行研究的基础。择选较为优秀的同学进行某一专题的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邀请兴趣高、爱动手的学生参观及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组,通过科技创新等环节,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途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质,也促使学生在大学化学的课堂学习中思考、分辨和吸收。 5考核机制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大学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据此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而不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考评依据。对于闭卷的期末考试,除了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比如通过单位分析,数量级估算,极端情况和特例讨论等,进行定性思考或定量计算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尤其是关于大学化学和本专业的关系论文。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其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通过提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环节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尽量完善考核机制,使考核机制多元化,能真正切实的监督、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绩效。 6结语 化学,顾名思义,是变化的科学。面向非化学专业开设的大学化学,要注重变化;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及其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化学名人,化学发展简史的介绍唤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实例,弱化化学的抽象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用好化学的信心。现代化学基础实验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是理论知识的直接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由基本化学现象和规律发展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的特性和实际需要,结合自己具有的化学知识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答。使大学化学教育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这也正是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张晓灿 刘爱贤 叶海木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论述 [摘要]以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大学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提出了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等三个模块。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东北农业大学化学实验课主要针对工科学生所设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实验课。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学生层次差距较大,实验内容设置单一,评价体系难以量化,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生缺乏课堂参与、讨论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理论知识上不求甚解,实验过程中,遇到特殊现象不主动分析原因,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进入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正向知识与能力并重型转变,变革实验教学内容与重构大学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增强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相互沟通、团队相互协作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创立新的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教育转化。 一优化整合实验内容 传统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顺序没有与学生相应理论课内容同步,并且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知识点重复、内容枯燥,有些实验内容数十年不变,教材体系明显不符合化学实验发展的特点,与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化开拓精神和自主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大学化学实验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实验内容首先应从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水平出发,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注重个性化、兴趣化培养。所以我校在实验课开课时间略迟于理论课,在操作难度设置上采取阶梯式培养。依据“重基础,强能力,宽专业,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注重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吸收专业实验及科研课题的精华,突出现代化学实验的特点[1]。在实验内容方面上首先设置验证性试验,例如粗实验提纯、醋酸离解度测定验证性试验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实验内容相应提高综合性实验和自行设计实验设置比例,综合性实验内容的选择要立足基础、贴近实际生产和生活、跟踪科技前沿、涉及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文献查阅、综合分析问题等素质。针对授课的对象层次不同,为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设置了开放实验,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验条件,实验内容为老师科研课题或课题相关方向,也可以是老师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课题,学生通过兴趣选择题目,通过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选择实验仪器药品,确定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兴趣化进行实验,不仅能增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操作能力,激发创新意识[2],也为将来继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1导学-助学-自学的学习模式根据调查将学生按性格、基础、专长等特点分组,采用2人小组,8人大组的分组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前预留结构性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过查询网上资源等方法更有效、快速的预习。鼓励对将进行的实验细节提出改进,通过组间讨论和教师的协助,对可行性改进方面,实际进行操作验证,这种预习模式能有效地通过预习增强对实验操作细节的了解,通过验证促进对实验内容和原理的理解。而且用小组为单位探讨回答老师课前预留的问题,渐进地实施“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消极和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效能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当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时间。引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选取适合的实验,采用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组内根据学生性格、专长选择收集资料、总结观点、课堂展示等分工,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展组内讨论,增强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此期间,适当地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养成“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的习惯[3],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质疑精神及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成果展示,组间讨论交流,有利于知识体系深入化、系统化、完整化。2.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学习工具逐渐智能化,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沟通无极限、无时限,构建多维网络立体信息交流平台是大势所趋,沟通平台以QQ群和微信群为主要的联系承载方式,真正的实现了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缝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逐渐提高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重点和难点知识讲解的实效,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三完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目前实验课成绩评价很难量化,实验课成绩评定一直是实验教学过程的难点。现在教师大多对学生实验课成绩评定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但实验课成绩应当体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创新精神、进步程度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客观评价。所以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完善、公正的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改变实验操作细节提高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我校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记录,构建大学化学实验“多元化”教学模式考评体系。教学考评体系力求实现全面性、开放性、公平性的评价标准。具体考察点见表1[4]。1形成性评价考核教师普遍都是通过课前提问形式来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但课前提问只针对少部分的学生,学生会心存侥幸不重视预习,我校主要通过预习报告来检验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这种形式具有普遍性,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出改进实验操作细节的建议检验预习情况。2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考核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及典型有机化学合成装置的搭制用操作考核制来检验,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打分,既可以量化学生成绩,又起到了督促学生规范化基本操作的作用。3综合素质考核综合设计性实验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取测定方法,根据所得数据分析数据的可靠性。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独立应对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结写作的水平。4化学实验理论知识考核为了弥补实验考核及课堂上无法体现的操作之外其他相关知识点,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制作了化学实验网上考试系统。利用自主开发的网上实验考试系统进行实验理论知识考核。学生通过考试系统可随机抽取客观题,由计算机系统直接批阅,主观题教师在线批阅试卷。系统根据班级章节题型难易度进行统计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5]。总之,培养创新的实验人才是现代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是完成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学化学实验课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多样化,完善试验考核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 作者:张鑫 徐雅琴 王丽波 徐英操 冯时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大学化学论文:谈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学校的教育问题,在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在改革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改革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作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措施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高校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关注,但还有不少高校的改革还停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这导致实验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当前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重视实验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失去动手能力,只会“夸夸其谈”,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进一步对高校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实验教学的理念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学生处在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一切改革都是依靠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正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2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找准方向,才能达到培养适合新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将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到实践中去受资金、教学水平、设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学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应在国家的援助下,一方面尽量多的投入资金更新实验器材,另一方面根据自己地区学生的特点,编写新的实验教材,真正把实验的设计和应用融为一体。 2.2创建自主学习平台 借助科技的帮助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对不解的问题进行探讨。内容丰富的教学平台可以在课下为实验教学提供坚实的后盾。 2.3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在实验课上,要想令学生认真的完成实验并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奖惩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程度,实验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的结果等多方面进行打分,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规范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待事情认真严谨的态度。 2.4开放更多的实验室 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尽量让学生养成事事靠自己的习惯,这就要求高校开放更多的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在实验室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要保证实验室的规范性,学生实验时尽量保证教师在场,避免发生安全问题。 2.5组织更多的实验竞赛 经常举办实验竞赛,有助于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竞争精神,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学习中去,经常参加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和动手能力。 2.6建立素质过硬的教学队伍 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一切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师水平的高低和教学的成果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应采取完善的管理措施,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知识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嘉奖,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7在实验教育中加强安全教育 安全是实验的第一要素,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是每所高校在实验改革中首先要考虑的,目前我国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还不够完善,防护器材配备不足,部分高校并不重视安全问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高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保证每个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是每所高校应尽的义务。 2.8坚持创新 我国目前的教学实验大多为从前的经典实验,讲解繁琐,步骤严苛,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已经不再适合运用于当代人才的培养。我国应对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对旧的教学实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挑选出学生感兴趣并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有帮助的实验内容,从而促进我国实验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2.9建立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示范中心的建立对周边高校实验的改革有着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在建立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教学思想的创新,加强和周边高校的交流,形成地区特色,让教学示范中心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3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例 近年来很多大学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改革思路 东北大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把实验和理论结合起来,运用高素质的人才进行实验教学,如张宝砚教授、方肇伦院士等,增添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色的新课程,并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中坚持严格管理,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兰州大学更是自制了化工设备运用到教学当中,在节约资金的同时又维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实验制度方面,兰州大学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员职责》等,很好地保证了实验高效稳定安全地进行。 3.2改革成果 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中,我国高校的学子和教师们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兰州大学的朱建荣在美国Innocentive公司举办的化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东北大学的徐淑坤教授荣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4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的评定标准已经不再依据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更多的看重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合时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要我们坚持对实验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就一定能令我国的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 作者:刘超 单位: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在高等教育课堂工作当中,尤其是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在知识贯穿性方面的要求是非常强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必须要把以往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但是,也就缩短了传授新课程的时间,影响了教学目标。对此,怎样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积极性,并且确保化学课程的有序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讲究一定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最终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在大学化学课程当中,其特点就是具有现代化,所以它也是一门有着一定前瞻性的学科。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需要在基础研究以及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要构建新的知识机制、策略以及有效的途径,培养学习者具有主动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理论思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加强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对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应用怎样的策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课堂教学的方法应用 1.1科教方法 在大学化学教学当中有一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科研教学,在这项工作当中,不能仅局限在教师当中,而是应用分配给学生,来加强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而科研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进行自我展示,实现自我突破,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综合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化学课堂的学习兴趣。 1.2案例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必须要丰富自己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才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应用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在案例分析时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入在课堂教学当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便把抽象的、复杂的知识更为生动的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更易接受,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1.3实验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实验当中找到更为合理的科学性答案,其学习效果也是更为明显的。比如,进行钠的化学性质学习当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发挥出想象力,探讨钠的主要性质,通过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讨论验证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答案,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2策略研究 2.1创造课堂情境 在教学当中,如果没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它不是自主的,而是被动的,在其教学活动当中,只有学生亲身去探索,去经历,才能让学生在体验当中找到喜悦感和存在感,也是成功的一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绝不会是自导自演,他所设计的课堂活动一定是环环相扣的,可以足够吸引学生的,并且会根据实际问题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把课堂活动有效贯穿在教学当中,让学生乐在其中,提高学习兴趣。然而,在进行课堂活动当中,有时也会难以控制学生的心理,一堂良好的课堂学习活动应分为几个步骤进行,而不是盲目的让学生自由去探索。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再进行分组讨论,当学生议论纷纷后,此时教师可以暂停他们的探讨,再挑选一些学生上台发言,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给出答案,总结归纳,开展有秩序的课堂教学活动。 2.2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在动手能力,作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情境,创设氛围,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求,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在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逐步的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找到答案,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有的个性,通过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对所存在的因素自己去判断对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分析应变能力,也考验了他们主动探索以及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2.3根据特性掌握方法 化学教学是一门公共课程,它涉及范围广,应用量大,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开展课堂活动进行讨论研究,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的创新,灵活知识的运用等。此外,也可以根据不同特性把教材的结构进行分块整理,把重点、难点放到基本理论和原理方面,进行着重讲解,树立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加强他们对科学的思维创新性。 2.4师生关系的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作为教师他只是教学大纲的一个传授者和执行者,对知识问题的一个解答者。在讲台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的身份只是观众,言听计从,不能自主发挥。如果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为合作者,有着引导力量。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也是根本。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地位”,而师生关系也更为平等,二者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然而,如果要完成师生关系的角色转换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新时代面前提出新要求,作为高校的教师来讲应积极的面对,并且通过在实践改革当中不断进行探究和学习,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再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策略。 3结论 在大学课堂当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更为深入地对大学化学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策略,这是基础,也是重点,只有掌握了教学策略,才能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实现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效提高,从而来完成课程目标。对此,怎样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大学化学课堂的重要课题,在教学目标当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卫民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仪器分析演示实验开放与管理 摘要:大学仪器分析的教与学离不开实验的支撑,只有合理的安排与科学的实验设计,才能使大学本科生通过实验的操作与观摩达到固化仪器分析的理论教学成果的目的。在实际中简单而短时间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很难保证学生能学会并熟练地掌握多种大型仪器的操作方法,因此,仪器分析的演示实验在大学本科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学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仪器分析与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经验,就仪器分析演示实验的开放与管理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灵活的教学与管理方法。 关键词:大学化学;仪器分析;演示实验;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的分析仪器与大型仪器逐渐成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大学扩招以后又极大地增加了普通院校的硬件与经费等方面的压力,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通过实验操作达到熟练使用大型仪器的目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1]。因此,大型仪器的实验教学更多的是采用演示实验,特别是特大型仪器更是如此。演示实验成为保障仪器分析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室也是本科生仪器分析学习的重要场所。为了使仪器分析实验室能够有效地发挥功能,作者结合多年仪器分析理论与实验的教学经验,就大学本科生仪器分析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以及演示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1仪器分析实验的分类 仪器分析包含的知识非常多,既有化学知识,又有物理知识;既有光学知识,又有电学与磁学知识[2-3]。此外,仪器的种类也比较繁多,且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异,有几十万元一套的仪器,也有几百万元一套的仪器。对一般院校来说,在分析仪器的投入与建设上压力都是巨大的。对于一般的仪器,可以有多台套,但是对于超大型仪器一般保有一台。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分析仪器的数量来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如对于一般的电化学实验、紫外光谱实验,由于这些仪器一般单台套的价格不超过十万元,大多数院校都会保有多台套,因此这些实验可以采用小循环实验增加本科学生的上机时间与操作次数,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而像质谱、扫描电镜等特大型仪器,这些仪器本身价格非常昂贵,运行成本高,只能采用大循环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设计演示实验、学生观摩的方式开展比较适合,如针对本人工作单位的仪器分析教学任务重(近400人)的情况,采用分组循环的方式进行演示教学比较合适;对于电化学中的循环伏安法实验,就采用分组小循环方法进行,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充分地操作仪器,熟练地掌握循环伏安法。只有在完成仪器分析实验的分类后,才能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并筛选出演示实验的项目与内容。 2仪器分析演示实验的开放 由于演示实验的操作者一般为实验教学人员,所以会因为操作者具备非常熟练的操作技能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演示实验[4]具有高效、安全、直观与顺利等特点,因此可以让演示实验变得更加开放,提高演示实验的次数增加本科生观摩的频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5-7]。首先,建立一个演示实验的开放系统。系统中要明确开放的对象,如要确定面向全校理工科本科生,还是只限于化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对演示实验的开放时间进行网络公布,方便本科学生们安排观摩时间。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编制实验导学视频与动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仪器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仪器分析的学习热情[8]。其次,可以组织本科生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活动。由于探究性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可以不拘一格地鼓励本科生讨论、改进与制作演示实验。当代大学生身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大潮流中,他们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水平,而且拍摄视频的工具非常容易获得,手机、相机均可完成,视频制作与处理软件也极易掌握,因此完全可以鼓励他们参与自制演示实验,提高其综合能力,促进演示实验教学的发展。最后,演示实验还应开放于社会、开放于网络和开放于周边院校。只有全面地开放,才能促进交流,才能获得真诚的评价,也将收获有价值的批评与建议,促进演示教学的发展与提高。同时,也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宣传学校的仪器分析硬件设备,使大型仪器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之中,并为社会生产服务。 3仪器分析演示实验的管理 首先,根据不同的演示实验项目,编制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顺序表,对仪器分析实验室的全部大型仪器进行编号管理,并建立一个合理的信息库。此外,还应完善管理日志,详细记录有关修改、增减、更新的工作。对演示实验的岗位与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并定期培训,增加他们的进修机会,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更好地满足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其次,仪器分析演示实验是仪器分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搞好演示实验的管理工作,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由于演示实验是教学活动,它离不开活动的开展者高校教师与活动对象大学生,因此演示实验的管理还必须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和人性化的原则,操作的管理不能都是无效的管理,非人性化的管理既伤害演示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又伤害本科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仪器分析演示实验的教学质量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先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模式。 4结束语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用比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与形态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十多种,而且每一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测量对象、过程与应用情况各不相同。常见的小型仪器对本科教学来说,可以灵活地采用小循环多次操作使用,使本科生熟练掌握,而大型与特大型仪器往往台套数非常有限,因此,在许多高校中仪器分析演示实验在大学基础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演示实验的公开更大限度地使大型仪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搞好仪器分析演示实验工作,也能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连琰 王欢 郑晓丹 单位:怀化学院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摘要:分析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优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本文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放式教学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工、生物等很多学科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为更好、更深入的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现阶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达不到实验教学应有的培养目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3],这就要求不断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在学习实践中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现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制约教学效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验课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分析化学实验课因为课时的限制,开设的实验课较少且内容较为单一,尤其在化学分析部分的实验多为滴定分析验证性实验,且部分实验与实际生活的紧密性不强.单一的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2缺乏灵活性 分析化学实验对于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封闭式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受经费、设备、师资力量以及落后的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在指定的时间,按照指定的题目和课本限定的方法完成实验.因此,传统模式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 1.3学生参与主观能动性不强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整个过程教师充当主体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总趋势[4].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探索和创新空间[5-6]. 2.1鼓励改进和创新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对实验方法和模式进行固定,要求学生参与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灵活调整、修正实验方案的不足,充实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实验和科研探索兴趣.另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分析化学教师的项目,与相关人员同时进行科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积累经验,并且能得到教师及相关人员的指导,对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都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自拟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申请课题能力,让学生成为课题的申报主体、主要负责人和实施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索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研究的环境,学生不再受制于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个性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2.2增强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才能够更好的发掘他们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开放式实验教学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制定方案,准备所需试剂、实施方案和总结结果,因此可充分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可提高学生对有关文献的阅读和综合能力、自主设计方案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自行配制试剂并完成和实施实验方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论文的撰写有利于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体验成功中的苦与乐,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促进理论课学习 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结果等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总结,讨论理论与实验相互印证程度,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建议,改进实验方法,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如果实验失败,要求学生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重新审查和调整方案,反复探索并总结经验.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通. 3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渐进推广 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将是一个艰巨、长远而复杂和不断探索的过程,面临并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和困难[7-8],这些问题将影响实验教学的实施效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积极进行探索. 3.1增加经费的投入 充足的经费是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推广的重要保障,因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师队伍、试剂、仪器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质量和效果,应设有及时补充开放实验教学所需要的设备等的基金,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的经费来源,确保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 3.2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开放式教学需要有严格、细致、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在进行实验前要求学生仔细了解管理制度,保证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开放性实验研究.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来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促进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3建立多元化、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实验成绩的科学评定是实验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客观公正地考核方法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的有效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多元化科学的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与传统分析化学实验相比具有不固定性,这使得学生之间实验成绩评定的可比性降低,实验成绩评定操作难度增大.目前已有的开放性课程的评价方法还不尽合理、不够完善.为了能够在现实教学中易于操作和把握,还需不断探索,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科学的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 3.4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开放式教学的人才保障.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以适应开放式教学方式带来的各种挑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既细心又要有耐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心的解答;其次,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后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建议,使实验的内容更加完善,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实验教学方面,可考虑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还可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指导教师,来弥补教育资源短缺的短板,在现实实验教学中既发挥企业与实际生活不脱节的实践优势、又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优势. 4结束语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突出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式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在现实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解决,它的实施和完善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作者:乌兰其其格 单位:赤峰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大学化学传统教学的整合分析 【摘要】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就是依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环境,将这些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全面应用在教学当中,实现整体优化,并出现聚集效应,表现于教学实际当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化学;传统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化学传统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是必然趋势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理论一般情况下都要利用实验进行验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也可以依据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所以,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实验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化学素养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利用化学实验可以将直观形象的第一手材料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但实验现象一般情况不易观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反复播放实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研究实验现象。 1.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化学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和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化学概念和原理对于学生来说不易理解,物质的构成也不易观察,化学变化依据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在教学中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不能理解。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动画,可以将分子、原子等粒子运动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结构,掌握化学变化原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虽然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必须认识到,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习一些抽象和枯燥的化学内容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达到最佳应用效果。 1.3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相同,在实验的学习和掌握方面也会存在很大不同。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实行个别化教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实验中,一般应用看做结合的办法,首先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原理和操作步骤等,接着再进入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这种做法既可以提高实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防止学生在实验中应付了事。如乙酸丁醋的合成实验,首先利用实验课件,展示实验过程中的装置的安装、拆卸,关键步骤如温度计的位置、干燥剂的用量等,都利用特写镜头,让学生反复领会实验,然后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就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1.4提升实验课质量 因为大学阶段的化学课节数是一定的,不可能存在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化学实验,所以学生在实验方法和知识结构方面总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利用化学实验课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化学实验,增加学生的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如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过滤、萃取、溶液的制作、有机合成等,要想全部完成这些内容,只利用极短的18个学时是不能实现的,利用计算机学习,完成这些内容只要4个学时就行。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化学抽象概念形象化 大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对于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一些内容如化学反应机理(反应历程),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组合,原子、分子轨道杂化过程,电子云的形态变化等较复杂的问题,学生都不易掌握。在大学分子轨道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再次表现双原子分子轨道的形成过程以及分子轨道能级高低的次序;在配位化合物教学中,可依据价键理论制作不同的配合物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在晶体场理论教学中,可制作成四面体或八面体场中能级分裂的情况,将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有利学生掌握和学习。 2.2多媒体及时使得化学微观现象宏观化 大学化学的课程学习本质是借助微观原理来深入的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客观的化学规律的,这种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思维方法强调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如胶粒的布朗运动、粒子有效碰撞、离子的电迁移现象、原电池及电解池两极的离子放电等,这些现象虽然不能观察,但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表现出现,学生一眼就能看懂。如原电池中铜离子和金属锌分别在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而形成金属铜和锌离子,这一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制成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这样更加客观和形象的向学生解释了这一化学变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2.3模拟化学实验过程 在大学化学学习中,一些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有的实验条件不具备,实验室本身也不能满足要求,但学生又对此存在浓厚兴趣。这时,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CorelChemLab进行模拟。此软件可以达到完全仿真,模拟过程非常真实,一些仪器碰撞的声音都能听到。利用这一软件进行学习,学生仿佛亲身进入实验室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模拟实验室也会印象深刻。但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区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只依靠计算机是不行的,所以,模拟实验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一定要认清它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方法不能代替学生亲自动手。 3结语 总之,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化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二者的整合。主要是将化学课程中的知识、活动以及现代教育中的技术和理念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工具性,最大化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的推动教学改革。 作者:祝凤侠 单位:安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化学论文:农科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学困惑与突破 摘要:农科开设的大学化学课程和学生专业联系紧密,担负着为学生筑牢专业基础的重任。反思总结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面对起点不同,不断变化的学生,提出了现实教学的困惑及破解方法。 关键词:农科化学;教学改革;困惑与突破 大学化学是我校设施农业、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等十多个专业开设的必修基础课,课程覆盖面广,是学生学好专业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线教师普遍希望不断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因教师自身或外界因素带来的种种问题,需要教师清醒认识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之道。 1农科大学化学教学现状 农科大学化学的开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既有来自普通高中的普招生,又有来自职业中学的对口生,学生的化学基础具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对口学生,高中阶段基本不开设化学课,导致学生缺乏大学化学学习的必备基础,化学学习始终面临非常大的困难。我校该课的授课通常采取3-4个小班上合班课方式。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带来很大难度,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把握,教学目标的实施常常受到制约。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现代教学观越来越倡导课堂要走出“专制”走向民主,走出封闭走向开放,走出学科走向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也不单单只是忠实的执行授课计划的过程,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受到挑战。 2课程教学中的困惑分析 2.1教学理念之惑 农科化学基础课由于涉及无机、有机、分析等多个分支内容,知识密集繁杂。很多教师坚持“理论讲得越深,学术水平越高”的固有观念,导致对这些课程的理论涉及太深,而对其社会应用则体现较浅。并且在教师的课程准备中,更多思考的是教学内容本身,学生往往得不到足够关注。 2.2教师、学生地位和心理之惑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从而导致“以教定学”的现状,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中处于消极被动。同时,伴随专业教学改革带来的基础课学时的不断压缩,化学教师常常纠结于不愿割舍的教学内容和不断减少的学时间的矛盾中,而使化学课面临“教师忙于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局面。对学生而言,刚刚走入大学校园,还不能完全适应与宽松、弹性的教学方式。“一对多”的合班教学模式使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表现出束手无策,埋怨多于引导。 2.3教学方法之惑 化学基础课课堂常见的是平铺直叙的教师“一言堂”讲授法,和学生间的交流欠缺,偶尔的一对一提问对于合班教学的课堂没有引起共鸣,教学的“统一性”掩盖了学生的“差异性”。且教学内容缺乏与社会生活、学生专业间的联系。一些教师的教学工具只有PPT,同时缺乏对学生质疑精神的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沉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经常出现缺课、玩手等思想离线状况。 2.4教学评价之惑 如果教学的主体——学生越来越受关注,教学评价的功能就会更加突出。现实的教学评价虽然体现了部分平时作业、考勤等因素,主要采取的还是单纯的硬评价,包括作业和期末的终结性考核。不同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只体现评价的鉴定功能,忽视、弱化了其更重要的激励和反思功能。 3教学困惑突破探析 3.1顺应课程发展需求,突破固有观念 改革使教学充满活力,助力课程发展。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难的现状,从合理改进授课计划入手,内容设置加大与学生专业间联系紧密的内容,调整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从够用走向应用性、实用性。但要注意并非简单的内容减少,避免学生所学的东西变得浅薄。例如溶液和胶体一章,关于稀溶液依数性的几类具体公式及推导可不再重点讲解,着重分析讲解和学生专业联系密切并且感兴趣的现实应用。又比如无机及有机关于反应历程的内容不再详细介绍,而增加与生命科学联系紧密的糖、蛋白质、核酸及相关实验的学时等等。这样解放了教师,抓住了学生兴趣,也能达到学以致用。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教师在各自常态教学中需要习惯性融入对教与学的思考,既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注意给学生提供自学、自问、自练的机会。例如,可以每次课后及时总结,写出教学反思,有哪些精彩之处,又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可以每天课间或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每天学习阅读等等。教而不研则钝,研而不教则空,要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的色彩。 3.2转变视角,教师、学生角色新定位 重新审视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关键问题,要强调能力培养,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要从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转向激励思考。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顾问”的角色,是一位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急于拿出现成答案的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不应只作为被动承载知识的储存器,而应该做知识的积极获取者,要落实“以学定教”。教学的目的要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依据学情,重新把握教学内容和流程。对口生每年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在高中不学化学课,为此,在开始讲授新内容之前最好先补充关于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高中基本知识,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必备基础。此外,选定适合学生实际的、难度恰当的课堂练习,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检验学以致用的标杆。 3.3重在激发,选用灵活教学方法 我们希望化学课堂能够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成为人人都能参与的“肯学、愿学”的课堂,需要突破几个问题:一是加强互动教学。要打破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局面,着力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课中设置适当“问题”、“讨论”环节,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做学生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并提供恰逢其时的点拨引导。欢迎、鼓励学生打断老师随时提问,或者每节课都留下一段时间专门给学生提问等等。讲课是一种交流,要避免单纯依赖PPT的“读课”形式,将走动式教学、精心而恰当的板书、能随时唤起每个学生的姓名、借助直观的实物模型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同时,教师善于运用表情、眼神和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也会使刻板的教学充满吸引力。二是开展鼓励式教学。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人人都向往成功。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每一个好的表现和细微的进步,不吝赞美,特别是对于合班课的教学更显珍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正确,教师给与表扬,答得不正确或不会回答,也没有埋怨指责,而是耐心引导直到回答正确。对于学生作业,书写规范、正确,要及时给与鼓励的评语,而不是全体刻板的对勾和划×,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其点滴进步的关注,一定会对学生产生触动和激励作用,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三是突出分层教学。农科学生化学基础与水平的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高低兼顾。在调查基础上将学生分为高——基础好(具有全部高中化学学习经历)、考研;中——基础较好(有部分高中化学学习经历);低——基础差(仅有初中化学学习经历)三个层次,每堂课精心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和目标要求。分层教学合理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 3.4改进评价标准,扩展评价功能 改进后的评价标准,一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突出评价的差异性,二是要注重学习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此在通常硬评价体系中,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梯度不同的练习或作业,使各层次学生可以选择完成。同时,新的评价方法要纳入平时对学生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等动态指标的软评价,并将这些评价以分数形式体现在最终结业成绩中。这种多元评价体系能够从发展的角度评判学生,合理判断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发展潜力,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农科化学基础课困惑的突破必定伴随改革的脚步,需要教师有打破多年教学习惯的勇气。作为教师让我们人人都成为一名能对教学不断反思再实践的教师,一名能把学生留在课堂的教师,一名真正因材而施教的教师。
基础护理论文:关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论文关键词:PBL教学;终身学习能力;护理学生 论文摘要: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概况及应用,综述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BL教学对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影响。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 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 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3.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终身学习意识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PBL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查找资料中的疑惑,对于其他小组掌握的新知识点以及书本知识与临床新知识的差距等,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4 问题与展望 PBL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尚待进一步改善,如PBL病例问题的设置要求、PBL教学环境的改善、后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如何提高小组汇报的效果等。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经典的PBL模式,应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尽快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护理学生的PBL教学模式,提高护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基础护理论文: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在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实验将80名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lbl),随后评价两组教学效果。经过考核测评,实验组护生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在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的效果,还能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临床护患沟通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教学法?实习前基础护理培训 临床实习是护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护生整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走向工作岗位重要的阶段。护生从学校走进医院,面临环境陌生及角色的转变,操作技能不娴熟,一时难以适应。为使护生进入医院后尽快地适应医院护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对护生进行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以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在培训过程中如何让护生既能融会贯通分散的基础护理技能,又能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还能在整体护理思想下运用护理程序去思考解决患者的问题,真正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这是在培训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强调的是对培训项目进行正确无误的练习与考核,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好地相结合,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应用于健康保健领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新模式。将该理念引入临床教学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临床医学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路径式教学法。本研究尝试将cnp模式引入到护生实习前基础护理技能培训中,利用该教学法系统性、多维性、动态性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培训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实施方法 2012年6月1日至15日,80名2009护理“3+2”高职实习前护生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实验组实施cnp教学方法,落实cnp教学要求: 第一,明确培训项目,根据培训目标结合临床,筛选临床典型案例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 第二,学生科学分组,各选一名组长。 第三,培训前一周教师布置任务,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各组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第四,根据设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图自主进行模拟演练,教师指导。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示教、指导,学生练习。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其中临床技能操作70分,理论30分,对比两组成绩。 从两种教学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以看出,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p 0.05,有显著性差异。详见下表。 1.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了护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必须要自己动脑思考遇到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许多学者认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靠“刻意的训练”。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导向,按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设定临床护理路径图,其中融入了护理基础理论、护理程序、专科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模拟演练中鼓励学生向自己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导护生去分析和评判,从而获得最佳的护理方案。同时护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的临床知识进行整合与运用,从而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培养护生主动学习能力 cnp教学法以图表形式细化了培训内容和目标,护生清楚地知道每种案例每个阶段的护理重点和时间要求,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护生在传统培训模式中的被动地位。并且临床护理路径图让护生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具有预见性。加之临床知识及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融会贯通,也大大增加了护生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性。 3.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实现护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无缝对接 在岗前培训中应用cnp教学法,不仅强化了临床护理技能,更让护生在临床护理路径图中体验到医院实际护理的运行规律和制度,从而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个 面的了解。这样不仅缩短学校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减少护生临床“休克”期,增强护生的信心,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另外,这也是培养和提高护生临床护理素质与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4.临床护理路径(cnp)教学法有助于护生充分体验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下,完成整体护理的过程 在实习前培训这个阶段,护生已学完所有的临床课程,但他们在知识整合与融会贯通方面欠缺,致使学到的很多知识处于闲置状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利用护理路径可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各种健康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教学,在模拟解决患者实际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在评判性思维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将分散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完成整体护理,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从而为更好地走进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护理论文:本科护生参与 基础护理学 实验准备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生参与《基础护理学》实验准备过程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08级本科护理专业班级中抽出1个班为实验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用物的准备;另外1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实验技术人员提前统一准备用物。结果 课程结束后,两组在统一时间进行护理技能评价和考核,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均相同。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生参与《基础护理学》实验准备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实验准备 基础护理学 护理教育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护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为保证护生更熟练的掌握各项操作技能,我校护理系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指导护生参与部分实验项目的实验准备过程,探讨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式,以提高实验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2月~6月,从本校2008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抽出1个班为实验组(42人),由老师指导护生亲自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另外1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44人)。两组学生入学前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且均通过前期护理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相同课程安排及相同老师讲授。 1.2 方法 实验组按照床号(3-4人/床)每次由1名同学提前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次课的试验用物准备,并按照实验项目安排依次轮流,同时要求确保实验准备的质量。对照组按照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由实验技术人员在每次实验课前统一准备好本次实验所需用物,带教老师完成讲解和操作演示后,护生进行操作练习。两组实验带教教师采用统一的教学理念,且两组实验教学计划、考核项目及考核标准均相同。 1.3 评价 以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实验组问卷调查。 实验课程结束后,选取无菌操作技术、导尿法、注射法作为学期末统一考核项目,按实验用物准备、仪容仪表、技能操作、沟通交流、理论知识提问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总分以100分计算。 2 结果 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方法评价良好的占85.71%,评价一般的占14.29%;对照组对教学方法评价良好的占63.64%,评价一般的占36.36%。实验组操作考核成绩91.26±3.16分;对照组86.94±3.87,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实验用物准备是《基础护理学》实验操作中的重要内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实验用物均由实验技术人员课前统一准备,护生用不着查资料、思考及创新,影响了护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护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1],导致护生常课后机械记忆用物名称及用途,或忽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而通过护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在相对轻松的氛围和老师的讲解中提前认识实验用物,可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求索,大大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组护生在实验课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自信和大胆,操作思路更为清晰,操作过程更为流畅。 通过课前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用物的准备,可有效促使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内容,巩固强化理论知识。笔者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护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后,在试验课带教老师提问时回答更踊跃,对课本内容更为熟悉;在实验考核中理论知识提问部分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由此说明护生并不是机械的将实验用物分类整理,而是通过提前对理论课的复习和实验课程的预习后,将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验操作流程有更整体更系统的认识,深刻理解每件实验用物的用途及必要性,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护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是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2]。指导护生参与《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的用物准备,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护生实验操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通过护生自己主动思考提高评判性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可作为改革护理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护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 基础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基础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服务做好基础护理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对护理服务的研究,优质服务及基础护理的开展,来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从而提高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某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由此来研究分析基础护理的准确性。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有强烈的服务理念,在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的同时,能提供人文关怀服务,做好每一个细节,并注意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结果: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向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护理人员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拓展护理服务的新内涵,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提升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专科护理的质量,从而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关键词】 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3.1树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 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是乡镇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护理部要积极宣传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院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3.2 塑造新形象,提升综合素质 医院应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职业道德、礼仪、心理、护理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使医护人员自身的仪态、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有明显的进步,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3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3.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注重乡镇医院的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环境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 3.3.2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把患者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优质的服务流程来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用以检验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3 注重细节服务 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品。坚持推广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份真情填满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诊室放置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给患者使用;在每个看诊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间。 3.3.4 加强沟通和理解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除治疗之外更多的服务,在心灵上多加关爱及慰藉患者。 4 结论 4.1 创新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1.1 我们现有的护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护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观念对护理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乡镇医院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把基础护理放入护理工作的概念里,这也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确切有效的保证。 4.1.2 加大对生活护理的管理力度,将基础护理列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质量监控之中,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 4.1.3 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励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科护理的质量。 4.1.4 低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介于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日益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乡镇医院才有深度发展的希望。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乡镇医院必须扎实稳打,保持和谐发展,让人性化服务为乡镇医院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乡镇医院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 基础护理论文:运用Excel表格管理护理人员基础档案初探 随着数字技术平台的日趋流行,医院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将由传统的人工管理进入计算机管理的状态,通过运用excel表格对护理人员信息资料进行管理,不仅具有易学、易用、效率高、资料永久性保存、改写启用方便的优点,而且减少了存储空间,达到了快速运算、快速查询的目的,使护理资料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未购买护理管理软件的中小型医院均可使用。我院护理人员信息库的建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现将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1 基本资料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我院护理人员由2005年的257人增加到现在的730人,护理部除了监督检查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外,由于大批新护士的进入,组织落实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与技术训练成为护理部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掌握全院护理人员的整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我院选派专人对全院护理人员的各类资料进行了完整的收集,运用excel表格对人员进行宏观控制,达到了合理分配、动态调整的目的。收集资料如下:人员基本信息、职称变动时间、各年度考核内容及成绩、继续教育、论文及科研成果、奖惩登记、外出进修、担任授课、开展新业务、差错事故、出勤情况等。 2 信息分区 2.1基本信息区 包括科室、姓名、出生年月、族别、学历、毕业学校、注册情况、注册号、政治面貌、参加工作时间、来院时间、任职情况(在职或聘用)、聘用时间。 2.2职称变动区 职称变动年限及所任职称(例如:2001护理师、2006主管护理师)。 2.3技术考核区 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的考核时间、内容、成绩及名次(例如:{2006.9吸氧95、36}),即第三季度考核吸氧技术,成绩95分,排名36名。 2.4附加项目区 继续教育、论文及科研成果、奖惩登记、外出进修、担任授课、开展新业务、差错事故、出勤情况、新来院人员的轮转等。 3 功能及运用 3.1准确掌握人员变动 近年我院面向社会招聘大量护理人员,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成为护理管理的难点,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人员流失频率高,手工书写的护理人员花名册经常进行修改,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运用excel 表格具有“填充柄”的功能,将内置序列号批量填充,快速输入序列号,准确掌握人员变动情况。 3.2项目分区清晰,人员对位准确 在excel 表格窗口菜单选项中进行任意拆分或冻结窗格的操作,使工作表清晰明了,方便查询。 3.3灵活运用自定义筛选 在excel 表格数据菜单选项中选择自动筛选功能,对上述各信息区所包含内容可进行任意点击,有利于管理人员查询各区间人员情况;利用自定义选项可以方便查询任意年度区间人员情况。 3.4简化护理人员考核分析程序 利用excel 表格自动求和(∑)按钮,在技术考核区可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自动筛选对分数区间值进行设定,求出各分数段所占比例,对各项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及评价,也可通过执行“格式条件格式”,在弹出的“条件格式”对话框中,让数据显示不同颜色,对成绩进行分析,加强了对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的管理。 3.5快速切换工作表,方便查询 利用excel中三表“嵌套”成一表的工作模块,可快速切换工作表,查找信息方便快捷。 4 运用体会 4.1具有科学性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由护理部统一管理,有助于护理管理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操作技能水平,同时为护士今后的晋升、考核、评优、解聘提供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 4.2具有动态性 档案记录着每一名护理人员从到医院那天起的工作、学习、技术考核、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的历程。所有资料由护理部设专人负责对具体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以确保各项数据的连续性。 4.3具有系统性 信息库为每位护士建立了基本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及各项附加项目区,包含了护理人员的全部工作学习情况。 4.4具有及时性 一是能随时查阅、打印、补充各种信息并获取资料,及时作各种登记、统计工作;二是管理者能通过信息表及时掌握全院护理人员情况,作为奖励、任用、晋级、晋职的参考。 4.5具有准确性 操作方便快捷,获取资料及时,如在护理人员晋升职称时,都要填写护士的基本情况和业务技术状况,以往是发各种表先让护士填写,再进行汇总,既麻烦,又影响护士的工作。应用excel表格使上报的数据及时又准确,而且避免发生遗漏。 护理人员档案信息库的建立,在护理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的文档式管理,资料占空间较大,经常因管理不善造成资料丢失,查阅费时费力,存档资料书写因管理人员不同,格式及字体各异,不统一,不规范。运用excel表格对护理人员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操作方便、快捷、内容更新、更准确及时等优点,不仅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有力地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基础护理论文:基础护理对策探讨论文 【摘要】加强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不断缩小医药收入的比例,转变传统的“重医疗轻护理、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观念,卫生部强调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及相关服务规范性要求,为临床护理工作今后发展的走向指明了方向,我院从加强基础护理服务管理入手,把临床护理和常规服务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倡导科学的医院文化,引导医院全员护士角色转变;建立基础护理服务的情景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适宜医院管理的监督、考核办法,引入正负激励机制。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基础护理医院文化角色转变激励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药收入比例的缩小,传统的“重医疗轻护理、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等观念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自卫生部下发《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及卫生部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及相关服务规范以政策性文件出台后,我院从基础护理管理上下大功夫,运行以来,患者对医院的医护满意度由原来的92.1%上升到97.3%,医疗护患纠纷明显下降。结合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就加强临床基础护理服务,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策略。 1、要从加强基础护理服务管理入手,把临床护理和常规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护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护理服务的科学实施是目前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基础护理服务往往是患者直观感受、且是医院良好形象的体现,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容易忽略、甚至是不屑去认真做的事情。因此要从强化管理入手,明确分级护理管理责任制,护理部要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分析医院基础护理服务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基础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基础护理试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护理部-总护士长-护士长分级管理责任制;护理管理者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贯彻、督导的作用,要努力改变医院“护理配置不足,护理文书繁杂,工作任务繁重,基础护理服务难以满足患者需求”的不良现状,减少护患矛盾,使患者对医疗水平整体满意度明显提高。 2、要倡导有科学理念的医院文化,建立有特色的护理工作新模式。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灵魂和精髓。优秀的医院文化不仅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约束性,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确立,便会呈现潜在、稳定、持久和广泛的作用[1]。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开展临床护理管理,就是要建立独特的医院文化,要有国际化的先进护理理念,这将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来保障促进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要从加强基础护理服务宣传入手,既取得公众理解、又争取政策支持。 医院医务科、护理部要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需求,积极配合医院协调各个科室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再集中、再调整,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辅助科室的护理人员充实到临床一线,重归护理岗位,改进护理排班制和工作流程;要实施护理人员绩效工资并实施考核,绩效要倾斜到临床一线,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3、要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护理工作者,引导医院全员护士角色转变。面对角色新改变,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我国首次将护理教科书中有关的基础护理内容上升到政策性高度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项目》《基础护理工作规范》和《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试行)明确了护理工作方向、更新了护理服务理念,让护理人员了解当代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做些什么?要注意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目前医院招录的非在编护理人员较多,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需要系统的培训,才能达到基础护理工作规范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护理部举办多期加强工作责任感、医德感、和患者的亲密感及良好沟通的技巧和适宜方式的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对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将有助于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 4、要建立基础护理服务的情景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情境管理模式”理论认为我们在管理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管理的方式。要建立情景管理模式,进行因势利导,比如我院开展的“优质基础护理服务示范病区”,选择了开展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较多的神经内科、骨科、烧伤科作为第一批示范病区,为患者提供无陪护服务,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实行护理组组长负责制,床位护士、辅助护士和护理员协助配合,护理员工作为护理人力不足的补充,不同层级的护士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完成相应的护理任务,达到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取消一般患者护理记录,采用表格化护理记录,使护士有更多时间深入病房,为患者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根据护士执行愿意程度,采取参与、支持、授权、命令四种领导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超级秘书网 5、要建立适宜医院管理的规范、监督、考核的新办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是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不论推行任何形式的质量管理模式,都是以制定标准、执行标准为基础展开的,都要重视标准化工作[3]。护士长每日负责常规工作及各项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和执行标准情况,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周按本院制定标准检查一次和不定期检查,基础护理试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适时进行督查、考核、研讨、评价,鼓励一线医务人员注意发现医院设施、流程安排、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挖掘工作中的良好建议[4],以促进基础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扩大基础护理示范病房工作,达到全院推进。同时根据《住院患者基础护理项目(试行)》的要求的标准,制定“入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并收集、整理、和归纳“调查表”新反馈的患者的建议,修订医院的基础护理细则,改进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论文:提高基础护理教导刍议 首先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爱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放学后,和学生以朋友身份相处,这样学生才能尊重你,才能接授你传授的知识。解除师生间陌生和惧怕的心理,针对那些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尽量避免严厉的指责和排斥,而是走进学生们的心里,尽量找出不学习的根本原因,解除影响学生学习的压力因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兴趣,才能上好基础护理课程。 做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一定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认识护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护理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和护理,既有分工,又有紧密配合。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基础护理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认识,在讲胃肠活动的观察及异常变化时的护理时,特别要讲清楚护士为病人进行二便的护理的意义,在于观察病人排泄物的性状、量、颜色、气味等。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护士工作有很强的科学性,不但体现对病人的关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大小便的观察能够发现排泄物中的异常变化及时为病人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善于提出问题,重视激励因素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尽量让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而活跃。在授课时,营造学习的氛围。要善于提出问题,即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又锻炼了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机会。即使答错了也要对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学生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护理技术操作理论,使学生练有基础。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原理、原则、重点、难点,要讲深讲透。要用具体事例加以阐明论证,并充分联系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操作要领力求简单明了。 这样使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而达到正规、系统、熟练与全面掌握的目的。授课时,要注意激发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和自觉掌握知识。教给他们思考问题和推理问题的方法。如讲完脉搏测量后,就提出短绌脉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理解脉搏短绌是由于心肌收缩强弱不等,当心肌收缩弱与心输出量少时虽可以产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搏动所致。因此,启发学生要同时听心音以判断病情。断进行质量改进的效果,进而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从该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通过绩效考核,护士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指标均高于对照阶段(P<0.05)。 护理管理者根据护士的考试结果,对护士进行培训与管理,并不断监督,定期检查和反馈,可以更好地改进和规范护士的行为,使护理人员产生了提高自身业绩的动力,并相互学习与督促。同时,绩效考核以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为原则,将护士的工作效果与工资合理分配,可以更好地激励护士学习和主动服务的热情。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阶段,护士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绩效考核还将临床护理管理进行了标准化,且更加科学,其不再以以往的任务完成为标准,而是以护理效果、护理质量为标准,进而完善护理管理。但是,通过2011年的绩效考核制度我们也发现了几点影响因素:首先,护士要提供给患者多种护理服务,每种护理均有各自的测量方法,且有较多的潜在活动,因此缺少反应护士整体服务的指标。其次,护士提供给患者的护理服务,为个性化的且复杂的,护理绩效单纯从结果,或者过程进行评价,均不够客观,需要综合考量。 由于患者的病情复杂,护理服务质量与取得的结果并不存在绝对一致。因此,在绩效考核制度中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过程,需要不断努力和完善;其次,要完善各项评价体系,加强监督力度,并增加考核对护理人员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要重视绩效反馈,护理管理者要建立更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针对不同护理层次进行不同指标的制定,使绩效考核与护士岗位、技术、责任大小、质量、强度、值得道德等彼此符合。 作者:苏洪莲单位:吉林省桦甸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医院 基础护理论文:新生儿的身体基础护理介绍论文 1.头发的护理 为防止头皮上皮脂淤积,你应该每天用软毛刷和少量婴儿洗发剂给新生儿洗头发.为防止鳞屑的生成,即使他的头发很少,你也应该将婴儿的头发梳开.如果头皮上已有皮脂淤积,在他的头皮上抹一点婴儿油,第二天早晨再洗掉.这样可以软化淤积的皮脂,使其变得,松动而且容易洗掉.不要试图用手指将其抠下来. 大约12到16个星期后,每天用水给婴儿洗头,每星期用一二次婴儿洗发剂.你可以像托球一样托着婴儿(如果婴儿很轻的话)或者你也可以坐在浴盆边缘,把孩子放在腿上,面对着你,但是小心不要把洗发剂弄到婴儿的眼部.不用担心新生儿的囟门,囟门的上面是一层结实的膜,如果你轻轻地,就绝不会碰伤它的.你不必揉搓他的头发,现在的去垢剂几秒钟就能把灰尘和油渍从头发上清除掉,所以你只要使洗发剂形成泡沫,数到20,然后再将其冲掉即可.洗一次就行了,洗过后,婴儿的头发就是干干净净的了.只要将毛巾浸到温水里,然后取出用它擦婴儿的头发就可以把婴儿的头发洗干净.尽量将泡沫冲净,用毛巾的一角擦干他的头发,注意不要盖住婴儿的脸,否则会使他呼吸困难,并且感到恐惧. 2.皮肤的护理 新生儿不需要肥皂.肥皂是一种脱脂剂,而婴儿的皮肤很娇嫩.他需要保留所有的天然油脂,所以6个星期前只能用水洗.6个星期后,可以用你选择的任何一种肥皂.你也许想要试试一种特别的液体肥皂,这种肥皂只需加到洗澡水里就行,无须冲洗.一定要用沾有肥皂的手指好好地擦洗过所有的褶皱,然后再冲洗干净.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绝不要使用爽身粉. 3.眼睛的护理 给婴儿清洗眼部的时候,先把几个棉球在湿水里沾湿,再挤干水分,擦每一只闭上的眼睛的时候都要换一个新的棉球,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擦. 4.鼻子和耳朵的护理 鼻子和耳朵是具有自净功能的器官,所以你不要试图往里面塞什么东西或者以任何方式干扰它们.往鼻孔里或者耳朵里塞棉球大小的东西只会把原来就在那儿的东西推到更往里的位置去.让里面的东西自然掉出来的办法要好得多.除非有医生的指导,否则绝不要往婴儿的耳朵或者鼻子里点药.即使你看到了,也不要试图从婴儿的耳朵里往外掏耳垢.耳垢是外耳道里的皮肤的天然分泌物.这种东西是抗菌的,它还能防止灰尘和细小的砂石靠近耳鼓.有的婴儿的耳垢比别的婴儿多,但是掏出来只能使耳朵分泌出更多的耳垢来.掏耳垢会使耳朵发炎,所以不要管它,如果你对此感到有些担心,那么可以向医生咨询一下.用湿棉花给婴我清洗耳朵和鼻子. 5.指甲的护理 大约三四个星期以内不用给婴儿剪指甲,除非他抓挠自己的皮肤.指甲软的时候最容易剪,所以把婴儿抱出澡盆的时候,准备好一把钝的小剪刀.如果马上就剪,可以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把手指甲和脚趾甲都剪好.但是,如果你害怕给婴儿剪指甲,那就等他睡了再剪.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将他的指甲咬掉,因为你的嘴巴会对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很敏感的,绝不会伤到他. 如果你想要用剪刀,就让婴儿躺在一个平坦的地方,温柔地对他说着话,然后按照指尖的形状轻轻地剪掉指甲.超级秘书网 6.肚剂的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 医生或许会建议你每天用消毒酒精和消毒棉球轻擦脐带部位,然后用消毒纱布盖好.尽量多让这一部位通风,因为这样有助于加速收缩和痊愈.如果你发现有发红,液体流出或者其它感染的症状,请向健康顾问或者医生咨询.不必等到脐带痊愈之后才给婴儿洗澡,只要洗澡后把它彻底揩干即可. 有的婴儿患有脐疝,但一般一二年内就会痊愈.如果你的孩子患了脐疝,而且还不断扩大或者总不见痊愈,那么请看医生. 7.生殖器官的护理 绝不要试图扒开女婴的阴唇去清洗其内部,只要清洗外面包尿布的部位即可.然而,清洗包尿布的部位的时候,你应该注意要从前面向肛门方向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肛门排出的细菌扩散到膀胱,导致感染的危险. 在为没做包皮环切术的男婴清洗时,绝不要将包皮拉上去.只要正常清洗外面包尿布的部位即可;包皮会在三四岁时自然缩回. 如果婴儿被割除了包皮,家长务必要留心观察阴茎是否流血.做过这种手术后,有的把阴茎包起来,有的则不包,但是不论是包还是不包,医生都会给你特别的指点,告诉你该怎样给孩子洗澡和特别护理.割除包皮后几天之内,阴茎一般都会肿胀并且稍微有点发炎,偶尔还会流一点血,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很快就会过去.然而,如果持续流血或者有感染的症状,请咨询医生. 基础护理论文: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基础护理;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基础护理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1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1创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兵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学兵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员在基础护理授课过程中既要把操作理论知识讲解清楚,又必须完成各项操作示教,而有些教学内容又比较抽象、生涩难懂,加上教员不停地板书和枯燥的讲解容易使学兵学习兴趣不足,甚至感到乏味。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声、光、色及动画等多维度刺激学兵感官,吸引其注意力。如以视频、录像演示常用插管术操作方法,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加深了学兵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有趣。 1.2解决重点与难点内容多媒体可帮助学兵建立全面的、多感知的、形象化和多维的知识体系,把平时教员说不清、道不明,学兵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如在基础护理各种给药方法教学中,静脉输液法、注射部位的选择、进针手法是重点内容,传统手段教学中,尽管教员讲授时娓娓动听,学兵也只能是凭空设想,而终难知其究竟。我们将注射部位的血管、神经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清晰地展示出来,阐明了注射部位选择的重要性,诠释了进针角度选择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了分解动作的讲解,尤其能够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教学重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础护理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临床,课堂上如不纳入新的知识,学兵上岗工作后就要落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节约了教员课堂写板书、画图、列表、擦黑板的时间,避免了课堂时间的无效占用,缩短了等量教学内容的传授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又能使新知识更多更快地走入课堂。 1.4便于教学资料的使用与保存多媒体教学课件可打包储存于移动硬盘、优盘或制成光盘,省去教员携带投影、幻灯、挂图、模型等多种教具;可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或修改课件内容;可将老旧、色彩失真的幻灯片、教学录像片等用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重新编辑与保存,既可有效利用教学资料,又能长期保存有价值的教学资料。 1.5促进教员提高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每位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除努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钻研教学业务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与多媒体制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制作出高质量的、深受学兵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我部自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教员的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教员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调动。 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兵记课堂笔记多媒体教学具有集成性与快捷性,课件包含的信息量大,课堂教学速度成倍提高,学兵容易出现“跟上教员讲解,就记不上课堂笔记”的情况,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听教员的讲解分析。因此,教员必须注意合理安排课件的信息量和课堂教学进度,及时观察学兵的听课反应,掌握多媒体播放节奏,简繁得当,每个画面尽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兵记录,给学兵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课后多与学兵交流并听取意见,使多媒体课件始终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地“跟着课件走”。2.2长时间注视屏幕容易产生视疲劳课后调查显示,40.5%的学兵反映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大,长时间注视屏幕容易疲劳。提示教员要注意多媒体课件使用的量与度,课件制作要突出教学主体、设计简单明了、色彩搭配合理。 2.3教学中与学兵的交流相对减少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员常常受限于电脑前,忙于操作鼠标、演示课件,无暇顾及学兵听课反应,导致与学兵的情感交流减少,缺乏课堂互动,无法调动学兵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因此,教员应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始终坚持把学兵这个教学主体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员的能动性主导作用。应重视教员与学兵之间的交流,避免把现代教学媒体当成教学机器,教员则成了只会操作键盘的“机械手”。超级秘书网: 基础护理论文:实训室开放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有序实训室开放对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级高职护理1~10班449名学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1~10班491名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自主联系实训室开放的形式练习操作,实验组采用有序实训室开放的形式练习操作,比较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成绩和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生的基础护理操作成绩84.06±8.40,对照组的基础护理成绩为79.25±9.59,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实验组护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有序实训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训条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解决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有序实训室开放;基础护理;实践教学;效果 1引言 当今社会对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特别是要重点培养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1]。随着着学院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学校实训场地及资源不能适应快速增加,护理技能实训课时少,仅仅依靠课堂开放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动手机会,必然影响到护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毕业生质量和就业能力,满足不了临床岗位需求[2]。因此需要有序实训室开放,为护生提供了自主训练、反复强化训练的机会,充分挖掘潜能的空间,来提升护理操作技能,为临床培养出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选取2014级高职护理1~10班449名学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1-10班491名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均是参加高考入学的专科学生,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基础课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方法 2.2.1开放方法 对照组班级根据自己的自习时间,自愿原则到实训室联系练习基础护理操作,学生自主练习和管理。实验组由实训室统一在周一、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周六、周日对护生有计划有序对各个班级开放,借鉴医院“三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实训室教师—志愿者—护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主要由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团队进行开放前、中、后管理,老师协助督导。制定实训室开放方案和实训室开放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实训室开放有序进行,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2.2.2研究评价 比较对照组2014级高职护理的449名护生和2015级高职护理的491名护生的护基操作技能,由医院和学校共同制定的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操作评分标准,由相同的监考老师对相同的常规10项操作进行考核。再通过问卷调查护生对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满意度进行对比。 2.2.3统计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采用均差±标准差(x-±s)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3结果 3.1实施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护理技能成绩比较 2015级护生的总平均操作成绩明显高于2014级护生,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0.05). 3.2实施有序实训室开放前后学生满意度情况 实施后学生的满意度(除卫生管理外)均高于实施前,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 0.05). 4讨论 4.1有序实训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基础护理课程教学进度,针对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实训室开放方案和管理制度,有计划在周一至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周末双休日向学生定时开放相应的操作项目,弥补了护理技能实训课时少的问题。通过实训室课外开放模式的改革,为护生提供了自主训练、充分挖掘潜能的空间,反复强化训练,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护理操作技能,也训练了护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实训教学质量,达到了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4.2有序实训室开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序实训室开放安排的操作项目和时间,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紧密配合,学生自主练习,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辅助指导,有利于强化操作技能,为临床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从表1来看,有序实训室开放后,实验组2015级护生基础护理技能成绩为84.06±8.40,对照组2014级护生基础护理技能成绩为79.25±9.59,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较实施前的技能成绩有明显提升。 4.3有序实训室开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有序实训室开放,主要由从护生择优选拔的护理中心实训室志愿者进行自主管理,老师监督辅助管理。志愿者根据训练项目,从准备物品开始到物品交接、实训室开放训练中操作技能指导、安全管理、训练课堂纪律、训练结束后的物品整理归位,必须全程参与,这样充分训练了护生的方法、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3]。 4.4有序实训室开放改变了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室对护生的周一、周四晚上、周五下午和周末开放,改变了原有实训室的管理模式,借鉴医院“三级责任制管理模式(“实训室教师—志愿者—护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也锻炼了学生管理能力、沟通交流、随机应变能力、团队协助能力[4],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表2也可看出,有序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对实训室开放管理的满意度除了卫生管理,其余满意率均有提高,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护生对有序实训室开放的管理模式是非常认可的。总之,通过有序实训室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训条件,在提升学生操作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等综合职业素养,改变了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实训室管理模式,基本解决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临床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应用型护理人才,值得推广和应用,但是满意度都还不算很高,还需探讨更好的管理方案和开放方案。 作者:黄永先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附属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基础护理论文: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护理专业本科两个班,分别以班为单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学生选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学生选用同伴教育教学法。结果:观察组学生操作技能平均分为(96.43±3.56)分,对照组操作技能平均分为(84.28±5.72)分,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分别为95.83%和66.6%,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同伴教育能够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护理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传统教学;同伴教育教学法;应用效果 0引言 同伴教学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参与[1]。同班教学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以小组为单位,同伴教学者为核心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来提升护理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升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护理教学质量,研究中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护理专业本科两个班,分别采用同伴教学和常规教学方法,比较两组的护理教学质量,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护理专业本科两个班,按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人,其中,观察组男性学生13人,女性学生11人,年龄为22~24岁,平均年龄为(22.9±0.9)岁;对照组中,男性学生为12人,女性学生为12人,学生年龄均为21~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3±1.1)岁。将两组护理学生的年龄、性别等进行相应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学生给予常规护理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相关培训;观察组学生采用同伴教学法进行护理教学,具体方法:首先,遵从学生意愿进行分组,8-10人一组,选择责任心强、自学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其次,同伴教育者在上课前进行自学和教学,加强练习,提升其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再次,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考核,在开课前,对同伴教育者进行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考核,实行责任制;最后,每个小班选取由2名同伴教育者分角色进行集中示教,指导教师针对细节进行完善,以小组进行学习,下课前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布置本次实训内容作业 1.3观察及评价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实习学生的护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满意度。在护理教学结束后,以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进行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教学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病患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选择(±s)代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研究中显示,观察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平均分为(96.43±3.56)分,对照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平均分为(84.28±5.72)分,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分别为95.83%和66.6%,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 3讨论 过往诸多研究中表明[3-4],护理能力水平作为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中重要的能力之一,体现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临床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各方面的水平,是考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总要组成部分。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对学生日后护理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护理基础知识,提升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同伴教育教学法作为一种近年来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在护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的特点是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护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来提升护理教学质量。在操作时,教师首先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再由同伴教育者对小组内成员进行教学和讲解,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对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效果的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同伴教育教学法作为护理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同班教学者作为该方法中重要的环节,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组学生进行指导,能够在有效地实践内尽可能解决教学问题,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在同伴教育教学中,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的提升有利于师生间关系融洽,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本次对同伴教育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的研究中,观察组学生操作技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对学生是传统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效果不佳;同伴教育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发寻找答案和正确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操作的信心。结果这充分证实了对同伴教育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护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护理能力,提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应用同伴教育能够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使整体教学环节更加完善,使护理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提升学生满意度,可在护理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金莲 任华蓉 左春芳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 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 基础护理论文: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期与挑战。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的教材、授课教师、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认为只有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作者:蔡凤英 沈华杰 李树香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教学部 基础护理论文:高职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目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高职护理专业实施系统课程体系整合的教学改革,教改班学生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所需时间、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所需时间、能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疾病知识为患者做健康宣教5个方面较普通教学班有较大的提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存在不足,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仍然受到肯定,能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职护理;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融合;课程改革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校内教学评价和工学交替教学评价两部分组成。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校内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态度、阶段测验)和总结性评价(期末考核)组成。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手册等)和总结性评价(出科考核)组成。在学评教方面,除了学校常规的学评教之外,在工学交替环节的带教工作方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 作者:梁冰锋 秦秀红 李贺芝 李志 王顺新 苏倩倩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护理论文:护理学基础微课教学设计 【提要】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技能操作是培养护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将课程“微课程”化也是护理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微课以其直观的视频、图像,富有感染力的音效、动画,弥补了传统教材设计的缺陷,也改变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此,在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对护理学基础的“微课”设计和开发研究显得很有意义。该文就如何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微课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单的经验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护理;微课;教学设计 随着2010年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的提出,微课以其“短小精致,使用便捷;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半结构化,便于扩充;资源丰富,情境真实”[1]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微课的开发中,84.44%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其主要的教学呈现方式[3],且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中,护理技能操作视频一直是学生在护理技能训练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发微课,围绕重点难点、护理技能操作、案例分析等重新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设计和开发护理学基础“微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原则,又如何通过微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实践效果,作者在微课的开发和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微课的特点在于其“目标明确、短小精悍”[4],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将微课设计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授课。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持续便捷的可循环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层、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来支配自己的时间,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将是微课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视频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练习、课外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避免微课也成为单纯的灌输式授课。 1.1视频的时间长度严格控制在10min以内 据报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10min之内,其对认知信息的接纳和加工将更为高效[5]。因此,微课设计前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解析,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选题是不宜太大,应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1~2个重点问题,不要过分追求大而全,一方面知识可以讲透,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至于走马观花地看热闹,做到单位时间的真正有效。 1.2一个重点,一段微课,做好知识的“分点化”教学 应做到“因材施教”,每一段微课视频针对解决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真正的片段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微课设计也是翻转式课堂研发的基础,在设计时一定要有别于传统的授课录像。微课的“分点化”不是将传统的课程零散化、孤立化、盲目地切割不成体系,其在设计时要保持知识的融合创新和知识的连通性,可以根据一个主题、一个问题、一门课程等多系列微课的开发和整合,在“分点化”的同时又做到关联化和体系化[6]。 1.3多种形式展现案例的导引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不但涵盖了护理的发展和理念也融汇了很多临床知识、护理心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卫生法规等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手段、多角度地去表达,包括病例图片、音频、视频、电影片段、动画设计等。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护理学发展史时,可以播放一段南丁格尔的电影片段、“5.12护士节”护生授帽的视频、“非典”时《护士长日记》的故事、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感言等;在感动的氛围中,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护理职业的崇尚感,在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1.4多技术手段展现多种类内容 微课的开发并没有固定的技术软件,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技术软件,如青霉素皮试液配置的计量计算,可以使用数位板;导尿术操作流程展示可以利用视频录像剪辑;PPT讲解的部分可以使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制作的视频测提示、标注也可以用来展现学习的记录过程等,只要使微课简明、清晰,技术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2实践性原则 微课的使用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地展示和引导。在传统的护理技能操作授课中,由于学生人数、物品和场地的限制,通常是教师先讲一次理论课,然后再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理论课看不见、摸不着,实践课理论注意事项记忆不清,操作过度模仿教师等情况。因此,在理论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微课”与临床案例结合突出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技能操作的兴趣,真正感受到良好的技能操作手法为患者减轻痛苦、配合医生临床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达到在思考中实践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也可以加入“微课”,将原有的标准操作教学视频实践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动作进行视频剪辑、切割,再配合动画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共享在校园网络中;同时也可以设置手机摄像拍摄的近景场地,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就可以进行操作的自我比对和矫正,提高学生练习的操作质量。 3课题细微原则 对于只有5~10min的微课教学,因其时间较短,所以就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精”而“妙”是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所要思考的关键。微课的“精”在于内容的选择上,其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精彩环节。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上专一、设计上丰富、操作上简便,充分展现出教学的精华部分,既把问题讲清楚,又让学生喜欢,容易接受。微课的“妙”在于让教师观看,能清楚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之精妙;让学生观看,能通过其精巧的设计、形象生动的讲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7]。比如,在平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作者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无菌观念不强、容易跨越无菌区”的情况,于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制作了一段微课,这段微课将学生平时练习和考核中所出现的问题拍成录像和图片逐一列举和讲解,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了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技巧,所以本段微课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后受到了学生一致的好评。 4资源的完整性原则 微课的设计不是只有微视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配套资源的完整性。只有教学没有效果的检测,只有视频、案例没有反思和点评教师则无法交流和资源的再利用[8]。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微课使用场合(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类别观众(学生、教师),配备不同的教学资源。微课用于课前,其设计要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可以回顾先知,唤醒已有经验;微课用于课中的,设计要点在于强化学习兴趣,完成知识的内化,重点解析授课中的重难点、疑点、知识易混淆点;微课用于课后的,设计要点在于知识的巩固、扩展和迁移,内容上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配有相应的练习,考核;微课用于学生的,教学资源配备上需要有微视频、微学案和微练习;微课用于教师交流的,资源配备上还需增加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总之,在目前现代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和背景下,微课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创立一种新的学习情境,将其应用到《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是提升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而高效的教学方式[9],其虚实结合、知识的动态化、趣味化,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考和体会的感受,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微课的设计和开发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不但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收集,还要重新进行资源的整合[10]。如何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设计出自主、即时、实用的微课,如何更好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将是每一位教师所应思考的。未来一个颠覆性的课堂,将带来一次教学上新的变革。 作者:尹雅娟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护理综合教研室 基础护理论文: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摘要:改革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护士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论证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优势。 关键词:执业考试 护理专业 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许燕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1实验设计 1.1教学内容的整合 对“牙齿深龋治疗”所涉及的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块,实现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理论与技能的多重结合。教学团队中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案设计。教案以临床病例的形式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地将下颌第一磨牙深龋病例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逐一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医学部分和口腔临床医学部分,基础部分着重复习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材料学中的相关内容;临床部分则包括口腔内科学中窝洞充填及口腔修复学中嵌体修复的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 1.2教学时序的安排 该教学模块共15学时,依据临床疾病的诊疗程序与教学便利整合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5学时(为整个半天),间隔约周,以便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消化。第一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内科学为主,涉及下颌第一磨牙的牙体解剖特点,深龋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病理机制,深龋的充填治疗原则与方法,充填所用材料。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学生进行龋病的充填治疗实验操作3学时。第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修复学为主,涉及嵌体的适应证、修复原则和制备方法,嵌体材料的选择。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其余3学时为学生嵌体洞型预备与蜡型制作的实验操作。第三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深龋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充填治疗及嵌体修复的临床并发证等。采用小组辩论模式,教师做引导,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讨论不预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1.3教学方法的组合 教学设计中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自学,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网络教学等,可在不同阶段单独或组合应用。自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但需要教师提供指导。课前一周将该教学模块的大纲提要发给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及目标,并提供参考书目、教学幻灯片、相关文献等辅助资料,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自学,使其建立“深龋治疗”的初步知识框架。自学过程依托了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口腔修复学和口腔内科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这一教学平台,提高了自学效率。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可系统而快捷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验操作能掌握基本技能,二者仍是本教学模块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可或缺。在前两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先用患龋的离体牙进行理论讲解,再利用仿真头模的情景化教学,进行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实验操作,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团队协作学习是第三教学单元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5名学生一组,合作分工,检索文献,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小组结论;辩论则是对立双方通过搜集的论据,以辩证的思维来论证己方的合理性与他方的缺陷,以此不断加深理解,并最终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 1.4考核手段 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主要考查学生对各项技能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核在整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理论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则是针对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则就该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的优劣对比进行调查。 2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97分,临床技能考核(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平均成绩为87分;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88分,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86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有显著性,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无显著性。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实验组学生喜欢模块化课程模式,认为该模式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教学形式比较活泼,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缺点是花费时间太多,干扰了技能操作训练的专注性,由于缺乏临床经历,所以无法进行深入的专业讨论。 3讨论 模块化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在遵循口腔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3],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以下特点。 3.1符合口腔医学教学规律 该教学模式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步骤———探求原因、发现机制、确定解决方案及临床操作等,使知识点逐步展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原先独立而割裂的不同学科知识点组合到一起,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该专题建立了系统而直观的认识,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临床诊疗思维的养成规律。但该教学模式局限于临床问题,缺乏学科的整体框架。 3.2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创新能力,如知识更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后者正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该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激励和鞭策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相应的教学提纲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文献的收集整理、资料的综合归纳,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更新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小组内合作与小组间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通过考核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但是,该模式耗时较多,学生在对该学科尚无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对于专题的重点以及文献结论的可靠性等不易把握,因此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及准备工作中应进一步细化自学提纲和进行专业指导。 3.3创新教学模块设计 课程模块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有代表性的临床问题的选择,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整合,教学模块实施的细则等,均需要学院在学期开始前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规划。一般而言,对于临床常见病、重点个论,特别是合并有实验操作的具体章节,只要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就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例如本研究选取了深龋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既有相对独立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求,又有较强关联性的内容。创新之处就在于充分融合了基础与临床,涵盖了理论与技能。 3.4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该模式涉及基础与临床多个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核心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定期的教学会议和集体备课,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反馈。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通晓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学后的评估发现,教师的前期工作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法,包括案例选择、课程内容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在教学实施中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讨论的及时引导、结果的针对性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是后期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该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节约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的目的。 作者:胡建 章非敏 李谨 孙亚洲 顾卫平 马骏驰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教育中网络教学的意义 1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1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主要是将各种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师授课录像、课程标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习指导书、电子案历、各教学单元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学生通过网络联入到课程中心,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讨论。可以进行网上考试,自动出卷,自动评分。教师利用BBS论坛、QQ等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回答学生问题,使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都通过网络进行。 1.2口腔I薹学网络实验室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实验室主要配备口腔仿真模拟系统、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口腔仿真模拟系统是一套能够模拟真实临床,辅助进入临床前操作教学的口腔专业教学工具,其仿真设计缩小了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差距。口腔仿真模拟系统中综合治疗机完全根据临床实际配置,其中快慢手机、光源、喷水冷却、吸唾系统、面板控制、椅位调节等也完全模拟临床,模型牙齿的材质与天然牙齿具有近似的硬度和密度,能给予学员操作时最大程度的逼真感;面罩装置模拟了人体口腔周围软组织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支点选择、口镜的使用要点。 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主要由教学电脑、控制面板、口腔内窥镜等组成,教师通过教学电脑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口腔内窥镜抓拍口腔制备的牙体、洞型等近距离的图像,学生仿真头模旁配备的计算机,可接受教师教学电脑传送来的图像、信息,教师还能够直接监控学生的电脑屏幕。控制面板主要控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如图像发送、呼叫等,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交流。局域网络监控系统,通过教室上方安置的摄像头,教师可观察实验室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都能作为视频资料保存下来以供回顾,最后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评价。 2网络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网络教学使口腔l薹学理论锞教学生动化 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使口腔理论课教学成为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教学In,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局部放大、动态模拟等方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变为具体,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口腔医学是重实践操作和形象化的学科,以往教师单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即板书、挂图、幻灯片等授课,学生由于理解力的限制,大部分感觉抽象难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口腔多媒体课件,能够观察大量的临床病例照片、录像、动画,弥补了目前临床见习课时少、罕见病例难以见到的不足,帮助学生将临床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网络教学使口腔医学实验课教学真实化 学生通过进入临床前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了口腔医疗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后,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类似临床实际的治疗工作。传统的实验课一般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看的示教模式,但由于口腔操作范围小,学生视线受到手及头的阻挡,观看视野有限,难以全面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和难点。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可借助仿真模拟系统配备的口腔内窥镜与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教师操作过程进行直播,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见教师在仿头模上的操作。如在牙体牙髓课程教学中通过内置摄像头将牙体根管预备的正确操作步骤传给学生观看。在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中利用肩台制备评估系统掌握肩台预备操作要点。网络教学环境下还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软件,将牙体洞型制备等口腔操作过程通过三维重建、动画播放给学生观看。 2.3网络教学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医学院校普遍扩招,但投入的教育经费又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每一位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下颌阻生牙的拔除手术是口腔医学生实训的一个重点,但30多名学生围在一个狭小的门诊病房中,既不符合口腔外科无菌的原则,也不能让学生看清楚,而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录像在互联网上反复播放手术的现况,给同学们展现最直接的手术场景,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且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无校界和国界,从网上可以部分获取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闭。网络教学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教学更开放。只要有网络,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4网络教学使教学方式互动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疑难点,很少有机会向教师请教,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而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真正不见面的互动教学,学生在学完一个教学内容后,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知识,可以通过BBS论坛、QQ即时和教师联系,增加了师生的教学交流,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室教学网络,在口腔仿真模拟系统的装置旁配备一台接人了因特网的电脑,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传送到所有学生的工作台上去;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呼叫按钮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按“帮助”键和教师联系;教师通过摄像头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监控,及时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这样的网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3]。 3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教育变得更加民主开放。网络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必将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i41。相反,网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角色,其重要作用无法替代。在使用网络教学中主要存在下面问题及不足。 3.1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实验室教学需要教师对实验室网络设备的熟练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需要对教师进行整体培训。因此,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开发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2人文素养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 网络教学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它的一些特点与优势也注定了它的不足,特别是在人文教育和性情陶冶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i51,学生和教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获得者,而得不到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面授答疑、临床见习、案例讨论、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心理辅导等进行教学。 3.3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稳定的网络运行是整个网络实验室教学顺利进行的坚实保证,网络硬件建设应作为口腔网络实验室重点投资对象。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口腔网络实验室需要很大一笔投入;目前国内使用的口腔仿真模拟系统配套耗材、模型等依赖进口,而且许多模型属于一次性使用,教学成本较高,在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被普遍认同为精英教育,模拟实验教学多数需要学生额外付费,国内口腔医学教育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网络化的教学是每个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任务驱动教学在口腔医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构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明确课程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理论及优势的基础上,阐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进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在现代口腔医学不断进步的形势下,人们对牙齿美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口腔医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义齿加工企业越来越多,致使口腔技师人才紧缺。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较多,动手操作较少,导致学生毕业上岗后无法满足实际要求。所以,必须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有效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也可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及优势 (一)基本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参与、互动、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利用现有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感知与认识,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与创造空间,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分解与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值得全面借鉴与推广的教学方法。 (二)优势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能力,以此为义齿加工企业提供优秀的口腔修复技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更加侧重实际操作,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让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必然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或因想象不出实际操作情况而产生厌烦心理。而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这一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排牙方法的讲解中,教师可设定本节课任务,这样在学生学完有关理论知识与查阅有关资料后就不再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产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与激励下完成本节课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2.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在每节课前设计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此目标展开,这样,教师教学思路会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比如,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卡环弯制的讲解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为掌握常用卡环的弯制、铸造工艺技术,那么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突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定,可加强知识整合,以此完成设定的任务。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现阶段,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所以,一定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应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以“够用、必需”为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根据工作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非常适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确定教学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其核心主旨就是师生共同完成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各项任务中融入大纲知识点。同时,必须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通过任务达成,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主要内容及基本技能。此外,还要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创新的机会,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探究式学习过程,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状态,每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理解任务,进而利用现有知识与经验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进取、独立精神。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任务驱动教学中,应先在技师协助下明确教学任务模块,并将其和教学任务、生产实习相结合。在执行任务时,学生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明确自身角色,并站在角色立场考虑问题,体验工作艰辛,以此挖掘个人潜能与创造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担任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即将与此项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课后,教师可收集临床病例模型,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制作修复体,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三)教学成果考核 在传统教学中,考核方式主要为一次性期末考试,未重视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及实践技能学习的考核,导致多数学生只是考前突击复习,根本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此种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及成果为依据,以此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发现自身不足,吸取他人优势,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考核成绩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组成,从而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保证及注意事项 (一)实施保证 要想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序实施,就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双师”素质。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口腔医学专业,而不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其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但操作经验与技能不足,而临床技师尽管具有操作经验与技能,但教学能力有限。所以,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达成校企人员双向互动,进而实现教师具有“双师”素质。 (二)注意事项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应对以下几点内容予以注意:(1)注意课前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任务框架予以设计,对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了然于胸,进而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序进行。(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尽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口腔修复技师,更侧重实践操作,但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盲目进行实践操作,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口腔修复技师。(3)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以此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任务,而不要将教学任务设置得太过容易或者难度过大,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4)灵活运用。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尽管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效果良好,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综上所述,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使其达到教学要求,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作者:胡洁 唐岳鹏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口腔医学专科生重点掌握;作为口腔医学中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其临床实践技能也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结合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资源设施和学生学情,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对《口腔修复学》进行课程改革,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改革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口腔修复学》是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各专科口腔课程和从事临床口腔修复工作的基础,并且还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口腔修复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口腔修复理论知识和基本修复操作技能来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缺损和畸形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以基础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循证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材料学、工艺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和修复体制作技能,才能对各类畸形和缺损做出诊断,合理的设计并精确的制作各种修复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复治疗。是口腔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行医的必要知识结构和技能。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体现为:一是素质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同时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互相合作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二是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种植义齿和全口活动义齿修复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以及具体修复方法,熟悉各类修复体制作的技术工艺流程,了解颌面部缺损、牙周疾病、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相关修复治疗选择;三是能力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分析病因,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一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口腔修复学主要学习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固定修复和可摘修复,要求掌握各种修复体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牙体预备方法和修复体制作方法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基本能形成清晰思路,但是随着所学的修复体种类越来越多,虽然采用了对比学习法,但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混乱、方案选择不当的现象,折射了学生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的现状;[2]二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目前的口腔修复学实训主要是临床操作性实训,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在有差异的项目中不能积极地动脑,对各种修复体制备方法缺乏主动对比差异,导致学生在临床上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3]因此,为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口腔修复学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实用,现就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作一探讨。[4] 三、改革的措施 综合考虑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学情、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及《口腔修复学》课程的特点:一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口腔修复学是与临床结合紧密且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口腔修复学的理论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为: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效果。更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灵活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等,取得了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成效,学生普遍表示更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很关键,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科学性,是否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病例。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问题的设置着重于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设计问题的排列要有一定的次序,合乎逻辑,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导向过程。例如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损、不同缺损牙位、不同缺损范围和患者对修复体要求和修复后效果的多样性等的病例和相关问题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依次学习到嵌体、部分冠、贴面、全冠以及桩核冠等各种修复方法;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侧重点。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转变。在教学中实现师生进行交流、对话、沟通来提高教学效果。由教师授业解惑教学向合作式教学转变。与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传统的闭卷考试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既要考查知识,又要考核能力;三是通过实训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手法的训练。开展以仿真头模操作为主的实训,通过在仿真头模上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尽快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认识熟悉,掌握各器械设备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教师规范化示教及指导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克服学生畏难怕错不敢动手操作的心理;四是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结合的考评方法,实现临床应用能力的提升。过程考评主要包括考核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体现的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实训课完成预备体的质量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综合各项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采用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重要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效果 通过对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在临床进行口腔修复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人们还将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规格口腔医生进一步深化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 作者:黄珊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与实践 摘要:通过早接触临床让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尽早体会口腔医生角色,了解今后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本文重点探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期望通过改革临床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可度,增强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 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口腔医学专业专科生大多在社区、乡镇卫生院、口腔诊所就业,不但要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强,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口腔疾病患者。口腔医学专业专科学制短,一般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专业基础理论,接触临床的机会非常少,学生普遍反映对将来要从事的口腔医生这个职业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大。另外,部分教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对临床案例介绍很少,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课程内容存在困难。为解决当前教学模式与学生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提出了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1,2]。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在医学生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就采用不同形式的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早接触临床是国际上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更加有效地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3,4]。近年来,我院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施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1.1加强专业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第一年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学习英语、计算机、“两课”、少量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如人体结构学、人体形态学),基本不接触口腔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概念,对当初报考口腔医学专业感到茫然,甚至产生悔意,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对于一个没有真实接触过的临床病例,学生很难通过枯燥而深奥的书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口腔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非常抽象,教师的反复灌输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中体会到角色的转变,进而产生职业神圣感、荣誉感,通过接触临床病例,学生体会到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只有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适应课堂,才能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如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拔牙过程,体会患者对拔牙的恐惧、医生的熟练操作,会迅速让学生对将来要学习的牙槽外科产生兴趣;还可以生活中常见的急性牙疼为例,适时介绍急性牙髓炎的基本特点,如夜间疼、自发疼;通过早接触牙齿根管治疗,让学生对以后的牙体牙髓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树立医者仁心理念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爱心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带教教师应借助早接触临床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和患者交朋友,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如让学生询问患者的患病经过,学会采集病史,患者对疾病的咨询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知识,从而作出正确的解答。早接触临床会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早接触临床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以前实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初次面对患者时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患者也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拒绝实习生的治疗,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下一次接诊患者时就会更加不自信,从而导致恶性循坏。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学生消除胆怯、恐惧心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从容自信地面对患者。 2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2.1“项目导向式”早接触临床 在安排早接触临床时,由于学生仅学过基础课程,对口腔疾病的了解很多来自电视、网络及周围朋友或自己的患病经历,如龋齿、牙疼、牙龈出血等。因此,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如拔牙、根管治疗、牙外伤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组成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专业教师带领,不同时间点安排不同的口腔治疗项目让学生接触临床,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见习。如见习拔牙项目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接诊时如何和患者沟通?为什么要拔除患牙?能不能不拔?是牙疼患者要求拔除还是其他原因?拔牙要准备哪些器械?术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接触临床,就会避免盲目见习,效果也会好很多。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始终以“项目导向式”安排学生见习,既可以集中安排,也鼓励学生在周末或寒暑假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接触临床。 2.2“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选拔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实习生作为教员,学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教学。学生之间共同语言较多,沟通较容易,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经验和体会对低年级学生有很好的帮助,能够避免或减少后者犯同样的错误。如上颌第一前磨牙在拔牙过程中非常容易断根,初学者不易掌握要点和技巧。高年级学生会把他们拔牙过程中的体会讲给低年级学生听,低年级学生在以后实习时就会更加注意;同时高年级学生自信而熟练地接诊患者会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教员带教更能活跃教学气氛,学生少了在教师面前的紧张感。“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2.3“教师示范式”早接触临床 早接触临床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很大的影响。带教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带教教师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方式、手术操作习惯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早接触临床的带教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师,某种程度上还是导师,因此,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带教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相反,一个不称职的带教教师将会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后者专业认可度以及职业热情,对其今后的从医之路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时,我们一般选择技术过硬、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早接触临床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而不是替代,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基础课程融入具体临床医疗实践中,适时提问,而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如见习拔牙过程时,教师提问:拔牙后患者经常问什么时间修复患牙,如果你是医生该怎么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拔牙创口的愈合过程等相关知识。 2.4“医患沟通式”早接触临床 在当今社会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部分患者拒绝示范治疗,甚至会拒绝实习生治疗,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使学生临床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国家卫计委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管理,保护医学生的合法实习权和患者的知情权,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实习医师必须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取得患者同意,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5]。医患沟通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医学生必须重视并掌握,当前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患者的病情,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6]。在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尊重患者、医患关系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在教学安排方面自学生入学时就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加强教育;带教教师尽量选择能配合的患者作为学习对象,事前向患者说明,取得患者同意,避免产生医患矛盾。如果患者不希望太多学生围观,带教教师可减少参与的学生数量,尽量避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负面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和患者交流沟通,初步培养其医疗实践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3结论 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认识,提高专业认可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早接触临床教学安排中,可以采取上述4种措施。另外,要特别重视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加强学生对医患矛盾现状的认识,让学生获得更多与患者交流的机会,提高自信心,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何伟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快乐教育论文:少年宫快乐教育分析 一、校外教育应该是快乐教育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孩子对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校学习生活普遍感到厌烦和痛苦,他们逐渐失去了自由的乐趣和可贵的童真。因为那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教育方法和社会、学校、家庭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导致众多的孩子享受不到求知的快乐。斯宾塞说过:“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就需要快乐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校外教育以其不可替代性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快乐教育。校外教育不仅以愉快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更注重教授给学生一般学校教育中相对缺乏的实践与体验。 二、少年宫是快乐教育的实践基地 在少年宫这块校外教育的热土上,快乐教育正以开放、亲切、体贴的态度走进校外丰富的生活,引导孩子们关注自身、社会、自然和他人,倡导真实、自然、健康、快乐的个性。 1.少年宫教育不受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升学指标等多方面的限制,就可以较为灵活地进行各种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在教育中可以试验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内容,为快乐教育的实施进行尝试。 2.少年宫为孩子们拓展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天地。少年宫的教育方法多为体验、实践,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参与活动,让想象力腾飞开拓自由的空间,观察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兴趣得到极大的满足,天性得到极大的舒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的潜能,使其在内心寻获快乐的感受。 3.少年宫也是孩子们寻找自信、展示才华的最佳场所。有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太好、在学校不受老师和同学重视的孩子,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着特别的兴趣,甚至天份。这些兴趣和天份在学校往往得不到满足和发掘,但他可以在少年宫里找回自信、找回快乐、找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们人格的养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信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体验快乐的根本途径。 4.少年宫还是培养孩子们健康人格的摇篮。现在城市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又大多住在单门独户的高楼中,平时很少交往。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容易内向、孤癖,甚至怪异。在少年宫学习,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学习团队,孩子们可以交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新朋友,从而锻炼其社交能力,增强其团队观念。事实上,自主的选择、兴趣的发展、学习的愉悦、朋友的交往、心理的辅导、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培养、磨难的锻炼、丰富的活动等都是培养孩子们健康人格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少年宫实施快乐教育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把握实施快乐教育的出发点:和谐搭建快乐教育平台,是在校外教育工作中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一理念,把“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建立公平公正、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机制,融洽人际关系,增强教育活力,办好少年宫。对校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言,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内部管理是少年宫发展的关节点,是确保少年宫教育产品质量的坚实保障。而作为少年宫发展生命线的“质量”,是少年宫赖以生存、建立信誉的根本。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培育出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始终立于发展的潮头,从规范化、优质化向品牌化跨越,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少年宫成为少年儿童快乐成长的公共服务平台。 2.找准实施快乐教育的突破点:教师搭建快乐教育平台的突破点在教师。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感染、培育出“快乐”的学生。在这方面,苏州市沧浪少年宫的一个做法可以提供大家思考。沧浪少年宫根据人员编制少,业务活动量大,工作联系面广的工作特点,坚持高效运作的原则,在只有9个在编教师的前提下,摸索建立有效的工作网络:一条是以培训部、活动部、后勤部三部门为主线的工作网络,另一条是以学科专业一条线为辅的工作网络。此外,通过民主评议和竞聘述职,聘请一批有素养、有能力、有干劲、有口碑的教师加入少年宫的管理队伍,使少年宫的管理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在形成一批专业骨干教师队伍以后,沧浪少年宫又从两方面努力来提升窗口服务水平:一是规范职业言行,即要求全体教职工对待工作要尽心,对待同事要关心,对待学员要有爱心,对待家长要有耐心,以搭建优质服务的校外教育平台。同时通过慰问电话、节日贺卡、进步纪念品等物质形态,让学员感受到学习氛围因优质服务而变得温馨,让教师感受到工作环境因贴心服务而变得和谐舒适。另外,建立健全师德监督考核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强化育人意识,自觉地承担起育人责任,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从而规范全体教师的育人行为。二是规范工作程序———创建和谐、包容、合作式的工作氛围,总体上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各层面、各条线又要求做到上下通达、分层管理、协同合作、运转有序。同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能量,进一步强化全体员工对整体工作的参与、配合和管理意识,使每一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实践证明,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快乐教育的关键。我们必须要帮助教师减轻精神负担,引导老师真心喜欢到少年宫来从事教育工作,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能够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搭建民主、平等、发展的平台,真正落实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敬业乐群的教师团队。 3.明确实施快乐教育的落脚点:培训教育培训是支撑少年宫发展的基础。实施快乐教育必须落脚于建设快乐、高效的培训,切实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培训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双赢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话、互动、体验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张扬个性,创新发展。方式上,教育培训要变注入式为发动式,变接受式为超市式,变纯知识型为知能、知情型。评价时,教育培训要注重开放生成和快乐高效。另外,在教育培训时,可以把团队培训和教学结合起来。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为基础,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团队;相反,如果没有高素质、有影响的团队为龙头,也难以形成带动教学工作全面、深入发展的氛围。少年宫要发展,就需要着力打造凸显自身特色的团队品牌。教育培训对于教学质量,不仅要常抓不懈,而且要寻求突破,抓出成效。教务组织、教材选择、师才师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少年宫通过意见箱、家长访谈会、听课与抽测等形式,来监督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并积极采纳家长提出的合理化改进意见;制订兼职教师的奖惩制度,依据留生率、出勤率、授课质量、服务水平等要素对外聘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评比;制订质量标准,建立每个教师的教育工作档案。此外,为进一步增强少年宫教育培训的综合竞争力,要依据招生情况、培训效果、社会认可和前景预测等方面,做好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在稳定现有科目培训的基础上,扶弱强优,积极开发新的热点培训项目,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抓住实施快乐教育的支撑点:活动少年宫要树立“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乐园”的良好社会形象,就要通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活动,让阵地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少年宫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提升孩子的全面素养和健全人格,而且向家长和社会展示一个多元的、蓬勃的、开放的少年宫形象;提高举办活动的规模、品味和实效,进一步扩大社会认同率,并通过多层面的宣传渠道,凸显少年宫的公益功能和培训效果,全面提升少年宫的品牌形象,保证校外教育工作的优化发展。在这方面,苏州市沧浪少年宫有着自己的成功实践。在沧浪区教育局的指导下,沧浪少年宫每年承办一次大型主题活动,分别是“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三年一个循环。每个主题节都延续2个多月,特色鲜明、活动丰富,吸引了全区一万五千多名少年儿童的积极参加,大大提升了区域内学生的各项技能和整体素质,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应,受到了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沧浪少年宫作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校外实践活动优质阵地,还面向区域内少年儿童免费开展自护、科普、国防、体艺、素质拓展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优质、共享、均衡”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于校内、校外教育中,从而使少年宫真正成为区域内小学生的校外活动“第二课堂”。 5.注重实施快乐教育的隐性点:环境少年宫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校外阵地,其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广大少年儿童学习、活动的一个物理空间,更是精神的外化、文化的表征,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少年宫需要对整体环境进行策划包装,让一墙一廊、一花一草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把自然环境变成能动环境,提升育人品味与服务档次,更好地树立优良的社会形象。现实证明,和谐美好的育人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浸入孩子心灵的美育。翠绿缤纷的花草树木,给孩子以清新、恬静、生机蓬勃之感;积极奋进的雕塑,给孩子以鼓舞、启迪,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简洁有力的标语、名言、警句,昭示一种精神;整洁、明朗、有序的教室,能够给孩子愉悦、欢快之感。让环境闪耀着智慧,让环境闪耀着教育,优美的育人环境是实施快乐教育的隐性点。 6.突破实施快乐教育的薄弱点: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少年宫应该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殿堂,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培训的增多、活动的拓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抢占竞争制高点,从而赢得大规模的拓展空间。苏州市沧浪少年宫不仅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做好各类培训和开展各种活动,而且通过宫校联办的形式,不断拓展阵地,输出品牌,实现与区域内各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建立科技、民乐、舞蹈、戏曲、书法等宫外“孵化基地”。由少年宫品牌社团提供优质师资负责各校学生日常基础培训,各校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在此基础上,选拔有潜质的苗子加入少年宫品牌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到少年宫参加专业提高培训,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专项提高训练。沧浪少年宫还和“沧浪阳光少年实践基地”合作,引进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利用少年宫大篷车在寒、暑假给社区里的孩子送去手偶剧、车模擂台、机器人拼装、迷你机床、巧手纸艺等免费参与的益智活动和快乐游戏,使孩子们轻松方便地在家门口体验快乐游戏,共享校外教育。 实践证明,少年宫和学校的强强联合,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与品牌效应:对学校来说,可借助少年宫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化管理模式推出学校的品牌特色,促使校园文化进一步蓬勃发展;而对少年宫来说,有助于克服团队培训间隔周期长、学生组织难、家长接送烦等弊端,不但能稳定生源,还赢得强大的宫外团员“孵化基地”,为团队的良性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有效的途径,真正实现了宫、校的双赢。打造快乐教育平台是一种新的、长期指导少年宫工作的教育思想和办宫理念,不是时效性的活动。 快乐教育论文:职业教育的快乐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快乐;解构 论文摘要: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其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和状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是努力使人实现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中的快乐条件,形成职业教育的快乐状态,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幸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业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最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市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职业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职业教育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就业的快乐体验,还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快乐需求,价值贡献与需求满足交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更是积极的状态。因此,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超级秘书网 在快乐职教循环机制中起中介和桥梁作用的职业学校,要在需求与供给间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一方面,应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快乐需求,创造条件予以满足;要重视开展学生、教师快乐指数调查,努力营造职业学校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教师快乐教学、快乐发展,师生携手奔向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办学水平的企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以企业、家庭和社会三方满意度的持续提高为职业教育赢得更多的投入、支持与快乐供给。 黄炎培先生说过,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可以看出,从有业到乐业是职教快乐的两个境界提升。职业教育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快乐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时展和社会进步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机会,职业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企业、家庭、社会所能提供的一切条件,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以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快乐职教的快乐特性,共同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这一职业教育不懈的快乐追求。 快乐教育论文:独立院校教师快乐观教育 文献摘要:独立院校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兴事物,关注其主体之一的教师的快乐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构建三个有关快乐的模型对独立院校教师的快乐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整体快乐观快乐学习快乐工作 独立院校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下的新兴事物,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以其命名一般都是某某大学某某学院,其教师也因此有了相对于本部老师的独特性,关注这一新群体的快乐观在今天尤为重要。 有鉴于此,我们设计了一套关于独立院校教师快乐观的问卷,对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基础部的38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用扎根理论的原理进行编码分析,做到了对数据的充分分析,确保没有遗漏。数据编码包括了开放式登录,主轴登录等环节,最后通过分析,分别建构了快乐的影响因素模型,快乐学习的影响因素模型,快乐工作的影响因素模型。以下三个部分分别以模型的形式呈现和讲解每个问题的调查和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教师的整体快乐观 在这一部分的问卷调查中,主要请教师从各个角度谈谈他们各自对“快乐”的感受。教师们大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有的教师认为快乐来自于拥有健康的身体,较高的生活质量;有的教师认为快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包括待人处事的方式、心态,来自于和他人建立亲密而良好的关系,来自于自己的工作成就被大家认可接受,来自于看着自己的学生一天天地进步,来自于幸福的家庭,来自于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等等。 总的来说,物质因素方面,教师认为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受的物质因素主要集中于较好的工作环境,较高的生活水平以及健康的身体这三个因素上。精神因素方面,教师认为良好的心态,自我实现感的获得,工作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幸福,丰富的业余生活等六个方面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感受。 教师对快乐的感受模型 1.较好的工作环境、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身体等物质因素让人感受到快乐。 教师们认为,在工作中,有了较好的各种硬件、软件设施,可以让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效率提高,甚至将某些枯燥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起来,快乐也会随之而来。较高的生活质量也会给人的快乐的感受,一个人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优厚的工资待遇,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快乐程度。 2.良好的心态是个人得到快乐感受的保证。 根据调查结果,很多教师认为,能不能感受到快乐,良好的心态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一个知足常乐、心平气和,不盲目嫉妒攀比,不愤世嫉俗的人注定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3.自我实现感、成就获得他人的认可让人感受到快乐。 很多教师都认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每的一致好评,等等。实现了一个目标,体验到了某种成功,都会让人有快乐的感受。比如,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提高了;经过自己的努力,所写的文章发表了……并且,所获得的成就得到了他人的认同,比如,在教学方面的成就得到了校长的认可;精心设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学生的成绩进步了,自己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家长 4.家庭幸福、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受到快乐。 很多教师都认为,拥有一个互相关爱的人生伴侣,拥有一个健康活泼、优秀的孩子,父母双亲身体安康,家人之间关系和谐互爱,会给人带来重要的快乐感受。此外,和同事、朋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在一个个集体中,大家平等、宽容,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也是快乐感受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5.丰富的业余生活让人感受到快乐。 部分教师认为,丰富的业余生活也是快乐感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业余时间里,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读自己爱读的书,发展自己喜欢的各种业余爱好,比如下棋、画画等,从这些活动中,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快乐。 第二部分教师的快乐学习观 在这一部分的调查问卷当中,主要请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谈谈其眼中的“快乐学习”。结果显示,教师们主要从“课堂特点”以及“学习结果”两个方面来阐述快乐学习的。教师们认为快乐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而又能获得较好的成绩和全面的发展。这就对教师素质和课堂因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快乐学习摒弃了填鸭式教学的数不清的补习、做不完的作业,确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对课题钻研的兴趣以及自然而然地把学习当成是一种需要了。 模型显示,从“课堂特点”的方面讲,教师因素、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以及评估形式都是学生的快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结果”的方面讲,快乐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好的结果,包括,他们努力得到了认同,他们产生了愉快的感觉,他们的能力、人格、成绩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的发展等。 快乐学习模型 1.学生真正地拥有“快乐学习”,首要条件是拥有一个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的老师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是快乐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学生都喜欢和蔼的老师,只有真正喜欢这个老师了,才能真正喜欢他(她)的课,也才能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此外,学生要获得老师经常的赏识以及表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与自我效能感才能上升。 2.只有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真正符合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 就学习内容而言,形式主义的东西要砍掉(空话、套话),学习的内容要符合每一个个体的需要,最好能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就学习形式而言,要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参观、做实验、表演节目,合作探究学习等等;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占用学生休息和玩的时间,鼓励他们确立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评估形式要全面,多样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在快乐学习的情况下,评估过程最好不要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但是又不能完全摒弃竞争。评估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涉及到心理素质、德智体等各方面,争取对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其“亮点”。 4.快乐学习的结果应该对学生的身心各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快乐学习的结果首先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感觉到很愉悦,在他们的眼中,学习已经和游戏一样有趣;此外,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努力了,学生就能获得认同与鼓励(也就是强化),并以更大的信心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快乐学习模式下的孩子,学习成绩无疑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在活动中养成互相帮助的品格,其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也会获得很大的提高。 第三部分教师的快乐工作观 在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自己对快乐工作的看法。有的教师从自我体验的角度进行描述,认为快乐工作就是能够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感受到其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有的教师从付出与收获的比例出发,认为快乐工作就是当个体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之后,能够从工作中得到回报,回报的形式提到了工资和医疗保障等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比如舆论的正面评价和接受认可。 归结起来,教师们认为,快乐工作是一种状态,指的是个体从事适当的工作,既能够满足生存的需要,又能够体验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根据人的两种属性,生存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工作中获得的生物需要指的是工资支付和福利待遇,社会需要则是人际关系和舆论氛围。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发展则是说在工作中个体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 从问卷收集的数据来看,教师们提到了影响教师快乐工作的因素有三层:自我的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工作业绩。这三个方面在快乐工作中占着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比重,研究者用一下的涡状图来表示。 快乐工作模型 该模型由三部分构成:核心部分,次核心部分以及边缘部分。外围的大圆代表快乐工作,中间两个内切圆将快乐工作分为了三个部分。核心圆所占的部分为态度,核心圆的外围部分次核心是人际部分,最外围是业绩部分。 在这个模型中,积极的态度处于快乐工作的核心。在调查中,教师认为,“工作快不快乐,关键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它”,“热爱工作才能快乐工作”,“想要快乐工作,那就应该把教师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而不是一种职业”。有50%左右的调查对象都认为个体对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工作的感受。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期的问题,是积极的面对,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还是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回避,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做法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不同的情感体验。 和谐的人际,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配合愉快,亦师亦友,教师与同事之间互相帮助,亲如家人,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配合,目标一致,教师与领导之间相互体谅,沟通顺畅。人的社会决定个体是离不开群体单独生存的。个体需要从他人处获得情感依托和动力支持。工作本身是一件有压力有挑战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更是离不开他人的支持。调查中教师们反复提到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对于自己的快乐工作很重要。 出色的业绩,从两个指标来判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他人的接受认可程度。在工作中体验快乐,那么好的绩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提出,当自己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会感觉到快乐,当自己的教学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会体验到快感。但是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关注点。有的教师在乎过程而太在乎结果,有的教师则是以成败论英雄。虽然如此,总的说来,业绩水平在快乐工作中占了边缘的三分之一。 从业绩到人际再到态度,这三部分在模型上看来是从外到内,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也是从外在到内在。因为快乐归根到底是一种主观体验,所以内在因素作用绝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认为,就算只具有积极的心态,爱岗敬业,而不具备其他两个因素,个体仍然是能够体验到快乐的。但是对于其他两方面要求的满足,个体的主观态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的态度是个体搞好与周围接触人群关系,取得优秀业绩的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认为,快乐工作是一种状态,受到了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工作态度,工作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绩效。积极的工作态度是个体快乐工作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营造工作中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的基础。 快乐教育论文:快乐方式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一、快乐体育的定义阐述 “快乐体育”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形成融洽、合作的教学气氛,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学习过程能够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在运动过程中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快乐情感。大胆的将“快乐体育”的内容引入中学体育课堂,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快乐体育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快乐体育的施教特点 “快乐体育”是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特点三方面进行突破研究的。希望寻找一条新的教学模式,避免在中学塑性阶段对学生进行机械化的成人教学模式进行宽泛的教育教学。对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学生在活泼、形象、轻松的学习环境下积极主动的接受,使课堂气氛快乐、轻松,综合归纳“快乐体育”教学应具有以下特点: 1、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 体育课准备活动是学生练习的开始,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开始一堂课,使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准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将快乐体育内容引入准备活动,采用一些娱乐、游戏、竞技和富有开发学生思维、智力方面的游戏内容,如动作反应练习、集中注意力练习、变换队列练习等各种趣味和竞技性练习,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水平、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与练习兴趣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在做准备活动时,应尽量动员学生参与组织活动,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引入快乐体育内容,更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使学生经过准备活动即刻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2、大胆引入“游戏”内容 快乐体育施教过程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快乐的活动过程,即在体育练习活动过程,将动作练习、掌握方法、锻炼身体融合一体,将教材内容与增强体质因素贯穿其中,注意引入适合中学特点的游戏内容,以快乐的游戏形式进行课堂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节课堂的练习情绪,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动作技能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快乐体育教学实践的方法 1、建立以学为本的新体育课程体系 当前体育课程突出术科教学,课程内容陈旧、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为此,新课程的改革,需要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与学方法上做出全面调整。新课程的确立应本着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设计个性化、综合化、科学化的体育课程观。在教学内容上应淡化“竞技体育”教学模式,树立“健康为主”、“德育优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必须走开放式的育人之路,探索新教法、学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区别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能动作用中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在进行快乐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组织课堂一些活动性游戏内容,如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游戏内容、方法的创新,例如在进行人、虎、枪的游戏时,其中游戏内容含义是:人使枪,枪打虎,虎吃人。如果一方出人而另一方出枪,则人胜枪。这个游戏可以让两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集中集体的智慧,事先将对方可能做出内容加以预判,进而实现战胜对方而取得胜利。经过多次反复的游戏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战术意识。这种快乐游戏效果,可以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创造性的快乐,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快乐的创造者,达到快乐体育目的。 3、促进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无论教学过程、德育过程都无一例外的凸显人的情感发展,包括感受性、体验理解水平、情绪情感表达、交往等,体育教师同样需要这些能力去构筑一个安全、信任、轻松、尊重、和谐和鼓励学生成长的环境。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最大缺陷就是注入式“为教而教”,教学中“有形无神”,单一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锻炼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教学中区别对待原则。在实践组织上习惯按常规组织教学,只注重形式上的男女分班上课,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不同层次教学。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不同时期的身体状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活动变成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行为。 四、结束语 对当代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远远不止这几个问题,构筑一个成功的体育教学体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必须依赖中学体育工作主体——体育教师具备独特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方法上主张由注入式的模仿教学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改变传统体育教育中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的做法,侧重于采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和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只有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投入,贯彻中学体育教学新思想,探索新路子,才能使体育真正发挥健身、育人的功能。 作者:耿娟 单位:陕西勉县第一中学 快乐教育论文:快乐学习幸福人生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中小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幸福生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小学生守则》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德育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快乐学习幸福人生”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宗旨,着眼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珍爱生命,感恩社会,幸福生活,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获得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活动主题 快乐学习幸福人生 三、活动时间 2017年9月18日--2018年6月30日 四、活动内容及形式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7年9月中旬-10月下旬) 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晨会、国旗下的讲话、微信群、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积极宣传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并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珍爱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本学校实际,完善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制订符合本校校情的实施方案并启动本学校各项活动。 1、开展“快乐学习幸福人生”主题教育活动讲座暨活动启动仪式 将邀请市有关专家在我县举行“快乐学习幸福人生”主题教育活动讲座,各学校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专兼职心理教师、部分优秀班主任等参加。(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11月-2018年4月) 2、开展“我快乐我幸福”主题班队会活动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我快乐我幸福”主题班队会活动,积极邀请知名家长、社会名流参与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优良品格;适时通过谈心、家访等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开展“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演讲比赛 此次活动分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高年级组三个层次。通过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交往等各种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从而构建和谐校园。县教育局将分别评出各学段一、二、三等奖,并颁奖鼓励。届时,将邀请部分家长参加(活动定于2018年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开展“我快乐我阳光”主题征文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优良品质,让全县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宽容、尊重、感恩,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我快乐我阳光”主题征文活动,活动秉承“提升素质教育,关爱健康发展,做阳光快乐少年”的宗旨,致力于为全县的中小学生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发展平台,通过主题征文活动,在学生中营造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积极向上,亲如一家、情同手足的感情,培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善于合作的“阳光少年”。 征文要求:主题突出、文字优美流畅。体裁不限,稿件属本人原创,篇幅不超过800字。请各学校(各高中、初中分别交10篇,中心校及局属学校交20篇)于11月24日下午下班前把纸质征文一式一份交县教育局德育办。5、开展“今天咱们互相提醒了吗”温情提醒活动 为切实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广大教师学生中形成互助互爱、扬长补短、感受友谊、相互提醒的良好氛围,决定在全县中小学校中开展“今天咱们互相提醒了吗”温情提醒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温情提醒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帮助,是一种有益的警示,有利于在中小学生之间传递正能量,也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提醒与帮助来自于熟悉的老师、伙伴甚至是他自己,在这份亲近中很容易实现心灵的激荡与情感的交融。 请各学校于2017年12月11日将本学校评选出的师生“温情提醒卡”高中、初级中学每学校10份,中心校及局直属学校每学校20份,纸质加盖公章交县教育局德育办,电子稿上报邮箱: 6、开展“老师,您辛苦了”感恩教育活动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丰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营造健康积极、感恩包容、真诚关爱的和谐氛围,在全县中小学集中开展一次“老师,您辛苦了”感恩教育活动,活动以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报恩为主要内容,通过主题班团(队)会、课堂教学、讲座、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力争通过活动使全体师生做到“说感恩话、唱感恩歌、干感恩事、做感恩人”,让学生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关怀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请各学校于2018年2月16日前,把活动总结及活动图片上报县教育局德育办。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5月) 请各学校根据各项活动的要求报送本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材料及图片信息,条件好的学校可在活动中,积极向丰县教育网投稿。县教育局将依据活动开展情况对活动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五、活动要求 “快乐学习幸福人生”主题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正确认识,逐步在全县形成德育工作天天讲、德育工作时时抓的深厚氛围。 (一)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各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微信群、校园网、校园广播、家长学校等阵地,在学校、家庭、社区(村镇)中广泛宣传“快乐学习幸福人生”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珍爱、感恩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实施,确保成效。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本校活动规划,把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与学校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有机结合,精心组织实施各项具体活动,切实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养成,真正使活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强化责任,精细管理。各学校要强化责任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把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之中,纳入对学校、教师的评估、考核和奖惩制度中。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全面落实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县教育局将通过督查等形式检查学校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实效,宣传先进事迹,表彰先进典型,不断巩固主题教育活动成果。 快乐教育论文:幼儿教育快乐课堂的构建 【摘要】彝族幼儿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和办学小学化的问题,为加快转变当前彝族幼儿教育误区,教育工作者应当尝试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生成特色语言课堂;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开展趣味教学活动。 【关键词】彝族;幼儿教育;语言活动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这一阶段接受的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在幼儿期没有得到良好教育,以后再矫正和弥补就为时晚矣。如何让幼儿主动配合教育活动,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开展语言和教学活动,是众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彝族地区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在幼儿快乐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诸多掣肘。 一、彝族地区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 1.汉语水平不高彝族地区幼儿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很多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无法进行正常交流。学生碍于自身汉语水平不高,更加抗拒学习汉语,导致教育形势的进一步恶化。2.幼儿园“小学化”在开展彝族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最明显的问题在于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由来已久。在很多地区,很多幼儿园没有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区分开来,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一日活动以学习为主,户外锻炼时间过少。一天六节课连着上,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二、如何构建彝族幼儿教育快乐课堂 1.挖掘趣味教育资源,生成特色语言课堂彝族幼儿教育面临着学生汉语水平不高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汉语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稳步提升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组织彝族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挖掘优质趣味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热情,生成属于彝族儿童的特色快乐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汉语学习有关的探究活动。没有学生不喜欢听故事,汉族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在中班语言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里面开展一次“神奇故事我来讲”活动。学生回家通过询问长辈、查询资料的方式,收集整理汉族流传的故事传说,例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黄帝大战蚩尤、屈原投江等,认真记忆这些故事内容,到课堂上尝试用汉语绘声绘色地描述给同学们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讲述的故事最生动形象、说的汉语最流利标准。彝族地区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不能自怨自艾,而是要积极开发趣味教育资源,尽量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幼儿正处在言语能力发展的活跃期,这一时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正处在逐渐提高之中。开展讲故事等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发展。学生听长辈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清楚接收说话人传递的文字信息,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回顾接收的文字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语言,流利、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这一系列文字信息接收与表达过程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汉语说话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2.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开展趣味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指明了新方向。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突破,使学生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上课时学生并不是一定要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接受教育,教师可以延伸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解放思想,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教育。教师可以设计“夹彩球”的趣味活动。学生手工制作红、蓝两种颜色的彩球各20个,可以用彩纸卷成彩球,也可以在白纸上涂上颜料卷成球状。教师准备筷子若干、圆盘4个,4个圆盘分为两列,左边一列放置红色彩球5个,右边一列放置蓝色彩球5个,其余彩球放在圆盘外面。学生两两分组,组队比赛,教师随机喊出口令,例如红色“7”,学生则要从圆盘外用筷子夹起2个红色彩球,放到左边圆盘内,使左边圆盘内红色彩球数量一样多;教师喊出口令,“两边一样多”,学生则要从圆盘外用筷子夹起2个蓝色彩球,放置到右边圆盘内,使左边和右边圆盘内红、蓝彩球数量一样多;教师喊出口令“红色3”,学生则要用筷子从左边圆盘内夹出4个彩球,使圆盘内红色彩球数量为4。设计“夹彩球”趣味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习的“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学生在制作彩球、夹彩球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教师快速说出口令,学生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提高了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这一时期接受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彝族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组织幼儿活动,使每一位彝族幼年儿童都能快乐成长。 作者:温江燕 单位:四川省金阳县对坪幼儿园 快乐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下初中英语快乐教学策略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体验,保持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教学手段、课外活动的角度出发,对初中英语快乐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英语;快乐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快乐教学策略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地转变英语传统教学理念,优化和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英语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如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英语课外活动的组织等,都很好地贴近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施英语快乐教学策略的成功经验。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英语授课过程中,教与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初中英语课堂要想组织和开展快乐教学,就必须首先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初中生的英语基础还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具有较强的“亲师性”倾向,如果英语教师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教学权威,让学生难以靠近,那么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1]。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多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友好和爱心。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教师,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英语教师以及英语课程抱有抵触情绪,才能更好地参与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情,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减少标准化、灌输化的英语教学,多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使学生对英语教师产生信任感、崇拜感,这样才能减少被动式的英语学习,增强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 初中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容易受到英语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的影响。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上,英语教师总是习惯于不停地讲,学生很少会有互动交流和自主学习的空间,所以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常被动,快乐教学也就很难实现。对此,初中英语教师要重视英语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的优化,积极转变“一言堂”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英语学习压力,使学生轻松学习英语[2]。如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为了消除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紧张心理和自卑心理,英语教师可以多使用“Don’tbenervous,slowly.”“YourspokenEnglishisgood.”“Youareanexampletoallofus.”等语言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丰富英语教学手段 要想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快乐体验,英语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转变落后的教学思维,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注意力,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学习体验。一方面,英语教师要多采取互动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个集体化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地交流和学习,及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如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英语课堂上及时导入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料,激活学生英语学习的语言思维和快乐情感,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语言交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初中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强英语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利用英语开展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外参与英语交际与交流的积极性,收获英语学习的快乐,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游戏、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演唱会、英语词语识记比赛、英语作文比赛、EnglishCorner等,都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外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开展英语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情趣[3]。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快乐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自身的快乐教学意识。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英语教学环境与氛围的优化、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创新、英语课外互动的有效组织等手段,为学生打造快乐的英语学习阵地,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丰富英语课程的学习体验,进而实现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升。 作者:贺文艺 单位:商城思源实验学校 快乐教育论文:快乐教育下的高职篮球教学设计 [摘要]篮球运动从起源上分析其属于一项游戏活动,其天然具有娱乐价值。高职篮球课程结合快乐教育理念实行教学设计,以满足高技能专业人才未来职场的闲暇生活娱乐需求为目标的高职篮球课程教学,其教学设计应以兴趣导向、内容适度、游戏主导为原则,并将快乐教育理念贯穿到教育实施的前、中、后三个阶段。 [关键词]快乐教育;高职篮球;教学设计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除开体育活动本身因为游戏性与娱乐性所具有的快乐因素外,在体育教学中依据快乐教育理念,探索快乐体育教学也成为各级各类教学机构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的篮球体育课程中,引入快乐教育理念,既能够让体育回归到快乐的本质,又能够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篮球运动游戏本质与娱乐价值 1891年,美国人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了篮球运动,值得注意的是篮球运动起源之初就是作为一项体育游戏项目,奈史密斯是受到儿童将球头像桃子筐游戏的启发,经过试验总结发明了着这种体育游戏。而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只是不断了改变了篮球游戏的规则,并演变出变化多端的游戏战术,但这项运动的游戏本质并没实质性改变。全国体育学院和高等院校篮球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孙民治依据篮球运动起源论认为篮球运动的本质是一种“游戏”。[1]从篮球的游戏本质出发,篮球运动有具有过程的愉悦性、目的的非功利性、规则的简单性等特点。过程的愉悦性是指非专业或者职业的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大众喜欢的体育游戏,人们利用工作、学习的闲暇时间参与其中,既是为了体会这项运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同时,在运动中人与之之间的协作配合将给人带来某种愉悦感。从游戏的角度来看,虽然攻守双方会有胜负,但是这种胜负对于非职业的游戏者而言是非功利性的,更多的篮球参与者在乎的是篮球运动过程的中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让他们能够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得到心理放松和身体锻炼。规则的简单性既表明了篮球运动的参与者,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从事这项游戏活动,同时,也表明作为游戏的篮球运动与职业的篮球运动之间在规则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作为游戏的篮球运动,双方之间只要人数对等,对于场地条件、人员规模、比赛方法等都可以通过彼此协商取得一致,也就演变成为人们常说的街头篮球和3对3篮球等简易篮球运动。作为游戏的篮球运动,其本质在于能够给人们带来娱乐价值。从篮球运动的自身特点、篮球运动的快乐设计、游戏篮球的趣味技巧等看,篮球在人们的闲暇生活中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的娱乐需求,缓解人们的身心压力。篮球运动的自身特点中,不论是游戏篮球中传球、接球、上篮、运球、反弹球等,都能够让参与的人在其中体会到其他运动所不具有的快乐。 二、高职篮球快乐教育的理念原则 以满足高技能专业人才未来职场的闲暇生活娱乐需求为目标的高职篮球课程教学,其主要的教学原则有兴趣导向、内容适度、游戏主导等。所谓的兴趣导向就是高职篮球教学活动的起点应该是基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其终点应该是提升了学生篮球运动的兴趣。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人们活动某一活动快乐的重要基础性因素,没有兴趣作指导和牵引,不论是在体育活动中还是学习工作中,人们都难以获得快乐。为此,作为体育公共课程的高职篮球课程,不应该成为高职学生的一门必选课,应该是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增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和课外活动的方式参与篮球运动,体验篮球快乐,提升篮球技能,但目前高职篮球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既不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是让学生心理压力得到释放,而是以学生的篮球技能提升为主,这无疑与兴趣导向是相违背的。内容适度是要求高职篮球课程教学在快乐理念的指导下其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是是篮球技能训练为主,而是应该找到通过篮球运动本身的游戏性挖掘篮球运动的娱乐价值,将篮球的运动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开发教学内容。游戏主导主要是指高职篮球的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目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常用的示范、模仿、训练、达标的教学流程模式方法,主张通过设计相应的篮球游戏,引导学生在篮球游戏中体会篮球的乐趣,锻炼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 三、高职篮球快乐教育的实施评价 高职篮球快乐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实施前的相关教学准备。首先,是要通过师资队伍的培训,让高职篮球教师具备快乐教育的理念,从而完成人员准备工作。目前高职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多样化,既有来自企业的具备企业体育经验的教师,也有来自专业的从事过职业比赛的运动员,还有来自师范院校的具有一定教育理念的体育师范专业毕业生。这其中,前两者基本不具备相关的教育理论素养,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多凭借自身的经验,习惯采用所谓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现代职业教育虽然在中国是一种较为新鲜的高等教育类型,但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将职业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理念融合起来,在篮球教学中实现快乐教育目标,需要对高职篮球教师进行必要的从业培训。其次,是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将适合高职学生的篮球教学内容依据快乐教育原理,重新编排完成内容准备工作。快乐教育理念下的高职篮球教学,既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性,通过篮球技能传授提升学生篮球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娱乐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更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性,因为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职属性。实现运动性、娱乐性、职业性三者的合一,有必要参照大多数行业、企业在从业人员职前培训中采用的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方法,将运动项目、娱乐价值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个学习过程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目标。 快乐理念下的高职篮球教学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主要是强调在教师的内容传授、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及师生的教学互动,都要融入快乐的元素。要解决快乐地教,需要从教师角色的行为分析入手,根据教师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规律来调整指导教师的活动。教师要认识到通过快乐篮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为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提供一个适当的体育活动项目帮助他们缓解从业压力,锻炼身体素质。从学生角度分析,快乐篮球符合学生对篮球教学的兴趣期待,教师通过快乐篮球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能够以一种较为轻松愉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带来的魅力,从而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职业工作学习活动之余,自觉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从教学互动的角度分析,需要在高职篮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基于平等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彼此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愉快的互动沟通,为提升教学效果服务。快乐理念下的高职篮球教学在教学后,做到正确评估,主要是应该改变以往高职篮球课程教学评价中以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为主的考核方法,强调学生通过篮球运动获得身心愉悦。以篮球技能为标准的教学评估,主要是通过设置某些技能的指标,按照学生动作完成情况给予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而快乐理念下的高职篮球教学其不目标不在于提升学生篮球技能,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篮球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提升其今后职业工作之余闲暇生活的质量与品质,满足其工作之外的娱乐需求。所以,快乐理念下高职篮球课程的教学评估,要将之前的定量总结性评价,改变为定性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篮球教学活动的精神面貌,以及其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程度等。 作者:林芸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快乐教育论文:剖析快乐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1前言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又称为“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令本来活泼好动的学生因趣味性太少,而提不起激情,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要求,更使学生望而生畏,绝对的评价法,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构建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 2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加体育教学,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活动。 3快乐体育的特征 3.1教学的指导思想 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2教与学的关系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3.3教学的观念 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4教学方法 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5教学组织 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强调多向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优化。 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4.1改造教学内容 为了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我们把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趣味化改造,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主要包括简化规则和降低技术要求,例如,蹲踞式跳远的技术简化成,直线跑单脚跳向上蹲双脚落,规则则简化成,起跳板改成起跳区,即从起跳点量到落地最近点。让学生活动时不受过多的限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增设学生喜爱的、趣味性浓厚的游戏、竞赛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快乐。 4.2改善教学环境 场地、器材的设计会让学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迫切想尝试练习了。准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例如,让学生带上自制的小哑铃(矿泉水瓶装上半瓶小砂石),在音乐的伴奏下跟老师做哑铃操,学生一定会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足以学生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所以场地、器材安排的合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 4.3改革教学方法 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例如采用情景法、游戏法、设疑法、目标学习法、讨论法、竞赛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体现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体育教学法要着眼于师生双方的行为合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注意精讲让学生多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脑体并用,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总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锻炼,都是教师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4.4改变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做到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情绪状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对教师则从教师对快乐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学生对你所教体育课的兴趣、喜欢、参与活动的程度以及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5结论 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具体说就是体育教学要注意运动的乐趣,强调在技能和体力方面要有量和质的保障,为了符合这种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研究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怎样进行教学。教师在理解了快乐体育的涵义并且掌握了快乐体育的实施原则后,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同时快乐体育也为那些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快乐教育论文:剖析快乐体育教育 1、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又称为“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令本来活泼好动的学生因趣味性太少,而提不起激情,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要求,更使学生望而生畏,绝对的评价法,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构建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 2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加体育教学,并从中享受体育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活动。 3快乐体育的特征 3.1教学的指导思想 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2教与学的关系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3.3教学的观念 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4教学方法 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5教学组织 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强调多向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优化。 4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4.1改造教学内容 为了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我们把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趣味化改造,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主要包括简化规则和降低技术要求,例如,蹲踞式跳远的技术简化成,直线跑单脚跳向上蹲双脚落,规则则简化成,起跳板改成起跳区,即从起跳点量到落地最近点。让学生活动时不受过多的限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增设学生喜爱的、趣味性浓厚的游戏、竞赛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快乐。 4.2改善教学环境 场地、器材的设计会让学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迫切想尝试练习了。准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例如,让学生带上自制的小哑铃(矿泉水瓶装上半瓶小砂石),在音乐的伴奏下跟老师做哑铃操,学生一定会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足以学生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所以场地、器材安排的合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 4.3改革教学方法 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例如采用情景法、游戏法、设疑法、目标学习法、讨论法、竞赛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体现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体育教学法要着眼于师生双方的行为合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注意精讲让学生多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脑体并用,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总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锻炼,都是教师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4.4改变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由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做到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情绪状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对教师则从教师对快乐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学生对你所教体育课的兴趣、喜欢、参与活动的程度以及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5结论 体育教学应该重点提倡“有乐趣,充实的教学”,具体说就是体育教学要注意运动的乐趣,强调在技能和体力方面要有量和质的保障,为了符合这种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研究学生对体育课有什么希望,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怎样进行教学。 教师在理解了快乐体育的涵义并且掌握了快乐体育的实施原则后,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同时快乐体育也为那些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快乐教育论文:快乐家庭教育会所的另类教育模式 只因喜欢一位年轻诗人的诗歌,觉得读后回味无穷而沉迷于其中,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在偶像自杀数年后的祭日,以卧轨的相同方式随之而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反思的问题,我们除了为这样一个花季少年感到惋惜和痛心之外,更多的是应该为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感到焦虑。的确,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就是服务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机构。 从心理治疗着手: 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小徐(化名),小时候是一位乖巧的孩子,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开始了放纵,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导致价值观扭曲,仇视家人,仇视社会。到会所时,经老师的心理矫正后,他自己写到:曾经想用自制鸟枪打死舅舅,未遂;曾经计划炸某乡政府,未遂;偷某老师的手机,得逞经会所教育后,不仅改掉不良行为,而且,在亲友的资助下办起了建筑公司。灾后重建中大显生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已经是拥有近百万资产的老板了。 据悉,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从2005年6月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多年头。会所本着“教育无痕,贵在有方”的宗旨,取得了可喜成绩。会所从成立到现在,先后接受了600余名有这样或那样困难的青少年。其中,吸纳了有抑郁倾向的问题青少年13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2名;有自闭倾向的青少年15名,被确诊为自闭症的2名;有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青少年41名,其中,有深度网瘾的6名;有多动倾向的青少年29名,被确诊为多动症2名;而对这些青少年,会所针对具体个性,从心理治疗入手,良好习惯训练开始,同时强化不良行为的矫正和相关知识的弥补使他们走出了阴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100%的会员都有非常显著进步。其中,先后被大学录取的30余名;升入上一级学校的110多名;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就业自谋生路的50余名。 热心公益事业: 巡回培训和关爱留守儿童 在致力于公益事业方面,会所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好评。先后在龙泉驿区房管局、水务局、龙泉驿河社区、航天小学、同安福圣社区、茶店小学、双溪小学举行纯公益家长培训,参训家长达到3800人次。 据了解,这样的讲座都是由李均董事长亲自准备、亲自主讲,因为其理论高度和实际案例非常能说明问题,受到参会家长的高度赞扬。李均在茶店小学的讲座刚一完,几个家长就围了上来,用自己教育孩子的实例跟李均进行认真的交流。一位在龙泉湖开农家乐的家长,还坚持不让教育会所一行人走,邀请到他开的农家乐里举办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不仅如此,会所工作人员一行走进龙泉中学,举办3场讲座,让家长明白,爱分数但更爱孩子,分数是爱孩子的副产品。 其中,《高中生十大心理矛盾及对策》等受到了参会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许多家长明白了怎样管理孩子高中的学习与生活。 在结合家长培训的同时,还专门举行3场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即:首先围绕高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与高中同学进行班级文化的探讨;其次,专题讨论现代高中学生“十大心理矛盾”;再次高中学生的三大问题解密(与前途和将来有关的学习问题;与人格成熟、有关自我完善的问题;与性发育有关的青春期问题)。年轻的高中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与会所工作人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李均董事长立即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解释、说服与探讨,让这些学之骄子心服口服,收到了与平常班队会无法相比的效果。受益的高中学生达到1800多人次。 不仅如此,会所还利用暑期在会所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论语》鉴赏等,受教育的青少年达300余人次。 当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已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会所也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先后两次出资5000余元,承办了由区关工委主办的“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并义务为同安、黄土等街镇提供“留守儿童”教育、咨询和关爱工作相关服务。在两次“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活动中,让90多名“留守儿童”真实地感到龙泉的飞速发展。 服务社会: 以关注家庭教育为己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学校的理解、支持。如:某小学学生袁某,因学校搬迁,对新学校和新老师的不熟悉而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进而发展到不进班里学习,深夜逃出学校,给管理住校老师带来不少的麻烦。学校及时与会所联系,并派专人与会所配合教育袁某。会所董事长李均亲自出面,不仅无偿帮助他,帮其矫正心理问题,而且由会所出资帮助他,让他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先后经过五次心理矫正,效果显著。像茶店小学这样关心、支持会所工作的还有许多学校和单位。 去年12月初,会所接受北师大和团中央青少年发展中心的邀请,李均董事长和一名年轻员工到北京参加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研讨与培训。这次培训,收获颇深:认识了全国各地经营家庭教育工作的知名人士,与许多家庭教育的高层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探讨,就家庭教育理论、实践广泛地进行交流,并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中填补了不少的空白。同时他们也获得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称号并被聘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讲师”。 龙泉家庭教育会所董事长、家庭教育培训师李均这样说,现在在家庭财富积累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对孩子教育的缺失日趋严重。所以,正确的家庭教育模式是孩子成才的关键,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教育无痕,贵在有方”的精神服务于家庭教育,让更多孩子成才,让更多家庭感受到培育孩子成才的乐趣。 快乐教育论文:小学体育教育中快乐体育教育形式 新课程标准认为:体育与健康课应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它要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确保学生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玩就是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因此,玩在体育教学中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学生享受体育的乐趣。本文通过对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优越性探讨,提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快乐体育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1、快乐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乐体育在教学方法上,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强调教学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的教法,侧重于采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运动动机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同时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锻炼身体、增加体质的方法。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技术语言的运用上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环境的优化,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引导学生增加体育意识和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2、快乐体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为人活动提供动力,他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会给学习带来很大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勇敢顽强地完成。当对学生某些练习不敢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做教师布置的练习时,会出现不在乎、随便、马虎。这样经常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动作质量,应当注意的是还会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例如:在练习站立式起跑接加速时,由于大部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简单、易学,学习态度不认真,在跑道上练习时就出现动作衔接不自然,脚底打滑,甚至用力过猛摔倒在跑道上,手、脚挫伤。新颖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 3、快乐体育中的情景创设有助于课堂教学 布置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与上课场地,创设一种适宜的自然情景,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在怡然自乐的情感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场地、设备、器材的新颖别致的选择与布置,使学生感到教学场地的优美、新鲜、一进入这样的教学场地,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提高,活动欲望增加,有跃跃欲试之感,一上课就能积极投入。 4、快乐体育教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游戏教学是快乐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组织形式有趣,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能结合课的主题使每一体育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锻炼身体,提高素质。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适当贯穿带有竞赛性的游戏项目来配合教学,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2、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心理上进行运动的“减负”。 3、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低年级教学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儿童非常熟识和喜爱的小猫、小兔、小狗、猴子、小鸡、小蜜蜂等编成故事内容进行教学。 4、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课堂上适度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去尝试、体验,并与同伴切磋琢磨,互相交流,逐渐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例如,上小学三年级课,内容是身体基本活动和武术,将一组过花桩、独木桥、爬竿、过软梯等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编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唱边模仿,使学生们在想象中即学会了动作,又体验克服困难的精神,师生关系和睦,教学充满乐趣。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地掌握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有强烈的责任心,由于是快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做到松紧适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 快乐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快乐体验教育实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幼儿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幼儿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意味着让我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是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而我也扮演着一个体验快乐的角色———幼儿教师。从一点一滴中体验着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一、做公平的太阳,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爱的阳光 童心是个宝,它纯净透彻又易于满足,你给它一把泥土,它能回赠你一栋高楼,一座宫殿,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每次孩子们画好了画拿给我看时,我都会喊完后摸一下他的头表示表扬和鼓励。摸一下他的头是我的习惯动作。就因为我这极为平常的一个动作,就改变了孩子们的兴趣。可见,爱的力量真的不能低估。爱是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最基本前提和需要。我要将自己的爱毫不吝啬地给予小班每一个招人喜爱或者并不招人喜爱的孩子,让他们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拥有幸福、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用一种太阳的博爱,温暖每一颗稚嫩的童心。 二、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尽情玩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解放孩子的创造力。”他告诫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我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确应该解放孩子,放开双手让他们尽情滴玩耍,自由自在地玩耍,这样才能让他们体验到真正的快乐。有一天,我们正在开展《多彩的伞》系列教育活动,一天早晨,天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我知道孩子们很喜欢在雨中嬉戏。于是,我趁机让孩子们撑着自己准备好的伞,在操场上享受雨中嬉戏的乐趣。他们高兴极了,有的唱起了《春雨》,有的念起了儿歌《春妈妈》……主题活动在突发的情景中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孩子们一整天保持着快乐的情绪。也许孩子们就需要这样的学习环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在美好的童年生活中尽情玩耍,享受快乐。 三、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给他们自主的快乐 孩子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做主。再一次绘画活动《美丽的花儿》中,我本想让孩子们用水彩笔画美丽的花。可是他们好像很不高兴,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不想画,我想用橡皮泥做各种各样的花”;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也不想画,我想用剪刀剪漂亮的花。”……听了孩子们的想法,我赶紧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材料。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特别浓,创作出来的作品五花八门,各有各的特色。我和孩子们将这些作品展示出来,布置成一个美丽的“小花园”,看到自己的成果,孩子们快乐无比。很多时候,孩子会好奇的问我“:老师,今天我们要玩什么?”这时我总会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把最终决定权留给他们,让他们做最感兴趣的事情,效果往往非常不错!孩子们充分享受了自主的权利,同时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多给孩子们这样的契机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允许孩子犯“错误”,并感受“错误”中的“快乐” 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例如:曾有过让孩子将自己杯子中的热牛奶都倒进了养蝌蚪的玻璃缸里,只是因为他特别喜欢和关爱蝌蚪,认为自己每天吃点心喝牛奶,也应该给小蝌蚪喝牛奶,结果造成小蝌蚪的死亡。但我并没有因为孩子犯了这样的错误而批评和责怪,而是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小蝌蚪究竟吃什么呢?”让孩子们带真这样的问题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答案。第二天,孩子们一到幼儿园就迫不及待的告诉我“:老师,蝌蚪吃青苔”“;小蝌蚪还要吃蚯蚓的尸体”“;我在家里喂蝌蚪面条,它们也要吃那”“;老师、老师,蝌蚪还要吃死去的小蝌蚪,好可怜!”……通过这次“蝌蚪事件”,孩子们懂得了很多,他们还自发探索蝌蚪长成青蛙后要吃什么?知道青蛙吃害虫后,最终得出结论“我们一定要爱护可爱的小青蛙,不去伤害它们”“、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其实,这类错误经常出现,但经历了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知道,小蝌蚪不能喝热牛奶,孩子可以从类似的错误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在“错误”中探索和求知。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些“错误”一般都是由于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和缺乏知识的缘故,我们不但不能要求孩子不出错,还要认识到出现错误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必由之路。对于孩子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分析,充分理解,以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去认知、探索、创造世界。此外,通过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看到草坪,他们会唱起《小草》《春天在那里》,看到解放军会唱起“: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我想:呆在这样的小天使中间,不可能不快乐。一次,孩子们认真听着关于英雄烈士的故事,有个孩子说“:老师,我还以为赵一曼是个叔叔呢,原来是个阿姨,现在我知道了很多赵一曼英雄的故事,我要讲给我的小伙伴们听。让他们也知道赵一曼的故事!” 可见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的同时还可以吸收知识的养料,让他们在成长的年轮上轻松、快乐地夺过如今的童年岁月,踏着快乐的节拍去创造未来生活。让孩子们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是我曾经、现在和未来永远追求的目标! 作者:张海艳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泡子镇中心幼儿园 快乐教育论文:快乐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音乐是幼儿园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能有效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促进幼儿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认识和接触音乐的途径越来越多,但音乐教学活动却没有生气,在如今音乐教学不再是简单机械被认为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创设一种快乐、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是每个幼儿园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快乐 1概述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词汇,喜欢音乐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能直接影响儿童的感情,能帮助孩子认识周围世界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他们掌握简单的音乐技巧,并能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体验音乐、追寻音乐,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我们应该让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充满快乐与活力,帮助所有的孩子,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使他们能够成为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2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提问有暗示性与盲目性 在孩子眼中,音乐老师是孩子们的天使,教师要散发无穷的魅力。因为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经常会出现看起来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过于简单。教师一连串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引起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但这种盲目的引导下学习,真的会有兴趣吗? 2.2思维被教师束缚 在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是活动的主角而不是听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通常在歌曲教授或欣赏前,教师对设置的一些问题会有一些标准答案,这样一来,课堂上幼儿只会呆板的被教师牵着走,扼杀了他们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整个课堂也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3快乐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 3.1教师快乐的教 教师要保持一个快乐、健康、微笑的教态,要使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呈现一种快乐活泼的气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怎样去教,这是每位幼儿园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快乐的教学对幼儿求知、个性发展、性格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用心去体会、享受教学,把享受教学的过程当作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在幼儿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幼儿体会一种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积极引导幼儿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2幼儿快乐的学 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幼儿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要想给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充分提高幼儿学习的愉悦性,从兴趣入手是最好的办法。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各种兴趣爱好,以及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不同需求,适时灵活的改进教学方法,上课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潜移默化的向教学主题延伸,把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教学效果突出。 4实施快乐音乐教学的对策 4.1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 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强调的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的调动起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幼儿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幼儿就会自愿的去学习,并乐于请教,快乐的音乐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4.2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1)故事导入,快乐联想音乐导语,俗称“开场白”,它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一段好的导语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直接的学习动力,使幼儿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律动表演,快乐体验音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稳定是幼儿的特点之一。律动可以刺激和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每学一首歌曲,都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表演,这样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形象易懂、更能启发幼儿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去寻找快乐,并在快乐中掌握知识。(3)趣味游戏,快乐感受音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段落的的学习结束后,让幼儿们放松一下,做一些富有情趣的小游戏,不仅感染力强,而且能成为提高幼儿课堂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游戏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喜欢玩的活动,加上一些游戏比赛的形式,更能满足幼儿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竞争心理。用游戏的方式请幼儿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幼儿们不仅热情高涨,而且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5结论 音乐让每个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表达音乐的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幼儿就会不断地感悟和探索。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快乐情绪,当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就会由衷地产生成功感树立起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与别人的合作学习中分享的快乐,在感悟学习中去追求快乐。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更多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在学习实践中摸索探究的快乐,从而受到鼓舞激励,达到感悟学习、自主学习、自主追求快乐的目标。 作者:陈彤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快乐教育论文:“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音乐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幼儿在音乐课堂自主探究和游戏,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策略,希望为幼儿的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快乐式;幼儿音乐;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是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主要课程,不仅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心灵,还能够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优化幼儿的音乐综合素养。但是,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比如幼儿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足,无法配合教师完成任务;音乐教学脱离实际,幼儿找不到学习方向等。笔者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尝试,总结了一套“快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学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且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挖掘幼儿的音乐天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氛围。文章主要探讨了“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策略。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音乐教育需要注重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情,促进幼儿积极的投入到音乐课堂中,形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幼儿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锻炼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在创设情境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生活化和快乐式的音乐情境,吸引更多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幼儿音乐《我的好妈妈》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让幼儿先讲讲自己的妈妈,谈谈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者感人的事,在幼儿发言过程中给幼儿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幼儿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幼儿的综合实力。然后我再给幼儿播放音乐《我的好妈妈》,让幼儿快乐地欣赏。在幼儿欣赏过后我教幼儿唱歌,幼儿都能够积极地加以配合,使音乐教学顺利开展。这种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策略充满了新奇和独特,贴近幼儿的内心,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升幼儿的音乐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幼儿教育中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出了高效的课堂,真正提升了幼儿教育水平。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音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教师可以设计电子课件,在课件中插入音乐盒视频等内容,拓宽幼儿的音乐视野,提升幼儿的音乐意识,让幼儿在音乐课堂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教幼儿学习《小燕子》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幼儿播放小燕子的图片,然后我将提前准备好的小燕子头饰发给每个幼儿,让幼儿戴在自己的头上。此时在大屏幕上出现一个谜语,让小朋友猜一种动物:白肚皮,黑衣裳,尾巴像把小剪刀,爱吃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这时有的小朋友能够很快猜出是小燕子。在教幼儿唱歌时,我让幼儿一边跟着伴奏唱,一边配上相应的动作,以便幼儿理解记忆,感受歌曲的优美,完整地进行歌曲表演。 三、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增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应该积极整合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应该增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算术,画画,语文等,让幼儿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众所周知,音乐能够展现孩子的天性,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幼儿阶段学习音乐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幼儿唱《数鸭子》时,我首先让幼儿模仿小鸭子怎么叫,这时班级里的气氛高涨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叫声”。然后我给幼儿朗读儿歌的歌词,让幼儿仔细地倾听,然后我提出:小朋友们,这首儿歌里面有一句歌词是“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那么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正确的从一数到十呢?这时幼儿都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回答得既准确又快速的小朋友要给予奖励,以促进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在小学生学会了这首儿歌以后,我为了提高幼儿的能力,将音乐知识与美术进行有机结合,让幼儿发挥创新能力,把歌词中描写的景色画出来,提升幼儿的综合实力。 四、开展丰富的音乐拓展活动,优化幼儿音乐素养 幼儿音乐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拓展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通过音乐拓展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包容、互助、尊重等品质,还有利于活跃幼儿的身心,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比如我会组织幼儿集体欣赏音乐剧的表演或者音乐歌曲,让幼儿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音乐和感受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幼儿集中精力,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听,要能够在欣赏以后得出一定的感受。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歌曲和舞蹈的表演,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姿态,还学会了对歌曲的把握和舞台表现力,有利于优化幼儿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比如让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然后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个帽子并戴在头上,当音乐教师播放音乐的时候幼儿就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传递给右手边的小朋友,然后接过自己左手边小朋友的帽子并戴上。 五、训练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自信地参与音乐学习 听觉能力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听觉水平也会逐步发展。幼儿音乐教师必须要善于设计多样化的听觉训练内容,让幼儿能够自信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比如可以在晨间户外活动时播放轻松阳光的音乐,给幼儿一个好心情,让他们在幼儿园里快乐生活。在午睡的时候给幼儿播放舒缓悠扬的轻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午睡氛围。在吃饭前给幼儿播放优美明朗的音乐,让幼儿文明就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园的益智区设立音乐角,投放打击乐器,幼儿可以在游戏的时候自编自演音乐,提高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总之,只要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传递快乐的音乐思想,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就一定能够真正实现高效的幼儿音乐教学。 作者:周秀娟 单位:山东省张应镇中心幼儿园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火灾特性与处置对策 摘要:石油化工火灾因其火灾荷载大、现场情况复杂、影响因素多,易发生爆炸、爆轰等恶性火灾事故,事故同时会造成生产停滞、环境污染、群体恐慌等次生灾害。在分析当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形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石油化工火灾的处置难点,探讨了石油化工火灾的处置对策,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火灾风险;处置对策 我国是石油化工产业大国,主要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据公安部消防局石油化工行业火灾防控情况调研小组2015年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共有炼油企业240余家,炼化一体化企业23家。其中,建成千万吨级炼油企业28家,百万吨级乙烯企业16家,以及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企业14家,炼油、乙烯及芳烃联合生产企业9家。从规划布局来看,以进口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国内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但是,全国除西藏、贵州、山西、四川之外,其他各省市均建有炼油企业,“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现象仍然突出。与石油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相比,我们的安全防控水平没有同步跟进,导致潜在的事故风险不断激增,石油化工行业已经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区、重灾区,灾害性后果呈现逐年增多的特点,并于近期形成了事故集中井喷的严峻局面。深入研究石油化工火灾事故处置对策,提升消防部队应对此类火灾爆炸事故的能力极其重要。 一、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形势 国家新型产业调整,伴随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迅猛增长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凸显,石油化工火灾爆炸事故呈现几何规模上升,生产工艺的复杂性、物料储运的集中性、生产规模的聚合性直接导致火灾危险、火灾荷载陡增,处置过程稍有不慎,连锁事故随即而发,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财产损失。[1]近年来全国多发恶性石油化工火灾事故,从2004年起,每年较大以上等级事故发生次数均在30起以上,死亡人数占工伤死亡总人数的13.8%,高居第一位。其中2001年至2014年发生512起重大事故中,造成2320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从发生的数起重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看,石油化工企业在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企业的规划布局存在风险,工艺设计本身存在缺陷,本质安全要求缺失,安全设防水平偏低,消防设施的设置不能满足石化行业发展需求,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应急处置灭火救援能力欠缺。石化产业的诸多问题是以安全隐患的形式存在,并将通过火灾、爆炸等极端形式暴露,消防安全现状不容乐观。2015年以来福建漳州“4·6”PX爆燃事故、江苏南京“6·12”德纳化工爆燃事故、山东日照“7·16”液化烃罐爆燃事故,天津滨海新区“8·12”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山东东营“8·31”爆炸事故的集中爆发,直接造成大量消防官兵伤亡。对消防部队综合应对能力直接敲响警钟。 二、石油化工火灾处置难点分析 (一)生产工艺复杂 近年来,随着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发挥物质最大效能性,生产能力不断加大,提油率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加氢裂化工艺更为完整,随之引入的高温、高压反应链更是加大了容器的操作极限。在资源整合性方面,原油利用率不断提升,产能不断增大,单套常减压装置年加工能力由数百万吨陡升至数千万吨,生产模式由单一炼化型向炼化一体化进行转换,工艺流程更多、环节更精细、集成度更高。而技防规范的滞后性在发展上与规模产能却大相径庭,无法适应多单元、高密集的需求。同时,衍生石油制品催生民营精细化工业的发展,危化品种类和数量的急剧增加,造成火灾的危险和危害性大规模提升,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巨大考验。 (二)储存量越来越大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石油化工行业火灾防控情况调研小组2015年对辽宁、浙江、山东等省调查统计,发现我国油品及液体化工品总储量已达240万m3,单罐储量:固定顶已达3万m3、内浮顶已达5万m3、浮顶储罐普遍达10万m3,液化天然气储罐已达16万m3,最大可达20万m3,球罐直径已达65m,原油储罐更是没有设置单罐存储上限。大连中石油“7·16”爆炸火灾事故,10万m3原油储罐全液面燃烧,事发地大孤山半岛油气总储量1600万m3。石化企业多数在集中区域设置,事故发生后,辐射、冲击波,以及原油的沸溢和喷溅作为灾害事故扩大的第一要素,集中区域可直接导致连锁性灾害。事故发生过程中的风力导向,灭火药剂的使用以及灭火用水的流经,又对事故区域造成次生影响,处理稍有不善,造成灾害升级和问题遗留。[2] (三)燃烧形式越来越复杂 石油化工储罐区和生产装置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由于具有低闪点、高热量、大冲击等特点,往往伴有爆炸发生,在冲击波和气流作用下,造成现场大面积破坏的连锁反应,可能形成储罐火、地面流淌火、沟渠流淌火、生产装置火、管线喷射火等多种燃烧形式,以及重油沸溢喷溅会带来的重大人员伤亡。火场温度高,液体随地形肆意流散,临近装置和设备由于工艺失压、辐射影响造成的物理和化学连锁爆炸,造成灾情扩大,救援队伍无法第一时间接近火场进行有效控制。 (四)消防设计与企业发展不适应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储罐、输油管线密集化、集成化程度不断提升,由于先进工艺技术引进的同时应跟随更新的规范和安全系统不能同步,造成预案想定火灾规模仍停留在小装置小储罐时期,防火间距、安全距离不足、单位总体储量过大、单罐储值无上限、多种类别化危品混存、灭火用水量延续时间不足、泡沫系统设置范围偏小、设计储量不足、远程控制系统失控漏管等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火灾扑救工作。 (五)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滞后 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改(扩)建追求产能和效益的同时,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同步发展,使得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大中型石化企业虽然设置了企业消防站,但是却缺乏统筹考虑设置公共消防站,造成消防站数量和布局不合理,况且在改(扩)建时没有充分考虑消防车辆装备的种类、数量,没有按照企业的发展配置和调整,造成种类单一,数量缺少,能力不足;在消防供水方面,大部分没扩建原有的消防水池、没更换原有的供水管网,造成供水不足。 (六)火场形式多变、应对困难 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火灾后,由于高温造成设备装置损坏(基本都是钢结构),一般化工厂发生火灾时,设备基本都处于运转状态,常压、减压、裂化、催化、蒸馏、冷却等设备都在正常运行,某项工作装置的故障或发生火灾、爆炸,将会导致连锁反应链中断,造成局部物料和压力发生改变,反应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反应不全或反应过度容易造成装置破裂、损毁,造成更多的易燃易爆及毒害物质泄漏,引发连锁爆炸扩大灾害,DCS控制系统失灵、反应失控,设备的进一步破坏将导致灾难性事故。在储存区域,连锁爆炸和辐射影响,也会导致管路损坏。前期灭火救援作业时,如射水方向错误,药剂投射失误,同样也会导致浮顶油罐出现卡船、沉船以及边缘罐壁融化包裹等现象,灭火救援处置应对困难。 (七)力量调集难、现场处置慢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较为集中的沿海地区,由于灾害多发,多种形式组成的消防队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公安消防部队也作为消防安保和灭火救援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需求量较少,石油化工企业布局相对边、远、散,而灭火救援力量多集中于城市,针对城市火灾。[2]对于大型石油化工火灾的准备工作只能停留在理论和推演阶段,从事灭火救援工作的人员没有实际控火经验。但是,小概率不等于不发生,这类场所一旦发生灾害,在力量调集、装备集结、药剂运输方面将会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局面。虽然内陆省份的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库区也设有专职消防队,但由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装备种类质低量少,造成预警不及时、联动不配套,无法通过工艺连锁控制火势蔓延,移动设施成为企业应急处置的主要手段,未形成工艺控制与消防技战术的有机结合。由于平时会同公安消防部队、社会联动单位开展的综合应急演练较少,部分单位也因石化单位发生火灾概率小,而忽视应急准备和灭火器材、装备、药剂的储备。事故发生后,指挥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处调集,造成到场较慢、器材种类、药剂不足,随之也会引发现场混乱、配合不好、协同不到、通信不畅等问题。欠发达地区发生的石油化工灾害事故,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事故可控能力极差,引发的次生灾害更多,损失更大,造成事故处置滞后。 三、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的措施 (一)科学调度、整合资源 石油化工火灾扑救应基于水冷却和泡沫窒息灭火,可配合使用干粉抑制火场自由基,应优先调集大流量、大功率消防车辆、消防水(泡沫)炮,确保灭火药剂射流能够到达燃烧和指定区域。同时,要将重型水罐车、高喷消防车、照明消防车、防爆通信消防车、侦检消防车、化学事故救援消防车、干粉消防车、泡沫消防车、灭火机器人、供水车组、移动充气等车辆充分调集到现场。设备冷却方面:应尽量采用便携式自动灭火设施,如遥控水炮、大力自摆水炮、灭火机器人等。灭火方面:合理选择泡沫发生装置,利用射流泡沫发生器、流淌泡沫发生器对地面流淌火实施作业,利用高喷消防车、车载泡沫炮、移动泡沫炮对储罐区和装置区进行灭火。如:大连“7·16”新港油库火灾,一次性调集14个公安消防支队、4个企业专职消防队、348辆消防车到达事故现场,同时动用飞机调运500t泡沫到达现场。福建漳州“4·6”PX项目爆炸火灾事故,一次性调集福建本省9个支队248台消防车,跨省调集广东总队38台消防车,共计286台消防车投入灭火战斗;并从山东、江苏、江西、广东等省调集泡沫1000余吨,福建境内调集泡沫600余吨。 (二)确保现场药剂输配不间断 扑救石油化工类火灾,应综合考虑水和其他灭火药剂的整体消耗,组建供水和其他药剂保障分队,科学拟定供水和其他药剂调集方案。火场前沿应尽量减少主战消防车辆,使用水泵流量在200L·s-1以上的大功率消防车,分干线、分段设置灭火作战区域,设置分区指挥员,确保灭火指挥和药剂保障的独立性。在药剂输配方面,应综合考虑固定消防设施、市政管网和天然水源,使用泵浦消防车就近取水,使用供水编组从天然、大型水源远端取、配水,选取60L·s-1以上流量的消防车作为长时运转的供给保障,干线消防车应配备备用消防车,防止车辆故障造成的供液中断,供水干线应尽量配备直径在150mm以上的抗压水带,有效减少输水压力损失。 (三)科学设置指挥部 按照垂直指挥原则设立总指挥、前沿指挥部、后方指挥部。前沿指挥部包含作战指挥、安全观察指挥、侦检指挥,后场指挥部包含供水指挥、通信指挥、战勤保障指挥、联动单位指挥。两个指挥部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要形成独立指挥向统一指挥梯次过度,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为确保指挥独立性和权威性,应坚持令出一人,分级落实,避免多人下令造成火场混乱。 (四)强化侦检,全面掌控 有效利用各种侦检方法,充分掌握现场情况,了解现场工艺流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科学开展施救。侦检组要优先取得企业储罐、生产装置的设备安装图、单位平面图、工艺流程图、道路交通水源图等图纸资源;会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迅速查明事故区域、灾害类型、灾害点位置、储罐直径、压力、储存物料理化性质、最坏结果影响等,共同商讨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置办法,可优先考虑采用工艺进行控制。针对储罐区重油火灾还应重点掌握水垫厚度,可考虑使用热成像仪掌握热波传递情况。同时要对周边环境和重点保护区域进行划定,为指挥部提供设立安全观察哨的位置,对事故征兆和撤离做好预判,确定进攻和撤退路线。 (五)合理选用战术措施 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现场控制应优先考虑工艺控火,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施救,采取“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战术指导思想,着力进行“补位思考”,即移动消防力量重点部署在固定消防系统因火灾爆炸损坏而无法发挥作用的部位。要依托“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战术原则,重点防止临近部位的烤燃、烤爆。坚持“工艺措施和大流量枪炮配合使用”的方法,石油化工火灾的蔓延发展紧扣物料根本,有效控制物料流动、泄漏和流量,合理采取“冷热交互”降低物料温度、“关阀断料”切断物料供给、“输转倒罐”减少物料总量等方式进行合理搭配,最终有效扑救火灾。 作者:刘彦海 单位:黔西南州消防支队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本文就针对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 铬钼钢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质,在石油化工的管道施工中应用广泛,但是近些年来,在石油化工的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焊接裂纹导致开裂,在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没有做好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导致在石油化工中出现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缺陷。本文就针对石油化工中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缺陷进行产生条件以及原因的剖析,从而加强对过程的质量控制,找到质量控制的措施,提高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 1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中常出现的裂纹质量缺陷与控制分析 在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就是裂纹的产生,在冷裂纹中最常见的就是延迟裂纹,一般都是由于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会冷却降温到最低温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会出现一些延迟的冷裂纹,随着时间的增加会不断的扩大增多。导致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受到的约束应力的作用,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所含扩散氢的数量,铬钼钢材质的淬硬程度,这是造成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三个产生条件。 1.1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约束应力的形成以及控制的途径 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的约束应力主要是由在石油化工焊接过程中的三种应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主要包括: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前的不合适预热,以及焊接过程中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在焊接冷却时产生的热应力;在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热循环过程,从而由于相变而产生的组织应力;受到铬钼钢管道焊接自身结构的约束作用所产生的应力。在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拘束应力,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不能消除,只能针对拘束应力产生的条件进行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应力大小,比如,在进行管道焊接前,要进行合适的提前预热,在焊接的过程中,注意焊接的顺序与流程,从而降低铬钼钢焊接结构的拘束力,也可以在焊接后进行热处理,从而降低焊接的组织应力。 1.2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所含扩散氢的来源及控制途径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焊接接头处会产生扩散氢,主要是由于铬钼钢焊接材料中含有的水分,焊接表面存在一些污垢等,还有焊接施工现场的环境潮湿度,这些都是焊接接头扩散氢的来源。想要控制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处的扩散氢,可以采取一些控制的措施,比如,降低焊接钢材的冷却速度,将焊接材料在高温中多停留一段时间,使氢能够大部分的扩散逸出,从而降低氢的产生,降低扩散氢在焊接缝隙中的含量。 1.3铬钼钢材质的淬硬倾向程度发生条件与控制途径 铬钼钢材料硬度较大,具有一定的淬硬倾向,这大多都是由于铬钼钢材料所具备的化学成分与性质,钢种的壁厚,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工艺水平以及焊接后的冷却环境条件等造成的。其中铬钼钢材料的化学成分与性质、壁厚等都是不能外力改变的,所以想要避免钢种产生淬硬倾向,可以通过焊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以及焊接后冷却环境条件来控制。 2导致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裂纹质量问题的原因剖析 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之所以会出现延迟裂缝这样的质量缺陷,大多都是由于在焊接的过程中没有做好质量的控制,分析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原因,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以下就对产生质量缺陷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2.1铬钼钢管道焊接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前,要对焊接人员以及热处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审核,因为焊接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能力,在进行焊接时,要严格的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焊接施工人员的技术专业素质不过关,就会导致在焊接时出现质量问题。 2.2铬钼钢管道焊接的材料因素 造成焊接裂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扩散氢含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焊接材料没有进行完全烘干处理,导致材料中的含水量比较大,导致焊接时出现扩散氢,严重时就会导致焊接裂纹的出现。因此在处理焊接材料时,要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 2.3铬钼钢焊接前的预热问题 在进行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预热,提前预热可以提高焊接接头处的韧性,防止焊接裂纹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预热时往往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出现不适当的预热,极大的降低了预热的质量水平,导致焊接质量裂纹的出现。 2.4焊接后的脱氢处理方面的问题 为了防止焊接裂纹的产生,一般情况下,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需要进行热处理,进行脱氢处理,热处理的时间要尽量长一些,以便焊缝里的氢能够最大限度的逸出,从而降低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处的扩散氢,进行热处理还可以降低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避免钢种出现淬硬倾向,但是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不能及时的进行热处理,很容易因为扩散氢含量的增加导致质量裂纹的出现。 2.5焊接后的热处理问题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进行热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不仅可以降低焊接接头处的材料硬度,还可以提高韧性,改变铬钼钢材的组织结构,消除焊接应力的残余量,提高变形能力,避免出现淬硬倾向,但是在实际的热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的焊接施工单位在评定焊接工艺时仍然按照原先的标准,使得焊接接头的硬度与标准不符,甚至还存在有一些施工检测单位并没有进行焊接接头的检测,就出具检测报告,使得检测报告严重的失真。其次,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应该立即就进行热处理,但是在实际的焊接工程中,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利益,往往都是先进行无损的检测,再进行热处理,避免返修后还要再次的热处理,采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掩盖接头裂纹,使得焊接的质量存在较大的质量与安全隐患。 2.6没有对铬钼钢焊接的缝隙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还要进行焊缝的无损检验,铬钼钢管道焊接后很容易出现裂纹等质量缺陷,但都会经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完成热处理后才能够进行焊缝的无损检测,往往在实际的检测中,检测过早而导致裂纹并没有被发现,在检测后,要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确保焊缝的质量。 3加强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针对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对这些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控制提出几点建议措施。具体如下:(1)要做好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管理,从焊接的施工单位,到过程的质量监理,以及石油建设单位等,都要做好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焊接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从而做好整体焊接过程的质量控制。(2)要审核好每个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所提供的工艺评定的报告,与实际的焊接施工情况进行对比,查看是否符合真实的要求,要严格的遵守规范的标准进行焊接施工现场的控制,进行质量验收时也要严格控制,认真执行标准要求。(3)要对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全过程进行工艺流程的控制,特别是那些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环节,要进行重点的管理与控制,对铬钼钢管道焊接前的预热,焊接过程中的热处理等都要重点选择措施进行控制。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后的无损监测工作时,一般都是由焊接施工单位进行,但是为了保证焊接的质量,在完成后还要对焊接工程进行抽样的质量检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焊接的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比较多,需要注意的环节比较复杂,我们要做好焊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 作者:范伟敏 单位:九江石化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 摘要:设置管架作为管道工程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对于装置管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来说,管道工程图只绘出了管架符号、示意图及其具体位置。文章针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思路的构建,从管道支吊架的类型、选用支吊架应遵循的原则、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位置的确定及其设计思路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 在石油化工装置中,有很多不同类别的管道,在具体使用中,种类不同的管道使用方法有一定差异。管道支吊架在石油化工装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进行设计思路的构建时,必须按照不同的种类所遵循的原则实行。为此,本文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思路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道支吊架的类型 一般依据支吊架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承重支吊架、限位支架与防振支架。 1.1承重支吊架 承重支吊架就是来承担管道的重量及其它持续性的负荷,并布设在管道系统中,从而避免超出管道负荷承受力而造成破损,确保管道及相关装置的安全。并根据支吊架的承重的特点,又可将其分为刚性支吊架与弹簧支吊架两种。 1.2限位支架 所谓限位支架,就是用来限制管道系统的位移变化。由于受热力的作用,石油化工装置的管道系统在进行运作时,会产生一定的位移,而导致系统不安全。而限位支架就是按照不同的使用效果分为固定支架、导向支架等,这些支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 1.3防振支架 在管道进行运行时,会有振动现象的产生,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设置防振支架,能够将往复式机泵进出口管道进行有效地控制,并可以控制地震、水击等所排出的反力产生振动。 2选用支吊架所遵循的原则 支吊架主要在管道无垂直的位移位置进行使用。比如:对支架与管托进行移动,或是对支架与管托进行滚动等。而对于高度或是长度能够调节的支吊架,则作用于管道的无垂直位移。因此,支吊架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第一,确保管子在支架上固定好,不能产生任何位移。这种支架就是固定支架,主要的作用是将补偿器之间管道的热伸长进行平均分配,从而使支架上的管道无任何移动;由于此种支架的受力比较复杂,因此不仅仅要承受管道的重量,而且要对管道轴向压力所产生的反力加以承受。 第二,在支架上安装好管子。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管子与支架产生相对位移时,这种支架就被称为活动支架,具体分为两种,即滑动支架、滚动支架。使支架与管子产生相对运动的是滑动支架。此类支架有着较大的摩擦力,但制作相对简单,应用也更为广泛。而所谓滚动支架,就是将滚珠或是滚柱加入到管道滑托与支架间,使管子与支架产生相对运动,最终将滑动摩擦力转为滚动摩擦力。具体特征是有着较小的摩擦阻力,主要用于大管径,高介质温度且无横向位移的管道中。 第三,在管道有轴向位移的支架,对两侧装置钢挡块,确保在进行轴向运动的过程中,不偏离管道的轴线,此类支架是导向支架适用于管道作轴向位移,而不会在管道的轴线上产生偏离。第四,在有较大的垂直热位移,或是在管道应力与设备受力由于支吊架处过大的热胀力而超标的情况下,要使用弹簧支吊架。但应注意的是,弹簧支吊架不宜用于转动机器管口附近的管道。 3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位置的确定 为了确保管道的挠度、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适中,必须对管道上的法兰、阀门等部件集中载荷的作用加以重点注意。对于垂直管道支吊架,也要对间距进行把控,避免因为多种载荷组合作用而使管道产生过应力。而水平直管道的支吊架的间距应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强度要在管道持续外载当量应力所承受的范围内,一般来说不高于16MPa;第二,其刚度应保证管道自重的弯曲挠度是管道疏放水的实际坡度的四分之一,从而使其在安全范围内正常疏放水。而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如有抗震效果,则应按照振因来将其管道的挠度加以控制,从而在适当范围内保证管道的固有的频率,一般而言,应小于2.5mm。第三,在对弹簧进行选用时,要保证荷载变化率在25%内。在弹簧的荷载变化率大于25%的情况下,要用两个弹簧进行串联。而所选用的串联弹簧要具有相同的荷载,并根据每个弹簧的最大压缩量的比例、总位移来来进行分配。一般通过计算刚度条件来确定管道所许可的跨距,并通过强度所支持的范围进行校核,取二者中的最小值。在计算刚度条件时,要将管道假定为一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为保证管道由于轻微外力而振动的不明显,应使装置内管道的固有振动频率在4Hz内。第四,在确定固定支架的位置时,要遵循方便石油化工管道的运行,并遵循管道安全的原则。一般来说,可以将固定支架分为L型、U型及T型等多个管段。并要坚持固定点间管段可以自然补偿的原则,设置在需要承受冲击载荷或限制管道振动等地方。 4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 首先,支吊架的位置设计除了依据最大跨度所允许的范围外,还应在下列位置进行设置:一是连接管系与设备的过程中,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支吊架的设置,从而保证所受到的外力与力矩加以减少,并为了偏心荷载与弯矩得以减少,要使支吊架靠近集中荷载处。二是在有阀门或小型管道设备的管系中进行集中荷载时,为了偏心荷载与弯矩得以减少,应使支吊架靠近集中荷载处。三是应注意弯管附近、大直径管三通及分支管处的支吊架设计。四是对于有着垂直管段的管系,应将承重支架设置在垂直管段的上下部,并在较长的垂直管段中间设置符合规定间距的导向支架;此外,还要按照支点的垂直位移量,在水平敷设的管道向垂直管段转换的拐弯处,设置弹簧支吊架。 其次,要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作为支吊架的生根点,但要对生根点所可以承受的荷载进行核算,在一定条件下,还应将跨距减少来使生根点的荷载减低。再次针对复杂的管系,为了使应力分析得以简化,要遵循方便石油化工管道的运行,并要遵循管道安全的原则,将管系用固定支架分割成能够自行补偿的若干管段。一般来说,可以将固定支架分为L型、U型及T型等多个管段,并将承重支吊架或导向支吊架设置在两个固定支架间,使其能够承受冲击载荷或限制管道振动。还有,当管系的热胀方向正对敏感设备的借口时,要设置止推支架。此外,当大刚度管道产生强大的推力时,也可以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止推支架。 最后,管道在与设备进行连接时,支吊架要设置在利于设备检修与阀门操作的位置,还应注意的是,在设备进行检修或是设备移走时,临时支吊架的地方不需要设置。此外,还要注意不可以将焊接型的支吊架设置在时常拆卸维修及清扫的部位。 5结语 对石油化工管道支吊架的型式与位置的设计思路进行确定,能够确保管道工程的顺利运行。一般来说,对管道设计进行评价时,不但要看布置的合理性、美观度及操作检修的便捷性与一定的柔韧性,而且要看支吊架型式与位置的符合度。本文为此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与阐述,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作者:李坤 单位:天津辰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动了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但是由于石油化工设备对安装技术要求非常高,加大了施工难度,这就要求加强施工管理,避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从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及我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施工管理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设备安装;问题;要点 引言石油化工生产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有多个化工设备相连接而成,对原材料进行多次加工,形成最终产品的一些列设备的总称。在石油化工建设中,如果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或设备质量本身存在隐患,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顺利进行,因此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必然造成一定损失,严重考验着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 1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 1.1决定企业效益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石油化工产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石油化工设备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提高,石油化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设备构造也越加复杂。现代工业已不能简单的以劳动力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了,企业主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高效益、高技术、可靠性稳定的石油化工设备成为其降低成本的主要变革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可靠性且技术含量高的石油化设备可以提高产量及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第二,可靠性好且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可以长时间运行,避免闲置,提高生产效率。第三,科学安装石油化设备,可以降低维修费用,减少企业费用支出。 1.2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生产安全性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并成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严格对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尤其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化工设备更为重视,如若不能进行科学管理,将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石油化工行业,为了安全生产,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阶段应予以重视,加强管理,使设备正确组装且运行,严格检验各部分环节衔接是否正常,阻止爆炸及火灾事故的发生。企业石油化设备的安装过程,是安装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提高其安装的准确及可靠性。 2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特点 2.1综合性强 石油化工设备涉及到的工种是复杂的,有电气仪表、机械、工艺安装及土建等多个专业,在安装过程中,这些专业知识缺一不可,需要生产、建设、施工、监管等单位的共同协作,相互协调,综合性极强。 2.2技术含量高 现代石油化工产品丰富多样,而各个产品对生产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如设备结构、耐热性、耐压性、耐腐蚀性等,制造技术要求高。石油化工设备的超大、超重、超高、自动化程度灵敏性高的特点,使其在安装、调试、操作过程中十分繁杂。安装的合理及科学性对整个工程是否正常运营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风险大 石油化工设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安装周期过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大,所以在安装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一些超高、超重的设备在运输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返修时间过长,维修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因此在石油化设备安装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验收工作,实时监测每一个环节安装情况,做到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杜绝可以避免的资金浪费现象。 3我国设备安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安装前准备工作不到位 石油化工设备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使用过程中要承受一定压力,并且其运行环境相比普通设备而言,比较恶劣。例如,当石油化工设备在高温、高压、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工作时,恶劣的环境因素对设备的各个零部件的协调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目前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来说,采购质量不合格及不符合对应产品生产要求的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和施工地选着随意性,是出现问题的关键因素所在。归结到低就是在安装前,企业准备工作不到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必须提前认真完成,不能马马虎虎。不合理的机械设备在安装、运行过程中不仅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影响正常生产的进行,甚至还会引发某些不可挽回的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3.2安装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 一个工程的实施,要想顺利进行且减少问题的频繁出现,不能缺少监管部门的配合。针对石油化工设备,尤其是组装设备,组装耗时长,任意零部件质量出现问题,都会延长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工作停滞不前。目前就我国大多数的石油化工发展状祝来说,基本都缺乏比较完善的设备安装监督体系,对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在安装过程中质量的控制还不能达到要求,没有明确监督的职责是什么,一般都根据项目本身制定,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这直接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不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3设备安装人员流动性大、技术水平低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复杂性,使化工设备安装的一线工作人才十分紧缺。针对我国目前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情祝来看,从事安装设备的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要求等不熟悉,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对安全的进行设备安装造成了阻碍,而且为后续生产管理埋下了隐患。不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4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管理要点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特点和我国目前设备安装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要点: 4.1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准备工作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分三点,第一,设备安装前,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技术协议及合同,因为他们是设备验收是否达标和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后期处理合同赔偿及维修等的重要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参与者认真阅读设备相关合同等内容,熟悉其性能保证、质量要求、交货条件、保修期限等合同条款.为设备的验收和安装等工作做好准备。第二,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为设备安装提供适宜的场地是设备安装施工的前提,要保证施工现场地面平整,运输及消防通道畅通,有完善的水、电、气设备,另外防御措施要做到位。第三,设备验收。验收是设备安装前的必要步骤,由于其石油化工设备的复杂性,验收工作务必严禁。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利益,使用者在接受设备时,应有买方、厂家、商检局等共同验货,对于有包装的设备要检查其包装是否有损,包装外型号等内容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对无包装的设备,外观要进行仔细检查,并对其各不分的零件进行清点。对进口设备要进行全面开箱验收,每一检查环节按照合同技术要求进行备案,若发现问题,应尽快与责任方联系,按照合同要求进行交涉。对于解体设备,收到货后,要尽快组装,严格检查、试验。开箱时要严格记录好箱号、箱数、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等资料收集归档。 4.2建立完善的安装质量管理体系 石油化工设备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项目实施前设立统一的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工作,抓好设备安装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施工队伍建设。施工队伍是整个施工项目是否能正常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石油化工行业领域,对施工队伍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施工队伍吃苦耐劳,更要求施工队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者要具备设备安装施工经验,掌握先进的技术,能独立管理好团队,从看图纸到安装完成的一系列过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此之外施工团队要严格按照管理的规章制度加以实行,确保整个安装过程谨慎操作、认真负责,重视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做好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把关工作。一方面在项目管理中心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项目部、施工队和作业班三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确保每一环节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安装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找出问题点予以解决,从而提高设备安装管理效率。再者要抓好作业技术交底工作。作业技术交底可以节约安装时间,避免资源金浪费,是对项目施工方案的细分化。如安装前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技术标准进行恒定,对施工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可预料的以外事故有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对安装设备试运行。 在合同保修期内,要加强运行频率,使整个安装设备磨合到位,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与厂家联系。针对进口设备,由于涉及到外事工作和技术服务合同规定天数的限制,所以进口设备的安装是很复杂的。因此在进口设备安装及调试过程中,外商技术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施工管理人员应做好现场协调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根据施工现场制定详细的安装方案和安装计划,协调好外商专家进场时间,且将翻译好的技术资料交给相关部门,做好安装准备工作。其次在外商技术人员到场后,与外商技术人员协商安装和调试时间等。要定期在现场召开会议,对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探讨和解决。要对每天施工中存的问题、解决方法、设备运行情况等做好中英文记录,相关方签字认可。最后在整个合作流程中,双方要互相配合,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调动外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顺利合作奠定基础,避免合作纠纷、阻碍项目工程的进行,促使安装质量的提高和进度加快。在安装流程中,由于进口设备维修消耗时间过长,我们在外商技术人员在场时,应及时提出技术疑问,现场解决和实地实验,吸取外商技术经验,确保后期设备正常高效运行。 4.3提高安装人员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技术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石油化工安装施工企业,施工人员是否具备技术要求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力度,加大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整个施工团队的技术水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领导者要在内部制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要他们100%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另外,由于我国石油化工安装技术性人才缺乏,为了满足石油化工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部门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人才,带动提高企业内员工的管理水平和安装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 5结语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在整个石油化工生产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抓好安装前后的一些列工作,严格依据国家法定标准严格审核,才能有效避免不必要安全事故,更好促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日益复杂,对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相关工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要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安装前做到预防为主,避免经常性问题的发生,要时刻积累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做出贡献。 作者:李希会 单位: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摘要:本文介绍了石油化工装置的基本概念,并就蒸汽管道的设计模式予以深入分析,得出在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过程中,需要警惕的设计要点,旨在提高我国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在我国石油化工领域中,石油化工装置主要以石油为原料,并利用化学原理,实现化工产品的生产,其中,蒸汽管道在石油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蒸汽管道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石油生产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因此,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对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明确装置位置,通过模拟的方式,对管道模型进行测试,以此来实现装置安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根本上保证了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蒸汽管道中的设计模式 1.1蒸汽管道中的配管装置 为了确保蒸汽管道的安装符合国家施工标准,施工单位需要对配管装置的应用范围做出说明。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利用塑料材质对管道进行配置,在施工操作之前,需要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全面仔细的勘察,使各个装置角落具有一致性,确保施工环境符合操作标准。在装置被广泛认可后,市面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装置,主要特点如下:第一种是压力较大的蒸汽;第二种是高超压力蒸汽;第三种是中等压力蒸汽;第四种是低级压力蒸汽。在具体蒸汽管道施工中,需要将具备以上特点的压力蒸汽管道分散于施工场地的各个角落,以此来确保管道配置操作的有效性和便捷性。由于在管道施工过程中,管道内部温度远远高于外界,因此,需要利用小型补偿设备,对管道内部膨胀性能进行消耗。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小型补偿设备与管道之间的的距离进行精确计算,以此来确保吸收效果的增强。一般情况下,设备与仪表线路处于相同位置,这就需要利用温度的变化对管道安装中的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压力蒸汽管道之间的距离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来确保整个蒸汽管道的正常运转,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在工业发展领域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装置压力蒸汽管道的排液设施设计 在装置运行中,压力蒸汽管道可能会产生排液体,因此,这就需要在压力蒸汽管道安装过程中,选用配置较低的管道设备,也就是小型的补偿设备,并将其放置于蒸汽管道配管的最低点,在此基础上,设置好相关的管道排液设施。针对型号超高压力蒸汽管道来说,排液体的处理要根据排液设施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功能:一是由于与主要管道距离较近,需要对根部阀采取准确有效的控制,实现良好的排液设计;二是将排液设备与根部阀的距离拉近,确保液体不会外泄。处于低级压力蒸汽管道中,由于其特殊性,在正常运输中,不可能出现排液的可能。由此可见,当蒸汽管道处于低压位置时,在装置输送中就不会有排液现象的出现。 1.3关于布置压力蒸汽管道 一般来说,压力蒸汽管道的布置中,该管道与配管之间处于同一范围内,在蒸汽管道的装配中,在排液体之上安装一个小型补偿设备,为了防止水锤现象的出现,将其与补偿设备装在统一水平线上,或者配合科学合理的角度实现管道的高效利用。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对压力蒸汽管道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并对装置疏水阀渗漏的液体予以检测,确保排液体自动回收于蒸汽管道之中,再停止相关操作。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排液体回收时,设备之间的回收要应用法兰方式进行连接,并将其安装于接入口之内,确保管道形状的合理和正常。当排液体回收时,出现高温状况,施工人员需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疏水,并在其后方辅以止回阀,确保排液体的合理回收。一般情况下,水平方向进行的管道连接,与止回阀进行接触时,要采取法兰形式,实现排液体的回收。 2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在蒸汽管道配置中,需要将管道的直径予以合理设置,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关措施,达到蒸汽管道直径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当直径范围较大时,施工成本在无形中增加,热量也会有所消耗,冷凝水的回收质量也会削弱;当直径范围较小时,蒸汽在管道中的流速变大,蒸汽压降还会不断增大,可能会导致提供蒸汽的一端出现缺压现象。一旦出现水锤现象,在蒸汽管道的安装中,管道直径的选择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管道直径适中即可。在管道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压力的具体需求进行蒸汽管道设计,避免蒸汽管道不必要的损坏。针对小型补偿设备而言,其推力设备的固定位置需要符合安装标准,将设备连接口与集箱压管道进行连接,以此来提高压力蒸汽管道的高效设计,有利于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最大限度的防止水锤现象的发生。为了避免水锤现象的出现,在连接分管道时,利用主管道最顶端的蒸汽管,以此来实现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蒸汽管道配管的设计,从根本上实现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3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在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排液体的温度处于流动状态,温度较高。因此,在压力蒸汽管道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管道设备的外观和形状,各项施工操作要符合相关的管道施工标准,通过科学精确的计算和分析,利用模型进行测试,以此来确保整个压力蒸汽管道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石油化工领域的蓬勃发展。 作者:陈瑞娣 单位:茂名瑞派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摘要: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化学工业中的基干工业,其生产的物品多具有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特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合理有效控制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探究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产品的化学工业,安全生产时石油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现实石油化工成产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没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在化学药品开发、煤矿开采等方面发生的风险事故较多,给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加强石油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概述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明的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控制生产流程,规范操作,可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第一,人的安全可靠性。对于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保证自身安全;第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设备是石油化工顺利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需要时刻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第三;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保障设备、人员所处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第四;制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纪律严明,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价报表,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1]。一般风险控制措施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即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第二,控制故事损失扩大的措施,即在事故发生以后,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挽救措施,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降低损失。 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2.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内容 第一,采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生产,控制生产风险。工程技术措施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优化方案,主要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控制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例如,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可采用防火工程、消防技术等先进技术措施,做好风险控制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第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人为因素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标准设备管理制度、员工行为准则和岗位职责制度,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化工生产安全性;第三;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影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以此降低安全生产风险。例如,企业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讲座、讲坛等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石油化工生产人员的工作事迹,以此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心;第四,加强个体防护措施管理。 2.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安全生产控制措施是将风险程度作为参考依据,风险程度一般分为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在制定控制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合理性。针对轻度风险,风险控制措施为:保持石油化工生产现状,检查生产设备,找出风险原因和解决方案,并作好记录;针对中度风险,一般根据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控制风险;针对重度风险,首先要整理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清单,清单中需要包含风险名称、风险现状、风险级别、责任部门和相应的风险改进措施。同时,还要制定包含风险名称、改进目标、改进指标、改进投入资金、实施时间和负责部门等条例的风险控制方案,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方案执行风险控制措施,保证责任到人,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以后,还需要由该项目的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审核评定,主要审核指标包括技术措施完成进度、完成质量和资金投入等,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2.3风险信息更新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繁多复杂,生产过程存在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企业要及时更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信息,以便做好防控风险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例如,企业每年定时对常规化工生产活动进行一次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2],主要审核过去的风险评价是否完善、是否全面包含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风险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扩充等,进行必要完善后制成风险评价报告。针对非常规性、作业复杂、危险性较大的生产活动,在每一次开工前就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风险评价工作,确保生产设备安全可用、生产环境适宜等,并将其制成可行性报告上报给上级领导,得到审批后才可作业。 3结语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从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个体防护管理等方面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针对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等不同风险级别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定时进行风险信息更新活动,以此降低企业化工生产风险发生率。 作者:杨建伟 单位:玉门油田分公司炼油化工总厂空分车间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设备检修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化工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石油化工设备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关乎到石油化工企业的企业效益。在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化工原料常常具有较强腐蚀性、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点,且容易残存在石油化工设备中,因此设备检修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安全隐患。本文先分析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希望能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出相应贡献。 关键词:化工原料;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国家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其是否健康有序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石油化工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因此及时对石油化工设备做好检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设备检修过程中尤其要做好相关安全防范措施,以防出现安全事故。 1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 石油化工是一个需要许多复杂技术的行业,其生产工作条件要求较高,整个生产流程较为复杂,同时也涉及到很多石油化工设备,其主要类型有加工炉、换热设备、反应设备、储罐以及各类仪表装置等等,这些设备通过各种管路、阀门连接起来,从而组成了石油化工设备系统。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其设备还具有联动性的特点,各个生产设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一个环节出现故障,甚至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设备运行。再加上化工原料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特点,使得石油化工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设备损坏而造成泄漏、爆炸等事故。 2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石油化工企业其生产设备多具有规模大、自动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设备检修人员对石油化工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就经常存在任务重、时间紧、危险性高等问题。危险性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带来的。一是设备内作业,二是动火作业[1]。设备内作业主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设备内通风不好或含氧量不达标,容易导致设备检修人员窒息。 (2)设备内的易燃有毒气体没有清理干净,容易导致设备检修人员中毒。 (3)设备检修之前,设备检修人员没有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比如没有按照规定穿戴好相关安全防护用具等从而导致中毒或灼伤。 (4)进入高深容器检修作业之前,没有做好相关安全措施,可能遭受物体坠落打击事故。动火作业主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动火作业负责人监督责任失职,没有充分辨识危险源,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安全措施,没有向设备检修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 (2)设备检修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不高。 (3)动火前未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可能导致火花溅落到四周从而引燃易燃易爆物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4)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2]之前,没有做好动火系统内部的含氧量控制工作,没有确保设备内部始终处于正压状态,从而导致可燃气体从设备内部泄漏出来,再加之没有做好前期动火点周围滞留的可燃气体含量检测工作,在动火时就有可能引发火灾。 (5)动火作业完成后,没有做好现场遗留火种检查工作。 3应对设备检修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可行防范措施 3.1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 要避免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首要之重就是要做好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从源头减少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出现率。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针对企业生产设备构建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和三级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首先,严格贯彻落实设备管理机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以及维护保养,并填写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其次,企业要提高对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视程度,坚决杜绝“以修代养”,对设备保养工作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再次,车间管理人员也应当参照企业设备管理机制,制定本车间生产设备保养计划,监督操作人员按照保养计划对生产设备进行保养工作,并填写完善的设备保养记录。最后,严格落实三级考核制度,公司每月定期对全公司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进行检查,车间每周定期进行检查,班组每日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月底考核,确保三级考核制度落到实处。此外,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以及生产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尽量采购标准型号的零部件以及结构较易维护保养的设备。同时,在选购备件、备品的时候,也要对备件、备品的生产厂家、性能、型号、规格等重要指标予以充分了解,要去专营经销商处进行采购,防止不合格产品被安装到生产设备上。如此,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而且方便维护保养,减少了检修次数,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3.2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首先,在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之前,一定要对设备进行认真细致的清理工作。对于设备里的易燃有毒气体,可以利用水或二氧化碳等惰性物质与易燃有毒气体进行置换,从而将之排出。如果是采用氮气进行置换,氮气应当从设备的上方入口进入,下方出口排出,且用量体积是被置换气体的3倍。[3]如果是采用水进行置换,水应当从设备下方入口进入,上方出口排出。置换之后,还要将设备里残留的化学物质进行彻底清理,可以适当采用化学清洗、物理冲洗等办法,对于顽固的化学残留物质,可以运用高温蒸汽法来祛除。其次,动火作业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充分辨识危险源,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安全措施,并向设备检修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监督设备检修人员是否穿戴安全防护用具。再次,在进行动火作业前一定做好相关防火措施。比如做好检修现场周围易燃易爆物质的清理工作,以防检修过程中,火花溅落到四周从而引燃易燃易爆物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之前,一是要做好焊前准备工作,要对焊点周围母材的厚度予以检测,确保在施焊的时候不会熔穿母材。二是控制好动火系统内部含氧量[4]。必须了解且分析系统内部的气体成分,确保系统内部含氧量在安全范围以下,才能实施下步检修工作。即使在检修过程中,也必须多次对系统内部气体予以检测,对其含氧量情况予以随时掌握,一旦发现含氧量升高,则必须立即停止检修,直至查出原因,排除故障,然后才可继续实施检修工作。三是确保设备内部始终处于稳定的正压状态[5],这是由于一旦出现负压,空气就会被吸入设备内部,进而引发爆炸事故。由于很难以确定数值控制压力大小,因此一般以不“回火”和猛烈喷火为原则。四是做好动火点周围滞留的可燃气体含量检测工作。因为一些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很容易滞留在动火点四周的低洼处,如果没有进行含量检测工作,一旦实施动火作业,将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事故。总之,当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才可以进行下步检修工作。最后,动火作业完成后,再次检查动火作业周边环境,确保无火种遗留下来。 3.3引进先进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远程监控和无损探伤来对生产设备进行故障检测,无需拆卸设备机箱,就能实现对设备的检测工作,进而避免检修不足或过度检修的情况出现。当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凭借离子焊、粘接、热喷涂等先进技术对故障设备予以快速修复。利用先进技术,不但能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轻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延长设备的寿命和高效使用性,还能减少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3.4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在整个设备检修过程中,设备检修人员作为行为主体,是确保安全检修的最重要一环。因此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不断强化安全技术管理,通过各种途径来做好设备检修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工作,使设备检修人员在熟练掌握各项检修技能的同时,更要充分意识到安全检修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各项安全注意事项,进而在进行设备检修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设备检修的准时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在检修过程中的防范措施,对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充分认识到设备检修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同时,应当积极探寻可行途径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本文先简单分析了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四个方面提出应对防范措施,希望借此给予其他石油化工企业化工设备安全检修方面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泰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维护措施 摘要: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重点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供电系统;运行管理;维护 1运行与维护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使用来说,其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进而才能够保障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经济性原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经济性依然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和管理任务,这一点在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中也应该得到一定的体现,这种体现主要就是体现在运行管理的能耗降低方面,采取恰当的措施来降低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运行的能耗,保障其节能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能够为了实现这一经济性原则而导致其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2)安全性原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这一类危险性较好的企业类型来说,在针对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格外注意其运行的安全性,一旦其存在安全隐患,不仅仅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甚至还可能导致整个石油化工企业出现更大的危险事故; (3)创新性原则,即在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应该加强相应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引入一些新型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水平,保障其运行的规范性。 2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措施 2.1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措施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使用来说,其运行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这种运行管理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在运行管理中必须要切实加强对于相关电气设备参数设置的关注,保障其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我们都知道,对于任何电气设备的使用来说,参数设置都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一旦参数设置出现了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其无法正常生产,还有可能会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于这些参数的监控和把关就显得极为必要,并且这种控制和管理应该落实到每一天的日常管理中去,加强实时控制,避免其参数超出管理人员的控制;同时,利用电力自动化系统,实时动态跟踪数据内容的变更和报警,针对监控反映出来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如果发现存在一定问题的话就给予报警处理,保障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2)其次,有效落实好相应的巡视检查制度也是保障其运行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基于整个系统中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是极为必要的,在当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运行中,其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巡视检查都已经实现了较高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巡视检查的难度,但是仍然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提高注意力,密切关注其特殊状况的出现,避免运行故障的出现;这种日常巡视的存在其实也就是预防性维护,在预防性维护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各种现代化仪器是极为必要的,比如红外成像检测仪就是代表性比较强的一类设备,采用该设备能够针对系统中相关设备的温度进行有效监测,进而便能够发现故障元器件,并且进行报警处理; (3)最后,保障故障处理的及时性也是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因为故障的存在是威胁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所在,只有保障这些故障得到了有效地处理才能够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而处理的及时性则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设备运行的中断,把因为故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就当前的故障处理现状来说,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是极为必要的,其对于故障处理及时性的贡献是比较关键的,并且还具备一定的安全保障价值。 2.2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维护检修措施 对于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维护检修工作来说,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必须要切实保障维护检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即针对所有的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制定合理有效的维护和检修规划,尤其是对于维护检修的时间间隔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制定,进而避免出现因为长久不进行维护而导致一些故障问题的出现,而对于检修维护的实效性来说,则应该重点加强全面性,确保每一个电气设备及其供电系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维护,避免出现遗漏现象; (2)其次,必须要重点加强相关维护和检修工作的安全性控制,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其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切实保障维护检修工作的安全性就显得极为必要,这种安全性既是指具体维护操作的安全性,也是指必须要保障其后期运行的安全性,这也是其维护检修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所在;对于这种安全性控制工作来说,切实做好工作票制度的落实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当前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的一个工作制度; (3)最后,为了更好地保障其维护和检修工作的效果,还应该着重加强对于相关检修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来说,其复杂程度是比较高的,包含的具体设备也是极为繁杂的,这也就对于具体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切实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和检修水平才能够保障其维护检修工作的执行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也是保障其生产效率的核心内容所在,基于这一点来说,加强对于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修就显得极为必要,尤其是针对这些电气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故障问题来说,切实有效的排出故障问题所在,保障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作者:王诗煜 单位:丰益精细化学(连云港)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的物资管理控制 摘要:基于物资管理与控制在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引起的越来越高的注意,分析了物资与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物资管理控制 一直以来,石油化工工程是一项工程投资大、设计建设环节复杂、技术要求高、人力物力储备格外丰富的项目,它相比于其他工程,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要求更高、实施更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化工的物资管理与控制引起了业界越来越高的重视。 1物资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在总承包项目中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材料和设备是贯穿项目整个过程不可或缺且不容忽视的一项,尤其对于采购和施工环节,材料和设备更起着主导影响作用,做好其管理与控制,对整个工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1物资管理与控制是采购控制的重要途径 采购是总承包管理项目施工建设的首要一步,跟整体工程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定出严谨的采购进度计划和采购技术,采购管理得当,是工程建设成功的基石。采购过程无非就是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它们的采购成本一般占工程建设采购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因而加强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严格把关采购目标、采购规格、采购数目、采购时间、采购地点、采购价钱等事项,就能保质保量有效进行采购控制。 1.2物资管理与控制是控制工程投资的基础 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是采购投资的主导部分,而采购投资又是总承包项目建设总投资的主导,采购投资大约占工程建设总投资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同时材料和设备的数量与工程建筑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费用也成正比例关系,不必要的材设的增多必也使得施工投资增大。因而严格管理控制材料和设备的投入成本,不随意增设设备、添加材料用量,是控制工程总成本的重要手段。 1.3物资管理与控制是工程施工进度的保证 材料与设备的增多会导致工作量加大,会导致仓储压力过大,同样的道理,如果材料和设备供应不及时或者材料和设备准备不齐全、材料和设备到厂时间拖延,就会导致工作量不足,该完成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在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材料和设备种类多、要求高,施工还要保证专业化、模块化,材料与设备的供应管理更应做到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有条不紊的进行。 1.4物资管理与控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物资管理与控制不仅仅体现在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数量上的控制,还要控制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石油化工厂的材料设备质量上不过关,就算再优秀的设计再精锐的施工力量也不能保证项目的安全性,更不说经营运行了。 2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 如前所述,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质量、管理对采购控制、工程投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材设的管理与控制势在必行。针对如何在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本文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组建专项物资管理组 可以成立专门物资管理控制小组,小组由控制经理、材料控制工程师、采购经理、采购计划工程师、费用控制工程师、催交员、仓库管理员、材料质量检测员等组成,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石油化工项目对物资需求不一样,小组成员视情况而定,但必须保证分工明确,责任分担合理。 2.2严格采购阶段物资管理 材料和设备要经历请购采办生产运输验收存库出库施工使用一系列阶段,设计广、时间空间耗资多、风险承担大,采购处于最前期阶段,如果材料和设备在采购阶段就遇到问题,则整个流程都将被迫受限或者停止,根本进行不下去,继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因而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首要一步就是在采购上做到严格管理,采购管理中,可以建立材料和设备采购专项管理体系,比如依照石油化工项目设计进度,制定材料和设备的请购进度体系。 2.3严格施工阶段物资管理 施工阶段的物资严格管理也是重要的一步。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物资种类复杂繁多,材料管理不当就会造成浪费、设备使用不当就会加快损坏,浪费施工费用,影响施工质量,因而,必须要做好施工阶段的物资控制,根据施工进度安排物资供应,学会现场变通,根据不确定因素以及突发情况做到材料与设备的平衡使用与控制。3结束语总之,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对项目的投资控制、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验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行物资的管理与控制将是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张鹏宇 朱闫丽 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仪表及系统接地设计 摘要:针石油化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接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防雷;控制系统;接地设计 21世纪以来,DCS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和技术都得到较大程度的突破,因此仪表系统接地的问题也受到相关人员较高程度的重视。虽然,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仪表系统接地问题进行研究和规范,并通过明文对仪表以及控制系统的等电位接地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详细说明,但仍有许多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未能按照标准执行,尤其是项目单独设置仪表接地极的问题,不但给项目的具体实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符合我国在仪表系统等电位接地问题上所制定的规范和原则。 1仪表系统接地分类 1.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主要目标是为了保障人身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因为通常状况下,仪表和控制系统都会存在外露的导电部分,而这一部分会因为故障或是不正常运行导致高危电压的形成,给工程现场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这类设备需要进行保护接地。除此之外,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仪表导线附带高于36V的电压的情况,因此,处于安全性的考虑也会给仪表外壳进行保护接地。 1.2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作为保障仪表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度的重要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信号回路接地、本质安全系统接地和屏蔽接地三种情况。信号回路的接地处理需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当信号系统处于非隔离情况时,通常将直流电源的负极进行接地处理;反之,若是隔离的情况,则会由于信号本身就处于绝缘状态,因此,可不实施接地。而屏蔽接地主要是为了防电磁干扰,因此大多数会在控制室进行接地处理。本质安全仪表系统由于安全栅类型的区别而划分为隔离式和齐纳式两大类。隔离式安全栅由于自身的特性无需接地,而齐纳式安全栅电路则需要在控制室采用同一接地体。 1.3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接地处理需要在没有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时进行。而且接地的标准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来划分,每一类建筑物都有特定规格的保护器。 2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置 2.1接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接地系统包含了导线、铜板、电极。导线起连接功能,贯通各处。然而,接地导线需要根据使用途径、连接部位、数量和长度的区别选择合适截面积的接地导线。通常状态下,需要设置三块接地铜板:第一块是工作地的汇总铜板;第二块是保护地的汇总铜板;第三块是总接地的铜板。这三块铜板都需要进行绝缘固定,而且这些铜板厚度都存在严格的要求(不小于6mm),而尺寸则需要根据需求情况进行确定。 2.2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接地设计原则是防电位差,因为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选择多个接地点时,接地点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影响仪表系统正常运行。正常状况下,仪表盘、控制柜内因为同时存在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两种接地类型,因此需要分别接入两种接地装置专属的汇总铜板。而其中的本安仪表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回路接地需要先接入到各汇流条后再接入工作接地的汇总铜板。接地电阻值作为关乎评价接地情况符合标准与否的重要指数之一,对接地效果的反映非常直观和准确。设计师在进行接地方案的设计时,不但要对接地电阻值进行考虑,还要对接地连接电阻值进行充分的考虑。连接电阻值指从接地端到总接地板这两者之间的电阻值大小,而且需要保证这一电阻的数值始终保持在0~1Ω以内,除此之外,还需要将仪表接地系统的电阻控制在4Ω以内。因此,对接地电极、接地导线截面积、连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会对接地电阻值产生直观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值。因此,各线路之间连接与导线和铜板的连接都需要采用铜接线片和镀锌钢质螺栓的方式,或者采用焊接。除此之外,接地总干线和接地电极连接还需要进行热镀锌的处理。 3结束语 仪表及控制系统唯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接地保护才能让仪表及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持续的运行,才能防止各类型的干扰。尤其是在DCS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干扰情况进行防治型接地处理,不然很难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般的工业现场环境都十分复杂,为了保障仪表及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不但需要制造商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系统的抗干扰程度;还需要工程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就考虑好系统接地的工作实施。 作者:张宪发 单位:中石油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大庆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在生产中需要用到水资源,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如果不及时处理污水,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石油化工企业将会投入大量治理污水的成本,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污水综合处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石油化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该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其健康发展又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石油生产中会消耗大量的污水,如果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为此举国都在进行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针对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正在加紧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力求将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概述 石油是石油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在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之后才能最终被人们所用。其产业加工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很多生产工艺流程,也会使用到很多生产装置,排出的污水也会随之增加。除此之外,生产企业所使用的成分不尽相同,其污染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更加复杂,在众多的污染物质中还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的存在,为污水处理增加了难度[1]。伴随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所下降,对于环境不加以保护,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没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能协调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2.1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2.1.1含硫量不断增加 含硫量的不断增加是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受到国际油价的持续波动影响,油价忽高忽低,油价在上涨的时候,高、低硫石油的产量与贸易差价存在很大差距,低硫原油量开始下降,而高硫原油量却不断上升[2]。 2.1.2处理及回用的难度增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水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水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处理方式不能满足于污水处理的需要,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有些企业进行深度处理时明显出现了不足之处,面对水资源紧张的现状,不能加以回用,很难达到通过污水重复循环使用来节约资源的目的。 2.1.3水质更加复杂 近些年来此产业出现了较为少有的石油变重、品质下降与杂质等现象,我国是一个对石油需求很大的国家,重质与高稠原油产量在持续上升,催促了产业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各种因素对于炼化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操作步骤增加,相对于以前略显繁琐复杂,这就增加了污染物种数量,增加了处理的难度[3]。 2.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污水含硫量逐渐增多,对于含硫量过多的污水进行处理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我国对于含硫物质的污水处理主要采用碱吸收法与氧化法,石油化工产业采用的是气提法与氧化法,我国还发明了物理除硫的方法,通过氧化处理,还能够起到除臭的作用;纯净新鲜水资源的一部分少量成分能够以蒸发形式清除,但是其他绝大多数水中成分需要在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因此达标排放成为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的发展方向。 3结束语 通过本文论述可知,石油化工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污水处理是其产业日常管理运行中的重要管理内容。污水处理不仅只与企业有关,更重要的是坚持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重要体现,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对于污水处理绝不能含糊,要充分认识到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整体行业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正确协调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作者:李恺翔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项目的设计进度管理研究 摘要: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设计进度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工程投资巨大、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设计的材料复杂等,本文对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的设计进度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计;进度管理 1石油化工设计进度管理的特点 1.1石油化工涉及专业广泛 石油化工的设计进度管理不光是工艺上的问题,结构、电气、管线、机械等都需要复杂的设计过程。他们之间有了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把他们串联整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如果有一个节点出了毛病,将会影响到其他的环节。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负责人需要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分清主次,对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计划跟实际情况不符的时候,需要管理人员制定措施并纠偏。 1.2设计的进度滞后 设计阶段的工作,往往影响到后续更多的工作,项目设计无疑起着龙头作用的。一旦设计的进度滞后,会消耗更多的成本和时间,再设计完竣工时间的时候,就希望尽快投入建设,没有详细的规划会给施工单位带来无形的压力,这样的施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有时项目的延误不光是现场的技术失误造成的,往往是由于设计进度没能按时详细的完成造成的[1]。 1.3设计文件的质量问题 设计中各个专业相关性不能保证,没有专业的技术作为指导,凭空想象,缺乏高质量的审核,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后果。出现设计变更时,需要尽快修改,严重情况下,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修改,造成更多的浪费问题。对于设计时,出现的关键问题的参数时应该进行论证,对于新技术或者新设备更应该进行详细研究。 1.4容易出现偏差 1)项目管理计划忽略了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前人经验。2)项目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估算错误。3)执行者与设计者协调不一致,导致交流方面的隔阂,延误进度。4)设计管理人员对于相关专业不熟悉导致了盲目增加工程量,不能量力而行。 2设计进度管理内容 2.1设计、采购、施工与管理的结合 一个完整的项目需要设计、采购、施工按顺序依次完成。设计阶段是进行图纸设计,通过方案对比到施工图完成,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判断;采购阶段,从资源选定到进行价格商定,最后的采购需要合理的计算;施工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石油化工的技术涉及范围广、工期长需要更加细致规范的管理来进行保证。三者与管理相结合,相互依存,理清关系,以完成相应的目标。设计、采购、施工三者需要高度的衔接才能保证与管理计划同步。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需要项目计划管理统筹进行分析。首先是提前进行项目的策划,包括编制实施计划书、设计进度计划书、项目责任书、鉴定报告等等。其次是考虑穿插在其中的任务,保证在履行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润问题,这些都是承包商关注的问题。 2.2设计进度计划编制 石油化工总承包的设计计划需要分为四个级别,由总体到分散,由具体到详细。第一级是项目总体的计划,主要包括项目总体进度的关键日期,项目在某一时间段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项目需要在每一阶段具体落实的事宜。第二级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将总体项目分为几个分工鲜明的单位,每个单位需要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将设计、安装、施工集为一体安排规划。第三级是详细进度的计划,每单位在每个工期的详细内容和目标。第四级计划在第三级计划上进一步的细化,具体到每一天的工期,主要包括图纸目录和工作量清单。在三、四级计划上,需要各个专业的负责人进行编制,各个阶段的衔接必须保证科学合理性。 2.3进度管理的跟踪 当项目计划制定完成后,则需要开始正式的实施阶段。计划配合项目施工,难免有问题产生,这就需要进行管理的调整。每个单位每天都需要进行项目的进展跟计划的进度比较,发现其中的差距,分析产生落后或者超前的原因并上报。每周进行提交包括施工图纸交付状态表、设计采购表、人力统计表、资源开发表等内容。月报则是对每个周的总结。这样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当调整,使项目于施工中业主、监理和承包商三方进行相互协调,保证项目平稳进行。 2.4现代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 现代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是以数据库和网络为核心技术,贯穿于整个工程设计中的全过程。以三维模型设计为新的工作方式,实现集成化的设计思想。对于管理计划根据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管理人员只需要在几个方案中优化出最有效的一个,通过数据模拟,将一个项目每一个步骤完整的串联起来,提高设计的准确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计划进度管理对于技术复杂、投资巨大、工期长久的工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带动整个工程协调有序的进行建设。现阶段的项目计划显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也会在以后的建设中暴露出弊端。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石油化工建设事业的重要战略时期,面对巨大的挑战,应该去努力摸索更符合国情的项目管理计划。 作者:张鹏宇 朱闫丽 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计 摘要:针石油化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接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防雷;控制系统;接地设计 21世纪以来,DCS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和技术都得到较大程度的突破,因此仪表系统接地的问题也受到相关人员较高程度的重视。虽然,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仪表系统接地问题进行研究和规范,并通过明文对仪表以及控制系统的等电位接地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详细说明,但仍有许多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未能按照标准执行,尤其是项目单独设置仪表接地极的问题,不但给项目的具体实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符合我国在仪表系统等电位接地问题上所制定的规范和原则。 1仪表系统接地分类 1.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主要目标是为了保障人身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因为通常状况下,仪表和控制系统都会存在外露的导电部分,而这一部分会因为故障或是不正常运行导致高危电压的形成,给工程现场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这类设备需要进行保护接地。除此之外,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仪表导线附带高于36V的电压的情况,因此,处于安全性的考虑也会给仪表外壳进行保护接地。 1.2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作为保障仪表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度的重要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信号回路接地、本质安全系统接地和屏蔽接地三种情况。信号回路的接地处理需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当信号系统处于非隔离情况时,通常将直流电源的负极进行接地处理;反之,若是隔离的情况,则会由于信号本身就处于绝缘状态,因此,可不实施接地。而屏蔽接地主要是为了防电磁干扰,因此大多数会在控制室进行接地处理。本质安全仪表系统由于安全栅类型的区别而划分为隔离式和齐纳式两大类。隔离式安全栅由于自身的特性无需接地,而齐纳式安全栅电路则需要在控制室采用同一接地体。 1.3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接地处理需要在没有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时进行。而且接地的标准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来划分,每一类建筑物都有特定规格的保护器。 2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置 2.1接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接地系统包含了导线、铜板、电极。导线起连接功能,贯通各处。然而,接地导线需要根据使用途径、连接部位、数量和长度的区别选择合适截面积的接地导线。通常状态下,需要设置三块接地铜板:第一块是工作地的汇总铜板;第二块是保护地的汇总铜板;第三块是总接地的铜板。这三块铜板都需要进行绝缘固定,而且这些铜板厚度都存在严格的要求(不小于6mm),而尺寸则需要根据需求情况进行确定。 2.2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接地设计原则是防电位差,因为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选择多个接地点时,接地点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影响仪表系统正常运行。正常状况下,仪表盘、控制柜内因为同时存在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两种接地类型,因此需要分别接入两种接地装置专属的汇总铜板。而其中的本安仪表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回路接地需要先接入到各汇流条后再接入工作接地的汇总铜板。接地电阻值作为关乎评价接地情况符合标准与否的重要指数之一,对接地效果的反映非常直观和准确。设计师在进行接地方案的设计时,不但要对接地电阻值进行考虑,还要对接地连接电阻值进行充分的考虑。连接电阻值指从接地端到总接地板这两者之间的电阻值大小,而且需要保证这一电阻的数值始终保持在0~1Ω以内,除此之外,还需要将仪表接地系统的电阻控制在4Ω以内。因此,对接地电极、接地导线截面积、连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会对接地电阻值产生直观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值。因此,各线路之间连接与导线和铜板的连接都需要采用铜接线片和镀锌钢质螺栓的方式,或者采用焊接。除此之外,接地总干线和接地电极连接还需要进行热镀锌的处理。 3结束语 仪表及控制系统唯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接地保护才能让仪表及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持续的运行,才能防止各类型的干扰。尤其是在DCS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干扰情况进行防治型接地处理,不然很难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般的工业现场环境都十分复杂,为了保障仪表及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不但需要制造商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系统的抗干扰程度;还需要工程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就考虑好系统接地的工作实施。 作者:张宪发 单位:中石油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大庆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中水质检验数据误差的处理方法 摘要:石油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其产品质量生产的好坏离不开所使用的化工工艺。石油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对污水水质进行准确的检验,能够有效降低污水排放量,降低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石油化工污水水质的基本特征,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减小或消除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石油化工;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 1石油化工污水水质基本特征 石油化工生产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经过裂解、分馏、精炼、重整等一系列化学加工工艺最终将石油加工成多种有机物质。这一过程需要的生产装置众多、且生产周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所以产生的污水水量大。通常,石油化工污水中含有硫、氰化物、氨氮、酚等常见污染物[1]。但不同的石油化工企业因生产的石油类产品不同,所以污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存在一定差异,而由于石油化工采用的是化学加工法所以该污水中还含有多种与有机化学产品相关的污染物,如芳香胺类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这些污染物种类繁多,且有一部分为有毒物质,导致污水水质结构复杂,不便于处理。 2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系统性误差 系统性误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误差,造成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是由某些固定因素所致,这就使得在一次水质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系统误差[2]。这些固定因素具体包括分析方法选用不合理、检验仪器精密度达不到检验要求、试剂材料纯度不够高、检验人员出现误操作等。例如,检验材料的称重。在称量前,检验人员可能没有将砝码进行校正。 2.2偶然性误差 与系统性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偶然性误差产生的原因并不是由固定不变的因素造成的。在石油化工水质实际检验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是一直变化着的,且检验人员每一次具体的检验操作与具体步骤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都会导致水质检验偶然性误差的产生[3]。例如,检验过程中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 3减小或消除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的有效处理方法 3.1采用数字检验方法 要想提高石油化工水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尽可能避免误差产生与减小误差对水质检验结果的影响,就需要根据在总结与利用以往检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并继续积累经验与方法,对现有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与改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水质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在对自身检验方法进行改进的同时,发挥自主创造能力,努力研制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实用、精确的水质检验方法。实践表明,数字化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质检验的准确性。所以,水质检验人员应在借鉴其他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对石油化工生产的污水进行水质检验,并根据石油化工污水的特征确定最佳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4]。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安排三名以上工作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读取与记录,聘请相关专家对检验所得数据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处理与分析。在读取滴定管数据时,应严格按照有关注意事项规定进行,具体包括所读取的数据应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以提高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读取时,工作人员的视线应与滴定管中的水样凹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此外,由于在实际读数过程中,数据小数点后两位往往会存在一定偏差,因而为保证所读取数据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还可以采取多次读取策略。通过多次读取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取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可以大大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处理结果分析 在石油化工水质检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预期结果的异常数据,对这些异常数据出现的原因、过程等进行分析,有利于检验人员发现所用检验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或意识到自身出现的错误操作,从而通过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来降低异常数据出现的概率,降低数据误差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对于数据读取与记录环节,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应尽可能进行5次以上的检验,最少不能低于5次,并且还要保证读取与记录数据的有效性应大于80%。目前,对于石油化工水质检验数据误差的处理采用的主要是数值比较法,即在排除检验过程中的异常数据后,求出剩下数据的平均值与平均偏差,然后计算出检验数据与平均值之间的绝对值和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最后将该比值与4进行比较[5]。如果比值小于4,则对相关检验数据予以保留;反之,则排除相应的异常数据。 4结语 由上文分析可知,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会产生多种数据误差,有些误差可以通过规范操作来进行规避,而有些误差则需要借助相关技术进行一定的处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误差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数据误差处理技术等措施来提高水质检验的准确性,提高检验人员对水质检验的重要性认识。 作者:崔玲 单位:山东省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的应用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是石油化工生产向着自动化和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以石油化工生产中的计算机控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石油化工;生产 1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1.1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各个企业都在从多方面不断的改善自己。就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如何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如何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控制来协助生产过程,如何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动化控制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方向,好多企业是借助过程控制仪表来完成工业生产过程。 1.2生产装置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高温高压的生产环境为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生产装置是石油化工生产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计算机控制下开展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充分满足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2控制仪表的发展过程 控制仪表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在控制仪表出现的初始阶段,最为常见的控制仪表就是就地式仪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DDZ电动单元仪表正式问世。又经过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人们又开发出了以DCS过程控制系统为核心的第三代计算机控制系统。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又对第三代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进而开发出了第四代智能控制系统,也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3DCS在扬子石化生产装置上的应用 3.1什么是DCS DCS的全称是DistributedControlSystem,中文的意思是集散控制系统,属于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的主要作用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一个DCS系统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操作员站、工程师站、上位管理机、通信网络以及现场控制站。在上述五个部分的协调之下,DCS系统才能实现其功能。 3.2DCS的特点 3.2.1监控操作方便在工作过程中,DCS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状态。一旦出现意外情况,DCS系统可以进行报警处理,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解决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 3.2.2控制功能丰富 DCS系统的控制功能十分丰富,DCS可以借助各种复杂的控制算法和逻辑运算实现多种控制功能,包括预警功能,监控功能,连锁保护功能等等。 3.2.3信息和数据共享 尽管DCS系统拥有多个相互不影响的工作站,但是不同的工作站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 3.2.4系统扩展灵活 DCS系统具有扩展灵活的特点,不同的生产过程需要的DCS系统是不一样的,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DCS系统进行配置。 3.2.5安装维护方便 就硬件而言,DCS系统的硬件设备都属于标准化的设备,在安装时是非常容易的。就软件而言,DCS系统的软件功能非常强调,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及时发现软件在运行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反映给相关人员。 3.2.6系统的可靠性高 DCS系统中的微处理器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的危险性。此外,DCS系统中冗余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4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现阶段,微处理器的体积逐渐变小,性价比也越来越高,现场检测仪表和执行器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初,IEC提出了61158标准,也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场总线标准,简称FCS。 4.1基金会现场总线FF 基金会现场总线简称为FF,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场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通常被安装在生产现场的最底层网络,总的说来基金会现场总线是一种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主要作用是度量生产过程中的变量,并对生产过程的相关信号进行控制等等。基金会现场总线具有下述优势①较高的系统开放性,可以和任何具有相同标准的设备兼容;②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③系统结构具有高度的分散性,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更高;④抗干扰能力相对较高。 4.2PROFIBUS总线 PROFIBUS是ProcessFildbus的缩写,PROFIBUS总线也是使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现场总线,PROFIBUS总线的提出者是德国西门子公司。PROFIBUS总线主要包含三个部分①PROFIBUS-DP,也就是外围设备;②PROFIBUS-PA,也就是过程自动化;③PROFIBUS-FMS,也就是报文规范。 5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了多个领域,就石油化工领域而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是石油化工生产向着自动化和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数学学习中经济管理意识的萌芽与培养 摘要: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时代的高中生已经不能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痴,而是要把知识学习的过程激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因此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有运用数学的意识,要学会科学运用数学来提升我们的经济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经济管理;培养 高中阶段的数学科目知识体系复杂,由单一数据的计算,到方程以及逻辑思维的拓展,有点到线及面,由单一纬度到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绚丽的数学世界常常令我们目不暇接。如果我们仅仅从解题出发来学习数学,那无疑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养成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淡化考试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尝试着把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那样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将会达到一个新高度。结合经济管理问题培养我们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我们深刻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1数学与经济管理结合的时代必然性 商品经济观念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当前市场经济已将成为我国人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旋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承包制、股份制、租赁制的进一步推广,每一个生产者同时也将成为经营者。产品质量,市场销售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投入、产出、贷款、效益、股份、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词汇,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也将更为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几乎每天碰到。这一系列经济活动无一不与数学密切相关。如利息与利率、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及分析与决策等。因此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已成为必然。近年来高考题型的编排也越来越具有时代气息,很多题目的考察方式都呈现出了数学强大的功用性特征,残次品出现的概率分析,银行利率的调整,基金债权的收益与理财分析,企业生产的最优解决方案,打折销售与捆绑营销背后的数据统计……如清新之风,数学考试跳出了枯燥抛物线与圆相切,改为自谋策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虽然最后的解决方案还是离不开方程,但是将数学的逻辑思维架在“精明”的经济利益面前,每个人都需要慎重三分。 2数学使我们更加理智的看待经济问题 当前社会依然有许多人抱着“一夜暴富”的发财梦,有的试图通过赌博来以小博大,有的渴望通过彩票来改变命运,学习了概率和统计我们可以更加理智,小概率事件发生的频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有股市问题对中学数学来说,股市分析可以联系函数、数列等许多知识。学习中可以把股市行情作为例子,许多统计概念可得到很好的说明。例如,平均值、期望值、方差、相关系数等都可与股票的期望报酬、风险等相关联系起来。有的同学要说,发财那些跟我没有关系。那么如何省钱跟我们总有关系吧,现在互联网已经普遍进入了大家的生活,杭州峰会之后,大数据更是成了生活中的热词。那么大数据的妙处何在?学习“概率和统计”这节课时,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从抛硬币开始说起,以至于很多同学听到硬币就开始头大,其实统计学就在我们身边,由于课业压力比较大,现在我们没有时间出去购物,甚至过年买件新衣服都没有时间,这时候大家会想到淘宝、京东、唯品会等渠道,利用互联网筛选满意的衣服,你的参考标准是什么呢?看价格还是看销量,是不是综合评价是比较靠谱的参考标准,是不是我们都会钟爱淘宝上销量前几名的商品。其实这些数据的得出就是已经购买的用户给予商品评分之后,淘宝后台统计测算出来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购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 3数学使我们的理财更加理智合理 学习数列的知识环节有这样一道题目:为了支付将来上大学的费用大约8万元,小A妈妈从一岁起在他生日那天到银行等额储蓄一笔钱,假如18岁时正好凑足,按月息2.56‰算的话,每月应该存多少?小B的妈妈采取的是保险理财的方式,每月存入300元,约定年化收益率8%,累积复利,那么他18岁的时候可以拿出多少钱?多年来,我们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精心组织的,条件不多也不少,结论几乎都可以整除,计算也很简便,都是唯一的或是确定的。而我们面对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时,没有了标准的答案,可能条件是不完备的必须人为创造,可能多余也可能不足。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需要丰富的联想,大胆地创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月息,年息各是什么概念,零存整取怎么操作,当保险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在那里给你介绍理财产品的时候,对照合同我们要怎么合理选择适合我们的保险产品,所以运用数学,养成科学的经济管理意识,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小结:数学的本质并不是简单固定的抽象物,它是一门智慧的科学应用性很强。数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包括了数学自身的理论创建,而且包括了数学在其他学科和社会各方面应用的扩展和延伸。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通,社会对数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高中生要树立起经济管理的科学意识,用以指导我们当前的学习和未来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柃均 单位: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经济论文:小议高中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的提升 在政治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学习方法,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变。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又在不断制约探究学习的开展,我们不少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探究的素养,同时,学生也缺乏探究的意识、能力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的质量进行以下探讨: 一、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最终都将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以学生为导向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并合理利用,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不同学生情况也各有不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也不同。对于《经济生活》模块来说,其主要内容为货币、经济、市场、生产、分配、消费等,这些内容源自生活却相对抽象,对一些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来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2.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开发课程资源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整合课程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生活》模块中,教师要了解什么事是学生感兴趣的。这一部分内容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空谈理论,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讲授。例如,在“消费”这一部分讲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时,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消费经验等来总结因素,除根本原因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外,自己在平时购物时,会考虑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商品价格、包装、质量等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结合经验,探索经济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提升经济教学中的计算教学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过程中,由相关经济理论所引申出来的计算题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对计算题束手无策。不仅学生在这方面问题颇多,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这类题的教学很困难,大多有有劲儿使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经济学计算题的解答并不需要过多的定理及推论过程,只需要具备初中的代数基础知识和一部分生活常识即可。解答经济学的计算题,其实无需用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否则会走入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就是在解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才将原本很容易解答的问题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维难点。因此,在对待计算题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点:只要读懂题意,理清思路,运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数常识,计算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 三、让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 生活德育论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与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经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并作必要指导,启发他们自觉接受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不乱用零花钱;生活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保护知识产权,不购买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在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可促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不断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四、加强体验实践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加强体验实践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它通常是在一课教学完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加强。例如,在教学“银行与储蓄”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商业保险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订一个理财方案。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颇有创意的理财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情况是这样,父亲:刘××,45岁,在电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亲:王××,40岁,在卫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储蓄主要为一年期定期储蓄6万元,已经有了五个月,购买了五年期凭证式国债3万元、活期储蓄5万元。正当他们准备买房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因此,需制订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1)五个月前存入的6万元存款是否办理提前支取?(2)3万元的国债又该怎样处理?(3)是否该为自己在校期间购买一份保险?买何种保险较好?(4)加息后房价走势如何?现在该不该买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比较研究,终于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总之,要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生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经济常识课堂学习之我见 摘 要 高中经济常识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同时也是高中生的学习难点。本文通过高中生的角度,来阐述经济课堂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教学 经济常识 学生 生活化 一、引言 在经济常识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总是抱有微词,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都让我们感到负担。站在我们高中生的立场上现在的经济常识课堂上到底缺少了什么,而我们又期望怎样的课堂教学呢? 二、高中生在经济常识课堂中的学习困境 《经济常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发的课程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学科性质是“力求贯彻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原则,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奠定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基础。”但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些解释内容太具有官方性而并不能理解,那么我们在经济常识课堂上究竟在学些什么? 翻开经济常识教材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不仅包括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生产、分配、消费等基本理论常识,还讲了企业、公司、股票、证券、保险等具体的经济活动载体;不仅介绍了国家经济制度、国家财政、三大产业、对外贸易等国家层面上的基本经济概念,而且介绍了作为公民个人从事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投资、就业等具体程序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常识。这些经济常识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有些是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生活经验,而有一些却因为其专业而抽象的经济语言而显得扑朔迷离,特别是受到生活阅历及年龄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有些国家政治层面的经济内容是根本无法凭借书本上的描述来深入了解的。 然而在现在的经济常识课堂上这一点经常被忽略,老师经常会在如何讲解书本知识上花费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却没有考虑到这些知识的源头离我们学生非常遥远。这就好像是拿了一团绳结中的一段来让我们解,却不能让我们看到整团绳结的构造,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解开这些缠绕在一起的困难,就十分不容易了。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这是正确的,但学生不仅仅只是扮演一种完全的接收者的角色,特别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教学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详细的教学内容,更是一种角色互换般的理解感。老师需要考虑到的不仅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素质和课堂品质,还需要考虑到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的问题。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注重国家意志、党的政策这些抽象观点和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忽略我们会怎么想、在想什么,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课堂完全缺少吸引力,让人提不起精神来进行思考。 按照课堂中所教授的知识点来给出标准答案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但是我们得到的只是卷面上的分数。为什么这么答?其中包含的内涵是什么,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是怎么流通的?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帮助我们学习、能够影响我们未来的东西。因此,在经济常识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在提升我们高中生的主体意识上,以我们的困惑出发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活起来。 三、改进课堂学习的几点建议 在如何改进经济常识课堂进程的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笔者有以下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与其他科目融合,多利用数学模型 高中学习是一个整体,实际上经济常识课只是高中课程的一小部分,我们在其他科目上所花费的时间可能远大于在经济常识课上花费的时间。因此,在进行经济常识这样需要利用到数学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的课堂上,数学模型会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工具。 比如在商品、劳动产品、物品的区分上,在我们的一般印象里这三种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差别,即使在进行了举例分析之后我们也会在之后很长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丧失分辨的能力,但是运用数学中的集合概念来描述这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清晰:劳动产品只是物品的一部分,而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个部分,而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将这三者用数学符号来解释的话,我们会自动联系学过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像这些数学模型的运用,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同时在数学课堂或其他课堂的进行中,也可以引起我们对经济常识的回忆,这对于理解经济学概念、熟记经济学规律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同时,像这样不同科目的知识融会很大程度上会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会自己去探讨、归纳其中的问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高涨。 (二)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学 经济常识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宏观的原理知识和经济机制,教师为了让我们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已经试图去利用贴近生活的讲解方式来缓解经济知识教学中产生的机械、沉闷感,但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本来就比较拘泥于教材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缺少生成性、情境性和灵活性,这种使用生活例子的讲解有时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结果。譬如在讲解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课时,永远都是一把斧子等于十五千克大米的例子,对我们来说听了和没听是一样的效果,有失新鲜和创造的生活化教学反而会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效果。 对于我们来说,真正吸引兴趣的生活化教学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展现,火候要正好。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表现就是通俗易懂的,提到“消费”就一定要去商场购物这样的做法也是不能完全引起我们的共鸣的。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生活化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困惑,作为高中生我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对某些知识也会有相应的属于自己的理解,我们需要的不是单纯的例子解惑,而是把生活中的知识和课堂上的教学接轨,使得我们能够把教材上的原理概念投影到生活中去并产生发自内心的领悟。 这样高水平的生活化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老师与我们学生多多交流。在交流中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经历,这样的互相了解对于在课堂上进行恰当的生活化教学也会有一定帮助。 四、结束语 有关经济常识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课堂中的知识多半是以社会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现阶段的学习环境差距较大,但是相信在我们与老师之间共同沟通、共同努力下,这一稍显枯燥、理论化的课堂也会变得充满经济逻辑和生活情趣。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中部)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政治学科中经济教学的提升策略 摘 要:经济生活的内容在整个高中政治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相比,经济生活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济生活的理论虽然初学起来感觉比较具体,但是要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本文将进行详细探究,以找到突破高中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难点的方法,从而提升经济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提升 在政治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学习方法,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变。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又在不断制约探究学习的开展,我们不少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探究的素养,同时,学生也缺乏探究的意识、能力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的质量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最终都将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以学生为导向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并合理利用,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也不同,对于《经济生活》模块来说,其主要内容为货币、经济、市场、生产、分配、消费等,这些内容源自生活却相对抽象,对一些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来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2、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开发课程资源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整合课程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生活》模块中,教师要了解什么事学生感兴趣的。这一部分内容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空谈理论,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讲授。例如,在“消费”这一部分讲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时,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消费经验等来总结因素,除根本原因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外,自己在平时购物时,会考虑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商品价格、包装、质量等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结合经验,探索经济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提升经济教学中的计算教学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过程中,由相关经济理论所引申出来的计算题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对计算题束手无策。不仅学生在这方面问题颇多,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这类题的教学很困难,大多有有劲儿使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经济学计算题的解答并不需要过多的定理及推论过程,只需要具备初中的代数基础知识和一部分生活常识即可。解答经济学的计算题,其实无需用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否则会走入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就是在解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才将原本很容易解答的问题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维难点。因此,在对待计算题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点:只要读懂题意,理清思路,运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数常识,计算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 三、让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 生活德育论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与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经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并作必要指导,启发他们自觉接受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不乱用零花钱;生活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保护知识产权,不购买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在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可促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不断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四、加强体验实践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加强体验实践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它通常是在一课教学完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加强。例如,在教学“银行与储蓄”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商业保险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颇有创意的理财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情况是这样,父亲:刘××,45岁,在电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亲:王××,40岁,在卫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储蓄主要为一年期定期储蓄6万元,已经有了五个月,购买了五年期凭证式国债3万元、活期储蓄5万元。正当他们准备买房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因此,需制订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①五个月前存入的6万元存款是否办理提前支取? ②3万元的国债又该怎样处理?③是否该为自己在校期间购买一份保险?买何种保险较好?④加息后房价走势如何?现在该不该买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比较研究,终于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总之,要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生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中经济论文:如何突破高中经济史教学难的囹圄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经济史占据了较重的份量,而经济史主要涉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所含内容跨度大,从古代经济体制、社会生活概况到现代经济构建过程,由于经济史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多数学生在学习时较为吃力,加上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加大了高中经济史教学的难度,对此,本文将进行详细探究,以找到突破高中经济史教学难点的方法,从而提升经济史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中经济史;教学难点;措施 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等联系紧密,对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也产生关键性影响,鉴于此,高中经济史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价值观,熟悉当今社会运行的经济体制、经济理念、经济方式在不同时期对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影响,使其形成关注经济动态的良好习惯,在当今发展迅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济知识,科学分析经济形式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经济史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对经济史内容掌握存在较大难度,高三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更加大了学习难度,对此,下文将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密切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高中经济史课程时,应当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补充,结合当今社会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与经济形势,为枯燥的经济史内容注入生活气息,以课堂模拟世界经济市场,实行分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大国崛起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史”时,首先,教师可进行现场模拟,提问学生: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哪国?你认为她在哪些方面较为强大?她现阶段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她是借助哪些方式实现自身强大目标的等,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应根据其回答内容,引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价值、殖民侵略历史进程、工业技术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这一教学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认命各个小组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将“资本积累方式”、“工业发展过程”等搬到课堂中,以英国代表组为例,引导学生从世界市场形成原因、方式等进行陈述,同时允许其他小组进行辩驳,提出各个国家在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各种行为对其他国家与世界的影响;最后,教师对整个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进行串讲,强调重点内容与标志性事件,并对各个“国家代表小组”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全民参与的教学方式,变教师主讲为学生主动探索经济史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 2.重视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任务 教师应定期询问学生教学建议,包括教学方式,内容安排、互动活动效果、课后作业布置量等,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依据学生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任务与课程安排,以提升教学效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复习古代社会经济内容时,例如,在系统复习中国不同时期的耕作方式时,教师可采用对比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基本素质等进行对比教学,以时间为纽带,将整个发展过程融合为一体,探究耕作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具体耕作方式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影响,讲解完毕后,应做好反馈信息调查,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存在疑问,教师可实行“问题整理”,即设置答疑环节,在串讲时,号召学生指出不懂之处,在黑板框架上进行罗列,可先询问已经掌握的学生的看法,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解释,争取让每位同学都能熟练掌握古代社会经济概况。 3.抓住关键,突破讲解难点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要想突破高中经济史讲解难点,也应抓住题目关键,能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从而将题目进行及时消化与吸收。例如,在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内容时,教师应突破常规“背诵复习法”,可事先向学生提问相关问题,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再结合复习计划,将重点、难点各个击破,然后找准切入点,带领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课文提到,鸦片战争后,较多的洋货涌入中国境内?这里的洋货都有哪些东西呢? 学生:西方国家所生产的产品。 教师:涌入中国,说明规模大、数量多,那么西方国家是怎么生产这么多产品的呢? 学生:运用机器生产。 教师:为什么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后,打击了我国原有的手工呢? 学生:洋货价格低,而且功能多…… 通过这样富有逻辑性的“雨点式提问”,使学生的思维跟随“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形成的关键原因,抓住该知识的本质内容,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结束语 高中经济史教学最重要的是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并结合多角度的反馈信息,做好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的优化工作,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借助对比、时间关系、影响等对经济史实行专题讲解,找到突破其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高三学习的特点,对经济史知识综合探究、分析对比,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提升经济史教学质量,帮助高三学子顺利通过升学考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经济生活道德教育初论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去实现教学的目的。而这些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道德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及道德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必须时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谈谈高一《经济生活》道德教育问题。 (一)在整个经济生活教学中,要强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⒈从宏观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不可分割 一定的经济需要一定的文化。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取代封建自然经济后,相应的道德文化没有建立前,自然经济呈现无序状态。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表明,由于没有建立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的精细的道德文化,使经济活动的许多空间失控,使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这些都严重冲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包含尚公精神,即崇尚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经济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三个有利于”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树立公平意识、进取意识、诚信意识、互助意识。 ⒉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必须要求发挥道德的协调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经济关系市场化,而市场化的经济关系必然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优胜劣汰规律的调节和支配,这样使得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自然人或法人,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市场交易规则,发生多种利害冲突,如果不及时地得到合乎市场规律要求的妥善解决,就必然导致市场规则的破坏和市场秩序的紊乱,从而危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一种深入人们内心的、具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广泛影响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来进行监督。 ⒊道德可以弥补市场法治的某些不足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一般地说,法是通过“抑恶”来扬善的,而道德是通过“扬善”来抑恶的:法诉诸于惩戒,往往只能除“恶”于已然,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道德则诉诸良心,可以防“恶”于未然;法长于治“标”,道德则长于治“本”:法遵循实用性原则,主要是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道德则遵循应然性原则,还可以引导社会走向理想。另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道德需要良心,而且法也需要道德、良心的扶持,一个社会良心和公众良心泯灭的社会,法律不仅会丧失其公正性,同时也会丧失其权威性。在历史长河中,再完美的法律制度也还是会有空隙可钻的,随着情况的变化,制度规章也会有不适应之时,所以,在许多法律干预不到的地方,道德恰恰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⒋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依靠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还有赖于各种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知识的投入和道德精神的注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人文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已占50%的比重,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道德理论、价值观念、伦理原则、道德人格等便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因素。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内涵了诚实、信誉、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因素,并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那种效率和公平兼顾的价值观,仁中取利、义中取财的经营方略,诚实信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使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后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活水源头”。 ⒌道德对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作用重大 道德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者一定的智力和体力,同时,还应包括一定的德力,劳动者只具有健康的体魄、灵活的大脑机能及智能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准则,有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在道德的作用力下,自身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在社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合理地配置劳动力,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外,还要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准的管理人才,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调控手段和监控机制。 (二)在各个环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突出以下相应的道德思想和观点。 ⒈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需要道德机制发生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商品的生产、交换,还是分配和消费,都涉及到如何在道德范围内进行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的生产、流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蕴含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或“亚洲资本主义”以集团为本位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规则,这样才能使整个商品流通过程和谐完成。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的原则”等等,以上市场主体的行为既有法律具体规定,也包含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精神贯穿了整个教材,可以说,道德思想是经济生活的灵魂,经济生活教学如果没有德治思想或德治思想体现得不充分,都是缺陷和不完整的。 ⒉经济竞争的有序性也离不开道德的监督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得维护自由、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这些规则有法律性的,也有 在人们内心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由这些信念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市场机制往往不会失灵或者扭曲.市场好比运动场,竞争就象比赛,都讲究友谊第一,都主张在道德范围内的积极参与。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纸币”,第二课“商品的基本属性”,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第十课“对外贸易”等内容,它们的顺利进行,除了法律规定外,都离不开人类共同道德的规范作用。 ⒊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依赖于道德 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由的,任何胁迫行为和欺诈行为在交换活动中都是无效的,为确保这种地位平等的竞争自由,就得依靠道德,发挥道德的监督功能。例如经济生活第二课“价值决定价格”,第四课“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竞争地位的平等性”,第五课“劳动和就业”“劳动合同制”“社会保障制度”,第六课“效率和公平”,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财政和税收”,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这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细心阐述。 ⒋契约(合同)的效力需要道德发挥维持作用 市场经济必定导致生产者之间发生商品货币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商品货币关系往往采用合同的形式规定下来,而这种合同关系除需要法律规定外,道德机制也必不可少。例如,教材第五课中“劳动合同制度”,第六课“银行的作用”,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第十一课“世贸和金融组织”“对外开放坚持的基本原则”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 ⒌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需要发挥道德的作用 经济生活课程标准清楚地说明我们学习经济生活的目的包含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在教材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经济和市场秩序”等都始终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 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发挥道德的力量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这就是说要遵循生态环境道德,自觉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与其他物种共生共荣。这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生态环境道德的经济价值所在。这些在教材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第九课“国家的宏观调控”,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又好又快发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师通过教学必须始终要灌输道德思想。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 高中经济论文:浅议高中经济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科书加大了在经济史的方面的比重,使经济史成为独立的必修模块。应该说加强经济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更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但至新课改以来,把经济史独立编在一本教科书中又会使学生掌握起来颇感吃力,也使身在一线的高中历史老师感到经济史确实不好教,原因大致有如下三个: 其一,经济史的史实纷繁杂乱,学生学起来常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恼; 其二,经济史尤其是越是离我们现时代比较远的史实,初中了解得比较少,学生比较陌生,也难以跟自己的生活挂起钩来,因此学起来比较枯燥; 其三,经济史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堆史实的堆砌,其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由于许多文科生在读初中的时候,社会发展史掌握得也比较不好,因此要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高中生对经济史的学习往往感觉到繁、杂、难,一线老师们也感到经济史的教学枯燥无味,原理又过于抽象,因此也常常为此而苦恼。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十几年来,也时常思考如何在经济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在历史课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课改以来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史,培养学生对学习经济史的兴趣。 1 注意梳理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 如《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这一课,是经济史中的重难点,该课讲述了中国古代从周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演变,史实很多,但要让学生理解起来却也不那么容易,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如何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课本只是列了一些史料作为佐证,还牵涉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税制改革,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透史料间的逻辑关系,学生读起课本的话还是感到一头雾水或者也是似懂非懂。为此笔者在课本表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条历史发展的事件逻辑链条: 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耕作逐步取代千耦其耘、人们耕作完井田后还能开垦荒地公田被抛荒、私田出现(公田要交贡赋缺乏积极性、私田不用)各国税制改革(不管公田私田都要交税)承认土地私有、刺激人们劳动积极性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关系改变(有地个体小农交税,无地农民交租,租佃关系产生)。 这个逻辑链列出来后,一目了然。学生按照这个事件链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当场就能掌握这么一个较难理解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有理解,也就能把课本堆砌起来的史料化繁为简,记忆得到深化。 2 拓展课本知识尽量使史实与身边时事、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中有许多发明就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相关。笔者在讲述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棉纺织业发展中,不仅梳理了人类服装布料的发展历程,从中国的麻布、丝绸到西方的呢绒、棉布和化纤布,而且还结合当代我们所穿各种衣服布料的优缺点,介绍了我们选择服装布料时应注意的事项,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又如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子目,要理解起来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笔者在讲这个子目的时候,不仅讲述了人类货币发展的历史(贝壳、铜钱、白银、纸币),纸币赢得人们信任的价值依据,更主要是结合当前世界跟美元霸权和人民币汇改相关的时事,如煤炭和铁矿石谈判,我国是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又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为什么不管出口和进口,中国都不能掌握定价权?华尔街引发的次贷危机为什么美国金融家闯出来祸却要全世界来帮他买单?而这一切都归于华尔街主导的美元霸权。将历史与时事结合理解,不仅使历史变得不再陌生,同时在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时候,学生就自热而然对历史有亲近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增强了。 3 课堂上老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的味道 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介绍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该课趣味性较足,也跟我们身边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课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笔者在该课中设计了一些近代生活的情景: 在1916年的某一天,某个商人要从北京到上海洽谈生意,首先他在北京打电话给上海的朋友预约好到达的时间,然后穿上棉布做的中山装,坐火车到上海后,乘电车到外滩。当他到达外滩的公司时,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当天晚上他与上海的生意人一起去吃牛排,饭后就住在这个生意人自家的一座三层高的洋房里。第二天,他便搭乘飞机匆匆赶回北京。到达机场时,你的家仆开着一辆汽车把他接到家中。吃过晚餐后,他的妻子孩子们又热情地邀请他去看电影。闲聊中,他告诉妻子这次去上海洽谈的是一笔农业化肥的生意。如果做成,对方就通过邮局马上给自己汇款过来。 通过以上材料,复原当时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然后让学生判断以上场景哪些可能是真的,哪些不可能是真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角色体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得到提升,不仅调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让他们感到历史不是冷冰冰的"事实刑场",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4 适当引导学生看一些历史课外书,也可以是一些专题纪录片 我们发现很多历史学习好的同学其实学得很轻松,他们真正花在历史单科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考出来的成绩却比经常在读、反复在读课本的同学好,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仅仅是他们记忆力好吗?应该问题不在这,这种情况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因为这些同学从小阅读面宽,见识广博,理解力自然就强,理解力强也就记忆深刻。但对多数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时间节奏已经很紧凑,加上以前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就很难啃大部头的名著和历史著作。因此我们老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书目的时间是应该斟酌一下,既考虑知识性、 可读性,又应考虑有内涵有趣味。比如网络历史小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等。电视纪录片可看《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还有老少皆宜的《百家讲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5 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跟历史相关的课题 比如新课改以来,笔者曾经指导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中国古代一两白银相当于我们现在多少钱?》。这个课题名称原来是由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在课题讨论时当场提出的,笔者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可笔者发现当这位同学问起这个问题时,其他同学都竖起了耳朵,可能由于课题名很吸引人,所以笔者就因势利导,经过讨论当场就定下这个课题。过后课题组的同学都很想了解到问题的答案,因此他们也都很积极投入到这个课题研究中。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凡是参加这个课题的同学,历史成绩普遍都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有两个女生本来是被动来参加这个组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平时的历史成绩很不理想,但通过这次研究,成绩上升特别快,原因就在于他们找到了学习历史的方法,领悟了历史的乐趣,因此历史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枯燥的,而是"找到感觉了"。 以上五个方面的建议和做法是笔者在经济史的教学中思考总结出来的,其核心就是一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老师给学生减负,老师自己反而是要加负,加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繁、杂、难"的经济史的时候,不再有畏难情绪,让学生感觉到经济史不再枯燥,更主要是有助于扩宽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看待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一个乐于学习的人,从而实现新课改的价值理念。 高中经济论文:略论高中经济史课程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决定了经济史在历史新课程模块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现行高中经济史课程缺失的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相应规划经济史课程的教学策略,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高中经济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失 1.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欠合理。首先经济史的课程内容由于不同的知识选择,导致不同课题内容设置存在着较大的轻重反差。有的课题内容偏少,教材编写也较空泛。如人民版教材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等课题。有些则内容厚重,造成教材繁杂。如人民版教材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此外,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把握也存在偏差:如人民版教材中“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内容包括“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课标对此课的要求是“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与课标相比,人民版这一课内容显然多出许多,如阶级关系、赋税制度、水利工程等,而对土地制度却讲的不够详细。我们如果忽视对课标的理解,一味地依据教材,可能就会混淆主次,偏离学习重点。教材除这类游离于课标内容要求的偏差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不清、文字表达含糊,甚至体例结构不清等缺陷,这些教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经济史教学的难度。 此外,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客观上造成了知识断裂,人为割裂了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失去政治及思想文化层面的知识依托,成为了经济史教学中的障碍。 2.初高中经济史教学严重脱节。整体而言,初中历史课程存在着重政治史,轻经济史的倾向。从课标看,初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4个单元,共65个知识点,经济史仅占13个,占比只有两成。与政治史相比,经济史要求明显偏弱。当然,这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是相关联的,但这也说明了初中阶段经济史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而高中经济史的专题史体例和较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储备。这种初、高中经济史相脱节的现象,导致高中经济史内容偏多、偏难。 3.师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贫乏。尽管学习经济史在现实层面具有经世济国的重大意义,但经济史对师生而言毕竟属于比较专深的知识内容,教或学难度较大。经济史内容涉及了诸多深奥、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概念,往往超乎学生的认知程度。同样,许多教师也存在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的问题。以已昏昏,何以使人昭昭?改变经济学专业知识储备与高中经济史课程要求相脱节的状况,是许多历史教师需补上的一课。 了解高中经济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失,是进行经济史有效教学的基础。下面,本文就此提供一些教学思考,希望对提升经济史教学的有效性有所裨益。 二、经济史课程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准确把握课标。经济史教学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标为依据。对课标的把握,除熟悉经济史的课程地位、基本理念、体例结构外,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内容的两个层面能力要求:即第一层是掌握史事的要求,第二层是历史认识的要求。如: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采用两段式的表述形式,先要求识记相关史实,然后进一步提升到理解和应用层面,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在此,教师应对识记层面的“了解、简述、知道、列举”,理解层面的“总结、概述、说明”,应用层面的“分析、探讨、认识”等能力指向要求加以区别与把握,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教学活动。 2.依照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如:两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则可细化为(1)知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并能列举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火车等重大发明,了解工厂制的形成;概述电、石油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相关史实。(2)探讨工业革命如何促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和世界市场等方面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目标要完整、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的内涵(即每个知识点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外延,避免对课标知识点要求认识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标,要有准确把握课标的能力。 3.依据主流史观梳理经济史。高中历史课程以文明史为核心,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理念,并以这些史学理念贯通古今,联系中外,串起各个模块的知识脉络,经济史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史观出发,梳理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及其规律,按不同史观的要求,对经济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这三种史观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更多地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二者只是在这一阶段用现代化范式和全球化范式来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而已。如果说,现代化主要从纵向角度演示人类的近现代文明进程,全球化则侧重于横向角度强调人类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因此,只有认真研读经济史模块的课标,准确把握、理解课标的思路与要求,教师才能依据重点,简化教材,进行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二)理顺基本内容。由于教科书的叙述存在着或过分简要,或容量过大,甚至条理不清的情形,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旨及重点,依托新课程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编织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首先,要将基本史实条理化,复杂过程简约化。如“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体系”,教材内容即可要点化概括为:一个中心(以美国为中心)、两个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三大组织(IMF、WB、GATT)等三个方面。此外,在理清各课知识条理的基础上,还应适时对单元知识及大、小专题知识结构进行宏观整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大跨度地纵横梳理知识结构,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三步一回头”,达成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经济史教学量较大,面面俱到不容易讲清楚,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故授课中要坚持简约知识结构,理顺基本史实的原则。 (三)讲清基础概念、讲透理论分析。经济史中涉及的经济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抽象。历史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史中的这些概念和基本理论、观点,切不可冗长。(1)历史概念力求讲清、讲白。如“海禁”与“闭关”,二者往往混淆。海禁在明清时期都实行过,但都是短期的,并非一贯的政策(明朝倭患平息,清朝平定台湾后都开禁)。而清朝的闭关则是长期的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则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此外,还有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原始资本积累与资本积累等概念间的区别。这些都是学习经济史中绕不开的基础概念,它们是学习理解经济史的重点,是历史思维的切入点,往往也是考试命题的着眼点。不少同学在考试中选择题丢分严重,其因素之一就是历史概念模糊不清。(2)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要讲全、讲透。如“为什么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证这一观点:(1)首先,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分工格局最终形成,工业生产大范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各资本主义大国通过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掠夺原材料,建立了完全根据本国利益为转移的国际分工体系。(2)大规模近代交通通讯系统的建立。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联接世界的铁路网、海运、公路交通网络及通讯系统。(3)世界贸易以空前规模发展起来。(4)世界金融中心形成。伦敦成为工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金融中心。(5)股份公司的普遍化,甚至形成跨国公司。(6)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进一步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大量的铜、橡胶、石油等原料和能源资源,而这些正是欧洲国家缺乏的。这加剧了它们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引发了列强瓜分世界,东西方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总之,经济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深入浅出地讲授经济史教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概念,注意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史相关内容。 (四)教材内容简则增补,繁则简化。教材内容编写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种诠释。由于课标的语言高度概括与浓缩,使得教材编写者在理解与把握课标中难免存在偏差,也造成了不同版本教材的课题篇幅往往繁简反差较大。以人民版经济史教材为例,专题六第3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课标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表述“言简”但“意不赅”,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学习要求,第一层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侧重于史实的铺垫,主要以美国为重点,让学生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而第二层次“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侧重于对资本主义新变化认识的概括提升(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通过财政及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等)。在此,人民版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显然出入较大。人民版教材的此课内容包括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等四个子目,不仅内容编写分量重,一些所涉概念也相当艰深,如美国的“新边疆”、“伟大社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师生理解显然困难;而有关课标的主题要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却未予以明确指出。人民版此课内容编写较明显地游离于课标之外,造成了教材内容的繁杂,对此需要化繁为简,否则将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一些教材篇幅过于精要,不够丰满,不够完整的课题内容,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加以必要的补充完善,以便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五)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阅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材的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缓解教学进度与课时的矛盾,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高中经济史教材如何阅读?读什么?这些方面离不开历史教师的引导,如人民版教材的各个专题和课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课题的构成、学习的主旨、围绕的重点等,都需要教师加以点拔。重视“前言”、“导语”、“课前提示”的阅读,让学生明确要“读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学会提纲挈领、提炼要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推敲和把握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等。总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转变传统学习观念,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高中经济史由于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及课程体例结构的离散性给教学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只要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技巧与方法,加强经济史和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就一定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高中经济论文:谈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道德价值导向的落实 人类经济活动是有道德价值导向的。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并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向,也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 一、在教学中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市场经济不是天然的道德经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机制和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经济生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经济生活的教学,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应当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努力践行社会公认的市场经济道德准则。 艰苦奋斗、勤俭自强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企业经营层面上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是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发展空间,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居安思危、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责任意识。从个人生活层面上看,艰苦奋斗既非反对生活享受,亦非排斥物质利益追求,而是提倡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艰苦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提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理性适度消费而不奢侈浪费。 诚实守信、竞争创新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经营是企业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基础,更是企业的美德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漠视社会责任,假冒伪劣,弃信毁约,不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最终还一定会被逐出市场。只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诚实守信,社会的商品流通、合同契约履行和现代金融活动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没有了竞争,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就会失去活力,失去效率。但竞争也有它的规范要求,毫无顾虑地无序竞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局只能是游戏规则的破坏和市场体系的混乱。通过竞争推动产品、管理、体制的创新,通过创新提升工作业绩和竞争能力,才能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市场主体多方共赢的结果。 利益兼顾、公平公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利益的差别,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但也要防止利益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坚持利益兼顾的道德准则,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优先和主导的地位,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就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权利,努力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扶贫济困、热心公益、扬善抑恶、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 保护环境、和谐合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环保道德。从发展战略上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从公民个人来看,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演讲时说:“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要靠社会成员共同建设,由人民共同享有。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的机遇,应对严峻的挑战。 二、探寻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高中生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道德主体,他们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独立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对道德说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自身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独立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渗透道德价值观教育,必须探寻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在反思经济现象中提高道德认识 学生在对生活里经济现象的观察中,往往会自发形成一定的道德感知,如对拜金主义的反感、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憎恶等。将这些感性的道德认识上升为理性的道德信念,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经济现象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经济生活中是非、好坏、善恶的正确态度和评价。在“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一目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出示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有关材料后,并没有简单去问:“诚实守信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而是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其原因主要有哪些?”“在‘蛋白精’的研发、推广、使用过程中,哪些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添加三聚氰胺已成行业‘公开秘密’的环境中,奶农诚信经营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既从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监督制度、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技术人员的良心、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等方面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诚信缺失的恶果。通过对上述经济现象的反思,学生们不仅认识到政府官员、企业家恪守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而且将自己置身其中,强化了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岗位坚守道德底线的道德观念。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诚信”“责任”已不仅仅是用来谴责唯利是图企业和见利忘义个人的道德工具,更内化为学生理性的道德信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升华。 在揭示经济规律中发展道德思维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往往很难简单地用是与否、善与恶去评价。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要使他们在道德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能够将尊重经济规律和坚守道德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理性作出判断和取舍。如:汇源果汁将被可口可乐全资收购的消息传出后,在学生中引发了广泛争议。一位教师就此话题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围绕“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达成的交易是否违背了正常的商业原则?是否损害了国家利益?”“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进行的这一收购计划要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条件?”“汇源果汁从中能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民族品牌发展之路在哪里?”等问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此后进行的成果交流、讨论会上,学生们从乐百氏、大宝谈到乐凯、娃哈哈、汇源,从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经济安全讲到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企业经营战略,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外资并购利与弊、民族品牌生与死、市场交易义与利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这一活动,复杂的经济生活得以还原,深刻的经济规律得以揭示,抽象的经济理论得以活化,学生的道德思维也得到充分的拓展。学生们认识到,把正常的商业行为上升到关系“爱国”“民族”的高度,甚至对其进行狭隘的道德谴责,既违背经济规律、无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道德发展的要求。 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 高德胜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作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自觉接受生活实践的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一位教师结合经济生活教学,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支出记账;朴素生活,个人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保护环境,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尊重他人劳动,不购买和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这些“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需要学生用行动去完成,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愿意做也能够做到的。一位学生通过对一学期自己学习、生活花费的记账发现,家庭月收入有一半多花在了自己身上,从此花钱变得“小气”了,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变成了自觉的行为。这说明,引导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才能促使其道德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 高中经济论文:“更加注重公平”与高中经济常识的几个结合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一决断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进全民福祉,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在经济学课堂中要结合课堂教学贯彻落实这一政策,让学生真正全而深刻地理解党的这一政策,具有重大意义。下面结合高中经济常识教材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更加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市。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礼会成员之问不再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要求必须把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时刻作为我党的根本出发点。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礼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以同志为卣‘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针对目前中国发展的实际,及时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更加注重公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同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含主义,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正在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05年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十字路口,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应该解决好目前收入过分悬殊的实际情况,目前是我党和国家为实现2050年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奋斗的关键阶段,如果社会公平解决不好,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可能使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毁于一旦。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经济常识“生产理论”专题说课案 在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中,主要通过专题形式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于高中经济常识中的“生产理论”专题,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本专题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和高考中的地位。本专题涉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焦点问题,是高考中经济常识论述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所以是整个经济常识的重点复习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近几年本专题的高频考点有: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途径,股份制,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等。在学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时,可以联系企业经营者素质,科学管理,信誉和形象,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等内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是高考重点,也是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本专题的高频考点还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问题,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等。其中“三农问”题、建立和完善惠及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就业问题是高考重点。 3.处理教材。根据第二轮复习的需要,首先要构建知识体系,串讲主干知识,同时用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易错点、走出知识误区,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主干知识,查缺补漏。在此基础上对考点进行深化整合,以点带面,使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其次要结合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对同一热点用多角度分析概括联系教材,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说明 1.学情分析。第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主动配合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能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第二层次的学生有努力的愿望和方向,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第三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能力非常弱,或自暴自弃,或心存侥幸,无心学习。 2.指导思想。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两头兼顾,既要强化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又要深化整和、拓宽加深、提高能力;既要教知识、提高能力,又要纠正不良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3.教学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高考考纲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往往以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和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为依托来考查知识,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时政热点。(2)多媒体教学法。由于第二轮复习内容多、容量大、涉及面广,同时要有一定的典型例题和时政热点资料,因此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是最佳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思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三、学法说明 在学习本专题时,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习能力。(1)从整体上提出复习要求。如要利用爱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避免知识遗忘现象,提高复习记忆的效率;在阅读教材时要精读和速读相结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等。(2)个别指导。向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争取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同时加强课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克服学习障碍。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构建 (二)高频考点突破 1.主干知识串讲。考点一“企业和经营者”:企业和经营者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强强联合;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考点二“产业和劳动者”:三大产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罗列知识点、填写关键词的方法,可以再现主干知识,引导学生查缺补漏。 2.深化整合。要重点分析以下问题:企业经营问题、科技创新问题、农业问题、产业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等。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多角度分析,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企业经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采用科技,加强现代管理,进行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外贸发展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素质,注重树立信誉和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塑造品牌;维护劳动者权利;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等。 又如对于农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3.考向聚焦。针对热点考向,选择典型例题,使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熟悉题型。本专题中的热点考向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等。 4.掌握易错点。根据易错点给出相应的试题,让学生通过错因分析和纠错心得两个手段掌握易错点。 (三)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针对学生答题时出现的常见问题,适当讲解答题规范,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四)展示时政热点 展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时政热点,引导学生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分析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对知识进行深化整合。 (五)专题过关演练(略)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略) 高中经济论文: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指导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创新。分析了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指导的必要性,阐述了学习策略指导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指导 一、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指导的原则 在选择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内容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经济生活课教学目标要求相结合,要有一致性和统一性,相互推进。其次,要依据教材内容突出学科体系特点,把学习策略的理论同教学实践结合,用学习策略针对性地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策略指导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学习策略的实施和推进,要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和特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注重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堆学习策略进行更正和迁移;三是要以课堂教学指导为主,坚持课堂内外学习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指导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学习十分必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21世纪,制订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发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和潜能的学习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树立起新教育理念,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学会一种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把这种学习策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与学习方法的传授,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要在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下,使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以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 3.学生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都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能力。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高效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增加、生存空间继续拓展的状况,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经济生活教学实际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经济生活教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在经济生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三、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指导 在学生学习策略指导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以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经济生活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合理设置问题障碍、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较强的学习迫切感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就一定能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确定学习目标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一些必然的影响,学习目标会使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研究发现,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会影响其学习任务的选择、完成任务坚持性和付出努力的程度。建立学习目标体系,包括学习内容目标与方法、策略目标。在开展之初,教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教给确立学习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阅读课题导言等。确立学习目标后要求学生识记学习目标,在目标下有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分层次教学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多层次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教学任务中所表现的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所以,要切实采取分层次教学,把教学内容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要求。 4.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促成行为结构与知识结构迅速互相转化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歧坪中学)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 论文摘要: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意义 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归于外国文学学科领域,而文学批评则是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筑“三足鼎立”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争的共识是:“‘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所以,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和基本属性。比较文学也就有了质的规定;而文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前提、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研究、评价活动。既然如此.比较文学就应该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学界对于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探讨,更多地是分而论之,对两者的天然联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乐黛云、陈悖等比较文学界的前辈都不失时机地强调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融通,并呼吁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拓展,但未能引起批评界应有的响应。在文学批评领域,人们论及方法,更多地关注的是文学批评本身的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等方法论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之关涉以及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尝试着讨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之意义。 一、比较与比较文学 任何存在物都无法独自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别的事物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比较的意识应该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上也会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其运用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者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并将比较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 从学理上推论:比较意识的产生,比较思维的形成,比较方法的运用,似乎一脉贯之,清晰地勾勒出“比较”概念的生成。《辞海》这样解释“比较”: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可见,察同辨异是“比较”的基本特性;而察同辨异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梵第根早就意识到比较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种心智的产物是罕有孤立。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塑像,一个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了极为科学的说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预言很快被证实。19世纪上半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发展起来。直至成为一门显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比较文学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以致形成不同学派,但其共同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有时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这种特异性在于: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我’无法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而往往先在地认同于两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样我们要处理的就不仅仅是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见。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总之,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体现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之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沦的意义。撇开文学批评而泛谈比较文学方法论.抑或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忽略比较文学方法,这些都必不能探骊得珠,甚至会南辕北辙。 二、文学批评中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 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如果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比较文学作历时性的追溯,那么.我们便可以发现.由于各个时期比较文学观念的不同,它的理论背景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应运而生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发现,比较文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都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有着天然的关联,即文学批评中渗透着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思维,诸如: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比较文学,文化批判与比较文学等等。 陈悖等学者在《比较文学》中指出: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对其流变作了梳理:在l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被看成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影响研究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这类研究在理论上发展到极端,就是梵第根所主张的,把比较文学看成历史科学,只作事实的搜索考证,研究因果联系,而排斥审美批评。5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提倡平行研究,他们的理论背景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因而在实践上强调审美的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性”。这种梳理,实际上触及到了文学批评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符号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都注重事实的考据,强调实证分析,探微索隐地辨析、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都运用审美的批评方法,致力于发掘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法国学者金伯勒的思考:文学的比较研究不应当局限于“事实联系的研究”.而必须尝试把研究导向对作品的价值的思考。 文学批评中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主干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将读者置于批评的中心,为考察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创造,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比较文学关注作品的“创作经过路线”。考量比较的放送与接受,两者有颇多接近之处。接受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尧斯为了论证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曾经讨论了“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阐释学”。将德国的歌德与法国的瓦莱里的作品相比。这显然是比较文学的视野;而其中叉涉及到瓦莱里对歌德的接受问题,这又属读者反应批评的范畴。尧斯正是领悟到了接受理论中的比较意识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因子,才强调:“我们研究《浮士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歌德的《浮士德》和后来瓦莱里的《浮士德》所回答的问题,对症下药。”他还通过比较和接受研究发现:“歌德以他的人性戏剧回答浮士德神话的原始问题时,已经作r些改动。瓦莱里也发现歌德的《浮士德》的回答已不能满足他。于是他提出浮士德神话中蕴涵的另一个问题。”尧斯的批评实践,充分证明了随着比较文学创作活动、放送者、接受者关系网的渗透,接受美学、读者批评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并由此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探索途径。 符号学成为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坚实的理论支撑,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都直接从中获得灵感。符号学研究力图借鉴语言符号分析法和代码理论,从意义建构的“零框架”上寻求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这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文学与语言学联姻)、跨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研究如出一辙。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有一种间接比较称为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俗称“西论中用”)。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学者杨牧和大陆学者周英雄先后对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中的一首小诗《公无渡河》的分析,就是借用西方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原则和符号学原理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案例;论者从形式因素人手,创造性地从语音层次的分析上升到语义层次的分析,由此传达出对生命的喟叹,进而揭示悲剧精神,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移植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符号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融合;这种批评实践,是结构主义诗学中国化的开拓性尝试,并显示出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其性别的独特性、理念的多元性、视角的开放性,自然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契合点。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批评运动千姿百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发生在不同国度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注重社会实践而轻视理论化的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理性而多元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流派、争取女权强调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东方女性主义批评。新见迭出,不乏胜解,各领风骚,形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并昭示人们:无论是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一旦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就具有了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意义。 此外,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文学和社会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传通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甚至精神分析批评等文学批评方法的特质。 辨析文学批评方法与比较文学方法之关涉.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而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是文学研究.也就决定了它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中必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将比较文学方法论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是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 比较文学是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结合的产物。它以理解不同文化和文学问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其研究方法也因此超越形式的异同类比,而包括了各种文学的不同研究方式,从而展现各种文学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 问题在于,处于当下这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历史性地从方法论、认识论和学科本体论的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比较”的不同内涵及其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去思考和探寻这种比较的价值目标将如何影响到比较文学学科方法和文学研究范式的有效性?有学者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方法论的探索,许多学者致力于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考求;在一致推重“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学界还就“阐发法”、“异同比较法”、“寻根法”、“对话”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它们无论是在比较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学批评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阐发研究既是一种研究类型.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它是中国学者的一个创造。王国维、胡适、闻一多等现代学者曾尝试这种实践;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把“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的研究,称作“阐发”研究。这种间接比较实质上属于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而一国文学理论是从该国文学创作总结、抽象而来,在被用于另一国作品阐释时,无可避免地隐含着两种作品的比较:理论移用中的逆与顺,折射出两种作品的异与同。 平行研究中根据性质类型可分为类比研究和对比研究,称为“异同比较法”。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在异质异源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的比较。它要求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的了解、沟通和融合。 “寻根法”即“文化模子寻根法”,它是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冲突、文化碰撞的产物,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他主张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作为基础.而且必须从两个模子的叠合处察同辨异,寻根探源,并认为,只有这样.方能穷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两者的融合。叶维廉的思考.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对话”是比较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传通的有效方法乐黛云从对话的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和研究范式,提出了文学对话这个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深刻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中达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且通过对话产生互补、互识、互鉴的成果.才是比较文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正是巴赫金所憧憬的境界:在两种文化发生这种对话性相遇的情况之下.它们既不会彼此融合,也不会相互混同,各自都会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完整性,然而它们都相互丰富起来。 当我们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深感两者需要的是学理的渗透和方法的融合.还发现无论是比较、阐发、对话等一般方法。还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实证批评、审美批评等具体方法,都能找到许多契合点,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重视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为比较文学方法留出一席重要之地,正在情理之中。 比较,需要一个“他者”。“他者之梦.也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之梦,他者向我们揭示的也许正是我们自身的未知身份,是我们自身的相异性。他者吸引我们走出自我.也有可能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我,发现另一个自我。”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视域中,这一番言说,既充满诗意,又耐人寻味。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科学、客观方法的实证是与纯属精神活动的审美批评相对立的。其实,实证方法绝不是纯然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排斥审美的批评方法,实证过程就包孕着一定的审美批评成分。同样,真正的审美批评又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缺乏实证的审美只能使批评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从而使研究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对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的片面理解,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看法不无关系。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鲜明地提出,哲学的基点就是“实证”,即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稳定关系为基础”,“强调事实,强调对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 ① 。这种实证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此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不仅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兴起与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成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法国比较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实证方法。其次,实证方法不再仅仅为法国文学研究所独有,而是成为超越国界的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不再是严格的国别概念,而是体现一种空间性或区域性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法论的属性概念” ② 。 就比较文学而言,实证能够成为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最重要的方法,除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学者对以往文学比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比较文学学科理性认知的结果。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的著名论文中,对他之前150年里人们对文学“比较什么”和“如何比较”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明确指出:“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断的明晰性。”这种比较不过是“那种没有价值的对比”,是“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 ③ 。用今天的话说,他坚决反对把比较文学变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无原则的瞎比,更反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空泛的无来由的所谓审美分析。为了使比较文学不致陷入不着边际的空谈,巴登斯贝格开始身体力行地进行欧洲各国文学之间渊源与影响的实证性考察,认为只有这种对细微迹象的实证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切合实际的结论,才能把比较文学整顿为一门科学的、符合文学史的最严格的要求的学科。这一做法为此后诸多法国学者所推崇。梵·第根明确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④ ,并把精细和准确的考证规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坚信如果没有这种精细的考证,比较文学便只能给人们一些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梵·第根所以持比较文学属于文学史的分支的观点,除了想避免研究中的“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的毛病外,还基于下面这样的考虑:“它可以在各方面延长一个国家的文学史所获得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和别的诸国家的文学史家们所获得的结果联在一起,于是这各种影响的复杂的网络,便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它绝对不想去代替各种本国的文学史:它只补充那些本国的文学史并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之上,纺织成一个更普遍的文学史的网。” ⑤ 伽列也强调“并非随便什么事物,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如果仅把相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就有可能造成任性的、虚构的、空洞的对比,而不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去寻求它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他宣称,比较文学重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⑥ 。基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 ⑦ 的著名观点。上述认识决定了法国学者对实证方法的看重。 客观地说,法国比较文学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法国学者在实证方法的引导下对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完备与规范上所做出的扎实稳健的种种努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学风,于比较文学的规范发展贡献巨大。难怪美国学者勃洛克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阿扎尔与伽列这些“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内作出的努力”,“可能今天就不会有叫‘比较文学’的一门学科”,更“不太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蓬勃发展” ⑧ 。 然而,正是这种实证方法,又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早在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就对实证方法提出过质疑,认为“每件艺术作品是件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达,因此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 ⑨ 。假如企图用事实联系来说明影响,最多只能停留在作品的外缘,因此他倡导价值的判断,而不是让作品淹没在渊源和影响的简单历史综合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证方法更是遭到了以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韦勒克在那篇被称为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宣言书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著名报告中,把法国学派运用的实证方法列为比较文学出现持久危机的三大症状之一加以痛斥,认为有必要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探讨。之后,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和《今日之比较文学》两篇文章中强调指出,他的文章“所针对的不 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方法” ⑩ 。那么,韦勒克何以对实证方法如此深恶痛绝呢?韦勒克认为,法国学者“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并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这样,比较文学“只能研究渊源与影响、原因与结果,而无法从总体上研究单独一部艺术作品” 11 ,这种方法除了可能说明一个作家熟悉和阅读过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再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艺术作品不只是渊源和影响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别处衍生出来的原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与新的结构融为一体了” 12 ,“真正的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毫无生气的事实,而是标准和质量” 13 。如果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两国文学之间的“贸易交往”,“使比较文学变得仅仅注意研究外部情况”,那么比较文学只能成为“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而已” 14 。原来,韦勒克所以对实证方法深为不满,究其根本是由于它把文学研究引向了对文学外部的研究,而对文学外部的研究则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原则,从而造成无视或排斥文学价值判断与美学分析的结果。这位新批评派理论家为了将比较文学研究导向“文学性”的内部研究,也为了打破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不惜把实证方法摆到了与审美批评截然对立的位置而加以批判。显然在这一点上,韦勒克的观点与克罗齐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韦勒克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交往与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审美批评的缺席,更不意味着对“文学性”的忽视。对“文学性”的考察,原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韦勒克的新批评身份使他在很大程度上看轻、贬低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暴露了不应有的狭隘与偏见。 那么,以实证为圭臬的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真的只注重资料考据、事实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完全忽视或根本不讲审美批评吗?换言之,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与纯属精神现象的审美分析真的水火不容吗? 历史地看,我们注意到,法国学者们从未反对或排斥过文学研究中的审美介入。被同时誉为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的维尔曼和安培,都十分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安培就认为,“文学科学”是由文学哲学与文学历史两个部分构成,它既要把“文学提高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范畴的水平”,又要“对作品的美发表意见” 15 。在圣伯夫的身上,更是交织着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一方面是理论上倡导实证批评,追寻一种‘文学的科学’,旨在为‘精神的自然史’服务;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批评实践,则把注意力集中于‘作家的性格特征’上,强调一种‘趣味’批评和历史批评,他要去探寻‘天才的火花’,‘诗人的精髓’” 16 。瑞士比较文学专家弗朗西斯·约斯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十九世纪,比较文学既成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批评的体系,这多半是由现代批评的奠基者之一的圣伯夫首先承认的” 17 。法国文艺批评泰斗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申明他“从事实出发”、“不提出教训而寻求规律、证明规律”的主张,并用文化“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来匡定文学发展的动因,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表现出了鲜明的“惟事实主义”和“惟科学主义”的特征,但同时他又注重时代精神的探寻,辉映着黑格尔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星光 18 。文学史家朗松在其《科学精神与文学史方法》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要坚持“客观的求知精神”,“服从事实的立场”;而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在批评原则上,不能把文学与科学混为一谈,否则就等于把文学分解为生理学、心理学或社会学来运用,这是不足取的。总之,上述学者“学术思维的双重性,不仅是法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兴起与形成时期理论与实践样态上突出的标识” 19 。 当然,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派理论集大成者梵·第根的理论表述,似乎让人们感觉到了他对文学审美的排斥。他指出:“‘比较’这两个宇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这反映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和立场。这也正是美国学派指责、抨击法国学派实证主义的最确凿的“罪状”。但是,梵·第根又接着说:“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20 请注意,梵·第根在这里同样讲得很清楚,比较文学研究并不止于“把尽可 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也不仅仅是“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将“采纳在一起”的“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既然研究者在尽可能多地收集、考证、鉴别、归纳和梳理事实的过程中还要“解释”,就必然会有所取舍,必然带有不容怀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必然关注作为“终端”的接受者在接受、消化、过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生点”、“创造性叛逆”及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可能会“摆脱全部美学涵义”呢?也许,梵·第根“摆脱全部美学涵义”的表述过于极端,却也正说明了他担心比较文学陷入混乱的无边界的状态及其对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公正性的维护的初衷。稍后的伽列虽然也强调比较文学“主要不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每个民族、每个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 21 ,但是他在用语上显然非常慎重,“主要”和“侧重”所强调的都只是研究重点,而并不能说明是对审美介入的排斥和否定,因为对“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的揭示,例如对影响作家人格、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的渊源研究,不可能不涉及审美分析与价值判断。对此,美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雷马克已敏锐地洞见到许多法国学者的比较研究中处处可见微妙的、有见地的精美篇章,“显示了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直觉的洞察力”,而且这种“清晰的、吸引人的风格具有一种艺术的魅力”,“正是美国同行们有时似乎缺少的东西” 22 。勃洛克也认为,阿扎尔的鸿篇巨著《十八世纪欧洲思潮》、《从孟德斯鸠到莱辛》等至今仍是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对于文学价值,表现了同样的敏感性”,“为我们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一种可能形式” 23 。这些都证明了审美因素在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学者更注意强调了实证研究中的文学批评和美学鉴赏。这一发展趋势既是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彼此对话、相互补充的结果,同时也是其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艾金伯勒的名著《比较不是理由》(1963),被美国学者认为是在一场学术论争的暴风雨过去后象征着学术界和平的彩虹。他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要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24 。这三个“结合”十分突出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与审美批评缺一不可的关系。布吕奈尔等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也认为:“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的描述,条理性和区别性的对比和综合性的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25 这部学术专著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它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新成果,反映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可见,法国比较文学并非一味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不讲批评;它所倡导的实证方法是几代学者理性探索后所达成的共识,于比较文学研究有其内在的学理价值,绝不会随时代的前进、学科的发展而时过境迁。 以审美批评为特色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的事实,也反证了法国学派与审美批评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美国学派是在法国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法国学派研究领域的拓展。它认为,比较文学既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同时又可以将文学同人类其他表现领域进行比较。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中,既包括了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研究,又含有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要求确立平行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即可比性,而这个可比性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找不到可比性,平行审美比较便失去了依据和理由,必然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因此要找寻可比性事实的存在,实证精神和方法就无法缺席,这种实证的精神和方法突出体现在对比较双方差异背后的共性事实的令人信服的发现和挖掘上。在文学与诸如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中,依然离不开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关系这个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找寻文学与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事实,这种跨学科研究将何以展开?审美批评的基础将何以建立?可见,在平行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中,同样要求事实说话,强调对研究对象共有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事实上,一切文学研究乃至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正如艾金伯勒所说,“美学的一切都要从确凿的研究那儿获 得” 26 。因此,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也必然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 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度强调了法国学派的实证和美国学派的审美的差别,所以不大注意并重视法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审美因素与美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实证因素的实际存在。这种情况的产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理解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一向被划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三个不同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其中“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性质与任务,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种划分在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弊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实际上造成了不少人对“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互不关涉的误解。这种误解和模糊认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不少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的写作模式,致使这些著作和教材大都成了单向度的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批评精神的缺失。这大概是目前国内文学史著述虽然多如牛毛却少有个性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为被划入“文学史的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缺乏审美批评的学派。这种认识是有害的。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文学史著述都不只是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介绍,同样贯注着鲜明的审美批评的原则。夏志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颇具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他的小说史写作尽管在某些方面我们不能苟同,但其中因包孕着鲜明深刻的审美批评成分而显得生机勃勃,别具一格。他将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视作文学史写作实践的一大要务,从而突破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之间人为的樊篱,难怪有学者称他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文体上的创新” 27 。其实,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就曾对“文学史”与“审美批评”两者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给予过充分肯定,甚至认为“文学史和艺术批评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界线”,“即使是文学史中最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判断的行为”,“不确定筛选的原则、不在典型化和评价方面作出努力,就不可能写成文学史” 28 。他还指出,在文学研究中,理论、批评和历史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它的描述、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 29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就是这位如此通明的学者,却对作为文学史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的实证方法作出了那样绝对的苛刻的责难,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观点的矛盾性显现。这也是他的文章在当时受到众多欧美学者赞誉时又同样遭到不少学者批评的原因之一吧。笔者认为,就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而言,我们无须斤斤计较或纠缠于它的文学史分支或文学研究的性质和身份,只要它的结论有益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有益于拓展对文学作品自身主动影响或接受影响的事实及其特点的认识,就是有价值的研究。 当下,我们重提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的话题,就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审美批评的过度偏重造成了对实证的某种轻视。结果,实证的空疏造成了不少研究言而无据、信口开河的混乱事实,也是造成当下被称为x+y式的或阿狗与阿猫式的瞎比乱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由此败坏了比较文学的声誉。陈思和先生曾举一本目前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里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实证空疏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其中“关于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被接受的论述几乎每一句话都需要仔细商榷”,因为“既然创造社成员是以感伤情绪来取舍外国文学,为何不喜欢感伤小说《新爱洛绮丝》而喜欢愤世嫉俗的《忏悔录》?创造社成员何时何地说过对《浮士德》时代的歌德不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郭沫若为何后来翻译这部文学名著?他们选择介绍雪莱是否就意味着拒绝拜伦?他们什么时候表示过对雨果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为什么王独清要自称是‘雨果第二’呢?” 30 他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手资料来证实,以不经过考核的结论为前提,然后推断出不负责任的证据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可见,缺乏实证的文学史和审美批评势必偏离事实并使批评导向主观臆断性,从而使话语和结论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我们强调、提倡实证,并非是要把文学等同于科学,而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一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这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是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 的。这种精神与学风在今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颠覆、解构科学和理性的语境下更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总之,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研究,虽然重点各异,方法有别,但都存在着实证与批评交融的研究格局:实证中有批评,批评中含实证。过分强调一端而忽视另一端存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为科学、客观方法的实证是与纯属精神活动的审美批评相对立的。其实,实证方法绝不是纯然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排斥审美的批评方法,实证过程就包孕着一定的审美批评成分。同样,真正的审美批评又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缺乏实证的审美只能使批评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从而使研究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对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关系的片面理解,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看法不无关系。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鲜明地提出,哲学的基点就是“实证”,即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以“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稳定关系为基础”,“强调事实,强调对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 ① 。这种实证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对此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不仅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兴起与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成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法国比较文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实证方法。其次,实证方法不再仅仅为法国文学研究所独有,而是成为超越国界的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不再是严格的国别概念,而是体现一种空间性或区域性的概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法论的属性概念” ② 。 就比较文学而言,实证能够成为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最重要的方法,除实证主义传统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学者对以往文学比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比较文学学科理性认知的结果。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的著名论文中,对他之前150年里人们对文学“比较什么”和“如何比较”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明确指出:“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断的明晰性。”这种比较不过是“那种没有价值的对比”,是“那些隐约相似的作品或人物之间进行对比的故弄玄虚的游戏” ③ 。用今天的话说,他坚决反对把比较文学变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无原则的瞎比,更反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空泛的无来由的所谓审美分析。为了使比较文学不致陷入不着边际的空谈,巴登斯贝格开始身体力行地进行欧洲各国文学之间渊源与影响的实证性考察,认为只有这种对细微迹象的实证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切合实际的结论,才能把比较文学整顿为一门科学的、符合文学史的最严格的要求的学科。这一做法为此后诸多法国学者所推崇。梵·第根明确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④ ,并把精细和准确的考证规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坚信如果没有这种精细的考证,比较文学便只能给人们一些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梵·第根所以持比较文学属于文学史的分支的观点,除了想避免研究中的“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的毛病外,还基于下面这样的考虑:“它可以在各方面延长一个国家的文学史所获得的结果,将这些结果和别的诸国家的文学史家们所获得的结果联在一起,于是这各种影响的复杂的网络,便组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它绝对不想去代替各种本国的文学史:它只补充那些本国的文学史并把它们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之上,纺织成一个更普遍的文学史的网。” ⑤ 伽列也强调“并非随便什么事物,随便什么时间地点都可以拿来比较”,如果仅把相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就有可能造成任性的、虚构的、空洞的对比,而不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去寻求它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他宣称,比较文学重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⑥ 。基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 ⑦ 的著名观点。上述认识决定了法国学者对实证方法的看重。 客观地说,法国比较文学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但法国学者在实证方法的引导下对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完备与规范上所做出的扎实稳健的种种努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学风,于比较文学的规范发展贡献巨大。难怪美国学者勃洛克不无感慨地说,没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阿扎尔与伽列这些“法国比较文学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内作出的努力”,“可能今天就不会有叫‘比较文学’的一门学科”,更“不太可能有比较文学研究近年来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蓬勃发展” ⑧ 。 然而,正是这种实证方法,又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早在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就对实证方法提出过质疑,认为“每件艺术作品是件独特而个别的结构,是精神的表达,因此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 ⑨ 。假如企图用事实联系来说明影响,最多只能停留在作品的外缘,因此他倡导价值的判断,而不是让作品淹没在渊源和影响的简单历史综合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证方法更是遭到了以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韦勒克在那篇被称为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宣言书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著名报告中,把法国学派运用的实证方法列为比较文学出现持久危机的三大症状之一加以痛斥,认为有必要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探讨。之后,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和《今日之比较文学》两篇文章中强调指出,他的文章“所针对的不 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方法” ⑩ 。那么,韦勒克何以对实证方法如此深恶痛绝呢?韦勒克认为,法国学者“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并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这样,比较文学“只能研究渊源与影响、原因与结果,而无法从总体上研究单独一部艺术作品” 11 ,这种方法除了可能说明一个作家熟悉和阅读过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外,再不可能为作品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艺术作品不只是渊源和影响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别处衍生出来的原材料不再是毫无生气的东西,而是与新的结构融为一体了” 12 ,“真正的文学研究所关心的不是毫无生气的事实,而是标准和质量” 13 。如果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两国文学之间的“贸易交往”,“使比较文学变得仅仅注意研究外部情况”,那么比较文学只能成为“研究国外渊源和作家声誉的附属学科而已” 14 。原来,韦勒克所以对实证方法深为不满,究其根本是由于它把文学研究引向了对文学外部的研究,而对文学外部的研究则偏离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原则,从而造成无视或排斥文学价值判断与美学分析的结果。这位新批评派理论家为了将比较文学研究导向“文学性”的内部研究,也为了打破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不惜把实证方法摆到了与审美批评截然对立的位置而加以批判。显然在这一点上,韦勒克的观点与克罗齐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韦勒克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交往与相互关系,并不能说明审美批评的缺席,更不意味着对“文学性”的忽视。对“文学性”的考察,原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韦勒克的新批评身份使他在很大程度上看轻、贬低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暴露了不应有的狭隘与偏见。 那么,以实证为圭臬的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真的只注重资料考据、事实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完全忽视或根本不讲审美批评吗?换言之,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与纯属精神现象的审美分析真的水火不容吗? 历史地看,我们注意到,法国学者们从未反对或排斥过文学研究中的审美介入。被同时誉为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的维尔曼和安培,都十分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安培就认为,“文学科学”是由文学哲学与文学历史两个部分构成,它既要把“文学提高到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范畴的水平”,又要“对作品的美发表意见” 15 。在圣伯夫的身上,更是交织着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一方面是理论上倡导实证批评,追寻一种‘文学的科学’,旨在为‘精神的自然史’服务;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批评实践,则把注意力集中于‘作家的性格特征’上,强调一种‘趣味’批评和历史批评,他要去探寻‘天才的火花’,‘诗人的精髓’” 16 。瑞士比较文学专家弗朗西斯·约斯特曾精辟地指出:“在十九世纪,比较文学既成为学术上的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批评的体系,这多半是由现代批评的奠基者之一的圣伯夫首先承认的” 17 。法国文艺批评泰斗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申明他“从事实出发”、“不提出教训而寻求规律、证明规律”的主张,并用文化“三要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来匡定文学发展的动因,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表现出了鲜明的“惟事实主义”和“惟科学主义”的特征,但同时他又注重时代精神的探寻,辉映着黑格尔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星光 18 。文学史家朗松在其《科学精神与文学史方法》一文中提出,在文学研究方法论上,要坚持“客观的求知精神”,“服从事实的立场”;而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又明确指出,在批评原则上,不能把文学与科学混为一谈,否则就等于把文学分解为生理学、心理学或社会学来运用,这是不足取的。总之,上述学者“学术思维的双重性,不仅是法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兴起与形成时期理论与实践样态上突出的标识” 19 。 当然,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派理论集大成者梵·第根的理论表述,似乎让人们感觉到了他对文学审美的排斥。他指出:“‘比较’这两个宇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这反映了他的实证主义倾向和立场。这也正是美国学派指责、抨击法国学派实证主义的最确凿的“罪状”。但是,梵·第根又接着说:“比较文学的性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性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20 请注意,梵·第根在这里同样讲得很清楚,比较文学研究并不止于“把尽可 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也不仅仅是“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地”将“采纳在一起”的“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既然研究者在尽可能多地收集、考证、鉴别、归纳和梳理事实的过程中还要“解释”,就必然会有所取舍,必然带有不容怀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必然关注作为“终端”的接受者在接受、消化、过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生点”、“创造性叛逆”及其意义和价值,怎么可能会“摆脱全部美学涵义”呢?也许,梵·第根“摆脱全部美学涵义”的表述过于极端,却也正说明了他担心比较文学陷入混乱的无边界的状态及其对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公正性的维护的初衷。稍后的伽列虽然也强调比较文学“主要不评定作品的原有价值,而是侧重于每个民族、每个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 21 ,但是他在用语上显然非常慎重,“主要”和“侧重”所强调的都只是研究重点,而并不能说明是对审美介入的排斥和否定,因为对“作家所借鉴的种种发展演变”的揭示,例如对影响作家人格、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等的渊源研究,不可能不涉及审美分析与价值判断。对此,美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雷马克已敏锐地洞见到许多法国学者的比较研究中处处可见微妙的、有见地的精美篇章,“显示了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直觉的洞察力”,而且这种“清晰的、吸引人的风格具有一种艺术的魅力”,“正是美国同行们有时似乎缺少的东西” 22 。勃洛克也认为,阿扎尔的鸿篇巨著《十八世纪欧洲思潮》、《从孟德斯鸠到莱辛》等至今仍是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对于文学价值,表现了同样的敏感性”,“为我们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一种可能形式” 23 。这些都证明了审美因素在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学者更注意强调了实证研究中的文学批评和美学鉴赏。这一发展趋势既是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彼此对话、相互补充的结果,同时也是其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艾金伯勒的名著《比较不是理由》(1963),被美国学者认为是在一场学术论争的暴风雨过去后象征着学术界和平的彩虹。他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要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 24 。这三个“结合”十分突出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与审美批评缺一不可的关系。布吕奈尔等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1983)也认为:“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和哲学的角度,对不同语言间或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进行的分析性的描述,条理性和区别性的对比和综合性的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25 这部学术专著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更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它广泛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新成果,反映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可见,法国比较文学并非一味地只关注事实的求证而不讲批评;它所倡导的实证方法是几代学者理性探索后所达成的共识,于比较文学研究有其内在的学理价值,绝不会随时代的前进、学科的发展而时过境迁。 以审美批评为特色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的事实,也反证了法国学派与审美批评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美国学派是在法国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法国学派研究领域的拓展。它认为,比较文学既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同时又可以将文学同人类其他表现领域进行比较。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中,既包括了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研究,又含有影响关系的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要求确立平行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即可比性,而这个可比性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找不到可比性,平行审美比较便失去了依据和理由,必然滑入主观臆断的泥潭。因此要找寻可比性事实的存在,实证精神和方法就无法缺席,这种实证的精神和方法突出体现在对比较双方差异背后的共性事实的令人信服的发现和挖掘上。在文学与诸如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中,依然离不开确凿的事实和这些事实之间确实的关系这个基础。我们无法想象,不找寻文学与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事实,这种跨学科研究将何以展开?审美批评的基础将何以建立?可见,在平行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中,同样要求事实说话,强调对研究对象共有事实的观察分析,强调寻找事物的变化规律,强调发现同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事实上,一切文学研究乃至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实证的方法,正如艾金伯勒所说,“美学的一切都要从确凿的研究那儿获 得” 26 。因此,审美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也必然是包含着实证精神的批评。 就国内而言,长期以来,我们由于过度强调了法国学派的实证和美国学派的审美的差别,所以不大注意并重视法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审美因素与美国学派比较研究中的实证因素的实际存在。这种情况的产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说,与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关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观念的划分与理解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文学研究一向被划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三个不同的主要领域。尤其是其中“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不同性质与任务,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也毋庸讳言,这种划分在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弊病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突出表现就是实际上造成了不少人对“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互不关涉的误解。这种误解和模糊认识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不少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的写作模式,致使这些著作和教材大都成了单向度的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梳理,而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批评精神的缺失。这大概是目前国内文学史著述虽然多如牛毛却少有个性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为被划入“文学史的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缺乏审美批评的学派。这种认识是有害的。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文学史著述都不只是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的简单罗列和介绍,同样贯注着鲜明的审美批评的原则。夏志清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颇具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他的小说史写作尽管在某些方面我们不能苟同,但其中因包孕着鲜明深刻的审美批评成分而显得生机勃勃,别具一格。他将优美作品的发现和评审视作文学史写作实践的一大要务,从而突破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之间人为的樊篱,难怪有学者称他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文体上的创新” 27 。其实,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就曾对“文学史”与“审美批评”两者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给予过充分肯定,甚至认为“文学史和艺术批评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界线”,“即使是文学史中最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判断的行为”,“不确定筛选的原则、不在典型化和评价方面作出努力,就不可能写成文学史” 28 。他还指出,在文学研究中,理论、批评和历史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它的描述、阐释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 29 。然而,值得玩味的是,就是这位如此通明的学者,却对作为文学史分支的法国比较文学的实证方法作出了那样绝对的苛刻的责难,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观点的矛盾性显现。这也是他的文章在当时受到众多欧美学者赞誉时又同样遭到不少学者批评的原因之一吧。笔者认为,就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而言,我们无须斤斤计较或纠缠于它的文学史分支或文学研究的性质和身份,只要它的结论有益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有益于拓展对文学作品自身主动影响或接受影响的事实及其特点的认识,就是有价值的研究。 当下,我们重提比较文学研究中实证方法与审美批评的话题,就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审美批评的过度偏重造成了对实证的某种轻视。结果,实证的空疏造成了不少研究言而无据、信口开河的混乱事实,也是造成当下被称为x+y式的或阿狗与阿猫式的瞎比乱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由此败坏了比较文学的声誉。陈思和先生曾举一本目前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里的一段话为例,指出实证空疏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其中“关于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被接受的论述几乎每一句话都需要仔细商榷”,因为“既然创造社成员是以感伤情绪来取舍外国文学,为何不喜欢感伤小说《新爱洛绮丝》而喜欢愤世嫉俗的《忏悔录》?创造社成员何时何地说过对《浮士德》时代的歌德不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郭沫若为何后来翻译这部文学名著?他们选择介绍雪莱是否就意味着拒绝拜伦?他们什么时候表示过对雨果不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为什么王独清要自称是‘雨果第二’呢?” 30 他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手资料来证实,以不经过考核的结论为前提,然后推断出不负责任的证据的方法是站不住脚的。可见,缺乏实证的文学史和审美批评势必偏离事实并使批评导向主观臆断性,从而使话语和结论失去扎实稳健的可信度。我们强调、提倡实证,并非是要把文学等同于科学,而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一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这种科学求真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学风是一切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 的。这种精神与学风在今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一点,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颠覆、解构科学和理性的语境下更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总之,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研究,虽然重点各异,方法有别,但都存在着实证与批评交融的研究格局:实证中有批评,批评中含实证。过分强调一端而忽视另一端存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比较文学论文: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要:1997年学科调整后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信息一体化的全球化氛围中,再现勃勃生 机,很快从原来的危机状态下走出,经过几年发展,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三级体制得以完善,全面拉 动了该学科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层进展。但学科合并后的高层次整合并不理想,两个老学科之间的关系 多有争议,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依然不少。文章就学科合并及合并后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理念目 标、教学新模式建构以及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试验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整合;教学改革 1917年周作人以北京大学文科教授的身份首先开设欧 洲文学史,1918 年第一本《欧洲文学史》教材问世。1930 年朱自清主持清华大学国文系后,明确提出从“比较”高 度认识“西洋文学”。193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对大学课程 进行调整,中文系课程设置沿用清华思路。1946年,按照 闻一多的设想:把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外国语言文学系分解 重组文学系和语言系,后因争议较大未能实施。1952年新 中国高校学科大调整后,“外国文学史”作为规范的学科 名称替代“欧洲文学史”、“西洋文学”。1997年国务院社 科规划办公室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本着减少旧学 科、发展新学科的宗旨,将高校讲坛上存在了80年的外 国文学与20 世纪80年展起来的比较文学实施学科合 并,合并为“文学”学科之下新的二级学科——“比较文 学与世界文学”,原有学科只能以专业性质(专业方向) 存在. 一、学科整合背景及内部关系明确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本是该学科两个重要的概念. 1827年歌德从“各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容忍”和“作品具有 普遍的全人类意义”两方面提出“世界文学”(德语复合 词weltliteraur)的构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 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 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研究者据此认为文学是不断进化 的有机体,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体现了人类文学的伟 大进步,论者确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日益临近,相互影 响日益深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 韦勒克·沃伦认为世界文学除歌德赋予的涵义外,还指全 球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或指那些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 品,他较早认识到世界文学对于比较文学的重要性,他这 样界定比较文学: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从 中我们看到两种涵义的世界文学:一个着眼于文学发展前 景的理论构想;一个立足于划定比较文学的对象和角度. 而在国内“世界文学”却没有在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真正发 挥作用,起支配性作用的是“文学关系”说。比如陈?? 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给比较文学下了一个相当完整 的定义: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 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 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意 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把比较文学界定为对各种“文学关 系”的研究,这是中国学派较为一致的观点,而“文学关 系”是一个差异性概念,在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别、民 族、文化差异等外部因素是其关注的中心,对它的强调消 解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在的 同质关系. 由于新学科的诞生,进入核心课的外国文学在大学中 文系的地位获得极大改善。“外国文学”在“中国语言文 学系”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得以根本解决。但学科合并 后,学科内部与比较文学的矛盾却凸现出来。从新学科的 命名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不能够彼此替代,而应该保留各自本原特性,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合,以达至文学研 究的新境界,但实际情形却不全然如此。硕士研究生招生 方向一贯是学科发展的晴雨表,通过互联网,仅就2002 年全国有硕士招生资格的50所大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 现,各大学的招生方向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如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原先没有世界文学 专业,在新学科的招生方向中,也没有世界文学方向,而 全是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二类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 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原先有世界文学专业,在学 科合并后,世界文学方向的重要性降低,把重要精力转向 中外文学关系的方向。第三类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 等,在二级学科下,没有设具体方向。这些学校以前有世 界文学专业,学科合并后在发展方向上尚不明朗,现有师 资以世界文学为主。第四类以上海师大、苏州大学、武汉 大学为代表,他们在招生方向上,有中外文学关系方向, 也有世界文学方向,二者并重。新学科在研究方向的设置 上,应该是比较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关系、世界文学并 重,上海师大一类大学的做法较接近这种理想状态。② 在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它包括外国 单一作家、作品本身的研究,包括国别文学的研究,包括 区域文学(如欧美文学、东方文学、拉美文学等)及总体 外国文学的研究,同时,它也包括含有中国的世界范围内 全部的文学的研究。从19 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一百多年 间,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实绩,而中外文学 关系的研究只是近20年才形成规模的,在新的学科中, 需要有中外文学关系的维度,也需要有纯粹外国文学的维 度。从学科的整体发展来看,世界文学无疑是比较文学基 础,而比较文学则是世界文学的研究方法,二者之间的确 存在着知识平台与方法论的互补性。世界文学在新学科中 不仅要维持它的存在,更要推动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需 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世界文学的意义。不论世界文学作 为对象还是角度,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就像聂珍钊在 2002外国文学年会所说:外国文学史本身就有比较文学的 特点和内涵,外国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 二、课程设置及知识体系的完善 按教育部的部署,从1999年起,师范院校逐步以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取代原来的“世界文学”或“外 国文学”。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本专业 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都要进行全面 改革。但迄今为止,很多条件不具备的大学和师范院校都 还没有开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我们还是按原 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运作。课程怎样设计, 如何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如何改 善,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教学的要求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学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按照现有师资和在中国文学教学 的基础上,认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课程设置可分这样 几个科目实施教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外国文学史 (欧洲部分至一战前);东方文学经典选读;20世纪诺贝 尔文学选讲。并在这些课程中贯穿中外文学关系比较研究 的具体内容. 1 、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比 较文学的各个层面及研究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 究、科际整合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的本质以 及研究比较文学的途径和方法,侧重理论的说明,学习和 研究比较文学的方法。第二部分讨论比较文学的各种范畴 以及不同的流派和文学运动与思潮,兼及个案示例,通过 案例的分析可使学生知道怎样以比较的思维阅读世界名 著,从事鉴赏和研究. 2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102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通过选读外国文学名著 的重要作品,使学生对世界文学有系统认识,帮助学生理 解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国文学 在现代世界文坛的位置,在对世界文学有认识之余,也可 以对比较文学及其研究的趋向作出更全面的沉思。本科目 将会通过选读外国文学名著(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学 生掌握西方文化观念下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作家、作品 和评鉴能力。授课时可以刻意引介所选文本背后的文艺思 潮、文学运动来培养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观念. 3 、东方文学经典选读(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重点学习东方文学的经 典作品,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知识体系的必要补充,使学 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文学的差异化及相互影 响。接受中国以外的其他东方文化背景中的作品信息,形 成更为广阔的比较文化视野。本科将会通过选读国外东方 文学名著诗歌、小说、戏剧等使学生掌握东方文化观念下 的重要文学现象、主要作家、作品,提高评鉴能力,进一 步强化学生的比较性思维观念. 4 、20 世纪诺贝尔文学选讲(34学时左右) 科目宗旨及说明:本科目旨在重点学习20世纪诺贝 尔文学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知识体 系的必要延伸,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的最新发展及现代主 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继承和反动。接受更 接近于我们的生存时代的文学作品精神信息,并对我们现 代意识培育和生存观念更新产生直接影响。本科将会通过 选读20世纪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诺贝尔文学名著, 使学生掌握作为20世纪重要文学现象的现代主义、后现 代主义文学观念,并理解主要作家、作品,对学生创新意 识的培养予以启迪. 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方法 面对学科合并后的挑战,面对校园的人文精神冷落, 面对大学生群体中名著阅读量极小的现实,面对教学内容 作品多、地域广、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如何在21世纪的新时代条件下搞好外国文学教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昔日拿着纸页发黄的讲稿“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习惯了 的“文学背景——作家简介——作品分析”的讲授模式, 必须代之以充满锐意创新精神的全新外国文学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教学改革新探索及思路 (1)强化人文精神,重视非智力因素。当代教育首 先表现为综合素质培养,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单纯的 知识,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这是衡量大 学生道德品质、人格完善和文化学识等方面成长的基本标 准。正如启蒙思想家洛克所说:一个只要科学不要人文精 神的人,是只有知识没有智慧的人。人文精神是大学教学 永恒的主题,外国文学积淀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 “自立自强自尊”和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关怀与当代大学 生息息相通。从古希腊以人为本的理念到文艺复兴的人文 主义,从卢梭对人性的张扬到雨果、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 及其20世纪文学对人性回归的呼吁给我们提供了人格修 炼的丰富营养。因此,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质应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基本价值理念.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注意培养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 对于生长在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中国文化之中的中国青年学 生的健全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要 使青年学生通过文化比较认清:西方文化重个体而轻群体 的传统的优点和弊端,懂得如何从体现个体自由精神的西 方文学中获得可贵的借鉴,同时也认识到西方个体自由传 统的实质及其消极因素,以及经过现代诠释后的中国重群 体的传统所具有的积极价值. (2)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教学。外国文学 内容十分广阔、流派纷呈、名家灿若星河、佳作汗牛充 栋。教学内容选择要根据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标准和学生 的实际:一是理清线索,帮助学生获得整体的文学发展观 念,这是教学的基础;二是大胆舍弃,压缩重点作品数 量,提升作品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大家中选更具类型代 表和艺术价值作家且只选一部作品(具有深度和文化含 量)探讨分析。三是注意学术动态、开拓发现视界,讲授 自己的科研发现和研究方法。因此,注重创新思维和方法 论启迪就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制高点。四是对研究对象资 源几近枯竭、研究资料沉积太多的作家作品可引导学生在 课外学习整理,以减轻教学负载量.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切实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就整个外国文学的发展而言,古代是原点,近代是 重点,现当代是难点。讲授的重点部分再分出次重点。如 希腊神话、人文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 学,其中神话原型、莎士比业、塞万提斯、拜伦、托马 斯·哈代、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 应是重点讲授和学生重点学习、掌握的作家,而像《圣 经》、《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简·爱》、《罪 与罚》等这些阅读性较强的作品可视为次重点。而20世 纪文学,重点是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作品为次重点. 现代主义文学离我们的时代生活距离远,人们对各种艺术 鉴赏还未能拉开时空距离,很多问题少有结论,这是我们 教学的难点。教师把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学生深刻领 会,能举一反三。略讲部分,教师精心设计“作业与讨 论”,督促学生自己来完成. (3)增加批评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份量。首先, 用文艺理论准确地为作家作品定性定位,作为学生阅读作 品前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作家的 创作已有了某种标签或是受到某种文学思潮的影响,决定 了他的艺术思维和表现视角,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作品分 析才能落到实处。其次,针对不同的作品选用适当的评鉴 方法。譬如用马斯洛人格理论分析《哈姆莱特》,用基督 教教义理论分析《巴黎圣母院》,用女性主义理论解构 《简·爱》等,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品已很难再适应社会历 史批评,而必须选用适合于它们的新批评方法。选有代表 性的作品作为个案,用适当的文艺批评方法指导作品分 析,不仅教给学生方法,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 教学的量和质。再次,增进与外界的交流,增强观念的包 容性,兼收并蓄容得下多种不同的声音。随着中外文化的 交流的深入,东西方观念撞击和相互解构,我们走进一个 思想与方法多元的世纪,我们不能再以国人特有的思维方 式用中国文艺理论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和问题,应 该用外国文艺理论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理解外 国文学中难以理解的内涵。引导学生向文艺理论之门迈 进,培养他们对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兴趣,提高理论素养, 这也是大学高年级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4)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的学科整合为外国文学教学打开了新的视界,教学 中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注意文学与历史、哲学、心理学、 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的联系,丰富外国文学课的文化 含量。特别注意把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 在学习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达到拓宽知 识领域、强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注意寻找契合 点,挖掘品德培育和人格提升的内容,如通过《被缚的普 罗米修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加强人生理想教育; 通过《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 《高老头》、《美国悲剧》等强化社会批判意识;通过《荒 原》、《等待戈多》等理解现代人的信仰危机;通过文学作 品中的爱情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等等. 2、教学改革的手段与方法 (1)网络资源运用。置身于网络时代,现代化教育 技术在城市中学开始全面普及,近年来高校的教学评估和 教学成果评审对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格外看重,迫使已 经走在了中学后面的高校加大投资完善设施,为学生提供 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外国文学教学面对图书资源严重 不足和缺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学习和研究不失为 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一是到三年级学生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二是数字信息资料全面,使用方便;三是能 节省时间;四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大作家及经典作品网络资 源非常丰富。面对一部作品选择好话题和角度,学生尽可 以各显神通,从不同渠道搜集到大量材料,再经自己整理 消化在精心组织的讨论中见仁见智的阐述。 所有这些窗口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只要运用得当 使用熟练必然是“别有洞天”. (2)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人脑”+“电脑”的多媒 体课堂教学实现了图文声像兼具的理想模式,为课堂教学 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主体 意识在生动活泼的、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全面激发,在 一种新颖的、多维的思维空间展示进程中,教师和学生都 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真正使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创造 型教学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成为学习的主 人。现代教学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如重要场景、精彩 片断的音频、视频材料的运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作品人 物和主题的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再像播放 一些诗词音乐、配乐诗朗诵会使学生对罗伯特·彭斯和普 希金感受得更真切更深刻;cai课件教学使教学内容密集 的知识点予以很好的空间压缩,图表处理与文本的超级链 接,更加方便实用而且功能强大;利用多功能教室的现代 化摄像监控系统,尝试学生在教师退场的教学情境中,通 过精心准备,实施自主组织教学或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评 点分析,实现真正的教学互动. 当然,手段不是目的,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出 发,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灵活地运用多种现代 教学媒体的辅助,不能搞成电脑“满堂灌”淡漠了教师激 情,眼花缭乱之中使学生应接不暇,失去课堂教学师生间 必需的情感陶冶. (3)英语诗歌“双语教学”试验。外国文学的教学 内容本来应该涉及“原语文学”,像外语类的国别文学就 是针对某语言专业的原语文学作品,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缺 少相应的师资,也就没有这类课程设置。中文专业的“外 国文学”严格意义上也包括了“原语文学”,像解放前的 北京大学国文系外国文学课程全由外文系教师担任,但问 题是苦于语种太多,授课者无师能通,后来多用本系教师 上课,自然“外国文学”也就变成了“译语文学”. 现今提倡“双语教学”(非民族地区的汉语化提升), 这是高校课程建设英语化与世界接轨,而对于英语国际化 时代的“外国文学”来说,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 在通过研究生教育积极培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双语 教师的同时,可与外文系文学研究者合作进行英语诗歌的 双语教学试验。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英国浪漫主义诗 歌以及现代英语小说(节选)赏析等。笔者近年在专科班 做过一点尝试,将莎士比亚、彭斯、拜伦、雪莱的原诗拿 来师生共同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理解都没有问题,少 部分学生甚至能熟练背诵。当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双语教学,仍受母语思维的局限,无法根据需要在双语之 间自由切换。基于双语教师奇缺,培养难度大时间长,又 很难聘请到合适的外籍教师,目前的选择只能是降低标 准,走具有中文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 (4)“精彩片断”模拟表演和英语诗歌朗诵。中文系 有着丰富的“课本剧”表演经验,对此历届学生都表现出 浓厚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外国文学教学实际 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名著改编和“精彩片 断”的模拟表演,甚至采用洋泾浜杂语对白,开展系际交 流,与外文系学生联手活动并请外文系老师指导,像2002 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断表演就有过非常好的效果,其 他名剧名片通过影片观摩,细心演练都可能有意外收获. 随着学校向本科全面过渡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举 行英语诗歌朗诵比赛条件已经成熟,而且非常有必要。这 样的课外活动学生有兴趣参与、教师有必要参与,不仅拓 展了教学空间,也提高了师范技能,还能为大学生素质教 育活动科目提供优秀范例.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 [摘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合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学科范围的纷争。本文引入释义学视角试图 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对比较文学学科方法与研究程式进行探讨。哲学释义学认为一切阐释都是从前结构出发,是基于前结构的 创造活动。本文指出由于传统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这构成 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野的基础。在面对他者本文时,调动他者文化对他者本文进行阐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而充分调动前结构 中的传统文化阐释他者本文,从而跨入阐释学的横向地带,在问答逻辑中达到视域融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关键词]学科界限;前结构;视域融合 1998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中国高 等院校中文系诞生了,成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学科合 并一方面使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成倍增长,比较文学的地位 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给比较文学界和外国文学界带来了诸多 烦恼,激发了许多学者对其深思、探讨。2000年,《外国文学研 究》杂志设置了“学科建设研讨专题”的专栏,对“‘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学科的有关问题开展了讨论”[1];2002年,在中国外国 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期间,几位学者就“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进行了座谈[2];2003年,第二界“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 坛”对学科合并及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2004年,在 首届中国比较文学高层论坛中,学者们继续就此话题进行讨 论[4]。对于学科合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对合并表示 了认同,不过认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是两个有各自不同特征 的学科[5];有的学者认为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6];另外一些 学者则对合并带来的问题忧心忡忡[7]. 学科合并带来的比较文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教学的混乱、学 术质量的低下[8]等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学科定位以及身份 问题所决定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其前身就是外国文学)身 处同一屋檐下,各自的身份和地盘如何界定、划分?两者错综复 杂的关系是否会导致彼此消融,乃至同一?解决这些问题的关 键在于能否在学理上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区别开来。本文将 引入哲学释义学中前结构的概念,对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 身份界定,并进一步探讨在释义学的视角下,比较文学研究如何 在一开始就与外国文学分道扬镳,并怎样一步步在视域融合中 展开自身. 一、前结构对于阐释学的意义 传统阐释学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认为理解 就是重构,是诠释者通过本文达到作者的方法。“对狄尔泰来 说,本文是其作者思想和意图的表达;诠释者必须把自己置换入 作者的视界以便使创造活动获得新生。”[9]这种思想基于阐释者 和作者心理同构的基础之上,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 以对本文意义的通达不仅可能,而且是释义学追求的目标. 海德格尔将前结构引入理解活动,从而真正改变了释义学. 他认为,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或在真空中进行,“一 切解释都活动在前已指出的‘先’结构中。对领会有所助益的任 何解释无不已经对有待解释的东西有所领会。”[10]海德格尔将 解释前对事物的领会称为“先行具有”;将先行的解释角度或取 向称为“先行视见”;将对事物预先的概念上的把握称为“先行掌 握”。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构成了领会的先结构或者 前结构。[11] 伽达默尔进一步开辟了哲学释义学空间。他认为,释义学 不仅仅是人文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也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 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理解的过程就是世界向 人类展开的过程。“解释开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适 的把握所代替;正是这种不断进行的新筹划过程构成了理解和 解释的意义运动。”[12]人类就是在对世界的不断理解中揭示了 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伽达默尔的释义学理论“由哲学为中心源, 迅速辐射到文艺批评、美学、法学、历史学、神学、政治学、社会 学,甚至科学史领域,并由欧洲大陆向美洲和东方蔓延,掀起了 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潮流。”[13]如果我们采用释义学的视野对比 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分野加以观照,也许会对问题有全新的理 解. 二、前结构中的传统概念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范畴。比较文学 是基于“‘跨文明’和‘跨文化’的‘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思维之上 的对世界文明互动及文化和文学发生的研究。[14]而“世界文学 (外国文学)不可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只能落实到具体的国 别、民族文学中去,诸如‘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俄罗斯文学’ 等。”[15]然而,在看似明显的区别背后,却隐藏着陷阱和误区. 聂珍钊先生认为,“无论从定义上看,还是从发展历史、课程 设置和教材内容上看,外国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16]聂 先生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支撑点是认为我国外国文学最基本的 特点是“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一看法值得商 榷。不可否认,外国文学研究中,有一部分是把许多国家放在一 起进行比较研究的。以外国文学史教材来说,张玉书主编的《二 十世纪欧美文学史》的概论部分即考察了整个欧洲范围内政治、 经济等因素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各国文学的互动[17]。此类 研究确实具有比较文学性质。但是,外国文学中还有大量的研 究并不具有跨越性,将外国文学视为比较文学,就把外国文学的 一大片领地划走了,并使其失去归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学研究所资料组编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报刊外国文学研 究文章索引》,将外国文学的研究文章分为四类:文艺理论、比较 文学、总论和国别文学。其中,文艺理论类共收文章44篇,比较 文学类26篇,总论类12篇,国别文学类91篇。[18]从以上数据 可以看出,文艺理论类与国别文学类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占有很 大的比重,而这些研究并非如聂先生所说“把许多国家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勿庸置疑,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与比较文学重叠 的部分,但是只看到这一部分,显然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与 具有跨越性的比较文学相对应,外国文学还是应该将主要目光 投入到单个的国别文学当中去. 然而,另一个问题又隐约出现了:既然比较文学是跨越性 的,那么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是否具有跨越性质呢?这种跨越 性是否决定了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呢?这种想法是以释义学 理论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存在,中国人必然 有不同于他者文化的前结构。在本文解读过程中,前结构必然 会发挥作用,这就是一种交融,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而不同 民族、国别和语言的文学之间的对话与联系正是比较文学的特 征,因此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必然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这种观点很令人怀疑。其中不合理之处首先在于对传统概 念的理解。传统文化是否一成不变,只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传统一直处在不停的变动当中。正如 伽达默尔所说:“甚至最真实最坚固的传统也并不因为以前存在 的东西的惰性就自然而然地实现自身,而是需要肯定、掌握和培 养。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 是积极活动的。”[19]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是保留最完整 的文化之一。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现代性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开始遭到破坏。五四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了近乎 的打击,这种打击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时期达到高潮。在 庸俗社会进化论的影响下,传统被无情抛弃,占据了统治地位的 则是西方的近性。“这一文化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文化 发展的共时轴与历时轴出现严重的倾斜和不平衡,历时轴萎缩, 共时轴取得优势地位。历时轴的萎缩导致历史深度感的丧失, 历史深度一旦被消解,剩下的就只是众多平面的堆积和拼 贴。”[20]当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对人的理解、对科学 的态度更接近于西方的现代性,而不是传统文化。加之,传统文 化赖以存在的本文是用与口语有较大差距的文言书写的,这进 一步加大了传统与我们的隔阂。在我们的阐释前结构中,传统 文化能够占据多大的比重呢? 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滋补的严复,很自然地用传统文化前结 构来理解外来本文。美国学者哈茨在为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 与西方》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说:“严复站在尚未经历近代化变化 的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这些欧洲著作中 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21]但是严复并不仅仅局限于 对西方的观察,他一直在努力找寻中西思想的一致性。他的努 力也许是在“使用一种教学手段,旨在以熟悉的词汇解释人们尚 不熟悉的事物,以可敬的古代经典来解释可疑的新颖”,或者是 “对本民族的才智感到自豪”,但他“确实感觉到了两种文化的相 同之处”。[22]林纾同样以“中国传统文人文学———具体说是史传 和唐宋派古文———作为‘前理解’,在西方小说中寻找审美契合 点”[23]。他用古文义法来比附、阐述西方小说,称赞《黑奴吁天 录》“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可知中西文 法,有不同而同者。”[24] 可以看出,严、林虽然并非有意进行比较研究,但是他们前 结构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他们在面对西方文化这一他者的 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文化放在自身传统中加以观照。他 们对于中-西契合点的准确捕捉,体现出人类精神的关合之处, 这正是比较文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然而,我们当下还能具有 严、林的前结构吗?传统文化的知识可以保留下来,但是我们的 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令生产力大幅提升从而极大 改变世界的现代化挟带其现代性意识形态汹涌而来,现代中国 三种主要意识形态进化史观、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不是在本 土产生。虽然传统与现代对立二分的观点是不足取的,而且中 国人对上述意识形态的接受和理解也是本土的,“融入了传统的 因素”,但是融入的传统因素已经“不太容易辨认”[25]。中国的 现代性固然有其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特点,但它是来自于西方 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变种,这一点勿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是否还有信心说,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就是不同质文化的交流, 属于比较文学范畴? 理解必然是在前结构之中进行的。“解释者无须丢弃他内 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本文,而是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 所有的前见解的正当性,也就是说,考察其根源和有效性。”[26] 就比较文学学科来说,对前结构的根源和有效性的考察就更为 重要。在阐释外来本文之前,首先需要阐释传统,厘清传统在前 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考察其在现代语境下发生的变异,以及这种 变异在本文阐释中可能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教育。虽然我们不可能返回传统,但是 我们可以透过传统经典本文,体察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失落的 自我,在自我的历史存在中返视自我。也许只有这样,比较文学 研究者才能够在面对外来本文的时候,应用已经相对储备完善 的传统前结构与之进行对话. 然而,具备了适当前结构的中国人从事的外国文学研究就 一定是比较文学吗?要对这个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还需要考 察前结构在阐释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对前结构发生方式的考 察中,也许能够发现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真正分野. 三、视域融合与学科界限 前结构在阐释中会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第一个层面是 对于本文的即时反应,这是一种初步的、不成熟的,也许是下意 识的反应。比如说,受制于传统前结构,中国读者也许认为外国 小说太冗长,心理描写太繁复,或者叙事结构不太合理,或者对 基于宗教情绪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等等。这种情形在国外小说 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特别明显。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之时 就说:“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其原文稍烦琐者。”[27] 傅东华在译《飘》的时候也说:“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的分 析,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 “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节了。”[28]阐释者的这种反应是由 其前结构中的传统因素所决定的,但是这种阐释并不能达到真 正的视域融合。耀斯指出跨视域的三种经验:第一种是“隔阂 感”,“会让人产生一种排斥的情绪”;第二种是“诱惑感”,“想把 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冒险”;第三种经验是“发现”,“通往 他人的视域有可能成为彼此间的联系”。前两种经验“还只是在 表面上跨越了视域:如果某人仍然带着自己的视域,仍然想保持 自己的视域,或者只是对陌生的视域表示惊叹而并不想置身于 其间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不可能从不同的视域中获得别 的不同于自己的经验。”[29]耀斯列举的前两种经验是对本文的 即时反应。这种初步的、下意识的阐释经验并不能带来有意义 的文学研究. 如果要对本文的世界做真正的思,从而达到第三种经验,就 必须使前结构在第二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即有意识地使用、调动 前结构与本文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前结构会从蛰伏状态中显 现出来。前结构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不同内容组成的拼合 板。中国人前结构构成中的传统不再是没有变样的传统,而西 方文化也绝不是原味的西方文化,但是它们在互相交融中基本 面目还是隐约可见。阐释者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本文 对话。此时,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分野就出现了,如果调动的 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前结构来阐释西方本文,显然不属于比较文 学的范畴。只有调动传统文化的前结构(当然需要同时调动相 关的西方文化前结构),来同西方本文进行对话,才是比较文学 研究. “流传物对于我们所具有的陌生性和熟悉性之间的地带,乃 是具有历史意味的枯朽了的对象性和对某个传统的隶属性之间 的中间地带。诠释学的真正位置就存在于这中间地带内。”[30] 伽达默尔在此所关注的是对于传统的理解,但是对跨文化理解 同样适用。阐释就发生在前结构与本文之间的中间地带,对前 结构不同内容的调动决定了离开前结构以后的方向。如果从异 域文化前结构出发阐释异域本文,阐释就处于纵向地带之中,属 于外国文学范畴。比如,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散文的流变》,[31] 它以平易散文为主线、结合语言分析和文学阐释,考察了英国散 文的发展、流变,揭示了散文的本质特征。这主要是以英国文学 的前结构为依托对英国文学进行的阐释。比较文学则在自身传 统前理解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横向地带中存在。如果把本文阐释 看成带着前结构外出探险的话,不同的装备与方向将决定步入 不同的区域,从而带来不同的经验融合。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在出发时就由出发者的方向选择决定了. 步入比较文学的横向地带之后,如何与他者展开对话呢? 前结构与他者本文如何发生关系?伽达默尔指出,“一切阐释学 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这种前理解来自与同一事物 相关联的存在。”[32]传统中必然有对他人本文所关切事物的阐 发,而我们在理解他人本文之前,必然会对这一事物有所理解. 这种相关联的存在就是文学、文化之间对话的平台,是对话得以 存在的基础。钱钟书先生作为我国老一辈比较文学学者,其煌 煌巨著《管锥篇》被陈思和教授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不朽之基 石”,“应该成为不论哪个方向的比较文学学生的必修教材”。[33] 我们来看钱先生是如何在阐释中构建对话的平台的。在论《老 子》开篇之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节中,钱先生 首先考察了传统对于“道”,“名”,主要是“名”的解释:“名”为“名 字”。在提出反对意见“‘名’之与‘字’,殊功异趣”之后,进一步 论证“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列出大量中外人士,包括刘禹锡、陶 潜、刘勰、黄庭坚、黑格尔、尼采、斯宾诺莎、霍柏士、边沁、但丁、 歌德等人论语言与其所指事物的差距的观点。他接着又援引古 希腊文“‘道’(logos)兼‘理’(ratio)与‘言’(oratio)两义”、海德格 尔称“‘人乃具理性之动物’本意为‘人乃能言语之动物’”,来阐 释“道”,指出该句“首以道理之‘道’,双关而起道白之‘道’,道理 之见与道白者,即‘名’也,遂以‘有名’、‘无名’双承之。”至此, 《老子》首句得到了完美的阐释。结尾他再次引用柏拉图“早谓 言语文字薄劣,故不堪载道,名皆非常”,以“译注《老子》”。[34]钱 钟书先生的研究揭示了如何构建中西对话的平台,即寻找传统 前结构与他人本文之间“相关联的存在”,并进一步在平台上展 开对话,从而实现文化的真正交融。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 要的一个环节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中国人研究外国 文学固然称不上是比较文学研究,而在不同文学、文化之间进行 的随意比附同样不属于真正的比较文学。谢天振教授在十年前 就批评了x+y的研究模式[35]。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宇文所安也 指出,“当我阅读在它们各自的文学历史语境中对一首中文诗或 者英文诗作出诠释时,我往往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与此同 时,我也发现,当我阅读一篇比较中文诗和英文诗(或者其他欧 洲诗)的文章时,我常常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传统都一无所获。”比 如称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并将其与华兹华斯、拜伦等人相比 较,这就使“浪漫主义”成为一个普遍的范畴,放弃了“特殊历史 语境”。“这种比较文学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36] 释义学经验是一种对话,而对话则具有一种问答逻辑的形 式。“理解一个意见,就是把它理解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37] 他者本文成为理解的对象,意味着它问了阐释者一个问题,而答 案就在他者本文之中。他者本文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挑战,为了 回应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在自己的视域中重新构造本文提出的 问题。重新构造的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停留在外来本文的视域 中,它必然是阐释者的视域。“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各 种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中。”[38]使有 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视域中就是视域融合。重新构造问题的 过程就是突破两个视域、产生一个新的更大的视域的过程。这 个新视域的产生正是比较文学所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现在,我们可以试图为比较文学下一个阐释学意义上的定 义了,那就是,“充分应用本国(民族、语言)文化的前结构对其他 国家(民族、语言)的文学进行阐释和解读的研究工作。”这一定 义首先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区分开来。在外国文学研究中, 理解调用的是外国文学、文化的前结构,而比较文学则调用自身 传统与他者本文进行对话。其次,这一定义对从事比较文学研 究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本学科的基础要求: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 理解前结构。只有具备了不同背景的前结构,才有可能在阐释 过程中搭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激发研究者探寻各种意义的可 能性。最后,在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内,或者接受了比较文学学 科训练的人必须在与他者本文的接触中认识、反思自己的前结 构,并且敞开自身,使他者本文在我们的前结构或者存在中得到 表现,从而在问答逻辑的不断推进下,在永无止境的视域融合中 发现理解的可能性。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跨文明研究 论文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中西比较文学是否也能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犹如“红学”之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鲁迅学”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我们认为,把中西比较文学从比较文学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固然,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取异域文学之长,补我国文学之短,中国文学与朝鲜、日本、越南文学的比较,以中国文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学与以印度文学为主体的南亚文学的比较,乃至中国文学与中东文学、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比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像西方文学那样,对我们民族的文学冲击那么大,发生过那么无孔不入的影响。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传统仍在受欧美文学传统的冲击。我们现在的文学教科书,甚至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教科书,都在使用着欧美文学的概念。我国当代的作家,仍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国一般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实际讲授的是欧美文学课。因此,作为专门学科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较文学,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大的研究领域。一是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前者应侧重于法国学派正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即影响研究,后者应侧重于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不长,而古代又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学遗产,这个传统总在有形无形地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影响。因此,随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应该把研究的重点从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移道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上来。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史》中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实施,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1]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在比较文学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亚等人。法国学派所进行的影响研究可以概括为: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文学的事实联系和实际的影响关系,在有些学者那里,对这种联系和影响的研究甚至被严格的限定在两国之间,如梵第根就持有这种观点。所以法国学派学者严厉,比较文学一词是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学科没有起好的名字。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认为要使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进行细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主张把比较文学看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在比较文学形成之初就为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研究道路,为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虽然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狭的观点,但影响研究至今,认识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个始终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领域。 第二阶段,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向法国学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挑战。这个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此后不仅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也确立了美国学派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美国学派对文学进行的平行研究在与法国学派争论中确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重点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可小结如下: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在第三阶段,学科自我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是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港及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这种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全世界比较文学引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更加宽广的视界,将比较文学导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学术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构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体系。台港学者对于东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探索,已迈开了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建设的步伐。而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论体系轮廓的初步勾勒,更进一步奠定了学科理论建设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全世界比较文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今后迈向何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跨文明研究”,或者说着眼于在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比较文学论文:试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 论文摘要: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影响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平行研究与新批评、符号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判等无不渗透着比较文学思维特性。重视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容小觑。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批评;方法论;意义 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中,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归于外国文学学科领域,而文学批评则是文艺学中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筑“三足鼎立”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争的共识是:“‘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所以,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明确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和基本属性。比较文学也就有了质的规定;而文学批评是一种以文学欣赏为前提、以文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研究、评价活动。既然如此.比较文学就应该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学界对于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探讨,更多地是分而论之,对两者的天然联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乐黛云、陈悖等比较文学界的前辈都不失时机地强调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融通,并呼吁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拓展,但未能引起批评界应有的响应。在文学批评领域,人们论及方法,更多地关注的是文学批评本身的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等方法论体系,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之关涉以及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还属于薄弱环节。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尝试着讨论文学批评视域中的比较文学方法论之意义。 一、比较与比较文学 任何存在物都无法独自存在,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别的事物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比较的意识应该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在人类思维的历史上也会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学理基础;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其运用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指出:“用比较法来获得知识或者交流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和思维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并将比较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 从学理上推论:比较意识的产生,比较思维的形成,比较方法的运用,似乎一脉贯之,清晰地勾勒出“比较”概念的生成。《辞海》这样解释“比较”: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可见,察同辨异是“比较”的基本特性;而察同辨异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梵第根早就意识到比较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种心智的产物是罕有孤立。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塑像,一个奏鸣曲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它也会有后继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作了极为科学的说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他们的预言很快被证实。19世纪上半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发展起来。直至成为一门显学。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而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比较文学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以致形成不同学派,但其共同点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有时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这种特异性在于: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时作为研究主体的‘我’无法超然于研究对象之外。而往往先在地认同于两个要素之中的一个.这样我们要处理的就不仅仅是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见。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总之,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体现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进程之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存在于一切学科之中: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而比较文学一旦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就具有了方法沦的意义。撇开文学批评而泛谈比较文学方法论.抑或文学批评方法论中忽略比较文学方法,这些都必不能探骊得珠,甚至会南辕北辙。 二、文学批评中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 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是在民族文化文学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建立一种辩证的关系,在世界文化的范围中寻觅思维本质的共性,它是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如果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比较文学作历时性的追溯,那么.我们便可以发现.由于各个时期比较文学观念的不同,它的理论背景和指导思想的不同.因而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应运而生就是很好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发现,比较文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都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有着天然的关联,即文学批评中渗透着比较文学的意识和思维,诸如: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比较文学,文化批判与比较文学等等。 陈悖等学者在《比较文学》中指出: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和审美的批评方法.是比较文学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对其流变作了梳理:在l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期,比较文学被看成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影响研究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这类研究在理论上发展到极端,就是梵第根所主张的,把比较文学看成历史科学,只作事实的搜索考证,研究因果联系,而排斥审美批评。5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提倡平行研究,他们的理论背景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因而在实践上强调审美的批评方法.强调“文学性”。这种梳理,实际上触及到了文学批评中的社会历史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符号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批评与影响研究都注重事实的考据,强调实证分析,探微索隐地辨析、说明文学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新批评、符号学与平行研究都运用审美的批评方法,致力于发掘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法国学者金伯勒的思考:文学的比较研究不应当局限于“事实联系的研究”.而必须尝试把研究导向对作品的价值的思考。 文学批评中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主干是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它将读者置于批评的中心,为考察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创造,重视读者的接受过程;比较文学关注作品的“创作经过路线”。考量比较的放送与接受,两者有颇多接近之处。接受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尧斯为了论证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曾经讨论了“歌德的《浮士德》与瓦莱里的《浮士德》:论问题与回答的阐释学”。将德国的歌德与法国的瓦莱里的作品相比。这显然是比较文学的视野;而其中叉涉及到瓦莱里对歌德的接受问题,这又属读者反应批评的范畴。尧斯正是领悟到了接受理论中的比较意识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接受因子,才强调:“我们研究《浮士德》时,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针对歌德的《浮士德》和后来瓦莱里的《浮士德》所回答的问题,对症下药。”他还通过比较和接受研究发现:“歌德以他的人性戏剧回答浮士德神话的原始问题时,已经作r些改动。瓦莱里也发现歌德的《浮士德》的回答已不能满足他。于是他提出浮士德神话中蕴涵的另一个问题。”尧斯的批评实践,充分证明了随着比较文学创作活动、放送者、接受者关系网的渗透,接受美学、读者批评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并由此开辟了文学研究新的探索途径。 符号学成为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坚实的理论支撑,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都直接从中获得灵感。符号学研究力图借鉴语言符号分析法和代码理论,从意义建构的“零框架”上寻求人类文化的同一性.这与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文学与语言学联姻)、跨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研究如出一辙。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有一种间接比较称为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俗称“西论中用”)。上世纪70、80年代.台湾学者杨牧和大陆学者周英雄先后对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中的一首小诗《公无渡河》的分析,就是借用西方文学批评中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原则和符号学原理解读中国文学作品的典型案例;论者从形式因素人手,创造性地从语音层次的分析上升到语义层次的分析,由此传达出对生命的喟叹,进而揭示悲剧精神,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移植方法与文学批评的符号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融合;这种批评实践,是结构主义诗学中国化的开拓性尝试,并显示出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不解之缘。 女性主义批评由于其性别的独特性、理念的多元性、视角的开放性,自然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契合点。当今世界女性主义批评运动千姿百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发生在不同国度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注重社会实践而轻视理论化的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理性而多元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国流派、争取女权强调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东方女性主义批评。新见迭出,不乏胜解,各领风骚,形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并昭示人们:无论是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符号学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一旦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就具有了比较文学方法论的意义。 此外,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文学和社会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传通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原型批评、心理分析批评甚至精神分析批评等文学批评方法的特质。 辨析文学批评方法与比较文学方法之关涉.使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发生紧密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就是比较;而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是文学研究.也就决定了它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中必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将比较文学方法论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是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 比较文学是比较思维与比较方法结合的产物。它以理解不同文化和文学问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其研究方法也因此超越形式的异同类比,而包括了各种文学的不同研究方式,从而展现各种文学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辩证联系。 问题在于,处于当下这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历史性地从方法论、认识论和学科本体论的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比较”的不同内涵及其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去思考和探寻这种比较的价值目标将如何影响到比较文学学科方法和文学研究范式的有效性?有学者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方法论的探索,许多学者致力于新时期文学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考求;在一致推重“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学界还就“阐发法”、“异同比较法”、“寻根法”、“对话”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实践证明,它们无论是在比较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学批评范畴,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阐发研究既是一种研究类型.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它是中国学者的一个创造。王国维、胡适、闻一多等现代学者曾尝试这种实践;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把“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的研究,称作“阐发”研究。这种间接比较实质上属于理论移植,即以一国文学理论去阐释另一国文学作品:而一国文学理论是从该国文学创作总结、抽象而来,在被用于另一国作品阐释时,无可避免地隐含着两种作品的比较:理论移用中的逆与顺,折射出两种作品的异与同。 平行研究中根据性质类型可分为类比研究和对比研究,称为“异同比较法”。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在异质异源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的比较。它要求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同时,在异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各自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寻求相互的了解、沟通和融合。 “寻根法”即“文化模子寻根法”,它是跨文化研究中文化冲突、文化碰撞的产物,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他主张在进行不同类型文化背景的文学比较研究时.以文化模子的寻根作为基础.而且必须从两个模子的叠合处察同辨异,寻根探源,并认为,只有这样.方能穷究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两者的融合。叶维廉的思考.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对话”是比较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化传通的有效方法乐黛云从对话的角度反观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和研究范式,提出了文学对话这个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深刻地揭示了比较文学的实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中达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且通过对话产生互补、互识、互鉴的成果.才是比较文学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正是巴赫金所憧憬的境界:在两种文化发生这种对话性相遇的情况之下.它们既不会彼此融合,也不会相互混同,各自都会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的完整性,然而它们都相互丰富起来。 当我们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深感两者需要的是学理的渗透和方法的融合.还发现无论是比较、阐发、对话等一般方法。还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实证批评、审美批评等具体方法,都能找到许多契合点,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文学批评方法论教学,重视比较文学思维的渗透.为比较文学方法留出一席重要之地,正在情理之中。 比较,需要一个“他者”。“他者之梦.也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之梦,他者向我们揭示的也许正是我们自身的未知身份,是我们自身的相异性。他者吸引我们走出自我.也有可能帮助我们回归到自我,发现另一个自我。”在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视域中,这一番言说,既充满诗意,又耐人寻味。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文章探讨前三种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试图在学术论文写作范围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有所指导、帮助。 【关键词】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 运用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文学研究就是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方法就是文学评论方法。各个学科有着共同的基本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针对具体学科,又都有专业性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就简略谈一下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众多专业方法中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在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急剧碰撞、交流中走向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尤其经济全球化更促使各民族文化跨出国门,世界文化交流更是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在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还运用心理学、文化学、形式分析等多种方法,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入全面。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四种类型:最早的源于法国的“影响研究”,继而又有美国首倡的“平行研究”,苏联创造的“历史类型学研究”,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某个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规律,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比较学者们对影响所作的界说大都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材处理、主题原型、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王蒙是比较突出的一位。我们都知道,王蒙作品中的幽默是一种“中西合璧”式的幽默,他从西方的“黑色幽默”里吸取了“浓缩的荒诞性”和“黑色的”戏剧性。并且我们知道,王蒙在十七年的创作中,在作品的结构方面独树一帜地采用意识流动结构法,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的这种写法与西方的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有着深刻的联系,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研究西方文化对王蒙创作的影响。这方面论著如《论王蒙小说的文学空间》李珠鲁(韩国仁济大学中文系)就重点考察了王蒙小说所展现的文学空间形态及其性质,探讨王蒙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运用现代主义的意识流交错手法来结构作品,强调了西方意识流手法对王蒙小说创作的影响。再如许子东《当代小说探索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就探讨了西方文学流派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注重研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当然,影响都是相互的,在看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要找到文化影响对作家作品影响的普遍规律。在当代文学中这样的影响俯首皆是,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更深入研究当代文学。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也就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比较方法。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和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不同的文学现象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和理论联系,以探索世界文学创作的共通规律。平行比较方法包括两种类别的研究,一是探讨作品的类同,一是探讨作品的对比。它并不是将两种文学简单地相比,而是在主题、题材、类型诸方面建立比较关系:以文学作品的主题为中心,考察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的文学里表现的异同点;以题材为中心,分析同一题材在不同国家文学中的不同处理;按照文学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比较,如风格比较、情节技巧比较、人物形象比较等等。如《〈天龙八部〉的原型分析(从〈俄狄浦斯王〉谈起)》,这两个作品乍看上去毫不相干,但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从作品表层的巨大差异中找出了它们之间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不同国土上的荒野:中西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语境》、《廖辉英〈盲点〉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母亲角色》等,都为我们的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 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须有先生传〉与〈堂吉坷德〉之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来研究文学,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也就是用西方的理论阐发中国文学。这种研究方法在近十几年受到学者相当的重视,并作出了相当的成绩。比如用精神分析法来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可以更加透彻地看到狂人的无意识行为中隐藏的心理动机,能够更好地理解狂人形象,进而为理解作品找到突破口。《艺术心理与政治心理的冲突——矛盾小说理性化倾斜的心理学阐释》运用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分析矛盾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从非传统研究方法中挖掘出作品更多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作品内容的更多层次。二十世纪西方在文学理论方面大有收获,文学的各个环节,不管是作家、作品、读者还是文学创作过程,都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传到中国,对当代文学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结构主义理论,新批评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我们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寻找与当代文学的契合点,用它们的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可以融会贯通,更加细致地解剖作品。《中韩当代女性小说的对比研究》就是运用女权主义的理论来分析中韩当代女性小说的异同。《须一瓜小说中的荒诞性》则是从存在主义的理论出发,看到须一瓜作品中的荒诞的性质。当然,不管我们运用什么理论去阐述文学作品,研究之前都要对一种理论模式做分析和选择。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寻找文学创作与历史、宗教的联系中,加深对文学的认识,如当代作家的宗教信仰对创作的影响,当代作家创作与佛教、道教文化的关系等。如贾平凹、孙犁等作家作品中传递出浓重的道家文化,就可以研究他们的创作与道家文化影响的关系等。 我们对中外的文学作品、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在历史纵向范围内的对比研究,可以探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作家的创作行为及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如《张爱玲、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市民意识比较》《异中有同的两种中国味:观照赵树理和汪曾祺》等,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文学的认识。 总的说来,新时期文学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容易出新的批评领域。借鉴新观念、新方法,剖析比较研究对象,作出新颖而深入的发现、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特征。 比较文学论文: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一、现代文学作家、社群与思潮 (一)战后以至1950、1960年代的作家与文艺社群 1945年以后,大陆学者文人随国民政府来台者众,当时进入台大任教的几位师长,带来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也开启往后的现代文学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文系有台静农,他是鲁迅的学生,来台后虽然转向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但他的小说集《建塔者》、《地之子》,后来也出版了,使读者一窥“五四”遗风。在外文系则以夏济安为代表,他创办《文学杂志》,带动写作风气,影响了当时仍是学生的白先勇等人,也缔造了学院派文学杂志的成果。当时的青年学生辈,有来自大陆的学生,也有台湾本地出生的青年,他们因为进入台大就读,受到这些老师前辈的启发,以及同侪间的鼓舞,纷纷崭露创作的才华,终于成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学生包括中文系的林文月、叶庆炳、张健、吴宏一、柯庆明,外文系的余光中、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杜国清、叶维廉等,各自在诗、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留下可贵的成果。林文月、叶庆炳以散文著名,余光中参与蓝星诗社的创立,张健亦为蓝星主要成员,杜国清、叶维廉则是笠诗社、创世纪诗社的重要成员。而以白先勇为主的《现代文学》杂志在1960年代创办,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等人,都是创始社员,共同推动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文学杂志对现代思潮的译介 由夏济安主导的《文学杂志》创办于1956年9月,而在1960年8月结束。但这份刊物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代表台湾战后初期的文学潮流中,一群学院里的师生对于文学的喜好和坚持,并开辟另一个有别于“战斗文艺”的园地。他们刊登的文稿,除一般创作,文学理论的译介、中西文学的相关论述也相当多,这个现象可以说开创了一种风气,也就是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连结,提供给创作者和读者新颖的观念。以白先勇为主导的《现代文学》深受其师长辈创办的《文学杂志》之启发,该刊在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共发行51期,由白先勇负责筹措资金,而外文系的几位同学一同写稿、译稿和拉稿。比起《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更强调创新的精神,他们努力介绍各种西方的思潮、创作观念,以便所写的作品可以表达属于现代人的艺术情感;对于西方文学与理论的介绍,《现代文学》更以“专号”的形式推出,除作品翻译外,往往也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并附带加以评论。除创刊号推出“卡夫卡专号”,也曾刊出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专号,对于艾略特的诗作与诗学,更前后刊出多期。《现代文学》编辑群对文学充满热情与执着,而这些译介,为创作者与读者带来不同的视野,开拓更多元的文学品味。 二、比较文学的学科成立与研究扎根 如上所述,《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以译介外国文学与理论为宗旨,进而启发作家的创作以及解读作品的角度,其实已略具比较文学的雏形。进入1970年代,台大文学院更以三轨并进的方式———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成立比较文学会以及结合《中外文学》,促进了比较文学在台大扎根与茁壮。1970年,台大外文系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推动者是当时文学院院长朱立民与外文系主任颜元叔。但这个博士班不打算走英美文学博士班的路线,反而希望结合外文系与中文系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可以同时接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而可以建立具有中国/外国文学双重视野的比较文学研究。纪秋郎、单德兴、李有成、高大鹏、陈昭瑛、古佳艳等,都获得此博士学位,成为外文、中文学界的优秀学者。近年台大外文系虽已将比较文学博士班并入一般博士班,但比较文学仍是其修业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973年7月,朱立民等八位外文系学者与叶庆炳等四位中文系学者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并藉此在《中外文学》开始介绍比较文学的观念和发展;譬如《中外文学》创刊号(1972年6月)即刊登李达三著、周树华与张汉良译的《比较的思维习惯》,仿佛已经有所预告,2卷9期则有Al-dridge,A.O.著、胡耀恒译的《比较文学的目的与远景》(1974年2月);其后则陆续有袁鹤翔《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李达三著、许文宏与冯明惠译的《东西比较文学史的检讨》等文章,一路推进,颜元叔、胡耀恒、朱炎、叶维廉、张汉良、陈慧桦、古添洪等,都是比较文学的旗手。古添洪与陈慧桦编著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李达三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二书,可说是最早结集的相关著作。而叶维廉、古添洪与陈慧桦在东大图书公司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更可说是具体的成果。此外,结合外文、中文两系教授的“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自1974年8月起对外扩大征求会员,凡大专院校教师和研究生有志于比较文学者,皆可申请入会。而学会也每年度主办国际或全国比较文学会议,开放对外征稿,相关的征稿主题、研究论文也都以专号的形式收录在当期的《中外文学》或另一英文的比较文学刊物《淡江评论》(淡江大学外语学院出版);譬如第4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1983年8月),第5届主题为“现代主义与中西比较文学”(1987年5月);第25届全国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灾难、创伤与记忆”(2001年9月)、第30届主题为“认同的变向:全球化时代的主体生成与转化”(2006年5月);无论其主题是企图与中国文学对话,或是呼应世界文学脉动,或是跨领域研究、文化研究,都在带动台湾学界的研究潮流,累积丰富的学术资源。外文系主导的比较文学博士班、比较文学会,再加上《中外文学》,形成了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铁三角。我们也可以发现,就在《现代文学》即将衰退之际,1972年6月,外文系与中文系多位教授共同发起创办一份新的刊物《中外文学》。这些学者包括外文系朱立民、侯健、齐邦媛、颜元叔、胡耀恒与中文系郑骞、叶庆炳等人;而该刊自创刊以来,迄今一直稳定出刊,在台湾学术界已占有关键性的位置。《中外文学》创刊初期,系以颜元叔为主导人物,他引进新批评,在第一期至第四期,藉由《细读洛夫的两首诗》,掀起一串现代诗论战;而后又连续登载王文兴小说《家变》,并举行座谈会,引起各方注目、论辩,具体呈现学界与读者大众对这篇小说褒与贬的两极化情形,也为现代主义小说的读者反应留下珍贵的纪录。《中外文学》也曾连载林文月翻译的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书,引起很大的回响。该刊既命名为“中外”文学,除了对外国文学以及理论的译介,当然也兼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除现代文学研究外,也有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属于中国文学本身的研究模式,例如作家传记考述、作品流派、文学史研究,另外更为突出的则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张汉良的《“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1975年4月),系以荣格的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古典小说“杨林”、“枕中记”系列故事,这种研究视角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台湾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实践。综览《中外文学》的文章,可知其编辑和登稿的方向,和“比较文学”在台大外文系的扎根与开展着实有密切的关联。《中外文学》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聚焦在对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介绍,例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后殖民等理论,透过专题邀知名学者撰稿,无论是就理论观念加以译介,或是以文学作品为例实际操作,都成为后来者追摹的范例,也大大助长了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风气。 三、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家的培育,本不限于任何科系,但因为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等人的光环,“作家都是出自外文系”的说法也流传一时。然而随着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的增加与写作风气渐盛,出身中文系的作家,以及投入现代文学研究的中文系学者,也日渐增多,“现代文学”遂形成中文系学术传统的脉络之一;这方面,曾任系主任的叶庆炳教授实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当代年轻一辈的作家譬如散文家陈幸蕙、简,小说家郝誉翔、黄锦树,诗人陈大为等,都是台大中文系毕业。在外文系方面,虽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主,但中文、外文两系常有合作开课的例子,如外文系王文兴所授的现代小说、王建元所授的文学批评、齐邦媛所授的高级英文(讲授英美小说与诗)等,系为中文系而开;中文系也长期为外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因此除了在文学杂志上的通力合作,在课程、师资的援引上,中文与外文两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担负文学教育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8月,台大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简称台文所),因为课程设计与发展方向的关系,进入台文所的学生,不乏已经有现代文学作品集出版,或是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加上各教授的专业取向,台文所加入了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容。按,台湾文学的发展,于史可考者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除1930、1960年代是现代主义兴盛时期外,台湾文学的多元性,以及与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关联,都可以从中发掘比较文学的议题。是故,台大教授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除了前文所介绍外,近年可以看到的是,中文系何寄澎的现代散文研究、陈翠英的现代小说研究、外文系廖炳惠的后现代研究、廖咸浩的文艺/社会思潮研究、张小虹的性别/同志文学研究、流行文化研究,刘亮雅的台湾后殖民小说研究、朱伟诚的同志文学研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台文所教授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可说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柯庆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郭玉雯的张爱玲小说研究,王文兴小说研究,梅家玲的现代小说研究、眷村小说研究,以及洪淑苓的现代诗、女性文学研究,都已出版相关的学术论著。另外,黄美娥的日治时期台湾通俗文学研究、张文薰的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研究以及苏硕斌的台湾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也都为现代文学研究扩充了领域与视角。 四、结语 展望历年来的台大师生藉由现代文学创作、译介与发行文学刊物的成果,和台湾文坛产生密切的互动,在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上更有开创性、主导性与关键性的位置。现今,为了促进现代文学研究,总图书馆也积极展开作家手稿资料的典藏工作;目前已有王祯和、王文兴、林文月与叶维廉等作家的手稿典藏。而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也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常模,相信台大教授与研究生将秉此深厚的人文传统,在新世纪共同勾勒出台大、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以及文学史的复杂网络。 作者:洪淑苓 单位:台湾大学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文学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有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创作总是在既定背景之下进行。反过来,文学又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一种富有独特价值的载体,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内涵又只有联系文化背景才能发掘。东西比较文学兴起后,文化研究显得更为必要,更加迫切。东西方文学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进文化研究,对东西文化的异同进行内在的、深层次挖掘,同时把东西文学研究置与广阔的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下。这样才能把东西文学比较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共同规律,诉诸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并在其中寻找原因。这就需要东西文化加强沟通和对话,按照互识、互证、互补的对话模式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对方文化中的长处为我所用,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文化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非边缘化、解地域化等特征的非审美性文学批评。它重在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因此,文化研究是反精英的,它的视野里自然没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低俗与高雅之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文化研究越来越对精英文学研究意味着挑战。文化研究的这种倾向也对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比较文学研究中出现了经典文学研究衰微的趋势。大众文化和文化研究相互推进,瓦解和虚化了自律性和思想性的经典文学的价值和文化意义。因而在比较文学中甚至出现了以欧美与中国的影视文化、饮食文化的研究代替了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经典文学的比较分析,抛弃了古典文学和精英文化。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杨义指出文学研究在追求学术现代性的同时,要对浩繁而灿烂的古典智慧进行深度的现代转化,开展一种汇通中外、有容乃大的文学学术工程。他的话对我们应对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文化理论重新审视、解读传统经典文学,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所倡导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尽量扩大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商谈、讨论和宽容的空间。双方要同等尊重彼此的尊严和存在的权利,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补充自身的不足,缓和近年来二者出现的严重冲突与交锋。这也有利于比较文学在一个更为宽松、广泛、平和的文化语境下,从文化理论和政治权利话语的角度研究文学现象,使文化、文学相互沟通、利用。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中出现了“泛文化”研究趋向,忽视了比较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学研究。从最近几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及地域性的会议讨论的中心题目可以清楚地看出,学者门热衷的话题似乎不是文学自身,而是文化差异、人类学、宗教等不同的文化领域。针对当前比较文学界出现的“泛文化”倾向,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对比较文学学科的清醒认识?如何体现比较文学的文学性?简言之,要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文学。文化研究是为了丰富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它的背景和补充,只能居于次要的位置。比较文学工作者要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并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同时要正确处理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刘象愚教授说得好“比较文学工作者无论在不同文化和学科的领域里跨出多远,研究的立足点应该始终在文学上,强调‘文学本科中心论’对于保持比较文学的生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21世纪的比较文学展望 比较文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蔚为大观,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一门“显学”。21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既要树立一种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意识并重的文化观念,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相互对话和沟通的语境和操作平台。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它实际上已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学与文化中介与交流媒体的角色。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法或思路,让人们即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预见,比较文学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将有更大的学术空间,对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何玉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 一、国外比较文学是一种真“外部”、伪“内部”的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的内外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所谓的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之争。在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念中,基本原则就是去寻找和实证确实存在过的“事实联系”,能够实证的事实联系是法国比较文学的基石。如卡雷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卡雷的定义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他基本奠定了法国比较文学注重文学外部关系的基调。其后梵•第根的定义更突出了法国学派注重外部研究的特点。梵•第根指出:“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显然,“国际间”“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不同文学”“事实联系”这些字眼,充分表明法国学派注重的是文学外部因素的研究,注重的是事实关系,探讨的是不同文学现象间的影响与传承。或者说,体现在量上,法国学派研究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关系。 美国学派针对法国学派的外部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反对法国学派重视外部联系,忽略文学内部关系的做法。但美国比较文学并不仅仅就是后来的美国学派,在美国学派崭露头角之前,美国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事相关研究。真正把美国比较文学推到世界学术前台的是韦勒克。他在《比较文学的概念》中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事实关系’,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忽略了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着力于平行研究,即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两种或两种文学现象以及进行平行的跨学科研究。从此,美国学派开始发出自己的最强音,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正是韦勒克。而韦勒克作为“新批评派后期的核心人物,也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二十世纪最博学的文艺批评家之一”,“是一个执著于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的批评史家”。他的重要贡献是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并更钟情于文学“内部研究”。但这里的问题是,不能因为韦勒克的“内部研究倾向”,而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学派倡导的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研究的比较文学。“实际上,他虽然身为该学派的元老及平行研究法的主将,但却未曾盲目地局限于这种方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而且美国学派的其他领军人物并不完全赞同韦勒克的主张。我们考察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也不难发现,美国学派的比较研究并没有分清楚韦勒克式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在韦勒克那里,内外之分不仅仅指的是文学要同社会历史批评脱钩,不仅仅指的是文学要脱离政治、脱离历史赋予的“因果性”联想,还指的是文学研究要“区分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与‘经验存在’,并由此确立这样一个理论论点: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即一种‘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但又不局限于语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声音层面、意义单元和世界层面”,是一个“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内部研究”就是对这一现象学意义上的“本体结构”的研究。而“外部研究”则主要涉及文学作品的“经验存在”,诸如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家的心理情感状态以及读者的接受印象,等等。由此可见,韦勒克“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二元区分最主要的话语功能就是要突显文学作品这一超越一切经验现实的“本体存在”由语言构成的“符号结构”,并进而对其进行审美的分析。因而,所谓的内部研究就是指对文学本体结构的研究,关注的是文学语言的符号性,而外部研究则指的是对文学经验层面的研究,包括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会影响到文学的种种外部因素,如社会历史背景、作家创作心理、读者接受情况等。再来看美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以雷马克为例,他指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如此粗糙,但奇怪地是,国内学者在写作比较文学教材时竟然没有人对这样一个内涵和外延几乎都不确定的定义进行责难和质疑,而是想当然地把它作为美国学派的代表性定义接受和吸纳。殊不知,美国学者在比较文学上的贡献要远逊于他们的法国同事。除了众声喧嚣地进行所谓的理论变革之外,他们在比较文学上的贡献可谓少之又少。从雷马克的定义里,我们除了能感觉到新批评的一大弊端———不负责任地乱联系之外,几乎感受不到它的精髓所在,更不用说韦勒克的“内部研究”了。韦勒克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其对文学批评的重新解释和定位,但是他的“文学性”研究方法,除了在文学批评上卓有成效外,在比较文学领域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响。美国学派号称进行了比较文学的内部转向,从事实联系转向了对文学审美性研究上,以至于国内学者把平行研究的可比性界定为审美价值关系,但是从美国学派的定义和研究中,很难感受到其价值和审美究竟体现在哪里。 因而,其实可以下这样一个论断,美国学派的平行转向,实际上是把比较文学的外部研究扩大化了,并没有解决文学审美关系研究这一问题。我们热衷于翻译各种各样美国学者的理论,实际上如果我们清醒一点就可以发现,即便是在理论建设上,美国学派也是少之又少。除了反叛之外,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外贸到无所不包的大“跨越”,国外比较文学注定打上了在文学外部关系兜圈子的理论缺憾。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尴尬及其越陷越深的理论沼泽 反观中国学者,我们缺乏对国外学者批判的力度,并没有意识到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的真正问题所在。再不客气一点说,我们是在美国学派大而无当的泥潭里继续深陷不出。这种情况不是比较文学独具的特点,整个外国文学研究似乎都存在这一问题。在貌似客观和真实的学术研究立场上,我们集体性盲从,集体性不敢说“不”。一旦有人对国外理论提出某些质疑,马上就有相关人士从各种角度进行辩护和还原。这种情况暂时不会改观,惯性思维的存在促使一批人仍然靠外国理论活着。试看国内学者对比较文学性质的一些界定。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刘象愚先生。在《比较文学的不变与变》中,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不变,在于标志它本质特征的那些东西。我想,至少有三点是它必然要坚持的:第一是跨界性。由此出发,比较文学的研究要跨越不同民族文学的界限之类,因而比较学者也需有两种以上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学养;第二是方法论上的比较性。也即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有效方法;第三是文学性。由此出发,比较文学的研究,无论跨越了什么样的界限,总须把文学性也就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些基本性质置于自己的核心。舍此三者,比较文学则将丧失自我而不复存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界的代表性人物,刘象愚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进行了最精彩的总结。但是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是内外不分。我们不是强调文学研究一定要进行内部研究才算高层次,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少内部研究,文学研究的价值肯定会大打折扣。从国内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实际研究来看,其关注焦点仍然是外部研究。 首先来看“跨界性”。“跨”意味着越界,一旦越界就必然出现参照物。在比较文学相关论述中,这种参照物往往以“他者”面目出现。按照相关学者的看法,中国文学只有跨出去,在“他者”参照中才能显示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因而,相关学者在进行论述时,基本上都会采用或提到“他者”这样的观照视角。比如孙景尧教授的《简明比较文学———“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之道》(属于较早的比较文学教程)明显地具有这种倾向。但“他者”尽管可以彰显“我”的特异性存在,从而可以更清晰地确定“我”的特点和意义,但假若“我”本身的特点和内涵并不明晰,或者说,“我”缺乏足够的力量与“他者”进行对比时,“他者”很可能越位取代“我”的存在。 而且,回顾“他者”理论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发现,最早对“他者”进行过阐释的黑格尔,是把“我”与“他者”的关系放置在主人与奴隶这一对应性关系中进行思考的。所以,“他者”一开始就打上了奴隶的烙印。在后殖民理论中,“他者”就是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换而言之,按照这种理论,中国实际上是处于“他者”这样一个范畴里。如果我们忽略“他者”的这种文化劣根性,想当然地变“他者”为“我”,试图用一个带有西方学术话语权色彩的词语构筑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难免会导致策略上的失误,甚而言之,会中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圈套。因而,在跨界性中,中国比较文学试图站在一个客观的“我”与“他者”立场上去讨论问题,去面对世界文学、世界文化,天然地存在一个缺陷,即主体本身的不完善以及“他者”过于强势。词语的转换并没有太大意义,反而掩盖了一个“敌强我弱”的事实。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进行研究,很可能由于“我”自身的缺陷,导致间接或者无意地证明了“他者”(主要是欧美文化)的优越性,而由此导致“我”的瓦解和崩溃。 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文学学界为什么会一边倒地在“他者”问题上兜圈子,甚至连一点点微弱质疑的声音也没有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学者对世界环境的定位过于宽泛。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相信西方现代哲学讲述的就是真理。换言之,立足于世界大环境,我们相信需要对话、需要交流;立足于现代西方哲学,我们相信哲学已经发展到了“他者”证明“我者”的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潮流,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导致了相关学者的盲目乐观和理想主义。 究竟该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全球化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一定要参与对话吗?不对话可以吗?我们的对话到底有多少说服力?时代对学术的影响是必然的吗?我们是不是在宏观地谈论世界形势而缺乏微观地合理分析呢?一味追赶西方的“流行风”可行吗?真的是当前最新的研究就是最有价值的参考吗?“他者”真的就具有绝对的魔力吗?比较文学在说明自己存在理由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一种宏大叙事———空谈世界形势、空谈全球化、空谈文学交流的日益频繁化,并宣告“世界文学”的时代快要或已经来临。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大都相信交流无可避免。交流当然无可避免,即便没有全球化这个世界依然需要交流。但世界文学时代的来临究竟有何实际意义,除了在理论上表明民族文学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上它的价值有多大?至少在当前的研究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对于比较文学的本土立场上,中国比较文学很少涉及。我们只是空谈一些历史问题,空谈一些源流问题,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真正应该关注的中国现实问题很少涉及。 这样的学术立场决定了根本无所谓对话不对话。我们的立场跟西方的立场没有差别,都是对西方生存环境的宏观回应。唯一区别的是,对他们而言,这个宏观现实场是真实的,对我们而言,我们只是在想象世界的处境,想象他们的立场,进行迎合性研究。至于对我们自己的推介,则少之又少。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我们很少能让外国人了解我们自己,反而是我们在向他们表明我们到底了解了他们多少。这样的情况就决定了“他者至上主义”的过分与“我”的彻底失语。所以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世界大环境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时代就一定会对我们发生巨大作用。对于建立在上述立场上的“跨”,就不能不重新进行审视。我们是不是跨的有点太写意,跨的有点太脱离中国国情,“跨”得太超越学科发展的速度。同时这种无边无际地向外跨,很容易就使得文学研究变成一种无法约束和界定的研究。我们经常批判“x+y”式的比较文学研究,但是仔细研究一下相关论文,有几篇不带这样的比附?在这样的跨上,我们很容易就会把文学研究变成一种“他者”研究,很容易造成比较文学的“向外转”,从一种本位主义变成一种他者主义。 再看比较文学的“比较性”和“文学性”。比较,顾名思义,面对的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结合前面所讲的跨,不管这种“跨”是跨语言、跨国家、跨民族,还是跨文化、跨文明、跨学科,一旦比较与这些“跨”相结合就注定造成一种文学外部研究的假象。这也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执着于文学外部研究的一个原因。在历史上某段时期,我们已经受够了文学外部研究的摧残,当然这并不是文学外部研究的问题,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现在我们一方面畸形反对、极其厌恶这种外部研究,另一方面又从骨子里摆脱不了这种研究方法和视角。而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应该不太在意是否是外部还是内部研究,而看重的是其能否让我们领略文学作为艺术带给我们的美感,以及文学能否作为思想研究的自由领地,催发出新的有益于时代的思想。因而所谓的文学性就在于以上两点。但是比较文学的文学性究竟何指?我们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文学指的是文学研究,可究竟什么是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究竟什么是文学,对比较文学而言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中国学术界对文学的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康德、黑格尔阶段上,强调美的理念与感性形式的统一,认为美具有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等,认为文学的文本性存在是文学的正统,承认经典永久性,执拗于追寻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尽管我们引介了那么多西方文学理论,但我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仍然是中国学界比较认可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也是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有意无意地一定要到此一游的必经之地。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德国血缘。马克思没有系统的文学美学理论,因而德国古典美学起到了替代作用。再加上苏俄文学实践的影响,整个中国文学美学研究现状也就不难理解了。整体而言,我们的文学审美观念仍然是近代的,带有很深的传统印记。 但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情况是,文学已经在发生种种变化。无论从作家群体还是作品存在形态,无论是从读者接受群体还是作品传播媒介,全方位的变化已经改变了文学的本质。但是充斥在大学中文系教科书里的“文学”很多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尽管我们承认传统的文学观念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比较文学真的就能承担起审美价值关系研究的重任吗?至少在当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没有看到太有说服力的成果。对“文学”重质轻文的认识改变不了,对文学本身的定位依然停留在貌似“重内部”实际依然“重外部”上,中国比较文学的“文学性”必然找不到立足之处。就此而言,中国文学本身的定性和定位,直接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文学性”的解读和展开。诚如有学者所言,比较文学在国别、总体层面构成另外一种文学研究逻辑。但是假如承认这一点,是不是要成立国别文学和总体文学这样的学科。有人可能会认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即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别文学,但是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其内涵外延非常明确,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模糊;或者存在模糊也并不影响其学科的合法性。而比较文学显然不具备与之并列的明确性和合法性,更不用说总体文学了。同时,国别文学中的“文学”,不仅指的是文学研究,还可以指文学现象,而比较文学的“文学”如果强制性地界定为文学研究,显然是与国别文学这一概念不能形成并列和互补关系,两者逻辑联系并不严谨。 三、结语 从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这一角度来分析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性质就可以发现,比较文学仍然处于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究竟是外部研究还是内部研究,究竟是走向世界还是固守中国本位,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进行思考,特别是后者。在一个本位主义极度薄弱的民族文化和文学里,奢谈走向全球化,奢谈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只能造成中国比较文学更加积重难返。比较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表面上显示的是文学研究的内外之分,从本质上讲,反映的也是本位主义与外来主义之间的冲突。 本文作者:许相全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一、整体总论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形象学突破了原有的文学阵地,从文学形象转向文化形象的研究,异国形象的文化问题也因此备受关注。如吴鸿志、蔡艳明的《异国形象的文化误读》、姜智芹的《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姜源的《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杜平的《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等文章探寻了异国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认同、误读、过滤等现象,揭示了这些现象形成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动机,阐释了不同文化中异国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指出的是,形象是对文化现实的一种描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成分,形象学的文化转向和异国形象的文化研究只是一种文学的文化审视,二者都不能脱离“文学性”这个根本。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决定着学科的定位。具体来说,国内的形象学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出三种形态:一是基本沿袭欧洲形象学理论。这是国内早期形象学研究的常见形态,并被大部分比较文学教科书所采纳。二是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一些观点的确为形象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如周宁的《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也有一些观点表面上充实了形象学理论,但缺乏坚实的个案研究,经不起深入推敲。三是在形象学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如孟华等著的《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这种个案研究对形象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形象学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从对形象真伪的辨析转向形象建构者的讨论,从实证主义“是什么”的关系考证转向审美批评“为什么”的本质探求,从注重求同的个体研究转向注重差异的总体研究,这需要我们坚持经验和批判并重的立场,在一种宏观的视域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形象学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二、基本问题探究 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学科基本问题的探究。形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形象学的定义、研究内容、范畴、方法、意义功能、学科归属等问题。 形象学的界定是形象学理论的首要问题,而形象学定义的核心在于对“形象”的理解。国内对形象的定义和理解或者直接沿用法国学者巴柔的形象学定义:“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或者是对此定义的进一步阐释,如李勇的《形象:想象的表意实践》、王瑜嘉的《中国之“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比较》,褚蓓娟、徐绛雪的《“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张月的《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与异国形象》等论文都对形象有所界定,观点大同小异,大多是对巴柔定义的替换和延伸,形象学的不同定义直接影响着研究对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一些教材有时将研究对象和方法相互包含,有时又将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混为一谈。如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一书认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他者”形象,“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实际上,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它们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交叉渗透的形态,需要我们仔细地辨析。在研究内容上,中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普遍为人熟知,但一些论述忽视了自塑形象、游记、地域文学形象、少数民族形象等也是形象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文本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是最基本的方法,方法比较单一,有待新方法的探寻。在形象学的功能和目标定位上,学界观点不一,综合起来就是在考察异国形象在异质文化中产生的原因、机制和复杂表现。而目标的实现,则必须审视和辨析形象的功能。 套话、想象、互动理论等形象学基本问题也备受研究者关注。孟华的《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一文对巴柔的套话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套话具有时间性,“套话都只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效,其使用‘期限’远不像欧洲人彼此使用的套话那样恒久。”孟华以时间和历史为经纬,论述了套话与时间的关系,言他人未言,对于形象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针对当代欧洲学者对形象学研究偏重于“言说自我”功能的弊端,孟华在《言说他者,言说自我———序<中日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一文中强调形象研究不能忽视形象“言说他者”的功能,应该同时注重对形象“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功能的研究。刘雅琼的《形象与文化携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他者与自我关系》一文认为要建构“他者”与“自我”之间的深层对话模式,就要在审视他者的同时也要审视“镜像化自我”,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杨叶的《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互动性理论》一文主张“注重建构者与被建构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建构者、被建构者和第三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若能进一步分析从双方到多边是如何互动的,结论将会更有说服力。颜梅的《当代比较文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一文紧密围绕“想象”的设定,认为想象植根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与当前的创作和研究实际产生了裂隙,解决的办法是尝试运用中国古代想象理论。形象具有“想象”和“再现”的认知功能,若以“再现”为参照研究“想象”,或许可将问题谈得更细致。 形象学在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和坐标问题,即形象学的学科归属也是研究者颇有争议的问题。国内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大多数学者沿袭法国学派传统,将形象学归于传统国际文学关系的实证性影响研究。这是将历时性的理论体系相互重叠后的一种归属。二是一些学者则认为形象学“专门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如何构造他民族(异国)的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学作品是如何构造他种文化的形象。”由此将形象学归于平行研究。三是曹顺庆教授认为在文学交流过程中,异国形象在由起点经由媒介到终点的流传过程中,在诸如审美、心理等难以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必然会发生信息的失落、变形等现象,由此将形象学归为变异学研究。四是王向远教授受形象学概念启发提出了“涉外文学”的概念,他认为涉外文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大于形象学,涵盖了异国形象及异国想象,“包含了一个国家涉及到另一个国家的所有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及该作品的所有方面。”还有一些学者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形象学的学科归属。归属研究反映出中国学者对形象学的思考和定位,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形象学归属的难处所在。问题的焦点和原因在于人们对形象学理论研究不深入和没有找到真正合适的归属标准。 世变时移,形象学的定义、性质、特征、理论范畴、研究内容、方法等已经在部分或整体上发生质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在反思中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的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在超越中构建新的形象学范式,使其更加适合当下的形象学研究。 三、学科互涉研究 20世纪以来,随着学科之间的频繁交流和多元对话,学科互涉逐渐成为知识整合和更新的显著方式,形象学也出现了学科互涉的研究趋势,使形象学在历史研究之外又具有了诗学特性。 一是形象学与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融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理论大潮影响着形象学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形象学的当展得益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后现论。后殖民主义对形象学的影响颇大。美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通过剖析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揭示了形象背后隐藏的帝国意识和种族主义,在方法论上与形象学不谋而合。而“后殖民理论催生的族群研究重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数族裔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这些研究和形象学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周宁在八卷本著作《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和传说》中,引入后殖民理论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是形象学领域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同样,女性主义理论对形象学也有所影响。在高旭东主编的《比较文学实用教程》中,编者依据英国比较文学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对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与想象的研究,指出其理论基础是女性主义。“强势的文化和种族总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弱势的种族和文化总是女性化的、柔弱的,如此种族歧视和性别优越之间就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对具体分析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的生成来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本身就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互涉的特征。而“形象”所蕴含的符号结构、隐喻、套话等特点,又特别适宜于这些理论的阐发和应用。刘洪涛在《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说:“现在的情形是,形象学的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绕过法国学者精心建构的理论规则、术语,直接从各种后现论中寻找武器,展开自己的研究。……‘东方主义’、‘异国情调’、‘西方主义’、‘中心与边缘’、‘族群认同’等等话语方式在逐渐挤占形象学原有的空间。就像比较文学一样,形象学的面目也越来越难以辨认。”目前,研究者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形象学如何受到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而没有在理论和方法上使二者达到真正的有机融合。要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寻找理论契合点是关键。同时,也要预防将形象学的一些元素程序化和编码化,忽视形象的情感性和独创性,使形象学研究陷入模式化的弊端。 二是形象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理论关联。从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来看,文本材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学与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研究促使人们在形象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关联,积极地吸取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内部之间的关联上,张晓芸的专著《翻译研究的形象学视角》以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为个案,研究了“他者”形象在文学翻译中的处理及其变异问题,认为“在译介的过程中,原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的形象,往往取决于作为中介的翻译。对他者的态度,决定了在翻译时所采取的态度,而翻译活动又反过来决定了他者在‘我’处的形象。”该书从形象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阐释了形象翻译与形象建构的关系,以及翻译活动中形象的主体形态。李红、张景华的《在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一文以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为研究对象,认为“汉译者在做好传递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民族形象的同时,应加深了解美国文化,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以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论文从翻译研究上升到民族文化交流的高度,重点分析了如何减少翻译中的变异问题,对异国形象的翻译很有参考价值。在学科的外部关联上,李晓娜的《呼唤感性回归,重回审美之维———审美文化学对形象学研究的启发》一文从审美文化学与形象学的关系入手,阐释了审美文化学对比较文学中形象的解读、异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并尝试用审美文化学的方法或理念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象,以及如何用感性的方法审视艺术作品的问题。石黎华的硕士论文《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立足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大胆借鉴传播学理论,借用传播学的“议程设置”、“说服理论”等理论术语,分析了传播视野下形象的传播过程,阐释了形象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形成、传播、接受、改造的,解构了形象的形成、接受和改造,总结出形象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传播学理论研究形象学,开拓了形象学的理论视野。 学科互涉为形象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学科互涉大多还停留在观念层面,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得到真正地运用。因此,形象学如何恰当借鉴和有机融合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会是形象学理论研究大有作为的一个领域。 总体来看,国内形象学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特色。我们应当在接受和整合其它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弥补现有形象学理论的不足,拓展形象学的理论空间,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本文作者:宋虎堂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学科范式转换问题研究 一、法国学派的“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 比较文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得到命名,进而在进化论与科学实证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将比较文学学科规范化精确化。学科理论与方法得到奠定后,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圈定在了欧洲文化中心之内。然而在成熟的“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内存在着大量的异常现象,由此导致了美国学派所声称的“比较文学的危机”。正如巴登斯贝格所言,“生物学方面的‘比较’科学,在十九世界前三分之一时期内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文学史自然会效法它的方法。”后来韦勒克在考证“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时候也谈到这一问题:“这个词的产生显然受到了居维叶(Cuvier)的名著《比较解剖学》(1800)或德热朗多(Degerando)的《哲学体系的比较史》的启发。”自然科学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借用问题,而是一种范式的借鉴。因此韦勒克先生才说:“浪漫主义思想丧失了信誉,从自然科学引进的思想大获全胜,连在文学史上的撰写工作中也是如此。”其实事实远不像韦勒克想象的那样简单,科学作为一种进步的神话,也作为一种范式的霸权几乎支配了当时乃至现在的所有人文学科。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科学的方法论精神渗透到一切领域。”然而当时的文学研究不仅没有做出任何反叛科学范式的姿态,反倒主动迎合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除了进化论之外就是实证主义哲学。 进化论的观念让当时的研究者将文学史看作不断进化的历史。比如法国学者布吕纳介耶就非常熟练地运用了这种理论分析法国的文学史。后来比较文学第一本教材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论》便是具体运用进化论的观念将整个文学史的演绎分成了氏族、城邦与国家三个阶段。这些文学史研究者基本上按照进化论的观念奠定起了文学史研究的历时性范式,打开了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也为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学派在科学实证主义的指导下确定了相应的领域,即欧洲范围内的文学交往历史事实。这在梵•第根的规定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在那么广泛的定义之下,如果只就欧洲而论,它便包含希腊、罗马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所负的债,最后是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后来的伽列与基亚都在力图圈定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无论是伽列为比较文学所作的定义所包含的研究领域,还是基亚在《比较文学》教科书中指定的研究书目,他们都明确地将“国际文学关系史”定格在了欧洲。由此法国学派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之内确定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模式、基本方法及研究领域,比较文学的发展似乎步入了一个常规时期。然而“常规科学不会产生目标之外的任何新现象,事实上这些与盒子不合的现象根本就不会被发现。”这些与盒子不合的,范式之外的现象便是库恩先生所说的“反常”(Anomaly)。所谓“反常”就是现象与范式的预期不相符合。比较文学也是如此。在法国学派的范式之内,大致出现了这样几种反常现象,这是他们无法在范式内解决的,也是引起美国学派诟病的地方。即文学历时性之外的共时性问题,即没有事实联系的相似性问题;科学实证主义之外的美学价值问题,即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性问题;欧洲文化范围外的文学现象问题,即西方国家之间的平行文学现象问题。 二、美国学派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 美国学派的出场首先是在危机的呐喊声中掀开比较文学新范式的序幕的。最先发出洪钟般呐喊的是捷克裔学者韦勒克。他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首先便挑明了比较文学所面临的危机状态:“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接着在后文中以严密的逻辑性与火药味十足的论战历数了法国学派的各种罪状,诸如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历史相对主义、文化贸易主义与沙文主义等等。这场论战虽已过去六十多年,理智地客观地运用范式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法国学派的这些“罪状”其实是他们在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的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也是其范式必然导致的问题。祛除美国学派的意识形态背景,我们关注的是比较文学到了美国学派的手中会走向何方?这便是我们要论述的以美国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通过前面的分析,法国学派从科学实证主义范式视域将比较文学定性为“国际性的文学关系史”,其实就是从时间性维度来分析文学现象。也正因为如此,法国拒绝或放弃了对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分析。而共时性范式则主要从横向对比分析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要素,也即是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文学性”。文学性问题成为自新批评以来整个西方文艺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它将文学研究导致了关注文本的“内部问题”,着重从文学本身的形式要素去研究文学的本质性问题。(具体请参见朱立元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前言)美国学派的第一背景是新批评。正是以韦勒克为代表的新批评理论家首先强调文学的文学性问题,然后以此为契机在雷马克、韦斯坦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建构起了一个共同的美国学派。 国际性的文学现象是法美学派的一致的研究领域。然而之所以有论战,主要在于他们持有不同的范式视域。法国学派秉承的是历时性范式,以科学实证主义眼光将比较文学的国际性文学交流事实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汇总,以达到一种“文化的清算”。而到了美国学派认为“必须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它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根据这样的文学学术观,文学艺术作品本身便成了必要的研究中心。”在韦勒克开创的共时性范式下,雷马克及韦斯坦因等美国学派学者建构起了一整套平行研究体系,主要来讲包括了这两大研究体系:本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在本学科研究体系中包括了比较诗学、主题学、文类学与类型学;在跨学科体系中主要包括了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历史、哲学,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与法国学派一样,确定了学科理论与方法也开始圈定研究范围,继而形成西方文化中心范式。韦勒克声称:“关于赞成提‘比较文学’,还是‘总体文学’……至少西方文学是统一的,它形成一个整体。……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包括整个欧洲、俄国、美国以及拉丁美洲文学的紧密整体。”科修斯也认为:“文学运动和文学评论也证实了西方文学这个基本的统一体。比较文学建立在对西方文学的这一看法上。”当然,韦斯坦因也不例外,他在肯定比较文学研究西方文学的同时否定了东方研究比较文学的可能性,固执地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圈定在西方文化版图。通过归化吸纳或排斥拒绝,美国学派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最终确立起来。然而范式的确立最终让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一样陷入了不可挣脱的范式悖论之网。在美国学派所持的范式内同样出现了这样几类反常现象:比较文学与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的问题;西方文化中心之外的东方文学问题。其实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从历时性的追求国际文学关系史拉回到文学本身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在规定比较文学的定义时则完全不同于前者,前者是人为收缩而后者则无限放大,导致后来比较文学研究大有被文艺理论大潮、文化大潮吞噬的危险,由此导致了比较文学的另一次危机。因此才有了苏珊巴斯奈特的“死亡论”:“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走向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为什么会如此呢?共时性的研究范式一方面要求打破时间界限,从横向研究跨越性的国际文学现象,另一方面也混淆了比较文学与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的界限。雷马克的定义所涵盖的内容大概只有“文化”一词才能包含。从1994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次大会到后来伯恩海默的《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比较文学还是比较文化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比较文学的学术身份到底是什么?比较文学学科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即使存在又该怎么处理这种文学与文化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表示出了焦急的心态,甚至自愿放弃。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认为,如果将比较文学扩大为全球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学术身份必然走向消失,因为“照此发展下去,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将会大得无所不包。”卡勒还只是有点焦心而已,而勃洛克面对这种纷然杂陈危机四伏的比较文学干脆表示放弃:“如果我们想给比较文学下一个严密的定义,或者把它归纳在一种科学或一种文学研究体系里面,我们必然得不偿失。”最后他决定将比较文学学科取消! 不仅如此,当美国学派的共时性范式遭遇学科身份泯灭的危机之时,由西方文化中心范式所带来的反常现象也困扰着美国比较文学文学学者。当韦勒克、雷马克与韦斯坦因将比较文学研究局限在西方同一性文化中心的时候,各种文化研究的热潮打破了这一范式,使其完全不能处理由于文明所带来的异质性与变异性现象。因此伯恩海默才在报告中审慎地提出了“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的号召。即便如此,旧范式已经失衡,新范式尚未出世,全球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伯恩海默只是在范式内看到了反常现象而已,因其无法打破原有的“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全球化的号召最终就蜕变成一种口号! 三、中国学派的“东西文明对话的异质性道路” 范式作为一种悖论话语,不仅建构着学科也解构着学科。法美学派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在拯救中将比较文学推向危机,究其原因在于法美学派都以西方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元范式”影响下以追求“同质性”为旨归。而这一点却是范式理论本身也无法看到的。因为范式理论本身便建立在科学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因此库恩先生一方面声称所有人文科学根本还未进入一个成熟范式的阶段,另一方面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成就属于西方。因为“只有从古希腊时期发展而来的文明才拥有最基础的科学。”鉴于范式理论本身的唯科学主义倾向,我们根据李凯尔特有关文化科学的异质性理论来进一步描述法美学派范式的局限与中国学派的合理性。德国著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认为,科学有两种分类方法即质料的与形式的分类法,由此形成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二者的对立主要源于形式的分类原则即“现实的连续性和异质性原理”。“每一个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形成物,都具有这种连续性。我们可以简要地把这一点称为关于一切现实之物的连续性原理。”通俗地讲,所谓连续性原理就是说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流动的连续体。然而另一方面“至少任何人都不能说,他在现实中曾经看到某种绝对同质的东西。一切都是互不相同的。我们可以把这一点表达为关于一切现实之物的异质性原理。”连续性与异质性构成了现实的非理性。然而自然科学“只有通过在概念上把差异性和连续性分开,现实才能成为‘理性的’。(科学)我们把每个现实中的异质的连续性,或者改造为同质的连续性,或者改造为异质的间断性。……数学采用的是头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排除异质性开始的。”自然科学的形成是通过对异质性的同质化或排除异质性而达到,而文化科学则直接关注异质性。然而比较文学要实现真正的“世界文学”,要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摆脱自然科学的同质化范式而强调异质性。从现实而言,东西文明的异质性也是全球化的时代里必须认识到的文化现象。当比较文学在美国学派那里遭遇到各种文艺理论思潮,尤其是自德里达以来的各种带有解构性理论流派(如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及族群主义等)之时,就应该发现他们用人文主义反抗科学主义,用边缘解构中心,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异质性”。因为现实的东西方世界的发展正在面临这一问题。亨廷顿在《文明与冲突》一书里从学理方面探究了东西方在今后发展中所面临的文明异质性冲突。虽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但他指出现在世界文化发展必须要关注的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问题。然而因为法美学派所持有的西方中心的科学同质性范式长期地遮蔽了这种异质性,当然也就解决不了比较文学在面对文化大潮与东方文明的时候所带来的危机。 当比较文学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因其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的强烈冲突,因此中国学派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烈的自觉意识。然而中国学术长期以来也笼罩在西方的科学同质化范式的阴影下,企求通过“求同”来缩短与西方学术的距离,最终导致中国学界的“失语”。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是如此,从最初台港学者提出的中国学派到大陆积极响应,一直都以“求同”心态在进行着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其结果是不仅理论特色与立场缺失,甚至学科学派也常常遭到学界诟病。后来在学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开始了论争与探讨,以期总结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曹顺庆先生率先在总结中国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以来在西方的科学同质化范式下所遮蔽的“异质性”问题。根据中国文学实际与东方文明独特性,结合当今世界政治文化及学术的走向,曹顺庆先生具体地论述了“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并且于2005年在比较文学第八届年会上正式提出了“文学变异学”理论。正是通过异质性的变革,不仅在跨文明的立场上运用文学变异学的方法理清了法美学派的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形成了一套比较文学中国模式以互补对话交流沟通为宗旨的理论体系,从而避免了法美学派范式所遭遇的范式悖论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曹顺庆先生所倡导的比较文学中国模式充分地关注了李凯尔特所提出的文化科学的异质性原理在现实学术与东西方文明中的呈现,才找到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发展的真正动力,才彻底地打破西方自然科学同质性范式的壁垒,比较文学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而不同”,才能最终寻找到世界文学“共同的诗心”! 本文作者:周仁成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浅谈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采取何种态度对待文学是关系到我们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将“比较”纳入到文学领域,可以给予其以新的视角审视本土传统文化,并保护边缘文化免遭文化同质化的侵蚀,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十分重要。 二、确立切实的教学目标 虽然比较文学学科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其又时时存在着危机。一方面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冲击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许多之前属于比较文学领域的问题现在正逐渐被其他领域所侵蚀,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其研究范围从政治文化、影视文化,直至大众文化等方面无所不包,渗透到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之中,比较文学的范围也逐渐模糊。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上的改变也给这个学科带来极大的影响,泛文化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化与其他学科很难区分,其合法性受到挑战。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的现状是,比较文学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效果还是重视程度上,都无法得到教育部规定的其作为必修课的地位,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复制研究生的成功经验,而缺乏针对本科生所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目标不清楚导致的后果一则是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目标过高,本着“学贯中西”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干脆敬而远之,或者应付了事;二来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理论课程而轻视实践课程,导致课堂变成了定义和基本理论的堆砌,学生很难从中真正体会到比较文学的美感与实际意义。教师这种“灌输式”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很明显不适合这门新兴学科教学。根据笔者在高校中的任教经验,我非常赞同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比较文学课程的看法和观点,其认为比较文学在本科中的教学目标应为初步确立打通意识,以一种开阔的视觉审视问题,即“比较视域”。所谓“视域”,在比较文学中指的是“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对本科学生来说,能够把握“打通”、“融会贯通”等能力,熟练的用其来比较两种不同文学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或者是比较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异同,这才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应具备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他们的心智得到扩展,更具有同情心与移情力。就像某位教育学者所说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心智更具弹性,能使我们超越自己狭隘的界限去看待其他关系。正是比较文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显得更加重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比较视域”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本科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不应将理论与学科史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来把握,而是应该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本科生实践能力与文学思维的培养。目前高校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很多还未达到高校必修课的要求,更多的还是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不仅形式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时安排上也相对较少,而这门课程包罗的内容又比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学知识,提升观念显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把握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与其笼统的讲授理论,不如着重强调个案的举例教学。个案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学生产生具体可感的知识内容,从而更好的理解比较文学,有利于学生比较视域的培养。例如在讲到中外文学对“复仇主题”的表现手法及人物性格刻画时,可以以《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对比来展开,虽然二者都是采取复仇作为作品的主线,中间故事情节也有部分重合或相似之处,但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不同,导致了其无论从戏剧冲突、主题思想或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均有不同,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念下的文化价值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原因,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西不同文化内涵,从而能贯通中外文学知识,并深入到未来的学习中。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后,如何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变成了关键因素,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应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考虑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比较文学课程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知识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对比较文学课程有大致的了解与认识。但是,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在介绍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同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脑海中已储备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展自己的思路。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必须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那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比较文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我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作为根基,体现中国比较文学的特色。在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偏颇,即对西方文学的注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学忽视。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谈起外国文学时如数家珍,对于外国文学理论也能侃侃而谈,而一旦谈到中国文学理论,则知之甚少,缺少扎实的中文功底作为支撑,因而很难把握到这门课程的重点和精髓。 (二)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展思维 大量的阅读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素材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来更深入的理解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应以比较的视域去重读经典、阐释经典,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基础理论理解的更加透彻,对经典文学也有了个人更深的见解。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必要的阅读量是其应该具备的能力,而本科生的比较文学不是以“精英”培养作为教学重点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努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开拓文学视野,从而能用比较的、联系的、平等的视域看待事物和现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交流沟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利用课堂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讨论,具体资料的查阅学生可在课下完成。例如在讲到“主题学”这一章内容时,由于其有不同研究角度和内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分步进行。首先抽出一节课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指导学生将理论与示例范文结合,让学生把握具体的研究方法,随后组织课堂辩论与讨论。以此为话题,学生可结合所学材料,也可根据在网上搜集到的内容来进行“主题学”大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碰撞思想的火花。对于师范院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来说,理论如何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优秀毕业人才或专家来学校参与教学活动和组织讲座等形式,结合各自的经验现身说法,促进学生更好的领悟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与意义,并能自觉运用到未来的科研写作中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作者:郭志清 单位:集宁师院中文系 比较文学论文:地方师范比较文学教学危机研究 摘要:地方高校比较文学陷入了教学危机,危机首先源于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定义不清,其次因理论化倾向导致晦涩难懂,师生均不易把握,第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知识和理论学习,同时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方针,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师范;比较文学;教学危机 比较文学在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诸如学科自身危机带来的普遍性教学难题,又有地方师范学情带来的授课难题。 一、学科自身危机带来教学困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称呼没有凸显出“比较文学”学科特征,反而模糊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界限,甚至有将比较文学淡化之嫌。这样一种称呼加重了比较文学学科危机,带来了比较文学教学的危机。学生对学科本质误解严重,教师陷入正本清源的辩解之中,不得不大量讲授学科史。然后,再以具体的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为主要授课内容,而这些理论与实践往往涉及世界文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以为比较文学只是世界文学学科范畴下的一个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误以为本学科没有独特的方法论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学科定义不明确让师生均难以适从,研究方法不规范让教学难以说服人。比较文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危机不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学者为了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争论,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圆满的权威的结论。”①正因为学科概念不清,导致学科危机不断。克罗齐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方法,无助于划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界限……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较文学变成一个专业。”②针对这一发难,比较文学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策略。祭出了“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的口号,指出比较方法不是比较文学的本质属性,“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线的文学研究。”③这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仅仅把没有跨越的文学比较研究切割出去的学科主张不够严谨,跨越的文学研究依然是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学生写作的时候依然会套用某外国作家与中国某作家之间,或外国某作品与中国某作品之间的比较等诸如此类模式。对于写作依据往往语焉不详,不能找到科学有效的可比性来比较。等教师回过头来再讲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时又套用各种各样的理论,而这些晦涩的理论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索研究的热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多样,大致上可从学科内部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三个角度去把握。④学科内部研究又分为若干个研究范畴,如: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类型学等。跨学科研究又分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等几个范畴。总体文学研究则以跨越文明界限的各国文学为关照,寻找总体文学规律为旨归,主要包括阐发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等。这些研究方法自身研究范畴不清,如对王国维的两部作品《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的研究归属问题。陈惇等《比较文学》将之归入“比较诗学”,认为阐发研究和对话研究则是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⑤而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则将阐发研究与比较诗学并列同属总体文学研究下的研究类型,“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产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⑥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阅读专业基础书籍时即产生种种困惑,教师答疑解惑也只能如实相告专业现状,无法择一确切回答。 二、学科知识理论化倾向导致师生沟通不畅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滞后导致学生知识视野均偏向某一专业,而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不够,因而研究起来如盲人摸象。教师本身对许多学科内部研究方法尚不能应用自如,更不能进行深度理论开拓。难以在全面建立师生互动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学习比较文学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不然难以把握宏大的理论体系。仅就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之关系而言,20世纪60年代大量理论著作问世,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汹涌而至。比较文学界在学科自身危机尚未涤除的情况下又要应付理论围剿,以及吸收、利用这些理论来应用于自身实践研究。这样不仅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范畴交融,而且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味道淡化。文学内在的美学价值不被重视,而是过度强调与前沿理论的契合。笔者并不是主张去理论化,而是指明课堂教学中理论化倾向对授课的负面影响。在只喜欢阅读图画的浅阅读时代,眼花缭乱的理论难以找到知音。个中原因,除了理论艰涩之外,大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份来自中智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青年‘没时间读书’的比例高达57%,‘不习惯读书’的占44%。调查还显示,只有14.04%的青年人在业余时间以读书来休闲,而上网(59.65%)则取代了阅读,成为青年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⑦据笔者调查,在本人所在的河南某师范学院,除了个别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的大学生在认真阅读专业书籍外,更多的同学把时间投入到了网游、兼职和社交活动上。课程作业虽然布置了,但多数同学总会在交作业期限前一天才开始动手查资料,动笔写文章,目的只是为了交差,结果只能是令人失望。这样的阅读现状是我们时代的无奈,更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无奈。这样的学情让理论教学变成了自话自说,不能在课堂上达到共鸣,不能启迪学生思索、创造。 三、教学方式落后导致学习兴趣低落 学科自身的危机加上偏爱宏观理论,往往使研究显得空泛.没有“文艺学”那样清晰的脉络,也没有“文学史”那样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对授课教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之外,还需要巧妙把握教材结构,合理设计讲授内容。根据笔者本人的实践和观察,令人遗憾地发现,我们在授课时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带着自己整理好讲义,按照填好的教学进度表逐一讲授。这一责任不能全怪教师,因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务部门对教学要求非常细致,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授课,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表内容上课。教师们为了达到管理部门的要求,发现问题也难以抽出时间去化解,只能寄希望学生琢磨后与自己交流。而当代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也不如中小学的师生关系亲密,教师上课时才夹着讲义走进教室,学生放学后就匆匆收拾书包去做兼职。师生之间鲜有课堂互动,更别提课下答疑解惑。教师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知识大爆炸背景下的多媒体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十分容易,一台电脑,一根网线,鼠标一点就能搜集到许多信息。同学们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下载到别人已经整理好的课堂笔记来参考,而不必花费心力去把知识点一一写到笔记本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仅仅把学科知识归纳出来让学生记笔记备考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学生抵触。如果说知识点是无法避免的重复的话,那么教师对知识点的个性化梳理与讲解点评应该是教师授课特征的体现。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案例雷同,且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信息多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求知愿望。 四、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这些危机,教师要负起责任。首先应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对学科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如指掌,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使自己立足在一个坚厚的知识基地上。这样便于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对学科危机的疑问。“比较文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已是地方师范院校常态,然而尚难以找到权威的教材,教材之间存在着观点争锋。甚至对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一基本概念都大相径庭,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时候教师不宜作某一种观点的宣传员,也不能当调停的好好先生。而是能以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原则告诉学生学科现状,帮助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甚至鼓励他们去参与这一“显学”的探险,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理论结合实践。面对理论汹汹,要以恰当的案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某理论对科学研究的帮助。比如说在讲授平行研究时,重点落在对可比性的寻找上。甲乙双方的异同罗列难免会有随意之嫌,而把问题上升到各自所处的文化传统背景中去考察就能找到异同的原因。这里我们常把方平先生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作为案例,方平先生把两个异时空存在文学形象的可比性落脚在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一特定角度,力求探寻中西方审美的共性与特殊性。⑧这样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当做教学案例来讲授,既能解决理论困惑,又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第三,教师应积极探寻适宜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文学课程理论性强,又具有很大的跨越性。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仅授课内容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而且要求同学们也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而且要能应用到实践研究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便利解决当下教学难题。可通过网络来教学内容、设立讨论主题,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经验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把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发给教师,教师择优到网络空间供大家点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又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文学概论课程课时普遍较少,这样做也为本科争取了学生一定的课外学习时间。比较文学教学难题摆在同行教师面前,需要大伙儿群策群力,以集体的智慧应对时代挑战,应对学科挑战,应对理论挑战。如果教师都对学科理论了如指掌,并对相关学科广泛涉猎,如果教师怀着答疑解惑的使命投入教学中,那么,比较文学教学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浅析:关于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现状与应对策略的探讨 摘要:我国现代的工业建筑与过去相比无疑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我放眼望世界就会发现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现状的分析,然后提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完善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关键字: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建筑的环境与需求也在不断地在进行各种转变。首先,在现代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飞速发展,工业产品进一步要求精密化、自动化、微型化且环保化,工业生产变化的同时使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次,在各城市都有着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现代工业聚集地,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的风貌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追求。再次,企业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工业建筑设计是因为其建筑能够有效反应其企业文化及精神面貌,是企业外观形象的重要部分。 我国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建 在进行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都会将新兴的工业区纳入,不仅仅是生产建筑,同时还要对辅助配套建筑进行完善,并且还对厂区环境进行更具精密的设计从而将城市现代化的风貌以及企业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例如武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八卦岭综合工业小区等。工业新区的建设还可以有效推进城市住宅区、商业区以及能源供应区的开发与建设。 2.旧城区改造的完善 在我国,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都新建了许多以某个大型企业骨干为中心的工业基地或者工业城,例如武钢、宝钢、包钢、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公司、金山石化公司等。改革开放以来,旧的厂房都进行了一系列挖潜改造与生产结构调整从而使之焕然一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便是最好的例子。旧城区的老厂房有的就地更新有的易地重建。例如北京的大北窑金属结构厂就更换地址进行重建,而旧址则成为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整体建筑面积多达40多万平方米,如此看来易地重建有时候还能促成双向的发展。 新型工业建筑的兴起 在施工工艺技术的大力发展下,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的现代工艺。将高新科技与新工艺融合到工业建筑之中,从而促使工业建筑的形式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促使现代工业建筑更具多样化、标准化与定向化。当前就出现了现代交通能源建筑、高多层厂房等新型工业建筑,它们不仅结合了通用性与灵活性的建筑要求,同时还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坚决遵守城市设计原理 所以,城市化要给予多方面的考虑,否则只会使这个国家的城市化陷入混乱的境地。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中,属在城市中心的工厂或者是工业生产项目所造成的困扰最大。工厂不仅会给城市带来直接污染,同时还牵扯到城市机能与城市交通,对城市品质还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城市设计理论,有效协调城市与工业建筑的关系。在选择厂址的时候必须具备科学论证且通过了严格审查;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厂房,影响不大的小型企业应该对其发展进行限制,敦促其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从而减少对城市的影响;而对于影响较大的,如生产规模大、污染干扰严重的重型企业则应该促使其进行逐步外迁。另外,还要有效利用城市设计原理来处理城市与工业园区的关系,积极吸取国外经验同教训。例如,苏州工业园的规划就十分成功的展现了文化古城同新型工业园的和谐共存。 注重工业建筑造型设计的个性特征 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是不尽相同的,然而它们之间的基本原理确实一致的。它们虽满足着人们不同的需求,但是应该同时具有时尚、优美且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与建筑空间。所以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的时候也应该同时赋予其艺术性,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在创作中可以将人文因素引入其中,并重视对地域性以及长索性的了解。同时,建筑师为了使自己的视野更为开阔,还要对地域文化脉络进行延续。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开拓了视野,还能有效地改造与保护传统建筑,并且增进了工业企业与公众的沟通,对企业形象的树立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例如,2000年建成的广州羊城晚报印务中心,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展现工业美学与企业文化为中心,做到高感情与高科技设备的功能的有效融合,从而成功建立其了一座赏心悦目的新型工业建筑。 充分贯彻可持续性思想 由于经济与认识的原因,我国许多工厂只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场所。不仅选址不当、环境恶劣、设备陈旧、污染严重从而给城市环境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这类工业企业还带来了论巨大的废物排放量。所以,在现代工业建筑中贯彻可持续性思想无疑具有着重大意义。首先,要工业建筑的热功能性要得到充分加强,并且促进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建筑师在设计现代化工业建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平面设计、空间设计一家细部装饰处理,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其次,关于工业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方面要有机结合发展、环境以及人类等因素,从而使工业建筑在满足生产的同时还为劳动者创造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并且还要使自然免受侵害。再次,要对落后或者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引起重视。建筑并非一次性消耗品,为了促使其充分到达自身使用周期,要对一些废弃的工业建筑进行改造,从而满足其他用途。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就是建筑师创造的一个特殊遗址公园,建筑师将已经废弃的粤中造船厂利用进来,然后对原有的机械设备、自然环境以及工业建筑物的景观进行了一系列设计与改造。 总之,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同时它还是一项艺术。建筑是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结合高新技术凸显现代化还使建筑富含文化底蕴。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若要进一步完善,所采取的策略应当建立在其总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还要与我国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基础充分结合起来。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浅析:浅谈现代工业建筑设计 【摘要】回顾工业建筑发展历程,展望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总结目前国内工业建筑设计不足之处。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趋势;不足 工业建筑的发展进程 十八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大量的使用机器,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许多新技术与新形式产生,工业建筑也从此诞生了。它更加注重功能与形式相互适应,大胆尝试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建筑造型开始净化,摒弃了传统繁琐的装饰手法。 1909年德国现代设计奠基人之一的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在柏林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所设计的透平机制造车间(AEG Turbine Factory)被西方称之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包豪斯(Bauhaus)创始人的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于1911年和梅耶尔(Adolf Meyer)共同设计的阿尔费尔德的法古斯工厂(Fagus Werk,Alfeld),采用非对称的构图;简洁整齐的墙面;无挑檐的平屋顶;大面积的玻璃墙;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等处理手法,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金属协调统一,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美,它也成为第一次时间大战以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大跨度建筑在十九世纪末开始有了很大的创新,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又有了新的突破,此时利用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来覆盖大空间的做法已经越来越多。工业厂房为了节约空间,倾向于坡度平缓的扁壳。1945~1951年的英国南威尔士布林马尔橡胶厂(Bryn Mawr Rubber Factory),通过采用厚度为9厘米的扁壳,柱网尺寸达到27×21米。 1955年由丹下健三设计的原町图书印刷厂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建筑,在90米跨度悬臂钢桁架中部由一对钢筋混凝土柱支承,整个屋顶由十一件这种钢桁架构成,四面为玻璃墙面带遮阳设施,内部空间开敞灵活,反应了当时日本工业建筑已经步入现代化水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正值英国电子时代的没落,政府为了发展电子工业,投资建造了Inmos微处理器工厂,把这个项目委托给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Inmos微处理器工厂的前身是罗杰斯十年前建造的Reliance Controls电子工厂,这个工厂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可以生长的建筑,一个单层的钢结构厂房,36米跨度、中间无柱的车间,可以根据生产要求不断地灵活调整生产路线。 随着现代科技、工艺的发展,国外的工业建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建造联合厂房、多层或高层厂房,实现对土地的节约利用;通过对厂区绿化,把绿植引入车间和生活空间;通过对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排放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标准,避免由于现代化大生产,工业高速发展,对环境和生态平衡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另外,工业建筑的设计思路已经更新,更加重视艺术创作,发挥建筑师的作用,工业建筑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我国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 我国自1949年解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量的工业厂房和工业基地诞生。从最开始的效仿苏联工业建筑设计,到期间的、赶英超美,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60年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很多代价。随着中外设计合作的增多,更多的国外先进的技术被引进,我国的工业建筑也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新兴的经济技术开发工业区拔地而起。这些新兴的工业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辅助配套建筑、精心设计的厂区环境,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工业新区的建设依托于旧城,同时又带动了城市商业区、住宅区、能源供应中心以及大市政的开发建设。例如深圳的八卦岭工业小区、蛇口工业区、厦门湖里工业区、沈阳南湖科技区、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高科技的现代工业建筑蓬勃发展。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大量的高新技术被采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建筑类型: 多高层厂房,如河南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是单多层结合的工业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7.31万平方米;上海丝织厂织机大楼为7层25米单跨的高层厂房,车间内部无立柱,全空调系统,技术夹层设在大跨桁架结构空间层内,采用钢绞线曲线后张预应力大跨度框架剪力墙体系。 灵活通用车间,如1986年建成的兰翔机械加工车间,宽72米,长192米,柱网为12米×12米,能承受不大于1吨的悬挂吊荷载。厦门工程机械厂的柱网扩大到18米×18米,灵活布置的悬挂吊起重荷载可达5~10吨。漳州港机厂的柱网达24米×36米,用悬臂吊和龙门吊解决15吨的运输问题。上述车间全都采用轻钢网架结构。 洁净密闭车间,如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摩托罗拉南京研发中心等,造型简洁新颖、色彩明快、功能合理、技术先进,体现了现代工业建筑特点。 现代交通能源建筑,如北京空港四机位机库、北京与上海的空港配餐楼(工业化厨房)、波音747模拟培训中心等航空附属建筑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至于城市热电厂、水力发电站和核电站等在规模和技术等级上都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现代仓储建筑,如大型冷库、民航货运库、观光平台等都有了较大发展。 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融合性 工业园区的形成,使不同功能建筑相互交叉。与城市的交通、市政、科技、文教和服务设施相依托;共同带动城市经济、技术、社会服务的发展。生产和生活、产业与科教、工业与民用等不同功能内容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其基本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从广义来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诣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形成一种平衡的状态。 1993年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The Guiding Princip of Sustainable Design)中列出了关于建筑设计的六项指导原则: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低到最小;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意识; 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重视对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及建材。 属于广义建筑学范畴的工业建筑,同样也应该遵循这些指导原则进行可持续设计。 文化性 纵观当代建筑的发展思潮,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到高技术派。到新理性主义,到解构主义,甚至这些年重新引起人们关注的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发展沿着一条不确定的轨迹一直向前,但在最近这十年,建筑思潮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明显,而是各种风格和理念的混杂,我们很难分辨出那一个是当代建筑思潮的主流。 从深层的原因分析,这种局面的到来是90年代以来文化及艺术多元发展的结果和最终反映,而对于建筑来讲,建筑思潮不过是艺术更新与变革的一种反映,建筑本质上最终仍然是功能,空间这一类东西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东西,当然不是说形式和视觉上的形象对人类的生活不起作用,从这个层面去说,综合性可能正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当代建筑发展到今天,在注重功能技术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有关未来发展的种种因素,除了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持续,有关建筑的种种探索一直未断,作为文明载体之一的工业建筑,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生产,工业建筑的设计实践已经成为现代建筑思想理论的核心。 创新性 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孕育新材料的诞生,并且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中去,材料技术的进步,迫使新的施工工艺的出现,从而带动了工业建筑外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随着网壳结构、膜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的产生,一大批造型新颖的建筑纷纷涌现,多彩炫目,夺人眼球。 人性化 人性化设计的本质就是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建筑中去。“人类工程学”作为一种边缘科学、方法论,是随着大工业生产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人性化设计必将要求建筑师摒弃传统的重生产工艺、轻人的行为、心理要求的倾向,将建筑设计的中心从以往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重视并努力体现对人的关怀。在工业建筑空间设计上,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戚感的良好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强大的现代资讯技术使得远距离的模仿成为可能。建筑可以超越其所在环境和地点的限制,人们能够随心所欲的得到需要的形象。当代建筑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不在是各民族间差别迥异的传统建筑,而是全球性趋同的方格子建筑,这说明建筑趋同现象已经跨越传统和地域的界限,而成为全球性的了。“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 我国工业建筑发展的不足 我国正处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着建设宏伟蓝图的大好时机。工业建筑在取得长足的进步之后,要寻找差距、承认差距、扬长避短,走向世界。在市场化、全球化、地域化的世纪网络中,我们面临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上的不足。工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建筑设计中的一般规律,工业建筑都存在,但工业建筑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对建筑师来说,工业建筑与体育馆、医院、住宅一样,都是不同功能、不同工艺类型的建筑。在建筑艺术上,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功能布局、空间处理上是相通的;在新技术、新材料、整个设计程序、方法上也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呼吁管理者、开发者和建筑师不带偏见地共同关心和提高工业建筑设计水平。 教育上的不足。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师的水平、学校教育、在职培训有着密切关系。在学校教育期间,应让学生对工业建筑有全面的认识。通过建筑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工业建筑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好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并学会运用“工厂美学”、“机械美学”的观点来处理好工厂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色块、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 建筑师发挥的作用不足。一般说来,工业建筑项目中的总设计师往往是由工艺专业人员担任,建设师仅仅负责参加前期工作,对地方规划局、建委的审查申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综合协调。建筑师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尚未被确认。另外,受到工艺、总图、结构和机电等专业的限制,建筑师的作用仅仅是对工业建筑外观形象加以修饰,对上述专业的设计内容一般没有发言权。而且建筑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业主的服务存在误区,一种是缺乏服务思想,粗放设计,缺乏对建筑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推敲,在工程设计中留下许多隐患,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一种是过分迁就业主的眼前利益,为节省投资成本,降低装修标准,放弃造价较高的新型材料,去掉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辅助用房、福利用房,使建筑本身失去内涵。 结束语 本章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谈论国内外工业建筑的历程,同时对国内近期的发展趋势做出一番阐述;另一方面总结归纳出国内现今与西方的差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之下,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在新的时期内,建筑师们应该不断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设计出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浅析:探析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厂房设计从以往的以生产设备为中心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人的因素在建筑中越来越重要,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本介绍了当前我国工业建筑的现状, 从建筑设计角度探讨了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现代工业建筑; 设计思路; 发展趋势 正文: 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工业建筑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出现了新的面貌,无论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以往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只考虑满足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空间的要求,就是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轻生活,在设计中建筑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业建筑几乎成为生产设备外壳的简单包装。 现代工业都以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由劳动密集型提升为技术、咨询密集型。因此,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生产需要,同时还应满足生产产品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等要求。纵向与我们自己的过去比,成绩斐然;横向与发达国家比,在观念上、体制上、技术上和教育上还在较大的差距。 1目前国内工业建筑的现状 1.1新建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些新兴的工业区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辅助配套建筑, 并有精心设计的厂区环境,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1.2旧城区改造 我国在沿海和内地都已建成许多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心的工业基( 工业城) ,如宝钢、 鞍钢、武钢、包钢、一汽、二汽、一重、二重、金山卫石 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等。通过改革开放,近年来又使这些老厂房调整生产结构、挖潜改造焕发青春,如长春一汽——大众新厂。城中的老厂房有的易地重建,有的旧貌换新颜。 1.3新型工业建筑蓬勃发展 随着施工工艺技术的发展,引进了不少国外现代工艺工业建筑中大量采用了高新技术, 新工艺使得工业建筑形式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实现了标准化、定型化、多样化。例如多高层厂房、现代交通能源建筑等一批新型工业建筑的出现不仅满足灵活性、 通用性的要求, 还节约了土地。 2工业建筑设计的新思路 随着全球经济观念的推广,给工业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工业建筑必然也会受到新思潮冲击而发生一些变化,工业建筑形象、空间的多重性等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1注重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必须依托于城市总体布局环境设计,工业建筑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无论是新建厂还是改建厂,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近期建设还是长远规划,都必须纵观全局、统筹安排,特别是对产生有污染源的工厂,要进行全面整治,达到国家治污排放标准,才能保证城市环境不受污染。 2.2大力贯彻可持续性思想 我国的工业建设在几十年的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但由于经济上和认识上 的原因,许多工厂仅仅是单纯的生产场所,存在着选 址不当、设备陈旧、环境恶劣、污染严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城镇的环境质量,亟待加以改造。同时,工业企业的废物排放量也十分巨大,在工业建设和工厂设计中增强环境意识,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设计工作,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3突出工业建筑造型特征 工业建筑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民用建筑,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它们在满足不同使用要求的同时,也应创造宜人、优美、时尚、有文化内 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因此,工业建筑同样具有艺术性,也是一种文化的 表现。其次,从工业建筑的形象意义看,工业建筑尽管以生产为基本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总是以粗、笨、重、脏的建筑形象出现。在工业建 筑创作中引入人文的因素,重视对场所性、地域性的理解,延续地域文化脉络,有助于开拓建筑师的视野,有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改造,电有助于加强工业企业与公众的沟通、 树立企业形象及得到公众的认同。 2.4注重建筑空间 空间具有多重性,对当前的中国工业建筑姑且可分为三种——室内 空间、 室外空间、 过渡空间。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分法,但马丁·海德 格尔认为“ 空间从位置取得其存在, 而不是从空间本身。” 也许这正是空 间的基本所在。空间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其大小、比例、形态、质感、颜色、环境、光线、空建筑与结构设计气质,都给不同的人以不同感受,或给同一个人不同时段以不同的感受。尤其在工业生产车间里面,这点更为显著,也许在工作的时间里,空间的本身和感受无时不在变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对空间的可变性和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其包括所有空间、也涵盖了所有空间的所有品质。 2.5重视建筑设计理念 (1) 构建开放的空间形象和集中的建筑布局,例如,在方案设计时可以考虑以线性的空间布局,生产区沿发展轴的排列、带状的绿化、沿城市道路的景观带等,形成园区开放、动态的空间体系。生产区内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 以便为实现资源共享(动力、超净工房)和废水等集中处理提供保障。 (2)塑造优美的环境和 良好的城市景观:营造良好的园区环境,并注重建筑群体与环境的融合。一方面是工业生产的要求,另~方面也是现代高新企业展现自身形象、塑造标志性景观的需要。 (3)营造适于交流的场所和人性化的空间努力创造一个鼓励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园区同城市之间相互交流的空间,并将对人性化的设计始终贯穿在每个空间中,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聪明才智的场所。 3对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为适应现代工业建筑的总体发展,工业建筑设计必须在符合我国经济、技术水平需要的基础上,朝以下趋势发展: 3.1现代工业建筑向大、高、轻方向发展 大:指的就是大空间、大体量和大跨度。高:指的是高层厂房和空间。轻:指的是轻质材料和轻型结构以及轻巧的造型。大空间和大跨度的设计使得工厂内容空间更兼灵活和充足,更能够适应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的更替,提高了厂房的利用价值。修建高层厂房可以减少土地的利用,节约道路投资,以此来扩大绿化用地,改善工厂环境。开始采用轻型的结构骨架,以及轻型的材料为主,比如带保温隔热材料的钢板等等。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改革,运输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厂房所能承受的负荷也大幅度减小。因此,很多工厂采用了轻型钢结构代替厚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加快施工速度和保证施工质量都有着重大的推动意义。同时,由于轻型结构的厂房拆装方便,也有利于厂房的改造和扩建。 3.2工业建筑设计中贯彻可持续性思想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贯彻可持续性思想:①必须加强工业建筑的热工性能,发展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作为生产空间的工业建筑,因其投资大,容量大使用周期长,对企业的节能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新建工厂因产品精度要求和工艺水平提高、大都采用人工空调来调节室内温湿度,这样使得能源的耗费大大增加。因此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时,从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到细部装饰处理,都应尽量从节能考虑。②在指导工业建筑设计的思想上,应将工业建筑与人类、环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工业建筑既能适应生产工艺的需要,又为劳动者创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还不会使自然环境遭受侵。 4 结 语 建筑需要回归艺术,工业建筑也需要回归建筑。随着高科技产业区迅速蔓延、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建筑的使用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不断增长、产品生产和更新换代周期的不断缩短,对工业建筑以及工业建筑环境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浅析:浅谈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摘 要】 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建筑也要根据环境和企业项目的需求进行设计,本文对工业建筑设计的心要求,以及工业建筑的总体布置、内部空间设计、节能设计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工业建筑 节能设计 一、现代经济发展对工业建筑设计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建筑存在的社会环境、社会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其设计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现代工业聚集区、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城市工业新区,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关心,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工业新区的城市面貌和城市景观也有了更高追求。 2、工业建筑作为工业企业外观形象的重要因素,反映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企业文化,越来越被企业重视。 3、现代工业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生产产品向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等发展,工业生产的变化,对工业建筑设计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建筑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对工业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工业建筑的总体布置 工业项目特别是电厂项目的总图设计一般会有总图专业设计专项布置,总图以工艺流程为主,综合考虑经济、使用方便,合理地进行布置,建筑师在此阶段也需参与其中,与总图专业一起结合工艺管线环境要素,因地制宜地综合考虑建筑的单体布置、群体组合、道路形式、 空间序列安排及环境绿化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厂前生活办公区与厂房区的位置关系处理、人流进厂的视觉感受等,通过对总体布置的参与设计,可以提高整个厂区的功能空间及环境设计质量,增强工业项目总的人文关怀。 三、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工业建筑其主要功能是生产,根据工艺设计体块布置相应的模块,如火力发电厂,主厂房一般由汽机房、煤仓间、集控楼、锅炉房等几大模块组成,整个设计一般以工艺流程的安排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建筑师一味地按工艺管道布置图被动地进行设计,建筑师应该与工艺专业进行沟通和配合,在不增加管道费用或者只是稍微增加个别费用,但能达到很好的空间效果的情况下,对设备、管线进行合理有序的综合布置,避免杂乱无序,特别是主要的疏散通道楼梯等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地方,应尽量营造宜人的工作空间环境,以电厂设计为例,汽机等工艺专业应根据大的原则将各种类管道布置好,建筑师此阶段必须介入,与工艺专业进行沟通协调,在不影响大的原则的情况下,调整各类管道布置,营造一个好的空间环境 同时主厂房内部也有一些功能房间,如主控室、值班室、休息室、工具间、卫生间、工程师室等,这些房间人流相对比较集中,其位置主要由生产工艺的安排,工业设备的布置情况而定的,但其平面和外型只要用心设计,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创造出优美的室内小品,既可以满足生产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调节了厂房内部建筑空间效果。 同时,建筑师应通过色彩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但在颜色使用时须统一协调,与整个项目的设计理念相符,如通过颜色对各类设备进行区分,将比较危险的设备管道涂以警示颜色,其他管道使用暖色,室内地板、天棚、柱子涂以相应的颜色,合理的颜色有助于美化室内空间,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形象另外,建筑师应重视对采光、照明、通风的设计,以避免出现眩光、通风不畅等,努力为生产者提供舒适的室内工作环境,实现建筑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建筑师可以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如渗透、借景、对景等来引进自然风光,改善内部环境。 四、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工业厂房的建筑设计需在满足经济、安全、美观几个原则的前提下,力求在设计阶段做到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益。 以电厂为例,我们在建筑设计中,一般采取以下措施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1)围护结构材料的合理选用。对有空调要求的建筑物的墙、天面隔热层等围护结构的材料,采用导热系数低、热阻值高、质量轻的隔热保温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复合泡沫隔热板等新型材料;对综合办公楼等公共性建筑的设计,执行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门窗采用涂膜玻璃、中空玻璃等材料,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损失。 (2)充分考虑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对厂区有人值班的建筑物或房间设计,充分考虑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减少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 (3)尽量降低建筑日常的维护管理费用。根据工业建筑的特点,在满足工艺及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一般附属建筑的体型设计,减少开窗面积,采用稳妥可靠的构造措施 耐久实用的装饰材料,以降低日常的维护管理费用在节能设计上,建筑师应与工艺、采暖等专业共同协调设计,通过合理布设厂房剖面,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采暖和空调降温的能量消耗。 五、对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为适应现代工业建筑的总体发展,工业建筑设计必须在符合我国经济、技术水平需要的基础上,朝以下趋势发展: 1、现代工业建筑向大、高、轻方向发展。大空间和大跨度的设计使得工厂内容空间更兼灵活和充足,更能够适应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的更替,提高了厂房的利用价值。修建高层厂房可以减少土地的利用,节省占地面积,节约道路投资,以此来扩大绿化用地,改善工厂环境。开始采用轻型的结构骨架,以及轻型的材料为主,比如带保温隔热材料的钢板等等。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改革,运输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厂房所能承受的负荷也大幅度减小。因此,很多工厂采用了轻型钢结构代替厚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加快施工速度和保证施工质量都有着重大的推动意义。同时,由于轻型结构的厂房拆装方便,也有利于厂房的改造和扩建。 2、现代工业建筑常采用单元化设计。单元化设计是指采用标准柱网设计成标准单元。单元化设计是为了适应建筑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设计方式,它可以减少装配式构件类型和规格,适应厂房的扩建,增加其通用性。常见的单元化设计方式有两种: (1)一次性规划,分期按单元建造。为了便于分期投资、简化设计,适应工业化生产构件和机械化快速施工的要求,可采用一次性规划、按单元分期建造的方式。这样不仅方便设计和施工,而且扩建时对工厂原有的生产影响很小,各期建筑也可以保持相对独立和完整。 (2)由若干个定型单元组合成厂房。这种方式在缩短设计和施工周期、满足工艺要求和使用灵活性等方面,都有较突出的优点。这种单元是多功能单元,在满足多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做到结构基本统一。 3、重视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本质就是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建筑中。工业建筑作为生产资料,理所当然要为生产服务。在生产过程中,操纵生产的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以人为中心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国现代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是人与内环境的关系,即作为工业建筑使用主体的生产者与生产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人与外环境的关系,即生产者与工厂外部环境、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4、工业建筑设计中贯彻可持续性思想。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贯彻可持续性思想,首先必须加强工业建筑的热工性能,发展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作为生产空间的工业建筑,因其投资大,容量大使用周期长,对企业的节能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新建工厂因产品精度要求和工艺水平提高、大都采用人工空调来调节室内温湿度,这样使得能源的耗费大大增加。因此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时,从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到细部装饰处理,都应尽量从节能考虑。其次,在指导工业建筑设计的思想上,应将工业建筑与人类、环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工业建筑既能适应生产工艺的需要,又为劳动者创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还不会使自然环境遭受侵。 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浅析: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方法与特色塑造 内容提要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工业建筑,然而它们大多面孔近似于民用建筑的“简化版”,缺乏自身特性的确切表达。作为工业产品(商品)设计、生产的“容器及载体”,工业建筑设计不能仅限于满足其功能工艺等物质诉求,在建筑形式上必须“量体裁衣”,满足特定产业、企业个性表达的精神诉求。本文以某科技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为例阐述了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特色表达的途径。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方法、特色表达 一、前言 19世纪欧美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逐步取代了小规模手工作坊而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作为装载生产机器和劳动工人的“容器”——现代工业建筑诞生了。工业建筑为了追求生产的功能性与经济性,它与当时的先进技术紧密结合,造型简单,便于标准化快速建造,这一优点非常适应当时城市化扩张的需求,很快被吸纳到“民用”等其他建筑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套功能至上、带有技术主义倾向的现代建筑美学。新中国成立后,建设部紧随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步伐,提出了建筑 “经济、适用、美观”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一方针在此后若干年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发达城市的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时尚文化符号在全球各城市间迅速传播普及,千城一面的现象日愈突出。此时人们开始反思现代主义建筑过分强调功能理性,而漠视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弊端,寻找建筑除其功能之外的“意义”。时至今日,民用建筑领域对现代建筑理论的修正以及对“经济、适用、美观”原则的重新诠释已卓见成效,大多民用建筑正朝着“朴素的个性”方向健康发展。而工业建筑领域,建筑形象的转身却良莠不齐,大多工业建筑的面孔仍近似于民用建筑的“简化版”,缺乏自身特性的确切表达。 那么,如何才是工业建筑正确的设计方法?又如何进行建筑的特性塑造呢?为了更直观阐述作者对这两个问题的观点,下文以某TFT-LCD偏光片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作为实例进行探讨。 二、规划实例分析 (1)项目背景 偏光片(Polarizer)是液晶面板关键零件(材质与电影胶片和相机胶片相似),其主要作用是可以将不具偏极性的自然光转化为偏振光,透过液晶的转向,来控制光线的穿透与否,进而产生面板明暗之显示效果。液晶显示产业的飞速发展促生了对偏光片的巨大需求。而在中国大陆,偏光片的生产厂商只有深纺乐凯和温州侨业公司。但这两家公司原有的生产线及工艺技术落后,只能生产低阶的TN-LCD型偏光膜,不能生产高阶的TFT偏光膜产品。该项目的建设投产,有望改变偏光片产业的原有格局,从而实现TFT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全部国产化、高端化。 (2)地理区位 项目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聚龙山片区,用地呈南北向不规则扇形,地势平坦。南面是园区主要道路青松路,毗邻已建成的赛格三星园区,远处是群峰连绵的马峦山景区;基地东侧与建设中的湿地公园相接;其余两侧均规划有园区次要道路,西侧毗邻商住区,北侧毗邻聚龙山公园,区位环境优越。 (3)厂房栋数层数分析 根据TFT类产业生产工艺的要求,厂房的建筑层数不宜超过3层,而且单栋厂房平面尺度要求较大。构思初期我们进行了多种总图布局比选,发现布置3栋厂房时,单栋厂房平面尺寸最大仅能达到120×90米,尺寸稍小,可能制约将来生产线排布。因此最终采用了布置两栋生产厂房的方案,这样单栋厂房平面尺寸可以到达150×120米,给日后的生产线灵活排布及施工建设带来便利。 (4)功能分区与建筑布局 项目用地南临主干道清松路,布置研发办公区,利于烘托园区建筑形象。用地北接聚龙山公园,布置员工生活区,适合员工休息及活动。生产区位于地块中央,西面临接规划七路,货物进出便捷。生产区两栋生产厂房根据地形特点呈夹角布置,在中部设装卸货场,生产配套用房布置在货场东端,位于两栋厂房之间,管线短,对其他部分干扰小。 研发办公区西侧布置研发楼,东侧布置办公楼,两栋建筑与生产厂房共同围合成庄重大气的入口广场,提升园区建筑形象。 用地东侧毗邻湿地公园,适合人行及休憩活动,因此,用地东侧沿河布置休闲景观带,实现园区景观与湿地景观渗透融合,构成一个无明确边界的开放自然景观系统,体现高科技园区的人性关怀,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城市、自然、企业的利益共赢。 整个园区根据其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布置为研发办公区、生产区和生活区三部分。各个功能区对内形成有机组团,对外形成富于韵律的完整界面,由东侧休闲景观带将整个园区串接为一个有机整体。 (5)建筑空间与景观 研发楼与办公楼围合的入口广场,一面迎向城市道路,另一面与优美的河面形成对景,如同园区的“客厅”与城市空间交融、对话,构成园区开放型空间节点。 两栋生产厂房之间的生产辅助用房周围不宜作为活动场所,但该空间却有利改善厂房通风、采光条件及景观视野,而且可以使硕大的厂房凭添了几分张力,此处构成园区私密型空间节点。生活区宿舍、食堂及北侧厂房共同围合出一个较大的生活庭院,为内部员工提供休息及活动场所,属于半开放型空间及空间节点。 各个景观节点采用点、线、面的手法由用地东侧的休闲景观带将其串接为一个抑扬有序的空间及景观序列,人们在轻松愉悦中沿河岸树木与草地到达园区的各栋建筑,体验高科技园区的人性化魅力。
旅游人才培养篇1 近几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式的旅游公司层出不穷,各种旅游计划让人眼花缭乱:马尔代夫四天游、泰国三天游、三亚三天两夜游……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旅游公司不仅要做好景区的宣传工作,景区景点的建设工作也要做到位,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如今的旅游业发展。在旅游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做个探讨。 1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1.1只是注重知识培养,忽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都陆续开设了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可以看得出对于旅游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是十分重视的,但是也会在某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说,在某些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多数都是为了考取相关证书,以应对将来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好工作。高校只是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忘记了学生是需要综合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平衡发展,而不是一昧的只是学习书上的知识,考到证书不是最根本的,最终在生活工作当中能够灵活的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才是高校培养旅游人才的目的。其实,经过了长久的发展,旅游业早就不是只是纯粹的玩一玩、看一看那么简单了。他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很多都运用了旅游元素,比如:蜜月、农家乐、酒店管理……旅游要是想继续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培养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还是有待提高和加强。 1.2对旅游人才培养了解较少,观念陈旧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兴产业,急需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特别是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和旅游者本身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人才的知识需求和业务能力与日俱增。旅游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现如今许多高校认识到了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光明,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但是受传统观念的思想影响,很多高中生与家长对户外旅游这种工作长久存在偏见,认为旅游业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前途,只有成绩差强人意的学生才会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且旅游行业的待遇较低,且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高校旅游类专业生源不足,进而导致我国旅游人才队伍总数量不足,规模较小,很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就职旅游行业。 1.3旅游院校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院校课程的设置虽然会随着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微调,但是变化的幅度小,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旅游业的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化的膨胀,带来的更新换代是无法想象的,而旅游院校的课程调整会受到各方面的束缚,有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旅游院校的老师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有时也不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得到及时的更新,这就造成了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快节奏的旅游业的变化。比如:旅行社现在通过网络发布旅游信息,联系工作业务是一种常态,需要从业人员即懂得旅游专业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的知识,但现在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做不到专业与能力相结合,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往往都是单纯的计算机知识,不能融入专业知识。 2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措施 2.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确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人才要有目的性,旅游人才必须要满足企业需求和行业需要。旅游行业特征较突出,实践性、管理性和服务性很强。旅游管理人才既要是管理者,又应该是实践家、服务者,因此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又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使游客宾至如归。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实践能力,使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形成与旅游专业岗位的合理对接,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生则可以对号入座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但很多高等旅游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旅游本科、旅游专科、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模式大多相同,不具有合理的层次,造成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与当前市场需求不协调,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切实际,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学生毕业后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 2.2打造合格的师资队伍,提高全社会对旅游行业的认识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培养师资队伍,可以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派遣到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教师能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专业实践课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其内部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也是提升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此外,要重视旅游宣传。在全社会宣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改变部分家长与学生的偏见,提升他们对旅游业的正确认识,将更多的人才输入旅游行业,使他们成为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优秀大军中的一员。只有双管齐下,旅游行业的人员队伍才能与时俱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3专业课与基础课兼顾,加强双方的融合 针对现在专业课与基础课各自为政的情况,加强各学科的沟通,注重实用性,将单纯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事在必行。比如,旅游专业学生需要设计一些相关的表格,填入相关的内容,可是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与实际所需严重脱解,导致学生设计出的表格内容不符合要求,外观不美观,不会排版,老师还需先教会学生关于word文档的相关知识,但如果将这些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上融入,必将事半功倍。 作者:高杰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人才培养篇2 过去,国内经济不发达,旅游行业发展缓慢。直到经济水平真正改善,旅游才有了新的发展,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依赖旅游行业的酒店、旅行社等产业也快速发展[1]。但是,旅游过程中各种违法的服务行为,大大降低了实际的旅游效果,急需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协调、引导、规范。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法规课程的开展就十分有必要。对于学习旅游法规课程的高职学生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旅游知识和较高的法律意识,而且要具备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旅游法规的教学,促进旅游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当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一)教师对旅游法规课程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教育改革,但以前的教育方式仍然影响很大。高职院校旅游法规课堂仍然采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高职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地学习来应付考试。教师对旅游法规课程认识不足,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培养综合素质,也很难提高竞争力。从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教师对旅游法规的知识讲授明显不够,很少渗透到其他案例知识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已经影响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 (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职院校教授旅游法规时,课程设置是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高职院校设置课程体系不合理,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首先,国内高职院校旅游法规的现有课程体系侧重理论,实践不足,各学期实践课程非常少,没有将理论知识教授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要求,没有形成模块化系统。因此,当前的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的实际要求脱节,高职学生无法体会到旅游法规的重要性。最后,旅游法规课程教学过于随意,既不考虑学生需求,也没有考虑旅游市场需求。一些旅游法规教学和实践脱轨、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内容不适合我国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无法运用旅游案例去分析实际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没有打好基础,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 (三)评价方式太过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法规评价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评价方式单一。首先,旅游法规现有考试非常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试通常采用期末成绩和日常成绩相结合的评估机制。这种评价机制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既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没有完全结合实践课相考核,它只关注理论考试,这对高职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其次,评价对象过于单一。现阶段,高职教师是旅游法规的主要评价主体。有些高职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考核经验,只注意学生的成绩,不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等方式没有纳入期末参考,导致评价不科学,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二、旅游法规在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一)适应旅游人才法制化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人才所从事的旅游业务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要区分人才的培养方向,设定重点,注意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培养法制化旅游人才,让旅游人才快速获得市场竞争的立足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旅游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专业人才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同时,旅游法规不仅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确保旅游安全,提高旅游质量,促进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旅游法规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将适应旅游专业人才的法制化培养目标。这样可以让旅游专业人才认识到自己的义务,避免一切形式的违法行为。教师在旅游法规中培养法制化人才,要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环节进行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法制化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2]。在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活动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对于与旅游法规课程教学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包括概念内容、旅游法规的特征和起源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可以通过整合国家价值取向,将旅游违法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整合到理论课程中,让高职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二)满足新时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不仅选择旅游来提高生活水平,享受生活,而且对旅游的需求更趋向品质化。通过法律程序制定、修订的各类旅游法规,规范和保障了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和权益。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模式更适合当前市场的发展需要,适用于旅游活动领域法律规范的要求,要从实际的旅游法规课程出发,让学生了解当前旅游行业中正在实施的基本政策和法律规定,保护各类旅游主体的正当权利,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当然,旅游法规适用于旅游的特定领域,影响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因此,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旅游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旅游法规理论,能够正确处理旅游中涉及旅游者权益保护的各类问题,了解当前复杂的旅游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实际旅游需求,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道德教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如果没有相关熟知旅游法规知识的旅游专门人才,就不能保证游客享受整个舒适的旅游过程,也不能维持稳定的旅游市场秩序。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聚焦于短期市场,也需要从总体情况入手,严格规划人才的发展,加强旅游人才相关布局,制定旅游人才发展的长期规划,使培养的旅游人才始终适应市场的变化。长期以来,旅游行业的恶劣竞争和各种不健康形态严重影响了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竞争的不健全状态也与旅游人才的自身道德素质相关,当旅游专业人才自身道德缺失,会让全社会对旅游行业失去信任。因此,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人才的职业道德正向培养和现实相背离,旅游人才的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旅游法规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渗透,为旅游专业人员道德培养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好地引导旅游专业人员在学习中提高道德素质。在旅游法规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道德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创新,将道德教育深入整合到旅游法规教学中,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四)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强化人才培育质量。因为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质量,人才综合质量的提高会促进旅游行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旅游法规课堂提高了旅游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下旅游专业人才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游客建立和谐关系,积极服务游客,以诚信热情的态度对待旅游人员。在旅游法规课堂的监督下,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综合质量将大大提高。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积极优化实际教学活动,将旅游实例整合到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效果,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可以创新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确保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真正反映学生的水平。教师需要遵循旅游业的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吸取旅游法规的重难点,制定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确保专业技能的掌握。当然,旅游法规教学只是从课堂的角度促进了高职学生的素质。高职学生不仅要有旅游和法规方面的扎实知识,还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合作互助的理念,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质量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员培养的质量。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渗透旅游法规教育的保障 (一)师资队伍保障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总体需求在逐渐增加。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有旅游专业。但现有的旅游法规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缺乏一流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大多数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很难有效地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师质量和教育水平对人才培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发展的核心保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非常重视旅游法规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从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角度出发,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机制,促进教师综合实力的提高。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可以为有学习需求的教师提供机会[3]。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旅游法规学习,举办研讨会和相关培训活动,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或者让教师参加校企合作的培养,通过与旅游企业保持联系,掌握旅游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水平。高职院校还可以与旅游企业积极合作建立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培养机会,也可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走出校门进入旅游培训基地,更多地了解旅游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在旅游法规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以加强师资力量。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保持高职院校旅游法规培养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注重旅游法规知识的交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互动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水平,为旅游专业人员的合理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需要优化旅游法规课程设置,合理调整旅游专业中旅游法规课时的比例,并在各种考核中凸显旅游法规的重要性。在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还要优化课程设置。教师要科学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课程,聚焦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时让学生分析旅游法规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旅游法规课程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只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明确区分基础知识和高阶知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并设置相应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旅游法规对旅游企业的作用。另外,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方式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事实上,旅游专业主要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该着眼于课程的层次,除了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旅游法规课程中,高职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发挥高职学生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提高高职学生的探究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确保人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旅游法规人才培养为重点,根据旅游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改变旅游法规理论教学的缺点,通过相关案例,促进学生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旅游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旅游法规课程具有专业精神强、难度大和知识结构要求高的特点[4]。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法,向学生传授旅游法规知识,根据学生的适应性,引导学生在放松舒适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服务的质量,旅游行业急需旅游法规方面的优秀人才。过去,旅游法规课程教授模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旅游法规课程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如今,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培养旅游法规人才,从而加快我国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徐彩霞 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旅游航空学院 旅游人才培养篇3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代表,德国“双元制”教育对西方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参与度很高。西方一些国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学工交替式”课程)[1]、瑞士的“三元制”模式(“企业、学校、政府”互相协调)[2]、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职业教育培训制)[3]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结构性教育策略)[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构架中,企业参与主动性高,政府支持力度大,人才培养效果好。近年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发展速度比较快,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材料发现,针对旅游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将其与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案例相对不足。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养模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两个重要教育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学生具备“双身份”、办学实行“双主体”、教学拥有“双导师”、课程建设“双体系”、评价使用“双证书”等[5],这样的培养方式对职业教育人才技术技能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综合指导方针,一旦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就要按照该模式进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相关专业的首要任务,要遵循系统性、操作性、时代性、稳定性等原则。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有很多,有的从国家层面,有的从学校层面,有的从专业层面,有的从学历层面,有的从学校的所有制属性来界定。课题组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研讨,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才教育方式方法的总和。培养模式的构成一般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培养制度等方面。 一、确立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研究对象 首先要确定的是旅游类专业,这基于两个条件,一是该专业正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二是该专业属于旅游大类专业。三旅的2018级酒店管理专业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教育部2017年7月公布的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有2个,湖北省宜昌市是其中1个,三旅的酒店管理专业被宜昌市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三旅又将2018级酒店管理班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从2018年9月开始,2018级酒店管理班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参与该培养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全部为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有利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确定合作企业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深度合作,双方合作密切,共同培养人才。选择合作企业的标准主要有合作意向坚定,行业品牌引领,培训系统完善等方面。按照如上标准,课题组经过半年的调研洽谈,最终确定宜昌市沙龙宴餐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沙龙宴”)、宜昌燕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沙”)、湖北丽橙连锁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橙”)和宜昌桃花岭饭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桃花岭”)4家合作企业。这几家企业各有其特色:沙龙宴档次高,创新能力强;燕沙品牌多,连锁强;丽橙科技水平高,团队强;桃花岭文化浓,规范强。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人才培养的前提。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根据专业特色的不同,确定具体目标。三旅酒店管理专业原来的培养目标是立足宜昌、面向湖北、辐射周边及沿海地区,服务旅游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旅游酒店经营管理与服务及茶企所需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层服务的实际操作技能,能适应现代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及茶企一线需要的基层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等职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课题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在实用性和实践性层面着力加以强化。课题组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查阅,对合作的4家企业多次调研,召集专家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新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立足宜昌、服务三峡区域等旅游服务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酒店、餐饮企业经营管理与服务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较强管理能力的中基层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在培养能力和培养岗位等方面与过去的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强化了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操作性更强,适用性更突出。 (二)具体专业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学习内容有理论与实践学习、考证学习等,三旅酒店管理专业原来是按照“2.5+0.5”的时间安排进行,即两年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最后半年在酒店实习。先是理论学习,后是实践训练,分段前后开展。这样的培养过程有一定优势,但是有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训练时间短,酒店把实习生当作短期用工,学生在酒店归属感弱,实习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培养效果不理想。三旅酒店管理专业在“双导师职业化”人才培养步骤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职业化”培养步骤 课题组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双导师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过去培养过程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制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职业化”培养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表1所示的培养过程细化了具体培养时间、形式、岗位以及考证类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学生在基层岗位至少轮岗2次,督导岗位至少轮岗2次,都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进行一一对应教学;二是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是必须获得,英语等级证书、茶艺师证书和调酒师证书三选一。 2.“督导岗位双导师职业化”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督导岗位双导师职业化”培养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职业素养课程(18门)、职业基础课程(12门)、职业提升课程(8门)和职业岗位课程(7门)。职业素养课程每学期都有安排,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职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学期,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基础技能。职业提升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职业岗位课程主要是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课程,以企业师傅传授为主,是典型的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服务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旧有的培养评价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进行,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考勤(占20%)、课堂表现(占20%)、作业(占20%)和期末考试(占40%)构成。基本由任课教师设置考题进行考核。课题组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优势,创新评价方式,考核方式和考核人员都呈多样化趋势,形成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新的评价体系,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四)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曾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企业参与少,缺乏相应的配套培养制度。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才能保障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的实现,要制定完善的培养制度,如《现代学徒制下双导师制规定》《现代学徒制下课程设置制度》《现代学徒制下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岗位学习制度》等。三旅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管理制度中,学校导师配备有8名专业教师,企业导师配备有11名酒店师傅,一般为各酒店人力资源部、餐饮部、客房部、前厅部等部门主管或经理,每位学生对应一位学校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三年期间持续指导培养学生。 三、后续研究相关建议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强,操作性强,适用性强。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督导岗位双导师职业化”培养过程及课程体系。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的多元培养评价方式,考核方式多样,考核人员多样。制定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配套培养制度。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强,实用性强,实效性强。在具体研究中同时也发现一些方面的不足,后续研究要注意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 1.选择合作企业是基础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的基础,课题组调研了很多企业,有很多企业表达意愿性很强,但到实质合作阶段,有的企业不能有效跟进,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确定合作企业要有严格的标准,要选择那些合作意向坚定、行业品牌引领、培训系统完善的企业,这样才能寻找到真正合适的合作企业。 2.双导师教学团队是关键 现代学徒制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双导师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双导师教学团队的专业服务与精诚合作来完成,现代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需要一支战斗力强、专业性强且能精诚合作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才能促进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关键在于把握好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和培养制度四个方面。注重合作企业的选择以及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完善培养模式,为旅游类专业及其他专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人才培养经验,促进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樊大跃.再谈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69-73. [2] 张惠君.瑞士现代学徒制的内容体系、发展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14):18-24. [3] 单津辉,张玉荣.职教集团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运行管理的比较[J].文教资料,2020(15):96-98. [4] 陶霞.美德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制度比较与经验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8(8):19-25. [5] 陈翠利.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价值分析[J].职业教育,2019(7):11-13. 作者:易红燕 单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系
老年护理论文: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讨论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37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37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76例,占32.06%,其中吻合口瘘12例,心律失常25例,肺部感染39例。237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死亡11例,余226例治愈出院。结论加强老年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老年食管癌;围手术期;护理 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往往耗时长、创伤大,加上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操作,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寿命延长,老年食管癌患者相对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老年人机体组织修复能力和免疫功能均较差,因此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本文对江西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237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老年食管癌患者237例,男187例,女50例,年龄60~83岁,平均69.4岁。发病部位:食道上段32例、中段141例、下段累及贲门64例。术后并发症76例,占32.06%,其中术后吻合口瘘12例,心律失常25例,肺部感染39例。术后死亡11例,占4.6 ;其余226例患者经抗炎、止血等处理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5.4%.住院时间11~60 d,平均23.4 d.无压疮等其他护理并发症发生。 2. 临床护理 2.1 术前护理2.1.1 卫生知识宣教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提醒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勤清洁皮肤,清洁时忌用碱性强的肥皂,以免降低皮肤的防卫功能,增加感染的机会。 2.1.2 补充营养食管癌患者由于吞咽困难,术前多营养不良,这对术后恢复很不利。笔者根据梗阻程度,能进食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食后有无潴留或返流现象;当患者出现梗噎时,不要强行吞咽,否则会刺激局部癌组织出血、扩散、转移和疼痛;避免进食冷流质,因为食管狭窄部位对冷食刺激敏感,反应明显,容易引起食管痉挛,发生恶心、呕吐、疼痛和胀麻感觉,所以进食温食为好。 对术前进食困难者应了解有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及有无贫血等,必要时输液、静脉高营养及输血给予纠正,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 2.1.3 呼吸道准备有吸烟史者,术前2周戒烟。指导患者刷牙,每日3次,以减少口腔及上消化道内的细菌。对人院已有肺部感染者,静滴抗生素控制炎症,给予止咳化痰药物及雾化吸入药液以减少痰液。留痰作培养,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老年人肺容量逐年减低,肺和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导致呼吸黏膜扩散量减少,氧利用系数降低,术后引流管刺激,伤口疼痛而不敢咳嗽,胸带束缚等影响呼吸运动,因此术前必须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深呼吸训练方法:取半卧位或坐位,胸腹肌放松,以增加膈肌的活动余地,嘱患者缓慢深吸气,憋气约2 S后缓慢呼气,每分钟6~8次,每日3次,每次10 rain.咳痰训练方法是取半卧位或坐位,深吸气,憋气片刻后用力咳嗽,气体快速冲出,促进分泌物向上运动或被咳出。 2.1.4 胃肠道准备术前1天禁食,有食物潴留者,术前晚用等渗盐水冲洗食管,有利于减利组织水肿、降低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术晨留置胃管及尿管。做结肠代食管者,术前3 d流汁饮食,口服灭菌药物,术前2 d每晚口服缓泻剂。 2.2 术后护理2.2.1 术后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安静和适宜的温湿度,病室用臭氧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日4次,湿式清扫擦拭,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减少陪护人员。定时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净化。按食管癌术后及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变化。术后第1天起协助患者每日刷牙漱口3次,刷牙前先向患者交待不能将水吞下,待其理解并表示配合后才可协助患者刷牙。患者由于卧床时间久、禁食时间长、胃肠蠕动缓慢,易发生褥疮和便秘,应积极协助患者定时翻身,腹部按摩,指导患者做提肛动作,锻炼肛门括约肌,必要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及开塞露塞肛或用手取便。 2.2.2 留置胃管的护理胃肠减压对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减少胸内胃对肺的压迫,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胃管应妥善固定好,以防止脱出(重插易损伤吻合口),保持通畅。胃腔内细菌逆流定植口咽部致吸入下呼吸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医院内肺炎(NP)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胃管通畅引流十分重要。应经常检查胃管是否阻塞、扭曲,及时倾倒负压引流器内引流液,并采用半卧位,减少胃液返流。 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咽喉分泌物,对不能自行排出痰液者,用吸痰器吸出分泌物,防止误吸,术后常规雾化吸入,每日2次,雾化液中加入a一糜蛋白酶4 000 U,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使气雾随吸气到达终末细支气管,达到局部用药,稀释痰液,有利于排痰。 2.2.3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胸腔内留置导管、胸内积血积液可增加感染机会。保持胸闭引流通畅,可维持胸内负压,促进肺膨胀,减少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经常检查吸引装置是否正常,检查引流管内液面是否随呼吸波动,定时挤捏皮管,经常变更体位(取侧卧、仰卧、半卧位),提高引流效果。 2.2.4 饮食指导由于食管缺乏浆膜层,故吻合口愈合较慢,术后应严格禁食禁水,并告知患者饮食进程和规定,未经医务人员允许不可随意进食,以免造成吻合口损伤。 禁食期间,每日由静脉补液。术后第1天,可由十二指肠营养管灌入50 GS 40 mL+1O KC1 10 mL,以促进胃肠蠕动;术后2~3 d胃肠蠕动恢复以后,经营养管灌入要素饮食,减少输入量。灌注前应过滤,灌注后须用清水冲管,防止管道阻塞。一般在拔除胃管后12~24 h内不宜饮水,后可进少量流质,第1次50 mL,每2 h 1次,如无呛咳等不良反应,可逐渐增量。术后15 d进半流质,15 d后可进食无渣软饭。但应防止进食过快过量,严禁暴饮暴食或进硬质食物,防止出现晚期吻合口瘘。 2.3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2.3.1 吻合口瘘的护理老年食管癌患者常因术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或因为手术的原因,容易发生吻合口瘘。 因此在术后2~10 d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在拔除胸管后。如发现患者有发热不退或退而又升、白细胞增加、脉搏增快、伤口感染等情况时,要注意吻合口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加强心理护理,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加强肠内营养支持等。 2.3.2 肺部感染的护理患者全身麻醉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术中气管插管,削弱了大气管纤毛排痰能力,分泌物不易咳出,加上较长时间的卧床及术后伤口疼痛,胸腔积液,造成抵抗力下降及排痰不畅,易并发肺部感染,可通过拍背助咳并给予祛痰药和超声雾化吸入,对那些术后不能耐受疼痛及胸管刺激的患者,在协助其咳嗽时,可以遵医嘱先止痛,再用手或柔软物品垫手按压伤口,另一人在其吸气终末时用一手指在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用力向内按压刺激气管咳嗽。 2.3.3 心律失常的护理年龄较大的患者,正常的生理代谢减弱,生理储备减少 ,器官功能减退,心肺代谢功能降低,且常合并心血管疾患,术后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Ⅲ ,发生心律失常。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应尽力去除病因,在给患者营造舒适环境的基础上,充分镇痛给氧,严密观察心电图情况,对症用药,如西地兰、胺碘酮、倍他乐克等处理。 2.4 防止医源性感染注意手卫生及加强吸人性器具的消毒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项操作前后,均应当用手消毒剂及时擦手。对一次性输氧管,湿化瓶24 h消毒更换1次,每人使用1套雾化用具,每次用后及时清洗晾干备用,雾化液每次更换,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高龄食管癌患者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高于一般食管癌患者,其术后并发症高达36%.笔者针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机体组织修复能力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肺功能逐年降低等特点,科学有效地加强术前营养支持、呼吸功能锻炼,术后管道护理、饮食指导、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特别是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心律失常的预防和观察,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 老年护理论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观察分析以及护理体会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很多疾病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糖尿病,该病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治疗,很容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常规单一的治疗效果并不显着,护理服务对该病的治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点,我院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施以护理干预服务,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该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30例患者。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为54岁,年龄最大的为78岁,平均年龄为(64.28±4.11)岁;病程最长的为10年,病程最短的为3年,平均病程为(6.10±1.11)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5例;年龄最大的为77岁,年龄最小的为53岁,平均年龄为(63.24±4.52)岁;病程最长的为11年,病程最短的为2.5年,平均病程为(6.21±1.08)年。两组患者入院后,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根据糖尿病的判定标准,确诊为患有该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没有发现明显差异(P 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院方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主要的目的就是控制患者的血糖。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对患者予以健康教育 针对糖尿病患者,院方应该定期的开展一系列关于糖尿病的讲座,这样就可以向患者传递关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让患者了解最新的关于糖尿病治疗的进展。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向患者讲授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控制血糖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患者的生活,保证患者可以自觉用药。 1.2.2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很多老年人由于长时间的患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所以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这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担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使患者重新树立治疗的信心。 1.2.3饮食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摄入量有着严格的控制,所以在对患者施以护理的过程中,应该提醒患者注意到这一点,在饮食上控制血糖的摄入量,同时配合降糖治疗,从而对该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医护人员安排患者饮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患者的摄糖量进行控制,同时还应该保证患者对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量能够满足人体的需求。这样一来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少食多餐,并且控制对盐、热量等的摄入。同时要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保证营养能够均衡。 1.2.4运动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运动计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运动的方式来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以及氧化利用,从而降低体内的血糖浓度,改善患者的各项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运动计划的制定当中,应该注意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运动量还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宜使患者过度劳累。 1.2.5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就是护理人员遵医嘱,严格的要求患者用药,把握药效发挥的最佳时间。同时对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进行相关注射技巧的指导,对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 1.3统计学方法 将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将资料中所反映的计量数据以及计数数据利用n或%表示。当软件所的到的P值小于0.05时,证明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在对两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护理服务。两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的护理服务,观察组的患者加行护理干预,其血糖控制的情况观察组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接受中不同的护理服务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 表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三、讨论 对大量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发现,糖尿病作为一种高发的疾病,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另一种就是后天的环境影响。由于糖尿病具有治疗困难、发病率高等特点,所以对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控制疗法,主要需要控制的就是患者的血糖。如果患者长时间的血糖过高,就很容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如果单一的予以患者血糖控制治疗,其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该病需要患者自身长期的自我管理,就需要院方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常规的护理工作当中,只是单一对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进行观察,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情况。所以我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了护理干预,从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自觉管理意识,有效的对血糖等进行控制,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护理论文: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关键词】 高血压;临床护理;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39.7%,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并可并发和促进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致残或猝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当今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康复诊疗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了临床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合理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创建良好环境,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发病诱因:过饱饮食、便秘、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大喜大悲、焦虑、忧郁、偏执、孤独、情绪消沉等,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患者要保持情绪平衡,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信任度,消除其烦恼、多疑等情绪,对高血压的治疗及并发症的出现、进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形成的关系,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血压控制不理想,甚至有并发症或其他疾病,患者常为此感到悲观失望、恐惧。护理员应以诚相待,需耐心深入地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理解患者的痛苦,并给予其关怀、鼓励等情感援助,以消除其较脆弱的情感状态,让其保持平和乐观的健康心理,要消除其信心的不足,能让其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自控能力以利于最终战胜疾病。 2 健康知识指导 加强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的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进行个性化健康知识教育,并且对患者家属进行示范、指导,针对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防治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体系,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主动地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习惯。鼓励和指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及眼底状况等。根据病情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促进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3 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合理膳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病情、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饮食原则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饮食为宜,高维生素为主。食物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常吃粗粮、淡水鱼、豆制品、禽类、瘦肉、低脂乳,如:多食粗纤维多的芹菜、大白菜、西红柿、黑木耳、香菇、芹菜、山楂、苹果、大米等有保健作用的新鲜蔬菜、水果食品,适当增加海产品及含钙高的食物。忌暴饮暴食,适量饮水,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 运动作息护理 积极适当参加有氧运动,结合血压的变化及自觉症状,选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运动方式可以采用比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放松疗法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应采取适度的运动量,比如:肥胖者可适当加大运动的强度。避免剧烈的运动后,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致使血压剧增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锻炼过程中,除了自身加强安全意识外,最好同人结伴,防止碰伤、跌倒等事故。清晨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血压易于波动,因此患者起床时应缓慢,先清醒会儿,然后再逐步起床,以防止脑供血骤然下降致晕倒而摔伤。首先可以让患者干适度的家务活,鼓励其参社会活动,如根据其情趣培养个人爱好,如书法、种花、养鸟等;指导其制定个体化作息时间表,睡眠时间要足,以保持运动与休息平衡。 5 药物护理 用药原则是:控制剂量,缓慢降压、坚持长期用药,即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由于老年人多合并有心、脑、肾等器官动脉硬化性疾病,机体整体的循环调节机能差,加之机体的总体液量减少,治疗时易出现降压过度,要平衡机体内环境。为此,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剂量应从青壮年用量的1/3~1/2开始,通过观察其反应逐渐加量,2~3个月后收到满意效果即可。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双峰、双谷的动态变化,其用药时间最好在6:00、14:00、22:00;同时,考虑不同降压药物的作用机理。另外,应让患者及家属知晓所服药物的注意事项、不良作用,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另外,鼓励患者发挥自身潜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躯体痛苦和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即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也不能擅自停药,应及时的与医生取得联系,让其给调整用药及剂量,以防止停药后血压骤然升高,致使病情反复。如果血压突然变化很大,很容易导致心、脑、肾等的靶器官损伤。应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 6 讨论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WTO老年高血压标准:年龄60岁以上人群,在休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配合临床治疗来更好地稳定血压,防治恶化,最终达到健康护理的目的。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临床经验,还要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以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另外,要在合理服药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以遗传倾向;另外,指导患者做好日常保健,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医学的发展已证明了高血压病除了生物学的遗传因素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我国将进入老年化社会。因此,护理工作要从患者的生理、社会与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医学|教育网整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进膳食结构,防止肥胖,提倡戒酒、戒烟、并从儿童时期开始预防高血压。控制高血压,应当进行观念更新和战略转变,树立以预防为主,加强心理护理的观念,把工作重心前移,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加强心理护理为重点,普遍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识和保健意识,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老年护理论文: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科的护理特殊性。方法:回顾自己对54例老年骨科惠人的护理体验。结果:53例老年骨科病人护理质量优良,无并发症发生。1例死于原发病。结论:掌握老年骨科病人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的护理,能显着提高老年骨科的治愈率。 【关键词】骨科;老年人;并发症;护理 由于老年人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这给护理老年人带来了很多的难度。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处理能力,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护理,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我院自2009年2月到2010年3月收治的54例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男性2l例,女性33例,年龄在60—7O岁33例,7l一80岁18例,8l一83岁3例;其中髋部疾病占24.07%(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问骨折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各种腰部疾病占31.48%(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失稳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1例,椎体滑脱2例),关节疾病占16.70%(膝关节各种疾病6例,骨与关节感染3例),其他骨科疾病占27.78%.平均住院天数为28d. 2.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老年患人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已完全丧失,于是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老年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我们要根据老年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老年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之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对待老年病人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病人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 2.2 营养护理:个别老年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我们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这样的老年病人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同时我们更应周到地做好生活护理,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能表现出有任何厌烦的情绪,让病人依赖我们,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为进一步配合手术、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2.3 日常护理:每年有三分之一岁以上的老年人、二分之一岁以下的老年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可以归咎于很多原因。如原有外伤、肢体退行性疾病、环境、年龄、神志状况、原发疾病、所服药物、住院时间等,仍是困扰护士的主要问题之一。绝大部分老年病人喜欢安静,应尽量安置单人小房间,护理要尽量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如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洗手问夜灯,对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除了接受行走体疗外,还要向家属重申病人活动能力的障碍,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立、坐下、上、下床等,坐轮椅时使用轮椅安全带,选用合适和专用的老年轮椅,协助病人变换体位等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要加强生活上的护理,保持病人口腔、头发及皮肤的清洁,协助生活所需。 2.4 并发症预防护理:①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的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通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病人。一经人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②褥疮预防护理。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或骶尾部垫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一定要职责到人,每班检查交班。护士长不定时抽查,人人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须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一年来无褥疮发生。③泌尿系感染预防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擦洗会阴部2次,尿潴留病人在留置尿管期间,妥善固定导尿管及引流管的位中沉渣,经常变换体位,以便引流通畅,定时放尿、训练膀胱肌肉收缩。④呼吸道并发症预防护理:老年人由于呼吸相对减弱,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病人人院后要求戒烟、戒酒,鼓励病人多咳嗽、咳痰,做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做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稀释痰液。⑥防止骨延迟愈合护理: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吸收利用率低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钙剂,进食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3.讨论 由于老年骨折病人心理具有特殊性,所以针对老年人心理护理,提倡人性化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在对老年骨折病人的护理中,要树立“安全第一,患者第一”的思想,杜绝或减少安全隐患。并且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病情观察细致,发现异常能够及时处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其尽快恢复基本功能。在老年骨科患者护理中,如果能充分掌握好老年骨科病人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着提高老年骨科的治愈率。 老年护理论文:对42例老年患者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护理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搜集经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42例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及临床效果。结果:42例老年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对老年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严密、恰当的护理能有效的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的临床恢复。 关键词:老年;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护理分析 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是支气管切除成型术合并肺叶切除术的简称。该种手术方式能较好的保留部分肺的功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操作复杂,加上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较年轻时已有减退现象、多数男性老年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导致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增多,增加了手术和手术后的风险,所以对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严密、恰当的护理方式极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经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者42例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及临床效果。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61~76岁,平均(65.9±4.6)岁。其中肺癌36例,支气管扩张3例,支气管肿瘤1例。 1.2 方法:分析42例老年患者的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术前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操作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适感,介绍术前术后应注意的事项,使患者最大程度的放松并配合治疗;向吸烟患者说明吸烟对疾病的影响,尽可能的劝解患者戒烟;对痰多难以咯出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鼓励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如唇式呼吸,腹式呼吸等以增强其对手术的耐受力;教会患者正确的咯痰方法,以增强其膈肌和呼吸肌的力量,帮助患者的呼吸。 1.2.2 术后护理:老年患者因手术带来的创伤造成其心、肺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术后应严格检测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呼吸频率、程度及肺部有无啰音出现,防止呼吸衰竭;手术部位的缝合处容易充血水肿,加上患者咳嗽、咯痰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其分泌物容易储留,易造成肺部张、呼吸衰竭等,因此应做好呼吸道的护理。患者清醒后鼓励其咳嗽,帮助其勤翻身、拍背,以帮助排除呼吸道的异物;护理人员用手轻拍患者背部,从下而上,由外向内,以帮助痰液的排除;对咳嗽无力或无法配合的老年患者在其吸气快要完全时,用食指以适当的力度内压天突穴,能有效的刺激气管引起咳嗽,但应注意刺激不宜过强;对痰液黏稠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和吸痰,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定期听诊患者肺部呼吸音,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争取尽早处理。 1.2.3 使用氧气时的护理: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常规给氧,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氧气管道及呼吸道的通畅。老年患者痰多黏稠,较难咯出,吸氧前应注意氧气管道是否通畅;氧气疗效不佳时,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1.2.4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患者常需闭式引流,护理人员应注意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当出现堵塞时积极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 2 结果 本次病例中发生呼吸衰竭3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6例,气管吻合口瘘1例,经积极抢救和对症治疗及精细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作为治疗老年中心型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机会的同时较大程度的保留肺的功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3-4]。由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较差,行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后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常见的并发症为:①呼吸衰竭:本次分析中有3例呼吸衰竭发生,临床症状为:呼吸气急,胸闷,呼吸困难。其中1例经给予呼吸机后纠正,其余2例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通气而纠正;②心律失常:老年患者行开胸手术后,由于切口疼痛,血容量降低易导致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随时记录心电监护仪监测到的情况,当心率 120次/min,SpO2下降,心律不齐,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异常感觉时积极通知医生,并安慰患者。本次分析中2例心率失常的病例经护理人员细致的护理和医生积极的治疗,心率转复;③肺不张:本次分析中6例因护理人员发现其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口唇紫绀后报告医生,医生诊断为肺不张。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患者排痰,有效的促进了肺的恢复;④气管吻合口瘘:本次分析中发现1例患者引流管内出现大量气体和血液,经医生诊断为气管口瘘形成,经医生和护理人员的积极抢救后恢复;⑤疼痛: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给老年患者带去较大的创伤,术后疼痛剧烈,多数患者因恐惧疼痛不敢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导致分泌物残留于体内,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防止压迫切口部位,嘱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轻压手术切口处;对使用镇痛泵的老年患者注意观察镇痛泵的流速、止痛效果及患者的精神状态;鼓励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促进其恢复。 老年护理论文:老年患者睡眠管理的循证护理研究 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及睡眠问题普遍被家庭、社会广泛关注,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睡眠障碍虽不构成生命威胁,但它不仅降低老年患者战胜疾病及生活的信心,而且是其他潜在情绪或躯体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由此可见睡眠的质量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康复至关重要。 1病例 本中心老年患者大多数因患阿尔兹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入住社区中心的护理院。许多患者沉默寡言,经常坐在室内玩弄手帕或躺在床上睡觉,其语言能力明显下降。近几年病情加重,出现尿失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开始使用尿布。值班护士夜间常规查房两次,期间检查这些患者的尿布是否需要更换。近几月来,护士发现大多数患者白天精神不振,眼睛低垂,夜间很难入睡,且经常醒着。 2提出护理问题 ①如何对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情况做精确评估?②护士应采取哪些促进睡眠的干预措施?③可运用哪些睡眠管理措施促进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 3证据 检索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以及CNKI原始文件数据库。检索的范围包括护理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系统评价(SR)、随机对照效应(RCT)。检索的内容为老年患者提供一项以规律锻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改善睡眠环境和调整夜间护理活动为干预措施。 3.1检索的结果阅读全文后选出SR2篇,RCT3篇。 4相关证据 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睡眠障碍的患有率为40%,而住院老年人的比例更高。 5检索结果 5.1如何对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情况做精确评估? 5.1.1多导睡眠图多导睡眠图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评估睡眠的最有效方法。它可以同步描记被检查者的脑电图、眼球运动、肢体运动、心电图等多项参数,了解被检查者的睡眠时间、睡眠结构和睡眠进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尽管多导睡眠图是评估睡眠的金标准,但其并不适用于老年人,尤其痴呆者。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脑电波变慢,这将干扰睡眠质量的分析。 5.1.2肢体活动电图肢体活动电图是一种通过测定睡眠期的肢体运动情况,评估患者睡眠一觉醒周期的检查方法。检查时,检查者将仪器佩戴于被检查者的左手腕(若为左撇子,则佩戴于右手腕),开启仪器后,仪器将每隔1~5s自动描记1次肢体活动。有研究显示,肢体活动电图与脑电图的一致性达89%~95%.有些肢体活动电图仪还可同步测定环境中的噪音和灯光强度。肢体活动电图评估睡眠的优点在于不受老年人本身脑电波改变的影响,且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检测。但在检测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核实被检查者是否佩戴着仪器,尤其对于认知障碍的老年人。 5.1.3行为观察专家认为每1~2h观察1次的观察频度难以保证评估的准确性。有研究显示,行为观察应每隔2~30min进行1次。行为观察也可使用一些现有的评估工具,如睡眠形态评估工具(TheSleepPatternsAssessmentTool,SPAT)。该工具要求医护人员每小时观察1次受试者的睡眠情况并予以记录。Alessi等提出通过评估受试者的白天瞌睡水平,评价其夜间的睡眠情况。尽管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效度,但其非针对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评估所设计。 5.1.4自评工具常用的自评工具有:主观睡眠评价工具(SubjectiveEvaluationofSleepTool,SEST)和Pittsburgh睡眠质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SEST内容包括睡眠质量、夜间醒转次数、睡眠紊乱原因、白天的警觉性和午睡情况等9个问题,常与SPAT同时使用。PSQI内容涉及入睡时间、睡眠时段、睡眠效率、睡眠紊乱、镇静剂的使用和白天的状态。该两表均未进行效度检测。自我评价法具有方便、经济等特点,但因其较主观,易发生信息偏移,尤其对于认知障碍者的评估。 5.2护士应采取哪些促进睡眠的干预措施? 5.2.1减少噪音和灯光?住院环境中的光线、噪音是影响老年人睡眠的主要因素。有调查发现:社区中心病室内的夜间噪音常超过60分贝,尤其在19:00~24:00时间段。噪音的主要来源为仪器、门的开关、工作人员的谈话以及患者发出的各种声音,噪音刺激导致老年人醒转的比率为43%.病室内的较强光主要来源于护士查房或医护操作时的照明。若同时存在噪音和较强光,老年人的醒转率可高达75%.有研究显示:减少夜间灯光和噪音刺激可有效地促进老年人的睡眠。减少夜间灯光刺激的措施有:①护士夜间查房使用手电筒照明;②建议患者夜问活动时使用手电筒或墙角灯,尽量避免使用顶灯。减少夜间噪音的措施包括:①关上病室房门;②降低报警器和电话的音量;③降低电视机的音量,建议患者使用耳机;④要求医护人员降低脚步声;⑤建议患者降低夜间活动的声音。 5.2.2夜间护理个体化社区中心的老年患者常因夜间常规护理的频繁干扰,导致睡眠时醒转次数增加,醒转时间延长,生物钟节奏紊乱而发生睡眠障碍。 Schnelle等对尿失禁的老年人调查发现:尿失禁本身并不影响睡眠的质量和时间,老年人夜间85%的醒转为护理工作干扰所致,其中87%醒转后的再次入睡时间超过2s.在进一步研究中,Schnelle证实了夜间个体化护理对促进尿失禁老年人睡眠的有效性。其个体化护理的方法为:首先对患者的压疮危险度和睡眠情况加以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夜间护理干预频度和干预时间。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再次评估,并主动与患者交流,以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其睡眠质量。 5.2.3运动加强锻炼可有效促进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Alessi对65例护理院老年人进行的一项RCT研究发现:运动对改善睡眠无显着作用。 该研究采用肢体活动图评估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时间。其锻炼方案为:每2小时1次的功能锻炼如坐一起运动,1天最多4次,每周5天;或每天不超过30min的RWW锻炼(RowWalkWhee1),每周3天。干预时间为9周。锻炼强度的不足可能是导致该研究得出锻炼无助于睡眠这一研究结论的关键所在。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锻炼可有效改善护理院痴呆老人的睡眠。其锻炼方案为每天下午行走加上身运动40min,干预4周。但该研究样本量少,且以行为观察作为睡眠质量的评估方法,效度较低。 5.2.4调整日常活动老年人的睡眠与白天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白天打盹可能会影响其夜间的睡眠质量。因此,增加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白天的觉醒程度,减少打盹时间,有助于改善夜间睡眠。一项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显示:增加护理院老年人的白天娱乐活动可明显减少老年人白天打盹,延长夜间的睡眠时间。而娱乐活动的类型应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及其身体功能状态的选择,该研究中所涉及的娱乐活动包括音乐、棋类、手工艺和球类活动。 5.2.5刺激控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的目的在于建立床与睡眠之间条件反射,从而改善睡眠。其具体方法为:①仅在想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②不在床上看书报、看电视、吃东西、思考问题;③若无法静心人睡,先起来干别的事,当想睡的时候,再回到床上;④建立规律的睡眠时刻表。研究显示,行为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老年失眠症者的睡眠质量。 5.2.6光照疗法人体的生理节奏(又称昼夜节律)受下丘脑的视交叉上神经核控制 。正常光照周期通过视交叉上神经核的昼夜起搏点,作用于昼夜节律系统,进而调节行为及生理功能的节律变化。护理院的老年人常存在昼夜节律的紊乱,其原因有两方面:①身体老化导致视交叉上神经核功能减退,尤其痴呆患者。②老年人白天大多数时间呆在室内,很少出门接受日光照射。一般来说,老年人白天接受的光照越多,其昼夜节律和睡眠一觉醒周期越趋于正常。 光照疗法对睡眠的作用机制在于调节下丘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节律。光照疗法不仅可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还可改变褪黑素分泌节律的时相。一些研究显示:光照疗法可调整老年患者的睡眠一觉醒周期,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和夜间醒转的次数,提高夜间的睡眠质量和效率。光照疗法的光源有强光和弱光两类,但以强光多用。常用的强光强度为2500~8000Lux,弱光强度为5~50Lux.光照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床头灯、台灯、落地灯和顶灯。治疗时间多为早上9:00~11:00或晚上17:30~19:30,照光持续时间一般为1~2h.5.2.7香熏疗法某些香熏精油如薰衣草油、甘菊油等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对促进老年人的睡眠有一定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也显示:香熏疗法可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减少镇静催眠药的使用量。 5.2.8药物治疗①褪黑素:褪黑素为松果腺所分泌,主要功能是通过转换光周期信号,调节机体的昼夜节律与季节周期,使之与日照长短同步。在褪黑素的众多调节作用中,其对睡眠的调节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许多专家认为老年人的生理节奏改变和睡眠障碍是由松果腺分泌褪黑素的节律变化所致。一项以多导睡眠图为睡眠评估工具的RCT研究显示:服用褪黑素可促使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延长、醒转时间及醒转次数减少、睡眠效率提高。但涉及社区中心老年人的研究不多,而且研究结果也不一致。②镇静催眠药:传统的苯二氮卓类短期服用效果明显,但长期服用可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白天困乏、共济失调、认知功能受损和药物依赖等。Poyares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反而会导致睡眠状况的恶化,且持续15d逐渐减量停药也并不能阻止一些睡眠参数的急剧下降。但唑吡坦、扎莱普隆等新药不良反应小,效果较好。尽管有25%~53%的社区中心老年人使用镇静催眠药,有关药物效果的调查研究却不多,仅有的一些调查结果也不完全支持镇静催眠药可改善社区中心老年人睡眠的论点。③中草药治疗:缬草根具有镇静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结构,增加深睡眠时间。有一项研究证实:服用缬草根可有效增加老年患者夜间睡眠的总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但该药起效慢,通常需连续服用2~3周才见效。 6可运用哪些睡眠管理措施促进老年患者的睡眠 6.1综合干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常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因此,综合干预对改善老年人睡眠的作用可能较单一措施更为有效。一项以规律锻炼、改善睡眠环境和调整夜间护理活动为干预措施的项目显示: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社区中心老年人的睡眠效率,但对减少其白天睡眠时间的作用并不明显。该项目的锻炼方案为1N5天的功能锻炼(1天不超过4次、每次2h),具体运动量和时间视老年人具体情况而定,并遵从循序渐进、逐渐增量的原则,至第14周,干预组老年人的每天平均锻炼时间达58.4min.该项目中改善睡眠环境和调整夜间护理活动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对护士进行降低噪音重要性的教育;②在护理院内设置减少噪音的警示标志;③夜间尽可能关闭病室的房门;④夜间护理查房时使用手电筒照明;⑤仅在老年人醒转时,进行夜间护理。另有一项涉及减少日问睡眠时间、锻炼、光照疗法、减少夜间噪音和护理活动干扰等多项干预的综合干预项目也显示综合干预可有效地减少老年人日间睡眠量,但该研究未检测干预后老年人夜间睡眠情况的变化。 7总结与建议 应用以上证据,可采用肢体活动电图对该老年患者的睡眠情况做精确评估。若采用护士观察老年患者夜间睡眠行为的方法,应注意观察频度以及观察结果的可信度。护士于夜间常规查房时检查尿布的措施不合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检查尿布的护理行为可导致老年患者醒转,影响其睡眠质量。对于老年患者,护士首先应评估其压疮危险度和睡眠情况,然后决定检查频度和时间,检查时间应安排在老年患者自然醒转的时段。 对于老年患者,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改善睡眠:减少夜间病房内的灯光和噪音;个体化夜间护理;调整作息时间,增加白天活动量,减少白天打盹,且白天尽量不让其躺在床上;多到户外晒太阳或使用光照疗法;在病室内使用薰衣草油。为了保证效果,应综合使用以上措施,尤其减少灯光和噪音、个体化夜间护理、调整作息时间、增加白天活动量。 老年护理论文: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关键词】 髋部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之一,有人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6%。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髋部肌群退变,局部血运差。而且老人伤前常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老慢支等疾病,加之创伤后长期卧床及被动体位,机体代偿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均较青壮年降低,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是临床护理的重点,因此为防止并发症须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 临床资料 2001年10月~2003年8月我科共收治27例髋部骨折的病人,27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61~97岁,平均年龄75.5岁;骨折部位:股骨胫骨折19例,粗隆间骨折8例;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17例,髋关节置换8例,2例未治自动出院,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3天出现脑梗塞转入神经内科治疗,其余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创伤老年病人十分重要,护士要充分了解其心理变化。患者往往因突然外伤导致躯体活动障碍,害怕自己从此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拖累子女,特别是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更是不想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由此自暴自弃,拒绝各种治疗。本组病例中就有2例病人放弃治疗,自动出院。还有的病人表现为异常敏感,极力捕捉医护人员的表情及语言中的细微变化,看到别人低声细语,就和自己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的病情和愈后。针对这些情况,责任护士应以热情、耐心的态度关心、尊重老年患者,多与病人交谈,特别是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现代假体技术的优劣和特点及以往的手术成功率,讲解麻醉效果,与家属及儿女一起给予鼓励和支持,以解除老人的心头之忧,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方案的实施。经过细致的心理护理,在其后的几例病人均以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2.1.2 术前健康状况评估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之所以造成骨折,除局部因素以外,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骨折只是外在表现,所以术前要对病人健康状况准确评估,监测血压、血糖及心肺肾功能,在选择手术的最佳时机的同时,控制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密切注意血糖的变化,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须控制血糖在10mmol/L以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除合理应用降压药物外,还应减少外界刺激,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引起血压升高。此外,还要协助医生做好术前的常规检查,以便为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2.1.3 牵引的护理 患者入院后,在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及调整各脏器功能期间,为促进骨折复位及减轻疼痛,常给予患者行皮牵引或骨牵引(本组无一例骨牵引),要维持牵引的有效性,首先要保持重量悬空,经常检查牵引力线是否正常,其次要注意患者足背动脉的波动情况,经常调整下肢牵引带的高度,防止滑脱造成对足背压伤。此期间还要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24h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切口疼痛情况,必要时给予镇痛剂。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医源性感染;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若引流量超过300ml/d,色呈鲜红或在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保持刀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或加盖无菌敷料。术后为预防感染,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但输液过程中要注意滴速,不可过快,以免引起左心衰或肺水肿。 2.2.2 患肢的观察与处理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足穿“丁”字鞋或继续用皮牵引,患肢臀部抬高15°,以防止后脱位,便于静脉回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患肢末梢有麻木、疼痛及血液循环不好,应及时通知医生。鼓励病人做患肢的足背伸、跖屈动作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2.3 饮食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加之术后为了减少麻烦,以节制吃喝减少大小便次数,极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及贫血。营养不良又可以导致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因此护士应鼓励病人多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并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青菜、水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增强肌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护士一定要落实病人的饮食量,食入太少时,适当增加静脉补液量。 2.2.4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基础护理。术前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痰,劝其戒烟,术后定时拍背咳痰。术后48h可将床头抬高15°以利呼吸,防止坠积性肺炎,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有条件者可让病人卧气垫床,2~3h翻身一次,避免局部受压,定时按摩,预防褥疮的发 生。为防止泌尿系感染,嘱病人多饮水,对留置导尿管者,间歇放尿,并进行膀胱冲洗,每日两次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对尿管留置时间长者,每周给予更换一次。 2.2.5 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要注意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人创伤相对较大,失血较多,老年患者对失血又特别敏感,因此术后要补充病人的血容量,术后1~4天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应严密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颜色及静脉回流状况,有无浅静脉充盈,皮肤张力增大等。这28例病人中虽无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但有1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脑梗塞,经神经内科积极治疗而治愈。 3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老年骨折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帮助患者充分认识,适时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全身神经和肌肉系统的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1)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指导患者做健肢的活动、健肢的活动及患肢踝关节的背伸和趾屈运动,术后2~3天疼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2)人工股骨头置换者3天开始膝关节及髋关节屈伸活动,活动的幅度应逐渐增大,避免屈髋 90°,术后3周可下床扶腋杖适当活动。总之,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患者能耐受且不感疲劳为度。 综上所述,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护士与病人、家属之间的密切配合,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骨折早日愈合,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老年护理论文:7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手术的护理与康复 【关键词】 髋部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护理与康复的疗效。方法 对2000年2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老年人髋部骨折,经手术治疗后护理与康复的指导与观察。结果 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且原发病明显好转,优良率达89.29%。结论 高度重视老年人骨折手术的护理与康复,是提高手术疗效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髋部 功能锻炼 护理 康复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和多发损伤,同时老年人又因年迈体弱,并发症多,骨质疏松等常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为了探讨老年人骨折手术的护理疗效,我们从2000年2月~2003年12月,对7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手术34例患者进行护理和康复指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2月~2003年12月,我科共收治高龄髋部骨折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70~90岁,平均7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股骨头骨折2例,股骨粗隆骨折10例。合并高血压病者7例,冠心病者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12例。患者手术前后都给予了康复功能训练和护理。 1.2 手术方法 22例股骨颈骨折,除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外,其余20例全部行股骨头置换术。其中14例行单极股骨头置换,6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假体柄均全部使用骨水泥固定。2例股骨头骨折均行可吸收螺丝钉固定治疗,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采用加压空心鹅头钉内固定治疗。 1.3 随访结果 术后对28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参照黄公怡髋关节功能评定法 ,患髋功能评定情况:优9例,良16例,一级2例,差1例,优良率89.29%。所有患者的合并症,如高血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在出现前均有明显好转。 2 护理与康复 2.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首先应主动亲近患者,尊重患者,帮助患者消除来到新环境的陌生感;其次应了解患者原来是否存在其它慢性疾病及以往治疗情况,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症,使其能达到完成髋部手术的要求;然后解除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焦虑和悲观的心理以及老年人怕花钱的心理,把曾在本院成功治疗过的患者的照片给他们看,使他们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2.2 原发病的治疗 原发病的改善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术前必须使原发病治愈或较好的改善,使患者机体能耐受手术。 2.3 术前护理 术前功能训练指导的重点是使患者认识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讲解术后锻炼的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使其主动配合,目的在于提高患肢肌力,减少卧床并发症。 2.4 术后护理 2.4.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需专人护送,搬到病床时应扶托,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监测BP、P、R的变化,并严密观察患者使用“5管”的状况:即输液管、引流管、氧气管、导尿管、镇痛泵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做皮牵引固定的患者,维持肢体外展、中立内旋位。观察肢体末梢血循环和足趾活动情况。术后第2天即指导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踝关节屈伸,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5~7d可以坐起。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10~15d可扶拐下地站立。老年人不必强行过早下地行走,要有个适应过程:坐稳了再站?站稳了再扶拐杖?走稳了再弃拐行走,前后时间需1个月。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要以患者利益为重,热心周到地为患者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要搀扶患者上下床,为患者系腰带、穿鞋袜,协助患者放置便盆等。 2.4.2 查房制 术后实行手术医师、麻醉医师、责任护士“三位一体”查房制。这样能使护士深入地了解手术的具体情况及麻醉后对护理的要求,从而对患者的护理更具体、更周密、更严谨。 2.4.3 并发症的预防 (1)预防肺部并发症。高龄患者术后活动减少,呼吸深度不够,加之部分患者患有慢性肺部疾病,伤后或术后抵抗力下降,易导致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鼓励患者做深呼吸,3次/d,不少于5min/次;牵引制动的患者在床上做向上牵引动作,抬起上身,不少于3次,10~15min/次;协助更换体位,帮助叩背;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咳痰,也可用祛痰药或生理盐水20ml+硫酸庆大霉素针8万U+地塞米松针5mg+糜蛋白酶针4000U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有利于排痰 。(2)褥疮的预防。由于长期卧床,使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不良,易发生褥疮。给予卧三马气垫床,补充热量及蛋白质,保证患者获取足够的热量;牵引的患者定期对骨突部位按摩,指导患者做抬臀运动,1次/2h。 2.4.4 康复锻炼 术后6h生命体征平稳者,教会患者在下肢制动情况下行患肢肌肉自主、充分的等长舒张锻炼,开始3次/d,5min/次,收缩5s,舒张3s,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延长锻炼时间,以可耐受为度。2~3d疼痛缓解后,协助患者进行小范围髋、膝、踝关节屈伸活动,8~10次/d,5~10min/次,踝关节背屈、跖屈旋转运动(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8~10次/d,10min/次,仰卧位做外展运动,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托膝部,将患肢与驱体同时转为仰卧,并在两腿间垫软枕,防止内收内旋。 术后2周,教会患者用双手支撑缓慢坐起,使髋关节屈曲90°,利用双手力量将患腿自然垂于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先着地,协助患者持双拐,行走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为10~20cm,移动速度 20步/min,开始2次/d,5~19min/次,以后视情况逐渐增大行走次数延长行走时间,锻炼以患者不感疲劳为标准。术后8~12周,X线摄片有大量骨痂生长,可以完全康复。 3 讨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护理要求远高于对单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也高于对单纯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因为既要护理老年人的原发病,又要护理老年人的骨折,还要护理老年人骨折后易发的并发症。老年人髋部骨折,通过手术,能有效排除患者关节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患者关节的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有效的早期锻炼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术后康复训练的原则是:早期开始,循序渐进,准确恰当,持之以恒。针对该34例患者的康复锻炼,证明康复训练可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其以后的生活质量。 老年护理论文:老年男性患者留置气囊尿管76例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气囊尿管;前列腺增生症;并发症;护理 [摘要] 目的 总结老年男性患者留置气囊尿管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76例老年男性患者留置尿管的临床资料。 结果 76例患者首次留置尿管成功率96%,无严重出血、尿道狭窄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正确地选择尿管、恰当的操作手法以及术后重视整体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老年男性患者留置气囊尿管的并发症。 [关键词] 气囊尿管;前列腺增生症;并发症;护理 手术后及危重患者需要观察尿量,留置导尿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护理手段。老年男性患者常由于前列腺增生和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尿潴留需要留置尿管,更容易发生感染及尿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是发生导尿相关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从2005年1~12月,对我科76例留置气囊尿管的老年男性患者进行了整体护理,减少了导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5年1~12月,共有76例(80例次)老年男性患者因手术或病情需要留置了尿管,年龄52~89岁,平均66.5岁,其中手术前留置尿管67例,因尿潴留留置尿管9例。留置尿管时间3~26天,平均留置5.5天。首次留置尿管成功率达96%,6例出现肉眼血尿,占7.9%,2例出现膀胱痉挛症状,占2.6%。拔除尿管后成功排尿者72例,占94.7%。有3例患者首次留置尿管失败,追问病史1例有尿道外伤史,1例年轻时有淋菌性尿道炎史,均改行其他方法进行尿液引流。另外,1例由泌尿外科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放出部分尿液后再次留置尿管成功。无一例出现严重血尿及尿道狭窄、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尿管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尿管对于导尿的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原则上要选择粗细合适、质量优良的尿管,以减轻对尿道黏膜的刺激。硅胶尿管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尿道黏膜刺激小,更适用于需要保留尿管的患者使用,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尿管太细,没有足够的强度克服尿道阻力,导尿容易失败,且容易堵塞。尿管太粗又容易压迫尿道黏膜导致尿道上皮细胞坏死,诱发感染。F16尿管较好地兼顾了上述两点。因此笔者选择了F16硅胶前列腺专用尿管,其尖部较细,略上翘弯曲,有一定硬度。这种尿管进入前列腺部尿道时,由于尖部的弯曲,很容易引导尿管进入后尿道。 2.2 插入尿管的技巧 严格无菌技术,患者双腿保持分开状态,一次性尿道内注入利多卡因凝胶或利多卡因溶液加石蜡油混剂10 ml,左手捏住阴茎冠状沟处防止麻醉润滑剂溢出,右手自前向后按摩会阴部尿道,将麻醉润滑剂挤入后尿道,3~5 min后,提起阴茎,保持符合尿道生理弯曲去插尿管,插入12~15 cm到达前列腺部尿道时,会感觉到有阻力,此时不要松手,应该保持一定的推进力,在良好的麻醉和润滑的情况下,都会顺利插入。要尽可能深地插入尿管,这样能使气囊安全进入膀胱,以防止气囊嵌顿在后尿道,导致黏膜出血坏死甚至尿道损伤。气囊内可注入生理盐水10 ml,一般不主张注入气体,因为气体的比重较低,在尿液引流不通畅时往往容易使尿管尖端上浮,不宜引流。 2.3 尿道外口的护理 留置尿管初期,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感觉尿道不适,尤其尿道外口摩擦不适感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予利多卡因凝胶涂抹尿道外口,可以明显减轻尿管对尿道外口的摩擦。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多数患者对留置尿管耐受,尿道不适感逐渐缓解。由于逆行感染是留置尿管后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我们重视尿道口的护理,每日用0.15%洗必泰溶液常规消毒尿道口2次,清洗时注意将包皮翻开,冠状沟的污物要清洗,尿道口有血性及脓性分泌物流出时也及时清理。 2.4 膀胱痉挛 通常无膀胱外伤及切开膀胱者不会出现严重的膀胱痉挛,但部分老年患者有脑梗死、糖尿病等不稳定膀胱因素,留置尿管后可以有膀胱痉挛症状,此时可以减少尿管气囊内的溶液量至5 ml。本组2例出现膀胱痉挛者均有明确前列腺增生病史,给予口服盐酸黄酮哌酯后症状缓解。有学者认为使用消炎痛栓或双氯芬酸钠栓剂纳肛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5 尿路感染 本组病例中并未发生临床意义的尿路感染,尽管如此,我们发现留置尿管超过1周的患者中几乎都存在菌尿。我们不主张常规对于无症状菌尿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应用抗生素等过于积极的干预,一方面膀胱冲洗可能会增加逆行感染的危险,另一方面医源性介入可能破坏了尿路上皮生理性抗菌作用的发挥。长期留置导尿者可以鼓励其多饮水,经常更换体位,以增加排尿。保持尿量每日在2000 ml左右,达到内冲洗的目的,并可预防尿路结石和感染的发生。 2.6 加强心理护理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患者精神紧张或十分注意症状时,其不适症状明显加重。在护理中随时我们做好心理疏导,向他们详细介绍留置尿管的目的、意义及操作程序、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操作等,针对患者的不同心态给予精神支持及心理安慰,同时教会患者通过慢节律呼吸、交谈等分散、转移其注意力。留置导尿期间应注意全程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操作过程中应适当给予遮盖、无关人员回避、尊重患者的隐私,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在我科,患者多为突发事件的受害者,精神所受的打击比其他疾病更为严重,从而造成精神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导尿术也是一种应激源,可加重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因此,积极进行心理引导,开展整体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 2.7 拔除尿管的时机 留置导尿临床常用开放引流放尿,这种方法违背了正常排尿模式,对于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能够使膀胱储存功能废用,排尿反射中断,膀胱持续呈空虚状态,使其逐渐顺应了有尿即流的“惰性状态”,拔除尿管后不能及时地建立主动排尿意识。笔者采取间断开放尿管,在放尿时提醒患者有意识地排尿,产生排尿感或排空感,使留置导尿患者的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这种个体化放尿方法能够锻炼膀胱逼尿肌,使膀胱的贮存和排尿功能得到发挥,因此本组病例拔管后第一次排尿顺利者达到94.7%。 老年护理论文:关于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 [论文关键词] 老年护理专业 社会需求 前景预测 [论文摘要] 本文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出发,多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前景广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 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 2 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 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 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 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 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 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 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 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 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 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老年护理论文: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 【关键词】 血液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性痴呆(AD)患者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9例长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AD患者不同的痴呆特征在透析中的特殊性,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预防透析并发症发生。结果 9例患者透析中都能保持安静合作的态度,内瘘及静脉血管保护良好,生活基本自理。结论 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舒适安全的环境、充分的透析治疗、与亲人共同的家庭生活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老年性痴呆 护理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多发生在老年,是以近期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病变性疾病,常具有慢性、进行性特征 。据统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约9%的老年患者因精神障碍入院,其中以谵妄、痴呆多见,多数预后不良,因此应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中AD患者的护理。我院透析中心2000年5月~2004年5月共有9例AD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效果基本满意,生活基本自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 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AD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70~79岁,平均74岁。透析时间2~8年,平均约5年。治疗时间为每周2~3次,每次透析4h,共计8~12h/周。血流量为200~250ml/min,透析器为血仿膜(GFSplus12H)及聚砜脂膜(F7)。患者均皮下注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6000U/周。 1.2 临床表现 本组9例透析患者,轻度痴呆6例,表现为记忆尤其近期记忆障碍,社会活动能力下降,有易怒倾向,生活能自理;中度痴呆3例,表现为记忆障碍,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易怒,常有幻觉和妄想,不注意个人卫生,有时洁癖成性,或自言自语,但不能独立生活,需专人看护。9例患者中8例在行规律性透析前已确诊为AD,自行维持性透析以来,痴呆症状未再加重,1例透析2年后被确诊为AD,而且最近痴呆症状有所加重。 1.3 透析效果 本组患者8例病情稳定,透析充分;血压稳定,波动在(140~160)/(60~90)mmHg;营养状况良好,血红蛋白维持在(76.0~109.0)g/L之间。1例透析基本充分,营养状况一般,血红蛋白维持在65.0~70.0g/L,透析中都能保持安静合作的态度,注意穿刺侧肢体的位置,内瘘及静脉血管保护良好。9例患者均能够在他人的协助下自行穿衣、吃饭、如厕、行走、上下床。 2 护理措施 2.1 注重心理沟通,提供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间较长,每次透析患者需要卧床4h左右,要求患者配合并保持相对固定的体位,尤其穿刺侧的肢体不能随意活动。AD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行为上的异常,因而在治疗中可表现为烦躁、吵闹、语言和行动缺乏理智,难以保持安静。此时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友好的环境,在一度程度上可改善其行为障碍,维持适应水平 。因此我们采取充分理解和同情,并予以热情帮助的态度关心患者、主动亲近患者,经常采用把手放在患者肩膀上、轻拍患者肩膀或握着他们的手谈话的方式;同时相对固定人员、固定机器和床位为患者操作治疗,使患者在一个非常熟悉的环境下完成透析治疗。本组1例透析3年的患者在家经常找不到卧室、卫生间的位置,但到了血透室由于长期形成的条件反射,患者总是在称完体重后主动走到自己的床位上躺下,等待治疗,此时专职的护理人员应马上赶到,主动跟患者打招呼,给予亲切的称呼,并为其摆放舒适的体位,盖好被子,将病床摇至适当的高度,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在与患者交谈时,护士还要特别注意用字简单,声调温和,对他们要热情温柔和简单缓慢,或给他们看一些语言性标记,要他们做“是”或“非”的回答。让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平稳度过透析治疗时间。 2.2 透析中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由于AD患者不能正确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病情变化时表现异常,常常表现为烦躁、吵闹或沉默、打哈欠、躁动等症状,影响了护理人员对治疗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的准确判断。此时要求医护人员勤巡视患者,仔细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做到每15~30min测量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出汗、四肢肌张力有无紧张、透析液温度是否保持在37℃、透析液电导度是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透析时超滤速度不宜过快、过多,每次透析以脱水量 3.5kg,超滤率 1.0kg为宜,血流速度不宜超过250m1/min。 本文9例AD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冠心病3例,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每次为患者上机治疗前通过家属了解患者在透析间期体重控制情况、患者在家中的服药与进食情况,尤其要了解透析当日早餐进食的品种和数量,做到心中有数,严密观察,防止低血压、低血糖、高血压、心律失常等透析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加强巡视,细致观察,精心护理,9例AD患者在透析时很少发生上述并发症。 2.3 血管通路及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AD患者安全透析的关键。为保证患者有良好的血管通路,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在操作中应注意穿刺侧肢体以无菌治疗巾覆盖,避免患者接触。本组1例患者,曾在护理人员操作完尚未离开病床时,另一只手伸过一边玩弄透析管道上的小夹子,拿走治疗盘内已抽好药物的注射器,将其藏在衣服口袋里,待护理人员询问时,患者已忘记这个过程。因此,透析时一切用物和药物应放在安全的位置,严防患者接触和收藏。患者入睡后,肢体会不由自主地抬高、移动,护理人员可用棉垫或治疗巾包裹穿刺侧肢体手掌部,用绷带固定于床边,防止因肢体活动造成穿刺部位的出血,形成血肿,给患者造成痛苦。但一定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在进行固定时,要做到耐心解释,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方可进行。透析结束拔针后,穿刺点用酒精消毒,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包扎压力以穿刺点不出血且能摸到动静脉内瘘血管搏动杂音为宜,避免压力过大,压迫时间过长引起内瘘管堵塞。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长期穿刺的部位皮肤增厚,形成瘢痕,患者会感到瘙痒,反复抓挠,因此要求患者定期修剪指甲,保持清洁,防止碰撞,避免抓破穿刺处皮肤,引起感染,必要时可用抗生素药膏、止痒药物局部涂抹,疼痛、硬结明显者,可用喜疗妥软膏涂抹内瘘管周围皮肤,防止局部感染及血管硬化。 2.4 透析中食物的选择 由于血液透析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本组1例患者,曾两次进食麦片冲牛奶等食物,引起呛咳、窒息,经护理人员及时处理,避免了意外发生。因此通常可选择柔软且易咀嚼的面食,如饺子、包子、面包等。流食类食物容易引起呛咳、误吸,干饭类难吞咽,应避免进食此类食物。同时应注意食物冷热适宜,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以增加患者的食欲。 2.5 患者家属及照顾者的宣教 家属心理道德上的支持和掌握护理知识与技巧是给予痴呆患者最好照顾的关键 。与亲人共同的家庭生活是痴呆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 之一 ,要求患者家属或照顾者应做好家庭护理,悉心照料患者,不能与之争辩;外出时必须有家人陪护,以防走失;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摔伤或骨折;药品应定量存放于固定位置或加锁保存,严防患者误服;对于高盐、高钾的食物和水果,如西瓜、香蕉、花生、香菇、腌肉或腌制品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以免加重患者的水钠潴留;应严格控制每日的饮水量,严格控制干体重,保证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总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使患者在医院接受安全透析时得到细心的护理,获得充分的透析治疗,同时在家庭也得到细心的照顾,以减慢痴呆症状的加重。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舒适和安全的治疗环境、与亲人共同的家庭生活,是提高此类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老年护理论文:浅谈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摘要】 目的 探讨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预防和照料护理措施,以使本病患者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方法 对住院病例、社区及家庭患者在预防、护理过程中进行观察调研分析、随访、探讨总结等方法。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不断延长,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龄社会的到来,在我国,因受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影响,我们多数患者及家属对本病有拒绝接受的心理倾向,为有利于早期发现及诊断本病,我们有必要对本病命名进行改革。结论 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办法,因而寻求病前在医疗领域、家庭、社区条件下的预防及病后的周全照料护理措施就尤为重要。 老年性痴呆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亿,其中大约有500万老年性痴呆患者。若按家庭规模是祖孙三代五口人来计算,那么就意味着中国有近2500万人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忍受着老年性痴呆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全国人口20%左右,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还将逐步增高,80岁以上的患病率可以高达25%~30%。所以,生活水平越高,老年性痴呆的防治就越成为每一个中国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尽早发现老年痴呆,尽快配合医生治疗,采取卓有成效的护理和预防已经迫在眉睫。 1 我们应该给老年性痴呆正名,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性痴呆的医学名称叫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是为了纪念第一位确定该病的德国神经病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在美国这个词家喻户晓,在中国却不同。如果说别人“年纪大了”还算常见,那么说别人“痴呆”很多人就完全难以接受了,因为“痴呆”这个词本身隐含着贬义和侮辱的语气,和它近义的词还包括“白痴”、“呆瓜”、“智障”等,这些词,通常含有明显的歧视倾向,甚至被用来骂人,直接造成老年性痴呆难以被患者及家属接受,而使它成为一个不为人所接受、为社会所遗弃的疾病,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而防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药物干预可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患者的生活更舒适,为此,我国的专家多次提出应该给老年性痴呆正名。 2 熟知AD早期特征,把握早期治疗时机 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危害老人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一大杀手。虽然它不是可逆性疾病,但尽早进行治疗可以延缓大脑神经细胞更加广泛的蜕变,以控制病情和症状的发展。而一旦病情发展到了中后期,治疗效果就比较差。老年性痴呆是个慢性病,病程可以长达5~10,因此它的早期表现比较隐匿,很容易被忽视。再加上老年性痴呆初期症状极不典型,常和正常的老年人衰老表现混在一起,不易被识别出来。但只要留心并不难诊断,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患者精神活动过程中近事遗忘、定向障碍、智力下降三大特征。发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检查,不要疏忽大意,以为老年人“老糊涂”是正常现象,而错过早期治疗的好时期。 3 适当运动、勤动脑,积极预防早老衰 除了得病之后的药物治疗外,对更多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的朋友来说,关键还在于对老年痴呆症的积极预防。首先是适当的体育锻炼。老年人应该选择运动量不太大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比如每天练练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每天睡觉前也应该活动活动腰腿,按摩一下脚底等。其次,培养自己的爱好,多读书、看报,或者练习书法、演奏摆弄乐器等。再次,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研究显示,老年痴呆与长期精神忧郁有关系,所以要常常与别人沟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冷静应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总是唉声叹气。最后,注意均衡的饮食,不要吃过多盐分和动物性脂肪的食物。从各个方面一起下手,才能拥有让自己和家人都愉快的晚年生活。 4 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正确照理 4.1 穿着护理 把要穿着的衣服按顺序排列;避免太多钮扣的衣服,以拉链取代钮扣,以弹性裤腰取代皮带;不要选择需系鞋带的鞋子;男性可选用宽松的内裤,而女性则可选用前面扣钮扣的胸围。 4.2 进食护理 定时进食,最好是与其他人一起进食。如果患者不停地想吃东西,可以把用过的餐具放在洗涤盆中,以提醒患者在不久前才进餐完毕;患者如果偏食,你就要注意是否有足够的营养;不要太介意进餐礼仪,用手拿取食物也很方便,亦可使用一些特别设计的碗筷,减少使用上的困难;给患者逐一解释进食的步骤,并作示范;如有需要,可亲自喂食;食物要简单,最好切成小块,以软滑的食物为佳;为避免患者把食物吞下而不加以慢慢咀嚼可能因此引致窒息,最好避免患者同食固体及液体食物;假牙必须安装正确并每天清洗;每天安排数次喝水时间,并要注意水不可过热。 4.3 晚间骚扰解决方法 在睡觉前让患者先上洗手间,就可避免半夜醒来;不要让患者在白天睡得过多;给予患者轻声安慰,有助患者再次入睡;如果患者以为是日间,切勿与之争执,可陪伴患者一段时间,再劝说患者入睡。 4.4 四处徘徊解决方法 有时患者是因为单调乏味才四处徘徊,这其实表示患者需要多一点体能活动;患者有时会自以为失去了东西而四处找寻,所以最好是把他们常用的物件放在显眼的地方;当患者要到一个新地方时,最好能有他人陪同,直至患者熟悉了新的环境和路途;尽可能避免搬家;患者外出时最好佩戴写有自己姓名和电话的卡片或手镯,当患者迷路时,有助于警方或旁人查询。 4.5 暴力表现解决方法 千万不要以暴易暴,你应该保持镇定,尝试引开患者的注意,要找出导致暴力表现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如果暴力表现变频,就要与医生商量,给予药物控制。 5 小结 老年期所发生的痴呆,大多数由脑的退行性病变所致,且不可逆转。主要表现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明显减退),人格改变,晚期则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最终致身体 衰竭,发生褥疮或感染而死亡。对于老年性痴呆的患者,因无特殊根本治疗手段,主要是加强生活上的照料及注意安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及意外,使他们尽量延长寿命及安度晚年。 老年护理论文:影响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其个体化护理对策 作者:史金红 徐广琪 谢伟林 【关键词】 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个体化护理 [摘要] 目的 分析108例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及提高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08例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其服药依从性差造成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结果 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结论 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副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须做好家属工作,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确保降压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个体化护理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本病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多数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据最近InterAsia在我国抽样调查35~47岁高血压病患者的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而控制率(低于140/90 mmHg)仅为8.1%,其原因除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外,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按医嘱及时足量服用降压药物是能否取得理想降压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社区医护人员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疗过程中,往往忽视影响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以致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本文通过对本所2003~2006年间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影响96例(135人次)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提高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影响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3~2006年间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共156例,发病年龄在35~59岁者占48例,占31%,60岁上者108例,占69%。其中有或有过不按医嘱及时、及量服药,或不经医生同意私自换药、停药、拒服降压药等不依从治疗现象者96例,占88%,累计135人次,其中男52例,女44例。文化程度:文盲19例,小学29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17例。职业:农民46例,工人32例,干部18例。地域:城市53例,农村43例。 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根据护理社会学,治疗依从性的原因进行设计的,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对96例(135人次)老年病人问卷调查,影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1)知识缺乏;(2)药物的不良反应;(3)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4)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超过其经济负担;(5)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6)其他原因,共6项内容,由专人负责调查,根据病人直接回答的问题归纳分类。由2名调查员调查的结果,相符率达95%,本次调查问卷的信度可靠。 1.3 调查结果 见表1。表1 影响96例135人次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构成比表1中结果显示: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总人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和其他原因,4项原因占88.15%,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剩余2项原因占11.85%。 2 讨论 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服从或遵守,充分的依从是病人完全服从医嘱用药及护嘱,并产生相关的有效作用。服药依从性,即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高血压病服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的效果。 2.1 知识缺乏 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自身所患高血压病认识不足但无显著差异,年龄组显示P<0.05,随年龄的增大,对疾病认识不足更为明显。调查过程中通过问询发现,病人对高血压病病情特点的认识不清,缺乏相关知识,以为该病同急、慢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常见病一样,病好了就可以停药了,血压降至正常了,也就可以停药了,不知道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需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监测血压的情况下,不可以私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对高血压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特别是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自觉症状者,认为不痛不痒,不是什么大病,从而不重视服药治疗,导致服药依从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知识缺乏而致治疗依从性下降者40例,占29.63%。 2.2 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些降压药物有某些不良反应。如钙离子拮抗剂所致的双下肢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的干咳,使病人不能耐受,或因恐惧、担心发生其他相关危险,不能接受长期维持用药,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29例,占21.48%。 2.3 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 多数老年人合并有较多的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型临床实验HOT、UKPDS等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的患者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目标血压越低,联合用药的比例及药物种类越多。这样一来,患者每日服用较多种类、较多剂量的药物,时间长了形成一种负担,部分患者虽然懂得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但因实施医嘱的意志力薄弱而造成拒服或漏服,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可见,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23例,占17.04%。 2.4 年服用药物的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下适应,超出其经济负担能力 本次调查中,有10例因经济困难造成不遵医嘱,其中7例为农民,居住在经济条件差的边远山区。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中未能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经济状况,所服药物价格较为昂贵,经济上负担不起,加重了家庭负担,不能长期坚持服药,导致患者私自停药,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10例,占7.41%。 2.5 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部分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发生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血管病并发症等疾病,而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出现误服、多服或漏服,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6例,占4.44%。 2.6 其他因素 如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有关知识,因此依从性好。对医嘱了解不清:由于医生交待不清,病人没有记住服药方法,而导致服药依从性不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之间能经常互相沟通,护士能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其服药依从与日常生活之间达到平衡,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这部分病人共27例,占20.00%。 3 对策 3.1 加强健康教育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一旦确立,通常需要终生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经过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可以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一般仍需长期用药,终止治疗后高血压仍将复发,所以及时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措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使他们了解该病的特点、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危害性,让病人及家属认识到高血压除了本身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以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提高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2 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服药前向病人讲解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使病人心中有数,不慌乱,不恐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及时就医,采取相应拮抗措施,保证不中断治疗:或用药前有预见性,估计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提前给予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3 按阶梯给药,合理用药 在治疗过程中,能通过非药物治疗,则不用药治疗;在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条件下,能单用,不联合,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以减轻服药的负担。也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些长效制剂、缓释剂、控释剂,以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及每日服药的次数,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4 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合理选药 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尽可能选用价格低、疗效肯定的降压药物,不追求新、贵、进口药物,使病人既能长期坚持治疗,又不失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5 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争取家属配合 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指导病人家属学会观察病情变化,监督指导病人服药,争取家属互动参与,配合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服药依从性,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4 小结 知识缺乏,药物不良反应,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使之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按照老年病人的具体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护理对策,配合医生正确治疗,使45例病人的血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取得了理想的降压效果。 老年护理论文:老年住院病人异常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 【关键词】 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龄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疾病随之增加,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为了提高老年心血管病人的治疗效果,笔者对这类住院病人的异常心理特征加强观察及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及护理,能明显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日。 1 异常心理特征的分析 由于个体差异,心血管疾病中的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状况也表现不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1 疑老心理 由于老年病人的心、脑以及其它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他们会处处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老而无用,患心血管疾病后更加烦恼。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患病拖累了家人,产生深深内疚与自责。表现为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2 自尊心理 有些老年心血管病人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足,性格就比较倔犟,顺从性也较差,特别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住院期间,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自尊心极强,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 悲观心理 老年心血管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重,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易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 ,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1.4 孤独心理 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人。他们总喜欢与儿孙们相聚。住院期间失去了同亲人及朋友的交往,又由于老年病人的听力下降,说话吃力,失去了同子女及亲人之间通过语言的感情交流,常有孤独感、寂寞感,感到自己被别人遗弃了,自己成了家庭及社会的累赘。心理上这种孤独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常会愈陷愈深,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对他们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是十分不利的。 1.5 焦虑、恐惧心理 老年人在刚刚诊断疾病时,他们的情绪初始反应是紧张,当得知已患心血管疾病时,紧张的情绪就会转变为焦虑与恐惧了。特别是反复的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心慌、呼吸困难等,会使病人出现濒死的恐惧感。恐惧及周围的紧张气氛,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反应。在疾病恢复期,他们又会害怕疾病再次复发 。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焦虑烦躁、忧心忡忡、哀声叹气、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出汗等。 1.6 猜疑心理 由于老年人听力减退,视力差,常发生误解,以致独自生闷气或发怨。他们一旦患心血管疾病就会变得更加敏感,极力捕捉医护人员的表情及语言中的细微变化,怀疑自己的病情、治疗及预后。他们疑惑重重,有时还会担心误诊,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担心万分之一的医疗差错降在他们的身上。有的会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推断疾病的转归以及药物的疗效。若严重偏执,则会出现病理狂想。这种猜疑心理大多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会影响病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 2 护理干预 2.1 理解和同情 对有疑老心理、害怕孤独和自尊较强的老年病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对他们多关心、多问侯、多沟通,做到“口勤”、“脚勤”,使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视我们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当他们向我们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及家庭的烦恼时,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姿势来显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非原则性的事情尽量满足他们。在与这些老年人沟通时,注意语调要轻一些,语气要温和一些,速度要慢一些,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重视。 2.2 安慰和鼓励 对于悲观与自弃的老年病人,给予劝导和抚慰,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主动耐心与老年病人沟通,给他们解除心理压力,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适当的让家属陪同,共同关心、体贴和鼓励这些老年病人。 2.3 协助老年病人改善不良心理状态 对于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老年病人,尽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疾病,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和体贴他们,积极倾听其陈述,了解他们焦虑恐惧的原因和心理需求,针对其病因进行心理分析,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引导他们正视病情,帮助他们树立控制病情发展的信心。 2.4 改善医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 对于好猜疑的老年病人,我们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与误会。在与他们交谈中,做到大方、自然,并注意传递情感的技巧,同时给予鼓励与安慰,使他们感到亲切,增加信任与安全感。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早日康复出院。 老年护理论文:影响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其个体化护理对策 作者:史金红 徐广琪 谢伟林 【关键词】 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个体化护理 [摘要] 目的 分析108例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及提高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08例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其服药依从性差造成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结果 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结论 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副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须做好家属工作,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确保降压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个体化护理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本病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多数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据最近InterAsia在我国抽样调查35~47岁高血压病患者的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而控制率(低于140/90 mmHg)仅为8.1%,其原因除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外,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按医嘱及时足量服用降压药物是能否取得理想降压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社区医护人员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疗过程中,往往忽视影响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以致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本文通过对本所2003~2006年间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影响96例(135人次)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提高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影响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3~2006年间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共156例,发病年龄在35~59岁者占48例,占31%,60岁上者108例,占69%。其中有或有过不按医嘱及时、及量服药,或不经医生同意私自换药、停药、拒服降压药等不依从治疗现象者96例,占88%,累计135人次,其中男52例,女44例。文化程度:文盲19例,小学29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17例。职业:农民46例,工人32例,干部18例。地域:城市53例,农村43例。 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根据护理社会学,治疗依从性的原因进行设计的,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对96例(135人次)老年病人问卷调查,影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1)知识缺乏;(2)药物的不良反应;(3)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4)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超过其经济负担;(5)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6)其他原因,共6项内容,由专人负责调查,根据病人直接回答的问题归纳分类。由2名调查员调查的结果,相符率达95%,本次调查问卷的信度可靠。 1.3 调查结果 见表1。表1 影响96例135人次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构成比表1中结果显示: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总人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和其他原因,4项原因占88.15%,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剩余2项原因占11.85%。 2 讨论 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服从或遵守,充分的依从是病人完全服从医嘱用药及护嘱,并产生相关的有效作用。服药依从性,即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高血压病服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的效果。 2.1 知识缺乏 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自身所患高血压病认识不足但无显著差异,年龄组显示P<0.05,随年龄的增大,对疾病认识不足更为明显。调查过程中通过问询发现,病人对高血压病病情特点的认识不清,缺乏相关知识,以为该病同急、慢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常见病一样,病好了就可以停药了,血压降至正常了,也就可以停药了,不知道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需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监测血压的情况下,不可以私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对高血压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特别是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自觉症状者,认为不痛不痒,不是什么大病,从而不重视服药治疗,导致服药依从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知识缺乏而致治疗依从性下降者40例,占29.63%。 2.2 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些降压药物有某些不良反应。如钙离子拮抗剂所致的双下肢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的干咳,使病人不能耐受,或因恐惧、担心发生其他相关危险,不能接受长期维持用药,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29例,占21.48%。 2.3 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 多数老年人合并有较多的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型临床实验HOT、UKPDS等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的患者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目标血压越低,联合用药的比例及药物种类越多。这样一来,患者每日服用较多种类、较多剂量的药物,时间长了形成一种负担,部分患者虽然懂得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但因实施医嘱的意志力薄弱而造成拒服或漏服,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可见,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23例,占17.04%。 2.4 年服用药物的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下适应,超出其经济负担能力 本次调查中,有10例因经济困难造成不遵医嘱,其中7例为农民,居住在经济条件差的边远山区。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中未能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经济状况,所服药物价格较为昂贵,经济上负担不起,加重了家庭负担,不能长期坚持服药,导致患者私自停药,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10例,占7.41%。 2.5 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部分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发生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血管病并发症等疾病,而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出现误服、多服或漏服,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6例,占4.44%。 2.6 其他因素 如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有关知识,因此依从性好。对医嘱了解不清:由于医生交待不清,病人没有记住服药方法,而导致服药依从性不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之间能经常互相沟通,护士能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其服药依从与日常生活之间达到平衡,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这部分病人共27例,占20.00%。 3 对策 3.1 加强健康教育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一旦确立,通常需要终生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经过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可以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一般仍需长期用药,终止治疗后高血压仍将复发,所以及时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措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使他们了解该病的特点、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危害性,让病人及家属认识到高血压除了本身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以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提高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2 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服药前向病人讲解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使病人心中有数,不慌乱,不恐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及时就医,采取相应拮抗措施,保证不中断治疗:或用药前有预见性,估计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提前给予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3 按阶梯给药,合理用药 在治疗过程中,能通过非药物治疗,则不用药治疗;在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条件下,能单用,不联合,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以减轻服药的负担。也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些长效制剂、缓释剂、控释剂,以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及每日服药的次数,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4 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合理选药 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尽可能选用价格低、疗效肯定的降压药物,不追求新、贵、进口药物,使病人既能长期坚持治疗,又不失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5 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争取家属配合 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指导病人家属学会观察病情变化,监督指导病人服药,争取家属互动参与,配合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服药依从性,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4 小结 知识缺乏,药物不良反应,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使之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按照老年病人的具体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护理对策,配合医生正确治疗,使45例病人的血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取得了理想的降压效果。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农村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 论文关键词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原因;建议 论文摘要 指出村级财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包括: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强化村级财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健全农村审计机构和职能,强化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 在过去5年中,随着一系列服务“三农”措施的推进,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财务也成为广大农民关注的热点。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财务管理,先后制定了不少法规、政策和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有了较大改观。但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 1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出了村级会计委托制、民主理财制、村级两委交叉任职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一些地方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财务队伍不稳定 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明显不相称,缺少真正懂财务的专业人员,账务处理不及时,程序手续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按程序办理。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另外,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 1.2财务管理混乱并且执行制度不严 由于管理不严,存在大量账外资产。集体经济的资金使用透明度不高,个人无偿占用集体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村各种借款、拖欠承包金、白条抵库和其他应缴村经济合作社的资金,占用了村社的大量流动资金;有的干部吃喝玩乐的费用全在集体资金里面报销,甚至贪污受贿,集体资金几乎成了基层干部私人消费基金;有些地方会计和出纳由个人担任,有的村干部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收支,甚至虚开发票直接通知会计入账;有的村经济合作社由村干部包租、收税费,造成一部分村干部所收税费自行开支,收钱管钱、坐收坐支;有些地方选拔财会人员任人唯亲,全凭个人好恶,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到会计岗位上来。 1.3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 只有部分村做到按规定时间公开财务。有些村的财务公开存在弄虚作假、避重就轻的情况,公开内容不全面或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内容不详细,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势必怀疑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1.4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 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群众监督乏力,分散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再加上监督水平有限,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其次,内部监督乏力,由于村级财会人员由村级任用,对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再次,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村账站审没有落到实处,许多乡镇的经管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查,即在票据上盖上核销章了事。由于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得农村财务问题久久未能解决,导致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 2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农村组织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是指对直接归农民集体占有、支配、管理的各项资产所发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石。随着农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外,还应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予以规范管理,这不仅能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也能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1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2.1.1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提高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另外还应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会计知识竞赛活动和农村会计实务培训工作。 2.1.2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这里的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凡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都要经过乡镇、街道或上级部门批准,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2.1.3实行农村会计选聘制。《农村财务会计选聘制》规定,今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录用的财会人员必须实行公开招聘,由镇、街集体经济主管部门负责招考,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会计、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基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具备条件的人员经考试合格,按聘用1名提供2~3名候选人的 比例,按分数的高低,由镇、街集体主管部门推荐给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推荐人员中择优聘用会计人员。农村财务实行会计选聘制,面向社会公开录用财会人员,可促进农村财会人员走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2.1.4实行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委派制是在镇政府按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招聘会计专业人员后,委派到各村任村级会计,并由镇统一考核和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改变以前财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的状况,从体制上保障财会人员严格执法,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2.1.5加强对农村会计的监督,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2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建立良好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是搞好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会计实务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本省的村务公开条例,这些制度、条例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必须按照农业部、财政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的相关要求,完善各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即财务预决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村级财务工作,统一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账簿、记账方法、会计报表,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避免赤字预算,严禁无票据或白条收付款,各项资金严格按规定用途支出,违规收支不予入账,做到账款、账实、账证、账账、账表五相符。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会计制度,使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项工作迈向规范化、制度化。 2.3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强化村级财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是村级财务要公开。 2.3.1各村成立民主理财组织。村民民主理财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进行。村民主理财小组由5~7人组成,由村民推选公道正派、责任心强、威信较高,并具备一定财会知识的人员担任。村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当事人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职责履行情况,年终要组织村民会议进行1次民主评议。对工作不认真、职责履行不到位的,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可罢免其资格,并进行调整。 2.3.2规范公开内容。公开内容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进行。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活动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村公益事业项目等方案的实施,都应向村民公开,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村集体的所有财务活动,包括集体企业上缴收入和改制企业股权收益等,都要纳入公开。要细化公开内容,对收支情况既要逐项公开,条理清楚,又要逐笔公布明细账目,严禁以项目公开代替明细公开或搞“大而化之”的假公开。 2.3.3公开时间要及时,做到月结月公布,设立固定财务公开日,日常财务活动要坚持每月公开1次,形成一月一公开的制度,对于重大财务活动应随时逐笔公布。 2.3.4公开形式要多样化。公开方式要以公开栏为主,各村要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坚固耐用、防风防雨的村务公开栏。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等其他形式做好公开工作。 2.3.5公开程序要严格。财务公开前,应有民主理财小组参加,由会计和审计人员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1次全面的核实。审核合格的加盖“审计专章”,并将收支情况列入财务公开榜,交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查同意后,加盖民主理财小组专章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3.6建立并落实问询和责任追究制度。村民有权对本村集体的财务账目提出质疑,对村民的质疑和质询,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受理,对涉及村集体的由理财小组答复,涉及个人的要求当事人做出解释。同时,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未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借贷、以集体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以及变更与处置村集体的土地、企业、设备、设施等均为无效,村民有权拒绝,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承担,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在村民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妥善处理,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把村级财务公开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实现 村级财务的规范化管理。 2.4健全农村审计机构和职能,强化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 (1)政府出台加强农村审计方面的文件,明确农村审计的机构以及审计范围、任务、审计程序及职权、奖惩等,提高农村审计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促进农村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2)县、乡两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审计干部任免制度和审计制度。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建立和落实农村财务专项审计制度,规定凡纳入委托管理的集体财务,包括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开发管理、集体的债权债务等都要进行审计。如集体土地征用、上级划拨、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使用、村内“一事一议”、村办企业上缴、集体投资收益等资金的使用,都要加大其审计力度,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对在审计中查出的侵占或挪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的,要责令如数退赔;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给予相应处罚。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村中存在的最敏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改革、发展及稳定以及和谐农村的构建。因此,如何搞好村级财务管理,采取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确保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是亟待我们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模式 为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让农民休养生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1年暂缓推行,2002年全面推开,2005年取消农业(特产)税。自2005年起浙江省也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意味着广大农村和农民从此步入了“后农业税时代”,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带动了农村各项改革,推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随着“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村级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给村级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状况和问题。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层的稳定以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鉴于当前村级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总理(2004)曾明确指出:“要推动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因此,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不规范。根据《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应当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根据目前我国村级的现状,对资金流量大、会计业务量大、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级,应当设置会计机构。但是,一些应设立会计机构的村级,却往往没有设置。有的村级即使设立了会计机构,仅仅是多挂了一块牌子,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会计主管,村秘书兼任会计,出纳会计一人兼,会计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合理。在会计人员的选用上,有的村“任人唯亲”,缺乏有效的监督。(2)会计资料不完整,交接手续不规范。由于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所以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会计资料不完整、不规范现象。如收入账没有开具收据或开具白条收据,支出账没有支出发票或是白条发票,出差不填差旅费报销单,银行收付业务没有将相应的凭证如缴款单、支票头、进账单等附后,在村级,白条入账和白条抵库现象严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经管的会计工作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请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离职。但是,很多村会计离职时,交接手续不健全或没有交接手续,无移交清册和书面材料。(3)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如原始凭证的内容不完善甚至不真实、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不规范;账薄设置不健全,除了一本流水账外,无总账、明细账、往来账、财产物资账以及日记账等。 2.财会人员素质较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大多数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往往也跟着换届,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也有的财会人员由村干部兼任,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较低,缺乏会计业务知识,无证上岗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现象严重。 二、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 1.制度缺失,农村财务管理机制落后。目前对农村会计的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虽然有些地区在实践中探讨对会计实行聘任制、委派制等措施,对稳定农村会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村会计的任用还是由村主要负责人说了算。 2.约束机制不健全,财务监控的力度不够。财务管理缺乏监督,特别是本村村民的监督。农民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部分农民认为这是政府部门、村镇领导的事,采取观望态度,没有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没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造成财务资金流失。 3.财务管理缺乏保障。尽管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村级财务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影响财务制度执行的因素还没有消除,财务管理缺乏保障:首先,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低,财会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会计财务处理不规范,没有能力提供一套清晰、完整的村级账;其次,村民与村委之间在财务方面缺乏沟通,使得财务公开得不到有效执行;再次,村民自主监督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财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4.理财观念落后。一直以来,从决策层到农村财会人员,都把农村财务管理定位在低层次、低水平的“管财”、“管账”上,理财观念淡薄,理财意识不强,理财行为缺位。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贪污腐败,侵害农民的权利;领导能力差,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造成财务资金不能得到有效使用的原因。 三、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 1“.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即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委托经管站对村集体财务进行记账、代管资金。 2“.村账乡代管”制。既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委托经管站对村集体财务实行统一管理,进行记账,但不代管资金。 3“.村账站审”制。即在保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村集体财务账目由乡镇组织管理审查。 4“.农村会计委派”制。即村级会计统一由乡镇经管站委派,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账目进行管理。 5“.村级会计委托”制。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全体成员代表大会,经代表大会同意,由村集体与乡镇会计委托服务机构签订委托记账协议,由会计委托机构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记账。 浙江省农村是全面实行会计委托制的省份,它最早成熟于浙江省上虞市等地方。各地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都对委托制进行补充、改进。据报道,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430个乡镇、33156个村实行了会计委托制,分别占全省乡镇、街道和村总数的98.3%和98.9%。 四、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纵观上述几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都是各地农村财务管理实践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各有利弊。但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都无法避免乡镇政府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的问题。因此,推行农村会计记账制是一非常有效的方法。 1.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简明、规范、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着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 2.规范账务处理程序。要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流程规范,所有财务事项都应当按照工作流程规范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经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按程序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接受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 3.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各乡镇应建立村财务代管中心,配备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财务代管中心记账、算账、结账、报表编制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全部实现电算化,提高财务 管理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推进了财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会提高财务公开的质量,推进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 4.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财会人员要实行培训上岗制度。财会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定期接受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等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地方,财会人员应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 5.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所在的县级农经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并结合财务公开工作,对集体土地征用、集体企业改制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审计;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组织村范围内的“一事一议”审计;结合村干部换届工作,组织村干部的任期和离任审计。审计结束后,要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布。 6.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2002年以来,浙江桐庐县合村乡实行了村级财务委托制,建立了村级财务中心,当时全乡19个村的会计业务均委托乡村级财务中心。之后,根据农村财务管理的需求,把财务制延伸到生产组一级,陆续将全乡93个生产组的会计业务先后都移交乡村级财务中心。 首先,实行农村会计记账制,不仅可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避免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乡镇政府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的问题。其次,具有法律依据。符合《会计法》要求。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记账管理办法》,又为会计中介机构开展农村记账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最后,具有现实条件。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农业企业、农户和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对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会计服务产生一定的需求。村级会计的核算工作可以按市场规则运行,完全委托给记账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监管实现对农村财务的监督。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议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 1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 1.1 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历来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早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就从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开始起步;联产承包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又率先从财务会计的改革突破;90年代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民负担管理实际上都是以财务管理为基础的。 1.2 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的需要。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关系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涉及经济利益关系的问题最终都要反映到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上。因此,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是解决当前农村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是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3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搞好农村基层民主的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财务公开,农村财务与农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因此,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决不是简单地算个帐、填个报表的问题,建立健全集体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的各项制度,是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要求。 1.4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把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规范经济秩序,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各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村历史形成和积淀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新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 2.1 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一是个别地方村集体土地、资产、资源发包、出售、出租,不公开、不透明,个别村干部暗箱操作,从中渔利,群众监督和部门监管不到位,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二是土地征占中被征地农民要求将大部分或全部征地补偿款分配给被征地农民,否则就到处上访,致使村集体应当得到的补偿费得不到,造成集体资产损失;三是在国家极力鼓励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的部分职能将逐步被专业合作社所取代,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面临撤销或解体,村民(成员)要求分掉全部集体资产。 2.2 农村集体债务沉重。截至2008年末,以哈尔滨市宾县为例,全县村级债务达1.27亿元,村均88万元,债务多的村400余万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削弱了村集体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功能,部分村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村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盲目举债或赊欠搞达标,个别村为了得到项目资金匹配,借债而增加新的债务。 2.3 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全县村级财务管理整体水平是好的,但仍有个别村财务混乱。主要表现在:村干部独断专行,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财务制度形同虚设;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资金管理混乱,核算不及时;建设项目不招投标、集体资产出售、发包暗箱操作,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大额开支不透明,弄虚作假;管理不民主,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等等。 2.4 村财务会计委托制工作仍不完善,方式尚不够规范。部分乡镇根本没有实行村财务会计委托制;多数乡镇只是对村转移支付资金核算,没有村级的全部会计业务,存在会计核算“两层皮”的现象;乡镇机构的人员业务素质不适应,部分乡镇经管中心人员配备不齐,缺少专业人员,致使无法开展制工作;财务工作流程、账务处理还不够规范。 3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建设的措施 解决农村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内容和方法,严格实行纪检监督下的村级集体“三资”委托工作制度。 农村集体“三资”即村级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委托即把村级“三资”以书面形式委托给乡镇成立的“三资”服务中心管理,实行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严格按照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模式运作同时有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这是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的有效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服务制,是指在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签订委托协议,对“三资”实行统一管理。 3.1 搭建一个服务平台。乡(镇)成立一个“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以乡(镇)农村经管中心为依托,成立由乡(镇)领导和相关人员参加的“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办公室设在乡(镇)农村经管中心,内设专职总会计、总出纳员各1名,记账员若干名,负责办理各村会计业务和“三资”管理业务。这样村级财务统一在乡(镇),有利于形成一个模式的业务规范化效果。 3.2 健全“两套”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统一的农村集体资金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工作流程。一是健全农村集体资金流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收入必须及时、足额存入村集体设在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的资金收入专户,统一管理。对村级支出实行预决算审核审批制度,根据年初预算或临时性支出,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核审批,在村务公开栏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及时入帐核算。二是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流程。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和资源出售、转让、承包、租赁时,由乡、村两级制定处置方案,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公示后,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核,对资产资源价值进行现场核实评估,实行严格的招投标,签订规范的制式合同,同时将相关的会议记录、合同文书归档管理。按照相同条件本村村民优先 的原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竞价方式进行公开发包或招标。资产处置和资源经营结果必须在村务公开栏内及时公开。 3.3 推行“三种”管理方式。对农村集体“三资”实行三种管理方式。一是实行资金委托代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委托乡(镇)“三资”服务中心代管,以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由“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统一设置帐户进行核算、管理。二是实行资产统一监管。村集体资产在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设置台帐,并按照统一的标准、程序,对村集体资产的经营、处置、收益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三是实行资源联合协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承包、出售、租赁、转让等由村制定方案,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核,县农村集体“三资”服务监管组织复核,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合管理。通过建立规范、科学、有效的委托服务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程序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相统一。 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不但能加强村级经济管理同时乡镇以一个模式进行会计核算和规章制度的建设将更有利于村级财务业务规范化建设,更好的为农村发展和农村稳定服务。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是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农民利益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基本前提。从目前的情况看,特别是从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情况来看,农民反映最多的问题,还是集中在集体财务上。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甚至引发社会矛盾,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财务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改革,管理日趋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本身的问题。 1、农户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造成个别领导干部警觉性不高。 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单位基本上是以农户家庭为主,农户与集体特别是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关系不直接,群众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致使少数领导干部放松了警觉性。 2、个别领导干部和部份群众对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经站概念模糊,关系不清,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形成财务管理的一大漏洞。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非生产性开支过大,财务管理不民主,财务公开不落实,票据管理不规范,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白条入账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形成了财务管理的一大漏洞。 (二)、领导者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个别村领导对经营管理技术不知晓,不明白,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农村集体层次的统一经营缺乏科学的认识,主要表现在: 1、财务开支审批人员不具体,审批职责不明确,并且审批权限不界定,随意性较大。有实行一只笔审批的、也有实行两只笔审批的。 审批职责方面:有的村是由村主任审批,有的村是村主任、支书混批,形成职责主体不明确。 审批权限方面:不管金额多少,仅由一人审批签字即可报销。有的事前虽通过有关会议决定,但事中、事后仅有少部分人知晓。 2、村级财务主管人员不明确,存在互相推诿现象,财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无人过问区”。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所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专门的日常经营管理者来对整个财务工作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指导。近年来,特别是20__年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以来,村主要领导不明确指定财务主管人员,或不明确财务主管人员的职责,仅凭有事推诿。长此以往,村主要领导只管有无“钱”开支,开支审批,无人关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 3、个别村主要领导办事无计划,只“管”开支、不管收入,寅吃卯粮,收不抵支就挖陈年积累。 4、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成员改选制度,不同程度地给少数领导干部造成了不稳定因素,能管的不管,做老好人,能用的还是要用,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 (三)操作技术上的问题 部分村会计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业务素质不高,而年轻有文化的大都务农经商,不愿承担低报酬的会计工作,导致会计队伍青黄不接,同时由于近些年来各级没有组织各种层次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村、组级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账务处理过程中记账方法、记账凭证、账簿登记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准确,不按相关的财务规定进行核算,认为只要“钱”不错乱就行。 2、农村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松散,形成部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3、现金、银行存款混用,造成难以对库存现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4、个别村账据设置不符合规定,不设出纳账。 5、个别村纳入村级核算的会计事项不完整,不全面。 6、村、组财务年终收益分配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收益分配过程中不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 7、记账凭证,账簿登记涂改刮擦现象时有发生,错误更正不按规定进行更正,“月结”“累计”不使用或使用不规范等。 (四)其他方面的问题 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不力,内部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难以落实,监督主体不明确,致使法定的监督机构和群众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很好地履行。 二、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国家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双层经营体制的一个层次,既是一个具有管理、服务职能的组织,又是一个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与企业、事业等其他组织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合作社法人条款,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没有明确定位,究竟是属于其他经济组织,还是属于社团法人,无论是 民法,还是经济法,都缺乏具体规定。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政策上的含混。例如:农村集体资产能否抵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关业务是否应该缴纳营业税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给农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很多困难。另一方面,国家在制度财经法规时,往往忽视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对这项工作的监督管理缺少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依据,致使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处理不力,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二)、约束机制不健全,财经纪律贯彻不力。 虽然各村都有一套可操作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完善,部份领导和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贯彻落实比较困难。一些干部自搞一套,财会人员或听之任之,或同流合污,造成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违章不究。 (三)、财会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 近几年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伴随集体土地的资本化,变卖集体土地的收入大量发生,而这方面在制度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2、收益分配问题,制度上也没有规定;3、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统筹,改革了村提留的征收和使用办法,增加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核算,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核算,这些核算内容,现行制度上都没有规定。 (四)、农村“两委关系”长期不协调,形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一大误区。 由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讨论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同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虽然在第三条规定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在关于村委会职责的规定中,又几乎囊括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种规定的模糊性和重叠性从制度上就导致了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两人个体之间的工作不协调,造成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科学分工,明确责任。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两委各自按照对己有得的法规,一方面争夺财务管理权、各种签字权,另一方面,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又互相推诿。使财务管理问题陷入人人管,人人不管的误区。 (五)、村干部素质差,主管领导重视不够。 少数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视集体财产如家财,带头违反制度,随意撤换财会人员,使制度形同虚设;部份乡镇领导思想上存在有“重生产、轻理财”、“重指标、轻实效”的片面认识,对加强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担心加强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得于各项指标的增长,以致对政策文件的宣传、执行落实不到位。 (六)、群众参与意识淡薄,使民主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一方面由于群众常年忙于各自生产经营,无暇顾及集体之事,另一方面群众对会计财务知识生疏,对公布的账目看不懂,这就导致了名义上,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人人都是主人,实际上,人人又都无法当家作主,其成员对公共资产处于无法监督、无力监督的地位,民主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七)、审计力量薄弱。 例如:某乡(镇)所辖8个村委会,67个村民小组,农经站仅有2人,肩负着全部农经工作,工作量大,对于村级财务工作指导、监督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八)、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低,政府的培训辅导不到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都是农民身份,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培训,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三、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财务管理历来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滋生腐败、污染社会风气的主要因素。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领导: 1、各级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与村、组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利益挂钩,建立奖惩制度。对于管理好的村,要给予主要领导干部物质上和精神的奖励;对于管理不好、甚至引发社会矛盾的村,要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 2、要端正广大农民对“三者”(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认识,乡(镇)、村、组干部要率先垂范,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3、作为村级财务主管部门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认识,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至少每个月要组织一次农村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农村经营管理技能等。 (二)、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法规,健全财务管理等制度。 1、国家应尽快修订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增设“合作社法人”条款,并明确合作社法人的相关权益,规范其设立、合并、撤销应遵守的法定程序。 2、省、市、县要根据各地形势发展的变化,适时制定和修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管理办法。 3、乡(镇)、村也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用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农村财务行为。即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财务报表和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财会人员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三)、理清“村两委关系”,明确规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使村级各种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更科学,更明确,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运转。 1、根据《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会计法》第五十条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因此主管村级财务工作的第一负责是村主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权利和法律责任主体相一致。另外,由于组级尚未有“法人”的法律条款,同时结合组级干部法律知识、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村级应对组级财务把关、监督,开支单据必须先由组长审批或经组集体讨论通过并由组长签字后,附会议记录报经村主任审核后方可入账。 2、村民会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应作出明确规定,从组织上规范村、组级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加大村民监督力度。在村 、组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统一决策程序:①由党支部依据法律、法规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研究提出方案;或由村委会提出方案经支部同意后提交村两会研究。②两委会议对方案进行讨论修订;③召开党员议事会或党员大会讨论修改并形成决议;④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四)、实行集体资金“村账乡(镇)管,组账村管”的制度。 凡是村级集体资金和账目统一归乡(镇)农经站管理,凡是组级集体资金和账目统一归村管理。实行计划拨付,定项限额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杜绝集体资金损失和浪费。 (五)、完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增强民主意识。 要切实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必须有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措施相配合。 1、完善奖惩措施,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按章办事,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各乡镇应因地制宜制定村主要干部工资报酬、交通工具管理、电话费用报销标准,保险费、退离职费标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以增强内部控制能力。对坚持原则、照章办事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制定违反财经纪律处罚措施,对县乡农经人员、村干部和会计、出纳等人员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逐一制定明确具体的处罚措施。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必须严肃处理。 2、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搞好以民主理财小组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在村民代表中选举产生3-5人的民主理财小组。明确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里发生的收支业务比较了解,容易发现业务的不合理性,使财务管理工作真正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 3、切实抓好财务公开,重视实际效果。乡镇领导要加强对财务公开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对财务公开不按规定程序、公开内容不规范、搞形式化的村,要采取措施,责令整改;对不进行财务公开的村,要追究村干部的责任,注重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根据群众对财务公开内容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4、加强审计力量,增大监督力度。要根据实际各乡镇配备专职的农村财务审计人员,增强审计力量,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人员深入村、组检查、指导和督促工作。进一步开展以干部任期、离任审计为重点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工作。 (六)、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干部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廉政勤政意识,规范农村干部行为,增强农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对村、组主要干部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经济管理常识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廉洁奉公的品质,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把好财务审批关。 其次是要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因,必须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通过《会计法》、《会计工作规范》以及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培训,使财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综上所述,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性质的特殊性,国家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滞后,各地领导重视不够,农经部门没有相应的执法权等种种因素,使乡镇级对农村村、组集体经济的监督软弱无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支持好农经部门履行好财务管理职责,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论文关键词:农村 财务审计 论文摘要:自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然而,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为了管理好农村财务,一定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将审计作为管理好农村财务工作的突破口,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保障。 1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账目管理混乱和乱收乱支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1.2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目前,很多行政村没有公开账务,或者存在公开的账务与账内的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因此,农村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关键,定期对村财务进行审核、检查,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公布。这样,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让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3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资金的积累。然而,目前,在使用农村集体资金时确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没有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随意性较大,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过大等现象较常见。农村集体资金额度有限,加之没有合理规划,导致乱挪、乱占现象经常发生,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则能够合理建议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壮大集体企业上,实质发挥最大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4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着农村财务人员年龄较大、业务水平较低的现象。甚至,很多农村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捆捆账”和“包包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随意处理账务,不遵守会计基础规范要求。 这样的财务人员会严重阻碍农村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从客观上督促农村财务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建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要求,完善会计科目、报表、凭证,确保账目规范。 2 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之后,国家农业部、省、市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各地区逐渐重视起农村审计工作,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新时期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2.1 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 要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审计机构,保证县乡级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同时, 由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因此要求从事农村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素质,所以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及监督,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2 努力克服困难,改善审计工作环境 过去,农村经济部门一直处于地位低,财务困难的状态,因此,阻碍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尤其在执行审计结果时,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听之任之。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应该加强与监察、纪检等权威部门的合作,积极主动地解决纠纷,调节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动寻找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以最终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争取政府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支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与争取,逐渐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2.3 严格审计纪律,树立审计权威 审计质量的提高是打开审计面,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保障,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才能使审计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到“四不”,即:处理问题不留情面;审计账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听偏信;核查手续不留漏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与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我们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广泛合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性。 2.4 着力加强审计力度,不断拓宽审计范围 首先要以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为目标,着力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拓宽审计范围。将审计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拓宽到现在的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等。争取达到日常业务定期审、农民负担重点审、班子调整离职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经常审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在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区要严格遵循《会计法》和《审计法》及本地的相关管理条例,使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积极探索农村会计委派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东莞市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不带县),下辖32个镇区,594个村委会。常住人口151万,此外,还有港澳台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二十多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9年底,镇、村、组三级集体总资产达817.5亿元,其中村组集体总资产达453.3亿元,平均每年村拥有资产8168万元;村组两级集体净资产336.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5.8%;两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总额达44.9亿元,平均每年村纯收入81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市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用于村民的直接福利分配总额13.6亿元,人均分配122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政府行政调控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管好日益庞大的公有资产,如何从源头遏制腐败行为的滋生,如何强化会计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是促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开展的关键。 经过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和资产管理状况,决定从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入手,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 领导重视,统一认识,确保会计委派试点工作顺利推行 我市各级领导对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工作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市委书记李近维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市分管领导亲自下基层进行检查督促。绝大多数镇区都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领导小组,按照市的要求迅速制订工作方案,召开镇区两套班子和村委书记主任会议,统一认识,把推行会计委派和会计电算化作为贯彻落实"三讲"整改和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行动,在领导力量、工作人员和资金配备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证,并注意做好选拔委派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化解予盾,有力促进了委派工作顺利推行。 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推行会计委派工作中注意做好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稳步推进。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门是市、镇两级财政、财务工作主管部门,要责无旁贷地牵头做好市、镇两级财政、财务管理和改革工作,对市、镇直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农村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主管部门要牵头做好农村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和会计委派工作;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要与财政、农村资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会计委派制工作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并且对我市会计委派工作进程进行了统一部署:从98年在东城区试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开始到2000年底,全面完全农村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即巩固村级会计委派成果,全面推行联组会计委派制;从2000年10月份开始,结合镇区财政财务工作管理改革,在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推行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从2001一年一半年开始,在今年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集中核算。力争在2001年上半年建立市、镇、村、组四级较为完善的会计委派网络,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将反腐败关口前移,促进经济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做法 (一)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 我市是98年下半年开始,在东城区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工作的试点,主要做法是: 1、成立会计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属非盈利机构,受区办事处的委托,负责会计委派、培训、指导等工作。服务中心由经管站和财政所共同管理,业务上接受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管部门的指导。对委派会计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服务中心,工资由服务中心从村统筹后统一支付。服务中心与委派会计人员签订招聘合同,期满后,根据其工作表现决定继续留用或解聘。会计服务中心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会计委派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2、公开招聘、统一培训委派会计人员。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招聘的主要对象是,本区大中专以上学历,财会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10月,我们向全区公开招聘,经过严格考核和面试,挑选了19名委派会计进入会计服务中心,成为第一批被委派到村的会计人员,做到全部持证上岗。为了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会计服务中心坚持每星期五下午组织委派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每月月中组织会计人员互相检查财务收支、记帐和建帐情况,并不定期组织委派会计和村出纳进行培训,保证了委派会计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受聘会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9人,其余10人都是中等学历水平,对比村原来的会计队伍,无论是学历还是整体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明确委派会计的工作职责。委派会计人员受服务中心和村的双重领导,代表区对村的资产财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对区办事处和村民负责。委派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村级集体和村下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业务处理;对村属下独立核算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定期向服务中心和村领导报送财务报表,并写出财务情况分析报告;每月15日前,要把村的经济收支情况和重大财务向群众公布;做好会计资料和有关合同的建档工作。 4、推行会计电算化。在委派会计业务上手后,1999年4月,在全区村一级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全区19个村配备了计算机和电话专线,使用统一的农村财务软件,实行区村内部联网。区、村领导可通过计算机随时调阅村的财务资料,掌握村集体资产财务运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4月6日在东城区召开各镇区书记、镇长参加的现场会议,推广东城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经验,对全市的农村会计委派工作了统一的部署。 我市农村会计委派制主要做法和具体内容是:明确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由镇区财政所牵头,镇区农村经管站协同组织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管理、培训、考核和指导,各镇区设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专门负责会计委派有关的管理和业务辅导工作,业务上接受市财政部门和市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指导。会计服务中心属非营利性服务机构,受镇区政府的委托向各村委会派出会计,其行为对镇区政府负责,派驻各村委会的会计人员,其人事关系隶属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通过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的关系,会计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的委派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做好岗位责任制的考评工作,会计服务中心可根据工作的需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转换。此外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工作职责、行使权利、考核办法、奖励和惩罚、福利待遇等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联组会计委派和村级会计委派方式方法基本相同,会计人员均由镇区统一公平招考、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择优录用,联组会计委派还根据村民小组的经济规模情况,采取"一组一会计或多组一会计"的方式,部分经济业务少的村民小组,可由村委派会计兼任,联组委派会计纳入镇区会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人员的任免、调换由镇区会计服务中心考核批准,工资报酬由村委会根据当地实际统筹支付。 目前,全市594个村委会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制,并且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今年7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村民小组联组会计委派制,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在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推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 为了推动全市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工作,今年上半年首先由市财政局在横沥镇抓试点,取得经验后于2000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财政财务工作会议,推广了横沥镇"三个集中"的财政、财务管理经验,部署全市各镇区全面推行"三个集中"(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的财政财务管理改革,把我市镇区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坚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对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明确各镇区会计服务中心由当地财政所具体管理,对不同性质的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由财政供养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集中核算制度,由会计服务中心择优配备若干名专职会计,代表镇政府统一负责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专职会计人员人事关系挂在会计服务中心,使用调动权归财政的,工资福利待遇由会计服务中心统一支付。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不再设置会计岗位,并取消银行账户,银行账户和会计账务统一集中到镇会计服务中心。各单位撤销会计岗位后,由出纳员负责单位日常财务工作,于每月3日前把上月单据报送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专职会计每月10日前要完成财务处理和结账、编报工作,并把上月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报送财政所总预算会计审核汇总后报送镇领导和各会计核算单位。 实施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如有另设账的,一律视为账外账和小金库处理。会计服务中心配置先进的电脑设备,使用市财政局通过政府采购统一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 对于镇属企业统一实施会计委派。由镇会计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取专职会计人员,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后,派遣到镇办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镇办企业所有单据经企业领导审核批准后,交由委派到企业的专职企业进行账务的电算化手段处理,并把账务处理结果输入电脑,由会计服务中心通过电脑网络和电算化手段,集中汇审,集中核算,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报送镇领导和各会计核算单位。 目前,全市32个镇区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市级直属行政事业单位今年侧重于开展对现有会计人员的调查摸底,强化培训,认定资格,集中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同时抓了23个市直行政单位为集中核算的试点,主要是集中会计核算,统一物料供应,为下了阶段全面实施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市直117个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面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由市财政局统一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将在200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成效 1、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通过择优选派的会计人员,因其素质较高,加上有关的考核、管理制度等的制约,委派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较强,主观上有意识,客观上有能力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通过他们开展工作,促进单位重视搞好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使单位难于有真账假算、假账真算的会计作假机会,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2、农村财务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镇区通过公开招考、统一培训、严格考核、择优录用,造就了一支年轻、充满朝气的高素质专业会计队伍。据统计,目前我市村级会计队伍平均年龄从42岁下降到24岁,学历在高中以上的比重由原来的56%上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由原来的6%上升为38.7%。委派会计上任后,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记账、结账准确及时,财务公布整洁划一,档案管理井然有序,同时,委派会计每月或每季定期进行财务汇总及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为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全市农村财务管理面貌大为改观。 3、农村热点问题得到有效的化解。农村委派会计代表镇区政府对村的财务进行监管,与村委会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能够更加大胆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委派制使农民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放心账。今年以来,我市农民集体上访反映农村财务等热点问题的现象大大减少。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对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的安定和团结,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减少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东城区实行联组会计和派制后,村小组会计人员由原来的84名精简到26名,年工资费用减少近80万元。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后,结帐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通过实践,使广大基层干部从新旧管理机制的对比中尝到了甜头,也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委派制不仅是对干部的约束,更是对干部的保护,从而在经济活动中更加自觉地执行财务制度,更加严格地按章办事,农村基层原来存在的"书记账"、"主任账"现象没有了,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大大加强,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市的法治建设,对于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6、通过实施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使各镇区对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力度明是加强,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理财水平,健全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管机制,实现反腐败关口前移。另外,各镇区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后,大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财务费用。如东城区实行会计委派制后,村级会计人员由原来的84名精简到26名,年工资费用减少近80万元。 总之,我市实行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之后,极大地增强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使群众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账,都有权参与财务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让干部能够"清清白白当干部",群众能够"明明白白做主人",从而减少了干部、群众的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工作存在的问题 1、委派会计缺乏农村财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参与集体事务意识不强,向集体提出合理化建议比较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个别会计人员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大胆履行职责。 2、部分已实行村账镇记的镇区由于人员不足,只能停留在代记账的阶段,没能对村的财务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管。 3、少数单位为了赶进度,对会计移交等工作走过场,使原来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1、已经完成会计委派的镇区,要加强委派会计队伍的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力度,经常性地开展业务交流,不断提高委派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切实建立健全委派会计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报酬及补助方案,没有实行交叉委派的,要在近期内实行交叉委派。从制度上促进和规范委派会计参与被派驻单位的经济运作。 2、进一步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电算化与村务公平、民主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加强预算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效应。 3、积极筹划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工作,研究落实委派的方式、方法、步骤,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我市市、镇、村、组四级会计委派网络,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促进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论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 财务管理 问题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迁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村级财务公开等有效形式,使我县农村的财务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但是,一些地方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为此,我单位组织人员对全县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就调研中发现问题及下一步如何规范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提几点建议: 1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一是不执行资金代管制度。资金全部由村干部保管,自行管理,自行支配,坐收坐支,逃避农经站监管;非财务人员管理现金,村主要干部掌管现金,左手拿钱,右手拿条子,村财务变成了家财政;白条抵库和库存现金超额现象。二是账务处理不及时。会计收支不按期报结,每年只报账3、4次,收支交错,对应关系不清,甚至长期滞留积压,资金额度不明。三是账簿设置不齐全。村集体未按规定设置“一账五簿”,缺乏完善的村级现金日记账,农户与集体往来账不健全,造成往来不清,镇、村账目无法衔接。四是选拔财会人员任人唯亲。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到会计岗位上来。 1.2 农村财务监督乏力 一是民主理财监督不到位。干部指定替代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形同虚设,不按审批权限开展财务审批活动,对违规超标开支放任自流。二是乡镇农经站监管乏力。村账站审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有的农经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盖章了事。三是县级审计职能弱化。县级农经机构多是事业机构,执法力度不够。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缺乏力度,各级配合不协调,在处理违纪违法的案件中没有按照原则办事。 1.3 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 一是重表面,轻实质。有的村表面的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公开的内容不够全,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二是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主要表现在:公开栏简陋粗糙,书写潦草,村务公开资料未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三是重简单公开,轻及时反馈。表现在:未建立村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未提取群众反馈信息等。 1.4 农村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有的农村会计文化素质低,不懂农村会计业务,账务处理不及时,程序手续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按程序办理。二是农村会计队伍不稳。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务人员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致使部分财会人员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十分严重,工作上依附权势,不能按照规定对农村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2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石。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建立健全农村财务规章制度 2.1.1 完善各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预决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规范农村年度财务预决算制度,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1.2 规范村级财务工作,统一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账簿、记账方法、会计报表,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避免赤字预算,严禁无票据或白条收付款,各项资金严格按规定用途支出,违规收支不予入账,做到账款、账实、账证、账账、账表五相符。 2.1.3 加大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力度。农村财务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 2.2 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2.2.1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举办业务培训班、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是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2.2.2 实行农村会计考聘制。乡镇政府应将村级财会人员的考核录用,改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级财务报账员,经培训考核,择优录取,按照异地任职制,委派到各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工资报酬渠道等。 2.2.3 实行“多只笔”签字制度。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由两名村干部签字,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 2.3 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强化村级财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2.3.1各村成立民主理财组织。村民民主理财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进行。村民主理财小组由5-7人组成,由村民推选公道正派、责任心强、威信较高,并具备一定财会知识的人员担任。 2.3.2 规范公开内容。公开内容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进行。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活动事项,要细化公开内容,做到公开时间及时、形式多样、程序严格,对收支情况既要逐项公开,条理清楚,又要逐笔公布明细账目,严禁以项目公开代替明细公开或搞“大而化之”的假公开。 2.3.3 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作用。村民主理财小组要定期对本村所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对于不合理或未经审核的票据一律拒收拒付,坚决不予报销。一是事前监督。参与制定财务计划,制定财务预算方案,集体资产处理等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合同订立等。二是事中监督。监督财务计划执行的情况,经济活动运行情况,财务账目记载真实合法情况等。三是事后监督。监督财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监督财务计划和经济活动履行情况,协助经管部门开展财务审计等。 2.3.4 落实问询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村民的质疑和质询,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受理,对涉及村集体的由理财小组答复,涉及个人的要求当事人做出解释。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未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借贷、以集体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以及变更与处置村集体的土地、设施等均为无效,村民有权拒绝,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承担,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4 强化审计监督机制,加大财务监管力度 (1)建立有权威的审计组织,强化县乡审计监督机制。(2)建立和落实农村财务审计制度。(3)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做到各部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督促检查,处理违法违纪案件不能心慈手软、偏向袒护,以达到杀一儆百,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关键字: 新农村 财务会计 规范和完善 摘要:本文深入全面的地分析了目前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如何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会计的措施和方法。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会计体制是关键问题之一。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要按照财政部财务会计工作要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政中心工作,深入贯彻执行《会计法》,深化会计改革,强化会计监督,加强会计人才建设和会计管理系统建设,把握重点,统筹兼顾,着力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新局面。 一、目前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有问题。 部分基层干部对财务会计工作认识不清。特别是有的村政一把手,认为会计工作是会计个人的事,没有把自己置身于会计工作中,不明确自身应负的法律责任.这主要原因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参政时间及经验的限制,对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认识;二是政府有的部门没有认识农村财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在培训指导上不注重对村干部灌输一些应知应会的财务会计法规常识;三是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会计政策变更大,农村接受新知识、新政策的速度相对滞后,这对农村干部和农村财务人员来讲有点青黄不接。 2.财务收支无计划,预算管理难执行。 预算管理在有的村还是盲区,资产管理很不规范,财务收支随意性大,更无控制措施,由此造成村财务遗留问题多,家底不清.少数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私心作祟,集体存款多头开户,甚至公款私存,该问题在土地被征用的村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出纳素质良莠不齐,以及村主要干部一手遮天,直接自收自支等原因,致使账实不符,存款短缺,“小干部,大硕鼠”的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屡有发生。 3.村级财务处理不规范。 有一半以上的村没有按制度要求来设置会计账目,有的只设一本现金账而不设财产账和往来账。有的财会人员因不懂业务,干脆不设账、不记账,把五花八门的票据用报纸封成包或扎成捆,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包包账”、“捆捆账”;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账,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会计、出纳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 4.财务管理混乱。 村内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账实不符现象严重。往往是管现金的出纳员常年见不到现金,只管一些账目和条据,而不管现金的村书记和村主任,甚至村民小组长手里却常年拿着现金,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审批随便花钱,形成了多人收钱、多人管钱、多人用钱,长期不交账、不结账、不记账,的“财务管理”方式,结果造成了一笔笔糊涂账。 5.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 当前,农村财会人员大都是村“两委”指定的,没有经过正式的业务培训,有的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造成村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出现了“断头账”和“年年培训村会计、年年有新会计要培训”的现象。 6.部分村组干部腐败,致使农村集体财产大量流失。 “村官”腐败主要表现在贪污、挥霍、作风败坏等方面。巧立名目、重复列支、占有并侵吞集体财产,是少数村干部贪污的惯用手法。如党中央、国务院下拨给农民的占地、粮补、救灾救济等各种款项,不是由县、乡镇两级政府直接派人发到农民手里,而是县里拨到乡镇,再由乡镇直接发到村干部手里。这些上级下拨给农民的“救命款”,一旦到了部分村干部手里,再发到农民手里就十分困难了。这些村干部拿着上级下拨给农民的救济、救灾、扶贫、兴修水利、粮补等款,除了给自己建小洋楼、送子女读“贵族”学校,供家人、个人享受等外,甚至还拿着这些上级下拨给农民的“救命”钱,请乡镇干部到高级宾馆、娱乐场所肆意挥霍。 7.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村账务公开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上级检查什么才公布什么。其次,在实行村账镇管时,虽然村账务是由农经站人员记账,但农经站人员的工资是由村里统筹解决的,这样一来农经站人员的管制力度就弱了,对票据的合理性,合法性不好一查到底,更谈不上对村级账务进行监督了;而镇里又认为村账既已被经管站,就撒手不管,因此村账在管理上形成了真空。第三,在有的村,村账务只是书记一人说了算,重大支出不经过村委班子讨论,使村干部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二、农村财务会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错位。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村民,其管理者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名存实亡,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实际上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由于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错位,致使政经、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造成集体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挪用、浪费,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民因集体资产问题到各级政府上访告状不断。 2 .对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管理不力。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群众无法真正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个别村对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公开,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三是由于部分财会人员怕丢饭碗,对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违纪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四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全镇经管站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 3.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置,按规定要由镇经管站进行考察选配。但是,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 4.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一是目前乡村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认识,认为严格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利于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乡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二是财务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熟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范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 (一)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1.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提高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另外还因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会计知识竞赛活动和农村会计实务培训工作。 2.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这里的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凡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都要经过乡镇、街道或上级部门批准,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3.实行农村会计选聘制。《农村财务会计选聘制》规定,今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录用的财会人员必须实行公开招聘,由镇、街集体经济主管部门负责招考,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会计、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基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具备条件的人员经考试合格,按聘用一名提供二至三名候选人的比例,按分数的高低,由镇、街集体主管部门推荐给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镇、街集体主管部门推荐,在推荐人员中择优聘用会计人员。农村财务实行会计选聘制,面向社会公开录用财会人员,可促进农村财会人员走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4.实行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委派制是在镇政府按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招聘会计专业人员后,委派到各村任村级会计,并由镇统一考核和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改变以前财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的状况,从体制上保障财会人员严格执法,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5.加强对农村会计的监督,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坚定不移地实行财务公开,加大民主理财力度。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是村级财务要公开。 1.设立农村账务公开栏。完善公布栏硬件建设,对不符合标准的公布栏统一进行整改,对公布栏地点不合理的重新选点进行设置。 2.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公开内容。统一制定公布的内容和格式,在坚持以农村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同时,着重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征地款收支状况、工程招标投标情况以及村干部报酬、业务接待费、交通通讯费、村组债权债务、集体资产项目的经营、投资、收益和分配等情况进行公开,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内容实行明细公布。通过不断充实完善农村财务公开的内容,增加公开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干部安心,群众放心。 3.确保公开及时。严格将农村财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性、日常性工作定期进行公开,保证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农村的有关事项和经济状况。 4.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参与财务管理,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纳入到财务管理的必经程序;在村组财务支出管理中,统一明确一事一议和专项开支一票否决化的工作制度,对公益性、生产性等专项开支和大额开支预算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定期对村干部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核,从而把民主监督由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 (三)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会计的重要保证。 为使农村村级财务会计实务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本省的村务公开条例,这些制度、条例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因此,要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会计制度,使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项工作迈向规范化、制度化。 (四)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 1.统一开户监管,规范现金操作流程。村级财务应由农经站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开户,各村的所有收入包括往来款项都必须及时足额地上缴到银行的账户上,现金使用实行备用金领用制度,零星支出从备用金中列支。各类支出必须使用财务法规认可的票据,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后方可报账。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结算一律通过银行转账划拨,不得通过现金结算。 2.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有两名村干部签名,避免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 3.继续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农村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各级农经部门应积极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二是规范审计程序。各级农经部门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集体经济审计暂行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规程》的程序和格式,防止因程序和格式不规范问题带来审计上访现象的发生。对在审计中查出的典型案件要移送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以维护集体利益。 4.全面开展村级债权债务摸底清查工作。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债务管理坚决制止新增债务的通知》(农经发[2005]21号)的文件要求,各级农经部门要本着“制止新债、化解旧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和步骤,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贫困地区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贫困地区农村由于各方面原因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着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帐目较混乱等问题,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应提高对村级财务工作的认识,加强村级财务工作的管理,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理财;考核机制 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已逐渐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还亟待加强,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农村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成了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张家界市一些贫困山区为例,分析了贫困地区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就如何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我们的粗浅看法。 一、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1年,张家界市农经部门对部分乡村进行了一次财务工作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村占了三分之一。主要问题表现在: 1.会计核算资料不齐全。1998年农村实行新财会制度以来,有关部门尽管对村会计进行过各种培训,但是村级财务中仍然存在问题,有一半以上的村会计做不好帐,核算不规范,科目不明细,帐实不符、白条入帐,财务帐目不健全,部分村的收支帐目只是村主任在日记本上记的流水帐,没有收支单据,都形成无帐可查的局面,甚至个别村根本不记帐,时间长达五年以上。 2.财务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大部分村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村的制度条文很健全,但执行情况差,或干脆弃之不用,制度条文纯粹是应付检查,形同虚设。村级民主理财组织和财务公开制度没有建立,缺乏群众监督。大多数村会计兼任文书和出纳,既管钱又管帐,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会计档案资料没有认真保管,鼠咬虫蛀,霉乱毁坏。有些村财会人员变动没有正常的帐目交接手续,或不交帐,有的甚至帐目丢失。还有些村村干部谁收钱谁花,收多收少干部之间不清楚,群众更是不明白,财务管理处于无人负责,谁都负责的混乱状态。 3.财务状况恶化,高息负债,偿还能力差。在贫困山区,经济不发达,村里的收入来源渠道窄,村里的财务收入主要是村级提留和发包上交,这些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正常的开支,或入不敷出,差额部分只好向外借款弥补,甚至借高利贷,月息一般在3—5分之间,借款和高利贷利息由于无力偿还,就分摊到农民头上,有的村仅高利贷利息年均人平增加负担120元。 4.违纪支出现象普遍,贪污挪用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利用公款吃喝,请客送礼,购置通信工具,电话费实报实销,无任何制度约束,部分村村干部甚至贪污挪用,专项投资款不能做到专用。全市2000年村级单位审计中,发现有309个村存在财务管理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村级财务管理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村里没有较多的收入来源,村级负债多,村里的各项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无钱兴办和建设,使得基层组织权威削弱,干群关系紧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导致群众抵制上交税费和乡村统筹提留上千万元,从而加剧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2.现行乡村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不合理,当村组干部在向农户收不到税费和乡村提留时,迫使他们采取高息借贷方式来完成任务,从中获取一定数额奖励据为已有,而高息举债利息则转嫁到了农户身上,由农民负担。 3.追求“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盲目借款投资搞开发、办企业、兴办公益事业,没有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兴办的企业效益不理想,有些甚至破产关停,造成负债难偿。 4.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计把关制度,大部分村在现金的使用不能坚持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开支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村干部们寅吃卯粮,拆东补西,各种经济手续十分简单,白条现象相当普遍,且大多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和虚假发票。 5.缺乏会计专门人才。虽然市、县农经部门定期地组织各种会计业务培训,但是村级财会人员或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会计专业知识,不能按照要求做帐,甚至不会作帐。另外,村里会计人员变动频繁,新任会计业务生疏,有的采取新任不管前任帐,致使村级财务形成“节节帐”,前帐拉后帐,财务帐目前清后乱,边清边乱。 村级财务混乱的原因还有多方面的因素,它影响了农村的深化改革,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农民负担增加,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的步伐,阻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状况,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为了做到标本兼治,我们提出几点参考对策:1.适应新要求,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村里的收入来源少,资金少,管理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各个方面的认识。要协同村里合理的配备财务人员,选择有文化、思想觉悟高的村民担任会计,人员确定后,要保持其稳定性。要注意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同时要定期的举办一些培训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2.建立和完善村级财务相关制度。(1)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对村里的一些收入、支出要及时向村民公开,村里上项目、办企业、搞开发等,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减少因个别人决策而造成的损失。(2)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的相互监督制度,防止个别人贪污挪用村级资金,损害群众的利益。(3)按照国家的会计制度规定,建立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使村级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完整、可靠,让群众满意、放心。(4)会计核算资料要按照要求妥善保管,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便于接受群众长期有效的监督。(5)对村里的收支活动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制约制度,坚持先支后用,专款专用,尤其是对非生产性开支要严格控制,如要合理配备村干部,精简人员,减少补助人数,规范村干部的工资发放办法,控制接待费用和交通、通讯费用等。 3.由区县、乡镇有关部门加大对村级财务的清理力度,及时地、定期地组织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清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村里要广辟财源,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村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1)努力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资金,减轻村级财务压力。(2)积极稳妥的开展村级经济活动,增加村级组织的收入。鼓励私人在当地兴办企业,村里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并加强管理和支持,指导这些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开发性生产,兴办经济实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本着服务农民的思想,对远离城镇的偏远山区,村里可以成立服务性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帮助农民代购代销生产生活物资,以获取一定的服务性收入。 5.建立四大体系,全面推行“村帐乡管”制度的完善和规范运行,即由各乡经管站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业务培训体系、督办检查体系、严格的考核体系,规定统一的集中报帐时间、采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规范的记帐方法,使帐目管理做到日清月结。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积极探索农村会计委派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东莞市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不带县),下辖32个镇区,594个村委会。常住人口151万,此外,还有港澳台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二十多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9年底,镇、村、组三级集体总资产达817.5亿元,其中村组集体总资产达453.3亿元,平均每年村拥有资产8168万元;村组两级集体净资产336.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5.8%;两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总额达44.9亿元,平均每年村纯收入81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市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用于村民的直接福利分配总额13.6亿元,人均分配122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政府行政调控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管好日益庞大的公有资产,如何从源头遏制腐败行为的滋生,如何强化会计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是促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开展的关键。 经过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和资产管理状况,决定从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入手,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 领导重视,统一认识,确保会计委派试点工作顺利推行 我市各级领导对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工作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市委书记李近维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市分管领导亲自下基层进行检查督促。绝大多数镇区都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领导小组,按照市的要求迅速制订工作方案,召开镇区两套班子和村委书记主任会议,统一认识,把推行会计委派和会计电算化作为贯彻落实"三讲"整改和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行动,在领导力量、工作人员和资金配备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证,并注意做好选拔委派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化解予盾,有力促进了委派工作顺利推行。 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推行会计委派工作中注意做好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稳步推进。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门是市、镇两级财政、财务工作主管部门,要责无旁贷地牵头做好市、镇两级财政、财务管理和改革工作,对市、镇直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农村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主管部门要牵头做好农村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和会计委派工作;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要与财政、农村资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会计委派制工作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并且对我市会计委派工作进程进行了统一部署:从98年在东城区试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开始到2000年底,全面完全农村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即巩固村级会计委派成果,全面推行联组会计委派制;从2000年10月份开始,结合镇区财政财务工作管理改革,在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推行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从2001一年一半年开始,在今年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集中核算。力争在2001年上半年建立市、镇、村、组四级较为完善的会计委派网络,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将反腐败关口前移,促进经济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做法 (一)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 我市是98年下半年开始,在东城区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工作的试点,主要做法是: 1、成立会计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属非盈利机构,受区办事处的委托,负责会计委派、培训、指导等工作。服务中心由经管站和财政所共同管理,业务上接受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管部门的指导。对委派会计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服务中心,工资由服务中心从村统筹后统一支付。服务中心与委派会计人员签订招聘合同,期满后,根据其工作表现决定继续留用或解聘。会计服务中心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会计委派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2、公开招聘、统一培训委派会计人员。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招聘的主要对象是,本区大中专以上学历,财会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10月,我们向全区公开招聘,经过严格考核和面试,挑选了19名委派会计进入会计服务中心,成为第一批被委派到村的会计人员,做到全部持证上岗。为了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会计服务中心坚持每星期五下午组织委派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每月月中组织会计人员互相检查财务收支、记帐和建帐情况,并不定期组织委派会计和村出纳进行培训,保证了委派会计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受聘会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9人,其余10人都是中等学历水平,对比村原来的会计队伍,无论是学历还是整体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明确委派会计的工作职责。委派会计人员受服务中心和村的双重领导,代表区对村的资产财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对区办事处和村民负责。委派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村级集体和村下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业务处理;对村属下独立核算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定期向服务中心和村领导报送财务报表,并写出财务情况分析报告;每月15日前,要把村的经济收支情况和重大财务向群众公布;做好会计资料和有关合同的建档工作。 4、推行会计电算化。在委派会计业务上手后,1999年4月,在全区村一级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全区19个村配备了计算机和电话专线,使用统一的农村财务软件,实行区村内部联网。区、村领导可通过计算机随时调阅村的财务资料,掌握村集体资产财务运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4月6日在东城区召开各镇区书记、镇长参加的现场会议,推广东城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经验,对全市的农村会计委派工作了统一的部署。 我市农村会计委派制主要做法和具体内容是:明确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由镇区财政所牵头,镇区农村经管站协同组织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管理、培训、考核和指导,各镇区设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专门负责会计委派有关的管理和业务辅导工作,业务上接受市财政部门和市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指导。会计服务中心属非营利性服务机构,受镇区政府的委托向各村委会派出会计,其行为对镇区政府负责,派驻各村委会的会计人员,其人事关系隶属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通过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的关系,会计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的委派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做好岗位责任制的考评工作,会计服务中心可根据工作的需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转换。此外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工作职责、行使权利、考核办法、奖励和惩罚、福利待遇等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联组会计委派和村级会计委派方式方法基本相同,会计人员均由镇区统一公平招考、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择优录用,联组会计委派还根据村民小组的经济规模情况,采取"一组一会计或多组一会计"的方式,部分经济业务少的村民小组,可由村委派会计兼任,联组委派会计纳入镇区会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人员的任免、调换由镇区会计服务中心考核批准,工资报酬由村委会根据当地实际统筹支付。 目前,全市594个村委会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制,并且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今年7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村民小组联组会计委派制,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在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推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 为了推动全市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工作,今年上半年首先由市财政局在横沥镇抓试点,取得经验后于2000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财政财务工作会议,推广了横沥镇"三个集中"的财政、财务管理经验,部署全市各镇区全面推行"三个集中"(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的财政财务管理改革,把我市镇区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坚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对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明确各镇区会计服务中心由当地财政所具体管理,对不同性质的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由财政供养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集中核算制度,由会计服务中心择优配备若干名专职会计,代表镇政府统一负责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专职会计人员人事关系挂在会计服务中心,使用调动权归财政的,工资福利待遇由会计服务中心统一支付。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不再设置会计岗位,并取消银行账户,银行账户和会计账务统一集中到镇会计服务中心。各单位撤销会计岗位后,由出纳员负责单位日常财务工作,于每月3日前把上月单据报送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专职会计每月10日前要完成财务处理和结账、编报工作,并把上月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报送财政所总预算会计审核汇总后报送镇领导和各会计核算单位。 实施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如有另设账的,一律视为账外账和小金库处理。会计服务中心配置先进的电脑设备,使用市财政局通过政府采购统一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 对于镇属企业统一实施会计委派。由镇会计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取专职会计人员,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后,派遣到镇办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镇办企业所有单据经企业领导审核批准后,交由委派到企业的专职企业进行账务的电算化手段处理,并把账务处理结果输入电脑,由会计服务中心通过电脑网络和电算化手段,集中汇审,集中核算,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报送镇领导和各会计核算单位。 目前,全市32个镇区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市级直属行政事业单位今年侧重于开展对现有会计人员的调查摸底,强化培训,认定资格,集中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同时抓了23个市直行政单位为集中核算的试点,主要是集中会计核算,统一物料供应,为下了阶段全面实施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市直117个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面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由市财政局统一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将在200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成效 1、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通过择优选派的会计人员,因其素质较高,加上有关的考核、管理制度等的制约,委派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较强,主观上有意识,客观上有能力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通过他们开展工作,促进单位重视搞好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使单位难于有真账假算、假账真算的会计作假机会,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2、农村财务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镇区通过公开招考、统一培训、严格考核、择优录用,造就了一支年轻、充满朝气的高素质专业会计队伍。据统计,目前我市村级会计队伍平均年龄从42岁下降到24岁,学历在高中以上的比重由原来的56%上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由原来的6%上升为38.7%。委派会计上任后,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记账、结账准确及时,财务公布整洁划一,档案管理井然有序,同时,委派会计每月或每季定期进行财务汇总及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为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全市农村财务管理面貌大为改观。 3、农村热点问题得到有效的化解。农村委派会计代表镇区政府对村的财务进行监管,与村委会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能够更加大胆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委派制使农民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放心账。今年以来,我市农民集体上访反映农村财务等热点问题的现象大大减少。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对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的安定和团结,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减少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东城区实行联组会计和派制后,村小组会计人员由原来的84名精简到26名,年工资费用减少近80万元。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后,结帐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通过实践,使广大基层干部从新旧管理机制的对比中尝到了甜头,也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委派制不仅是对干部的约束,更是对干部的保护,从而在经济活动中更加自觉地执行财务制度,更加严格地按章办事,农村基层原来存在的"书记账"、"主任账"现象没有了,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大大加强,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市的法治建设,对于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6、通过实施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使各镇区对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力度明是加强,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理财水平,健全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管机制,实现反腐败关口前移。另外,各镇区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后,大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财务费用。如东城区实行会计委派制后,村级会计人员由原来的84名精简到26名,年工资费用减少近80万元。 总之,我市实行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之后,极大地增强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使群众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账,都有权参与财务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让干部能够"清清白白当干部",群众能够"明明白白做主人",从而减少了干部、群众的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工作存在的问题 1、委派会计缺乏农村财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参与集体事务意识不强,向集体提出合理化建议比较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个别会计人员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大胆履行职责。 2、部分已实行村账镇记的镇区由于人员不足,只能停留在代记账的阶段,没能对村的财务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管。 3、少数单位为了赶进度,对会计移交等工作走过场,使原来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1、已经完成会计委派的镇区,要加强委派会计队伍的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力度,经常性地开展业务交流,不断提高委派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切实建立健全委派会计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报酬及补助方案,没有实行交叉委派的,要在近期内实行交叉委派。从制度上促进和规范委派会计参与被派驻单位的经济运作。 2、进一步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电算化与村务公平、民主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加强预算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效应。 3、积极筹划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工作,研究落实委派的方式、方法、步骤,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我市市、镇、村、组四级会计委派网络,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促进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论文关键词:农村 财务审计 论文摘要:自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然而,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为了管理好农村财务,一定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将审计作为管理好农村财务工作的突破口,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保障。 1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账目管理混乱和乱收乱支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1.2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目前,很多行政村没有公开账务,或者存在公开的账务与账内的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因此,农村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关键,定期对村财务进行审核、检查,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公布。这样,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让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3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资金的积累。然而,目前,在使用农村集体资金时确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没有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随意性较大,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过大等现象较常见。农村集体资金额度有限,加之没有合理规划,导致乱挪、乱占现象经常发生,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则能够合理建议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壮大集体企业上,实质发挥最大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4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着农村财务人员年龄较大、业务水平较低的现象。甚至,很多农村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捆捆账”和“包包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随意处理账务,不遵守会计基础规范要求。 这样的财务人员会严重阻碍农村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从客观上督促农村财务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建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要求,完善会计科目、报表、凭证,确保账目规范。 2 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之后,国家农业部、省、市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各地区逐渐重视起农村审计工作,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新时期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2.1 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 要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审计机构,保证县乡级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同时, 由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因此要求从事农村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素质,所以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及监督,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2 努力克服困难,改善审计工作环境 过去,农村经济部门一直处于地位低,财务困难的状态,因此,阻碍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尤其在执行审计结果时,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听之任之。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应该加强与监察、纪检等权威部门的合作,积极主动地解决纠纷,调节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动寻找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以最终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争取政府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支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与争取,逐渐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2.3 严格审计纪律,树立审计权威 审计质量的提高是打开审计面,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保障,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才能使审计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到“四不”,即:处理问题不留情面;审计账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听偏信;核查手续不留漏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与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我们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广泛合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性。 2.4 着力加强审计力度,不断拓宽审计范围 首先要以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为目标,着力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拓宽审计范围。将审计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拓宽到现在的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等。争取达到日常业务定期审、农民负担重点审、班子调整离职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经常审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在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区要严格遵循《会计法》和《审计法》及本地的相关管理条例,使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关于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探讨 摘要:我们在看到农村各项工作可喜变化的同时,农村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 财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大量不良现象,从而制约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作者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强化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议,当前我国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问题依然是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由于该项工作的良莠可以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国非常重视。之于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国家相关部门摸索出一些好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就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问题展开探讨,企冀拙作能够给广大农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财务 管理 规范化 思路及探讨。 农村财务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稳定的最敏感因素,亦为农民群众至为关注的要点所在。我国农经部门之于推行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等工作开展了有益的调研,并总结出“村账乡代管”“村会计集体办公”等高新策略,但是却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村组的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许多村会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程序不了解,有些村级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由此而形成“节节账”等等不良因素的根深蒂固,导致了农村财务问题成为久悬不决的老大难问题。综上所述,建设现代化新农业,发展新农村,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形成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本文结合实践工作,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综合大量调查数据,基层农村账目管理超常杂乱无章,亟待大力加强规范化治理力度。很多村会计在进行账目账簿记录和统计过程中,不遵循制度要求来处理明细账目,细账与总账迥然不同。在农村会计中,同时兼任出纳职务的实繁有徒,大多村会计毫无责任意识可言,账目中多记、少记、漏记及随意调账等违规状况司空见惯、俯摭皆是。农村财务资料和会计档案管理和保存比较混乱,无法正常开展账目的核算查证工作。 1.2 时下农村的公款奢靡之风比比皆是。滥用集体公款吃喝奢糜消费以权谋私的不良现象随处可见。多年来,一撮农村基层领导者对中饱私囊损公肥私的做法已经习以为常,利用工作职务之便,动用本村资金,分钱分物,无视法规法纪,大吃大喝肆无忌惮,丝毫不顾老百姓利益,置群众利益于不顾。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嬗变为村级财务的第一弊端。集体资金没有理法来遵循。农村集体企业逐渐增多促使账目越来越繁复芜杂,因此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 1.3 许多村会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程序不了解,许多村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由于许多村级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对财务工作知之甚少,长期“依然采用单式流水账,对其他会计核算内容不核算记录,仅仅记录现金的收支,造成无法稽查考核。财务管理要求工作人员熟悉业务,有一定的任职资格,从事财务管理时间相对持久,可是多数农村会计根本未曾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对账目管理认识不够,理论知识缺乏,无业务技巧可讲,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审批不严格、凭证不查实、记帐方法简单等多种账务处理随意的不良现象,难以达到会计基础规范要求。所以难以客观地反映村组集体资产的全貌,上级有关部门无法从杂乱无章的账面上进行监督。 1.4 农村财务干部长此以往借用或者使用村组集体资金,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办理交接清算手续,还有些村庄财务管理不规范。 这是由于财务制度在一些地方执行不严的缘故,有的农村干部目无法则,毫无纪律可言,于各项开支上肆意妄为,随意动用上级所拨的各种款项,甚至专项资金;由于缺乏民主监督,有的大搞”一言堂“,财务人员唯令是从,不敢大胆直言。财务报销凭证采用自制单据、白条入账的情况令人堪忧。造成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的恶果;从而引发村民不满情绪,酿出干群矛盾突出,群众上访不断。 1.5 基层农村干部拳头大的掌权,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长此以往的财务管理混乱屡见不鲜,滋生出诸多违法乱纪的不良行径,再加上农村干部多为家族大、亲兄弟哥们比较多的家庭成员组成,纵然违法乱纪的情况赤裸裸,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由于种种弊端长期无人敢管或者说是无人问津,从而为农村贪污挪用的不正之风提供了大量敷衍生息的温床。再加上由于农村处于最基层,点多面广,法律法规存在不足及查处机关在管辖权上认识不一、罪与非罪界定难等因素,司法、纪检查处部门不能全面开展工作。传统的手工记账、算盘核算仍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管理在农村还是死角,构成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 2 怎样才能有效解决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窃以为,应该由以下方法来解决。 2.1 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五个统一“。 严格坚持”五个统一“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才可还干部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农村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农民也不会因财务问题而上访。 2.2 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网络化、电算化。 实行网络化、电算化管理是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最科学高效的措施,实行网络化、电算化管理将为农村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带来福音。实行会计电算化,传统的核算、手工记账、提交申请报告、手写相关资料、事后自评等落后财务程序将连根拔除。作为农村财务管理的有关上级领导和村干部要深化为民理财意识,全面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广泛采纳群众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心声,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的管理体系。实施村级财务村帐乡镇县区代管,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促使农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三到位:即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严肃保障开支的合理合规性得以体现。 2.3 保障工作,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会计法规培训工作,彻底杜绝任意批款的不良状况发生。 财政部颁布的新《制度》针对当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于积累工票据管理、费用开支管理、共同生产费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及义务工等方面均作了具体规定,大大促进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农村会计法规制度培训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和人员档案管理网络的建设与健全,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彻底杜绝任意批款的不良状况发生。 2.4 加强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紧抓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以及民主理财等逐项重要工作的开展,加大农村财务公开力度。财务公开规范化、有序化建设是民主理财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可行使民主权利。这些优秀措施得以贯彻的基础是让群众参与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管理能力。 首先,要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健全村级年度财务预决算体系、村级会计制度、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制度、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制度、村级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使财务人员遵章而行。 一言以蔽之,从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是保证农村综合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只要《会计法》得以有效实施,严肃纪律,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管。审计是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包青天,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及时纠正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全面正确的贯彻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管理所起到的杠杆作用,既提高了农村财务基础整体水平,又减少了农村经济犯罪。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农村经济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要勇于探索抓住机遇,农村财务管理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走向一条康庄大道,为进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论文关键词:农村 财务审计 论文摘要:自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然而,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为了管理好农村财务,一定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将审计作为管理好农村财务工作的突破口,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保障。 1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账目管理混乱和乱收乱支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1.2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目前,很多行政村没有公开账务,或者存在公开的账务与账内的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因此,农村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关键,定期对村财务进行审核、检查,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公布。这样,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让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3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资金的积累。然而,目前,在使用农村集体资金时确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没有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随意性较大,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过大等现象较常见。农村集体资金额度有限,加之没有合理规划,导致乱挪、乱占现象经常发生,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则能够合理建议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壮大集体企业上,实质发挥最大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4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着农村财务人员年龄较大、业务水平较低的现象。甚至,很多农村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捆捆账”和“包包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随意处理账务,不遵守会计基础规范要求。 这样的财务人员会严重阻碍农村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从客观上督促农村财务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建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要求,完善会计科目、报表、凭证,确保账目规范。 2 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之后,国家农业部、省、市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各地区逐渐重视起农村审计工作,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新时期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2.1 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 要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审计机构,保证县乡级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同时, 由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因此要求从事农村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素质,所以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及监督,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2 努力克服困难,改善审计工作环境 过去,农村经济部门一直处于地位低,财务困难的状态,因此,阻碍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尤其在执行审计结果时,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听之任之。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应该加强与监察、纪检等权威部门的合作,积极主动地解决纠纷,调节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动寻找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以最终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争取政府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支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与争取,逐渐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2.3 严格审计纪律,树立审计权威 审计质量的提高是打开审计面,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保障,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才能使审计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到“四不”,即:处理问题不留情面;审计账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听偏信;核查手续不留漏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与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我们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广泛合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性。 2.4 着力加强审计力度,不断拓宽审计范围 首先要以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为目标,着力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拓宽审计范围。将审计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拓宽到现在的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等。争取达到日常业务定期审、农民负担重点审、班子调整离职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经常审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在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区要严格遵循《会计法》和《审计法》及本地的相关管理条例,使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的21世纪,会计实务的数字化、智能化,使用计算机进行复杂化的多元计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会计电算从单纯地使用计算机登记账簿,到运用数字会计计算进行财务计划,分析和预测财务走向,核算的盈亏,为财务决策提供有效信息等。在具体实践中,会计电算主要进行三个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日常业务财务核算,二是管理会计信息,三是进行财务决策参考。 会计电算是一种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会计实际操作的一种手段,它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现代财务管理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财务领域的主要趋势。同时,这种先进的手段不仅在城市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已经推广到了农村。因此,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会计电算化的农村财务管理应用进行分析,主要是财务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在现实农村背景下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及解决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提出一些会计电算在农村普及的建设性观点。 一、会计电算化对农村财务管理的意义 1.保证会计核算的时间性,提高工作效率。 在农村运用会计电算与城市一样,都是利用数字计算的准确性。在会计事务中,一个极小的数字差异都会影响整个统计数据。使用计算机可以有效地避免计算误差,减小会计计算出错的概率。通过在农村广泛推广电算,会计的工作量和计算量就能大大地减少,从而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财务工作。 2.使农村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 使用会计进行管理决策电算更加科学有效,因为通过大量的数据数据,能够从多角度分析财务报表。同时,它建立了一套新的档案储存形式。会计档案资料存放在软盘和硬盘等设备中,这些设备的存贮密度,是以往任何一种纸质会计档案所不能比拟的,查询速度快、检索能力强,可以快速传递会计信息。 3.增加了农村的财务公开的透明度,便于监管 电算化后,记账仅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记账这一数据处理步骤,使被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会计档案.记账后的凭证不再允许修改。 4.精简人员为政府节省了开支 在农村使用会计电算,能够节省不必要的人员工资开支。以往3—5人的工作,如今一个人也能游刃有余。会计电算软件的数据展现方式和展现类型多元,在汇报的时候也能简洁有力。以往农村会计抱着沉重的报表和总结的年报去进行工作汇报,不仅十分的不方便,在查看和管理这些数据的时候也容易出错。 二、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困境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村的会计计算长期依靠纸质的、手算的系统,如果一下子硬性推广会计电算,不仅是会计自身对新科技的接受和适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查看和利用会计电算数据的其他人一时也不太适应。所以,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的普及和应用,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们对新科技、新方法和新事物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2.操作人员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农村会计的知识水平基础参差不齐,在农村推广使用计算机手段的会计电算就会面临技术障碍。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国家对农村的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使会计电算化在农村实行得到可能。有时候在农村,不是没有足够的条件,而是没有人有能力胜任这一工作。 3.软件更新缓慢不能很好的适用当前工作 目前市场上的会计电算软件玲琅满目,而在财务工作中却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软件的精度、统计方案和财务规范步骤。还有一个问题是,各种软件之间数据接入和使用方法迥异,报表汇总不能兼容,数据不能有效地通用。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情况之下,农村的会计电算更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最好能够使用通用的软件。 4.基础工作薄弱,资金薄弱 中国的农村条件参差不齐,南北方和东西部差距十分显著。电算化推广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想要在广大的农村普遍推广一个新技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1.加大政府推行力度 政府对于农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础设施欠发达、电算化观念尚未普及的农村,以行政手段推广这一新兴事务是行之有效的,在实际应用中看到这个技术的优越性,才有可能让他们自发地使用会计电算,加入会计电算化的行列之中。 2.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农村的计算机人才极其贫乏,在电子计算机电算领域对这样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不过,通过培训和更多接受正规教育人才的逐渐加入,农村应用型知识分子的缺口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基层,实现科学化的财务电算技术普及将成为可能。 3.加大软件的更新升级适应当前工作需要 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等方式来解决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升级更新财务管理软件,以适应会计电算发展的步伐。 四、总结 总之,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具备手工会计不具备的优势,在计算机技术普及大背景下,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行政手段、技术管理、网络安全、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加强认识,付诸行动,会计电算化在农村一定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