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信息科技常规课堂中,学生需要充足的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在疫情防控或者传染病防控时期,学生如有全面的学习资源便能进行线上学习。但现有教材自带的教 学资源中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操作演示的微课,并没有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教师借助此资源进行教学,难以让学生形成全面的学科概念,更无法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2021年8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 选工作的通知》,启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1]。该通知提倡教师积极开发“基础教育精品课”(简称精品课),并把优质精品课发布在云平台提供给师生使用。借 此机会,本校信息科技教师基于教材分析设计系列精品课,发布教学资源,开展系列实验教学实践,并采集数据分析教学成效。 二、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的设计 内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中指明精品课内容应为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教材中的具体一课(节)所含知识。精品课以微 课形式呈现,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和必要的实验演示等[2]。由此可见,精品课不仅仅只有一节微课视频,还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精准全面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信息科技课程坚持以育人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 核心素养”。[3]本研究实验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参考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根据实验对象的心理特征,拟定以下的信息科技精品课总教学目标:1.信息意识:通过感受 精品课的环境营造,学生能体验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的环境;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有意识地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处理信息;2.计算思维:通过完成 课堂中给出既定的学习任务,学生能把大问题分解成可处理的小问题,再把小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实施步骤,使用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简单描述实施过程 ,并对问题解决方法进行优化处理。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借助在线平台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与评价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掌握数字化的学习方 式和数字化的表达和传递信息方式。4.信息社会责任:通过精品课学习与创造,学生能在浏览他人数字作品时,友善地发表评论;在设计精品课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新 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以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宗旨。 (二)结构完整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精准的总教学目标引领下,设计结构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含以下内容: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重难点突破路径、 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完整教学设计流程(包括学习环节、学习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教学板书和教学反思。由于精品课的视频的时长只有10-15分 钟,因此教学设计要简短扼要。精品课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理念,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以趣味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通过“玩中学,学中 玩”的主题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提升学习效益。教师设计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结合的多层次梯度式学习任务,设计线上线下融合学习的学习方式,拟定自评、互评和师 评的多主体评价方式。教学设计还可包含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任务单来指引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和寻求帮助的方法。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图形化的画面,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类似思维导图的图形化学习任务单展示学习内容。图形化的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途径和学习评价等。教师除了引导学生 根据任务单来完成课堂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及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借助画图或者拍照的方式把过程重现。在面对高年级学生时,教 师可以使用电子形式的学习任务单,鼓励学生使用数字化方式来完成过程记录,如使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来完成课程总结。 (三)互动性强的微课视频 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制作精品微课视频,一个课时一个微课,一节课多个课时可以分别制作多个微课。可采用“教师讲解+屏幕展示课件”的形式进行录制,授课教师真人 出镜,增强教学互动性。参加精品课评选的教师需要注意在穿着、配饰上考虑色彩情感传递因素。可以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色彩喜好及授课内容中表达的情感进行 服装颜色搭配[4]。教师围绕教学设计的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在动手性强的环节切换到电脑上的操作演示视频。教师在制作系列精品课微课时尽量统一风格:设计过程 中需要统一规范片头、片尾、字幕、教师的站位以及课间比例等。教师除用简短扼要的语言进行讲授知识外,还可在恰当的时机和学生进行互动。如谈些身边热点事情进 行激情导入;用“请按下暂停键一起来探索”提示学生进入实践操作环节;用“请用1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提示学生进入讨论环节;用“对,你答对了,表扬你”的语言 及时发现学生优点。通过交互性的语言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身边。 (四)丰富齐备的资源包 信息科技课堂中,教师除了制作授课视频外,还可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脚手架。教师需要提早准备课程有关的资源包,并在课前发给学生。 课程资源包的内容包括学习本节课需要所有资源,如示范作品、学习资源、制作过程视频和评价表等。如在五年级上册《制作图表》一课中,教师准备“广州、上海、深 圳、北京”代表性图片、优秀图表欣赏作品和插入图表的过程视频学习资源包。课程资源包还可以配上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资源,如自学导案、拓展课程案例和记录表等 。资源包也可包含测试题,如许多教学机构和教学部门把测试题植入到教学视频中进行交互性教学。教师在信息科技精品课上也可以借鉴此做法在精品课视频中植入相关 的测试题,指引学生在视频学习后进行检测,然后根据不同的经测试结果播放不同的视频。这种植入化的测试题能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教 师在经过以上四个内容的设计后,搭建一套完整的精品课,并选用恰当的教学平台进行发布。线上课堂中使用比较多的教学平台有钉钉、腾讯会议、微信公众号和雨课堂 等。除了以上平台工具之外,微信更是人们常规使用的手机软件,它有整合多种资源、使用人群不受限制和使用时间与地点不受限制的优点。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资源发 布者能发布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使用者能随时随地查看学习内容和下载学习资源。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选用微信公众号为精品课实施教学平台。 三、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的实施方式 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 学习方式[5]。在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恰当的学习情况使用恰当的实施方法:一种是纯线上教学,这种方式适用于防疫期间或感染病高发需停课 的情况,学习者在家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借助精品课完成学习。另一种是线上线下融合式学习方式,学习者借助精品课进行课内翻转课堂的学习。这两种不同的教学实施过 程描述如下: (一)线上教学 2020年初教育部提倡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开始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普及[6]。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线上教学的学习地点为家庭,学习时间固定在每周一节课,学习时长为 40分钟。线上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学生登录微信公众号,通过图文或视频导入进行本节课学习,借助学习单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第二环节是,学生打开精品课视频 进行自学,使用资源包进行练习,并用植入化的测试题来检测学习效果。学生在微信公众号进行20分钟的线上自主学习环节后,休息5分钟,切换到微信学习群进行分享 交流。线上教学的第三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释疑解惑,组织学生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交流。最后一环节是,师生一起分享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和感想。具体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 (二)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 本区部分信息科技教师任教同一个年级10个班,同样的授课内容需要重复10遍,这种情况消耗教师精力。教师在线下课堂中使用精品课,则可以从重复的课堂讲授中解 脱出来,争取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变化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堂线下教学的学习地点为学校电脑室,学习时间一般固定在一节课40分钟。学生在电脑室 登录微信公众号,借助精品课进行学习20分钟,线下与教师、同学一起面对面协作学习20分钟。教师全程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小学 信息科技精品课堂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融台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了线上教育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的优势,又保留 了传统线下课堂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便利性[7]。教师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线上精品课自主进行预习,课中再进行优化学习和交流评价。课后复习精品课内容,加深巩固 练习。这种无缝连接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得到及时辅导,排除障碍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建立起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四、小学信息科技精品课的实施成效 (一)实验方案 本研究选用本校由五年级(1)班和五年级(2)班学生为实验对象,每周信息技术课上采用精品课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实验次数共计18课时。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的 方式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通过前后测的数据分析来检验开展精品课对小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 (二)问卷定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表是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为依据的,问卷调查表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为四个维度进行量化核心素 养水平,此表共有8道题,每一维度2道题,每道题有专项描述。调查表以积分的方式统计,1-5分值代表不同程度,其中1分表述非常不符合,2分表示不符合,3分表示 基本符合,4分表示符合,5分表示非常符合。问卷调查表的后测量表和前测量表的题号相同,仅增加“通过本课堂的学习后”字样来进行区分。具体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 。 (三)数据分析 在本研究开始前,教师向实验班发放《小学信息技术精品课实施问卷调查表—前测》99份,收到有效答卷99份。课程结束后,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平台发放《小学信息技 术精品课实施问卷调查表—后测》99份,收到有效答卷99份,问卷的回收率为100%。具体前后测的结果如表2。通过表2可以得出,实验对象前后测的四个维度均呈现 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维度上,从前测平均分4.0提升到后测平均分9.1分。由此可见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借助精品课进行教学,一改常规的“教师讲 、学生听”模式,变成“课前自己,课中解决问题,课后巩固知识”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乐趣随着成就感的提升而越发浓厚,学生的学科核心素 养逐步培养起来。 五、结论 本文总结了小学信息科技的精品课的设计路径及实施方法,验证了小学课堂中借助精品课开展教学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有促进作用的。本研究计划继续完善三级以 上指标的课堂评价量规表,结合智慧课堂的硬件设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逐步提升师生的数字化应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7/content_5633645.htm. [3]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杜娟.基础教育精品课的课件设计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03):59-62. [5]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89:9-14. [6]教育部.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EB/OL].(2020-01-29). 作者:莫雪芬 单位:广东省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星小学
近年来,上海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重大工程、旧城区改建等项目的建设,作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保障性住房的有序稳步建设在新一轮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保证社会稳定、民生和谐的重要举措。浦东新区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条件下,也在构件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动迁安置房的建设,为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保障。作为承担浦东新区动迁安置房建设任务的主力军,我司积极服务新区发展大局、落实区委区府“四高战略”、为新区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笔者将根据工程建设实际经验,重点对动迁安置房的工程造价控制进行研究和阐述。 1浦东新区征收安置房特点 目前,浦东新区征收安置房的建设方式为政府回购。其主要操作方式为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挂牌后交由企业进行投资开发,以统一的收购指导价标准进行协议回购,征收安置房的开发方式、建设标准和回购金额及金额调整方式根据签订的建设协议书中的约定进行[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有好的居住环境,除了国家相关建设规范标准有所提升,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对征收安置房的设计品质、建设质量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消防新规的颁布、技防标准的提高、新增的抗震支架要求、PC预制率提升至40%、新增充电设施、车位比和人防面积的增加、楼板保温层和门窗壁厚增加、立面品质提升等,一系列提标举措在提升住宅建设品质和绿色环保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征收安置房项目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加。除了相关政策和规范的调整,近年来,项目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在累年上涨,项目财务成本也在增加。虽然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以“楼面地价+建安造价+其他建设费用+财务成本及合理利润”为原则对回购价不断进行调整,但动迁安置房的建设仍然存在着利润薄、成本控制难等问题。如何在回购价格和建设标准既定的前提下保证开发企业的利润,征收安置房项目的成本管理显得愈发重要,这对工程造价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全员工程造价控制意识不够 与国外同行业人员相比较,我国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全员工程造价控制意识还不够强,设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工程监理乃至公司领导更多倾向于对设计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的把控和推进,却忽视了对项目经济性的把控,这方面国有企业的从业者更甚。对于征收安置房项目政府有相关的建设标准要求,设计人员只是机械地满足建设标准和规范要求,很少会深入优化以达到工程和造价最优的方案,同时,设计管理和项目管理人员与成本控制人员之间缺乏充足的沟通和交流。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公司领导而言,征收安置房既是民生保障项目也关系着公司的社会影响,其关注重点往往在项目的建设质量、工程进度和评奖评优等方面。虽然在工程监理指导规范和职责范围中会有造价控制的相关职能和约定,但工程监理在实操过程中则更多的是按图、按规范对项目进行监控,对工程造价方面则是关心甚少。 2.2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概念不强 建筑工程中,相关人员往往忽略了全过程造价控制,尤其是缺乏在设计阶段对成本控制的意识。根据国内外经验和既往项目经验的研究,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占项目造价控制程度的75%左右[2]。但国内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缺乏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实践。在设计和项目管控过程中,成本相关人员参与度不够,尤其是立项阶段的估算成本控制和设计阶段的概算成本控制。虽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国内已经普遍采用限额设计或价值工程等方法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但往往由于设计人员设计保守,结构优化动力明显不足,导致实际操作时仍经常出现设计内容超出限额设计指标的情况。再加上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的技术研究不够深入,与造价管理人员沟通不够,又有设计师未完全领会建设单位意图。最终导致工程造价的控制在设计阶段就无法落于实处,后期施工阶段能做的控制工作十分有限。 2.3过程资料管理的及时性不够 征收安置房项目往往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因此会存在施工图出图时间跟不上项目推进节点的问题,在前期招投标时会存在部分图纸与实际场地情况不符的情况,这便导致后期需要设计变更对图纸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也为了项目的快速推进,若发生设计变更或现场签证,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往往会采取先实施后补流程的方式。这种情况也会导致成本控制追踪不及时乃至成本控制资料缺失的情况出现,对项目的成本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3工程造价控制重点和方法 3.1建立成本制度体系、加强参建人员沟通 建立适合保障房建设的、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体系有利于规范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程序,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水平,保证工程建设健康有序的运行。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规范各阶段、各部门人员的职能、项目流程的合法有序。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各职能部门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职责,调动项目参建人员工程造价控制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除法定的招标采购法律法规外,公司制定与项目开发相适应的招采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可以规范采购程序,还可以通过合适的市场竞争机制为项目节约成本。工程变更管理办法更多的是对项目施工阶段工程变更的规范性、程序性和及时性进行指导和规范,能有效杜绝成本控制失控现象发生。投资监理管理办法可以对第三方咨询单位的进场资质和工作内容进行约定和规范,也是指导成本工作的细则。除了外部制度约束,人员的内部驱动力对项目的推进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设计和项目管理人员与成本控制人员的沟通,在方案设计和设计深化阶段互相协调,随着设计图纸的深入和完善同步进行工程造价的测算,加强设计人员和成本控制人员之间的联动,实时把控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情况,如出现造价超出控制金额的情况,应及时反馈给设计和项目管理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调整或优化,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主动控制。 3.2采取合理有效的造价控制手段 与商品房不同的是政府对于征收安置房的建设标准和回购价格有明确的指标文件,这种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应用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的方法能更好地控制工程建设的成本。这样既可以达到建设标准的要求,避免片面的节约资金,又可以实现公司经济利益,从技术和经济手段同时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征收安置房至今已经有比较完整的成本数据经验,因此对项目估算和概算阶段可以使用既有项目的经验值结合项目自身情况进行限额设计,如技术指标中的含筋量和含砼量可以根据已建成房屋经验值在合同中约定,或在招标时让参与投标的设计院进行竞争,自行上报数值。对价值工程的运用则可以体现在项目设计的横向对比和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同时期启动的不同设计院设计的征收安置房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在保证达到建设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取更经济的设计方案。例如,竹节桩比普通管桩虽然单位成本高,但其设计工程量较管桩小,总体更经济;外墙的反射涂料的应用可以使保温材料厚度减小,同样也使总成本更经济,等等。征收安置房的经济性除了体现在成本控制上,同时也受回购总价格约束,在回购价单价确定的情况下,设计时可以调整房型的配置,控制可售面积以得到更高的回购总金额,使经济性提高。 3.3目标成本、动态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 征收安置房有确定的政府回购价格,因此在成本控制上可以采用正测反推结合的方式,正测即根据近期已建的征收安置房成本数据结合在建项目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对项目估算和概算进行测算,反推即根据政府回购价格对项目总投资进行控制。并建立目标成本机制,对项目总投资以不超过政府回购价为目标,逐层逐级分解,笔者在进行成本管控的过程中对项目总投资建立六个一级科目,包括土地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其他间接费等,下属再进行细分。同时对实施项目进行动态成本管理,即在后续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实时监测成本变动情况,根据项目不同时间进度情况对项目成本进行实时更新。动态成本是根据项目推进情况,根据已签订的合同、待签合同、已发生的工程变更金额及预估会发生的工程变更金额等每月实时测算形成,反映了目标成本的实时执行情况。 3.4强化施工图预算、工程变更的时效性、结算资料的完整性 很多管理人员会认为只要将估算概算做好、招标工作完成,成本控制就告一段落了,但并不是这样。后期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核对、工程变更的实时跟踪、结算程序的规范等对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项目推进等原因,经常会出现招标图和施工图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施工蓝图对项目施工图预算进行测算并与施工单位进行核对,是成本控制中十分重要的一步。除此以外,项目管控过程中要做到按时处理工程变更,不要积压至工程结算阶段,根据工程变更产生的情况更新动态成本,并将其实时反应在动态成本中,对项目成本的变化实时掌握,时刻关注是否有超目标成本的情况出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有效地规避风险,通过与目标成本的对比和差异分析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保证目标成本可控。结算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最后一关,对结算资料的完整性、时效性、逻辑性要着重关注。施工单位提供的结算金额是否与提供的结算依据匹配,开竣工记录和竣工验收合格时间等是够满足合同约定,工程变更程序是否完备等等都需要在结算时对结算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核。避免因重复计算、多算或资料不齐全给公司带来损失。 4结语 征收安置房项目是民生工程,是居民群众的生活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企业也需要保证利润以生存。因此如何在满足征收安置房的建设标准的前提下使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是笔者研究的问题。笔者从征收安置房特点入手,结合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成本控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方法。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规范各阶段、各部门人员的职能、项目流程的合法有序。加强设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成本控制人员间的联动,及时发现设计、施工和成本之间的问题,做到事前主动控制,事后及时纠偏。建立目标成本、动态成本管理体系,分层分级控制项目成本。强化施工图预算、工程变更的时效性、结算资料的完整性,让项目参与人员进度、合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上述方法在确保征收安置房建设质量的前提下,也保证了项目全过程的造价控制水平,使征收安置房的社会属性和经济性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爱青.保障房项目初设阶段造价控制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6):68-71. [2]任亮霞.建筑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住宅与房地产,2018(7):110-111. 作者:周杏 单位:上海浦东地产有限公司
在青少年宫小学跆拳道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就需不断拓展小学跆拳道运动的育人功能,通过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体能素质教育等教育任务,构建高效的小学跆拳道教学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小学跆拳道运动的德育功能 首先,从跆拳道礼仪入手分析,作为跆拳道的核心文化意义与基本精神内涵,跆拳道的礼仪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跆拳道的礼仪包括谦逊的语言、礼让的态度以及虚心向学与勤恳训练的精神等,这些都是学生需长期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如跆拳道的敬礼是跆拳道礼仪的开端,双手呈握拳状态并垂直于身体两侧,再弯腰鞠躬,以示对对手的尊重。与虚无的形式主义不同,敬礼的动作传递了一种虚心向学、敬重、谦逊、礼让、克己等态度。其次,从跆拳道礼仪教育入手分析,在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师不仅需注重跆拳道知识技法的传授,还需注重学生在精神底蕴等跆拳道礼仪方面的传承。通过渗透德育,一是,可加强师生对学习跆拳道礼仪的重视,进一步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跆拳道礼仪能让学生做到“内外兼修”,发展学生谦逊坦诚的品质态度,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通过学习跆拳道礼仪的精髓,学生将跆拳道运动中蕴含的处事态度、行为模式等体现在生活中,对跆拳道的礼仪、精神、文化核心等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始终受到“始于礼,终于礼”等跆拳道精神与原则的影响;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跆拳道礼仪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更利于促进跆拳道项目的现代化发展。最后,从礼仪教育渗透的对策入手分析,跆拳道的礼仪是学习跆拳道的前提与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跆拳道教学中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教导和传授跆拳道礼仪,将跆拳道的礼仪教育渗透到谦逊语言、礼让态度、虚心学习、勤恳练习等环节。一是以“道”养“心”。在小学跆拳道教学中,时刻引导学生重视跆拳道礼仪的基本要求,形成礼仪规范,避免礼仪教育形式化。通过跆拳道的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修养,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道”养“心”是礼仪渗透的关键环节,如在踢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新事物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踢法技巧的学习活动中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小组对抗赛中,需保持尊重对手的态度,为人坦诚、质朴、克己、奉公。教师践行跆拳道的“道”之教学,渗透跆拳道的发展史等教学资料,挖掘跆拳道运动项目的天人合一等思想,激发学生学习踢法技巧内容的积极性,有助于德育的渗透,切实提升学生内在的道德素养,尽快达到以“道”养“心”的教育目标;二是以“道”育“勤”。跆拳道运动有对抗格斗等本质,通常需要勤奋刻苦地训练。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跆拳道教学中的渗透礼仪教育,明确学生在脚踏实地、勤于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与勤奋刻苦的精神,坚持渗透“有志者,事竟成”的真理,通过礼仪教育发展学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其走向成功的基石。教师需不断渗透赏识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指正动作与修正错误、扭转失败,让学生勤于练习,在原有能力基础上不断提升,促使其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养成遇难而上、不言放弃的健康心理。 二、发挥小学跆拳道运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一)在跆拳道史教育中强化爱国意识 从体育与民族之间关系的教育点入手,让学生意识到中国体育史是一部极生动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史。发挥小学跆拳道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载体作用,广泛收集跆拳道体育历史素材,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以视频、思维导图等多种信息载体方式呈现出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初步树立民族意识,了解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教师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也是个性化学习的有力工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网络上丰富的体育历史资料,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强化学生爱国意识等教学目的。 (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话题 跆拳道教材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首先,从理论部分入手分析,理论部分内容的思想性特点突出,包括跆拳道的学习目的与任务等,引导学生树立对跆拳道的正确认识,形成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将跆拳道学习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多传授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的适应性,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观看纪念活动等影视资料,让学生在理论教学环节深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其次,从实践部分入手分析,在体育训练的各环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训练前提出训练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通过动员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根据跆拳道防守攻击技术、拳法、腿法等不同技术动作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练习防守技术,让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制定活动的规则,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与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安排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与整理场地,发展学生爱护公物、热爱公益劳动、热爱集体、勤劳等良好品质。将技能教学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促使教学质量得以持续提升。 (三)树立榜样以强化爱国情操 榜样的力量是学生坚持学习和锻炼的内驱动力。将优秀运动员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结合学生对优秀运动员的认可与崇拜等心理,通过榜样教育,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操。课上播放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获得荣誉的视频资料,讲解其艰苦的运动生涯,渗透其运动成绩背后的坚持和努力、失败、磨砺等,让学生体会运动员过硬的心理素质、顽强拼搏精神、坚强的毅力等,优秀运动员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爱国等精神情怀也是现代学生所欠缺的。学生对优秀运动员有着感性的崇拜、敬仰心理,榜样的作用更利于强化学生学习跆拳道运动的内驱动力。通过运动活动、体育赛事等各种体育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让学生自觉将体育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增强民族光荣感、自豪感、凝聚感等,使其树立坚持锻炼的意识。 (四)在学习目的性教育中发展爱国信念 爱国的信念是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使其意识到体育是一种精神和一种强国的力量。在跆拳道教学中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将学生对民族与祖国繁荣发展的愿望转化为自己的理想理念,进而迸发出无限的学习动力,使其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一种永恒的追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与灌输,让学生自觉将体育与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形成民族意识,了解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将体育与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育与国强、国兴、国力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做合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意识,使其自觉将自己学好体育与国家的兴衰相联系,引导其从小树立学好体育为健体强国、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远大思想。 三、渗透小学跆拳道运动的体能素质教育 (一)遵循体能发展规律 遵循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与体能发展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体能素质教育效果。实际上,学生的跆拳道兴趣喜好、基础水平、体能发展规律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需在跆拳道教学中,针对性地安排和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体能,将体能素质教育贯穿教学的全程,协同发展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体能素质水平。学生唯有具备较强的体能素质,才能轻松地学习与掌握难度更高的跆拳道技能。如在跆拳道身体协调能力的体能素质教育中,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扩大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分类选择,小组之间相互指导。渗透情趣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跆拳道体能素质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与互助性,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与技术动作要求,合理地设定体能素质教育内容,确保学生在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掌握全新的技术动作,帮助学生实现身体机能的进步。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跆拳道教学中系统性地安排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训练的内容。如在上肢力量的素质训练中,穿插安排俯卧撑、杠铃屈臂、卧推杠铃等训练内容,及时发现学生锻炼中的薄弱环节,加大相应训练内容的频次和力度。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跆拳道教学中多展开拓展训练,综合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如在综合力量的训练中,组织学生展开立卧撑跳、收腹跳、原地提膝、多级跳等体能素质训练活动。强调体能素质训练的要求与注意事项,一是,根据学生的力量基础与技能掌握的需要合理安排体能素质训练,兼顾小肌肉群与大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局部力量与整体力量训练的整合;二是,合理安排与调整运动负荷,如绝对力量的发展,采取负荷强度大与重复次数少的练习法;力量耐力的发展,采取负荷强度小,重复次数多的练习法;发展速度力量需要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建议采取重复次数多、快速、中等重量的练习法;三是,以速度力量为主,力量耐力、相对力量协调发展;四是,力量训练时穿插进行其他体能素质的练习,避免肌肉僵化,切实提升肌肉的弹性。明确告知训练的方法与动作要点,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展开体能素质练习。 (三)优化体能素质教育方法 突出体能素质教育的趣味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体能素质训练的疲劳感,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发展提高引体向上的专项臂力时,组织展开“拉起比劲”的游戏。在游戏中两人面对坐下,两脚相互抵住,两人双手拉紧并同时向后拉,将对方拉起者为胜。明确告知注意事项,包括互相拉起时一方不得松手等,确保游戏的安全有效。教师多设计一些体能训练的游戏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机能差异,利用游戏来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教师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想法,了解学生在体能训练方面的创意学法,提高学生在课上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如有的学生针对体能训练器材不足的问题,发送创新思维自主设计训练器材,不仅可提高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更利于实现训练资源的共享。请专业跆拳道选手介入指导,直观地指出学生在技战术、体能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夯实跆拳道运动的能力基础,更利于加强学生对自身体能素质发展的重视。在体能素质教育中多渗透情感教育,在师生互动式教学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体能素质训练中的问题与障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期待,从而积极地投入到体能素质练习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持续关注身体机能发展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激发学生对跆拳道项目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课后及日后的生活中能主动参与此项运动,更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持续发展。教师合理设置体能素质考核的标准,进一步了解学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缩小学生在体能素质方面的差异。多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直观发现自身在体能素质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体能素质训练的方向与目标。组建兴趣小组,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指导和纠正,尽快实现取长补短与优势互补。传授更多有效学生自评的方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练习视频与专业的教学资料进行对比,明确自身在出拳速度、防守反应等方面的不足。 四、结语 小学跆拳道运动育人功能多样化,教师需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水平等实际情况,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调整,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体能素质教育等教育的影响,促使跆拳道运动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作者:张鼎 单位:银川市青少年宫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和信息呈现快增性和碎块化,人们需要更加有效地获取、“打包”、沟通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以减轻认知“带宽”负荷,解决“迷航”问题[1],提高沟通和传递信息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单纯语言符号具有严谨的线性特征,有时无法传递所有信息,此时需考虑运用恰当的视觉呈现方式[2]。于是图形、图像、图表等视觉化的工具成为建构和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这一过程则被称为“知识可视化”。“知识可视化”这一概念最早由Burkhand等人提出,并很快被推广应用到策略管理、广告、市场营销以及教育等领域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环境呈现可视化、立体化、虚拟化和智能化,图像等视觉表征与文字结合的呈现形式在学习和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视觉表征比任何其他形式的信息起到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本文将着重探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并探讨视觉表征在高职英语在线课程中应用的理据和优势。 1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1国内外可视化教学理论研究 知识可视化的概念最早由M.J.Eppler和R.A.Burkhard等人提出,区分了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肯定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在知识传播和创造方面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是改善知识传递的手段”[4],建构了知识可视化应用理论模型,系统回答了知识外化为视觉表征的目的,可视化的知识类型,目标受众,可视化的优势以及应用途径等。总体来看,Burkhard等人的研究较多地关注知识传递过程的有效性。马丁等人则探索可视化用于教学的途径,他们根据可视化复杂程度编制了可视化方法周期表划分了可视化的不同类型,提出具体方法,分析其表征形式、交互方式和认知特征。评估各种不同的可视化方法,突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引导教育者和学习者以恰当的方式、可视化方法完成教学。除了对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表征形式研究之外,国外的研究和应用实践更注重如何教会学生可视化视觉表征理念,培养学习者的可视化学习能力和视觉素养,提高其用可视化手段创新知识、视觉创意的能力。知识可视化的应用在中国自古有之,早在明朝就出现了图画式教材《蒙养图说》,清朝的《字课图说》也是图文结合教材[5]。但是对知识可视化表征的研究较为滞后,直到近十年才逐渐受到国内研究者较多关注。早期的研究以学习借鉴为主,随后逐渐拓展研究领域,并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本土化的可视化视觉表征理论。如赵国庆(2009)对R.A.Burkhard等人提出的“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国内其他学者分别从视觉传播、双重编码、符号学等视角讨论了视觉表征策略和应用路径[6]。陈燕燕等人(2016)以视觉形式为切入点,依据视觉表征可视化设计涉及的视觉通道和编码,对视觉表征的形式类型划分为两个层次,并给出了每个层次的设计策略和表达路径[7]。刘和海等人(2017)依据信息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划分了知识类型,从符号学视角探讨了如何把抽象文本变成直观图像的问题[8]。上述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与学科教学研究不太紧密,但为具体教学应用实践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理论指导和清晰的路径。 1.2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知识可视化研究已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多个层次人群,国内研究焦点集中在教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和智慧图书馆,其中以应用于各类学科教学的研究居多,并且集中探讨其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可视化视觉表征运用于英语或外语教学的研究也较多地肯定了视觉表征对平面、线性的文字符号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从思维发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学习兴趣方面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罗冬华(2014)、冯诚诚(2015)的实证研究认为,知识可视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9-10]。严晓蓉等人(2015)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借助可视化手段,可以“有效增强线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表征效果及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语言知识的学得与习得”[11]。葛军等人(2018)从多模态符号学,双重编码理论、图式理论以及多媒体学习理论等多方面论述了视觉符号表征外语知识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并认为外语知识可视化能促进语言知识的吸收存储和调用[12]。王晓燕(2018)也认为当文字符号和具象图形整合成一个系统整体时,使得抽象实物、过程产生实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零碎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训练语言思维和创新能力[13]。上述理论和实践研究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应用于高职英语在线课程提供了理据。“一图胜百言”,尽管可视化视觉表征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研究者也意识到其没能和传播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大背景整合,与具体学科教学结合的途径和具体形式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2可视化视觉表征在高职英语网络在线教学中的应用 2.1用于提高在线教学中知识传递效率、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人类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信息也是一种直接的经验,天生具有追求完型和意义的属性,因此视觉是人类5种感官通道中,感知和处理信息最高效的通道。在线课程中使用可视化视觉表征,让隐性知识外显化,可以使知识和信息更容易在不同文化水平和背景的人群之间同步或异步分享和沟通。其在在线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形式有三种:关系可视化、场景可视化和思维可视化。关系可视化即运用视觉表征工具表述各类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联,快速归置和整合零散的知识点,帮助学习者在头脑中快速构建一个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场景可视化是指运用视觉工具表征知识衍生的周边物理环境和发生语境,不仅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导向关键知识和事物本质,更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思维可视化训练可用于激发新思维、生成新知识,帮助在线课程学习者梳理学习内容,开发其学习潜力和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视觉表征于在线教学的益处不仅于此,它还可以影响情绪、激发兴趣。21世纪的学习者是读图的一代,可视化知识体现了这一代学习者独特的结构类型和话语范式。“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视觉资源符号及表征编码的形象直观性和生动娱乐性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现”[14],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图片、图形、图像可以提升学习体验,为教学提供更具包容性的途径[15],促进高职学生视觉素养的提升。综上所述,可视化视觉表征可解决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兴趣、关注力较弱问题,帮助在线学习者在有限的英语学习时间内习得大量语言知识,构建二语知识的完型,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2.2协调统一语义加工系统和形象思维系统,解决在线课程隐性知识传递难问题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和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加大对省级、国家级、职业教育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在线课程和提高利用效率是课程建设者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在线学习具有时空分离和面对面交互缺失的局限性,隐性知识难以传递。认知科学理论认为,单纯的语言文字所能承载的信息是线性化和碎片式,因此不能胜任复杂结构的表达[16]。在异步互动时,单纯的语言讲解容易产生误解,图片比文字信息更能有效传递信息,在未明示情况下也能支持意义的建构[17]。高职英语在线课程多以母语辅助英语教学,但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中文词语内涵意义较窄而外延广,而英文单词内涵较广而外延窄。因此单纯依靠语言来沟通可能会出现冗长啰唆、词不达意,甚至产生误解的情况。如授课教师将lasagna解释为“千层饼”,则大多数的学习者可能会想到图1,但准确说来,图2中的实物才是lasagna。再如,解释一组同义词“hop”“jump”“leap”“skip”时,图3配上教师的讲解可能比单纯的中文释义更加容易为学习者理解和记住。鉴于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的预置性和互动的异步性,授课教师无法预先设想到学生所有可能的疑问,学习者有疑问也无法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此时将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语义加工系统和以表象为基础的形象思维系统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者与课程设计者之间异步互动的效率,打破两种语言之间的壁垒。 2.3建立和强化具象或概念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提升关联负荷,促进语言的习得与提取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言类课程如英语语法点和词汇知识等以语义表征为基本特征,在线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外在事物或概念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不断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能在恰当的时候提取符号意义来表意具体实物。换言之,网络在线英语教学中涉及的知识主要为陈述性知识,教师需要通过构建学习场景、表征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理解、领会语言知识点。通过视觉表征手段将知识结构系统化,再经过强化训练,使得视觉信息中蕴含意义反复出现,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场景时,能依据图式提供的线索激活语言知识,顺畅提取。如图4所示,在线课程教学中插入真实场景下的语言交际短片或视频,将学生带入语言使用的自然语境,有利于提升学生语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视化视觉表征可以起到观念桥梁、辅助理解、记忆的作用。此外,以概念图为主、辅以语义网络等可视化设计概念类知识元,能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提升关联负荷[8](刘和海,2017)。 3结束语 随着3D游戏在年轻人中流行,未来的一代年轻人的视觉处理能力随之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将能处理更为复杂的视觉形式,同时也会更加适应视觉“符号”沟通的方式。在5G网络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远程视频动态交互形式也会更多应用在高职英语在线教学中。在此背景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与视觉沟通科学研究将会有更多交汇点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我们仍需对高职学生视觉认知方式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关注视觉沟通对言语符号沟通的冲击和影响。 参考文献: [1]denBroekPaulV.UsingTextsinScienceEducation:CognitiveProcessesandKnowledgeRepresentation[J].Science,2010,328(5977):453-456. [2]BanksM,ZeitlanD.VisualMethodsforSocialResearch(2nded)[M].SagePublicationsInc:London,2015. [3]WareC.InformationVisualization:PerceptionforDesign[M].3rd[ed.].Boston:MorganKaufmann,2012 [4]EpplerM,BurkhardR,KnowledgeVisualization[A].Encyclope⁃diaofKnowledgeManagement[C]//Hershey,PA:IdeaGroup,2005:551-560. [5]国玉霞,颜士刚.论视觉传播视野下的知识可视化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3):20-25,33. [6]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0(3):15-18. [7]陈燕燕,王海燕,韩林洁.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及设计方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2):93-97. [8]刘和海,饶红,王琪.论符号学视角下的知识元可视化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7(10):26-35,79. [9]罗冬华.知识可视化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九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为例[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4. [10]冯诚诚.知识可视化在大学公共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11]严晓蓉,何高大.视觉学习视角下的语言可视化表征与教学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2):46-54. [12]葛军,梁晓波.外语数字化学习资源视觉呈现设计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5):81-89. [13]王晓燕.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下半月),2018(4):111. [14]张舒予.视觉文化研究与教育技术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06(4):10-15. [15]BuckleyCA,NerantziC.EffectiveUseofVisualRepresenta⁃tioninResearchandTeachingwithinHigherEduc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andAppliedResearch,2020,7(3):196-214. [16]赵彰.机器学习研究范式的哲学基础及其可解释性问题[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 [17]MadelineJ.Hallewell,NatasaLackovic,Dopictures‘tell’athousandwordsinlectures?HowLecturersVocalizePhoto⁃graphsintheirPresentations[J].HigherEducationResearch Development,2017(6):1166-1180. 作者:查静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
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因此,施工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质量要求进行操作,并对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施工人员稍不注意,就会有触电危险。鉴于此种情形,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建筑机电工程质量控制。另外,要想保证建筑机电工程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以防止质量问题的发生。 1建筑机电安装的基本概述 建筑机电安装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几乎每项建筑工程都会涉及机电安装。机电安装工程是比较基础的工程,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或者建筑机电工程施工技术比较落后,就很容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以及较大的安全隐患。[1]基于此,对建筑机电安装技术及安装质量控制进行探讨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材料采购、机电设备调试、机电系统运行、工程收尾等环节出现差错,那么施工单位很有可能面临返工的责罚。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做好相应环节的施工工作。 2建筑机电安装的技术特点 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涉及的安装技术种类较多,包括机械设备安装技术、弱电设备安装技术、变压器安装技术、配电装置安装技术等,不同的安装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 2.1机械设备安装技术 按照使用范围,机械设备可分为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标准设备;按照组合形式划分,机械设备可分为生产线设备、单体设备。不管是哪一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技术人员都需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防止其在使用期间发生故障而延误工期。[2]在确定设备完好无损后,技术人员可将机械设备安放在指定位置,并调整机械设备的精度,从而为正式施工做好准备。等到施工完成之后,技术人员要根据施工流程进行机械设备的拆卸、清洗、重组等工作,并再次调试设备,检查其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如果机械设备不能正常运行,那么技术人员需要再次检查机械设备零部件是否安装到位,直到其成功运行为止。 2.2弱电设备安装技术建筑工程中通常都会安装很多弱电设备。弱电设备的安装具备一定专业性,每一个弱电子系统都应该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在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为了保证线槽质量、安全,技术人员应对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监控,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在现在的建筑市场上,项目业主一般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来完成重要设备的安装,其中就包括弱电设备的安装。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增加投标的中标率,往往会压低报价;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会省略一些步骤,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通过加强质量控制来提高弱电设备安装的施工质量。 2.3变压器安装技术 在建筑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变压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变压器一般采用柱式安装法,该方法操作方便,有助于变压器的稳定运行。具体来说,在安装变压器时,变压器要和地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且变压设备不能和地面直接接触,其需要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除此之外,要想保证变压器的稳定运行,技术人员必须采用有效的加固方法对变压器进行加固,避免变压设备在长时间运行后出现松动和脱落等问题。另外,在高压环境下,为了保证变压器的安全性,技术人员需要在变压器上安装绝缘导线,并在变压器外侧设置“警示牌”,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4配电装置安装技术 在建筑机电工程中,配电装置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配电装置的主要作用是为各个系统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以保证建筑工程功能的完整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用电需求。因此,在安装配电装置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加强质量控制。具体来说,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并且根据相关规范开展具体的验收工作。然而,在安装高低压开关柜等配电设备时,施工人员往往会遇到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高低压开关柜的大小和实际要求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会导致开关柜的内回路开关和整定电流的设计不合理而引发跳闸、短路、起火等问题。[3]对此,在安装配电装置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按照设计图纸加强施工管理,从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安装配电箱时,施工人员需要保证环境干燥。另外,配电箱箱体对安装位置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如果是暗装,底口和地面的距离要保持在1.5m左右;如果是明装,底口和地面的距离要保持在1.3m左右。一般来说,配电箱要紧贴墙壁,和地面不能直接接触,两者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且这一安全距离不能超过20cm。同时,导线的剥削处,线芯不能有损伤,导线的压头要牢固可靠,导线的股数不能剪断;配线要整齐排列,绑扎成束,其两端需要固定。施工人员要在配电箱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母线标,使用双色线来保护地线。配电箱上的仪表和电具应完整,不能缺少任何一个零部件。配电箱的运行环境比较恶劣,为了保证配电箱的可靠性,施工人员要做好防锈工作,从而减缓配电箱的锈蚀速度。 3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配电箱设备存在故障 配电箱的质量问题有设备老化、电线故障、接口电源短路等。如果技术人员没有在第一时间注意到配电箱接线端子松动问题,就会造成配电箱设备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配电箱的螺栓没有拧紧,也会导致配电箱设备的使用故障。另外,如果施工人员没有根据导管、桥架的特点对配电箱进行保护,就会造成短路问题;如果技术人员没有对插座进行接地保护,就会导致接口位置松动或配电箱变形。 3.2防雷接地问题 在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做好防雷接地工作,保证机电设备在雷雨天气不会受到雷击。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技术人员对防雷接地工作不够重视,以致防雷接地施工质量不达标,这会对机电设备日后的使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焊接不牢固,焊缝、防腐蚀性能等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都会减弱防雷接地效果。[4]如果防雷接地工作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问题,就很容易对日后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3.3施工缺乏规范性 在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然而,部分施工人员并没有根据相关规定开展施工工作,而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安装施工,这很容易引发各类质量和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造成设备损坏,还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作的有序开展。基于此,施工人员要重视施工的规范性,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4建筑机电安装质量控制措施 4.1解决配电箱问题 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清除施工现场的杂物,以保证导线连接正确无误。同时,施工人员要确定配电箱的安装位置,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配电箱上,另一端连接到器皿上,并在调整好导线的位置之后,再将导线固定好。完成接线工作之后,施工人员要做好配电箱的检查工作,以保证配电箱的安装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确保配电箱能够正常输送电流。[5]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穿戴相关的防护服,树立“安全第一、文明施工”的施工理念,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2做好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是建筑机电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好,就会给整个建筑机电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在防雷接地施工结束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对防雷接地相关材料进行镀锌处理。另外,施工人员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防腐蚀处理,以避免其表面出现铁锈而影响日后的正常使用。最后,施工人员必须保证金属配管和接线之间、排水口的接地保护线和防雷接地线之间的有效连接,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防雷接地效果。 4.3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 为了保证建筑机电工程安装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奖惩机制,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来保证奖惩机制的顺利落实。对于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应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对于违反相关施工条例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应对其做出相应处罚。其次,在建筑机电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要明确划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责任到人、工作落地。最后,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一定要将管理制度熟记于心,不能做出任何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 4.4加强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安全管理 在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是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施工之前,如果其没有对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就很容易导致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存在质量隐患。建筑机电安装的整体质量降低,不仅会延长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工期,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建筑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想进一步保证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要在施工前对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在购买建筑材料时,采购人员要货比三家,查看供货商的销售资质,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建筑材料。管理人员要保证购买的建筑材料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禁止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此外,管理人员还应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以免电气设备发生故障而影响建筑机电工程的施工进度。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机电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相关施工单位、施工管理人员要加强质量控制,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分析,避免建筑机电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从而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施工单位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机电安装技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以提高建筑机电工程安装质量和水平,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郑绍星.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探讨[J].名城绘,2020(1):344. [2]武海滨,臧川.探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建筑与装饰,2021(26):187-189. [3]王志雄,郝腾飞.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与管理,2020,22(6):84-85. [4]王万里,李凯.建筑机电安装技术以及安装质量控制的方法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1):77-78. [5]张金胜,张冠文.建筑机电安装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案创新性研究[J].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2022(9):177-179. 作者:郑仁求 单位: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饲料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就是优化管理模式,而这一过程往往离不开成本控制。具体而言,成本控制是通过一系列标准和制度来计算、调节和监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因此,饲料企业在优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成本控制这一内容,并将成本控制视为饲料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积极引导全员参与饲料企业成本控制,强化成本管理理念,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有效落实财务监督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生产损耗和费用支出。 1成本控制对饲料企业的重要性 1.1提高饲料企业经营管理成效 在饲料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管理者能重视成本控制工作,必然能提高饲料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效。事实上,很多饲料企业开始创设成本控制中心,通过划分经济责任的方式将成本控制相关指标细化落实,保证每一项成本控制指标都有对应的责任主体,一旦出现超额支出或无法完成成本管理目标,便可直接找到相应责任人,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追究其相应责任,确保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能积极参与成本控制这项工作。这种权责落实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饲料企业经营管理成效。 1.2保证饲料企业经济效益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具体而言,成本控制工作是饲料企业试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保证各项支出和收入均有据可依,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当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时,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对成本消耗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饲料企业而言,在销售额既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对饲料企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1.3为饲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战略决策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与成本控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饲料企业为例,要想保证饲料产品的价格决策、饲料原料采购决策、投资决策等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就需要对这些决策背后的成本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作为饲料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帮助饲料企业规划好现金流、资产分配、投融资安排等,确保制定的战略决策符合饲料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避免出现决策失误的问题。 2成本控制下的饲料企业管理问题 2.1不重视成本管理工作 从饲料企业成本控制落实情况看,存在基层员工不重视成本管理工作的问题,其认为成本控制属于管理层和财务部门考虑的问题,与自己的工作毫不相关,并未在工作中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换言之,饲料企业内部并未形成成本控制协同机制,无法将成本控制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另外,部分饲料企业并未对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成本控制相关培训,使财务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知存在滞后性,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逐渐代替传统手工会计工作的背景下,成本控制工作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财务管理人员无法达到成本控制工作的要求,就难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2饲料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不高 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不高是饲料企业的常见问题。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成本核算往往只考虑饲料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忽视了生产管理全过程的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如饲料机械的折旧费、生产车间的租赁费、学习成本、试错成本,以及使用自身资源的机会成本等。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饲料原料消耗和员工工资进行计算,很容易低估饲料企业的成本投入,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二是部分饲料企业的成本核算指标比较陈旧,主要以售价、利润、利润率作为衡量指标,但成本核算涉及的内容远不止如此,还应包含单位成本、总成本、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可比产品成本等内容。如果考虑的指标不全面,则无法为饲料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进而影响饲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饲料企业的成本核算缺乏动态性分析,即主要借助以往的财务数据来进行成本核算,一旦饲料原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会导致饲料产品销量、饲料产品售价出现较大变动,进一步扩大计算成本与真实成本间的差距。 2.3饲料企业的成本控制落实不到位 饲料企业的成本控制往往体现在成本产生之后的分配、归集和会计核算方面,这种事后介入的方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加上部分饲料企业采用的是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着重体现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值,不能深入揭示成本超支的原因,以及产生成本超支的生产管理环节,极大限制了成本分析的范围,使饲料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差强人意。另外,部分饲料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控制制度,无法理清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不同岗位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范围,从而造成成本控制落实不到位情况的发生。如出现职责交叉或监管错位等问题,使成本控制工作流于表面,削弱了基层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饲料企业财务监督缺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监督是根据财务指标对企业生产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过程,在成本控制视角下,财务监督具有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导向性,督促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符合管理制度的要求,并且保证工作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虽然诸多饲料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也仅停留在意识形态上,并未将成本控制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更没有制定严格的财务监督措施。在财务监督缺位的情况下,饲料企业成本资料往往由部门负责人提供,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会计信息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甚至会出现为了一己之私,篡改或伪造财务信息,编造虚假凭证的情况,这种掩盖饲料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行为不仅容易引发运营风险,还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出现贪污、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 3成本控制下的饲料企业管理模式优化建议 3.1全员参与饲料企业成本控制,引进和培养成本控制人才 有效的成本控制并非单个部门或单个员工所能做到的,而部分饲料企业正存在这方面的误区,所以将成本控制工作完全交由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因此,饲料企业要想优化内部管理模式,需要转变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结合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式,强调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全员参与性。如以总成本控制为目标,将其划分为若干细分成本控制任务,并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确保每项成本控制工作都有相应负责人。这种权责分明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全员参与饲料企业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成本控制工作成效。另外,要引进和培养成本控制人才,不断为饲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在人才引进方面,饲料企业可通过对外招聘的方式吸引更多成本控制人才的加入,并通过丰厚的薪酬福利待遇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来更好地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饲料企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开展成本控制培训,强化关键部门和骨干人才的成本控制意识,以此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确保饲料企业全员都能严格遵守成本控制的各项要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3.2加强成本管理,提高饲料企业经济效益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内容多,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饲料企业而言,要想加强成本管理,提高饲料企业经济效益,需要全面分析涉及成本支出的各个环节,在饲料企业内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模式。如彻底摒弃以生产制造成本为单一核算指标的管理方式,将饲料产品的研发、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中的成本损耗纳入成本核算体系,提高成本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在饲料产品研发环节,除了要论证饲料配方、饲料原料替代物、生产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外,还需要从成本角度降低研发方案的成本投入,便于后续的大规模生产。其次,在饲料产品销售环节,要辩证分析售价、渠道成本、销售提成与饲料企业经济效益间的关系,有效约束销售成本投入的同时不断提高饲料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在饲料产品售后服务环节,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以此建立更为牢固的合作关系,这不仅能为后续饲料产品销售打好基础,还能有效降低退货换货带来的额外成本投入。 3.3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优化饲料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饲料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传统成本控制事后介入的情况下,有效的内控制度致力于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并结合饲料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优化饲料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具体而言,饲料企业内部控制的覆盖范围较广,包括产品设计、配方设计、生产加工、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能耗控制、安全管理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不仅与饲料企业的成本控制息息相关,还直接影响饲料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约束办法。与此同时,在财务支出、审批和报销层面上,饲料企业也需要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规范措施,明确各项保成本支出的来龙去脉,确保成本支出的真实性。即使出现成本超支问题,也可以通过溯源的方式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便于在后续工作中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3.4落实财务监督职能,保证饲料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成本控制工作并非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专属职责,而是需要饲料企业的全员参与,在内部形成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呈现真实的会计信息,为饲料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有效依据。具体而言,在落实财务监督职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饲料企业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约束浪费行为,发挥好自我监督在成本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源上杜绝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二是在饲料企业内部构建财务监督的联动机制,即要强化不同部门、不同环节间的交流沟通,打破传统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及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三是将财务监督和成本控制的成效与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充分发挥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主要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落到实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饲料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过程中,有效的成本控制工作能提高饲料企业经营管理成效,保证饲料企业经济效益,并且为饲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所以成本控制在饲料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饲料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要实现饲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可以预见的是,在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模式下,饲料企业将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成效,从而为饲料企业的降本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卜春莉.饲料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6:55~57. [2]毕童辉.企业成本控制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探讨[J].商业观察,2022,2:63~66. [3]陈日英.业财融合发展下饲料企业的财务转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14:191~193. [4]冯薪道.会计改革对饲料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178~180. [5]黄再.饲料企业成本管理的现存问题及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4:43~45. [6]黄美芹.讨论饲料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J].财会学习,2021,24:113~115. [7]吕田,赵杜悦,张玥龙,等.饲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障碍及纾困策略[J].中国农业会计,2022,5:27~30. [8]宋斌,柳正强,程良春.运用成本细分量化法把住责任成本控制关[J].财务与会计,2001,1:54~56. [9]田力.企业成本控制理论概述[J].中国商论,2018,24:159~160. [10]王奕欢.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决策——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1):3429. [11]王栋,张风.信息化时期饲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及对策研究[J].中国饲料,2022,2:95~98. [12]汪文忠.精益成本管理在饲料加工企业的应用研究[J].湖南饲料,2020,6:41~43. [13]仪秀琴,王婉钰.桑克模式下饲料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1,3:106~108. [14]张吉茜.浅析企业财务监督标准的建立与应用[J].西部财会,2022,7:31~33. 作者:张兵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0引言 农贸市场作为消费者和农副产品的桥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在促进城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农贸市场普遍存在环境不整洁、经营不规范、安全难保障、服务不便利等问题,弊端日益凸显。传统农贸市场发展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和人民发展需要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1我国智慧农贸发展现状 1.1国家层面 为了进一步保障、完善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菜篮子”,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农贸市场智慧化转型升级,如表1所示。早在2018年商务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快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应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菜市场等集中交易场所建设,为居民提供多种智慧生活服务,促使传统的农贸市场或者菜场向智慧农贸、智慧菜场、互联网+菜场转型升级。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农贸市场方自我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更多社会力量对这项惠民工程的关注度,让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有了资金以及更多资源的支持。 1.2宁波市 宁波市为了进一步提升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水平,打造便民利民惠民工程,推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342”改造提升攻坚行动目标。随着三年攻坚行动的完成,一批智慧化的农贸市场涌现出来,其中宁波江北智慧化农贸市场运用AI智能监管赋能市场智慧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消费者通过刷脸进入市场后即可通过显示屏看到当日菜价、实时交易数据、客流量、菜品检测结果等信息。除此之外,江北智慧化农贸市场在内部重点部位安装40余个摄像头,建设AI抓拍系统,针对占道经营、不戴口罩、垃圾清理不及时等不文明经营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此举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菜市场“脏、乱、差”的印象,呈现出干净、明亮、整洁的面貌,给消费者打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提高购物体验感。除了传统摊位,江北智慧化农贸市场还引入无人自助售货摊位,开展线上+线下售菜服务,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1.3上海市 上海市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标准化菜场和智慧菜场建设工作方案》,以进一步推动菜市场从业人员、商品经营、营业场所等方面的管理智慧化、标准化、规范化;方案中明确指出智慧农贸需要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网点布局、突出创新管理、提升追溯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在2022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公布的示范性智慧菜场名单中有20家拟入围,其中奉贤南桥集贸市场创建较为典型,该菜场于1989年建造,依托现代科技手段,经过三次升级改造,在硬件和软件双向创新提升的助推下,市场实现了业态智慧化、数字化、技术化、标准化的全新升级。南桥集贸市场通过打造智慧农贸计量监管平台系统实现商户菜价公示、商品农药检测查询、市场人群流量监控等功能。为进一步有效防止缺斤短两问题的出现,南桥集贸市场为商户统一配套使用溯源电子秤,也方便消费者获取自己的购物信息,更好地保障自身正当权益。此外,南桥集贸市场为了进一步保障市场产品质量设立了食品检测室,每天专业检测人员会对市场产品进行抽检,并对结果进行公示,方便消费者查询的同时可以有效推动商户进行自我提升。 1.4佛山市 2021年5月,佛山制定了全省首个农贸市场改造地方标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设规范》和《农贸市场星级评定规范》,次月佛山启动新一轮农贸市场改造,215个农贸市场纳入改造计划,计划2022年完成首批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到2023年全市所有农贸市场全部改造完成,改造内容包括配套设施、食品安全、经营管理、场地布局等,以提升传统农贸市场的经营秩序,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实现长效化管理。同时,佛山出台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奖励办法,对于在规定日期前完成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进行奖励,针对改造范围按照标志给予20万元至60万元的奖励,对改造的市场进行星级评定,按照标准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完成农贸市场硬件升级的同时配套建设智慧信息化系统,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提升农贸市场内部管理、发展服务的现代化水平,高标准打造外观统一、内部创意的特色星级农贸市场。 2传统农贸市场在新消费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 2.1市场基础设施陈旧,卫生质量难以保证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39397个农贸市场,很多农贸市场建设年限已久,建筑设施十分陈旧,市场的水电、网络、排污等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营的需要,给商户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不便。通常情况下农贸市场内商户数量多,经营产品种类不同,然而场内摊档位破旧混乱,数量有限,有的甚至是临时搭建的台位,缺乏统一的规定管理,商户自己随意摆摊售卖,导致不同种类的菜品扎堆销售,秩序混乱;商品种类没有进行区分,垃圾随意堆放,气味混杂,环境脏乱,卫生质量难以保障,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和购物秩序并对市政形象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传统农贸市场营收渠道单一,主要以物业管理费用为主,缺乏市场配套设施和环境改造资金的投入,严重地阻碍了农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2市场管理模式粗放,缺乏标准化的监管体系 传统农贸市场管理模式较为粗放,没有设置准入管理,存在管理漏洞,无法做到全方面、全时刻监管,对于部分商户存在非法经营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很容易出现商户暗自加价和黑心称的现象。此外,市场管理方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菜市场的制度来约束商户的售卖行为,或者制定了相关的制度约束,但在用户违规时缺乏严格合理的处罚措施,也不能起到有效地制约作用,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损害市场的形象,同时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传统模式下监管部门对于农贸市场的监督大多以线下的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实时监控市场的经营是否正常,存在一定的弊端。 2.3市场食品追溯困难,难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由于传统农贸市场经营模式的限制,市场管理者往往不会对商户销售商品进行监管,不会规范商户的进货渠道,所销售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对于一些来源不明的食品或者质量不过关的商品很容易流入市场,极易给消费者带来食品健康问题,严重损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一些商户违规经营将过期食品或者假冒商品销售给消费者,在消费者使用后发生问题寻找商户索赔时,如果交易凭证丢失,商户很容易出现耍赖、不承认情况,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个人利益,同时也不利于管理者对于违规商户的处理。 2.4售卖方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 传统农贸市场的售卖方式大多是线下交易,而且多数菜市场会在时间上的限制比较严格,对于下班时间比较晚或者不方便进入菜场的顾客较为麻烦,容易错过买菜时间或者买不到菜。并且随着综合超市、生鲜超市、购物商场的增加,以及部分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网络购物的兴盛,它们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性吸引着大批经营户和消费群体,这对传统农贸市场,尤其是消费环境相对较差的农贸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如果传统农贸市场要想取得长久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方向,进行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 3传统农贸市场智慧化升级思路和举措 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经营和管理,打造具有智能支付、计量监管、食品溯源、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等功能的新型智慧农贸市场。 3.1推动标准化改造,合理加大扶持力度 在推动传统农贸市场智慧化改造进程中,政府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传统农贸市场的智慧化改造方案,定制一系列标准化改造标准,针对一些落后的农贸市场进行合理的资金或者政策方面的扶持。传统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应该兼具硬件和软件,既要相应提高摊位、网络、水电、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标准,引进智能垃圾桶、智能水表、智能电表等智能设备推动硬件智能化建设,合理布局市场销售区域,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象,建设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同时,也要引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软件方面建立良好的服务平台,实现传统农贸市场的整体升级,给消费者带来舒心的购物体验,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 3.2健全市场管理体系,建设智慧管理云平台 农贸市场的监管涵盖商户行为、商品质量、环境卫生等方面,监管范围广、任务量重;借助“互联网+”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针对商户哄抬价格、黑心秤现象,建设智慧管理云平台,将摊位信息、商户行为信息、商品信息、交易信息等接入智慧管理云平台。政府监管部门、市场管理者、消费者三方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相关活动;政府监管部门和市场管理者可以通过平台云监控市场商户,针对违规的行为可进行云纠正,并记录入商户的个人档案,供消费者在进行采购时,及时掌握商户的违规情况和信誉情况,并且监管部门和市场管理者可以随时进行回访检查,极大地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不仅能够改善传统模式下纯人工监管方式效率低下的缺点,还可以提高监管的及时性,减少监管死角,推动市场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农贸市场的健康发展。 3.3数字化交易流程,建立产品智慧溯源系统 食品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农贸市场商户销售的产品直接关乎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因此对于商户和产品的监管尤为重要,监管部门、管理方、商户、消费者要联合起来建立透明、安全的食品保障体系。借助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产品全流程数字化,针对生产过程,让产地信息、包装信息、运输信息等全部上链,建立完成、透明的生产档案,建立数字可视化流程,并对每样产品生成唯一溯源码,让监管部门、管理方、商户、消费者查询溯源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借助溯源电子秤实现交易过程的数字化,溯源电子秤将涵盖商品的来源、生产日期、价格、销售日期等信息,并生成唯一溯源码,消费者可以通过小票上的溯源码追寻商品的各级流通情况,推动健全产品智慧溯源系统,进一步保障市场产品的质量安全。 3.4创新经营模式,线上线下协同发力 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传统农贸市场的竞争力相对下降,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网络购物的方式进行采购,传统农贸市场要创新经营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引入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更加便利的支付方式,同时开拓线上销售渠道,通过手机APP、小程序等开展线上销售,积极探索与外卖平台、跑腿平台等平台的新型合作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便利化的购物服务。 4结语 农贸市场的智慧化转型与升级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本文通过研究典型农贸市场智慧化转型案例,提出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设新型智慧农贸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为新型智慧农贸市场的建设落地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贸市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黎英,王叶,茵吴丹,等.四位一体智慧农贸管理服务体系设计[J].智能城市,2021,7(11):45-16. [2]饶志文,王勇强.农贸市场的智慧化应用实践与思考[J].经济师,2018,(9):36-37. [3]晏雨晴.智慧农贸理念与建设动态分析[J].第一届智能经济论坛,论文集,2017. [4]孙晓羽.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03). 作者:王发华 王博宇 任婷婷 王喜 单位:苏州申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常州大学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品格、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其中技能是核心,知识是基础,品格是内在因素。职业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能否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条件,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体现,综合素质越高工作能力越高。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是设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更具有职业定向性。正因为如此,高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学生技术转化与艺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分工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社会沟通交往与社会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使新时代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中坚力量。 1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学校管理因素、思想政治工作因素以及社会企业因素的影响。第一,学校管理因素对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直接影响。对于高校而言,优质的管理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必须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学校资源,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流的具有特色职业设计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必须规范管理、加强领导、充实力量、整顿组织、创新机制、健全体系、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对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控制力。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重在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学生勤学苦练提高技艺水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产生提高专业技能、扎根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内生动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成长为“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第三,企业因素是影响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就业乃民生之本,从高校来讲,开展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无论是培养计划还是课程设置,都要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学校和企业把教学与生产、研发工作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发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互动双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实现办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加强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须高度重视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与企事业单位对接等重要因素,唯有如此才能使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2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立足于产学研深度合作,积极优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限制,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依然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高校推进“双高”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2.1对职业能力教育重视不够 高校长期以来以就业为主导,这本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高校舍本逐末,将办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方面,从数据上看确实完成了任务,但学生就业后是否有足够的职业能力胜任工作、能否有好的职业前景等方面关注不够,忽视学生职业能力不仅耽误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让高校损失了很多本应很优秀的校友,更无法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了什么,关心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理论授课的削减和实践创作学时的增加使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将来职业发展认知不明确,对学校开设的关于设计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不够重视,盲目地认为拥有独立绘图能力就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因而迫切希望尽快就业,因而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自己到社会上在跟着拥有多年职业经验的老设计师学习就行,没有把提高职业能力作为自身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应届生则没有准确定位自己,整日吃、喝、玩、乐,放松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导致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职业能力提升较为有限。 2.2课程教育主渠道不突出 课程教育主渠道不突出是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过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中突出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一些高校的理论课程的比重明显大于实践课程,片面追求课程的大而全和知识体系的完整,对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不突出,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独立设计、自己摸索、创新来解决问题的机会较为有限,对实践技能的指导与传授不够,导致学生设计技能熟练度低,对工作问题的解决效率低下,难以做出正确的设计理念的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仅如此,一些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专业课程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2.3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滞后 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滞后是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为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把培养重点简单化、校企合作渠道不通畅———校企合作的内容仅限于学生的实训环节的共同教学,仅限于学生到公司实习,企业委派实践能力丰富的设计师到学校授课。关于学生的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学生评估及职业能力测定等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涉及,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的职业能力培养引领作用,没有达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和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高校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水平,必须从办学发展的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和培养方式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专业技能人才。 3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高校要从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的办学特点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使之专业技能得到真正提升,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3.1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第一要义是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塑造。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是家装行业的主力,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其职业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关系到未来家装行业设计队伍的质量。正因为如此,高校必须从办学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将职业能力培养纳入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发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辅导员、就业管理部门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合力,着力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生产技能,达到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专业技能、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目的,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而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设计方法、制图能力的传授上狠下功夫,使之尽快实现独立设计和独立提案,继而尽快投身于设计实践。 3.2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关键要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技能,引导学生应用设计技能,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校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学情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使之侧重于学生设计素养的形成和设计基本功的训练。不仅如此,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内生动力。在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学情实际出发,找寻《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契合点,选取第五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中关于“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结合新时代大国工匠和长白山技能名师学习成才的事迹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信心,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勤学苦练的动力。不仅如此,高校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改造、补充、完善校内原有的实验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客体和适时的实践技能指导,使之对主要技能达到独立操作和熟练的程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改变原有坐而论道式的授课方式,通过学做结合的方式使教材内容具体化为生产实践。教师在讲解《展示设计》一门课程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设计理念突出并有很好的绘图能力的学生来说,引导学生参加“卡戳杯”吉林省会展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的体系和要求指导学生们对展示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空间的设计,以赛促学的方式来引导同学们成长长才,使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在学习之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更为准确地认识自身职业能力的特点,克服妄自菲薄和自以为是的缺点,进而正确地进行职业选择,促进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 3.3注重校企合作 优化新时代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关键是以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与企业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教育方面的合作,共同培养市场(企业)需要的人才,使高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第一,高校要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在实践中与实习实训单位深化产学交流,明确二者之间的分工,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管理方案,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考核,企业负责实习工作和考核,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力结合。企业可以把企业研发、企业人才储备计划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提高企业培养的针对性。在实习中选拔那些在实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并和这些学生达成工作意向,实现企业招聘和学生就业的无缝衔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还能为企业节省培养、培训新员工的成本。第二,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实施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学。学院重视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实施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并参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学校要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提升了他们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在实施专业课与实践课教学中,校企双方要共同编写校本教材,体现了合作劳动的成果。此外,校企双方要共同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学院与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共同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本人及家长的意见反馈,改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第三,言传身教在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行业导师的言传身教提升学生的设计技能。高校要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的引领作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为他们配备德才兼具的行业导师手把手教授学生生产本领。增加顶岗实习的学时、学分比重,并增加区间考核,使学生认识到成绩都是奋斗出来的,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领悟什么是知行合一,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同时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清楚自己如何与国家结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人生理想。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伊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在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跟随企业导师学习设计技能,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企业导师的设计工作经验,并将之纳入专业综合实习的考察范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跟企业导师学习什么、怎样跟企业导师学习”的方法,促进了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是未来设计队伍的主力军,其职业能力的好坏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目标能否如期实现。面对着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全新使命,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之顺利成长成才,进而在生产一线建功立业,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如期实现。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探索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使之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稳、更长。 参考文献 [1]舒文.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创立与运营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2. [2]孙斐,葛益娟.导游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67. [3]于冬波,杜中彬.吉林省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升级路径研究———以新业态发展为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4):24-26. [4]李平.基于TRIZ理论的环境设计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融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9):126-127. 作者:郭维维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下载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1.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1.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1.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_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囚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全面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 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4.实现审美体验价值4.1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4.2音乐素质是基础: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赖以不断提高的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4.3情感参与是关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在美妙的音乐音响形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旋律共起伏,与节奏同张弛,与音乐同悲、同喜、同欢、同乐。在这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获得一个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与伟大,和谐与美好等多种情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者的美好心灵,为之吸引,为之陶醉,为之同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放学生情感,并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5.科学理解音乐创新教育就实现创新的条件而言,已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是基础,现实的问题启发是前提,创造性思维品质是保障,主动积极的研究探索是过程,首创的结果是标志。创新教育是偏正词组,创新是偏,教育为正。因此,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还应该是解决创新的第一个条件,即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然后才有可能谈到创新。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内容意义上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而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变为一个由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音乐学科的创新教育也是如此。音乐自身内容的不确定性,理解空间的广延性,个体理解的差异性,都为音乐学科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实施音乐创新教育过程中,万万不可把创新狭隘地理解为创作一条节奏或一条旋律,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音乐创新教育,才实现了音乐创新教育。如笔者曾见到一位教师上的一堂音乐课,开始便是一首七言古诗展示给学生,读讲几遍之后,便是一整堂课的让学生为之作曲,可见气势之“宏大”,创新体现之“充分”,且不说这些小学五年级学生,就是专业的大一学生又如何?可见对音乐创新教育理解之机械,操作之荒唐。 音乐教育论文:“三段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育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始终,对低年级学生以进行节奏、音准训练为主, 并适当进行识谱教学, 让学生在节奏、律动中去感知音乐的美。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三段式 教学 创新 感知 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结构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完善的音乐教育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智能、心理、品质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抓好基础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1] 三段式教学的研究以现代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课堂结构科学化、程序化、灵活化、多样化,形成40分钟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结构。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把课堂优化为“激趣说标;尝试探索;应用评议”三阶段模式。该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创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小学音乐教育激活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人脑潜力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左右半脑功能各异,左半脑主要是侧重逻辑思维的运行,而右半脑主管形象思维和记忆功能,使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是开发人脑潜力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教育实质上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锻炼和开发,因而十分有利于人体右半脑的发育。美国心理学家费朗西丝·罗斯特曾经做了一个历时8个月的对比实验,发现“音乐教学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且持续很长”,接受音乐教育的儿童能够在影响科学概念发展的空间智力上平均提高了46% ,同时在语言记忆力和反应力速度上也有明显提高。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们无论是唱、奏、听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而且要调动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感情等各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即所谓“全神贯注”。教学中学生演唱或视谱的过程实际就是训练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而且知觉和动作要相互协调,既锻炼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也使学生通过读谱与视唱记忆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反应力的敏捷程度和整体记忆能力。[2]正如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注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除睡眠外,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人的注意活动问题总是经常地在进行着的。 “注意”可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两种表现,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都会表现在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等方面。 三段式教学的研究以现代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课堂结构的科学化、程序化、灵活化和多样化的研究,形成40分钟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结构。 “三段式”教学法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课堂,把课堂结构优化为“激趣说标;尝试探索;应用评议”等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为前l0分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教学要求必须达到趣、疑、美、奇。在这一阶段中,因为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停留在上一节课的某些内容或课间活动的某些事情上,需通过“组织教学” 以引起对新课的有意注意.教学内容一般为基本功训练与师生同练加知识传授;也就是在教学新知识时加以基本功的训练,如发声练习、节奏练习,音乐知识,听觉训练等等。 第二阶段为中15分钟。是利用第一阶段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在学生情绪最高昂,注意力最集中的理想状态中讲授新课。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推动智力因素的操作,即通过师生双边劳动产生“教学共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一阶段是40分钟课时的主要内容。在形式与内容上是丰富多变的。大致可分为三点:1.视唱(奏)练习。2.歌词的处理;3.音乐的欣赏与赏评。这一段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重新组织教材,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是后15分钟。是把“第二阶段” 的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完成效果反馈,促进思维的发展。主要通过增加学习时的趣味性和活动性,加深对学习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巩固,它是中段15分钟的延续,但形式不同,年级段又各不相同。一般方法为律动表演、即兴表演、集体舞、歌表演、音乐小品、器乐演奏、创作练习等形式对所学的音乐作品进行完整的二度创作,加强对曲子的巩固反馈。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须具有艺术性,要自然、和谐、贴切,要给学生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受。 第一阶段(前10分钟):以听歌曲旋律做律动进教室,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无意注意)。其次,让学生辨别乌龟、小兔子的音乐形象,从而引出青蛙这一形象(有意注意),并且运用电教手段向学生展示青蛙张大嘴巴唱歌这一形象引导孩子们练声(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第二阶段(十五分钟):通过让学生做“摘苹果”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视唱(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然后自学歌曲(有意注意)学会歌曲后,再用“小擂台” 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意注意)。通过以上安排,使这一环节有松有紧,有张有弛,使学生始终处于饱满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阶段(后十五分钟):作为这一课时的拓展,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歌曲教学之后,让学生进行歌曲表现,让他们自由地给歌曲编配动作或自由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无意注意),其余学生评价(有意注意)。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一节课的收获以及不足(有意注意)。 总之,每一节音乐课的安排,都要有精心计划,切实做到唱、练、视、动时间支配合理,既要防止课堂教学拖泥带水,顾此失彼现象, 又要充分利用40分钟有限时间,科学地组织教学,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象磁铁一样,把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做到了老师教的主动,学生学的主动,进而做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段式教学的启示 “三段式” 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由重“教”到重“学” 的转变,创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进行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主导作用在于为主体服务。“三段式教学”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索,迁移内化知识,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新知识等。教师的“导”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教师多方设法的引导下, 学生学会了“渔之技”、“学之法”。 (二) 有效地促进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教法应成为学法的示范。让学生从“学会” 向“会学” 发展。“三段式教学” 中的“探索新知” 这一步就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方法。如学谱的方法、创作的方法、欣赏的方法等。 “迁移内化”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把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学法和规律。这两步是相互呼应,使教法与学法有机统一。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摘要: 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还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等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的美学教育,它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情操的养成等都有独特作用。然而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有关人员对音乐教育的忽视,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与同仁商榷。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本毕业论文由整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笔者想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1.2 音乐教师素质低 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很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1.3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1.4 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2 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2.1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 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2.4 因地制宜,改革音乐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农 音乐教育论文: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 它既研究音乐的声音、概念、行为 ,也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宗旨应该改变学生中存在的音乐等于唱歌、演奏、作曲的狭隘观念,重新认识音乐学习的文化属性。并且,学生关于音乐学习的考核,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善。 音乐人类学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看待的。音乐其实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比较音乐学”,完成这一学科名称的更换主要是荷兰的音乐学家孔斯特。美国在音乐人类学的发展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胡德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的观念,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被视为该学科的经典之作,当代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已扩大到人类所有社会的音乐文化,具有明显的文化多元的世界观。 一、从人类学看音乐文化 音乐和文化并不是新名词, 但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来研究、探讨和认识却是近五十年以来的论题, 是人类音乐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促使这个思想或观念转折的动力并不是来自音乐领域本身, 而是人类学。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音乐, 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音乐, 那都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时空和传统经纬中的不同文化所致。 音乐人类学学科建立之初, 音乐文化的研究受到了人文学科的影响, 如人类学、民族学、民族音乐学、古典进化论、比较音乐学、文化相对主义、田野工作和参与者观察、文化区域和音乐文化、传播主义、功能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心理人类学、行为主义、文化变迁、文化生态学、新进化主义、都市人类学、认知人类学、象征人类学、演奏经验及交流、反思论的人类学, 此时, 音乐成了文化。音乐与文化合为一个词语成为“音乐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 而事实上是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或者更严格地说是“ 回归自我”的过程。虽然“音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出现只有半个多世纪, 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中国音乐源远流长的历史性,形成了无比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为音乐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给养。时至今日,通过存活的传统音乐,我们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穿越数千年历史传递给我们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仍然那样富于活力、息息相通、连绵不断。沉潜久远的中国音乐,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蕴藏着丰厚的音乐资源、繁复的题材、多样的风格,犹如千百年来堆积而成的无际矿藏,供世人开采挖掘,进发出璀璨的音乐之光。我国音乐一方面贪婪地吸取着一切可触及的外国音乐,一方面又显示出自身磅礴的气势,体现了中国音乐的巨大融合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音乐和世界各国音乐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始终不曾止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和融合将会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广泛,这不仅是历史潮流的推动,也是顺应时代的大势所趋。 二、从人类学看音乐教育 当今的音乐人类学采用当代人类学的视角, 其研究对象包含从人类生涯开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类社会的音乐行为。将音乐教育与人类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这种人类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相交融的一种文化。 英国民族音乐学界的泰斗, 已故的约翰﹒布莱金倡导了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音乐教育 这种新概念。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回应,他们在比较音乐学、音乐民族学、音乐人类学以及国际比较音乐教育等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 至少包含了上千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对世界上非西方音乐所进行的严肃认真的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揭示了人类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 促进了发达国家音乐教育中欧洲音乐中心主义观念的改变, 使音乐教育从单一音乐视野转向全球多元文化音乐的视野。其次, 国外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人类学的背景中不断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教育, 如美国黑人音乐、爵士音乐等, 他们还不断加强世界文化意识, 积极学习世界各国不同文化, 为美国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创了许多新的音乐教育领域。 另外,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因此, 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民俗民间音乐引进并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 让当代青少年学生更为全面、更为直接地接触中国社会音乐文化, 感受其博大精深,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有利于培养更多、具有深厚社会音乐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 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音乐文化, 更快地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经过走访和调研,我发现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采取的是传统的、固定的教育模式, 教学内容单一、呆板, 学生对教学内容陌生、不喜欢。而社会音乐文化却是一种音乐现象和文化精神的综合体, 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 这种变化必然要在音乐教育中产生映射。这就说明, 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有二者的协同发展, 才能使社会音乐文化不断得以传承, 只有改革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 才能使音乐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柯达伊说过: 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 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 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 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如果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去追求有机、发展的音乐文化, 就必须通过教育, 使其为全民所有。只有首先让儿童生活在音乐的母语环境中, 才能使儿童深切地感受到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民族音乐保留在音乐课堂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基础,它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是长久的、永恒的。特别是我国优秀的民歌民乐, 体现着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是我国社会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因此,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才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性。音乐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 兴趣的形成与人的认识发展、与社会音乐环境有密切关系。可见, 净化中小学校园音乐文化环境, 创造民族音乐学习氛围, 大力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 是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可行之举。这种社会音乐的环境主要还得靠中小学音乐教育者来改变。如果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歌曲保留在中小学音乐课堂, 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既能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又能陶冶情操; 既培养了他们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 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不仅体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传承了我国社会音乐文化。 那么,除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音乐以外,流 行音乐也是当今社会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流行音乐中有不少优秀的进步的音乐作品, 是可以适当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 很多流行的公益性的歌曲内容就非常健康, 这些流行歌曲为公益行动、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服务, 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倡导以社会公德观念为根本, 立足于使更多的公民树立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它们主要以宣传关爱他人、渴望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环境, 提倡文明公德等社会公益性内容为主, 不以牟利为目的。因此,适当地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流行歌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极其有帮助的。 我们再次审视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其实无论是哪方面,它们的动态和走势的舵就掌握在人们自己的手中。要想将音乐真正融合在人们的生活和教育里面,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真正要的人类文化是什么,只有这要,音乐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美好。 音乐教育论文:浅析高校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我国传统音乐很多都是发源于民间,并且在民间繁荣和衰退,高校音乐教育却很少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而是以西方的音乐理论为基础,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和传承,而且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近五十年内,我国的音乐家和学术界研究者不断的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音乐,加大了对中华母语音乐和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专家对此研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就,大量地出版了有关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书籍,为高校实施中华母语音乐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当今社会呈现多元化文化交互交流的趋势,发展我国传统音乐变的更是十分的重要,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必须要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任务,早日实现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流的高校音乐教育。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雄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伴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都会出现很多代表时代意义的传统音乐形式。现如今,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很多外来音乐文化开始冲击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很多传统音乐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这一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找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位,使其得到完善的发展,成为了音乐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无需置疑的是,在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责任。 一、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 1.教育内容相脱节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指的是在音乐学院或者师范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教育的对象是本科生、大专生和研究生。这些学习音乐的人将来很多都成为了演出团队里的演艺人员或者是相关的工作人员,或者成为学校的音乐教师、研究人员等。这些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理论和音乐修养很多都受到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和方式的影响,并且决定着我国音乐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走向国际之后肩负着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任务,所以高校的音乐教育必须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模式。但是,自从西方音乐传入高校以来,很多的高校音乐教育都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不管是基本乐理、和声,还是对位、作品的分析方式等;特别是一些学校将钢琴课定为学生的必修课,而中国任何一件传统乐器都没有过这个地位;在音乐界很多都将演唱俄语和意大利语的歌曲看做是音乐的高水平,这种形式的教育使很多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厌倦和自卑。这种高校音乐教育方式下,很大部分的学生都十分崇尚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失去了兴趣。从根本上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应该以本国的文化为基础,但是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却完全与之相反,中国高校音乐教育都不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音乐严重脱节。 2.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音乐很多都是在民间兴起和衰退,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都是由民间艺术家们传承下去的,并且自生自灭。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研究者都是相分离的,总的来说,只有当那些研究者需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时候,才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民间向传承者去了解。即使很多的民间传统音乐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还是缺乏继承人,最终还是会自生自灭。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继承者人数很少,并且高校音乐教育很多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使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十分的困难,在加上很多有关部门并不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没有做好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衔接工作,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有关部门没有及时调整有关的政策和执行有效的措施,导致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步履维艰。 二、高校音乐教育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我国很多的传统音乐由于缺少继承人,很多都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何振兴中国传统音乐?如何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这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关键。高校大学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体,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最高层次。1994年我国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教学和文化策略”的四点要求,高校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一个社会化和文化传承的场所,高校以自身的独特性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具备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接受力和学习能力强的阶段,他们情感丰富并且对音乐怀有兴趣,所以,在高校中更加有利于展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活动,实现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弘扬。尤其,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于中国的天南海北,这里有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传统音乐的环境和背景,更加有利于对中华母语音乐和地域音 乐的弘扬和传承。 三、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发展建议 1.思想观念重建 高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思想观念,改变对中国传统音乐狭义的看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中国教育者要充分重视传统音乐的地位,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否认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上的作用。传统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但是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也同等重要。许多高校都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理论,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严重脱节,很多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所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上的重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其实很多传统音乐中并不缺乏明快的节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比如在《音乐鉴赏》中听《忐忑》来欣赏京剧,听《地图》来感受湘西土家苗族音乐等。 2.教育理念更新 教师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性人物,及时更新教师对传统音乐的教学理念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有效保证。一切事物都是有好有坏,对事物的传承都应该有选择性的继承,更多的是对精神方面的学习。例如,传统音乐中的“天人合一”精神。高校音乐教育是打开学生通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大门的钥匙,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是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关键任务。 音乐教育论文:高校音乐教育革新的思考 一、新疆本土音乐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作为礼乐之邦的中国来说,“乐”一直是中国人所强调的修养之一。西周“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而“五经”更原有“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乐经》。而孔子也一个中庸的观点强调现代人所说的身心和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情》)。在现在生活中“和谐”成为教育界发展主题,音乐教育在发展中也注重和谐之美的的发展。人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在于包含理性和感性、理智与情感的情感的协调发展。人们在理性思维的同时感想思维的交织使得理性思维的发展更为充实,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份。所以在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中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发展也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正想心理学说的理性在左,感性在右一样,人们不仅要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更应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 音乐在生活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升华,而理解音乐有助于人们在还是在生活中寻找事物中没得一部分并用心去感悟出,来把这种美传达给别人。“艺术并不是少数圈内人的专利,也不是纯而又纯,与生活相脱离。 而是与生活建立联系的一个手段。人们通过艺术建立这种联系的一个具体途径,就是靠对它的审美体验”雷默这句话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在新疆这样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而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高校音乐教育应注重自己地区音乐的融入性培养。 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对本地区的结合能更充分了解和熟悉音乐的功能与艺术价值。因为大多艺术类考生在进入学校时,出一定的分数影响外,更多的就是对高校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虽然对于音乐专业来说,音乐学习很少对针对某一项民族音乐进行过于系统的分析习得(专门针对性专业、研究除外)。但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别是新疆地区,地域文化已完全渗透与生活思想之中。所以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老师更应该结合这种音乐体系的融入和音乐差异的对比,就能够更好的贴近于生活贴近于学生,会使学习氛围加强。学习中加之相对应的现代化设施能更好的去了解音乐在身体上的效应,使学生不但学习音乐更能感受音乐使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提升。 二、新疆教育水平提高的对策 1、提高文化课分数,保证生源质量教育应基于长足发展,长远建设。要加大对新疆地区外的生源招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对新疆本土文化的有益吸收及融合。只有外地人不断从新疆本土文化中吸取灵感,以和所学知识相较相结合,这样在新疆本土的文化才会更好的发展,为别人所接受。然提高文化线是为不光需要掌握音乐知识的人才,我们更需要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人才,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接受音乐教育,也会在学习中有所建树。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师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所谓“英雄惜英雄,英雄知英雄”。只有在全国广纳贤才,这样全国的优秀学子才会纷至沓来。老师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只有经验加新知识的新型人才,才能和更好的真正在一些引进的老教授的优质体系下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3、符合教学规律,创新教育理念新疆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作为“歌舞之乡”的新疆来说,优秀的音乐资源值得人们传承与发扬,但这些现在已然成为一个难题。现在我们不能死抱欧美音乐,既然在新疆进行音乐教育,就要有新疆特色。要以新疆音乐为出发点来认识西方音乐,加强新疆特色,符合新疆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理念。 现在新疆文化作为本土文化而新疆的学生却对自己的传统音乐课程毫无兴趣,这种现象与现在的多元融化大融合发展十分不融合,甚至是大相径庭。这种想象十分不符合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立足于基本,加强新疆音乐的学习,设计带有新疆特色的课程内容。这样能够加强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学习动力。只有高校音乐教育坚持创新认识,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本地与国际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摆脱传统影响,为社会培养出优秀创新型人才。 音乐教育论文: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当代优秀儿童歌曲的创作量不大,适合学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 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特点为:普及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因此,多媒体的普及带给老师们的应该是教学上的多元化。在信息量猛增的21世纪,老师们的知识和教学法的更新或许才是培养下一代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的条件。 改良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全体国民都真真切切的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务实或许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途径和方法。 音乐教育论文: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在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背景下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采取改变原有课程体系、改变教师声乐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完善声乐教学条件等办法 , 旨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声乐教学是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 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 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大连大学几年来积极进行声乐教学的系列改革 , 旨在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一、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历史长期以来 ,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 , 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点。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 ) 正式出台 , 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 重视音乐实践 , 提倡学科综合 , 鼓励音乐创造。 《标准 》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 , 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 , 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 , 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 更新教学内容 , 实施多样化教学 , 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 , 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 . 大量扩招 ,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 , 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 , 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 . 专业能力不强 , 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 合格 ”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 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 . 过多注重技术训练 , 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 , 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 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艺术类学科 ) ; 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 , 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 . 声乐教学内容单一 , 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 , 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 , 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 , 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 , 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 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 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 , 提升精神境界 , 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 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 , 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 , 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 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 . 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 , 并正确地规划设计 , 这是教好学好声乐 ,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 . 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改变原有课程体系 , 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 , 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 , 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 , 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 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 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 ,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 , 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 , 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 , 立案备课 , 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2 . 改变教师的声乐教学观念。 专业声乐教学正处在高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 , 市场经济体制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 , 培养专业音乐人才 , 切实提高教师声乐教学观也成为必要的趋势。 音乐教育论文:藏区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讨 一、转变教育思想,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改变学校考试内容和升学模式,改变学校一切为了“应试”的现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效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主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有的人看不到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看不到音乐教育与‘升学’的内在联系,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领导不予重视,多数学生家长在这方面对学校也无所要求。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特别在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更是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①但是,从人材的培养来看,音乐对人们智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音乐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再造想象及创新思维,从而对音乐以外的其它学科的感知和研究起到促进功能。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得益于音乐对他的帮助,他说:“我在科学上的发现往往是从音乐启发得来的”。大量的例子表明,音乐不但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还会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忽视、削弱音乐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它不符合国家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不利于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二、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音乐教师队伍 政府要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一定的工作、学习及提高的环境与机会。四川藏区的音乐师资可能并非来源于本地区,要使音乐教师扎根于当地的艺术教育事业,当地政府部门应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觉得从事藏区的音乐教育事业有前途、有奔头,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音乐师资的稳定是藏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教师安下心来,乐于工作,藏区的音乐教育才会逐渐提高。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要稳步提高,要通过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要提供机会使音乐教师专业技能(歌唱、演奏、创作、指挥、编排)和课堂讲授技能得到培训、锻炼、展示和承认。音乐教师要在音乐多门学科均有所涉猎并做到一定程度的掌握运用,鼓励对藏区民族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利用。四川藏区学生大多能歌善舞,且在藏区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这些都可以在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与开发中得到利用。在对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过程中,要保持并强化教师的民族文化特色意识,鼓励教师熟悉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热爱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珍视学生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并使其更加鲜明。 四川藏区的音乐教育要求教师拥有一套独特的、适应本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该看到,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才刚起步的论域。保护原住民的文化权利、关心作为少数的族群的文化生存状态已经成为这个世界越来越鲜明的文化主题。……关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所面临的困惑和未来前途,我们应该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寻找理论资源、探索实践模式。”②音乐理论家赵志扬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的调研、总结,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音乐教育将如何迈向新的世纪》一文中指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是:其一、我们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西洋唱法、奏法的表演者;其二、少数民族地区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大量汉民族音乐文化。”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专业音乐教育,在我国整个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同样存在。音乐教师由于自身过去的受教育经历,或多或少会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和“汉族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搬硬套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从而使少数民族音乐风味发生异变,所以音乐教师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面临的教学内容有清醒的认识,要保护、珍惜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音乐资源,要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认识和音乐知识,熟悉和研究当地的音乐现象,大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敢于探索和创新,使中小学音乐教育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鼓励和提倡“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校音乐教育”。彭兆荣先生在《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一文中指出:“民族音乐的过程与族性过程是一致的,要了解民族音乐,先要了解其民族性。”可以说,族性意识构筑了个性鲜明的音乐文化,富有民族个性的音乐是族性认同的重要基石。③所以,四川藏区地方政府要有意识地培养四川藏区土生土长的音乐师资,这点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音乐的传承十分重要。 三、在课堂教学中把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 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这样的音乐课是学生所熟悉的,应该受到学生的欢迎。四川藏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教育既有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要根据音乐课程的要求及四川藏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实基础、地区差异,大力弘扬藏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充分发掘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资源(包括舞蹈资源)。从当地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开设好音乐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加强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结合四川藏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音乐文化),在遵循国家音乐教育大纲精神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做适当的变通。音乐教师应拓宽视野,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去寻找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少数民族自身的语境中探寻少数民族音乐独立的学科理论和教学方法。在藏区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构成要充分顾及这些音乐的审美真实性,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尊重他们正宗的传承过程。”④要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或欧洲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差距而仅仅是差异。全国或省编音乐教材由于使用范围广,它更多只能从共性上考虑,它不可能侧重藏区的民族性。“近年来的中国少数民族 教育改革虽然非常重视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发展需要,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内容并没有从本质上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统一性。”⑤所以,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写应该纳入藏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内容,四川藏区的各地基层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逐年收集积累,逐步编写出富有当地特色的音乐教材,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与全国或省编的音乐教材搭配使用。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川藏区音乐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注重音乐教育者、管理者的思想引导,因地制宜地培育艺术教育氛围,了解和认识四川藏区音乐教育队伍整体状况,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藏区的音乐教育才会发展得更好,也更具生命力。 音乐教育论文:论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在白岩松给即将出世的儿子的信中这样写到:“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度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 我们不难从白岩松的话中看出,音乐除了其审美功能之外,最基本的还是使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使灵魂得到鼓舞和升华,从而使人们更好的审视自己,把握自己,使人生更加的充盈,圆满。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乐的“灵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空间,以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情感为纽带,用教学中的感染、激励、教化、启迪等效应,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爱上音乐,走进音乐,最后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从而实现完善品格、高尚志趣的育人目的。 一、正确认识高中音乐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把握学生情感 高中音乐主要是以欣赏为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愉悦的感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因学生的嗓音不够甜美或五音不全的弱势给与否定;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死板机械的将音乐理论知识强行填压灌输,以致使学生感到音乐课的高不可攀又枯燥乏味,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通过情感教学使技术技能训练变得乐趣横生。 二、利用音乐元素,推进情感教育 音乐元素是作者传递情感的载体。作品中关键乐句和音乐交渐处往往是作者感情喷发的火山口,正确分析,把握音乐元素,如音高、节奏、旋律、调式,在关键乐句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感受中理解和碰撞,这是深化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内化和吸收中理解作品。教师也应该应用自己的身体元素(肢体语言):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情绪明快活泼,语言幽默精炼、富有感染力等,这样一系列的元素会感染和激发学生,在他们感知理解音乐作品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动情、哼唱、模仿、表演、讲述、创作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注意学生情感的训练和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总和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四、链接其它姊妹艺术及学科引发情感共鸣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中有一个单元安排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其中书中提到诗歌、戏剧、舞蹈、影视、美术与建筑这些艺术门类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相性相互补充,这说明了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不同之处,但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之所以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和许多相似的特征,就是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所以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在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激发其情感共鸣。同时,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息息相关:如体育,可以为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然后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 五、音乐教育的情感评估 在音乐教育逐步完善的今天,也存在着许多不太另人满意的地方。就有一些学生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的说:“乌鸦嗓”“五音不全”或者“没有音乐细胞”等等。让他们从此不敢去唱歌,甚至不再去欣赏音乐,这让人觉得非常心痛,音乐如果带给孩子的是伤害,是使他们的缺陷更加引人注目,那么何谈育人?首先音乐就没有让音乐教师自己懂得什么是音乐教育,如果我们非要让那些身体不协调的学生表演跳舞,让那些五音不全的学生表演唱歌,音乐还有什么美可言。 即使学生对复杂的知识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包括所存在的各种音乐缺陷,但只要他们从音乐中受到了感动、引起了思索、开阔了视野,这其实就是成功!的音乐教育了。只要教师自己能够真正走进音乐,用心灵诠释作品的情感,我们就不难发现,只要拥有一双健全的耳朵和一颗感知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走进音乐,并在这美妙芬芳森林中自由呼吸。 所以情感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教学情感和音乐作品的真挚情感做诱导,唤起学生的 情感经历和体验,使那些因为缺乏音乐天赋而胆怯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让所有孩子都能因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最后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教育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 在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本 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 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 体验。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 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孩子尊敬长辈也毋 需训诫说教。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 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 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当然,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 儿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 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 儿童的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一开始,孩子的社会化表现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正 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 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 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 其独特的作用。 演奏打击乐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 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 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 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 受幼儿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 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潜在功能——协作 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幼儿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 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 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年幼的儿童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 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是很困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 用。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 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 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其次,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 在儿童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 。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因此,语言的 发展是儿童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教育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 作为音乐教育之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所 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发展,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的歌曲数量的增加,多数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 编自唱的冲动。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因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丰富语汇 、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们体会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 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的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有助于他们特定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语言 的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前文中已提过,音乐教育能为幼儿提供其他各种教育相对缺乏 的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尤其是在音乐游戏和集体舞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幼儿学习使用交际 语言进行交往,如“我想和你跳舞”、“请你和我一起玩”等。而这些语言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 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以上所述音乐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而只是一种可追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 能否转化为现实则取决于教师的目标意识。每个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 音乐教育材料,然后着力挖掘材料中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潜在因素,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以强化幼儿 音乐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音乐教育论文:谈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价值和意义 从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角度出发,全面阐释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等方面的作用。 音乐教育心里健康教育体系 一、前言 在学生阶段,一般来说是一个人处于生理和心理皆不成熟的阶段,在情感和意志品质上也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他们的心理状况随着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情况等变化,在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之间变动,其主要表现为不太适应新的环境、缺乏自信或过度自信、轻度失眠、焦虑、猜疑心过重、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方法不当、轻度忧郁等,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他们往往表现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对挫折和逆境不能承受,因而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难于适应。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音乐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独特的作用,其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和无法比拟的。学生阶段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时期,对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极为丰富,而这些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又是与他们的需要、愿望、动机相关联的。音乐对于调节他们的情感、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音乐教育作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它是以音乐为媒介的。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它包含了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并对其起发挥作用:从物理学上看,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含有各种频率的机械波。具有一定规模和变化频率的声音振动作用于人体各部位时,胃、肠、心脏、脑电波等随之产生和谐共振,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各器官的紊乱状态改善,促进身心康复;从生理学角度看,节奏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的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如呼吸速度、运动速度、心率等。当优美的音乐声波经听觉器官转换成生物电信号作用于大脑时,会提高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促进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从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等方面。 1.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 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们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比如,通过给大中学生欣赏电影《贝多芬传》,可以使学生了解贝多芬精神并从其音乐作品中获得优秀的品质,懂得“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你自己”的道理,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战胜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在转化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运用好音乐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辅助教育功能,克服部分后进学生的闭锁心理和畏难心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发挥音乐的直观优势,可以轻轻抓住学生的耳朵,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一种情感涟漪和感情共鸣。“问题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愧不如、丧失信心的自卑心理和胆怯行为,通过聆听某些歌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这些学生的消极心理。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音乐教育加强学生的情绪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2.音乐教育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具有表达障碍和心理困扰的青少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我表达障碍和自我评价的低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接受自己,也不能成功地与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确的联系,因而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障碍。 采用音乐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音乐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表达的媒介,成为丰富自我情感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途径。特别是在集体的音乐活动这种无威胁的、安全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乐教育中通过使用各种音乐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音乐教育可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正如我们创造音乐一样,音乐也塑造着我们,音乐促进和矫正各种社会交往,音乐开辟了了解人们情感世界的特殊渠道。一方面音乐创造了增强亲近感、减轻个人孤独感的友好气氛,消除了交往中的紧张心理,容易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互敞开,彼此沟通,进而产生坦诚相待的健康心理倾向。 音乐教育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的活动,这种共同的活动过程又常常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密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因为音乐的本质要求参加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确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误或失败都会马上导致音乐效果的不和谐与失败,而且这种不和谐与失败会立即反馈给每一个参加者的耳朵,造成听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快感,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强迫所有参加者进行完全的合作,并迫使人们控制可能破坏音乐和谐的任何自我冲动和不良个性表现。因此,参加者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泛化和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另外,音乐的魅力和愉悦性也会吸引那些社会性退缩的学生参与到音乐的社会活动中去,从而改变其自我封闭状态。 4.音乐教育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心理上和个性趋于成熟,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进一步提高,情感体验也十分强烈。音乐教育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与感受体验的广阔空间。音乐教育活动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扩充大脑的思维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审美情趣、人格修养、实践和创造能力。如果在音乐教育中加入影视,将更能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可解决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让学生更直观地在互动中享受音乐、感受音乐、参与活动、体验快乐,真正实现快乐课堂,从而满足学生极强的“体验饥饿和“求知欲望”。现在人们非常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音乐活动是开发右脑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可以减轻左脑负担,预防和治疗因过度使用左脑而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潜在作用。 5.音乐教育可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 音乐教育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虽然,不能完全像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如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因为它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 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格的完善。学生是完成人格构建的重要阶段,是不断扬弃旧我,积极发展和建设新我的时期。因此,完善人格的铸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音乐在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方面可发挥其重要作用。早在西周的“六艺”教育中,就认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孔子也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音乐不但是人格铸造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完善的境界。 四、构建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系 随着认识能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教育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校想构建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系,能够把音乐教育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为进一步推进音乐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注入生机和活力。目前,迫切需要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不断完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其独特而更大的贡献。 首先,应建立音乐教育心理咨询平台,让学生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需求什么形式的音乐抒发自己不同的情绪。如雄壮豪放的进行曲能催人进取;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等;然后,成立音乐教育社团、协会,把音乐爱好者集中培训与指导,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他们去开展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更有协调力,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让学生互相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支持达到改善和适应社会的心理目的;最后,通过音乐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调整,积极面对现实,从根本上调整他们的心态,塑造良好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 五、结语 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栋梁、祖国的花朵。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全国人们的关注。它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使众多的栋梁之才在学习领域、人际交往、自我方面经受忧郁、困惑、浮躁、自卑、恐惧、压力和无法适应等多方面的折磨。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导致休学、退学甚至产生叛逆、自杀、攻击等过激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更阻碍了他们健康成长和为社会贡献自身才能。 面对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面向学生这样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群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音乐教育,构建音乐教育体系,对于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消除人际障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对于解决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将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价值和意义 从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角度出发,全面阐释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等方面的作用。 音乐教育心里健康教育体系 一、前言 在学生阶段,一般来说是一个人处于生理和心理皆不成熟的阶段,在情感和意志品质上也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他们的心理状况随着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情况等变化,在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之间变动,其主要表现为不太适应新的环境、缺乏自信或过度自信、轻度失眠、焦虑、猜疑心过重、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方法不当、轻度忧郁等,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他们往往表现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对挫折和逆境不能承受,因而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难于适应。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音乐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独特的作用,其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和无法比拟的。学生阶段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时期,对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极为丰富,而这些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又是与他们的需要、愿望、动机相关联的。音乐对于调节他们的情感、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音乐教育作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它是以音乐为媒介的。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它包含了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并对其起发挥作用:从物理学上看,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含有各种频率的机械波。具有一定规模和变化频率的声音振动作用于人体各部位时,胃、肠、心脏、脑电波等随之产生和谐共振,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各器官的紊乱状态改善,促进身心康复;从生理学角度看,节奏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的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如呼吸速度、运动速度、心率等。当优美的音乐声波经听觉器官转换成生物电信号作用于大脑时,会提高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促进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从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唾液分泌,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等方面。 1.音乐教育可培养学生健康情操和人格 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们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比如,通过给大中学生欣赏电影《贝多芬传》,可以使学生了解贝多芬精神并从其音乐作品中获得优秀的品质,懂得“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你自己”的道理,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战胜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在转化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运用好音乐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辅助教育功能,克服部分后进学生的闭锁心理和畏难心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发挥音乐的直观优势,可以轻轻抓住学生的耳朵,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一种情感涟漪和感情共鸣。“问题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愧不如、丧失信心的自卑心理和胆怯行为,通过聆听某些歌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这些学生的消极心理。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音乐教育加强学生的情绪调适是十分重要的。 2.音乐教育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具有表达障碍和心理困扰的青少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我表达障碍和自我评价的低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接受自己,也不能成功地与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确的联系,因而表现出人际关系适应障碍。 采用音乐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音乐可以成为一个人自我表达的媒介,成为丰富自我情感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途径。特别是在集体的音乐活动这种无威胁的、安全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在音乐教育中通过使用各种音乐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音乐教育可增强学生集体协作观念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正如我们创造音乐一样,音乐也塑造着我们,音乐促进和矫正各种社会交往,音乐开辟了了解人们情感世界的特殊渠道。一方面音乐创造了增强亲近感、减轻个人孤独感的友好气氛,消除了交往中的紧张心理,容易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互敞开,彼此沟通,进而产生坦诚相待的健康心理倾向。 音乐教育活动通常是集体参与的活动,这种共同的活动过程又常常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密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因为音乐的本质要求参加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确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误或失败都会马上导致音乐效果的不和谐与失败,而且这种不和谐与失败会立即反馈给每一个参加者的耳朵,造成听觉、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快感,音乐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强迫所有参加者进行完全的合作,并迫使人们控制可能破坏音乐和谐的任何自我冲动和不良个性表现。因此,参加者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泛化和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另外,音乐的魅力和愉悦性也会吸引那些社会性退缩的学生参与到音乐的社会活动中去,从而改变其自我封闭状态。 4.音乐教育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心理上和个性趋于成熟,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增强,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进一步提高,情感体验也十分强烈。音乐教育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创新实践与感受体验的广阔空间。音乐教育活动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扩充大脑的思维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审美情趣、人格修养、实践和创造能力。如果在音乐教育中加入影视,将更能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可解决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让学生更直观地在互动中享受音乐、感受音乐、参与活动、体验快乐,真正实现快乐课堂,从而满足学生极强的“体验饥饿和“求知欲望”。现在人们非常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音乐活动是开发右脑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可以减轻左脑负担,预防和治疗因过度使用左脑而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潜在作用。 5.音乐教育可陶冶学生形成良好性情 音乐教育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虽然,不能完全像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正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等,如多听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因为它是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 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格的完善。学生是完成人格构建的重要阶段,是不断扬弃旧我,积极发展和建设新我的时期。因此,完善人格的铸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音乐在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方面可发挥其重要作用。早在西周的“六艺”教育中,就认为“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孔子也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音乐不但是人格铸造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完善的境界。 四、构建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系 随着认识能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教育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校想构建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体系,能够把音乐教育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为进一步推进音乐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注入生机和活力。目前,迫切需要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不断完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其独特而更大的贡献。 首先,应建立音乐教育心理咨询平台,让学生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需求什么形式的音乐抒发自己不同的情绪。如雄壮豪放的进行曲能催人进取;旋律优美的轻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等;然后,成立音乐教育社团、协会,把音乐爱好者集中培训与指导,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他们去开展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更有协调力,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让学生互相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支持达到改善和适应社会的心理目的;最后,通过音乐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调整,积极面对现实,从根本上调整他们的心态,塑造良好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 五、结语 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栋梁、祖国的花朵。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引发的诸多问题正日益引起全国人们的关注。它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使众多的栋梁之才在学习领域、人际交往、自我方面经受忧郁、困惑、浮躁、自卑、恐惧、压力和无法适应等多方面的折磨。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导致休学、退学甚至产生叛逆、自杀、攻击等过激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更阻碍了他们健康成长和为社会贡献自身才能。 面对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面向学生这样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群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音乐教育,构建音乐教育体系,对于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消除人际障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对于解决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将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音乐教育论文:分析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尤其是幼儿,刚刚开始接触正规的集体教育,是人生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的音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刚刚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接触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和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他们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在电视上面学到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充斥,幼儿几乎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的氛围中,很难接触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美好的音乐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成长,故幼儿难以获得健康的、美的熏陶。由于幼儿存在着某些生理性的音乐素质差异(嗓音条件、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所以,在幼儿园中一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往往为教师所重视,表演节目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对音乐理解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小朋友。大多数“平平常常”的孩子却被忽视了。家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同,音乐教育意识普遍不强,除了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有这方面的培养,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缺乏音乐艺术氛围。在望子成龙心切的驱使下,有些家长为孩子购置了钢琴、电子琴等昂贵的乐器,对幼儿进行了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让孩子以牺牲其他素质发展为代价来提高音乐技能,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 二、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们新加入幼儿教育行业的音乐老师来说,改变这种现状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入手。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审美的学科,音乐教师是一个美的使者,音乐课堂则是一个传播美的场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核心就是感受,以感受为主的学习方法,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学生。使抽象的音乐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性的画面。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在幼儿园和家庭创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幼儿的音乐教育环境,包括园内环境和家庭环境。 (1)园内环境。通过和园内的音乐老师的讨论和决定,在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浸染的作用。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特色,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园的艺术班设计了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及科学的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活动环节。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就与家长讨论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使幼儿在园的教育得到延续,我们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幼儿喜爱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倾听,并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理解,请父母做一些情况的记录,在与我们老师交流,以此来营造一个美而甜蜜的音乐氛围。 四、正确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全园各班都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实践,能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一些从我园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以后,开朗、活泼、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怕受挫,克服困难的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且乐于助人,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班里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等等。 1.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情绪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拔萝卜》时,小班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就连拍手也拍的重重的。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拔萝卜”,嘴里还喊着:“要人多一点大萝卜才能拔下来。”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也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中、大班幼儿感受音乐的准确度更高,他们会根据不同性质的乐曲产生相同的情绪反映;还能将感受教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2.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当孩子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美的积极心态后,他们便会自觉、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幼儿对音乐的感悟性很强,在歌唱、欣赏、节奏等方面,他们都非常容易进入音乐的意境。例如:在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时,幼儿听到音乐后会用“安静、流畅、优美、舒缓”等词语来准确的表达自己对音乐性质的感受。当老师告知幼儿这是描写春天主题的乐曲时,小朋友很快就抓住主题进行联想,首先有身体动作来扮演春天的动植物,表达对乐曲的感受,然后用语言来表达联想。有的说:“小芽从泥土里冒出来了。”有的说:“金灿灿的迎春花开了。”有的说:“春姑娘穿这美丽的花衣群在花丛中跳舞呢!”……为促使幼儿的联想向纵深发展,老师因势利导,孩子们则由简单的一句话引出一段话,语句优美连贯;孩子们在边叙述中边联想,有一物想到多物,有“物体”想到“物态”,在发展到“情节”,充分表现了音乐欣赏教育在幼儿联想能力中的功能。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智能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在幼儿园待得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对幼儿音乐教育这方面也深入的进行过研究,培养幼儿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陶性、悦美之目的,由此促进了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性等素质的全面发展。音乐是一种艺术,音乐更是一种美。一点一滴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我们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当中,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单单是音乐方面,更应该有教育学、 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对未来的成长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从音乐的教育渗透到创造力、表现力、思维能力的开发,使幼儿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精灵,做美的使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所追求的。 音乐教育论文:论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贺绿汀,作为我国着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经典的《游击队歌》《天涯歌女》等。与此同时,贺绿汀又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他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的,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同时,又是针对音乐学科的,有艺术独特性,故应该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性的方法解读,其音乐思想与他自身的音乐教育历程及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分不开。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具有全局性和立体性,既有形而上的理性建构,又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涉及民主办学,普及音乐教育的思想,体现其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全方位、立体化的办学体制,形成了其“小——中——大一条龙”以及业余音乐活动等的音乐教育体制,以具体落实其教育思想;中西结合,重视民族音乐的策略,对民间音乐的发掘和珍视,聘请民间音乐人任教等,以艺术的高度,既继承又创新民族音乐,深掘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路线,以确保音乐学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以及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重质轻量的人才观,以艺术家气度和教育家的品格坚持音乐教育注重人才质量的精神和品格。 本研究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全面梳理贺绿汀的各种书信、报告以及相关论文,结合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实践及主要成就,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贺绿汀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通过对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分析和辩证性解读,科学认识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社会历史性和特殊性,指出其现实意义,以期能对当下音乐教育产生有益的指导作用。 一、民主办学,普及音乐教育 1.民主化、大众化的音乐教育思想 在贺绿汀不平凡的音乐教育生涯中,他不但强调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对音乐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也很关注。建国初期,他撰写的《音乐艺术中现存诸问题的商榷》,就提出除了办好几所优秀的高等音乐学府外,还要普及音乐教育;促进音乐教育民主化、大众化,例如,他强调职业剧团只能作示范演出与宣传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县区乡各级干部亲自筹划,把它作为整个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动员乡村中小学教师、民间艺人与农民中的秧歌活动分子这种人结合起来,普遍组织业余剧团,假如有一个这样的音乐学校能经常调集他们作一年或半年专门的业务学习,那对普及与提高两方面都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上海音乐学院从1949年开始,办起了建国后第一届与本科同时招生的音教班,通过招考和单位推荐的办法进入学院学习一年一期,连续办了三期,此后从办训练班逐步发展为两年或三年制的干部进修班,除十年内乱期间外,从未间断过,至今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文艺团体部队歌舞团等,从领导干部到骨干演员,有不少都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过,他们对全国各地音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2.启示意义 贺绿汀民主化、大众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音乐教育同样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不管是音乐,还是其他学科,都是社会的光明、希望和未来。在音乐课堂上实施民主化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更大更轻松的空间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音乐教育的民主化与大众化。 音乐教育的民主化要求我们把音乐教育摆在恰当的位置。音乐教育不再是面对少数人的、完全以培养“音乐家”为目的的专业技能教育,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也随之转向,把全体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情况和全体学生音乐水平的状况作为评价的标准。关注整体学生受音乐教育的状况,不是仅仅注意一个学校有没有乐队,在比赛中拿什么名次等等。这些对音乐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是音乐教育的一个方面,只仅仅反映了少数学生的音乐教育情况,若把它作为评价音乐教育成败的标准,那是不民主的。 二、全方位、立体化的办学体制 1.小学、中学、大学音乐教育 贺绿汀对我国音乐教育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逐步建立了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教学体制,为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并为国内其他音乐院校争相仿效的发展路子。他认为音乐是一门注重基础的科学,学音乐要从娃娃抓起。因此,“音乐专业学校必须有自己的音乐小学、中学。大学一般应招收专业音乐中学毕业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国际水平的音乐专门人才。”[1]只有办好音乐小学和音乐中学,大学才有巩固的基础和后备力量,音乐学院的水平才能有更大的提高。“要使所有专业人员具有高水平就必须有严格的长期专业培养。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2]贺绿汀同志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经验,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办了与音乐学院配套的音乐附小和附中,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大、中、小“一条龙”的音乐教育体制,即三年制的专业音乐小学,六年制的音乐中学和五年制的音乐学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业余音乐教育,即附中、附小办的课余班和音乐院校办的业余部夜大学(以及社会上的业余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使专业音乐教育和业余音乐教育及普通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大、中、小配套成 龙,形成了专业、业余互相衔接的完整体制,对发展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培养音乐专门人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条龙”的教学体制,符合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但有利于音乐教育学制上的衔接,更是一种教学观念,也方便了相关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贺绿汀的这一教学体制,在将来也不会过时。 2.重视音乐师资的建设 教师队伍是音乐教育有力的保障。贺绿汀一直关注人才的引进和教师培训。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到处网罗人才,招贤纳士,为上海音乐学院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音乐师资的建设方面,贺绿汀推行音乐教育名师计划。即能者为师,注重社会和教育双效益。建国初期,针对上海音乐学院师资不强的状况,他发挥个人魅力,使着名歌唱家周小燕、钢琴家李翠贞、小提琴家陈又新等一大批出国深造学成归来的优秀音乐家纷纷回到了母校,贺绿汀聘请他们担任各系的领导或教学骨干。同时他还充分发挥国外人才的作用,一方面延聘富华、苏石林等一批曾经在国立音专任教的外籍教师继续留校任教,另一方面还聘请外国专家到校长期讲学或短期执教,逐步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此外,贺绿汀对音乐教师十分尊重,他设法改善音乐教师待遇,并且在生活上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教师对此非常感激,于是他们自觉地在工作中加倍努力来给予回报。贺绿汀的这些措施使得上海音乐学院成为上世纪50年代国内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专业音乐院校,提高了、保证了该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 3.启示意义 贺绿汀关于音乐师资建设的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两方面的借鉴意义。首先,我们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业务骨干为重点,以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为主要依据,加强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逐渐形成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新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紧跟时展步伐,适应改革需要,符合现代高校水准,具有开拓创新、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敬业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高校的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此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积极推行音乐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使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强有力的“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的竞争机制。在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完善职务聘任环节的基础上,形成严格执行定期聘任,择优上岗的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公正的聘任制,加强教师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中西结合,重视民族音乐 1.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学内容上,贺绿汀主张既要借鉴西方音乐又要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以建设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上海音乐学院早在1953年就建立了民族音乐研究室,专门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录制、整理与研究,为民族音乐的教学与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贺绿汀认为:民族化是音乐创作与教育的灵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自己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关于音乐教育民族化的问题,贺绿汀在理论方面曾有不少论述。他曾说过:“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任务是要继承我们祖先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巨大而复杂的民族音乐遗产,要加以整理发展,创造出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3]他还说:“音乐要有民族风格。”“民族色彩愈浓厚的音乐,愈有生气,愈为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民族所欢迎。”“世界上自从有了民族,就存在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交流不但不会消灭民族音乐,反而会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4]他进而呼吁:“创造出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5]关于音乐创作如何民族化的问题,他曾专门谈到了他创作器乐作品的体会:“我们的器乐作品应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特别要表现在曲调写作上。”他还曾给一位业余作者写信说:“写歌曲要向民歌学习,不但学习它的语言、风格,还要学习它的乐曲结构。”[6]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直接带动了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它不但体现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包括一些民族化的教学方法。 2.启示意义:音乐教育的多元化 贺绿汀中西结合,重视民族音乐的艺术思想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音乐多元化教育观。其实它也是目前世界音乐教育改革的潮流,它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内要重视民族音乐。在国内,当然更要重视本国的民族音乐。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财富,是进行爱国教育的必备资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音乐特别丰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在课堂资源的开发上,要把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与民族音乐特色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把自己的乡土音乐采入课堂。这种具有地方特色与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才是真正要重视的多元音乐,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教材的共性内容形成互补,使音乐教育变得更加亲切、有趣和新颖。 总之,作为20世纪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为世人所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还有其创作及教学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和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思想,它们对新中国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将其发扬光大。
责任教育论文:环保局强化责任教育整改措施 一、总体要求 各支部和广大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整改提高阶段工作的重要性,要紧紧围绕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着力解决、认真解决、切实解决”上下功夫,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搞好集中整改,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以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促进环保工作。 二、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安排一个月时间。分为三个环节: (一)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方向(5月23日至5月30) 1、分别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党员、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和党支部要结合在分析评议阶段中征求到的意见和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 2、整改方案的有关要求。党员在制定个人的整改措施中,要突出如何加强党员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如何加强组织纪律性、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整改措施要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以及提高处理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方面。党支部在制定整改方案中,重点要体现如何健全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领导班子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差距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要符合实际,针对性强,便于操作。既要明确长远规划,也要提出阶段性要求;既要有明确目标,又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既要有整改措施,又要把整改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单位)和责任人。每个单位(支部)都要形成整改任务分解表。 3、整改措施和方案的审核备案。党员个人的整改措施由所在支部审核;各单位的整改方案由分管领导审核,报局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备案;各支部的整改方案报机关党委备案;局党组的整改方案经市委督导把关后,报市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整改责任,认真进行整改(5月31日至6月6日) 1、把握整改的基本要求。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采取定期检查、逐条解决、定期公布的办法,狠抓整改措施的落实。 领导班子在落实整改中,对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马上整改;对于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对那些应该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2、认真进行整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前两阶段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改进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把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与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素质上见实效,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见实效,在统筹兼顾、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上见实效,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上见实效,在勤政、廉政方面见实效。 3、实行整改责任制。领导班子和党支部的整改措施,要实行整改责任制,即由整改措施的责任人负责对每项整改措施进行“责任”落实,对没有极特殊原因,使整改措施没有按时、按计划完成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或责任部门(单位)的责任。 (三)公布整改情况,接受群众监督(6月7日至6月14日) 1、公布整改情况的范围。局党组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在全局干部职工范围内进行公布;支部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在支部范围内进行公布;党员个人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在所科室和支部范围内进行公布。 2、通报整改措施的落实。整改提高阶段基本结束后,各单位要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向广大党员和群众通报本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改情况和成果,肯定成绩,找出差距,进一步搞好整改。 3、接受群众评价。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结束前,将对各单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各支部要及时把广大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引导到立足本职,做好各项工作上来。要把整改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真正把开展先进性教育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契机。 (四)巩固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6月14日后) 1、深化主题实践活动。各支部要紧密联系各自教育活动的实践,着眼于做大做强环保系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切实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到实处。 2、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各单位要注意总结先进典型的事迹,大力弘扬、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表扬,使全系统进一步形成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3、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结束后,各单位要注意把集中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用制度固定下来,形成让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投入足够的精力抓好整改提高工作。各支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出现松懈情绪。要超前谋划好巩固提高阶段的有关工作,并注意对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总结。 2、加强工作指导。局先进性教育办公室要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保证整改提高阶段工作健康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要在这一阶段,继续深入到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上去,指导工作,督促落实。 3、加强督导检查。局督导组要把握好整改提高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单位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具体指导。 4、加强舆论宣传。各单位要充分运用报刊、简报、网络等媒体,宣传整改工作取得的成效和集中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大力宣传集中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充分展示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 责任教育论文:高中生道德知识教育和道德责任教育结合 一、理性分析 要解决高中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从当前高中学生特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了解到他们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学生中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道德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不统一。如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占80.6%,?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做到为他人服务的却很少,更谈不上“全心全意”。根据高中学生道德状况的这种特点,我们如果仍从道德知识教育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其结果将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捉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认同的,问题在于谁去提倡,从学生角度讲,很少有人愿把自己结合进去,总习惯地认为这是对他人讲的。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小必须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前提条件首先是我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他人为我服务。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 (三)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本身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道德习惯养成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估,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上会产生激励机制。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课成绩好等于道德品质好的状况,更有效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责任教育论文: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现状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力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及其质量,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的综合性人才。文章结合社会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概述,对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现状进行考察,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教育 什么是责任?人们对责任的理解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社会道德责任;二是工作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大学生作为引领整个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贯彻,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向。 1社会责任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概述 社会责任是指某一个体或组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也是人民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承担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对自身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行为为目的,最终达到其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高度责任品质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现状调查 当前“95后”大学生整体上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不乏诸如厌逃学、舞弊、沉迷网络、“传销”甚至有其他涉案行为等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现象,这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理论层次与教育质量,现对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网络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占19.82%,大二学生占32.75%,大三学生占28.16%,大四学生占19.27%。以下是有关本次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希望对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借鉴。(1)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分析。在回答“上大学主要目标是什么”问题时,同学们普遍认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和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调查问卷中54.16%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加国家急需重大活动志愿者或支援灾区志愿者;当问到“如果您在街上遇见老人摔倒或有人主动请求帮忙,您会怎么做?”时,53.92%的同学看情况而定,23.39%的同学积极上前帮助,13.48%的同学认为社会险恶,可能是骗子,小心上当,走为上策。从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可以看出当代“95后”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但比较盲目;从对国家和民族利益重大事件关注度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关注度较高。(2)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分析。在回答大学生应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问题时,76.3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3.19%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太大不应该践行社会责任,10.07%的学生表示不太明确;67.73%的学生表示成才、捍卫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德等属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14.76%表示类似“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义务献血、捐款”等行为属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3)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的认可分析。社会责任教育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及自我全面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6.34%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完全可以培养成有责任的公民,课堂教育是学生目前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61%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堂教育和一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调查的200名学生对象中,普遍学生认为接受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自身发展并且对学校、社会组织的相关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也各自持有自己的看法在其他问题方面:有效问卷中显示有128人愿好好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56人愿乐于助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说明广大学生非常愿意提高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伟大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调查,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消极效应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冲击较大。在被调查对象中,28.87%的学生对正能量表示不关注或无所谓。什么是正能量?近两年来,人们将“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亲切地称之为“正能量”。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竞争中推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以优胜劣汰拉大人们的利益差距。在现实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的思想行为变得更具功利性。大学生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至上的非主流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的冲击。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比较严重,正能量无法及时手递手传递,社会责任教育工作开展也日趋艰难,这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冲击也愈加强烈。第二,学校传统社会责任教育方式导致社会责任教育停滞不前。在被调查的200人当中,有97人通过听别人谈论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77人通过看新闻报纸了解,26人通过听课偶尔听到,这说明主动关注了解社会责任教育的情况的学生较少。目前学校针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课堂附加教育。而国外,很多大学为此开设专门的相关课程(如《美国公民学》)和设置服务机构,已成为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相比,我校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只有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所涉及,无系统的教材和较好的课外辅导材料,只有文件性资料;学校社团和学生部门组织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相对缺少社会责任专题,社团活动形式缺少创新与吸引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学氛围不够浓厚,而专门开设社会责任教育课程或设立服务机构更是举步维艰。第三,不良家庭环境淡化了社会责任教育意识与行动。“环境塑造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单亲家庭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不和谐家庭给学生成长留下阴影、不良家教家风对学生行为的恶劣影响等,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90%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大部分从小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忽略了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身处残缺家庭和不和谐家庭中的学生无法获得细致的关爱和温情,缺乏亲情的呵护。因而总有一种不如别人幸福的自卑感导致不愿与外界交流。甚至有些单亲学生对家没有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自由”、更“精彩”,整日浪迹网吧、打架斗殴,沾染不良习气,从而产生对道德规范的错误认识,甚至对社会充满敌意,谈何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呢?第四,大学生自身消极因素影响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提高。调查对象中,有43.65%的学生觉得个人自身消极因素是影响社会责任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大学生社会责任存在问题与学生自身因素与主观价值参照偏差是密不可分的。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开始疲倦,长期为之艰苦奋斗的核心目标失去意义,学习目标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开始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化,以“自我”为中心利益评判标准笼罩全身。因而,学生自身消极因素与日俱增最终成为了社会责任教育的拦路虎。 3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对策思考 (1)坚持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地位,剔除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优化市场经济的氛围。曾说“新常态”下的教育要把培养懂担当、精神独立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作为终极目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必然成为教育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部分。高校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开讲座或公开课,用文本、图片、音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相信,在中华传统文化滋润和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提高指日可待。(2)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最亲切、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当前热点的社会事件,采用开放式、合作式、案例式等方式相结合,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在“印度非法侵犯我国领土”事件发生时,很多在印华侨回国和国内有关印度的产品销量大大下降。老师可以将此事件的政治和经济的双方面性引入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开拓学生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另如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如何正确、合法记账等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明确会计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和职业道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3)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优化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又称“互联网+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互联网为平台的教育网络体系,它的最终目的是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曾说过:“家庭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可见良好的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学校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体,鼓励辅导员通过创立微信家长群,加强与家长联系;利用微博公众号推送与提高社会责任感相关的资料,完美地把家庭、学校以及对学生责任教育所有有利的因素都联合在起来、互通有无,共同优化家庭教育,为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搭建好交流平台。(4)加强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支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发展方向。大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组织观看具有重要意义节目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如组织统一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和《开学第一课》等节目。从个人体会上来说,这些政论片和综艺节目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规律,积极进行自我价值观教育,可帮助学生积极摆脱消极因素、产生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把自己塑造成有责任、有担当和敢为人先的优秀青年。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摸索社会发展和建立良好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消除自身消极因素,将含有“真理性”的社会责任理论升华为自我责任意识,进而再促进自觉的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实现学生对社会责任理论由“知”到“行”的转化。如湖南商学院近年开展的“雷锋月”“爱护老人日”“精准扶贫”、服务社区和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与,同学门共同在享受社会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质量潜移默化地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刘胜辉 陈拓 单位:湖南商学院会计学院 责任教育论文:高职学生责任教育研究 摘要:“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是未来高职教育服务经济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着力点,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秀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已走出“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高职院校应从校企文化融合角度寻找加强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责任教育为企业培养金牌员工。本文重点围绕高职学生责任教育命题,阐述了责任教育的内涵与范畴,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四方面责任是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内容。同时,本文立足于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从顶层机制建设、精神文化融合、物质文化融合、制度文化融合、行为文化融合等五个方面,提出加强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新常态;校企合作;校企文化融合;责任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减速不减势、提质又增效的新常态“,质量”一词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在新常态的牵引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行业企业加快增质提升,必然牵动新生产核心要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人才供给首先要实现中高端。面对“新常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力在哪里?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2015年,教育部制定和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文件,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从总理的讲话和近年来密集出台的国家新政来看“,优质”“、精品”源于校企双方为劳动者共同培养的负责任的职业精神,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操作型”技能人才,而是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是未来高职教育服务经济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着力点。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看,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办学的重要使命。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关键要看市场最需要怎样的企业,企业最需要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们的需要层次从基本的“生存”递升到“生活”及“生命”的更高层面,人们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可以说,重视责任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因此,新形势下加强责任教育尤为重要。 1新常态下加强高职责任教育的价值 1.1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质 责任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密不可分。责任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心灵的内化、一种心灵的自觉和勇于担当的精神[1]。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通常可表现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2]。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教化抽象到内省的过程。而责任既是品质,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载体,是促进学生从“学校人”变为“社会人”“、职业人”的内驱力。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和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沃尔特•米勒考察了诸多成功人士以后发现,决定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责任——是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位置,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形式有了相当的了解,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责任是什么了,并且也会明白自己所逃避责任的后果是什么。”沃尔特•米勒在《这是我的错》一书中指出,成功的职业工作者始终坚持以责任为主导,他们的优秀职业素养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践行到责任内化的过程。放眼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这些职教强国除了本身具备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和有效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身上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甚至是这些“刻板的职业素养”成就了精品制造的高质量。 1.2构建校企共同的愿景与理念 现实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总是存在差异。学校追求“教育本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企业追求“利润本位”,为生存而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不对等导致校企合作难深入、难持久,往往出现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一头热”,企业则偏冷的现象。要有效解决这些困境,除了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外,也要重视最根本的两个主体——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融合与利益统一。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学校和企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人的价值输出与贡献。责任,成为让两者耦合的良好纽带。对于学校发展与企业经营而言,责任都是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条,企业最需要忠诚、敬业、做事有办法的员工,学校则最希望建成负责、尽责、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加强责任教育,从内部看有利于培养优质的学生,从外部看则打破了校企之间的认同障碍,打通了价值互通的渠道,构建起“以人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以法治为准绳,实现双方创新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景与理念。 2高职责任教育的内涵与范畴 高职责任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广,分法不一。笔者认为,高职责任教育应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衔接起来。高职责任主要包含学校的价值使命责任、依法办学责任和人才培养责任,反映了面向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也包括三个层面。从内涵与机理分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价值使命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质相吸;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坚持依法办学,其依法办学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频共振;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其培养学生爱国、爱岗、爱社会、爱人民的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为一体。因此,加强高职责任教育本质上即是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两者内涵一致,范畴相当。从面向学生个体的责任教育而言,高职责任教育应包含四方面:一是爱国责任,体现为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敬业责任,体现为学生对企业是否忠诚、爱岗、对企业和自己负责等;三是诚信责任,体现为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是否做人诚实、遵守信诺等;四是友爱责任,体现为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友善待人、懂得感恩等。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责任既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精华要素,也是企业文化的内核与灵魂。加强学生四方面的责任教育,有利于校企文化互相融合,协同育人。 3校企双方共同推动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探索 责任教育是项系统工程,校企之间需要拧成一股绳,在共同的价值与利益追求上推进育人工作。文化融合是个重要的平台与手段。所谓校企文化融合,是指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技能的提高的价值取向。从校企文化融合的视角分析,高职学生责任教育可以从顶层机制建设和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实践。 3.1前提——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不断实践与成功的模式。然而,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关键原因在于一部分校企合作并未给企业带来长远的人才红利。如传统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为缺少对学生需求调研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培养合作末期显现出“学生对岗位认同感低”“、留不住学生”等问题,这无疑将削弱校企合作的稳固性。要让企业主动参与责任育人工作,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角度入手,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优越性设计,实现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的典型范本。这种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十分强调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进行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等顶层路径设计,建立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机制、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衔接机制等。推进责任教育,基础前提是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机制,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发挥企业人才培养重要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双向育人的合力。如苏州建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定岗双元”为依托,使校企联合育人换发新动力。在每年高考录取新生报到后,企业在学院选人、学生选岗,学院与企业、企业与学生签订三方定岗培养协议,使学生一入学就形成“学生兼学徒”的双身份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校+企业”的双主体地位,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提供先天性的机制条件。 3.2核心——推动精神文化融合 推进责任教育,校企之间促进精神文化融合是核心。因上文在剖析责任的内涵与范畴时论述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等品质是校企文化的共通点,故可以从这四个角度设计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如下表所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培养“职业人”的责任要素,把企业崇尚的团队精神、质量意识、诚信理念等融入到校风、学风、教风中去,企业文化在渗入校园文化中,也应尊重高校育人的基本属性。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博爱、慈善的人道主义精神。校企双方只有互相取其精华,才能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驱动。 3.3环境——推动物质文化融合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环境的润化与熏陶,加强责任教育同时需要校企双方推进物质层面的融合,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环境空间里营造想负责、能负责、敢负责的文化氛围。如围绕爱国责任主题,除了结合时代主题营造的爱国主义氛围外,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优秀校友、典型人物等,打造“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故事墙、校友林等,增强文化的可及性与感染力;围绕敬业责任,在校企共建的生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体现职业工作特色的场所充分融入质量、安全、创新、执行等文化元素;围绕诚信责任,倡导学生建立无人看守诚信小店,在校园、企业定点布置随手借、随手还的“责任伞”,引导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自觉养成诚信意识;围绕友善责任,积极营造志愿服务和礼仪文化环境,在学生社区、食堂、工作室等职业素质日常养成基地,主动宣传感恩、奉献、互助、进步的精神。 3.4保障——推动制度文化融合 制度是施行价值理念的保障。校企之间在坚守依法治校、依法治企的基础上,需要互相吸收各自制度管理的优势,取长补短,融合推进。学校可以借鉴把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引入校园管理中,引入企业ISO9000质量体系、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实行责任与奖学金、学分挂钩制度。如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中明确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定,设立相应的学分,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文明寝室建设中引入“6s管理模式”,增强责任教育的日常养成。企业作为学生教育的“另一元”,也应吸纳教育管理的特点与优势,注重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成长个性,主动融入学校的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及育人的相关制度,把制度的刚性和教育的柔性结合起来。 3.5载体——推动行为文化融合 职业行为是责任教育的载体,践行责任理念需要校企双方围绕“学生”这个本质对象进行行为文化融合。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活动”为纽带促进双方行为文化融合。如高职院校举办“明责讲堂”,以“明责激励人生”为主题,邀请企业名家、创业星秀、职场达人、能工巧匠等行业里负责、敬业、乐业的人物为学生讲述人生故事,传递责任精神,打通“懵懂的在校学生”与“负责的职业人”之间的模范学习桥梁。又如学校以“磨炼学生精品、质量意识”为目的,组织精品团日活动评比活动、优良学风标兵班集体评选、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分公司形象PK赛、创业创新创效大赛等,帮助学生融入团队、追求卓越。再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大学生职场训练营,以“生存挑战”、“职场磨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活动教育中实现从“要我负责”到“我要负责”的转变等。学生的责任教育只有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许多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融机构建立银领学院,实行“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的学生管理机制,建立校企通用的学生礼仪规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起深圳大学生“创交会”,在创业教育中塑造学生精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罗蒙电商合作,开发基于“双十一”平台的《网络营销实战演练》课程,学生在“双十一”期间由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在客服工作中培养敬业、诚信、以客户为中心为责任素养。由上所述,校企文化融合使责任教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各高职院校还要针对各自实际与特点,推动校企之间在体制机制设计、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以培育负责任的“职业人”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金挺 叶海玲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对责任教育的影响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以及原因 1.1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 1.1.2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成就欲望以及自我责任感极强,他们正视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极其重视自我价值,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全然不考虑社会价值,从学校拿到一纸毕业证书就转战校外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在利益多元化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在追求梦想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上都喜欢走捷径,追求实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多余精神和集体利益。很多同学毕业后首选是大城市,首选待遇好的企业,而不考虑西部地区,不考虑落后地区的情况也是广泛存在的。他们宁愿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蜗居,做“蚁族”,去追求自我价值,也不愿回到家乡进行家乡建设,或者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为社会做贡献。 1.1.3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通过个人的奋斗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而置其它课程于不顾。在学习中,大部分人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学习,有利的课程就学,不能带来利益的课程就不学,是否学习完全就是凭借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简单判断。大学校园里经常听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说法,去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学习的东西不是全部为自己的,从而忽视社会责任。 1.1.4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有比较健康的社会道德观念,但近年来在不同的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乃至对同伴、亲友、恩人的生命漠然视之。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事件也不少,前段时间的“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事件说明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大家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环境听课和自习,用书本抢座占座等情况屡出不穷。这些行为都是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自己的利益而为的。对物不珍惜,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尽力,对己不克制。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是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1.2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责任缺失,有以下原因,首先是不良的社会风气,“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类金钱万能的观念和社会上各种高官的贪污腐败现象,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着腐蚀的作用,产生不利影响;高校重专业、轻道德培养也是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责任感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空缺也是不无关系的;大学生自身缺乏对“修养”的深刻认识则是形成其责任感缺失的关键因素。 2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价值 2.1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积极构建社会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就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都被它链接而起并指向一个大同的社会理想。百家争鸣以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它们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观点对大学生构建社会理想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责任感的追求,弃它于不顾,利益面前,不分善恶,在自己的行为准则中,没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谏言对自己进行规范。传统文化强调自我的成长与完善,要求人对事对物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推动着中国的历史不断进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不会再只是强调个人利益,缺乏为集体利益牺牲的精神,对于不关自己的事情,不再回避、冷漠,漠不关心。肩负起自我责任不断鞭策自己,也肩负起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2.3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古代儒家学者以仁为己任,主动的承担起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们在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下,更加具有使命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道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提倡人们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以达到自由的境界。此价值观能使自身的悟性提升,获得充实体验,同时也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怀有慈悲之心,就是在自己的心田里把所有的众生形象度化得干干净净,对别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仁义正直,耻辱自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贵和尚中,和谐大同等谏言都是来自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集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一体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文化资源,对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传统文化还拓展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让大学生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并进行道德践履。 3结束语 传统文化教育既对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形成有着本质上的作用,又对当今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有着引导的作用;它既为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提供了参照,又明确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确立了方向。因此,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强调,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的。 作者:杨阳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 责任教育论文:传统文化对责任教育的影响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以及原因 1.1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 1.1.2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成就欲望以及自我责任感极强,他们正视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极其重视自我价值,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全然不考虑社会价值,从学校拿到一纸毕业证书就转战校外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在利益多元化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在追求梦想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上都喜欢走捷径,追求实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多余精神和集体利益。很多同学毕业后首选是大城市,首选待遇好的企业,而不考虑西部地区,不考虑落后地区的情况也是广泛存在的。他们宁愿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蜗居,做“蚁族”,去追求自我价值,也不愿回到家乡进行家乡建设,或者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为社会做贡献。 1.1.3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通过个人的奋斗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而置其它课程于不顾。在学习中,大部分人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学习,有利的课程就学,不能带来利益的课程就不学,是否学习完全就是凭借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简单判断。大学校园里经常听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说法,去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学习的东西不是全部为自己的,从而忽视社会责任。 1.1.4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 虽然大多数大学生有比较健康的社会道德观念,但近年来在不同的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乃至对同伴、亲友、恩人的生命漠然视之。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事件也不少,前段时间的“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事件说明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在校园里,大家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环境听课和自习,用书本抢座占座等情况屡出不穷。这些行为都是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自己的利益而为的。对物不珍惜,对人不感激,对事不尽力,对己不克制。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是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1.2当代大学生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责任缺失,有以下原因,首先是不良的社会风气,“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类金钱万能的观念和社会上各种高官的贪污腐败现象,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着腐蚀的作用,产生不利影响;高校重专业、轻道德培养也是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责任感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空缺也是不无关系的;大学生自身缺乏对“修养”的深刻认识则是形成其责任感缺失的关键因素。 2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价值 2.1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积极构建社会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就是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都被它链接而起并指向一个大同的社会理想。百家争鸣以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它们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观点对大学生构建社会理想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传统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责任感的追求,弃它于不顾,利益面前,不分善恶,在自己的行为准则中,没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谏言对自己进行规范。传统文化强调自我的成长与完善,要求人对事对物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推动着中国的历史不断进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不会再只是强调个人利益,缺乏为集体利益牺牲的精神,对于不关自己的事情,不再回避、冷漠,漠不关心。肩负起自我责任不断鞭策自己,也肩负起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 2.3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古代儒家学者以仁为己任,主动的承担起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们在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下,更加具有使命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道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提倡人们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和运动变化的规律以达到自由的境界。此价值观能使自身的悟性提升,获得充实体验,同时也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怀有慈悲之心,就是在自己的心田里把所有的众生形象度化得干干净净,对别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仁义正直,耻辱自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贵和尚中,和谐大同等谏言都是来自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集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一体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文化资源,对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传统文化还拓展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让大学生学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并进行道德践履。 3结束语 传统文化教育既对良好的校园道德环境形成有着本质上的作用,又对当今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有着引导的作用;它既为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提供了参照,又明确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确立了方向。因此,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强调,对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的。 作者:杨阳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 责任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中责任教育的思考 人活在世上,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所以既要依存于社会,又要对社会负责。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是对社会负责的典范。元朝的文天祥、清代的林则徐、近代的孙中山,当代就更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最有担当的社会人。 艺术教育具有极好的渗透性,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良载体。通过学画,文天祥、林则徐等名人的画像,欣赏孙中山先生的画册,及参观博物馆,用相机拍摄抗日联军战斗史展览中的杨靖宇林海中的战斗形象照片,了解齐白石拒不给日本占领者作画的举动,让学生在这无数有担当的人物映照下,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完成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的。我们还走进社区,与社区的合唱团一起学唱《扶起你》,让学生体会建设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扶持的责任,是每个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只有在社会中尽职尽责,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社区的活动中体会亲民、服务于民的思想感情与责任意识。 对社会、对别人负责是高尚的情操,对自己负责是对社会、对别人负责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是一个具有健全心灵的好人。音乐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使人行为变得优雅、完美,这种人格形象塑造是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有功能。只有深爱自己的祖国,又对祖国负责的强烈责任感,才使聂耳的田汉创造出《义勇军进行曲》那样震撼人心魄的乐曲。那铿锵的歌词,高亢激越的旋律,唤起国人抗击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而今天这意义深远的乐曲又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的最强音。起来、前进,催人奋进,鼓舞中华儿女勇敢前行。每当升旗时响起《义勇军进行曲》,每位学生、每位老师无不振奋、激动。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在乐曲中升华。学校的艺术教育就要紧紧抓住塑造人心灵而展开。 为达此目的,我们设计了艺术欣赏课,在这个单元里,梵高、毕加索、徐悲鸿、丁聪、李斯特、斯特劳斯、阿炳等,艺术欣赏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感受、感知和共鸣。艺术家、艺术作品具有特别积极、美好的力量。高尚、仁爱的内容,使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与艺术家及他们的优秀作品产生共鸣,净化他们渐为世俗所侵蚀的灵魂。 我们特别选择许多中国音乐作品来欣赏,因为中国音乐跟传统的美学精神紧密相连,上善唯美,喜欢虚静空灵的意境,追求情与景的交融。注重情韵的表达,旷达幽深、空灵中庸,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泉映月》、《十面埋伏》、《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黄河大合唱》、《东方红史诗》等乐曲和大合唱欣赏,学生显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行为规范了,举止文雅了,待人有礼貌了,对人对己都有责任感了。因此,我们认为艺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最好途径。 作者:马振远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东安小学 责任教育论文:救助站责任教育剖析材料 通过这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我认识到自己要切实认真地抓紧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扎实搞好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深入工作一线,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党的新理论,了解党的新政策,在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过去,我一直认为,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要认真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那份薪水,何来责任、使命?但通过的学习,改变了我对工作、责任、使命、能力、价值的一些观念和看法,使我懂得:工作意味着责任,工作需要忠诚,工作要做到更好。 工作意味着责任。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就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就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反之,不能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人,就会懈怠自己的责任,就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别人带来生命的威胁。就救助管理站而言,从求助人员来站求助到工作人员对求助人员的甄别,从巡查引导到护送返乡均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每一个职位的规定的工作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感意味着有信、有条、有条理、有上进心、可依赖、爱思考、追求成功,能够自率。而在工作中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工作认真和积极的态度。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需要个人对单位的忠诚和热爱,更需要个人的自觉习惯意识去维护,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责任行为。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每个人,无论在那个岗位,都要看重自己的工作,进而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更值得信任。同时,他因此得到更多人的信赖,更多地把握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更是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是为自己做的。 责任胜于能力。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一个工作人员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单位创造更多效益。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工作人员,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工作必须具备责任,责任在先,能力在后,责任是人生中的一种使命。事实上,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人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取决于他的责任与能力,责任推动能力,而能力并不能代表责任,责任决定工作,决定成果,因此,责任胜于能力。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而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责任体现忠诚。忠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职业的忠诚,是对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一旦养成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我们即使面对逆境,也会鼓足勇气;面对诱惑,也会不为所动。会克服艰难险阻,执著勇敢,发挥潜能,奔向成功并乐在其中。是单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也给了我们成功的机遇。当我们对单位怀感恩之心,对单位的忠诚将变成自觉的行动。对单位、职业的忠诚,也将唤醒我们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人格的力量。我们会因为要担负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会调动起所有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责任不允许寻找借口。借口与责任心有关。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从来不找借口的。即使工作遇到困难,他努力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认定了目标后的百折不挠。而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尽力就可心安”,而对于完不成任务,因为找到了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借口,可以向领导交差,就放弃了追求成功的努力。 责任教育论文:深究对小学生的责任教育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我们的日子也逐渐富裕了,父母陪读、上学接送、不让孩子做家务活……部分家长的过分“包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生责任感的缺失。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骄傲自满,为我独尊。事实上,小孩子也有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家里他是家庭一员,在学校他是一名学生,在社会上他是一个小公民,不同的角色赋予了孩子不同的责任。孩子责任感的培养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这方面,家长要做到——该放手就放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大染缸,它不仅有真、善、美、而且还有假、恶、丑,学生的成长不可能脱离这个环境。小学生的模仿力强,周围人、身边事都能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现实生活也急需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作校训。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人们才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责任感,才会时刻准备着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有了责任感,才会将个人融入到社会的海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为国效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对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题思想是: 1、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2、增强责任意识,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3、体验承担某项任务,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 4、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 概刮地说,小学生的责任教育应包刮; (1)对自己负责人 A、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B、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对他人负责 (3)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因为一个独立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幼儿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可以说,责任感始于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对于孩子犯错,除了改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外,有时对孩子可采取一些强化措施,让孩子为过错付出一定的辛苦。这可以通过班会、队会进行。如;低年级举行整理书包比赛。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收拾文具、学具等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学校班队主题活动,如;“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B润童年”等主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 对他人负责,就是不影响别人,不侵犯他人。会保护自己,不做危险的事等等。这可以通过开展班队的“文明之星伴我同行”评比活动进行。 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包刮维护集体的荣誉,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损坏公共物品,不影响公共卫生等等。如;值日生劳动、随机地一些集体劳动等。老师要让孩子明白,班级中的任何一员都有为集体做事的职责和义务。还可以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如“弘扬我老区,以我所能尽责任”精神,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我是一名小导游”、“当国旗升起时”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它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独立性的增强,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对其将来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明天的责任;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他们肩扛着振兴华夏的责任;孩子是未来社会的轴心,他们背负着“保卫祖国、稳定社会”的责任;孩子是未来家庭的中流砥柱,他们背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心,他们将来怎能胜任这些职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终受益”。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家长科学而又耐心地培养。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从小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小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他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与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责任教育论文:高中生道德知识与责任教育的关系论文 一、理性分析 要解决高中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道德知识教育与道德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从当前高中学生特点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召开师生座谈会等了解到他们在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学生中道德的价值取向是健康向上的,道德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但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不统一。如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占80.6%,?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做到为他人服务的却很少,更谈不上“全心全意”。根据高中学生道德状况的这种特点,我们如果仍从道德知识教育上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其结果将是徒劳的。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捉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认同的,问题在于谁去提倡,从学生角度讲,很少有人愿把自己结合进去,总习惯地认为这是对他人讲的。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小必须要强化道德责任教育,使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前提条件首先是我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他人为我服务。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课内评估与课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门思想教育课,它是一门具有很明显的德育功能的课程。正因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内考核,而应该与学校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级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这种课外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道德的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公务员之家 (三)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本身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个道德习惯养成过程中通过过程性评估,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行为给予必要的评价,促使其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终结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在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上会产生激励机制。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课成绩好等于道德品质好的状况,更有效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责任教育论文:土地局责任教育活动剖析材料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不足之处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对区委、区政府的政治文件资料,我必精读细品,深入领会其精神,并能坚持对其中精彩部分做好笔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书籍我收集甚多并能认真仔细阅读、利用闲暇时间勤看报刊杂志并坚持做笔记,对政治和工作方面的进行分类整理、我能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土地方面的书籍、资料、图片,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资料库”,为本部门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在部门中是负责协调土地证的办理工作,对《土地法》、土地证办理流程、土地纠纷等方面能做到了然于胸、在部门中,我虽然年过半百,原来在区土地局工作了很多年,我一贯对分内工作精心干,分外的工作抢着干,我们项目办自成立之日起,对落户我区的几个大项目,我不分酷暑严寒,任劳任怨地为企业办理复杂的土地手续、由于工作忙,学习上存在不连贯性,不能精益求精,尤其在业务知识这一块更应该不断提高、项目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情绪、土地手续应该说是比较烦琐的一项手续:地籍测量、地质勘探、土地评估、市局利用科、地籍科、规划科等部门的专业办理手续十分烦琐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段时间,在我区掀起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主题教育活动的大热潮,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在这次主题学习活动中,我有如沐春风亦如赤足泡泉之感,从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获益良多。现将我学习和工作的情况简单剖析如下: 一、学习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尤其注重个人思想品质、为人修养的提高,工作中要求真,生活上做真人。 1、对区委、区政府的政治文件资料,我必精读细品,深入领会其精神,并能坚持对其中精彩部分做好笔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2、利用闲暇时间勤看报刊杂志并坚持做笔记,对政治和工作方面的进行分类整理。 3、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书籍我收集甚多并能认真仔细阅读。 4、我在部门中是负责协调土地证的办理工作,对《土地法》、土地证办理流程、土地纠纷等方面能做到了然于胸。对土地政策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能尽快地适应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很好地去服务项目业主。 5、我能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土地方面的书籍、资料、图片,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资料库”,为本部门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工作情况 在部门中,我虽然年过半百,原来在区土地局工作了很多年,我一贯对分内工作精心干,分外的工作抢着干,我们项目办自成立之日起,对落户我区的几个大项目,我不分酷暑严寒,任劳任怨地为企业办理复杂的土地手续。 1、上班时间从未迟到早退,坐班时间也从来没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2、有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服务中涉及到的立项、环评、规划、三通一平、各类费用的上缴与返还等工作,也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做好。 3、Xx特钢、Xx汽车弹簧公司项目、Xx输送机械公司项目、Xx混凝土公司、XxXx纺织公司项目、Xx几个搬迁项目的土地手续都是我负责办理的,并都比预期的时间办理得快,由此赢得了企业业主的一致好评,但我从未受过这些企业半点好处,维护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4、能及时为区领导提供地价、土地补偿、招拍挂、各项费用及预算等专业的数据,为领导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 5、对企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土地问题和纠纷能积极主动地去协调解决。如:Xx搬迁企业——Xx工贸公司,该公司落户XxXx口,在办理规划时,错把市纺织公司的一块地划给了Xx,双方几乎处于了焦灼状态,我通过多方协调多方努力,最终圆满解决了双方的纠纷,市纺织品公司的土地手续在这次调处中也得到了合法手续,为这家企业办理了新的土地证、宗地图。现在Xx公司的土地手续有望近期办理完毕,为该企业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6、跟踪服务招商引资,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从市建委各部门的协调到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技术特长,项目建设中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7、认真搞好部门的团结,全力支持一把手的工作,配合做好自己份内事务:坚持做到不该问的不问,能不参与的尽量不参与,但工作积极主动,现在项目办的情况是人心齐、办事力、无矛盾、整个团队和气、和谐、和平共处。 三、不足之处 由于我们项目办面对的是市各职能局,各项手续错综复杂,故而工作中有了一些遗漏和不成熟的地方。 1、由于工作忙,学习上存在不连贯性,不能精益求精,尤其在业务知识这一块更应该不断提高。对新的土地政策还缺乏敏锐度。 2、土地手续应该说是比较烦琐的一项手续:地籍测量、地质勘探、土地评估、市局利用科、地籍科、规划科等部门的专业办理手续十分烦琐,,有时对这些部门跑的次数多了,就产生了一些焦躁情绪。 3、项目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情绪。 4、本人今年55岁了,有时年纪大了在外面跑来跑去跟自己的年龄不相称,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诺大年纪在外向人说好话,求人办事心里总有一种不平衡感。 总而言之,我作为全区经济建设中的一分子,就应该多一份事业心、多一点责任心,只要认认真真做人,只要踏踏实实工作,我坚信道路是宽广的,前途是光明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 责任教育论文:党员责任教育个人剖析材料 编者按: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党的新理论,了解党的新政策,在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就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一个工作人员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单位创造更多效益。忠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职业的忠诚,是对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 通过这次责任主题教育活动,我认识到自己要切实认真地抓紧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扎实搞好各项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深入工作一线,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党的新理论,了解党的新政策,在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过去,我一直认为,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要认真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那份薪水,何来责任、使命?但通过的学习,改变了我对工作、责任、使命、能力、价值的一些观念和看法,使我懂得:工作意味着责任,工作需要忠诚,工作要做到更好。 工作意味着责任。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就会出色地完成任务。就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反之,不能承担起自己责任的人,就会懈怠自己的责任,就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给别人带来生命的威胁。就救助管理站而言,从求助人员来站求助到工作人员对求助人员的甄别,从巡查引导到护送返乡均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每一个职位的规定的工作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感意味着有信、有条、有条理、有上进心、可依赖、爱思考、追求成功,能够自率。而在工作中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工作认真和积极的态度。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它需要个人对单位的忠诚和热爱,更需要个人的自觉习惯意识去维护,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责任行为。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每个人,无论在那个岗位,都要看重自己的工作,进而增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更值得信任。同时,他因此得到更多人的信赖,更多地把握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和能力。一个对工作负责的人,更是对自己命运负责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是为自己做的。 责任胜于能力。在现实生活以及工作中,责任经常被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一个工作人员能力强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所在单位创造更多效益。而一个愿意为事业全身心付出的工作人员,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工作必须具备责任,责任在先,能力在后,责任是人生中的一种使命。事实上,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一个人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取决于他的责任与能力,责任推动能力,而能力并不能代表责任,责任决定工作,决定成果,因此,责任胜于能力。当然,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一个只有责任感而无能力的人,是无用之人。而责任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是靠能力去创造的。 责任体现忠诚。忠诚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对职业的忠诚,是对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一旦养成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我们即使面对逆境,也会鼓足勇气;面对诱惑,也会不为所动。会克服艰难险阻,执著勇敢,发挥潜能,奔向成功并乐在其中。是单位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也给了我们成功的机遇。当我们对单位怀感恩之心,对单位的忠诚将变成自觉的行动。对单位、职业的忠诚,也将唤醒我们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人格的力量。我们会因为要担负的责任而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会调动起所有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责任不允许寻找借口。借口与责任心有关。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从来不找借口的。即使工作遇到困难,他努力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认定了目标后的百折不挠。而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考虑更多的是“尽力就可心安”,而对于完不成任务,因为找到了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借口,可以向领导交差,就放弃了追求成功的努力。 责任教育论文:党员干部责任教育个人剖析材料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学习情况;工作情况;不足之处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对区委、区政府的政治文件资料,我必精读细品,深入领会其精神,并能坚持对其中精彩部分做好笔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书籍我收集甚多并能认真仔细阅读、利用闲暇时间勤看报刊杂志并坚持做笔记,对政治和工作方面的进行分类整理、我在部门中是负责协调土地证的办理工作,对《土地法》、土地证办理流程、土地纠纷等方面能做到了然于胸、上班时间从未迟到早退,坐班时间也从来没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有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服务中涉及到的立项、环评、规划、三通一平、各类费用的上缴与返还等工作,也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做好、能及时为区领导提供地价、土地补偿、招拍挂、各项费用及预算等专业的数据,为领导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跟踪服务招商引资,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认真搞好部门的团结,全力支持一把手的工作,配合做好自己份内事务、由于工作忙,学习上存在不连贯性,不能精益求精,尤其在业务知识这一块更应该不断提高。对新的土地政策还缺乏敏锐度、项目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情绪、土地手续应该说是比较烦琐的一项手续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段时间,在我区掀起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主题教育活动的大热潮,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在这次主题学习活动中,我有如沐春风亦如赤足泡泉之感,从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获益良多。现将我学习和工作的情况简单剖析如下: 一、学习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断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尤其注重个人思想品质、为人修养的提高,工作中要求真,生活上做真人。 1、对区委、区政府的政治文件资料,我必精读细品,深入领会其精神,并能坚持对其中精彩部分做好笔记,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2、利用闲暇时间勤看报刊杂志并坚持做笔记,对政治和工作方面的进行分类整理。 3、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书籍我收集甚多并能认真仔细阅读。 4、我在部门中是负责协调土地证的办理工作,对《土地法》、土地证办理流程、土地纠纷等方面能做到了然于胸。对土地政策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能尽快地适应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很好地去服务项目业主。 5、我能坚持收集整理有关土地方面的书籍、资料、图片,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资料库”,为本部门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工作情况 在部门中,我虽然年过半百,原来在区土地局工作了很多年,我一贯对分内工作精心干,分外的工作抢着干,我们项目办自成立之日起,对落户我区的几个大项目,我不分酷暑严寒,任劳任怨地为企业办理复杂的土地手续。 1、上班时间从未迟到早退,坐班时间也从来没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2、有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服务中涉及到的立项、环评、规划、三通一平、各类费用的上缴与返还等工作,也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做好。 3、金洋特钢、湖北汽车弹簧公司项目、华威输送机械公司项目、东大洋混凝土公司、湖北凯富纺织公司项目、新冶钢几个搬迁项目的土地手续都是我负责办理的,并都比预期的时间办理得快,由此赢得了企业业主的一致好评,但我从未受过这些企业半点好处,维护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4、能及时为区领导提供地价、土地补偿、招拍挂、各项费用及预算等专业的数据,为领导及时作出决策提供了依据。 5、对企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土地问题和纠纷能积极主动地去协调解决。如:新冶钢搬迁企业——鑫强工贸公司,该公司落户白塔岩开山塘口,在办理规划时,错把市纺织公司的一块地划给了鑫强,双方几乎处于了焦灼状态,我通过多方协调多方努力,最终圆满解决了双方的纠纷,市纺织品公司的土地手续在这次调处中也得到了合法手续,为这家企业办理了新的土地证、宗地图。现在鑫强公司的土地手续有望近期办理完毕,为该企业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6、跟踪服务招商引资,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从市建委各部门的协调到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技术特长,项目建设中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7、认真搞好部门的团结,全力支持一把手的工作,配合做好自己份内事务:坚持做到不该问的不问,能不参与的尽量不参与,但工作积极主动,现在项目办的情况是人心齐、办事力、无矛盾、整个团队和气、和谐、和平共处。 三、不足之处 由于我们项目办面对的是市各职能局,各项手续错综复杂,故而工作中有了一些遗漏和不成熟的地方。 1、由于工作忙,学习上存在不连贯性,不能精益求精,尤其在业务知识这一块更应该不断提高。对新的土地政策还缺乏敏锐度。 2、土地手续应该说是比较烦琐的一项手续:地籍测量、地质勘探、土地评估、市局利用科、地籍科、规划科等部门的专业办理手续十分烦琐,,有时对这些部门跑的次数多了,就产生了一些焦躁情绪。 3、项目服务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满足情绪。 4、本人今年55岁了,有时年纪大了在外面跑来跑去跟自己的年龄不相称,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诺大年纪在外向人说好话,求人办事心里总有一种不平衡感。 总而言之,我作为全区经济建设中的一分子,就应该多一份事业心、多一点责任心,只要认认真真做人,只要踏踏实实工作,我坚信道路是宽广的,前途是光明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
经典教育论文:浅析“信而好古”的经典美术教育思想 摘要:儒家思想主张尚礼好古、以经典为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形成中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基础,本论文对“信而好古”的基本思想、基本精神介绍和分析,以及“信而好古”形成的原因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更深刻的了解“信而好古”的经典美术教育思想。 关键字:信而好古 人文精神 教育思想 一、“信而好古”的经典教育思想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古”古典、古训的作用在重视教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最大,主张尚礼好古、以经典为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论语》中,正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教无类”、“不学诗,无以言”等,我们再熟悉不过。可见,孔子的对“古典”的强调,对“雅正”的强调,具有普遍的观念指导意义。“好古” 是讲孔子学习的主要取向是前人的经验教训的文化继承,而“信”是讲喜爱文化继承,并注重证实前人理论之理性的现实性,也就是学习前人理论,并通过实践证实或者证否它。孔子的“信而好古”是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同时,也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二、“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的基本精神 “信而好古”重内在精神和生命的连续,意义在于重质、重情。在其思想中,体现了人文精神论、重视教师的观点。 中国的道德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指出人的尊严,维持人的尊严。在中国儒学中,孔子是重人文精神的开先河者。他重人事而轻天命,重对人的德性的培养教育。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克己复礼”的“从道者”,同时也潜心尽力的培养众多的忠实于仁与礼的“护道者”。人文精神论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主张先圣之理。全面的人文精神,贵在全面“人文”,夫子“温、良、恭、俭、让”,做事情中正,心态平和,虽然孔子不敢和周公比,但他对于自己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看得很清楚,是很自信的。 先秦时期,对礼、仪、法、规的遵从,在教育实施中,表现为对师、傅的尊重。这种思想在荀子著作中体现得最为集中。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常常把君师并称,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孟轲引《尚书•泰誓》中“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说法,把君师并列起来。荀子以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正礼”,而学生的任务则在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教导。《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智若师也。情安礼,智若师,则是圣人也。”师道尊严是教育的基本前提。荀子在《劝学》篇中又说:“《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达。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这些对师法的重视,对师、傅言传身教重要性的揭示,在教育思想上,与“信而好古”的观念一脉相承,也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中普遍遵循的原则。 三、“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教育从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 《礼记•学记》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集中代表了这一原则。儒家历来将“德”、“礼”的作用用在“政”、“刑”之上,奠定了君主治国的思想基础。如汉章帝诏书说:“三代导人,教学为本。”魏明帝诏书说:“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历代封建王朝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教育,为巩固他们政权而服务。这是封建统治教育的目的,在先秦时期封建统治者根据儒家理论,将兴学设教作为基本国策,使教育在中国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国家掌管的教育事业归根结底是中央集权的产物,出于统一思想、移风易俗和培养、选拔人才的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并牢牢控制教育。儒家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切实可行的兴学措施、教学内容和师资。 (二)孔子亲身体验“信而好古”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注释》中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渊源概括为四点。一,孔子纵然是殷商的苗裔,但早已从贵族下降到一般平民。这是说孔子的家世对孔子学说思想形成的基础性的影响。二,孔子是鲁国人。当时的鲁国,正处于新旧的交替之中,即有改革,但改革又不彻底,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上。孔子的思想不能不受当时鲁国的特定环境的深刻影响。三,孔子说过自己“信而好古”。他的弟子子贡也说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苦读好学,在读书中吸取他认为有用的东西,加以利用。古代书籍和古人对孔子都有不少的影响。四,古人,尤其春秋时人,有各种政治家、思想家,自然有进步的,有改良主义的,也有保守和倒退的。孔子对他们都很熟知,且适作评价,慎作取舍。这对孔子学说思想的形成也有影响。 孔子的“信而好古”经典美术教育思想,自古以来对中国画的学习有很深的影响。元赵孟\“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概括的言简意赅。这种观念通过艺术理论反映出来,形成中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并通过遵循典章仪轨、摹拓临写样范法帖等主要美术教育途径,达到师授传习的教育目的。贯通整个总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可见其影响之大。 经典教育论文:以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为视角思考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摘要】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关键词】英美经典影片赏析 大学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2010年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2011年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 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11年第2期《电影文学》;吴S《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2011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 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2.听说课程。外教人手不足,外教教学难以实现全覆盖。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汁原味的英美经典影片作为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操作便利,学生在课后自学并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成为情感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平台。将“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扭转为“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 三、英美经典影片赏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结合视觉文化风靡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论证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思维方式赏析英美经典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蕴涵的人文价值和思想突破,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提供实施路径。 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的主题和案例系列及人文价值,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提供内容。重点思考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蕴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系列和主题加以总结,思考其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意义,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内容。 美国经典科幻电影,指向未来和人类终极命运如《12猴子》、《地球停转日》;对文明冲突和人类作茧自缚自我毁灭的隐忧如《终结者》、《黑客帝国》、《银翼杀手》等;探索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此消彼长如《人猿星球》、《X战警》;表达对神经、精神世界未知和混沌的恐惧如《盗梦空间》、《少数派报告》;对宇宙奥义的追问如《2001漫游天空》、与外星生命的合作和对抗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时间、生死等终极问题。又如思考人工智能与智人命运的纠缠,近几年诞生出《机械姬》、《机器纪元》等影片,对智人的未来作出预测和反思。《超体》和《星际穿越》等影片,勾勒出科学和思想的边界。 代表美国魂和精神内核的电影,谈殉道者的孤独和伟大: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如《七宗罪》、《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孤胆英雄的非凡勇气如超人系列《超人》、《蝙蝠侠》等,西部牛仔的浩然正气如《正午》,警匪片对舍生取义的讴歌如《变脸》,政要和名流的底线和良知如《杀死一只知更鸟》、《洛城机密》等。该专题旨在启发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人性的弱点并思考宗教和文学对现世的超越。 另外还可以探讨如英美名著及电影,闪耀着人类普世价值的永恒之光,英美女性文学及电影涉及的爱情和独立问题,英美史诗电影的崇高和美,黑帮片看社会的显规则和潜规则等。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收集包括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的跨文化研究类书籍和相关论文、英美经典电影DVD、经典电影鉴赏中英读本、大学通识教育(ELE)英语读本、西方正典中英读本、英文经典名著详注等,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素养两方面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课程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为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功用提供可能性。 目前学术界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英语教学中电影赏析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而其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教学改革关系方面的研究不算多,本文用英美经典电影系列的案例分析,寻求经典英美电影片段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人文价值方面的突破。以英美经典电影片段赏析来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的旨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史哲修养、审美品位和思辨能力,这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 经典教育论文:谈儒家经典在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到家长的溺爱,“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许多人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而且电视上各种不健康的镜头,以及各种不健康的书籍,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严重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出现了许多违法犯罪的现象。所以,认识的肤浅、知识的浅薄、道德的缺失,是现在青少年的通病。这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担负着对学生德育的重大责任,面对德育的新问题,我们应清醒认识,认真对待。要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工作实效,还需要我们认真去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光明日报》发表过评论,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将有出现断层的危险性,重新建设中国文化,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使他们从小知道祖国的历史和祖国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优美的人格。 一、儒家经典的重要作用 儒家经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体现,它其中关于伦理道德,思想修养的内容,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沉淀了丰厚的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许多方面对人有很有成效的教育作用:智、仁、勇、忠、孝等,能帮助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思辨的头脑,培植学生的品格。“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刚建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理,“诚实守信,勤俭廉正”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慎独律己”的修养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内容在二千多年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受到儒家经典的熏陶,像闵子褰“母在一子单,母去二子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都说明了儒家经典的作用。不只是过去,就是在现在一些现代的著名人物小时候也是对儒家经典耳熟能详,深受影响。现在世界“孔子热”的现象表明儒家经典是被世界所接受的,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作用,韩国一直把儒家的道德伦理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中就开始灌输有关儒学的观念。“国民伦理”科开始就系统讲授儒家伦理,“君为臣之纲、父为子之纲、夫为妻之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强调忠孝等伦理和互相团结的精神。 二、具体措施 厚德载物,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经典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五彩斑斓,意蕴含蓄绵长。其中广为传诵的经典文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都是不可轻视的。早期经典的教育、启蒙、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益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段)。可见,让学生识记、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师生的要求。在这个黄金时期,受教育的儿童要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感受中华民族古典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最可行也是最简洁的方法就是对中国较浅易儒家经典的诵记与研读,而且这也是他们将来一生受用不尽的“打根基”的训练。可见,学校此项活动意义深远。 我们开设《论语》校本课程以来,学生由新鲜、好奇到被吸引住,出乎人的意料,更可喜的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在学业上和为人处世上,不知不觉间就“懂事”了。所以学校把儒家经典教材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希望通过这种学习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当然学习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孩子们在儒家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修养、做人准则,从而接受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探讨,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把儒家的道德教育资源与现代社会性的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能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们的根永远不被忘怀,民族文化科学素质得到提高,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经典教育论文:国学经典启今日教育 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在国学教育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越来越广泛的在各领域中被关注,对这一经典的解读也可谓见仁见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重拾起这一经典细细品读,若干年前在书中作的批注,如今看来却又有了别样的见解。惊喜之余,我将《论语》中另有启发的语录进行了简要整理,以学前教师的视角,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力不同科” 1.“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早在公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射箭,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放眼今天,便是承认“个体差异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样的活动,有的幼儿表现积极,而有的幼儿则表现相对迟缓,同一个问题,有的幼儿能沿着规范的思路回答,而有的幼儿却能另辟蹊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便是差异造成的结果。 2.“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幼儿的个体差异大,承认差异或许比较容易,然而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却困难得多。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为冉有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而子路武勇过人,需要让他谦逊。孔子几乎完美的实行了因材施教,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中,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并不现实,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去衡量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注意到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差异,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并给每位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不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在集体教育中体现个别教育。 3.“于从政乎何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有成大事的可能。在教育中我们不能给学生盖棺定论,而是要给予每一个孩子肯定,并激发其潜能。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子贡和子有能否派他们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治理政事都没有困难。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个孩子,美好的希望他们按着我们心中的榜样成长,乖巧懂事、踏实上进的孩子被认可,而顽劣古怪、调皮惹事的孩子不被重视,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孩子深受大家的喜爱,而迟钝不吭声的孩子往往被冷落,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孩子被表扬,而打破规则的孩子往往被批评,这样的偏执并不可取。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的不同个性,认可他们的不同表现,引导他们发挥所长,像孔子一样信任并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点,相信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都会创造出不凡的价值。 二、“既往不咎”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跟他们交谈,而一个互乡的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这样回答学生们的疑惑:“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抓住不放。孔子认为无论犯了什么错误,“改之为贵”,我们应当对其“既往不咎”。学前期,是启蒙时期,每个人在懵懂的时候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面对的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通过不断的犯错,来学习认知并适应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在摔跤中学会走路,我们不应该带着错误的想法去看待孩子们的错误,更不该对反复犯错的孩子耿耿于怀。教师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去允许每一个孩子犯错,宽容每一个孩子的错误,帮助每一个孩子改正。图书撕坏了,教给他们正确翻阅与修补的方法;积木打翻了,教给他们合理搭建与整理的方法;小伙伴们打架了,教给他们友好交往与和解的方法。让我们笑着接受并忘记孩子们的错误。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去启发他。孔子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主张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启发式教学”。从早期教育的角度,这句话里还隐现着要抓住学生学习关键期的教育观点,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孩子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抓住学习关键期,不仅体现在心理学上,如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时多与之交流,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体现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要求该怎么样做而不该怎样做,只要合理便行。教学也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活动中寻求合理的改变,而不是墨守教案。 2.“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 如何在才能不拘泥于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能灵活应变?这要求我们不光要备教案,更是要备学生,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我们不应该固执的将自己的备课笔记作为既定标准,而应该去考察孩子们究竟是什么状态、需要什么。“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只有细心的教师才能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才能让每一个活动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活动中,当孩子们想去探索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去操作;当孩子们想歌唱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展示歌喉;当孩子们想挥洒创意时,不妨给他们多一些纸墨去创作。也许你的教学活动因此而打破计划、拖延时间、甚至改变教学目标,但这又有何妨?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这是孔子对自己的约束,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做到的。让我们放低姿态,蹲下身姿,用平视的目光去亲近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为他们创设一个自由、自主、尊重、和谐的成长环境。 经典教育论文: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高职院校浓厚的文化氛围,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建设、品牌建设和学风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大力推动经典诵读教育,从而建设人文的、和谐的、丰富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提升办学的品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自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了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颂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文明办又决定从2010年开始共同实施“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要求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战略主题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诵读经典打造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职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亲近中国文化,逐渐热爱中华文明,创新传统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经典诵读的内涵 根据各类工具书的注释,“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者,恒久之圣道,不刑之源教也。”(出自《文心雕龙・宗经》),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阐释。而“典”即典范的意思。因此,文学经典就是承载着关于天地人生永恒规律和哲理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本文所谓的经典,就是指文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经典著作等。“经典诵读”,主要是指背诵或诵读文学经典诗词著作等。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各方面素养。 二、经典诵读的特点 (一)经典诵读是一个对话过程 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交流探讨的对话过程,每一部文学经典都呼唤不同的读者的对话与理解,让读者叩问人生意义和价值。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超时空对话过程,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读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能主动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诵读的过程是一种经典的意义的多次对话,通过反复诵读,读者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崇高精神进行对话,读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得以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和强大。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经典的意义也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经典诵读是一个感悟过程 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和本源的意义,它是旷古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所在。经典诵读具有开放性,它是一种没有限制性和先期条件的诵读过程,读者可任意进行多元的理解和透视。面对同样的经典文本,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个性化的解释。文学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感受、体验进而感悟中国文化的过程,它能让人走进一个特定的精神体验世界,感受美好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激发生活的热情,寻找人生的梦想等。 (三)经典诵读是一个建构过程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经典是一个典型的召唤结构。因此,经典诵读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还要建构读者的自我世界。文学经典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它的特质相对来说是恒定的。它是人类精神成果的最高标准和典范,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大浪淘沙最终积淀下来的经典之作,牵引着人类的精神向度,唤起了后人的师法和实践。经典诵读的终极意义便是建构读者的精神家园,建构自我的灵魂和人格,建构自我的生活与人生。 三、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 (一)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经典诵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角度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从生活角度看可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经典诵读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高职院校特有的院校精神。高职院校的院校精神建设,其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以陶冶高尚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果学生长期置身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便会形成共同的风格和气质,这种风格与气质表现便是一种院校精神。诵读经典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构建和谐诗意的人文校园,让经典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在校园里传播,成为一种无形资产,让每个学生得到同化与塑造。在经典诵读的活动中,学生能感受到凝聚力和向心力,自豪感和荣誉感逐渐增强,团结协作能力也逐渐提高。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思索升华,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诵读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长期坚持诵读寓意深刻、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作品,可以使高职学生全面了解中华经典文化。高职学生诵读经典可以增强语感,掌握诵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深,大大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高职学生领悟经典,可以开启心志,砥砺意志,培养情商,完善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培养远大理想和博大胸怀。总之,经典诵读可以整体上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情操。 (三)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 经典诵读活动的精神成果能够引领企业的精神文明。经典诵读活动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素质,而其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其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受过良好的精神文明熏陶的高职院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带来的不仅是专业化的技能,而且还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他们勤奋肯干的精神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自身的技术型人才的优势,推动社会的发展,体现自我价值。他们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将成为行业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引领行业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高职院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品牌建设和大学精神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教育价值,大力推动经典诵读教育,从而建设充满人文气息,丰富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罗惜春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412004) 经典教育论文: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经典危机也越来越显著。为了能够让文学教育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全面了解文学经典危机。本文主要针对文学经典危机进行分析,并对基础教育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健词:文学经典 危机 文学教育 研究 一.消费社会中文学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无论在何处,当代的社会文化都处于大变革的时期,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正在步入消费社会。在本文中指出消费社会不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而是为了能够将社会变革时期出现某些新动向、新特征凸显出来而采用的权宜性的称呼。 其一:在不断扩张资本支配力的情况下,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和新特征:通过现代传媒当代社会不断将消费理念制造出来,使得新的消费需求增加,能够极大的扩大社会的生产力,使得利润最大化。虽然现代社会的活力充足,但也让人们生活体验物质化形势加剧。 其二是商品的形象比实体更能获得商业价值。丹尼尔・贝尔说:“消费经济常常通过事物的表面才能够得以存在。”在商品营销中品牌与包装的重要性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其三是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接受如同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对于精神性的因素往往会受到重视。我们通常需要通过这些新动向和新特征,才能够将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走向摸清,这样才能将文学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考察出来。 二.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的特点 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文学教育不但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尚书・尧典》中记载到:“帝曰:要!命女典乐,教胃子。”这里的“乐”指的是诗、歌、舞的统称,在古代的“乐教”中已经将文学教育包含在内。不管在何处,现代社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学教育。独立的文学教育就是专业化的文学教育,随着现代学科分化的发展,使得不断形成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产物就是现代专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各种社会型人才,特别是专门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所以,现代专业教育通常是指文学教育、科学原理教育和技术教育。为了能够将社会所需的文学教师、文员等培养出来,一般可以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学教育定位成文学知识教育,写作能力教育和文学阅读能力则可以定位为研究方法教育与文学原理。在现代高校文学教育并不是代表当代文学教育的全部,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核心课程语文主要由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组成,现代文学教育往往会被视为读写能力教育、文学知识教育、思想规训等。 然而在现代的文学教育中,其对人文教育已经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趋向于书本理论知识。从五四文化的变迁到当今时代文化的变革,文学危机一直都不曾断层过。所以,文学教育是应对文学危机的有效方式。 三.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经典文本研读 文学教育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训练、阅读能力训练、文学史知识教学等内容,其中经典文本的研读最为重要。一方面,研读经典文本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一项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研读,能够对文学史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来对写作方法教学的不足与空泛的阅读方法进行弥补,对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使得写作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当对研读经典文本进行深入时,受教育者才能够真切感受到经典文本中的人文境界,感受经典文本的审美感染力,使得文学教育能够将审美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落实。对于文学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文学史功进行训练。来深入的了解文学史知识,能够在文学教育实践中,研究文学史知识概论,这会使得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知道相关的文学史知识,但不能够深入的了解文学本身,甚至不能够辨别出作品的优劣程度。对于经典文本的研读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求受教育者不仅仅只是对文学史知识概论进行学习,而是能够进行研究性的阅读。这样才能让学者在好学力行中臻于至善。 四.结语 文学经典危机对整体的文学教育影响深远,为了能够让文学经典危机得到全面的应对,就需要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各种文学特色,不断改善整体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者都能享受到合适的文学教育,在好学力行中不断臻于至善。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经典教育论文: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人文经典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经典是生命的学问,经典教育以培养“全人”为诉求,应该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一流书籍,读原著,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生命意识、人格意识,实现灵魂的完善、精神的丰盈。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经典;高校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是指人的受教育全过程中,以人类成员和社会公民身份诉求下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是帮助人发展为“整全的人”的教育,尤其注重学生的寻根意识、视野的整体性、心性的修炼,鼓励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其目的是使“人”真正“成人”,成就模范公民。“人文经典”则是指人文科学中那些具有持久震撼力或权威性的典籍,是代表人类共通性或普世性诉求的智慧精华。本论文着重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文学经典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目前的高校教育改革提几点浅薄的建议。 一、通识教育与人文经典关系之溯源 西方的人文经典教育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经过英国的纽曼,直至美国的赫钦斯,古典名著教育逐渐被推广到教育实践中去。1929年,赫钦斯对芝加哥大学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经典名著教育,所涉范围包括希腊罗马的史诗、戏剧及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1984年,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在《拯救我们的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年中提出以经典名著为线索的核心课程来实施人文教育的理念,该报告指出,人文科学更能触及人的情感领域,更多的要求学生自我发挥,在写作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由思想,并因此呼吁教育界应该重视人文经典的传承,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中国也一直保有经典教育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经典对教育的重要价值。孔子《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他看来,《诗三百》具有极大的文化意义和伦理价值,它可以激发情志,对观察社会、促进朋友交往、怨刺表达大有裨益,还利于侍奉父母、君王,增加名物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而言,整个一部中国文化传统发展史,其中每次复归传统的抗争,几乎都与对经典的释读有关。到了当代,推崇经典教育的学者更不乏其人。如教育家涂又光认为人文精神在于行,却也离不开人文知识,所以要增进人文知识,就应精读经典;学者黄俊杰认为,现代大学教育普遍重视教科书,而轻视原典选读,深化大学通识教育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各学科应着重对经典原文的精读、细读等。在实践层面,国内很多高校围绕通识教育目标进行了课程改革,如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分为六大模块,为学生呈上精心设计的系列文化大餐。其中“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从文化传统方面,集中以名著精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与人类文明史中最伟大的作品进行心灵对话。 中西方教育者不约而同地重视人文经典教育,是因为经典阅读跟通识教育的原旨紧密契合。首先,阅读经典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哲人先贤思想交流、灵魂对话的过程。经典之所以不可磨灭,是因为凝聚了人类文化的精华,承载了深广的社会场域和丰富的人生境遇,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将经典名著纳入通识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前瞻性思考或反思式体验,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决策。其次,通识教育是一种超验的理想和公民职责感的培育,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塑造高尚人格。绝大部分人文经典都是建立在对人性、人格、人情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产物。将两者融合,对学生健全自我、完善人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阅读经典作品对传承文化的教育使命一脉相承。经典无一例外都经受了历史的检验,是历经沧桑后的精华留存。几乎每本经典都因其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刻意蕴,促使人们超越时空的局限引起心灵共鸣,其中部分典籍甚至会影响国家、民族甚至世界文明进程,成为人类文学、文化所秉承的本源。因此,重视经典与经典教育,必能使学生立足现实又能超越现实,扎根现实又能反思时代,既砥砺了思想,又启迪了智慧,使文化传统得以源远流长。 二、人文经典课程构建现状及其突出问题 对于文学经典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性争论却一直持续于中西方教育界。美国著名教育家麦克耐利在严密的调查基础上,认为通识教育课中的经典教育旨在为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提供基础以便锻炼学生的自主批判思维,但这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出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原因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侧重较为专一的技能。国内也有反对阅读经典名著的学者,如张寿松教授认为,面对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要安心修习庞大而艰深的经典名著,是相当枯燥和困难的事情,需要极大的定力;他还认为一部经典名著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部经典名著都是一个独立体,这是经典名著课程最为致命的缺陷;方展画教授也认为经典名著可能会因为缺乏内在的逻辑而不能科学反映人类知识的演进,更不符合人的认识活动规律,因此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领域的名著作为学校教材,是有悖教育规律的。直到今天,我们国家的通识性人文经典教育,仍然挣扎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舆论场中,进而对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国内实施通识教育的高校中,人文经典类课程所存问题可概括如下。 (一)大学教育目标不明确,各学科间壁垒森严 我国传统典籍《大学》开篇便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凝练语句指出“大学”之要义。“大学”之道可视为“大人”之学,其所重在修身,重在推己及人、达己达人,重在道德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近现代,“大学”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专门性概念,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象征,其主要表现为两点:一为“高等的”教育,以把人培育为带有理性之光的自由人为主要目的;二为高深的研究,以探究知识,促进人类进步为重要使命,处处闪耀人文之光。16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主义和拜物主义的兴起,工具理性思想慢慢渗透到高等教育中来,当代大学教育开始被赋予太多的工业社会或个人实用目的,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始极度匮乏。尤其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显示出浅层化、碎片化、无序化阅读的倾向,前景实在堪忧。这种背景下,“通识教育”理念及人文经典类课程的大力推广确为应时之需。但根据笔者调查,有近半数的通识教育试点开展情况不顺利,甚至随着改革的深入而遭受外界更大阻力。究其渊源,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因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同,而导致高校之间人文经典类课程开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二是通识教育难以呈现短期的教育成效与人们的高期望值之间产生矛盾。按照教育发展规律,通识教育和人文经典的课程要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效果,需要较长周期,而现实中追逐立竿见影效果的功利化视角和短视行为,无疑影响了通识教育的价值体现。三是原有学科分类的局限使各学科间壁垒森严,互补通问,客观上成为通识教育发展的障碍。通识教育所关涉的学科较多,势必造成与专业教育的交叉和融合,如果高校对院系之间资源分配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加剧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最终损害通识教育。 (二)课程设置水平良莠不齐,教育理念的整体呈现不足 就目前来看,高校对非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文经典课程大都置入选修课程,受传统的专业教育本位思想钳制,很多非专业学生将这类课程视为换取学分的“工具”,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在讲授中也未摆脱工具性思想束缚,陷入原理、概论加通史的固定模式,忽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直接阅读体验。事实上,这种讲读经典的方式,其实是对经典的背离。以文学为例,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一代代的读者,其魅力在于作家对人性的永恒描述及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及普世化价值,而目前的文学批评,流派迭出,大多以抽象艰涩的剖析示众,却单单空缺了作品本位的表层阐释。向学生大量灌输批评理论而不引导学生阅读原典的做法,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学生可能还未接触原典就已经沉沦于各种各样的诠释内容中了,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教师授课模式囿于传统,考核手段单一僵化 就笔者调查,大部分普通院校的通识教育师资水平很不乐观,呈现低职称化、低龄化趋势,其中青年教师、讲师比例最高,教授群体参与度相对低。课程设置水平也有待提高,大部分课程个人色彩比较重,不仅缺乏师资梯队的建设规划,也背离了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初衷。在授课方式上,则以“讲座式授课”为主流,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互动主要形式,这并不太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人数较多的班级,这种个别回答的教学形式,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方面,仍采用“点名”和“考卷”的单一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控。 三、对人文经典类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识教育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人文经典名著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部门的重视。针对国内大学推行通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文经典类课程的系列问题,笔者仅从高校管理、教师授课及考核标准等角度,提供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达成育人共识 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应不仅仅指基本专业知识的训练,还应包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成为既“有能力”又“有教养”的人,既“道问学”又“尊德性”的人。高校管理层应大范围、大力度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与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就渗透进对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视,着重培养文理兼通、融会古今的“通才”学生。应加强院系合作,达成育人共识,既要培养学生“成材”,又要培育学生“成人”。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厘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以整合全校资源,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并做好顶层设计,在培养方案中科学置入人文经典课程模块,要求教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方面转变作风,在启发学生思维上下功夫,鼓励高校教师引导学生多读些一流的书籍,多读原著,少读点二流三流的入门、阐释类书籍。 (二)突出教育理念,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受应试教育培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存在许多问题,如善于寻求标准答案,“解题”能力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却严重缺失等。对此,人文经典类课程的设计和讲授都应尽量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多学科思维的互补与融合,以激发学生思维。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书院”传统、古希腊的“学园”传统以及欧美名校一些通行的通识教育经典教育模式,都不失借鉴意义。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变原来的输入型学习为输出型学习,变原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应不遗余力创设灵动课堂,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频率互动,在课堂活动与经典人文精神相契合的前提下,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文理兼通、融会古今。第三,积极探索多样化授课模式,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课堂“鲜活”起来。如充分完善助教答疑制度,鼓励学生互评读书报告、开展读书会,创设团队论辩、讨论,鼓励兴趣小组开展特色化的经典推介活动,还可向学生推介学术前沿,鼓励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 (三)注重过程考核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人文经典课程应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阅读原典,领悟文本,促进学生思想层面的创造性转化,尽量做到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以导为主,因而评价方式的革新也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考核方式的改革上,应增加课堂学习自由度,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考核评价办法,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如拓展考试周期,细化分数组成等,甚至创新考核方式,以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对经典进行有效阅读和深入思考,如浙江大学有名的“三自模式”就是对考核评价模式的有益探索。所谓“三自”,即学生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教师鼓励期中测试中前20%的学生自行出题设计试卷,并做出答案,然后写下出题和做题的体会,审核通过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考资格。除了考试方式的改革,在作业布置上也可进行一定的变革,如鼓励一部分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经典是生命的学问,经典教育以培养“全人”为诉求,经典原著能启发学生更多人生哲理与感悟,因此,人文经典教育应该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通识教育视域下的人文经典课程改革,关键不在于数量是否繁多、门类是否齐全,而在于学生是否做到深入阅读文本、接近原典精神,是否真正启发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命意识、人格意识。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重读、精读、细读经典,对信仰匮乏时代人们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对现代化进程下古今中外精神通道的架构,具有莫大的意义。 经典教育论文:读教育经典 做智慧教师 教育经典是千百年来教育大师们的智慧结晶,所阐述的道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推敲,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需要我们好好诵读,潜心其中,广泛摄取。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来自经典。从我国古代的孔子、朱熹,到近现代的陶行知、叶圣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们对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有着很强的启迪意义。教育经典给予我们教育的灵性,给予我们教育的自信,给予我们教育的激情和热情。深入其中,灵活运用,它能帮助我们发现教育的奥秘,获得新的教育灵感,破解教育的密码,启发我们用科学的思维去实践。 读教育经典,做智慧教师。经典是教师工作中必须依靠的拐杖。抛弃了经典,就像一个行走需要拐杖的人一样,身体就有可能失去平衡,就会栽跟头、跌倒。虚心学习这些宝贵的教育食粮,广泛汲取其精神营养,为我所用,将会使我们走得更快,行得更远。 然而,有些教师不懂得教育经典的重要性,忽视教育经典,疏远经典,抛弃经典。有人认为,社会发展到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教育的环境都大不一样了,教育经典这些老古董,不够鲜活,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啦。有这种僵化思想的人,说明对教育经典缺乏科学认识,显得十分幼稚、无知和愚蠢。 对教育经典有如此的偏见,说明人们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这很不利于教师的发展。重视经典,重读经典,活用经典,传承经典,让经典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应成为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责任。 一个教育工作者,有没有眼光,有没有教育智慧,这要看他读了多少教育经典。一个熟读教育经典的人,他一定睿智,大气,思维活跃,深沉老练。一个没读过教育经典的人,一定浅薄、孤陋寡闻,处理问题随意,而且缺少智慧。做智慧教师,就要让教育经典发挥作用,让经典武装头脑。 自觉走进教育读经典,努力地从经典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十分惬意的事,也是一件十分优雅的事。当教师忙完工作,静下心来,怀着喜悦的心情捧起经典,仔细阅读的时候,该是多么自豪,多么美妙,多么高尚啊!因为这是在和那些先哲大师们进行智慧对话,在近距离地触摸大师的灵魂, 全心沉潜其中,你会被那一句句充满哲思的智慧金言所迷住,从此爱不释手。那将是什么样的境界?那将是什么样的情怀?那又是怎样的风景?一旦烂熟于心,心领神会,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经典将会对我们产生不可想象的影响,就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力量。经典有无穷的魅力,有特别的吸引力。我们要主动走进经典,自觉捧读,让那浓浓的经典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我们的成长需要经典,需要经典给予我们智慧,需要经典给予我们力量。这种智慧比什么都宝贵,都有价值!我们要主动放下身价,虚心走进经典,向经典学习,让经典充实我们的大脑,充盈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加聪明。从经典中汲取最有价值的营养,从经典中寻觅走向成功的捷径,从经典中寻找教育的真谛,从经典中寻找全新的教育,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这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 向经典学习,向经典致敬,自觉地向大师靠拢,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大师的肩上。如果我们抛弃了教育经典,我们就有可能进入教育的迷途,会失去自我发展的方向,可能永远也寻找不到理想的教育。我们之所以有时会在教育的实践中迷失方向,就是因为我们从教育的经典中汲取的营养太少。其实,很多教育困惑、教育错觉以及教育误判,都是因为我们不深入研究经典,远离教育经典所造成的。 读教育经典,做智慧教师。我们不是缺少教育的智慧,而是缺少亲近经典,缺少经典的浸润。我们坚信,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教育经典,不断地借鉴经典精华,才能使我们更从容,更自信。 相信经典,相信经典会给予我们无穷的教育智慧;相信经典,相信经典会给予我们巨大的力量!当我们进入思想的高原,遭遇实践的瓶颈,无论多么努力都不能取得教育的突破时,也许这时停下来,认真地读一读经典,你会思路大开,精神振奋。实现教育的飞跃,需要我们熟读经典,好好地亲近经典,让经典润泽我们的灵魂。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地远离了经典,也许我们会不停地跌跟头,走弯路。迷茫时,去教育经典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困顿时,从经典里寻找突破问题的办法。经典里有灵丹妙药,有我们需要的一切。只要我们潜心学习,领会贯通,就能为我们所用。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有时让人胆战心惊。要想在平日的工作中能从容前行,超越自我,就要不断学习经典,让经典武装我们的头脑。一句句经典让我们茅塞顿开,一句句经典让我们信心百倍,一句句经典让我们浑身充满力量。经典让我们脑子变得更灵活,思维更睿智,行动更敏捷。经典让我们从迷雾中走出,走向教育的理想之国。经典让我们少一点幼稚,多一点睿智;少一点随意,多一点理性;少一点鲁莽,多一点优雅。 相信经典,它一定会给我们一双更明亮的眼睛,一个更聪慧的大脑。经典引领我们向着峻峭的山峰进行诗意的攀登…… 经典教育论文:国学经典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几经沉浮之后,依然焕发光彩,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公认为当前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儿童接触知识世界的启蒙乐园,更是应该秉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用民族文化哺育幼儿成长,培养他们的博大胸怀和坚毅的品格。幼儿教育应该面向国学经典,让国学走进园区,与各类活动教学相结合;走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去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等。 关键词:国学经典;幼儿教育;活动教学;道德教育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良好传承,将国学经典引入幼儿园教学既符合幼儿园教学的宗旨,也是充分利用国学资源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具体来说,国学经典具备以下几点优势:它涵盖面广阔,包括语言识字、思想道德教育、常规礼仪和生活常识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其次,语言优美、文字凝练,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大多读来朗朗上口。再次,它立意高远,对于加强幼儿德育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极为必要。 一、树立国学经典的教育目标 1.快乐阅读 改变以往的枯燥背诵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在快乐中阅读经典,做到国学经典教育所提倡的“说文解字”“知行合一”。以生动的语言教学方式,让孩子能够轻松掌握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 2.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让幼儿熟读国学经典就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养成热爱民族文化的良好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提高幼儿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极高,而且常常将自己对道德修养的认识渗透到国学经典中,为后人修身养性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的学习,教师要树立这种提高幼儿道德修养的意识,从而使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二、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措施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 国学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运用于语言学习中,还能渗透于礼仪、艺术、道德、情感等其他学科教育中。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科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文化进行渗透。比如,在语言识字教育中,让幼儿诵读经典篇目,从而培养幼儿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逐渐积累一些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可以用古人的礼仪故事来指导幼儿,从小养成谦让讲礼仪的好习惯。以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礼仪培训,并且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进福利院和养老院等公益场所,与老人孩子进行交流,践行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准则。其次,还可以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从小指导孩子学习书法、中国画以及一些古典乐器,并且结合相关的国学故事,激发幼儿学习这些国学艺术的兴趣。 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幼儿德育教学课堂。通过国学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幼儿得到情感熏陶,改正生活中和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来开展情感教育。比如,向幼儿讲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庆祝,开展慰问活动。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给幼儿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即给妈妈一个拥抱或亲吻,向妈妈表演一个节目,说一句关爱的话语等。 2.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经典 为了让国学经典全面渗透到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学科教学之外,幼儿园的其他娱乐休闲活动,也应该积极渗透国学经典。比如,在清晨幼儿进园时期,可以播放一些和国学有关的音乐,或者童声版的古典诗词朗诵,让幼儿和家长踏着韵味十足的朗诵声而来,使每天的入园时间令人耳目一新,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中午进餐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让幼儿学会感恩,即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食堂阿姨为自己准备好吃的饭菜等;让幼儿学会基本的餐桌礼仪,长者先幼者后以及懂得谦让等。其次,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国学活动,在活动时间内,组织某一班的幼儿用唱歌、舞蹈等表演形式,展示本期国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班轮流主持,从而实现班与班的友好交流。 3.在幼儿园环境中渗透国学经典 在幼儿园营造出浓厚的国学环境,将有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墙上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字句,在走廊上挂满极具古典文化气息的灯笼,在每个班级的教室一角设置国学经典书架,以及在幼儿园大厅或门口用LED灯滚动播放国学文字,营造出幼儿园的国学书香气息。让幼儿和家长感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等。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它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从细节处做起,从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共同渗透国学文化,同时还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为幼儿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经典教育论文:以国学经典为支点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摘 要]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是当代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时代,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以《论语》等重要著作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时代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珍稀资源。在“廉政文化进高校”“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的背景下,回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历史,探讨《论语》中所塑造的“高洁”的“君子”形象,挖掘其间所蕴含的优质文化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中去,以丰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平台、强化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效能,切实推动当代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师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 [关键词]高校;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论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中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内部环境则表现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多样文化、多种思潮跌宕冲击,“利益至上”的观念撩拨人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即将树立的廉洁思想构成潜在的威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正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重大策略,也是将全社会反腐倡廉预防教育“关口”前移的创造性举措,因此成为当代思政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我国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优秀厚重的廉政文化传统,笔者借助“廉政文化进高校”活动开展的良好契机,以《论语》这一国学经典论著为支点,积极借鉴优秀廉政历史,把廉政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将培育廉政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之中,并以此作为支点设定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实践路径,力求为助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 《论语》德育思想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廉政文化教育是指通过积极践行廉政文化理念和指导思想,褒扬勤政廉政人物、宣扬社会正气,培养广大民众对廉洁从政的信仰和追求,抨击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以期在全社会形成“敬廉崇洁”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社会风尚。作为全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以高校教师、高校管理人员和高校学生为主体,包括廉政从教、廉洁从政和廉政修身三部分内容,涉及从高校廉政文化生成到最终践行的全过程,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廉政修身教育。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并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阵地和关键机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方向,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关注高职大学生的发展,高度重视高职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在21世纪初就制定了将学校纳入反腐倡廉体系的重要方略,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发〔2005〕3号)、《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2013―2017)》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充分肯定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以及“廉政教育体系”基础工程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将“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因此,在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借助其相对完善的文化传播渠道和系统的文化建设载体,将廉政教育锻造并融入到高校文化中去,正是将反腐败斗争提前到学生“职前”阶段,是提升到文化反腐高度,从思想根源上清除腐败病灶、实现标本兼治、打破腐败“反复发作”怪圈的必然选择。 同时,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还应当做好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充分准备。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廉政文化”,而这些“廉政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历久弥新,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华廉政文化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延绵不衰的宝贵精神源泉。因此,加强高校廉政教育,应当回溯至廉政文化的发源处,从传统廉政文化中淬精撷华,使之为推动高校廉政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助益。孔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正是廉政教育最当之无愧的宝贵成果之一。该著作成书于春秋时期,正值我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化的转型阶段,政治危机频发、人类所信守的道德信条被破坏,无数哲人陷入了对“道德”“天人关系”等重要命题的深入思考中,涌现出了诸多经典著述和思想理论,成就了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次不可多得的大繁荣。《论语》一书完整翔实地记述了孔子关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全部设想与“理想人格”的热切期待,以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更强的践行力,对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断。认真研究《论语》的“德育”思想,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合理成分和当代价值,从中找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做好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转换,使其更好地为改善和提升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更好地为培育和践行高校廉政教育服务,是当代高校思政教师所应关注的重点。 2 《论语》德育思想体系及内容与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高度契合 “廉”及“廉政”是我国古代伦理学史、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概念,其中:“廉”由本义为厅堂的侧边引申为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具体指人在利害矛盾、冲突面前节制谨慎和方正刚直的表现;“廉政”则具体指从政者在这种道德品质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崇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严守法纪、艰苦朴素,杜绝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铺张浪费的高尚行为。廉政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则更多地表现在对其主体人格及道德方面的修正与规范。从这一角度来讲,作为一部“君子”修身、立德、自省的“教科书”的《论语》,正与高职廉政文化教育的目的、理论及方法论高度契合。 2.1 以“仁”来修身正心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仁”是其间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仁”的内涵十分深远:第一层含义是一种可使人安身立命的道德追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因此,“仁”是人心所在,同时,孔子对这种人之本性还寄予了一定美好的期待,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强调了内心处于“仁”的状态是很美好的事情,并相信具备了“仁”的美德,即可安于贫苦,专心于仁道的修炼,而颜回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被孔子所称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以“仁”这一至高道德范式来规范和修正内心,使内心处于一种平和安乐的良好状态,波澜不兴地面对当前腐败所带来的物欲诱惑,正是再恰当不过了。第二层含义则指一种人生活在世上的具体选择道路。孔子所推崇并认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君子”人格是与“仁”这一人生道路选择紧密联系起来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对于大学生而言,选择与“腐败”为伍还是与“廉洁”相伴,在孔子那里似乎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答案;第三层含义是人格的完善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孔子没有对“仁”进行具体界定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实现“仁”的实践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大学生都是性格分明的鲜活个体,在道德和人格完善方面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只要坚定目标、坚持不懈,就必然能够“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2 以“礼”来规范行为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礼”则是“仁”的外在形式和标志,是实现“仁”的一种制度保证。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规则这个时候被破坏殆尽,这使得孔子在《论语》中对“礼”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界定和说明:第一,“礼”需要以“仁”之心为心理基础,仅有“礼”的外壳而无“仁”的内核,则“礼”的根基也是虚无的,因此,孔子强调“三年之丧”这一守丧礼制是建立在儿女感恩父母恩德基础之上的真心实意的行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坚守廉洁的行为而缺乏对“廉政”的高度认同,其行为也必然是无法一贯而终的。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课教师既要使学生知道“如何做”,更应当使其明确“为何做”,唯有如此,这一教育才是成功的、可持续的;第二,“礼”具有规约人、评价人的重要功能。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指出了“礼”的作用就是发挥使事情发展最终恰到好处的约束作用。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文化素质课教师应当以廉政文化思想及行为体系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当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将“礼”的约束之力上升到制度层面,即将廉政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最终使其成为自觉遵循、自觉维护法治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第三,“礼”是指使人的人格得以完善、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基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养人性,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向人性之道,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课教师也应当始终把握教育的主线,始终贯彻“完善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思想、人格和行为方面得以全面完善,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2.3 以“义”来引导人生 “义”,即“宜”,是指以相适宜的行为来做相适宜的事。“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命题,在孔子的“德育”思想领域中,“义”也同样被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将“义”作为衡量人道德品质的最高准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始终坚持“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肯定“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以比”(《论语・里仁》),特别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甚至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强调以“义”来调节和引导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中华民族道德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人们不断超越物欲的羁绊,提高人格精神境界。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与孔子所提倡的去除“私欲利诱”十分契合,人文素质课教师要以“义”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提高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孔子虽然坚持“义重于利”的“义利观”,但并不是全盘否定对“利”的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认为在合理合法下获取收益是完全可以的,这样的廉政文化教育也更符合“人性”,即可以有适当的欲望,但不可毫无节制,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也因此而更具有说服力和践行性。 3 以《论语》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春秋时代是一个“最好的”、也是一个“最坏的”特殊时代,这样的特殊时代和社会形势,造就了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也成就了他的“德育”思想和育人事业。开展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将孔子的“德育”思想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高度珍惜其间所蕴含着的理论思维的积极成果以及可以激活当代文明发展的活性因素,将会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师应对孔子及其《论语》的“德育”思想加以现代诠释,使之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熔铸和升华,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充分实现价值发挥。 3.1 明确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点 目标明确是强化高职廉政文化教育践行性的目标保障。孔子在《论语》中刻画了一个鲜明的“君子”形象,这也是千百年来儒家在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终极目标,将成为“君子”这一目标“拿来”作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使整个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更为形象化、生动化、明确化,使教育主体――广大学生自觉树立道德修养的理想,积极主动对身心进行修正和“规范”,使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拥有较高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伦理,拥有“循义、尊礼、谦逊、诚信”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彬彬“君子”,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自愿的追求,而这将进一步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3.2 完善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体系 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促进高职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的理论保障。孔子及其所著的《论语》,最初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道德规范”系统,再历经数千年的完善、阐释和锤炼,已经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成为被高度认同的道德准则体系。我国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廉政文化教育是以“廉政文化进校园”这一活动为起点的,最初主要借鉴了党员干部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办法和经验,在理论体系方面仍有待于完善。将孔子的“德育”理论纳入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体系中来,正是健全充实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举措。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梳理清晰孔子的“德育”理论体系,并使其“为我所用”,成为建设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支撑的宝贵资源。 3.3 丰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知识内容 丰富的廉政文化知识是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内容保障。“仁”“礼”“义”“利”“孝”“悌”等“德育”概念、“德育”知识、“德育”资源,使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更加丰满,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人文素质课教师在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时有更多的“着眼点”和“下脚处”。当然,人文素质课教师也要始终把握“时效性”原则,在保留孔子“德育”精髓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理论、观念和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不断地注入新时代的内容,消除因时代久远而造成的阻隔影响,拉近与现实及教育主体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对高职廉政文化教育的认同感。 3.4 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 创新路径是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践的方法保障。孔子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十分尊重“人”的主体性,这一点值得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学习和借鉴。人文素质课教师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时,要采取更符合“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将“廉政理念”渗透到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各项校园活动中去,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廉政理念入耳、入眼、入心。例如,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设“廉政大家谈”专栏,引导学生针对一些热门话题、典型案例进行辩论、研讨,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充分利用社团组织,使社团成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重要的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座谈会、读书会、知识竞赛和辩论大赛等形式更加活泼的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效性。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高职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反腐倡廉工程的基础部分,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明晰何谓腐败、何谓廉洁,帮助他们构筑一道坚实的拒腐防变防线,培养他们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确保他们成为“崇廉敬洁”的坚定支持者,增强他们廉洁从业、做人、处事的自律性,是一项播撒廉洁种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使一切更有利于逐步解决腐败现象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廉政传统。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作为中华民族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其“德育”思想的内容、原则、路径和方法,《论语》一书中所蕴涵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为今天我们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丰富了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奠定了当代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坚实根基,有助于引导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师把握廉政文化教育的价值导向,强化廉政文化教育的教育效力,对于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 经典教育论文: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摘 要:幼儿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该阶段是幼儿形成基本认知能力与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引进了国学经典,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国学知识储备。结合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学经典;幼儿园;整合 某种意义上,幼儿园教育质量决定了个人未来的学习生活质量。幼儿园阶段幼儿的模仿能力与可塑性较强,是幼儿树立良好品行与人格的关键阶段。中国历史悠久,在五千年发展历史中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对幼儿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有效陶冶幼儿的情操、提升幼儿的涵养,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幼儿园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涵养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总和。国学囊括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幼儿的文化涵养,丰富幼儿的文化知识储备。现阶段,许多幼儿园提倡幼儿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幼儿徜徉在国学知识的海洋中,自身的文化修养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也为幼儿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 无论是《菜根谭》还是《三字经》,无论是《论语》还是《千字文》,千百年来国学经典都在不断地丰富国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国人不断地完善自己,锻造优秀的人格。幼儿教育对个人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显著的,幼儿园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幼儿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让幼儿在遭遇挫折后依旧能勇敢地爬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国学中有太多经典的语句激励着、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克服苦难、勇敢攀登。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质。 3.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绝大多数人只是在幼儿阶段学习国学经典,步入社会后便再也不主动学习国学知识,究其原因是国人普遍缺乏继承、发扬传统文学文化的决心与毅力,对国学的热情不高。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是极为必要的,其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事业的发展。为幼儿提供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培养更多国学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人,从而实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大繁荣的目的。 二、幼儿园教育整合国学经典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应当看到,幼儿的年龄较低,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具有爱好新鲜、趣味性事物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语言与课程设计的趣味性,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案,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率。 2.思想性原则 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材工作极为重要,客观上看,并不是所有国学知识都适合幼儿教学,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够启迪人们思想、提升幼儿思想素质的国学教材,进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由于幼儿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为幼儿树立优秀的榜样。 3.参与性原则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应当严格遵循参与性原则,即让幼儿积极、深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如此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充分融入集体学习生活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提问,尽可能地提问到每一个学生,力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班集体学习活动中。 4.整合性原则 对幼儿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工作具有较高的难度,幼儿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靠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扩充幼儿的国学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遵循整合性原则,创设多种多样的国学知识学习环境,教师应当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国学经典教育整合至学科教学中,整合至环境创设中,整合至家庭教育以及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 三、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整合国学经典教育 1.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广为流传的诗词语句,这些语句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与文化研究价值,幼儿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能够不断地深化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可以在幼儿园围墙彩绘经典的诗句与文明礼貌用语、习惯。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在教室墙壁、走廊楼梯等处张贴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国学人物警句,从而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学习环境,使得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了解国学经典知识。 教师应当带头活跃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氛围,例如可以在幼儿入园后、活动前带领幼儿诵读有关的国学经典,在此过程中及时帮助幼儿答疑解惑,从而促进幼儿的不断进步。在活动后,离园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复习一遍日前所学的国学经典知识,并要求幼儿回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遇到不懂之处向父母寻求帮助。 2.组织传统经典故事表演活动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国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突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笔者所在幼儿园定期组织传统经典故事表演活动,其中包括“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幼儿在经典故事演绎活动中非常快乐,虽然表演动作稍显稚嫩,但是态度十分认真。以往我园存在一些对国学经典学习兴趣较低的幼儿,而这些幼儿在参加传统经典故事表演活动后对国学的兴趣陡然上升,开始主动地学习国学知识,遇到疑惑也会积极地向相关教师寻求帮助。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国学经典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不仅要有理论学习阶段,还需具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此才能促使幼儿更好地认知、认同、践行国学经典中的思想价值观。笔者所在幼儿园要求幼儿在遇到教师、同伴后主动用礼貌性用语问好,每周必举行升国旗活动,在升旗活动结束后,相关教师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向幼儿普及爱国教育故事,从而帮助幼儿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应当要求幼儿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吃饭,自己动手穿衣叠被,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三字经》与《弟子规》是国学代表之作,要求幼儿定期诵读上述经典,积极践行优秀的价值观。家长应当主动地帮助子女学习国学经典知识,在为子女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子女形成严谨的治学精神与优良的学习习惯。 4.组织传统体育活动 当前,许多幼儿不热爱体育锻炼活动,这些幼儿一般身体素质较差、缺乏坚韧的学习毅力。为此,幼儿园借开展国学教育的机会组织一些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结合幼儿生理特点,组织开展了抖空竹、跳绳、风火轮等传统体育活动。通过让幼儿参加传统体育锻炼活动,既能让幼儿感受到传统体育器械的魅力,又能增强其身体素质,为国学经典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国学经典在幼儿园教育的整合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广大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地为幼儿解决国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为幼儿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从而不断地提升幼儿的文化涵养与道德水平。 经典教育论文:国学经典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 内容摘要: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是如今高职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并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国学经典教育对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试图找出在国学经典教育重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 关键词:精神文化生活 国学经典教育 价值与应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该要求旨在引领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特别是“重技能轻人文”的高职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而国学经典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鉴于此,本文浅谈如何通过国学经典教育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造成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失衡的局面,致使高职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素质培养不全面。纵观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在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生活空虚。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对主流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重功利轻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际交往方面,以网络为依托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表现出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道德情感冷漠。为人处事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生活方式方面,呈现出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加之现代大学生普遍从电脑、手机获取信息,盲目求新求快,对知识的了解呈现出碎片化、浅显化的倾向,缺乏自主和深层次的思考。 二.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 何谓“国学经典”?所谓“国学”,一般来说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内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谓“经典”,《现代汉语》解释为“权威的著作”,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1]。“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2]。并提出“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这一概念,“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3]。概而言之,国学经典就是本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曾说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生通过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爱国情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与诠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沉广博的仁爱。无疑都将给大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内化为大学生内在品质。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对于国家应“人皆为尧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地,以国家社会为己任;对待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人交往要“言必信,行必果”,从而形成和谐的班级、宿舍关系;对自己要“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不沉迷于网络、恋爱,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坚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活观念,摒弃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不怨天,不尤人”,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应充分运用先哲们的智慧,造就大学生健康人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扭转高职专业人才的“单一性”,纠正“职业至上”的功利性成才观,改变学习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高职学生不能只靠技能独步天下,还要学会与人交往的智慧,驾驭风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才智。这一切只有通过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从国学经典教育中汲取人生智慧,才能成为有技能,有思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渲染具有国学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学生会开设各类读书竞赛、交流学习讨论会,共同分享好的作品。成立与国学、读书有关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等。利用音乐剧、娱乐晚会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表演中。二是将公共文化课作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阵地,并辅以高水平国学类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三是营造国学经典的在校园环境中育人氛围。如通过立雕塑、挂经典名句的方式,利用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增强校园物化景观的育人作用。四是图书馆应保证同学对国学经典类图书的用书需求。通过氛围营造,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不只是热衷于英语四六考试,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只知韩国明星,对古代圣贤一无所知。盲目推崇情人节、圣诞节,对中秋节、端午节不以为然的尴尬局面。 其次,提升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性。在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极易犯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脱节的错误。尽管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参与度、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注重国学经典资源的选择和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有以下几个做法:一是将国学经典与新媒体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变化性给予国学经典教育更多的可能。二是将国学经典与“时尚潮流”结合。以流行歌曲唱国学,用动漫演绎国学的方式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三是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意识结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时,不简单的照搬经典,要努力寻找与大众文化的联接点,既要有对经典文本的通俗化解读,又要寻找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最后,教师要提高国学经典教育意识,提升人文素养。部分高职教师认为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把人文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德育教育,以德育来替代人文教育。这种重技能轻人文,重短期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轻长期个人修养提高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给人的身心全面和长效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说与国学经典教育缺失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重视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国学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设计好教学方案,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国学经典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经典教育论文:小学低年段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一、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文件的提出、社会的呼吁以及学校的倡导,“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渐入人心。目前,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上,而对道家经典教育则很少涉及。这使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源头的道家思想很难被学生接触和了解,也表明目前的经典教育自身存在着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这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1] 当前,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而这恰恰与道家经典《老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是道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被后世尊为“天书”“万经之王”,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与《易经》《黄帝内经》等一道被视为中华文化最独特的文化标识。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教学开发,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记忆力。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规范个人行为,树立仁爱之心,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次校本课程开发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维度,本次研究旨在认识老子以及初步了解《老子》的篇章内容。从过程与方法维度,了解“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学会运用想象力,掌握诵读要领;通过口语表达,锻炼叙述能力。从情感与态度维度,帮助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努力做一个内心充满仁德的人。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阳光爱心诵读法”诵读道家经典教育《老子》,达到熟读、背诵的程度,并且深刻体会《老子》对自己修身、处世、言谈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本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共计10课时,其中9课时为《老子》校本课程教学,1课时为成果展示,每星期进行一次校本课程的教学。本次研究主要选取《老子》中的“双一章”,《论德》与《观眇》,以及德篇的《得一》《闻道》《反复》等。这样设计教学内容,主要考虑到低年级段学生生理上的特征和学习特点。 本次校本课程研究主要以具有道家传统诵读特色的“阳光爱心诵读法”为主要教学工具。阳光爱心诵读法,是中华传统冥想诵读的一种,强调有为与无为的有机结合,这与儒家强调音调韵律的变化为主的吟诵以及现代各种诵读方法在诵读机制上有很大的区别。阳光爱心诵读法以反映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道家图文符号旋极图为注意力集中的载体,依照“恭熟忘合灵”五个心境调节的次第来深入练习和体悟。与一般的冥想类诵读一样,阳光爱心诵读法在诵读前也强调“三调”。[2]首先是调心,要求心中正气肃穆,平静而专注。第二是调身,全身要放松,端正宁静,虚眉垂帘,面带微笑。第三是调息,即以逆腹式呼吸,使呼吸平稳下来。本法实践的关键,是进入“恭”的状态,即以感恩心与经文作者相感格,以大公心宏愿立志。[3]阳光爱心经典诵读法可以让孩子在心平气和、聚精会神的观想诵读过程中,逐步产生德慧智的深层效应,增强记忆力,充分享受“阳光爱心诵读法”带来的乐趣和感应。 三、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教学环节 本次校本课程实践采用情境化、对照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内观诵读,按照调心、调身、调息的“三调”步骤营造一种安静、心神宁静、聚精会神的经典诵读氛围。 (一)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所需要的教育情境 每节课上教师都会播放《老子》相关章节的诵读音频资料,让学生静听三分钟,这就是聆听环节。对刚从课间休息、打闹进入上课学习状态的学生来说,三分钟的聆听模仿,既能使心情迅速平复,又创设出了诵读《老子》的情境。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对于教师讲解的诵读方法,他们也许不能够完全理解。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去听、去模仿才会有效。教师也可以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平和,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现代社会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只会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 (二)引导诵读并进行对照体验 在本次实践中,无论是“三调”体验还是阳光爱心诵读法,都采用对照的方式学习。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读,再讲阳光爱心诵读法的基本步骤与原理,然后要求学生照法诵读,体会两种读法的不同。低年级学生虽然理解能力较弱,但体验和感受力却极强。亲身感受两次不同的读法后,很多同学都反映,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诵读,心里会很平静,精神容易集中;而自己自由读,会越读越烦躁,持续时间短。 为了检验这种对照式学习的效果,本次研究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取消了对照式学习环节。结果发现,教师问学生诵读完《老子》身心感受如何时,学生很难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甚至认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通过本次对照化的诵读体验,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应用阳光爱心诵读法的观想诵读方式,自己心境与身体感受都有了改变,对于《老子》的学习也增加了信心。 (三)趣味性诵读作为辅助 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辅助学生学习《老子》。包括:①小组间诵读,然后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当代表,参加全班比赛;②一人上台诵读,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③男女生之间诵读比赛,凡诵读好者奖励一枚“爱心”。这些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提高了诵读的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针对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精神不易集中的特点,教师还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小传说,比如老子究竟姓什么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他们的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家经典文化的印象,使传统文化学习不再单一、枯燥、沉闷。 每节课上教师还设计了简单复述章节内容的环节。老师先讲大概的思想内容,然后让学生复述,这样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言语能力。在课堂的最后还有展示环节,例如手抄报、学习心得展示等,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四、道家经典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发现与收获 国学校本课程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交往组合方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等,它不仅涵盖国学课堂教学,也存在于课外国学学习中。[4]通过将学生与教师、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与收获。这表明,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开始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到国学教育给小学生全面发展带来的益处。[5] (一)学生反馈 本次研究中,教师设计了“自我监测诵读时间记录表”,让学生每天自己在家记录从心平气和、聚精会神地诵读到读不下,觉得枯燥的时间,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自己诵读的变化。统计显示,全班90%的学生发现,伴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加,聚精会神、心平气和的读书时间越来越长,记忆的速度也随之变快。通过每天在家进行课外诵读,有45%的学生体会到,阳光爱心诵读法带给自己内心的安静以及可以感受到的积极力量。学生反映,通过多次诵读《老子》,对国学经典越来越有兴趣,在课余时间更加热爱读书了。 (二)班主任反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通过统计了解到,全班15%的学生课上小动作明显减少、精神集中;20%的学生朗读课文丢字添字现象减少,17%的学生在其他学科成绩提高;25%的学生追跑打闹现象较少;12.5%的学生在写作上得到进步,不嗦、不反复。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拉近了班主任与家长的距离。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变多了,也更加了解每一位家长的思想动态,同时也督促家长课下要尽可能地帮助和监督学生的学习。 (三)家长反馈 本次通过对家长的相关调查显示,全班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喜欢读书,读书时间也长了,能主动要求看书了;89%的家长认为,孩子更懂事、在家愿意帮助父母做事。 通过学生反馈、班主任反馈以及家长反馈不难发现:观想诵读《老子》对儿童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规范了他们的行为举止。 当然,在本次研究中,如何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学习能力创设轻松宁静的课堂情境;如何将语文教材内容与国学经典文化有效衔接,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广告设计类论文: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探究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平面广告中的隐喻亦可称为视觉隐喻,属于一种二重结构,是指设计师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在抽象的信息形式和形象的视觉形式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并通过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这种相互转化来实现广告作品主题的传达,一般包含喻体(源域)、本体(目标域)、映射和经验基础与语境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 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 2.对比式隐喻 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 3.嫁接式隐喻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 4.关系式隐喻 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一直是仅仅针对广告设计的方向来设置的课程,并且主要以美编人员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由于招生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试图寻找化解这种矛盾的方法,开拓新的就业方向,针对于艺术类相关的专业岗位,对中国的艺术交流中心城市——上海,对上海的市内最具代表性的11家画廊及博物馆,艺术中心,做了以走访为主要形式的调研,以此为契机进项研究如何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相关社会形势背景:艺术品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公认的三大投资市场,再加上中国即将2010上海世博会,大量的资金将会涌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投资者们主要通过艺术基金、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几个主要渠道来进行投资。 艺术基金在西方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品运作模式,他有着很完善和很专业的管理、投资计划。在中国,艺术基金刚刚起步,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已经开始形成规模经营的模式,这些投资会根据经营者的定位不同产生分流,一部分流向高端艺术品,另一部分流向了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画廊是投资者们最常见的投资渠道,是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画廊通过举办主题性的展览形成自己的定位风格,画廊通过签约艺术家,收藏了很大一部分作品。拍卖行是当今艺术市场中最与画廊相得益彰的投资方式,也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常见现象。拍卖行吸引的藏家都是具有相当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级投资者和收藏家。 二、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画廊类 上海顶层画廊(地点南京东路479号先施大厦12层)香格纳画廊(SHANGHART)地址上海皋兰路2号视平线画廊地址虹桥开发区紫云西路24号凹凸艺术地址泰康路210弄12号德加画廊(DEGASGALLERY)地址上海大木桥路37号1204室上海大戏院画廊(SHANGHAIGRANDTHEATREGALLERY)地址上海黄陂北路286号朵云轩(朵云画廊、飞虹画廊)地址上海南京东路422号国友画廊(GUOUOUGALLERY)地址上海虹桥路农工里100号在这对画廊的询访过程中,先后走访6家具有代表性知名画廊,4间主要以经营现代绘画艺术品为主,另外2间主要经营传统艺术品及国外艺术家作品为主,画廊目前反映所急需的人才是对中外美术史,各知名画家以及画家的技术特点,手段有深入的了解的员工,能够熟悉当前的绘画艺术品行情,投资的趋向以及市场的走向,除了对工作人员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要求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经验,能够为部分投资者提供绘画艺术品的增值趋势或收藏价值。美术馆类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刘海粟美术馆虹桥路1660号美术馆类所走访的大型艺术品美术馆共计4家,都是上海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此类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主,同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对所需求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熟知还要对一定的书画收藏保养知识有相关的了解,如:对古画收藏的光线、湿度、温度要求,为参观人员做简单介绍,还要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种类,不同的运输方式都要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参观人群所会出现的对艺术品不利的行为有一定预见性。上海苏州河艺术仓库登琨艳是台北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界"怪才",师从知名建筑文化学者汉宝德。他是在苏州河畔老仓库建工作室的第一人。继登琨艳之后,仅仅两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岸边,艺术家仓库有30多栋。加上星星点点散落在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苏州河沿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艺术家的工作室100多个,这些旧仓库里聚集着大约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苏州河艺术仓库是上海的前卫艺术家以及一些知名画廊的聚集地,在这里做为一名工作者既容易也不容易,如果说容易,那么这个职位应该只是为画家们跑腿的伙计,如果说不容易,那么你就的深入到这个群体当中,一定要具备全身心热爱这个行业环境,抱着和这些前卫的艺术家学习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认知的学习工作中,同时这里还是一个时尚的前沿,上海每年有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时尚新品的会会在这里举行,所以说这里是一个学习型的工作岗位。 三、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增设一个岗位群的定位,不仅能够环节就业的压力也能够拓展就业的方向,以发展的时代感去看待分析就业的前景。可以在本专业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改革,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以增设一个岗位群为切合点,带动课程的调动,增设一两门左右的新课程,如中外美术史,艺术品投资、书画装裱等能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讲授的课程中不仅讲授固有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即使引进当今的艺术品投资趋势,当代画家的作品估值,用最快捷的最具时代感的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早期就能够对这种动向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就能够走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沿,能够起到示范的标尺作用。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拓展专业建设、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是要走创新的路子,要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更能具有前瞻性,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将知识内容更深化,理论基础应该学得更透彻扎实,范围更加广泛。艺术理论知识是能够扩大认知者内涵的重要砝码,也是求职的秘密武器。提倡学校相关部门专业能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和学术界的互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学校邀请艺术品投资界知名人士,相关领域专家及业内人士在学校讲学,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带动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碰撞交融势在必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已经发展起来很多年了,学校在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上在理论指导上多于实践,而且保守多创新少,但是社会发展现状是企业所需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广泛和具体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为自己的学生摸清相关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动态,不仅在学校做好课堂的讲授工作还要对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知识对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规划,开发新的就业方向就是必行的手段之一,只有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作者:王海礁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学研产一体化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告设计产业的不断完善,现代广告设计行业对于广告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纷纷向实践性和综合性法相发展,学研产模式成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实现的主要形式。本文将立足于现代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际,结合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教学;实践平台;广告设计 0前言 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学实践、广告设计创新研究实践和现代广告设计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教学实践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与科研创新活动、实践生产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为形式,以实践生产为目的的综合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性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 (1)师资队伍素质问题。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囊括了美学、经济学、人文科学、市场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综合性专业,同时广告设计活动也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活动形式,所以教学实践活动中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教师常年从事理论教学活动,广告设计思维和理念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设计实践教学与现代广告设计实践不符等现象严重,形成了高校广告设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无形隔阂,阻碍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践行。[1] (2)实践性的提升途径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高校和企业,而实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高校主体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但是当前高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十分有限。以高校主体为主的校企合作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很难组织学生大规模的、长期性的到广告设计企业实践学习、与广告设计实践活动接触。这种实践性提升途径的稀缺和狭窄已经成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瓶颈。[2] (3)社会经济主体的投资矛盾问题。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广告设计主体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核心目标,对于短期内投入较多的科研活动兴趣不大,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现实困难。广告设计创新科研活动很难获得外部企业主体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4)学研产机制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高度集成教学、创新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对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之间的合作要求极高。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企业主体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岗位,企业主体需要高校提供优秀广告设计人才。这种处于浅层的“合作”从本质上讲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3] 2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践行对策 (1)专项资金的支持。德国“双元”制教育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优秀学研产一体化教育模式,其与其他教育模式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专项教育资金的充分支持,这种“双元”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主体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投资成本问题,吸引更多的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来,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为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科研经费支持共同研究创新技术。[4] (2)校企联合的刺激机制。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活动中,高校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是重要基础,相应的政府管理主体应该认识到促进校企合作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对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刺激企业主体对校企合作的兴趣,强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刺激机制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企业方资质的审查,严格落实合作承诺,签订公正协议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校企合作中高校一方能够切实借助企业主体的力量提升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以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为例,建立省内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吉林省老韩头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城邦集团、吉林省吉广集团等省内外20余家企业共建合作机制。[5] (3)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派优秀教师到广告设计一体化教学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学习,了解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实现方式。第二,鼓励教师到广告设计企业的设计一线近距离学习、实习甚至工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广告设计形式和设计潮流的变化实际。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学习经历,多次选派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到国内一线城市的国际4A广告公司进行实践学习。例如,香港麦肯光明、上海BBDO、北京杰尔思行广告公司等,及时掌握新鲜的广告操作手段及广告案例,传递给学生最有效的实战经验。第三,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以最优惠的条件、最宽松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去引进人才。[6] (4)参与学研产活动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不仅要改善经济政策环境对企业主体的合作需求和合作广度、深度进行激励,同时对高校内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也是极为必要的。首先,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奖励项目奖励为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一套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相应的职称评价配套政策,切实提高教师主体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推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水平的贯彻、落实、提高。第三,充分借助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自己组织的广告工作室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师组织的工作室进行规范,在明确的管理制度下发挥个人工作室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提升作用。[7]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有效地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工作室3个,产业平台工作室2个,实践培训基地3个,切实提升了广告设计专业学产对接水平。 (5)学研产氛围的营造。学生作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参与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将会对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广告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氛围的营造。广告设计竞赛是营造这一氛围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理解。例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便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型广告赛事的举办不仅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广告设计理念和作品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告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营造了适宜的氛围,让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得到更多社会经济主体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如上图所示是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参与这一赛事的获奖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成果。 3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模式探究 (1)学研产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订单”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企业主体的订单为依据,确定教育的目标,在具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广告设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借助企业主体的实践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广告设计技能和广告设计理念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以广告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推动力,以企业主体在广告设计活动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为指向,切实体会企业主体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种对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量化融入广告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对现代广告设计企业、广告设计行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合作企业主体提供的实践操作平台也为学生广告设计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科研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8] (2)“校企直通车”教育模式。校企直通车是现代校企合作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高校与企业主体的深度合作,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高校可以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实际,组织学生多次到相应的企业主体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对广告设计实践活动的熟悉程度,拓展学生广告设计的实践能力,整个直通车育人过程高校和企业主体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能力上都能够适应当前广告设计的环境。此种教育模式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效性知识的获取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融入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3)科研人才库。人才库是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将一定范围内包括教师、学生和广告设计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专业设计人才集中在一起,建立其一个广告设计信息的互通互联网络,在这一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能够与优秀专业教师就广告设计问题直接互动,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主体也能够与广告设计的一线骨干人员进行广告设计理念可信性的交流。并为广告设计作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途径,缩短原始设计到产品成型再到市场推广的过程。[9] (4)“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模式是高校优秀课程和企业主体完善实训设备的整合,通常情况下以项目开发或者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等活动为媒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活动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本架构,由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共同主导,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优秀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实现就业。[10] 4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产业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广告设计产业自身的高速发展也对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应对策略和践行模式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作者:于剑昀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的分类解读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2.对比式隐喻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3.嫁接式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4.关系式隐喻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讲师 广告设计类论文:校园广告设计的类型及特征 一、校园广告的类型 校园广告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空间存在形态来划分校园广告类别的话,那么目前校园广告存在形态总的来看可分为校园平面广告、校园电波广告、校园网络广告这三大主要类别。 (一)校园平面广告 1.校园传单校园广告中同学们最经常接触的广告类型就是传单,它是校园广告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广告形式,走在大学校园里,随时都有可能接到业主派发的各类传单。2.校园海报招贴校园招贴广告是指张贴于校园公共场所的印刷品广告,也称校园海报,可分为校园商业海报和校园公益海报两大类。(1)校园商业海报在高校中常见的商业广告有企业招聘广告、产品促销广告、职业技能培训广告等。从广告经营方面来看,校园商业广告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类型。在校园商业广告中,中国移动在高校校园业务的市场推广广告是最为常见的的。动感地带以“我的地盘听我的”这句极具个性、活力、时尚的品牌宣言,以及“时尚、好玩、探索”的品牌内涵,成功地进入了年轻人的消费领域,成为高校手机通讯业务的首选。(2)校园公益海报校园公益海报一般以校园公益现象为题材,如倡导戒烟、鼓励环境与资源保护、呼吁和平,重视教育等。同校园的传单相比,校园内的海报招贴作为平面广告的一种,它的广告视觉效果更加强烈,可创作发挥的也余地更大。优秀的海报招贴设计往往引人注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3.校园横幅走在大学校园里大家抬起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横幅广告:“天翼杯”校园足球赛、感谢“动感地带”对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支持等。这些横幅广告,不仅仅提升了广告主的知名度,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成本低廉,也颇受广告主的青睐。4.校园POP广告校园POP广告的目的是将活动策划者的意图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学生,在活动现场激发学生们即时参加的冲动。由于POP广告符合现代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并且成本低廉、简单快捷,具有其他促销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备受商家的青睐,在校园产品销售中,担任重要的角色。5.校园户外平面广告校园户外广告可分为非电子类和电子类两种基本形态。非电子类有道路指示牌、商店招牌、招贴等。电子类有霓虹灯、电子显示屏、LED电脑显示板、电视墙等。校园户外平面广告利于培养和维护品牌知名度并且提升产品好感度的广告。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适当的考虑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作用,注意广告的艺术品位和格调。好的校园户外平面广告会用一些新颖的造型、醒目的图形和色彩、巧妙的广告语来唤起受众的关注度和好感。 (二)校园电波广告 1.校园电视广告(也称影视广告)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里面都会有一台电视机,同学们平时会有意或无意的看到电视里面各种类型的广告。在校园广告中,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2.校园广播广告校园广播广告是借助听觉形象作为诉求手段,来传达讯息的一种传播方式。校园广播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喇叭里传来各种讯息,包括新闻、歌曲、散文等等。 (三)校园网络广告 校园网络广告的特点是和网络媒体的传播性息息相关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校园网络广告的触角和表现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网络广告是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电脑,接触的网络广告和网络信息不亚于其他的校园广告形式。(四)异军突起的校园手机媒体校园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形式,校园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计算机终端设备的限制,具有很好的便携性,可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受众与信息的同步。校园手机媒体,拓展了沟通能力,延伸了互动的意义,手机媒体在校园广告中的前途无可限量。 二、校园广告的特点 (一)校园广告设计的封闭性 大学校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获得信息方式大多是通过广播或者互联网,而信息的普及也主要是依靠相互间的口头的传播。这样的环境下,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但又不失活跃的消费市场。 (二)庞大的受众群体 对商家和企业来说,高校是一个巨大的,高素质的新型消费市场。目前为止,企业在校园的竞争不是十分激烈,要比在市场上竞争容易的多,并且开发成本也相对较低。 (三)校园广告设计的集中性 校园广告的消费市场集中,商家和企业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进行快捷并且有效地宣传。高校的学生必将走向社会,致使校园市场具有未来的导向性,和信息传达的连续性。这就用最低的成本占领了最有潜力的未来消费市场。 (四)广告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的文化既有校园文化,又蕴含着部分的社会文化,因此具有大众性和独特性的双重特征。校园广告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具有相同的属性。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对校园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加强校园广告的管理 大学校园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各类广告不断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里面。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广告信息也随之蔓延到了校园内,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文化建设,破坏了校园的良好风气。因此要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建立校园广告准入制度,杜绝不良广告的侵袭。⒈加强不良广告监察力度对校园不良广告要加大监察力度,严厉打击不良广告,从源头制止不良广告的入侵。 ⒉监督各类广告传播校园广告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要对各种类型的广告的传播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不良广告,应及时进行制止和清除。⒊开展校园广告欣赏教育加大校园优良广告的宣传力度,让同学们明白不良广告的危害,让大家学会自觉抵制不良广告,共同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对校园广告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 校园广告是校园与社会间的桥梁,合理的利用校园广告,不仅仅会带给商家利益,也会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建议如下:1.校园广播与广告校园广播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校园广播可以合理的利用广告,不仅仅带给商家利益,也能丰富学生的视听,活跃校园生活。2.校园活动与广告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十分丰富,各种运动会、迎新晚会、征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就可以与广告主协商,一方面解决活动经费,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在活动中收获了各类的知识,娱乐身心。3.校园平面媒体与广告常见的校园平面媒体有校报,各院系宣传栏等,这类校园平面媒体也可加以利用,与广告主一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⒋校园设施与广告校园的很多设施都是广告的载体,比如:校园的灯箱可让商家做一些符合校园文化的广告等。 四、结论 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广告主的重视,校园广告发展迅速。有效地掌握校园广告的类型和特点,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规范校园广告的准入制度,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借鉴。因此针对校园广告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秋华 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中职装潢设计类广告设计教学 我所任教的是装潢设计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构成基础、图形设计、广告基础等课程,因而有一定的设计基础,也基本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但也存在大量遗留问题,如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或是根基薄弱;长期在学习上养成的惰性对自己创意意识缺少信心等。经过系统的分析,教师基本掌握了中职学生的专业情况及心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在今后的实习实践中动摇学生的信心。中职学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既要强调对广告设计理念的理解,更要强调对各种技能能力的熟练掌握,因而在教学上必须采取一些有别于传统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下面就我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谈一些心得与体会,与同道商榷,以期抛砖引玉,探索一条能够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计专业的特色教学之路。 一、教学方法一:转换角色,共同参与 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讲完广告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精彩案例(要有老师自己的实际案例)分析之后,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创作和相互交流讨论为主,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对每一个同学的创作思路进行交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做一个提问者,不断的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考验,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创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与进度作相应调整,打破以前按教案模板教学的形式,因为如果只是按照事先已经备好的教学内容来上课,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太多因素会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因此适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课题的布置,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方法的讨论与课题设置中来。 二、教学方法二:因材施教,逐一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对每一个同学都会进行单独的辅导、交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创作主题和思路都不一样,教学的方式就必须跟着改变,对于基础好、思想敏捷的学生,主要以大方向大思路的引导为主,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独立进行思考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国内外较为前沿的广告设计作品,并要求其能略为评点一二。通过这种方式,能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能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也使得“以学生为本”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进行软件的熟练操作和进行更多的广告技法讲解,帮助其能尽量的表达出创意。在课程结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创意作品和学习心得,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同学们之间能相互加深了解。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之后能更好的向设计主管或是客户表达出自己的创意构思。 三、教学方法三: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备课和作业布置上,要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多做一些他们立即能感兴趣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的练习,这样学生就干劲十足,发挥的余地也大,也能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并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广告设计作业的布置中,要求学生为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做一些海报设计,以学生自身最感兴趣的产品,如“饮料、运动品牌、数码品牌、游戏”等产品为主题进行海报创作。这样的主题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热情,因为这些产品都是他们最感兴趣且日常能接触到、使用到的,同学之间会有很多的心得可以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与创作主题相关联的精彩广告作品,并教会学生怎样以专业的眼光去分析作品。 四、教学方法四:项目教学,以赛促教 将实际的设计项目引进课堂,是对中职教学强有力的促进手段。项目教学的特点在于对设计结果的评判是来自于实际的市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我会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毕业之后才能接触到的设计经验。在为潮州的一个印刷企业设计圣诞节的宣传手袋的项目中,我班学生经过内部挑选共提供了16个设计方案全部被企业采用,并制作出成品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企业的客户,企业奖励的奖金也悉数发给学生。除了利用身边的实际项目之外,我还常常将一些设计比赛也引进到课堂中来。我组织装潢专业的老师带领08装潢设计的同学共同参与了《2010年广东省“小手拉大手,禁毒建和谐”主题禁毒宣传海报创作竞赛》,分别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一个D组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的良好成绩。这样的项目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对自身的信心。项目教学的引进对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严格的考验,也是中职学校提高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一线技术人员,我们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训场地。要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让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教改思索 1引言 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广告设计教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广告作品的艺术性、轻视广告信息的传播性等。广告是通过语言向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并引导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媒介,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所谓符号学,按一般理解,就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能指与所指、编码与解码,以符号学为切人点,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结合符号学理论,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广告的本质和要求。 2当前艺术类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 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广告的艺术性和表现性,没有把握广告的本质特征——准确地传播商品信息,使教学陷入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过分注重广告图形创意,忽略广告的策略创新图形创意不等于广告设计,图形只是广告作品中的一种设计元素。在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中,一般表现为在没有广告策略创新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各种图形语言手法,如同构、异影等进行广告设计,其结果是导致广告的表面化。广告策略指导图形创意,没有好的策略,最好的图形创意也是徒劳;但好图形能够为广告加分,但其前提是必须有好的广告策略。 2.1.2注重表现,缺少对广告诉求的诠释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学习过绘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广告作品的漂亮与否,导致广告设计的信息传达不准确,广告作品的后期表现需要服从于前期的策略诉求等,是对其的执行与完善。 2.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改革不足 扩招以来,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明显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课时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平铺直叙,没有更多的时问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创新;另一方面艺术类的专业教师学历化,缺少实战经验,在批评和修改学生作品上存在不足,间接影响学生广告设计作品的好坏。 2.3学生难于消化教学内容 广告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门类相对较多,如广告学、文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而当今世界的广告话语权(如评判标准、设计思维、审美潮流等)一般被西方把持,广告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此对一个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教学课时内消化教学知识并设计出好作品存在一定的难度。 2.4教学大纲和教材普遍化 课程授课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纲领,授课内容、教材的选用以及作业的布置都须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广告设计也是如此,导致教学呆板、缺少灵活性。很多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大同小异.教材也是如此,内容、知识点基本近似,而且几十年来都是一样,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3符号学与广告设计 3.1符号学与广告信息传播 符号学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如符号、修辞和意义等,代表人物有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巴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等。罗兰•巴特提出“视觉修辞”的概念,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皮尔斯则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理论更接近现代信息传播,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和载体,人类信息传播是对符号的一种组构、转换、再生的过程。广告设计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其是在一定广告策略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图形,并加以设计表现,以传播特定的意义或广告信息为中心,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过程。广告设计在选择图形时需考虑图形的能指与所指,能指即图形,所指是广告所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关联性,广告作品中的能指能否形象地表现所指、能否合二为一是广告信息传播的关键之一。 3.2修辞与广告创意 修辞是指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用来加强传播的效果,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中部分修辞可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即视觉修辞——在平面广告设计等视觉领域中寻找与语言学修辞手段的对等性图形,用以启发广告创意和设计,常见的视觉修辞有视觉隐喻、视觉换喻和视觉类比等。 4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如前所述,符号学是研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即图形与意义,这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如,笔者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艺术类专业的广告设计课程采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4.1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教改尝试 符号学中哪些原理可以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何时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巾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征?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中的代表性理论,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融入到广告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如能指与所指、.视觉修辞、符号的传播过程等,并将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对应概念和元素向学生讲授清楚,能指对应广告设计的图形或表现形式,所指对应广告设计中的主题或诉求,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双面体,一种能指具备多种所指,也就是一个图形具备多重意义,在使用时需明确其语境。广告设计需要精确地传递商品信息,对能指与所指就需要有深刻的选择和表现。但讲授过程中不能涉及过深和复杂的符号学理论,做到浅入浅出。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应在文案和视觉元素之后融人符号学原理,符号学原理中的“修辞”可以运用到文案创作和广告创意中,“能指与所指”可以运用到广告视觉元素的表现中去,使学生对广告的主题诉求和商品信息更明确。如教学内容可以调整如下:广告概述广告市场调查广告策略与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视觉传达的形式与要素符号学原理与广告设计关于符号学原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与结合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与广告创意方法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符号学原理与商业、公益招贴广告与系列广告符号学原理与报纸与杂志广告设计 4.2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仅把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教学大纲中是永远不够的,怎么教?怎样使符号学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4.2.1强调语言符号与图形符号的转换与结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口头文字语言,图形是非语言符号,语言与非语言都是用以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方式,具有同等的功能。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学生需要明确符号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及其与广告中的对应设计元素。笔者认为在进行广告设计教学时,需以广告的传播特性为主,坚持“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这一广告设计过程,且这点需对学生重点强调,并落实到学生的广告练习中去,即采用“以大量不同的图形来说明同一广告创意概念(文字语言)的方式”布置课堂练习,创意概念文字由单义到多义,图形由一般到特殊,做到图形与文字意义之间的多样性和准确性表现,即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问的转换与结合,并联系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与相似性进行讲解。如对加加酱油的“新鲜”诉求的广告设计练习,“新鲜”可以从不同的言语角度去表现,即用不同的能指表现同一所指,扩展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最后再将其转换为广告视觉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注重广告文案与广告图形符号之间的关系,图形符号一般用来说明文案,文案对视觉图形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符号学原理在“广告的诉求和文案确定”期间同样可以运用,广告文案就是文字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则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东西,在进行广告创意策略和文案时同样需要提醒学生将“一般个体语言”上升到“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上来。 4.2.2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原理与广告创意原理 索绪尔认为双轴关系是两个范畴的链接关系,即句段和联想,双轴关系可以运用到广告创意方法当中去,广告设计也是一种图形和意义的组合关系,广告中的横组合是广告创意本身的组合,纵组合是广告表现之外的联想、象征等因素,也就是要求广告作品除了表现的图形元素之外,还需有更深层次的感染力。在进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双轴关系”进行广告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横组合:不同的广告主题语言之间的组合,要求学生组合不同的主题词语,在广告策略上合乎逻辑,并有所创新;二为纵聚合:在选用非语言符号组合表现时,广告需要有深层次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不能只是简单的“直白”式广告。 4.2.3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 视觉修辞是文学修辞在广告表现中的一种“移用”。“修辞出现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与设计艺术有关”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先讲解视觉修辞的类型和用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运用,尤其是某些难于直接表现的广告主题概念或敏感性的题材时,可以运用比喻、象征、借用等修辞手法,以图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广告主题。教师则可以进行一些专题练习,如践踏人权、战争等主题的政治性公益广告。 4.2.4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对符号学原理的讲解需图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②采用案例教学,着重分析广告作品中蕴含的“符号学原理”。③反复要求学生遵循“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的过程。 5结语 把符号学的相关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广告设计的认知,扩展其设计思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反复地进行教学磨合。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初探 摘 要:S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培养全面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来的。艺术类广告设计作为最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文首先阐述了理实一体化,从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探究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并总结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关键词:艺术类 广告设计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 途径 1 阐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3种方法,分别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近几年虽然教学在不断也改革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水平从教学模式入手提高课堂的质量。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实教学没有贯彻到底,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设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好。尤其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求时间、空间和课程一致,学校要加大对建设实验室工程的投入,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 3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3.1 改革课程设置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但是目前教学还没有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所以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要首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2 建设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校要为此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学校要结合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放基地让各地广告企业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建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专业的广告设计人员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和专业能力,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 3.3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广告设计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专业,它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老师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的重点,这违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初衷。而且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给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提供广告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的机会,比如让老师参加基地培训或者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接受新观念,不断地完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水平和效率。 3.4 调整专业教材 随着课改的新潮,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教材也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的全面和系统性,但是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领域,所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追随潮流。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能力来改进,而且在发挥老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的理念。 4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提高了专业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知识逻辑体系以此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大指导的力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生实践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规范。只有老师重视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将设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展示优秀的作品并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生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坚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只有老师们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然后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广告设计类论文: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 要 目前高职广告设计类传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网络环境下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为:基于网络平台,从设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法、变革组织形式、重构学习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设计任务网站中选择真实任务,模拟企业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网络背景 广告设计 教学改革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广告行业存在特殊性和多变性,尤其中国入世以来,广告行业对于设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求不但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职业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根据课题组调查,目前我国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所面临问题是:(1)广告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企业项目来源不稳定,时间进程与教学不同步。(3)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陈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共享资源来辅助学习,完成网络招标任务。通过基于网络背景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广告设计类课程主要知识,具备广告设计的综合职业能力。 1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概念 传统项目选择最主要的困难是企业合适项目的时间往往和学校的教学时间不符,项目来源不能保障,渠道过于狭窄。 而网络项目资源十分丰富,不仅获得及时而且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即可使用。最中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招标项目,师生可以直接和客户沟通并建立联系,直接掌握客户的需求,可以锻炼学生的洽谈能力,并为今后的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例如设计在线等网站,其中有提供各类广告教程资源、设计素材网站、印刷工艺流程等资源都可作为广告设计类课程学习有益补充。尤其是如中国威客网等以网络招标为手段,提供工作任务的设计交易平台。这类平台作为服务中介,公布有设计需求客户的任务信息,以悬赏的方式招标,有很高的诚信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来筛选项目作为训练内容。 2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 现代广告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懂美术、会电脑制作、懂营销、并具备有心理学知识和广告学市场调查能力、有创意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熟悉整个广告设计流程和相关法规,能够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并最终能制作出有创意的广告作品。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就要求学生掌握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因此广告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要具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不但使学生具备广告类的理论知识、工作程序和方法,而且能够应用网络查找广告资源和素材,并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设计和制作典型广告产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意等多方面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2.2 学习内容的重构 课题组将广告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行业职业能力培养发展规律,以广告企业项目为平台,根据平面广告设计的工作流程,以网络项目驱动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依据,由单一到综合,根据不同课程设置标志设计、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项目。 例如在平面广告课程中可选择以猪八戒网这类的创意服务交易平台作为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载体,在相关课程中安排真实项目,以真课题来强化设计的实践性。真课题往往能够极大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其针对性也更强。学习内容的重构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整个项目流程:委托方的设计任务与要求、市场调查、策划创意、制订实施方案、设计表现与制作、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等。①这种全过程的参与,使学生所得到的锻炼、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是全方位的。 2.3 教学方法的实施 课题组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工作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应用, 进行自主和团队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完成工作任务。 在广告类课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模拟广告公司、工作室现实情况或者情境相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创设情境的要求,一是主题要求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二是情境模拟要求真实、直观、简便。(2)确定任务:基于前面的虚拟情境,设计一个中心内容,将学习内容改造为某一事件或任务,让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例如在版面设计课程中笔者将某公司的旧版宣传画册给学生,要求进行改良,首先让学生提出旧版画册中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然后再进行新的改良。这一任务的解决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应用到现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决企业的当前问题。 2.4 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广告设计类课程要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采用团队式,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学生分组构建“创意团队”,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某些途径、可能需要参考文献的来源。②针对青少年爱上网的特点,利用专业网站等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不同创意策划观点的讨论,集思广益,团队协作解决当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合策划及团队精神。 2.5 教学评价机制 在教学改革中同样要注意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效果评价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尤其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项目,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3 结语 基于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从网络平台中获取项目资源,应用于广告设计类课程从而直接服务于企业,促使学生在课程中与客户直接利用QQ等网络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接触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较好地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河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1240081)的研究成果之一 广告设计类论文:重庆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研究 【摘 要】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了解和认真分析重庆高校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高校2000余名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创业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从兴趣、要素、心理和方向四个维度,分析他们的创业意识现状,为高校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以使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效地转化为创业行动提供依据。 【关键词】创业意识;广告设计类专业;重庆高校;问卷调查 1.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季。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广大毕业生心中除了充满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更多的是开始为今后如何走出个性、走出自我的人生做出思考。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高校扩招,迅速提高的入学率也直接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学生尚未毕业,既已“失业”,由此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社会问题。俗话说“选择决定命运”。在如今市场配置资源时期,很难有谁能发给你“铁饭碗”[1],为此,大学生需要未雨绸缪,除了自主择业外,还可以有自主创业的观念,尤其对于广告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自主创业指的是主要依靠自身学识、智慧与发明开创自己的事业,而非完全依靠传统就业渠道。从宏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以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从微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也有利于个人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促进自我完善。从自主创业到自主择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鸿沟就是“观念”,即创业意识[2]。正所谓“观念更新,万两黄金”。成功创业需要以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环境变化,用应变、善变的精神去打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此,创业教育自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新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创业意识内涵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创业意识包括创业动机、意向或愿望,是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所引发的,是创业思维与行为的前提和动力,激励着个人以某种方式活动,向着目标前进。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更多表现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求、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念等关键要素[4]。当然,创业道路是艰难的,不同的人对机会和资源的发现与把握能力是不同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但是没有人是一定不能自主创业的,只是受到传统思想定势影响,不愿走,也不敢走自主创业之路。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创业意识的早期强化对创造力开发及创业能力增强均有良好催化作用。具体的强化手段包括组织参加创业设计竞赛、自主创业成功人士专题报告、具有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人士的专题讲座、举办校内创业实践市场等。 图1 创业意识的维度 总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败,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因为创业意识支配着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接下来就通过在重庆多所高校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广告设计类专业学生中[5]发放问卷,对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等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所持创业观点,客观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广告设计类学生创业指导和帮助[6],并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培训方面提供支持。 3.问卷调查 在开始正式的、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之前,先在一定范围内做了试调查,发放了100份问卷,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问卷,形成了最终问卷,然后到重庆十所高校(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本科学生,也有专科学生。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635份,回收问卷2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952份,有效率90%。图1所示的是调查维度,从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四个维度对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及相应建议。 4.结论及建议 4.1 创业兴趣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大部分都表示考虑过创业,平均比例达到了60%以上,其中男生所占比例普遍高于女生,除此就是正在创业和已经成功创业的,平均比例5%不到,剩下的就是完全没有创业打算,比例占到了35%左右,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有创业打算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创业目的大多倾向于挣钱和提升自我,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而由兴趣爱好引发的人数较少,大多为男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比较明显,功利性较强,需要适当引导;创业想法多来源于自身,其次是社会影响以及朋友或名人效应,家庭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不到10%,女生则更低,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更多表现出自发性,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父母长辈更多地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走“毕业—择业—就业”的传统发展道路,与大学生内心的发展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年轻有活力、敢拼搏被普遍被认为是大学生的创业优势,而学习能力强反倒占的比例最低,平均只有13%,这说明本科学生中的创业兴趣过于注重精神层面,带有较明显的冲动性,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同时,创业兴趣中男女差别明显,高年级相比低年级学生的创业兴趣有明显增加。为此,建议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适当鼓励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运用自身独具的优势来创业[8],而非一时的冲动与盲目;大学生自身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4.2 创业要素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70%的人认为创业团队组织能力、广泛的人际关系和敏锐地商机捕捉力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9],这说明大学生对各个方面的能力均比较重视,这与现今社会强调全面性人才的价值取向是相匹配的;而创业资金的来源中,60%的人一般会通过长辈、银行和政府三种渠道获取创业资金,其中,男生还看重从兼职和创业比赛中获取资金,这体现出男女性格的差异,男生具有更高的独立性与开拓性,而朋友同学的帮助才是最后的选择;社会经验不足被认为是创业中的最大障碍,占比近50%,毕竟对于一直脱产读书的大学生而言,社会经验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人特别强调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经验和见识,为创业做准备,其次才是资金不足;对于创业支持,本科学生80%以上普遍希望能有更加宽泛的资金来源,开设创业基地和以企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支持。为此,建议政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无息贷款或免费补贴,举办大规模的创业比赛,刺激创业欲望;开设创业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开设创业基地提供经验积累平台[10];学生自己也需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相关课程与活动,培养团队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商业捕捉力;资金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参加创业比赛获得一定奖金和赞助,还可以适当运用银行金融服务。 4.3 创业心理 对于创业的合理定位,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30%以上的人首先会考虑到市场需要,然后才是兴趣爱好和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所学专业的影响不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的概念,知道市场的需求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也知道要适当考虑兴趣爱好和熟悉领域,但是不好的现象是忽视了所学专业,其实专业知识很多是非常有用的,只是这种作用在一时半会无法发挥出来,学生也无法很好地体会到;作为创业发起人,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6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善于交流与沟通及敢于行动与担当,当然,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很重要,占比20%,在此基础上,不可忽视独立思考与自我调节,越是在关键的时刻,独立思考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为此,建议根据创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态,合理定位自己的创业[11];可以通过在学校参与一些社团组织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12];以便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 4.4 创业方向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55%以上都认为创业与方向专业关系不大,这虽然体现出当前的本科学生创业领域比较广泛,思路和想法比较丰富,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也体现出我们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问题,这个问题简单而言,主要包涵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脱节,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二是课程设置中存在缺漏,某些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等进行深入审视,查漏补缺、弃旧更新,以便专业学习给予创业方向提供更好的支撑;在创业方式上,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85%的人会选择合伙创业或自主创业的方式,而非家族创业和加盟连锁,这说明大学生希望在创业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能够施展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受到家族和加盟连锁的约束,他们希望走出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能够体现个性和想法的创业道路。为此,建议立足于所学专业,但也不要受专业思想束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与方式,尤其在创业初期,可以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正确把握创业方向,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开始,就要坚持不懈地前进下去。 广告设计类论文: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户外媒体类广告设计教学 【摘要】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户外媒体广告 特点与优势 教学目的 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体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五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很多课程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譬如,标志设计、CI设计等也是设计中的一套实效设计体系,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了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一系列扶助课程,它们把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统一起来,塑造了整个广告的整体个性形象。 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政治领域生活,遍布于人的衣、食、住、用,行之中,它不是单一的具象形式,而是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信息学、电子学、语言学、美学、传播学等诸要素的综合。一般把设置在户外的媒体广告叫做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有:路边广告牌、高立柱广告牌、灯箱、霓虹灯广告牌、看板等。现代户外媒体广告是繁华都市的时装,是令人心醉的现代化梦境。户外媒体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不是所有的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上网冲浪,但是任何人只要他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如下: 一、灯箱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灯箱广告的应用场所分布于道路、街道两旁,以及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市区、车站、机场、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灯箱的制作技术及材料、工艺不仅可以制成覆盖整个墙面的巨型灯箱与建筑物溶于一体,还可做成实物模型,应用广泛。尤其在夜间更是醒目,既可以起到宣传商品、店铺的作用,还能美化城市的夜景。首先灯箱媒体广告画面大:众多的平面广告媒体都供室内或小范围传达,幅面较小。而户外灯箱广告通过门头、宣传栏、立杆灯箱画的形式展示广告内容。比其他平面广告插图大、字体也大,十分引人注目。其次灯箱媒体广告远视强:户外灯箱媒体广告的功能,是白天通过自然光、夜晚通过辅助光两种形式,向户外的人们、远距离的人们传达信息。广告作品的远视效果强烈,极利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来去匆忙的人们在远距离刻意关注。再次户外媒体广告内容广:在公共类的交通、运输、安全、福利、储蓄、保险、纳税等方面;在商业类的产品、企业、旅游、服务等方面;在文教内的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均能广泛地发挥作用。 二、霓虹灯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霓虹灯是户外广告中灯光类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媒体特点是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材料,在表现形式上以光、色彩、动态等特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提高信息的接受率。霓虹灯广告一般都设置在城市的至高点、大楼屋顶和商店门面等醒目的位置上。它不仅白天起到路牌广告、招牌广告的作用,夜间更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到点缀城市夜景的作用。 三、路牌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它的特点是设立在闹市地段,地段越好,行人也就越多,因而广告所产生的效应也越强,路牌画面多以图文的形式出现,画面醒目,文字精炼,使人一看就懂,具有印象捕捉快的视觉效应。现在路牌广告的发展趋势是逐渐采用电脑设计打印(或电脑直接印刷、或写真和喷绘),其画面醒目逼真,立体感强,再现了商品的魅力,对树立商品都市形象最具功效,且张贴调换方便。所用材料也有防雨、防晒功能。路牌广告相对较大的优势就是时间长,收益大,成本却相对的低,是物有所值的大众媒体了。 四、招贴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1.传播信息广泛:招贴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特点就是传播信息。招贴宣传的范围广,它可用于公益类招贴等方面,也可用于商业产品、企业方面,能广泛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商业招贴,其传播信息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商品的性能、规格、质量、质地、成分、技术、特点、使用方法、养护和维修情况等进行说明,画幅相对其它平面广告面积大,十分引人注目;有利于竞争。 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所以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学———用”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在户外媒体广告设计创意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和尴尬:学院内广告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对广告相关教学的知识和课程,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毕竟不在一线工作,难免对广告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结构完整,但缺乏时效,不能真正的和市场相接轨,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为了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效对接,应该调整教学师资结构,建立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一线广告从业教师为辅的教师团队,弥补因教师资源的缺憾所带来的知识结构的欠缺。与此同时,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广告设计类论文:从广告设计类比赛看课程的改革方向 内容摘要:近年与企业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类比赛的影响力在逐渐的扩大,与之联系紧密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也随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与不足。本文就如何更好地让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与设计实战结合进行探索。 关键词:广告设计 课程改革 交叉融合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广告设计类比赛层出不穷,国家级的、地方级的、一些企业机构举办的,这些比赛在给广大在校的艺术类学生带来广阔的展示自我才华空间的同时,也给一些项目单位和企业带来了不少好的广告创意和一定的经济收益,使得这类比赛不管在高校还是在社会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广告设计,作为和这些设计比赛可以直接挂钩的专业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设计技法,同时又具有适应社会上专业广告设计实战要求的能力,无疑成为现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指导的焦点。 广告设计课程是各个具有艺术院系的高校教学大纲中都设置的一门设计类专业课程。在笔者所在的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该课程设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同时也出现在动画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技能展示的专业课程,它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们经过了基础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创意、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先修课程的学习,其教学总时间为64学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创造性思维,广告概念创意,表现创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使学生认识、理解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基础理论讲解和优秀广告范例赏析为主,学生课堂和课下练习为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们会对什么是商业广告,什么是公益广告会有了解;对广告组成的基本元素也有了概念;对于课堂上赏析的优秀广告范例也有所认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从选题到创意策划,再到制作实施的过程。也正因为此,在每次的广告设计课程设计的大作业中,我们总会发现不是广告要素不够,就是文字选择不符合广告产品等等诸多我们教师看来认为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并且3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有市场调研,草图绘制等过程,大部分学生却几乎在两三天就完全搞定,原因很简单:闭门造车。简单的网络素材搜集,简单的软件抠图、拼凑,极少数的同学可以做出像样的广告作品出来。 到了每年春季一些广告设计类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广告设计课程早已结束许久,很多同学都已经把知识又交还给老师了。面对确实的广告主,广告策略单,想参加比赛却又无从下手,自己就打了退堂鼓,使得学生们一直以来参赛的欲望都不强烈,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毕业后到广告公司里工作还是困难重重。 面对以上的种种,教师们想了许多的办法去改变它。比如,课堂上的优秀广告作品赏析不再是教师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认为优秀的广告作品,将其带到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分享,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使得他不得不思考,不动手。再比如,分组去完成一个拟定的广告设计题目,大家齐心协力,创意碰撞,不仅能够互相督促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诸如此类的方法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有一定改观,但并不可喜。 因此在此次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时候,大家认为应该根据这些切实的广告设计比赛的时间来调整我们教学时间,让有密切联系的二者能协调统一起来。就像一些工科或者研究生的专业教学一样,将真实完整的项目工程引入课堂,教师学生共同承担,分工合作完成,这样不仅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打下一定基础。 调查发现,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年一次的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和河南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金帆奖等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每年的春季,各种比赛时间穿插在一块,前后有近半年的时间。如果将广告设计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的春季学期,学生们就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战训练,比赛得奖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参与比赛、选择真实命题、创意构思、实践制作的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可贵的。 调整后,广告设计课程从春季学期一开学开始,先进行广告基本理论知识和创意技法的讲解学习,并进行适当的模仿练习。紧接着各种广告设计比赛的宣讲拉开帷幕,会上学生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广告主们对广告命题的解读,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和广告主的真实目的;同时也可以听到一些广告行业专家的建议与启迪,利于后面的广告创意制作。但是全国性的广告设计赛事的宣讲会我们很难切实的参加到,面对这种情况,计划组织学院相关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每个策略单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切入点。这种形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不是单枪匹马,老师可以随时为他们进行指导,对比赛就不会再畏惧了。 在确定参赛选题后,每次广告设计的课堂就会变成讨论会场和欣赏会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频繁的互动,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有切实有用的收获。并且大学生的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做得更好。这个过程不仅是广告设计的实践学习,之前的先修课程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以实践运用和检验。最终广告设计比赛的作品设计完成,师生一起点评、欣赏,并将作品寄送大赛组委会,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也就此结束。 在此种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整个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广告案例制作过程,这也是现在新编的一些广告设计类教材的内容趋势,一切以实践为主。最终获不获奖不重要,最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与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了解掌握了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同时还真切体会和参与了广告制作的过程,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闭门造车。 当然,广告设计课程单纯的依靠这些比赛来作为单一的教学手段还是不全面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一些手绘技能,摄影技巧,创意方法来辅助完成广告设计作品。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辨别好广告作品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像学习写生绘画之前大家都要经历临摹绘画的过程一样,在优秀的大师作品中学习好的绘画技能和一些绘画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于广告设计来说,要让学生能够分辨出什么广告作品好,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逐步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除了课堂上教师分享的优秀广告案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余的生活当中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留心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报纸广告、站牌广告、电视广告、DM广告单等等这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广告形式。只有把学习带离课堂,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所学的知识也才会变得有用。 总结近几年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参加不同广告设计类比赛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方向就是:将与课程相关又与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比赛尽可能多的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的时间相交叉,内容相融合。当然这中间也会有一些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广告设计比赛的总赛程时间相比是很少的,如何更好地协调这个时间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再探索,争取早日将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做得更加完整和细致。 尤曌颖,女,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师的德育教育技巧 摘 要: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子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农村幼儿园德育教育现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就是树人,教育人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幼儿园期间至关重要,良好道德品质的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教学合一;模仿能力;自理能力;幼儿教育;德育为本;人格魅力;初探 古人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语道破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家长所关注的已不是孩子的衣食温饱,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知识教育。许多家长望着这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时代,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伍掉队,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当你全力以赴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是否忽略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举--那就是培养孩子的道德观。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幼儿抓起,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幼教从事者,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幼儿从小树立讲文明、懂礼貌,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德育给幼儿启到了什么样的重要性,为什么大家都要来关注德育教育,提倡德育教育呢?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幼儿,是今后的建设者,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对象是21世纪的接班人。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信仰、有社会主义经济观和价值观;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打下基础,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了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就要靠教育,关键又要靠德育教育。从表面形式看,幼儿园德育教育似乎不可能形成人的良好品德。然而一个人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在幼儿时期。这是被很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了的. 二、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德育教育 在幼儿园时,品德教育历来被视为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培养的主渠道,例如,我们幼儿园的保教主任宋主任为了使幼儿更有针对性的让幼儿掌握德育教育,组织我们看有关《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电影啊、组织我们去军营,学习解放军叔叔是如何监守自己的岗位保卫我们的国家,从小培养幼儿热爱祖国,认真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还有每年清明节组织幼儿去烈士纪念堂,悼念那些最“可爱”的人等等,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德行为要求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开展学习德育童谣、以德育为主题创设环境,使主题墙与幼儿对话,增进幼儿学习德育教育。其实教与学,自古以来都是合二为一的;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怎么去教,而学生应该明白怎么去学。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因为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 三、言传身教、榜样教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就是一个优秀的典范,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认真的掌握孩子的心理,有针对的性的开导和教育,让他们在感性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从一开始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正确引导,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而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也养成了。再如:有的幼儿有不收拾玩具的坏习惯,如果教师一味批评,希望她能改掉,往往事与愿违。此时作为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即时教育”。比如,当你发现某个幼儿穿戴特别整齐、漂亮。此时教师称赞的语气表扬小朋友们:"咦,你今天特别漂亮,对不对"?幼儿肯定会高兴地回答说:"对",教师可趁热打铁说:"单你自己漂亮还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样漂亮才行,你看,你现在的玩具把屋子搞的有点乱,你说怎么办好呢?"这时幼儿肯定会自觉收拾,教师要加以及时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幼儿,变批评为指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也会逐渐改正。 四、德育教育一定要注重原则 对这些不经事的孩子应坚持从正面引导,因为他可能会因你一时的迁就而产生误解。有的小朋友在家只要一哭,家长就会答应他的一切要求,就是因为他们的迁就,养成了小孩乱哭乱闹的坏习惯。虽然,孩子的哭声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情绪的表现。但是,如果长期这样不分场合、无理地乱闹的习惯,这也是脆弱的表现了。为了纠正小朋友的的这个坏习惯,我们一定采用坚决果断的态度。每次有的小孩哭着对我说她的要求或她的不满时,我总会对她说:“你又哭又喊,我听不清,你不哭,好好地说清楚我才能帮助你。”不知不觉中,她就改正了这个坏习惯。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每位幼儿都很快地穿好了鞋子,一个小朋友因为鞋子不好穿而慢了。她看见其他幼儿都排好了队,一急又想哭了。她看着我,泪水盈满了眼眶。我摆摆手示意她不要哭,并说了两个字:“加油!”她赶紧穿好鞋,然后擦擦眼睛对我说:“魏老师,我刚才想哭都没有哭!”我当然没有忘记在全体幼儿面前表扬她,让大家向她学习,做个坚强的好孩子! 总之,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子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当今幼儿园德育教育现状,正如所说十年树木,千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就是树人,说明教育人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持之以恒对幼儿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从培养幼儿道德情感入手,无私地奉献爱心,组织好各项活动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集体的力量,逐步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协助。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品德高尚的人。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幼儿园德育教育 摘要:“德”是指人道德品质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德育就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通过幼儿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与环境所需的品德、行为的教育。简单的说,它以社会公德、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等规范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正面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这句话足以体现出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幼儿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抓好幼儿时期的思想教育是必要的,可以为幼儿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是我国的花朵,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从小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白事理、明辨善恶。使其喜欢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运动,爱父母 ,爱老师,爱同伴,爱祖国,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了幼儿德育的重要性,还扩充了德育的主题,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为了贯彻新时期的新主题,我们必须要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克服脱离社会实际、背离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重视幼儿德育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一致。我们选择教育方法时要注意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之既能引起幼儿对美好理想世界的追求,又能让幼儿学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问题,要根幼儿思想品德和行为发展特点,做到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关于幼教德育教育的方法 1.要有新颖的渗透教育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需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应充分利用空间、活动材料等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利用教室或走廊的空白墙,布置“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等主题环境墙。通过图片的收集与展览,不仅使幼儿培养了动手交流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的真实情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启蒙教育;在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后,幼儿对国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跟他们讲有关爱国旗方面的知识,并让幼儿去观察红旗的颜色,以及星星的数目方向和设计意义。 2.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 陶行之曾说:“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的道德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接人待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的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 3.要重视用艺术美来陶冶熏陶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他律阶段,他们时时刻刻都是模仿行为,而且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简单,对抽象的道理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在教育中可利用幼儿喜欢的故事、歌曲中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孩子。如给孩子们听歌曲《尊老爱幼歌》,教育幼儿要尊老爱幼;领孩子们做体育游戏《送衣服》,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分享帮助别人后的快乐;给孩子们讲故事《孔融让梨》,让孩子懂得谦让和尊重长辈;当然也可以利用生活的具体的事实来教育孩子。例如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教育孩子不浪费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带领学生打扫卫生,教育孩子讲究卫生,爱护卫生。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4.家长和幼儿园要同步做好德育工作 现今的家长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部分。他们对幼儿的行为过度的迁就和放任,致使孩子们并没有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用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如:孩子的玩具乱了,鼓励他自己去收拾,锻炼他们的生活本能;孩子做错了事要让他明辨是非,知道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改正。家长要本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态度,重视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幼儿的思想品德便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日常生活所表现出来的。老师应该用细心、耐心、虚心和爱心去竭力培育,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协助,逐步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德。 三、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学前教育德育工作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使道德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特别是在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发挥特殊的作用,使学前教育机构正确处理享受个人正当权利与承担和履行社会义务的关系。其次要在评价方法上讲求创新性。学前教育群体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群体,他们受教育多,知识面广,接触当今科学技术前沿,对德育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手段的技术化程度都有着极高的感知度,对德育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也高。因此幼儿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后要坚持品德教育家校社合一。家长是幼儿的直接教育人,教师是引领人,而社会教育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整合作用,来完成育人的任务。 综上所以,幼儿是一种对外界事物懵懂的状态,各种观念能力才开始发育,是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可以说幼儿教师教学是一项十分“操心”的工作,需要操心学生的学习,操心孩子的生活,操心子的身体健康,操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操心孩子的人际交往等等。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不同的想法。教师要管理好每一个孩子,必须在平日里做个有心人,观察学生行为,用爱来温暖他们,用爱来感化他们,用爱来打动他们,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幼儿德育教育之我见 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大班刚开学时,我发现芳芳小朋友走路时右腿有点跛,画画时只能用左手。我就询问其家长原因,她妈妈说,她是先天性的脑瘫造成的右手、右腿的残疾。听后,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冷悯之情。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更多地给她关爱。 后来,我发现班级里的孩子不但不知道同情、帮助她,似乎还有些歧视她,甚至欺负她。一天,凡凡走在芳芳的后边,嫌芳芳走得慢,挡住了他的路,他使劲地推了一下芳芳,还没好气地说:“走快点,真讨厌!”推得芳芳差点摔倒。 现在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在家中便感受到“至高无上”、“惟我独尊”的地位。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只知道一味地对孩子“施爱”,而不懂得引导孩子去感受理解成人给予他们的种种关心和爱护。因此,孩子只知接受,不懂回报。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思想,使得这些在爱河中泡大的孩子,缺少了一份对同伴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看到这种现象,我觉得大力开展幼儿的德育教育活动已经刻不容缓。 一、幼儿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迅速发育的阶段,可塑性很大,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他们可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由此可见,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一条长河,那么,人生最初的几年就是河的源头。源头上一丁点的扭曲,都有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只要在源头上轻轻引导一下,就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方向,这正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在一日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 现在存在道德价值标准虚化的现象,使得很多幼儿在道德能力上面临挑战,就是说幼儿在道德认知上知道怎么做,然而在道德行为上却做不到。原因是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往往采用说教的方式,常常直接告诉幼儿对与错、是与非。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思维又以形象性、直观性为主,他们很难在缺乏直观感受的情况下,仅凭抽象的语言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我根据自己多年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了如下的德育教育方法: 1.换位思考法。“换位思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俗地讲,就是设身处地地想到对方的感受和难处,从而修改和调整自己的举止、言行。在幼儿园主要是让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性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晴。例如:关心生病的父母,让幼儿想想自己生病会如何?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妈妈生病会如何?心情怎样?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让孩子扮演别人也是一种换位思考方法,让幼儿从他人的立场体验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如:针对凡凡推芳芳的行为,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假如我是芳芳”的主题活动,幼儿在扮演芳芳时,体会到芳芳的痛苦,产生对芳芳的同情心,从而能够设身处地的为芳芳着想,而且想出了许多帮助芳芳的办法。 2.故事诱Хā4佣嘀纸嵌炔捎貌煌的方式方法,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故事教学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和智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更能让幼儿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幼儿园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且他们往往会把故事中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来看。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和信任来选择和创编一些品德故事,并适时让孩子对故事中的是与非展开讨论,加强印象,明辨是非。记得我带中班时,班上有个叫宝宝的小姑娘年龄比较小,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总是提不好裤子。当我讲了《七色花》等乐于助人的故事后,很快收到了的效果:当宝宝提裤子时,小朋友们会主动去帮助她。 3.树立榜样法。“儿童是好模仿的(陈鹤琴语)”。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涌现出的良好的行为,善于观察和捕捉孩子身上闪现的美好品德,并及时地当众表扬鼓励,以肯定孩子的行为,引起其他孩子的效仿。除了把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树立为学习榜样外,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也是一个优秀的典范,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人师表,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用深厚的感情、进步的思想和文明的行为去感染幼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同时,还要家园配合,要求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躬行身教,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相互协调一致,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才能使幼儿在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4.游戏法。幼儿具有爱玩的天性,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游戏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揭示了正确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例如贴人游戏、老鹰抓小鸡、捞鱼等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再如幼儿玩《三只蝴蝶》角色游戏时,真切地感受到同伴间相亲相爱的友情,有效地培养了幼儿互助友爱的情感。 游戏能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能使幼儿园德育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德育教育在幼儿的社会陛发展中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只有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出发,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教会幼儿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渠道变为多渠道,有效开展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真正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幼儿在3至6岁期间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幼儿教师,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幼儿教师;德育;有效途径 幼儿德育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品德上的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在和周围大人、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习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教师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1.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幼儿德育 日常生活对幼儿的德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幼儿在平日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直接参与社会经验的机会,所以,对幼儿的德育应该穿插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常规和制度之中,通过一些生活训练,让幼儿严格遵循生活中的秩序,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秩序、诚实、勇敢、关心他人、不怕困难等优秀的生活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培养幼儿养成讲卫生、有秩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平日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 2.通过专门的德育活动实施幼儿德育 (1)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 幼儿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传统节日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与一些活动,如在3月12号的植树节,组织幼儿给小树浇水或让幼儿自己动手种小树苗,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树木、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在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中,教育幼儿要爱奶奶、爱妈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在教师节的时候可以教育幼儿尊重教师;国庆节的时候教育幼儿要岚祖国妈妈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中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 (2)组织幼儿春游参观 幼儿教师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组织幼儿春游,参观名胜古迹,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祖国的雄伟壮观,在幼儿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组织领域活动中实施德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语言活动往往都是丰富的、吸引幼儿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活动,专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给幼儿讲《三只蝴蝶》的故事,告诉幼儿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小朋友明白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要爱妈妈;《三只小猪》的故事,告诉幼儿要勤劳勇敢,不能懒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小朋友明白要学会谦让有爱;音乐活动《国旗红红的》让小朋友明白了要爱祖国、爱国旗等。这些都是领域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 3.运用游戏培养幼儿优秀的道德行为 在幼儿园中,游戏是主要的学习活动,也是幼儿获得一些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而且,孩子都是特别喜欢参与游戏的,所以幼儿教师利用游戏进行道德教育是特别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主动地去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体验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发展幼儿德育需注意的问题 1.尊重幼儿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是要先学会尊重幼儿,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和热爱,是幼儿接受德育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幼儿,了解、关心、体贴幼儿,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较好的环境。如果教师随意责骂、体罚幼儿,就会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不仅危害幼儿目前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其长远健康人格的发展会有很消极的影响。 2.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 比如,在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时,可以先从培养幼儿身边的人和事物入手,由近到远,逐渐扩大范围。可以从对爸爸妈妈、家庭成员、老师小伙伴的爱,引导到对家乡、生活的爱,然后对祖国的爱才会形成。 3.直观形象,切忌说教、空谈 由于幼儿形象思维有限,幼儿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必须要形象、具体,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例如,通过给孩子讲拔萝卜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团结友爱,就比教师直接讲道理要有用得多。如幼儿打扫卫生时,教师表扬幼儿“你们真是热爱劳动呀”就会显得比较抽象,孩子也可能不太理解,如果教师说“你们把桌子擦得真干净,这样小朋友就不会弄脏衣服了”,这样就会比较生动具体,幼儿就会清楚地知道教师是在表扬我桌子擦得干净,增加幼儿自信心,从而使幼儿热爱劳动。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和专门的德育活动来开展德育,也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开展德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个领域的活动之中。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抓住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教师要做教育的有爱之人 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孩子身上难免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琐碎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付出更多的关心,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关心下体会爱,学会付出爱,从而更好地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儿童最直接、最自然的办法和手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有的小朋友在家娇生惯养,行为骄横,用餐时经常挑食,还有浪费现象。我就在活动实践中,带领孩子参观食堂,让孩子们看着食堂工作人员辛苦地为大家准备的餐点,若条件具备,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劳动的辛苦,让他们懂得应该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浪费饭菜现象是不好的行为,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充满爱的教育,会如“南风效应”,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二、教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之人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德育的契机。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发现契机,积极开展行为习惯教育。例如,在课堂活动中,有心的教师,不但会注重对幼儿各项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智育培养,更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互助合作,对能帮助同学、不乱扔垃圾、主动帮助整理活动器材等好行为,给予拍手鼓掌,加油鼓励;对一些不好的举动,如,抢小朋友玩具、欺辱他人的行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明确的语言指出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从而辨别是非,对好的行为方式模仿和尝试,从而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让孩子的言行举止都形成良好的习惯。寓教于活动之中,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生活和学习。 三、良好学习环境是教育好帮手 《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会让孩子们心情愉悦,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真、善、美的教育。例如,我根据一次主题活动的需要,在活动中创设了一个以爱祖国、爱家乡为内容的活动角,并随着活动的变化更换不同的内容,使幼儿一进活动室就能感受到德育的气息;也可以给孩子们开辟一块空间,让他们将自己亲手画的画、系手种植的小花小草、自己拼出的各具特色的积木、七巧板有特色的玩具等放置其中,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只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成为德育的好阵地。另外,作为教师,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影响很大,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有一次,我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一位小朋友的脚,我连忙跟那位小朋友说对不起,并帮他揉揉脚。或许,这种无声的行动要比你在课堂上讲很多次都要奏效得多。 四、德育离不开家长配合 3~6岁的幼儿,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对于真善美、假恶丑没有辨识能力。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行为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其他小朋友的水彩笔拿回了家,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园时把水彩笔带回。可当我们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地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我们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还有很多例子,我都能和家长及时沟通,使幼儿在园里体会到快乐、和谐。而家长之间,也能针对幼儿的一些特点互相交流育儿经验,像现在的微信群、qq群都可以成为大家交流经验的平台,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浓厚的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幼儿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连接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另外,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把幼儿培养成健康向上、活泼好学、勇敢自信、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研究 【摘 要】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式教育,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事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地教育环境,提供了新的教育契机,丰富了德育教育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课程 伴随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许多新型计算机产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例如说宽带、多媒体产品等等。同时,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我国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变革力量。信息化环境下,幼儿德育教育拥有了新的朝力。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幼儿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信息化环境对幼儿园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社会性都在日常地生活里逐渐形成。他们是否能够养成良好地道德品质和教育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产生于发展,信息化技术为幼儿德育教育活动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教育空间,更加深层、更加广泛的体验空间,推动了幼儿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教育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为幼儿德育教育提供了许多可选教育环境。 1.音频和视频环境 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视频与音频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环境中两项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这两种技术利用音频来传播声音、利用视频进行画面传输,通过它们可以进行声画并行传输。例如广播系统、视频播放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等。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现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科技力量的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今,幼儿园已经采用了许多网络化信息系统,例如方便与孩子家长沟通的互动网络,即QQ与校讯通等等。 (二)信息化背景为幼儿园德育课程带来的影响 1.拓展了德育教育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的是为了实现课程教学而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此,为了使德育教学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德育课程资源是必须要得到拓展。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里,课程资源比较封闭、单一,然而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课程资源的变革。正是信息化技术的高效、高精度特征让德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拓展,并且弥补了以往德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着的一些空缺与弊端。 例如,传统式教学资源通常是以图片、文本和教师的论述等,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资源将会以愈加丰富地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里。以“一块玩,更开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把日常教学过程里拍摄的图片以及摄像进行筛选,然后在孩子面前进行展示,孩子可以通过视频回想起当初的幸福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式教学中的枯燥地围坐讨论,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德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实现部分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改革,同时还具备了鲜明地时代特征。基于幼儿数字环境下的幼儿德育教育,更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品质,引导他们实现社会化精神。例如说利用广播、网络等一些技术可以加快德育教学的实施,创造出一种良好地教学气氛,凸显教学活动过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例如,以往放学之后,幼儿往往会在园内玩耍,许多玩具最后都没有被收拾。在现环境下,我们通过校园广播以及一些信息系统开展实施以“怎么样有效管理幼儿园玩具”的论坛,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这个论坛,一起来讨论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玩具。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提高所有孩子们对玩具管理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投入到幼儿园玩具有效管理的活动中去。 三、总结 幼儿教育作为儿童的启蒙式教育,为了培养他们良好地道德品质,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以有效开展幼儿德育教育活动为目标,选择合适地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环境,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拓展德育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来打造出一种快速便捷的幼儿德育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全力合作。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日常地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里,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新式动力资源,实现幼儿德育教育的快速性发展。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摘 要:幼儿园德育是幼儿体验与习得道德品质与社会性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独特特征为幼儿园德育提供了新的、跨地域时空的支撑环境,拓展了新的幼儿园德育的教育资源,活化了园本德育课程,为幼儿园德育课程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课程 随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宽带、云计算、互联网络、多媒体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形势下,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变革。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的跨领域流通,给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 幼儿园德育与信息技术的内涵 1.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指根据社会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形式的活动总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覆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社会公德是每位儿童必须习得的技能之一。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开始初步发展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也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可见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信息技术 20世纪末,随着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全球化日益加深,突破了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呈现全球流通的态势;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教育行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变,逐步趋向开放知识、多元需求、自主探究、合作型的教育;再者,知识与创新成为时代的关键点,知识将成为了财富与权力的源泉,信息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大信息流的冲击下,如何收集、分析、处理、利用与共享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创新与求进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 信息技术使得教育具有了崭新的特点,该特点也为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信息技术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活力 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与形成的,环境的熏陶与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幼儿添置与提供了一个更多维度、更深广度的认知与体验的空间,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幼儿园教育与环境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增添了更多可选的支持环境。 (1)音视频环境 音频和视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音视频环境是指以音视频技术为支撑的传播声音、画面或者声画同步传输的系统。幼儿园内的全园广播系统、影音播放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数字视频系统以及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构成了幼儿园校园音视频应用环境。 ①全园广播系统 全园的广播系统在幼儿园里的利用率非常高,大型的活动宣传、每周的升旗仪式、每天的公开播音(如小小广播站、正面新闻信息的讲述简析、陶冶性情的音乐播放等),很多幼儿园利用了校园广播建立起正能量的宣传阵地,成为宣传的窗口,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 ②影音播放系统 VCD或DVD+电视机或投影等构成了幼儿园简单的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几乎应用于所有幼儿园当中。 ③闭路电视系统 幼儿园的闭路电视系统已经逐步普及,应用于监控视频和广播视频。监控视频主要面向幼儿一日的生活与活动记录,可作为个案的分享与分析;广播视频主要是电视或教育教学的统一筛选与播放。 ④数字视频系统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字视频也开始在幼儿园中逐步推广,数字视频系统中的资料源主要通过自制、购买和网络下载等途径获得,自制通常是拍摄后加工处理的相片和视频,能够提供实时的记录或幼儿园外的有用记录。 ⑤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 大部分幼儿园基本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麦克风、便携性音响、投影幕、实物展台、幼儿电脑、IBM等幼儿软件,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互动式的电视机、交互智能平板等等。完善的多媒体系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并为师友互动、人机互动、自主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平台得以应用与推广。幼儿园内常用的网络信息系统主要包含物理网络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网络资源(如可为教学提供支持的资料或音乐视频等、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具等、可供幼儿学习的软件素材等)和互动网络(如家园沟通使用的校讯通、电子邮箱、QQ、微信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课程的创新 (1)园本德育课程资源的拓展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设计、实施、评价等)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德育课程资源是“可能进入德育课程活动,形成德育课程实施必要条件,并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的一切素材和条件”。传统的德育课程资源存在单一、封闭等弊端,而信息技术的精准、高效以及其独特的信息的海量性、动态性、共享性与可变换性等特性,恰恰能弥补传统德育课程资源的空缺。可利用的文本、音像、社区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数字技术下一览无遗,从园内资源的分享开发到园外家长、社区、世界各地区实时资源的利用都能“一点到位”。 ①鲜活资源的引入 传统的幼儿园德育资源一般为文本、图片以及教师讲述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资源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贴近生活形态、更具感染力的动态呈现。 如,小班活动《一起玩,更开心》中,针对小班孩子日常抢夺玩具、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为切入点,以愿意和小朋友游戏、友好提出加入同伴游戏的要求,与同伴友好相处为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日常拍摄到的照片、录像镜头筛选展示,让孩子们通过数字视频系统重温当时真实情景,即刻吸引了幼儿的专注力,引发讨论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帮助他们学习换位看待与思考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平实枯燥的围坐讨论,更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水平与思维、表达等能力水平,降低了讨论活动中“无话可说”的几率。 ②班、园、家、社资源的共育共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合力教育是教育发展中一种必然的趋势,家园合作更是幼儿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德育教育更需要家园共育的熏陶与教导。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快捷地获得与传递一切文明成果,为人与人之间搭建起密切交往与对话的桥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幼儿园各班级、全园、家庭与社区资源将得以高效流通、共享,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广泛、更有效的“四位一体”的课程参考与可用资源。 如,《国庆节亲子活动》中,幼儿园通过幼儿园网站向家长发出活动设计、游戏组织、可支援的教育软件和硬件等的调查和邀请,通过网站留言板、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等回收反馈的意见。邀请家长委员、老师代表共同根据收集到的意见与可用支持,召开会议制定计划与方案。“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征集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们的意见,通过他们的参与挖掘了身边其他可用的丰富资源,而通过互联网络的多种沟通方式,图文并茂地及时掌握幼儿园本次活动的需要与欠缺的物品等,在短时间内集众人之力,解决幼儿园经费、物品、人员不足等问题。如:有的家长承接了民族展示与服装租借,有的家长联系了提供活动户外音响设备的广告公司,有的参与收集游戏中使用的废旧物品,有的家长承担了活动当天的摄影摄像工作……活动后,通过幼儿园网站的快讯回顾、班级网站相册的展示等,幼儿、家长、教师与社会各界都感受到了这一国庆主题活动的有趣与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教学参考书中,而可随时随地寻找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资源;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此时此刻此地,还可随时回放、直播在社会、周边、自身发生的当地或异地的事件,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幼儿在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的过程中,得以认知、模仿、同化与强化。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 幼儿园德育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撑下,其规划、设计与实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借助幼儿园数字化环境,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技术能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氛围、展示活动进程、凸显活动的效果,构筑无空间、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幼儿园德育大广场,促进幼儿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的逐步养成。 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与成长。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才能达成幼儿园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的支持,多彩的图文声画,能提供给孩子更形象生动、更贴近生活的体验,符合幼儿认知的年龄特点。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唤醒幼儿的记忆与共鸣。 如,针对放学后,幼儿经常在园玩耍,玩具没有收拾,皮球、单车等乱停乱放现象,利用全园广播系统与内线电话系统,开展了一场《放学后该如何管理幼儿园软玩具和设施》的师生论坛。广播直播室中邀请了不同年级的老师、不同班级与年龄段的幼儿以及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参与,讲述放学后的玩具设施被乱摆乱放、孩子们只玩不收拾的现象,展开如何科学管理放学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讨论。各班老师组织孩子收听,并展开讨论,通过“热线”(内线电话)向直播室中传达意见与建议,并通过广播系统全园开播。一场热火朝天、打破班际的讨论就开始了,利用广播、班级多媒体系统以及内线电话系统,全园老师、幼儿、各部门的教职员工都收听并融入讨论活动中,实现了全员性的、深刻的、鲜活的德育教育活动。孩子们与老师们在活动中共同收获感受规则、遵守规则、爱护身边的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的德育教育。活动报道于幼儿园网站的快讯栏目向家长分享,同时让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学习,利用幼儿园留言板、QQ群等反馈讨论后孩子的改变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变化,共同达成遵守与互相监督的共识。此举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全员参与的社会公德、环境意识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在传统教学模式是下无法轻易实现的。 以幼儿园德育为目标,适度选择合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环境,恰当切入有效的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打造便捷快速的教育教学信息流通渠道,达成积极参与、互动探究、多维合力的认知效果。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德育的结合,给幼儿园德育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适时运用好信息技术将为幼儿园德育提供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目标做以下论述:“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城市、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这一时期个性塑造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良好个性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对幼儿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态,是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当今社会现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优越,成人的溺爱娇惯 纵容,使得幼儿产生‘以我为中心’的恶习,养成任性执拗粗暴的个性,不爱惜东西。不善于与人合作,自私,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因此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启蒙教师应从小处着手,细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采取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德育培养。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布置合理的环境,把德育渗透进去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物质环境这种意识和氛围来感染和熏陶幼儿的情感,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如;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为了突出这个主题,在我们幼儿园楼道有大型壁画:各族小朋友手牵手迎奥运,贴有福娃,有小动物在进行各种运动比赛等。幼儿走进幼儿园就能感受浓浓的奥运气息,渲染了友爱和平的气氛。在活动室内有师生制作的福娃教我学英语,有废旧光碟拼成的中国龙“2008”字样,五环旗。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自然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奥运的真实情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把德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去 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 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德育教育 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幼儿听听,学学,讲讲中学英雄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英雄的情感。如2008年的5・12我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知道,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灾区人民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房子,没有吃的,穿的。没有玩具,没有亲人他们多可怜,可是各族人民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从此孩子们知道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向英雄学习,激发幼儿同情心,离园时孩子们纷纷要求家长捐款,有的幼儿宁愿把买奶的钱都捐出来了,献出了爱心。 (二)教学活动是幼儿德育的主要渠道 幼儿教学与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幼儿品德实践的主要途径。利用教材本身内在的思想性,在完成各科教学要求的同时,顺理成章的提出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 如在纸的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纸的种类,特性。作用。来源都有了解。他们模仿造纸过程,体验到一张纸来之不易,孩子们主动的提出要节约用纸,怎么节约呢?经过一翻讨论他们决定要爱护书,轻拿轻放不乱画,于是孩子们行动起来看书时不乱翻乱扔,把废旧纸收集起来,制作一本新图书,摆放在书架上,活动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提高,道德品质得到培养。 (三)户外活动和区角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高跷、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与尝试帮助。 (四)利用重大活动,培养优良品质 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阿姨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小礼物献给妈妈、今年“十・一”国庆节是我国60周年大庆的好日子,设计‘爱祖国’画展。幼儿用绘画,手工的方式表现祖国的美丽,使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抓住生活中的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要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个契机。如要求幼儿来园后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有一天,我发现一棵大蒜有点枯黄了,我连忙对孩子们说:“哎呀孩子们,你们看这棵大蒜怎么变黄了。”“大蒜妈妈肯定很伤心”。你们说该怎么办呀?”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给它浇水,可能是渴了”,“给它换盆子吧。”以激发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以及关爱情感。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德育教育中的环境影响 摘要:幼儿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提起德育很多人便认为是思想品德教育,实则不然。德育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从幼儿教育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浅析当下幼儿的德育教育问题。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环境;家庭教育 一提起德育,很多家长就自然地想起我们平时说的那种空洞理论,或者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品德课程。其实幼儿的德育就是其周围的环境,他的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一切。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长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一个婴儿从母胎降临到这个有各种关系组成的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来,他要经受各种考验才能够长成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的人。所以幼儿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决定了他要成长成什么样的人。 1.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必要进行德育教育,"树大自然直,等长大后再进行德育教育",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不注意语言卫生或者不注意自己的举止,这样忽略德育教育的结果,是孩子从小就说脏话甚至和别的小朋友大打出手。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品德,"江山易改,本性难易"。结果任由孩子发展,听之任之,有的孩子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为了孩子能够成才,大人不要把小孩当成孩子看待,从小开始就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紧抓孩子的德育,净化孩子周围的空间。 2.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的德育是非常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一部分,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分辨是非的良好时机,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小但她是独立的个人,每个孩子除了具有他这个阶段儿童的共性以外,还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有关思想品德的苗头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3.幼儿德育的实践最佳策略及其价值取向 所谓幼儿德育的实践最佳策略及其价值取向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幼儿德育的着眼点和着重点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怎样实施德育才能切实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问题。整个幼儿时期都应该把德育的基本着眼点放在行为规范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上:首先,幼儿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就决定了对幼儿实施德育不宜单纯,过多的进行空对空的抽象情感教育,而应更多地偏重于道德行为练习,并以此作基础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使他们多有一点实际感受。 其次,幼儿的道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辨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以老师灌输的正确的道德认识来自觉的指导自己的行动。幼儿优良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只有经过反复的被动练习,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变成自觉行动,这样就能使幼儿在不必懂得很多道理的情况下,通俗自然的按老师所教给的正确处事方法去待人接物。因为幼儿不仅道德认识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道德情感也极不稳定,可塑性大,说变就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礼貌教育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如创造性游戏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4.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由成人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比如,大人在家中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并且教导幼儿要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幼儿就会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大人抱着幼儿在路上散步,碰到熟人停下来叫一声大爷,打一个招呼。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在藏区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幼儿阶段的教学在对学生德育意识培养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在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探讨在藏区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以及对策。 【关键词】藏区;幼儿;教学;德育;方法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德育教育工作,更是成为各个学校关注的重点。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师的工作,更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都知道,幼儿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在藏区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一)德育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提升,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不仅仅需要成绩好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学生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其中,德育教育关乎着学生的人生观的建立,因此,教师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幼儿阶段的学习属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启蒙阶段,是幼儿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幼儿阶段的课堂教学来说,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帮助他人的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藏区幼儿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实现言传身教 虽然幼儿思想不是很成熟,但这并不代表幼儿本身的认知能力不足,他们仍然拥有很好的认知能力,对事物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幼儿,让幼儿进行学习以及模仿。例如,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一定要书写规范,这样一来,幼儿看教师书写规范,自己自然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也跟着教师学习起来。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础以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风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例如,教师一定不能迟到、早退,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出现辱骂孩子的现象,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要以幼儿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尽最大可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给幼儿提供舒适、愉悦的教学环境,进而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感染幼儿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高尚品格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升,社会已经逐渐衍变成一个信息化的大学堂,很多教师更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多媒体教学法。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渗透德育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励志的故事,借用这些励志故事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幼儿播放一些抗震救灾的图片或者是战争的图片,进而让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应该爱戴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让幼儿理解到,长大以后一定要学会多多帮助他人。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实践教育也是幼儿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也可以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将幼儿每两个人分为一个小组,一个人扮演妈妈,另外一个人扮演孩子。然后设置这样的教学情节:妈妈由于淋雨而患了感冒,爸爸出差不在家,妈妈现在还在发烧,这时,作为妈妈的宝贝,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幼儿便会想象自己生病的情况下,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然后进行模仿,采用同样的方法照顾母亲,且教师要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实现对于幼儿的德育教育。让幼儿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了解到父母照顾他们不容易,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学会一些照顾病人的方法以及手段,以至于将来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状况,他们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的父母,同时,在小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幼儿阶段的学生本身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促进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使幼儿得到健康的成长。最后,希望在本文相关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建议的帮助下,藏区幼儿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都能有所提高。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分析 在幼儿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更加关注幼儿个人品德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引导。幼儿园是文明启蒙之地,在幼儿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全面优化幼儿德育教育方法,更新幼儿德育策略,才能实现培养幼儿健康人格与优秀道德品质的目标。积极分析幼儿德育教育的误区并改革教育措施,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幼儿德育教育的误区分析 (一)幼儿教育工作者德育意识不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重视伦理道德内容,很多教育家与哲学家都提出过修齐之道的价值。德育教育具有隐形性,在近代教育环境发生改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实施。正是因为如此,德育教育成为许多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忽视的一部分。相关社会调查表明,只有极少数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认清德育工作的真实目标,认识到幼儿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德育教育与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一些幼儿教师的责任感不足,不重视德育教育,很难在日常工作中给幼儿做表率,甚至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面教材。 (二)幼儿德育方法说教性强。 德育教育,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根据幼儿教育的相关调查结果,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的德育方法多种多样,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说教法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所谓说教,就是成年教师以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向幼儿传递知识或者灌输某种规则,并且要求每一位幼儿无条件地接受与践行这些说教内容。只依靠教师的一张嘴实施说教式的德育教育,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相符。幼儿正处于前运算这一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活动不能缺少形象事物的支持。很多幼儿教师在不考虑幼儿思维水平的情况下实施说教,语言空洞无物,德育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只能换来幼儿似懂非懂的回应。在说教式的德育活动中,一些教师会认为德育低效是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太低,不进行教法改革。 (三)德育教育中幼儿主体地位不足。 德育教育,有目的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引导被教育者积极认知与体验品德活动,从中汲取正确的思想理念。德育,是一种互动行为,是社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道德知识的灌输。道德知识的记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学生能够在内心深处认可且接受,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在当前的幼儿德育工作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理解能力较为低下,总是不乐于给幼儿讲解德育知识,也没有及时给予幼儿行为上的指导,幼儿很难参与到德育活动中。 二、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的德育合作。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是实施教育的三大主要力量,三方的教育工作是否协调,对于教育成果有直接影响。与家庭、社会相比,幼儿园在教育专业性方面具有优势,发挥幼儿园的主动性,促成家园合作与社会合作,积极扩大幼儿教育网络,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全面实施。幼儿园方面应当定期组织家长会活动,通过德育会议与家长园地等方式,将科学的德育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家长,促进家长意识到品行引导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实施家庭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生。扩拓更多有效的渠道,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建设幼儿园与家长的信息沟通平台,促进家长于家庭中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得到家庭生活反馈。只有让家长建立积极的德育态度,才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积累正确的教育经验。 除此之外,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环境,对于幼儿品德观念的形成影响较大。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中的各类资源,帮助幼儿拓展学习与成长的空间。积极组织各行各业的人士共同探讨幼儿德育的方法,比如,幼儿园可通过与社区医院的结合,让幼儿在了解看病流程的过程中习得排队、守时、懂礼貌等行为。利用孤儿院或者养老院等爱心活动,培养幼儿的慈善之心。 (二)丰富幼儿德育教学方法。 在幼儿教育中落实德育教育,需要幼儿教师提高专业程度,努力组织与实施形式丰富的幼儿德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实施德育活动,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出发,考虑幼儿的真实成长需求与实际智力开发水平,明确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除了特别针对性的德育课堂之外,幼儿教师还应当将德育教育与幼儿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结合起来。像幼儿的饮食、游戏、区域活动与睡眠都是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场地,在这些环节积极落实德育教育,有利于幼儿了解生活的意义。 比如在幼儿吃午饭过程中,一些幼儿总是说话,吃进嘴里的饭喷得哪里都是。这时,教师要用眼神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从而让幼儿意识到个人行为的问题,安静下来好好吃饭。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午休时间组织“我睡得最快”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比赛看谁睡得最快,以此减少无用的睡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与生活环节结合十分密切的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才能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三)重视幼儿德育学习主动性发挥。 忽视幼儿在德育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只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会影响幼儿的正常行为。幼儿德育教育之所以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幼儿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需要幼儿教师规范德育教育行为。 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发展的需求入手实施及时教育。每一个道德准则都与幼儿的个人行为密切相关,幼儿不懂得这些道德准则,自然会在生活与交际中受挫。在幼儿活动中,一些小朋友想玩别人的玩具,但玩具拥有者拒绝了他,他会十分伤心。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将此幼儿叫到一边,告诉幼儿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先与玩具拥有者商量,达成共识,得到允许之后一起娱乐。或者让此幼儿拿自己的玩具与之交换,实现和谐交际。教给幼儿方法,让幼儿实践,以此为方式让幼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才能让德育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幼儿成长。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品德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在幼儿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不良社会风气的束缚。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当与幼儿家长相互协调,共同探索一条积极健康的德育教育之路,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氛围。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等,忽视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新世纪人才。 关键词:家园共育;德育教育 事实上,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且并不尽善尽美,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每周一各班老师带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随后由老师作国旗下的讲话,让幼儿在升旗仪式中受到爱国教育;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又如: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吃饭不依赖老师喂,饭后要漱口及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嘴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了。 另外在游戏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积木玩具,不争抢角色,学会合作及分享,游戏后要求幼儿帮老师把场地收拾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处等,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不同领域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利用领域教学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并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 如给幼儿讲《诚实的列宁》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三只蝴蝶》的故事,让幼儿明白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拔萝卜》的故事,说明了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听故事时,幼儿会全神贯注的,此时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音乐课《分果果》、《小娃娃跌倒了》等也是教育幼儿要有爱心、帮助别人的好题材。 又如上手工课《粘贴国旗》时,先让幼儿观察认识国旗,红色的国旗左上角有4颗黄色的小星星及1颗黄色的大星星,每颗星星又有5个角,幼儿从中既巩固了计算的有关知识,又在动手粘贴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了国旗,让他们懂得了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道理。 三、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三八”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以及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 , “五一”节爱劳动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爱祖国活动,我给孩子们讲了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为祖国妈妈争光的小故事,使幼儿懂得了祖国妈妈和小朋友一样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通过各个节日活动无一不在孩子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四、在参观游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带幼儿外出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幼儿观赏家乡的秀丽山河,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 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到凤凰山公园、荔枝公园、古谯楼名胜古迹等参观游览,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乱大小便,爱护花草树木等;带幼儿到步行街参观摄影展,从照片中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这些活动都给幼儿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难以忘怀,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 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幼儿都以“我”为中心。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变得任性、骄蛮、无礼、自私、冷漠。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就是使他们失去所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爱劳动方面,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为幼儿代办,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事事依赖他人。 建议家长可以利用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食物,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的快乐。在家里,父母要教育孩子给家人分东西应先分给爷爷奶奶,再分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新世纪人才。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摘 要: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期的教育对性格的塑造非常关键。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期的教育对性格的塑造非常关键。《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让阳光下的花朵长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栋梁之材,就需要幼儿园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所以,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幼儿园在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占据首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一、影响幼儿德育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有关专家以为,人在幼儿阶段的可塑性最大,判定好与坏、善与恶的一些形象概念,就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作为正在形成思想、性格的幼儿时期,教师是最直接的引导者和教授者。在幼儿眼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效仿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构成了幼儿思想道德的主力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说明教师不单单是机械的教书匠,而是具有智慧、知识和人格魅力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幼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 (一)寓德育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如何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环节渗透,细节观察,把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进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久而久之,“请、谢谢、对不起、不用谢”等文明用语已被幼儿常挂嘴边,打架、骂人的现象少了,乐于助人的现象却随处可见。幼儿大多以我为中心,对事有特别强烈的占有欲和好奇心,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机会,如:在课外,组织幼儿做游戏丢手绢、贴鼻子、贴壁等,在教学中鼓励幼儿互帮互助,从同伴中挑选自己最信任的人担任自己的“小老师”或竞争对手;课堂上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让幼儿在特定的情景中往辨别、体验、理解他人存在的情感,对于幼儿之间的矛盾纠纷,放手让幼儿自己发现题目、解决题目,从而让幼儿熟悉到合作谦让,团结友爱,保持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寓德育于良好环境的创设当中。环境的创设来促进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不失为一条好路径。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各种品德教育融于班级的环境中,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弥散在班级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例如,在幼儿园大班可设立“德育之星”栏目,这个栏目中可设“我为集体做好事”“我帮助了小伙伴”“我会讲礼貌”等若干个小栏目。在每个小栏目中评出若干个“德育之星”,教师要为被评上的孩子在相应的栏目内盖上“星星印章”。每个月再根据这些评选结果来统计哪个孩子得到的“星星印章”最多,这个就可以当选为当月的“德育之星”。这种正面激励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个孩子内心潜在的向上性。 (三)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从而完成主题活动的目标。结合关爱他人的教育我们课题组开展了“谁对谁不对”、“我们都是好朋友”“学会礼貌朋友多”“我是爱心小主人”“假如我是他”“关心朋友故事多”“他怎么了”“齐心合作力量大”“谁有困难我来帮”等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不同情感达到各项目标。并且在每一个主题中都运用了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动耳等多种感官手段使幼儿从思想上到情感上再到行动上都有了不同的转变。 (四)资源整合共同培养。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在思想上与幼儿园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幼儿园,参与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从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德育训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要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让家长获得了教育的知识经验.品德教育是多方面的,幼儿园德育工作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我们要培养幼儿最基本的德育知识,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情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有礼貌和守纪律,会与人合作,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自信心和同情心。 总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达到良好品质的塑造,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把握德育的时机,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教学、环境、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用正面引导、积极鼓励的方法,正确地加以教育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议幼儿德育教育 【摘 要】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德育资源,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做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德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园;家庭德育;社区德育;可持续发展 当前,幼儿德育教育相对独立,封闭的、模式化的德育教育与开放的社会教育不相适应,幼儿经常受来自家庭和社区的负面影响。从家庭德育教育来看,德育教育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家长的价值取向和家教观念不同,德育行为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家庭和幼儿园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不能达成一致。从社区德育教育来看,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真正涉及社会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甚少。另外,社会错综复杂,它的影响有时会使幼儿园教育无能为力。这种各自为阵的德育现状,不利于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寻求一种能扩展教育时空,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合作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以幼儿园为导向,连接德育纽带,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主体。因此,幼儿园不仅要健全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还应在家庭、社区教育中起关联作用。 (一)健全幼儿园德育教育网络 幼儿园内部要建立由园长为组长,副园长、各年级教学主任、各班班长和后勤代表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德育工作网络,园长负责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副园长负责工作落实,各年级教学主任负责指导班级开展德育工作,各班班长负责具体实施,后勤代表负责与社区进行联系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大家分头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管理水平,使幼儿园德育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幼儿园在家庭、社区德育工作中的关联作用 幼儿园要加强和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家长委员会、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使幼儿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同时,还应加强家园联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可采取家园互动网络、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班级 QQ 论坛等方式,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三)发挥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 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系列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如以环保为主题的待物之德教育、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为人之德教育、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教育、以爱国为主题的为民之德教育、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教育等。对大班幼儿侧重于热爱祖国的情感、责任心、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中班幼儿侧重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礼仪教育的培养;对小班幼儿则侧重于文明礼貌、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以家庭为支点,架构德育桥梁,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幼儿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开展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幼儿园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家长进行家庭德育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出来的。各班通过家园之窗引导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幼儿的好榜样。还通过班级 QQ 群、微信群,让家长互相交流和学习,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用自身的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及时纠正幼儿在道德修养方面出现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 (二)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园应把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支点,引导家庭进行德育教育。可每月致家长一封信,传递幼儿园的教改信息,让幼儿园教学与家庭教育互动起来;还可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留言信箱”,实现家园德育的双向沟通;改革家长会内容,定期召开教育学术讲座、家庭德育心得交流会、家园学习生活反馈等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设立家园联系卡,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促进幼儿在家做好孩子、在园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市民。 三、以社区为平台,开辟德育新天地,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以幼儿园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使德育教育从封闭、独立的状况走向开放、合作的局面,为幼儿德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平台。 (一)幼儿园德育对社区的辐射作用 幼儿园可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取得联系,合作开展“一班一居委”结对子活动、 “学雷锋”活动、 “小小志愿者”活动等,使幼儿在志愿者服务中增加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社区也可把幼儿园德育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使幼儿德育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二)社会资源对幼儿园德育的服务作用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宝贵的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育,确立与幼儿园德育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实践基地。可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调查,将社会德育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如,服务类:华联超市、福利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实践类:社区居委会、快递公司、少儿活动中心等;参观类:高新经济开发区、现代蔬菜示范基地等南宁市会展中心、科技馆、英雄先烈纪念碑等;展示类:梦之岛舞台、社区活动中心、军民共建单位等。幼儿园利用这些社会资源,通过组织幼儿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实现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重视幼儿德育教育 实现幼儿全面发展 摘 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德育”是被放在首位的,我们常说“做人要以德为先”,也非常重视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幼儿时期正处于孩子们各项情感认知的养成阶段,也处于培养孩子们个人品质、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日常教育入手,做好幼儿的道德教育;也要创设德育契机,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另外也要重视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还要通过游戏模拟形式培养学生的德育认知;更要做好家校联合,共同完成幼儿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策略 传统幼儿园教学中为了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尽快显现教学成果,不少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于幼儿进行技能培养,而忽略对于幼儿的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幼儿自我意识过强、道德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新时期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德育对于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抓好教学契机,做好学生的德育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一、重视日常教育,为道德教育打好基础 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点点滴滴的渗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微小角落,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进行道德学习,以便能够从细微处着手,不断提升幼儿的道德素质。比如在吃午饭或点心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幼儿说说食物的由来,让他们知道食物不是简单从超市买来的,而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再经过厨房的叔叔阿姨精心制作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不浪费粮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认知,引导他们养成节约粮食、不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大班时期正处于幼儿习惯养成、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幼儿早上来园主动和老师问好,跟父母再见,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爱老师、爱家人的情感,让他们能够养成懂礼貌、懂道德的良好认知。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帮助个子小的同伴搬下小椅子,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也要鼓励学生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让他们能够养成关爱生命、重视细节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爱自然的情感。做好了这些工作,相信幼儿就会有很大的学习收获,他们的道德素质也会不断提升。 二、运用教育契机,为道德教育做好引导 在做好日常渗透、教育之余,我们也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契机,通过良好的教学契机渗透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比如节日就反映着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引导幼儿在节日的时候了解节日含义,鼓励幼儿参与节日活动也是引导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现在有很多德育教育的重大节日,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国庆节”等等……这些节日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良好的契机。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挖掘节日内涵,比如在国庆节让幼儿了解祖国的成立与发展,进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重阳节时,让孩子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温暖,给爷爷奶奶捶背、帮外公外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三八节”时,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讲一讲妈妈哺育孩子的经历,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并发自内心的想付出爱,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或者给妈妈唱首歌;……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使幼儿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此外还可以鼓励幼儿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不能够只顾自己快乐,要认识到这是妈妈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培养他们善于换位思考的良好情感。 三、运用情境教育,为道德教育营造氛围 在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不了理论的说教,如果教师教授的内容过于抽象、理论性过强,就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及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感受,渗透道德教育。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今天我来做家务》的生活情境,通过父母、孩子角色的扮演来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在家里的劳累,注重培养幼儿对家人的情感,让幼儿从体验、理解亲子之间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感出发,由此及彼,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意识与责任感,萌生亲近、关爱自己生活周围的人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角色互换》《找朋友》《我是环卫工》等一系列情境模拟活动,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提升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综合认知,体会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知道家庭的温馨,学会如何去爱父母,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家人的爱。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家庭意识与社会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四、运用游戏教育,为道德教育丰富渠道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渠道,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最喜欢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科学改编游戏形式,让道德教育融合在游戏之中,让幼儿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到更多的道德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我来当小动物的爸爸妈妈”游戏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亲自给小动物喂食,抱着小动物去走路等等,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当爸爸妈妈的不易,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另外还可以通过《今天我是小老师》《今天我来当爸爸》等活动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家长的辛劳,提升他们对于师长的情感。 五、结合家庭教育,为道德教育巩固成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道德养成的重要渠道。由于大部分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人、亲戚的溺爱导致他们的道德水平相对欠缺。教学中我们就要联合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学,让幼儿在家里独立进餐、收拾碗筷、扫地、自己穿脱衣服等,培养幼儿独自生活、为他人服务的能力,以免出现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状态,在家里是另外一种状态。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同步,才能够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巩固幼儿的德育教学成果。 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小学语文第四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指导朗读过程如下:1、这句话写西沙群岛的什么? (海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 (读一读)。2、你觉得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里海水的异常美丽? (五光十色)课文怎样具体写海水的五光十色?读一读。3、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的确异常美丽,我们来齐读一下好吗?像这样,多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时,每遍读提问的角度不同,训练的目的各异,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加深了,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论网络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 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一是通过网络媒体挖掘教材的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借助网络媒体,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寓网络媒体的载体作用于课堂教学中;三是通过开发教学软件,引导小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展德育教育空间;四是组织美术教学中的特有素材,进行专题综合德育教育。 关键词 网络环境;小学美术;德育 1 前言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与日趋优化,教学手段得以现代化,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科德育教育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现象还相当严重。 近年来,在小学新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影响下,特别是受远程教育的熏陶,通过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积极开发对美术课德育教育的方法,通过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其德育的教育效果很好。下面从4个方面具体论述网络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2 通过网络媒体挖掘教材的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小学美术是小学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绘画、描述和基本的创作,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小学生的自欣赏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基本的训练,从认知出发,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大都是建立在一个整体体系内,如果美术教师不去挖掘其内涵,上述教学目的难以实现。为此,通过学习与研究,尝试应用网络和计算机媒体实施对教材内涵的挖掘,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之针对性。 例如,在教育小学生进行基本绘画功能训练时,先让学生观察名人的创作、名人的绘画动作分解和名人的绘画特色,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引导,特别是名人的品质与做人的特点,让小学生理解绘画与做人的基本关系,掌握美术学习要学习的德育内涵。 每学习一个单元和章节后,将通过网络、计算机媒体,将作品的出处、寓意和创作者的激情、品质等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去看、去思、去想、去寻找做的原因,特别是创作者的言行举止、创作者对社会的贡献、创作者的基本功训练等,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励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激励小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激励小学生学会如何帮助别人,激励小学生真正成才。所有这些是教材中不能学到的,也是教材的表面不能表述的。这种方法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以情激人,以情教育人,再加上教师的训导与教育,加上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小学生的德育品质会大大提高。 3 借助网络媒体,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寓网络媒体的载体作用于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实践表明,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说教和指导,要想让小学生在美术绘画特别是创作等方面有所收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小学美术教师深入地挖掘现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将手段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合理开发其大脑功效,做到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双重收获,将多媒体网络和计算机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效果很好。 比如,根据美术教学的需要,将美术的每一个单元的相关内容都制作成课件,课件最大的特色是都是简易的动手引导信号,小学生一看就会,一学就行,动手就能进行模仿,就能画出自己需要的作品。但每到一个知识点,在课件中都穿插上几个小故事,像做人要求的,好人好事的,帮助别人的,或者穿插上一个适合儿童需求的个性化故事,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有时,直接将网络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像绘画基本功讲座、儿童学习的要求、少年儿童的习性要求等,教师边进行美术教学,边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教育。这样一来,小学生依靠课堂,特别是课堂中的有形教育,不仅受教育的效果好,其模仿能力也强。部分小学生回家借助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帮助父母和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深受家长的欢迎。 让人记忆最深的是在传统的美术课件教学中,设置了一个儿童丢弃绘画工具的小插曲,意想不到的是,90%的学生都能提出帮助其他学生捡拾起来的建议,深深感染、教育了教师。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教育理念必须符合儿童的个性需求,否则就失去它的特定教育意义。在小学美术德育中,不要仅仅通过说教,其有形的一个或者几个实例,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4 通过开发教学软件,引导小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现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环境大大优化,特别是网络进学校、进教室及计算机上讲台等,推动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学科教学创造了条件。在信息化自我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向计算机教师请教,特地制作了符合学生美术需求的学习软件。 针对学校地处城区结合带,外来务工子女增多,家庭中计算机、网络普及率不高的现状,开设小学美术网络欣赏与学习园地: 一是将教育网络与教室的计算机进行联网,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呈现给每一位小学生; 二是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美术课件,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习中,并将德育教育、日常行为养成和对学生的要求渗透到里面; 三是选取具有个性化代表的作品,通过网络媒体播放给全体小学生,让小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接受爱和恨的教育。 如下载和改编的儿童小剧《张小二学画画》,其画面逼真,动作真实,人物、道具和环境符合儿童成长需求,学生乐意看,争先模仿,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法多次受到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5 组织美术教学中的特有素材,对学生进行专题综合德育教育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多种有关儿童成材的电教片,这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科教育、做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素材,既服务于教学,又能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起双重作用。 例如,在每次美术教学之前,组织小学生自己动手寻求学习使用的材料,特别是通过加工、制作和改造已有的工具,尽量不去购买新的耗材。自己来这是一件小事,但对小学生来说,这就是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是一种从传统教材、课堂难以接受到的德育教育。有的小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制作绘画的尺子和其他工具,虽然这些都是很简单的劳动,但让小学生学会了劳动与创新的内涵。 去年一次的美术课上,一位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颜色盒,不仅美观、大方,还极具创意,吸引了全体小学生,纷纷参观与观摩,受到了巨大的教育启示,有的学生当即表示,要节约,要自己创造,要好好学习。这种教育的能量不可估计。 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是一样的,从教中来,而又服务于课堂教学;从学生中来,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从活动中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反而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组织教育,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德育教育。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年级和阶段,特别是学科教学已经十分普遍,如何加强对计算机的学科教学特色研究,仍然是一个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新课题。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探讨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成效 摘 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级教育部为推进素质教育已经奋斗多年。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规定的实施,美术教育重新成为社会公众的关注热点。由于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相比较于城市地区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成效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重点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成效的策略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美术教育 教学成效 1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1.1 忽略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首先,这种对于美术教育的忽视是来自学生家庭的,农村小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由农民子女构成,农民家庭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都认为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的,因此十分看重其子女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升学机会等,容易过于重视子女分数,忽视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在我国广袤农村地区,农民大多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他们无法理解和正视开展美术教育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意义,即使自己的子女在美术方面有兴趣,他们也无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他们进一步深造或进入专业领域学习。 其次,这种对于美术教育的忽视则是来自学校的。多数农村地区的小学往往存在着师资不完善、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保证小升初的升学率等教育总体目标指导下,学校首先在引进人才方面就格外重视应试教育科目的教师,而对于艺体类教师资源引入不太重视。从农村小学整体师资资源分布来看,各年级语数教师数量是最多的,而在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十分匮乏的,因此在农村小学中往往美术课的任课教师都不是专业美术教师,而是由其他专业教师直接兼任讲授;与此同时,由于美术课程不在小升初考试范围内,因此学校对于美术课程的课时安排也存在较少的问题,而且“主科”教师对于美术课时的占用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① 最后,对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忽视,也有来自学生个体和教师个体本身的。受限于自身素质的问题,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数量少、且缺乏专业性,通常在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讲授、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而且农村地区小学生还没有十分完善的个人价值观、且存在着知识面狭隘等问题,往往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在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上,由于小学生受到来自权威主体的影响,容易造成主观上忽略美术课程学习,从而抑制了自身在美术方面的学习能力和潜力的挖掘。 1.2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匮乏 小学美术课程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画画,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等。艺术类课程的开设与练习,相比较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也存在着物质基础要求较高等问题。美术课程需要借助不同的介质来实现美术技能的传播和实现,比如在静态素描中,教师准备素描所需静物,通常会选择石膏像等,不同形态石膏像的投入对于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也是很大一笔成本。此外,不同形式的美术教学手段对于美术教育资源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静态素描需要石膏像、美术手工需要手工原材料、美术欣赏需要相关知名画作的图片、多媒体影像赏析等,这些资源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 2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成效优化策略 2.1 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成效的第一步就是需要转变美术教育观念。首先是学校、家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重视美术教育。学校在美术课程课时安排方面,对于美术教学应当安排的课时做到不刻意减少、不无故霸占;其次美术教师要转变美术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一笔一划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抓住学生兴趣点来进行课程的安排和授课模式的选择。农村家庭尽管不能从资金上对于子女在美术教育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但应当充分考虑孩子在美术学习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提供一些基础条件供孩子进行美术学习,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创新。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应当综合评价学生素质,而不应当仅仅重视学习成绩,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立专项美术奖学金提供给美术方面确实有造诣天分的儿童。 2.2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农村小学之所以没有重视美术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受到其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成效,美术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一定要按照传统美术教学要求的进行,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来展开教学。比如,农村小学生可能无法去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展览馆、名胜古迹,但农村地区也有着广袤的田野风光、奔腾的大江大河,自然风光是农村地区不可多得的优势,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的美,降低美术教育成本。在开设美术手工课时,考虑到农村儿童知识面和对于事物认知的范围有限,应当选择农村儿童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比如说石头画、树叶画、泥雕、废物利用等。②这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够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建立美术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其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3 创新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可以考虑创新美术教育的模式。尤其应当考虑加入图片、动画、音乐与美术课程的融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心智发展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尽管目前农村地区小学美术教育资源非常稀缺,但对于不同设备,比如录音机、图片等常见材料的准备方面,美术教师还是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考,用创新教育模式带动美术课程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2.4 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素质、数量都偏低,这个是个不争的事实。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成效,一方面学校在引入师资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美术课程对于专业师资的需求,从正规美术教学专业引入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申请国家“国培计划”相关免费专业培训课程,帮助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再次,我国志愿者协会在针对农村地区每年都会不定期招募专业志愿者,奔赴各地教育资源匮乏的山区、农村去支教,因此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学校还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去申请相关美术专业人才来校进行交流,加强现有美术任课教师与专业美术人才的交流,提升自身素质。此外,各地的教育局、省委及国家教育部,应当加大在美术专业师资培养和专业师资素质提升课程方面的投入,尤其在教学资源均衡方面,更应当充分考虑到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对于专业师资的要求,鼓励师范类学校办学与支援农村教学相结合;并在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中引入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育,暂时缓解师资不均衡、师资不完备等问题。 3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教育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美术教育对于农村地区儿童而言,对于其综合素养、未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应当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真正投入到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 【摘 要】美术是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主要课程之一。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小学生想象力之上的特殊性科目。在当下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小学生的创造性教育,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性 措施 美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学生通过创造出事物的具体形式来向教师或父母传达出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美术的创作充分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探索发现的能力,为日后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下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存在低起点、高落点的现象,学生不能够用画笔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面对画纸无从下手,有的甚至放弃自己的最初想法,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直接拷贝别人的图画。这些不良现象导致美术教育不能够达到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陈旧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重点,在教育的过程中投入自身的情感,始终坚守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实现学生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 转变授课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对书面知识的讲解微乎其微。美术课本的知识只是用于辅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使他们形成艺术审美观,把喜欢擅长的绘画元素运用到自身的作品创作中去。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减少对课本知识的详解,摒弃以往照本宣读的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因为严肃压抑的环境是阻碍学生进行创作的重要因素。只有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创作才大有裨益。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不用像其他的文化课课堂那样,保持端正的坐姿和高度集中的神态,但这并不等同于课堂是散漫、无纪律的,轻松的氛围强调的是学生心态的自由与放松。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应当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创作的机会,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动脑构图,让其在绘画创作上发挥自身最大的创作潜能。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美术大家的作品,让学生从名人的画风中吸取绘画的技巧。在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允许学生相互交流,表达自身创作的思想理念。在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身的创作成品,对作品的创作缘由和思路进行讲解,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二 尊重学生的想法,针对性地分析评价学生美术创作的成果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知识,硬性的知识教育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产生了疲乏的心理。美术课堂是一个创造性的课堂,教师应解开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只有拥有不同于普通人的视角和眼光,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作。在美国式的教育中,学校大力强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教师禁锢学生思想、压制其想象力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由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可以看出,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作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莫大的鼓励成为他们学习向上的动力。所以在美术作品创作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肯定,同时在学生彼此作品赏析的时候,让他们取长补短,最终实现自身作品的完美创作。在学生分享创作带来的乐趣及被教师认可鼓励的同时,又让学生的家长了解孩子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天赋和发展潜能。教师及家长的鼓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作的信心,激发孩子美术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主动创作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及家长在鼓励时,应当注意措辞,过于夸大的鼓励会使学生自信心过度膨胀,最终使其养成不可一世、眼高手低的坏毛病。过于经常性的鼓励会使学生永远得不到满足,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疲劳,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当把握鼓励的度,间歇性的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充足的力量,使其在美术创作能够不断地要求自己,最终使其美术创作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独创性培养 (曲靖市第二小学 云南 曲靖 655000) 摘要:当下我国正如火如荼的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全要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小学美术的教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并且被越来越重视。美术其实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它能提高人们的视野和想象力。对小学生美术思想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固有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重点强调的应该是对学生独创性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教育;独创性;小学培养 小学是未来学生培养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小学教育做的好不好直接决定了国家素质教育的成败,同时,小学教育也是改造、构造社会个体的基础性阶段,只有在一个宽松、活跃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一、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意义 美术教育是增强学生思维性、审美力的重要一环,能提高学生对世界外物的认识和解读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不应当是一味固定的模式,应当追求创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 1.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外物的能力 任何事物只有先通过观察才能理解,只有进过外象的观察才能了解其本质的内容,所以观察是很重要的2。在美术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外物并从自己所看到的角度在纸面上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和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有耐心去观察,从而养成一种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准确描述事物的能力。 2.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记忆 通过对学生观察的理解可以知道观察就是为了更好的总结其本质和特征,对所有问题的认识就是在不断的观察、理解、再观察中积累的。美术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去运用色彩整理出其所看到的外物并绘画出来3。通过绘画可以使学生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各类不同事物的区别,增强辨别能力,提高其对事物的记忆力。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都会给绘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可能就是永久性的。 3.能够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活动,是观察者通过表象的观察,在其脑海中进过加工形成的新的事物形象或者对事物更深次的理解,如看到树叶变黄,知道秋天临近。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对生活或者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在小学生的学习中要从小培养其对外界事物的想象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绘画教育,让学生们在空白纸上绘画出其能想到的东西,在漫长的教学中不断增强其主观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美术教学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们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这里可以随意描画,想到什么就画出什么,无拘无束的自由 二、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性的建议 美术教育具有巨大的优势,做好美术教育是关系到个人成长、未来建设的大事,应当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本文以下将对如何实现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这一目的提出几点建议: 1.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对学生的小学教育目的就是为以后让其更好的接受知识和各种挑战打下基础,小学教育做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复杂且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适应学习、生活节奏,就要做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学会主动去学习,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小学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再以直接灌输理论而应特别注重实践。比如带领同学们在春天的田野里去写生,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同时进行学习,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察,有人会描绘出绿油油的麦田,有人则会绘画出悠闲的白云等。由此可知,美术教学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能有不同但丰富多彩的效果。这才符合教育的目的。 2.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景构造 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外部因素,试想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中是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对小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美术教育中也要特别注意对教学环境的改进。如果要是在课堂上富有激情的讲解,学生肯定也会被带入其中,达到身临其境、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在美术课堂上渲染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要多鼓励,增长其对该课的兴趣,而不能一味的否定,最终造成学生对美术的放弃心理。要让学生轻松学习,去享受美术课程。 3.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可能能带动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不在是课堂的决定者。所以要培养一批适合现代教育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培养上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做好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讲课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及时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且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6。怎么样才是优秀的教师那?首先就是老师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立性,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中间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样的教师也是符合新课改下教学的优秀教师,是一名合格的能够带动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小学美术对于完善学生性格,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并突出地表现为师资短缺,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本文,首先论述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1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精神行为,其本质从来就是以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也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在为现代化的需求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美术课是孩子们深感快乐的事,小学生学习美术,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美术教育的育人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因此,抓好小学美术课,发挥美术课在小学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2.1教育部门和校领导意识淡薄,尚未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是美盲,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由于实际认识不足,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的领导认为美术课是“调剂课”,美术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 2.2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学生自主探索过程 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2.3教学目标片面,无法达到美术教育应有的目的 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础的“美感”,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2.4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根本点在于师资缺乏,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都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课都是其他科目老师越俎代庖,似乎人人都可以是美术老师,他们对于这样的专业课更是无从下手,于是大多都是敷衍、应付了事。 3改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3.1转变教育理念,让美术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应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粕。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3.2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让美术显活力 我们应当吸取其精华用于新课改,在思想上进行改革,要打破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使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模式,才适合经济发展。小学生美术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让美术教育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心灵,让小学生走向开放,把生活融入到美术中来,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的人才。 3.3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目前,农村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影响,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讲授为主,课堂没有活力。加上美术课都是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更谈不上活力的体现。现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自由发挥。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以讲授为主的角色,让小学生自由的感受周围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 3.4改善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首先,应当加大对现有的美术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可以定期举行美术竞赛让美术教师学有所用,不断巩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其次,应当强化学校设施,增添教具,配备专职美术教师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特长生。让一部分学生“富”起来,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可以研究乡土美术,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发展独具特色的乡土教学。 3.5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工作 在农村,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不太可能的,但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有些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教育投资意义比较强,抓住家长这个心理,就可以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为孩子买好一点美术学习用品以此来带动班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当然,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就该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4结语 农村小学教育应当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和关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就更要转变观念,以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抓好。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与学校的领导应自觉地把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保证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投入,完善美术课程教学,努力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体验教育 体验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任何美术活动的方式都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是一种活动和结果,作为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已被我国教育学者所关注,它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和变革亮点。 一、体验是《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大纲》上的突破。 《美术课程标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毋庸质疑,它对美术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体验、自身理解、自身解读,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不同的人必然是不同的。因此,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师生真切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体验课程”。 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美术课程标准》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它更关注了学生学习时的体验,体验也使美术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美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论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到陶冶,丰富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不难看出,《美术课程标准》也是美术课程观上的一次变革,它必然对教学改革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体验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此次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内容设计上,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以教学活动来设立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种把教学内容由“静态”“平面”转化为“动态”与“立体”的划分,突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更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的重要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性必须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它变改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而体验性则是现代学习方式最突出的特征。 体验是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美术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创作欣赏者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诉诸心理、生理,又诉诸情感的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加以体验,更需要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完成任务,到达掌握知识和技能目的,不能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而是在美术活动体验中到乐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趣味。这种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所倡导的: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疑难。困惑和矛盾,学生只有经历探索新知,才能与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观是一致的。 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他们反对传统教学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是使学习者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富有创建性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或心理上虚拟经历,获得认识或情感。这种实践、心理的亲历性正是体验的本质特征。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等方式也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体验是其个性特征和美术价值观的统一体。 从体验的个性特征来看,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气质、需要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这种个性的本质特征的独特性的不同,必然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验是个人的、个性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创造力。因此,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是一个社会能产生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艺术作品展示人的丰富性之所在。美术作为造型视觉艺术,在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方面,在促进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美术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艺术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目前从我国的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导向性目标,而非标准性目标,这就意味着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未必达到一个标准,应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个性本质特征的独特性,也就是保护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差异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正因如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把: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列为教育原则。 体验是美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意义的方式”,体验作为“体验课程”和教育学中的一种话语,值得每位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探究。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探讨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及教学方法 摘要:作为小学教育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美术教育对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美术的课堂效率呢?这个问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美术的教育特点及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特点;原则;教学方法 小学的美术教学通过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直观的图片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行为的教育。教师可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规律来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美术教师应将美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以下是本人对美术教育的个人观点。 一、教学特点的分析 1.内容涵盖较广。美术表现形式的载体是物质原料,以此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空间及面积,将艺术表现在作品之中,便是美术的内涵。该科目所涉及的方面较多,如建筑、绘画等各种门类。多种多样的学科内容交织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中全面地了解美术领域之大,从而开拓了学生关注生活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美术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2.培养审美观。在小学开设美术教育是为了培育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进行美育教育。小学生学习美术可以拓展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身心和科学文化等素质的提高。 3.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小学生整体的素质教育大多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小学美术除了基础教学之外,同时也向学生们教授健康的、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的知识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则的遵循 1.互动。小学生因为幼小的原因,所以一直都保持着活泼、开朗、好动的个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在学习中抓住这一鲜明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不能反对他们玩,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活力、有乐趣的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同学间、师生间互动性质强的模块,在提高教学氛围的同时,还能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2.激励。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注重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在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提高程度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指导、鼓励方案,这种发展的评价机制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美术基础学习阶段,更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生自身的潜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3.启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从而融入到学生团体中。在该年龄阶段,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不能乱下定义,随意批判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四、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1.教学情境的创设。(1)各学科的完美结合。小学美术对美术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应多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将美术与文学、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力及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既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受到了家长的推崇。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让课堂趣味无穷。(2)建设与生活有关的学习环境。生活与学习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将美术带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氛围才会生动有趣。教师可以将课堂外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做出许多有创意性的作品,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2.多媒体的有效运用。随着教学环境的优化,多媒体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随处可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增长见识。在教学中,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带或网络视频,把那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可是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图画的美,还能感受到图画背后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由于多媒体自身具有的优势,很快得到了业界的推崇。多媒体教具可以给学生展示极其独特的画面效果,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教学作用。可以展示丰富的视频资料和美术教学方法的示范过程。 3.课堂与课外的有效联系。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但是教师可以边讲边画或先画后讲。可以学生自画,老师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的来提高能力,引起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外出写生等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4.采取添画强化绘画技能的实践性。众所周知,绘画是美术的表现形式,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几乎贯穿始终。因此,如何强化绘画的技能锻炼与练习就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然而,小学生在技能的掌握上还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在最初的几节美术课上要求学生做一些添画实验。这一实验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纸上可能是绘有圆圈或直线,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此基础上创作,自由发挥,最终画成一副独特的作品。等他们熟悉几次后,就能够画出小鸟或小鱼等动物,然后再让他们配上美丽的背景图案。第二种方法则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给每个小组一张纸,上面也是一个简单的图案,然后让每位组员在上面轮流添画创作,最终画成一副漂亮的作品。 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大改善力度,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教学经验,为以后教学质量的保证提供一定的基础。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本文是我参加湖南省“农村中小学校顶岗”,在大堡乡到湖中学顶岗期间做的一个调研,通过亲身家访和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各科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访谈,主要了解大堡乡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进而浅析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对策。 关键词:边远山区 ;中小学校 ;美术教育 ;现状 ;对策 正文: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学生认识真善美,启发心智德,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全面强调素质教育和重视美术教育,各学校中的美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大堡乡这个独特的教育环境,使其美术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大堡乡位于常宁市西部的边远山区,偏僻落后。全乡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400人,主要以农耕为主。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边远山区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国的整体素质,边远山区美术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国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发展边远山区美术教育有重大意义。 一、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一)学校的现状: 在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校,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学科,对艺术学科不要求或落实不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里的很多中小学校,有的常年不开设美术课,有的只在低年级开设美术课,而高年级都不开设美术课,如小学的一至三年级或二至五年级、中学的七年级或七、八年级会开设美术课,而六年级和九年级就根本不会开美术课;有的学校连必要的美术教学工具都没有,美术教师教学参考书也没有,更别说专用美术书籍和美术活动室之类的了;美术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黑板和粉笔、白纸和铅笔,至于美术课外活动,几乎从来就没有组织过校内的书画比赛或师生书画展,有的美术教师组织的美术课外兴趣小组,多数也因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不支持而不了而终。 (二)家庭的现状: 作为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吃够了农作之苦,一心想让后代能够出人头地、走出农村。他们认为学好文化知识才是正道,至于美术的学习,则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由于升学考试压力,多数家长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就使他们的孩子也错误地认为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这样不仅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还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边远山区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兴趣明显下降。 (三)师生的现状: 边远山区的专业美术教师,他们作为山区学校唯一的美术教育守护者,因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多主要从事的是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他们整天忙于吃透教材、准备教案、批改作业等等,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没有条件从事美术创作和参加书画展览,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美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影响课堂上的美术教学质量。有的美术教师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使学生对美术失去了兴趣。同时,受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熏陶”,学生的思想也变了,他们认为上美术课是让自己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放松一下,因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作业不及时完成。美术教师在这样的氛围当中,也慢慢懈怠了,把美术课给其它学科的教师去上,甚至干脆将美术课作自习课,任学生自由活动。 二、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 (一)思想观念 关于思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就会存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单靠宣传就能解决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如果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不能有所改变,要想转变这些边远山区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目前边远山区的美术教育现状,首先应该改变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 (二)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我国应该重新制定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以达到“新课程”规定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制定对美术学科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实行结业考试的办法最容易被大家接受。 现在不少省进行的中考改革,把八年级的地理、生物的结业考试成绩以一定的比例加入中考总分,理、化、生的操作实验和体育的加试成绩也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这些新增的考试和操作项目,是对初中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一种培养,也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很好地接受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目前边远山区美术教学现状,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种考试选拔制度,也应该把美术学科纳入这种考试选拔体系里。①当前,不少私立学校和特色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已把美术学科纳入考试科目,虽然所占比例不多,但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值得肯定。把美术列入考试考查科目,这既符合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选拔制度,也符合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美术师资 在国家投资力度下,边远山区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②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开展各种美术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考核;专人专用以改变美术教师的“资源”浪费现象;进行区域内的美术教师交流,如“城乡交流”、“学区交流”、“学校交流”等。此外,还要鼓励美术教师依据新课改理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开发美术教育资源,创造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为山区美术教育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 总结: 要想改变边远山区美术教育的现状,需要人们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需要教育管理者改变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体系,更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及美术教师的自身提高,这样才能推动边远山区的美术教育向前发展,才能推动全民的整体教育向前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山区小学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美术是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课程,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山区小学美术教育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就山区小学美术教育浅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山区;现状;策略 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它既培养了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记忆等很多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山区的小学美术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山区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1.教学任务重,美术教育遭到忽视 山区教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任教的学科较杂,课时又多,虽然山区小学生的人数不是很多,然而教师所付出的精力却非常大,不会因为学生的多少而省去一个教学内容或是教学环节,这使得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应试教育的学科上,美术教育自然会受到一部分的冷落。 2.美术教师素质整体偏低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美术教学的质量,而在山区专职的美术教师不足以满足美术教育的发展,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山区小学是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的,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个人爱好,美术素养可以说是根本无从谈起,又如何知道如何怎么组织美术教学,更不用说体现美术价值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了。 3.评价机制上对美术的忽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深入的发展,但是近年来不难发现应试教育又有回归的势头,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山区教育,每年的考核也较多的是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需要参加考试的科目的教学质量,这也是美术教育被忽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另外,教师的评优也都只是与语、数、英等考试的科目挂钩,这使得美术课堂经常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属地,如此下去又从何谈起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呢? 4.美术课程资源贫乏 美术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科,不论是学生学习抑或是教师备课等都离不开丰富的资源,而山区小学美术教育中大部分都是依赖于教材,其他的一些教育资源就相当的匮乏,严重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山区小学美术教育策略 1.加强主观认识 教育认识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的思想,所以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可随意地让渡原本属于美术的课时,更要从本质上重视美术教育的意义,加强自身的素质,积极、认真地研究课程,明确课程教育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美术教学。 2.实施培训 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让教师的美术素质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保障。在进行培训之前要对教师进行一个整体的测试以便了解教师的实际水平,有目的地进行分层培训,这样才能让培训更具针对性,确保培训的实效性。 3.完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也是教师教学热情的一个来源,教育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点,要想提高美术教师的热情,就必须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对山区美术教育的投入,并且完善对美术的评价机制,在年度考核中亦要重视对美术的评价,并进行督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美术教师的教学热情。 4.拓展教育资源 山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在短期内是无法像城市学校那样具备良好的美术教育资源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因地制宜,从现有的条件出发,积极地开发校外的资源,让山区美术教育更具特色。如,在山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学生跟自然最接近,也更能表达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有利于他们把这些美景用美术进行表达。这样特殊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更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浅析多媒体运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价值 【摘 要】将多媒体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丰富和完善美术教学内容;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拓宽学生的信息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多媒体;培养;丰富和完善;促进;增加;发挥;提高 一、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丰富和完善美术教学内容 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对形象的感性认识。利用多媒体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综合多种视听手段如音乐、动画、图像等,可以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提高其感知速度,并在其潜意识中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如上江苏版第七册《字的联想》这一课,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字的起源――象形字,其次:了解字的演变过程,最后向学生传授根据字形、字意采用多种方法去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有趣的字的形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课如果没有多媒体的介入,就会感到很枯燥无味。而我在讲象形字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动画《水之源、人之兴》,学生很快就了解象形字。美妙动画画面,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受到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对审美对象的认识质量,培养了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扩大课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完善和丰富美术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师授课时间,把更多主动思考的余地留给学生,且实现了教师、学生、计算机三方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信息展示则呈现文字、声音、图像的立体性,加快了学习形成知识的序列性和知识结构的速度,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了丰富和完善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多媒体的运用能促进美术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有比较才有鉴别,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不同的画种,艺术流派、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演示,让学生从比较中鉴别美与不美的界限,如色彩配置怎样才美,在生活中如何具体配合,怎样领会其内涵,形成潜意识中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审美认识。培养美的鉴别欣赏能力。比如在上江苏版第八册《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这一课中,通过课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物体填色,不同的学生给物体配色不同,从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比如红色与绿色配置,就会给人鲜明、有力、刺激的感受。在学生有切身感受的同时,向学生总结哪些色彩在一起是对比色,哪些色彩在一起是和谐色,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此美术教学课件,要根据其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有的潜在能力来选择运用,以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调动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同时要对美术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处理,使其结构化、系统化,做到主干层次清晰、分明,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便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接受,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多媒体的运用可增加信息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往美术教师上课时只能用教科书,或者费很大劲找来一些与本课有关的绘画作品给学生看。现在将多媒体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可以展现所有与本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画家作画时的背景和社会文化,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直观地看到画家的艺术作品,了解到画家的时代背景,通过多媒体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有利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四、多媒体的运用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动听的声音、清晰的图表、简洁的文字,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教学信息及各种事件都可变成具体可感的有声画面,使学生感知方式从平面化转向全方位的立体化。由于各种信息是以立体多维方式作用于学生,所以有助于他们以多维的观点来观察认识、了解未来世界,为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多年的我,深切的体验到多媒体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求知欲的不断增加,多媒体运用于小学美术教育以刻不容缓,它能有效地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教师在课堂内更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内更兴趣盎然,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会得到积极主动发展。同时,教学会变得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接受,能吸引学生更好地学习,更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研究 摘要:美术知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学科。学习美术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素养、道德品质以及对人文、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必须提高对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重视,其中提高小学美术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提高美术课堂教育创造性的基础和保障。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出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本文主要针对初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研究。 关键词:小学 美术 教育 创造性 研究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从“教”与“学”的角度上看,课堂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以教师“传授式”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培养。并且小学美术设施落后、教材内容老套等客观条件限制,大多数的美术教学还停留在在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形式。教师临摹学生照搬,接受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以观摩、模仿、临摹为主,学生画的“像与不像”成为了教师对学生的美术成绩的主要评价标准,很容易形成“千人一面”的窘状,创造性教学成为了一句空话。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看,小学美术的教材专业成分较多,基本上是职业美术教材的浓缩,其中繁、难、偏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道而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美术教学内容偏少。因此,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完成美术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和专业美术知识的涉及,大多数学生出现“畏难”的情绪,出现了知难而退的态度,逐渐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审美能力、价值观念、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削弱,同时也不利于创造性教学的运行。 二、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教育的策略 (一)“激趣”教育法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先行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因而“激趣”教育法是激活小学美术教学的创造性教育的“先行军”,是“激活”小学美术课堂创造性教学的核心。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其次,要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个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要多微笑,少给学生压力,营造一个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讲《星座的联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以前学习的课程基础上拓展。教师应用了联想添加法,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结合自己的星座和教材的例子,对自己的星座进行联想。星座的形状、大小、样式都不受限制,课堂灵活度较大。本节课教师从根本上将学生从较严谨、理性的美术思维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的思想插上联想的翅膀自由飞翔。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协助,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思维要从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是促进创造性课堂的前提;其次,展开联想可以从具体的动物体貌特征上进行,例如,绘制星座的时候,可以从星座特征,同时从仿动物、仿图片、仿人物等方面进行联想,绘制出星座图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与学生的共同讨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不在以谁画的图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而是比谁的联想更奇妙、更有趣。这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美术课堂创造性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化手段是创造性教学的“后备军”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的在台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课、做笔记的授课的形式以及传授知识内容都比较单一授课方法。将互联网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和获取信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精美的邮票》(如图)这节课的时候,利用PPT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生动的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上发行的邮票的不同变化的课件。 学生显得对这种电子版的课件非常的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设计想法。“老师今年是蛇年,我要画一个蛇图的纪念邮票”“老师我比较喜欢孔雀我要画一个孔雀邮票”“老师中秋节快到了我要画一个月饼邮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造性的重要措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因此,要重视小学生美术素养的锻炼。因此,必须根据美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对美术课堂创造性教育进行改革。首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促进课堂创造性教育的开展。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 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方式,同时它还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交流。美术教育是一种特色的艺术活动,涵盖多种情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注重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技巧和创造性思维,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培养出个体的创造性以及主体性,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重点塑造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小学美术创造性创新意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创造力和主体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将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作为首要目标,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特性。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情节、有形有色的创造性活动,它自身就具备创造性和情感性。美术的教育活动开展,最终是要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水平进行培养,从而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一、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中,他们的思想里还有着或多或少的主观意识,他们将接受到的这个世界上的各种感官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大胆的配色,不受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创造出大胆及浓重主观意识的美术作品,这无疑体现了儿童绘画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们的美术作品时,不应该随意的进行批评,要从他们的角度和内心去了解他们绘画时的真实情感,在鉴赏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对小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 二、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的培养 想要创造出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来,需要创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时,应该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到观察的重要性,不断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在进行创作前,让学生从真实的场景中获取更多的体验和灵感,使其具备充分的创作素材,从而创造出惊人的作品来。例如,在对《淅沥的小雨》一课进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实际去观察下雨时的情境,切身的感受到下雨时自我心境的变化,仔细倾听雨点下落的声音,同时体会到雨中的色彩之美,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对下雨的情境进行体会,从而积累更多的创作灵感。 任何的创作都需要一定的绘画基本功底,美术的技能在诸多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创造性的思维构成必须通过精湛的手法表现出来,美术的基本技能为美术作品的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他们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重视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环境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堂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受到不同的熏陶。随着情境的变化,让学生融入到情节中的角色中去,让学生自发的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出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学生们可以通过老师设定的色彩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用多种设备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想象力,不断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他们快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同时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在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的创造力不需要和成人一样,去创造一个社会上没有的新事物,只要是创造出自己在以往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事物都能算是创造力的体现。其实在生活中,许多方面都能够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如家里的旧杂志、旧报纸、旧电器等,都能够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给他们施展的机会。 (二)进行示范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粉笔描绘出作品的轮廓,并逐步为学生讲解,如创作一幅“喂小鸟”的作品,教师要明确地为学生讲解绘画的步骤,提示学生在画鸟巢的时候,应该把它放在树杈中间,并且允许学生运用各种颜色进行绘画,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巡回指导。对于大树的结构而言,在生活中很难见到鸟巢,通常都被浓密的树叶所遮挡了,所以教师应适当地提供真实的照片或作品给学生作为参考,不断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 对于缺乏创造力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喜欢模仿老师或者同学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开展: 第一,在对绘画的主体进行选择时,尽量选择贴合生活实际的选题,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素材,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兴趣。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进行示范绘画时,不应该将整个作品全部展现在学生眼前,而是应该多提供给一些创造性的绘画例子,不断的丰富课堂的内容知识,让美术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并且不拘一格,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广泛的创造空间,在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布局和整体形象的设计中,不应太过于规范和统一,而是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然后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让学生们敢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现在绘画当中,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内容。 第三,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他们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展现出更多的优点,同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创作时,鼓励学生进行互相探讨、交流。从对方的思维中获取更多新鲜的材料,为自己的作品提供更充分准备。 四、结束语 对于每一个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都有不同的差别,在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事物的感官和对色彩的敏感度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因人而异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培养,面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时常地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出他们身上潜在的创造能力。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能够一味地强调美术的专业技能,而是要从学生的作品中理解出学生内心中真正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们才有更多的信心和兴趣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中。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初探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型思维的体验与实施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弄清创造能力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教育的目标和目的。美术学科的具体形象、直观认识、审美创造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努力改变儿童美术创造活动是势在必行的。美术教育应当发挥其创造性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目的,美术教学应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潜能为目的。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通过联想能变换想出很多东西。教师要启发学生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让学生挖掘自己十分丰富的情感,关心身边的的人和事,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孩子本身就有其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孩子在关键的艺术发展期内,不能让脑细胞接受大量的审美艺术刺激,使具有艺术加工功能的脑细胞经常处于“饥渴状态”。孩子的潜能会随着大脑发育可塑性的减弱而消失。所以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外部世界。利用审美知觉强化学生对美的发现、识和欣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活动中,观察周围的动态环境,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学生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的动作中,感知事物的形式结构,从平凡的生活内容中发现美的存在。从细小的变化和差别中寻找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体验到大自然中带有生命事物的特征,为感性生活经验形成表象和意象打下基础。 比如说在《半圆形的物体》这课上,应提前让学生在回家后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半圆形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想象成半圆形。上课时通过引导启发观看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来想象。半圆形的汽车、轮船、西瓜、刺猬、乌龟……,作画时才有创作思维的雏形。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想象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想象素材 孩子是非常喜爱美术活动的,他们在活动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创造能力。补充故事激发意愿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单纯的课本内容有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内容的补充,使内容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需要。 如:《奇怪的梦》《太阳、月亮你们好》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编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得到感染,并激发了作画的愿望。每个学生的想法各异,通过互相描述,可进一步丰富想象,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情境画,可采用故事画,也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空缺一张,要求补上。对故事中的主角形象还可以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进行描绘。儿童画就本意来说,是为了用自己的画表现自己的意愿,这种意愿画有很大的创造性,能够充分展示儿童扩散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三、创设激情的艺术气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课堂画廊也促进了学生的绘画动机,在创作中,他们全神贯注,大胆尝试,并且不时地传出学生的呼叫、哼曲、自言自语、咕哝。这样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都熔铸到画面中,使整个创作过程充满着一种激情、愉快、满足。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 儿童自从有了交流的意识开始,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美术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以上所述,不尽完善,我还需不断思考,力求探索出一条既能被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路子。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既动脑、动眼,又动口动手;既展开想象,又实践创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技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美的感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开拓精神,那么我们的新一代人将是创造新生活,创造新时代,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人。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德育理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摘 要: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结合小学美术教育实际,浅谈德育理念渗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点体会,以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理念;小学美术;道德认识;美德教育 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理念的渗透,让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接受良好的美德教育。近年来,笔者对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进行了探索,感悟良多。 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可以结合小学美术科目的相关特点及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教师授课与示范,在对富有独特涵义的画题时,既要引导小学生进行练习,又应该让小学生回答美术教师所提出的课堂问题,并且还应该让小学生讨论与平时的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照。譬如:在讲述“贺卡”这一课的时候,组织常规性的美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小学生一起讨论:自己会什么时候给谁送贺卡?它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其中你受到了哪方面传统美德的教育呢?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便能很快地激发出来,他们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来回答:“我会在教师节的时候给教师送贺卡,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送贺卡。在送制作贺卡的时候我会想起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辛苦,会想起妈妈养育我的不容易,让我更懂得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教师的栽培之恩与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该方法的训练之后,在所有有涵义的画题的慢慢影响下,小学生无论是在道德认识上,还是在道德情操上以及意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突出渗透点,找到美术知识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点 倘若要想促使小学生在传统美德方面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小学美术教师就必须先树立起思想品德的教育之理念,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美术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譬如:在对“诱人的瓜果”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该课文的主题与内容,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食物的现象联系起来,比如问同学,这诱人的瓜果是如何来的呢?我们身为一个小学生应该怎样来做呢?一些小学生就作答得非常好,其中有一孩子说到,这诱人的瓜果全部是由可爱的劳动者们用辛勤劳动换回来的,所以作为小学生应该要热爱可爱的劳动者,也应该热爱劳动。如此便让小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美术的学习,应先让小学生知道美术的内容是在歌颂谁?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 三、穿插好人好事的绘画作品,树立榜样,深入进行美德教育 在引导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一定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应该有重点地对小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美术作品往往都是图情并茂,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要把内容搁浅,要注意从艺术的特色着手,深层次地引导小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教育图片和画片,将美术学科的思想教育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促使小学生终身获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小学生认为大家应该尊敬、热爱我国伟大的英雄豪杰,通过借助对英雄画片的欣赏,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应珍惜英雄们用自己流血与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在笔者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笔者会借助优良时机,将英雄斗争的画以及好人好事的画在课堂上展示给小学生看,让他们着眼于远处先烈,学习先烈保家卫国及热爱祖国的精神;引导他们从近处着手,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 四、在美术课教学中将美德教育与家庭表现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在家里面的表现极其关键,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应着眼于家庭。结合一些小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优秀,在家里表现相对较差的情况,笔者借助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好时机,对小学生实施在校与在家应该同样表现优秀的教育。譬如,在对“我干家务事”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笔者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请你们叙述下你们在家里都干过哪些家务活,并且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此外再与大家一起分享下你在家里面的具体表现。”部分小学生便回答得非常直率,部分学生讲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比较好,部分学生讲自己在家里的表现较差些,如此一来,无形当中便能够让那些在家里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心生愧疚之心,促使其向在家里表现优秀的小学生学习,从而提升美术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的土壤很肥沃。只有让小学美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发挥到极致,才能够让小学美术德育之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小学美术教育类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探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及应对困境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困境;对策 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好多农村学校却因种种原因,一向被称为“小三门”、“辅科”之一的美术课程的改革却不容乐观,进展缓慢,似乎是在“穿新鞋走老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误区,也有很多对策。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困境一:农村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高考应试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重智育轻美育,大多数人眼里都明显有“主”“辅”科之分,再加上在升学考试中美术成绩无关紧要,使得美术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学校在课表上排了美术课,实际上却并未开设;美术课让位于主课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在业余练练笔,往往被家长和老师斥责为“不务正业”。 困境二:农村学校美术老师队伍力量十分薄弱 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缺员严重,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只好把美术作为“搭配”课,由喜欢美术或稍微懂点美术的老师兼任,许多学校的毕业班也因此取消了美术课,仅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画四五张画以应付检查,美术教育特有的美育功能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困境三:农村学生贫乏的美术知识影响课堂教学 多年来,农村美术教育一直遭受冷遇,学生的美术知识少得可怜,“美盲”比比皆是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他们虽然对美术很有兴趣,但只能望洋兴叹。 困境四:农村学生学具短缺无法教学 多数农村学生家庭或因认识不够,或因经济状况限制,为学生准备的美术学具少得可怜,极个别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还能买一盒廉价的国画颜料或水彩颜料,其余学生几乎除了一支铅笔外什么都没有。这样,教师无论怎样创设情景,想法有多好,整节课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学生没有学具无法去尝试创作,又怎能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由于没有学具,学生感到学习美术单调枯燥,无法产生浓厚兴趣,美术教育的作用也便大打折扣了。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改变美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积极主动与学生享受美育 受应试教育的祸害,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中小学美术课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轻视美术课是众所周知的,但并不代表着学生不喜欢美术课。解放他们的视听,让他们因文化课绷紧的神经得以放松,学生是喜欢美术课的。美术教师要改变“学生不喜欢美术课”的盲目误解。自己对美术要足够重视,积极主动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摒弃无效、虚效、低效课堂教学,找回享受美的教育感觉。 (二)联系农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主动改善“硬件”“软件”条件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日用品越来越丰富多彩,可用于美术教学的替代品也越来越多。所以,教学中是不缺少工具和材料的,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其实,只要我们多动动脑筋,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从而克服眼前困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知道,教学资源中除了“硬件”以外,还有“软件”,这个“软件”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知识、能力等,包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等,这些内容通过教师的有效整合就形成了为我所用的可塑性很强的能动的教学“软”设施。教师要练好内功,美术教学不要被浮而不实的华丽掩盖了课堂教学艺术朴实的本质。 (三)完善美术教师的评价制度,公正待遇,引进人才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制定规范的教育制度,对美术等艺术教育的考评方法要进一步改进,有明确、公正、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纳入教育考核的体系,美术教师开设的第二课堂指导活动要计算工作量,另计酬劳。其次,相关单位或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一定的美术教学经费,使美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三,真正提高美术教师的地位,美术教师在评优、晋级等方面同其他任课教师享有同样的待遇。第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从观念上改变美术教师是可有可无的陈旧思维模式,从人才交流会签约引进大量美术专业人才,补充到农村中小学。 (四)美术教师应完善综合能力,实现自我超越 希望自己被重视是人之常情,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校不重视美术课并不代表不重视美术教师。虽说美术教师的实际地位无法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比,但“有为”就“有位”,“有位”就能被重视。书教得好,在教学大奖赛上为学校争光当然好;辅导学生得力,在美术大赛(展)中得大奖也不错;都会获得学校的重视别人的尊重。 由于地区差异,农村学校在美术教学上必然存在着很多误区与困难,但我认为只要我们抱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享受美育”的姿态来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进行新课程教学探索和实践,就能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实现我们的美术教学目标,从而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提高 1.职业能力的概念 瑞士经过对不同专业的3000余名毕生进行调查,得到并归纳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①就业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②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③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④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⑤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上,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给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下一个定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开发而累积的、能够使之成功就业持续就业并在岗位上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综合能力。在内涵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一个直接反映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重要概念。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而言,职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并且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 2.高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导致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是大学业生职业能力开发的主体,其培养大学业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 目前,高校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袖。表现在:①没有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高校常常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对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够明确,对如何将职业能力列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有,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这些做法缺乏战略眼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②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格式化”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业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引导,致使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考试分数上,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③重办学规模轻教学质量。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我办学条件的紧张状况显得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相对紧缺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 2.2尚未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首先,没有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例如,高校往往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推给某一个单位,学校系统内部各单位配合不力,相互推诿,这使得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形成合力,在师资、经费、场地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其次,未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没有针对社会变化加重拓展知识和实习环节,这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以及与社会所需脱节,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再次,尚未形成有利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培养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目前,高校创新文化氛围在两个方面尤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这些都是创新的大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较为突出的是,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正面临科学献身精神的没落,学习趋于功利化、物质化。 3.高校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双向矛盾,直接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新人才质量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由人才供给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化。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实践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高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素质考核的指标并进行细化,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衡量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权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选课体系上,改变目前专业课过重的局面,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学生可以跨系、跨学科选课。从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增强了学业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作者:石东斌 满莉 李顺秋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作者:何照明 单位: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高专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顶岗实践 【摘要】顶岗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顶岗实践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统一,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用人企业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将顶岗实践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针对建筑经济管理专学生顶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高职高专;顶岗实践;建筑经济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大类中工程管理类所属的一个专业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第一,建筑会计与审计方向;第二,建筑物资管理方向。同时规定了对应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安排等。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并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教学软硬件环境、师资条件等,确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建筑会计与审计。尽管如此,由于对专业的不了解在顶岗实践中依然会出现问题:用人单位对专业认知存在偏差;顶岗实践学生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专业,介绍自身的优势。首先,从专业名称上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名称涵盖范围大,与工程造价等专业相比无法给人明确的专业定位。单从专业名称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针对性不强,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精。这就使用人单位出现理解偏差,直接导致对该专业学生试用率降低。其次,一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使其无法准确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导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或者岗位。在顶岗实践座谈会上,很多学生都反映了这个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对该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安排工作的过程中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更积极地与合作企业交流。从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到顶岗实践前至少保证该专业学生有两次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锻炼。这种锻炼与顶岗实践相比时间虽短,但是却可以增进企业与学生双方的了解,加强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假期锻炼,学生可以将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利用。学生对企业的好奇感,对工作的热情可以激发更多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假期实习对企业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用工成本,却可以分担部分日常工作,对于工作努力,悟性高的学生企业可以及早培养,为日后奠定基础。另外,为了使用人企业对该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引入了“让企业走进校园,走近专业”的方法。主要有:定期请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讲座;不定期组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竞赛,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评审;利用节假日组织企业专家与该专业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了解,对该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顶岗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自身对专业认知不全面,无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问题,同样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主要是三阶段专业教育。第一阶段的期初教育。入学初,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接触专业,难免对所学专业出现迷茫,这时组织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初步了解。第二阶段的专业深化教育。学生进入大二年级后,随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对专业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这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但同时又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专业有什么作用?我的专业以后能胜任什么岗位?”等问题产生困惑。在此阶段对学生就专业方面进行二次介绍,能够在学生最迷茫的时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对专业的深层次剖析和介绍,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可以有相对全面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困惑。第三阶段的专业总结教育。进入到大三后,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进入到收尾阶段。学生已经将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校内实训全部进行了学习和训练。学生完成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基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欠缺的就是将专业系统化,有时还无法理解所有知识在专业方面的架构和关系。这时对毕业学生进行专业总结教育,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疏理,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方向等问题给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学生对专业认知更清晰,透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也更有信心,也能更有自信的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在对最近一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顶岗实践,我们就尝试了以上方式。通过企业实地走访和学生反馈,企业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接受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而学生也因为能够更全面,透彻的介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企业,获得了更适合专业的岗位。教学中我们不会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有益于学生顶岗实践的方式方法。 作者:赵亭亭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经济下滑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改变教学模式来提升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创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建筑经济管理属于社会科学,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拥有现代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技能、具备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回答问题、互动为辅,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模式需要创新。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全球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且新型的信息技术也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遍的在教学领域中使用,在国外很多国家的信息技术教学办法已经应用到很多的教学领域中。而在我国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就显得较弱,所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更需要优化和创新。如今手机和网络的应用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能利用这些终端传授知识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系,积极拓展合作项目,争取通过优势互补等方式搭建更多的建筑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一、采用信息技术的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很重要的作用,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手段。其创新之处具有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创新性,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办法创新课程,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实现按照自己需要去有针对的学习,可以重复实现知识的记忆。第二、主体性,实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突破,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手段。如果想要让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就需要进一步的计划实施,让这一想法运用到实际当中。首先要实现备课教学网络化,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联合学校网络完成网络备课,在公共校园网上共享建筑经济管理教学的教材,利于学生的预习,经验交流。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园资源共享网络库,在资源库提供共享有用的知识,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材料等,为学生的更好学习建筑经济管理知识提供方便的知识库。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来辅助实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网络化,让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讲解建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具有发现问题并采用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建筑经济管理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做到有好的技术和设备要有优秀的教师来使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这些工作中,除了实施实验教学发展的方案,还要加大宣传、鼓励更多的工作者参与信息技术辅助建筑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新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创立学科品牌、提高院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积极积累实践经验,也是现阶段为社会提供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措施。 (一)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形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形式的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演讲、团队讨论、现场问答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加强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主动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工作。积极搜集资料,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特点。 (二)联合多方力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教师应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并推进案例教学的实时性、本土化,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抱着服务学生的工作态度,不断改善客观条件,保护每个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权利,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作者:张博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论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 摘要: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本文就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怀化;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 一、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怀化市位于鄂、湘、黔、渝、桂五省边界交汇处,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沪昆高铁、吉怀、怀通、娄怀等高速公路的建设,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怀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4年,怀化全年GDP1000亿元的突破,同比增长了12.0%。在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建筑产值增长迅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年怀化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所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高达9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总额32.25亿元。 与此同时,怀化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独立核算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4.78亿元,增长19.6 %;实现房屋竣工面积348.77万平方米。 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在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怀化建筑业所产生的总产值占怀化全年GDP的10%,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为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培育了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建筑行业经济发展。 (二) 促进区域建筑技术进步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优化、提高的力度,有利于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建筑新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新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加快了先进的建筑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进出。与此同时,保证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教授的技能是建筑行业领先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技术引进、新技术的开发、新技术的利用等等均会促进怀化区域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怀化建筑行业"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企业参与到建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中来,从而进一步推动怀化区域建筑技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对对怀化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 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力度与发展规模 在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数量、发展水平,而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对区域内高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怀化区域内建筑业的发展,刺激建筑业对于高职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从而出境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怀化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专业技能教育。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建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怀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怀化区域内建筑行业的发展状态,影响着建筑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市场。市场需求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风向标。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要保证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必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也要紧紧围绕企业对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面向一定的职业和职业群的,而职业是服务于行业发展的,行业又是产业的组成部分,区域的产业和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宏观依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怀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区域建筑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建筑业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变,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不断地调整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四、 小结 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约,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坚持区域化原则。 高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培养的是毕业后即能胜任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和岗位,掌握企业对这些职业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做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从建筑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入手, 在分析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立全过程建筑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提出了适合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丰富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 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 模式, 即“ 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斫ㄖ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 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 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教学改革 摘要: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现有工程管理培养体系与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对专业进行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市场对口率,满足需求是该专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 建筑工程管理 技术 管理 经济 造价 一、 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城市形态的形成,从而带动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顺应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而衍生的一个专业。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算是较为年轻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术为依托,兼顾管理、造价、经济,不同的院校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土木工程技术、造价、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算是一个建筑“全能”专业。 可是,这样的“全能”专业真的能让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们全能的胜任建筑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吗? 二、专业改革现状分析 现下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单位等。这些公司对建筑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了。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水平来看,多数的学历水平较低,但是基层相关的施工技术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保证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就是要培养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等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了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通过以下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看出,行业当下的现实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尽契合,导致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尴尬。 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领域过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岗位都想能胜任,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识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无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型毕业生来说,感觉更显弱势。如何把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建筑类教育中的极强专业,并具有竞争力,已成了呼之跃出必须的改革。 三、已有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但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存在着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欠缺、实验室及设备不完善的缺陷等,在专业实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形成特色职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规律,又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系统研究职业化、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问题。 四、改革目标和内容 如何能提升我们高职院校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具体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从技术、造价、管理、经济、这四个核心大方向出发,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据专业的历年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摸索和跟随市场的脚步中前进,分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向。从现下行业需求情况和我院综合办学能力来看,主抓土木施工技术和造价两个方面,兼顾经济和管理,既可满足市场对建筑行业大批量施工技术和造价人员这两块的需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施工和造价两个方向做到知识结构和技能虽少而精,又能兼顾胜任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工作领域,为就业拓宽方向,提高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除了内部教师需继续进修及提高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加强企业工程师来担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可以说较有优势,利用学院自有建筑产业中的资源,聘请项目中现场施工和预结算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课堂融入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等领域的知识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情况不断在改进和调整,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因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对于最新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拓宽专业,应把合理应用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知识领域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不应再死守教材理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吸收传统知识外,更多地还要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仅用加法和减法修改教学计划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专业侧重方向,完善核心课程,修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贴近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把课堂移步至实验室、企业、工地现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等。 五、改革的创新之处 1、不盲从部分高校较极端的课程教学体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据各类建筑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建议按主抓技术、造价,兼顾经济、管理开办专业。 2、利用本学院自有产业项目的优势,加重和加大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把课堂搬到工地更为便捷,提前角色带入,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重视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我们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岗位直接就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商圈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坐落广西南宁为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建筑等相关行业还在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人才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与教学就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探索,都有待于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以越来越娴熟的步伐顺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以越来越饱满的姿态填补市场的空缺,为该专业的人才输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补充更完善的力量。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随着高职教育的大众化,经济发展的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挖掘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探索出适合地区经济特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为将来教学模式的更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纯理论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课堂授课为主,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二)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建筑企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再有就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面对市场对建筑经济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使得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同时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部分都具备如下特性: (一)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谋生才是第一性的。但高职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谋生关怀的同时更要多一些人生关怀。 (二)短期效益性 众多高职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对于各自的定位都具有短期性。高职教育机构短期的目标是把校内的学生学有一定特长之后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从而为接下来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更简单,他们大多是想着自己在校内学有一技之长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他们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考虑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自己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 三、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有很多成功经验,但缺乏规范化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途径。学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缺乏实践验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培养方向等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目前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名不符实阶段,现行的一些内容不能足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其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就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建筑市场吻合性较差。 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建筑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建筑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改进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需求。在这一形势的感召下制定出能够反映特色、发挥优势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建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服务。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究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定位指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从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职 建筑经济管理 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对专业教育的方向有直接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准确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考虑因素入手,剖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对高职培养的宏观定位,应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思想素质上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素质上要求学生能应用语言文字等手段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具备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和建筑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可行性及投资效益评估、项目投资预算、工程成本控制和工程财务管理等能力的职业素养。 二、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行业销售额持续扩张,从业人数不断增加,行业内资质以上公司数量持续增长。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这些都标志着建筑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与此同时,也对建筑业的管理现状提出了质疑,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促使建筑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也由过去的注重施工过程管理转向对整个项目的整体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建筑管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且大多是只懂工程项目技术,不懂财务技术的人才居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不断涌现,甚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为建筑行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认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趋势。鉴于目前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且未来发展空间大,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资金管理(即财务管理)运作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出兼顾工程造价和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岗位型、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发展状况和人才的供求状况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在专业建设上应采取务实的办学态度,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加以实施。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建筑业的发展也也被推向了高潮,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技术也越来越高,对具备建筑工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等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员需求量加大,然而,从全国范围内看,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开设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且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即:要么是造价员方向、要么是建筑会计方向,同时兼顾造价和财务的几乎没有,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发展相脱离,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把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以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以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为基础。通过实际调查和走访,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完成这些工作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整理研究建筑行业招聘岗位要求的资料,并针对性地走访了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咨询业内人士,归纳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及能力分析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总体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财务管理能力和工程造价能力。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紧密联系,互相补充。而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能力即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发挥需依赖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的支持。因此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方向兼顾,既考虑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能力,又兼顾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建筑企业的实际需要。 五、总结 通过对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和相关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分析,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建筑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掌握财务管理和工程造价基本知识,工程造价控制和项目财务管理能力兼顾,能在造价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文章摘要】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其任务的途径是结合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课程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实现了课程的具体连接,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质量,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必修课程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期和运营期,通过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课程在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属于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及环境评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论证、企业经营决策等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是将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集于一体的过程。课程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起到关键的作用。鉴于,当前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教学受到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现状、如何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 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经济学立足工程项目,运用技术经济的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经济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实验与实训,而疏忽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 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 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 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 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 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 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 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 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赖于教学中各个环节的改进、完善,有赖于教学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完善。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从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应用到建筑学教学方法中去,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并提供出新的教学思路与手段。论文将市场经济与建筑教学相结合,总结出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我校建筑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改革 当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的。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学校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它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消费者是用人单位,所谓学校也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也与产品生产厂家一样。市场经济主要包括以下特征: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经济,二是优胜劣汰。任何一个市场个体都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特征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任何满足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一、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学校的学生也是作为产品在市场中出现的,也要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不然将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个目标市场。决定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三:其一,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具有不同的目标市场。其二,培养人才的质量。如果两所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相同,层次一样,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一样,那么其目标市场也会不一样。建筑教学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是建筑人才,其目标市场即为建筑市场,因此它需要根据建筑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将自身的人才推向用人市场。 二、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是按照政府的指令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在当代,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的要求日新月异,出现新的可能性人才需求市场时,我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应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抢占新的用人市场份额。 2.市场经济对建筑教学的具体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我们培养出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也就必须符合这一市场需求才能与这一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而业的宽口径又必须以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前提。例如,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辅助学习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工程管理、造价预算等专业。(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目前实行的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与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基本包括建筑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要增设课程和调整课程的学时比例,尤其要加强规划与建筑法规的教育。(3)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的教学需加强。使学生能用综合的眼光来审视一个建筑设计,而不再象原来一样将建筑设计局限于一己之见。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建筑所涉及的社会诸方面并非是僵化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建筑设计的立足点要能随社会的发展进行随时调整。建筑的社会化实为一种市场需求,它要求建筑教学按照市场发展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 三、对我校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转变和高等学校的扩招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学以致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市场教育的转变,市场对高校就业的影响巨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节节上升。就业水平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它关系到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而我国在建筑专业技术上的知名大学大都已经对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作了很大的调整。 1.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实际上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不是目的,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进行。创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即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培养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且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高校要改变由知识型,技术型的专才教育为智能型、创造型的通才教育,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由传统封闭的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转变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管理必须着眼于这个根本,以学生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广泛学校相关专业知识。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入研究建筑类专业项目的建设方案,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有效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不输在专业本质上。 3.良好的道德观念。很多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几乎存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轻视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爱国热情,学校在追求高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良好的道德观。 4.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市场经济全球化告诉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必须重视英语的学习,现有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都来自于国外,而国内的信息同样可以翻译成英语供给专业同行参考,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依赖于英语。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这样可以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真正把外语当作语言交流的工具,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5.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相比其他工程类专业更为重要,各个高等学校在对教学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协作能力与竞争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改革也是如此。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系列措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建筑学是应用型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实践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在多年教学工作当中我们体会到,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和大量建设的时期,培养创新型的建筑人才不但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也要在提高学生基于专业实践的创新思维和他们对于实际设计的体验等方面的内容。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我校建筑学专业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1209。 建筑经济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经济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探究 摘要:《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岗位要求,改变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切实加强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作过程;识图课程;能力培养 《房屋构造与识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通用基础课程,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明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对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其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有依据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这一教改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今后课程学时的合理分配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几年来,学院一直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项目来抓,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识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为今后更加深入地探索作好铺垫。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准确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 由于建经专业识图课程课时总量不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充足,又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的铺垫,并且缺乏相应的辅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突出建经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今后的岗位群进行。按照职业领域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应能熟练准确地编制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熟悉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能对各种工程造价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上如何把理论和图纸直接、生动地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掌握岗位要求的识图技能,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意识,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由于建经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分门别类地调查问题,寻找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按不同情况提出学生识图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按照这一目标制定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总评成绩的考核方法等。 1.由于建经专业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性质的差异,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识图课与预算课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对比,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思维,关注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比如:在识图时看到平面图形,能够训练他们迅速反应出相应构件的形体,并进而引申到简单介绍相应构件与相似构件在预算时的差别和联系。在授课时注意减少对职业岗位帮助不大的章节课时,改为学生课下自学,比如制图知识这一章节。并且通过联系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保证注重学习情境与真实职业场景的类似。 2.对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除了制作简单明晰的教学模型外,制作含有模型动画的课件进行辅助训练。避免在教学上花费较多的课时对学生作不同角度的反复讲解,并且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环节,让学生先看模型图再识读,了解建筑的布局、构件的先后顺序以及施工图中各个线型、图例等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配备相关的图纸,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和理论讲义。 3.为了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老师经常阅读课堂教学理论著作,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初步探索出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知网、图书室查阅最新的教学理论动态,并且根据课堂实践将其应用其中。 4.将平日授课知识点与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造价员考试挂钩,紧扣造价员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识图要点来进行,利用学生比较重视“考证”这一心理状态特征来提升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识图资料的汇总建立识图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心挑选的课设任务、相关图纸及与预算课程相联系的知识点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实训打下基础。 5.在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时,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教学项目的完成,不敷衍了事,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互改作业的方法,将施工图识读部分的项目完成情况作为主要采分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图纸作为日常采分点。在课程设计实施办法中,班级按学号组成实训小组,任课教师分阶段下达设计任务,各组同学自主安排时间进行相互评分,并在组内传阅,最终一致给出该同学分数,并记录评分过程。教师按学号随机抽取任一小组的资料进行核实,并在期末考试试卷中通过一定比例的案例分析题,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从而提高课程完成的效果。 图1是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流程图。其中i=i+1表示重复循环过程。在第i节课堂中,通过教师抽问和学生个别提问的方式,将本节课程的授课主题和重点掌握。通过不同学生案例的情况建立问题集,将其积累添加到教学资源库中。结合识图大赛、造价员考试等一系列技能考证的要求,将知识点穿插进教学课堂进行强化训练。这一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对证书的重视大于对课程考试的重视,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能将职业岗位要求融入到识图课这一基础课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质量管理类论文: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建议 摘要:分析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现状,提出应对措施.给水利工作者们一点启发.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现状 建议 1. 前言 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诸如:电灌站、小农水护岸、倒虹吸、渠系、堤防建设等,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2.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2.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2.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3. 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3.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3.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3.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4.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基层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4.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村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4.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4.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5.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 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 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类论文:浅议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县(区)以下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即自始至终,“横”即全面覆盖,不能因小而不为。县(区)级水利部门因处特殊位置,兼有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需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质量保证体系 建议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1.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1.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1.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2. 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2.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2.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本重。 2.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3.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3.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3.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3.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4.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 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 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类论文:拉西瓦前期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摘要:拉西瓦水电站前期工程施工中,面对目前水电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知难而进,始终把安全、质量工作摆在工程建设的首位,使电站前期工程质量不因市场变化的改革而受到冲击,不因竞争而松懈,并不因项目利润率降低而削弱,提高水电建设管理水平,取得良好的开端,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强化和探索水电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拉西瓦水电站 前期工程 施工质量管理 1概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大战略的实施,西部水电开发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001年10月拉西瓦水电站左岸低线公路开标,标志着拉西瓦水电站前期工程施工拉开了序幕。 拉西瓦水电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经济指标最好的水电站,电站挡水建筑物为双曲混凝土拱坝,最大坝高250m,右岸全地下厂房,装机容量4200~5600MW,保证出力958.8MW,多年平均发电量102.33亿kW·h。两岸山体陡峭,河谷狭窄,从谷低到山顶高达680~700m,坝址处两岸河谷基本对称呈“V”型,平均坡度65°~70°,险峻的地形,为拉西瓦水电站的前期施工提出了一个较难的课题。 电站前期工程主要包括:坝区道路,筛分拌和系统,后勤辅助系统及导截流工程,其中仅公路就有九条,通车里程达37.88km(其中洞线约10km),前期工程中土石方开挖约占工程总量的60%,是水电建设中少见的。 拉西瓦水电站左岸低线公路工程,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工程进展顺利,形象目标基本达到,工程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回顾半年来工程进展,拉西瓦建设部始终把安全、质量工作摆在工程建设的首位,常抓不懈,使电站前期工程质量不因市场经济的改革而受到冲击,不因竞争激烈而松懈,不因项目利润率而削弱,将水电建设管理水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得到了稳步提高。 2水电基本建设体制改革回顾及水电建设队伍概况 2.1水电基本建设体制改革回顾 我国水电基本建设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开始,从鲁布革电站开始推行招标投标承包制,采用了国际上通常运用的建设管理模式,通过投标选择承包选商,取得了报价低、速度快、质量好的效果。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作革的框架已基本确定,这就是以业主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承包制和管理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鲁布革冲击波”首先把全国的水电工程局推向市场,水电工程局变成了承包商。企业只能靠自我积累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生存的承包商。与此同时,建设单位大都实行了建设监理制。建设单位与承包商之间建立的是合同关系,这使水电工程建设由粗放型走向规范化管理。 2.2水电建设施工队伍概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型水电工程一律由国家拨款,资本运作不完备,导致了水电工程工期长、投资大且无法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招标投标承包制的出现,除了将水电建设单位变成了承包商外,业主方建设资金也由拨款改为融资,实行建营结合。在实施中,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及电站施工的具体情况,选择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建立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电站采用招标方式,即由一个单位承建一个电站的体制变成了多个施工单位共建一个电站的体制。这样就给原水电施工单位的传统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各水电施工企业将原来的专业施工处(分局、厂)变成了适应市场体制的施工局、项目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电行业基本无大的工程上马,水电工程出现了40%~50%的任务缺口,导致水电队伍“找米下锅”的局面,形成了水电施工企业富余人员偏多,大批技术干部、工人的流失,而适应不了21世纪初期我国水电建设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的需求。目前各水电施工单位除了保留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队伍以适应重大工程项目的需要外,而对于一些其它工程,虽然竞标时均以局资质为投标单位,而实际上均执行“无成本扩张”政策,形成自身施工队伍少,施工机械缺乏。也就形成了“什么活都敢接,什么活都敢干”而不顾自己的实力能否胜任的恶性循环状态,加之前期工程中的特殊性就更加大了业主、监理的工作难度。 3前期工程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初期,受水电队伍结构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建设单位采取了较有力的措施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3.1前期建设中表现较为集中的问题 (1)施工企业新建部门,指挥、协调能力没及时形成: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前期,施工条件比较艰苦,而各中标单位苦于自身施工队伍的限制,一般均以各下属单位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施工项目部,造成前期施工管理混乱,协调不力、指挥不畅,不利于施工顺利进行。 (2)“无成本扩张”:工程初期,施工单位为了确保中标,一般都采用较低的报价,并保证不会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是合理报价。而在实际施工中,为节约昂贵的施工机械转移费用(或者设备不足),将主要工程量分包给一些有施工机械的施工队伍。将前期工程的较大资金投入的风险交给分包单位,中标单位一般只投入较少的人员、资金和设备,就完成了前期的施工准备。 (3)专业施工人员不足:随着水电行业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民工队伍在水电施工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0%~30%,剧增到70%~90%,民工的加入对减轻企业负担,降低造价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民工没有经过严格的施工培训,加之思想素质的差异,增加了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管理的难度。前期工程多为劳动密集性工程,技术含量较低,施工企业往往对其质量安全重视不够。施工单位仅组织少量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多含一线施工工人)。 (4)工程质量隐患:中标施工单位虽施工管理人员不足,但机构设置却“五脏俱全”,造成本就较低的施工单价。经多层管理机构按规定任务提取一定金额的管理费,使直接施工的分包单位为保其生存就施工质量的代价做“赌注”而中标单位在确保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对施工质量的监管工作有所放松,所以极易造成事故隐患,而施工单位又是以自己的微弱赢利而换来了企业不良信誉,可谓因小失大。 3.2对出现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1)加强业主的现场管理力度:工程初期拉西瓦建设部及时组织了强有力的现场施工技术力量并督促监理、设计单位及时到位,深入现场第一线,不致因施工技术人员不到位而贻误工程进度,并针对某些施工单位出现的指挥不协调等问题除给予适当协调并定期召开各种工程例会,实施进度控制,采取计划分解,将工程计划分解为日计划、周计划、节点计划、做到日保周、周保节点,以节点保总工期。 (2)节点工期奖励制度:针对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偏低,不易发挥基层施工人员积极性的问题提出节点工期奖励办法,按工程节点进度要求,分别制定出各主要工程节点奖励共40余万元奖励资金,较大地鼓舞了施工单位士气,保证按时完成工程任务。 (3)加强设计优化工作:优化设计是减少工 程投资,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难度的关键,拉西瓦建设部对每一项目的设计方案,在招标前均进行认真研究,会通设计步门尽可能使其方案优化。 (4)加强对施工单位技术力量的管理:针对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及外用工队伍技术水平低劣的现象各级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定期质量评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针对某些突出问题及时召开技术专题会,请专家咨询和决策,加强现场管理。及时将不合格的施工技术人员及外用工队伍清场,并要求施工单位健全管理机构,增派技术骨干,组织有关人员去一些管理较好的单位参观、学习,使工程建设有了新的起色。 (5)加强合同管理:针对施工单位合同意识不强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提高施工单位的合同意识,同时在前期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按期给施工单位结算,并及时解决施工单位遇到的经济困难,协调各进场单位的工作关系,保证了工期的按期完成。 4对拉西瓦前期工程施工问题的思考 4.1施工单位应合理地进行施工投标报价 低报价施工首先给承包商带来极大的财政困难,严重困扰工程进展,并可能因贻误工期而自毁信誉。市场经济的初期,施工单位为进入市场,大多依靠计划经济剩余的较先进的施工机械和强大的人力资源和较高的专业人员素质为保证,闯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虽然步履艰难,但终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并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应市场规律的经验。因为这几年水电建设任务的“萧条”及自身长期“疲劳”战略的实施,现水电施工企业原来的优良设备已趋报废,而现在所承担的工程中标合同价格又难以购置新的施工设备,造成了施工单位中标后基本无资金垫付,无主要设备进场,无主力施工队伍的局面。 4.2关于工程分包 前期工程基本属于劳动力密集性工程,技术含量较低,前期施工人员基本为外用工,应当指出,中标单位进行适当的少量分包是必要的,也是承包中正常的经济活动。即可弥补建设中标单位的机械,人力不足,又可充分发挥分包单位的专业施工优势,但因目前中标单位过多地考虑了自身利益,致使分包单价偏低,增加了分包单位正常施工难度。 4.3关于合同的执行 在合同的实施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当情况变化时,如果合同双方都遵守合同规定的原则,不以任何借口减免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对合同规定的进度、质量、费用的规定坚持不渝,该变更的变更、该索赔的索赔,该调整的调整,而且双方都能本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通力合作,合同实施就会更加顺利,双方都可能得益。 5新形势下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 5.1项目管理系统P3软件在工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21世纪的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项目管理系统P3软件将促进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各个环节的整体结合,改变长期以来条块分割式的粗放管理,从而产生集约管理,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减少差错。其次信息技术使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加快,可以提高决策,防微杜渐,一旦发生事故苗头,可以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防止更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5.2树立质量意识 中标单位应树立优良工程意识,将确保工程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水电工程是一个综合性较高的工程,拉西瓦水电站不仅坝高,而且工期紧,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游千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工程效益的发挥。作为业主和水电施工单位都应明确质量是生存的保证,没有高质量就没有高速度、高效益,要从施工初期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贯彻创“一流电站”思想。 5.3业主、监理发挥积极协调作用 新形势下的建设形势对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工程中,特别在前期施工中,加大对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力度,首当其冲的就是加大业主对施工单位的组织结构、报价及外用工单价的监控力度,保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工程之中,业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保证。 (1)业主应积极帮助施工单位克服困难,使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工作关系融洽。 (2)协助施工单位挑选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分包队伍,即从工程开始,就参与施工单位的分包管理,检查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队伍资质等,不让一些不合格的外用工队伍进场施工。 (3)业主协助监督施工单位完成对分包单位的单价分析,促使施工企业在保证其基本利益的基础上确定较合理的分包单价,对于一些中标单位无力承担的项目及小项目业主可将工程从施工单位承包范围中划分出来,分包商承包,而施工单位提取一定的管理费,并监督落实工程付款情况。 5.4加强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文明施工放在首位,促进和确保工程质量,保证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例如拉西瓦水电站左岸低线公路隧道施工,增加照明、通风设施、畅通排水,使钻孔和装药效果明显提高。 加强环境保护条例的学习,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防止污染黄河,制定相应处罚措施。 5.5加强质量管理力度 新的用工管理模式,也将对质量管理体系提出新的高标准的要求,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保证。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项目部、施工队、班组专职和兼职质量人员的四级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上述保证体系实现对工程质量的管理,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2)加强工程质量监理制。监理工程师要以规范、规程为依据,对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超前质量控制办法,每一单项工程均要提出具体监理职责,深入现场、严格把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实行质量与经济制度挂钩的奖惩制度。要求施工单位内部实行质量奖惩制度,业主、监理工程师也制定出单项工程及优秀质检员的奖惩办法,使质检员的工作权威、质控功能得到提高和贯彻,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4)狠抓质量培训,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水电施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对质量意识的培训,质量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从思想转变入手,狠抓质量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并及时总结经验,启发人的潜能和自我约束力,不断地激发施工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自觉把好质量关,使工程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质量管理类论文:浅谈施工质量管理的若干要素 摘要:一个优质的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现场质量管理是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切实抓好现场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工程的关键。在现场质量管理中,样板管理、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质量验评管理诸要素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重视和抓好这些环节,能促使工程质量收到较好的效果,下面就在现场质量管理中如何实施这三个环节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关键词:施工 质量管理 要素 一、样板管理 样板是一种标准楷模,建筑工程的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样板要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实物化,使全体施工人员,尤其是操作工人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对照。因而,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在BOVIS大场40万吨/日给水工程施工中推行了样板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被英国建筑业学会等三家机构评为1999年度国际成就奖。? 样板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必须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体现设计意图。满足设计要求是做好样板的前提。 2?选用合格的材料。合格的建材是“样板”质量的根本保证,“样板”选用的材料,不仅要材性合格,而且还要注意规格、色泽及形体完整洁净等要求,尤其是装饰材料。? 3?选择合适的技术工人施工,这是样板成败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选用技术水平中上的技术工人操作,这样容易把样板做好,在面上推广时也容易做到。若用一般技术工人操作,做出的“样板”水平低,无推广价值;但是用技术水平上等的技术工人,虽能做出高水平的样板,但在面上推广困难,无现实意义。 4?在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样板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是做好样板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样板的名称、部位、使用的材料、技术、质量标准、操作要领等,务必使操作者做到情况明,要求清。 5?组织质量专检人员评定质量等级。“样板”施工完毕后,现场施工项目部必须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样板”质量进行评定,一般在操作者自检合格后分别由项目部、项经部、公司质量科等有关质量员,项目经理或工程师鉴定通过,有些外饰面、油漆、装饰工程或由设计方或甲方指定的项目,应请设计方及甲方参加鉴定,特殊项目,还要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样板一经鉴定通过,就应指导面上施工。?? 二、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1?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①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 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我们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的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②对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控。? ③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 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 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子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④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二种含义,一是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一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二是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梁柱不归中、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且有灰碴、砌体粘结率差、预制板轧缝,以及渗、漏、沙、壳、堵等质量通病。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重点控制,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的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①技术复核? 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 ②隐蔽工程验收? 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③材料试验? 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④抽检? 随机检查,它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⑤试水、通球检验? 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 ⑥班组自检? 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算有了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 ⑦设置质量管理点? 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三、质量验评管理 1?检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 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不能抓一头丢一头,或是走马观花,不求深入;“面要广”就是不能见一当十,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 办法的规定,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例如在检查室内抹灰时,只查大间不查小间,只看大间阴阳角,不看小间管道后面阴阳角是否顺直;只查墙面平整,不查空鼓等是不细的表现;在多单元工房检查时,在一个单元的少数楼层检查几间内抹灰后就对整个工程的内墙 抹灰评定质量等级,这样显然检查面不广,评定的质量等级就依据不足。 2?抓住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他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该看到他能牵动全局,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质量管理类论文:浅谈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装饰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装饰工程所用材料又受到业主的克观影响,因此,装饰施工材料控制比较麻烦。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将业主同意的材料样品一式两份封样保存,一份留项目,一份留业主,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采购材料一次合格。为了便于管理,公司将各种材料的检查方法及检验标准编辑成册,采购人员、质检人员、施工人 关键词:装饰工程 质量管理 1. 加强项目管理,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作用 公司的项目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项目承包,以包代管。而是实行项目目标管理,在工程任务下达之初,公司营业部即已将工程计划成本及利润详细算出,项目在公司计划成本的指导下完成质量目标、工期目标。这样经营风险全部由公司承担,各施工项目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调动项目经理的积极性,从体制上保证了工程质量。 工程部作为项目的直接管理部门,在公司计划成本的控制下,负责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针对项目部每一岗位,工程部都有量化考核标准,每一工程完工后,对项目管理人员按岗位工作标准评定。从而对项目管理人员起到了检查督促的作用。 在项目施工前期,工程部对各工种进行必须的培训,培训即包括技能也包括文明施工细则的培训,从而保证施工技术人员对公司制度贯彻的连续性及准确性。品管部做为公司质量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工作,对工程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从体制上保证了施工质量的稳定性。总工办做为技术管理部门,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并组织进行技术革新,从而保证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及先进性。 2. 认真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装饰工程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方面: a.施工管理人员的准备 施工现场项目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材料员、统计核算员、安全管理员等几个岗位,工程部依据工程规模及难易程度确定管理人员的数量并进行职能分配,项目经理做为项目的负责人,在工程部的领导下,组织本项目人员认真熟悉图纸,与营业部沟通现场用工及材料用量。提出人员及机具计划,在公司要求工期内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 b.施工操作人员准备 工程部依据项目部提出的劳动力计划,结合公司整体施工项目的进展情况,准备各工种人员,并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对入场工人进行入场前的教育及相应的技术安全培训,使工人在入场前对工程项目的技术难度、质量要求有所了解。总工办针对工程的特殊工艺对项目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如果工程单项需要分承包方,则由营业部负责分承包方的联系,由工程部进行工程考察确认,分承包方一旦确定,则由工程部组织项目部针对本工程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技术、质量、安全、进度、现场文明施工等方面。从而保证了在施工过程中,各班组均能全面执行公司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并能够由项目部对其进度、质量进行控制。 c.施工技术的准备 项目部在熟悉施工图纸的基础上,对图纸中的问题进行汇总,由总工办组织项目部及营业部结合本公司的施工特点,提出具体的修正方案,报甲方及设计单位共同探讨,以达成一致,使得问题能够在进场施工前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项目技术人员在工程部及总工办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特点,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及施工特点,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准备、施工顺序、主要项目施工方法、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降低成本措施、保证工期及文明施工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材料及机具需要量计划,施工平面布署及项目管理人员职责分配等。公司在多年的施工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施工作业方法,并编制成作业指导书,供项目人员参考,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对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 d.施工材料的准备 为了提高计划材料的准确性,由项目部依据营业部下发的分项材料表对各分项材料用量进行核对,及时将修正材料量返回营业部预算员处,由预算员下发材料计划表,此计划表做为采购人员的采购依据提前联系供货单位,从而保证材料的供应。项目部同时向采购人员提供材料进场时间要求,从而使采购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的进行材料的准备。 e.施工机具的准备: 装饰工程所用施工机具大致可分为手使工具及电动工具,电动工具由公司采购部门供应,采购部门依据项目部提供的机具名称,对机具进行检修维护,从而保证机具在施工过程中的正常运转。 f.施工现场的准备: 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对工地进行实地勘察,了解施工现场的环境,确定材料堆放地点、施工用水及用电情况,对原有建筑的情况进行摸底,并将实际勘察结果填入《交接备忘录》中。原有结构影响装饰施工质量及效果之处,以及修正措施要及时知会顾客,争取顾客的同意。在特殊环境下要注意允许施工时间及道路运输情况。 3.加强施工项目的过程控制,创造精品工程 a.施工人员的控制: 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查结果存入工程档案之中。各岗位依据其性质,量化为若干小的考评项目。考评结果将是工程部对管理人员进行评定的依据,评定结果与奖罚挂钩。 施工操作人员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对公司的管理都清清楚楚,这样便于工程质量的稳定提高。现场施工员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人力,力争做到人员流水作业,降低窝工损耗,在移动通信天河营业厅工程施工过程中,短短40天的时间,完成300万元的产值,在1900平方米的工作面上,施工后期有150名木工,30名电工操作。在工作安排上,将铝塑板包柱等作业项目划分成许多分项,操作人员进行单项作业,并将班组分成基层、面层下料组、面层粘贴组。使得整个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下来,从而在时间上保证了顾客按时开业,嬴得了顾客的高度赞扬。施工作业人员由工程部统一调度,某工种在一个项目结束或间歇时,便及时转到别的项目操作,即保证了工人的收入稳定也保证了公司技术工人的相对稳定。 b.施工材料的控制: 装饰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装饰工程所用材料又受到业主的克观影响,因此,装饰施工材料控制比较麻烦。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将业主同意的材料样品一式两份封样保存,一份留项目,一份留业主,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采购材料一次合格。为了便于管理,公司将各种材料的检查方法及检验标准编辑成册,采购人员、质检人员、施工人 质量管理类论文:做好无菌物品质量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杨水兰, 潘继红, 杨冠波 【摘要】 目的:探讨无菌物品的管理办法,以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在医院的无菌物品管理过程中采用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相结合,通过强化人员无菌意识,人人参与管理,使医院无菌物品的管理工作得到重视,在管理环节上环环相扣,处处落实。结果:提高了医护人员对做好无菌物品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医院对无菌物品的管理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我院没有出现由于使用无菌物品而引起的医院感染。结论:人人参与管理,注重无菌物品过程的管理和结果管理是保证无菌物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无菌物品;质量;医院感染 医院无菌物品质量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无菌物品在保障诊疗,满足医疗科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影响无菌物品质量的有诸多因素,如果不加强无菌物品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临床使用不合格的产品极易引起医院感染,轻者会增加患者痛苦,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加强无菌物品各环节质量管理是我院医疗护理质量的关键之一。现将我院对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保存、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报道如下。 1 复用医疗物品的回收、洗涤、包装、灭菌环节管理 1.1 严格执行制度、规范,确保洗涤质量:假如物品不能适当地清洁,随后消毒和灭菌过程的成功很难得到保证。临床科室对于普通患者使用的器械,用后及时清除污染器械上的明显污物,放于加盖的回收盒内,湿式封闭暂存;凡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物品放于预防扩散的装置内,并标明感染疾病类型,作标识及告知供应室回收人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随时到使用科室收集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回收时采用封闭式回收车,按照规定的路线封闭运行,供应室把回收后的物品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及污染状况进行分类。有锈器械作除锈处理,普通器械采用机械清洗,我院主要采用超声清洗,精密复杂器械采用手工清洗,清洁剂主要为3M安必洁低泡酶。 1.2 加强物品的包装环节质量管理,供应室制定器械包的组装与摆放流程并上墙,严格执行器械检查标准、分类标准、包装规范、包装时选择合适包装材料,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粘化学指示胶带、标注物品名称、并写上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及核对者签名、灭菌器锅号、锅次等。 1.3 注重灭菌质量监控:灭菌是无菌物品生产的重要环节。根据物品的性能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是确保质量的关键,我院使用的治疗包、手术器械包,布类、敷料等采用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并全程监控灭菌时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等是否符合要求。并每天行B-D试验,结果合格再进行灭菌,每锅行化学监测,每周行生物监测,物品灭菌完毕,消毒员首先在灭菌器的电子触摸屏确认灭菌参数是否符合设定的参数,再次确认灭菌器内监测包的指示胶带及指示卡变色情况,并经质控员确认签名,并对灭菌后的物品逐一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包外指示胶带的变色情况,包装的完整性、干燥情况,如有破损、湿包、应视为灭菌失败。并检查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是否清楚,验收不合格的包不能进入无菌室,并查找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经验收合格的包才可发放到临床使用,灭菌过程的各种监测记录齐全,归档备查。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如导管、内镜、精密仪器采用100%环氧乙烷灭菌,并每锅行生物监测,结果合格物品才下发临床使用,各种储槽、带侧孔的器皿在待灭菌时关闭、防止再次污染,入锅灭菌时才把所有气孔打开,灭菌完毕关闭气孔,并用备用的随物品同时灭菌好的指示胶带粘贴气孔,防止运送、存放过程的再次污染[2]。 2 发放、运送、贮存的管理 2.1 发放:我院是采用计算机联网对全院的无菌物品进行管理、各科根据使用需要确定物品使用基数,每天护士在电脑上申请所需的无菌物品,供应室人员在电脑上打印各科的领物单,节省了发物人员每天到各科收取领物单的时间。最主要是预防不同科室的领物单进入无菌物品存放间引起的污染,发放人员按领物单上的物品名称、数量、规格进行发放。发放时认真检查物品名称、数量、包装的完整性、有无灭菌标识、失效日期。并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封闭式运送车进行发放,发放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杜绝不合格的无菌物品及过期物品发放到临床。发放灭菌物品时我们注意和做到:①发放物品的运送车、物品篮每日用后进行清洁消毒。②从灭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能再返回存放区。③过期物品必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 2.2 运送: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下收、下送车贴上专用标识;运送车用后用消毒液擦拭,并用高压水冲洗、擦干备用,供应室的全体员工必须接受相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认识到不合格的无菌物品用于病人身上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关键之一,接触无菌物品前必须洗手,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确保无菌物品运送过程不受污染。 2.3 贮存环节的管理:提供适宜的贮存环境,杜绝人为的再污染。供应室的高压蒸汽灭菌物品与一次性无菌物品分室存放。所有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在清洁区拆除外包装后才能放进存放间;灭菌物品放入洁净区柜内,物品柜采用不易吸潮表面光洁的材料制造,按离顶≥50cm;离地≥20cm和距墙≥5cm的标准放置,减少来自地面、屋顶和墙壁的污染,进入该室要穿隔离衣,每天用无菌抹布擦拭存放柜一次,用500PPM的含氯消毒净拖地两次、每天行紫外线空气消毒两次,严格执行保洁措施,确保存放环境的良好性;空调滤网每月清洗两次,清洁用具专室专用;专人负责无菌物品的管理,每天检查无菌物品的存放情况。杜绝了存放区有不合格包及过期包的出现。临床科室贮存:我院各科统一按标准制作无菌物品贮存柜,每天由治疗护士班检查无菌物品的存放质量,并且按照使用量补充无菌物品,每周由总务护士作全面的检查,对于平时少用的急救无菌器械包采用纸塑包装灭菌后保存,有效期半年,各种装载无菌物品的盒及物体表面每天清洁、消毒、每周大消毒,保持贮存环境的洁净度,治疗室内的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定位、分类存放,摆放整齐、按时整理补充,定期消毒、保持有序、每日行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每次1h,减少空气及物体表面的含菌量。 每年由广州市疾控中心、每月由各科院内感染监控员、院感染科专职人员随机抽取各科室保存期的无菌物品送细菌室做细菌培养,查有无发现有菌生长;对高压灭菌锅进行监生物监测,结果见表1。表1 保存期无菌物品与高压灭菌锅监测结果(略) 3 使用过程的监控 增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确保无菌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污染是防止发生感染不可疏漏的环节。在使用我院供应室供应的治疗包时,首先查看物品名称,有效期、包布是否潮湿、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打开包后再查看指示卡的变色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物品前首先查看物品名称、生产批号、有效期、包装是否破损;科室使用的各种治疗盒(棉球、纱布)使用前要检查气孔是否关闭,打开后要注明开启时间24h内有效,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 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 加强验收、贮存、发放、使用各环节的管理,确保安全与合理使用,我院设有专门的医疗器械采购部门,设专人采购,所有物品均为省卫生厅统一招标的中标产品,禁止科室私自购进产品,所有产品三证齐全,所有资料实行网上管理,随时可查阅各证件的有效期,确保所购进的产品的质量。建立完善的出入库管理制度,凡厂家送货到位、由采购专职人员与供应室专职人员共同核对验收,并在物资管理系统上录入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期,可供各科人员随时查询所需要领取的物品。并定时进行盘点、防止积压,供应室设专用仓库贮存,每天按各科室的使用需求量发放,在使用前医护人员也随时监控,凡包装破损或过期一律不使用,对产品质量有疑亦停止使用,并报告采购部门、供应室及院感科、与厂家做退换货处理[3]。 5 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配合做好无菌物品的质量管理 5.1 对供应室人员培训,对于供应室员工的专业知识培训是供应室的必修课程,每周进行小讲课1次,做到人人参加,每季进行院感知识考试1次,使大家的专业知识、院感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凡到供应室上班的人员包括进修生、实习生、护理员、清洁工都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大家对于工作任务、工作质量、质量标准、消毒隔离措施等了如指掌,便于工作进行及质量管理[4]。 5.2 对全院人员的培训:我院每年会派院感科、护理部、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领导和科室的骨干参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班,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在院内作汇报,并通过院内网络的平台传达控制院内感染的新理念、新知识。院感科及护理部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包括基本知识、专题讨论、《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授课的老师主要是外请院感专家、本院院感科的人员、供应室的技术骨干等,并对所有新上岗的员工进行院感知识的岗前培训,护理人员还要进行无菌技术专题培训、并进行考核,使大家对造成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特别是使用不合格的无菌物品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有了很好的认识,人人参与配合做好管理 6 质量管理体会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部门的忽视或个别人员的失职,将会造成医院感染所带来的危害。同样无菌物品的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我们的做法是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人人参与管理、从我做起、强化责任心、互相把关,注重无菌物品的全程质量管理,我院各科的保存期无菌物品,在广州市疾控中心、院感科的随机抽检中均未发现1例有菌生长,我院没有出现过1例病人由于使用无菌物品而出现的院内感染。 质量管理类论文: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困境思考 【关键字】 质量管理 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企业质量管理没有有效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是造成现状的基本原因;评析了进行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几种方法。 一、质量管理:难堪与反思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次浪潮中,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的质量活动只能在管理决策的主流之外彷徨和徘徊。面对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成功,回忆往昔的辉煌,质量管理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难堪并陷入了反思。 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 二. 质量管理发展之路:必须看到经济效益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而计量损失的大小,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对应企业管理而言,无质量就无经济,无质的量就等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数量即使再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始终是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在企业的管理领域,管理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相比较于其他的技术方法而言回答的更加直观,也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不能用企业统一编码的语言例如利润与决策层对话,在双方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质量工作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效果做出说明,将质量管理工作看成是经济性和技术性并举,经济分析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并行的业务,把创造质量的过程看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把质量改进项目的必要性与改进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用财务语言与管理层进行准确,及时的沟通。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关注的是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2.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质量管理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 3.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 4.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三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提高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产品质量分别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效益。产品质量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是企业质量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就是社会质量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其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 1.质量成本分析 最早研究质量成本的著作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1951年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朱兰博士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好的质量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他在书中提出的“矿中黄金”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朱兰的质量成本概念仅仅局限于不良质量产生的损失上。1956年,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对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进行了划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理论体系。对质量成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企业经营观念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评定质量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手段,而且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质量成本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业质量标准反映用户需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用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的指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一段时间内反映多数用户需要的质量标准在另一段时间内可能只反映少数用户的需要。另外,没有考虑到质量成本各部分发生时间的差异,而且预防成本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因此,质量成本理论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拓展。 2.质量损失理论 质量损失函数是田口玄一博士在开发针对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经济性的三段设计法时提出来的。其数学表达式为:L(y)=k(y-m)2 m为理想的目标值,y为实际值,当y偏离m越小时,质量损失越小。质量损失函数为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方便和易于操作的工具。该函数在本质上表达了质量波动和质量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质量特别是质量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它仅仅表示了偏差会带来的损失,而没有把在质量上的投入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质量损失理论主要是站在用户和社会的角度来讨论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得出的结果有时是生产者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 3.过程分析方法 过程分析方法是产品技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从质量的变化和其所发生成本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研究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取得产品质量与其费用支出之间的正确组合,以确保投入能够获得期望的产出。过程分析方法的内容包括从产品设计,制造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就是要做到设计出的产品即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又考虑到技术、生产、设备、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它包括新产品研发的质量经济分析,寿命周期的质量经济分析,质量改进的分析,质量工序能力的经济分析和可靠性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制造过程的经济分析,力求以最小的生产费用生产出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高于或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都是不经济的。具体包括不合格品率的经济分析,返修的经济分析,质量检验的经济分析(检验方法的选择),工序诊断调节的经济分析等内容。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研究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和销售利润的综合分析,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的关系,最佳保修期和最佳保修费用,交货期的经济分析,广告费用的经济分析等等。 4.价值工程方法 价值分析也称为价值工程,它是以产品的作业为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用最少的成本或费用来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价值分析的基本公式为: V=F/C。 F表示产品的功能,C表示产品制造的总成本或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总费用,V表示产品的价值。当V>1时,表示功能较重要而成本支出偏低,即产品或作业给生产者能够带来额外的效益。价值分析法是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促使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寻求最佳质量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把功能数量化,质量货币化的工作进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只有部分功能可以直接计算,大部分不能直接计量。 四 结束语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原理就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质量成本。其指导思想是有效的利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满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合格的产品决不仅限于产品按技术特征来设计,制造并达到要求,而应该在客户需要时,以合理的价格和最短的时间,能够提供给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将质量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的结合,质量管理在企业中才能更有效发挥其潜能,才能走得更远。 质量管理类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质量管理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信贷风险不断上升。本文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但还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借鉴西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创新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提出改善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质量的政策建议。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步建立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运行的现代商业银行。银行业是典型的风险行业,健全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安全、有效运作的前提保证。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这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的我国银行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方法简述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信用文化、风险等级评定制度、贷款定价、贷款损失预测、贷款组合管理及贷款监督,其中银行信用文化是各种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实施的基础。 1.信用文化。信用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贷款哲学和政策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贷款员的培训等。信用文化是影响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风险等级评定制度。风险等级评定制度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风险等级评定可用于贷款定价、贷款损失准备、贷款监督等,它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3.贷款定价。风险评级的扩展是将其与贷款定价相联系。国际上许多银行都开发了贷款定价模型,模型中综合包括了预期的贷款盈利率、资本充足度、资产回报率、产权回报率及风险调节率。每一种模型都是通过评估客户的盈利能力来确定贷款的最佳定价结构。此法称作客户利润分析法(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具体是评估银行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所有成本和收益,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 4.贷款损失的预测。预期的贷款损失是提供贷款的正常成本,可在贷款定价时予以考虑。银行资产组合是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违约概率。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主要有预期内风险和预期外风险两种,因此银行的贷款损失由预期内损失和预期外损失两部分构成。预期内风险是根据历史资料统计计算的某一特定风险等级的资产在既定期限内的平均违约概率;预期外风险是在预期内风险之外的违约的概率。对于预期内损失,银行根据风险成本计算法,对不同信用等级规定不同的风险调节率,从而通过在贷款定价时收取风险费用予以补偿;对于预期外损失,由于其波动性和难以预料性,银行是通过自有资本金予以补偿的。银行信贷对象的风险等级过低、贷款对象过度集中于某一两个行业、区域和少数借款者等,都会导致预期外损失的发生。为了减少预期外损失,国外已有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企业违约和企业破产失败预测的定量模型。我国可以借鉴其合理的成分用来分析。 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把健全的风险评级制度和对预期内、预期外损失的估计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损失准备预测,并确定合理的贷款定价。 5.贷款组合管理。贷款组合管理的目标是将贷款分散在不同的经营项目上,以防止同类企业过度借款,从而保证存款人的储蓄安全,最大程度地使市场风险多样化,并降低银行利润的不稳定性。自从马可维茨提出资产选择理论以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已在金融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西方商业银行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日益重视贷款组合管理在降低和分散银行贷款风险中的作用。 6.贷款监督。贷款监督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企业的经营管理,定期检查其财务报表,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有时,信用审查还可使银行重新考虑贷款定价。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 三、商业银行在现行制度下可以实施的相关对策 1.建立健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信贷管理机制。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等。 (1)改变现在工商、农业信贷分口管理的模式为“审、贷、查”相分离的内部制约机制,成立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稽核等信贷管理机构,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能和权限。贷款调查主要是对借款单位、担保单位的法人资格和法人代表的合法性、抵押物的变现能力进行调查,对借款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贷款用途及使用效益进行调查。贷款审查主要是对调查情况特别是核定的风险度进行核实,对贷款的类别、金额、期限、利率、方式以及是否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情况进行审查。贷款审批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主要是负责根据贷款调查和核实的情况,决定贷与不贷或贷多贷少。贷款稽核主要是对发生的每笔贷款定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提请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解决。 (2)信贷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信贷管理的各个部门都要对信贷质量和自己的信贷行为负责,实行贷款逐级审批责任制,建立权限管理、体制约束、风险逐级控制的内部制约机制。各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某一项工作结束后,迅速转移下一个部门,并不得影响和干扰下一个部门的业务。贷款质量出现问题,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属于哪一个部门的责任,由哪一下部门承担,同时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失察责任。 (3)建立信贷管理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涉及各个部门,是以审批人为核心的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贷款管理系统。各部门都要审批人负责,每个部门都要建立第一责任人。明确各部门第一责任人职责权限,本部门第一责任人对信贷管理中的问题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 2.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使命目标、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极大化、金融风险极小化而努力工作。 以强化风险意识为核心,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素质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要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强全员风险意识教育,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 3.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及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模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对企业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所导致的问题贷款的可能出现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减少或避免损失。企业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是就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等诸多项目进行打分,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值,并确定其风险级别,进而确定其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等。 4.实施贷款定价管理。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银行同业间规范竞争的发展,央行应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允许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的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和收贷费用以及借款者的风险等级等构建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贷款定价策略。 5.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及财务制度的企业违约分析模型和破产预测模型,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分析和监测,建立贷款企业资料数据库,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预报。 6.运用资产组合管理法,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贷款组合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采纳的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良好的贷款组合是广泛分散的组合,应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行业前景、企业发展及银行利益等多方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如“一揽子贷款证券化”、“贷款直接转让”、“浮动利率票据”、“双重贷币贷款”等。 总之,随着银行呆帐、坏帐的不断增加,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已成为一个日趋重要的问题。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首先,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使用各种方法,以取得改善资产质量的最佳效果;其次要注意,虽然上述各种方法在银行中是非常必要的,但仍不能完全确保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完善。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六个方面,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 问题的提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前教育事业承载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师资的主要场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可,是否能够符合当前幼教市场的需求,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职业理想、职业技能不全面,理论素质不强,教育科研能力不足,资格证书制度不规范等弊端。笔者试图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法,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现状,旨在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策略,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 研究过程 编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 利用大型招聘会的契机,对各大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幼儿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幼儿园选聘教师的标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职前培训的重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毕业生需要加强的教学内容”等问题展开。在中国期刊网、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站,以“毕业生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归纳法对查阅的文献和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同时依照《教师法》、《教育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对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问卷的几个维度,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教育能力及资格认定六个方面的内容。 测试 笔者在沈阳市从乡村、企事业单位、街道、教委等不同层次的幼教机构中随机抽取了17个样本,涉及132名幼儿园长、早教机构负责人及幼儿园教师,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55人,民办幼儿园教师55人,早教中心教师22人。实际发放问卷132份,回收问卷130份,全部有效。 研究结果 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幼儿教师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中应具备的特定品质,包括正确处理与幼儿、工作、集体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等。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有78.9%的被试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最重要的素质,59%的用人单位在选聘幼儿教师时将“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但在职业道德评价的几个维度里,有49.2%的人认为对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急需加强的素质是吃苦耐劳精神,说明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认识尚不清晰,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对幼儿教育的热爱,明显缺乏职业理想,同时,也不可否认独生子女――这一时代特征所产生的影响。 职业技能 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弹、唱、跳、画、讲、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调查中,有49%的用人单位将“职业技能”放在用人标准的第二位。55%的用人单位建议: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重点应放在“幼教专项技能”上面。从问卷调查结果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基本上还是令人满意的。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普通话、边弹边唱、美术与手工、儿童舞蹈创编和电教技术运用这五项技能分列前五项。同时,90.8%的受访者均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掌握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应能用普通话给幼儿讲故事,与家长进行交流。而事实上,笔者在与一些园长和骨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通话能力偏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这一项设置了学历、成绩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的问题。由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相对较为娴熟,能够很快融入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中去,因而71.5%的用人单位将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作为幼儿教师的首选。但是从幼教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53%的幼教机构在用人标准上将毕业生的“理论素质”排在第四位,对毕业生学习成绩的考虑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因此,建议专科学历层次的幼儿教师在职前应该加强专业理论与知识(占55.1%)、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占26%)和终身学习能力(占29.9%)的培训,说明高职教育不能一味地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看齐,还要兼顾专业理论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身心健康 除了“高尚的职业道德”之外,62.5%的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位居第二。然而,在此方面得到的评价不容乐观,有24.6%的用人单位提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急需加强的素质能力即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不能适应新环境”、“受到批评就‘跳槽’”、“不能正确对待新挑战与新任务”等方面。其原因有二,一是时代造就了这些“80后”过强的自我意识;二是平日的生活中没有经受过多的挫折,经不起打击,自然也就不能正确地面对困难。 教育能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思想和保教能力上。教育思想包括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即能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有3.7%的用人单位评价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其原因很为复杂,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外,平日教学工作的墨守成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落后于幼教市场的需求变化速度等等都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原因。用人单位对学生在保教能力上的评价是“基本上能够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受到幼儿的欢迎”,“能够辅助主班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在访谈中,许多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建议:在职前培训中要加强学生带班能力的培养。带班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学生在上岗前能够下到幼教一线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分别有46.5%和45.8%的受访者认为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很重要”和“重要”的。现代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专科层次学生的科研能力较本科层次的学生弱,这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密切相连。 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实施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15.6%的用人单位认为“必要的资格证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但在幼教实际工作中,有无资格证书与幼儿教师的表现却并不成正比。29.1%的人认为二者的关系“不是很明显”,甚至还有3.9%的人认为二者“毫无关联”。但无论如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规范行业、保障质量的有效做法,也是促进全民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许多国家即使是农民也必须持有绿色证书才能上岗从业。除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之外,外语等级证书、蒙台梭利证书、育婴师证书和TPR英语证书的需求分别排在前四位。 对策建议 强化对幼教事业的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按照传统一味地灌输,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传统的课堂中,扩展到各项活动当中,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是训练学前专业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模拟课堂教学比赛及参观访问等社会方面的。 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实用性与灵活性,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在钢琴课上要做好基本功训练,掌握和弦、调式等基本技法和规律,做到能够为一首儿歌进行多个调式的即兴伴奏和演唱,满足幼儿园一线需要;舞蹈课应力求在原有舞蹈功底的基础上,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能够对儿童舞蹈进行创编和教学;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应继续保持,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园一线需要的一些技能技巧训练,如废旧材料制作、POP字体设计、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等;课堂上应继续加强幼儿教师普通话训练,强化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意识,定期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加强专业理论对幼儿园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高职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无论幼教专业毕业生,还是幼儿,发展都应该是指向幼儿的一生,应是可持续性的。过多的技能型课程会将学生的发展空间限制起来,使学生不可能有太大的职业突破。因此,在讲授专业理论的时候,应更加注重其对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搞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对待同事要学会包容;对待领导要多学会理解;对待幼儿要有耐心;对待幼教工作要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多接受挫折教育,可使学生正确掌握面对挑战和失败时的应对方法和技巧。 强化课程学习的实践实训分量,拓宽实习实训渠道 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幼教实践机会,了解一线实际需求情况。要改革实习实训的形式,除教学计划中正常的实习、实训外,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幼儿园,聘请幼儿园园长、教师执教部分课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寒暑假作为学生全面成长、磨炼意志的另一课堂。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就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向,努力培养幼教机构直接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坚持与幼儿园等幼教机构联合培养的途径,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一线园长和教师到学校指导实训。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下到幼儿园一线亲自学习实践,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作者简介: 于杨(1981―),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2+1模式下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 摘要:2+1模式下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改革传统的以论文撰写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以教学设计为内容的、双轨指导、三方评价的新型毕业设计模式。 关键词:2+1 毕业设计 教学设计 专科 学前教育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采用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通常,仅对大专以上学校要求在毕业前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毕业设计,但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更有本质差别,毕业设计不能等同毕业论文。另外,学前教育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专科层次学前教师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有有本质的差别,如何能制定一套比较符合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一直是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的内容之一。 一、传统的专科层次毕业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专科层次的毕业设计,所显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专业盲目效仿本科 以往专科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置都盲目效仿本科教育,忽略了本科与专科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和学制的的差别。 本科教学培养的是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而专科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一般学校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采用本科内容,毕业设计几乎都是撰写论文。专科学生研究能力较弱,缺乏对该领域及学科发展的研究能力,但对课堂教学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能力与本科生相差无几,另外,由于专科培养的目标所至,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具有一定的优势。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优于本科层次学生。 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弱 专科层次学生与本科层次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化素养的差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专、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的是学科理论扎实,知识机构合理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理论课程。而专科培养的是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实践课程。学制的不同,又加重了专、本科的这种分化。最终的结果,造成了本科层次学生理论全面而技能弱,专科层次学生技能全面而理论研究弱。 3、指导教师的单一和片面 由于培养目标和学制的原因,专科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最终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放到次要地位。这种长期的技能模式教学也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能力。另外,校内教师对学前教育教研了解相对幼儿园教师要晚,课堂教学所传授的教学法相对滞后。 二、2+1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传统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是2.5+0.5的学制,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是以论文撰写为主,,毕业设计过程难与岗位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依靠网络资源找来找去,拼贴而成的“杂文”,其抄袭的成分很大,不能检验学生学科的研究能力。2+1模式是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岗位实训,与传统学制分配相比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这种模式下不是单纯的压缩课堂教学课时,而是在原有的理论和基础课的教学基础上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实践过程中,去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在2+1学制基础上,依托实践教学所奠定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论文撰写的模式和调整。 1、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内容改革 由于学前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学前儿童,幼儿教师活动场所主要是在教室,所参与的教学都以活动为主,游戏成为课堂活动主要的载体,传统的论文撰写不切合实际。对此,我们把毕业设计内容确定以教学设计为主,一是,教学设计与学生岗位实习紧密相连。另外,教学设计更能反映学生从业能力。设计一堂好课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切入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有力手段,是对学生即将走入学前教育领域、独立完成学前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的综合检验。 2、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形式改革 毕业教学设计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录像、辅助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指导评语、毕业设计答辩记录、成绩单等。 指导教师采用双轨制指导,指导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组成,由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期(开题)的指导,由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负则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的后期指导,包括指导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课件制作、录像课等。毕业教学设计必须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实地完成,录像课为带生实录。 3、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改革 毕业设计的评价采用3方评价制,首先由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给出指导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其次,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最后,由专业答辩教师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观摩录像课并提出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答辩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40%。3方评价分值相加,满分为百分,最终折算成五级记分制计入档案,优(90-100分), 良好(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此成绩也是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 三、改革后的学生毕业设计效果 从毕业设计改革后两年的实际来看,效果明显,不论学生教学设计的完成过程还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都是在积极和主动的心态下进行的,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改变。 1、确定教学设计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选题上有的放矢,不再为毕业设计内容煞费苦心。命题贴近学生岗位实习经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选择空间变大,可操纵的选题能激发学生对所选题目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 2、学生能依据学前教育原理及规律,利用多种教学因素及手段,对课程设计过程操作起来更切实可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的进入教研层面,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完全摆脱了网络抄袭的尴尬局面,教师指导也变得轻松而实际。 3、指导教师不再是以单一的校内学科教学教师承担,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介入,使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有机的整合,双方指导更全面和具体,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终点在教研。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最终完成要提供开题报告、完整的教案、对应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反思等,信息量大,能客观的反应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认知和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教师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 4、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校内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幼儿园一线教师对学生教学设计的评价,更客观。其评价语言也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及答辩组教师评价的参考,虽然其评价所占比重30%,但对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最终成绩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三方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最终评价更全面、客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确定了目标,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研究要遵循专业发展规律,但改革是动态的,要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只有这样,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才能达到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本研究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近5年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调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发现高专业对口率的背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就业现状 问题 课 题:本文为山东省职成教所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成果的内容,课题编号:2012zcj131。 为全面客观地掌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由课题组成员自制调查问卷,经过有关专家分析论证后,选取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试测,收集整理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修订,最后正式发放问卷。本研究选择了笔者所在系2008―2012年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400名,其中每一届毕业生抽取80名。以电子邮件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52份,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352份,问卷有效率88%。调查结果如下。 一、专业对口率高 专业对口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68.18%的人在幼儿园、亲子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22.73%的学生到教育咨询机构从事育婴师等基本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很高,这与当前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需求大量幼教师资关系密切,社会需求的增加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密切相关。 二、工作地点的选择趋向理性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诱惑力一度使“北漂”“孔雀东南飞”等词汇红极一时,但是,在这项调查中,超过五成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就业,20.45%的毕业生选择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从调查数据看来,家乡的吸引力正逐步提升。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毕业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发生变化呢?调研发现,发展机会、家庭因素及生活条件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时考虑的三大因素,分别占29.6%、16.6%、14.5%,也与国家重视学前教育引起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愿意到县级市、乡镇等幼教机构发展空间更大的地方去有关。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地点的考量上更加理性。 三、聘用条件不容乐观 毕业生的薪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单位的性质等聘用条件是保证毕业生工作质量的基础。以近五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来看,68.18%毕业生的年薪在20000元以下,也就是月薪不足两千元,而2012年山东省企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455元,这反映了幼教行业工资水平偏低。从工作时间上看,59.09%的毕业生每周工作35~45小时,平均每天8小时左右,而20.45%的毕业生每周工作45~55小时,甚至有10%的毕业生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即每天平均在9小时以上,每天有一个多小时的加班是工作中的常见现象。在访谈中有些毕业生反映她们的加班工作大多是班级活动室环境创设、中午教研活动加班,如果赶上单位检查、评估等事情的时候,甚至周末也会加班。这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付出多收入少的现状反映出毕业生对工作环境并不满意。特别是在民办私立园中毕业生流动性大,很多毕业生忍受不了付出多而收入少的现实纷纷选择其他工作。从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上看,毕业生更多选择到公立幼儿园工作,这与公立幼儿园教师待遇较私立幼儿园高、工作稳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即使不去公立幼儿园,毕业生更多愿意选择到大型私立幼儿园工作,在大型私立幼儿园毕业生也能得到相对高的报酬、相对好的发展空间。 四、个人发展前景暗淡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要进入高一阶段需要3~5年时间,幼儿园教师发展期是在初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继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使之达到熟练程度的时期。教师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是在素质的水平上,向熟练化、深广化发展,专业化水平提高;二是在素质的项目上,向全面化和整体化方向发展;三是在素质的倾向上,由注重教的方面向注重学的方面转变。影响职业发展期(熟练期)时间长短的因素有自身的因素,也有是否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是否得到在各种工作岗位全面锻炼的机会,单位给予的工作环境、待遇等因素。调查结果表明,47.73%在幼儿园工作的毕业生每年接受1~3次职工培训,18%的毕业生甚至没有任何培训机会。56%在幼儿园工作的毕业生工作3~5年后的年薪为三万元左右,达不到山东省的平均工资水平,并且这些毕业生的晋升机会只有60%,严重影响毕业生将来的职业专业化发展。 五、劳动权益未得到有力保障 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适度的劳动强度、合理的劳动合同是保证劳动者经济、社会权益的重要途径。调查中发现,50%的单位没有完善的带薪休假和加班薪酬支付制度;40%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从未与工作单位签订合同;50%的单位没有工会组织,出现劳动纠纷的时候没有有效的平等协商机制;38%的单位没有给毕业生上任何社会保险。由此看出,毕业生的经济权益、社会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令人担忧。 近五年笔者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工作地点的选择越来越趋向理性,但高对口率的背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乐观,提高幼师地位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农村幼儿园工作现状调查及建议 摘 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农村幼儿园工作中面临的问题,需要从政府的投入、农村幼儿园管理、毕业生自身等角度共同解决。 关键词:中专 学前教育专业 农村幼儿园 农村幼儿园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队伍中最薄弱的部分,整个学前教育教师的缺口非常之大,需要大量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投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很多在城市求学的毕业生选择回到农村,担任农村幼儿园教师。笔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农村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追求、影响了中职毕业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最终更是影响了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 目前农村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影响 1.1 农村幼儿园发展现状 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部分投入精力有限便鼓励民办幼儿园的设立并减少审批手续和审批环节。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者和管理者素质不高、开办幼儿园主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因此一些农村幼儿园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采取私自降低硬件设施标准,低薪聘用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幼教工作,减少配班教师人数,甚至降低幼儿的生活水平等做法。 1.2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超负荷 据笔者调查,在大连普兰店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的比重一般在1∶30至1∶40,也就是说一个班型在30~40人的班级里,一名幼儿教师在没有配备保育员的情况下要负责30~40个幼儿吃饭、喝水、盥洗、睡眠、组织幼儿活动、制作玩教具及环境布置等等一系列工作,不仅如此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工作的重中之重,家长的指责和不配合让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工作负重可想而知。 1.3 农村幼儿教师身份“尴尬” 2001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核编定岗工作,幼儿园教师被排除在外,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悖论――农村地区急需大量幼儿教师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工作中去,但是10多年来幼儿教师编制不增只减目前、尤其在农村幼儿园,由于大部分都是民办形式,更没有编制这一身份的认证,因此在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保险等方面,无法和在编公办教师相提并论。 1.4 我国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2005――2010年我国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学历以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为主; 2010年有75.96%的农村专任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与城镇相差14个百分点。农村24.04%拥有职称的专任教师,不论是在高级教师、小学高级,还是小学一级、小学二级职称中,城镇专任幼儿园教师的比例都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5~6倍[1]。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或者小学教师转岗为主,大多没有收到正规的学前教育理论技能培训,加上农村幼儿园教育投入不足,继续学习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很少,蔽塞的教育环境和信息交流的不畅通,使得幼儿教师的发展停滞甚至是落后。 2 中专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农村幼儿园工作遇到的问题 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幼儿教师从业人员年龄较轻,需要承教育的角色,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如美术、舞蹈、音乐、键盘等方面的技能,中专毕业生作为现代服务型人才虽然目前很受农村幼儿园的青睐,但实际状况却是流动性很大,由于现实的种种困难即便到了农村幼儿园也很难长时间坚守这个工作中;办园者急切需要年轻血液的融入,却因为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不得不面对人才的流失。 2.1 待遇普遍偏低导致人才流失 调查显示,目前大连市无编制的幼儿教师的平均工资参考城市社平工资,即每月在1300元左右。因为职称评定政策的不完善及教师身份难以被认同,此后工资再次调整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也就是说农村幼儿教师最高工资水平平均维持在年收入20000元左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将数量众多的农村无编制教师置于市场中的弱势位置,成了工资的“价格接受者”。这种制度必然会对幼儿园教师劳动力市场和学前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在幼儿园教师工资普遍较低但劳动强度超负荷的情况下,一些素质较高的中专毕业生也会因为预期工资较低而流人其他行业,导致幼儿园教师的人才流失。 2.2 被重视程度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幼儿园开办者本身素质有限,加之农村地区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偏低,毕业生的特长没有人重视,更难发挥出来,很多中专毕业生回到农村幼儿园后要适应当地幼儿教育的特点,只是进行机械的重复性劳动,毕业生自我实现的程度非常低。而无法实现自我,就会在年轻的教师的心态产生恶性循环。她们自信心和职业满足感低,使其对自己职业的选择产生怀疑。 2.3 继续发展的空间狭小、机会少 由于中专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文化基础比较低,因此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为了学校或专业的生存、保证生源,很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院校也迫不得已取消了入学面试关、降低了文化成绩要求。目前中专院校对学生并没有科研训练方面的要求,在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上都没有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个别幼儿教师想突破瓶颈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也找不到实现的途径。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抑制了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外在繁重的工作环境也不得不让这些年轻教师面对现实,有想要搞科研或写论文的想法,除了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剽窃之外,不知道其他的方式方法。 3 以幼儿教师为出发点对农村学前教育提出的几点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学前教育”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因此,在政策上建议。 3.1 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保障制度 (1)鼓励政府、企业、个人、家庭对农村幼儿园的工头投入。应鼓励社会力量的资金注入,调动家庭力量参与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中,试图建立家长――园长轮流制,让幼儿家长切实地参与幼儿园一日工作常规中、去理解幼儿教师的辛苦。幼儿园资金充足了、家长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是保证幼儿教师愉快工作的必要前提。 (2)中职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年龄小稳定性相对弱,这个年龄的劳动者稳定的心态需要牢固的社会保险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幼儿园负责人要与幼儿园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从调查数据来看,民办幼儿园中有48%的幼儿教师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公办幼儿园也有33%的幼儿教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2]。刚毕业的幼儿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发展前景渺茫会产生换工作离开幼儿教师岗位的想法,即便继续留守在幼儿园也很难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也不可能全情投入。 (3)建议政府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实行特殊的津贴制度,增强吸引力。各地方政府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边远的、条件艰苦的农村幼儿教师实行补贴,让年轻的幼儿教师感受到被关爱,愿意踏实地、稳定地在农村长期发展。 3.2 建立并完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对于民办幼儿园来说,首先在管理体制上应建立园长负责制,投资者仅作资金方面的扶持,园长全权管理幼儿园。这样,使投资者和管理者合理分工,避免为了经济利益违背教育原则的事件发生。此外,教育部门应经常对农村幼儿园园长进行培训,如省培计划和国培计划都应让农村幼儿园园长参与进来建立省、市、县、乡幼儿教师堵训网络,设专家讲座、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在线答疑等多种活动,为年轻的农村幼儿教师开辟自我提升的平台。鼓励省、市级的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结对子,采取教师和管理人员互换的培养模式,组织专家、名优及骨干教师定期到县、乡镇、村幼儿园或办班点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推动城乡幼儿教师的定期轮换流动制度,通过城乡教师的流动政策[3]。 3.3 为幼儿教师减负,让其快乐地工作生活 中职毕业生年龄普遍较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正是年轻女孩爱娱乐、关注自身形象,体验社会的时期。因此提倡让年轻的幼儿教师快乐地工作生活,让她们充满青春活力去感染身边的同事,带动幼儿园的气氛。 (1)逐渐完善农村幼儿园“两教一保”或是“一教一保”的教师配置,让年轻的幼儿教师不拘泥于繁琐的幼儿工作,放开手脚,发挥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特长,让其实现自身价值。 (2)开展幼儿园生活会,定期开展同事之间交流和学习研讨会,年轻的幼儿教师要多学习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处理家长问题及应急事件的方法;老教师应该多从年轻教师那里获得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前沿的理论技能。 (3)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多种技能培训及技能大赛,不断的展示自我。完善“双师”政策,让年轻人在本专业之外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头脑,为其生活带来新的感受。 4 结语 总而言之,全国每年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师范学校或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教育专业的中专生毕业,这部分人才走进农村幼儿园工作不仅能拓宽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为农村学前教育注入活力,更能解决毕业生在城市工作难、压力大的现实问题。切实保障新晋农村教师的权益,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期望在未来能够建立多体系保障系统,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制度,让更多的人才走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中。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 摘 要: 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本文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了目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原因,并从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及教学环节两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 提高质量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践取向教育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即要有研究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能力中的“反思与发展”维度中,明确提出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能力,以及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这意味着对未来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专业能力。 毕业论文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最终结果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教育学校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提出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改革建议,对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论文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学生主观思想而言,每个人都想有一篇属于自己的高质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反映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最大的困难主要集中在“选题困难”和“写作能力差”两方面。上述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平时专业敏感性较差,缺乏从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缺少参与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幼儿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平时缺少写作练习的机会,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原因之外,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存在的体制问题也不可忽视。 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安排不恰当。根据问卷显示,50.0%的学生认为我校目前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恰当。目前我校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从选题到提交最后定稿时间只有5个月(因为下学期学生要到幼儿园实习),时间非常仓促,其中有1个多月是在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反映,这个时间学生在家查阅资料非常不便,影响了论文写作质量。第二,指导老师分配不合理。根据问卷显示,65.0%的学生认为由学校调配给自己的论文辅导老师专业与自己选题专业方向不一致。目前,我校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分配原则是,在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对口的基础上,按毕业生总人数平均分配给全校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能力的老师。但由于90.0%以上的学生选题方向基本都集中在本专业的某一个点上,我校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有限,于是就存在很多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这也极大影响了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第三,平时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锻炼。45.7%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论文质量差,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资料搜集能力差,写作能力不强。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的书面作业一般都是照教材抄写答案,缺乏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机会,类似论文写作这样的作业几乎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及教学环节改革的策略 首先,加大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加强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规范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纳入课程管理体系中,进行宏观部署,统一安排。建议毕业论文具体实施工作由教务科专人毕业论文工作负责,这样便于从上课程安排、指导教师的协调、学生见实习的安排、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整等各方面整体协调;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教师指导情况实施全程管理:从最初的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及指导教师的动员及培训到过程的监管再到论文结果评审和反馈。此外,学校应制定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诸如,《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辅导奖惩办法》等管理规定。第二,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指导水平高低,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宽和窄、深与浅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审所能达到的水平[1]。第三,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应尽早提前,将论文写作时间放长、论文提交时间灵活放宽,避免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与见实习及学生毕业找工作等方面的冲突,比如可以在大二下期就布置毕业论文任务,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中早做准备,在见实习中注意积累相关素材。 其次,教学环节的改革。第一,将毕业论文环节延伸到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毕业论文各环节延伸到日常专业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各科教师必须树立“全实践”理念。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各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统筹知识、技能、能力的教学与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技能应用与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见习、实习机会,让学生获得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最基础的素材。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其在幼儿园见、实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合理分解,将其与多个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从低年级开始,各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其所授课程的实际应用前景,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特点,并根据自身兴趣和所学专长培养并确定对某个研究领域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对自身后继的学习做出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2]。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最后毕业论文选题上出现大面积雷同的现象。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如,每一门专业课在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写一篇文章,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通过多次写作练习,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增加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讲授“论文写作”知识[2]。第二,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机会,丰富其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在加强教育科研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的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以强化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如,应尽早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对于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建议在学生学习了“儿童发展与学习”及“幼儿教育基础”模块课程后就可以开设该课程,以尽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教育实践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了科研方法、掌握了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后,有利于其早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其专业敏感性。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特别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紧密的校级课题,鼓励教师在做这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或者直接带着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学生在历经了项目研究的每个环节后,获得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同时,为学生提供呈现研究成果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内部资料《河南幼教》杂志,专门为学生开辟一个教育实践研究栏目,刊登学生在见实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对专业方面的问题思考。这样,既给了学生写作锻炼的机会,又增强了其论文写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为其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现状 摘要: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逐渐兴起影响了许多高校开始设立学前教育这一专业,从而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就业期望与其实际就业不相符等尴尬,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即转业。本文研究了影响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因素,并对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学前教育 毕业生 就业期望 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应届的毕业生就已经达到了600万人之多。当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希望自己的就业环境可以舒适,可以有比较高的薪资,不希望从事劳动强度太大的工作,这些想法与现实就业环境并不相符。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一)地域之间发展的差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随后建立京津冀、苏沪浙、珠三角等工业基地,进而发展地域向内陆偏移,造成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也比较大,城市与农村之间不仅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更是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使各大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向往城市。 (二)公立园与私立园条件差异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幼儿园的办学热潮,但其规模大小、学校环境、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距。相对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二者来说,毕业生更愿意选公立幼儿园,因为最起码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有保证。有些在条件限制下选择了私立幼儿园的大学生也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慢慢转向公办,转向条件好的地区,在这种状态下园里的教师状况会一直处在一个不稳定状态当中,给幼儿教师的工作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后果。 (三)社会认知度 幼师待遇、地位不高。幼师薪资待遇低下,工作任务量较大,尤其是私立幼儿园情况更甚,私立园幼师还存在与公立园编制体制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幼师这一行业一直不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幼师的偏见,觉得就是哄孩子的职业。 (四)国家的重视程度 只有发展好教育事业才会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升,才会提高我国在国际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资源的稀缺。2010年国务院国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表明:“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这一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幼儿园的办学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当下这个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师范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多,在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W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却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较为轻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换工作也能够很轻易找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岗位。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各高校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理论因而轻实践的心理,对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做的不够全面给专业课安排的理论课时比实践课要多,并且大多理论课为必修课。实践课程多为选修课,大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的上课时间多为学期结束前的一两个星期,见习时间较短。这样的课程设计往往使学生对教学实践不够重视,在临场教学能力不够充足,从而失去对教学的自信心,毕业后选择其他领域的工作。另外,众多院校的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就业指导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在应付课时,使学生对幼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这一职业没有保持积极的态度与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是把幼师当做一种职业,当出现更好的选择时就会转向更好的工作。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没有产生科学而正确的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特点,想要找到工作条件较好待遇好的岗位,不愿意去工作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或偏远山区。从而在就业地域上出现集聚现象。只有树立科学而又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与进展前景提供准确无误的价值观指导。 (二)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学前教育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方面的技能和微小的教学经验根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大环境。由于社会越来越在进步中,社会上对又是这一行业的认知度的提高,进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生更加的关注自身的技能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增长。幼师需要关爱孩子,能够接受并在教学中实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创新教学内容,在艺术方面希望唱歌、跳舞、绘画等多方面均有涉猎;能够坚持在幼儿园长期工作等。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够必然导致跳槽转业。 (三)受到家庭环境与独生子女情况的影响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正在就业或即将面临就业的人大多是90后,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受到父母的疼爱,没有吃过苦也不愿意吃苦。农村孩子渴望大学毕业后能够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找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愿意回到家乡或选择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那么就会造成某些城市幼师出现饱和情况,而有些地区教师资源严重稀缺。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中特殊的办学体系,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备受关注,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为例,分析了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迎合时展要求,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就业良好。面对良好的就业形势及国考的改革,本文提出学前教育应继续坚持实训教学,抓紧建设一批优秀的专业骨干教师,做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以此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 关键字: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随着国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及政策的A斜,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扩招。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办学质量较高的独立学院之一,从2008年建校以来,学前教育招生人数从53人扩招到每届300多人的数量,到目前为止在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数达1264人。作为一所独立院校,学生的就业关系着学院的口碑,学前专业连续几年大数量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说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自成立以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总计421人。其中2008级毕业生为53人,2009级毕业生为98人,2010级毕业生为129人,就这三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如下介绍。 1.2012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2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53人,公立幼儿园(已经考取事业编)就业37人,占69.8%;特岗教师满三年转入事业编单位(以学校为主)5人,占9.4%;银行1人,占1.9%;民办幼儿园就业10人,占18.9%。 2.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3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98人,至2014年9月份,已有73人在编,占74.5%(其中,幼儿园55人;社区民生6人;小学4人;职业高中4人;企事业单位4人。);民办幼儿园23人,占23.5%;考研1人,占1.0%;出国1人,占1.0%; 3.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4届学前教育毕业生总人数为129人,至2014年9月份,已有86人在编,占66.7%(公立幼儿园就业82人,占63.6%;党政及事业单位就业4人,占3.1%);民办幼儿园就业43人,占33.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编率达80%以上,就业态势良好连续几年实现就业丰收。 (二)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就业成效,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有直接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后,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普及学前教育是今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题。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合格师资严重不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认真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推进课程创新,引入“实训”理念,增设实训课程,重视学生实践技能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理念从2009年提出,教师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大量资料收集后,选取了八门实践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核心课程,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故事教学实训》、《幼儿英文故事讲解》、《幼儿游戏指导》、《幼儿歌曲演唱》、《幼儿钢琴、手风琴演奏与伴奏》、《幼儿舞蹈表演》、《幼儿手工制作》,并将每门课程以三十个量化标准为考核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简称为学前教育“八个三十”实训课程。此方案于2010年确定后,在20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初步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为了配合实践的效果,教师们不断与多家幼儿园确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训基地。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游戏实验室,出资购买蒙台梭利课程模式教育供学生实践学习,建立幼儿教育活动实验室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运用这些方式巩固加强实训的效果。“八个三十”实训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边实践边改革,将几年的实训材料修改后编写了《学前教育实训教程》,并于2014年公开出版发行。学生优秀的就业率突显了课程改革的效果。据毕业学生反映,学生参加招聘考试时遇到了很多学校实训时的内容,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这充分的说明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及时有效。 二、对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良好的就业成绩和形势,既给学院带来了欣喜,同时也给本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015年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开始,为学院的就业带来了压力,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国考挂钩。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面试,都更加的强调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由过去单纯的考核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变为现在的综合素质考核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对进入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准入提高了门槛,更加强调个人的基本素养、综合能力。 为了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就业态势,学前教育专业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 过去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是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学生只要复习好书本上的知识点,强化记忆,就能顺利的通过考试。目前,从国考和招考的考试试题上可以看出,出题的形式多样灵活,考核的内容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此现象,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应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和实战演练。实训课程需要学院教学在课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建立更多符合专业要求的实验室,真正落实实训理论,取得实效。 (二)加强团队合力、助推专业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面临未来的国考和就业的压力,急待组建一支有团队合力的教师队伍,助推专业的发展。精干高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能够打造一支稳定优秀的骨干教师,既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继续为培养一批合格的幼儿教师,促进本专业良好就业奠定基础。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实践教学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有了许多的实习基地,但仅仅局限在实习环节,真正对教学的返哺作用不是很明显。为了应对今后的国考、招考,保持就业的持续优势,学院应当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深入联系,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希望幼儿园教师能够把一线的教学经验带到大学的课堂,支持实践教学。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的走进幼儿园,接地气。幼儿园可以为学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学院教师的参与也会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动力支持,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之,为了促进学前教育有更好的发展,独立学院还有很多急需努力的方面。在面对大好就业形势的背景下,学院不仅要有就业的数量,还应注意提高就业的品质,加强实践教学,拓宽就业渠道,真正实现就业的持续丰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调查分析 摘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该专业的本科生和大专毕业生在就业期望与就业准备上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本文笔者以保山学院2017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学历水平的学生进行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比较研究,揭示目前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现状。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就业准备; 就业期望 一、引言 《云南省事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云南省将重点发展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到2020年,每县至少创建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设立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村社设立农村幼儿园,偏远、人口分散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①。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都想进入公立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的老师考不上公立幼儿园,暂时留在民办幼儿园,所以民办幼儿园招不到优秀老师,或者是来了也留不住,这些情况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设有本科和专科,而无论是哪个班级都只有少数的几个男生,可是现在保山地区的幼儿园却希望能聘用到男的幼儿教师,所以男生进入幼儿园的机会明显高于女生,但受到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眼高手低的情况,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条件相差甚远,这也导致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其他行业,有甚者则在家待业。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调查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现状。首先选取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7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自制问卷“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准备调查表”,并将问卷分发给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80份,其中包括大专毕业生有效问卷38份,本科毕业生有效问卷42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第二部分是了解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包括专业技能的认识与准备;第三部分主要调查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其中包括对工作地区和薪水的期望等;第四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了解一下学生们觉得在大学生活中,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在被调查的2017届毕业生中,女生所占比例达到95.3%,远远超出男生比例,大部分同学家庭经济处于一般或以上水平,觉得自身综合素质一般或较强。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与态度分析。 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对学前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从一定程度上肯定自己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前提。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得到广大关注,国家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也比较高,投入力度大,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及发展道路。只有对学前教育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才能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选择就业。 1.升学与就业选择。 面临毕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升学上有不一样的见解,且大专学生与本科学生选择也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50%的专科毕业生选择升学,认为专科的知识不能满足自己,自己应该学到更多知识,想要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会觉得学历的不一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所以他们选择读专升本,考一个自己喜欢的本科级院校,继续深造;49%的专科毕业生选择就业;1%的是不确定,没想好自己是要选择就业还是升学。而本科班的毕业生们,只有12%的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87%的本科毕业生觉得,只要找一个工作就可以了,自己没必要浪费三年的时间,也没必要浪费钱;也有1%的不确定自己要干什么。 2.对当前就业总趋势的认识。 调查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与本科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也不一样的。 由于毕业生们关注的点不一样,所以对就业总趋势的认识也就不一樱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大多数认为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还是可观的,43%的专科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很好,67%的本科生毕业生也觉得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很好,现在在云南,幼儿园越来越多,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这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看到了就业的希望;而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不断增多,很多幼儿园教师又是饱和的状态,这也使32%的专科毕业生和26%的本科毕业生觉得其实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一般;觉得就业前景不好和不清楚,自己不关注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比例。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准备。 1.就业信息准备情况分析。 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决定了对就业的准备,在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更注重理论知识,而专科则专业知识技能扎实,而对就业信息的关注是自己对就业的一个认识,少数学生在自己高中毕业步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能知道自己以后要什么,就会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但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是盲目的,对将来感到迷茫,没有一个好的认识,当真的该毕业了,却又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2.就业准备的态度与知识技能的准备。 “态度决定成败”,有良好的就业态度是很重要的,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准备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专科毕业生中,100%的毕业生都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本科毕业生中,88%的毕业生也有着积极主动的就业准备态度,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没有同学是消极对待的,说明大家都对就业有着好的期望,而部分本科毕业生,没认清自己,7%的毕业生选择了从众的心态,有5%的则觉得无所谓。 由于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在就业中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在就业中知识技能的准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幼儿教师面对的主要对象师幼儿,这一主体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全面发展,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专科中6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技能强是就业的关键,53%的本科毕业生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决定就业的是专业知识技能;23%的专科毕业生和21%的本科生则认为成绩好证书多才是王道。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1.对工作地区的期望。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一线发达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出现了许多公立、私立的幼儿园,一些早教机构也驻扎在云南的各个地方,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期望。由于本次调查的毕业生们大多数为云南省内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毕业生,他们期望就业的地区相对集中在家乡所在地与二三线城市,且公立幼儿园居多。 2.就业薪水的期望。 薪酬是现在毕业生们就业的关键,但目前学前教育仍然处在教育事业的薄弱阶段,相比较其他教师来说,薪酬相对较低,专科毕业生们受到学历的限制,75%的毕业生期望薪金为2001-3000;3001-4000的占18%;4000以上的占7%;本科毕业生中,期望薪金在2001-3000的占51%;3001-4000的占46%,4000以上的仅占3%;2000元薪金的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都没有。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们对自己工作的期望还是比较高,都有自己的标准。在调查中还显示,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对第一份工作的认识,无论是大专还是本科百分之九十几的毕业生都认为第一份工作均是他们先就业后择业的基础。其他同学则认为第一份工作,应该积累经验为以后创业做准备或者一直待在这个工作单位,对自己没其他影响。总的来说,大部分毕业生们对自己就业还是有很大的信心。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保山学院2017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的调查分析,再结合社会就业实际不难看出,保山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比实际情况过高,而造成就业期望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经济情况与观念的影响。 本次的调查对象均为90后,且家庭经济情况都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大家也觉得自己的经济情况还可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家在选择就业时对薪水的要求。在调查中大多数毕业生觉得自己应该获得2000元以上的工资待遇,而且还希望幼儿园能包食宿。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目前普遍偏低,基本不能为教师提供教职工宿舍,饭的话由于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三餐,所以教师的三餐基本可以在幼儿园解决。幼儿园教师目前在人们的心中地位还是比较低,而且好多毕业生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公立幼儿园,觉得稳定有保障;而民办幼儿园就出现了招不到优秀教师或者有教师也留不住。因为这些原因,许多毕业生就出现找不到工作或者在家待业的情况。 (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通过调查,学生觉得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够,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各专业技能虽然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但很少有机会运用在幼儿园中,这些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对就业指导而言,学校虽然安排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这类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涵盖面太广,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自身能力与就业期望不成比,不能从实际出发,对自己过于自信,觉得自己知识技能储备量已经足够在幼儿园中使用。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知识面必须广,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总是一成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幼儿园是一个责任大,工作量也大的单位,面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来对待幼儿。许多毕业生给自己定位太高,责任心太弱,缺乏耐心,认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与工资水平不成正比,一些保育的工作不愿意去做,觉得小孩子只要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学不学得知识无所谓。因为有这些思想,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又过高,导致他们找不到一份自己满意合适的工作。所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就业期望,才能让自己顺利就业。 四、建议与对策 (一)学生方面。 首先,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正确认识自己,能在大学期间积极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通过正确认识专业发展,在知识技能方面做好储备,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其次,不和同学在专业技能上攀比,即使拥有比别人强的技能也不骄傲,踏踏实实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只有拥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家长方面。 转变传统观念,支持孩子创业,能接受孩子先就业后择业,改变只有进公立幼儿园才是最好的,改变“铁饭碗”这些观念。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毕业生都特别在意家长的看法,会听从家长的安排,忽视自己内心正真的想法,在家长的影响下,他们就形成了和自身实际相脱离的就业期望②。所以,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支持他们的想法,别总是让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设定的路线走下去,不管孩子的想法。 (三)学校方面。 1.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大一新生时就能与老师和有过实习经验的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知道更多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 2.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实践,突出特长,能让学生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践中学习进步。 3.应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开设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可以在每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信息统计,了解学生需要,增加一些课程,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4.技能方面,应该加强,可以相应增加钢琴、舞蹈、声乐课程,一星期两节课,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虽然大一大二学习了钢琴、舞蹈技能,但是到大学后期,学校不能很好的提供硬件设施,使得学生部分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四)政府方面。 保山学院位于云南省西部,属于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对该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发展不完善。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在国家虽然颁布许多文件支持学前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国家应该完善学前教育发展体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给予大量支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平台。 五、结语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对师资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无论是大专生还是本科生其最终目的就是就业,就业准备与就业期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有符合自己的就业期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校园生活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积极为就业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让自己脱颖而出。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焦虑状态思考 一、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转变。自1999年起,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新的情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4年为280万,2006年为413万,2009年达到了611万。[1]而社会劳动力需求缺口年增长幅度并不高,相反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国内经济衰退的影响,整个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相对趋紧。昔日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常陷于苦恼和焦虑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专职教师,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对口性,就业面较窄。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存在一定偏见,认为幼儿教师就是保姆,是“看孩子”的,甚至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己也不认同本专业。 再加上幼儿教师职业待遇的不如意、地位的不认可和职业前途的不理想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处境十分尴尬,面临就业时的焦虑情绪也显得尤为突出。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焦虑水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其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考虑到取样的代表性和时效性,本研究选取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五年一贯制(初招)五年级学生和三年制(高招)三年级学生。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焦虑。指人在面临当前的和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2]状态焦虑。主要指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本研究中主要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表现为:十分担心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在择业过程中有某些身体反应(比如睡眠质量下降、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较平时混乱等),对学习、工作、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特质焦虑。指人们一贯或平时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本研究中主要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经常性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 (二)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学制从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中随机抽取被试352名,取样时间为2010年11月。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是因为这时学生即将离校,所得结果更能反映被试在面临就业时的心态。具体情况见表1。 (三)工具 本研究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1988年中译版。[3]该问卷由Spielberger等人编制,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我评价问卷:状态焦虑问卷(S-AI)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各20个题目,旨在评定短暂的焦虑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和临床实践服务。(四)方法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施测前由主试制定统一指导语,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施测者能正确解答研究对象的疑问,答完后当场收回。原始数据严格按统一格式录入,最后由研究者进行数据汇总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区分度 项目区分度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各个项目得分与相应分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表示。具体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的所有40个项目与相应量表总分的相关均达到了0.01显著水平,且都高于与其他量表总分的相关值,说明该问卷的项目区分度较好。 (二)信度检验 根据被试的得分,对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了信度分析,得出其Cronbach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7437,Spearman-Brown的分半信度s为0.7405,虽不是很高,但还是处于可接受的范围,说明该问卷是可信的。 (三)效度检验 通过计算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各分量表与总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指标来检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的结构效度。具体结果如表3。各分量表之间及与总测验的相关提供了测验结构的效度指标。心理测量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如果各分量表与整个测验总分数间的相关系数较高且均明显高出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测验的结构效度良好。[4]从表3可以看出,状态焦虑问卷(S-AI)、特质焦虑问卷(T-AI)与总测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6和0.886,明显高于两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0.588,说明该问卷的结构效度很好。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心理所的付建斌(1997)通过对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状态焦虑问卷(S-AI)与特质焦虑问卷(T-AI)的构想效度。[5] (四)与常模的比较 通过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和长春第一汽车公司职工医院精神科对长春和北京正常人群进行的STAI中译版测试结果进行比较,[6]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无论是当前的状态焦虑还是一贯的特质焦虑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群。这一结果与我们2008年所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焦虑因子的结果完全吻合,[7]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光是面临就业时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焦虑问题就已经比较突出了。具体结果见表4。(五)是否独生子女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只是独生子女的得分要略高于非独生子女,也许和独生子女所感受到的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值更高有一定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5。 (六)不同户口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户口被试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的得分差异均十分显著。农村户口被试的焦虑程度要显著地高于城镇户口的被试。这也许和农村学生更渴望通过大学学习改善自己现有的生活状况有关,因此,他们需要比城镇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在学习期间和面临毕业时所体验到的焦虑情绪也就显得更为强烈。具体结果见表6。 (七)不同学制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高招三年级和初招五年级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学制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却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一贯的特质焦虑上,高招三年级得分比初招五年级得分低;而在当前的状态焦虑上,高招三年级得分则比初招五年级得分高。可能是因为五年制初招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且没有经历过类似于高考这样的大考,调节自身焦虑情绪的经验相对缺乏,所以一直以来感受到的焦虑体验也更明显;而三年制高招生正因为在校时间相对较短,觉得专业技能不如初招生扎实,所以面临就业时的焦虑体验也就相对更强烈。具体结果见表7。 (八)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月收入被试在焦虑水平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且进一步分析发现,不论是状态焦虑还是特质焦虑,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被试得分都要显著低于其他被试的得分,说明家庭经济条件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焦虑体验。具体结果见表8。 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焦虑状况解决策略的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当前的状态焦虑还是一贯的特质焦虑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其外部原因: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强、就业面临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普遍不认可;学校过于浓厚的文娱活动氛围与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充足的课余时间以及学生专业技能基础薄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内部原因在于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以致于未能形成良好的专业意识,从而表现为对未来人生的迷茫和困惑,进而感到焦虑。 要想缓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焦虑情绪,当务之急不是抓常规、抓技能,而应该把学生专业意识养成教育放到第一位来抓,且必须从刚进校时就开始抓。只有专业意识形成了,学生才能明确学习目的、把握专业动态、产生专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念;才能真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才能在学习期间和面临毕业时得心应手。如此一来,不但焦虑的情绪能得到缓解,学生的常规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都不再是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从专业认同(从内心认为学前教育有价值、有意义,能从中找到乐趣并立志投身于学前教育)、专业理念(拥有较为科学、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理念)、专业情感(热爱儿童和所从事的学前教育事业)以及最高层次的专业敏感性(对学前教育中的问题和现象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四个方面寻找切入点,充分利用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形势宣传栏、开展专业发展黑板报评比和专业动态手抄报比赛、参观托幼机构和早教中心、组织专业主题辩论赛、举办学前教育主题沙龙、实施班级小组主题探究等贯穿于全学程的专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全方位提升。 当然,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养成教育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为我国的幼教事业输送更多专业意识清晰、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引领下,针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我校以校级课题的形式组织专门的教研团队进行研讨和论证。本文的从“理”到“实”,亦指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指引下进行毕业设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必不可缺。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2.论文。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在对活动设计难点的调研中,56%的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格式要求较难,14%的学生认为电子文档名称设置较难,17%的学生认为字数要求(至少3000字)难以达到,字体格式难的占9%。对此课题组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觉得格式难的原因主要是word文档操作不熟练。字数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就是教案的编写,而且多数学生在实习中跟着幼儿园指导老师学写的是简案,自然不能达到学校的规定撰写要求。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认为应打通课程的链接通道,让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融合来解决以上问题。比如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可通过微格教室的实训及教育见实习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教学、幼儿园的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其要求和规范应与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致,要求学生写详案。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应强化学生对word文档的使用,这样学生对毕业设计规范的格式要求自然不会感觉陌生。总言之,现有的毕业设计方案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它的多元化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呈现,既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 作者:张敏 陈琪 张亚军 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 一、调查分析 (一)就业心态 对就业心态的调查表明,11.8%的毕业生对就业非常有信心,27.9%的毕业生表示有信心,26.6%的毕业生虽然信心不足,但表示会积极争取机会,10.2%的毕业生表示没有信心。可见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心态良好,普遍就业信心较强,对就业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但也存在部分毕业生就业态度消极,认为就业是由雇用方决定的,自己能否达到目的,要看雇用方是否满意,自己不能够主动走向就业市场。 (二)就业能力 就就业能力而言,34.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最重要,27.3%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资格重要,2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重要,13.8%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重要。可见毕业生对就业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就业区域 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表明,29.5%的毕业生选择四川省省会成都,37.5%的毕业生选择去四川省其他中小城市,21.7%的毕业生到沿海开放城市里去,也就是说有大多数的毕业生希望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就业,相比之下选择去农村幼儿园的只有3.9%。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经济较好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加剧了就业的困难,又不利于农村地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的英语师资是非常缺乏的。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普遍看重的是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 (四)就业单位 就业单位的调查表明,37.8%的毕业生选择了国家机关幼儿园,43.5%的毕业生选择了公立幼儿园,只有13.6%的毕业生选择了私立幼儿园。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都渴望稳定的工作,都认为稳定的工作会带来稳定的效益。 (五)就业薪酬期望 薪酬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毕业生们都希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薪酬期望的工作。本次调查发现55.6%的学生选择在1000-2000元之间,36.1%的学生选择在2000-3000元之间,只有9.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这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薪金期望比较切合实际,这一点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但同时也发现毕业生最不愿意降低的就是薪酬,可见毕业生对实际利益的获得仍然是有要求的。 (六)影响就业因素 从影响就业因素来看,40.3%的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27.5%的毕业生考虑的是自身提升空间大,16.5%的毕业生考虑家庭要求和社会需求。这表明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认为对工作有兴趣,才能做好工作。其次是父母的意见。可见毕业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 二、对策和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3届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没有信心。结合此次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强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面临就业选择时,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是大多毕业生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求职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大三期间,学校应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素质教育、求职程序教育等课程;开办就业政策介绍等方面的讲座;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和模拟面试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建立科学的就业观,积极地面对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学生自身条件不足,缺乏竞争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学前英语教师。如果不具有能够教授学前儿童所需要的教师职业技能,将不能胜任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因此要使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学校可以围绕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内容,制定翔实的训练方案,实施完善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学前英语教师。 (三)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提供更多到幼儿园见习机会 学校应积极组织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学前英语课堂,观摩优秀学前英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有一定教学基础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班级实际授课,在实践中体会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三、总结 总之,促进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毕业生顺利就业,关系着学前英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学生应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同时,学校就业工作人员应深入研究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 作者:于洪波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素养探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背景和含义 学前教育专业又被称为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学前班等教育环节。据统计,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关系着近10亿人口的家庭教育,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可谓大好。在适龄儿童间普及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事业,对健全小学、初中等九年义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的发展浪潮逐步推进,新的时期下,党中央提出了思想政治的核心主义价值观,要求要在高职教育中不断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全社会掀起贯彻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同时,在职业人才的思想指导中,建立起完善的理论观念,以全面培养、多方育人的指导方针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学前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关部门要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教学制度和办学水平。其实,早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就已经被作为一项教育方针被提出,并且在管理、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天才宝贝为代表的海外品牌逐步进入中国早教市场。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再加上“独生子女”模式的催化,不愿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为学前教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大批学前教育专项人才被源源不断的输送出来。质量和数量之间如何形成平衡是所有教育从业者都应当思考的。 二、关于学前教育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几点问题 随着我国城乡幼儿教育事业的推进,学前教育相关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在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届毕业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单靠“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在课堂上积累的一些知识需要转化为实践,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1.高职教育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都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很少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所以造成许多高职类学生没有实践的工作经验,和幼儿的沟通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太弱,无法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尚不懂事的孩子。从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具体现状上看,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多都无法的第一时间内适合角色的转换,从“在校学生”到“幼儿教师”之间的转换无法把握。对于课堂课程的科学设计、合理规划都无法达到。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他们的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制约。 2.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 由于学前教育针对的学生都是一些懵懂的幼儿,语言上的艺术是幼儿教师应该注重的重点。单纯的知识灌输对孩子来说并不实用,为了让孩子掌握到知识,教师不仅要运用丰富形象的知识来感染学生,还要言简意赅的传递给幼儿他们能了解的世界印象。例如,在孩子的世界里,花朵也有黑色,树叶也有白色,这些和人们生活知识有所区别的都源于孩子的想象力,毕业生们不能将这种想象扼杀在摇篮里,而是要不断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勇敢交流,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毕业生们在树立好流利语言的基础上,在对学生的教授中更加注意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选择孩子们感兴趣、喜爱并且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课程。 3.增加专业课程的深入性 在高职学前教育中,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学前教育”教学的深刻含义,要对各项课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例如婴儿心理学、亲子教育概论、婴儿影响与保健、婴儿护理学、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等等。对于这些课程毕业生们虽然都经过了专业的培训,但是为了巩固这些专业的扎实性,他们自身要继续深化学习,才能将理论成功的转化为实践经验。从这个方面说,高职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业老师应该给予毕业生们有力的帮扶,提供给他们所需的教学参考、课外资料等等,加强学生的自身养成。课堂教学是培育幼儿教师的第一阵地,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刚走出校门的高职学生存有一定误区,认为这都是些“哄孩子”的课程,其实这是不对的。对幼儿心理等情况的掌握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除此之外,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许多学前教育毕业学生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素质还停留在“轻实践、重理论”的影响,对相关语言知识等技能还是只局限于“纸上谈兵”的层面,造成了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完善的学前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的双重结合。只有深入的贯彻教学参考材料中的精神,才能做到多方面的学前教育要求。 三、强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的若干措施 高职院校和一般院校不同的是,在人才养成这方面更加注重“专业型”业生的各项素养,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高职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前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活动来加强学生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解程度。首先是学校实习阵地的加入。幼儿园、学前班是学生最重要的锻炼场所,而在现在的不少高职院校中,都出现了“走实习形式”的想象,学生在主观上对实习的认识不深。为了让毕业生们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院方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实习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了解到实习的重要性。对于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幼儿园方面可以考虑留任教师,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工作压力,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教育素质,达到最终的教育、考核等目的,满足用人的单位对于成熟幼儿教师的需要。 2.实施对毕业生口语的强化训练 对于口语的训练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毕业学生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对相关普通话证书的取得和培养。二是毕业生的多语言训练。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为了不让学生的口语发音水平影响到幼儿发音水平,要注重培养学生尤其是毕业学生的普通话发音。除此之外,在口语表达方面,要培养毕业生声对于幼儿词汇的把握,鼓励幼儿大胆开口说话,并且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尽量让孩子听得懂,并且喜欢上他们所树立的教师形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家长对幼儿语言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特别是英语、汉语等双语教育,受到了幼儿家长的热捧。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家长们更加重视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在这类教育上要融入地区特色,根据高职院校地理位置融入毕业生专项语言课程,让毕业生在教授幼儿时能够系统的掌握语言知识,为孩子设计合理的词汇环境。 3.达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深入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宽泛,声乐、舞蹈、钢琴、普通话、卫生都涵盖在内,为了提升学期教育专业在幼儿教育上所树立的人才成果,职业院校要在幼儿教育课程的深入中下足功夫,包括专业技能的深入,办学特色和理念的深入、综合素养的深入,并对该类毕业生作出科学的职业规划。而就幼儿园及用人单位方面,毕业生为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素养达到高水平发挥,用人单位也应加大对师资水平的投入,扎实的开展各项专业技能,充分彰显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特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的从业方向、就业前景十分重要。毕业后的他们将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从而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毕业学生要消除对于学前教育的浅薄通知,正确的把握幼儿教育教学存在各项问题,从理论中跳脱出来,找到教育实践的最佳方法。 作者:李卿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分析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的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的各个方面,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实际上不大。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的题目大多就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如实际的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Sketch-up的校园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的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的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的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的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的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的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主,可由学生完成协助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如交叉口的调查及交通控制的模拟。尽量将学生的工作纳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应改变原有的一对一的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的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的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方向的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的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一个开始。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笔者从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度,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并改善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作者:汤文 郭颖君 邹兰林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交通特色下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在交通特色背景下,从实际出发,分析当前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实现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与纵横项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模式。对交通特色的传承和测绘工程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交通特色;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各大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其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实践重要环节。测绘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从事教师的纵横向项目和企业生产。毕业设计质量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成了关键。许才军等利用转变培养模式对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探讨;张小红等利用近五年的本科毕业设计对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分类调查与分析。鉴于此,本文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1.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华东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5年增设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前几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良好,近些年,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时间无法充分展开。第一,当前就业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和保证做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第二,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每年大约有2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学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要准备面试,缩短了毕业设计的时间,致使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无法保证。第三,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学期,学生有两周的毕业实习,占据了毕业设计的时间。②选题和指导方式缺乏互动性。目前,学校毕业设计选题致使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较为被动,即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课题或方向列出几个题目,然后由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选取,最后由系部根据选题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第一,教师出题具有盲目性,题目的适合度和难易度不够,大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和感兴趣的题目。第二,学生选题的盲目性,由于系统的限制,先到先得,有一种抢先选题的心理,致使学生只能字面了解题目,无法深入了解。第三,没选定题目的学生由系部作统一调整,这种选题更具盲目性。 2.交通特色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我校出现的上述情况,本文对测绘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如下:①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根据测绘工程的培养计划,第七学期的14周全面结课,可以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②毕业设计与纵横项目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大二或大三就参与自己的纵横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工程设计和研究的能力。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自己所做的项目中拟定题目,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指导老师必须根据测绘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题目分成难度适中、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③毕业设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在测绘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下,毕业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一名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协助指导,同时,学生可以与指导老师商讨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保证了毕业选题的实践用性。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些用人单位在实践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且加深用人单位和学生相互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④学校严格把控毕业设计和答辩质量。加强对毕业学生的管理,要实现严格的考核制度,指导老师要分阶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且进行中期抽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督促,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 3.结论 在交通特色背景下,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质量,亟须进行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本文针对我校测绘工程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从时间、师生互动和管理上采取改革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测绘工程毕业设计的质量。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针对目前国内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人一题,且侧重于研究性或工程设计性为主的现状,通过对本科毕业设计需求状况分析,开展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多模式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文章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需求和兴趣,并就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新体系和培养机制、多元化的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企业学校“导师团队”制、毕业设计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交通工程;多模式毕业设计;质量保障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高[1]。同济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而卓越工程师则以具备综合素质为首要标准,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这就要求毕业设计必须进行适合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教学改革。 二、国内外现状 国内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分为企业工程设计、工程方案论证、工程技术研究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并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成果提交形式,毕业设计的成果通常包括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设计图纸等三类[3]。其中,对毕业论文选题的要求一般为: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题真做和结合科研项目拟题真做两类,且要求一人一题。同时,毕业设计的考核形式以答辩为主,基于答辩情况给出五级制评分方法。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都提供了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所谓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来作为本科教学的检验[3]。部分研究型大学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了体验课程,由教师提出课题后,学生通过对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予以解答,将毕业论文取代为各种小论文和小试验,此举强调了科研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地位,使本科生科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而提升其本科生的学术水平。与之类似,英国的部分高校也已将课题研究作为毕业设计的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见工程型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以解决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有必要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改革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设置。 三、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交通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各类地区、各级城市的交通系统均由单一系统走向综合交通系统,由规划和建设部门独自为政走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相互合作,由城市无序蔓延走向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4]。在此背景环境下,对交通工程学科的培养模式、培养机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多的反映出社会需求和交通工程行业的发展。然而目前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定为一人一题,且以研究性或某阶段工程设计性为主,无法培养学生建立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5]。指导教师目前多为学校教师,缺乏真正的毕业设计环境。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基于交通工程本科学生专业兴趣,依托于校企实践基地,提现社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导向。从选题内容、技术管理、质量控制与评价等方面对交通工程专业不同方向毕业设计的指导流程和标准进行改革和探索。 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需求和兴趣调查 为制订毕业设计改革方案,面向2013届即将毕业的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工作,从实际效果和学习期望两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实际需求和毕业设计潜在的薄弱环节,进而为确定毕业设计的知识点、形式、重点、难点等奠定基础。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表2。 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是继续深造,但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设计类的内容。选择实习单位时,同样是更多的学生希望去设计部门,同时,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需求是希望实习更贴近自己的专业,与毕业设计有所联系,且希望能在实践环节中有所拓展。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有必要进行毕业设计多模式及多途径的改革探索。 五、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多模式毕业设计改革设想 1.利用校企实验基地,开展多模式毕业设计试点。校企联合培养有助于获取真实的社会需求,锻炼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39个与学院签署协议的校企实践基地,通过对基地能够提供的企业实习内容、基地指导教师的工作方式、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交通问题类型(设施设计类、交通改善类、交通规划管理类等)、适合的毕业设计小组规模等信息的深入调研和采集,建立毕业设计技术标准,形成各类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流程。建立开放性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延伸的交通工程学科毕业设计模式、校企实践基地的交通工程学科毕业设计模式、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打通的递进式毕业设计模式试点。 2.优化毕业设计内容,注重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交通工程行业发展动向和发展特点、学科建设的科研项目,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匹配,以毕业设计课题能对本科生进行全过程的专业训练为原则,形成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设置和筛选的流程。开展国内外高校的交通系统、道路、机场、轨道、信息专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的内容、知识点、难度、考核评价方法的案例对照分析,确定毕业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技术需求、内容深度、模型工具及成果要求等判别标准,从而确保毕业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及可实施性,形成毕业设计内容及工作深度控制方法。 3.将毕业设计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中,各门专业课程讲授中增加真题真做的实践环节。从学生毕业设计类型的需求分析数据发现,毕业设计应培养学生建立起综合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选题应涵盖从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等全过程的专业训练,仅利用14周的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无法完成,有必要在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专项设计方法,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的专项设计方案。毕业设计的重点是整合各专项设计,训练学生掌握卓越工程师所要求的技术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递进式实践训练的毕业设计模式。 4.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改变以往单一教师指导的局限性。针对校企实践基地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模式,由校企实践基地与学校联合建立指导委员会,确定毕业设计的内容框架、设计深度、设计范围,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及开题大纲,确保课题研究的上层标准。然后由企业、学校的专业团队教师进行分阶段指导。企业导师重在题目和问题设定,校内导师团队重在毕业设计内容控制。 5.加强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优化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多模式试点工作,建立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流程和标准。完善开题答辩、中期汇报、方案评阅等各环节的检查和考评措施,增加出勤率、进度检查、设计质量考核、效果跟踪后评价等过程考核。优化质量评价体系,成绩评定分为团队成绩、个人成绩、分阶段专业成绩等,既给学生压力,也给教师压力,同时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六、结语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依托校企实习基地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的交通工程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既可以应对社会的实际需求,又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通过交通工程综合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成为能够胜任交通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等工作;具备解决现代交通问题的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毕业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不仅是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也能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但目前这一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指导教师本身。首先分析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问题产生原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一些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工程教育认证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更多突出“培养质量”,故教育部自2006年起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以来,其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认可[1]。目前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都在积极申请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以使专业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标准为“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2,3]。这与工程教育认证所给出的标准相同,即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初衷也就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然而,近年来毕业设计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所造成。因为这个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理论授课面对的经常是超过60个人的教学班级,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动态无法及时掌握。但毕业设计不同,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经常是一对一沟通、交流,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在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认真辅导,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那么如何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从而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使交通运输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运输专业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一、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指导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教师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设计的现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给学生出个题目,完成过程就是在学校各种规章的要求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催促和检查,进入最后阶段重点要求学生一定要格式正确,至于内容和完成质量则不是非常重视。很多情况下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原因出现毕业设计环节存在“前松后紧”现象。在开始阶段学生为了就业、考研或其他原因不能集中精力做毕业设计,且指导教师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督促和检查;后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学生才紧张起来赶任务,但由于时间紧,且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毕业设计草草收场,其质量很难不能保证。在答辩阶段,很多答辩小组的老师为了同事之间的面子或其他主观因素对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提出的问题也非常简单,没有深度。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表现不够不严肃。这些都是因为思想上重视不够所造成。 2.毕业设计选题本身存在问题。①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现在很多选题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日后进行的各种检查和评估,为更简单地应对检查和评估,很多院校都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格式进行了硬性规定,比如:试卷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毕业设计按照统一格式等,很少考虑学科差别。就像每年毕业设计检查时注重检查论文的格式,而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较少涉及。为应付各种检查,某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为方便只出一些东拼西凑就可完成的综述性题目。那些真正付出很多,进行认真撰写的毕业设计却仅仅因为一些格式的不正确而必须重新修改或装订,从而给指导教师和学生带来一种冷水泼头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说这些格式检查不应该,而是更应该在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这些。那么如何要求内容呢?只有从评价指标中来要求指导教师尽可能做到。②毕业设计选题缺少新颖性和可行性。现在很多指导教师都会采取一些以前选题,尽管很多高校也允许选择一些非更新选题,其初衷是希望新一届的学生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将这个题目完成得更加合理和完善,比如我校每年就允许有40%的非更新选题出现。但学生的实际结果却是和往年的成果一般无二,鲜有创新;这样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毕业设计中的恶性循环,质量很难保证。还有一些指导教师在选题时题目过大,带来的好处是学生查找资料相当方便,因为很多资料都会与该选题相关;但是哪些是重点,该怎么写,作为本科生心理未必就清楚。所以让其良好地完成这些题目也就勉为其难。③毕业设计选题数量不够多。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一名指导教师指导10人以上学生做毕业设计并非新鲜事情。很多指导教师不能给出足够多的题目,只能出现多人共做一题的事情,加之指导教师不能在学生内容不雷同方面做出有效的规定和区分,从而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更是存在。上述现象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言过其实,但必须承认,部分指导教师并未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从思想上产生了麻痹、糊弄,答辩结束就算了事的认识。尤其是在扩招后,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个以上的学生时,上述现象就有了存在的借口。但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到来,指导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对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我们根据自身指导毕业设计的亲身体会和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认识,从选题、组织、撰写、答辩四个阶段共19个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由表1可知,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在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织阶段。只要指导教师在这两个阶段工作到位,剩下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在一个好的选题和进度合理、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再加上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和良好沟通,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就绝非难事,那么顺利通过答辩更是水到渠成。在选题阶段,很多高校都采取由该学科的专家或者高级以上职称人员组成的选题评审委员会对选题进行审核或指导教师汇报、答辩的形式决定选题是否通过。在选题阶段的8个指标中,有些指标应该一票否决,比如不符合大纲要求;多人共做一题,而指导教师又不能保证内容不雷同;选题难度过大;选题工作量过小。有些指标要有一定制约措施才可通过。比如选题若为非更新题,则该选题学生的成果若和以前成果一般无二或区别不大,则学生的成绩最多为及格或者不及格,从而就要求指导教师在给出该选题时一定要在任务书中给学生的要求和以前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撰写过程中时刻加强对该学生的检查和督促;所以指导教师在决定是否采用以前的题目时也会认真考虑。若选题为综述题,则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一定要在结构或思路上有所创新,如果内容仅仅是多篇资料的东拼西凑,则在评定该生成绩时应着重考虑。这些制约措施的目的是使指导教师尽量少用非更新题和少出综述题,多出一些有一定创新性和与工程相结合的且工作量和难度适中的题目,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最后环节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组织阶段给出的三个指标可以说是指标“指导教师对选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细化,也是在论文开始之前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再次进行一次保证。设计撰写阶段的五个指标主要是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行的考核。这些指标应该由被指导的学生或者相关同学进行反馈。设计答辩阶段的三个指标主要是对答辩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应该有答辩委员会和参加答辩的学生共同掌握。 四、结论 交通运输专业为迎接工程教育认证,在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较以前使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尽管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家之言,是建立在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与毕业设计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但本文的部分指标可以为其他高校或专业在评价毕业设计质量时提供参考。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 要 文章针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毕业设计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以及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等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0 前言 毕业设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过程,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总结与提炼。①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快速地适应日后具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②而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本文将针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试图对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 毕业设计选题分析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的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的各个方面,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实际上不大。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最近2年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表 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的题目大多就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如实际的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Sketch-up的校园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的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 毕业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④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的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的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的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的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⑤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的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主,可由学生完成协助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如交叉口的调查及交通控制的模拟。尽量将学生的工作纳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应改变原有的一对一的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的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的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方向的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⑥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的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一个开始。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笔者从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度,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并改善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各大高校教学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之一,是综合训练和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结合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办学条件,指出了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及管理等三方面探寻质量下降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交通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改善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各大高校教学计划的关键实践环节之一,是高校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和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训练和全面考察。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写作技能锻炼,初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与其他院校工科专业相比,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笔者在长期指导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该专业毕业论文逐年呈下滑趋势,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不切合实际 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包括指导老师,对选题这个环节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 1.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过大,内容空洞,论述肤浅; 2.选题过于狭窄,缺乏广度,无内容可写,激发不了学生的热情和欲望; 3.学生选题被动,由老师单方面给学生选题,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 4.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题目雷同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常用拍摄几张图片的方式来完成论文,缺少论证过程。 (二)论文整体缺乏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它主要包括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的研究态度强调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可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给了指定的论文题目后,便开始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此相关的参考文献,东拼西凑,缺少调查材料的分析,抄袭现象严重;且不能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思考问题,只是简单的罗列,实验方案及研究技术路线存在很大问题。 (三)论文整体缺乏理论性 理论性主要表现在作者思维、论点深度、论证严密等方面。面对海量材料与数据,作者必须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与推理等思辨方法,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只是停留于罗列现象、就事论事,论证过程不严密,漏洞百出。 (四)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 学生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论文的内容过于陈旧,与别人已发表的论文近乎雷同,没有新意,只是别人固有知识的简单罗列或总结,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内容结构进行简单的拼凑,数据没有进行整理和分析,没有做进一步提升;或者题目难,学生难以驾驭,从而无法创新或突破。 (五)论文书写不规范 交通工程专业的论文书写格式学校要求统一按照通用的毕业论文模式来书写。具体来说,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目录、中(外)文摘要、中(外)文关键词、文本主体、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等部分组成。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如撰写摘要不得要领、引文不合乎规范、文字不精练等,这些都造成论文质量全面下降,导致老师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论文书写格式规范上,无暇顾及论文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制约,主观能动性不够 1.毕业生对于论文写作的目的和用途不明确,无法意识到撰写论文的重要性,缺乏写作的动力,疲于应付,无法投入大量精力且准备工作欠缺。 2.当下许多学生受就业、实习、考研等一些社会压力,对撰写毕业论文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再加之论文撰写时间与前者冲突,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差事,网上下载,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 3.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好坏与就业、考研并无多大关系,只是走形式,没有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好坏都能通过。这种认识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4.平时学生较少写规范性的学术论文,没有进行过系统训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认知受限,写作能力下降。 (二)师资方面的制约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低与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受学校专业师生比限制:师生比1:9,教师少,学生多,真正从事该专业的教师根本无法满足需求的学生人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非专业教师也参与指导毕业论文,由于受专业领域知识所限,导致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很大差距,指导教师无法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2.受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多少的影响:一些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一方面要搞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投入部分精力搞好科研,致使与学生见面次数减少,管理疏忽; 3.有些指导教师常年无科研项目,对该领域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对学生论文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 4.受教师无为心态的制约,有些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不主动与学生练习,不关注论文质量[1]。 以上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管理方面 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完成除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外,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严格规范、执行力强的管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的高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是: 1.指导教师的监督和检查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无法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保证; 2教师的年终业绩考评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挂钩,导致指导教师无法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指导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 3.缺少有效的科研训练机制,一些高校缺乏对本科生小论文的训练,基本不开设相关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薄弱。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提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将会愈来愈多。因此,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合分析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一)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学府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总结和学习成果综合检阅的作用,也是对学生在科研、查阅资料、独立工作等方面的一项考察,因此要求无论学生、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作为大学高等教育本科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3]。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学校、学院、系(室)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让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优化选题 1.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达到提高和锻炼专业素质目的。 2.选题不宜过大或过小,难度适中,且应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热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关注交通现实问题意识。专家在审查选题过程中,若出现与教学培养目标和要求不相符,或论文选题不适宜、选题缺乏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情况,均应要求指导老师进行修改。 3.新颖的论文选题可有效反映时代特征,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进行选题。对于通过审核的选题,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人爱好、自身能力以及实践的可行性进行自主选择,但要防止学生之间选题雷同的现象发生,并严格控制指导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 (三)逐步加强学生科研写作能力和研究兴趣培养 1.应用文写作基础课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构思写作等能力,因此一般是在大学一二年级便需要对交通工程类本科生开设,为将来毕业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专题讲座[3],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引用与抄袭的区别,从而杜绝抄袭。 2.对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应逐渐注重专业论文形式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规范能力。要求学生寒暑假期间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根据社会实践目标和要求,进行问卷调查设计、访谈大纲及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以便将来为论文的调查研究提前做好准备。在此期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讨论会及专业讲座,为将来论文撰写打好基础。 3.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可有意识地举办一些论文写作讲座,提醒学生多关注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形势,并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进行调整 鉴于学生毕业论文时间与考证、求职及考研发生冲突,可考虑将学生的选题时间和写作时间提前。例如学生的选题时间可在三年级末进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如学生可提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搜集整理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素材,或根据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文献阅读、课程实习及社会调研,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将写作时间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因为这一时期,可讲授课程少,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高效高质完成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五)严格指导教师资格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毕业论文除由本校老师担当指导教师外,还可聘请其他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担任技术指导,要求每位老师的指导学生数量不得超过5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本校有经验的助教担任指导老师,而那些没有科研能力和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不得聘为指导教师。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实践工作经验,同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或参与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六)严格管理和监控毕业论文工作 1.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组织管理、指导老师的职责、指导教师的选拔、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工作、论文书写要求、毕业答辩的程序、学生成绩的评定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易于操作和实施,有章可循。 2.严格监控毕业论文写作工程。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各学院、系应严格检查论文的选题征集、论文的设计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记录,在写作的中期应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老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见面,是否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对工作不力的指导教师及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应督促其改正。在论文后期阶段,学校教务处,各学院、系相关领导及专家组织论文的最后审查,包括论文正文、格式、相关表格及答辩,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质量。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以奖扶优,以评促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评估;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考核办法,对毕业生的论文工作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4]。 作者简介:朱兴琳(1971-),女,新疆乌鲁木齐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方面教学科研研究。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实践环节改革 【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现状的描述,阐述了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针对目前现状的应对策略以及实习方案,同时对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实习 实践环节 改革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于2006年成立,隶属于材料工程学院。为主动适应当地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分析当代交通科学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以及结合我校以及材料学院的特点和专业优势,确定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即能够从事交通工程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交通工程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施工、监理、检测、设计、研究开发、管理、经营、教学等方面工作。 毕业实习是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阶段除毕业设计论文外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它是将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工作学习提供一次试炼的机会。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高校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打下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我们制定本科阶段交通工程毕业实习的内容提出了挑战。 1.毕业实习现实环境 1.1 现状 1)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科学研究能力强,但现场指导经验不足,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衔接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2)盐城市的城市规模较小,缺乏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道路类型也较为单一; 3)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数量较少,单位规模较小; 4)交通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实习时间、地点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5)缺乏充足的实习经费; 6)毕业实习由于兼顾到软、硬交通的实习,实习内容较多,但时间有限,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 1.2 应对策略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教研组针对目前毕业实习所面临的形势,结合其他专业的实习经验,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1)学院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 2)实习地点考虑盐城和南京两地,盐城市进行道路、桥梁施工等方面实习,南京市考虑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等方面实习; 3)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盐城市集中实习,南京市分散实习; 4)交通工程施工存在长期性、季节性等方面因素,可联系多个施工现场以及施工阶段,组织学生按照施工顺序参观学习多个施工工地。 2.毕业实习方案 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是学校的老牌强势学科,其包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等6个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其中之一。交通工程专业依托材料学院的优势,建立起与交通材料相关方向的专业特色。在制定毕业实习内容时,就需要考虑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基础内容以及交通工程材料的制备、成型、养护、检测等内容。具体实习方案从三方面展开。 2.1实习安排 1)时间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4周,考虑到考研的影响,以及后续毕业设计论文的衔接,安排在本科阶段第八学期1-4周进行。 2)组织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相应的实习任务;另一类是校外指导教师,主要邀请工程所在地的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等进行现场讲解。 安全管理工作责任由专业系主任总负责,每班配备2位指导教师负责。 3)地点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考虑盐城和南京两地(包含两地往返途中实习)。 2.2实习内容及目标 1)了解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拌合站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其工艺过程,并对主要工序的生产方法、工艺制度、工艺参数、工艺规程及质量控制方法等; 2)了解道路、桥梁施工全过程,以及施工中主要设备、规格、型号、技术性能、工作原理及主要优缺点等; 3)了解道路、桥梁的设计过程,受力途径、内外业,熟悉施工图纸等; 4)了解城市立交、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特点、设计要素、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以及适用条件等; 5)了解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类型、设置原则及设计要素等; 6)城市交通组织系统、交通管理、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等。 2.3 实习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包含两方面成绩:平时表现与提交成果。平时表现占50%,提交的成果占50%。 3.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就业趋向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多项改革措施。 3.1 实习管理科学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期间强调“安全第一,层层管理,责任到人,互相监督”的思想,由系主任、指导教师、班长、组长、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多项安全管理措施,对实习学生进行动态管理。 3.2 实习教师全面化 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交通工程专业实习教师由本校高中级职称教师和校外项目负责人、项目总工、企业负责人等人员联合组成。实习教师队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具备丰富的现场经验。 3.3 实习模式多样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采用讲座、录像、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学习手段组成。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将实习与理论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真正的掌握理论知识。 3.4 实习内容具体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指导书》,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实习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组成,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法的学习实习内容,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 3.5 实习报告规范化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习内容、报告书的规范,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并附有实习相关证据(如照片、车票、绘图等),最后并撰写实习心得总结。 4.结语 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问题,单靠某一环节的加强或某一方面的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与理论教学配合以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提高,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才能真正的提高毕业实习实践教学质量。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开放性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包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实施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以交通工程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训练为目标,提出了开放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包、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的模式,加强学生对应用型工程课程包中相关系统层次性、衔接性的整体分析能力。即以开放性实验数据为基础,开展课程设计训练,将课程设计的部分方案引入综合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毕业设计的输入条件,最终形成前后知识点衔接的递进式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按照逆向实施思路,设计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设计的流程,明确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各环节的控制要素。提出建立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到“综合毕业设计”的跟踪管理系统的构想,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对毕业设计考核方法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包;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流程;管理系统 一、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背景 毕业设计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然而目前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定为一人一题,且以研究性或某阶段工程设计性为主,因此已有的毕业设计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建立综合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控制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思考方式,进而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还存在模式单一、选题有限、墨守成规、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和深造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与校企实践基地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造成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交通信息方向、道路与机场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本科毕业生选作毕业设计的比例相差较大。其中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交通信息方向的本科生多选做毕业论文,而选择毕业设计的学生比例偏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道路工程方向本科生选作毕业设计比例较高。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现象,实现毕业设计综合性实践训练的目的,急需研究以交通工程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科生专业兴趣、依托校企实践基地的多种毕业设计模式。 二、关键概念 1.开放性实验。交通工程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实验中有专业基础类实验、工程实践类实验(校企联合实验室)、自主创新类实验(大学生创新基地)等类型。 2.专业课程设计包。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在应用领域存在有机联系,《交通规划》侧重交通需求分析基础理论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交通设计》侧重在交通规划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的交通系统、交通设施网络的设计方法与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侧重于交通规划目标下城市道路系统运行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将这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包,设置课程设计包的根本出发点是适应近年来交通学科不断强调“综合性”、“实践性”的发展需求,克服原有交通学科细分课程体系中日益突出的知识点“重叠”与“泛化”倾向,通过梳理课程的知识点和教学大纲,提高三门核心课程设计包之间的整体性、连贯性及课程设计效率。形成由基础实验、基础理论、深化实验、案例分析、课外实践题目组成的完整教学体系。取得课程设计包1+1+1 3的教学效果,对于优势专业实践教学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 3.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是针对本科生的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连贯性提出的概念。即为了加强学生对应用型工程课程包中相关系统层次性、衔接性的整体分析能力,提出以开放性实验数据为基础,开展课程设计训练,将课程设计的部分方案引入综合毕业设计,作为综合毕业设计的输入条件,最终形成前后知识点衔接的递进式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1.国内各高校毕业设计类型、模式和存在问题。东南大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分为企业工程设计、工程方案论证、工程技术研究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并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成果提交形式,毕业设计的成果通常包括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设计图纸等三类。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类型与东南大学类似。本科生毕业设计实施流程分为毕业设计任务下达、选题、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完成论文和论文答辩等环节,时间一般安排在第8个学期,时间跨度一般为14~16周左右。目前有三种毕业设计方式:真题真做,教师指导学生做企业的工程设计项目。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所做的课题是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企业出题,学生参与设计,发挥主动性。交通工程专业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通常是选题应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或结合学校科研项目拟题,通常要求一人一题;毕业设计同样设定为一人一题,且以某阶段工程设计为主。由此可知,一人一题的工作方法对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需要的实践能力锻炼并不深入,进而降低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无法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50%~65%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或研究所深造攻读研究生,其余本科生直接就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同学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仍然要完成交通专业设计的工作,受限于时间和精力,往往专业设计质量不高,达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由于毕业设计采取的考核方法是对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成果、答辩情况的笼统考核,缺乏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针对性考核,较难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设计水平,并且是集中一次考评,学生根本没有改过的机会;同时,也难以控制个别学生抄袭、蒙混过关的现象,毕业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国内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为主,从多年执行情况来看,范自柱认为毕业设计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认识误区;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选题不合理;轻实践重论文;其他原因,如缺少经费和激励措施、师生缺少沟通等。钟轶峰、张亮亮将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归纳为4个方面: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影响;选题单一,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存在一定距离;设计内容多而不精,学生工作量偏大;毕业设计评价陈旧。周军认为我国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有:深度不够或无自己的特点;低水平重复过多,创新能力不足;内容不充实或整体工作量不足;外文能力欠缺,外文资料与设计内容相关性不强;毕业设计撰写不规范,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把关不严。 2.国外高校做法。美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都提供了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的检验,甚至美国的硕士教育也大都没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许多研究型大学仅仅为大四学生开设“顶峰体验”课程,教师提出课题,希望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予以解答,但不要求写毕业论文。虽然没有本科生毕业论文,但美国的本科生接受着一以贯之的研究型教育,各种小论文、小试验等取代了大论文、大试验,很多学校甚至设立了科研学分。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本科生研究中心”,伯克利分校于1997年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科研学分是16分;耶鲁大学也为一年级的本科新生设立了“指导研究”项目。可见,本科生科研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的学术水平也逐步得到肯定。美国高校除了研究型教育,同样非常重视训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美国北卡州大,同时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是由3~5人一组完成的,历时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学生根据企业需要或自己积累的知识,提出课题方案和可行性分析,让老师和其他同学评判。第二学期,根据第一学期提出的方案,实施研究工作。等学期结束时,每一个组公开作一个报告,递交一篇论文。老师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决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研究中所需的费用,由企业或学校提供。这样,学生就有了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学生分组过程中,他们还特意将不同专业学生搭配在一个课题组里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如机械系的学生设计设备,计算机系的学生设计软件,纺织工程系的学生完成工艺流程的设计,商学院的学生完成产业化方案。 德国工程应用型大学通常以实践为导向,特别强调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其课程设置和内容多偏重于应用,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不开纯理论的课程。毕业时既可以获得所学的专业文凭,又可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由于毕业生十分适应市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求,很受企业及社会的欢迎。这类大学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不为学生指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必须自己到企业寻找毕业设计课题,但允许从多种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相关经费和企业优惠的政策、制定法规,支持高校学生到企业去做毕业设计。英国高校也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写毕业论文,有的是必修的,有的是选修的,而大部分是毕业论文以研究课题为主。 四、开放性实验和专业课程设计延伸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分析 在开放性实验类型中选取能与交通专业课程设计包对应的内容,形成延伸教学的专业基础实验,将基础实验的数据结果保留,作为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包的基础输入数据,形成专业课程设计包的专项设计方案,在专项设计方案基础上鼓励本科生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继续开展自主创新类的毕业设计,形成递进式实践训练的毕业设计模式,以此训练本科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所需的践行技术创新并解决未来工程问题的能力。 1.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的知识传授模式,训练本科生主动思考融会贯通能力。课程包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点梳理与调整中,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协调整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系。通过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实验计算、案例分析、校外专家讲座(每年维持在12~15次/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校级交通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实现理论、实践、创新逐级引导的知识传授模式,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使学生进入三年级就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工程问题。 2.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实施流程设计。按照逆向实施思路,设计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设计的流程,明确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各环节的控制要素。首先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确定综合毕业设计的分类,据此对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以及开放性实验提出要求。即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综合毕业设计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分析方法;通过开放性实验或实践,使学生掌握综合毕业设计所需的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交通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根据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生需求,以及作者所在单位教学实际情况,将综合毕业设计分为两大类:城市片区综合交通改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与周边区域交通系统改善设计。为满足这两类毕业设计需求,对《交通规划》、《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与控制》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调整。《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交通需求分析预测方法和交通仿真软件使用方法。《交通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改善设计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交通信号和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以上课程设计,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开展综合毕业设计的理论方法基础。在开放性实验方面,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先进教学设备,精心设计针对“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包的教学实验。例如,以下四类实验内容:实验一:交通规划通用软件建模与分析实验,加深学生对于交通规划模型的理解,培养学生使用主流的交通规划软件。实验二:平面交叉口不同控制方法比较分析实验。对单点交叉口定时控制进行信号配时方案设计,并根据配时方案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实验三:平面干线交叉通信号联动控制信号配时设计实验。针对干线的多个交叉口开展信号联动控制关键参数的调整对信号配时及干线交通流运行的影响程度的实验。实验四:基于驾驶模拟的交通设计方案分析实验。从驾驶员适应性分析这一对交通设计方案优化具有核心影响的内容入手,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方案比选的同时,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各方案的适应性分析实验数据。 3.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实施保障措施和技术支持。开展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后,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更强、工作方式更为灵活。以往按照统一时间节点进行突击检查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方式不能适应需要,有必要建立一套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到“综合毕业设计”的跟踪管理系统。学生从本科三年级进入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之后,就应通过该管理系统将实验内容、数据成果以及各种设计资料录入系统,作为四年级开展综合毕业设计的准备资料和选题依据,学生之间通过系统可以对各种资料进行共享。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开放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工作内容,在系统中对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给出范围和建议。学生毕业设计执行过程中,需按周、按月在系统中录入工作进度,指导教师需及时在系统中审核学生进度,并给出具体建议。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录入进度,系统能够予以自提示或警告。如果教师未按规定及时评估学生进度,或者提出的建议太简略,也不能通过系统审核。因此,跟踪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更是对毕业设计学生和教师工作的监管平台,解决了以往重点突击考核学生而对指导教师考核力度不够的问题。目前作者所在单位已经建立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过程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考核方面,综合毕业设计应转变以往统一时间节点考核的方式,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在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统一截止时间内,如果学生或小组的工作进度较快,可申请由指导教师和其他两名专业教师进行一次预评估。教师团队根据毕业设计跟踪管理系统中学生以往的工作积累和工作进度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学生提前并高质量完成了毕业设计的全部任务,学生即可提前获得毕业设计学分。对于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可在毕业设计之后继续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而直接工作的学生,可以利用毕业设计之后的时间参加工作实习。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非常有利,避免了以往毕业设计前期松懈后期紧张的低效率现象。 本文系统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开放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综合毕业设计逐级延伸的模式。按照逆向实施思路,设计逐级延伸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设计的流程,明确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各环节的控制要素。并提出交通工程专业方向综合毕业设计的类型、相应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开放性实验内容协调建议。为了保障主机延伸的综合毕业设计实施效果,提出建立从“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到“综合毕业设计”的跟踪管理系统构想,既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资源平台,同时能够对学生和教师的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简介:吴娇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系副主任,教授。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方式对人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从毕业设计选题、指导老师的配置及毕业设计实施管理过程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实践,分析了此改革模式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实践证明该改革方式积极有效。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设计 改革 实践 1 土木工程(交通方向)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桥梁工程和道路工程两个大方向,通常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开展毕业设计。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方向的选题又细分为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等多种不同的方面。 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一般是先确定选择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方向,再在选好的方向中选择设计、施工组织或造价等方面中的一个独立进行毕业设计,这就势必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仅能得到单一方面技能训练的机会(如选择道路工程设计的学生,一般仅能掌握道路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而对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施工可行性、工程造价等却不能得到较系统的锻炼;而对于选择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的学生而言,对道路工程设计的内容了解甚少)。 就毕业设计教学效果而言,现有毕业设计选题模式所培养的学生虽然通过毕业设计得到了锻炼,但没有系统有效地将大学四年所学的各门课程串联起来形成解决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造价等一个完整工程项目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体系。虽然各门课程在经历课堂教学、试验及课程设计等训练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但各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属于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单个知识结构在没有形成有效联系时,系统的效能是极其低下的,专业课程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也只有形成了这一知识体系的学生才符合毕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对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均有较全面的了解,且对其中某一方面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到实际工作中能马上着手工作并懂得如何与同一项目所涉及的其余方面的技术人员开展有效的协作。显然,当前的这种毕业设计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因而必须与时俱进,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专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发展和更新也越来越快,虽然整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从事的工作发生调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社会分工细化就要求人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深厚的知识根基,并且随时要学习接受并运用新的创新成果。每一项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视野以便与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合作或协调(如对从事桥梁设计的工程师而言,就必须在具备扎实的桥梁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甚至掌握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没有足够的专业视野就难以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岗位之间协调与配合,最终就很难生产出令人满意的产品。因此,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其尽可能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而较全面的专业根基。 2毕业设计改革内容与思路 2.1毕业设计的选题改革 让学生以毕业设计小组的形式在桥梁工程与道路工程两大方向、桥梁或道路方向中的不同方面中均适当进行横向联系,使设计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对道路或桥梁方向以及同一方向的不同方面均获得锻炼和协作的机会,同时每一个成员又都选择一个方面作为自己的侧重点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以期获得最佳的毕业设计锻炼效果,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选题方式:(1)对立志于从事道桥设计工作的同学,由几位同学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对整个公路工程项目中的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开展设计工作,全部的设计主体内容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中的细节部分则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设计均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每一位组员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工程设计过程。(2)将道路或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作为一个毕业选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合作完成,学生首先根据设计资料完成道路或桥梁设计内容,再对所设计的道路或桥梁编写施工组织设计(一个学生侧重设计,另一个学生侧重施工组织设计)。 2.2指导老师配置的改革 每个选题配置两个以上分别在道路或桥梁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有较丰富经验的指导老师,通过相互配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2.3毕业设计考核 (下转第59页)(上接第48页) 由一个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较系统的工程项目,参与毕业设计的小组成员成果考核变得相对较复杂。拟采用“成果权剩答辩权剩平时监控#权数-权数2)”的方式对小组内成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考核。对于小组毕业设计成果,可视整个项目完成质量给予一定的分数(项目分,百分制),同时对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专题内容进行分项考核(分项分,百分制),每位同学的设计成果成绩=项目分系剩分项分#系数1)。在答辩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专业方面设计成果进行阐述,回答答辩小组老师的问题,根据阐述质量和答题质量,形成该学生的答辩成绩(百分制)。同时,指导教师在日常指导及考勤过程中要求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形成各自的平时成绩(百分制)。 3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对2013届交通土建方向的40名毕业生进行对比性试验,其中20名学生(选做道路设计和桥梁设计各10人)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10名学生按“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组合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剩余的10名学生按“道路设计+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的组合进行改革试验。 通过对这些学生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管理、观察与考核,情况大体如下: (1)按常规方法进行道路或桥梁设计的20名学生,在自己的设计领域对设计的内容、思路、方法及涉及的规范了解较全面,对知识有较高的提升,达到毕业设计任务的要求。但他们对自己设计的内容之外的东西涉及很少(如路线与桥位的关系、施工的方法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都没有考虑)。这些学生基本在10周多或更短一点的时间内基本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初稿。 (2)对于参与实验改革的另外20名学生,他们对于自己负责的方向单元,对其中涉及的内容、方法、过程、相应规范方面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该方面知识的整理、归纳、应用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由于参与到另外的毕业设计内容的练习,所以在不是自己负责但参与的领域对其内容、方法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并且他们也会对公路设计中的道路设计与桥梁设计之间的相互协调有较到位的思考,对道路设计与道路施工也有较周全的思考,他们能较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能明确地编写实现设计意图的施工方法与施工方案。基本上达到了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其尽可能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而较全面的专业根基”这一设想的效果,从学生受益的角度来讲,这些学生比单纯从事某一方面的设计的受益要大得多。 但实施这样的改革方案,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比常规方法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按“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组合的学生,大部分要在13周左右完成初稿,而“按道路设计+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组合的,因要先完成道路设计才能最后确定施工方案,个别小组用的时间还更长一些。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需要本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由于毕业班同学需在找就业单位或考研复习花费不少精力,所以在时间配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如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对毕业设计态度的差异),都会对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若能解决以上问题,或想办法尽量降低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实施本文提出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对学生的学习、就业都是非常有益的。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 针对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实纲执行困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以及考研学生激增的新形势,本着培养较强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高度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在毕业实习环节上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 毕业实习 思考 对策 一、毕业实习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到现在才经历了5届毕业实习,相对属于较新专业。毕业实习的培养计划、大纲虽说也已健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完全具体实施起来; 第二,专业老师大都是近年毕业于交通类高等院校,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指导实习经验不足,造成在指导毕业实习以及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衔接上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第三,学校由泰安搬到青岛时间较短,有一个和地方融入的过程,与周围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定时间; 第四,对于一个新办专业,如何联系实习地点,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摆在系里年轻老师面前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第五,交通工程的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青岛甚至山东地区公路已较为发达,在建工程较少,而毕业实习时间固定,再加上实习经费的限制,很可能造成实习期间无地点可实习的局面; 第六,随着考研热的升温,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每年有近半数学生考上研究生,而他们考的方向又各种各样,许多学生都申请最好毕业实习和设计方向能和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有关。本着培养优秀、综合的新形势下的毕业生的原则,就必须做到针对性的实习教学,如何调整好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实习内容,需要时间和经验,这也加大了实习安排的难度; 第七,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且由于实习时间短,施工和设计单位不愿接收不能为之带来效益的实习学生,并且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实习单位和教师们的一个非常头疼的因素。 第八,目前采用的实习方式多以集中实习为主,由于学生多,现场条件有限,往往造成学生实习就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沟通能力得不到提高,实习效果比较差。 二、新形势下的实习对策 针对目前毕业实习存在的众多问题以及当前的新形势,结合以往有限的实习经验,交通工程系全体教师认真研究,群策群力,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关系扩大实习地点和范围 近几年引进的教师大都来自交通类的不同高校,为系里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蕴藏着非常大的关系网,他们的同学以及家人大都在相关交通类单位,且部分已经居于一定职位,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是可以联系到一定的实习地点的。对此,系里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如报销相关联系经费以及出差费用等,鼓励年轻老师行动起来,为系里也为教师自己都带来了扩大交往的机会。 2.需要系里尤其是学院的大力支持 由于系里年轻教师多,虽然开展实习教学的积极性高,但阅历、资历都较浅,涉外交往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鉴于此,交通系尤其学院的领导应大力支持,必要时在年轻教师的引荐下出面和实习单位建立联系,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3.建立固定和灵活的实习基地,备足实习地点 由于公路等交通工程自身的特点,再加上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一个工程的开竣工时间越来越短,从而也造成了每年、每次的实习地点都可能会不同。而我们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固定的,为了防止实习时为联系实习地点的的忙乱,必须建立固定和灵活的实习基地。 具体原则是,附近有在建工程的,只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可以作为临时实习基地,并且积极和其上级单位联系,通过上级单位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当然,建立过程会有一定难度,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同时在实习基地和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助活动,如利用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施工现场的部分技术问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给师生作报告,适当给一定报酬,等等。还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实习单位服务,博取实习单位的信任,为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实习地点不要局限在青岛乃至山东地区,要敢于走出去 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加快速度进行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建设,鉴于交通工程条带状的特点和青岛乃至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一定不要局限于青岛周边及山东省内,应该走出去,把实习地点放眼于更大的范围,这样才能更好的接触更多的工程,更方便地开展实习教学。 而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并不容易,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针对目前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学校承担大部分,学生适当承担一小部分的办法来解决。经过2004级、2005级学生间的不记名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只要能学到真东西,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好处,他们非常愿意自己出路费去外地实习。 5.购买意外保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利益 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学生多,管理困难,实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利益,除了加强安全教育和严格管理外,还可以提倡学生购买意外保险。购买方法采取学校补一部分学生出一部分的方法,以自愿的方式进行,以便万一在意外发生的时候能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保障。 6.实习方式由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改变以往的全专业集中实习的方式,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分散到各个实习工地,实习工地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自主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其余学生依旧采取集中实习。对于一些非常有特点工程,可以在认识实习或生产实习期间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这样每个工地只安排3~5名学生,实习单位也愿意接收,更便于加强安全管理,并且学生少了,可以由现场技术人员采取1带1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大大地提高实习效率。 分散实习就要求教师和实习单位一定要加强联系,共同制定相应的实习机制和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书面考核,并作为主要成绩,其考核内容与施工单位共同决定。 7.充分考虑考研和就业,针对性地开展实习 针对目前有近半数学生毕业后并不就业,而是继续深造的特点,可以采取提前找学生了解情况,了解他们的考研方向以及自己的意愿,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尽可能的有针对性的安排实习,以培养新形势下的真正的合格的毕业生。 8.提前定下毕业设计方向,保障实习和设计质量 还有一点要明确的是,毕业实习不同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是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的,是对大学三年半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的一个最有效的结合和锻炼。鉴于目前毕业设计时间紧张,且因为学生考研复试和找工作等原因,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全身心投入设计的特点,应该尽可能早地定下毕业设计题目和方向。具体可以在最后一学期之初,甚至前一学期期末的时候就定下来,这样,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搜集资料,提前准备,而毕业实习相对也就随之确定具体的实习方向和解决办法。 三、结束语 探索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土建方向)毕业实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十分必要,同时对毕业设计的针对性学习与训练也大有帮助。这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及时了解和把握交通工程领域的发展动向,把新科学、新技术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摘要】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本文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分析近几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工程 毕业设计 质量 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检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 1.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办学经验积累,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目前形成了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和交通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方向办学历史悠久,基础积淀厚实,在全国有重要的影响。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的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设计运输系统设计和绿化美化设计,专业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是我国唯一的总图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交通工程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培养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与以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就业范围拓宽。总图运输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工业设计院,近年来分配到民用设计院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而工业与民用设计院的总图运输设计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②两个专业方向相互渗透。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搭建了许多平台课程,充分满足两个专业方向的学习。目前90%以上的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总图运输岗位就业,如何确保交通方向的毕业生能胜任总图运输设计工作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③过分依赖指导。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指导,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设计成果创新之处极少,这样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满足社会需求,急切需要研究如何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2.提高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2.1 科学选题。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在确定课题时强调专业性、实用性、代表性和综合性,严把选题关,力求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 2.1.l 选题性质。选题尽可能做到与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了解交通工程专业在国家基本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定位、择业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工程应用类型的选题占较大比例,目的在于强化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专业基本功。同时应增大科学研究类选题的比重。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一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选题内容。交通工程专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结合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各年度的选题内容广泛,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几乎涉及到各大个行业,如钢铁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根据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去向,还增设了民用方向。同时要保证选题难易程度适当,要根据每届学生的具体隋况,调整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在对2009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22.8%的学生认为难或较难,61.4%的学生认为难易程度适中,15.8%的学生认为易或较易。 2.1.3 选题方式。选题先由指导教师提出,经教研室充分讨论和教研室主任审阅并签字后上报学院,经分管教学院长批准签字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指导教师根据批准的选题计划,编写任务书。选题计划和任务书确定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申报选择意向。 2.2 注重指导。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组织者。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任务布置到设计指导,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指导教师应结合自身具有的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充分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制定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和设计进度,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找到毕业设计的恰当切入点,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再者,注重指导的方式与方法,毕业设计应强调创新性,避免越俎代庖式具体的指导。在指导2009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要求学生记录工作日志,实行每周汇报制度,每位同学介绍自己一周的设计情况,并在每张图纸完成后,组内的学生互相评图,找出不足,并进行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方式不仅及时督促了学生,而且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整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3严格管理。 2.3.1 保证出勤。考勤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一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行考勤制度,保证学生出勤率;二是学院教学办及督导组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抽查,要求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指导实践每次不少于2小时;三是学校教务处和督导组实行中期检查,对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设计进度进行检查。 2.3.2 设计成果管理。在毕业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学校及学院的相关规定提交毕业设计教学资料,由专人负责建立教学档案,指导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自查,总结经验,同时教务处组织专家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全面考核。 2.4 客观评价。为保证对学生成果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首先,经教研室充分讨论,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例如设计深度、设计表达内容等;其次建立评价体系,毕业设计成果评价包含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委员会评分三个环节,各环节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独立评价。 3.结论。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关于高职院校音乐基础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论文摘要: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课程所要求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音乐赏析》课程,是以欣赏音乐作品为核心,其教学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欣赏音乐作品,而是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作品。在真正进入欣赏音乐作品的课程内容之前,若能用几次课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使这一课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高为杰教授在他编写的教材《音乐名作赏析》中提到,在音乐审美系统中,音乐审美效应的实现质量,取决于作品质量、表演质量与欣赏质量这三个因素的配合关系。可以用公式E=C·P·A来表示,E指音乐审美效应的质量,C指作品质量,P指表演质量,A指欣赏质量。如果假设作品、表演和欣赏的完善质量指标为1,那么:E=1×1×1=1。审美效应也达到完善的质量。如果C, P, A三项中有一项的质量较差,审美效应的质量也将降低。举例来说,如果听众欣赏水平较差,质量指标只达到0.5,那么,E= I×1 ×0.5=0.5。也就是说,即使音乐作品和表演都达到完善的质量,审美效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质量。换句话说,在审美系统中,音乐欣赏者一学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曲家将心中的情感通过音符等要素表现出来,如果欣赏者一点都不了解这些音乐语言,就很有可能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 可以肯定的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需要靠听觉才能欣赏,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1979年版,第79页)那么,如何才能有能辩音律的耳朵呢?首先,欣赏者要能够对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组织而形成的调性、调式、曲调、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音乐表现形式有较高的辨识力。 而这种辨识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例如,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乐音、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色。欣赏者应该了解乐音的音级,音程,调式理论体系中的大、小调音阶,半音和全音等相关的知识;了解节奏的不同类型的强弱规律,以及在音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如三拍子的节奏具有舞蹈性,因此三拍子是舞曲较常采用的节奏型,而二拍子的节奏具有进行性,因而二拍子是进行曲较常采用的节奏型:了解和声的形成,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协和和弦、不协和和弦、正三和弦等各种和声类型的不同音响效果,不同色彩效果以及在音乐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等等。其他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如乐谱(五线谱和简谱)是如何记录音乐的,乐谱上所使用的音符的音高符号和一长短符号、调性和节拍记号,表情、速度、力度和反复、省略记号、装饰音记号等各有什么样的含义和作用等等。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粗略地看懂音乐作品的的谱例,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水平让他们视唱一些谱例,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内在精神。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时,可以视唱表现姑娘们欢快舞蹈的主题和表现小伙子加入舞蹈中时热情奔放的主题,在视唱姑娘主题时,可加上打瑶族长鼓特有的节拍:X XX,边打节拍边视唱,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韵味,同时要求学生要唱得轻柔,连贯,使他们感受这部作品的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更易于理解这部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部作品了. 第二,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合唱与指挥))、《电脑歌曲写作基础》、《歌曲写作基础》等课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虽然并不是主要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是以掌握一定的声乐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集体美感为主要目的,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歌唱技巧以外,还必须看得懂五线谱和简谱,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稍深一些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不但要能够看得懂五线谱和简谱,而且还要能够自己根据歌曲的拍号打着拍子视唱,并_且能够富有表情地按照谱上的速度、力度等各种记号进行变化。 第三、教学中不应存在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可教可不教的观念。忽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的问题常常会发生在欣赏课和合唱课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等等,首先从欣赏课来看,从教材这一方面来说,有的教材除了对乐曲的分析外,并不包含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同的教材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交响音乐赏析新编》,虽然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但是其欣赏的范围限于交响乐,并且内容的起点相对而较高,同时不包含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就说明这一教材比较不适用于音乐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而更适合于用作教师的参考教材。而从教师这一个方面来说,有的教师本身就没有意识到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作用,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个个音乐作品放给学生听就行了,至于学生是否听得懂那么多的音乐术语则不太关心。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表面的、效率很低的教学。其次从合唱课来看,有的教师简单地根据合唱教材上课,认为一个学期里按照教材教唱了几首合唱歌曲,教会了指挥手势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也是非常不全面的。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合唱课,这样的教学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不理解,令他们觉得听不懂这些音乐,或者产生“音乐就只是如此”的想法,认为音乐课本来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没什么内容好学的。学唱歌的时候也只是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渐渐地就对音乐失去兴趣了。结果,不但不能达到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最终目的,反而使学生将他们所不了解的音乐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如果能在课程中接触到能够接受得了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他们就有可能明白,音乐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并非只是唱唱歌而己。而他们所学到的一点点知识足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更多的好奇,即使他们不可能成为音乐家,但他们也有可能更加认真地、热情地上音乐课,也就能够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不够的情况下给学生上欣赏、合唱甚至歌曲写作等课程无异于让一个文盲欣赏小说、写诗歌。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通过音乐教学提高职校的德育管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职业教育 音乐作品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而音乐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我感觉要求更是相对高一些。对于促进这些处于青少年阶段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智商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己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怎样更好的利用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艺术实践课对学生进行更大程度的品德教育。下面就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就此提出如何在职业教育的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所应作出几方面的努力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职业教育中德育的必要性,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必要性 首先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德育建设首当其冲。职业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错误。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式”教育,才是孩子真正的出路。而职业教育只不过是一些成绩差,考中学大学无望的孩子的不得己行为。而没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必要补充,担负着培养社会上大多数一线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的重任。这时一个人的品质已成为单位用人的首选条件。例如在大多数招聘会上用人单位首先以各种方式考察应聘者是否孝敬,是否有责任感,是否节俭、以岗为家等等。也对,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对自己的父母负责那么他还会对谁对哪个岗位负责?而我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恰恰大多数是各种素质都有待于提高、可塑性很大的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却自认为很了解社会,看待问题很肤浅遇事莽撞易冲动……基于种种意识和实际问题的存在,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德育方向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改变的,音乐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利用各种音乐元素的协调组合,从而达到与听者产生听觉和心灵上的共鸣。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二、抓住上好每节音乐课使学生的人格指数得到升华 想给职校学生上好一节音乐课不同于给中小学的孩子上音乐课,它除了包含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元素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性质并融入相关的企业文化和此阶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我们要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上好职校的音乐课对学校和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说来音乐课包括音乐欣赏课和歌唱课两部分。通常音乐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我们首先要把传统的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决不能排斥健康的流行音乐,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既领略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感受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通过多听、对比,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著名作品《黄河大合唱》便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又有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他的八个乐章反映了抗战的不同时期中国人民遭受的无比灾难,最后团结反抗联合全世界革命人民,向法斯侵略者发起总攻,号声震天、激流澎湃、不可阻挡的最高潮。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热情。另外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中也不乏德育的较好作品,如由蒙古歌手腾格尔创作并演唱的具有浓郁的蒙古风情的《天堂》,它悠长舒缓的音调、起伏跳跃的音程,加上特有的装饰音,极富抒情性色彩。给听者展示了辽阔的草原景色,让学生仿佛看到一副蒙古草原的美好图景和勤劳彪悍的牧民形象,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种人们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教化”作用从歌曲教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品质教育。我们随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的体会和感受,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简单的说:我在教唱《国歌》时,先向学生介绍词曲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深入理解、体会、表现。唱后讨论感受时,有的同学说通过学唱《国歌》,想到了我国运动健儿在我们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时,运动场上每次伴着《国歌》响起,升起五星红旗时庄严而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决心刻苦学习,勤奋锻炼,也要为祖国争光;还有的同学说听到国歌声,仿佛看到五星红旗在 《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伟大祖国60岁华诞庆典时的宏伟壮观场面,想到我们的国家也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通过一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二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利用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德育教育进而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 三、适当组织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学,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组织一些联欢汇演、大合唱、卡啦ok比赛等。当学生高兴时,就会在活动中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唱歌,但到歌唱活动时,学生们的表现就有些被动,歌唱活动需要的是一种氛围,把个人的表演行为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作为演员参与,这样就能更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热情,让歌唱成为学生们的乐事。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的影响力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列的事业心。职业教育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师资同样也是关键。一个音乐教师同样也应做到教书育人,要想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对我们来说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正确的歌唱常识和技巧(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和清晰咬字、吐字);掌握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键盘的演奏技巧。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以身作则,随时都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总之,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对我们来说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任务。这就不断要求我们勇于打破程式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的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这也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对学校实体提出的新要求。更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为了我们能更多的培养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让我们群策群力,利用我们的音乐艺术课大力加强德育建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振兴我国的职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试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教学浅谈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才能 基础知识 墓本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中专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应如何教学,怎样提高学生逻挥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潜力,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超,上好一节音乐理论课进行了阐述。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 如在讲节奏,节拍时,用列队行进中的整齐步伐来比喻节拍,用千变万化的鼓点来比喻节奏,突出了强弱和时间的概念。在拍子的分类中,根据“单”、“复”、“混合”、“交错”这些词的含义,来说明各种拍子的不同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这就是明确目的,掌握规律的好处。 (4)精讲多练,解难释疑。上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清楚,讲正确。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模凌两可,给学生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印象。对一些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疑点,则要讲仔细,讲透彻,如讲大小调中的音程及和弦时,对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就可以讲得深透些。对于旋律大小调就可以讲简单些。在自然大小调中,又要突出自然大调,因为自然大调是关键,是基础的基础,把自然大调中的音程,和弦讲透彻,自然小调就可以根据关系大小调的理论而讲明白了。关于和声小调的音程及和弦,则要抓住由于导音的变化所产生的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抓住关键和重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图示板书,精心设计。上课,运用最多的是语言,其次的就是板书。精心设计的图示板书,可使教材的重点,关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如讲和弦的结构时,把音程结构标出,这样四种原位三和弦,四种常用的七和弦,从名称到结构,就一目了然。②合理布局,疏密得体。③字迹工整,色彩鲜明等。这样通过自己的精心安排就能把一节课上的有滋有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综合以上所述是本人工作以后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的一点见解,望同行多提出宝贵意见。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传统舞蹈 舞蹈教育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应从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传统舞蹈的学习,使之系统化;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传统舞蹈在音乐专业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 舞蹈课作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级实用型音乐人才的重任。自1999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以来,舞蹈教材体系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影响。训练内容太难、太深,它们是否适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的教学,这一点值得研究。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与教材在教学中的错误趋向 自教育部1981年印发舞蹈教学大纲以来,我国已相继出版了以下舞蹈教材:1.《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3.《舞蹈编导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4.《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 翻开这些教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多年来被舞蹈界所认同的选材结构,即教材被分为两部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的使用是由教师各自为政任选的。由于教师受个人修养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和进度上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舞蹈组合的掌握情况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就更大了。这种教材的选用结构和取向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出现由舞蹈教材选择随意性所带来的弊病。 教材取向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各自追求的不同,例如在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让学生接触一些舞蹈技巧,不切实际地向专业院校看齐,导致的结果是教材的选用面狭窄、教材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出现两个极端的学生类型。从教育层面上说,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舞蹈培养目标是相悖的,这种教材选择两极化的误区造成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传统舞蹈掌握知之不多。 二、合理评价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启蒙教学中中国教材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芭蕾基训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论从训练方法上还是从动作的创作上,越来越多地与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学习芭蕾基训的目的是要学习其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使之与音乐表演的实际、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学习处于打基础阶段的特点相一致。纵观全国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选用芭蕾基训教材模式进行形体训练的突出问题是初学者适应慢,困惑点多,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其原因是芭蕾基训的正规性、持久性、文化底蕴与中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起点(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学习目的、舞蹈感悟力等)差距较大,这点尤其受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制约。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上肢、下肢与躯干在初步规范的基础上,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协调自如地运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中国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①因此,形体训练教学,中国古典舞基训应占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全国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中已经占重要板块。通过各个民族舞蹈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把握各种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②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已经显示了其艺术价值及地位。 将古典舞基训和民族民间舞选入教材,不仅可以理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脉络,还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系统的中国教材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 作为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学者,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中华文化的舞蹈教育的前提下,承认西方舞蹈渗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开发上来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一)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度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中国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③以上事例充分证明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是不抵触的,只有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才能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得以创新,才能将中国优秀的舞蹈成果运用到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立足民族文化这个根,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把舞蹈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而不仅仅看作是技能表演课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技巧水平很高,但总给人在舞蹈感觉上有欠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修养,对舞蹈作品掌握的程度和系统性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教学—研究—舞蹈表演—进修”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使教材的使用达到应有的规格和质量。 (三)传统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 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舞蹈课教材的选用应包括:形体训练、中外舞蹈、舞蹈欣赏。按照民族舞蹈的发展顺序,教材可由三部分组成:1.形体训练(芭蕾基训、古典基训、身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良好的姿态,有助于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2.中外舞蹈(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以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和流行舞为辅,既可了解西方舞蹈的特点,又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还可掌握舞蹈发展的趋势);3.介绍和欣赏优秀中国舞蹈作品(体现并继承了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特点运用在教学上)。 综上所述,编写教材是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与研究中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切忌简单盲目。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导入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情绪有点随意性,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能持久,最多也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因此,要让他们在唱游课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就要寻找一种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发现,有一次上课时用童话导入欣赏乐曲,学生的兴趣特别高,欣赏的教学效果特别好。于是,我又想:既然用童话导入欣赏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果用童话导入唱游课里的发声练习、听音训练、乐理学习、歌曲教学、歌表演、以及综合活动,是否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久以后的实践证明:用童话导入唱游教学,确实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小学一、二年级中用童话引发学生的唱游兴趣这一课题谈一些本人的体会。 最后,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还碰到什么东西声音长,什么东西声音短?你会模仿一下吗?这样一来,学生在童话的引导下,通过听辩和模仿,很轻松地掌握了分辩长音和短音乐理知识。 五、 童话导入歌曲教学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让他们一本正经地看书朗读歌词,或者反复地跟老师朗读歌词,是一件很乏味、很头疼的事。因此我常常根据歌词的内容编成童话,在学习歌曲之前,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唱好歌曲。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唱游第一册第八课歌曲《小小的船》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我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的音乐演唱起来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揽月的?蒲е鞠颍?媸且痪俣嗟谩?BR 六、 用童话导入歌表演 在一、二年级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歌表演,而且一般的学生都能当堂学会。这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我常用童话先行导入,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应做的动作和表演的顺序,从而使歌表演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学年级唱游第三册第四课《大鹿》的歌表演时,我编了下面一段童话:在一个美丽的清晨,森林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小鸟、蝴蝶等许多动物、植物都醒来了,它们都在早锻练呢!瞧,大鹿站在门后边也在做健美操。突然,小兔蹦蹦跳跳地出场了,它跳到门口,慌慌张张地向大鹿求救。门开了,大鹿把小兔拉进“房”里,又把门关上。不一会儿,另一只小兔又慌慌张张地跑来敲门,也被大鹿拉进房里,大鹿手拉两只小兔的手,高举过头,表示从猎人手中脱险了,它们在跳跃欢呼,庆祝胜利。 讲完童话以后,我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情景 表演一下呢?”学生们齐声叫道:“想表演!”于是,学生们戴着头饰兴奋地边唱歌曲边表演起来,兴趣特别高。 七、用童话导入综合活动 唱游课,唱游课,有唱歌,有玩耍,玩中学,更轻松。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兴趣,我也把童话介入其中。例如:在二年级唱游第三册第六课玩玩《草原之声》时,我根据玩的内容编了童话:我是一片云,飞呀飞呀,我飞到了大草原上。听,小鸟在“叽叽、叽叽”欢快地叫着;风在“呼——呼——”柔和地吹着;鸟声中还有小河水在“哗——哗——”地流动声;水声中夹着牛和羊的叫声:“哞——”“咩——”;鸟声、水声中夹着马蹄声:“的的答答、的的答答”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直至消失在天边。哎呀,草原的风光真是美丽极了! 说到这儿,我就问:“小朋友们,你们会不会用你的嘴和打击乐器来模仿一下刚才的《草原之声》呢?”学生都说:“我们会。”于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学风在吹;有的学鸟叫、牛羊叫;还有的用双响筒学马在跑,配合老师的琴声,尽情地表现草原上的美妙声音,那种表演欲和兴奋状态一直保持到了下课。 总的来说,在小学一、二年级唱游教学中,采取童话导入的方法,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体验音乐美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农村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农村的音乐教学更是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农村音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音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音乐教学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成。 1 农村音乐教学首先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 一是形式要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要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要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在欣赏《十送红军》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课堂设计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2 农村音乐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唱歌” 唱歌教学是农村音乐教师的重点工作。“唱”和其他的不同,不需要童子功,只需要自己的努力。因此,“唱”在农村学校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教学中怎么样训练学生的唱呢?我认为: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想唱。“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从只能随着磁带唱到随着钢琴唱,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对于音准感觉好的孩子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学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音乐教师要意识到音准问题的重要性,在自己的课堂上,在保证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不打破自己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加上一些音准的练习,会为你的音乐教学增加艺术魅力。音乐学习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不断地练习,量变的同时质也在变。音阶训练,要反复唱。学生在反复体验中,不仅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且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并能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学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进一步抒发,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深刻的审美体验。 3 农村的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音乐教学活动是音乐活动的教学,而音乐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现代的音乐教学观念,是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邮递马车》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 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马车、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自身的艺术修养,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建设,这修养包括音乐、人文修养,自身建设,主要就是专业技能的建设,像键盘、声乐、舞蹈、乐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不断学习和强化,这些也是作为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这些专业魅力更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农村音乐教育,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是每个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发挥利用音乐对于德育教育的功能,对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确立学校课程体系中音乐的地位,培养学生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中学德育是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劳动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五个方面的教育。它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把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 优美和谐、感人深沉的音乐留给人的影响是终生的。音乐教育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可通过教材内容,如歌词、标题等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生自己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演唱与演奏来激起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爱社会、爱故乡、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样的美,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的内在正能量。音乐以声音来表情达意,无论演唱、演奏、创作,无不要求一个“诚”字。敞开心扉,任真情随乐声而流泻。优秀的音乐如清纯的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渗入心灵深处。学校通过合唱、合奏的训练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和谐”之美,感悟“合作”的力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使学生体会“和”的重要性,一个班级的荣誉要“和”,一个学校的兴旺要“和”,一个家庭的幸福要“和”,一个国家的富强更要“和”。透过音乐的“和谐”之美去体悟音乐对人生的自我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教育激励功能。 三、利用音乐实现德育功能的途径 1.歌唱的教学,激发学生情感。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歌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演唱中提高演唱水平,还要让他们在演唱中去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强烈的情感,生动地表达歌曲感情和意境,特别是“起来!起来!起来!”这一连串的递进,运用渐强的力度,把旋律推向高潮,一种民族责任感、紧迫感便会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再次,在教唱歌曲时,引导学生唱出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等,把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 2.作品欣赏。欣赏作品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歌曲《游击队歌》,以鲜明的节奏,轻快流畅的曲调刻画出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才。 3.歌唱、演奏过程,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音乐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与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 器乐演奏则更严格地要求学生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照顾整体,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4.声乐、器乐训练培养学生勤奋坚毅的人格品性。音乐训练由于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深爱学生的喜爱,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激励学生以坚强毅力学习音乐,同时在演唱、演奏中严格要求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乐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 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对调皮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也要时时善于发现他们良好的嗓音条件,让他欣喜若狂,他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外,还在声乐上刻苦学习,得到了好发展,成为一名很有特色的校园小歌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因此,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总是与改造世界的实践相联系的。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让学生懂得音乐知识,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音乐,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为音乐学科,音乐教学更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初中音乐教学 【摘 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并不过多的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歌曲,在欣赏中体会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内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思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欣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我们要抓住每个契机,及时给予表扬。不管唱的标准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参与,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语言要自然、真诚,用我们亲切的评价语言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游击队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用肢体语言把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一端是成功的一半”。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牛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精心设计好的“一场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可见,对于一堂好课,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活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境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缩短与新课内容之问的距离,使学生在音乐与肢体相溶的气氛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引发兴趣,体验情感。 对于低年级音乐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些情趣适度,动作难度不大的律动。如在教《同唱一首歌》时,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民族的头饰及自制打击乐器作为教学道具,然后让同学们随着老师喊出的节奏作不同民族的简单代表性动作。最初让学生自由做,随后老师稍作一个小总结,把动作简单统一,带领学生一同由慢到快、边一起喊节奏边一起跳。最后,放音乐载歌载舞。学生们听到好听的音乐,跳着喜欢的动作,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首歌曲,并且还初步体验了解了各民族的风情,懂得了祖国大家庭的道理。 通过律动参与法,不但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了音乐情绪。 二、形象设疑,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马文学艺术相比,音乐可称之为非语言艺术,但她又是语言的尽头艺术。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色彩来表现,他虽不能表现“十二个半音阶”这种量化词却能让人看见活泼的孩子在跳 动。特别是对小学生,在形象设疑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狮王进行曲》威风凛凛的狮王形象;又如《魔法师》中魔法师念咒的样子,都很生动具体,让学生通过乐曲的形象去想去构思意境,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提高学习效率,以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课堂的教学有个好的开头,设疑是为了解疑,当谜底揭开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成了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课上通过音乐形象去设疑,给孩子一个具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三、情境诱趣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诱趣法,即是可借用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道具,如画面、音乐、舞蹈、大自然风景等,或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相关联的作品为纽带,对另一个陌生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升国旗时的情境、国旗的形状、颜色及所代表的意义。学生们立刻对国旗充满了敬意,并立志要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国旗。用情境进行导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联想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音乐课中获得更多美的感受,爱的教育。 四、故事导入法,提高学生领悟能力 小学牛天真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比老师上来就直接讲授新课要容易和喜欢。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音乐的欲望。如在教授歌曲《拉勾勾》时,教师讲述在一桌小朋友下课在一起玩耍时发生了小矛盾,在上课时,其中的一位小同学忘记带橡皮了,恰巧另一位小同学带了 两块,他毫不吝啬地取出一块借给同桌,同桌不好意思地说声“谢谢!”就这样,两位小同学在下课时手拉着手又成为了好朋友,并拉勾勾约 好不忘记带橡皮了。故事讲完,我发现同学们都同桌之间相对微笑着。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说:下面就让我们听《拉勾勾》,由此把学生们引入到本课教学当中。 通过故事导入法,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还说出了今后如何与同学相处,这样,不但调动了学习积极件,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领悟能力。 五、悬念的设疑,引导学生探索的欲望 悬念的设疑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创设悬念,并以此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进行新课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音乐欣赏课用来设计悬念的问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较薄弱的学生,设疑必须由浅入深,另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设疑问题要加大难度,发展其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欣赏《红河水》之前教师先不说曲名,但事实在教室黑板有目的给学生设置一个启发性的悬念提问,你听到之后情绪如何?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才能进行专注的思考,第二次复听音乐,再次提出问题:“请问分几段,每段表现了什么内容,描写什么意境?” 通过设置这种程度不一的悬念问题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并对这首作品进行思索分析,判断总结,使思维得到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提高并吸引学生的听辩能力,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 音乐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真正的喜欢上音乐课。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技巧 一、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我觉得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聆听《飞来的花瓣》,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的心情,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我的学生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有几个同学还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诗,歌颂自己的老师平凡而伟大,无私的奉献。一时间,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成了文学课,美术课,诗歌朗诵课等。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我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刻,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音乐离不开听,更离不开思考和投入,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音乐与语文的结合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聆听欣赏时,我总是利用时间制作精美的教学 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赏课堂中。 三、音乐与现代教育信息的结合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我利用很多的休息时间,制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精美动画和flash等,不仅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乐曲所创设的情景中。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我在我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来创设教学意境。对我的学生进行熏陶。其实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这样就能逐步的让学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要和新课标紧密结合,大胆实践,更新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 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应以什么为核心?这是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至今未能搞清的问题。目前有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仍注重在演唱技巧、乐谱知识、演奏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是实施新课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烦。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识谱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设计了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学生边看着我精心编辑的录像资料,边听着画外音:“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蓝天、白云、马儿跑,这景色多么优美,气象多么祥和,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学生的思维被教学语言调动起来了,视觉和听觉被全面调动起来了,使之达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学生的学唱欲望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表情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而充满新颖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意对新课学习的导入,会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歌的学习。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我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这样写的:“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道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 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新的渴望。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作用 审美的能力不光是通过大量的唱,也是通过大量的听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光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生的嗓音条件有限,他们所能唱的歌曲范围也比较狭窄。开展欣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发展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的,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人有强大的感染力。教材中如能增加一些好的、短小的国内外民族音乐名曲欣赏,选择得当,就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也能使学生增加对民族音乐语言的了解,更加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同时,通过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开扩学生的艺术视野……这样,既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中小学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要把艺术的完整性教给学生,使学生既能通过艺术作品体会到艺术的美,又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历史重任。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的艺术思维训练和艺术文化渗透 论文关键词:音乐 艺术思维 训练 艺术文化 渗透 论文摘 要: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思维能力。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促进艺术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有效渗透。 音乐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曾一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被大多学校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虽然也象征性地安排了几节课,也往往是被其他学科把时间挪用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入,特别是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逐步走上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 就音乐这门学科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在向学生展示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魅力。比如说,音乐中的五线谱,从表面看错落有致,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跳跃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与多个领域,作为艺术造型的创作原型。如果,我们在音乐课堂上,不从艺术的角度组织课堂,传授有关知识,就会失去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让人感觉音乐枯燥、干扁。 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修养也是体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如何将音乐和艺术结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音乐能够培莽学生的艺术思维 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方法很多,但是,尤为重要的是要抓好学生艺术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只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他们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演绎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非一日之功,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途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创设课堂环境 好的课堂环境是诱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环境基础,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有关内容,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包括教师本身的着装、板书、教学器材等,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在课堂软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我们引入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后,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创造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参与的环境,刺激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进行艺术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要与艺术文化渗透 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方面,仅仅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基础。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音乐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可忽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促进音乐教学的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促进音乐教学中艺术文化的渗透: 1、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 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2、多策并举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思考。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一些体现不同艺术文化主题的文体活动。总之,要多策并举,加强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的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音乐这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加强音乐与艺术的融合,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断丰沛学生艺术文化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综合素质。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来为教学服务。 一、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在各种歌曲或器乐曲的欣赏教学内容中,其作品的创作、流传过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有许多翔实的资料和传说故事。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midi制作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的基本思想内涵,选取能够体现其音乐段落主题的画面和适当的文字介绍,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本内涵的理解,倍受学生欢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堂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如在介绍作品《伏尔加船夫曲》的背景时,播放一些纤夫们拉纤的视频片段,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赏听时,学生便会随着“拉纤”的动作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介绍欣赏《十面埋伏》时,播放一些有关楚汉战争或内容接近的战争视频片段或图片,再配合文字介绍,整个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以及中间的转换变化便一目了然地出现在学生的意海中,随之,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意义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和作者“相同”的心境,既达到了课堂音乐欣赏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这种音画一体,尽管在某些方面来说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针对全体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演绎、创造情景,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达到艺术的升华。 四、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应用,更大可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譬如我在给学生欣赏了管子独奏曲《江河水》时,通过“实际观察”,有一名学生在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写到:“作为在辽南广为流传的鼓吹乐曲,《江河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就像一篇优美的韵文诗,只要闭上眼睛用心去领会,我不认为该曲表现某一特定人物的感情和遭遇,一首民歌在流传许久之后已然融入了哪个地区所有人的悲苦和沉思。社会的黑暗使身世无依的东北人需要渲泄、需要呐喊,而《江河水》正表现着这一主题。深沉而悲亢的音调、反复的吟说展现了被压迫民族的心情与呼声,悲凉的曲调中不时透出一阵阵衰微的疾呼。”?曾经,我们的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幅画,学生非常兴奋,当堂作画,很快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视听联觉,有助于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各种音乐教学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了音乐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奠定了基础。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高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好多次,在上课时我问学生,对传统音乐持什么态度,他们几乎都会用三个字回答——“不喜欢”。对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压力,一直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又能把课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音乐知识缺失得太多,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音乐教学只能仍然在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传统音乐仍然没有走到学生的心里。欣赏传统音乐的难度高,学生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认识到知识的构成性、组织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性。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组织性多是由教师掌握的,学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识的系统组成部分,学习过程基本是由教师安排好的,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下意识地把知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性。一旦当他们置身于一个自主性学习比较强的环境中,内心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时,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我想,这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的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机遇等。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那么,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感悟音乐形象。音乐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悟”,就必须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甚至演奏等音乐实践中,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让自己的情感也丰富起来;随之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真正滋润心灵。这样,就在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人变得高尚。 第三,在音乐的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我们可以把音乐意蕴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如听赏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设计动作,伴着优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达的对生活的希望、热爱尽情地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第四,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在音乐课上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 第五,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了解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知识积累几乎没有,甚至就连课本上的歌曲会唱的也非常少。这样,就常常陷入音乐课教学无法正常实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音乐文化学习中学会积累,如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歌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多参加文艺活动等。 总之,在音乐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智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研究 摘 要: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应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课堂提问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文中的几种方式等。 关键词:音乐课堂 提问 方式研究 中学音乐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 一、善于把握提问时机 音乐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2.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是学问,自然有探索不完的奥秘;是艺术,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事实上,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这里笔者仅仅概述几种常见的提问方式。 1.“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也有巧问与笨问之分。有的教师析疑解难时总是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不分轻重主次,或提问过于空泛,或提问模糊不清,或提问缺乏新意,其结果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是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提问必须有的放矢,箭中“课眼”,让学生学会思考,准确理解课文。 2.揭疑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于无疑中设疑,以利于激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不放过教材中看似平常处、易懂处,注意深层思考,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 3.曲径通幽式 教师不正面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迂回地指向问题,即问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常说的“曲问”或迂回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4.由此及彼式 这种方法又可称为联想性提问,即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自己类比出新的问题,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也可直接提示学生展开相似、相近、相对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浅谈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与设计:关于建筑工程中电气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摘 要:建筑工程中电气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会受到来自设计方案、施工工艺、管理制度、建筑材料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事先预埋与电气设备使用有关的配线、配管、接地线等工作;电气设备安装时应做好防漏电保护装置和防雷保护等工作;在电气工程正式验收前,必须对安装后的电气设备进行调试,验证电气设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电气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电气设备 电气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些电气工程施工项目又分为许多小的分项工程,各分项又是通过一步步不同的工序来完成的。所以要保证施工质量,就要控制各项工序的质量,严格检查每道工序,只有上一道工序过关后才可以允许下一道工序的继续进行。 1 电气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1 加强对电气工作人员技能培训,电气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整个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技术水平高,分工清晰,责任明确,是保证电气工程质量的基础。 1.2 施工前,建设单位主持图纸会审工作,由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提出图纸中的问题给予解答,并将图纸的设计意图及难点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说明,保证相关单位正确理解设计方案。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查对施工图,列出有交叉施工的部位,并编制施工交叉部位的施工计划,充分做好技术与材料准备工作,设备由建设单位按图纸要求定货,严格选择供货单位,保证设备质量。 2 电气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影响电气工程施工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即 4mle,分 别 指 : 人 (man)、材 料 (material)、机 械 (machine)、方 法(method)和环境(envirohment)共五方面的因素,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电气工程子系统较多。包括照明系统、动力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电视接收系统、宽带网络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需要从整体上对电气工程质量进行防治。 2.1 防雷引下线及接地工程:外墙金属防护栏杆及屋顶的金属部件要做好防雷措施,做好工序衔接;做好设备外壳接地安装工作,接地端子的预留应符合规范要求。地基基础的底板主筋与柱主筋贯通连接,绑扎牢固,必须将防雷引下线的柱主筋自下而上标记清晰,将钢筋表面做好防腐处理。为了减小接地电阻值,以达到图纸要求的阻值范围,可增设接地极。 2.2 电气工程安装工作注意事项。所有导线、电缆、插座在安装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外观完好性检查、设备绝缘测定、接地电阻试验、电流泄漏测试合格后方能送电调试,设备的安装要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确保设备外壳做接地防护。 3 电气设备安装质量检查与调试验收的质量控制 3.1 安装单位资质审查、材料设备进场和使用报审、安装过程检 查和竣工验收是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三个重要环节。资质不合格的安装单位,工程质量是没有保障的。材料设备进场和安装不报审,工程质量就处于失控状态。电气设备的安装位置与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设备的房间应做接地带,且接地连接正确可靠;所有螺栓均处于紧固状态;绝缘件应无裂纹。电气设备安装应严格按设计施工,质量符合设计 和规范要求,施工范围符合合同条件。监理工程师除了对电气安装单位的资质和材料设备的使用进行控制外,更重要的是对安装过程的控制和安装质量的检查验收。尤其是对较隐蔽的工程,更是要严格审查,发现质量问题或质量隐患要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修改和调整。 3.2 设备的试运行,是电气工程的重要检测步骤,涉及施工、监理、设计、建设等单位的共同配合。对待调试设备性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运行,逐项进行,一定要反复试验,使其达到设计要求。设备的总配电箱设置在明显的位置,并用标签标明内部线路的控制对象;设备试运行要先进行单机无负荷运行,待测试标准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联动无负荷试车,待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后,最后进行带负荷的联动试车。 对于市电与发电机供电切换、主要供电线路与备用供 线路之间切换的调试,操作人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由于疏忽大意或各工种之间协调不到位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例如:柴油发电机带不了负荷,只因开关的整定值未按设计要求设定;发电机供电回路未核对相序,因相序反了而导致电机反转;由于二次回路转换开关没有放在自动切换位置,导致主备供电线路在发电机供电时无法自动切换,造成用电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的现象。 消防报警设备以及火灾自动喷灌设备系统的调试,因涉及消防控制室现场手动、自动起动、降压起动等控制,且在安装过程中涉及多个不同品种设备供货商的同时安装,在现场整体的协同配合上很容易发生问题,从而影响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进度。电气项目负责人必须提前协调好不同设备供货单位的安装日程及进度,安排好不同设备之间的交叉安装及衔接过程,调试中要确保相关联的消防设备之间的自动协同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消防电气工程的安装及调试任务。 4 电气设备成品保护 电气设备成品保护是电气安装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加以控制,设立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应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以明确各自的责任,严格控制下道工序施工人员的行为,确保设备材料不受损坏。 5 结束语 总之,要想把电气工程做好,应根据工程自身特点,把质量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对现场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问题的发生,提高电气工程质量。 浅谈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与设计:建筑工程中电气的安装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个人参与的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案例,对电气工程安装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电气安装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一、建筑电气安装技术探讨 1.施工前期准备 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建筑项目安装设计提出相关的技术要求。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施工技术人员审核安装和施工的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的现象,电气安装工人应该学会看懂相关的施工图纸。电气安装施工前,需要详细的了解电气安装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问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电气安装施工相适应。在安装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电气安装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等基本设备。 2.配电设备安装工艺 配电箱是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的表量,也是电力负荷在现场的直接控制器。要使工程中的动力、照明以及弱电负荷能正常工作,配电箱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工程中配电箱型号复杂、数量多,大部分配电箱还受楼宇、消防等弱电专业的控制,箱内原理复杂、设制严格。 所有配电箱不打开箱门时的防护等级不小于ip40,打开箱门后的防护等级不小于ip20,以上箱体按现场情况采用上(下)进上(下)出接线方式制作。 3.线路敷设工艺 (1)导线敷设方式、部位代号。sc-穿焊接钢管敷设、ct-桥架敷设、fc-地板内暗敷、cc-顶板内暗敷、wc-墙内敷设、acc-吊顶内敷设、sr-钢线槽敷设、ce-顶板面敷设,严格按设计和规范下料配管,专业监理工程师严格把关,管材不符合要求不准施工。(2)配管加工时要掌握。明配管只有一个90°弯时,弯曲半径≥管外径的4倍;2个或3个90°弯时,弯曲半径≥管外径的6倍;暗配管的弯曲半径≥管外径的6倍;埋入地下和混凝土内管子弯曲半径≥管外径的10倍。(3)镀锌管和薄壁钢管内径小于等于25mm的可选用不同规格的手动弯管器;内径≥32mm的钢管用液压弯管器;pvc管子根据内径选用不同规格的弹簧弯管,内径≥32mm的管子煨弯,如大量加工时,可用专制弯管的烘箱加热,做到管子弯曲后,管皮不皱、不裂、不变质。pvc对接时,建议采用整料套管对接法,并粘接牢固。(4)镀锌管和薄壁钢管禁止用割管器切割钢管,用钢锯锯口要平(不斜),管口用圆锉把毛刺处理干净。直径≥40mm的厚壁管对接时采用焊接方式,不允许管口直接对焊,直径小于等于32mm管子应套丝连接,或用套管紧定螺钉连接,不应熔焊连接,连接处和中间放接线盒采用专用接地卡跨接。 4.开关插座的安装施工工艺 插座、灯具开关、吊扇钩盒预埋时,应符合相关安装图纸要求,在施工定位时,应该严格的施工基本要求:左右、前后盒位允许偏差≤50mm,同一室内的成排布置的灯具和吊扇中心允许偏差≤5mm,开关盒距门框一般为150-200mm。在预埋安装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现浇板的厚度要求,设置吊扇钩用l0圆钢先弯一个内径35-40mm的圆圈形式,把圆圈与钢筋缓缓地折成90°角,插入接线盒底的中间位置,然后再根据板厚把剩余钢筋头折成90°角,合理的搭在板筋上焊牢即可。模板拆除施工结束后,需要严格把把吊环折下,圆钢必须进行调垂直处理,位置需要在盒的中心,吊钩与金属盒清理干净,需要进行刷防锈漆防腐处理。 5.建筑物防雷工艺 建筑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连接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钢筋采用焊接连接和直螺纹连接,所有金属件的连接方式及截面均满足防雷规范的要求,并与屋面焊接连通,因此可以直接作为防雷及等电位连接系统的引下线,引下线与基础接地装置焊接; 如果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其主体建筑利用结构柱、地梁、桩基、承台等内部的主筋连通作自然接地体,结构基础钢筋一律采用焊接、绑扎等可靠连接的方式,所有金属件的连接方式及截面均满足防雷规范的要求,并与引下线金属结构焊接连通,可以直接用作防雷及综合接地系统的自然接地装置。所有桩基、承台、地梁内钢筋应连成电气通路,并形成周边闭合回路。 如果建筑外墙均为幕墙结构,建筑物从室外地坪起,每层外墙处利用结构圈梁内外侧两根主钢筋焊接连通成环形作均压环、并预留接地端子板,将外墙上的幕墙框架等所有金属构筑物均接入均压环接地系统,每个金属物的接入不少于两点,以防止侧击雷的破坏。 二、安装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图纸是施工的前提和依据,只有详细核对图纸,对工程中各系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做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 2.电气安装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设计安装图纸和相关的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安装施工及验收的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等,经过相关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即可。安装施工中若发现相关的安装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严格执行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私自变更设计。需要坚持严格执行和落实“三检”制,对于施工的关键部位实施旁站监理。 3.在建筑物内应将下列导电体作总等电位连接:pe干线、进户pen线;电气装置接地极的接地干线;建筑物内的水管、煤气管、采暖和空调管道等金属管道;条件许可的建筑物金属构件等,导电体等,等电位联结中金属管道连接处应可靠地连通导电。 4.注意时间和空间的配合,需要提前做好全面准备工作,组织必要的施工材料和技术人员,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安装工作。要完成电气管道、供配电电缆、灯具、避雷设施的安装施工,这就要求在安装施工组织等方面要和电气安装专业施工员进行密切的配合方能处理好施工工作。 5.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和引入或引出的金属电缆导管必须接地(pe)可靠,且必须符合下列规定: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全长应不少于两处与接地(pe)干线相连接;非镀锌电缆桥架间连接板的两端跨接铜芯接地线,接地线最小容许截面积不小于4平方毫米;镀锌电缆桥架间连接板的两端不跨接接地线,但连接板两端不少于两个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 浅谈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与设计:工业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浅谈 摘要:在建筑工程的使用途径多样化的当今社会,电气设计针对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要求,工业建筑里现代化电气设备的使用,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程度,工业建筑的空间相对较高,使用者对光源的分配、线路的走向和电压负荷的高低的安排这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全文通过对这些事项的分析,达到工业建筑工程中对电气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 1前言 电气设计在工业建筑的设计里占有非同小可的地位,与民用建筑的区别在于,工业建筑的空间跨度大,各种机器设备、照明设施等线路相当复杂,需要的电力负荷很大,生产时要供不同机具设备、照明等同时运转,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时必须考虑使用功能上的差异。 2工业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的原则 (1)有针对性的选择灯具。工业建筑的照明灯具应按照建筑的跨度空间来进行选择,跨度不超过4米的,可以考虑使用荧光灯这种带槽式的灯具,如果跨度在5米以上,就必须使用高压的气体放电灯。这种灯有几种功能各异的灯具,对于室外光线条件较好的地方就用光效高的高压钠灯,而金属卤化物灯常被用在显色性要求高的地方。(2)应急照明。它里面重要的是疏散应急照明,在许多的工业建筑的设计里,包含对厂房的疏散线路有灯光的疏散设计,中小规模的工业建筑,它的内部环境不复杂,工人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很容易找到疏散的出口,设计时只需有点照度,在工厂遇到紧急情况断电时能保证工人有可靠的照明,避免出现因机具设备而妨碍了工人的安全撤退。备用照明的设计比较灵活,主要是根据工厂生产中的实际要求来决定设计与否,主要是满足工厂正常的生产活动时的照明。(3)线路照明元件的合理分配。在设计照明线路时,首先要考虑照明的单相分支回路的电流是不能高于16安培的,而且连接的光源数目不能超过25个以上。安装工业建筑的灯具,必须保证回路的电流低于25安培,连接的光源数目少于60个。还要充分考虑到高强度的气体放电灯的单相分支回路电流必须控制在30安培以内。 3电气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工业建筑电气设计中往往没有详细的资料可循,各种设备、元件的布置以及安装的具体要求,没有数据参考,没有配套的验收规范,造成设计很难顺利开展。(1)设计的深入程度不够。电气设计中的深度设计非常关键,深度是否到位,关系着建设中电气使用的效果。电气设计在项目建设的先期进行,不经过认真仔细的核算并注明注意事项,会给后面的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甚至延误工期。现在的电气元件品种繁多,产品质量也各有千秋,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的人员采购的电气元件,容易出现型号、规格与设计不匹配,质量不可靠,不但损失了企业的利润,还不能保证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2)设计工作同其他部门工作沟通不够。参与工程设计项目的人员很多,每个环节涉及到不同的经办人员。所以设计时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会对工程质量和进度造成影响,比如,设计时建筑中要安装避雷器,建筑图纸上没有明确的标识,只有电气的设计图中有标注,因此在施工时工人没有把避雷器和钢筋连接起来,造成工程项目必须返工。(3)变配电所的设置位置不当。现在的建筑用地寸土寸金,很多的企业想了很多办法来建设变配电所,把它设置在地下室里,万一地下水位较高或建筑的地势低,那么地下室里潮湿,遇到下雨,就有积水,很容易造成变配电所的设置出现故障,影响使用。(4)消防系统不健全。由于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不重视安全消防工作,忽视了消防系统的设置或者设置根本不达标。严格来说,建筑的疏散标识设置应该在墙壁1米以下的地方,并安装疏散用的标志灯。但个别的建筑企业没有照章办事,完全不顾工人的安危,根本不设置消防安全系统,最后发生事故造成消防事故。 4提升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措施 (1)电气设备的选择。尘土多的地方设置防尘的设备,潮湿的地方用放潮的设备,腐蚀性气体弥漫的场所设置防腐的设备,有火灾隐患的地方用阻燃的设备,爆炸危险的场地用防爆设备,有针对性的选择电气设备。(2)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业建筑里的灯具大多同时开启和关闭,大开间的厂区里可以在值班室的照明箱通过集中控制开关的方式进行操作,少量的小开间的灯具则通过翘板开关来操作。如果厂房里没有值班室,在考虑厂房内部对照明配电箱没有特殊要求外,厂房入口处的墙上就可以设置照明的配电箱。(3)生产车间、调度室、楼梯、走廊以及消防专业灯具各有用途,它们的线路必须分开,划分到不同的回路中。(4)电气线路设计图要标明主要示意的起点和止点,施工员在知晓线路的连接方式后,结合施工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把施工图和设计图结合起来指导施工。(5)线缆的选择。根据《建筑电气常用数据指南》的要求,建筑物外铺设的线缆要达到YJV22的功率指标,以此满足机具满负荷运转时所承受的外力作用。 5结语 电气设计在工业建筑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要求规范操作,才会有高水平的电气设计,要避免设计出现问题,设计中结合电气专业的要求,按照工业建筑的使用特点思考注意事项,确保企业电气能安全运行。 作者:武云泽 单位:新疆科汇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与设计: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分析 摘要: 建筑工程的用途比较广泛,可以在不同的用途内进行使用,不同的用途就有不一样的使用功能,除了在主体强度等建筑因素当中体现,电气设计的不同还可以体现。所以,为了实现不同工业建筑工程的功能性质,还要对电气系统进行差异化设计。这是针对工业建筑而言的,来使工程的电气系统能够正常的使用,体现出它的功能用途。 关键词: 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 引言: 电气工程是工业建筑项目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电气设计与其他的电气设计区别开来的,我们要明白工业建筑电气设计的要求,明白在工业建筑当中的地位。下面就通过实际操作的工业建筑电气工程,分别可以从电气设计的过程、特点和工业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来进行阐述。 一、电气设计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流程的特点 电气设计一般的步骤:方案的设计、初步设计、深度设计、施工图设计,以上的流程是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而言的。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与普通的建筑设计流程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需要注意在工业投产的需求。 1、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设计方案 在方案的设计上必须要符合工业工艺生产的要求,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确定设计的方向。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对工业建筑要求的电气设计方向进行确定,然后提出计划新建的工业工程所需要的电气系统的类别,在对计划新建的电气系统当中需要匹配的变压系统和配电系统、照明等级等系统。这就是与其他普通建筑的电气设计区别于开来的特点,在其他方面,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到工业建筑工程所需要的电源电压、照明等级等,其次需要对工业设备的负荷进行选择载体回路方式和选择匹配的导体。 2、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初步设计 我们要对工业建筑工程进行大概的设计,就是我们所说的初步设计的大概含义。在初步设计阶段,要对工业建筑的电气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在设计当中必须包括工业建筑电气项目的进行设计的说明书、设计的图纸、主要电气设备明细和建筑电气计划书。这就好与普通的电气设计进行区分开来,设计的说明书当中还要明确的标注工业设备的用电分配,在设计的图纸中要进行明确的标注,因为设备的使用是工业建筑特点之一,所以还要针对设备要做好电气计划书 3、工业建筑工程电气的施工图设计 在电气工程中需要对施工进行设计,要对在电气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计的问题,需要在工程中及时的进行修改,需要保障完工之后的成果与设计图上保持一致,避免维修时找不到问题的所在,因此我们还要对单独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将施工方式结合起来,对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在施工中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方便以后对施工进行维修和维护 二、工业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在我们的电气设计当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设备和器件都没有安装的要求和明确的尺寸和数据参考。例如,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中对配电箱的选择,需要设计人员在工业当中使用的配电箱与住宅的配电箱区别开来,避免造成配电箱功率的浪费。 1、设计的深度不够 设计深度对电气的设计尤其重要,设计的深度不够的话,会影响到电气的使用。如果工作人员在对电气设计时,没有进行仔细的进行设计的化,尤其是一些小的细节方面没有标注清楚,会造成工作人员在安装的时候不能按照图纸里面的设计进行安装,从而导致与设计图纸不符合,会对项目在电气工程当中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项目不能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比如,按照规定在电力设计当中要对电气设备的型号、名称、规格参数及数量都要在设计中明确的标注出来,但是设计人员只有时忽略了在设计图中没有将规格、数量标注出来。在采购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设备采购错误,在安装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2、相关专业的设计工作衔接不利 每个项目工程当中都设计到很多的专业,每个部门中都有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到工程项目当中,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在每一项工程当中专业的人员相较于就显的比较的多,而且在工作上进行相关联的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不能进行密切的配合。例如,在建筑的设计当中,将避雷针等装置以钢筋作为载体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在电气设计当中,都要在设计图纸上进行标注清楚。在设计当中要明确,将避雷针的设计属于电气设计的范围内,要在设计图纸上面标注清楚,在施工当中,施工的人员要按照图纸来进行施工,如果没有将避雷针与建筑的钢筋进行连接,而导致项目的返工。 3、将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电气系统的区别 工业建筑设计与普通的电气系统是由很大的区别的。例如,在工业建筑当中一般采用的是低层的建筑,建筑的高度与其他的相比都比较的高,建筑面积较大,电力的负荷也比较大。在工业建筑当中会大规模的接触到动力设备配电线路、明敷设线路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将工业建筑的工程规模、消防等级和工艺流程的特点认识清楚,方便在设计中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当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的。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对工业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电气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张贵军 单位: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与设计:多功能建筑工程电气设计探讨 摘要: 对高层建筑中电气设计开展形式进行详细的探讨,促进管理计划更高效完成,减少电气系统运行使用发生故障的几率。 关键词: 高层建筑;多功能;电气设计 1供电系统的设计探讨 1.1负荷分级确定。 在对高层建筑的电气系统进行设计时,供电阶段要根据用电器的使用需求来进行,这样的环境中供电任务才能更高效进行。负荷等级划分可以参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来进行,与设备的运行使用需求量也有很大的关系。基于负荷分级基础上开展的电气设计更具有安全性,能够在基层更高效的落实应用。加强消防设施中有关于设备运行安全性的检验,对设备后续使用也有很大的帮助。 1.2供电电源的选择。 供电电源要满足高层建筑的整体使用需求,并且在现场也要进行运行安全性检验,计算总的荷载是否与系统运行功率保持一致。电源部分在设计时要安装继电保护装置,这样当用电系统的运行出现异常时会自动断开保护设备安全性。电源选择是设计的重点部分,也是后续电气设备安装的依据。 1.3应急电源的选择。 应急电源是高层建筑电气中消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普通照明系统损坏后快速导通,设计标准要达到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使用独立与常规电源的发电设备,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常规电源故障会自动切换到应急电源,保障高层电气设备能够得到稳定的电能供应。导通时间要控制在10秒中以内,通常是以柴油为原料来发电的,日常静止断开时要定期对设备安全情况进行检验。应急电源安装位置的通风情况要达到标准,并远离依然物品。柴油发电机组设置在地下一层汽车库入口旁,通风方式为自然进风,机械排风。在柴油发电机房内设置储油间,其日用油箱储存量为1200L的燃油量。 1.4配电方案。 采用两路10kV市电电源(双重电源)作为常用电源,并满足当任何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仍能满足全部一级及二级负荷。自设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在地下一层设置10/0.4kV变配电所。 1.5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的确定。 变压器容量和台数要根据地区供电条件、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和运行方式等条件综合确定,本工程选用包封线圈式干式变压器SCB10并带金属保护外壳。变压器容量为2×1000+2×800kVA,每台变压器的负载率大约为80%。 1.6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低压系统的供电分为三大部分:主楼及地下室二级负荷由4#变压器供电;主楼及地下室一级负荷由3#变压器供电,1#、2#变压器给空调负荷供电;应急负荷由柴油发电机供电。 2低压配电和照明系统设计探讨 2.1低压配电系统。 配电系统的设计,采用组合的方法来进行,高层建筑电气系统供应方式比较复杂,结合不同楼层的实际方法来进行,低压系统的设计中稳压模块是很重要的。要保障所传输的电流处于恒定状态,并且不存在电流干扰。计算出电流产生到完成传输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并针对导通时间不合理的设备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更有效的优化方法,提升设备运行使用安全性,以免设备使用期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由于高层建筑内部较为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在第一时间如果不能够出去,将直接导致内部人员的伤亡,所以为了避免在逃生过程中由于电源中断而造成的损伤,在公共区域设计醒目的疏散撤离标志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设计中为了防止应急电路受楼梯垮塌受损,配置应急灯独立电源也是十分必要的。 2.2低压配电电缆。 电缆部分的设计安装,要考虑安全保护系统功能是否能够实现,绝缘层也要完整,一旦损坏绝缘与防火性能都会丧失,不利于电缆设备安全使用。所通过的电流一旦超出了安全范围,也很容易会引发火灾事故,因电缆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不利于使用安全,因此在电气系统中电缆设计与安装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进行高层建筑物以及内部重要设施的防火处理过程中,应该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等相关的配电设备,并通过建立一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建筑的内部进行良好的保护,在进行消防设备的供电干线与分支干线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一种矿物绝缘的电缆;只有保证相关线路的敷设保护措施达到了防火的要求,才能够采用有机绝缘耐火类的电脑,在进行应急照明配电主干线以及相关的分值低压电缆的敷设过程中一般应该采用一种有机绝缘的耐火电缆。在进行普通供电设备的低压供电电缆的选择过程中依旧应该选择一种无卤低烟阻燃的交联聚乙烯电缆。 2.3照明系统。 在照明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安装的地点是非常的多的,最为主要的几个地点包括了变配电所、水房、值班室等相关的控制中枢部门以及一些具有大量人群聚集的地点。应急照明系统以及在发生事故过程中使用的疏散指示系统采用的全部都是双电源末端切换的一种控制方式,在疏散指示灯的内部为了提高其实际的应用价值,一般在里面都配备了镍镉电池。一旦在发生事故的过程中,正常的供电电源不能够为相关的设备继续供电,那么就必须使用设备内部的电源进行电力的供应,在备用照明以及疏散照明灯的系统设计过程中,一般对其使用的实践对进行了规定,在一般性质的平面疏散区域的内部大多数采用的供电实践都应该在三十分钟以上,在专用的消防区域一般的供电实践最长将会达到三个小时以上,一边消防工作、救援工作、逃生环节能够得到充足的时间。 3注重设计中接地形式的采用 高层建筑多功能建筑工程中对电器的接地设计也是十分重视的,在进行接地形式以及相关安全保护措施的安装过程中应该选用专业的电器设计安装人员进行实地的操作,虽然系统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工作人员只要在选择的过程中能够细致、谨慎的对当地的环境、用户的需求等相关的状况进行探查就可以制定合理的方案。通过以上分析,在进行建筑物内部供电的设计时,接地系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他安装的成功与否直接与整个高层建筑物内部的供电可靠性、安全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建筑的内部由于大量的设备使用直流接地、交流工作,所以在进行安装保护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防雷接地的相关技术措施的应用。面对建筑内部由于安装了大型计算机、消防等相关的电子工作时而导致静电问题的发生,进而对内部电磁波的产生产生影响,导致精密仪器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内部电气接地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考虑防静电的技术措施以及相应的屏蔽接地的要求,然后采用屏蔽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4做好电气设计中的防雷工作 对于大面积公共建筑这些属于二、三类的防雷建筑工程,综合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状况,以一年为单位计算雷雨次数并预计建筑物念雷击次数,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必要的防雷措施。只有采用科学有效地防雷措施才是建筑电力系统防雷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时要严格按国内有关的电气设计规范对于一些民用建筑以及大型商业建筑的主要防雷措施进行细致分析以及对户外架空线路进行必要的防雷措施,并且建筑设计单位也要格外重视采取防雷改进措施的必要性,也只有建筑单位正确的实施了防雷技术,才能有效地确保防雷工作的可靠性。 作者:刘征 单位:黑龙江省创业农场建设科
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一、前言 在当今世界以及国内经济均不景气的形势下,一方面工程项目均出现了“综合单价低”、“潜在风险大”、“粥少僧多”等各种不利因素,式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施工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使企业在一种高成本低效益的情况下运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地区、跨国、跨产业的竞争模式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手段。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概述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积蓄财力、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增强经济核算,不断挖掘潜力,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促进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搞好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体现;另对促进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职能的实现和项目经理对成本指标的实现以及强化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具有特定的意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之重大,分析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是每个企业和项目经理必须要做好的首要任务。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等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实现赢利的目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 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有效控制成本是企业获益的基本前提。施工项目成本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之所以研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建筑企业可以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当中取胜,因为施工项目成本是否准确客观,对企业财务成果和投资者的效益影响很大。成本多算,则利润少计,可分配利润就会减少;反之,成本少算,则利润多计,可分配的利润就会虚增而实亏。所以,只有科学合理地控制成本的投入,使得所消耗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利用,企业才能使收益大于成本并最后获得盈利。 2.有效控制成本可以合理地制定建筑施工成品的价格。建筑施工过程中,其实就是商品生产的一个过程,这既包含活的劳动,也包含物质的消耗过程,建筑企业为了要在此过程中获利,就必须合理地计算好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成本价格,这样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投资行为。此外,企业可以利用产品成本这一综合性指标,有计划地、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反映和监督产品的生产费用,使生产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四、目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1、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不管是什么管理活动,都应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效果。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相结合。 2、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长期以来,我国施工企业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于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没有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资本积累不足。项目经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为质量问题,造成成本支出费用增加,也会给企业的信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3、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当前,一些施工项目经理主管部门都存在一种现象,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工程的就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等等。从表面上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是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靠大家来管理的,项目的效益是靠大家来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必然会保证质量但增大了成本,如果搞材料的只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采购高强优质高价材料,即使是材料使用没有一点浪费,成本还是降不下来的。 五、工程管理施工中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1、建立规范统一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建立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模式,调动项目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目的是为项目的成本管理出谋划策。大家齐抓共管。使每一职工真正树立节约就是效益的理念。形成人人算细账,人人会算账的管理局面。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2、加强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工程质量标准的合理定位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因为质量过剩和质量欠缺,都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质量的浪费会带来工期的损失,造成更大的成本浪费。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一次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3、加强技术成本管理和控制实施性施组,方案是决定工程项目成本的重要内容,将直接决定工程成本的产生。为了控制成本,对实施性施组、方案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进行技术指导,施工后进行及时的竣工验收,保证不出错,不返工,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成本。抓项目成本分析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对工程成本提前预控,对易造成浪费的部位提前预测,并制定相应解决措施。把成本管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强人工费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费用是构成工程项目成本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工费的管理,要按照固定单价和计件数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人工单价根据市场和定额相结合的原则,并以合同的形式来确定;计件数量根据实际完成每月工程数量和定额相结合来确定。施工过程中主要控制实际完成工程数量,每月定期统计实际完成工程数量和定额相结 合来确定。施工过程中主要控制实际完成工程质量,每月定期统计实际完成数量进行计价发放人工工资,竣工后一次结算所有人工费用,以达到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效控制人工费的成本目标。 六、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工程管理施工中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整个工程中,重点控制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同时还要控制项目的施工质量,保证工程工期和安全,从而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降低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价格,提高企业的盈利,就必须加强在工程成本上的控制管理,把生产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为施工工程顺利完成提供良好的保障。 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摘要】建筑工程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施工项目之一,作为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是衡量工程质量的主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企业数量的增多,建筑工程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成本控制成为了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在项目的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成本控制不到位,缺乏制度体系做保障。针对这样的现象,建筑工程管理必须落实好成本控制工作,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基础施工项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据调查显示,由于工程企业的增多和原材料价格的提高,建筑工程如何兼顾质量和收益就成为了企业追求的目标。成本控制是一种管理模式,通过有效的管控,可以将建筑工程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整个投入的资金。当然,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涉及面广,需要的材料繁杂,成本控制的难度非常大。本文就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入手,对成本控制工作做一个分析,基于成本管理的实际和企业形象的提升确保成本合理控制,推动建筑行业稳定发展。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第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成本控制直接体现着管理的工作质量。落实好成本的控制,就必须制定健全的制度体系,提高生产的效率,从而强化建筑管理工作。其二,推动企业开展战略成本控制。战略成本是立足于管理的一项长远利益,通过对成本的严格管控,有利于拉动企业与市场相连接,突出工程管理的核心,并逐渐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促进企业朝着战略方向发展。第三,扩大企业的整体利润。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建筑工程项目多,涉及到的材料多样,且生产的周期较长。要提高经验利润,就必须明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文件的形式做好评估,科学的开展预算,增强企业的实力。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方对建筑项目的质量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工程不仅要做好施工,还要保证工期,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工程管理不到位,缺乏系统的条例,相关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现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转变思路,落实好成本控制。 3.1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要保证成本的合理性,就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对建设问题做一个分析,对一切花销做出精准预算,并对市场进行考察。在实际项目落实开展的时候,还要“货比三家”,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尽最大可能减小开支,降低成本投资。 3.2加强工程项目实施中成本控制 项目经理部要对工程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首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依据成本控制计划下达施工任务单、各限额领料单。加强工程项目材料管理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准确;其次,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质量成本包括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 3.3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施工技术的高低同样可以影响成本数额,如果技术较好,就可以提高材料的施工使用效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分配好相关人员的职责,从施工的质量、进度上对成本加以考量。与此同时,相关单位还要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工程效率,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3.4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对管理者的能力、素质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就必须在企业选人的时候就考虑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情况,定期组织财务和管理部门进行集中学习和互相研讨,落实好德育与工作作风的教育,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开展有关成本预算的培训活动,确保各个部门协调沟通,将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工作,要确保它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立足实际,不断减少资金投入,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具体而言,在施工中首先要做好预算,对每一笔开销都进行衡量,施工中严格控制工程材料的使用,做好对项目成本的管理工作,筑工程的安全、质量问题要首先保证。同时,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推动企业更快发展。 作者:高学勤 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审计局 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很多行业都有着飞快的发展,建筑工程可以说是当前社会火爆的行业。建筑工程的项目建设的实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成本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就会使资金浪费,建筑企业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会大幅度减少。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及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合理性得解决措施来应对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以便于更好的做到成本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中成本控制是一个较为复习的工作,因为建筑工程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成本费用所涉及的项目范围较多,而且也存在着很严重的浪费现象,所以建筑成本是很难进行合理的控制,这就导致建筑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减少。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对建筑企业得经济增长和长期发展有着关键的意义。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及影响因素 1.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含义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指在工程施工进度、工程建设质量等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可能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造成干扰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要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产生的费用与工程建设前的计划成本相比较,严格控制在设计造价范围内,并且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降低各阶段的成本费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现阶段,关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成本预算、实际支配、成本核算、反馈分析、成本报告编制等,通过这些环节严格把控可做到对工程项目成本的合理监控,从而优化建筑工程成本投入的利用价值。因此,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实现企业资金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1.2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因素 1.2.1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 每个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之前都要有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结构体系、基础造型、平面布置进行成本分析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每制定一部计划或者施工组织方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如果施工方案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合,最终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带来影响。 1.2.2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 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在整个项目成本控制中占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对工程结构进行合理的组织,对管理责任的划分没有明确,也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1.2.3施工材料的管理 众所周知,施工材料管理重中之重,如果我们在施工过程当中,某个部门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做的不够到位,出现供应不及时,就会导致工程进度跟不上,给工期带来延误,如果在采购材料时,采购人员对质量检验不重视,或者采购人员索贿,材料的质量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已经应用在建筑中的建材不合格,就会出现返工的现象,带来了极大浪费,给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带来影响。 1.2.4分包单位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 分包单位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的高低也能够对工程项目成本造成影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施工技术人员的效率、技术水平、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也会对工程成本造成影响。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都特别大,各行各业都处于优胜劣汰的考验之中。虽然近年来,建筑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不断的有外力对企业经济的持续刺激,另外还要不断加快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使得企业的投入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最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1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工程项目中,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管理中的问题,比如管理部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时,没有真正切合工作实际,对工程中的成本方面的内容没有做到合理的控制。另外目前的工程成本管理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工作存在盲目性和散漫性,导致整个行业过于混乱无序。间接的就导致了整个成本控制工作的落后和无效。可见,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管理,就会出现管理上出现散漫性。 2.2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的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时,仍然在运用比较陈旧的施工技术,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导致传统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无法达到管理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花费在传统的技术方面的成本过多,却不能给予及时的反馈。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大量使用传统的技术,已经对建设的成本控制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进一步增加了成本的消耗,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2.3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的工作管理人员在管理的水平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是建筑工程项目在管理成本上无法很好的控制的关键原因。我国当前建筑工程在管理成本控制上存在着严重的懈怠,没有很好的把控把执行力度,这是因为成本控制的管理人员对其根本的理念没有很好的掌握,而且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普遍偏低,也缺乏很好的成本控制意识。总而言之,成本控制的管理人员在整体水平及专业技能是权衡建筑工程项目当中的成本控制的根本原因。 3优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措施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工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其工作的现状已经造成了成本控制在管理中丧失效果,使得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变小。为了更好的使得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发挥出效果,进一步优化建筑行业的管理模式,建筑企业就应该更好的进行成本管理改革。 3.1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创造更大的效益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这过程中,成本控制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措施。当下建筑企业最需要尽快的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发挥出其作用。另外,还要对成本控制过程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优化,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工作的水平。在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还要做到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杜绝出现成本控制失效,成本进一步加大等较严重的问题。 3.2优化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成本控制 由于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的周期都是比较长的,而且工程中的各项问题涉及面也比较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个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优化成本控制工作,其实就是要从方方面面中加强对成本控制的监督,尽可能地节约下成本。 3.3提高成本控制工作人员整体水平 建筑工程监督与成本控制就建筑企业而言是个至关重要的工作,企业经济能够收获多少效益是由它直接决定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经济在效益方面的问题,就必须要使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得到相应的加强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实施这项工作中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是关键的主体,其知识水平、素质、能力等因素皆对实施成本控制管理产生影响。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要想得到实现,就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明白这项工作的内容与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对成本控制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并及时学习和补进,这样可使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的进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建筑企业都面临着被出局的威胁,如何更好的创造企业效益,推进企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成本控制工作就是在成本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的一环。有效的分析出当下的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于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使得企业更好的认识到工作的不足,加以改进,制定出更好的成本控制方式,发挥出该项工作应有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作者:程娟英 单位: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 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作为高资源消耗量的建筑业也发展迅速。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通常要对工程进度、质量、成本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而作为项目管理重点内容的工程成本管理,不仅仅涉及到企业的利润,同时也体现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如何做好成本管理对于一个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介绍了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意义,并结合A服饰公司新建的仓储中心工程实践,详细分析了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进行成本管理,为项目成本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项目;成本管理;控制要点;措施 1. 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使得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施工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而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如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等。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注意相应的成本控制要点,并采取合适的手段来进行成本控制,这样才能增加建筑企I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项目工程概况 本文结合A服饰公司新建的仓储中心项目作为工程实践,该仓储中心:长215mX宽206m,单层(局部二层),建筑面积为54810m2,全钢结构,檐口高度为10.5m,库区、作业区等地坪采用专用地面密封固化剂,防火隔墙均采用150mm 厚YTONG砂加气混凝土板。根据项目控制管理,提出该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的典型运用案例,可为相关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意义 (1)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指建筑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在尽可能不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前提下,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进行管理,将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之内。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在每个阶段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项目成本的管理,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2)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贯穿整个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重要性工作,对于任何项目都应该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系统性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成本控制,这样才能使整个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增强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高劳动效率。建筑工程项目往往生产周期较长、流动性大,整个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采取有效的成本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生产过程中的突发因素,使消耗的费用在控制范围之内。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竞争的核心往往就是成本的竞争,只有加强对成本的控制管理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4.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 在以往谈到成本控制时,人们往往只注重整个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对于项目前期和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不够重视。而对整个项目来说,应将全过程管理和流程管理的先进理念融入到项目各阶段的成本控制中去,尤其是对于业主来说,要想对整个项目做好成本控制必须从项目的前期和设计阶段着手,这样才能从根上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应当定期核算项目实际成本,若出现偏差,则仔细查找偏差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际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如下述流程图1,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核算,实施成本控制到项目结束为止。 4.1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1)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应做到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成本控制的重点应放在招投标工作上。在投标阶段,应依据项目现场的勘察报告和描述项目情况的招标文件,再结合同类工程的成本资料、工程实施情况以及市场行情等提出关于项目的成本预测,当然对于项目的成本预测还应考虑自身的实际管理能力和施工水平。在招标过程中对于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项目情况,投标时应注意的事项,评标的标准等内容应该特别注意,对于招标文件中有疑问的地方应尽快向招标方提出,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对工程成本做出预测。在投标阶段时,要依据当前执行的定额、取费标准、费用构成,同时要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方案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等给出一份合理的施工预算,这样中标概率不仅可以增加,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对成本进行控制。 (2)在A服饰公司仓储中心钢结构工程招标时,考虑到当时钢材价格处于低位,在招标文件便明确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合同价格在施工期间不会因材料价格上涨而调整,在合同签订后给予了30%的预付款。在2008年施工期间,相对投标时钢材价格,钢材价格上涨约1610元/T。如果不约定,将增加成本失约483万元。如下表1: 4.2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4.2.1工程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非常重要的阶段,一般工程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可达到了60%~70%。在进行A服饰公司仓储中心设计时,要考虑业主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标准规范要求和相关部门的建设要求,而这些对该项目成本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设计阶段应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成本控制:(1)首先,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设计合同、设计任务书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定,做好项目的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每个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大到方案的选定,小到每个构件每个细节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对成本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好项目的成本;(2)其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和建设方、施工方一起协商,尽可能采用工艺简单,施工方便的做法,尽可能采用新技术和新型材料来节约成本,同时设计图纸的速度要加快,以便缩短设计周期;(3)此外,监督机构应在设计过程中引入,这样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仅可以得到保证,同时可以对设计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2.2在A服饰公司新建的仓储中心设计时,仓储厂内防火隔墙原设计为240mm厚的砌体结构,同时根据规范要求增设构造柱、圈梁等。经讨论后,在满足设计功能需要前提下,采用当时新型材料――YTONG砂加气混凝土板,规格:6000mmX600mmX150mm,在钢柱中间增加钢型材作为支撑,取消构造柱及圈梁,而且不需要墙面抹灰,测算下来,成本节约了不少,而且施工方便、安全、缩短工期。可见,工程项目设计的优劣往往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强设计阶段成本的控制才能为后续施工阶段奠定好基础。 4.3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施工阶段做好成本控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施工成本控制框架图见图2所示。具体流程为: (1)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在同建设方、设计方等进行图纸会审时,要做好相关记录,对于图纸中不明确的地方要尽早解决,以免拖延工期,增加成本。要从施工进度、资源消耗等方面对有异议的地方进行协商,在满足工程质量、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技术和方法; (2)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在选择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时,前提是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并尽可能选择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方案。在选择施工机械时,在满足施工要求外还要考虑其经济性。对于现场的周转材料,要做好事先布置,尽可能避免二次搬运; (3)合理安排进度。要做好合理的进度计划,精算工期,同时机械使用率要提高,人员的闲置要尽可能的减少,避免窝工; (4)加强材料的管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材料种类多,有些材料可以周转利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材料使用的监管工作,材料的领取制度要把控好,这样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浪费就可以避免。在购买材料时,对材料的质量把关要严格,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材料的成本; (5)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监控。工程项目往往周期较长,材料的费用、人员工资等可能会在施工工程中发生变化。只有密切关注,加强成本预测,才能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成本; (6)设计变更控制要加强。设计变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在所难免,若发生设计变更时,要认真分析,小心综合论证。对于设计变更可能会引起的成本增加,应同建设方、设计方一起协商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费用的增加。 图2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框架图 4.4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1)在竣工验收阶段,要认真查看图纸,对工程量进行认真核实。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保证工程结算时不漏项。预算部门要对材料清单、人工费进行分析,查找漏,确保决算的完整性。做好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分析,以便更好的积累经验。 (2)总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项目的策划准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这几个方面进行入手,把握每一个可能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并相应采取措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成本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5.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5.1组织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协调管理。高效、系统的组织计划可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整个系统内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首先,项目组织机构应建立健全。作为整个项目第一负责人的项目经理,各级组织机构和人员的项目成本管理要明确,对于各级成本管理人员应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其次,施工成本控制工作计划的编织要详细。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采购计划,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管理。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管理,避免人员窝工、材料积压等现象的存在。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是全体项目人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5.2经济措施。 (1)成本控制管理的经济措施是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以及其他费用等进行严格管理。对于材料费的控制主要是从材料价格和材料用量这两个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在进行材料的采购时,应该货比三家,择优购置,尽量降低运输费用,节约成本。材料使用时应采取限额领取的制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于人工费的控制,主要是加强人员培训,合理分配劳动力,避免发生人员闲置,实行合理的工资制度和奖励制度,提高劳动效率。施工过程离不开各种机械,机械设备运行正常才能确保工程进度,提高生产效率。机械操作人员应持有相应的上岗证,合理使用施工机械,并要注重机械的保养,避免应不正确使用造成机械的闲置。此外,应加强项目开展过程中其他费用的管理,要制定严格的费用审批制度,减少开支,节约成本。 (2)在A服饰公司新建的仓储中心施工时,根据使用需求,地面设计为混凝土密封固化地坪,原业主打算采用美国进口的ASHFORD FORMULA密封固化剂,后经市场上了解后,采用了国内的知名品牌葆力孚密封固化剂,同样能达到设计效果,而且对地坪混凝土标号可以降低一个等级,仅固化剂成本,节省费用223.6万元。见下表2: 5.3技术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新材料等应运而生。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往往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对节约工程成本有很大的作用。具体到施工过程主要指可以通过应用新材料,添加外加剂等方式节约材料用量,降低材料损耗;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施工现场的布置要综合考虑机械设备的运输,材料的运输堆放等多方面因素,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新的施工工艺来降低成本。在施工现场,可以通过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成本。 5.4合同措施 在整个合同周期过程中,可以利用合同措施来控制工程成本。对于分包项目可以根据工程的特点、规模等选择合适的合同结构。对于合同中关于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要仔细考虑,检查是否存在风险,并提前制定措施来应对风险,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此外,要加强合同索赔管理,管理人员应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及时收集相应的索赔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依据签订的合同和索赔资料,对相关方提出索赔要求,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节约不必要的支出。 6. 结论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在A服饰公司新建的仓储中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从项目准备阶段入手,做好每个阶段的成本控制。而各个项目阶段均有各自的成本控制要点,只有掌握好每个控制要点,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管理,才能做好整个项目的成本管理。 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笔者重点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成本控制问题,设计了改进和提升成本控制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希望这些措施和建议能够逐步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造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更好地促进国内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过程 项目管理 成本控制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活动牵涉到多个方面,而成本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之一。相关企业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本企业的具体特点,考虑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强化成本控制管理,运用多种先进的施工技术,训练出高水平的成本控制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成本投入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稳步地促进国内建筑行业稳步前行。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成本控制管理问题。从实施成本控制的环节来看,建筑企业中的各个职能部门应该明确分工,才会更好地落实这项工作。从眼下的成本控制状况来看,不少建筑企业的职能部门分工和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未能充分地贯彻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无法依据相关规定落实相应的管理程序,部分管理人员为了本部门和个人利益,随意更改管理程序,影响了成本控制环节的有效运作。不少环节均处于脱节的状态中。如此以来,此类问题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工程质量问题,损害企业的良好形象,获得的经济利润会急剧减少。 (2)成本控制技术。眼下不少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绝大部分施工人员都来源于农村地区,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缺乏合理的施工理念。他们不能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先进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虽然建筑企业引入了新设备、新技术,以削减施工成本、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然而因为不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反而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很多时候只能在施工图纸上控制相关项目的概预算费用,但是不会落实到各个施工环节,未能充分地履行自身的义务和责任。 (3)成本控制队伍。众所周知,成本控制过程牵涉到多个方面,业务繁杂,管理难度极大,所以应该选择高素质的项目管理队伍和成本控制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然而眼下国内缺乏高水平的项目管理队伍,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缺乏充足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强烈的成本控制理念。部分案例中出现了管理人员边计算边施工的问题,最终出现了下列问题:工程竣工后才注意到企业的概预算支出严重超标,如此以来,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补救。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体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建筑企业队伍来回作业,在技术交底和工作交接的过程中,易于出现多种遗漏。这样以来,很多部门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刚接手相关工作的管理队伍受到繁杂工作的影响,未能高度关注成本控制工作的实际效果,增加了它的投入和成本,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提升成本控制实效性的建议和措施 (1)合理地确定企业的目标成本。应该站在项目整体的高度,合理地界定它的目标成本。如此以来,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它的概预算成本,对相关施工企业而言,必须向各单项工程的施工和管理部分分解相应的目标成本,而且要签订与之相应的成本管理责任合同,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企业成本控制部门必须定期核算和分析相关单项项目所需要的成本,审查实际费用和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然后按照实际的成本管理状况,持续优化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和机制。 (2)强化成本控制管理。应该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成本管理机制,要求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仔细地落实和贯彻下去。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引导各个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有效地衔接诸多工作环节,促进成本控制管理的有序性。可以肯定的是,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持续优化自身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向每位员工公平地分配相应的岗位成本权限和职责,从宏观层面构建系统化的成本费用管理机制,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当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国内外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都来自于技术竞争,因此应该大力革新我国的工程技术,这样有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技术队伍应该强化项目质量,稳定施工进度,科学地调配施工人员。采取综合化的业务管理模式,密切结合市场需要、本企业、本项目的具体特点,打造规范化的、系统化的技术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引进各种新设备和新技术,切实提升施工效率,监督相关项目保质按时完成,为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打造便捷、完善的管理模式。 (4)培养高素质的成本控制队伍。建筑项目方面的成本控制业务牵涉到多个方面,因此成本控制队伍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建筑企业应该定期召集和培训成本控制队伍,增强他们的管理、财务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在此过程中,成本控制队伍应该牢记自身的义务和职责,持续丰富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好工程成本的概预算。密切联系具体状况,协助项目经理稳步削减成本,与相关部门开展业务协作,通过定期交流和学习,逐步提升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对建筑工程企业而言,在开展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它既要求高质量的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还要在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压缩自身的施工成本,削减资金成本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工程企业应该逐步强化项目管理工作,牢牢地扭住成本控制这个核心环节,将成本控制贯穿到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去。要合理地规、系统地组织、稳步落实成本管理机制,以使得建筑逐步压缩自身的施工成本,削减资金成本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摘要:用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培育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是化解我国农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关键。而农业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员工创造出来的,并通过不断的维持与发展逐步形成和稳定的。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了企业战略决策的核也要素。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人才 1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间从资本到业务、从管理到运营、从技术到人才等,各个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农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其中科技型企业升级改制更加快速化。当前,湖南省农业科技企业面临的新的市场发展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当前全国大力发展乡镇旅游观光农业,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科技企业当前面临着更为苛刻的市场需求,市场需要特色更为鲜明的产品,农产品或多或少需要带有一定的“土特产”或“家乡味”气息。因此,农业科技企业其所产产品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这是当前企业既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其面临的重大困难,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企业较多,但农业科技企业则并不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数量少,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较大。农业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农村地域内的资源、要素和市场的适应性越来越差,几乎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反而对要素等在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中流动的要求日益强烈,这就要求以先进的技术、规范的管理等来推动湖南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2农业科技企业人才开发的普遍性问题 人才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可开发性,以湖南老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开发为例,由于受到公司产业发展背景所人才资源状况的影响,致使当前人才资源呈以下特征。 2.1人员素质两级分化。 湖南老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前管理层人员近150余人,企业总人数260余人,从这一客观来看,当前公司管理层人员数量超出了实际生产与研究的人数。从近几年招入的人员来看,所招岗位中,研发与高层管理者诸多,而生产与实践者占少数。对于管理层的员工其素质要求较高,而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整体素质则不作要求,或低要求。这从入职者的学历层次就可以见得,当前公司生产线员工普遍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还有些员工除了会讲地方湘西语言以外,连普通话都不会,造成沟通难和管理难。 2.2前线员工流动性大。 一个企业,员工流动较大,则说明这个企业的不稳定性明显,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将产生极大的阻碍。由于公司当前的一线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当前九成员工为农民身份,员工对于企业文化、个人愿望、公司制度与流程等了解较少,他们也不得关注,通常只关注眼前利益和得失,什么地方工资高就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工资高就什么时候选择性去这个地方。 2.3人员本土化严重。 由于农业行业人才的特殊性,致使当前的人才流动频率高,造成了人才市场化的机制冲突。人才开发、培养、管理等机制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是最为明显的现象。湖南老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了管理上的需求,在选择人员与使用人员方面,通常都是采取最直接、最简单、最便利的就地取材的方式,从地方本区域走快速化渠道招聘员工,这些通过快速渠道进入公司的员工占公司所有员工的多数。 2.4核心人才难以留住。 由于公司地处湖南湘西地区,民族特色浓厚,地区当前较为贫穷,还未赶上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再加上公司员工薪酬与绩效之间总是无法对接起来,致使相互脱节的现象明显。 3农业科技企业人才开发对策 3.1树立人才开发新理念。 企业人才开发,首先要明确其开发工作对于该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有什么样的帮助。农业科技企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既要看清当前所面对的经营环境、同时又要弄清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并且还要进一步了解企业未来是否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培养公司长期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人才开发的根本目的,同时培养人才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人才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即培养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替代性高技能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简而言之,人才是公司获取未来竞争力的必然因素。 3.2强化企业人才开发的作用。 若要使人才开发工作有效,或者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就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从人才开发的历史演变和现实來看,不同公司,不同类型的公司,人才的角色扮演均不相同;甚至在同一公司的不同阶段也会出现如此现状,不同的角色对公司的增值效果不一样。公司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各项设施发挥好,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首先要为人事相关部门配置足够的资源,如增加人员数量,提供系统培训等,更要不断转变人的观念。人事部门则要适当减少对其他事务处理的资源和时间投入,要使全部精力用于人才培养、开发、吸收工作,将资源和时间投入到专业服务中去,与公司发展战略导向同步,使部门成为公司的核心,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方案,实现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和使用,从而使人才开发的价值得到最全面的体现。 3.3重视员工职业发展,突出企业培训重点。 从研究来看,湖南老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人才开发与技术培训体系同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人才开发过程中,公司所组织的相关培训没有针对性,现有的技能培训方式和手段相当单调,培训时间智囊,次数少,并且参加培训的员工是否有收获,是否能够用培训内容指导实践,这些后续跟踪工作没做到位。这就必定会使公司员工培训流于形式,员工真正想要的培训没有,不想要的培训又必须应付,培训工作无效。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作者:鲁劲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谈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对策 1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2.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2.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3.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3.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4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任重道远,只有采取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等措施,才能提升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真正为“三农”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论文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分别构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辅助人员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浅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改革现状及对策 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生产活动,同时是一种经济活动,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在不同的农业技术领域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效果是创新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及应用,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加快农业进步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一,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既表现在其应用的农业科技是首次成功使用的新技术,或者是通过改进现有农业中的某些技术,从而得到更加完善的并且具有更加明显效果的技术。又表现在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创造性地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技术形态的转化。 第二,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本身涉及许多相关环节和方面,加上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众多因素的影响容易使得创新的结果呈现出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 第三,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回报性。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对国内农业生产的保护政策将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科技创新将是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达到占领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其高回报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农业科技创新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创新内容,这也是农业技术创新和生产不断进步的结果。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农业增产;以杂交种为重点,生物技术开始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全面兴起;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的综合运用,环保、安全的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标志。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能动性,同时,转化劳动者的技能;科技创新加速了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加速了劳动资料的物化,使生产工具更加便捷先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劳动对象的效能得到提高,促进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科学更先进;科技创新还可以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经营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应用,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不断增加,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使单位农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改善,劳动强度减轻,并节约了能耗,改善了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是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农业科技体制不断深化,科技投入持续增加,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加快,并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下大力气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积极鼓励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组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科学素质,农业科技基础和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统计局的《关于201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指出,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5166公斤/公顷,总产达到57121万吨,已经达到了丰年有余的水平。 2.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世纪,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是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需求,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二是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示范、科技宣传、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等多种途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村的千家万户,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科技产业化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科技企业管理逐步规范,科研与开发形成了良性循环,增强了科研单位自身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科技成果适用性较差,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可行性差,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4]。 2.3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方面利用率、生产效率、劳动产出率偏低、生产和经营方式较落后,其产生的主要的原因。(1)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不多,大量成果均属无效供给[4]。这又归结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我国目前还是政府主导型,不是市场主导型,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贯穿于农业科研中从选题立项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结果就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2)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但要使农业技术顺利地推广到农民手中,就农民本身来讲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同时,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如果太高,他们也会消极对待农业技术科技成果;此外,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耕种的土地分散,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利于农户采用新技术。(3)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由于各种原因,三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3.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原则和方向 3.1.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 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其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思想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等指示精神,把农业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根据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借鉴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我国实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当前面临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路径选择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2)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原则。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既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功能,又实现了经济效益最佳、成本最佳。(3)引进技术与现有技术相结合原则。既坚持推广我国已有的成熟技术,又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既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又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 3.1.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形成适应各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创新模式,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要向综合化迈进。21世纪农业科技将在探索农作物、林草业、畜禽、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奥秘,以及挖掘生产潜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使高产、优质、多抗和高效目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现代农业科技要与其他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不断渗透、交融,从而形成新的科学交叉点和生长点,拓宽农业的领域。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带来了农业知识经济领域的扩展。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产生一批新的高技术产业群。 (3)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两个支柱产业。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主导21世纪产业的基础性技术将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呈现出相互渗透,齐头并进的新局面,而生物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无疑将会成为21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个支柱产业。 (4)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兼顾生态、技术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具有持久性发展能力的集约化、多样化、综合化农业发展和经营的体系,能围绕防治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再生潜力,支撑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技术体系。 (5)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愈来愈频繁,协作攻关的项目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从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未来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方式能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而且技术交流和新技术转让将会更加制度化,将建立起更加持续发展和平等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3.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首先,政府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支持重点建设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建立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体系[6]。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应确保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各级科技三项经费的30%以上用于农业科技,政策应确保落实,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总量[7]。再次,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应向具有研发能力的优势机构和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倾斜,通过政府投入导向,引导研发机构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 (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确立“人才强农”的基本国策,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8],培养多层次农业科技人员;农村中小学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开设一些农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利用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利用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中等农业教育要重点扶持农村急需而又薄弱的中、初等专业技术教育项目;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为农村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业技术人才。 (3)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面向市场需求,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及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支撑,在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方便的区域,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的高新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8]。同时要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可以说是科技走向千家万户的紧密结合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组织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途径、提高农业和基层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吸纳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5)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制定指导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性文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工或流通型龙头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企业和龙头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4结语 21世纪是我国农业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面向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时机,结合我国国情,加快农业技术改造,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加速发展。 作者:任秀梅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浅谈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 要: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也被业界誉为管理会计的元年。财政部号召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为关键。文章从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入手,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加快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人才能力框架 人才评价体系 引言 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而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楼继伟,2014)。要推进管理会计建设,人才培养为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只有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壮大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才能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 一、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一)数量层面 截至2014年6月30日,我国已有超过1600多万会计人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个人会员数量突破20万人;拥有CMA资格的有2100人,培养会计领军人才1132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我国有828.7万个企业法人单位,有96.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还有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小微企业,这些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提高、效益的提高都离不开会计工作,更离不开管理会计。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会计人员供不应求,管理会计人才更为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质量层面 我国虽然有1600多万会计人员,是会计人才大国,但还不是强国,高端会计人才相对缺乏,其中能够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人才力量比较薄弱(胡静,2014)。具体表现在: 1.会计人才培养偏重财务会计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企业中有90%的财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职位,70%以上的时间用于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工作。日本松下公司财会部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而在我国,有85%以上的会计人员中从事财务会计职位,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90%以上的会计人员没有很好地发挥风险分析、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职能。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财务会计,造成管理会计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员缺口高达300万,需要1000万“账房先生”转型(《指导意见》,20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离一些发达市场经济体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缺乏能够为企业价值创造和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 2.管理会计人才出现“高端人才荒”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企业如神华集团、华润集团、海尔集团等逐渐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价值和重要性,吸收、培育和锻造一支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管理人才队伍,探索管理会计的应用之道,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仍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真正”作用,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不够,目前部分企业已逐渐品尝到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苦果。如在波音、空客等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采购招标上,一向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中国企业并未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了竞标失败。笔者认为中国企业竞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缺乏成本管控人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会计人才,造成成本预测不准确,竞标时产品报价比别人高,以失败告终。 二、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匮乏,难以有效支持单位管理高层的经营决策,难以为管理会计其他各项建设提供人才储备,难以将管理会计推广应用落到实处。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单位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单位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管理会计有助于单位推进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升治理能力。但是对管理会计的作用认识仍未到位,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仍不足。主要表现在:(1)单位管理层只重视财务会计,将财务会计看成是正业,关注的是如何做账、算账、报账;将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的管理会计看成是副业,由于管理者的理念影响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也就惰于学习和应用,长此以往,管理会计人才就会出现严重匮乏现象,不利于单位的持续发展。(2)会计人员缺乏话语权。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会计人员只要会算账、报账就行了,故单位的业务会议根本不让会计人员参加,缺乏话语权。由于会计人员对决策者的信息要求不了解,对非财务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使会计人员缺乏施展拳脚的土壤,影响了会计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开拓性不足,工作效率不高,财务分析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3)缺乏要求和培养。对本来掌握了一定管理会计知识的人才和招聘到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人才,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缺乏要求和培养,使他们在单位失去了应用知识的机会,长此以往,自然难以获得发展和进步,更不能发挥他们更好地为单位服务的优势。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工作不到位 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指出:“中国尤其缺乏能够为企业价值创造和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离英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体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⑴部分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匮乏,没有进行财会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对会计知识一知半解,更不可能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⑵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存在重视财务会计而轻管理会计的思想,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始终在财务会计方面,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加之管理会计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会计人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如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惰于去学习、钻研。长此以往,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滞后 1.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目前我国大部分相关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及相关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财务会计为主,注重核算,涉及管理会计的内容很少又不系统,这导致会计及相关专业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内容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应用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造成我国各相关高校既缺乏精通管理会计的讲师,又缺乏完善而深入的理论知识讲授体系,更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桎梏了相关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缺口。 2.人才评价体系滞后。我国于1992年开始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进行系统完善,构建了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级次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截至2013年底,累计有484万人通过考试(考评结合)取得了资格证书,其中,高级近12万人,中级146万人,初级326万人。这一考试选拔评价了一大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专业人才,开创了我国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使会计人才的评价、界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今后我国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然而已有考试和人才能力框架中,以财务会计为主,涉及管理会计内容很少,造成完全能够适应“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相对不足。同时,由于管理会计缺乏科学且明确的人才能力框架和人才评价标准,很难培养出一大批高端的管理会计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出更为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 三、加快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笔者认为要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 (一)多方联动,齐心协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单位、财政部门、科研院校、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和广大会计人员等相关各方,是各方的共同使命。因此,笔者认为要将管理会计送到“千家万户”,必须多方联动,齐心协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1.单位管理层。单位管理层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就能顺利地将管理会计推广应用与发展,反之则阻碍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单位管理层应做到:(1)加强管理会计意识。单位管理层要深入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精神,提高自身管理会计知识、素质和应用水平,把管理会计嵌入自身管理和发展中,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本单位整体战略,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将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满足单位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列入议事日程。(2)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和考核。管理会计人员入职并非一劳永逸,要通过聘请业内优秀人士对管理会计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实战操作,外出培训、定期考核等方式,这样才能对管理会计人才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新塑造和提升,才能协助单位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市场中抓住关键机遇期,乘风破浪。(3)采取轮岗制度。轮岗能让会计人员在各个不同的业务岗位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提升业务水平,塑造优秀管理会计人才。如在日本,管理会计人员需要5~10年的时间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了解各个部门的运作,把握企业运作规律,只有这样,做出的预测、决策、规划才能做到“精”、“准”。(4)让会计人员有“话语权”。让会计人员参加各种经营会议,参与企业决策,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市场定位、战略方向和经营模式等,真正享有“话语权”,才能提高会计人员参与单位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出的财务分析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作为国家层面的会计管理层,有义务和责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财政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1)继续做好后续教育工作。财政部增加投入,继续抓好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后续教育和提升工程的内容,逐步推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全面贯彻落实,力争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2)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考试应增加不同的内容,具体为: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内容;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的内容;高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战略决策能力等管理会计综合应用能力的内容;注册会计师考试应增加为单位提供管理会计咨询服务所需能力的内容。通过上述全面布局、分层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专业能力和会计管理工作胜任能力,培养能够为单位创造价值的合格会计人才。(3)建立专家库。建立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库,充分发挥咨询专家的智库资源作用。(4)增加管理会计师考试。为培养一批既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笔者建议增加管理会计师考试。 3.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秉承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与实践需求对接,适应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各相关高校应按照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能够真正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课程,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有效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2)探索和完善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管理会计学术人才的培养,打造专业精湛、联系实际的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和研究团队。(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训基地,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使高校培养的管理会计学生更好地满足单位实际需要,同时也为单位提供大量潜在管理会计人才,帮助单位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双赢。(4)大力推进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端的管理会计人才。 4.会计人员自身。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工作的主要践行者。管理会计的大发展为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会计人员要增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管理会计改革与发展,将管理会计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应做到:(1)加强学习。通过继续教育、单位内外培训、主动学习等多种方式,将管理会计的核心思想注入思维中,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2)立足本职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理会计源于实践,重在实践,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要在实务工作中进行锻炼和提高,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将管理会计理念和工具方法运用到单位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水平,推动单位管理会计发。(3)勇于创新。作为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要勇于创新、勤于思索,注重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探索客观规律,推动管理会计实践创新;(4)做好“传、帮、带”工作。单位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要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发挥好引导、带动、组织、培养作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本单位会计人员创造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为会计人员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单位和财政部门应以开放的胸襟和国际视野,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对外交流的平台和载体,为管理会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平台。笔者认为,我国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应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方式,可广泛参与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环境,掌握国际规则,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结语 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楼继伟)。人才培养是管理会计4+1体系的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为此,必须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笔者提出上述措施希望能改变现状,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浅谈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要: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体系的分支,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愈显突出。无论是政策推动还是企业自身的主动行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热点和重点问题。然而,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进而指出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效对策,以期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问题和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现代化管理发展建设的迫切程度也就不断加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与平稳,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国家财政部于2014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上推动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随着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则需要得到充分关注与有效解决。 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 (一)管理会计人才数量供不应求 在已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我国会计人才数量较以往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以2014年6月相关统计数据为例,我国的会计人员总数已经超过了一千六百万,且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二十万。这不仅有效缓解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然而,从会计人才需求单位来看,超过八百万个企业法人单位和超过九十万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且民间非盈利组织以及小微企业均有着较大的人才需求。目前的会计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管理会计人才的供应量则更加不足。会计人才数量供不应求,尤其是管理会计人才数量上的稀缺,导致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进程缓慢。 (二)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关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还包括高质量人才的匮乏。虽然我国会计人才的数量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一方面会计人才主要偏重于财务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稀缺。会计体系下既有着传统的财务会计,又有着分化出的管理会计。对于现代企业发展管理而言,单纯拥有财务会计只能满足一般性的财务管理需求,缺乏能为企业提供财务规划和决策、控制等方面服务的会计人员。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和战略决策指导,其长足发展目标也就很难实现。且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数量上的匮乏则无法实现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就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体现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这体现在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首先,对于高校而言,虽然近年来高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着力于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然而,其教育重点只是会计基础技能和简单的会计技巧,尚未充分关注管理会计教育,管理会计的标准落实不够彻底,无法满足社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其次,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作用在于企业的经济核算,并未引进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从事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同时,只有极少部分的企业制定专门的管理会计计划,绝大多数企业则完全未制定培养计划或制定计划后未能充分落实和实施。 (四)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不统一 随着会计行业不断的发展和转型,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建设管理会计人才体系时,理论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保证了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在理论上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则能保证其与实践的充分统一,避免建设过程的架空化。对于我国而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念水平仍较低,且在先进理论引进的重视程度仍不足。财务会计人员虽然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尚未凸显,也就使得其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五)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 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缺乏明确和标准的人才评价机制,则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失去重要的基础保障。一方面,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传统会计体系下财务会计有着相对明确的人才能力框架,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职能转型的结果,其必须拥有相应的、专门性的标准和框架,才能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仍沿用着财务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另一方面,缺乏标准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人才的培养与考察均缺乏有效的参考依据,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也就没有基础支撑。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当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是为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提供的基础保障。这主要应从高等院校和企业两方面入手。 1、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阵地作用。高等院校作为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其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一方面,各高等院校应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不仅加强课程设计的优化,还能逐渐建设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新式和高效的教学方法,确保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外,还应不断推进会计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的教育与培养,提升管理会计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最后,各高校应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开拓,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 2、加强在职管理会计人员的再教育。企业在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校深度合作以及广泛社会招聘的方式,引入大批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以加强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的队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应当不断加强对在职管理会计人才的再教育,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一方面,通过淘汰式考核机制,保证管理会计人员较高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在职管理会计人员培训和再教育机制。聘请优秀的业内人士开展培训和教授,既加强管理会计知识的教学,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演绎,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强化交流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支撑,为此,企业应当在自身探索研究与发展建设的同时,还应通过强化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与行业内其它企业的有效交流,组织同行业企业共同进行管理会计的实践工作研究,并各自分享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实现互帮互助,促进整体行业的有效发展,也为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的有效交流。可让管理会计人才在国外参加实习培训,充分学习国外管理会计工作的先进经验,并实现国外管理会计理念的有效宣传。 (三)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一方面构建起实际可行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另一方面则建立起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并通过推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体系的改革优化,实现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 1、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一方面明确管理会计人才的角色,即分为助理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另一方面则对于人才的基本职能、核心能力和能力具体要素、培养措施等进行有效明确。以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作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评价的主要指标。在评价体系建设上,以职业能力和能力两方面作为评价对象,且为人才评价提供准入限制和技术标准两个层次的评价,实现人才评价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2、推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体系的改革优化。虽然考试在人才评价和选拔上存在一定弊端,但其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式和手段。在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上,应当以传统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作为重要依托,实现该考试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推动管理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并不断加强CMA考试的推广,并将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内容作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重要考点。考试体系得到有效改革,管理会计人才的选拔机制更加完善,人才的评价效果也就更为突出。结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不仅充分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有效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在管理会计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缺失,要求我国不断强化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并就当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和解决。完善当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以强化交流的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我国会计行业才能得到有效升级,管理会计人才的供应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 作者:由晓霖 谢知非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浅谈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管理会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近几年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财政改革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建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迫切程度也日益加深,但在建设之路上,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有问题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队伍;问题;对策 一、现状分析 (一)管理会计人才数量缺乏 据统计,近年来,在我国政策的不断推动下,会计人才数量有了较大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众多会计人才之中,管理会计人才所占比例却不乐观,现代化企业及经济的发展,早已不能简单的依靠传统的核算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善于决策、管理及风险防控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我国目前面临着这种巨大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人才素质低 近年来,会计人才扎堆的现象随处可见,但是,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却少之又少。其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培养主要偏向于财务会计人才,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低,使得传统的财务会计人才在实务工作中无法胜任管理会计工作。其次,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整体实力较为薄弱,高端人才稀缺,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本土化发展程度低 管理会计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我国于20世纪末才开始引进,可以说,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上而来的,然而,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增加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目前来说,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建设体系尚不成熟,需要与实际经济情况相结合的地方还有很多,建立本土化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路途遥远。 二、原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层重视程度低 首先,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偏向于基本的财务核算,未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人才考察范围,长久下去的结果就是会计人员本身也不会主动学习管理会计的知识,进而使得管理会计人才稀缺。其次,单位并未给会计人员充分的参与权,在很多企业当中,会计人员不会参与到日常业务的决策之中,造成了会计人员信息不通畅,会计人员无法根据充分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这种对会计人员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影响到财务决策的效率与效益。再次,即使部分企业拥有了管理会计人才,但缺少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使得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无法提高。 (二)会计人才自我提高意识低 目前我国会计人才的构成成分较为复杂,有大批会计人员学习层次较为低下,具备的能力仅限于最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有的甚至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这种连财务会计知识都不精通的会计人员就更加不可能具备要求更高的管理会计的知识了。其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财务,轻管理的思想,使得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较低,自然也不会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这就造成了高端管理型会计人才的缺乏。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落后 1.培养模式落后。目前我国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只开设基本的财务会计课程,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管理会计一直处于从属位置,没有独立的管理会计培养方案,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发展,也制约了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输出。其次,我国大多数高校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创新,这使得会计教育的同质化程度较高,极大地影响了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高端化发展。2.评价体系落后。我国目前的会计评价体系主要有初级、中级、高级及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在这些资格评价中,主要是以财务会计评价为主,对管理会计的能力评价涉及较少。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致力于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并且引进了不少国际管理会计评价机制,但是,综合来看,我国的管理会计评价体系还存在着评价机制不成熟、评价标准不健全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发掘。 三、对策分析 (一)企业重视管理人才培养与选拔 1.提高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对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成本与资金控制、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将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议程。2.建立管理会计的培养和考核机制。制定详细的管理会计职位要求,通过笔试或面试的方式录用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对于已经任用的管理会计人才,实行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其管理会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对于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员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以激励管理会计人员自我提高。3.提高会计人员的参与度。企业管理层应当让会计人员参与到日常业务的决策过程中,使会计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会计人员地自我重视程度得到提高,进而会提高会计人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财务工作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会计人员提高学习主动性 新经济形势下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只有增强自我学习意识,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才能在这场会计改革之中谋得一席之地,具体如下:1.积极学习。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更高层次的学习等方式,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提高职业素养。2.立足于实际工作。在工作中积极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务能力。 (三)高等院校建立专门的培养机制 1.制定独立的管理会计培养方案。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培养地位放于平等地位,管理会计的地位得到提高,会使教师和学生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管理会计学生的质量,为企业、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力资源。2.加强校企合作。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参与到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中,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双向提高。 (四)财政部门完善会计人员评价体系 将管理会计纳入继续教育范围,严格监管各省市区继续教育学习情况,逐步建立全国范围内管理会计人才框架。对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其他会计资格考试进行改革,加入管理会计考查内容,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战略决策等管理会计分别纳入不同水平考察范围内,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积极寻求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模式,谋求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培养机制。加强与国际管理会计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理念与培养、考核方案。 四、结语 管理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加快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是响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弥补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数量缺口,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同时还顺应了国际会计人才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积极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建设进程,以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作者:王钰婷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浅谈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研究 一、引言 2014年对于中国会计业来说是转型的一年,是面临挑战提供机会的一年。据知情人士透露,管理会计在我国一直都有,但不普遍存在并且发展缓慢,直至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一说才被正式提到会计业的发展前景中来。随着专业人士提出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是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更加迫切,那么什么是管理会计?当今中国管理会计现状是怎样?要从哪些方面来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 二、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职能的转变和业务能力要求的增强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有符合管理会计体系的技能和能力。在中国,虽然财政部已经明确提出了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立,管理会计也在中国企业和各级部门有存在的苗头,但是真正可以胜任管理会计的人才却相当不足,据有效数据统计,在我国具有国际视野、能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将近300万。传统的财务会计注重的核算,而管理会计的职能在向价值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转型,不能忽视的是伴随着这种转型的是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那么社会对复合型、高层级的会计人才的需要也更加突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却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以至于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不完善 现如今许多高校都设有会计专业,一来说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急切需求,二来说明会计人员是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最终才能上岗的,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高校以及一些所谓的会计培训机构所作出的会计人员培训只是单纯的技巧和一些会计基础技能的培养。离管理会计的标准还很远,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会计很多,高端会计少”的现象。在企业中,所有的财会人员都集中在企业经济核算以及一些基本账目的运算之中,企业基本没有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或者促进财务会计转型的计划以及发展要求。根据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受访者中43%的企业没有管理会计培养计划,仅9%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制定了管理会计专门计划,实施与否并不可知,实施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的企业满意度也相当的低。说实话,如果企业不从自身的财会体系中完成管理会计转变的计划,单纯期待重新引进或者招入管理会计,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并且适用性还有待考证。 (二)管理会计人才评价的不标准 关于高校和企业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否能称其为管理会计,能否胜任管理会计一职,都是有一个核定标准的,但是在我国因为财务会计的长期存在,这个标准是不明确的。首先是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不明确,能力是一个广泛而且空洞的概念,针对会计的职业能力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既然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转型的结果和社会的需求,那么不能再用这样一套标准和能力水平去界定管理会计人才,所谓的价值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是管理会计人才的基本职能,那么除了这一些,在中国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还需要怎样一个框架来恒定?其次是管理会计人才的评价不标准,能力的界定是管理会计人才的基本,那么可以被称为管理会计的人才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培养和考察能力,在我国并没有科学且明确的标准。连评价体系都不明确,怎样衡量出高端人才呢,不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管理会计人才体系无法完善,不能把人才计划分解为具体的标准,没有构建出科学的人才能力框架和可行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不能够为我国培养出符合计划目标的专业化高端人才的。 (三)缺乏管理会计人才理论实践的参考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会计行业的转型,是新概念,需要从各个方面学习和借鉴,在美国,企业内管理会计人才占到90%,财务会计只有10%,管理会计人才70%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的工作(美国劳动部,2006);在日本,例如松下(Pana-sonic),财会部的人员大约2000人,而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这些都是值得我国会计行业借鉴和学习的,但是每一次将一种新的理念引进中国,都需要和中国国情做一个合理的评估才能做到正确结合,不然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导致达不到预期效益。然而管理会计人才的理论的引进并没有到完全被重视的地步,所以理论引进并没有给中国会计业带来很大的反响,同时,在国内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也没凸显的案例,这让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看齐的时候看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成为人才转型的一个阻碍,或者说会计人才转型持续观望的原因。 三、我国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从人才培养入手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竞争力,是要从根本上抓紧人才培养,是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形成和完善的根本,只有针对性的培养出了管理会计人才,这样的体系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体制。为此,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并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高等学校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高层级会计人才刻不容缓。基于理论界的代表性研究,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理论基础和高实务操作水平、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晓国际商业惯例和会计惯例的高级会计人才才能算得上是管理会计人才。以卓越会计人才四大特征为导向,构建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一大途径。从已有的从业人员中促进财务会计的转型也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应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下针对性加速会计人才的转型,有计划、有目的制定符合企业人才发展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促进人才转型和人才体系的建立完善。 (二)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 对于管理人才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的不标准和不明确,是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完善的一大障碍,所以明确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是第一步,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召开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管理会计师的能力架构应当涉及价值创造能力、策支撑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筹协同能力、协调服务能力、考核评价能力等几个方面。就算这次会议没有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全概括出来,但是可以借鉴的是,这一次的框架结构是比较完整的标准。有了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那么相辅相成的必须完善的就是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的准入限制,也就是说只要达到这个行业的准入职业标准就有资格进入管理会计行业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另外一个更进一步的标准是技术标准,是在准入限制之后,进入管理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学习和实践,有了能提供决策的能力或者在管理会计行业中有新的贡献和创新。两个标准是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的分层评价,即合理又有针对性,虽然不是官方认证的唯一标准,但很值得参考。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的形成,除了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以外,还应该符合各单位各企业自身的情况,所以对人才的能力组成和评价结果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调整,再根据结果做出培养计划的调整,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实践、理论实践都符合标准的管理会计人才,从而给我国企业的会计服务和企业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增强交流,加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管理会计人才是会计行业中的管理者,培养和评价人才体系是基础,先进理论也必将是管理会计行业指引方向的旗帜,所以要增强国内企业会计行业间的交流,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企业经营来说,各行各业都是不一样;财会业务来说,分为审计、会计等多项,是存在不同的,所以在完成管理会计的转型时,除了注重培养和评价,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用禁言和教训来武装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互相的借鉴可以让企业之间有交流,能迅速提升管理会计人才的能力和发展,实践业务的操作交流也能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操作能力,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立。并且,在借鉴中,管理会计人才之间有了模型,这对于整个中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典型,对探索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发展也提供了经验。管理会计人才有很高的专业要求,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内人才间的经验借鉴,国际化的知识理论和优秀技能也应该被运用,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也应被利用起来,还可以参考国际化认可的职业资格考核,借鉴国际化人才机制。把国内的管理会计人才送到国外去实现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国际管理会计人才理论体系,还能开阔视野,掌握国际管理会计行业的规则,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思维能力。让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融入国际环境是中国会计行业取得地位的一部分,不仅学习,也要将中国的一些理念宣传到国外,通过合作和交流,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解决我国会计行业的难题,也能把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带到世界上去。加强国内外的会计交流,可以让中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立更加行业坏、时代化、国际化,才能实现中国会计行业的升级。 四、结语 管理会计的发展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完善,是提升管理会计职能转型的必经之路。面对中国发展管理会计却人才缺失的现状,要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管理会计人才实际业务能力等方面考察原因并解决这一问。只有从培养开始,在标准中认真选拔,才能让管理会计人才在实用业务中得到提升和锻炼,真正培养一批高端品质,能够为企业和国家发展出谋划策的会计人才,才能加强和完善中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中国会计行业的升级,最终实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永洁 单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水产总站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探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摘要: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要重要的管理工作,在现今的发展形势下,其管理必须体现出创新性,才能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效果。以绩效管理来改进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首先阐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继而分析财务预算中提升绩效管理的措施,以期为提升高校财务预算整体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绩效管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关系;途径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管理不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却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帮扶作用。因此,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深入理解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可行性具有深入浅出的作用。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为绩效管理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本质上将,绩效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正是因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使得各种方法应运而生,而强调绩效管理,则是在比较细化的财务预算管理领域找到了合适的方法。缺少了这种管理方法手段,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疏漏,而且使管理过程更加缓慢,显得非常吃力。绩效管理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够敲开财务预算管理的大门,使预算管理的实效性更加明显。因此,高校财务预算为绩效管理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使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具备了有利可行的客观条件。 (二)绩效管理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支撑 开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具备合适的条件,否则,其实效性无法很好的把握。高校其他管理工作需要构建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而财务预算管理同样需要具备有利的条件,绩效管理使预算管理的价值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得以充分发挥,贯穿高校管理的整个过程,从而使高校的领导层、管理层、一线工作者都能够真正认识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可见,效管理使得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更加稳固,使得预算管理的步伐更加坚定。因此,绩效管理是促使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实现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互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各项内在要求呼唤了绩效管理的运用和融入,财务预算管理也为绩效管理提供了展现价值的空间;绩效管理则为全面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方法手段,创造了有利有效的条件。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发挥作用,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共同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困境 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举措,其积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在认可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时,不难看出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困境,在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校领导认识不够,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领导往往缺乏财务预算管理的能力,使得其对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如此,通过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往往处于意识模糊的状态,高校领导不加重视,绩效管理的的地位就会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不利于绩效管理的推广。 (二)预算控制工作不严格,阻碍了绩效管理步伐 很多时候,高校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控制环节出现了很多纰漏,致使很多财物、资金的走向不明朗,使绩效管理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反而是预算管理工作处于忙乱的状态。一旦预算管理比较混乱,绩效管理就缺少了充分应用的机会。如此,预算管理问题频出,引入绩效管理实现自身改进的可能性比较低下。 (三)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领导的不重视,以及预算控制工作不理想,都使得绩效管理很难迈入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即便意识到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的途径,但是,仍然会因为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使绩效考评水平无法正常的发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绩效管理的成效。 (四)单纯抓起绩效管理,却与预算管理缺少关键性链接 很多高校及时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仍然只是机械的严抓绩效管理,而忽略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其实,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与绩效管理直接挂钩,使预算管理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现实中这种具有成效的衔接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深入认识二者之间关系的结果,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无法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某些方面实现融合与有效对接。 三、以绩效管理改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途径 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充分认可二者的内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深刻剖析现存的问题及困境,使绩效管理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制定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一般脱胎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内容,其目标在于实现某种工作目标,以此确保员工执行力的提升,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成果。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管理目标的制定,并且需要将管理目标合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的各个细节,使绩效管理目标更为细化具体化,以此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使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一一落实,在执行效率上得以保障。具体而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应当根据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等依据制定目标,并且应当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体制,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到位。如此,在目标明确,责任能够落实的状态下,才能把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加以重视。当然,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的展示和提升必然要依靠“高绩效”的管理水平。因此,当绩效管理融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时,需要对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化绩效目标加以确定描述,使之成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例如,科研经费的预算绩效指标设定为科研报告撰写的频率、内容以及学术价值等;教师的薪酬预算指标设定为教师的出勤率、有效课时数以及学生满意度等。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发展正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中,高校内的各大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迈向标准化和规范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我国高校近几年来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财务预算的准确性。本文通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着手分析,进而阐述了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的一系列分析提出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个高校的发展也是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高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再加上高校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不重视,使得高校原有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所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在高校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利用部分资金,并且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为学校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是当下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重大挑战。我们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才能够保证高校内的各项事项能够顺利高效进行。 一、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的财务预算涉及到多种问题,但是教育科研水平是学校的发展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的各项运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是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高校只有制定出合理的预算财务管理体制,才能够使高校财务预算与高校实际支出和发展更加贴近。 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实际财务管理运行中,只是一种形式,仅仅停留在管理机制的表面,并没有将管理体制进行彻底的落实。因为缺乏一套完整、科技、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导致了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中,有些管理体制犹如摆设,缺乏一定的控制力和强制力,没能够彻底发挥出管理体制所具有的真正作用。 (二)缺少新的预算编制方法 在进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它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类项目的财务预算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仍旧采用效率低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基数加增长,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是将上一年的实际支出数额作为编制的基数,并且在此基础上在相应的增加一些变动的因素,综合以上因素进而编制下一年的预算支出。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虽然存在着简便、快捷的优势, 但是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在进行预算过程中,不利于预算编制的动态发展,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运用这种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财务预算与下一年的实际预算有很大的数据误差,更有可能影响下一年的实际预算。 (三)财务预算内容和制定上不完整 高校财务预算在内容的制定上存在不完整的缺点,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难度不断增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已经不在像过去一样,在财务资金方面全部依靠着政府的资金拨款,各大高校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扩大招生、与企业进行合作和进行信贷融资等多种方法来加大学校财务的实际收入,这就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难以将高校内所有财务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财务预算中,无法对高校的财务进行统一的预算和整理。由于高校运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高校又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造成了预算内容与实际收入支出无法完整的进行体现,高校的整体内外收入、社会融资、政府支持性基金等多项收入无法完整的纳入到财务预算中去,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编制在内容上存在缺失。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原因 高校财务预算是一项数据庞大、涉及工作人员多的工程,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进行紧密配合,部门人员都要积极的投入到配合财务预算的工作中去,以此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部分部门人员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重视,认为财务预算只是学校财务相关部门的工作,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任务交代下来后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财务部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带着一种“先要钱后计划”的心理,在进行财务编算的工作中不认真不细心,等到实际花钱的时候才能发现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了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中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掌握各部门的实际收支情况,最终导致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混乱,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学校整体的资金运作。 (二)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所有管理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的高部门相关人员不仅仅要重视财务预算管理,还要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严格监督。在进行财务预算的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高校实际收入情况的预算不予通过,并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不仅仅要在财务预算管理前期进行严格监督,在后期的财务信息与成本核算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监督,要体现透明化。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公开栏的公开程度是有限的,而且还存在很多的暗箱操作,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学校的真正预算在什么地方,资金具体去向无法明确,难以保证资金收入是否合法、有无偷税漏税的情况,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监督力度,确保每一步骤都能够无漏洞可查。 三、探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策 (一)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必需要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首先高校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高校预算管理的更新信念,使各部门和各领导能够明白学校的预算花费在什么地方,不能存在“糊涂账”,并且要让各高校的领导人员和教育者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在加大对财务管理体制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广征意见,对高校内现存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修改,使其能够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实情。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制定时,要多方面听取学校所有人员的意见,要广纳意见,分析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鼓励学校所有人员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预算编制中,从而使学校的预算管理体制更加健全,能够使财务管理体制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在高校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有效的实施财务管理w制,必须要加强校内各个部门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如果领导阶层对校内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度,又怎么会投入心思进行财务管理宣传,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态度也无法认真负责。高校对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各部门上报预算的审计和监管工作,要求各部门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细分,对各项资金来源和支出部分纳入到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中,对财务预算编制的审核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缺项和漏项的问题,各部门只有对财务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度才能共同努力保障学校内的财务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 将各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中要加入到预算管理,从而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能够投入实际应用中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对一些有积极增收、执行力强的部门,在经过相应的考核确定无误后,给予这些部门一些物质奖励,鼓励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对一些工作执行力不强,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部门,在进行审核后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或者反思总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激励和约束体制机制,能够激发出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高校管理的精髓所在。高校必须做好这一项工作,既能够将校内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且降低资金的浪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大,这时候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来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路径探析 摘 要: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对深化预算改革、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和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高校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然对高校预算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实行全面、精细化预算,同时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加大对预算的公开力度。面对新要求、新挑战,高校应优化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新预算法;高校;预算管理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预算法,2015年1月1日起,新预算法颁布实施。新预算法对建立我国现代、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预算法继续深化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对实际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风险不断增强,更加凸显出了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财务预算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要求高校财务预算具有全面性 新预算法第4条明确提出:“政府全部收支纳入预算。”即实现全口径、全过程、全范围预算,这要求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把所有“收支”纳入总盘,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坚决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私设“小金库”、套取预算资金等情况。如各院系(部门)创收收入、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租赁受赠收入等都必须纳入学校预算收入,相应支出也同样纳入预算支出。 (二)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精细 新预算法第46条指出:“编制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时,按功能分类应编制到项级,按经济分类应编制到款级。”这要求高校在财务预算时,对预算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摆脱粗放、内涵模糊的预算,杜绝预算局限在项目的大类层面,没有末级明细项目或末级明细内涵模糊不清。 (三)要求高校财务预算更加公开透明 新预算法第14条规范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和时限等,并在第92条中明确了违反公开的法律责任。新预算法提出,必须在批准预算的规定日期内对外公开,做到主体、内容、形式和时间的公开,同时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以此接受社会各界和全校的监督,充分体现预算的公开、透明。 二、新预算法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预算不全面,“账外账”现象严重 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编制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创收收入未纳入预算收入总盘。高校编制预算收入时,一味重视财政拨款,忽视创收收入,造成收入编制不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创收收入作为不同于财政拨款的形式而独立存在,但属于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收入预算时,必须将它纳入“预算总盘”,杜绝隐瞒资金、截流收入。第二,“结转结余资金”未纳入收入预算。 结转结余资金指按照财政批复预算,在年度预算执行结束时,未列支出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高校财务主要指财政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项目结转、结余资金,它们是高校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往往会忽略这部分,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1)。 (二)支出项目过于粗放,内涵模糊 当前很多高校编制预算项目时,对支出只进行简单、粗略的划分,没有建立子项目或子项目内涵模糊、不明确,造成预算、核算、决算衔接松疏、不紧密,很难发挥预算“指挥棒”作用。再者,预算项目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绩效考评水平。目前因高校预算项目编制过于粗放,没有对每个项目进行分解和细致的说明,造成绩效考评无依据或依据不充分的现状,以陕西省属FL大学为例,具体(见下页表2)。 (三)预算公开范围要求较低,未全口径公开 高校预算公开是指“高校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以适当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接收社会的监督。”目前高校预算公开范围的要求局限在“预算三下”层面,即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的小部分(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和结转结余资金。结合高校实际财务状况,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构成了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研,对省属高校来说,“生均经费拨款”占到财政补助收入的48.5%、收入的36.5%。可见,这一大块儿资金,游离于公众的视角、人民的监督,对捍卫纳税人的权利,保障财政的透明度,建立政府责任和法制财政带来很大的障碍。 三、新预算法下优化高校财务预算路径 (一)梳理预算管理流程,实现全面预算 全面预算,对高校来说,应该把所有的预算收支纳入总盘,真正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无论是学校层面的预算管理机构,还是各院系(部门)的二级预算管理机构,在编制收入预算时,除了要纳入预算年度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外,还要把创收收入、“结转结余资金”编到预算收入总盘,同时还要安排对应的支出项目,保证日常运行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都有归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止隐瞒资金和截流收入,做到全口径预算。 (二)细化预算支出,建立项目层级关系 高校应细化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时,把经济事项融入到末级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中,以增强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高校的预算项目一般可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由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组成,项目支出由系列子项目组成,但这只是最粗略的分配方法,完整的预算分配方案应体现支出的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和预算项目的三维立体关系,以YL大学2016年年初预算分配方案为例(节选)。 可见,要做好预算分配方案,高校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建立项目库,通过论证、评审等多重环节筛选出可行性较强的项目,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进行轻重缓急排序后,建立动态项目库。 (三)全口径公开预算,实现“阳光财务” 高校在公开预算时,对收支应进行全口径公开,不应该对“财政补助收入”剔除“生均经费拨款”“中、省建设专项”等重要因素,因为该项目构成了财政补助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这部分资金,难以保证纳税人的权利和财政的透明度。 新预算法第一次全面规定了“预算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并明确指出,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事项要做出说明、违反预算公开规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涉及国家机密事项外。因此,高校必须在预算批准20 日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主体、形式、内容和时间。特别是“三公”经费,一定严格管控,不得超支,并且空开到层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预算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与改革研究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摘要】为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为学校发展提供充实的经费基础。在分析本院传统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后,以这些弊端为改进依据,提出了设置经费专项机构、采用平衡预算法以及实行精细化预算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措施。从改革效果来看,新措施的实施,优化了学校的资源配置,并提升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为学校后续预算管理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利支持。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 专项机构 平衡预算 精细化预算 改革 一、引言 高校财务工作,是确保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支撑。由此可见,良好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学校优化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有限资本以及充分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所以,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进行研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在财务预算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管理机制上也由传统的重核算、轻预算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财务管理。例如,文献[1]采用了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财务状况的变化规律。然而,各个高校由于在所处地域、学校属性、专业分布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预算管理特点也并不相同,所以优秀的管理模式仅能提供参考,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财务状况来制定。综上所述,在对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统称: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财务预算改革思路,以达到优化预算的目的。 二、财务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以本院为研究对象,结合2012~2015年的财务预算情况,进行分析。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本院的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增量与算法、预算执行力不强。 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虽然每年财务部均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调研等使用经费进行一定的预算,但却缺乏相应的责任监督体系。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仅仅局限在审计、算账、报账等内容。如此一来,作为学校资金的管理者,缺乏对各部门在教学、科研等经费活动的预判,不利于下一年准确预算的制定。预算管理机制的缺乏,已经不能够与学校的快速发展现状相适应。 增量预算法。学校在2012-2015年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还是以增量预算法为主,即根据去年的总经费支出情况,再结合第二年的一些变量因素为根据,拟定下一年的财务预算。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大框架的整体预算法则,考虑未来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较少,所以不利于合理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力不强。通常情况下,财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支出有一个总量的控制,即确保各系、部门的年度经费支出不超过总的拨款。这样一来,预算的执行过程基本上是重视经费的数量控制,而经费的实际活动中,分配比例如何均无从得知,那么这经费支出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无法保证。 三、财务预算管理改革措施的提出结合上述本院在财务预算中的问题分析,在2016年的财务预算管理中,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完善措施,改革措施框架。 (一)经费专项机构的设置 针对预算管理机制缺乏的问题。在财詹棵派柚镁费专项小组,职责主要为:①与各系、部门进行沟通,在制定来年预算时,要求各系、经费使用部门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来年的科研、教学、比赛计划,专项小组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以此为依据制定来年经费预算;②明确经费活动中的责任监督机制,即每笔经费的预算,必须按照实际的项目来使用,杜绝用途变化的情况。 (二)平衡预算法 平衡预算法,是指在经费的预算中,力求实现:在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确保各部门经费充裕,同时兼顾学校的发展。该原则的实施中,首先让各院系、部门根自身的特点拟定出年度经费预算计划,然后,财务部门汇总全校的预算计划,并根据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制定出合理的平衡预算,并在此过程中,制定出各部门相应的经费控制方案,避免超支或结余过多的情况,确保收支平衡。 (三)精细化预算 精细化预算,是指在学校的经费预算中,从管理、科研、教学到经费申报、执行、监督等所有环节,均有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以单一的科研项目经费为例,在经费的活动中,改变过去仅控制经费总数的方式,而是制定出详细的使用措施,比如先将该笔经费划分为实验费、设备费、调研费、差旅费等类型,然后按照各类型的重要程度,将对各类型设置不同的比例,同时,财务部门划分明确的责任分工,完善过程监控机制,确保经费活动中,每一个类型的经费使用按照计划进行。 四、改革效果追踪 按照上述改革措施,本院财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并于2016年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运行。为追踪改革效果,本文随机选择了本院5个系进行问卷调查。问题包括:①今年的经费活动中,是否实现了收支平衡?②经费预算是否确保了科研、教学、比赛等工作的正常进行?③经费活动的效果如何?④你对新的预算管理改革措施是否满意?调查结果,80%的调查对象均较好地实现了收支平衡;各项经费活动在保证学校正常工作的运行方面,效果更加明显,高达100%;4个调查对象认为改革预算管理机制后,经费活动的效果较好;对新的预算改革措施满意度达到了80%。由此可知,在对本院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后,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完善措施并通过1年的试运行验证,学校的财政预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即上述措施的提出是行之有效的。 五、结论 本院传统的财务预算工作中,存在着管理机制缺乏、预算方法老化以及执行力不强这3个主要问题。本文从经费转向机构的设置、平衡预算法的采用以及精细化预算这3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从为期1年的试运行以及调查效果来看,改革后的财务预算措施,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实现了既定目标。与此同时,试运行还存在少数部分收支平衡未实现的问题,因此,未来将继续深化改进措施,让本院的财务预算工作更加优化。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用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毕竟国家对公办学校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民办学校,因此我国的民办高校若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就必须要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环境上都能够与现代我国公办学校平分秋色才能够保证自身拥有足够的存活空间。因此做好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为此下文就将对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出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编制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较为迅速,与公办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却因一味地只顾发展导致相应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一、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预算概述 财务预算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做好预测以及具体方案的基础之上,为了能够对企业所拥有的活动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来保证工作效率,将企业的销售、成本等方面用具体的图表来进行表现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财务预算是整个企业绩效管理的重中之重。一个企业要想能够稳定发展必需要做好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开支预算及绩效管理的配合工作。 在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改进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财务预算主要是通过记录民办高校日常的资金流动以及业务安排,来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应该如何进行资金流动以及如何安排业务,才能够实现在保证教学目的的情况下效率最高、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而这一般需要通过较为合理的规划以及测算过程,才能够形成一套拿得出手,较为完善的计划方案来为民办高校今后的各项活动和资金流动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众所周知民办高校是为数不多的一类非盈利企业,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与一些市场上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讲,民办高校在进行财务预算工作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坚持节俭原则,因为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资金相对公办学校来讲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学会将钱花在刀刃上,也就是相关财务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将资金预算放在学校的重点项目上面,即优先满足那些教育科研工作。另外就是进行预算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即使是这些项目也应该秉承节俭,从而保证资金安排的合理性。第二点就是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较为敏锐的眼光能够及时的发现执行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从而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这点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往往它也是辨别一个财务管理人员优劣的一个重要的判定条件。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功能与重要性 在民办高校当中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的中心所在,而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财务预算工作。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通过对财和物这两个方面的运行方式进行事先的规划,并将其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具体工作人员当中,从而努力使得学校内部的财、物、人这三个方面能够结合为一个整体,进而实现对整个学校的规划以及控制。就我国目前的民办学校来讲,因为其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创建者自筹经费,因此民办学校的发展方向是由财务预算来进行引导的,引导其能够运用最科学合理的办法来达到各种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并且财务预算工作人员还需要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做好应对的把握,最终达到民办高校的资金和政府相关制度以及实行计划目的的完美结合这一最终目的,所以做好民办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民k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预算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全局把控力度 要完成一个大目标,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它下面设立一系列的小目标来对每一个工作者进行约束以及指明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也如此。要想做好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经营目标和年度预算进行整合,而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办高校都达不到这三项的完美整合,因此这就会经常性的导致一些小目标与指定的愿望有些偏差,长久以往就很有可能会整体偏离学校的发展计划。我国民办高校在创建初期很不容易,曾经出现过许多的问题,如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都是由创办者想办法弄来,这就导致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后劲多少会有些跟不上,再比如我国许多的民办高校都为了能够招纳更多的学员而大费苦心,想方设法的扩大投资来进行对学校的宣传以及美化工作从而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还有因为是私营企业,一定会有政府对一部分学校的支持态度要比对公办学校的态度差一大截,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出现,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另外那些刚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以及初次接受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开始时一般都不会有现成的师傅去进行相关的工作教学指导,一切的工作只能靠自己的想法去做,而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现在的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相比公办学校来讲较为低下。因此在对预算管理目标进行考量的时候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绝不可以只考虑一时的利益而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控力度。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管理者对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必要的重视 要想令财务预算管理在整个民办高校的发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科学的编制我国的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这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可以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民办高校来讲,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都会使用增量预算这一方法,这一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于发展的需求,并且确保资金的正常流转,但其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比如这种算法较为粗略,因此对于一些对精细度要求较高的项目就难以做到细致化分析,即在对使用资金的量化分析方面还较为欠缺,举例来讲,假如今年某家民办高校购买了一些学习设备,设备购置费的本年预算支出与去年的发生额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增减关系,应该根据今年的发展计划编制。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生源很不稳定,收入无法可靠估计,这就是估算的消费指标过于简单,细致计算下来总是会与实际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差异。 我国的民办高校领导者往往对其获得的财富重视度较高,他们总是想费尽心思来得到更多的财富以及利益,总是对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度,为减少开支,领导者总是会将预算管理当中的编制、执行以及一系列的监督任务全部交给财务部门来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学校当中的权利分配严重不均匀,财务部门的权利过于集中,而这也就非常容易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够做到人们需要的公开公正,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民办学校的各个部门经费分配的不合理从而给学校的长久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更有甚者我国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目光较短浅,对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根本没有设定相应的制度,这样的民办学校是很难长久发展下去的。 (三)预算流于形式,目标责任难以落实 上文对财务预算工作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有些民办学校当中虽然领导者对财务预算工作有着足够的重视度,也为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时间等原因,原本的流程本该是提出项目,进行预算,然后对预算进行审核工作,最后就是对项目的监督过程,即各项经费的收支必须按照预算来进行,过程本是这样,但有些民办高校由于监督体制的不到位,监督不够严格的时候就会发生对预算的各种调整,然后在对执行过程中的追踪评价也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另外就是在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有些领导者经常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按照相关的财务预算来安排使用资金。综上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预算工作要求不到位导致的预算不够准确的现象。二是财务预算设计完成之后,各实施人员对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不能够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工程项目。 四、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成立财务预算的组织机构,确立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 保证财务预算管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做到这一点才能增强民办高校在市场的生存能力,学校的相关管理者应在校内建立一个组织来对财务预算过程做全面的监督,保证财务预算的执行,执行预算的人员还应对民办学校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保证全面公开公正的进行财务预算工作的编制。 (二)科学编制财务预算,明确编制要求 在进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预算的具体编制工作应引起广大领导者注意。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最能够体现出一所民办高校的创建思维以及领导者的全局意识,因此各相关人员一定要难校的角度出发去强化对需要执行项目的论证观点,另外在进行项目预算上报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工作,即要根据当地的预测投入与回收比率,预测学校的投入成本与办学效益,这对于资金节省以及提高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预算的编制时间和上报给领导者的时间务必要及时,即保证编制效率,另外财务部门一定要及时与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做好沟通交流工作,要及时将对各个部门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公开以及送达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工作,因为财务工作只是单纯的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估计是不能够准确计算好自己学校各部门的花销情况的,因为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与其他部门增进关系,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也是准确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必要前提工作。 (三)建立和加强预算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预算执行 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层要为学校的财务预算制定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目标,使其有方向供其去努力发展,在当今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正是民办高校的飞速发展时期,当然在这之中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生源的吸引,还要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工作。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了民办高校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面。首先绩效考核能够给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提供具体的管理信息安排,实行的绩效考核要服从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调度,促进信息收集的规范合理化。其次要想做好民办学校的绩效考核工作,就一定要令学校内部各个单位的负责人认真分析在任员工的工作职能,了解其能力限度进行具体岗位的调配安排,以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整体性评价,带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安排,进行人才的优化。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做出努力,认真评定员工的工作状况,在定期的例会中进行汇报,反馈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并要求其对员工的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将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优化管理办法,提升人才素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定期培训,了解员工的实际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此后,还要根据实际的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考察,要满足一定的培训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员工进行奖励,没有达到要求的员工进行处罚,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这对于我国民办高校的长期发展来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五、结束语 在我国当今这个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要想在众多学校当中令自身的旗号被广大人民所了解,就一定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即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做好对财务预算工作。当然要想实现长期发展计划,相关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着重在普通员工心中建立预算管理理念,细致安排好各项建设工程的预算管理以及资金的使用,充分做好对学校内部财务预算编制以及相关监管力度的提升,为更好的提高我国民办学校的管理工作做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企业管理会计基础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基础建设问题探讨 作者简介: 杨德怀,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成本管理会计。 内容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运用成本管理会计的效果不够理想,对成本管理会计基础工作不够重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要加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基础的建设就要树立成本管理会计理念,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利率――产品定价机制,制订或完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模式; 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构建多重标志下的分类管理框架; 建设多维的会计核算体系,打造成本管理会计系统平台。 关键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银行会计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 80年代初引入我国后,迅速为我国广大的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接受,并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运用,在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我国一些商业银行近年来开始将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银行业的管理中来,如工商银行的成本管理会计项目――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于2004年11月正式在全行投入使用,光大银行成本管理会计项目一期已经上线,二期正在实施过程中,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分别在最近两年内大规模地引进了成本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但是,很多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的运用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中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工作不够重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涉及面广,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具有扎实的运用成本管理会计的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 一、构筑商业银行运用成本管理会计的软件基础 1、树立成本管理会计理念 人们只有在接受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后,才能主动运用它分析和解决问题。成本管理会计是已经在加工制造业被证实的科学管理方法,它能否在银行业得到运用,关键在于成本管理会计理念是否深入人心。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和职工,缺乏对会计工作的了解,认为会计就是单纯的“反映”、“监督”,忽视了银行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职能。在新的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是独立的法人,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完全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这时,必需切实加强经营管理,准确预测、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本管理会计能预测企业前景、参与企业决策、规划企业目标、控制经济过程、科学考核和评价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经营业绩。在商业银行推行成本管理会计,能提高其预测、决策水平,改善其经营管理,使其取得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使领导和员工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才会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成本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等方法,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树立成本管理会计理念是顺利开展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和前提。 2、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即经营价值、人力价值和财务价值最大化。显然,各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也是价值最大化。企业实现的价值离不开成本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职工的内心深处。按西方的权威定义,企业文化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正式文化,通过规章制度体现;二是非正式文化,指职工之间相互模仿的现象,对员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技术文化,来自于经营技术和方法,通过人们的解释和理性分析发挥导向作用。在这里,成本管理会计要塑造的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通过这种技术文化的作用,逐步引导非正式文化,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正式文化。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会计制度,必然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成本管理会计的基础,成本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与市场机制相符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建立企业先进的文化,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作用的用人机制。通过强化银行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具备的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以价值最大化思想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成本管理会计的良性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3、建立“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所有银行的管理体制都是总行、分行、中心支行、支行的垂直式领导模式,由总行统一负担盈亏,并统一对外报告,是集权制下的一个经营整体。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一级法人、分级管理”的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但是,同一家银行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环境不同,却用统一的制度进行管理、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管理权距长,这种体制会造成普遍的“人”问题: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推行成本管理会计工作,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行为蔓延。要解决商业银行由于“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而带来的“人”问题,就要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成本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成本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 4、强化利率――产品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国家取消对存贷款价格和存贷款利差的政策保护。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并且,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这些新产品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成本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的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看出,要使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可在确定责任目标和建立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实行内部各责任中心的资金有偿使用。可在国家利率政策框架内,以基准利率为依据,在标准成本的基础上,考虑资金供需各方的利益,加上一定的毛利率,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二级分行为单位,统一价格制定办法,实行统一的价格体系,有利于各责任中心灵活调度资金。 5、制订或完善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制度 为保障成本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有效运作,我们认为主要应建立和完善以下基础性的成本管理会计制度。 (1)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建立健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入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2)作业成本制度 作业成本制度(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将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或顾客上的一种间接费用分配方法。目前,银行只是将所发生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没有科学合理地分配到贷款等产品上去,而银行的成本结构比较复杂,具有较高比例的间接费用,这种计算方法很难促进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无法提供关于产品、客户等方面的成本信息,也就无法对各种作业是否增值进行判别。作业成本制度将银行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依据各自的成本动因经由作业追踪到有关的成本对象上去。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的详细、明确的分析,可获得银行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和获利能力信息,区别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不增值作业,从而有助于辨析银行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准确性。成本核算制度和方法的改革是推行成本管理会计的前提和基础。 (3)综合业绩评价制度 当今在竞争全球化、顾客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竞争中,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与市场的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企业的反应能力。企业不仅要对市场更快速反应并提供价格更低、质量更高的产品,而且管理不能再以企业本身的产品或服务,甚至不能以已熟知最终用途的产品和服务作为起点。管理必须以“什么是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作为起点。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优质顾客市场的竞争,银行管理的目标也更多地表现在为顾客创造价值与价值的差异化。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就是将结果(利润和现金流量的财务目标)和原因 (顾客和员工的满意度)联系在一起,从财务维度(financial)、顾客维度(customers)、 企 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学习和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等四个方面全面评价经营业绩的战略实施系统。综合业绩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中,财务维度是最终目标,顾客维度是关键,内部流程是基础,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是核心。核心能力的培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想永远保持其核心能力,就必须依靠企业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持续改善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从而实现商业银行最终的财务目标。这种考核制度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财务业绩考核,是一种兼顾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主观与客观,并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的管理系统。采用综合业绩评价制度,有助于银行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有助于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 (6)建立规范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模式 细化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是西方商业银行运作的成功经验,也是成本管理会计中规划控制会计的重要内容。目前西方商业银行成本控制普遍采用标准成本制度,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同时配合边际贡献、机会成本等微观决策方法,加强对成本的事前和事中控制。由于标准成本法具体操作过程非常复杂,因此我国目前可以先采取这样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模式:对每一责任单位的可控成本项目规定相应的标准值,这个标准值可以参照平均历史成本水平、最低历史平均成本、正常活动水平的估计成本、平均优秀业绩的成本水平制定,同时规定相应的标准偏离度,设置通过值、预警值和不通过值,并据此进行控制。财会部门每季度(月)按责任单位核算出成本差异(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的差异),与标准偏离度进行比较,对不能通过的成本项目进行重点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以消除不利影响。同时,财务部门应根据执行情况适时修订标准偏离度,以便为制定下一年的目标利润和各项指标提供参考。 二、夯实商业银行运用成本管理会计的硬件基础 1、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在银行实施成本管理会计工作,并不只是会计部门本身的职责,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参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员工。为保障商业银行在推行成本管理会计的工作中有序和有效,必须在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下,将内部组织机构作一些调整和改革。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如设立由主管行长负责的“银行成本管理会计委员会”,由行长、财会、信贷、资金等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兼任,在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可综合吸收主要部门的意见,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也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将成本管理会计从会计部门分离出来,或者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相对独立运作的成本管理会计机构,实行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会计的运作。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置成本管理会计的组织机构能为成本管理会计的推行提供组织保障。 2、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的人才 成本管理会计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他们具有广博的学识,能够融会贯通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应用,而且还要求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具有战略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并能够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但要熟悉国内外银行的各项业务,把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总体运作情况,而且还要具有驾驭代数分配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博弈论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法等现代管理方法的能力。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构建成本管理会计系统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成本管理会计人才。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渠道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成本管理会计人才。 3、构建多重标志下的分类管理框架 要使成本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在应用真正有效,管理者应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分类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行多重性的管理,建立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币种的分类管理框架,以便对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 (1)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级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对各级次机构与其负责人进行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按管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按管理级次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管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预算控制和目标责任考核。 (2)分部门管理 分部门管理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部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部门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部门负责人及其员工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对部门和负责人及员工进行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按部门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预算控制和目标责任考核。 (3)分产品管理 分产品管理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金融产品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产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产品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产品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产品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每一产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分产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按营销每种产品的人群确定责任主体,按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经营管理目标,按产品进行核算、预算控制、分析和目标责任考核。 (4)分客户管理 分客户管理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客户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对重点客户的营销及客户对银行贡献率的大小与该客户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客户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和进一步开发重点客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分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按客户经理确定责任主体,按客户进行核算、预算控制和分析,并对客户经理(个人、科组或处室)进行目标责任考核。 (5)分货币管理 分货币管理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种货币进行的预算管理工作。分货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分析评价每一经营货币的盈利能力,二是为进行由于货币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缺口损益和缺口风险进行管理和提供数据基础。分货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按银行经营管理的币种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币种的经营目标,按币种进行核算、预算控制和分析,并进行经营决策。 至于分级、分部门、分客户、分产品、分货币管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是对综合管理按不同标志进行分解的分类管理,存在交叉性,相互影响和相互依托,每一种分类管理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类分类管理的变动,管理的目标也一致。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差别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体现在各分类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确定的分解目标有差别,管理的方法不同,责任确定的主体不同,计量的方法也有差别。 4、建设多维的会计核算体系 在以手工核算为主的落后时代,会计核算仅仅按经济内容的标准分类。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会计核算都已具备了从一维发展到多维飞跃的条件。成本管理会计需要的会计核算分类标志不仅局限于按经济内容分类的基础数据,它更需要按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区域、行业、期限、风险等同源数据下的多重分类标志来反映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只要管理上有需求,会计核算体系应该能够实现同源数据下的按经济内容分类的财务会计核算、按部门分类的分部门会计核算、按产品分类的分产品会计核算、按客户分类的分客户会计核算、按货币分类的分币种会计核算、按区域分类的分区域会计核算、按行业分类的分行业会计核算、按期限分类的分期限会计核算、按风险分类的分风险会计核算,等等。多维的会计核算体系要求在明细账设置上尽可能全面反映不同的经济活动,提供翔实的会计信息,还要求在明细账和总账之间嵌入适当的分类标志,以解决明细账反映信息过细、总账反映信息过粗的问题,尽可能满足成本管理会计的需要。 5、整合各类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成本管理会计系统平台 成本管理会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信息系统,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等方面的全面预算到绩效贡献评价以及支持产品定价等要求出发,亟需进行高起点的、符合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后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往往是根据不同业务管理需要进行开发,造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或互相重叠,存在系统分散、统计口径不―致、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要开发成本管理会计系统平台,商业银行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内部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各系统之间信息联动、数据共享,为成本管理会计的实施奠定信息基础。 西方先进商业银行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由此可见,建立成本管理会计系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商业银行应制定系统建设的长远规划,在开发设计中兼顾系统的适用性和前瞻性。一方面立足现实管理环境,使系统能适应银行现行的管理模式,满足现实管理需求,帮助银行加快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银行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确定成本管理会计系统的目标模式,在系统设计中预留部分字段和功能,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使系统能不断适应银行未来管理发展中提出的新需求,不至于推倒重来。 企业管理会计基础论文: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缺陷论文 摘要:本文对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及其表现和意义作了阐述,以引起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是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因而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因而不利于从成本动因入手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一动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而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生多少,因而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间接生产成本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而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二)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又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即作业是一个有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ing,ABC)。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一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资源与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成正比。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制造费用既包含着单位水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水平作业成本、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和设备水平作业成本,而后三者并不随直接人工小时等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成比例变化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行了创新。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首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而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而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高作业的效率及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而生。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一些非成本因素的量度,如生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汇总、报告的过程。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 二、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文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一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凡随销售量成正比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而在一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生产准备次数”就是“生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设备水平作业,因而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变动成本,至于设备水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水平、批水平、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用三个变量来解释:单位水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水平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产品水平作业动因:工程小时。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这里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而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而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二)作业基础CVP分析 传统的CVP分析是以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类似的,作业基础CVP分析则是以上述的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其分析公式可表示为: 营业收益=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 根据上式,令营业收益为零,可得盈亏平衡点得销售量计算公式如下: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点与传统的盈亏平衡点比较,有两个重要差别:第一,固定成本不同。一些原来被确定为固定成本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变动成本,如生产准备成本和工程成本,只不过它们随着非产品数量指标变动而已。第二,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公式的分子中有两种非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相关作业成本和产品维持作业成本。 (三)作业基础预算 作业基础预算是根据作业成本信息按作业编制预算。如企业采购部门用作业成本信息可编制如下作业基础预算: ──────────────────── 采购部门 ──────────────────── 业务 认定10个供应商¥65,450 发出450个订购单184,640 发出275个发货单64,910 ¥315,000 ──────────────────── 作业基础预算将财务数据与消耗相关资源的作业相联系。在这种预算指导下,部门可以哪些削减后并不影响整体效果的特殊作业为对象,来降低成本,使部门达到或超过其预算目标。例如,假定认定供应商的成本随供应商数量变动,则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来削减成本。为了更好的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作业基础预算也可以编制为弹性作业基础预算。 (四)作业基础责任会计 传统的责任会计由四个要素构成:第一,确定责任中心。典型的责任中心,为部门或产品,甚至为团体或个人。每一中心均被赋予一定的责任,而责任以财务指标(如成本)表达。第二,制定绩效衡量标准,并编制预算及实施标准成本会计制度。第三,编制绩效报告,并将实际成果与标准成果相比较。第四,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员进行奖惩。作业基础责任会计是以作业和过程(process,又称流程)为重点控制对象的责任会计。与传统责任会计相比,作业基础责任会计的构成要素是相同的,但内在的机理有显著区别,表现在:在责任界定上,传统责任会计按组织结构界定责任,并最终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且责任仅是指财务责任,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按由作业连成的过程界定责任,责任主体通常是过程小组(流程小组),责任的内容不仅包含财务指标(作业成本),而且包含非财务指标(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传统责任会计着重责任中心成本、收入及利润的绩效衡量,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在成本报告中要区分增值与非增值成本,此外还要报告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时间,以便实施作业管理,进行过程改善(processimprovement)和过程革新(processinnovation)。 以上是从理论上考察。从实践上看,上述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在实务界的应用也是稳步前进的。以ABC为例,根据克诺韦德(krumwide)对1996年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成本管理组资料研究和有关资料整理出的ABC在美国公司应用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6年,采纳或评定ABC的公司由30O上升到74%. 三、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意义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是西方管理会计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基础上取得的重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讲,它深化7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传统管理会计以产品为基础,以产品数量为惟一的成本动因,几乎所有的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均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而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则打破了这个前提,它以作业这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作为考察基础,将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了改造,使之建立在要微观的基础之上,因而深化了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使管理会计的方法更加科学和严谨。 从实践上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可以使管理会计通过作业成本、作业效率、作业质量和时间的计量、报告和考核、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为企业实施作业基础管理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成本等信息,从而为企业生产和定价等经营决策的提供科学依据。一般地讲,传统的成本计算会低估小批量产品的成本,往往造成企业对这些产品的定价过低和盲目地增加产品品种,使产品过于顾客化和过多地为顾客服务。然而,当企业界沉醉于“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的80/20法则时,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在进行作业成本研究中惊奇地发现20%的产品(或顾客)产生了225%的利润甚至300%的利润。这表明在企业众多的产品品种中,有相当部分产品是低利润的和亏损的,是它们将企业整体利润又拉回到平均水平。相反,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则可提供较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此外,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作业基础CVP分析均可较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提供更加准确详细的信息,从而可以改进企业经营决策。 企业管理会计基础论文: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础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体系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其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会计界的不断发展,对会计基础理论、职能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的将传统的会计理论、职能、管理模式完全打破。本文从会计体系的角度出发,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针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希望对我国会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重要的两个分支,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基础理论也逐渐的走向成熟,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对会计管理体系没有高度的重视。因此,随着我国对会计体系的基础理论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也显出它们的重要性。如何有效的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是每个企业关注的话题。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联之处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 伴随着我国的悠久的发展历程,会计的历史发展也是非常深远。要想追溯会计的起源,可以说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会计这个职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尽管财务会计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财务会计相对于管理会计出现的较早,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凭借着会计体系中的基本理论产生的,同时,也是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相同的目的。 会计体系是一个企业中的重要财务管理系统,掌握着企业的命脉。管理会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会计信息并有效的进行了保证,同时也是专门为会计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设立的。管理会计的产生有效的缓解了企业中的内部管理,对企业提高效益提供看重要的保障,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财务会计则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有的经济的往来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能够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并且有效的利用管理监督机制。从这样的情况看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为企业的效益在最大程度进行了保障。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相同的目的。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信息渠道相同。 在企业的管理中,会计体系是管理经营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企业中所有经济往来产生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个记录,使信息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换句话说,会计体系也是一个信息处理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相同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具有多样化,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基本信息的搜集是相同的,都是凭借着会计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依据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经济往来中进行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记录,也可以这样说,财务会计在某种意义上和管理会计师完全一致的。例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经济往来中的成本、利润等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记录当时,从实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策略 1.提高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认识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依然是保持传统会计的经营模式,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个改革。在传统的会计体系模式中,对企业所产生的经济往来仅仅只能是确认、记录、做财务报表等,往往忽略了会计体系中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导致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另外,传统的会计体系仅仅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进行有效的核算、记录等,这样就导致会计体系在企业的管理中严重缺乏规划和决策等管理功能。因此,企业应该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加强引起高度的重视,应当定期将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且企业应当高薪引进会计人才,将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提高会计人才招聘门槛,设置专门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部门,并且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度。 2.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的管理制度有一套固定的规章制度,使会计工作人员在规章制度的模式下能够顺利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但是这仅限于记录、确认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使会计制度没有紧跟着时展的脚步,停滞不前。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当对公司内部的会计体系的规章制度进行加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决策等功能进行确认,并设立专门的会计人才进行负责,保证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对企业中的经济信息进行管理,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决策等工的运用,保证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的准确性,也可以有效的促进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念。 在企业会计体系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逐渐的细化,使财务的相关制度和信息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有效的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渗透。企业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中,可以促进企业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往来,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这样使企业大量的减少人力和物力,也丰富了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会计体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管理支柱。财务会计伴随着财务会计的不断的发展,两者在发展中有着紧密联系。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也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将二者进行分离。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渗透,二者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作者:梅文馨 赵荣荣 肖蕊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篇1 0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大智移云物”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各单位财务部门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对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给审计人才的主要输出单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1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角度出发来确定培养目标,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多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强调基本方法与理论在实际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往往存在课程门类多、专业理论深度不够、简单实操类实训课程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应用实践课程少等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各大高校展开网络调研,总结出当前我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内涵不够明确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地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如何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同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实践中,绝大多数高校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了校企合作,但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具体素质不够明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模式不够清晰,仅增加了实践类课程内容,普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1.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笔者对国内部分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审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会计类、财务类课程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会计类课程较多,且大部分会计类课程注重会计核算,对于财务分析的课程涉及较少,加之体现专业特征的课程往往因学分、学时的限制无法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只能放在选修模块中,从而导致专业特色不够明显,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效果不够理想,难以通过目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 1.3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动态更新机制 课程教学内容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其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关键。就目前看来,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审计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多集中于与注册会计师考试有关的教材,教学内容多为财务报表审计,而对于体现审计核心和前沿的内容涉及较少。此外,教材对教学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往往比较固化,如财务报表审计的部分案例是10年以前的经典案例。教学内容和案例普遍缺乏更新机制,无法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1.4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力度不足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跟随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以来,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势必要随科技的发展而更新。然而,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很难被真正打破,高校改革意识水平不高、改革内容形式化问题突出,尤其是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时,缺乏持续性,成效不突出。例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方式实现突破式的发展,然而后疫情时代,学生返回课堂后就又回归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线上与线下混合发展的模式多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1.5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充实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对实践类教学内容作出较为详细、系统及规范化的规定,如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实践类教学体系较为系统和完整,但在具体课程实践设置上存在内容充实度不足,以及与实际环境匹配度较低的问题,尤其缺乏真实环境、真实数据资料、真实案例及真实企业审计流程等教学资源,因此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文章以晋中信息学院审计学专业为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构建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设计理念 首先,教研组成员采用访谈法,以部分毕业生、有审计工作背景的教师、审计局的从业人员为对象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审计人员除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信息技术审计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其次,审计教研组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设计理念,即坚持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经济、管理、会计、审计、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具有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具备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政府审计部门、企事业单位、事务所等从事审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2.2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内容 高校教育中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为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3个方面。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高校主要从就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社会审计设置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学等课程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相对应。与此同时,根据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设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课程。此外,鉴于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系统、财务共享、云财务等已被企业逐步使用,本专业以培养学生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为目标,设置关于会计信息系统、ERP、计算机审计、数据技术等方面信息处理课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补充丰富的教学案例,优化课程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培养上,注重补充丰富的案例来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这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研组成员要在假期时间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网等多个优质平台进行学习,实时更新理论知识。其次,教研组成员要利用山西省注册会计师行业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习平台,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实习,不仅能够将实践案例引入课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4课堂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审计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诚信等职业素养,做到客观公正,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个人层面的要求高度一致。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体来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安然事件”等经典案例,告诫学生缺失职业道德的严重性,随后通过教学设计在知识点中插入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认识,如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哪些做法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被审计单位向审计人员赠送礼物应如何处理等。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足准备[4]。 2.5共享教学资源,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 目前,晋中信息学院通过学习通构建了教学课程,该平台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又可以满足教师工作需求。首先,课程组整合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教学信息资源,将现有的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优质课程推送给学生,以辅助其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实现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制订审计学专业数字化建设方案,所有专业课程实现网络建课,所有教学资料、试题库、案例库、教学视频、教学评价等全部转化成电子版形式上传平台。最后,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并注重过程化考核,可采用情景表演、案例分析、书写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每学期末对课程教学效果展开考核,听取专家、督导、同行、学生等多方面的评价,不断推动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成效[5]。 2.6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助力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 为保证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允许教师走出去,在不影响校内教学的前提下,支持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第二,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定期为师生举办讲座,参与审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建议。此外,利用学校商战模拟项目,诊断企业的发展问题,同时为课堂内容补充教学案例。 3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条件 3.1制度保障 为确保新时代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在学校层面上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和绩效考核制度,切实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各个环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层面上要做好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制定教研室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而保障课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3.2硬件保障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对硬件条件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场所、教学工具、教学网络平台、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教学场所和教学工具是基本条件,包括教室、桌椅、黑板、多媒体等资源;教学网络平台是实现教学创新改革的必要资源,也是实现审计学专业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对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审计学专业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硬件保障。因此,要实现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势必离不开这些硬件设施的保障。 3.3师资保障 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就是教师,要顺利实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确保高校拥有优秀教师资源,强化人才保障。首先,在优秀人才方面,可灵活调整相应的人才引进、薪酬管理和考核制度,尽可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其次,在团队建设方面,学院要尽可能地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出差补贴、津贴、奖金方面也可以适当加大支持力度,从而更好地激励教师开展各项教学创新活动;再次,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制订系统、规范、科学的培训计划,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创新[6]。 3.4技术保障 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已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审计学专业要实现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势必离不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支持,尤其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环节,必须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并成为技术创新应用的“引领者”。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只有成为未来技术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7]。因此,审计学专业要实现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可借助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教学改革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真正保障新时代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作者:牛晋霞 单位:晋中信息学院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篇2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随着审计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增强,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直持续向前。市场需求方面,单一型审计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审计的需求,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主力军。近些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工作也呈现出新特点,大数据等技术与审计工作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因此高校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积极探索转型,以便与社会需求挂钩,解决现有人才匹配缺位、就业难等问题。基于新时代背景,探索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有效指引。 一、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高校专业设置的目的无疑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脱离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失去意义。于是,我国高校近些年也一直在对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 1.有利于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新时代意味着审计工作新的发展和变革,无论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都需要大量复合型审计人才。而传统的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参与感也不够强,因此相应的培养模式需要改变。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可以改变高校现有的传统培养模式,纠正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通过不断创新找到更加科学、具有实用性的培养模式。这样也有利于高校审计专业学科建设,同时有利于探索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2.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效率和效果 于高校而言,审计专业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是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高校一直积极探索解决的问题。改变传统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而且更加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也有利于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也意味着评价方式的转变,无论学生成绩考核还是教师教学评价方式都会随之改变,会向更加全面、科学化的方式转变。基于此,审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必然会随着提升,进而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3.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高校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而存在,否则既不能实现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就业。传统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变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思想坚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对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高校只有通过调研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才能据此制定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并借助实践不断为社会输送所需高素质审计人才。 二、现阶段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传统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开始探索更加科学的培养模式,例如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等等。这些新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也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1.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仍占主导 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理论课程讲授为主的培养方式,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主导培养模式。传统模式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更多表现为被动接受,相应的课程也采用室内授课为主的方式,此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并且相应的授课方式也比较枯燥。另外,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审计案例的分享也存在滞后性,对于审计问题的讲授也缺乏针对性,因此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一些高校之所以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因为教学资源投入有限,并未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或者未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现阶段,高校虽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也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2.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双向互动模式,最终的目的是校企双方共赢局面的达成。本文以西安欧亚学院与信永中和(西安)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案例进行阐述。课程建设方面,高校在完成基础审计课程教学的同时,将企业需求嵌入到教学体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审计人才。同时,学生考核也不仅仅限于课堂测试,而是引入第三方测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学生实习就业方面,信永中和多次到欧亚学院进行专场招聘,通过层层选拔招聘优秀审计人才,实习期满后优秀学生也顺利转正。师资建设方面,审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审计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信永中和的职业经理人被聘为高校的客座教授,从而保证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3.产教融合赋能审计专业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更具系统性和创新性。本文以南京审计大学瑞华精英班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例,探讨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法。第一,促进审计人才职业性的培养。学生需要完成审计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企业导师制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向学生传递审计职业精神、了解职业环境,并持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第二,人才培养层次逐步提升。瑞华精英班并不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领导力等方面获得提升,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岗位发展。第三,保障体制是关键。制度保障方面,主要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审计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师资保障方面,南京审计大学与企业各自遴选优秀教师,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人才。 三、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的困境 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非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需要长期探索才能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目前来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培养效果,这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 1.审计专业教材未及时更新 审计专业教材是高校向学生传授审计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直接影响审计教学效果。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均需花费较长时间,出版后一般使用的年限也比较长,所以教材难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材借鉴国外的审计案例和内容较多,这是因为我国审计领域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审计体系相比还不够成熟。虽然近年来相应教材中的案例也有更新,但是与审计实践相比仍然存在滞后性。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的比较快,一些内容不断变化以适应审计行业发展需求,因此有些审计专业教材还未能及时更新,这就导致高校学生所获得的审计专业知识存在一定滞后性。 2.审计人才培养方向有待优化 从我国目前的高校审计专业课程来看,专业的审计大学课程设置比较丰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比较宽泛,而一般高校审计课程侧重于财务审计方向,人才培养方向侧重于会计师事务所。这取决于审计人才就业方向和实习机会等因素,从市场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审计人才的需求较多,能够提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也比较多,所以高校更倾向于财务审计方向学生的培养。但是,近年来我国对三大审计方向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如果高校不及时调整审计人才培养方向,则会造成审计专业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后果。由此可见,高校在确定审计人才培养方向时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和审计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完善 目前来看,高校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案例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模式。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分享一些审计案例,通过审计成功案例获取经验,借助失败案例吸取教训,同时安排学生对其中的错误进行简单的审计调整。这虽然可以解决单一理论教学的不足,但是学生很难体会到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校内实训主要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但是一些高校在校内实训环节资源投入不足,相应的模拟审计平台搭建存在缺陷,学生自然能够学习到的知识也比较有限。校外实训则主要对接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学生一般实习过程中从事的都是审计档案整理等基础工作,接触到审计项目的机会并不多,专业技能提升比较困难。 4.现有培养模式未取得理想效果 新时代,有些高校虽然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并不多。一方面,有些高校虽然在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但是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例如,一些高校仍然使用传统审计软件和模型,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不够重视,所以很难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审计专业的学生比较多,但是学校能够提供的实习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挑选优秀毕业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其他学生只能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此情况下,有些毕业生只能选择非本专业岗位实习,对于审计实践技能的提升并无帮助,因此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四、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针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困境,本文从四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高校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 1.更新审计专业教材,完善课程体系 第一,基于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编写审计专业教材。在审计相应的法律法规更新后,高校应当在组织审计专业学生及时学习的同时,将现有教材中与法律法规不相符的部分进行剔除,对现有审计专业教材及时更新。第二,及时更新审计教材,引入更多国内审计案例。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就业,所以审计教材中应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内审计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审计实践中的风险,为日后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国外的审计案例作为辅助在教材中穿插即可,这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依据审计课程体系编写专业教材。审计专业教材应当严格按照高校的课程体系编写,在课程体系调整后,相应的教材也应当及时更新,以满足教学实践需求。 2.构建多元化审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既应当有所侧重,也应当保证全面性,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培养方向缺一不可。高校应当先让学生学习审计原理和基础知识,在完成相应知识积累后,让学生按照学习兴趣及未来发展规划选择专业方向,从而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审计方向站位较高,高校应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双提升,以便为国家审计部门输送高素质审计人才。社会审计则主要对接会计师事务所,这是目前高校比较侧重的方向,在现有培养模式下进行适当优化即可。内部审计则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输送审计人才,应注重企业内部风险识别及内控管理方面内容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审计人才满足市场化需求。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审计人才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方面,高校可以探索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审计环境。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也应当穿插审计专业理论的讲授,因为理论研究始终是根本,让学生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校内实训则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投入,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不断完善,为学生审计实践操作提供良好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模拟审计平台中体会审计工作流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校外实训中,高校应当探索实践创新型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要注重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4.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注重培养效果的提升 新时代,高校探索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也有利于审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但是,一些高校过于追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培养效果的关注度较低,往往事与愿违。由此可见,高校还应当从多角度对培养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初衷。高校可以从审计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就业比例、课业成绩、企业反馈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以判断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另外,高校在优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就应该将培养效果作为目标,并据此制定计划。总之,对于高校来说,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不是最终目的,提升培养效果才是最终追求的结果。 五、结论 在审计地位不断提升和高素质审计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积极有益的。虽然一些高校进行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培养模式的探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例如审计专业教材更新不及时、人才培养方向存在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和培养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更加不利于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策,希望可以为高校探索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祝安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篇3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担负着重要的主体责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审计人才的创新性培养问题在社会需求和工作要求方面愈发凸显。随着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是摆在高校整个培养体系面前的紧迫性任务,它需要在培养理念、标准、教学方法、政策制度、课程设计及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回应。既要从提升审计工作的创新能力着手,又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人格的完善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在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上更需要自我创新,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人才类型选择,对审计人才选择角度不同,培养的人才类型也就不同。基于社会需求视角,在一种就业导向下,突出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审计人才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塑造,专业性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1]。通常,由于审计工作更具有专业性,高校也把传授审计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审计工作的更趋职业化,这种专业化教育愈来愈强化。但突出职业化并没有脱离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式,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审计越来越显出它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特征,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技能,还要能够熟练应用审计软件技术及熟悉各项法律、大政方针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单一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机制显然已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由此,社会需求上促使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型。高校作为培养审计人才的主阵地,也需要从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向复合型培养模式,它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质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当前,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力度,人才需求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而且还应具有更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复合型向创新型转变成为社会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领域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都应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而展开。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正是此教育体系的组合,它是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等要素构成。一方面,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要合规而严谨,追求正确性、真实性,更要能从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中探寻到问题,这就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始终保持开拓性的活跃思想状态,善于观察,并能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信息、资料、数据联系起来,发现问题;由创新意识出发,审计工作还要在审计环节突破常规定势,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眼光发现隐藏的难以觉察的问题。由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建设,是审计工作的实践应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审计技能,这是保证审计工作准确、真实和维护审计权威性的基本条件[2]。由创新能力上升为创新人格完善,是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统一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在已知领域探索未知的破旧立新过程,可能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充满阻力和风险。因此,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需要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创新人格的完善。当然,审计创新工作不是死搬硬套,它需要在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审计工作涵盖的面来看,需要考虑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的政策、法律、制度的变化;而对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来说,也需要结合审计环境变化构建一体化的教育培养体系。 二、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已建立起包括民办高校、高职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但这种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重量而轻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一)定位不准和目标不明确影响到审计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也决定了教育模式。虽然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开设审计理论课,但并没有把其上升到专业分类地位,许多审计理论课依附于会计专业,实际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辅助课程。以会计论审计,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培养的对象审计专业能力不精、综合素质不强,更毫无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独立的审计专业,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功利思想较重,甚至一些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也参与其中,重文凭学历而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精神的培养,而对于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上更是淡薄。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单一影响到审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审计人才的培养总体上是满足政府、企业和社会审计的需要,因此审计的内容会涉及跨行业、跨学科的众多领域。审计人员的能力结构需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了解法律、政策方针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创新型审计人才更需要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提高自己,在大数据应用上提升分析能力;不仅如此,面对审计实践中动态的多样的新问题、新情况,还需要有应对复杂审计情景的新思路、新方法。但由于审计专业的定位不明,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也就没有考虑审计独特的“专业性”地位,财务会计的内容安排的较多,而审计课程安排的却较少,并且忽略了企业管理、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教学,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审计工作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审计软件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审计软件教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审计能力不足,致使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数据分析能力[4],难以从大数据中提炼出更有价值的信息。缺少现代教学方式的变革,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创新型审计人才。教学方式单一是影响审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另一个因素。在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教学仍是主导,大量理论上的灌输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教育结果的评价基本依赖理论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单一的评价维度决定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应对实践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而传统教学模式恰恰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中缺少审计实务操作,致使学习只能停留于概念上。学校也会忽视审计实训基地建设,缺乏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体制性建设[5]。而缺少了实践活动的支撑和检验,培养出的只能是单一知识性的机械型审计人才。 (三)重学理性培养而轻综合素养提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单纯限于理论知识传授及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素养提升才是激活创新思想和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由于审计工作讲究严谨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审计人才培养需要从理性出发打好知识技能基础,更需要具备职业精神,因为这些精神才是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的有力支撑。它包括廉洁的道德操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肃缜密的工作态度,也包括对资料、信息、数据所表现出的敏锐性、思考力;更包括面对复杂审计情况如何应对的胆识和毅力,这些构成了审计人才应具备的创新人格。但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多偏重学理性教育,知识传授占了绝大部分,从课程设计看,几乎没有关于个人修养、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虽然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实施了一些教学改革和出台了一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落实的少、流于形式的多,人才的综合素养不够,创新人格需要完善。 (四)审计专业师资力量问题影响到审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师资力量是审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没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目前,一些开设审计专业的院校并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审计专业教师队伍,很多由会计专业老师兼任,他们既没有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理论讲的多,多角度启发的少,实践操作的更不够,导致大多数学生只能记住一大堆概念而留不下深刻印象,更不用提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另外,面对信息化和大数据,一些审计教师思想上还不能认识到位,自身掌握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应用的技术不够,教学上与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相脱节,导致教学效果僵化呆板、毫无生气。 三、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培养核心:教育目标的创新 人才的培养选择类型,确定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是关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传统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但在信息化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开始转向创新型,这种人才的类型转变实质上带来的是教育目标的创新。当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在教育理念上,以完善人才创新人格为目标,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促进审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强调专业技术性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特别是培养在复杂审计环境下审计人才的创新人格,使他们既富于公正、廉洁、效率的专业道德情操,又富于开放、敏锐、锲而不舍的专业特质。在课程体系设计改革上,教学内容是前提,教学方法是支撑。在教学内容方面,围绕职业能力提升,需要向学生传授审计理论方面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还需要创新课程设置,开展跨学科跨院系教学,不能使学生知识掌握只停留在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等单一审计层面上,而应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创新素养提升,要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积极进取的人生品质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性,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相融合,重点在于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6];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办学联合机制,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丰富想象力以及敢于挑战的勇气;强调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倡导学生主动与大数据接轨,高校应尽快建设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平台应融合大数据思维、大数据审计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大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的创新 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培养评价体系,它是一种激励机制。当前,审计人才的创新性需要构建于培养评价体系上的激励机制的创新,这种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创新;二是教学过程的激励创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才是真正的激励创新;为此,要跳出追求学历的考评模式,不能以单一的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最终评价,要在提升学生大胆挑战自我、挑战现状和积极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打造综合性评价体系,优秀学生的评比及从业资格证书管理,都要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为此,教学质量优劣评价不能只关注知识度传授的多少,还要重视学生审计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基础: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因此在制度保障上,一要能吸引来人才,二要留得住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招揽那些审计专业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高度敬业的老师,并能够以科学的激励机制留得住人;要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及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而不是从属于哪一个学科,并且为每一个成员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从人生价值实现上建立其内在动力激励机制;鼓励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职称评定上,评比的标准要向那些教学效果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师倾斜,为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建菊,尹高峰.专业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审计人才问题研究[J].会计与审计,2011(5):47-48. [2]张亚强.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瓶颈与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5):159-162. [3]姜献群.就业力视阈下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3):83-84. [4]叶文晖.刘国常.对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7(17):95-100. [5]李素萍.高校审计实践教学多维模式的优化整合[J].金融教育研究,2010(6):117-119. [6]林进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20):80-84. 作者:杨延圣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旅游人才培养篇1 近几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式的旅游公司层出不穷,各种旅游计划让人眼花缭乱:马尔代夫四天游、泰国三天游、三亚三天两夜游……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旅游公司不仅要做好景区的宣传工作,景区景点的建设工作也要做到位,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现如今的旅游业发展。在旅游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做个探讨。 1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1.1只是注重知识培养,忽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都陆续开设了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可以看得出对于旅游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是十分重视的,但是也会在某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说,在某些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多数都是为了考取相关证书,以应对将来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好工作。高校只是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忘记了学生是需要综合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平衡发展,而不是一昧的只是学习书上的知识,考到证书不是最根本的,最终在生活工作当中能够灵活的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才是高校培养旅游人才的目的。其实,经过了长久的发展,旅游业早就不是只是纯粹的玩一玩、看一看那么简单了。他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很多都运用了旅游元素,比如:蜜月、农家乐、酒店管理……旅游要是想继续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培养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还是有待提高和加强。 1.2对旅游人才培养了解较少,观念陈旧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兴产业,急需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特别是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和旅游者本身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人才的知识需求和业务能力与日俱增。旅游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现如今许多高校认识到了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光明,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但是受传统观念的思想影响,很多高中生与家长对户外旅游这种工作长久存在偏见,认为旅游业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前途,只有成绩差强人意的学生才会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且旅游行业的待遇较低,且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高校旅游类专业生源不足,进而导致我国旅游人才队伍总数量不足,规模较小,很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就职旅游行业。 1.3旅游院校课程设置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院校课程的设置虽然会随着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微调,但是变化的幅度小,不能满足需求;而且旅游业的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化的膨胀,带来的更新换代是无法想象的,而旅游院校的课程调整会受到各方面的束缚,有时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旅游院校的老师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有时也不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得到及时的更新,这就造成了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快节奏的旅游业的变化。比如:旅行社现在通过网络发布旅游信息,联系工作业务是一种常态,需要从业人员即懂得旅游专业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的知识,但现在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做不到专业与能力相结合,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往往都是单纯的计算机知识,不能融入专业知识。 2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措施 2.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确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人才要有目的性,旅游人才必须要满足企业需求和行业需要。旅游行业特征较突出,实践性、管理性和服务性很强。旅游管理人才既要是管理者,又应该是实践家、服务者,因此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又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于管理实践,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使游客宾至如归。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实践能力,使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形成与旅游专业岗位的合理对接,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生则可以对号入座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但很多高等旅游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旅游本科、旅游专科、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模式大多相同,不具有合理的层次,造成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与当前市场需求不协调,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切实际,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学生毕业后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管理”只能停留在空谈和梦想上。 2.2打造合格的师资队伍,提高全社会对旅游行业的认识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培养师资队伍,可以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派遣到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教师能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专业实践课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其内部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也是提升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此外,要重视旅游宣传。在全社会宣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改变部分家长与学生的偏见,提升他们对旅游业的正确认识,将更多的人才输入旅游行业,使他们成为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优秀大军中的一员。只有双管齐下,旅游行业的人员队伍才能与时俱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3专业课与基础课兼顾,加强双方的融合 针对现在专业课与基础课各自为政的情况,加强各学科的沟通,注重实用性,将单纯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事在必行。比如,旅游专业学生需要设计一些相关的表格,填入相关的内容,可是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与实际所需严重脱解,导致学生设计出的表格内容不符合要求,外观不美观,不会排版,老师还需先教会学生关于word文档的相关知识,但如果将这些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上融入,必将事半功倍。 作者:高杰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人才培养篇2 过去,国内经济不发达,旅游行业发展缓慢。直到经济水平真正改善,旅游才有了新的发展,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依赖旅游行业的酒店、旅行社等产业也快速发展[1]。但是,旅游过程中各种违法的服务行为,大大降低了实际的旅游效果,急需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协调、引导、规范。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法规课程的开展就十分有必要。对于学习旅游法规课程的高职学生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旅游知识和较高的法律意识,而且要具备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旅游法规的教学,促进旅游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当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一)教师对旅游法规课程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教育改革,但以前的教育方式仍然影响很大。高职院校旅游法规课堂仍然采用以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高职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地学习来应付考试。教师对旅游法规课程认识不足,枯燥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培养综合素质,也很难提高竞争力。从目前的培养情况来看,教师对旅游法规的知识讲授明显不够,很少渗透到其他案例知识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已经影响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 (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职院校教授旅游法规时,课程设置是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高职院校设置课程体系不合理,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首先,国内高职院校旅游法规的现有课程体系侧重理论,实践不足,各学期实践课程非常少,没有将理论知识教授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要求,没有形成模块化系统。因此,当前的课程体系与旅游行业的实际要求脱节,高职学生无法体会到旅游法规的重要性。最后,旅游法规课程教学过于随意,既不考虑学生需求,也没有考虑旅游市场需求。一些旅游法规教学和实践脱轨、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内容不适合我国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无法运用旅游案例去分析实际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没有打好基础,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 (三)评价方式太过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法规评价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评价方式单一。首先,旅游法规现有考试非常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试通常采用期末成绩和日常成绩相结合的评估机制。这种评价机制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既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没有完全结合实践课相考核,它只关注理论考试,这对高职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其次,评价对象过于单一。现阶段,高职教师是旅游法规的主要评价主体。有些高职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考核经验,只注意学生的成绩,不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的相互评价等方式没有纳入期末参考,导致评价不科学,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二、旅游法规在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一)适应旅游人才法制化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人才所从事的旅游业务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要区分人才的培养方向,设定重点,注意人才培养的层次划分,培养法制化旅游人才,让旅游人才快速获得市场竞争的立足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旅游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专业人才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同时,旅游法规不仅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确保旅游安全,提高旅游质量,促进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旅游法规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将适应旅游专业人才的法制化培养目标。这样可以让旅游专业人才认识到自己的义务,避免一切形式的违法行为。教师在旅游法规中培养法制化人才,要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环节进行优化教学设计,促进法制化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2]。在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活动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对于与旅游法规课程教学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包括概念内容、旅游法规的特征和起源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可以通过整合国家价值取向,将旅游违法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整合到理论课程中,让高职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二)满足新时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不仅选择旅游来提高生活水平,享受生活,而且对旅游的需求更趋向品质化。通过法律程序制定、修订的各类旅游法规,规范和保障了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和权益。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模式更适合当前市场的发展需要,适用于旅游活动领域法律规范的要求,要从实际的旅游法规课程出发,让学生了解当前旅游行业中正在实施的基本政策和法律规定,保护各类旅游主体的正当权利,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当然,旅游法规适用于旅游的特定领域,影响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因此,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旅游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旅游法规理论,能够正确处理旅游中涉及旅游者权益保护的各类问题,了解当前复杂的旅游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实际旅游需求,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道德教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如果没有相关熟知旅游法规知识的旅游专门人才,就不能保证游客享受整个舒适的旅游过程,也不能维持稳定的旅游市场秩序。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聚焦于短期市场,也需要从总体情况入手,严格规划人才的发展,加强旅游人才相关布局,制定旅游人才发展的长期规划,使培养的旅游人才始终适应市场的变化。长期以来,旅游行业的恶劣竞争和各种不健康形态严重影响了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竞争的不健全状态也与旅游人才的自身道德素质相关,当旅游专业人才自身道德缺失,会让全社会对旅游行业失去信任。因此,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人才的职业道德正向培养和现实相背离,旅游人才的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旅游法规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渗透,为旅游专业人员道德培养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好地引导旅游专业人员在学习中提高道德素质。在旅游法规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道德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创新,将道德教育深入整合到旅游法规教学中,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四)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强化人才培育质量。因为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质量,人才综合质量的提高会促进旅游行业整体质量的提高。旅游法规课堂提高了旅游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下旅游专业人才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游客建立和谐关系,积极服务游客,以诚信热情的态度对待旅游人员。在旅游法规课堂的监督下,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综合质量将大大提高。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积极优化实际教学活动,将旅游实例整合到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效果,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可以创新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确保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真正反映学生的水平。教师需要遵循旅游业的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吸取旅游法规的重难点,制定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确保专业技能的掌握。当然,旅游法规教学只是从课堂的角度促进了高职学生的素质。高职学生不仅要有旅游和法规方面的扎实知识,还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合作互助的理念,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质量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员培养的质量。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渗透旅游法规教育的保障 (一)师资队伍保障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总体需求在逐渐增加。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有旅游专业。但现有的旅游法规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缺乏一流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大多数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很难有效地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师质量和教育水平对人才培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发展的核心保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非常重视旅游法规教师的培养,促进教师高质量发展。从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角度出发,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机制,促进教师综合实力的提高。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可以为有学习需求的教师提供机会[3]。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旅游法规学习,举办研讨会和相关培训活动,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或者让教师参加校企合作的培养,通过与旅游企业保持联系,掌握旅游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水平。高职院校还可以与旅游企业积极合作建立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培养机会,也可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走出校门进入旅游培训基地,更多地了解旅游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在旅游法规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以加强师资力量。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保持高职院校旅游法规培养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注重旅游法规知识的交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互动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水平,为旅游专业人员的合理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需要优化旅游法规课程设置,合理调整旅游专业中旅游法规课时的比例,并在各种考核中凸显旅游法规的重要性。在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还要优化课程设置。教师要科学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课程,聚焦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时让学生分析旅游法规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旅游法规课程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只有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明确区分基础知识和高阶知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并设置相应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旅游法规对旅游企业的作用。另外,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方式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事实上,旅游专业主要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该着眼于课程的层次,除了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旅游法规课程中,高职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发挥高职学生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提高高职学生的探究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确保人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旅游法规人才培养为重点,根据旅游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改变旅游法规理论教学的缺点,通过相关案例,促进学生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旅游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旅游法规课程具有专业精神强、难度大和知识结构要求高的特点[4]。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法,向学生传授旅游法规知识,根据学生的适应性,引导学生在放松舒适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服务的质量,旅游行业急需旅游法规方面的优秀人才。过去,旅游法规课程教授模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旅游法规课程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如今,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培养旅游法规人才,从而加快我国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徐彩霞 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旅游航空学院 旅游人才培养篇3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代表,德国“双元制”教育对西方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参与度很高。西方一些国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学工交替式”课程)[1]、瑞士的“三元制”模式(“企业、学校、政府”互相协调)[2]、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职业教育培训制)[3]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结构性教育策略)[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构架中,企业参与主动性高,政府支持力度大,人才培养效果好。近年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发展速度比较快,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材料发现,针对旅游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将其与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案例相对不足。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养模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两个重要教育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学生具备“双身份”、办学实行“双主体”、教学拥有“双导师”、课程建设“双体系”、评价使用“双证书”等[5],这样的培养方式对职业教育人才技术技能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综合指导方针,一旦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就要按照该模式进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相关专业的首要任务,要遵循系统性、操作性、时代性、稳定性等原则。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有很多,有的从国家层面,有的从学校层面,有的从专业层面,有的从学历层面,有的从学校的所有制属性来界定。课题组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研讨,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才教育方式方法的总和。培养模式的构成一般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培养制度等方面。 一、确立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研究对象 首先要确定的是旅游类专业,这基于两个条件,一是该专业正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二是该专业属于旅游大类专业。三旅的2018级酒店管理专业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教育部2017年7月公布的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有2个,湖北省宜昌市是其中1个,三旅的酒店管理专业被宜昌市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三旅又将2018级酒店管理班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从2018年9月开始,2018级酒店管理班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参与该培养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全部为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有利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确定合作企业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深度合作,双方合作密切,共同培养人才。选择合作企业的标准主要有合作意向坚定,行业品牌引领,培训系统完善等方面。按照如上标准,课题组经过半年的调研洽谈,最终确定宜昌市沙龙宴餐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沙龙宴”)、宜昌燕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沙”)、湖北丽橙连锁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橙”)和宜昌桃花岭饭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桃花岭”)4家合作企业。这几家企业各有其特色:沙龙宴档次高,创新能力强;燕沙品牌多,连锁强;丽橙科技水平高,团队强;桃花岭文化浓,规范强。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人才培养的前提。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根据专业特色的不同,确定具体目标。三旅酒店管理专业原来的培养目标是立足宜昌、面向湖北、辐射周边及沿海地区,服务旅游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旅游酒店经营管理与服务及茶企所需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层服务的实际操作技能,能适应现代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及茶企一线需要的基层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等职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课题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在实用性和实践性层面着力加以强化。课题组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查阅,对合作的4家企业多次调研,召集专家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新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立足宜昌、服务三峡区域等旅游服务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酒店、餐饮企业经营管理与服务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较强管理能力的中基层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在培养能力和培养岗位等方面与过去的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强化了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操作性更强,适用性更突出。 (二)具体专业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学习内容有理论与实践学习、考证学习等,三旅酒店管理专业原来是按照“2.5+0.5”的时间安排进行,即两年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最后半年在酒店实习。先是理论学习,后是实践训练,分段前后开展。这样的培养过程有一定优势,但是有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训练时间短,酒店把实习生当作短期用工,学生在酒店归属感弱,实习与就业关联不紧密,培养效果不理想。三旅酒店管理专业在“双导师职业化”人才培养步骤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职业化”培养步骤 课题组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双导师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过去培养过程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制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职业化”培养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表1所示的培养过程细化了具体培养时间、形式、岗位以及考证类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学生在基层岗位至少轮岗2次,督导岗位至少轮岗2次,都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进行一一对应教学;二是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是必须获得,英语等级证书、茶艺师证书和调酒师证书三选一。 2.“督导岗位双导师职业化”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督导岗位双导师职业化”培养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职业素养课程(18门)、职业基础课程(12门)、职业提升课程(8门)和职业岗位课程(7门)。职业素养课程每学期都有安排,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职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学期,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基础技能。职业提升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职业岗位课程主要是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课程,以企业师傅传授为主,是典型的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服务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旧有的培养评价方式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进行,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考勤(占20%)、课堂表现(占20%)、作业(占20%)和期末考试(占40%)构成。基本由任课教师设置考题进行考核。课题组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优势,创新评价方式,考核方式和考核人员都呈多样化趋势,形成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新的评价体系,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四)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曾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企业参与少,缺乏相应的配套培养制度。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才能保障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的实现,要制定完善的培养制度,如《现代学徒制下双导师制规定》《现代学徒制下课程设置制度》《现代学徒制下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岗位学习制度》等。三旅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管理制度中,学校导师配备有8名专业教师,企业导师配备有11名酒店师傅,一般为各酒店人力资源部、餐饮部、客房部、前厅部等部门主管或经理,每位学生对应一位学校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三年期间持续指导培养学生。 三、后续研究相关建议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强,操作性强,适用性强。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督导岗位双导师职业化”培养过程及课程体系。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的多元培养评价方式,考核方式多样,考核人员多样。制定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配套培养制度。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强,实用性强,实效性强。在具体研究中同时也发现一些方面的不足,后续研究要注意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 1.选择合作企业是基础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的基础,课题组调研了很多企业,有很多企业表达意愿性很强,但到实质合作阶段,有的企业不能有效跟进,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确定合作企业要有严格的标准,要选择那些合作意向坚定、行业品牌引领、培训系统完善的企业,这样才能寻找到真正合适的合作企业。 2.双导师教学团队是关键 现代学徒制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双导师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双导师教学团队的专业服务与精诚合作来完成,现代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需要一支战斗力强、专业性强且能精诚合作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才能促进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关键在于把握好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和培养制度四个方面。注重合作企业的选择以及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完善培养模式,为旅游类专业及其他专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人才培养经验,促进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樊大跃.再谈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69-73. [2] 张惠君.瑞士现代学徒制的内容体系、发展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14):18-24. [3] 单津辉,张玉荣.职教集团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运行管理的比较[J].文教资料,2020(15):96-98. [4] 陶霞.美德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制度比较与经验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8(8):19-25. [5] 陈翠利.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价值分析[J].职业教育,2019(7):11-13. 作者:易红燕 单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系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1 成本会计工作包含成本的核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等工作。随着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已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逐步形成单独的成本会计体系,是企业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为经营决策提供更为真实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企业应认识到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适应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发展。为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1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1.1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节点前移 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财务工作环节也开始前移,不再仅关注会计核算工作,预测分析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促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从事中的成本核算控制和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预测、规划和决策,成本预测决策成为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环节。由于成本预测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后续的成本管理提供预算目标,也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等工作方式确定企业的成本目标,为后续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等工作提供依据,已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业之间产品服务同质化发展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成本预测是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2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方向 在如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工作实现了高度的系统自动化,信息化也是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为如果成本核算管理等工作仍然是手工进行,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工作,不仅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还有可能因人为因素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失误,影响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系统来开展成本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工作造成的影响。而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精进,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成本会计信息化进程必将加快,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1.3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推动成本会计的变化 成本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账务处理和管理方法不断增加和优化创新,在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标准接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逐渐与国际趋于一致。例如逐步推广的作业成本法,基于作业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企业成本,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然而,作业成本法是企业成本会计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在不断完善。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一些管理方式,带动成本会计工作不断创新,日益精确。 1.4成本会计的范围愈加广泛 成本会计最初是为了控制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相关成本而产生的,其使用面较窄。而在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对于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成本会计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不同工作方面均得到了扩展。例如,成本不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包括企业的销售环节、研发环节、管理环节等各个方面均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越来越多的行业重视成本管理,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服务业等,而且每个行业所关注的成本点不一样,销售服务也关注的是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控制。 2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相关对策 2.1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成本工作效率 虽然财务工作信息化已经很成熟,财务系统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但是对于成本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尚处在浅显的阶段,还未实现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因为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成本核算的系统自动化,还应该是成本预测、控制、决策等工作全面信息化。目前许多企业的大部分工作都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但是每个系统是分开的,信息并没有完全整合到一起,使得企业的各类信息并没有充分发挥协同效用。而且,大部分企业对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对核算的系统化建设上,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等环节。因此,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企业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提升企业对各类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企业成本预测、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成本会计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成本管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注重成本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率 开展成本会计的最终目标不是将企业的各项成本降到最低,而是要在相同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效益,即提高投入产出率。因此,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工作时,不能一味地进行成本控制来降低成本支出,而是要关注付出成本所带来的效益。如果不关注企业发展需要,一味地压低成本支出,不仅会造成企业错失扩张的机会,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下滑。因此,企业要分不同情况采用差异化的战略,对于标准性的成本支出,可以通过合理地控制和核算降低标准成本,提高毛利率;而对于非标准类的成本,企业要重视成本投入与未来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对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3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成本会计水平 企业要保证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完善自身成本核算管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还必须选择和培养专业会计人员,提升成本会计工作的专业水准,并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可靠的信息。首先,企业应该专注于成本会计人员的选择和发展。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满足成本会计工作,而且要选择具备专业会计知识,同时又熟悉企业各项成本细节的人员,在保证会计核算准确性时还能够根据企业特点来做好成本管控工作,以科学的方式提高投入产出率,最大限度发挥成本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其次,成本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补充专业知识。由于会计知识不断在更新,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会计工作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对成本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跟上发展的步伐,企业成本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此外,企业还应要求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出现违规违法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2.4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并创新成本会计方法 成本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个企业的生产性质、经营模式也各式各样。并非所有的单位都适用相同的成本核算管理方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性质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而并不是最先进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就一定是最合适的。另外,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也慢慢地积累了很多成本会计经验,企业可以借鉴先进的成本会计工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经验,创新开发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方法,以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要求,促进成本会计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服务。 作者:王莉 单位:聊城市水利工程总公司汽车销售服务中心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2 一、引言 成本会计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是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关注程度,才能对企业的成本情况及经营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这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一)企业成本会计标准的统一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原有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私人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进步和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规模、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其中企业成本会计这项管理内容得以快速应用和发展,就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普遍朝着标准统一化的方向进步和发展。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内部对于成本会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每个企业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保证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以及连锁企业的规划和建立,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标准越来越趋向于统一,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例如,在很多大型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的标准都是参照连锁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标准进行规划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市场范围内的成本会计管理标准一致化的目标,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规范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会计的国际化 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发展过程中,国际化也是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也直接造成了企业成本会计与不同国家的企业成本会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国很多大型企业的成本会计在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参考发达国家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方向,并且对各自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法进行规范,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内私人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在国际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策略对我国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企业成本会计的电子化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字化以及互联网产品对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化产品的依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电子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也必将朝着电子化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电子化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将对电子化的设备以及电子化的产品进行应用,这对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以及成本会计的工作速度都会有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增加。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传统的企业成本会计只需要对单一的企业项目成本进行规划和分析。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影响下,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对大规模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也要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情况以及预估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这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电子化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成本会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效率甚至是工作标准都与企业的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这会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标准并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产生。从本质上讲,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但是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速度无法与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匹配的问题产生,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还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工作效率不高主要是指,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其工作速度较慢,而且工作内容也难以满足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成本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而且,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造成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过快,但是却没有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现状与成本会计进行有效沟通,这也直接导致了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法对企业的工作方向进行有效评估。另一方面是指,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产生。例如,在很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以及工作方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这会严重影响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所以,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一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关注。 (三)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水平不足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水平不足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本身对于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技术的理解程度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法对一些新型的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另外一方面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为企业成本会计配备相应的信息化产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最后一方面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设备,这也会导致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例如,在很多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内容也过于烦琐,传统的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无法对这些信息化设备进行应用,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企业成本会计的提高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能力,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理论体系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趋势,以先进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不同企业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1]。并且,在这个理论体系之下,对相关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开展具体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能力,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例如,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的成本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在建立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对国际先进的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在理论体系健全的基础之上,也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对理论体系进行快速的践行,这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带动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应用新型的成本管理理念 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能力,还要应用新型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应用新型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讲。第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影响之下,企业的进步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也就要求,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融合,要求企业每一个管理模式发生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进行相应的更新,确保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成本的发展现状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成本管理能力不断进步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2]。第二方面是指,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管理人员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提高。在很多企业内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却在管理理念、工作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也会对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想要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对这些工作人员开展新型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培训,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对新型的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进行应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 在新时代的影响之下,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化产品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前已经讨论过,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3]。所以,企业成本会计想要进步和发展,一定要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这里所说的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是指,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市场上一些新型的电子化产品以及数字化产品进行应用。以此为基础,也要引进一些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人才,这样就可以根据企业成本会计的实际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情况,研发一些新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对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带动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产品、数字化设备以及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信息化以及数字化设备的应用之外,也要对信息化、数字化的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产品进行有效应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得到快速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策略支持,这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知,企业进步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成本会计也将朝着标准统一化、国际化、电子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制度、工作效率以及信息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所以,想要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在这几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尤其是要加强成本会计的信息化以及数字化产品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作者:王琼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3 在财务管理日常工作实施过程中,成本会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时的效率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最终质量,与此同时,由于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成本会计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成本会计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在保证将成本会计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的基础上,能够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对腐败等问题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还能够为各方提供具有真实和有效的信息作为依据。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在具体实施时,与其相关的流程如果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时,那么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与成本会计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结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成本会计的可持续发展。 1成本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1.1缺乏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 由于现阶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很多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都会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上,以及如何让自己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就会逐渐忽视了成本会计在其中的重要性,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当中非常重要一部分。而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就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对成本会计制度的重视度不够,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将重点放在成本的预测方面,或者是成本的核算、控制等。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成本会计在其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都会单独让财务部进行成本会计的工作,这样很难保证成本会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个部门在正常运作过程中,无法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操作,这样很难保证提出的实施方案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在针对会计成本相关制度进行制定和落实的时候,不仅缺乏灵活性,而且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会计成本的管理。如果无法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那么势必会导致整个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执行力、成本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影响。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经营策略,而且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同时也并没有将这两个制度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最终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 1.2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现代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时候,会计人员可以说是其中的主体,也是主要执行人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企业在日常管理时,无法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是通过简单的招聘方式聘请兼职财务管理人员。然而,由于缺乏必要考核与培训,以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对很多业务流程的操作并不是很清楚。同时,这些工作人员可能同时在很多家企业兼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同时兼职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另外,这些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所以很难实现对兼职财务管理人员的有效把控。如此一来,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无法及时找到责任人,很多损失只能由企业自身去承担。 2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研究 2.1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 通过对现阶段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那么势必会导致成本会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会影响到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严重的情况下,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具体处理的时候,要结合实际,保证相关制度的构建,特别是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这两个制度在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本责任制度的构建和落实,不仅能够将员工各自的责任落实到自己的身上,而且还能够保证员工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成本考核制度的构建和具体应用,能够针对一些表现并不良好的员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样可以促使成本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因人员责任心问题对成本会计工作的影响。在针对成本会计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时候,要想真正在实践中促使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制度得到完善和优化,必须要从成本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这两个角度出发,只有对这两个制度进行完善,才能够保证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和价值。成本责任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将公司开展成本责任的各种不同类型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落实。在指标分配之后,需要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身上,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个员工都会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公司管理制度体系得到强化,而且还能够推动公司整体凝聚力的提升。另外,成本考核制度在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司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的职能作用能够被清楚的划分,同时还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一些表现比较良好的工作人员,可以适当给予相对应的奖励,而一些表现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相对应的惩罚。这种不仅能够对员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的激励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将自己的利益与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够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2.2提升人才综合素养 当前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很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有很多造成成本会计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才的匮乏。所以在针对这一现象时,企业要与员工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定期对员工进行培养和锻炼,促使员工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成本会计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3结束语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会计问题,比如制度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还有个别企业对成本会计的认识度不够,缺乏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度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存在于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企业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成本会计工作中的不足,才能够在实践中针对性的应用一系列解决措施,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饶培培.新财务制度下成本核算的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4). [2]熊之潔,庞敏.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5(04). [3]周春芳.现代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12). 作者:王平松 贺天明 单位:三峡大学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奉节发电厂
高中历史教学篇1 历史是对人类文明轨迹的记录,历史离不开“人”,“人”创造了历史,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了历史。基于此,笔者着重探究“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通过人物教学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完整串联历史事件 进行人物教学时教师要紧密联系教材,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此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成长与发展,根据人物的成长与发展梳理历史事件的进程与发展,将人物发展与历史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选择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陈胜、吴广。为了使学生对农民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有更充分的了解,笔者又以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作为教学补充。通过《陈涉世家》,学生对陈胜与吴广有了简单的认识。笔者从人物少时经历、人物性格、起义导火索、谋划起义过程、起义经过以及最终失败几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认识。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时,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邓小平展开,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促进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以时间为主线,促进学生对人物的认识。 二、选择典型人物代表,深化历史教学深度 在进行人物教学时,教师要选择典型人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选择的历史人物让学生闻所未闻,那么,教师就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科普,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时,笔者选择汉武帝与董仲舒作为典型人物,促进学生对西汉巩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制度的理解。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时,笔者选择孙中山作为典型人物,从而串联出辛亥革命的发展与进程,促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又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选择毛泽东、周恩来等作为典型人物,促进学生感受抗战的艰辛波折,使学生感受典型人物的决策对历史事件的重大影响。在人物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最好选择具有丰富人生经历或生命较长的典型人物,有利于学生通过人物的丰富经历,感受历史的发展。 三、侧重人物精神教育,发挥历史德育作用 历史人物直接影响历史的发展。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价值观,促进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的传承。在人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历史人物身上具备的传统民族精神。例如,鸦片战争中年逾六旬仍保家卫国的陈化成、火烧鸦片的林则徐等反映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坚忍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尊严;五四运动中追求民主,奋进革新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人物,如勤政爱民的汉文帝、汉景帝,英勇抗击匈奴的霍去病,自强求富的李鸿章等。这些历史人物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四、客观评价 历史人物,培养历史价值观念由于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多来自于影视作品或网络等,一些影视剧对历史人物的曲解造成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片面认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因此,在进行人物教学时,教师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正确认识。例如,谈及秦始皇,学生受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秦始皇重吏法、昏庸残暴,但实际上,秦始皇勤于政务,爱民护民,横扫六合免天下纷争,统一文字律法,对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人物教学中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整个历史发展中评价其历史意义,坚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在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人物为主线,选择典型人物,深化历史教学深度,使学生通过人物教学感受历史的丰富性和历史所散发的人文光彩。 作者:刘晓东 耿晔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阶段历史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学习历史不但能让学生理解过去的制度、文化、经济等,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问题。历史是所有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是人类社会必须研究的一门学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借鉴和采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是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探讨总结和分析最后得出自己观点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成效性。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历史课程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改善教学方式。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生活化教学理念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要深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深挖在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及考点,把这些问题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握历史学习的规律,从而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篇2 一、历史生活化的相关内容 生活化教学理念,根据字面意思就是把历史教学生活化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用自己丰富动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种场景中去,让他们感受学习历史就是了解过去的生活,让学生不再感受到学习历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这门课程的距离。关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那么在历史课程中,引导学生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认知、去理解记忆历史知识,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生活化理念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历史教学问题。不仅如此,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方式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期间,能感悟其真理,提升自身素养,以此将历史素养与生活联系,贯穿其中,真正实现“知识改变习惯,习惯改变命运”的目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具体落实生活化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在每堂课教学前,均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生活,灵活设置教学计划,促使历史教学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在当前教学环境中,需要明确历史知识的适用范围,杜绝误导学生,避免学生受打击。同时,对文科生、理科生的教学需要注意区分,不可千篇一律。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涉及了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历史改革与历史战争等内容。必修内容在选修讲课中,也时常存在。之后掌握不同程度的要求,明确知识点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才可确保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结合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将此作为依据,统筹规划,兼顾共性,以此落实历史生活化教学。比如,教师在开展“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程教学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制定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认知不足这一现状,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这一课程涉及的生活化指的是,学生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知晓姓氏来历,就各类管理制度,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去判断,去感受,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实施扩展阅读,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掌握历史背景,知晓西周分封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对历史所产生的意义。教师要明确知识的细化,明确如何将整体的知识体系分化,如何将分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进程,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就“姓氏”知识点激发学生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学习,感受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环境,进而有效提升高中生对历史学科系统性、全面性的认知能力,全面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核心素养,强化课程探究学习综合能力,加上教师将生活化的理念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能力,使高中历史教学过程趣味性与教育性并存,全面构建高中历史高品质课堂,彰显历史生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历史学科本身涉及较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会要求学生去记忆,并背诵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既往文科类科目教学多选择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虽说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学生后期知识点混乱现象较为普遍。历史本身属于纯理论学科,包含的内容较多,且比较复杂,学生学习期间极易枯燥与乏味,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学生很容易先入为主,认为“记忆力好学文科,记忆力差学理科”。此阶段,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科目的兴趣,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历史科目,并生活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转变既往错误观念。教学内容生活化指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热点话题,促使其与历史课本结合,以此提升课堂讲解的趣味性与灵活性。比如,在讲解“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课本内容时,高中生对“经济危机”这一词较为陌生,且此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学生难以实现全面深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经济危机的概念,将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事件引入课堂,或者是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现,促使学生知晓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后果,所带来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在经济危机出现时,资本家为何或将牛奶倒入河道中,而不是送给需要的人。这时,教师可以结合高中政治学概念,明确其供求关系,深入分析,列举生活实例,促使学生对知识点概念深入理解,以此促使历史与政治课程密切结合。高中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与生活相结合的实例,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再创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提供了机会。这样学生在考试中特别是在高考中就学会了知识和生活的结合,学会了将具体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这也是近年来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三)改善传统教学方式,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每一个学科,教学方式都是最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如今的信息时代为教育带来了许多便利,这为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课堂,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从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实施。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多可能,把原先一些用口阐述的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中的视频或者图片展示出来,学生会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受,多媒体教学为生活化历史教学提供了可能。通过多媒体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对实际生活中的形形色色都可能感觉到陌生。那么教师就可科学合理地应用互联网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话题,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历史专题纪录片,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历史知识,学生感觉到他们学习的历史知识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例,离我们的生活非常接近。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今社会上一些热点文化内容,然后就此话题让学生展开关于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讨论,高中生已经逐渐有了自身的观点和想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让其更容易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组织简单的辩论让学生辨明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引经据典,使用历史学上的一些典故作为自己辩论的佐证材料,从而达到了对历史知识的所学所用。教师要以“新文化运动”为核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会活动,促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目的、结果等,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高中历史学科,有效增强学生课程探索能力、强化历史学习能力,进而更为全面、高效地展开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良。 (四)创设生活情境,营造活跃氛围 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感受学习历史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带领学生领略历史风骚,在教材中寻找生活化元素的历史知识,来实施教学。以此为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例如,观看一些战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些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感受战争的残酷血腥和暴力。让学生理解“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外交的重要性”,然后再借助生活素材,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者历经洗礼,演变至今仍存生命力的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创设生活情境,调节课堂氛围,感受历史带来的真实。比如,在讲解世界近代中国史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价值意义的历史题材影视剧《长津湖》。《长津湖》这部电影它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上抗美援朝为背景,以长津湖战役为素材拍摄的。在这部影片中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精神,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怕死的战斗意志,最终取得胜利。学生在观看这部历史剧的同时,体验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且这些知识点都摘录在史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创设课堂生活场景,不但能学到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活跃课堂气氛,在情感教育及价值观教育上有所体现。教师要结合当前历史教学目标任务,参考历年高考试题考核方向,合理创设适宜的课程教学内容,有效优化历史教学过程,全面增强高中生的历史知识探究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充分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要点与难点,全面提升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竞争力。 (五)提炼争议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史实值得推敲,其背后蕴涵了深刻的含义,对人有明智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对史实进行分析,以便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深学生的生活感悟。因此,教师要有效创设高中历史课堂“争议话题”交流情景,引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让学生围绕争论话题梳理历史学科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背景、时间、事件、结局等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成效。例如,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并升华到现实生活中,以此作为载体,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分析,表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人物评价上,教师课题给出话题让学生去讨论“秦始皇的功劳大还是过失多?”针对这一话题,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最后教师用历史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给学生做出总结。或者是针对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让学生去讨论它的进步性和弊端,通过每一个学生的认真思考和分析,最后会得到一个大家共识的答案。为了把全体学生调动起来,使学生更为全面地对话题进行分析,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立场,让小组学生站在相应的立场上结合实际生活对话题进行探讨,以此活跃学生思维。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中选出一名代表,阐述其观点,以此让学生从不同维度了解不同的观点,以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也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总结问题,从而会提升他们的历史成绩。提炼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也是历史生活化理念的具体体现,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语言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可谓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另外,在提炼“争议”话题时,教师要将学生思想观念与题目内容进行合理创设,以“争议话题”内容为导向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进而激发高中生历史知识点应用兴趣,让学生逐步认识到高中历史知识的考核要点、重点等,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紧密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有效开展网格知识提取与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课程体验感,强化学生知识解答力,彰显高中历史系统性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展现生活化教学的实际应用意义。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历史学科更受到学生的关注,使其可以用心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了解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学生学好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不忘本”的意识,从而促进其未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史可以明智,能使学生了解古今演变历程,可总结前人经验,借鉴前人智慧。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便增强课堂趣味性,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应深入掌握生活化教学模式,并且科学应用,进而达成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基础。 作者:刘南江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第二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篇3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教师要深化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为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是素质教育发展下教学评价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通过多个角度对课堂对象进行分析、评价,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不断完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个体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个体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咨询等综合性分析,从而增加对事物的认知。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能力,结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对自身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一)参与式课堂评价有利于缩小评价现状与评价目标的差距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内容也多为“很好”“很厉害”等流于表面的表扬,教学评价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而逐渐改善,改变了原来只重视机械记忆和知识检测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内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但是这一转变还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下,建立师生共同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观的形成,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这一评价方式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缩小课堂评价现状和评价目标的差距,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对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学生参与式评价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交流中了解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中寻找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而创新教学理念的方法。 (二)参与式课堂评价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旨在提高其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时代下的转型,在保证受教育者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更加尊重其主体地位,注重思维和能力的开发,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锻炼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综合素养。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式的课堂评价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和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学习特点深入研究,设置学生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教师建构完善的学生参与式评价标准,还能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二、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 (一)评价主体的民主性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评价主体的民主性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教师和学生可以对教学活动共同发表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评价过程要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发挥自身主体性的作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成绩,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清晰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激发自身学习的动力。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同,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是将学生作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掌握教学评价话语权的模式。但是,提升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并不是削弱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是保证学生有序、高效参与教学评价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可以体现评价主体的民主性,学生是评价教学的促进者,教师是评价教学的主导者,在师生的合作下,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评价过程的整体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和教、学相互结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在教、学、评相互作用下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和教师的高质量教学。学生参与式的教学评价,突出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不再是单一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贯穿于学生学习始终的持续性过程。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主要的过程体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完善教学、学生学习、再评价、教师再完善……在这一系列的教学循环过程中,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在课上传授知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上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记录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在学习中需要教师改进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从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寻找解决办法,再根据改进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再次进行分析和评价,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学生在评价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学习、实现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为整体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反馈的有效性 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最为主要的体现就是学生的评价反馈。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直观的体验者,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可以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教学评价反馈,学生的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就会导致学生丧失教学评价反馈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降低。教学评价反馈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教学评价反馈要有具体的学习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感受可能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导致思维固化,影响反馈的真实性,很容易使教师的教学出现方向错误的情况。第二,教学评价的反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教学评价反馈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特点。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学生个体的反馈、小组之间的反馈等可以使教学评价内容和体系更加完善。第三,学生的课堂教学反馈要更加及时。学生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受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学习效率较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形成学习和评价的良性循环[1]。 三、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和方法 (一)教学评价目标 1.充分结合教学评价促进学习 学生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就要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意识,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而使评价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促进学习。首先,要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就需要学生明确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确立评价目标,即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评价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客观评价。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预习了解单元知识的整体脉络,教师在课上讲解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预习情况,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客观评价。此时,学生可以对教学过程深入分析,在学习中收集可以体现评价的学习证据,从而使评价的过程和内容更加真实有效。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小组互评或者自评来评价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在互评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实现同学间的相互带动。学生的自评也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完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提升课堂评价的能力。学生在评价中保持客观的态度,也能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实现学习目标。 2.理解课堂学习目标 高中历史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正视历史,从而实现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是学习历史知识时自我学习诊断的前提。学生参与式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学生要了解历史学习目标,清晰地把握评价方向,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根据教学评价和教师的反馈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明确历史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因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学评价的质量也不尽相同,要实现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设置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一方面,理解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习目标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要结合教材内容,从简单的记忆历史理论知识,到整体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保持历史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目标[2]。 (二)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多、范围广,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需要学生对不同的时间、事件、人物、意义等详细记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传统教学方案,会导致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被忽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前,教师可根据章节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影视资料,为课上引入教学内容做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键人物引出历史事件,通过介绍历史的时代背景和阐释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上与教师积极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总结分析教师的教学过程,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形成评价证据,及时向教师反馈,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 除了学生个体的评价外,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评价。历史不是单纯地背诵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含义,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经验实现更好的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受到自身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实现思维互补、相互促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互评,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学习越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在进行教学评价时的评价内容就越完善,学生自身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会越显著。同时,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中得出的反馈评价也要及时进行处理,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提升[3]。 【参考文献】 [1]郭佳.学生参与式教学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科技风,2020(19):36-37. [2]黄一红.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的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3]杨廷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以学生课堂参与为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7):30-33. 作者:黄先全 单位:重庆市梁平中学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1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进一步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对内部组织进行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改革的重内容,其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协调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保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1]。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做好人才选拔、人才任用及人才管理等相关工作,尽可能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率,从而达到人才与银行双赢的发展目标。 一、国有商业银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现代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想要保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就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打造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逐渐由传统以资源和资金为焦点,转变为以人力资源为焦点。事实证明,发展势头较好的国有商业银行,背后必然拥有一支强大、优质的金融人才,这也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商业银行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对外开放改革阶段,但由于东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差距较大,所以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由此可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是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前瞻性、战略性发展眼光,能够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新商品、拓展新业务,为商业银行增收奠定基础[2]。为满足以上需求,需要商业银行内部人才提高现代化金融经营意识,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积极学习金融相关新技术和新知识,能够将金融理论灵活运用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打造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已成必然。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奖励制度 当前,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问题,具体体现在考核标准不合理、岗位管理不到位、员工激励不公平等方面。另外,薪酬奖励制度不科学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工资体制缺乏合理性。保障性工资在工资体制中占比较高,激励性工资比例却趋于平均。第二,激励机制缺乏长效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任何一个岗位的薪酬,都没有业绩股份、股票期权等长效性激励内容。第三,考核体系缺乏健全性。由于考核指标不合理、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对员工进行定量考核[3]。第四,管理层级过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信息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传递不畅,严重影响执行水平。 (二)人力资源改革缺乏统筹规划 一般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战略目标和经济市场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制订岗位配置计划,确定人才招聘标准,从而保证商业银行人才供求平衡。但结合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缺乏中长期规划和连续性执行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高。另外,人力资源改革依然采用“闭门造车”形式,在人才引进方面并未结合国际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导致人才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需求不一致。 (三)缺乏完善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必要需求。然而,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未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而是选择临时抽调其他岗位人才进行相关研究。由于抽调人员工作任务繁重,所以同时兼顾岗位和创新工作有一定难度,通常在完成任务后便回归各自岗位,没有对创新产品需求和反应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不利于为创新产品升级改造提供保障。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在创新型人才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没有制定针对性激励机制,严重打击了创新人才工作积极性。 三、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围绕科学的绩效考核构建薪酬激励体系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基本原则,突出激励体系的积极作用。想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商业银行需要认识到传统以行政职务确定收入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专业与专业、人与人之间的薪酬差距进行科学控制,从而为激发专业人才工作积极性,使人才长期保持工作热情[4]。第二,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绩效指标是将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目标细化成多个操作性强的远景目标,其中既要包含定量指标,又要包含定性指标。所谓定量指标就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特点、发展现状等要素,明确考核指标的主次;定性指标则是保证绩效指标详细、全面,具备较高的操作性,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参考依据。另外,在构建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基础上,还应考虑其与激励机制之间存在的关系,避免商业银行管理层或员工利用指标相关性弄虚作假,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二)优化商业银行人才战略建设水平 第一,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做好人才测评工作。员工综合素质与银行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做好员工素质测评工作至关重要。上文提到,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加,想要开展新业务、创新新产品,就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基于此,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人才展品渠道,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拔条件,广泛吸收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而为内部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银行还应做好人才测评工作,重点对专业能力、道德水平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为商业银行构建专业人才队伍提供保障。第二,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岗位竞争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遵循择优原则构建用人机制,保证做到人尽其才,在充分发挥人才价值的同时,为商业银行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第三,强化员工培训力度。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战略规划制定统一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内容循序渐进,重点面向员工灌输先进金融知识和技术,同时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严格按照国际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培养员工,为强化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合理划分岗位性质和岗位职责基础上,应结合员工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为人才晋升提供充分空间。在人才流动机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岗位、各专业人才的差异性,构建分工科学、专业全面的业务、植物管理系统,使所有员工明确各专业、各岗位用人需求[5],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是否适合参与该岗位竞争。另外,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任期制和聘任制,并在银行内部实施竞争上岗机制,使银行内部形成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为所有员工提供晋升空间,同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尤其新时期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渐由国内转向国际,想要实现稳定发展目标,就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银行拓展业务、创新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挖掘人才优势,使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作者:许晓莉 单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分行人力资源部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2 一、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无论在资产规模、业务范围、经营网点,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是支持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大众、维护金融稳定的骨干力量。伴随着股改和公开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力资源改革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人力资源的特性和人力资源对企业效益的作用和影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如何管理人力资源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营当中,往往只注重如何控制诸如工资、招聘、培训等费用,而忽视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本身所有的保值和增值的特性。近年来,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用人、用工、薪酬等方面的改革,但是管理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队伍中,依然存在着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相匹配的“官本位”、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等思想,阻碍着对现代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 (二)人才的考核和选拔方式不科学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国有企业性质,所以在管理人员任用方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党政机关做法,其管理层级设置类似于政府行政部门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各级管理人员具有明确的行政级别和与之相适应的工资待遇。在这种带有明显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一经提拔,即使毫无建树,只要不出现失职,通常不会被免职。这就造成管理人员只注重维持现状而缺乏进取的动力,进而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用人机制讲究论资排辈,提拔时大多只注重资历等因素,使得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因看不到自身发展的前景,而丧失工作的激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员工非常看重行政级别的高低,而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晋升空间相对狭窄,基本局限于管理岗位职务晋升通道,对高级专业岗位的推广仍然不够,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也不利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三)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引入有效的岗位计量和考核标准,对各类岗位的规范化管理不到位。考评的指标体系不合理,特别是对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指标还未充分体现到岗位效能评价中,难以进行量化评价。而且在绩效考核中存在“重测评评价、轻量化业绩评价”的现象,这样绩效考评很难成为员工晋升和提升待遇的主要依据,不能公正地为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与此类似,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实行的是内部等级工资制,以工龄和职位大小划分等级,未体现员工的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度,这就容易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商业银行往往不注重培养员工的归属感等精神层面的激励,致使员工缺乏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 (四)员工总量大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人员规模都在三、四十万人,员工总量庞大,人员负担沉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层次低、专业素质不高、岗位设置不科学、区域分布不合理等“既多又少”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多是熟悉存款、贷款、结算等银行基础业务,而熟悉个人理财、网上银行、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等新兴业务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与外资银行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掌握管理学、英语、计算机、资金交易、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人员总量过大与适应现代银行业务岗位要求的人员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困扰着国有商业银行当前人员配置工作。 (五)员工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和质量不高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参训人数和员工培训率快速提高,培训方式和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然以单纯的业务培训居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深层次认识,没有将员工看做是可以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宝贵资源来开发,没有形成契合业务发展的战略性培训规划。其次是培训的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停留在以短期集中授课为主的基础培训阶段,未能根据员工和组织的需求开展培训,尤其缺乏针对青年员工不同成长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计划。第三是由于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培训结束后就缺乏考核测评的后评价机制,对培训的有效性无法合理判定,也使部分员工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被动应付,使培训流于形式,而这势必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人力资源改革缺乏整体规划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应该是根据未来的组织架构规划制定人力供求平衡计划、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计划以及岗位配置计划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的力度不到位,缺少整体的中长期有效规划,政策的随意性比较明显,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在改革中相当程度上仍然依靠内部的自我探索,对国际上通行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工具的引用不够。从总体上看,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改革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对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产品同质化的大环境中,如何克服上述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重视,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的全新理念,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国有商业业务发展相匹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培养和开发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向前推进: (一)以企业文化引导“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彼此依赖、互相促进,密不可分,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重要的作用,反之亦然。银行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要能取得实效,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可和接受,那么必须靠以企业价值体系、经营和管理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例如,一个企业如果要在薪酬制度安排上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那么这个企业在企业文化上就应该有等级差别观念。所以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将战略目标变成员工的共同愿景,使人力资源在文化层面上得到全面开发和增值,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本理念。员工是银行改革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赢得员工的认同感,让员工了解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支持服务、专业咨询的部门形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越来越看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因此,应当开展注重员工精神层面的情绪管理,探索建立帮助员工解决家庭问题、缓解工作压力的机制,如EAP系统[1]。 (二)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打造一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对现有HR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银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快培养既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又熟悉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同业间的沟通交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上取长补短。加强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而这正是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各行已尝试这方面的改革,在梳理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设置,完善岗位描述,建立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尚未真正形成以岗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均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经过多次优化,功能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还可以在开发其他集成功能模块上再下一些功夫,这样既可以为员工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助式服务,也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 (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首先,做好人员招聘和人才测评工作。员工招聘是保证管理层决策能被准确理解、有效执行的关键。商业银行招聘员工应根据发展的需要,依据人力资源计划、职位说明书和能力要素表的要求,从外部或组织内部吸收引进一定数量的员工,并对其进行素质测评,形成适岗位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互补的员工队伍。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公平、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用人机制,让合适的人担任相应职务,并激励员工发挥其才华和潜能,这也是“胜任”和“重用”的有机结合。人才任用是商业银行人才管理的核心之一,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最后,加强员工培训与开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确保员工培训均衡有序地进行。突出员工视野拓展、能力提升和开拓创新的素质培训,大力开展现代商业银行的创新教育,使员工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竞争局面。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员工素质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来进行综合考虑,分层分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如对柜员主要进行业务操作方面的培训,提高其适岗能力;对管理人员要更加注重系统的金融知识、新的管理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其进行管理决策时的全局性和前瞻性。建立严格的培训效果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各类培训的督查力度,防止“走过场”,确保培训的实效。 (四)完善员工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 通过有效的绩效考评不仅能掌握员工对银行的贡献或不足,更可以在整体上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价依据。要建立良好的绩效考评系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立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其次,进行工作分 析,确定各项工作的职责和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相应的绩效考评标准。第三,选择恰当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对员工的绩效表现和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评估前向员工传达对其工作成果的期望。最后,建立与工作绩效相关的反馈机制,评价绩效考评系统对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程度,对绩效考评系统做必要的修订、完善。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注重薪酬分配的对内公平性和对外竞争性。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人才的横向流动不可避免,因此,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已迫在眉睫。在对内公平性方面,既要体现价值贡献,保证薪酬激励效果,还要保持员工之间合理的薪酬差距。在对外竞争性方面,要加强对同业薪酬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注意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合理确定本行的薪酬策略。同时,对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适当采取股票期权和薪酬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方式。 (五)加强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的推进,文化差异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带来了新课题。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任用、员工培训、业绩考核和薪酬体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也将是国际化战略下经营者关注的重点和焦点。而找准“保持自我”与“适应他人”之间的平衡点是国际化战略的关键。“适应他人”是真正理解、尊重他国文化,而“保持自我”是坚信本国优秀文化的特色魅力与影响力。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 (六)统筹人力资源改革整体规划 人力资源改革是一项内容多、跨度长、复杂度高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必须要与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即人力资源的改革,应以银行长期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远景规划的目标为方向。要准确把握人的成长规律,选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中长期政策。根据不同战略阶段的需要,逐步制订人力资源改革计划,并保持各个阶段的衔接和整体性。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形势做出预测,根据不同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应的人力资源规模和结构上的调整。在进行人力资源改革的时,除了进行人员任用、绩效考核等实体性改革,还要注重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人力资源改革政策的衔接和配套,稳步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结语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能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拥有更好的服务质量,更低的服务价格,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人才,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谁就能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拥有核心竞争力。我们要认清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勇于面对自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构建公平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才能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刘宝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分行人力资源部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篇3 一、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和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业务都在不断扩展,这就导致了我国国有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从趋势上讲,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所以,现代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水平的竞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国有银行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近年来,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就直接制约了国有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国有银行急切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创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年龄合理、精力充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和创新需要的员工队伍,以便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本文从人力资源视角研究了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的路径。 二、国有银行人力资源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有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与股份制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员工的学历偏低 对于银行而言,其员工的学历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员工队伍的受教育程度,同时也表明了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间接影响着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如果一个银行的员工学历整体水平偏低,则可能有损于银行的经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竞争优势,从而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国有银行的员工文化素质偏低有一定的历史性原因。由于国有银行在我国拥有较长的历史,因此,对早期进入银行的员工学历要求比较低,而银行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而导致低学历员工在国有银行积累,同时低学历员工接受再教育的意识也较弱,致使多年来国有银行学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国有银行低学历员工比重偏高;另一方面当前国有银行的不少高学历人才逐渐流向了其他待遇优厚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如2009~2011年,中国银行辞职的员工中多达62.4%的高学历人才被外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挖走,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流失率平均为40%~50%,离开的几乎全都是高学历人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目前国有银行员工的学历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员工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 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的人力资源水平。30岁以下的员工,朝气蓬勃,通常使银行的员工队伍充满活力,可以拥有很好的工作氛围;年龄为30~40岁的员工,成熟稳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这样的员工组成的队伍,对国有银行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一般而言,年龄偏大的员工在工作上创新意识比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业务创新的进行。因此,银行员工的年龄结构对其经营发展十分重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国有银行较长的历史导致了岁数偏大的员工也较多,同时国有银行的引用人才机制不同于股份制银行,引进高校毕业生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导致国有银行引进的年轻员工偏少;二是流失员工的年龄呈偏低趋势。股份制银行优厚的待遇,灵活的用人机制,使得较年轻的员工在股份制银行里更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而国有银行在这一方面就显得较弱。因此,国有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较年轻的员工不同程度的流失情况,而年龄偏大的员工出于种种原因流失率较低,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目前国有银行员工的年龄偏大。 (三)员工的职称结构不甚合理 职称水平代表着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能力。一般而言,员工的职称等级越高,意味着其业务水平越高,同时也证明其创新能力更强。银行拥有高级职称的员工比重越大,就越有可能使银行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所以,银行员工的职称结构对其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国有银行的员工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指标控制得较为严格,而国有银行员工的人数比较多,导致国有银行中晋升高级职称的速度偏慢。此外,对于刚进入银行的年轻员工,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才有资格参加中高级职称的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称结构的层次。而股份制银行的各种激励措施可以极大地激发新员工取得中高级职称的热情,同时股份制银行引进的员工大多具有一定的职称基础,甚至一部分员工具有较高的职称。因此,股份制银行的职称水平偏高于国有银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提高我国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的路径选择 (一)大力提高员工的学历 1、加大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力度。一方面从校园招聘入手,调整进入银行员工的学历结构。提高招聘对象的学历要求,比如由最低学历要求专科提升为最低学历为本科,并扩大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招聘比例;另一方面引进其他股份制银行的高学历人才。对于外部银行优秀的高学历员工,提供优厚的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必要时还要配以合理的职位,从而吸引他们供职于国有银行,以使其员工的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对于积极提高后续学历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要鼓励员工积极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譬如,要求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本科教育,对于拥有本科学历的员工要鼓励其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并在其求学的各种费用上给予适当资助,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员工的学历。 (二)尽快优化员工年龄结构 1、更多地吸引年轻员工。年轻的员工在选择就业时,通常会考虑“对未来职业的良好支撑”、“未来高收入的可能”、“专业的培训与发展”、“创造性的、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因素,国有银行应当从高校中引进大量的具有本科学历尤其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优秀年轻人,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提供给他们更多有挑战性的工作,从而激发年轻员工的潜力。 2、制定更好的激励政策以降低年轻员工的流失率。建立科学而又长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氛围,并制定新的探亲制度,推出住房保障、带薪休假、员工家访、家属慰问等一系列人性化、人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年轻员工的凝聚力;同时,要进行大胆授权,适当的执行权会让年轻员工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与荣誉感;还要给予一定的决策参与权,让更多的优秀年轻员工参与到本部门经营决策与管理中。这些激励措施将极大地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们更愿意留下来为本行做贡献。 3、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退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国有银行年龄偏大员工的比例,从而提高年轻员工的比例;另一方面减少了岁数偏大员工的数量,也为引进年轻员工留出了空间。 (三)促进员工职称结构合理化 1、从内部优先提拔职称等级较高的员工。职称越高的员工,将会有越多的晋升机会,当出现职位空缺时,首先考虑到银行内部那些优秀、能力强且职称级别比较高的员工,这一方面是对高职称员工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低职称员工的心理激励;此外,还要给予高职称员工更好的绩效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取得高职称的动力。 2、制定适合的职称奖励政策。对于进行职称晋升和考试的员工,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而对于成功晋升到高级职称的员工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便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取得较高职称的积极性。 四、结语 人力资源是国有银行最重要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其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国有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凝聚在人力资源的水平上。因此,国有银行应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制定具有创新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大力提高员工的学历,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国有银行人力资源水平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安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贾冀南,李静.基于人才流失视角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 作者:贾冀南 魏玉敏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篇1 几十年前,计算机科学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当时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项技术已不再遥远和陌生,无论是对于社会建设、工业生产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支持,可见,该项技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1]。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以及学校远程教育和现在的电子社区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毋庸置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社会的“心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来满足现代化的需求,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中还有诸多方面有待提高。本文从实际出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列举出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步。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应用到科学、技术、社会等多方面领域,极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要求,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完善,计算机进入各个领域表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1.1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 智能化建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许多优点,在传统建筑系统中,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人力、物力的制约,使得对整个施工过程无法进行严密、有效的监控,然而及时、准确收集、处理、传递施工期间的各项施工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还可能会导致工程施工时间延误。智能建筑是随着人们对建筑内外信息交换、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的要求产生的,智能建筑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建筑适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在智能化建筑中,不仅可以及时准确的收集、传递施工信息,保证相关部门能够准确掌握工程施工情况及进度,还有利于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协调、管理工程施工现场,从而大大提升工程施工效率,节省工程施工成本,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应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2]。 1.2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迅速,该项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虚拟现实技术给城市交通和道路规划都带来了极大的福音,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室内进行虚拟现实技术下的交通模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电子地图对道路交通进行实时查询,清晰了解道路状况以及交通拥堵情况,具有简单、直接、方便和省时的特点,可谓说是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3]。此外,该项技术对日常的交通管制以及道路规划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国家正大力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见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将会日益凸显。 1.3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 对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主要是以记录台账为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起来十分冗杂,资料还有丢失的风险,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工程项目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普及,该项技术正逐步趋向简单化和智能化,因此,将该项技术融合到现代化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1)可实现对资金、技术和资源的一体化管理;(2)简单高效,加快项目建设;(3)应用模拟软件,对技术方案模拟,优化方案,保证技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合理规划资金流转,保障项目建设稳定、有序进行,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发展[4]。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能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项目的投标、到预算、审计、监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管理,保障各个环节、步骤有序进行,提升了工作效率,保证了项目的进展,进而促进了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1.4在经济管理上的应用 对于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具有信息量大,数据庞大,实务冗杂的特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可以说是企业中的重要环节。面对庞大的数据资源,如何及时、有效、准确的处理显得十分关键,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管理决策,在现实工作中表现出了一定的重要性。因此,传统的大量依靠人力处理数据的方法已逐步被淘汰,难以满足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上的作用将得到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对海量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这正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特长,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和普及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当代经济管理者提供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服务于经济管理,有利于科学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5-6]。 1.5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中越来越重视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如今的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在知识信息的接收和资源的整合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优势,主要表现在[7]:(1)摆脱教育时间的束缚。打破了以往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模式,能够将学习资料及时存储、传播,进行课下学习,打破了以往时间上的限制,为各种教学信息的处理和资源的传输储存提供了极大便利;(2)摆脱教育空间的限制。当下,线上教学模式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经历了一场重大的疫情后,线上教学模式更加得到了重视和普及,十分满足当下的需求,将教学内容以音频和视频的模式传播,积极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该项技术在当下教育环境中的跨时空运用;(3)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来开发和制作课件,将教学内容更具有丰富多样性,还能够活跃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教学课堂,轻松掌握知识,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可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当下教育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价值将会发挥到最大化,积极引领现代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现存问题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信息安全 计算机可以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快捷与舒适,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拓宽其应用领域,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事,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例如近些年网络诈骗、信息窃取等多起网络案件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该问题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单位以及供应商等都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强化个人网络安全意识,保证信息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2操作困境 各种具有新功能的软件被不断开发、使用,但一般情况下,软件的使用者大多为非专业人士,甚至有些人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少之又少,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暴露了诸多问题,如操作难度大,易于出错,数据恢复难等,可见,种种现实问题日益凸显,这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由于操作困境给工作带来一些数据缺失、丢失以及程序遭到破坏等风险,还有一些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信息泄露,让一些不法分子得到有机可乘,后果难以想象。可见,软件开发者应重视该问题,以及后期的应用前的培训也是尤为重要。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要不断顺应时代的进步,在新时代背景下,数据库技术将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新的应用领域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以实际出发,逐步趋向简单化、日常化和功能化,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实用性的考量,保证该项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平稳落地,实现价值最大化。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今后发展目标来看,要想实现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就需要从技术根本出发,从系统建设上,数据库技术应用上,不断发展、积极创新,加快推进新技术的应用,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努力为我们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创新,现如今无论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支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当下应从实际应用情况出发,科学分析并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作者:杨远智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篇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运行速度快、操作便捷等优势,现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为数据信息传播和存储提供了丰富的条件,而且凭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处理优势,也有效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别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技术手段所具备的优势愈发显著。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庞大的存储空间与快速的运行速度,有助于数据信息的管理、共享和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得普及发展和广泛运用,促进了社会迈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然而,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运用仍不够深入,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为切实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有现实意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先进、前沿的应用型技术手段,此技术能为社会大众提供高效率的运算,并且具有便捷的操作优势,已在各个行业获得普遍应用。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诸多软件工具的基础运行技术,在大众现实生活当中发挥着促进各项活动协调安排和交换的关键作用[1]。该技术的现代化运用为大众生活和工作提供助益,而且在较强的运算和分析功能的支持下,也能够保障运算的准确性与生活的便捷性。另外,在数据信息储存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其他科学和技术难以比较的关键作用。以餐饮行业为例,以往餐饮行业需要顾客到实体店消费用餐,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这一消费闭环。而借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便可通过外卖平台接单、外卖员配送,凭借外卖平台计算与分析功能,高效提升了餐厅备餐速度与外卖员配送速度,在切实保障顾客消费权益和体验感的基础上,实现餐厅、消费者及外卖平台的利益最优化。而这就是现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现代化运用的缩影,可切实提升各领域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转变各领域传统工作模式,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问题 2.1存在安全问题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运用需以互联网和应用系统为媒介,网络中包含海量信息内容,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在大众应用网络信息内容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亦逐渐凸显。国内有关法律和管理制度尚未完善,还难以有效约束社会大众的行为,从而会出现木马或黑客盗取数据的现象,难以有效保障受众信息的安全。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网络诈骗,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化运用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已十分迫切。 2.2相关人员综合素养不高 信息时代来临,促进国家愈发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并在经费层面亦给予了一定的支撑。在此环境下,学习计算机技术相关知识的学生不断增加,社会大众对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功能的要求亦不断提高。然而,与计算机有关领域的职工的综合素养还亟待提升。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业者必须不断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持续夯实专业基础,以便日后顺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需要。 2.3出现违法与违规操作现象 新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为社会群体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上,也产生了信息安全等诸多问题。而信息安全问题会使计算机使用者的隐私权难以获得有效保障,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盗取他人资料,进行敲诈勒索、网络诈骗以及入室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而这些不法行为均会给受众带来较差的使用体验和感受,进而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尚未充分落实此类信息安全问题所制定的管理措施,难以高效解决凭借网络技术进行犯罪违法行为的问题。另外,与以往相比,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投入,但仍存在过度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问题,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化运用相关体系尚未完善,导致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进步受限。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策略 3.1完善化监管措施,切实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计算机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大众工作与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亦在某种程度上持续侵害着大众权益。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单位应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从而在源头上扼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合理的使用行为。各级政府与企业单位在实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监管工作时,主要对涉及借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施网络诈骗、倒卖个人资料、计算机系统安全侵害犯罪等诸多违法行为的监管。在拟定具体监管措施的过程中,相关监管部门要正确认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现代化运用的时代意义,若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时出现不当行为,或用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产生的后果极为严重。所以,相关部门必须有效规避个人与企业数据的暴露,针对凭借计算机科学技术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个体与单位给予严厉处罚,重点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进而切实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3.2提高技术人员素养,有效实现现代化的应用 完善与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系统有助于促进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2]。计算机工程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充足的专业知识,相关单位还应注重培育计算机工程师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技术人员要把个体切身利益与企业实际利益有机结合,促进计算机技术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在持续改进与优化计算机性能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必须转变以往服务理念,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企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技术人员还要健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实操管理体系,促进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从而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就计算机操作专员而言,积极的职业观念是其必备的职业素养。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计算机操作专员要考虑新时代受众实际需求,还要规避消极竞争的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的过程中,相关从业者应具备统筹能力,不断深挖技术应用中的不足之处,有效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应用。 3.3增强技术实用性,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尽管为社会大众生活与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而不同受众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功能需求有所差异。所以,为有效增强技术实用性,在计算机系统开发层面,相关技术人员要融合不同受众多样性的应用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计算机配置。例如,普通办公室职员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运用,普遍是利用Excel与Word等办公软件工具进行表格制作和数据储存等。又如,针对网吧等网络游戏场所,游戏娱乐需要在配置较高的计算机设备和技术支持下才能够实现顺畅运行,所以对计算机配置要求较高。故此,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运用需要考虑实用性,唯有实用性较强,才能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性需求。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现代化运用为例,在教育领域引进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切实丰富教育资源。同时,在动画与音频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下,可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实现活跃课堂气氛的教育效果。另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可合理营造教育情境,丰富教育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可有效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育质量[3]。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形象化地为学生呈现教育内容,并深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教育过程的生动性,还可延伸学生的认知,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 4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新时代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亦可有效推动社会大众不断发展。现如今,社会大众工作和生活等诸多领域均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息息相关。因此,为提高社会大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相关人员应该加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化运用力度,切实拓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使用范畴。 作者:秦蓉 单位: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篇3 就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支持下,实现了多个领域的创新性发展。然而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发展过程中,其产生的效能具有双面性,一方面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工作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新发展,才能满足于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因此,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应用价值提升角度考虑,本文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展开深层次剖析,既有显著意义,又要显著的研究价值。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其技术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并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从教育、电力、无人机等专业领域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价值体现,具体如下: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在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支持下,我国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及软件被应用在教育实践中,如利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支持。但是基于教育领域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来说,其功能未能完全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仍然需要进行拓展,并做好全面分析,才能发挥其优势作用来弥补和完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此助力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1]。如运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展示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配合并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类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教师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教育领域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可以融入中考、高考等大型考试项目中,充分利用电子档案功能实现学生信息的存储、整理、分类等一体化操作,以便学生更好地查询成绩[2]。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 本文以风力发电为例,由于风力发电场建设选址往往以人烟稀少的空旷区域,如海边、山区、沙漠等,这些环境虽然在地理条件上适合风力发电场建设,但是这些地区的环境相对恶劣,对发电机往往会造成相对严重的损害[3]。因此,为保障发电机的高效、稳定运行,应注重发电设备的安全运行,这要求实时掌握发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支持下,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实现发电设备的远程监控,从而能够实时掌握发电机的运行状态,并且可以在发现发电设备故障发生后,及时地探明故障发生的具体位置,便于相关维修人员及时维修,从而能够大量节约时间和人工成本,并有利于发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4]。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无人机研发领域中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支持下,我国无人机领域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在一些领域中广泛应用。以军事领域的无人机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白青松(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辽宁省沈阳市110148)用为例,无人机可以完成各类武器的试验和训练,并且具备良好的侦查性能与作用[5]。而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升防火减灾的能力,且可以在搜索营救、资源勘探、国土资源勘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保障无人机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需要加强无人机研发工作,在此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以提供有效支持,使得无人机得以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保持正常运行状态。具体来说,无人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往往会受到复杂环境的电磁干扰,使得其难以保证正常运行状态,不利于无人机既有作用的发挥[7]。因此,在无人机研发领域中,应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断优化和弥补无人机在电磁抗干扰能力方面的缺陷,不断提升无人机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性能[8]。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要持续发挥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应注重技术研究的深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往往会迎合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际需求,具体如下: 2.1宏观层面的发展方向 基于宏观角度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包括高性能、深层次和广领域。具体如下: (1)高性能。CPU性能与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及信息处理能力息息相关[9]。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对生活的便捷要求,还是对生产工作的高效率,人们都要求计算机拥有更强的性能,尤其是在信息处理方面。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要想满足于人们未来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应注重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应以CPU技术研发为核心,不断地研发出适应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高性能计算机,才能提升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协同能力[10]。 (2)深层次。在计算机应用手段中,自动化控制手段十分常见,借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以实现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处理,从而可以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便于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中,若可以进一步发展感知能力,便于提前感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继而可以提供针对性的便捷服务,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可以获得良好的体验。 (3)广领域。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应用来说,其应用范围往往十分广泛,不仅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相对广泛的使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传统生产行业中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以在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控制系统等支持下,实现自动化生产和远程控制。由此可见,要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价值的最大化,应注重其应用领域的扩大。 2.2微观层面的发展方向 基于微观角度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包括芯片技术应用、网络计算技术应用、并行处理技术应用三方面,具体如下: (1)芯片技术应用。微型计算机的研发与普及应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并且为现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变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单片机技术作为集成性电路芯片,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要借助超大规模技术,集合CPU、ROM、RAM等电路,进而构成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芯片技术,一个芯片往往由多个微电路整合连接在一起,同时,由于芯片的体积较小,芯片微电路所产生的脉冲可以控制管理计算机及其自动化装置。 (2)并行处理技术应用。此项技术应用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够在同一时间节点展开不同信息的处理工作,可以大幅度提升计算机信息处理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计算机运行效率的提升。通常来说,并行处理技术的应用形式具体包括三类,分别是时间并行、综合并行和空间并行。当前,在计算机系统中,并行处理技术的应用为系统并行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时间并行形式指的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中,通过轮流使用设备,有效提升计算机系统硬件的运转速度;而空间并行则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应用空间因素,可以实现计算机信息处理效率最大化目标;综合并行形式则是基于软件技术应用,按照时间顺序实现CPU共享,在此基础上,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多道系统,通过多系统同时运行,可以大幅度提升系统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可以大幅度提升计算机信息处理速度。 (3)网络计算技术应用。在计算机领域应用发展背景下,网络计算的内涵不局限于数学领域的一个名词,还可以将非计算机语言进行编译,成为一个个具有特定用途的不同代码。同时,网络计算结构可以细分为应用服务器、通用数据服务器等,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升其运转的可靠性和集成性。另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中,网络计算结构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了客户系统和Web应用的无缝集成,从而能够大幅度提升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应用来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满足人们未来生产生活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光能计算机 基于能源角度考虑,光能相比常规化石能源来说,不仅具有可再生的优势,还具备清洁无污染的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光能使用成本偏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应用光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流趋势之一。因此,在计算机能源系统中,广泛使用光能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降低计算机应用系统温度对计算机电源的影响,从而可以规避温度对计算机元件的负面影响,进而有利于计算机相关硬件使用年限的延长。 3.2生物计算机 在未来的计算机领域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包容性特征会更加显著,各项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中,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通过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计算机的整体应用性能,具体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集中体现在系统上,既可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又可以提升系统信息处理能力,如当前计算机领域中已经出现的生物质芯片,既实现了存储空间的拓展,又实现了“波”信息的传递,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的应用性能。 3.3超智能计算机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人们对智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具体到计算机领域,亦是如此。当前,在具体的超智能计算机研发实践中,程序设计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在此环节应用平行处理技术,可以使得计算机具备协同处理多条指令的能力,从而使得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满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3.4纳米计算机就纳米技术来说,作为现代科技中一种性能相对稳定的新型技术,在现代社会多个领域中已经得以广泛的应用,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应用纳米技术,减少计算机构成元件整体大小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计算机整体质量和消耗,从而有效增强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在计算机芯片制造过程中,传统的制作方式以硅器件为主,但是在纳米电子期间应用之后,可以大幅度提升计算机的工作效率,相比于硅器件,工作效率可以提升一千倍以上,并且纳米电子器件在能耗方面,少于硅器件的一千倍。不仅如此,纳米计算机在存储量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优势。因此,纳米计算机与超智能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直接推动了社会多个领域的变革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高性能、领域广泛。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光能计算机、超智能计算机等,其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将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艳.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6):123-124. [2]王军,邓承志,王员云,吴朝明.依托行业背景与卓越计划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南昌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5):170-171+182. [3]李薇,黑新宏,王磊,于蕾.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构建[J].计算机教育,2021(02):122-125. [4]刘福意,白兵,程晓东.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探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12):141-143. [5]王浩杰.浅析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9):13. [6]汤小斌.浅议新时期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9):174. [7]卢滔.试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如何适应就业形势[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356-357. [8]刘伟亮.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创新方向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1):199. [9]彭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方农机,2020,51(09):173. [10]卿宇.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5):114-115. 作者:白青松 单位: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
计算机网络安全篇1 0前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隐患,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管理。教师应该做到教会学生具备安全管理、维护计算机网络的能力,给计算机使用者提供一个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网络、信息系统在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更好发挥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对一些危险信息进行甄别,确保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保障其数据安全,保证计算机网络秩序稳定,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意义是深远的。 1进行高效地网络安全管理 1.1实现接入设备安全管理 人们使用计算机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计算机进行高效地网络安全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网络使用的可靠性[1]。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技术性水平,增强学生网络安全管理的水平,做到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高效地网络安全管理就要实现接入设备的安全管理。通过网络安全管理,给使用者提供安全使用环境,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简单操作,实现能够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能够通过安全管理进行端口限速和静态路由配置,能够管理是使用者的VLAN和QOS技术等根据使用者的网络情况进行调节、分配。严格检查接入设备,可以利用一些智能检测系统,通过安全管理审计模块,添加黑名单、白名单、mac-ip绑定等管理策略,安全管理提前做简单配置即可及时发现非法接入设备,当非法设备接入时网管及时产生告警通知网管人员。一旦发现有隐患外接设备接入时,计算机便会自动采取防御措施,有效地减少网络受到的入侵攻击,实现网络安全[2]。通过对不同接入设备的安全管理,能够将零散的网络运行信息收集起来,总结出计算机的实时工作状态,分析各种设备的配置命令数据,利用多线程技术和远程连接技术实现对接入设备的检测和下发配置命令,有效地安全管理接入设备,实现对计算机安全管理,有效地控制网络访问,保证减少网络受到的入侵攻击,实现计算机用户网络安全。 1.2网络设备分级权限安全管理 有效地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应该分级管理网络设备,并进行分级权限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结合防火墙技术对网络安全进行管理。计算机能够通过签订SNMP协议操作设备和对设备下发配置命令,确保防火墙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实现对端口状态、DOT1X、STP、端口应用VLAN、QOS策略等功能的配置,对计算机设备进行线路数据流管理,超出管理范围的数据进行过滤,防止计算机网络资源受到外部的入侵,保证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安全,从端口网络设备分配层面来实现网络安全[3]。例如: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具体的分级权限管理平台,其能够通过多线程主动轮询以及接收设备Trap/Syslog等上报信息来发现网络中存在的故障,并通过拓扑图实现设备的快速定位,使用软件界面、邮件通知、短信通知多种方式来通知计算机使用者,能够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控网络运行的异常信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应该做到及时更新升级病毒防火墙,保证能够有效地修补漏洞,实时更新杀毒软件,从正规软件市场下载安装软件。教会学生能够使用具体的网络管理平台,做到智能化地对策略信息进行分析,并且能够整合不同的网络设备分级权限策略,且能够针对性地显示出来,方便进行安全管理,实现网络设备分级管理、分级权限管理。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机制 2.1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上网习惯,强化对其信息安全管理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力度。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结合安全管理的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检查,建立一套完整且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有效地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4]。教会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告诉其不重视网络安全会给使用者和社会产生地严重后果。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而教师也应该多带领学生进行实操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操作中提升能力,从而能够真正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工作。才能让其注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地学习,并能够以严谨负责地态度进行安全管理。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往往会使网络陷入不安全的环境中,导致计算机使用出现障碍。为了保证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互通共享,促进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工作水平发展,增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操作系统,严格划分不同工作人员的权限,严格设定各种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的使用权限,完善认证授权、授权的技术控制手段,采用分布授权、集中控制的安全策略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做到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做到有效管理网络运行状态,能够及时防范和应对网络不安全事件发生,全方位掌控网络的安全运行。 2.2提高安全管理的意识 为了确保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无论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还是安全管理人员都必须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识,具有网络安全防护的意识,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相关的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牢固其树立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强化其的网络安全管理意识,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其安全管理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形成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识,做好网络信息安全措施,文件信息、数据资料要做好备份。管理好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定期对相关计算机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也可以对其进行物理隔离,这样能够确保计算机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而对于计算机内部的大量信息也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更要做好备份管理,以免因其他因素致使重要信息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3定期监测计算机网络安全 3.1使用监测软件实现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安全由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组成,在使用计算机中,应该注重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测,保证网络的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利用网络安全监测软件,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目标。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更新计算机的监测软件,减少病毒对计算机系统侵害造成的损害,可以通过在计算机内部安装专业的远程监控平台,严格监督管理使用者的网络使用情况,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计算机安全隐患等问题的出现,有效地防范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定期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查,监测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并能够根据整合用网数据信息,判断网络使用的安全程度,并能够及时上报状况,做出危险预警,更好地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市场竞争力。教师在网络安全管理、维护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快速定位计算机网络出现障碍的源头,加大对计算机病毒等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防范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计算机网络运行中存在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及时消除障碍,从而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价值的发挥,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运行。做到能够准确地甄别危险信息,确保用网安全,保障网络安全有序。 3.2定期排查计算机网络的情况 计算机网络问题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时常发生,影响着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效率,因此做好计算机网络问题管理,定期检查计算机网络运行状况,能够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定期检查计算机网络状况作为计算机安全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实现对网络问题快速诊断,当计算机网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通过定期检查计算机网络状况,能够及时排查出问题并找出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安全管理。控制模型还可以保护安全维护和管理。确保网络资源的安全使用,使用极其安全的实现路径,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管理,可以使用更加完善的算法进行编程,使自动角色提取过程更加方便。通过分配用户角色获得权限,极限控制也可以使角色优化和提取更有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角色安全技术也可以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4有效防御计算机木马病毒 4.1安装下载防火墙软件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应该做到有效预防和抵制木马、病毒的入侵。在计算机使用中,安装下载防火墙软件,及时清理无关文件和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必须开启防火墙和系统补丁自动升级功能,电脑中的重要数据和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定期备份到存储设备上,定期查杀木马和病毒。在进行网络安全管理中,牢牢把握计算机内网访问的关键源头,严防工作电脑被恶意攻击、入侵,谨慎使用网络共享,预防网络黑客入侵等网络安全障碍的出现。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而且还要增加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的能力[5]。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防范操作学习中,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状况完善相应教学结构,并明确学生安全管理的职责,能够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维护工作。鼓励学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尽量降低问题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效率的影响,全面的提升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实效性。 4.2使用身份认证的技术 使用身份认证技术,加入大的数据分析,通过数字信息,保证网络使用信息的机密性和精准性,能够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通过收集和整理使用者的各种网络使用情况,总结和分析使用者的习惯,从而做到更好地识别用户的身份,有效地降低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形成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机制。并且辅助一定的技术措施提高计算机安全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保障网络系统的使用安全。使用身份认证技术进行安全管理,及时修改初始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计算机网络系统成立前期,应该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内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物理隔离,做到在计算机系统建立之初,充分考虑到核心信息保密作用,加强访问终端计算机管理,定期对云服务器安全进行检查,网络建设中分别采用两套线路、两套系统,能够准确打击木马病毒,杜绝有风险的外来软件的入侵,从而做到对信息的保密。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更新相关补丁程序。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保证杜绝上传应用软件程序和中间件等服务端软件不包含病毒和恶意代码,保证服务器不被病毒、木马入侵,确保自身程序无安全漏洞,技术人员也必须经过授权,严格按照操作规范部署、更新系统代码。在计算机网络连接使用时,开放必要的端口,设置特殊端口和服务的访问权限,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有效堵塞网络安全漏洞,以此来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安全,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工作的高效率。 5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高职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促进学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技术性人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够将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网络安全管理、维护的质量、水平,当发现计算机出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并且有效地解决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刘亚光 单位: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安全篇2 0引言 现如今,网络技术的整体水平正在显著提高,计算机更是网络运行中的主要组成内容,其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安全性。在现代网络的运行中,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一定要加强重视。若计算机网络受到了破坏,会给个人和国家等,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要实现对关键网络信息的整合与开发,分析其中的安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的准确性。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特点 1.1突发性 通常情况下,信息安全问题大部分都是突然发生的,不能提前进行有效预测,并不是长时积累,一般是突然遭到威胁的。因此,此系统在运行中,就会导致病毒、木马等,对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带来影响,威胁其安全性,破坏或是泄露网络信息[1]。 1.2脆弱性 由于计算机网络存在非常强的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够进入网络,其可能会攻击到网络不同环节,影响网络传输,或是存储数据的准确性。 1.3广泛性 网络之间的有效连接,不仅打破了时间,或者是空间上的限制,还能够在短时间中,更加快速地传播网络消息,这可能会导致虚假消息的传播。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1自身安全问题 (1)计算机在应用中,若存在漏洞,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也就是系统中,硬件与软件之间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降低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当然,几乎每一种网络软件在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是不可避免的。若电脑网络系统,缺失有效的安全维护,黑客或者攻击者,就会经过网络系统的漏洞,攻击整体网络,其会随意更改账户与密码,更会随意更改网络的设置,这会导致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被盗取。(2)在应用U盘等存储介质的时候,会出现安全问题。目前,所应用的移动U盘具有小巧、储存量大等特点,在人们的工作与学习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携带起来非常方便。但是对于需要保密单位,U盘会成为泄密工具,如果其丢失,或被不法分子获取,将其中文件删除,就会导致信息泄露。(3)计算机在应用中,系统运行中存在漏洞。主要是因为其是一个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并且在对其进行研发时,一般认为安全漏洞,是正常网络风险。但是,在网络连接中,若出现漏洞,就会对后期的信息网络安全带来影响,增加网络运行的风险。 2.2外部因素 (1)间谍等软件的攻击,会偷取网络上各种数据信息,这会降低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再加上,一些间谍软件,还对用户的日常网络行为等,进行监控,影响计算机的稳定性,降低其自身性能,更会对系统的设置,进行修改。其直接影响着用户的隐私与计算机的稳定性。(2)管理制度问题。首先,人为泄密。一些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强,一些口令设置,并不是非常复杂,有时候在无意中,就会将口令告诉别人,影响网络的安全性。其次,故意泄密。部分工作人员,有能力去接触网络系统,还会有意对网络系统造成破坏[2]。 2.3计算机病毒 此问题是影响信息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病毒的潜在,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与破坏性。如果在数据文件中,存在此问题,并加载到了计算机网络中,可能会对整个触发器的网络安全带来影响,降低信息网络系统的稳定性,若损坏计算机,就会导致信息丢失,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在对计算机病毒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是通过网络、光盘或者是硬盘驱动器等进行传播的。因此,其传输渠道,非常的广泛。若其出现了损坏,整个信息网络,就会遭到非常大的影响。 2.4黑客攻击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不存在国界,其遭到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与计算机病毒比较,这种问题对网络系统的影响更大,并且整个网络在运行中,其安全性信息会受到非常大的损害。近几年,世界范围上,黑客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一些非破坏性的黑客,会攻击计算机网络,降低信息的准确性。部分黑客正在向信息的窃取方向,慢慢进攻,其目标用户,或是网络用户,会篡改其信息,阻碍其发展。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解决方法 3.1注意不同技术的应用 (1)加密技术。此技术是确保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之一,并且一个加密网络,不仅能够预防非授权用户,对网络信息的窃听与入网,还能对一些恶意软件的攻击,进行有效防范。同时,在网络信息加密技术上,能够对网内数据、口令与控制信息等信息进行保护,确保网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在信息加密过程中,一般会应用不同的加密算法,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保护。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信息加密,能够实现对信息机密性的有效保护[3]。(2)防火墙技术。此技术能够设置被保护网络,促进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有效结合,借助此方式,实现对安全网关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对内部网络的保护,避免其受到非法用户的入侵。该技术还能够通过鉴别、限制等,对跨越的防火墙数据进行更改,确保通信的安全性,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条件。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注意防火墙组成,“防火墙= 安全策略+过滤器+网关”,属于一种非常安全的网络技术。同时,能够在Internet上,对风险区域进行隔离,避免对安全区域带来影响,降低风险。(3)安全内核技术。在应用此技术时,需要在传统网络安全出发,在操作系统上,综合考虑网络的安全性,最好将系统内核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及时从内核中剔除出去,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注意对操作系统平台的建设,注意对安全措施的有效应用,应用安全性比较高的操作系统;对其进行合理化配置,借助安全扫描技术,或者是系统,对操作系统中的漏洞进行及时检查,为网络系统的稳定进行提供条件。(4)身份验证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为了让用户,向系统及时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过程。其中身份认证,是系统核查用户的身份证明,判明与确认通信信息,注意双方的真实身份。此安全机制,是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综合性的身份验证,排除非法用户,对主机进行访问,预防非法入侵。(5)网络防病毒技术。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病毒问题也越来越多,其存在不可估量的威胁性,会对整体网络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对此,要注意对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范,借助网络防病毒技术,监测网络服务器运行中的问题,对其进行频繁扫描,在工作站上,还要应用防病毒芯片,对网络的目录,或者是文件进行合理化设置,注意访问权限[4]。预防病毒一般在网络的整体情况考虑,即便是在夜间,也可以对全网客户机等,进行综合性扫描,检查病毒的实际情况。 3.2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其主要指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性。比如,计算机自身的温度、防磁场和防静电射等性能,加强对传输线路安全的保护,对集中器,或者是调制解调器,进行不定期综合性检查,主要是为了预防网络外连,确保搭线的稳定性,避免出现破坏数据行为。同时,还要进行定期备份,实现安全维护,注意重要数据硬件的保护,最好双备份,在安装必要安全软件时,如杀毒软件,需要及时更新,减少病毒入侵,以便第一时间对不法分子进行访问与窃取。此外,要想实现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整合,还要注意对不同物理安全策略的应用,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保护,优化网络服务器,减少客观因素对打印机等设备的影响,促进实体与通信链路之间的有效结合。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减少人为和自然灾害,对搭线的攻击,全面验证用户的身份,注意其使用权限,避免用户进行越权操作。计算机在系统运行中,要保持一个良好电磁兼容环境,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预防非法,进入到计算机控制室,加强对偷窃等情况的预防。目前,常见的物理安全方式为: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管理的范围,了解其等级,保证其在合理的安全管理范围中。在网络操作时,也要遵守规程,减少其他安全问题的发生。 3.3其他方法 (1)加强对入网访问的控制。实现对入网访问的有效控制,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保护,为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安全信息,及时发现电脑中的入网访问问题,在对其进行控制后,就能够对网络资源,进行初步安检。对于满足要求的用户,能够进入,加强对访问资源与文件的整合,借助网络,实现对关键信息的锁定。在对非法网络的服务器进行处理时,能够通过对服务器控制,或者是监控平台的有效监控与设置,对网络中的较为常见资源,进行综合性保护。如果有非法网络,在对其进行访问时,能够应用某种图形、声音等,及时报警,进而实现对突发情况的有效处理。(2)实现对电脑IP地址的保护。在对黑客攻击计算机情况,进行处理时,其根本策略,主要是加强对电脑IP地址的保护,不可以将其中的地址泄露出去,进而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的准确性[5]。 3.4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1)注意配套法律建设,健全网络法制管理方案。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建设综合性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实现对互联网通信的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规范上网行为,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在此过程中,还要减少,或者是避免不满足相关规定的信息,注意对不同传播方式的应用,扩大打击网络的范围。此外,合理应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普及与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的力度,强化网络意识,进而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2)做好网络管理工作。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安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操作系统的建设,注意对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科学实行岗位责任制度,注意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一些重要的网络信息,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根据计算机硬件,或者是系统软件等,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实现对先进网络管理机制的有效建设。(3)实现对计算机人员的安全教育。研究发现,人为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其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一些网络安全事件,一般都是由于人为操作,或者是失误等因素,所导致的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及时排除人为因素,对网络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术,加强对各项操作内容的学习,降低网络风险的发生率。 3.5VPN技术和入侵检测的影响 (1)在应用入侵检测技术时,需要对内部入侵与外部入侵等进行保护,减少误操作的发生,属于一种主动以及安全的防护技术,注意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对不同内容的全面检测,减少非法入侵的检测。实现对网络遭受威胁程度的综合性评估,减少网络入侵事件的发生[6]。(2)要注意对VPN技术的应用,其是在公共网络上,所建立的专用网络,能够让数据,通过“加密管道”,在公共网络中有效传播,在通信网络上,实现对VPN的完善与构建,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4结语 总之,要想在大数据时代下,健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确保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对不同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整合,主要在物理与技术等角度出发,健全安全防护机制,减少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避免其泄露。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多种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总结其中的经验。通过对网络保密和防病毒安全技术的有效应用,减少信息误差的发生,进而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万文文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计算机网络安全篇3 0引言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接收处理信息大多依赖于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不可忽视的是计算机网络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或者木马病毒的侵害,导致重要数据丢失和泄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业务发展与个人的信息安全。针对这一情况,计算机专家开始研究数字加密技术,用于网络安全的信息攻防保护。密码学是数据加密技术的启蒙老师,相关人员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加密技术进行优化和调整,数据在传输时,经过函数或者密钥的特定化转换,由特定的人员进行接收,接收之后还要使用公钥或者私钥对其进行解密,才能获得相关的信息。 1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遭受损坏的角度有很多种。首先,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整个计算机运行的核心,负责计算机资源的分配处理,为硬件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其结构是非常特殊的,这种特殊性恰恰也成了黑客和病毒的攻击口,病毒、木马以及黑客都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性破解计算机网络内部的安全密钥,打开信息端口,导致用户信息数据的丢失泄露,病毒可以通过攻击CPU运行程序造成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就是常说的漏洞,这些漏洞严重的还会导致服务器崩溃。其次,数据库管理也可能存在安全问题,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合理之处,加上不够重视,缺少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容易导致数据库中数据的紊乱,丢失甚至是泄露[1-3]。数据库是程序运行后台存放重要数据的部分,往往存放着用户重要的私密信息,诸如身份证、家庭住址、电话、银行卡等等。这些数据的泄露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身安全。最后,网络应用中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传输线的攻击、电脑软件出现病毒,这些也会导致黑客和病毒的肆意横行,轻易侵入计算机内部系统。 2数据加密技术 2.1密码学 密码学是加密技术研发的开始。最早的密码学可以追溯到用象形文字刻写铭文。最早利用加密技术进行加密的设备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由斯巴达人发明的一种将木棍作为加密技术,羊皮充当信息传递载体的天书。这个写满文字的羊皮,离开了木棍是看不懂文字内容的,只有将羊皮缠绕到直径相同的木棍上,才能有顺序的解读文字[4-7]。希腊著名作家在城市国防理论中也提到过一种加密方法,就是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每隔一段距离打不同的节,不同距离的节代表不同的数字或者是字母,接收者通过对不同距离的字母或数字进行解密,可以正确得到所需的内容。战争的爆发更加促进了密码学的发展,每个国家都支持密码学的研发,密码学渐渐地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为后面的数字加密技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数据加密技术原理 数据加密标准是由RBM制定的,主要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方式。对称加密就是接收方和发送方之间利用同一种加密处理方式将信息转换为明文,而非对称加密涉及私钥和公钥两种加密方式,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发送方通过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到接收方时,采用私钥的方式将加密的数据转化成明文,如图1所示。数据加密技术主要经历两种方式和转化。首先,处理的信息称为明文,明文到密文之间的转换过程为加密,密文再回到原始明文的过程为解密。在加密或者解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对应的密钥进行数据信息转换。前文所提到的对称密钥也叫共用密钥,把它标记为K,而非对称密钥是两种完全不同形式的密钥,分别叫做加密和解密密钥[8-10]。在数据加密的过程中,不管是加密密钥或者解密密钥,它都突出一个密字,也就代表信息是绝对不可能公开的,只有发送方或者接收方才能共享这个信息。但是随着接收的人数越来越多,所需要设计的密钥也越来越多,导致安全性大打折扣,这也在考验着发送方如何分配密钥,如何将密钥进行流转。 3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中的分类 3.1链路加密 链路加密的别名叫在线加密。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链路节点,因此叫做链路加密。在数据传输的每一个链路称为每一个节点。在每一个节点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传到数据接收的节点时对数据进行解密,传到下一个节点时要再次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解密。这种反复加密解密的过程是在线提供的,因此也叫作在线加密。在到达接收端时,数据已经经过了大量的链路节点进行加密解密的传输,这种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对所传输的数据在起点、中点以及终点都起到很好的数据保护作用,即使侵入者知道某一节点的加密密钥或者解密密钥也无法获取数据。 3.2节点加密 链路加密过程是在链路节点进行数据的解密和加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中间节点进行解密后的数据是以明文的形式进行展现的,可能会导致链路加密产生信息泄露风险。节点加密技术是在链路加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同样会在节点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然后再解密,再加密,再解密,但是这里所加密的数据或是解密的数据都是以密文的形式展现的,这就保障了数据安全性,但是在数据传输的开始或是结尾,都依然还是以明文的形式展现所传输的数据,因此,节点加密的方式也容易被病毒或者是黑客攻击,产生一定的数据信息泄露风险,链路加密过程如图2所示。 3.3端到端加密 端到端加密技术同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有很大的不同。端到端顾名思义,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采用端到端的形式,其特点就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以加密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即使碰到错误的路由转换信息,数据也不会发生泄露或者丢失。需要注意的是,从数据的开始传输到结束这个过程都不会对数据进行解密操作,都会保持加密的方式。因此,也就不需要考虑节点是否会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但是端到端数据传输也存在一个缺点,只能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全程的加密,路由信息是不能被加密的,路由信息决定着数据是如何进行传输的,如果路由信息被攻击,也会造成数据传输的信息安全问题。 3.4数据签名信息认证技术 数据签名信息认证技术与上面的节点数据加密技术、链路数据加密技术、端与端数据加密技术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于鉴别用户具体的身份信息,阻挡非法用户侵入系统,避免信息的泄露,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数据签名信息认证技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包括口令认证和数字认证。相较于口令认证,数字认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口令认证的优势在于方便、简洁、可用性高、成本低。 4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4.1虚拟专用网络中的应用 网络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局域网具有安全性,它可以保障企业之间数据传输的私密性。但是局域网会受到地理区域的限制,当企业的业务发展跨区进行时,就要采用广域网进行信息的传输。广域网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也会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具体操作是在路由器中进行的,形成密文后进行传输。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往往要经过发送者和接收者,发送者整理好自己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并非直接传给接收者,而是通过路由进行加密处理,加密路由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转给接收者。接收者所拿到的数据是自动解密的数据,只有公司的内部人员才能得到具体的信息。 4.2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网购的方式购买商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问题。人们在购买商品进行金钱交易时,会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登录系统进行转账交易。若这个系统中存在病毒或者遭到黑客侵入,就容易造成信息泄露,严重危害企业和个人财产安全。网络上利用顾客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也是顾客信息泄露导致的,让诈骗者有机可乘,通过说出顾客的完整信息来获得顾客的信任。因此,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数据加密技术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以及信息数据加密处理,做好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不仅可以提高用户购物体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商家的信息数据安全。 5结语 互联网时代技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导致公众的个人信息财产安全遭到一定的泄露风险。这需要计算机专家对其进行研究,有效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漏洞问题,采取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处理,防止黑客的侵入和病毒的攻击,有效保障网络安全管理,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系数。 作者:朱军红 周海军 李军 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1 一、高校在线课程的课程评价背景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1]从数据可以得知,我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现今,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互联网得以广泛使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起课程评价的革新。课程评价中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要素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高校在线课程评价的有效性,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使在线课程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概念界定 在线课程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全新教与学关系的针对某门学科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科目及其教学过程,其内容涵盖在线课程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精品开放课程、大规模在线课程以及SPOC、微课程、MPOC等形式。[2]在线课程的提供主体不限于高校,也可以是继续教育机构。课程评价是指学校、教师参照一定的标准并采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根据在线课程和课程评价的内涵,可推出高校在线课程的课程评价的内涵如下:高校、教师依据系统的评价标准,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评价,贯彻落实在线课程的教育目标。 三、高校在线课程的设置 (一)发展状况 我国在线课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3年至2011年的精品课程建设阶段,二是2011年至2015年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三是2015年至今的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道路。[3]由此可见,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以推动高校在线课程在全面建设与应用阶段中持续稳定前进。而当前在线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慕课、微课,这些在线课程在各高校被大力推广。 (二)慕课 2012年,慕课席卷全球。国内许多高校加入Coursera平台、edX平台、FutherLearn平台等国际慕课平台,致力于将世界顶尖高校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内,激励中国高校创建慕课平台,实现分享教育资源的目的。清华大学在2013年推出中国第一个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并设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之后,国内高校开始加入国际或国内的慕课平台,社会上也逐渐出现慕课平台,如腾讯课堂等。 (三)微课 2012年,教育部举办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在中国开始大发展。微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资源整合阶段。这一阶段侧重发现微课资源的开发和适用范围。二是资源生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微课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形成模式,同时不断改进。三是资源开放阶段。这一阶段专注构建微课课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目前,我国高校不再简单整合微课资源,而是坚持将微课资源建设成为动态发展的课程资源,以此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高校在线课程的优势在线课程在高校的大范围推广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高校的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优化高校在线课程评价的有力依据。 (一)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在线课程的内容更精简、时间相对较短、话题更为广泛、主题更加突出、指向更加明确、教学形式相对更加完整。[4]辐射范围广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在众多学习主题中萌发兴趣,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而且,在线课程的参与者有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专家、学者的授课,学生能获得较大启发并产生人生感悟。所以,在线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虽然在线课程的形式是线上视频,但它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且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在思考教学设计的同时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解读和研究。二是要求教师能够进行相应操作,例如能熟练下载、录制、剪辑上课视频。三是要求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讨论的技巧,营造课堂氛围。总体而言,教师要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优化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自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增强高校管理的民主性和灵活性 在民主性上,目前,在线课程的开发主体主要是各领域的专家和教师。但学生却是在线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的体验者,因此,需要将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体现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在灵活性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在固定的时间段和场所中,而在线课程突破了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为校内外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对专业上的重难知识点进行深度学习,专注于完成学业任务和学术研究。同时,由于在线课程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学生可通过电脑、手机在任何场所进行学习。即便在没有网络的条件下,在课后,学生也能通过事先下载好的学习资源对课堂知识进行反复学习,内化知识,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而且,在时间和场所不再成为阻碍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在提供大量的在线课程资源的同时可组织教师进行在线的职业培训,这样能减少教师外出的培训费用。学校可将节省出来的培训费用用于在线课程的升级设备和课程资源的优化,以完善高校的课程体系。 五、高校在线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 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是传统课程主要的评价主体。在专业人员上,单一的评价主体会导致个体对在线课程评价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的认识。比如,权威的人士或者机构对课程的评价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但由于他们不是一线的教师,没有参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因此他们的评价停留在理论上,无法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而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但学生不可以。因此,单一的评价主体无法反映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为在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依据。在评价机构上,对在线课程的评价是由专业机构实施的。但专业机构不仅具有评价课程的职责,而且负责设计、编制和管理课程,任务过多。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高校需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化的现象,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二)评价对象单一 评价对象不明确或者单一会直接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阻碍在线课程的实施。在检验在线课程的实施效果时,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上,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上,忽视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对象单一导致无法反映在线课程的价值,不能为设置在线课程提供实践的参考。 (三)评价方法单一 课程评价的方法是指评价课程使用的工具或者技术。传统课程评价的工具是试卷或者教师评语,从评价目的看二者均属于终结性评价,强调课程评价的筛选作用。受教育信息化的影响,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在变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已经不符合在线课程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寻找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方法,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评价标准单一 课程评价标准为课程总结性评价提供参照和依据,在协商与对话过程中为进一步的知识建构提供前提。[5]当前,在线课程的评价标准呈现单一性、不可操作性的特点。例如,在学习具体的学科内容的时候,简单地以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等层级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没有体现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在学生的品德评价上,经常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从过程性评价的性质看,该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不强。所以,要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在线课程评价体系。 六、提升高校在线课程评价的有效性的对策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首先,在学生方面,要将学生作为在线课程评价主体之一。因为学生能直接体验课程,所以学生能对课程进行较为直观和准确的评价。可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等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听取他们对课程的意见、建议。积极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作用,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引起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形成。其次,在教师方面,教师作为在线课程评价主体中的主要成员,要及时转变角色,并持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在转变角色上,教师应该转变自我观念,认识到自己从教育者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而教师的角色转变是通过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以及加深专业情感来实现的,所以,教师要定期接受学校或者其他机构组织的培训,学习有关课程的各类知识,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并去其他学校观摩学习。在专业能力上,教师要学会操作多种信息化软件,能够利用快速的网络和丰富的数据库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在课堂教学中熟练操作教学设备。在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全面提高的情况下,可适时地让教师加入在线课程的研究,参与课程设计、课程编制等环节,担任课程评价的评价者。最后,在其他人员方面,课程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与学生,还应包括专业的评价机构、教育机构,以及课程专家、技术人员、社会人士、家长等其他人员。为了深入评估课程的实践价值,检测课程的实施状况,高校应该组织专门从事课程设置或者课程开发方面的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以及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在线课程的评价。 (二)评价对象多元化 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课程评价对象应该从课程本身和学生学业扩展到在线课程的各类人员和各环节。在人员上,在线课程评价的对象有学生和教师,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对学生的学力评价应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使用终结性评价的方法,二是对学生的思考力、表现力等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三是建立档案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应分为三方面,分别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的评价。对在线课程自身的评价应涉及在线课程的开发设计、编制、实施、反馈等各个环节。 (三)评价方法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是课程评价多元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需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综合使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另外,应综合使用同性质的不同形式的评价方法,扬长避短,以得到公平、公正的结论。例如,综合使用诊断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对在线课程的实践进行评价。 (四)评价标准多元化 在线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使课程本身、学生得到发展,因此,在线课程评价的重点不能只集中在学生上,也要侧重于在线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灵活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坚持分层次地进行评价标准。尤其要注意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比如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评价学生的品德,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 作者:赵梅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2 0前言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打开在线课程建设的新道路,找到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动在线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让在线课程建设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载体功能,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在线课程资源库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成熟,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升级[1]。教师利用这些开放式的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现阶段,移动设备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工具之一,因此借助“互联网+”的帮助,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覆盖,建立起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随时随地的课程在线学习,为学习方法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促进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全新的教学模式能适应院校、学生和社会需求。由此可见,加强高职在线课程建设意义非凡。 1.1在线课程建设能为教学提供更多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在线课程资源库的完善与升级,能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载体,促进教学模式的调整和升级,创新教学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2]。首先,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能创设更多的在线课程资源库,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确保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完善的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在保障传统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在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满足院校内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从而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通过在线课程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先进的互联网教学资源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方向[3]。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在线课程建设,进一步实现教学载体平台的优化,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 1.2在线课程建设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线课程建设让课程资源实现更加高效、开放的分享,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让教学空间更加多元化、让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一方面,在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学会SPOC混合式学习的方法,也能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扩展自己的学习视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得到落实,让学生能自主导入知识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另一方面,通过在线课程建设,教师可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让传统课堂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一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配置,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在线课程的建设,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空间呈现开放式的状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教育的实践情况看,高职院校在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使高职院校的在线课程建设进度相对缓慢。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互联网+”的发展脉搏,认真分析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1缺乏科学的在线课程建设规划,在线课程资源库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就会对在线课程建设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由于在线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完整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导致高职院校没有明确规定在线课程的建设规模,没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也没有明确相应的应用模式,就会导致在线课程建设存在混乱、模糊、不规范的情况,最终影响在线课程的作用发挥[5];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就会导致在线课程建设的内容与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不符合,导致许多在线教学课程并没有用武之地,这就会使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下降,最终影响在线课程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一些特色专业学科中,如果没有完整规范的在线课程建设方案,就会导致在线课程资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应从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出发,提高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制订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不断实现资源库的完善与升级,让在线课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2在线课程建设形式模式化,缺乏特色的课程资源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有了更多的途径和工具,但从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建设形式模式化的问题,课程资源也没有显著的特色。首先,进行在线资源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色引入相应的课程资源,与其它高职院校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特征,让在线资源课程的实效性大大降低[6];其次,由于网络的便利,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构建在线课程资源时主要采用网络下载和上传的方式,这就导致部分课程资源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因此课程的实用性也大大降低。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在线课程的建设形式,打破建设形式僵化的局面,为在线课程资源注入新的活力,导入更多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的建设途径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不断开发在线课程平台,创新在线课程开发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为高职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3.1借助“互联网+”载体,建设在线资源课程平台 要优化在线课程建设,就需要搭建起一个良好的在线课资源瓶资源平台,让“互联网+”的载体功能能够充分发挥,使在线课程的开发有更加好的环境,也为在线课程资源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高职院校应从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课程建设的具体规模,并为在线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使在线课程资源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发挥。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以校园课程资源平台为基础,并借助“互联网+”的功能,优化整合校内的优秀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应用实际教学中,推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用,让平台资源的建设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为在线课程的开发培育一批优质的教师团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的基本原则,加强校内精品课程的开发,不断为在线课程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在英语专业开设了“商务英语场景模拟演练技巧与实训”课程,并借助在线课程平台,精心录制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完善课堂学习内容,同时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积极维护讨论专区,让教师与学生实现实时互动与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7]。在这样的实体课堂与在线平台的结合教学作用下,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充分发挥在线课程平台的教学作用,让在线课程平台的使用价值获得提升;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起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在线平台的建设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使在线课程的质量有效提升。 3.2推动在线课程开发方式的创新,实现校企深化合作 在线课程在进行开发时,容易陷入依赖自身资源导入的误区,导致在线课程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在线课程开发的渠道,增加在线课程开发的资源,更好地利用企业的优势推动在线课程的完善和升级,使在线课程的建设更加具有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开发时,需不断创新课程开发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优化。在项目化的在线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可带领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将专业知识和职业市场连接在一起,将行业内企业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成为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使在线课程的开发质量得到提升[8]。首先,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一起推动在线课程建设的项目导入工作,让理论性的资源和实践性的资源在课程建设中融合在一起,让在线课程的开放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次,通过校企合作与项目导入,将在线课程的内容开发与专业特色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学科的特色资源库与特色课程模块,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优质化、更加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最后,通过有效的在线课程建设,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院校-企业-学生”在线课程开发主体,并借助大数据分析系统促进在线课程质量的不断升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团队的信息化建设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成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化能力的教师团队,这是落实在线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才能让在线课程的实际功效得以发挥。首先,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资源引导、平台搭建等方式,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其次,高职院校应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将教师的在线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的考核、晋升、评职称等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高职院校需以“互联网+”为背景,不断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努力开发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各类教学竞赛,如微课制作大赛、微课设计大赛等形式,导入更多的教学资源、联系更多的合作对象,让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在线课程的建设环境不断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在线课程质量的提升。 3.4加强多层次管理,提高在线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在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管理时,应从三个层次深化管理效果,分别是学校层面、系院层面和教师层面。在学校层面上,不仅需对学生的课程学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还需对在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积极的指导,为在线课程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技巧指引,并积极组织课程开发组进行研讨,加强对课程开发组成员的培训工作,并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制度,让教师能积极投身到在线课程的开发中,除了要建设专业必修课程的在线课程意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诉求和兴趣,增加选修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让在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符合学生期待;在系院层面,应进一步推动在线课程建设的氛围营造,也可根据系院专业的具体发展要求积极鼓励教师开发新的在线课程,并对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调查学生对在线课程建设的满意程度,从而积极推动系院的在线课程建设,为学生的专业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最后,在教师层面,应让教师加强对在线课程的使用,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在线课程进行学习,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在线课程布置的各项作业,并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积极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在线课程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进一步推动教学材料的更新与升级,使教材资源与在线课程的发展相匹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充分分析高职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调整,并将学习指导用书、教师参考用书进行有效的整合,完善学生的在线课程题库,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网络学习资料,从而让在线课程的资源更加丰富,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的学习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职专业在线课程体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在线课程建设,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形式的升级,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促进院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与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觉敏 单位: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互联网下高校在线课程篇3 1“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对于大学阶段课程的冲击大于以往任何阶段。大学教育是学生成年后,独立自主面对的教育形式,其完全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和家长严格监控下的灌输式被动型学习,学生所处学习环境是开放、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是保证大学学习成效的关键。[1]然而,当互联网将铺天盖地的资讯展现出来,学生对手机等智能移动通信设备又有着绝对的掌控权时,互联网如同一把双刃剑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巨大的冲击。课程是教育的微观构成,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则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互联网则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蜂拥而至的各类网络资源对传统课堂提出严峻挑战。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学生学习的方式、时域和场域都发生了改变,当知识伴随海量信息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出现时,一方面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和培养目标在纷繁的信息下也被弱化,课程教学必须要用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学生从海量的网络资讯中,拉回到专业知识学习的核心轨道上,教与学不再是简单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学生“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因此,颠覆或改变传统课程教学,是“互联网+”时代复杂信息媒体环境下,进一步把控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高校课堂要适应新的形势,就需要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重塑,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让互联网真正成为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2“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1教学理念的转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重新定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成为大势所趋。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要践行者,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或学习行为的旁观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好比是“舵手”,而不是乘客,是在知识这片汪洋大海中使船舶行进的主要动力;而教师则在课程教学中是“船长”,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点拨方法,教师要带领学生划向彼岸,培养学生对船舶的驾驭能力和抗风浪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将学生带到彼岸。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改变以往“精讲、细讲”、“一言堂”的课堂模式,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和设计,通过问题的设定、案例的剖析,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所取舍、点到为止的讲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再组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度。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信息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不仅是加快教学理念转变的催化剂,也为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环境。 2.2让互联网成为课堂学习的工具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聊天、购物、打游戏、看视频等娱乐活动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这些和富含在手机推送和应用中的图片、视频等元素都属于被动注意的范畴,能够引发学生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在相对枯燥难懂的专业课堂上,学生很容易被手机上的内容吸引并沉浸其中,而偏离课堂。[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穿插与课堂内容相关且又紧贴时下热点的流行语、图片、视频等,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将课本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立体化,通过刻意的“被动注意”内容的设计,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正轨。要屏蔽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充分开发其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倾囊相授”,而是“点到为止”,给学生适度留白,引导学生自行去查阅检索,让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另外,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各种应用,如课堂派、雨课堂、云班课等,都有“弹幕”“投稿”或“点赞”等功能,利用这些小程序,可以方便实现全员参与的课堂互动。实践证明,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学生注重参与、关注体验,只有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可以轻松实现实时数据分析与统计,这为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状况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因此基于互联网的课堂设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回路,包含课堂任务提出、内容讲解、讨论互动、总结归纳和学习成效反馈,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输出。合理的教学设计,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通过网络终端,都可以使其对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有清晰的认识。不仅如此,“互联网+课堂”,能够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提供更为充足的依据,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轻过程、重结果”,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状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智能手机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更为丰富教育手段、优化课程内容、搭建现代化的教学过程管理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则取决于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高校教师应该紧随时代潮流,重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创新课堂组织,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成为优化和拓展课堂的有力工具。 2.3优化课程内容,科学“增负” 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知识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如果高校课程依旧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进行,学生对课程学习必然丧失挑战性,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合理增删整合、常上常新。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容的鲜活性,这一方面要与前沿科技和工程技术紧密联系,及时补充更新知识体系,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增删,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度引导,增加具有研究性、创新型和综合性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课上聚神,课下忙碌”,必须“伸伸手、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变“往里塞”为“我要学”,引导学生增加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另外,课堂上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各个级别学科知识和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跨学科融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成果。“互联网+”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成为主流,以学生为中心,重置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组织,打造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适应性、多元化教学形态,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2.4在线课程不等于“互联网+课堂” “互联网+”时代典型的代表就是涌现了一大批网络课程,从而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但是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很多网络课程是将传统课堂以视频资源的形式搬到了网上,课程依旧是教师单方面知识点的灌输,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浏览阶段。调查显示,脱离实体课堂教师的监管,在线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挂网刷课的现象,因此很多网络课程虽有大规模的访问量,却无大规模的在线学习或深度学习发生。在线课程不等于“互联网+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课堂”并不是形式上的课堂搬家,而是用全新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再到创造者。因此,不管是线上课程还是传统课堂都是教学的载体形式,只有从教学理念和内容设计的根本出发,才能使课程焕发真正的活力,而不仅仅是给“老课堂”包装上现代技术的新装。作为教学的载体形式,线上课程与传统课堂应该是对比共构、参差互补、相辅相成的,正如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混合教学,[3]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教学从课程设计的根本上进行深度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粘合,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帮助学生构建主动思维的全新的认知模式。 2.5课程思政,守正才能固本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追求自由化、个性化和多元化,个体意识强,思想开放程度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更为开放,也更为复杂,各种媒体报道、网络资讯以及诸多思潮,必然会给其思想和观念带来冲击。因此,在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同时,更要坚守“育人”的初心,强化大学生思想素养,提升其政治觉悟,坚定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0年6月1日,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以课堂为基本的育人实施途径,是“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前提保障。 3结语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单元,在深入落实课程思政,保证课程育人本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中,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打造出新形势下更具适应性的教育新形态,真正迈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化学习的教育4.0时代。 参考文献 [1]赵晓霞,聂晓霞.自主学习:衔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方式[J].现在大学教育,2012(5). [2]陈旭堂.智能手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1). [3]冯晓英,曹洁婷等.“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方法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0(8). 作者:孟海平 胡春红 王永贵 蔺新艳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1 1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来保障建筑质量。无论公用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在施工管理方面有许多共通点,目前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建筑工程的不同主体综合把控,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2建筑工程主要施工技术 2.1钢筋施工技术 钢筋施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只有严格把控钢筋施工技术,才能使整个建筑工程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得到提升,在建筑工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钢筋骨架施工来确保整个建筑的主体结构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钢筋施工的技术质量也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社会效益。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应根据钢筋结构的使用部位灵活调整钢筋绑扎的方式。具体来讲,钢筋绑扎有冷压连接和搭接两种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钢筋结构的规格选择。同时要严格控制钢筋长度及钢筋绑扎的疏密程度,确保钢筋绑扎完成后,骨架能够受力均匀,使整个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在钢筋焊接施工过程中,应首先对焊接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审核,确保其具有专业技术证书。同时,要根据钢筋焊接的相关工艺标准选择焊条的规格和性能参数。焊接过程中,为焊接人员配备完善的防护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项目中,最为常见的且关键的施工技术是混凝土技术,混凝土技术在搅拌、浇筑、振捣、养护4个方面都需要严格把控,综合提高施工质量。混凝土搅拌之前,应对混凝土材料进行制备,严格控制使用的水源、水泥、沙砾等原材料的质量,运送至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混凝土应经过不间断的匀速搅拌确保混合均匀,避免结块和离析。混凝土粗骨料的添加比例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直接影响(见表1),粗骨料越细密其抗压性能越好。因此,需要通过科学计算选择混凝土的骨料比例。另外,应根据施工要求确定是否添加添加剂来提升混凝土的性能。添加剂的质量也应当经过严格审核,再按照工程所需用量进行添加。混凝土施工准备工作中,模板施工是关键,模板应当根据混凝土浇筑的需求选择参数,同时确保模板安装和拆卸简便[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振捣,振捣过程使用的振捣器应当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体积和浇筑的深度以及施工需要进行选择。振捣过程应匀速缓慢,避免因振捣过快或过慢导致混凝土离析。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部分,需要人工手动振捣。许多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后期出现问题,都是由于混凝土刚刚施工完毕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养护,导致混凝土在后期受温度变化影响等外在因素而发生开裂的问题。具体来讲,夏季施工应做好遮阳降温工作,刚刚完成的混凝土结构可以洒水并覆盖塑料薄膜来做好保湿养护;冬季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则可以覆盖麻袋进行保温。 2.3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是许多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项目,也是提高建筑物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我国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变化多样,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与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在工程开始前需要对土壤的性质进行勘察与测算。因此,需要地基施工技术完全符合土壤性质,才能保障地基处理质量达到要求。在地基处理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以及施工场地周边的交通情况做好调查测量工作,确定地基处理的深度。以水泥搅拌桩技术为例,在实际施工中,使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和沙石等原材料在基层做好搅拌,同时确保水泥搅拌桩施工紧密,严格遵照二喷三搅的工艺流程进行施工[2]。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定位桩机,下沉钻杆并搅拌;第二步,钻杆下沉到规定深度后,将其匀速提起,在提杆的同时进行搅拌,确保停浆面高于桩顶标高,二者高度差以0.3~0.5m为宜;第三步,待提升搅拌喷浆告一段落,再下沉到规定深度,并在下沉的同时搅拌;第四步,停止搅拌并拔出钻杆。2.4防水施工处理派专业人员对已经完成的建筑部分做好防水施工,确保已完成部分不会受到雨水浸湿的破坏。同时要保证使用的防水材料在未来建筑投入使用过后能够不产生渗漏。目前,可选择的防水材料种类众多,性能不一,需要施工人员进行科学的考察,确保选择的防水材料的性能与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例如,应尽量选择水泥基的材料或选性能优秀的新型材料,避免选择石油沥青类材料。防水层的设计也要考虑建筑实际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确保建筑投入使用后能充分发挥防水作用。以民用住房为例,常用防水层设计如图1所示。 3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体系不完善 施工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具有充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旦施工管理制度不具备可行性或没有落实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将影响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施工人员与施工流程没有受到约束,施工现场工作氛围散漫,不利于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同时责任制度的不明确也将导致建筑施工存在问题时无法第一时间进行追责。 3.2前期准备不充分 建筑工程需要预先准备针对工程每个环节的施工设计图,并制订施工计划,部分工程在这一点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工程设计人员没有实地考察,工程所需数据测量不准确,以及工程计划和工程设计方案没有经过严格审查就投入使用,导致工程设计对实际现场施工没有足够的指导作用,使现场施工中遭遇种种问题,严重时将会延误工期,或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有时还会因此出现严重的施工事故,对施工单位的口碑和建筑物的社会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4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4.1不断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对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首先,应按照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建筑行业规定,确保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具备足够的公信力。其次,明确责任落实,将不同的管理内容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以便及时追责[3]。最后,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现场施工的原材料、合同、财务、工程项目的统一管理,减少管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从而综合提升管理水平。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选择市面上较为通用的也可以由建筑企业自行研发,以某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营流程为例(见图2),这套流程将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层层划分,清晰明了,适用于大多数建筑工程管理。 4.2强化建筑施工计划管理 强化现场施工计划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把控,计划应当落实到每月、每周,根据施工环境和天气因素、市场因素等对工程计划进行弹性调整,确保能够在交工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量。同时要设置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不可控因素,仍可以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应对。通过强化施工计划管理实现对施工工序的有效控制,避免因施工工序混乱而导致的返工与建筑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使建筑施工稳步推进,使工程现场管理科学运行。 4.3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落实关键在于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和施工单位可以各自制定培训制度,对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展开技术培训、管理意识培训、安全操作培训等,不断提升全体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可以将培训制度与奖惩制度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现场施工管理中,使管理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在工程建设中。 5结语 建筑工程是保证城市化稳步推进的重要基础工程建设,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下,更应当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多方实验综合提升施工技术工艺操作。同时也要关注施工现场的工程管理,通过转变管理观念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并加强员工培训综合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切实提高。 作者:马玉英 关学林 单位: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2 大部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具有规模大、涉及作业人员多、不可测因素多、周期长等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建筑项目在施工中会涉及交叉作业的环节与工序。如果在此过程中,施工方与监理方没有完善对现场的集中管控,那么施工方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施工方亏损[1]。为此,下述将以某承包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例,设计施工现场管控方法。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控的重要性 从下述三个方面,阐述现场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内容见下文。第一,现场管控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映射到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方面,科学、有效、可靠的管控手段与管理模式,可以保证项目的施工行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从而减少或降低现场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程度上为施工方与承包方争取利润。在深入此项工作的研究中发现,执行性较强的管控模式,可以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从而确保工程项目在承包后的顺利开展,实现对项目成本、人力、材料等资源的宏观调控[2]。第二,受到社会环境宏观变革的影响,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以将施工单位或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看作利润与成本之间的竞争。施工方必须要提升自身能力,不断学习或持续引进现代化技术辅助现场管控,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第三,工程现场是施工行为的主要发生场所,也是建筑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因此,可以认为现场管控水平或管控能力可以直接干预或影响到建筑项目竣工后的质量[3]。因此,需要从施工现场不同角度入手,分析建筑项目施工工艺流程的可行性、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人员调配的科学性,通过此种方式,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对相关方面工作的全面优化。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控措施 2.1建立基于6S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 为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合理管控,在传统5S管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6S管控思路。6S分别代表整理、清扫、整顿、清洁、素养、安全。在6S管控理论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4]。在图1所示的施工现场管控结构框架基础上,针对环境管控、材料设备管控等进行完善。在6S理论当中,整理和清扫都能够为施工现场环境的干净与卫生提供条件,通过对现场不必要的杂物进行清理,并结合程序化的手段,确保施工现场的环境能够始终保持整洁[5]。在环境管控时,还可对其管控结构进行细致划分,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施工现场环境管控框架。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需要,引入工程施工环境管控并对其进行完善,在原有制度当中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整理和清扫。整理时,应当采用分区形式,并将现场不必要物清除,完成循环整理。在清扫时,应当严格按照清扫区域责任制执行。针对施工现场材料和设备的管控,应当按照存储、编号、领取和回收的基本流程实现。在存储时应当遵循“常用近放,少用远置”的原则,并严格做到定置、定量和定点。在对材料和设备编号时,需要对每一样进入到现场的材料与设备进行编号,编号当中应当包含名称、型号、规格以及位置等信息。在领取材料或设备时需要先完成对领取登记表的填写,并确保领取信息与编号一一对应。在完成对材料和设备的使用后,需要将其回收,并放置在远处,将已经完全消耗掉的材料或设备信息删除。 2.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3D模拟及合理布置 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管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引入现代化模拟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尝试将BIM技术应用到对施工现场的管控当中,利用其实现对施工现场的3D模拟,以此为现场管控提供可视化条件。在构建3D模型时,结合数字仿真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各类建筑物的模拟,并通过共享实现各个施工活动参与方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具体模拟时,可应用AR技术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照相机或摄像机获取到的画面按照一定算法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数字信息导入到模型搭建软件当中,将现场实时画面通过3D模型的方式展现,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现实画面的虚拟转化。针对施工现场的场地布局以及各类材料设备的摆放区域布置管控,可结合三维模型建立的方式,在计算机当中构建一个等比例缩小的施工现场模型,针对现场场地布置、材料、设备等布置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除此之外,通过在3D模型上完成虚拟施工的演示,可以在实际施工前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潜在安全隐患,从而对其进行及时控制,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避免损失。 2.3基于监控摄像头的施工现场全面监控 在确保施工现场场地以及各类材料、设备的合理布置后,还可以通过安装在施工现场的摄像头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画面进行监控。管控过程中可根据获取到的监控画面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从而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此达到高效管控的目的。在对施工现场的监控摄像头部署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施工现场大门出入口必须安装监控摄像头,利用其实现对进出人员以及各个工程车辆进出的管控;第二,在办公区设置监控摄像头,用于保障建筑工程财产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在生活区设置监控摄像头,对施工人员进行管控,确保其生活区域的正常运行;第四,在材料和设备存放位置设置监控摄像头,实现材料和设备的进出场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管控;第五,在作业面上设置监控摄像头,用于对施工进度、质量等进行管控。同时,上述各个监控摄像头在监控过程中应当实现相互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监控的严密性,确保整个施工现场的监控没有死角。在选择监控摄像头的型号和规格时,也应当选用能够360°连续旋转的摄像头,并且垂直方向应具有90°可翻转,可实现对监控对象的追踪等功能,以此通过对监控摄像头的全面布设,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3工程项目应用分析 选择A项目作为此次实验的实例项目,本项目为EPC工程,整体工程具有施工量大、工期短、图纸设计复杂、施工条件差等特点。为能按时完成合同工期目标,项目部制定多项施工现场管控措施,如围墙、道路、管道等分项工程在施工中采用结合施工的方式实施。施工前,要求工程设计单位,按照工程使用功能进行优先出图,包括提前绘制此项目中主体施工结构。在此基础上,绘制辅楼、宿舍、食堂等,与主体建筑使用功能紧密相关的建筑图纸。完成对建筑基础结构的施工设计后,设计单位还需要设计施工中材料运输、大型车辆进出线路,包括关键路线和施工工艺较为复杂的建筑施工图纸,如建筑中地下室与带有桩基的建筑等。建筑单体图纸和室外景观图纸同步出图,主体结构中的室内与室外采用同步施工模式,施工中,可将单体建筑开挖出来的土方堆放到室外景观位置,对外部景观工程的施工进行提前执行等。通过事前计价和设计对接出图计划,满足项目施工需求,达到在施工图纸不完善的情况下,项目能够有序展开施工的目的,确保项目整体工期不受影响。完成对建筑项目的施工设计后,按照设计内容,对现场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管控。记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分析此次工程在竣工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上述结果可知,本次设计的施工管控方法,可以保障施工方在进行项目施工时,按照标准达成多项现场管控目标,保证项目在符合业主方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顺利完工。 4结语 本文开展了施工现场管控方法的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现场施工效果的优化。但要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应从现场工人角度入手,坚持对工人的思想动态分析,及时发现倾向性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将矛盾缓解于萌芽状态。避免工人在施工中出现分神、不规范行为等问题。同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定期在工人队伍中组织建筑业务研究活动,树立工人在工作中的全局观念,使其可以在作业中主动把好安全质量关。此外,根据施工形势的发展,适应青年职工特点,适时组织工程立功竞赛活动,活跃施工现场氛围,保证工程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实施。 作者:朱芳 单位:福建金万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篇3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难点 (1)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范围扩大,不同施工小组同时开展工作,在技术管理上涉及的内容繁复冗杂,需要现场施工负责人员了解施工建设的各个方面,与质量监理人员进行配合保障每一项施工步骤的规范与合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管理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建筑施工相关知识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能力,为施工单位的人员管理工作带来挑战[1]。 (2)现今要求施工建设要提高其环保性,合理利用建设施工材料并提高环保材料的使用比例,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达到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根据建筑项目的使用目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来说,如何提高施工技术能力来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牢固性是施工单位需要重视的内容。 (3)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多线并存的施工方式,甚至存在着进度不一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定量采购以及质量检查,甚至是施工步骤都需要按照施工要求规范进行,避免由于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重新施工问题,因此,施工单位在原材料的质量检查以及规范施工人员的日常工作等方面需要提高重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建筑施工的进度以及安全做保障[2]。 (4)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需要现场施工负责人及时与质量监理人员把控施工方式以及进度,及时将问题上报,施工单位提高问题处理效率,采用备用建筑设计方式,因此,及时解决由于图纸内容变化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带来的影响是施工单位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此降低对施工进度的影响[3]。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一项全流程工作,贯穿整个建筑施工流程的方方面面,在施工部开始前的现场勘查以及标书制作中已经开始体现,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提高对施工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认识,重视完善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部分施工单位在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对技术管理的认识存在于表面,仅仅通过提高施工材料质量以及监督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为后续建筑安装的牢固性埋下安全隐患。施工单位没有结合建筑项目的使用目的合理设计建筑物结构,造成采购的施工材料质量不能满足建筑物的加固要求,影响施工建设周期,造成施工成本增加,最终影响建筑物的质量控制[4]。 2.2施工建设前期没有进行合理规划 (1)施工建设前期进行现场考察的内容包括对当地土壤环境以及气候地理等特点的考察与了解,重视当地是否存在地震等地质灾害隐患问题,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根据建筑设计结构分析各个部分需要的建筑材料以及质量要求,在预防地质灾害问题上是否需要增加房屋加固施工环节等,因此,施工建设之前的工作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施工建设工期稳定的保障。 (2)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的考察工作存在不彻底的问题,影响着建筑设计图纸的质量,对于现场施工来说,影响施工需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材料采购量的精确度不够,容易造成材料浪费问题。施工前对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审核不严格,各个部分为了提高稳固性需要使用的施工技术没有明确规定,与现场施工人员造成信息脱节,没有明确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检测标准,造成现场施工秩序没有条理性,降低工程质量。建筑设计图纸当中没有对工程重点内容进行标记与提醒。例如,该施工环节需要注意外部气候条件的影响或者存在一定的施工风险等问题,造成现场施工人员没有对该环节提高重视,容易造成质量不过关带来的重新施工,材料浪费问题。 2.3现场施工管理存在不足 (1)现场施工的管理工作需要负责人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根据现场环境变化等外界因素为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进行调整与管理,保障建设施工的稳定进行,为施工人员的安全负责。部分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责任感不强,存在工作态度问题,需要施工单位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重视。 (2)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以及质量监理人员等不同工作环节的人员调配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例如,施工现场质量监理人员的工作调配没有达到对施工人员的技术监督以及纠正的作用,造成施工人员不了解质量检查的具体内容,影响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在漏洞百出的现场管理工作制度中,造成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懒散,在建筑结构制作以及安装过程中出现投机取巧的行为,影响整体施工建设质量。 (3)建设施工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影响着施工技术操作以及建设质量。例如,搅拌机的运行质量下降影响混凝土的搅拌完全度,降低混凝土浇灌的密度与阴干速度,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施工现场没有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结束后没有及时进行清洁与整理,没有对施工人员培训设备的规范使用方法,既对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伤害,也由于施工技术不规范为后续工作带来质量控制方面问题。 (4)施工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着施工技术的操作与发挥,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提高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要求,在施工材料出厂时没有完善的质量审查流程,在施工现场的储存方式不规范。例如,建筑项目的不同环节对钢筋的硬度以及直径等要求存在不同,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容易造成采购人员与原材料供应厂存在以次充好的行为,并且由于现场储存方式不规范,造成钢筋生锈的问题,综合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3.1完善招标流程 相关部门在规划土地建设项目的使用目的之后开展招标工作,要求施工单位按照相关部门的制度要求开展竞标工作。施工单位需要完善标书中关于建筑项目使用目的的认识与施工技术规划。例如,漳州悦华官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建设“悦华星洲1~2幢及地下室”项目中,按照该项目为商服、住宅两用用地为标准开展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建筑结构合理性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最终获得施工建设权,在相关部门的进度管理下达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效果,为当地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带来稳定经济收益[5]。 3.2完善施工技术标准体系 施工单位提高对技术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的重视,丰富对施工技术的认识与了解,根据建设项目使用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内容要求开展施工建设,对施工人员进行建筑项目的交底,提高施工人员对重点部分施工技术操作的重视,保障施工质量。该技术标准体系需要不断细化每一项施工技术的操作步骤,对施工人员培训规范的施工流程,设置严格的责任制,将每一项操作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人员身上,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认真感。提高对质量监理人员重视,监督质量监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发挥其指挥或者纠正施工人员技术操作的作用,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6]。例如,长泰经济开发区欧山幼儿园的建设过程中,明确建筑使用目的,施工单位在满足《福建省建筑装修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条例的建筑质量要求标准下,根据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标准体系,严格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达到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效果。 3.3完善施工建设前期工作内容 (1)在施工建设前期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现场考察,结合该建筑用地的建筑目的为自身建筑设计提供丰富的数据与不利影响因素的参考,提高建筑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减少后期修改设计图纸的工作量。建筑设计图纸的审核需要建筑工程的各个利益方、施工现场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质量监理人员等共同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进一步提高设计图纸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设计图纸上标记重点内容并明确各个部分需要的建筑材料类型与用量,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做保障。 (2)在建筑项目各个利益方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工程监督体系与管理部门,当施工现场负责人与质量监理人员发现设备、材料等相关问题时,提高问题反馈与接受效率,提高施工单位的处理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设计图纸已经规范施工技术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原因分析,降低施工风险带来的施工质量问题。完善风险评价制度,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观测恶劣的气候环境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保障施工建设的稳定,避免发生质量不合格问题。例如,御龙湾工程的奢居工程,是一项服务于家庭的建筑项目,该区域毗邻小学、中学与高中,达到一体化无忧教育的要求,在前期勘测过程中,设计人员了解周边建筑物高度,计算阳光直射角度等,建筑工程要求在内部增加中心花园、儿童活动区等,设置公园式社区景观,为了达到对学生成长以及家长生活的质量要求,结合城市朝向与周边基础设施配套等内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3.4重视施工现场的监督与协调 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保障人员利用、施工开展等工作有序进行,促进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保障现场负责人掌握并跟进施工进程,质量监理人员能够合理规划自身工作分配,达到对每一个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目的,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做保障。在施工材料管理方面,负责人能够根据施工进度妥善安排采购人员的采购量,监督质量审查流程,减少施工材料以次充好的问题发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项目交底并培训施工技术之后,降低施工材料浪费的情况,达到对施工材料的合理利用,控制材料成本。在设备管理方面,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设备操作要求规范使用,利用结束后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保障施工设备的使用状态,提高施工建设效率。在人员管理方面,培训施工人员对施工材料的认识与了解,当发现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时立即上报,为建筑工程质量做保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进行难度比较高的施工技术时,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避免出现人员伤亡问题,为施工建设带来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开展工作,例如在钢结构制作与安装中,保障制作过程符合技术标准要求,安装过程规范严谨,提高钢结构的稳固性,达到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4结论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内容包括施工前期的现场勘察,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协调,严格按照建筑设计图纸开展工作,提高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其工作责任感,保障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提高对质量监理人员的重视,达到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岩,姚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0):150-152. [2]刘景峰.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2022(5):127-129. [3]任利忠.现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要点[J].居舍,2020(27):147-148. [4]孙建鑫.简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J].居舍,2020(15):146. [5]俞东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1(34):133-134. [6]高博.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探究[J].四川水泥,2021(9):143-144. 作者:吴万龙 单位:福建锦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商务英语教学篇1 现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广泛普及,提升部分学科的总体教育水平。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也应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做好对教育新内容及教育新方式的开发,通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育流程的简化及教育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多元化教育实践优势,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在教育质量方面产生质的变化。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迫切需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其中,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主要面向商务贸易、对外贸易等行业进行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输送,使其在保持英语专业优势的同时,能掌握各类商务语言概念的应用技巧,提供专业人才对英语语言及商务专业用语的了解。以此,为其未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教育保障。换言之,适应职场的工作要求,从强化岗位工作适应能力的角度,进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布局,则是其人才教育培养的关键。所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基于国际贸易、西方经济学及英语口语等多学科融合,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确保高职商务英语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与前瞻性,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充分创新及教育内容的改革,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促使专业人才能基于学习实践,更好丰富自身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积累,为后续阶段专业人才的岗位就业及学习深造创造有利的教育条件。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网络教育衍生出的教育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线上、线下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的融合,实现对课程教学互动形式及教育内容的充分丰富,提升学生课程知识学习兴趣,并采取线上教育实践的方法,简化传统模式的教学流程,使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不再受单一环境要素及时间要素的限制,更好弥补专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缺失。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高效化、多元化及便捷化等诸多优势,可以改变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利用对线上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线上教育平台的构建,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教育衔接紧密性,为未来更好开展教育创新及教育创新提供科学参考。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被动教学的基本状况,使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更好迎合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学习诉求,提升当前阶段、后续阶段课程教学的总体时效性,实现新时期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开展。为未来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夯实基础。除此之外,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平台及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也有效解决专业课程教学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使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的教育信息检索,更好地对优质教育内容进行筛选,极大地拓展教师自主化教育空间,使教师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可以在教学结构设计、结构方法的调整及教学策略优化等多个方面,建立弹性化的课程教学机制,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为未来阶段教师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一)推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育双向融合 受限于高职院校基础教育条件。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育,采用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重叠式的教育结构。该模式虽然使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在由于理论课程教育周期较长,使其拖慢基础教学进度,不利于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久而久之,商务英语的课程教育实践将失去实际意义。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多元化的教育实践,则可以从线上平台及线下教育实践教育对接的角度,缩短理论课程教学周期,并及时地开展线下的教育实践。这其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践教育双线推进的教育策略,同时,亦可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教育特点,运用远程授课的机制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部分学习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师教育干预能力,使理论课程教学与教育实践能更好开展双向教育融合。 (二)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实效性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的推进,必须保持一定的教育时效性,确保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及企业用人需求能充分保持一致。然而,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课程教学压力过大,对于企业动态及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相对较少,使其无法更好针对企业需求做好针对课程体系的优化。长此以往,高职商务英语的专业教学质量势必有所下降。混合式教学模式则充分打破这一教育限制,使教师可以面向企业开展教育对接,在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策略及教育内容进行调整,保证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使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教育目标的重新制定。从而,为未来阶段更好推进系统化、科学化及多元化商务英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根基。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 (一)课前 课前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需要从课前准备、课前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课前准备是指利用线上平台的教育资源汇总,做好对现阶段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并运用线上教育平台,提前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育渗透,促使学生能优先对部分单元化知识概念具有了解。但学生充分掌握部分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后续阶段的课前教育分析。课前分析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商务英语的个体化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学习不足,适当对部分教学目标及教育规划进行优化,尽可能将教育重点放置于攻克学习的学习难题。这其中,教师应运用线上平台的教育实践,可能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学生存在的学习不足进行逐一列举,在充分保障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下,做好对线上教育资源的科学运用,使前期阶段的课程教学铺垫,能更好地对后续阶段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教育支持。基于课前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教师可以最大限度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有效运用线上教学模式,为学生开阔学习视野。以此,使后续阶段教学工作能在良好环境下有序推进。 (二)课中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则要考虑对理论课程教学、课程教育实践及学习实践互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理论课程教学与课程教育实践之间必须形成双向互补的教学关系,确保理论课程教学知识能有效在课程实践方面加以运用。因此,教师应在理论课程教学中穿插多个线上教学实践环节,围绕对部分教学教材及教学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部分商务英语学习概念的了解,尤其要做好对部分教育细节的把控,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更好适应不同商务英语教学环境。在课程教育实践内容及实践方式的设计方面,教师应以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交流及商务英语情景模拟三个方面内容作为主要方式。其中,商务英语写作与商务英语的口语交流的实践内容选择,必须充分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保持一致,避免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产生结构性上割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移动社交平台,进行英语写作与口语交流实践,简化传统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流程。从而,以最短的时间成本投入,获取更高效率的教育实践成果产出。商务英语的情景模拟,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各个阶段商务英语教学需求做好优化,既要保持英语课程教学平衡,也要充分将部分关键性知识内容加以融入,使商务英语的情景模拟,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实践的学习沉浸感。学习实践互动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两种教学实践互动模式。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主要目的是运用线上与线下教育平台,更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不足,打通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各个关键节点,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学习质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则是基于提升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商务英语的课程学习兴趣。在学习互动中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不足,并为学生未来阶段的自我提升指明方向。 (三)课后 课后阶段的混合式教学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课后学习平台及学习问题分析两个方面内容。其中,传统模式的课后学习平台由于采用实名制度,虽然学生能客观地阐述自身的学习问题,却无法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做好评价分析。这一模式不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关系,容易加剧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对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后的学习评价,则可基于匿名评价与匿名分析,更好从学生、教师两个不同视角进行学习问题的解决,使教师在充分了解自身教育缺失的同时,更好指出学生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亲近感。进而,为未来阶段教师更好地对学生阶段商务英语的学习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混合式教学的课后教学分析,为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提供多种路径,基于商务英语新媒体平台或社交平台进行课后学习实践探索,并加强课中与课后阶段的教育互补,则是混合式教学视角下,课后教育问题及学习问题分析的一种新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部分学习平台、社交平台的运用,开展自主化的知识学习实践。教师则可运用教学辅助为学习提供较为基础教学支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学习方向逐步深入。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方面能朝着统一的方向进行发力。以此,更好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策略 (一)积极开展线上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线上的商务英语学习活动,有助于更好培养学生商务英语学习兴趣,充分提升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使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形式及实践内容得以充分丰富。这其中,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应在充分做好对教学节奏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教学实践方式,并将其应用于线上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发线上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新方式,使线上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实践,能基于对学生良好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优化。另外,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及教育动态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评估,在不影响现阶段教学进度及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实施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策略,使线上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能更好满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需求。 (二)开通海外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渠道 开通海外学习实践渠道,是指针对加强商务英语的学习实践,与国外部分教育机构与企业开展一体化的教育联动,通过与国外学者及行业从业者的沟通、交流,加强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线上社交平台,建立一对多的学习实践群组。促使学生能与海外英语专业学生及商业贸易从业者开展英语交流,深化对学生部分知识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未来行业动态及商务英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开通海外的商务英语学习实践渠道,也是新时期高职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大局观及学习自信有着积极帮助,实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及自觉性的充分强化,使未来阶段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积极条件。 (三)深化商务英语专业线上教学合作 深化商务英语的对外合作,主要目的是面向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学经验积累,使教师能灵活运用多种技巧做好线上教学实践拓展,进一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商务英语线上教学实践创新意识,让教师线上商务英语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对此,教育机构应面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做好对部分企业的教育合作,根据线上平台的双向教育互动,建立双师教学实践平台,由企业在职员工与高职院校职业教师共同开展线上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使教师能围绕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学习表达及学习实践两个方面内容,科学地进行线上商务英语教育实践布局,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均能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得到长足的提升。 (四)加强商务英语情景模拟教学引导 情景模拟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教育方式。因此,加强混合式教学模式视角下对情景模拟的有效运用,则可进一步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教育引导优势,提升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结合对当前阶段商务贸易案例分析,将部分商务贸易情景作为模拟背景,通过建立线上教育实践机制,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线上商务英语情景模式学习。这其中,教师可以在观察学生学习动态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商务英语的学习不足。使教师能基于对现阶段情景模拟学习现状的分析,合理的对后续阶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一方面,提升教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教育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强化提供教育支持,使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教学能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将进一步提升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使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能更好弥补商务英语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实践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水平推进,为未来阶段更好深化商务英语课程教育实践及优化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 作者:张金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商务英语教学篇2 教学资源库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集中体现,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涵盖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诸多方面[1]。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专业教学更加注重教学资源与学习平台的建设,要求教师紧紧围绕英语专业教学的需求大力构建教学资源库,以求让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从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来看,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构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共享型资源库,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快捷和便利,有力推动了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但在取得这些较好成效的同时,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也存在着一些困境,比如无法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资源库的延续性有待提升,再比如一些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与形式确定上存在不明确的问题。针对这些较为尖锐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探索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要点。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应用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来说,积极构建英语教学资源库并加以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所发挥的优势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来看,很多的高职院校紧抓机遇,尤其是依托“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构建了完善有效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深入推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乐于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无形中活跃了他们的学习思维。总的来说,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应用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很好地改善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与方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不足,课堂学习时很容易遇到挑战和困难,再比如一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学习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起来,这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无论是从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复习的角度分析,均有必要构建英语教学资源库,以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英语知识的学习中。在应用英语教学资源库时,学生会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反复查看学习资源,自主建构英语知识体系,并通过练习资源库中的习题、作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养成“愿学—会学—学会—学用”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英语知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枯燥抽象,而教学资源库因为互联网手段的应用,所以知识点的呈现会较为有趣,学生甚至可以像看视频、看新闻、玩游戏一样参与知识点的学习。 (二)很好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 结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指南》的相关要求,教学资源库的定位是“能学”和“辅教”。由此可以说,在应用英语教学资源库时,教师要发挥好教学资源库的辅助性优势,帮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与课后的学习活动中,尤其是吸引学生在课后时间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英语学习[2]。基于此,学生的英语学习广度与长度均得到了有效延伸,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延续性大大提升。若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并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 (三)很好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尤其是会有很多的视频资料、教学网站,这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就一些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来说,教师会借鉴和利用慕课教学网站资源、视频资料,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或者会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业上传到教学资源库,这样学生可以随时学习和借鉴。通过一次次地完善,教学资源库会包括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能实现教学资源丰富化。 (四)很好地推动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毫不夸张地说,教学资源库已经成为当前阶段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深化改革的一种方式,让教学改革有据可依。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依赖教学资源库,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尽凸显,课堂学习活动往往会显得较为被动。但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学平台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此摸清学生的英语认知起点,有助于针对地帮助他们完善英语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让教师意识到了课程实效数据化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上课进度安排和重难点的解答,与学生的英语学习环节联系更加紧密。 二、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的认识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成为了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在长时间的示范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信息科技发展这一角度来说,借助大数据、数字化技术,高职院校构建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进一步优化了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再从英语专业教学的目标这一角度来说,大学英语课程在培育复合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资源库的应用让英语教学不再是教材与资料的堆砌,学生可以进行沉浸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英语知识体系更容易建构[3]。正是基于英语教学资源库的这些特点与优势,英语教学资源库越来越丰富,包括的内容也更多。笔者结合长期的英语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谈以下的认识。 (一)教学资源库的层次结构和类型 经历长时间的探索,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层次结构和类型已经明确,教育界也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以共享型的英语教学资源库为例来说,教学资源的共享依托XML格式的数据交换、B/S模式的多层体系架构,使用时较为方便。在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架构上,包括一系列的模块,主要有多媒体素材库模块、软件资源模块、题库与训练模块、自主学习模块、网络课件模块。为保证英语教学资源库平稳运行,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会配备专门的服务器,网络阵列节点的规模也可以达到要求,诸多信息技术的支撑让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和开发利用更加简单。 (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基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较为明确,主要有类型明确的资源库如英文原版的影视资料与新闻广播资料、题库资源、专题资源。以专题资源为例,教师会将阅读课程资源、写作课程资源作为重点,既注重教师的“教”,也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中。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并围绕着职业人才目标向国际接轨,比如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除商务英语外,高职院校的一些非英语专业也开始将英语教学资源融入到本专业中,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也表明英语教学资源库与非英语专业教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4]。 (三)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延伸 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资源与素材外,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始更加重视语料库,要求教师将语料库纳入到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中。不过考虑到语料库的实际应用特点,现阶段高职院校所构建的语料库规模均较小,但实用性与专业性较为凸显。以商务英语为例,很多的高职院校构建了“商务英语语料库”,内容以英汉商务材料、实用性和权威性的英语这两项为主,涉及国内外的商务资料、年度报告。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的语料库建设更加重视纯文本的语料,但这一情形会逐渐发生变化,原因之一便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开始更加重视数据驱动学习这一方法的应用,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库与学习平台。 (四)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的愿景 积极构建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更为自主的学习,突破课堂学习的束缚。从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效果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是较多的,比如学生对网络化学习和线上学习的反馈有较多的负面,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生理方面的不适。分析后发现,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网络化学习特性,教师只是机械地将学习资源传递至网络平台上,学生无法检索,长时间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中,教师不能简单堆积教学资源与素材,除构建一套完善的资源库体系和框架外,还应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参与到协作学习中。 三、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要点———以商务英语为例 (一)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内容 在构建商务英语的教学资源库时,首先要梳理教学资源库所应包含的内容,避免出现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形式与内容单一的问题。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资源库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从商务英语的课程要求这一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整合商务英语的核心课程与重点课程,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单元设计、课文听力资料、课文视频、课程标准、单元PPT、词汇资料[5]。 2.商务英语所包含的背景知识较多,主要有国际商务业务知识、商务礼节、商务应用技能,教学资源库中必须包括这些内容。 3.在选取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资料时,应在教学资源库中加入很多国际专业的证书备考资料,比如口译等级证书备考资料、外贸单证员备考资料、剑桥国际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资料。 4.在案例库的内容设计上,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融入到案例库中,另一方面可以收集成功的商务案例,努力让案例库资料变得真实和全面。 5.文献资料应主要涉及商务广告、外贸函电写作大全、商务活动视频这些方面。 (二)资源库素材的来源和种类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优势,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无论是载体还是形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载体以视频、图形、文本、动画、图像、音频为主,可以动态呈现给学生。为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库,教师除不断完善资源网站,还应该拓宽资源库素材的来源与种类,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素材主要有以下的来源和种类。 1.光盘素材:这是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最主要素材来源,有着诸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比如保存时间长、容量大,后期的使用较为方便[6]。 2.原创素材:高职院校若是有专业化的商务英语教学队伍,则可以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吸引各位教师参与其中,制作适合商务英语教学的原创素材。 3.网络下载:在“互联网+”时代,可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信息源片段更多,且可以将复杂知识点以趣味化、直观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大大提升。为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查找网络平台上的信息源片段,继而融入到教学资源库中。 4.纸张资料扫描处理: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会积累较多的商务英语教学经验和资料,比如会形成以纸张为载体的教学资料。对于所形成的纸张资料来说,可以考虑进行数字化处理,包括扫描和重新录入,经过扫描、识别、校正和编辑等流程将纸张资料用于素材。 (三)模块的构建要点 在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中,模块构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主要有多媒体素材库模块、题库与试题库模块、网络课件模块、软件资源模块、自主学习模块。比如在多媒体素材库模块的设计中,必须包括五类素材,即音频类素材、文本类素材、多媒体素材、图像类素材、视频类素材。通过集合这些素材,教师的商务英语教学、课件制作、网络授课、教学辅导均可以更顺利地开展。再比如设计题库与试题库模块时,教师应确保题库和试题库可以分层次,面向不同的学生,帮助每位学生更好地学习商务英语。题库内的题类型不能单一,题型应足够的多样,主要涉及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填空题、多选题[7]。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方便专业教师开展软件资源模块的建设,打造商务英语教学资源库构建所需要的软件。 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方案 待完成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后,便要考虑英语教学资源库的科学应用,确保每位学生均可以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出教学资源库的优势。在实际应用英语教学资源库时,可以重点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方面着手,形成行之有效的应用方案。从课前这一角度来说,教师要向学生下达学习任务,让他们浏览教学资源库,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群、微信等平台下达任务书,让学生通过平台和网站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观看慕课视频,通过学习教学资源库中的知识达到增加知识面的目标。另外,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平台和网站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疑惑,教师结合学生的陈述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和丰富教学资源库,让学生更愿意学习。从课中这一角度来说,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库,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知识体系。英语教学资源库中包含着PPT课件、案例分析、电子教案、拓展资料、视频资料,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均应该积极学习,努力帮助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若是有必要,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游戏,努力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和“动起来”。因为有“互联网+教育”技术的支撑,所以教师在课中的一切活动均可以形成记录,比如教授过程、提问环节、讨论、章节作业,学生在课后可以随时查阅与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8]。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动态分析学生的英语教学资源库使用情况,开展更为全面的教学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课后这一角度来说,一方面教师要上传资料,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另一方面要秉承查缺补漏的原则,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学习任务。比如在完善教学资源库时,教师可以将优秀学生的作品、作业生成资料,继而上传至教学平台,便于其他学生在空闲时间学习,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比如向学生布置课后任务时,教师要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成效,尤其是应该分析不同层级学生在教学资源库应用时的差异,充分掌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对于学生不理解和不懂的知识点来说,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作业,要求学生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去完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可以确保学生的课后学习质量。待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即可将成果上传至网络平台,以备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评鉴、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9]。课后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教学资源库,在独立状态下可以查找章节的知识点,完成主题学习和讨论、作业测试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实现预期的英语学习目标。 五、结语 可以说,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助力学生有效学习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基于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特点,教师要不断探究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要点与措施,尤其是应该探究多媒体素材库模块、题库与试题库模块、网络课件模块、软件资源模块的构建技巧,并结合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和优势制定最佳的应用方案,确保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增强教学资源库的实用性。 作者:吴佳庆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商务英语教学篇3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训教学,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的相关知识学习情况,加强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加强学生对工作与实践的适应性,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当前,很多教师都开始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多样地去进行实训英语的学习。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制约学生技能的提升。 1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实训化及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少市场化导向 实训化以及项目化属于一种创新的教学,教学中理论与实际情况相互符合,在实践活动中,以理论为指导,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实训化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性与创造性被激发起来,在实践中,学生学习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一点点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教师要逐步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逐渐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制定项目化教学的主题,将项目分成不同的阶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创新,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缺少工作经验,实训与项目化教学过分依赖于教材,教学上存在主观性,与市场导向、企业需要相违背,另外,项目化教学鼓励教师与企业的人员参与教学计划,依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去设计教学活动,但是实际教学中,邀请众多员工一起来分享经验是有难度的,学生就业的时候岗位是多样化的,教学本身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1.2项目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实训教学与项目化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被有效地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加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现实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从实际情况来看,主动参与课堂项目的比例为18%,有时候参与课堂项目的比例为46.8%,对课堂项目不感兴趣的有35%。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都不感兴趣,甚至不会去参加。现代教学理念下,关注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实践中主动地参与学习,高职商务英语就是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专业,从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对实训化与项目化教学的关注程度不高,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难以被有效地提高,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开口。很多学校将项目化教学作为改善一切的重要手段,希望能够在项目化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与口语能力都比较薄弱,学生难以针对实训主题进行清晰的交流,在任务学习与相关情境下,大多数的学生采取的是汉语交流,难以实际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学生逐渐失去了对相关活动的兴趣。在项目化与实训化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依据国家相关的指标以及项目化教学的任务情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情景模拟中,学生完成任务以及解决问题的时候,获得了一些认知,在工作中融入情感,感受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养,实现身份上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指导,学生依据分工进行具体的步骤去实践,教师要构建实践的平台,将学生、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但是受到学生数量、教学相关场地与设备的限制,很难满足相关的要求。 1.3缺乏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教材 首先,若是想要将项目化教学顺利地实施下去,必须有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英语教材,但是当前很多学校的教材都难以符合相关要求,缺少针对性,内容比较复杂又缺少针对性;第二,教材内容的难度比较大。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种类比较稀少,教材里内容难度比较大,这阻碍了实训化与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施,依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教材不适用于教学,阅读与听力材料难度较大,难以理解相关材料,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对这些知识难以理解;第三,教材缺少社会实用性。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理论过多,教材内容陈旧,与当前商务工作实际情况联系不强。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当前的英语教材缺少实用性,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契合程度比较低,无法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具体工作相互吻合,与岗位要求的能力相互适应,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时候没有依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因此必须突破教学改革。 1.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升是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失。当前大多数的教师都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相对来说比较缺乏,缺少专职教师。对几所高校进行分析,只有一个院校邀请了外贸公司的教师进行了任教;第二,教师的学历与职称之间缺少适配性。教师队伍中,硕士学位比较少,只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具有中等以上的职称,教师的教学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不足。 2高校英语项目化教学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2.1缺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为商务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商务教学中,应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追求学科的完整,还要考虑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统一协调。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教学计划不够明确,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清晰明确,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比较混乱,教学定位与教学不够明确。 2.2忽视专业用途与普通用途英语的区别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的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具备更多的专业用语,是在特殊的情境下运用的,强调更多的是教学的实用性。因此,专业用途的英语与普通用途英语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第一,二者的学习阶段不同,普通用途的英语是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学习的桥梁,普通英语学习为专业英语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商务英语是普通英语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二者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性,普通英语学习主要是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创造条件。商务英语的学习是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能力;第三,二者的教材标准也不同。普通英语与商务英语学习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二者之间教材选择是不同的,普通英语的教材一般都会选择国家规定的,对语音、词汇、功能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商务英语涉及专业用语,必须对教材精挑细选,依据学生的学历、英语水平、专业进行选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对二者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区分看待,导致商务人才没有办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3高校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优化策略 3.1教学要以市场为导向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为目标,商务英语教学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工作一线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以就业为基础,实现产学结合,培养技能水平高、知识丰富的人才,为企业与市场提供复合型人才。 3.2结合教学需要,改变商务教材 商务英语在我们国家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各大教材在市场上出现,各种商务教材非常丰富。但是也要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材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若是想要实施商务英语专业的项目化教学,落实商务英语人才目标,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考虑市场与社会的现状,对商务英语教材进行改编,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案例,依据调查显示,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包括办公室的文员、行政助理等。依据调查的结果,结合岗位的具体状况,设定英语学习的不同板块,开展相关的项目拓展活动,将每个主体教材加已补充。依据教材内容,将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例如商务谈判、推销服务、外贸模块等,作为教师要对商务环境下的主要模块与类型充分了解,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关的能力。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当前大多数的大学教师缺乏职业精神,在商务英语中显得更加明显。商务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作为指导。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安排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去一线锻炼,在生产实践中获得体验,丰富其管理理念,获得授课的实践来源,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性。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将生产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成果与实践成果联系起来,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理论实践的相互衔接,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仅是理论传授者,还是教学实践者。学校要建立相关的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人员参与相关的项目化教学活动,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逐渐吸引更多的人才。 3.4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参与项目化学习的主动性 工学结合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在项目化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这一点。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在项目化教学中,要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教学评价的完善要以工学结合为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考核过程,在项目洽谈、公务安排等过程中记录考核内容,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考核中去,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并且作为最终的考核依据。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在考核方式上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期末答辩相互结合的方式,例如,商务英语听力的考核中,可以将考核氛围过程性N与期末答辩M两种方式,N与期末答辩M两种方式,最终成绩分别占70%与30%,在考核过程中,要将项目进行细化,体现考核的公正性。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让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努力做好相关的任务,最后教师等评委小组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活动,逐渐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商务英语要引入实训化教学与项目化教学,解决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以期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王湘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高速公路隧道研究篇1 0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技术领域的升级和优化,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无论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总里程方面,还是建设技术等方面,都有显著增长和进步。这也意味着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隧道工程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工程项目。为了充分确保高速公路施工的品质和效益,需要对高速公路的施工监督以及监控量测工作给予较高的关注度,优化相应的管理工作,强化控制和管理。为此,在进行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上,首先是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精准的评估,同时还要做好支护结构的规划,在充分保障合理性的基础上,按照标准要求推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操作。 1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和无损检测技术的概念及应用价值 1.1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指的是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针对隧道施工区域进行周边围岩以及支护结构对应荷载、位移以及应力、应变情况的量测,同时对围岩的自稳能力以及变形情况进行监控,全面了解对应的支护结构内力的动态改变情况,使施工团队能够充分利用围岩的自稳能力,并结合已经获取的相应量测资料进行围岩以及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的评估和分析。为了实现施工以及设计安全的动态评估和分析,在当前高速公路的隧道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引入监控量测工作,对项目施工区域的围岩位移情况及时监测,明确是否有较高的稳定性,以及是否保持可靠的结构,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先的评估和分析,为后续合理进行支护设计的调整提供必要的支撑[1]。结合我国高速公路施工建设的现状来说,隧道工程项目建设是数量最多的工程项目。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一般是较为隐蔽的地下工程,所以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有较高的复杂性,而且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可预见的问题。为了保障施工质量,除了施工团队对自身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标准的把控外,还需要重视项目建设周边区域的地质以及水文条件等建设施工的干扰。一旦地质和水文条件发生波动,必然会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的建设带来干扰,导致出现隧道塌方,或是突水突泥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建设的如期完工,还有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为此,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施工前的监控量测工作显得十分关键且必要。由于高速公路隧道一般是在地下隐蔽空间施工,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同条件的约束,传统的勘测技术难以发挥其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依然采取传统的支护参数,不仅难以充分了解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区域的围岩情况,也无法精准进行围岩的划分。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施工材料的浪费,甚至会诱发施工事故[2]。 1.2高速公路隧道无损检测技术 在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建设中引入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隧道工程的结构情况,不会对原来的隧道结构造成破坏,所以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无损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隧道检测技术,在应用上,采取的是传统的物理检测方式,能够精准地进行隧道内部围岩结构以及其他情况的测量分析。该技术应用电磁波、地震波、红外线原理等,可以精准了解隧道内部围岩结构是否稳定。无损检测技术的引入,对保障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施工有积极意义。当前在高速公路隧道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上,常见的技术有:第一种是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该技术是通过设备表层搭载的发射天线,完成电磁波的发射,这些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若是介质中存在材料不均匀的情况,或是存在其他问题,会导致电磁波发生振幅改变。检测人员就可以通过电磁波三相位变化的情况了解到目标检测介质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在检测岩层内不同深度的围岩结构情况,明确其中是否有缺陷以及异常存在[3]。第二种是红外线现场照相技术。在进行高速公路隧道检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红外线热像仪对隧道内部岩石表面温度辐射进行拍照,在该设备的内部一般会搭载相应的记录装置,确保能够实时捕获信息。若是岩石内部的结构有破损的情况发生,且该破损存在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施工带来较大的干扰,则通过红外线现场照相技术,能够发现岩石表面存在温度改变的情况。检测人员可以通过岩石表面温度来评估岩石内部是否有缺陷或是破损情况。在使用该技术进行高速公路隧道情况检测时,一般直接将检测设备固定在自动设备上,由自动设备牵引红外线热像仪完成对整个隧道内部结构的全面扫描。第三种是多谱分析测量技术。该技术是使用六种覆盖比较小的频谱范围的特种滤光镜对隧道表面进行拍照,同一个位置上六种滤光镜拍照的次数最少一次,然后用多谱投影机对拍摄的胶片进行分析,从彩色背景看黑白照片可以看到细小的灰色阴影,将不同的胶片重合,就可以看到细小不同的光色,分析墙体表面的渗水以及病害。 2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和无损检测技术的目的及项目 在高速公路隧道项目施工中,监控量测以及无损检测都是施工开始前必须重视的内容。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以及无损检测的目的和项目包括以下内容。结合现状来说,基于上文中对高速公路监控量测的价值和意义评估可知,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中引入监控量测的本质是确保施工的安全性。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对整个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安全、经济效益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团队在正式施工前,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高速公路监控量测工作,并及时将监控量测的数据结果反馈给分析人员。由分析人员进行数据结果和信息分析后,在其建议和帮助下方可进行相应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规划,并结合获取的监控量测结果进行相应施工工艺的优化,确保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施工投入最小,有助于项目施工成本的科学、高效管控。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第一,针对围岩内部位移情况进行监测。第二,针对周边位移情况进行监测。在进行周边位移监测时,核心是按照频率及时准确地进行监测,充分了解隧道内部围岩应力的变化情况,结合监控量测获取的数据分析围岩以及层间支护压力。根据这些数据,施工组织和设计人员能够充分了解隧道内部的情况,明确衬砌支护内部压力的相应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相应围岩条件评估,结合评估结果给出针对性的施工方案。为此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中,监控量测的关键项目之一就是对隧道周边位移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周边位移以及层间支护压力的监控量测,可以通过获取的数据信息来进行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完成支护参数设计,可以帮助施工团队以及设计人员对隧道周边位移情况的改变以及洞内、现场施工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第三,在针对该项目进行开挖以及支护作业时,能够结合监控量测数据结果,对已经完成的施工段落定期外观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作出应对措施。通过有效地监控量测,也可以确保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及时发现容易出现问题的位置,给出处理措施。第四,平整度检测。第五,抗滑性检测。周边位移情况进行监控量测可以确保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施工的综合效益,同时指导施工,优化设计[4]。 3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和无损检测技术的流程及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以及无损检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进行监控量测,还是进行无损检测,要求检测团队在具体的检测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流程,掌握先进的科学检测设备和方法。当前,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最常见的施工方法是新奥法,监控量测实际上也是新奥法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高速公路的隧道工程项目施工中,要充分发挥监控量测以及无损检测两种技术的优势,全面进行隧道情况的检测,对于通过不同检测方法获取的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在后续隧道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上,实现项目施工规划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具体的实现流程是:首先对目标施工区域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测,了解当地的地质以及水文资料信息,在完成资料分析后,结合分析结果完成监控量测计划的制订。随后根据审批完成的监控量测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在监测地表下沉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基准点的埋设。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且便于进行校核,需要埋设两个基准点,然后通过这两个基准点的测量,以及附近水准点进行联合测量获取原始高程。在监控量测作业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参数和数据得到围岩和位移变化,之后传输给技术人员绘制相应的曲线,提供给施工人员作为参考。通过位移—时间变化曲线图进行分析,以及结合初期支护与围岩整体稳定情况判定当前施工是否符合施工安全要求[5]。 4结语 总之,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中,重视监控量测以及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对保障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和品质有非常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中,引入监控量测技术以及无损检测技术,使施工团队明确目标施工区域的基本情况,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相应的预警方案,制定预防措施保障项目施工安全。为此,科学组织实施监控量测技术以及无损检测技术,充分保障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安全和效益。 作者:李红磊 单位:河北兴沧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隧道研究篇2 1工程概述 重庆合川—璧山—江津高速公路,与江泸北线高速(在建)相交,机场改线段预留与成渝高速公路相交条件,项目沿线地形、地质、控制因素等较为复杂,存在较长的软基段落,同时存在顺层边坡、采空区等不良地质条件,多处跨越河道,相交公路、铁路频繁,穿越渝西腹地村庄密集。九峰山挂线段存在危岩落石、岩堆和滑坡等现象,且施工场地极其狭窄,施工难度大。 2技术保证条件 九峰山二号隧道为本项目重点控制性工程,隧道洞身最大埋深290m。其中Ⅲ级围岩512m(占11.48%)、Ⅳ级围岩2174.71m(占48.76%)、Ⅴ级围岩1773.29m(占39.76%)。隧道洞口如图1所示。 2.1技术准备 (1)相关人员必须深入了解设计图纸,明确图纸内容与实际施工不冲突,才能够为以后的隧道施工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正确编写安全交底工作内容,同时,在开工的前期安排好交底工作。(3)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的相关学习,贯彻执行规范及标准[1]。(4)技术资料相关的各种表格要准备齐全。(5)在施工工艺方面,要推行隧道施工工艺标准化,聘请行业专家前来指导,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现场操作流程,使之实施更加有效;集中研讨下一步工作安排,确保现场管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工作标准,指导施工班组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要求;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并及时解决现场问题[2]。 2.2施工技术交底 必须按照三级技术交底制度标准进行交底,即第一级由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相关总负责人向各阶段重要负责人进行交底,第二级为各阶段重要负责人向每个阶段的关键监管人员进行交底,第三级关键监管人员是向技术人员进行交底。要全面细致地进行三级技术交底,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关键部分的具体质量要求。需要重视的难点以及事项,技术人员必须谨慎听取交底工作,经反复确认后,再对相关操作班组进行进一步确认、交底。班组长在交底清楚后,必须组织工人进行共同讨论,确保能够按要求安排好施工任务[3]。 3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特征 3.1施工难度和风险较大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隧道工程施工难度最大,主要原因是实际的地质条件以及外在施工环境都极为恶劣,施工作业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准确地预测隧道工程实际的地质情况。由于隧道工程的建设风险大,且施工作业的难度较高,若相关人员施工作业不谨慎,造成的后果将会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输,严重时会发生交通事故,甚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4]。 3.2施工环境较为恶劣复杂 高速公路隧道进行施工的现场空间受限,通风和照明条件通常也比较差,实际进行的施工工序也较为复杂,其中相关的开挖施工、支护施工以及排水管道交叉施工都因为空间受限而难以深入开展[5]。 3.3工期与成本控制难度大 隧道建设工程的施工工期以及成本控制难度也不小。多数高速公路都将长大隧道列为项目控制性工程,可见其施工周期长,影响项目关键进度指标。隧道施工由于施工条件变化多,施工复杂性较大,且这些工程大部分为地下工程,几乎每位施工人员都属于单一工种,极易产生较严重窝工情况。另外,若想保障隧道施工的质量,那么,相关人员必须控制好混凝土的成本、施工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质量,这是确保隧道施工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必须落实施工方法以及施工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做好控制,才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因成本问题产生的误工现象[6]。 4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难度以及施工过程存在的风险发生概率较大,主要是因为施工路段长度较长,空间跨度较大,施工人员必须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地质空间。若施工人员没有对地质条件进行准确的评估,就会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出现人员伤亡。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项目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因此不确定因素、不可预估安全风险因素较多。例如:①隧道爆破施工,爆破振动及冲击波危害;②隧道通风。若风速及风量不能满足施工要求,通风距离过长,空气中氧气含量下降会有窒息风险;③坍塌。施工作业人员没有进行技术交底,不按设计工法进行开挖。地质条件变化没有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支护措施,影响隧道内围岩稳定安全,发生坍塌事故[7]。 5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控制方向 隧道施工质量与我国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相关建设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隧道工程的建设施工,相关专业人员必须根据严格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作业,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隧道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8]。隧道施工流程如图2所示。 5.1合理设计施工图纸和及时的动态设计是安全和进度的保障 在进行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之前,必须核对好施工图纸,如果施工图纸与实际建设情况有误差,那么必须进行修改直至符合要求后再运用。如果施工图纸设计存在问题,那么在后期进行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再进行变更,就会使原定的工期受到影响,且无法保证施工效果,影响整体的经济效益。所以,相关的专业人员在核对图纸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一定要和设计人员进行核实,及时调整差异大的部分,并探讨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最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施工图纸,确保施工后期不受到任何影响,顺利完成隧道的施工建设[9]。同时,随着工程推进,现场揭露的地质情况很可能与设计有一定出入,设计单位必须随时驻守现场,第一时间分析地质变化情况,现场由业主方、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共同确定最适合的开挖支护参数,保证现场安全稳步推进。 5.2优化设备工装选择,以机械化配套为支撑,提升安全质量水平 遵照“机械化减人、信息化换人”管理理念,在九峰山二号隧道配备了移动液压栈桥、多功能地质钻机、数字化台车、多功能拱架安装台车、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等系列机械,有效提高了隧道施工质量安全管控水平。隧道开挖使用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减少了实际的作业人数;隧道开挖结束后,通过湿喷机械手对掌子面进行初喷封闭,用三臂凿岩台车实施系统锚杆,拱架的安装需要运用多功能拱架台,且要多台机协同作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排除隧道风险隐患,提高作业环境。自主研发的二衬自动浇筑衬砌台车具有主监控、拱顶压力监测、空洞监测、附着式振捣、自动插入式振捣、自动浇筑控制六大系统,实行自动分仓浇筑,能够解决使用一孔灌到底浇筑方式时出现的问题,灌满提醒、带模注浆、信息可视等功能可预防拱顶脱空问题,高频振动、自动插入式振捣装置提高了混凝土密实度。 5.3以智能化建造为引领,探索品质工程升级 相关工作人员可利用互联网、BIM、大数据云平台、三维成像、VR、3D打印等新技术,结合现有设备工装,积极探索智能建造隧道,着力提升隧道施工整体水平。 (1)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测量。当前,由于隧道内的监控测量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数据的具体采集,往往测量的频次较低,需要投入较大人力,且无法及时整理相关具体数据。针对此现象,需要专业人员应用人工智能以及自动检测技术。在监测断面设置无线自动监控量测仪,该设备能够在每15min对被检断面进行自动监测,必须每天完成96次的量测数据采集,且把采集的数据精准上传到监控量测预警云平台,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对比,若出现数据超限,必须及时传送数据至报警设备,进行预警。 (2)探索超前地质预报智能化管理。通过创建超前的地质预报中心,管理好隧道的整体工序,运用项目信息化云平台,实现超前地质预报智能化管理,提高了隧道超前预报工作效率。采用BIM、三维成像、超前地质钻孔、孔内摄影等技术,形成三维地质预报云图结果,直观准确反应前方围岩地质情况,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 (3)探索二衬浇筑智能化管控。通过自动控制的浇筑台车,与信息化系统进行科学结合,使浇筑操作更加简单,过程可视明显,且浇筑信息数据具有可追溯性,基本实现了二衬混凝土智能浇筑管控,解决了隧道混凝土人字冷缝、振捣不密实及空洞等质量问题,确保隧道运营安全。 (4)探索养护智能化管理。配置二衬数字化养护台车,通过人机交互操作界面,自动保持和调整养护作业恒温、恒湿状态,减少了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有效提高了混凝土养护质量。同时,通过电脑智能控制系统检测,及时对养护数据进行记录和处理,实现了养护过程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 6结语 隧道的施工在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施工作业的过程虽然具有一定难度,但只要遵循科学的开挖施工原则,做好施工质量控制,选择正确合适的技术,由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就能够实现隧道施工建设的预定目标,实现高质量的高速公路隧道施工[10]。 作者:李征 单位:重庆铁发双合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隧道研究篇3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程,尤其是在隧道段的施工当中,地质状况、水文条件和气候环境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围岩出现失稳状况,则会对施工质量和安全形成威胁。在恶劣天气下也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导致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等受到影响。传统施工技术和工艺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根据新时期高速公路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加以全程控制,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技术体系予以完善,为高速公路隧道安全投运创造条件。除了应该加强技术创新与改进外,还应该结合隧道的实际情况编制可行性方案,做好施工组织规划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针对不同环节的施工技术,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体现技术优势。1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特点隧道施工的风险较大,尤其是在施工中会发生地质条件的改变,当出现暴雨天气时容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崩塌等事故,引起施工安全事故,严重时造成人员伤亡。高速公路的建设周期较长且规模较大,因此在隧道施工中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特征,需要综合考量人员、材料、设备和环境等,以消除对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威胁。施工事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损失[1]。此外,隧道施工中存在大量的隐蔽工程,这也是施工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只有在确保上一道施工达到标准要求后才能开展下一道工序,如果缺乏对隐蔽工程的关注,则容易影响进度和质量。围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做好实时性的监测工作,针对围岩情况来制定施工方案。尤其是在隧道开挖施工中,需要对围岩进行全面支护,以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防止出现边坡失稳的情况。土质情况和水文条件的影响较大,恶劣的施工环境和繁杂的工序都对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的应用措施 2.1明洞及边仰坡开挖技术 明洞及边仰坡开挖是隧道施工的基础内容,开挖效果会影响后续施工作业情况。施工人员应该确保测量放样的精确性,对明洞边坡和仰坡顶线加以确定,防止出现严重的偏差。将截水沟设置在坡顶位置,实现对积水的有效控制,采用分层开挖的方式处理边仰坡,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保障开挖的安全性和高效性[2]。做好现场环境的全面勘察,构建完善的防护体系,防止边仰坡暴露时间过长而对其力学性能造成影响。施工人员要合理调整锚杆的间距,以增强支护的强度和稳定性,此外也可以控制混凝土的喷射厚度和钢筋网密度,提高整体防护效果。在施工前应该对挖掘机的性能状况进行检测,防止在开挖中出现故障和意外伤害事故。为了更加及时地获取边仰坡的情况、沉降量和位移情况等,还需要设置相应的监测点[3]。 2.2钻爆技术 钻爆处理是加快隧道施工进度的关键,由于在施工中会用到大量的炸药,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施工难度和风险性更高。针对隧道施工的具体要求选择性能可靠的爆破设备。针对施工区域的岩石性质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爆破设计方案,在做好测量放线的基础上,保障良好的成孔质量[4]。明确爆破的强度要求,由专业爆破人员对爆破炸药量和爆破点进行设置,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避免落石等造成威胁。做好装药量的计算工作,在严格检查钻孔质量并确保其达到标准要求后进行装药和堵塞[5]。在起爆前应该做好警戒,实现对危险区域的有效划分,完成爆破后应该及时通风。为做好预测及控制工作,还应该通过虚拟试炸的方式获得更加详细的爆破参数,利用计算机进行反复模拟和评估。 2.3锚杆施工技术 锚杆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支护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有利于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能,降低施工中的风险。明确预设点,确保凿岩机的正确就位,清理施工中的杂物,防止对锚杆质量造成影响。为了对孔位偏差加以控制,应该采用先短杆后长杆的方式,借助锚杆钻机和人工钻孔的方式提高施工灵活性,提高钻孔的质量效果。孔径要超过锚杆直径10mm,对各类材料和设备的准备情况进行核查。水泥砂浆强度应该在M20以上,砂子直径不能超过3mm,止浆塞的深度在30cm以上,严格检查注浆泵、锚杆、注浆管的连接情况[6]。在明确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还应该对施工中的各个要点加以把控,孔位偏差不超过50mm,对孔轴方向进行检查,确保锚杆机的良好固定效果。在确定孔深时,其偏差不超过50mm。 2.4混凝土喷射施工技术 混凝土喷射施工也是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工艺,包括潮喷和湿喷两种方式。为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在施工中可以采用潮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湿喷施工技术对于黏结性的改善效果较好,能够使围岩承载力得到提升,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气密剂在喷射用混凝土中应用时,应该确保透气系数不超过10-10cm/s,在模筑用混凝土中应用时,其透气系数应该不超过10-11cm/s。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严格控制,确保用水量误差在1%以内,气密剂和水泥盘误差在2%以内。砂、水泥和气密剂的搅拌质量会对混凝土的喷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将时间控制在1~1.5min,石子和水加入后的搅拌时间在2min左右[7]。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处理,确保养护时间在28d以上。混凝土喷射施工流程如图1所示。 2.5防排水施工技术 积水是影响隧道施工的主要因素,因此还需要构建完善的防排水系统,加强对积水的及时处理。在进洞前,可用混凝土喷射施工工艺做好封闭,针对岩层裂缝问题加以改善,通过水渠的设置对低洼位置的积水排出。为了确保良好的防水效果,在洞口上方设置截水沟,在施工中还应该进行砌筑。针对边坡坡面可以通过防水混凝土加以强化,这对于渗漏水问题的预防作用显著。在初期支护环节也应该构建防水体系,通过压浆法对脱空位置进行强化,应该注重对围岩的有效防护,避免造成巨大的扰动[8]。设置止水带时应该确保良好的平整度,根据施工要求合理设置止水带长度,针对接头位置做好密封处理。 2.6案例分析 在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当中,钻孔时采用自制开挖台架进行配合,保障全断面能够一次成型。在装碴时运用侧翻装载机与挖掘机,运碴时采用自卸汽车。在拱架施工中主要应用工字钢架与格栅钢架,在加工时应该满足施工要求及相关规定。主爆药采用爆炸性能、抗水性能、安全性能较好及环境污染小的2号岩石乳化炸药,规格为ϕ32mm×200mm。周边眼采用直径ϕ25mm×200mm低爆速的光爆药卷。运用混凝土湿喷机开展喷射工作,及时清理其中存在的杂物与粉尘,初喷混凝土厚度值为4~6cm。 3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控制的关键点 3.1做好技术交底 在施工前应该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帮助施工人员了解各项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和难点,防止操作不当引发的质量问题。引入先进的VR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保障技术交底的可视化,提高施工人员对施工技术的理解程度,有助于提升整体施工水平。比如在光面爆破施工当中,则应该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帮助施工人员了解地质情况及变化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爆破参数,防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9]。在钻眼施工中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复测的方式检查其相关参数,为后续装药及爆破奠定保障。 3.2创新施工技术 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该加大在先进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提高工效的基础上,对施工建设成本加以控制。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在施工中逐步得到应用,能够融合红外线探水仪、地质雷达和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等,对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在获取多种信息的技术上,为施工人员提供参考,降低意外因素的影响。机械手湿喷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效果也较好,能够使作业环境得到优化,而且具有施工效率高的特点,能增强混凝土的强度[10]。水压爆破技术在爆破施工中的应用,能够降低爆破施工的风险,增强围岩的稳定性,炮眼利用率会明显提高。 3.3监督技术操作 在施工现场应该对技术应用及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这也是提高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质量的关键。分部施工技术在实践应用效果较好,可以针对松散软弱地层进行处理,以改善围岩的稳定性。施工中做好超前支护工作,借助锚杆、钢管和钢板等对围岩力学性能加以改善和优化,可以外开挖面施工创造条件。尤其是运用管棚法进行超前支护时,能够预防非粘性砂土层对施工质量造成的威胁。此外,也可以采用超前灌浆技术处理隧道中的松散围岩,应该确保灌浆压力在2MPa左右[11]。引进BIM技术,对施工中的复杂情况进行模拟,在可视化的三维模型中强化技术管控效果。 4结束语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具有复杂性强、风险性高和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这也是引发施工质量及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技术要点的控制,来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施工实践当中,明确明洞及边仰坡开挖技术、钻爆技术、锚杆施工技术、混凝土喷射施工技术和防排水施工技术的关键点,掌握技术流程及操作规范,在隧道施工中建立完善的技术保证体系。同时通过做好技术交底、创新施工技术和监督技术操作等措施,提高技术质量控制水平,防止技术因素对工程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柳辉.小西库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及控制的关键点探析[J].智能城市,2021,7(5):71-72. [2]李建荣.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策略[J].西部交通科技,2021(2):115-118. [3]丁粤进,徐康.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智能城市,2021,7(1):134-135. [4]马晓文.高速公路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63-64. [5]吴帆.高速公路软弱围岩隧道施工风险控制及关键技术[J].四川建材,2020,46(12):171-172. [6]张斌.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探讨[J].居业,2020(11):77-78. [7]王冀.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11):116,118. [8]罗江.高速公路浅埋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控制技术[J].产业科技创新,2020,2(32):56-57. [9]彭子江.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10):126,128. [10]张旭.复杂地质环境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8):36-37. [11]焦昭.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8):172-173. 作者:俞振源 单位:甘肃省交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