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论文:浅析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升高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汉语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这同时也是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背景。然而不论是哪种语言均有着各异的文化习惯、表达方式,使得对外汉语教学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文章通过阐述语言、文化在词汇方面的P联性,分析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对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有序开展研究适当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对外汉语 中外文化 对比 教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升高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汉语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这同时也是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背景。为了开展好对外汉语教学,一方面要对外汉语教师掌握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关注文化教育的对外汉语教学理念,充分明确语言、文化相互间的关系,重视自身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变得十分迫切。由此可见,对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著名语言学家古德诺夫曾提到,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这一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语言相互间持有整体、部分的关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主要表现是学习了解文化的重要工具,人们在学习、运用语言过程中可汲取各式各样的文化。由此表明,语言、文化相互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呈现,语言受文化所决定。 二、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2.1概念意义的区别 对于英语、汉语而言,两者众多词语对译时通常可运用同一词汇,然而,这些相同词汇的概念意义却不尽相同。例如在英语、汉语词汇中,均存在“龙”这个词汇,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它均为神话故事中的一种动物。然而在英语中,“dragon”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会喷火、无比凶残的怪物,象征着灾难;在汉语中,“龙”这是象征九五之尊的神奇动物。因而,在中国,有“龙的传人”、“望子成龙”等说法。又如英语、汉语中的“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前者表示的是具备极高学术造诣的人,后者则表示的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英语、汉语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词汇,它们往往拥有相一致的概念,然而具体到概念意义则不尽相同。 2.2相关词语的空缺 受历史文化差异影响,使得汉语中大量词语在其他语言中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的词语,例如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语,诸如天台、朝服、顶戴、兵马俑等;相关古语词语,诸如鼎、缶、矛等;汉语中有大量成语典故,它们的文化内涵难以简单释义,自然在其他语言中更缺乏相对应的词语,诸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闻鸡起舞、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汉语中还有大量歇后语,诸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背(辈)等,牵涉各种汉语的谐音词语,用其他语言对译起来难度很大。 2.3联想意义的不同 “借物喻人”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大文化传统,众多事物凭借其相关特性,被赋予对应的精神、意义。所以,汉语中存在大量该类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词汇,如被赋予“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精神的竹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花等,在汉语文化中极为常见。这一系列联想意义会极大程度影响汉语留学生对汉语词汇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加以重视。 三、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全面对外汉语教学在时展新形势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持下逐步强化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内容着手: 3.1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通常而言,口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第一步。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关键,由此要求教师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一开始,要注重合理引入文化因素,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续深层次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以谐音词汇教学为例,谐音指的是依托汉语词语的音同或者音似特征,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的相关词语。谐音取义既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汉语民俗文化的一大特征。谐音取义的特殊语言交际形式,显现了汉族人民趋吉避凶,重委婉含蓄,避讳正面冲突的文化心态。谐音词汇教学应当结合学生汉语水平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对于初级阶段学生而言,谐音词汇教学应匹配学生汉语水平引入相应包含的文化。例如,在初级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简单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讨论,向学生发问:1)中国有哪些节日?2)在这些节日里,中国人都是怎么庆祝的?3)在中国节日庆祝过程中,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在问题1中,学生普遍会回答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教师可对学生回答予以补充,并对某些重要节日做简单介绍,如春节,它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全球众多国家大都有庆祝新年的节日,不过与中国庆祝方式存在一定区别。在问题2中,初级汉语水平学生通常仅可说出简单的几个词汇,如春节,学生会提到贴春联、发红包、拜年等词汇;中秋节,学生会提到赏月、吃月饼、团圆等词汇。教师可汇总学生说出的众多词汇,连词成句,利用简单的词句对相关节日进行介绍。在问题3中,大部分学生一般会答不上来,但一些在中国过过春节的学生,则会纳闷为何家家户户会将“福”字倒着贴。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教师便可向学生讲述,“福”字倒着贴即为“福到了”的意思,“到”和“倒”互为谐音,汉语中时常会借助谐音词汇来表达美好的祝愿。在初级口语教学期间,教师主要可采取诱导手段,对学生开展谐音词汇教学。 在中高级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探讨方式对谐音词汇开展教学,向学生发问:1)中国人为何选手机号码或车牌时通常不选“4”?2)为何向男女朋友送礼物时不宜送伞?3)请就中国谐音现象,列举一些例子。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对中国文化已有一定认识,他们通常都明白为什么不选“4”,但并不明白为何中国人如此忌讳死亡,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中国人生死观念展开探讨。学生也明白“伞”与“散”互为谐音,意为分散、分开。最后,教师可让学生说出自己日常遇见的谐音现象,诸如“鸭梨山大”是什么意思,“果酱”是什么意思,“围脖”是什么意思等,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相互分享自身成果,最后再对学生所提到的谐音词汇进行比较分析,防止学生混淆。 3.2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一方面可有助于学生了解h语相关文化背景,一方面可有助于学生学习到更纯正的汉语。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向学生教授汉语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文化词汇的理解,从而防止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偏差。文化词汇指的是包含文化内涵的词语,对于汉语阅读的学习,倘若难以对词汇文化内涵形成有效认识,则无法真正意义上掌握词汇表达的含义。 以彭志平先生编著的《汉语阅读教程》中《京剧脸谱》为例,在该篇讲述中国戏曲艺术的文章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词汇,部分词汇理解难度大,在阅读理解前教师应当对相关影响阅读理解的生词进行着重教授。如戏剧、忠勇、奸诈、图案、写意、淋漓尽致等词汇,其中,戏剧、忠勇、奸诈、图案在其他语言中均有相对应的词汇,理解难度不大。然而写意、淋漓尽致此类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则较难理解,在向学生解释“写意”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中国画、西洋画,通过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写意”与西洋画的“写生”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写意”强调的是生态的表现及创作者情趣的抒发。在向学生解释“淋漓尽致”时,教师可利用脸谱反映的人物性格来进行教授。向学生讲述京剧脸谱中多种不同色彩代表的人物性格,如红色代表忠勇侠义,通常为好人;白色代表阴险狡诈;紫色代表刚正威武;绿色代表勇猛莽撞等。一般的色彩,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然而在京剧脸谱中,色彩对应的人物性格则不易理解,这也与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密切关联。在对色彩开展教授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与色彩相关的中国传统,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色彩对应表示的人物性格。教师可首先向学生发问,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有哪些具备脸谱性格的人物,教师再进行举例。如,红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关羽;白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曹操;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包公等。 对于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而言,对中国文化已有一定认识。通过对各种色彩对应人物性格的介绍,教师便可选取京剧片段开展教学,强化学生对京剧脸谱色彩的有效理解。进一步再向学生提问:1)京剧脸谱有何作用?2)脸谱和中国画有何共同之处?3)列举中国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人物,及他们在脸谱中对应何种色彩。色彩与人物性格、脸谱图案与中国画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中国画的认识可极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对脸谱的理解。通过对阅读理解题的回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京剧脸谱的有效认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单纯借助教材开展语言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各种语言均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对文化背景未能形成有效认识,便难以掌握该门语言的精髓。鉴于此,对外汉语教学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清楚认识语言、文化在词汇方面的关联性,强化中外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积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序开展。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中外文化论文:中外文化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摘 要:汪曾祺可以说是有着中西文化背景的一位作家,其作品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也能够看到西方文学的融入。中外文化对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小说中很好地借鉴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艺术手法,同时也积极运用西方的哲学思想以及现代派的写作手法,将二者有机结合,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小说作品的韵味、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中外文化;影响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和士大夫,在短篇小说上颇有成就。中外文化对于汪曾祺的小说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汪曾祺依旧主张回到民族传统,这并不是一个固有的模式,而是继承和发展前人,聚集精髓,将作家自身的情感融合到其中,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汪曾祺的小说中总是充满着“中国味儿”,因为他热爱传统文化,因此在创作上注重回归到现实和民族传统中,强调使用中国味儿的语言。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韵味,传统的思想以及艺术等都在其小说中体现出来。 (一)传统思想 很多小说创作中都有传统思想的身影,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在各家传统思想的衬托下,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在他的笔下,人们是充满爱的、是自由的、是有希望的。 由于受祖父的影响,汪曾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习读《论语》,这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家思想中,“仁”可以说是精髓,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就充分的展现出儒家仁爱的思想。但是汪曾祺笔下的“仁”是一种博爱、普世的爱,他认为人应该是积极乐观的生活,因此他用文字构造的世界中都是充满美好与和谐的。如《受戒》,原本菩提庵是一座超凡脱俗的圣地,但是这里并没有戒律清规,小和尚将出家作为职业,在这里可以娶妻、可以喝酒吃肉。汪曾祺想要通过这样的描写创造一个不受压迫、束缚、自由的社会。 (二)传统艺术 汪曾祺对传统艺术科学的继承,进而使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升。使用诗化的语言,使其作品的文学魅力得到充分的显现。叙述中运用“空白”的手法赋予小说以节奏感。使用暗示烘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汪曾祺小说的内容大多是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童年等,尽管他描写的人物都是艰难、挣扎的活着,但是却依旧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散发着人性的美好以及作者的希望。汪曾祺的小说像诗又像画,用平静的语气诉说平凡的琐事,自然地流露出情致,他喜欢用有诗意的语言,用短句或词语单独成段,形式像诗歌。如《复仇》,“......骆驼的铃声在柳烟中摇荡。鸭子叫,一只通红的蜻蜓。惨绿色的雨前的磷火,一城灯!嗨,客人!”[1]通过诗化的语言描绘出了如烟浩渺的境界,可以说是汪曾祺小说的神来之笔。在叙述节奏上,能够做到张弛有度,任何情感都不写到极致,适当的留白使小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天鹅之死》中,“......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这段文字有着比较朦胧的诗意,如果将空白的部分进行补充,就没有原来的诗意,也会显得比较乏味。 二、西方现代文W对汪曾祺小说的影响 (一)西方现代主义作家 汪曾祺不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他的小说有着明显的现代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他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时的影响,在进入文坛之初就开始接触外国文学。 在汪曾祺自己看来,契诃夫和阿索林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他觉得契诃夫是真正的现代作家,作品洒脱自由,好像将任意组合文字就能够形成一步作品,汪曾祺喜欢契诃夫的自由、不受文体模式的束缚,并且更加关注生活。汪曾祺的创作思想、艺术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契诃夫的影响。对于阿索林,他认为阿索林的小说像是安静的小溪,但是又充满活泼。汪曾祺也继承了阿索林灵动恬淡的写作风格。阿索林的小说没有刻意的对人物形象,也基本上没有情节,更没有充沛的情感,是利用比较细腻的眼光观察生活,这也是汪曾祺的创作美学。 此外,汪曾祺的创作也受到了卡夫卡的一定影响,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但是并不是明显的象征,而那时一种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象征,其中的韵味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品尝。汪曾祺在40年代时观念也出现了变化,对写作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认为真正的小说应该是现在进行式的,一切都像真的,并且没有解释说明,也没有过分强调,是绝对真实的写照,随处都有象征,但是又没有象征的“意味”,是自然的[2]。这种想法就是受到了卡夫卡的影响。 (二)西方现代艺术 汪曾祺在创作中也应用了一些西方叙事学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叙事。 汪曾祺从4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意识流小说也是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他阅读了很多翻译的小说,涉猎很广,他的创作受到了意识流方法的影响,比如《绿猫》、《复仇》、《小学校的钟声》、《礼拜天的早晨》等,汪曾祺意识流小说有着散文化的特点,如《复仇》,“山越来越高,......路像一条长线,无穷无尽地向前面画过去。”[3]这本来是描写复仇者的心理,是一种意识的无规则活动,但是作者写连绵的山、无边的天以及弯曲的路,好像是没有希望。于是人们能够看到这是一个执着又孤独的复仇者。40年代是比较动荡的时期,这时汪曾祺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表现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孤独,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消极性是一样的。如《绿猫》,通过“我”的视角讲述夜深人静时,人物复杂的回忆以及思绪,“我”的意识流动,是主观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是通过客观事物引起的,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观世界的不同。 汪曾祺小说中有很多意境之美,意境是通过很多方法进行描写的,汪曾祺小说中有很多风物的描写,在他诗化的小说中注重情绪和想象的描写。如《昙花、鹤和鬼火》就是纯风物描写的小说,主人公李小龙看到了昙花、白鹤、鬼火的美,“忽然又飞快了,聚在一起;又散开了,好像笑了,笑得那样轻......”[4]这里描写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阴森的鬼火,而是柔美灵动的。这三个意境十分美,但也是稍纵即逝的,在描写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忧伤。这些原本平淡的事物通过汪曾祺的描写,变得充满韵味、充满想象。 三、结束语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深受传统与现代的影响,他的小说可以像清泉一样澄明透亮,又可以向迷雾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平凡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一股力量,牵引着人们走近汪曾祺和他的小说,汪曾祺的作品虽然没有鸿篇巨制,但是他的作品却像是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值得我们一步步去攀登和踏寻。 中外文化论文:论中外文化差异对教育翻译的影响 【摘 要】文化和语言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社会文化环境产生语言,同时也影响着语言,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本文通过描述不同语言之间文化的差异,围绕在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中外文化差异,来阐述并且分析文化背景、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各种影响,并结合实际说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教育翻译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 【关键词】中外文化;差异;教育翻译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翻译的字面意思想要理解不难,但真正要做起来却实属不易。在翻译中,我们发现,语法和句子结构并不会给我们造成真正的困扰,而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历史因素造成的言语活动的负迁移才是造成真正困难的原因。 在教育翻译中,造成错误的,一般不是由于词语的表述不当导致的,而是对不同文化的错误理解造成的。正是因为文化和语言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知识,关注其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确切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思想。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自主进行合适的处理,使译文既能不偏离于原文,又能符合源语言的表述习惯。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心理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不了解不同语言内在的不同的社会文化,也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通之处。通过分析中外文化差异,本文提出存在的主要差异以及对翻译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文化理念的差异 儒家文化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的“和”的观点在中国的文化上有着重要的体现,“和”强调了平衡、对称、统一的中国造型方法,以规规矩矩、四平八稳为最美。“和”观念更为注重的是天与人的和谐、社会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注重天地人和,它强调了群体的价值,认为个体产生于群体之后,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之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后天的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会对思维方式造成主要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环境中成长的人们,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人们通常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所描述的问题内容也就存在差别。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加擅长形象思维,他们把事物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和”的思维模式,即更注重平衡与和谐。因此,汉语更加注重语义,语义变化非常大,同一句话即使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着各不相同的含义,这也是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最好体现。而西方人更加擅长逻辑思维,他们经常将要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从细节之处进行深刻分析,这也是西方文化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加深合理的思维认识,合理的分析不同文化间的表达方式。 二、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影响的一定性 文化和语言二者息息相关,语言在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影响的表征 1.信仰不同引起的翻译不对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的动物象征是龙,龙代表大气磅礴的民族精神,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中国有“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说法。但在国外文化中,龙是恐怖的动物,代表着邪恶。 2.受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影响的翻译不对称 我们遇到熟人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会说“干什么去啊?”“您吃饭了吗?”如果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将这类的话直译,那么绝大多数西方人听了都不会开心,他们不能理解其中深意,也难以接受,甚至于认为你干涉了他们的自由。 三、克服教育翻译受中外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显然, 翻译工作者只有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理解两种语言之中的文字的其中含义。 (一)在教育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中外文化意识,提升中外文化感应能力 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必要深刻地掌握和理解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从而准确地把握不同语言文字的含义。对于教育翻译而言,我们要加强自身的中外文化意识,提升中外文化感应能力,准确把握翻译材料中的文化内容及细节,以免产生错译、漏译等问题。 (二)在教育翻译的过程中加强中外文化素养 文化对于中外语言翻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不断学习中外文化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中外文化修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重视和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 加强自身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可通过浏览一些中国的历史故事、文学名著、观看历史影片等。 2.重视和加强英语文化教育 作为译者应该从多个渠道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如:阅读外国文学著作、观看外国影视作品、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进行国家间的文化习俗的比较等。 四、结论 翻译受中外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首先忠实于原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互为弥补和完善,挖掘其更深刻的含义,完成文化思想的转化。这些方面在教育翻译中也应深深地体现出来。 中外文化论文:梁实秋与中外文化 内容摘要:梁实秋的一生深受中外文化影响,他发表评论、创作散文、翻译莎士比亚、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可以说是自由地游走于中西文化。本文从他的家庭环境、启蒙教育、清华求学、美国留学、人生选择等方面探究多元文化对梁实秋的影响。 关键词:梁实秋 中外文化 人生选择 自由 保守 当代文坛鲜有作家能像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大家那样,去深入的学习、了解、领悟、吸收中西方文化,并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这些大家有一些共同点:出生于晚清、成名在民国,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感受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的多元碰撞。他们都曾在国内潜心求学,之后选择漂洋过海,再回过头来,用各自已经形成新的的眼光来观照亟待觉醒与振兴的中国。胡适如此,鲁迅如此,梁实秋亦如此。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往往决定这个人的心性、视野、格局与情怀。作为学者和作家的梁实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成就了他的灿烂人生。 一.家庭环境:传统与现代 梁实秋出生的1903年,其时正处于清朝的尾声,一个不断衰微的王朝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与喘息,在这个老大帝国京城的一个胡同里,梁实秋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 他的“老家在北京东城老君堂”,“这是一栋不大不小的房子,有正院、前院、后院、左右跨院,共有房间三十几间,算是北平的标准小康之家的住宅”;他的家庭“不是富有之家,只是略有恒产,衣食无缺”。[1]所以在他的儿时记忆里,有的是商店林立的东四牌楼,卖着汽水和蜜饯桃脯的干果铺子,能买到英文教科书《汉英初阶》及墨水钢笔的汉英图书馆,佛堂改成的书房,院子里的紫丁香、梨树和西府海棠,“天棚鱼缸石榴树”、“大放光明”的电灯、“生怕削断了手指”的电扇……在这样的环境里,梁实秋开始触碰传统和现代。 长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族,不可避免地要适应长幼秩序、膳食规矩、祭祀礼仪,但让梁实秋记挂更多的是胡同里“打糖锣儿”的声音,夜晚钻进被窝齐头睡在炕上的欢声笑语,祖父的慈祥与呵护,母亲的怜爱与严格……这些像一道光一样照亮了他童年那颗幼小而又温暖的心灵。 二.启蒙教育:学堂与小学 梁实秋六七岁的时候进了内政部街西口内路北的一个学堂,在这所学堂学得了什么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开学那一天,学生们都穿戴缨帽呢靴站在院里,只见穿戴整齐的翎顶袍褂的提调学监们摇摇摆摆的走到前面,对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领导全体行三跪九叩礼”。[2]梁实秋以这种极富传统文化意味的仪式开始了他的学业。之后他跟着家里请的一位教师学习了一段时间,接着又去有贵族学堂之称的陶氏学堂读了两年。 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终结,中国完成了一次变轨,一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教育的剧烈变革到了爆发的时间节点。对梁实秋来说,这当然不仅仅意味着减去辫子,他的童年生活也随之改变。“革命以后,情况不同了。我的家庭也起了革命。我们可以穿白布衫裤,可以随时在院里拍皮球……”[3]“民国成立,薄海腾欢,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先生不愿到南京去就职,嗾使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部队与阴历正月十二日夜晚兵变,大烧大抢,平津人民遭殃者不计其数。我亦躬逢其盛。兵变过后很久,家里情形逐渐稳定,我才有机会进入公立第三小学。”[4] 东城根新鲜胡同的公立第三小学,既称“小学”,说明是新式教育。课程不仅有国文、历史、地理、习字,也有算数、英文、体操等科。在这里,梁实秋接受了启蒙教育,夯实了他的学习基础。他的启蒙老师周士毕壬的教导和训育,对他人生习惯的养成影响很大。“我记得他特别注意生活上的小节,例如纽扣是否扣好,头发是否梳齐,以及说话的腔调,走路的姿势,无一不加指点。他要求于我们的很多,谁的笔记本折角卷角就要受申斥。我的课业本子永h不敢不保持整洁。……在我们心目中他几乎是一个完人。”[5] 三.清华求学:美国与爱国 1915年,梁实秋以直隶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在那时尚不大引人注意”,“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6](学校创立是由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在这里的八年求学时光,让梁实秋收获颇多,难以忘怀。因为是预备留美的学校,清华在教学上既管理严格又处处模仿美国,这对梁实秋大有裨益。 清华对新生管理严格,起床、洗漱、就餐均有要求,甚至规定学生每两星期要向家里写家信一封、身上不许带钱、一星期洗澡至少两次、禁止看小说等等,一旦违规,就会受到处罚,“闭门思过”。这一切在后来被梁实秋所理解:“我们事后想想陈莜田先生所执行的那一套管理办法,究竟是利多弊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本来是应该在幼小的时候就要认识”,“我从来不相信‘树大自直’”。[7] “清华特别注重英文一课”,[8]上午的课如英语、作文、公民(美国的公民)、数学、生物等一律用英文讲授,又有林语堂先生、孟宪承先生这样 “难得的好老师”,梁实秋因此受到了极好的英文训练,这为他日后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和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的成就打下了基础。两位美籍女教师教导他练习使用“议会法”,让梁实秋体会了孙中山先生所谓的“民权初步”和民主社会的集会艺术,还教学生们“题目到手之后,怎样先作大纲,怎样写提纲挈领的句子,有时还要把别人的文章缩写成大纲,有时从大纲扩展成为一篇文章,这一切其实就是思想训练”,“美国的高等学校大概就是注重此种教学方法”。[9]梁实秋的国文老师徐镜澄先生,最独到的地方就是改作文,教梁实秋许多作文的技巧,梁实秋“终乃接受了他的‘割爱主义’,写文章少说废话,开门见山;拐弯抹角的地方要力求挺拔,避免`茸”,[10]多年以后,作为作家的梁实秋的文风淡雅自然,当与此有关。其他诸如音乐、数学、生物、手工、国画、体育等科,虽不是他之所长,却也让人回味。 毕业前一年梁启超的一次题目为《中国韵味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对他影响甚大。任公先生的学问和风采彻底征服了年轻的梁实秋,以至于梁实秋后来写到:“我个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这一篇演讲所鼓动起来的。”[11]在清华,梁实秋仔细阅读过胡适、周作人等人的著作,“《新潮》、《新青年》等杂志更不待言是每期必读的”,[12]如此说来,梁实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缘分其实在那时就已经注定。 在一个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作为学生的梁实秋有着最朴素的爱国情感。清华上午的课一律用英文讲授,教师一部分是美国人,这激起了梁实秋的“反感”,“对于洋人偏偏不肯低头”,“上午在课堂就偏偏不驯服。而且我一想起母校,我就不能不联想起庚子赔款、义和团、吃教的洋人、昏聩的官吏……这一连串的联想使我惭愧愤怒。我爱我的母校,但这些联想如何能使我对我母校毫无保留的感到骄傲呢?”[13]在清华读书期间,梁实秋也曾以爱国学生的姿态参加了“五四”运动。 四.美国留学:思想和学术 梁实秋对毕业出国一事,“一向视为畏途”。[14]早他一年到美国的闻一多劝他出国见见世面,“事实上清华也还没有过毕业而拒绝出国的学生”,他的恋人程季淑女士深明大义地支持,所以无奈也好、不舍也罢,这种种因素还是促成他迈出了去美国留学的步伐。 1923年8月,“清华葵亥级六十余人在上海浦东登上‘杰克逊总统号’放洋”。[15]带着与恋人的“三年之约”,带着她绣的“平湖秋月图”,带着新做的西服和国旗,梁实秋出发了。在这艘船上,还有两位当时已经成名的作家:冰心和许地山。 梁实秋到了美国,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哈佛大学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研究所学习、进修,1925年获得哈佛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这期间,他的思想体系逐步建立,他的学术才华开始显露,而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欧文・白璧德。 欧文・白璧德(1865C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美国文学批评家,新人文主义思想的领军人物,“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梅光迪、吴宓都曾师从于他。梁实秋评价他“是一位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保守主义学者”,“他重视的不是‘创造力’而是‘克制力’。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有多少事他没有做。白璧德并不说教,他没有教条,他只是坚持一个态度――健康与尊严的态度。”“白璧德对东方思想颇有渊源,他通晓梵文经典及儒家与老庄的著作”,[16]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相似之处,当这种西方文艺理论与梁实秋身上的中国传统观念汇聚融合,就造就了梁实秋理性与节制。 1924年秋天,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选修了白璧德教授的“十六世纪以后的文艺批评”,“觉得他很有见解,不但有我们前所未闻的见解,而且是和我自己的见解背道而驰”,“我读了他的书,上了他的课,突然感到他的见解平正通达而且切中时弊。我平夙心中蕴结的一些浪漫情绪几乎为之一扫而空。我开始省悟,五四以来的文艺思潮应该根据历史的透视而加以重估。”[17]就是在这个时候,梁实秋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批评文字《论中国现代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他以新人文主义的思想对新文学进行了一次反思。梁实秋后来的《文人的纪律》、《文人有行》等文,“都可以说是受了白璧德的影响”。 就在梁实秋在美国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做出了回国的决定。对于当时的情况,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写到:“我爸爸上美国留学,我妈妈等他三年。我爸爸本来应该念四年回来,可是三年就回来了,因为说好了三年,不回来怕我妈妈跟别人结婚。那时候妇女只要家庭一给说好了,包办了,你愿意也得愿意,不愿意也得愿意。所以他三年以后就回来了,回来以后就跟我妈妈结婚。”[18]就这样,梁实秋结束了美国留学生涯,回国实现了当初的“三年之约”。好在此时的梁实秋在思想和学术上已经开始通达,他将用新的眼光来观照这个国家。 五.人生选择:自由和保守 1926年,梁实秋归国。先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后由于时局动荡前往上海。 在上海的梁实秋以新创刊的《新月》杂志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评论,参与了当时的影响重大的文学论争。“我当时的文艺思想是趋向于稳健的一派,我接受五四\动革新的主张,但是我也颇受哈佛大学白璧德教授的影响,并不同情过度的浪漫的倾向”、“我自己觉得我是处于左右两面之间。我批评了普罗文学运动,我也批评了鲁迅”。[19]梁实秋以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创作不应该受阶级的约束、思想自由等观点与左翼文坛展开论争,成为当时两大文艺思潮对立下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国家的自由主义作家不可能完全无视民族、国家的呼唤,他们也是以自己的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通过也许更为曲折的道路,与自己的民族、人民以及社会生活保持着或一定程度的联系。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20]回忆《新月》杂志,梁实秋说:“老实讲,文人对于劳苦的大众总是同情的,中外古今并无二致。”[21]回忆抗战时期,他写到:“离开北平的时候我是写下遗嘱才走的,因为我不知道我此后命运如何。我将尽一份力量为国家做一点事。”[22]不管是在清华“对于洋人偏偏不肯低头”的梁实秋,还是带着国旗去美国留学的梁实秋,亦或是抗战时期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梁实秋,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从未改变。只是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激进”、“保守”这两条路线上,梁实秋选择了后者。 1939年后梁实秋陆续发表过《雅舍小品》,加上其他一系列的散文,奠定了梁实秋现代散文大家的地位。有太多的评论家严谨细致地研究过他的文章,并从“技术”层面总结了他的散文风格。其中有不少人从梁实秋的文化背景和当时情况出发,分析了梁实秋散文语言和内容上的特点。关于梁实秋散文,本文要提的一点是:梁实秋的散文风格是他自由和保守的人生选择投射在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必然。梁实秋是一个文品与人品高度一致的作家,也是一位前期和后期高度一致的学者。在一个呐喊和斗争占主导地位的大的时代背景里,他在创作上依然选择不被政治左右,拒绝激进,因此,他的散文走向了从容旷达、淡雅自然、幽默闲趣。 梁实秋的自由与保守,似乎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他的文艺理论和散文创作因而在当时并没有那么灿烂夺目。然而,当喧嚣落幕,我们终于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里发现了梁实秋的文化坐标与精神价值。 六.结语:马褂与西装 翻看梁实秋的照片,他穿的不是马褂,就是西装,这正是中西两种文化的象征。梁实秋的一生深受中外文化影响,他发表评论、创作散文、翻译莎士比亚、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可以说是自由地游走于中西文化。他的成长及求学经历充满了中外文化的元素,而正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梁实秋选择了自由与保守,这也成就了梁实秋的灿烂人生。 “父亲死的时候,穿着一身中式的长袍马褂,不要穿西装。他上美国去,人家让他入籍,他说我不入美国籍,我是中国人,我以是中国人自豪”(梁文茜语)。[23]文化无国界,但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在文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执持。 中外文化论文:中外文化差异对公益广告语翻译的影响 摘要:公益广告是一个体现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尺,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公益广告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对于英语语言研究者来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公益广告语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分析了影响公益广告差异的文化因素,并提出了中文公益广告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公益广告 文化差异 翻译 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其背后承载的信息常常具有本地的文化印迹,公益广告与其他广告不同,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公众切身利益服务,具有社会的效益性。它通过传达某种观念,倡导大家多多关注社会性问题,用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或引导某些社会事业。基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公益广告在中西方也具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翻译现状,分析影响中外公益广告差异的文化因素,并给出合适的翻译方法。通过研究公益广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促进国际交流和社会发展。 一、文化与广告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的传承一代一代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广告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广泛地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各种电视媒体、网络,甚至是居住环境周围的大小街道,无一不充斥着广告的身影。从根本上来说,广告是文化发展的一种产物,不断提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广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文化发展的产物,广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它的功能,无论是广告策划和创意,还是广告制作和,都必须对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中英文公益广告间的文化差异,我们首先要了解广告和文化的关系。第一,广告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它也直接反映了所属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广告现象一旦产生,又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广告现象具有超自然性、整体性和形态性,它是人和社会的产物,它有具体的存在方式,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价值观念。第三,广告创意源于文化,源于生活。一个民族的文化能提高广告创意的内涵,也会给广告创意带来独特的个性。 二、影响公益广告差异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价值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而东方重视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提倡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中国人主张团结一致,尤其是遇到天灾人难时,集体主义精神就表现得更加强烈。如汶川地震时,我们会看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宣传。 而西方人不同,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也喜欢随心所欲,他们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无法保障,更何谈集体利益。此外,西方国家和政府也大力维护他们的个人利益,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这种截然不同的观念用在公益广告上,表现自然不同。例如:同样是森林防火的公益广告,在中国,我们习惯用“森林防火,人人有责”来作为森林防火的标语,而在美国,他们倾向于用“Only you can prevent forest fires”的标语,译成汉语就是“只有你能阻止森林火灾”。 (二)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是一个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渐形成的,不会轻易改变。社会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超强的控制力,是潜移默化的,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着密切关系。由于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大家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表示同一事物的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词义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 ,古代的皇帝自比为“真龙天子”,中国人也自称“龙的传人”。人们也常用“望子成龙”来表示希望孩子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而在西方人眼里,“龙”(dragon)是一种邪恶的东西,有着不好的寓意。再比如说狗,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们也特别喜欢在家里养狗。常见表达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因此西方人对于吃狗肉十分反感。而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常常带有贬义 ,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等。在颜色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吉祥、热情、温暖、热血。中国的国旗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革命。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贴红对联。“红双喜”“红喜事”寓意令人高兴的事。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红色还有浓郁的政治色彩,象征着革命和兴旺。但红色在西方国家却不受欢迎,他们认为红色代表着血腥、危险、恐怖,尤其是在“9.11”事件以后。英语中红色(red)就有许多贬义的用法,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在北美的股票市场,红色表示股价下跌,所以美国人用“赤字”(red letter)表示亏损。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通过宗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在不同的地区,他所创造出来的宗教必然带有当地文化的印记。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而在中国佛教徒较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佛教对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发展,同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人们相信有“佛祖”在掌管着世上的一切,中国成语中就有“借花献佛”一词,来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送给要讨好的人。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将人看作上帝创造的最珍贵的东西,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并对自然有强烈的征服欲。西方人一出生就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宗教的虔诚。他们认为上帝可以创造一切,因此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四)审美标准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公益广告在与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结合时,便具有一定的审美特色,这不仅给人以启迪,而且给人以美感。公益广告的设计往往吸引公众的眼球,画面与文字的结合更能清晰地传达出广告中的文化信息,让人一目了然,也以此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因此,审美标准在公益广告中很重要。 中国的公益广告偏向于用含蓄的手法传播人性之美,唤醒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感。例如一则《我要上学》的公益广告,广告中小女孩那双闪亮的大眼睛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贫困山区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相对而言,西方人更喜欢直观型公益广告,西方的广告文化崇尚个性,强调特色,在英语国家的公益广告中,外国人喜欢使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例如,西方国家常常喜欢用安全套的滑稽用法来呼吁人们预防艾滋病。国外的一则禁烟广告将人的肺设计成无数只蜜蜂的集合,一个人伸出打火机想去点烟,图片右下角一句标语“Your lungs are more sensitive than you think ,stop smoking”。广告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暗示。 三、中文公益广告语的翻译方法 (一)词汇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类的现象,有时候汉译出来的英语与中文意思大相径庭,这就为公益广告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在翻译公益广告语时要注意词的褒贬、轻重,还要考虑词与词的搭配,尽量译出中文的含义及其色彩。例如:中国的一则公益广告宣传语“五讲四美三热爱”曾有人译成“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四个美人)and three loves(三个情人)”,这样译出来的意思与广告原本的意思背道而驰,而且外国人也容易误解。得体的翻译可以是“Five stresses,four points of beauty and three aspects of love”,在原译文的基础上加上几个词,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二)词类的转换 汉译英中常常需要进行词类转换,鉴于汉语中习惯频繁使用动词,而一个英语的句子表达往往只有一个主要的动词,所以将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或其他词类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在某些公共场合我们常常会看到诸如“严禁酗酒”和“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标语,西方国家习惯用“No alcohol”“No smoking”表达,而不是“Don't drink alcohol”“Don't smoke”。名词的选择更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适当进行词类转换可以使译文更通俗易懂。 (三)句型的转换 公益广告中的语言本身具有灵活、简洁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学会灵活地进行句型转换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一目了然。既可以把句子译成词组,也可以把词组译成句子,还可以在句型之间相互转换。例如:“关注环保,低碳生活”可以译成“Care for the world creatively”,把并列词语换成一个祈使句,这样既表达了基本意思,也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可谓恰到好处。再如:“请勿践踏草坪”译成“Take care of the meadow, please”比“Don't trample the meadow, please”要好,肯定句的表达比否定句显得更有礼貌,语气也更温和。 (四)汉语四字结构的译法 大量使用四字结构是中文公益广告标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四字Y构表意精准,读来朗朗上口,也充分体现了汉语文化的特征。一般来说,英文的公益广告语讲究简单直接,通俗易懂,因此,译者在注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翻译规则,灵活地将四字结构翻译成英文,准确传达出中文意思,使译文流畅地道。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可以译为“ United as one, we determine to tide over the hard times”。再比如:“小心轻放”在英语中就有对应的表达“Handle with care”,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既传达了原文的基本意思,又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四、结语 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对于我们学习中西方语言、研究公益广告语的翻译等具有重要意义,公益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它蕴含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信息,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因此,在翻译中西方公益广告语的同时,我们应该在相互理解并且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方法,创造出精准而得体的译文,为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中外文化论文: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动态 感谢敦煌研究院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赵声良副院长让我讲一下近年来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动态,但是这个题目比较大,所以我择要把跟敦煌有关的话题就我所了解的近年发展的趋势,做一个简单的报告。 从动态方面来讲,现在丝绸之路讲得非常热,但是过去没有一门丝绸之路专业,主要有中外文化交流史,或者中外关系史,或者中西交通史专业。过去对做丝绸之路,我们觉得有点不太专业一样,但是近年有所改观。这种改观,我不是说它不对。作为中西交通史这样的中国传统学科发展来讲,早期有几位大家,像张星R、冯承钧、向达、陈垣、陈寅恪、岑仲勉,等等。前面三位是专门做中西交通史的“三大家”。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一代,像孙毓棠、张广达等也做了很多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但是他们毕竟受了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孙毓棠改行搞近代史,但是他们带了一些学生,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就逐渐见了成果,像余太山、刘迎胜等先生。这是总的学科上的人物大致的脉络情况。 在中外关系史方面,分别为传统史籍、外文古籍、胡语文献、考古资料几个方面。这是大家比较集中研究中外关系史的话题。 传统古籍方面,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从《大唐西域记》、《法显传》到《东西洋考》,关于这些的研究好像已经穷尽了一样。近年仅出版了朱玉麒整理的徐松《西域水道记》。但是我觉得,其实很多是可以重新做的。比如《大唐西域记校注》一卷应该有一本,《大唐西域记》里面没有一张玄奘看到的佛教遗迹的图片。以现在的研究条件是可以加上图的。比如考古学家的遗址平面图,还有玄奘看到的很多尊像,只要现在还存在的,都可以加在《大唐西域记》中。 外文古籍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是很薄弱的,但是前景很好。过去,对于希腊、拉丁史料,耿N翻译过,现在又出版了英文版,可以对照着再做工作。可以从西方整理的希腊、拉丁文本里重新辑录有关东方的文献。这些东西,目前没有人做。另外,波斯、阿拉伯文献的量相当大。在中国,除了穆根来、汶江、黄倬汉翻译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宋岘翻译的《道里邦国志》外,其他都没有人做。西方的殖民主义时代已经结束,他们越来越不关心这些,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中国学者应该接着继续做下去。像塔巴里《年代记》的完整英译本已经出版了,《史集》版本的调查都已经结束,但是没有很好的译本翻译出来。我们现在所用的《马可波罗行纪》的版本是20世纪30年代冯承钧翻译的。他依据的底本是沙海昂本,非常差的。而国际通行的是伯希和和穆尔合作的百衲本,中国学者很少用它,调查国内图书馆所藏也没有几本,完全不能和现在的我国关于蒙元时代中西交通研究切合。这些都是非常紧迫的东西。 另外一个跟敦煌吐鲁番相关的是胡语文献。过去讲,中国学者要夺回敦煌学研究的中心,并且我们已经夺回了这个中心。但是胡语这一块还不是中心。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读通粟特文和吐火罗文。季羡林先生不在了,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吐火罗文。实际这方面的天地非常大,包括敦煌、吐鲁番都可以做很多工作。然后是梵文写本。我们的期刊发表很多研究北道、南道的造像的论文。这些造像不是根据汉文本画上去的,而是根据当地的梵文本和吐火罗文本画出来的。梵本和吐火罗本经过了一百年,都已经被翻译出来了。所以应该可以和洞窟的这些壁画做重新的对照。关于摩尼教的东西,现在更多的关注点在霞浦文书上。葡萄沟水盘遗址出的文书最近全部都已经编了目录。德国人在不断地推进这个事情,他们有一个黑皮的《德国东方写本目录丛刊》,还有《柏林吐鲁番文献丛刊》。其实它们跟我们的敦煌吐鲁番研究非常密切。当然石窟考古是不断地推进中外关系史的一个有力的强点。像安家瑶做的玻璃器研究,赵丰做的丝绸研究,齐东方做的金银器研究,林梅村做的西域文明,还有钱币、石刻研究,等等。比如洛阳的景教经幢,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印证敦煌抄本重要性的材料。但是基本上是在景教的圈里在用,在敦煌的圈里没有用。但是从写本上来看,拿一个经幢和写本来对照,可以复原这个卷子。 近年比较有推动的还是粟特方面。不客气地说,粟特人在中国,中国人已经占据了话语权。从蔡鸿生先生、姜伯勤先生,一代代学者的努力还是很明显的。关于粟特本土的研究还差很多。中国学者反应比较慢。随着“一带一路”的说法提出之后,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大的推进。但是现在到市场上找关于丝绸之路的书,真正上学术层面的就是刘迎胜的《丝绸之路》、吴芳思的《丝绸之路2000年》、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等等。 以上我粗糙地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学科背景和发展做了一个简单介绍。 从刊物上来讲,《敦煌研究》的整体发展是非常好的。从试刊到今天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过程。今天我们的期刊得到了优秀期刊的称号,也得到了一个很大的资助。其实,敦煌研究院一直是我们的期刊最强有力的支持。 对比《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学辑刊》、《敦煌学》、《吐鲁番学研究》,我们的这个期刊是非常拔尖的,非常有特色。但是也要考虑到现在的杂志越来越多,比如现在有《西域研究》、《西域文史》、《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欧亚学刊》、《丝瓷之路》,以及将要创办的三个杂志《丝绸之路研究》、《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丝路文明》,这些期刊都是抢夺我们的稿源的。所以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那就是:敦煌石窟、敦煌文献、敦煌简牍。这三条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要立足这些才能保持我们的特色。另外,我觉得《敦煌研究》成功的一点,就是它办刊早。在它创办的时候,全国的石窟寺没有杂志,所以我们期刊过去占了一个先机。过去我们把各个石窟佛教美术考古都囊括在敦煌研究中,所以现在应该按照丝绸之路沿线,辐射到全国,同时应该要走出去,一定要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然后到日本、朝鲜、韩国,所有的佛教美术、粟特文化考古的|西都囊括在这里。 最后一点:一本杂志,我们将它办到这个程度,我们有很多自豪感和成就感,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更上一层楼。 1. 把住学术关。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个高手推荐来的文章,我们要相信它就是一篇好文章。我们可以接受这种人情稿,但是这种人情稿是要有学术含量的,要把握住文章质量。如果进来的稿子真的不行的话,不要勉强,不要发表。 2. 推进国际化和全球化。加强自己期刊英文的推广,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微信。 3. 解决胡语文献的排版问题。中国目前的排版还是头疼于胡语文献的上边一个点或下边一个撇,这些问题一定要解决,并且是可以解决的。 4. 发挥编委和专家的作用。编辑部审不了的稿子,一定要请专家,并且不一定是编委来审稿子。 中外文化论文:中外文化的双向关系 中华文化对海外文化的影响,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李约瑟和一些研究中西交通史学者们的研究和引录的资料,在世纪之初,中华文化的器物制作、社会风习和法律作用等内容都已被西方人士以羡慕的眼光写入他们的著作中。当然有许多资料是经中亚各国转手,或由西方来华人士传播出去的。对东方的影响更为明显,即以中华纪年方法为例,自汉武帝立“建元”为年号,至清宣统止,二千余年相沿不衰,而周边的朝鲜和日本等都加以借鉴而推行使用,至今日本犹以平成为年号。唐代文化鼎盛,日本派出遣唐使十数批,不仅亲炙中华文化,而且舶载回国的中华典籍近二千种。至于鉴真大师东渡,弘扬中华文化,更是久已脍炙人口的佳话,至今犹被日人尊崇,专庙奉祀。宋代茶文化的发扬与日本茶道具有血缘渊源,当今日本茶道各流派仍奉陆羽为茶圣。至其书画、插花等事也均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日本几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市场。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日本接受外来文化并不原样照搬而是改变包装,尽量“和化”。明初郑和七次航行海外,赍送典籍文物,使南洋等地“大小共三十余国”广沐中华文化。晚明以来,特别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些儒家学者如朱舜水等不事新朝,泛海东渡,在日本传播理学,称儒学一大宗师;福建黄檗山开山普照国师隆琦,俗姓林,号隐元,于明光宗泰昌元年29岁时,在黄檗山正式剃度为僧,从鉴源禅师研习经典;清顺治十一年63岁时东渡日本,宣扬佛教,沟通中日文化,成为明清之际的名僧,日本延宝元年(康熙十二年)卒于日本,年82岁。这两位儒释大师为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就在清初的时候,中国一部从宋代就传入日本的民间识字读本《三字经》也竟流传到俄国和欧洲,后来更被英、美、德、法等国的学者译为英、法、拉丁文本,也可见中外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近代以来,中华文化还曾对外产生过某些政治影响,如魏源的《海国图志》流传到日本,有多种刊本,不仅使日本民众从中获得西方史地知识,而且对明治维新也有推动作用。 18世纪以来,西方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文明明显增长;但是,社会精神文明却出现空虚沦落。文化与文明虽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但源头活水不一定都是顺流而下,也可能出现逆水回转的滞退现象。文化愈发展,文明愈堕落的逆向现象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其原因就是由于文化包含有三个层次,即表层的器物层,中层的理论制度层,深层的文化层,只有三层共建才是完整的文化结构。那时西方人士很羡慕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既不像希腊文化那样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像印度文化那样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推崇和主张以人文主义,即人伦思想为核心。中华文化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成“天人合一”的模式,司马迁所主张的“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载入史册;对于人和神的关系也处理成一种泛神观念,即凡是在人周围的神都是以人的意愿去确定其存在和命名的,“祭神如神在”正是对这一意愿的典型概括。中华文化对人际间的现实关系非常注重:如仁人爱物、尊老爱幼、人伦纲常以及“未知生,焉知死”等等论题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而这正是当时西方社会所希望和羡慕的,他们想用中华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来针对其社会时弊,并从中寻求慰藉和补益。当前欧美现代化达到高度发展的程度,也面临着道德生活中的精神困扰,因而也像他们的先人那样,想求助于中华文化。于是西方一些学者便以提供新儒学或复兴儒学作为针对时弊的救世良方。这正是中国文化对海外文化的一种吸引力。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发展、完善和建设自己的文化时,不仅要继承和选择本土文化,还要善于吸收和融合海外文化。长期以来,海外文化似乎习惯性地专指西方文化,但不容忽视的还有以日本为主的东方文化。中国在某一时期还有“苏化”问题。从汉晋以来,中华文化就对海外文化从不断探求和选择中来融合发展自己的文化模式,如汉以来的融合佛教文化;唐代长安之成为当时中外文化兼容的总汇以接纳各种外来文化;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大量移植海外文化,甚至大臣(徐光启)帝王(康熙帝)都亲自学习和介绍海外文化;近代之初所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虽有某种狂傲的偏见,但确是当时吸收海外文化的一种明智态度。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西方大量引进海外文化的译书活动达到高潮,已从单纯介绍西方史地知识外,尤集中于政治、科技等方面,在中外翻译家互补短长的情况下译书近千种。在前夕,译书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维新派人物提出了译书应“以东文为主,辅以西方;以政学为先,而次以艺学”的原则,反映了时人想更多更快地吸取海外文化的情绪,但实际上仍以译西书为主。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在维新分子樊锥身上有了强烈的体现,他在《湘报》上发表的《开诚篇(三)》一文中呼号“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效”的主张。又力主仿效明治维新。这可称是“全盘西化”最早的公开号召。清末又有从冯桂芬提出的“中本西辅”,经由“中本西末”而后形成“中体西用”体系。这是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被迫接受传统观念中视为“奇技淫巧”的外来器物层作为“西用”,来改进中国落后的生产力以求富强。在政治行为上体现为清末的立宪运动。立宪运动含有一种图强求存的意念,不能绝对地视之为伪立宪。民国以后,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由于适逢军阀混战的动乱局面,尚难顾及深层的文化观念,即使有也都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或浮游于饮食服饰的表层,难以深入到思想、政治、经济的深层,而真正使西方文化产生社会影响的则是“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出于挽救民族危亡,改造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曾经以无畏的气魄采取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反传统手段,从批判“孔教”入手,向“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猛烈冲击,解除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引进具有海外文化属性的“民主与科学”,作为基本精神来建设新文化。终于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业绩。可惜它未能获得相应的土壤与经济现代化相配合,所以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而它的绝对化反传统手段竟被后来有些人所曲解和利用,导致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态度,从而推荡出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全盘西化”论。这是二三十年代的文化论战中,某些知识分子以放大镜观测传统文化中坏的一面所产生的愤慨偏激情绪的产物。最早是在一本题名为《中国文化的出路》书中所提出:“西洋文化在今日就是世界文化。”这个口号是把西方文化与现代化等同起来,并企图生吞活剥、原封不动地用以实现中国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出现削中国之足适西方之履的弊病。 近年以来,在吸收海外文化问题上还有一种“西体中用”说,主张者还做了诠释说:所谓“西体”就是现代化,就是R克思主义;所谓“中用”就是把中国的实际作为海外文化的载体或媒介。这和“全盘西化”又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是说法动听一点而已,是不可取的。 我们对海外文化的态度是吸取而非照搬,更不是谁优于谁、谁吃掉谁的问题。它是彼此撞击融合而非拼盘杂凑。不是1+1=2,而是1+1=新1。改革开放的现实情景就是后一公式的具体化。我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吸取海外文化中适应我国国情背景和土壤的那些内容,使之与本土传统文化中选择出的有生命力的合理成分相结合,才能为中华民族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即精神与物质两个文明并重的文化,并以之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 (选自《皓首学术随笔・来新夏卷》,中华书局。作者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方志学家,被学界称誉为“纵横三学”的著名学者) 中外文化论文:再辟“丝绸之路”书写中外文化交流新篇章 2010年3月13日,“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暨第二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主场音乐会策划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音乐学院成功召开。研讨会由该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主持,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院长及来自校内外的王岳川、王耀华、李西安、樊祖荫、宋飞、冯文慈、乔建中、罗艺峰、韩兰魁、张援、陶亚兵、赵为民、姚艺君、谢宏、左继承、王军、张天彤、齐燕燕等业内专家,以及台湾南华大学周纯一、韩国国立国乐院舞蹈团指导委员沈淑庆博士等著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专家们以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暨第二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主场音乐会――“丝绸之路”策划为核心,讨论了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多方面内容,并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条路,还是一条“路”? 丝绸之路,原指西汉时期汉使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途经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张骞的西行,既体现了汉王朝强大的综合国力,又深入地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促进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交流。在音乐上,使团将西域各国各地的音乐文化带回中国,既使身处东方的中原大国认识了西域丰富的音乐文化,又通过对其同化丰富了自身音乐文化的发展。正如周纯一教授所言:“丝绸之路是一条路,但也像水一样呈现出流动的特征。这种流动,是知识的流动、族群的流动、文化的流动。” 流动,既是水的形态特征,也充分体现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特点。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正是在这样的“流动”――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中不断成长着、发展着、前进着,关注着外邦,审视着自身,使得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不断焕发出文明生机与文化活力。 中国幅员辽阔,边疆线长,邻国众多。西北有匈奴、突厥,西南有波斯、天竺,东有日本、韩国。漫长的中国古代音乐史,既是中国音乐自身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一次又一次与外邦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盛唐时期,日本、韩国分别派出遣唐使来华学习,将中国包括音乐在内的多方面文化成果带回本国。在上世纪初的韩国,尚存在着包含中国古代乐舞元素的宫廷乐舞;在日本,唐代宫廷乐舞被融入本国雅乐之中,并被尊称为“左方乐”。明代,海上交通兴起,郑和下西洋,以海路作为传播渠道,再一次将中国文明传到了远方,也将非洲、东南亚文化带回中国。因此,郑和下西洋,也常被后世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面对以“丝绸之路”作为主题的音乐会,专家们就丝绸之路不同广度的含义提出了各种见解,并依此拟定演出曲目:1)狭义的“丝绸之路”,即是张骞出使西域所行之路,因此演出曲目的设定应严格按照行程顺序进行曲目排列。2)延展时空后的“丝绸之路”,包括汉朝与西域、唐朝与日韩、明朝的海上交流三个方面,本场演出应将本次上述诸种文化凝练并包含于其中。3)文化符号层面的“丝绸之路”,将“丝绸之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符号,力求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成果“既广又集中”地呈现于演出之中。 专家们结合北京传统音乐节的理念,以及即将在北京同期召开的“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经过讨论,认为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广义化、符号化,既体现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伟大成果,又反映新时代人类文化交流、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望,才是举办本场音乐会的精神诉求。因此,本着这一理念,不但中亚、西亚、南亚诸国音乐文化是本场演出的节目,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欧洲音乐文化也将被搬上本场演出的舞台。 一个符号,更是一个起点! 时至今日,丝绸之路已不再是一条狭义上的交通线,而因着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积淀在新的时代具有了新的意义。 经过专家们的讨论,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暨第二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主场音乐会――“丝绸之路”主题音乐会中的“丝绸之路”已经概念化、符号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素有“音乐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之誉。2010年8月的北京,将继奥运会之后迎来世界各国音乐界的大量同行、专家,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文化交流,也必将推动新时代中国与四海兄弟的文化交流。届时,“丝绸之路”必然带着一个光荣使命,成为新时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标志。 另外,随着国力的增强,一个善于吸纳国外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也有必要将本国的文化大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借文化输出,让世界各国友人再次发现东方,发现中国文化永恒的魅力。研讨会上,提及“发现东方,文化输出”八个字。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大国。但是,纵观历史则会发现,一次又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常是“输入大于输出”放眼全球不难得知,中国以其博大的胸怀吸纳了各国文化,其丰厚的文化元素却尚难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回顾近几个世纪,伴随着西方诸大国崛起,以冲突性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占据了主要地位。然而,当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伟大复兴、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面对引导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使命,以“和”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怎可在新时代再一次缺席? 因此,北京传统音乐节应借此大好时机,让世界各国真正地发现东方――不仅是发现一个现代的中国,也要利用现代人演绎传统音乐、展现历史文明的方式,让不同文明的友人从人性、人文情怀的深度真正发现中华文明的辉煌,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以普适的方式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并以这种文化输出的方式使中华民族参与到撰写全人类文明进程的浩荡队列之中。 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内在机制,中华民族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特质促进了这种交流与融合。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每一次的交流与开放,都给中华文明带来进步。“丝绸之路”主题音乐会,将以秦汉至明清作为时间线索,将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开放用音乐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启示着今日的华夏子孙,将泱泱大国文化再次远播四海的路,就在脚下。 “本次世界大会的主题是‘和谐与人类的未来’,我们希望‘丝绸之路’成为其点睛之笔,通过音乐与舞蹈来展示中华民族如此宏大的历史画卷与面对时代的宽广胸怀,有十分的难度,然而,‘丝绸之路’正是通往人类未来的和谐之路,我们有再创的勇气和成功的信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丝绸之路”将不再是一场简单的主题音乐会,而是带着浓郁而丰富的文化色彩、深厚的历史气息的音乐盛会,又是一个蕴含着历史内涵的文化符号,更是照古观今、借古喻今、承载着今人美好愿望的音乐文化盛宴。罗马教宗本笃十六世曾高度称赞北京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新起点。”让我们共同祝愿,“丝绸之路”主题音乐会、第二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成功举办,将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书写新的篇章! 中外文化论文:谈习语的特点及在中外文化中的差异 摘要:习语的产生是漫长的。在很久以前,人们开始用一些或诙谐或讽刺或暗喻的方法来说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便有了习语。因而它充分的体现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了解习语,便可以了解一段历史,一段文化。 关键词:英汉习语;特点;文化差异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习语的产生与特点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以下我们来做简要的对比说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它们来比喻事物或说明事理,既生动,又达意。由于这些习语用词简练,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reismoreofSampsonthanofSolomonin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二)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如汉语中的“开夜车”不可理解为“晚上开车”;“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释为“高高的山,流动的水”。同样,英语中的“theskeletoninthecloset”、“toputheadstogether”。不能将其对应地翻译成“壁橱里的骷髅”、“把头放在一起”,而要将它们分别理解为“家丑(shamefulfamily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outaplanwithotherpeople)”。 (三)搭配的稳固性 所谓稳固性,指的是组成习语的各个部分(即单词)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拆开和调换位置。汉语中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变为“雪中送煤”;同样,英语中的“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不可换为“atsevensandeights”;“fishintheair(海底捞月)”不可改为“fishmooninthewater”。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腊神话中的“Sphinx'sriddle(比喻难题)”;出自《圣经》的“aJudas'kiss(喻可耻的背叛)”等。 (二)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三)宗教信仰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Buddhism)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等。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或学习时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中外文化论文:浅析唐代的海上丝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摘 要: 自唐代中叶伊始,陆上丝路因受交通阻塞迅速衰败,而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以及南方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海上丝路开始蓬勃兴起。唐代的海上丝路主要有东海(今黄海)和南海两条航线,东海航线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朝鲜和日本,南海航线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和阿拉伯地区。唐代的海上丝路交换的不仅仅是丝绸、瓷器等商品,它更是世界各族人民灿烂文化和宗教、艺术、风俗等交流的桥梁,为世界各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唐代 海上丝路 中外文化交流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基本上都是通过陆上丝路进行的。但是到了唐代中叶,尤其是公元751年唐军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兵败于大食,以及公元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几乎彻底丧失,陆上丝路也就因受交通阻塞而迅速衰败。与此同时,战争也重创了北方经济,但是南方经济却依然保持着持续发展和繁荣,全国经济重心向南方的转移也恰好为海上丝路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加之此时的东亚、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各国等都希望通过海路与唐朝建立经贸往来和友好关系。于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海上丝路蓬勃兴起,而陆上丝路则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唐代,生产丝织品地区以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出名。这些地区不仅能生产出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精美丝织品,而且是唐代主要的造船基地,如常州、苏州、杭州、越州、明州等。在当时,已能建造适宜远航的巨型海船,据惠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常见的一种称为“舱舶”,长达20丈,可载六七百人[1]。还有一种名曰“俞大娘”的海舶,能载重万石以上[2]。这一切都为东南沿海海上丝路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唐代的海上丝路主要有东海(今黄海)和南海两条航线。东海航线一般从登州、楚州(今淮安)、扬州、苏州和明州等港口起航,其主要贸易对象是日本和朝鲜。同以往朝代相比,唐朝与日本、朝鲜的海上往来更加频繁。例如,在唐代,日本的遣唐使共达19次,每次多达500人。公元603―894年,入唐人数达3622人,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实质是变相的官方丝绸贸易。如公元805年,日本遣使270人,每人赐绢5匹,共计1350匹[3]。而日本在这一时期的供品则主要是金、银、琥珀、玛瑙等贵金属或稀有珍品。在这一时期,较著名的中日友好人士有:鉴真、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等,其中扬州高僧鉴真历经5次失败,第六次才成功登陆日本,在佛教上,他起的最直接的作用是把中国的戒律制度带到日本,在日本建立受戒制度,并进而把钻研戒律为主要内容的律宗教传入日本,这使他成为佛教中的独立宗派,并列为奈良佛教的南都六宗之一[4]。此外,鉴真还把唐朝鉴真的建筑、雕塑和本草学等传到了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朝鲜和唐代的贸易较频繁,许多来自新罗的朝鲜人在楚州(今淮安)定居,这些聚居区被称为“新罗坊”,他们经营海上航运,为中朝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海航线主要从广州启航,其贸易对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地区:以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地区和以大食为代表的阿拉伯地区。 室利佛逝于公元7世纪中叶兴起,其领土包括马来半岛、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区,并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这两条东西方必经的水道。所以,它既是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又是中国丝绸传播到东南亚的集散地。《新唐书》对室利佛逝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过军徒弄山二千里,地东西千里,南北四千里而远。有城十四,以二国分总。……其王号‘曷蜜多’。咸亨至开元间,数遣使者朝,表为边吏侵掠,有诏广州慰抚。又献侏儒、僧祗女各二及歌舞。官使者为折冲,以其王为左威卫大将军,赐紫袍、金细带。后遣子入献,诏宴于曲江,宰相会,册封宾义王,授右金吾卫大将军,还之。”[5]由此可见,室利佛逝的国王、王子不仅亲自来到中国,而且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唐代高僧义净去印度求经时,也曾在室利佛逝居住长达十几年之久,他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是研究南亚和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半岛在古代交通中所处地位的重要资料。 印度是秦汉时期海上丝路的终点,在唐代,印度河口、锡兰岛等依然是该地区的贸易中心,并成为连接广州与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贸易往来的中转站。据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中唐时西行求法的高僧共60人,其中取海路的有三分之二[6]。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印海上往来的频繁程度。 阿拉伯地区是唐代海外贸易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在这方面记载最为详细的首推杜环的《经行记》,它翔实地记述了拂H(即东罗马帝国)、大食和中亚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例如《经行记》这样描述拂H人:“气人颜色红白,男子悉著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乾饼。多工匠,善织络。”[7]他还记述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不食自死肉及宿肉,以香油涂发”[8]。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记载了这些国家丝绸工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提到大食时说:“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a、织络者河东人乐h、吕礼。”[9]这说明唐代的丝绸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不仅传到了阿拉伯国家,而且唐代有绫绢工人、金银匠、画匠到了阿拉伯国家去谋生,这对中阿的直接交流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而据阿拉伯商人旅行家苏莱曼的《苏莱曼东游记》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进广州城时,阿拉伯等国的商人就有12万人被杀遇害,由于战争,桑树都砍了,以致影响了阿拉伯和中国的丝绸贸易[10]。尽管苏莱曼所记述的数字有可能被夸大,但是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广州外贸的繁盛景象。 在唐代,强大的封建王朝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并拥有较完善的外贸管理体系和相关法规。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广州设市舶使,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市舶税则成为中央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旧唐书・王锷传》记载:“榷其利,所得与两税相埒。”[11]由此可见市舶税给唐王朝带来的实惠。此外,唐政府还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外来商人只要不触犯唐朝律法,就不仅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而且可以自由信仰自己的宗教,甚至建立自己的清真寺,如广州的狮子寺,泉州的麒麟寺和杭州的凤凰寺,等等。 唐代的海上丝路传播的不仅仅是丝绸等商品,它更是世界各族人民灿烂文化和宗教、艺术、风俗等交流的桥梁,如中国儒家思想、佛教艺术、中医、武术等的外传,以及印度佛教与舞蹈,阿拉伯伊斯兰教等的内传;饮食、装饰、医学、天文学等的相互影响:动植物、珍禽异兽的相互引进,等等。唐朝的主要贸易对象印度、大食、东南亚、拂H等地区都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海上丝路,无疑对世界各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外文化论文: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产业也不断地在迅速壮大,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与国外的文化产业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本文就是从中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我们现在的文化产业状况,首先是在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上来区分中外文化产业内涵之间的差异。其次是从中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分别比较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最后是希望通过对中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中国文化产业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 一、国外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政策与体制状况 由于文化产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哪些领域属于公益事业,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哪些应该是按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各国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现在来看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还是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机制来运行的。此外,技术进步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比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和音频技术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产品的性质。 (一)德国 德国政府定义文化产业包括:文学、图书出版、图书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建筑,博物馆,收藏和展览,音乐,戏剧,电影和节日等等。政府资助的传统文化,单单在戏剧方面,德国就约有160公共剧场和190私人剧院。这些资助资金基本是由地方州和当地剧院来承担,地方政府为剧院和乐队的支出的费用占公共支出约为63%。德国的剧院和乐团每年都能够得到公共资金的资助,金额大概达到43亿马克,相当于0.2%的联邦,州,市的支出。 电影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文化产业。德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中有德国媒体公司与国际电影集团的投资,德国政府正在加强德国电影在欧洲和国际间的合作,并且把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其文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政策支持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在1968年,根据德国联邦电影促进法(FFG)创建促进机构―电影促进署,不仅帮助电影制作也支持电影院,这些资助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电影院,公共和私人资金以及所有电视和视频行业的资助。出版行业也属于文化产业,同样地充满了竞争力。德国的联邦和各州出版报纸发表约370种,期刊约10 000。市场竞争促使报纸文化产业化集中度增加,独立的报纸的数量从50年代开始下降。竞争就导致建立一个大型出版集团。新闻权则是由各州的新闻法律来管辖,并且有来自“德国新闻委员会”这些组织和出版商和记者等组成的自我监督机构的监管。 (二)瑞典 瑞典设有教育和文化部,其主要任务是帮助青年和儿童更好地参与文化活动,支持戏剧、舞蹈和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支撑博物馆,音乐戏剧和交响乐团,瑞士还注意创建一个文化环境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业余文化组织,等等。政府支持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文化的总消费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文化消费是由居民自己承担,如广播、电视、书籍、音频、视频、磁带、报纸和杂志,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是属于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的文化产业。教育文化部资助支出超过70%的资金用在戏剧、音乐、舞蹈、历史遗迹、展览、文学和图书馆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文化产业行业定位 文化产业应该是属于服务行业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 后工业社会化的工业化社会,在欧盟被称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但是其他发达国家则用了其他名称,而服务行业扮演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中国目前的服务行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的33%,就业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相对较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中还是很低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增长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行业。 (二)文化产业的合理位置 文化建设包括两个部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他们都应体现先进文化的方向,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切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新建设。但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文化产业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增加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对音频、视频、旅游等文化产业做出了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音乐,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等创作领域,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打造出具有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5000年的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沉淀为我国创造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扩大,精准定位市场的切入点,在良好的商业运作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产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产业的政策分类 一般国际上把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是娱乐性质的流行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公共需求,这种文化产业的生产组织,大多是商业性质的,盈利目的很强烈对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作要求。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它包括古典音乐,严肃戏剧、诗歌、古典与现代艺术,舞蹈,多是一些比较“优雅”的门类,这种文化产品更多强调其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 不同的文化产业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政策。历史证明:决定文化产业需求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人们欣赏音乐、文学、戏剧和性能及其消费和愿意付出代价取决于人对知识和艺术的理解的程度”。这种对文化的趣味是要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因此,“高雅”艺术和公益文化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的支持,这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基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高雅”艺术、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应区分对待,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发展。 我国已成为WTO成员,文化管理政策也需要调整和相应的加强。一方面要给非营利的文化组织必要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生产、传播、销售等单位,在规范的法治下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加强文化立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充分参与竞争。国家应该制定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深化改革,加强文化立法。文化从业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该方针的指引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创造先进文化和艺术,建立与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相适应而又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充分竞争。 中外文化论文: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外文化差异教学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作为英语课程内容与目标之一,提出了目标要求:“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增强世界意识,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本文主要介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教学,从教学缘由、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中外文化;差异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那么什么才是交流能力呢?简而言之,就是言语不仅要语法正确,还要适宜得体。适宜得体其实质即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就要重视语言文化教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融合。 一、小学英语教学重视文化教学的理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些和熟悉英语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忽视文化差异,就可能发生判断上的失误,交际过程中就可能出现障碍,甚至会产生误会。例如某美国客人称赞其中国朋友的夫人:“Your wife is very pretty.”中国朋友按中国人的传统,谦逊地回答“Where, where(哪里,哪里),”美国客人听了后一脸迷惑,迟疑地说道“Well, everywhere,”因此英语教学一定要结合文化教学来进行。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授原则 (1)实用性。对小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要求文化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与小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对教师、家人、朋友的称呼;打招呼和问候;道谢和答谢;致歉;赞扬和应答;小学生爱玩的游戏和运动项目;重要的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等等。 (2)适用性。小学英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只有结合语言教学讲授文化知识,并且能让学生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之所在,教师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词汇、句子的学习中渗透文化教育,让学生不但掌握其音、形、义,而且能恰当使用。以“dog”一词为例,在中国人看来,“狗”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英语国家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把狗当成最好的伙伴和朋友。故有下列说法: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从对话、课文中寻找文化信息。学习对话、课文时,教师应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语言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流困难甚至出现失误。例如像“You look nice in light yellow”之类的赞扬的话,英语中常用“Thank you”来应答;如果按中国人谦让的习惯说法“No, just so so”来回答,这是不得体的,因为他们特别不喜欢别人寻问有关年龄、收入、等问题,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借助表情、体态语等体验异国文化氛围。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创造语言文化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文化氛围。英语老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英语课堂充满“洋味”,上课时可以不拘一格,借助表情、动作、手势、体态语等来营造一种不同于汉语文化的氛围。例如教学生用食指与拇指做成圆圈状,表示“OK”;伸出并张开食指和中指表示“胜利(victory)”。 2.结合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可以搜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组织或动员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情况,主要是日常生活工作情况。 综上所述,学习英语过程中注意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小学英语教师要在传授英语语言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文化教学,帮助他们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民情,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真正学好英语,为将来走向社会、面向国际做好准备。 中外文化论文:程泰宁 融合中外文化的现代建筑大师 年过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梁思成、杨廷宝、沈理源、陈植等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先驱身后,他以南京长江大桥、加纳国家大剧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美术馆等作品,在中国的建筑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毕生年华献给建筑事业 记 者:当代很多建筑大师最后都走上了设计管理岗位,而您一直坚持亲自参与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具体工作。对您来说,从事一线工作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最大收获又是什么? 程泰宁:我现在越做越觉得,非常幸运能从事建筑这个行业,因为它跟很多行业不一样,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设计师可以看到自己的草图从图纸变成实物,而且看到后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再提高的地方。对我来说,它始终有吸引力,促使我去做,让我想要继续往前走。曾经有人给我的展览写过一个前言,题目叫 “归零”,我觉得很符合我的设计思想。“归零”对我来讲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每当接手一个新的工程,我会将过去的东西全部归零,重新开始创作;二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这些评价在我面前都归零,我该怎么做、想怎么做,就怎么去做。这两点是建筑这份工作之所以吸引我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它让我不断创新、不断前进,而且这种想法和前进在不断地实现。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人。 正是因为对专业有这样一种态度,我并不觉得我现在的工作很累。有些人诧异我现在居然还会画草图,我说我要是不画草图,这工作我就不做了,我并不想像一些人建议的那样仅仅“点拨点拨”。之所以觉得做这工作有意思,是因为能始终感觉到思想在不断往前走,所以草图我要画,从方案、扩初到施工图的各阶段我都要控制,比如材料选择、节点设计等等,这让我可以看到从草案逐渐变成现实的全过程,这是一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也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过程。 记 者:您如何在从事设计这份相对而言比较辛苦的工作的情况下,在接近80岁的高龄,还能保持这样年轻的外表和非常有活力的精神状态,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程泰宁:由于对工作的热爱,我觉得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很正常,而且心态比较好。虽然年纪这么大了,我仍然觉得有希望在前头,我还能做得更好,可能是这种心态让我外表看上去不像实际年龄这么大(笑)。 以民族文化精髓推进建筑创新 记 者:您的建筑作品往往带有鲜明的、中国的民族风格,您在创作时是怎样去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 程泰宁:你提到的两个词――风格和精神,我是赞成精神,不赞成风格。做具有中国性或者说中国精神的作品,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事情,但到底怎么做?我认为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建筑师,都需要一个积累、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不是在形式、风格、符号或元素上,我赞成继承的是“精神”。理解中国的东西,你需要去理解它的“气”,借用北大教授冯友兰先生的话,我们要“抽象继承”,继承什么?继承精神,而不是继承一些具体的东西,这点非常重要。什么叫中国文化的精神?以我完成的黄龙饭店为例,最终方案其实我只花了很少时间,因为重点并不在形式上。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注重跟环境的融合,我当时把黄龙饭店所在地区当成一幅画,讲究中国绘画当中的气韵连贯,而不是和别的方案一样,设计出一道“建筑”墙把城市跟风景区隔开。 同样,我创作的浙江美术馆也是这样,参加投标的方案有现代简洁的、有传统仿古的,但放在项目所在地似乎都有一点不合适,因为这个地方人文气息、文化积淀太厚重了。我就探讨能不能把所有现代、自然、又是中国的元素,用很抽象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既跟自然和人文环境融合,也融合现代的审美观念。我根据“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抽象融合,最终结果不是表现在某些具体的符号和形式上,而是在更高的精神层面来表达。美术馆建成后,评价传统和评价现代的都有,我觉得怎样评价都行,只要大家抱着各种各样的多义性来理解,就是我想达到的要求。 记 者:您在投标过程中曾经遭遇过甲方对设计机构的“崇洋媚外”,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大的改善,您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民族设计自信缺失的问题?您觉得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程泰宁:现在这种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最近,中国工程院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与发展的课题,我们用Google Earth对北上广三地进行调查,研究每个城市的CBD地区里一个平方公里内有多少建筑、由哪些单位设计。最后发现上海陆家嘴地区的26栋建筑全部由境外机构设计,除了3栋由香港机构设计,其余全部由国外建筑师设计;广州的16栋建筑中,只有3栋是由本土设计机构设计;北京的八九个建筑全部由国外设计。另外还有一个我了解到的情况,现在除了一二线城市在做国际招标,三四线城市也在做国际招标,让人不免感到忧虑。最近我们正在参加一个投标,参与的7家设计机构中,除了我们之外,6家都是国外的大牌机构,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是一种对本土设计非常不自信的表现。中国建筑师同国外建筑师相比,的确存在一点差距,但是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看这个问题。 去年,我有机会跟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安德鲁进行了一次对话,我发表了对国外建筑师的看法。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起初我们确实比较封闭落后,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建筑师已经逐步跟上。我不认为我们比西方建筑师差到哪儿去,而且我认为中国的事毕竟还是要靠中国人来做,这一看法也得到了安德鲁的赞同,他也认为中国建筑师可以跟他们在同一个水平上来工作。我很感谢他的评价,但这个评价如果能让我们的领导和公众知道就更好了,而实际上领导和公众并不这么看。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这点由来已久。我们常常认为西方文化就等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就等于传统文化、等于封闭落后。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有我们中国建筑师自己的问题,我们有一些勇于开拓创新的建筑师,但是还不够多。我相信假以时日、给我们一些条件,我们应该能够完全可以跟西方同台竞争。我希望学生们在年轻时就立下志向,要做好中国建筑,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对我们大家的一种激励,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做得比别人好,做好了对世界也是一种贡献。如果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后面去做的话,将永远没有什么贡献。 记 者:您主张“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创作理念,如果“此时”指代的是现在城市化大发展的时期,“此地”指代中国现代城市,您对“此时此地”光怪陆离的建筑大量涌现的现状有何看法? 程泰宁:我强调“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体现方案的唯一性。我们今天常常谈创新,以什么创新?创新不是凭空来的,只有“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以后,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体现唯一性的可能。一个设计项目,在杭州和在北京做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气侯条件、文化背景等不一样。即使都在杭州,某个地段和另外一个地段的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这种“立足此地”的不一样是很明确的。同样地,时代在变化,设计师在不同年代做设计,思想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这点也是很肯定的。最重要的一条是“立足自己”,所有的“此时此地”都是客观存在,对这个客观存在怎么解释?你要“自己”来解释,不同人的解释不一样,作品也就不一样,建筑才能做得丰富多彩。 所以,我对现在很多建筑有些有些不同看法,它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筑师比较主观的、强加于某地的一些东西。这样的东西也许很眩、很酷,但是这种眩、酷是没根的、没生命力的,我希望我们的建筑还是要有它本身的根和生命力。“此时”“此地”加上“自己”,这是做设计的一个根本原则。 身体力行,促进建筑设计提高 记 者:在当前中国建筑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设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很好地交流,您作为为数不多的“跨界者”,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程泰宁:这种现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中国建筑界让人感到遗憾的现状――体制内和体制外分得很清楚,甚至年龄段也分得很清楚。其实在我看来,建筑是把我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体制的人联合在一起,最大最好的一种“粘合体”,为了中国建筑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这样在一起。体制内的建筑师现在都有一个感觉,就是受制于各种因素,导致在创作上受限,客观上因为他们做的往往都是一些大型项目,政府工程居多,领导的意图向建筑师灌输得比较多。反观体制外的一些建筑师,比如李晓东等,他们做的项目相对而言不是太大,往往位于远离权利中心和商业氛围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做得比较好,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以我有限的接触来讲,体制外的一些建筑师,思想往往比较活跃,吸收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各方面能力均衡,而且也敢于表达,而体制内的建筑师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在表达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 程泰宁作品 绍兴鲁迅纪念馆 所以,我一直很想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促成体制内外的建筑师之间更多的交流。我也经常参加一些这方面的活动,感觉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去逐步解决。要促成体制内外的融合,我觉得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思想如何融合,从而促成大家相互能融合,这点非常关键。作为我个人来讲,我是很积极想要打破这种体制内外的鸿沟的。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还是要靠年轻的同学,将来可能有些人在体制内,有些人在体制外,你们可能能更加融合、相互融入。 记 者:作为一名建筑师,您如何看待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程泰宁:可能跟我自己接受很多中国文化的熏陶有关,我始终觉得大地是一个整体,从大地景观,到城市景观,再到建筑,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我不希望建筑师是做完建筑以后,让景观配建筑,不应该是这样。景观也好、其他工程也好,应该跟建筑一起考虑,这样才能做出好的东西来。建筑本身就是大地景观当中的一个元素、一个部分,如果不从这个角度理解,建筑是做不好的。我认为景观是个宏观的概念,相较而言建筑是微观的,这种宏观和微观之间应该有一个非常密切的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 采访中,程泰宁院士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让人难以相信他已是接近80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谈起人生,他忆苦思甜、积极乐观、充满希望;谈起专业,他如数家珍、深刻独到、充满热情,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满满的正能量。作为早已功成名就的设计大师,程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设计一线,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是为专业贡献;作为设计界极少数、成功跨越体制内外的设计师,程院士心系行业发展,一直致力促进体制内外、不同专业之间设计师的沟通和融合,是为行业尽责。其情怀之深切、用功之持续,眼光之长远,用心之良苦,堪为年轻一代设计师的楷模,也是对这个呼唤“梦想”的时代的饱满注解。程院士并没有向我们谈起“梦想”二字,但他正在坚持、不断实现的,何尝不是一个建筑师、一代设计家最伟大又最朴实的“中国梦”。 中外文化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外文化碰撞摭谈 摘 要:20世纪以来,很多国家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对外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如今,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很多中国人也通过学习英语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面对这种学习的热潮,我国的对外教育工作者研究对外教育,尤其是中外文化学习中的一些文化碰撞问题,本文就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碰撞;问题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日渐频繁,很多外国友人来中国学习、旅游、贸易等。他们在中国,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由于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及风土人情存在显著差异,和国人使用中文交流时常常产生各种误解甚至误会。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时必须清楚掌握各国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组织语言教学时将这些差异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促使学习者不仅仅会说中国话,同时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在交流时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笔者在日常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中外文化差异进行了整理归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希望本文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一、某个词、某句话、某种行为只存在于母语或目的语文化之中 这是文化碰撞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若学习者对该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则极易产生一些文化冲突。如中国“吃喜糖”“喝喜酒”往往发生在结婚、乔迁时,“吃喜蛋”则为庆祝孩子出生,这些民间习俗往往代表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庆祝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所在国家类似活动的庆祝方式。如在韩国,结婚的习俗并不是吃喜糖而是吃面条,这也有着不同的意味,也意味着婚姻的幸福长久;欧洲部分国家则喜欢开PARTY庆祝生日、在教堂举办婚礼,新娘则往往披白色婚纱象征纯洁。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多介绍一些中国人在生日、重大节日、纪念去世的人等方面的习俗,学生对这些和他们原有习俗存在一定差异的文化充满好奇,学习的热情高涨,参与度也会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大提升。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既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二、某个词、某句话、某种行为在学生母语和目的语中都有,只是表达的文化含义不同 这种文化碰撞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且不容易被人接受,在碰撞的过程中还很容易产生某种冲突和不必要的误会。 例如,“住”这个字是十分普遍的一个字,很多句子中都能够用到,我们平时说话都离不开。但是,日语中“住”的意思与汉语中却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对这种情况不了解,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冲突。一位中国学生到日本留学,刚开始对日本文化还不是很了解。一次,她帮助中国的学生联系一个老师,问:“李女士在这里住么?”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十分常见的,但是日本人听了之后十分愤怒,没有听对方讲完话便向这位女生讲述了一下他们的恋爱史甚至是婚礼过程,弄的女生不知所措,一头雾水。可见,文化碰撞现象是随处可见的。 三、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某个词、某句话、某种行为的本义和一般用法,但是不了解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和背景,导致误用 最常见的是那句简单的“你吃了吗”,这句话在中国也是十分常见的,意思显而易见,并不涉及隐私问题,但这句话在一些国家则被认为是打探别人的隐私,认为中国人总觉得自己没钱吃饭,对自己造成了一种鄙视。笔者往往会就此类现象分别举例说明,让学习者清楚地了解相关词语和句子的一般意思和特定语境下的意思。 还有很多人所说的“意思”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很多种不同的含义,笔者选择了这样一段话分别介绍词语的真实含义:“你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点小意思,意思意思而已”“这多不好意思”。学生对这段话一开始确实是很难理解,当教师分别阐述后,他们恍然大悟。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综合体,并且是跨文化的语言文化教学,因此教授一门语言的同时必须教授与之相关的文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文化。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存在个别差异,如果对外汉语教师不了解这些差异,甚至漠视这些差异的话,就很容易导致文化分歧和冲突,有时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于学生也是如此。因此,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求,那就是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主动去接触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认其他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宽容之心对待其他文化,并给予尊重和理解。 中外文化论文:基于中外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笔者分析了商务英语学习存在的外文化差异,并从教学技能、商务文化意识教学渗透等方面探讨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中外文化 商务英语 教学方法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英语教学课程,它与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它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英语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西方企业的管理理念、西方人工作心理、西方人日常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而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就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的同时,还要学习西方文化。面对中西反复文化存在的众多差异时,教师如何将商务英语课程顺利开展,如何培养更多的商务英语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加强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 商务英语学习中体现出的中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英语课堂学习中了解中外文化背景知识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将所学英语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还应对中外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 1.1 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自古以来对文化的发展就产生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宗教信仰的出现和发展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在西方,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国家较多,因此,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习俗与基督教的文化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基督教中的经典故事和传说,多数渗透在西方文学、绘画和音乐作品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语言习惯、语言艺术和语言文化。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宗教信仰。 1.2 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 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每种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这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在国家中就体现为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一般而言,每个民族价值观都体现在一直以来的风俗习惯和礼仪习惯上,其中,礼仪习惯对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例如,中国作为礼仪大国,非常重视与人交谈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技巧,而西方,很少重视与人交谈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进行直接阐述。这样,学生在与西方人进行交谈时,就存在明显的语言交流障碍,在不了解西方语言交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一味地以自己的交流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不仅会在语言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惑,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误会。因此,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将我国的民族价值观与西方国家价值观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出差异所在,最后则是将这些差异应用在日常的英语交流中,从而减少价值观差异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1.3 了解西方文化中词语的具体含义和来源 中国的成语可以说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也被当今世界很多国家人们认同的学习,中国成语之所以能够被世界认同,不仅是因为这种语言能够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最深刻的涵义,还因为成语的出现背后都应藏着一段段经典的故事。同样的,英语中的很多单词和词组的形成也有其特定的来源和经典故事,例如,被翻译汉语意思为“绿眼睛”的“green-eyed”,就是出自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奥赛罗》,其实按照作品中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嫉妒的意思。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学生在于西方人进行英语交流时,不仅要了解单词或词组本身的涵义,还应充分考虑其在西方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只有将两方面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才能使语言交流更加顺利。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除使用英语的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全面了解,不能将语言文化教学作为基础教学来对待,而是应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背景的能力。 2 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的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同,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习商务英语。 2.1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主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并采取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关于商务方面的知识,因为商务英语与商业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的商务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加强商务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强化自身对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习俗等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加深对这些方面的了解,才能将中西语言文化背景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注重文化背景的学习。 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现状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如今,随着商务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更新,商务英语教学知道思想也在不断变化,面对不同形式的商务环境,教师应明确不同的指导思想,并将这种教学指导思想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国际和国内商务的形式变化的了解和认识。只有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商务人才,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2.2 将提高学生商务文化意识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完善教师自身教学素质、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加强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商务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之中。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面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应在传授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了解西方传统和当前的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课外关于西方文化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西方传统的接待、告别等商务交往文化,并提示学生在阅读到对自身学习有辅助作用的文化知识进行记录,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达到对西方文化的全面掌握程度,为了方便记忆,还可以将西方文化特点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却很少主动参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采用以学生为主、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适当的角色,以此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商务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 结束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还应加强学生对商务文化的了解,面对中外文化的众多差异,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为此,教师应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将对学生商务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培养出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强的英语人才。 中外文化论文:浅谈唐代陶瓷中外文化的交流 摘 要: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唐代陶瓷跨入真正的陶器时代,在对外销售中带动了中外的文化交流,也促使唐代陶瓷技术的发展;对亚、非洲陶瓷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陶瓷;文化;中外交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个承前启后、大放异彩的重要时期,陶瓷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一、唐三彩、越窑青瓷对外销售起到的影响 唐代陶制瓷技术非常精甚,有“皓洁如玉”、“红霞满天”之称。销售国外的主要有唐三彩、越窑青瓷。 (一)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工艺美术中成绩最卓著者。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装饰或者釉色等,在陶瓷使上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据考古证明,唐代陶瓷在当时的亚洲各国受到普遍的欢迎,远至非洲的埃及也大量进口中国的陶瓷。输出国外的陶瓷被异域人民大量采用的同时,许多国家开始模仿中国陶瓷生产各类仿制品。例:非洲巨大的制陶瓷中心——埃及的福斯塔特窑场的制陶工匠,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成了多彩釉陶器和多彩刻线纹陶器,福斯塔特窑藏的七十万古陶片,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模仿中国陶器的。八九世纪时,当唐三彩输入波斯之后,在本地很快就出现了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花纹陶器,人们将这种华贵的陶器形象地称作“波斯三彩”。日本奈良县山道郡都祁村神龟六年(公元729年)墓出土的三彩陶壶残片——即日本陶瓷中上称谓的“奈良三彩”也是学习中国唐三彩的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朝鲜仿唐三彩烧造出“新罗三彩”。在今天的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有唐三彩。 (二)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釉色青翠,类冰类玉,在唐代受到了普遍赞誉。如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如泥似玉之瓯”;猛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郑谷的“茶新换越瓯”。这些都反映了越窑的特点,和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也不断提高。1974年在浙江宁波余姚江的唐代出海口打捞出一艘唐代沉船,从中起获数百件瓷器,主要是越窑青瓷和长沙窑的青釉彩瓷。据专家考证,这些瓷器是准备销往日本或朝鲜的。 二、唐代陶瓷文化与日本的交流 唐代繁荣的经济,昌明的陶瓷文化和完备的制度,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日本竭力模仿的楷模。自630年日本就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学者和僧侣们,把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引进日本,有力的促进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遣唐使是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主要职责是政治上发展与中国唐朝的和睦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产物,文化上积极吸收丰富的文物制度,随使入唐的还有留学生、学僧是一群热情的民间使者,他们为探求新的知识不畏艰险,横渡大海来到长安,如饥如渴的吸收唐代文化,他们在学习中国陶瓷技术的同时,注重将中国陶瓷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结合,在学习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日本传统陶艺的基本格式。 外来文化对唐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外来文化使唐代陶瓷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唐代陶瓷艺术家在构思产品、设计器型,总是和使用对象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使用要求以及习惯爱好、欣赏水平等紧密联系起来。和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较,唐代陶瓷造型的明显变化,逐渐趋向实用性如器皿的颈部加长,或安上把手,壶类多加以短嘴,以后短嘴又逐渐加长,为了更适合倒出液体。这些反映了生活方式的进步。造型中也运用较大的弧度的外向曲线,陶器的造型近于球体,造型变得朱圆玉润。 唐代陶瓷艺术家为了适应出口的需要,往往会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在陶器皿上设计出一些社会适合的纹饰,从而使西方文化在陶瓷制品上留下了见证。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青釉风头壶,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壶身堆贴和刻印的联珠,忍冬、葡萄饿身披轻纱,扬手举足做舞状的,也是波斯器常见的纹饰,但配上龙风装饰却融化为中国的风格。长沙窑一些器物的装饰也出现了伊斯兰风格。在扬州出土的黄釉绿背水壶上写了意为“真主伟大”的阿拉伯文。这些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都在唐代陶瓷造型和装饰上表现出来。 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照搬更不是消失自己的艺术特征,唐代艺术家在吸取外来文化营养时,善于把它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使得中国陶瓷艺术不断的推陈出新。这一时期风格很有特色,古朴雅致 朱圆玉滑,光彩润泽,每一件都展示了东方神秘古雅的魅力。充分表现了古人的审美观,美学理念,是瓷器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里程碑,是艺术史上的颠峰。 中外文化论文:中外文化差异视阈下创新旅游外语教学讨论 【摘 要】论述以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内容,创新旅游外语教学内容、模式与方法,推进教材改革。 【关键词】文化差异 旅游外语 创新 教学 随着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对高素质旅游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对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外语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推进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旅游外语教学课堂,是旅游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本文从旅游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旅游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材改革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切实增强旅游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论知识 涉外旅游业,不仅是经济领域中的朝阳产业,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对旅游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旅游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明确了方向和内容。旅游外语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更是语言中蕴涵的文化要素,所以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式,更要注意语言使用的文化环境。形式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 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也是提高旅游外语教学质量的要求。旅游外语教学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不是为学语言而教语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涉外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外语教学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教师不应将语言教学当做是旅游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还应当重视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会学生语言的同时,更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旅游外语教师切实增强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文化对语言应用的影响,并提高应对语言文化冲突的敏感性。旅游外语教师只有增强了文化意识,才能够自觉引导学生养成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 旅游外语教师增强了文化意识后,还应了解和掌握丰富的中外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差异理论知识;基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而带来的中外文化习俗差异的理论知识;基于不同宗教信仰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差异的理论知识;基于不同民族性格而形成的非语言方面的文化差异的理论知识等。当然,这些理论知识中,有的是与教材上的内容有直接的联系,也有些看似无关实际相关,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的中外文化理论知识越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及时向学生传授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使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这是毫无疑问的,语言结构、语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是人类交往交流的一种工具,但同时,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综合的“语言文化观”取代纯粹的“语言工具观”,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综合的“语言文化观”进入旅游外语教学课堂,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讲授的内容从单一的语言知识转变为综合的语言、文化知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课堂后,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构成主要包括:语言要素(含词汇、语音、语调、语法、语段等)、非语言要素(含体态、表情、眼神等)、礼仪与习俗要素(含称谓、称赞、打招呼、做客与送礼等)、宗教信仰要素和价值观念要素,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创新,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传授语言的同时把语言中的文化知识和交际内容传授给学生,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旅游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往能力,使学生语言知识与文化能力同步提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仅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在适当情境中进行涉外交际,准确地获得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交际中的误会,提高交往的质量。 推进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求教师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旅游外语教学工作。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心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功能,从孤立的语言形式转向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形式,重视语言的社会环境、社会制约。社会语言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语言形式和社会制约(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旅游外语教学与各学科的关系,增设社会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背景、社会关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积极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渗透在旅游外语教学中突显了文化的要素,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传统的“讲练型”向“交际型”、“研究型”的转变,推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和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是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语言传授方法,把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语言的学习置于文化的讲授中,在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层次。 因此,在旅游外语教学实践中,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根基,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外语言差异的根源在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从文化出发传授语言,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言和文化的内在关联,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语言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语言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四个参数组成:(1)语法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上可能;(2)适合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行;(3)得体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体;(4)现实性,某种说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际出现了。由此可见,语言应用能力仅仅是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语言不单是语音、语调、语法、语句、词汇,还需要教会他们在什么情境下使用语言。有些学生使用“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come from?”等句子,说明了他们只具备语言应用能力,而不具备交际能力。 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途径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教师讲授 旅游外语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应该在理解、消化大量的中外文化差异知识的基础上,精心筛选,突出重点,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讲述,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设备,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事实表明,教师以文化差异为导入,从文化讲到语言,学生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增强、课堂效果好。 (二)课堂模拟 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课前收集相关文化内容,并做好准备。上课时,创设相应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模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理解语言和文化。 (三)课外实践 学习旅游外语,最终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旅游外语的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的知识和文化的魅力。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形式灵活,寓教于乐,如外文歌曲大赛、外文知识竞赛、外文演讲比赛、文化特色美食节以及业余导游、业余翻译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且易于操作的课外实践。 (四)研究交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外国文化丰富多彩。结合旅游外语教学,以中外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中外文化研究,是推进旅游外语教学的不竭动力。旅游外语的教师应该和同行加强交流、加强研究,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参与研究,不断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四、推进旅游外语教材的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涉外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从业人员快速增长。为适应旅游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广大旅游工作者或有志于从事现代旅游业的人员应该加强旅游外语学习,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完成涉外旅游的各项任务。 长期以来,教学使用的旅游外语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包括Text,New Words and Phrases,Dialog,Language Points,Exercises等,其落脚点在于语言点的传授,但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语句是不清楚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中文思维+外文形式”,从而出现“What do you want ? ”这样的不得体的句子。没有文化内容的旅游外语教材,已经不适应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满足不了客观形势的需要。 开发符合旅游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贴近当代旅游业发展实践需要的旅游外语教材已刻不容缓。我国外语教学大纲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必须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文化基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中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继续打好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能力、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教师应以此精神指导旅游外语教学,把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编入旅游外语教材当中,在每课中增加Note,useful expressions ,idioms和research extensive reading,把中外文化方面的相关素材、文化杂谈收入其中,在教授学生在使用语言时,了解其文化背景,为旅游外语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课外阅读探究论文 一、反思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为三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广东白话的影响而语感差的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1998年起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四届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二、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三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约有3万字。 四、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6万字。 五、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借《语文学习》杂志上的“阅读新空间”栏目,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共进行了如下10个专题: 1.倾心阅读(关于读书与人生) 2.音乐之声(关于音乐与人生) 3.学会倾听(关于感悟自然) 4.品读文化雕塑(关于文人与古迹) 5.风景的再造(关于唐诗宋词散文化) 6.最后的家园(关于环保) 7.感受奥运(关于奥运会与体育文化) 8.疯狂足球(关于足球、球星与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语言的艺术 以上每个专题各由3篇同一话题不同角度的文章组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于对比。每个专题约有6000字,共计6万字。利用课外辅导课进行。 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高三读《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据班主任反映,在学习之余学生借读《读者》做调节的为最多。在调查中有50%的同学能期期必买必读,有90.2%的同学读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还有不少同学课桌上同时有几份杂志,阅读兴趣高涨,阅读蔚然成风。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选抄佳作时,有许多学生一次抄10页以上甚至20页,我劝他们不要因此而费太多时间,应适可而止时,他们竟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的权利,我喜欢,你管不了。”在学生离校前的调查中,有95.8%的同学认为经过高三一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阅读“五个一工程”一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了近400万字,有60%的同学阅读总量达到了300万字以上,有30%的同学达到200万字以上,其余同学也在100万字左右,远远超过了新大纲要求高中三年阅读300万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在20万字以上的只有9.85%,10万字以下的却有70.4%,而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在3万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达36.6%。300万与10万之比是30倍,300万与3万之比竟达100倍,而这又是在学业最紧张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对如此大量的阅读要求持赞成的同学高达97.2%,认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赞成的为0。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有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五个一工程”阅读中“读读—说说—抄抄—背背—写写—讲讲”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时下被语文界认同的语感培养模式。 第三,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一工程”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即使是“专题对比阅读”,也是以学生阅读、交流、讨论为主。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语文空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喜欢的鲁迅成为学生的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原先在自习课看不到学语文的状况极大地改变为人人都在学语文,致使其他学科羡慕不已。而当高三的课外辅导课在学科安排上有冲突时,学生总是以最快最急切的声音呼唤语文课。在多次问卷调查中,语文课总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欢迎的课。 第四,高考结硕果。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评判老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禁得起高考检验的教改实验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同行的认可。令人欣慰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实验的四年中,实验学生的高考成绩年年有进步,届届有突破。1999届有4位同学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2000届政史地班平均分达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级9名本科生的语文成绩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语文的受益者;2001届政史地班均分创历史新高达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2002届理化班和生物外语班均分均达530分,较上年提高30分,创学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主要应归功于课外阅读,2000届几位学生戏称自己的本科是读《读者》读来的,戏言中有真意。2000届王雁声同学回北京参加高考,语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优异成绩(最高为140分),她说坚持读《读者》,爱读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为大量阅读、少做练习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读者》作为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难怪学生中有80%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杂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学生喜欢的作家鲁迅、沈从文、钱钟书、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无不是人性的化身。10个专题阅读所选的文章也都与文化与人生相关,学生推荐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钟锦云同学在《满溪流水香》的推荐语中写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挠而勇往直前,那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们用心去把握那股冲劲,那么当深度、广度、纯熟度合并为一时,便再也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们的阻碍了。”在选抄点评自己喜欢的文章时,同学们更是自由地抒发出了一些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一台破旧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爱的结晶,物件因为爱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为爱而充满生气,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满眼都是爱!”“文章是随性随心的东西,它的美需要共鸣和应和的。凡事只求不负心,不负心,便有了宁静;而宁静,恰是绵延的源泉。”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周家荣和钟玉清两位同学对《满眼都是爱》和《缺口》写的点评,课堂是教不出这种体悟的。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选择率高达90%,学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三、启迪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四年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高三学生尚且一年能读300万字,其他年级更无理由不读多一些。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苟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由性。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班与学生达成共识突出一个“自己”: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第四,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在“五个一工程”阅读尝试中,“最喜爱的杂志”以《读者》为主,也允许选择《青年文摘》等;“欣赏一个作家”任学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课前评《读者》演讲”因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和心理素质能力而受欢迎;“推荐一篇文章”因同龄人推荐,更有知音之感,并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大受赏识;“系列专题阅读”则因开阔了阅读的视野得到70%同学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学生反对的“每周抄写并点评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的阅读方式也仅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维护和认可。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中学生论文范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论文 一、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作文训练的形式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 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小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也应兼学其它各种简单的实用文体。他们的作文能力可以有多种,但概括起来是两种;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前者包括选题、审题、产生材料、选择材料等具体能力,后者包括安排文章结构、选词、造句等具体能力。在这两种能力中,前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它的心理机制是将鲜明的表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以及正确地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种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各种作文的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 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想象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记实作文,重点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包知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用神话的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他们固有的特点。因此,低年级要发展儿童初步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心理形式既不是复述,也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通过童话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结构。童话体作文教学,应着力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小学中年级主要进行记实性的观察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不断加强,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中年级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外,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要发展儿童比较系统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即以实物、音乐、表演、图画、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起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情致,形成表达的愿望。儿童需要观察,犹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因为儿童靠观察去认识周围世界,观察为儿童的思维、想象活动积累了表象。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得到原型启发而成功的。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观察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该典型表象。 小学高年级主要进行实用型的记实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技能。 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际交往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因此,要发展他们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作文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实用型作文,包括写中心明确的记叙文,写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写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其间,也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协同活动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或者鼓励学生在前述文体中展开想象。写各类实用文必须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各年级的作文训练形式和培养创造力的目标: 附图 2、根据培育创造力的要求科学地确定小学作文教学的序列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含义和突破口 所谓创造力,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可以是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包括创造性作文)等等。它的最本质含义就是“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对人类社会来讲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通常将这一层次的创造力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第二层次的“新”是对社会某一个特定群体来说是新的,而对于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的含义,通常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造力”;第三层次的“新”是对每个个人自己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而并不要求其他,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层次的创造力可以相互转化。小学作文教学要培育的,主要指第三层次的创造力。我们判断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以他个人(或同龄儿童)的经验和知识范围为依据的,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答案的影响,独立体验,独立思考,表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习作就算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 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以实现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1.在作文命题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在作文材料来源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对现实的记实作文外还应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在作文体裁上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4.在作文指导下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对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5.在作文评价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并要求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中学生论文范文: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分析论文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村物理教学一般不太可能像大城市的物理教学一样拥有许多先进的实验条件,但我们仍然不能耽误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现有条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施。 1.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要坚持启发式,把教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例如在色散的教学中,笔者在告诉学生同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的事实情况下,给出7种色光对冕牌玻璃的折射率,然后提问:一束包含7种色光的白光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上,7种色光将如何射出?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其物理知识的联系及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的关联,并强化其它知识对现学知识学习的作用,实现知识迁移、综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机械波与交流电的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在已掌握数学上正、余弦函数规律基础上,进行有关物理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达到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应用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如适时开展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布置(项目)课题研究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懂得,偶然一个小小的发现,可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关于发现新线索,一旦发现,应尽全力追踪它,要善于从各个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和其它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东西、新途径,不断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将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3.通过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或错误,作为物理老师不要强制纠错,更不能不屑一顾,讽刺打击,而是要耐心、细致鼓励地让学生尽可能表达出其个性思想,并对其正确认识及求异性要及时加以称赞,对有关错误认识引导其自我纠正。平时要尽量与学生效流,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敢想敢说,敢争辩,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 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孩子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要强,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了对农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鼓励大胆质疑 中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在方法上喜欢另辟蹊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以此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 当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仅让学生停留在能提出问题的层次上是不够的。因为科学的创造不仅仅表现在提出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在物理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让带有细线的金属球与乒乓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直观显示重球先落地。有的学生问,轻重球下落快慢不同是不是空气阻力的原因?如里没有空气阻力,它们下落是否一样呢?还在同学问,若把两个球捆在一起下落,两球的下落速度怎样?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使我感到欣慰,因为善于思考,善于从无疑处生疑,正是创造的起点。 2.引导多角度思考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大脑各种皮质中枢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而协同工作时,大脑的潜在力量才会真正得以挖掘和发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教学形式就可以采取"开放式",以代替过去常见的“封闭式”。让学生只按照课本、教师的想法、说法去想、去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教给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因此,中学物理课的课程标准就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鼓励学生抓住时机引起争论,发挥各人的独特见解。例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设计这样一种方案: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往往变得十分活跃,甚至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及物理学科的特色和实际,构建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即:探索性预习(阅读)——反馈性质疑(实验)——参与式讨论——自主性练习——点拨式精讲——系统性小结(内化)。 实施具体程序如下:1.阅读:引入新课——出示“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2.问题(或实验):随堂实验和演示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无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图片或板书替代)3.讨论:小组讨论,教师组织下的集体讨论。4.练习:学生口头答,上台板演,实验操作,书面练习等。5.讲解:精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归纳、评价。6.小结:师生共同归纳,使知识系统规范化。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体现了主体性的教育思想: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增加了信息交流量,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3.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4.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5.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的、难度不大的知识的学习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互动学习完成的,对部分优秀学生来说,初步达到自主性认知、自主性学习的效果和目的。2.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较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发展的机能。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从系统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而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向,引导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高的教育心理学基础。4.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用,对课前学生的自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若某一个学生在课前没有一定的自学,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处处显得被动,甚至不能完成学习任务。5.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系统地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复述讲授。 2.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化 所谓内化,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在的智力操作、外在的动作,自己与环境的作用及关系,概括到主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中,转化为内在的心智活动,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将客观的知识转换为主观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能否将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操作内化为个人的技能,实现优化心理结构、形成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或学习风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关键是使学习活动中的方法、策略使用的习惯化和迁移化。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虽然农村学生在实验条件上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但这正是一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机会,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仪器创造条件,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讨论中,手脑并用地学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单摆的振动周期”、“电阻定律”、“楞次定律”、“透镜成像规律”等实验教学。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把某些“验证规律”的实验提高为“探索规律”的实验,让学生从“发现规律”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玻——马定律”等实验教学。 3.化实验习题为设计性实验 对实验性很强的习题,我们有条件地选择一部分,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在高二“稳恒电流”教学时,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实验习题——用两节干电池,两个小灯泡(2.5V、0.3A),一个滑动变阻器、电键及导线,设计并安装一个电路,当改变变阻器滑动触头时,一个变亮,一个变暗,并用实验验证。 中学生论文范文: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培养论文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是物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提到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未及形成,让他们搞科学探究尚为时过早。这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错误认识,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发生在平顶山市第八中学的真实事例。一次物理课上,老师在讲完密度的有关知识之后,出了一个思考题:在一个矩形的容器中装满了水,你不借助其它任何器具,能否将其中的水准确地倒出一半?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最终找到了答案:将容器慢慢倾斜,当其下底的一条边线与和它相对的上底的边线都处于水面时,容器中所剩的水即是原来的一半。问题到这里,应该说是已经解决了,但班上有位名叫杨雪的女同学却仍在思考:从容器的上角向底角引出的一条倾斜的对角线可将容器的容积等分为二,那么,如果从这个上角向容器的底部分别引出多条斜线,不就可以将容器的容积进行不同的倾斜等分吗?如果将这种倾斜等分的方法运用到量杯、烧杯和量筒上……呀,太好了!杨雪同学沿着这条思路,研制成功了“能够倾斜读值的量具和容器”,实现了液体容器和量具在倾斜状态下的直接读值。此作品在“河南省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举夺得了“天狮小科学家奖”、“先导科技奖”和大赛一等奖三个奖项,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免費授予了她国家专利。 一道思考题,能够在中学生中引出一个国家专利,类似的事例,在近些年各级各类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并不罕见,这不仅说明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在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而且也表明在他们中间,有着朝气蓬勃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将所学到的知识尽快应用于实践的热情。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为了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物理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启蒙者和传授者,在自己的教学中,竭尽全力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渴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教给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2],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况且,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旨在将其置身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让其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增进他们对科学观念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其身心素质。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意识为主要目标,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课程不仅调整了传统物理教材中的章节和顺序,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删减了过去一些繁、难、偏的部分,选择了与生活、自然、社会密切关联的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知识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并注意将物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纳米技术、超导技术、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可控热核反应等引入课程,体现了新课程简、易、宽、新的特点。在探究的内容方面,新课程设计了近40项的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不仅在教材中出现的频度高,而且从设计上,不仅注重了贴近自然和生活,而且也注重了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以及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这样,既便于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探究的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更便于他们客观和直接地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进而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探究意识[3]。 另外,总体看来,穿插于新课程中的探究活动,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教材中的实验。其主要差别在于,老教材中的实验都“划”出了从问题到结论的单一路径,不仅列有明确的实验原理和目的,而且写有严格而详尽的实验步骤。做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本没有质疑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只能按图索骥,比着葫芦画个瓢。其结果非但难以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喜悦,而且也让学生脱离了实验学科最为本质的学习[4]。而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则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可能、制订计划、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分析论证,最后再予以评估、交流,并撰写完成实验报告。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所学领悟到的东西,要远比他们多学一个、两个所谓的知识点更重要。 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大脑,培养他们勇于和善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为了达此目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首先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更应如此。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重要性,不可产生抵住情绪,不能将在教材中插入探究活动和对传统教材所进行的调整与改革,说成是“没事找事”的“瞎折腾”,更不能在教学中,“你改你的,我教我的”,凭着多年积累的所谓教学经验和习惯,我行我素走老路,甚至不惜将教材中所设置的探究活动弃之不顾,而只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无疑是本末倒置,其结果必将贻误学生。 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时,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确实能够自主,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和基础。至于活动的内容,则既可以是教材上所安排的,也可以根据教学环境的需要,因地因时地随机插入。但需注意,活动的定位,不是“验证理论”,而是“探究未知”。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只能是尽己所能地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原始思维环境,并去诱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质疑”,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构思实验方案,并且由他们自己通过试验、探究和分析,找到答案,达到释疑的目的。唯有这样,才能使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刻苦奋进、勇于探究的欲望,并逐步养成善于探究的科学品质,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在学生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华所在。 具体地说,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 1、要使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并非纯粹是对前人的模仿、复制和崇拜,要敢于在自己的思考中,提出见解、质疑前人、探求真知,从而积蓄其敢于发现真理和超越前人的果敢与勇毅。 2、要教育学生重视意外情况的发生。因为,意外情况往往能够透视出人们尚未发现的自然信息,预示着获得创新成果的机遇来临[5]。 3、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假设。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也就是说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 4、要引导学生悉心求证。就是要通过试验来验证或者是推翻假说,从而建立能够令人信服的理论,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 4、结语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新大纲对物理教学所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并且要尽己所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潜能、都能尽情地去发挥、去想象、去施展自己的能力、都能建立起坚实的自信、都能从事属于他们同时也是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步入自由之路。 中学生论文范文: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缺点、短处的用品、用具或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不足时,就会努力设法弥补这些短处,激发出创新的热情。 例如情景一:用煤气给水壶烧水,一不注意,水开后溢出的水会把火浇灭,酿成危险。请问同学有何改进办法?情景二:有人发明在壶盖开个小孔,水沸腾后,会发出叫声。这又是什么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创设情景。 例如在讲物质的导热性质时,可以向学生展示这样的一个实验情景: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请同学们解释这一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景,如物理实验、多媒体演示、情境活动、讲故事或案例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展现,巧妙质疑,不但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进入质疑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2借助想象与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往往有意避开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直接的强加给学生,不敢让学生自由讨论与争鸣,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以及学生的独到见解有时不予理会。这样就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相互讨论,踊跃发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一些物理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怀疑前人的事迹,以此来激励学生要有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要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学生有的想法是可笑的,有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不能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例如:用什么办法把鸡蛋从三楼扔下来不破碎;将来人会不会象鱼一样在水中生活;能不能直接将地球内部的内能转化为电能供人类使用等。从而促动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3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实验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同时要重视实验的创新。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适时安排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取塑料饮料瓶一只,在瓶壁上钻一个小孔,将一只小气球塞入瓶内,吹气口套在瓶口上,第一次用手指堵住小孔,从瓶口向气球内吹气,发现很难把气球吹大。第二次将堵住小孔的手指松开,再次吹气,气球就胀大了许多;再用手指堵住小孔,接着把吹气的嘴从瓶口移开,就会发现,瓶内胀大的气球的体积竟然几乎没有缩小! 其次青少年对实验操作的兴趣特别的强烈,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进行物理实验,而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大多数知识是可以通过动手实验去理解、去掌握的。那么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想象、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拓宽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 4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生活处处皆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现象都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自己尝试去解决,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同学在做早餐时会发现,同样的情况下,加热一杯牛奶与同质量的豆浆所用的时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电磁炉和微波炉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小家电,它们的工作原理相同吗,对电能的利用效率哪个高呢?等等。 其次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教师指导的重点是:第一,背景知识的准备,告诉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需要准备哪些知识,可从何处获得这些知识等。第二,指导学生确立具体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实验推理法等)。第三,指导人员的分工和具体实施的步骤。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给予方法指导,特别是在学生研究工作受阻时,教师要“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但不可越俎代庖。 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是个人兴趣、个性特长最好的发展方式,完全是一种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5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改变生活的快乐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科技创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考察机场、工厂、农村、电站、等,了解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技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增强科技运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新鲜的事物,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专家、学者等方法尝试解决。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快乐,还可以激发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 总之,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广大教师要承担起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作风,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才能,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多的适合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中学生论文范文: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问题研究论文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好处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①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②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德育教育探析论文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中学生论文范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要讲"颗颗"、"米米"。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天地君亲师"这一论调已经到需要重新界定它的真正含义的时候,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同时,别忘了教师的"特权"影响,它严重阻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多尔认为,教师作为领导者,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论文 一、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二、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一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二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三、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一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一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一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学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 2.行为方面 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 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不是“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和家长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时候可能还会更需要,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帮助。 2.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咨询 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可以被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开设心理课 开设心理课的做法很好,但是认为开了心理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太片面了。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单单在心理课上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团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在教室里进行,而更应该走出课堂用各种实践活动来内化所学的心理学知识。 4.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的而不能由它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例如,一位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他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德育的眼光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就会很容易就被纳入到坏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以捣乱来引人注意了。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3、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前面概括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误解。为此我们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走访了几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了解情况,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得到一些启发,下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逐渐产生性意识,有了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 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进行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心理调适等就至关重要。 3.要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那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在保证他们身体健康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使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由之路。最后我呼吁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为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共同努力。 中学生论文范文:中学生迷恋网络分析论文 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内容明显缺乏对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却远不及互联网。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络。 网络对中学生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中学生论文范文: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问题分析论文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①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②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2)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四、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中学生论文范文: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一、坚持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again”、“Don’tworry,Takeiteasy.”、“Ithinkyoucandoitwillnext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3、主体参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聋子”、“哑巴”。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显然不是!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重掌握语言,后者重运用,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情景交际法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在刚刚开始上课或下课闪,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组织,那么效果会锦上添花。如上课时教师应准备好必要的图画、卡片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ahanild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Drills)到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Drills)。如JEFC(下)L115先呈现,Howmany/muchdoyouwant?Howmuchis/arethe…,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MayIhelpyou?Thankyou,I’d…,Howmuchis/are…?Howmanydoyounow?后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如clothesshop,foodshop,supermarket等创造性地综合训练交际。 在经过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学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特点要求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虽然,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得。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而根据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正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发展,取得较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意识,培养了创造能力.
护理专业论文:探究护理专业相关体系的建立 1构建护理专业核心价值指标体系的意义 护理人员不再会因为教育水平的差异,年资的长短、个人情绪的微弱变化,影响工作中自身形象、态度、行为以及护理相关制度的执行。本研究旨在正确引导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扩大护理管理的内涵,推动护理管理的深化;推动护理持续稳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价值观能提升护理形象;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培养护士良好的工作价值观,提高其工作满意度;提升护理整体水平;加快护理的创新和发展。护理核心价值观是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护理核心价值观是引力,具有凝聚功能;护理核心价值观是准则,具有约束功能;护理核心价值观是力量,具有激励功能;护理核心价值观是桥梁,具有辐射功能。核心价值观是护理文化的基石,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通过核心价值观的确定,可以把看不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成了看的见,行的通的态度和行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潜能和工作热情得到激发,使患者最终得到了实惠;护理文化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2护理专业核心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中平均期望值与权重值最高的是专业伦理,平均期望值为(4.57±0.51)分,权重值为0.26;它包括了护理道德、护理法规2个二级指标、人类尊严等7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的内容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从专业精神、专业伦理、专业认知、专业实践这4个方面,确定了护理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5个。各级指标均经专家咨询和审核,变异系数 3小结 专业形象体现护理专业的外在,即包括文明用语、举止端正,团队协作,这与史文文研究的专业价值量表中的“当无法满足患者需要时应该寻求他人帮助或咨询”一致。专业信仰中包括事业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体现出护理人员对于护理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这将使我国护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护理专业的尊严与价值,能够通过护理服务传承护理照护的优良传统,必须立足本土,发展适合时代及本国国情的护理专业核心价值。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护理专业核心价值指标体系的过程符合科学程序与要求,确定了护理专业核心价值指标体系的一、二、三级指标,经检验,结果可信、可靠。希望本研究对护理专业人员的价值取向提供参考依据,下一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补充完善指标,确定各级指标量化分值,拟定各级指标具体考评方法和评分标准。专业情感是护士自我实现的“体验”:包括责任感、同情感。 护理专业论文:护理专业女生武术课教学刍议 论文关键词: 护理专业 女生 武术选修课 教学 论文摘要: 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武术又是一种很好的练功、健身方法。在护理专业女生的武术选修课上,为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了解武术,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师生应当进行和谐、融洽的交流;教师应因人而异,科学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是女学生,她们是未来医疗战线的医务护理人才,其专业性质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体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能够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塑造当代医务护理人才的新形象。为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满足女学生对体育不同项目的兴趣爱好,我校在体育教学中开设有不同体育项目的选修课,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理所当然地受到学校的重视。 1.学习武术有利于提高护理女生的身体素质 进行武术运动能有效地活动身体各个部位,起到舒展全身肌肉、增强肌肉、韧带和内脏器官的作用,能进一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能力,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武术套路练习时要求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功的密切配合,对神经的调节功能有较高的要求。武术动作刚劲有力,起落迅速,身法灵活,攻防兼备,既能锻炼学生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又能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如:初级长拳(第三路)共4段32个动作,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动速静定、节奏鲜明,此套路长短适宜、难度适中,是提高女生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理想选择。再如,初级剑术共4段32个动作,它的特点是手腕灵活,身法轻快多变,姿势潇洒优美,剑法丰富流畅,有“剑似飞凤”之美喻,尤其适合女生练习,是提高女生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的最佳选择,能培养女生的“阴柔之美”。太极拳运动则刚柔相济,内外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周身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静无有不静,讲究内外合一,协调一致,既能培养学生的耐力,又能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武术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和防身自卫,还能塑造健美的体形,培养良好的气质。体形美、气质好是当今女孩子的追求目标,护理专业的女生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学习武术不但可以练出健美的体态,还可以使她们舒展挺拔,亭亭玉立,有气质。因而,学习武术对护理女生的身体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武术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武术课上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还要紧密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技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上来,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学习太极拳,学生不仅要理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体松心静、缓慢柔和、动作呼吸意念相配合等,而且要深刻理解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太极拳动作与意念的协调配合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保健等,从而为学习太极拳打好基础,达到学好太极拳的目的。 2.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武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向“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等综合能力方向发展。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其个性,重视其差别,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自我锻炼的主人。根据武术自身的特点,它既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和器材,又可以一个人练习,不受太多条件的限制。例如女学生学会24式简化太极拳等套路,可以坚持每天练习,不失为终身锻炼的好方法。 3.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实施 3.1教材编排 学校开设武术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不是训练武术专业运动员。因此教师应因人而异,编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学校主要向学生传授武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武术的基本技能,我们必须根据教育的特点实际科学施教。我的做法是内容面安排广泛,程度不深,难度不大。现代学生多喜欢散打、攻防格斗、防身术等技击性强的项目,尤其是女生对防身术情有独钟。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保健体育的教学,内容可安排五禽戏等。我认为,应充分开展保健体育,因为基本功要求不高、简单易学,较适合高职学生的需要,而且对场地、器材也要求不高。在学生武术的选修课的学习中,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师应严谨合理地安排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基本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完成武术选修课的教学任务。 3.2.授课方法 3.2.1“启发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武术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武术发生兴趣,理解并掌握的过程。在武术教学中启发诱导是教师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让学生自己会学、学会,会练、练好,促进学生的全部身心积极投入武术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启发诱导水平的体现。因为教师只有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才能使他们主动达到知、情、为三者的统一,获得武术教学的最佳成效。 3.2.1.1兴趣启发法。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只有当学生对武术学习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武术教学中,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新颖性和情趣因素,吸引和启发学生的偶发兴趣;另一方面要借助于教师的各种启发诱导来保持学生持久而深刻稳定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并使之不断品尝到学习的成果。例如:当侧重于提高身体素质机能能力时,可适当采用集体竞赛的方法,以促进态度与情感的相互补充,相互激励;马步桩功练习这个动作练起来枯燥无味,可采用计时集体比赛或加上手法在集体口令下练习,这样就克服了单调的练习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当侧重于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可增加示范性和改变动作难度等多种启发诱导的方法来帮助体验动作。如初级三路拳第三段中的第三动“绕上步弓步劈拳”,示范时要把绕步和躲闪的身法做得形象逼真,使学生真切地看出动作的内涵。另外该动作难度较大,可把其分解为“绕上步——弓步劈拳”,使学生能很快掌握动作。 3.2.1.2动机启发法。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内部动力,武术教学的动机启发与其他教学课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运动实践来提高对武术价值的认识,引导学习动机的形成。武术动作具有技击含意,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属性,并以多种生动直观的示范和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锻炼。但要注意做好学生的武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 3.2.2多媒体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法,既能充分体现出武术动作画面的生动形象,又可以把动作演示、解说、音乐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法可使学生对武术的教学内容、方法、步骤看得清、记得牢、理解得快,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武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也是武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教学评价法 教学评价是检验武术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和促进武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打破以往体育课考核都是教师打分的方式,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分的方法,充分体现武术教学效果的客观性与特殊性。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武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武术又是一种很好的练功、健身方法。在护理专业女生的武术选修课上,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师生应当进行和谐、融洽的交流;教师应因人而异,科学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2建议 对喜欢武术的学生,应因材施教,增加他们兴趣和参与感,使其充分发展;对有武术天分的学生,要训练好他们的武术基本功,使其打好基础,开阔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 护理专业论文:关于家庭环境等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护理专业 学习成绩 论文摘要:为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170名护理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成绩与学生家庭户口状况、体育活动时间有显著相关;而与谈恋爱、缺课无显著关系。 一般情况而言,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而对于同一所学校的大学生,由于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进入大学,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不能成为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就成为了主要原因。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以外,对智力活动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对认识过程起动因、定向、引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本课题是专门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此专业学生的学习改革,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吉林医药学院2005级护理学本科班170人。其中男生8名,女生162名;学生平均年龄20.94±1.09,最小19岁,最大23岁。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书面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环境、爱好及行为因素。学习成绩是大学一、二年级所有考试科目的成绩,共16门。发出问卷170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97.6%。 统计分析。各学期成绩作为预测变量,非智力因素作为自变量,将自变量各定性变量数量化,即定义哑变量(DummyVariable),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由于预测变量与自变量存在相关性,故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1.主成分分析 简介: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实证研究中,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人们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往往要考虑与其有关的多个指标,这些指标在多元统计中也称为变量。这样随着指标的增多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各指标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大量重叠,有时甚至会抹杀事物的真正特征与内在规律。基于上述问题,人们就希望在定量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较全面。主成分分析方法正是研究如何通过原始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始变量绝大多数的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示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对事物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些深层次的启发,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结论: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三个主要因子y1、y2、y3,累计贡献率为95.65%,其中y1为68.43%,且成分矩阵载荷很高,意味着它们与因子y1的相关程度很高,故y1因子比较重要。 2.逐步回归分析 并不是所有自变量都对预测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挑选出对预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逐步回归法。具体做法是将自变量逐个引入,对选入的变量进行逐个检验,当原引入的变量由于后面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再显著时,要将其删除。引入一个变量或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一个变量,为逐步回归的一步,每一步都要进行F检验,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变量之前回归方程中只包含显著的变量。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既无显著的自变量选入回归方程,也无不显著自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为止。逐步回归目的确定哪些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最大,从而获得最佳预测模型。 选取预测变量y1,自变量非智力因素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p值均为0.000,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 二、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 y1=0.335-0.705(城镇)+0.563(体育活动少) 1.城镇户口学生比农村户口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低0.705分(P<0.01) 2.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经常参加或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高0.563分(P< 0.01)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1.农村户口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通过座谈了解到,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压力很大,尤其是对那些农村家庭的学生,部分学生上大学是要脱离农村环境,到城市就业;但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是要依靠个人努力来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家庭现状,改善家乡落后面貌,这样就会被迫努力学习。我们也认为,家庭条件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孩子的投入的教育资源更充裕,学生在学习成绩应该更好些,但也可能会削弱人的斗志,降低人的拼搏精神。 2.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已有研究证实,体育活动有助于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同样对学习也是有益的,但过量地运动可能会影响学习,这也许与过量运动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及激素的分泌发生变化有关。 3.护理专业学生中,谈恋爱、缺课等因素与学习成绩无显著关系。有资料显示,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如果谈恋爱或经常缺课,都会不利于学习。本调查结果,也许与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等有关,例如护理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此外,在护理专业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女性,学校对这一部分学生管理比较严格,而女生也相对男生来说,服从学校管理,在谈恋爱、缺课等问题上做的相对较好,没有影响学业。 护理专业论文:关于大德育理念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建构 【论文关键词】 高职 护理专业 德育课程 模块化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影响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主张以“大德育”的内容、“模块化”的形式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凸显“多元整合”的课程观,注重德育课程内容的全程化,建立整体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德育课程教学实施系统。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德育模块化课程(以下简称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建构,是指为了增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大德育的课程宏观内容着手,以模块化的课程表现形式,从高职的特殊层次着眼,以护理专业的特色为切入点,构建整体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德育课程教学实施系统。 构建德育模块化课程就是要对德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子系统进行整体优化,使其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以“大德育”的内容、“模块化”的形式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高职护理德育课程的系统教学文件,为全国护理高等职业德育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一、德育模块化课程瓶颈 近十年来,职教同仁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境,具体表现为: 1、理念陈旧,内容滞后 德育课程设置的理念没有全面突破,没有形成大德育的机制和氛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按学期/学年序列讲授一门课程。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缺乏生活气息,抽象枯燥;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现象尤为严重,难以彰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 2、缺乏针对性教材和科学的评价机制 高职德育教材基本沿用中职的教材,四门必修,一门选修,另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德育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的行为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德育成绩高,道德素质低”,严重地弱化了德育课的功能。对学生德育全面表现的客观科学的评价环节尚须完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3、缺乏改革的政策依据 长期以来,德育课的超强的政治性功能,让德育课程附着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德育课程改革的依赖性和受限性尤为明显。中职德育课程及其内容具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明确的规定性,而高职德育课程只有参照性;没有权威的行政部门文件的明令指示,高职德育课程改革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 所有这些严重背离高职护理德育课程的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宗旨。因此,努力建立科学、全面、综合、开放的并能适应21世纪的高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全面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二、德育模块化课程的要素 1、“大德育”的界定,“大德育”是一个时空范畴 从时间上,“大德育”贯穿学生高职学习的始终,可谓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大德育”涵盖了校内外的所有场合,可谓无处不在;从教育主体讲,“大德育”涉及所有教职员工,可谓全员有责;从德育环节来看,“大德育”渗透到一切活动之中,可谓事事相关。 2、对课程的解读,“课程”一词有众多表述 本课题研究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课程的表述:“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含义比一门课或一组课的含义更广。基于这样的课程理解,大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既包括编入课程的各门课,而且也包括各门课以外的科目及课外活动;既不必过分注重学科的理论体系,也不必过分注重学科的规范性定义。 3、“大德育”课程的构成 “大德育”课程是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的,即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与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以及前两类德育课程中“隐性的”或“潜藏的”德育“课程”。确立德育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打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4、对模块的理解 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内容组织在一起的结构。其中,主题就是依据德育总的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归纳出学生在特定时期对德育课程起码应该掌握的问题。模块划分的最大特点是非学科性。模块可大可小。我们这里说的模块,是介于德育具体课程内容之间的模块,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校本教材(德育教程1~7)。 三、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建构 模块化就是依据德育主题为经线,以国家规定的德育必修课程内容为纬线,搭建中职与高职的德育课程通道。 1、横不断点,纵不断线模块化课程的建构,要求对国家规定的德育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做到横不断点(基本知识)、纵不断线(基本原理) 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中职德育国家所规定的必修课和高职的必修课)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主题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精心设计模块化的德育课程,使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适应学生成长需求,符合职业岗位需要,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超前意识和创造精神。 2、删繁就简,与时俱进,形式多样 模块化课程的建构,就是对现有德育教材的内容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心理特点,结合本校实际,组织编写校本德育教程;在不同年级开设相应的德育选修课程: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努力构建创新活动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校内外德育资源,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科技文体活动、勤工俭学、志愿者行动等德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制作优良的德育课件,构建“绿色网站”。 四、德育模块化课程的理论基础 1、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原理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德育论原理融合了人的主体性理论和人的社会化理论,是整体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2、系统论原理作为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 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构建的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和最优化等几个方面。 (1)系统论的思想原则。建构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处理高等职业与护理专业的辩证关系,既强调高等职业的层次性,又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高等护理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作为配置德育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德育素养和能力真正满足高等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此,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就是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更新教学内容,促进高职护理德育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 (2)系统论的方法。德育课程的整体性,指的是将构成德育课程体系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作为整体,科学系统优化整合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探索创新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整合德育队伍体系、建立德育动态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德育课程的动态性,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所构建的课程内容与所处的时代特征、地区特色、层次特色、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的辩证统一,以及对学生德育成绩的多元化动态评价体系的实施。德育课程的可操作,是指把理论形态的德育课程体系转化为实践形态的、适合本校实践运用的德育体系。 3、凸显“多元整合”的课程观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创设以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立新的教学目标:作为模块化教学结构的目标,不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是以学与做的结合为中心。 五、德育模块化课程的运行 1、科学建构模块化德育课程内容 把高职德育内容的基本要素和知识层次结构划分出来,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把各要素和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精心设计各学段(学期/学年)课程目标,与之相应地构建模块化德育课程内容。加强各学段德育的具体化、精细化、操作化、生活化、趣味化研究,分别构建各学段的德育系统内容。 2、注重德育课程内容的全程化 为适应规范化的课程模式转向以活动为主要途径的新课程模式,对现行的高职德育课程的内容、结构、比例和课时安排做系统地筹划,打破“学科型”的一门课在一学期/一学年教授完毕的一贯制度,使某一学科的课程伴随学生高职学习的全过程。 3、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实施框架 学制5年=3.5年(在校学习:中职德育规定的必修课教材+校本德育教程)+1年(岗位实习:护理人文修养)+0.5(返校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每门课程学时总数=各学期之和。课程模块表现为订单式、拼盘式的模块。课程内容=(理论+实践)+(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学习和日常学校生活渗透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和活动体验相结合、外部规范和自我省察相结合。(动态)学分=课内表现+课外行为。 2007年9月在学校8个班级开展模块化课程的校本德育教程(1~3)试点,德育教程的授课效果得到试点班级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德育成效初见端倪。发表的相关系列论文产生积极的影响,开展的课题也获得了省市级有关部门的科研立项。 护理专业论文:关于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 [论文关键词] 老年护理专业 社会需求 前景预测 [论文摘要] 本文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出发,多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前景广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 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 2 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 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 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 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 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 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 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 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 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 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护理专业论文:费用高职护理专业应用文写作教改思路初探 [论文关键词]应用写作 教学改革 高职护理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笔者根据当前社会对高职护理人才的需求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教改思路。 随着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尽管相应的课程改革和探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仍然是个难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护理专业应用文教学的教改经历,谈一些教改的思路与体会以求教于同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因应用文写作特定的对象、语言、内容、形式及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且属于基础课程的从属地位,不仅很多人都认为这门课程枯燥无用,既不好教,也不好学,就连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往往认为应用文写作的文学性不强,呆板乏味,学得没劲;教师讲起课来,也觉得不能像文学课那样抑扬顿挫、随意发挥,教得没劲。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呢?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课程是值得学习的。”作为应用文写作教师,首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现代职场对个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卫生战线,一封别具一格的求职信,一篇独具慧眼的护理记录,无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可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学生通向职业生涯的成功基石之一。其次,学校要安排有应用文写作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师资力量如何,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应用文写作的应用性十分突出,只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把理论讲透,把规范讲明。正如朱熹所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二)教材的选择与编写 高职教育是新兴的教育模式,其人才培养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照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选择或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确定教学内容范围的原则是:突出共性,兼顾个性。即根据写作的共性规律与个性规律相统一的原理,先确定各专业都要求掌握的共性知识、共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板块,再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要求作出增减。基于这样的考虑,护理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基本的教学框架由两个板块构成,一是共通的教学板块:写作基础(包括写作基础知识和应用文基本知识);公文知识(文种知识、行文格式、写作要领);常用公文写作(通告、通报、通知、报告、请示、函、会议纪要等七种);通用文书: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条据启事、自荐信、自荐信、求职信。二是增减部分: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应在护理记录上下功夫。其中包括护理记录、护理病历、护理计划单、病室交班报告、护理查房、护理表格及记录、护理小结和出院指导等。至于护理论文教学,可以选择病例报告、经验体会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共性规律,基本技能,又能掌握护理专业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从而增强应用写作教学的适应性。 (三)合理安排教授计划 加强应用文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的衔接。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还多停留在只注重语文单科教学的阶段。鉴于高职院校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必须展开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保证应用文教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以护理应用文的学习为重点。要使护理应用文体的教学或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领,加强应用写作课和专业课的结合至关重要。 首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要科学合理。护理应用文写作应安排在相关专业课结束以后,一般在第三四学年。这样,学生对写作要涉及的专业内容就容易理解。当然应用文教学还要具体到对学生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去,以切实引导学生对应用文的实际操作。 其次,加强专业课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联系沟通。老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也可以一起布置作业,共同训练,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这样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完整,也能使他们综合运用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改进教学方法 1.推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只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适当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模拟生活工作场景,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2.加强日常的写作能力训练。应用文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课外时间的写作锻炼。每学完一种应用文文体,要及时要求学生课外自己动手写一至两篇应用文,并及时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出现的格式、语言表述方面的错误。为了避免每次练习都出现学什么、写什么、造成学生厌烦的重复现象,不妨调整写作的锻炼方式,如学了“启事”后,要求学生找一则错误的启事回来,说明错误原因。布置的练习,不一定要求全文写完,可以仅写标题,如计划标题、调查报告标题;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标题,比如公告、通告之类;也可以对原标题进行修改。工夫用得好,足以取得练习的成效。练习改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的天性就是善于发现、改正别人的错误,在发现、改正的过程中树立自己正确的观念,并始终保有较强的兴趣。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乃至于家庭生活。如申请书、书信、日记、借条等练习,课余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园活动,根据亲身经历来做练习,像征文启事、入党申请书,都可试练一下。 3.提倡开放式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走出课堂,亲自带领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了解每个单位应用文的写作流程,现行的各种应用文的具体写法;或请机关或企事业中有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讲座,讲解各种应用文的文体格式、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假期,针对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写出调研报告。通过课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应用文的写作流程、写作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技能。 4.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了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并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多媒体教学能用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等效果直观地把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主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引导学习者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对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特别适用。教学时,可与前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如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把应用文各种文体的重点、难点归纳概括出来,利于学生掌握;把预设情景制作成多媒体,综合使用文字、图片、图像、动画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经过技术处理的素材作为背景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感受到现场气氛,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还可以把参观现场时的照片、参观后学生的作业制成多媒体,巩固教学成果;投影仪可被用来进行作业讲评和演示范文。有了多媒体教学,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新颖而充实,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闪光”世界!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有这样的教学实力,因而这一方法不仅理论上可行,实践上也不成问题。 5.改革应用写作课考试和成绩评定的方法。过去应用写作课的考试比较重视考核学生掌握写作知识和写作理论的情况,考试内容中死记硬背的题型所占比例较大,几近一半。这种导向使学生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助长了学用脱节、死记硬背的不良学风,更不能准确测定学生写作技能的实际水平。这种僵化死板的考试模式必须改变。今后,应用写作课的考试应着重放在考核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病文修改能力、特别是实际写作能力上。此外,还应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总之,考试和成绩评定要有利于检测学生写作技能达到的真实水准,以此为手段引导、激励、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写作训练,着眼于实际写作技能的提高。 护理专业论文:关于高等护理专业相关法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构想 [摘要] 目的: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方法:根据时展、专业实践的需要和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结果:通过对法律知识和专业教师缺乏、教学形式单一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专业师资进行培养、完善法律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这些对策。结论:使护校学生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高级护理人才就必须从加强和完善高等护理专业中的相关法学课程的设置入手。 [关键词] 护理;法学课程;高等护理教育 进入新世纪的高等护理教育,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护理人才。尤其在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各类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逐步深入人心,护理人员理所应当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而护理人员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现行我国各层次的护理教育对卫生法律特别是护理相关的法律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临床护士法律知识比较贫乏,法律意识相对淡漠,处理护患纠纷的经验与能力不足等问题,这种现状显然跟不上时展和对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法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1 开设相关法学课程的意义 1.1 顺应时展的需要 美国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包括伦理学,传授患者的权利等,护生的专业行为技能目标包括维护患者的权利等。第三军医大学也对原来的医学本科教育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改革,构建了一个新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医学伦理学、医疗法规。随着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经济意识亦不断提高,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外护理教育接轨,建议增设护理专业相关法学课程,以增强护理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 1.2 满足专业实践的需要 相关法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护士自觉执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依法从事护理服务,正确履行职责,保证了护理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防止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1.3 明确护士的基本权益 通过护理立法,护理人员的地位、作用和职责范围有了法律依据,神圣的法律效应赋予一个合格的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权利,履行法定的护理职责,可最大限度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国家的支持、人民的尊重,任何人都不可随意侵犯和剥夺。通过学习《护理法》,学生可增强对护理职业的崇高使命感和安全感,使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尽心尽职的为公众服务。 1.4 提高护生处理护理纠纷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可明确护生的法律身份及法定职责范围,有利于在实习中严格按照护理规程工作,遵法守法,并学会正确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护理纠纷,在维护患者权利的同时,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2 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知识缺乏 护理专业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是长期以来护理教育中对法律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结果,主要与课程设置单一、学时少有很大的关系,而当今护士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特别缺乏与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高中或基础教学中已获得了部分的基础法律知识,但由于缺乏相关护理的法律知识,容易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碰到问题时仍束手无策。据报道,护生在实习中后期出现差错占实差错的93%,说明学生在实习中后期,觉得自己有能力而擅自执行医嘱或操作,又不知道自己的法律身份,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则容易导致差错的发生。 2.2 专业教师缺乏 虽然研究发现,本科、大专学历者的法律知识掌握较好,但是与中专生一样,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离始终是护理法律领域突出的问题。由于在医学卫生院校上法律课的教师多半是法学院的专业教师,缺乏熟知护理法律的专业教师,不能把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授给学生,学生往往只能学到些纯粹的基础法律理论知识,如消毒管理办法、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临床使用管理通知、药品管理实施办法等,连教师也不知或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3 教学形式单一 李金义认为,法学课程的教学还存在教学方式单调的问题,难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参与精神,同时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正因为受教材与学时的限制,造成法学知识的教学形式基本局限于课堂内,而法学是社会实践性及现实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仅限于课堂内,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3 构想与对策 3.1 关于专业师资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法学知识的灌输与普及,主要依靠教师进行。要达到法律课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必须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儒雅的风度、深厚的法学功底及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掌握一定的高新技术手段。因此,可选派护理教师参加为期3个月以上的法学专业知识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或自考等途径获取相关法学知识;同时,加强教师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提高其对临床不断新出现的护患关系和常见法律问题的敏感性,从而培养既懂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又熟知相关法律知识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教师。 3.2 完善法律课程设置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法律教育,适当的增加相应的课程和课时数。需要学校讲授和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主要有:基本法律知识,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护理相关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责任保险法、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其他国家法律知识介绍,如美国护士职业保险、注册护士管理法等。 3.3 改进教学方法 除课堂有限的教学外,可激发学生对医疗护理行业法学问题的关注,鼓励学生借助各种媒体和渠道,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法学知识。宇文建议,法律课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论辩式教学法、指导自学法。通过讨论、辩论、社会调查等形式,使知识活学活用。总之,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高等护理专业中的相关法学课程的设置,将有力地促进广大护士、护校学生增长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的护理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及护士自身的利益。 护理专业论文:浅论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创新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学生工作 学生会 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 [论文摘要]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针对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独有的特点,在着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突出护理学院护理文化内涵,紧扣“五种种美德,四点理”两个中心,打造品牌项目,力求在务实中不断创新,在发展中打造精品,积极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服务。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成立五年来,护理学院学生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设中我们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方针为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在加强完善基础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我们针对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独有的特点,在着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突出护理学院护理文化内涵,紧扣“五种美德、四点理念”两个中心,打造品牌项目,力求在务实中不断创新,在发展中打造精品,积极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服务。 一、五种美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和实用型人才。德才二者又以德行为先,为突出中医院校文化特色,我们努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以文化、艺术、科技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厚德、感恩、祟礼、修身、自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同学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宣扬“厚德”文化,我们组织同学走进社区、街道、敬老院,进行义诊、义务劳动和健康宣教,我们组织大家为身边贫困的同学捐衣捐物,走上街头为偏远地区失学儿童募捐善款,为身患重疾的同学送去亲手制作的礼物……护理学生们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我们围绕“感恩”教育开展了多种活动:在感恩节来临之际,各班级纷纷抓住契机对班级同学进行感恩教育,如给母亲写一封信、“感恩”征文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图片事迹展等等;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对老师感恩,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大家一起做到“尊师重教”;为了感恩生活,我们举办了“中国传统节日宣传周”活动、“世界地球日环保宣传”活动……“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在学生会的引领下护理学院同学心怀感恩之心,立志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不断在同学中开展“崇礼”教育。我们开展以“与文明携手,创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宣传月”活动:揭露校园十大陋习,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制作文明书签、倡导文明公交、开办文明礼仪讲座、宣传诚信考试。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引导同学讲文明、树新风。 我们在同学中倡导“修身”美德,指引大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外塑形象,修身明志,展示护理学院学生特有风采。在首届中国“白衣天使”大奖赛江苏赛区比赛中,程敏琼、顾媛嫒两位同学凭借出色实力进入决赛,并最终获得优秀奖。在“杏林之星”形象大赛中,荣获第一届“杏林之星”形象大赛团体第一名,第三届“杏林之星”形象大赛个人冠军的殊荣,护生的优异表现在这方舞台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在校级舞蹈大赛和辩论赛中,我们分获冠亚军,体现出了护生骄人的实力。“12·9”大合唱中,我院师生共同努力,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获得三等奖。 同学们“自强”的拼搏精神在运动场上得到了展现,在03年校运会上我们获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第30届校运会上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第十二届青年文化节中,获排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二名、太极剑、太极拳比赛第二名。“人生处处是赛场”,护生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旗帜将永远在心中高高飘扬。 二、四点理念:围绕护理文化内涵,着力校园文化育人 作为护理学院院训的“励志、仁爱、精技、美仪”同时对现代护理文化内涵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学生会努力带领同学们践行院训,在宣扬校园文化的同时塑造护理人,培养护理精神理念。 围绕“励志”,在每年的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院都会举办护生授帽仪式。授帽仪式上,各大医院的护理专家及我院徐桂华院长为即将下临床的护生们亲手戴上庄严圣洁的燕尾帽,护生们则点燃捧在手心中的红烛,在护理前辈的带领下宣读誓词,并鼓励同学在临床把所学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南京医科大学许勤教授“走进美国护理”的讲座使同学们对西方护理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也引发了大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赶上发达国家的护理水平的深深思考。同时,学院还举办“模拟人才市场”、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同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的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我。 围绕“仁爱”,我们开展多种活动,组织学生帮助他人,奉献爱心,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我院学生在敬文图书馆广场开展以“创建和谐新校园,注外来建设者”为主题的义诊活动;我们来到了雁鸣山庄老年公寓,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关爱老人,奉献爱心。另外,我们还捐助贫困地区儿童,帮助班级困难学生、生病学生。在上半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组织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大家不仅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还踊跃报名参加赴川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奔赴抗灾第一线,披荆斩棘,通过我们的双手把护生的热情与爱心传递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围绕“精技”,我们每年举办护理技能操作比赛,开放操练室,组织专业讲座,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对护理专业更加热爱,专业思想也更加稳定,在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同学过硬的技术和热情的态度得到群众的热情赞扬和肯定。我们与校医桥工程部和东南大学联合组织举办了“急救知识培训活动”,活动介绍了各类急救的常识,并采用现场演示实际操作的方法向同学介绍了各种部位的包扎技术,开学初,我们抽调了多名临床实习的优秀学生承担了全校新生体检的抽血任务,她们以过硬的技术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为加强同学们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助互助本领,加强护理急救技能的培训,我们拟成立“家庭护理急救社”,会邀请到专业人士为同学们作集中培训,并不断培养学生内部师资队伍,组织面向校内外非医护类专业同学的危机事件救护训练课,营造同学中互勉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危机事件的防御意识,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与处理能力。 围绕“美仪”,礼仪社坚持日常训练及活动,通过形体训练、礼仪讲座、美容讲座等形式提高队员们的素质,通过培训,使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礼仪知识,在内在气质、外在形象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素养培训,锻炼出了一支素质外形过硬、能代表学院形象的优秀礼仪队伍,并很好地完成了校内外各项演出和礼仪接待任务,同时,社团成员也积极带动周围同学加强文明修身,增强了全院同学的文明礼仪意识,为了促进同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每年我们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如主持人大赛、新生歌手大赛、演讲比赛、情景剧比赛等等,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护生的风采的大舞台。在去年的各类校级活动中我院学生也有不俗表现。校运动会上,精彩整齐的入场式表演、太极拳表演获得了阵阵掌声。 护理学院学生会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方舞台,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气质风采,体现了中医的人文特色,弘扬了优秀的护理文化理念,书写了当代护理学生的智慧才情,为护理专业的学生们走向临床、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营造了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 护理专业论文:浅论提高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论文关键词】口头交际能力 口语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寓教于乐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的任务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语言知识,而是要加强语言功能意义和社会交往意义的教学。为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输送更多的外向型、交际性的人才,提高广大职业技术学院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是当务之急。 随着当今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急速发展,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英语的口头交际能力(Hymes)。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重视的,是单纯的书面表达以及语法,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够。所幸的是,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许多高等学校都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一些涉外专业中,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我校开办的高等职业涉外护理专业,顺应国际上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涉外护理人才,向许多英语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精通护理又熟练英语口语的人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我们在高职护理学生进行口语教学的时候,是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的: 首先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入学时整体水平都比较差,特别是英语,基础更差。大部分学生对学好英语信心不足,对英语学习也兴趣不大,更别谈是对英语口语的学习了。 其次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对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语教学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视。长期以来,我国在英语教学中都采用语法翻译法,过分强调发音的精准,语法的不错还有大量的书面阅读。而还是有一部分的老师在口语课上还是采用这种教学法。以至于课堂上老师的说话时间大大的超过了学生应该开口说话的时间。而教学内容陈旧,操练单一而机械,大多的课堂口语活动,其实是一种重复句型的活动。这种课堂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要么就爱面子,怕出错,不开口;要么一开口,就背句型,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第三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脱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语教学活动旨在传授语言交际能力,即实际运用所学的语言同所操改种语言的本族人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而我们的口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没有适时地去让学生了解各种语言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当学生使用这些语言时,往往就会不得体、不合时宜。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 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愿望会带来超常的学习效果,反之亦然。研究报告显示对某一语言的偏爱会激发学生的综合性动机。这种动机所激发的学习欲望比工具性学习动机要大得多。但是,广大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求职等等的工具性动机。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常常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第二 应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国外的惯例,学生通常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但我们看到,以一个班为单位的高职学生,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我国的办学条件和人口现况也不允许按等级分层次的口语教学。 第三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不同程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口语教材的选用;口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具体来说, 1 教师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为无论教材有多好,都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班级、学生或教师,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当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和编排对高职学生不合适时,可以采用删除、替代、补充和改编。例如,针对同一班级高职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使用相同的材料,进行难易不同的活动;不必刻意在意学生之间的差别。 2 口语老师也应有效的进行课堂设计。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根据学生类别,学习内容,设计怎样进行教与学,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教学设计应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时间的分配,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步骤,具体教学活动的目的、目标和所用的时间,以及这项活动与课堂中其他活动的衔接。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才能通过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应理解和体现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法如语言游戏、音乐、讨论、戏剧等引起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兴趣,促使他们参与。然后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自由地、实际地运用语言。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要求学生随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来完成口语任务。典型的活动有信息缺口,调查、讨论及角色扮演。各类口语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演练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真实感受;很多的口语活动本身妙趣横生,又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满自信。同时,直观的教具,如图片,电视及电影,投影都可以引入到高职口语课堂中去,寓教于乐,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转化工具性学习动机为综合性动机,有效提高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 4 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角色。教师是成功的口语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协调者。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口语交流的内容、社会交际的功能,适当放低对语法的正确性、语音的标准的要求。认真观察和聆听,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打断他们的表达,应该在学生表述完以后,再给学生以反馈。教师不停的打断会破坏口语教学的目的,会提升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在口语活动中的参与要掌握好尺度,千万不能滔滔不绝,喧宾夺主;而当口语活动进行不顺时,教师要循循善诱,灵活机智,从而保证口语活动的成功进行。教师还要及时地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做出调整。也应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手段对学生的进展做出评价。总之,一个充满热情、富有耐心、幽默、常常鼓励学生的口语教师,是广泛受欢迎的。 5 在口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有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还有风俗习惯都是单靠学习语言本身而无法领悟的。只有理解、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从多方位加强文化教学,使同学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都尽可能的了解和接触;在课堂教学上尽量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创造深厚的英语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开展口语教学,切实加强高职护理学生的英语口语,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条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 护理专业论文: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提高课堂实习质量 随着卫生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各临床专业学科在知识领域、技能领域、态度领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技能的培养更是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现代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要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对护理人才的需要,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突出和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上。 1 充分发挥护理模拟实验室的作用,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护理模拟实习即“情景虚拟式”学习,是《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护理理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它充分体现了卫生专业学校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综合型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护理人才为目标的特点。能使专业理论教育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通过虚拟教学环境,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好似进入了医院的病房,身临其境,好奇感和新鲜感油然而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护理人员,一名白衣天使,从而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和对护理实习课的浓厚兴趣,为上好实习课提供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明确实习目的,培养动手能力 首先,护理教师应根据实习计划的安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实习课有关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并确定适合教学内容的实习形式和练习方法。其次,在每次实习操作前,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意义和要求,并对操作步骤进行复习和回顾。有许多学生在教师讲解或演示时往往认为自己听明白了,看清楚了,会操作了,可是当接触实际时就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能在分组实习前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按授课计划内容和实习要求进行有步骤地讲解,就能使学生在实习中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3 加强实习指导,认真做到“五勤” 护理教师要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内容的操作练习,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带教效率,做好“五勤”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3.1 勤于思考 教师要合理安排实习形式,根据练习内容确定每组人数,同时了解学生在实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时刻提醒学生在操作中要树立爱伤观念,重视护患沟通,注意举止文明,强化安全操作和防范意识。 3.2 勤于巡视 《护理学基础》实习课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以分组练习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带教老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深入各个实习小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指导,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动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广泛的认识,并为教学反馈和目标调控提供资料,收集信息。 3.3 勤于观察 带教老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各个实习小组在练习中的情况,关注学生在实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密切注视每个学生的操作动作是否标准规范,还存在哪些问题。通过仔细观察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并及时加以矫正和解决,从而确保学生在动作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取得课堂实习的良好效果。 3.4 勤于讲解 通过讲解,向学生提示操作要点,特别是一些难以察觉到的动作要领,如口腔护理的擦拭方法及顺序,昏迷病人胃管插入的方法及原理,导尿术中尿道口的消毒方法及顺序等等,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带教老师在实习指导中一定要勤于讲解,要做到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针对学生在实习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当面指出,必要时暂停实习,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并注意强调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共同问题,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对带有特殊性的个别问题,采取单独辅导的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心领神会。 3.5 勤于示范 教师的示范动作是学生所学动作的典范,在分组实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在实习操作中应起好示范作用,对一些程序复杂,难度较大的操作,如铺床法、穿脱隔离衣、导尿术等应该边讲解边示范,使学生一目了然。对一些需要以同学替代病人来完成的操作练习,如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法、鼻饲法、灌肠术等,应提高示范成功率,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为学生的练习树立成功的信心。相反,如果教师示范动作不到位,甚至失败,则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想练而怕失败的心理障碍,以致影响实习内容的完成。 4 渗透道德教育,培养法律意识 在实习课的教学中,护理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将护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渗透到课堂实习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是神圣而平凡的事业,培养学生高尚的护理道德情感,树立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和科学性,培养从事护理工作应具备的高度的责任意识、科学的工作态度、审慎的工作作风和对差错事故的防范意识。同时结合学生在实习操作中出现的违反护理原则的错误行为给予及时的批评和教育,使学生明确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护理对象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相反,如果操作前不解释,不征得病人同意就操作,或随意暴露病人身体,或不执行查对制度,违反操作规程,就是对服务对象权利的侵犯。使学生在护理操作练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习惯,培养依法从事护理工作的意识,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为护理对象提供优质、完善的护理服务。 总之,作为一名从事护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明确专业教育的特点——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护理专业论文:浅析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业 人文素质教育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的教育状况和时代对护生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加强师资培养、营造人文氛围等一系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从事此专业的护理人员更要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平,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因此,将人文学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引入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生同时拥有医学、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在医学教育中,只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育,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很少。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5%~25%的比例,而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以“两课”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学模式严重脱节。 3、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我国护理学院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理解不足,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 (1)适当增加人文课比例。增加人文课比例是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应进一步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加大人文知识比重,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化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2)建立考评体系。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护理院校应当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纳入学籍管理指标,作为学生奖惩、毕业的重要标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与实际操行相结合,即与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环节的护理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能够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和医德修养水平等综合素质。教学评价考核可以分解为笔试、口试,也可以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论文撰写、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多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1)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扩展教师视野,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克服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并鼓励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还要经常聘请知名学者任教或讲学,加强学术交流;在教师中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教师书画展、教师摄影展等。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质、高素养、高品位的教育家。对于人文课程教师,要求其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敬业精神、授业水平、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 3、营造人文氛围,提升人文素质 (1)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补充和拓宽课堂教学的最好途径, 特点是不受学时限制,内容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知识集中,形式活泼,感染力强。举办人文知识讲座既能照顾到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为人文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读书班、学术沙龙、文化、体育、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渠道,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人类文化中受到熏陶,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每个暑假可安排学生1~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提出不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活动,深入工厂、农村、市场,访贫问苦,了解社会生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锻造品格,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增素质、做贡献,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立业先立人”,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护理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护理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高素质护理人才。 护理专业论文:浅谈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作者:封丹琚 唐晓红 娄凤兰 论文关键词:高等护理专业 学生 护理 职业价值观 数据收集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当代高等护理专业学生(高护生)的职业价值观,为我国高等护理院校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对508名高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在职业价值问卷的3个维度中,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保健,发展,声望、地位。不同年级高护生声望、地位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不同学历高护生保健及声望、地位维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p 0.01)。结论当代高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时代特征,尚需加强教育以使他们具有更多的职业奉献精神。 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所生存世界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生存世界的需求所表现出的评价。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例如,schwar—tz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而ros等则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的信念。职业价值观属人格范畴,在职业选择中起一定作用。高等护理专业学生(下称高护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将来所从事的是要求具有奉献精神的护理职业。另一方面,当前护士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所有这些都要求高护生尽量摆脱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否则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可能转向其它专业,造成高级护理人才的流失。本研究调查508名高护生的职业价值观,旨在为我国高等护理院校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系508名本、专科生进行调查。其中女生496人,男生12人;大一100人,大二211人,大三7o人,大四127人;专科94人,本科414人;来自农村的高护生363人,城市145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_为研究工具。此问卷共22个项目,由3个维度构成。第1个维度为声望、地位,包括易成名成家、工作单位知名度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9个项目。第2个维度为保健,包括有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职业稳定、福利好等6个项目。第3个维度为发展,包括符合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发挥自己才能等7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由“不太重要”到“很重要”分别赋予1~5分。问卷后面增加1个职业态度问题——对护理职业的态度:a一热爱崇尚;b一并不热爱,是必需的谋生手段;c一不热爱也不是必需的;d一一定不会从事该职业。要求不选择a项者说明原因。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为84.67%。 1.2.2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使用spss10.0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2.1高护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各维度得分508名高护生在保健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为(3.88±0.76)分;其次为发展维度,为(3.82±0.75)分;而声望、地位维度得分最低,为(3.19±0.61)分。 2.2高护生职业价值观各项目的重要性排序根据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平均分,将职业价值观各项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就被试总体而言,最重要的5个项目依次是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发挥个人才能,有可靠劳保、医疗保险和退休金,收入高和解决住房以及两地分居问题,其中2项为发展因素,3项为保健因素。高护男生更注重发展因素,女生更注重保健因素。另外,女生把工作稳定排在第6位,而男生则将其排在第14位,所以女生比男生更重视工作的稳定性。所有被试者认为最不重要的5个项目在内容上完全一致,只是排序上略有差异。它们分别是成名成家、有出国机会、单位规模大、单位知名度高、单位级别高。 2.3高护生对护理职业的态度197人(38.78%)热爱崇尚护理事业;143人(28.15%)并不热爱,但认为是必需的谋生手段;121人(23.82%)既不热爱,也不认为是谋生的手段;32人(6.30)%表示一定不会从事护理工作,15人(2.95%)未作答。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显示,高护生不热爱护理职业主要是因为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等原因。 3讨论 1999年凌文辁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排在前5位的只有收入高为保健因素,其余均为发展因素。贾金玲]2005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被问及择业中首要考虑的因素时,68.30%选择了经济收入,而选择职业声望的为4.00%,选择为社会作贡献的仅有2.00%。而本研究表明,保健因素比发展因素还重要,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表1示,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但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择业时已不再注重虚名,而更看重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和福利保障。高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着必然联系。高护男生比高护女生更看重发挥个人才能,女生则要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可见高护女生在择业时非常看重是否会受到公正的待遇。 表2示,不同年级高护生声望、地位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一3.54,p 0.05)。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声望、地位的重视程度呈现递增趋势。高年级的护生比低年级护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加贴近现实,这可能与他们即将走向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专科生相比,高护本科生对保健及声望、地位因素更加看重(f一6.04、26.53,p o.05、p o.01),对工作的要求明显高于专科生,这可能与他们较高的期望值有关。 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由于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等原因,多数高护生不热爱护理职业(本组仅197人热爱护理专业,占38.78%),造成当前高护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和护理人员流失。所以国家或医疗机构应该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经济收入,同时更加重视护理工作,重视护理人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意见,让他们在工作中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此外,人们对于护理职业的传统认识也急需改变。护理不仅仅是打针发药之类的简单工作,而是为全社会的人提供包含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当然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认识尚需要全体护理人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杰出表现以及必要的宣传。另外,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可以对报考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护理职业态度调查。如果有学生一开始就对护理职业极其反感,那么要使其改变这种态度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对于已经进入护理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其热爱护理职业。例如,让他们意识到护理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请受患者欢迎的临床护士做报告等。由于任何时候护理职业都要讲求奉献精神,所以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护理专业论文: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与对策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际沟通是临床护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名优秀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本文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为职业学校培养善沟通、善交际,具有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 人际沟通能力 对策 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使护理对象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的实践调查表明,护理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进行沟通。因此, 护生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1 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适应能力差 同学们从中学转入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与高中相比更具弹性,强调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学习、生活中的依赖性不能很快调整,产生了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时,一些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惧怕交往的心理。 1.2 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大学正是学生的社会认知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不少同学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与别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遇事强调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利益和感受。还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有些学生甚至压抑自己的性格,有意讨好别人,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的同学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纳,阻碍了个体社会化。 1.3 与异性交往缺乏自信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异性间正常的交往有利于培养自由交往、自由发展的天性,也有利于各自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护理专业学生中女生偏多,缺乏与异性的经常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为交友不慎导致各种情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能力。 1.4 过度封闭自己 部分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求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一些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别人沟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1.5 教育教学存在一定不足 1.5.1 教师方面的因素 护理教师(含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有的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病房环境及病人不熟悉,其教学重点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 没有让学生去体验病人,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与病人沟通,更没有让学生把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中,学生不会与病人交流,造成了实验课上的“哑巴操作”。 1.5.2 教学环境方面的因素 护理实训教学区是护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模拟演练基地,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场所,但是在护理实训课中,很多操作练习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交流时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至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同学感到可笑,从而影响了沟通能力的培养。 2 培养护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院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在思想意识上、主观心理上和沟通技巧上均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的性格品质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情景模拟等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培养优秀的个性品质,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培养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善于接纳自己的优点、缺点,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赞美别人、鼓励别人和宽容别人,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 2.2 实施情感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高校师生、同学、恋人关系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敏感的关系。注重情感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3 正确引导异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 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补偿,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完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正确看待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异性交往正常化的前提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与异性同学的接触,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异性同学建立起自然、和谐、纯真的友谊关系。 2.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是大学生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针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载体的引导功能,鼓励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2.5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5.1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沟通技能的关键 教师对护患沟通意义的理解、带教责任心、护理临床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病人关爱的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护生沟通技能的培养。如教师在示教每一项护理操作时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的病人使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通,做好解释工作。学生练习时,要督促、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护患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而不要背老师的语言,这样反复练习,使学生能自然与患者交流,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护理操作用语,避免说废话或语言不当引起护患纠纷。 2.5.2 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病人。护理实训室都是模拟病房,练习的对象都是模型人,学生因与其交流没有真实感而不愿交流。因此,上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场景,如对学生说:这是一个什么病房,这里住着什么病人,现在这个病人非常难受,需要我们为他解除痛苦等等。把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病房环境,把模型人当做真正的病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与其进行交流。 2.5.3 从最基本的问候语开始锻炼学生的开口能力。学生最初开始练习护理操作时,不知怎么开口,也不知说什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称呼、问候以及操作的目的等开始,逐步加入一些专业知识,锻炼学生大声、 自然的与患者沟通,让学生从羞于开口到能清晰表述直至带有职业情感的交流。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合作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环境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使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帮助病人适应角色的转变,为促进病人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护理教学中,加强人际沟通技能训练 创新教育途径,注重实践锻炼,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临床学习中自觉运用。 护理专业论文:护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摘 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一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卫生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包括:1、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2、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3、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立导师制的评价体系 导师应由品德修养好、专业理论强的讲师以上的教师承担,每个导师负责1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入学后即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以科学、技术、服务为主题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价。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护理调查、临床护理研究等活动。具体的内容包括:一是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时间量和态度;二是社区与社会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体会;三是研究社区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护理专业论文:浅谈护理专业学生的手脑联盟训练 【摘要】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建构教育理论应用到护理实践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护理技能训练中依据建构教育理论设计训练方案、组织实施,使学生做到手脑联盟,主动建构知识的的各个层面、相关意义。通过实践,学生们主动学习技能、参与技能学习的欲望极高,既动手又动脑,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动手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思维,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 手脑联盟 护理实践 动手能力 建构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学对教学赋予的新涵义是“教学生学”,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护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 理论是基础, 是学好、用好护理技术的前提, 动手实践更是护理技术学习的重要环节、必要环节。因此,在护理技术教学中, 应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做到手脑联盟,使其护理技术水平迅速达到教学、社会的要求。 1 护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 在进行一项护理技术的学习时,教师往往按照目的、评估、操作前准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的顺序进行实验教学设计的,老师一个人在示教室把这项护理技术的操作程序完整演示出来,特别强调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最后借助于视频的反复播放让学生模仿进行护理技术的学习。这样做让人感觉,学生像一个机械人一样,完全是在某一种框架下进行模仿,时间一长,学习热情骤降,课上的学习气氛不浓厚,教师只有靠操作考试这个杀手锏来控制学生来认真学习这项技术。这里忽略了学习者在学习这项护理技术的心理、生理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对专业技术的学习是很有兴趣的,脑中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怎样使学生的兴趣能够维持长久和稳定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1.2 教师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作为护理学院的老师应该对护理专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于护理专业的特点,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护理技术在病人身上的实施来体现的,可以说护理技术是传播护理理论、护理知识的媒介,我们对护理的认识、情感都是通过护理技术的媒介作用传播出去的,它的价值就是体现在这里。一般情况下,护理教师在传授一项技术时,往往在操作程序、手法、技巧上强调过多,特别爱采用反例法(如不正确的做法)以提醒学生注意。结果,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还是过多的出现反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很是无奈。这并不是学生的过错,而是我们的老师在传授操作技能时方法不当,应该把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情感通过护理技术的演示体现出来,使学生看到完美的护理技术,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求学愿望,这样学生会增强对护理技术学习的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教师应把操作的肢体美融入到护理技术中去 护理专业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专业,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价有很多带有人为的一些因素,主裁判是服务对象——病人及家属。护理技术水平又是病人及家属首先要判断的。病人是否愿意接受你在其身实施护理技术,取决于病人对你的信任程度。怎样取得病人的信任,使你的护理技术能够在病人身上实施,这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应特别引起重视。因为护理技术的更新很快,新的技术会不断产生,我们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病人、家属以一个宽容的姿态提供实施的平台。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评价学生对护理技术的掌握情况时并没有把操作的肢体美考虑进去,评价的重点只是在程序、方法的正确与否给予很高的分值。笔者认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平时护理技术的模拟训练中,就应该注意技能技巧的应用,特别是人体力学及美学的应用,不要急于判断技术的正确与错误,而是让学生判断护理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从病人的角度考虑,是否能接受这样的技术在你身上的实施,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等等。 2 护理实践教学改进方法 护理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护士的动手能力必须加强,手脑要高度结合,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护理人才。我国教育学者陶行知认为:“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2.1 基本思路 应用建构教育理论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这种模式训练,做到手脑结合,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构建知识的各个层面。手脑联盟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认识——应用到主动的理解—应用,学会抓住书本的主要学习点进行读书,真正掌握学习精髓,最终达到护理技能训练目标,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评判能力有明显提升。 2.2具体实施 2.2.1 设计训练方案 与课程主讲老师讨论实践教学的训练目标、实施方法、评价方法等内容。特别是怎样将课程所学的理论与训练结合起来。我们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预测学生在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论知识掌握的盲点,如何进行解决,遇到争议的问题怎样处理等细节问题进行讨论,达到共识,形成一个方案。针对方案的可操作性模拟演示,特别是多名老师参与的实践教学,既要考虑方法的一致性,又要给各位老师有发挥的空间。分清哪些是原则上的问题,已经是很成熟的方法;哪些是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对其科学性、合理性的认识需要实践的考验;分清在学校初步学习阶段应达到的技能训练目标;对目标的评价方法,怎样如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真正的动手能力进行精心设计。针对体格检查、现场心肺复苏、包扎止血训练项目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中将客观、现存的知识以适合传播、传递的方式输入到学生头脑中,学会分析、判断实施操作中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真正做到手脑的联盟。 2.2.2 组织实施 2.2.2.1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组织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2.2.2分组及指导 以《健康评估》中的体格检查为例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法。全班根据学生人数分为若干小组,2-4名学生为一小组,随机组合。分组时,强调小组结合式学习是课程学习的需要。学生应该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角色作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评价方法以及结果要看小组成员的综合表现。最终目标是对技能训练项目的目的、意义形成主动的、全新的认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指导教师4-5名,两名为主带(高年资老师组成),2-3名为辅助(可以由护理研究生组成——这些人需要先期培训)。每名指导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中的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时可以随时与主讲老师沟通,必要时课下进行集体讨论。指导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结合已知的理论分析、判断自己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进行角色互换时,注意倾听扮演病人角色的感受,其他人员的感受,教师和小组成员融为同一体,共同判断该同学的操作的效果。 2.2.2.3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对知识进行加工 创造一个可操作的场景,利用模拟病人模型,人为进行控制,设计出病理性杂音、心音、心率过快、过慢、心律不齐;病理性呼吸音、干湿罗音、哮?音;呼吸、心跳停止等情况,让学生分析、判断临床意义,实施的具体措施等。通过模拟病人模型的使用,可以科学判断你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实施措施的正确性。特别是对于没有提示操作正确显示的分析,对每一位成员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学生可以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哪个操作环节出现问题,怎样解决;提示正确的学生会主动说出自己在操作中的感想、体会。在每一次的技能训练中,小组式学习、教学互动、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人都从中得到启示。 2.2.2.4采取小组合作式考核 训练结束后的考核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学生在考核中扮演的角色作用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存在一些误区,老师就是要难为学生。以至于学生对考试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接受别人对自己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分数上。而且由于教师的主观判断,会使某些学生,特别是性格比较内向、胆子比较小,在班级里不太显眼的的学生感到压力较大,会在现场技能考核时不能很好发挥。采取小组合作式考核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宽松的环境,学生心理压力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自信心得到增强,使每一名学生在最后的技能考核中又得到一次提升。 3 体会 按照建构教育理论设计技能训练方案,使得教师、学生双方受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操作方法的应用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发现知识的盲点,引导学生讨论,从低层面的认识升华到较高层面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升华。学生则不再把动手训练当成单纯的模拟,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进行发挥,创造出丰富的想象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兴趣能够持续稳定。 3.1 坚持教、学、做合一 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技能训练的尝试,我们感到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实践中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如解剖生理等课程)能够主动引用有很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往,很多同学学习基础理论的能力很高,记忆很好,可是在实践应用时,脑子里的东西会混杂一团,甚至出现空白点,既动手操作时,脑子的思维停止,出现思维的惰性,特别是在别人监视下进行护理操作时,会变得更不会思考。现在,这些学生会在动手实践时,半自动地随手运用它,从自己的意识仓库中把基本知识信手捏来。 3.2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已经构建的知识结构,经协作会话,最后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回答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补充、互相纠正,将各个知识点的临床意义主动建构。将临床护理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情境多次加以呈现,即对所学知识的不断建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临床工作。 3.3 在协作学习中,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将大家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最后达成共识,更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 3.4 效果的评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得到一次提升 自己评价自己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真正做到手脑结合,既教动手,又教用脑,教师进行最终点评。 3.5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导者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具备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和应对一切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发现其对知识掌握的盲点,给予适时指导,与学生一起读手中能够应用的教材部分。根据学生的各自不同特点,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技能技巧;围绕技能训练目标,设主题,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景,学生利用情景,启发思维,结合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将问题各个解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提高。 总之,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手脑联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作为护理教育者应该在此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探讨。要应用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导护理教学实践,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得到提高,真正做到学与用的高度统一。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手脑联盟达到极致的引导者。首先他(她)的动手能力展示给学生时,一定是相当完美的,使学生感到荣耀,有一种美的体现,产生想学习的欲望;其次展示的是理论指导下的动手,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技能时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技巧,不是简单的模仿、重复。
化工工艺论文:超滤膜作载体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研究 摘要:针对经典的污水处理生化工艺的缺陷,提出用超滤膜作载体的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证明:经初沉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当接触时间为3 h左右时,CODCr、BOD5、SS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3%、92%、94%和60%左右。理论分析亦表明此法在污水生物处理方面前景良好。 关键词:污水处理 充氧 中空纤维膜 生物膜 载体 用好氧微生物处理污水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微生物氧化水中的有机物。为保证氧气供应,一般采用向污水中充氧的方法。生物膜在氧化有机物的过程中,由于溶解氧的浓度梯度方向与有机物的浓度梯度方向一致,造成生物膜的底部出现厌氧层,导致生物膜脱落而混入处理水中。因此,要设二沉池进行膜水分离。 若想获得一种高效、经济、紧凑的生化处理系统,关键是找出一个能“静静”地将氧气溶解到水中的方法,而微孔膜和选择性透气膜材料的出现与推广使得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成为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无泡充氧法。无泡充氧法即用疏水性的微孔膜或选择性透气膜材料将液、气两相相互隔离,根据Henry定律,气体可借助于气、液间的分压差透过微孔之间的气、液界面或选择性透气膜而溶入或溶出液体。这一过程中没有肉眼可见的气泡产生,氧气自然也可借此充入水中完成充氧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设计了一个将反应器与沉淀池合并的试验装置,进行了污水净化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外径0.8mm,内径0.5mm,微孔最大孔径0.2μm,开孔率80%,由天津纺织工学院提供。 1.2试验装置 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反应器用玻璃量筒改制而成,内径60.3mm,有效容积1.27L。中空纤维组件兼充氧及生物膜载体双重功能。该组件用塑料片做成支架将中空纤维盘绕其上制成。中空纤维组件间水平间隔5mm,上下层间隔5mm,交错布置。膜总表面积为416cm2,总体积为504cm3(相当于生物膜载体堆积体积),折算成比表面积为82.5m2/m3,空隙率97%。试验在室温下进行。 1.3 试验水质 原水为唐山市西郊污水厂一沉池出水,其水质为:CODCr=100~300 mg/L,BOD5=50~150 mg/L,SS=100~150mg/L,pH=7.0~7.3。 2 试验过程 试验分为对中空纤维特性的测试(包括耐压性能和微生物生长试验)和污水处理试验。 测试中空纤维浸在水下时内部充气最大安全压力的具体作法是:将几根中空纤维两端用环氧树脂封在玻璃管中,然后向浸没在水中的中空纤维内充气,同时观察中空纤维表面是否有气泡出现。结论是内外压力差≯4.5kPa就可以保证安全运行,且无气泡产生。 微生物生长试验是将上述试验用水换成污水。为提高充气效率,须提高中空纤维膜中的氧气分压,故向中空膜中充入纯氧并维持内外压力差为3.0kPa。在向污水中加入从污水厂曝气池中取得的活性污泥进行接种后,发现靠近氧气进气端的中空纤维表面微生物膜生长较好,而远端则较差,封口端甚至不长。将封口端也接通氧气后,该端附近的生物膜生长情况好转。经分析原因有二:①中空纤维内充入的是纯氧,其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压为零,故水中的上述气体会从水中溶出而进入中空纤维内部使其中的氧气分压降低。在远端随着氧气溶入水中导致氧分压降低幅度较大,使得向水中充氧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 ②中空纤维内气体的溶进与溶出是沿全长进行的,所以中空纤维内氧气流动速度在封口端为零,进气端则最大,这样就会将已溶入中空纤维的氮气等气体带至远端。所以在中空纤维内沿长度方向氧气的浓度(分压)不是均匀分布的,并且由于进气端氧气流动速度最大,产生的湍流也最强,因而氧气渗入水中的条件最有利。 根据以上分析,在气路中加装一个循环泵后得到了沿中空纤维全长均匀生长的生物膜。 污水处理试验过程则是将装置按流程装配完毕之后接通氧气,注入污水并加入活性污泥进行接种。为了加快生物膜的培养过程,在污水中还加入了用可湿性淀粉、肉汁和一些无机盐组成的营养物质。经2周的培养,生物膜的厚度稳定在约为1.2 mm左右,出水变清后停止添加营养物质,并让生物膜在原污水中适应一周后开始测试。 3 试验结果 3?1 去除有机物和SS 用本法处理污水前后BOD5、CODCr和SS的结果见表1。 表1 对BOD5、CODcr和SS的去除效果 水样 编号从而堵塞载体或滤料间的空隙;其次,因为厌氧细菌产生的代谢物质的作用,导致生物膜脱落;另外,为了保证给微生物足够的溶解氧,一般采用污水流速较快或曝气的方法,这也易使生物膜脱落水中,所以要在其后设一个沉淀池将其分离。 在本工艺中污水的有机物和氧气分别从生物膜的两侧进入,即二者的浓度梯度方向是相反的。这对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很有好处,如在生物膜的最外层有机物浓度最大但溶解氧浓度最小,而在生物膜的底部则恰好相反,这样好氧微生物的两个生长控制因子得以相互协调和抑制,其结果是使生物膜协调地生长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厚度范围,不会因有机物的浓度大而过度生长形成堵塞。在试验中观察到的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生长状态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污水进水端至出水端,有机物浓度相差逾十倍,生物膜的厚度却基本一样,仅仅是生物膜的密实程度进水端较出水端密实一些,颜色也略深一些。同样因为本工艺充纯氧,生物膜上不存在厌氧层,全部生物膜都是活性生物膜。在生物膜的最外层有一个微溶解氧层,在该层有机物的浓度最大。这一情况极适于衣球细菌生长,这种细菌对有机物有着极强的分解能力。试验中观察到生物膜的表面从进水端到出水端附近约三分之二一段生长着一层白色丝状菌膜,根据任南琪等人的描述[1],此即衣球细菌菌膜。这一现象在其他工艺中是不多见的,笔者认为这是本工艺去除有机物效果较好的关键。 4.2 SS的去除 从工艺流程中可看出反应器内水流是由下向上流动的,可将其视为一个竖流式沉淀池与一个接触氧化池的组合体。由于试验的接触时间是3~4 h,上升流速仅为0.018~0.024mm/s,只相当于一般竖流式沉淀池所采用上升流速的1/10~1/5,所以污水中所挟带的悬浮物除胶体外几乎全部可以通过沉淀作用而去除。试验中观察到反应器靠近进水口处的混浊程度明显大于其上部,这一现象佐证了上述分析。另外生物膜吸附也去掉了一部分SS。 4.3 去除氨氮 由试验结果可知,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处理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在增加,到45d时,氨氮的去除率已达到60%,但亚硝酸盐氮浓度增加量与氨氮的下降量并不一致。按照硝化过程: 氨氮的减少数量与亚硝酸盐氮的增加数量应当是对应的,但在本试验中并非如此。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同时还进行着另外两个过程: 由于出水的pH值并未显著降低,猜测以过程(3)为主,但因条件限制,本次试验未能就此加以验证。 去除氨氮效果较好的原因与本工艺中微生物所处的特别环境及其特殊的微生物种群分布有关:在生物膜的最内层即与中空纤维相接部分是溶解氧浓度最大的部分,而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经过外层微生物的降解后抵达此部位时已经大大降低,在该部位污水中的C/N比值也大大下降,这非常有利于硝化微生物生长。所以笔者认为与其他工艺不同,在本工艺中硝化作用不仅仅是发生在反应器的末端,待污水中总有机物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而是在原污水接触到生物膜一段时间,当有机物浓度略有下降后就已经在其后的生物膜内层开始了。如果原污水的有机物浓度较低,则可以认为几乎全部生物膜内层都有一个生长良好的硝化细菌膜存在。所以得出结论:降解有机物和去除氨氮在本工艺中是同步或部分同步进行的。 本工艺脱除氨氮效果较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采用了纯氧,这可使硝化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数倍。 4.4 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本试验中进水的有机物浓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2.5倍,但出水的BOD5数值波动不大。每次受到有机负荷冲击后经2~3d的适应,出水水质便恢复良好,这说明本工艺与其他生物膜法一样,有较好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4.5 接触时间与有机物去除率的关系 本试验接触时间与有机物去除率关系如图2。从中可以发现,只要接触时间>3h即可分别得到90%(BOD5)或80%(CODCr)以上的去除率。 4.6 生物膜的老化与更新问题 常规生物膜法存在生物膜老化与更新的问题,因此需设置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其原因是生物膜底层有一层厌氧层,该层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要透过好氧层向外逸出,结果是使好氧层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导致生物膜净化功能下降,即出现老化问题。又因气态代谢产物不断逸出,减弱了生物膜在其载体上的附着力,造成脱落与更新问题。 但就本工艺而言,生物膜中没有厌氧层存在,部分老化、死亡的微生物停留在生物膜上被氧化掉,因而只有少量的生物膜脱落,但它们不会随着处理水流出,而是沉入反应器底部与沉淀的SS一同排除。 4.7 进一步研究、改进的展望 ①本工艺的一次性投资比较高,主要是目前中空纤维膜的生产并未形成规模,所以售价比较高。随着膜工业的发展,这一问题会得到解决。 ②本工艺除有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功能外,尚有良好的硝化功能,但这并未完成污水脱氮过程。如能对中空纤维组件加以改进,使中空纤维外侧或附近有一些能让厌氧微生物附着生长的普通载体,则可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完成反硝化,实现脱氮,同时也提高了氧的利用率。 ③虽然本试验在中空纤维中充入的是纯氧,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气体循环回路中的气体已不完全是纯氧,而是混有许多在分压差作用下从水中溶出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在气体循环回路中充入纯氧仅提高了气体中的氧分压。这就有了一个启示:可否直接用空气进行充氧,其结果将会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④由于本工艺中微生物种群分布的特殊性,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可能与其他常规微生物法有所不同,这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本工艺的完善找出生物学的指导依据。 5 结论 ①用本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可以在一个反应器内使BOD5、CODCr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3%和94%。 ②本工艺去除氨氮的效果良好,去除率可达60%。 ③本工艺有特殊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和种群分布,使各类具有特殊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都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且可以将生物膜厚度自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而无堵塞问题,所以运行管理非常简单。 ④本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非常少。 ⑤本工艺采用的无泡充氧方法可使污水处理过程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化工工艺论文: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问题探究 摘 要:萃取作为化工工艺流程中的一种重要分离手段,主要是利用萃取剂将两种不同溶解度及分配系数的溶液分离。在分离过程中萃取剂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萃取工艺成功与否,而且影响到其经济性及实用性。为此选择合适的萃取剂至关重要。本文就此先分析了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的选择原则,并重点探讨了选择合理萃取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原则;方法 化工工艺流程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包括原料处理(净化、乳化、混合)、化学反应(氧化、还原、聚合)及产品精制(去除杂质及废弃混合物)三个步骤,且每一个步骤都有固定的流程和要求,涉及到催化剂、萃取剂、原料选择等诸多内容。萃取分离法在化工工艺流程中占重要地位,而萃取剂的正确选择是保证萃取工艺安全运行且经济合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基本原则;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正确选择萃取剂的有效方法,旨在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基本原则 萃取作为一种经典的分离手段,利用萃取剂把化合物从一种溶液中有效转移到另一种溶液中,在这个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萃取剂。根据多年来的化工生产经验,总结出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要遵循物理性质及化学性稳定、毒性小、选择性良好等原则,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物理性质及化学性稳定原则。化工工艺流程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为此需选择物理及化学性质稳定的萃取剂,减少对化工工程生产流程的影响,保证萃取质量。 第二,毒性小原则。随着化学化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化工生产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优质、高效、经济安全、毒性小。为此一方面要完善各项生产工艺,减少毒性。另一方面选择毒性小的萃取剂,减少化工生产整体毒性,实行安全操作。 第三,选择性良好原则。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性要良好,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分离系数,且分离系数越大,萃取剂越合理。 第四,经济实惠原则。现代社会提倡节能环保,化工工艺流程生产也不例外。在保证萃取剂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经济实惠的萃取剂,节约成本,尽可能地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 正确选择萃取剂的有效方法 2.1 正规溶液理论选择萃取剂 正规溶液理论作为萃取剂选择的一种常见手段,具有形式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使用范围有限。具体来说,正规溶液理论可以根据纯物质的性质直接判断混合物的性质,在中低极性混合溶液中应用较多,可作为非极性分子(分子力为色散例)判断的重要手段。但不适用于极性分子,主要是因为极性分子间力相对较复杂,可见该理论对萃取剂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为此很多学者建议在极性溶剂中采取内聚能形式,利用无限稀释活度系数计算极性分析相关数值,在某些极性分子检测中获得成功,适当扩展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但仍然有使用限制。 2.2 unifac模型选择方法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主要由有机物组成,虽然有机物类型多样且混杂,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由几十种基团组成,于是很多研究者着手研究从几十种基团中判断混合物的性质,从而选择萃取剂,这就是所谓的unifac模型选择法。 unifac模型选择法有两种基本概念:①基团溶液。基团溶液主要是在基团贡献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②局部组成。局部组成概念是在拟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使用该概念的是uniquac 法。随着时代的发展,unifac模型开始被提出并不断完善,如gmehling 的修正模型、hooper 的修正模型、kikic 的修正模型等。其中以第一种修整模型最为重要,具有参数齐全、适用范围相对较大等优点。随后gmehling等人对该修正模型不断改进和创新,最终得到简化公式,根据该供述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萃取剂选择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且精确度高,可作为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的重要手段。 2.3 nrtl 模型法 nrtl 模型是由prausnitz提出的,他意识到液体混合物中局部组成且混合过程不是随机的,因此他增添了非随机参数,提出基于液相分层的nrtl 模型法。随后相关学者(如意大利学者vetere)对该模型法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拓展,使得nrtl 模型法除了在含 水体系中应用外,还可以在其他体系中运用,且预测精度较高。 2.4 选择反萃取能力强的萃取剂 利用萃取剂进行化工萃取工艺时,若萃取过程中环境受到影响,那么萃取物质也容易发生变化(从有机物质转变为水),这就要求萃取剂具有较强的反萃取能力。为此需根据化工生产工艺及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萃取剂,且保证该萃取剂具有化学性稳定、毒性小、物理性质良好、经济实惠等功能。 2.5 化工工艺流程萃取剂选择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萃取剂的含量。对混合物进行萃取时,应严格控制萃取物的容量,即萃取期间,其单位容量能够对强保留分离物进行保留,该方式才能充分体现单位萃取剂的萃取能力。除此之外,萃取剂还具有保存有效成分的特点,即萃取期间,可以分离原材料中的杂质和有效成分。目前,市场上的萃取剂种类非常多,例如:醇、醛类中性萃取剂、羧酸类酸性萃取剂、螯合萃取剂、季铵盐类胺类萃取剂等。由于萃取剂的过程存在差异,其萃取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进行实际萃取期间,根据萃取需要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如利用萃取技术处理工业废水时,可选择环乙醇类、苯等萃取剂。本文笔者主要采用多种萃取剂处理酸化废水,发现环乙醇类的萃取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的萃取剂。因此,笔者认为,当废水的ph≥7时,可采用乙醇类萃取剂处理。 第二,低互溶性。基于对材料的萃取功能,应保证萃取剂的密度与材料的密度存在差异,即两种物质相溶性较差。萃取剂具有油溶点低的特点,而水溶相对较好。取萃取剂对材料(水)进行萃取时,可以促使材料分层,有效避免乳化现象。因此,工业人员应基于材料的密度,选择与其密度差较大的萃取剂进行工业萃取,能够充分保证萃取质量。 第三,保证萃取剂化学性质稳定。萃取剂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熔点、沸点、相对密度及腐蚀性等,保证上述这些化学性质符合要求,如熔点及沸点要低、相对密度要小、腐蚀性低等。举例来说,煤化工污水中主要有害物质为酚,需通过合适的萃取剂把酚含量有效降低。目前煤化工萃取剂主要有重苯、二异丙基醚、粗苯等。其中重苯、粗苯等物质易挥发,易造成二次污染;二异丙基醚相对上述物质具有乳化性弱、挥发性弱等特点,因此煤化工污水处理可选取二异丙基醚。 3 结束语 萃取在化工工艺流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萃取分离工艺的正常运行及经济合理性与萃取剂的选择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要根据化工工艺流程生产实际情况选择化学性及物理性稳定、毒性小、选择性高、经济实惠、反萃取能力强的萃取剂。同时严格按照萃取工艺标准或要求操作,安全高效地分离化学物质,充分发挥萃取剂及萃取分离法在化工工艺流程生产中的作用。 化工工艺论文:浅谈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与质量控制 摘要:焊接的质量控制是石油化工管道施工之中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焊接质量的控制管理也是相当的复杂,如果焊接质量控制不好,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焊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管道焊接的方法与工艺,再针对石油化工压力管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阐述,并且提出其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管道;焊接工艺;质量控制 引言 石油化工管道的安装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不利因素较多,管理难度大;由于石油化工管道介质种类繁多,多数介质是易爆易燃且有毒有害的物质,因此对焊接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 1、石油化工压力管道施工中焊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施工单位技术、质量管理力量不足,不能及时采用近年来管道施工最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如:单线图管理、焊接与无损检测的软件化管理、管道的工厂化预制等,管理水平几十年徘徊不前。 (2)焊接施工过程中存在未取得施焊项目合格证的焊接操作人员,或者没有在合格证核定的项目及规定的期限内承担焊接作业,造成焊接质量失控。 (3)焊接技术交底不清楚或焊接工艺指导书执行不严格,容易产生焊接工艺参数失控。有的施工工人随意改变坡口的尺寸及形式,改变电流电压等参数,为了早点下班甚至加快焊接速度,使焊缝产生诸如裂纹、咬边、气孔、夹渣、未融合等多种超标缺陷。 (4)焊接材料的种类很多,因为焊材的烘烤、发放、回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做到彻底的跟踪管理,当班剩下的焊材不能及时回收,或者没能及时重新根据规定烘干,导致焊材的混用和焊工随意取用焊材。也有的焊条保温桶的使用不规范,致使焊条受潮,以上所有这些都会对焊接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5)管道施工焊接的场地不断变换,焊接设备不断移动,引起设备零部件损坏,从而导致焊接参数改变,最后影响焊接质量。施工环境管理不当,不能根据现场的环境变化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这也会妨碍焊接质量。 (6)管道安装大多是露天野外作业,地点很多且分散,技术、质量管理、无损检测人员不能及时到位,点口错误,控检比例不够,无损检测找焊口困难、无损检测结果滞后、不能根据缺陷情况及时制定返修工艺、返修不及时等,都将直接影响焊接质量。 2、常规的管理措施 从当前全国石油化工工程项目施工及焊接的实际情况看,管道工程大多是现场焊接,焊接工况不易控制,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2.1加强焊工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焊接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工业、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焊接技术工人的短缺也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焊接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压力管道的焊接质量。所以需要培养大量的焊接技术人员。同时对现有焊接工人的需继续教育,即结合项目工程实际,时常组织焊工进行学习。另外,还应该建立焊工管理档案,实行奖罚制度,勉励和促进焊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作业水平。对那些焊接一次合格率高且稳定的焊工,委派其担任重要管道或管道中重要工序的焊接任务,使焊接质量得到保证。 2.2建立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焊接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焊接管理体系,是确保压力管道焊接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武器。一般来说,安装单位建立了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如材料(焊材)验收入库、保管发放回收体制、焊接管理体制、焊接设备管理体制、焊接检验与返修管理体制、各部门及责任人的职责制度、焊工入场考核规定等相关质量管理程序及规定。 2.3焊接前的施工准备及体系审查 焊前应熟悉设计文件、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中对焊接质量的要求,编制详细的焊接工程质量检验试验计划;编制相关的焊接工程施工方案和焊接工艺规程(wps);提供满足现场实物需要的焊接工艺评定文件。认真验收材料,特别是管子、弯头、法兰等的材质、规格、尺寸偏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实物标记应与质保书一致。检查焊接设备性能及完好状况,有关计量仪表灵敏可靠等。项目质保体系建立情况的检查也是必要的,各责任人是否到位到岗,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对于不能胜任者必须调整。 2.4焊接中的施工质量管理 针对石油化工厂生产特性,压力管道焊接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以下几点进行:所有的焊材是从焊条烘干室领用的,并且由焊 本人签字,具有可追溯性,防止焊接材料发放、使用错误;再者是环境防护的检查,特别是有风、雨雪等恶劣环境情况下,必须检查其防范措施是否有效,如果环境情况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就必须坚决停止施焊;另外,要加强焊接过程中的自检,对于在焊接过程中发现违规情况,要立即处理。 2.5焊接后的焊接质量及管理控制 首先,焊缝外观的检验应在无损检测之前进行。可以采用标准样板、焊接检验尺、手电筒和工程师镜等,对其进行100%的外观检测,对压力管道焊缝余高、宽度、咬边与母材的过渡、接头错边量、棱角度等进行检查,并做好焊接检查记录。不同标准对不同级别的管道外观合格的判定宽严程度是不同的,必须熟悉相关标准,按照标准执行。其次,焊缝内部质量的检验通过无损检测方法来判别,无损检测方法和检测比例要满足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此外,及时对射线探伤底片、无损检测报告进行检查,对于需要返修的焊缝,应严格执行返修工艺,并做好返修施焊记录。返修必须是在热处理和压力试验之前进行。 3、近年来先进的管理理念 3.1加强工厂化预制 鉴于管道工程大多数是现场焊接,焊接工况不易控制的现实,自2000年以来国内大型石油化工工程大力推广管道的工厂化预制,如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由中国石化集团投资,在距离安装现场2km~3km的范围内征地,建立了五个大型管道加工厂,即使是管廊上的管道也都在加工厂预制,连直管段也是将两根定长12m的管子焊接在一起再拉到现场安装,这样算下来管廊的管道预制量也超过50%,装置区的管道预制更是到达75%以上,极大的保证了焊接质量和施工工期 3.2推行单线图管理 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工程公司就将单线图设计、单线图管理的理念带到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消化吸收,目前国内设计院3d模型设计,单线图管理的理念也基本确立,也最终被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等公司所接受和推广。单线图管理从材料领用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实现材料的集约化管理,极大的减少材料浪费;将焊口号在开始预制之前就经过转化标注在单线图上,作为班组施工的依据,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前瞻预防作用;班组在预制过程中再将管线号、焊口号、焊工编号标注在预制的管段上,将焊工编号、焊接日期、管子、管件的炉批号等信息标注在单线图上,真正实现材料的可追溯性管理;班组依据无损检测比例申报无损检测焊口,确保焊接质量,最后所有焊接、无损检测、热处理、硬度检测等信息都标注在单线图上,形成一份完整的交工资料。 3.3采用焊接/无损检测软件化管理 大型石化装置的管道往往上百公里计,焊接量更是超过千万达因(寸径),管道施工工程量的统计和焊接质量管理难度很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焊接/无损检测管理软件应运而生,投资不需很大,却能极大的提高管理的软环境。具体实施时由施工单位的技术员按照单线图采集各班组焊接完成量,将管线号、焊缝编号、焊工号、焊接日期、施工班组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监理公司完成焊缝外观检查、指定无损检测焊口号信息输入计算机,无损检测单位将无损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从而可以实现焊接完成量、焊接质量控制等重要信息的实时分析与输出,为焊接质量管理提供有力工具。 结束语 焊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石油化工管道的施工质量。所以,建立完善的焊接施工质量管理体制,大力推行工厂化预制、单线图管理、焊口标识管理、焊接/无损检测软件化管理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关键因素层层把关,严格过程质量控制,才能达到石油化工管道焊接施工质量经济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 化工工艺论文:五味子水溶性多糖提取及纯化工艺的优化 作者:姜波,孙静,刘春,范圣第 【摘要】 目的研究五味子多糖提取工艺参数及参数的评价方法。方法用水提取醇沉法提取五味子多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研究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并对多糖得率的质量评价和含量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同时进行了多糖的纯化研究。结果提取温度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最大,固液比、提取时间对五味子多糖得率影响较小。通过测定提取的多糖含量计算五味子多糖得率与单纯用多糖质量(所得沉淀)计算的五味子多糖得率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采用含量测定的方法比单纯的质量比所确立的条件更准确。结论五味子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3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4 h,提取3次。用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使用纯化多糖,使提取的多糖纯度由43.48%提高到66.43%。 【关键词】 五味子 多糖 提取 纯化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因其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得名五味子。五味子是名贵中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益气主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养五脏,除热,止呕逆,补虚劳,明目,壮筋骨,除烦热,解酒毒,生津止渴,补元气不足等[1]。临床多用于久咳虚喘、津亏口渴、遗精、自汗、久泻、神经衰弱、肝炎等症[2]。近年来通过大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发现,五味子还具有保肝、抗衰老、耐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活性[2,3]。 近年来研究发现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降血脂、降血糖、解毒、抗辐射等功效[4~8],其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利用对环境无污染的水提取的方法,研究了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并进行了粗多糖的纯化及多糖含量的测定。在人们常采用的通过依据提取多糖质量的多少(所得的多糖沉淀的质量除以样品的质量)来判断提取工艺条件[9~11]的同时,本文又通过测定提取的多糖中的多糖含量(测得的多糖含量乘以提取多糖质量除以五味子的质量)来选择多糖的提取条件,并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含量测定的方法比单纯的质量比所确立的最佳条件更可靠。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wfj2100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尤尼柯仪器有限公司),uv-92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微型植物试样粉碎机(天津市泰新特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分析天平(上海奥豪斯公司),恒温水浴锅(金北得工贸有限公司),tdl80-28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精密仪器厂),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材料五味子:市购。 2 方法 2.1 材料的预处理 将五味子在65℃烘箱中烘干后用粉碎机粉碎,过80目筛,于棕色磨口瓶中存放备用。 2.2 五味子粗多糖提取方法 称取一定量的五味子粉于具塞三角瓶中,按实验的设计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放入水浴中按一定的温度浸提。冷却后,以4 000 r/min离心20 min,所得提取液浓缩至原体积的约1/5,然后加入5倍体积的乙醇,摇匀后,在4℃冰箱中放置24 h,以4 200 r/min离心18 min。所得沉淀蒸干乙醇后,在70℃烘箱中烘至干燥,所得固体即为五味子多糖。 2.3 粗多糖的纯化方法 五味子预处理蒸馏水浸提离心浓缩sevage法脱蛋白活性炭脱色醇沉离心干燥研磨干燥检测。 质量比多糖得率(%)=提取的多糖质量五味子试样质量×100% 为了便于区分这个得率以下称为质量比多糖得率。 2.4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用葡萄糖作为标准测定多糖含量。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测定:准确称取0.10 000 g已干燥的标准葡萄糖,溶解后至100 ml容量瓶,用蒸馏水稀释到刻度。用移液管分别取上述配制的葡萄糖标准溶液1.0,2.0,3.0,4.0,5.0 ml,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μg/ml的葡萄糖标准溶液。 从上述已配制的葡萄糖标准溶液中分别取出0.6 ml于10 ml具塞试管中,再分别加入5%苯酚(w/v)溶液1.2 ml,迅速加入浓硫酸4.0 ml,摇匀,室温静置15 min,30℃水浴中放置15 min,在486 nm下测其吸光度。 样品溶液的配制及测定:准确称取0.01g粗多糖,用蒸馏水溶解后,分别转移至5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与标样测定相同的方法测定样品中多糖含量。 通过标准曲线测得样品浓度后带入以下公式可得到0.01 g粗多糖中多糖含量,再乘以粗多糖干燥后产量可得到2 g五味子中粗多糖量,最终可算出五味子多糖得率。 多糖含量(%)=样品浓度×稀释倍数×样品体积多糖试样质量×100% 五味子多糖得率(%)=粗多糖多糖含量×粗多糖质量五味子试样质量(2 g)×100% 2.5 单因素实验固液比(m/v)选用1∶10,1∶20,1∶30,1∶40,1∶50五个条件,提取温度采用75,80,85,90,95℃ 5个条件,提取时间为1,2,3,4,5 h 5个条件,提取次数为5次。 2.6 正交实验选l9(33)正交实验,以确定五味子中水溶性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水平因素见表1。表1 水平因素(略) 3 结果与讨论 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经紫外光谱扫描确立多糖测定的最大吸收为486 nm,测得的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 6,线性方程为y=0.006 9x。 3.2 五味子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出提取多糖的量,本文除了采用人们普遍使用的直接利用提取的多糖质量与试样质量之比的多糖得率计算方法来考察因素外,还利用定量分析提取的多糖中的多糖含量,继而换算出五味子试样中多糖得率的方法来指示各因素提取多糖的多寡,进而指示各因素的优劣。这样可以避免提取的多糖质量高,即提取的多糖质量与样品质量之比的多糖得率高但多糖含量不一定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说明有的文献中出现的异常数据,使各因素考查的结果更具可信性。 3.2.1 固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3h条件下,进行固液比实验。结果见图1。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的增加,多糖得率逐渐增加,但当固液比达到1∶40后,质量比多糖得率却有所下降,但经过多糖含量测定计算的五味子多糖得率逐渐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单凭由质量比多糖得率来确立提取条件的不准确。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些研究中随着固液比的增大,多糖得率反而减小的现象。由图1可以看出,当固液比达到30%以后,五味子多糖得率增加缓慢。 3.2.2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时间为3 h条件下,进行提取温度实验。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在所选的5个提取温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糖的提取率随之升高,到达90℃时最大,而当温度95℃时提取率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提取使大分子多糖的糖苷键断裂造成了多糖的部分损失。提取温度考虑为90℃。质量比多糖得率与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2.3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90℃条件下,进行提取时间实验。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看出随提取时间的增加多糖得率增加,到3 h后增加幅度缓慢。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时间增加缓慢增加,而质量比多糖得率当提取时间为5 h略有降低。 3.2.4 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在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为90℃条件下,提取时间为3h条件下,进行5次提取次数实验。结果见图4。 由图4可见,第1次提取多糖的得率最高,第2次次之,第3次以后多糖得率较小,实验提取次数3次为宜。质量比多糖得率与五味子多糖得率随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3 五味子多糖提取的正交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定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3。表2 正交实验l9 (33)结果,表3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略)。 比较3个因素的极差r值,rb>ra>rc,可看出温度对提取多糖得率影响最大,其次为固液比,最后为浸提时间。最佳工艺组合为a2b2c3,即固液比为1∶30,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 h。在此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得每2 g五味子多糖高达到69.39 mg,五味子多糖得率为3.470%。 3.4 多糖的纯化采用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纯化多糖。首先用活性炭处理。将提取液在水浴中加热至90℃,活性炭与提取液按1∶5(w/v)量加入,搅拌30 min,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活性炭层4次,合并滤液后,浓缩。然后用sevage法脱蛋白,氯仿∶正丁醇比例为4∶1(v/v),与提取液的比例为1∶5(v/v),用力振摇30min,4 200 r/min离心15 min。醇沉后,得到精制多糖。 3.4.1 活性炭处理实验结果 用紫外光谱在280 nm下测定多糖提取液的紫外吸收,活性炭处理前后的吸光度见图5。 由图5可见,活性炭处理除掉了大部分的杂质。 3.4.2 sevage法脱蛋白用sevage法除蛋白,共做了5次,每次去除蛋白情况见图6。 由图6中可看出蛋白质含量在经过1次sevage处理后的吸光度有所减少,但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差异不明显。说明多糖中的大部分游离蛋白已去除,多糖中可能存在结合蛋白而不能单独去除。 3.4.3 纯化后多糖含量在优化后的最佳条件下提取的多糖用硫酸-苯酚法测得其糖中多糖含量为43.48%,纯化后的多糖含量为66.43%。 4 结论 在提取水溶性多糖过程中,因素水平对五味子多糖得率的影响顺序为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为1∶30,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 h,提取3次。 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加硫酸后立即摇匀,室温静置15 min,30℃放置水浴15 min。在486 nm下测其吸光度。显色稳定,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 6。 通过测定提取多糖中的多糖含量换算出五味子试样中多糖得率的方法来指示各因素提取多糖的多寡,比用单纯的质量比考察各因素的结果更具可信性。 通过活性炭与sevage法联合使用纯化多糖,使提取的多糖纯度由43.48%提高到66.43%。 化工工艺论文:复方龙脉宁滴丸纯化工艺实验研究 作者:郝建萍 孙静 王昌利 苏卓,朱玲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复方龙脉宁滴丸纯化工艺参数,为该制剂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以葛根素含量为指标,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对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该制剂处方进行纯化实验研究。结果采用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的纯化方法较为合理,需3bv的70%乙醇即可洗脱完全。结论该纯化工艺参数合理,方便可行,重复性好。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可有效除杂,从而降低服用量,同时保证药物制剂疗效。 【关键词】 复方龙脉宁; 纯化工艺; 葛根素 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1]。复方龙脉宁滴丸由葛根、穿山龙等4味中药提取加工而成,具有通络活血、消炎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及胸痹所致胸闷,心悸,气短等症。该制剂的基础研究相对成熟,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得到了重复性较高,较为科学、合理的提取工艺参数。为了降低服用剂量,对该复方进行了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实验研究,通过纯化处理制备的滴丸剂,服用量大大的减少,初步的药效学观察,该制剂具有较好治疗作用。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复方的工艺进行研究,为该制剂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1 仪器与材料 hitachi液相色谱仪:l-2130泵、hitachi检测器、orgnizer色谱工作站。甲醇为色谱纯(天津康科德化学试剂),水为重蒸水。葛根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52-9907);其余试剂为分析纯。葛根、穿山龙等4味药材混合提取药液(自制)。ab-8大孔吸附树脂(上海树脂厂有限公司,批号20080505)。 2 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的提取将葛根等4味药按处方比例和最佳提取工艺提取。 2.2 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2.2.1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ccurasil c18(5 μm,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和水(25∶75);检测波长250 nm[1];柱温为室温; 流速1 ml/min。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定葛根素对照品10.0 mg,加30%乙醇定容于25 ml容量瓶中,摇匀。精密吸取1 ml葛根素标准品溶液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摇匀,即得浓度为0.008 mg/ml的标准品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2]。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c=0.008 mg/ml)2,4,6,8,1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值面积,得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以峰面积为纵坐标,葛根素含量(μg)为横坐标计算回归方程为:a=22 158c+14 157相关系数r=0.999 4,线性范围0.016~0.080 mg。 2.2.3 含量测定精密吸取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的提取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得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其含量[3]。 2.3 纯化方法的筛选 2.3.1 纯化方法本实验将静态吸附-动态洗脱与动态吸附-动态洗脱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优选最佳纯化条件。以处方中葛根素的含量作为评判指标。 静态吸附-动态洗脱方法:将处理后的ab-8大孔吸附树脂按径高比1∶3装柱,倒入过量混合药液使其充分吸附,吸附后倒入重蒸水进行冲洗,加70%乙醇以2bv/h的速度洗脱,洗脱液每5 ml为一份,测定每份中葛根素的含量。 动态吸附-动态洗脱方法:将处理后的ab-8大孔吸附树脂按径高比1∶3装柱,倒入过量混合药液使其充分动态吸附,流出液速度为15 d/min,洗脱方法同静态吸附-动态洗脱。 2.3.2 洗脱结果按“2.2.3”项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每一份流出液中葛根素含量。结果见表1~2,图1。用tlc的方法验证每一份流出液的葛根素含量。结果见图2~5。结果显示第10份流出液葛根素含量极低,可认为已洗脱完成。表1 动态吸附-动态洗脱结果(略)表2 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结果(略) 3 结论 将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得的含量测定结果结合,综合比较选择静态吸附-动态洗脱的方法较好,需3bv的70%乙醇即可将葛根素洗脱完全。 4 讨论 复方龙脉宁滴丸中所含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含有葛根素、薯蓣皂苷元、阿魏酸、黄酮等多种成分,故有效成分的富集,精制,纯化存在一定的难度[4~7]。如何寻找一种既能满足精制度要求,又能在大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是中药产业工程化之关键。作者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葛根素,从实验结果看,其对葛根素洗脱完全,因此大孔树脂适宜于葛根素的纯化,并通过中试研究证实了该技术放大生产亦是可行的。 化工工艺论文: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 作者:张体祥,刘捷,张萍,马丽,卢奎 【摘要】 目的研究板蓝根水溶性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考察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醇沉时间、醇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液料比是影响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 h。三氯乙酸法脱蛋白,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分离。结论板蓝根多糖得率25.63%,多糖含量76.42%。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分子大小均一的单一组分多糖,不含核酸和蛋白质。 【关键词】 板蓝根多糖 正交试验 提取 纯化 分离 板蓝根为 中国 传统中药,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能。用于瘟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等症[1]。板蓝根多糖是板蓝根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研究发现, 板蓝根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3], 此外还有降血脂作用。 随着人们对多糖生物活性和特殊药用功能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意识到板蓝根多糖可能是板蓝根生物活性和特殊药用功能的主要作用因子之一。 目前,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大多采用水煮醇沉法[4,5], 提取的粗多糖溶液为胶体溶液, 性质差别很大, 提取得率和多糖含量并不理想,这为多糖的的进一步开发造成了困难。为了提高多糖的活性, 本实验以北板蓝根为原料, 采用正交实验对板蓝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对提取的粗多糖脱蛋白, 通过sehadex g-100凝胶色谱柱进一步分离纯化, 以期为板蓝根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 板蓝根,购自郑州仟僖堂药店。 2 方法 2.1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路线[6,7]其流程如下所示: 提取:板蓝根粉碎称量乙醚脱脂热水浸提离心取上清液残渣重复浸提两次合并上清液减压浓缩透析测含糖量乙醇沉淀有机溶剂洗涤真空干燥板蓝根粗多糖 纯化:粗多糖溶液 sehadex g-100柱层析洗脱液浓缩乙醇沉淀冷冻干燥精制板蓝根多糖 2.2 正交实验优化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选择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以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对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2.3 多糖含量的测定[8]苯酚-硫酸法,以葡萄糖为基准物作标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 计算 多糖含量。 板蓝根多糖得率的计算公式: 粗多糖得率(%)=多糖质量板蓝根粉末的质量×100% 2.4 脱蛋白方法称取一定量板蓝根粗多糖,加入蒸馏水溶胀2 h,在100℃下煮沸1.5 h,离心,浓缩。本实验采用了4种去蛋白方法: sevage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一定浓度的氯仿-正丁醇溶液,混合振摇,离心除去沉淀,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三氯乙酸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滴加一定量的三氯乙酸,剧烈搅拌20~30 min,离心除去沉淀,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hcl法:用hcl调节粗多糖浓缩液至ph=3,10~20℃静置过夜,离心除去沉淀液,再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正丁醇-三氯乙酸法:在粗多糖浓缩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三氯乙酸-正丁醇试剂,振摇10 min,于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收集下层的水溶液,经透析醇沉、洗涤、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2.5 板蓝根多糖的纯化将一定量的脱蛋白多糖,用蒸馏水溶解后上样,0.15 mol·l-1 nacl进行洗脱,流速控制在0.3 ml·min-1,洗脱液由分布收集器进行收集,苯酚-硫酸法跟踪检测,分别合并出峰的流出液,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醇沉、过滤、干燥,即得精制多糖。 2.6 纯度鉴定将sephadex g-100装柱,用nacl平衡1 d。上样,nacl洗脱,按3 ml体积部分收集,用苯酚-硫酸法跟踪检测。配制一定浓度的板蓝根多糖溶液,以二次重蒸水为空白, tu-1800pc紫外分光光度计于190~800 nm的范围进行扫描。 3 结果 3.1 液料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固定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7 h,醇沉比4∶1,醇沉时间24 h, 称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5∶1,10∶1,20∶1,30∶1,40∶1条件下提取。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液料比的增大,多糖得率呈上升趋势,当液料比达到25∶1,多糖得率变化不大。如果水用量过多, 不利于以后的浓缩分离。因此, 选择液料比在25∶1左右。 3.2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按照液料比25∶1,提取时间7h,醇沉比4∶1,醇沉时间24 h, 称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60,70,80℃,90,95,100℃温度下提取。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提取温度从60℃升高到90℃时,多糖的得率迅速增加,超过90℃则多糖的得率变化平缓,而温度达到95℃之后多糖的得率反而有所下降。若温度过低,溶剂的渗透能力和溶解能力差,多糖不能有效溶出;温度过高虽对细胞的破坏作用增大,有利于多糖的浸出,但是会导致多糖裂解,使得多糖得率降低。所以, 提取温度选择80~95℃时效果较好。 3.3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固定液料比25∶1,提取温度为90℃,醇沉比为4∶1,醇沉时间为24 h, 取一定量板蓝根分别在5,6,7,8,9 h下提取。结果见图3。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多糖的得率逐渐增加,到7 h后多糖得率增加缓慢。故提取时间选择6~8 h时效果较好。 3.4 醇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乙醇与多糖浓缩液比例的增加,多糖得率呈增加趋势,当醇液比达到4∶1后,多糖得率增加不明显。因此,醇液比选择4∶1~5∶1时效果较好。 3.5 醇沉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醇沉时间的延长,多糖得率逐渐增加, 24 h后多糖得率降低,但是醇沉时间对多糖得率影响不大。因此, 醇沉时间选择16~24 h之间。 3.6 正交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确定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作为实验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的l9(34)正交表,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对各因素进行评价和选择,见表1,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表1 因素水平(略) 从表2可以看出,影响板蓝根多糖得率因素的顺序为:液料比 提取温度 提取时间,最优工艺组合为a3b2c1,故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水比为30∶1,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6 h。表2 正交实验(略) 3.7 验证实验按照板蓝根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 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h,醇沉比例4∶1,醇沉时间24 h进行验证实验,板蓝根多糖的得率为25.63%,多糖含量为76.42%。 3.8 板蓝根多糖的纯化 3.8.1 脱蛋白方法的选择为选取最优的脱蛋白方法,以多糖含量和a280吸光值作为指标, 分别采用sevage法、三氯乙酸法、hcl法、正丁醇-三氯乙酸法4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正丁醇-三氯乙酸法的a280吸光值最小,多糖含量最高,除蛋白效果较好,但是多糖得率较低,;三氯乙酸法的多糖得率较高,多糖含量达到91.46%,a280吸光值为0.106,除蛋白效果也较好。综合各方面因素, 本实验选用三氯乙酸法去除板蓝根多糖的蛋白质。表3 4种脱蛋白方法的比较(略) 3.8.2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分离 板蓝根多糖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分离的洗脱曲线如图6。出现4个洗脱峰, 收集其中含量最高所对应的5~7号管, 透析, 浓缩, 加入3倍体积95%乙醇, 离心分离, 冷冻干燥, 得到板蓝根多糖。 3.9 纯度鉴定对sephadex g-100层析柱上纯化分离得到的5~7管的板蓝根多糖组分在190~ 800 nm范围进行扫描,结果见7~8。在260 nm和280 nm处无核酸和蛋白质的特征吸收峰,说明产品中不含核酸和蛋白质。经sephadex g-100柱层析洗脱,所得的峰形状为对称的单一峰,表明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分子大小均一的单一组分多糖。 4 结 论 利用水煮醇沉法从板蓝根中提取水溶性多糖,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液料比30∶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6 h,板蓝根粗多糖的得率为25.63%,多糖含量达到76.42%。 对脱蛋白方法进行了优化, 采用三氯乙酸法去蛋白的多糖得率43.87%, 多糖含量91.46%, 脱蛋白效果好。 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0柱层析对板蓝根粗多糖进行纯化分离, 收集主峰。纯化后的板蓝根多糖为单一组分多糖, 不含核酸和蛋白质。这为下一步对板蓝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化工工艺论文:含羞草中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作者:乔文涛,张静,俞凌雁,马婷婷,袁珂 【摘要】 目的研究提取纯化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含羞草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法优选超声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真空薄膜浓缩,超声脱色,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吸附分离纯化含羞草总黄酮提取物。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最佳分离纯化工艺为: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进行分离富集,以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梯度洗脱,洗脱流速为5 ml/min,收集40%~60%乙醇洗脱部位并减压浓缩得总黄酮提取物,总黄酮的含量达到76%。结论优化了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提取纯化方法,为含羞草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 参考 。 【关键词】 含羞草 总黄酮 提取 纯化 含羞草为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mimosa pudica的全草[1],又名知羞草、怕羞草、喝乎草、刺含羞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南、西南等地的山坡丛林、湿地、路旁,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凉血止血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急性肝炎、神经衰弱、失眠、肺结核咳血、血尿、结膜炎、跌打损伤、带状疱疹等症[2]。含羞草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包括黄酮类、酚类、生物活性多糖、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和其它微量元素。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3~5],如抗脂质过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抗肿瘤,降低血脂、抗菌抑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文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超声提取含羞草总黄酮的工艺,同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分离,并结合真空薄膜浓缩、超声脱色等方法对含羞草提取物进行分离与纯化,以期为 工业 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uv-2102pc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龙尼柯仪器有限公司);kq-250b超声波提取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njl07-3型实验专用微波炉(南京杰全微波设备有限公司,额定功率800w);millipore simplicity型超纯水器(美国millipore公司);re-52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真空薄膜浓缩装置[6](自装);101-1型电热恒温干燥箱;微量分析天平(eettler ae 240瑞士),微孔滤膜(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芦丁对照品( 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 1.2 材料与试剂 含羞草于2003-05采自海南三亚,由海南大学植物学教授黄世满鉴定为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的全植株;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干燥恒重的芦丁对照品12.8 mg,加60%乙醇(体积分数,下同)溶解并定容置100 ml的量瓶中,摇匀得质量浓度为0.128 g/l的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上述芦丁标准溶液0,1.0,2.0,3.0,4.0,5.0 ml于6只10 ml量瓶中,用60%乙醇补充至5 ml,各加入0.3 ml 5%亚硝酸钠,摇匀,放置5 min后各加入10%硝酸铝0.3 ml,摇匀。5 min后再加入1 mol/ml的氢氧化钠溶液4 ml,混匀,用60%乙醇稀释至刻度。10 min后于510 nm处测吸光度,试剂为空白参比,以芦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行回归,得芦丁含量与吸光度之间的回归方程:a=9.049 1c+0.006 4, r=0.999 7。 2.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得率及总黄酮得率的比较 2.2.1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的得率比较 称取粉碎并过60目筛后的含羞草原料4份,每份20 g,分别选用50%的乙醇、80%的乙醇、甲醇、70%的丙酮4种不同的溶剂进行索氏提取,溶剂用量均为200 ml,提取时间为5 h。分别将提取液浓缩至稠膏状移入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重, 计算 得率。结果见表1。表1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及得率的比较(略) 2.2.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总黄酮的得率比较 分别吸取一定量由不同溶剂提取所制得的含羞草提取液于10 ml量瓶中,添加60%乙醇溶液使体积约为5 ml,按照上述绘制芦丁标准曲线的方法,依次加入0.3 ml 5%亚硝酸钠、0.3 ml 10%硝酸铝、4 ml 1 mol/m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匀,用60%乙醇稀释至刻度。静置20 min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液的吸光度,重复3次测定,并根据标准曲线换算出总黄酮的得率,计算平均含量及rsd。结果见表2。表2 不同溶剂提取所得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得率比较(略) 由表1可以看出,由4种不同的溶剂进行索氏提取,以70%丙酮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的得率为最高;由表2可以看出,以80%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中总黄酮得率相对最高。虽然以70%丙酮提取得率最高且总黄酮的得率与用80%乙醇提取相当,但考虑到乙醇与丙酮相比,具有无毒安全,廉价易得的优点,故提取溶剂选用80%乙醇。 2.3 超声提取工艺的优选 2.3.1 样品溶液的制备与测定分别精密称定干燥并过60目筛的含羞草粗粉9份,每份20.00 g,以80%乙醇为溶剂,按正交实验表中所选取的因素水平分别进行超声提取。分别吸取一定量含羞草超声提取液于10 ml 量瓶中,添加80 %乙醇溶液使体积约为5 ml,按照上述绘制芦丁标准曲线的方法,依次加入亚硝酸钠、硝酸铝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匀,用80%乙醇稀释至刻度。静置20 min后测定吸光度, 计算 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2.3.2 正交设计通过正交实验,以芦丁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紫外法对超声提取方法进行正交实验,以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选用l9(34)正交方案,以超声时间、超声次数及溶剂用量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设计实验方案。结果见表3~4。表3 考察因素与水平(略)表4 正交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略) 2.3.3 超声提取最佳工艺 从表4中的直观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提取的最佳组合为a1b3c3,即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 2.4 分离纯化工艺优选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特别适合对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富集分离,因此本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对含羞草黄酮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具体操作为:取药材1 kg,干燥后粉碎过60目筛,按照以上最佳工艺进行超声提取,得到的粗提物经真空薄膜浓缩至体积减半,加2%活性碳室温超声脱色2次,20 min/次。抽滤,除去滤渣后继续真空薄膜浓缩至无醇味,得提取物。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进行湿法装柱(色谱柱:6 cm×80 cm,柱体积:450 ml),以水、20%乙醇、40%乙醇、60%乙醇、80%乙醇、乙醇溶剂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控制洗脱流速为5 ml/min。分别收集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液。将各部分洗脱液进行真空薄膜浓缩、后转移至旋转蒸发仪中真空浓缩至干燥粉末,计算得率。同时按照上述的紫外法检测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见表5。表5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实验结果(略) 由表5可看出,用中等浓度40%乙醇洗脱效果较好,总提取物得率达到43.48%,总黄酮含量可达到87.38%;从洗脱情况看,总黄酮主要集中在40%~60%乙醇洗脱部位,水洗脱部位经理化检测发现除含少量的黄酮外,还含有较多的多糖等大极性化合物,可将这部分弃去,而20%乙醇、80%乙醇及乙醇洗脱部位相比之下则含少量的黄酮类成分。因此,按照以上方法对含羞草总黄酮粗提物进行分离富集与纯化,收集各洗脱部位,将40%~60%乙醇洗脱部位合并,进行真空薄膜浓缩后即可得到总黄酮提取物,经紫外测定总黄酮的含量达到76%。 2.5 最佳提取纯化工艺 由实验得到最佳提取纯化含羞草总黄酮的工艺:新鲜含羞草干燥后粉碎过60目筛室温超声提取提取液真空薄膜浓缩至体积减半浓缩液加2%活性炭室温超声波脱色2次抽滤除去滤渣脱色液继续真空薄膜浓缩至无醇味上大孔树脂diaion hp-20柱用水及乙醇混合溶剂梯度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将40%~60%乙醇洗脱液合并减压浓缩至干干浸膏样品检测含量成品。 3 讨论 本实验选用芦丁作为对照品,因为芦丁是黄酮化合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其b环的3,4-邻二酚羟基部位发生紫外吸收,可以通过测定芦丁对照品的吸收度,从而求算供试品中总黄酮的含量。这是总黄酮含量测定实验中比较经典的方法。 通过实验证明,提取含羞草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用10倍量的8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3次,10 min/次。 本实验采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分离含羞草中的黄酮类成分,选择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进行洗脱,得出40%乙醇溶液洗脱效果较好,总分离物得率达到43.48%,总黄酮含量达到87.38%。另外水洗脱部位得率较高,含少量黄酮,还含有较多的大极性化合物。在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含羞草总黄酮时,可先用水洗脱,除去大量的大极性化合物,减少影响,再用40%乙醇进行洗脱。 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抗肿瘤方面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含羞草总黄酮的药理活性未见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含羞草总黄酮,为进一步研究含羞草总黄酮的药理活性,更好地开发利用含羞草资源奠定了基础。 化工工艺论文: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改革探索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三大部分。无机化工工艺涉及氨、硫酸、磷酸、纯碱、烧碱等无机产品的生产工艺:有机化工工艺涵盖了烃类、c1—c4系列(甲醇、乙酸、丙烯腈、芳烃等)等有机产品的生产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则主要介绍染料、涂料、胶黏剂、颜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 一、课程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化工工艺类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组织结构固定,不能体现地方化工企业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无法与地方化工企业主打产品的工艺形成良好对接:课程评价方法多以终结性的理论考试为主,考完就忘,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对此,为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化工工艺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l.精选内容,整合课程,自编教材 本着高职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方针,建议将三门课程的传统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化工工艺类课程,自编授课教材,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原则,.注重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良好对接。具体实施上:①对院校周边各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②大量收集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明确化工工艺岗位群的知识需求。③最终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有机、无机、精细三种工艺内容的比例。教材中可适当加入企业文化、企业工艺技术发展过程等内容的介绍,为学生提供就业面试信息的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大实践教学比例 应用化工技术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就业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远远超过理论知识,化工工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有完善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尽可能地实现工艺生产过程的再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基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艺生产流程是不实际的,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单元操作模拟、仿真实验室为主,最重要地还是要多发展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密切接触,大力发展“厂中校”,加大现场教学的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上,课程整合后应由理论向实践逐步倾斜,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综合采用动画演示、视频播放、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如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工艺,可采用视频播放和仿真教学的方式;其它工艺过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以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可将同一产品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资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或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或实训,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可重点选修某些工艺项目,提高学习和就业针对性。 4.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授课效率 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做到专兼职教师合理搭配。一方面充分发挥专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配合课程的现场教学。 5.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考核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必须有新的考核方式与之匹配。应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保留一定比例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引入实地流程讲解、流程设计分析、小论文、仿真操作等考核方式,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考核和谐统一。 三、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过对三门工艺课程的整合,削枝强干,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编的综合性工艺教材,便于体现工艺类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启发学生对比认识不同工艺的特点,形成合理、互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知识+技能”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可弥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的现状,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能力,提高双师素质:另一方面更加了解现代企业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使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可与学校签订“订单式教育”协议,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围绕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满足企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节约新员工人职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学校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找准自身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最终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和谐发展。 化工工艺类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势在必行。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1 引言 化学生产工艺是化学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开发状态的技术,化工工艺的开发与发展在近年来更加火热,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常常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的关注,化工生产的工艺受到了挑战。以往化工厂的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污水化学残留物的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化学生产造成污染,从很大程度上是其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其污染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效率,重点就在于改善其化学生产工艺。 2 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的几大主体:机械工业、煤矿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化学工业之所谓成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因素在于化工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是目前我国农业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稳定。然而,由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化学废物,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尤其是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渣,成为了自然中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我国的化工厂的化工生产分析,总体上处于一种以牺牲能源以及环境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具体分析如下: 化工生产的效率不高;我国工业发展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主要在于其生产的效率不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由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设备的不过关。例如在进行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不仅如此,反应不充分,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反应后生产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太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最为严重的是,不充分的化工生产,造成巨大的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化工生产效率。 化工生产造成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化工生产是目前我国主要自然污染的源头之一,尤其是重金属的生产与化学反应。在化工场附近的废水检测中的结果显示,废水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造成水源的污染,从而影响土质,造成自然环境的失衡。此外,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与废物,化工厂为了节约成本等原因,而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将污水以及废物直接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大范围的污染。 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化工生产的主要现状为生产效率不高,防污染环节不重视,没有专门的污染处理系统以及化工生产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一起阻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3 我国化工生产工艺解析 从上文中,对于我国目前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的化工生产工艺还不是非常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化学的生产工艺需要有哪些改进呢?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取哪些最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能够降低化学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呢? 首先,化学生产过程中,提高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环境。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反应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加强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以及反应所需条件一定要达到所需标准,才能保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高效生产,并减少废物的产生。其中,废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保证这些废物不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就能保证化工生产的相对环保。 其次,化工生产过程中,并非只是提高产品生产的环境,更应该能够提供废物处理的程序以及治理系统。目前,我国规定,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此外,还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废气,这些都应该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废水的排放一般要采用化学综合的化工工艺。其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通过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从而减轻其危害性。此外,废气的处理应该在排气的中部以及顶部,都设置一出废气处理系统,这些装置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废气中的粉尘过滤,从而保证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 最后,真正从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入手,工艺技术是指从不同的反应原理以及反应条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制造氧气的方式就有很多种,那么哪种方式才是最为简单、效率高并且更适合化工生产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总之,化工生产工艺的提高,应该从当前的现状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的弊端吗,从而大力发展化工工艺。 4 结语 以上分析主要探究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问题。化工生产在环保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主流理念的影响下,开始不得不提高其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工艺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虽然这些化工产品对于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合理生产、绿色生产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化工生产的工艺亟待提高,因此出现最新的化工生产技术以化工生产工艺,旨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能满足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的要求。如果生产工艺无法真正实现环保与节能减排,那么也可以开发化工后期的环保处理工艺。总之,最大限度提高化工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实现合理化生产。 化工工艺论文:关于化工污水工艺处理流程的实验与分析 摘 要:利用气浮-水解酸化-sbr组合的工艺去处理含有8000mg/l的ss与5000mg/l的codcr的高浓度的废水,完全可以有效地除去ss、n、codcr和p。出水的指标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它还有着剩余污泥少比较少,耗费成本比较低等特点,本文根据实际工程案例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探讨了采用气浮-水解酸化-ubf-sbr工艺处理硫酸卷曲霉素生产废水的有效性。 关键词:水解酸化 抗生素废水 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sbr) 抗生素的工业产生的废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污染物浓度高、残留的抗生素大都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加上它的色度大、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很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它属于典型的难以处理的污水类型。本文总结了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一些重大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具体案例,采用气浮-水解酸化-ubf-sbr工艺处理高浓度抗生素废水,分析了在不同的工艺处理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1 工艺流程 在工艺流程中为了确保生物处理环节的有效性,再加上工业污水的水质复杂不均以及ph值变化过大,所以在工艺设置上,多采取中和调节-沉淀-气浮预处理的工艺流程来降低ss浓度和调节ph值的大小。通常还根据工业废水的污染物杂质的浓度过高,导致了可生化性逐渐降低的趋势,我们选择了水解酸化的工艺流程以便有效地提高废污水的可生化性,为提高后继的处理环节中污染物的除去率目的。 2 工艺选择 2.1 气浮药剂用量 经过一些学者的实验和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种的气浮药剂,据试验的数据显示,这些药剂处理高浓度的抗生素工业废水的能力都得到了很高的ss与codcr去除率,国内的有些学者才用分散型水介质阳离子pam处理ss浓度68500mg/l,codcr浓度50000mg/l硫酸庆大霉素制药厂所产生的废水,ss与codcr的去除率分别高达到98.7%和75.9%。与它不同的是本工艺流程处理中对气浮药剂的选用是采用聚合氯化铝和阳离子型的pam。聚合氯化铝配制浓度为1%,pam配制的浓度为0.03%,将配置好的聚合氯化铝分别加入浓度200mg/kg, 150mg/kg,100mg/kg,把pam分别加入浓度为10mg/kg,5mg/kg,3mg/kg,然后进行气浮药剂的实验,测定出、进水中ss和codcr浓度。 2.2 水解酸化 水解酸化工艺流程主要是通过对控制污水的酸度、停留时间将厌氧消化反应控制在酸化和水解阶段。它是利用产甲烷菌与产酸菌的世代周期、ph值以及生存环境等条件的不同,经过水解酸化的不断处理,流出的工业污水中那些较为难以分解的一些大分子就会逐渐降解为一些比较容易分解的小分子颗粒,从而确保了抗生素生化毒性的降低,保证了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的可能。本文阐述的水解酸化的工艺流程中设置了2个5m×5.3m×5.3m的反应器,他们的有效容积达到120m2;每一个反应器底部3.4m~1.5m处设有xy型弹性的药剂填料层,填料占空间占整个反应器容积的40%左右,当水解酸化的反应器里面布设了填料,既可以通过挂膜的方法,进行废水的上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解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时还可以阻留和过滤细小的轻质杂质污泥,从而大大降低了出水cod浓度、ss以及污泥的流失率。然后通过2台抽水泵的运行,不断地向2个反应器中注水,让气浮后的工业废水能够在水解酸化的反应器中长时间的停留,停留最佳时间为分别为26h、13h、6.5h。然后在测定出、进水中的nh3-n、bod5、codcr浓度以及出水中的所有的有机挥发酸(vfa)的浓度。 2.3 sbr负荷 sbr工艺流程具有厌氧与好氧两个过程不断交替进行,它的优点是耐冲击负荷性能强、脱氮除磷处理效率高、各工序可根据水量、水质灵活调整,无须二沉池、占地省、工艺流程简单、造价低等特点。它主要是用于那些间歇排放以及小流量污水处理工程。高浓度的抗生物废水通常都是采用好氧-厌氧等多种方法进行联合处理,好氧性反应器的主要作用就是进一步地处理那些在厌氧环节中出水,使其能够达标排放标准。本工艺流程中对sbr采用了2个5.2m×6.3m×5.4m的反应器,他们中最大的有效容积为125m3;污泥的浓度高达2000mg/l;排出比为35%。排水1h,沉淀1h,进水1h,通过不断地加入自来水或调节池的储水,就可以调节进水cod浓度分别为1500mg/l,1000mg/l,通过调整操作的时间分别是8h,6h,4h,可以调整污泥负荷0.05kgbod/kgss·d~0.2 kgbod/kgss·d,测定在不同条件下出、进水的nh3-n、bod5、codcr浓度,以确定sbr对负荷的承受能力。 3 结论 运用气浮-水解酸化-sbr工艺处理硫酸卷曲霉素是切实可行的,不同负荷处理结果表明系统抗冲击性能较好。本工艺较适宜的运行条件为:气浮工艺pam浓度5mg/kg、聚合氯化铝浓度100mg/kg;水解酸化反应器废水停留时间13h;sbr反应器污泥负荷为0.14kgbod/kgss·d。在此参数下运行,出水水质能够达到cod 150mg/l、bod5 50 me,/l、nh3-n 20mg/l。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思考 摘要: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组成的,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处处都可见化学品的影子,我们依靠这些化学物质来使生活质量进步,从而带动社会继续发展。在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化学品的生产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本文是从化学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化学生产中的工艺技术方面进行解析,对化学生产工艺未来的发展走向加以探讨。 关键词:工艺;化学工程;化工生产 在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工业中,化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虽然不像航天事业那样惊喜动魄,也不如军事可以直接用来保家卫国,可是化工却能渗透到很多行业中,其中很多都是足以值得我们骄傲的行业,化工通过提供优良以及合适的材料,来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起到基石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以化工生产作为入手点,将生产化学物品的新工艺融入到化学工程里,以寻找到更加安全环保的方法为目的,以便研制出更多又好又新的材料。 1目前化工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间环节的化学生产工艺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纯度、原材料的利用率并要严格控制环保,确保无污染物排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确保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这也是衡量国家化工行业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准则。我国在化工行业的发展起步有些晚,所以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对比较多,最主要突出的就是环保方面的问题。 1.1目前我国的化工生产率比较低 世界各个国家的工业都在迅速发展着,所以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我国目前的化工产业在产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而在化工生产时,对于压力以及温度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要非常达标才可能有较高的产率。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在生产肥料时,器皿温度是否达标是一项很关键的因素,而我国目前的反应器皿大多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温度状态,温度不足会导致化肥在生产时反应进行的不够充分,导致废料产生过多,即对原材料是种浪费,也会污染环境。而更严重的事情是,由于生产时反应不充分,会直接导致产品合格率很低,无法达到生产所需要的条件,造成了能源以及资源方面的浪费,这直接导致目前化工产率较为底下的现状。 1.2化工厂的环保能力低下 在进行化工生产时,如果环保的能力较低,则会直接导致空气以及环境污染。这也是造成我国污染严重的罪魁祸首之一。像印刷、造纸、印染、重金属以及纺织业都属于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废水检测结果,一般都是重金属超标非常严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影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指数。这些重金属污染型废水的排放会严重影响我国人民饮水的质量以及土壤的质量,使得生态环境失调。 1.3不能使化工生产过程连续化 众所周知,连续性的生产过程无论在哪个行业都能极大地节省人力财力,同时又能最为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但我国的化工行业却存在化工生产过程连续性不好的问题。生产过程可能会因为连续性不佳而造成生产过程的中断,使得整个生产过程脱节,对化学品的成品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并造成原料的浪费,这也是化工生产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2关于化工生产工艺的研究 我国工业是由化学工业、机械设计制造工业和煤矿工业组成的。而化学工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化工工业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吃的粮食是有糖类等碳水化合物组成的,我们穿的衣服是有纤维或者尼龙等化学品制成的,我们用的工具更是由化工材料做成的。 2.1努力改善反应环境和条件 作为化学工程中的起始工作,反应环境和反应条件对化工生产过程的产率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反应条件,它既关系着反应是否能顺利进行,又关系着化工生产过程产率的问题,反应条件好了,自然可以达到高效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出,提高原料产率。综合以上原因,为了能够达到高效生产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能够有效地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反应能垒,增加反应的速率。 2.2合理处理废弃物 在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反应条件和反应环境固然重要,但废弃物的处理也很重要。我们国家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使得人均资源占有率很有限,为了以后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合理处理好废弃物。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有毒污染物一定不能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另外,对有毒废气也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大气中。被污染水质的排放应该严格采用化学原理对其进行化学处理,等到指标合格后,才能通过专用渠道,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比较简单的则是通过基本反映,利用沉淀的方式,将重金属离子转变为化合物沉淀下来,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而废气则应该在排放装置的中部和顶端设置有效的废气处理系统,过滤掉有毒的粉尘和气体,之后再排放到空气中。 2.3优化化工生产的工艺技术 除了这些工艺以外,我们还要真正改善化工生产中的工艺,对化工反应的一系列的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进行研究。例如,乙烯的合成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裂解石油品也可以将乙醇脱水,还可以将长的碳链断裂成短的碳链。出现多种方式时,我们就需要研究哪种方式更为节省能源,哪种方式的原料来源更广,怎样的工艺流程设计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最高的产率。不同的原料,所需要的化工原料和生产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工艺流程,使得这些流程能更好的适应工业化生产,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并且达到绿色环保高效的目的。 3结论 在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是很重要的过程,只有保证在化学生产过程中的有效性,使化工生产的工艺达到设计的要求,同时也要提高生产设备水准,增加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提高产量。要将小的化工厂进行合并,组合成规模比较大、在处理污染方面更有能力的化工厂,同时也要提高化工生产工艺的水平,使工艺在进行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的连贯起来。 作者:吴艳鹏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 摘要: 化学工程其实就是指一系列的化学生产活动,在现代的环保减排理念之下,化学工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也正是随着这些理念的出现,一系列新型的化学工艺以及加工生产技术逐渐走进化学工程当中。综合生产效益和生产效率的两个点,化工生产应该在环保化的基础之上促进高效化发展。将对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相关技术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化学工程;化工生产工艺;化工技术 目前,化学生产工艺在化学生产中的发展一直处于开发阶段,而化学工艺的研发在近几年却变得逐渐火热起来,其护腰原因还是因为化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随着节能环保和低碳生活理念的持续火热,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重,因此,化工生产就应该及时做出改变。在过去,化工生产的污染排放问题一直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化工废料污染的排放,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1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 机械工业、煤矿工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三大工业主体。之所以化学工业能够成为三大工业中的一部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化学工业能够生产出大量我们生活所需的物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而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肥料是支撑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要素,在很多程度上维持这我国的经济水平稳定。但是,在化学生产过重,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废料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范围的污染,尤其是化工企业所排放出来的“三废”。 1.1化工生产效率较低 我国三大工业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整体生产效率较低。而在化学工业这方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化工生产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例如,在生产化学肥料时,反应器皿往往不能达到正常化学反应所需的温度,进而导致化学反应不充分,最终导致废气问题出现。另外,如果化学反应不充分,那么最终形成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就比较低,难以满足人们生活的使用需求。 1.2对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化工生产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重金属和化学废料的污染。从化工厂附近的水源当中抽取检测发现,水中的污染物严重超标,进而导致水源受到污染,间接影响到周围的土质,导致范围内的环境出现失衡问题。另外,化工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违反国家的环保法律,直接将一些化工废料排入到自然环境当中,进而造成大范围严重的化工污染。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生产的连续性较低,进而导致整个化学工程反应迟缓,工程的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现象,这就会导致化工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导致脱节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应该化工生产工艺不合格所导致的。简单来说,我国的化工生产主要存在生产效率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差“、三废”处理不科学和化工生产技术低下等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化工生产的发展。 2降低我国化工生产污染的措施 从分析我国化工生产现状发现,我国的化工生产技术和环境还不是很完善,各个工作环节都还存在缺陷。而针对这些问题的特点,我们就应该对化工工艺进行改进,而从化工工艺角度来看,我们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起呢?笔者经过实践工作总结了解,要想降低化工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2.1优化反应环境,强化反应条件 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最高效的化工反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料的出现量,反应条件就必须做到最好。所以,提升化工生产质量的关键点就在于提高化工生产中的反应条件。所使用的催化剂必须在一定反应时间之后才能够使用,进而保障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降低化学废料的产出量。 2.2做好废料环保处理工作 目前,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化工生产中产生的重度污染物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另外,还有我们常见的废气,这些化工生产废料都应该在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进行排放。化工生产废水的排放必须采用化学综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化学反应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物质通过沉淀的方式过滤出来,进而降低废水的污染度。 2.3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 只有从化工生产技术入手,才能够从化工生产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生产氧气的方式有很多,那么哪一种生产方式才是最有效和最环保的呢?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生产环境的不同,选择科学的生产方式,对于原料的选择更是应该灵活应对。 3结论 化工生产中的工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更多的技术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自然和化工生产之间的平衡点我们还未找到,因此,则应该更加努力的加强研究,对传统化工工艺进行优化。 作者:罗泽鹏 刘森 都颖 刘思乐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化学工程系 化工工艺论文: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发展分析 0引言 石化工业在我国所有重工业行业中,是能耗较高的行业,近年来,随着化工领域内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的能耗已经开始逐渐降低,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当前整体的能耗降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化工产业技能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还有不小的空间。 1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 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是当前石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很多的石化工业企业都在致力于对节能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一系列新型节能技术的投入使用,大大的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实现了双赢。目前我国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处于不断升发展阶段,但是在节能技术领域的探究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2015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最关键一年。目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开展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研究提出,未来化工行业要以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说,总体上还是朝着节能工艺的方向在发展。随着数据化、智能化的不断推进,也必将影响到化工工业,传统的化工生产制造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从技术到市场各个领域都将发生一定的变革。 2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发展进展 化工工业技能技术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当前化工行业的大致情况。下面笔者将举例阐述石化工业节能工艺技术的发展。 1)环氧氯丙烷新技术。来自于齐鲁石化公司氯碱厂所研发的环氧氯丙烷高温氯化法环化新技术,这一项技术在工业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已经通过了中石化集团的技术检定,该项技术相关的设备装置优化了操作,同时提升了环化反应收率,污染以及能耗都得到大大的降低,该项技术曾引进日本的生产技术,同时结合其它国家的技术,通过多年的不断研究与实验,对原有的技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使得技术指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为化工工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聚丙烯新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由山东东明恒昌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真空回收和低温精馏丙烯回收工艺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经过一定的改造与升级后,大大降低了聚丙烯的生产成本,并且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系数,降低的污染与能耗,除此之外,操作便捷也是其一大优势,综合起来让这一技术成为集合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优势技术。 3)无动力氨回收技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成氨的节能降耗是很多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利用深冷原理开发出了这套技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不需要额外动力合成氨,该项技术目前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与使用。这是中科院理化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出的成果,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调研,不断的尝试,最后总结出不少技术经验。这项技术投入使用,适合合成氨企业的合成氨回收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成本,每年至少多出几百万的经济效益。 4)新型合成氨新型催化剂的研究推进。合成氨工业企业除了面临上面所提到的回收问题,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于高效氨合成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就是当前合成氨企业技能减排的一个大的方向。由浙江工业大学等研制出的新型氨合成催化剂Amo-max-10型氧化型等催化剂,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被广泛的运用在国内很多的合成氨企业。 5)异丙醇胺制备新技术。这项技术目前有南京宝淳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对提高我国烷醇胺生产工艺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有着较为显著的节能节水效果,也降低了能耗,作为一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帮助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益。从以上阐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化石工业的节能技术正在不断的推进与发展,很多的企业致力于对节能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为化工型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对化工企业来说是好事。但是从上面的阐述我们也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化工业的节能工艺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突破性的进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积累的基础上。 3结语 化工业作为我国重工业的刚需行业,在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问题成为化工行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近些年化工业节能工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很多能够提升的空间,技术改进后,大大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为化工企业的“双赢”局面做出了一些贡献,当前化工业的节能工艺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大研发与运用的力度,才能让我国的化工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岳雷 单位: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 化工工艺论文: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探讨 近些年,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和形势日新月异,尤其是自美国兴起的MOOCs席卷全球,其影响力逐步扩大。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传统的工科教育,比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已经成为广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且,中国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其主要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其中的弊端也日渐显现。首先就业形势的逐年恶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学科,由于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加剧了求职的难度。其次,学生学习热情的下降。由于多年的连续扩招,大学已经走下神坛,学生们的质量也变得良莠不齐,特别是对于省属院校,由于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生源质量处于相对的弱势,教育效果和质量更大大折扣。因此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热情,受到各个高校的普遍重视[1,2]。化工工艺学,作为传统化工学科的专业课,其课程教学任务量大,信息量丰富,理论要求高,与实际生产联系密切,是化工专业的必修课,对于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实践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形势和总的课程设置。比如,目前专业课学时数相对压缩,课程内容大幅精简,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再比如,尤其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多,如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变得更加重要。 1教学形式改革—先实践后课堂 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内容灌输,而是先进行工厂实践,实地考察化工企业,对于工艺流程有简单清晰的具体认识,将大大提高课堂讲解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顺序改革—先设计再讲解 将典型的工艺流程放手交给学生设计,考察学生的实践效果以及基本化工原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和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深深植根于实际生产。 3教学手段改革—借鉴MOOCs的优点 大力提倡网络信息化教学,拓展教学的思路和深度,使得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结合平日的资料搜索和自我学习,尤其是借鉴和引入国外优秀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典型工艺的历史教学 比较典型的化工工艺流程,比如合成氨工艺,具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如果在课堂引入该工艺的历史教学,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眼界以及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此外,对于合成氨类的典型工艺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授课方式,首先分段讲解各个工艺,比如原料气—氢气的制备工艺,然后将整个工艺穿成主线,最后丰富整个的工艺流程,从而使学生对于整个合成氨工艺,甚至包括制氢、压缩、循环工艺等流程有深入而细致的了解。 作者:尹振 刘秀军 高建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 化工工艺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分析 1当前化工生产的主要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化工生产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农业生产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当前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1化工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很多化工生产都一味追求“量”,而忽略了对“质”的要求,就造成了化工生产的效率低下问题的存在。这不仅和化学反应的生产设备有关,而且还和化学反应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比如,在生产化学肥料时,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同时,还存在着反应不充分的问题,反应的不充分一方面造成了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生产需要,而且对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 1.2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目前,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重金属的排放。在化工生产中,很多企业都是为了节省成本,对有害气体和重金属超标的废水随意排放,不仅造成空气、水的污染,而且对土质也带来了破坏。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周边都出现了河水的严重污染,甚至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用水。 1.3生产工艺不合格 另外,当前化工生产中工艺的不合格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2有效加强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工艺的分析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化学工艺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存在着一些问题。下文笔者就将结合这些问题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加强措施: 2.1改善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环境 在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条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要素,如何有效改善化学反应条件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务必要按照相关的标准对催化剂等所需的条件做严格检查,对于不达标的坚决不能用于化工生产。同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废料不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以保证化工生产能处于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中。 2.2依据实际情况对工艺进行调整 对生产工艺的改善,并不是仅仅从反应条件入手,是要对不同的反应原理等都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制造氧气的工艺来分析,我们要仔细考虑采用哪种工艺才能生产中高效、利于投入生产的氧气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2.3对化工生产产生的废料进行合理处理 对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来说,产生废料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合理地对废料进行处理,开发出有效的程序及治理系统,则需要我们去仔细进行考虑。当前,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在我国的相关的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对于废水来说,要经过相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将水中的重金属采用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这样就避免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从而带来危害。而对于废气的处理,要在废气的中、顶部设置废气处理过滤系统,这些过滤系统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粉尘等过滤掉。在废水和废气经过处理后,还应该对处理的水、气按照相关的标准做出检测,使其满足国家相应的标准后才允许排放到环境中去。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化工生产所带来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工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理念,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要依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工艺进行改进,敢于尝试和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即使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等的国家要求,也要对后期的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化工生产工艺不合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绿色生产。 作者:王杲 吴晶 单位: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化工工艺论文:催化裂化工艺化学工程论文 1引言 催化裂化具体的工艺过程是为实现特定的操作条件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了操作条件的调整范围。但就反再系统来说,操作条件就包括诸多方面,如温度、剂油比、停留时间、催化剂的预提升与预提升介质、油气与催化剂的接触、两者的混合与流动、两者的分离、反应的终止、催化剂中油气的汽提、催化剂的性能以及催化剂的再生条件等。尽管操作参数众多,但平时可调整的却屈指可数,有些参数,反再系统工艺路线已经确定,也就基本确定下来,不能再调整或无法调整了。 2操作条件的影响 催化裂化在接近常压的低压下操作,在这个压力范围内压力对热力学的影响微乎其微。较低的烃分压有利于裂化,不利于生焦,因而是有利的。最小总压取决于后续分离系统,目前在300l(Pa以下。烃分压可以通过喷入水蒸汽的方法来降低(一般喷入水蒸汽的量占进料的1~5%),也可以将一部分轻烃气体打循环,但循环量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性来确定。 3焦炭燃烧动力学 催化裂化焦炭的收率一般在4~8%之间。在再生器的典型温度条件下,富氢化合物要么挥发,要么裂化成可挥发性组分和焦炭。催化剂再生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由焦炭的较慢的燃烧速率决定。焦炭燃烧的活化能约为147kJ/mol。催化剂焦炭含量为1%、燃烧后烟气中的氧含量为1%催化剂焦炭含量为1%、燃烧后烟气中的氧含量为1%,烧焦时间与温度之阃的函数关系如图1所示。该函数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确定了催化剡的总量与再生器的大小。减小再生器的大小与催化剂的总量很重要,原因有两个:FCC再生器在整个装置的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减小其大小有利于降低装置的投资;减少催化剂总量,不仅有利于减少操作费用,而且还有利于根据原料与产品的变化迅速改变催化剂。FCC装置是一个“热平衡体系”,热催化剂为裂化反应提供了部分热量。FCC装置的热平衡与催化剂的活性、原料性质、原料的预热和反应温度有关。此外,热平衡还与再生烟气CO2/CO的理想比例有关。焦炭燃烧的一次产物有CO、CO2和H2O,CO与CO2之比是温度的函数。CO与O2反应生成CO2是自由基反应,在有固体存在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会减慢。如果烟气中含有过量的空气,则只要一没有固体就会燃烧。到目前为止一直是这样。为了促进CO的燃烧,现在都加含有Pt等贵金属的助燃剂。使CO转化成CO2也可以通过提高反应温度来实现。CO均相燃烧生成C02的活化能较高,约为293kJ/mol,在空气充足的情况下,在7000C以上CO可以完全转化。从热平衡的角度,达到7000C以上的再生温度毫无问题,但是再生器的材质和催化剂限定了最大再生温度。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容易烧结,也易于水热失活。当然,如今的催化剂可以保证在高达850℃的高温条件下不会造成烧结破坏,但水蒸汽的老化作用要求温度要比该温度低得多。设计者在迸行反应器设计时,在降低再生温度以减小水热失活与提高再生温度以减小再生器大小之间权衡。另外一个减小催化剂水热失活的方法是采用两段再生:在第一段,在较低的再生温度条件下,进行富氢焦炭的再生;二段在较高的温度下操作。燃烧所需的停留时间是根据等温反应计算得到的,而FCC再生器并不总是等温的,尤其是催化剂颗粒温度不均匀。再生过程中质量传递的影响要降低到最小,以便催化剂颗粒内部温度不超过气相温度。燃烧过程中的扩散控制是反应速率快造成的。扩散速率是催化剂颗粒直径的平方的函数,而反应速率则是温度的函数。颗粒直径需要在200岫1以下,再生器才能在6500c以上操作而避免颗粒内部产生高的温度梯度。固定床反应器的最小颗粒为1mm,移动床反应器的约为3mm,只有流化床反应器的催化剂颗粒直径小于200μm。对于焦炭收率很低的情况,可以考虑采取稀释空气、由此降低绝热温升的方法保护催化剂。这种方法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过程中空气量太大,有一定的问题。 4结语 本文介绍反应的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和催化剂的再生等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了解催化裂化工艺相关设计问题具有一定帮助。
地质工程论文: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2.4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2.5 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而人工因素诱发下,就大大地缩短了自然演化时间,加速岩土体的岩性变化,而导致突变灾难的发生,并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例如由于生物资源———森林的破坏,工程的大规模开挖,影响的是区域性环境恶化,诱发区域性旱涝灾害,以至引发全球性荒漠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升温效应,对气候及地质灾害诱发作用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 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1998年洪灾损失2000多亿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2.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地质工程论文:谈水利工程地质复查的重要性 1地质复查工作在施工技术工作中的作用 1.1土方平衡规划的需要 土方开挖总量虽远大于填筑总量,但根据设计技术要求,填筑用土土料需满足塑性指数、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水溶盐含量等多个技术指标的要求,加之全渠段各类土质分布很不均匀,实际可利用土量有限,有一段土可利用,有一段不可利用,因此,需对全渠段土料进行复查,进而进行土方平衡规划工作。这样可避免在开工后才发现土料场存在问题而导致工程停工、窝工,无法保证工程质量,并且避免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开展地质复查工作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承包人应委托有资质的试验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在全渠段开挖区布孔勘探,通过试验室试验分析,确定哪部分土料符合设计填筑用土料要求,确定可利用土的平面分布情况及垂直分层情况。根据试验室提供的资料,技术人员可进行土方平衡规划工作,编制土方平衡规划方案,按照土方平衡规划方案指导施工生产工作。 1.2确定降排水方案的需要 标段内渠道地下水位一般高于渠底板2m~7m,而挖方深度一般7m~12m,因此地下水位很高,且部分渠段及建筑物存在有承压水。承压水水头与潜水水头基本相同,承压水压力很大,需进行降排水方可保证干地施工及施工期场区安全。 (1)渠道工程降排水方案渠道工程降排水施工前,未进行地质复查工作,按照合同地勘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进行了降排水方案设计并施工,方案为在渠底中心线附近设管井进行降排水,管井间距30m~32m。土方开挖过程中发现,有约2.0km渠段地质变化较大,原降排水方案无法把地下水降至需要的高程,即采用了单井井里增加水泵、更换高功率水泵、大量增加明排措施、两侧马道上加降水井等多种方法方把地下水位降下去,达到了干地施工要求。虽然最终仍然完成了施工任务,但施工过程中增加了难度,且增大施工成本,延误了施工工期,多方面造成了损失。 (2)大沙河渠道倒虹吸降排水方案大沙河渠道倒虹吸开工前虽然进行了地质复查工作,但其精度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确定降排水方案方面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该倒虹吸分两期施工,采用的降排水方案为开挖边线外周围做截渗墙,截渗墙内设管井降排地下水的方法。 一期施工时,按照合同地勘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制定了降排水方案,但因该倒虹吸地质的复杂性,管井、截渗墙深度均未达到方案设计的理想深度,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总结一期施工的教训,二期施工前,委托有资质的地勘单位对二期场区进行了地质复查,尤其是沿降排水方案设计的截渗墙位置安排了布孔勘探,详细查明了截渗墙部位的地质分层情况。复查前的地质情况简单描述如下:建筑物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卵石、泥砂充填,层厚1.5m~3.8m;②重粉质壤土,层厚1.8m~8.0m;③重粉质壤土,层厚1.0m~15.6m;④卵石层厚1.4m~13.5m;⑤重粉质壤土,层厚1.7m~15.2m不等。复查后的地质情况简单描述如下:建筑物场区地层由上至下分别为:①卵石,厚1.2m~1.5m;②重粉质壤土,厚度一般3.1m~6m;③重粉质壤土,厚度一般1.2m~7.0m,场区内广泛分布;④卵石,厚度一般0.6m~8.4m;⑤重粉质壤土,本次勘察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12m。场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④层卵石中,为承压水,承压含水层顶板高程94.7m~101.6m,勘探期间承压水位高程98.8m~102.2m,承压水头一般2.1m~4.5m,基坑开挖施工需排水、降压和防渗处理。由上述地质复查前后对比可知变化很大。根据复查后的地层情况,承包人修改了原降排水方案,重新确定了截渗墙及管井的深度,施工过程表明,降排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地质复查工作在商务工作中的作用 本标段投标时,由于招标文件提供的地质资料不够详细,渠道工程投标时降排水方案为明排方案,按照明排方案所做的降排水报价很小,相对于实际发生的费用微乎其微。工程开工前期,承包人虽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认识仍然略欠明确,因此未开展地质复查工作即开始进行渠道工程施工。施工降排水方案为管井方案,整个渠道布满了降水井。随着施工工作的逐步、逐年进行,降排水产生了巨大的费用,导致项目经营严重困难,资金入不敷出,施工生产工作举步维艰。工程施工中后期,承包人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扭转项目经营不利局面,这时,深刻的认识到了应对渠道进行地质复查,核查实际地质条件与合同地质条件是否有变化,从技术角度出发,寻找商务契机。承包人委托了有资质的地勘单位对渠道进行了地质复查工作,详细复核了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合同文件提供的即复查前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描述如下:场区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含水层主要为上部黄土状壤土和粉质壤土,黄土状壤土和粉质壤土渗透系数K=2.24×10-6cm/s~6.02×10-5cm/s,一般属微~弱透水。承压水含水层主要由粉细砂和中砂组成,渗透系数一般K=1.27×10-3cm/s~3.4×10-2cm/s,属中等~强透水。复查后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描述如下:勘察试验中主要划分了两大含水层,一是上部的粘性土层(黄土状重粉质壤土、黄土状轻粉质壤土和中粉质壤土共同组成),二是下部中细砂组成的砂层含水层。上部粘性土层的综合渗透系数室内试验测定值为6.5×10-5cm/s~1.39×10-4cm/s;对于下部的砂层,抽水试验测定渗透系数值为6.72×10-3cm/s。由复查前和复查后的结果对比可知,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合同有关规定,承包人开始着手商务方面的相关工作。由于施工工期有限,而发生的降排水费用很大,属于重大商务事件。重大商务事件的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承包人因为着手较晚,这个事件的解决很可能会到工程完工以后。相反,若承包人开工前进行了此项工作,边施工边解决这个重大商务事件,事件的解决可能会在施工中期最迟后期得到解决,而不会拖到工程完工以后。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这个重大商务事件得到参建各方的认可后,便可寻求一定的资金支持,则施工过程中会减少资金运转、经营等方面的困难,不会因为这些方面的因素影响工程进度等,反而会对项目经营增加一定的效益。 3地质复查工作的合法性 地质复查工作的合法性指承包人开展地质复查工作、委托地勘单位的资质、地勘工作结束后形成的复查报告等能否得到监理工程师、发包人等相关各方的认可,从而使本项工作得到认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承包人开展此项工作前应与监理工程师、发包人等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在达到共识的基础上,以来往文件的方式进行明确,即明确了最终成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承包人即可开展地质复查工作。 4结语 水利工程地质复查工作往往是多数工程项目都必须进行的工作,承包人应根据工程项目各方面特点及项目经营策略等综合分析、确定是否进行该项工作。笔者建议如有需要,则应认真、及时开展此项工作,克服可能是不必要的投资的思想,克服工期压力思想等,合理安排地质复查工作,这样既保证了工程项目运行安全,同时也可为承包人本身追求利润打下一定的基础。 地质工程论文:浅析南疆盆地风积砂工程地质的特点 1、概述 南疆盆地即天山以南,昆仑山系以北的广袤地区,主要为塔里木盆地。行政区划包括巴州、克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等五地州。南疆盆地主要地貌为风积荒漠,零星分布有河流冲洪积绿洲,主要沿盆地[:请记住我站域名/]边缘展布。 南疆盆地属于典型内陆暖温带,地处高纬度地区,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h.年平均气温10~13℃,日平均大于10℃的年累积气温4000℃以上,年平原无霜期200~220d.南疆盆地降水稀少,降水分布规律是:盆地边缘多于盆地中心,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天山南坡20~400mm,昆仑山北坡200~300mm.塔里木盆地西及北缘50~70mm,东及南缘20~50mm,中心不到20mm.盆地边缘平均风速为2.1m/s,多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30d,最大风速18m/s,瞬间最大风速可达25m/s.盆地中部沙漠区盛行偏东风,年均浮尘天气达200多天。 南疆盆地三面环山,水流由盆地边缘向中部汇聚,最终汇入罗布泊。由于气候和人工开采利用等原因,现今基本无水流汇入罗布泊。 南疆盆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风积层和冲洪积层。其中冲洪积层面积狭小,约占盆地5.0%,呈点状分布于河床和河流两岸,绿洲就发展于此。 风积层面积占盆地面积的95.0%,广袤的沙漠均为风积层,其表面被风积砂覆盖。 风积砂即主要在风的作用下,滚动漂浮迁移等沉积形成的砂层。主要分布于沙漠、戈壁。其粒径组为0.075~0.250mm的粉细砂,含量在90%.粒径组大于0.250mm的含量非常少,不到1.0%;粒径组小于0.075mm的含量少于9.0%[1-3].风积砂由于粒径小于0.075mm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很少,使得其表面活性很低,松散、无聚合性,具有明显的非塑性,成型困难,而且成型后的稳定性能也较差[4-5].风积砂属于非亲水性土,砂颗粒表面对水的物理吸附作用很小,天然状态下的吸水率很小,几乎在0%附近。 本文根据在南疆五地州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对南疆盆地风积砂基本工程地质特性进行分析和总结。 2、物理性质 2.1 粒度及矿物成分风积砂的外形和颗粒大小与矿物成分有关,大部分呈棱角状和磨圆状,分选程度差。粒径大于0.25mm的几乎全是石英,粒径在0.250~0.075mm的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其次还分布有少量辉石、角闪石、方解石等,其外形基本完好,保持有原生矿物的晶体结构特征。粒径小于0.075mm的则含有黏土矿物等。 风积砂粒度成分以细颗粒0.250~0.075mm为主,极细颗粒0.075~0.050mm次之,粗颗粒0.50~0.25mm较少,大于0.50mm和小于0.05mm的颗粒非常少。 反映风积砂均匀程度指标不均匀系数Cu一般为1.5~3.8,曲率系数Cc多在1.0~2.5,中值粒径d50为0.1~0.2mm,属于级配不良粉细砂或粉土质砂。个别地区受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矿物成分和粒径组成稍显不同,总体呈由山脚向盆地中部逐渐变细。 2.2 颗粒组成风积砂的相对质量密度一般为2.68~2.70,主要与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方解石等矿物成分有关。天然密度为1.40~1.80g/cm3,天然含水率在0.0%~10.0%,含水率越小天然密度也越小。据现场试验,风积砂丘天然含水率小于1.0%,天然密度为1.4g/cm3.接近绿洲区,含水率和天然密度逐渐增大,含水率最高可达10%,天然密度达到1.8g/cm3. 2.3 密实程度微观密实程度指标孔隙比e在0.4~1.0,孔隙率n为0.4~0.8.密实程度随厚度(埋深)增大有所提高。 宏观密实程度指标相对密实度Dr,地表的Dr值大多小于0.33,密实度分类属于松散;3.0m以下,密实度有所提高,其Dr值可达0.50,密实度分类属于中等密实;5.0m以下Dr值可大于0.67,密实度分类属于中等密实-密实。 3、力学性质 风积砂的力学性质包括压缩变形性、抗剪(剪断)性、地基承载力、击实性质,其力学性质总体表现不好。 3.1 压缩变形风积砂属单粒松散结构,颗粒之间基本无粘结,其压缩性取决于颗粒级配、颗粒形态、原始孔隙比和相对密度等。在外力作用下压缩变形速度很快,变形大部分属于永久变形,弹性变形部分很小,即通常压力作用下风积砂的压缩变形是颗粒移动和结构变形的结果。 处于疏松状态的风积砂采用机械很容易达到密实状态,风积砂地基上的建筑物沉降一般很小,且在施工过程中就完成大部分变形,地基沉降基本完成[1].根据工程相关试验,地表表层风积砂的压缩系数a1~2大多大于0.5MPa-1,压缩模量Es基本小于5MPa,属于高压缩性土,变形性很强。随着厚度(埋深)压缩系数逐渐变小,逐渐变为中等压缩和低压缩性土,压缩系数a1~2在0.1~0.5MPa-1,变形性逐渐转小。 3.2 抗剪(剪断)风积砂的抗剪(剪断)反应风积砂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主要指标为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ψ,该指标值一般较小,反映风积砂抗剪(剪断)的能力弱。 粘聚力C值很小,约1.0kPa,由于其细小颗粒含量极少,且主要是由砂粒间咬合剪胀引起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内摩擦角ψ一般不大,由含有的粗颗粒所致。 其值受颗粒组成、颗粒型态、矿物成分、密实程度和剪切速率控制,内摩擦角ψ一般为20°左右。 3.3 承载力风积砂的承载力一般较小,尤其是地表承载力值较小,不经过处理不宜直接修建建筑物。但随着埋深和密实度增大,承载力有所提高[2].根据在南疆五地州和前人工程经验可知,南疆盆地风积砂承载力值fa一般为50~120kPa,变形模量Eo多在5.0~15.0MPa. 3.4 击实特性天然状态下的风积砂基本为松散状态,工程性能很差,承载力低,回弹模量小,变形性大。但对风积砂击实后其工程特性显着提高,并能获得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该指标可用于指导现场压实作业和检验现场压实作业质量。 风积砂的用轻型击实试验法确定的最大干密度为1.8g/cm3左右,几乎是天然状态下的1.5倍,最优含水量约为10%. 4、水力性质 4.1 渗透及渗透变形南疆盆地风积砂天然状态下的渗透系数为n×10-3cm/s,击实后水力学特性得到很大改善,渗透系数将为n×10-4cm/s,或者更小。风积砂岩性主要为粉土质砂,属于无粘性土。在水力作用下的渗透变形类型主要为流土型。临界水力比降依据下式确定[3].Jcr=(Gs-1)(1-n)(1)(1)式中,Jcr为土的临界水力比降,Gs为土的颗粒比重,n为土的孔隙率。上式计算结果应根据工程重要性,除以1.5~2.0的安全系数。当实际值小于计算结果值时,将不发生渗透变形。 4.2 湿陷及湿陷性在200kPa压力下浸水载荷试验的附加湿陷量和承压板宽度之比等于或大于0.023的土,即判定该土为湿陷性土[4].对于风积砂是否为湿陷性土,及其湿陷机理的研究基本还在摸索阶段,很多技术正在不断完善中。本文对南疆盆地工程项目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研究成果,总结如下[5]:南疆盆地风积粉土质砂具有湿陷性,该土属于轻-中等湿陷性土。其湿陷性与土中细颗粒含量有关,且粉粒粘粒含量越多,湿陷性越强。风积砂的湿陷性与土的干密度有关,干密度越大,湿陷性越弱,当干密度大于1.6g/c m3时,湿陷性基本不存在。 5、化学性质 5.1 胀缩性南疆盆地中风积砂天然状态下的硫酸钠含量约为0.05%,小于1%,基本不具有盐胀性。pH值为9.0左右,易溶盐含量为0.5g/kg,即0.05‰,小于0.3%,判定风积砂为非盐渍岩土[6]. 5.2 腐蚀性南疆盆地中风积砂硫酸盐含量(SO42-)一般小于1.0mmol/kg,镁盐含量(Mg42+)大多为0.2mmol/kg,氯盐(Cl-)含量约2.0mmol/kg,对天然建筑材料不具有腐蚀性。 6、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南疆盆地风积砂工程地质性质表现为:(1)少雨多风干旱环境下,风积砂属于单一结构,级配不良,具有松散结构,基本无可塑性,属于高压缩性土。(2)抗剪(剪断)强度低,粘聚力小,内摩擦角不大,表现为颗粒间交错镶嵌与咬合作用。风积砂承载力不大,但压缩变形快。具有较好的击实性,击实(压实)后物理力学性质显着提高。(3)风积砂属于非亲水性土,具中等透水性土,渗透系数较大,击实(压实)后,渗透性能改善,渗透系数变小。存在流土型渗透变形,具有见水湿陷的性质。(4)南疆盆地风积砂天然状态下基本不具有盐胀性,为非盐渍岩土,对天然建筑材料不具有腐蚀性。建议在南疆盆地工程项目中充分结合风积砂的以上工程地质特性,扬长避短,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地质工程论文: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中的问题和技术 在不断严峻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形势的驱使下,地球地质地貌已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地质情况对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制约影响日渐凸出。因此,为保障工程建设项目的正常进行,必须有效提升地质勘探工程技术。地质勘探工程中的测量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其中存在着许多要点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重点关注。 1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测量计划的制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建筑规模、质量和外观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然而,在地球环境不断恶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多的形势下,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应兼顾当地的地质气候条件。地质勘探工程也因此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测量工作是地质勘探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工程中起到了为后续工程环节的设计、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重要数据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工程设计所需的地质参数能够得到了全面的检测,并达到一定的精度,需要在开展测量工作前,严格制定好测量计划。 1.2 做好人员和设备的管理工作 现今的工程项目不论从规模、结构、外观,还是从建设成本、施工场所上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差别,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因素和所需要考虑的事项也越来越多,这也给地质勘探工程的测量工作带来的巨大的压力。测量工作效率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测量设备的质量和测量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受到管理人员这两者组织管理质量的影响。 许多测量工作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的考虑和科学的调配,各个测量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导致不同测量阶段的工作内容存在重叠、部分测量工作结果对后续工程无用、某些测量工作质量低等后果。这不仅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正常进行造成的阻碍,给工程建设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大大挫伤了地质勘探工程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部门绩效的获取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一些地质勘探工程的测量部门由于对测量人员和设备管理上的疏忽,导致一些在职业技术水平上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测量人员和在质量、规格、数量上不满足测量工作要求的器材流入测量部门中,同样导致了测量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下降。 2 提升测量工作质量的方法 2.1 升级测量设备及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种新兴仪器设备和理论方法的出现,给地质勘探工程的测量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中,地质勘探工程企业要想博得头筹,必须加强对测量设备及技术转变的关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和经济实力对这些技术和仪器作及时的引入,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升级,不仅有利于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同时也推动了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2 加强管理工作 地质勘探工程中的测量工作所涉及的因素和要点众多,为保障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提升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测量工作的管理。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管,防止在职业技术水平和道德素养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人员混入工程部门当中;一方面,对测量工作中所涉及的器材和文件进行管理,保障其质量和安全。另外,在执行测量工作中不同阶段的任务时,要处理好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防止工作的脱节和工作内容重复的现象出现。 3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中所常用的技术 3.1GPS 控制网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在科学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日臻频繁。这不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传统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工作,往往利用测角网、导线网等测量方法对工程施工场所进行测绘。由于早期工程项目的施工规模较小、使用环境也较为良好,因此,利用这些方法所测定的数据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施工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在计算机技术和航天航空技术发展的推动下,GPS 定位系统等技术开始在地质勘探工程领域崭露头角。利用 GPS 定位系统,能够很好的消除地质地形、气候条件、人为因素等的干扰,在提升测量精度的同时,也缩短了测量工作的时间。为了更加快速有效地得到工程项目设计和建设中所需的数据,人们开始借助于 GPS 定位系统,建立 GPS 控制网。GPS 控制网对工程项目施工场所的各点进行精确定位,而控制网中的储存区能够储存各点地质条件情况信息,借助于计算机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和表达功能,实现对该区域地形情况的测绘。 3.2 红外遥感技术 鉴于现代工程项目规模逐渐扩大、施工场所地质地形条件变得愈来愈复杂的情况,传统的地质勘探技术,在质量和效率上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红外遥感技术与 GPS 定位系统类似,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航天航空技术发展起来的。红外遥感技术是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进行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受,感知目标的某些特定并加以分析的技术。由于不同物体具有光谱特性,对同一光谱区的光线的反映情况不同,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同物体间的这些差异,对物体作出判断。 基于红外遥感技术的这一特性,同时考虑到在利用红外遥感技术进行地质测量时,具有探测范围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以及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等特点,目前大多数地质勘探工程的测量工作均有采用红外遥感技术。 4 结语 测量工作是地质勘探工程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对地质勘探工程的质量以及后续工程建设的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满足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要求,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工程测量技术的研究,促进地质勘探工程的健康发展。 地质工程论文:辽宁省环境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其问题的防治探讨 1引言 环境工程地质既是工程地质的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它是专门研究由于人类所兴建的各种工程设施引起的工程地质现象、问题及其防治和利用等。因此,环境工程地质不但要从地质角度,而且要从环境保护角度,亦即从人类资源生态、健康、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克服地质和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1]。辽宁省地势自北向南、自东西向中部倾斜,受北北东向地质构造格局控制,山脉平原均呈北东方向展布。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中部为平原,北部为波状平原及丘陵低地[2]。 2区域地质概况 辽宁省地壳运动具有多旋回的特点,断裂构造分为超岩石圈断裂、岩石圈断裂、壳断裂和一般断裂4种,它们分属于中朝准地台断裂体系和滨太平洋断裂体系。辽宁境内的深断裂极为发育,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该区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变动,表现为辽东、辽西大面积上升,中部下辽河平原下降,伴有断裂、火山活动及局部小构造生成。表现为:辽北低丘缓慢隆起、下辽河断陷平原沉降、辽东山地较强烈隆起、辽西丘陵山地缓慢隆起。 辽宁省为继承性的断陷、坳陷盆地,新构造运动控制着全区的环境工程地质稳定性,展示出明显的差异性运动,从而也导致了岩、土体结构类型较为复杂,因此全区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有较大的差异。 3环境工程地质特征 3.1环境工程地质稳定性 辽宁省环境工程地质稳定性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 辽西为弱差异性上升的冲洪积平原基本稳定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辽东为强差异性上升的冲洪积平原不稳定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主要表现在深大断裂在本区通过,并有多次强烈地震发生。如1975年曾发生7.3级海城强烈地震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周期性地震活动的发生使此区成为易受强烈地震危害的不稳定区。 中部及北部为均匀下降的冲洪积平原基本稳定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沉积物均一,为上覆粘性土良好的天然地基与少丘漫布的天然地基。 辽南为河口三角洲大幅度下降的滨海平原稳定性较差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大幅度下降,接受河口及海相沉积,形成多层结构。该区表面为盐渍土,临海为淤泥粉砂互为夹层的软弱地基和砂土液化区,工程地质基础条件较差,受强烈地震活动的影响,使此区呈现出稳定性差的环境工程地质特征。 3.2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3.2.1岩体工程地质类型依岩体成因及特征、产出条件、物理成分及组分,划分了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型。以岩体层组为单元,划分了薄层—中层—厚层状结构类型。依岩石的干抗压强度及软化系数划分了较坚硬—坚硬强度类型。其干抗压强度为60—2124.5MPa,软化系数为1.0。根据岩体的建造类型、岩性、强度及结构面的展布,将省内岩石划分6个工程地质类型即较坚硬中厚—薄层状砂岩、砂砾岩、页岩为主岩组;坚硬厚层—中厚层状灰岩岩组;厚层—中厚层状石英岩、砂岩、大理岩、灰岩岩组;坚硬块状花岗岩为主岩组;坚硬玄武岩、安山岩为主岩组;坚硬块状混合花岗岩、混合岩为主岩组。 3.2.2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依土体的岩性、水理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类型,按土体在垂向30m的深度内的分布组合,进行结构分类,即土体夹层累积厚度不超过总厚度的10时为均一结构;土体夹层超过总厚度10的叠置分布为多层结构。土体类型有非粘性土的砂类土、砂砾石;粘性土有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特殊类土有黄土类土、盐渍土和软弱土。 上述各类土体结构与岩石类型所形成的地基条件有明显的区别,在辽西地带及大小凌河的中后缘为上伏粘性土或地表沙丘漫布的良好地基,在东、西、北部山前坡状平原为黄土类相对稳定的地基;辽河以西至大小凌河扇前缘则为具多层结构由泥质、盐渍土构成的软弱地基; :请记住我站域名/ 4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4.1地面沉降 起因于超量抽取地下水液态矿体。如海城、本溪、大连、辽阳、鞍山等地因过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平衡,致使土层非弹性压密,极易形成地面沉降,造成地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因开采石油、天然气也可造成不可恢复的地面沉降。 4.2诱发地震 水库蓄水、向地下注液、采矿,在特定的工程地质环境内均可以诱发破坏性地震。据文献资料不完成记载,自公元421年至1975年,全省共发生三级以上地震70余次,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0余次。 本区隶属环太平洋地震带华北地震区,海城—营口地震带,是活动性较强的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于五级的破坏性地震。地面出现裂缝,大坝多次震裂。 4.3边坡失稳 据有关资料报道,70的滑坡的发生或复活均直接与工程开挖有关[3]。水库区由于水位上升,浸润托浮作用于边坡,常引起大量崩滑现象;采矿既可塑造边坡(如露天开采),也可使边坡脱空(地下开采)。从而使边坡失稳。又如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的修建而开挖路基,也会破坏自然边坡的休止角而使其失稳,致使沿交通线形成带状的工程地质环境恶化区。 4.4人工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废矿、矸石及城市生活垃圾等的堆放也会引起工程地质环境的恶化。生活垃圾不仅污染地下水源,增强地下水对建筑物地基的腐蚀性,也会给未来的地基处理带来困难。 5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防治对策 辽宁省是一个环境地质问题较多的省份。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某些地区产生地面沉降;矿渣山、尾矿坝、垃圾填坑等,造成下游地下水源、地面水源等的污染及某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等。所有这些现象,不仅要从工程地质范畴加以研究,而且还要从环境科学角度进行研究。 辽宁省由于天然地质环境的促成和控制,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改造与破坏,产生了一系列原生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而引发出现了人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为使环境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所利用,对各类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加以综合防治,进行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关性的系统分析。对各类子系统的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5.1地面沉降的防治 按照地面沉降的成灾特点、沉降寿命和危害等方面予以考虑。控制地面沉降主要方法有人工回灌和限制或限量开采;填高沉降洼地,乃至修改城市 规划。 5.2诱发地震对策 诱发地震具有地震本身的和次生的双重灾害。防震抗震和减轻地震灾害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5.2.1控制地震的设想有的科学家设想,通过诱发一系列小地震,分解尚未发生的大地震为若干较小的地震,或者提前释放一部分已积累的应变能,减弱当地即将发生的大地震的强度。即设法锁住一条活动断层的部分地段,然后在未被锁住的地段用住水的办法增加液压,使这段断层产生小规模地震错动。 5.2.2预测、预报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的关键是有无诱发地震及其最大震级的估计。当然,从出现微小的诱发地震活动到发生破坏性大地震之间有时要经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能够正确地预报诱发地震的发展,仍然有助于采取各种防震措施。 5.2.3.进行抗震设防对常见的滑移、开裂、渗漏和沉降等加以防范,控制震陷率急剧增加,使震陷率随地震强度的增长发展缓慢。 5.3地裂缝的工程防治对策 5.3.1避开法因地裂缝地表陡坎充分发育后,会在很长时间内比较稳定,一般建筑可在地裂致灾作用减弱后的几年内修建,也可满足工程寿命的要求。故既要采用空间域的避开法,又要采用时间域的避开法。 5.3.2部分拆除法适用于已建成建筑物的长轴与地裂走向接近正交的情况,由于地裂缝的宽度很窄,所以此法很有效。 5.3.3适当加固法(加抗剪梁法)对于建筑物位于地裂的主变形区域或只有小部分地区被地裂所切割的情况。目的是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剪能力。相互平行或垂直的建筑结构在其节点处呈铰结,其总体抗剪能力是很弱的,加入抗剪梁后,节点处的转动已非常困难,结构的刚性将大大提高。 5.3.4土的特殊处理方法局部浸水法。湿陷性黄土地区,利用黄土的湿陷性及其下沉稳定较快的特点,可以进行有控制的局部的浸水(必要时可以加压),使下沉量较小的一边得到一个人工补偿下沉量,以达到整个基础均匀下沉的目的。 断裂置换法是一种以裂治裂的特殊方法。断裂的传播必然遵循能量最小的原理。为了挽救坐落在地裂处的建筑物,可以在其近旁设置一条人工地裂,只要把原建筑进行一般性的加固,就可能使原地裂成为不活动的地裂,而人工地地裂成为活动地裂,起到断裂置换的作用。 地质工程论文:简谈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理由以及策略 一、地质勘察概述 (一)工程地质勘察目的 工程地质勘察目的是为了在工程施工建设的设计及施工环节,实现安全无事故的目标,在达到预期建设目的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使建筑物与现场的地质条件相适应。工程地质勘察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具体工作是由专业的单位进行的,对工程地质的评价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二)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地质结构 在较为稳定的地质结构之上修建建筑物,可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克服地质条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较小,但是,如果选址的土层情况不好,那么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克服土层的缺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2.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对于建筑物来说,地震、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安全有较大风险。首先要分析其主要分布区域,选址尽量避开这些区域。比如,地震区的工程项目,首要考虑的理由就是地震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有一些区域还有可能分布软土、膨胀土等特殊性岩土,这就需要在工程勘察的时候认真细致,查明场区工程地质情况。 二、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 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居住区、卫生设施、公共设施等各方面建筑的建设,而这些建筑的顺利建设,需要与城市道路建设进行有效的结合。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工厂等建筑的建设,来推动城市的发展,所以,对上述建筑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勘察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勘探点的布置及岩土测试项目应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同时满足规范要求,这是勘察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前提。第二,对所要进行的建筑主体对象进行勘察,即地形地貌特征、土的物理与力学性质、地层纵横向分布情况、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埋藏深度以及地下水的动态特征等。第三,根据地层特征、地质参数及拟建(构)筑物基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倡议。 三、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理由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理由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出现的理由有很多的共性,主要是工程概念模糊,勘察的目的不够明确,使用的勘察策略不恰当;对于现场的实际情况,使用的分析策略存在诸多的不足,公式使用错误;在提交的地质报告中,很多叙述不够清晰,得到的结论所采用的依据不够合理,甚至是存在一些错误;有极少数的地质报告敷衍了事,实际的勘察工作并没有完成,匆忙下结论,这是对自身工作不严肃的表现。出现了这些理由,阶段性工程审查自然得不到认可,工程建设的工期可能会受到延误;假使审查合格,那么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及未来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也是后患无穷。 (二)现场钻探中常见理由 目前,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体现在技术与劳务渐渐的分离,而勘察单位配备的勘探设备也逐渐减少,并且原本的钻机在经济责任制名义下都转变成个体钻机。在签订完勘察合同后就联系社会上的个体钻机,即便有的单位本身就拥有一些钻机,但是因为工期太短,就必须联系个体钻机参与抢工期。这使得社会上的个体钻机增加,通常只是到工地后临时签个安全责任状和技术交底,却没有系统的进行管理。个体钻机的钻探劳务费比较低,但是钻机工人工资却逐年提高,且钻探设备、耗材等的费用也在不断增长,使得钻探成本加大。个体钻机业者按规范要求进行钻探就无法挣钱,因此就会出现违规工作。现场常见的违规行为有不取岩芯或少取芯、开水扫孔钻进、超管钻进、不做标贯或不按规范要求进行标贯;取土样不规范或采用人工包芯样;甚至编造钻孔资料等。 (三)勘察报告编写中常见理由 对于进行勘察工作时,因为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勘察单位经常启用刚毕业不久的工程经验不足的年轻人管理现场或编写报告,进而其不能准确把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同时还存不能合理的对拟建物的特征,并结合岩土特征提出最佳的地基基础方案,尤其是边坡治理方案、基坑支护方案、地基处理方案等。 地质工程论文:谈水利工程坝址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 【论文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 水利工程 坝址选取 【论文摘要】通过结合工程实践表明,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不仅要了解地质也要了解设计,同时应当对工程地质的相关问题提出分析,并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选取合适的坝址。 1.引言 水工建筑物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水工建筑物的建成,而使广大范围内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可能引起水库岸坡再造、水库渗漏、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床冲刷等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否则,后果极其严重。在坝址选择时除了考虑主体建筑物拦水坝的地质条件外,还应研究包括溢洪、引水、电厂、航闸等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为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坝址选取的工程地质勘察 在自然界中,地质条件完美的坝址很少,尤其是大型的水利枢纽,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很高,更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所谓“最优方案”是比较而言的,最优坝址在地质上也会存在缺陷。所以在坝址选择时,应当考虑不同方案,并采取改善不良地质条件的处理措施。因此,地质条件较差,预计处理困难,投资高昂的方案,应首先被否定。坝址选择时,工程地质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稳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还要预计到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下面分别论述。 2.1 区域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围绕坝址或要开发的河段,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区域场地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项战略任务。特别是地震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坝址和坝型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地震烈度由地震部门提供,但对于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因此,对于大型水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组织专门力量解决区域稳定性评价。 2.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条件是确定坝型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它对工程布置和施工条件有制约作用。狭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适合修建拱坝,宽高比大于2的“U”型基岩河谷区宜修建混凝土重力坝或砌石坝。宽敞河谷地区岩石风化较深或有较厚的松散沉积层,一般适于修建土坝。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性、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河谷开阔地段,其阶地发育,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往往存在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古河道往往控制着渗漏途径和渗漏量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 2.3 岩土性质 岩土性质对建筑物的稳定来说十分重要,对坝址的比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首先要考虑岩土性质。修建高坝,特别是混凝土坝,应选择坚硬、完整、新鲜均匀、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强的岩石作为坝址。我国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余座高坝中,有半数建于强度较高的岩浆岩地基上,其余的绝大多数建于片麻岩、石英岩和砂岩上,而建于可溶性碳酸盐岩、强度低易变形的页岩、千枚岩上的极少。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根据不同成因类型岩土的建坝适宜性及其主要问题作简要概述。 (1)侵入的块状结晶岩体,一般致密坚硬、均一、完整、强度大、抗水性强、渗透性弱,是修建高混凝土坝最理想的地基,其中尤以花岗岩类为最佳。这类岩石需注意它们与围岩以及不同侵入期的边缘接触面,平缓的原生节理,风化壳和风化夹层的分布,选坝时避开这些不利因素。 (2)喷出岩类强度较高、抗水性强,也是较理想的坝基。我国东南沿海、华北和东北有不少大坝坐落在这类岩石上。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往往是弱面,存在风化夹层、夹泥层及松散的砂砾石层,还有凝灰岩的泥化和软化等,对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透水性很强,在选坝时也须注意研究。例如:桑干河干流上的山西省册田水库大坝坝基为新生代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极发育,坝基及绕坝渗漏严重,影响着水库效益。 (3)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强度高、抗水性强、渗透性差,也是较理想的坝基。但是在这类岩体中选坝址,必须注意片理面的各向异性及软弱夹层的存在,选坝时,应避开软弱矿物富集的片岩(如云母片岩、石墨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在浅变质岩的板岩、千枚岩区,应特别注意岩石的软化和泥化问题。 (4)沉积岩中,以厚层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为较好的坝基。这类岩石坝基较岩浆岩、变质岩的条件复杂。这是因为在厚层硬岩层中常夹有软弱岩层,这些夹层力学强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构成滑移控制面。碎屑岩类如砾岩、砂岩等,强度与胶结物类型有关,一些胶结物在水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溶解、软化、崩解、膨胀等。在构造变动下往往发生层间错动,经过次生作用易于发生泥化。在坝址比选时必须十分注意这一问题。此外,碳酸盐岩的岩溶洞穴和裂隙的发育,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渗漏。 另外,在坝址比选中,河床松散覆盖层具有重要意义。修建高混凝土坝,坝体必须座落在基岩之上,若河床覆盖层过厚,就会增加坝基的开挖工程量,使施工条件复杂化。所以当其他条件大致相同时,应将坝址选择在覆盖层较薄的地段。有的河段因覆盖层过厚,只得采用土石坝型。比选松散土体坝基的坝址时,须研究渗漏、渗透变形和振动液化等问题,而且应避开如淤泥类土等软弱、易变形土层。 2.4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坝址选择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对变形较为敏感的刚性坝来说更为重要。在地震强烈活动或活动性断裂发育的地区,选坝时应尽量避开或远离活断层,而位于区域稳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上。在选坝前的可行性研究时,应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查明区域构造格局,尤其要查明目前仍持续活动或可能活动断裂的分布、类型、规模和错动速率,并预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及震级。国外有些水坝就因横跨活断层而坝体被错开或致垮坝。地质构造也经常控制坝基、坝肩岩体的稳定。在层状岩体分布地区,倾向上游或下游的缓倾岩层中存在层间错动带时,在后期次生作用下往往演化为泥化夹层,若有其他构造结构面切割的话,对坝基抗滑稳定极为不利,在选坝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缓倾岩层的构造变动一般较轻微,容易被忽视。陡倾甚至倒转岩层,由于构造形变强烈,岩石完整性受到强烈破坏,在选坝时更要特别注意查清坝基内缓倾角的压性断裂。总之,要尽可能选择岩体完整性较好的构造部位作坝址,避开断裂、裂隙强烈发育的地段。 2.5 水文地质条件 在以渗漏问题为主的岩溶区和深厚河床覆盖层上选坝时,水文地质条件应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从防渗角度出发,岩溶区的坝址应尽量选在有隔水层的横谷、且陡倾岩层倾向上游的河段上。同时还要考虑水库有否严重的渗漏问题,库区最好是强透水层底部有隔水岩层的纵谷,且两岸的地下分水岭较高。当岩溶区无隔水层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坝址应尽可能选在弱岩溶化地段。这就要求仔细分析研究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 2.6 物理地质作用 影响地址选择的物理地质作用较多,诸如岩石风化、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但从一些水库失事实例来看,滑坡对选择坝址的影响较大。在河谷狭窄的河段上建坝可节省工程量和投资,所以选择坝址时总希望找最窄的峡谷段。但是,峡谷地段往往存在岸坡稳定问题,一定要慎重研究。如法国罗曼什河上游一坝址,地形上系狭窄河段,河谷左岸由花岗岩和三叠纪砂岩及石灰岩构成。右岸是里亚斯 页岩,表面上看来岩体较完整,后经钻探发现页岩下面为古河床相的砂砾石层,表明了页岩是古滑坡体物质,滑坡作用将河槽向左岸推移了70m。因而只得放弃该坝址而另选新址。 2.7 天然建筑材料 天然建筑材料也是坝址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坝体施工常常需要当地材料,坝址附近是否有质量合乎要求,储量满足建坝需要的建材,如砂石、黏土等,是坝址选择应考虑的。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开采条件及运输条件对工程的质量、投资影响很大,在选择坝址时应进行勘察。 3.结语 从实践表明,选择坝址是水利水电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工程地质条件在选坝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择一个地质条件优良的坝址,并据此合理配置水利枢纽的各个建筑物,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因素、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 地质工程论文: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探索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的实施,从而造成了城市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往研究分析城市地质环境的变化通常体现在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但是最近几年城市建设出现了更多的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这些建筑通常伴有地下室,这些地下室的开发就需要开挖基坑,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周围的地质环境、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受不同建筑开挖的程度的影响,下文就是以南京地区为例来分析深基坑开挖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2 地质环境问题的表现 因为开挖深基坑而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通常表现在:建筑物出现裂缝、周边道路出现断裂,地面的下沉和塌陷,基坑出现积水,基坑四周土的滑落等。 2.1基坑墙体的滑落 基坑的开挖需要采取相对的保护措施,在基坑的四周需要进行一些支架的保护,若是不采取这些保护措施,那么就会造成四周墙体土质的坍塌和滑落,就算采取支护措施,若是措施不当,那么四周的墙体也会产生滑移,压力在护架上导致变形等等[1]。南京地区的基坑的开挖通常是采用垂直开挖的形式,比若说南京交通银行,开挖了6.7m深的基坑,钻孔桩都是一些挡木桩,后面的止水帷幕桩只有的0.3m的直径。这样两个桩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就不能形成止水帷幕,那么在开挖的过程中就会有大量的泥沙的产生,护桩就不能产生保护的作用,导致地面出现裂缝,土质滑落,四周的墙体出现了严重的裂缝,由此不得不停止施工。 2.2积水造成地面塌陷 开挖较深的基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地区原本的地下水的平衡状态,像南京地区就存在比较浅的地下水位,这样开挖的过程中忽视的这点使得基坑内出现了大量的积水,特别是当挖到砂层的时候,水流就更容易从砂层中渗出,,若是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那么将会给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2]。 2.3降水造成地面沉降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触及到含水砂层,常常会伴随着涌水、涌砂的情况,这些都是因为基坑的底部都是一些厚度浅薄的土层,由此地下水在压力的作用下就很容易冲破这层土。为了对这样的情况进行防范,进而有很多措施被采用,在南京地区大多采用隔水或者降水措施,并且在所有解决涌水、涌砂问题的措施中最有效并且最为经济的方法就是井点降水,所以这种措施被广为采用,特别是南京地区。另外也出现地下水过度的抽取而造成地面下沉的现象,从而低于安全的底线。很典型的案例就是南京东正大厦基坑工地西侧在97年11月28日下午发生地面塌陷事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正是因为通过井点降水过度的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的原因。 2.4基坑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形 通过降水措施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变低,增强了有效应力,进而导致基坑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通过对这些变形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因为基坑距离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基坑不同程度的变形,但是当建筑物和路面不能够承受这种变形带来的压力时,那么就产生可建筑路或者路面的裂缝或下沉现象。在南京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国贸中心基坑,在最初的设计要求是使用双排深层搅拌桩止水,但是因为施工场地的限制,就减少了一个深层搅拌桩,导致基坑和周边的道路表层出现了裂缝情况。 3 防御措施 对于工程地质的问题的产生还有很多因为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因为工程设计阶段出现的漏洞,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这些因为基坑造成的事故甚至人员的伤亡,做佳措施就是采取预防为主的对策。所以这就需要相关的人员高度重视有关施工的情况,制定完善的预防政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甚至排除因为基坑带来的危害。考虑到南京地区周围的情况,在进行基坑支护措施的时候一定保证能够正常使用周围的一些民用设施。最初的那旌德基坑开挖通常都是低于8.0m的,所以当时的支护措施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基坑四周的墙土进行支撑,但是随着越来越深的基坑深度的开挖,造成的地质危害也越来越复杂,下文对此进行一些事故的阐述: 3.1堵住漏水点 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过关很容易影响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墙体的渗漏,这是工程项目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是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比如说渗漏出的水中含有泥沙,那么就可以采用凝材料堵住漏水的地方即可[3]。 3.2 减压井处理措施 开挖基坑时常常会出现过度开挖,忽视了地下水的平衡,并且基坑底部土层厚度比较浅薄时,土层就会慢慢形成一个凸起,在这个凸起没有受到冲破之前,基坑的四周就会出现冒水、冒砂的情况,然后水力就很有可能会冲破土层,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对这这种情况的处理就需要采取减压井处理措施[4]。 3.3 基坑周围架设支架保护 在对基坑周围架设支架保护时,避免支架措施采取不当,需要注意墙体是否出现冒水或者冒砂的现象,确保墙体的刚度够强,支架扎入土层的时候要够深,这样才能够防止引起墙体土质的滑落,从而造成支护结构整体坍塌;在地面现成裂缝,产生大量沉降甚至塌陷,从而导致严重破坏周围的环境。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的办法: (1)对造成路面出现的所有的裂缝进行封堵,避免雨水或其它地面水流入缝隙。 (2)对基坑四周的地面荷载力进行减轻,使得支护结构上的一些朝向上的荷载得到降低[5]。 (3)出现不可收拾的现象的时候立即向基坑内填土,一直到基坑四周的土层刚度够强的时候在重新开始开挖。 (4)采取措施加固基坑中可能滑移的墙面,并对这些现象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对以上各种情况的处理还有一种不得已的措施,就是注浆。采取这个措施的时候需要注意注浆的压力,不然则会严重破坏基土的原状结构。 4 结束语 从最近几年有关南京地区的基坑开挖的情况来看,对于出现的危害情况采取的措施比较多,并且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还是会出现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不过至今还没有产生整体塌坑的毁灭性事故。因此对于基坑开挖出现的危害有必要进行规范这些开挖的程序,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一些环境工程地质的危害。另外需要在基坑开挖之前进行地质勘测,对于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进行评估。同时引进信息技术到基坑的开挖过程中,随时监督开挖的过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解决。 地质工程论文:论城市规划中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的开采、人口的增多、城市改造建设、能源的开发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而城市的建设是否科学、环保,渐渐受到大家关注,城市的建设者也更加重视环境工程。本文就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城市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对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地区进行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建筑环境,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建筑材料矿产的圈定,废物排放、水土污染等问题及其处置,以及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结束语 城市的生态环境,建筑的质量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都与环境工程息息相关,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项目施工的前提,科学的落实环境工程,合理的城市规划,它为生态化城市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延长了旧城区的“寿命”,增添了新城区的“生机”。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中,我们要根据环境工程地质情况而开展建设,科学的控制城市建设规模与速度,协调、维持好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间的关系。 地质工程论文: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研究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地质构造的破坏也在日益加剧,地球对于人类活动破坏的有力反击就是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国各种形式的地质灾害接踵而来,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损失约为三百亿元人民币,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全国各地,尤其是经济比重较大的城市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虽然我国早在2004年3月1日就已经开始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完成对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工作,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了法规依据,但是,经过九年的实践,科技得到飞速发展,地质灾害防治手段不断更新,显然旧的法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给现阶段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提供平台,因此,对于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有效减少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的需要,是地质工程得以顺利开展的需要,能够为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政策引导和法律依据,是当前有效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1年6月1日,国务院第1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并于6月13日正式印。《决定》的印发,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 1 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的类型 中国的地质灾害共可分类十类,分别为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海洋(岸)动力、水质与环境污染、开挖工程、沙漠化,地方病、洪水与风沙。在这十类地质灾害中,完全没有人类活动参与的地质灾害严格来说也只有火山灾害这一类,其它分类中的地质灾害都或多或少与人类的活动有关系,也就是说由于工程导致的诱发性地震、违规开山取石诱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非法开采地下资源或是开采缺乏科学性而导致的地面变形,开裂、沉降等、过度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温度上升,使得海水平不断提升等、人类活动形成的污染物排放超标、开采工程如煤、石油、天然气、金矿等开挖工程性地质灾害、沙漠化、地方病以及洪水和风沙,这些都是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的类型。因此,严格的说,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对地质构造造成的破坏进行弥补,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促进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化发展。 地质工程就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更为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手段需要新的制度立法来支持,并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监督和限制,避免对地质环境造成过度破坏。所有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都被包括其中,都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法制化予以监督,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与地质环境的和谐统一。 2 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的重要意义 对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进行立法不但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还可以完善和改进原来弛质灾害防治立法体系的漏洞和不足,落实更为科学合理的防治制度规范,并为政府的权力运行和公民的权利保护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是现阶段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客观要求在地质灾害立法过程中,日本的立法值得我国借鉴。日本每一次地质灾害发生后,都会出台相应的防治法文。近年来,紧跟南方极冷天气灾害,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而后甘肃周曲县又发生特大泥石流,以及部分石油、采煤矿区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事故等,这些地质灾害给我国的经济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同进也夺去了众多同胞的生命。但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正不断地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大量资金被用于防灾治灾,而且,国家非常重视通过立法徐径,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其强制性和权威性,通过“依法防灾”、“依法救助”、“依法治理”来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种以法防灾治灾举措的目的,就是要以制度法制化来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仅靠一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进行规范和约束,很难达到理想要求,必须进行新的立法,才能完善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2.2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是多部门联合防治的纽带 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多个部门承担不同的权限和职能,这些不同的机构负责不同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事项,而对于同一地质灾害在防治过程中,可能涉及到所有机构的所有人员或部分人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带有强制性的纽带将这些机构联系起来,才能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的目的。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可以将灾害防治制度法制化,强制要求所有机构或部门必须共同对同一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种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法制化,能够将国土资源局、地震局、水利局、安全生产监察部门监管的矿山灾害等机构有机的统一管理,而又不影响各自的独立职能,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从立法角度来联合备部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3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是地质灾害防治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面对的是所有类型的地质灾害,包括地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而且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到地质灾害类型的绝大多数,因此,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是地质灾害防治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已经拥有相关的法规政策,但由于现代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防治手段的不断更新,原有的法规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因此,对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进行法制化建设是充实和完善原法规的必经之路。 2.4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法制建设要延伸到社会每个领域,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政府的权利运行,才能消除法律盲点,实现完善的法制化社会。而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必需响应现阶段国家减排低碳经济的号召,从法律上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因此是尽快完善我国法制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从法律高度进行监督和约束,使人们能够依法减灾、依法防灾、依法救灾,最终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3 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法规现状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经历了十多年的历程,从1999年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到2004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再到2011年的力务字印发的《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可以说从法制角度逐步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法制化建设,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 但是,1999年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讲求的是“群测、群防、群治郴’政策,这种群的特征法规明显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尤其是目前的地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准确、安全、可靠、科学,独立,这些特性要求现代化的立法来支撑,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治目标。而2004年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又过于笼统,不能起到很好的约束性,而且可行性也无法可靠保证,因此,必然针对目前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进行立法,才能更实际、更有效,更有可行性。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决定》,是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的里程碑,它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进行法制化要求,提出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群专结合等五项原则,实现了地质灾害在理念,体制、机制,手段措施等方面的创新。 可见,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是对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建设的完善和补充,响应了2011年《决定》的原则,能够更好排除《决定》治理盲点,为地质工程所有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措施,有效将地质灾害的不同机构进行联系作业,最大限度的调动政府职能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发挥,为灾后迅速有效的重建打下法律基础。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体系,但由于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灾害严重,而防灾救灾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仍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矛盾:(1)地质灾害防治立法层级太低,体系不完整,缺乏规范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基本法,(2)现行法律对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3)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缺乏其应有的效用;(4)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来源规定不足;(5)众多问题得到不法律的规定和调整。这些问题不能从法律角度得以解决,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难以有效开展,就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不能在地质灾害来临时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必须尽快完成。 4 完善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对策 我国目前的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没有核心的基本法作支撑,不能很好的解决地质灾害问题,若想改变现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过于盲目,无核心法可依的现状,打破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过于松散和区域性的局面,必须尽快完成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的高层级法律,并以此为核心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汇集防灾力量、防灾资金,采取有效的防灾预案,依法进行防灾工作。 4.1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进程 只有最高层级的立法出台,才能将所有地方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进行统一和调整,才能为各类型的地质灾害提供防治的基本法,实现依法防灾治灾减灾,并将以前无法解决的矛盾通过立法得以解决,使得单一地质灾害的法规以最高层级的基本法为核心,为依据来完善自身法制建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改变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法制独立化和混乱化的局面,必须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立法进程,为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提供核心法,实现法制化的防灾救灾制度,才能有效缓解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 4.2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化解所有矛盾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存在的众多不足和矛盾,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基本法做防灾治灾依据,各地方出台的法规不具有统一性,过于独立,而且不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上升为国家行为,而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则将所有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统一和调整,将地质灾害防治上升为国家统一管理防治行为,这一立法能够将目前存在的所有矛盾一一化解,真正实现人力、资金、方案、手段、措施、指挥等一体化、科学化、法制化,并对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职能进行定位和调整,以强制化手段实现对各机构的管理与指挥。对抗灾治灾提供了充足了资金支持。 4.3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中加强对管理机构的联合规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不是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需要人力、财力、评估、预案等多方面的机构协调进行,才能将地质灾害危害降到最低。由于这种联合防灾体系没有法律做桥梁,很难通力合作,出现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时出现要人无人、要资金无资金、要预案无预案的尴尬境地。因此,只有通过立法的途径,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定位,才能将所有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才能将它们联合起来,齐心和心来防治地质灾害。 4.4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中要加强“五到位”建设 立法的目的就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制度进行细化规定,从细节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中,要加强“五到位”建设,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到位、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到位、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到位、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人员到位。对于这“五到位”,需要所有机构如国土资源局,水利局,气象局、地下开采监察等都工作到位,才能将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加快这些工作的法制化进程,能够从根本上 5 完善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构想 鉴于地质灾害爆发日益频繁的现状以及我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完善立法已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5.1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法》,完善单一灾种立法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法理应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以提高其立法层级和立法效力,充分体现其权威性。同时,对于某些地质灾害内容如地震、泥石流、洪涝等应以地质灾害防治子法的形式在专门的立法文件中规定,对于已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在保持原有立法的基础上,只需做出些微相应的调整和合理的布局,就可以逐步建立起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立法体系,既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立法成本,又充分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立法工作的成效。这种统一立法模式和分散立法模式相结合、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双管齐下的立法形式是我国现今地质灾害防治立法的较佳选择。 5.2保障人权原则,公开公正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权力监督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保障人权、公开公正、权利义务一致、权力监督的原则,这几个基本原则体现了地质灾害防治立法的目的和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法基本制度的重要基础之一。保障人权原则不仅要求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在地质灾害中免受侵害和挽救损失,在赋予国家紧急状态权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如何防止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防止政府权责范畴的不作为,不履行给付义务或履行瑕疵,而给受灾民众的人权带来更大的损害。公正公开原则要求规范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行政程序;权利义务一致原则要求通过立法对政府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警惕权力过分集中形成一家独大的场面,又要防止多头管理,权力太过分散而导致相互推诿扯皮,影响各部门职能的最大发挥,进而影响防灾救灾的工作进程。权力监督的原则要求规范政府的公权力。切实依法行政,以权利、监督、责任等制约政府公权 5.3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法律机制 地质灾害应急法律制度包括应急机构的设置、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响应的启动、应急的救援等机制。因此,就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来看,需要对地质灾害应急机构的设置做出明确规定,要完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要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度。 5.4建立地质灾害救济法律机制 法谚云:“无救济则无权利。”权利自始都是与救济紧密联系的,公民权利即使在法律中规定得再完备,列举得再全面,如若没有相应的救济措施、救济程序的规定,这些法律字面上存在的权利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立法中,需要完善地质灾害行政救济与补偿制度,需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中法律责任的规定,需要建立地质灾害保险法律制度,这一系列的法律制度的出台才能真正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工作。 6 结语 随着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立法上升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是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依据。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发生类型多,分布广的国家,地质灾害灾情越来越严重,靠以往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因此,必须针对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法规存在的问题,从立法角度来提高地质灾害法制层级,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基本珐和核心法,为当前我国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制度提供一个法律平台,对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进行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调整。将所有机构联合起来,加强细分防治措施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机制,才能为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可靠的法律依据。 地质工程论文: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测 摘要: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测不但要对地质情况进行考察,而且应考察风能资源的情况以及风能、水力对于工程建设和风电厂运行的影响。对于工程地质条件不同的复杂场地需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勘测报告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应做到信息清晰、结果正确、建议合理。 关键词:风电厂;地质勘查;工程地质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利用迫使人类不得不寻求更为清洁和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形式。风能作为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具有可再生、零排放等诸多优点,是21世纪最有应用前景的能源。而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即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最主要方式。我国的风能资源极为丰富,陆地离地面50m高度的风能资源可开发面积约540000km2,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680gw;离海岸20km的海域范围可开发面积约为37000km2,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80gw,具有极大的商业化资源条件。[1,2] 随着风力发电项目的大力推广,关于风力发电方面的诸多问题也突现出来,如风电场建设、风电并网、风电的电能质量等。现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际,探讨风电厂规划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勘探问题。 一、风电厂场址地质勘探的主要任务 风电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风电厂场址规划选点的基础上,为已选定的场址以及风电机组、电厂建筑等建筑物的方案布置提供有关的地形和工程地质资料。主要包括五方面工作,即:对场区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绘制选址所需的区域地形图;评价场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查明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地质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根据需要对可采用的天然建筑材料、施工和生活资料情况进行调查。 地质工作的重点是场区的区域结构稳定性评价和地质问题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估及建议,其中对于场区的地质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特征、形状、类型和特征;地层的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岩性岩层、风化程度;土的性质、物质组成及含量、层次结构和分布状况;断层破碎带的产状、规模、性质以及延伸、拓展和胶结情况;不良地质作用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地下水的类型和埋藏情况以及是否可能对地基造成不良影响。 二、风电厂场址的地质条件分类及勘测 依据风电厂场址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可将场地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和复杂场地。简单场地是指地层结构单一、无特殊岩土层、地质结构简单、地层稳定、地下水埋藏深且对地基无不良影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高于0.05g的场地。中等复杂场地是指地层层次较多、有特殊岩土层、岩土性质变化较大、岩体风化较强、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场地;或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局部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的场地;或者地下水埋藏较深,对地基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0.3g的场地。复杂场地的判定标准为:地层层次较多,岩性不均且岩相变化大,地基以强风化岩体或不均匀的特殊性土层为主;地质结构复杂,断层和节理裂隙发育,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地下水埋藏浅且对地质基础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4g,满足上述条件之一即为复杂场地。 对于不同复杂程度的场地采取的物探深度不同。此外,对于复杂程度高的场地采用的勘探点间距也应缩小,以能控制场区的地层分层、性状、断层破碎带的分布和不良地质作用的范围为标准。因此各种地貌特征的部分、各种地层、主要的地质结构、各个不良地质作用点均应布置勘探点,且应依据勘探结果考虑是否加深或增加勘探点。 地质工程论文:某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方案研究 摘要某建筑场地位于南宁市,块近长方形,边线为东西向和南北向,其中东西向长约392m。本文以建筑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工程地质条件,并研究了其基础方案。 0 引言 该建筑场地位于南宁市,块近长方形,边线为东西向和南北向,其中东西向长约392m,南北向长约352m,拟分期开发,占地面积约为48400m2。场地整平标高??.00为高程95.00m。拟建的建筑物主要有数栋4f~6f的商业楼(楼高36.9m)以及一栋28f的办公楼(楼高130m),建筑物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型式拟定为桩基础。均设地下室,其中商业楼设计3层地下室,深度为14.5m,办公楼设4层地下室,深度为20.9m。预测基坑开挖深度分别为15m和21.4m。 1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场地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右江再生地槽之西大明山隆起南部的南宁断陷盆地内。南宁盆地属不对称向斜构造盆地,向斜轴走向北东东向。南宁盆地的边缘断裂较发育,按走向分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其中以北东向的韦村——西乡塘断裂最为重要,其规模长约70km。该断裂位于盆地北及西北一线的边缘,走向与向斜轴向基本一致。次要的北西向断裂分布在盆地的西南角,为右江断裂带进入盆地的分支断裂,以老桥断层为代表。近东西向的断裂以几条规模不大的断层分布于盆地东部。由北向南依次是三塘——奇绿断层、王村断层、屯里断层。至今未发现贯穿盆地内部即南宁市区的大断裂。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及其附近原始地貌形态属侵蚀、剥蚀丘陵区中的垄状高丘亚区,相当于邕江四级堆积-侵蚀阶地,原地形整体东(东南和东北)高西(西北和西南)低,场地原始地面标高为90.00m~134.00m。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建筑场地地层由上而下分布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ml);第四系有机质粘土(qh)和第四系粘土(qel);下部为第三系南湖组(e3n)和那读组(e2n)的泥岩、砂质泥岩和砂岩等地层组成。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和裂隙承压水,上层潜水主要赋存于填土①层、混砾填土①1层、有机质粘土②层中,受大气降水和生活污水下渗补给,透水性较好,雨季补给来源充足,水量稍丰,初见水位埋深在0.4m~2.5m之间,高程约92.5~94.6m。稳定水位为93.0m~95.0m。 基岩孔隙裂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中,受大气降雨下渗和相邻含水层的侧向补给,水量较小。因断层错动影响,各层间含水层有一定的水力联系,据临近基坑开挖揭露该层地下水位埋深约为8.0m。该场地地下水向北西方向排泄。 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1 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根据地质调查和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可确定该场地没有发现诸如岩溶、滑坡、采空区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未发现这些不良地质作用存在的条件。 穿过场地断层属于非全新活动性断层,场地相对平坦。总体上可归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钻孔揭露出,岩层及以下地层出现错断。根据初步设计,地下室底板位于高程约75.0m~81.0m的范围,这时场地西侧底板下部在断层位置均座落于泥岩⑤上,部分的地下室地板座落于①1上,而桩端底部,在断层北侧则座落于地层⑦1上,显然,底板和桩底位于2种不同的地层上。 3.2 地基岩土特性评价 拟定地下室埋深14.5m,办公1地下室埋深20.9m,假设??.00高程为95.00m,则底板分别坐落于80.5m高程和74.00m高程。由此估算,商业楼基坑需开挖15.0m左右,基坑底面以上出露的岩层主要有填土①、混砾填土①1层、有机质粘土②、上层④、上层⑤1;办公1基坑需开挖21.4m左右,基坑底面以上出露的岩层大部分为全风化泥岩⑤层,小部分为强风化泥岩⑨1层。 根据钻孔及剖面图揭露的岩层倾角,可看出,从东西方向看,岩层总体上由东向西倾斜;从南北方向看,为类似褶皱构造,层底面起伏坡度为0度~15度之间。总体上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 3.3 地下水评价 地下水对砼有弱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作用,对钢结构有弱腐蚀,与地下水有接触的建筑构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基坑开挖主要受上层滞水的影响,但场地上层滞水水量不大,对基坑开挖影响较小,施工时,可直接在基坑内设置集水槽、井抽排地下水。 4 基础方案评价 4.1 天然地基评价 根据设计商业楼的结构特点、基础埋深、地质条件、经济效益、施工条件等,该建筑物和地下室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筏板基础或桩筏基础,筏板基础持力层为①、⑤、⑥1、⑥2、⑦1、⑨1、⑨2等地层,并且横跨断层带,这些地层的承载力特征值或修正值虽较大,但分布不均,应慎用或采取消除这种不均匀的措施。 4.2 桩基础 根据场地岩土特性及沉降深度要求,主要的桩基础型式宜采用人工挖孔桩和冲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桩:根据场地岩土层分布情况,桩端持力层宜选用⑦1、⑦2、⑨1、⑨2、⑩1和⑩2层上,基本上穿越本勘察所揭露的所有土层。钻(冲)孔灌注桩:该桩型穿透能力强,可以穿透各种土层和岩层。场地地下水对钻(冲)孔桩施工影响较小。施工中应注意控制桩底沉渣及桩身质量。在成孔过程中,要及时清孔及灌注,减少桩孔内水对泥岩承载力的影响。 4.3 基坑工程评价 拟定商业楼地下室埋深14.5m,办公1地下室埋深20.9m,相应基坑开挖深度预计分别为15.0m和21.4m。假设??.00高程为95.00m,则基坑底面分别坐落于80.00m高程和73.60m高程。显然基坑开挖有2级深度,第一级为商业楼地下室基坑,深约为15.0m;第二级为办公地下室基坑,深约为21.4m, 2级基坑侧壁底部相距较远,故可单独考虑其稳定性,即基坑支护设计可分别按15.0m深和6.0m深分别进行。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主要以失稳后的破坏后果为依据。 根据基坑开挖底面高程,结合本勘察揭露的地层分布情况,第一级基坑侧壁(商业地下室范围)出露的地层主要为①1层、有机质粘土②、粘土③、夹层煤④和泥岩⑤层,局部穿过泥岩⑥1层。各区的支护设计采用图中建议相应的岩土分布剖面图及对应的岩土参数建议值。 5 结论及建议 建筑场地属侵蚀、剥蚀丘陵区中的垄状高丘亚区,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适宜工程建设。主体建筑基础形式可采用桩筏基础,桩基采用冲孔灌注桩。 地质工程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研究 摘要:水文地质研究在工程勘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阐述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等问题。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岩土;危害 1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1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1.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1.3 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①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②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上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③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④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的可能性。 2 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士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2.2 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①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②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 ③崩解性,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④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⑤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3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3.1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 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3.1.1 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3.1.2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1.3 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3.2 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地质工程论文:地质勘察工程中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及适用范围,随后分析了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最后由标准贯入试验实例研究了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标贯试验的应用。 关键词:地质勘察;标准贯入试验;应用 1 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1.1 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 标准贯入试验又称为spt,它是一种动力触探,其通过一定的锤击动能将某种规格的对开管式贯入器打入到钻孔孔底的土层中,并由打入过程中的贯入阻抗来对土层的变化以及地质情况进行判断。一般可以用打入土中30cm的锤击数n来衡量贯入阻抗。标准贯入试验需要与钻孔结合进行,目前国内统一使用的钻杆直径为42mm,国外的钻杆直径还有50mm和 60mm两种类型。标准贯入试验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而且其适用于砂土、硬粘土及软岩等多种土层。此外,通过对贯入器带上的扰动土样进行分析,就可以直接得到土层的鉴别描述信息。 1.2 适用范围 标准贯入试验目前在地质勘察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包括: (1)用于检查勘察地区的土层剖面和各土层在水平及垂直方向是否均匀、是否存在软弱夹层。(2)用于地基土的变形模量、承载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建筑物设计所需参数的确定。(3)用于单桩承载力的预估、桩尖持力层的选择以及旋喷桩直径的估算。(4)用于施工监测以及检验地基土的加固效果。(5)用于砂土和轻亚粘土在地震条件下液化可能性的判别。 2 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2.1 钻进方式的影响 标准贯入试验的钻进过程中要尽力保持钻孔底部的土层不被扰动,因此不宜用冲击式和水冲法钻进,而应尽可能地使用回转泥浆式钻进方法来最大化地保持孔壁稳定(特别是在砂层钻进时),并减小孔壁的摩擦。此外,钻孔的直径不能过大,一般限定为不大于100mm,若直径过大将会造成50%的锤击数减少。 2.2 土层深度的影响 在spt进行过程中,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土的有效上覆压力和侧压力都会随之增加,从而造成贯入阻力加大,最终使锤击数增加。因此,需要对锤击数进行深度修正。 2.3 探杆偏斜影响 标准贯入试验的实践表明,探杆与钻孔的孔壁摩擦会随着探杆的偏斜而增加,导致有效锤击能量减小,从而影响锤击数。因此,要保证探头、探杆以及导向杆的垂直度,防止锤击偏移和晃动。 2.4 试验前的准备 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前,应先钻几个钻孔,对所要勘察区域的地层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情况进行大概了解,为标贯试验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钻探情况,要在不同和相同土层的不同钻孔间做系统性的试验,同时进行土工试验,然后将两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土层中试验次数不能少于5~6次,或者在深度上每隔1~1.5m进行一次试验,这样可以有效了解透镜状或薄层状土层的情况。 2.5 试验数据的修正 对于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是否需要进行杆长修正,根据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89)中的规定来对锤击数进行校正,经过校正后的修正值与新的设计规范吻合度较高。 3 标准贯入试验实例分析 本次标准贯入试验实例为广东省某一商住大厦的地基基础勘察工程,由于该工程为高层建筑,所以对于地质勘察的要求比较严格。该商住大厦建于厚度在11~12.5m的回填土上,回填的时间已经比较久远,在回填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分层压实处理。在制定勘察方案时,分别在每个钻孔的不同深度设计了系统性的标准贯入试验,并在土层中进行标贯试验的同一位置取原状土样作土工试验分析,以便与标准贯入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本次勘察工程共钻孔28个,并进行了58次标准贯入试验。勘察结果表明,现场的回填土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物质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统计时,在垂直方向上以2m为级数进行统计单元的划分,其统计结果见表1。 本次勘察地质条件为厚层状回填土,其物质成分组成主要为呈土状的强风化花岗岩和强风化砂岩。而在钻孔过程中,还发现了少量的16cm×12cm的强风化岩石碎块,因此标准贯入试验的离散性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对标贯试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采用去掉最大和最小值的10%,然后再按最小平 均值法统计的方法。完成数据统计后,可以对试验的高值以及低值作详细分析,出现高值是因为在贯入过程中碰到了较大的强风化岩石碎块,而出现低值则是由于回填土局部存在松散的现象。高值与低值出现的频率都不高,且并无规律可循。统计数据与土工试验的结果较为吻合,而开挖基础进行验槽测试的结果也与统计数据相吻合。 结语 标准贯入试验的用时短、费用低,是一种行之有效、应用范围非常广的原位测试手段。标贯试验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试验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科学的统计与分析。特别是在对漂石、块石等含量较多的砾砂卵石层或不均匀系数较大碎石土进行标贯试验时,试验的数据将明显偏高,而且试验也会受到机械设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更为明显,需要配合其他土工试验手段,来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地质工程论文:喷播植草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论文 关键词:水库库区 地质灾害 灾害治理 喷播植草 防护技术 三峡水利枢纽 论文摘要: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的特点,结合实例对喷播植草防护技术的特点、主要功能、方案选择、施工工序进行介绍,并对其效果及 经济 、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1 概 述 岩土边坡工程改变了 自然 边坡现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今天,边坡工程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强制性的。其中边坡植被防护作为岩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圬工护坡。边坡植被防护工程主要有以下几类技术:①阶梯植被;②框格植被;③穴播或沟播;④喷播植草;⑤植生带;⑥绿化网;⑦土工网垫等。 本文将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经验,重点论述喷播植草防护技术在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 喷播植草防护技术的特点 喷播植草是利用液态播种原理,将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和色素等按一定比例配水混合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后喷射到边坡坡面的防护技术。由于其施工简单、速度快,造价低且草籽成活率高,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 喷播植草防护边坡的主要功能 喷播植草作为边坡防护措施,将极大地改善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主要功能是对岩土边坡浅表层进行防护,通过对浅表层边坡的加固从而达到防止雨水冲刷、控制水土流失、保持边坡稳定的作用。 3.1 边坡加固作用 (1)深根的锚固作用。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填土,锚固到深处较稳定的土层上,能起到锚杆的作用。乔本科、豆科植物在地下0.75~1.50 m深处有明显的土壤加强作用。 (2)浅根的加筋作用。植物根系在土中错综盘结,使边坡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草根的复合材料,稳定边坡表层土体,起到护坡的作用。 3.2 植被的水文效应 (1)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植物通过吸收和蒸发边坡土体内的水分,降低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有利于边坡土体稳定。 (2)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降雨是坡面冲刷的重要原因,降雨时植草对边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从而抑制面蚀及沟蚀,减小边坡土体的流失。 3.3 改善和美化环境 植草可使被破坏的环境逐步恢复,并能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净化空气;植草形成的绿化带,与周边环境更协调,与自然更接近,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及要求 (1)三峡库区在蓄水及运行过程中水位变化频繁,水位变幅大; (2)受当地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沿江地质灾害治理区域大多土质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3)采用喷播植草防护的边坡坡比为1∶2~1∶ 3.5,坡度能满足喷播植草的要求,无需采用网垫等其他额外加固措施; (4)施工工期短,时间要求严格; (5)要求边坡尽快形成抗冲刷能力; (6)工程位于城镇,对景观、绿化要求高; (7)成坪后不需要专门的养护,形成稳定生物群落并自然生长; (8)边坡面积较大,应尽量降低成本,节约投资。 5 符合库区灾害治理工程特点的喷播方案针对库区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及要求,采用了以下的喷播方案。 (1)选用在三峡库区能广泛生长的草种。采用豆科和乔本科草种混播,提高耐贫瘠能力。根据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及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以小冠花为主,以中华结缕草、两耳草、紫花苜蓿等为辅的4种草种混播。 草种以小冠花为主是因为小冠花具有以下特点:①生长年限长,其寿命可达50 a以上;②根系发达,持久性强;③覆盖速度快,覆盖度大,每株当年覆盖面积平均0.7~0.9 m2;④绿色期长,枯草期短,在南方为四季常绿草种;⑤耐贫瘠、耐寒、耐高温、高抗病虫害;⑥水土保持效果显著;⑦对不同气候及土壤的适应性强。 由于小冠花耐水性较差,在水位变幅区降低小冠花草种的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辅助草种比例,以提高植草的耐水性。 (2)增加黏合剂、木质纤维素、保水剂、复合肥等喷播材料用量,并覆盖无纺布,使草籽在喷播后立即在土壤表面形成较强的抗冲刷能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较多采用土石方回填,边坡为碎石土质边坡,为确保草籽在初期能顺利成活并生长,增加了黏合剂、木质纤维素的用量以确保草籽在边坡上可稳定附着;增加保水剂、复合肥的用量以确保草籽在生长初期的养分及水分的充足供应。 (3)采用多草种混播,提高耐水性、增强抗病、抗虫害能力,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 (4)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化配方,降低成本。 (5)在边坡满足喷播植草要求后立即施工,边坡清理与喷播植草同时进行,清理一块喷一块,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满足工期的要求。 6 喷播施工 6.1 施工所需设备、材料及人员组成 (1)喷播机:容器容量为50加仑; (2)草籽:为中华结缕草、两耳草、紫花苜蓿、小冠花4种混播; (3)添加剂:黏合剂、饱水剂、木质纤维素、复合肥; (4)无纺布; (5)便携式汽油泵及连接汽油泵与喷播机容器的水管; (6)施工人员组成:清理边坡2人,喷播技工4人。 6.2 喷播工序及技术要求 喷播工序为:清理并平整边坡混合草籽并喷播铺盖无纺布养护。其中清理并平整边坡、混合草籽并喷播、铺盖无纺布3道工序可同时交叉进行,以缩短工期。 各工序技术要求如下。 (1)清理并平整边坡。在防护范围内要清除杂物,并对边坡进行平整,使边坡达到喷播的要求。根据喷播机喷播面积对坡面进行划分并做好标记,防止混喷及漏喷。 (2)混合草籽并喷播。将草籽及添加剂按一定比例配置好,依次加入并混合搅拌30 min,然后均匀喷至坡面,为保证喷播均匀,在坡面上先喷2/3的混合液,余下部分重新加满水后复喷一次至附着均匀即可。 (3)铺盖无纺布。覆盖无纺布是对喷播植草的初期养护,在草籽未萌发前可起到防冲刷、保水、保温的作用。无纺布应采用铁丝或竹钉固定,四边用土压好,防止风吹开。 (4)养护。在草籽萌发前期,应根据土壤湿度的变化多浇水,保证种子萌发所需水分,在种子发芽后,根据发芽情况适当浇水至其 自然 生长,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至此,养护工作基本完成,只需定期清除杂草即可。 7 工程效果及 经济 、社会效益 (1)由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边坡的喷播植草可迅速完成,从而大大降低成本,仅为圬工护坡的10%~20%。 (2)喷播植草所用附加材料大多数为易分解材料,对环境无污染;且植草边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能美化城镇景观。这是传统圬工护坡所不及的。 (3)喷播植草在坡面平整后即可进行,且多种工序可混合一次完成,施工简便、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所需施工人员较传统的圬工护坡大大降低。 (4)喷播植草在施工后3~5 d即可陆续发芽,在良好的保湿条件下,两周植被覆盖率可达90%以上,植株高可达5~15 cm,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较稳定的生物群落,大大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确保施工工期,且后期维护工作量小。 综上所述,喷播植草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边坡防护方法,在堤防工程、塌岸防护工程、滑坡治理工程等的浅表层边坡防护中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 middot;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表述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提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用标题标明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末尾出现中心论点,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中没有集中明确的表述,要由读者自己用明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这则口头作文要点突出,思路清楚,语言准确,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从眼神、情绪上看出不少学生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随后,学生自己提出一个课外作文题《谈谈议论文的论据》,以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思考和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完善学段衔接。 学生上高中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视语文的读写为“苦差事”。这种不健康的状况,促使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触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锻炼意志,变怠惰为勤奋;激发情感,变厌恶为喜好;塑造性格,变脆弱为坚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章,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一个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这里要特别提起的是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培养默读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这些习惯,还有部分学生尚未完全养成,高中阶段还要加强培养,并改正不良习惯,力求完善初高中的学段衔接。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学生考入高中以后,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往往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成为初中、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断点,主要表现为: 一、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 据调查,高一新生非常想家和有点想家的人数分e占55.38%和21.54%;怀恋初中旧友的心情强烈,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感到不知所措,有67.69%的学生认为高中里的同学关系没有初中时融洽,甚至是关系冷淡。 二、难以很快完成由初中生向高中生学习角色的转变 高一新生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高中的学习量大,开设课程多,自学课少,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的作业,没有时间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片。另一方面难以适应新的任课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主要是各科的学习要求与过去不同。据同学反映,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但是高中就不同了,不仅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更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复习,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行。 当然,刚进入高中,同学们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你也许不再是老师最关注的人物,你也许不再是班级里的最优秀的人物,你开始遇到了不会的题,你感觉好似别人都比你强。其实,你完全没必要和其他人比,做最好的自己,想一想今天我有没有虚度,明天我要做得更好,这样慢慢就会适应高中生活。 要学好高中语文,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而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兴趣中理解、领会所学知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学实现良性的互动,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 二、语言要顿挫,情感要投入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语文教师。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只要依据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充分把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 四、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在于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设计教法。据此,我改变那种以教师串讲课文为主的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实践证明,根据教材特点,不断更换教法,容易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几点粗浅的认识,相信只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作者单位:湖北枣阳七中。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新学期,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迈入高中大门。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新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往往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成为初中、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断点,若不能给予及时调整,将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关键词:高一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以讲析为主,在备课时会把每个单元知识点分在每篇课文中,上课时总尽量把这些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甚至过犹不及,结果教师自己讲得累,学生收获甚少,成绩也不见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探索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成为目前提高高一阶段语文教学效率“攻坚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体现主位,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行的,要应用到教学当中。开展多种多样性的语文兴趣活动比赛,如辩论、诗歌、演讲、征文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多听一些演讲,多看一些辩论赛,既能愉悦身心,同时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能相应提高。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走上讲台甚至走上舞台,让学生在众人之间演讲,锻炼其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把生活当中的新鲜事以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写作素材也能丰富起来。同时鼓励学生多写书法,练好字,“字如其人”,让人一看就能留下好印象。 2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拓展为教学出发点,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可科学地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操作完成。如在教学诗歌雨巷时,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感情?问题逐个深入,不但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也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教师可适时转到以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最终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抢答法 教师可固定班上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的时候,教师有必要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第一,时间限制。时间短了,学生讨论不完问题;时间长了,可能会冷场。一般一道题设计讨论时间为2分钟。 第二,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求学生个个参与讨论,小组长做好记录。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根据设计的问题,鼓励学生举手答题,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积极进行修改、补充。此外,教师还可以就课文的知识点,以竞赛活动的形式让各小组参加。以往在教文言文的时候,教师总是感到挺费力,字字句句落实,然后进行知识点归类,可谓精讲细讲了,可测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常常感到困惑,到底如何教,学生才学有所得,又学有所乐?这学期,在教学中我做了一点改进,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解和参考书自行梳理课文,有疑惑的提出问题。应该说这个方法较之前的效果不错,但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疑惑的也不发问,成绩还是提不上去。偶然一次机会,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观众很有兴致,气氛很活跃,受到启发,我也借鉴这种形式,把一些基础知识甚至文言文的知识点,事先设计好一些题目,由小组选题,选中哪题该小组就回答相关的题目,以分数来决出优胜组。事后发现,学生对此一致叫好,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4充分利用好电教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认为只要依据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充分把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 5提高阅读,扩大视野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要读名著,还要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有时代气息同时文质兼美的刊物,让学生在享受语文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把握到时代精神,保证名著阅读的质和量。这样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博采众长相互借鉴,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锤炼,同时还能更好地联系生活,体现“大语文”观念,在作当中自然游刃有余。 6强化语法,注重应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既要注重技巧,强调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又不能太过繁琐,要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不断去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者并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的高中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高一语文的教学困境,不断突破当前应试教育的瓶颈,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均衡可持续发展,高一语文教学成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高一语文论文:合理探讨新课改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掌握知识就是掌握未来,若不想被社会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要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但学习不仅仅是要求记住知识,而是要具备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有效的思考方式,对高中生的教育更是如此,对高中生的教育任务不再是往大学输送新生,高中毕业生也可能直接走进社会,当代教育必须成为“实用教育”,改变以往“书本教育”的培养模式,要以促进高中生全面自主发展,培养高中生成为拥有“独立精神”,有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人,而不再已提高学生成绩为唯一目的,这也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本文就新课改对高一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在新课改之下,高一语文老师要如何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一语文;新课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和认知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高中语文学习阶段语文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所有学到的知识就无法很好的激活应用加以创新,也会影响到以后在社会中工作的开展。在以往的高一语文教学中,“讲读型”和“填鸭式”一直占据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重积极轻理解,一本语文书走天下,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使学生和家长一味追逐高分数,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教育,造就了一批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这对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是及其不利的,而新课改为高一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曙光,解放了学生了思维,使高一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一、培养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高一学生有别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生长在新时代之下,个性张扬,对所有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又刚脱离初中生的身份,渴望独立之余又因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认识新的同学和授课老师,环境各方面都需要重新磨合,难免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所以高一语文教师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情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展现出来,在课堂中创造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建立起教与学的双向联系,调动起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引入到学习的世界中去,对摄入的知识也能理解得更深更透彻,才有学以致用的可能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要在下面听讲,记住教师划出的重难点加以记忆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新课改要求对学生M行全面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高中阶段帮助学建立起独立,发散的思考模式,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定成功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生。在高一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得到充分释放,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多对学生提出“考验”,将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竞争意识。与课本教学内容相结合,多布置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探寻讲课本知识内化,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并以此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材的变化 在新课改之下,高一语文课堂中单纯的教学课本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改变“”一本书”走天下的教学观念,根据主课本的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推荐更多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水平的课外读物,并在课堂中组织开展诸如读书心得、好书推荐等分享会,资源共享之余更存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成长。组织阅读课,帮助学生架起与起外界知识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坐在教室中也可以与世界知识进行思维碰撞,有理由学生建构更完整的世界观和开放的思考模式。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时代,高一语文课堂也要与之接轨,利用各种多媒体服务于教学,使教学更直观形象、有趣,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把知识学活,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社会机构开展交流合作,进行参观交流或合作组织学科竞赛,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思想更具开放和广阔性。 四、改变课程评价的单一指标性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观念是狭隘和落后的,更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有的学生可能在识记方面并不突出,但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会在某一方面如写作有突出的能力,教学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分数高低去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仅会让学生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压抑自己的特长而去迎合“分数”,更严重打击“低分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磨灭掉对语文的热爱,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这些炮制出了一个个的“语文差生”。高一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进步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学好语文从热情语文开始。 高一语文论文:关于高一语文与初中教学有效衔接的探讨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课程的开展与实施都较初中有很大区别,做好衔接工作是有效开展高中教学工作的关键步骤。在高一阶段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也能为日后教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事实上,高中语文较初中语文既有质的突破,又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因此,从初中向高中阶段的过渡应该是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与拔高,而非从头再来。从初高中出现断层现象的原因着手分析,进而对高一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作出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初中语文 语法 教学目标 衔接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习内容与方式上都与初中有着明显的不同,而高一作为开启高中语文教学的开端,也作为与初中教学直接衔接的学年,正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高一语文教学的准确把握,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渡,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日后的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衔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教学断层,为日后的教学埋下隐患。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语法、作文等,在要求上都有所提高,如果学生在高一阶段不把该打下的基础打好,最终可能会影响在高考中的正常发挥。 一、初高中出现断层的原因 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扩充词汇量,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高中教学离不开初中阶段的积累,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这部分积累,因为高中阶段较初中阶段的教学发生了质变,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扩充。初高中教学出现断层现象的原因如下。 1.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较初中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在高中阶段不仅要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综合而全面的角度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原有的初中教学目标在高中阶段已经不适用了。 2.内容的扩张,难度的增大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内容不断增加,难度也有所提升,尤其体现在作文与语法上。在作文方面,不仅增加了字数,而且仔细研究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作文教学侧重于对简单内容的描述,到了高中则更侧重于对理解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在审题立意方面难度都有所加大。在语法方面,初中的语法是一笔带过的,也就是说学生从小虽然已经接触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训练,但教师并没有从头到尾讲解语法,在考试中也很少涉及语法。而到了高中阶段,有了专门的修改病句的训练,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在后期训练中,改病句时教师认为这些句子学生应该都会的,可是学生会很委屈地表示自己没有弄懂。这就是在高一时语法工作未衔接,为日后留下隐患。教师要在高中刚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讲解,查缺补漏。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对初中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这主要是针对语法教学而言的,高中阶段要设计语法教学,尤其是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为高考服务的,也就是说高考中遇到的一些题型都有可能成为重点,然而语法的积累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因此,在高一阶段就要对初中的语法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2.在比较中进行复习 前文已述,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高中知识对于初中知识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因此在做衔接工作时我们不能忽略原有的初中知识。例如,在高中课本上学习一首写景的诗,就可在学习后顺便回忆在初中阶段学过哪些类似的诗,并进行对比,这些需要教师在不经意间进行引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最终都以构筑知识网络为佳,这也符合语文学习特点。 3.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 教师将初高中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定教学方案,这是从源头入手的衔接。在对比中,教师要明确的是: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哪里;教学目标中究竟有哪些不同;在现有对比下,对于学生来说重难点分别在哪;哪里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地方;需要多久能够衔接完成等。通过以上几点,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不至于慌乱。 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整体,且依靠的是长期积累,只不过高中教学对于学生的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一时间反应不过来,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且不易将知识点连贯,打乱以往积累下的知识。教师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帮助学生打通升学带来的知识点的阻碍;其二就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解开心结。 在衔接过程中切勿生搬硬套,或者强行将语法知识灌输给学生,要以尽量轻松的、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情绪,要及时加以调节,在心理上与实践操作中营造轻松的氛围,将知识轻松地传递给学生。 高一语文论文: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问题 【摘 要】苏教版教材里的部分注释解释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学生对某些文言文字词产生了误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出现诸多障碍。本文以苏教版高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对其注释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对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注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被使用多年,入选的文言文更是经过时间考验后适合高中生学习要求的经典。但是,部分文章的注释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学生对某些文言文字词产生了误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出现诸多障碍。本文以苏教版高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对其注释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对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绵薄之力。 1.望文生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字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在现代文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如果不注意时代特征的变化,仅仅就字面的意思加以解释,而且解释的非常简单马虎,将给课文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带来重重困难。 必修四《滕王阁序》中“控蛮荆而引欧越”的教材注解是:“控制南方的荆楚,接引东南的欧越。”这里把“控”理解成了“控制”,这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因为《说文解字》中说:“控,引也。匈奴名引弓控弦。”意思是:控是引的意思,匈奴将拉开弓弦称作“控弦”。因此,“控”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连接,接引”。 2.用今解古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有些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必须要回归古义。但是在《劝学》中,还是出现个别用今义去解释古语的现象。 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中,“利足”的课文注释是“脚走得快”,可我们仔细推敲下会发现,这句话是对偶句,因此,“利足”与“能水”是对应的,如果说“能水”的意思是“善于游泳”,“能”是“善于”之意,“水”是词类活用,由名词活用成动词“游泳”的话,那么“利足”要与其形成对偶,则“利”字也必须当情态动词用,而“足”也必然是一个词类活用,因此,解释为“脚走得快”就过于牵强,不仅不符合对偶要求,上下文的意思也不够连贯。所以“利足”解释为“善于走路”更合理。而且《书・周官》中“无以利口乱厥官”中的“利”就是作“善于”解。 3.不符语境 不符合语境就是指在理解时没有按照古汉语的思维,运用古汉语的语法来进行注解,而是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 在必修二《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文注解是“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就整句话来说,如果说是意译也说得通。但具体到“得之”二字时,就值得商榷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是名词,在汉语语法中,前面的“得”应该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果是形容词,这句话就缺少谓语,所以只能是动词,如果是动词,简单地把得翻译成“得到、获得”,就太脱离语境了,此处的“得”最合理的解释是“符合”,“此言得之”即古人的话符合上面的道理啊。 4.忽视破读 破读字是指同一个字形因词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时候,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就叫做“破读”。破读字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产生“破读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词义引申引起了词义变化或词性转变。破读现象如不加以注释,学生很容易在字音和词义的理解上产生错误。 《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食、饮”分别理解为“吃、喝”的意思,所以应该读成“sì、yìn”,古文中相类似的有“箪食壶浆、饮马长江”等等,虽然学生在理解这两个词语上没有障碍,但是如果不把这个语法知识讲清楚,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字词的时候就很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比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我们很容易读为“xíng”。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中对“行”的解释有两种:“一、行步也,适也,往也,去也;二、景迹,又事也,言也。”可见“行”在“行走、到、往”之义上读“xíng”;在“行为、德行”之义上读“xìng”。根据句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应为“品行、德行”之义,故此处“行”应破读为“xìng"。 5.无视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句子中临时用如乙类词,临时具有乙类词的基本功能。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不胜枚举,了解这类现象可以给中学生读懂古书提供很大的便利,可是教材对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却并未提及。《劝学》中“其曲中规”中的“曲”,本为形容词“弯曲的”,在这里处于定语“其”字后,临时用如名词,代表弯曲的弧度;“非能水也”的“水”,本为名词,在这里处于能愿动词“能”后,临时用如动词,意为“会游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本为方位名词,这里与动词连用,非主谓,非前宾,临时用作状语,表“食”与“饮”的处所和方向。故教材对“曲”、“水”、“上”、“下”应该分别注释为:“曲,形容词用如名词,弯曲度;“水,名词用如动词,会游泳;“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古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教材的编写,包括注释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严谨科学。如若采取回避态度,模棱两可,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理解字词,造成读错音、会错意的现象,甚至以今释古,曲解文义。笔者认为在兼顾教材编写的简洁性原则的同时,可以在相关文言学习单元后附加延伸阅读和相关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以使学生不论在今后独立阅读古书还是进行古典文化方面深造时都能找到治学良方,少走弯路。 高一语文论文:激趣让高一语文学习充满欢声笑语 摘 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心境下学习,对解决高一学生因基础差、学习难度加大而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的问题,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培养高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本文谈几点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学业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一是立志,一是专心。志向是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而专心是实现目标、真正掌握本领的基本要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孜孜以求的心理学习,是让高一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法宝。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据调查研究,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它操心的问题上。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呢?无疑,还是要让学生对所学有强烈的兴趣。 课标告诉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有位专家说:“专心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只是控制注意力而已。”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他们身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容易开小差。这些同学只有克服掉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才能把学习搞好。怎样做才能克服掉这种缺点呢?只有让这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那么我们怎么在课堂上让高一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让我们这些经过几次“筛选”后“剩下”的学生爱上语文呢?平时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在情感的感染中诱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效的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学习热情高涨,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时候,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图片,在忧伤而又激奋的音乐中解说着各张图片,当学生看到囚犯的宿舍、成片的尸骨、成堆的遇难者的头发和鞋子,看到囚犯临死的惨状,看到那人油制成的肥皂、人皮制成的灯罩,学生的心中的悲愤之感早已被点燃,再通过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这一个都把握得非常好。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学习,是促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催化剂,有助于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更深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在好奇的驱使下激发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学科,上正文前通常要介绍作者,而我们的简介往往流于老套,语言也呆板。学生对于这样的导入自然不会感兴趣,而再凭借记忆力去记住记者也是很困难的。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雨巷》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戴望舒的爱情史。让学生在对戴望舒有深刻了解的同时,对诗文的背景和情感都把握得更好。而在学习《再别康桥》前,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多情的诗人”。话音刚落很多同学的眼睛马上转向我,亟待了解作者的故事。下课铃响了,学生仍兴复不浅,竟然不想下课,不愿让我离去。到后来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刚说到“梁启超就是咱们所讲的梁思成的父亲”时,学生们好像记起了什么,对作者似乎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很多时候我并不会把故事完全讲完,我会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或者资料收集的任务。或许这样的讲解有时会让人觉得偏离了主题,但很多同学却对学习有了兴趣,而且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这也正好符合我们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三、在展示的喜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知识是一种需要,兴趣是一种想法。人可以改变需要的范围――通过兴趣。“梳理探究”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梳理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是应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的。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内容本身挺简单,但很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展示他们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整堂课上学生的热情都很高涨。而我又适当展示并讲解一些学生不喜欢收集的内容,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也让他们的积累更丰富。学生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所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展示的同时学会分享,学会学习,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在兴趣的牵引下调动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其实“八卦”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在,大家都想去窥探别人的隐私。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在学习《氓》的时候,我为学生讲述了历史上几大“负心男”的故事,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对课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也把握得更好了。还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走上讲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其他著名的“负心男”的故事及自己的感悟。同时我还乘机联系实际给同学们讲了一些现实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整堂课学生的兴趣都很高昂。 五、在偶像的带动下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如此说。让学生从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也许效果也很不错。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我就以羽泉的《归园田居》导入。当学生看到羽泉时,课堂上就出现了“哇,羽泉!”这样的声音。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声音图标被搞掉了,所以就用很小的声音放的。但没想到学生都听得很入神。音乐结束后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歌曲中有关陶渊明的诗歌内容和人生经历。不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了作者,也让学生对《归园田居》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高一语文论文:职高高一语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摘 要:中考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高学习。但事实上,职高的学生大都不爱学习,所以高一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他们,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老师要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多组织课内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职高;高一语文;策略 职高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喜欢学习,更不擅长学习。这些学生在初中可能一直被看作“学困生”,心里会有些自卑感,所以对学习心不在焉,无精打采,不在乎学习成绩。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差,甚至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都无人作答。有时老师还要花些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对于这些情况,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使课堂有序进行,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一、树立学生的信心 高职生在初中可能一直受到歧视,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拙劣的,自己是“坏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无法好好学习,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去努力,所以我们第一步就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在课堂中,笔者经常让学生以“特殊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让他们找到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他们变为“老师”,可以感受老师的感觉。一开始,学生表现得不会很好,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地为这样的课堂作准备,自己主动预习、了解、掌握课本的内容。这不光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也能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地,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二、逐步提高知识难度 职高学生的基础通常很差,因此高一语文教学开始难度要降低一些,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职高学生对学习本来就有畏惧心理,如果高一课堂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掌握不了,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更不用说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低的出发点很重要,在他们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再逐渐进行拓展,逐步加深难度。 三、多开展讨论课 职高学生一般很难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难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讨论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中要有交流,要有记录,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小组间再进行较量。慢慢的,那些性格内向、消极的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参与进来。 职高的学生可能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机会,但现在把握住也不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好学生,为他们接下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摘 要: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高一学生增加知识积累、充实精神生活、开拓思考空间、陶冶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四个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主要抓手。 关键词:课外阅读 精心引领 推荐书目 适当训练 读写结合 在高考语文能力层级中,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索等是难度较高的能力等级要求,这样的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及深入的思考过程中培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更新阅读教学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阅读文本很难有明确的梯度划分,因此学生往往也忽略、不重视文本的深入阅读,这就向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带着学生、伴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只有教师率先示范,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个性思考。 一、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 知识改变世界,读书丰富人生。阅读是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和手段。认真而细致的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可以充实精神生活,可以开拓思考空间,可以陶冶审美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那么语文学习必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能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学生,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更快些、更顺利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课外,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性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师所倡导的方向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也有他们关注的热点、热门书籍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自发性阅读,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甚至要“放下身子”,了解他们喜欢的作品,把握他们的脉搏,与他们在阅读上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督促学生、鞭策学生去看更多的书,以期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学生大量地阅读,思维会大大超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会加大,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使学生能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 课外阅读能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力求文质兼美,既要重经典,又要兼具时代性。一本好书能使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和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内在的一种人文情怀。 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多层次的,可以是主题阅读,也可以是专门阅读,比如杂文之类的文体阅读,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主的专集阅读等。教师可以按照“散文小说诗歌类”“传记类”“艺术社会哲学类”等类别向学生推荐作品,或者分成:“小说”,比如四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金庸作品选读等;“散文”,比如《论语》《古文观止》《文化苦旅》《我的精神家园》《瓦尔登湖》等;“戏剧”,比如关汉卿、王实甫、曹禺、莎士比亚等作者的作品;“诗歌”,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泰戈尔诗选》《余光中诗选》《普希金诗选》等;“传记”,比如《马克思传》《居里夫人传》《拿破仑传》等。把阅读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熟悉民族历史,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真正领略优秀作品的人文内涵。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或者选择一些片段让学生“先睹为快”,让学生在这些书的引导之下,主动购书、看书,并且互相之间交换书籍、交流阅读感受等,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 从高一起始就应该教会学生做阅读的“减法”,就是说要让学生重视对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会在极短的阅读时间内迅速抓取文本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能分清主次,抓住核心内容(主题、结构)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章的效率。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想学好语文,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教师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语文教学,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地训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学生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不妨把考纲上“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印发给学生,这些要求虽然指向考试,但是它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能力点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有意识地加以重视,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散文有散文的要求,小说有小说的要求,两种类型都要抓,分门别类地进行不同的鉴赏阅读。 四、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核心。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学生尽管也有收获,但是这种收获的多少无法检验衡量,只有与写作结合,为写作服务,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有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反之,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与作品的人物进行思想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字把交流的内容呈现出来。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语言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样,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一种风格。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也就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达到高度统一的要求,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好每天的摘抄任务,不是简单的摘抄好词好句,在摘抄文字之后要有点评与感悟的内容。点评,主要是结合考纲的要求,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比如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要求与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联系起来,将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学生掌握方法并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去开展阅读活动,在一次次的点评中不断积累阅读的感受与体会。感悟,主要是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它带给人较多的触动与思考,学生通过“感悟”的过程将书中的思想与自身的体会连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获得更为真切有效也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这些思考不仅对于语文学习,甚至对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要想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的延伸,完成思想和情感的陶冶。 阅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重要的作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把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将阅读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目标,不必界定课内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要变成自主阅读的沃土,而课外阅读也应该是课堂主阵地的拓展和延伸。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知识积累方法 摘 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知识积累的方法。 关键词:笔记;错题档案;知识卡片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总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其实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知识积累的方法。 一、做好笔记 课堂容量多,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教师在课堂中分析的文章结构、强调的字词含义、人物形象分析方法,诗歌鉴赏技巧、文言文阅读技巧、记叙文写作方法、议论文写作技巧等均要做好笔记。笔记要灵活,对文章的分析,字词的理解可记在课本上,而系统性的知识则应记在笔记本中。记笔记要有侧重点,教师反复强调的,板书的,都应该记下来,还应学会归纳、整理。能将一个单元、一本教材、一个知识体系做系统的归纳,这样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 二、建立错题档案 做错题不可怕,关键是要吸取教训,不能在类似问题上跌倒多次,建立错题档案就显得很有必要。作业、练习、试卷出现的错误,在错题档案中简要概括,指出错因及改正方法。有些错题可直接剪下来,粘贴在档案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将错题档案翻翻,长此以往,类似错题出错可能性就很少了。 三、制作知识卡片 把一些不易记忆的字词、成语及含义,写在卡片上,每天带上一两个,在上学的路上、晚休之前,拿出来看看,把那些很美的诗句、很好的文段、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记录在卡片上,早上拿出来读读。这些看似细小的行为和方法,都可以为你积累语文知识做出很大的贡献。 四、处处留心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语文,积累和留心非常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关注社会,体会生活。多看新闻、多读报纸、多感受自然。了解国家动态,了解社会,从中感受真善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感受自然,陶冶情操,体会大自然中的语文成分。 五、勤阅读,勤思考,勤动手 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有些学生平时并不怎么用功,考试成绩却不差。因为这些学生都善于思考,喜爱阅读。高一新生,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思考、多练笔,可以写读后感或周记,可以是一篇文章或一个句子。还要多练字,让字成为自己的门面。多朗读,让诵读成为一种享受。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的语文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高一学生要多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实践,坚持下来,三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人。 (作者单位 解晓娟:陕西省镇安县第二中学 卢木:陕西省镇安中学)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对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摘 要: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地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将我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进行小结,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以影响的互动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不成为“教学”。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协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讨论―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可行也最能体现“双主”地位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紧张地思考所讨论的中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于高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课堂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主动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能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获得答案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讨论中有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防止讨论中出现的偏差,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入情。”课文本身也是情动辞发的产物。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能增加了感染力。比如,在讲解《我的四季》时,可以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年四季风景变幻的图片,并伴以优美的旁白,让学生切身感受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轮回不止。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等健康的感情,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并概括中心思想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以说,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措施。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有抓线索、抓“文眼”等,比如《荷塘月色》一文,抓住“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就探出了作者思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跃然纸上。而《江南的冬景》中“明朗的情调”就是“文眼”,在一种明朗的氛围中,情和景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挚爱,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四、精讲范文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中心环节,其关键是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语文课文的备课工作中,我认真研读课文,并做好工整详细的教案,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由于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投入,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精讲范文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中心思想、记住文章段落,而是通过讲解过程,使学生把握一种思维方式,把握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搞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组织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来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开展演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六、抓好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高中阶段,由于课业比较繁重,特别是理科学生在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语文水平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理科班的语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我把标准中推荐的阅读范文介绍给学生,并指导他们制订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读名著,通过灵活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以保证课外阅读得到切实的落实。通过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长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学钻研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向其他优秀教师、有经验的前辈学习,注重教育科研,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是一项良心工程,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教法之探究 【摘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有效跟高考接轨,为高考复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本文针对高一语文教学教法做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高一 语文 教法 高考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在逐渐熟悉新课改的理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在新一年的教学中,针对高一新生以及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高一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究。 在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当中,高一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很重要且很关键的阶段,高一一学年语文要完成必修一到必修四四本书的学习,这为高三的复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是积累储备知识的主要时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得要领,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信心受挫,从而造成学习兴趣降低,成绩的不断下滑。 1.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不同点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繁多,课时量少,高考压力大,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畅所欲言、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较多,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文字表达的方式较多,这也更符合高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课外,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比比皆是,充分发挥了语文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出高中语文教材的知识技能密度大、难点多、要求高、坡度陡的特点。 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较单一,有许多内容"读读背背写写"即可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采用机械记忆识记的学习方法;而高中语文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所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方法纷繁多样。 2.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 2.1 不良的学习习惯 初中科目较少,课业负担较轻,语文学习的内容比较浅,能力要求层面较低,而高中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语文学习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积累,如果还是按初中的学习习惯,那想学好高中语文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2.2 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以来还是把初中的学习态度带进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中的三年里并没有很用功刻苦,只是在初三的一年里才抓紧时间就很轻松的考上了高中,有的很可能还进了重点中学的快班,尖班,从而觉得高中也不过如此。因此也认为,高中也是这样的,高一高二也可以随便学习一下,根本用不着用功,也一样能有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再加上语文科目近年来不太受重视,特别是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更是对语文不屑一顾,认为语文嘛,随便学一学就可以考个一百多分。具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高考不同于中考,中考是过关性考试,而高考却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成千上万考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而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却是少数的。如果一直抱有侥幸心理,想在高三时在发奋努力一两个月就能考上大学,那最终的结果将让你后悔终身。很多同学到了高三整体复习时,才发现自己很多知识都处于缺漏状态,这时候从头再来积累记忆,为时已晚。 2.3 学不得法 上课时,老师把每课的重点知识做了讲解并归纳总结,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对要点没有听到,笔记记了一本子,但是课下不去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方法只是记在了本子上而没有记载脑子里,做作业时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背诵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还是按照初中的方法死记硬背,高中很多篇目较长的文言文,单凭死记硬背是很难完成的,久而久之,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拖欠越来越多,难题越积越多,解决起来的就越困难。 还有的上课不听讲,下来自己凭借参考书自学,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针对学生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我从高考语文试题的几类题型出发,对高一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3.古代诗文阅读 3.1 文言文阅读 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中规定:高中阶段语文学习要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用法,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这些知识如果等到高三总复习时再来归纳总结记忆,一是时间不允许,再者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和掌握。因此,我建议在高一教授文言文时,就要重点去强调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并作归纳总结,此时词汇积累量少且时间宽裕,能够及时的进行检测,反馈掌握情况,为高三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文言文翻译句子历年来都是失分较多的题型之一, 翻译句子的前提就是掌握重点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再者就是在翻译是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初中的文言文大多内容浅显,没有太多难懂的文言实词、虚词,高中以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深度的加深。高中所学习的文言文难度就有所加大,程度有所加深,要扎实掌握这些实词、虚词,在高一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就要严格执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做到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使学生脱离文言文翻译书,通过字组词,词连句,最后再根据上下文整理通顺的方法翻译文言文,通过高一高二的连续不断的训练,到高三复习时,学生面对课外文言文也就不再有惧怕和抵触心理。 3.2 古代诗歌鉴赏 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古诗鉴赏包括以下两个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也是学生最害怕最难掌握的题型。失分的原因主要有:答题语言不规范,没有词语可用,不会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格式不符合要求,不分层次,没有分条缕析;读不懂诗歌,更不用说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就是诗歌学习,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语文诗歌学习,那么就要从头抓起,从高一开始就学习规范答题,练习使用专业术语。经过三年的练习,积累,高考时使用专业术语,规范答题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4.语言文字运用题 语言文字运用题我主要从正确使用成语和辨析修改病句两大方面来谈。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不断的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么多的成语,都到课业压力很重的高三去记忆,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可以着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可以从以下几类开始: 4.1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罪不容诛、文不加点、七月流火等 4.2 褒贬易混的成语:弹冠相庆、胸无城府、连篇累牍等 4.3 褒贬两用的成语:如虎添翼、粉墨登场、独善其身等 4.4 易重复运用的成语:水到渠成、生灵涂炭、三令五申等 4.5 有特定含义的成语:妙手回春、举案齐眉、首当其冲等 4.6 常见且易错的成语:差强人意、侧目而视、惨淡经营等 4.7 表示谦敬的成语:蓬荜生辉、忝列门墙、敬谢不敏等 许多老师也让学生在做知识的积累,但是学生到了要用时也还是没有记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分门别类,一味的抄写,查找,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要将积累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同一类型的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并且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检测,加强记忆,日积月累,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辨析并修改病句这类题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是采取连蒙带猜的方法,正确率不高。修改病句主要涉及的相关知识就是语法知识。中考已经不再专门考察语法知识,所以在现在的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讲授已经涉及的很少,甚至不再涉及。那么老师在高中开始时就要进行语法教学,是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这是修改病句的前提。另外,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也涉及到一部分的语法知识。 从高一就开始跟高考接轨,注重课堂的高效性,将高一的每一堂课都跟高三的复习乃至高考题联系起来,经过长期的训练,积累,必定能为高三的复习提供有力的帮助,打下夯实的基础,那么想在高考中收获好成绩也就不再那么难了。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高一语文教学的学段衔接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表述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提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用标题标明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末尾出现中心论点,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中没有集中明确的表述,要由读者自己用明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这则口头作文要点突出,思路清楚,语言准确,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从眼神、情绪上看出不少学生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随后,学生自己提出一个课外作文题《谈谈议论文的论据》,以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思考和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完善学段衔接。 学生上高中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视语文的读写为“苦差事”。这种不健康的状况,促使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触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锻炼意志,变怠惰为勤奋;激发情感,变厌恶为喜好;塑造性格,变脆弱为坚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章,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一个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这里要特别提起的是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培养默读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这些习惯,还有部分学生尚未完全养成,高中阶段还要加强培养,并改正不良习惯,力求完善初高中的学段衔接。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思考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由于教学要求、教材、考查方式等因素的不同,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高一年级既是学生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高中与初中衔接与过渡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一语文教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对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切实加强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绳,也是完成高中初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使高一语文能顺利地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语文教师在接手高一新生之前极有必要自觉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两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来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高中的目标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深入研究、比较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了解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层次的梯度问题,分析比较其异同及断层之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心中有数,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衔接教学的效果。 2.研究高中、初中语文教材。 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师主动去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目标在教材上的分布点,对高中、初中几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比较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了解高中教材中哪些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哪些又是高中、初中之间断层的地方。研究透了高中、初中教材,教师在开展高一语文教学时便能做到“瞻前顾后”,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果高一语文教师不重视研究高中、初中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学的衔接上就会有不当之处,这就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从宏观角度人手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3.查漏补缺,强化语法知识的衔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甚至阅读理解都直接或间接要用到语法知识。而学生进入高一时一遇到语法问题,特别是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时则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语法知识太缺乏了。初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加上初中语法只学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没有“语素”、“句群”等知识的介绍,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法知识也得不到保证。而高中课标中也只是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要求,既没有提及对初中语法知识的补充要求,也没有进一步的“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要时时用到语法知识。因此,高一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法知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哪些需要补充,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结构、理解句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充语法知识,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断层处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有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4.温故知新,加强高中、初中教材教法的衔接。 较之初中,高中教材一般课文长,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哲学,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浓;文言文比重增大,学习的难度加大。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前引后连,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广度也相应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能力要求较低;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注重平时积累,向课外延伸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因此高一的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如何积累作文材料,如何思考问题及考试方式的差别,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当作教学常规,教师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一年级,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整体把握全文,怎样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怎样概括要点等,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对待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都应认真、细致去思考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高中、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得好,必然会带动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更快进入正常有序的轨道,让每个学生更容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自然地理论文: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与优化 【摘要】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需要优化,优化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考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需求,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并以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介绍了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一、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的必要性 自然地理学是地方高校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由于不同高校这些专业学科发展背景、依赖的重点学科不尽相同,不同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知识需求也不一样,但各地方高校往往忽略这种差异,导致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问题。不同高校,大多采用了伍光和教授主编的第四版《自然地理学》教材,有些专业开设的与自然地理相关的课程没有相应的教材,也应用这一教材,同一教材不能适应各高校、专业自然地理学基础教育;②教材涉及内容较多,涵盖面较广,教材内容与专业其他学科重复严重[1];③自然地理学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授课往往受任课老师的知识背景影响,很少考虑不同专业的需求;④地方高校主要担负着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专业人才,针对性自然地理学教学开展不够;⑤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自然地理学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地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要针对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取舍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优化,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原则 1.遵循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原则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要结合学生就业,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同的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有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前,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以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规划为发展主线,兼顾地质灾害环境评价、土地估价,同时培育发展土壤地球化学、土地数据库管理等新生方向。培养方案主要涉及地理学和土地管理学两方面的课程。自然地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土地规划、管理与环境评价涉及的自然地理学知识教学的重点内容。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减少,全球气候异常频发,地球水土资源、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当代大学生对高质量生存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有认知自然地理的特征及发展规律,掌握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人地关系问题探讨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人地关系论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或可能论和协调论或和谐论。协调论或和谐论的产生是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长期研究的产物,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人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因此,人地和谐的理念和理论教育要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自然地理知识和理论,以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和需要。3.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的原则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比较宽泛,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及整理,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自然地理学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人才专业发展中通常涉及以下自然地理学知识的应用:①自然条件分析。自然条件是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评价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评价要求对研究区域的地质、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要素进行分析和介绍,以便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和概括进行全面把握。一般本专业报告、设计或论文中通常要求对项目(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和自然地理条件进行介绍。②土地适宜性、地质灾害环境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及整治要求结合自然条件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评估,对项目开展的适宜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从而保证项目开展的科学性、可行性,为土地规划及整理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避免自然、地质灾害给土地利用带来损失,土地开发和利用通常要考虑地质灾害、环境灾害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及经济安全。③土地规划、管理、评价分区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总体布局、管制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要考虑不同区域土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不同自然条件土地的优势。土地整理的规划、土地复垦的复垦方向、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等级划分都离不开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与评价。4.结合地方的自然地理特征实际的原则不同地区自然特征不同,地方高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往往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自然地理学教学应该考虑区域差异和特点,需要联系地方实际,教学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实验和实习课,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让学生走进自然,认识地方地层、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分析其组成、分布特征,揭示其相互联系和形成机制,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节约实习、实践地点过远造成的时间和经费浪费。 三、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 为了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依照以上原则,桂林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在选择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作为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性的讲授和学习自然地理学知识,并注重编写本专业实验及实习教材,对自然地理系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优化:1.理论授课内容调整与优化措施。由于培养方案中没有植物学方面的课程,同时自然地理学教材植物学内容涉及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植物地理学及植物学基础知识”内容;为了促进学生人地和谐的理念,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全球环境问题及全球气候变化”内容,增加一次学生讨论会“如何保护自然地理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部分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相关科研内容和项目,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开讲座1次,并要求参加自然地理学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简单介绍其科研项目和思路;针对地方岩溶地貌发育的特点,岩溶地貌、水文及植被特征作为重点学习和讲授内容。由于培养方案有基础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删减“板块构造学说、岩石矿物”的相关内容;由于土地规划、管理与环境评价主要涉及陆地环境水文、水资源,教学过程中删除了海洋水部分内容;由于培养方案开设有土壤地理学,适当削减土壤形成及分类相关的课程;在各章节中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特征,删减“自然地理区域性及整体性”相关内容;简化“天文地理学”“生态系统”教学内容.2.实践教学内容调整与优化措施。自然地理学实习主要结合当地的岩溶地貌发育的特点,对岩溶地区孤峰、峰丛、溶洞等地貌、岩溶红色石灰土土壤、岩溶灌草丛植被、岩溶地下河进行调查,岩溶地区地下溶洞、地下漏洞形成的崩塌、岩溶地质下陷等地质灾害进行评价。结合校园处在岩溶发育地区的实际,实验课充分利用校园自然地理特征,要求学生对校区自然特征进行调查,进行综合描述;为了巩固植物学相关知识,结合校园园林植物种类丰富的特点,收集雁山校区植物名录,了解植物命名原则及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体、月球;为了促进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开展“显微镜观察植硅体”实验项目,了解植硅体的形成及其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地理论文: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现代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属于比较重要的学科,其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空间辨别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比较重要。现阶段,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已经到达改革的阶段,更应该做好对应的改革教学,使得其拥有更加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原因,本文首先概述了大学自然地理教学,然后分析了创新原则以及对应创新对策,望带来借鉴。 关键词: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创新;对策探索 在高校的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主要便是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基本的自然状况,并且去实地的接触大自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的便是通过讲解模式教学,很少的让学生真正的走到户外,自我感受户外的基本环境,进而教学效果较差。伴随着理念的进步,现代的教育理念进入大学教学中,促使自然地理教学做出改革,完成创新。 一、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概述 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为了真正的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中,此类实践教学模式较少,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自然地理教学的效果未能取得最为良好的教学效果【1】。因此,在现代中对大学自然地理教学采取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措施,通过有效的提升具体教学效果,使得其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体系,保证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并且有效的应对各种难题。笔者认为,自然地理的教学的创新更应该遵循体系的创新发展,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到实践中采取学习,才能真正的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并且伴随着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颁布,更是提升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任务,在当前的大环境中,需要学生了解并热爱自然。其对于我国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更是提出了时代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建立对应教育肢体,使得学生更加熟悉并且亲近大自然,才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想,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二、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创新探索 通常在现阶段的高校学习任务之中,主要便是通过自然地理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有效的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并且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中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2】。不仅仅是单纯的解决问题,更加应该将现阶段的知识采取积极的总结,并且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进而真正的帮助自然地理教学完成有效创新,笔者认为,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在创新中更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重视应用。理论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内容,更加应该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教学设计中,更应重视将一类问题设计到实践中,将一类典型问题作为重点问题,使得理念的研究更加贴合实践。(2)通过探索加强认知。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明确基本认识,更需要做到的是通过探索来提升学生认知的愿望和认识的内容,在针对教学探索创新时,更加需要做到贴近实际,所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3)创新同样要遵循可行性。前文曾经提到创新并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开放思路,使得整体教学模式完成有效转变,一方面需要整体设计富有新意,另外一方面同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3】。 三、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创新探索对策 1.合理编制教材 在探讨创新措施中,首先便应该着手于现阶段大学自然地理教学的教材之中,现阶段大部分教材的实习指导内容比较局限,不能满足大多数高校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教科书编订中首先应该遵从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的基本状况,通过有效的应对情况使得大学生更加了解人与自然的交际关系等。 2.建立实习基地 自然地理教学更应该贴近自然,寻求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结合多地区的实际教学力量,建立对应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自身应该具有对应的综合性,使得其能为高校教学提供的内容更多且更加综合。实习基地一方面利于教育开展实践教学,对于高校而言还有另外一方面的作用。便是可以通过实际基地建立学生休闲场所,使得所有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记得陶冶情操并且提升精神面貌。 3.改革实习模式 在创新探讨中,更应该明确传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对问题的了解,基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改革整体教学。在实习中,学生需要锻炼的更加是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的知识对应的也应该是综合知识,使得传统的点对点教学变成现代的面对面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改革,真正的帮助实习模式得到最为有效的转变,成为大学自然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天然帮助力量。 4.体系变化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应该明确认识学生建立空间辨别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区域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将自我学习的地理学知识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应用中,此类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体系的创新。体系的创新才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开端,通过有效的创新模式,才能真正的帮助我国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有利于整体的进步。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的引入,建立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创新的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是有实地的帮助学生提升对应的相关能力,进而通过实际的提升,帮助该项教学理念和办学理念的成功进步。文中的分析仍然尚显浅薄,望批评指正。 作者:王大伟 单位:邵阳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从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特征入手,分析了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初中地理课堂中自然地理要素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学习自然地理学的方法。 关键词:自然地理;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地理课堂的研究也开始增加。对于初中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教学部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对自然地理产生兴趣,重视开展地理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 作为地理学的主干学科,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1]。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和演变的,但这些现象的成因又很复杂,所以学生经常会觉得自然地理难学。而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良好配合,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一味传授,学生缺少探究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单一地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具体思考与探究的过程。虽然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加了,但是他们对于这些知识只是表面上的简单记忆,而不是深层次的真正理解,记忆不牢,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全部忘记[2]。 2.2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课外实践 自然地理知识都是自然地理学的专家前辈们在户外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实验、总结规律所得,这也就要求自然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在室外的教学实践。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自然地理教学都是在室内完成,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而学生究竟对这些知识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等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时才能知晓。大多数学生往往为了通过考试而临阵磨枪,却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3]。作为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课外实践必不可少,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是验证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3注重知识教学,缺乏情感教育 自然地理这门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强,教师一味地讲解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情感教育是非常不可取的,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认识并热爱祖国的大河大山,自然风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2.4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地理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学生更愿意把学习地理的时间用来学习数学物理等分值比较高的“大科”,这样的情况使很多学生产生偏科现象,甚至完全放弃,这给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只有找到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优化初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3.1重视初中自然地理启发式教学 自然地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专业性、逻辑性都很强,学生在面对常见的经纬网、地理版图时会产生抗拒心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在教学时不能只对教学内容做简单的陈述,而应详细、具体地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他们在学习时的恐惧心理,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3.2适当地应用多元结合教学法 3.2.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们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PK”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地形区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总结他们所了解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区都有哪些,这些地形区的特点是什么,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2.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如今的教学环境下,多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发展。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更具象,更直观。例如在讲解地震时,可以播放地震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了解地震的危害。 3.2.3充分利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自然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方法。教学案例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它反映真实发生的事情,描述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理解自然地理规律可以从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入手。例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具有季风气候的典型性,所以在讲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时,可以用中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案例进行描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学习[3]。 3.3优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 3.3.1巧用谜语 中学生的好奇心最强,也最喜欢各种各样的趣味猜谜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出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谜语,谜语的选择一定要切合教学主题,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3.2巧用诗词 发挥诗词的作用,如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时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讲解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3.3.3巧用歌曲 在一些歌曲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中学生的表现欲强,喜爱唱歌,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例如讲解青藏高原时,可以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讲解黄土高原时,欣赏歌曲黄土高坡等。在优美的歌声中领略祖国的壮丽河山,运用诗歌独特的魅力与地理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4善于运用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设下伏笔,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有时一个课题的内容非常多,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小结时提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好的课堂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何珊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论文: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意义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教师自说自话、单向灌输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设计考虑,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与内容,最为有效的路径就是设计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既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探究、师生研讨的方式进行,其中问题串设计是基于后一方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可以全面体现教材重难点。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包含了若干个知识难点,将教学提问统筹兼顾进行设计,能够站在整个教材的角度开展研究,哪些知识点需要提炼出来进行深化,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能力培养等,都可以在问题串的设计中融合进去。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可以与问题串融合起来蕴含其中,学生之间相互研究探讨的过程也是地理教学重难点突破的过程。 二是可以贯穿教师教学设计思维。有什么样的教学思维方向,就会产生什么样水平与层次的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具体体现在教学之中可以通过问题串来体现。问题串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组成,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有着潜在的联系,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带领学生向着深入发掘,这样的发展过程正是教师设计的思维,借助于问题串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实施。 三是可以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串,最为显著的功能就是保证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不断档,中间实现了无缝对接,比起提问一个回答一个的互动模式更为紧凑。同时,将问题全部抛出来,学生可以组成合作小组进行集体研究,大家畅所欲言,既要深入思考,也要相互研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教师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相对比,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思维灵活性将会得到显著增强,看待问题的广度与深度都会得到拓展,特别是问题串的出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研究讨论,极大地拓展了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和高效。 二、全面提升问题串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串的设计,要注重技巧性,怎样设计更为科学和有效,考验着教师的业务综合能力。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问题串设计要体现针对效果。作为高效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问题串的功能不可忽视。问题串的设计并非简单从教案中截取一些内容进行累加,而是一个提炼和筛选的过程,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要将地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体现出来,要将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体现出来。只有提高问题串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才能够保证这一载体在地理课堂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实现素质化课堂的有效打造。例如在有关大气的运动相关内容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热力环流以及大气水平运动等知识点加深理解,笔者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问题串:“引发大气发生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具体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是怎样的?结合生活实例,热力环流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风向是怎样的?各自的受力情况?”这样的一组问题串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注重了前后内容的衔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及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引导和拓展价值意义,体现了对教材的梳理、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知识要点的强调综合功能,对学生加深教材内容理解、提高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问题串设计要体现阶梯原则。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设计问题串,既要充分体现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同时也要对问题串组成的相关问题开展分析研究,要将思维特征融入其中,从简单到深奥、从容易到困难,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这也是体现问题串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对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明显。以全球气候变化内容为例,教材中涉及知识面较为广泛,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也息息相关,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理解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和具有条理性地理解教材内容,结合投影课件演示专门设计了问题串:“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两次明显的变化是什么时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气候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类应当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结合具体实际简要分析。”这一问题串紧密结合教学中的难点要点,而且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设计,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又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探究学习发挥了思维导向功能,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步接近问题的答案,既能够锻炼思维水平,同时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促进和支撑功能。 3.问题串设计要预留思维空间。问题串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提问内容集中揭示出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在思考与研究之中培养思维能力。基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考虑,教师在问题串的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具有拓展性和深入性。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时,笔者侧重于设计问题串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与延伸,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水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获得的水资源是哪些?影响水资源的因素有哪些?探讨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结合具体事例阐述水资源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串看似简单,实际上到了后半截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无法直接找到相应的答案,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特别是需要结合生活中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在课后查阅资料,和同学分头走访等,借助于这样的多种活动,以及丰富的学习信息,学生才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串提出的各种问题,牢牢把握学习中的难点与要点,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得到了显著增强。 三、结束语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引入问题串设计,既是对教学模式与结构的一次优化,同时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要想发挥好问题串的引导促进和支撑功能,教师需要在设计上下功夫,既要深入考虑教材重难点,同时也要考虑问题串设计的要点,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作者:刘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自然地理论文:职业体育自然地理学论文 职业体育有其自己的发展原则,它通过一定的表演来引起观众享受的兴致,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及人员支持。既然是表演,那就要依靠外部因素。就其根本而言,体育这种行为的产生必然要依靠一定的外部因素,如气候、天气状况等地理因素。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体育行为的产生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而对职业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然地理对职业体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在职业体育中,不乏有一些大型的室外、露天的体育项目,就如奥运会而言,这是一场世界体育盛宴,备受全球人们的关注,所以开闭幕式的时间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为了保证这一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主办方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方法来保证其顺利开展,但是有时候我们仍然无法阻挡一些自然环境因素对体育行为的影响。从地理学角度考虑对职业体育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纬度、气候、海拔。 一、纬度 纬度不同的地区,其气候也必然不同,这对职业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中国的武术发展而言,南北不同地区的武术风格大相径庭。我国著名的体育史学家曾经对此有着专门的论述。我国南北地区武术风格是截然相反的,这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因为北方气温较低,十分寒冷,所以北方人比较健壮,筋骨比较强硬,因此北方人的武术风格就比较的有气势,有力量,展现一种豪迈之风;而南方气候温和,所以南方人比较灵巧,因此南方人的武术风格就比较灵活,变化多端。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冰雪运动项目是非常擅长的,而对一些户外运动就比较的落后,这就取决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因此纬度较高的地区开展户外运动是相当不容易的。 二、气候 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而且气候条件也关系着运动员是否能够创造出较好的成绩,对众多的运动项目都有影响。如果在进行运动赛事时,出现了狂风暴雨等一些极端的天气,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发挥其应有的运动水平,同时还给运动员和观众带来一定的危害,直接影响体育赛事举办的成果。因此,职业体育一般会考虑气候对其产生的影响。整体来看职业体育的发展,职业体育发展最发达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最适合开展体育活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受到气候的严重影响,在室内可以进行的体育项目是可以减轻自然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篮球比赛以及一些羽毛球比赛等等。但是对于众多大型的项目而言,这种方法很难行得通,再加之一些地区的经济条件的落后,所以,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项目或地区。所以,在进行比赛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到气候的影响。从欧洲联赛来看,欧洲联赛一般是跨年度来进行比赛,在冬天寒冷的时候,联赛就会中断一些时日,而且赛季结束时也还没到炎热的夏天,这种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反观我国国内的体育赛事安排就十分的不合理,足球联赛一般被安排在夏季,这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以及观众观看时的情绪,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三、海拔 海拔越高,空气中产生的压力和含氧量就会逐渐的降低。即便在较低的海拔上,可能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一般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对于一些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身体也会出现一些负荷,从而影响其水平的发挥。所以,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开展赛事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受到一些地理因素的影响,欧美的职业体育的发展较其他地区发达,一般情况下,海拔较高的地区举办职业体育赛事的机会较少,即便是需要在有一些海拔的地区进行,那也一般选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但是,近些年来世界杯足球预选赛进行时,一些有便利条件的国家或地区会利用其自身海拔较高的优势来开展,这为它们的成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然而,从职业体育自身来看,这样进行训练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就拿中国的职业足球来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的球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现在西藏地区正在筹建职业足球队,其实这并不符合体育发展的原则。现在,自行车越来越受欢迎,以自行车为主的运动备受人们的欢迎,我国青海和青藏地区举办的自行车比赛受到了全国人们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但是与自行车有关的比赛比较耗费体力,一般适合于体能较强的运动员,而且由于自行车比赛一般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举办,所以就更加剧了运动员的体能消耗量,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高原问题。比如一些意外伤害以及一些高原反应等问题,更甚于在训练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是比赛参与人员和组织者必须要重视的原因。 作者:赵森泉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释解 1求同存异是研修的核心 围绕主题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并通过集体讨论、反思改进、求同存异,是同课异构有别于一般听课的关键。这一课例研修中,共经历三次研讨、三次改进过程。观课过程中研修成员时刻观察课堂、关注学生活动状况,完成课堂观察表并思考该课堂中哪些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以及改进措施(见表2)。 2提升能力是研修的目标 研修成员围绕主题比较两堂课特色,交流彼此思考,既学习他人长处又指出存在不足。开课教师虚心听取专家、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重新备课再开课,研修团队成员第三次观课(见表3)。围绕“活动”教学主题同课异构活动进行三次课堂观察与思考,研修团队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活动”教学达成共识:①什么是有效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性、趣味性、探究性强,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动才是有效活动。②怎样开展有效的活动?其一,研究课程标准,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其二,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把握,教师要适度、适时干预,有目的地引导、点拨和更正,启发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其三,对学生活动反馈注意开放性和生成性,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灵活生动。③怎样处理教材的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大胆取舍整合,可调整顺序、加大或减小难度甚至增加或舍弃等,形成“活动”教学的亮点和特色。本文来自于《地理教学》杂志。地理教学杂志简介详见 3活动反思 通过一系列同课异构研修实践探索,认识同课异构研修与常规教研活动的差异,它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现研修一体化,真正体现教师个性和风格、教学差异,并在研修中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研组的成长建设,追求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一种合作、坦诚、包容的学习文化。但有下列问题引起思索。主题确定是否合理关系到研修成败。一次同课异构研修活动周期较长,从选课题、定主题到个人备课、开课、观课、议课到再开课,一般需要两至三周时间,一个学期仅四、五次左右。在活动次数、时间、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年级段差异、不同教学内容合理确定研究主题在今后实践中值得思考。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研修团队应有所分工,课堂观察表设计至关重要,关系到课堂观察的效率、课堂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观察视角分成几组、如何分工和设置观察点、如何把观察目标设置得更具体、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作者:吕瑛超 林元龙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自然地理论文:剖析自然地理野外实训教学创新研究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该学科对实践性有较高要求,野外实践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新需求下提出可行的新教学模式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和目标 (一)野外实习是地理学学科属性的必然要求 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该系统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社会现象组成,这就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1]。其学科特点决定了野外工作在地理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地理调查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的多样性及更准确地把握地理现象的空间特征。因此综合野外实习是地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和目标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具体内容包括地质学、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地理和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等。实习的目标是要形成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并明确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实习的具体内容包括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等要素。实习的目标是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结构、功能和演化等角度理解、认识其整体性与差异性,掌握各种人文地理现象的发展规律。 二、传统模式评述 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实习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基地模式。该模式实习地的选择上侧重于那些具备典型自然地理现象、研究比较成熟、资料相对齐全的地区,并且经过长年的积累,重复性的安排学生在该实习地实习[2]。该模式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教学方法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不够,不利于学生自然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3];另一方面,学生实习的地理要素相对独立,这造成不同课程实习内容的孤立,使得学生缺乏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4]。另外南京晓庄学院自然地理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2]。这套模式强调野外考察的思路,重视能力培养,着重方法技能训练。这种模式实习内容充实丰富,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东西,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该模式实习组织难度较大,实习区域地理资料少,对指导教师的业务要求高,而且还要面临交通问题、住宿问题、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实施难度较大。第三种教学模式是分阶段、分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即各门实习课程分阶段轮流进行[5]。该模式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由于分科独立,单科系统性强,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都较方便;另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相对较宽裕,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该模式也面临五个主要问题:(1)实习时间较长,实习经费难以得到保证;(2)实习路线重复;(3)涉及教师较多;(4)门票、交通费均由学生自理,学生个人经费支出太大;(5)实习地理要素相对独立,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以上三种教学模式优缺点对比分析如表1。 三、教学模式创新 从以上对各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野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存在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的问题,比如实习路线的安排、老师指导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实习条件的问题,比如经费、交通、教师资源、安全、住宿等方面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将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足。实习条件方面的问题则会导致实习组织难度大,学生实习热情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借鉴已有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合作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主要思路是:告诉观测路线、点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找证据现场讨论典型现象剖析归纳总结”的模式。新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教学模式,主张让老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验证规律及讨论来试图解决问题。 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分组。老师根据实习内容和学生的个人兴趣划分5人左右为一组,并选出一名组长。 (2)设置主题。根据实习线路,有重点的设置研究主题、调查主题和考察目标。 (3)创设问题。创设的问题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及实践可行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作用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把各要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考察九曲溪至天游峰的相关自然地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天游峰的丹霞地貌的特征及成因、九曲溪的形态转化机制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去调查分析,寻找证据,从而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把各自的想法在讨论中展现出来,并踊跃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 四、如何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要实施好新的教训模式,要求在教学前、中、后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充分做好相关工作。教学前要做好后勤保障、安排实习内容、安排实习路线等准备工作。 第一,教学前与旅行社沟通,让其安排实习线路、预定门票、安排交通工具等。委托旅行社做这些准备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们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校自行组织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实习效率,合作旅行社最好能提供专业性服务,由专业人员安排实习路线等。 第二,与实习单位和当地政府建立相互信任机制,让其在住宿和安全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实习内容的安排上,针对传统模式的实习内容和地理要素相对独立,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新模式中,我们注意将各课程的实习内容综合体现在实习线路和各个观察点上,使得每一条线路既包含相关课程独立的实习内容,又能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进行观察,并能对人地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各阶段的实习内容进行细化,这样才能充实有效的达到实习效果。 第四,实习路线整体选择应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剖面,使学生通过对该剖面的学习从整体上了解实习地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实习区内,自然地理因素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使学生便于观察和总结。另外,针对传统实习教学中,学生实习热情的情况,实习前要召开实习动员会,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在向学生介绍实习基地情况的同时对思想、专业学习、组织纪律和安全等方面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教师作为讨论组的一个成员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参加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要避免以“裁判员”身份下结论,尤其当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有冲突时,教师以权威的身份马上否定学生的观点,而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另外,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考勤和考核管理,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最后实习结束后,要有科学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野外实习的具体安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确定一个完整的考评指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6-7]。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合作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针对传统模式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改老师讲解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以讨论为手段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改革知识为导向为问题为导向;改理论学习为主体内容为调查分析为主体内容。这种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地理学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归纳综合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建立地理思维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与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解决了实习前住宿预订和路线安排等问题,增强了本模式实践的可行性。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 为了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得出要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必须不断深入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自然地理学》课程主要是介绍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出发点已从过去的“资源开发”转移到“环境的可持续”,研究重点也从“资源的时空分布”向“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规律及人地协调途径”方面转变[2-3].全球环境变化是当前科学界、决策界和公众的关注热点,而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就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科学,它的发展受社会需求、学科自身性质和其他学科的影响[4-5].全球变化给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过程乃至社会、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6].在这一背景下,自然地理学在哲学思维和方法论上必须进行革新.相应地,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也需要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而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 1.1教学内容要不断深入更新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课程,若要提高其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是其基础和核心.只有新颖、严谨、与实践关系密切的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然而,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虽然一些概念和原理在此期间不会发生改变,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出现的一些新的自然地理学方面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都需要教师及时掌握,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有些教材会被学校多年使用,那么在此期间将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更适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而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例如讲地壳运动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入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芦山地震.据统计,这两次地震到目前还没有写进自然地理学的教科书中,但是这两次地震有的学生可能有所经历,至少相关报道有所关注,联系理论讲解时大家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它们是我国近期发生的破坏力极其巨大的两次地震,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为此,我们可以围绕它们的发生原因、破坏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展开讨论和讲解.因为这两次地震在发震构造上是有联系的,同时它们又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和南段发生的两次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而且芦山地震的震源区位于汶川地震形成的库仑应力增加区域内,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有触发作用或可能使芦山地震提前发生[7].类似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切实感受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时要求,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因为这样的案例学生会更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2教学内容要突出其实用价值性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代的教育理念已由过去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8].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学以致用,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知道自己家乡的土壤类型和地貌特征这些直观的问题,而且能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去分析成因,预测发展方向,进而对其进行改造和保护.如讲授“大气环流”这一内容时,可联系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的9.0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多座机组发生核泄漏,造成大气核污染这一案例,让学生根据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的作用,阐述这次大气核污染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需要如何防护.随后日本又将福岛超万吨核污水排放入海,可让学生从大气环流影响海洋环流的角度,讨论海水核污染对我国沿海、以及海洋生产的影响.而这一核事件又引发我国的抢盐热潮,可让学生根据我国食盐生产结构和盐矿资源分布情况,去揭示谣言的荒谬.最后再提出问题:从日本大地震中我们能借鉴到什么?由于这些都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高,教学也就会相应地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讲到地貌,可让学生去分析讨论我国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例如以黄山、华山、泰山为代表的花岗岩地貌;以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河北僧帽山、江西弋阳龟峰、贵州赤水五柱峰及湖南武陵源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浙江乐清雁荡山为代表的流纹岩地貌;以黑龙江长白山的“地下森林”、大屯的温泉为代表的熔岩地貌;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以北戴河为代表的海岸地貌;以敦煌魔鬼城为代表的雅丹地貌;以四川贡嘎山、甘肃祁连山、新疆喀纳斯冰川湖为代表的冰川地貌等.这些旅游胜地,好多学生去过,结合理论讨论,学生会更容易理解.然而同时,这些地貌景观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对其保护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各地貌形成的条件和分布特点对其展开讨论,学生会更有兴趣,同时也会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习之后也容易给学生形成一种成就感.在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类似案例很多,无论是火山地震,还是洪涝旱灾,也无论是土地利用,还是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都可以利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和原理来加以解释,这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加以利用. 2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不断扩展和深入,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自然地理学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或单纯地利用多媒体教学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年长的教师由于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倾向于传统板书教学方法,而年轻教师由于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好,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而喜欢单纯的多媒体教学.然而,过多地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教学时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当下,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教学进度快、学生跟不上的问题,不利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消化吸收,甚至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厌烦和抵触情绪.而且,许多老师过分注重课件的美观,而忽略了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享受,而冲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因此,在目前课时不变,而教学内容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将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9].在自然地理学实践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来验证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而且可以从中学到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的调查技能和地质构造发展的时空想象能力,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对具体自然地理现象的鉴别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综合分析能力[10].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存在实践经费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实践教学耗材、以及实践所需的交通、食宿和门票等费用,这就迫使学校不得不采用减少或取消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压缩学生实践时间、减少实践地点、缩短实践行程等措施来应对这一局面,而这一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制约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而且部分高校还存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是不同师资队伍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授课进度与实践教学进度出现偏差,出现课堂授课还未结束,实践已经开展,或是授课已经结束,而实践又无法及时开展的被动局面.我们只有统筹协调授课与实践时间,才能使课堂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实践验证,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传授与社会实践的互补作用. 4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科研与教学过程不同,教学是将人类已有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科研则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或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交流,既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推动本学科内容的改革,又可培养师生的科研能力,加快学生能力结构的转变[11].科研课题一般属于专业知识领域的新问题,研究性强,教师若要从事科研活动,就必须去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等相关信息,以此来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将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潜移默化地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使所教内容得到不断更新和丰富.而且在科研的执行过程中会不断通过更新仪器设备来提高科研的硬件条件,进而提高科研水平,这样也就相应地改善了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提高了学科的教学水平.同时,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教师常年从事教学工作,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比较系统,这样利于该领域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科研活动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上,学生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直接相结合是科研融入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12].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介绍学生到对口社会单位参加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较系统的科研训练机会,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也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极大地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一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方法,为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科研成果是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案例,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解,能够增加真实感.例如中国江南和非洲同属亚热带地理纬度,为何前者是我国的米粮仓,而后者却为疏林草原与荒漠景观;为什么同为温带的中国北方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经向差异会远远大于纬向差异呢;它们是怎么产生的;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格局是怎么形成的.类似周廷儒提出并解答的这些典型科研案例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素材,我们在课堂可以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再给出解答,这不仅能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会使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变得饱满,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现阶段自然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必须要不断深入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采用传统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鸣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地理景观图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位图与文联系,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不是独立的,是为了对教材文本进行补充与说明而增加的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揭示教学难点和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准确定位景观图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将其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效补充,图文并茂组织教学,从而为景观图作用的体现奠定基础。有了准确的定位之后,教师要对景观图进行生动的讲解,特别是要将景观图讲得透彻、有趣,让学生在观察景观图以及听取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提供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和“温带荒漠景观”两幅景观图进行生动描绘。可以在课前准备时搜集有关温带落叶阔叶林描绘的语段,以及温带沙漠景观描写的语句,用充满感情的话语进行描述。这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较为直观形象的感知,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二、抓住景观图特征,实现重难点的迅速突破 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帮助,运用得当可以发挥较好的辅助功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帮助较大。例如,教学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等内容的时候,要想加深学生对从东向西地理地貌的直观印象,仅凭口头讲解显然苍白乏力,学生对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以及荒漠这一逐步演化的景观缺少感知印象。教师可以借助于教材中的景观图进行有效突破,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内蒙古草原景观图和西北荒漠景观图,两者的对比较好地体现了视觉上的明显差异。在观察景观图形成直观对比印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景观图对学生进行引导,明白因为从东到西与太平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就逐渐下降,导致这一地区从东向西呈现出典型的景观差异。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天山植被垂直分布的景观图,找出三个不同的植被带,以景观图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从而总结出自然景观的变化与海拔高度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在景观图的帮助下有效突破了学习难点。在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结合点拨探究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提高使用方式的科学性程度。教师对景观图要区别对待,教学设计中要确定详略或者是否需要重点讲解。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在教材上进行观察外,还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演示,对相关的细节、重点进行放大,教学效果更佳。 三、仔细观察景观图,训练学生思维探究能力 高中生在自然地理学习中需要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会深入思考与合作探究,从地理表象向揭示规律与本质特征深入。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中内容的理解深度,提高思维的宽广度与深刻性。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分析景观图时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引导,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思考,尝试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掌握的技巧来总结和发掘其中蕴含的规律特征,寻找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从而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例如在教学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景观图进行分析研究,相互讨论喜马拉雅山的状态,以及形成的原因,着重从海拔高与板块理论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有了景观图的辅助,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了交流探究,在教师的思维启发下,能够深刻理解“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从地理表象深入到其形成规律。这既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点掌握的效果,又提升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思维水平。 四、开展情感的渗透,实现地理教学立体目标 地理学科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教育资源,教师要结合景观图的分析研究,发掘其背后的资源,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地理学科中的景观图可以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特别是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赏心悦目的同时增加了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地理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路径。例如通过对长江三峡图、黄果树瀑布等景观图的欣赏,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悟大自然之美,让生活空间受限的高中生通过地理学习接触到更多的壮美景观。这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与巩固,还可以体现地理教学素质化目标,这也是增强地理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重视这一教学内容的开发利用,兼顾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体现对重难点突破的效果,从而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者:刘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桥中学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当前课程教学的不足 1.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自然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虽然多媒体教学相对普遍,但课件内容与课本内容脱节、课件表现形式丰富却内涵不足等现象较多;其次,大部分高校更多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不能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2.教学方式缺乏研究性 当前高校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很大改革,但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基本以书本内容为主,很少对教材外相关知识进行讨论;课时计划没有创新性,教学过程与教师本身的研究课题不相符,不利于教学的全面化,也缺乏研究性。 3.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当前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主要表现为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且两者之间联系不紧密。注重对《自然地理学》各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普遍理解,忽视利用现代技术对自然地理综合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改革创新的策略 1.加强理论教学 (1)多样化辅助教学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助于推动教学现代化发展。《自然地理学》可适当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延伸课堂教学。教师可借助微信、QQ以及网络课堂等交流平台进行网上交流学习;教师建立一个讨论群,在群里提出问题,引用案例对该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学生也可在群里讨论交流和学习。其次,学校方面可采取一定措施,创办一个开放性、透明化的网络交流平台,设立专门网站管理人员;由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及学科带头人撰写专业方面的稿件并上传至平台;学校对网站进行管理,及时更新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学生也可以储存自身需要的知识稿件,在网站上自由进行交流学习;同时也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学习交流心得,由各专业教师具体负责;国内外教师也可参与专业知识的解答和交流。 (2)多途径培养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着推动性作用。在此方面,学校可多与其它高校合作,举办教师之间的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以促进学术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的交流;校内教师也可举行相关活动。加强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提高教师对社会形势和学科新动态的及时了解。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校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其提供优秀学生,吸引企业和知名商人对学校教学建设的支持,对教学积极、研究成果卓著的教师设立专项基金,以激发其研究和教学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实践反思,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身作则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多层次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探索性问题、研究性学习课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结合具体实际在《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多引用身边实例解释相关现象,激发学生研究性思维,让学生自主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能对该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测和解释。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上台讲述对该现象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拓展;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等。 2.加强实践教学 (1)加重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时间和空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和教学环境开放。整个教学中,除必修的实验外,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中自行选做实验,自行安排时间,学校提供基本器材,具体实验工具学生可向学校申请也可自行解决;同时,学校可将开放性实验课作为专业公选实验课,学期结束时检查学生的具体实施情况。选做实验教学内容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充分反映《自然地理学》课程应用性、灵活性和前沿性的要求,加深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加快实习与科研结合。在当前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科研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自然地理学》课程实习中应强调学生对实习内容和实践方法的主动探究学习,同时辅以教师的引导和答疑。可建立以科研项目为引导的野外实习模式,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向学生说明实习目的和任务,然后学生据此查阅相关资料,并且与带队教师相互讨论,结合实习地点的具体状况,让各小组共同确立感兴趣和可行的研究专题,在实习中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其次,转变观念,即从以往的验证性观念转变为探索性和验证性相结合的思维观念,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结合之前学生和教师共同拟定的专题和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以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学会辨别野外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教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让学生明确实习的重要性。 (3)加强实习与实践连贯性。实验和实习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正确合理地将实验和实习两者系统化,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和实习运行模式都呈相互独立状态,这不仅容易中断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也会导致学生知识点的欠缺。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自然地理学》课程中的实验课时不仅相互分开,而且实验与基地实习也相互独立。因此,为加强联系性,可将实验与实习均放在假期进行,将之前的课时实验集中在同一时间进行;将实验节省出来的课时安排在学期结束的前两周,让学生熟悉实验与实习的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且自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拟定相关计划并确立研究专题,将成果上交教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结合实际情况设定实验和实习的总路线。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最后可对学生进行抽查,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抽查方式由教师自行设定,同时要求每位学生上交实践报告。 (4)加速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可吸取更多的优势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特征,加强与国土资源、水资源利用、环境管理、旅游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为学生搭建更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校实习基地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为例,其《自然地理学》共有四个野外实习基地,分别是灌阳的地质地貌实习、猫儿山植物土壤实习、桂林市气象局和水文局的气象水文实习,基地单一,并且每届学生基本都是重复性地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实习内容没有得到更新,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应拓展与校外的合作,开发更多野外实习基地,以更新实习内容和拓展学生知识面;旧实习基地可以作为开放性实习基地,让学生自行组织考察,并且规定对旧实习基地的考察与每位在校大学生能否正常毕业有密切关系。 三、总结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融合了“天、地、水”等自然要素,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推动性作用,所以《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从信息化教学、教程编写到开放式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员与资金的推动和高校及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改革,可为国家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推动性的作用。 作者:黄贵明 王月 李晖 丁亦楠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自然地理论文:论自然地理学教学更改与创新思索 摘要: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提出学科内综合与知识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从素质教育理念与自然地理学新思维视角提出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观念更新、内容整合与更新、方法改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培养方案是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自19世纪中叶洪堡与李特尔创立科学地理学到20世纪中叶,地理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代地理学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变革却相对落后。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学以分化为主,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成为主导方向,以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观测为主要调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简单描述为重要表述方式。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创立与地理大发现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起源灾变说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密不可分,也与李希霍芬、彭克、戴维斯、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自然地理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密不可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成果构筑了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推动了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随着航空航天摄影和遥感技术在地理考察中的运用、定量方法的导入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较大革新,但理论无重大突破,致使现代技术手段在自然地理学的许多领域里显得无所作为,因此,理论突破及理论与方法的协调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了全球环境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怎样面对这种自然变化是当前和未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触及到地球表层系统各个部分,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列问题成了地理学的前沿学科领域。21世纪,地理学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要从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需求重新审视地理科学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地理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教学主要内容及观点。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通过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革新,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一)课程分散,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地理学学科分化的影响,高等学校的自然地理学按照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门类,形成一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结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各门单独开出;一种是将所有自然地理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称为自然地理学。部门课程自成体系,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造成了部门课程与地理学的分离。合并为一门课,受课程内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化问题、《21世纪议程》等一些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和新知识难以列入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建设,而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课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该环节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20%左右,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技术性、研究性实践课程和课时很少。 实践教学注重了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利用现代技术对地域综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6]地理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形成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三类人才培养格局,地理学的学科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积极发展应用性和技术性课程,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其学科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能力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和发展,革新与充实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体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球意识,保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将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浓缩涵盖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区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等原则。 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发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现代技术进展。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方案[7,8](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反应地理学的综合化、区域科学化、时空动态化、人地关系核心化的新趋势,重点要加强自然地理学理论、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一般课程—新课程”的思路,通过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融合相邻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研究型课程”和“新课程”,来构建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课程群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来体现。根据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设置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设置系列“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门自然地理学相邻学科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融合形成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围绕实践或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减轻了分支学科的内容,避免了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方案按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设想是:专业必修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大致为4∶4∶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约占70%~75%,实践教学约占25%~30%。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设置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原理、遥感概论等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理野外调查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选修课程设置综合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自然资源学等课程;应用选修课程可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地理学、资源管理与评价、地学软件等课程。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室内实验课在相应的课程内安排;校外实习安排地质学基础实习(2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和短途专题调研、参观实习(1周)。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内容及体系[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相继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教材(见表1)。这些教材在内容结构及体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展布为主线,部门地理自成体系分章论述的模式,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重复现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教材,注意了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吸收了一些新资料和方法,内容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但也存在资料陈旧、内容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精炼,组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学科教材体系中;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研究成果与技术,适当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开设系列新课程;适当补充和更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强化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内容。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教学目标是验证与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专业理论知识印证(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学、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的技能的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培养),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和人地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常规的自然地理学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性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 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体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思想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的基本设想是: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实习教学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改变教师的定点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教学模式。 (六)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学地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实行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实践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实地考察的工作情况和实习报告等,并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其次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学理论、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自然地理论文:自然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猛,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考虑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和安全性,为此,在建筑物建设的初期和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设安全第一,具有美感的建筑物,让建筑物成为我国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地形、地貌对建筑物层高的影响,旨在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保证人们物质方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享受。 关键词:建筑;地形;层高;地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层出不穷,从而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地形地貌对建筑的体型和层高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使建筑行业能够本文从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出发,对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个人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一、我国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我国地域广阔,拥有多种地形地貌,包括盆地、平原、丘陵、山地以及高原等,我国土地划分为三大阶梯,自西向东成西高东低的趋势分布。第一阶梯主要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主,这里平均海拔较高,植被覆盖较少,部分地区常年都被冰川和积雪所覆盖,气候寒冷。所以,在第一阶梯中进行建筑开发,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也比较高,而且在这种地形中不太适宜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所以对第一阶梯很少进行开发。第二阶梯主要以高原、山区、盆地为主,这一区域内总体的海拔较高,但是第二阶梯的气候较干燥,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润,较适宜人类活动居住。第三阶梯主要以一些丘陵及平原为主,平均海拔较低,气候湿润温暖,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在这一区域内的建筑综合性能较好。 (二)我国地形地貌的分布。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从宏观的角度看分为三大阶梯,地势西面比东面高,各个地区层层分布。首先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其次是位于我国中部的一些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指的是海拔一般在五百米以下的东南部,其地理特征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又因为我国地形复杂,还存在类型较复杂的山区。 二、对我国主要建筑体型和建筑层高的研究 (一)我国主要的建筑体型 我国传统的建筑体型有亭子、轩、榭、四合院等,我国现在的建筑体型主要有竹楼、高楼、窑洞、平房等。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主要是气候温暖湿润,海拔低、植被多以森林为主,大江大河众多,所以是我国的人口主要的集中地区,在乡村的建筑多为两层的小楼,在乡镇的建筑多为中层的建筑,楼层一般在10层以下,在繁华的大都市,为了解决更多的人口对于房屋的需求,更多的是高层建筑;而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地区,气候湿润,海拔低,气温高,气候闷热,气压高,植被茂盛,常有蛇等动物出现,所以人们居住的大多是竹楼。 (二)对我国建筑层高的主要研究 1、居民建筑层高 在我国的居民建筑的层高有一定标准,一般的普通住宅层高为2.8米是最为理想的,而对于我国的西南现行居民的居住的建筑层高最多为3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的净高要在2.4米及其以上,局部的净高不得低于2.1米,面积不能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一;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2米,而在厨房卫生间内的排水横管下面于楼面、地面的距离也不得低于1.9米,但是不能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 2、商业建筑层高 对于商业建筑的层高的标准应在5米和6米之间,无论在层内是否有隔层,都是按照该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5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在商业建筑的层高标准在6米和7.8米之间的,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面积计算就是2倍;在当曾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大空间的商业建筑,例如商场,建筑的层高就可以根据其功能适当的提高。 3、工业建筑层高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由于工业用地的面积较广,所以单层工业建筑的层高是不受任何的限制的,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对于非单层的工业建筑而言,当首层的层高小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平衡;而层高大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的2倍计入容积率平衡。 三、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基本的需求了,建筑物既是技术成品也是艺术品。因此,建筑物的体型在当今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物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能够使建筑物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成为地标性建筑。建筑物的体型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要将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这样才能将建筑物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发挥的恰当好处。 地形地貌对于建筑物体型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自人类懂得建筑房屋作为庇护场所开始,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建筑物的形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建筑类型日益丰富,建筑规模也日趋扩大,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建筑的发展与地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一些地形地貌等要素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的影响。面对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所采用的方针,应该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优势。例如,在我国陕西等地,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黄土资源和黄土的特性,在这种地形的基础上,建成“窑洞”等建筑,这就是顺应地势,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资源的典型的例子,这样可以使建筑省工省料,经济实用,是建筑中的典范。 而在我国一些平原地区,虽然地形地貌环境没有高原和山地复杂,但也存在着不同的地域差异,例如,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的建筑一般较矮,而东部的建筑一般较高,这也是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西部地形地貌环境复杂,建设体型较复杂的建筑不易施工和维护,而我国东部由于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形地貌相对单一,对于这个区域的建筑就可以将实用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注重物质和精神建设的双重发展。 四、地形地貌对建筑层高的影响 (一)居民建筑层高 在我国的居民建筑的层高有一定标准,一般的普通住宅层高为2.8 米是最为理想的,而对于我国的西南现行居民的居住的建筑层高最多为3 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的净高要在2.4 米及其以上,局部的净高不得低于2.1 米,面积不能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一;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2 米,而在厨房卫生间内的排水横管下面于楼面、地面的距离也不得低于1.9 米,但是不能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 (二)商业建筑层高 对于商业建筑的层高的标准应在5 米和6 米之间,无论在层内是否有隔层,都是按照该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5 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在商业建筑的层高标准在6 米和7.8 米之间的,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面积计算就是2 倍;当层面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大空间的商业建筑,例如商场,建筑的层高就可以根据其功能适当的提高。 (三)工业建筑层高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由于工业用地的面积较广,所以单层工业建筑的层高是不受任何的限制的,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对于非单层的工业建筑而言,当首层的层高小于8 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平衡;而层高大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的2 倍计入容积率平衡。 (四)我国地形地貌对建筑层高影响的探究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通常会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建筑体型有所不同,比如,位于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地区,以往人们的住所大多是窑洞,这种窑洞沿着黄土建造,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采光,所以单层的高度比较高;而在平原地区,不管是民用或者商业的楼层建筑,大多都是按照前面叙述的标准来进行楼层的建设工作,由于该地区的气候适宜,为建筑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的南方地区地形以盆地为主,因此建筑物的层高通常情况下都比较高,而且建筑物的楼顶呈尖状,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很好的保持室内通风和室内的环境干燥;而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因此房屋大多为单层建筑,而且房顶平整。 五、结语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得出,建筑体型以及建筑的层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虽然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建筑主体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及实用性,才能满足建筑物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自然地理论文:浅谈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六字”技巧的应用 通过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自然地理部分的一些知识总结出一些见解,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技巧加以总结、归纳,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学得轻松而愉快,也能较好地记住地理知识中常见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课堂的融洽,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本文主要从地方时的计算、比例尺的判断、等高线、等温线以及正午太阳高度五个方面来应用“六字”技巧加以 判断。 一、地方时计算中“同侧减,异侧加”六字技巧的应用 地方时的计算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高考中频率出现最多的知识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若采用巧妙的方法,将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功效。教学中若想让学生完全听懂并掌握,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讲地方时计算两地经度差的时候,可以用“同侧减,异侧加”六个字来巧妙地总结和计算。同侧和异侧怎样来判断,主要是以0°经线为基准,若所求两地都在0°经线的同侧(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采用“减”,若一地在0°经线的左边(西经),另一地在0°经线的右边(东经)则采用“加”,并在黑板上画出0°经线、已知经线和所求的经线就可以容易记住是加还是减了。 二、比例尺中“大小详,小大略”六字技巧的应用 在高三复习到地球与地图的知识点时,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大小、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等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含义,再将比例尺说明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那么,在比例尺中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大小详,小大略”的方法来判断: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这样,学生在判断两个比例尺时,就容易掌握本节的内容了,同时,还可以在相同等高距的条件下来判断坡度大小时,也可以采用“六字”技巧,因为相同的图上距离,比例尺越小,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小;比例尺越大,代表的实地距离越大,从而可以判断出: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比例尺越大,坡度就越大。 三、海陆间等温线判断中“1陆南,7陆北”六字技巧的应用 等值线内容是每年高考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特别是对等温线的题型考查也是近几年各个地区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在复习海陆间等温线的判断时,学生最难掌握通过海陆间的等温线来判断季节,并通过季节判断区域地理中地理事物,此类题一般考查南、北半球的不同气候类型、特点等。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采用“1陆南,7陆北”六个字来加以判断,方法就简单得多了,即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时,是1月份的等温线图,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处于冬季,而南半球则是夏季。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时,是7月份的等温线图,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海洋上反之(1海北、7海南)。 四、等高线判断中“高凸谷,低凸脊”六字技巧的应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等高线的题型所占分值一直很高,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在判读等高线中小地貌(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的地形地貌时,可以采用“高凸谷,低凸脊”的方法来判断;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来判断。“高凸谷”当等高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弯曲凸出,则为山谷;“低凸脊”是等高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弯曲凸出,则为山脊;而相邻的两个山顶之间则为鞍部,它是山谷线的最高处;陡崖是为多条等高线重合的部位。一般考查在等高线图中判断山谷山脊,区别在怎样的地形地势下形成的河流,自来水厂的布局、养老院的布局、水库的选址等。甚至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比 较多。 五、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中“同侧减,异侧加”六字技巧的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也是很多高考题中最为常见的知识点。近几年考正午太阳高度的题型都是:(1)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地区,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2)计算楼间距;(3)计算热水器安装的角度;(4)确定房屋的朝向;(5)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知识。可以通过公式:H=90°-|a-∮|,在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师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公式的应用:H=90°-|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中的绝对值可以采用:“同侧减(大减小),异侧加”的六字法则来计算,并巧妙地利用“三线图”就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和所求该地的纬度是同侧还是异侧,以赤道为基准,若是同侧则采用“同侧减(大减小)”,若是异侧则采用“异侧加”,这样的方法简单而且易记。 总之,新颖的构思来源于对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广博的知识联系,多种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尽情地发挥创造性的教学艺术,这主要在于教师要刻苦钻研,认真构思,开拓思路,勇于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积累,做到教与思的融合,情和理的渗透,就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自然地理论文: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摘 要: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以及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必须注重高中生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内容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其对生态文明教育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教育 高中自然地理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具有建设性地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党的十八大明确定义了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1]。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取决于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中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更应重视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对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然,认真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在整体和谐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好生态环境[2]。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认识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人类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指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授生态环境知识,使受教育者认识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受教育者生态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进而养成绿色的消费习惯,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3]。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将生态文明意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2.高中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 从学校教育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将高考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缺乏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规划,教师受此影响对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这使得高中生对生态知识了解不多,生态文明素质不高。从学生看,一方面,高中生因为受生态文明教育不够而生态意识不强,面对现实中的生态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另一方面,高中生即使有一定的生态文明素养,也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方式不是很健康,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高中生的知与行脱节严重。 3.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地理课程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爱护生态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地理课程标准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使得地理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而自然地理的核心是认识地理规律并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自然地理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高中必修一五个单元主要阐述了自然地理相关知识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影响,在阐述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内容中有大部分内容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得其对生态文明教育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4]。 4.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案例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且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而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绿色消费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知行统一。所以为了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以“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创造现实的生态问题情境,然后给学生设定角色对生态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总结,以此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下面以高一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为例,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角色的设定,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中的教学设计: 教师讲述: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水资源因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而出现了巨大危机,因此如何制定科学的用水战略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今天我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探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可行措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寻找具体措施。现有四个角色供同学们选择,第一个小组扮演工程技术专家,第二个小组扮演经济专家,第三个小组扮演政府决策人员,第四个小组扮演公民个人,同学们选定角色并从角色出发分组讨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可行措施有哪些?讨论完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发言:将同学们讨论的措施汇总:开源措施方面有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筑水库,建设调水工程,海水淡化等,节流措施方面有加强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技术,提高工农业用水重复使用率,等等。 教师总结:社会中有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我们扮演哪个角色,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水资源,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水资源问题的激烈讨论,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教育。 5.结语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及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注重生态文明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中自然地理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对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地理教师应注重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及建议 摘要:我国建筑工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提高和进步,就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而言,除水害、兴水利、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推动其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对保证施工质量,促进安全施工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所以,作为相关工作人员,针对目前的管理工作问题,找寻更适合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一直努力的方向。本文基于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展和完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现状;改善建议 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大了政府对水利水电的扶持力度,各地建设数量也逐年增长,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各种问题,探寻行之可效的改善措施,是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对此,作为企业施工单位,各部门应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提高施工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大执行力度,才能推动水利水电工作科学长远的发展下去。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企业竞争力不断的加大,施工企业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依然存在某些问题无法深入解决。首先,管理安全问题。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造成施工管理中出现很多漏洞。就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来说,依靠熟人介绍或上级领导关系聘用的管理人员很多,企业无法公开选拔和任用适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而靠关系担任管理工作的人员各行各业,就造成了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加上无管理培训经验和实践经验,如遇到施工中作业人员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时,不知道要进行严格管理等状况,为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对企业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因为管理不善出现的施工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其次,管理质量问题。管理意识的淡薄,造成施工管理缺乏实效性。就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过程而言,由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又缺乏对管理工作的重视,虽然表面上支持和倡导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方式,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仍然我行我素的依照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施工管理。同时,管理人员意识淡薄,部门分工杂乱无章,私自简化施工流程,不按设计图纸施工以及操作上的不规范等,即使对一些工作进行了划分,也由于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导致管理起来无凭无证,一塌糊涂,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的进行。此外,还存在某些管理人员利用手中特权和管理资金吃喝玩乐的状况,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风气,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意识的淡薄导致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无可保证。最后,管理执行力度问题。社会竞争越发激烈,推动着企业不断的找寻适用于自己企业优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以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管理效果。但是由于特殊情况的发生,导致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受到阻碍,无法有效的执行,例如,对于先进的方法和经验无法得到具体实施,就是某些重要性的决定,也要先取得领导的授权或经过负责的程序才能实施,这种繁琐的管理流程早已无法满足现在的施工管理要求和进度,所以,应积极的改革创新,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优势进行施工管理工作,为企业施工管理造成施工管理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跟上新时期,新时代下的工程发展需求,做到科学合理的施工。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改善建议 2.1强化施工安全管理。安全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加强在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促进施工进度顺利完成的保障。因此,作为施工企业,应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让员工充分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工作守则,执行并进行监督,最大化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2.2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单单指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更要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和实际运用。让管理工作人员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管理工作的观念,真正的做到参与和配合施工工作。加强作业人员的责任感,做到谨慎工作,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和工作失误。各个管理部门的管理者组织成一支施工现场管理小组队伍,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可操作的现场管理办法,实行个人责任制。此外,定期组织安全技术人员和工程建筑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安全培训及制度培训,让工作人员对管理条例熟知并遵循,只有采取以上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施工顺利的完成,实现施工现场管理全面化、标准化。2.3提高管理意识,加强执行力度。施工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是提高施工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重视施工质量,是企业得以生存,效益高产以及长期发展的理念和保障,也从而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感;此外,针对目前的管理力度薄弱现象,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加强执法监察力度,以期保证施工质量,对于材料及管理资金去向,应做到层层把关,严格要求,如发现违规违法现象,应给予相应的处理和处罚,在制度上规范管理者的行为,这样便有利于监督与检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整体的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充分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施工管理又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手段,所以,强化和提高施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基础,制定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加大执行力度,重视施工质量和安全,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为实现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最终目标而努力。 作者:左武宜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探究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正在不断的发展,水利水电和我们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本文主要对于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得到完善的发展。 关键词: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 谁离开输电工程都是在水量比较充沛的地段建立,这些地段具有复杂的地质条件,具有很大的工程施工难度,对于工程施工的技术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防洪和发电的功能,工程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直接的影响,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针对技术和质量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将施工管理进行加强,在实际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工程的效益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可以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如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如果具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那么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就会受到损失。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影响因素 1.1施工人员因素 工程的设计者就是人,这些人也直接参与到了工程当中,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直接关系到施工管理质量的好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包括施工人员技术能力的高低和责任心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的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水利水电工程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施工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强化,从而若将施工人员的技能进行提高,这样才会保证施工质量。 1.2施工原料因素 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种类比较多的材料,原材料的质量对于工程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保证基础就是高品质的原材料,如果原材料的质量不佳,那么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关于原材料的采购和进场以及验收工作都要遵守相关的规定,对于工程材料的质量给予保证,避免在工程施工当中利用劣质材料。 1.3施工机械因素 在当今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中,通常都是利用机械设备完成很多作业,在机械设备的采购过程中,需要制定出科学的采购方案,采购到的机械设备需要具备适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对于工程的预算情况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设备的采购需要具有经济性,在实际施工当中,工程机械设备还要具备操作性的特点,这样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也要更加便利,设备的维护也要比较方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利用机械设备。 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加强质量管理 将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小组需要以质量体系为基础,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给予保证,成立高质量的施工小组,将岗位承包责任制进行实施,需要实现明确的质量分工,将施工责任落实到个人。施工人员需要以施工的实际质量为基础,从而制定出工程质量管理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实现质量施工的检查,使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主体就是施工原材料,需要给予严格的把关,材料的质量对于施工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利用劣质的材料,那么对于施工的质量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对于人民的健康造成影响。严格把关材料,如果没有合格证的认证,就不能进行使用。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属于建设者,他们直接决定着施工好坏,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就要定期和施工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在世界工作经验当中,需要利用工作经验将自身进行完善,也可以聘请自身专家针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将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提高。施工过程中利用的机械对于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利用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可以将施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行提高。企业需要将现代化的施工机械进行引进,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价格和维护便捷性以及技术先进性等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选择出来的机械要适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2.2加强建设资金管理 需要统一管理工程投资的建设资金,实现专款专用,管理的账目要做到清晰明确,对于建设资金不能随意的进行挪用或者占用,所有的付款行为都要严格遵循合作的相关规定。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对于工程成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针对施工成本采取预算工作,制定出有关施工成本的标准,并且及时分析施工成本,将工程成本的相关改进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严格的控制各项工程成本。 2.3加强检验检测工作 实现检测试验工作,可以对于质量给予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可以通过检测进行确定,因此需要将检测机构进行完善,建立现场的试验室,并且以工程需要为基础,将各种试验检验仪器设备配备齐全,并且安全专业的检测人员,利用试验数据对于施工形成指导。试验室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在工程施工过程只给你利用的钢筋和水泥等各种原材料,在使用之前,需要以本标技术和规范为基础,从而采取取样试验,只有检验合格之后才可以进行使用。 2.4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 以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为基础,从而制定出执行施工的程序,进行统筹安排,将重点进行突出,以均衡生产为基础,对于施工的质量给予保证,与此同时,需要将施工的进度不断加快,通过合理的施工计划,有效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对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需要给予重视,对于气象条件和道路等条件进行全面的考虑,以工程的进度为基础,从而对于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对于计划需要严格的执行。 我国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在实际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将领导不断加强,将施工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使施工要求得到得到满足,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顺利的进行下去。 作者:贾 伟 殷书斐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由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利水电,使得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些因素,并提出了改善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几点措施,旨在完善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工作,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因素;措施 将水在自然环境中循环而产生的机械能进行转化,使其为人们的生活供电,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水电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水电属于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能源。在水电转化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属于清洁能源。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水利水电施工过程比较复杂,且施工规模庞大,增加了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难度,加强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主要特征 影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因素比较多,使得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首先,水利水电施工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合作。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涉及环保部门、城建部门、交通部门、电力部门、水利部门等多个部门,在该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管理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经济、气象、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再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建筑法》、《合同法》等进行,同时还需要接受土地、交通、电力、水利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受限较多;最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域性差异较大,不同的地区需要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在地形和交通状况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在进行水利水电施工时,需要针对施工当地的地形进行实地考察,确保施工方案能够切实可行;此外,水利水电施工具有一定程度的唯一性。每个施工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都决定了该项目的唯一性,因此必须按照每个工程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 2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因素分析 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工程的成功与否。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因素较多,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时的气候条件以及施工当地的水文条件等等。可以看出,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不仅需要高技术人才,同时还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人员安全,才能创建出高质量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基础的材料审核工作,做好材料的采购过程、材料的使用过程、材料的剩余情况等方面的把关工作,避免材料不合格的现象出现。同时还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机械设备进行妥善管理,及时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此外,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人员的选择时,必须严格考察,确保施工队伍的专业性、技术性。只有为工程建设创造一个有力团队,在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条件,才能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这是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要求。 3完善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措施 3.1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例如,施工过程的天气条件如何、施工区域内的道路是否顺畅、施工现场水电能否满足施工需求、施工材料是否齐全等等,都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这些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同时也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因此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非常重要。 3.2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对于水利水电施工项目也不例外。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还可以通过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对质量进行严格审查,或者对施工过程按岗位进行分配,将施工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增加施工团队的责任意识。 3.3保证施工监督环节的正常进行 施工监督环节是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施工监督工作,可以有效减少豆腐渣工程出现的概率,对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些监督人员思想比较懈怠,造成施工监督知识存在于表面形式,因此需要定期对监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监督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并明确质量责任,保证施工监督环节的实际效用。 3.4强化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安全管理 第一,严格控制水利水电工程中防护用品的采购和使用环节,确保防护用品的质量达标;第二,加强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度,对危险源进行及时处理;第三,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避免不安全行为出现;第四,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让每位施工人员都深刻认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警示语,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第五,坚决杜绝为了工程进度而忽视安全管理的行为出现;第六,树立强制性原则,安全是开展生产施工的法定条件,不安全不生产,工程施工必须安全,在安全配备、安全投入方面必须到位。 3.5加强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施工进度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完成,避免不必要的违约金支付。加强工程进度控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方案,而且,整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分为若干个分项目,针对每个分项目也需要做好施工进度方案;其次,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做好实际施工进度记录,如果施工进度与施工进度方案相差较大,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关解决措施;最后,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在施工前,施工进度管理人员必须对施工条件,包括施工道路交通情况、施工水利水电条件以及施工期间的气候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还需要针对具体施工部分,合理分配施工人员,确保施工进度如期完成。 3.6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水利水电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管理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资质。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水利水电施工过程具有一定的了解,方便对整个工程进度进行管理。此外,水利水电施工人员必须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保证整体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突发事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或者缺乏对该工程施工的全面了解,相关管理人员必定会手忙脚乱,不利于工程施工的全面管理,因此担任水利水电施工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施工现场经验。而且,水利水电施工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管理,所以在进行施工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将责任细化到每个具体施工人员的身上,提高整个施工团队是责任感,有利于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因素多种多样,加上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的特殊性,增加了该工程施工管理的难度,因此需要从施工人员、施工进度、施工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增加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提升工程质量,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黄涛 单位:保康县水务局堤防管理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正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影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因素的分析,并提出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对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良好发展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管理方法 要想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良好开展,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水利水电的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不断的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施工技术与管理技术,尤其是做好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因素的探讨,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良好发展,有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效益与施工质量。以下笔者即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因素的分析 我们都知道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其施工管理尤为重要,可以说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影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等。可以说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只有拥有高质量、高技术的施工人员,执行符合施工安全要求的施工管理工作,才能够构建高质量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尤其是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还必须做好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从材料采购、材料使用、剩余材料处理、材料检查等方面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以避免不科学、不合理现象的出现。而在施工机械的管理上,则必须要确保操作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做好日常维护工作。这是因为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环境复杂多变,受气象、水文环境影响颇多,施工机械也面临着诸多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依据施工环境特点,做好施工机械的管理与维护,为工程施工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可控环境,对提高施工管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 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在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减低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正因如此,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则尤为重要。通过分析,我们都知道,在水利水电施工管理中,由于其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因此,也必须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考虑。第一,从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入手进行考虑。首先,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建立健全且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为施工单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质量施工管理小组,实施岗位承包责任机制,在施工作业时按照质量施工要求进行详细的检查,进而将质量管理工作分工明确,切实落到每一个施工人员身上,一旦发生施工质量问题也能够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制定质量管理方案,从而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质量;其次,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施工人员、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对于没有合格认证的,没有通过实验检验的,没有通过相关建设部门认证的材料一律不允许投入到施工使用之中。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交流会议,并且请施工设计方面的资深专业进行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速递,同时也让大家在会议中交流、吸收经验,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最后,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营造一个良好的施工质量环境。施工环境会对施工工程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前以及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的施工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好管理控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第二,从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入手进行考虑。安全管理不仅包括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管理,还包括对整个施工工程技术安全操作行为的管理。可以说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对促进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施工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施工安全早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重点所在。所以,如何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也成为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安全施工体系,实行安全岗位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并且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尤其是一些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更应该提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现场可以用悬挂安全条幅的方式,时刻提醒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注意安全,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此外,对于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应用的一些新材料、新技术要结合施工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广,妥善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工程之间的施工关系,以此来进一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构建经济、安全、优质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第三,从加强水利水电施工成本管理入手进行考虑。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势必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做好水利水电施工成本控制,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施工成本也早已成为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施工质量等会对施工成本产生影响因素的合理控制,并且做好对施工成本相关资料的掌握与了解,做好预算工作,制定成本标准,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变化进行及时的分析,使每一项施工成本都能够被严格控制在既定目标成本之中。第四,从加强水利水电施工进度入手进行考虑。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制定一个合理的施工管理进度计划,势必能够大大改善与提高水利水电的施工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结合水利水电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所在,在平衡生产的重要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从而促进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 3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而这就需要水利水电的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团结一致努力克服困难,并且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科学的施工管理办法,加强对施工管理体系的完善。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良好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作者:张鹏举 韩笑 单位:黑龙江省龙水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除了兴利除弊之外,人们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水资源、电能源与水利水电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施工的要求很高,施工质量必须达到建设的标准,如果施工技术达不到建设要求而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将会带来很大的后果。施工各方方面面环环相扣马虎不得,管理到位最为重要,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强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在施工方面,尤其对地基的施工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水利水电工程通常都是在湖泊、河流等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所以对地基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如果地基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将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并且在施工之后难以再进行补救,所以在对地基进行施工时要尤为注意。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突出问题 2.1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部分工程的施工人员不按照施工要求和规定来进行施工,使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受到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够清晰,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以身作则,对待工作态度不严谨,连续工作易疲劳懈怠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都一再强调管理好工程的施工质量,却不付诸行动,而且自身也没有按照管理措施来进行管理。监管部门在对施工过程监管时,也没有尽到该尽的职责。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时为了从中牟取利益,并对施工材料偷工减料,这严重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部分管理人员不仅没有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起好带头作用,还在管理工作中合谋弄虚作假来牟取利益,这样的行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非常不利,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2.2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及方法不符合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非常重要,许多施工质量问题都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施工方法或者施工质量存在缺陷的各种情况,这就需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要求来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之前,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施工条例,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却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条例来进行施工。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上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施工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就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计划好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一切万事俱备后才能进行施工,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要求。 2.3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存在安全隐患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难度比较大,施工非常复杂,施工安全隐患多。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一般在湖泊、河流等地理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而且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规模比较大,施工的单位也比较多,施工时各工地间相隔的距离比较远,加上施工工地的交通不便,导致各工地间的施工人员无法有效联系,安全管理难以进行。就是同个工地不同工种同时施工安全管理难度大,加之施工中所涉及的一些情况具有危险性,比如土石方爆破工程、潮汐侵袭等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另外有些施工需要在高空中进行,比如混凝土绑筋、浇筑等都存在着一些系列的安全隐患,需要在施工时引起注意,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安全隐患。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突出问题解决对策 3.1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实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好坏取决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必须由具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担任,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并熟悉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并能在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工作。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或企业要定期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要使管理人员掌握管理施工的方法,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带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从优秀员工中提拔管理人才,这样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3.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及方法的管理要真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实行监督管理工作,并在施工之前,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计划好需要使用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并要采用具有专业技术的施工人员来进行施工,在施工中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施工过程进行仔细检查,如果出现任何问题要及时解决,以保证施工质量。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方法,要在施工之前进行仔细分析,采用最合适的施工方法,并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必须符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要求,以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3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要细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还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施工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在施工之前要确保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符合施工要求,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难以察觉的安全隐患。有些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时,施工人员因为加班赶工过度劳累而导致安全事故,所以尽量避免加班赶工,一定要做好监管工作,以免出现安全事故。在施工现场会存在一些施工中需要用到的物品,部分物品容易引发火灾,存在安全隐患,在这方面需要格外注意,并要设置防火设备。施工完成之后需要做好清理工作,避免留下安全隐患。强化施工安全管理,落实好安全生产各类预案和措施,一切统筹安排,防范于未然,争当“事前诸葛”。 4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大的贡献,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及方法不符合要求、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存在安全隐患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本文提出的几点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有所帮助。 作者:卫从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水务局固家河流域水务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思考 当前水利水电施工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普遍存在施工任务不足,效益低下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必须加强施工管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涉及的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生产流动、结构类型、质量要求、施工方法、建设周期、自然条件等不同情况,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所以,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点。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特点 (1)水利水电施工经常是在河流上进行,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很大,施工导流、围堰截流、基坑、排水等是施工质量的控制因素。 (2)水利水电工程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偏远的山谷地区,远离后方基地,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机械设备进出场成本费用高,价格波动大。 (3)水利水电工程量大,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环境干扰严重,特别是季节性洪水影响大,山体滑坡等需要反复比较论证和优化施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施工组织设计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4)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石方爆破,隧洞开挖,水上、水下和高空作业多,必须十分重视施工安全,由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项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培养和派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员,组建技术和管理实力强的项目部,严格控制质量和成本,才能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实现项目管理各项目标。 2.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2.1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他是施工质量过程中控制对象。人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导作用。除了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进行必要的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观念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较大、精度较高的工序或操作,应有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职工来完成。反之对那些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和操作,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对具有危险源的作业现场,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等。此外应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总之在用人方面,应从思想素质、业务知识水平、身体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控制。 2.2以人为本,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在一个工程的施工中,只有施工企业具有较高的凝聚力,采取措施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施工者保持心态平衡,才能真正轻松实现质量控制。在紫坪铺发电厂房标段项目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并把这种观念用政策来体现,用机制去落实,逐步实现了项目部现有的人本管理模式。采取“和而不同,异而不乱”的方针,形成了人人关心质量的大好环境。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尊重、信任、培育、激励员工。 (2)紧紧抓住2个文化导向,一是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引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优化,它能消除相互问的各种冲突,达到人心的凝聚。这也是“人和”的核心。二是用培训、锤炼、竞争等方式造就人才,提高质量控制的能力。 (3)机制调节。主要在整个项目部倡导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建立一套测评体系,准确衡量每个人的业绩,并请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和人为阻力。 (4)满意的职工才能创造出让业主满意的工程。职工满意有3个基本要素,心态、知识技能增长速度、收人多少以及在组织中的地位。采取统计的办法。确定每位职工的实际能力、贡献及收益水平。 (5)把员工事业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壮大统一起来,企业给全体职工设置了发展通道,无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都有自己的发展前途,这样企业的发展与职工的前途息息相关,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质量控制的觉性。 2.3施工现场材料的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离不开施工材料,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相应的工程质量也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材料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控制,主要是进行严格检查和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控制材料的质量应做到:一要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应厂家,选择质量好的材料从而保证工程质量;二要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库存和占用,确保施工的关键环节;三要合理组织材料的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加强材料的保管工作避免材料损失、变质;四要加强材料的检查和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进厂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材质化验单、厂家批号等;五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4现场施工方法、工序的质量控制 现场施工方法控制主要包括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措施切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质量。施工工序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质量是在工序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的质量检查验收。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工序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进行工序质量控制时,应着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严格遵守工艺规程,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保证工序质量的前提;第二要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质量,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人、材、机、方法、环境等;第三要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应加强质量检验,及时掌握质量动态;第四要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目的在于使整个工序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3.结语 施工企业项目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搞好项目施工质量,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不断地探索质量管理的新途径,探索更好地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是每个水利施工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在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中,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采取措施提升职工在质量控制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发新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方法,保证施工质量,相信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总之,质量工作要靠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完成,只要认识到位,制度健全,措施得当,就一定能够做好质量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水电工程施工项目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点、效益的主体、信誉的窗口,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实施原则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施工管理;现代管理;成本控制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自然资源,水利水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使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水利市场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国外有实力的水利水电施工队伍也将进入国内水利建设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此给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面对如此大的建设和管理维护的工程规模,大幅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是水利施工企业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水利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影响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水利施工、水利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就必然成为水利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水利水电施工和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概述 水利水电施工是按照设计提出的工程结构、数量、质量、进度及造价等要求修建水利工程的工作。包括施工准备、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等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力军,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水利工程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其主要业务包括水利水电枢纽建设、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水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水工大坝工程、水利堤防工程、河湖整治等水利水电建设项目。 二、水利水电施工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一般土木工程施工有许多相同之处。某些施工方法相同,某些施工机械可以通用,某些施工的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互为借鉴。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1.水利水电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2.水利水电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3.水利水电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他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三、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管理成本的方法和措施 当前水利改革不断深入,把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推向市场,其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一)我国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工程成本造价管理现状 1.“二分式”管理模式受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在造价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实际工作中,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一般通过几个单位来完成,实行“分单位、分阶段”的“二分式”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产生许多弊端:(1)不利于投资的有效控制。造价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环节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环节是否做好,需要下一个环节来验证,客观上要求每一个环节之间应该紧密联系,统一管理。(2)不利于造价咨询单位的发展。“二分式”管理必然造成造价咨询单位经营业务狭窄,业务量偏小,总体规模偏小。(3)不利于培养高层次造价专业人员。按照国际惯例,从事工程造价咨询的专业人员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兼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二分式”管理,造价从业人员接触面窄,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采用“单位估价法”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目前,世界上通行的预测建设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两种:“单位估价法”和“实物量法”。我国采用单位估价法,单位估价法所采用的定额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由行政部门编制颁发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个行业或这个地域的“共性”,与某个具体工程项目“个性”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 (二)建立现代化水利水电企业管理模式 1.掌握工程信息,做好工程投标工作。工程投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工程要中标,首先要掌握准确的工程信息,明确这些工程信息后,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参加该工程招投标。 2.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首先,测算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其次,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重点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等。第三,测算使用机械及费用。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第四,测算间接费用,间接费占总成本的15%~20%左右,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工具用具使用费、财务费用等。通过对这些主要费用的预测,初步确定工、料、机等费用的控制标准,确定工期,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3.注重成本核算,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应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成本,二是专业设备成本,三是社会成本。总之,只有抓住了成本控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建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1)推行“实物量法”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市场实际以及施工企业水平直接挂钩,编制更切合每个工程具体情况的合理造价。“实物量法”已成为国际社会编制水利工程造价的惯例。(2)建立企业定额。企业定额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验收规范、施工方法的资料,根据自身的机械装备状况、生产工人技术操作水平、企业施工组织能力、管理水平、机构的设置形式以及可能挖掘的潜力,自行编制的供企业内部进行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和投标报价的企业内部文件。企业只有依据企业定额和自身的特点及优势,才能在招标投标中做出合理的、具有竞争性的投标方案。(3)建立高效畅通的询价、采购体系。这一体系能体现一个水电企业信息渠道通畅程度和对外界反映的灵敏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状况,做出短期甚至中期的市场价格走向和预测,这对于规避企业报价风险非常重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周期长,所用材料种类繁多,风险大,所以水利水电企业需要建立完备的询价体系,尽量借助发达的市场信息资源,做好工、料、机市场价格的采集、和预测,建立内部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指导造价人员进行投标报价,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建立自己的采购网,可以和一些材料供货商建立合作关系利用集团采购的优势把采购价格降到最低。 5.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成本核算与管理。工程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审计。要以目标责任合同中确定的各项指标为依据,逐项核实、对比、分析,精确计算各项考核指标,客观地进行审计评价,为项目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审计结果兑现奖罚,并对项目遗留问题做出处理。必须落实项目责任,做到完工一个、清理一个、考核一个、奖惩一个。 在一些实际问题处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项目工程总收入,应以甲方签认的工程价款结算单为准。没有得到甲方签认的有效凭证,不得以收入入账。在建工程全部列入实际成本,不得留有余额。核对与甲方往来,对预收和应收工程款,必须与甲方核对一致,防止在预收、应收工程款、在建工程等科目中隐藏问题。(2)各种材料,要求做到工完料清,没有库存。对没有用完的材料,可带入下一项目使用,或由项目部作价处理,损益列入项目成本。无法处理的也由项目成本承担,不能以账面数移交。防止滥购价高、质次材料或多购材料转嫁于下一个项目负担。(3)允许分包的工程,按合同逐一清算,弄清各个合同完成总价、已付款、欠付款,对超合同付款必须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欠付款要制订还款计划,原则上由项目经理负责清还。(4)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分清性质进行处理。内部单位和人员借款,必须清理完毕。外部单位往来,能清算的清算,实在不能清算的,落实责任人员清理。对于项目遗留问题要抓紧时间追踪处理,以防久拖不决,给企业留下悬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语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将是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竞争利器,也是企业推进成本发展战略的基础,在我国加入WTO,建筑业面临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更显其重要,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应进行成本控制,只有抓住了成本控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利施工企业才能获取最大利润,实现企业自身的良性循环,才能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分析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人与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在近些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当前阶段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问题出发探讨如何解决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加强施工管理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管理措施 引言: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水利工程的质量是其生命线。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水利水电行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制约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与质量。因而为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必须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与管理,按照管理措施实施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状况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施工管理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较为其他工程质量要求较高,施工环境复杂,因此,施工时除严格要求施工材料质量外,还应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目标,明确采用的施工技术,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另一方面,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作有条不紊进行,还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以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进度。总之,考虑到水利水电工程规模较大,施工内容多,施工单位应充分认识到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给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满足设计目标要求,为水利水电工程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质量的意识淡薄,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执行的力度还不够 因为施工的质量控制意识还不强,造成抢赶进度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没有按照工序来施工的情况同样也时常出现。在经济利益方面的驱使之下,偷工减料、违法分包这样的现象大量的存在,从而埋下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隐患。当前,虽然国家以及水利部先后的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规、规范以及技术的标准,但是许多的水利单位的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还是不够了解,执行的力度普遍比较低。 2施工的现场分工还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能够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对于提升施工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当中就是因为分工不够明确从而造成了现场的混乱。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面影响到了施工的周期,并且也由于缺少技术人员对于自身的监督,从而使得工程较难达到预期的标准,因此会给后期留下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这便难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后续正常开展。 3施工质量监管的力度还不够 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方面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普遍比较低、质量监督的机构定性也不清,从而造成质量监督机构的效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便会降低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工作质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管制度不够健全,投资的主体监理意识比较低,在实际的监管过程当中,监理人员比较难保持原则以及立场,这十分的不利于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4施工的材料还达不到标准 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当中一些基础的材料大多数是建筑上的一些原材料,若企业自身方面的管理还不够严格就非常可能在施工当中使用一些没有达标的产品,这样就会导致施工的质量不合格,难以保证施工所应当具备的质量。并且在一些企业的施工过程当中,没有依据要求对于一些原材料进行一定的检测,同样也缺少相应的存储以及完善的进场程序,这些都是比较容易造成没达标的产品进入到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现场 三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加强领导是全面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只有全面强化的领导责任制,才能从根本上全面改进与完善工程建设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监理方,设计方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项目经理的自身素质和项目部的管理索质,高素质是项目管理运行的基础;建立项目管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灵活的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的进度保证、质量保证、安全保证、成本保证和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的必要条件。 2做好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期管理 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主要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评价等,包括工程项目的规划、建造内容、产品的构成、市场剖析、技术水平剖析、风险剖析、财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是不是最终规划,各项数据是不是符合实际,这些均直接制约着项目的发展与执行效果。做好前期工程的质量管理,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建立咨询工作成果的质量评审制度。 3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在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尤其是施工的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检查,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一是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主要有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的效果,它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4处理好监理、业主、施工的关系 监理是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单位,业主与监理虽然所处岗位不一样,但却都在对项目负责。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转良好的施工质量体系,监理工程师就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监理、业主、施工的关系是否正常关系到了整个项目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监理、业主、施工三方之间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互利互惠的,在合同框架约束下的合作关系。监理、业主、施工各自负责好自己的工作岗位,三方精诚合作才能将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做好,使对工序各阶段的验收,检查顺利进行。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的关键是管理措施的科学、有效、合理,其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必须受应有的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需要企业在人力、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加快自身相关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施工监管力度。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改进是一个长远的系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与革新,才能真正地确保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加强农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 切实减少灾害发生几率 摘要: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易导致干旱灾害频发,而秦岭-淮河以南特殊的气候条件,洪涝灾害频发。因此,为了减少洪涝及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需要通过大力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实现对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以此来减少灾害发生几率,以推动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了农业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本身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强工程管理的方法和对策,以期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农业;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对策 随着近年来洪涝干旱灾害的频发,水利水电工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对象,而对整个水利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本文以实现我国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目的,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以期提高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进程,进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目前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水利水电建设行业混乱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还是以防汛抗旱为主要目的,因此就需要企业和水利部门统一协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运行要求的水利工程建设计划。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多为中小型的施工队伍,由于行业门槛较低,致使很多资质不够的施工企业混杂其中,这就给农村水利工程在管理和施工方面制造了诸多麻烦。 1.2缺乏高素质的施工团队 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性要求高,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和施工指导,因此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决定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就现阶段而言,农村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其专业技能差、专业知识匮乏,缺乏对工程安全性和责任性的认识。 1.3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达标,这就使得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不能对整个施工的质量、进度、成本进行把握,导致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不知所措,进而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工程质量进行及时的检验,不能对施工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进行实时监管,最终导致各种突发问题不断。 1.4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应对工程周边的实际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在结合实际施工环境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施工规划。但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由于前期缺乏细致的勘察,致使工程计划只停留在对原有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导致在实际施工时出现与具体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给施工的前期准备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施工质量大打折扣。 2完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2.1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 合同是所有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所依赖的最重要凭证,可通过以下几点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一是企业要加大对合同的控制和监管力度,对其在审评、签署、保存、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 二是合同一经签署,双方都必须严格的遵守合同规定。 三是企业要加大对招标文件的编撰和审查力度,使招标文件做到技术要求合理。 2.2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 针对现阶段施工团队的施工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现象,企业可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企业要加大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是积极引进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并组织学习,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更新。 三是树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施工过程中做到责任到人。 2.3加强对工程前期的管理 落实对工程前期工作的管理,在进行施工现场的实地勘测时,应保证勘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相关人员要做好对数据的分析和监查工作,以此来为后续设计的科学性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4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 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管理体系的制定时,应充分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施工实力以及市场所需进行综合考虑。 施工企业在对施工方案进行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具体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特点,同时要结合具体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的要求。 3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切实提高农业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进而保证整体水利工程的质量。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工程,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进步,其质量的安全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施工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试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技术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建设施工难度较大,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为全面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应当充分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对工程建设中的资源加以优化利用,从而全面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本文简要探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相关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尤其是在自然环境、人为活动以及施工材料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对施工技术加以合理用,能够有效提高工程建设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由此可知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1.1 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技术形式,以其自身施工简便、高效率等优势受到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凿孔、编束、张拉、锚固等环节中,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将控制好锚固的深度、大小以及方向等,在施工之前对基岩或建筑内部构件施加适当压力,以选取最有效的锚固力,从而为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预应力锚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当以凿孔、锚固和编束环节作为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保证凿孔各程序的规范性,编束时应当保持钢丝处于平顺状态,以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在锚固过程中应当确保钢丝与绞丝之间留有空隙,以确保岩浆能够在浇筑操作中顺利填满空间,从而对钢丝进行有效保护。 1.2 坝体填筑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科学的坝体填筑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坝体出现潮湿或漏水问题,有助于保证大坝稳定性,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在应用坝体填筑技术时应当规范坝体灌浆操作的规范性,从而为施工质量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坝体坚固程度。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明确灌浆操作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据制定的施工计划,准确好施工所需的辅料。依据坝体设计标准,开展具体的碾压施工操作。灌浆孔的主排孔应当以坝轴线作为基准,并掌握主副排孔的距离,以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坝体填筑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3 施工导流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施工导流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为保证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功能的有效发挥,应当以修筑围堰作为施工导流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施工之前应当搭建好挡水设备,以促进施工导流各项操作的顺利开展。施工导流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并且由于施工水流湍急,为保证水利水电施工安全,应当充分做好抗冲击力与稳定性测试,加强河床的科学化控制,在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应用施工导流技术时,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应当结合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多项因素开展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将水利水电工程各个工序进行有序衔接,从而全面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 1.4 外加剂技术 混凝土在整个坝体构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而施工中为了确保坝体的坚固持久,就对混凝土的持久性与稳定性提出了要求,施工中也是采用了各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其中,外加剂这个新的工艺一经采用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它是通过调节混凝土的凝结与硬化功能、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与含气量、提高混凝土的抗变形与抗腐蚀能力来发挥作用的,当然它还有修补、完善施工设备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外加剂不是全能的,它按作用分为很多种,常用的是:改善色泽、增强强度、处理外表、修补等作用的外加剂,所以在使用时要考虑到混凝土在施工中实际的需求,科学的选择添加外加剂的种类,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1.5 岩边治理技术 在施工中对于岩边的治理也同样重要,广泛使用"预应力锚索"技术来对岩边进行加固与治理,它具有操作灵活、速度快、干扰少等优点,不会对岩体带来负面影响。它主要包括锚索体、内锚头、外锚头这三部分,内锚头主要是以砂浆或纯水泥浆为胶结材料,外锚头构架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很多水利水电工作人员进行岩边治理时,会采用排水、抗滑桩、减载等技术来降低滑坡的移动速度,但是效果往往没有预应力锚索技术好,不过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方法,找出更方便、快捷的有效方法。 1.6 辗压大面积混凝土技术 因为在坝体的填筑环节中,需要对混凝土等施工材料进行辗压,所以要用到辗压大面积混凝土技术,即辗压机器的使用,将一些干硬的混凝土混合物进行辗压,从而达到施工要求。它具有操作便捷、收益高、投资小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在进行辗压的时候,要根据实际需求,反复的对混凝土进行辗压,直到达到目的。 2 加强水利水电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为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应当充分做好施工前的勘查与复测工作,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各项数据的精准度和可靠性,确保其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对于施工难度较大的施工工作,应当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基于施工状态选定施工的施工技术,并依照相关技术标准找准施工关键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开展规范施工操作,从而为水利水电施工质量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测试,确保其性能与品质满足工程建设标准。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依照相关技术规定开展具体操作,待工程项目管理者签字确认后方可开展后续施工操作。 2.2 维护好环境 积极的开展好环境维护活动,认真落实相关的法规条例,对于施工环境之外的植被必须要保持原状,避免由于施工而对附近的生态产生负面干扰,尽量给附近的环境创造最小的负面干扰。 2.3 加强科技应用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应用于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变革和发展,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要建设过程中积极的引进和采用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现代化、科学化的先进施工工艺和技术,优化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和流程,推广高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备,不断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提升和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的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其建设质量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当结合工程实际对施工技术加以优化利用,规范施工环节,全面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从而推进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利工程也越来越多。从长远的意义来讲,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水利工程的质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如果水利工程完成的好,那么这是一个对社会和人民都有益的工程,但是如果水利工程出现问题,那么事情一般都比较严重。所以,从管理的方面来介绍水利水电工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一些解决建议。为此,主要分成两个部分来阐述,分别是施工过程的管理以及材料和设备的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1 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过程的管理 1.1 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质量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是重中之重,是整个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工序再好,工期再短也都是徒劳,所以必须要切实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施工质量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施工原材料的检测力度,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和指导。 (1)工程原材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如果材料这里都是不合格的,以后的工作怎么也是没有办法弥补的,最后的施工质量肯定还是不达标的,所以,施工原材料的控制一定要达到足够的标准。首先,要按照设计的相关要求选购合格的原材料,不能因为价格的高低和利润的多少而做出投机取巧的事情。其次,安排专业的检测人员对选购的工程原材料做出相应的检测。对于工程中需要用到的钢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一定要认真的检测,保障采用的都是合格的原材料。最后是进场的问题,要严格的控制原材料的进场,保障每个批次的原材料都是合格的,对于水泥、沥青这样的原材料,再每个批次进场之前都要做出检测,确保原材料的合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原材料进场之后,保管工作也一定要安排到位,安排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检测场地,对于一些特殊材料的保管要特别的注意。 (2)施工工序的控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工程中有严格的要求,施工的展开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工序,而且施工必须要按照工序的制定严格的去执行。一般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顺序为土石方的开挖、然后基础验收,接下来是铺垫层,架设钢筋,模板安装,混凝土的搅拌,混凝土的运输,施工最后是工程的养护。整个过程必须按照工序执行,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施工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或者事故。所以,这里需要做的管理工作就是要监管每一道工序的执行情况,一定要保障每一道工序的执行都是要满足施工顺序的。同时,管理工作中还要加强对施工完成情况的检查。确保施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合格的,避免了最后出现问题才去整改。 1.2 水利水电工程中工期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中工期的控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水利水单的施工一般是要发标和招标的,所以工程的进度要按照合同上说明的严格执行,一方面是为了公司的效益,另一个方面也是满足了甲方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工期的控制和管理。对于工期的管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尽量的节省施工中需要的时间。在施工的初期要架设塔吊,用塔吊来调运建材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混凝土的进场速度速度也是可以提高的,缩短拌和站到现场的距离可以节省很多的运输时间。 (2)建材方面对工期的管控也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方面一定要注意供货的时间管理。确保材料一直都有库存,避免人员和设备因为没有材料导致不能施工。对于材料这里,对于材料进出的管理也要做详细的记录,当库存不足的时候及时的联系供货商供货。确保施工中材料的顺利供应。 (3)优化机械和人工的搭配。机械和人工的合理搭配可以很好地缩短工期。在施工的现场,机械设备的效率是比较高的,但是机械设备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当活的数量比较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用人工去干,避免机械都浪费在跑路上。 (4)建立合适的奖励制度,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是缩短工期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1.3 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安全的管理 施工的安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到任何的时候都要做好施工安全的管理工作。处于对工人安全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做好施工安全的保障工作。首先要加强对于施工安全的宣传力度,确保警钟长鸣。其次要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的保障工作,定时的巡检,防患于未然。最后设定相关的制度,比如交接班制度,防止在交接班的时候因为不清楚现场的情况而发生事故。 2 水利水电工程中材料和设备的管理 2.1 水利水电工程中材料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中有以下几个主要指标,他们分别是材料的设计量、材料的额外发生量合格材料的预计损耗量这几个基本指标。按照相关的理论,为了科学的管理材料,一定要追求这三个量的总和和材料设计量的比值是最小的,这样的效益是最高的。对于材料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一个清晰准确的记录。在施工的现场中,对于钢筋、木材、模板等工程材料的进出情况要有一个清晰的记录,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详细的参考统计,为以后的分析和管理提供充足的依据。 (2)通过上边采集到的那个基本量的数值,做出相应的分析,如果某个量超标了,一定要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降低工程中不必要的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3)综合考虑工程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建材的层次做一个很好的划分,对于不同层次的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确保材料的管理科学合理。 (4)对于模板这样的重复使用的材料一定要做好回收和保养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的周转费用,保障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5)对于工人要有一个奖罚的制度来约束。建材的使用多少和工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施工中剩余材料随意丢弃的工人,一定要做出相应的惩罚,对其他的工人也是一种警告,防止这样的现象再次的发生。对于能够爱护设备的工人应该给与一定的奖励,鼓励其他的工人也这样做,这样才能减少开支,提高效益。 2.2 水利水电工程中设备的管理 现在施工是一种现代化的施工了,很多专业的设备和高科技的设备都已经装备到工程现场了,所以对于现在的工程设备的管理主要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对于高科技设备的利用,保障设备利用的最大化。购买了的设备就是要来运用的,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会产出效益。能运用设备快速完成的地方就不要用人工去代替。 (2)加大对于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设备的使用是有一个周期的,在使用一定的时间以后,设备很容易出现一些故障。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对设备做检修,出现问题的设备要及时的维护,避免故障的扩大。如果大量的设备出现问题以后,施工的进度得不到保障,而且设备的维护费也会大量的增加,或者购买新的设备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3)做好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现在的很多设备都是复杂的高科技产品,比如各种检测的仪表。所以,对于操作设备的工人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培训。经过培训之后的工人对于设备会更加的熟练,也可以避免因为错误操作而出现的设备损坏情况发生。 3 总结 综合上述的内容,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施工的过程容不得半点差错。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文从施工过程已经建材和设备量个方面详细的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工作。水利水电工程还在不断的发展,所以,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改进,希望本文的一些内容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探析 摘 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状来讲,要提升工程质量,需要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不断改进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水利工程安全。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分析;措施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建设发展越来越快,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管理也是重要的部分,因此要要做水利水电施工管理工作,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1]。从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实际来讲,在施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水工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及时发现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施工策略。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性的过程,管理工作也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其施工管理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施工前需做好质量控制 施工前期,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合同的管理,全面了解合同的内容,要明确投资的数目和相应的施工工期,做好质量控制。此外,在施工的前期需要对地形进行测量,尤其是关键的施工点,需要监理人员进行选择校正[2]。最后,还要对监理人员和业主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 1.2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最先要做的是对图纸进行审核查看,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对其做好完善和核对工作,保证图纸检查合格之后方可按照图纸设计进行施工,从而保证科学的控制质量控制方法,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设备、材料等控制,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选派专业知识较强、能力高的监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形成动态的监督管理过程。 1.3 施工完成后的管理 要对施工进行验收,检查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由其要对关键的施工环节和关键点进行检查,最终保证施工合格之后才算竣工,还需要系统相关的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工作,包括设备管理、材料验收等。 2 当前水利水电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前期勘察管理工作不到位 水利工程管理中,虽然很多施工单位认识到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中并未落到实处。在工程前期,因费用等因素影响,很多施工单位并未对当地的环境及水文条件等进行勘察,部分项目所需的数据甚至也是从一些以往的资料中查找来的,这样单纯采用此类数据并没有科学性,导致在项目设计时没有准确分析,缺乏系统性的考察,最终影响到对项目的评估,还对后续的工程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平。这也正是前期的检查工作不到位,施工管理不够完善引起,工程前期的疏漏并未被检查出来,给工程带来安全施工的隐患。 2.2 管理工作并未有序进行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一些水利工程施工监督部门的人员一般是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但是水利施工管理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如果不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很难做好管理工作,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中并未发挥自身的职能。此外,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约经费开支,甚至省去了监督部门的建设,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整个监督环节和监督工作的实施,影响施工管理的整体水平。 2.3 对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很多施工单位虽然认识到了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施工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上,对设备和原材料的管理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没有认识到施工设备和材料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对工程的质量有很直接的影响,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不仅会浪费成本,还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2.4 施工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很多并未设置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很多管理措施也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归根到底,是相关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对管理人员的奖惩制度不分明,从而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加强水利输电工程管理的措施分析 3.1 做好整个工程阶段的动态管理 施工管理需要贯穿于整个过程。首先,在施工前期,对施图纸、前期勘察等工作做好相应的检查管理,看其是否符合施工标准和技艺,对原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进入施工场地的原料均是合格品;其次,在施工阶段,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控制,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工序、施工设备原料等进行管理,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最后,在施工结束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工作,主要是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工程施工的整体要求,并对施工关键点进行分析,保证工程质量。 3.2 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 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对整个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管理人员的选拔上,对其资质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其对水利工程建设有相关的知识了解[3]。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要选择经验较为丰富的管理人员,对整个工程需要做全面的把握控制,此外,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责任明确到人,保证能将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3 加强对施工材料及设备的管理 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材料的前期采购,选择信用度较高的厂家,保证采购合格的材料,在检查合格之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也需要做好设备的看管和材料的使用管理,减少因其他因素引起的材料的破坏等问题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做好整个工程建设的动态管理,在施工的前期、施工中及施工后期都要加强管理工作,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整体上提升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农业和电力生产的基础保障,随着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在水利改造发电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但是化解涝灾抗旱方面还未能发挥出更大作用。文章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进一步的促进了水利水电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提升施工质量逐渐成为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只有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的提升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工程的施工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于施工前期的实地勘测工作的管理力度较低。在我国,很多相关单位会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前,因为建筑费用等因素而忽略对于施工环境施工条件相关施工资源等进行实地的分析及考察,并且在工程设计中的相关数据采用的都是现有资料中数据,而非实地进行勘测都得来的。将这样没有实地勘探得到了数据及资料作为工程的前期总结,可能会严重的影响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项目评估,甚至会在进行工程施工时影响施工进程,降低施工质量。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对于施工前期的实地勘测工作的管理力度较低,所以导致了整体施工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为整个工程埋下安全的隐患。 1.2 对于工程施工的监督及管理力度较低。从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情况来看,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对于工程施工的监督及管理力度较低。在工程的施工的过程中,监督部门的工作多数是由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的,由于这些工作人员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流程以及特点并不熟悉,所以不能起到充分的监督及有效的管理作用,从而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及监督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还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能够节约施工经费,并没有设置监督部门,所以大大降低了对于工程施工的监管力度,影响了对于施工的综合性管理。 1.3 缺乏有效的施工工序管理制度。在我国,有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节省施工成本,采用缩减工期的方法尽管这种办法节约了成本与时间,却也严重的影响了施工的质量。例如,很多工程在施工时为了缩减工期,在进行施工时就采用粗糙的方法,使得实际的施工情况不能与设计要求相吻合;或是在进行施工时,对于墙面的接缝面进行粗糙的处理,省去在设计中的键槽。这样粗糙进行施工处理,很可能导致接缝面因为对接不严出现漏浆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安全问题,导致工程建筑坍塌。所以说缺乏有效的施工工序管理制度,会严重的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会极大的降低施工质量。 1.4 对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及材料的管理力度不够。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有很多的监管部门只重视对于施工过程以及施工人员的监督,忽略了对于在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以及材料等的管理由于施工使用材料设备等均属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基础,一旦缺乏合理的规划及使用制度,使得不合格的材料或机械设备应用与施工过程中,很可能会导致工程的整体出现质量问题,降低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 1.5 水利建筑市场管理秩序混乱。首先水利水电建筑方面的法律不完善,导致一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招投标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而出现篡标、窃标的违法行为,这样就会造成没有建设资质的企业混入都水利工程招标中来。其次水利工程的专业管理人员不足,不能从专业技术上去监管工程建设,造成工程质量跟不上,从而骗取国家水利工程资金。 2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措施 2.1 增强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勘探工作的管理力度。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设计时,应当进行前期的实地勘测,收集真实数据,了解施工当地的情况及条件,为施工项目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并且,相关单位还应加强对工程项目中数据的检测力度,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因为前期勘探得到的信息及数据会为后期的施工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并且会影响到后期的工程施工,所以说应当增强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勘探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相关数据的真实性。 2.2 提升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监督力度。想要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提升对于施工管理的监督力度,应当提升监督及管理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素质制定出完善的工作人员管理以及考核制度,定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及管理施工过程的培训,保障施工的监督及管理部门能够起到正真的作用,并且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及管理,属于整个工程施工的核心环节,能够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施工安全质量,所以应当引起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监管部门预计整体施工单位的重视。 2.3 严格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面对常见的缺乏有效的施工工序管理制度问题,应当严格的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按照施工计划与施工合同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在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时,应当严格的遵循施工合同上标注出的动工竣工的日期以及不同类型的工程的计划进行施工,根据施工计划进行综合性的施工进程管理,从而确保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能够按照施工计划进行。 2.4 增强对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及相关机械设备等管理力度。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及相关的机械设备等均属于施工财产,所以需要加强管理力度,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及设备均是符合使用标准的。如果出现特殊的情况,需要取得相关负责人的批准,进行责任的确认,这样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够及时找到原因。所以说增强对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及相关机械设备等管理力度,可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施工质量。 2.5 维护水利建筑市场秩序。首先加强立法,不断完善水利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让水利建筑市场活动能有法可依,规范水利建筑市场行为;其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选择懂技术、擅管理的优秀专业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同时积极构建完善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体制,不断壮大施工建设管理队伍,加强对工程建设行为的监管;再次,加大对工程建设施工招投标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招投标行为,充分发挥专家评标议标的作用,从根本上防止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最后进一步加强对监理人员资质的监管,增强监理人员的监管意识,确保施工现场监管得力,逐步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管理行为,促进水利建筑市场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健康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的顺利完成,应当对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深入分析工程的施工管理系统,完善施工管理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从而起到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浅谈“卓越计划”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改革 摘 要:该文分析了目前培养模式下课程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内容及思路,对培养“卓越计划”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卓越计划 水利水电工程 课程改革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创新型国家,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 为提高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一段时间[2]。本科采用4年学制,推荐“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进行企业学习和毕业设计。 笔者学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13年被列入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行列,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压缩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让学生能尽快地到实际工程中学习锻炼。现以《水电站建筑物》为例,浅谈在“卓越计划”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改革的问题。 1 课程介绍 《水电站建筑物》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开设于第7学期。教学环节主要由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课程设计(2周)、实习(2周)四部分组成。该门课程主要介绍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两大部分设计理论,涉及水电站进水口、渠道隧洞、压力钢管、水击与调保计算、调压室以及厂房布置设计等设计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水电站建筑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方法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打下基础。 考虑到水电站建筑物课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为先导,又为基础课尤其是技术基础课提供应用对象,增加这些课程的活力,将其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亦将大大节省学时,解决学时不够的问题。为此,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划为两块,由浅入深穿插在高低年级授课,课堂讲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生产实习4个环节交替进行,从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关于水电站的课程有两门,即《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第6学期,32学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水电站基本资料选择合适的水轮发电机组,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进而确定水电站厂房尺寸。《水电站建筑物》为专业核心课程,两门课程各自教学内容完整,教材经多次修编,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求。 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仅仅服务于《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的内容。《水电站建筑物》厂房的布置设计内容中,需要根据水轮发电机组的参数确定厂房尺寸。前期学习过的《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就是为了确定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由于《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目的单一且明确,单独开设,当学生在第7学期学习《水电站建筑物》厂房布置设计时,水轮发电机组参数确定等内容时已基本忘完了,需要重新花时间来讲解回忆,知识学习过于零散,不便于相关知识的结合运用。为了增强系统性、可用性及实用性,将《水力机械及电器设备》整合到《水电站建筑物》中,将《水电站建筑物》归纳集中为三部分内容:水轮机、水电站输水系统及水电站厂房,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知识的整体性。 2 课程改革内容 (1)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水力C械及电器设备》和《水电站建筑物》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编写新教材。 在强调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增加最新工程实例,注重水利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及课程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将两学科(或多门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教材,使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新颖性;增强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注重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程度。 (2)加强专业导论、水利工程概论等概论课。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许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但可为某些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提供一定的工程背景。其教学方法可与认识实习结合,采用大量的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中穿插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方式授课,把水电站建筑物的概貌形象生动地授给学生,提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这部分内容可划进土木工程概论课及专业导论课,在低年级进行。因此,加强土木工程概论课及认识实习是水电站建筑物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3)提高水电站建筑物基本理论的授课水平。 由于将水电站建筑物课程中大量的关于“分类”“特点”“优缺点”之类泛泛叙述剔除,移入专业导论课,变为低年级的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使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理论分量增加,平淡叙述减少。同时,删除过时的和繁琐的内容,腾出学时系统讲授水电站输水系统、水电站厂房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力求讲深讲透,使本课程的授课水平得以提高。 (4)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大纲、教学周历等基础性教学资料,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综合提高、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以改革考试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为核心,探索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即在以往考虑实验成绩、考勤、作业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增加综合性课外训练、分知识单元阶段性考核及平时课堂讨论等考核形式,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 3 课程改革思路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沿用主流的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工程意识,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在讲授完一个章节后,给学生布置综合性的大作业,培养自学能力;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对比总结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2)采用高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通过收集、制作动画、图片、录像等资料,使抽象、复杂的建筑物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形象化,进一步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3)建立课程网站。 将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多媒体课件、课后练习共享在网站上,便于学生课后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互动渠道,通过网络答疑等措施,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实践教学改革。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工程实践,实践教学的新鲜感、生动感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代替的。针对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不良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3种措施改进。 ①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利用暑假等空余时间到设计院、施工单位进行锻炼,丰富、补充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也可以不定期邀请设计院、企业等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②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每年给实验室拨发的年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增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可操作实验设备及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实践教W的质量。 ③增加经费,巩固和加强认识实习及课程实习。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稳定的现场教学点和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以及《水电站建筑物》课程实习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4 结语 在现有“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先导,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专业女生求职技巧 摘要: 本文从水利水电专业女生求职难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分析了水利水电专业女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求职的建议,对水利水电专业女生求职有一定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 水利水电专业;女生;求职 0引言 在今天求职择业上,女生比男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尤其是水利水电专业的女生,事实上,女大学毕业生择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难!找份好工作真难!许多女生求职时常常这样抱怨,男女待遇之别、脸蛋与学历、家庭与工作,这些隐形的羁绊让女大学生一路辛苦地走在求职路上。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如何正视社会现实,正确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主动迎接挑战,以赢得择业的成功呢?对此本人谈点看法。 1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择业难的原因 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择业难的问题既有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从社会历史原因分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男尊女卑”等传统思维仍有一定影响,一些水利用人单位片面地认为“女子不如男”,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二是水利单位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差,且经常要出差,且水利工程大都有在偏远山区,女生的确不太适合。用人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在挑选毕业生时要求毕业生不仅要素质高,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为本单位创造效益。而女职工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结婚、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其生育期间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主要由所在单位负担,导致许多单位不愿接收女生;三是现行的大学毕业生择业政策和市场运行机制缺乏保护女大学生择业权利的具体措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赋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义务和地位,这其中包括升学、择业和工作的权利。但是随着择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择业逐步变成了一种市场行为,用人单位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而保护女大学生择业的具体措施和法规又尚未建立健全,因此,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择业难的问题,将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 从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毕业生自身情况分析,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心理因素。不少女大学生存在诸如自卑、依赖等消极心理,缺乏自主自立能力和竞争意识;②择业观因素。一些水电专业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只向往大城市、大企业,追求高薪水、高待遇,不喜欢水利水电专业,更不愿到水利基层、到需要水利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业;③自身素质因素。部分女生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而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用在衣着打扮,恋爱闲聊上,怕苦怕累,在择业时,往往因自身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足而缺乏竞争力。 2水利水电专业女大学生的优势 据我的调查,水利水电专业女生偏少,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生活朴素,能吃苦是她们的最大优点。女大学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2.1 思维能力的优势女性形象思维明显高于男性,思考问题也普遍具有细致、周全的优势。女性的记忆力强,贮存的大量信息易激发她们思维中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女性在担任水电工程设计、制定工作计划、构思规划方案等方面,往往使人感到优美、典雅、直观新颖。 2.2 语言能力的优势女性的音质悦耳,音调柔和,总体上女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强于男性,并有较好的语感和外语接受能力。因此,从事水电专业翻译、编辑、文秘、公关以及教育工作正是女性发挥特长的好选择。 2.3 忍耐能力的优势忍耐力强使得女性在相对水电施工环境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女性的忍耐力还表现在当工作、事业面临紧急、不可预料的情况时,有时甚至比男性更坚强、冷静。 2.4 交际能力的优势女性普遍具有态度温柔和蔼、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的优势,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因此,女性从事水电工程项目联系、签订合同等工作有较大的优势。 2.5 管理能力的优势受过良好的水电专业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善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认真分析、采纳,同时女性温和、谦逊的品格使她们易于与人共事,友好相处。加之人际交往方面的特长,更能够在水利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利作用更加突出,社会上对“水”的认识和“水利”意识得到加强,女生择业时,很多单位都可以考虑,如水务部门、自来水公司、农业、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等等。还可以选择铁路桥梁,结构,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相关单位,水利水电专业学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CAD绘图等等和其他相关专业都是一样的,我们大多数人头脑中都想着毕业后一定就离不开水利专业的,其实不然,很多基础设施相关的土建行业我们是都可以选择的,而且很可能比水利行业前景和待遇要好!女生不要以为只有男生才适合。其实只要有真才实学,女生也一定表现得很优秀,一样可以成为工程师,总工程师。 3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前景究竟如何呢?特别是女生的就业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总体看来,水利水电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这么几个去向: 3.1 设计单位市县水电设计院。由于近几年水电开发高潮,这些单位,设计任务较多,待遇不错,但工作辛苦。 3.2 业主单位譬如省水电总公司、水务局、水电厅局、中南水电院、三峡开发总公司、各流域水电开发公司等。这些单位的待遇相对较好,工作轻松,但是同样是在工程现场或者是在水电站,远离城市的。 3.3 监理单位由于水电项目的特殊性,国家强制规定必须要有监理。监理单位的人也是常年呆在工地,但是工作相对施工单位较轻松。 3.4 施工单位各水电工程局等施工单位也是大部分水利水电专业毕业生去的单位。这种单位工作辛苦,待遇较低,但是由于是处在水电建设的第一线,接触到很多工程实践,所以很容易积累大量经验,而且这些具有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正是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所需求的,上面几种类型的单位就是水利水电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但是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过剩,一般来说本科生想要到业主、设计单位是比较困难的,监理、施工单位是主要选择。 4几点求职建议 对水利专业女大学生来说,择业更比男生难,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要突破难关获得成功,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4.1 四年精心打造自卑是女生走向成功的大敌,没有应有的自信,就不可能有竞争的勇气,从而失去择业竞争的主动权。应该看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专业女生的择业领域会更加宽广,关键是女大学生自己应树立起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抓住大学四年宝贵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 既要有专业知识上的提高,又要有为人处事知识的储备,语言沟通、制图、写作能力也要有目的的练习,在毕业之前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还尽量考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资格证。如监理、CAD制图,预算等与专业相关的证件。我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副好图(CAD工程制图),讲得一口好话(善与别人沟通);水电专业的女生能歌善舞,能言善辩,更是不可少的素质。 4.2 塑造良好形象四年的大学生活,女生更应注重自己的形象培养,工科的女生一般比较朴素,不太注重打扮,既是优点也是不足。在职场上,我们看到一些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手拿着应聘材料前来应聘,给人的感觉有些不好意思,特别是当递上应聘材料,面对招聘人的提问时,更是一问脸就红,回答问题时连抬眼看人都不敢。试想,如此“羞答答”的表现能给招聘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吗?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每个毕业生都不能忽视仪表和举止,而女大学生在应聘中的外在表现更为重要,而其总的原则是热情、大方、端庄、优雅,体现形象美、涵养深。要注重仪表,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内部气质相符合的衣着打扮;要表现出良好的风度,落落大方,表现自然;要谈吐得当,充分发挥语言表达上的优势,女生要敢于和“陌生人”说话。总之,一切行动都应体现出内在的修养和自我的个性,给人留下美好的形象。 4.3 准备好一份精美简历个人求职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对用人单位而言,个人简历材料意味着对求职者的筛选,所以,一份好的个人简历应该是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是推销自己的广告。因此,必须精心策划和写作,以期引起对方注意,从而做出积极的评价,产生再次见面的欲望,引出下一个求职的关键环节:面试。如何写?重在精、简,你的专业课成绩,你的英语是否过四级或六级,你的优点有哪些?你适合于做哪些水电工程方面的工作,假话空话不应有,要具体,实实在在,自己的不足也要实事求是写清楚。简历内容一定要真实客观,不掺水分。绝不要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虚构自己的经历和才华。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你在说假话,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录用一个在 “德”上有疵点的人。女生更应突出自己的性别特点和优势,千万不要写得让对方觉得你是男生。 4.4 如何发求职电子邮件在充满求职竞争的今天,靠关系、走捷径,对自己的成才、择业都是极为不利的,女大学生只有摆脱依赖心理,牢固树立自主、自立意识,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才会让用人单位更信任你并录用你。有些女生毕业之际外出寻找工作,既不经济,也不可靠,盲目性很大,其实发电子邮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许多同学喜欢在人事网上寻找大型水利单位招聘信息,然后将求职信发过去,殊不知,这样求职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样的信息,浏览量大,对个体求职价值就不大了。即使得到了工作,待遇可能也并不好。因为一般大单位招的人多才会信息,有些小的水利行业的单位,如县水利局、设计院,水电职业学院,由于招的人少,可能只要一个或两个水电专业的毕业生,也许根本就不会在网上招聘信息,如果你上其单位网站主动给人事部门发一封求职信过去,也许那个工作就是你的了!我总是建议毕业生往一些不同省市地区及县级水利部门或其它与水电专业相关部门(如自来水公司、市政排水处等)多发求职信,尽管可能会石沉大海,但机会总还是有的,并且自已主动和用人单位联系,从中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难。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浅谈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覆盖土木工程专业下属的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同时,也是我院水利水电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土力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强化实践性教学在土力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土力学;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1土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土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主要讲述土的形成和分类方法,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土的物理指标含义与换算,土体渗流理论,土的压缩固结理论和强度理论;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土体渗流计算与分析、地基应力计算与沉降计算、地基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和进行土坡稳定分析;掌握常规的土工试验技能和确定计算参数的方法,达到能自由运用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与土体有关的稳定、变形和渗流等工程问题,最终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1.2 传统土力学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则稍显薄弱,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土力学教学仍然以课堂为主,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土力学理论教学方面,而轻视或忽视了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与教学。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岩土工程实践,对与专业有关的工程实践内容比较陌生,所以他们感到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非常抽象。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试验课时又相对比较少,有的学期甚至没有开设试验课,这样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内容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 2土力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1 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专业课教学中我总发现有些学生认为在大学所学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能够直接用于工作中,因为大学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再三提醒学生:“在大学,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重要”。在讲课中我一般都按照“教、学、做”这条线进行讲授,学生的思维将能够从听课中一次次得到锻炼和加强。学生在大学里既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走出校门,无论参加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大还是小,都能很快胜任。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土力学课程知识点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图形图表多,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于板书速度慢,很多重要的内容、复杂公式的推导、例题的讲解都很不方便,课时少、内容多、内容复杂与以板书为主的课堂教学手段表现力差使土力学教学面临尴尬。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可以使用声音、视频等特点,表现力丰富。对于加大教学信息,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十分适宜。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文字、图形等信息的输入工作从课堂上写板书移到了课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土力学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在土力学课件制作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将工程图片、施工过程、土力学模型、模拟实验等用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课堂讲解需要的插图、繁杂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等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一步步展现出来,这样课堂上就不用再写,直接演示讲解即可,可以增强趣味性和形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节省大量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我们同时强调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该有选择性地去利用,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宜用多媒体教学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 2.3 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新现有教学内容也是更新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力学这门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教学内容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教材,为了增强土力学教学的时代性,力求教材版本新、质量高,我院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水利水电类专业规划教材,是我院教师针对土力学课程改革编写的教材,教材将工程案例、土力学基本理论、土工试验、土工技术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实用性。每一章内容相对自成体系,与其相关的理论、试验到土工实践的知识可以独立完成一项土工任务。同时,各章节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共同形成完整的土力学知识框架,使知识内容系统化。教师在教学中力求结合教材从土工实用技术返塑理论支撑点,从土工理论、土工实验、土工设计和施工技术三方面入手讲解,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这个领域的兴趣。 土力学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要求,在努力抓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一是组织学生在学校土力学实验室开展“土的含水率试验、液塑限实验、渗透实验、压缩实验、直接剪切实验和三轴实验”等室内实验,实验中做到每人必须动手操作,边做实验边讲解基本原理;二是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和工程设计项目,并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讲解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点,让学生熟悉图纸,以便对实际工程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同时,注重结合书本知识促进相互的理解;三是组织学生到生产设计单位以及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和毕业实习,我院曾组织水利水电专业学生参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施工,学生在第五学期去企业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请企业里有经验的工程师“传”、“帮”、“带”,提高了学生现场工程技术水平,然后让学生独立负责现场技术问题,并在现场工程师和教师指导下对新技术新问题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增强了理解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而言之,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学生自身能力等各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与科研生产设计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土力学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我院水利水电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学院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工程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十二五规划又将水利事业放在了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所以说水利水电工程事业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然而,随之而来的将是水利人才的紧缺现象,抓好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试图就土力学教学改革作一较为全面的阐述。 研究土力学教学改革,首先要研究土力学理论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土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院校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土力学的特点、土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探讨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土力学是一门涉及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水利水电枢纽建筑和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岩土环境治理、工程管理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土力学课程特点是理论多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具有理论繁多、应用具体、实践性强、内容的连贯性相对较差、应用公式多、推导公式的假设条件多等。土力学.研究对象复杂,土是长期自然风化的产物,具有不均匀性、多相性,其物理力学性质不确定性大;土工实验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土的过程性质千差万别,必须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实验测试土的各项物理性质指标和力学指标。土力学理论是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工程应用性强;因此,土力学有很多半经验、半理论的知识内容,理论知识与实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土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基本概念,弱化公式推理、注重工程应用。教师如何把握高职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高质量的完成土力学的教学任务,这对高职院校土力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实践的课题。 针对土力学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特点,需要将课程内容按照土工技术的要求进行优化整合,使其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教好这门课的前提。首先要为学生选用或自编优秀教材,并配备各种教辅资料(包括工程实例、工程录像、工程图片以及教辅课件等等)、习题以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定有效的文献资料等。其次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能够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师要参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掌握教材的实质,弄清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做到融会贯通,讲课中先提出问题,后给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然后引导其转入工程应用。高职院校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本身就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保证学习效果。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整体设计上。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握内容的脉络,突出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自问自答,课堂自始至终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在讲清课程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寻找答案。同时,注意各章节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掌握要点。再通过基本原理的工程应用或工程实例,引导、启发学生向更深层次、更宽范围思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将实物模型和挂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够加强学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并且使课程教学的组织、设计多样化,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将收集整理的工程图片、资料加入到所讲的理论知识中,将枯燥的理论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片,也可把一些实验制作成录像。会大大方便教师教学,也可供学生反复学习。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普及,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触及到网上的信息资源。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课件、难点剖析、实例讲解、专题讲座等各种资料制作成播放软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复习,随时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除利用教材后的练习外,还要增加土力学单元测试题。练习的题型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做到举一反三。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为了让每个学生跟上课程进度,可对其进行强化练习,这将有助于保证整体教学质量。营造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学院要建设完善的实验室,试验仪器设备配比情况符合本校学生的需求。将固定时间、固定实验的这种实验上课模式调整为开放的、自由的上课模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开放的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修课时间及自身的学习情况自愿组合并选择实验项目,然后与实验室老师约定实验时间。这种模式学生既可重复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实验,也可拓展教学大纲以外的实验项目。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协助他们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并对实验操作加以辅导,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并且在试验结束后,针对报告中的试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教学,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师是否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是高职土力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技术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各个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针对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能力;加强土力学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浅谈关于高职学院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问题 摘要:土力学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重要技术基础课,关于土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说法繁多,莫衷一是,通过对土力学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与实践,认为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土力学学科理论学习内容和方式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处理好技术技能点、理论知识点、技能操作点之间的关系,对课改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土力学;理论;教学 土力学学科是水利水电专业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将结合的方式,主要教学思路还是基于学科体系的发展脉络,而与水利水电专业实务技术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结业后还不能直接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目前倡导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土力学的教学方式将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而有所改变,下面就从工作导向教学角度谈一下高职学院水利水电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土力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问题。 工作导向教学的要求是理论知识的学习都要以实际工作需要而定,所学到的知识应该是综合全面而适用的,一般按照适度够用的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用技术将融合,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意义,就土力学学科来说,在生产实践中与其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主要是土工技术方面,涉及到工程地基基础、基坑开挖等工程构件的设计和施工等,所以,土力学教学应该将土力学理论知识与土工技术密切相关,学生应该通过土力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够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土工问题,具有工程实践的操作能力。我们在高职学院土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中,本着这样的观点,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有效的解决了土力学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问题。 首先,从土工技术体系角度进行分析,将土工技术细化分解并且提炼技能知识点。土工技术自成体系,是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土工施工技术特点,可分成土的鉴别和命名技术、防渗技术、防冻技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基坑开挖技术、挡土工程技术、加固技术、填筑技术、灌浆技术等等,土的命名技术是基本的技术,只有先对土的性质和特性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土的用途,其包含的土力学原理主要是依据土的颗粒组成、结构和性质,具体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鉴定,所以要先介绍土的物理性质及其控制指标,以及土的性质指标参数的测定方法,而后再进一步学习土的工程分类、命名及鉴别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离不开水,防渗技术就显尤为重要,主要解决土的渗透破坏问题,解决土工建筑的安全问题,主要包含的土力学原理就是达西定律等原理,所以教材中以介绍土的渗透原理为切入点,同时着重介绍土渗透指标及参数测定实验,防渗技术中还同时包括土工材料技术、灌浆技术等,而这些内容与土力学原理关系较远,所以在土力学课教材处理上只是粗浅介绍,而在施工课中再做重点研究。防冻技术是专门针对北方地区而设立的一项专门技术,水利水电防冻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各科知识综合力强的技术,目前我国对冻土的研究水平相对还比较高的,尤其是青藏铁路的修建,在冻土领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土力学课堂上要结合气象、气候、地质等相关科目内容和相关科研院所成果对防冻技术做进一步阐释。第二,按照技能知识点为核心进行组织教学。技能知识点是连接土力学学科理论与实用技术的纽带,比如说土的渗透一章,就要按照以上提炼出的知识点,从土的渗透原理入手,揭示达西定律,突出几个关键渗透指标如渗透系数、临界水力坡降、渗透力等等参数的物理意义及确定方法,明确其在工程技术中的指导意义,从中可见,以技能知识点为核心展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效果,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第三,按照技能操作点组织实训,吃透知识点。单纯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纯粹的理论知识又显抽象难懂,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犹如天书,但学生多数动手能力还可以,所以说以必要的操作实训手段是可行的,我们的做法是找准技能操作点,还拿土的渗透来说,结合配合理论教学,先做土渗透指标测定实验,比如渗透系数的测定实验,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操作,测出某土样的渗透系数值,在做实验过程中,使学生深化理解土渗透系数的物理意义;在介绍土工防渗技术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组织学生参观和现场操作演示等,比如在铺设土工膜、铺粘土、安装止水等教学项目情景过程中,使学生深化理解土渗透原理的指导意义。通过技能操作点深化理论,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最后,按照技术流程将土工技术与土力学知识全方位内化。还拿土防渗技术为例,其技术流程为根据基面情况选择防渗材料、铺设安装、衔接收尾等工序组成,所以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后,应该在工程现场按照技术流程顺序完成一项土工项目的防渗设计和施工过程,在实际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土工防渗技术,在掌握技术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土工原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通过所学到的土工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去学会学习和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做实务运作,从而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 以上是笔者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通过科研课题研究得出的粗浅认识,难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够与广大教育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 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留学生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实践为背景,通过调查和分析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了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并对常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安哥拉班和厄瓜多尔班的教学实践表明,所做的教学调整切实有效,可供其他院校在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类似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非英语国家;留学生;专业课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热点之一。中国是水利大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力发电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以三峡、锦屏、南水北调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成和运营,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设计、施工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 水利水电国际化市场也随着国内的水电建设高潮退去而向外拓展,走向世界。目前,中国的水利水电建设技术输出主要面向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水电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但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人才匮乏,需求旺盛,在进入当地的中国施工企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来交流学习,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一些母语非英语国家[2]。因此,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母语非英语国家留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思考与总结,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形象均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作为百年名校,早已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2000年12月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水力发电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水资源与河流工程系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整合组成。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现已成为综合实力突出、享誉国内外的水利水电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整个水利行业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培养母语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安哥拉留学生是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委托武汉大学培养的60名留学生,由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和水利水电学院联合培养。分为2009级和2010级两个年级,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厄瓜多尔留学生班是2013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水利水电学院联合举办的厄瓜多尔共和国流域和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培训班,对来自厄瓜多尔的30多名工程师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内容涵盖水文水资源规划、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等内容。 笔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施工课程教学多年,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两届安哥拉班、一届厄瓜多尔班和国内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的全英文班的水电和土木工程施工专业课教学,现将教学实践中的想法和认识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教育现状 (一)存在语言障碍,学生背景千差万别 目前,对学历留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普遍采用“趋同管理”的理念,即学历留学生进入各自院系,按照中国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培养[3]。虽然在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双语教学(英语和汉语),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来自母语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英语水平一般有限。来华前无汉语基础或没有接受过正规汉语教育的留学生在入系开始专业学习之前,一般进行了为期一年左右的汉语预备学习(如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招收的安哥拉留学生),目的是使留学生具备能听懂用汉语讲授的专业课、看懂相关书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理工科专业课程,尤其是土木、水利类专业,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表达方式也较日常汉语晦涩难懂。很多学历留学生对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学习的困难程度估计不足,在预备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只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简单交流,却没有进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汉语知识的预备学习。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好一年的预备学习时间,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中遇到诸多困难[3-7]。 部分留学生自身素质较高,学习主动,能够用英文进行学习、交流和生活[1]。但多数留学生属于被动学习,英语水平不高(汉语水平也有限),上课基本听不懂,因此出现迟到、旷课行为,自暴自弃、随波逐流,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形成恶性循环。 (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是留学生融入整个教学环节的一个障碍。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背景、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也存在差异,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更是千差万别。2013-2014学年,笔者同时承担了学院开办的安哥拉留学生班和厄瓜多尔留学生班的专业课教学工作,对此体会颇深。留学生往往表现为课堂思维活跃,在行为方式上比较开放随意,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提问,打断教师的教学思路,课堂气氛热烈,甚至混乱。留学生在学习的行为方式上比较随意,如果对所听课程没有兴趣,缺课现象很常见,或者对教师授课不满意,会随时离开教室,这是令国内教师比较尴尬的情形。按照西方大多数国家大多数人的思维,课堂表现随意热烈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不尊重[4],而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小心翼翼,不敢随意对教师发问,这种尊重在留学生看来只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吃东西,甚至传纸条等,在西方留学生看来则是有违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缺乏合适的教材 全英语教学模式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潮流,母语非英语国家留学生一般具备用英语进行日常沟通的能力,而汉语基础一般比较差,尽管有的学生接受了半年或一年的汉语培训,具有一定的日常汉语交流能力,但远不能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因此,选择了全英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和依据,适宜的英文教材是进行高质量全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一本好的全英文或双语教材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流畅自如,也使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有了基本依托[4]。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全英文教学的《水利工程施工》教材,现有的教材、大纲等都是汉语版,没有对应的英语教学材料。从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找到的一些资料过于零散、不成体系,代表性不够。另外,留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学生差异很大,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很不一样,这些根据中国学生特点编写的教材和大纲,其体系和重难点选择上不适应外国留学生,再加上语言障碍,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急需针对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重新编写教材。 (四)缺少合格师资 对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英语成为学生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唯一工具,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留学生授课的教师除了具有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8]。 由于中国英语教学长期处于应试模式,一些教师在这种教育下成为所谓的“哑巴英语”者,即英文阅读、写作游刃有余,但是听说能力较弱[4]。加之非英语国家留学生英语发音并不标准,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在与这些非英语国家留学生的交流中,中国教师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语言水准,能够比较流利地进行日常的口语与专业术语表达,可以流利运用英语授课,甚至可以按照英语思维习惯理解问题。 此外,教师还应对留学生的母语的简单词汇有所了解,课堂上适当穿插,活跃气氛,使学生有亲切,拉近彼此的距离。教师还应对留学生的表达习惯和他们国家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二、教学内容规划 (一)课堂内容宜精不宜多 受语言障碍的限制,留学生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的速度远远慢于中国学生,如果教师保持原有的教学速度,会导致教学“有数量没质量”。留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也与中国学生不一样,中国学生习惯于被动,将教师所授的内容牢记于心,最后所学大而全。虽然中国学生在应用和主动思考上稍显不足,但随着理解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则可融会贯通;而留学生则喜欢挑战权威、提出质疑,喜欢在讨论中深入学习某个知识点,学的少而精,所以面对非英语国家留学生,教学内容宜精不宜多,应重点突出,选择专业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 此外,授课内容也应根据不同国家或背景的留学生有所侧重和调整。如对安哥拉留学生,他们的母语是葡萄牙语,来到中国后仅进行了一年的汉语培训,日常交流尚存在较大问题,在汉语环境中学习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对安哥拉班的学生,笔者在教学时,针对他们汉语和英语词汇量均有限的特点,课前将部分专业词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列出,上课时先解释词汇,再开始常规教学。而对厄瓜多尔留学生,虽然他们的母语为西班牙语,但英语在其国内也较为流行,且厄瓜多尔班的学生大多为工程师,有的在国内已经从事相关工作数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且英语水平大大优于安哥拉留学生,因此,这些学生的专业课可以讲得稍微深入。 (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留学生在来华之前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教师需要介绍专业大背景,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水电工程专业的留学生大多以工程师为培养方向,应该重点学习与应用相关的知识点,所以对于每门课程,教师应花较多的精力介绍专业背景知识,便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背景的人理解。小处着手,即讲课的内容应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牢牢把握核心知识点。 (三)注重工程实例教学 合理选择工程实例,以工程实例为基础开展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例如,现有的《水利工程施工(第五版)》教材以中国广西红水河上龙滩水电站工程为例讲解大型地下厂房的开挖。按教材的编排,是先讲完本节的所有内容,再讲工程实例,以便让学生融会贯通。在留学生班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背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抛出工程实例,提出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此方法在拆开讲解各种规模隧洞的施工方法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结合安哥拉或厄瓜多尔的工程实例介绍和讲解,或者选择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工程为背景,是减少语言障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留学生们来华之前就对这些工程有过一定了解,甚至到实地参观过。这样在教学中就有了师生双方都熟知的主体,大大降低想象的难度,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 三、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留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结合留学生自身的特点,发展和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6]。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教学工具,它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4]。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中英文课件,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课件尽量减少文字,多配插图和动画,如果有视频教学材料,效果尤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编写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以供留学生预习、复习使用。 购买制作教学模型,尤其是一些特种、专业设备或建筑,如水工混凝土拌合系统、大型岩石铣挖机、大坝混凝土浇筑缆机、门机及塔机等。 (二)组织课堂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 组织课堂讨论,避免填鸭式教学。相对于中国学生,留学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表现欲较强。上课时,他们喜欢与老师互动交流,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困惑、感兴趣的问题等[5]。由于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积极活跃,教师要因势利导,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鼓励留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与授课教师沟通,实现教与学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7]。 留学生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量体裁衣,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目前,国际上甚为流行基于解决问题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将“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获得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 笔者在安哥拉班及厄瓜多尔班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了该方法,组织了多次重点内容交流讨论会。对核心内容,请每个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PPT,通过演讲与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PPT的制作,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活学活用。通过学生的演讲,教师也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这对改善日后的教学大有裨益。 (三)组织实践参观,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实践是水电工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是理论联系实际,理性认识结合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步骤。由于语言、教材等多种因素影响,留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及中国学生,这时实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应当更多地组织留学生参观实验设备和实际工程,在不涉密的前提下,通过实践环节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四、结语 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学校发展壮大、日益国际化的具体体现,其数量的逐年增长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体现。虽然目前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存在缺少高水平留学生教学师资团队、缺乏合适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是非英语国家留学生,还存在较大语言障碍,但是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不会改变。 因此,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顺应专业发展的趋势,结合陆续开设的安哥拉、厄瓜多尔等留学生班,一方面加大安排教师出国访学进修的力度,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启动了有针对性的教材编写工作,改革了教学方式,有效保证了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为加快中国大学教育的国家化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农业和工业以及生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当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逐渐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实际的建设中对施工企业而言,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了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设置必要性;人才素质要求 在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理科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有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专业,它要求对学生相关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该专业学生的预算和编算的能力,还要完成相应的施工分析,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在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充分的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自己的工作当中。 1 水利水电造价管理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水利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教育部所设置的水利水电工程在家管理和工程造价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在很多高等院校中,很少有学校设置这个专业,主要是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要更加的明确,而且专业性也更强,在就业时也会涉及到水利的相关工作,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内容,这些工作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非常高,就业面明显没有工程造价专业的就业面广,所以很多院校也只开设了工程造价专业,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校开设了该专业,其他的高等院校都没有开设本专业。 2 设置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必要性 我国的水利部门和教育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制定了水利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意见,转让个文件中明确的规定了水利专业培养人才的相关要求,初步的计划是到来年,我国的水利专业毕业生能够到达15万人,在这15万人中很多人都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学习建筑或者是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学生经过转岗考核上来的一批专业性人员,但是毕竟是转岗,这些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憾,这些人员中很多人都没有在上岗之前非常系统的学习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筑工程主抓的是建筑,电力工程主抓的是电力,但是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主要是水利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这些人员上岗之前只是学习了一些比较基础和浅显的知识,在水利知识上还没有深度和广度,专业性也要差很多,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才的专业性,普及和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关人员在这方面的欠缺,从而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这个专业中要涉及的知识包含了很多层面,对造价的控制也相对比较复杂,在造价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价格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也能够更好的提高造价管理的质量,从而使得工程的投资方能够有较高的经济收益,所以这就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管理不规范、管理成本预算部准确的现象,这也对我国的造价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从而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在成本管理中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在一些方面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影响工作的效果,所以为了培养更具专业性的人员,高等院校开设这一专业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学校现在只开设了工程造价专业,该专业同时培养建筑工程造价、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市政工程造价多个方向,学生所学的课程多,但是每个专业造价方向又学得不够精,不能从基础到专业非常系统的进行学习,开设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之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可以在本专业培养,建筑工程造价在工程造价专业培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造价专业的人才需求。因此我院设置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可以完善我院的专业设置,突出学院的水利特色,避免工程造价专业同时为水利和民建两个方向培养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出的学生专业面广而不精,毕业就业遇到水利类单位和建筑工程类单位都觉得培养深度不够的尴尬局面,使每个专业更有特色,同时完善水利类专业,突出水利特色,更好地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3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需要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素质,不仅懂得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水利工程施工与组织、水工建筑物、水工建筑材料的综合素质。因此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是无法提供这些水利工程的综合素质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可以根据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从而确定有别于传统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培养出适应现代水利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综合素质人才。 水利水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基于高职高专以及本科水利传统院校的特点,寻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资源来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构具有校本特质的比较稳定的水利文化、学科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德育体系。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紧跟新时代脚步,把培养动手能力强,与工程零距离接触的理念融人实训场所建设。师资的培养与引进通过课程渗透、活动体验、环境熏陶、学校管理等多种途径,发挥水利文化德育对师生价值观的导向功能,通过引进工程一线专兼职教师,补充师资力量。专业教材尽量校企合作开发,借助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为水利部示范建设专业的平台,充分发挥水利资源,校友资源,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我院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水利水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需求。重点培养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水利造价设置相关课程与教学标准;(2)以项目驱动改革教学方法;(3)以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主突出教学内容和要点。 结束语 实际上,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二者所属的门类就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所属的是水利范围,后者所属的是建筑工程范围,所以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等院校一定要在课程设置中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分析研究 摘要: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毕业本科生6届845毕业生的整体调查,从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求职指导与信息、期望薪资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这四方面的趋势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作为以后此专业在招生人数、学生培养方面进行改革重要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本科生;就业状况 0 引言 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六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学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1999-2009年为我国水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远大于供给,基于此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专业,培养出大批该专业学生导致该专业大学生过剩。自2009年大中型水电项目筹建和在建项目缩减,中水各工程局也逐渐将市场由原来的水电建设为主转向工民建和其他市政基础建设,华能集团、金沙江中游公司等业主单位、各大设计院、科研所招聘水利水电工程毕业生也逐年减小[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托水电施工和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于2010-2015年连续6年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期望薪资等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招生规模、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思路。 1 样本研究 在2010-2015年,课题组选取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简称昆工水电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6年共调查本科生845名。样本情况详见表1。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去向 ①工作落实率。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昆工水电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近6年的就业状况分为4类:1)已经签约;2)升学、出境;3)自主创业;4)未就业。 2010-2015年,昆工水电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尤其是近4年下降明显,而未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表2)。这说明水电行业整体处于下坡趋势对水电本科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直接的影响。自主创业一直未实现“零突破”,体现出水电本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 ②已签约毕业生去向。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排序为西部、东、中、北部地区,留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工作认识毕业生的首选。纵向分析发现,到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97.66%下降到2015届的80.00%,而到中、东、北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届的0.78%、1.56%、0.00%上升到2015届的4.14%、11.03%、4.83%,其中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增幅最大,6年间增长了11.03%;在2015届到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稍微有点下降,但近6年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表3)。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点排序依次为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就业仍是学生的首选,但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70.31%下降到2015届的47.10%;相应的到省会以下中小城市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0届的25.00%上升到2015届的43.15%,增长了18.15%,增幅较大;到乡镇、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且变化不大,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表4)。 第三、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事业单位是水电毕业本科生就业的主渠道(表5)。尽管在排序上稍有变化,到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到私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外到事业单位、升学就业的比例波动较大。 2.2 职业取向 ①择业时考虑因素。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在选择个人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业”,“薪酬收入”,“个人今后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各因素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考虑“薪酬收入”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考虑“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表6)。 ②理想工作单位。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理想工作单位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单位排序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选择“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选择“科研机构”的毕业生比例较为稳定(表7)。 ③自主创业的意愿。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原因进行调查,2010-2015届毕业生有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感觉“创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时间自由”和“偶像崇拜心理”排前三位,其中“偶像崇拜”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创业比例逐年增长(表8)。 2.3 求职指导与信息 ①就业指导。根据问卷调查,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就业面试技巧指导”一直是毕业生最需要的,但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由2010届的46.09%下降到2015届的23.97%;而“行业形势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15届比2010届分别高出11.86%、10.49%(表9)。 ②就业信息。“学校、学院就业部门”、“老师推荐”和“招聘会、双选会”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6年的排序比较稳定。近6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到70.00%以上,最高的一年2010届有82.82%的毕业生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表10)。 2.4 期望薪资 期望薪资是指求职者在应聘时预设的一个最低“工资水平”,当单位给出的工资水平低于期望薪资时,一般求职者会拒绝接受这个职位[4,5,6]。分析6年来调查问卷,本科生择业时要求的期望薪资呈上升趋势,2015届较2010届高471.19元。不同性别、不同就业地区、不同就业地点的毕业生最低期望月薪存在差异。男生期望薪资高于女生;就业到东部地区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中部、北部、西部地区;就业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当期望薪资达不到个人要求时,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期望薪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门本科生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表11) 3 结论 第一、水电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下滑趋势明显。高校应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走出行业局限、面向相关新兴行业就业。 第二、毕业生眼界不宽,扎堆严重。学生就业仍偏向于中、东部地区,省会城市以及国企,传统水电行业,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高校因引导学生分层次、分类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做实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到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 第三、毕业生对个人待遇过于看重,个人职业取向太过功利,超前意识不够。对于高校,要合理引导,告诫学生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理性看待薪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四、有70.00%以上的水电本科毕业生需要学校、学院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单位引导作用还应继续强化,形式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更加多样化。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专业认证对于确保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引导专业办学模式由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重效果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与用人单位共同商讨明确专业目标,制定合理培养方案,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水电工程师。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培养模式 0 概述 专业认证是指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和相关企业专家针对高校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旨在为相关技术人才进入工程界执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教育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聘任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专家组。2013年6月19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接纳我国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本科专业。三峡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源于1978年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水利工程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014年被批准新设水利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进一步提升该专业工教育质量,学校于2014年决定申请专业认证,并成立了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即将迎接2017年专业认证复评。本文阐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专业认证前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1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必将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从业者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动手能力,其核心工程能力包括:资料分析能力、简单的计算能力、绘图和报告编写能力、施工方案制定与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施工质量控制能力等。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国内外各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基层水利管理等工作。其中从事施工的毕业生包括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从事监理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监理员,主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进度、合同、造价等进行管理;从事工程管理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管理科员。 2 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自设立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水工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强应用能力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使该专业毕业生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该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且具体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被动地按着教师的安排学习,这种模式基本忽略了国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初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日趋降低。因此,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所在。 3 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工科中最强调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之一。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教师只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这种理念下,学生要具有清晰的水工创新发展方向,进而获取创新方法、途径的能力。对于以专业为特色的院校来说,专业认证意义更为重大。专业认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领悟认证标准,扎实推进工程教育专业建设,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更加明确和细化针对工程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并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工程教育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图1)。 图1 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3.1 综合考虑各方期待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予以明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国家及社会需求、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学生发展及家长校友期望的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与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为主的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须认真调研师资和生源情况,从而明确水工专业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增强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素质为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科和人文社科基础,具备较强的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国内外水利及相关行业从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建筑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3.2 面向目标精心制定培养方案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工程化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准绳,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用人单位需求,对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的意见,认真考虑企业技术领域的要求,设置具有水电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具体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重组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 3.3 依托区位优势,培养水电英才 三峡大学坐落于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市是世界水电之都、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所在地。学校水电特色鲜明,周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有长江上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清江上的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黄柏河上的西北口水库等,水电总装机容量超过3 000万kW(见图2)。距离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仅2.0 km ,距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仅40 km。同时,宜昌有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长江电力)、长江水利水利委员会(三峡勘测研究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宜昌设计院、清江水电开发公司、葛洲坝集团等大型水电开发的业主、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单位。因此在实践方面学校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而且学校还聘请了葛洲坝、三峡集团清江公司的具体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这种举措可将水工专业的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对培养用型人才极为有利,这也是三峡大学发挥独特的区域优势、突出水电特色的体现之一。 图2 学校周边大型水利枢纽分布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分为三个层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认知实习针对水工专业的大一学生,以短期定点参观形式进行,至少要参观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况,获得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性质和方向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毕业实习针对水工专业大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结合实际工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毕业后尽早熟悉工作岗位。为使学生有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从2005 年开始陆续与三峡集团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清江水电开发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了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在以上实习基地进行学习,接触到工程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专业认证对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用途,学校应以专业认证的理念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突出水电特色,加强水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养高水平的水电工程师。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除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今天,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水利水电工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值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思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要求大学生能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去,它着力于培养学生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较为缺乏。[1] [2] [3] [4] [5] [6]本文基于我校多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谈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二、水利水电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实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我校虽然已经建成了水力学、土力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工建筑物模型、灌溉排水、工程水文等10个实验室,实验用房达1120m2,室验教学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实验开出率也达到了95%,室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生主要依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验仅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 2.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校该专业的实验教学大多处于演示型实验,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较缺乏,仿真实习技术也较少,学生无法产生真实的企业运行过程的临境感受,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处于“看”实验而不是做实验阶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二)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实践教学难度加大 实践教学需要理论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需要协调与校内、校外各有关单位的关系,从实验设计、准备到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批改,以及学生衣食住行的安排都要做周密详细的安排,工作组织起来较为复杂,实践教学难度较大。 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内的有韶山灌区、岳阳铁山水库、长沙航电枢纽等,省外的有四川和云南境内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三峡枢纽和葛洲坝电站等,大多是较为偏远地方的在建或已建的水电工程,三四个老师带着上百个从没体验过施工现场的学生,不仅要经历路途遥远的巅跛,而且在那些深山僻水、飞沙走石的窄小施工现场,面对各种大型设备以及立体式的高空、地下作业,学生的交通安全、实习现场安全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一旦出现问题,老师无疑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无形中加大了实习组织工作的压力和难度,也使得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当好安全员和保姆,而把传授知识放之其次,这不仅限制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也降低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三)难以参与生产环节,学生对课程实践兴趣不大 我校水利水电专业的相关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教学,但大多数实践特别是校外实践,由于专业操作的危险性,实习单位一般不可能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环节,仅仅是让他们做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了解,学生实践操作得不到保障。加之,我们对专业实习计划要求较为笼统,缺少专业特色,学生无法了解自己本专业的较为具体详细的实践操作,很多专业实践仅仅是走走过场,应付过关了事,这都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实践的兴趣。 (四)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实习场所联系困难 我校水利水电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很少,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必须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而大多单位又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导致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而为了应付学校只能开假实习证明蒙混过关,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培养便是一纸空文。就目前而言,这是多数水利水电专业的学校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找不到实习单位,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操作,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这已经成为实践教学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抓好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目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和锻炼。 (一)统一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作为学院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应及时地关注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鼓励老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到施工现场去学习当前施工工程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到,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只有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工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面对新世纪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及社会和科技发展,我们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以提高本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验测试技能、工程实践初步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大体系,由“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基本实验教学、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校内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年级段,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活动三大平台,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各模块设置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严格的良好实践训练,把创新型教学思想贯穿始终,使学生获得水利工程实践能力、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行业、社会的认识,掌握工程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土工和水力基本参数测试等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工作的能力。 (三)全面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全方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更新实验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尝试将具备条件的课程实验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将课程实验改为实验课程,或者将几门相关的课程实验综合为一门实验课程。例如对灌溉排水工程学等试验学时较多的课程实行单独设课,单独记成绩,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进行了实验内容、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改革,注意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设立了实验库,供学生进行“点菜单”式的选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实验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验。同时,实验库要不断更新内容,而老师只需要告诉学生相关实验知识、操作规程的使用即可,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去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实验原理、目的、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写出实验报告。这既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也最大限度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强化了独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综合校内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搭建成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以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社会服务和学术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活动,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生产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加强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这方面,学院要考虑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学模式及特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着力搞好水利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水泵实验室的建设,并创建坡面径流试验小区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基地、水工建筑物、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例如可以构建水利工程模型实验室,通过沙盘模型将各种典型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等反映出来,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均可观看、思考,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要购进一些仿真实验设备,例如水力学小型自循环等,把演示实验更新为验证试验、综合实验及设计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学生今后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分析、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单项实习和综合实习。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这方面,除了目前我国已公布的50个国家级专业实习基地(如三峡水利枢纽等)外,学院可与相关单位(如水文勘测局,水利管理局等)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共建单位,与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方位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并以产、学、研结合为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顶岗实训等方式扩大实习范围。[7]其次,也可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建立企业合作关系,建立随企业流动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六)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水利水电专业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院要在最大限度上为专业教师创造条件,加强对专业课老师的工程实践锻炼,要求凡无工程实践经历(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的新进老师,必须到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锻炼至少半年,提高他们的实践业务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与此同时,聘任校外专业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创造条件。 四、结语 总之,在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今天,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特点,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水利水电工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值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思考。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水利水电专业英语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所修的一门专业课,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施工的日益国际化,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愈发突出。在阐述专业英语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更好完成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专业英语 水利水电工程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中国工程企业参与的涉外工程日益增多,国内水电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逐渐将企业发展重点涉足海外市场[1]。水利水电专业英语是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所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如何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水平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笔者多年的专业英语教学经验,在阐述水利水电专业英语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更好地完成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1.水利水电专业英语的特点 与基础英语相比,水利水电专业英语语言相对周密严谨、逻辑性强[2],具有如下特点:(1)词汇专业性强,派生词较多,存在大量前后缀词汇、缩略词和数学公式表达符号;(2)遣词造句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常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大量使用后置定语、介词短语、形容词及短语;(3)专业英语书写没有冗余和过度的修饰。 2.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水利水电专业英语涵盖的内容较多,涉及水工建筑物、水文地质、水力发电、水力机械、地基处理、施工机械等多个方面,学时数在24~36之间。教学实践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相对滞后; (2)专业英语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3)大班教学问题严重;(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3.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探索 (1)教学模式探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前布置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初步讲解与分析,包括专业词汇、难句等,扫除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遵从先举手先回答问题的原则,让学生先朗读英文原文,再进行中文翻译及解释,作为老师,要对本次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进行一次成绩记分(可以分为A优、B良、C中、D及格等几个级别);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可以让多为同学进行朗读与翻译,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这样到学期末考评时,平时成绩的给定就会有理有据。 (2)教学方法探索。专业英语的流利阅读与交流首先必须解决专业词汇问题,丰富专业词汇量。专业英语词汇大致可分为三类:“记忆”型单词、“认识”型单词和“不做要求”型单词。“记忆”型单词数量较少,必须牢记。“认识”型单词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这类词的构词法及其特点,能够通过字型和上下文理解词义及整体含义并做到融会贯通与熟练应用。对于构词复杂生僻的专业词汇,则为“不做要求”型单词。 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走到学生中去。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越近,学生课堂的专注度越大,课堂学习效果越好。同时,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对话水平,缓解课堂翻译的疲劳效应,可以选择专业相关的外文音像给学生看。 分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分组采取教师调配与学生自愿组合相结合的方式,并任命小组长来负责每个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与监管工作。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根据水利水电专业的内容需要,结合当前水利科学发展情况,提出3-5个专题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并查阅英文文献,制成PowerPoint 以便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教师在小组汇报后马上点评,或者邀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语言学习必须重视学习过程,在第一节可时就要告诉学生平时成绩将按一定的比例(20-30%)计入期末总成绩。专业英语课学习应重在平时,所以在考核方式上要采用多种形式。既有最后考试卷面成绩,也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学生的出勤、平时小测试的成绩、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小组成果汇报情况等,这些都可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在水利水电专业英语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为水利水电专业英语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四川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和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深化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创新育人机制,探索出了“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一、引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水利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其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学院的发展。多年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教育模式传统,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日益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不能致用,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学生的就业率逐步下降,从而影响专业和学院的发展。因此,探索出一个能适应当今社会和高职学生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现在的教育领域中,办学层次、形式、模式堪称丰富,而每个层次的教育模式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均不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我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区域需求,一直在不断探索着符合职教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合作育人机制 1.深化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管理细则,校企共同研讨论证专业定位(含服务面向定位、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等。 (2)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在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组建本专业兼职教师团队,与专职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参与教学活动。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发挥企业优势,接纳在校学生开展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并依托企业建立毕业生的就业平台。四川都成泽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共同建设水利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实习实训项目开发和实习实训文件编制等工作。 2.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相关制度 依托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和水利职教大校园,在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引领下,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水利工程系主任担任部长和委员会主任,实训教研室主任担任副部长,下设行业单位合作室和企业单位合作室两个机构,分别负责与行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络。在组织完善的基础上,制订了《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顺利推进,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以后,校企共同研讨和创新了本专业“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进阶入岗。其模式构架见图1。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定下了基调,我们以此为导向,校企合作,广泛调研,专家论证,依据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按照各专业能力的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从而明确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确定相关课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的特点: 1.以项目化教学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第五学期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分列为五个教学项目,即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和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利用真实的典型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体现学生认岗―跟岗―顶岗的岗位训练过程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安排学生到典型水利水电工程现场进行认识实习,实现认岗;利用第一、二学年暑假集中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实现跟岗;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锻炼工作实践能力,实现顶岗。 3.课程排序符合职业能力递进规律 《水利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和《水工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等课程完成对学生制图能力、测量能力和检测能力等通用能力的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水利工程管理》等课程实现对学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专项能力的培养;《重力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4.“双证融通”体现职业成长规律 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我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技能训练后考取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钢筋工等工种的中级工证书,在四川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考取施工员等管理岗位证书。 5.职业素养养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将法律法规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系统思维等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 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的实施过程见图3。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分别选择了一个试点班用于践行“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8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3.75%,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团队意识等均明显强于原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和层次的教育目标,研讨和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极具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工作的结束,我们会紧跟社会和专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完善甚至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它能更地好适应社会和岗位新的需求,同时,我们认识到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仅仅有一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必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内涵建设,最终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需求。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拱坝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指导心得 摘要:《拱坝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本文从设计任务书编制和指导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拱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指导实践;心得 水利水电工程(简称水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该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修静力学、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工程材料等基础课程,以及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工建筑学等专业课程。然而,如何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呢?毕业设计无疑是一块重要的试金石,并且毕业设计的选题是重中之重。《拱坝设计》就经常被高等学校的水工专业选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一方面,拱坝是一种经济性和安全性都比较优越的坝型,我国已建或在建了一批世界前列的300m级拱坝[1];另一方面,拱坝结构复杂,在设计过程中牵涉的知识点多,能将水工专业毕业生所学课程有机结合。因此,《拱坝设计》作为水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不仅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2]。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是有限的,通常为14周,要在14周的时间内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拱坝设计》,并重点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绘图和写作实践能力,就得在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指导方法上下功夫。笔者结合《拱坝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指导方法两个方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设计任务书的编制方面 1.设计任务要明确且工作量合适。目前《拱坝设计》的设计要求如下[3,4]:对水库进行洪水调节计算,确定坝顶高程及溢洪道孔口尺寸;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枢纽建筑物型式、轮廓尺寸及水利枢纽布置方案;通过比较确定坝的基本剖面与轮廓尺寸,拟定地基处理方案与坝身构造,进行水力、静力计算;对拱坝进行设计:选择建筑物的型式与轮廓尺寸,确定布置方案;拟定细部构造,进行水力、静力计算;决定枢纽的施工导流方案,安排施工的控制性进度。上述可见,目前设计任务不仅包括坝体以及泄水建筑物的轮廓尺寸确定,还包括细部构造的拟定和施工导流方案的选择,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建筑物尺寸确定和细部构造的拟定部分学生们普遍做得较好,而施工导流方案部分则因为时间关系,鲜有做出细致方案者,基本流于泛泛而谈,因此,可把施工导流方案的确定和施工进度安排任务删减。这是笔者在任务书编制方面的建议之一。另外,设计坝体尺寸时,通常是先根据拱冠梁尺寸对坝体轮廓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对其进行应力和稳定验算,以便确定最终尺寸,在学生们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力验算环节有的学生采用电算方法,有的采用手算方法。电算法利用计算机程序能够快速得到计算结果,但是具体计算步骤由于学生没有一步一步操作,会造成计算原理的不甚明了;手算法是学生一步一步进行计算的过程,加深了计算过程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但在计算机程序方面的锻炼欠缺。为了既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又提高其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能力,笔者建议在任务书里明确需要采用电算法和手算法两种方法分别进行验算,这也是笔者在任务书编制方面的第二条建议。 2.原始资料编制要详细具体。拱坝设计通常是设计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渔业等综合作用的大坝,为此需要给出相应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质、筑坝材料、库区经济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流域概况、气候特性、水文特性、库区工程地质、坝址处工程地质、砂石料、库区作物种植情况等。目前这些原始资料的编制已较为详细,只是有些图(包括水位―容积关系曲线、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设计洪水过程线图)的坐标刻度偏于稀疏,致使学生在读图时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影响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在任务书所涉及的图形资料制作时可以尽量缩小刻度使得图形更加详细,以方便学生读取数据并减小误差。 二、指导方法方面 1.引导适度重在启发。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导教师顾名思义是对学生起指导作用的教师,而具体指导时也存在“度”的问题。设计之初,如果只是给学生下发设计任务,不进行讲解,学生难免会出现“面对原始资料和设计任务,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这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假如直接告诉学生采用何种方法通过哪些步骤进行设计,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作用。只有循循善诱的给学生讲解设计任务和原始资料,使其对拱坝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并激发其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进行设计的积极性。设计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己思考、钻研,便起不到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只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逐步给学生讲明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进行思考,并给予适时地启发,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比如,针对拱坝设计时泄洪方案的选取问题,首先和学生探讨泄洪方案有哪些,该工程坝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如何,初选的泄洪方式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与思考,可以初步设计为坝身泄洪方式,而细化到坝身泄洪的具体形式,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利用表孔还是浅孔,抑或是中孔进行泄洪,这些又需要根据什么确定,使学生在思考之后能自然想到“泄洪量”这一概念,它是由调洪演算得来,用于泄洪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那么,思考到这里思路就明朗了:先进行调洪演算求得设计水位下的下泄流量;根据坝址处地形地质条件初选坝身泄洪方式;利用已经求得的下泄流量设计孔口尺寸,并对表孔泄流、中空泄流等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泄洪方案。综上所述,适度引导和重点启发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还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创新潜能。因此,笔者建议在拱坝设计时指导教师引导适度、重点启发,这种方法除了能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还能在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严格要求重在培养。《拱坝设计》涉及静力学、动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工程材料、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工建筑学等课程知识,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枢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拱坝剖面尺寸设计、泄水建筑物设计等计算内容,还包括设计说明书的编制,以及设计图纸的绘制,所以,拱坝设计是一项艰巨的毕业设计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尽管设计任务相对较重,最终学生们还是能够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笔者认为这与平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重视对学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这里的严格要求主要包括考勤严格、计算严谨、图文规范等方面。学生的出勤率反映了其认真刻苦的程度,所谓天道酬勤,只有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才有可能收获胜利的果实,尤其是对于普遍认为艰苦的水利行业,艰苦耐劳是一名优秀的水利工作者应有的重要品质。水利工程的设计经常需要“经济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只顾经济性可能会导致工程存在不安全的隐患,然而太关注安全性,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所设计的工程经济性不够,只有对各种方案进行“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比选,才能寻找出最优方案,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计算,所以严格要求学生计算严谨也有着重要意义。在设计说明书编制时,严格要求学生采用统一、规范的格式,这也是写作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内容,而在图形绘制时更应该规范绘制,这样才能方便读者查阅。由上可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不仅在于做好《拱坝设计》本身,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将其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拱坝设计》对水工专业本科生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可用于检验并提高水工专业本科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绘图写作实践能力等方面。然而,由于《拱坝设计》涉及知识点多,设计内容丰富,对于学生和指导教师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结合《拱坝设计》的指导经历,总结一些心得和建议,希望能为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指导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析 [摘 要]作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要求非常强的一个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细致的阐述了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希望能够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作为工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工程能力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决定着所教育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加强工程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一些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勘测设计、组织、施工等各种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其一必须切实加强理论教学,其二还必须开展实践教学,两者有机结合。首先,对于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来说,工程能力属于两者的明显区别,对比来说,前者的工程理论与实践水平相对较强,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思维能力。其次,工程能力是教育改革成果的一项关键参数。这方面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积累,所以,必须注重理论教育,然而,理论唯有与实践结合才可以上升为人的能力。再次,工程能力是当前企事业部门亟需的一种能力。多少企事业单位反馈,面临非常严峻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技能人才,同时由于相关工作条件特殊,人员技术工作起点低等,因此,需要培养工程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操作能力。 2、培养体系的构建 2.1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不但必须具备现代工程技术理论,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服务精神,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工作与管理能力。因此,具体教学时应当:首先,应当注重教学的前瞻性、连续性,不断改善课程结构,努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积极主动的向其他做的比较好的院校学习借鉴,同时还必须广泛搜集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其次,应当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把两者放在一样的高度;再次,应当将基础知识灌输当做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打造一个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教学体系。 2.2不断改善教师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教师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理念逐渐得到改善,同时相关技术逐渐升级,因此,学校必须具备大量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才可以将学生打造成该领域的工程师。首先,引导教师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其次,规定他们深入到实地培训以及相关公司(例如建设单位、设计机构等)进行实践锻炼;再次,学校应当积极主动低聘请项目一线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来学校授课,并且安排学生到现场观摩,掌握许多课堂中学不到的内容;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并且严格执行,切实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组建专门的考核领导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并与教师针对考核结果进行沟通。对表现突出的教师,适当的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例如奖金、奖状等,同时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等方面还需要与考核结果挂钩。对于表现相对较差的教师,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惩处。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团队。 2.3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学生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以及教师的付出,只要学校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同时教师以身作则,加强教研工作,才能够为学生工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应当注意做好下列几点。 首先,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知道,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其特点非常突出:工期相对较长,中间涉及到诸多工种同时施工,与此同时所处的现场环境十分繁琐等,然而,由于受到教学计划的影响,为充分确保教学秩序,课堂教学一般无法实现与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并且学生在校一般是四年时间,但是许多工程项目的时间跨度往往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以,对于学校来说,非常有必要优化专业,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专业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学生开展一系列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便利,例如,学校可以选择开放实验室或者课后集中实验的运行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其次,注重专业实习或课程设计。学校应当为学生安排课程实习与设计等方面内容,适当地提高课时比例,为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亲在参与到项目设计之中,使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再次,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通过自己建立或者与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提供良好的场所,把课题教学拓展至实践之中。这样,利用基地的培训与实践活动,使得广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书本中学习到的理论应用到施工之中,上升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使自己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然而,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一般的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施工时间相对较长,正是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安全,以及学校经费的制约等等因素,使得基地的实训活动始终无法取得较高的质量。因此,今后需要学校切实加强与施工企业、设计机构以及监理公司等各个相关方的合作交流,适当提高实训课时。 最后,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管理。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内容之一,毕业实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通常情况下,其主要包括分散与毕业集中实习两种类型。对于前者,某校通常是在大三课程完成以前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在没有老师现场指导的条件下自己到企事业部门实习,基本上通过他们自己与企事业部门联系,再就是实习过程中通过单位技术人员为他们提供指导,该模式大体上和岗前培训相当,归根结底,学生其实是在进行顶岗实习。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与工作,为此,他们会非常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之中,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该种模式具有十分不错的效果。然而,其中仍然具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改善,这种模式并无法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学生也无法掌握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状况。所以,学校必须还应当将这个方式与集中实习进行结合,以进一步锻炼他们,使他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3结语 总之,某校在构建起该培养体系以后,积极实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规程开展教学,在实践中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效,所培养出的学生深受各界的好评。 水利水电专业论文: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选题方式、管理过程以及答辩与质量评价等方面,分析了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了毕业设计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创新方法与实施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设计;水利水电专业;创新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由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和过渡。因此,毕业设计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无论从占用的教学时间,还是所占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比拟的。省属农业院校在实施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其特殊性。 一、水利水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农科为优势学科的省属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工科类专业毕业学生,尤其以工程类为主的专业,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基础实验条件、学术氛围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许多明显不足,如何提升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专业设置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与可利用资源有限 高等农业院校设置工程类工科专业,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湖南农业大学水利学科类专业是1999年经湖南省教育委员批准设置,同年开始招收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并在2003年调整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连续招生仅11年历史。虽然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质量逐步获得了认可,但是水利行业对我校水利专业建设的直接支持仍然有限,校企合作项目不多。 (二)高校连年扩招,师生比例过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以来,高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导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晋升压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加上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集中,导致老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这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缺乏,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为应对高校师生比例增大的问题,高校大量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但此类人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对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实践锻炼与积累方面重视不够;地方院校待遇不高、人事体制僵化,很难从生产单位引进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诸多因素直接导致现有教师工程实践不足,科研能力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四)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设计投入时间少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扩招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他们在寻找未来出路时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增多。我校毕业设计大都在第七学期末布置,第八学期完成。但是,这时候正是毕业生寻找就业或继续深造机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为寻找一份如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造成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不足。另外,有些与用人单位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部分参加考研、考村官、考公务员的学生为了应付接二连三的笔试、复试等相关事情,毕业设计被搁置拖延。 (五)毕业设计执行程序过于繁杂,过程监控制度僵化 学校管理层为了应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的局面,出台了较多管理条例和规定,尤其在高校评估期间相继出台《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选题审批、选题论证、开题论证、中期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格式规范、形式要求和时间控制,涉及填写的表格多达7个之多,需教师和学生签字多达7处。这些规定和要求对规范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脱离实际情况,毕业设计一味强调标准化,不但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还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缺少灵活的过程监控体系,毕业设计内涵质量上并未显著提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一)设计题目来源和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内容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好的课题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保障。 1.结合毕业实习和就业自主选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选择工程实践题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借助老师、校友、亲戚朋友关系等多渠道,协助学生联系毕业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结合他们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寻找题目来源,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这种方式选题针对性强,避免重题现象,学生通过实践更容易理解题目内容,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毕业设计质量。因学生居住在工地现场,缺少教师面授机会,我们可采用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指导学生收集、消化工程资料;当学生返校后,进一步集中指导和完善。 2.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对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其他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一系列就业类选拔考试的部分毕业生,指导教师选用一些较成熟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做,或直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其毕业设计。针对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我们通常采取间隔固定时间、集中面授指导等手段,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二)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评阅人评价意见表、答辩记录及评分表,并附评分细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按百分制分别评分,加权平均得到总分,再折算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或不及格,最后由系答辩委员会审核。这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全方位的评价,最后成绩评定结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所付出的时间相符合。 (三)毕业设计质量与效果 1.题型与题目。题型和题目可以反映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真实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表1显示了近12届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从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可分为设计题型和论文题型两大类;毕业生的设计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生产实际,实践与教学结合更加紧密。虽然毕业论文数量在减少,从毕业论文内容看,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大而空的题目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源于指导教师的国家级、省厅级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论文数目增多。 根据12届毕业设计题目来看,毕业设计题目逐步规范,符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随着专业办学历史延长,毕业生选题的渠道逐步拓宽,来自生产实际工程的设计题目逐步增多;另一方面,也显示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以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为特色的培养模式逐步凸显,与国家水利建设行业的投入方向关系密切,也充分证明了近几年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型水库塘坝出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2.毕业设计完成效果。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措施的系统实施,毕业设计取得了以下较好的成效:(1)实现了“三年不重题”、“真题真做”,缓解了毕业学生数量多与教师资源有限的矛盾;(2)毕业设计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评分科学、合理;(3)毕业生的CAD绘图和文字处理水平显著提高;(4)毕业论文题目与导师科研项目结合,解决了毕业论文经费不足问题,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5)“就业与毕业”得到了较好兼顾,实现了“毕业设计质量不下降,就业不落后”的局面。 三、结论 毕业设计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1)加强以学校为主导,与校外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联系,既可以解决大部分毕业实习问题,又可弥补教师社会资源有限的局面,同时拓宽了学生就业机会。(2)制度保证、监管落实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保证教师指导时间,提升培养质量;(3)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结合教师研究方向,组成团队进行指导,既有利于教师间交流,又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4)在集中完成毕业设计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可尝试把部分毕业设计任务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之中。
思想教育论文:中专部学生思想教育浅论 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不仅关系到中专合格人才的培养。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新观念。心理素质,中专部学生思想教育浅谈。 关键词:思想教育,合格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素质,更新观念 职业道德,净化心灵,转变,调整。中专生是处于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的过度群体,兼具两者的特征, 在思想观念上还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并未形成一定的模式,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各类院校都极其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深入学生中,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向,探索思想教育的规律,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思想教育方法。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用关怀来造就成功的教育方法得到教育界和社会界的大力推广,同样也将适用于思想尚未成熟的中专生群体 中专生能否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到中专合格人才的培养,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和未来。为此,中专生思想教育工作应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立足于提高中专生的素质,以新的思路调整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充实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在观念上、方法上实现思想教育工作向开放转变,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应有作用。 一、 调整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完善思想教育的内容。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当代中专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加大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根据中专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如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方法刘思雨,来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有感情的,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主动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合理要求与实际困难,处处为学生着想。但是在爱护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任自由,否则将适得其反。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期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容,在新形势下,环境变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变了,教育对象的特点也变了,中专思想教育也必须随之转变。这种转变可从两方面着手: 教育目标要由以单纯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单一规格,向更明确、更全、多层次要求的方向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因此,高校思想教育目标,必须按着世纪人才需求来确定。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表现,还要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实现教育目标。如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课、国情、法律课、党团课、主题班会等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它的讲授,可以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与此同时,在其它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思想教育窝于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实践证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一嗽而就,急功近利,应利用各种场合、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长时期不娜的教育工作,才能起到潜移软化的教育效果。 紧承时代步伐,加宽教育内容。中专学生思想教育内容,要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具有针对性,要将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吸呐近来,增加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内容。除了要继续抓好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主与法制外,尤其要重视加%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同时,还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开展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美育在提高人们审美素质的同时,能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能增%调控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思想教育方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意识。中专思想教育工作要树立为经济服务,为培养人服务的意识,要确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要敢于冲破旧思想传统的束缚,打破旧的不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模式。要增%效益观念,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要结合工作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掌握中专生的思想脉搏和思想特点,摒弃思想教育中无效或效果不大的形式主义做法,把我们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心中去。可以通过整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观着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革命歌曲大合唱、组织参观纪念馆、听取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途径,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觉悟。但由于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参差不齐,其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精神状态各有差异。因此在注重整体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个别教育,因人而异。毕业论文,心理素质。毕业论文,心理素质。对后进学生应开展个别谈心的对话活动、注意疏导;重视情感交流、抓两头带中间;引导学生摆脱思想上的困惑;帮助学生辩别是非;启迪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毕业论文,心理素质。 毕业论文,心理素质。 在教育方法上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交流。毕业论文,心理素质。过去,我们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受旧工作模式的束缚,习惯于用指令性%制性办法,却忽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否认灌输教育的重要性,但一味的搞单纯灌输,学生反感,效果不佳。因此,要改变这种状态,应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世纪的大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意识较%,他们对社会、对自身的成才目标,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实行对话制度(范文),定期与学生交流。通过平等对话和交流,达到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使学生主动的、愉快的接受教育。 3、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分层次教育,克服盲目性。具体方法是:一要坚持分层次教育。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思想教育,各年级分层次建立思想教育方法。在教育中,既要考虑形势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人素质起点高低及年龄、专业的不同,分别施以个别教育。二是要改变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的状况,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4、在教育形式上,要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教育为管理创造思想条件,管理使教育效果落到实处。学校要使各方面的工作得以正常进行,就必须以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范文)来保证。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范文)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毕业论文,心理素质。如思想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贯彻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以理服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系统的工程。单一的号召、说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把思想教育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做到以导为主,导中有禁,禁中有导,使教育与管理一体化。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 在思想教育实施途径上,要形成学校各级人员齐抓共管格局 建立健全科学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调控体系,以学工部(处)、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为主干,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工作网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充分调动各部门、党团组织及所有教职员工的力量,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诊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作用,培养其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现在中专任课教师与学生脱离,这种现象必须扭转,要通过建立导师制或任课教师分工负责制等形式,使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转变思想中发挥作用。 发挥中专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中专生正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能力,有分清是非的能力,有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积极性。因此,要培养中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使他们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发挥中专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也就是依据中专生自身特点进行教育。正确认识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中专生的心理、生理正处于成熟又不完全成熟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但情绪波动大;他们感觉敏锐,求知欲强,获得信息快,但知识面窄,经验局限,辩别力差;他们独立惫识强,自尊心强,勇于探索,但往往带有盲目性,易冲动;他们勇于冲破旧观念,接受新生物能力强,但缺少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他们追求物质利益而淡化精神追求,追求享受而抛弃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现阶段中专生的普遍现象,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在教育广度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随着当今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不仅来自学校的正面教育,还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帮助。家长、同学、朋友;电视、广播、名种书刊、网站等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及时给家长反俊学生的思想动向及在校的学习情况,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有益活动,创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净化学校周围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 综上所述:根据中专学生不爱班级体,自私自利,目无尊长,不爱劳动等现象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以上建议和措施供各位同仁借鉴和参考。 思想教育论文:完善安全体制,加强思想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安全逐渐的成为不可忽视的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但是我国随着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崛起,中小企业的壮大,新的安全问题凸现出来.我们从媒体上可以看见各种事故的报道,有的是伤亡惨重,很多都是因为人为方面的原因,从中也看出了,安全人才的缺乏和一部分人的安全意识和态度,做为学安全的一名学生有这个责任和必要来思考,如何解决各种现存的和隐在的安全因素. 这门课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部分学的还是理论的知识,当然没有理论的指导有些行为就会不科学,不理性,同时实践又可以加深我们对安全的理解和思考的具体方向,有了一个创建新思想,方法的载体.我们老师就带我们去参观了一个厂家,这也是学这门课程以来的第一次的实践和观察,使安全在脑子里更加的具体,现实,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东西,同时厂家出现的问题,还有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这毕竟是实践中出来的经验,随着新的生产,也有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与时俱进的.我参观的是下午的哪个汇众汽车生产的厂家,哪个安全主管,给我们讲了安全的重要和他们主要的应对措施,基本上还是和我们学的有一致的地方. 他们厂也是责任到人的制度,同时是分级管理,这是比较的科学的,普遍行使的方法.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安全目标和隐患,他们的这个主要是防火,听完了哪个主管的介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实地的观察了那里的主要防火区,从外表上看并看不出什么危险潜在点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形式,因为这种安全和生产流水线不一样,那是机动的有时是紧张的,员工的安全是必要的考虑,而这里的安全一般是少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影响面大,它不是哪个员工的安全问题,而是形成整个厂家的停产和可能极其严重的伤亡事故,我问了老师他们的起火致因,和起火的危害,老师说主要是爆炸和对这个周围的影响和生产的影响,这里对明火的监管非常的严格,特别是一级的防火区.我们通过这次的参观看到了管理安全的严肃性,和一个合格的安全人员必备的心态,和态度,是马虎不得的,这 是对我们将来工作的一个提醒和自我要求的思考方向. 如果做为还不是广为人知的新专业,没有能够新的东西和令人信服的理由以及让他们感到你的价值的宣传,就业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安全的重视程度或许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在这个注重人才的时代,有自己的思维,新思想,新观念有创意是必不可少的,老师要我们写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意见,就某个问题也可以.我觉得我们对实物的了解还是少的,写出很专业的某个解决措施还是很难的,因为很多的生产过程,工作原理和机器的危险聚焦点还是不很了解,毕竟我们还是处在理论和感性的理解方面,仅靠我们的思维和电视上的一些画面的理解是不够的,既然说到自己的想法,自己有的可以说也只有在体制上发表以下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改革和从组,新的企业制度和企业行政和生产的方法形式的出现,新的安全问题也出现了一些隐患,也可以说是行动指南的盲区.我们走访的那个主管就说了这个问题,因为在这个企业的下面很多小的民营的企业是他们的企业分支是制造零部件的,也是企业系统的一部分,但是相应的它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安全的管理方面,它们不是完全的听命于你,所以主管为了这个 事情很为难,说句白话,就是很难搞.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国家已经了很多的法律和规章,每个企业要有安全的责任人.据很多的媒体报道现在的企业是注重经济发展,安全似乎还处于次要的地位,安全一定要贯彻生产的全过程,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当然现在的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随着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体制也是逐步完善的.其实我认为不必为了行政的领导而担心,应该的是都重视起来,个为主体,都有自己的安全人员,切都是负责,高效,也是责任到人,同时加强教育,把以前的"要我安全"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安全"同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举报的机制.主体企业和受顾企业不不必是象法律那样,下位法服从上位法,而应该从实际出发个有个的不同,加强协调交流,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是更好的,也可以是主体企业代为检查和指导,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小企业要善于接纳和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更加细致和合理的规章,配备相应的安全员.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形式只是达到目的的行动方式,当然如果可以从法规的角度找到好的切合实际有利于安全的那是最好的.因为通过法律定下来的具有明确性,强制性,合理度强,为各种企业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依据,高效,简洁,安全也有了保证. 面对新的企业组合和新的运作方式,新的问题也体现在安全上,比如很多东西的社会化,原来很多的服务类的都是企业内部的员工,比如,清洁工作,这个是比较典型的,还有外来的施工单位和人员,这是新的安全需求,当然整个社会的安全还要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外来的,只好是严格把关,不合格者禁止作业,加强监督,群众和员工举报,在本单位施工本单位为了自身的安全和企业利益的考虑,有监督,督促,指导的义务和权利,也是合情合理的。 看到过一个论文总结了事故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客观的如下: (一)经济发展、生产环节增多使事故发生的机率增加 (二)安全投入少,劳保条件差使事故隐患增多。 (三)危险源破坏力的增强使事故危害后果加剧。 影响事故的主观原因如下: (一)管理缺陷是事故隐患中受人影响的活动因素。 (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下是造成管理缺陷的直接原因。 (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彻底是造成管理缺陷的深层次原因。 (四)人的不安全行为是触发事故的导火索。 造成主观和客观现状的社会原因是当前安全生产活动中的突出矛盾就是经济飞 速发展所提出的较高安全管理水平同相对滞后的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安全管理良性的互动尚未建立。安全管理工作的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法律制度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和惟利是图的情况严重,安全文化不普及、安全意识淡薄,事故预防和处置机制不成熟等方面。可见,事故的发生主要是还是人为作用大,在新的社会条件和新的行政制度,经济发展新局面情况下,需求新的制度和理念,要我们去探索,研究,这也是我们搞安全专业的的责任。同时安全人员的心态,态度,热情,以及积极度都影响者安全与否,我们走访的那个主管就说过,原来是没人注意的一个工作,只有发生了事故才想到你,其实经常引起人们的注意,不是好的现象,就象警察破案数目的增多不是好的标志,说明犯罪的人数和次数增多了,同理安全人员也是一样。 安全做为新的专业,应该是属于灰领的职业吧,很多人可能兴趣不在这里,当然白领的高收入,优厚条件是很多人追求的方向,但是社会需要各种人才,需要各种不同的角色,有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谨慎守业,这方面应该是西方发达国家做的比较的好,希望我国的职业制度完善,就业心态平和健康,让自己也有社会责任感,敬业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做为安全管理的学生希望安全在社会生产,生活,生存领域都有个光明的未来,同时为了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思想教育论文: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的讨论 我们的思想教育常常为国外人士所诟病。他们把我们这套东西看作是一种思想控制,是一种思想不自由的表现,甚至是什么思想上的专制主义。与此同时,他们也总是表白在他们的“自由国度”里没有这类的思想教育。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教育是不是剥夺了人们的思想自由权利?或者说,我们对人们进行这样的教育有没有合法性,它有没有可靠的依据? 这个问题其实是十分尖锐的。它不是针对我们的思想教育的某些方面提出问题,而是就我们全部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提出问题。这对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利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追求并尊重人的思想自由 平时,我们总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重要,并用一些论断性的话作为证据。似乎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天经地义的,这项工作不存在依据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虽然我们在这方面的许多论断都很重要,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为此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但它并没有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违背了思想自由的原则,并没有在与思想自由的关系上阐述它的合理性。比如,我们讲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时往往说,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等。这些论断可以看作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的阐述。但这里面确实没有从它与人的思想自由角度来阐述问题,因此应该探讨一下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说明思想教育并不是对人们思想自由的剥夺,而是以人们的自由思想为前提的,是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思想自由,包括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科学研究的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说也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对于资产阶级取得的积极成果,共产党人是承认并加以批判继承的。在井冈山时期,就努力废止军队中的肉刑,提倡军事民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统治下,中国共产党人争取自己思想信仰的自由。在《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中提出:“信仰为人人之自由,而思想乃绝非武力所能压制者。”[1]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共产党是闹革命的党,它领导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所谓解放,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获得自由。建国以后,在讲到比较理想的政治局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当然,也写过《反对自由主义》,但那并不是反对自由,也不是反对思想自由。事实上,所反对的是革命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自由散漫性,而不是全面清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遗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产业资本家是很少的,他们并不能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提出系统的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革命军队来说影响并不大。其实,在革命队伍中大量存在并起着涣散组织消极作用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写道:“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3]他还列举了自由主义的11种表现,比如因为是熟人,就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以求得一团和气;或不负责任地提出批评,当面不说,会后乱说;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人身攻击;不做宣传群众的工作,办事不认真,无计划,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到,所讲的自由主义有明确的含义,是小资产阶级的东西,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当然,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自由主义从本质上讲也是错误的,是脱离社会讲抽象的自由,而且也与个人自私自利的立场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有相近之处,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与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毕竟有许多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在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遗产中,也曾引出具有正面和积极意义的思想,比如尊重个人的自由,特别是思想自由,承认个人的利益等。因此,如果说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没有什么积极因素的话,那么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中却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中国共产党人在从根本上反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地继承其中的合理因素和积极因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从反动的专制统治下争取人民群众的思想言论自由。在自己领导下的根据地,对人民实行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宪法中也有相应的明确规定。总之,我们党和国家是承认并尊重人们的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我们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遵循宪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以尊重人们的思想自由为前提的。从根本性质上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更为自由的社会,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发展阶段越高,社会成员所拥有的自由就越多,而且社会成员的自由思想和行为就越加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规律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在这里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一体而不可分割的。没有自由发展就谈不到全面发展,而且没有自由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当然,我们对“自由”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哲学上讲,没有绝对的自由,事实也确是如此。任何自由,都必然会遇到自己的界限。构成对自由根本性的不可避免的限制的,并不是人为设置的障碍,而是客观规律所带来的必然限制。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自由与必然才会形成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我们认识到规律性和必然性并不是对自由的取消,而是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当我们没有认识规律或不能自觉遵循规律的时候,我们就会受到规律的限制和惩罚,因而感到不自由。当我们认识到了规律并能比较自觉地遵循规律办事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或者使客观规律为实现我们的自由来服务了。我们从哲学高度讲自由,从客观规律与自由的关系上讲自由,并不是用高深的理论来为我们处境的不自由做辩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感到的许多不够自由的情况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客观规律性所要求的一种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着一些人为设置而并不必要的障碍。我们并不把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限制都归结于客观规律的高度,而是承认有些是当前条件下的需要,有的则可能在当前也是不必要的。为了实现更充分的自由,我们的任务并不只是去认识客观规律,而是要做许多包括取消一些人为限制在内的工作。 二、思想教育着力于思想自由基础上的引导 那么,一方面尊重人们的思想自由,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思想教育,是否矛盾?应该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因为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是一种思想引导,而不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思想引导与思想控制有着根本上不同的性质。思想引导是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思想上的民主和自由,人们没有进行自由地思想问题的权利,那就谈不上思想引导。而思想控制则是思想自由的一种对立面,它从根本上是要取消思想自由的,是取消人自主思考的能力的。思想控制的原则就是力图对人的自由实行完全的控制,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努力。在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形态占据强势的统治地位,社会处于思想僵化状态,人们缺少思想的自由,自由思想家往往受到社会体制的压制。资产阶级打着追求自由的旗号登上社会舞台,建立起所谓的“自由社会”。这里面不乏虚伪的方面,但我们也承认资产阶级确实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向前推进了人类的文明。无产阶级从不否认资产阶级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并把尊重人的自由思想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起点。当然,资产阶级在实现社会统治的过程中,也并非像一些表面现象所表现的那样,完全放弃了对思想的领导和控制。但值得注意的是,资产阶级实现了思想领导方面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基本上放弃了对思想直接控制和行政干预,而是通过间接的思想引导来实现思想领导。这其实是一种更为成熟的统治策略。比如西方的媒体,看起来是自由的很,但里面贯穿着很明确的思想导向。而人们对此并不持反感的态度。这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策略的成熟和成功之处。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工作,至少在策略方面可以而且需要借鉴资产阶级的经验。就是说要在思想引导上下工夫,在加强和改进思想引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思想领导。当然,我们之所以把思想教育定位为思想引导而不是思想控制,还不只是从意识形态策略上来讲的,也是从意识形态的本质上讲的。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并不是一种思想控制,而是一种思想引导。思想的控制往往有另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其特殊目的而采取的方法。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党,是向着人民开放的党,它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外并不存在自己特殊的利益。它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或利益,而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虽然它的使命要求它有严格的组织和统一的思想,但它不是少数密谋者的组织,不是封闭团体。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当然包括在思想上自己做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人民自己的意识形态,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是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教育。 可以说,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它的根本的合法性在于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一方面,共产党来自人民,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外并无自己特殊的利益,因而它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是一家人内部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在人民当中最有进行教育的资格和能力。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最根本的,它解决了思想教育的利益问题。党对人民进行教育,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这种价值取向不是一套说词或伪善,而是真诚、真实的东西。这种利益的共同性是不值得怀疑的。也许党在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某些时候,方式方法不够恰当,但人民不怀疑党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才有一个提高党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问题。 以上谈的是党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合法性问题,此外还有一个国家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一个一般性的问题是:国家,不论什么国家,是否有必要和合法的权力对自己的国民或公民进行思想教育?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在什么地方?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具有阶级性本质,它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一个简单化的理解是,既然是“暴力”机关,那么它就应该而且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和手段来治理国家,也就是说不必用非暴力的方式如思想教育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因而统治阶级的国家不必对国民进行教育,只靠法律解决问题就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法家就是这样的观点,认为治理国家,维护统治,只需使用严刑峻法就行了。事实证明,治理国家不能仅靠法制,还要靠思想道德的教育,要靠意识形态的力量。中国儒家文化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中外历史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意识形态,不能不发挥意识形态的力量,但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宣传教育。由于意识形态是一种群体意识,因而如果没有宣传和教育,意识形态就无法形成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历史上所有的统治阶级都比较注重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的宣传和教育,而且把这种宣传教育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作出法律的规定,因为毕竟法律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但是,这种合法性还只是从统治者本身的需要出发来论证的,它可以证明对国民进行宣传教育和意识形态灌输具有国家治理的合理性或合法性,证明治理国家不能没有意识形态宣传,而且历来的统治者也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为什么只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这种必要性,为什么不从公民的角度、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讲这种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呢?难道人民群众自身就需要接受教育吗?难道人民群众就没有权利拒绝接受那种违背自己根本利益和意愿的宣传说教吗?如果说历史上人民群众没有说“不”的权利,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发展,这个问题就应该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加以审视。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具有两个方面的权利:一是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接受思想教育的权利;二是拒绝教育的权利,主要是拒绝某些方面的宣传教育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这是一种获得的权利。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讲过:“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导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关于反动阶级和反动分子,人民的国家“也对他们做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做得很用心,很充分……但这是我们对于原来是敌对阶级的人们所强迫地施行的,和我们对于革命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不能相提并论”。 三、不能用抽象的思想自由来否定思想教育的合法性 现代西方有人对国家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的权力和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国家有权力制定和实施法律,并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但没有权力干预人的生活,包括人的思想活动。因而认为以国家的身份和权力来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违法的行径。这个事情怎么看?我们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因为单个的公民在国家面前是弱者,他们往往难以保护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包括思想自由方面的权利。因而对国家所采取的行为,人们有权利提出质疑和审视。由于从历史上看国家的权力往往有膨胀的自发趋向,特别是我们国家封建社会很漫长,人民在封建专制统治面前没有多少自由。因此,限制国家对公民个人生活的干预,对于维护公民权利是有意义的。但是,至于国家是否有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的权力或义务,我觉得是另一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国家对公民的思想教育等同于思想干预或思想控制。 我们的看法是:国家当然没有干预公民思想自由的权力,但国家却有对公民进行思想引导的责任。这里关键是要搞清这两者的界限,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两者的界限确实不那么容易划得清。国家在运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思想引导时,有可能越过适当的界限,而成为对人们思想的干预。同样,国家为了避免干预公民思想自由的嫌疑,也有可能放弃思想引导的责任。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在西方国家,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人权意识比较强,思想家们的取向也多在如何防止国家对人们生活的过多干预, 而且西方国家没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思想理论上比较强的起核心作用的政党,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多是在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采取放任的态度。这倒不是说西方国家不搞意识形态,而是说他们不搞像我们这样公开的比较集中的思想教育,而且也缺乏像我们这样的条件。他们在搞政治意识形态方面花了很大本钱,但在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方面则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一方面使西方人士可以自我标榜是生活在“自由国度”,另一方面也向世人表明,国家放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引导,尽管在许多情况下避免了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干预,但也在许多情况下带来了相应的消极后果。在西方国家,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好比一个动物生活在自然界中一样,很自由,但也很无奈。似乎社会就是一种自然状态,没有人为这种状态负责,也不必指望这种状态给自己指出正确的人生之路。所以,人们主要是从宗教中,从一些民间组织中,寻找生活的指导。西方国家中传统宗教的影响仍然很大,而且不断出现一些新的宗教或准宗教团体,以及一些民间的成人教育或培训机构,所有这些都在向人们提供价值观上的指导。而且,人们也自发地从各种大众媒体中吸取一些思想的营养。但是,不用说,所有这些思想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它们所能提供的东西是很不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危险的。比如邪教组织,他们也打着信仰的旗号,也向人们提供和灌输一套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但却很可能把人们引向邪路。当自杀事件发生后,或类似的其他事件发生后,国家才开始出面处理,但是悲剧已经发生并无可挽回了。如果事先对人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也许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悲剧。但这似乎又容易侵犯公民的信仰自由。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古代起我们就有注重道德和政治教化的传统,我们党也一直重视宣传和组织群众,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使我们始终认为党和国家负有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责任。党和国家从来没有怀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责任,人民群众也没有怀疑党和国家是否有这种权力。简言之,这是一种共识。对于这样的体制,这样的传统,一些西方人是大摇其头的,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专制。国内也有人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这种教育过时了,成为历史了。本人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认为,不能因为这样的体制和传统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就一下子否定它的价值。我们的传统当然可以反思,正像对西方的传统也可以反思一样。在这种反思中,我们可以客观地把这两种不同的体制和传统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它们的功用。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像我们国家这样以执政党和国家的身份出面,公开地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从根本上说是正当的,是社会有机性的表现,为人类社会及其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领导着国家建设事业,也引导着人们的思想潮流。于是,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情况结束了,国家和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迈开大步向着现代化迅跑。在这个新的国家里,中国人找到了归属感,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喜悦的面貌。20世纪50年代那样的社会风气,那样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历史上可曾有过吗?从没有过,在世界各国中也是不多见的。尽管后来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那么突出了,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党和政府对社会对人民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仍然是我们社会同一性的重要纽带。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一个领导人民去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政治核心,有一种主导的价值观,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幸运吗?看一看世界上那些陷入种族矛盾、教派冲突和思想混乱的国家的情形,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当然,任何一种体制和传统都会有它特定的问题。我们这样一种体制和传统,也是如此。我们不必讳言,在一些事情上我们搞得不好,没有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和本质,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比如,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摆正思想政治教育的恰当位置,把它放在不适当的冲击一切的位置上,或者在教育内容上安排不当,在教育方式上选择不当,都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时期,由于思想上犯了“左”的偏向,搞了许多政治运动,把思想教育搞过了头,使人们的思想自由实际上受到限制,使人们感觉到思想压抑和痛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或厌恶。这无疑是一种偏向。这当然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但也提出一种值得重视的一般性的问题,即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在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环境中进行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包办代替。 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尊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并不必然导致取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拨乱反正,特别是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自由空间更大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人们在思想方面有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但这并没有取消党和国家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中进行选择的难度增大,也就越来越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样,人们思想进步的追求,思想选择的需要,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支点和生长之点。 以上所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但事实上这一教育首先是面对党员的,它首先是一种党内的教育。面向党员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能有许多方面,我们这里主要讲在思想自由这个方面的不同。这里涉及到信仰自由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思想自由有不同的含义。对普通群众来说,他们有信仰的自由,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相信马克思主义,也并不一定必须达到某种道德标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5]但对共产党员来说,则不能如此说,如果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道德要求,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共产党员。因此,在党内的教育中应有更严格的要求。当然党员也有一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信仰自由,而是党内民主生活所规定和所要求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的,是在共同遵守党的纪律的前提下,为党章所规定了的自由。在谈论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关系的时候,这一点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思想教育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初探 一、渗透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渗透的可能性 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努力挖掘,并积极地从其它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渗透的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2.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3.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已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害投资。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因此,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通过介绍化学与振兴家乡经济的关系,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等,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教育学生,这些美好的未来,必须依靠同学们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努力去开创,坐享其成是等不来的。使同学们明白自己肩负着重任,从而树立起为振兴家乡经济,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的远大理想,以促使他们自觉并努力地学习。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 思想教育论文:谈怎样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搞好一个班级,必须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谈何容易?那么怎能样才能抓好学生的思想呢?根据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耐心加细心教育,使之转化 小学生的天性是天真活泼,爱动贪玩,好奇心特别强。在他们的活动天地里,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加以分析,取优去劣,使他们从小就有健康、求学、拼搏、上进的思想品质。每个班都有尖子生、中层生和后进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教师应当给子表扬鼓励,激发他们要不骄不躁,力求更进一步的精神。对于缺点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时给予指出,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并努力克服改正自己的缺点。例如:本班的李卓玲同学,在学期初,思想、纪律、学习各方面都比较好,经常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但在学期中段,出现了经常不完成作业,不专心听课、有迟到、早退的现象,成绩明显下降,对父母、老师撒谎。我发现情况后,就利用课余时间找她谈心,表扬她尊师有札,爱劳动作业清洁这些优点,然后就指出她的不足之处。教育她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要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做个诚实的好孩子。鼓励她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缺点。通过多次的耐心教育,李卓玲同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了缺点。做到了专心听课,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不再有说谎的现象了,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涂站的学生,他因为父母都外出打工,家里没人管教,养成了偷东西的坏习惯。一次,同学说他偷了别人一支钢笔,事情被发现了,许多同学议论纷纷,要让他检讨。当我听到此事后,虽然又气又急,但还是平心静气地找他谈心,先肯定他的成绩,然后指出他的不足,进一步帮助他提高是非观念,教育他要彻底克服偷摸的行为,从此之后,他真的改正了自己不良的行为,再没有偷摸了,各方面也有了进步。 二、坚持家访工作、与家长密切配合 教师除了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之外,还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好。学生在学校时,教师可以全面管教,但回到家里就不那么容易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才能把学生管教好。平时,我经常通过家访、信访,或打电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转化教育方式,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我平时特别留意明查暗访,深入了解好班中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如果发现某个学生思想有波动,我就迅速找其谈心了解情况,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如果学生家有电话的,就及时打电话告知,如果学生家里没有电话或路远的学生,我就亲自进行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例如:吴磊林同学,学期初经常带零食回校,还分给其他同学,这样既违反了学校的卫生制度,也影响了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对他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但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把事情弄清楚,我进行了家访,把他在学校的情况向家长汇报,希望家长与老师配合好。其家长得知情况后,也非常乐意协助老师,把孩子教育好。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反复教育,吴磊林同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决心把缺点改正过来。后来,吴磊林不再带零食回校了,而且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成绩不断提高。因此,坚持家访,与家长密切配合,也是抓好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表彰先进、树立榜样 为了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把班集体搞得更好,教师必须要细心观察班里的各种情况,把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表扬,做好登记,把不良现象作出批评教育。还要定期把班中的好人好事向学生宣布,看谁的好人好事做得多。同时教育学生要向全面发展的同学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用实际行动去克服缺点,经过努力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约思想认识,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此外,教师还要选好班干树立榜样。班级的小干部是班集体约核心力量,因而创建优良班集体,班主任要从选好班干和培养小干部做起好耸爪平欲能带领蔺学们积极做好事,带领班级蓬食二止他位是音衍全界书助手一同学们处处都以班干为榜样。比如:班长张嘉怡同学勤奋好学、守纪、团结、尊师有礼、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我就要求同学们以她为榜样,向她学习。学生在学习当中看到样板,可以充分发挥了榜样的教育力量。同学之间就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我相信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不久的将来,小学生们必定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思想教育论文:建立国有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机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在充分理解国有企业政治工作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即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激励机制及动态管理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新机制 1 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 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功能,以组织和协调企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特点,即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政治、经济和塑造人格方面的功能,既要对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加以汲取,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将塑造人格的过程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体现出时代的特点。 2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 2.1思想认识上陷入误区 对思想政治工作,目前主要有三个认识误区:一是“无用”论。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经济效益好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自然做好了。二是“无为”论。有的企业领导认为,调动职工积极性主要靠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大甚至无所作为。三是“无关”论。一些行政干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工干部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认识上的偏差,使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忽视。 2.2体制与制度安排上缺乏一致性 具体表现为缺乏法规性和可操作性规范,导致人为性、随意性问题突出,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缺乏制度性安排,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条件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内在结构、自身素质方面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结构有待优化,素质有待提高。 2.3创新意识与传统教育上缺乏统一性 国有企业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时间较长,传统观念浓厚,在改革深化中职工的思想情况更为复杂。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所导致的思想磨擦和观念撞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新变化,从观念、内容到运行机制、方法,都明显表现出滞后性、不适性。 2.4思想政治工作上缺乏有力的指导性 这些年来,我们对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而相比之下,上级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前瞻性、预测性和战略性的理论研究,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认识不清,有针对性的指导少,下任务、定指标多,用行政手段推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还很明显,缺乏引导式、提倡式的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3 建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 3.1建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管理机制 动态管理是管理学因应信息时代的信息快速流动、环境数据高强度高频率变化的新形势,而提出的一个旨在提高组织管理活动反应灵敏度和时效性的新概念。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动态管理机制意味着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伴随企业运行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发展,加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工作,特别是在涉及到成员的心理动态、波动的领域,要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掌握成员的心理诉求,做到在业务工作展开的过程中伴随对心理因素的考虑和衡量,使得整体的事业局面中有一个心理上的疏导和调节。 具体而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管理机制,就是要建立起党政领导和党群政工部门对人员的思想动态定期有意识的分析的制度,然后有针对性的确立一些基本的应对动态变化的工作预案和反应举措。同时,在一项重大的决策产生实施之前,做最充分的预测和分析工作,使得企业的每一个步骤以及它们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和反馈问题都可以在全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3.2建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机制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机制是指: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渠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责,并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而保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使新功能与教育内容保持一致性。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机制本质上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明确教育者的教育职责;第二,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第三,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 毋庸置疑,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国有企业自身组织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工作主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也要求企业自身要注重对成员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和视野的开阔。在这个背景下,建立科学合理又务实有效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机制,就获得了一个新层面的工作命题,即如何构建针对干部和职工进行再教育和巩固思想认识立场与水准的机制的问题。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特殊的属性和要求,这个机制必然要求一种区分层次、明确类型、注重内在结构的系统思路。一方面,从层次上讲, 包括政治信念、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三个不同层次上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从类型的角度,包含有行业管理、经营知识与组织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配合相互呼应的内容。在现代社会的组织理念里,结构的优化是最根本的优化,内在结构的合理、清晰和流畅,根本的决定着系统整体的效能和运转,因此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下的教育工作,最终还要从层次与类型的完善完备中,找到内在结构优化的归宿。这些要求,完全可以经由专业化的务实操作,体现在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流程中。 3.3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是指:在进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党政干部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的教育载体,调动国有企业内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投身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努力向目标前进的制度体系。 激励,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和领导艺术,在组织系统的内部,可以造和谐高效的整体工作氛围和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首先包括有形的激励措施和激励制度,也包括无形的激励制度和相关管理理念的抽象内容。通过制度和理念的渗透灌输,在企业内部员工中间确立起典型性、标志性的共同的目标感、责任感和成绩观,并以这种共同观念生活中的氛围和心理作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团队的工作和共同的事业获得每一个成员最深刻最由衷的认同和参与意识。 4 总结 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通过发挥意识主导和思想创新、政策研究和信息聚集、价值实现和文化认同、人际融合和氛围营造等功能,为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政治保证和智慧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有企业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机制、激励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全力保证国有企业内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充分发挥。 思想教育论文:加强青少年反分裂思想教育论文 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加紧了对青少年的渗透,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企图对青少年施加影响。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全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增强各族青少年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与民族分裂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确保新疆的团结稳定,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疆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阵地。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始终把新疆作为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把对学校的影响和渗透作为重点,与我争夺教育阵地和下一代,因此学校越来越成为“三股势力”关注的焦点,越来越成为“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这使学校的稳定工作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敏感,更为重要。近年来,新疆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把维护教育系统稳定作为突出、重要的任务来抓,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打击和防范“三股势力”向学校的渗透,加强学校的管理,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连续保持了学校的总体稳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加紧向学校渗透,学校的安全稳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这些年来,“三股势力”向自治区学校的渗透不断加剧,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的分裂宣传渗透直接针对学校;一些地方地下讲经点屡打不绝,而且讲经点网络的对象多数是青少年学生;一些地方非法出版物猖獗,不断向校园和师生传播扩散;一些分裂组织特别是“伊斯兰解放党”把大中学校的学生甚至小学生作为发展培养的重点对象;一些教师宗教意识强烈,极端思想严重,利用讲台公开向学生宣传宗教思想。这些都说明了自治区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教育系统的持续稳定。 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发展科技的重要职责,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和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园地,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窗口。没有学校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没有学校的和谐稳定,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不可能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全面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强化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引导青少年深入揭批“三股势力”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段上的欺骗性。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四个高度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各学科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将揭批“三股势力”反动本质的宣传教育活动有机地同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切实做到揭批“三股势力”反动本质的宣传教育活动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只有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反分裂思想教育,才能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确保新疆稳定、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反分裂斗争基础,才能在思想上筑牢反分裂斗争的钢铁长城,才能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新疆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思想教育论文:如何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生活长期积累的深层问题逐步不明显,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政府机制、运作模式及公务员干部职工的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新时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新情况、新特点、与时俱进开展有效的各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促进质监系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企业需要、服务社会稳定(三服务)是当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探讨的主题。海珠分局党支部围绕“三服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路子,在工作创新上做文章,在服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适合单位实际,讲求实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新特色。一、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特点 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外延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企业经营活动融入社会市场越深、涵盖广。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外延就越强。外延的扩大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向市场经济领域发展;另一方面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向实际工作各个环节渗透的过程中,推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深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更加广泛,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紧密地与实际工作结合一起。 二是政府改革新举措不断出台,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难度日益明显。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政府新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政府体制和职能调整,编制机构减少,必然带来有一部分人员工作岗位的调整或下岗分流,收入分配的重新调整,人们的困惑和顾虑增多等情况,改革越深入,旧体制弊端、思想痼疾和传统积习就越深,涉及的困难就越大。如养老、住房、医疗制度的改革,触及到深层次存在问题和干部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在当前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变得复杂多样化,如何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是现代科技信息快速发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渠道形式多样性日益明显。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影视、广播,拓展了干部职工的信息渠道,干恐肮せ疃占涓憷酝饨绲牧私飧妫娑愿髦中畔ⅲ刹恐肮さ募壑等∠颉⑺枷牍勰睢⑿形绞较缘酶丛踊褂行У亩嘀中问秸嗡枷虢逃ぷ鳎欢显诠愣壬稀⑸疃壬涎芯浚拍苡Χ孕畔⑹贝赖亩嘌浴?ANlang=EN-Ugt; 四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模式由过去单一型走向多种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这一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政府机制改革,职能调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走向多元化。政府机构设置工作制度、工作方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形式等,打破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思想政治工作单一模式,使新形势政治教育工作走向多种型 五是经济利益驱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向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思想意识变化,经受不起金钱引诱,把党和人民权力变自己谋私专用工具,利用手中职权“吃拿卡要”,工作态度“生冷硬推拖”,在经济上走向犯罪的道路,如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谢计奖索贿和案、原贵州镇远县质监局副局长兼稽查队长马昭君与制假贩假同流合污案等,严重影响我党的形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更需要深层次、宽领域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二、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从上述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来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对象、任务和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灵魂,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合本单位的实际,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更好地实现“三服务”。 (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重在素质上提高。 有效的多种形式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主体具备一定的高素质作为前提,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化直接关系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素质的提高是以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工作创造能力为表现的一种高层次品质结构,它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善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新路子、探索新经验,能够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新的突破,创造最佳的成绩。分局成立伊始,如何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探索中求发展。分局人员来自不同单位,有技术机构、区政府推荐、军转干部、企业公招、应届 大学生,政治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各异。针对现况,分局党支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二是把政治思想教育融入于各种活动中,加强沟通、化解矛盾,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干部职工素质。认真研究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内容、新方式,使分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具有独特的感召力和强劲的战斗力。 (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有新思路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凝集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作创新就要以人为本,进行换位思考。当前干部职工队伍思想文化素质较高,加上社会上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他们的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方式活跃,旧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对干部职工的作用有所减弱,这就要求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灌输强化“说教”式。在政治思想教育上要有新思路、新突破,就是要一种尊重人、信任人、关心爱护人、教育培养人、鼓舞激励内在动力作为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重要手段。 1、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注重疏导调节。政治思想教育就是做好化解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的工作。分局工作的好与坏,取决于干部职工、骨干的热情和主动,没有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再好目标计划都没法完成。在去年质量、压力容器普查过程中,分局人少、人新,各科的压力非常大,分局党支部从抓中层干部职工着手,开展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工作上进行上下思想交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各科室之间联动,把日常工作、应急工作协调发展。对个人的思想问题支部书记做工作,对带倾向性、集中性的思想或意见党支部在每月的办公会议摆出来,及时研究解决的对策。针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特点。及时疏导调节气氛、缓解人际关系和心理压力,较好的解决思想问题、信念问题、信任问题、信心问题。 2、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 由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差异性,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认识能力、行为表现等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必然会出现一部分比较先进的和一部分比较后进的,更多得人则处于中间状态。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和推广,以鼓舞干部职工的奋发向上,选择反面典型进行剖析,引导干部职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精心选择和确立典型,如抗非典英雄,在生与死面前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终点,鼓舞、激励一个时代。开展反面警示教育,对《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谢计奖索贿受贿和有关情况的通报》、《打假先锋沦为售假局长》原贵州镇远县质监局副局长兼稽查队长马昭君与制假贩假同流合污牟利的案例剖析,分析讨论了德庆县质监局在执法过程中乱作为的事件,围绕这些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作到警钟长鸣。运用正反两方面教育典型形成鲜明对比,在新时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3、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实效。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既讲道理,又办实事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问题就能将政治思想工作落到实处,解其所难,帮助其需。这种入情入理,潜移默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往往能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分局党支部在干部职工遇到困难主动靠前、主动帮助,干部职工生病,分局领导亲自去医院看望,了解治疗方案,帮助干部困难时渡过难关。干部职工感激不已体会到党组织关怀,为干部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引起巨大的反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起到“帮助一人,暖了一片心”效果。 (三)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多样。 1、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政治理论学习作先导。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重要途径。一是健全中心组和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促进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二是制定理论学习计划,并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突出学习重点,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中心组学习每月安排一次,干部职工学习每月安排两次,每次学习安排一人重点发言,使大家对专题学习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三是集中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政治理论与其他学习结合起来;四是紧跟形势,深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坚定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根据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公务员公共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理论水平。 2、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班子建设为重点。班子建设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重点。领导自身形象直接影响干部职工的信任度,干部职工对领导的信任度又取决于领导的自身形象。分局党支部抓班子建设,政治思想教育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身先士卒、以礼待人,作风正派坦诚相待给人以安全感,豁达大度给人以宽厚感,使干部职工体会组织温暖;二是领导关心他人要热心,关心体贴帮助干部职工是领导的责任,党支部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挂心上,使干部职工深深体会到组织的温暖;三是领导换位思考,交心帮人要诚心,讲出话来,干部职工听了亲切,容易接受,干部职工也敢讲真话,领导帮助有针对性,解决问题会取得好的效果,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3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超前引导。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实质就是从“声势”向实效型转交,如果还停留在依靠行政命令、报告、大会的老套路上,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超前引导,就是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渗透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其导向引路激励和保证作用,发展到分局决策,统一部署,及时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前介入。一是领导干部职工从质监系统职能相结合分析问题要一专多能,提高干部职工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二是分局编制人数少,到位人数少,工作压力大,利用中心组、党纪政纪法纪教育、科务会、办公会、工会、小组会引导干部职工看清有利条件,看到目前困难是暂时,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超前引导,超前营造气氛,提高干部职工认识,有效地引导干部职工理解、支持并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4、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科技含量。知识经济建设发展时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决定力量。借助现代科技技术途径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宣传途径,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形式多元化提供现代化,提高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在网络媒体快速的优势,把对方针政策、政府信息、工作目标及工作相关的最新信息传递到干部职工中去,通过局域网,建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调研信息网络,进一步增强网上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思想沟通的平台。 为分局开展有效的多种形式政治思想教育、拓展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拓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领域和新途径。 思想教育论文: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编者按: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 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 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三、规划“璞玉”、“朝阳”、“春晖”、“携手”四项专案措施。辅导学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杀倾向、对学校适应困难情形的学生,使其充分就学、就业。 另外,教育部本身也设立咨询顾问小组,提供咨询及支援服务,且针对有自杀倾向、自我伤害及性暴力、性侵犯等情事,预设自我伤害危机处理小组及两性教育咨询小组,以防止这类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并进一步防患于未然。郑崇趁相信:辅导计划再加上发展改进国民中学技艺 教育计划,将能使校园问题获致改善。 思想教育论文: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 提到思想教育,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工作,与我们英语老师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言道出了教师的双重责任,“教书、育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既要懂得如何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也要懂得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英语课堂教学有机地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思想品质,引导学生爱国爱乡,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热爱生活,长大后奉献社会。 思想教育最忌讳的是空洞的说教,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因材育德”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灵活多样地渗透思想教育。 一、入门教学时的思想教育 刚开始学英语,内容较浅,只是字母和一些常用的问候语,教学时我就教育学生要讲礼貌,见面时主动说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How do you do?/How are you?打扰别人时要说Excuse me.问问题时用 “Please”。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Thank you”。 二、词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新的单词、词组时,结合词义选好例句,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如教polite, helpful时,举例 Han Me is polite and helpful. We should learn from her. 教Work hard时,举例We should work hard for the people.教each other时,举例We must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关爱他人,互帮互学。 三、课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英语教材中的每一篇对话、每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成的结合体,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吃透大纲,积极钻研教材,根据英语学科的语言特点,利用这些教材将思想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其中。这样不但能增加英语学科教学本身的内涵和能力,而且可以扩充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如学完Ann’s Birthday后,我就问学生:Do you know your mother’s birthday? How do you celebrate her birthday? What do you often do for your parents? 以此培养学生敬重长辈,珍惜幸福生活的良好品德。学完Miss Evans后学生知道了Evans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为救他人而勇于牺牲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从而懂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教学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结合课文,利用投影仪和挂图,让学生知道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进而使他们明白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人类的繁衍生存,为了社会的繁荣昌盛,严格要求自己,摈弃陋习,提高素质,长大后做一个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 四、写作时的思想教育 英语新课本、新教材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写作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写作指导时,我精心挑选作文题材,使之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高尚的人格。 总之,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之中是每个英语老师的职责,我们只要做思想教育的有心人,就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思想教育方法,就能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的高素质的人材。 思想教育论文: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崛起的重任,是现代化建设的脊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繁荣。高雅音乐以其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表演者所倾注和渗透的思想情感、政治态度、伦理道德,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激发大学生追求正义事业、美好事物和进步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教育大学生。高雅音乐教育由于有着丰富细腻感情、增强心理健康以及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殊功能,以古今中外优秀声乐、器乐曲目进行高校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顺应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特点,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新的立足点。因此,高雅音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雅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通过“晓之以理”来实现的,即通过逻辑严密、有说服力的观点,生动形象的恰当举证,使大学生明白善恶正邪,是非曲直。而高雅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一个“动之以情”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对象诱发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使受教育者在自由自在的审美体验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情感共鸣中获得个体心灵的满足与升华。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象《命运交响曲》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以及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情感的感染都是服务于思想政治观念的确立的,即“动之以情”是方法和手段,“晓之以理”才是目的和意义,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而美育过程始终体现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在审美感受中,受教育者获得审美体验、感动、顿悟的时候,也获得了收益,“动之以情”既是美育的过程,也是美育的目的。 二、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困境 三、发挥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用的措施与对策 1.用高雅音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2.让高雅音乐走进校园 3.让高雅音乐融入校园文化 高雅音乐教育的功能效应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存在一致性。高雅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加强,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高校校园文化气氛,增强其凝聚力、感染力,而且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内驱力,能够把学校发展目标转化为个体自觉行动,从而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在校园文化中促成完善的价值体系形成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高雅音乐教育的影响有很强的潜存性,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客观环境,使学生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和滋养,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学校通过建立各类师生文艺团体,在校园舞台上展示艺术成果;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合唱队、铜管乐队、交响乐团等使学生提高技能,提升身心素养;组建各类文艺社团,如吉他协会等,广泛吸收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各类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审美教育的高雅音乐教育启发审美主体对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把审美主体的生命热情调动到极致,自觉追求生命的自由,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思想教育论文:论新时期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一、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 新时期的地理思想教育与以往相比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如何协调人 地关系,以保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一时代背景正好为地理 思想教育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适应时展的潮流,表现出鲜明的时 代特性。 2.全球性 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也具有 鲜明的全球性特点。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 最主要内容。许多国家在地理教科书中更加突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着手进行地理教育的国际合作。例如: 目前正在实施的全球环境教育计划,旨在促进世界各国的青少年都来关心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环境。这项计划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实现,我们只要借助这个网,就可以在计算机屏幕 前获得全球环境状况的信息,也可以把我们自己的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传送到世界各地。我国已加入到全球 环境教育计划之中,准备在每个省会城市选择一所中学作为实施这一计划的基地,藉以向全国的中学生进行环 境教育。 3.现实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华大地百业兴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因此,在结合地 理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时,就要不断更新和增加新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及时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 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此外,还应及时向学生宣传国家经济改革的措施和重大决策,增强爱国意识和时代责任 感。“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总书记一再强 调“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要求把耕地问题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来抓。总之,突出教育内 容现实性特点是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有必要加强。 二、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地理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等内容,这些都应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在现阶段,为适应地理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应侧重 于以下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 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992年巴西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思想,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地球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 存需要,而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类—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珍惜和爱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议程》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广大中学生 作为祖国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 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领域,在地理思想教育中贯穿这一战略思想,比其他学科更具优越性。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 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充分利用'97香港回归这一世纪盛事,更加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洗雪中华民族 百年耻辱,振奋民族精神,将来报效祖国。同时,要大力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让学生深信,随着香 港和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台湾问题也必将最终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3.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必须走向世界,融入到经济全球 化的大潮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应结合世界 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学,讲清楚由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只有实行经济互补 ,才能使各方受益。同样,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间联系,实现自然、人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三、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实施 针对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学生 实施思想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地理思想教育必须紧扣地理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地理 教学另搞一套,要走出简单、生硬的思想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地理 教材中蕴藏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实施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有关可持续 发展问题时,可以珠江三角洲生态农业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实正反对比加以论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桑 基鱼塘发展生态农业,池塘用于养鱼,塘泥用于培植桑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借助这样一个高度集约化的、 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取得农业稳定高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相反,黄土高原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究其原因是人与自然环境之 间不协调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从当地自然特点出发,不能违 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必 须建立起符合当地条件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意义和内容的认识。 2.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外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可以在建立地理园、组织 地理知识竞赛、举办地理墙报、举行地理演讲等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当前,可结合“国际海洋 年”活动,举行“爱我,‘海洋国土’,保卫我神圣海疆”主题报告会等,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可以结 合每年的“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通过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经 受锻炼,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可以进行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当地环境质量以及经济社 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还可以开展诸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如何适应 市场需要求得发展等内容的调研,以加深对市场经济的理解。 思想教育论文:浅谈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是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这就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统一,即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德育和智育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人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面前。一篇课文本身就起着德育和智育两种作用。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观念:首先,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第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的。特别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前途教育等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培养共产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 作为基础课、工具课的语文,其主要的任务便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语法修辞等等。但是,由于语文课本身的因素,使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这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无不反映着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特征,这就使学生在学习其文学艺术的同时,必然地受到作者意识的熏陶。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取的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语文教学只进行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那么势必削弱语文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中的重大作用,同时也使语文这门学科变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讲述全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只是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只是理解象“挤”呀、“捧”呀几个准确而又传神的词……那么就无法体现在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里有着不寻常意义的七根火柴,就不可能理解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价值和意义,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集体主义感情。只有在课文分析中适宜地渗透思想教育,无私奉献、革命事业至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强烈的责任心等教育,才能使无名战士这一光辉形象站在学生面前,并被学生所理解、容纳、敬佩。也只有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贴切、生动的比喻的效果。也只有在分析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不仅理清全文脉络,把握情节的发展,了解人物的性格而且提高认识、学习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甘做革命火种的精神,进而继承先烈遗志,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事实上,课文由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然要进行思想教育。 魏巍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集记叙、议论、抒情于一身,融典型材料表现中心、多角度反映中心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只是教授通讯的写作特点,更不可能撇开中心思想而只讲授如何选材、组材。只要进行通讯写作知识的教学;运用典型材料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教学;记叙、议论、抒情综合方式的教学,就必然要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而且也只有在语文知识教学之时渗透这些教育,才能讲活本文,讲透本文。 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是依托于语文教学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思想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而独立存在,否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良好的道德风尚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时,离开具体的语文教学,那么就是空口教育,或是穿靴戴帽,意义不大,效果不明。如果我们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竞选州长》,在理清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资本主义假民主之后,举出发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两件典型事件,赞扬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那么效果自然会好。比如某学生得了白血病后,全国各地的男女老幼、工农商学兵纷纷伸出友谊之手给这位并不认识的学生捐钱献物,挽救了这个垂危的生命的例子;人民代表共商国家大事的政体的例子等。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同学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具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印象深刻。 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天衣无缝,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得到潜移默化。相反,离开语文教学或偏轻语文教学而进行思想教育,那就会歪曲语文教学的本义。 我们在听德育渗透教学的实验课时,观摩了一位同行的《苏州园林》的教学实验课。从教学目的来讲有三,一是学习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本文的准确用词。(此二者为语文教学内容)。三是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此乃思想教育范畴)。这位同行的导入还是简明扼要的。转入分析之后,却发生了变化。当教学进行到第二段“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时,这位同行开始旁引博证,从苏杭开始,南下漓江,北至颐和园;从北京的故宫到沈阳的故宫;从万里长城到长江黄河;从三山五岳到蒙古草原,从洛阳牡丹到园林建设……历数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奇花异草,还不时插入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称颂、对祖国秀美河山的赞叹,并且交流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落脚在:我们应当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我们应由衷地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经济翻番、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勤奋学习。 整个一节课,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具有浓厚的感情;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具有极大的兴趣。这节课教师的“讲演”,确实使闻者顿首,听者动容,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受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智育的方面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则是失败的。因为这位同行把德育和智育割裂开了,使这节语文课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课,更恰当地说是变成了“导游课”。这就使语文失去了它应有的功效。这位同行所犯错误就是没有把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而是偏轻了语文教学而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 显而易见,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不仅关系到德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智育的成败。所以,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这是很有道理的。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是辩证统一的 在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人主张德育与智育应该分开,只进行智育;有人担心德育和智育结合会降低语文质量;有人热衷于单纯的德育说教。 有人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事,否则何必有政治与语文的区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人们无法也不可能把作家的思想、观念、感情与他的创作截然分开。纯纯粹粹的文学是没有的,所以语文教学也不可能把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分开,况且教师还是有思维、有感情的呢! 不要耽心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会忽视或削弱语文学科的特点,会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那种丢开语文形式,不引导学生切实阅读课文,只做空泛议论,穿靴戴帽的所谓“思想教育”,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篇章结构的谋划和领会思想内容是统一的。只有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才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反之,也只有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更加深刻。 语文教学中的“德”与“智”的关系处理得当了,会收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正确的观点作为指导,这对迅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范围扩大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又有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加深和扩大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年级、各单元、各课文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运用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整体上、实质上体现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定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律诗《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不正是思想教育吗?这“风”不正是语文教学吗?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雨”也完全应该随着“风”,在那恰如其分的“时节”“发生”,“细无声”地滋润满含希望、理想的花蕾、绿叶及其细根,当我们“晓看红湿处”时,那自然是花重“神州地”。 思想教育论文:试论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 我们的思想教育常常为国外人士所诟病。他们把我们这套东西看作是一种思想控制,是一种思想不自由的表现,甚至是什么思想上的专制主义。与此同时,他们也总是表白在他们的“自由国度”里没有这类的思想教育。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教育是不是剥夺了人们的思想自由权利?或者说,我们对人们进行这样的教育有没有合法性,它有没有可靠的依据? 这个问题其实是十分尖锐的。它不是针对我们的思想教育的某些方面提出问题,而是就我们全部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提出问题。这对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利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追求并尊重人的思想自由 平时,我们总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重要,并用一些论断性的话作为证据。似乎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天经地义的,这项工作不存在依据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虽然我们在这方面的许多论断都很重要,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为此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但它并没有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违背了思想自由的原则,并没有在与思想自由的关系上阐述它的合理性。比如,我们讲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时往往说,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等。这些论断可以看作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的阐述。但这里面确实没有从它与人的思想自由角度来阐述问题,因此应该探讨一下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说明思想教育并不是对人们思想自由的剥夺,而是以人们的自由思想为前提的,是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对人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思想自由,包括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科学研究的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说也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对于资产阶级取得的积极成果,共产党人是承认并加以批判继承的。在井冈山时期,就努力废止军队中的肉刑,提倡军事民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统治下,中国共产党人争取自己思想信仰的自由。在《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中提出:“信仰为人人之自由,而思想乃绝非武力所能压制者。”[1]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共产党是闹革命的党,它领导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而所谓解放,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获得自由。建国以后,在讲到比较理想的政治局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当然,也写过《反对自由主义》,但那并不是反对自由,也不是反对思想自由。事实上,所反对的是革命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自由散漫性,而不是全面清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遗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产业资本家是很少的,他们并不能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提出系统的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革命军队来说影响并不大。其实,在革命队伍中大量存在并起着涣散组织消极作用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写道:“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3]他还列举了自由主义的11种表现,比如因为是熟人,就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以求得一团和气;或不负责任地提出批评,当面不说,会后乱说;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人身攻击;不做宣传群众的工作,办事不认真,无计划,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到,所讲的自由主义有明确的含义,是小资产阶级的东西,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当然,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自由主义从本质上讲也是错误的,是脱离社会讲抽象的自由,而且也与个人自私自利的立场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有相近之处,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与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毕竟有许多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在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遗产中,也曾引出具有正面和积极意义的思想,比如尊重个人的自由,特别是思想自由,承认个人的利益等。因此,如果说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没有什么积极因素的话,那么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中却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中国共产党人在从根本上反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地继承其中的合理因素和积极因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从反动的专制统治下争取人民群众的思想言论自由。在自己领导下的根据地,对人民实行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宪法中也有相应的明确规定。总之,我们党和国家是承认并尊重人们的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我们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遵循宪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以尊重人们的思想自由为前提的。从根本性质上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更为自由的社会,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发展阶段越高,社会成员所拥有的自由就越多,而且社会成员的自由思想和行为就越加符合社会发展本身的规律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在这里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一体而不可分割的。没有自由发展就谈不到全面发展,而且没有自由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当然,我们对“自由”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哲学上讲,没有绝对的自由,事实也确是如此。任何自由,都必然会遇到自己的界限。构成对自由根本性的不可避免的限制的,并不是人为设置的障碍,而是客观规律所带来的必然限制。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自由与必然才会形成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我们认识到规律性和必然性并不是对自由的取消,而是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当我们没有认识规律或不能自觉遵循规律的时候,我们就会受到规律的限制和惩罚,因而感到不自由。当我们认识到了规律并能比较自觉地遵循规律办事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或者使客观规律为实现我们的自由来服务了。我们从哲学高度讲自由,从客观规律与自由的关系上讲自由,并不是用高深的理论来为我们处境的不自由做辩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感到的许多不够自由的情况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客观规律性所要求的一种限制,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着一些人为设置而并不必要的障碍。我们并不把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限制都归结于客观规律的高度,而是承认有些是当前条件下的需要,有的则可能在当前也是不必要的。为了实现更充分的自由,我们的任务并不只是去认识客观规律,而是要做许多包括取消一些人为限制在内的工作。 二、思想教育着力于思想自由基础上的引导 那么,一方面尊重人们的思想自由,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思想教育,是否矛盾?应该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因为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是一种思想引导,而不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思想引导与思想控制有着根本上不同的性质。思想引导是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思想上的民主和自由,人们没有进行自由地思想问题的权利,那就谈不上思想引导。而思想控制则是思想自由的一种对立面,它从根本上是要取消思想自由的,是取消人自主思考的能力的。思想控制的原则就是力图对人的自由实行完全的控制,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努力。在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形态占据强势的统治地位,社会处于思想僵化状态,人们缺少思想的自由,自由思想家往往受到社会体制的压制。资产阶级打着追求自由的旗号登上社会舞台,建立起所谓的“自由社会”。这里面不乏虚伪的方面,但我们也承认资产阶级确实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向前推进了人类的文明。无产阶级从不否认资产阶级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并把尊重人的自由思想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起点。当然,资产阶级在实现社会统治的过程中,也并非像一些表面现象所表现的那样,完全放弃了对思想的领导和控制。但值得注意的是,资产阶级实现了思想领导方面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基本上放弃了对思想直接控制和行政干预,而是通过间接的思想引导来实现思想领导。这其实是一种更为成熟的统治策略。比如西方的媒体,看起来是自由的很,但里面贯穿着很明确的思想导向。而人们对此并不持反感的态度。这正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策略的成熟和成功之处。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工作,至少在策略方面可以而且需要借鉴资产阶级的经验。就是说要在思想引导上下工夫,在加强和改进思想引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思想领导。当然,我们之所以把思想教育定位为思想引导而不是思想控制,还不只是从意识形态策略上来讲的,也是从意识形态的本质上讲的。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并不是一种思想控制,而是一种思想引导。思想的控制往往有另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其特殊目的而采取的方法。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党,是向着人民开放的党,它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外并不存在自己特殊的利益。它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或利益,而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虽然它的使命要求它有严格的组织和统一的思想,但它不是少数密谋者的组织,不是封闭团体。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当然包括在思想上自己做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人民自己的意识形态,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是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教育。 可以说,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它的根本的合法性在于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一方面,共产党来自人民,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外并无自己特殊的利益,因而它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是一家人内部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在人民当中最有进行教育的资格和能力。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最根本的,它解决了思想教育的利益问题。党对人民进行教育,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这种价值取向不是一套说词或伪善,而是真诚、真实的东西。这种利益的共同性是不值得怀疑的。也许党在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某些时候,方式方法不够恰当,但人民不怀疑党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才有一个提高党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问题。 以上谈的是党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合法性问题,此外还有一个国家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一个一般性的问题是:国家,不论什么国家,是否有必要和合法的权力对自己的国民或公民进行思想教育?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在什么地方?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具有阶级性本质,它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一个简单化的理解是,既然是“暴力”机关,那么它就应该而且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和手段来治理国家,也就是说不必用非暴力的方式如思想教育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因而统治阶级的国家不必对国民进行教育,只靠法律解决问题就行了。中国历史上的法家就是这样的观点,认为治理国家,维护统治,只需使用严刑峻法就行了。事实证明,治理国家不能仅靠法制,还要靠思想道德的教育,要靠意识形态的力量。中国儒家文化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中外历史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意识形态,不能不发挥意识形态的力量,但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宣传教育。由于意识形态是一种群体意识,因而如果没有宣传和教育,意识形态就无法形成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历史上所有的统治阶级都比较注重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的宣传和教育,而且把这种宣传教育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作出法律的规定,因为毕竟法律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但是,这种合法性还只是从统治者本身的需要出发来论证的,它可以证明对国民进行宣传教育和意识形态灌输具有国家治理的合理性或合法性,证明治理国家不能没有意识形态宣传,而且历来的统治者也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为什么只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这种必要性,为什么不从公民的角度、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讲这种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呢?难道人民群众自身就需要接受教育吗?难道人民群众就没有权利拒绝接受那种违背自己根本利益和意愿的宣传说教吗?如果说历史上人民群众没有说“不”的权利,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发展,这个问题就应该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加以审视。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具有两个方面的权利:一是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接受思想教育的权利;二是拒绝教育的权利,主要是拒绝某些方面的宣传教育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这是一种获得的权利。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讲过:“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导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关于反动阶级和反动分子,人民的国家“也对他们做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做得很用心,很充分……但这是我们对于原来是敌对阶级的人们所强迫地施行的,和我们对于革命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不能相提并论”。[4] 三、不能用抽象的思想自由来否定思想教育的合法性 现代西方有人对国家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的权力和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国家有权力制定和实施法律,并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但没有权力干预人的生活,包括人的思想活动。因而认为以国家的身份和权力来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违法的行径。这个事情怎么看?我们认为,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因为单个的公民在国家面前是弱者,他们往往难以保护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包括思想自由方面的权利。因而对国家所采取的行为,人们有权利提出质疑和审视。由于从历史上看国家的权力往往有膨胀的自发趋向,特别是我们国家封建社会很漫长,人民在封建专制统治面前没有多少自由。因此,限制国家对公民个人生活的干预,对于维护公民权利是有意义的。但是,至于国家是否有对公民进行思想教育的权力或义务,我觉得是另一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国家对公民的思想教育等同于思想干预或思想控制。 我们的看法是:国家当然没有干预公民思想自由的权力,但国家却有对公民进行思想引导的责任。这里关键是要搞清这两者的界限,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两者的界限确实不那么容易划得清。国家在运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思想引导时,有可能越过适当的界限,而成为对人们思想的干预。同样,国家为了避免干预公民思想自由的嫌疑,也有可能放弃思想引导的责任。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在西方国家,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人权意识比较强,思想家们的取向也多在如何防止国家对人们生活的过多干预,而且西方国家没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思想理论上比较强的起核心作用的政党,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多是在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采取放任的态度。这倒不是说西方国家不搞意识形态,而是说他们不搞像我们这样公开的比较集中的思想教育,而且也缺乏像我们这样的条件。他们在搞政治意识形态方面花了很大本钱,但在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方面则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一方面使西方人士可以自我标榜是生活在“自由国度”,另一方面也向世人表明,国家放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引导,尽管在许多情况下避免了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干预,但也在许多情况下带来了相应的消极后果。在西方国家,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好比一个动物生活在自然界中一样,很自由,但也很无奈。似乎社会就是一种自然状态,没有人为这种状态负责,也不必指望这种状态给自己指出正确的人生之路。所以,人们主要是从宗教中,从一些民间组织中,寻找生活的指导。西方国家中传统宗教的影响仍然很大,而且不断出现一些新的宗教或准宗教团体,以及一些民间的成人教育或培训机构,所有这些都在向人们提供价值观上的指导。而且,人们也自发地从各种大众媒体中吸取一些思想的营养。但是,不用说,所有这些思想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它们所能提供的东西是很不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危险的。比如邪教组织,他们也打着信仰的旗号,也向人们提供和灌输一套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但却很可能把人们引向邪路。当自杀事件发生后,或类似的其他事件发生后,国家才开始出面处理,但是悲剧已经发生并无可挽回了。如果事先对人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也许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悲剧。但这似乎又容易侵犯公民的信仰自由。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古代起我们就有注重道德和政治教化的传统,我们党也一直重视宣传和组织群众,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使我们始终认为党和国家负有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责任。党和国家从来没有怀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责任,人民群众也没有怀疑党和国家是否有这种权力。简言之,这是一种共识。对于这样的体制,这样的传统,一些西方人是大摇其头的,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专制。国内也有人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这种教育过时了,成为历史了。本人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认为,不能因为这样的体制和传统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就一下子否定它的价值。我们的传统当然可以反思,正像对西方的传统也可以反思一样。在这种反思中,我们可以客观地把这两种不同的体制和传统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它们的功用。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像我们国家这样以执政党和国家的身份出面,公开地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从根本上说是正当的,是社会有机性的表现,为人类社会及其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领导着国家建设事业,也引导着人们的思想潮流。于是,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情况结束了,国家和人民空前地团结起来,迈开大步向着现代化迅跑。在这个新的国家里,中国人找到了归属感,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喜悦的面貌。20世纪50年代那样的社会风气,那样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历史上可曾有过吗?从没有过,在世界各国中也是不多见的。尽管后来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那么突出了,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党和政府对社会对人民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仍然是我们社会同一性的重要纽带。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一个领导人民去追求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政治核心,有一种主导的价值观,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幸运吗?看一看世界上那些陷入种族矛盾、教派冲突和思想混乱的国家的情形,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当然,任何一种体制和传统都会有它特定的问题。我们这样一种体制和传统,也是如此。我们不必讳言,在一些事情上我们搞得不好,没有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和本质,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比如,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摆正思想政治教育的恰当位置,把它放在不适当的冲击一切的位置上,或者在教育内容上安排不当,在教育方式上选择不当,都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时期,由于思想上犯了“左”的偏向,搞了许多政治运动,把思想教育搞过了头,使人们的思想自由实际上受到限制,使人们感觉到思想压抑和痛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或厌恶。这无疑是一种偏向。这当然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但也提出一种值得重视的一般性的问题,即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在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思想自由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环境中进行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包办代替。 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尊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选择,并不必然导致取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拨乱反正,特别是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自由空间更大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人们在思想方面有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但这并没有取消党和国家对人民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中进行选择的难度增大,也就越来越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样,人们思想进步的追求,思想选择的需要,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支点和生长之点。 以上所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但事实上这一教育首先是面对党员的,它首先是一种党内的教育。面向党员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能有许多方面,我们这里主要讲在思想自由这个方面的不同。这里涉及到信仰自由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思想自由有不同的含义。对普通群众来说,他们有信仰的自由,并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相信马克思主义,也并不一定必须达到某种道德标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5]但对共产党员来说,则不能如此说,如果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道德要求,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共产党员。因此,在党内的教育中应有更严格的要求。当然党员也有一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信仰自由,而是党内民主生活所规定和所要求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的,是在共同遵守党的纪律的前提下,为党章所规定了的自由。在谈论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关系的时候,这一点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思想教育论文:论新时期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一、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 新时期的地理思想教育与以往相比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如何协调人 地关系,以保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一时代背景正好为地理 思想教育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适应时展的潮流,表现出鲜明的时 代特性。 2.全球性 生态环境破坏、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也具有 鲜明的全球性特点。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增强环境意识作为当今地理教育的 最主要内容。许多国家在地理教科书中更加突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并着手进行地理教育的国际合作。例如: 目前正在实施的全球环境教育计划,旨在促进世界各国的青少年都来关心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环境。这项计划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实现,我们只要借助这个网,就可以在计算机屏幕 前获得全球环境状况的信息,也可以把我们自己的观测数据输入计算机,传送到世界各地。我国已加入到全球 环境教育计划之中,准备在每个省会城市选择一所中学作为实施这一计划的基地,藉以向全国的中学生进行环 境教育。 3.现实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华大地百业兴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因此,在结合地 理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时,就要不断更新和增加新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及时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 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此外,还应及时向学生宣传国家经济改革的措施和重大决策,增强爱国意识和时代责任 感。“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总书记一再强 调“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要求把耕地问题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来抓。总之,突出教育内 容现实性特点是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有必要加强。 二、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地理思想教育主要包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等内容,这些都应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在现阶段,为适应地理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应侧重 于以下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 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992年巴西 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思想,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地球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 存需要,而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类—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珍惜和爱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1世纪议程》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广大中学生 作为祖国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 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优势领域,在地理思想教育中贯穿这一战略思想,比其他学科更具优越性。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 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充分利用'97香港回归这一世纪盛事,更加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洗雪中华民族 百年耻辱,振奋民族精神,将来报效祖国。同时,要大力宣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让学生深信,随着香 港和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台湾问题也必将最终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3.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必须走向世界,融入到经济全球 化的大潮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应结合世界 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学,讲清楚由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原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只有实行经济互补 ,才能使各方受益。同样,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间联系,实现自然、人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三、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实施 针对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学生 实施思想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 地理思想教育必须紧扣地理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地理 教学另搞一套,要走出简单、生硬的思想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地理 教材中蕴藏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实施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在讲授高中地理有关可持续 发展问题时,可以珠江三角洲生态农业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实正反对比加以论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桑 基鱼塘发展生态农业,池塘用于养鱼,塘泥用于培植桑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借助这样一个高度集约化的、 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取得农业稳定高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相反,黄土高原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究其原因是人与自然环境之 间不协调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从当地自然特点出发,不能违 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必 须建立起符合当地条件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意义和内容的认识。 2.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外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可以在建立地理园、组织 地理知识竞赛、举办地理墙报、举行地理演讲等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当前,可结合“国际海洋 年”活动,举行“爱我,‘海洋国土’,保卫我神圣海疆”主题报告会等,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也可以结 合每年的“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 通过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中经 受锻炼,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可以进行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当地环境质量以及经济社 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还可以开展诸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如何适应 市场需要求得发展等内容的调研,以加深对市场经济的理解。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民办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本文对在校期间如何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初步总结了本次探讨的成效。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降低再培养成本 0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我国本来就很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失业,尤其是我们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很多民办医院或者单位不愿招聘毕业生而宁愿去医院挖角或者借调资深医生,这也是医学生难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倒数第一位,中医专业排在倒数第二位,虽然这只是一个网上调查,不一定十分可靠,但也说明我们我们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容乐观。据我所知,除了知名度很高的医学院可能就业会比较好,比如北大医学院之类的,其它一般的医学院尤其是民办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率较前者少得多,能留在城市的就更少了。很多都改行了,比如有从事药物、医疗器械销售的,有进入超市当导购的等等。因此,探索要怎么样能在医学生读书期间加大培养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就业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 1.1 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及重复就业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都非常关键,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医学理论知识外,就业知识也必不可少。而模拟训练对医学生后来的医师资格考试及真正的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开始施行毕业前OSCA多站式模拟考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所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均要参加,这些考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护理等多个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模拟训练,毕业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更全面更规范,毕业生整体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就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另外,职业规划训练营包括通过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活动等。 1.2 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志愿参与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三下乡活动、医院内一共等。我校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参与城市或近郊的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同时每年寒假暑假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农村义诊,给农民送医送药,如到永州、望城、攸县等地的偏远乡镇,参与临床实践,这些同学除了实地体验医疗之外,对生活也是一种体验;部分学生参与附属医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义工,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为以后真正参加临床诊疗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一步降低再培养的成本。 1.3 研究职业培训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培训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应聘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建立正确的医护意识,学会调整服务情绪和心态,能够明确医护工作目的,了解医护工作中的自我角色,学习如何从自身出发避免医患冲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了解职业的医护形象,用个人专业的形象为以后的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医护工作中的举止礼仪,举手投足之间显示良好职业素养等等,全方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社会,降低再培训成本。 2 结果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比较2006级学生,我校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如表1。 从表1可知,与2006级毕业生比较,2007级临床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94.67%提高到了97.62%。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而临床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能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这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还不同程度的处于缺医缺药的情况,所以临床专业毕业生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由于我校采取了前面所提的一系列培养措施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获得了单位的肯定,也降低了单位再培养的成本,提高了有效的就业率。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我校的考研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校2007级上线的大概有180余人,而且学校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都有,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就更多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国内外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主动创设就业准备活动,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降低毕业生再培养成本,提高就业竞争力。比如胡昌宝[1]等就曾提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石永昌[2]等提出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开展社团活动。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3]。第二,参与社区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4]。而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5]。所以,不论是国办的医学院校还是民办的医学院校,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医学院校,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都是一个值得考虑并且已经在考虑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在各种培训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逐步走上了正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2007级临床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操作比赛华中赛区获得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当然,对于民办医学院来说,由于其具体的情况,可能这些做的还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更好的为毕业生服务。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提高成考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最近几年社区医学专业已经禁招,而原有毕业生为了提高自身学历,都报考成人高考大专、本科。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执业考试)并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医士.笔者认为,面对研究生、本专科生如林的全国执业考试的成考毕业生的考试压力可想而知,对此当他们无力对抗时选择的就是放弃与自甘落后。那么提高成考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令他们燃起学习的热忱、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是我们中职教师提高自我生存机制与教育学生责无旁贷的义务。在此过程中我采取:让他们1.燃起希望2.授之以渔2.1加强构建与实施实践技能考核模式2.2提高教学艺术1).探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2)、形象、牵连解决难点、重点3)提高记忆效率3.狠抓考前复习 从容自信应考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最近几年社区医学专业已经禁招,而原有毕业生为了提高自身学历,都报考成人高考大专、本科。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全国统一的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执业考试)并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医士.笔者认为,面对研究生、本专科生如林的全国执业考试的成考毕业生的考试压力可想而知,对此当他们无力对抗时选择的就是放弃与自甘落后。那么提高成考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令他们燃起学习的热忱、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是我们中职教师提高自我生存机制与教育学生责无旁贷的义务。笔者在临床诊断学与内科学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希望能与各专业中职教师共勉。 1燃起希望 从我接手临床诊断学或内科学教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进行士气鼓舞:我们是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一技在手行天下,我们未来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某些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更受社会欢迎,如果我们自强还会达到或超过本科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与能力,一切皆有可能,因为现在是能力的时代。然而,要入门要有敲门砖--临床执业医师证,如何获得?老师会授予你们应试能力。 2授之以渔 除了让他们看到希望,我们还要授予他们应试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授予并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2.1加强构建与实施实践技能考核模式 加强构建与实施实践技能考核模式,是提高成考毕业生执业资格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的中心环节.为此,在诊断学、内科学教学中,我以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为导向,构建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模式,即2次多站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模式:第一次为初步诊断学实践技能多站考核,第二次为整合了临床各科实践技能的诊断学实践技能多站考核.在授课过程中我把每个部分在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中可能的考试方式讲授给学生,这项要求授课教师充分把历年考试内容充分备课,从多角度变换方式,把多种可能性都传授给学生。同时,实验课让学生们以此为导向,多加练习,孰能生巧,教师示范,并按照实践技能规范要求校对学生的操作。在内科教学中,我在讲授每个疾病时都把它编成几个案例后,让学生概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原则,这样在病例分析环节同学就不会生疏,而是处理的游刃有余,即使考试抽到少见的疾病不至于"颗粒无收".同时我会把每个疾病的主诉概括出来,同时运用诊断学的病史采集方式套练每个疾病。期末考试我把实践算为考试部分,并占有30%比例,让学生以执业资格实践技能的考试方式抽提,并在规定时间内答题,这样学生从内容到方式都不会陌生,考前再加强化即可。 2.2提高教学艺术 2.2.1探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诊断学是应用临床思维方法了解个体健康状况的一门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能力。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启发式教学可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笔者现就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介绍如下。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如案例+提问启发在诊断学教学中,以案例导入或总结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临床疾病比较感兴趣,尤其关心自己与家人的健康,笔者上课开始时先让学生介绍自身或家人出现某些症状时的表现,再给学生阅读一例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病例,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明确上课目的;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分析病例并完成思考题,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提供咳嗽、咳痰病人的典型病例,请学生找出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病人怎么了?出现了什么情况?”学生根据病例很容易判断该病人发生了。教师继续提问:“该病人都有哪些因素可出现该现象,如何鉴别?最后考虑患何病? 学生会根据病人情况学会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 2.2.2形象、牵连解决难点、重点: 诊断学心脏杂音与震颤的产生机理是医学的难点、重点,血管中血液正常是层流,由层流变成涡流即会产生杂音或震颤。我们可以联想河流,由狭窄通道进入大河流、有异常漂浮物、水流加速、异常漂浮物都会改变水流方向形成旋涡,也就会产生杂音或震颤。呼吸系统呼吸音的特点复杂、难记:肺泡呼吸音吸气相长呼气相短支气管呼吸音吸气相短而呼气相长,前者我那个气球,吸气相相当于气球充气过程,呼气相相当于放气过程;后者我让每一个学生同我连续做呼吸动作,分为吸气长呼气短与吸气短与呼气长两种情况,哪一种舒服那一种就是正常的,显而易见是后者。 2.2.3提高记忆效率: 联想记忆法: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的活动。根据事物间的接近性、相似性、对立性进行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以达到记忆的目的。在内科学学教学中,常会碰到一些检查项目的正常值等,教师强调学生应熟记。学生通常的做法是立即做好标记,准备课后背诵以应付考试。但面对记忆压力过大的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如何减少记忆强度、增强记忆效果是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引导一下,启发学生展开各种联想,记忆效率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如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起决定作用的免疫学检查血清C38周内恢复,这里有敏感数字3-8,可产生这样的联想:女士过三八节当日享受特权,购物可以享受特价优惠,单位可放假半天,在家可以不劳动,休息,可三八节过后一切恢复正常。在内科学教学中,支气管哮喘亦是难点,笔者讲授支气管舒张药时用到:沙(沙丁胺醇)溢(异丙托溴铵)吃鹌鹑(胺醇)喝茶(氨茶碱)水。呼吸系统疾病鉴别痰的特点举足轻重,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痰易拉成丝,我会让学生联想珍珠项链由丝线上穿上白色珠子即成。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引导尝试,结果提问时得到的是全班学生整齐而正确的回答。 3狠抓考前复习 从容自信应考 考前复习效率直接影响考试结果,我从带成考临床医学专业诊断或内科学课始,就让学生从往届考生借或自备历年精题,我讲课同时让他们做单元,学期末做综合,实习时见到病再做,不懂及时问,以上两种情况最重要是把知识点弄懂大约有80%已记住,考试这年就是强化,毫不夸张的说,凡智力没问题者几乎都会过。但如何让学生信任你遵循你的意愿走,那么,老师要施展你的人格与教学魅力,因亲其人而遵其言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2006年--2011年对我校近400名成考临床医学专业同学就如何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探索与实践,他们的执业医师通过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本人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在中职教师幸福指数下降的今天,我自身的幸福指数有了提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的探索 [摘要]我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实习生以撰写毕业病历为主线,以临床实践为突破口,力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因此,毕业病历在整个本科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 毕业病历 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特长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它分为论文准备、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三个阶段,具体包括查阅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提纲、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几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有团结协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大量的精品课程不断涌现的同时,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结构体系和完成模式上基本沿用以往的民族院校的模式,故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因素: 我院有计划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00余人,扩招后的招生对象虽然面向全国,但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为回、藏、蒙、满、东乡、裕古、土族、维吾尔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习惯、生活习惯的特点、使它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实践能力方面,甚至语言方面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在大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保证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在做毕业论文时,许多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基本实践技能、独立思维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能力偏低或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由于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临时抱佛脚,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2.教师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我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加之教师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等任务,势必造成指导教师短期内教学工作量的洪峰,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题大做,研究内容雷同的现象,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仍不够认真,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尽管院校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由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等,但由于毕业论文时间过于集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放开选题外,还表现在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构思。这种指导方法是理论教学中的以教师中心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不敢独自涉猎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原因[1-2]。 3.其他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一些实验室的场地和设施明显不到位,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和质量。 最近几年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对毕业论文造成不小的冲击。据调查,有些班级考研人数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重合,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有些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3-4]。 二、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探索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达到培养我院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工作,学生应掌握检索文献、撰写综述、课题设计、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的基本程序与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毕业病历,其基本内容按顺序包括《任务书》《指导教师评阅书》《诚信声明》《毕业病历正文》《评阅教师评阅书》《答辩书》; 1.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质量,根据我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病历工作管理暂行相关要求》; 2.为了使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运行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常规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毕业病历流程图》; 3.依据选题指南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完成《任务书》的填写: 同学们可在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同时参考我院提供的“选题指南”确定毕业病历题目,毕业病历的选题一般从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出发,满足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需经指导教师认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实践方案,收集临床病例,进行毕业病历的撰写准备工作。 4.指导教师完成《指导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病历进展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调整,以确保毕业病历的质量,毕业病历完成后,指导教师或指导医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病历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初稿评语,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提出评分意见,然后指导教师毕业病历应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修改和总结工作。 5.学生认真撰写《毕业病历正文》: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疾病进行系统问诊、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诊疗计划等,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撰写,在上述基本程序与方法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同时学生应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病历,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学生要签署诚信声明,文责自负。 6.评阅教师完成《评阅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答辩委员会指派具有资格的教师评阅学生的毕业病历,评阅教师依据“毕业病历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全面、严密”,同时评阅教师依据“评阅教师评阅书”基本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学术水平和撰写质量如何,文字表达、专业术语及综合分析的水平。 7.答辩委员会完成对该毕业病历的答辩程序: 在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之下,成立答辩委员会,同时要组成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照专业分为内科组、外科组、儿科组和妇产科组,每组有3-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和1名答辩秘书组成。毕业病历答辩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他教师、学生均可自愿出席。答辩程序主要包括:学生陈述答辩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答辩秘书负责记录答辩小组评定等级答辩小组组长作简短的答辩评价,上述答辩的主要过程原则上应在30分钟内完成,通过答辩以观察和掌握学生对答辩委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诸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临床医学毕业论文的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病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的撰写,在病历书写、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临床病例、改善医患沟通、制定实践方案、增加对该疾病的见解及认识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因此做好毕业病历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临床工作作风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对全面提高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士学位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毕业病历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甘肃兰州)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考核的实践与探讨 摘要:医学生毕业考核是对医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改进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我院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OSCE) 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考核,遵循了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 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 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达到了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目标。 关键字:医学影像技术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法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和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的新专业。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在内容、项目上各有千秋,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往传统的理论笔试存在很多弊端, 这种考试重知识轻能力,只能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检查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Harden 博士倡导,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应用[ 2] 。近年来,国内有部分医学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来评价医学生或护理专业学生综合应用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能力[3,4]。自2010年开始, 我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综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我院2010~ 2014 届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分别为2010 届48人;2011届30人;2012 届33人;2013届21人;2014 届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龄21~ 24岁,平均( 22±0.8) 岁。所有学生都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取得合格的实习成绩,同时取得参加毕业考核资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综合笔试(时间120min)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采用100 分制,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两部分。 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5 门主干基础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x线摄影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选做1 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 第二部分:临床实践考核 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 周进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按60%纳入毕业考核成绩。 第一站: X线片阅片( 时间10 min, 占30分):考试采用笔试,利用交互式阅片系统提供十个选择题,内容为x线诊断病例,每个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临床表现,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要求学生选择最可能的诊断。 第二站:CT、MR片阅片( 时间25 min, 占40分):考试采用现场胶片阅片,考生根据胶片所见书写诊断报告,提出可能诊断。 第三站:x线摄影体位摆放(时间5 min, 占30分):选择难易度相差不大的临床常用X线摄影操作40题 ,采用抽签制,每人抽选1 题。两人一组,互为模拟病人,要求考生边摆放体位边讲解,考官在考生进行操作时或操作后,提出相关问题。 2.2组织实施 每一站考核题目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人员命题,实行考教分离。考官由各教研室选派,要求为讲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我院教学部负责审核。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第一站统一进行,第二、三站由学生抽选题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为主考官。学生则由教务干事及班干部组织,按抽签顺序参加考核。 2.3 成绩评定 临床技能学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师当场给予打分。 X线片阅片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CT、MR片阅片满分为40 分,24分以上为合格;x线摄影体位摆放满分30分,18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分数低于相应合格线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补实习1~2 周后再行补考。第二次补考不通过者不予以毕业。每站考核成绩之和便是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最终考核得分。 3 讨论 3.1促进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经过连续五年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习中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3.2以“考”促“教” 通过分站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如我们充分利用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加强对见习、实习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能力;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说明我们的理论教学还有待加强。 3.3 解决“一元化”的问题,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毕业成绩的做法,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医学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做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应付考试,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技能操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过对多站式考核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们将会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医学影像学专业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将教学目的与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径及考核原则等要素形成有机的组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操作性强的结构系统。使其既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要求,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影像技术多站式考核模式。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学专业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目的:探索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专业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与发展,创新一种适合学生的毕业考试的模式。方法:以护理学院两届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生(共181名)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护理技能操作、护理病历书写与答辩、临床理论综合等护理项目进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重点评估学生的评估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及护理操作能力,考核成绩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学生及教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类与统计。结果: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0.2分,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临床判断能力相对较弱,需重点加强培养和练习。结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对培养和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很有意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护理;临床综合素质;毕业考核 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会公布了“高等护理专业教育标准”,在标准中规定了护理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临床能力[1]。此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方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临床技能能力部分尤显重要。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后,如何考核我们培养的护理本科生是否达到了上述要求,我们的教学改革效果如何?这些成了我们现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1975年由英国人R.Harden等提出的,作为临床能力客观评价的方法,其优势明显,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多个学科中运用。尤其在评价护理学本科学生的临床理论与护理技能操作水平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护理学本科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中实行OSCE考核,旨在构建护理毕业考核方案,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要求,重点强调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护理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参加OSCE考试的学生为护理学院2011、2012届本科毕业生(含专科起点本科)共182名,均已完成为期10个月的临床实习。 (二)方法 (1)站点设计 OSCE考站设置:护理技能(全体毕业生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进行第一次抽签,每60人一组,共分为三组,分别参加口腔护理、静脉输液、拔火罐三项操作。再到相应科室进行第二次抽签,根据抽签要求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护理病历答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书写1份完整的护理病历并确定指导教师,返校后进行病历修改及完成病例答辩);临床理论综合考试(主要是内、外、妇、儿科护理理论综合考试),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反映出临床工作的流程。 (2)实施办法 ①考场设定。技能操作考场定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医院成立考评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担任,成员均为各科护士长。护理病历答辩及临床理论综合考试考场定在甘肃中医学院护理学院,由分管教学的护理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均为护理学院各教研室教师。 ②教师及学生的培训。在考核前,需进行教师培训、护理病历的规范格式及临床技能考核培训。通过对考试流程的模拟演示使培训教师熟悉考核过程及要求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完善调整考核方案。 ③实施考核方案。每个考场设立1个候考室及上述的独立站点,要求房间独立,标志明确,每站安排2~3名考官,考试具体要求:a.护理学院统一制定各站评分标准及标准答案;b.技能操作时学生随机抽签决定考核的顺序,抽签决定考核的科室,再到相应科室进行第二次抽签,根据抽签要求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病历答辩及临床理论综合考试则按学生学号进行。c.每站考官根据标准答案、学生表现及考核标准在现场打分并写明扣分原因。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各站点成绩及总成绩。统计182名学生总成绩全部合格,成绩在69.0~89.0分,平均成绩为80.2分,其中80分以上者共有118名,占65%,见表1。 2.调查问卷统计考核结束后针对以OSCE考核取代传统模式毕业考核的认同情况,对182名学生及28名考核教师进行问卷调查,100%发放并回收问卷。见表2。 三、讨论 (一)客观结构化考核作为毕业考核的优势 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培养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既往的护理毕业生毕业考核过分依赖理论,从而忽略对临床实际能力的客观评价。而OSCE是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能力评估的方法[2]。OSCE为学生搭建一座从学校过渡到临床的桥梁,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激发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的融合与应用,锻炼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更快地了解和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多站点毕业操作考核采用OSCE的方法,改变了以往毕业生理论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通过设置不同的考站,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突出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考核,从考核过程、结果和调查反馈可以看出,学生获益良多,能全面反映其良好的护理能力,临床教师对本次考核的反响非常热烈,认为OSCE考核可以很好地评价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应持续推广运用。 (二)OSCE今后研究探讨的方向 护理教育者研究OSCE的目的不仅是要建立一个客观评价护理专业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OSCE考试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探索一条培养护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3]。在实践教学中,以简化的OSCE模式作为教学方法训练护生的临床思维、沟通、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考试中借助OSCE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检验教学效果,并及时把各考站发现的问题反馈作用于学生的持续教育中,使之形成一个“教学-评价-反馈-改进-评价”的循环。这种以OSCE思想精髓为指导的教学、考核一体化模式,应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在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实习中的探索 摘要:由于办学历史较短,本科临床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尚不成熟。为了使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改变医学和药学实习分割进行的现状,将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加强毕业实习的安排与管理,提高实习效率。本文参考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设计了一套切合实际的临床药学本科毕业实习模式。 关键词: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药学专业;毕业实习 临床药学是药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临床药师制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迫切要求,为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1]。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融药学与医学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将来能够胜任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不良反应监控、药物评价(新药评价及药品再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胜任本领域的实际工作,以便毕业后能尽量缩短职业适应期,尽快上岗。 有人调查了临床药师对现有临床药学教育体系的建议。结果显示,如果将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被调查的临床药师们的排序分别为:临床科室轮转实习、药学类课程、医学类课程、临床药学专业课程和人文基础类课程。可见,临床药师普遍认为临床科室轮转实习对其工作最为重要。临床科室轮转实习主要在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因此,如何安排毕业实习,成为重中之重。 一、 目前毕业实习安排的主要缺陷 由于临床药学教育起步较晚,很多人认为临床药学专业培养就是“临床医学”+“药学”,表现在毕业实习安排就是,大多由实习医院主导,分临床医学和药学二阶段进行。临床医学实习阶段由临床医生负责,纳入一般的临床教学,很多带教医生对临床药师的重要性、特殊性认识不清,不了解培养重点,甚至敷衍了事,不重视药学生的临床实习,学生反映收获较少。而到了药学实习阶段,又分为调剂部门和临床药学部门二大块,各单位又重新制定自己的实习安排,与临床阶段实习几乎脱节,又有重叠内容,造成宝贵的实习时间被大量浪费,且学生无法充分了解临床相关工作,这对本专业学生开展未来的临床药学工作相当不利,实习完成后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并无实质性帮助,走上岗位后要重头来过[2,3]。这种简单加合的体系必须改变,需要整合资源,侧重于药物的临床应用,毕业生应该做到“懂医精药”。另外,对临床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质量的考核最终仍为毕业论文,实习过程的考核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一个与专业学位类似的专业,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将来的执业能力,所以分阶段量化考核实习效果非常有必要。 二、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 2006年1月,国家卫计委首批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正式启动。经过10年的努力,各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已经培养了大批临床药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医疗卫生机构临床药学部门的骨干。践证明,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临床药师培养途径。我国临床药师培训分为通科培训与专科培训二个阶段进行,各为期六个月。通科培训主要是提供药学服务基本技能的培训,完成通科培训后,应在审核处方、用药医嘱以及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和慢病药物治疗管理方面具备基本药学服务能力。专科培训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为已经完成通科培训的临床药师提供不同专科领域药学服务技能的培训。每一阶段的培训都制订有详细的大纲及配套的培训登记手册,对需要完成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训练及量化的考核都要逐一按规定填报,考核通过后方可获得规培证书[4-5]。 三、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在毕业实习中的应用 2015年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实习由药学部门实习和临床实习两部分组成。实习时间不少于42周。其中药学部门实习部分时间不少于12周,带教药师每人指导学生数不超过3人。临床实习部分时间不少于30周。临床实习选择3个及以上国家卫计委认定的临床药师培训专业(优先选择抗菌药物专业、呼吸内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内分泌专业等),每个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6周。标准对对实习基地的床位数、病种数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临床药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运行十年来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切合临床需求。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与规培药师的起点不同等原因,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不等同于药师规培,毕业实习不可能完全照搬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如规培药师因为有医疗机构工作年限的要求,不用再进行药学技能的培训,而临床药学的学生并没有太多实战经历,必须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另外,办学标准并未对实习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而规培大纲中则有详尽要求。因此,如果我们能借鉴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尽量模拟临床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提供有力支撑,能够做到课堂和职场“无缝对接”,大大提升就业竞争力。毕业实习是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拟参照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建立新的毕业实习模式:由学院组织专家按照《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制定实习内容,将学校教师和药师、医师组织在一起,由药理学教师、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组成数个带教小组,把实习生分为2―3人/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药理学教师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等,药师和医师负责有机地整合安排实习工作。毕业实习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培训1周,主要是熟悉实习整体流程、内容以及方式,并学习相关的理论内容;第二阶段约10周,在药学(含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临床微生物检验等部门工作,熟悉各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三阶段约30周,以系统疾病为导向,轮转学习。选取我校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较好的科室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外科和肾内科等分模块进行毕业实习,每个科室5―6周,进行理论学习、分组讨论、药历分析等,在每一模块轮转学习后,要按照实习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站的学习。各小组之间按照预先设置的时间安排表有序轮转。 四、结语 与以往医学和药学分段实习、互不关联不同,参照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校院协同”,将临床医学和药学知识与技能培训融合在一起,构建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临床药学专业实习体系,充分利用实习时间,实行分阶段量化考核,让毕业生能够基本掌握临床药学工作者所需的各种技能,并大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的效率和质量,缩短学生职业适应期。要严格、规范地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使之达到临床药师执业的基本要求,必须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培养措施。我们初步制定的这一实习模式,切合药学服务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可对我国临床药学专业教育的毕业实习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课题组连续两年对某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跟踪调研。此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外语水平等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分析 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随之成为对高校办学质量最为严峻的考验。从另一个角度讲,毕业生调研本身就是教育评价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教育评价又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整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毕业生质量调研是学校教育质量判断的终极尺度,它不仅可以检验毕业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质量要求,又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需求、质量等的要求,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服务提升提供方向和指导。因此,为了客观反应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及时发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专业设置、教学方面和学生管理以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课题组连续两年对某省市、县两级医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开展了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研工作。此次调查研究,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讯和大量的意见建议,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完善和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毕业生跟踪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首先成立了调研小组,负责相关各项工作的推进。调研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两份调研量表,分别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的具体内容见表1和表2。 2调研结果综述 2.1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统计本次调研从用人单位收集到的问卷共192份,分别来自市、县两级医院。以下是对本次调研反馈情况进行的汇总分析。 2.2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统计(见表2)从毕业生处回收的调研问卷共197份,同样来自市、县两级医院。 3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1对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的分析 图1为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生成的柱状图,根据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来说好评占大多数,其中对于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最高“,好”评率为75%,其次分别是吃苦耐劳精神、合作意识、工作态度、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几项,好评率均在60%以上。有3个项目: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外语水平好评率低,仅为30%左右,其中“外语水平”一项好评率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在调研的15个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都是获得好评的,说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总体是认可的。但是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好评率较高的几个项目认可程度基本都在50%-80%之间,没有达到90%-100%区间范围内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本专业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两项好评率均较低。提示今后的专业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上有待重视和加强。 3.2对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图2所示,毕业生个人跟踪调研问卷主要是对学校和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毕业生评价较高的项目有基础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8%;专业课教育质量,好评率为63%。评价较低的项目为:外语教学,好评率仅为28%;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好评率为35%。 4调研结果的启示 4.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获得了两级医院的一致认可。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强。例如市、县两级医院都反映出在外语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有些医院提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应与时俱进,多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科前沿动向。此外,还应加强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加强与实习医院间的沟通。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提示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同时还应该给予学生严格的要求。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应该有目的性的将临床实际内容渗人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在临床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决临床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再让他们早日接触患者,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4.2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各环节普遍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基础课教育质量和专业课教育质量,专业设置合理,教学管理严谨有序。学校教学方面条件较好,但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在调研的各项标准中,有两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外语教学,二是科学研究与方法指导,这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说明本专业在这两个环节上确实应着力加强。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质量情况,我们将根据此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来找准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为加快专业建设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依据。 作者:杜媛 刘浪 袁占国 徐玉玉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我国本来就很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失业,尤其是我们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很多民办医院或者单位不愿招聘毕业生而宁愿去医院挖角或者借调资深医生,这也是医学生难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倒数第一位,中医专业排在倒数第二位,虽然这只是一个网上调查,不一定十分可靠,但也说明我们我们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容乐观。据我所知,除了知名度很高的医学院可能就业会比较好,比如北大医学院之类的,其它一般的医学院尤其是民办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率较前者少得多,能留在城市的就更少了。很多都改行了,比如有从事药物、医疗器械销售的,有进入超市当导购的等等。因此,探索要怎么样能在医学生读书期间加大培养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就业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 1.1 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及重复就业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都非常关键,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医学理论知识外,就业知识也必不可少。而模拟训练对医学生后来的医师资格考试及真正的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开始施行毕业前osca多站式模拟考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所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均要参加,这些考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护理等多个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模拟训练,毕业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更全面更规范,毕业生整体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就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另外,职业规划训练营包括通过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活动等。 1.2 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志愿参与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三下乡活动、医院内一共等。我校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参与城市或近郊的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同时每年寒假暑假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农村义诊,给农民送医送药,如到永州、望城、攸县等地的偏远乡镇,参与临床实践,这些同学除了实地体验医疗之外,对生活也是一种体验;部分学生参与附属医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义工,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为以后真正参加临床诊疗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一步降低再培养的成本。 1.3 研究职业培训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培训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应聘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建立正确的医护意识,学会调整服务情绪和心态,能够明确医护工作目的,了解医护工作中的自我角色,学习如何从自身出发避免医患冲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了解职业的医护形象,用个人专业的形象为以后的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医护工作中的举止礼仪,举手投足之间显示良好职业素养等等,全方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社会,降低再培训成本。 2 结果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比较2006级学生,我校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如表1。 从表1可知,与2006级毕业生比较,2007级临床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94.67%提高到了97.62%。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而临床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能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这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还不同程度的处于缺医缺药的情况,所以临床专业毕业生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由于我校采取了前面所提的一系列培养措施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获得了单位的肯定,也降低了单位再培养的成本,提高了有效的就业率。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我校的考研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校2007级上线的大概有180余人,而且学校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都有,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就更多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国内外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主动创设就业准备活动,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学生进行职 业生涯规划等,降低毕业生再培养成本,提高就业竞争力。比如胡昌宝[1]等就曾提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石永昌[2]等提出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开展社团活动。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3]。第二,参与社区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4]。而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5]。所以,不论是国办的医学院校还是民办的医学院校,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医学院校,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都是一个值得考虑并且已经在考虑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在各种培训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逐步走上了正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2007级临床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操作比赛华中赛区获得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当然,对于民办医学院来说,由于其具体的情况,可能这些做的还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更好的为毕业生服务。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 教学目标 引入 论文摘要: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使音乐教学发生了变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流行音乐作品必须有利于青少年发展、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 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相比较而言,流行音乐更重视个体性、时代性、通俗性,这些特征恰恰符合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张扬、好奇的性格特征。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怎么都“抵挡不住”流行音乐。与其一味压制、贬抑,倒不如进行细致科学的研究,引导学生“扬弃”式接受,从理念和形式规律上认识流行音乐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 一、流行音乐的教学目标 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不完全等同于传统音乐教学的目标,除了音乐教育的共性要求之外,应该有它自己的特殊目标。对于流行音乐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开展流行音乐教学,首先应当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为首要出发点,提高学生热爱音乐,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最终实现他们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人格,成为具有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渗入和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因此,流行音乐教学还应当通过了解流行音乐的历史、发展现状音乐特征及其文化特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及其社会性,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和不同文化的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优秀流行音乐作品的学习,体会作品中富含的情感教育内容,触动他们的情感中枢;流行音乐的创作背景大多贴近生活,因而更能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更加合理、有效地价值观体系。流行音乐之所以广受学生的喜爱,除了旋律、音响效果等外在特点之外,其内在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宣泄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方面。正如崔健本人所言:“宣泄乃是人的一种自然需要,正如吃饭一样。所有的宣泄都只是象征,是一种暂时疏导。它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宣泄仍是必需的,它可以使积水流出去,而不至酿成灾难”。 3.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正确把握。笔者认为,应把握三个方面:直接目标、发展性目标、可持续性目标。以歌曲《唱脸谱》为例,这是一首带有京韵味的流行歌曲,教学的直接目标应当是让学生用正确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了解京剧的脸谱知识。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应把它规定在歌曲演唱形式的创新上,老师通过一定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演绎的二次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能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持续性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激发对“国粹”一京剧的热爱之情。把培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持续性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流行音乐的学习更应抓住这一点。 二、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题材广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大部分学生对于辨别流行音乐的优劣,是有难度的。因此,对作品进行认真的筛选工作,选择合适的作品是音乐教师上好流行音乐课的首要任务,基础之基础;对流行音乐的选择,必须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动听、富有内涵的作品。如《中国人》、《同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蜗牛》等。对于哪些思想不健康的流行音乐,音乐老师应当明确态度,坚决拒之音乐课堂之外。例如,《那一夜》、《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马桶》、《爱的初体验》等。那么,什么样的流行音乐可以引入课堂呢? 此外,还应注重所选作品的音乐性和风格多样性,挑选的标准应该是“思想性与音乐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和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特点,可以从旋律、音响、色彩、和声、风格等多方面来衡量所要挑选作品的音乐性,同时更应展现流行音乐风格多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如何引入流行音乐 这里讲的引入形式和单纯的课堂导入新课是不同的,就其本质来说更具艺术性和内涵。简单说就是老师在推荐一曲流行音乐之前,应当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挖掘它的内涵,让学生有兴趣的同时,也能有目的去学习。也可以说是具体的教学方式,下面列举几种。 1.从流行音乐的创作背景引入。每一个优秀音乐作品都有自身的背景,流行音乐也不例外。大多数优秀的流行音乐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例如:《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以发生在一个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而失去生命的女孩身上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同时作品也反映了提倡环保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注重流行音乐与其创作背景的结合,不失为一个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以及对作品认识的极佳形式。 2.从不同音乐体裁的交融点引入。一些流行歌曲由于吸收了民间音乐中戏曲、民歌的音乐元素,增添了几分中国传统音乐的色彩同样也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例如:《阿姐鼓》、腾格尔的《蒙古人》、李娜的《青藏高原》等。这些歌曲虽然不同于传统的民族音乐,但也不乏民族的韵味。在课堂上引入这一类型的音乐,不仅能够拉近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距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主动地去研究音乐的内涵和相关文化联系的本质。 3.从流行音乐的特点和优势引入。流行音乐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其它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例如,节奏教学中,恰当利用流行于欧美的说唱音乐,其节奏清晰明了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创作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流行音乐流行歌曲曲调的简易,词的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及演唱的口语化自然化等特点,让学生尝试音乐创作。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是非常有益的。 4.从组织音乐课外活动引入。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聆听的流行音乐在课间和课外活动播放,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学生在课外培养了良好的兴趣和聆听音乐的习惯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使音乐课也轻松许多。同时,可在学校举办流行歌曲卡拉OK比赛,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训练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也可以举办“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知识问答”竞赛活动,这样可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 四、引入流行音乐要适度 1.在质量上有适度。不同的流行音乐作品在质量上有高低之分,甚至同一个流行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也有优劣之别。例如网络上曾经十分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单从歌曲的旋律上看,确实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但是从歌词上看难免有低俗,过于直白的缺陷,难登大雅之堂。 2.在数量上要适度。流行音乐毕竟是浩瀚的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音乐课上流行音乐的引入要适量。既不能拒流行音乐于千里之外,也不能让流行音乐替代民族传统音乐和世界古典音乐,让流行歌曲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泛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一节课的主题思想,使当地选择相关的流行音乐参与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理所应当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学生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与不可忽视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为培养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全面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结合时代谈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 【摘 要】在现今的高职教育当中,音乐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在多年从事音乐教学的的基础上,总结了流行音乐的总的发展脉络,四个时期:20-40年代、40-70年代、80-20世纪末、21世纪至今。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脉络 生活中需要有音乐来陪伴,而音乐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调剂品,以及人们寄托思想感情的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众多的音乐种类当中,流行音乐当之无愧的起到了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音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采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等。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一、20-40年代。在我眼里看来,中国的流行音乐,真正能称之为自己的流行音乐的时代,并不是明星云集的现在,也不再纸罪金迷的的台湾,香港。而是在20-40年代的上海。而在这一时期,很多的音乐由于受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影响,都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虽然音乐的流行程度远远超过任何现在流行音乐的流行程度,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流行,已经不是出于音乐本身的内涵,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需要了。当然,这个时期的音乐流派众多,歌曲层出不穷。难以一一尽述,但是,有几个人,还是应当提提的。音乐家陈歌辛在三十年代被人誉为音乐才子,四十年代被人赞为歌仙,陈歌辛一生创作歌曲近200 首,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夜来香》、《恭喜,恭喜》、《夜上海》等歌曲,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加上电影明星的身份和曲折凄凉的身世,因此深受大众的青睐与关注。这些人无论在何时,都会是站在中国流行音乐,流行文艺的纪念碑的顶端的。他们的音乐,无论在何时,都会有人记忆和传唱着,这些,都是中国流行音乐典藏中,最为重要的珍品 二、40-7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是完全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开来的。四十年代,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一个黑暗而又漫长的缓发展时期,因此音乐受其影响,也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而五十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这个时代的一切都成为我们父辈脑海里抹不去的印记。那时,雄壮激昂的进行曲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纯净的音符也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这时期流行的歌曲绝少儿女情怀,多是抒发对祖国、领袖、英雄、生活的热爱。与此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像《我的祖国》、 《歌唱祖国》、《浏阳河》、《英雄赞歌》、《敖包相会》等等。六十年代,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经过这个不同寻常的10年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年代难以言说,这一期间的歌曲多数都是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流行的歌曲有《社会主义好》、《的话儿记心上》、《唱支山歌给党听》、《大海航行靠舵手》等。1970-1980年,70年代是中国人追求幸福征程的最后的黑夜,许多美丽的幻影划过这夜色,映照着人们,被人们纪念和珍藏。70年代涌动着物质和精神的渴望,这是中国非凡变化的前夜,一个多世纪以来沉郁的辛酸代价,终将有所获得。70年代初期,歌曲的创作已稍有转机,抒情歌曲的创作受到欢迎,题材和手法也见多样。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 1976年,冬天过后醒来的是一个红彤彤的年代。施光南心中流淌出欢快的《祝酒歌》旋律,堪称为亿万人民倾情的胜利之歌;而抒情歌曲迎来了一个伟大的复兴??这是历史变化、进步的 个折射,从该角度看,这场复兴的确是伟大的。它的力量足可融化十年的坚冰,吹散徘徊不去的乌云。《太阳岛上》、《妹妹找哥泪花流》、《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开始响彻神州。尤其是李谷一,她运用了“气声”演唱,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但也更加加强了它的吸引力与震撼力。 三、80-20世纪末。1980-1989是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最为动荡也最为繁荣的1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卡式录音机和电影、电视、广播的普及,港台流行歌曲得天独厚地闯入千家万户,不容分说地叩击人们的耳膜,强烈地刺激了音乐界乃至整个社会,也带来内地通俗抒情歌曲创作的勃兴。重新起步的流行音乐,经历了跟随港台流行歌曲的走向而变化到以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必然过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小草》、《我爱你,塞北的雪》、《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作品。伴随着改革开发的步伐,邓丽君美妙的爱情歌曲也像春风一样吹进了祖国大陆。那甜甜的、柔美的歌声代替了《红灯记》这样的样板戏、《红太阳颂》这样的革命歌曲,甜蜜的感动,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80年代中期郭峰以《让世界充满爱》等作品将艺术触角伸向人生、社会、历史,敞开心扉,提示人性,内涵丰富,从而使流行音乐得到广泛、真正的认同,并被得到官方正式命名“通俗歌曲”。接着崔健、徐沛东、苏越等,以《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作品,把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单调置入摇滚性音乐的整体构思中,以民族传统音乐的神韵为流行歌曲注入新的活力,欣起的“西北风”席卷80年代末的歌坛,很快就在听众中引起共鸣。像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毛阿敏的《思念》、韦唯的《爱的奉献》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歌曲。80年代的流行音乐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和争执后,“通俗唱法”与民族、美声唱法形成鼎足之势,被列入声乐艺术之“正册”,流行音乐在理论和舆论面前终于获得了一席之地,其价值得到认可。九十年代是中国飞速发展、开放的年代,港台、国外的音乐开始涌入,内地的流行音乐也趋于成熟。流行音乐的发展到了一个小高潮,这时候的音乐不再只是音乐的表达,而带上了很强的感情色彩和社会意识,这是音乐的又一进步。 四、21世纪至今。21世纪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中深化,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网络歌曲的兴起,选秀节目的涌现,如“超女”、“快女”,大力推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音乐所独有的特质。在老歌新唱成为一中趋势时,自然是人们怀旧情绪和追求前卫的价值取向的结合,在不断将音乐改革推新的过程中我们会停下脚步,从过去的经典中去汲取养料,去扬弃,去保留一份纯真,同时还在不断加入新鲜的元素,还在不断进步着。这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至少历史不会脱节,传统不会流失,经典在复新中永存。老歌新唱,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回归经典的需要,传承经典的需要。 流行音乐的曲风与内涵,从开始的单一与羞涩,到后来的多元蓬勃发展,再到后来带上强烈情感和社会意识的歌曲,到现在的老歌新唱,她走过的路在我们心中的印记从不曾磨灭。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西方流行音乐的艺术哲学 音乐艺术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有着自己特殊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其通过艺术家所创造的音乐作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成为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属于美学范畴,指的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风格,它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潮流中出现,是一种在民间广受大众欢迎并且具有城市商业化性质的通俗音乐形式。流行音乐在本质上,流行音乐绝对追求人生的真实,并带有一些浪漫主义的装饰和超现实无政府主义的英雄霸气,给人们强烈的震撼、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在20世纪,西方流行音乐对旋律、节奏、和声和乐器学的新形式试验,反映出了新能源形式和各种新机械发明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力影响。在音乐领域,20世纪的录音棚制作是流行音乐工业的基础,它往往与音像业、各种传媒连成一体,改变了传统的音乐厅方式,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电脑系统的介入,又产生了人机互动的虚拟真实现象,再次解构了作为确实的创作结果的传统音乐作品,这使音乐作品成为了人机方式中主体参与过程所展现的可变事物,突出了观众的参与性、音乐作品的事件化和行为化。由于新技术手段(唱片、ktv、广播电台、广场音乐等形式)的出现,流行音乐大行其道,成为20世纪西方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西方流行音乐作为世界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随着其逐渐的演化和发展,产生出多种流行音乐种类:布鲁斯、爵士乐、乡村乐、摇滚乐、雷鬼乐、说唱乐、电子乐、音乐剧、廷潘胡同音乐等。 西方传统音乐的结构一般包括曲式、和声、复调、配器、旋律和织体等,而西方流行音乐的结构,经常需要切入补充新的因素,如线条、音色、时值等。有些流行音乐作品甚至可能是三无的,即无旋律、无调性、无规则,但同时它又有可能是三陪的,即陪伴有图形、文字和现场。20世纪的流行音乐令人眼花隙乱,传统的作曲方法被打破,创作手法不断求变求新,人们普遍个性张扬,音乐观念与审美标准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古典的美学传统,改变了审美形式的表现原则。 20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文化观念产生根本性逆变,美学范式不同于往昔的社会。20世纪的现代科技直接产出了与音乐相关的重大器具性和观念性的转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观念意识和舆论倾向直接影响着音乐的题材、体裁、技术要素和音乐家的思想观念等。在这里,西方流行音乐的音乐因素全面开发,具有大众狂欢与多元对话的性质,流行音乐以新奇、活泼、性感的手段刺激着大众的注意力,同时向实际生活渗透并产生综合艺术。人们力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雅与俗、台上与台下、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政治与文化、科学与宗教等界限,从传统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流行音乐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从强调主观感情转向到客观世界,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相结合,主张艺术平民化并且大量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丰富了演出曲目。另外,它们也并不都是没有思想意义的胡闹和追新求异的音响堆砌,有些作品的确以它们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手法,取得了用传统手法很难达到的某种震撼人类心灵的艺术效果。流行音乐在表现一些重大题材方面,较之传统作品也并不逊色,有许多流行音乐家都创作了体现,诸如世界大战、法西斯暴行、宗教冲突、种族歧视及贫困与灾荒等人类生活中重大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就更深一层的风格或个性来说,它们则呈现出雄伟壮丽、悲壮动人、流丽婀娜等多种美学特征,有言志之美。这些优秀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它们已经成为20世纪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经典曲目。 总之,流行音乐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变化的创造性特点,在情态上具有丰宫复杂和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它的意态美将更突出、更深远、更具超越性,其千姿百态的风格美将与新时代人们千变万化的审美需求相适应。人类的文明发展业已证明,由于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论文化工业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 [ 论文 关键词]流行 音乐 大众文化 “雅”“俗”文化 亚文化 特征 [论文摘要] 一、从解放到迷茫— 流行 音乐 是伴随 现代 工业 发展 而兴起的一种都市音乐,作为工业化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流行音乐 自然 摆脱不了现代工业文明打上的深刻烙印。流行音乐从创作、制作到生产、消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制作商、音乐人和歌手之间从一开始就发生了 经济 关系,这一点它同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具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包括歌手的包装、宣传等等一系列的环节,无不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可以说,流行音乐在市场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蕴涵巨大商业利润的文化产业。既然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商品,就以获取最大商业利润为目的,因此,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就决定了它的消费特点,它以适应人们的消遣、娱乐的感性需要而发展,并不以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主旨,这样,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和快餐性特征就显露无疑了。 在工业社会,流行音乐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当一首歌曲取得成功之后便会成为其他歌曲争相效仿的对象,创作技巧、类型、音乐元素等都成了被模仿的对象,直到最后具化为一种标准,所以模仿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特点,并且是造成音乐结构标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3] p225,另外,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与其商品性是密不可分的。在消费型的社会中,只要娱乐性 艺术 拥有大量的受众群,就有可能成为获利极高的商品。由于在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功能是其它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无法相比的,它拥有最为庞大的受众群,这也就意味着流行音乐具有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可相比的市场。流行音乐一旦进人消费市场,以商品的面貌出现时,就具备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使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显得更突出。 (二)流行音乐的亚文化特征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就其存在的观念层面讲,具有人类意识形态的属性,就其表现形态讲,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种外化形式。由于它强调感官刺激功能、娱乐功能与消费功能,而淡化和抑制了 政治 功能、 教育 功能、认识功能,因此,从流行音乐存在的普遍的意义讲,流行音乐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还是文化意识的载体,所反映出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流行音乐大多表现的都是“爱情”、“成长”等主题,这些均属于亚文化层,是属于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权威话语)反差较大的内容,在一些摇滚乐中,甚至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宜提倡的反文化势态,这些与理想的追求,提倡崇高、奉献以及理性这类受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社会本位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却成为流行音乐主要的价值定位。而这些都被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初期的青少年视为流行音乐个性的表现,“然而这种个性化却只不过是‘一种赤裸裸的模式”,。“因为在阿多诺看来,听众被控制得越严格,他们能够注意到伪个性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p150)大众传媒的力量使得“流行”音乐源源不断地灌输进青少年的耳朵,他们只能被动地在既有的音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否则就无法在自己所处的亚文化中生活[4](p89) 从这种亚文化特征来看,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小,流行音乐的亚文化特征就越明显,反之,在一段时期,当社会主流音乐形态对青少年观念甚至流行音乐本身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时,这种亚文化特征便会消弱。所以,在各种流行音乐充斥青少年耳朵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如何利用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形式,向他们传达正确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流行音乐引领青少年适宜的音乐欣赏方向。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论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表现方式的变化 论文关键词: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新媒介;文化工业;大众文化 论文摘要:流行音乐的媒介可分为旧媒介和新媒介,旧媒介包括收音机、唱片、磁带等。新媒介包括cd、dvd、mtv、卡拉ok等。在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出现了视与听结合、制作与欣赏结合、身与心结合的趋势。这说明了作为大众文化一部分的流行音乐生产与作为流行音乐一部分的流行音乐媒介是分不开的,流行音乐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流行音乐生产、表现方式等的变化。 播放流行音乐的媒介很多,如磁带、唱片、留声机、cd、mp3、md、电视、收音机等等。有些媒介还直接参与流行音乐制作,如电子音乐、flash音乐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流行音乐新媒介的出现给流行音乐表现方式带来的变化。流行音乐旧媒介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大概有一百年左右,即从1870年到1980年,主要包括留声机、收音机、广播、胶木唱片、磁质盒带等。流行音乐新媒介主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今,主要包括数字媒介,如cd、dvd等;电视媒介,如mtv、卡拉ok等;网络媒介,如电子音乐、fla sh、mp3等;其他媒介,如焕然一新的歌星演唱会等。当流行音乐媒介发生变化后,流行音乐的具体表现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对流行音乐的新旧媒介有更好的理解,本文首先介绍一下流行音乐媒介的发展。 一、流行音乐媒介的发展 1.旧媒介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技术时代,与听觉文化有关的媒介开始出现: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913年,法国人吕西安、莱维利用超外差电路制作成了收音机;1933年出现了调幅广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胶木唱片出现并流行;1955年,首批晶体管收音机几乎同时在美国和日本问世;70年代磁质盒带产生。这些媒介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听觉文化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因为以往听觉文化之所以不独立,没有像书写文化那么普及和重要,就是听觉文化没有自己可以长久保存的独立媒介,随着这些媒介的出现,歌曲可以保存,人声和乐声可以存留。 2.新媒介时代 但真正使“听”成为与“看”“思”“触”同样重要的乃是当代新媒介的兴起。当代音乐新媒介的兴起成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新媒介包括数字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 数字媒介在音乐中主要体现在cd、dvd上。光盘的诞生,最早可溯自1980年索尼和飞利浦两家公司所共同推出的cd—da(compactdsc—dgtalaudo)。直到1983年,索尼公司才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张实用的cd,并用它灌制了美国著名歌手比利·乔的专辑《第五十二街》。到了1985年,用于资讯产业的cd—rom光盘出现,人们找到了搭乘进入多媒体声光影音世界的快捷媒介。 “dvd”的全称为dgtal versatle dsc(数字通用光盘),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与松下和时代华纳两大dvd阵营制订的新一代数据存储标准。同cd相比,dvd具有更高的存储数据量。1997年,全世界第一批dvd播放机正式面世。到了2002年,为了满足人们对更大容量光盘的要求,dvd又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容量。 电视媒介中的音乐则追溯到1980年底。当时,一段段三四分钟的“可视歌曲”节目开始出现在电视中。表演者虽然打扮奇幻,表演与歌曲的内容也大相径庭,但还是博得了以喜爱新奇而著称的美国人的喜欢。1981年8月,一家专事播发可视歌曲的电视网——音乐电视网(mtv)应运而生。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在可视歌曲中大展身手,他那娴熟奇异的舞姿使他赢得了“可视歌曲中的弗雷德·阿斯泰尔”(阿斯泰尔是好莱坞歌舞片中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的美名。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有影响的歌星没有自己的可视歌曲专辑。可视歌曲已深入到电视网、每个家庭,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mtv,电视媒介还有众人熟知的卡拉ok。 网络媒介中的音乐主要表现为mp3、flash等音乐。mp3全名是mpegaudolayer3,是一种声音文件的压缩格式。1987年,德国的研究机构iis(nsttutntegrerte schaltungen)开始研究一种声音编码与数字声音广播的计划,名称叫做eurekaeu147,这就是mp3的前身。大概是在1999年,mp3这一新玩意儿开始在内地被人们广泛传播,它的出现推进了音乐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推动了音乐的大众化。年轻人开始用电脑制作mp3,开始通过互联网传播mp3,开始兜着mp3播放机,听着mp3音乐散步、旅行。一时间,听mp3音乐成为一种时尚。 flash音乐指乐迷或网虫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用fal sh软件给一首音乐配以fal sh动画。由于他们在制作音乐fal sh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输进去,所以一首歌可以有很多的flash版本,这正是fla sh音乐最有魅力的地方,它让每个人参与音乐的画面制作都有了可能。 电子音乐指的是一般所说的md,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配合md的编译码程序,将所有乐器组合的效果在一台计算机上做出来的电子媒介中的音乐,主要表现为以md为主的音乐。1991年,号称“中国电子音乐之父”的张大为出版了他的首张电子音乐《电子山》。后来有崔健的《无能的力量》、窦唯的《山河水》、王磊的《春天来了》等。 二、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表现方式的变化 1.视与听的结合 “音乐的本质就决定了音乐比起其他艺术更不易让我们以较一般的方式来把明确的和特殊个别的东西掌握住和说清楚。因为音乐尽管要采用一种精神性的内容,并且以这种题材的内在实质或情感的内在运动作为它所表达的对象,这种内容毕竟是比较不明确的,朦胧的,正因为它是从内在方面(或精神方面)来掌握的,或是作为情感而反映于声音的”。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这段话是针对当时音乐来说的。但在新媒介时代,音乐中“看”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如mtv、flash音乐、歌星演唱会都离不开视觉形象。音乐文化出现了视听结合的新趋向,这主要表现在mtv中。 mtv最早开始于美国,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mtv是美国流行音乐工业和电视业双重发达的产物,它结合了音乐、文学和电视艺术,三位一体。十年后,mtv传到了中国。当唱《青苹果乐园》的小虎队在电视中又唱又跳时,人们感受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视听,一种新颖而刺激的传播流行歌曲的方式。这就是mtv。有了mtv,青春、美貌、异国情调、奇异情节以及时尚等直接借助电视画面而不是借助歌词就可以形象地看到。 有了mtv之后,音乐的形象性和可视性大大增加,在mtv的图像中,歌词的诠释也变得更具象、更立体化,也更易理解。尤其在摇滚乐的mtv中,那些歌手的发型、服饰、舞蹈甚至恶作剧的现场表演都增加了人们对摇滚颓废和反叛的文化理解。mtv使歌手在偶像化方面以及发挥自身综艺才能方面提供了难得的舞台表演空间。从流行文化角度观察,mtv完全是一个混合体,它包括了娱乐的一切要素,如通俗、好看、形象偶像化等。mtv作为可视歌曲在瞬间处理上高于其他艺术,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想象力,提供即时的满足感。音乐也因mtv普及化和流行化。为什么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在制作mtv录影带时竞耗资上百万美金?原因是有了这些雄厚的资金才能把mtv拍得宏大而有气势,让短短几分钟的mtv看起来就像是一部史诗。mtv把流行音乐的发展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音乐中“看”的成分的突出跟整个当代文化越来越视觉化有关。如今,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视觉符号——广告、影像、摄影、多媒体、mtv、卡拉ok、电影、建筑、美容、形体训练;到处充满了视觉符号的制造者——电影人、电视人、媒体制作者、形象设计师、广告人、平面制作者、摄影师。看与听也融合在一起,如本来电话属声音媒介,目前亦与影像结合,走向视像电话,又配合遥距传讯科技,推出遥距视像会议(tele.con.ference);电台节目走向跨媒体作业,音乐事业亦十分倚重mtv、广告、演唱会,导致歌手、乐手的外表包装与其音乐造诣同等重要。就连过去要用“心”看的现今也转换成了用眼睛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转化为电视和电影中的明星,歌词mtv化,用多媒体诠释意义和思想,等等。可见,一个看“像”的时代正在到来,对视觉符号(形象)的消费几乎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促使了当代文化逐渐展现为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即语言不断让位给图像,视觉美学取代传统美学。难怪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elbel1)得出如下结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由此,“看”成了现代人接触世界的首选方式之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音乐会中“看”的成分的突出也成了必然,而最能激起音乐场所中人们去“看”的无非是身体所展示的系列形象。 2.“制作”与欣赏的结合 在网络时代,你可以用各种软件合成各种声音制作md音乐,你可以利用多种方便的软件来很快地学会演奏,你甚至可以通过采样和计算机结合的技术来合成电子音乐。你可以自己动手参与flash音乐创作,并把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输进去,所以一首歌可以有很多的fal sh版本。因此,在新媒介时代,你可以向传统的音乐观念轻松地挑战,你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你摆脱了传统创作与消费分离的模式,你既是音乐的制作者又是消费者,音乐成了你在电子游戏之外又一个集创造、娱乐和消费的文化领域。如网络音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一首集创造、娱乐和消费的音乐。这首歌是通过fla sh传开的,而不是传统的通过电视、电台或市场的音像制品。1995年,雪村已创作了《东北人》等一系列“音乐评书”。2001年前后,雪村的朋友戴军将“翠花”上传于网络,有个叫刘立丰的网友又把《东北人》做成了flash。由于歌词、画面都比较滑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网络上由此引发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flash动画风潮,这股风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这首歌的fla sh版本有:左撇子工作室版、行走乾坤版、babylon版、北极天狼刃版等数十种版本。这些版本对这首歌演绎不一,有制作成摇滚乐风格的,有创作成革命故事的,也有演绎成后现代风格的。在制作《东北人都是活雷锋》fal sh音乐过程中,网民把自身对生活的态度也带到对音乐的欣赏和制作中来,如他们对个性和自主性的强调,对生活的一种游戏反讽态度,感兴趣于即兴发挥,等等。这些在传统媒介中是很难体现的,因为在传统媒介中,乐迷形式上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媒介所提供的音乐,而传统媒介以及由这些媒介为载体的音乐也很难反映他们的上述心态。这就是在新媒介时代,自己制作音乐的好处。 3.“身”与“心”的结合 当今音乐会或电视场合中歌手对自己的着装、发型和身材越来越重视,而歌迷也越来越重视音乐会中自己的身体性参与,他们通过身体摆动、蹦迪或卡拉ok的浅吟低唱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一种动态理解。无论是歌手还是歌迷在音乐会中对自己身体的重视,都折射出了他们这样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即当代人对身体的重视已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他们即使在强调听觉的场合也没忘记自己的身体,希望通过在音乐会中的身体表演和看身体表演来获得某种身体解放,以释放平时被压抑的“身体”。 现今,世界pop舞曲的流行更使歌手趋于舞蹈,演唱反而退居其次。歌迷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歌手的歌唱得好不好身上,他们更关注歌手的即兴表演和临场对大家情绪的调动上。歌手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带动大家一起动起来。在歌手的狂热鼓动下,很多观众给歌手打拍子,甚至自身的肢体随着歌手肢体的摆动而摆动。 酒吧迪厅中的音乐是所有音乐场所中最能带动听众身体性参与的音乐。在昏暗狭小的酒吧空间里,到处弥漫着暧昧、混浊、带有很强的视听刺激的音乐和色情。四面墙上的电视里播放着摇滚巨星迈克·杰克逊的mtv,迪厅的前方则由几个打扮怪异的dj主持人控制着音乐的节奏,并用人声煽动着舞池里蹦迪的人们一起高呼“one,two,three,four……”舞厅的两侧则站着衣着性感、相貌姣好的领舞者。领舞者往往是那些年轻的、身段较好的、懂舞蹈语言的女孩,这些领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各种舞蹈,并极尽身体之挑逗。舞池里的舞者就在这混乱无序的气氛中随意扭摆自己的身体。在这里,众多摇摆的身体成了一片欢乐亢奋的海洋。大家谁也不关心对方是否跳得好,而只沉浸在自己身体的摇摆节奏里,什么都可以不想,感觉到的除了自身身体的节奏外还是节奏。这种参与在蹦迪时特别明显,此时你既是听歌者、观看者,也是自身的表演者。这种表演既表现在你可以和着音乐的节拍一起唱,也表现在你的舞蹈行为上。你在聆听歌曲并同步应和中获得了一种对象性的诉求,你在身体的扭摆中获得了情绪释放,你在“窥视”他人中获得了满足。 基于酒吧里音乐与舞蹈的不可分,酒吧迪厅中的一些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了一起。如r b(rhythm and blues),中文可译成“节奏布鲁斯或节奏蓝调”。相对于r b音乐的慢速,hp—hop的音乐节奏则快得多。从字面上来看hp是臀部,hop是单脚跳,hp—hop就是轻扭摆臀。这类音乐突出节奏而不是旋律,强调了音乐中身体的舞蹈。 确实,当今的音乐越来越属于体感一代,即用身体而不是耳朵来享受音乐,那些乐迷所希望的就是如《花儿》中所唱的那样“让身体在节奏中快乐地飘荡”。 综上所述,随着流行音乐新媒介的出现,当今流行音乐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如视与听、制作与欣赏都出现了相互结合的情况,音乐中身体的参与加强,如此等等。音乐中视听的结合在某些方面正在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因为听、看对世界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核查、控制和把握属于视觉,听觉则要求专心致志,意识到对象转瞬即逝,并且向事件的进程开放。视觉属于存在的本体论;听觉则是亲近信仰和宗教的原因。”这意味着,在新媒介时代,传媒技术正在重新形塑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这过程中,就像美国文化批评家詹姆逊所说的,文化本身范围扩展了,“文化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et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折和角落里被消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联。”由此,在新媒介时代,与流行音乐密切相关的新的文化空间、文化类型(如塞博空间、“e”文化、视觉文化等)出现了。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一、流行音乐进入音乐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音乐教学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通讯传媒的发达,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娱乐性为特点的流行音乐随之蓬勃地发展起来,音乐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也进入了学校。而对音乐的多元发展趋势:日益丰富的和善,多变的风格,现行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现用教材的局限性日益突出,我们不能再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积极进取,创新探索,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从学生本身的需要出发,改革教学,让我们的音乐教学与世界接轨。由此可见,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2.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节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掌握。除了采用节奏模仿、打击乐训练等方法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将流行于欧美的“说唱”引入教学,“说唱”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独特、新鲜的风格韵味,更易积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选取合适的流行音乐进行音乐教学大纲,既可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1.摆正流行音乐的位置,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越来越为许多些国家所重视。毫无疑问,流行音乐和“新潮音乐”等现代音乐作为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音乐、新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一起构成了音乐教育。因此我们要摆正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给流行音乐一个合理、适当的地位。音乐是相通的,许多流行音乐是由古典音乐改编而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活动过程,因此要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变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型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即教师不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教学内容,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一切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不干涉、规定学生喜欢的音乐,不以教师的自我意识左右教学的进行,左右学生的喜好、学生的思想,如教师喜欢民歌,便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让学生听民歌,想让学生都喜欢宋祖英、李谷一等:教师喜欢二胡,便在课堂上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听《二泉映月》《良宵》,教师只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无视学生的情感、兴趣,学生会对此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更不愿上音乐课,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音乐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把教师的主体地位变为主导地位,以学生为出发点,客观而理性地看待音乐教学,引进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3.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改变“重技轻乐”的倾向。这就说明音乐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要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学规律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兴趣、喜好的培养及审美认知规律。广大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清楚地认识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才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这才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4.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事物,开阔欣赏视野,加强自身音乐素养,寻找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最佳衔接点,引领学生步入音乐殿堂,让学生欣赏音乐,享受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能满足现状,固定于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而拒绝一些现代的、流行的东西。我们要认识到:大音乐家的作品并非全部都是经典,流行歌曲也并非都是靡靡之音,也有经典之作。对流行音乐要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寻找与传统音乐的最佳契合点,帮助学生找到与传统音乐的共鸣处,从根本上改正学生的欣赏习惯,我们可以从旋律人手,在心理上拉近学生与传统音乐的距离。 总之,社会在发展,音乐也在发展。我们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联系学生实际,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学生喜爱音乐、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局面。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内容摘要:中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他们从各种媒介中获得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因此,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不仅是适应当今的社会现象,而且能让学生对另一种音乐形式有所了解。 关 键 词:流行音乐 民族音乐 通俗音乐 正确对待 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除在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之外,“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笔者的学生王熳在实习期间对初一年级新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潘玮柏……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能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教师还可以利用适当场合、如课前课后、课外音乐活动、个别交谈等,向学生介绍一些审美常识,比如:怎样鉴赏歌曲、歌词、歌唱等,指导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分类,让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从中选择适当的歌曲。 音乐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欣赏音乐所具有的常识,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以此来荡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通过优秀的作品得到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加强电化设备,恰当使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激发美的感情 音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经常观看电视或专业录相资料带,并把好节目录制下来,通过音乐活动课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参与学生的评价,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并能自觉地做到抵制庸俗的流行音乐。如播放我国最优秀的民族歌唱家之一张也演唱的具有我国浓郁民族风味的《茉莉花》《沙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对大西北怀有深厚感情的青年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一些歌曲,充分让学生感受视听的效果。当然,教师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有些高品位音乐学生欣赏不了,例如美声唱法、芭蕾舞剧、大型歌剧、交响乐等,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本身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讲解、引导,揭去其神秘面纱,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自然就会为其魅力所倾倒。 三、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 校园里经常听见学生在唱流行歌曲,说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爱,但其实学生们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流行音乐大体来说可分成四种:节奏布鲁斯(r 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在给学生讲流行音乐时,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 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么乐器实现的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yesterday》这首歌曲可以说经常听,许多学生不知道这首歌曲其实是r b的形式,在课堂上放这首歌曲,许多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新奇:“老师要给我们上什么课?”然后就可以将学生带入流行歌曲的天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哼唱,然后给学生讲解r b产生的时代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霹雳舞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黑人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当在音乐中加入(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兴诗歌)歌词,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对r b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开始正式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教师和以伴奏。学生一定会感到奇怪:流行歌曲还能这样来演唱?这就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流行歌曲的各种形态,由单纯的感官欣赏上升为理性的欣赏。 四、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适度欣赏好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之所以被学生所喜爱的原因在于:流行音乐的旋律优美、曲调易于上口、能迎合当代人的心理。但一些流 行歌曲歌词粗俗不堪,内容低下,容易使分辨能力低的学生迷失在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纯偶像派,只要是他的偶像唱的,再难听他也会觉得好听。当然相当一部分的流行歌曲写得很不错,如歌曲《出塞曲》,歌词选自我国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的一首诗,表现了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歌曲分上下两段,第一段将塞外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段音乐变得粗犷起来,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多彩。听时思绪万千,好像自己就正在黄河岸边,似乎看到了苏武牧羊于北海边。又如歌曲《俩俩相忘》:“拈朵微笑的花,想一段人世变化,到头来,输赢有何妨?日与月互消长,富与贵难久长,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歌词写得既有哲理性,又通俗易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 总之,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巧妙地“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地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对现在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正确引导 中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他们从各种媒介中获得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目前在音乐文化的选择上普遍存在过分偏爱流行音乐,忽略甚至排斥其它音乐门类学习的现象。为什么在众多音乐中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呢? 我对中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其理由是:亲切好听、贴近生活、情感丰富。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王菲、周杰伦、she……对他们的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在学校举行的各类比赛和文艺汇演中,演唱形式和内容最多的也是流行歌曲,较少有学生记得《学习雷锋好榜样》《松花江上》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这不得不让人忧虑和反思。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单一化导致了欣赏视野的狭隘,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现在中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不仅是适应当今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必要对中学生与流行歌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除在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之外,“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认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认识、对待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把高雅音乐捧上天,在课堂上绝对禁止流行音乐,这样做也是不现实的,学生会产生反感的情绪。音乐教师不能错误认为自己是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就鄙视一切流行音乐,禁止学生听唱。因为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曲艺术性较强、 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感情。应让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学唱、欣赏流行歌曲。 2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对外界事物产生深厚的兴趣,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同时他们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而流行歌曲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比较符合青少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从音乐审美的心理角度来研究,通俗音乐强劲有力,非传统强弱规律的节奏,优美抒情的旋律,似乎倾诉了自己心声的歌词和现场音乐会的冲击力等,与青少年这一时期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还不能区分它的优劣,按照自己的喜好全盘吸收流行歌曲,难免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精心备课,对歌曲和欣赏的曲目仔细推敲和筛选。 3 灵动随机地发掘流行音乐使用价值 灵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兴趣,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及时有效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中学音乐教材内容有限,我们要真正培养和维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注重课外音乐内容的收集,并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引导的教学延伸。“流行音乐”冲击中学校园,作为音乐教师应变“堵”为“疏”,使“流行音乐”为音乐教学起到作用。在音乐课堂上,应当把这类有健康内容的音乐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把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到音乐课的单调与乏味。 当然,教学中,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既不应该因噎废食而放弃流行音乐的介绍,使课堂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更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流行歌曲进入学校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教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学生,其次才是音乐,学生比音乐更重要。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享受到音乐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教学活动就是学生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我也会让流行音乐在学生的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灿烂起来,把课堂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地方高师院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与变迁,逐渐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从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看,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待于努力。对于流行音乐在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应以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模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规划,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激发学习流行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提高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概述 我国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是高校实施社会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流行音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流行音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我国地方高校的流行音乐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流行音乐教育。 (一)流行音乐教育的现状认识 作为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音乐教育,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流行音乐抱有较大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娱活动。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工作抱有热情和责任心,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但由于一些偏见认为流行音乐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与毕业文凭的获得关系也不大,其成绩难以为社会所认可,一些不利因素有时也使师生对流行音乐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教学效果得不到正确评价,有时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学习因而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一些高校将流行音乐仅作为自主选修课程也给了一些学生不修流行音乐的权利和理由。 (二)地方高校流行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和教材,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流行音乐教育的质量评定没有基本底线,教学没有动力和压力。目前,像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其它一些高校设置此专业外,大多数地方高校流行音乐课程一般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甚至不开,当然一定程度上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这样在教学内容上也便产生了局限性,以及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与此同时,授课过程难免要简化教学内容和手段。 (三)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实施条件 事实上多数高校设立的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流行音乐的教学及艺术实践的内容,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艺术展演”、“三下乡”等活动,以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等形式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浓郁的流行音乐文化艺术氛围。虽在指导教师的队伍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 ,但相对应的具有流行音乐专业学历、职称层次专业教师队伍还相对缺乏 二、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地方高校流行音乐和谐发展要求我们认清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思路。为了改变目前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现状,解决存在问题,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流行音乐的这些方法和措施,促使流行音乐学科的积极发展。 (一)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 我们对待流行音乐教育要着眼于过程控制,其主要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流行音乐素养为导向,解决目前各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内容参差不齐和教学随意性问题。其主要内容,一方面指教学内容体系的规范化,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基础教材的规范化,并对教学内容实施控制。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是一个实践和史论相结合的学科,包含了自成体系的技术性、理论性内容,流行音乐的特殊性造成了许多高校流行音乐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因此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模式的规范化,要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使教与学的同步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 流行音乐的标准化是指实施统一、规范的标准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管理的规范化,是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操作,是对教学效果的衡量与评价,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是建立一套流行音乐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前进的动力。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是使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得到社会认可,教师的辛勤工作得到有效体现。特别是我们国家比较重视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流行音乐作为素质教育很好体现的学科,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使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学模式凸显积极意义。 (三)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流行音乐教育的层次化是着眼于流行音乐本身的文化特征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不同的学习要求,指有层次地实施教育教学标准,避免统一规范带来的缺乏灵活性的弊端。 “音乐文化的每一步前进和发展往往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及其意识形态观念的激烈冲突是分不开的” ,在确保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要有提高型、研究型、创作型等课程开设,使学生在艺术理论、艺术技能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学习提高机会,同时也要有开拓型、综合实践型(指导大学生戏剧、音乐会等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兴趣娱乐型等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地方高校实施流行音乐教育的展望与思考 我国地方高校实通过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流行音乐教育,是流行音乐教育全面深层的组织与建设,从而在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的全面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意义。流行音乐作为艺术学科,确实需要提供较多的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但必须保证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质量,要求科学规范,不能有较大的随意性。只有加强流行音乐的学习,认清流行音乐发展方向,确定重点、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层次性结构,组织规范的指导性教材编写,制定参考书目,建立健全教学体系,才能使得流行音乐教育的实施有章可循,避免对流行音乐教学非主流文化的认识倾向。才能流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走上了规范、科学、健全之路,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真正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真正提高艺术教育在我国地方高校的地位,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 我们完善和加强流行音乐教育的倡导和发展,才能更和的体现音乐教育教学的和谐性和合理性,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优化互补。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富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全面发展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流行音乐的地位。提高自身在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特色的艺术人才。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要切实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全面实施我国地方高校流行音乐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更好的促进流行音乐的学科发展,以适应社会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要。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当下流行音乐的多元化探索之路 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流行音乐在西方的发展已百年有余,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它已派生出众多支系,呈现出众多风格,在各大支系和风格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交织成了一部浩瀚的流行音乐史。 大体来说,西方的流行音乐可以分为爵士、摇滚、乡村音乐三大块,分别有自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而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中中国元素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流行音乐出现了戏曲元素、古典元素等,使得我国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我国的流行音乐中的音乐元素也开始呈现多样性的发展景象。 1 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流行音乐兴起于19世纪,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城市化使得大批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为代表着新文化的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人们通过音乐,抒发自己思念故乡、怀念平静乡村生活的朴素情感,这也是早期流行音乐的基础。 流行音乐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的因素也源自美国的多元化文化氛围,在这样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各种文化风格兼容并蓄,造就了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长足发展。当时的黑人音乐也给流行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和灵感,爵士乐的起源就和黑人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爵士乐的演奏方式和演唱方式都别具一格,高低音富于变化,风格多样,极大地扩展了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和创作空间。 二战之后,摇滚乐、蓝调、乡村音乐等各种风格的流行音乐蓬勃发展起来,摇滚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其创作来源广泛,风格各异,形式多样,适合跳舞,给人强烈的听觉冲击力,迅速流行起来,并形成多种表演风格。1985年在伦敦和费城同时举行的大型赈灾义演音乐会,把摇滚乐的影响力推向了顶峰。几十支不同风格的摇滚乐队,向观众展示了摇滚乐的魅力和感染力,全球观众过亿,演出募得的捐款用于资助非洲忍受饥荒的灾民,这也使音乐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蓝调音乐兴起于美国南部,音乐开始时往往带有忧伤的风格,因此和代表忧伤的蓝色联系起来,被称为“蓝调”。这种音乐强调自我心灵的疏解,崇尚即兴演奏,后来发展成为多种音乐形式。乡村音乐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带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乡村音乐进入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完全融入了流行音乐的主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听到它,只是少了一些原始的乡土味,多了一些时代感,这种焕然一新的乡村音乐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的乡音。 当代美国流行音乐的外延更加广泛,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器乐作品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各类乐队规模不大,作品多使用最新的电子设备,而声乐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抒情、幽默风趣、音域宽广,曲调顺口,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易被听者接受和传唱。当代的流行歌手多自成一格, 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传统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自由不羁,亲切自然,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2 当前我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探索 2.1 中国元素融入流行音乐 作为大众文艺的重要部分,流行音乐本来就应该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近些年流行乐坛的“中国风”就很好地印证了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周杰伦和方文山共同打造的一系列中国风作品,如《发如雪》、《青花瓷》、《兰亭序》、《千里之外》、《东风破》等等,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风”的追求和热望。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就在于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会给听众带来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现代流行音乐的表演风格同民族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上方文山那颇具神韵和色彩迷离的词风,都引发了听众对古老文明和文化的遐思,去追寻祖先的印记。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兴起,是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潮流和氛围分不开的,近年来国学的盛行以及民族文化的复苏,都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在音乐领域寻求一种民族认同,因此,中国风作品能够受到热捧也就变得很自然了。 2.2 古典元素扩展了流行音乐的意境 中国风作品的兴起,唤起了人们对精致典雅、意境宏阔的古典诗词以及古典音乐的记忆,因此,古典元素也不断地被带入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当下许多流行音乐作品也借用古典音乐的演奏方式和表现手法,无论在深度和意境上都有很大的扩展和提升。带有古典意蕴的曲调和歌词,都给流行音乐增加了精致、华美和忧伤的基调,扩展了流行音乐的创作空间。当然,流行音乐还是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具有大众性和娱乐性。 2.3 戏曲元素为流行音乐拓新风 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诞生西方的流行音乐看似相去甚远,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近几年的流行乐坛,却出现了不少带有戏曲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借用京剧的唱腔和配乐来表现流行音乐,把戏曲唱法和流行音乐的唱法交替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比如陶?吹摹?usan说》、王力宏的《在梅边》、陈升的《北京一夜》等都属于这样的作品。这类作品,将戏曲的特色唱腔和艺术魅力引入到流行音乐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使流行音乐的演唱显得新颖、别致,给人深刻的印象,便于传唱。这种歌曲形式,不但很好地传播了戏曲文化,更增加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民族认同感,也是一种颇具新意的尝试。 总之,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和演变都要充分考虑到大众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流行音乐也朝着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展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以及人们丰富的感情和内心变化。流行音乐的制作者和歌手也应该在不断的探索和革新中,创造出各种风格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流行音乐的生命力。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网络流行音乐海量化对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及it行业的发展,百姓经济收入的提高,电脑网络传输终端设备的普及,电脑这一高科技的产品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我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在这一背景之下,人们无论是在生活、娱乐、学习还是商业盈利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 网络流行音乐的海量化现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大众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伴随着这一时代到来的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超速”发展的时期。在曾经红极一时的彩铃和后来的网络歌手走红等因素的影响下,网络中出现了网络流行音乐歌手海量化、作品海量化以及创作者海量化的现象。 所谓流行音乐的海量化,在本文中主要指当前网络时代,依存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流行音乐歌手的海量化、网络流行音乐作品的海量化、网络流行音乐创作者的海量化现象。 由于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平台所具有的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多媒体、可检索、下载性等功能,以及网络流行音乐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使得网民们对网络流行音乐传播、创作、演唱的参与性也越来越高。另外,越来越多简单便捷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在网络中快速传播,为许多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施展创作才能的广阔空间。这一切直接催生了网络流行音乐歌手、创作者和作品的海量化。 在流行音乐网络应用率不断提高和网民参与性日益增强,以及点击率直接带来丰厚利润的今天,网络使得许多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歌手“一夜走红”。如2004年秋季,杨臣刚的原创歌曲《老鼠爱大米》成为网络上最火热的曲目,并且连续几周高居百度中文搜索风云榜的“十大流行金曲榜”第一名。不久飞乐唱片便以500万元与杨臣刚签下5年合约,并计划5年内为他制作5张个人专辑。2005年1月,杨臣刚携其新唱片《杨臣刚·老鼠爱大米》在南昌开媒体见面会。另外,凭借《其实你不是我想要的温柔》《黑色玫瑰》等歌曲,歌手林木也成为网络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并顺利签约北京点金石传媒旗下的金石唱片。 杨臣刚借助《老鼠爱大米》、誓言借助《求佛》、庞龙借助《两只蝴蝶》一举成名,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一夜之间成为歌星大腕,众多曾经梦想一夜成名的民间歌手似乎看到了梦想成真的希望,一时间,有才华的、没才华的,专业院校的、非专业院校的,甚至是只要会唱歌的都涌到了网络中,希望能够借助网络成名。另外,由于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快速普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网络流行音乐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为了提高各自的网络知名度和点击率,各大网站都加强了对流行音乐板块的重视,各种服务于流行音乐传播的网络平台,如各种流行音乐网站、论坛、qq群、博客都具备上传功能,这使得网络成为我国目前相对最开放、最大、最方便、最快捷的音乐传播平台。 根据笔者对中国原创音乐基地[1]的调查,截至2011年3月,已有近万人曾经上传作品到该网站。66开心网、66禧音乐网——优秀的原创流行音乐网站也有4000余人曾经上传作品到该网站。原创音乐播客[2]网站有1470人上传作品到该网站。而且网络中的新作品每天都在以数以万计的数量增加,在九酷音乐网中,“今日上传板块”新上传作品为24首[3]。在尚爱音乐网中,“好听歌曲在线视听排行榜”(总榜)这一板块12个月共有2000余首新作品上传。音库网,每天有大约40首新流行歌曲上传,截至2010年12月共有69440首新作品[4]。中国流行音乐库[5]这一网站的“今日最新入站新歌曲,没有经过挑选,或许有你喜欢的歌曲,请自行挑选”这一板块中,一级页面中每天都有60首新歌曲。另外,点击“更多”则会出现包括原有60首在内的100首新歌曲。网络中每天上传的新作品数以千计。中国原创音乐基地每天上传新作品达50首左右,截至2010年12月共有近40万首新原创作品。[6]而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站百度的“百度新歌”中,每天都有120首新歌上传。[7] 因此,也正是在上述一系列因素的促使下,网络流行音乐歌手、创作者和作品都达到了海量化的程度。 网络流行音乐的海量化给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来看,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流,主要得益于流行音乐内在的强大的发展动力,那就是流行音乐能够顺应时代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并能够以相应的速度不断挖掘、满足大众潜在的审美需求,即流行音乐与社会需求应和。但是,当流行音乐进入海量化时代的今天,流行歌手、流行音乐作品数量的急剧增加,直接导致流行速度的加快。这对流行歌手的演唱水平、演唱风格、作品内涵、作品风格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流行乐坛歌手演唱水平良莠不齐,演唱风格和作品风格同质化,加速了大众审美疲劳产生的速度,不利于欣赏者的选择以及过于追求点击率导致盲目追求新奇和个性致使低俗化等现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第一,对于一个流行歌手而言,他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扎实的演唱功底、独特的嗓音和适合他的新作品等基本条件。可是当数以万计的网络歌手出现在互联网中时,必然会导致歌手水平良莠不齐、数量泛滥,这直接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众多歌手把网络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许多歌手在网络中迅速走红后却又不可避免地迅速沉寂。因为在网络中流行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流行音乐流行的正常速度,而网民们面对这一“超速”却又显得不适应。所以近年来,在网络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网络中每年都有一些网络歌手刚刚有点名气就很快被另外的网络歌手取代,犹如昙花一现。尤其是在快餐文化时代,网民们大都没有多少时间,也没有多少耐心通过用心聆听选择那些真正有才华、有个性的网络歌手的演唱。因此,如何在海量的网络歌手中凸显出来,是当今网络歌手成名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第二,网络流行音乐传播特征使得歌手不用现场演唱,只需要现代录音技术将自己的歌声通过数字转化,就可以上传到网络传播分享。而且随着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在歌手进行歌曲的录制过程中,不需要像在舞台上那样唱一首歌必须一气呵成,可以分段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录制,并且录音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软件对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长此以往,无疑会大大降低歌手演唱水平,从而影响歌手整体素质的提高,阻碍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 第三,目前,虽然网络中的流行音乐新作品每天都在数以万计地增加,但是这些作品并非都由音乐专业创作人员创作,大多是由千千万万的平民创作者创作。这些业余音乐创作者可能是音乐院校非作曲专业的“音乐人”,也可能是仅仅业余学习过音乐的纯粹音乐爱好者,甚至可能是没有学习过音乐的音乐爱好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进行流行音乐的创作。因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些简单的音乐录入设备,会使用一些简单的音乐制作软件,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从创作、录制到上传网络这些步骤。这些音乐爱好者大多没有接触过严格的音乐创作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官感受进行自由的发挥。一时之间,似乎人人都可以创作流行音乐,人人都可以实现网络歌星的梦想,但事实上却制造了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 第四,从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来看,凡是在社会上曾经引起广泛影响的歌手或作品,总是具有明显的、独特的个性。如20世纪90年代的刘欢、郭峰、王菲、那英、王力宏等,又如新世纪的周杰伦、陈奕迅、凤凰传奇、杨臣刚、誓言、庞龙等。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在海量的网络流行音乐作品中,普遍存在模仿现象,演唱风格和作品风格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一来,很难满足欣赏者的审美欲望,更谈不上产生审美共鸣。欣赏者自然会像走马观花一样,大多数作品仅仅听完开头几小节便没有耐心听下去,从而加速了审美疲劳。 第五,由于近年来快餐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了求新求怪以引起网民的注意,网络流行音乐作品中内容“无厘头”式的“恶搞”开始风靡,如《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等。当然,这种风格在当今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能够博得大家哈哈一笑。但是,这种刻意追求新、怪的作品也造成了欣赏者审美疲劳的加速,给网络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六,对于网络歌手而言,要想成名必须在网络中具有很高的点击率、下载率。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网络歌手通过收买网络“代客”、联络亲朋好友等非正常手段提高自己的点击率、下载率,或者通过绯闻等非正面炒作,甚至花钱买“排名”、买“推荐”等贿赂的手段以达到出名的目的。这种不正当手段必然导致恶性竞争,从而影响网络流行歌曲的声誉,导致网民对网络流行音乐热情的降低。 不可否认,网络流行音乐新作品的海量化为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丰富了流行音乐风格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喜好,降低了成名成本以及为众多有天赋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展空间。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流行音乐作品的海量化对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结 语 网络流行音乐是在21世纪初才悄然出现的,作为流行音乐中的“新宠”,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网络传播技术发展的支撑下,发展极为迅速,势头非常强劲。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以其全新的传播模式,给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因为这巨大的推动作用,造成了网络歌手昙花一现,流行音乐作品风格同质化,作品内容过于苍白无力,刻意追求新、怪,行业竞争环境恶化,欣赏者审美疲劳加速等问题,这些对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于众多从事网络流行音乐创作、演唱、传播的人士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警示。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流行音乐进入大学生公共音乐课堂的可能性分析 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科学必备的两种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美国和前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的空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我们一直认为是军备竞争、是工业的竞争、是钢铁的竞争。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明白,它们竞争最深层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可见,音乐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大学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艺术教育的公平权利。” ①在大学校园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接受艺术教育,学校应该为每一个愿意接受艺术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条件。 大学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音乐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的公共音乐课形式来实施,而音乐课的授课内容也主要是传统音乐或严肃音乐。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陶冶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情况 近些年来,我国对音乐教育非常重视,在上世纪末,曾把加强艺术教育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法中。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领导人也很重视和关心大学音乐教育,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曾在2009年2月26日到南开大学与天津各高校的教师学生400多人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音乐与人生”讲座,讲座以欧洲经典音乐为主线,一直到现代的流行音乐。最后李岚清对大学生们说:“音乐的魅力在于使得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富。”同时还希望大学生成长为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根据《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的“艺术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的文件精神要求,我国各高校普遍在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中开设了诸如音乐及鉴赏、音乐欣赏、大学音乐欣赏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音乐鉴赏这门课程所对应的是大学非艺术专业的理工科学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还要有音乐史、音乐作品分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很难听懂像交响乐、歌剧之类的大型作品,更不用说理解。而现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音乐素质较低,原因是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没上过音乐课,只是在课余唱过一些流行歌曲,还是为了放松一下心情。 2.大学音乐欣赏课的课时少且教学效果不理想 虽然普遍都认为大学音乐教育很重要,但是许多非艺术类院校还是把它作为选修课,只有36学时左右,而音乐欣赏课涉及的内容太多,既有中国音乐又有外国音乐,在制定大学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大纲时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另外,由于很多学生的音乐知识比较匮乏,在欣赏音乐之前还要占用课堂时间讲解一些音乐知识。 现在很多教师抱怨音乐课不能按计划正常上,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而对传统及严肃音乐提不起兴趣。确实,流行音乐由于其时代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深受现代大学生的喜爱。 3.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或严肃高雅的艺术教育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既表达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人们主观上的追求和愿望。音乐的社会功能中最为突出的是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对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塑造性格和培养良好素质也起着深远而持久的作用。音乐还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可以恢复和振奋人们的精神,对生理和心理上起着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只有传统音乐或者说严肃高雅音乐才能产生上述作用。而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则被认为是内容肤浅、思想单一、空洞枯燥,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并缺少审美感。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流行音乐也有精品,如《乡恋》《让世界充满爱》《同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情意》《少年壮志不言愁》等,性格鲜明,时代性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当然,由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具有商品性,难免会产生一些糟粕,但经过时间的考验,精品最终会保留下来。 (三)国外的音乐教育现状 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面对不景气的大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师们无法回避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这一事实,在谈论音乐课堂内容改革时,不得不正视流行音乐的存在。那么,流行音乐能否进入大学音乐课堂?如能进入该怎样做?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在历史上影响较大,也比较深刻、全面,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更要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 “在制定音乐课程标准中,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激光唱片等社会媒体中挑选音乐的能力。” ② “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机会’;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俄罗斯强调‘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 ③ 当前,部分发达国家在音乐教育方面有共同的趋势:音乐教育融合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既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又放弃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固步自封。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理解世界各类音乐。”在日本的音乐教育方面也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 我们可以反思,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转变了观念,突出表现在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向学生传授能够积极参与音乐生活和大众媒体所提供的一切音乐的各种能力和技巧。这种可贵的能力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从未得到过承认,甚至没有人去留意。我们都忽视了交给学生一辈子与音乐打交道的能力,也忽视了音乐教育要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的教育原则。流行音乐属于社会大众传媒,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大众音乐的机会,更为学生将来离开学校后承担起他们终生享用音乐的最主要的途径。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和音乐教师还在为流行音乐能否进入音乐课堂而争论不休。“在我国的大学非艺术专业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能否进入音乐课堂?”若回答此问题必须分析流行音乐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二、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规律及特点概述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新颖、情感真挚、紧跟时代、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歌曲或器乐曲。它根植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④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其独特的演唱或演奏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很快就传遍了西欧各国。我国的流行音乐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从我国港台地区传入,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发展。“在我国从流行音乐诞生至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思想,引领着社会文化和时尚,它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反映,其多姿多彩的风格、通俗易懂的歌词、紧跟时代的旋律、富有个性的演唱,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又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流行音乐的时代,流行音乐伴随着他们成长,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⑤ 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出现了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文学艺术开始活跃,作曲家们创作出了许多优秀歌曲,如《军港之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太阳岛上》《祝酒歌》《泉水叮咚》等。这些反映人们新生活、歌颂祖国建设面貌的新作品,不仅让老一代人重温了他们过去的美好时光,而且让年轻一代领略到了清新质朴的旋律。 80年代,电视机在中国开始普及,流行歌曲有了更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为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演唱了《我的中国心》,其深情凝重而又不失铿锵有力的歌声立刻风靡了全国。《我的中国心》不仅唤起了观众的爱国热情,更拉近了全世界华人之间的距离,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刚刚开放的内地观众从此了解到原来我国港台歌曲不全是“靡靡之音”。此后,我国港台流行音乐大量流入内地,不但丰富了内地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刺激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创造。随后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流行歌手及歌曲,如刘欢及其演唱的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弯弯的月亮》《好汉歌》等,毛阿敏及其演唱的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烛光里的妈妈》《同一首歌》等,李娜及其演唱的歌曲《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咱爸咱妈》等。随后,流行音乐也开始步出国门,如郭峰为世界和平年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三个乐章的大型流行音乐作品,集中了当时中国流行歌坛百名知名歌手共同演绎,气势宏大,主题寓意深刻,成为当时流行音乐经典之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90年代至今,“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股票、手机、互联网等,中国融入国际大家庭,这些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得中国进入多元化时期。流行音乐也受此大背景的影响,并加快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特征”。⑥mtv的兴起,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更加立体生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五星红旗》《不见不散》《祝你平安》《幸福快车》《天路》《家乡》,还有奥运会歌曲《我和你》《北京欢迎你》等。 可见,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它适应这个时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代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商品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三、当代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流行音乐的语言直接产生于浪漫主义音乐,后来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表现手法,既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如《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等,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如《同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其次,流行音乐轻快活泼、节奏鲜明、抒情优美、音响多变、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演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易于为大学生接受和模仿。演唱者多是富有个性、风格各异的歌手,发声方法各有千秋,强调个性,不受学派的约束。电声乐队的强声伴奏与富有个性的歌声融为一体。流行音乐的这些特点很容易和大学生连在一起,无论欣赏水平高低,都易于接受。再次,流行音乐的时代性和大众性很强,既通俗易懂,又易学易唱,让大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近,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在诉说自己的心声,是自己心灵的独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 四、流行音乐进入大学音乐课堂的利弊分析 在现代的大学校园里,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接受到公共音乐教育,不管一个学生是否有音乐天赋,其素质高低与否,接受音乐教育应该是平等的。在大学音乐课的授课内容上加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大学生的需求,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流行音乐进入大学课堂到底有何利弊呢? (一)流行音乐进入大学课堂的有利之处 1.抓住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现代的大学生公共音乐课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课,学生不听,但也不乱说话,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各自带着耳机听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难怪一些老师感叹,真是无奈,没法上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条通往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如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就会出现“没法上课”的现象。既然大多数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课程内容为什么不能安排一些流行音乐呢?流行音乐不仅适合大众而且具有娱乐性和时代性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流行音乐也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一定的审美价值。只要我们有选择地把流行音乐带到课堂上,一定能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创建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互动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后,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由于学生们都有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他们就能很自信地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师生很容易产生互动。而在以前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们不敢唱,因为他们对传统音乐、高雅音乐不感兴趣更不自信,总担心课堂上被别人笑话。 3.正面引导,宣传教育,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流行音乐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各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进行正面的引导,把各种鼓励教育广大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公益歌曲带进音乐课堂,把宣传中国大 政方针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的歌曲带进音乐课堂等,一定会激励大学生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具有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二)流行音乐盲目进入大学课堂会有一定的弊端 1.有些流行音乐因内容粗浅而不利于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流行音乐具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性,一般商品的质量有好有坏,流行音乐既有精品也有糟粕,更有一些没有艺术价值的粗劣低俗的作品。有人把这类歌曲叫“垃圾歌曲”,这些消极粗俗的歌曲会使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有些流行音乐因其商品价值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流行音乐具有商品性的特点,难免会出现一些怪现象:有的人在特殊的环境或场合仅靠唱一首歌就成名了,不再付出艰辛名利也都有了,成名后,再唱一首歌就能有上百万的收入,而且前呼后拥、光彩照人。这种现象容易让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错觉,认为成功完全不用艰苦奋斗,运气就是成功的捷径等。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五、流行音乐进入大学音乐课堂必须遵守的原则 既然流行音乐进入大学音乐课堂有利也有弊,就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和分析流行音乐,必须慎重且有原则地对流行音乐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在选择流行音乐时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思想教育原则 流行音乐反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我们必须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曲调优美动听的歌曲,如《同一首歌》《我的中国心》《绿叶对根的情意》《让世界充满爱》等。 (二)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是指进入音乐课堂的流行音乐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水准,不仅要从题材上、曲式上、创作上、配器上、演唱上进行挑选,而且还要从作品的结构规模、曲式形态以及作品的情绪、情调上综合分析。如《让世界充满爱》《弯弯的月亮》《青藏高原》等。 (三)娱乐性原则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和就业压力都很大,能够从巨大的压力下获得片刻的休闲娱乐,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享受。流行音乐可以让高度疲惫和紧张的大学生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总之,流行音乐进入大学音乐课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实生活中,现代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是很强的,对那些不健康的、不积极向上、不成熟的作品,他们能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对待。但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广大流行音乐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创作出格调高雅、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的流行音乐精品,另一方面,在歌曲的商品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抵触时,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切实关注大学生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为照顾大学生的爱好,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流行音乐精品带入课堂,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谈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它通俗易懂,很快被人们所喜爱并在我国盛行,较早的“四大天王”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如今周杰伦的出现更让学生兴奋不已,周杰伦的演唱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感染力强。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很快被人们喜爱并传唱,这是因为流行音乐的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 一、初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中学生们都处于12岁至16岁这个阶段,个性活泼,富有朝气,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流行音乐作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色,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不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影响更深。流行音乐恰恰符合了中学生蓬勃向上和朦胧、追求浪漫的心理。也正因为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内容过于老化、落后,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感到厌烦,甚至请病假不上音乐课。他们认为听流行歌曲可以解除学习中的疲劳和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在欣赏中展示自己、释放自我。 二、怎样处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唱的歌曲中缺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面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这一现象,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中学音乐课该怎么上呢· 这些都是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切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层次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参与活动的主人。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明确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音乐课堂又是学校培养学生艺术教育的园地,所以音乐教育就会受到社会或多或少的制约。随着音乐风格的不断演化与发展,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但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就要有主次之分。近些年来,我国的流行歌曲创作题材大多以歌颂祖国、放眼世界和人生哲理为主,创作上追求民族风格,演唱方面揉合美声和民族唱法。同时音乐家们的精心创作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提高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将流行音乐加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兴趣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身边的流行音乐也往往是他们所渴望了解和学习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查阅资料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欣赏雅尼音乐会的演奏,学生看了之后都兴奋不已,特别是音乐会中那个台湾键盘手的精彩演绎更让学生叹为观止。那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了解音乐的视野,在学习音乐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吸收其他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以说,流行音乐进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是可行的。 3.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拓宽欣赏视野,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据笔者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会渐渐地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感受音乐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既有“高雅”音乐,也有流行音乐,但并不是所有的“高雅”音乐都是经典的、动听的,而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不健康”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自己所学知识的范畴内,拒听一些现代的音乐,要雅俗共赏,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充电,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4.音乐教材要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变化 一套教材在使用多年之后,进行修订、改版、增添或删除一部分内容,这也是为了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其实一些优秀的、值得学生欣赏的音乐以及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流行音乐也是可以选入到音乐教材之中的,只要我们明确了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位置,做到主次分明,将学校的音乐教育与社会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在流行歌曲方面,社会就会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音乐的机会。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如果教师能够容纳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给学生传授一些关于流行音乐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那么初中音乐教学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流行音乐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视野,更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中满怀信心地展示自己,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析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近几年来,你是否和我一样遇到过这种情况:每每上音乐课,学生总是埋怨书本教材上的歌曲太枯燥乏味不愿意学。甚至有时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了睡觉休息课,讲台下呼声一片。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消极的状态,于是我在所授课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音乐问卷调查:你喜欢上什么样的音乐课?希望老师教些什么类型的音乐?等等。结果几乎98%的学生答案里都出现了“流行音乐”这四个字,有的甚至为之痴狂。流行音乐,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生词从它的诞生起,就以通俗易懂性,大众娱乐性等,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在各种媒体不断的传播下,那有感而发的歌词,或优美抒情或大气豪迈的旋律,以及大起大落的情绪等等,对于正处在青春期内心狂躁不安的中学生们,有着强烈的冲击力。他们觉得那些流行音乐似乎就是倾诉着自己的心声,让他们油然生出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然而流行音乐中有的雅俗交织,美丑难辨,学生容易误入歧途。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综合的音乐教育理念,指出“以综合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教材构件与其它的流行元素相联系”也就是说以音乐教材为主,其间融入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为辅,达到统一性的效果。与其对流行音乐这一领域弃儿不管,任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不良的影响,既然学生那么热爱流行音乐,何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的引导他们,让流行音乐服务与音乐,走进音乐课堂中去,我相信必会是一个崭新的面貌 。 一、巧借流行音乐,成就师生融洽 新《课标》提出:“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音乐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深知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必要投其所好,爱屋及乌。虽然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有些相背离,但这需要教师的理解和良好引导。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与应试教育下,流行音乐却成了他们可以消遣的对象。故平时除了仔细的选择教材上的内容,我还经常通过多种渠道,留意流行音乐的最新动向,主动学习关于流行音乐的创编、表演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深入学生的身边,虚心的听取他们的见解,去伪存真的针对某些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素材,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如:有的很多学生比较喜欢周杰伦,我就借助周杰伦演唱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与学生一起探讨。在欣赏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时,我故意问学生这首歌曲讲的什么意思,从而告知学生周杰伦都那么孝顺,你们做到了吗?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有时我还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师生互动,进行“我唱你猜”的活动,把课本教材和流行音乐有机结合,学生的课堂气氛非常高涨。几次实验课,课堂睡觉的现象寥寥无几,一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二、巧借流行音乐,提高审美观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应该注意从音乐的情感体验特点入手,来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选择优秀的流行音乐走进课堂,并引导学生去正确的对待和欣赏,同样的也能对学生起到审美教育与情感体验。 “5.12”,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无法忘记的痛苦日子,四年前的5.12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近十万同胞在此浩劫中不幸遇难。举国哀痛,举国沉重! 当时涌现出了大量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优秀励志流行歌曲,结合这些歌曲我加以相关图片和多媒体,举办了一堂“祝福汶川”纪念汶川大地震四周年音乐会。歌曲有《心心相连》、《大爱无言》、《你牵到了我的手》、《生死不离》、《因为爱》等等,配合着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片、感人的mv,学生观看后涕不成泣,当大家一起演唱《因为爱》时,从他们的饱含深情的眼神和专注的精神面貌中,我看到了内心深处情感碰撞的火花。学生总结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我要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乐于奉献,顽强不息。”面对“90后”的这帮另人琢磨不透的孩子们,说的这些话让我尤为感动。这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在自由,自觉的享受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熏陶,获得情感的满足,提高了审美能力。又如《隐形的翅膀》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气馁,要坚强去面对;《朋友》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龙的传人》告诉我们成为中华大地炎黄子孙而骄傲和自豪。 三、巧借流行音乐,攻破理论知识点 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一直是困扰音乐教师难以攻破的堡垒。它以枯燥,乏味无趣等“贬义词”,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但音乐理论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好比学汉语一样,如果汉语拼音学不好,甚至对于某些汉字的读法都束手无策。以音乐理论知识中的“节奏”这一单元为例子。大家都熟知,音乐的时间单位是节拍和节奏,节奏是音乐中重要元素之一。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对歌曲以及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结 语 流行音乐走进校园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无法避免。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功,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 。”虽然流行音乐也有一些有损学生身心健康,雅俗交织,与民族美声等高雅音乐是无法媲美的。那么我们何不认真的去研究去探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它作为一种手段或途径,课堂教学方面无形中既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提高了审美观点又能巧借流行音乐去攻破理论知识点。只要我们努力发现、反思、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受到学生的爱戴,才能实现音乐的自身存在的价值。 流行音乐毕业论文:浅议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今天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工作中多方寻求突破点,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今的音乐课本所选的乐曲大部分过于传统和陈旧,使得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和欣赏。现在的流行歌曲却深受中学生的喜爱、痴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恰当地运用流行音乐,让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让流行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剂呢? 一、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提升学生审美品位 随着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信息通道越来越通畅,流行音乐进入校园也成为必然的趋势。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对待流行音乐有其自己的独特见解,流行音乐这种通俗易懂的音乐形式当然会受到学生们的钟爱。不同的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以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他们还不具备完善的音乐鉴赏能力,正因为这种情况我们才更有把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引进课堂的必要,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倒不如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身心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并且把好的作品与粗劣的作品进行比较,使他们对此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教师要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品位的责任,并力争消除部分流行音乐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转换我们的角色,做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引路人。 二、灵活运用流行音乐,将其导入课堂辅助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流行音乐只要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生活气息,就可以选给学生听。例如,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汪正正的《超越梦想》、刘欢的《从头再来》等流行歌曲,让学生去品评,这些歌曲的旋律、歌词写得都很好,歌曲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熏陶,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当然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时候要把握好原则和标准,要灵活巧妙地与教材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修饰的作用。比如,在欣赏无伴奏歌曲《牧歌》的时候,我选择了腾格尔的《天堂》、乌兰托娅的《套马杆》、凤凰传奇的《我从草原来》等一些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流行歌曲,导入新课,并对蒙古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加以介绍,还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画面让学生更加愿意去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流行音乐,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喜欢的音乐,引导学生谈一谈听后的感受,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探究、鉴别流行音乐的内在美。音乐欣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和重要手段,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学生在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时,大多数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望而却步兴趣全无,如果此时把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结合起来,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引导学生学习,那么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时,提前让学生们聆听s.h.e演唱的《不想长大》,在欣赏肖邦的《e大调夜曲》时,先欣赏周杰伦的《夜曲》等等。在导课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聆听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交响乐,学生会发现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原来是来自于经典音乐,从而让学生不再畏惧经典音乐。通过流行音乐的欣赏,学生慢慢了解并喜欢上了学习经典音乐。 三、用流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费提思说:“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这揭示出音乐艺术性的本质。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他们欣赏音乐尚属于一种感性的外在欣赏。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加强作品全曲整体欣赏、歌词分析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了解。歌词对于音乐品位的定位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非常精美的诗歌或者散文;而有一些作品纯粹媚俗,品位低下,不妨让学生自己分析透彻,自己学会鉴别和欣赏音乐。对于歌词的分析,教师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一定的分析深度。以便对学生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归纳和总结。 总之,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绝不是放弃教材内容,迁就学生。而是对入选教学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和精心的挑选,让“思想性与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关注学生实际,注重创新,不断改革探索,让音乐教学充满活力。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传递音乐知识,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探索音乐艺术领域,真正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乐趣和美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篇1 1引言 初中历史博古论今,从人类的起源一直讲到近现代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最精彩的各个篇章。其中包含了我们民族的智慧、荣辱、兴衰等。是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操的重要课程。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长了学生智慧,使青少年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促进青少年的成才和德智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克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的素养。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要教好初中历史,首先要对这些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 2.1课前问题分析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前准备不充分是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育效果不佳的重点问题之一。首先,大部分教师备课过于依赖教学参考,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冗繁的知识点导致课堂教学死板、呆滞,课堂失去教师的个性,完全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结果是老师爱讲什么讲什么,学生爱做什么做什么,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成了毫不相干的人。其次,教学内容缺少内涵,往往讲的是一些历史的表象问题,就知识点讲知识,使知识点显得枯燥、干涩。如讲《秦王扫六合》只是将秦王统一六国的意义等进行重点讲述,一张口就是:秦王统一六国的意义怎样、怎样的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下来,考试要考的等等。久而久之给学生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历史课不用学,按老师说的死记硬背就能过关。 2.2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整堂课老师讲得大汗淋漓,自我陶醉其中。学生呢?有一部分在学数学、英语等,有一部分睡觉,有一部分讲话,有一部分呆呆地望着老师等等千姿百态,学生听讲、听懂得很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整堂课都是老师在唱主角,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动摇,学生的学习太过被动。其次,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以深入。即使对待课堂提问也很少有思考的主动性,一些学生随口乱答,一些学生无辜地望着老师,等待老师的回答。这种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很累,学生的学习却得不到进步。 2.3课后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初中历史课很少留作业,即使有作业也尽可能当堂完成。一方面由于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一些偏见,课堂作业有部分学生没有及时完成,预留的作业回家后由于主科作业以及思想上的不重视,很少能圆满完成。另一方面历史知识的学习在于长期的积累,初中历史的学习效果绝不是一些练习题就能提高的,也不是课堂听听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课后没有积累和巩固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初中历史课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较少,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习上的一些偏激认识难以纠正,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3造成初中历史课堂现状的因素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众多问题,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模式创立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首先,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一再强调创新,可实践却停留于表面,其实质还是传统的讲授教育方式。要不就是创新过度,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失去老师的导航,课堂一片混乱,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难获得中心的知识能力。其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历史知识面太窄。一方面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灵活多变,自己的能力难以完全发挥。另一方面教师能力不足导致了教师备课的不充足,课堂知识拓展有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一些教师好大喜功,急于表现自己的学识“渊博”,教学偏离正轨,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造成了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空白”,影响了学生对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掌握,致使教学成绩难以提高。再次,学生对历史课重要性认识得不足。一方面中学的历史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上课,这种安排容易对学生形成“历史不重要”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在中考中,历史课的地位比较尴尬,如同“鸡肋”,造成了学生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同时,又由于语、数、英等科目学习的压力,使学生难以应对,于是就放弃了历史学习。而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又不能及时地解释、纠正,就形成了历史不重要,甚至于出现历史课堂写别科作业、学别科知识的现象。 4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抓住问题核心,有目的性地一一解决,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最佳途径。 4.1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 一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选择专业的、知识能力强、思维开阔的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训,避免教师的落伍。不断丰富培训“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培训效果设定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历史教师的培训不能钻牛角尖,造成培训内容枯燥、乏味、深奥。使受培训人员不但不能完全掌握,还会把这种枯燥的讲授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其次培训形式要丰富、新颖,使受培训教师能受到启发,从而跟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灵活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 首先,注意课堂导入的形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同时,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如《秦王扫六合》的课堂教学中。第一,可与语文知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合长城的存在,秦始皇的功绩,劳民伤财,当年的威风,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一粒尘埃。第二,可与地理结合。秦始皇扫平六国的“根据地”在哪?今天的陕西咸阳、西安地区。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能力。如在讲课中巧妙设计内容,让学生知道鸿门宴与阿房宫有多远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课堂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的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进行综合评价。 4.3注意与学生的沟通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蕴含广泛的学科,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可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偏见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障碍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化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为,排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历史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将历史学习当成一件轻松、愉快又很重要的事去做。 5结语 历史课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容易吸引学生学习的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对备课内容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教学中适当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作者:欧雪秋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八中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篇2 初中历史课程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与技能,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客观的认识历史,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历史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分析,初中历史课程主要与历史知识,历史文化相连。由于学科的属性,导致初中历史知识相对落后,具有过去性特点。并且初中历史知识涉及面广,具有跨学科性,融合各科知识,知识点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而初中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对于历史知识与文化没有太大的兴趣可言,初中历史知识在吸引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热点方面很是缺乏,学生对这些久远的,落后的知识上没有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想要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的状况也是较难的。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效鉴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过去性特点,初中历史课堂呈现一潭死水现象。初中学生活泼好动,青春活力,对于新鲜的,快乐的,与时俱进的事物非常感兴趣,追求时尚,追求现代,更是将自己的生活学习与时尚相连。而初中历史课程研究的恰是过去的知识,过时的技术,学生对于时尚现代的知识趋之若鹜,对于历史知识产生不了兴趣,学习上就更没有激情可言了,历史课堂的低效是必然的结果。 2.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模式单一不管是历史知识还是历史技能,还是历史文化等,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上课时也大都是以文字传授为主,过去的知识,枯燥的文字,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昏昏欲睡,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历史教学模式单一,让学生一直在同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学习的又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方面你的知识,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现象。 3.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欠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中我们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生的主人。初中历史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中心位置,一切以教师讲授,教师的活动为中心,为重点,学习的事情成了教师应该做得事情,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凸显,学生的主动学习激情不能彰显,学生也就丧失了学习主体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精神,没有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二、初中历史课堂针对教学现状进行对策分析 1.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习更高效教学效率高效,学习效率高效,一直是教育的追求,课堂高效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的引导,督促,激励的功能更是在高效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枯燥、乏味与娱乐、游戏愉悦性相比,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喜好的就是能让自己开心的、愉快的事情,对于需要自己努力、付出行动的事情一般不是很热衷。学习本身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工作,再加上历史知识的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就会低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如此。教师要发现个中缘由,找出原因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让初中历史课堂高效、让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可言,就要将历史那些较为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历史知识用不同的形式、不同展示方式展示出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知识与文化,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感,提高教学效率。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厌烦。所以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更换不同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耳目一新,从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同样能获得新知,但是不同的是学生的学习激情不一样了,学习兴趣不一样了,教学效率也自然不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学会恰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比如:什么样的知识内容采用讲授式;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何种的教学模式又是适合本次历史课堂内容的传授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心斟酌,用新鲜感、创意让学生产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与爱好。 3.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知道,教师也明了,但是为了能在课堂中大量的充塞历史知识,能在一堂历史课中尽可能的讲授更多的知识,一般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情,充分做好备课的准备工作,一切教学活动的设置,一切教学内容的确定都要将学生放在首位,教学流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的快乐感,自信感,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高效的课堂。 作者:沈燕芬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篇3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文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育工作进行现状分析,并制定符合初中教育工作客观实际的策略,是目前很多初中历史学科教育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沟通机制尚不成熟 有效开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保证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工作质量得到全面优化的基础。但是,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历史学科教育工作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沟通机制的价值缺乏必要的认知,并没有结合历史学科的趣味性特点,制定符合历史学科教育活动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导致很多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无法成熟完整地适应教育沟通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很难为初中历史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完整的支持。还有一些师生沟通机制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障碍的必要分析,这就使得沟通机制的构建很难有针对性地适应学生的主体学习内容优化学习需要,很难为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对沟通机制教学机制的建设提供帮助,也使得学生在进行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成熟有效地凭借对沟通机制的合理操作实现对历史专业知识学习水平的优化。 (二)缺乏对学生地位的优化调整 目前,一些历史学科在进行教学模式设计的过程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教学程序的设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设置情况的关注,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价值的必要认知,很难为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工作的全面改良提供较为完整的保障。一些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性质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这一关键性因素的认知,很难从优化调整教学模式的角度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设置,很难为历史学科知识成熟全面地实现教学应用提供帮助。一些历史学科的教育工作在理念层面依然将学生定位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并使用标准答案记忆的方式开展教学,导致一些历史学科的教育性质工作的具体推进的过程中,很难全面精准地适应历史学科教育性质工作的优化处置要求,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明确。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完善初中历史教学师生沟通机制 在进行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方法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对信息沟通工作的重视,使更多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相关的措施可以更加精准全面地适应初中历史课程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使初中历史学科成熟完整地适应历史专业知识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实际要求,更好地维护初中历史专业的教育工作价值。在进行具体的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历史学科知识重点和难点情况的重视,更加完整地凭借对初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总结,制定符合新时期教育考核体系实际情况的策略,使更多与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方案相关的活动都可以在沟通机制得到成熟有效构建的情况下,更好地保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现精准的排除,有效地保证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工作价值得到更加完整的显现。 (二)提升学生地位的设置合理性 在进行历史学科教学方法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转变教育工作理念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使更多与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工作的客观实际相关的因素可以充分实现对自身价值的合理判断,为初中历史专业教育工作的全面改良提供较为完整的支持。在进行学生地位考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历史学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更多与历史学科教学方案都可以成熟精准地适应历史课程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为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凭借自身主体地位的优势实现对历史知识的优化学习。例如,在进行秦始皇相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允许学生自行开展对秦始皇历史功过的分析研究,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可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教育效果的评判机制,对学生定位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并在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对教学模式的调整,保证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得到合理处置。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初中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本文结合新时期我国历史学科的教育工作实际状况,对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完整的总结研究,并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实际,制定了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教育工作客观需要的策略,对提升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性教育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奚铭.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9):57-59. [2]李现丽.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对策建议[J].才智,2014(33):171. [3]邵文江.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9):241. [4]张德成.对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17):243. 作者:王陈代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旧城中学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 1.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改善周边的整体国家关系 法国、英国和德国在上个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但通过近五十年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法国、英国和德国已经成为最紧密的经济伙伴关系,德国和法国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了却了历史恩怨,促进了经济关系发展,同理,中国和日本、日本和韩国也正在这样做。 2.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加强和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所以中国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而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则给我们提供了和周边国家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 3.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加强中国自身经济政策调整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地区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各省市之间的行政计划已经构成了对生产要素自由组合的严重障碍。在欧盟国家通过50年的谈判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鸿沟,统一了货币、贸易、财政政策。今天在中国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当中,我们更应统一对中央政策的贯彻实施,反对各行其是、条块分割及地方保护等,从而在中央政策的统一指挥下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2004年中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实施了自由贸易区的早期收获,为启动自贸区的谈判、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了全面务实合作的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中国还相继宣布了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一系列区域性的合作计划。主席在去年访问拉美时,还正式启动了中国和智利的自贸区谈判。而且在主席访问澳大利亚,访问新西兰的时候,还和这两个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合作的框架协议,都是向着自由贸易区的方向来积极地加以推进。近几年中国同海湾合作委员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中非论坛合作方面的谈判与合作都获得了积极的推进,中国积极务实成为双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贸易和议定书,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多边贸易议定书,同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与世界各国的双边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每年我们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无数次双边会议,像与美国就召开了第十五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与欧盟扩大补偿谈判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与日本、俄罗斯、拉美、大洋洲和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亦日趋密切。 二、中国沿海三大区域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于是,我国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虽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但毕竟在推进中。随着中国加入WTO扫除了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障碍,加速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受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强力冲击。经济发展空间的区域组合既是我国经济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革的内在要求。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旋律的趋势日益强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 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GDP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5%,同比增长14.7%。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同比分别增长14.8%、15.7%和13.6%。 三大经济圈人均GDP依序分别为52519.3元、54919.8元和33576.9元。单位国土面积GDP产出分别为4246.8、4652.7和1304.4万元/平方公里,其中珠三角单位国土面积产出是长三角和京津冀的1.1和3.6倍。(数据来源:三大经济圈有关省市发改委地区司规划处整理提供) 1.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现在已经发展到“泛珠江三角洲”,一场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跨地区大整合正在粤港澳、闽、赣、湘、桂、琼、云、贵、川及更广泛地区展开,甚至连鄂、豫、陕、甘、宁都参与了进来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香港正式签订,对香港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也推进“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我们有信心经过10年到20年的时间,把“泛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早先,广东省政府就决定拿内部离心力最大的佛山市开刀,撤销佛山市代管的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四个县级市的建制,将它们同时并入佛山,成为佛山的四个区。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提出,经过这么一整合,佛山市要成为广东省的第三大城市,这个第三大城市不是过去那种松散集合的地级市概念,而应该是有机整合的现代大都市。为此,新的佛山市从大佛山出发,对自己的城市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重新作了规划,明确提出了“倚重广州融入珠三角”的大方向,具体地说,必须冲破“以己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确立起大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路,把自己放在珠三角经济圈和广佛都市圈的背景下,立足于广佛都市圈,与中心城市广州的发展格局接轨,主动接受广州辐射,分流广州城市功能,构建核心城市边缘聚合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实力优势和所有特有的区域优势,突出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增强向珠三角边缘区域及广东周边地区辐射。 接着,广东的惠州市、汕头市也在省政府的安排下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整合。此次行政区划大调整,是新中国49年以来广东在行政区划调整中力度最大的一次。体现了广东省打造珠三角都市圈的信心和力度。“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行政区划的调整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副处长陈杰认为,“在广东,这样大力度的调整不会只此一次”。 2.长江三角洲 长三角区域经常召开15个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和沪、苏、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会议,正在形成一个区域内多方沟通共同发展的渠道与机制,正着手从交通、市场、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以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以上海为龙头,世界博览会为吸引力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长三角的浙江方面措施不少,杭州已经把其属下的海宁、萧山进行了整合,从而把杭州从“西湖时代”推向沿海沿江的“钱塘江时代”。 江苏省也早就提出了加快建设“三圈四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三圈”是指建设以南京、徐州、苏锡常为核心的三个都市圈;“四市”是指努力把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建成特大型城市。同时从本世纪起,对部分省辖市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把同城而治的市(县)并入城市。苏南地区就有吴县并入苏州、锡山并入无锡、武进并入常州。从形势的发展看,苏南的城市群走向合纵连横的整合已成大势。 从大的方向上,长三角沪苏浙三地已经达成了相对一致,今后,三地的发展会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次中心,城市之间会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协调,共同把长三角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经济圈。 3.环渤海经济圈 由京津领衔的的环渤海经济区早在1986年就提出来了,真正拉开架势是近两年的事。虽然环渤海经济圈尽管还远没有实现经济一体化,但是它的国际影响已经很大。由于环渤海它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欧亚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之一,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心不断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下,它巨大的潜力开始凸显,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的目光,它正在逐步变成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国家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发开放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其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一是地理区位十分优越。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二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三是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四是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五是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连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 在中国还有许多形态的区域经济,象沿铁路干线、沿国家公路线、大运河流域、少数名族区域、多省市交界区域等等。虽然它们的规模不及沿海三大经济区域,但经济一体化理论指引着我们,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着不少规律等待我们去认识。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走向。经济全球化在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同时,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生冲突,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摘要]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共同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已经产生重大影响,世界各国(地区)都在积极制定应对对策,本文尝试通过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探索其对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缘优势边缘化低成本机制 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运作,加快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共同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此举已经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将在2010年建成,广西因其地缘优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遇,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应成为广西当务之急。 一、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 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动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1961年巴拉萨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做了明确的阐述。国内关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早已开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借鉴与演绎,主要是总结归纳国外关于一体化的理论概念来推理一体化定义;另一个层次是运用相关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发展过程、制度演变以及社会经济效应等。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核心理论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引起了专家学者对其研究的浓厚兴趣,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成果曾出不穷,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雅各布.维纳为代表的关税同盟理论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代表作《关税同盟理论》中系统地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维纳先是指出了早期关税同盟理论的不确定性,并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区分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得益与否取决于二者的最终结果,从而将定量分析应用于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研究,奠定了关税同盟理论的坚实基础。关税同盟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所带来的不同的经济效应,即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前者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后者主要指规模经济效应、投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等。 2.以罗布森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区理论 英国学者罗布森在关税同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自由贸易区理论。认为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相比是次优的。自由贸易区有以下显著特征:(1)成员方所生产的商品在贸易区内征关税;(2)对来自自由贸易区外(非成员)的各种进口商品,各成员方有权自主决定关税税率;即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3)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罗布森等人还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专门适用于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型,罗布森认为南南型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益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目标。 3.以西托夫斯基和德纽为代表的共同市场理论 共同市场的目标是消除保护主义的障碍,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每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等方面的利益。西托夫斯基和德纽在假设关税同盟的基础上,研究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以后成员国所获得的经济效应。其核心是:(1)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2)通过市场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 4.以小岛清为代表的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小岛清对依据古典学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来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工提出了疑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认为:在实行分工之前两国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但由于市场狭小,导致产量很小,成本很高,两国经过协议性分工以后,都各自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导致市场规模扩大,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协议各国都享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但是要使协议性分工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此外,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还有以普雷维什等为代表的中心—外围理论和国际依附理论、以里斯.塞泽尔基为代表的综合发展战略理论、国家需要理论、货币一体化的收益与成本理论、政策一体化的经济效益分析理论、双边或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安排否定的理论即双边贸易体制与多边贸易体制矛盾理论等等,在这里就不叙述。 三、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核心理论对广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指导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建成,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广西在如何制定正确发展战略规划?如何发挥地缘优势?提升和再造其经济优势?如何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有着积极的借鉴指导意义。 1.转变发展理念,达成发展共识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多年实践说明一个简单事实:依靠贸易保护不可能使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成功,同样,游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外也难使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取得高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广西在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广西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特别是放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背景下来把握和定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经从国家战略高度把广西推向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使广西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因此,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就是把国家发展战略转化为广西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和再造广西经济发展优势,使其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即要挖掘广西地缘优势,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面向东盟市场、拥有国际大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加强与东盟各国及广西周边各省(区)的全面经济合作,巩固经济腹地建设,借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夯实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地位。当前,全区上下应加强宣传,转变发展理念,摒弃广西“老、少、边、山、穷”地区的传统消极等待意识,抓住发展机遇,谋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达成发展战略共识。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广西发展的机遇更是挑战,不能成为贸易区中心就将被边缘化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边境地区(省份)的发展创造了独特机遇即可接近性。可接近性是具体包括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社会文化距离三个方面的可接近,可接近性令边境地区(省份)与区域国家在空间上的实现零距离接近,零距离带给边境地区(省份)新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具体而言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降低关税、市场开放等低成本机制促进区域内国家间贸易与要素的流动,带来生产区位的新变化和新经济中心的出现,具有良好的区位和发展条件的边境地区(省份),因低成本机制将可能在一体化进程中可能得到促进,并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而社会经济条件不好的边境地区(省份)或非边境地区(省份)可能会因为不能吸引生产要素而被边缘化,即过去和现在的一些生产区间和工业基地可能会因为一体化引发企业迁移,而使其市场潜力和投资吸引力受到削弱。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广西和云南两省区都具有零距离优势,双方都与东盟国家有边界接壤,都拥有若干个国家级、省级口岸和和若干条出境公路,为各自拓展与东盟国家贸易创造极其便利的条件,此外,还有东盟国家越南,一方面,在地理上,其处于中国——东盟地理中心位置,具有绝对区域地缘优势,另一方面,经过近年来改革开放,越南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对未来的自由贸易区更是雄心勃勃,这样,广西沿海沿边的通道地缘优势正受到来自滇、越的分割而削弱。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经验,能否成为区域中心或是被边缘化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能否正确认识经济一体化效应、是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消除地方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障碍有着密切关系。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于2002年就启动,中国—东盟博览会也于2004年起就落户广西南宁,但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相对而言,在目前的进程中,国家层面推动的多,广西层面积极谋划推动的少。相比之下,云南的区位优势不如广西,但由于其积极争取,泛亚通道、昆曼通道都已启动建设。所以,广西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区域一体进程中,集全区之谋,迅速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举全区之力,办好“南博会”,积极落实区党委提出的“一轴两翼”战略,打造广西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机遇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流动性资源,抓住了可以为广西所用,抓不住稍纵即逝,如果广西不能抓住机遇,将会错过发展机会被再次边缘化。3.中国——东盟贸易区大市场为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根据共同市场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共同市场,一方面,可以抵御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贸易内部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规模经济。纵观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就主要是在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展开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贸易总额的50%~60%都发生在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广西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大致相当,不仅具有广泛的经济基础和宽阔的产业与贸易领域,而且利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市场,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1.3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49.1%,是2001年的4.3倍,东盟已连续8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显然,广西对东盟贸易处于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前景广阔。目前,广西对东盟的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整体技术层次较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因此,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空间,广西必须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首先,做好广西对东部产业特别是粤港澳三地的产业梯度转移工作,促进广西产业升级;其次,广西要加强对生产型企业出口的扶持力度,主要是对已经成为广西优势产业和石化等港口经济的扶持,扩大其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进品牌战略,以提高广西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再次,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广西相对短缺的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 4.发挥零距离优势,夯实低成本机制是广西当务之急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低成本机制,主要包括关税降低和可接近性两方面。关税降低属于国家层面事情,会随着贸易区建立而得到解决,而可接近性则是区位优势所确定。广西的可接近性,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低成本机制提供可能,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健全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搞好金融、外贸、信息等服务,既是打造广西与东盟贸易低成本机制的前提条件,更是广西当务之急。一个方面要尽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国际大通道当前,工作重点是加快建设沿海大型组合港,以建设中国南方大港为目标,统筹规划和建设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大沿海港口,力争到2020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将突破1亿吨。另一方面是加强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具体分两个方面,其一是,开放电信业、构建区域网,建设广西与东盟国家跨区域电信网络,便捷广西与东盟国家信息传输;其二是建立、健全数据库,提高信息共享,主要包括: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系统资料库。包括贸易主要文件、东盟10国的经济发展和主要企业等信息;二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等资料;三是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桥头堡的资料。包括广西沿海港口、陆路口岸、公路、航空、航运、铁路、专业市场、金融、会展、旅游等物流基地和商贸基地的基本情况,以方便东盟各国和内地各省(区)更好利用广西这个前沿地带和桥头堡。 5.互补性与竞争性是经济一体化内生机制,也是广西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基础 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如果区域经济之间存在互补性,那么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产品范围差异较大,区域之间发生的产品贸易并且贸易的范围比较广阔,即贸易效应,由于贸易量的增加,导致与相应产品生产相关的生产要素的区域进一步流动,形成了一体化内部的生产要素的集聚,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充分发挥了要素的经济效益;如果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竞争性,产品之间的替代性较强,竞争会激烈化,结果是质优价廉的产品贸易效应得到加强,从而引发了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也导致了一体化内部生产要素新的集聚与扩散,也会使一些与被替代产品相关的生产要素重新开发新的产品,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强化区域竞争优势,同样扩大区域经济规模。显然互补性与竞争性形成了是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构成其内生机制。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既有互补性,也有竞争性,根据出口商品分类,广西在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第六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十三类矿物材料制品,陶瓷品、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第二十类杂项制品、第二十一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玩与东盟国家存在竞争性,而东盟国家的资源性产品、石化工业产品、电子电器及农产品在广西有很大的需求,逞互补性。总之,广西与东盟在产业和产品上都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具备了开展单边和多边合作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浪潮也波及整个世界,对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及国际经济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各国都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任务放在愈益重要的位置。广西也不例外,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独特地缘优势,应积极借鉴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指导意义,努力做好以下工作:要转变发展理念,形成发展共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广西发展的机遇更是挑战,广西如果不能成为中心就将被边缘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将为广西对外贸易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降低交易成本是一体化的基本点,夯实低成本平台是广西当务之急、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是经济一体化内生机制,是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 该文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战略选择》课题的阶段成果之二,本课题是广西民族大学重点课题,课题成员有李振艺、王新哲、方岚和黄永忠。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欧盟和APEC特征比较 1.动力机制比较——制度与市场 欧洲国家的相对同一性是建立制度性一体化框架的关键因素。欧共体成员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近,贸易政策基本一致,相对容易就一体化目标通过谈判达成一致。它们追求的利益目标和追求利益的方式比较相似,因此能够按照共同通过的法律契约让渡自己的主权、加强经济融合。欧盟拥有紧密的制度性联合和较强的组织机构,成员国政府通过签署条约对其在一体化集团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出相应的规定,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超国家机构共同决定一体化的发展。 与欧盟相比,亚太地区包括众多经济体,它们不仅社会制度不同、经济运行体制相异、发展水平悬殊、贸易政策难协调,而且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非经济障碍,难以寻求统一的“价值”或“理念”。APEC以自发形成的密切联系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而产生,这种以市场为动力的一体化,绕过了影响贸易、资本流动和其他经济交流的制度和法律障碍。APEC成员在保留自己主权的前提下消除各种壁垒,形成市场的扩大和客观的融合,其一体化既没有法律和协定的约束,也没有超国家机构进行管理,成员之间以松散的形式进行经济合作。 2.运行机制比较——开放与封闭 如果一体化组织的运行通过谈判机制来完成,该组织往往以对内的开放和对外的封闭为特征。在谈判机制下,欧盟给各成员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以成员间彼此消除壁垒、开放市场、甚至出让一部分主权为代价的,因此具有排他性。这将减少成员国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依赖于组织内部的经济往来,从而产生了封闭性。从欧盟内部贸易和对外贸易中可以清晰地看出,1960年~1995年欧盟的内部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由6%上升到14%,对外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却变化不大;而且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其出口依存度由1987年的25%下降为1993年的23%。 相反,如果允许成员通过特定的协商机制来确定经贸合作的共同目标,并在实现这些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那么一体化组织在对内开放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外开放。如在APEC单边主义协调机制下,任何一个合作事项均实行成员主动倡议、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方式,各成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开放进程的调整以相应的承受能力为基础。这种单方面的自由化措施同时面向区域内外,APEC以外国家和地区对APEC的出口依存度由1987年的19%上升到1993年的22%。 3.组织机构比较——紧密与松散 以谈判机制为基础而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客观上需要有一套紧密的制度性组织机构为各成员提供一个经常性的谈判和仲裁场所。欧洲经济一体化制度性合作色彩较浓,因而其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强度在各成员国的主动认可下远远强于APEC。为保证制度性组织机构行使权力,欧盟要求各成员让渡部分经济主权,由超国家机构统一调控。从关税同盟开始,随着一体化的深化,各成员让渡的主权相应增加,欧盟已逐步建立起一套结构紧密的“超国家共同体机构”,包括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法院和欧洲中央银行等。 在APEC协调的单边主义机制下,成员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虽然这种合作模式客观上也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协调合作目标、合作进程和相互利益关系的场所,但APEC的组织机构完全不同于欧盟的“超国家共同体机构”,它强调功能性合作,不需要让渡主权,是比较松散、约束力较弱的合作机构。APEC既没有法律和协定的约束,也没有超国家机构进行管理,它只设有一个秘书处,除财务管理外,主要是联系和协调各方面的活动。 二、欧盟和APEC推进方式比较 作为制度性一体化,欧盟在一体化的每个阶段都制定相关法律,成员国依此实施一致对内对外政策,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一体化形式。《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反映了特定经济部门的一体化。《罗马条约》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单一欧洲法案》对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列出了约300项立法,并规定了完成这些立法的时间表。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形成。随后,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并于1999年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今后,欧盟将迈向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对各种经济政策通过超国家机构进行协调和统一。 欧盟创建时就采用关税同盟对一体化升级具有决定意义。关税同盟要求成员国放弃关税制定权,并让渡给共同体所设立的超国家机构。根据“新功能主义”,超国家机构具有功能外溢的特征,即当成员国在某一经济领域实现了一体化,超国家机构将提出另一个领域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这将导致其他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发生。随着一体化程度加深,欧盟各成员让渡的权力从关税制定权扩展到货币政策制定、管理和执行权。尽管让渡主权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权力的实质性转移仍取决于成员政府的政治意志。为平衡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超国家机构加强机制化建设,采取各种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在协调成员国和联盟利益的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盟正是在解决这两种利益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与欧盟不同,APEC在推动经济合作的道路上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首先,APEC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开放的区域主义”。为了推进全球贸易投资的自由化,防止世界贸易形成封闭状态,APEC坚持非歧视性原则,其成员任何关税减让、非关税措施的减少或取消原则上可适用于非成员。其次,APEC各成员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强求一致,只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APEC选择了灵活的方式,承认各成员贸易投资自由化起点不同,允许成员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承受能力,在APEC规定的时间表内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自由化进程采取不同的方法,强调了灵活性。最后,APEC规定成员用15~20年完成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这个长期目标。这样,各成员就有时间和机会逐步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开展具体的经济合作时,APEC成员不需要服从于超国家规章或强制力量的制约,它实行“自愿选择、组织推动”,同时采用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依靠各成员的主动性和成员之间的协调性。APEC的这种发展模式建立在现实和实用基础上,只要亚太地区多样性这一特点不变,APEC开放、灵活、渐进的推进方式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三、发展趋势分析 1.欧盟的发展趋势 欧盟以制度化和机制化作为发展框架,以统一方式和一致进度推动一体化,虽然这样组建的一体化组织容易迅速巩固和深入发展,但封闭性和排他性使一体化规模难以扩大。鉴于生产扩大与内部市场狭小的矛盾,欧盟必须从外部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为振兴经济注入新活力。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按照“同心圆欧洲”的构想逐步推进一体化。以原欧共体为内圆的深化和扩大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第二圆也随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达成“欧洲经济区”协议而实现。目前,进一步扩展至中东欧构成欧洲经济圈第三圆的建设正在进行。中东欧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与欧盟差距较大,短期内达到入盟标准的难度很大。1999年,欧盟通过《2000年议程》,对东扩的财政预算、共同农业政策和结构基金的改革达成妥协。2000年,欧盟通过了旨在改革内部机构、为东扩铺平道路的《尼斯条约》草案。随着东扩谈判的进展,由于成员国组成发生变化,欧盟必须放弃过去步调一致的一体化方式而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已走入经济货币联盟的欧洲国家将形成一个核心内圈,其余国家将以某种松散形式联合起来,待条件成熟时进入内圈。欧盟可能成为一个以灵活性和开放性为特征,发展层次有别、推进速度有异的新型一体化集团。 (2)欧盟在推进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与区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尤其是与第三世界的经济关系成为其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欧盟利用地缘优势推行新地中海战略,加快与地中海申请入盟国家进行谈判,期望于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此外,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正式签署了《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书》,于2005实现两大地区之间的工业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欧盟还在《洛美协定》的基础上,与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科托努协定》,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国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和亚洲的贸易合作,欧盟与亚洲以定期召开亚欧首脑会议和亚欧商务论坛的方式建立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可见,欧盟开始把其经济集团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较高的欧洲发达国家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相互融合,标志着欧盟传统的一体化模式在该地区正在被打破,该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或比以前有了较高程度的开放性。 2.APEC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随着发达成员主导APEC发展方向的趋势得到加强,APEC出现了逐步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即其中的非强制性成分在减少,而强制性成分在增加。 (1)有关机构建设和高层会议制度化。1992年,《曼谷宣言》决定在新加坡设立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标志着APEC走上了机制化道路。1993年,APEC决定每年定期举行首脑非正式会议,将协商的时间框架机制化。APEC形成了从高官会到部长级会议再到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三层决策结构,并以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做出的“承诺”作为实施决议的保证。这增强了APEC的硬性约束力,任何议程一旦达成共识或进行了承诺,就具有“隐形压力”。 (2)贸易投资自由化途径呈现出机制化倾向。APEC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时间表来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构成硬约束。为使各成员国的单边行动计划具有可比性和透明性,APEC贸易与投资委员会设计了标准化格式文件,并配备了一套以修改、审评为内容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对成员更加一致和硬性的要求。随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深化,集体行动计划无疑将继续增加,这使“自愿灵活”的空间逐渐缩小,依靠舆论压力和形象促进的软约束将演变成集体行动的时间承诺和变相的硬约束。 (3)议事规则的硬性约束趋势。温哥华会议确定的自愿部门提前自由化(EVSL),违背了APEC一贯倡导的自愿和协调一致原则,体现了真正的“硬”行动。EVSL尽管名义上是自愿的,但实际上标志着从自愿向谈判的转变,某些APEC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关贸谈判方式,远离了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单边计划。此外,APEC在协商方面也趋向于强制性,“协商一致”原则蜕变成为“灵活协商”或“实质性多数”方式,从而使多数意见形成主导势力,敦促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成员调整自己的立场。 (4)争端调解机制。《大阪行动议程》对APEC的争端解决机制制定了目标、准则和集体行动框架,将争端解决内容分为APEC成员政府之间的争端、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争端和私营企业之间的争端。1996年,APEC在菲律宾高官会上就APEC争端调解的性质和程序作了深入探讨,并通过了各成员的单边行动方案。随着APEC机构的不断发展,成员间经济贸易摩擦和争端日益频繁,争端调解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 今后,欧盟和APEC以前所各自拥有的独特性质将逐渐变为二者的共性。欧盟正积极为实现政治一体化而努力,同时,它在发展趋势上还呈现出松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而APEC在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同时,正致力于加强机制建设,各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将进一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APEC正在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作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过渡和补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之后,建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近来也呼声高涨,但是东亚各国之间所特有的一些状况依然对一体化进程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一、东亚区域合作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影响因素 首先分析一下外部因素:(1)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导致国际市场的竞争与风险加剧,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由于巨额游资充斥其间,如果某个国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不够高,就有可能使投机者有机可乘,从而给该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动荡。而东亚地区大部分国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其金融制度、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风险,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东亚任何一国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迫切需要紧密合作来共同面对机遇与挑战。(2)作为上世纪末经济全球化浪潮过渡和补充的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浪潮汹涌澎湃,加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大大激发了东亚国家加强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增强了它们对区域合作的信心。当初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该地区形成了约3.6亿人口的大市场,内部贸易额达到2250亿美元,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万亿美 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0%。而东亚地区如果能形成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则会形成约19亿人口的更大市场,内部贸易额必定会大幅度上升,运行良好的话就有可能会取得超过NAFTA的成就,这极大地诱惑了东亚各国。 在外部因素驱动的同时,东亚各国自身对区域合作意识的加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东亚整体意识”在区域内达成了共识,*求区域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很长一段时间,东亚被“割裂”为东南亚和东北亚,两者之间来往很少,个体意识较强,东南亚国家更多的是*求内部合作。从1967年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到1992年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到如今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得有声有色,其内部贸易确实做得不错,但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却十分有限,危机爆发后,东盟国家发现东北亚国家也被波及,这让它们了解到东亚各国的经济依存度其实是较高的,加上中国在危机期间毫不犹豫地向东南亚受灾国伸出援手以及所表现出的一种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让东盟国家转变了地域观念,将自身置于东亚整体区域之内,转而谋求区域合作机制以提高整体竞争力,这种主观意识的转变奠定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其次,由于美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姿态以及操纵IMF对援助方案提出苛刻条件的所作所为,让受灾国从惨痛的经历中意识到必须依靠东亚内部自身的合作才能生存发展,外部的力量并不 一定靠得住。而在2001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导致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东亚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更加深了东亚国家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才造成了如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潮。 二、关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形式问题的分析 现在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形式是“10+3”模式,即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的交互合作方式,但这仅仅只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过渡阶段,并非真正地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假使这一阶段过渡得很成功,区域经济合作要朝着一体化层次发展,那么可能会表现为哪种一体化形式呢? 区域经济一体化按层次高低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不同的形式会给成员国带来不同收益,但也需要其让渡不同程度的国家主权,因此,各成员国会谨慎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相互协调以做出抉择。由于在东亚区域内,既存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又有东盟的一些小国家,况且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政策更是千差万别,也就是说上述X指标在东亚各国间差异很大,因而可以认为在东亚区域进行货币合作的成本是相当高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各国组成货币联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东亚区域内采取经济联盟这种一体化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建立自由贸易区会给各国带来一些看得见的利益:如果自由贸易 区能够建立,会形成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市场,由于取消了关税和一些同等效力的限制措施,内部贸易额肯定会大幅度上升,这样就能够通过促进各国外贸额的增长带动其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该形式并不妨碍各成员国针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采取其它的贸易政策,即没有要求各国进行国家主权的转让,这使得东亚国家比较容易接受。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阻碍 根据上述分析,似乎在理论上建立自由贸易区给各国带来的收益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比较容易实行,但来自经济理论之外的因素却给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这些负面影响来自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美国方面的阻碍,由于之前欧盟的高速发展已经开始威胁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不愿再看到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联合体的崛起对其造成影响,同时更担心被其认为是潜在对手的中国会借助区域合作的力量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因而其会阻止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上日韩均是美国的盟国,美国的干扰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与1997年日本提出建立AMF均因美国的反对而未成功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同时,区域内的不和谐因素也对区域经济合作构成了干扰。主要表现为:(1)作为“10+3”主要推动者的东盟由于担心其内部合作会被区域 合作体制所吞噬,近年来对推进全区域范围内经济合作已热情不在,有回到原先那种仅在东南亚小范围内实行合作的趋势,此点由2000年第四届“10+3”会议上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发言可见一斑。(2)欧盟的成功经验证明,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能够顺利实施,大国之间必须要相互协调配合。但是占东亚13国经济总量绝大部分的中日两国却由于特殊的历史矛盾以及一些领土的争执近年来政治关系跌至低谷,这种相互的不信任使得双方难以协调配合,从而影响到东亚区域合作的局势。(3)比之世界上其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东亚各国之间无论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这种巨大差异面前,即使是自由贸易区这种低层次的区域合作,也会由于一些国家担心本国市场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等原因而变得举步维艰。(4)公认的东亚区域合作最重要的缺陷是内部缺少一个核心力量来推动一体化进程,成功的一体化组织无论是欧盟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拥有自身的主导力量,而东亚国家或者因为实力不济或者因为不愿出头而无人担当主导力量,这就导致目前的合作只停留在论坛层面而无法就更深层次的事项作出决策安排,使得一体化进程受挫。 尽管东亚经济合作面临重重困难,但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合作主渠道的“10+3”仍在进行,东盟自由贸易区大部分已经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也在进行,通过建立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关系以及中日韩三方合作机制,逐步转为东亚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方式也是可行的。如果各方能摈弃嫌隙,拿出合作的诚心共同协商解决困难以实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那么共赢局面的到来将指日可待。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走向。经济全球化在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同时,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生冲突,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间的竞争愈加激励,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可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依靠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突破区域边界效应、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在全面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概况 0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内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自确立人力资本理论以后,大多数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整体而言,研究方向定为三项,其一,作为生产要素,将人力资源向生产函数内引进,进而对经济增长状况进行研究;其二,新经济学影响下,通过企业理论,解释企业形成、交易成本等人力资源;其三,人力资源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面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而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1.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区域,利用互相协作的同时进行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且签订经济条款,在经济层次形成一个整体,建立区域经济联合体。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即由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逐步深化为经济政策的统一。经济学家于1950年将其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也可理解为在多个经济区域内,消除或削弱参与体间的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逐步向自由流动状态发展。自上世纪90年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迅速,掀起了一股新浪潮,推动了国家、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1.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和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多种管理形式有效运用组织内外具有关联性的人力资源,以此满足组织现阶段及其后期发展需求,确保达成组织目标及实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招聘、培训、绩效等为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协调人与事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矛盾,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好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达到组织目标。 2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 由理论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理论发展早期主要应用于微观经济学领域,认为对收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个人教育水平、工作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逐步引入宏观经济学领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经济增长理论背景下,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又迎来了新高潮。为此,针对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进行分析,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调一致,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化。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力资本积累、空间结构配置合理化、制度规范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为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可靠保障。2)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自然资源,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且不得以牺牲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代价,要求经济增长逐步由依赖物质资本转变为人力资本,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人力资源积累可实现相关生产要素如资本等收益递增。3)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选择路径。人力资本流动合理性、配置有效性是区域经济的经济收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可提供更高效的人才资源,优选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将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各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建议 3.1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基本品质 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即有针对性地快速增加教育投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必须提高人力资源投资利用率,转变落后的发展扶持观念,实现人与物有机结合的开发利用目标。也就是为达到各个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必须转变政策扶持的方向,以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改善当地社会环境资源为出发点,将教育投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增强农村扶持力度,为我国广大农民谋福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在社会竞争愈加激励的今天,针对社会成员再教育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要求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将无形的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资源,通过提高人们的各项素质,为自身、为企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3.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1)优化人力资源本地区配置。人力资源本地区配置是指按照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物质资本,以本地区人口与人力资源状况为根本,通过调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各项政策,如人口、劳动力等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其作用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地区经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人力资源地区配置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及现状,适当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人力资源本地区配置应严格按照经济学理论出发,通过良好的待遇及优越的工作环境,增强人才吸引能力及提高本地区人才流动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地区配置的成效;第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人才,减少人才流失;第三,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合理引进人才。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引进政策,通常以高科技、高素质型人才作为引进重点。2)优化人力资源部门配置。新部门、新行业的诞生及发展与投入大量劳动力、资金密不可分,要求人才配置合理化。针对高新技术行业,人才配置应选取较高层次技术人员;对于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配置选取一般层次人员即可。人才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实际情况,要求根据产业结构变动及时调整人才配置比例。因我省在政策上基于优先发展行业、新型产业给予一定扶持及优惠,要求各个部门、行业必须及时、定期人力资源配置信息,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方向清晰化、明确化。同时,根据各个地市人力资源要求,做好各项培训工作,提高各类人才的技能水平及素质。3)优化人力资源企业配置。人力资源企业配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换言之,就是实现人与岗位最优化,将最适合的人分配到最适合的岗位。保证人力资源充分结合物质资本才能实现最大价值作用发挥,才能为企业发展贡献最大经济效益,这也是人力资源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为此,针对当前高技术人才紧缺,无法充分发挥先进物质设备资源价值的现状,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规划、长远目标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要求做好“由岗选人,人尽其才”,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到岗位上,将人的潜能全面激发出来,进而为企业的高效运作提供人才保证。 4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在世界上中国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高。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等问题。为平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重视“人”这一重要因素。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必须遵循经济学原理,对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全面了解,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地区发展现状,提出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基本品质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以期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国内经济发展探索 1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关注度日益增加,它在各国发展经济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其他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法宝。 2区域经济与城市群 2.1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的含义 所谓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资源的优化与科学整合,发挥不同城市各自地理或原材料等发展经济必要条件的优势,集中优势人才,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建立一个在经济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团。发展的关键:(1)中心城市的带动和战略支点作用;(2)充分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的选择,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中部区域经济的联动、协调发展;(3)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所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特性,构筑中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撑平台。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高密度的聚落;(2)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3)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4)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2)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3)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4)英国大城市群;(5)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其中,以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最为典型。从涵义上看,建立城市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二者的共同的目的就是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2长三角城市群基本概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6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3长三角发展区域经济建立城市群的优势 长三角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势头特别明显。2008年前三季度,长三角16城市GDP总计2.8万亿元,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到近五分之一,成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目前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地区之一。 对照国际上五大城市群,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2)经济实力雄厚;(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4)交通网络发达;(5)以上海为中心的龙头城市;(6)专业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 4长江三角洲构建城市群的问题与劣势分析 4.1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足与落后,上海金融中心虽已建立但还不成熟,在资金筹集、对外贸易领域,上海与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城市内部交通信息体系尚不发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组织。 4.2行政区划分,各区矛盾日益尖锐 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16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再加上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更助长了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4.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本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地区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4.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本区域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本来就很大。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更加恶化了生态环境,使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4.5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紧张,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由于经济迅猛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些地方在用地上出现不尽如意的现象。江苏省每年用地总量达几十万亩,且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用地增加迅速,但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粗放利用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土地大量转用、征用后又得不到及时充分利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城市建设中,不顾实际搞“大马路”“大广场”,使原本十分紧张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5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5.1把龙头城市-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上海举办2011年世博会的成功,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既要以现代化世界级城市标准来建设上海,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又要不断强化上海对外的辐射功能,因此未来上海发展应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线。除了充分发挥已有的自身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开放环境等优势,还要不断强化创新和服务功能,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三个中心”。 5.2各地加强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单靠一个城市将显得力不从心,合作则可以取得双赢和多赢,倘若各城市能加大合作力度,我们得到的将不是“1+1=2”,而是一个发挥城市群的集合能量的过程。 5.3加强重点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硬件,应该在充分发挥长江内河航道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发长江深水航道和深水港。第二,加强一系列高速公路、铁路和大桥的建设。 5.4强化产业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落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在全球层面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上看待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整合。要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深化产业分工,分工和专业化的增进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 5.5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6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政府职能改革是诸多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上述建议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应弱化经济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6结语 发展中国经济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长江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收益最大,地理位置资源优越的宝地,必将担负起壮大中国经济的使命,上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很鲜明的指出了今后需加强与发展的方面,通过更加科学的发挥比较优势,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完成建立世界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法律治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如火如荼的展开,我国的经济一体化区域既包括省内也延伸到周边省外,既包括历史上、习惯上、传统的区域也涵盖了新时期新时代政府主导下着力打造的新型经济区域,从长三角、珠三角到环渤海,再到中西部地区的新疆乌昌、东北黑吉辽三省、长株潭、武汉城市圈、成渝、安徽皖江城市带、河南中原经济区等[1]。区域一体化是我国区域治理的重要组成趋势,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区域治理理论需要法治的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将硬法和软法相结合的法律治理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缺乏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法律治理模式,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治理模式来推动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法律治理对于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原因 1.1区域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的加快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出,矛盾具有特殊性。而我国地大物博,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上,每个不同地区都具有自身的天然地理特征和自然区位优势以及自然资源优势,也不例外的都具有各自的区域短板和发展局限性。于是区域合作便应运而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迅速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总量。并以此为引导实现区域间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交流。 1.2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讯是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建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势互补的血脉联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展提供了便捷之路。截止到目前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高铁里程达到世界总里程的一半,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0%,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3政府政策的支持除了近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以及长江经济带以外,我国三十年来发展成熟的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国家级特区,上海浦东、重庆两江、甘肃兰州等国家级新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4人口的跨区域性流动人口流动是自古以来都有的“天然”现象,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科技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样化和频繁,而人口流动也越来越容易和便捷,尤其是农民群体在城乡间的往来流动占绝大多数。这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人力支持,为较落后地区带来了思想变革的先兆。 2我国区域一体化及法律治理中的问题 国内经济一体化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各种政策性支持和调控,例如逐步取消和打破阻隔各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等等。同时根据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点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是无法圆满地从彻底上解决问题的,除了政策性支持和引导之外,政府应寻求和积极力促各地区间的更普遍和更深层次上的互补双赢与合作,建立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律治理模式,但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治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2.1缺乏统一遵守的合作协议或章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没有根据各地方的利益诉求去建立各地共同遵守的区域合作协议或章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各个区域的政府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并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但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各地政府为了各自政绩而忽略区域全局的建设,强化各地方的资源配置和重复建设,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市场分割的盛行,由此可见利益分配问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问题[2]。我国当前区域合作主要通过区域合作协议,但是这些协议基本上是单一领域的合作协议,缺乏基于共同利益诉求的协议约定,因此难以形成真正有效并可持续性的区域合作机制,最终难以实现共同利益。 2.2缺乏区域政府间的长期合作机制我国部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主要通过制定行政协议来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虽然引导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措施代表的只是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具体内容,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性的、长期制度化的机制,更遑论符合法律精神的违约责任认定机制和解决纠纷机制[3]。如果缺乏区域间争议解决机制,会严重限制政府间的合作。 2.3限制了社会公权力的作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忽视了公民参与治理的作用,区域一体化的建设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与民众息息相关,公开是区域一体化法律治理的重要要求。法律治理的公开机制能够有效地保证各区域之间政策运行的透明度,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促使各地区之间及时获取信息,学习实践经验,形成合作和互动。通过发展区域中多元素和多主体的参与,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管理体,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权力的作用。 3法律治理模式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有利于实现区域合作效益的最大化,而法律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法律治理模式指导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治理是行政管理中的新型沟通合作理性,在权利运行方面,治理是关系到上下、水平方向的互动管理过程,各地方政府进行协商与合作,制定共同目标,共同实施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与职责[5]。每一种社会治理模式都离不开与之相对应的法律结构,法律治理模式中主要分为三种模式。 3.1硬法治模式区域治理中的硬法治模式指的是确定的、可预期的法律,能够保障社会的秩序和基本价值观念,从而满足社会法治化的需求[6]。但在区域法律治理的过程中不能完全运用硬法,也没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硬法治理。在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中硬法很多时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3.2软法治模式区域治理中的软法治模式指的是由区域各地方成员协商一致,共同制定发展经济的规章制度,软法律虽然不具备强制力,但是各个地方成员必须遵守,具有约束力[7]。软法律模式的缺陷就是过于理想化,在当下社会无法真正实现民主与法治,各个成员从自身利益出发,如果一方不遵守协议,会造成其他损失。 3.3混合治理模式混合治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软法和硬法的优势,能够充分实现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硬法和软法的有效结合使法律治理更具多元化和有机化,软法有利于回应社会对公平、法制的需求,硬法能够确保区域中各个地方的遵守程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法律治理的重要手段。 4构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法律治理 4.1法律治理的实践轨迹区域行政协议和区域性组织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期的法律治理机制,其中行政协议指的是各个政府机关之间缔结的协议,行政协议不仅用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内容也逐渐向合作和发展转变,逐渐成为重要的法律治理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进行统一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的改革,破除各地方立法,因此我国在改革法律治理的过程中对地性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和协同立法,并采取区域行政规划和区域行政指导的领导方式,在不断地实践中形成了区域行政协议、区域合作组织、区域协作立法、区域行政规划和区域行政指导等五种法律治理方式。 4.2法律治理中的政府首先要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体系,借鉴国际上欧盟的成功经验,注重基础条约的重要保障作用,并广泛运用于我国区域中各地方内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法律制度进行引导,各个区域内的各地方是公平、平等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立法进程,明确各个地方政府在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职责,避免地方保护主义。通过立法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促进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区域一体化领导组织机构,加强各区域间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各区域的领导集体组织,并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应要相互协调,逐步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协调机构,并制定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逐渐形成本区域长期的发展模式。最后要不断完善司法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地化解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各项矛盾,如果无法有效地确定责任的承担主体就会阻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司法纠纷解决机制中建立有效的司法纠纷化解机制,及时解决各地方政府、公民与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矛盾与纠纷,促进矛盾的有效解决。 4.3法律治理中的公权关系法律的制定在于反映民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应充分体现社会公权关系,充分体现民主协商性在法律治理中的作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主题更加多元化,公民能够代表公共自治区的广泛民意,与此同时,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应更加开放,向社会与公民的各项利益诉求开放,最终法律治理机制更加注重商谈、合作,注重与各个地方的沟通与对话,强调共同的认同和共识,促进区域各个地方的共赢。 5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法律治理有利于深化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健全我国法律制度,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法律治理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统一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司法的保障作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健康、持续、有序的发展。 作者:刘晨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 一、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综合性的网络化基础设施缺乏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圈以小时覆盖。从甘肃来看,经济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在铁路运力方面,铁路运力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铁路交通运力分布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高铁方面,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之下,甘肃形成了“兰新高铁”“、成兰高铁”“、兰渝高铁”和“宝兰高铁”,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三是在机场方面,机场的航班、客流相对较小,出现供需失衡的问题。 (二)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 甘肃紧跟时展的步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导致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不同,甘肃有国家级贫困县四十余个,且主要分布在陇南边远地区、庆阳老区等地区,这就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比较显著;其次,以兰州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缺乏良好的带动力和辐射性,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被动;再次,资源发展不平衡,交通资源、水资源的补偿失衡,成为制约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2014年甘肃各设区市人均工资情况。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相比于天水、酒泉和张掖,人均工资反而出现严重偏低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兰州在充足资源的情况下,比较欠缺发展的带动能力,影响了以兰州为中心,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三)城市体系不完善,结构梯度不合理 甘肃处于欠发展省份,本身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但就当前的发展形态来看,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一方面,城市体系不完善,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吃紧;另一方面,城市结构梯度不合理,产业规模化、产业链尚不完善,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扩散,周边落后地区难以有足够的能力接收。 二、深化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当前,甘肃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抓住发展的新机遇,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甘肃经济腾飞的关键。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化与调整,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协调规划,从本质上夯实发展的基础。那么,具体而言,深化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创建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完善的交通设施网络化体系,是当前甘肃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交通网络化体系的形成,缩小了区域内的空间距离,却扩大了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一是通过以兰州为中心的交通一体化,实现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二是高铁建设步伐应加快,在已有的四条高铁线的基础之上,形成幅员更加广阔的高铁覆盖。充分依托高铁建设,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让经济发展圈在良好的联动机制下,获得长足的发展。三是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落后性。在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要针对各区域经济体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 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应进一步退出以市场为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甘肃作为西南欠发展省份,在“弱市场”的格局之下,应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着力打造“强政府、强市场”格局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铺展,这更符合甘肃省的省情和发展的需求。此外,甘肃省要成立由省政府、发改委为牵头的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一体化战略合作的方式具体体现并深化推进,更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三)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建设,扩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点,在于中心城市带动力、辐射力的有效体现。因此,甘肃在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建设,确保以中心城市为辐射圈的发展动力。并且,区域经济要以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各方利益的有效协调。甘肃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但发展的空间巨大,这就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样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一是甘肃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应该从甘肃整体城市群的发展厨房,做到各方利益的协调;二是甘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注重产业格局的优化发展,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内丰富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深化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三是重点区域进行城市群功能定位的协商,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以及布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仍需克服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着力于经济一体化发展内外环境的夯实,促进一体化发展带动甘肃经济的腾飞。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处于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甘肃经济发展底子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尚未真正成形,仍需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因此,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应着力于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创建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建设,扩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力。 作者:李振华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合作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为区域经济的联合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也是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1]区域各地方政府,无论本地的资源禀赋如何、产业结构如何、竟争力如何、地方利益能否得到维护,都无法回避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强劲冲击。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建立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是势在必行的。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政府间协调合作产生的理论来源 1.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2]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拍在《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指出各国普遍生存于遍布全球的相互依赖网中,都有义务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建立在契约而不是地位、协商而不是强制的基础上的全球社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即趋于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就是要求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通过流动、选择,在区域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因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消除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各种障碍,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通过消除这些障碍,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在区域内部自由流动组合,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从而使地区经济运行效率提高,获取更多利益的过程。换句话说,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就是在于建立区域间政府协调合作机制,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实现良性竞争,带动区域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1.2都市联盟理论都市联盟理论也是政府间协调合作产生的理论来源之一。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间经济的合作发展除了要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外,还要进行一定的泛空间、跨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城市之间日益紧密的合作博弈必然产生都市联盟。都市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城市为了一定的愿景目的建立在契约之上,而进行的一种合作性超边界组织安排。[3]究其实质,都市联盟就是利用联盟理论建立起来的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它打破了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克服了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雷同化的现象,降低了联盟城市彼此间的交易成本,通过建立稳定的优势互补的超边界合作组织,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城市得到了重新定位,不仅加深了区域分工,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形成了区域规模经济,达到都市协同效应,加快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得都市之间的联盟真正实现了1+1+……+1 n的创造价值效果。都市联盟的发展特性是以市场为机制,以利益趋同为动力,有效促进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联盟城市多赢的局面。因此,都市联盟具有以下的特点:目标性,明确的目标是都市联盟的第一要素,合作的动力是建立在各联盟的“共同意愿”之上,在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合作获得各自的利益,避免各自风险;系统性,都市联盟的建立是以契约和协议约束构成的;动态性,失去独特优势的城市可能被淘汰出局,而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会被吸纳为新成员,整个联盟是一种动态的结合;独立性,都市联盟的系统是独立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协同性,联盟城市在拥有各自核心优势的同时,各联盟方又是相互依赖的,进行优势互补而产生协同效应。 1.3府际管理理论、复合行政理论政府间合作模式问题的研究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府际管理(IGM),府际管理理论是基于20世纪90年代各国政府再造和地方政府间伙伴关系建立而提出来的,是关于协调与管理政府间关系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和治理任务,以问题解决为取向,通过协商、谈判和合作等手段,是依靠非层级节制的一种网络行政新视野。[4]府际管理以问题解决为焦点,具有行动导向,通过建立协调性、依赖性的网络型治理结构,使得府际间各项计划得以顺利推展;强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提出设立政府理事会来解决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实现项目和管理功能上的府际间转移;具有独特的目标导向、网际沟通的冲突解决方式。总而言之,府际管理是以解决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众多相关问题而建立起来的紧密相连的政府间合作共治模式,它以突破地方封锁与保护、解决合作欠缺等区域中政府合作难题为根本目标。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政府间协调合作产生的现实依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绝非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或是一种地区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它要求各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建立一个包括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内的统一市场。在统一市场中,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正常进行。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需要建立良好有效的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而协调合作机制的构建将促使区域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状态发展,使得一体化是各方互利共赢的一体化,是规范法制的一体化,是协调合作的一体化。 2.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需要区域政府间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区域内的不同地区彼此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分工格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各区域政府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手段,那么各地区的经济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发展,制约了分工合作的深化,生产要素不能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不能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将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只能是空谈。 2.2协调合作机制的建立是消除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地方政府的无序竞争、区域环境逐渐恶化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成长,如果不加以解决的话,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则无法处理区域内多种具体的利益矛盾,且协调成本过高,时效性过差,难以达到最有效的目标。而区域政府间的协调合作则是协调地方政府间利益矛盾,实现一体化的必然选择。由于资源禀赋等的差异,各地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通过互利合作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相互需要。 2.3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的构建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面对我国特殊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为了追求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化,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地区大战、市场分割、跨地区性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以及公共事务治理失灵现象之所以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正是因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地方政府的横向关系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缺少制度保障。因此,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机制不仅能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而且将会极大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探究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实践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经济一体化中,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区域性的,尤其以区域性的发展最迅猛。各国之间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联合起来组建区域性经济,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它们都在区域性经济组织建构的法律制度中运作,在这些中又以它们构建的法律组织为依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制度尤为突出,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为顺应这种趋势,一改排斥的态度并积极安排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除了参与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与东盟成员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分别开展的经济合作、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国与欧洲、南美地区经济合作等外,还特别考虑了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间密切的经贸联系以及都是WTO成员方的实际情况,内地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最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内地与澳门最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CEPA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式,也为构建“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的法律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可以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而从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态势来看,我国学者樊莹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了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为了使其利益最大化,达到最佳配置生产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义,通过谈判协商而建立经济贸易联合的过程,实现成员之间互利互惠及经济整合的制度性安排。 而我国学者杨丽艳则从法律的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进行论述,指出法律角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国际区域内的诸个国家或关税领土,以一定协议建立一定机构以确立某种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在某些特定经济领域内有效实施统一规则的整合过程。其内涵主要体现在:(1)条约的支撑性;(2)领域的特定性;(3)机构的必备性;(4)规则的向导性;(5)机制的强制性。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与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中国启动自由贸易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的。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在文莱召开的第5次10+1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协议,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FTA,会议正式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从此开始,并迅速展开了区域建设的谈判,焦点主要集中在例外产品清单和关税减让幅度等一些技术问题上。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中国总理参加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双方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补充议定书等文件。从10月中旬开始,中国与印度和新加坡也分别就自由贸易区的双边协议展开谈判。 2、东北亚经济合作。2003年10月7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会晤,并发表了三国间第一个联合宣言——《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虽然至今中日韩之间合作仍停留在官方磋商阶段,并没有形成制度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使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以及东盟与东北亚“10+3”合作迈出新的步伐。 3、中国经济圈。从2003年6月开始,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新的区域一体化进展有:6月29日,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根据中国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协议和六个附件,双方承诺分别在2004年1月1日之前和2006年1月1日之前对不同类别的港澳产品实行零关税;同时,内地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对港产品的非关税措施(进口配额、许可证)和关税配额,内地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对原产于澳门的产品的非关税措施,双方互不采用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内地与香港、澳门《安排》的主要内容包括内地与港、澳逐步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各项措施。CEPA迈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步。 4、中国与欧洲、南美地区的经济合作。2003年9月23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举行了六国会晤,着重讨论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问题。中国总理主持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发言,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提出长远目标,倡议逐步建立上海合作组织FTA。自此,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浮出水面。10月13日,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公布《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制订对欧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同样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根据中方的提议,中国还将与包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等国在内的南方共同市场展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此外,中国与澳大利亚、南非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在积极酝酿当中。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财政问题,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问题。借鉴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从国际区域财政导论、国际区域财政支出、国际区域财政收入和国际区域财政政策等四个方面去构建。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财政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和趋势,对世界经济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而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财政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扩展,传统的国家财政理论分析框架已经无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作出合理的诠释,这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视野和分析框架———国际财政的角度去展开研究。因此,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国际财政问题,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财政理论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为了达到最佳配置生产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义通过谈判协商实现成员之间互利互惠及经济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兴起,其背后隐含着多种因素,有着众多的目标,既有促进贸易、收入和投资的需要,又有实现增长和发展的要求;既有获取市场准入适应区域与全球化的意图,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虑。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我们所讨论的财政问题。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是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而生并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政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决定的。 遗憾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型中却很少直接关注财政问题。以被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核心的关税同盟理论及其发展为例,维纳(Viner1Jacob)及其后继者们从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投资效应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体、非成员体乃至整个世界的生产、消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利益或损害。虽然该理论是从关税及其效应分析这一财政问题出发,而且后来约翰逊、库珀和马塞尔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将“公共产品”引入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分析,并得出了关税同盟更能满足成员体政府对各种保护主义倾向的商业政策以及对工业化目标的偏好的结论(田青,2005),但总体看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型基本上是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下的阐述,很少直接关注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及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也没有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政府主导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机制作出全面的阐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约。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是由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导性和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性这一特征决定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但却不被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所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效应这一基本问题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系统阐述,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国财税制度协调及发展的研究。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直接影响着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国政府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本身,而且还关系着区域经济体各成员国之间乃至非成员国之间的财政利益和财政关系的协调;同时,将财政问题作为重要的变量引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还可以更好地从政府经济活动的角度阐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府主导性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将直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国际财政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扩展和国家间经济依赖的日益加强而在财政关系领域形成的一种国际经济现象,是财政和国际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关于国际财政的定义(董勤发,1997),理论界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世界或全球角度来看的财政,即世界财政或全球财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权力机构或世界政府为后盾的;另一种观点是把国际财政看成是国际经济中的财政,是国家财政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或变种,是国际经济中的国家财政活动,是不同国家的财政通过国际经济交往而相互联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财政关系。与国家财政相比,国际财政具有一般财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国际性、整体性、复杂性和协调性等特点(林品章,1995)。虽然在欧盟的财源筹集方式、国际税收合作组织研究以及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1999年提出的对电子邮件开征“比特税”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财政或全球财政的影子,但在现代主权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个超国家的全球权力机构或世界政府,国际财政就只能是国际环境下财政的作用问题。它主要表现为对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国家财税制度协调和财政利益分配,是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质是国家间的财政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财政存在的客观前提在于国民经济中的市场失灵。同样,国际财政的产生和存在,也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首先,国际财政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中财政问题的国际化,其基础是市场经济;而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性和开放性决定的国际市场失灵,就直接成为了国际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董勤发,1997)。其次,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利益目标追求,各国政府财税制度和政策安排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直接构成为各国政府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严重阻碍,因此,寻求和实现各国政府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是国际财政存在的现实基础。 从国际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的角度出发,国际财政存在的意义就是矫正国际市场的失灵和实现各国财政的协调和合作。同时,又由于当前并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世界权力机构,也就不可能有一个制定、颁布和执行国际课税和支出方案的“国际财政当局”,更不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世界范围内的全球财政制度。因此,国际财政只能采取多国财政合作的存在形式。根据合作的程度,国际上多国财政的合作方式大致分为财政协调(FiscalCoordina2tion)、财政同盟(FiscalUnion)和财政一体化(FiscalIntegration)。这三种基本合作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财政协调是以既有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国际财政合作形式,是国际财政合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它强调财政合作的自愿性和协商性,如现有的各种国际税收协定等;财政同盟更多地以部分国家主权的让渡为前提,它强调财政合作的一致性和强制性,往往是区域经济共同体中较高级的合作形式,如欧盟内部废除关税、统一增值税等;财政一体化则以国家财政主权的完全让渡或消失为条件,实行超国家财政干预,它是最高级的财政合作形式,但由于其缺乏现实性,所以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财政合作形式。而根据不同的国际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国际财政研究在存在形式上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一般而言,国际财政协调是当前国际财政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也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国际财政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主要是围绕着国际财政协调来展开。① 三、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财政问题,是国际经济活动中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研究的范畴。而通过对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分析,我们找到了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实质上就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问题。因此,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问题和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相结合的角度,我们可以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框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框架,本质上就是要诠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主导性和政府经济活动性的运行机制及意义,通过推进和实现区域内外各经济体的财政协调和财政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循着从国家财政到国际财政的思路,借鉴马斯格雷夫等人对国际财政的理论体系的阐述,通过在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中引入政府及其经济活动———财政这一变量,一种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财政研究的新视角和分析方法———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基本框架浮出了水面,②它大致由国际区域财政导论、国际区域财政支出、国际区域财政收入和国际区域财政政策等四部分构成。 国际区域财政导论主要阐述国际区域财政的含义、产生、研究范围及方法等内容。借鉴国际财政的定义,我们可以给国际区域财政做出这样的界定:它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财政问题,是国家财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延伸和发展。换言之,国际区域财政就是国际财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国家和国家间的财政关系,是我们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政府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层面的一种视角和分析框架。国际区域财政的存在,也有着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质上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而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性和开放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即国际区域市场失灵,就成为了国际区域财政产生的理论基础。由于各国政府财税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经济体不断寻求财政协调与合作的努力,现实地演绎了国际区域财政的存在。总体看来,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性质依然是财政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有机结合,研究范围也包含着财政协调、财政同盟和财政一体化三种形式,且它们不同程度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在研究方法上,国际区域财政也应遵循国际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董勤发,1997),即国家主义分析方法与世界主义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 国际区域财政支出主要探讨国际区域财政支出的形式及其效应。具体而言,国际投资和国际援助是其存在的基本表现,前者类似于国家财政中的政府投资,后者则更多地具有政府转移支出的性质或类似于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意义。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效应分析,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投资和国家财政中的政府投资,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分析区域财政支出中国际投资的框架。从现实来看,国际投资制度主要由各主权国家的投资制度、双边层次投资制度、区域层次的和多边层次的投资制度构成,且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并成为国际投资的阻碍,因此,要从制定更权威的、高度自由化的投资制度和高标准的国际投资保护制度及公正高效的争端解决制度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柳剑平等,2005)。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援助在传统的国家财政和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基本作用(郧文聚,2000),主要是缓和国际政治经济矛盾和促进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短期性、政治性和经济战略性的支出形式而存在。目前,除欧盟法中的国家援助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援助制度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外,国际援助特有的规律和运行规则总体上与作为国际区域财政支出形式的内容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各经济体之间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必须着力构建一个能有效协调区域财政关系的经常化、制度化的国际援助制度。 国际区域财政收入主要研究国际税收、国际债务和区域国际组织的会费筹集等问题及其经济影响。国际税收是国际财政大厦相对独立的体系和重要支撑,同样也是国际区域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内容。国际税收的研究,不仅表现在早期对国际税收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反映在当前对国际税收竞争、国际税收协调、国际税收合作与国际税收组织、贸易与税收摩擦、反吸收调查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扩展。由于受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发展水平和存在形式的制约,国际区域财政中的国际税收除国际税收协调这个核心以外,还涉及到国际税收同盟和一体化等表现形式,这在欧盟的统一关税、统一增值税和“自有财源”中可以得到初步的例证。也就是说,国际区域财政研究的国际税收,必须密切关注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国际税收的各种具体形式和效应。关于国际债务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在国际金融研究和国家财政的债务分析中找到较为完整的内容和体系。如何从现有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出发,立足于促进区域经济稳定与发展,探讨区域国际债务的规模及效应和债务监控体系,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国际债务运行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就成为了国际区域财政框架中的国际债务研究的主要内容。此外,为了避免如联合国财政危机中的会费问题的尴尬,还应该积极研究关于区域国际组织的会费筹集方式,使区域国际组织能够高效正常运转,确保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的发挥。 国际区域财政政策主要研究区域内外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及其实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各国独立分散决策的低效率,在不同程度上减低各国政策之间的相互冲突,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稳定各国和区域经济的稳定运行,获得经济开放带来的多方面利益,只是这种协调要求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各国政策的自主性。区域财政协调的理论分析指出,协调政策会减小针对繁荣或萧条的财政扩张或收缩的溢出效应;在协调计划中,任何国家的财政扩张或收缩都应该考虑伙伴国的财政政策所导致的溢出效应,它要求伙伴国的财政政策取向相同。国际区域财政政策的协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既包括区域内财政政策的协调,又包括区域内外财税政策之间的协调;而狭义主要是指区域内财政政策的协调,即各国在制定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机制和方式来实现财政政策的协调。从政策协调的程度来看,又可以分为信息交换、危机管理、政策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协调、全面协调及联合行动等层次;从协调方式的角度,可以分为相机性协调和规则性协调两种。还需指出的是,国际区域财政政策协调还涉及到区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的协调,它们共同构成区域宏观政策协调的主要内容。 总之,国际区域财政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性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国际区域财政研究基本框架的构建,不仅是这种区域性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和表现,而且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效应分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是补台还是拆台? 世贸组织对区域经济联盟 实行引导和监测 周密:支撑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有两根主要支柱:一个是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的多边框架;另一个是各种双边和小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区域贸易安排(RTA),它们加起来可以称作诸边区域经济联盟。从这两种机制性安排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底是什么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确存在密切的关联,并非相互对立、排斥的关系。以WTO为代表的全球多边主义对区域主义持包容态度,同时也对区域主义的发展发挥指导作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 WTO的前身)从一开始就在用包括原产地原则、海关监管、保障措施在内的一整套法则积极引导各个经济体降低关税,影响各种区域安排奉行开放主义,使相关全球实践在很多区域协定中也有充分的反映。1995年成立的世贸组织也指导、引领了从全球到区域层面服务贸易的开放进程。 世贸组织文件明确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性多边安排相矛盾,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性是排斥他方利益,实际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关贸总协定第5条、第24条又允许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式存在,前提是有关区域性安排不应对区域外经济体设置壁垒和障碍,关税同盟也有义务向世贸组织进行通报。世贸组织下设有区域经济联盟委员会,专门负责审核申报的RTA是否满足相关要求。最近该委员会审核了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冰岛、印度与东盟三个FTA,认为中澳、中冰FTA拥有世贸组织更高层次的相互开放度,是“WTO+”,而印度与东盟的自贸安排则是“WTO-”,而代表东盟去做说明的泰国强调双方在有选择的领域做出了高水平的相互开放。 世贸组织对区域经济联盟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是持欢迎态度的,它鼓励成员方在区域范围内就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和投资做出更勇敢的尝试,回过头来促进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全球_放。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其很多规定后来也被世贸组织所采纳。亚太经合组织(APEC)也是一种开放型的区域实践,其贸易便利化措施不仅面向APEC成员,区域外非成员也可以享受有关好处。而更多的RTA、FTA,之所以显得比世贸组织有效率、有活力,就是因为参与方有自己的话语权,只需实现两个或几个国家之间的大体平衡,就可以达成一致继续推动开放。 世贸组织还设有对贸易限制措施的监督机制。从2008年至今,该机制共记录了2978项贸易限制措施,其中只有740项在2016年10月前被成员方撤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限制措施出现了快速增多的趋势,2016年较上年增加了17%。世贸组织也对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增减进行监测,统计表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全球总共新生效了216项便利化措施,月均18项,而同期限制性措施月均增加15项。所以说,仅从绝对数量值看,全球贸易便利化措施还是多于限制性措施的。当然,仅靠数量对比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限制性措施非常多种多样,有针对出口的,有针对进口的,有采取加征关税办法的,有采取配额制的,还有变相征税的。 不同国家对区域一体化有不同实践 刘玮:从经济学的意义讲,判断区域经济合作是否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主要是看它究竟是在进行贸易创造还是贸易转移。如果是以贸易转移为主,那么多边层面的经济一体化水准就会降低。 不同国家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并不相同。美国推动的以TPP为代表的巨型贸易协定是更深层次的一体化。它不仅对货物、投资和服务等传统规则进行深化,并且还纳入了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深度一体化议题。这些议题涉及边界内措施相关的诸多新规则,很可能成为“下一代”贸易规则的范本。 美国推动的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实质是一种“竞争性自由主义”战略。一方面,美国利用各国竞相争取美国市场准入机会的优势,通过发起贸易协定谈判,使得贸易伙伴国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机制。这样美国就成为贸易协定谈判的核心。正是利用这种“竞争性自由主义”,美国推动了其所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模板在全球的扩散。另一方面,在全球层面推动贸易自由化效果不彰、多哈回合谈判止步不前的情况下,美国转而试图通过推动区域性的、更高标准的一体化新安排,带动其他区域的一体化合作,最终迂回实现全球层面的一体化。 中国主张的是包容性的全球化和开放性的区域主义。比如我们积极推动的APEC,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亚洲地区的价值文化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区域合作当中就是更强调以协商的方式处理、解决问题。这种价值文化终将对全球化进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周密:韩国是推动全球化和区域化最积极的国家之一。韩国自2002年启动自贸战略以后,一直在非常坚定地扩大开放,现已成为除智利等少数国家外在全球自贸区“疆土”最广泛的一个国家。韩国的开放重点是把基本领域关税都降到很低甚至为零,因而是自贸实践的非常积极的倡导者。 中国在此方面的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我们与巴基斯坦、与东盟的自贸安排都是先从货物贸易开始,再进入服务贸易领域,有“早期收获”,先易后难,总的是一种递进式的、不断探索的开放。2015年12月生效的中澳、中韩自贸协定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中韩协定里有独特的地方合作条款,把“早期收获”理念从某种商品发展到地方省市,而地方合作之于国家间的FTA,就好比区域一体化之于全球一体化。 徐秀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根本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当然,两者也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表明了全球化的多样性。区域一体化其实也是调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不平衡的一种机制,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不同区域的利益差异性,某个区域内可以形成它自己的区域利益表达,这种表达可以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形成缓冲。从某种意义上讲,“碎片化”的全球化反映的也是不同地区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并且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局面。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最早由于 2013 年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是中国和西亚各国组织合作的一个经济区域,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加大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加强多区域各领域合作的契机,是丝绸之路一路上各个经济区域加深合作的重要桥梁,是对历史的鞒校也是对巨大潜力资源的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中国整合内部各省市之间物流经济资源的契机。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市场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本思路――区域经济一体化 20世纪50年代初,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市场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等的集合。早期,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特色,各区域之间缺乏联动。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各区域间的贸易壁垒被削弱,生产要素和资金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区域市场中。古丝绸之路东起十三朝古都长安,穿过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西至中亚、西亚和北非等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古丝绸之路的升级版。“丝绸之路经济带”处于亚太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横跨欧洲和亚洲,地域广袤,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涉及到的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给沿线地区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这条经济走廊,将以各大城市作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是实现中国西部、中亚经济带、环中亚经济带、亚欧经济带的融合,实现欧亚大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契机。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层面的影响 (一)市场一体化 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国内市场将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完善,资金、信息、生产资料都活跃起来,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市场得以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自由发展。 (二)基础设施一体化 欧盟和环太平洋经济带,是这条经济桥梁的“核能源”,而西部地区则是这条经济带上的薄弱环节。加强对西部地区各个节点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建设范围,将其连接,形成完整的经济通道,这样丝路建设才能取得丰硕的果实。 (三)物流一体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目前最为庞大而又复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一体化进程必然困难重重。物流一体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本文着重分析的部分。 1.优势分析。第一,古丝绸之路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历史十分悠久,考证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由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形成的一条重要的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即使经过多年丝绸之路曾经已经衰落,甚至一度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其中包含的瑰丽历史和深远影响足以再次发起各国进行经贸合作,加深沿线诸国的信任和合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第二,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的完善。通过国内和国际各方面力量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在铁路方面,例如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和运行,大大连接了亚欧两个大洲的关系,便捷了两大陆之间的海陆运输,缩短了运输的里程。另外,连接乌鲁木齐、张掖、武威、兰州的重要铁路兰新铁路是西北地区铁路网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公路方面,临河―哈密高速公路的即将完工,渤海湾区域到新疆的路线得到打通,丝绸之路公路运输辐射变大。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正式开通陆路通道,实现了公路运输的突破。不止所举的这些例子,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铁路公路的里程数大大增加,辐射范围变大变广,运输的能力成倍增加,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通关一体化试运行。中国海关总署2015年4月28日宣布,自5月1日起,乌鲁木齐海关将与青岛、郑州、太原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海关启用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模式。届时,“十关如一关”的通关模式将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通关高速路。如此可以促进沿边区域的多方面多形式合作,也降低了物流业的成本,可以起到促进物流业整合的作用,促进物流一体化发展。 2.劣势分析。第一,思想的制约。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一体化、物流一体化的思想存在良久,并且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可是到了实行的过程中,很多人都知道要实行一体化,可是不知道如何实行一体化发展。国内各城市领导人决策时候都从城市“本位”出发,对本城市进行建设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缺少合作与联系,互动不足。不能从城市群、经济群、经济带方面进行考虑与发展。国内与国外思想的不统一,不协调。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经济带沿线国内国外的合作交流。思考问题不能从全局出发,也不能从经济一体化、物流一体化的方面考虑。第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各个国家、甚至各个城市之间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的脚步、速度都不协调。例如国内城市西安,2015年GDP达到了5 474.77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6 400美元,达到了发达国家中等水平,而有的城市却仍然在贫困线奋斗。这样各个城市、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所以其经济一体化、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动力大小不同,其经济环境不同,其经济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其进行一体化发展所具备的条件也不同。这些都深深制约着一体化的发展。第三,行政体制制约。包括中国所有城市在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许多国家仍然还有很长的工业化的路程要走。而国内国外意识形态的冲突,国家制度体制的不同,各国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对其他国家干涉的排斥,国家主要还是为本国以及本国人民负责的思想,都会制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而由于我国国内行政体制的原因,各城市追求GDP过于热烈,致使城市之间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充满竞争冲突。这是国内经济带沿线各地区,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对于自身利益的过度追求,会使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各区域的资源要素无法流向占据真正优势的优势区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经济带缺乏整体的规划与部署,各国家各城市之间争夺战略中心,争夺优势资源,争夺有利政策的现象将屡禁不止,资源在内战中消耗,造成产业的雷同、地区作用的重复,资源使用方面的浪费,极大地影响了合作深度开展。第四,交通运输设施发展不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公路与铁路的发展与完善固然喜人,可是空路海路方面的发展乏善可陈。海运与空运是加快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两个重要运输方式,这两者发展的不健全会致使经济带交通运输方式的单一,以及运输能力的低效,也不能解决日趋复杂的运输问题和满足日趋多变物流要求,成为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壁垒之一。 3.机会分析。第一,国内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早在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就通过了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平衡发展。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其中促进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城市群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战略任务成为了国家重点任务之一。2014年9月初,国家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中央访问时着重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引起各方面关注与各部门的积极响应。第二,国内外物流业高速发展。全世界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如中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3年达到197.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高速发展的物流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外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经验,为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探路和指导作用。高速发展的物流业也为物流一体化的实现提出了要求,物流产业的发展为物流一体化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动力,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内外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经验。 三、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中国加深与西亚诸国合作沟通的桥梁,是中国整合内部各省市之间经济资源的契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整合区域现有的资源,加快建成科学合理、系统运转、紧密协作、快捷高效的区域经济体系,有利于推进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实现欧亚大陆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方法。欧亚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将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落实质量方法探析 一、引入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方法 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教师能够选择的方法是多种各样的,比如情景模拟法、实际行动法、情绪追忆法、游戏感知法等,而每种教学方法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环境,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目标,行之有效地制定出适合本课堂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下面将以“实际行动法”的实施例子来阐述幼儿教师如何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实际行动法,即是幼儿教师引导广大幼儿把自身的实际体会、感受尽可能地说出来,和同学、教师共同沟通共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仅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真正的教学主体是广大幼儿。为此幼儿教师应当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广大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到教学项目当中。一般来说,实际行动法包括两方面:一是应用性操练,二是表演性练习。唯有贯彻落实上述两部分工作,才能塑造出更全面、更良好的幼儿人格。首先是应用型操练,幼儿教师可以按照活动前所事先设定的假设,让幼儿想出适当的应对方法,并且真正地做出来。比如“如何帮助与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让幼儿依据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心里想法合理地挑选出相对应的关心病人的形式:有的说要送花,有的说要送信,有的说要表演,有的说要送水果……虽然不同幼儿的想法与最终的行动会有所不同,但是每个幼儿都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出最合适的方式来关心他人,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形成善于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习惯。再者是表演性练习,即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相应的角色对换来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与实际体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别人、帮助别人。比如对于“如何成为妈妈小能手”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先让不同的幼儿来担任“妈妈”与“小孩”这两个角色,并且给他们设定一个情景——妈妈正在辛苦处理日常家务,让其他幼儿一起观察该“小孩”会如何说服“妈妈”、帮助“妈妈”。通过这种表演性联系的教学形式,教师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到日常生活圈当中复杂多样的交际关系,让幼儿懂得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最有效的沟通,从而让他们逐步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加大对幼儿教育机构文化的建设力度 对于幼儿教育机构来说,幼儿教育的实施问题与改善措施是需要借助健康有效的校园氛围来得以改善的。唯有具备健康向上、科学恰当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环境,方能让广大幼儿在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下培养出良好的习惯与能力。为此各幼儿教育机构务必要加大校内文化建设力度,为广大幼儿提供一系列健康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比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故事、表扬栏、学习成果展示等途径,让广大幼儿参与到日常的教育工作当中,并且借助学习团队的影响作用来对幼儿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熏陶;又比如幼儿教育机构可以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让具备不同学习优势或者特点的幼儿组成学习探索团队,让他们在共同学习、共同谈论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小知识、辨别生活是非、探索生活趣味事等。 三、将创新元素渗透至课程设置、方法制定等环节 幼儿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地改善与提升幼儿教育的落实现状与实施效果,就务必要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实施等各方面着手,通过多样化、有趣化、丰富化的教学途径来激发起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并且聘请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项目,从而激发起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如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广大幼儿积极地参与到一些幼儿教育的日常项目中,让幼儿学会通过自身力量与团队作用来成功有效地完成某项任务的道理;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广大幼儿共同装扮自身的课室,让幼儿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装扮材料发挥出无限的创造思维,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幼儿未来参与学习项目的成就感与探索欲望。 四、提供科学合理的户外活动机会 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辨别是非对错,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幼儿教师所讲解的知识道理,幼儿教育机构务必要积极地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户外活动机会,让广大幼儿在活动中理解道理、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从而在基于户外活动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当然要行之有效地为广大幼儿提供趣味多元、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项目并不仅仅依靠口头提及就能够完成的,最佳的途径是幼儿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学校附近的公园、社区、操场等场地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比如集体野餐、户外迎春、情境模拟等。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身安全,如何学会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物品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唯有处于真实可行的实践环境下,幼儿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此幼儿教育机构在设置相关安全教育课程或者开展有关户外实践活动项目期间,务必要实时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五、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影响作用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他们将来更有效地融入不同集体打好基础。而社会也是一所学校,它具备了各种各样有关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学素材与资源,而提高幼儿教育机构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性,能够让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发展社会。例如当国家举办大型的国际活动项目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来组织广大幼儿共同观看事件现场,让幼儿在身心上体会到国家发展的壮大,这能够让幼儿从小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意识,认识到祖国发展的伟大与繁荣,进一步地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幼儿教育机构还可以组织幼儿前往居民小区进行老人探访等相关活动,让他们从小培养尊老爱幼的生活习惯;或者前往生产厂房进行参观,感受各工作阶层的艰苦劳动;或者前往养老院进行义务服务,体会爱心奉献的快乐等。通过以上种种活动项目,让幼儿更近、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减少对未知社会所产生的恐惧感、窘困感,从而更深一层地调动起广大幼儿树立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生活观念的积极性。 六、结合基础性的家庭教育 每位幼儿能否实现良好、健康地成长,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教育是否落实到位。虽然幼儿的学习场所并不位于家庭,可是他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当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教育方式对他们往后的生活仍然会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幼儿教育机构不能够忽视幼儿家庭教育这方面工作。为此,幼儿教育机构在新生报到的当天就务必要举办一场正式、隆重的家长会,并且在家长会上,要将幼儿教育的具体性质、特点、发展前景、课程介绍、教学形式、户外拓展、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都讲述给家长,让家长能够在教育层面上配合学校的日常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够让以后的教育工作得到更多家长的同意与支持。与此同时,每班级的班主任都应当用各种联系形式来和家长取得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关心过少的家长,要实时地向他们讲述幼儿在学校当中的各方面表现,并且要将幼儿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的一些错误行为告知家长,同时向家长讲述接下来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工作内容。除此以外,幼儿教育机构还应当利用网络建设公众网站或者公共邮箱,鼓励广大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日常幼儿教育的落实过程当中。通过网站或者邮箱不仅能够让幼儿教育机构了解与收集家长最近的建议与想法,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向家长传递“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家庭做起”这一观念,从而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共同改善与提升幼儿教育的落实现状与实施效果。 作者:连娜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探究 一、加强幼儿教育中情感渗透的建议 1.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教育,了解情感渗透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家庭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情感渗透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首先,幼儿园要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情感教育讲座等,家长可以通过专家的讲座,了解更多的情感教育意义。其次,幼儿园应该开设定期的家长参观日,让家长亲自到幼儿园感受情感教育的氛围和它带给学生的快乐,亲身感受情感教育的意义。最后,幼儿园要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有利的机会和平台,让家长有机会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加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了解情感渗透的重要性。总之,家长在情感渗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部分。 2.根据幼儿身心健康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情感目标 针对目前超前教育给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小学课程教学的不合理性,也要意识到,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健康特点,制定合理、科学、健康的课程的紧迫性。首先,每个学校都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课程,抵制过度超前课程的出现。其次,幼儿教育课程中应该将情感渗透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和谐氛围。最后,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深度贯彻情感教育方针,对教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做好教学反思。学校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平台,只有学校重视情感渗透,才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3.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想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将对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幼儿身上,从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为他们创设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其充分发挥天性,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应该认识到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王小维 单位:68302部队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动画与幼儿教育的关系研究 一、设计符合幼儿思想道德的动画片 (一)形象设计 动画片大都采用夸张的手法,比如笑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哭的时候眼泪不停地涌出来,这类夸张的表现手法最能吸引儿童的眼球。然而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思维的大部分,它们又通过感知和动作表现出来,动画片的主角通常是卡通人物,其形象温暖可爱,这正符合幼儿的审美观,《熊出没》是国产动画片中的一匹黑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内走红,这部动画之所以深受儿童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卡通人物形象,比如聪明机智的熊大、憨厚呆笨的熊二还有幽默风趣的光头强等等,这些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二)语言动作设计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除了夸张的形象以外当然还少不了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儿童是通过看到的形象与语言动作来刺激大脑皮层从而获得感知。通俗易懂的动画片容易被儿童理解,它主要是通过搞笑的语言和对白给小孩带来欢乐。据相关人员调查,50%的儿童看动画片的原因是动画片能把他们逗笑,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台词、对白都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来传递情感的。 (三)视觉设计 儿童主要通过视觉神经来感知事物,并且具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色彩的辨别能力非常强,同时记忆力也非常强,总是对夸张的形象印象深刻。比如《大耳朵图图》里的主人公图图有两只大大的耳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觉得他的耳朵很奇怪,但是孩子却对这种奇特的事物产生好感。 (四)听觉设计 儿童大多喜欢有旋律的、舒适的声音,动画片通常都是以一段和谐的音乐开始。比如日本经典动画片《多啦A梦》的配乐,曲调轻快有规律,孩子们听一段时间便会哼唱出来,这对提高孩子的乐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动画片对于幼儿的价值 在研究此问题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尽量考虑从幼儿的视角来判断其产生的价值。笔者认为,这种价值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显性价值可以直接从调查中得出,而隐性价值则是根据调查的结果推导得出。 (一)动画片的表显性价值 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其行为动作在不停地影响着幼儿。可以说每个幼儿的成长都离不开动画片,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现阶段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时动画片中的人物则成为这些孤独孩子的好朋友,幼儿的很多动作语言是通过观看动画片学来的,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动画片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在动画片中一些情节设计得并不合理,所以家长在为幼儿选择动画片时,应多考虑其对幼儿带来的好的方面,让这些优秀的品质伴随幼儿成长。动画片通常是带有梦幻色彩的世界,但是这些虚拟的世界通常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来打造的,比如《大耳朵图图》不仅能带给孩子们欢乐,在故事结尾还会教孩子们一个小道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动画片的潜隐性价值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动画片的导演都偏爱一些动物形象,比如米老鼠、唐老鸭、蓝皮鼠等等。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通常都会说,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很多动画片都是以人与动物相互团结友爱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些导演主要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动物与人、自然是平等的。很多动画片揭示了只有世间万物和平相处,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环境的道理。在自然界中,人类是弱小的,于是在动画片中就出现了能量超凡的角色,比如超人、奥特曼、大力水手等等,他们深受幼儿的崇拜,这就是人类的超人情结。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都心怀对弱者的同情,比如丑小鸭变天鹅、灰姑娘变成了皇后等等,这都是对弱者自强的期望。 三、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知,幼儿看动画片时,父母对他们的教导才会有利于幼儿的道德教育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动画片对幼儿的价值要从幼儿的接纳程度的角度来考虑,以教育功能为主、娱乐功能为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不仅需要家长在幼儿观看动画片时进行耐心指导,同时也需要我国动画片产业不断努力,创作出符合现代幼儿道德教育发展的优秀作品。 作者:阎延 李红丽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幼儿园教师地位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但是相比中小学教师队伍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论从教师地位和职称评比中都存在着问题,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没有评职称,这也就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2.幼儿学前教育编制呈下减趋势 如今幼儿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学前教育,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小学教育阶段。随着幼儿园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正规编制却在逐年下减,这就使得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都是临时职工,不能成为在编教师,这也就严重打击了幼儿教师对待幼儿教育的积极性。 3.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较低 根据工资水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幼儿教师薪酬水平在当地薪酬水平中基本处于中低层次,这主要是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出现了错误。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教育十分轻松,就是陪孩子玩耍,这是对幼儿教育的不尊重,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必须要熟知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因人施教,发掘其兴趣爱好,这项工作及其繁琐,工资水平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 4.工作压力大 对于幼儿教师的工作众所周知,要对每个孩子做好看管工作,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适当教育,培养其兴趣爱好,工作量大而且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由于来自家长和学校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幼儿教师在工作上产生疲惫感,对幼儿教育失去了信心。 二、加强我国幼儿教育的管理措施和发展趋势 1.注重社会发展趋势 想要做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的开展,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要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而幼儿教师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开展好坏,要理解幼儿教师的辛苦,改变对于幼儿教师的认识。 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首先要对学前教育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要明确规定出幼儿教师在法律中所享有的权利,对于编制问题要尽快解决,确保幼儿教育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要结合相关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担负起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其次对于幼儿教师的资质要严格要求,要将所有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明确幼儿教师的招聘资质,要择优录取,同时要建立幼儿教师劳动人事制度,对于幼儿教师的在职档案要严格管理,划分出职称等级,作为提职加薪的标准,让幼儿教师得到应有的待遇。 3.加强对幼儿的户外教育 作为幼儿,他们是最好塑造性格和兴趣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任何外界事物都比较容易接受,针对我国家庭经济水平提高,对于孩子比较溺爱的现状进行分析,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要注重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多带孩子们去领略自然,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开拓思维。 4.完善幼儿教育的财政体系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很多偏远地区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这样就不能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待遇差,不能留住专业人才。对此我国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做好沟通工作,要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幼儿园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薪酬待遇,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责任感。 5.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 幼儿园教师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国有幼儿园根本不能满足幼儿教育需求,这时就出现了大量的非公办幼儿园,非公办幼儿园在幼儿教师招聘待遇方面也各有不同,但是非公办幼儿园必须要保障教师所应享有的权益,要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价值的体现,要吸收专业幼儿教育人才,提升非公办幼儿园的教学实力和质量。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强,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然后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在幼教事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希望我国的幼教事业能够更好的得到发展。 作者:徐苏利 单位:沭阳县怀文中学附属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游戏对幼儿教育影响探析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特征 1.目的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因此设计任何一个幼儿游戏都不可能是无目的的。游戏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游戏这一种教学手段提高或加强幼儿的某种知识技能,以达到教育目的。游戏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包括图片、声音、动作、情境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设计展开的。只有拥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并高效的进行游戏让幼儿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2.互动性 互动性不仅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也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要知道,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外界陌生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会依葫芦画瓢,因此,教师的一切言谈举止对于幼儿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情况与幼儿进行互动,从而让幼儿更加的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来,但是这也要求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动作的交流,通过合作性的游戏模式增强幼儿的社会化程度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操作难度适中性 由于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尚未被开发出来,因此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其操作性及对幼儿能力的开发性,因为难度系数过大的游戏,不但不能够让幼儿从中学到知识,还会让幼儿对游戏丧失兴趣。因此即使游戏再生动有趣,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游戏的体验程度,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影响也会大打折扣。如若游戏难易程度低于幼儿发展阶段,幼儿也必然会感到索然寡味。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难度要适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游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分析 1.有助于幼儿认知全面发展 由于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尚处于开发期,爱玩且自我把控能力不足,对于外界的认知也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对幼儿各方面能力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不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教育中,让幼儿对常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能够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在游戏中幼儿还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天性,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2.有助于调整幼儿厌学情绪 一般情况下,幼儿入园都会表现出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和恐惧的上学心理阴影。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寓教于乐,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幼儿对于认知的兴趣,缓解幼儿的厌学情绪,提高上学的积极主动性,消除对于学校的恐惧感。 3.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身体方面,幼儿受到父母和隔代的专宠,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摔跤或磕磕绊绊,往往很少会让孩子进行户外运动,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成长。而在游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肢体的运动,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在心理方面,幼儿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形成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这样的生长环境是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幼儿园中,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幼儿有机会多与同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合作,养成团结、感恩、懂得分享与尊重的好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在幼儿阶段,人的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在幼儿的各类游戏中都蕴藏着发展和教育的契机。通过合适的游戏也可以有目的地让幼儿学习并掌握一些社会行为准则;同时,通过大家轮流操作、学习与他人交流合作、了解别人的想法,也能够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总结 游戏是幼儿时期主要的教学活动,其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渗透到幼儿的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各方面的素质、以后的发展等方面,因此可知,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游戏,提高教学的游戏意识,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作者:郑莹莹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赏识教育研究 一、赏识教育的改进和提升 (1)赏识要从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很多幼儿教师注重在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手段上下功夫,以追求教学品质的提升。而在笔者看来,促进赏识教育教学的提升,基本点是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差异出发,认清孩子行为和看法的由来,进而能够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或批评。由于生活与家庭教育的不同,不同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都不同于其他人,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区分行为或看法的差异性和进步性。同时,表扬和奖励也要量孩子的实际情况而行,针对不同的表现而给予恰如其分的口头或实物奖励。教师要学会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辨别他们表现的发生来源,进而进行科学的赏识教育。 (2)赏识必须实事求是及全面公平对待。 一切教育都是以实事求是为教学基本准则的,对幼儿的教育更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地对孩子的优异行为和看法给予肯定。幼儿在课堂中总会表现出一些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将优点凸显出来,同时对缺点给予适当的批评与指导。幼儿教师要避免对孩子形成固定的认知,忽略其他方面的优缺点。幼儿在认知及表达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赏识教育要善于区分且尊重这样一种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赏识教育形式。笔者教导过一个发育较慢、口齿不清的孩子,在一次表扬后,那个孩子不但乐于积极发言,还常能带给他人快乐。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并将其放大。 (3)赏识方法要多变,奖惩并用促提升。 赏识教育不只是一些肯定与表扬行为的体现,还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正确的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中要有所侧重,突出对需要培养的行为或能力的肯定,同时有意识地弱化其他方面的表现。赏识与批评在教育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赏识有利于孩子在教学中产生自信心,而批评有益于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我们教师必须把握好赏识和批评在课堂上表现的程度,教学模式不应是僵化固定,而要因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 (4)赏识需要联合家长一同协作进行。 幼儿教育是孩子行为准则和思想道德标准的基本教育阶段。在这一时间段,对孩子具有引导和教育作用的,除了教师外,还有孩子们的家长,家长是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更重要的教育角色。我们的赏识教育要联合家长进行,家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能够关心到每个孩子的各个方面,还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纠正。我们在精心引导、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其有着显著影响,因而需要重点关注。只有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赏识教育对幼儿的思维形成和认知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二、结语 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孩子并理解孩子,而赏识教育的成功开展正体现了这一点。如果说孩子们是祖国的小树苗,那么赏识就是雨水,是营养,它能够促进孩子们健康向上地发展,最终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作者:陈伶俐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隐性小学化倾向分析 一、隐性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产生的危害 1.教师没有现代化的幼儿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思想 游戏可以说是幼儿园以及研究者所公认的,是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纲要之中,也对于幼儿园的基本行为以及活动进行说明,其表示根本内容就是游戏内容。所以说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各个地方都在不停地进行幼儿游戏以及各方面的实验,并将这些作为解决小学化的根本方法。而不同的研究员也在尝试进行各种游戏的设计,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推广。而这个时候,结果就是,一些幼儿园教师与小孩子做游戏的时候,所进行的游戏是一些高素质以及高水平的人所设计产生的。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因为学历方面的问题,这些游戏往往都具有一些小学教学游戏的重要特点,可以说这些游戏的流程,与高结构的教学活动有非常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仍旧是一个小学化非常严重的游戏活动。 2.导致幼儿失去快乐的童年 幼儿教育原本是以探索、感受以及经历为主要内容,但是如今却被一些隐性小学化的教学活动完全摧毁,甚至幼儿教育之中的真正意义也被束缚,变成了一种不可取的想法。它在各种活动工具上附加了幼儿的价值,但是并没有注意,幼儿的发展是需要和谐的、需要全面的。另外,电子化教学的全面开展,也并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以及自由的状况。很多人可能只是对于高科技以及先进性进行追求,却没有想到让幼儿教育利用幼儿来对于世界的本质进行了解。如今的教育可以说是硬塞知识的过程。幼儿教育也变了质,孩子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可以说与显性小学化没有什么区别。 二、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主要原因 人们的观点是,过于崇尚书本知识,盲目遵循老师以及家长的指令,是小学化的基本问题所在。而对于一些隐性的小学化问题,通常来说都是没有正确的理解现代幼儿教育的内容。而虞永平教授则一针见血的表示,隐性小学化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念。 1.形式化的游戏以及操作形式 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其本质内容就是儿童探索以及发现外界的过程,用自身去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或者奥秘,并进一步引发自身对于外界的探讨以及认识。可以说,整体上是一种对于社会以及自然进行感受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得到实际的知识,比方说儿童并不能在这种行为之中知道某个字是怎么写的,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适合的游戏却能够让他们了解世界的规律,相对于游戏之中生硬的知识来说,儿童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是更加深刻的。游戏并不应当是一种教育的工具,这样的话就没有了原本的乐趣以及意义,幼儿也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游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这些游戏如果说具有太多的设计感的话,就失去了儿童探知以及发展的方式,而只是一种得到知识的方式,可以说意义方面大大降低。 2.边缘化的环境 幼儿是在探索外界的过程中认识这个世界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得到自我认知以及自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模糊的条例,教师往往会用一些玩具、花草布置的方法,设计相关教师环境。而这个时候,因为条例之中的要求不清楚,而且因为误解新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可能会造成人工痕迹非常重的情况,这样的话就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探索世界的要求,这样的环境,装饰性相对来说比较大。这种环境与儿童之间没有接触的结果,就是环境没有办法起到相应的良好作用,没有办法提供探索的空间以及游戏的环境。这可以说是在孩子的世界之中,边缘化了整个世界,并让孩子对外界产生一定的疏离,最后在教育的过程中,手段仅仅起到了奖惩的作用。 作者:刘彩霞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趣味地图的应用 一、插红旗游戏 教师事先设计一个卡通式的幼儿园示意图,上面明确标出东西南北的方向和建筑物之间的大概距离。教师分别说出红旗所在的建筑物的东、南、西和北面分别有什么典型建筑物,然后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将红旗插在相应的建筑物上。为了降低难度,在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三个不同地点让幼儿选择出一个正确的地点。经过多次引导,幼儿明白游戏规则后,就可以自己寻找到正确的地方了。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幼儿熟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图规则,同时让幼儿接触到简单的地图表述语言。 二、寻宝路线设计游戏 教师拿出幼儿园地图,挑出几个地点作为藏宝地,让幼儿描述可以怎么到这个地方。教师先举例来说一个地点,注意用语中要以向东(南、西、北)多少米然后向东(南、西、北)多少米的形式来说明路线,而且告诉幼儿,路线有很多条,请他们找出尽可能多的路线。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直到幼儿能够自己准确说出为止。这个游戏可以让幼儿接触相对方向的概念的同时,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少儿地板拼图游戏 在幼儿初步接触简单趣味地图后,和幼儿一起玩中国少儿地板拼图游戏。由于少儿地板拼图对幼儿来说是较新奇的事物,他们会乐于参与这个游戏。在让幼儿自由合作拼好一次后,在拼图游戏中,教师拿出拼图散块,开始鼓励幼儿展开想象,说出各个拼块的形状像什么。尽管幼儿对好多地方都无法准确记忆,但是相信这在他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以后学习地理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重点介绍家乡所在地省份的轮廓,让幼儿进行联想,想象他们像什么,然后每个人将自己想到的在幼儿面前进行描述。在每个幼儿都说出自己的想象后,穿插教幼儿歌曲,帮助幼儿记忆我国地名:中国地图像雄鸡,昂首挺胸真神气。鸡头东北三个省,鸡背甘肃、内蒙古,鸡尾新疆和西藏。云南、广西和海南,就像雄鸡的腿和脚。广东、福建是鸡脯,浙江、江苏是鸡胸。山东、河北是鸡颈,台湾围在东海中。天津守在鸡胸口,保卫首都北京城。小朋友们看地图,祖国地名记得清。地图是人们表现自然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发现,幼儿的好奇心总能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寻找,通过有效的交流后,幼儿对地图的认知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可以让幼儿在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这样的地图训练应该注意节奏并缓慢开展,最好是分散地穿插在平日的幼儿教学活动中,遵循从易到难、寓教于乐的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最好按照实际情况,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学习。 作者:程华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土门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游戏有利于让幼儿学会倾听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倾听能力差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呢?游戏就具有这种能力。如玩游戏时,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我说你做,我做你说,我说你模仿,我问你答”的游戏。在游戏之前,教师要向孩子说明游戏规则,让孩子留神听,这样可逐渐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在幼儿园,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有趣的暗号,如集体活动时要听琴声集合;区域活动结束时听到规定的音乐就要收拾玩具;户外活动时,要听口哨声变换队形,看教师手势进行活动等,孩子不知不觉便逐渐养成了注意倾听的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耐心倾听幼儿在活动中的谈话,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表述,要注意正确引导、指导、尊重幼儿,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二、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个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让幼儿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意志力不强。幼儿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经常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活动中要适当地设置一些有困难或循序渐进的环节,当他们感到不容易解决时,要鼓励幼儿敢于表现,还要注意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用活动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每个孩子坚信“我自己能行”,“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增强幼儿的挫折体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和谐、愉快的游戏中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培养了意志品质。 三、游戏有利于幼儿养成自主学习、自主解决矛盾的能力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能使幼儿建立自信,由被动到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发展,更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每天的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较长,必然会遇到如何安排活动、玩中学的问题。我们就利用幼儿入园和教育课活动后的时间,采用个别指导、适当建议等方法教幼儿游戏计划。如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以建议的形式提示幼儿不但去做那些熟知的事情,也去尝试那些自己不熟悉或有困难的事。游戏活动如果使幼儿感到困难,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降低目标或延长时间,这样无论处于何种水平的幼儿都能体会独立实现目标的乐趣。学会尝试运用自己的能力,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会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幼儿自主解决矛盾的能力。为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建立自信、不断探索,充满自信地自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幼儿的习惯养成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是促进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积极性行为。幼儿的游戏千变万化,不同的游戏可以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乐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释放个人的情绪,表达个人的感受,这将有助于幼儿形成乐观向上、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性格。游戏也是培养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良好方法。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等创造性游戏中,幼儿要用语言交流思想,商讨玩法,对于提高幼儿的组织能力、分配能力、社交能力非常有效。同时也为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由于他们年龄相仿,对事情的理解和认知比较一致,幼儿又喜欢模仿同伴的语言和动作,因此在游戏交往中,就很容易沟通,语言表达也会更加流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通过游戏还可接触到不同性别、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从其他幼儿的行为和说话中可以增强对自我的了解。此外,幼儿一起游戏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排队轮流使用工具或玩具,促使他们学会如何分工、相互团结、相互帮助以适应群体生活。在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有规则的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规则的约束,可以培养幼儿自律、勇敢的良好品格。在各类游戏中,随着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体验到分享的公正、态度的诚实,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得以不断进步,良好的个性品质逐渐形成。 五、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关键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整体和谐的发展,并为其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幼儿身心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幼儿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遭遇的事件和问题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语言、情感和社会性,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人和事件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在幼儿活动中,游戏是最能体现幼儿的表现的。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获得必要的经验和体验,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习惯是人后天形成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既学会了知识又养成了好习惯。如小班幼儿,从入园初的一盘散沙到中高班的讲文明懂礼貌,幼儿的变化非常明显。在行为方面,幼儿从刚入园时散散慢慢,到学会在入厕、喝水、离园、早操时能排队完成,学会等候,不争先恐后,秩序井然。游戏完毕后,幼儿能自行收拾玩具,轻拿轻放把玩具放在原处并能摆放整齐,在长期活动中逐渐养成整齐、有序、爱护财物的好习惯,同时也意识到不妥善管理玩具会影响游戏的正常开展。在游戏中,幼儿也能拿自己的东西与其他小伙伴分享,不争也不抢。有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其他幼儿还会主动帮忙,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方面,孩子们对教师在活动时提出的要求,也学会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活动将有一定的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又学会了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遇到困难不气馁,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 作者:高荣蓉 单位:三河市冯家府小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多媒体技术中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模拟实际幼儿教学情境,总结幼儿心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课堂中掌握处理幼儿心理问题的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心理学课堂的学习中来,在不断思考和探究中丰富自己,建立自信,形成良性刺激。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让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多媒体能够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对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方便学生的记忆。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舍本逐末 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充分将两者联系起来,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准备,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努力中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而进行单方面的幻灯片展示,很显然,这样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专业知识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拓展专业知识。它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心理的案例,将教材中没有详细分析的专业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说明。利用新颖的案例导入对幼儿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全面具体的专业教学。 五、总结 针对学生特点,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不断进步、不断收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作者:郭利华 单位:山西省祁县职业高级中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1.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学习好“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很有必要。从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现有的各种问题入手,谈到学生应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多多参加社会实践的义务幼教活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紧跟老师的节奏,把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好。教师也应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利用各种机会亲身实践到幼儿教育中去,再将收获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打下牢固基础,掌握好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够充分把“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精髓应用在今后自己的幼教生涯中,这对于我国幼教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燕 单位: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一体化教学中职幼儿教育论文 一、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主动的参与式(以学员为中心)”转变 以人为本,尊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来看看现代的职业教学中学,仍然发现许多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是教师抛给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地学习得到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幸福。久而久之,他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愿望。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是清一色的15—19岁的女孩子。她们活泼、开朗、热情、朝气蓬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并且由于专业特点,她们经常需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因此她们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组织意识等等。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上课、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验。如把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每上一个知识模块,我都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没读懂了什么?三是你读懂的知识可以怎样运用在实践中?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读书。 二、教学方式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处理和转换”转变 在中职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法利用了一段视频教学,观看后要学生谈谈她们的看法,一位学生谈到“我看到那个小朋友抬得那个花轿,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还体现出了,团结精神,学会社会交往。可以让小朋友学中玩,玩中学。”听完这位她的描述后,其实这位学生正是幼儿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之一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设置就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出发,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目标:“认知学习领域”目标、“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识都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看学生有没有认真的去梳理过,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真正的知识,老师不要总是认为学生不学或不懂,而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懂的,我来听老师的课是将我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更为专业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从“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教学实训室”转变 教学实训室是帮助幼师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的个性特征。在中职学校里建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等等的教学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请进实训室会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例如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可以看作是幼儿园活动室的一个缩影,专业特色显著。学生可以在这个拟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模拟教室里面最大程度地去参与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操作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开展幼儿园游戏及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说课、试教等活动。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实训室,让学生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与个性发展特点。实训室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幼儿教师的工作和乐趣。又例如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场所,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既有利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和科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良好方式。借助这样的教学实训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充分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走入工作岗位上,更快的适应,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在师资培训上给以支持,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 四、教学手段的“理论教学、黑板”“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变化 首要,我们知道技校生本来的知识掌握相对来说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如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则教师理论授课很难吸引学生。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简单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现代化已经捉襟见肘。。如果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则可使学员按其自身水平及需求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和容易掌握知识。五、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关键,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声音和教育。以往的老师只在乎自己站在讲台的40分钟学生有没有认真听,却忽略了所讲的内容是否跟上这个信息万变的社会步伐,应提到的“双师型”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市场研究、市场分析、行业分析、专业和专业职位集团分析,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发展和革新等。“双师型”教师则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对应行业的动态的应用技术,通过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实践中,应用使学生掌握工作所需的技术和专业技能;肯开始工作,经常开始,将开始操作习惯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去“从书籍到实践,从实践到这本书”的技能提升的路径,可以教育学生,形成相关产业的专业素质,如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指导课程中,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会画画,剪图案,而应该知道根据目前幼儿园的需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更能适合幼儿、家长、幼儿园需求的教玩具,如制作出来的教玩具可以一物多用。总的来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将理论和实践重叠在一起,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同时还要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等等,教学者要充分的认识这点,能站在跟高处去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教学。 作者:钟丽 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农村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一、湖南省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湘乡市的私立幼儿园需要办理“八证”才能通过学区审批,办证环节复杂,耗费时间长达几年,其中资职代码证的办理还需要10万元人民币作押金。作为投资人的幼儿园园长表示,私立幼儿园处在惨淡经营的状况。幼儿园教育重在开发孩子智力和动手能力,但是聘请专业幼师工资太高而农村幼儿园以留守儿童居多,学费普遍偏低,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扩招学生和裁减老师的手段来平衡收支。湖南省长沙市桃花坪智艺幼儿园负责人表示,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农村幼儿园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现在政府对农村幼儿园投入已大幅减少。 二、湖南省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湖南省农业人口大省的现实状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辖14个市州,122个县区,2354个乡镇,4747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669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0.02万人,占总人口的64.5%。近年来全省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是劳动力输出大省。2004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291.76万人,其中跨省劳务输出730万余人。[5]农村人口数量多,外出务工人员比重大,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幼儿园教育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 (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弱势地位 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的严格限制下,经济发达的城市优先,不仅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城乡二元结构对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多潜在的影响,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相比较低,这反过来又作用于教育,对农村幼儿产生很多不利的隐性影响,进一步拉大城乡学前教育差距,造成“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再生产”。 (三)幼儿园教育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尴尬处境 幼儿园教育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幼儿园教育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尴尬处境。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和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园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既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又不像高校一样对生活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政府不够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导致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以来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2%~1.3%,年生均经费仅200余元,远低于国际平均值3.8%,也低于巴西(8%)等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幼儿园教育处在边缘和相对欠发展的状态,这是了幼儿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湖南省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从制度的根本上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教育阶段 9年制义务教育是建立在传统教育从小学开始的基础上。既然现在的教育已经全面从幼儿园开始了,所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园,形成12年制义务教育。我们现在对幼儿园教育事业在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作用认识不够深,没有从国民教育战略高度认识幼儿教育地位和问题的严重性。 (二)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 在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以前,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不应该完全交给市场运作,必须要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域,政府投资要相对更多,以保证其幼儿园教育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在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投资力度。 (三)保证条件建设一支有专业素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幼师队伍 建立农村幼师资格评定制度,明确农村幼师职责和要求。同时,提高农村幼师的福利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组织幼师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同时多渠道扩招农村幼师,优待回乡发展家乡幼儿园教育的本专科毕业生。 (四)人性化地完善农村幼儿园审核管理制度 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主要是民办,民办教育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对于农村幼儿园的审核和管理就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应该减少审核办证环节,给民办教育提供人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对于“黑幼儿园”,要严厉查办,确保农村幼儿都能进入正规幼儿教育。 (五)传播和普及有关农村幼儿园教育先进理念 农村地区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忽视或小看幼儿园教育给幼儿成长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家长与幼儿园脱节、学生与老师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及时传播和普及有关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先进理念,让农村幼儿的家长、老师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程度。可组织优秀幼师志愿者下乡宣传,鼓励优秀幼师返回农村教学。对于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我们可以进行个案建设,重点建设,树立典型,然后逐步延伸到各地农村。建立生动有趣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多媒体数据库,吸引农村幼师主动播放、学习、模仿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水平。 作者:文广 刘紫珺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我国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一、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幼儿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明确 当代的幼儿教育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希望能帮助幼儿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无论是在指南还是在纲要中均强调教学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2.我国幼儿教育缺少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开展者,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但是,在现代的大多幼儿园中幼儿教师都是非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即使是本专业,他们也大都是大专毕业,对幼儿教育的把握不准确。 3.我国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 幼儿教育强调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因此,幼儿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的幼儿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拘泥于课堂,其教学形式大多都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学的。 二、改善我国幼儿教育现状的有效措施 1.合理制订幼儿教育的活动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方向,因此,活动目的必须科学合理。我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国学前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均作了详细的规定与讲解。在制订目标时,老师可参照指南进行制订。 2.学校要注意新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整体质量是幼儿教育质量的保证。因此,各幼儿园不仅应该注意招聘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还应该加强老教师的学习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质量。 作者:王春丽 单位:陕西省杨凌区第二幼儿园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应用 摘要: 基于国内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现状,从设计要素与设计原则两方面,阐述了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并结合Lawgne躺椅这一典型设计案例进行了说明,以期为我国当代园林建筑小品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性化设计,园林建筑小品,躺椅,设计要素 0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性化设计在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建筑设施等多方面领域不断演进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其在进入科研领域后迅速取得广泛关注,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在建筑领域尤为突出。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建筑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拥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造景的四大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与实用价值,在当代园林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性化元素在当代园林建筑小品中的体现却并不显著,一些建筑商一味追求建筑的速度与利益,忽略了建筑小品在细节上的品位,导致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此外,部分设计师过于在意自身的主观意识,而缺乏对观赏者心理需求的考虑,即缺乏人性化设计,导致建筑小品的功用难以充分发挥。本文从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中,从而为现代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园林建筑小品概述 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定义是造型精致小巧,功能简洁明了,富有情趣,且选址合适的精美园林建筑物。无论是现代园林抑或古典园林,园林建筑小品已逐渐演变成其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人文景观,并成为展现园林装饰性与观赏性的重要构景要素。通常按功能和适用范围可将其分为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方便园林管理及游人使用的建筑小品。曾有评语“从而不卑,小而不卑,顺其自然,描其空间,取其特色,求其取景”,展现其重要的特征品质与理论品质。园林建筑小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如园灯、园椅、标识牌),更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如景墙、门洞等建筑小品的应用,会使得整个园林更具艺术格调。它同时影响着周围景观的整体风貌与品质,设计得当时可以展现周围环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并满足人们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带给观赏者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在整个园林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 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指建筑者在充分考虑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等需求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在建筑小品上完成人性化需求的物质化。通俗来讲,就是建筑小品的设计应在兼顾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同时,满足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 2.1基本设计要素 园林建筑小品类似于其他的建筑设计,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应把握一些共性的设计要素。设计者必须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触手可及的设计形式。 2.1.1造型要素 造型要素包含建筑物的体量、形态等外观特征,人性化设计要求在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时要遵循“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即以人的尺度为设计依据。人的尺度通常指人体在环境中完成各项活动的空间范围,它潜在决定了建筑小品的空间规格,如电话亭的高度、座椅的宽度等。建筑小品的设计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以“服务于人,满足于人”为宗旨,服从于人的生活尺度,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提供相应的空间、环境等。 2.1.2色彩要素 对色彩要素的运用可以达到改善空间感、表达特定思想主题并烘托氛围的作用。不同色彩建筑所传达的感情各异,其会引起观赏者不同的思维变化与心理感受。因此,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必须依据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对园林主题风格的需求来选择园林建筑的色调。如在儿童主题公园中,以象征生机活跃、充满生命力的红色作为建筑小品的色彩基调,往往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2.1.3文化要素 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审美特性等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建筑是这些文化特征的综合体与体现者,其创作过程是文化内涵不断演绎与升华的过程。因此,类似于壁画、雕塑之类的园林建筑小品应保留当地的文化底蕴,并使其在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让观赏者与当地居民能够产生文化认同感。 2.1.4功能要素 功能要素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属性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服务型建筑小品,它是园林中公共需求的基础设施,为游人在游览途中提供生活服务,在园林中不可或缺。此类建筑小品常见的功能有照明、展示、导游、宣传等。园林和公园是居民和游客观赏、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进行文化宣传的阵地。服务型建筑小品中的宣传类小品如解说牌、文化长廊、展览栏等因造型新颖、主题清晰、布局灵活,易于被游客接受,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此外,亭廊等建筑小品应满足不同天气的特点,为游客提供一个遮风避雨、消暑纳凉的场所。 2.1.5行为要素 建筑小品的选取及布局应考虑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如考虑儿童在成长过程模仿能力强、活动范围小、阅历浅等行为特点,其设计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将园林建筑小品巧妙地转化成游玩系统,在满足儿童好奇与冒险心理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启发和引导。而成人游客在园林中疲倦时,一般希望选取可以观赏自然风光的地方进行休憩,因此为满足此类游客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供休息用的亭廊一般设置在能观赏风景之处。 2.2基本设计原则 2.2.1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的本质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服务,因此其最基本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建筑小品的设计反映了人对空间的新要求,即因不满足原有环境而进行的创新与提高。这种创作活动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人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对象,是环境的主体,因此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必须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心理需求出发,以这些参考依据来决定对空间的改进。 2.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要求建筑小品的造型、色彩、风格等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求。建筑小品作为实体构成的空间,需要服从局部环境协调整体环境利益的原则,使景观能够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尤其是“仿生学”的巧妙运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使建筑具备了更高层面的审美属性与审美意义。 2.2.3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设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体现不同时代的人在生活观念与建筑观念方面的差异,即赋予建筑设计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根据社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方面特征展现当代人们在生活内容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价值观等时代特性,使设计具有历史延续性。 3人性化设计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人性化设计应结合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中的基本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来进行,本文结合园林建筑小品中符合人性化设计的杰出作品Lawgne躺椅来进行赏析。Lawgne是由建筑师TimvandenBurg与艺术家LisetteSpee联合设计的供公众休息用的园林躺椅,其布置于荷兰布雷达的瓦尔肯伯格公园中央喷泉旁的草坪之中,供过往的游客休息与观赏周围景色所用。整个建筑小品的外观都为弧形设计,造型简洁却极富表现力,既增加了游客躺坐休息的舒适度,又展示了优美的外形轮廓。其表层覆盖有一层人工草皮,质感与肌理皆与周围的天然草坪相协调,且其体量完美地匹配了人的尺度要求,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此外,整个躺椅小品的色彩基调与环境相一致。纯和的绿色,既烘托出生机勃勃、清新质朴的氛围,又传达出瓦尔肯伯格公园“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主题。 4结语 为使园林建筑小品更充分地发挥其功用,设计师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性和个性化设计原则,并从建筑的造型要素、色彩要素、文化要素、功能要素与行为要素五方面入手,力求在保障人的基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同时,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 作者:周建新 王庆斌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研究 摘要: 园林植物是园林建筑的生命,是园林的灵魂。园林建筑的生命气息、艺术气息都是通过园林植物来体现的,所以,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园林建设中,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在体现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美观的园林景观提供基础,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如果能搭配、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使我们的园林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本文重点讨论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颐和园为例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 建筑;植物;颐和园 1引言 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目前主要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景观建筑是一种硬质景观,其突出特点是人工美,是建筑的功能和审美功能集合;而植物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园林要素,其生长发育规律也组成了园林生命的基础,也构成了景观的核心。在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重视每一个物种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也注意协调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配置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相得益彰、相互借势。 2颐和园现状概述 2.1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在花园和城市绿地中提供人们休闲或装饰建筑,常见的形式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颐和园的中心是万寿山41米的佛香阁,根据位置和地形,各种形式的建筑,如殿,堂,楼,阁,廊,亭。颐和园的建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在建筑物的建设,另一个是点缀着高山湖泊和周围的建筑。建筑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位于政治活动,它仁寿殿中心,附近住宅区乐寿堂,玉澜堂为中心的东宫门区;另一个位于万寿山的中心轴排云殿和佛香轴为主要建筑的南侧,是位于北中轴须弥灵境 2.2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材料,包括木本和草本花卉,观叶或观果植物园林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植物,室内花卉。据清乾隆《御制诗》颐和园所示,整个园林植物有:种植荷花于湖,水网西北岸栽桑,水种植芦苇,水鸟成群出现在天空,呈现出活泼野趣和自然的气息。根据弘历诗歌片段得出植物种植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材料种植的环境,种植突出环境的不同特点,烘托气氛。 3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3.1园林建筑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景观建筑是眼睛,观赏植物是服装,道路和广场骨架,可见建筑景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园林建筑作为植物栽培提供基址,为各种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次,由园林建筑构成的空间起到了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使建筑物和植物组成优美的风景。再次,园林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在景观中隐藏的园林建筑,将自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美。园林植物与建筑的合理配置是展现自然之美的方法,通过与自然的有效结合来表达整体美,这就是园林配置中的艺术。 3.2园林植物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烘托主题意境 基于建筑主题、意境、特性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发挥了突出园林建筑的作用。景观设计常以植物命题。昆明湖中知春亭景色秀丽,亭与植物搭配相得益彰。概念上,春景后,表达冰融化的春天,需要首先感受到春天的第一个春天传达信息。因此,植物造景,以最能体现春天的柳树,主要沿岛种植旱柳,柳绦十几株,配以三五棵碧桃,岸边天然山石散置,加配紫藤,精要简单,表示“知春”的主题。 (2)协调丰富构图 不同的风格,和植物配置的类型应统一建筑风格,在不同类型的功能架构的不同部分,据建筑的需求应选择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协调和丰富构图,使得建筑有时间感。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的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和建筑物协调和整体环境条件。由于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象征“长寿永固”,油松、白皮松、桧、侧柏等常绿树种被广泛使用,例如,仁寿殿在门前侧柏,在乐寿堂、玉澜堂也培养。这不仅是当地的松树和柏树的基调,四季常绿,冬天不落叶等原因,还因为他们是“道德”,“长寿”的象征。同时,形成暗绿色针叶凝重的背景,作为最适合山区的色调,红墙黄瓦的景观,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体现出前者壮丽的山地景观,宏伟的皇家气派。 (3)彰显景观活力 建筑线条大多平直僵硬,而植物树干更自然弯曲,园林中经常使用植物的自然纹理曲线柔化人造硬质材料,并起到衬托作用,使得建筑和植物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一般体积较大、庄严、视线广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择高粗枝并且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精致玲珑的建筑周围,宜选用叶小枝纤且树冠丰富的树种。最前方沿昆明湖的建筑整齐的配置,在门前的植物对植、列植,如黄鹂厅前面的海棠花瓣,竹,石中间设置古朴典雅。其他花卉也有应用,如楸树,悬铃木,广玉兰,紫薇,榆叶梅,这些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景观的生命力。 4结束语 园林建设中,不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园林在设计时都无法忽视的是建筑物和植物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形式,植物的材料则是最变化,硬和软,松和弛,由不同的纹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的搭配,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项目的效益和布局。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是表达景观效果协调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吴书惠 林明明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古代园林建筑明式家具艺术研究 摘要: 大多数人认为明式家具就是明代的家具,其实它不只是单只明代时期的家具,它代表的是具有这个时代家具特征的一类家具,它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做工,自然凸显的纹理及美观实用的特点受后人追捧。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中的陈设十分地讲究,不论从美观还是风水,都值得我们一探究竟而更加值得深思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如何让中华五千的文化血脉流淌在设计实践的每个环节中,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推陈出新。 关键词: 明式家具;园林建筑;陈设 一、明式家具简要概述 常见的明式家大多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等进口材料制作成的硬木家具,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生产,但并不是全国各地的明式家具都享有盛名,要说广受追捧的还属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所以,公认为最正宗的明式家具应属苏式。其特点:造型大气,注重比例尺度的严谨,精益求精,轮廓不啰嗦,以曲线为主;结构以传统榫卯为主,严密牢固;选材讲究,比较注重木材原因的纹路肌理以及成色;配件为金属材质,样式别致,色泽柔和,使用的恰到好处。 二、明式家具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古典园林家具体现着园主的身份地位,同时满足园主的物质享受,而明式家具做工精良,选材考究,是园林建筑中的宠儿。“苏州明式家具”是明式中公认最为正宗的,而苏州的大小园林中更处处可见这些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园林装修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的部分通过对室内空间的分隔布置,来体现建筑的主次地位,使建筑的空间、方向符合其功能和伦理功能。家具是室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兼具实用和美观两种功能,供人休息,也可用作欣赏,且能够与室内其他装饰品相呼应,形成和谐的室内空间陈设效果。人们往往欣赏园林时,重视的是石景、水景、植物、花等自然景观,其实在园林设计中建筑外观与内在陈设是并重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衣食起居的基本需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精神满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古今建筑的发展和家具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苏州园林建筑室内中多数都选择明式家具,大方不失精致。 三、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室内的陈设 家具发展到明清时期,其类型样式和布局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实用功能外,与建筑外观也发生了紧密联系,形成了像苏州园林一样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精华之作,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经典,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当时的造园院运动息息相关的,园林建筑的兴盛直接推动了明清时期家具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那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明清时期苏州大小的私家园林就是这一文化下的产物。无论是家具还是建筑外观都能看得出当时的文人追求着一种简明、雅致、天然的生活理想。不同的国家、地域对布置家具的要求、规律、次序也有所不同。古代中国比较重视伦理纲常,因此对宅院里的各种家具按照不同的功能空间逐一进行要求。园林建筑的设计多重自然和谐之美及自由悠然的境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可以看出其建筑之间的节奏疏密有序,淡雅的色彩,山水相依,居住其中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内部空间组织也遵循着对称均齐、阴阳之理、隔而不断的规律,这种空间的组织让家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明式家具的陈设与建筑空间组织的特点是相适应的:家具成套对称陈设,园林的室内在设计时往往是把家具作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在房屋计划建造的同时就把家具的样式、尺度、种类等一系列数据推敲完备,以便于室内空间与家具更加和谐,互为补充,一般会使用成组的家具对称陈设,以临床迎门的桌案和前后檐炕为布局的核心位置,配以成组的几,椅等。其他的家具也大多成对的对称摆列,力求统一;家具陈设讲究阴阳对比,讲究均衡,又有等级高低之别;家具的材质肌理可以体现其表面质感效果,选择是也要适应建筑的其他装饰,才可以提高整体效果;家具作为隔断把空间分隔得功能分明又不至于闭塞沉闷,例如隔扇、博古架、书架等,在空间中创造出自然、流通性强的效果,不仅实用而且大方美观,富有文人情趣。这些园林室内设计中的隔断或家具的合理运用使被分隔的空间和谐统一。家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实用物品,家具上的一些装饰纹样就准确的体现了这一点,除此之外,也有着古人对文化的尊重和对幸福未来的神往。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中的陈设方式与其室内空间环境密切相关,家具风格以室内整体环境风格为依据,选择相配的才是最好的。不同样式的家具的陈设方式不同,对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的作用也就不同,而在园林建筑中,园主大多以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为目的,所以明式家具的陈设正式对这个大环境主题的呼应,明式家具具有各不相同的造型美,适应和体现着不同场所的功能意境需求。 四、结语 明式家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是因为它并不老旧,也没有停滞不前,造型、工艺等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所以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家具设计研究的范本。当代的中国是承载着五千灿烂文化的大国,在如此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家具文化和园林文化是其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可能透过园林中一件古老的家具就能够看到当时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如何将明式家具及其象征性元素运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是每个园林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潜心研究明式家具中蕴含的设计精髓,与时代接轨,加之以现代的技巧、方法、理念,扬长避短,设计出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却不古板的园林陈设作品。明清时期的设计师重视家具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与不同环境的的呼应,从而有了丰富多变的明式家具,这些都启发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由微观到宏观,不要只看一角做设计,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设计中的精华才能准确的把握和创新传统,然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者:刘姝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一体化园林建筑设计探索 摘要: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与深化,也是室内空间与环境的再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三维空间六个面的简单装饰,而是一个完形空间的具体表现。在现代室内设计的理论中强调的是:功能,结构与材料,美观,环保,节能,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室内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关键词: 中式园林建筑;现代室内设计;设计一体化 室内设计的发展其实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及各个时期的具体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功能、目标的追求有了不同的意义。有了许多新的不同的术语,比如说形式追随功能,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建筑要室内设计一体化,等等。具体的室内设计思维方法也由原先的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由最早期的设计所考虑的美观实用,过渡到今天的对色彩的、对光学的,对环保的、节能的,人机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良好运用。由生理需求提升到心理需求,并且需要二者兼容考虑。今天的室内设计已经完全可以从建筑设计的领域内相对独立的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当然是室内设计还是建筑学范畴内的学科,所以说室内设计学科也是一个有着非常广泛定义的设计,有公共建筑的室内设计、有商业建筑的室内设计,有住宅建筑的室内设计,也有许多室内设计的原理和手法等等具体的运用,具体的设计内容可以分为室内的平面图设计与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线路、需要环境整体性思考、六个界面的设计、室内灯光照明的专业设计、各种配套设备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及室内与之相协调的陈列家具或艺术品装饰,今天我所想讨论的仅仅是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室内设计。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它们是以文人墨客士大夫们修心养心或者说是策划与工作社交的场所。而园林建筑的室内设计总构成就是由:室外室内的环境构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从室外到市内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原始人只是从自然界的室外进入到洞穴,这一个自然界向洞穴口之间的有意识的过渡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步,建筑的慢慢发展都是离不开室外和室内是一个转折点,这不仅仅是一个转折点,其实这是人们一个工作和休息、公开和私密的一个临界点。而中式园林恰恰良好的表现了它。室内设计首先要表现的就是平面设计,它不仅仅要表达联系内外的出入口,还要表达墙与窗的组合,还有与庭院的联系以及墙内的家具及艺术品布置等等,室内设计师首先应该有完形空间的思维才可以把平面布置表达清楚。所以说平面布局是基础,是评判室内设计优劣的重中之重,平面布置是以二维的图纸表现去完成三维的完型空间,它不是简单地墙的界定而是一个空间的再创造。要考虑使用功能,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有着不同的表现方法,在既定建筑中的空间再创造必须深入考虑平面内部的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主要区域次要区域以及内外联系区域。功能与美学必须两方面同时考虑在平面布置中。同样的北方的中式园林也是在一个既定园林区域中按照自然的依山傍水布置楼台亭阁而交通路线就是他的连廊与小径,以园林为主、以建筑为辅。而岭南园林的规划布置中,就是一个满足用户使用功能的建筑群包围着中间的湖景石山与庭院,建筑物围绕着园的周边及围墙布置,建筑物连廊将形成一个环形间,景观功能服务于住宅与居住功能。从以上叙述可看出室内设计与中式园林的平面设计有着非常相似相同的共同点。 一、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各种设计表现都完全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本质要求 局部房间内的设计。虽然平面布置是室内设计的灵魂,但是真正让使用者长时间体会的,却是一个个小的房间所组成的一系列空间组合。房间空间的大小或者说拥挤的大小,对使用者的用户体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使用功能的房间,有着不同大小的要求,比如展览馆的大小,与办公室、学校教室、大会议室和用户洽谈室,而居住空间内的起居室、睡房更有着不同的具体符合人体要求的尺度,那是更有不同的尺度要求。正因为这样所以大部分的房间都是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矩形或圆形、置身与这样的空间中人会感到比较舒服自在和有方向性,如果不是由九十度直角围合成的空间会让使用者迷失方向感。所以才有了人机工程学的专门学科。它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以及用户的实际用途做了各个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具体的数据可以通过专门的手册去查询与使用。中式园林建筑中的连廊的尺度就是非常符合现代人机工程学要求的尺寸所以说,我们中式园林中的建筑已经很好的表现了符合我们亚洲人的尺寸或美学鉴赏力。房间也是由地面天花墙面所界定的。墙面的表达方法和处理方法有许多,不同的用户需求有着不同的要求,墙面的界定可以是透明的不透明的或者半透明的。由此可见建筑与室内设计是那么的密不可分,而天花又是一个我已和空间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建筑物界定了自然与人文空间的界限,它也是室内设计师在处理天花所必须要处理的、如符合使用功能所必须的一切设备管道。良好的无缝衔接班的焕然天成般的处理好天花是优秀室内设计师说的必修的功课。地面的处理也是连接边界及分界地与墙的必要部分,地面表达的普遍规律应该遵循水平、稳重、稳固的原则。而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地面墙面顶面完全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如上所述之本质要求。垂直交通的楼梯楼道与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门及与联系屋内户外联系的门与窗,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楼梯的设计是既有实际使用功能又有美观功能的一个部分,楼梯楼道的既又有导向性、也是室内设计的区域再分区,我们设计师会花重笔墨在这个部分。对比我们传统的中式园林建筑内的连廊建筑就是精美的表现了这个楼道的功能,它是联系着甲建筑乙建筑却不留痕迹的处理好园林建筑累的高低起伏,是地面高低变化的精美处理手法。再讲门,门在建筑中不仅仅是一个出入口,同时它也是一个隔离内外的关键口。门在建筑的作用从远古到现代有一个意义是不变的,那就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简单建筑中设置门只不过是为了御寒与防止野兽,现代也是为了保持舒适温度与控制出入口。在建筑群中有许许多多形式的门,不同的区域需要不同的门,房间的大小用途决定着门的大小及材质设置。窗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在许多情况下窗和门是很接近,但是窗还是不同于门,窗的主要功能当然是要由内向外的观赏和由外向内关上,其中还包括着空气流通、采光,景观。随着文明的进步,原始社会的洞穴建筑的无窗房间在现代是不可想象的。窗的存在对于建筑物来说,不仅仅有的生理需求,还有人们的心理需求,当然随着科学技术与材料、设备的不断进步,创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窗的设计和关注是我们室内设计师必须非常重视的一个关键点。中式建筑的门与窗,有着与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相同点的地方。比如中国建筑的结构有通俗的讲墙塌房不倒之称谓,因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式梁柱机构,门与窗不是在承重墙面的安装的,中式建筑的门与窗是完全独立于建筑承重结构的。 二、结语 专注室内及建筑一体化的,把握完型空间在设计前期到装修完成时的一致性,推广模块化的中式建筑元素。 作者:郑闯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元素应用 摘要: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也有着丰富的传统建设艺术资源,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加入具有强烈的历史气息以及艺术气息的传统建筑元素可以使其更具个性和风格,也使其更具魅力和神秘感。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特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我国传统建筑元素;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建筑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以及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但在近代国际现代化建筑形式大量涌入以及我国建筑观念转变的影响下,当今我国建筑风格趋向工业化、模式化,建筑文化的承袭方面出现了巨大断层,大量优秀的传统建筑元素被丢弃。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重新发扬和传承,需要在当代建筑设计当中充分加入传统建筑元素,在保证建筑的使用舒适度同时使之更具观赏性和文化性。 1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特征 我国的传统建筑技术精湛、风格强烈,是世界上最具鲜明特色的精美艺术形式。在漫长历史长河当中,逐渐形成今时今日具有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建筑文化体系,其影响范围广,存在时间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历经各种文化融合以及朝代更迭所遗留厚重而坚实的物质基础。 1.1中国传统功能性建筑元素 中国有很多传统建筑元素是根据建筑构造需求,经过设计变化得来。如建筑当中的斗拱结构在历史上原本是用作尺度衡量标志,其初始意义是古时人物权力等级的象征,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屋面同上次结构传下的负荷传递到柱,并最终传至房屋基础。雀替结构在历史上原本用作降低梁柱跨度,强化梁端剪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性质也渐渐由功能转化为装饰[1]。 1.2中国传统装饰性建筑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不仅有功能性元素,还有艺术性以及装饰性元素,是中国传统建筑在美学以及文化上的鲜明体现。中国的古代建筑当中装饰性建筑元素无处不在。我国传统建筑多讲求和谐对称、中正平和,对于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的装饰性元素。如建筑结构表面的装饰性画作,都是古代我国文化艺术美学方面的具体体现。 1.3中国传统历史性建筑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自身就带有各自鲜明的历史痕迹,不同的历史年代以及朝代更替都给建筑带来了不同的积累和发展,其外在表现也有细微差别。文物、考古、历史等学术界专家在进行建筑遗迹的年代判断时,通常会根据其外在的细微之处判断其建造的年代和用途,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我国唐代、宋代、元代三个时期的建筑斗拱结构就和明代与清代建筑的斗拱结构有着明显区别,在体积上较普通斗拱更大,其数量上较普通斗拱少。 2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产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独特的院落风格也基本在当代建筑中完全消失,现金社会当中可以使人感受自然与和谐的建筑元素更是凤毛麟角[2]。 2.1传统建筑元素的实际应用原则 为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特色,需要积极的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建筑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造设计,使其不仅在实用性上达到时代要求,更在美观性上达到时代标准。我们所说的建筑设计创新不是单一的进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是将更多元化的建筑因素有机的融合进入建筑设计当中,使建筑在美观性与实用性双方面平衡发展。将我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改造和重新利用需要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使之能够满足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第一,需能传承并发挥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传统,秉承我国历史人文精神和理念,并避免其与当代文化及设计发生抵触。第二,在进行当代建筑文化的重新构建过程中,依据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跨越当今建筑行业的经济性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积极进行当代建筑元素的创新和转化,大力发挥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优势,将之与当今建筑工艺和技术进行相互糅合,创建更为优质、优美、优势的现代建筑模式[3]。 2.2我国传统人文观念的应用 我国一直以来的文化传统核心理念当中,人们所追求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在这方面也有着相当的反应和体现。我国大部分传统建筑设计之中,都有当时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相互融合的痕迹,而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也共同决定着当时建筑风格的走向与发展,因此,建筑设计也在各方面带有不同特征的传统建筑元素标志。在当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并非单指在建筑设计外形上使用复古的色彩和图案,最重要的应当是在建筑设计当中运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内敛婉约特色,将实际条件与现代化建筑技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将园林建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性降到最低,不仅使之符合国人的审美感受,更能有效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我国辽宁省沈阳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方圆大厦”,在外形上选用我国古钱币造型,寓意生意兴隆财帛丰厚,建筑周边绿地建设也采用了相应的中国传统园林风格,配有亭阁、流水、拱桥等,大量中式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让方圆大厦充满了厚重的中式传统韵味[4]。2.3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应用我国北京的四合院结构建筑是最能反映我国传统建筑理念特点的建筑设计典范。四合院的最初设立理念是构建专属的私人独立居住院落,使之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隔离。它巧妙的利用围合式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居住空间的私隐性以及独立性方面有了很大的保证,因其具有保证住所私密性的功效,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存留并发展开来。与此同时,四合院当中设置的假山、石雕、竹林等传统建筑元素也是当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优良素材,不仅可以向园林参观者提供舒适和谐的视觉感受,也可通过藏、隐、露等一系列布局方式给参观者营造丰富生动且有无限遐想空间的思维感受,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予以展现和传扬。 2.4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灵魂的具象化表现。传统建筑符号可通过向人们输送文化相关信息,促进群体文化认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人们思维的联想功能将我国传统文化扎根在人们心中。所以,当进行现代园林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如需使用某种具有既定意向的传统建筑符号,应当预先将之进行分类与加工工作,再合理使用加工后的传统建筑符号来传递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文化特征[5]。如我国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墙面上饰以大量不规则形状石头和树枝,虽表面看来粗粝简陋,却是我国古代文字记录方式的实际展示。 3结论 在当代我国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有效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内涵精髓以及象征寓意等方面原则,将之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造,并作为自身设计灵感的源泉以及展现方式,在现代园林建筑的实际设计环节当中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发挥自我的独创性,将之和谐生动的融入设计之中。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对我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设计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标准的园林建筑。 作者:韩玮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究 摘要: 一直以来安全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管理工程来说,不仅在建设的时候要做到安全施工,同时也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现在很多的城市陆续开展了园林建设的项目,这是因为园林建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而且其质量与城市的景观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管理措施 对于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必要的工作,尤其是在施工的时候。如果疏于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在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会造成人身伤害,甚至会破坏环境。而且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建设中出现问题会影响城市建设的开展,同时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园林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尽管我国园林在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仍有不足存在,但是整体的管理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园林工程在施工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员方面 据调查,在中国的园林建筑行业中,其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正规及专业的施工培训,不仅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结构,安全意识更是普遍较差。例如:在大树吊装、大型景观石安置时,许多建筑工人没有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对待工作始终抱有侥幸心理,容易导致自己或其他人员伤亡;一些建筑工人不遵从施工安全从事法规,安全意识很差;许多建筑工人在操作机械过程中,也没有专业方法及技能,容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可估量的安全事故。 1.2物品方面 从总体来看,我国园林建筑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园林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一般而言,园林工程施工要求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建筑来说要高得多,许多物品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调整,所以在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也就相对复杂一些。例如:在园林工程的现场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的用料堆放、施工引起的噪声等都有可能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园林工程基建的规模比较小,自然而然技术要求低,这就使得园林工程施工队伍存在着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等弊端。主要是施工时,安全员数量不足,甚至有时在施工现场没有安全员指导施工,更别谈制定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了。正是由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无人管、无人监督,施工现场处于放羊状态,所以极其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安全问题。当前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状况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园林工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必须在全面弄清楚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和改进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同时由上述可知,当前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减少和消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和消除物品的不安全状态这两方面。下面就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才能做好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 2做好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几点措施 2.1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在多个园林工程中调查发现,施工人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素质较低,而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往往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差而造成的。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能做的就是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工程的管理人员要重视员工的素质问题,同时为了能够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效提高开展培训工作。首先是在开始施工之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其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于有危险性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证上岗。其次施工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要强,在施工的地段尤其是危险地段要有安全提醒标语,这样施工人员才能保证安全作业,有了标语,施工人员也有了安全防护意识,从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 2.2加强过程控制与应急管理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安全管理有局限,尤其是在安全作业还有责任上不足,常常施工人员是违背安全准则在作业,而且在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在处罚违规事件的时候,没有按照处罚条例进行。因此在施工的时候,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施工,同时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此外还要有安全管理小组,小组内的成员要有管理意识,在施工现场要仔细的检查现场的安全情况。例如材料的摆放是否规范,材料的储存是否正确等,保证现场的安全,让施工人员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去施工。检查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外在的,施工方要注意内在的安全管理工作,例如在施工现场配备消防器材,要求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等等。安全管理人员要与项目的负责人及时的沟通,定期对工程的进度以及施工情况进行管理。在管理园林的施工上也要有资金的支持,通过园林工程使用资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定期的更新现场的设施,提高现场的施工环境。另外一个就是在利用资金上要保证合理,加大力度研究施工技术,创新施工管理措施,保证施工的安全。 2.3合理规划施工现场,改进作业环境 一般来说城市的园林建设主要是建设在郊区的位置,该位置与其他城市相连,而且这个位置交通便利,车辆多。因此施工人员在对园林工程规划施工现场的时候,要考虑现场的布局。首先是要对即将施工的场地科学规划,保证绘制出的平面图是最佳的方案。而且在规划施工场地的时候,要明确各个场地的功能,场地之间安全距离。而且要在施工的现场建立通道。这条通道仅供施工的车辆使用。如果施工的场地有危险,那么要在那个位置设立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的安全。一般施工的现场都是封闭的,而且现场周围有护栏。在工程停止施工的时候,也要有一个或者是几个人值班,以免工程有问题。 3提倡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对于园林工程的安全管理要全体人员共同进行,不能只有几个人执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安全管理的理念。对工程开展的安全管理工作基础就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参与,而核心就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项目的领导能够重视。改变对项目管理的被动趋势,化被动为主动。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意识到对项目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1签订工程项目安全目标责任制,使项目经理明确安全目标,充分履行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人应负的权利和义务。 3.2任何一个项目都是有安全风险的,而且项目性质以及内容不同,出现的安全风险也不同。在控制安全风险的时候,要根据项目的性质而定。为项目预留安全管理款,禁止任何人挪用,这笔款项只用于安全管理。在需要使用资金来解决安全问题时,项目的管理人员就可以使用这笔资金进行管理。 4结论 总的来讲,园林的绿化施工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每个城市每个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严格强调人员、物品方而的因素,才是确保园林工程施工得以安全、正常进行的保障。希望我国的园林设施越来越多,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作者:王连仕 董雪 单位:大连园林绿化工程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初探 摘要: 本文从课程开发背景、教材内容设计思路、教学任务设计思路几方面分析了中高职合作阶段中职教材《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的特点,分析了教材设置方案,以及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指出了教材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便利性。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园林建筑;教材开发 现代园林建筑类型日益丰富,有茶室、餐厅、展览馆、体育场所、亭、廊、轩、榭、花架、园桥、展览牌、景墙、露天剧场、展览厅等,还有建造速度比较快,造型新颖别致的膜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等,以满足人们生活和休闲的需要。 1课程开发的背景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既克服了纯中专教学的低水平,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缩短了学生适应职场需求的时长。为了培养园林专业的一线管理人才,我校(昆山二中专)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在进行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时,两校联合开发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中职阶段)和《园林建筑设计》(高职阶段)的教材。由于中职阶段要强基础,重基本技能,因而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我们主要安排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材料和构造有基本的认识。 2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确定核心内容 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都离不开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只是构成建筑物的元素,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是形不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园林建筑的。 3教学任务设计思路:通过五个环节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步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明确学习本部分内容要完成哪些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第二步对提出的具体任务进行分解,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尤其强调了现场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学习要能走出来,学习场所不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给出市场调查和现场调查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部讲解学习本任务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通过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具备解决相关任务的能力;第四步为任务实施,给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学完本部分内容后能解决本部分提出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步为评价方法,既对学生提出团结协作的要求,又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还强调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样设计,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可度量性,为以后高职阶段提高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材设计的整体思路:重技能、强素质 园林专业的工作,绝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需要广大从业人员通力合作。学生不论学习时间有多长,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面向就业市场,找到自己在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极为重要。本教材设计时,从任务提出到任务实施各个环节,都贯穿了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要求学生能与陌生人沟通,具备相应的市场调查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总结分析能力,对所调研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其间的规律性,还能运用一定的计算机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很多任务在提出时就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为后续高职阶段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和工作后适应团队协作打下坚实基础。任何一种新形式的出现,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高职合作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可以实现中高职校及学生的多方共赢,是一种具有一定想象空间的教学模式,值得广大从业人员积极探讨。 作者:刘彦平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设计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要求的课程,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通过对项目确定、项目实施以及项目成果的评定,能够拉进学生与园林建筑业的距离,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园林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园林建筑设计;教学;应用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是面向整个园林建筑行业,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此时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入项目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被动转为主动,为学生适应今后的园林建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项目的确定 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的转变,将实践课与理论课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的确定是整个项目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要想完成一个好的项目设计,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选取最适合自己本阶段设计水平的项目进行实施[1]。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制图和园林建筑设计两部分,学生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就有了一定的可选择的范围。在进行项目选择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国内外园林建筑设计行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了解园林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对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园林进行参观。一个好的项目选择需要建立在具体的、多方位的考察和资料的收集之上。在进行项目选择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可以给学生几个合理的项目进行选择。教师要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进行甄别,帮学生确定一个与时展能够紧密联系,同时能够符合学生此时的实际设计能力的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比较成型的园林建筑企业进行参观,与园林建筑设计师进行交流,通过与真正的设计师进行对话,帮助学生对自己之前作出的项目选择进行确认,使学生通过自我判断找到项目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通过与园林建筑设计师进行交流之后,还能够确定与时展联系更加密切的项目,从而为接下来的项目设计与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项目的实施 在确定好项目之后,需要对项目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实施,这是项目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必要环节。由于学生选取了不同的园林建筑设计项目,需要教师对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向学生介绍完整的设计过程,让学生自主的对整个园林建筑设计项目进行分工,并进行实际操作[2]。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本小组内选取一至两名负责人,以设计部经理的身份对本次园林建筑设计进行整体的规划。这一负责人需要具有过硬的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能够胜任负责人的工作。负责人要根据本组确定的项目进行分工,在分工过程中要注意考虑本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尽量做到兼顾每位小组成员。只有明确分工才能保证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也保证了每位小组成员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升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进行分工之后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设计,这一设计需要建立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讨论加入本小组成员独特的设计理念,争取能够设计出既美观实用又富有特色的园林建筑。在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教师需要进行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样,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掌握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3项目成果的评价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项目实施成果可以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呈现,包括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景观分析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等[3]。要根据不同的项目制作成不同的成果,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展示。由于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并不能将学生的实际设计成果进行建造,这就需要教师对设计成果展示环节予以一定重视,在对学生充分认可的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在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前,需要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帮助对方发现自己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可能在自己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真正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时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在项目成果的评价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之后,予以中肯的评价,要认真对待每组学生的作品。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成果的评价时,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点评,并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现代园林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作品要予以具有针对性的点评,但要注意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以鼓励为主[4]。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设计中做出改进,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从项目的确定、项目的实施、项目成果的评价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园林建筑设计项目,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建筑设计相联系,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林。项目教学法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园林建筑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我国园林建筑行业提供具有较高园林设计知识技能的人才,推动我国园林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高静瑶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小品构景配置分析 1园林建筑小品的功能及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中,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整个园林艺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建设中的各种小型园林建筑设施,一般情况下,这种建筑设施的功能相对明显,造型虽小却富有极大的韵味,建造的艺术性非常高。我国的园林造型大多以融于自然,依山旁水,通过修建假山,种植大量植物,合理管理水域,以及建筑构造等方式将园林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小品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小品,它不仅要满足供人欣赏、休息的要求,还要满足园林景观造景的要求。园林建筑小品按照功能可以分为服务类的建筑小品、装饰类的建筑小品、展示小品、照明小品以及管理类的小品等。具体的园林建筑小品应该与整个园林的主题密切联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自然高度融合。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中特殊的建筑,存在于整个园林建筑的方方面面,在不经意间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价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整个园林的景观设计,使其生态化的设计更加突出。 2园林建筑小品与各个构景要素的配置 在整个园林建设中,不同的构景要素与功能强大的园林建筑小品,进行完美的配置,会产生别样的艺术效果,使整个园林建设锦上添花。 2.1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的配置 2.1.1原则 2.1.1.1观赏性原则 园林景观最终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息、观赏的环境,从观赏性的原则出发,将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相配置,达到完美的观赏效果。 2.1.1.2实用性原则 植物能更好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缓解噪音,防止表水的流失,将园林建筑小品与植物种植相结合,使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1.1.3经济性原则 城市建设用地有限,在园林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配置中,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在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的配置上尽量可以循环利用,节省经济费用,打造绿色、低价的园林生态建设。 2.1.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 园林中的植物种植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园林建设的主体。然而园林建筑小品完全属于人工制造的景观,主要用于服务游客。将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小品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一方面用植物来缓解建筑小品的生硬感,另一方面,用建筑小品来增加植物景观的柔美性,两者之间相互衬托,相互点缀,提升整个园林建筑的效果,增加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2.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山水的配置 中古传统的园林建筑离不开山水的自然结合,其自然景观的基本要素就是山水。古语有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具体的园林建设中,山水从不分家,延续古老的传统,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山水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水面倒影山,山上流淌清泉溪流,每一个建造的景观在山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建筑小品中的亭子、楼阁以及小船等都可以与山水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山水画面。 3构景要素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将多样化的构景要素应用在园林建筑小品中,不仅发挥其建筑小品的功能作用,也有效体现构景要素的作用,完成对整个园林建设的优化。 3.1亭台楼阁 亭台楼阁是常见的园林建筑小品,主要供游客休息、观景之用。亭台楼阁的周围一般伴有大量的构景要素,如湖中的亭子,水中的荷花,岸边的杨柳等都是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完美配置,增加了整个园林建筑的美感以及艺术价值。 3.2石凳、石桌 在园林建筑中,石凳、石桌是常见的建筑小品。一般出现在湖边、道路两旁、广场、亭子等地方,方便游客随时休息。而这些地方又都会出现一些植物、山水等构景要素,是园林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完美配置。 3.3回廊 园林中的回廊是独居特色的建筑小品,一般的回廊中游固定的坐凳,廊顶或回廊的周围都会有大量的植物相伴,起到遮阳、休息等作用,也可以将园林的景区分段,是整个园林更加具有韵味。 4结束语 在园林建设中,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园林建筑小品,配以相应的植物、山水、或是其他的基本构景要素,都能更好的体现园林建筑的艺术性,增加其文化价值。 作者:桂丹丹 单位:北京京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游憩型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探析 1以最佳立意为前提 立意就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全方位考虑环境条件,按照艺术审美规律的要求,经过多方综合考虑所迸发的灵感。既关系到规划设计的主题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构图手法的根据。优秀园林建筑设计最佳立意,贵在善于抓住环境条件中的关键因素,既能较好地解决建筑功能的实用问题,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思想境界,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包括绿化、水源、山石、地形和气候等。而其关键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利用和改造环境条件,不管是总体空间布局还是细部处理都不能忽视这一问题。在森林公园景区,比较容易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重在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如骊山兵谏亭从最初的“捉蒋亭”到现在的“和合”题刻及“日月亭”的陪衬,既很好地反映两岸关系,也是成功立意的体现。1)亭不仅有驻足休息和观景的功能,更是重要的点景建筑,以其集中向上的通透造型与周围自然景物结合,构成优美的景观画面。“无亭不成园”,规划设计10座不同式样的亭子,以体现皇家园林、自然风景和田园风光三种不同风格。2)楼阁除带有贮藏、瞭望作用之外,以其凌空高耸、造型隽秀的建筑形象在造景上起到很大作用。规划设计7座式样不同楼阁,用于书画、经文、茶座等不同经营。3)塔常成为一个园区的构图中心,这种醒目而集中向上的园林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线控制着整个景区,使得环境愈加秀丽幽雅。规划设计2座楼阁式塔,用于控制两种不同风格的景区。4)殿、廊、轩、馆、榭、台等都有其各自的性质与功能,在规划设计时应首先明确。 2以巧妙选址为基础 森林公园中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本质上就是创造和大自然相协调并具有诗情画意的空间序列。游憩型园林建筑如此选址不当,不但不利于艺术意境的创造,并且还会因为降低观赏价值而削弱景观的效果。如骊山晚照亭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亭,本身造型非常优美,只是在选址时,过分注重历史遗迹,而缺少考虑观景与点景的需要,处在山坳中,仅为路亭而已。游憩型园林建筑选址尽可能要选在两个空间的交界处,如水边、山顶等,满足观景与点景的双重需求。1)从宏观环境和用地上看,傍山的建筑借地势起伏错落组景,并借山水背景,所成画面自多天然风采;临水建筑有倒影衬托,视野相对平远辽阔,画面层次亦会使人感到虚实相衬。2)注意细微的因素,要珍视天然造就的自然景物,树石、清泉、溪涧,土壤、水质、风向、方位也要详细了解。如西北地区冬季西北寒风凛冽,建筑入口、朝向忌西北等。3)园林建筑选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森林公园的整体效果。既从景观要求宜分散和基础设施宜集中的关系,找出最佳结合点;又从考虑观景要求、地形地貌、游览需求、抗震要求等不同因素,选定精彩的交接部位布置园林建筑,使独具魅力的边界线进一步升华,成为人们留连忘返的佳境。 3以应变布局为中心 1)布局与空间:布局是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的中心问题,即使有好的组景立意和基址环境条件,但若布局不合章法、环境结合不紧密,也不可能成为佳作。这就需要特别注重建筑空间序列,就是供人们自由活动的三维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游览产物,除考虑观赏价值外,同时还要兼顾各种性质不同的功能要求,需要把艺术意境和功能巧妙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2)随形就势的山体建筑:从选址上看,或立于山巅(如独秀亭、同乐塔),或鞍于山脊(如幽香亭、婉蜒亭),或伏于山腰(如长生殿、翠荫亭),或悬于峭壁(如闻风亭、绿阁),或卧于峡谷(如三观亭、源溪亭),或坐于山麓(如逍遥塔、晚霞榭)。从处理手法上看,或悬挑(如王魁台、闻风亭),或吊脚(如红楼、绿阁),或跌落(如叠落台、环玄廊),或整平(如莲花台、连理馆),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灵活顺势处理。3)相互依存的水体建筑:园林建筑与水体关系处理上,尽可能满足游人的亲水性。从选址布局的角度看,或建于水体之上(如三观亭),或建于水边、依岸而作、面向水域(如晚霞水榭),或横跨水面之上(如遇仙桥)。从设计处理手法来看,或一面临水,或两面临水,较多的是让建筑三面临水而凸于水中(如晚霞水榭)。4)阴阳平衡的植物与建筑:园林建筑与植物关系处理上,注意呈现春夏秋冬四时不同景观,展示不同空间围合变化。如此峰独秀(骊驹亭)、烽火连天(烽火台)等都是利用植物营造景点,又用建筑加以点缀。从景观构成的角度看,植物有效地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以植物柔软、弯曲的线条打破建筑平直的线条,以绿化的色彩调和建筑物的色彩气氛。 4以合适体量为根本 1)尺度与比例:尺度是建筑空间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应该和功能、审美的要求相一致,并和环境相协调。即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给人以亲切的感受。比例系各个组成部分在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整体的关系。既要符合黄金分隔比例,还要考虑一般视觉规律。2)色彩与质感:主要通过对比或微差取得协调,视线距离的因素也应予注意,突出重点,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如闻风亭为一仿竹亭、三观亭为一石亭,目的就在于和石瓮谷自然风光相协调,给游人以亲切之感:而独秀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亭,红柱、绿瓦,檐角起翘较大,也是为了和其开阔、独特的环境相适应。3)体量与风格:园林建筑的体量和风格应视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定,宜得体于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考虑到单体造型和层数,又要考虑到群体的空间组合,充分适应周围环境特色。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如在石瓮谷中的闻风亭、三观亭体量不能大,体量大了会使空间环境变小而显得压抑;而在独秀峰上的独秀亭体量就要大一些,否则既谈不上对景、组景,更无“独秀”可言。 5以环境完善为保障 1)用心借景:借景就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景观构图的外界元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有利于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观效果和提高园林艺术质量。2)绿化美化:做好建筑周围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通过彰显、衬托、隐蔽、协调、装饰等方法,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力求“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尤其较大规模的建筑或建筑群更要及时地做好绿化善后工作,而这一重要工作往往被忽略或因资金短缺而被放置搁浅。如明圣宫就建筑本身而言,雄伟、壮观,但周围环境整治不够,远观效果不佳,有碍骊山整体形象。在长生殿、烽火台建设中,一定要把绿化和整治工作与主体建筑工程统筹安排,施工中保护原有的树木,加强庭园景观绿化,创造良好的氛围,以给游人留下美好印象。3)题名楹联:景区建筑的题名和楹联既是对景观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立意的呼应。合适、恰当的内容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石瓮谷遇仙桥西侧悬崖峭壁上的闻风亭,题名“仙风遐韵”就有必要,而对观鸟台上的人鸟同乐塔和牡丹沟的圆亭、方亭就没有必要,完全可以让游人去亲身感受、自由发挥。又如骊山老母宫牌坊门(万化之门)对联:持土造人香火万代入青云,炼石补天苍生千秋立伟业,就很好地点化了老母宫主题。 6结语 游憩型园林建筑不仅观景与点景,也能带给游人较好的视觉体验,使人们在观光游览时身心得到自然放松。既是出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回眸与复归,更是自然美、建筑美与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园林建筑规划设计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的园林景观,这就需要:1)依据相关工程项目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根据广大游人游览规律、功能要求与审美需要,创造出景色清新、健康卫生、自然舒适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憩和健身娱乐的要求。2)园林建筑是以轻盈小巧、雅致美观见长,装饰装修既要满足审美需要,又要和建筑的内容和功能相一致,与周围和谐统一;同时,结构安全意识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3)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关怀是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设计者应保持谦逊的态度,将园林建筑融于大自然环境之中,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4)园林建筑师要结合设计技巧,开拓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与思路去创新。既继承中国传统典范、师法古人,又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力求灵活多变、“构图无格”。总之,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事关森林公园的命运及是否可持续地良性发展。所以,必须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座园林建筑,也只有把精巧的园林建筑融化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才能使森林公园锦上添花。 作者:陈祺 王小鸽 张纯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 1园林建筑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与现在已经无法相比,当今人们的物质需求大多数已经得到满足,但心理需求却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矛盾的供求关系中,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则是生态意识提高。在建设领域的飞速发展中,园林城市建设己经逐渐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生活在自然中”成为园林建筑的终极目标。园林工程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园林建筑中,园林植物恰恰代表了自然,在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也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2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协调作用 园林建筑中,园林植物的少许点缀往往如同画龙点睛之笔,说后者是前者的灵魂体现一点不为过。园林建筑的建造理念和所需要表达的艺术气息来源于园林植物的设计与配置,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一个好的设计理念往往是设计者智慧的体现,无论是种类的搭配还是建筑与植被的协调都是以设计者大量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的。园林建筑设计之初需要考虑自身轮廓、线条、色彩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而园林植物的配置同样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比如草坪及灌木乔木一般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色调的一成不变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植物间的搭配不能不考虑各种植物的线条、色彩、树形、纹理和比例,设计出的方案若过于复杂就会让植物配置整体上得杂乱无章,弄巧成拙。既要避免单调呆板,又不能过于杂乱,这就要求设计者需要采取间距、外形相同以及在乔木搭配灌木等方法进行设计,这种搭配考虑到的是一种美的感受,或者说就是一种艺术。合理的植物配置往往能够给人带来舒适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植物之间的搭配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成功设计所要具备的条件。另外,当今植物配置设计者根据雇主的要求,需要体现一定的主题,比如厚重的主题让人想到枝叶茂密、质地粗厚的阔叶类;沉稳则是整片的针叶林;青春的主题一定是色彩丰富等等。 3植物配置所体现的艺术性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规整平直,令人乏味,而植物作为生命体往往给人一种动感和生机。人们对植物的第一印象就是颜色,色彩色调对人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比如紫色、红色、浅红、橙色、黄色的植物在园林中并不少见,虽然一些植物需要到秋季才会显现这些颜色,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进去。这类植物色调属于暖色调,给人一种温馨、鲜艳的感觉,秋天变色的植物也是一种植物的个性,受到大众的青睐。与之不同,青色、蓝色、灰色等冷色调给人稳重感多一些,注意植物色调冷暖的特性,会有较好的表达效果。这些设计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需要的时候还能满足设计者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完美体现。另外,园林建筑空间依赖园林植物来体现其层次感,总之,卓越的园林建筑设计离不开园林植物的陪衬。 4不同园林建筑与植物的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物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结合美,这种美让人感觉亲近自然,用成语形容就是“天人合一”,人在其中仿佛身在自然,美景尽收眼底;皇家园林能很直接带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一定要概括其特点,那就是宏伟大气,无论是建筑还是植物都常以原物作为材料直接建设,而建筑本身大多是富丽堂皇的,雄伟霸气,建筑式样通常别具一格、布局规则严整,皇家园林中,主体建筑一定是最高大、最显眼的,用来衬托皇室家族之王至高无上的权利;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因为需要考虑空间的利用率,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建筑样式和常见的植物搭配,各个地方大众喜好不同,所设计的园林风格也不尽相同,现代建筑灵活多样的特点和节约空间的优点最终大多数设计师的选择。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成功的建筑设计和植物配置都是无不体现这设计者的智慧,随着人们对居所要求和环境需求的提高,大力发展园林城市,投入资金和精力用于园林建筑的建设已经成为园林建设发展必然。而此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卓越设计师的数量相对较少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科学配置问题和某些植物的相互结合原则,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配置。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以获得更加科学、完善的工作指导。 5结束语 当今社会以非常高效的速率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的相当快,这就意味着人们的审美观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水平,过去的那些审美标准已经远远达不到当下人们的需求,园林建筑作为最直接的审美内容之一,也需要根据人们当下的审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需要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园林艺术自身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园林应该更加丰富自身所独特的美感,从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体验。虽然,现阶段园林建筑关于植物搭配方面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很成熟的技术来支持,但是,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并且不断努力着,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在整个行进过程中认真,不断进步,以我们坚实的步伐,总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将会成为园林植物搭配技术方面的开拓者,我们也有这样的积极性来将这条道路开辟下去。另一当面,我们也应该注重植物自身的美,只有抓住植物自身的美并以此为基础,将植物美的方面发挥出来,园林建筑如果能与植物融洽地配合在一起,这将是人们视觉上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作者:刘健 单位: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 园林建筑论文: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1.古代园林建筑结构分析 古典园林不仅有很大的实用性,并且有很强的美观作用和借鉴作用。首先,古典园林也有许多在投入使用,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一些古典文物的保存提供了好的环境。其次,古典园林建筑对现在的园林建筑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以设计出既美观有具有较高质量的现代园林景观,也为现在园林景观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传播载体,承载着许多的文化和智慧,对于弘扬传统的中华文化有很深远的意义。古典园林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功能,都源于其自身的结构特色,木式建筑或砖石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并且有很强的稳定性,再加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更提升了园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又具备自己的特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古典园林建筑的质量与水平。园林建筑从整体外观上看,大都是有三部分组成的,基座,柱子和屋顶。建筑的基座大都相同,是以地基为主要构成部分,有一些地板构成,有些园林为了装饰对地板进行设计,以独特的样式来展示园林的美观。中间部分是柱子,还有一些门窗,柱子大多是用粗壮的木棍,选择木质较好的材料做柱子,木棍要很粗,要有很大的支撑力,建筑主要是靠柱子支撑起来的,对木棍进行加工放到建筑中的四个方位,一定要保持木棍的水平不动,而且柱子上方都有梁,各种构件之间的衔接都有专门的结构设计,从而更好地保证园林建筑的稳定性。门窗主要是选择一些木材进行加工,呈现出美观的图案,门窗对于整个建筑也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所以对于门窗材料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古典园林中的门窗一般面积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者墙体的作用,所以门窗结构对于建筑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最后是屋顶,古典园林的屋顶一般都比较高,屋顶上也有很多的加工,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作用,更大程度上起着装饰的作用。古代建筑的屋顶有很多种,有坡顶,四面都是坡面,中间是屋脊,在屋脊的边沿位置一般都雕刻有图案,呈现出美观的色彩。还有许多其他的各式各样的屋顶,总之这些屋顶对于建筑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采取坡面,不容易积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建筑的重量,进而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屋顶与墙体门窗的衔接都有一定的设计,使建筑的承受力达到最大,从而维持建筑的稳定性。 2.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控制技术 古典园林建筑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当今的建筑结构设计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分析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从重力二阶效应角度对建筑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构件弯曲引起的效应进行分析,对物体由重力产生的下移现象分析,得出一些相应的结构,以便于古典园林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当前建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2.1重力与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重力二阶效应是由于风或地震的作用,致使建筑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位移,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结构发生移动,导致建筑结构的内部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借助整体建筑的稳定性。古典园林建筑多是木式建筑或砖石建筑,对于砖石建筑而言,重力的影响作用较小,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木式建筑有一定的影响,在木式建筑中多是以木柱为主要支撑,依靠木柱与横梁的结合维持建筑的稳定性,但是在风力或地震作用下,柱子会发生一定的位移,而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使结构间的连接点松动,从而破坏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在木式结构中,门窗占了很大的面积,相当于墙体,而门窗发生位移,会使整个建筑结构受到破坏。在对稳定性进行分析时,要采用专门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出结构的位移,从而判断建筑稳定性的强弱。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建筑材料的重量与结构的承重力的比例,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古典园林的建筑材料虽然是木制的,但是也有很大的重量,所以对于结构的设计一定要精准,比如说什么样的结构适合于什么样材料的建筑。古典园林的屋顶一般都比较高,在屋顶主要是依靠横梁的支撑,横梁很容易受到风力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设计好柱子与横梁的衔接,调整好重力与结构承受力的关系。 2.2建筑结构的侧扭失稳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结构多种多样,其中根据梁和柱的衔接方式不同,大致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顾名思义,可以知道抬梁式即横梁完全置于柱子上方,通过某种特别的构件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建筑更加的稳定。而穿斗式则完全相反,它是将梁插入到柱子中去,从而达到建筑固定的效果。二者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持中都有各自的缺点,主要是由于柱子的侧扭失稳造成的。比如说穿斗式,将横梁完全插入到柱子中去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和柱子的连接性,但对于横梁的旋转造成了困难,在柱子受到风力或是地震作用之后,横梁不可以以自身的重力来做调整,只能跟着柱子发生位移,从而是整个建筑侧扭。对于这种结构的失稳计算主要是依靠极值点计算方法,一次计算出结力点,从而计算出整体建筑的失稳。对于建筑结构的侧扭失稳,主要是通过加强柱子与梁的衔接俩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对于现在的建筑一定要保证墙体的水平竖直,屋顶与墙体的衔接保证最大的承受点,从而增强建筑结构对风力和地震作用的抵抗,从而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建筑设计中要依据重力二阶效应设计好防风和抗震结构,要提升对建筑地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也就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古典园林有着很大的实用性,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其建筑本身而言,也为当今建筑提供了很多经验指导,我们要深刻研究古典园林建筑的特色,做到古为今用,既要发挥古典园林的作用,也要逐步提升现在建筑的质量。综上所述,本文对古典园林建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有关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问题与技巧,发现古代建筑中的技巧,以便于为当今建筑的结构设计提供经验指导,来进一步提高当今建筑的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作者:武香丽 单位:石家庄森泰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1存在问题 1.1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学生渴望学习到的新兴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就更少了。 1.2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外围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效果评价 3.1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素养,有益补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生认真组织语言,静心备课,反复修改课件,然后课堂讲述案例分析,不知不觉就能将各种知识信息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沉淀,储备专业知识。不同的学生讲述着不同的设计构思和理念,拓宽了大家的专业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生动有趣。从学生的讲述中,老师也受益匪浅。可谓“一举三得”。 作者:田雨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 1风景园林建筑的结构与构造设计思路 1.1拟定建筑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结构选型 在园林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考虑园林建筑的观赏性、艺术性及场地因素等方面的要求,往往有多种建筑方案可供选择,同时也引发多种结构方案需要甄选,我们应遵循安全、美观、经济的原则来确定最优的结构方案. 1.2根据建筑方案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个异性是风景园林建筑的特征之一.对于造型或结构特殊的构筑物或建筑小品,我们必须根据方案的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1.3荷载统计分析 荷载分析我们一定要做到不重不漏,要分清荷载的类型、荷载作用的久暂、是有利载还是不利荷载,这关系到荷载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的确定. 1.4内力计算 根据结构计算简图确定相应的内力(剪力、弯矩、扭矩等),而由于建筑造型的特殊性,扭矩计算有时较为重要,甚或扭矩是控制内力,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5确定结构处理方案 风景园林建筑由计算确定的结构配置可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但构造的要求亦不可忽视.由于园林建筑所处空旷露天或依山傍水环境,受环境侵蚀严重,构造处理对建筑物耐久性影响犹大. 2风景园林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 2.1结构方案的选定案例 某公园湖岸边一游乐亭.根据建筑方案,有两种结构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将游乐亭的一部分础设置在湖中,方案二从岸边设置悬挑结构以撑起亭子的湖面以上部分.两种方案中方案一虽然看似简单,但由于我们对湖底地质条件缺乏了解,这就增加了基础处理难度及勘查所需要的费用,且由于水下作业而质量难于保证.方案二虽然结构计算复杂,但施工方便且质量易于保证,造价相对较低,可以认为方案二比较合适. 2.2结构稳定性验算案例 在园林小品种中,有些假山或置石为了达到造型上的某种效果,结构的重心偏向一侧或有较大悬挑石,这样结构就存在倾覆的可能.因此我们从安全角度考虑需要对该类结构进行抗倾覆验算。总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美观及艺术效果是第一考虑因素,但安全与实用问题亦不可忽略.由园林建筑体量不大,经济因素往往作为次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在对荷载的统计分析时,一定要考虑荷载的种类及性质,这对我们进行荷载分项系数的确定乃至结构的安全十分重要. 2.3构造要求案例 现代建筑向密集、高层且多为屋顶绿化的方向发展.精巧、别致、风格独特的屋顶花园或草皮屋顶是建筑与环境合作的精品.他们是建在建筑物的结构层、保温隔热层和屋顶防水层之上,与普通屋顶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构造做法,一般草皮屋面各层构造.构造处理是否得当对于建筑的适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在屋顶花园或草皮屋顶中尤为明显. 2.3.1基质层(植物生长层) 植物基层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植物正常生长要求.为降低屋顶荷重,一般采用一种比天然土壤轻得多的混合土壤,同时还要求土壤具有足够的养分.为保护种子,在生长层表面往往还要铺一层沙砾覆盖层、不仅可以防风、还可以在干旱季节时保护下面基质层中水分的作用,根据草的生长要求,该层的厚度一般为30~50mm. 2.3.2排水蓄水层 排水蓄水层多采用砂砾,并在该层中铺有膨胀粘土、浮石或泡沫塑料排水板、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屋顶绿化层的含水量.雨水通过植物生长层迅速响下渗透防止植物根系处于过分潮湿的环境中;同时还可以把部分雨水储存起来以供干旱季节植物生长之需. 2.3.3防水层 一般情况下植物根系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为防止对屋面密封层的损害,一般在排水蓄水层与密封层之间设一层抗穿透层,常用做法是在结构基层上作一层厚20mm的1:3水泥砂浆找平层,再铺一道复合防水材料. 2.3.4屋顶坡度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为保证屋面能及时将剩余的水排走,屋顶最小坡度5°,适宜绿化的最佳坡度为5~15°.在此种情况下,一般通过结构找坡,这样有利于降低屋面的荷载值. 3结语 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造型视觉效果的美学问题,还是一个与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能紧密相关的问题.在“大土木”教育背景下,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建筑学与建筑结构专业并未有做到应有的融合,造成我们人才培养上有一些“硬伤”.这就为我们园林设计工作者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美学观念、审美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结构设计理论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作者:王俊 朱亚红 单位: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课程教学园林建筑论文 1当前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建筑设计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由于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和专业方向的偏差,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普遍相对薄弱,虽然在低年级也开设了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系列课程,但仅是学习了入门知识,且各门课程是把设计需要的各种技能分解单独训练,在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来衔接过渡,就直接进入到课程设计.为此,在课程设计的初期,大部分同学存在难以将抽象的构成理论等知识转化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应用上的问题,对于设计如何开始无从下手.在设计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设计问题,缺乏整体控制能力,难以很好地把握建筑空间和造型、建筑材料和色彩、建筑结构等关系,即便脑子里有好的设计思想却表达困难,无法在短期内体会到建筑设计创新的乐趣,甚至部分学生对设计感到迷茫,只是疲于应付作业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1.2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效果欠佳 传统的园林建筑课程教学通常以教师给定的任务书为中心,讲授结合指导的模式进行,进度安排以“周”为单位,分为“开题”、“一草”、“二草”、“三草”和“正图”等几个阶段,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各个阶段的草图设计上.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开始课程设计时对“平面”“空间”“体量”等概念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尚不具备同时进行“体量”、“平面”、“空间”和“立面”综合思考的能力,造成在各个设计阶段,思考了概念和体量就顾及不到具体的平面布置、立面和剖面,顾此失彼,设计过程困难重重,花了大量的时间方案却进展缓慢,实际进度总是落后于任务书,老师追着学生跑,教学陷入一定的被动.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师也往往未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自主设计的主动性,布置的设计题目同步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现有的设计成果评分模式,相对偏重图纸绘制效果,使得少数绘图功底好的同学的设计方案占优势,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绘图能力都较一般,这无形中也打击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 1.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工程有脱节,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课程教学大部分使用的是“假题”训练,在任务书中对地形环境,人文背景都是事先假设性设定好,学生课程设计的重点只考虑方案本身的形体美观,功能空间布局等,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闭门造车,盲目抄袭和模仿设计方案,随心所欲做设计而不重视方案的客观性、节能环保性和工程技术的合理运用,忽视建筑设计工作所需的科学严谨和实践要求.在课程设计教学中,虽然也尽量在强调要贴近社会的真实状况和立足实践,但往往又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其实现.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很少真正接触到真实项目背景和功能空间,而对于历史文化因素、建筑技术因素等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也多是纸上谈兵而已,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因此学生对于真实设计可能要面临和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知之甚少,导致课程学习与进入社会后工作的实践需求脱节,实践应用能力存在不足. 2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思考与实践策略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过快的发展速度往往同时面临着教学质量的缺陷和不足的问题,笔者通过在网上对本校近十年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学生及所在单位进行的一项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培养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普遍存在建筑设计和实践工程应用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工作项目中一旦涉及到园林景观建筑就基本无法承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目前关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各类教学探讨和改革研究,相关高校都在深入进行,在大规模扩招、师生比增加导致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时间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在学时有限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基本掌握园林建筑设计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培养出适应园林行业特点、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笔者结合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际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2.1结合案例分析和阶段模型,培养设计思维和空间概念 针对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设计初期对方案无从下手,没有思路,对空间、体量等概念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识等问题,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和引用模型同步介入方案的各设计阶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模仿与创造的过程,课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生的经验不断积累,设计能力不断提高,这种设计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不仅限于个人,更多是来源于对前人作品的学习和借鉴.在课程设计的初期,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对案例作品从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学习设计的思维、理解超越案例作品的普遍性生成原则和内在规律并运用到自己的方案中,是设计初期方案构思学习的快捷途径,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案例的空间序列分析讲解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的本质是空间的问题.包豪斯体系强调将设计问题的研究从二维提升至三维,在设计课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模型与图纸的要求并重.针对课程训练开始时,学生对建筑平立面、空间体量之间缺乏有效直接思维联系,综合能力弱的困扰,建议在课程实践中采取以模型主导设计的模式,教学根据建筑方案设计的进程:场地设计—概念设计—体量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立面设计—综合优化等阶段,要求学生同步制作相应阶段的模型:场地模型—概念模型—体量模型—平面模型(空间模型)—立面模型—成果模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结合草图的绘制,推敲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自主推进设计方案的深化.模型还可以将抽象的构成理论和方案设计很好地结合,同时,它的直观、综合整体呈现设计问题的特征,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和从整体角度把握设计方案,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2.2以自主学习为主导,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内容设置上,建议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设计题目全班统一同步的做法,提倡设计题目多样化.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既熟悉又有趣的设计课题:小型餐馆、公园厕所、小卖部、冷饮店、休息凉亭、公园候车亭、咖啡厅、茶室等,除教师提供的课程设计题目外,也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选择和广泛收集合适的课题开展研究,只要其难度和工作量通过教师审核即可.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设计题目并运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和做前期的市场调研,既提高了设计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实践能力.针对大多学生个体意识较强,喜欢张扬个性和展示个人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较弱的状态,通过专题设计小组的单位模式可加强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具体建议每一次设计任务可根据学生选择设计专题的不同,全班形成若干设计专题组,每个专题组再分成若干设计大组,大组再按3~4名左右分设计小组,如图1所示,分别设置组长对应组织本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协作沟通.在各小组里,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本小组方案设计的场地综合环境背景调研和分析,提出方案总体设计概念和构思、在设计概念确定的前提下,小组成员再分别单独深化设计自己的方案形成本小组的系列作品.同一设计专题组内部定期开展各组间方案的讨论交流,同步定期在全班组织开展阶段设计专题组间的评图和交流,教师全程参与各个层面的讨论并加以总结和指导.由于设计题目和小组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和自愿组合的,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热情和配合度一般都很高,再结合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班级的学习气氛活跃了,效率提高了,有效改变了以往教学上的被动.各大小设计组的密切合作分工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阶段性成果的比评环节,无形中加强了团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 2.3注重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园林专业现有常规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较少涉及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之间如何联系的问题,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几乎也没有受到过实地项目的训练,这样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真正做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设计课程教学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涉及和讲授一些设计案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广泛接触和了解工程的概念,树立工程意识,并在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强调工程能力训练,可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的过渡打下基础.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可在任务书下达时,要求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先做前期市场调研,并对相关设计课题类型做详细深入实地考察,综合了解建筑项目设计背景、目标人群、物质条件基础、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信息,分析建筑项目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和解决方法以及存在的优缺点,再根据调研结果各小组轮流上台做汇报交流,分析并提出设计修改方案和建设性意见,教师对其关键点和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通过调研实践,学生了解了实际设计项目的科学工作程序,建立了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综合思考项目的各种实践问题的思维,并在学习中尝试处理,提高了方案设计的实际操作可行性,避免了片面的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同时,在设计的不同成果阶段,建议开展1~2次的情景项目教学,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环节,如在各小组设计成果的汇报阶段,采用模拟竞标现场的方式,开展一次课堂竞标演习:现场由学生全程主持安排,老师可推荐邀请社会行业1~2名设计师或专业老师及高年级学生代表组成评标专家小组,各小组按竞标的要求汇报自己的方案,专家评委提出各种实际问题,各小组阐述回答并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等等.通过这种模拟项目教学手段,不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接轨,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和组织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之间的“零适应”. 3结束语 新世纪里人类面临着从环境到文化、从技术到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惯用的教学方法需要以更理性、更高效的方式适应学科的新发展.在学时不多的一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亟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变化传统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创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才可以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专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范冬英 杨定海 陈生香 单位: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势在必行。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更是要培养研究生求实创新、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2]。 1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传统的口腔医学教育多遵循灌输式教学,这种单向学习模式存在明显的“三少一多”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而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启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实践性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立足于口腔医学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将科研能力训练与临床能力培养贯穿于全过程,将有助于培养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整体口腔医疗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2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2.1口腔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单一 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是精英教育。目前口腔医学本科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相对来说散乱,缺乏系统性。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目前分为两类:“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4]。以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作为案例分析,口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理论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基本上是“见缝插针”;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理论学习之后的主要任务是进入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缺乏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这两种培养模式最终将导致“复合型”医生的培养目标落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天忙于临床工作,即使提炼出临床问题,也难以付之科学研究;反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则难以获取与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同时在毕业后临床实践能力较弱,较难胜任临床需求。 2.2研究生自身创新观念薄弱 作为培养主体,长期以来,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经习惯于接受和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其结果是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的能力很强,知识应用能力很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当前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理解知识的学习现状必将损害探索知识的能力。迫于一些现实的需要,研究生学习目的是为了文凭或毕业,而不是为了真正的从事临床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为了拿学分,顺利毕业而已,在临床工作中追求跟随式完成导师交待的任务,在科学研究中照搬前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不懂更不敢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展开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2.3导师队伍质量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逐年扩大,尽管各个学科在建设过程中,都有涉及到导师队伍建设,但由于资金缺乏以及渠道单一,其建设成果就显得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老师少,学生多[5]。导师由于分身无术,无暇对学生亲自一一进行有效地指导。其二是老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导师因自身原因不关注学科学术前沿的追踪,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固化,不能与国际或国内前沿接轨,从而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故步自封,严重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导师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相应的互动和讨论,导师没有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培养的过程中去,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热情。 2.4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是研究生进行各类创新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环节中的重要环节[6]。按照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3种:教学实验平台、科研实验平台以及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每个平台的正常运行均需要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然后在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除在“985”及“211”等少数院校外,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培养条件相对落后。口腔医学院现有“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但由于高层次课题项目和研究经费的匮乏、师生科研积极性不高、指导力量薄弱等,平台硬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交流合作平台中,由于学术氛围不浓厚,和大师面对面的机会少,各兄弟院校尚未搭建学术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得研究生缺乏学习交流的渠道,局限了学生视野,进一步削弱了创新性思维的实践。 3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3.1改变培养模式,采取跨学科学习 采取“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临床+科研的交叉培养模式。根据口腔医学学科特点,此培养模式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理论学习+临床科研早接触(第一学年)。研究生在进行每周五天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利用周末时间进入临床以及科研早接触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接触临床问题,科学学位将进入公共平台实验室查阅文献,提炼科学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2阶段:临床实践或科研开展(第二学年)。该阶段采用“4+3”的培养模式。即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周4d开展临床实践,其余3d提炼临床中的科学问题,进而查阅文献,与导师进行讨论沟通,制定基于临床问题的科研选题。学术学位研究生每周4d集中精力与实验室开展科研,其余3d主要用于临床技能的训练及临床科研问题的思考。第3阶段:社会实习+科研产出(第三学年)。该阶段的前半部分主要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产出,针对第二部分的临床/科研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发表的培养过程。此后,学生将进一步完全进入社会实习阶段,根据需求,逐步完善临床/科研技能,直至逐渐适应日后工作。加强跨学科学习与研究。口腔医学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的融合性学科,该学科的发展涉及材料学、生物学、力学、计算机智能模拟等多学科知识。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有助于形成从多学科领域发现、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对研究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7]。 3.2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出科学问题并借助实验实践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重中之重是对科学问题的凝练[7]。大多数研究生还处于被动学习的惯性思维模式状态,缺少自主创新、主动思考的意识,压制了创新思维。为了更好地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和临床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聚敛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拓宽对知识掌握的广度。科研过程中导师团队或科研小组要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和学术讲座,激励多阅读文献,多交流学习,勇于批判,不怕失败。同时加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交流讲学的力度,开阔眼界,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循序渐进地激发科研潜能和培养创新思维[。 3.3组织一主几辅的异质型导师组 导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若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身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挖掘出创新潜能。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导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根据信息与决策理论来说,导师队伍的组成越是多元化,导师队伍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就越丰富,对外部环境就更加敏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也就更有思路[9]。根据知识网络理论来说,导师异质性团队之外存在着若干个和相应导师相对应的知识网络。导师队伍可以依从这些知识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拓宽了导师队伍知识面。根据社会嵌入理论来说,由异质性导师队伍成员和其背后的跨组织网络构成了许多“结构洞”,从而为导师队伍提供信息优势。因此,组织一主几辅的异质型导师组,提倡异质团队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重视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加大研究生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的力度,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10]。 3.4改善培养环境,建立口腔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升级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购买科研文献数据库,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平台。在临床资源上,需要充分口腔专科区域信息卫生系统平台,实现“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核心”的医院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各级口腔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信息串联;实现区域化口腔专科诊疗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为口腔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研究提供数字资源。同时需要加大力度购买科研文献数据库,让导师及研究生能实时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术氛围。大力建设科研平台与教学实验平台。在科研及教学实验室引进高端的实验仪器、设备,聘请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对研究生进行公开授课、示范及实际指导。继续加强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完善口腔医学形态与机能实验室及口腔医学综合技能实验室等平台管理。建立专门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网站教学资源丰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继续完善科研平台建设,根据项目要求,增加仪器设备及技术人员。同时在科研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奖学金”专项,鼓励研究生作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 4结语 知识创新时代的到来为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及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的全面、深刻的变革,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完善教学手段,为培养口腔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构建一个完备的体系。 作者:陈珍 宋锦璘 罗文萍 张燕 张红梅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目的:以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培养模式的差异,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符合度更高的岗位胜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方法: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可行性深入探讨,采取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质量保障机制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措施,并通过广泛调研进行改革成果满意度的检验。结果: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导师对学生核心能力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满足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注重临床能力培养的需求。结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凸显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目标需求,构建了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立足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战略目标,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4]。但随着医学学位类型的调整和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成为关键,而其中课程教学是关键环节。医学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既需要问题意识、科研能力,更需要实践操作、临床能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纵观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课程设置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研究生能力的发展[5]:(1)课程目标缺乏差异性,医学学术学位探索创新能力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差异不明确;(2)课程内容纵向比较缺乏层级性和新颖性,科学学位前沿性内容不够,专业学位情景性内容不足;(3)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缺乏教学过程监督;(4)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学术学位教学缺乏互动性、自主性和探究性,专业学位教学缺乏体验性、操作性和反思性;(5)课程体系缺乏开放性和国际性,学术学位资源共享机制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专业学位的联合培养、临床考核和规范培训机制不全,缺乏行业标准、岗位胜任和职业发展能力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提高核心能力、具备良好的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我校作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特点,切实提高了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满足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针对目前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和难点,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改革创新,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改成效。首先,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和医学行业标准,使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性更强,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6]。在课程设置中,临床医学硕士学术学位注重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培养,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强调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其次,不断引导和鼓励医学行业深度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发挥其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医教协同、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并通过培养和引进,组建了高层次、国际化、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水平。为更好地了解课程体系改革对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我们展开了课程满意度和核心能力评价调研。经分析发现,学生目前对课程整体满意度均较高,尤其体现在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而相对问题集中在希望更多地开展学术活动;导师对学生核心能力的整体评价优良率达90%,但学术学位型导师评价的优秀率不高,集中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总之,近年来,立足于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坚持《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的贯彻,通过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凸显了高层次医学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需求、课程教学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性和基础性作用以及不同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特色,构建了“深化改革、坚持服务需求”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新型课程体系。针对调研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钱志刚 李正红 周继红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培训模式阐述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思想才能形成创新行为,从而产生创新效应,并取得创新结果,实现自主创新[3]。超声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每年让研究生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超声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创新特点;鼓励研究生多与专家进行交流,使研究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精神。积极创新的人应该勇于突破,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如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模式,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新性的突破。研究生培养区别于本科生培养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能力、科研的创新能力、科研的动手能力、科研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英语论文读写能力[4]。科研基本功的训练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或解决临床问题为前提,密切结合临床工作,要求研究生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保持敏锐的科研洞察力,随时随地发现问题,从细微处入手,找出科学研究的切入点,思考其是否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并作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此外,还应培养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查阅文献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是超声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医学科技情报资料反映了国内外医学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科学工作者了解同行工作、追踪国际最新动向的窗口,也是确定或调整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5]。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鼓励研究生养成每天查阅文献的习惯,专门请医学检索教研室教师向学生传授查阅文献的方法和技巧,使研究生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认真查阅文献,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摸清前辈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萌发新见解。我们还应要求每位研究生多写综述、科研标书等,使其在获取科技信息方面得到更多的经验积累;还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英语能力,英语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研究生获取国外文献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外文文献抄读学习,由研究生担任主讲,就近期查阅的文献进行重点汇报,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通过让研究生学习查阅文献,使其及时更改研究内容,提高科研水平。 建立立体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超声医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超声图像的成像和观察都在一个动态的状态下进行,例如从不同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同一器官,这是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手段的优势,同时也是研究生学习的难点[6]。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研究生将显示屏上的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进行概念转换,从而建立研究生的立体思维,改变其单纯的平面思维概念。帮助研究生建立立体思维,首先要让研究生凭借积累的解剖学、病理学及成像技术知识等去辨认二维图像,同时进行逆向思维,使研究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三维人体组织结构,然后让研究生根据病情进行综合判断,最后达到诊断的目的。整个影像成像诊断过程就是一个“立体—平面—立体”的变换过程。 兼顾人文素质,提高综合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完善的人格,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医德教育,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的临床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对医学研究生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训练,使其明白一些基本的问题,如面对患者时何种穿着是得体的;如何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如何平等对待富裕和贫穷的患者;如何形成严谨诚实的科学态度。超声医学研究生是我国超声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对超声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科研能力、超声思维模式和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联合培养。作为医学教育者,应顺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创新改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超声医学人才。 作者:程文 韩雪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医学硕士论文:中国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课程规划现状研究 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了《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明确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并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两级。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桥梁,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其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一、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硕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一般为三至四门;(三)一门外国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总门数不少于5门,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考试。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根据以上相关文件规定纷纷尝试着建立各自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几所医学院校典型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多数仍在沿用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并与之产生相应的问题: 1、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大部分组成。在规定修习的学分中,大部分课程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 2、课程内容标准化。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同一趋势,尤其是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几乎每个医学院校都把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外国语交流能力。政治理论课均开设两门,即自然辩证法概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因此,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这样致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虽然占用了研究生接近1/5的培养时间,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4、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本科生学习内容重复过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多数是传统的学校开设课程。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 二、国际社会对医学教育及未来医生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于2002年公布了“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MER),规定医学毕业生进行医学实践必须具备的7种能力,即职业价值与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1999年美国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规定住院医师应具备以下6项基本能力:1、病人治疗;2、医学知识;3、职业精神;4、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能力;5、基于实践中的学习和提高;6、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2007年2月,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董事会规定,任何一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必须将以上6种基本能力融合到其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当中,为住院医师提供与所有临床专业和亚专业执业有关的专题教育。2003年英国医学总理事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未来的医生”的报,报告中指出医生必须培养自己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医学生必须培养自己未来将承担的对病人的、同事的以及社会的责任所需的合适的素质。这些无疑显示出,新时期对未来医生的发展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状况以及国际社会对未来医生素质要求的分析思考,我们不难看出国际及各国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已经意识到了新时期一名合格的医生所需的素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群体保健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进行反思。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要,迫切需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一套新的面向素质提高的符合新的能力结构要求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设计。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并进行分析调查。方法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20名进行临床医学临床专业技能重视及掌握程度调查。结果520名硕士研究生问卷,成功回收500份,500份问卷中对临床专业技能非常重视的270名,占54%;较重视的130名,占26%;一般的88名,占17.6%;不太重视的12名,占2.4%;临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500名硕士研究生中熟练掌握的380名,占76%;较为熟练的80名占16%,一般熟练的17名,占3.4%,不熟练的13名,占2.6%。结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进行临床技能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医院、患者、教师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强化及转变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授课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强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分析 目前,随着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一致在不断增长,受各种软件及硬件设施换环境的影响,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有很大的制约,现阶段,如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笔者通过对某高等医学院校2014及2015年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问卷进行相关调查,目的是为探讨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展开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学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20名进行临床医学临床专业技能重视程度及掌握程度调查。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情况;2014级280人,占总人数的56%,2015级220人占总人数的42.3%,大内科专业270人占51.9%,大外科专业230人占44.2%,男性286人,女性234人。520名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从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方面着手,重点是看对临床技能实践重视程度、影响临床技能实践的因素和怎样提升临床技能实践水平这几方面入手,设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表,对问卷调查对象使用匿名自行填写方式。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18.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和t检测(χ珋±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20名名硕士研究生问卷,成功回收500份,500份问卷中对临床专业技能非常重视的270名,占54%;较重视的130名,占26%;一般的88名,占17.6%;不太重视的12名,占2.4%;临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500名硕士研究生中熟练掌握的380名,占76%;较为熟练的80名占16%,一般熟练的17名,占3.4%,不熟练的13名,占2.6%。 3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的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都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并重,要着重加重对学生临床实践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基于此点,分析高等院校对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情况和教学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对高等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1]。高等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应当着眼培养临床医学中高水平综合性人才方面考虑出发。临床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针对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疗工作的服务水平[2]。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进行临床技能实践操作的机会受医院、患者、教师及学生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强化及转变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授课模式,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强化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作者:刘巍 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 医学硕士论文:浅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摘要]分析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并”的必然性,并从基础理论与临床训练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规范的考试制度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实施“双轨合并”的情况。阐述了我校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条件。同时论述了北京、上海“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成功的典范。并就加强人文素质、医德素养、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课程体系,严格执行考核体系合理设置分流制,根据研究生毕业时的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提出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双轨合并;培养模式 居于我国高等教育最高位之一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正面临教育改革的考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5年5月下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文件,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育而言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临床医学是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从2015年起我校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文件-《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立了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了临床医学特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案。进而促使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制度的相接。最后期望实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同时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 1“双轨合并”培养模式必然性的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共同目的均是临床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此外,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具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培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实行“双轨合并”培养模式赢得了可能。近年来,在卫生行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部分高校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并”的试行培养模式。如今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仍普遍存在,这与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相违背。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科研能力为辅,同时注重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医德修养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趋势的产物,有利于防止重科研、轻临床现象的产生,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医疗人才。因此,从培养培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实行“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2“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现状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能力训练课程两部。其中基础理论课以学分制并形成了“模块化”,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外语、选修课4大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为确保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的时间,均安排在第一学年晚上及周末进行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即是入科室参与临床轮转。依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文件要求制订临床轮转准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的内容,包含管理患者、采集病史、汇报病情、体格检查、开具医疗文件,参加值班、门诊和急诊抢救等;同时承担见习、实习医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完成至少1名本科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学术讲座、技能培训、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业务学习。最后达到掌握临床技能的要求,掌握相应专科常见疾病多发病治疗常规以及门、急诊常见疾病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临床能力训练)的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通过考核获得《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2.2考核体系 2.2.1基础理论课程考核 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必须通过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考试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成绩后方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选修课课程考核则由二级学院独立自行组织,并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决定具体考核方式,成绩分为及格与不及格两个等级。考试成绩不及格者于一年内可补考一次。 2.2.2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专业能力考核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进行,主要考查研究生的临床分析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类型有出科考核-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由科室指导小组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考核,同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提交一份关于本身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及其他各方面情况的小结及详细记录;年度考核-由临床培训基地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重点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该年度临床业务能力、工作成绩、完成培训内容的时间和数量;结业综合考核-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结束后,参加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结业综合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内容有病史采集、操作水平、诊疗水平、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既有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品德与素质的考核内容,也有对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2.3学位授予体系 研究生必须完成以下几点,才可以提出学位授予申请:完成学校培训课程所提供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并通过相关考核,并取得合格;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绩及格,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完成一篇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的学位论文或病例分析报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申请条件者方可申请毕业答辩。达到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的文章发表及外语水平条件,且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典范 首批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自1998年开始就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申请学位人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和在职申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工作有机结合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较早的地区之一上海,目前已初步形成“双轨合并”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获得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其他高校(如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有的初步建立了“双轨合并”培养模式,有的仍在“双轨合并”培养模式的道路上探索。基于教育部、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借鉴以上成功的范例,近年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纷纷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方案,期望实现“双轨合并”的培养模式。如沈阳医学院以及一些军医院校和地方医学院校。 4思考与建议 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内容大致有课程学习、临床轮转、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由高校各临床院系负责临床能力的训练、考核以及质量监督等,隶属于教育系统管辖。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外语和临床实践等,由卫计委下属的培训基地负责各项工作,隶属于卫生系统。因此,“双轨合并”培养模式需要教育部和卫计委相互协调,协同配合完成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首先,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注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之外,学校应同时开设人文素养、医事法律、医患沟通以及应用心理学等论坛,全面提高临床医师的综合素质。其次,若考核不严格,那么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考核(如基础课程考试、出科考试、毕业考试)都应该严格执行,避免人情分,杜绝走过场现象的发生。考核应及时公布考试成绩,不合格者进行补考,补考未通过者实行分流机制或重新进行学习。再次,应该根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具有执医资格),建立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最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能力,也要有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科研能力,但又区别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和科研二者并不矛盾,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医学进步的目的。 5结语 “双轨合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兼顾的培养模式,是以培养临床-科研-教育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医疗队伍为最终目标的培养模式。“双轨合并”培养模式保证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处于探索阶段的“双轨合并”培养模式,仍面临着各种挑战。期望通过完善各种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将“双轨合并”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 作者:孙立元;陈旭;罗娆珊;徐霞飞 单位:桂林医学院研究生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摘要】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首都医科大学探索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制度。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基于这种新培养模式的转变,作者提出了包括招生遴选、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多样化、研究生学习方式转变等7方面的教与学的建议,期望对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医学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终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其从事的职业神圣,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毋庸置疑的是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时至今日我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疗模式也随着临床及科研的不断进步而发生转变,我们经历了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到现在的循证医学模式,未来的医疗模式将转向精准医学模式。诊疗模式的更新以及人力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迫使医学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医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及日新月异的诊疗技术,其成长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很显然,医学人才的成长是在无时不刻地更新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逐步成熟的。医疗人才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内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着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培养形式包括3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考研)、7年制(本硕连读)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要具有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毕业后获得毕业证及学位证。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过程,尽早担负起临床一线工作,正在试行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即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模式[2],通俗讲就是在3年研究生培养阶段,研究生要按住院医师培养大纲及研究生培养大纲要求,除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外,尚需完成相关的临床科室轮转,并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最后获得研究生毕业证、研究生学位证、医师资格证书、3年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即所谓“四证”),这种培养模式的初衷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临床与科研并举的复合型人才,有效缓解目前医疗资源紧缺与巨大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 可想而知,较之过去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将承载更大的压力与挑战[3]。对于教学管理部门,也需要出台全新的培养方案,譬如研究生课程设计、临床轮转表的制定、毕业论文的要求、考核及奖惩制度的建立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效监督及科学评价。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时间相当紧张,既要顾及理论知识学习,又要重视临床实践及毕业论文工作,应充分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处理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应对各种考试等等。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与研究生一起讨论科研的时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将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从事科研工作时间,对研究生临床工作的指导必须见缝插针。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探索比较适宜的教与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圆满完成培养工作是颇有裨益的。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期望为这种新模式的顺利实施献言献策。 第一,加强入口管理,提高招收门槛。为了减轻研究生在陪期间的临床工作压力,应该对有报考研究生意向的本科生,在毕业前一年实习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的预适应训练,适当增加临床实习强度,实现本科生培养向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过渡。研究生入学考试也适当增加“三基”培训内容考核,这样将具有一定临床实践基础的本科生入选,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研究生培养期间的压力,在面试阶段应重点考核临床专业能力,并增加心理抗压能力的测评,以测试考生适应高强度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学管理部门要精简基础理论授课内容,将部分理论授课内容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之中。根据专业需要,精选必修课项目,尽量压缩理论课学习时间,部分课程可通过网络学习,完成考核。应关注学习的实用性,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应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能力培养,避免只会看书、不会看病的弊端。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1,4],为研究生提供全天候、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手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通讯功能,扩展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未来的“互联网+”将在研究生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应充分利用手机的互联网功能,大力开发用于研究生学习的APP软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自由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延长学习时间。同时应制作各种视频课件,便于研究生在线学习,增加学习的直观性。 第四,研究生应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新的培养模式要求研究生在基础理论、临床、科研之间统筹安排、均衡发展,这就要求研究生一定要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分清主次,保证按计划进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学习任务。深刻领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刻内涵。 第五,临床学院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讲座。内容涉及临床及科研的各个方面,不拘形式,简明扼要,易懂易学。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各种临床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建立恰当的培养及考核方案,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指导团队,实施教研室负责制。增加考核的频次及强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扬长避短,促使研究生的培养向个体化“精准”模式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第七,研究生导师应实时监测研究生培养动态,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毕业课题。由于研究生在临床轮转阶段任务重,导师与研究生交流时间减少,导师很难及时掌握研究生学习动态。为了加强与研究生沟通,导师应尽量多找研究生谈话,了解研究生学习动态及存在问题,并给予适当心理疏导,还可以与研究生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交流。为了提高研究生在本专业的临床工作能力,应让研究生尽量抽时间参加导师所在科室的教学查房,并与导师一起出专家门诊,这样有助于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导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以便开阔研究生科研视野。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时,应尽量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题,并充分考虑研究生完成论文所需的时间及工作量,确保论文的进度及质量,使研究生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综上所述,研究生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队伍、研究生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既要兼顾临床能力的培养,又使科研素养的训练不被偏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作者:张星虎 王拥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全国所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已于2012年9月开始由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招生,相应带来的是,原来硕士招生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势必受到影响。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检验技术研究生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提升研究生整体素质。 1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于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代码1003)中的医学技术类(1010)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为医学门类中11个大类之一。医学技术类(1010)下设: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听力语言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目前国内大约有112所学校设置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14年全国共招生近10000余名),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医院临床实验室(包括医学检验科和科研实验室)、科研院所、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体外诊断企业和商业化独立实验室等。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去向,即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各地、各校具体情况不一,这部分学生占各校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各不相同。 目前全国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中,有68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有28所。根据新的专业目录,全国所有办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相应调整,例如,突出了“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性而相对缩减了“临床医学”知识的传授,以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随着上述调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代码101001)专业毕业生欲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没有相应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硕士学科专业可以报考。为此,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校际协作理事会”的讨论,向教育部申请增设“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授予理学学位),以满足包括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内的所有下属“医学技术”门类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全国所有院校已于2013年9月开始招生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按常规应于2016年毕业,将于2017年1月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招生目录公布。因此一方面原有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另一方面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也是广大医学技术类学生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之时,这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的稳定。 2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1)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完善医学检验专业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一方面使原来在改革之前就读临床诊断学的研究生能够继续良好的学习和深造,毕业后能够被用人单位接纳,如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的改革实施之后,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能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改善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推进了医学检验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转变的新形势和顺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社会。 (2)改革课程教学,将“转化教学”的新理念,融入整个教学中,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模式。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医学检验专业的特性,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深化学生对检验专业的认识和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探索探究和改革创新、发明创造的能力,扩宽检验专业覆盖的范围,更有助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进一步的深化,使其能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做出诊断。 (3)在研究生中开展“服务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创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深化检验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能够联系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的心智和价值观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4)开展教育交流及教育评价。加强教育交流,能够增进各学校间的了解和友谊,进而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及不同教学改革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动各个学校建立直接联系及联合举办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应进行教育评价,首先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效,促进医学检验教育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其次对教育成本、投资和效果进行评价,确定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和收益率;而且教育评价是学校间竞争的需要,使学校能够创新教育结构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3研究的方法 (1)首先到各个院校开展调研组织专家充分讨论建立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及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的医学检验技术硕士(授予理学学位)新的培养方案。(2)精心设置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临床检验诊断学及医学检验技术方向,将本学科最新进展知识、技术融入教学中。(3)改革教学方法,将“转化教学”、“服务性学习”新理念充分体现在专业教学中。(4)组织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检验技术教育的决策,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育计划的制订,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5)实施教育评价:覆盖教学各个环节,其重点是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状况的评定。(6)开展教学交流: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随着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推进,实时转变医学检验专业的硕士生的招生制度及教育模式,为医学技术类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力求培养医学检验高层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检验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改革成效,适时调整教育策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人才培养为根本,改革研究生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重点突出本专业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专业知识的应用,增强了学生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研究生整体素质,探索出了培养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家研究生改革培养模式相呼应。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发挥了学科优质资源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李西霞 王晓春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医学硕士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评价和考核 专业型医学硕士的培养需要一套恰当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我国多采用多级制,主要包括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3]。轮转科室通过成立考核小组,负责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等,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科室的轮转;轮转至一半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技能、总结汇报等,合格后进入下阶段的轮转;所有科室轮转完成后进行毕业考核,形式与中期考核相同,内容包括所有轮转科室涵盖内容。但各单位制定的考核体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国家也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使得多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目前有人建议,对专业型医学硕士的临床训练制定量化指标,如管床数、患者数、病种、手术或操作的数量等,并随时进行考核。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可以予以尝试。专业型医学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是培养的重要核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 2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三种类型,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问题为中心的和以器官系统定位的课程体系,其各有优缺点[4]。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学科课程体系,专业型医学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来进行设置的,普遍缺乏临床思维、技能以及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专业型医学硕士应该首先学习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和技能,其次是医学前沿和方法类课程,再是实验技术和交叉学科课程,最后是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最终建立起以素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我国专业型医学硕士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本科化特征明显,缺少启发式、讨论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模式。尽管培养出的研究生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模拟教学和标准化病人教学已经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国内,华西医院是最早应用标准化病人进行教学和考核的院校之一,它让研究生投入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这对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教学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各个学科整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结合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3临床技能 临床技能是专业型医学硕士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质,它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表现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操作能力,能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大多数院校通过病例的规范书写、体格检查、临床操作、医患沟通以及临床紧急事件处理的培训来提高临床技能[5]。但是专业型医学硕士在临床轮转期间很难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其进行轮转指导,这影响了他们临床技能的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重道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保证他们有完备的科室轮转体系对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其次培养单位应转变观念,完善培养制度,科学制定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规划;最后专业学位导师也应该清晰认识自己的的教学责任和义务,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从多方面、多层次使专业型医学硕士临床技能的提升达到最优化。 4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和临床是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专业型医学硕士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还应具有科研创新精神。但是很多医学院校往往忽略了专业型医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课题研究、临床轮转及毕业要求中,都对他们创新性培养的比重进行一再的压缩。而且许多学生由于临床工作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从事科研,有的导师也因为工作繁忙,疏于管理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各院校需要改善培养模式,建立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导师队伍创新精神的教育。但专业型医学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别于科研型硕士,其研究课题应该与临床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应当能够应用于临床,老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现有知识思考,提出新的想法,并且要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进行引导,提出合理的建议及注意事项,在实验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对相关科研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5医德 医以德为本,无德不为医,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至关重要。专业型医学硕士作为一种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类型,将医德教育纳入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教学管理部门、导师和学生都普遍将教育学习重心放在提升临床技能上,医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19所国内首批开展专业型医学硕士教育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调研结果表明[6],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忽视对学生的沟通技能、职业态度方面的教育。而在一些注重医德教育的院校,其内容大都是一些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没有从实际中教会他们如何去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德环境文化和导师队伍医德素养建设,转变教育理念、探索适合人才培养特点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能力、医德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总之,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将会提高我国临床医疗总体水平和服务质量。但是目前我国专业型医学硕士的培养仍然缺乏成熟的经验,应从多方面进行改革,确保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健康发展。 作者:向征康清杰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微创外科的培养 1培养医学研究生微创外科技术意识的方法 1.1微创外科技术认知方面的培养 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微创外科是临床外科的一个基本观念,如同无菌观念一样,是对外科医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一名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如妇科、脑外、泌尿外科、骨科等。应当理解什么是微创外科技术,即具备对机体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美容、且对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医学技术,包括腹腔镜技术、内镜技术、腔镜技术以及自然通道手术等。而工作经历也影响对微创外科技术的认知,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其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微创外科技术,也有更多的机会对微创外科技术进行实践。而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则知之甚少,因此首先应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微创外科技术。 1.2临床实践中培养微创外科技术的意识 目前微创外科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而医学研究生由于对微创外科技术的理解上存在误区,认为微创外科技术作为新技术,必须有丰富的传统开放手术的经验或临床经验才能开展,其操作难度大,作为学生难以掌握。因此,失去对微创外科技术的学习热情,或者仅是被动地接受,导致他们更热衷于参加传统的手术方法,而对微创外科技术敬而远之。因此应当消除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错误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首先,在临床实习工作中,让他们对比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如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美容等,体会微创技术应用的巨大优势;其次,定期进行微创外科技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并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观或作为助手参与微创外科手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微创外科技术难度及手术操作过程,切身体会微创外科技术优势。腹腔镜对手术视野有放大作用,可以更清晰地展示难以辨认的解剖结构。让学生认识到其实微创外科技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对初学者来说甚至比开放手术还容易掌握。最后,可以定期播放常见手术录像,讲解手术步骤及相关手术涉及的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和手术层次,反复地强化微创技术的优势及其操作的技巧,达到在意识上主动接受微创外科技术的作用。 1.3研究生课题中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趣培养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临床实践和科研方法,而科研需要选题、综述、实验、论文书写等。因此导师在研究生选题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对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知道微创外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选题先让学生查阅微创外科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查阅文献,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方面的视野,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其微创外科技术的意识。确定微创方面的研究课题后,应发挥学生的网络文献检索的技术特长,要求其写出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了解学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了解程度,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让其查阅文献。通过反复的文献查阅,医学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方面就会大大强化。 2微创外科技术的技能培训 通过培养学生在意识上能动的认识微创外科技术的内涵以后,紧接着就是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微创外科技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微创外科技术多借助内镜、器械以及特殊的工具进行,因此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器械的应用;其次,微创外科技术操作是通过内镜摄像系统在监视器上形成平面图像进行操作,图像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视线与手术操作不在同一方向上,而且器械多,需要很精准的手眼、手脚协调配合;最后,微创外科技术往往使术者失去“手感”。各个器官组织的质地、组织特点不同,需要不断地训练培养手感。因此,针对这些特点,需要在以下方面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微创外科技术培训。 2.1微创外科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轮转的科室应根据本科室微创外科技术的特点,结合本科室的临床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与现状;通过授课或现场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微创外科技术的原理及技术操作要点,以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掌握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让学生掌握微创外科技术治疗各种疾病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方式的选择;掌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原则,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知识。通过对学生开展微创外科、腹腔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使他们了解到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外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许多现有的有创手术都将被无创手术或更先进的治疗手段所取代,过去许多的手术禁区或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大的手术将变得简便、安全和精确。这些基本知识应在工作中反复强化,使学生有较强的意识进行微创外科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顺利开展微创外科技术。 2.2微创外科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微创外科技能的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可以通过模拟训练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训练,如分离、切割、缝合、打结等;其次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和临床实际相近的训练,如微创技术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基本的操作训练,通过捡豆训练基本的器械操作,通过应用猪肉模拟进行镜下的缝合打结分离技术等。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考试系统可进一步训练掌握内镜微创技术,使微创技术进一步得到提高。而高清腹腔镜手术系统则能让医生进行实战操作,其训练更接近临床真正的手术环境,还可以通过动物试验手术室进行真正的微创技术训练,通过反复的技术训练,使学生掌握手眼协调、手脚协调等基本技术,达到熟练掌握微创技术的目的。 2.2.1通过手术及视频演示进行训练 通过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后,医学研究生对微创外科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师进行微创技术手术演示或视频演示,进行现场讲解,并讲解手术的体位及手术者、助手的站位,讲解确定手术方案的依据、具体手术方案、详细的手术步骤,以及手术中如何辨认手术解剖、手术的注意事项等。使医学研究生详细地观察手术的全过程,进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及感受微创技术,解决培训或临床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2.2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训练 经过上面系列学习及培训后,学生掌握了微创外科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但临床实践的感受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应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让学生懂得微创技术强调整体治疗观念,尽量减少损伤程度的手术操作是微创外科技术的前提,组织损伤对手术来说是绝对的,而程度是相对的。要在临床实践中实现总体上的微创或少创,而不应为盲目追求切口小,而致显露不充分造成副损伤;也不应片面追求速度快而造成医源性损伤或病变探查处理不彻底;更不应顽固坚持保留器官而遗留重大隐患。追求相似或更佳疗效下的整体微创为微创观念的根本。而具体到操作方面,先从助手开始进行临床实践培训,然后逐渐过渡到一助,进而向术者逐步过渡,由微创技术熟练的老师负责带教,从手术器械的准备、机器导线的连接,到具体的手术步骤,例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等。该阶段的培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微创外科技术,对其独立从事微创外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总之,通过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微创外科技术意识,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微创医学理念,时刻能想到对患者实施微创技术;而微创外科技术的培训,使其真正掌握微创外科技术并很好的应用,是医学研究生适应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 作者:靳小建卢榜裕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普通外科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实验技术课教学的探讨 1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是综合实验技术课带教教师必备的素质 医学综合实验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知识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实验教学针对的是求知欲望强烈且思维非常活跃的硕士生,如果仍用陈旧的知识来教学,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要求实验教师一定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所承担教学内容的历史和现状,还要不断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作者所在院校在实验内容设置时,要求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内容增加到实验中去。由于知识更新很快,教师在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后,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2认真做好预实验和实验试讲 每个实验都有多种影响因素,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不可预计的问题。所以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前必须做好预实验,详细了解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通过多次预实验不但可以发现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的环节,还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掌控全局,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实验试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研室要执行严格的备课制度,在实验课开始前要组织集体试讲,集体备课,一是督促每位教师认真备课,二是对每位教师提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教师要提前准备好PPT和备课笔记,板书设计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课时要辅以图表加以说明,使学生可以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所在院校在综合实验技术课开课前两个月开始准备,每位教师用1个月的时间做预实验,记录好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第2个月准备PPT及集体备课,每位教师通过试讲发现的不足之处应及时改正,优点可以让其他教师借鉴。 3根据研究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课汇聚了许多学科实验技术,要求自主编写具有学校教学特色、满足研究生需求的实验指导教材。韩艳非等建议实验教材应采用活页式的教材,内容应该是不断更新完善的,编写的教材应该结合本校的科研现状,在保证医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导师和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设置实验内容。此外应介绍实验室可以开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争取做到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让研究生学习经典实验技术的同时对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作者所在院校在Westrenblot实验课讲授中,利用实验室新购买的ODYSSEY红外荧光扫描系统,在孵育二抗后就不用传统的曝光洗片方法,而是改用ODYSSEY红外荧光扫描系统检测。对自主编写的活页式实验教材进行了完善,增加新的实验流程、知识点和技术关键等介绍,这些改进都受到了研究生的一致好评,明显地激发了硕士研究生掌握新技术的兴趣。 4授课时重点介绍科研方法的交叉与联系 授课教师不但要对书本里的知识掌握好,更要求具有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研究经验。随着近年来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增多,需要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越来越广,这些都要求课程的设置更加具体化,授课时注重科研方法的交叉与联系。通过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行讲授,让学生增强记忆,也可以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研思维,最后必然会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进行蛋白质电泳的时候,可以结合DNA电泳讲解,分析垂直电泳和水平电泳的区别、两种凝胶性质的区别等,以此增强学生的记忆。 5改革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无论是实验报告还是笔试考试都不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而且经常会出现抄袭、编造实验数据的情况,为了真正考察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应该建立一个新型的考核体系。作者所在院校在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建立的考核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情况和值日情况;②实验课动手能力评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具体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报告成绩,重点是看分析和讨论部分,这部分内容的书写要求研究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验课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笔试考试,采用开卷、查阅资料的形式,锻炼研究生在具体地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扩展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全面地评价实验课的效果。 6课后询问研究生听课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作用。虽然授课前教师都会认真备课,但是由于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不同,反馈可能不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和学生们交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内容有侧重点的讲解和引导。此外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或药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操作能力稍强一些,如倍比稀释、PCR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都已经掌握,在给这些专业的研究生上课时应该多讲一些关于实验设计或是学科交叉的问题,帮助他们扩宽科研思维,但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由于本科阶段基础实验接触的很少,必须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开始学习,比如移液器的使用、液体的配置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研究生的反馈意见,问卷内容包括理论课的讲授评分、实验课的讲授评分、教学方式评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评分等。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的效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得失,改进不足之处。 7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遵义医学院在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的教学紧跟科研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实践证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等实验教学改革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实验带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保证研究生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白国辉刘建国朱姜刘坤祥李晋单位:遵义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 部分老师在一些课程的讲解中过多重复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而本领域的新进展涉及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学生对于重复学习本科阶段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能获取研究生阶段应该具有的新知识,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教师在讲授中仍然采取本科阶段的满堂灌模式,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基础医学硕士生教学内容的陈旧单一和教学模式的僵化现象,我们在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的同时还要求、鼓励老师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将本专业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模式上多应用讨论式和PBL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导师培养,规范导师遴选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研究生导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研究生教育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近年来,为了提高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质量,我们大力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不断充实提高导师队伍中博士、教授的比例。目前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达到85%;在大力引进高水平导师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现有导师的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将年轻导师送到国外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和培训,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目前,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中具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比例已达到65%。在注重导师培养的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我校每年举行一次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根据制定的相应规则,对基础医学硕士生导师申请者应具备的科研和教学等条件严格把关进行遴选;每位导师的招生名额根据导师在研的基金层次和经费数额进行分配,无基金的老师不允许带教研究生。这些措施保证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能得到优秀的导师地指导,并有充裕的研究经费为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做支撑。 三、实行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 我校成立了研究生教学视导组,定期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听课评教,每年进行研究生教学中期和期末检查,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和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每年定期举行研究生教学工作例会,对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做法进行交流和学习;定期举行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收集来自教师和学生对研究生教学的合理建议,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基础医学硕士生的教学活动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 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就已经开始间断在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并开始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招生量的增加,科研平台的数量和质量能否满足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校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基础医学科研平台的建设,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免疫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平台,能充分满足从分子、细胞、器官及动物整体水平的医学科学研究。借助这些科研平台,我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可以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五、加强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术交流能力,我们在校内不同的学术平台定期举行读书报告活动,不定期邀请国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鼓励导师资助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使研究生及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获得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了解本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开拓思维而且能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张世忠赵云任东明骆碧云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培育 自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开始招收两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保证培养的质量,结合近年来带教体会,特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两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 1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 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临床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临床医学人才。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专业硕士“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1]。 2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 根据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有关制度和规定,结合临床实际,我们对两年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期。为入学后的三个月时间,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引导他们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专业相互联系,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获取问题的答案。第二阶段是临床实践、工作期。本阶段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阶段,共一年半时间。期间又分为临床相关学科轮转期半年和本专业工作期一年。由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1GGJS-014)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较高诊疗水平的临床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此阶段的临床研究生,一定要加强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2-3]。第三个阶段是毕业考核期。为毕业前的三个月时间。通过临床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考核、临床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两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 3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3.1始终加强英语教育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医学工作语言,医学知识的新进展和新理论大多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获得,对医学研究生来讲,良好的英语能获取最新医学知识。笔者多年来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课程教学,针对两年制临床研究生这个具有较好基础的特殊学生群体,可以使用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学。应用英文版的课件,讲解中贯穿中英文结合的语言授课,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学生查阅英文文献,作好读书笔记,每月进行一次英文的读书报告会,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译能力。 3.2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预测国家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的科研潜力无穷,关键是如何科学培养和挖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4-5]。为此,我们经常组织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导师、中青年归国人员给他们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选课题,如何创新,如何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这样不仅可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更加锻炼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3.3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核心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要进入医疗第一线,今后可能会成为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所以要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应是理论知识、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实践操作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期间,我们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安排临床相关学科轮转期半年。对每一名学生均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轮转。临床科室要成立考核小组,学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科室要负责出科考核。专科培训结束,学科要对其进行专科考核。研究生经过轮转和专科训练后,医院要考核其综合临床技能,合格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即本专业临床工作。此阶段,学生要在导师的直接带教下进行工作。 3.4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成长的榜样通过实行导师责任制,学生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加强,这使得两年制研究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过程的培养都得到了保证。导师的理论知识、学术造诣、临床技能、科学研究的态度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也能从长期与导师的接触中,学到导师做研究、做医生的方法和经验。在科研方面,导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延续和拓展导师的科研项目。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还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临床工作中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高层次的导师群体,也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前提条件。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业务及科研水平,时时刻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的原则与方法 摘要: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要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几大原则。在选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选到适合自己的课题,从而初步实现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入门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选题;原则与方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选择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问题。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领域,更没有过科研经历,所以,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课题就比博士研究生要难。因为博士研究生经历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锻炼和科研经历后,已经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最终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科研选题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并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题原则 1.重视查新。科研贵在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工作。因此,当有一个好的构思和构想以后,一定要注意前人是否做过同样的工作。这就需要通过查阅中、外文文献进行比对。只有前人未做过的内容才可以用来立题。 2.科学性。科研即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科研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活动。因此,科研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即必须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有科学理论依据的研究。此理论依据就是相应的文献支持。科研选题和立项必须要以充足的文献作为支撑。 3.创新性。创新是医学科研的灵魂,是整个工作的“亮点”。看一个立项是否有创新,可以通过查新来确定。创新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可以是方法的创新、模型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等等。 4.实用性。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应用前景方面。也就是说,在立项过程中,所设计的课题最后解决的问题或用到的方法最好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使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应该是经过后续的研究和探索,可以应用于临床,或者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 5.可行性。科研选题的可行性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实验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这是关键的可行性。只有整个实验设计科学合理,才有可能做出预期的实验结果,也才有可能顺利实施整个课题操作。其次是方法是否可行。因为硕士研究生本身大多没有过科研经历,对于一些高端的或本校不具备实验设备的方法,就难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要尽量避免。还有就是经费的可行性。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国家和学校匹配的经费只有几千元钱,如果在科研立项过程中,检测项目和方法过多过杂,难免会有大量的试剂和耗材的支出,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导师有足够的可支配的经费使用。而对于一般的普通高校的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导师来说,可支配的经费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如果设计的课题耗费过多,难免会使课题研究搁浅或最终被放弃。 二、选题方法 1.选题的工作流程。要从程序上做到先积累资料、选题意向、查新,而后确认选题方向、立题,最后严谨审查上述选题原则,即审视是否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2.实践积累中选题。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经有科研经历或从事过临床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如果曾经有科研经历,则在以前的科研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以前的科研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新的科研立项。如果是从事过临床工作的人员,那么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有可行性,同样可以作为科研选题的方向。 3.理论积累中选题。我们在不断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只要是已经刊发的文章一定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尤其是一些高级别期刊的杂志上的文章,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有预见性的问题或待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立项意向。高级别的期刊上的文章所提出和阐释的问题往往更能紧跟科研前沿,更能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4.学科的边缘交叉区选题。医学虽然可细分为很多学科,但这些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了解其他学科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时,如果这些学科本身跟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相近,则可以把这些新内容尝试用在自己的学科中来使用,进而作为自己的立项来源。 5.移植和引用。机体的各大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而每一系统中的各个器官的联系则更为密切。比如消化系统,如果用于研究胃癌的一些技术、方法、指标等,在胃癌的研究中得到了肯定的效果,那么,也可以尝试用同样的技术、方法、指标等来研究肝癌,他们很可能也会得出同样的研究结果。以此类推,对于实在不知如何下手来立题的研究生来说,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6.从学术争论中选择课题。国内外每年都举办很多学术性会议,这些会议的议题多是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或者是某个领域的有争议的问题,这些同样可以作为选题的来源。 7.在各级项目中选题。我国每年都会出台很多平台的项目申请,包括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市厅级的等等。针对这些项目的申请,都会推出一系列的项目指南,指出了一些重点资助的方向和范围,而这些重点资助的方向和范围也基本都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从这些方向和范围选题的话,更能紧跟国内科技发展前沿并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 总之,硕士研究生阶段是迈入科学研究大门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不能期望自己在毕业之前会做出多少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科研成果。但这一阶段却是必须要走而且最难走的,尤其是从选题到立题,完全是在自己所知不多且没有足够自信时就必须完成的。因此,只有遵循上述几个原则并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硕士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医学研究生教育事业为卫生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医学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教育背景迥异,年龄不齐,所以在管理上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本文从揭示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的工作现状入手,分析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中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政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政工作;问题;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教育背景迥异,年龄不齐,思想上较为成熟,所以在医学研究生管理上应该做到有所侧重、有所差异,而不是像大多数高校一样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实际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出现整体散漫、缺乏合力、管理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等现状的主要原因。针对医学研究生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作出初步的研究分析及对策。本文将传统研究生管理方式与当今研究生现状的比较和阐述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生活和身心发展特征及管理现状与问题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较为系统、可行的管理方案。 1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背景 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制教育时,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医学硕士一种形式。而今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又进一步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等多种方式。因此,随着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自然研究生生源有适应性变化[1]。从医学研究生个人履历看,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工作数年脱产学习人员、在职人员。具体存在以下差别:应届、往届毕业生的医学临床实践相对较少,实际工作能力较低,基础知识较扎实,对于学校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可以很好地遵守,但是临床工作能力较差,操作技能欠缺;工作数年脱产学习人员和在职人员具有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比较陈旧,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学校和导师的管理的服从性较差,较松散。只有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因材施教,才能最终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2]。 2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施行德育工作困难 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工作人员不稳定、研究生导师职责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等问题,尤其近年来研究生人数剧增,辅导员数量愈显不足[3]。依旧靠有限的研究生辅导员和专职管理人员来承担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将导致管理程度不够深入,德育教育质量低下。作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单元的院系、班级,也因人数逐年增加而变得组织松散,管理也仅仅停留于传达信息的水平上,缺乏专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 2.2管理模式松散,信息传递困难 研究生由于人数众多而且年龄和阅历的多层次性,导致其群体内思想的差异性较大,在整体上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加之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和科学学位硕士在完成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各个实习医院开始实习,而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并将较多的时间投入在实验室工作中。对于辅导员来讲,研究生们的时间不一,且已经开始实习的医学研究生工作时间内请假困难,因此使得传递信息、调动研究生开展和参与各项活动工作的积极性相对困难。 2.3实习医院与学校沟通缺乏,培养计划执行困难 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的附属医院进行实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省内或省外的各大医院进行实习。导师队伍组成复杂,上至院长、书记,下至主任、副主任医师。由于学校各院系辅导员资历较浅,组织的活动或制定的方案很难得到各实习医院的导师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每年学校都会针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比例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以便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各科室会因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缩短转科和做实验的时间。这样就直接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执行困难,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严重下降。 3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改进方案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既有研究生教育的内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又有其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两者通常十分错综复杂地交织和纠缠在一起。因此,辅导员在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时,除了首先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以解决认识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求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与方案。 3.1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医德医风教育 近年来,随着医院中的消极事件频繁发生,无疑是对我们所提倡的实事求是、团结友爱、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等精神产生冲击,使得医学研究生们对救死扶伤的精神产生质疑,这将是培养新时期的优秀卫生事业人才的重要阻碍,因此提高医学生素质刻不容缓。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通过开展医德医风和道德教育的知识讲座,既可鼓励学生党员为同学们树立良好榜样,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可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②利用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丰富及学生间了解较深更容易发现问题的优势,对学生党员可作为辅导员的助手,经过短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进行学生间的自我心理疏导,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通报、早关心、早解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③近年来,研究生中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在推荐优秀共青团员时可将心理健康和道德观的考核也纳入院系推优的标准之中,通过党支部的建设,真正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发展。 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安排好专业课基础上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内容[4],对于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辅导员应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兼顾研究生年龄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学科专业的分散性的特点,在第一学期(学年)的在校学习生活之余,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引导,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使得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导师的精神境界、品格情操、职业操守、治学态度等都通过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5]。因此,利用导师的模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是一个极好的尝试。应多注重选择医德高尚且技术良好的医生作为导师,充实于导师队伍中,导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可言传身教地去引导学生,更加利于因材施教,引发学生的共鸣,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代新人[6]。 3.2管理模式网络化,分群分组的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腾讯QQ和移动飞信的普及和功能的改进完善,校园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尤其是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和辅导员增加比例失调,各大实习医院存在分布地区不一的现象,使得重要信息仅仅依靠同学间相互告知、告示栏通知的效率低下。这时以班级为单元的通过QQ群和飞信群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将电脑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有机结合,在原有研究生班级基础上,由辅导员、系干、班干为主建立一个系级群,再进一步以班长为中心建立各班的班级群。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系级群召开院系学生干部会议、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由班长通过各班的班级群将信息及时发送给各班所有同学。同学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在群内后,在线的研究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马上收到,进行讨论和信息反馈,而辅导员也可以在线进行提示和总结[7];而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信息的研究生,也可以在事后及时打开手机短信或登陆 QQ 查看记录,了解讨论过的信息,然后再发表意见[8],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辅导员既可第一时间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又可实现工作时间、地点的机动性。在形成网络式信息群的同时,还成立了以同一实习基地、专业为单元的研究生组的日常管理体系。将研究生按实习医院、专业分为研究生组,8人一组,组内推选1名研究生为组长,负责本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同一个班级的相互联系。设立研究生组之后,除日常管理外学院可以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大大丰富了研究生业余生活,提高了研究生管理的效率,也使得原有班级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职能大为增强[9]。 3.3完善管理团队,提高培养计划的可行性 绝大多数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隶属于各大实习医院,对于医院领导的服从性较好,因此可以通过聘用部分医院领导和具有威信的导师加入到研究生培养管理队伍中,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增进学校和实习医院的联系和交流。在这种以导师的安排和引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中,对于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研究生导师可以及时通过医院领导反映到学校,以便学校做出及时调整[10]。由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团队,这种培养模式之下,研究生对其导师在实习和科研培养中的指导的服从性较好,而导师也能够根据实习科室的具体情况,给每个研究生制定一个更加可行的转科计划,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为培养计划实施提供了基础。学校要赋予导师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更多的权利,在研究生招生、奖学金评定、毕业审核等关键环节给予导师更多的自主权和控制力,充分调动导师参与的积极性,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提出也让导师培养管理研究生的方法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地位[11]。 综上,本文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根据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管理经验,通过浅薄之见,略对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索。作为医学硕士研究生,担负着发展医学科学,直接为人类生命和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医学硕士论文: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讨论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阐述相应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法 医学硕士研究生 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 一、PBL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模式相符合 循证医学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以及患者的价值取向三者完美结合。循证医学被誉为医学实践领域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种基于证据进行决策的医学实践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性地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和小组集中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启发、交流互动、评估和总结。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获取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了研究生运用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PBL教学法“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寻找证据、协作解决真实问题”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循证医学“基于问题的研究,遵循证据的决策,关注实践的后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的理念以及“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实践模式不谋而合。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将PBL教学法引入研究生循证医学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医学硕士研究生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也是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有两种:一种是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使用者,另一种是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证据的使用者,通过“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模式来实践循证医学。作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还可以成为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证据”的核心是质量,故“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高质量证据是指采用了足够的防止偏倚的措施来保证其结果的真实性、并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循证医学提供了首选的高质量证据,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真实和可靠的医学信息。张静等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普遍对循证医学抱有很大兴趣,高达97.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实践循证医学。张静等认为,除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循证医学相关技能应用,即临床最佳证据的制作和证据的评价方法、原则等。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医学硕士研究生通过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广受欢迎。 三、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循证医学的教学中,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特别适于引入PBL教学法。首先,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操作性很强,学生必须积极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参与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题目、制定研究计划—检索文献—筛选文献—文献质量评价—资料提取—资料分析—解释结果,撰写报告—论文投稿—修稿—。在上述每一个环节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笔者就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而完成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宜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符合PBL小组教学的要求的。2011年7月份至2012年12月,笔者应用PBL教学法对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撰写的教学。笔者成立了“系统评价/Meta分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包括导师组以及2~3名硕士研究生学员。导师组成员包括临床专业导师、流行病学方法学导师以及有(发表SCI论文)经验的硕士研究生三方面人员,分别负责从选题、方法学以及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对硕士研究生学员进行教学指导。尤其在选题、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这几个关键环节中,充分应用了PBL教学法。具体如下。 (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选题的优劣是决定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成败以及能否成功发表的关键。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还有限,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的敏锐性还不够,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工作主要由导师(尤其是临床专业导师)主导。基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导师组提出候选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题目,硕士研究生围绕候选题目查阅文献、自主学习。然后,召开选题评估讨论会,硕士研究生汇报自己对候选题目的初步评估意见,包括选题的临床或科研价值、可纳入的原始研究文献数量是否充足等。最后,导师组指导教师在学员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对候选系统评价题目作出最终评估判断。在此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进行文献检索。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是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基本要求。尽管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也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对于文献检索仍是生疏的。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进行检索,远比空泛的检索练习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笔者给学生讲授一些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以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接着,指导学生围绕选题进行文献检索实践,并围绕检索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于检索策略的学习,导师组构建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检索词有哪些”这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硕士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全面搜集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文、英文检索词,并提交导师组,导师组评估后汇总正确的检索词,然后反馈给所有硕士研究生学员。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文献检索学习,硕士研究生熟悉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值得注意的是,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必须能获取文献全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外文文献获取还是有较大障碍的。有一部分英文文献可以直接从学校图书馆购买的外文全文数据库中获得。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获得的英文文献,则指导学生在相关学术论坛求助,甚至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原文作者求取文献等方式获得,以此培养学生获取外文文献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文献质量评价需要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故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之前,需要先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强化教学,讲授相应的研究方法学知识,以打下扎实的流行病学基础。然后,围绕在资料提取和文献评价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学习。例如,对于评判纳入的研究“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教师构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什么是随机分配?能够真正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文献中使用的分配方法是否真正的随机分配方法?必要时如何与原文作者联系以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等自主学习,并在小组讨论会上汇报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与评论,由此,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的评判标准,并在后续文献质量评价中活学活用。通过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学习,以点带面,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随着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型的增多,相关统计学方法发展也很快,一些新的统计学方法甚至难以找到相应的指导教材,这就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提出了挑战。对此,应鼓励硕士研究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统计学方法学习资源。 四、教学效果 自应用PBL教学法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制作小组教学以来,8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论文写作水平、英语应用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具体如下:(1)论文写作能力:参加学习以来的一年半中,8名硕士研究生共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循证医学英文论文1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8篇,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2)科研水平: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加深了对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开拓了眼界,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8名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的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分别协助导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2项;还有1名硕士研究生协助导师成功注册软件专利1项。(3)英语应用能力:由于硕士研究生在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检索和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也使用英语语言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而且在SCI期刊投稿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英文与编辑沟通,因此,8名硕士研究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文学研究论文:古代戏曲文学研究 研究述评 戏曲文学在国际国内都因戏曲艺术的独特表演形式而备受关注,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阐释,形成了相对厚实的学术积淀,成为我们提出“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的学理基础,并对我们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西方,戏曲文学起源早,影响深,并且对西方哲学、文学、绘画以及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受到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可,特别是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使得文化全球化及其应对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像斯坦利霍夫曼的《全球化的冲突》、约翰汤姆林森的《全球化与文化》等论著,让我们联想到从本土文化艺术研究可以获得应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应对策略。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邓启耀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鸠山弘一教授和柳生次郎教授、韩国李夏成博士等更是在较早些时期便对云南戏曲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到昆明、大理、楚雄等地进行考察,对云南戏曲走向世界起了重要作用。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月》、马丁艾斯林的《戏剧剖析》、莱辛的《汉堡剧评》、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乌格里诺维奇的《艺术与宗教》等对我们关注和讨论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相关问题提供了全球化的这一全新的视角和间接材料。 在我国,戏曲与诗歌、散文、小说一起并列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东方化的审美取向和综合众多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自20世纪初期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开启了古代戏曲文学的研究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国戏剧史》《元曲家考略》《南戏拾遗》《古剧说汇》等著作,无论是在剧目整理、作家考辨、戏曲史等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化学、艺术发生学等深层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戏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戏曲志云南卷》对云南的戏曲历史以历史性观点作了梳理,列举了云南戏曲史上的重要事件,流行剧种等,是一部较为翔实的对戏曲艺术进行整理的著作;《云南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系列丛书按剧种、剧目、音乐、艺人等系统,分别对云南地方戏曲中24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史况以及音乐特色等作了详略得当的介绍;李安志、徐志强等主编的《西南文化史》把云南戏曲史作为其文化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元代昆明水浒戏、明代关索戏、少数民族杂剧作家作品,但该书并未以云南戏曲为主要研究对象;王胜华的《云南民族戏剧论》,从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此外,尚有对某些具体的剧种,如白剧、傣剧等戏曲作品、流派群体的研究著作、论文等,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我们深入研究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显然我们从以上对国际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更为关注的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戏曲,从其剧种、剧本、表演及传承等方面有所研究,但忽视了从文学样式的角度探讨其文本文化、文本创作、文本发展历程及其与地方、民族的关联。 讨论分析 从目前来看,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中,研究范围狭窄和文献资料不足这两大问题严重困扰云南戏曲文学研究的深入。尽管我们在整个戏曲研究层面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云南地处边陲,相对于发达的中原文化而言,云南的文化则显得封闭和落后,广大研究者在云南戏曲文学研究中很难找到切实可靠的研究资料,缺乏可以示范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导致文学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故而关于云南戏曲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亟待提高。所以从长远看,选取云南戏曲文学的地域及民族文化特征为视点,有利于从内涵方面和外延两方面促进云南戏曲文学在云南经济文化建设中趋向能力发展的均衡、公平,促进云南戏曲文学在云南文化建设及教学科研中的实效性。开展“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重在对云南古代戏曲孕育、形成、发展的系列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文化和比较的方法,针对云南戏曲文学研究中的缺漏与不足以及云南地处边陲、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等现实,结合西部大开发及桥头堡建设战略的实施,选取文学研究中地域与民族文化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系统研究,解剖各个时期、不同民族的作品,分析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发生的一般现象、基本条件、规律与特点,着重阐释云南戏曲文学的地域及民族文化特征,探索云南戏曲文学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反映云南本土文化的发掘与构建、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普遍需求、困境与出路,为云南戏曲文学的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为地方文化教材开发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应主要关注以下内容: 一是关注云南古代戏曲作家与作品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传统的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是非常细致的事情,短时间内不容易见成效。”[2]111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发展中,从公元前3世纪楚人庄蹻率兵入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开始,直到魏晋南北朝,云南的戏曲艺术活动见诸典籍多是“征巫鬼,好祖盟”的巫术礼仪活动。公元738年,唐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唐赐南诏胡部、龟兹音声各一部,794年南诏遣使到长安演奏《夷中歌曲》和《南诏奉圣乐》以及1116年大理国随使艺人到宋朝表演“五花爨弄”,是云南与中原进行戏曲表演艺术活动交流及云南早期戏曲活动的痕迹。此后,在中原戏曲发展的繁盛时期,历史文献中却没有关于云南戏曲活动的记载,只有一些诗句中提到了傩舞和梁王府蓄养的优伶,即便在后期云南戏曲逐渐繁盛并奠定了“滇剧”的地位,但作为文献研究的云南古代戏曲仍然显得十分单薄。因而,作为戏曲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内容的云南古代戏曲作家与作品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通过对云南古代戏曲作家与作品的梳理,我们才能进一步厘清戏曲文学发展线索,重建云南古代戏曲文学体系。具体来说要重视对云南戏曲文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变化分析,重视对云南古代戏曲作家梳理与分析,重视云南古代戏曲作品与同时期中原文化的渊源及比对,重视对云南古代戏曲不同剧种作品的归纳与整理及其深入分析。 二是关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地域文 化特征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中区域文化产业只有以本民族的、本土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东西才能吸引世界注意并且推向全球。”[3]33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到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军队及大量移民进入云南,加之在云南大规模开矿后带来的经济繁荣,各种戏曲声腔也纷纷传入。清初,一方面省外各种声腔、戏班继续进入云南;另一方面,云南的戏班和艺人刘二官等也出外演出,出现了著名的祥泰班,雷家班等,他们熔合石牌、楚腔、秦腔等声腔表演艺术并使之地方化,形成了滇剧三大声腔中襄阳、二簧两种,至此之后云南戏曲文学得到逐步丰富,为“滇剧”的形成繁荣奠定基础。可以说,每一种文化艺术都是植根于一定的地域环境中,都具有地方性特征。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对外来戏曲艺术的接受也有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继承。因而,研究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就不能忽视对其植根的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具体来说要关注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地域分类的调查与分析、关注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地域性特征分析、关注云南古代戏曲剧种的空间分布、关注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影响的地区、时间差异、关注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地域性特征的现代启示的研究。三是关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研究。云南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也是云南这一区域范围内最为传统、最为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在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发展历程中,正如民间的社火观灯活动渐趋与云南民族民间原有的“祭土主”“祭本主”风俗融合而成为祭祀性的花灯歌舞活动并演出《瞎子观灯》《包二回门》等剧目一样,地方原生性的民族民间传统祭祀仪式、节日礼仪、民族歌舞等在一定程度上与云南古代戏曲走向了融合。特别是在康熙道光年间,出现了一批“民家曲以民家语为之”、“静夜华灯演苗戏”的白剧、苗剧等少数民族戏曲表演样式;以“哎咿呀”腔流传的壮剧;把《封神演义》译成傣语演出的傣剧;从语言到音乐等都彝族化的彝剧花灯《打花鼓》等,标志着白剧、苗戏等少数民族戏曲的出现。到咸丰同治年间,更有张铭斋等在杜文秀帅府演出了《二进宫》《绝缨会》《取高平》,这三部剧在滇剧中分属“胡琴”“襄阳”“丝弦”三个声腔的剧目,这既说明滇剧声腔的成熟,也说明云南民族文化与戏曲文学发展的结盟。我们始终坚信“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深受民族文化的浸染,作为一种符号它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因此,要了解每个民族的艺术,首先就要了解它的文化。”[4]13故而,探索云南戏曲文学发展与云南民族文化建设、旅游文化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普遍需求、困境与出路,必须深入挖掘置身民族文化海洋的云南戏曲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特别是要加强对云南古代少数民族戏曲文学作品的分类与梳理、少数民族戏曲文学对主流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戏曲文学作家的身份认同及创作研究、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分析、对云南古代戏曲文学民族性特征现代启示的讨论。 四是关注少数民族特色剧种剧目的研究。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有汉、彝、白、拉祜、哈尼、壮、傣、纳西、傈僳、佤、回、瑶、苗、藏等26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滇剧、傣剧、白剧、彝剧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剧种,它们和川剧、评剧、京剧等外来剧种共同构成了云南的戏曲系统。但各民族剧种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造成这种不均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地域、文化、民族特性外,长期以来我们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学术界重视和研究程度不够。另外,从现有剧目资料来看,不管是彝剧、云南壮剧,还是白剧、傣剧等都和中原戏曲剧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我们缺少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对其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不甚了了。再次,我们在讨论戏曲文学民族性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不够,导致在翻译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舛误。尤其是古代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品的翻译整理工作,几乎没有突破和进展。 结语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聚集的地方,与其他地方的民族文化和外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和汉文化、藏文化,甚至和整个东南亚、南亚文化都有关系。“文化特色不是照搬照抄,而是从文化自我植根的土壤去挖掘资源,获得活力,形成文化的地方特色以赢得发展机遇。”[5]86云南戏曲文学作为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云贵高原足量的文化特征和鲜明的边疆色彩,探讨云南戏曲文学的创作状况、发展历程,可以使其艺术、文化价值得到新的阐释,从而揭示云南戏曲文学在民族文化大省形象和弘扬民族文化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学景象与时代价值,通过对云南戏曲文学在民族认同、冲突、融合、互补中的现象梳理与分析,可以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启迪民族和谐意识,促进云南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球化背景下戏曲文学的发展寻找可资借鉴的理论材料与创作经验。这对于云南增强竞争软实力乃至其可持续发展以及“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作者:吕维洪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文学研究论文:关爱和的近代文学研究 关爱和先生是已故的近代文学研究学者任访秋先生的开门弟子,也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之一。他是我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至今20年左右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总体来看,他研究的领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全面奠基层面,二是文学思潮论层面,三是文学流派论层面。当然,这三个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贯穿这三个层面的是作家及其创作研究,这里的创作研究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而且包括政治思想、文学理论等内容。第一个层面作为基础,多表现为显在的作家创作论,而第二、第三个层面则作为一种底蕴,更多地表现为内在的精神把握。其实,这种内在的精神把握在第一个层面中不管是文学史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流派论还是作家作品论都已经表现出来了,有的篇章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剑气箫心龚诗魂》对龚自珍诗作精神的领会,《论老残》对刘鹗笔下的人物老残内心的把握,都明显地表现出关先生深邃的穿透力。 奠基层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即近代文学史及史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流派论和作家及其创作论。关先生在近代文学史的建设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他第一个建议编写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教材,任访秋先生极力赞同,并着手编写。关先生任上编的主编,并在全书中撰写了《桐城派的中兴与复归》、《清末常州词派》和《近代戏曲》三章,这三个领域关先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深切的体会。由他主笔的《〈近代文学史〉绪论》(三人合作)是一篇提纲挈领的史论,既宏阔又精辟,既晓畅又深刻,充分体现出论者敏锐的洞察力。教材问世以后,反响强烈,被国家教委评选为优秀教材,并被推荐为全国高校近代文学课程通用教材。作家及其创作论的成果主要有《龚自珍文学思想散论》、《蒋湘南文学略论》、《嘉道时期的桐城派—姚门弟子思想与创作述略》、《陈衍的诗论及诗作》、《谭嗣同文学略论》、《柳亚子简论》、《辛亥革命烈士宁调元诗文简论》、《苏曼殊译作述评》(均见《从古典走向现代》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剑气箫心龚诗魂》(《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论老残》(《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这些论文做得很规范又很扎实,从作家的年谱、思想发展过程、文学思想以及创作的内容与特点等诸多方面作了充分的考察和论证,资料详实,论述精当,这些被关先生谦称为早年“习作”的论文给人以成熟之感,这是关先生受任先生巨大影响和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的结果。关先生在文中曾说任访秋“先生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基本学术训练。入学之初,先生曾提议我从近代作家的年谱与诗文系年做起,我试着做了龚自珍等一两位作家,……所写的论文《蒋湘南文学略论》受到先生的好评。”后来的《剑气箫心龚诗魂》和《论老残》两文可谓炉火纯青,前者用“剑气箫心”四个字概括了龚自珍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关先生精辟地论述道:“在气象万千的‘剑气箫心’中,包蕴着处在封建社会濒于崩溃之历史时期,渴望变革风雷而又黯然神伤与秋气暮霭,怀抱幽怀孤愤而又充满奇情逸气诗人的人格期待,人生态度和诗美追求。”后者用四个形象不同的老残把老残解剖得淋淋尽致,在老残身上“集中地体现着作者试图赋予作品的思想意义,老残的性格、情趣、见识、议论,无不在作品中代表着作者的声音。老残不仅是一个手摇串铃、流浪江湖的行医者,还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纷乱与艰难时局的亲历者、先觉者及预言者。走方郎中之老残与哭泣扶危之老残、形体流浪之老残与灵魂惊惶之老残叠印重合,浑然一体。新旧裂变的时代与忧思深广的刘鹗创造了老残,老残记录着时代的裂变与作者的忧愤。”这样精练的理论概括,没有深邃的思想穿透力是难以达到的。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论与文学流派论为此后这两方面的专着作了坚实而有力的铺垫。 第二个层面的成果主要有专着《悲壮的沉落》和论文《近代文学观念的变革》(载1986年)、《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未定稿》1986年)。《梁启超与近代文学启蒙》(《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等。 在《悲壮的沉落》一书中,关先生从晚明人文主义的昙花一现到清末古典主义的逐渐式微,从嘉道之际言关天下与自做主宰的文学精神到惊秋救敝与忧民自怜的文学主题,从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灾难与诗海潮汐到诗潮的情感流向、意象群与客体形象系列,从宋诗派自立不俗与学问至上的双重期待到桐城派立诚求真与道统文统的两难选择,从太平天国与曾国藩集团对峙的观念冲突与文化论战到功利实用的文学价值趋向与战争背景下的情感世界,从侠邪小说的忠义观念与英雄驯化现象到情爱旨趣与狭邪心理等等都作了十分充实的论述。关先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意避免机械化倾向,运用辩证的眼光审视研究对象,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揣摩体悟,不作空疏的议论,不下大而无当的断语。他的论断自然贴切,符合理论与创作实际,而且鞭辟有力,入木三分。以太平天国和曾国藩集团两个文学空间来说,虽然双方的观念相互对峙,相互冲突,但是文学的价值取向仍然是一致的,都持实用功利的价值观。以19世纪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侠妓题材的小说来说,关先生避免对其作片面的价值判断,而是置之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从当时的文化变动与小说主旨的表达,到侠妓题材形成的原因与其主题模式的建构,论证了侠妓小说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这样得出的结论便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也必定令人信服。 第三个层面的主要成果有专着《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以及论文《桐城派的中兴、改造与复归—试论曾国藩的文学活动与作用))(《文学遗产》l 984年第5期)、《嘉道时期的桐城派—姚门弟子思想与创作述略》、《桐城派的立诚求真与道统文统情结》、《姚鼐的古文艺术理论及其对桐城派形成的贡献》、《守望艺术的壁垒—论桐城派对古文文体的价值定位》(《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清末常州词派概说》,而宋诗派、常州词派和选派等流派有待完成。 《古典主义的终结》一书从桐城派的历史承续、发展轨迹、古文理论、古文创作、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之关系以及五四先驱眼中的桐城派等六个方面展开全面而详细的论述。论者开篇就从唐代古文谈起,勾勒了古文一派的发展脉络,直追桐城派,继而描绘了桐城派兴衰嬗变的轨迹,并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在初创期,桐城三祖—方、刘、姚分别创立义法说、神气说、刚阳阴柔与神气律声说;在守成期,姚鼐晚年讲学江南,广传弟子,守望门户;在中兴期,曾国藩私淑姚鼐,雅好古文,融义理、考据、辞章和经济于一体,以坚车行远为目标,别创湘乡派;在复归期,吴汝纶重提方、姚传统,抑闳肆而张醇厚,黜出雄奇而求雅洁,倡导恢复以气清、体洁、语雅为特色的桐城派文。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研究,论者抓住了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与限制性因素,桐城派既追求理论创新,又有道统、文统情结;既讲究义理与考据,又注重辞章; 既重视实用价值,又要求审美功能,这些矛盾使桐城派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异常复杂和艰难。同时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艺术范畴及其构成作了十分简洁的概括,即义与法、雅与洁、神气与音节、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阳刚与阴柔。桐城派的古文创作,关先生用由狂悖不驯而至清真雅正,因时 立言与立诚求真,扩姚氏而大之与并功德言于一途分别概括了初创期、守成期与中兴期的古文创作。后期桐城派像一根脆弱的联结母子的脐带,无力地粘连着古典文化和文学与五四新文化和文学。关先生对桐城派的研究可谓得桐城派之精髓,从桐城派诸家的理论实质、创作精神、流派的发展以及论者的行文都具有一种桐城派古色古香的气息,而且深深窥见桐城派理论与创作的精髓和实质,达到这种境界,非智者不能为也,也非一日之功所蹴就,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习得缺一不可。 关爱和的近代文学研究,从形态上来说,有作家及其创作论、文学史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流派论;从文体上来看,有小说研究、诗歌研究、散文研究以及戏曲研究;从时间来看,从晚明到清末再到现代,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他的《悲壮的沉落》和《古典主义的终结》两部着作可以说是近代文学研究的两座高峰,前者是对文学思潮的研究,后者是对文学流派的研究;前者对不同时期的文学潮流、文学思想和文学精神做了系统的梳理、辨析与整合,后者对桐城派古文作了全面的客观而公正的审视与剖析。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研究成果,就会损害其学术价值,只有放到文学史的大背景中去,这些成果就会熠熠生辉。我们知道,五四文化先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肩负着特定的文化和政治任务,他们彻底地摧毁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近代文化,主张全盘西化,横向移植西方的现代文化,把桐城派和选学派批判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在当时以至于现在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因为他们为近代文学做了不切实际的定性论断,再加上后来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和文化学者思想意识与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具有了十分偏颇的认识。他们认为五四新文化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断层时期,在此之前,中国文化已经断层,几千年的古典文化发展到近代便断然终结,五四新文化只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横向移植,这就全盘否定了中国近代文学应有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近代文学与文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就摆在中国学者的面前。关爱和先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古典与现代这一天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毅然断言中国近代文学是古典向现代的过渡与转型,虽然这一断言并非为他一人所提出。特别是他的《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这一着作从侧面说明了五四文化先驱批桐城派为“桐城谬种”的偏激与偏颇,五四文化断裂论断的虚妄,从正面论证了桐城派肩负了中国文化与文学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没有什么比观念的改变更迅速的,如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认同;也没什么比观念的改变更缓慢的,如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学术界对近代文化与文学在观念上的改变不知是属于前一种状况还是后一种状况,不过关先生以其研究试图扭转学术界对近代文学的误解与盲视,极力恢复近代文学的历史面目,这是前所未有的工作,也是关先生作出的杰出贡献。 文学研究论文: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辨析 一、文学研究·文化研究 (1)文学 文学研究 文学究竟是什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众所周知,现在我们所指的“文学”一词对应的是西方的literature,意指在某一特定的研究领域内所出版的书籍和文章。也可翻译为“着述”,即“二十五个世纪以来人们撰写的着作。而literature的现代含义:文学,才不过二百年。1800年之前,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着作’,或者‘书本知识’”。[1]此处的文学指普遍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文学,而尤指我们当今所说的经典文学作品。顾名思义,文学研究指的便是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 (2)文化 文化研究 关于文化的定义却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西方学者的解释中,尤以泰罗尔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智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其他的一切的能力与习惯”[2]为代表。 乔纳森·卡勒更加认为因为文化研究是“理论”的实践,由于理论本身的难以界定性,这显然也不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乔纳森·卡勒进一步解释,文学研究是包罗万象的:莎士比亚和打击乐、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关于过去的文化和关于当今的文化这都是属于文化的范围,有学者指出:“文化研究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趋势,而不是一门学科本身”,所以它“拒绝界定,坚持差异,维持传统的系别资格”。[3]同时,在人文学科的多种理论中,如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以及酷儿等理论中,也分布有文化研究的身影。 由上得知:首先,文化研究拒绝成为一门确定的学科,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其次,文化研究关注的是边缘性问题,具体到文学研究中,文化研究关注的就是在文本自身以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文化研究把打击乐、低俗文化等非经典文化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所以说文学研究尤其是经典文学研究,只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被文化研究所涵盖。 二、文化研究何以在文学研究中出现 就文化研究本身来说,它的发展源自于传统的英国文学,二十世纪初,英国的文学研究界被“利维斯主义”统领,这一学派主张文化指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学和艺术。至五十年代,由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和雷蒙·威廉斯(R.Williams)对工人阶级生活的关注,提出了:“‘文化研究’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有着直接的反学科动机:一方面要与过去以细读文学文本为衷心地旧文学学科决裂,另一方面还要与坚持经济化约论的庸俗马克思主义学说决裂。”[4]文化研究在九十年代迅速进入学术前沿,引领文学研究的风潮,随着大众文化地位的日益提升,原有的学科界线被打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界线也愈见模糊。 英国的“伯明翰学派”被公认为当代文化研究的起点,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理论起点就在于它的文学研究,另外,伯明翰学派的着名学者在进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排斥文学研究,反而有利于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所以,从另一个方面上“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是方法完全可以引进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从传统的诗学研究走向开放的文化研究也是可行的,其前景应该是广阔的。”[5]由此可知,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互依顿,相互促进。 三、文化研究会导致经典文学的毁灭? 由于文化研究是随着当代的各种新兴的大众文化而兴起的,面向的研究对象也多是精英文化、经典文学范围之外的边缘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伴随着人们成长的已经不仅是书本读物,更为广泛的是电视、电影、网络。我们不禁扼腕,难道时代必然要使文化研究将经典文学逐出研究范围么? 首先,文化研究脱胎于经典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化研究便伴随着利维斯主义的产生而出现,作为一个跨越多种学科、文化、艺术门类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开列一个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名单,试图以经典文学来向读者大众进行启蒙,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6]由此得知,文化研究兴起的初衷是为了普及经典文化,促进经典文化在大众中的发展进程。 其次,文学研究(包括经典文学研究)只是现在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关于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卡勒说“文化研究包括并涵盖了文学研究,它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去考察。”[7]在关于是何种类型的包括中,卡勒又进行了分析,我们这里暂且不论。由以上两点我们得知,文化研究脱胎于文学研究,从文学研究中生成,后来又由于文化研究自身疆界的不断扩大从而使文学研究只是属于自身的一个方面,所以二者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立,反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对于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造成的冲击极具毁灭性这一点来说是不成立的。 再次,文化研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为文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文化是理论的实践,又由于文化研究本身不是一个可以界定的学科,所以,当今中国的文化研究大致包含有“后现代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大众文化研究、消费文化研究等等。”[8]正因为文化研究涵盖了众多的学术领域,有着多种理论的支持,当应用到文学研究中时,便可以有多样的视角和维度。 在研究方法上,文化研究可以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称作“文学的文化研究”,而且,这只是文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朱寿桐指出“作为方法论的文化研究其实不过是文学研究所不可缺少的一路,或许是文学研究历史中固有的一环,甚至可能是最为基本的一环。”对于文学研究来说,文化研究是研究文学现象和内涵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可以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经典文学作品,有新的研究方法的介入,必然会给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领域,从来能够促进文学研究的多方面、全方位发展。文化研究的这一点又带动了文学研究的发展,更有利于经典文学的发展。 文学研究论文: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料 古代文学研究 论文摘要:古代文学史料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具有着其自身重要的作用。文学史料与历史实际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不可将文学研究与文学史料相等同。本案主要阐述了古代文学史料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因素以及新史料的发现对古代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旨在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一、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文学史料 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就结构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 史料的确认 史料的确认仅仅只限于史料本身,其主要内容是对史料的有无进行全面查询,以确认文学史料的作者、时代与真伪等。此外,对古代文学史料的确认实际上应归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之内。对于研究方法来说,古代文学研究在这一阶段,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相比,是具有相同特点的,其尊重客观事实,摒弃主观思维意识,在确认上采取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二) 体悟分析层次 所谓的体悟分析层次是在对史料确认的基础上,通过人们个人思想中所蕴含的感情体验,对史料的一种丰富、完善的过程。人都是具有思想的,所以在史料确认方面,不会仅仅满足于文学现象呈现出的那种史实,他们将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体悟分析层次,进而产生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悟主要表现为对史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总结史料的一些规律变化、探析史料出现的原因等。因为人们的看法观点不相同,所以分析理解的体悟也寻在不同。体悟分析层次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过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 文学史料价值评判 对文学史料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建立在体悟分析层次之上,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史料进行科学的价值评判。之所以产生价值评判这一阶段,是因为文学研究者对自身的定位高于体悟分析层次,他们一般按照某些组织、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等需求,制定合理的文学史料评判标准,进而对自身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意义、地位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减值评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学现象会形成不同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评判的过程中文学史料的意义得以实现。由此可以得知,文学史料一旦失去了人们的评判便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四)表述 古典文学研究经过对史料的确认、体悟分析、史料价值评判三个阶段之后,最终是以表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播与体现的。因为缺少了表述这一阶段,单靠以上三个阶段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达给大众的。其中关于表述的形式主要是凭借文字进行表述的。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实践之中,对其进行划分是具有侧重点的,很难将它们明显割裂开来。 二、新史料的发现对古代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 通过对从古至今的文学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史料的发现,尤其是有关地下埋藏的文物史料的出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 就已出土的古典文学史料来说,有诸多能够让现代研究者清晰察看到古代文学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学现象。在出土的大量文献中,有大量先秦时期的文献,在马王堆、信阳长台关、荆门郭店等出土的帛书中,较为明确的显示出了诸多经书与子书原始风貌,这些都与当代社会看到的一些转本存在不同。尤其是一些墓碑的发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珍贵的专辑资料。另外,新史料大大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以《诗经》作为例子来说,新世纪以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了1200多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在这么多的竹简之中有31枚是讲述孔子向弟子们讲解《诗经》的记载。这为当代社会的人们阐明了孔子论诗的内容并为包含今本《诗经》的小序中所涉及的“美”与“刺”等内容。另外还表明了《诗经》的篇数远要超出300篇,孔子当年删诗的说法并不一定准确。 (二)新史料对先前研究结论的修改补充作用,且提出了新观点 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诗经》、辞赋以及俗文学等方面,其中在安徽阜阳出土的有关《诗经》的竹简是汉代的,韩自强与胡平生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说明了《诗经》在汉代广为流传的状况,并不像文献所记载的一样。而有些出土的史料岁与文献中的不足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例如,汤炳正以安徽阜阳所出土的汉简《涉江》、《离骚》残局,否定了《离骚》是淮南王刘安所作。 (三)影响了古典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李学勤提出了“走出疑古的时代”的理念,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怀疑,至清末,康有为也开始对古书质疑。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已经形成。疑古学派有贡献的方面,但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思想易走极端,对现当代学者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形成了妨碍。总之,新史料的发现对于研究古典文学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 内容摘要:谢天振的《译介学导论》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为研究本体,以文化意象传递、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为研究客体,标志着一门新型学科译介学的诞生。译介学以不对文本作价值判断为理论恪守,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增加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丰富了翻译研究的方法,成为学术创新与学科开拓的典范。 关键词:译介学 新型学科 谢天振 作者简介:贺爱军,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学研究。方汉文,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化研究。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英美海洋文学与人类核心价值观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C751076]成果。 1993年,苏珊·巴斯内特又提出了“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这一论断。她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气数已尽,女性研究、后殖民理论和文化研究已经从整体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貌。从现在起,我们应当把翻译学视为一门主导学科,比较文学只不过是它下面的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而已”(Bassnett 161)。他们最早倡导“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和“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然而怎么转,转向后这一学科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区别何在?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研究的客体、研究方法是什么? 《译介学导论》是北京大学推出的“21世纪比较文学系列教材”中的一部,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译介学的本体研究方面,作者是从译介学的定义以及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区别性特征切入的。自从英国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内特提出比较文学应该成为翻译学下面的一个子学科以后,在比较文学界和翻译界中引起了学科概念之间的混淆,造成了学术理路的混乱。基于此种考虑,作者论述了译介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区别,以及译介学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视野和新领域。“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其实质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不参与评论其翻译质量的优劣,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展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10)。它与传统的翻译研究在研究角度、研究重点、研究目的方面不尽相同。它是一门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以文化意象和翻译文学为其研究对象,吸收了解释学、结构主义、多元系统论等文化理论的比较文学研究。 “创造性叛逆”构成了译介学本体研究的第二个维度。埃斯皮卡指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137)。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本体,“翻译文学不同于外国文学”“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译作具有独立价值”等命题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该书作者认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性质“使一件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而“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72)。 在译介学的客体研究方面,作者首先探究了“文化意象的传递与文学翻译中的误译”。“文化意象的传递,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如何碰撞、转换、交流、接受的问题”(谢天振96)。“误译可以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种”(谢天振111),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尤其是误译,“因为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表现出一种更为紧张的对峙,而译者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谢天振117)。 译介学客体研究的第二个维度是翻译文学史。长期以来,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归属聚讼不已,争论不下。有些学者认为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对相反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难道英国的戏剧、法国的小说、希腊的拟曲、日本的俳句,一经中国人(或外国人)之手译成汉文,就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了‘中国文学’”(王树荣12)?“没有一部文学史会把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说成是本国文学作品”(施志元28)。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原作相比,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形式的译作,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它可以介绍、传播和普及原作;它可以帮助作者认识原作的价值;也可以帮助源语国的读者重新发现被忽略作品的价值。翻译文学不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其原因在于:第一,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原文与译文之间必然存在差距,从而决定了译作不可能等同于原作。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翻译家和作家一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深入认识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也要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然后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这一切表现出来。第二,从写作的语言和作品的接受者来看,译者使用语言翻译与民族文学家使用的语言创作面临大致相同的问题,译作和原作一样,都要面临读者的检验。第三,翻译文学不仅与民族文学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和影响,有时候它的作用和影响甚至还大大超过了民族文学的作品。对翻译文学性质和归属的厘清,意义重大,它为翻译文学这个“弃儿”找到了家园,也为文学翻译研究开拓了一片巨大而又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国别文学史的书写。 该书是作者在大量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智慧结晶。全书纲目清晰、新意迭出、语言畅达淋漓、论述通透可见。学科学认为凡是一种系统的知识所研究的对象与其它知识系统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任务并能据此产生与完成任务相适应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样的知识体系就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译介学以“文化意象”、“文学翻译史”、和“翻译文学史”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不同文化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为研究任务,并且以“创造性叛逆”为理论基础,对译本不作价值判断为理论恪守,具备了独立学科初步形态。全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丰富的实例,把翻译文学作为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和评述,从而揭开了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角度研究翻译的一个窗口,开拓了国内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为探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书把翻译文学定位于民族文学的范畴,这种合理定位刷新了民族文学史的书写,为民族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文学研究论文:论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一、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文学史料 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其自身的整体性,就结构方面而言,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 史料的确认 史料的确认仅仅只限于史料本身,其主要内容是对史料的有无进行全面查询,以确认文学史料的作者、时代与真伪等。此外,对古代文学史料的确认实际上应归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之内。对于研究方法来说,古代文学研究在这一阶段,与自然科学的研究相比,是具有相同特点的,其尊重客观事实,摒弃主观思维意识,在确认上采取的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二) 体悟分析层次 所谓的体悟分析层次是在对史料确认的基础上,通过人们个人思想中所蕴含的感情体验,对史料的一种丰富、完善的过程。人都是具有思想的,所以在史料确认方面,不会仅仅满足于文学现象呈现出的那种史实,他们将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体悟分析层次,进而产生一种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悟主要表现为对史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总结史料的一些规律变化、探析史料出现的原因等。因为人们的看法观点不相同,所以分析理解的体悟也寻在不同。体悟分析层次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过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 文学史料价值评判 对文学史料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建立在体悟分析层次之上,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史料进行科学的价值评判。之所以产生价值评判这一阶段,是因为文学研究者对自身的定位高于体悟分析层次,他们一般按照某些组织、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等需求,制定合理的文学史料评判标准,进而对自身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意义、地位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减值评判。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学现象会形成不同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评判的过程中文学史料的意义得以实现。由此可以得知,文学史料一旦失去了人们的评判便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四)表述 古典文学研究经过对史料的确认、体悟分析、史料价值评判三个阶段之后,最终是以表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传播与体现的。因为缺少了表述这一阶段,单靠以上三个阶段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达给大众的。其中关于表述的形式主要是凭借文字进行表述的。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以上所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实践之中,对其进行划分是具有侧重点的,很难将它们明显割裂开来。 二、新史料的发现对古代文学研究所产生的意义 通过对从古至今的文学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史料的发现,尤其是有关地下埋藏的文物史料的出土,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研究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 就已出土的古典文学史料来说,有诸多能够让现代研究者清晰察看到古代文学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学现象。在出土的大量文献中,有大量先秦时期的文献,在马王堆、信阳长台关、荆门郭店等出土的帛书中,较为明确的显示出了诸多经书与子书原始风貌,这些都与当代社会看到的一些转本存在不同。尤其是一些墓碑的发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珍贵的专辑资料。另外,新史料大大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以《诗经》作为例子来说,新世纪以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了1200多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在这么多的竹简之中有31枚是讲述孔子向弟子们讲解《诗经》的记载。这为当代社会的人们阐明了孔子论诗的内容并为包含今本《诗经》的小序中所涉及的“美”与“刺”等内容。另外还表明了《诗经》的篇数远要超出300篇,孔子当年删诗的说法并不一定准确。 (二)新史料对先前研究结论的修改补充作用,且提出了新观点 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诗经》、辞赋以及俗文学等方面,其中在安徽阜阳出土的有关《诗经》的竹简是汉代的,韩自强与胡平生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说明了《诗经》在汉代广为流传的状况,并不像文献所记载的一样。而有些出土的史料岁与文献中的不足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例如,汤炳正以安徽阜阳所出土的汉简《涉江》、《离骚》残局,否定了《离骚》是淮南王刘安所作。 (三)影响了古典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李学勤提出了“走出疑古的时代”的理念,对我国古代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怀疑,至清末,康有为也开始对古书质疑。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已经形成。疑古学派有贡献的方面,但也有不足之处,他们思想易走极端,对现当代学者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形成了妨碍。总之,新史料的发现对于研究古典文学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文学研究论文:国内古英语文学研究30年述评 一、引言 相比于文艺复兴之后和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研究,古英语文学研究在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算是冷门。但是,国人对于古英语文学的兴趣却可以追溯到新文学时期。周作人在其1918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中分析了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Beowulf)中“委心任命(wyrd)”的异教思想。另外根据冯象的介绍,周作人在《知堂随想录》中提及他在日本时曾试图翻译《贝奥武甫》,后因兴趣转向古希腊悲剧,未能坚持。自周作人以来,国人对于古英语文学的兴趣有增无减,这一点仅从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Beowulf)的中译本就可见一斑。据笔者现有的资料,目前国内《贝奥武甫》的翻译和编译版本有四个:《裴欧沃夫》(1959年,陈国桦译),《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1992年,冯象译),《贝奥武甫:英格兰史诗》(1999年,陈才宇译),嘲《贝奥武甫降妖记》(2003年,史雄存编译)。除此之外,梁实秋,李赋宁坯节译了《贝奥武甫》。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者的翻译和研究还没有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和重视,依据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两个古英语文献检索工具“盎格鲁·撒克逊研究目录”(Anglo-SaxonEngland Bibliography)和“古英语研究通讯目录”(0ldEnglish Newsletter Bibliography),均未收录国内学者的文章。但国内学者在古英语文学研究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工作,这应该是国际古英语文学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拟从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古英语诗歌与散文研究、古英语文学译介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国际同行对国内学者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国内最早的古英语文学评介现于国内学者编写的文学史着作,这种评介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针对具体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贝奥武甫》,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和散文则关注较少;相比于前两个方面,国内的古英语文学译介是最活跃的,几乎所有的古英语诗歌和主要的古英语散文都有中译本。 二、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 国内学者对于古英语文学的介绍和论述最早现于国内学者编写的文学史着作之中。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有编写文学史的传统。谈及古英语文学的文学史分为三类:一是欧洲或西洋文学史;二是英国文学史;三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和中世纪英国文学史。在古英语文本翻译为中文之前,国内读者主要是通过这些文学史认识和了解古英语文学的,因而文学史在国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欧洲或西洋文学史中对古英语文学的论述一般比较少,一般只提到《贝奥武甫》,把它作为欧洲中世纪早期文学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来加以论述。如周作人把《贝奥武甫》放到“异教诗歌”一章下论述;杨周翰等人编写的《欧洲文学史》则把《贝奥武甫》归入“英雄史诗”一类,与《罗兰之歌》等放在一起加以论述;李赋宁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第一卷也把《贝奥武甫》归入“中世纪英雄史诗”的范畴。在欧洲文学或西洋文学这样大的图景之下,古英语文学的发展自然未能得到完全地介绍与论述。 古英语文学的发展缩略为《贝奥武甫》的情况到了国内学者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发生了变化。1947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国外学者莫逖(William Vaughan Moody)、勒樊脱(Robert Morss Lovett)编写的《英国文学史》一书,该书由柳无忌、曹鸿昭翻译,且被指定为部定教学用书,由于该书是国外学者编写,所以对古英语文学介绍比较详细,除了重点介绍《贝奥武甫》之外,该书还论述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基督教化进程、宗教诗歌、哀歌等。1949年以后,大陆和台湾出版的英国文学史着作中都有对古英语文学的论述,但其中只有陈嘉编写的四卷本《英国文学史》(1982)的第一卷,梁实秋编写的三卷本《英国文学史》(1985)的第一卷,李赋宁、何其莘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第一卷《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2005)对古英语文学有较多的评论和介绍。虽然陈嘉和梁实秋的《英国文学史》都出版在上世纪80年代,但陈嘉侧重于介绍古英语的世俗性文本,对于宗教文本则较少着墨;而梁实秋的文学史则较为详细,除了《贝奥武甫》之外,其它主要的古英语诗歌、古英语散文都有涉及。由于文学史的主要功能是在于普及,所以陈与梁的文学史主要篇幅还是集中在对古英语文学作品的介绍上。相比于梁和陈的文学史,李赋宁等主编的《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则更多带有研究的性质,该书用了三章的篇幅论述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的英国文学,内容涉及古英语的发展、古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各类体裁的古英语文学作品。虽然只有三章,但=三章的篇幅大概占了全书的一半,这也说明古英语文学在英国中古时期英国文学中的分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英语文本的创作时间及作者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所以该书作者从古英语体裁分类角度,分别介绍了古英语宗教诗歌、古英语非宗教诗歌以及古英语散文,此外还重点介绍了《贝奥武甫》(Beowulf)和《马尔登之役》(The Battle ofMaldon)、《布鲁南堡之役》(The Battle of Brunanburh)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The Anglo-Saxon Chronicle)。1949年后出版的其它单卷本英国文学史,如吴伟仁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王佐良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刘炳善编写的《英国文学简史》,高继海编写的《简明英国文学史》,对于古英语文学的介绍都比较简单,把将近500年的古英语文学的发展历史简化为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忽略了古英语文学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变化。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学者研究的深入,国内还出现了专门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和中世纪英国文学史。从性质上来说,前者是外国文学断代史,后者是国别文学史中的断代史,二者对于古英语文学的剖析各有利弊。前者的优势在于把古英语文学的发展放在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大背景之中,有利于横向对比和阐释古英语文学的发展,这符合国际上把古英语文学的发展作为中世纪研究一部分的趋势,也突出了古英语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系统论述古英语文学的发展。比如说杨慧林和黄晋凯共同编写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就把古英语文学纳入到中世纪文学发展的语言形成时期,从早期英雄史诗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两个方面论述古英语文学的发展。后者的优势是可以系统地介绍和分析古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体裁分类等,但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如陈才宇从史诗、战歌、决术歌、箴言诗、哀歌、谜语诗、宗教诗、寓言诗、散文叙述古英语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肖明翰则从宗教诗篇、英雄传说与史诗、抒情诗歌三个方面专门叙述古英语文学的发展史。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有修史的传统,而文学史在向国内读者介绍古英语文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在国内古英语文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三、《贝奥武甫》及其它古英语诗歌散文评介 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贝奥武甫》,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和散文及关注较少。根据中国期刊网提供的检索结果,1949年到2011年,期刊网上共有95条关于古英语及古英语文学研究的文章,从数量上来说,这不到国内英国文学研究文献总量的1%。在这95篇期刊文献中,发表于1949年到1979年间的共3篇。分别介绍和研究盎格鲁一撒克逊时期国王赏赐土地的问题、多伦多大学正在编写的《古英语词典》和英语发展的历史。整个20世纪80年代(1980年到1989年)发表的古英语文学研究文章也不多,总共只有6篇,其中江泽玖发表的“英雄史诗Beowulf中的妇女形象”一文可以算是国内学者写的第一篇关于古英语文学研究的文章。 这一情况到了20世纪90年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90年到2011年间,期刊网上共有87篇关于古英语文学研究的文章,其中发表于1990年到1999年间20篇,2000年以来57篇。除此之外,国内还出版了第一部古英语文学研究专着。在此期间 ,国内一些主要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学者都开始崭露头角,如在冯象翻译《贝奥武甫》后的第二年,《外国文学评论》重刊了他在海外发表的“‘他选择了上帝的光明’—评罗宾逊《贝奥武甫与同位文体》”一文,该文详细介绍国外《贝奥武甫》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王继辉开始发表他的系列《贝奥武甫》研究文章,’并于1996年出版了他的专着《论盎格鲁撤克逊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王权理念:与的比较研究》(The Coneept of Kingship in Anglo-Saxonand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A Comparative Studyof Beowulf and Xuanhe Yishi);陈才宇也开始对他发表他古英语文学体裁研究的系列文章。 《贝奥武甫》研究在国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中国期刊网上的95篇文章中,有42篇是关于《贝奥武甫》研究的。1982年江泽玖的文章“英雄史诗Beowulf中的妇女形象”揭开了国内《贝奥武甫》研究的序幕,该文分析了诗中威尔弗欧(Weahheow)、海德(nysd)、恶魔格伦特尔的母亲(Grendel’s Mother)等女性形象,认为“《贝尔沃甫》中的妇女虽然不占非常显要地位,但他们的穿插,使这首英雄诗刚中有柔,粗中有细,更有人情味,更富于诗意”。江泽玖之后,国内学者的《贝奥武甫》研究涉及到该诗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贝奥武甫》文本涉及的各类主题,如王权理念、魔怪传统、英雄与怪物的对立、《贝奥武甫》的思想与艺术(陈才宇1992)。其次,对于国际《贝奥武甫》研究界经常讨论的日耳曼传统与基督教传统问题,国内学者也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如王继辉(2002b)认为《贝奥武甫》的成书时间、传播方式等因素造就了该诗非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共存于一体的“民间史诗风格”,因而该诗既不是“纯粹的日耳曼英雄轶事”,也不是“简单的基督教故事”,而是一部“充满基督教精神的独特的英雄史诗”。肖明翰则认为,《贝奥武甫》是在基督教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语境中,“日耳曼异教术语基督教化”的一个成功范例。再者,对于国际《贝奥武甫》研究界关心的诗歌结构问题,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刘乃银(2002)考察了《贝奥武甫》结构元素的重复与变化,认为这样的重复与变化“有力地丰富了诗歌的主题。巧妙地帮助构成一种粗犷雄浑的风格”。 国际《贝奥武甫》研究另外一个重点是比较研究。《贝奥武甫》的比较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纵向比较,即《贝奥武甫》的来源问题(source study),这种研究探讨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都借用了哪些先前已经存在的素材。或者说那些先前已经存在的作品对《贝奥武甫》产生了影响。可能是由于来源问题的研究需要懂得多种中世纪的语言的缘故,国内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样的研究。另外一种是横向比较,即平行研究,这是国内学者对《贝奥武甫》研究做出贡献的地方,也是国内《贝奥武甫》研究的最新动向。王继辉在1996出版英文专着《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王权理念:与的比较研究》,开了国内对《贝奥武甫》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此后,陆续有比较研究的文章出现,如《贝奥武甫》与苗族史歌《张秀眉》的比较研究(王家和2007),贝奥武甫与羿的比较研究(王法昌2007)和《贝奥武甫》与壮族史诗《布洛陀》的比较研究(陆莲枝2010)。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还对贝奥武甫的葬礼、贝奥武甫的身份、《贝奥武甫》的译本、《贝奥武甫》电影改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除了对《贝奥武甫》的研究与评述,国内学者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的研究不多。目前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的文本还包括古英语《创世记》,《创世纪B》,《妻子哀歌》。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陈才宇的研究,他从1989年便开始研究不同体裁的古英语诗歌,如诀术歌、箴言诗、宗教诗等,而他2007年出版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文学通论》一书则是他这一系列研究的汇总。至于古英语散文,国内学者除了翻译部分散文作品之外,并没有从文学批评角度做进一步的研究。 四、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译介 虽然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始于90年代,但国内对于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译介却起步较早,最早的《贝奥武甫》。国内对于古英语文本的翻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的翻译;另一种是文选选读中的翻译。翻译的文本也比较多,除了《贝奥武甫》,主要的古英语诗歌,如“凯德蒙的诗篇”(Caedmon’s Hymn)、“关于十字架的梦”(The Dream 0f the Rood)、“漂泊者”(The Wanderer)等和一些主要的古英语散文文本《英吉利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0f the English Peoole)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都有中文译本。根据笔者目前所收集的材料,国内至少有三个完整的《贝奥武甫》译本。最早的一个译本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的陈国桦根据大卫·乌莱特(David Wright)1957年的现代英语散文译本翻译成中文,最初的中文译名是《裴欧沃夫》,该中译本195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二个译本是冯象先生翻译,译名为《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该中译本199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第三个译本《贝奥武甫:英格兰史诗》由陈才宇翻译,1999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除了上面三个完整的译本,梁实秋用诗体节译了《贝奥武甫》三分之二的内容,李赋宁在《中古时期英国文学史》中把《贝奥武甫》精彩部分翻译成散文。另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还编译出版了《贝奥武甫降妖记》,作为儿童读物。 其它主要的古英语诗歌也都有中译。如梁实秋在他的《英国文学选》中翻译了“戴欧”(Deor)和“闺怨”(AWife’s Lament)两首古英语诗歌。李赋宁先生在《英国中古时期英国文学史》翻译“凯德蒙的诗篇”(Caedmon’sHymn)、“关于十字架的梦”(The Dream of the Rood)、“漂泊者”(The Wanderer)等古英语诗歌。嘲陈才宇还在2007翻译出版了《英国早期文学经典文本》,该书算是国内最齐全的汉译版古英语诗歌集。在古英语散文方面,国内学者翻译了《英吉利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English People)和《盎格鲁一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Chronicle),这两个译本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中的一种。 国内学术界除了翻译古英语文献,还引进原版的古英语语言及文学研究论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引进出版了《古英语入门》(A Guide to Old English)一书,作为“西方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该书对国内学习和研究古英语语言和文学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书选了很多古英语文本,国内读者可以利用该书提供的词汇表直接阅读古英语文本。此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还于2007年影印出版了《牛津英国史》(The OxfordHistory of Britain),于2008年出版了双语版《盎格鲁一撒克逊简史》(The Anglo-Saxon Age A Very shortIntroduction),中文由肖明翰翻译。 由于古英语与现代英语相去甚远的缘故,国内的古英语文学译本大多译自现代英文。如陈国桦的《裴欧沃夫》译自大卫·乌莱特(David Wright)19 57年的现代英语散文译本,《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由《英国历史文献》(EnglishHistorical Documents)第一卷的现代英文译出。直接由古英语翻译而来的只有冯象的《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译本。针对这个问题,梁实秋在翻译《贝奥武甫》时,也表现出了无奈:“字辞多重复,对现代人说,古英语无异于外国文,非专家难以读懂”。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贝奥武甫》的中文注释读本,而一般的英国文学选读中也没有选入古英语文学作品。 至于台湾地区的古英语文学研究。笔者没有获得一手的资料。但根据台湾学者苏其康(Francis So k.H.)的介绍,台湾的中世纪研究以历史研究为主导,文学居于其次,而文学研究又主要是以中世纪后期为主,古英语文学只是在文学史中略有提及。 五、结束语 如果从江泽玖1982年发表第一篇古英语文学研究文章算起,国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也已经走过了将近30年的历程。其间,国内学者在编写古英语文学史,翻译古英语文本,评论和解读古英语文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些年来,国内学者还不断走出去,与英美国家的学者直接进行交流。根据沈弘在《古英语入门》导读中的介绍,1981年在李赋宁到康奈尔大学访学期间,遇到了《古英语入门》一书的作者布鲁斯·米切尔博士(Bruce Mitchell)。在李赋宁的推荐之下,沈弘还于1988年以访问研究生的身份去了牛津大学,学习古英语。之后,沈弘于1996年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evalStudies)做博士后研究。王继辉是在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古英语,他的博士论文《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王权理念:与的比较研究》后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刘乃银于2003到牛津大学英语系访学,进行中世纪英国文学的课题研究,后来还邀请了牛津大学的戈登(Malcolm R,Godden)教授来华东师范大学讲学。然而这些与国内学者的交流并没有推动国内古英语文学研究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国内迄今为止,也没有专门的古英语文学或中世纪英国文学学术团体,或者召开专门的学术会议讨论中世纪的英国文学。 国内的这一情况与日本和韩国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国内学者石小军的考证,日本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始于1906,这一年牛津大学学者约翰·劳伦斯(John Lawrence)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任教,此后便带动了日本的古英语文学研究;日本于1954年就成立了“早期英文学会研究会”的学术组织,后来发展为“日本中世英语英文学会”(The Japan Society for MedievalEnglish Studies);此外日本还有专门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中世英语语言文学研究》(Studies in Medieval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IMELL)。韩国也于1991年成立“韩国中世纪和早期现代英文学会”(TheMedieval and Eadv Modem English Studies Associationof Korea),并出版专业学术期刊《中世纪英语研究》(Medieval English Studies),后更名为《中世纪和早期现代英文研究》(Medieval and Early Modem EnglishStudies)。日本和韩国的学者还积极参与国际上的古英语文学学术研究活动。如日本学者承担了多伦多大学《古英语词典》词条的编写工作(石小军2008);韩国学者从1999年开始每年都参加在西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Western Michigan)举行的国际中世纪研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edieval Studies)和在英国利兹大学举行的国际中世纪研究大会(IntemationalMedieval Congress)。而国内学者无论是在组建学术研究团体,创办学术期刊,还是参与国际学术界的讨论方面,与日韩的学者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或许日本和韩国学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已经给国内学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式和努力方向。笔者衷心希望通过总结和回顾国内古英语文学研究走过的历程,让国内的研究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同时也期待有一天国内的古英语文学研究者能有自己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文学研究论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遇并存。多元共生、相互对话、相互交融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需要一个更为广阔与充满活力的、跨文化的“世界文学”视野。同时,许多语文教材不同程度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框架和思维特质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需求,有着较大的比较空间。再者,就是教学对象的自发需求。通过培养比较文学意识,引导学生用比较思维去观照世界,用更宏大的人文情怀去创造和感悟生活。尽管现有体制下的语文课程一定程度融会了比较思维,如有的版本教材在单元的组合上已经显示出学科整合的倾向,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升和更大范畴的比较文学视野。鉴于此,将语文教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在语文课程中开拓比较文学视野,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独立学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以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一)影响研究法 影响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由法国学派所提倡。其目的在于考察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之间互相接触、渗透和影响的“实际联系”。注重材料,讲求考据,实证法是其核心操作手段。它综合运用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方法,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影响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题材、主题、文类、形象、风格、技巧等文学因素。影响的类型分为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虚假影响、超越影响。 (二)平行研究法 由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法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对作家、文体、主题、题材、情节、人物、风格、艺术手法、思潮流派的类比或对比研究。求同变异,经由对于精神契合的探寻和对于异质元素的离析,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沟通寻找平台,达到互证、互识。 (三)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又称“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或“超文学学科研究”(extraliterary study),是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关系的研究,旨在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共通性,彰显文学之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它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1)移植理论,即运用其他学科理论或艺术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2)平行比较,即研究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在结构因素、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异同;(3)追溯影响,考证事实,探讨文学与科学、文学与艺术间的孕育、融合、影响等关系。 (四)跨文明研究法 跨文明研究法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运用生成于一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另一文明中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学理解,包括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等。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1)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阐发;(2)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作品进行阐发、解读。事实上以西释中常多于以中释西。 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 (一)拓展思维,培养自觉的比较意识和批判鉴别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跨国或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1]这种“比较”并非表面的类比和比附,而是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联系起来做跨文化的比较,是开放、开阔、开拓的比较,避免了传统语文教学仅限于同类文体、相同主题、相似情节等的狭隘、封闭、保守的比较。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借鉴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或单元适当开展比较式教学,改变对作家、作品封闭、孤立的一元解析,认识文学异中之同,辨别其同中之异,以把握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和不同民族作家的创作个性,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科学性,提供给他们新的视角和开放的意识,培养自觉比较的思维能力和世界文学眼光,从而更深刻地去认识作品的特点与价值。 在讲解初中语文的《威尼斯商人》和高中语文的《守财奴》两篇课文时,可将中西文学史上的五大“吝啬鬼”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一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某些规律性和一定普遍性的文学形象——“被金钱扭曲的奴隶”。但同时,又因时代、民族和作家创作个性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夏洛克的凶狠,葛朗台的狡黠,阿巴贡的多疑,泼留希金的迂腐,严监生的薄情,构成了他们各自最显着的气质与性格。相似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作家们各自不同的匠心,各吝啬鬼身上体现的不同时代特色又折射出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敏锐把握。这种打破民族、地域的界限,重新组合起来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横向比较的知识平台。同时,将外国文学中类似人物置于跨文化的语境下去进行对比阐释和理解,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社会学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既发现人物的普遍共性,又看到他们的个性差异。 比较文学研究不只局限于文学文本比较,还强调通过比较,从文化层面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譬如,将《愚公移山》与《老人与海》进行比较,《愚公移山》讲“挖山”,是关于山的文学;《老人与海》讲“闯海”,是关于海的文学。两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作品体现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性。中国古代文化属于内陆文化,思维相对保守,精神乐观,讲求安稳,崇尚力量;而西方文化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思想开放,追求冒险,充满激进,崇尚智慧。不 同的地理生存环境导致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在作品中得到体现。比较学习让学生学会思索,将自己融入到多样性的文化当中,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体验文学的乐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准确把握作品所蕴涵的深意。这种跨文化的研究无疑会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们从更广阔的比较视域来看待中外文学、文化现象。通过文学比较学文化,这既加深了他们对外国文化特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平行研究法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强度方面的限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都可以在可比性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研究。透过现象,深入辨析同异。这样的比较学习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思辨方法和鉴别能力,还丰富和充实了知识系统。当然,对任何文学实体、文学现象的科学对比与分析都必须是从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切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顾中西文学特质的迥异的为比较而比较的硬性比附。譬如,李白因有几首写饮酒之乐的诗,而“常常被称为浪漫诗人”,杜甫可能由于博学,而“总是被贴上古典诗人的标签”。[2] (二)置换视角,打开文本多重解读的审美空间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除其人文特性外兼有工具作用。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其他学科知识呈现的载体及进行学科性思维的必备工具,这就使语文的跨学科教学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语文教学的跨学科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文学系统的开放性,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融合与沟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表达工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强化思维训练,通过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鼓励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作品,不断尝试换一种角度去解读作品,建立起文学审美的多元视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新的方向是语文课改所倡导的。譬如,最为传统的课文《项链》一文的教学往往是从阶级论等出发的冷峻的道德评判:所谓尖锐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对主题理解的偏颇及过于简单化难以让学生对作品产生认同,无法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但若转换视角,采用比较文学跨学科和跨文明研究法,从接受美学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结构理论角度出发,关于《项链》的许多新见解得以生成:玛蒂尔德的幻想不乏自身的审美诉求;尽管她无法超越她的阶级,但她超越了自己,实现了一种生命价值的嬗变,成为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玛蒂尔德的这一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的广博而深厚的人文情怀,为爱慕虚荣的妇女指明了一条拯救自身的道路;作者在小说中借玛蒂尔德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人性欲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格三重结构在现实环境中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证实了“道德在拯救人性危机时的力量”。在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内,以别的学科理论对文学做出阐发,从非文学的角度解读作品,让作品获得多元化的诠释,展现另一种形式的生命价值,更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如,沪教版以“爱情如歌”命名单元的选文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普希金的《致凯恩》、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节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舒婷的《致橡树》、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以及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这种既跨学科又跨文化,以主题为主、突破文体的限制来结构的单元,要求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爱情与心理学、爱情与教育学、爱情与青春期教育、爱情与人生观教育、爱情与生命教育等。跨越文学内外之分的障碍,构建穿越文学内外的桥梁,使学生沉浸在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多门类艺术之中,以达成对文学的整体把握。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既还原了阅读的真正本质,又注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由于受到僵化思维模式的禁锢,语文教学常常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缺乏对其文学特性的真正把握,往往是强调作品的现实批判价值及其阶级和时代局限。这种功利性讲解,无法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作品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更无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譬如,着名汉学家奚密就曾专门针对何其芳《秋天》中的隐喻在现代诗歌中的某些独特表现展开过论述,“这首诗表达了对主题的意象性模仿。就像F.奥康纳,她说她的故事的意义就是故事本身,在何其芳那里,诗的意义就是诗本身。”[3]国内大多学者却认为,“这首勾勒秋天景象的诗,把农、牧、渔都描绘得诗意盎然,显然是美化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中国农村”。[4]同样的《秋天》,中西学者不同的解读反映出二者在评价取向上的差异,前者更符合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西方学者在讨论文学作品时,角度多而新颖,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展开的,有的甚至将作品视为研究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但总体来看,他们更关注作品的艺术性。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决策的思维方式,它从另一角度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问的横向联系与整合,培养起学生的学科共通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同时,也鼓励学生站在世界文学高度,以多维视角去进一步挖掘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而不应以实用性、功利性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才会获得一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全新感觉。 (三)扩展和延伸文化视野,认识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及其意义 文学的传承和交流是保证其生命力的前提。比较文学在本质上就是其跨越性,主要体现在跨文化、跨语言。它强调联系、关系、交叉与汇通,寻求世界文学构成的基本规则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任何文学实体、文学现象要做到科学的分析,都必须从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不同国家及民族的文学虽无直接联系,但也可能包含着某种“一般通行的原理原则”,世界文学正是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中共同向前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法。在讲解作品时,穿插介绍对该作家产生一定影响的外国作家及作品,使学生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维,在“求同辨异”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众所周知,“五四”以来的中国许多着名作家,如鲁迅、巴金、郁达夫、沈从文等,都是沐浴着“西风欧雨”成长起来的。可以说,“西方文学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形成性影响’”。[5]鲁迅的小说创作就是最好的影响研究的范例。他曾公开承认,“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6]他的《拿来主义》蕴含着比较文学的精神,他的《狂人日记》有着俄国小说家果戈理和德国诗人与哲学家尼采的影子。他的短篇小说《药》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外国文学的例证。受西方小说的叙述手法的影响,《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视角;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意义、行文安排则主要是受俄国作家安特莱夫及其作品《谩》《默》《齿痛》的影响;小说的结尾,也分明留着“安特莱夫似的阴冷”。[7]当然,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往往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国文学既可能播入他国而产生影响,又可能受他国文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追溯这些文学间的因缘关系,自然要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法。中国文学和文化自古以来就播入了邻国,其影响既久且深,近数百年也影响到了西方国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威廉·琼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歌德、艾兹拉·庞德、艾米·洛厄尔、布莱希特等。美国诗人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在地铁站》就有着日本俳句的痕迹,其间更多的是对中国古典画作的借鉴,庞德成功地将中国古典画作的美学思想融进其诗歌创作技巧、审美理论和主题中。中国古典画作讲究意境及对意境的渲染,以典型的意象和巧妙的构图为背景来烘托主体。诗的两行相互依存,诗人将在车站上看到的过往人群的一张张脸与湿润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并置,前者逐渐变成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后者成为前者要烘托的意象。花瓣随意四散,悠然落于地铁车站,花瓣传递了美的信息。这一信息由于有深色而又带湿气的树枝的反衬而变得突出鲜明。模糊重叠的意境之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较文学不仅要研究各民族文学的相互融通,也要研究异质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变异。文学作品与作家之意义与价值,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变”与“异”里。例如,“最初读到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还好像一见如故”[8]的卞之琳就有所选择并创造性地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与民族审美传统进行了有机融合。他的《断章》摈弃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晦涩的特征及其“出世”的超验色彩,表现的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探究有着中国道家哲学的思考。他将审美的触角伸入现实生活的情趣中,从最常见的行为和关系发掘复杂精微的意义,呈现“人世”的风貌和含蓄的审美特质。“他在选择和营造智性诗美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诗学的创造性转化”,[9]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通过阅读比较,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中传统继承与借鉴他山之石的辩证关系,以及各国文学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道理,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从世界文学的高度来阅读、审视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人类文明发展的无数事实已经表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互补与互渗会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完善 文学研究论文: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一 残叶的时代 《三国志演义》现存的刊本以嘉靖壬午本(注:“嘉靖壬午本”即学术界习称的“嘉靖本”。严格地说,“嘉靖本”的简称是不准确的。因为刊行于嘉靖年间的《三国志演义》刊本不只一种。例如,叶逢春刊本即刊行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因此,改称其为“嘉靖壬午本”,比较合适。该本卷首有修髯子嘉靖壬午《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一般认为该本即刊行于此年。壬午是嘉靖元年(1522)。)为最早。在它之前,有没有更早的刊本?——这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三国志演义》残叶的发现,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所谓“残叶”,指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某个明刊本《三国志演义》的残叶。 此残叶保存于《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之中。《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八卷,共两册,其前后衬叶恰恰是《三国志演义》某个版本的残叶。 怎样判断此残叶的刊行年代呢? 首先,可以确定,残叶所附存的《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刊行于明代嘉靖八年(1529)。 这就有了三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之后(例如,万历年间)的人。换句话说,残叶不是刊刻于嘉靖年间,而是刊刻于万历年间、明末;甚或是刊刻于清代,也说不定。 可能性二: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但,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1529~1566)之间的人。因此,残叶有可能出于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之间刊行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可能性二实际上派生于可能性一。 可能性三:《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保持着原先的面貌。换句话说,残叶是在嘉靖八年被当作衬叶使用的。因此,残叶必然出于嘉靖元年至八年之间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甚或是嘉靖元年之前的某个刊本。 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极小,甚至几乎没有;第二种可能性也很小;只有第三种可能性方能成立。 这是因为:第一,上海图书馆收藏的那个《陶渊明集》,看不出有改装的痕迹。它无疑是原装原貌。第二,从纸张、字体、版式看,残叶断非嘉靖之后的产物。 最早发现残叶的沈津认为,残叶为成化、弘治年间刻本[1]。魏安的看法和沈津略有不同。她一方面指出,残叶“虽然仅存五百余字,但从版式及字体来看,好像出于一个很早的刊本,其刊行年代很有可能是早于任何现存版本(包括嘉靖本)”[2](P5);另一方面,她又说,“《三国演义》到嘉靖元年才有刊本问世,残叶大概是出于一个嘉靖间的刊本,可能就是嘉靖元年修髯子引原本或其直接子孙本”[2](P12)。 关于残叶的刊行年代,我基本上同意沈津的判断。 魏安还说,残叶“或许就是刘若愚所记录的经厂本”[2](P12),“我认为上海残叶可能就是司礼监刊本的残叶”[2](P92)。张宗伟也说,“我同意魏安的推测:上海残叶所出的版本可能就是刘若愚记录的经厂本。”(注:张宗伟:《〈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7页。) 关于残叶是否经厂本或司礼监刊本的问题,我将在另一篇论文中加以探讨(注:请参阅拙文《明人书目著录〈三国志演义〉刊本五种考略》。)。 本文拟着重探讨:残叶与几个现存刊本的关系,残叶与几个已佚刊本的关系,残叶的出现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二 残叶全文 兹移录残叶全文于下: “……复兴故父之基,即当重修庙宇,四时祭祀。”祝毕,出庙上马,回顾众将曰:“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 伏路小军飞报刘繇云:“孙策自领十数骑,径过岭来看寨栅。”繇曰:“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不可追之。”太史慈踊于前曰:“此时不捉,更待何时?”刘繇阻当不住,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赶去,众将皆笑。 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策笑曰:“我便是,你两个齐来bìng@①我,吾不俱你!我若怕你,非英雄也!”慈曰:“你便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你也!”纵马横抢,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败。程普等暗暗称奇:“好个太史慈!” 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佯输败走,引入深山,急回马走。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策赶到,慈喝策曰:“你若是大丈夫,和你bìng@①个你死我活!”策叱之曰:“走的不算男子汉!”两个又斗三十合。 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每没寻处。”又诈败走,而大叫曰:“休来赶我!”策喝曰:“你却休走!”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来,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 三 残叶与嘉靖壬午本 在嘉靖壬午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三第九节。 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行款不同。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而嘉靖壬午本为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七字。 这个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残叶有句读,嘉靖壬午本也有句读。但是,二者的句读不同。 例如,残叶(在下面的引文中,句号以“。”表示,读号以“,”表示): 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 一共五个句读号。“上岭”二字之后是个读号,位于“岭”字和“却”字的中间。其他四个是句号,都在该字的右下侧。而嘉靖壬午本只有三个句号,没有读号: 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 比残叶少了“路”、“转”二字右下侧的那两个句号。 其他的例子还有: 例二,残叶:“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三个句号)。——嘉靖壬午本:“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两个句号。) 例三,残叶:“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五个句号,一个读号。)——嘉靖壬午本:“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五个句号,两个读号。) 例四,残叶:“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五个句号,两个读号。)——嘉靖壬午本:“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五个句号,三个读号。) 二者句读的不同,表明残叶既不是嘉靖壬午本的母本,也不是嘉靖壬午本的子本。 当然,不能排除一种例外的情况:子本在抄录、翻刻母本的时候,文字没有改动,句读却作了调整。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数。一般来说,书商、工匠们是不愿意在这些方面多花时间、心思和精力的。 残叶和嘉靖壬午本,不但行款不同,句读不同,文字也有不同。 试举五例如下: 例一,残叶“众将皆笑”,嘉靖壬午本作“众皆大笑”。字词的搭配起了变化。 例二,残叶“你两个齐来bìng@①我”,嘉靖壬午本作“你两个一齐来bìng@①我”,比残叶多了一个“一”字。 例三,残叶“也吃众人夺去”,嘉靖壬午本作“也叫众人夺去”。“吃”和“叫”意义相同,只不过“吃”字更接近于宋元俗语。 例四,残叶“策一枪搠来”,嘉靖壬午本作“策一枪搠去来”,多了一个“去”字。 例五,残叶“都滚下马来”,嘉靖壬午本作“都滚下马”,没有最后那个“来”字。 文字的不同,同样表明,残叶既不是嘉靖壬午本的母本,也不是嘉靖壬午本的子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残叶和嘉靖壬午本这种文字的不同,毕竟只限于个别字词的歧异,无妨大局。不妨说,它们倒有可能列身于同一个版本系统之内,因为在《三国志演义》不同的版本系统之间,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 残叶与周曰校刊本 以上说的是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比较。 周曰校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同属于一个版本系统。周曰校刊本和残叶之间有没有母本或子本的关系呢? 周曰校刊本现存三种:甲本、乙本和丙本(注:请参阅拙文《〈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四种试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甲本是个残本,没有残叶那一节;丙本文字基本上和乙本相同,——姑且不论。仅以周曰校刊本乙本(以下简称为“周曰校刊本”)与残叶作比较如下: 在周曰校刊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二第九节。 残叶和周曰校刊本的行款不同。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而周曰校刊本甲本为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四字,乙本、丙本为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六字。 若将周曰校刊本和残叶、嘉靖壬午本文字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以举出三类例句。 第一类,周曰校刊本异于残叶,而同于嘉靖壬午本。 例如,残叶“众将皆笑”。周曰校刊本作“众皆大笑”。“众”下加“将”,缩小了范围,表示不包括士卒;“笑”上加“大”,强化了笑的力度。嘉靖壬午本同于周曰校刊本。 第二类,周曰校刊本异于残叶、嘉靖壬午本。 例如,残叶:“孙策赶来”。嘉靖壬午本同于残叶。周曰校刊本则作“策赶来”,只有名,而没有姓。 第三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异于嘉靖壬午本。 例一,残叶:“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这所有十三从人”。(关于这个例子,在下文第七节还要细说。) 例二,残叶:“也吃众人夺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也叫众人夺去”,“吃”变成了“叫”。 例三,残叶:“策一枪搠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策一枪搠去来”,多了一个“去”字。 例四,“都滚下马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都滚下马”,没有那个“来”字。 文字虽有出入,毕竟是细微的。这不妨碍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 五 残叶与叶逢春刊本 试再比勘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文字。 (在比勘中,凡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之处,都一一注明;余象斗刊本独异之处,则在下文第六节加以论述。) 叶逢春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 因此,残叶和叶逢春刊本文字歧异的程度,要远远地大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 在叶逢春刊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二第五节。 不难发现,残叶异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而同于叶逢春刊本的,仅有一例。即上文第三节、第四节所说的“众将皆笑”四字,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作“众皆大笑”。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则同于残叶。 此外,叶逢春刊本异于残叶、嘉靖壬午本或周曰校刊本的例子,比比皆是。 试举三十六例于下: 例一,残叶:“复兴故父之基”。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兴复故父之基”,“复”、“兴”二字颠倒。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残叶:“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吾欲过岭行看刘繇寨”,“去”变成了“行”,似乎欠通;另外,又没有那个“栅”字。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残叶:“遂同上岭”。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遂同下岭”。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上岭”和“下岭”,其中必有一误。 按:上文叙述:刘繇在“神亭岭南下营”,孙策则在“岭北下营”;孙策不听张昭的劝阻,欲去光武庙烧香,于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人“出寨跟策上岭,到庙烧香”。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结论一:光武庙位于岭上。结论二:孙策此时已在岭上。 如果孙策要“过岭去看刘繇寨栅”,那么,他下一步的行程必然是“下岭”,而不会是“上岭”。因此,从叙事的角度说,当以“下岭”(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为是,而以“上岭”(残叶、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为非。 例四,残叶:“南望村林。伏路小军飞报刘繇”。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南望村林中,伏路小军飞报刘繇”(或可标点为:“南望,村林中伏路小军飞报刘繇”),多出一个“中”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五,残叶:“孙策自领十数骑,径过岭来看寨栅”。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孙策亲引十数骑,直过岭来观寨”,没有那个“栅”字;“亲引”和“自领”,“直过”和“径过”,“观”和“看”,意义基本上一样。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六,残叶:“繇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刘繇曰”,把姓添上了。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七,残叶:“太史慈踊于前曰:‘此时不捉,更待何时?’”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太史慈踊跃于前曰:‘此时不擒,何待?’”“踊”下补了一个“跃”字;“擒”和“捉”是一回事;从语气上看,“何待”不如“更待何时”铿锵有力。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八,残叶:“刘繇阻当不住,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无此三句。余象斗刊亦无此三句。 例九,残本:“诸将不动”。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诸将皆不劝”。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残叶;“太史慈真猛将也”。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史慈真猛将也”,“太史”本是复姓,却变成了单姓“史”。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一,残叶:“拍马赶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拍马跟去”。“跟”与“赶”有出入。“跟”表示太史慈刚刚出营,紧随于其后即可。“赶”却意味着太史慈的出营在时间上已有了一定的距离(哪怕是极小的距离),所以要追赶。“赶”字再配上“拍马”二字,无疑是加强了紧迫感。 例十二,残叶:“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程普曰:‘可早回。’”既没有“向前”二字,也没有那个“以”字。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三,残叶:“正行过岭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正行过岭北山坡下”,一个“来”字变成了“北山坡下”四个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四,残叶:“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只听得岭上有人大叫:‘孙策休走!’”。只要是叫出了“孙策休走”,那就必定是有人在叫,而不是有别的动物在叫。加不加“有人大”三个字,其实是无所谓的。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五,残叶:“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将后十三骑一字摆开”。“一字”是形容摆开的队形,“一齐”则不过是形容摆开的动作而已。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十六,残叶:“战五十合,不分胜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约斗五十余合,胜负不分。”“五十”是举成数而言,“五十余”则肯定说是比“五十”多,而不是比“五十”少,“斗”就是“战”;“不分胜败”和“胜负不分”,正好倒了一个过儿。 例十七,残叶:“好个太史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则无此句。 例十八,残叶:“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太史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补出了太史慈的姓。余象斗刊本也作“太史慈”。 例十九,残叶:“佯输败走,引入深山”。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诈败,引入深山捉他”。其实上一句已有主语“慈”或“太史慈”,此处句首再度出现“慈”字,显得累赘。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残叶:“急回马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回马”,“慈”字仍然是多余的。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一,残叶:“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嘉靖壬午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赶来,慈暗喜”,二人都不带姓。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二,残叶:“慈喝策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回头喝策曰”,“回头”二字比较形象、生动。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三,残叶:“你若是大丈夫,和你bìng@①个你死我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则把“你”字换成了“我”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四,残叶:“两个又斗三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两个再斗三十合”,“再”和“又”,半斤八两。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十五,残叶:“慈心中自忖”。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心中暗忖”,“暗忖”和“自忖”,区别不大。 例二十六,残叶:“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这厮有十二个从人”,多了一个量词。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关于这两个例子,下文第七节还要细说) 例二十七,残叶:“我只一个”。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无此句。余象斗刊本亦无此句。 例二十八,残叶:“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便活捉得他,也夺了去”,谁“夺了去”,说得不明确。 例二十九,残叶:“教这厮每没寻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交这厮每无处寻”。“交”等于“教”;“没寻处”比“无处寻”更合乎口语。 例三十,残叶:“而大叫曰:‘休来赶我!’”。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口中在叫:‘休来赶!’”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一,残叶:“策喝曰:‘你却休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叫曰:‘你却又走!’”“叫”换“喝”,无甚大碍;“又”换“休”,却伤了文意。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二,残叶:“一直赶到平川之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又赶,一直到一平川之地”,“又赶”二字夹在当中,比较牵强,两个“一”字也未免离得太近。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三,残叶:“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慌忙兜马回,两个再战到五十余合”。太史慈的本意就是诈败,引孙策来追,何有“慌忙”之可言?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四,残叶:“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闪过,挟住,慈一枪去”。余象斗刊本“过”、“挟”二字模糊不清。 第三十五,残叶:“策亦闪过,挟住枪”。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也挟住”。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三十六,残叶:“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两个只一夹,都滚下马来”,“拖”变成了“夹”。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以上一共列举了三十七个例子。叶逢春刊本同于残叶的只有一个例子。相反的,它异于残叶的却有三十六个例子。36:1,这表明,第一,残叶既不可能是叶逢春刊本的母本,也不可能是叶逢春刊本的子本;第二,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关系比较疏远,它们根本不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 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疏远,反证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的亲近。 六 残叶与余象斗刊本 余象斗刊本(注:余象斗刊本有甲本与乙本之分。甲本(有的学者称之为“余象斗刊本”)封面题“按鉴批点演义全像三国评林”,“桂云馆余文台新绣”,并有余象斗识语;卷首题“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版心题“三国”、“三国志传”。书末有木记:“万历壬辰仲夏月,书林余氏双峰堂”(壬辰即万历20年,1592)。乙本(有的学者称之为“评林本”)卷首题“新刊京本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林”、“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版心题“全像三国评林”。本文所说的“余象斗刊本”系指甲本。)和叶逢春刊本都属于闽刊本的行列。 余象斗刊本的修订和出版都在叶逢春刊本之后。因此,它和残叶的关系比叶逢春刊本更为疏远。 这从下列五个独异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例一,残叶:“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此必是诱敌之计”,没有“孙策”人名。 例二,残叶:“战五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约战五十余合”。叶逢春刊本则作“约斗五十余合”。 例三,残叶:“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都有其中的“儿”字,惟独余象斗刊本无此字。 例四,残叶:“慈心中自忖”。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慈心暗忖”。叶逢春刊本则“心”下有“中”字。 例五,残叶:“教这厮每没寻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作“交这厮每无处寻”。而余象斗刊本却作“交这厮没无处寻。” 例五值得注意。关键在于残叶的那个“每”字。“每”即“们”,这出于宋元俗语,在小说中常见。余象斗刊本的整理者或出版者显然不了解此字的含义,大笔一挥,妄改为“没”字。这足以证明,在余象斗刊本的底本上,此字应是“每”,而不是“没”。因此,存在着下述两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余象斗刊本的底本是叶逢春刊本(或其母本)。它沿袭了底本的“交”字和“无处寻”三字,而把“每”臆改为“没”。 可能性二:余象斗刊本的底本是残叶(或其母本)。“无处寻”三字和叶逢春刊本相同,只是偶合。它重新组合了残叶的“没寻处”三字,又在其间添上了一个“无”字。 但从总体来看,第二种可能性极小。 七 “十二”与“十三”之谜 这里有个小插曲。 在对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的文字作比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残叶“这厮有十二个从人”,嘉靖壬午本作“这厮有十三从人”,叶逢春刊本作“这厮有十二个从人”,余象斗刊本亦作“适(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则同于残叶。在它们之中,有“十二”(残叶、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和“十三”(嘉靖壬午本)的异文。 为什么会在此处产生数字的歧异呢? 原来原书上文有云: 策问土人曰:“近山有汉光武庙否?”土人曰:“有,庙已倾颓,无人祭祀。”策曰:“吾夜梦光武邀我相见,当以祈之。”长史张昭曰:“不可。今岭南是刘繇寨,倘有伏兵,奈何?”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惧之。”遂全妆惯带,绰枪上马,回顾众将,引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共十三骑出寨,跟策上岭,到庙烧香。 以上引文出自嘉靖壬午本。其中“共十三骑”四字,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均同。 “十三骑”究竟包括哪十三个人?那个“共”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仅仅涵盖孙策所“引”的部从,还是也笼罩着孙策本人?——这些,原文的叙述比较含糊,模棱两可。 因此,遂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它指的是,孙策的部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五人,再加上士卒七人以及孙策本人,一共十三人。即:1(孙策)+5(部将)+7(士卒)=13;或曰:1(孙策)+12(从人)=13。 第二种理解:它指的是,孙策的部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五人,再加上士卒八人,一共十三人,并不包括孙策在内。即:5(部将)+8(士卒)=13(从人)。 两种不同的理解的区别在于—— 1)孙策本人是在“十三骑”之内,还是在“十三骑”之外? 2)士卒是七人,还是八人? 第二个区别是从第一个区别派生出来的;因此,第一个区别是主要的区别。 然而无论是残叶的“二”字,还是嘉靖壬午本的“三”字,在字体上,看上去都很蹊跷。 残叶“十二从人”的“二”字,其位置为第八行第八字。正巧同一叶中第七行第十八字也是一个“三”字(“两个又斗‘三’十合”)。这两个“三”字的结构迥然不同。第十八行的“三”字是正常的,和其他的字保持着一致。而第八行的那个“三”字,却呈现异常的状态;如果把整个字位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则此字仅仅占据中部和下部,上部空缺。显而易见,它原作“三”字,有人把“三”字最上面的一横挖去,使它变成了“二”字。这一点和残叶同一叶中的其他任何字比较便可了然于胸。 同样,嘉靖壬午本“十三从人”的“三”字也呈现异常的状态。其位置为卷三第七十八叶上半叶第二行第四字。同一叶中,也有两个“三”字和一个“二”字可资比较。一个“三”字位于第一行第九字(“两个又斗‘三’十合”),另一个“三”字位于第九行第八字(“慈年‘三’十岁”);“二”字则位于第九行第十三字(“策年‘二’十一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十三从人”的“三”字和“三十合”的“三”字、“三十岁”的“三”字一比,立刻显露出后改的痕迹:原作“二”,当中一横是后加的。如果去掉了当中的一横,正和“二十一岁”的“二”字在字体结构上一模一样,分毫不差。 残叶的“二”和嘉靖壬午本的“三”,有同有异。相同的是,它们的改动都是在木版上进行的。相异的是,残叶把“三”改成了“二”,嘉靖壬午本则把“二”改成了“三”,正好相反。 不难看出,残叶原文持第二种理解(十三从人),改文持第一种理解(十二从人);嘉靖壬午本原文持第一种理解,改文持第二种理解。 若问:“十二”正确,还是“十三”正确?“十二”和“十三”,哪一个符合书中叙述的实际?这就要从上下文的叙述来判断了。 我找出了三个证据,一个在上文,两个在下文。兹列举于下: 证据一:“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 证据二:“策正慌,程普领十二骑到”。 证据三:“策取枪上马冲杀,一千余军和十二骑混战”。 证据二是最主要的证据。它明白无误地指出,孙策不在“十二骑”之内。换句话说,“从人”的数目正好是十二,而不是十三。 证据二和证据三属于次要的证据。它们的叙述都和证据一并不矛盾。证据二告诉我们,两军对阵之时,“一齐摆开”的“十三骑”,当然包括孙策自己在内。证据三表明,孙策“上马冲杀”的对象是太史慈,孙策手下的“十二骑”则和太史慈手下的“一千余军”展开了混战。 因此,“十二从人”是正确的,“十三从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第一种理解是正确的,而第二种理解则是错误的。或者说,嘉靖壬午本的原文和残叶的改文是正确的,而残叶的原文和嘉靖壬午本的改文则是错误的。 这从侧面说明,残叶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在刊刻之时,并没有以对方为底本,甚至可能并没有以对方为参考本。 为什么说“可能并没有”,而不直接说“并没有”呢?那是因为,现在只能证明:它们各自在刊刻这一句、这一节甚或这一卷时没有参考过对方;而不能排除例外的情况:他们各自在刊刻其他句、其他节甚或其他卷时也许曾参考过对方。 八 残叶的启示 残叶的出现,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残叶被用作《陶渊明集》的前后衬叶,这个事实反映了,在当时某些人(主要是一些文人学士和个别的书商)的心目中,和正统的诗文集比较起来,《三国志演义》之类的通俗小说并不受到真正的重视,它们显然被认为是所谓的闲书,只有阅读的价值,而没有保存的价值。 这个事实还反映了,在当时,《三国志演义》是一种易得的印刷物。它被大量地印制,适应着市场的需求。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所谓的畅销书。和它相比,《陶渊明集》之类的书籍的需求量要小得多,印数要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这个事实更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年间通俗小说创作和出版的“空白”,祛除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两部伟大作品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于明代中叶的疑惑。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都是元末明初人。但是,他们的作品,在他们生前却没有出版的机会。直到很晚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方才得以公开出版。以往学术界公认的《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是嘉靖壬午本;《水浒传》最早的刊本,个别的学者认为是嘉靖本,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是万历本。为什么作者生活于明初,他们的作品却迟至明中叶方有刊本问世?为什么作者生活的年代和作品出版的年代相隔得这么的遥远?其间,只有手抄本流传,还是印刷业普遍不发达?明代,在嘉靖元年之前,到底有没有《三国志演义》、《水浒传》或其他的通俗小说作品创作和出版?这,一度成为困扰在当代学者们心头的谜团。 一部分学者对此一直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他们举出的书中的个别的证据(在我看来,那不过是孤立的证据,或者似是而非的证据),用以证明《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是明代中叶作品,直接地或间接地否认它们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和施耐庵。这不妨称之为“明中叶说”。 也有很多学者维护传统的见解,坚持认为《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分别出于元末明初伟大作家罗贯中、施耐庵的笔下。这可以叫做“元末明初说”。但是这些学者又苦于一时举不出具体的、坚硬的证据。 于是,从洪武元年(1368)到嘉靖元年(1522),一百五十余年之间,究竟是不是“空白”的状态,争执不休,饶费口舌。 而残叶的存在,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实物的证据,而且还不是孤立的证据。 因为残叶有两个。除了《三国志演义》残叶之外,还存在着《水浒传》残叶。后者也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它有可能刊行于正德(1506-1521)年间(注:请参阅拙文《论〈京本忠义传〉的时代、性质和地位》,《小说戏曲研究》第四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台北)。)。而这个《三国志演义》残叶则有可能刊行于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 两个残叶的存在无疑成为“明中叶说”不得不面对的反证。 文学研究论文: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浅析 摘要: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研究中,通过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与探究,可以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文学研究的素材,它能够对片面或模糊的历史记载进行修正以及补充,有时甚至可以推翻以往的研究结论,所以说古代文学史料对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学史料又不能等同于文学研究,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文学史料,古代文学史料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本文阐述了发掘古代文学史料对研究古代文学的意义,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为古代文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料文学研究分析 研究古代文学史,必须以文学史料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到意图哲学和相对主义的误区之中。可是,被发掘出来的文学史料相对于全部的历史真相而言,又是局部的、片断的,虽然具有强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却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史研究。所以,在研究文学史的过程中,不排除某些结论中含有研究者的个人情感、经验积累、专业学识等主观因素,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承认并重视研究者主观作用。但是,通过对史料不断的体悟与分析,又会出现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来推翻之前的观点和结论。所以说,文学史料与文学研究具有同构性和统一性,文学史料是文学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 1文学史料是文学研究的基础 对一份文学史料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史料的确认、体悟分析、价值评判、表述四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之间的衔接紧密,属于一种层层推进的关系,很难明显的割裂开来。 1.1确认 文学史料的确认阶段主要是针对史料的真实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真伪性、著作者、朝代背景等方面。文学史料的确认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建立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判断与甄别,摒弃主观因素的干扰。所以说,也可以将文学史料确认环节归属到实证研究的范畴。 1.2体悟分析 所谓的体悟与分析,是在对史料进行过确认完毕之后,通过研究者个人的思想感受及情感体验,对史料进行丰富与完善的过程。在对史料进行发掘与研究时,研究者们不仅仅满足于史料表象所呈现出来的那些史实,除此之外,他们还会产生出一种审美感悟。这种审美感悟主要表现在分析理解史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探析史料的一些历史变化规律、探究史料形成的原因等等。因为每一位研究者的看法与观点不尽相同,所以体悟分析也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体悟分析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1.3价值评判 对文学史料进行价值评判是建立在体悟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会出现价值评判这一环节,是按照某些文学研究社团组织以及文学研究爱好者的个人需求,先由他们制定合理的文学史料评判标准,然后从文学史料的意义、作用以及地位等几方面对其进行价值评判。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文学史料会给出不同的评价,这种差异性也正是价值评判这一过程的直正意义所在。也可这样说,一份文学史料如果没有人愿意对它做出价值评判,那么它也就不具备存在的意义了。 1.4表述 当一份古典文学史料经过确认、体悟分析、价值评判三个阶段之后,最终将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对其进行体现与传播。所以说,如果文学史料缺少了表述这一环节,是不能将其完整的传递给大众的,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它在文学研究中的参考价值。 2新的文学史料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从以往的文学研究发展史来看,新史料的发现,尤其是那些地下埋藏的文物史料的出土,很多都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丰富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 从已经发现的那些古典文学史料来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能够帮助古代文学研究者们清晰地推断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由它形成的文学现象,尤其是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学史料,它们发现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更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在马王堆、信阳长台关、荆门郭店等地出土的帛书中,较为清晰地展示出了经书与子书原始风貌,与后期大家看到的转本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另外,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使研究古典文学的史料宝库变得越来越丰厚,对于当代的研究者们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 2.2新史料对于先前研究结论的影响 通过新史料的发现,能够对当代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们的观点进行修正及补充,甚至还可以改变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了新的观点。著名古典文学研究者胡平生和韩自强曾在《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中指出:从总体上看,阜阳汉简《诗经》并不属于鲁、齐、韩、毛四家中的任何一家,极有可能是未被《汉书•艺文志》著录,而后又流传于在民间的另一家,说明了《诗经》在汉代的流传的真实情况未必像文学史料中记载的那样,而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对其它文史资料的进一步考察与研究。 2.3文学史料对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理念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史料进行分析便可看出,自明代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了怀疑,直至清末,康有为也开始对古书产生质疑。之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便已经形成。然而,疑古学派对于文学研究有其积极贡献的一面,但也有不足之处,这种不足表现在他们的思想较为极端,以至于对现当代学者研究古典文学形成了一种妨碍。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明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渴望通过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及审美的情趣。然而,当前大家可以阅读得到文学论著全部是以客观、真实的古代文学史料作为写作基础的,只有这样,才有阅读的价值,达到博古通今的目的。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料的价值不相上下,缺一不可。古代文学研究者们应当把文学史料帮为重要参考,与实际相结合,再介入个人偏爱和侧重,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局面,打破文学壁垒,为人们提供源源不尽的精神食粮。 作者:高媛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研究论文:现代传媒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影响、社会变革以及媒体三个因素的约束,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关联促成了现代文学的诞生、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现代文学的文学特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社会革命的环境推动下所诞生的一种不同于古典文学的新的文学形式,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并不是文学发展的现代化必然进程,而是社会发展变迁对文学的需求。 一、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相互关系 “现代”是一个对于时间的定义,当前学术界对于“现代”的分类多样化,本文的论述则是以“传统分类”的角度,将“现代”的时间定义为1917-1949年。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环境巨变,促使了文学变革。中国现代文学几乎是与现代媒体同时出现的,甚至在最初的社会环境中,新文学等同于新媒体,但真正要深入去探讨的问题在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传媒是文学的载体 文学的表现形式是文字,文字往往又依托于具象的载体进行表现,在中国古代,文字的载体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从石头、竹简到纸张,这些具象的物体都可以被称为文学的载体。现代传媒是文学的重要载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代传媒并不是客观接受现代文学的载体,它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发展应该是相互的,甚至现代传媒是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的。现代传媒的主要形式为报刊、杂志,作为有形的物体,在有限的承载能力下,现代传媒对于现代文学就具备一定的筛选能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现代传媒的表达是极具社会目的性的,所选择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能够反映现实、抨击现实的。这时媒体承载着作家的社会理想、文化追求、个人情感,或者说,作家的人生诉求、社会使命、情感世界,以物质化的方式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中,作家的写作不再是个人化的写作,作家的隐秘世界也随着载体的社会化而不再是个人的秘密。 (二)传媒是联络文学与受众的传递者 现代传媒的“传播”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文章一旦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就必然会被大量读者阅读、评鉴。现代传媒加速了现代文学的流通和传播,但同时也加强了读者对现代文学的选择性。现代文学能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现实也必然给予文学的发展一定的反作用力。现代报刊的销售情况、读者反映情况、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都会成为作家创作时将要考虑的因素,而现代媒体,为了加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会更倾向于邀请知名度高的作家,从而造成现代传媒对作家的多样性选择。现代媒体的“中介性”也是其传播功能下的一个隐形的表现,报刊媒体的中介性成为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的主要动因,由于中国社会缺少沙龙文化,知识分子缺少参与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因而几乎现代文学的每一家社团、每一个文学流派,无不与报刊密切联系在一起,即使如京派文人常常有下午茶一类的沙龙聚会,但他们真正发生文人间的联系,仍然需要报刊这个媒介。 (三)传媒构造了现代文学的语境 传媒能够将文学转换为一种影响力,它的本质是文化产物,是一种对文学的实物表现,但现代传媒实物的自身发展,又构建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语境,甚至报刊、杂志这些具象的物体也成为了一种文学的素材,而被放到许多现代文学作品的叙事语境中。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语境关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媒被社会大众广泛接纳,促使了一种基于报刊、杂志的新的文体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新的语境。报刊、杂志均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均受到一定的篇幅限制,在有限的表达范围内,作家想要准确表达自身的思想与观念,就必须要在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进一步调整作品的叙事结构。二是现代传媒所形成的时代风尚,引导了市民社会的生活、艺术的观念变化,影响到整个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种文化氛围形成为文学的传媒语境。 二、现代传媒事业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特质 (一)现代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系统的文学体系,无论是在文学的文化精神方面还是文体表现方面都十分成熟,其文学创作机制也是十分完善的,其本身并没有出现需要改革的地方。现代文学并不是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改革而形成的,它是根据现代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现代人们文化及精神需求转变而诞生的。但中国古典文学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只能说,中国古典文学在艺术技巧、审美经验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影响,而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超越却是根本性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当下的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表现,它改变了传统中国古典文学“自赏”“自怜”“自享”的创作心态,通过报刊、杂志放下“文学”高贵的身段,将其深入民间,传播至各个阶层。这种现代性是现代传媒视野中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是完全超越古典文学的。 (二)文学性 古典文学的文学性体现在其创作机制、文体表现形式以及思想表现上,古典文学对于精神层面的体现是专一的,它仅仅将高雅的称为文学、艺术,而对于“俗”的作品是不接纳的。但现代文学则是处于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状态,更具有包容性。与此同时,在现代传媒视野中的现代文学还出现了较为显著的“雅俗转换”现象,形成一个关于“雅”和“俗”的综合辩证体系,形成一个综合整体。当现代传媒主要面向市民为主体的读者大众时,所有的文学都表现为面向市民的“通俗”文学。文学最终的受众产生了变化,这也是现代文学特质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中国古典文学是服务于“贵族”的,它追求的是文化底蕴的体现,更重视艺术表现手法,将雅俗划分出了明显的界限,而现代文学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更多的读者是“平民”,这也就使得现代文学必然朝向通俗的方向发展,模糊了雅俗界限,既沿袭了对文化底蕴的追求,同时也追求更加平实的描述手法。 (三)理性 周作人在阐述“五四”新文学时说:“古代的文学纯以感性为主,现代却加上了多少理性的调剂。”与古代物质文化条件下的理性相比,现代传播媒体支持下的理性是以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为主的现代科学理性。新的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从封闭保守的狭小圈子中走出来,获得了与“世界”进行直接对话的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理性”,让人们逐渐形成了以科学去认知世界的思维习惯,借助于现代媒体,他们能够接收到社会的各种信息,延展人的精神空间,丰富人们的思想。 三、结语 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种基于社会环境变革而产生的新文学形式。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是共生的,现代传媒促进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科学性以及文学性的系统化发展,而现代文学让现代传媒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从而有力促进文化运动的开展,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思想启蒙的运动中,向民众传播更多的先进知识和文化,让读者了解社会、国家的大事。 作者:刘科均 单位:成都七中高新校区 文学研究论文:综合演化教育学与文学研究 【摘要】 本文简述了生物学现代综合演化论,探讨了社会综合演化论的基本观点。从社会综合演化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教育学与文学的研究主体和理论流变,论证了其演化特性。 【关键词】 演化;现代综合演化论;社会综合演化论;教育学;文学 1生物综合演化论简述 现代综合演化论(也称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1)种群(而非个体)是生物演化的基本单位。(2)基因突变为生物演化提供材料。(3)自然选择主导着演化的方向。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不适应环境的基因类型不断地被淘汰掉,这就使得种群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此外我们认为物种所处环境多是渐变的,短期稳定,长期多为周期性变化。环境的稳定性需要稳定的基因遗传,突变所带来的变异往往不适应环境,多为有害性。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和自然选择造就了物种螺旋式演化。 2社会综合演化论概述 拉兹洛认为,广义进化是一个“有序而连续的过程”[1]。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受现代综合演化论的启发,我们主张社会综合演化论(简称社会演化论),其主要内容是:(1)社群(而非个人)是社会演化的基本单位。(2)社群中的变异和突变为社会演化提供原材料。(3)社会环境的选择性主导着社会演化的方向。(4)对某一特性的固着,是形成社会思潮流派的基本条件。(5)社会思潮往往是多种思潮并存,螺旋式周期性演变。 3综合演化论在教育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教育活动体现着综合演化论的规律。从综合演化论视角看,学科教学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教学环境为条件,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而这“只是教学的表层价值和工具价值,过好的教学生活才是其深层价值和本体价值”[2]。教育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创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则促使课程和教学向适应社会变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演变特性要求我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研究教育活动。例如,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艺术,“同时,教学艺术本身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3]。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也契合综合演化论的特征。如关于学习过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获得新的经验,这最终符合演化论“适者生存”的规律。苛勒、桑代克、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认知派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过程跟基因组合形成新的基因链相似,都是主动构建新结构的过程。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者强调“学习者中心”,提倡学生的自由学习和意义学习。他们强调学习者学会学习和适应变化,体现了“有机体要适应环境”这一规律。建构主义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在互动中学习)和情境性(在情境活动中学习),重视内部要素和系统环境的影响,这些都跟基因与环境的关系类似。作为学习理论的变式,这四大理论在竞争中共存。另外,“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具有自身特定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4],教学方式也是这样。例如,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5],这也符合“有机体要积极适应环境”的演化规律。教育学的理论发展也多是螺旋式演变的。例如,关于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的支持者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等,环境决定论的主张者则有荀子、洛克、华生等。古往今来,同一时期内总有学者过分强调遗传或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而在不同时期,跟以往理论相似的理论不断地被提了出来,这符合综合演化论中的“多种变异共存、周期性演变”的规律。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类似于综合演化论中的“主体的自身变异和环境的选择作用相结合”的理论主张。 4综合演化论在文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综合演化论的规律也体现在文学活动中。文学文本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作者思想和写作技巧的变化为其文学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可能,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作家创作的方向。这都符合综合演化论的基本模式。文学流派的发展具有演变性。文学文本为文学流派演化提供材料,而社会环境主导着文学思潮演化的方向,同时期内多种思潮并存,长期多表现为螺旋式演化,社会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使得文学思潮具有这种周期性特征。下面我们以中国现代诗歌为例,来谈谈文学领域里的演化现象。如同物种演化那样,诗歌的演变有其偶然性。“语言的使用本质上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6]。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发展具有偶然性。敬文东教授认为“诗歌直面事境,……只是偶然的产物”[7]。事实上,中国新诗走过了一条螺旋式演变的道路,展现出综合演化论的特征。中国新诗具有现代性,但也遗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因。王泽龙教授曾从自然的意象、感物兴会的意象、意境化的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影响[8]。历时角度看,从奠基时期郭沫若的自由诗到拓展时期新月派的格律诗,再到戴望舒等人的自由诗,中国新诗在扬弃中逐步发展。共时角度看,中国新诗多呈现出浪漫派、写实派、现代派诗歌多种共存、一种居于主流的局面。何种流派居于主流,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选择。例如,关于诗歌杨四平教授曾指出“黑暗的时代可能产生光彩的讽刺”[9]。 5结论 生物学中的现代综合演化论强调了突变、选择和隔离在演化中的作用,据此提出的社会综合演化论,注重了对社群变异、社会环境的选择性、社会思潮的竞争合作共存性、社会螺旋式演变的研究。在此视角下本文简要分析了教育学与文学的研究主体和理论流变,发现了其符合综合演化论的演变特性。 作者:武文刚 单位: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 文学研究论文:时间意识与古代文学研究 摘要: 时间是与人类共生的哲学存在,时间意识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重要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由于主体与时间意识之间构建的紧张对立,从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力量。这种抒情模式,在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文学母题中已经形成传统。这些母题下的很多古代文学经典,其艺术魅力皆得力于其对时间意识的运用和强调。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 时间意识;文学经典;母题 时间意识和古代文学经典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课题。时间,是人类在漫长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它的存在帮助人们界定了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对于时间的感受和意识是人类共有的行动内驱力。它督促人们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创造人生价值,所以,时间又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利剑。文学是人类艺术加工过的、并用于审美欣赏的精神产品。那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呢?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并在人们的记忆中历久长存的作品,往往是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并形成情感共鸣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也很容易在流传的过程中成为经典。童庆炳先生曾在论说文学经典的问题时谈到,构建文学经典的文本内部要素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作品艺术价值上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属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1]。纵观中国文学史,古代大量经典作品意义的生成,都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意识正是上述童先生所说的一种“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2]693陆机在《文赋》中也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3]1两位大文艺思想家的理论总结都谈到了时间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文学作品艺术效果的达成,更是在人与时间的矛盾模式构建中实现的。总体来看,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至少有怀才不遇、送别、思念及追忆等几种母题都与时间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一、怀才不遇 人作为主体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只有在对世界的作用中才能体认自身的存在价值。就像谢林所说:“时间原本是内在智能的直观形式”,“它只是存在于我们之内”[4]173,而不是像实体的同时并存性(即空间)那样能在我们之外加以直观。是的,时间的有限性带来的压力是人自身给予的。同时,人又希望超越这种有限性从而以外在的事功实现自身价值的无限。由此,千百年来的有志之士皆为能够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努力奋斗。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许多文人在现实的世界中只能遭遇残酷的冰冷,而怀才不遇自然成了他们热衷的主题。这类母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经典。先来看一下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短22字的古诗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其艺术魅力正来自时空与人形成的紧张关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所凸显的不仅仅是作者被权贵排挤后的失落感,更重要的是身处盛唐,满怀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在时间催促之下的内心恐慌。中国古代自《左传》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所谓三不朽的理念,而这种意识在陈子昂内心激起了情感波澜。时光易逝的忧虑,让置身于无限辽远的时间概念中的作者变得无比渺小。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老实说,人是什么?试将地球置于无限黑暗的太空中,相形之下,它只不过是空中的一颗小沙,在它与另一小沙之间存在着一英里以上的空无。……在这万万年的时间之中,人的生命、其时间的延伸又算什么呢?只不过是秒针的一个小小的移动。”[5]3—4可见,人类是渺小的,而这种渺小感反过来又刺激作者,他必须努力在当世的短暂时间内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不朽。如此,主观的有限性与客观无限性之间的对立造就了这首诗歌的主题。然而,这首诗歌表达的不是置身历史时空某一具体方位的个体的困境,而是千代、百代之下,一直到无限的未来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难题。由此,这首诗歌就必然会变成经典。因为每当人们在仔细体味它时,虽然看到的是作品中的陈子昂,但联系到的是现实中的“我”,“我”的情感体验不自觉地已经参与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就产生了共鸣。陈子昂的这种由时间意识激发的对个体存在的思考,变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人志向的集中表达。我们可以就此话题在中国文学史上追溯一番,早在《庄子•盗跖》就曰: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6]1000这里只不过是庄子借盗跖之口对儒家立德以求不朽的思想进行嘲讽,表现出深沉的悲观。诚然,人类在将自身生命的有限性与外在时间引发的宇宙无限性的对比中,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这足以将自身的灵魂抛向绝望的深渊。然而,人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绝望时,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努力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立德立言以成名后世的传统之由来。面对这种与生俱来的“悲惨”命运,中国的文人一次次用文学发出了感天动地的呼号。这种情感,我们至少从屈原的《离骚》就能看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7]24屈原含冤被贬,他所焦虑的,正是因为自己远离朝政,功业难就。楚国君王受到奸邪蒙蔽,人民身陷重重危局。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之速,抒发了自己的满腔忠愤,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屈原这种由时间意识而产生的宇宙无穷感,使得个体的存在过于渺小。正是在这种大与小的对比中,人类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失落之中。其后,在《古诗十九首》等大量作品中都有这种时序意识的表达。而到建安文学时期,这种时间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基本定型和成熟。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的风格表现了一批身处历史风云际会中的文人所共有的英雄情怀。他们希望在历史的中乘风破浪,建立不世之功。这样,时间自然就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曹操在其《短歌行》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8]20这样一种情绪不仅在曹操周围的曹丕、曹植诗歌中,即使在当时的建安七子诗歌中都成为一个永恒的母题。降及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在经历中国最动荡也是最混乱的一段历史的同时,皆在不断传唱这一主题,而时间意识也成为文人在慨叹自己功业难就时势必会提到的一个最大的敌人。在唐诗中,更有大量的诗歌经典是借助于时间意识的描写从而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慨叹,便是对人类在时间问题上所面临的普遍困惑的又一次重申。类似母题的的文学经典不胜枚举。萧驰先生曾言:“时间忧患本身正是社会现实忧患富于哲理意味的表达,是现实忧患向人生和宇宙意识的升华。”[9]241诚然,怀才不遇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普遍苦闷,而加剧和凸显这种苦闷的,正是光阴有限的时间意识。对时间的敏感和思考,不仅玉成了这类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而且增强了其思维的深刻性。 二、送别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根源,由此决定的是中国人普遍的安土重迁观念。正如古人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自然地,送别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重要母题。每当亲朋由于种种原因要与我们分别的时候,总会有强烈的情感被激发,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的抒情性作品。这些作品中,时间意识对抒情效果的达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江淹在《别赋》中言:“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10]238这两句看似写景的话,其实正好提示了时间。临近离别,无论是送人者还是远行者都会在主观的情绪上产生一种紧张。而日月这种极具时间意义的意象的出现,凸显了时间的存在,送者和行者的情感正因时间意识的驱使而被逼迫出来。说到送别,柳永的《雨霖铃》不可不提,它也典型地反映了时间意识对送别情感表达的巨大影响。其词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1]88柳永这首描写离别的词作,历来为人称赏。作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都让人为之动容。整个作品意境的达成,皆有赖于对时间意识的强调。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突出了离别时主人公的恋恋不舍。正因心怀留恋,所以送别的酒实难下咽,因此才有下文的“都门帐饮无绪”。但是“帐饮”本身所体现的也是一种时间意识。这种中国人离别时经常会有的宴饮活动,本是用来表达对远行者的深情,但在这首词作中却成了提示时间的重要表征。“帐饮”提醒了离别的临近,加剧了时间在主人公内心所造成的紧张情绪。然而,这一切还远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兰舟催发”无疑是在这种人与时间的紧张对立之上加上的又一重魔咒。就是说,如果“帐饮”还只是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一种敏感意识的话,那“兰舟催发”就变成了外在因素对这种紧张感的确认和追加。由此,整个作品的紧张情绪达到了极致。这时,作者再写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就非常自然而且易于打动人心。柳永的《雨霖铃》对时间意识的强调成就了送别文学的经典,它的写作模式和技法也被此后深受其影响的《西厢记》故事所继承。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里,同样最精彩也是最感人的是张生与莺莺离别的一段描写。在这一说唱文学经典中,对崔、张长亭送别的表现,几乎就是对《雨霖铃》送别意境的再次演绎。作者在描写崔张依依不舍、难解难分的同时,不断强调“仆人”的存在。而这位仆人每一次出现,皆是为了打破两人缠绵的意境,提示时间的存在。很明显,董解元在故意制造时间与主人公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整个作品中,外在环境(太阳的西落等)对时间进行了足够的暗示,仆人的出现又一次次加剧了这种紧张的情绪,最后又专门安排老夫人来促成了离别。所有这些,都是在努力建构主人公与时间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在这种紧张关系的一步步强调中,人物的情感也随之一步步加深,即离别在即,由离别的宴席到莺莺的嘱咐,再到最后狠心的红娘将莺莺扶上车。可以说,不如此,不足以体现崔张的情感之深,不足以也不能够真正地打动读者。其后王实甫的《西厢记》,同样沿用了这一经典的抒情模式。郑传寅先生在论及古代戏曲的时空观时,曾认为中国传统时间意识存在明显的对未来指向的忽略。他说:“以我为中心来把握时空的我国古人对未来似乎缺乏兴趣,这与西方人的时间意识是不太一样的。”[12]然而我们认为,在离人的眼中,时间的存在是最大的威胁。这一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愁怨而有些许停留。所以,中国古代文学在处理送别母题时,经常就要凸显时间存在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正是由时间的未来指向所引发的忧虑。所以在作品中或者会以太阳的西落作为提示,在戏剧或小说中则会安排旁观的第三者强调时间的存在,这样又构成了旁观者的漠然与主人公的深情之间的一重对比,从而达到了非常强烈的情绪感染力。相似的抒情模式,我们尚可在《古诗十九首》等文学经典中找到大量例证。这一经典抒情方式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送别文学的一大传统。 三、相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相爱的人却要相隔异地。由此,相思之情就必然成为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重要母题。相思之作所以能打动读者,从而构筑整个作品流传千百年而不衰的感召力,时间意识的存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相思母题集中体现在中国古代描写游子思妇的一类作品中。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的闺怨诗抒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时间意识来完成的。先来看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闺怨》,诗曰: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3]1446这首历来脍炙人口的闺怨诗正是利用了时间意识在女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来巧妙抒情的。诗歌先明言少妇“不知愁”,由此才会在初春时节精心打扮一番登楼赏春。然后,杨柳之色的变化并没有让她得到欣赏美景的精神愉悦,反而受到年华易逝的内心刺激。“杨柳色”所激荡起的正是女主人公的时间意识。它提示随着时间的迁逝,再美的景色都会凋残,这种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流逝之速令人不安。正是诗歌这种巧妙的构思使它成为历代称赏的名篇。同理,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红楼梦》中为人熟知、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葬花吟》,其感人效果的实现,主要也是得益于对时间意识的敏感把握。无论是黛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的感叹,还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4]323—324的神伤,无不来自于时间意识在主人公内心造成的恐惧。以上两例都是因感受到时间之“快”而让人不安,从而使作品表现出动人的情感。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艺术绝不限于此,其他同类作品还有更加深刻而细腻的描写。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而思念中的人对时间的体验更是敏感而纠结。通过这一角度的分析和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抒情主体复杂精微的情感波澜。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古诗十九首》。在这组诗歌中,我们经常看到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出现了既“快”又“慢”的现象,这可以说是时间意识与相思母题结合模式的升级版。其《行行重行行》言: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无复道,努力加餐饭。[15]105思念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游子身处远方,给家中的思妇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时间的流逝造成的紧张时序感,是主人公不能忍受的。首先,思念本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古诗词中经常看到主人公说日月难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主体所感受到的时间应该是“慢”的。所以她说“思君令人老”。然而,与此同时,奇怪的情感也出现了。在“岁月忽已晚”一句中,分明又发现有一种心中一惊的感觉,所以他说“忽”。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时间于她而言似乎又过得太快了。那主人公到底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呢?还是难以忍受的慢慢煎熬呢?其实,无论快慢,时间的存在,于她而言,都是一种痛苦。说时间过得慢,当然是因为苦苦期盼远人回归而不得的一种真切感受;而说时间过得快,则是因为担心时间的流逝带走了青春的容颜。在漫长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的容颜渐失光华,她实在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袭,难以为远人留住她最好最美的容颜。而这,恐怕又增添了她的愁绪,也更足以见她对远人的深情。前者在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心理时间,突出的是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后者则更加侧重于实际的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是共存于女主人公的内心的。在这样的一首作品中,女主人公思念的情感正是依靠内心想法与时间之间构成的这种看似矛盾的交互模式,使得简单朴实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作品深层意蕴的最终达成,正是借助于对时间意识的集中描写。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十九首》何以会被评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6]45了。无独有偶,相似的例证,我们可以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描写送别后莺莺思念张生的一节中看到。其描写莺莺内心曰:“年年的光景如梭,急煎煎的心绪如火。”[17]67此处,“年年的光景如梭”分明是莺莺意识到了时光易逝,岁月如梭。但是,“急煎煎的心绪如火”,正说明思念本是一种对人情感上巨大的煎熬。所以莺莺又觉得时间过得是很慢的。这样,莺莺同样是在这种对时间感受的快与慢的紧张对立中煎熬。而这,正是秉承了自《行行重行行》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借时间意识而抒发相思之情的情感建构模式,从而使得作品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然而要是这种事物在我们看来不是永久的,而是要毁灭的,那么我们就会产生这个念头:时间,这是无穷的奔流,这是吞噬一切的无底洞———这正是时间方面消极崇高的形式。”[18]53时间意识的存在让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过于短暂。而在这些抒情主人公那里,这种意识主要还在于对明天的明确意识,同时因这种意识而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作家们通过作品将这种焦虑传达给读者,从而引发在文学接受层面的再次焦虑。读者在焦虑和恐惧过后,所产生的就是一种崇高的审美享受。正是这样一个原理,许多作品通过时间意识的强调和重现获得了感染千古的共鸣,也使相思变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母题。 四、追忆 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情感、有记忆能力的动物。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19]然而,对于有情人来说,记忆的存在是残酷的,因为它如悬在抒情主体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掉下来斫伤其灵魂。更有甚者,这种伤害不是一刀毙命的斩首,而是千刀万剐的凌迟。回忆与现实构建的对照关系,会将主体置于难以自拔的痛苦场中,让其灵魂经受长久的煎熬和挣扎。于是,这就产生了中国古典文学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母题———追忆,亦即“回忆”。于此,我们可先就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略作分析。诗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0]2060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唐人诗歌,但是其诗意到底何在呢?我们发现,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江南逢李龟年”,这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在仅有四句的诗歌中,却有两句谈了自己曾经与李龟年的交往呢?他似乎只是一再强调,我和你(李龟年)曾经在岐王府上见过面,也在崔九那里见过你几次。但一首描写他乡遇故知的诗歌何以会成为文学经典呢?看来,要在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作品中读出味道,首先要搞清楚李龟年到底是个什么人。据《明皇杂录》载:天宝中,上命宫中女子数百人为梨园弟子,皆居宜春院北,上素晓音律,时有马仙期、李龟年、贺怀智,皆洞知律度。安禄山亦献白玉箫管数百事,皆陈于梨园。自是音响殆不类人间,而龟年特承恩遇。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上闻之,莫不掩泣罢酒。[21]27原来,李龟年是盛唐时非常著名的艺人,是最受唐玄宗宠信的乐工。而现在,在这个落花时节的江南,当他再一次见到李龟年的时候,时过境迁,李已经是风烛残年,流落在江南,靠在宴会上给人演唱为生。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作者实际上在这里回忆的并不只是李龟年其人,而是从李龟年的身上看到了当年唐王朝的繁华。更有,从李龟年的身上还看到了杜甫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颠沛流离的改变。所以才会有最后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感叹。如此来看,整个诗歌意境的达成和情感的表达,主要依靠的正是由追忆而造成的今昔对比。可以说,对过去时间的强调,很好地完成了整个诗歌情感的表达。对此,宇文所安先生曾有过非常精到的分析:这四行诗的诗意究竟在哪里?在说出的东西同这两个人正在感受和思考的东西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诗意不单在于唤起昔日的繁华,引起伤感,而且在于这种距离。让我把这一点阐述得更清楚一些:诗意不在于记忆的场景,不在于记忆它们的事实,甚至也不在于昔日同今日的对比。诗意在于这样一条途径,通过这条途径,语词把想象力的运动引导向前,也是在这条途径上,语词由于无力跟随想象力完成它们的运动,因而败退下来。这些特定的语词使失落的痛苦凝聚成形,可是又作出想要遮盖它们的模样。这些词句犹如一层轻纱而徒有遮盖的形式,实际上,它们反而更增强了在它们掩盖之下的东西的诱惑力。[22]5—6这首追忆式的诗歌,本身也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搜寻诗歌的建构材料。杜甫此处的回忆,亦即时光回放即是借李龟年这一特定人物开启的,而这种记忆的存在,让整首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蕴得以展开,而不仅是一首干巴巴的久别重逢之作。对往昔的怀念与今日的痛苦之间架构起时间的通道,由于两种时空场景的叠加,使得抒情主人公在对比中更强化了悲剧意识,以此来实现诗歌强烈情感的表达。这里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正好体现出中国人在时间意识方面的“非线性”结构。也就是说,古人的时间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空间认知的,正如赵奎英先生的研究所说:“中国古代时间观的总体倾向,由于它在四个空间方位上铺展开来,而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永恒地延伸下去,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之箭”,而是不断地返回原点的、具有可逆性的、追求对称和稳定的封闭圆环。”[23]我们部分同意赵先生的观点,然而,正是这种对时间周而复始的认识,才让中国人在文学中表现出自身命运与历史经验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将历史的阴影笼罩于当下的处境,从而形成对比。这便使得诗歌中的抒情脱离了一时一地的个人抒情,从而染上了历史的沧桑。诗歌也进而更具有感人力量,进而穿越时空隧道,打动不同时代的读者。这种范例,在我们的古代文学经典中很常见。如大量的咏史怀古及弃妇诗的描写。当然,这一方面的时间意识显得就有些宽泛了。然而,究其根本,这种与历史经验的有意识对比,还是来源于对自身命运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却来源于对时间的“线性”结构的认知和意识。 五、余论 时间是人类在世界上生存无法逃避的监视者,它无情、无欲,不会因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快、变慢,正如海德格尔所言:“随着其世界的实际展开状态,自然也一道对此在揭示开来。在被抛境况中,此在委身于日夜交替。日以其光明给予可能的视;夜剥夺这视。此在寻视操劳着期备视的可能性,此在从其白日的工作领会自己;如此期备着领会着,此在借‘而后天将明之时’给予自己时间。什么在最迫近的周围世界中与天明有着因缘联系呢?———日出;操劳所及的‘而后’就从这日出来定期。而后日出之时,便到作……之时了。”[5]466从古到今,时间在人类心灵上留下的痕迹是相同的,人类的感情和情志也在时间的磨砺中不断成长。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共同的对于时间的感悟,才导致了我们在读古人的文学经典时能够切身体会其中包含的时间意识,而在这种阅读的情感参与中,才真正成就了这些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我们此处所说的经典,不仅有阅读古人优秀作品并对其精神价值的把握,从而推崇和传承其文化精神,同时也包括当下及将来的阅读者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正是由于具有了相似的对时间的感悟,才有了这些古代文学经典的备受推崇和不朽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中,以上所举的几类作品往往并不是单一情感的流露,很可能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母题和情感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如一首诗,诗人们往往是借怀古而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上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即是这样。然而,明显的是,这些情感的凸显都和时间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因为有了主体对时间的自觉意识及由此而来的情绪紧张,才构成了作品独特的情感魅力,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最终达到了感人的效果。 总之,时间意识的存在,参与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经典作品抒情的达成。这种意识,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对时间线性认知的强调,同时又表现出对时间“非线性”认知的感受。时间意识的问题,当然也不是成就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唯一因素,但它却应该能够成为现代人解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个视角。 作者:李晓敏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研究论文:文学研究的涵义 一、“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内涵 严格意义上讲,“民国热”是一种大众文化潮流,不是学术研究。但客观上,这种大众文化潮流催生了“民国文学”研究的理性回归。“民国热”的出现,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以前的标签是“旧中国”、“军阀统治”、“落后与愚昧的代名词”,这些关键词是我们多年形成的“历史体验”性认识。但是随着我们阅读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余世存的《非常道》、张鸣的《历史的坏脾气》等历史文化著作后,发现了一些历史鲜活的细节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民国”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时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激发起了解、阅读、研究的趣味。一些具有“民国见证人”味道的作品的出现,也让人们走近了“民国”这个“敏感”的历史“禁区”。如陶菊隐的《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大上海的孤岛岁月》、《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傅国涌的《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杨天石的《找寻真实的:日记解读》、《蒋氏秘档与真相》,智效民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八位大学校长》,邵建的《瞧,这人》(新版改为《胡适的前半生》)等,这些作品撕开了民国历史的面纱,“制造”了许多鲜活的“民国话题”,让我们似乎触及到了“真实”的历史脉搏。何兆武、李辉、孙郁等学者的民国历史文化散文、随笔等,更让人们以一种反思性的姿态面对这一历史阶段。在反思中比照今天的某种不足,激起知识分子的某种追问和思考。关于民国历史文化的这些研究、书写,看上去似乎触摸到了历史真实,实际上还是大众文化的流俗,还是“民国掌故”的演绎,“民国百态”的展露。面对这些民国文化的研究与书写,我们的“民国文学”研究又该如何?我们的研究不能流于“猎奇”与“热闹”,而是应该进入民国的细部,回到民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反观我们的“民国文学”。这就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如何回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倡导回到民国历史文化语境之中,但关键是如何回的问题,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一个关键词“民国性”。“民国性”是民国历史文化语境的一个基本特性,我们一切的研究都离不开这个特性。 譬如,今天研究鲁迅,很多时候都基于一个基本的习惯性认识,认为当时社会是黑暗的,是没有人权的,是充满暴力的,是封建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研读民国社会历史,发现民国并不是像我们认识的那样,鲁迅对民国的宪政理想还是抱有希望的,所以才有先生的那种“坦荡”的行为。此例说明,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民国真实的历史文化,才能在民国文学的研究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们的研究才有价值和意义。关于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发表了一组笔谈《宪政与法制视野中的民国文学》。编者按中说:“民国时期的政治专制与社会动乱同它的文学成就相比较,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存在一种宪政理想与政治现实的矛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近代以来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政治理念,宪政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鼓舞和对统治者的某种抗拒都不容忽视。正是这样一种文化为现代文学艰难地开辟了生存空间,其中的启迪值得我们深思。”民国时代的矛盾、困苦和艰难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是在禁锢挤压的生存现实中,鲁迅、胡适、茅盾、巴金、曹禺、胡风等一大批现代知识分子不屈抗争,以‘魔罗诗力’的意志、普鲁米修斯的勇气,以对现代政治与法律文化‘空隙’的敏锐把握,努力撑开了一片崭新的写作天地。”“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品格。这既是我们坚持学理依据的“守正创新”,也是对民国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语境变迁重新审视的结果。我们研究民国文学,必须借鉴现代文学研究的得失。现代文学研究强调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而忽略了文学的历史性生成。我们应该反思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思维方式和具体的学术研究理念,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来激活民国文学研究。 二、“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域 民国文学的研究虽然在近年来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如果要从学理性上来讲,还得有一个理论视域,这样的研究才能得到合法性认同。民国文学概念的合法性及其历史依据,民国文学史概念的合法性及其历史依据都需要理论的支撑。缺乏理论视域的民国文学研究很难得到深化和推进。当前的民国文学研究如何与“民国气氛”、“民国语境”、“民国范儿”有效地结合起来,需要有一种理论维度来拓广。这个理论的基础和关键词就是“民国性”,我们的研究只有建立在“民国性”这个最为根本的基础之上,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民国文学的研究。应当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比以前宽广多了,学术空间也比以前大了,在这种多元化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民国文学的研究视角应运而生。一批有着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章和著作涌现出来,令人欣慰。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往往还停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和思维模式之中,真正关注民国文学“民国性”品格的意识不强,导致了只是把中国现代文学换成了“民国文学”这个说法而已。因此,必须指出,民国文学的研究旨趣并不在概念、范畴的转换,它的研究落脚点应该是“民国性”品格的确证。民国文学研究的另一个理论场域应该是民国文学史。近年来有关民国文学史的研究著作和文章也比较多,代表性的著作有魏朝勇的《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象》,汤溢泽、廖广莉合著的《民国文学史研究》,张堂会的《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李怡、布小继的《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以及李怡主编的在大陆和台湾出版的两套丛书;代表性的文章有李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张桃洲的《意义与限度———作为文学史视野的“民国文学”》,王学东的《“民国文学”的理论维度及其文学史编写》,刘勇、张弛的《文学史的时间意义———兼论“民国文学史”概念的若干问题》,秦弓的《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民国史视角》、《三论现代文学与民国史视角》等。这些著作和文章从史的角度对民国文学进行了展开和阐释,是对民国文学生态的还原。这种“‘民国生态’的还原,从根上触动现代文学真正的民国政治意识形态内涵,因此就可剥开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多重纠缠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延安红色文学、解放区文学,乃至左翼文学都有很大的帮助。甚至被中国现代文学遮蔽了的一些文学现象、文学期刊、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区域文学等都可以在民国概念中得以重生,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这种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生态”还原,既是文学本身的回归,也是文学史的回归,同时具有明显的“民国性”印迹,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为了能够从理论上支撑民国文学的研究,李怡先生提出了“民国机制”这一重要的范式。他认为:“民国机制就是从清王朝覆灭开始,在新的社会体制下,逐步形成的,推动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诸种社会力量的综合,这里有社会政治的结构性因素,有民国经济方式的保证与限制,也有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的围合,甚至还包括民国社会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导向,它们共同作用,彼此配合,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包括它的优长,也牵连着它的局限和问题。”李怡还说:“对于民国时期文学值得挖掘和剖析的‘民国性’,我称之为‘文学的民国机制’”。李先生注意到了文学的“民国性”问题,提出了“文学的民国机制”。这就给民国文学研究赋予了理论品格,让民国文学研究获得了自己的研究范式。此外,张中良先生提出了民国文学研究的“民国史视角”。这种“民国史视角”有着中国现代文学无法逾越的优势,它可以直抵文学本身,还文学史以本来面貌。“以‘民国’来命名文学史,是一个更能深入‘真相’的文学思考。”张先生试图在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民国文学的发生发展、作家的生存状态、作品的内涵,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解蔽正面战场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思潮,让这些文学存在得到真实的反映和准确的评价。张先生的“民国史视角”实际上也是基于“民国性”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视域。 三、“民国性”能激活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形成学术研究的正能量 历史与文学从来就是分不开的。研究文学离不开历史,离不开文学发生的历史环境。当然,研究民国文学,也离不开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环境。我们只有深入到了民国历史文化的细部,才能真正理解民国时期的文学,也才能有效地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民国历史的底色就是“民国性”,我们只有对民国历史的“民国性”加以准确把握,才能激活民国文化语境中的民国文学。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如何激活民国历史与民国文学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必须返回到民国社会历史的具体场景之中。这种返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到历史中去,而是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历史细节,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真实。正如陈国恩先生所言:“这不是说研究民国文学应该按照三民主义的思想来进行,相反,我们应该超越三民主义,站在更高的历史点上来对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出评判。”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民国文学框架下研究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可能得出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结论。正如秦弓先生所言:“乍看起来,民国史与现代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大致重合,似乎没有给予特别关注的必要。然而,当我们仅仅以现代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视角来考察鲁迅时,一些在民国史视角看来成为问题的问题就无法获得清晰的认识,甚至完全被遮蔽掉”。还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因为它赋予民国文学起点的意义,所以可能评价更高。其实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强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就是为了给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发生寻找更为合理可靠的理由。这就说明,我们要激活民国历史与民国文学的关联性,“民国性”问题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民国立场”、“民国姿态”这种带有“民国性”符码的研究趋向,是开掘民国文学研究的有效性策略。其次,我们要充分返回作家的精神世界,发掘其创作的机能,将“文学的内部”和“文学的外部”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以前读鲁迅的小说《药》,认为小说表达了作者对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的失望。但事实上,鲁迅先生对“五四”启蒙先驱是充满希望的。他说:“中山先生逝世后无论几周年,本用不着什么纪念文章。只要这先前未曾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凡是自承为民国的国民,谁有不记得创造民国的战士,而且是第一人的?”可见,鲁迅对民国是满怀希望的,只是对那些有意破坏民国者们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这种历史与文学关联性的建构,既有利于我们对文学文本的准确理解和判断,又凸显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根本特性“民国性”。我们要研究抗日根据地内孙犁的小说创作,就必须了解白洋淀的经济、文化状况,了解那个时期白洋淀的家庭、婚姻与乡土秩序。只有深入了解了白洋淀的“民国性”,我们才能破解“与孙犁的矛盾”。回到民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充分尊重民国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现代文学研究或许能够获得一次新的生机”。 我们的现代文学研究习惯于“现代性”话语系统,而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回到历史细部,缺乏学科的自我研究体系、概念、范式的建构。我们如果能够跳出“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回到民国历史的现场,就会发现很多被遮蔽了的历史事实,诸如民国时期的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文学与法制的关系等,这对我们理解像茅盾的《子夜》这样的作品很有帮助。再比如1920年代,鲁迅起诉教育部事件。鲁迅为什么敢起诉教育部?这背后有何历史因由?还有1930年代,胡适、罗隆基等人的《新月》杂志抗争事件,这个事件背后的民国历史生态究竟是怎样的?值得深思。发掘历史细节,在新的历史架构中展现文学发展自己的逻辑,将中国现代文学中被遮蔽的内容敞开,一些新的、鲜活的研究命题将会不断涌现,这有利于反思、反观今天的学术研究,推动自我批判和自我认识。把民国的历史细节和文学自身关联起来,我们将会有一系列的新的洞见,形成学术研究的正能量。总之,“民国性”是民国历史文化与民国文学得以展开的一个根本和基础。研究民国文学离不开民国历史文化,民国文学是在民国历史文化的场域中显现的。我们只有把握住了民国文学的“民国性”特质,才能真正叩启民国文学研究的大门,才能解蔽民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民国作家的生存状态、作品内涵,以及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作者:韩伟 单位:甘肃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研究论文: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一、现代文学作家、社群与思潮 (一)战后以至1950、1960年代的作家与文艺社群 1945年以后,大陆学者文人随国民政府来台者众,当时进入台大任教的几位师长,带来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也开启往后的现代文学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文系有台静农,他是鲁迅的学生,来台后虽然转向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但他的小说集《建塔者》、《地之子》,后来也出版了,使读者一窥“五四”遗风。在外文系则以夏济安为代表,他创办《文学杂志》,带动写作风气,影响了当时仍是学生的白先勇等人,也缔造了学院派文学杂志的成果。当时的青年学生辈,有来自大陆的学生,也有台湾本地出生的青年,他们因为进入台大就读,受到这些老师前辈的启发,以及同侪间的鼓舞,纷纷崭露创作的才华,终于成为台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学生包括中文系的林文月、叶庆炳、张健、吴宏一、柯庆明,外文系的余光中、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杜国清、叶维廉等,各自在诗、散文、小说创作方面留下可贵的成果。林文月、叶庆炳以散文著名,余光中参与蓝星诗社的创立,张健亦为蓝星主要成员,杜国清、叶维廉则是笠诗社、创世纪诗社的重要成员。而以白先勇为主的《现代文学》杂志在1960年代创办,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王祯和等人,都是创始社员,共同推动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二)文学杂志对现代思潮的译介 由夏济安主导的《文学杂志》创办于1956年9月,而在1960年8月结束。但这份刊物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代表台湾战后初期的文学潮流中,一群学院里的师生对于文学的喜好和坚持,并开辟另一个有别于“战斗文艺”的园地。他们刊登的文稿,除一般创作,文学理论的译介、中西文学的相关论述也相当多,这个现象可以说开创了一种风气,也就是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文学理论、西方文艺思潮连结,提供给创作者和读者新颖的观念。以白先勇为主导的《现代文学》深受其师长辈创办的《文学杂志》之启发,该刊在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共发行51期,由白先勇负责筹措资金,而外文系的几位同学一同写稿、译稿和拉稿。比起《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更强调创新的精神,他们努力介绍各种西方的思潮、创作观念,以便所写的作品可以表达属于现代人的艺术情感;对于西方文学与理论的介绍,《现代文学》更以“专号”的形式推出,除作品翻译外,往往也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并附带加以评论。除创刊号推出“卡夫卡专号”,也曾刊出多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专号,对于艾略特的诗作与诗学,更前后刊出多期。《现代文学》编辑群对文学充满热情与执着,而这些译介,为创作者与读者带来不同的视野,开拓更多元的文学品味。 二、比较文学的学科成立与研究扎根 如上所述,《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以译介外国文学与理论为宗旨,进而启发作家的创作以及解读作品的角度,其实已略具比较文学的雏形。进入1970年代,台大文学院更以三轨并进的方式———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成立比较文学会以及结合《中外文学》,促进了比较文学在台大扎根与茁壮。1970年,台大外文系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推动者是当时文学院院长朱立民与外文系主任颜元叔。但这个博士班不打算走英美文学博士班的路线,反而希望结合外文系与中文系的学术资源,使学生可以同时接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而可以建立具有中国/外国文学双重视野的比较文学研究。纪秋郎、单德兴、李有成、高大鹏、陈昭瑛、古佳艳等,都获得此博士学位,成为外文、中文学界的优秀学者。近年台大外文系虽已将比较文学博士班并入一般博士班,但比较文学仍是其修业与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1973年7月,朱立民等八位外文系学者与叶庆炳等四位中文系学者发起成立“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并藉此在《中外文学》开始介绍比较文学的观念和发展;譬如《中外文学》创刊号(1972年6月)即刊登李达三著、周树华与张汉良译的《比较的思维习惯》,仿佛已经有所预告,2卷9期则有Al-dridge,A.O.著、胡耀恒译的《比较文学的目的与远景》(1974年2月);其后则陆续有袁鹤翔《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李达三著、许文宏与冯明惠译的《东西比较文学史的检讨》等文章,一路推进,颜元叔、胡耀恒、朱炎、叶维廉、张汉良、陈慧桦、古添洪等,都是比较文学的旗手。古添洪与陈慧桦编著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6年)、李达三的《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8年)二书,可说是最早结集的相关著作。而叶维廉、古添洪与陈慧桦在东大图书公司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更可说是具体的成果。此外,结合外文、中文两系教授的“中华民国比较文学会”,自1974年8月起对外扩大征求会员,凡大专院校教师和研究生有志于比较文学者,皆可申请入会。而学会也每年度主办国际或全国比较文学会议,开放对外征稿,相关的征稿主题、研究论文也都以专号的形式收录在当期的《中外文学》或另一英文的比较文学刊物《淡江评论》(淡江大学外语学院出版);譬如第4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1983年8月),第5届主题为“现代主义与中西比较文学”(1987年5月);第25届全国比较文学会议主题为“灾难、创伤与记忆”(2001年9月)、第30届主题为“认同的变向:全球化时代的主体生成与转化”(2006年5月);无论其主题是企图与中国文学对话,或是呼应世界文学脉动,或是跨领域研究、文化研究,都在带动台湾学界的研究潮流,累积丰富的学术资源。外文系主导的比较文学博士班、比较文学会,再加上《中外文学》,形成了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铁三角。我们也可以发现,就在《现代文学》即将衰退之际,1972年6月,外文系与中文系多位教授共同发起创办一份新的刊物《中外文学》。这些学者包括外文系朱立民、侯健、齐邦媛、颜元叔、胡耀恒与中文系郑骞、叶庆炳等人;而该刊自创刊以来,迄今一直稳定出刊,在台湾学术界已占有关键性的位置。《中外文学》创刊初期,系以颜元叔为主导人物,他引进新批评,在第一期至第四期,藉由《细读洛夫的两首诗》,掀起一串现代诗论战;而后又连续登载王文兴小说《家变》,并举行座谈会,引起各方注目、论辩,具体呈现学界与读者大众对这篇小说褒与贬的两极化情形,也为现代主义小说的读者反应留下珍贵的纪录。《中外文学》也曾连载林文月翻译的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书,引起很大的回响。该刊既命名为“中外”文学,除了对外国文学以及理论的译介,当然也兼纳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论文。除现代文学研究外,也有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属于中国文学本身的研究模式,例如作家传记考述、作品流派、文学史研究,另外更为突出的则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张汉良的《“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1975年4月),系以荣格的神话原型理论研究古典小说“杨林”、“枕中记”系列故事,这种研究视角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台湾学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实践。综览《中外文学》的文章,可知其编辑和登稿的方向,和“比较文学”在台大外文系的扎根与开展着实有密切的关联。《中外文学》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聚焦在对当代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介绍,例如精神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后殖民等理论,透过专题邀知名学者撰稿,无论是就理论观念加以译介,或是以文学作品为例实际操作,都成为后来者追摹的范例,也大大助长了现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风气。 三、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家的培育,本不限于任何科系,但因为小说家白先勇、王文兴等人的光环,“作家都是出自外文系”的说法也流传一时。然而随着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的增加与写作风气渐盛,出身中文系的作家,以及投入现代文学研究的中文系学者,也日渐增多,“现代文学”遂形成中文系学术传统的脉络之一;这方面,曾任系主任的叶庆炳教授实有开创性的贡献。而当代年轻一辈的作家譬如散文家陈幸蕙、简,小说家郝誉翔、黄锦树,诗人陈大为等,都是台大中文系毕业。在外文系方面,虽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主,但中文、外文两系常有合作开课的例子,如外文系王文兴所授的现代小说、王建元所授的文学批评、齐邦媛所授的高级英文(讲授英美小说与诗)等,系为中文系而开;中文系也长期为外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因此除了在文学杂志上的通力合作,在课程、师资的援引上,中文与外文两系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担负文学教育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8月,台大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简称台文所),因为课程设计与发展方向的关系,进入台文所的学生,不乏已经有现代文学作品集出版,或是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加上各教授的专业取向,台文所加入了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容。按,台湾文学的发展,于史可考者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除1930、1960年代是现代主义兴盛时期外,台湾文学的多元性,以及与日本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关联,都可以从中发掘比较文学的议题。是故,台大教授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除了前文所介绍外,近年可以看到的是,中文系何寄澎的现代散文研究、陈翠英的现代小说研究、外文系廖炳惠的后现代研究、廖咸浩的文艺/社会思潮研究、张小虹的性别/同志文学研究、流行文化研究,刘亮雅的台湾后殖民小说研究、朱伟诚的同志文学研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台文所教授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可说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柯庆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郭玉雯的张爱玲小说研究,王文兴小说研究,梅家玲的现代小说研究、眷村小说研究,以及洪淑苓的现代诗、女性文学研究,都已出版相关的学术论著。另外,黄美娥的日治时期台湾通俗文学研究、张文薰的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研究以及苏硕斌的台湾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也都为现代文学研究扩充了领域与视角。 四、结语 展望历年来的台大师生藉由现代文学创作、译介与发行文学刊物的成果,和台湾文坛产生密切的互动,在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上更有开创性、主导性与关键性的位置。现今,为了促进现代文学研究,总图书馆也积极展开作家手稿资料的典藏工作;目前已有王祯和、王文兴、林文月与叶维廉等作家的手稿典藏。而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也已成为学术研究的常模,相信台大教授与研究生将秉此深厚的人文传统,在新世纪共同勾勒出台大、现代文学、比较文学以及文学史的复杂网络。 作者:洪淑苓 单位:台湾大学 文学研究论文:现代文学研究性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推广研究性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培养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但在校大学生的基本现状,却令人堪忧,其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迫切要求大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两种普遍的情况特别应引起重视:一种是涣散型,具体表现为无所事事、不看书、不学习、考试前突击复习甚至违反考试纪律。根源在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中学时被迫于题海战术、应试学习的学生,内心已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大学时如果没有老师严格督管,很容易无所适从,缺乏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大学的教学、考核体制僵化死板、只是背书———做题的模式,更会让他们失去兴趣,不能领悟到学习的真谛;一种是很认真、很用功,但是只会背笔记、背教材,虽然答卷和笔记、教材几乎一字不差,但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试想,无所事事地度过大学时代,毕业时腹内空空,又有什么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工作呢?如果大学里照本宣科、只会背教材、背笔记,工作之后照旧这样教孩子们,又培养出一批“学习、考试机器”,这样陈陈相因,只能形成教育培养的恶性循环,压抑了创造性,也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是承载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地方高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基于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二、如何推行研究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改变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已形成了的一定的被动学习习惯,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地以教师为中心,一上课,教师便沿着自己的思路和准备的教学内容开讲,学生只是聆听和埋头记笔记,一味跟着教师的思路,然后课后背诵,这样只能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现代教育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探究,能提出问题、形成研讨,并逐渐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转变了课堂的中心角色意识后,要明确引导的作用和怎样引导。实际上,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发挥引导的作用,看起来讲得似乎少了,却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教师要琢磨每次课引领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驾驭课堂、怎样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又怎样总结升华,这需要既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又需要提升自己的学养积累和科研能力,不断开拓自己的创新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自主性、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现代文学教学也应把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改变“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文本研究与分析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走进作家的心灵深处,用鲜活灵动的审美感受来细读文本,和作家作品产生灵魂的交流与碰撞,才能真正走进文学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去。很多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名家名作都没有阅读过,这是中文专业学生的很大遗憾和知识欠缺,所以,主动阅读、带着兴趣阅读、带着思考阅读,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终日埋首于清华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做摘录,写下感受和启发,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为他后来成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奠定了深厚的学养基础。教师若能指引学生钟爱读书,甚至把读书作为保持终身的爱好和习惯,无疑会使学生受益一生,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生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教师还要引领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正如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对文学作品有了初步的文学感受只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要对作品有更深入的思考,还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提升。中文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对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理论的掌握是必备的学养基础,一定要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独到、深入的阐释。在课下引领学生做充足的文本阅读与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的引导也很关键。教师可采用组织学生发言、研讨、辩论、归纳总结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可在课前预习中设几个小专题,预先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既加强了学生间的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又练习了口头表达、语言组织、独立思考能力;还可组织课堂讨论,甚至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学生会被激发起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大家集思广益、互相促进提高。比如,在讨论中,同学们通过对周朴园性格的分析及对他和侍萍之间情感的探讨,加深了对这一人物在人性方面的理解;通过对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的细读与阐释,走进这位颇富才情的女作家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命运和矛盾性格的所思所感,更深入地理解萧红创作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当然,灵活多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绝不意味着教师的担子轻了,相反,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并能不偏离课堂教学目标,使课堂气氛既活跃又不松散,并能及时总结,把自己的学术研究积累和学术界相关的前沿成果梳理归纳后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学界大师的研究中捕捉到最新的学术信息。在积极高效的课堂教学之后,还要再做好课下学习的延展。做好课程网站是将课程学习进一步丰富并可和学生在课下继续交流、互动的很好方式。在课程网站中,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生分享,学生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文学创作在网站上展示,师生交流评析;还可设置在线答疑,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促进学生在课后继续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拓深知识层次。另外,可以布置学生写小论文,让学生在写作中提高研究意识;还可结合中文专业的特色,引领学生由阅读文学作品到创作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散文、诗歌、小说的写作中进一步领悟文学创作的规律、方法、内涵;至于一些生动有趣的文学活动,如配乐诗朗诵、话剧舞台表演等等,更能增加学生对文学的爱好,也可增强审美、表达等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注重能力培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出一些固定的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学生按背熟的答案答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真正考察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教学改革推行以考查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考试环节方面,采取平时课堂发言、课程小论文、文学创作各占一定的百分比,期末试卷以论述、写作题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摒弃背诵固定的答案的复习模式。文学是人学,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说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形象,当我们用一般的女性文化视角来观照这一形象时,可发现虎妞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老舍对妇女地位的思考,也透视了老舍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交织渗透下的女性观。但老舍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首先要遵循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必须忠于生活,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这又使老舍对虎妞这一人物的描写在较大程度上冲破了他那种过分传统的女性观,而能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写出一个有着奇特的身世背景和生活经历,原本也不属于那种有教养的上流社会,并且最终也沦落到生活底层的女人的悲惨的一生。这就使虎妞这一形象的表层意义与其深层意义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从而赋予这一人物以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如果仅仅把虎妞看成是一个老、丑、泼辣、厉害的“坏女人”,那就根本未曾理解到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的复杂构成,实际上只停留在对这个人物极为表层的理解之上。已经有多位学者指出:过去学术界对虎妞形象的认识长期以来止于其言语和行为的直率与粗俗之上,而未能触及其人生的深层与整体。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对虎妞这一形象作出更符合文本实际的新的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有一名流行的名言:“说不尽的阿Q!”这说明一部伟大的、经典的作品,其思想内涵是丰富多元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并且具有不断地被人们作出新的阐释的意义空间。所以对文学的理解应是多角度、深层次、多向度的,如果对作品的创作特色、形象分析千人一面,那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成为枯燥乏味且单调无趣的照本宣科,这样即使答卷是满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言也没有多少意义。如果考核侧重于思考和研究,学生可写下自己对作家作品独立、深入的理解,那么复习就不再是机械的记忆和沉重的负担,而成为了快乐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可考察出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平时的学养积累。 可以说,无论课前的主动阅读预习、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思考、课下的第二课堂的开拓、还有考核形式的改革,都贯穿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理念,都凝聚着教师的悉心指导、用心引领,主旨都是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作者:傅晓燕 单位:山东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学研究论文: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检讨 一、学术范式与主要成果 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是以家族为视角探讨“文学的家族”与“家族的文学”的历史发展、家族个性、家学本质和社会地位的文学研究。其学术范式或者以文化为本位,或者以文学为本位。前者立足于家族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文学世家是家族文化研究有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后者立足于文学世家的特定性研究,家族文化作为文学世家的重要背景而受到重视和研究。两种学术范式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家学”独特性的择微,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并没有优劣之分。不过就文学学科的属性来说,采用以文学为本位的学术范式更为切合古代文学研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文学世家研究是基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西化”反思和学术创新需求的结果,体现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本土话语回归和学术范式创新。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从以个案研究为主走向以朝代为主、区域为主和专题为主的多样化研究。以汉族文学世家研究为主体,也有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的研究。 1.个案性研究成果 文学世家的个案研究成果最多,主要集中在六朝、宋代和明清三个时段上。六朝的个案研究,主要聚焦于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兰陵萧氏,琅琊颜氏,东海徐氏等。其中陈郡谢氏文学世家研究最突出,有程章灿《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周昌梅博士论文《六朝陈郡谢氏家族文学研究》等论著。宋代的个案研究主要涉及到昭德晁氏,东莱吕氏,临川王氏,鄱阳洪氏,墨庄刘氏,眉山苏氏,浙东高氏,四明史氏等。其中昭德晁氏文学世家研究最显著,有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何新所《昭德晁氏家族研究》、李朝军博士论文《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滕春红博士论文《北宋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等论著。明清的个案研究主要涉及到吴江沈氏、叶氏,常熟翁氏、冯氏,海宁查氏,三山叶氏,滨州杜氏,临朐冯氏等。其中吴江沈氏和叶氏文学世家研究最突出,前者有李真瑜《明清吴江沈氏文学世家论考》、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等著作,后者有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朱萸《明清文学群落:吴江叶氏午梦堂》等著作。个案研究以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较有代表性,该著未停留在家族血脉关系、家族文化和作家作品的简单梳理上,而是注重从家法意识、家族成员主观性和后天因素不确定性等方面来探讨世家文学发展的继承性与变异性,同时又重视家族成员文学创作的分析来探讨世家文学的典型性及与时代的联动性,对“个体—家族—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研究有着较为自觉的意识。 2.断代性研究成果 此指对某个朝代的文学世家作整体的断代研究,以六朝和宋代的研究较突出。前者有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周淑舫《南朝家族文化探微》论著,后者有《宋代文学家庭》、张剑等《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刘学《词人家庭与宋词传承》等论著。其中,对宋代的研究较突出,王著对宋代二代至十代以上的文学世家都作了梳理,有较强的资料性;两部张氏著作都注重从宋代的时代变迁、地域文化、政治党争、科举制度和家学意识等方面来探讨,基本上揭示了宋代文学世家发展的时代特征;刘著则重典型文体与典型家庭关系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3.区域性研究成果 此指以某个地域为主的文学世家研究,其中江南地区是最突出的区域,时间跨越六朝至清代。主要成果有朱丽霞《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凌郁之《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邢蕊杰博士论文《清代阳羡文化家族文学活动研究》、顾世宝博士论文《元代江南文学家族研究》等论著。由梅新林、陈玉兰主编的《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已于2010年陆续出版,计划出书50种,其中有不少是江南文学世家研究的成果。此外,中原、关中、河东、山东、江西、广西等地文学世家也受到一定关注,有相关文章发表。区域性研究普遍存在对文学世家的地域性特征揭示不够的缺憾,往往是某一区域内文学世家个案的“组合体”。 4.专题性研究成果 此指围绕某个专题内容对文学世家进行研究,包括政治、经济、科举、出版等专题,都有相关文章发表。其中,女性专题研究最突出,一些论著往往会涉及到,如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都设有专章来论述世家女性的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此外,还有一些单篇论文,如陈水云、王茁《文学女性从闺内到闺外———以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为例》等。徐雁平编著的《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广涉资料,对清代文学世家姻亲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是专题研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以上主要是汉族文学世家的研究情况,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少数民族的文学世家研究也开始涉及。如刘达科《金元耶律氏文学世家探论》、杨镰《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陈友康《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李小凤《回族文学家族述略》、王德明《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等。 二、学术检讨与未来前瞻 经过三十余年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无论是涉及的家族数量,还是家族时空分布的广泛性,古代文学世家研究都取得极为突出的成就,呈繁荣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 一是重个案研究轻系统考察。个案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并且有些家族还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典型者如六朝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和颜氏,宋代昭德晁氏和东莱吕氏,明清吴江沈氏和叶氏等都有多部研究论著或博士论文。但对特定区域、特定时代或通代文学世家的系统研究则较少。个案研究固然是基础,但只重个案而轻整体,往往会挂一漏万,见木不见林,且易造成研究模式化和雷同化。张剑等《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和梅新林《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等在系统考察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前两部论著重横切面的系统研究,紧密联系时代社会、地域文化来研究文学世家;后一篇长文重纵向性的系统研究,对中国文学世家的“经学—文学世家”、“门阀—文学世家”、“科宦—文学世家”前后相承的三重形态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历史还原,气势宏阔而又鞭辟入里。 二是重南方家族轻北方家族。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所涉及的家族绝大部分是以江南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特别是两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的文学世家研究更是如此。这与古代江南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和家族兴盛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易为研究者所关注。但北方同样也不缺文化望族,而且历史更为悠久,缺少北方家族的参与,对于完整的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来说是一个残缺,也不符合古代文学世家的实际情况。 三是重汉族家族轻少数民族家族。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汉族文学世家当中,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研究只有廖廖几篇论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大量的文学家族诗书传家外,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学世家留名青史。只有把少数民族的文学世家也纳入到研究视野内才能真正完整地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世家,并且激发杨义所说的“边缘活力”的少数文学世家研究。 四是重作家梳理轻作品辨析。由于作家是文学世家的主体和核心,古代文学世家研究当中,一般首先关注的是对家族中具有文学特性的成员进行梳理,由此构建起具有血缘关系的文学世家网络,而作品附属于作家分布在网络各个节点上。这一方面有利于快速建立起文学世家网络图,但另一方面也舍弃了作品的文献考辨、文本阅读和文意理解的文学本位研究。这种文学世家研究既偏离了回归文学本位的学术反思和要求,也不利于对家族作家及其文学的深入研究。因此,文学世家研究应该加强作品的考辨和分析,并坚守文学为本位的多元化研究。 五是重现象探讨轻理论归纳。由于只重作家梳理而缺乏作品考析,因此文学世家研究只能对以作家活动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探讨,简单地勾勒出文学世家成员血缘关系的网络图及其文学世家的表面性比较,而难以对文学世家传承的深层规律与外部影响、传承共性与个体变异、成员特性与家族共性等一系列文学现象作出理性描绘和区分,并作理论上的阐释和研究,从而影响文学世家的深层研究。同时又由于指导文学世家研究实践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学界虽然有所关注,但总体上还很欠缺,这也必然也影响到文学世家的深化研究。所以,无论是内在理论归纳还是外在理论指导,文学世家研究都显得缺乏而又迫切需要。 六是重家族封闭考察轻家族开放关注。古代文学世家研究总体上来说是局限于家族内部考察,包括家族内部成员关系的梳理、家族作品的排列和文学世家现象的描绘等内容,而很少以开放态度和视角来考察家族与家族、家族与社会、家族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这种封闭性的文学世家研究势必影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很难看出研究对象在特定局域或整体文学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也势必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学术作用和社会效果。 鉴于以上的学术检讨,未来的文学世家研究在强调个案研究的同时也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拓新和深化。其一,加强贯通性研究。贯通性研究包括时代贯通、地域贯通和民族贯通,时代贯通是对特定时代或通代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地域贯通是对特定区域或整个中国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民族贯通是对特定少数民族或所有少民族的文学世家作贯通性研究。其二,加强文学性研究。文学性研究包括文学世家作品的文献考辨、文本理解和文化分析。文学性研究的强化既可以深化作家主体意识、家族独特个性和文学传承基因等文学世家深层次内容的研究,也符合文学本位的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需求。其三,加强理论性研究。理论来源于学术实践又指导学术实践,文学世家的理论研究对于文学世家的学术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作用和意义。文学世家的理论研究一方面要对个体、局域和整体的文学世家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定内质和发展动态作理性归纳和升华,以突显“文学的家族”和“家族的文学”的独特个性和整体共性;另一方面则要从哲学层面探讨文学世家的概念、内涵、范畴和研究方法等抽象的理论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文学世家研究实践。其四,加强开放性研究。开放性研究就是要跳出封闭的家族内部,放眼于家族与家族、家族与社会、家族与地域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同时在文学本位的基础上重视文学世家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作者:曾礼军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文学研究论文:论文学研究人类学转向趋势 作者:苏永前 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20世纪后期,受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冲击,西方思想界出现“人类学转向”的潮流,其影响在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中国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也出现人类学转向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拟以近年来的几种个案为中心,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作一考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人类学转向”并非当下文学研究的惟一趋势;在人类学转向之外,并不排除其他转向的存在。此外,文中论及的仅仅是上述转向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个案,因篇幅所限,对其他与人类学转向有关的研究无法逐一论述。① 一、文学人类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 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艺学界,文学人类学是一支非常显著的力量,其麾下聚集了叶舒宪、萧兵等一批学者,他们立足于中国本土传统,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对中国文学进行重新审视,在学界引发了广泛影响。中国文学人类学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作为西学的人类学,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相对接,从而实现中国古典学术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一种是诗文、小说评点,一种是训诂考据。20世纪初,受西学东渐的冲击,上述两种范式均面临挑战。就前者而言,由于主要建立在文学接受者的主观感悟之上,缺少系统性与理论自觉,因而在西学的冲击下难免式微。相对而言,在清代乾嘉时期臻于极盛的考据学则由于秉持“求实征信”的原则,因而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品格;在20世纪初,当以实证主义为主调的西方学术范式传播到中国时,便有了向现代性转化的可能。不过,传统考据学自身的局限也是非常突出的,正如有论者所言:“清代中后期不少治诸子的学者擅长文献考辨和文字训诂,但他们除了盯着文字文献之外,对民俗民风基本不屑一顾,对口头传说也不加采信,他们只满足于‘四部之学’而轻视‘四野之学’,这束缚了他们的胸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②此外,由于科举制的废除,旧式的读经教育被新兴的西式教育所取代,现代人的知识结构与传统的考据学也因此发生了断裂。当然,相对于乾嘉诸老而言,现代学者也自有其优势:“尽管从总体上看,乾嘉学者式的渊博和小学功力已经不可再得了,但是新时代的学人自有超越前贤的优越之处,那就是新材料、新视野和新方法。”③针对传统考据学的局限与今、古人知识结构上的断裂,叶舒宪、萧兵等学者一方面在古典文学的重释中增加了文化的维度,从宏观的文化背景中对种种文学现象作出解读;另一方面,又不断拓展证据的疆域,在20世纪初王国维所提出的以地下出土甲金文为主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增加了“第三重”和“第四重”证据,前者指广义的民族学资料,后者指考古出土的实物、图像,从而真正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人类学”视野。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些聚讼不已的难题,借助于“四重证据法”所提供的全新视角,便有了重新“破译”的可能。 二、文化诗学:回归文学的文化维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兴起了文化诗学,主要倡导者有童庆炳、李青春、顾祖钊、刘庆璋等学者。在文化诗学的发祥地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已推出“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文化与诗学”等系列丛书,此外还主编有《文化与诗学》辑刊。这种现象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审美转向”之后,开始向文化维度自觉回归。关于文化诗学提出的原因,据童庆炳先生的表述,首先是出于中国当下的现实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与消费时代的到来,人文理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消解。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审美批评,转向对文学所由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把握和分析。①笔者以为,除上述原因外,中国文化诗学的崛起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来自于人类学领域的影响。对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界而言,如何在摆脱意识形态干预的同时,又能打破“内部研究”的褊狭,无疑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文化”,正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有效参照。因为“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概念,可以容纳比意识形态与审美判断更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还原文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尽管国内文化诗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特色,不过,这一研究取向与文化人类学之间的种种契合仍然有迹可循。 第一,对于“文化”的理解。国内致力于文化诗学研究的学者也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在《文化诗学是可能的》一文中,童庆炳将“文化”的定义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泰勒、马林诺夫斯基等所持的“广义的文化概念”;第二种是《现代汉语词典》等所界定的“狭义的文化概念”;第三种是卡西尔从符号学角度界定的文化概念。尽管作者认为“以符号义的文化概念来审视文学是最为可取的”,却又对第三种概念进行了扩充:“按符号义的文化概念,文化的样式主要有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六类。我想还可以包括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民俗等。”②其实,这种经过泛化后的文化概念,与其说是卡西尔式的,不如说更接近于人类学。 第二,寻求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解释。李青春曾经谈到:“我们借用‘文化诗学’这个概念是为了倡导一种阐释方法。这种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将阐释对象置于更大的文化学术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就古代文论(或古代诗学)而言,就是要将文论话语视为某种整体性文化观念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因此在考察其发生发展及基本特征时能够时时注意到整体性文化观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③对于文化诗学的这种认识与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所谓文化诗学,正是试图对这些文学现象作出“深描”,以实现对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中作家、作品的深度理解。④ 第三,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文化诗学不仅重视中国正统的儒家文化等精英传统对文学的形塑作用,而且深入到史前文化,对中国文学观念的生成作纵深考察。这种取向比较典型的是顾祖钊的研究。在《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一书中,作者深入到中国文学观念所由产生的华夏原始文化背景中,对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作了文化探源。比如对于“诗言志”的产生,作者先从古代巫术文化演变的角度,论证了《尚书•尧典》的真实性,进而联系当时的巫文化语境,确定“诗言志”的“志”并非“人的意志”,而是“天的意志”,从而对这一古老的诗学命题提供了新的解释。再如,作者通过跨文化比较,认为《易经》的爻辞之中有许多原始诗歌,可以说是《诗经》作品的源头。这种研究思路其实正是早期文化人类者的典型风格:“初期的民族学⑤研究,都是以‘原始’、‘简单’、‘无文字’的‘初民社会’为研究对象。那个时候,直至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前,民族学热衷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宗教的起源、法律的起源、婚姻的起源等。”①在具体的个案解析中,作者也援引了许多考古学与民族志资料并运用图腾、巫术等理论进行参证,体现出明显的人类学取向。#p#分页标题#e# 三、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借用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由汉民族文学研究的一枝独秀到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本身便是对当下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的一种折射。作为汉民族“他者”的众多少数民族,其创作往往并非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作为族群历史记忆的载体代代相承,其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因而不断有研究者采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解读,“神话思维”、“文化功能”、“仪式”、“图腾”、“结构”成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频频出现的术语。 (一)人类学理论的引入 1.仪式理论 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来看,诸如民歌、神话和史诗等文类本身往往并非纯粹的文学文本,许多都是作为仪式活动的伴生物而出现,因而很有必要从仪式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比如,徐斌《格萨尔史诗说唱仪式的文化背景分析》一文,便是从史诗演唱前艺人举行的仪式入手,对史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②需要指出的是,仪式不仅仅呈现为当下性的展演行为,还会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在一个族群的文学传统中不断再现,从而衍化为一种“仪式原型”。当下许多研究者正是通过对文本中情节元素的分析,来构拟文本背后的仪式原型。这种研究取向已经成为一种“范式”,被不同的研究者反复采用。蒙古族学者乌日古木勒的专著《蒙古突厥史诗人生仪礼原型》可作为这种范式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蒙古—突厥史诗中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英雄接受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题的研究,阐明了史诗背后潜在的共同模式。这一模式的原型,正是人类历史早期或当代土著部族中仍在盛行的成年礼仪。 2.族群理论 人类学中的族群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形成了“根基论”与“工具论”两种主要的理论范式。作为人类基本的存在属性,族群身份总会经由某些符号系统表达出来,文学便是人类表达自己族群归属感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各少数民族作家一方面从属于特定的族群,许多作家甚至有自己的母语;另一方面,他们又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多数人也在从事汉语写作。这种矛盾处境决定了少数民族作家处于汉/非汉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正是由于少数民族作家族群身份的这种特殊性,族群认同问题成为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在刘华《谁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作家“民族身份”的文学人类学考察》一文中,作者将中国作家的“民族身份”问题放置在现阶段的中国语境以及多学科的背景之下,通过对作家的个体书写与整体性各层面之间的矛盾、多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文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学与作家之间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的考察,分析其“身份”问题的历史性、可变性和情境性。③周翔在《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一文中,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仔细分析,就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族群认同问题进行了考察。④由于台湾族群关系的复杂,每一位原住民作家都处于多层次认同场景之中,因而对台湾作家族群意识的分析,也便具有了重要的人类学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说,阅读台湾原住民作家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次田野体验过程,这与王明珂等学者所提出的“在文献中作田野”自然有着某种暗合。⑤ 3.图腾理论 20世纪初,一些学者将图腾理论运用到中国的神话研究中。正如有学者指出:“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无不充斥着神异动物和半人半兽形象、人兽婚和人兽变形之类的母题等令科学理性尴尬的内容,由于图腾学说提供了一个沟通人和动物之间的理论桥梁,因此,从其产生之日,就成为神话学家手中的利器。”⑦在当下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也采用图腾理论,对其中许多今人难以索解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比如,始见于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的“九隆神话”,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最著名的神话之一,讲述古哀牢国一妇人“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的故事。对于这一神话的研究,除从历史的维度对其演变的微观过程进行梳理外,另一主要视角,便是援引图腾理论对其中的神异诞生母题进行解读,石钟健、萧兵、李炳海等学者都做过这种尝试。①类似的研究如王雅荣《“猴玃抢妇”故事渊源新探》、刀承华《傣族古代文学中的动物图腾崇拜》等。前者在对汉语古典文献中所载“猴玃抢妇”故事进行追溯的基础上,认为该故事反映了汉晋时期生活在蜀南及西南地区羌族的猿猴图腾崇拜及抢婚等社会习俗;后者则通过对傣族古代神话、传说等多种文本的分析,揭示出这些叙事后面所隐含的图腾崇拜观念。 (二)田野方法的借用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间,由于至今传承着大量“活态文学”,因而人类学意义上的“参与观察”自然成为研究者的主要方法之一。与20世纪50年代全国性的民族文学调查相比,当下的少数民族文学采录更加注重田野方法的规范。乌日古木勒就曾以田野方法为主要标志,将国内蒙古史诗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个阶段基本从文学的视角搜集、整理和研究蒙古史诗;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蒙古史诗的调查研究中借鉴和引进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口头程式理论以及表演理论。②近年来,中国史诗研究界涌现出一批有分量的田野报告性质的著作,比如黄中祥《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哈拜《哈萨克阿肯》、朝戈金《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还对民族文学调查与整理中的缺失作了深入反思。彝族学者巴莫曲布嫫的长文《“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正是这种反思的代表。作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彝族史诗的研究长期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将史诗作为研究彝族历史、社会等的旁证材料,一种是单纯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待。这些整理过程忽视了史诗本来所属的彝族传统的内部规定性及演述场景。作者所要表达的学术诉求,正是回归史诗的田野现场:“通过田野研究,从民间鲜活的口头史诗演述活动去复归文本背后的史诗传统,并建立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史诗文本观和文本阐释。”③突厥语民族文学专家郎樱在《田野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史诗田野工作回顾与思索》一文中则以自己多年的田野经历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文学调查采录中的田野规范与困境进行了思考。不难看出,文中所提出的“亲身体验”、“参与观察”、“点面结合”、“追踪调查”以及进入田野前的“学术准备”、“理论预设”等具体要求,与人类学经典民族志的生成过程无疑有着种种契合。④上述反思表明在人类学影响日益显著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田野工作也在自觉向人类学规范靠拢。这种“田野自觉”,也正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人类学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p#分页标题#e# 文学研究论文:杜威社会历史文学研究 本文作者:毛崇杰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917年杜威在《必须矫正哲学》中提出,知识的增长是通过对旧概念的重构而实现的。杜威对旧哲学的改造分为对象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他认为首先必须打破学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改变哲学的保守性。他说:“科学和政治在过去一百年内所取得的智力进展以相似的方式被浓缩和固定在教材之中,拒绝做进一步的改造。”[1](P.62)旧哲学以世界的真实存在(实在reality)为对象,这种僵硬的“终极实在”是束缚进一步开拓思想的东西。在杜威看来,哲学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时代精神的产物。这种哲学的改造旨在把哲学从哲学家的头脑转向现实的生活,从传统的学院式封闭教条转向开放的未来,主张哲学面对自然、人生,干预政治、文化、道德、审美和教育,最终落于社会的变革、发展和进步。杜威指出,对于当代社会,哲学改造的最为紧迫的使命是协调现代自然科学作为价值中立的体系与道德的和政治的制度作为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杜威关于文艺的思想是与他的哲学的改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以人文的精神关怀着政治的改革与社会的进步。他一方面与启蒙时代的科学和理性精神有承接性关系;另一方面在反学院式精英式的形而上学以及平民主义精神上对后现代主义又有着开启作用。在杜威看来,艺术是现实的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他的艺术观念在对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如战争)的危机并对人性的悲观和非难中,“理解并陈述产生于由新科学完成的革命的对于人的未来的积极意义”。[2](P.18) 一 文学的本质———“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詹姆士•卡因洛指出,杜威的科学观和自然观是建立在“设定关于自然之本质的一系列新假定”基础之上的,“它在杜威的形而上学中得到了系统化”。[3](P.121)在文学观念上,杜威与后来的罗蒂相反坚持文学的本质论,他从文学艺术的不同“类别”出发展开文学的本质论,指出,每一个文学类别“成其为自身”,是因为存在“某种不变的准则将每一类划分出来”之“固有本质”。[4](P.226)由此引出他的再现与表现统一的观点。他认为,艺术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的,都与对象本质有关,“所有的真正(艺术的)表现,都走向‘本质’”。在这里,本质所指的是“对一种本来是分散的,被伴随的多种多样的经验的事件弄得多少有些模糊的意义的组织。本质的不可缺少的东西也都与一个目的有关……一件艺术作品也许确实传达了众多经验的本质,并且有时会以密集而惊人的方式来传达……小说从偶然中抽取本质的东西”。[4](P.294)由此可见,杜威把关于文学再现与表现的问题看作文学的真正本质。 自古以来,文学理论在其发展历史中贯穿着表现与再现的争论。众所周知,再现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反映论,被古典作家们普遍概括为“文学艺术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而相反的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作为艺术家自我的表现。这两方面各执一端,在激烈的争论中难免有相互妖魔化的问题,致使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近代甚至现代并未休止。在后现代的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消解中,艺术被认为既不再现什么也不表现什么,这场古老的笔墨官司不再热烈,但是,这个问题被转移并散发到其他方面,如艺术生产(复制)与消费,艺术生产中的“类像”问题,还有后现代文化阐释的“深度模式消解”、“意义链断裂”,以及在艺术哲学层面上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等。一般说来,艺术的“表现说”注重于艺术家作为一个个体主观的情感;“再现说”注重艺术家所生活的对象世界的实在。实际上,如果各执一端,只承认表现否定再现,或相反,都存在着各自的片面性。这种争论在意识形态上的情绪化使各自的片面性更走向极端。在这个问题上,晚近的一场重大的笔墨官司发生在普列汉诺夫与列夫•托尔斯泰之间,众所周知,前者对后者的唯情论进行了批判。如果说,再现说承袭着古希腊关于摹仿的理论,以艺术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再现作为一条现实主义红线的话,到了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则把自我内心世界的情感表现作用推向了一个新的极端。 与创作实践相应,在美学上出现了意志论、生命哲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以及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有关的“直觉表现”“使情成体”“欲望升华”等,表现论占压倒优势,而在创作实践中,再现并没有因为理论的倾斜而废止。再现与表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之所以应该而且能够统一在于:任何再现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再现,总是脱不开主体性的问题,同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作为“镜子”的不同创作个体那里得到的反映———再现都不是同样的。而忽视个性的机械反映指导下的创作有公式化雷同化之绌。对于表现来说,任何进入艺术表现的个体自我都不是孤立于社会客体的“单子”,而是其中的一员,存在主体间性,因此任何个性化的自我表现总离不开那个时代所规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某些特征。杜威在这个问题上有他独特的看法。他从人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的经验的整体性出发,试图纠正表现论和再现论各自的偏颇,将两者统一起来。在他看来,表现是在主体自我与对象/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中的审美情感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有艺术对于“表现的对象”的再现,所以,“再现必定具有几分表现性”。他批评了再现理论的片面性,指出其“致命的缺陷”在于,它只是将“艺术的质料等同于客观对象”。它忽视了“客观材料只有在它被转化,进入到具有其所有的性格特征、特殊的视觉方式与独特的经验的个人的‘做’与‘受’之关系时,才形成艺术质料的事实”,那就是创作从生糙的生活“原型”,经过筛选提炼的上升到艺术“题材”。 他认为,一般地说艺术品是不是再现的,没有什么意思,不过他并没有一概否定“再现”,他指出,再现这个词具有许多意义,“对再现性质的肯定也许会在一个意义上是假的,而在另一个意义上讲,则是真的”。他反对艺术对现实的翻版(再造reproduction),指出:“如果字面意义上的‘再造’被说成是‘再现的’,那么,这并不是艺术作品的本性。”他认为:“再现也可能意味着艺术作品将某些东西说给出这样一些人听,这些人对它的兴趣是他们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经验的本性;这些作品把世界在他们所经历的一个新经验中呈现出来。”[5](PP.83-84)由此可见,杜威对创作个性重视的程度,这种个体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在艺术作品中出现的是一种不完全等同于世界的“新经验”。这样就避免了再现说通常易于陷入机械论。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杜威把表现与再现统一起来的意图,这与他在人与自然环境之主客体关系上有机统一的主张是分不开的。正是从这种统一的辩证关系出发,他在否定忽视主体创新的再现说之同时,也批判了托尔斯泰片面的表现说。老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通达的共同感情的基础之上的。而人的最本质的感情是道德情感,所以在他看来,对事物的正确的道德态度与情感是决定一个“真正艺术作品”的首要条件。他的这种被视为“唯情论”的艺术观念的世界观基础是俄国农民式的人道主义,即以自我道德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它在政治上指向理想化的农业村社,在日常生活层面上流于泛爱。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现这样一种基于爱的崇高的人道主义感情。#p#分页标题#e# 杜威批评这种“唯情论”认为:“托尔斯泰关于直接的道德感染性来检验艺术的实质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他所说的只有那种材料才能被传达也是狭窄的。”不过,杜威对托尔斯泰的表现说并没有全盘否定。在他看来,事件所承载的道德感情不可能立即直接得到艺术表现,作为总体的艺术的情感表现却是不容否定的,“如果时间跨度被延长的话,确实,除了人被所听的东西感动时,没有人会被感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那些被感动的人会觉得,作品所表现的东西仿佛正是某人自己渴望去表现的”。杜威强调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情感与艺术所表现的道德情感要拉开适当的距离。而托尔斯泰艺术上的伟大成就不单单在于他的作品直接表现了他所执著的信念产生的情感,也在于由这种情感所再现的俄国现实状况的历史画卷。 二 艺术表现与审美情感问题 在再现与表现之统一中,杜威突出了艺术的交流作用,他说:“艺术家是在创造他所与之交流的一个观众。最终,在一个充满着鸿沟和围墙,限制经验的共享的世界中,艺术作品成为仅有的、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完全无障碍交流的媒介。”[5](P.105)这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流,也就是他所说的再现意味着艺术作品将“艺术家自身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性质”告诉那些欣赏它的人;“它提供给这个世界它们所经历的一个新经验”。艺术来自主体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并再现生活,也就是源于生活,由于这种再现是通过艺术家自己人生的经验,也包含着个人的情感和想象(按:杜威对经验的扩张式的界定),那就应有表现主体自我情感的问题。在杜威看来,艺术中的表现媒介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这是之所以一种新的经验,在于其中主观与客观密切合作,“两者自身都不再成为独立存在”。 由此可见,杜威用来突破再现说之机械性的东西正是突破他“艺术作为经验”之经验限制的主体情感的东西,也正是主体情感成为能够沟通再现说与表现说的东西。艺术总离不开创造者自我的情感,因此艺术作为“情感的表现”是一种普遍的说法,在这里杜威纠正了情感的封闭式内向性的偏颇,进一步把主体的内在世界与外部的对象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指出,所有关于表现的错误观点都源于这样一个观念:“一个情感是在其内部完成的,只有在其吐露出来以后,才会对外在的材料施加影响。……实际上,一个情感总是朝向、来自或关于某种客观的、以事实或者思想形式出现的事物。”这样,就把表现与再现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上联结起来了。表现总在某种程度上是再现的,再现总是通过某种无法避免的表现得以完成的。杜威正如他把审美经验归于自然,他以对情感的客观来源纠正了唯情论的偏颇。情感表现说的本质是“自我情感表现”或“自我表现”,其核心是“自我”,由此引发的一个关联问题是艺术家创作的“个性(个体主体性)”与“个性化”,正如杜威指出,那种表现是“在自身之中完成的情感的直接喷发”,从逻辑上导致个性化是“表面而外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念,“害怕就是害怕,兴奋就是兴奋,爱就是爱”,而在杜威看来,任何具体情感都与激起这种特定情感的对象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存在着脱离对象情境的孤立的“害怕、仇恨、爱这样的情感的东西”。艺术家“建立起一个具体的情境,并由它来激起情感反应”。[5](P.67)在这里杜威否定了对情感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看法,唯物主义地揭示了主观情感的客观根源。这也就是说,任何情感不是这种情感的自身原因,也就是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情感,只有在主客体交互关系中产生的具体情感。杜威既反对心理学把感觉、知觉、需要、欲望、冲动和情感与对象世界隔离开来,同时也反对并把这些心理要素相互分离开来加以考察研究。他认为,美学上的“无利害”“超然”“心理距离”,这些说法都适用于“生糙的原始欲望与冲动”,而与“艺术地组织起来的经验无关”。杜威也把参与到审美经验之中的激情与“朴素的情感”加以区分:“没有情感,也许会有工艺,但没有艺术;如果情感直接显示,尽管很强烈,其结果也不是艺术。” 他把情感分为“天然情感”或“生糙的情感”,或“最初的情感”,以区别于审美经验的情感或艺术中的情感。他指出,因为“艺术不是自然,而是进入其中带有一种新的情感反应的新关系中改造了的自然”,所以我们要想成为艺术家,绝大多数人所缺的“不是最初的情感”,也不仅仅是处理的技巧。而是“将一种模糊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某种确定媒介的条件的能力”。因此,他认为正确的定义是:“情感当附着在一个由表现性动作构成的对象之上”,而“一个表现性动作”被定义为“对媒介的创造的活体改造时,它就是审美的”。杜威指出:“表现是混杂情感的清晰化;我们的意欲在通过艺术之镜中反映出来时认识到自身,正如它们在被变形时认识到自身。这时,独特的审美情感就产生了……它由变形了的自然所构成”,“审美情感是通过对客观材料的发展和完成而变化了的天然情感”。[5](P.77、79)杜威的时代在艺术史上正是现实主义与后期浪漫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之时期,唯情论、非理性主义等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在西方美学中占统治地位,杜威的美学没有追随这股风气。他既重视经验、情感,也没有忽视思想、理性;他重创作个性,情感表现,同时也没有摒弃“艺术之镜”。 特别是他的“艺术即经验”命题并没有否定思考对创作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那种认为艺术家的思考不如科学研究者那样专心致志而敏锐透彻的想法是荒谬的,“一位画家必须有意识地感受他画的每一笔效果,否则的话,他就不会明白他在做什么,他的作品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此外,他必须联系到他所想要产生的总体来看‘做’与‘受’之间的每一个特殊的关系。要理解这样的关系就要去思考,而且是最严格的思考”。“任何在艺术作品的生产中忽视理智的不可或缺作用的想法,都是以思维与使用某种特殊材料,如语言符号和词语等同为基础的……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生产可能会比绝大多数傲慢地自称为‘知识分子’的人进行的所谓的思考要求更多的智力。”[5](PP.48-49)由此可见,杜威的艺术观不仅超越了经验主义,突破了唯情论,更驳斥了无意识等非理性主义。#p#分页标题#e# 三 艺术的社会性与文明的关系———艺术的统一与解放的作用 在《哲学的改造》中杜威就认为,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能力的解放”与“社会的创造力量”起作用时,艺术不是“一种奢侈的,与日常生计毫不相干的东西”。而社会的人的“谋生”的经济与“谋求有价值的生活”的艺术相“一致”。[2](P.120)这个思想在《艺术即经验》中展开为反对艺术在博物馆中的封闭,以及反对少数人垄断之“为艺术而艺术”。由于杜威强调审美经验不是自然而源于自然,艺术与自然的这种区分与整一性关系,使他对“自然”一词的意义加以美学的调整。“自然”包含了“事物的整体组织的意思———其中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的‘宇宙’一词的力量”。正如经验向非经验的“上层结构”超越那样,自然在其超越的博大性中便与人的社会生活打成一片,这个意义的“自然”就不是“外在的”,它“在我们之中,我们在它之中”。面是源于自然超越自然的艺术便成为联接自然与社会的中介,“艺术作品是手段,借助于它们所唤起的想象与情感,我们进入到我们自身以外的其他关系和参与形式之中”。在这种艺术观中,自然主义与经验主义在人本主义上得以统一,并进而上升为社会的和历史的观念。“属人的审美经验的质料是社会的,人在同自然的联系中成为其一个部分。”[5](P.326、333) 艺术在历史中的变化与“人类历史的大节奏联系在一起”。艺术一方面作为自然经验与自然界的进化同步,同时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交流的社会经验之共进。因此,在杜威看来,“文化从一种文明到另一种文明,以及在该文化之中传递的连续性,是由艺术而不是由其他事物所决定的”。在其中发生着民族文化的群体性和人类在审美文化上的共性。对某种文化有外来艺术对本土文化的独特的经济意义的问题。杜威认为,人类不同的文明,无论其差异如何巨大,然而共同的审美经验把它们凝结在一起,并通过艺术的审美形式方保存下来。他指出,历史上推动进步的伟大政治事件对文明“被组织成意义,形成心灵”,而“艺术是实现这种结合的伟大力量。思考的个人一位一位地离去,承担他们思考意义的作品客观地留存着”。[5](P.327)关于艺术与文明关系问题,在杜威“艺术作为经验”这个定义中,展开为个体自我与民族群体性的关系,在被他扩张了的经验范畴之下,艺术作品作为个体自我相互作用的东西,把不同民族文化的“集体个性”,在各自情况通过“有秩序的经验内容运动达到一种满足”,熔铸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状态”。这就是民族审美文化,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既有自身独特的群体性,又有相互之间的共通性。杜威认为,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并非文明与艺术的唯一源头,“埃及文明与艺术并不只是为希腊人作出准备”,而希腊思想与艺术也不仅仅是其所借用的其他文明的“改编本”。 在这里杜威表现出一种多源而非单线的文明和艺术发生和发展的观点,这是因为社会生活和经验本身就是多源的。他指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群体性),也具有一种将其他各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图式。从根本上讲,这种审美性质“对希腊人、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是相同的”。[5](P.331)作为一种文明特征的艺术是“同情地进入到最遥远而陌生的经验中最深层的成分的手段”。这说明了所有真正与其他民族所创造的艺术接触时所产生的效果。“当我们进入到黑人和玻利尼西亚人的艺术精神中时障碍被清除了,限制性的偏见消解了。这种感觉不到的消融比推理所产生的变化要有效得多,因为它直接进入到态度之中。”[5](P.334)这里透露着今天被称为“全球主义”或“大同主义”的东西。由于把艺术作为与社会生活共存共在的经验,使杜威对艺术史发展中的创作方法、风格与流派的问题,表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宽容和开放。他纠正当时种种与艺术自身发展不合的艺术批评的偏颇为现代艺术辩护,尽管《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引用的大量艺术作品例子多为已经得到艺术史确认的传世经典,但他反对以艺术史上某些大师或某种传统为永恒不变的典范和规则所谓“司法式批评”。他指出,甚至最好的司法式批评失败的根源在于,“不能应付新的生活模式的出现———要求新的表现模式的经验的出现”;在任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新运动的意义本身,在于它表现了“人的经验中的某种新东西,某种新的活的创造物与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先前受钳制或迟滞的力量的解放”。[5](PP.301-304) 在这种历史和社会的观点中,杜威表现出了阶级的观点,他说:“文明是不文明的,因为人类被划分为不相沟通的派别、种族、民族、阶级和集团。”[5](P.337)这个话很像本杰明说过的“任何文明史无不同时是一部野蛮史”。杜威没有全面展开关于艺术阶级性问题的探讨,但他谈到艺术家带着某种真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作素材时,说托尔斯泰以普通人、工厂的工人、特别是农民的生活为文学主题时,无论这样的艺术素材的范围看来是如何狭窄,由于包含着“艺术家的真诚”,使其描绘的人生图画中也展现出“足够的真理”。在论及关于无产阶级的艺术题材时,杜威指出,无产阶级题材的创作兴趣标志着“一个新的注意方向”,是对“过去没有意识到的界限的突破”,确实调起动起人们“前所未有的审美积极性”。[5](P.210)虽然他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并没有表现出那种意识形态的自觉性,而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就好像托尔斯泰从一种贵族知识分子的良心出发,带着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对于人间苦难的同情心来描写农奴那样。这一思想看似简单但在实用主义的艺术理论体系中是进步的顶点。 杜威把人类审美经验性质的改变和修正不是看成孤立于主体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劳动和雇用这样一些社会问题也不仅仅通过工薪、工时和卫生条件的改变得以解决,除了“社会的彻底改造”,没有持久的解决办法。这个改造涉及“工人在生产中的参与程度与类型以及他生产品的社会分配”。他认为,那种认为仅通过增加休闲时间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想法是荒唐的,这种想法只是停留在“古老的劳动与休闲的二元论区分上面”。虽然,在这里杜威没有直接涉及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但是他不无深刻地指出,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寡头”控制,“是阻止工人从他所从事和所制造的东西之中获得最终利益的主要的力量”,而这种利益是“产生审美满足的基本前提条件”。[5](P.343)他指出,一种“为私人占有(财富)对他人的劳动进行控制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为对伴随着生产过程的经验中的审美性质进行压抑与限制的力量;如果人们不能从“使用性生产过程行为中摆脱出来”,不具备有“充分欣赏集体劳动果实”的能力,艺术本身就没有可靠保证。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显然是来自马克思对于私有制度的解体与人的解放及全面发展在美学上的关系的有关论述,如劳动从谋生的手段转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等等。杜威还指出,艺术的材料应从来自所有的源泉,艺术的产品应为所有人所接受,与所有人的需要相比,“艺术家个人的政治意图也就微不足道了”;艺术对社会改造的作用在于,人类“最初的不满的骚动和最初的对更好的未来的暗示总是出现在艺术作品中”。[5](PP.334-346)在杜威看来,显然审美与艺术对于人的解放既有手段意义又有目的意义,这双重意义是在艺术与文明的整个发展关系中展开的。#p#分页标题#e# 舒斯特曼将杜威的社会和历史的艺术观与分析美学提出的概念进行比较,如阿瑟•丹托的“艺术界”以及迪基的“制度(institution或释为‘习俗’),认为后者对艺术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分析与杜威的理论相比,就显得“非常狭隘、主观和稀薄”。他指出,对杜威来说,“艺术界”不是一个抽象的、独立的美学概念,而是在真实世界“被物质所缠绕”,是“被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在意义上结构起来的东西”。[6](P.22)杜威是从一种改良主义进步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来看待艺术的功能和作用的,由此产生出艺术对人生的道德评价作用。艺术以道德评价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教育”,而是通过想象、情感和欲望,通过以“未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状况”参照对现状起批评和改造作用。艺术中的道德不是一种赤裸裸的道德,是被审美经验包裹起来的道德,因此,在杜威看来,艺术甚至“比道德更具有道德性”,并且道德被理解为“等同于在经验中所共享的每一个方面的价值”。 舒斯特曼还对杜威的黑格尔主义总体论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使他的思想与欧陆美学中的“马克思传统结成了联盟”。这使杜威批判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压迫、社会的瓦解以及劳动的异化,使艺术变成“文明的漂亮客厅”,成为“以华丽的审美外表来掩饰其令人憎恶的丑陋和兽行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主题。这也使阿多诺把杜威抬举为“一个真正解放的思想家”。舒斯特曼甚至认为,在阿多诺“坚持艺术与生活分离,以维持对于罪恶社会的神圣的独立性”这一点上,他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以其雄心勃勃的实证思想似乎更接近马克思”保持完全的一致性,他写道:“艺术的作用(像哲学一样),不仅是批评现实,而是改变现实;如果艺术保持一个封闭的领域,就几乎不会实现什么改变。”[6](P.20) 关于艺术改造社会的作用,杜威不无深刻地指出:“在一个不完美的社会(没有社会是完美的)之中”,美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从“生活的主要活动中逃脱”,或成为对它们的“外在装饰”;另一方面,艺术在一个比我们现今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更好地组织起来的社会之中,一个比起现在来要大得不可比拟的幸福将会参与到所有的生产方式里”。艺术就不是逃脱而是参与,从博物馆出来,到广泛社群中去,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在杜威看来,就艺术起作用的程度而言,“它是朝着更高的秩序和更大的整一性的方向去再造社群经验”;艺术的“解放与统一的力量”就是从这样一种艺术与道德关系之中开始的。[5](PP.81-349)总之,杜威的这些美学,思想在冷战时期长期被淹没,既在本土默默无闻,在外域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如果实用主义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亲和而一度遭到冷遇的话,我们更没有理由拒之于人类美学思想遗产之外。 文学研究论文:中西方现代文学研究调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方”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而国内学界在重视西方理论译介的同时,也着手进行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翻译。作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王德威教授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1)中详尽耙梳了西方学界自1950年代以来,由旅美的夏志清和捷克的普实克两位教授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这些研究涵盖了从晚清到19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各个历史阶段,涉及晚清小说、鸳鸯蝴蝶派、左翼文学等诸多文学群体和文学流派,对鲁迅、茅盾、丁玲、老舍、莫言、余华、王小波等重要作家做了详尽的个案研究,并且将文学研究的领域拓展至电影、流行歌曲、美术作品、大众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复多姿,另一方面则是经由文学与文化研究讨论现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西学热”后着力倡导“重写文学史”,这一工作迄今尚在继续。无论是批判以社会主义文学标准评价现代文学的“左”的倾向,还是建构以鲁迅为代表、以五四启蒙为主导的评判模式,甚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在文学领域的争论都可以看做是在“重写文学史”的背景中,各种文学史观的对立冲突抑或协商共存。文学史观的变化体现在对作家作品的重读中,也体现在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重新审视上,比如“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和“重返八十年代”(2)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还体现在当代学者的理论建构中,比如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潜在写作”、“民间意识”等试图创新文学史论述的概念的提出。另外包括对作协制度、出版发行、评奖机制等文学制度和文学生产过程的研究,也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疆域。当然,这些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叩问的也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随着海外与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日益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3),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追寻和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显现出对话和交流的巨大空间。当然,从宏观上对中西学者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把握有着诸多困难,因此,本文拟选择双方研究所涉及的性别、历史建构和中国经验三个话题展开论述,力图呈现研究中的差异和互补,促进学术交流。 一自Feminism在西方理论界兴起以来,“性别”成为一个始终受学者重视的理论视角被广泛应用。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中,“性别”常常成为考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中介或者切入点。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颇具代表性。她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边缘性、否定性和反异化的立场来质疑或曰挑战“西方”的阅读成规和中国文学界某种根深蒂固的诠释方式。在周蕾的研究中,性别是呈现“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因此“‘女性’作为形式分析的方式,不只是处理性别,也处理涉及文化解读的富含权力意味的阶层化与边缘化过程。尤其就后者而言,‘女性’能够显现出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根深蒂固的问题”(4)。她借助“性别”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容涉及电影(《末代皇帝》)、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和诸多新文学作品(当然并不局限于女性写作),从女性/阴性的性别经验、性别规范和性别特质中找到了其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连接点。比如在西方导演的摄影机中,《末代皇帝》如何被生产成一部描写中国的阴性影像;鸳蝴派如何通过“女性”传达出都市化、商业化和某种保守主义信息;新文学作品中那些注重感官的琐碎细节和受虐/幻想结构中女性自我牺牲的力量是如何呈现非西方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性。这些讨论并没有局限于女性主义,也没有局限于女性文本,甚至也并不只讨论性别本身。 事实上,当“性别”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时,它所包含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于性别本身,而是某种功利性的理论借用。刘剑梅在《革命与情爱》(5)中就融合了朱迪•巴特(JudithBulter)将性别视为具体的权力关系的集合体和埃莱娜•西苏(HeleneCixous)对女性欲望和自然属性的肯定这两种相悖的理论资源,这样的融合为她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政治与性别的关联提供了方便。作为考察20世纪“革命”与“情爱”互动关系的切入点,“女性身体”因此同时具备了社会和自然两种属性,具有了对政治话语包容与非包容两种特质。这样一来,论者便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这一工具讨论左翼文学如何赋予女性身体以性感形象和革命意识;女作家如何通过女性身体在革命与情爱之间确立性别认同、寻找性别真相;海派作家如何通过女性身体的话语实践来摹写“革命+恋爱”的文学公式;社会主义革命如何借助女性身体的流动性来传递对政治的多种表达等问题。由于论者赋予了女性身体的双重属性恰好契合“革命+恋爱”这一文学公式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不断变动的特征,女性主义理论因而成为分析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有力工具。 王斑在讨论现代中国政治与美学体验之间的关系时,性别同样也成为一个有效的介入点(6)。借助性别特征,两个美学概念:崇高/阳刚与优美/阴柔得到了最为清晰具体的表达。作者在为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追根溯源的同时,也呈现两者在中国现代政治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种表达,并以此讨论革命影片如何呈现被政治激情包装着的欢愉;1980年代后期的文化生产如何借助“阴柔”来表达反“崇高”的文化意旨等话题。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没有讨论性别本身,甚至也没有借用女性主义理论,“性别”在此只是一个进入问题、帮助呈现问题的角度。在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中,“性别”也曾是一柄攻城略地的利器。一部部鲜活的女性文学史从线性的主流文学史中剥离出来;一个个尘封已久的女作家,如陈衡哲、苏雪林、沉樱等重新走入读者的视野;几位文学史上已有定见的女作家,如冰心、丁玲、萧红等则被重新赋予了女性主义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收获证明了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效性。#p#分页标题#e#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研究者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借助有明显的窄化倾向,这或许是由于研究者对理论本身缺乏持久的关注,而是将其作为批评实践的操作工具,只要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为我所用,便不愿花费精力再去探源;也可能是由于舶来品需要长途的理论旅行,而且要借助翻译的中介,国内的研究者不大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庞杂的理论体系的全貌,只能就已经了解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研究。这样的窄化,优点在于可以专注于文本中女性意识的分析和建构,但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首先,容易忽视女性文本产生的社会语境,而将其视为女性主义理论操练的孤立存在,从而削弱了文本自身的复杂性。例如有学者在分析五四时期女作家描写同性情谊的文本时,只强调女同性恋这种女性结盟方式表达了反抗传统主流文化,反抗礼教制约下的性压抑的书写策略(7),却忽略了女校是五四之女必经的成长阶段特征。出于交往的需要,这些女生往往会在同学中找到情趣相投的朋友,结成相互体恤的精神共同体,这不仅是她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她们寻找自我认同的必然途径。其次,在文学史研究中,预设的性别立场容易给研究者带来判断上的偏差。比如有学者在论及张爱玲、苏青以及延安时期的丁玲在1980年代编写的文学史中的缺席时,认为是由于她们以女性为本位的“独立”话语不符合文学主流(8),这样的判断显然放大了“性别”的作用。相对而言,黄心村的《乱世书写》(9)虽然讨论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沦陷区的女性写作,但视野要开阔得多。她将张爱玲们放入战争的具体语境,讨论女性如何在一个行将倾覆的大都市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契机,并创造出一份独特的市民文化,从而延续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对现代都市文化的反思。这样的研究立足于性别,但不局限于性别,其开放的研究空间可以为战争叙事、通俗文学以及日常生活的书写等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另外,对女作家只做女性主义的解读,会遮蔽作家本身的复杂性。比如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戴厚英《人,啊人》、王安忆《小鲍庄》等等,这些文本虽然得到女性主义的解读,但它们在当时引起的关注基本与女性问题无关。同时许多女作家,比如张洁,不愿意被冠以性别的标志,在她们看来,有了性别的标志便意味着失去了广阔的社会视野,放弃了公民的社会责任和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由此可见,国内文学研究中“性别”研究的式微之势既是女性主义理论之于中国语境的局限,也是中国研究者理论视角的局限。 事实上,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对于任何一种西方理论,即便是西方研究者,在“借用和批判之间做出平衡并且自圆其说”也绝非易事。正如有学者在论及《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时指出,周蕾“虽然尖锐地批评了西方汉学,但她对西方理论的过度倚重和对史料的忽略,使得她的批评有共谋之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面临的矛盾”(10)。 二“重写文学史”是1980年代末以来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共同努力的方向,时至今日,这个“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已经呈现出互补的态势。“20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意义已经无需赘言,但如何切入“20世纪”不仅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也是对文学现代性起源的认识,这直接影响到“重写文学史”的历史逻辑。王德威与陈平原皆以晚清小说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切入点,他们的研究不仅呈现了“华丽的世纪末”的文学景观,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创见。 在《被压抑的现代性》中,王德威重新界定了“现代”的含义。在他看来,晚清得称“现代”是由于“在19世纪西方扩张主义后所形成的知识、技术及权利交流的网络中”,在不平等的对话情境下,文人体现出的“求新求变意识”和“贵今薄古的创造策略”。因而,其文学的现代性不应被理解为西方的迟到的翻版,也不应被局限于西方视域中的东方奇观,而应该将对它的研究落实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正视现代性出现的迂回道路,正视现代性的多重表达。(11)在这样的理论思路中,王德威重新清理了晚清文学的谱系,重新检视了晚清、“五四”以及1930年代种种不为主流认可的文学实验,并且在晚清小说与当代小说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重现另一套被以“五四”为基准的现代性话语所悬置却影响深远的现代性文学谱系,这是一条经由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张爱玲等一路发展下来,并且在1990年代得以再度浮现的文学谱系。事实上,国内学界对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海派、京派、通俗文学(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种种“被压抑”的文学现象的研究,自新时期便已开始,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只局限于对具体文本的审美分析或者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史料耙梳,而没有将其置于现代性的视野和语境中。王德威的研究虽着力在晚清,但是由晚清而勾勒出一条另类的现代性谱系,从而不仅呈现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也为研究者于宏观处把握文学现象的关联,于微观处解读文学现象本身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如果说王德威对晚清小说现代性的研究是基于小说的思想层面,那么陈平原则是从小说的形式转变进入这一“现代化”论题。他借助的虽然是西方叙事学理论,却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中国小说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路向,博采众家又融合自我设计,对西方理论做了创造性的转化。在这种“博取杂用,守旧出新”的理论视野中,他选取“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个层面以呈出1898年-1927年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过程和转变规律。但陈平原的讨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形式研究“历史化”,使形式变成一种“形式化了的内容”。由此“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就不单是文学传统嬗变的明证,而且是社会变迁(包括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曲折表现”(12),因此对小说形式的研究也成为探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角度。陈平原在具体的形式研究中引入历史和文化因素,讨论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关注影响艺术形式发生变化的文化氛围,因而赋予形式研究以意识形态性,也因此接通了形式研究与现代性论题的连接点。这一研究方法上的创见若要落实在整个20世纪小说史的研究中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但它毕竟生发出了一条新的进入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路径。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启蒙”、“救亡”、“民族”、“阶级”等意识形态语码紧密缠绕。笼统地为中西方学者划定研究疆界难免偏颇,但相对而言,学术兴趣的差异还是存在的。以1940年代为例,在这个中国大陆被划分为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三个地缘政治空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方学者的研究着力点有所不同,从而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彼时相对完整的文学地形图。大致而言,国内学者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研究方面有相当的基础,成果也比较丰厚。#p#分页标题#e# 钱理群在对1940年代文学的研究中力图呈现出小说多元化的格局:既有以唤醒和振奋民族精神为目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小说(解放区和抗战初期的国统区),也有力图展示无情节、无波澜、无结构的平凡人生的散文化/诗化小说(国统区,以废名、沈从文等为代表),还有以“参差的对照”来书写不彻底的软弱的凡人的小说(沦陷区的张爱玲)。(13)不过,就钱著选择的研究对象来看,研究者显然偏重国统区。李书磊对1940年代的研究与钱著形成了一种互补(14),《1942:走向民间》一方面讨论了国统区的创作,比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和《虎符》所表达的意识形态意义;另一方面,则着重论述延安的文化生活和文人文事。李著最鲜明的特点是他将思想文化史和文化制度史纳入了研究视野,加重了文人生活的部分,呈现出文学生产中复杂的精神和生态,从而使延安文学更全面更清晰地得以呈现。这种研究方法在关于延安的其他研究成果中也有体现,如朱鸿召和吴敏对延安文人生活、文人心态的研究;王培元围绕延安鲁艺展开的对延安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分析;李洁非对延安时期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的研究等等。(15)李书磊曾憾于没能论及沦陷区(特别是北平和上海)的文学,2006年翻译出版的《被冷落的缪斯》对此有所弥补。著者在前言中已经明确表示要将鲜有论及的沦陷区文学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16)。这项研究成果虽然早于1980年面世,但著者讨论的沦陷区的古装戏、随笔性散文以及对文载道、纪果庵、吴兴华、杨绛的分析今天读来仍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黄心村的《乱世书写》,则更为详尽地讨论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文学景观。 一直以来,海外学者对1949年之后的“当代文学”研究相对薄弱,认为当代文学有待“经典化”也影响了海外学者对其作出学术反应(17),因此,国内学者对1950-1970年代文学的研究更显突出和重要。尤其是近些年来,当代文学的研究开始摆脱对西方概念和理论的依赖,形成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史论述。陈思和提出“战争文化心理”、“潜在写作”、“民间隐形结构”等概念,力图呈现出时代“共名”下的文学的多个层面。(18)在这种文学史观的观照下,1950-1970年代那些能够表达出民间讯息、彰显出新的社会矛盾、体现出时代多层面性以及能够被纳入“潜在写作”和“地下文学”的文本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洪子诚则重视对1950-1970年代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的描述,对文艺界矛盾和冲突的呈现,对作家群更迭、题材转变的分析,这成为进入历史的另一种角度。(19)李扬选取1950-1970年代被确认为经典的文本,如《青春之歌》《创业史》《红旗谱》等进行再解读,他通过具体文本进入历史,讨论文本如何“生产”历史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文学史写作中的相关问题,比如左翼文学的现代性意义、文学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提出另一种解答的可能性,同时也质疑以“一体化”、“文学生产”这样的范畴来描述或阐释1950-1970年代文学的有效性。(20)或许是受文化研究的影响,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与文学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在1950-1970年代文学/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歌剧和芭蕾舞剧的《白毛女》、革命样板戏(21)《红灯记》、电影《青春之歌》等都曾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海外学者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比如钟雪萍通过追述“青年”、“青春”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话语谱系,分析1950年代开始主流话语将“青年”置换成“青春”的意识形态诉求,并以电影《女篮五号》为例,解读出文本在宣传“青春万岁”,追求无私、律己、拼搏、向上、男女平等的时代主题的同时所泄露出的个人欲望和幻想,而电影镜头对精致考究的物质细节不经意的描述冲淡了电影承载的政治信息,成为电影最大的“反讽”(irony)(22)。TinaMaiChen将电影放置在1950-1970年代现代化、民族建构和个人改造的语境中,讨论如何建构起反映现代化、解放、国家统一、男女平等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实践,这其中除了对电影创作、电影评论的直接介入外,还包括通过纸媒(如《大众电影》这样的电影杂志)来解析电影,以塑造理想的观众/国民;通过组织起农村放映队(“白天是社员,晚上是放映员”),将宣传意识形态的影片带到广袤农村的角角落落等众多宣传电影的方式。(23)除了电影之外,海外学者也关注美术领域,比如JamesFlath将建国初年的年画和月份牌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民国时期颇具家庭性的年画和商业性的月份牌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改造成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宣传画,而在这场从形式到内容,乃至身份的脱胎换骨中,旧有的年画和月份牌如何借助自身传统和审美经验有限度地中和因政治话语的介入而带来的紧张关系。(24)海外学者在其他艺术领域的批评实践不仅拓宽了文学研究的领域,也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学。(25) 三在王德威教授看来,“重写文学史”至少面临两个挑战,一是追问中国现代的开端,二是讨论“什么是文学”。前者是如何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问题,而后者既需要参照西方的文学定义又需要面对和正视中国的文学传统。20世纪的中国文学虽然基本延续了西方定义的文学,但也同时在直接或间接地回应自己的文学传统,那是“一种符号、一种气质、一种图像、一种文明”(26)。换言之,后者所涉及的是如何处理受西方影响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中国经验”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学理基础是它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现代性带给中国社会或者中国现代文学的不仅仅是问题,还包括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对自身生存形式的认知,它深植于我们的经验和体验中。因此,对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不能只关注知识话语的建构,还应立足于切实的中国经验。1985年中国小说界出现的寻找自己民族文化之“根”的思潮和模仿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进行的先锋创作实验便是两种殊途同归的回应方式。 然而精心装扮过的民族性容易成为西方视域中的“东方奇观”,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满足了西方的阅读期待,而无法建构出民族认同;刻意学习并模仿出来的现代感在令国人感到陌生的同时也未见得到西方的认可。因此周蕾在其中国文学研究中赋予自己“同时批判西方理论思想的霸权地位,以及中国文学领域中根深蒂固的诠释方式”的双重任务,并借用三好将夫讨论日本文学的观点来阐明自己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即:中国文学与其他任何国族或地域的产物一样,只有与具体的时间空间相联系才能够被定义,即便它特别显著地被当做是“中国的”,也并不具有形而上的绝对意义(27)。周蕾的理论预设的确开创了一种重新阅读现代中国书写的方式,是希望将她的研究对象(西化了的中国主体性)放置在具体的时空中,借助“中国”与“西方”之间辩证的摇摆的不稳定性来呈现。不过周蕾本人的成长和学术背景决定了她不大可能采取这种中西之间的辩证立场来阅读中国文本,她在津津乐道于众多的西方理论并将其层层叠叠地覆盖在冰心、丁玲、巴金、茅盾、萧红等人的文本上,显现出中国经验的匮乏和误读。虽然有学者指出,在民族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中,所谓“中国性”、“中国问题”乃至“中国方法”都是“假问题”,而对“民族主义”的声张则往往让我们以反西方的方式不断落入西方主义的陷阱,因此,“在文学研究中,无论怎样刻意规定,中国的文学史家和文学批判家都已经不可能依靠纯粹的‘中国方法’研究‘中国问题’了”(28)。这样的观点有其理论背景和论述语境。但是只要我们承认存在承载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物质外壳,存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之外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存在属于我们的历史片段和集体记忆,那么这个与西方存在差异的“中国”问题就会显现。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文学研究者不满于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实践的简单嫁接,希望找到研究中国文学的新方法。事实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考量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这便要求我们回到历史/史料中去,重新追问中国文学为何“现代”,又怎样“现代”,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做历史化的处理。如果我们不否认在西方现代性之外还有其他现代性表现形式存在的可能,那么就完全可以抛开既定的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入历史,在饱满而非单薄的历史语境中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复杂状况,或者正如王德威所言:“文学和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应该是建构和解构文学(后)现代性的最佳起点。”(29)#p#分页标题#e# 此外,就具体的创作实践而言,中国现代小说虽然在“西方”的影响下催生,但其对传统叙事资源的择取却从未中断,鲁迅之于神话,沈从文之于唐传奇,废名之于六朝散文和唐人绝句,汪曾祺之于明代小品,阿城之于笔记小说都是很好的例子。特别是近十年来,许多作家都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再确认的过程,格非的《人面桃花》、莫言的《生死疲劳》和王安忆的《天香》等都是这种实践的典范文本。文学创作是“中国经验”的呈现,相应地,文学理论也可以尝试从解读“中国经验”的古代文论中汲取养分,以弥补单纯依赖西方理论所造成的“水土不服”。所以,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换,既面对西方,又从传统出发,呈现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并揭示这种经验在“世界文学”中的特性,依然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摘要:伴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进步,我们国家建筑施工的工艺与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着,特别是一些新的材料与新的工艺的创新,为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施工的效率创造了更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意义比较重大的就是后浇带技术的使用与认可。所以,若是想要增强现代的建筑施工质量、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利益共赢,需要做的就是仔细的探讨后浇带的施工技术,这样会有着非常特别的实践意义,本文中主要讨论的就是后浇带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 我们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进步着,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的提升着,这都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为了能够给人民创造出一个比较舒缓、稳定的环境,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就需要将建筑的行业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一些建筑的施工浇筑办法提升我们工程行业的质量,这样也能为群众创造更好的服务,提供比较稳定、舒缓的环境。后浇带中的一些技术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提升整体的工程效率,进而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带来一些提升,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 1建筑中后浇带的作用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涉及的施工技术比较繁杂、周期比较长,这就导致了建筑结构的环境温度在不停的变化着,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结构发生变化或完工的建筑在后期因为温度而发生了改变。在施工的时候需要预留出一些裂缝,这样在混凝土产生收缩的时候可以很快的将压力释放出来,在最后让整个结构变的具有耐久性,这就说明后浇带的技术可以改善裂缝,让温度没有办法改变其结构。裙房的结构问题和基本的设计问题在建筑中也是总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地基会受到重力,然后产生沉降。为了这个将这个问题解决,需要采用的也是后浇带的技术。用构件分隔成两个板块,再用计算地基的沉降量去与后浇带的浇筑时间相对应,在这个过程中,浇筑的时间需要对整个裙房的结构还有强度进行核对。在浇筑结束以后,还需要计算出内部的应力根据后期的结构。归纳起来的工序就是:先要对建筑结构里的主楼进行施工,再对裙房的方面进行施工,最后一步进行后浇带的施工。 2分析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①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施工的宽度与施工的间距。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构性能,需要做的就是进行严格把控施工的宽度还有施工的间距。建筑的整体性不可以超过22层楼的高度,在过程中有的钢筋存在受力效应,不能够将它进行分割以及进行切断,这也是对于安全性能的一种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有着大跨度方式的后浇带。能够将受力的钢筋采用切割的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在浇筑的时候进行焊接联接的办法进行处理,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受到较大的力时导致变形状况的发生。在这种时候需要将后浇带的的宽度需要小于7m。在进行设置间距的时候,不一定都要进行设计图纸的预留设计。②需要做的就是应该就是进行比较合理的浇筑时间和断面的方式。在进行选择后浇带的断面时,将混凝土的断面设计与后浇带的断面保持一致,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建筑的结构由于大力而影响了变形,而且也会改善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直缝缺漏。在工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对于工程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所以后浇带的施工时间也会被延长,这也应该需要注意,并且在图纸中进行说明。③选择后浇带施工时的位置与施工材料。一般情况下,进行后浇带施工时需要选择的是混凝土受到外力最小的一部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不可以在中部的位置放置后浇带,应该在大梁板与模板上进行选择施工的地点,这样会避免一系列的构建压力问题发生。在进行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先将裂缝进行清理,将积水给排出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构件的表面保持着24h的湿润度。要是想要获得一定强度比较高的后浇带构件,应该选择使用高等级标号的施工混凝土,并且将其振捣配置才能够进行施工的操作。④需要做的就是后浇带中的混凝土浇筑和预设的模板。在进行施工以前,应该先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这个准备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展开预设的模板工作,这需要在图纸的设计中完成。在进行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该要对钢丝网的模板进行预设,这样就可以让模板变成统一均匀的结构,与此同时也应该确保着预设模板中的稳定度、强度大小与施工的要求达到一致,进而避免由于楼梯的结构、裙楼连接跨度等情况导致了地下室的支撑荷载超过了钢支撑的荷载,最后造成扣成受到损坏的情况。在进行浇筑的时候需要进行操作施工根据图纸。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距离(模板与机械之间),防止了水泥浆液流失。 3进行浇筑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①需要做的就是后浇带的工作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规定进行完成。若是在建筑的施工中有一些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处理不当的话,就会引发出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发生,所以后浇带的工作应该按照设计规定进行下去。有关的工作人员也要努力的做好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能够让以后的后浇带工作可以安全、稳定的进行下去。工作的人员在使用后浇带的技术进行接缝处的作业,也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来解决,避免有的建筑存在渗水的情况。②在进行浇筑之前应该及时的进行清理工作。这样有利于工作的进行。我们的城市在不停的改变着,我们的建筑也在不停的改变,一些外界的因素影响着建筑,这些裂缝不但危害着人的生命安全,也对建筑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需要从施工的技术前期准备、后期进行施工技术各个方面加以展开,深刻的分析着问题的关键。后浇带的技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裂缝的出现,这是因为在施工的时候所采用的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的温度下有着不同的收缩状态,所以产生了裂缝。在这个时候,应该在部件预留出的横梁等部分进行施工裂缝,并且根据相应的要求去将混凝土进行一定量的填充,这样方便整个结构变成一个整体。密切的注意着裙房和主楼中的沉降差度、以及新旧混凝土在受到环境影响以后,所产生的各种温度、湿度变化,还有就是施工中的裂缝等情况。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去防范裂缝的发生状况。 4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进步着,建筑的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建筑的规模也在不停的扩大。可是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也会有一些在建筑物表层裂缝出现的情况。这样的裂缝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若是日积月累,不但影响整体的美观也会有漏雨的情况出现。所以,使用后浇带的技术能够让混凝土更有粘性。后浇带的工作想要更加的稳定,就需要工作人员能够遵照设计图纸去做,希望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以后能够不断发展,能够与经济一起发展,只有国家在不停的进步,其他有关的行业才能够一起进步。 作者:王宇 单位: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浅述 摘要: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其中建筑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了起来,一座座城市焕然一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建筑行业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建筑施工效率还能提高建筑质量,节省建筑成本。 关键词:施工管理;建筑质量;施工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建筑企业的不断涌现,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这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状况。由于竞争力不断加大,建筑质量问题与建筑施工技术问题便不断的凸显出来,如果不加以管控,就会出现质量问题以及施工技术问题。 1建筑施工所出现的问题 1.1建筑质量问题 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建筑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但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这些问题之首就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比如一幢大楼刚刚入住不久,墙体结构就发生了变形,甚至是裂痕,更严重的就是坍塌,这种事例已经不胜枚举,究其因,就是急于求成所致。因为一些建筑企业在赶工期,往往是这个建筑刚建好,下一个建筑就开始了,甚至有的建筑企业是几个建筑同时展开,导致内部管理不到位,外部管理不到位,最后受害的还是人民群众。为了赶工期而加快建筑速度,比如一些城中村,为了给外来打工者提供住处,谋取暴利,往往就是三个月就能起来一幢高楼,入住后才发现墙体出水,这种现象在城中村到处可见,久而久之,导致了一个问题出现,就是不断有坍塌的事故出现,事故的原因就是建筑质量问题。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比如地震、山洪的爆发,尤其是在一些多山地区,为什么多年来地震灾害夺走人的生命越来越多,这其中与建筑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1.2建筑施工技术监督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多个企业来完成,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如期完成。这其中包括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的存在,因为不是一个企业来完成整个工程,就导致监管出了问题,一些建筑并未达标就通过了检验,一些建筑并不符合建筑标准,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都将引发巨大的问题。 1.3建筑总体规划问题 建筑规划问题实则也是一个大问题,从大方向来说许多建筑选址本身就有问题,有的建筑选择在桥梁附近,噪声不断,有的建筑选择在水库附近,臭气不断,因为水体本身就是污染的,就是散发臭气的,还有蚊虫的泛滥,常常会给居民带来伤害。还有很多建筑规划来规划去在很偏僻的地区扎堆,导致很多建筑群成了废区,比如说鄂尔多斯的“鬼城”现象,比如说沈北新区的“鬼城”现象。其实并非因为房价有多高,实则是规划出了问题。从小的方面来看建筑过于扎堆、紧凑,导致拥堵现象不断发生,有人说交通拥堵是车辆造成的,实际上是建筑造成的,建筑密集,所以人口密集,人口密集,所以车密集,所以拥堵。综上所述,规划问题也是大问题。 2应对之策 2.1加强管控 其中建筑质量问题需要被严加管控,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方式。其一、某建筑在初建时找专人负责监督,比如一座商场或者一座大楼,牢牢盯紧。其二、国家需要对相关建筑企业进行管控,甚至是出台相关法律来管制,打造一个负责制。比如某建筑建成后,十年未出现问题,给予表扬,然后将更大的项目交给它。某建筑建成后,十年后出现各种问题,给予批评,然后让其想办法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其三、向建筑企业派一个工程师或者流动性工程师,对其建筑进行监督与预估,然后将情况如实上报,这种建筑该建不该建,如此一来,许多质量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2.2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企业内部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工期内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管控,确保工期内各个部门能够完善执行,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建筑整合,确保施工技术方面能够到位、达标。其次,定期对建筑师进行培训,让他们突发奇想,多拿出一些好的建筑建议来,比如鸟巢、水立方、让人觉得亲切自然,而不是总觉得自己生活在砖块森林中,每天喝着地下水,吸着雾霾,生活很无趣。最后,多建筑一些地标建筑,不然所有建筑都一样,很容易迷糊。建筑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捉迷藏、躲猫猫所用。 2.3合理规划 规划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是涉及经济的问题,一个好的规划不仅可以方便生活,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某位老人在南方画了几个圈,改革春风便让那几座城市焕然一新了,经济也随之崛起了。同样建筑业也具备同样的道理,有些建筑找准了点,找准了位置,往往能改变一座城。就如同地铁通到哪,哪里就亮一样,整个经济圈就瞬间激活了。一些建筑企业之所以建完的建筑不受喜欢,不被赏识,并非因为质量问题,而是位置问题。就如同模特一样,她在台上所站立的点至关重要,她站在黄金分割点上一笑,和站在最左边一笑的差距就是不同的,有时候一瞬间就成功了,有时候一瞬间就失败了。建筑也是这样,如何找准那个点很重要,就如同学建筑的一定要学风水一样,关键要找准那个点。 3结语 建筑质量问题、施工技术问题都将决定着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提高建筑质量、如何提高施工技术就是未来建筑企业立足的根本点,企业的诚信是靠这些来体现的。好的建筑、质的建筑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试金石。 作者:封涛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销售陕西分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思考 摘要:让建筑施工现场的相关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对于施工质量的保证有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对于整个项目进行高效的管理,使现场进行有序的施工进程。一般来说,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技术贯穿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原则,做好建设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够让工程更好的完工,因此我们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于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城市化的脚步也在加快。建筑行业成为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不同种类的建筑工地也变得也拉来越多。但是,随着建筑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问题也在不断随之暴露出来,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不到位,导致整个项目陷入到僵局中,使整个项目无法向前推进,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1基于技术的传统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特点。现在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在进行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较强的流动性和固定性。导致对于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上的难度非常的大。而且在土木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每个建筑个体都有其自身的单件性,自身的结构不尽相同,在进行施工时,需要对自身结构的性质进行判断,导致现场施工技术不一。而且整个项目在进行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多个工种相互配合的工作非常的大,这给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又增加了新的难度。项目工程的周期相对其他的项目来说周期比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完成,如果一直针对施工技术进行更新的话,就会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变更变得非常的多,就会导致整个施工周期变的更加的漫长,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2技术的重要性和一些技术的优化工作 在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施工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可以加快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还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成本节省。从整个项目的施工阶段来说,怎样使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达到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举例说明:整个土木施工项目受到地质条件和荷载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是非常的大的,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这些因素对于项目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于施工技术的优化和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深基坑支护技术优化。在进行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保证深基坑的基坑边坡不会发生滑坡和塌方的现象。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主要根据基坑中土的质量所决定的。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关系着整个边坡的稳定性。当土颗粒与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大于边坡上土的重力,边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小。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边坡发生塌方的原因是在不良的环境中发生的。这些不良环境,比如边坡遭到暴雨冲洗,会使整个边坡的抗剪强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当边坡土受到比较大的力时,就会使边坡发生滑坡或者塌方。因为在深基坑的施工中,不可确定的因素非常多,在施工过程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进行深基坑的开挖之前一定要对基坑的土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边我们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深基坑支护的新技术的研究。首先是对于桩锚支撑体系。在进行深基坑的开挖过程中,由于深度比较大,周围土质比较差,我们通常情况下会采用灌注桩预应力体系来进行基坑的支护工作。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其次为了得到比较好的基坑支护效果,一般会采用地下连续墙的支护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会使基坑的支护工作的效果得到大大的加强,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艺。随着土地的利用率得到重视,很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很多的高层建筑都是采用大体积的混凝土来进行浇筑的,因为高层建筑的地基需要比较大的强度。在高层建筑进行大体积的混凝土的浇筑时,必须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前期的调试工作,来确保大体积的混凝土的质量。在混凝土在进行浇筑之前,应该选择适宜的振捣方法,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的浇筑稳定。除此之外,在现场采用温度微机自动测试仪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进行监测,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符合浇筑标准。 3对于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的优化 对于施工技术的培训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前文所说,在建筑项目现场施工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施工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因此,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他们了解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的重要作用。诱导他们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优化,对于取得相应成果的给予奖励,这儿样可以使项目技术管理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换句话说,企业尽可能地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培训,使他们对项目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进行技术培训时,培训内容尽可能的与施工技术现场相符,针对现场施工的特点进行讲解和提出解决办法,切记只讲理论,不与实际相结合。把技术的管理与相关责任人的工资相挂钩。为了使企业又好又快的成长,踏破现有企业管理人员铁饭碗的思想,将工资与工作中对于整个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达到的成效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盘活企业,使企业高速发展。不过在实际的制度制定中,还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并引入现代化的技术管理理念,适应企业功能工程项目,制定出企业自己独有的技术管理方案。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对于一些中大型的项目我们就必须进行项目施工技术的管理,因为在一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施工技术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给整个项目带来非常大的损失。为了建筑施工能够正常的向前推进,必须对于现在施工中的技术进行不断的优化,并且加强对于项目中的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使优化了的技术和相对高超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使整个现场的施工进度满足于工程,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 作者:何东峰 单位:陕西煤业化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绿色理念下的建筑施工技术 摘要: 通过对建筑工程中常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等进行分析,得到使用绿色施工的各种优点,及具体施工方法,为推广绿色施工提供相应的理论及技术参考。 关键词: 绿色施工;建筑施工;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所需的住宅等建筑需求逐年增加,既有建筑的位置及价格等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城市生活的需求,新建建筑在我国又大面积开展。而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阶段,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并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及噪声污染等,且产生大量的能源及资源的浪费。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1-4]。 1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绿色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的项目量占据全国的总建筑施工项目量较小。这是由于在多数的施工单位中,认为使用绿色施工方法进行施工需增加施工成本,减小项目利润。这种传统观念在我国的多数施工单位中的高层领导脑海中根深蒂固。现实操作中,使用绿色施工方法不仅可减小施工对环境的破坏、节约资源和能源,同时还能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总体利润值。使用绿色施工方法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党“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确保工程效益。 2绿色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2.1安全施工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工成本是仅次于建材成本的第二大成本。建筑工程施工体量大,所使用的施工人数也较大,在大量的施工人员中,各工种分布不均,其中也存在大量的高空作业及高危作业。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成为目前建筑行业中的焦点。由于多数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安全附属设施等准备不足,从而导致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频发。在进行施工时,若使用绿色施工方法,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着重考虑,不仅可以避免安全隐患,同时还能减少因施工人员事故而对其进行赔偿的费用,提高施工的利润及施工进度。 2.2节约建材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粗放施工及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大量的建筑材料被浪费,如浇筑混凝土时,由于监管不到位大量的混凝土被废弃;储存建筑材料时,保管人员的失职而导致建筑材料受潮或雨淋而损坏;建材进场后,由于建材进货量大于实际使用量,从而导致剩余建筑材料因过期而失效,从而造成大量浪费等。绿色施工的理念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理念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建筑机械的周转率,减小建筑材料的浪费,通过各种方式将建筑材料的损耗降低至30%以下。 2.3保护土壤 建筑施工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固体建筑垃圾,同时也包括许多化工类建材废弃物,这些建筑垃圾堆积在施工场地内不仅影响土地使用面积,同时还易下渗至土壤内,对土壤产生较严重的污染。绿色施工就是将这些建筑垃圾及施工场地内的生活区中的生活垃圾进行相应分类,经处理后再进行相应的清运,减轻对土壤的破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保护大气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粉尘,若不对这些粉尘进行处理,则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部分有害粉尘还会进入大气中,在冬季极易产生雾霾,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在施工场地内为达到绿色施工,需在场地内铺设硬化道路,避免尘土飞扬,同时还应实时在场地内进行相应的洒水除尘,最大程度的降低粉尘类垃圾的扩散。 2.5减少噪声污染 在施工场地内,由于施工的需要,场地内经常使用一些大型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易产生大量的高分贝噪声,或切割机切割金属等而产生大量的刺耳噪声,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为贯彻绿色施工,在进行施工时应对其源头进行控制,如避免这些产生高分贝的机械设备在夜间施工、在场地周围设置噪声隔离墙等避免噪声的传播,实现施工过程中的“绿色”。 3推进建筑施工绿色理念发展的措施 3.1加强绿色工程施工技术的宣传与教育 进一步加强工程施工期间所有人员的绿色施工理念意识,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施工期间的安全系数,还可以提高人员自身与外界的防范意识。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施工技术的培训,规范其工程技术,在保障工作质量的同时,将有可能出现事故的源头勤于排查,从而减少自身的安全事故。当然,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采取奖惩制度。 3.2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力推进绿色施工 在建筑工程等行业,运用绿色施工技术需要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施工制度,施行绿色施工措施。只有在完善的体系下,遵守施工制度,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施工措施的同时,才能保证推进绿色施工的进程。工程项目在施工的同时,必须严格要求,建立绿色施工标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绿色理念落实于建筑施工项目当中。同时,要大力推进绿色施工,建立绿色施工体系,在制度化、常态化形式下工程施工,其也是工程单位制约资源成本、保障职工安全、构建和谐自然的必然要素。 3.3各方共同协作,全过程推进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并不只是施工单位单方面的行为体现,为了推动绿色理念下的建筑施工发展,需要各方支持,才能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政府必须要对其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积极鼓励企业采取绿色施工手段,制定一系列管理条例,明确绿色施工行为准则与目的,使之作为企业前进之方向;施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政府,推进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宣传并推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同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在施工过程中,使工程开发商认识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节约耗材、保护环境等优势;制定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技术熟练掌握的同时,将职工安全措施紧抓到位,使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完美地落实到位;工程投资方作为工程实施的主导者,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业市场需要逐步淘汰传统以工期为主的低价竞标方式,打开绿色施工理念的新大门,使其作为核心竞争力,从而确保行业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3.4增设绿色施工措施费,促进绿色施工 增设绿色施工费用,改善环境质量,是开展绿色施工模式的重要措施之一,增加此专项费用能够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及环境的破坏。此时,在建筑业的绿色施工建设中,政府的角色显得越发重要。如可以采取一定制度,收取施工单位的大部分“绿色施工措施费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评价施工地点环境是否达标,是否符合绿色施工理念准则,评价此项目是否达到绿色施工的标准,来判断拨付给施工单位施工款。如果这一政策可以确定落实实施,那么绿色施工理念将根深蒂固、完美地在环境保护中得到明显体现。 4结语 通过绿色理念进行建筑施工,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绿色施工理念作为一种建立在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基础之上的新技术,可以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其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共建和谐城市的必要动力之一。 作者:钟帆 单位:湖北安德广厦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浅议 摘要: 框架剪力结构强简称为框剪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在这更框架结构中再布置相当数量的剪力墙。而这些剪力墙一般也能够被构成相当自由使用的空间,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充分满足不同建筑的相关使用要求,而且在整体过程中,因为有足够剪力墙的支撑,所以其刚度过硬。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被越来越多的人予以熟悉,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大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不仅使得城市变得更加美观,而且其城市的人口压力也会得到明显的缓解。在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框架剪力墙的结构是最为常用的。这种技术有以下几点最为有利的优势。第一,这种技术的普及使得整体的施工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此外,框架剪力墙技术的运用也使得整体施工材料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省,从而使得整体的施工成本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此,本文对框架剪力墙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既能够更好地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体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 1剪力墙的概念和主要特点分析 1.1剪力墙的主要概念介绍 框架剪力墙又被简称为框架结构,它是一种由框架和剪力墙相结合的结构。在整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铰链和梁柱的运用,吧整个剪力结构墙更好地连接并构成起来,它可以被称之为一种承重体系结构。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框架剪力墙在布置的过程中会得以空出更多能够被使用的空间。另外一方面,因为剪力墙本身由足够的侧向的刚度,所以其抵抗变形的能力非常好。此外,框架剪力墙把框架结构和剪力墙整体结构的优势都综合在了里面,所以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灵活性也都更加高。目前,框架剪力墙已经被非常广泛地运用于建筑工程中去,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1]。 1.2相关框架剪力墙的受力特点 框架剪力墙它是由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不同的具有抗压能力的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结构。所以它与一般纯粹的框架中的结构并没有完全的不同。此外,在下部的楼层中,因为剪力墙本身的位移改变发生的较少,而且会由于框架的弯曲而最终产生变形。虽然剪力墙承受了较高的压力,到那时上面的楼层的承受压力的能力却刚好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剪力墙会因此发挥较大的位移,而整体的框架也会由内收的趋势。除了要负担整体的水平力以外,剪力墙本身也会产生额外的水平力。在整体受力的过程中,框架本身除了要负担额外的水平力之外,还需要把额外的水平力更好地得以拉回来。又因为需要给框架附加一个额外的水平力,所以即使上部的楼层内部产生了楼层的剪力,在框架内部也会产生很大的剪力。 2框架结构剪力墙的主要施工技术分析 2.1模版施工技术 在整个框架剪力结构墙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模版施工也是其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且其地位还非常的重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模板吊装的过程中,充足的光线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有了充足的光线,那么模板整体的施工技术才会更加有保障。控制模板安装的位置一方面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安装,这样才能够避免模板和墙之间会发生碰撞。此外,整个模版的设计也应该更加地合理。可以在进行模板设计的过程中添加适量地海绵在其内部。只有通过对墙体更好地进行施工,那么其模板地设计才会更加的有利。而模板也会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漏浆的问题,所以外模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对于模板漏浆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之后再进行相关综合性的分析,那么才能够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更好地采用相关的措施[2]。 2.2混凝土施工技术 除了模版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剪力墙的施工中也非常的常见。其施工的质量好坏和剪力墙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要在整个混凝土施工质量保障的过程中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整体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当然,在整体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水平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他们先需要针对混凝土的实际施工进行有效地测算,然后再根据相关的施工技术进行有效地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混凝土施工技术真正的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以下三点技术要点。第一,充分做好混凝土的相关配比工作,保证其能够很合理和科学地进行,而在整体混凝土配比的过程中,也一定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在整体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得混凝土的剪力墙结构得以更好地强化,并在这个歌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进行浇筑。但是在浇筑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整体浇筑的质量和浇筑的厚度。而一旦浇筑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问题,那么也要采用相关的措施进行不断地调控。第三,在最后施工的阶段,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温度进行充分的重视,因为如果在中间产生了较大的温差,那么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也才会受到影响。最后,为了使得混凝土的结构和浇筑的水平能够进一步的稳定,那么施工人员也一定要保证其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这样才能够真正符合框架剪力墙的施工标准。而也只有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及时地做好相关的养护工作,也才能够使得整体墙的结构都能够有所保证。 2.3钢筋的施工技术 在整个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其钢筋的形状、规格和数量方面也有着相当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整体框架剪力墙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科学合理地使用相关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杜绝钢筋出现位移的问题。而又因为钢筋工程在整体剪力墙的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对于墙体结构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体钢筋剪力墙施工的之前,相关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学会对钢筋材料进行严格地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钢筋的所有型号和结构都符合相关的施工质量标准,并最终能够对整个的墙体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像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钢筋错位的问题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以避免。而在实际框架剪力墙施工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结构的梁柱的节点,为了能够让每个节点的位置都能够变得更加准确,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计算机对整体钢筋的位置进行精确计算,之后的绘图和绘制样品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顺利。 3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施工技术的相关研究 3.1工程结构 一幢写字楼高有35层,整体面积为6.4万平方米。所有楼层都是采用剪力墙的结构进行建设的。3-10层用的是C35号的混凝土,10层以上用的是C30号的混凝土。剩下的用的是C40号的混凝土。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工程量尤其巨大,而且中间的工序也非常复杂,尤其是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其工作量尤其繁重。所以一定要对整体框架剪力墙的施工难度进行全面地分析,然后再在制定科学合理策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监管[3]。 3.2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管理 因为该工程地施工难度比较大,施工地环境也比较地严峻,所以一定要在施工现场为该工程配置一台可以轮回旋转地覆盖整个施工场地的起重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整体地运输设备。而如果再能够配上一个上扬的卷扬机和砂浆地搅拌机,那么将会更加有利于整个工程顺利地开展和进行。而在后续选择钢筋材料地过程中,那么一定要配置不同等级的钢材,并在后续施工地过程中放置相关的模具。注意施工图纸绘图的精确性,然后再进行准确有序地安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这种结构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并且其优势尽显。这种结构一方面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另外一方面能够足够保证整体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盛涤非 单位:秦皇岛市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技术 摘要: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得到蓬勃发展,处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保障整体施工质量就显得比较重要。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是比较关键的环节,这对保障建筑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主要就建筑施工桩基施工问题以及施工的原则加以分析,然后对桩基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技术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 建筑工程;桩基础技术;原则 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的数量以及规模也在呈现上升态势,在这一环境下加强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就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目标。建筑施工当中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就成为促进施工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桩基施工的研究分析,就能为保障建筑桩基施工的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1建筑施工桩基施工问题以及施工的原则 1.1建筑施工桩基施工问题分析 第一,桩倾斜施工问题。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施工是关键点,这是建筑工程质量保障的基础。而在当前的建筑桩基施工中,由于受到相应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施工问题。主要体现在桩基础的倾斜问题方面,桩端在遇到石子以及竖硬物或者而是桩距离比较小,在打桩的时候没有严格遵循顺序而施工,这样就使得在产生挤压效应的时候出现桩倾斜的问题[1]。再有就是桩机在安装的时候不正,使得桩夹和地面没有垂直,这就造成桩倾斜的质量问题出现,这些都不利于桩基础的施工质量保障。第二,桩基础单桩承载不足问题。桩基施工过程中的单桩承载不足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这就存在着沉桩的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就是在设计方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设计时没有对建筑地基施工现场准确勘察所致,设计的时候缺少标准依据,造成单桩的承载设计不科学,不能承载应用的重量。第三,断桩的质量问题。建筑工程桩基施工当中,断桩的质量问题也较为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锤击的次数比较多,桩锤击的力度相对比较大,贯入度没有充分,具体的施工中就比较容易出现桩断裂的质量问题[2]。还有就是在沉桩的时候过力扭曲桩身,造成断桩。以及在起吊运输的时候,吊点以及支点的位置不当等,也会造成断桩的问题。 1.2建筑施工桩基施工的原则 其一,问题导向原则的遵循。建筑桩基施工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保障桩基施工质量。首先在问题导向原则方面要加以重视,要能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紧密结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问题详细的分析和预测,然后制定可行的处理方案,将桩基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保障桩基施工顺利进行。其二,质量为首原则的遵循。对桩基础的施工要充分重视质量的控制,这也是桩基施工的主要目标,在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就要第一时间解决,避免出现遗留问题。不达标的施工环节就要及时照明问题原因,从而及时解决,保障桩基础的施工质量。其三,经济性原则的遵循。建筑工程桩基施工中,施工企业要实现经济目标,就要能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案。在保障桩基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将利益最大化,实现经济指标。这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举措,所以加强施工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就显得比较重要。 2建筑桩基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技术 2.1建筑桩基施工准备工作 建筑桩基施工前要注重将准备工作完善化,对当地的施工情况能充分的了解,如在自然情况的信息要详细了解。加强现场施工勘察工作的科学实施就成为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建筑工程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突出,所以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自然环境的情况,从而做好预防措施。施工要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对施工现场的地理以及地质信息和水文信息,气候信息和风力信息等,都要进行相应的掌握,尤其是对地下水的情况要详细了解,保障桩基施工质量。桩基施工中的施工方案编制工作也要得以落实,勘察工作实施后对收集的信息要进行相应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施工方案和编制工作,主要是对桩基础的设计工作作为重点,保障桩基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对施工机械进行科学选择,这就需要结合土壤以及设计的特征进行选择,对工艺试装工作妥善做好。还有就是对现场施工准备工作的控制,对施工现场的施工障碍物要及时清除,便于具体施工。 2.2建筑桩基施工技术 第一,测量放线及人工成孔技术。建筑桩基施工中,要注重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控制,其中在测量放线环节,主要是在土方开挖后结合具体施工情况加以定位,然后做好标记钉下控制桩。测量放线后的成孔作业是关键施工环节,护壁后就要将标高引导井圈,结合施工的标准挖孔。在挖孔的时候要注意,先从中间挖,然后再挖四周,桩中线通过井口十字控制点,每段进行设置横杆来表现测量[3]。在挖孔成型后就要实施清理的作业,保障孔内的清洁。第二,灌浆加固技术。建筑工程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对灌浆加固技术的应用是桩基施工质量的保障技术。这是和桩基施工同时进行的。施工中对深基坑的工作完成之后,就要和设计的图纸相结合,然后在指定位置钻孔,将配合好的混凝土浇筑到土层当中,混凝土强力凝结的作用下,就会促使土层以及浆液能良好凝固,对桩体的稳定性就能得以有效保证。第三,钢筋笼制作及安放技术。对于桩基施工当中的钢筋笼制作安放,就要充分重视质量的有效控制,因为钢筋笼的制作是桩基施工的重要环节,在技术要求上比较高,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内容来进行制作。为能保障钢筋笼在桩基施工当中的稳定性,钢筋笼主筋内侧要设计加强筋,加强箍的距离保持在两米左右,标准直径16米,加强箍在钢筋笼的内侧位置,通过十字撑加固的方法避免加强箍出现偏移。在对钢筋笼进行焊接的时候,通过闪光焊接方式,加装耳环,保障钢筋笼的整体安全性。然后就是对钢筋笼的桩基孔中安放技术的实施,主要是以吊装为主,在这一环节就要充分重视分配塔吊工艺,对桩基施工地形分配要加强重视,保障现场的施工安全。第四,混凝土浇筑技术。桩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要,要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就要对混凝土配料的质量以及施工工艺质量得以保证,配合料要符合相应标准,不能出现偏差。在对混凝土的运输中要不断搅拌避免中途凝固,保证混凝土凝固前浇筑完毕。为避免混凝土浇筑离析的问题,可通过帆布导管垂直贯入桩内,连续分层的进行浇筑。在对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对混凝土施工的养护工作也是比较重要的,倘若是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空气就比较干燥,混凝土的水分比较容易蒸发,这就会影响混凝土的粘性。所以要注重混凝土的养护工作科学实施,在凝结前将模压整齐。 3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做好建筑工程当中的桩基施工,要做好每个施工环节的保障工作,对施工技术的应用以及施工管理的实施,都要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保障桩基施工的质量。桩基施工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产生一些质量问题,这就需要及时地解决施工质量问题,才能保障桩基施工的顺利进行。希望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能够对实际施工有所启示,促进桩基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 作者:芶茂森 单位:四川路桥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浅议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对屋面防水施工技术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建筑物的屋面漏水现象普遍发生。屋面防水技术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决定着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故对屋面防水技术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分析当前在屋面防水施工技术上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为今后相关技术人员在屋面防水施工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质量;防水材料 屋面防水是一项建筑施工过程中重要的施工工艺,做好屋面防水高质量的施工对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若施工时屋面防水质量不达标,易出现屋面漏渗水现象,常使建筑物内部潮湿,导致建筑结构的钢筋腐蚀,破坏居民室内装饰物品,降低居民的舒适感,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故做好屋面防水施工,按设计及规范标准对建筑物屋面施工,这样有利于发挥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避免给居民造成由于屋面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 1在屋面防水施工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1.1屋面防水材料不达标造成屋面渗漏 建筑物结构材料以及屋面防水材料都会对屋面防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防水材料性能不符合屋面防水的质量标准要求,建筑行业在屋面建设中选用的防水材料仍然是性能比较差的材料,这种材料在低温情况下容易脆裂,在高温情况下又容易融化,抗水能力非常差。调查中发现常用到的石油沥青油毡防水材料,这种材料当遇到高温时就很容易发生流淌现象,当遇到低温时又会出现脆裂问题。而结构材料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时间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裂缝;比如说钢筋混凝土材料,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养护,或者是在振捣时出现振捣不密实的状况就容易产生裂缝,从而出现渗水的现象。还有就是在建设过程中选择了高分子卷材,同时还选用了不配套的胶黏剂也会造成屋面渗漏现象。故要想改善屋面渗漏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 1.2屋面防水工程管理不严缺乏相应监管机制。 屋面防水工程管理不严缺乏相应监管机制,容易使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出现技术性失误。在建筑屋面防水工程中相关部门做到有力监督,相关各方在施工现场的施工中重视施工质量,重视施工成本,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建筑施工,以此做到对社会、建筑行业、使用者自身三方面都有利,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1.3不合理设计造成屋面防水难施工难养护 设计也是屋面防水工程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屋面排水坡度设计不合理,会给屋面防水带来困难,不合理的排水系统不利于有效排水,当降雨量偏多时,会造成屋面雨水堆积,就会腐蚀屋面建筑物,从而降低屋面防水能力。只有对屋面排水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降低渗水、漏水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不合理的屋面设计还会造成施工时难施工,施工完成后难以养护。 1.4屋面防水施工中技术不达标造成安全隐患 所谓施工技术不达标,就是指在对屋面防水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的施工工艺不能够满足工程的防水要求,或者说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不达标,导致施工工艺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在施工完成后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这种情况下,要求有关的监督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及规范标准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施工。 2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技术应用探索 2.1使用和选取安全标准的防水材料提高施工质量 固化型的涂料,由于其延伸率大、强度高、耐水性好,对基层变形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这种材料常常用于屋面防水。最常用的是聚氨酯防水材料,这种材料采用聚醚、异氰酸酯通过聚合反应制成,再向其中添加无水助剂、催化剂、溶剂、无水填充剂等等。在调查中发现在南方多地区,50%以上的楼盘采用了以下的防水方案:采用泥砂浆作为基层,泥砂浆是:1∶3的混合物;其次第一层防水层使用的是高分子的防水涂膜,第二层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作为防水卷材;采用泡沫混凝土作为隔热层,并且形成坡度;先使用泥砂浆后使用细石混凝土。 2.2屋面防水施工中严格控制保证其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加强屋面防水施工过程的控制,在施工中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来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应按照设计及规范认真执行监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建筑工程出现渗漏问题。尤其是屋面防水分格缝部分的施工,在具体施工中应将屋面分隔缝进行上下对齐施工,以保证建筑工程中屋面平整,不断裂。其次在进行建筑屋面防水施工中注意因地制宜,屋面防水基层涂刮均匀,卷材防水层施工上下顺序的操作以及防水层施工温度的控制。再者注意屋面防水找平层施工,一般会使用保温材料找坡及水泥砂浆找平的施工方法进行操作。 2.3做好屋面防水设计提高防水质量 防水层设计应保证在一定使用年限内不能渗漏,方案选择应充分考虑材料、施工的可靠性及使用时易出现的问题,应满足社会功能要求。设计时认真贯彻执行强制性标准,根据不同等级要求,选择不同等级的可靠性指标来进行设防。同时应有合理的使用年限和造价,除此以外还应考虑到地区条件、材料资源以及找平层、保温层、保护层共同作用的效果。屋面防水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屋面应形成连续的完全封闭的防水层;防水层不会因基层的开裂和接缝的移动而导致防水层损坏破裂;防水层能承受气候条件带来的外部因素,如光、热、水汽,臭氧、紫外线等有害物质作用引起的老化,能长期地保持防水性能。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应将屋面防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设计、施工、维护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2.4做好屋面防水施工技术监督保障 屋面防水施工质量不仅要符合有关防水规范的规定,还要符合设计及合同的要求。为确保防水施工质量,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施工技术人员要在屋面防水施工前,作好防水施工的技术交底,并将技术交底下发到施工的各个班组长手中,再由班组长向每个工人进行讲解,使每名参与屋面防水施工的工人都知晓防水施工的技术要求,能够规范操作。另一方面施工技术人员要加强屋面防水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在防水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技术监督,尤其要做好屋面节点等关键部位的技术监督,若发现工人没有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要立即通知工人进行改正。只有认真做好施工各环节的技术监督,才能控制好施工质量。 3结束语 通过分析建筑物屋面防水现状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等,并对未来的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良好发展作出了前景规划。要建立健全的建筑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其质量监督,坚持完善维护体系,从而增加房屋的使用年限。作为建筑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屋面防水的建筑问题,做到防和排相结合。在设计阶段工作中,对将来施工的每个细节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以保障建筑物屋面防水施工质量安全,解决屋面渗漏这一难题。 作者:高永平 单位: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探析 【摘要】对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进行管理是建筑行业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要。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建筑的质量,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效率,有效的控制建筑施工的成本。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惊人,建筑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在逐渐增多,如何在建筑企业大幅增长的同时,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合理有效的利用生产资源,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建筑企业;优化措施 1绪论 1.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分为8个内容,分别为:“四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技术培训、档案管理和建筑技术管理系统。依据分类原则,可以将这些主要内容分为内部行业和外部行业。外部行业包括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技术的办法和施工技术的准备。内部行业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建设更新以及技术实施、行业内的档案管理包括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职培训、行业发展的技术管理体系和提高技术标准的规定。 1.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全国上下都对建筑行业加大了投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随着发展速度的提升,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伴随产生,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对建筑施工管理技术进行优化,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意义重大。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参考文献,搜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阅读的50篇参考文献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在40篇文献中出现,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缺陷在36篇参考文献中出现,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不严在33篇参考文献中出现,其它问题由于出现频率非常小,本文不进行分析,具体问题统计如表1所示。 2.1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在规模上的差异非常大,硬件配备的差异导致各企业的工作效率参差不齐。建筑企业采取总分包的体制,难以构建一整套通用的行业规范。在当前的总包分机制下,总包单位控制所有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依据分包合同这一联系构建分包建筑单位和总包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对接,这种对接的精密程度不够,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使得原材料的堆砌、采购和存放无法依照施工设计的要求来进行,导致原先的施工技术无法执行,从而延长了施工工期,加大了施工的成本,降低了施工的质量,工作效率无法得到保障。 2.2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因为建筑行业内各企业资质参差不齐,导致很多施工单位未能严格的依照工程施工与管理方面的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技术实施规范和其它相关施工的要求,未能构建完善的建筑行业施工管理部门,责任到企业、个人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技术人员安排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从事专业的技术岗位,导致人才使用效率降低,部分建筑企业没有依据工作岗位对施工技术责任进行细分,出现了某个环节无人负责或者某个环节多人负责的不合理现象。某些建筑单位设立的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严格遵照行业标准执行。即使依据制度来执行同样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要求;某些建筑单位未能依据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标准对企业的技术员工进行相关技术的交底,缺少安全教育和操作规程,更有甚者,无视规章制度,无视安全制度,违规操作。未能对防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例如脚手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探讨等,定时按期的进行有组织的施工现场消防设施虚设和验收检查等工作。再加上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缺陷都迫切需要在制度上给予弥补完善。 2.3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不严 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应该依据员工的特征,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某些企业漠视对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的监管工作,忽视相关技术规程的要求,不约束企业技术员工的行为规范,产生严重后果。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可优化的措施 3.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 基于总包商层次的差异和分包商实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通用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将构建的管理体系落实贯彻到每一个分包商的手中,加强对各级分包商的管理。摒弃以前的根据分包合同来对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进行管理和约束,必须依据专人负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包工工作时必须将工程技术管理责任进行对应的改变,责任落实到人。各级建筑企业在工程开始之前,工程进行过程中以及工程后期都要注重人员的调度以及各部门间的配合,重视人员管理以及人员储备,重视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 3.2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各项规范 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对技术管理系统的组织责任、文件的要求、程序、施工规范和各种技术标准进行完善和落实。确保建筑企业内每个工作岗位都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避免建筑行业施工工作无人监管、责任不明的现象。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建筑企业内的工组人员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将预付款的金额和进度进行结合,施工企业必须定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例如机器设备的配置、施工材料的采购和施工人员的安排等各项工作计划。有效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避免机器和人员器搁置情况的产生。与此同时,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达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适应各种工作程序,符合实际情况,预先考虑,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并考虑解决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此外,虽然一些施工技术人员按部就班地施工,但由于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一些设施没有防火处理和一些施工过程验收,这也导致实际施工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建设技术的管理体系需要完善。 3.3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 各个施工环节的技术的责任必须到人,加强监督建设,并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随时纠正那些不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违规行为影响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关注的客观条件,施工进度,施工、组织、人力、材料和技术来创建所有必要的工程条件,使施工过程的平衡,不断,保证项目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 3.4对工程质量与技术资料进行严格审查 各个建筑企业之间进行评比的主要标准是工程的质量和技术资料,这些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建筑行业施工开展之前必须对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和技术准备进行严格审查。 4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时应注意的事项 开展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之前,必须充分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自身企业内部人员的配置,设备情况等,除此之外,基于业主的实际需求,结合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遵守科学的规律,做好基础工作。遵守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和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的基本原则。从基础工作做起是建筑行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既要做到重点控制,又要全面监控。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动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5结论 为了降低建筑的生产成本,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提高建筑行业的工作效率,采取相应措施,对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提升。房地产行业越来越热,建筑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建筑企业之间的资质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建筑行业技术管理措施。在对建筑施工技术监管措施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各个环节、优化操作各项规范、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 作者:谭鸿文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创新 摘要: 近年来,建筑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推高了对于建筑项目施工技术要求,一些传统的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施工技术需要,但从现状来看,在施工技术创新上还存在着创新不足,守城有余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了制约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一大短板,本文主要针对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特点,找出创新不足的环节和根本原因,提出针对性创新性的意见建议,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士以参考。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创新 引言 科技的进步使得很多先进施工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建筑施工中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实践中也要看到,随着建筑产品的越来越“标新立异”,出现了诸多的非对称性、非传统性的典型建筑,如北京央视大楼,上海世贸等等,这些建筑的出现对于建筑施工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要求,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施工技术,新的形势下,创新必须成为建筑施工技术的时代主题和最强音。 1建筑施工技术实施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这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近年来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口号,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对于建筑施工技术同样如此,不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就会败下阵来,不创新企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源泉,这对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益,转变发展方式意义巨大。此外,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还能较好的降低企业能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创新,企业产品战略将进一步多元多样,品牌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其内部管理效率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1.2这是提升施工水平的需要 我国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差距正在缩小,虽然当前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终究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还必须靠发展创新来解决,关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创新还必须坚持“自主”为原则,作为工程行业的企业家来说,还要有更多的大局观念,长远发展的理念,切实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除了经济利益外,更要着重加强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加速技术创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为自身将来在国际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1.3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①从“需求侧”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最大化的满足客户需求,打造更好的产品;②从竞争力来说,上文也提到,技术创新有利于站稳市场脚跟;③从切实利益来看,技术创新能减少人力物力,技术代替劳动力,提高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还能享受国家在政策、税收方面的优惠;④从社会形象来看,技术创新在内部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外部来讲,企业形象会得到较好的呈现。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主要特点 (1)具备固定性的特点。固定性主要指采取固定的施工技术,亦指施工技术较为成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广泛性,比如混凝土施工技术、钢结构施工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施工最基础技术。(2)具备流动性的特点。流动性主要指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虽然施工的标准要求是一定的,但人员的流动必定会造成施工技术的差异和变化,产生技术的多变性。(3)具备渐变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施工技术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就建筑工程本身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所以渐变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4)具备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建筑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是复杂的,很多工序之间均是紧密相连的,更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协调和沟通。此外,建筑施工受外界环境影响也较大,也较易受到干扰。 3建筑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局限性较为明显。对于传统土工工程施工技术研究来说,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处于两条线展开,但相互间的交集不多,基础理论没有发挥其支撑和指导作用,也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为以后技术创新研究埋下了不少难题。(2)还有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对于当前一些先进的理论如最优控制、非线性等与实际工作结合还不够紧,有的可以说是严重脱节,而更多的是停留在论文中,必须认识到只有真正将其落实到实践中,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3)施工标准还有局限性。现阶段工程施工中,由于目标不明确,准备不充分导致工程标准不明和模糊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在此现状下要将施工水平提升到一个创新层次,则稍显“拔苗助长”。(4)技术创新缺乏人才支撑。从目前土工工程施工管理来看,管理上的漏洞还不同程度存在,比如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多头管理的问题,除了问题推卸责任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根子上原因还是缺乏管理人才,这也势必会导致技术创新较为缓慢. 4建筑施工技术创新举措分析 4.1树立强烈的建筑施工创新理念 自从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土工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眼光就不能仅仅定位于国内这个市场,而应该定位于国际市场,瞄准前沿发展才能使自身稳赢不输。在当前国际市场洗牌加剧的今天,谁拥有核心知识产权,谁的创新发展更快,谁就是市场上的“王者”。所以作为施工企业来说,要不断强化所有人员创新发展的理念,资本优势固然是很大的优势,但如果资本优势不能及时转化为技术优势,企业的生命力将不会长久,不创新就落后,不创新就被淘汰再也不是一句口号。 4.2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 当前施工技术创新更新速度很快,创新工作也不是一项一撮而就的工作,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理论研究而产生,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这种创新制度机制,让创新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让创新组织有强有力的团队,让研发不是空中楼阁,使创新工作真正落地。 4.3加强建筑施工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作为土工工程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土工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人才,对于一线员工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素质低下,创新意识不足,能力不足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各级企业要切实重视并拿出有力举措下大力解决这个问题。①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人才的引进,目前各大工科院校基本均设立了土木工程系,整个社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人才储备,还可以吸引学院专家教授为我所用,以聘用为“顾问、客座教授”的形式对企业加强指导帮教,进一步拓展延伸,还可以与院校开展产、研、学“一条龙”合作。②对现有员工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两条腿模式加速人才生成,所谓“请进来”就是将一些专业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学者请进企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传授。所谓“送出去”,就是将一些骨干力量送至专门培训机构展开培训。③在土工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要建立人才梯次,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加强人才带教,采取普遍带教、技术难题攻关等形式加速人才生成。 4.4积极激发内在创新活力 目前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作为土工工程建筑施工企业,也必须积极跟上时代潮流,在企业内部展开大众创新活动,在强化创新理念的基础上,区分施工前、中、后展开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企业要建立创新制度机制,采取设立“创新奖”、“鲁班奖”等形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在形式上,还可以采取建立小组、区分层次、设立课题的形式展开,作为企业管理层来说,要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创新的过程,更是学习帮带的过程,还是凝聚创新意识,强化创新共识的过程。 4.5要积极加强创新技术的应用 建筑施工先进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成本管理等问题,实践中,施工企业必须敢于突破传统,打破既有思维,实现技术创新。比如当前施工中常见的钢结构技术、地基技术、深坑支护技术等,在其自动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改革和创新,给各级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践中就是要不断的去加强实践创新,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革故鼎新,加强新技术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建筑施工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快速的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互联网+”技术几乎一夜之间成为最热的词汇,对于土工工程建筑施工来说,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必将产生新的飞跃,虽然按照目前发展水平来看,这一目标差距还比较大,人员的素质差距也比较大,但这总归是一个发展趋势,也势必引起建筑行业的一次革命。就目前来说,在测量新技术手段上,与信息技术结合就产生了测量方式上的变革,比如GPS定位技术,其可以实现施工前期的精确放样工作,而这一工作按照传统方法来进行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不仅仅效率较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确保了安全性,对于由于风力、温度等易产生误差的因素,也可以较好的得以避免。还比如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技术,就是一种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施工测量方法,尤其对于复杂建筑的放样工作,效果尤为明显。 5结语 总而言之,未来建筑施工企业对于施工建设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不管从自身发展来看,还是从建筑总体要求来看,实施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当建筑行业其他专业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施工不能成为其中“最短的一块板”,这就意味着要不断加强创新教育,不断强化创新技术的运用,不断激发内部创新活力,为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作者:郑义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园林建筑施工技术节能应用 摘要: 现在我国在发展当中,一直是提仪的是走可持续发展的这个路线,这当中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做好环保节约工作。在城市发展当中,园林工程给城市的景观做出了非常大贡献,园林工程在施工当中,结果适当的应用节能技术就能够较好的节约资源,减少消费,把一部分不会造成污染的清洁能源有效的运用起来。因此节能施工技术在园林工程当中的应用,与好与我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下面我们简述园林施工的关键内容,同时对相关技能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运用做出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 节能技术;目标;改善;园林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在城市景观发展当中,园林工程的施工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现在园林工程施工上可以看出,这项工程运作起来非常复杂,除去园林本身的施情况外,还要与城市的整体结构发展相结合。在园林工程施工时,一般必须有很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假如其设计效果不好的话,就不会使园林发挥出其最强效果。所以,在园林施工时,要合理的应用节能技术,使园林更加美观,更加环保。 1园林施工中的基本内容 由于城市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会使园林工程的施工内时内容也各异,在我国园林工程施工当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考虑,就如能源供给上、绿化带、假山中、相关的给排水设计等等,以上这些都必须要与各地方城市的自然景观有效的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和园林统一发展。所以在工程的施工准备时,相关工程的设计部门要对开发的施工目标要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本土施工地貌和水文环境等特点进行的仔细的调查,要从资金方面综合考虑,做好工程的人员调配和施工设计等工作,把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仔细的梳理,与以往的施工经验相结合,把节能技术更好的运用在园林建筑施工上。 2节能技术的两种分类方法 在我国园林施工中运用节能技术通常分为两种形式,即主动式节能与被动式节能。下我们来具体分析下这两种节能方式的不同。 2.1关于主动式节能方法的使用 这种节能方式所指的是于工程施工当中,对有关建筑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安置,使其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在园林工程具体施工当中,作业人员可以依照实际情况把不可再生的能源转化为可以再生重新利用的能源,就如太阳能板应用上和风车的设计等,这样做不但能够储藏较多的能源,也能够把这些能源合理的运用起来,以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园林工程施工当中,因为有各种不利因素的出现,导致在许多工程中并不能做到有效的节能措施,通常状况下,在园林工程施工中可以选择类似较小型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促进节能技术的实现。 2.2关于被动式节能技术的使用 这种被动式节能技术其实就是指工程设计人员依照城市的实际状况做出相关设计内容,把城市与园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达到节能设计的目的。在设计时,有关人员要对地方的环境与气候特点进行细致的考察,再与园林当中的建筑和植物的标准配合进行工程规划的建筑方针,它要做到园林工程的实用性,同时还要具有观赏价值。这种被动式节能技术能够更恰当的做到节能效果的实现,可是如果要达到要求设计人员就必须全多方面进行思虑,同时对工程的施工元素进行合理利用,使园林建筑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不但要对工程的施工效率做到提高,更要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最大程度做到节能效果。 3园林建筑施工中主要应用的节能技术 3.1能够对施工设计做到优化 在园林工程施工时,先要对工程的总体进行设计,之后依照设计图纸与要求完成施工。在具体的施工设计中,就要把节能观念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使园林工程施工更具有人性化。于工程的设计时必须要对几下几点进行具体思虑。最先要做好整个工程的规划方案。在园林建筑施工时,设计时不仅要从工程本身状况进行考虑,还要与园林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由于园林工程施工区域较大,造成工程的施工设施很多,所以在设计中要对园林及周边环境的协调结合起来,适当的运用周边附近的环境资源,以满足节能效果。之后,就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分配工作,园林工程的管理者要对园林施工的所有事项负责到底,能够及时处理发生的紧急状况,对园林工程的各项工作进程做出合理安排,尽量减少设备出现闲置浪费情况。最后是保管植物方面,由于我国园林当中许多植被是使用人工后期栽培形成的,因而提升植被移植的的成活率很重要,要对植被的抑制时间做好控制,使植被移植的成活率得到有效提高,植被的反复移植能够减少,杜绝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3.2合理运用太阳能技术 现在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人类对太阳能的使用更加普遍,而且太阳能可能循环式无限使用,选用太阳能这种技术,是在园林工程设计当中把太阳能光伏板运用起来,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经由某些设备对电能做到有效的分配与处理,以达到园林建筑供电需求量。由于园林通常是露天形式,这就更方面应用太阳能技术,在工程当中许多较大型装置要损耗大量能量,通过合理运用太阳能,能够做到对其它能源使用的减少。在设备进行相关设计时,必需依照地质特征做到针对性设计。就拿我国北方在冬天气温较低,就可以把太阳能技术运用在供暖上,而南方相对温暖,可以适当的选用遮阳方法。 3.3园林建筑材料的节约方法 由于园林建筑施工要注意的事项较多,比较繁杂,它要用到许多建筑材料,因而要想做到节约建筑材料就要对现在的施工技术进行适当优化,以做到建筑用材的节省,实现节能效果。这里讲的建材上的节约不是指的偷工减料等不好现象,它指的是经过改良工程的施工设计与施工方案,来对材料的利用率进行提升,就拿水循环系统设计来讲,把园林当中水管结构通过净水技术进行改造,做到了园林中水系循环,这种做法不但使水资源能够有效节约,另外还在管道用材上节省不少。经过有关施工技术的优化,让建筑物的有效率得到提高,材料的损耗也降到了最低。 3.4在施工中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因为我国园林工程有着施工繁杂、工程任务较多的特征,在实际工程施工有着较多细小环节与项目,所以如果想在工程当中更好的做到节能技术的运用,管理人员就必须对工程施工期间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以下几点问题尤其要注意,其一是技术的安全性,在选取节能技术前,要进行对比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同时要对技术的实际性与安全性做好检测,防止出现再次施工。当前我们国家相关的节能材料还太少,因而施工人员在选择材料上要从使用时间与材料的材质进行合理比较,在资金充足时,尽可能选择那些年限更长且节能效果优良的节能原材,还要考虑材料与施工要求是否相符。做到多角度考虑,不仅要保障安全性,也要思虑到经济性能,以此为前提尽可能对材料资金投入上做好控制,使园林建筑成本能够降低。在材料选取时,必须与周边景物相符,在视觉能够产生响应。在施工时,人员分配也相当重要,人员成本也包含在建筑成本当中,施工人员在分配时一定要细致,避免人员使用上出现重复现象,在达到施工任务基础上对人员使用作到缩减,对各个人员的工作区域要分工明确,人力资源上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以做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施工时,能够选择班表方法,不仅做到了减少了人员的不必要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人的压力,把员工的施工效率提高了。同时定期进行人员技术培训,以防由于技术落后导致节能设备应用失败。 4结束语 在园林的建筑施工时,运用节能技术有效减少资源的损耗,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施工中,有关设计人员恰恰相反当的对施工进行设计与规划,于施工上,节能上及选材上综合性考虑,同时要与当地的施工特征相结合找出最合适的节能技术。技术使用上不但要从经济性上考虑,还要从实际性与安全性上考虑。通过以上节能施工方法,使建筑材料能够节省,也使能源做到充分合理利用,使园林建筑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肖新娟 吴浩 单位:河南宏胜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探微 【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给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提高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才能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论文主要分析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措施,以期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保证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意义;问题;措施 1引言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建筑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越来越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已经引入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而且建筑施工工程的整体控制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建筑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房屋建筑的发展现状来看,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包括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不到位、施工安全的管理方面不严格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房屋建筑的水平,因此,建筑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重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并强调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不断强化建筑材料的管理,从而保证建筑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2.1施工技术的管理贯穿于房屋建筑施工的全过程 在房屋建筑中,施工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贯穿于整个房屋建筑施工过程,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一定要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比如做好图纸的会审,现场施工组织、验收等,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标准和操作顺序,从而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完成[1]。 2.2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影响很大 施工技术管理与房屋建筑工程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要获取更高的利益,因此,企业要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另外,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还与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不同房屋建筑的规模也不一样,所承受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应对具体的项目做出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案。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施工前的相应技术准备工作不到位 从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前都没有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与此同时,部分建筑企业的相关领导没有重视设计图纸的审核环节,施工人员也没有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没有完全看懂图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屋建筑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2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不到位 原材料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建筑企业对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不到位,在施工现场经常会发现很多材料随意摆放,对材料使用的管理比较混乱,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的管理。另外,很多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计划,造成购买的原材料经常出现很多质量问题,根本无法投入到施工中。 3.3施工安全的管理方面不严格 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项目都是在高空中完成的,由此可见,房屋建筑施工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只重视经济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到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对施工安全的管理不严格,给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部分建筑企业缺乏施工安全监督机构,也没有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从而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4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虽然我国房屋建筑施工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应该改变以往的施工技术管理手段,保证其科学性,并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建筑施工企业应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在施工前,应该派专业人士到现场做一个整体调查,然后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还应该熟练掌握有关政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另外,建筑企业应制定一些合理的奖惩措施,对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工作表现不好的员工要给予惩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4.2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人员一般都是由农民工组建的,他们的施工专业知识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也不高,因此,为了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建筑企业应该定期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让他们都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2]。同时,建筑企业还应该定期召开讨论会,让施工人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他们互相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4.3强化建筑材料的管理 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建筑企业还应该重视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不断提高建筑材料的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应该成立材料采购监督部门,保证只有符合标准的材料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同时,相关负责人在进行采购时,一定要先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选择合适的生产厂家。除此之外,相关负责人还要注意施工现场材料的摆放,保证材料的整洁有序,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材料的查找。 4.4加强施工技术具体的管理措施 除了以上讲述的管理措施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注意一些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不断加强技术资料的信息、档案等相关工作的管理等[3]。同时,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时,负责人还应该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来进行对资料的记录、整合、保存等工作,并组建合理的、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从而保证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效性。 5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作,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施工技术管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并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为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做好充足的准备。 作者:宋芳 单位:秦皇岛市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论文 摘要: 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建筑工程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其自身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专业知识涉及到建筑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文章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 1概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设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于建筑工程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施工技术管理控制出现问题,就很难达到项目验收要求,甚至会导致返工情况,造成在人力资源和财力方面的浪费。与此同时,建筑的质量安全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保障建筑质量,建筑施工技术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而需在达到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的水平与企业的诚信度、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当前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建筑企业只有依托先进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及高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才能获取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建筑类型种类繁多,施工技术的针对性及专业较强,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并且施工过程中,常出现交叉混合作业,不同施工技术共同掺插,工序复杂,难度系数大。实现上述情况,就必须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满足施工要求,尽可能地保障施工的有序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层出不穷,只有利用良好的技术管理手段才能对其进行规范。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建筑管理体系 当前,由于大量建筑企业的不断涌现,在规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于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上。此外,由于建筑业的法规体系并未建立健全,建筑业中总体分包制度仍旧盛行,就建筑工程系统的复杂性来说,只有通过完备的约束力强的体系才能有效地规范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建立健全建筑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2建筑施工材料设备管理存在缺陷 材料管理不规范,半成品及材料在采购、运输、存放、发放以及使用材料过程中,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合理,致使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不达标或是原材料供无法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如果不能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但会造成建筑工期的延误,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对施工企业信用与经济利益产生威胁。我国当前部分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机械设备落后、陈旧等问题,由于成本因素,企业大多不能对机械设备及时进行更新购买,而继续沿用濒临淘汰的陈旧设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建筑施工的延误,造成不必要的企业资金浪费。 3.3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施工企业分包现象十分常见,各分包单位未对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大多只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单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从而导致工序上产生纰漏,这也使得各单位相互合作的难度增大。并且,施工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对施工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4.1施工准备阶段 (1)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建筑施工质量如果要达到初期制定的标准,则必须要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放在首要的位置。将建筑工程的标准规范作为施工的基础,对相关职工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保障每位职员都能对施工标准做到真正的了解。此外,监管人员还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对于不达标的行为,早发现早处理。 (2)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图纸进行严格审查。建筑工程开展前,应当对工程的设计重点及关键环节进行明确。施工单位负责人在项目中标后,首先应进行施工准备,图纸审查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实际使用作为依据,在多方负责人共同协商下对施工图纸所存在的异议提出解决处理方案。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对图纸要有一定的认知度,认真核对图纸说明以及相关资料准备是否齐全。 4.2施工阶段 (1)技术要及时交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技术交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度。不管是工程整体还是部分进行施工,都必须先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在加强隐蔽及特殊性施工技术方面。强化对工程事故多发部位,成品保护、基础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材料和等方面管理。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建设施工技术负责人向下级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程项目相关技术负责人向班组长以及下级工程施工长进行技术交底,班组长与工程施工长与向班组和施工工段技术交底。在这样环环相扣的运作流程下,使得工程的相关人员对施工设计方案更加明确,能够保证工期的顺利完成,工程的质量过关。 (2)施工质量的管理方案。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目标的管理控制,必须以项目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标准。建筑项目施工质量具体包括建筑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维护保养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但也很自然地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处理方法,最有效的方式在于建立一个施工专业技术小组。施工材料只有在验收达标后才可进入现场。此外,还应对做好因施工技术管理所可能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的预防工作。 (3)工程进度和成本的管理方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符合初期的既定目标。并且还应对施工技术、专业能力、材料供应等施工基础条件进行严格核查。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施工进度进行计划调整。 4.3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的验收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要求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秉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施工工程进行细致科学的监察验收,有针对性地对隐蔽工程进行重点勘察,并将最终结果与初期工程质量目标进行比较。假设验收结果与制定的质量标准一致,则表明建筑工程达标。反之,则表明建筑工程不达标,需要将不达标的位置进行返工加固。竣工阶段管理主要以施工质量检验为核心,具体包括比较、度量、判断及处理等步骤。度量具体是指利用计算方式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测试测量;比较是指比较度量结构和施工质量标准;判断是指依照比较结果对施工项目进行分析判断,看其是否与施工项目预计质量标准相符;处理是指对所检验的建筑项目的达标与否,能否进入下一阶段,或是否需要进补救等工作进行判定处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渗透于整个建筑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背景,只有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在确保施工安全、进度以及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施工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育培 单位:增城荔新公路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就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了探讨,对其进行优化管理进而使得建筑施工的质量有了保障,笔者首先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从材料质量、施工人员管理、资料与设备的管理的几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的有效对策,希望能通过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的素质。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对策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包含设计、立项、验收、施工等多个环节,环节之间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施工进度受到影响。而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进步的带动,我国的基础设施的使用建设呈现全面的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建筑业建设方面的发展尤为突出,所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管理职能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一步加快各种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工程的特征与环境条件要求,总结施工经验,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追求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把现今的科学技术转变成企业生产力,并且必须严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建筑业都是通过分包的形式进行修建,其建筑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建筑的质量问题各有差异。没有一套完整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对其约束,建筑施工中质量不合格的难题很难解决。由于修建过程中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建筑的安全技术措施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同时,监督管理部门就质量技术问题对于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且施工建设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所欠缺,在施工单位内部,其内部管理也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造成内部工程监理存在诸多漏洞。除此之外,许多工程的技术标准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施工单位无法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施工,监督部门与管理组织机构责任的划分也不够明确,施工建设人员技术水平不过关,都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应该说,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整个工程质量控制中很重要的,有时候,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其各个环节、各分部等进行严格控制,将管理工作做到位。工程质量问题通病是质量控制目标,应结合质量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具体的管理,制定全方位的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与方法,保证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1材料质量管理 进行材料质量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原材料、半成品、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材料质量是决定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条件,从长远利益考虑,如果材料质量不合格,一定会影响最终的建筑质量。因此,在实践施工过程中,应注意:(1)合理编制材料使用计划:首先编制人员应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了解并加以考虑,并能与国家相关规定相结合,确定材料的规格与型号,进而就可以对材料使用量进行初步估算,然后再与生产商进行协商好,最后就可以向工地输送货源。(2)采购优质材料:进行材料采购时,务必遵循国家的规定标准进行,考虑到同厂商生产的同一型号的材料的质量也有所不同,所以采购人员进货是可以先在不同厂商间做对比,选购优质价低的厂商材料。为避免材料选择不合理影响施工进度,采购前应将品牌、型号、厂商等标示出,并及时运送到施工现场。(3)材料分开储存:为避免材料间因发生化学反应而造成浪费,应将采购的材料根据材料类型予以分类、分开储存。应结合施工进度,对材料进行合理安排,将其送到施工现场。一旦材料抵达工地,仍要对其质量进行检测,通常的做法是由工作人员进行抽样检查,将检测结果与实验室结果进行对比,确保材料质量有保障。(4)及时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为保证正常的施工进度,应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及时记录。根据工程施工进度,根据材料出货单进行材料的领用,并对库存量进行及时请电,对材料下料环节进行重点管控,对特殊材料如:易燃材料应针对性的进行保管。 2.2施工队伍管理 施工队伍中的技术工人与技术管理人员联系紧密,技术工人是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执行者,是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关键。想要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就必须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技术工人的素质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基础条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进一步加强对施工队伍人员的管理,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严管施工人员的行为,并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质量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素质与专业素养,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还可以减少成本支出,为施工队伍产生了积极影响。工作人员还应树立起质量意识,提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2.3技术文件的管理措施 技术文件管理的措施可分为:施工记录、材料检验证验收报告、隐蔽工程验收等。监督机构要求有真实完整的竣工资料,在建筑施工阶段,如发现图纸前后的不一致,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否则会使施工建筑设计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合理的变更管理非常重要。在施工过程中,数据的保存要进行严格的文档填充,图纸大小、音频、材料等文件式都要进行详细记录管理,准确的填写信息文档可以帮助对建筑施工人员监督管理,尤其是对内部实验室人员的监督管理。 2.4设备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建筑设备的管理重要性不亚于施工队伍管理和技术文件管理。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应时时结合工程需要,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等条件进行机械设备的选用,并注重定期进行保养,促进机械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施工人员还应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严禁使用过于陈旧的设备,时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系统十分复杂,各个环节联系紧密,并且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质量,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人员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结合各项目的特点尽可能的优化建筑施工技术,有效预防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各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控,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作者:肖栎蔚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我国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 摘要: 国有林场是新时期国家坚持绿色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绿色生态环境已成为时代主旋律,时代要求我们生活和工作环境必须健康环保,在建筑施工中强调绿色环保节能理念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得到落实。 关键词: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借助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手段,提高绿色节能产品的利用率,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所以,在林业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应该通过运用各项先进技术,进行生态化的建筑施工,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履行绿色优先理念。 1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简述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指的是在建筑施工的基础上,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借助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从建筑物施工的角度进行材料的筹备,完善建筑施工的工序,在建筑维修的环节落实节能环保的理念。在我国,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刚刚开始起步,很多技术手段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真正实现绿色环保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同时,在进行建筑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的成本,导致很多的新的技术不能投入使用。而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绿色节能技术就比较完善,其在理念上比较成熟,在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向一些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经验。 2林业建筑工程常用的绿色节能技术 国有林场大都位于深山老林深处,担负着绿色发展主力军的社会责任,是绿色生态的践行者。林场建设生产场地选址时存在自然环境差、施工难度大、局部气候条件恶劣、造价成本高等特点,因此,在工程建设时推行绿色施工非常必要,能减少建筑投资成本,实现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提升。现就林场工程建设中经常用到的绿色节能技术进行介绍: (1)墙体设计方面的节能减排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墙体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采用保温墙系统施工在绿色节能减排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温墙施工方法是在墙体施工的过程中在墙体的外部和内部分别设计保温层,提高墙体保温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对热能源的使用。南方夏天空调设备的使用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借助保温墙,人们可以减少对空调设备的使用频率而节约能源。在保温墙的施工中,应该注重对极限效能的保温层的设计,而且要确保保温层的结构比较简单,减少对房屋面积的占据; (2)自然光照明系统的改造。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借助自然光线,那么就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防止室内环境污染。具体做法有:①通过直接采光的方式,尤其是对一些旧的房屋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对窗口的尺寸进行修正,对窗户的长宽比例进行调整,能够提高采光的系数;②提高窗户的高度,如果建筑的进深比较大,可以提高窗户的高度以建筑的采光性能;③安装反光的设施,使阳光照射到建筑内部,通过设计反射板的方式,可以使建筑物内的采光效果得以改善; (3)屋面施工改进方案。屋面是建筑最上层的构架,能够起到保护建筑的效果,能够起到抵抗自然灾害的效果,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建筑内部的环境良好。屋面施工原则上应该确保其坚固、耐水、保温、隔热。为了能够满足屋面施工的绿色要求,可以进行防水层和保温层的施工。保温层可以运用聚氨酯材料,能够确保屋面结构的蓄水不会出现渗漏的问题。在进行屋面施工前,应该进行屋面的细致的处理,防止尺寸误差过大:①在屋面出现了明显凹凸不平时,应该运用水泥砂浆修复;②在对屋面进行基层的处理,屋面的基层处理应该将屋面上的混凝土渣清除,将灰尘清理干净,在确保基层干燥后可以进行施工;③在管道的周围应该添加附加层,然后进行大面积的涂抹,其厚度不能超过0.3毫米;④可以采用倒置式的屋面,材料在吸水后其导热系数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基于这一变化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而且会增加施工的难度,采用倒置式的屋面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对保温材料选用的环节,应该对材料的强度、燃烧性能、导热系数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材料在投入使用前应该对其性能进行检验,确保材料是符合要求的。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绿色节能措施能够提高对各类能源的利用率,防止资源的过度浪费; (4)地面节能环保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地面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从而能够改善建筑的使用效果,南方林场办公场所空气湿度较大,回南天时容易受潮。在装修时使用防潮的材料,确保地面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压能力,能够抵御较大的压力,防止地面的保温材料受到强大的压力后损坏,减少了更换材料的可能性,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保温结构的防潮性能; (5)给排水系统的改造。在绿色节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给排水系统的改造,应该对管网的压力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合理改造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竖向的分区,借助支管的减压作为节水的方法,在生活水池位置的设计时应该贯彻合理性原则。应该注意冷水和热水给水方式的完善,冷水一般是由水箱提供的,水箱能够确保供水的稳定性,而且不会产生太大的压力差,其压力不会太大,导致流水量增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可以借助调节阀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供水点超压的问题。在热水的供应中,一般是采用热水循环系统的,将支管、立管等结合使用,能够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对水管和配水器具的改造,尽量使用节水型的器具,普通的水龙头应该被节水龙头代替,水箱大便器可以采用小容积的。实现对动力系统的升级,借助变频的水泵,能够自动化控制水的流量和保持恒压。 3结语 绿色建筑的施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实用性,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能够实现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提升,有利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利用。因此,林场从业者应该达成共识,在工程建设领域中推行绿色节能建筑技术,通过运用相关技术的运用,提高绿色施工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施工中的能源消耗。促进绿色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在绿色技术的研发上舍得花成本,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的效率。通过对屋面施工技术、给水和排水系统、地面节能保温施工技术等改造,实现资源节约,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的建设。 作者:张一民 单位:河源市国有桂山林场 建筑施工技术论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 1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和我们的整个经济繁荣与否有直接影响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构建一个综合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对人均居住和生活环境也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可以发挥其真正作用的住房数量。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同时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稳定的发展有关键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产生的先进施工设备的帮助,企业责任在于房屋建筑的质量,也有更大的调整和完善质量的空间。但由于房屋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和大量的技术改进和其特殊的结构,房屋建筑现场施工技术的质量管理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困难。然而,在房屋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促进管理控制水平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用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来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房屋建筑现场的施工技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同的施工要求,建筑物不能总是按照原建筑物的建设照搬,要成为一个统一的质量结构和多元的、复杂的建筑结构模式,在该模式下,对施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房屋建筑现场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技术人员管理不当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要承担提高管理水平的责任。建筑技术的核心是实施技术人员,要拥有超强的专业技术,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施工技术。现阶段我国的某些建筑施工工程师没有熟练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施工技术和建筑技术落后,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理论。一些施工技术人员不根据标准程序施工,或者施工不规范,工程建设目标和建设的意图不能被正确认识,直接影响正常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技术管理。 2.2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 在选择具体的建筑施工材料时,施工人员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机械化,盲目的为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在施工期间,部分技术人员有偷工减料行为,没有严格按程序规范操作管理,技术问题处理不科学。因此,在建筑材料的不合理利用,可能从根本上阻碍了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 2.3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保证安全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不少企业安全意识不强,缺乏一定的安全设备投资以及人员的安全教育,使施工现场存在重大危险忧患。也有一部分企业,由于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出现了垃圾遍地,尚未分类的原材料乱放,从而影响房屋构造,或者因为施工管理人员有限的知识,文化和不高的安全意识,很多高层管理者不带头盔在项目施工现场,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3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要点 3.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房屋通常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分泌一些水分在其表面,一定数量的水会给施工质量造成一个严重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使工程质量房屋建设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混凝土浇筑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也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在停止浇筑后,混凝土会慢慢降温,由于温差,内部会有一个很大的应力,这种应力的存在,会导致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裂缝是很重要的,广泛存在于住房安全问题上,现实中浇筑混凝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某些物体表面的冷却尽量减少应力,然后进行保温处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混凝土的质量得到严格的控制。 3.2门窗隔热保温施工技术 想得到一个完整的建筑,必须让建筑中的能量能更好的保持,这离不开门窗的优良设计,在窗框和门的缝隙中,需要通过附加工作和使用胶粘剂,必须使用符合密封要求的封闭柔性材料填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的能量损失。在安装玻璃的工人完全工作完成之前,要先把胶刮在地上,增加厚度,减少对建筑门窗密封性能的影响,技术人员要为安装玻璃框架的建筑工人,对设计的差距进行准确定位,必须在建筑工人安装完玻璃后,进行安装,并用手敲击,从而能够确保玻璃是安装紧固的,同时门窗的密封结构要通过一个多样性的选择和广泛的门窗开关测试,使之总是可以符合设计标准,以保证接缝密封的情况下,在一个可靠的状态,确保建筑节能施工质量。 3.3电气施工技术 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主要表现在通信系统,照明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电气设备配合建筑、电力等情况,结构复杂,能耗高,工艺路线复杂多样。因此,电气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要有合理建设的思路、科学的施工技术。在走廊和楼梯照明方面要小心,特别是车库和其他临时工作场所的照明用电,保证安全位置的灯光。如果在设走线方向有影响,可以降低高度,以确保安全和建筑外观的和谐。同样,因为建筑高,由于雷击的作用,所以防雷设计要利用主钢梁柱等物体,准确接地和增强防雷效果。 3.4钢筋笼施工工艺对策 为了避免钢筋笼在桩孔插入时出现主筋插入地基中,常在架立筋和箍筋预先焊接在钢筋笼顶端。沉没在指定位置后,需要从加强钢铁中进行固定的工作。笼的测量误差不应选择和设计一个框架加固钢筋框架,需要用其他手段锻打,并选择卸载起重机的方法,且调整。为了避免现浇混凝土桩在桩笼中上浮,要通过固定套管和其他支持手段。 3.5节能技术 在新的建筑节能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几个主要技术如下:太阳能建筑技术是最普及的,这主要是由于其他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运输也耗费太多的能量。相反,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施工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这具有环境保护的多种功能,例如:建筑中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屋顶上,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从电池中进行电能储存,满足建筑物供热和照明的需要,并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煤是不可再生能源,不能做到环保和节约能源,太阳能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建筑照明,建筑节能技术,要加强太阳能的利用。该应用具有安全性,不燃料消耗,无污染,维修和维护相对简单,不受环境制约,方便安装使用。太阳能在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第二是通过有效的保温节能的措施,建筑施工过程中,可用粉煤灰混凝土砌块建筑墙外,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保温的建筑物有很好的效果,也非常节能。通过这种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气体垃圾,可以大大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是对节能和绿色建筑材料环保新材料和新技术,有着很好的施工效果。 4房屋建筑现场的施工问题控制对策 4.1建筑材料质量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最好的采购人员,并进行材料的质量鉴定与政治水平的培养。采购人员需要有极强的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诚信。其次,充分掌握信息,对制造商提供的产品进行选择,并进一步综合研究可用性,并将质量和价格信息进行掌握。第三,由于需要的建材产品在市场上鱼龙混杂,因此整个设备,建筑材料和构件的质量控制需要全方位监控。 4.2培养技术性人才 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需要人才,如果没有人才的重要储备很难实现。为了有效地研究、分析和应用建筑建设中的先进技术,并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要促进建筑业的技术人才发展。加强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那么,要对技术管理加强,以提高专业技术的训练,其中还应加强对建筑业和专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可以学习许多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可以为员工对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进一步的了解,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评估的点,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4.3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 新的技术的传播吸收是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应该充分予以吸收,这是现代技术发展的本质,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引进新技术,它应该是明确的,没有理论在离开实践后是成功的,因此,应包括在完整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积极实践,将新理论和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相结合学习,以提高建设理论和实践等技术,还应充分借鉴先进技术,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促进和提高中国建筑行业整体技术,确保建筑施工技术及现代化的项目得以满足。 4.4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4.4.1施工材料技术指标控制 1)混凝土施工技术指标控制。在设计中,采用加入小膨胀特性的混凝土的方法,掺杂这些混凝土的材料在浇筑施工时强度更高,而在加强带等的施工中必须使用大膨胀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等级远高于两侧强度,接缝处的浇筑结构如下:底板、顶板和墙体的施工缝带首先直接选用的墙钢筋孔径不超过5mm在两侧铺设铁丝网,以避免在混凝土的筋带处出现裂纹,选择垂直肋加固超过12mm,间距150mm~300mm,墙筋应在主筋的绑扎铁丝网12mm,并且需要加强不超过12mm的钢筋。混凝土强度选择在C20~C40。 2)水泥以及砂石指标控制。现场使用的水泥都应记录出厂合格证,并进行试验,如果结果和实验报告与证明不符,必须重新验证复验的样品,避免不合格的水泥,必须注意储存时间,通常不超过3个月。在泥砂的配比及材料方面,必须对招标进行有效的关注,基建、招标等组成员要把技术监测和基础设施的人员组织在一起,为生产材料的价格,外观,技术,生产和研究进行核算。 4.4.2钢筋笼安装、制作技术控制 1)钢筋笼制作手段控制。为了避免在吊装钢筋笼的时候,出现变形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需要设计封闭螺旋箍筋,加强在具有约束性的关键部位接触后,梅花形错开,再用连接线固定,而其他的连接选择电焊。其次,所有的安装要按相应的距离安排,主要是支点,要点焊和捆绑结合,使它具有更强的刚度,从而提高支持力,然后,在钢筋笼内侧放置固定支撑物,以强化支撑。特别是在插入笼之前,它们的支持很关键。第四,内部和外部的支柱要安装在钢筋笼两侧,以保证厚度增加,特别是在加强钢筋定位器安装的位置。 2)钢筋笼安装控制。吊装升沉,一般通过机械起重。吊装时,要在桩孔中心和钢筋骨架对准后,再沉放。在10m的距离内进行2m高度的桩的位置确定并不容易,要注意垂直度,控制笼准确方位,及时观察。 5加强施工技术档案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中,必须加强施工管理,收集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结合住宅建设现状,加强施工技术档案背后的管理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系统的科学数据分析和工程建设技术质量管理,并确保数据安全。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将施工技术资料分类归档到施工企业的档案室,方便检查和搜索工作,并不断跟踪和更新施工工艺,房屋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资料对于施工中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确保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是可行的。 6结语 在住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中态度是关键,我们要有认真和负责的态度,以控制每个环节,建设科学严密的组织,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信誉打下基础,也要争取获得国家优秀工程,并保证建筑工人的利益,应当以企业和国家利益建设,为人民的安全负责,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建筑施工有效进行,并使建筑行业发展和进步。 作者:汪大惟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文科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一、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内涵:通识启蒙教育与母语审美教育 通过汉语经典传承民族之魂,正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从此意义上讲,该课程也与童蒙教育一样,具有启蒙性质,有别者唯有对象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懵懂稚嫩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用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涵养其品格,恰逢其时;而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则面临各种纷至沓来的诱惑,如何把持自己不被西化的狂潮淹没,尤须开设一批大文科通识课程强势介入高等教育环节,对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启蒙。这既可以调节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文明素质单一西化的倾向,又可以让他们真正恢复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的民族复兴做好最生动坚实的心理铺垫。作为通识启蒙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只有坚持大文科教育理念,以文史哲一体化的语文经典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方向,真正成为一门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高校必修再启蒙通识课程,其存在价值才会不言自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这个昔日曾被妖魔化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汉语学习的一股股热潮,很多地方还建立了孔子学院。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汉语“听说读写”,试图更深地认识“中国速度”,体味汉字这种神秘的象形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文化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交流活动,为了向世界科学地传播民族文化,帮助世界对中华民族建立真实、立体、丰富的知见,我们必须盘点家底、自我认知。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帮助世界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都不能停留于机械的转介说明阶段。活的文化与文字、文学的持久的美密切相关。汉字“法天象地”的创造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神奇的宇宙大美,让我们领略到华夏先人的智慧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本书,一个世界,一座文化的宝库,一个审美的舞台,是一个衔接宇宙先天与人类后天的脐带。从汉字,到汉语言、汉文学、汉文化,这是一个美的链条。只有民族的母语审美能力成熟了,提高了,民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之美,也即是民族化的美的创造才能征服世界,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只有充分民族的,才是充分世界的。在十七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时代,民族作家席勒正是出于德国文化启蒙和统一的紧迫要求,才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本小册子,希望德国人能从独特的民族审美中重拾自信,最终实现民族振兴。五四时代的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德育”。蔡先生的提法当然有待商榷,不过以审美教育代替功利教育,以汉文化之美熏陶学生,指引他们,在高度的物质文化条件下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也只有深入到这个层面去解读、传播华夏文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何以母语审美教育来自我认知、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杭州师范大学的何二元副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自编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以文史哲一体化的“母语审美教育”代替单纯的“语文教育”,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来强化语文训练,在感受汉文学与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感受汉语之美。这与当年胡适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提出的“文学的国语”(审美的国语)的设想是吻合的。简而言之,为实施民族文化复兴战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启蒙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理应纳入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体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母语审美教育,它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时代的雅俗共赏 狄更斯的《双城记》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其实这段话也非常适于当下的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然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甚嚣尘上已经使得这个时代陷入一种空前的精神危机之中。时代的症候引起了审美趣味的多元化、低俗化,作为审美主要形态之一的文学也趋于商业化与边缘化。面对种种病态的审美趣味和这一系列乱象横陈的文学现象,在这样一个尊重个体人权、强调平等意识和话语独立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以权威的身份令行制止,只能通过长期的经典教学展开“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式的审美熏陶。健康的趣味多一分,病态的趣味便少一分;经典的美熟悉一点,低俗的美便陌生一点。此消彼长,经典的审美教育总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然而,“经典”教育已经陷入了尴尬的处境。拿文史哲来说,随着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青少年们对孔孟老庄等圣贤经典、对荷马、但丁所代表的文学经典大多视若无物,束之高阁,倒是对网络影视、娱乐游戏情有独钟。面对这种现象,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所有通识课程恐怕都应该在教材教法上作出相应的改革。 (一)教材:经典阅读、时尚快读与审美理论导读三者有机结合据母语教育专家何二元副教授研究,语文学科创建于上世纪初,具体标志是1904年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分科教学的起点,国文成为独立学科。在此之前,中国学术是文史哲不分的,如叶圣陶所说,“整个就是一个语文学科”,也就是所谓“大语文”或者“大文科”。分科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分解,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常识等等都成为独立的学科。那么,现在,既然要正本清源,为“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定位,就必须回到“文史哲不分”的那个原点。其实,从这个原点生发出来的汉民族早期的母语美文也都是叩问人生、沉思天道,超越了简单的“为文学”、“为人生”而“文学”,大多是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天问”之作,譬如《庄子》、《老子》等。原点出元典。这些“文史哲不分”的元典既可以让我们领略母语丰富的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我们循着“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汉字长河,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元典字字皆可入门,入文情审美之门,入哲思智慧之门,入民族文明之门,鉴于此,大语教材实应加大元典的选入比例和教学的力度。其次,在当今学科化、专业化已成难逆趋势的背景下,“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早已成为知识界的口头禅,“文学”大众化、审美多元化在适应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之外,也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无中心,无主流,存在即合理”的审美错觉。许多流行的所谓“美学原则”作为现代“自大”症的垃圾副产品,已经背离了真实原则。“美”固然不是真、善,然而,最高、最正的美却离不开真、善。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理应在这个信息泛滥、经典缺失、审美多元的时代,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审美引导。在教材编选时,简要介绍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作品中披沙拣金,选择阅读和分析鉴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纯正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教法: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综合教学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影视充斥的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是非利弊,论者多矣,已无解说的必要。不过,单从教学手段而论,教师引导下的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化可以有效打破“一本教材、一套教案、一份多媒体课件包办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立体认知,给学生留下广阔、开放的思考空间,延伸课堂教学于课外。何二元副教授在这方面仍然是开风气之先者,他每堂课必用网络。作为“大学语文终身义工”,他曾免费建立了“大学语文研究”网站。在网站里,示范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从网站里各信息点之间的立体网状链接,到“二元教学”课程实例里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性链接,整个网站给人“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之感,更有如《华严经》“帝网重重”,相互映发之效。如前所述,民族元典与文学经典理应是大语课程必不可少的母语审美与思想圣餐,对其品读决不能成为快餐文化式的饕餮之举。何况,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为这一过程扫清了诸多障碍,提供了各种辅助学习的便利平台。这种便利长一分,对经典的理解便应深入透彻一分,而绝不是采用偷懒的做法:用网络搜索代替记诵吟咏,用相关视频代替文本阅读,拾他人唾余代替独立思考。网络技术只有以其工具性的存在服务于“人”对宇宙人生的直面叩问,才能发挥其价值。网络链接的大量运用,跨文类、跨学科、跨文化等现象在有限时空的频繁并置,大大凸显了知识(视界)之间的丰富联系,也因此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应。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比较教学法,以收振聋发聩、开权显实之效。例如,学习应用文写作,各类公文文种之间因用途不同,在基本格式与写作要领上会体现出一定差异,不过,从制发程序、发收方向上看,许多相近文种又可以归为一类。鉴于此,我们可以把各类公文模板乃至各式古旧公文的影印件排放在一起,开展形象生动的比较教学,这比起单纯概念层面的辨析和机械的特点分析自然要好得多,庶几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何二元副教授为旅游专业学生讲导游词的写作,不仅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与“最佳东方旅游网/旅游频道/精彩讲词”建立超级链接,引导学生在比较借鉴中学习范文的优长,而且特别拈出“杭州西湖导游词”与“浙江金华概况导游词”为例,说明导游词与景点解说词之间略有区别,导游词通常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景点解说词则相对比较静止。这两者说到底俱属应用文范畴,为了告诫学生导游词“不应该如何写”,他还更进一步从反例入手,比较了写景抒情散文和“导游词”等应用文的巨大差异。在《何二元自编讲义》中,从编排体例、章节设置到讲义演绎,我们随处可体会比较教学法的无穷妙用。《讲义》有如导游,时而来往于文学、音乐、绘画、摄影诸域,时而穿梭于雅俗文化之林,时而会心于文论、文本之互证,时而惊异于文学、科学之融通,给我们留下了最逼真、最丰富的“比较教学”样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文科教育的基础通识课和民族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母语审美课,既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帮助大学生传承文化、涵养人格、砥砺品行,而且有助于引领他们摆脱文化殖民者刻意植入的他者心态,教他们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建构真实的中国形象。 作者:郭伟 胡立新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新课标的改革之下,对教育工作者们得出了更高的教学目标,教师们不再依靠原先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而是针对新时代下的学生们,对其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良好环境,在其创立的环境下,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思维,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对新形势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在这种试卷么,只想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主体,在提高学生文学知识软实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课堂重新展现活力,教学改革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意义 1.塑造健全人性,促进学生成长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学校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指导学生分组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表达,因材施教,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3.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们的语文素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多种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当学生遇到了比较难的语文知识后,教师应该选择全新的教育模式来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 4.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进程 教育工作者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能力、扩展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会被不断的被提高。同时教师采用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水平,都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合理有效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老师为其营造的学习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更好的发散思维,开阔创新。高职院校有着属于自身院校的生源计划与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也决定了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属于自身特定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想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就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积极的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面以及教学目标方针的制定上,都要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这才是符合新课标对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对高职语文教学上面,强调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面的主人。但是在很多的学校应试教育的思想还在保留着。一些学校只注重教学成绩,却忽略了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后,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学生的成绩是比较好的,但是实践能力是比较差的。到那时这就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与个性发展。 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出现灰心、厌烦,消极学习的现象,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的,没有吸引人学习的亮点。例如在学习一些小说时,由老师给大家讲解后,学生就开始做一些题。这样呆板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3.统一教学,难以因材施教 语文这门学科强调要有对文学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观察每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但是由于在我国受教育人口是比较多的,所以难以达到因材施教。这就使得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的文学的欣赏与感知能力较强,对于老师在课堂上面传授的知识很好的吸收,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知识,难以理解,产生了厌烦与抵触的心理。针对以上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加强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只有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大学语文教学。采取多种手段,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养成语文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如何进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个性,做到个性发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为每位同学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互动式学习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比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已解答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助合作。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交流思想,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关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通过学生对老有的放矢,制定出合理的高效的课程方案。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提高学生大学语文修养,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文学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用文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文学有一个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文学问题。还要提高学生们自主学学语文的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学知识,掌握文学构架体系。 3.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顺应教育发展方向,跟上时代步伐与潮流,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来。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同时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讲解。 4.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针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并且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一些创新的观念,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有创意,学生们才会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5.改进评价方式,设立奖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要更加专注与学生能力的表现情况,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改进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设立奖励机制。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语文学习材料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中对于评价方式的界定,符合过程性考核的原则。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激励学生们不断的提高自己,勇敢的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为培养素质人才作了贡献。 6.引导学生参与文学活动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比较重要的。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教学平台。打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就是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创新与思维意识。鼓励学生们加入到创新型文学活动中来,这就是开展高职大学语文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的为学生们创设主动参与文学活动条件,为学生们找到发散创新思维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学生们的行为,让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与知识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的主人。 7.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思维与想象力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多种手段的融合,互动式学习,也需要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了多媒体的使用,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的充满乐趣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活力。例如,在学习一些史诗性的文章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相关的视屏,还有一些音乐,这样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理解上的帮助。学生如果有了这样的学习条件,会不断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能够不断的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多种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大大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创新思维。 四、结论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是需要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突破。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我,促其发展则是每一位教育工者们的使命与任务。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下,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语文人才,培养出很多为国家发展有用的栋梁之才。 作者:宋永燕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不仅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也有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要结合当前时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发挥大学语文的各种功能,从而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大学语文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文化,因此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1]。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要积极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发挥的积极作用 1、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小学语文,他虽然也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但是在教材编写和课程选择上更倾向于人文性和思想性[2]。因为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语法和各种写作方式,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所以要塑造他们健康人格和完善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学语文还拥有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是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条件。比如在大学语文的第四讲“铁肩担道义”中选取的文章大多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让学生从战国的《孟子》到中唐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从南朝范晔《班超传》到清末民初梁启超的《呵旁观者》中真正理解“铁肩担道义”的内涵[3],这些文章穿越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着非凡的古典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文章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好的认识历史、认识现在、认识世界,从而也能树立家国情怀,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下阔步前行。 2、大学语文课程有着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课程毕竟和政治课程不一样,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多都隐藏在具体的文章中,只有通过教师全面的解读和学生努力的学习才能真正地发现和应用。大学语文选取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丰富的审美和人文功能的,他的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和启发功能需要教师根据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去仔细认真的分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传递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每个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祖国走过的历史痕迹、感受大好河山的壮观景色[4]。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祖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认识,加深了对十三亿祖国同胞的深切感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让学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继续努力学习。 3、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营造更好地教学情景感染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已经不适应长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种表现就是最好的说明,尤其理工类的大学生更是用一种排斥的方式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价值取向,所以绝不能因为某些原因就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去引导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不同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它本身就有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而且精选的文学作品,都是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看到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各种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博大胸怀和崇高品德,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营造的各种或优美、或悲壮、或雄大的情境,这些极具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也进一步的发挥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正地达到了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措施 1、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超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为只有具备高超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营造积极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真正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因此高等教育院校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有效增强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而语文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对自身思想政治的认识,并且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的授课技能结合起来,要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教材,把教材中的内涵真正发挥出来,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以及爱国情操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授课和自己的学习中感受到大学语文所蕴含的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2、要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激情可以说是有所衰退,只有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爱上大学语文,努力学学语文,也才能让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真正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延续使用多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很难通过大学语文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甚至没能完整的学好基本的课程内容,因此必须积极的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但要学好基本的大学语文知识,更要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比如教师在教授辛弃疾的经典词作《摸鱼儿》[7]的时候,就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这首词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时期,正是我国历史宋金对立的年代--金强宋弱,许多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辛弃疾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当时的历史画面,而且这首词大量引用历史典故,教师可以将这些历史典故贯穿在整个诗词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穿越回到宋金的时代,这样就把一个官场失意却对国家前途仍然忧心忡忡的文人将军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但了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而且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更加诚挚的热爱,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将古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政治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涵,从而也实现了思想政治功能的最大化。 3、整合各种大学语文资源,合理编排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不同于中小学语文教材,他不仅要注意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有通过对教材的合理编排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编排语文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章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通过有序的教材编排更好地接受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观念,使学生更全面更透彻的认识五千年的辉煌发展史[8]。大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与高中教材有着紧密衔接的,所以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一定充分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情况,尤其是要掌握大学新生的情况,而且要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要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要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编排。所以要尽量避免重复的选文,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有主意古今搭配得当,外国也要有所涉及,让学生全面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地学习,从而保证学生吸收各种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受到更好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总之对大学教材的选取和编排要有助于大学生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实现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养成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坚强豁达的民族气质[9]。 4、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学语文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相比较于中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和主观性,比如大学中开设的选修课就是最好的说明,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喜爱的学科去听去学,大学语文虽然是必修课但是要想真正的发挥出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大学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效的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的运用各种丰富的资源,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风土人情,在更广的更宽的背景下感悟大学语文的魅力,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学语文,要让学生分享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要让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名著,通过这些就能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学语文,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10]。 结束语: 大学语文孕育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人格和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才能使大学生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和现代化的建设者。 作者:吴苏芳 谢卫华 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土建工程高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分析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措施: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关键词】土建工程类高职语文课程建设办学理念课程定位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632016.2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 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作者:李田秀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困境和对策思考 一、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汉语的阅读、理解、评价、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母语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是集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青年报文章《语文贫血后是精神贫血》曾写道:“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儿,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或者说,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但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理工科高校的生存现状是怎样呢?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理工科院校比率不高,还有很多工科院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的课时逐渐减少;工科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漠视等因素导致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处境尴尬。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1.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的认识存在困惑。 21世纪,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和兴衰更替加快,学生就业压力和难度加大,于是急功近利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正是在这种价值导向引导下,学生往往会不自觉重视那些实用性强、实践成果可立竿见影的课程,比如:英语课,计算机运用课,各种专业技能课,等等,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底蕴的课程,这种看似“无用”其实“大用”的学科因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必然被学生们忽视甚至漠视。 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存在混乱。 工科院校学生在我校学习多是为了想掌握几门操作性强,可为将来就业增添砝码的高实用性知识技能,而一些工科院系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多是强调一些语法和文法知识,往往忽视了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选择的混乱与错误,导致多数工科院系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抵制情绪。 3.教师教学方法单调。 语文课本来是一个很形象很有趣味性的课程,但有的高校往往很少采用一些先进手段进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使形象、有趣的内容失去生动性和趣味性。有些语文课在讲解过程中,被拆分成知识点,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被忽视了。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措施 1.从培养目标需求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据调查,不少理工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课时安排少,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实际上沦为“摆设”课或“点缀”课;工科院校很多学生在校学习多是想掌握几门操作性强,可为将来就业增添砝码的高实用性知识技能,语文课程在多数工科院系的学生眼里是一门既无实用性又不含技术性的花边课程,大学语文课多被理工科学生当做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之余的一种消遣课,无法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技能,更别提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投入社会,产生效应。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如果不是个别本身对文学感兴趣,大学语文课程自然就很容易被工科学生忽视。基于以上原因,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培养目标不应该是多方面、只追求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联系实际以满足工科学生要求的有的放矢。笔者认为,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教学应从适应科学发展目标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们对实用性知识的追求,又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到了需要性,又考虑到了可能性。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应用性”人才,为此,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适用性就应显示应用性的特点,根据这个要求,我认为理工科专业语文教学应着重放在阅读和写作基础的训练上,工科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特别是应用类文体的写作,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其意义在于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理工科专业由于受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课时量的限制,因此,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应把重点多放于讲授常用的部分实用类文体知识,加以实施必要的写作训练,使学生了解一般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格式和基本要求,并能掌握常用类文体的写作,能独立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实用类文章,以适应在校学习和将来工作的需要。 2.从进行教材建设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涉及工具性、人文性、美育性多重功能,内容庞杂,如果蜻蜓点水式面面俱到则势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质量与教学成果的重要内容。根据现实情况调查,很多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不合时宜,导致课程失去原来开设的初衷,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新鲜感,感到乏味、郁闷。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笔者认为,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评价、赏鉴和写作能力,据此,各理工科院校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文学素养、人文素质状况等,有计划、有目的地编写或选择某种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内容。在教材建设上,要顺应时代需求,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规格,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掌握一般应用写作规律,注重规范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编写出适合学生特色的理工版教材。 3.文理交融,从调整教学方法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依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采用文理交融,建立一门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符合现代意义的大学要培养的不是单一门类知识的专才,而是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型人才,综观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一不是文理相容的全才。如耳熟能详的作家曹雪芹,如若他不是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工艺、饮食等都有研究,则很难写出旷世之作———《红楼梦》;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作者茅以升,他本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所作的《中国石拱桥》一文能很好地运用简朴、洗练、明快的语言介绍中国石拱桥结构形式的建筑特点,并被编入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再如好莱坞大片《接触未来》就是根据科幻畅销小说《接触》改拍而成,其小说的作者卡尔•萨根是美国著名天文家、行星探测专家、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大学生,即使是理工科学生,中国文化素养仍旧不可少,只有古今并蓄、文理交融,才能造就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据此,建议理工科院校一些学院在督促学生完成专业知识之余,可在大学语文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多开展一些能蕴涵深厚文化沉积、展现中华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活动。例如,在大学生中组织读书活动,举办古诗词大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开设话剧社等,这样既能丰富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生活,更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同时可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才能,为社会输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适用型通才。 四、结语 现代大学实行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通才教育,大学不应只是培养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更应该是培养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横向型人才。通才教育的基础是大学语文,因此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在为社会培养通才的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肩负着强化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相信只要各理工科院校给予大学语文课程足够重视并尝试对原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找适合自己学校及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就定能为社会输送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通才。 作者:邬文静 陈实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评估中心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职业院校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也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教育,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文本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多作品其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文史不分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说明了这一点。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成了人们百读不厌的百科全书;大家熟悉的《史记》,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中用文学的笔触记述了大量的地理学知识。语文无限丰富,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就为大学语文课程对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热爱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人文精神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阐释也表明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专业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其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选择上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师有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也同样有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利用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等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这也势必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第三,大学语文教学自身的不断深化也要求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措施 一是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教师要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文章,就可以补充一些古代的有关音乐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以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二是那些经典美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经典美文,学生都要学习。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及主客们“相与枕籍乎舟中”等意境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一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三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不同专业具有的专业特色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喜安静,善用色彩、画面来思维。如,教李煌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学生可让其声情并茂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仔细讲解更有效。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婚前、新婚、婚后)的着装,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总之,我们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唱起来、跳起来、画起来。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四是在作业布置及考核中可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从XX文中看X时X地的建筑(或音乐、美术、服饰、园林设计等)的特点”等,学生可自主的确定研究课题便于查找、搜集资料。研究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来完成,研究所得撰写成论文上交,既作为作业也作为这门课的成绩。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有较宽裕的课余时间,这为语文的这种作业及考核提供了方便。在长达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资料搜集后,学生都能交上一份较好的答卷。学生的作业内容各个不同,但他们对所钻研的问题都有较深的理解,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展示了高职学生较为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因为有所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研究也就更有兴趣了。 三、结语 大学语文课在不同专业中,对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人文修养,对提高学生对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中的定位是提高各个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 作者:孙雪梅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中现当代文学教学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该课程和中小学语文有共通之处,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成为中学语文课的延续,被称为“高四”语文。中小学语文教学一贯以考试为目标,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遮蔽了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兴趣,产生厌学心态,甚至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心理。由此看来,如何讲好大学语文这门课,使学生摆脱固有的偏见和束缚,从这些拘囿中超脱出来并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还需要广大教师多多努力。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淡化以考试为目的的工具性,突出所选文章的人文性、审美性,让学生在没有考试之忧的轻松心境中去领略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思想价值以及作者的人格魅力。笔者去年参与了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应用实效研究”,其中模块化教学就是此项目的一个主要内容。一般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模块都会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几部分,笔者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所以承担了教改试点班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当代文学部分。本论文主要以现当代文学部分的教学为论述对象,以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结合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及思考,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能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这些文章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看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如何将这些特点讲出,让学生真正领悟,是每个授课教师都应该思考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开讲之前必须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应该对作者的身世、创作成就和特点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全面的了解。以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与鲁迅的《复仇》为例,因为周氏兄弟是现代文坛上的两员大将,对文学史的贡献非常大,所以兄弟俩的文章双双入选。但尽管是亲兄弟,成长环境相似,求学背景也一样,但只因一个是长兄,一个是二弟,相差四岁,便对人生的感受迥然不同,这也影响到他们后来的文学观念。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讲授这两篇文章。鲁迅由于是兄长,幼时自然受到更多的关爱,但家道衰落后也最先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虚伪,这给敏感的鲁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所以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会把这种激愤写出来,形成了深刻、犀利、批判式的文风。而周作人因为是弟弟,所以对家庭的变故便没有那么深的切肤之痛,再加上有哥哥将家庭的重担挑了起来,他便可轻松应对,因此在后来的文章中多写对自家生活的描述,很少关注时事政治,形成了平和冲淡的文风。日本攻陷北平后网罗文化名人,无奈周作人文名已出,很难固守象牙塔,最终难逃罗网,做了汉奸,留下千古骂名。讲解《我学国文的经验》应该注重周作人平和闲谈式的叙事方式,他将自己的学习经验穿插在每一段成长的经历中,以故事的方式写出,给人平易近人的亲切之感,无论是思想内核还是语言文字,理解起来都比较容易。但讲《复仇》时就没这么简单了,因为这篇散文选自鲁迅非常抽象的作品集《野草》,这部集子比较晦涩难懂,是鲁迅深刻思想的象征性表达。讲解时,教师首先要把表层的故事情节梳理通:一男一女赤身持刀相对,周围的“看客”赶来“赏鉴”他们,为了向这群看客复仇,这对男女以毫无动作相持下去,最终,看客因无聊而散去,这对男女为了表达复仇的决心和彻底性而僵持到干枯,也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篇课文的重点问题是究竟谁是复仇者,在向谁复仇,为什么复仇?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能了解鲁迅通过复仇的主题直指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目的。两篇文章的思想及风格完全不同,如果没有前期对兄弟俩身世的比较介绍,就很难理解他们文章的差异性。 二、时代背景的必要性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则记录了中国文学的百年发展历程。过去一百年的中国历史波澜起伏,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也是传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当代大学生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很难理解文学作品的真意,而且极有可能会误读作品。以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这篇散文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生活为写作背景,而更大的时代背景则是其时的。那是一个混乱荒唐的年代,政治运动是生活的主题,政治高于一切,人们思想单调,精神世界极度压抑,作家身历其中,深深感到了这种悲哀,所以,若干年后,他用回忆的方式,用寓言体的表述将自己的思考写了出来,其中有对人的命运被政治控制的那种无奈悲凉感,有对那段罪恶岁月的批判,有对沉默的大多数的谴责。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段历史,可能仅会被其标新立异的题目吸引,也可能还会觉得作者行文幽默风趣,但对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却很难领悟。所以授课教师应该把这段知青历史简述一下,还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比如叶辛的知青系列小说《蹉跎岁月》《孽债》,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沙叶新的话剧《假如我是真的》等。其实,包括王蒙的《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也多次提及岁月,所以,这段历史是不能够被忽略与遮蔽的,教师应该尽可能还原历史,让90后大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独特深刻的思想价值 文学经典是后人的精神食粮。对于具有独特而深刻思想价值的文章,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应以剖析思想为重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让其感受到大师的思想魅力。以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为例,这篇文章集中表述了蔡元培先生办大学的理念,办月刊的缘由与必要性。我们知道,北京大学由其前身京师大学堂到现代一流大学的转型是离不开蔡元培先生的。从这篇文章发表到现在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蔡元培先生的现代大学理念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有没有实现呢?教师可以就此话题预设如下问题:1.你理想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2.你对现在所上的大学满意吗?3.你认为大学之“大”应该指什么?4.最近十多年,中国大学出现了大规模的升格运动,专科升本科为学院,学院升大学,大学之间强强合并,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回到课文,了解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了解“学术”的意义,了解通识和通才教育的意义。这样讲下来,学生肯定收获不小。 四、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教材中所选择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共有二十多篇,按大学语文教研室的要求,必讲的篇目只有9篇。授课教师首先应熟悉这9位作家的艺术风格,这样分析课文的时候才可能得心应手。以张爱玲的《天才梦》为例,这篇文章以客观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天才型作家的成长经历,其语言是简洁的,态度是高冷的,感情是复杂的,有天才的自信,更有性格乖僻带来的痛苦,由此文可以大略感受到张爱玲行文处世的风格。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体现了他典型的小品文写作特点,其叙述方式是娓语式的,感情是幽默的,给人与老友对坐话家常的感觉。王蒙的演讲稿《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体现了睿智、幽默的学者风度,文章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足见作家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也选入教材诗歌部分,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强调罗大佑在流行歌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重点应把罗大佑歌曲中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对古典文明的留恋讲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罗大佑两种风格的代表歌曲播放给学生听,同时也可以梳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简史,让学生对这一领域有更全面的把握。 五、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的篇目虽然经典,但是和当今社会有距离,如果教师讲授不好,会让学生有脱节之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把课文和现实密切衔接起来。如王蒙的《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文有助于学生认识语言的重要性,对提高演讲能力也有帮助,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加强练习。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可以切实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据此指导学生通过有效阅读与写作学好语文。在讲解鲁迅的《复仇》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看客心态,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近十年来,笔者主要围绕以上几方面来讲授大学语文课程,从学生听课时的反应、课后讨论及期终网上的教学评价来看,学生对这种教学理念是比较满意的。总之,教材中的课文如果能够真正进入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考,进而影响他们的现实人生,甚或转化成精神食粮让他们受用终生,那么,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韩文霞 单位:安康学院中文系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探讨 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改革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观念,大学语文改革是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改革不仅增添了大学语文的时代感染力,蕴含丰富的启发性,并且能够有效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推行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实行专题教学模式正是此次改革中的一次全新尝试。专题教学以人文专题为核心,从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具有人文精神的经典范文归纳整合为不同的教学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和探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开放的思维空间,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人格塑造规律。 一、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的内涵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基础公共性课程,在高校已经开设多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已经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以文学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经典范文选讲的教学模式等。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以专题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该种模式以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此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专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以人文精神为主线,重点选讲中外文学史上有教育价值的作家及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的生平经历、人生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该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提高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符合健全学生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曾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大学应该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放在首位,假如一个人掌握了他所学知识的所有内容,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和工作,这样的青年是社会所需要的,能够在社会中独立承担责任。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单纯依靠知识学习是不够的,面对海量信息和有限的生命,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将学生变为学习的机器,但在人格和精神品质上却是残疾的,这样的人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迅速变化,不是一个和谐健全的人。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倡培养身心全面发展和谐的现代人才,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教会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主题。 2.符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入手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以字、词、句为主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不拘泥于作品的字、词、句分析,作品的字、号等烦琐的基础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主要是从名家作品的大处入手,站在较高层次品读欣赏作品,通过作品来反思现实,思考人生和社会。教学以课本为基础,但不囿于课本,学生遨游在文学世界中接触大量信息,在学习品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心灵境界,受到文学的熏陶,增加人文修养。实践研究表明,以专题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熏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作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意志和人格魅力,能够使他们产生爱国,爱民,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这些名家名篇就像春雨一样孕育着青年学子的高尚人格。 3.符合高校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认知规律。 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与其他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程的专题教学不同,大学语文通过对名家名篇的作品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欣赏品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了解做人应该具备的品质。高校教育对象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这一时期的青年在心智上已经成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已经基本定型。面对心智成熟的青年学生,仅仅接受单纯的知识教育是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的,他们更多的在思考社会、思考人身。在这一关键时期,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熏陶,使他们感受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接受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熏陶,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可取之处 1.以人为本。 课程专题教学改变了传统工具性课程的目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培养,将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拥有开放的心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专题教学表现出多元思维的开放型和灵活性,在教学课文选择方面打破了原有课程纯文学性的框架局限,更多选用富有当代人文科学和现代审美性质的名家名段,兼具时代气息和审美性,在专题呈现上不分国别和时代,这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增加人文修养的热情。 2.富有人文精神。 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和错位,此种缺失和错位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人文关怀意识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有关,这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难题。大学语文的专题选择是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注重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领大学生分析和反思自身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问题,这有助于当代大学生以平和宁静之心面对生活,锻炼学生的价值伦理观念,提升人格素质修养。 3.注重问题解决与合作精神。 课程专题教学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旨在以多种开放灵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拥有敏感的问题意识。专题教学主要以当前热点话题作为引导,选用多元化的范文,将热点问题以开放形式呈现给学生,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大学语文是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情况下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但在大班教学中可以灵活地将学生自由分组,使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专题课程的讨论,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索学习的平台,集思广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兼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最后,在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通过课堂演讲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总结,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程学习报告,或是采用手绘手抄报的形式进行课程反思和总结。 四、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使新的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对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来说,也要在后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其教学价值,注意实施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注意促进文本细读和文化讲析之间的有机融合。 “语文”一词既是语言性的文本工具,同时也是人文性的文化文本,二者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在进行专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语言文本细读与文化讲析之间的融合,要做到二者的平衡,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历史、人文、艺术、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不管是何种学科,对文本的理解都要建立在篇目赏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篇目赏析中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体验自然世界、人类精神是结合宇宙的内在情感美,掌握丰富的精神文化资产。这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注意处理好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主体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调动起学习激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这在课程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探究式学习主要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为主,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内容的构建、分析、理解和思考过程中,旨在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实现认知提高的传输者角色,但是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和移植,更多的是知识的自我构建和生产。因此,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关注知识的前沿,教会他们学习的有效方法,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精华和目的所在。 3.注意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做相应改革和完善。 专题式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传统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重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语文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语文综合素质,因此,考核评价中就要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放置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的前提下,知识不再是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生能力的发挥以及综合人文精神的提升是考核评价的重要的指标。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实施使人开始关注课程中的人文意义,学者就人文性展开了广泛深刻的讨论,大学语文不能仅仅强调其工具性的方面,更多的要注重人文启蒙,挖掘其中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性应当成为大学语文关注的重点。专题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批判精神,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认知互动,符合新型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需要。 作者:唐敏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知识拓展运用 一、提升教师素质 增强修养品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良好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其人格魅力就不足以感染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从知识中而来,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时,其灵气与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当今时代,文化的多元化让文学精华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重点是大学语文教师要能与时俱进,只有教师坚守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学走在时尚前沿,才能将语文的魅力展现出来。如何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第一,高校教师交流。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高校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为高校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在交流中互谈自己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体会,思想的碰撞能产生激烈的火花,实践的交流则可推动教学的创新。第二,推荐优秀书籍。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教师应避开世俗,潜下心来,认真地读一些好书籍,对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们可以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籍相互推荐,在大学中举办“书林大会”,介绍一些好书籍的摘要,推荐给学生,活跃学校学习气氛,创设读好书籍氛围。 二、合理教考分离 营造轻松气氛所谓合理教考分离,是指把教学和考试合理地分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有考试负担。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简单文学知识。教师只有认识到教授大学语文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做到教考分离,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合理地进行教考分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考试融入教学。很多学校对于期末考试十分重视,学生为考试往往是在短时间内突击,考得一个好分数。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如果能够将考试融入日常教学,就能够避免学生考试临时突击,使学生平时按部就班地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每星期让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经常举办演讲,练习学生的即时表达能力。日常的这些都可以算作考试部分成绩,让学生重视日常语文教学。第二,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堂本就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天堂,不应拘泥于教学的形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将辩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开放地辩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辩论观点和辩证思想。 三、开阔学生眼界 拓展知识应用大学语文给学生贯彻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大的人生价值观,学学语文除了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让作品里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看得清,走得远,做得好。下面具体介绍将语文知识拓展运用的方法:第一,户外实践教学。户外实践教学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户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户外中体验到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古人面对美景有感而发的情怀,克服爬山过程中的困难,体验到达山顶的快乐,领悟“一览众山小”的哲理。这种在实际环境中得到的切身感受,本身就是对知识应用的一种拓展。第二,传承创新并举。大学语文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这门课,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学。但是传承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在传承中还需要创新,在传统文学中找到创新灵感,是一种较好的知识应用拓展。例如学生参加一些设计大赛,设计一些代表性的logo,logo需要简洁而富有意义,这种设计的深厚底蕴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与创新。第三,缓解精神压力。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压力就越大,精神压力使得当今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大学语文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应对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关注,通过语文教学开阔学生眼界,缓解学生压力,给予学生动力。以上介绍的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性,希望学校、老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开创出更多大学语文知识拓展运用的新途径。 作者:王祖光 单位: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艺术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具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文化品位。第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突出美育功能,以教材中的“美文”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欣赏,领悟文学和汉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学作品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第三,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写作任务,会运用口语表达的技巧与人沟通。从写作和口语表达两方面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的应用水平。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语文应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教材内容整合为“文学欣赏模块”、“应用写作模块”、“口语表达模块”三个主题模块,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每个模块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每个模块的教学均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要求。 1.文学欣赏模块 文学欣赏模块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文学和汉语言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此模块还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能力,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的基础。 2.应用写作模块 应用写作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教师将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常用的应用文设计成四个项目:日常生活工作事务、求职应聘、产品营销策划、科研。围绕这四个项目设计工作情境,课上通过任务演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常用的应用文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和将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3.口语表达模块 此模块遵循由易到难的阶梯性原则,从基础口语交际技能(朗读、演讲)、日常口语交际技能(介绍、倾听)、职业口语交际技能(求职应聘)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口头表达技巧,增强学生当众讲话的胆量,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沟通与交际等通用能力。此模块与其他两个模块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大学语文教学成为提高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介质、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较丰富。针对此特点,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在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中,我们尝试建构任务型应用文写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上教师把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职业中涉及到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学习任务,以具体的实践任务牵引教学。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阅读写作案例,教师布置讨论任务,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咨询、教师提示、任务演练、组内相互评价、教师总结评价、学生检查誊写等师生互动的方式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2.情境教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诗歌《蒹葭》时,教师配上古乐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领会诗歌的感情美,接受艺术熏染。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与诗歌意境相符的图片,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意象,展开想象,细细品味,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尝试为诗歌配画,练习配乐朗诵,进行诗歌改写,制作诗歌欣赏影片。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实践演练法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开展训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对接,向专业延伸,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开展“介绍我的作品”、“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求职应聘会”、“产品推介会”、“校园(班级)活动策划”“、专业课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演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四、采取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课程 考试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采用传统以一考定乾坤的考核评价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能力和态度。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化竞争意识。终结性评价取消了以往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阅读能力考核和应用文写作能力考核。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总之,艺术设计类高职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分析总结出适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帮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作者:张宏武杨丽彬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传统文化论文 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定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始于1938年的“大一国文”,作为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开设到建国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1979年,在匡亚明、苏步青等先生的倡导下,高等学校重开“大学语文”,继而成为国内各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迄今已逾30年。然而,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大学语文在高校基础课程体系中处境尴尬。200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连续刊发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此,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然而,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却一直歧见颇多、持论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1)人文论:培养人文素质;(2)文学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文化论:提升文化综合素质;(4)工具论:强化听说读写技能;(5)综合论:人文性(道)与工具性(器)融合。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大学语文”呢?2004年10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会上提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该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仁爱精神: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仁爱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二,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现代国家、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是其内涵之一;第三,以道德为标准的主体人格精神:中国儒、释、道自古重视主体人格精神;第四,中庸为贵的和谐精神:中和即中庸,即同和;过犹不及的精神;执两用中的精神;第五,自爱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按此界定,显然极大提升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使之与注重吸储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般性通识课区别开来,表明了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语文”的独有特质,应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这一界定也与《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定性内容基本相符。 换言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也符合“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光大辉煌,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基和立人之本。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高校责无旁贷。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在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大学语文”是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阅读,来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作品篇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载体,也是形象载体,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及“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由于这个特点,“大学语文”便成为“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置性课程。也可以说,以具体作品篇章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大学语文”,与宏观性把握的“中国文化概论”和断面性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其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大语教师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长;三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教学能力和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学,会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教师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虚,也要避免肤浅单调。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丰富和多元。再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制订以撰写研究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则。当然,各个层次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 1979年至今,已经出版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近2000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徐中玉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夏中义主编本、温儒敏主编本和陈洪主编本。这5种教材从内容到体例都各具特色,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完善和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但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材中,还须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体例。在教材的编写理念上,要明确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内容延续,也不是文学专业知识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普及化,更不是单纯的工具性技能的补偿和提升,而是对基于母语教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固本强基的系统工程。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连起不同时代、不同人文领域的经典文本;也要精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典籍。在此,世界性是对传统经典性的对照和融通,能够促进学生由“学”到“思”、由“思”到“智”,以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教材的体例设计上,宜采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经,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民俗等学科模块为纬———经纬纵横的单元式体例,既利于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性,也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资源格局。 总之,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契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理应有新理念、新定位、新气象。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任重而道远。 作者:郭海军张旭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肇庆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功能研究 一、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 (一)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有学者提出,除了基础性以外还要强调其工具性。笔者认为这与基础性一样,根本不属于大学语文的性质范畴。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说和写两个方面,一个学生身体健康但不能正常的说话和写作一般不会进入高校学习,因为高考具有一定的考查意义。当然不排除有表达和写作障碍的学生,但这只是极少部分,至于表达不好和写作不好的学生不能统统交给大学语文解决,也很难解决。笔者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应在中学时期完成,在中学进入大学的选拔性考试中,应着力考查学生其语文工具性的掌握情况。到了大学,如果开设一门课程教学生如何写请假条、如何正常说话,这样的大学课堂简直难以想象。 (二)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 大学语文课程应具有人文性。这是学者普遍认可的观点。人文可以看作是人类文化的简称,而人类文化恰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发挥其人文功能是再合适不过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人格的完善。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在于人有人性,兽有兽性。人性的完整即是人格的完善,从古代先哲到现今才子,无数英雄、诗人和学者等为后人的人格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活生生的原材料。关注人,关注人格,这是人文性的首要体现。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洗礼。作为中国人,必须对中国文化有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还可以从历史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探索,但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大学语文重在洗礼。从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诗句中沐浴民族精神,从字字珠玑的散文中重温古典文明,这是一种体悟,更多的是让学生依靠文字进行充分的想象,语言之美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生活性 大学语文课程应具有生活性,这是笔者的观点。生活的定义在各时期有所差异,《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这是将生活定义为生存;杨万里《春晓》诗:“一年生活是三春,二月春光尽十分。”这是指美好的时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我想下去再多经验些群众斗争,来补我生活和小说中的不够。”这是指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经验。笔者认为生活应该定义为美好的时光,大学语文课程必须要有促使学生追求、喜爱生活的属性。首先,大学语文不是教学生不食人间烟火,不尝世间百味,而是真正在生活中感受美,真正享受美好的生活,即使是苦难,也许也是另一种美好。其次,人文性的最好载体就是生活,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空谈,要在生活中实际联系,没有了生活,不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生活性,就很难将人文性的功能发挥出来。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如果不在生活中体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见到课文才想起其人、才想起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效果违背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初衷。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 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二位教授的极力推动下,大学语文课程在全国大学悄然兴起。二位教授在谈到大学语文的功能时,提出了四点要求:(1)提升大学生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2)传承传统文化精髓;(3)提升精神文明;(4)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今天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再来关注这四点要求,有些当然要继续坚持,而有些不得不说真的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 (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言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细细想来,何谓中华文化?贾莹在硕士论文《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目标研究》中也谈到大学语文课程要起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但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有值得流传千古的真理,也有荼毒生灵的毒药。如果一味传承中华文化,试问,毒药也要传吗?所以首先要对中华文化有所警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释、道三家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三根擎天柱。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浩然正气,安邦定国,民族精神,中国优秀文化。佛家,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红尘看破,万元放下,成佛作祖,中国优秀文化。道家,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和而不同,中庸为道,辩证统一,中国优秀文化。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万变不离其三宗。一方面,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如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影响下,学习这三家的优秀文化对当今社会和现代人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功利风气在大学也十分盛行,学生学学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可以起到排毒驱风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能力美,存在于任何时间和空间内;美,任何人都可以简单说上几句。但事实上美是一门学问,在大学里有专门的美学课程,有专门的美学教育,简称美育。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美有很多,如语言的美,思想的美,精神的美等。但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领悟到这些美,文学史没有了解,情感上的不认同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美的欣赏。刘汉波主编的大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片段,湘西唯美的自然景色和安静恬淡的人文情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认为,这些美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但欣赏美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世纪30年代已经距离白话文运动十几年时间,十几年间,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多,白话文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沈从文的《边城》可以看作是白话文写作的一个高峰。如果通过大学语文培养学生对白话文美的欣赏,也许我们大学生在平时的日常交流中就不会出现骂人、说脏字的情况,因为白话文很美。白话文美的理解难度相较于文言文来说,可能稍微简单一点,但要有这种意识。文言文之美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苏轼、李清照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但语言上的美只是大学语文想让大家欣赏的较低层次的美;较高层次的美莫过于思想之美、精神之美。无论是精忠报国的豪情,还是你侬我侬的柔情,都是思想之美,懂了其美,再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追求其美,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国仇家恨,山河破碎,表面上看,应该无美了,但实际上美在其中,无数仁人志士屹立在凋零的山河岁月中,壮士满腔热血,拯救家国,不愿做亡国奴,不美吗?如果大家都能追求这种美,若十年后,百年后,此种场景亲临,我们也像先辈一样,吃胡肉,饮匈血,美在自己。 (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态度 笔者之前提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有生活性,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上,依然强调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更好生活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无论是哪种观点和看法,都不能阻碍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世界上热爱生活、更好生活的自由。生活,一般意义上指生物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大学语文中的人物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也许会对大学生或者对大学生群体中的某一个人都影响,促使他积极面对生活;大学语文中的人物在生活中以苦作乐,这更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激励和暗示。榜样的力量往往是强大的,且不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就是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后毅然完成巨制《史记》难道不值得大学生反思吗?热爱生活、更好生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强调以人为本,学校也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笔者认为,学生掌握未来生存发展的技能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热爱生活、积极生活。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偏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审美和生活,这是未来大学语文课程功能发展的方向,没有赘述其功能的工具性是笔者认为这种功能应在中学阶段就该完成,不应在大学课程进行补充。 作者:孔苏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现状探析 一、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讲授水平、讲授方法都有不足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材编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国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好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从中挑选出一批符合教学标准,适合学生口味的作品并不困难。但大部分教材重古轻今,选文绝大部分集中在古代文学部分,现当代所占比重较低。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审美倾向,应调整“古”、“今”文学各自的比重。同时,由于备选文章有许多都已脍炙人口,导致编者为了回避中学阶段学习过的篇目而另择他文,使得一些不是太适宜的篇目入选教材。所以,选择文章时,要严格把关,力推精品,观点要严谨。对于为大家烂熟的选文,通过寻找新的切入点,同样能够讲出新意。切忌泛泛而谈,流于肤浅;也不要故弄玄虚,而要通过深入剖析,在解读高度上进行提高,才能够讲出新的特色。 2.目前,高校普遍采取自编教材的方式编纂大学语文课本好处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较为方便。但各高校中文专业的水准不甚相同,学术体系互有千秋。你专工魏晋,我独尊唐宋,从一开始,教材的选篇就已经打上了各自的烙印。须知,大学语文不单是展示自身学术价值的阵地,其首要任务是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利用选文弘扬中华民族之真精神,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等价值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求编者们时刻牢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大学高级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它绝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教材,应更易普及,更易推广,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著精神和超越意识应予特别关注。有基于此,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应首先考虑到:“对大学生性情的涵泳作用,应有助于大学生性情和人格的塑造。应有助于高雅审美趣味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形成。” 3.高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由于大学语文在一些高校倍受冷落,导致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听。因此许多院校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也不愿将最优秀的一部分师资投放到这门课程上。就任课教师而言,因为不被重视,因此,在讲授方面往往是照本宣科,好像是继续在为中学补课;要么就是图省事,把给中文系学生的讲义全盘照搬,不顾及听课对象的接受情况。这都进一步导致了课程质量和课程魅力的下滑。因此应选择知识结构宽泛,讲课特色鲜明,比较有感染力的教师担任授课。讲授过程中,应善于深入浅出,突出时代感,让学生真正感到高中到大学的一种飞跃。此外,在教学中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第一,教师的讲授应与学生讨论有机结合。教学中力争改变教师一个人满堂灌,唱独角戏的局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索。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多组织专题讨论,也可鼓励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发言,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及观点进行提问、质疑、反驳。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的方式。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成立网络课堂,同学们在网络上既可搜索各类参考文献、补充资料,还能在网上进行讨论,发表意见。这样不仅能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三,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结合。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应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阅读文学原典,提交读书心得等。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学生要求和意见,对讲授内容和形式做出相应调整。课程结束时,最好让学生写出对课程的建议。 二、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多管齐下,搞好课程建设 通过大学语文这扇窗,我们可以由小见大,从文本的知识跨越到文化历史的精神之中,吸取到更宝贵的精神营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做一门公共课,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要想更好地提升大学语文的魅力,不能仅凭高校一己之力,我们“应大力纠正中小学中的‘唯智教育’和‘唯理教育’倾向,大力加强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在已有的教学基础上,继续深入调查和研究,精心组织这门课,确保其质量和魅力。让大学语文对培养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王晓非单位:河北工艺美术学校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一、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大的前提下,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中仍然是存在着重视自然科学轻视人文社科类课程,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这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首先,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每个人都是从义务教育阶段走过来,通过努力地学习才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是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开设的,学生要想考上好一些的学校离不开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当时来看这样一门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学科得到了教育部门、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可是,到了大学以后,虽然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由于受到高等教育专业化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往往被逐渐的边缘化,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为了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人才,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对大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上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面对此种情况,大学语文在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比较尴尬的局面。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而忽视了汉语的学习与提升,造成了“母语放逐”的现象,引起一些著名学者的重视与呼吁。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中,大学语文与“两课”、英语一样属于公共基础课,但在课时的安排,受重视的程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大学语文在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最初是108学时,后来逐渐的缩短为36学时,再后来一些学校根据自身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把大学语文课缩短为24学时。只有短短的20几个学时的来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确实很难,教学过程中只能是蜻蜓点水。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我国的应试教育阶段更多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很多知识需要死记硬背,这种强化式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对语文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后,他们更多的学习兴趣在于专心学习专业知识。这些都是引起里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再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无法打开理工科大学生的视野。目前,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授课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整个一个学期结束,大概讲解20左右篇的文章,教学的内容文学性很强,没有突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接受特点,教学方法单一老化。很难实现大学语文对于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别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从事专业课的教师受重视的程度相对较高,还有人们头脑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被认为是博而不精,会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同时,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教师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年轻教师缺少教学经验难以驾驭大学语文课堂,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又不安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最后,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经常是满堂灌输,精细的讲解文章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这就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课与基础教育时期相比更加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们从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受益,体会到大学语文给予他们的良好文化修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文化追求。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任重道远。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学语文是我国各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全面地发挥它的作用。 (一)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都是兼职教师,除了授课之外还有其他的工作任务,所以很难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到教学中。这就需要成立专职的教师队伍和教研室,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多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之间能够有合适的时间沟通彼此的教学经验,优秀教师有时间和条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教师尤其是高校相关领导对大学语文的重视,选拔和引进优秀人才,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组建教研室,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能够很好的进行教学,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前提。教师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授课,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由于学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乏互动。因此,教师要调整教学观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选取一些励志的文章,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时展的需求,尽量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能够在听的过程中也看到一些视觉上的知识,这样能够提升学习效果,让学生“愿意学”。 (四)改革考试方式。针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加大在平时的考核力度,成绩不应该由最后的一张考卷或者一篇论文来决定。通过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再加上期末的考核,作为期末考核的总成绩。这样能够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缓解学生在期末复习的压力,使他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到喜欢学的知识,取得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以此也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 (五)多开展名家名师专题的讲座。将专题讲座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大学语文教学设置学时有限,在大学生参与讲座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把讲座变为对课程的有效补充,让讲座成为课堂的延伸,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2007年5月,总理在同济大学考察时指出理工科的学生,要学些文学和艺术,人文科学的,也要学些自然科学,扩大视野,大学者都是这样成功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当前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类又处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已成为国际教育和改革的主要方向。人的创新能力需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来。理工科人才的培养由于专业课所需对思维的培养更多的是逻辑思维。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工科院校应该除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让文理知识互相渗透,坚持把理性与感性、知识和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实现学科的互补,重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必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更好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高竞男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大学语文课程论文: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必须首先有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切实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要通过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现代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借助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竞争力,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要“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就必须先有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特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缺失语文实践的现状 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采取的授课方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掌控整个课堂,唱着“独角戏”,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从历史背景、艺术理论到人物性格、艺术成就进行“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则成了观众或者配角,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计提问以促进学生思考,没有组织课堂讨论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没有落实阅读(朗读)以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感悟人文情怀,忽视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审美鉴赏、写作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这种课堂教学缺失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而脱离语文实践的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汉语能力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显得更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没有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缺失现状的原因 1.教师教学缺少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语文课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语文,都应该在语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有其自身的教育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有一致的理解,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师不能按照教学参考资料进行生硬的宣讲灌输,而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读、思、议的实践中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的美。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感染能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大学语文失去应有的课程地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素质的办学理念,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学校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最大目标,最大限度地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人文性学科。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认为大学语文这样的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因而课时一再被压缩,有些高职院校干脆不开设大学语文。这种办学理念下,大学语文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三、落实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更新认识给予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地位 早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而后,又在2007年第38号文件中,再一次向全国高校提出此条建议。因此,高职院校当然应当开设大学语文,并把它纳入公共必修课系列,保障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课时间,让教学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开展。 (二)客观看待师资现状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改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大学语文教学却犹如一潭死水,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不甚明了。高职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重新认识语文课程,更新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形式。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学科,有人文性学科的教学特点,与自然学科的教学不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读、悟、议等语文实践。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且人文性与工具性都离不开实践性。工具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不论是大学生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感悟中完成的,教师越俎代庖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看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一样,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将语文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作者:叶朝红肖素美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学督导处
普通心理学论文:案例教学对普通心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普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普通心理学的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课前挑选案例,课上开展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心理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普通心理学;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两难情境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由于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心理学既要概括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大学第一年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心理规律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入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有利于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以单纯地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加工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等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生动活泼的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可以从中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出现“填鸭式”、“枯坐式”教学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听多少,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只能在期末的试卷上凭借分数来判断,而且学到的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对案例进行内部消化,然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结合他们理解的心理学原理,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正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所以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求事件背后原因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教学目的,准备恰当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如何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贴近生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案例选择的标准。例如,在讲解阈下知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条经典的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广告的设计者是运用那种心理学现象让消费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商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哪些心理学原理才能避免广告信息的入侵。 2、认真组织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可以采用走下讲台的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另外,根据所选的案例内容及班级的人数,讨论的方式可以选择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3、及时总结,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总结要及时,最好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要留出归纳总结的时间。教师在总结案例的时候要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商业广告中是利用了阈下知觉的基本规律使消费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要做重点讲解。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三、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反思 1、案例的选择要恰当 为了使案例教学例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案例时除了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到案例要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所选的案例要比一般上课所举的例子,内涵更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为复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实践性。最好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思维独特性”的时候,给学生看一个法国的洗衣机广告,广告中的模特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而是大胆地选用了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打出的标语是“八十岁老人都能用的洗衣机”,结果广告播出不久洗衣机的销量猛增。这样的案例,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简单地通过一则案例对学生传授知识,对所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教师的“教”,而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双向互动中的“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打破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其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形式[5]。普通心理学中的心理规律有时是抽象难懂的,在讨论时,不仅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环节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讨论的案例中。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进程,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在讨论中加深对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随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作者:潘玲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普通心理学论文:普通心理学实验对心理教学的作用 摘要:利用普通心理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理论知识,挖掘理论背后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观察力、操作力等多种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掌握心理学的实践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于本文进一步详细探讨普通心理学实验在心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实验;作用 普通心理学实验作为心理理论的基础,会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心理规律,从而检验心理教学理论的准确性。因此,在心理教学中,教师需重视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作用。 一、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教学尤其要抓住这个要点。恰当的普通心理学实验可以高度激发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而且,利用心理学实验展示,学生可获得理论过程与结果,吸引学生对实验与理论的关注,使学生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的许多实验装置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如:由侧抑制导致的马赫带效应、深度知觉的实体镜、做注意分配的双手协调器、人工概念形成的叶克斯选择器等。表1演示马赫带现象的纸盘以马赫带效应为例,马赫带效应:是在一电动混色轮上,用一个圆盘、内是一正六角形制成,正六角形内是白色的,外围是黑色的,混色轮高速旋转形成的。如图所示:在旋转状态下,黑白相间的A点会形成非常暗的一条带,B点会形成非常亮的一条带,这两条带子既是所谓的“马赫带”,由侧抑制导致。课上老师如何讲解关于马赫带的问题,学生都难以理解,到实验室一做这个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马赫带效应的现象。由此,学生掌握了马赫带效应的理论,并连带对其他心理学理论有更深的体会,心理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提供适当感性知识满足学生好奇心 在心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因学生本身并未深刻了解心理学知识,对复杂的情况也无法用心理学解释。此时,若心理学老师能够适当结合心理学实验,以实验为核心呈现现象本来面貌,学生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性知识,并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以短时记忆为例。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给出一系列电话号码,然后让全班学生体验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因为短时记忆记录的信息通常是0.5-18秒,远远低于1分钟。而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平均值为7±2个。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笔者给出的是一组无意义的音节,一旦超过7±2范围,学生的记忆就会发生失误。但如果给出的一组相互关联且有意义的音节,则学生的记忆广度明显增加。这也符合短时记忆强调的意识性。即人们在记忆材料时会将信息转化成视觉编码进行记忆的。实验后,学生获得短时记忆的感性知识,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心理教学效率。 三、全面提升学生实验与观察能力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普通心理学实验,可将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转化的生动、直观且有趣的实践。在心理学实验中,学生注意力会更集中,对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会更认真倾听,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之在普通心理学实验过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学生会对实验顺序有更深刻的记忆。由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大大提升。为更好地验证这一点,笔者曾在心理教学课堂实行了图形与句子类型、句子理解速度的关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率先强调正确肯定句子(TA)与图形研究,发现图形匹配速度最快达到了1秒左右;而后,再进行正确否定句子TN)与图形研究;其次,错误肯定句子(FA)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最后,错误否定句子(FN)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实验步骤结束,得出结论:TN=FA+FN-TA。这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步骤严格,注意事项多,笔者一一解说,并在实验过程中偶尔提出相关疑问让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显著提高。且通过这项实验,观摩性的心理学实验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体验更深刻,因而同行老师可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心理教学。 四、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普通心理学实验与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不同,其实验材料更多来源于人本身而非可触摸的实验材料。因此,普通心理学实验的取材更方便,直观性更强,被试者体验更深刻,得出的实验结论也更符合理论。学生本身也可动手操作部分普通心理学实验,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能获得大力提升。例如在学习STROOP效应时,念字和命名是非常常见的认知过程,学生相互之间可直接进行实验。笔者所在班级的A同学和B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刺激字和书写字体所用颜色相互矛盾时,字的颜色会干扰字义的认定。但C同学在做同样实验时却未发现这种情况。为了再一次验证,笔者又邀请D、E两名学生完成七项被试任务。其中D负责念字,E负责唱色,并各自记录所用时间。全程以拉丁方设计避免实验练习或疲劳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字义不会受命名干扰。因该实验全程由学生自身操作,老师从旁指导,使得学生在获得实验结果,理解心理理论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会就自己的实验过程或结论提出疑问,亦或创新实验方法,有效提升了其创新能力。 作者:何莉 普通心理学论文:电影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1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2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橄榄球,乒乓球,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3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丰富多彩。 作者:路智鹏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普通心理学论文:普通心理学心理教育论文 一、科学精神与专业兴趣的矛盾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填报心理学专业。兴许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在未来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而且大多数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强烈。根据调查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学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在这种色彩的笼罩下,学生对心理学的期待自然更高,神秘而玄妙的东西被称为心理学,而科学和理性的东西则被头脑所排斥,不能被人接受。如果硬是改变学生的这种看法,必然造成学生的失落情绪。如何让学生们接受心理学的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 1)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目标 在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前,任课教师就应该先跟学生讲述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心理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学习效果的检测提供依据。 2)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上提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充足的准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提问题的时候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通过设置问题和讲解问题,很自然地将教学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问题式”的课堂也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一个过程。比如教师提出“为什么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已经很瘦了却还是一个劲地减肥”,这种减肥问题是生活中聊得比较多的话题,学生们自然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每个人对瘦的定义不同,每个人对审美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讲述视觉后像时可以探讨医生在手术室里面穿的衣服的颜色是青绿色的原因;讲述情绪时以“汶川最牛校长叶志平”为案例讲述应激的负面作用;讲想象的时候以“潜伏”里面的人物原型来阐述,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大多数的想象都是来源于生活。课堂上探讨这种问题,进而引出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3)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增加课堂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自己设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常见的“测试你的左右脑”、“河内塔实验”、“视觉后像实验”、“错觉小测验”、“注意分配实验”、“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等活动。在开展这些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不仅动手又要动脑,多方面拓宽学生的思维。一般学生对这种实践性的活动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参与的积极度很高。而且这种实践性的小活动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就当是缓解学习压力,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解压方式。 4)适当的课后习题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习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课后习题的量要适当,一次性最多就出三道题,差不多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检查,教师可以比较清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除了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在每章节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框图建立本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批改完之后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一些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全部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普通心理教育注重的不只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平常的课堂表现也是十分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课堂积极性等方面,都是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作为平时成绩的主体。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所占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加重视课堂表现,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从而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结语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可以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一步步提高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敖雅梵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普通心理学论文: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幼儿园管理专业特性,提出幼儿园管理专业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应从分析目标与对象、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入手,同时在建立课程资源意识、应用延展性意识、问题反思意识、职业意识、知识整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手段,在动态交互作用中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兴趣。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作者:田婧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普通心理学论文: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实施课程、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能力,提高心理调控水平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满足教学需要的因素、条件和方法,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普通心理学是综合性质的基础应用性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是弄清楚人的行为,帮助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并且对此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对神经细胞活动的微观分析,又涉及心理疾病导致的人生悲剧,因此,普通心理学具有广阔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丰富现有的教育内容,从而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高,创新能力等也会得到全新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及做好将来职业准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 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课程实施、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能力,提高心理调控水平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总和,核心在于实现课程的价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满足教学需要的因素、条件和方法,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特点 1.潜在性 潜在性是指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虽然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在本质上都是人类的经验,但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开发利用,才能转换为现实的课程成份和相关条件。 2.具体性 具体性是指由于地域、文化传统、学校及师生的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点。如普通心理学中感觉、知觉、注意等内容,由于个体状态不同,感知觉和注意的对象不同,在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就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而有针对性地引用。 3.动态生成性 动态生成性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等互动时产生的资源。动态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生机和活力及非常高的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在学生和教师积极有效交流学习过程中,就能产生有意义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 三、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对教师、学生、教材的开发利用。 (1)教师对其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作为课程的素材性资源,其知识、道德情操、教学技能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人力条件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对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同样的社会文化信息,相同的文本,面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的课程表现,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指教师对其自身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教师的知识。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由四个部分构成: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实体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开展的。条件性知识是指关于“怎样教”的知识。主要是教育科学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程情境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文化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这种广博的文化知识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素质状况决定了其对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要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以为教育教学服务。 其次,教师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体现。道德情操是一种重要的隐性的课程资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示范形象。因为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指通过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语言技能。如:教学设计能力、语言技能。 (2)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的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活动服务。 首先,累积和丰富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经验就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学生的经验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次,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建构主义。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对某一学习问题就会形成不同理解。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3)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材是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印的教学资料,它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为加强教材的适应性,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进行创造性的使用。 2.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媒体资源。媒体资源是指在报纸、书刊、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中蕴藏的资源。媒体资源是一种非常广阔的资源,各种媒体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取便捷,而我们的生活也和心理学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我们既是在学习心理学,又是在实践检验心理学。 (2)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文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戏曲、民俗、风俗、宗教信仰等各种历史文化。各个地方由于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普通心理学论文: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幼儿园管理专业特性,提出幼儿园管理专业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应从分析目标与对象、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入手,同时在建立课程资源意识、应用延展性意识、问题反思意识、职业意识、知识整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手段,在动态交互作用中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兴趣。 【关键词】 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 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 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普通心理学论文: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普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应根据普通心理学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学生的特点实施研究性教学:精选教材,全面归纳分析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促使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思考、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1]。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①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②教师教学具有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兴趣等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③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确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或开展讨论来验证书本知识,得出不同结论。 二、研究性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实施及成效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2]。我们以2014级心理学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改实验。 1.精选教材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给学生所选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该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成为国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新版教材既保留了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了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重点介绍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兼具中国特色。 2.全面归纳分析教学内容 在深入钻研教材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将内容划分为五大模块:概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行为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为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我们根据每个模块的理论特征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成套的教学方案, 提前告知学生, 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在课下认真准备, 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下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 当下大学生缺乏研究意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①鼓励学生有质疑教材知识的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错误进行理性批判。他们发现权威也会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这种方式激活了他们研究问题的动机;②将学术研究引入课堂。对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会归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并阐述理由;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人格”一章内容作为学生自学的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10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承担其中部分内容的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同学在研读教材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制作教学课件,然后进行课堂分享与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从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果来看,研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思维方式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存在问题 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于注重教学方法和技术改革,则很易造成对课程本身特征的忽视,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刚入学的学生专业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知识都是很缺乏的,因此在大学最初阶段进行研究性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教师多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心理学论文:论电影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摘 要】通过打破了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以一种电影文化的视角来解释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记忆等客观心理活动、能力和意志等主观心理体验,从而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不仅从电影中了解到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学系统地认识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感知;记忆;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觉和知觉是个体心理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通道来接收,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感知觉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可以为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泽明的《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觉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四个证人描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故事情节,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角色,记忆水平,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表达能力,动机需要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有所差异或倾向。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曾经说过,“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对的,而我们感知到的或许是一种存在,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本质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组合的光波和声波,并非颜色和声音。所以说,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要相信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所有的知识和真理都是被人们想象和建构出来的。比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学的程式化学习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锢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知识。不仅是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物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到目前崭新的研究领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或者说是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间的一句谚语一样,“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时所用镜片的颜色。” 2 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 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 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橄榄球,乒乓球,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丰富多彩。 普通心理学论文:医学院校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探索 【摘要】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在专业培养、就业方向等方面与传统的心理学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在心理学教学上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入手,对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校;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主体参与性 普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心理学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普通心理学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而医学院校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多偏向临床心理方向,偏重于心理疾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向的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意义对于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如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那么重视,在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与生活事例相联,理论联系实际 普通心理学的“普通”在于它介绍的是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可以将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出心理学的概念或理论,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讲到记忆编码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形象地理解这记忆编码的本质,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生活现象。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各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在学生学习完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条件及方法”、“遗忘规律”的理论知识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如何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为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而且可以达到根据所学知识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力的目的。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学习情景 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和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讲解这些名词或概念,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变为生动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深刻理解,加深记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功能固着”这个名词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对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习惯用法的练习,另一组直接用准备好的工具解决问题。通过两组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最后由老师归纳、解释并总结出“功能固着”的概念,使学生对“功能固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样,在讲解“定势”这个名词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体验“陆钦斯定势实验”,使学生对“定势”这个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许多接触过普通心理学的学生往往被繁多的概念,抽象的理论所厌倦,他们感到所学的内容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自己原来想象中的心理学相距甚远,兴趣骤然下降。其实,心理学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密切联系专业的话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在学完“情绪”这一章节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生医疗纠纷的医患关系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怎样从心理建设的角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学生在这种脱离课本的热点问题思考和讨论中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愿增强,在讨论中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求学态度,对将来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四、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这个课堂就缺乏生机。有效的教育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更深刻理解正常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普通心理学相关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行设计或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如利用多媒体视觉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错觉”、“知觉的特性”、“注意起伏”、“注意广度”等心理现象;也可以播放一些短小的视频,如《脑力大挑战》,让学生体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也可以利用实验教具完成“汉诺塔”、“差别阈限”等实验。这些活动需学生亲自参与,既动手,又动脑,学生对之往往很感兴趣,参与热情高,花费的时间较少。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因长时间学习产生的紧张情绪,适当放松身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达到了锻炼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平时成绩落实到实处 笔者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普查发现,学生从没有或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目前的大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学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期和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尽管平时成绩也细化到出勤、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项目,但是能够落实到实处的较少,在学生的心目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是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导致学生以考试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化并落实学习过程的评价目标,如通过布置作业、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立学习小组,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测试题和思考题,随时检查学习与教学效果。将学生各项的完成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提高并强化了学生进行探索和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 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指导地位。其指导作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法是否适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普通心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树立起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根据学科前沿、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设置教学重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摆脱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创造再学习的机会,通过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总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校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同时,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师要注意医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将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符合培养要求,满足新知识时代的发展需求。 普通心理学论文: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普通心理学教学探讨 摘 要: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学好它对于将来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普通心理学教学却存在理论过多、师生互动少、理论与实际联系少等问题。作者通过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教学对策,希望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关键词:师范院校 普通心理学 教学探讨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普通心理学论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摘要】普通心理学教学应坚持明确的教学目标、理论与实际和教学互动等原则,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传授,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在讲授中采用“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体验、讨论、教师导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和考核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1、采取多种考试方法。如开卷、小论文、闭卷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 2、将考勤、课堂提问、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结合起来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论文:从普通心理学看幼儿成长 摘要:幼儿教育是时下年轻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发展,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结合心理学的一些概念,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二者的关系,指出心理学在幼儿的成长中无处不在,同时,正确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能够帮助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运用更为恰当和科学的方法,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成长 心理学 感觉 知觉 记忆 家有小儿,结合着普通心理学,对于小儿的心理发展,有一些感触,比如小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求知欲,又比如小孩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关注点: 3岁,是做规矩最重要的年龄; 6岁,是从家到学校适应的关键时期; 9岁,是建立学习策略的时期。6~9岁最重要的是学习,而不是学习成绩; 12岁,有自己的求知欲,开始慢慢逆反; 18岁以后,每个人的道路来自于自己的主观选择。 虽我家小儿已是6岁,已经过了所谓的0-6岁的黄金段,可学过普通心理学后,回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不禁想,很多的现象都是与心理学息息相关的。由此忍不住想用部分的概念,来尝试着分析我家小儿成长中的一些变化。 感觉―外部感觉(肤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在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而全身发紫,生下来就直接去了儿科,之后一周都放在暖箱。现在想来,暖箱一方面是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说,让婴儿延续在母体中的温度,让他感觉安定和安全。后来查了相关资料来验证以上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婴儿在未出生之前,手心、脚心和生殖器官就已发育得比身体的其他部位更敏感了,从降生人间的那一天起,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因为他刚出生的一周都在暖箱,所以无法母乳喂养,只好用奶粉,且在此期间,亲人只能在窗口看着小小的他在暖箱中安睡。等他回来之后,他对母乳的兴趣不大,从味觉来说,他更喜欢喝那甜甜的奶粉,而不是吃起来费力的较淡的母乳。喝水亦是如此,加了葡萄糖和白开水,他更偏向前者。 婴儿的时候,你跟他说话他会看着你;你拿着小摇铃摇出响声,他的小眼睛也会马上跟着过来。 确实,婴儿从一出生就具备了感觉,让他感受着从环境传过来的各种信息。 所以,现在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多抚摸婴儿,为什么要和他多说话,为什么让他听音乐,为什么让他闻一些味道,为什么让他多看五颜六色的东西,这些其实都是以外部感觉为出发点。 感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如果说外部感觉主要接受来自于机体之外的适宜刺激,那么内部感觉就是机体内部刺激引起,反应内脏器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态的感觉。 我对此印象最深刻的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几个大的运动特征要求: 一月抬头、三月翻身、六月会坐、八月会爬、一岁左右学会走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精细动作的练习,比如手握积木、撕扯纸、拿饼干、穿珠子等。 这样的联系,对于他的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都是很好的促进和提高。同时也让欣慰的是,之前歪打正着,注重了这样类似的锻炼,小家伙现在协调和平衡性都还不错。 知觉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无非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让他能够在各种环境和事物面前,形成更完整和更正确的知觉。 小孩要多经历、多看,增加他的Chunk,即心理容量。坐过飞机的小孩,比只坐过公交车的小孩,Chunk更大,因为飞机表示着距离的加大,所经历事物明显的差异。 曾经看过媒体中的报道,就说美国的一家子,边旅行边生活,在旅行的途中生下了几个宝宝,带着宝宝一起看世界。这样出身的小孩,看过了各地的风景,感受了更多的迥然差异,他的chunk一定很大,心胸也将更宽广。 在这点上,我和他爸爸也曾达成共识,如果有机会外出,就带他多出去看看。每逢有旅游机会,二岁之后基本都带他去;平时周末也会带他出去看看一些新鲜的东西。现在想想,如果当初知道这些理论,可能会做得更好。现在错过了,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即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联系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 说起内隐记忆时,在我宝宝身上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他一岁的时候,我们经常给他放一些儿歌,还有班得瑞的一些经典曲目。那时候他外婆还说,这么小给他听,他能懂什么呀?后来停放了一段的时间。在他2岁,学会说话后,再给他放听时,他竟然能跟着声调一起哼。现在想来,应该在无意识状态下,他自动地对1岁时听到的音乐做无意识的提取吧。 对于记忆过程,小孩子有他独特偏爱的识记方法。曾经有人问:“背唐诗对小孩有帮助么?”学过心理学的人肯定会坚定地摇头。如果放在之前,未听过心理学的课,估计还是有很多人赞成的。“背知识是没用的”,这点在幼儿的教育上,已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因为这样的记忆述属于机械记忆、陈述性记忆,死记硬背之后很快遗忘,而且容量有限。 那什么样的识记方法更能保持记忆呢?对于幼儿而言,多种感官协同识记,或者是体验式的识记,或是有故事情节似的片段记忆,都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想起儿子在中班时,老师们教小朋友们认识中药,号召家长们配合收集2~3种中药。一边给他们看图片,一边给他们看实物,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小朋友乐于其中,同时长了见识,认识了很多中药。看来,幼儿园老师在这方面的运用已经相当有心得。 现在我会有意识地用一些记忆方法去加强他的记忆。比如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经常问他:故事大致讲了什么呀?你觉得兔子怎么样啊?一方面,让他自己思考,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通过他自己的复述,回忆了故事内容,延长了记忆,将一些有效地信息,通过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 以上就是从我家小儿身上,体会到的与心理学相关的点点滴滴。虽提取了普通心理学中几个概念而已,却衍生出如此多的启迪。如果我们能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环保与低碳论文:叉车的绿色环保与低碳举措 工业车辆巨头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寻求替代能源来为叉车提供动力,以减轻碳排放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叉车是工业车辆中的一个重要设备,国内从业人数为20万左右,以目前中国工业车辆保有量为50万台计算,其中有70%为内燃叉车(即为35万台)。如果每台内燃叉车每天平均工作4小时,每台平均每小时耗油3.5升左右(假定均以柴油),每升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约2.67公斤,因此得出这35万台内燃叉车每年(365天)的碳排放约为477.5万吨,而每台内燃叉车的年平均排放为13.6吨二氧化碳。这只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算法! 我们无法去计算和评估另外30%电动叉车在更换和淘汰废旧驱动电池以及所有工业车辆在每年更换轮胎和倾倒的废液(机油、润滑油等)所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对环境造成的第二次污染。当然,还不包括每年有庞大的叉车零部件更换以及一定数量的废旧叉车整机退市,同样会产生数以万吨计的二氧化碳和对环境的污染。如果把叉车参与的所有环节产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的话,估计其为中国的天空贡献了不少于上千万吨的碳排放。叉车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地球绿色环境增加一块无法抹去的污渍。 氢燃料及混合动力叉车的出现 在国外,几个工业车辆巨头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寻求替代能源来为叉车提供动力,以减轻碳排放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在内燃叉车方面,德国STILL叉车公司在2008年推出新型的RX70混合动力的柴油叉车,这款载重量为2.5吨叉车将柴油消耗量降低到每小时2.5升,并在当年获得英国叉车协会“FITA2008环境奖”。同年5月31日,在第二届德国汉诺威物流展上,叉车巨头德国Linde公司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完全使用氢作为燃料的内燃叉车。随后,日本Komatsu、Toyota、Mitshubishi叉车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混合动力叉车,中国叉车制造商开普在2009推出首台混合动力叉车。 在电动叉车方面,燃料电池率先在汽车工业上得到使用。1988年,加拿大巴拉德公司最早将开发出的氢燃料电池提供给全球汽车巨头,1999年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厂和巴拉德公司率先推出燃料电池汽车样车,2002年日本本田和丰田向市场推出自己的燃料电池汽车。2005年,丰田将世界上首台FCHV-F型氢燃料电池叉车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世界最大国际物流展上进行了首次亮相。随后,美国Cat公司(氢)、德国Jungheinrich公司(甲醇)、德国STILL叉车公司(氢)、德国美国Crown公司(氢)、美国Raymond公司(氢)、日本Nissan(甲醇和锂)、Mitshubishi-Nichiyu氢)等公司纷纷在近年推出使用不同动力的燃料电池和非传统铅酸电池的电动叉车。 无论是燃料电池还是混合动力叉车和传统叉车有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他们产生的碳排放为零或者大幅度的下降了。事实上,排放为零的氢燃料电池叉车因为制造成本和技术等原因直到今天也没有在市场上广泛推广,而混合动力叉车则因技术日趋成熟,目前在全球工业车辆市场正在缓步推进中。 那么叉车能为低碳和绿色环境做点什么样的具体贡献呢?纵然中国本土的叉车制造商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在工业车辆的使用上和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叉车制造商和叉车的使用者依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低碳和绿色环保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句话,就是控制并减少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叉车制造商: 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内燃叉车的发动机是排放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以石化燃料(柴油、汽油、GAS等)燃烧后的主要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余则为有害气体(CO(一氧化碳)、HC+NOx(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PM(微粒,碳烟),控制发动机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是要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就是说,必须提高发动机的燃料利用率,使其充分燃烧进而降低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机率。 1996年,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和美国联邦环保署(EPA)联合签署了一个适用于非公路用机动设备柴油机的原则意向书(SOP)。签署该意向书的发动机制造商有:卡特彼勒、康明斯、迪尔、底特律柴油机、道依茨、五十铃、小松、库伯塔(Kubota)、三菱、北极星(Navistar)、纽荷兰(New Holland)、威士康(Wis-Con)和洋马(Yanmar),2009年美国CARB再次叉车及其他设备排放新的测试标准。这个标准非常苛刻,要求凡是进入美国加州市场的非道路车辆(包括内燃叉车)排放必需符合该标准。因此,在上述签署意向书的发动机制造商中,配备卡特彼勒、康明斯、迪尔、道依茨、五十铃、小松、三菱的发动机的内燃叉车则可顺利进入美国加州市场。这对中国的叉车出口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启示。 因为技术的原因,中国国产叉车内燃机的排放(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目前正在朝符合欧盟和美国的标准而努力,这需要内燃机制造商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储备去缩小差距。目前,中国浙江新柴公司(中国最大的小吨位叉车动力供应商)已经成功研发出符合欧洲Ⅲ标准的叉车柴油发动机,填补了以往出口机型都由日本柴油机一统行业的局面。 提高和延长电动叉车驱动电池的使用寿命。内燃叉车和电动叉车都会使用到电池,前者是内燃机启动电池,后者是驱动电池。目前在全球工业车辆市场上,基本都采用铅酸电池,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等尚还没有广泛地普及。 使用铅酸驱动电池的电动叉车看似对环境没有任何直接的污染,没有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直接排放。但在铅酸电池的使用寿命终点,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第二次污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就《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中,就有关于铅酸电池的运输、储存和报废后再利用的详细规定。也就是说,电动叉车同样会对环境构成潜在的污染。 减少电池报废后碳排放和潜在污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必须有整套严格而合理的电池管理报废和回收程序。在正确处理的前提下,提高和延长驱动电池的使用寿命是对绿色环境作出的最佳贡献。 这依然回到需要电池供应商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缩小国产电池和进口电池在使用年限上的差距。 采用环保节能型的部件。不管是电动叉车还是内燃叉车,都是由若干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叉车制造商在寻求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应当考虑尽可能的采用环保节能型的零部件,比如采用高效节能的电控系统(马达和线路板)等。 零部件供应商对其产品过度的包装会消耗大量的纸张和木材,不利于环保,同时会增加成本并转嫁在消费者身上,应该尽可能的降低消耗。令人遗憾的是,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和国家对工业车辆的包装因环保而制定严格的包装标准。 当然,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叉车制造工厂,任何零部件都贴有碳排放和对环境潜在污染的量化“环境责任标签”,这个标签如同目前全球现代化的超级市场所出售的产品都进行物联网一样,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手段来感知产品的所有信息(碳排放量、产地、潜在的第二次污染量等)。对于那些来自具有高污染高排放的零部件进行识别、竞争和淘汰,最终选择排放和污染最低的产品作为自己的环境战略供应商。 叉车用户: 合理安排叉车的使用 高效节能的物料搬运环境需要叉车使用者来创造。节能减排不仅仅是叉车制造商的事情。 比如对于叉车使用大户的物流和仓储中心而言,除了叉车外,还有贮藏和仓储设备、行李架存储检索装备、订单拣选设备、高层行李架商店的检索设备、手动控制储存和检索设备、自动储存和检索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真正的节能减排方案改善应该包括对所有驱动设备的控制,对耗费能源的设备进行淘汰和改造,设置合理的叉车搬运路线,减少固定设备的拆除和移动,使得整个货物存储中心在设计上更加高效,或者合理调整整个系统的绩效来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 减少叉车的空载行驶率。叉车如今经常在没有产品搬运的时候依然保持运行状态。叉车空载行进时,且通常行进时所遵循的并不是最短的路线。为了做到真正的能源节约,有条件的情况下,仓储操作中应该使用智能的仓储管理系统,这种智能系统能对整个进出货物搬运进行实时监控,对所有搬运工具进行智能调配,从而降低叉车的空载行驶率。 杜绝使用不符合排放标准及有潜在污染的二手叉车。非常遗憾的是二手叉车在中国没有严格地报废机制。因此,目前在中国正在运行的二手叉车对环境是个潜在的威胁。原因在于,临近报废的二手内燃叉车往往因为发动机及其他部件老化,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排放上没有人监管。临近报废的二手电动叉车其废旧电池的回收上难以遵循严格的国家制度。 所以,在没有严格的报废机制和制度监管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叉车的使用者自身去杜绝使用不符合排放标准及有潜在污染的二手叉车,同样是对绿色环境的贡献。 杜绝使用不合格的零部件。中国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零部件大国,叉车零部件自然也不例外。大量伪劣的零部件在市场上流通,实则是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巨大耗费。伪劣产品寿命期短,却同样使用巨大的包装,占据社会的流通资源,消耗能源而对经济贡献不大。因此,叉车的使用者尽可能的使用经久耐用的常用叉车备件并在其使用期后加以回收。 培训合格的叉车司机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叉车的购买者应该培训合格的叉车操作者,和汽车司机一样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好处在于可以延长叉车的使用寿命、提高搬运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 合理处理回收被淘汰的叉车零部件。叉车的使用者应当有一套完整的叉车管理方案,这个方案包括合理处理和回收被淘汰的叉车零部件。 叉车行业倡议:向每台叉车征税 叉车行业专业人员经核算,一辆内燃叉车在一年中,平均排放13.6吨二氧化碳。如果,把叉车排放的碳作为“碳足迹”来计算,根据国际流行的算法是,按照30年冷杉吸收111Kg二氧化碳来计算需要种多少棵树来补偿,因此,一辆叉车工作一年,需要种植122颗树来抵消其碳排放。全国所有在工作的内燃叉车(35万台)则需要42700000颗树来作为碳补偿才能达到环境平衡,如果一亩可以植树1000颗,即4.27万亩(28.4平方公里)。这显然是个非常庞大而惊人的数字! 根据国际一般碳汇价格水平,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当补偿10美元钱。因此,一辆内燃叉车所排放的碳汇价格为136美元,约合人民币928人民币,这个钱可以给别人帮你种树,用所种植的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来抵消自己的排放。 因此,包括《物流》杂志、中叉网在内的多家专业媒体和行业协会的多个专家倡议:在中国市场上所销售的每一台叉车(包括内燃叉车和电动叉车),其所销售的价格中平均每年以3--500元人民币每台来作为“地球环境税”征收,这个税用于有专门监管的机构来植树造林,将来(30年后)因植树造林所获得的收益再予以反哺。这个可称为存款给“碳基金”或者“环境银行“,即用植树的方式来抵消自己对环境的“犯罪行为”,在未来还有可观的收益,达到两全齐美的目的。 由《物流》杂志社和中叉网联合制作的“叉车与环保”网络专题报道也将于近期。 林德氢动力叉车 2008年5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物流展上,林德展示了其采用氢原料为燃料的氢动力叉车,叉车的氢动力与传统的汽油、柴油、电瓶叉车相比,环保和耐用性都非常好。氢动力叉车其排放物是水及水蒸汽,为零污染,而且无机械振动、低噪音、低热辐射。 丰田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叉车 在2008年在CeMAT展会上丰田公司首次展出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原型叉车――FCHV-F,该技术中采用蓄电池和燃料电池向电机供电,具有两种独立的电源。电机由两个电容器和一个氢燃料电池供电。它与电动叉车的性能相同。电瓶车和燃料电池车的主要区别是燃料电池可产生稳定的能量,而电瓶的功率会随电瓶使用时间延长而下降。所以,其最重要的一个优点是在整箱燃料的使用过程中具有稳定的性能。 2008年12月,丰田在日本开始销售另一款燃料混合动力叉车――HYBRID, 丰田将柴油发动机,电动机和镍氢蓄电池组合在一起,CO2的排出量和燃料的消费量只有同等柴油车的50%左右!相比电瓶车的定时充电,HYBRID采用镍氢电池,氢燃料加入5分钟后立即使用,特别是需要24小时运作的大型物流中心。 永恒力甲醇燃料电池叉车 永恒力在2008汉诺威国际物流展上首次展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概念产品,这种产品尺寸小,可完全置于步行式电动拣选叉车的电瓶舱内。与小汽车行业正在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相比,这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更适合于所谓的“低容量”叉车系列。可用于驱动电动叉车及步行式电动堆垛机。它特别适合于大型叉车车队多班轮流作业。 与氢燃料电池相比,这种高能量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另一大优点是其所携带的电力相当于原来电瓶的两倍多,甲醇使用起来就像汽油和柴油一样方便。 三菱重工镍离子电池 混合动力叉车 三菱重工(MHI)在日本市场上推出了世界上首台发动机/蓄电池混合动力叉车――GRENDiA EX系列叉车。 GRENDiA混合动力叉车的装载力为4到5吨,使用镍离子二级蓄电池及高效率的电机,并使用整合的小型柴油发动机。叉车的动力传动装置由MHI已获专利的镍离子蓄电池、柴油发动机、两个异步电机及转换器组成。该叉车采用了排列组合的行驶模式,车轮可由发动机单独控制,或由蓄电池单独控制,或发动机及驱动电机同时控制。在进行提升工作时,叉车采用排列的模式,发动机可同时操纵液压泵及提升电机。 与传统的标准设置内燃叉车相比,新叉车可节约39%的燃料。GRENDiA EX混合动力叉车是三菱重工首台使用其专利镍离子电池的产品,将在2011年的第一个季度走出日本。 再造叉车属具价值 “绿”,即意味着绿色环保;“萌”,则寓意力量的重新萌发。“绿萌”系列产品,是将回收的旧属具经过严格的再生产流程,变成可以重新使用的,符合卡斯卡特同类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要求的系列叉车属具,并以绿色的产品铭牌与全新属具加以区别。 据介绍,“绿萌”产品不仅要求回购的旧属具需要保持良好的性状,更重要的是再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用蒸汽清洗属具,去除所有油迹、油脂和污垢;完全拆卸,再用蒸汽清洗全部部件,并进行目测检查;喷丸去除结构件原油漆和氧化层,修复表面轻微伤痕;对每个肉眼看不见缺陷的焊逢进行探伤检查;修理或更换油缸、阀体和其他零部件,更换全部油管;整机装配,按全新属具标准油漆,并按全新属具标准测试整机性能参数,确保属具工作正常。在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与全新产品制造过程一样的质量检验。严格的工艺要求和质检标准,都是为了确保广大消费者将以非常实惠的价格,获得品质性能与全新产品相一致的正宗卡斯卡特产品。 据了解,自1985年卡斯卡特美国总部开展“绿萌”业务至今,卡斯卡特逐步形成了如上所述体系完备的工艺和业务操作流程,“绿萌”产品也在北美市场广受欢迎。 环保与低碳论文:港口在低碳与环保方面的举措 物流是碳排放的“大户”,港口在低碳发展方面责无旁贷。国外港口正在研究建立低碳港口认证机制,国内港口制定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战略。 自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以来,低碳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所关心的重要,而物流(运输、仓储、包装等)是碳排放的“大户”,也是低碳发展所关注的重点行业之一。作为港口而言,在低碳发展方面责无旁贷。据我国港口行业管理部门在港口能源消耗方面的约束指标显示,港口综合能源单耗以2005年为基数,到2015年要下降8%,“十一五”期间完成了4%,“十二五”期间还要完成4%,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国外港口出台强制性措施 全球港口发展均不同程度面临气候变化、港口周边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的问题,鉴于港口企业通常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难以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性的强制管理措施和激励措施。发达国家通过对港区周边环境质量实施严格管理,促使港口为适应相关控制要求不断采取节约能源和其他资源、减少排放以及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措施,从而推动了低碳港口物流的建设,缓解了港口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港口因此得以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低碳港口的建设,一些机构正在研究建立低碳港口认证机制。 美国加州实施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法规,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定期委托评估机构年度港口空气排放情况。洛杉矶港分析二氧化碳和各种污染物排放的分布和来源,以便引导港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效、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推动低碳港口物流的建设。洛杉矶港还逐年提高使用减排技术装卸设备的数量份额,通过相关管理规定,实施逐步限制老、旧、残破卡车进入港区,减少更多的车辆尾气排放。 为了进一步改善港口环境,针对船舶在靠港期间会产生大量燃油废弃排放,对港口地区空气受到严重污染的问题,洛杉矶港实施AMP计划,强制要求船舶靠泊之后停止使用船用柴油机供电,改用由码头配备的岸电设施提供电力,大力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同时鼓励使用低硫燃料,该项措施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船舶利用岸电最初主要是滚装和邮轮码头,现在已经扩展到油码头、集装箱码头等。在推进岸电使用的过程中,国外主要是通过立法,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的,国外码头船用岸电设施一般都由港口、码头运营商、船公司、货主、地方市政部门中的一方或几方出资建设,既要在码头上建设供电设施,又要在船上设置岸电受电设施。随着近几年的推广应用,岸电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哥德堡港开始为3艘客滚船供应岸电以来,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个港口在其特定的泊位上配备了为船舶供应岸电的设施。 美国洛杉矶港是岸电使用的先行者和代表,为减少港区及其附近区域的空气污染,洛杉矶港实施靠泊船舶使用岸电替代船舶柴油机动力(简称AMP)计划。荷兰鹿特丹在2007年底展开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计划,为默兹港口流域的内陆趸船供应岸电。鹿特丹港口安装了120个接驳点向趸船供应足够的电力,该计划现已解决供电系统的缴费和接驳问题,并会在2012年前后,在公众船舶停泊处完成加装更多接驳点。美国长滩港、日本名古屋、德国波罗的海吕贝克港、欧共体等一些国外港口及机构开始在每个码头均提供大船用岸电设施。 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应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早期码头上提供的岸电多为低压,现在有高压电上船后再由船上的变压器变成低压供船舶使用,还有高压供电直接与船舶高压供电系统连接的方式。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靠泊船型不同,选择相应的技术方式。美国洛杉矶港方案是将岸电设备安装在驳船上,通过多根低压供电电缆连接到靠港船舶上为其供电。瑞典的哥德堡港则采用高压上船,船上变低压的方式。而美国长滩港的某些集装箱码头则采用高压电缆直接与船上的高压供电系统连接的供电方式。 同时,在港口运行管理方面,国外港口通过调整港口作业方式、改善运行调度等方法,致力于节能减排在港口的实施。美国长滩港开始对其码头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工程,将铁路集疏运方式引入港内,用来替换原来的有货运卡车集疏运方式,旨在减少卡车在港内行驶的几率,减少排放。 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韩国釜山港口局则通过太阳能、地热能降低港口能源消耗和成本。到2013年,港口局将投资50亿韩元建立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应用系统。并且追加30亿韩元建立海浪发电系统,预计于2016年投入使用。美国海军除了在太阳能、海浪能以及在港口应用岸电技术以外,仍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甚至计划利用海藻能帮助船舶获得动能。 并且,在局部地区采取一些政策性调控措施,也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例如:美国长滩港采用白天和夜晚收费差异,调控货车流量,减少了港区道路的拥堵,避免了能源浪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06年5月欧盟委员会通过法案2006/339/EC,提出欧盟港口靠泊船舶使用岸电,要求成员国提高认识,与IMO(国际海事组织)合作制订岸电连结的国际标准,制订促进实施此法案的经济政策,交流各港口船舶供电和服务的经验,在港口推广岸电设施应用。 国内港口低碳物流成效果显著 目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也将长期面临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以及来自于国际的减排压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潜力。港口是交通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为标志的低碳港口是推动港口发展方式转型的抓手。 近年来,我国一些港口已经开始船舶靠港时应用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青岛港、上海港、连云港港等在此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船舶应用岸电方面相关政策缺失的问题,如:船舶使用岸电服务许可、计价计费等方面。在港口环境保护方面,特别是散货码头防尘、抑尘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煤炭、矿石在装卸和堆存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正着手制定粉尘控制规范标准。 在船舶应用岸电方面,青岛港招商局码头2009年首先完成了5000t级支线集装箱船舶接岸电的改造任务,进行了初步尝试,其岸电改造项目也被确定为交通运输行业第二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港口靠泊船舶使用岸电的有益尝试。2010年上海港务集团与中国海运集团在上海港外高桥港区联合宣布,中国首个港口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正式应用。该系统将由港口岸基供电取代船舶油料发电,有效减轻港口地区的空气污染,实现低碳水运。2010年,连云港港采用 “高压上船”的方式,通过在港口测试,获得了交通运输部、船公司、口岸单位专家的一致好评,各项技术参数已达到国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在宁波港、蛇口港等还有正在实施的岸电项目。 在以电代油方面,针对集装箱轮胎式门式起重机(RTG)在我国应用广泛,但是存在油耗高,噪声大、污染物排放多收到问题,在沿海港口广泛开展“油改电”工作,即将原来完全依赖燃油的RTG增加电力驱动功能,减少RTG在作业中燃油类能源消耗,减少排放,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提高电力、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能源的应用比重,降低煤炭、燃油等高排放的能源消费比重,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天津港通过对太阳能、土壤能、海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和利用,在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间累计节约能源2.7万吨标准煤,节约价值400万元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吨左右;大连港采用海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海水作为热泵的冷热源进行交换,达到冬季供热和夏季制冷的目的。连云港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展风光互补照明技术的探索应用。国内很多港口企业都开展了清洁能源的利用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港口运行管理方面,港口根据自身运行特点和需求,对其工艺流程、生产调度过程进行优化和技术改造,使港口的运行能耗成本降低。青岛港集装箱码头根据装卸作业特点,优化作业调度系统,实现集装箱“满进满出”,减少了集装箱起重机空载运行的时间,节省了能源。秦皇岛港根据其煤炭散货储运的特点,针对输送流程空载运转进行研究,提出顺料流启动流程的设想,以减少输送皮带机在流程启动过程中的空转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并且,粉尘污染治理主要是“以防为主,以除为辅”。港口传统除尘抑尘系统主要通过喷洒水、干式除尘等技术实现,存在效果差、能耗大、水量需求大等弊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除尘技术和设备,如:干雾除尘、新型防风网等。京唐港3000万吨煤码头煤堆场应用了防风抑尘网技术。 环保与低碳论文:建筑设计与低碳环保的重要性 摘 要:“低碳经济”是我国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低碳建筑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普及低碳建筑,应从建筑节能设计入手,结合我国建筑建设环境现状,分析建筑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环保前提下,提出建筑设计的原则 要求及节能设计要点,以探讨我国低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低碳环保 引言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使“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将来发展的主流,2010年的两会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我国未来的发展热点。在气候大会上,我国向世界宣布并承诺,到2020年中国在2005年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再下降40%~50%。我国的现代建筑占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推动现代建筑向低碳建筑转型,是实现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低碳建筑能够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目前我国的建筑环境和技术,大力推动低碳建筑,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1 建筑设计与低碳环保的密切关系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效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物是能源和资源的固化物,据调查表明,产生废气的50%来自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中的40%来自于建筑,建筑物的总能耗占25%~28%的比例,占有总能耗中的相当大的份额,因此,节能将是实现低碳建筑的关键,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从节能设计入手。 2 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建筑业相对发达国家发展还比较缓慢,技术还不够成熟、先进,在低碳环保的理念上认识还不够深刻、完全,在建筑节能设计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节能设计基准概念模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下简称“公建设计标准》”)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下简称“,居住设计标准。”)均规定在采取节能措施后,全年总能耗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减少50%。50%的节能目标,仅是对当前建筑平均水平的一个总体节能效果,并不能反映具体建筑的一个精确节能效果。 (2)建筑节能设计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国家推动国家建筑节能的工作力度较大,但设计人员对建筑节能知识的接受和积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大多数设计人员,缺少相应的节能理念和知识,缺乏主观上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未能将节能设计与居住舒适性和人身健康结合起来。对许多建筑,设计采用大面积窗户,而开启的部分面积则很小,由于缺乏自然通风,空气流畅不通,空调的长时间运行,室内空气质量非常差,不仅增大了损耗,而且对身体健康非常的不利。 (4)缺乏严格的节能设计审查体制。建筑施工图的节能设计审查是节能设计审查的重要环节,许多节能设计审查单位本身就缺少专业的节能知识和完善的节能体系,缺少节能审查能力,致使很多建筑施工图节能审查不严格,走过场,失去了真正的审查作用。 3 低碳环保前提下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求 各类建筑应当按照相应的低碳节能标准进行设计,设计文件也应当符合低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此“地”主要是指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如济南属典型的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因此,济南地区的节能建筑,必须适应济南地区的气候特征,既不能照搬严寒地区的建筑型式,也不能照搬夏热冬暖及海洋性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更不能照搬四季如春的温和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 (2)热工设计应遵循超前性的原则。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规定性指标水平较低,仅仅是实现现阶段节能50%目标的需要,距离舒适性建筑的要求还很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分阶段予以修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会逐步提高。由于建筑的使用年限长,到时按新标准再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贯彻超前性原则,特别是夏季酷热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屋顶、外墙、外门外窗)的热工性能指标应突破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予以适当加强,应控制屋顶和外墙的夏季内表面计算温度。 (3)建筑设计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每设计一项工程,自工程施工建设开始,设计者就开始对它承担起终身的社会责任。工程责任的范围广,且责任重大,所负责任的时间长(直至设计使用周期止)。能源是我国的战略物质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后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所以低碳节能建筑的设计者又实际上承担了一份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后代人生存条件的社会责任。 4 低碳环保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要点 建筑低碳节能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并不是多项节能技术或者节能设备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定量化的系统设计。节能设计的定量化思路要求整体协调平衡,从分析多方面因素出发,以最低的投资、最简化的手段完成并达到节能设计目标。建筑低碳节能设计可以分为节能建筑系统设计和环保建筑系统设计。 (1)节能建筑系统设计。该设计是在装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供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例如空调热泵比一般的空调机要节能。另外,也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设备,如风力发电、太阳能伏电、地源热泵等,利用取之不竭的能源,是提倡节能建筑系统高效、科学的设计手段。 (2)环保建筑系统设计。该类型设计是在满足生活舒适度需求的情况下,其目标是要尽量减小能源设备装机功率。该设计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来保证和维持建筑内的温度和通风等使用要求,即理想的状态就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建筑内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仅需要小功率的空调和采暖系统就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或工作需要。在方案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的方位、体型、朝向进行优化,充分利用自然风、阳光等自然资源创造条件;在初步设计中,需要对建筑材料、外墙、楼板、分户墙、屋面、玻璃、窗框及窗墙比进行量化和优化。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设计师需要根据不断调整的设计方案模拟量化建筑的能耗情况,计算空调和采暖设备的装机功率,对比各种影响因素,最好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正确地选择和协调使用节能建筑系统设计和环保建筑系统设计的原则方法,可有效地改变目前大量存在的不务实效、只求政绩的节能表象,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大力地推动舒适、健康的节能建筑发展,高效地促进建筑业的“低碳”模式的经济增长。 5 结语 “低碳”模式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节能建筑将势在必行。普及低碳生活,应当从建筑节能设计入手,加强设计人员低碳节能理念,不断学习低碳节能专业知识,增强节能设计社会责任感,研究低碳节能新技术,创新建筑环保新材料。低碳建筑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是我国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低碳建筑节电、节水、环保、低污染,将会给人们带来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 环保与低碳论文:浅谈低碳环保与设计理念 [摘 要]在当今的全球化市场中,从设计师到消费者,每个人都在不断提高对产品的环保意识,与环境和谐相处成为更先进的文化观念。在期待实现完全主义的“绿色”产品中,环境污染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减少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更是当代社会刻不容缓的选择。保护环境越来越重要,设计群体应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对生态的影响,从而做出更加环保的设计选择。随着当前全球多国纷纷发起环境保护的诉求,世界各地的人正重新评估现代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设计师也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环保;低碳;设计理念 北印度拉达克白莲学校(The Druk White Lotus School)提倡以传统价值合文化为本,把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灌输给孩子。它体现在学校的设计与建设很注重与自然并肩,它的出色之处在于传统以木和石为材料的建筑,采纳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筑技术。而且,学校外墙使用的是从当地或者临近地域开采的花岗岩,内墙则使用当地的泥石块,这种材料具有一流的耐用性和隔音效果。教室面朝早晨的太阳,可以从分利用自然的光和热,因此学校在能源供应方面实现了自给自足。这一设计理念向人们逐渐追求的绿色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如今,人类已经开始摆脱“依靠铁与火来征服自然”的瓶颈。于是,古老的木材再一次进入了设计师的视野。众所周知,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而且木材属于有机材料,生长周期短,不但能多次利用,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迅速分解,重量轻便易于运输,堪称低碳经济各个环节的楷模。 如何能让木材融入当代设计主流,成为了众多以环保为己任的设计师们的新课题,其中颇具环保理念的创意设计建筑作品是这个名为“WISA WOODEN DESIGN HOTEL”的全木质酒店,以它的全木质开放结构最具特色。它采用了天然松木条,经过塑型,拼接构成了建筑的主体。弯曲修长的松木条从中庭一路延伸到直至酒店的两端。木头既可以建筑基本的构架,也用作墙面、天花板、地板的公共区域装饰。本来分割清晰的建筑格局,在可塑性极强木条的连接下融为一体。由于采用木条的扭转作为基本结构,形成独立的隔断,整个建筑中留有许多缝隙,既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建筑造型,让人耳目一新。清新的空气与灿烂的阳光直入进来,让人们与自然没有一丝距离。除了在轮空上的突破,设计者的环保理念更引人关注。相比钢筋混凝土,木材是是十分轻便的材料,不但易于造型,也方便搭建组装。搭建木材之间的缝隙,让采风通光都自然完成,从最大限度上减小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垂直花园”的设计更加让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独特相处的设计环保理念。它用柚木制成一个型隔的隔板,可用于室内外使用。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多个花架和层架,每个花架茂密的植物,赋予空间嫩绿无比,苍翠繁盛的感觉,让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更贴近大自然,给现代人独特的私人空间和片刻宁静的生活。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具饮食文化的国家之一,他们使用的餐具常常精挑细选,以便搭配食材和佳肴。日本人进餐时喜欢用手感受原始材料的舒适,仿拟经手工打造的质感。现如今人们追寻的优质生活已经日趋普遍,人们希望生活的细节都能更丰富,更健康,更环保,因此设计师们以人文美学为本,结合低碳环保理念,设计了优雅的环保型餐具,尽管提供的是一次性用品,但产品的取材都是不损害生态的非木材物料――原生芦苇、竹浆、甘蔗渣,加以设计制造,可以持续使用,容易进行生物分解,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在我国,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世博会的主题,这是自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首次设定主题以来,世博会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这一主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人类文明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紧紧抓住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最热点问题,提倡低碳环保的设计生活理念。这一反映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富有创意,体现了中国・上海的城市特点。其已经将节能环保作为重要的理念贯穿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在世博园区内大规模运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园区内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主要场馆设施以及部分国家的自建馆,在屋顶和玻璃幕墙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4 000吨。并且增加了太阳能的装机容量,让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成为世博会亮点。屋面最大的主题馆增加到了2.57兆瓦,世博中心装机达到1兆瓦。 主题馆建筑设计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曾群告说:“以往很多太阳能建筑,太阳能仅仅是摆设,而主题馆的太阳能是光伏建筑一体化,不单是从艺术的角度将黑乎乎的太阳能组件和建筑的设计合二为一,而且光伏发电站产生的电力将并入城市电网,年发电量达到280万千瓦时,能解决4 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问题。”此外,因为主题馆屋面大,达到6万平方米,能够使得太阳能组件安装成本控制下来,这是国内光伏建筑建设的一大突破。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另一个亮点。全球多个国家的案例入选,而几乎所有案例都将节能环保低碳作为主题,典型如伦敦零碳馆。国内有四个案例入选,代表上海参加的“沪上生态家”便是其中之一。 沪上生态家的原型在闵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内,是一栋四层楼高的生态示范办公楼。中空、天庭通风隔热,各办公室呈正方形围绕。。整个办公楼每一个房间都非常明亮,而且自然通风很好。地板下,还看得见太阳能热水循环系统盘绕,冬天用于地板取暖。屋顶,太阳能发电、小型风力发电设备一应俱全。 沪上生态家总设计师、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汪维解释说,这栋生态示范楼,利用了自然通风、智能控制、绿色建材、雨水收集等十大技术,是国内最早的示范生态建筑。中国每年大量的能耗中,40%是建筑能耗,要节约能源,就是要建造可持续建筑。低碳世博,其一是减少排放,其二就是节约能源。沪上生态家运用的新技术共达到30项,有30%是前瞻性技术,代表了未来二三十年生态住宅的发展趋势。 当今,产品与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已经集结在――责任感和良知。每一位设计师都心怀着对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并努力工作,脚踏实地。低碳环保的理念才是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他们力图寻找、制造完美和谐的产品来服务,打造更加完善的人文自然环境,使我们的生存世界更加完美。 环保与低碳论文:浅谈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摘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力度,加强管理水平,对于提高环境的治疗、减少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低碳生活;环保生活;环境监测;能源消耗;污染排放 1 环境监测职能 对环境的监测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环境,主要是利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等手段作为实施的技术基础,对于监测的样品进行定量定性取样与综合分析,研究环境的变化规律,其对评价低碳与环保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始终贯穿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环境监测职能特征主要有: (1)以统计学作为基础,将社会科学与自然当中的精华成分聚集。 (2)全面面向社会,为社会而服务,对环境进行监测之后分析其主要数据,而所监测出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水、大气及噪声等环境的容量,对环境的规划与评价提供了准确清晰的数据,给实现低碳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而低碳与环保对环境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预测、分析与评估规划的项目,观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因子,并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2 环境监测当中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监测相关部门缺乏工作动力 中国当前对环境监测的机制通常是在计划经济当中所延伸出来的产物,并继承着许多在计划经济过程中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加上对环境的监测工作是一项事业单位,其内部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因其处于单位的编制型性质而缺乏工作的动力。 2.2 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尽管在环境监测站中所吸纳的工作人员比较多,但是都是一些新人,加上监测站中没有制定中长期相应的人才规划和培训机制以及管理阶层的形式化,对人员培训的力度不够,使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导致整个监测站中缺乏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终造成整个监测站无竞争力与生命力。 2.3 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水平较差 在环境监测站中,工作人员通常以目标责任制作为工作的核心,也就是把完成环保局所分派的任务为己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污染源和污染物源不断出现与更新,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虽然监测站方面不断加大了执法的力度,但是临时性和突发性的监测任务占据着更大的工作成分。而因为技术与设备的落后,加上一些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就会使得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非常差,无法达到监测的要求与标准,最终造成监测站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也越来越没有前瞻性,对于监测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也就微乎其微。 3 低碳环保和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 环境监测指的是监测站所预测的实施项目对于环境有可能带来的影响而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与技术手段,因此也可以说环境的监测是一项技术工作,其不但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保护环境,还能推动人们对于低碳与环保生活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 3.1 环境监测作为低碳与环保的生活基础而存在 低碳与环保生活将环境的监测作为基础,当对某个项目实施环境监测时,必须要对项目的环境要素展开客观详细的分析,探讨该项目能否符合低碳与环保当中的生态要素、水环境与大气环境、噪声环境等容量,而在完成项目之后是不是会对环境造成变化与影响,项目是不是拥有环境可承载力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在于环境监测,一旦这个地方的水环境符合要求,大气的污染物浓度比具体质量标准值要小,噪声的容量达到要求,才能够更顺利地建立起低碳与环保的生活模式,同时也会带来更加美好、更加优质的低碳生活体验。 3.2 环境监测于低碳与环保当中具有监督功能 对于环境的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采取环境监测,其也可以作为一种监督的方法而存在,主要工作就是监测环境有无科学性与可行性证明,而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低碳环保实施的情况,就能够直接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参考,以此对低碳与环保生活的开展施加监督与评价,同时还能够判断实施低碳与环保行动之后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噪声环境是否改善等,这些数据的支持都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所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表达与证明。 3.3 环境监测始终贯穿于低碳与环保的生活当中 一旦项目已经开展了环境监测,并且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之后,必须由环境监测赋予可行性评价之后才能实施这个项目,否则就会对环境有严重的影响,从而无法达到低碳与环保的要求与目标。环境监测对于低碳与环保来说,始终贯穿于其发展的过程中,并贯穿在整个低碳与环保的评价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低碳与环保的生活方式,从而保护环境。 4 结语 由上述可知,低碳与环保的生活观念逐渐得到人民的认可,而环境监测作为低碳与环保生活的保障和基础,并始终贯穿在低碳与环保的整个体系当中,具有非常强的监督能力,可以让人民正确认识低碳与环保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低碳与环保生活方式,为环境减压,从而达到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 环保与低碳论文:关于乡镇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动的思考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话题,低碳生活应运而生。农村是我国经济的主要载体,农民的意识和行为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遵义县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及行为的调查及分析,客观地指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强化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可行性建议,以倡导低碳环保行为。 关键词:农民;低碳环保;环保意识 所谓低碳环保,就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生活理念的引导下,减少生活上、工作中碳排放量以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行为。为了解遵义县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我们对遵义县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1 根据183份问卷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1 非常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较强 10.38%的人非常了解“低碳环保”,环保意识较强,生活中能把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落实到位,基本没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2 了解“低碳环保”的部分内容,环保意识不够强 49.73%的人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部分了解“低碳环保”,能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到生活中去,但生活中仍然存在部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3 听说过“低碳环保”,但不太了解,环保意识相对较差 37.16%的人不太了解“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较差,不能运用自己知道的低碳环保常识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1.4 没听说过“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很差 2.73%的人没听说过“低碳环保”, 环保意识相对很差,日常生活中存在较严重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 2 调查结果反映出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2.1 个人低碳环保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农民对低碳环保的认识水平还很低,生活中随处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现象,如烧煤或烧柴煮饭、炒菜、烧水;电视摁下遥控器后不彻底关机;饮水机等电器不用了不立即拔掉插头;垃圾从不分类便丢弃;年轻人赶潮流,经常更换衣物;家用卫生纸随处可见;洗脸水等直接倒掉而不会二次利用;为了方便经常使用塑料袋装物品等。 2.2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 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人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这种宣传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无法衡量农民的接受程度。多数农民表示在农村无正式的低碳环保宣传,即使在农村社区大家公共休闲娱乐的地方,宣传公告栏里有时出现部分低碳环保内容,也很少有人认真去看。 2.3 农村经济发展较慢 当今社会,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增收,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推广才有保障。调查发现,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经济发展较慢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意识较浓的老人、妇女,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家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地域广,历史欠账多,使得相对投资有限,农村基础设施总的来说还较差。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少,经费不足,技术不能及时更新,不能及时推广普及。 3 针对问题提出的强化农民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可行性建议 3.1 增强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强化农民的低碳环保行为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低碳经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目标。做好村委会工作,将各村村民召集在一起学习,呼吁低碳生活,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较好的节约型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如推广使用节能灯节约用电;电视屏幕调暗一点,延长其使用寿命并节约用电,同时还可保护眼睛;用电饭锅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洗脸、洗脚、洗衣、洗菜的生活废水可收集起来二次利用;不要经常买不必要的衣服等。 通过多种形式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以达到当地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实现农村低碳生活中的低污染。如积极推广节能型的居住房屋,更好地运用保温、隔热、环保、节能型材料,提升房屋的采光比例;充分利用太阳能,改燃煤温室大棚为太阳能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洗菜、洗衣,普及使用太阳能;将沼气建设与厨房、厕所改造相结合,运用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来发酵并生产出沼气用于做饭、照明,沼渣、沼液则作为有机农肥使用。 3.2 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对农民进行低碳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与行为。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关于低碳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用能行为。政府可培养骨干,在条件成熟的村庄建立低碳生产、生活示范户、示范村,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政府要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低碳环保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环保的实施作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鼓励农民探寻和应用低碳生活技巧,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争做低碳生活的创新者。 3.3 加大财政经费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绝大多数依赖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帮扶。全面加大财政经费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政府在农村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农村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如太阳能温室大棚的建立、使用技术推广;垄作免耕技术的推广;退耕还林、还草而产生的经济林种植、生态林种植、牧草种植、时令水果采摘园建立;沼气池的建立、使用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等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环保与低碳论文:浅析现代建筑智能化与低碳环保节能设计 摘要:建筑智能化与节能技术的开发,是建筑行业力求解决的问题。加强智能化与节能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综合使用效果,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采用建筑智能化设计,节约能量是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本文对现代建筑智能化与低碳环保节能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代智能化建筑 低碳环保节能设计 一、现代建筑智能化的概述 智能化建筑IB(Intelligent Building)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基本要素是通信系统的网络化、办公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建筑柔性化和建筑物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我国智能化建筑多集中在大城市,像瑞安这样的小城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所谓的智能化建筑也只是些自动化功能的简单罗列。事实上智能建筑是建筑、装备、服务和经营四要素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和高舒适的建筑物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分析 建筑智能化设计,能够有效实现建筑节能与环保目标,是现代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建筑智能化从建筑环境的多角度出发,通过对空调、给排水、照明以及电梯等环节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进,从而对相关设备进行实施的监控和评估,满足相关工作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提升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减少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起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实现良好的高效、低耗、污物等建筑环境,保证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1、照明系统智能化设计。照明系统智能化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建筑监控系统进行合理优化,实现对区域照明系统的有效控制,对照明设备进行定时的通断,对照明设备进行统一的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有效控制照明系统的高效应用;二是通过对感应设备的改良和应用,做到对照明系统照度控制以及通关的控制,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照明系统智能化设计,是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尤为重视的一点,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节约能源,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2、空调系统智能化设计。空调系统智能化设备,能够有效提升空调机组的工作效率,减少共条机组台数,并可以根据相关感应设备,对室内CO2浓度进行有效的监控、对室内温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反馈进行空调运行效率的智能化控制,从而有效提高空调机组的运行质量,避免能源消耗,优化室内环境,真正解决空调系统的能源消耗问题。空调系统智能化设计是现代建筑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硬件和软件进行综合的计量和分析,并加强对技术的优化和引进工作,保证室内环境和室内问题条件的基础上,做到对能源消耗的降低,并有效建立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量化指标,使空调系统智能化设计真正起到良好作用。 3、给排水系统智能化设计。给排水系统智能化设计主要包括对水泵的故障报警、对水泵的状态检测以及对水箱的自动监控,使给排水系统能够针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进行自动调整,以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并降低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同时,给排水系统智能化设计也逐渐涉及到对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方面,通过良好的雨水收集系统,加强对雨水的有效利用,如园林绿化、建筑清洁以及部分生活用水的补充,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节约能源的有效目的。 4、建筑系统综合智能化设计。建筑系统综合智能化设计,就是充分的利用BMS集成系统,对建筑工程系统进行开放式的设计,通过对子系统接口的有效设计,有效的解决建筑系统的标准化,使建筑系统保持良好的互操作性,并实现建筑工程系统的局域网管理,提高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操作性的简单化和效率化。建筑工程BMS集成系统的有效建设,能够对中央空调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建筑配电系统以及独立的发电机组进行智能化的协调和控制,能够根据相关数据反馈对相关建筑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减少能源的不合理的浪费,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全自动运行。建筑系统综合智能化设计,是目前建筑工程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现代建筑工程智能化设计的主要目标,建筑系统综合智能化设计结合做了多种现代技术,在保证建筑工程良好运行状态的同时,做到了真正的环保性、安全性、智能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5、综合安保系统。综合安保系统是大楼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安全保卫技术的集中体现。整个安保系统由视频安防监视、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电子巡更、停车管理等系统组成。建设一个完整的、集成的、可靠的、易操作的安保系统,使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整个建筑进行监控和管理,并接人楼宇智能化管理系统,是建立安保系统着重要达到的目标。 三、建低碳环保建筑的重要性 低碳环保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环保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环保,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今年全国两会上,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提案》重点突出,将目光放在建筑节能领域。该提案强调,我国应该构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低碳环保建筑(绿色建筑),同时更注重人的舒适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为这代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环保节能设计 1、低碳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1)声、光环境设计 天然采光方面,整栋楼的设计为了增加日照时间,可以设计成波浪形或弧形。每个房间要考虑窗的面积及方位。设置反射光板或光导管等天然光导入设备,建筑内装修可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通过这些手段保证获得足够的室内光线,并达到了一定的均匀度,由此减少白天的人工照明,节省照能耗。夏季要有可收放的遮阳篷在夏季尽可能减少不需要的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门窗设置还要有利于自然通风,带走热量。冬季又有利于太阳光进入。针对声环境设计来看,设计师应考虑将卧室设置在背向噪声源的方向,这样可降低噪音30dB,有时可能和采光冲突。这就需要合理布局。采用隔音窗也能显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宅区沿路适当栽植绿色植物,对降噪也有一定效果。在实际的声环境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孔吸声材料,用亥姆霍兹共振原理组成的吸声构造。理想的做法是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进行音质设计,已达到人性化的温馨环境。 2)水、热环境设计 低碳建筑讲究节水,并且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低碳建筑采用的节水方法有:选用有良好节水型供水设施;安装收集雨水装置,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处理污水。小区景观用水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全局一并考虑。热环境的实现尤其重要。小区的热供应该满足居民的舒适度的要求,并能实现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夏季空调的室内适宜温度为22-27℃,冬季供暖的室内温度宜在20-24℃。可采用制冷、取暖、生活用热水联合供应的热环境技术。 2、低碳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1)绿化设计 首先,应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绿化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达成统一。其次,将建筑与绿化复合,做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建筑与绿化覆盖结合。再次,这种设计方式是一种人性化的方式去解决建筑与城市的生态问题。最后,这种方式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整合。绿化是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脱离地面而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整体;同时,由于这种空间的连续性,建筑的可达行增加了,人们也能够从一个外部环境轻松地进入建筑的上部空间,并享有这份空间提供的视觉与心理上的轻松、愉悦。 2)智能系统设计 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运行,减少设备开启台数和运行时间,节约电能,减少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通过建设方便、快捷的信息设施系统和信息化应用系统。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进行信息交流和应用,减少人们出行的交通压力及CO2排放量,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紧跟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智能化技术在环保生态设施和系统中的应用,如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雨水及污水综合利用系统的监控与管理等,与环保生态系统共同营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最具节能降耗潜力的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具有对建筑设备进行测量、监视和控制的功能,不仅保证各类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可靠。提高效率,降低运行费用,而且能改善环境,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结术语:现代建筑智能化与低碳节能建筑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建筑若想要有开拓性的创新,必须要破除传统的建筑学观念,深入研究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同时,需要建立科学与低碳建筑设计交融的框架体系,积极运用新科学影响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探索高效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环保与低碳论文:刍议低碳环保下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机械行业在不断更新,机械产品也越来越多,然而机械产品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一些环境问题随着机械业的发展也不断涌现。过多地开发资源使得资源浪费,制作过程中废气的排放污染环境。为了在发展过程中不破坏环境,如何在低碳环保下设计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显得至关重要。文章对如何设计低碳环保机械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研制出比较人性化的工程机械。 关键词:低碳环保;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机械行业;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建设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不小优势。然而,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破坏。科技水平的发展意味着我们现在不用耗费过多的人力,然而随着科技的创新,我们机械设计的目的以及方法并未改变,这就导致了现在很多工程机械存在较大弊端。现在的机械虽然不需要耗费过多人力,然而还是会给操作人员带来一定不适感,与此同时,机械制作过程中还大大污染我们所在的环境。目前,我国走的是可持续性发展路线,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注入一些低碳环保元素,同时还要设计出比较人性化的机械。 1 在机械设计中添加人性化因素 现今社会中,我们一直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想要设计好一个机械必须要考虑好人的因素,在设计中添加人性化因素。人性化因素添加的目的在于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舒适度,工作过程中主要是操作人员在进行,所以工作人员的基本安全需要防护好;另外,还要照顾到操作人员的情绪以及舒适度。为了操作人员工作的效率,让其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工作,我们需要设计出一种人性化的低碳环保型机械。如何能够体现设计中的人性化,具体表现如下: 1.1 舒适驾驶室的设计 驾驶室是操作人员工作的环境,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需要充分利用工程机械的设计原理,设计出具备足够安全性的驾驶室,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入一些操作便捷的设计来保证操作人员的舒适度。 1.2 外观的设计 操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在机器面前工作,因此,机器的外观非常重要,在外观设计过程中多加入一些温馨的元素,通过改变外观的颜色、标牌以及造型来改善员工的心情,让员工高高兴兴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1.3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将计算机系统与机械设计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让员工通过电脑来控制机器的运作,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设计的安全性、舒适度等。 1.4 可靠性的设计 为了能够更好地符合人性化原则,还需要保证机器整体的可靠性,设计比较完整的体系,避免零部件的频繁更换,最重要的是在设计环节中注意不要破坏环境。 1.5 润滑系统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防尘,在结构中加入一些防尘设计,以免异物进入机器中。设计过程中不能忘记润滑系统,在一个机器中,润滑作用非常重要,为了在安全前提下更好地节省成本,我们可以设计定时定量的润滑自动注入系统,这样还可以更有效地将润滑集中到 一起。 2 优化低碳环保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2.1 对材料的选择 设计过程中为了符合我们的环保主题,我们需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选择。对于不可再收、不可利用的材料,我们全部放弃,选择可再回收利用的资源。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尤其是结构件的选择,我们更需要保证其无毒、环保。为了提高机械运作效率,保证机械的耐久性,我们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长寿、无污染、低 能耗。 2.2 对电机的选择 选择电机的时候也需要保证其低碳环保性,电机是带动整个机械运作不可或缺的物体,因此,对电机的选择需要慎重。选取的时候需要找公害较小的电机,保证其排废气少、耗油量低、噪音少。同时,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发展技术,更好地减轻机械噪音以及污染的影响。为了让机械能够更好地运转,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低噪音、低排放、低耗能的原则。 2.3 对技术的改进 2.3.1 对机械产品噪音和振动的改善。在机械产品中,噪音和振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如何设计更好的产品,减轻产品的振动问题以及噪音污染一直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减轻产品噪音以及振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还能够体现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减轻噪音与振动问题,员工操作起来才能更舒心。 2.3.2 液压系统的保养与后续改进。液压系统的寿命和液压系统的日常清洁有很密切的关系,要想保持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日常的清洁和保养必不可少。日常的液压系统保养和清洁能够确保其工作过程中内部油温不会升得过快,从而延长更换机油的时间。一般的液压系统会采用增压液压油箱,这种油箱能够防止灰尘以及外部空气水分进入其中,从而达到清洁液压的目的。为了延长液压油箱的使用时间,对液压系统的零部件选择也有要求,一般都采用耐腐蚀能力强,性能优良的材料以确保液压系统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渗漏污染。此外,液压系统的设计阶段也很重要,目前液压系统的设计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相对前沿的设计想法,这种设计理念能够确保液压系统在工作中尽量减少油液中的垃圾,并最大程度降低液压系统运行时的零部件磨损。 2.4 液压系统的节能设计 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节能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液压系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绿色是当前社会倡导的热点话题,也是机械工程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如何确保液压系统的低消耗、无污染也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让液压系统做到高效、节能呢?笔者以为首先可以选用节能发动机,其次利用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负荷传感技术和静液驱动技术等多项技术来实现低消耗。通过对液压系统的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工作介质和辅助装置等方面的节能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液压系统的能源损耗,有效节约 资源。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自动化的脚步已不可阻挡。为顺应大潮,设计人员要做的是在现阶段的基础上实现设计里面的创新并将其应用的机械设计实践当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的机械行业才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和实质上的质量提升。以上所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如何做好绿色环保机械的设计,如何在绿色环保机械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的理念以及最新的设计思想。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够说我们在机械自动化这一块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而笔者以人为本的最新机械设计理念将是机械工程产品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环保与低碳论文:浅谈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生活的环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共生共存的唯一家园――地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近年来频繁爆发的地震、海啸、飓风、泥石流、极速融化的南北极冰川以及雾霾……为人类一次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也让人类认识到,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像爱护自己一样去保护地球,从点滴做起,树立必不可少的环保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使有限的地球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地球家园才会和谐永恒!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品格、性格定型的重要阶段,中学生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低碳、环保等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学生在倡导低碳、环保方面应该是全社会主的力军和引领者,所以,培养他们的低碳、环保等健康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中学生环保与低碳生活”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中学生对环保知识知之甚少,环保意识很是淡薄,更谈不上低碳、环保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就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2014年3月7日参加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按要求结合教材适时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这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以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其次,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 科学的环保意识、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体现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乃至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2013年5月24日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当代中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也是宣传环境保护和倡导低碳生活的生力军,通过对他们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首先让他们树立起科学的环保意识,逐步培养起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再让他们把科学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理念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整个社会一旦形成人人环保、人人低碳,天变蓝了,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成果终将惠及人民。 2 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我国而言指的是每个国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 从环境保护角度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其实,保护环境就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加强环境保护,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说直白了就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保障人健康生活,这也是对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的最大尊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也最期待的是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均寿命,是环境保护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从低碳角度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要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这个“突出问题”,从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的角度理解,指的就是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那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理念,让他们每一个人都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追求低碳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3 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多要求和特征中,就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而言,主要指的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要求我们让学生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要从自己做起,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整个社会中,广大青少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笔者通过“中学生环保与低碳生活”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中学生对环保知识知之甚少,环保意识很是淡薄,更谈不上低碳、环保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充分暴露了当前部分青少年中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思想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试想,本应该是二十一世纪生力军的青少年,本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却出现诸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符的现象,甚至是思潮,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角度出发,对中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使每位中学生都成为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宣传者、践行者,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每个人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环保与低碳论文:低碳环保球场的认证与管理 摘要: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以及公众对高尔夫球场污染环境的质疑严重制约了我国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和发展,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去维护和管理高尔夫球场,可以为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通过阐述低碳环保球场的内涵,提出了低碳环保球场在认证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依据,分别从废弃物的利用、水资源和农药化肥的管理3个方面讨论了低碳环保球场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分析了低碳环保球场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提出了其未来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低碳;环保;认证;管理;效益 E-mail: 现代高尔夫球运动诞生于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那里至今还保存着与现代高尔夫球场相同的古老高尔夫球场。高尔夫运动自从500多年前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风行之后,至今已走过了一段漫漫长路[1]。据统计,2008年全世界大约有35 112个高尔夫球场[2]。高尔夫球场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高尔夫球场维护和管理所产生的污染和能耗一直备受诟病[3-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尔夫运动在我国迅速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投资者将进入中国的高尔夫市场,可以预见,高尔夫运动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在我国仍将蓬勃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的高尔夫建设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如何改变整个社会对于高尔夫的成见,促进我国高尔夫运动健康、合理的发展,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努力的目标。21世纪,整个高尔夫行业将是现代环境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环保球场作为现代高尔夫发展和管理的一种趋势,在美国一些球场已经实施多年,而在我国高尔夫产业中,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相关研究的匮乏,导致我国基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环保球场。 1 低碳环保球场的认证 1.1 低碳环保球场的内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与发展,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低碳环保球场指球场在设计建造和维护管理时使用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包括材料的环保,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管理的低碳等方面。同时也要研究草坪碳汇的能力,在碳交易市场,谋求一席之地。 1.2 基本原则 低碳环保球场从选址建造到后期的维护管理必须遵循发展经济可行、环境友好型高尔夫球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追寻的目标。首先,球场的建造必须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为主旨,无论是决策者、投资者,还是管理者都必须将每一个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和管理作为其所在生态系统当中的一分子来考虑,他们所需要遵循的是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绿色空间。其次,在高尔夫球场规划、建设、维护和运行中要尊重邻近地区的用地,球场的设计和建造应该最大程度地保持原始地貌。再者,农药化肥的施用以合理、适度、低污染为宗旨,尽可能地使用有机农药和化肥。最后,这种类型的球场还要保护野生动植物并且为其提供栖息地,确保不破坏原有的生活习性。 1.3 认证过程及依据 目前,未形成一个关于低碳环保高尔夫球场的认证依据和程序,低碳环保高尔夫球场的认证是一个漫长而严格的过程,它包括建设前的决策,建设中的监督,建设后的跟踪等一系列的过程。我国低碳环保高尔夫球场的实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专门的高尔夫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因此,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可以参考我国其他行业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结合高尔夫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证依据。这些相关规定和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 2 低碳环保球场的管理 2.1 废物的循环利用 高尔夫球场在管理实践中需要面对环境问题。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处理绿色废物,如修剪下来的草屑、灌木和其他植物等。通过废物再利用,不仅减少了垃圾占用的空间,还节约了成本。循环经济是一个废物重新利用的过程,包括收集、运输、分类、储存和处理。高尔夫球场能回收的废物包括使用过的发动机油、轮胎、电池、纸板、剪下来的草屑和树枝等,在一些国家,杀虫剂的箱子也能回收。高尔夫球场中用过的轮胎和电动机油可用来维护高尔夫球场的器材,球场使用的汽车也可以循环利用。修剪下来的草屑和秋天的落叶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将制作成新的肥料被循环再利用,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给土壤,促进草坪的快速生长,也能减少农药的使用[8]。割碎的灌木能作为景观植物的基肥,通过碾磨和粉碎机器把灌木碾碎覆盖在植物和人行道周围,覆盖物能够保持土壤潮湿,防止杂草和增加有机质含量。杀虫剂废弃物处理方法就是在野外使用循环杀虫剂。根据美国环境暑(EPA)研究指出,循环杀虫剂是“经济的、技术简单的、适合特定地点环境并产生最少废水的”。 2.2 水资源的管理 水是草坪草生长和生存的重要因素,草坪草含水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生长和外观质量[9]。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北方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如何节约用水,循环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再生水已经成为高尔夫球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选择抗旱性较强的植被,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的利用。其次,研究制定合适的灌溉数量和灌溉间隔。饥饿灌溉的研究表明,雨量少的地方,频繁轻浇时草坪生长的更好。因此,必须研究土壤类型、种类和蒸发率以确定最好的水分保持方法,通过研究,确定最佳的浇水时间和频率。此外,及时查找和预防灌溉系统是否漏水也非常重要。再者,推广使用保水剂等高科技材料,如类似于海绵的人工合成材料在根部能保存大量的水分,然后缓慢释放水分渗入到土壤中。能减少大量的水分流失和蒸发,减少灌溉次数,还能吸收营养物质、杀虫剂和除草剂。保水剂的缺点是昂贵并且难以渗入土壤中,但在将来的球场管理中将会更加普遍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再生水的引入与使用也为高尔夫球场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另一条解决途径,高尔夫球场使用再生水灌溉不用担心其中的有毒成分进入人类食物链。此外,再生水中含有的氮、磷、钾是草坪生长的营养来源,因此,高尔夫球场为再生水提供了最佳的使用场地[10]。最后,严谨、恰当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雨洪,建立蓄水池和缓冲带,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将草坪割草机的刀片制造得更加锋利,割出来的草坪就生长得更好,就需要的水分较少。 2.3 农药化肥的管理 与农业生产相比,高尔夫球场化肥及农药的污染负荷有所减少,但其使用的种类较农业生产更为复杂,对生态环境系统存在潜在的危胁[5]。低碳环保高尔夫球场应该加强管理,提高草坪的抗性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选择施用有机化肥和农药,以生物防治的方法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与此同时,为了规避环境风险,高尔夫球场必须建立蓄水塘,汇集含残留农药和化肥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逐级净化,其出水不应外排。了解雨讯,安排好施用农药、化肥的时间,少量多次或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6]。针对球场土壤养分状况和草坪草种类对养分的需求特征,按合理比例和用量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11]。农药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及其他有关规定执行,不准施用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等污染物含量高的劣质化肥和农药。 3 低碳环保球场的效益 自1744年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在苏格兰诞生至今,全球高尔夫运动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发展,有被禁的低谷,也有蓬勃的发展。高尔夫球场在我国的发展更是一波三折,呈现出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局面,究其原因是高尔夫球场在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高尔夫球场认知度的不足。低碳环保球场的推广与实践不仅可以响应国家的政策和法规,改变公众对我国高尔夫球场的偏见,提高公众认知度,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节约建造和管理成本,促进高尔夫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调节城市小气候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低碳环保球场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1 社会效益 通过低碳环保球场的推广和宣传,能够促进高尔夫球场进一步的发展。首先,作为大众绅士运动,高尔夫独特的文化赋予了高尔夫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参与高尔夫运动,便是参与其文化认同的过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自律和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12,13];其次,低碳环保球场的发展可以促进招商引资、拉动房地产、解决就业等问题,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整个城市的品质与韵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环境的和谐建设;第三,高尔夫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对球手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发展也必将推动了高尔夫人才培养院校的专业化发展。 3.2 经济效益 低碳环保球场由于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就将节能、环保和低碳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因此,可以节约建造和后期管理的成本。同时,由于高尔夫产业规模庞大,涉及面广,投资量大,低碳环保球场在增加球场数量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其附属产业的发展,例如高尔夫赛事、高尔夫旅游和高尔夫地产等等。在美国2005年,高尔夫为美国创造了760亿的物品和服务,200万个就业岗位,支付薪酬达610亿美金,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14]。除美国外,世界各国的高尔夫产业也都为本国经济创造着巨大的价值,欧洲各国、加拿大、日本的研究均表明高尔夫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且仍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15-18]。 3.3 生态效益 低碳环保球场的建设可以利用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沼泽地、河流水面、苇地、滩涂等不宜耕作的土地,这样可以极大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尤其在绿化隔离带上兴建高尔夫球场,以绿养绿,可以减少政府投入,提高绿化水平,并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9]。低碳环保球场在减少自身碳排放的同时,还有助于改善环境,球场种植的草坪和树木可以固碳释氧,产生大量的氧气,同时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毒气体和尘埃、降低噪音、美化环境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11,20]。此外,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和树木不仅能够防止土壤侵蚀,它还是一个良好的过滤器,能吸收和截留污染物质,过滤掉自然降雨、表面径流和灌溉中的污染物质,并且能够补充地下水。同时,球场对再生水的利用使其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最终处置场所,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缓解了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的窘境。研究表明,高尔夫球场建设对改善生物多样性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增加高尔夫球场内的植被面积,尤其是湿地面积、松树林面积及混交林面积,有利于保护高尔夫球场内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最显著的证据就是鸟类数目的增加[21,22]。 4 展望 世界高尔夫运动在赞美和质疑声中快速发展,低碳环保的高尔夫球场必将成为高尔夫发展的趋势。目前,如何认证和管理低碳高尔夫球场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试验研究较少,特别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报告甚少。低碳环保高尔夫的推广与发展需要同仁共同的努力。首先,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成立相关组织专门负责低碳环保球场的认证工作;其次,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需要通过科学研究为球场管理者提供第一手数据,以便今后在球场的日常养护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当给予高尔夫积极的报道和支持。 环保与低碳论文:浅谈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笔者做过“中学生环保与低碳生活”问卷调查,发现有70.5%的学生认为环保与低碳生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90.5%的学生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到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这方面看,的确令人欣喜。但有8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为减少碳排放贡献力量,但没有采取行动,有62%的学生去购物时没有有自带包具或循环使用塑料袋的习惯,认为带上不方便 ,有50.5%的学生在外面就餐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认为一次性餐具方便,有59.5%的学生用完的电池随便扔掉......从这方面看,又令人相当担忧。这种对环保与低碳生活的“知行不一”的现象,值得广大教师深刻反思,并且应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让他们做到知行统一,真正成为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宣传者、践行者。现从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通过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对于学生出现对环保与低碳生活的知行不一的现象,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从育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 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其责任自不必说,首当其冲,且责任重大。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不例外。 如,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给学生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九年级数学下册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设例题“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阅读《脚踏一方土》一文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国家现有土地资源状况和每年耕地面积减少的数据,同时调查家乡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诸如此类,不甚枚举。 这充分说明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应该说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从数学学科的角度看,学会解题最重要;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选好材,组织好语言,学会写作最重要。事实上,“教好书”和“育好人”同等重要。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也是主阵地,充分挖掘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资源,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科学的教学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特别要树立人人都是环保与低碳生活知识传播者之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环保与低碳生活理念”为己任的大教育观,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这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有效的途径之一。 2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环保与低碳生活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来宣传环保与低碳生活有关知识,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利用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块黑板都有感情”,利用诸如黑板报、墙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载体宣传环保与低碳生活有关知识;组织开展以宣传环保与低碳生活有关知识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以“建设节能环保型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低碳进校园”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让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的教育常态化、长期化,使全体学生均能系统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特别要利用好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和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集中开展以宣传环保与低碳生活有关知识为主题的义务植树、义务宣传等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倡导环保意识,节能意识,低碳经济意识。 3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直观感受,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 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具有集成性、形象性、直观性、可控性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实用又高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包括部分农村学校也已经得到很大的普及和应用。 就环保与低碳生活有关话题而言,这不仅仅是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这更是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央电视台有很多公益广告就是关于环保与低碳生活方面的,有很多新闻、图片、视频也是关于环保与低碳生活方面的,其他新闻传播途径也不例外。教师在组织开展以宣传环保与低碳生活有关知识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以“建设节能环保型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低碳进校园”等公益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好自己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特别是要利用好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直观、更近距离的感受,最终深刻认识到,环保与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环保与低碳生活必须得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4 家校结合,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最亲的人,也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父母在对子女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时,不应该看理论是否精辟,而应该在勤俭节约等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下功夫。比如前面提到的,81%的学生没有为减少碳排放采取行动,62%的学生购物时没有自带包具或循环使用塑料袋的习惯,50.5%的学生在外面就餐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有59.5%的学生用完的电池随便扔掉……这些其实是习惯问题,需要父母以身作则,从小开始培养。当然,这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时,既应该注重理论学习和培养,也应该在环保实践和行为习惯养成上下功夫。作为教师,从信息来源上看通常来讲比家长来得快,对现象的分析要更科学、全面,这是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的理论优势。从教师职业特点看,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这又为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提供了现实优势。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以身作则,做环保与低碳生活的践行者,争取学生的信任、尊重,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父母、教师各尽其责后,需要家校的一些具体结合,互通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相关信息,做到时时有人引导,处处有人帮助督促,杜绝出现对学生进行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的盲区。 总之,为培养学生的环保与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环保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环保与低碳生活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载体,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解决在环保与低碳生活上的“知行不一”的问题,真正成为环保与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引领者。 环保与低碳论文:对物流产业低碳环保发展趋势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随着人类矿产能源的大量使用,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越来越恶劣的影响,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全人类的共识。物流产业的低碳环保发展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渐成为发展的趋势。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我们以往使用的交通工具其碳排放对我们的环境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以往物流产业的碳排放量非常巨大,所以低碳物流的发展势必成为今后的主流。在低碳环保的理念下的物流产业必须要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符合新时代对物流产业的要求。 关键词:物流;低碳物流;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站在了时代的高峰,但当我们回望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我们为了盲目的获得经济利益已经使我们栖息的家园满身伤痕。温室效应、雾霭、酸雨等现象频繁的出现,时刻在提醒我们,当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值得人类关注解决的问题。而低碳物流就是在这个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措施。 所谓的低碳物流主要是指在物流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排污染为目标,尽可能的减轻物流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整个物流活动的低碳环保化。想要实现物流产业的低碳环保,首先必须达成两方面需求:一是减少物流运输中碳排放量;二是优化整个物流产业的系统流程。通过实施低碳物流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物流产业低碳环保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人类对于自己所生存的地球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大,在这其中非常急迫需要改善的就是汽车所排放的尾气造成了温室效应。而物流运输的过程中车辆尾气的排放的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所以只有积极普遍的发展低碳环保型物流,才能较为有效的减少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污染气体的排放,所以说低碳物流可以有效的降低物流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这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运输能源的价格不断攀升,这对于物流产业来说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成本。而如果倡导低碳环保物流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减少碳排放量,这么做不但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车辆消耗的能源也必将有所降低。从而可以大大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就降低了运输的成本,这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 在物流产业中逐渐形成了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理念,可以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人们已经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环保意识,低碳环保的物流理念可以影响、促进整个运输相关产业的低碳转型。 二、物流产业低碳环保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现阶段发展低碳环保的物流产业急需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就提高的物流企业的成本投入。而我国政府也就此推行了一系列的低碳环保物流发展的政策,然而就当下低碳环保物流发展的水平来看,政府推行的政策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物流企业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 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自从“低碳”概念出生以后,各国普遍展开了尝试经济发展方式与低碳环保理念相互融合的方式,然而,民众对低碳这一概念的了解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对于物流产业来说,也势必推行低碳环保发展的道路。但我国的物流产业产生的时间还比较短,其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低碳环保的物流概念进入我国的时间也是较为短暂的,因此还有更多的物流产业并没有意识到实行低碳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所从事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人才还较为缺乏,培养力度仍需加强。当前虽然我国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所都陆续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但其较少开设低碳环保物流方向的课程;其实有所开设其教学水平也不够高,尤其是课堂学习也实践脱节,高校对低碳环保物流的相关教学和研究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些都导致了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实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重点在于如何才能够实现低碳环保物流的实施。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专门来规划和监督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 三、对物流产业低碳环保发展的几点建议 大力促进物流产业的低碳环保发展,首先最主要的就是政府加大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发展。想要减少物流企业的排污主要是指碳排放量,首先必须有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碳排放标准,用行政手段确保我国物流产业必须想办法减少碳排放量。同时政府还应该更多采取一系列促进利用新型环保能源的税收政策,给使用的物流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让物流产业以低碳环保的形式转型发展,首先要提升企业与民众整体的低碳环保意识。政府应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出台相关的低碳环保物流的指导性政策。 推进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实行试点。积极把新技术新理念与本地区的资源特点相结合,低碳试点工程的开展,还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很显著的示范效应。 对低碳环保物流技术的实际应用,加快新型物流产业的结构调整。通过对体制的创新,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式;大力倡导发展推行现代物流业,科研部门积极进行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创新,要逐渐形成以低碳环保理念为产业特征的物流体系。 对于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等科研机构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发展在职人员的低碳环保教学培训体系。政府应该对高校中的物流专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还要注重加强高校物流教学与国外物流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深入学习国外优秀的低碳环保物流产业的发展经验,逐渐培养出属于自己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环保与低碳论文: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的关系探讨 【摘 要】本文简单陈述了环境监测的含义,分析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并就环境监测机制进行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监测;低碳环保;生活;关系 1、前言 低碳环保是指减少能源消耗与排放污染,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在低碳环保中最重要的是环境监测部分,由于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并且全面反映出我国实行低碳环保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和合理规划环境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所以对环境监测加强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在我国的低碳环保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环境监测具有的职能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中对象主要是环境,以物理、生物、化学等各种方法当作技术手段,定量且定性的鉴定分析监测对象组分,对监测对象中的环境质量、监测质量具有规律进行研究,主要监测有:环境生物、水、大气、放射性物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方面进行监测。主要是对样品组分鉴定及测试污染,研究其在相对的空间环境质量具有的性质、组成、结构等。实施监测计划,能够监控环境实时污染情况,避免环境恶化且发生恶性循环,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2.1环境监测主要职能 环境监测是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对象为环境,技术手段是利用物理、生物、化学等,对监测样品组分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环境变化具有的规律进行研究,它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环保的评价,且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其分析有一下特征:(1)以统计学为基础,把自然、社会科学中的精华聚集;(2)面向社会,主要为社会服务,监测环境、分析数据,其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出噪声、水、大气等环境容量,给环境规划、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为实现低碳生活更好的提供根据。低碳环保进行环境评价主要是分析、预测、评估规划及项目,观测可能影响,针对问题,提出有效对策[2]。 2.2环境监测存在主要的问题 (1)环境监测部门动力缺失。我国监测机制几乎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有着计划经济的很多特点,更是由于属于事业编制型的单位,导致环境监测部门内部动力相对缺失。(2)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不高。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实施目标责任制,只需把环保局派发下来的任务完成就可以。因技术、设备陈旧,导致经常加班加点,同时因为部分工作人员重量不重质,间接的使监督技术发生弱化,造成监测部门缺失数据分析的能力。(3)内部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监测站招聘了很多新人,但没有对人才进行中长期规划、培训制度,同时管理层存在形式化,导致部门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最终会消弱整个监测部门的生命力及竞争力。(4)降低大型设备使用率。现阶段,大型环境监测仪器已经被归入地级市标准配置,各级主管、财政部门把大量资金投入监测站,还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如气象色谱等,但是没重视地级市实际具体的情况,导致大大降低了先进设备的使用率,甚至闲置[3]。 3、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低碳生活指日常生活中最大程度的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就是通常所说的低消耗、低开支以及低能量的新型生活方式。其中低碳生活是一种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安全、舒适、自然的生活方式。例如,常见的低碳生活习惯有:(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干净卫生,自然滋润,同时,洗米水也可以用来浇花,洗头,还可以用来做免费的护肤品。(2)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3)喝茶剩下的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4)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不仅能够挽救树木、避免开车去银行,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还能减少纸质文件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等等。所以,所有公民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加入该行列,保护环境从自身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环境监测主要由监测部门实施预测项目,评估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技术。因此可以说环境监测部门是技术部门,它不但能够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还能够有效使人们正确认识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3.1环境监测能够监督低碳环保 环境体系具有多种评价方法,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监督方法只仅仅是环境监测,主要是检测环境的可行性能否证明其科学性,日常生活中如何实施低碳环保,能够直接采用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参考,通过数据评价并监督低碳环保在日常生活中的实施情况,还能够比较正确的判断低碳环保在日常生活实施后对大气、噪声、生态等各个环境的影响好坏,这需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证明及表达。如我站受大冶市清波水务有限公司委托对其处理设施进口、出口进行监测,处理设施出口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石油类、动植物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色度、粪大肠菌群监测结果均未超过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中一级标准B标准;总铅、总镉、六价铬、总铬、总砷、总汞监测结果均未超过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中标准值。监测结果数据证明环境质量均符合标准值。 3.2环境监测能够保障低碳环保生活 低碳环保生活最主要的基础就是环境监测,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先分析其环境各个要素,观察项目是不是满足低碳环保的水、大气、噪声和生态要素等环境的容量要求。项目完成后对环境的变化与影响和项目具有的可载力。这些问题都要经过环境监测,在符合了水环境的容量要求,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不高于质量标准,噪声容量也满足相关条件的要求,才能够建设起低碳环保的生活,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美好的低碳生活。 3.3低碳环保整个评价体系被环境监测所贯穿 当某个项目正式进行环境监测,且对环境采取评价之后,通过环境监测确定其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再实施项目,否则对环境将会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实现低碳环保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和项目建成进入正式的投产运行后,必须要对其进行环境监测,若是项目建成后严重的影响到环境,投产后与投产前的大气环境进行比较,水、噪声等环境的变化情况等问题都必须进行环境监测,当项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必须再次进行综合分析该项目实施具有的可行性,最后才明确决策。因此,环境监测是监控着整个项目在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和后期,低碳环境保护整个评价体系被环境监测所贯穿,有效保障了低碳环保的这种健康生活方式。 4、结束语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环境监测是低碳环保生活的基础与保障,并且贯穿于低碳环境保护的整个评价体系中,监督性能非常强,能够让人们正确认知低碳环保生活,正确评价及监督,环境监测在低碳环保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更快的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 环保与低碳论文:民间低碳与制度环保 如果问中国和加拿大,哪个国家更环保,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回答加拿大。加拿大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即便在城市里也能看到大片的原始针叶林,面对着一片湖光山色,中国游客总是要感叹一翻:看看人家的环境保护得多好。 在温哥华生活了10年之后,才深切的体会到发达国家的奢靡生活有多浪费。他们的青山绿水都是靠把高污染行业转移出去造就的。温哥华的路灯是24小时全年无休开着的,第一次在大白天看出路灯开着的时候,我着实心疼了一把。 在温哥华的CBD,包括我到过的所有北美城市的CBD,都是从来不关灯的,所以从飞机上看下来,城市才那么明亮耀眼。只有每年关灯一小时活动,美国、加拿大的城市才惺惺作态地提倡一次节能减排。一年一小时,和那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再说到汽车,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汽车国度,就连去街口的信筒丢封信,美国人都要开车去。加拿大总自诩为节能国家,当然,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对汽油征了重税,油价比美国贵了许多,但这并没有挡住加拿大人开车的欲望,只是增加了温哥华人越境到美国加油的比例。 身处消费主义社会,老百姓的节约意识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常常能看到丢在路边的半新家具,因为搬家的搬运费用可能远比购买新家具来的昂贵。衣服、饰品在这种地方就更像是快速消费。温哥华很多街角都会有个大号邮筒似的东西,那是衣服银行,每年都会有人把小了的、过时的衣服装在大大的黑色垃圾袋中,扔到这个大邮箱里。据说这些很多都是八成新的衣服会捐献给亚非拉的人民,但后来有个纪录片显示,很多是被私人公司当商品买到了亚非拉,据说还没少赚钱。 在中国,虽然这些年汽车出行、消费社会、公款吃喝,浪费的风气日渐兴盛,但大多数人还是从小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哪个孩子不是从小被教育,随手关灯,不浪费粮食?在北京这种缺水的城市,很多人都自觉的重复用水,洗菜的水拖地,拖地的水冲厕所。这样看来,论起节能环保,中加之间的差距并不在老百姓过日子的习惯里。 但是加拿大环境质量明显优于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地广人稀的客观条件以外,强有力的环保政策导向是关键。首先,与居民生活相比,生产型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加拿大对企业的环保标准有严格的要求。举个例子来说,温哥华所在的英属哥伦比亚省以出口木材为主要产业之一,但是从未造成过乱砍乱伐。 一方面,加拿大有相关法律严格控制每年森林砍伐量,另一方面,法律规定,所有伐木公司都必须种植所砍伐森林同等面积的树苗。 其他产业的能源及资源消耗也同样是被严格控制的。因此,据加国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工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加拿大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目前占总能源消耗三分之一以上的耗能第一部门是交通。而且,工业产业对能源的消耗还在以不小的幅度逐年递减。只要法律制定完善,执行有力,环保节能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利益并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 从居民生活的角度来看,加拿大也有很多法律法规来限制浪费的习惯。加拿大人的浪费是和价格直接挂钩的,在温哥华电价水价非常低廉,一般租房子水电都是包括在房租里边的,很少房东会要求租客单独缴纳,但是天然气价格不菲,所以如果哪个房东冬天时候可以免费供暖,那就是一大福利了。 从天然气定价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还是鼓励多用电能少用石化能源(电力公司和天然气公司等能源企业基本都是政府背景或是政府支持下的垄断,这点与我国比较相像)。电力也是政府统一供应,而天然气却是每个大楼、每栋住宅自己烧小锅炉,用多用少自我调节。所以,大多数人家都用电磁炉、电烤箱,只有冬天取暖烧天然气。 加拿大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前几位,且雨水丰沛,水资源回收系统也建设的不错,所以水费几乎等于零,大部分时间对用水不加节制。但是,以英属哥伦比亚省为例,没到夏天就到了旱季,高温少雨,常常发生森林火灾,这个时候政府就会强力控制水的使用。一旦发生森林大火,水资源就要以供给灭火为优先。 用水吃紧的话,第一步就是禁止漫灌花园,禁令一下,谁敢再开花园水管子,就会有严厉的处罚和罚款。如果旱情持续,第二步就会控制洗澡水的使用,以至于全部禁止除饮用以外的所有生活用水。我赶上过一次停止浇花,没有发生过更为严重的旱情,所以不知道停止生活用水如何能够强制执行。不过就我个人经验,西方人看似漫不经心离经叛道,对法律的遵守程度确实非常高,相信政府一声令下,全民不洗澡还是有可能的。 为了限制居民生活浪费,加拿大实行了多年的垃圾分类。每家都有三个垃圾桶: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花园草木垃圾,而且每周垃圾量是有控制的。说起来,控制垃圾桶的体积和垃圾重量起因于对垃圾工人的保护,过大过重的垃圾量会对收垃圾的工人造成身体伤害,但是这确实促进了居民对垃圾的细化和再利用。 我刚到温哥华时不清楚规矩,买了一个超标的垃圾桶,也不做细分,什么都丢在一个桶里。第一周收垃圾的没有收走,我以为是疏忽了,没收我们这条街道。第二周又没收走,仔细一看,贴了张字条说我垃圾桶过大,拒绝处理。可这时候,两周的垃圾,已经堆积如山了,况且是在夏天,泛起不好的气味。 迫于无奈,我偷偷开车把垃圾丢到了朋友住的公寓楼。限重限高的规定仅限于独栋住宅,公寓楼有小区统一垃圾站,标准不同。像我这种偷倒垃圾的行为,一旦被发现,也是要处以相当额度的罚款的。从此之后,换了标准垃圾桶,小心翼翼细分垃圾,做到平均分配,充分利用三个桶的定额。 可见,政府主导,制度保障下的节能减排远比依靠国人的节约习惯和环保热情来的效果显著。宣传环保理念,在民间倡导节约传统当然有益处,但是环保与节能并非小工程,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首先,不能本末倒置,节能减排的关键还在控制工业产业的生产流程,居民生活的耗能和排放远不如工业生产巨大并容易控制。其次,改变居民的浪费习惯并不能只依靠自觉自愿,必要的时候法律强制是养成良好节能减排习惯的手段。当然,重中之重,有了法律,还要有一个独立的强有力的执行部门,才能推而广之。 (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 环保与低碳论文:简析新能源汽车与环保低碳之关联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动汽车政策的阅读,简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国内现有纯电驱动车型,指出新能源汽车的碳减排效果及能源使用效率和国家电力结构、电力传输系统密切相关。随各国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及电网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将在碳减排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显示出更大作用。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节能减排 1、概述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可见,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节能环保行业列在首位。节能环保关系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于人均能源资源严重不足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我国来说,更具有战略性意义。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近几年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对国家能源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列为专项技术,将"重点研究高效二次电池材料及关键技术,发展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体系"列为前沿技术。2012年初国家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明确提出,"纯电驱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纯电驱动是战略目标,既包括了纯电动车型,还包括了部分混合动力车型。 动力系统的设计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纯电驱动汽车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储能电池逐步取代内燃机地位的过程。由于电池技术不成熟、成本偏高等问题,电池无法完全承担动力来源的责任,伴随着电池成本逐渐下降,成熟度日益提高,对内燃机的替代能力将逐渐增强。随着近年来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代表的"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的运行开展,锂离子电池逐渐在动力、储能等大容量电池领域得到应用。尽管如此,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新能源汽车是否真正环保低碳"这一话题频频引发业界各种争论,本文将引用相关数据对此进行评述。 2、新能源汽车分类 新能源汽车是采用新的能源作为能量载体的汽车。发改委2007 年底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定义了新能源汽车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它们包括混合动力汽车(FC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PCEV)以及其它新能源汽车等。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为: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生产,通过汽车各个功能模块的发展与组合逐步推动汽车动力化,从只具备自动启停、怠速关机功能的"微混合"、以并联式混合动力发动机为主体的"轻混合"和以混联式为特征的"全混合",随着设备功率的逐步提高,最终过渡到串联式"可充电混合",最终实现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从"十一五"开始起步,在国家科技计划近10年的支持和引导下,国内200余家单位组成了产学研研发团队,开展持续攻关,攻克了一批电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系列典型产品,部分产品正在开展示范运营,初步具备电动车从研发到产业化转化的条件。 3、新能源汽车的碳减排作用与能源效率分析 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新能源汽车在后段PTW(Power to Wheel 燃料到车轮)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汽车,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势明显。传统汽车的能量损失主要在内燃机,PTW 值约为16,即损失84%;而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后段PTW值较高,纯电动汽车甚至可以达到80 以上,如表2所示,即使考虑到前段WTP(Well To Power),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更高。 碳减排方面,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后端 PTW 环节碳排放量为零,碳排放集中于前段WTP 能源获取环节;但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WTW 整体的碳排放量要减低30%到50%。闵海涛等[1]分析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其中温室气体减少20-50%,臭氧前驱体排放量最多可减少80%。 可见,讨论碳减排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不能忽略前端环节,新能源汽车的碳减排效果及能源使用效率和国家电力结构、电力传输系统密切相关。法国70%是核电,核电本身发电不排二氧化碳,当然法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是减排的;我国大概80%是靠煤、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发电。发电的问题是循环经济的问题,可用风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来解决充电的问题。还有煤也可以通过技术变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端比例越高,实现的碳减排作用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越明显;另外电力传输系统效率也有影响,电网线路损失率越低,能源使用效率越高。随各国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及电网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将在碳减排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显示出更大作用。 4、展望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占有率远不及传统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无法充分应对市场竞争的阶段,政府将扮演重要角色。基于能源、科技、环保发展战略,政府制定多种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驱动产业技术升级、成本下降至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科技论文统计学误用分析 1统计学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误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设计3组以上的均数比较,如果总体比较有差异,需进行两两比较,一般用SNK法或LSD法。但部分研究者却将资料进行拆分,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导致第Ⅰ类统计学错误发生率(假阳性率)增加,从而掉进了一个常见的“统计陷阱”,使所得结论可信度大大降低甚至得出错误结论。SNK法与LSD法虽然并非等价,实质是一致的。SNK法一般用于经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时才决定进行的两两事后比较,而LSD法可用于方差分析不足以具有统计学意义时也能进行两两比较[1]。比较两种方法在SPSS的输出结果形式,SNK是“分堆”比较,一目了然,对于组别数较多的研究更为好用,但没有具体P值,而LSD是在进行“两两”比较时,能给出具体的P值。 1.2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的重新调定χ2检验或秩和检验3组以上整体比较有差异时,需应用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这时检验水准应由原0.05调定为0.0167,否则会增加第Ⅰ类统计学错误的发生率。特别当P值处于0.0167~0.05时,按照P 0.0167的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按照P 0.05的标准,却有意义,与事实相悖,出现假阳性,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这种分割法有时很保守,当行列表资料分组多且为有序时可用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也称线性趋势检验(testforlineartrend)或定序检验(Linear-by-Lineartest)[2]。统计路径:用SPSS进行计数资料的趋势检验,在输出结果中读取线性关联检验统计量(Linear-by-LinearAssociation,LLA),如P 0.05可得出随着病种级别的升高,检测指标逐渐升高的趋势。 1.3临床诊断试验中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在临床诊断试验研究中,经常选取单项计量指标或者联合计量指标以诊断某种疾病,若仅用初级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往往不能有效挖掘信息,此时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ROC曲线分析基本原理是通过诊断界点的移动[3],获得多对灵敏度和误诊率(1-特异度),以灵敏度为纵轴、误诊率为横轴,连接各点绘制曲线,然后计算曲线下的面积,面积越大诊断价值越高。ROC曲线很直观,能根据敏感性与特异性之和最大化原则自动产生最有效的诊断临界点。具体路径可以参考相关统计专著[3]。统计学处理一般描述为: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标准误,其中联合检测结果变量即预测概率由Logistic回归产生(也可以用判别分析得出)。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及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具体内容可据情而定。 1.4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误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如研究共设3组,每位患者在3个时间点均查某项血指标,部分作者在处理此类数据时,常误将纵向(同一时间点3组的比较)与横向(同组3个时间点的比较)数据均应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处理,结果导致统计学第Ⅰ类错误发生。此组数据实质是重复测量资料,应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SPSS中的统计路径:数据-分析-一般线性模型-重复度量。研究者可以参考相关书籍进行处理[3]。 1.52×2析因设计及析因方差分析实验是2×2析因设计时,分组有两个因素,A与B,故分组为A、B、O、A+B,这个设计在析因设计研究中很常用,但常会出现分组设计正确,却没有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析因设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4],它不但能分析治疗效果中处理因素的单独效应和主效应,还能分析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并能提高检验效能。非统计专业的研究者进行析因分析可能稍有难度,可参考相关统计学书籍提供的统计步骤进行此类分析[3]。 1.6Meta分析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常用的方法[5],应用时需注意统计学处理中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变量。具体路径: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 0.05时,认为同质,选择固定模型;P≤0.05时,不同质,此时可采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层分析等异质性处理,使之达到同质后再选择固定模型;若采用异质性处理仍未达到同质,则采用随机模型,以上统计路径均需交代清楚。Meta分析的结果是以“森林树”体现的,审校中我们经常遇到作者绘制的“森林树”左上角“文献、对比、结果名称”等内容显示为“?”,这是由于部分版本的RevMan软件不能输入中文,此时可以考虑省去,或用Photo-shop软件添加相应中文。Meta分析作为一种高级统计方法,专业性要求较高,作者可参考循证医学类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格式,如《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论著•二次研究”栏目的循证文章。 2科技论文中统计学处理的相关表述 2.1资料与方法中具体统计路径的描述“统计学处理”的内容常位于论文资料与方法的最后一段,一般来说包括统计软件名称及版次、统计描述、统计方法、检验标准等内容,亦可细致交待每个表格的具体统计方法。经典例子如下,“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及LSD法。检验水准为0.05”。上述内容包括了大致的统计方法,即具体的统计路径。此部分内容,没有绝对统一的规定[6]。常见的问题有:统计学方法描述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存在粘贴抄写痕迹等。如部分论文的统计学处理中提及“以α=0.05为检验水准,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句话,这在统计学上实质是一个重复句,保留其一即可。 2.2结果中具体P值的标注现在的统计学处理手工计算的较少,一般均应用统计软件,最常用的软件如SPSS、SAS均能给出具体P值。但部分论文的结果表述中却未标明具体P值,作为科技论文是不够严谨的,建议作者在表述研究结果时注明具体P值,增加论文可信度的同时,可用于再次分析。 2.3表格制作统计表设计需规范,应体现统计设计内容。部分表格存在内容割裂、组别名称违反表格简洁化原则、表下注释繁琐、横标目与纵标目颠倒等情况。建议作者写作论文时参阅相关统计学教程及杂志稿约。医学统计学教学在中国的医学教育特别是高层次教育中举足轻重。一项课题从一个好的创意开始到实施、结题,统计学方法始终贯彻其中。不管是临床试验研究、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还是临床测量误差与诊断试验,如果没有规范性的统计设计、精确的统计分析、科学的统计学解释与表述,很难获得学术上的认可[1]。目前在统计学的具体应用中,研究课题开始设计时就有统计学专家参与已成为较流行的趋势。许多专业统计学专家或研究者在不停的进行“统计基础”的研究,以创造更多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于非统计专业的研究者来说,统计学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应用。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一般分为4个档次或阶段来进行,首先通过学习医学统计学课本获取统计学思想、原理和方法,其次学习统计软件相关书籍掌握数据到统计结果的转化,再学习统计表达与描述书籍达到书写统计学报告能力,最后可以学习如何出具统计审阅报告。医学科技工作者亦可按照这个顺序学习以提高统计能力。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期刊统计学错误研究 1统计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统计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依据。常见的统计设计问题有:忽视组间均衡性,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例数不足,未设置对照组,未随机分组,未提出统计分析方法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科研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即“随机、对照、均衡、重复”的原则[6]。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7]。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7]。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 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7]。 1.4重复的原则掌握不好 所谓重复,一是指重复试验或平行试验,二是指各样本组的例数要有一定的数量,即样本的例数要足够大。虽然随机化是增强非处理因素均衡性的重要方法,但当各组内例数过少时,尽管采用了随机化分组的方法,也难以保证非处理因素的均衡一致。在随机化分组的基础上,只有样本例数足够大,才能使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同时也才能使抽样误差减小,增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一般来说,在随机分组的前提下,样本例数越大,各组之间非处理因素的均衡性越好;但当样本量太大时,往往又会给整个实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实验设计时,还应保证在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样本例数。一般说来,计数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20~30例,计量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5~10例。在多因素分析时,一般认为样本例数至少为观察指标的5~10倍[8]。 1.5样本的含量 样本的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样本量过少,则抽样误差大,结果可靠性差,且经不起重复验证;反之,盲目加大样本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也造成非抽样误差增大。故应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可靠的前提下,确定最小的样本量。如某篇论文报道某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际总例数为10例,其中6例有效,于是作者得出有效率为60%。显然,有限的病例数不能充分说明该药是否有效,作者贸然得出结论,容易给他人造成假象甚至误导[9]。 2统计方法选择与使用不当 在选择统计方法之前,首先应确定研究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只划分其类别而得到的资料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资料,如根据治疗结果计算出的治愈率、阴性率、阳性率等。测定某个具体数值而得到的资料为计量资料,如血压值、血细胞计数、血氧分压测定等许多物理诊断和化验检查的结果。目前,医学论文中计数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假设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应根据资料特点来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指标。能否选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某一资料的分布特征,关键看该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当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应将资料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后再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有些作者在使用t检验时,未考虑到上述适用条件而盲目使用,造成统计学处理不当或统计学计算错误[10]。 2.1统计指标应用不当 2.1.1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描 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平均数指标(算术均数、中位数M等)和变异指标(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间距Q等),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对称分布资料,算术均数不能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采用中位数描述。一般地,正态资料或对称资料用描述,偏态资料用M和Q来描述。在不能确定数据的分布类型时,应选用M和Q进行统计描述。四分位数间距Q是75%分位数P75和25%分位数P25之差,即Q=P75-P25,所谓百分位数Px是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理论上x%的观察值比它小,(100-x)%的观察值比它大,中位数M是50%分位数P50。、s、M、Px与Q可通过统计软件直接输出[9]。 2.1.2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描 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有绝对数和相对数。绝对数是原始资料经汇总得到的小计或总计数。相对数是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主要包括率和构成比(百分比)。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分母较小。分母较小时,相对数的可靠性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宜直接用绝对数进行描述而不宜计算相对数。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二是将构成比误用来说明事物发生的强度。构成比只能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不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强度。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各种因素。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影响因素又错综复杂,研究常是抽样观察,使事物本质差异与抽样误差混杂,故需用统计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造成统计学上的偏差或失误,就很容易把本来成功的结果当成失败而放弃,或把失败的教训误认为成功的结论而加以宣传。在进行科研设计时要严格遵循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能留下隐患,否则,再高明的统计学专家和统计学软件也无法弥补科研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总之,统计学分析在医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意义重大。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注意识别、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统计学领域的缺陷、失误或错误的多发点,特别留心易出现统计错误的险区,从而使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减到最低限度。认真检查、仔细核验,尽量避免上述错误,必要时还可以请统计学专家帮助把关[12]。 2.2统计方法描述或选择不当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12]。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 医学论文中常可发现作者未交代所用的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χ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 0.05或0.01、P 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P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13]。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2.2.2假设检验方法交代不清不交 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不清楚是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如果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读者就无法考察论文的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无法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将配对设计的资料按成组设计资料的方法处理,将会损失样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检验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14]。在论文写作时,不但要交代选用的是什么统计学方法,而且统计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如选择t检验,要说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选择方差分析时,要说明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四格表资料,应说明是一般四格表χ2检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等。 2.2.3统计方法选择常见错误 ①误用χ2检验。χ2检验有一定的适用条件,n 40且理论数(T) 5时,可用一般χ2检验;n 40,但至少有1个T 1且T 5时,可用校正χ2检验;n 40或T 1时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法[15]。②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在医学期刊中常会出现将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多组资料的比较应该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当各组均与一个对照组比较时采用Dunnettt检验;当各组相互循环比较时,则常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又称q检验[16]。③配对t检验与成组t检验误用。大部分论文只注明采用t检验,而未注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常用于处理前后的自身对照,即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的比较;成组t检验适用于成正态分布的两个小样本均数间的比较。④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时未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F检验等适用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且有确切的测量数值的资料,而非参数检验(如符号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法、秩检验-KruskalWallis法、Friedman法、Ridit分析、Seperman相关等)对资料无特殊要求,对按大小顺序、评分、等级、反应程度甚至色调深浅等资料都可进行分析比较[17-18]。因此,对于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用F检验,方差不齐时可用变量变换,或采用秩和检验;对于两个小样本均数的比较或处理前后的比较,方差齐时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19]。 3结果解释时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的结果是推翻无效假设或是不能推翻无效假设。无效假设在一般的统计检验为两组总体参数相等。推翻无效假设只能说两组总体参数不相等而并不能说两组相差很大。两组相差如何要对可信区间进行研究观察后得出。由于统计检验不能得出差别的大小,因而结论不能说“有明显差异”或“有显著差异”,也不能说“差异非常显著”,更不能说“差异明显”。在国外的统计书籍上的英语表达为“significant”,它的正确意义应当是“有意义的、有重要性的”。俄语为“Значмый”和日语中的“有意”也是这个意思。国内只有极个别的英汉词典把“significant”误译为“显著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等[20]。在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时,有些人常常根据P值的大小作出对实验效应差别程度不同的专业结论[21]。例如某实验研究,比较甲、乙两种治疗方法对某病的治疗效果(假定甲法的疗效优于乙法),若得到“P 0.001”,则认为甲法极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 0.01”,则认为甲法非常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 0.05”,则认为甲法显著优于乙法。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错误的理解了统计学中P值的概念[7]。统计学上根据假设检验原理推算出来的P值表示拒绝特定的无效假设可能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P值的大小并非指差异的太小,只能反映两者相同或不相同。P值越小,说明越有理由认为两种处理方法效果不同,而不能反映对比的两组或多组之间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大小只能根据专业知识来确定。此外,甚至在部分投稿文章中未交代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未见应用统计学的迹象,仅从各组数据的均数大小做出了统计推断。医学期刊论文中暴露出来的统计学错误,从表面上看是编辑部和审稿者把关不严所致。事实上,即使审稿时发现了上述错误,也无法改正。因为实验设计的错误只有在科研工作开始之前才有可能得到纠正。即使编辑工作者能够阻止有严重统计学问题的,也仅仅是治标而已。如何使广大医学论文作者在医学研究中正确应用统计学,提高科研质量才是治本[7]。 4对策与建议 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试验设计、资料收集与表达、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正确地运用统计知识,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应起的作用。然而,在已出版和发表的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中、通过评审的科研成果和答辩的学位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忽视、轻视和误用统计学的现象[22]。 应完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保证统计学应用的准确性。为此,可定期聘请统计学专家对审稿人员进行统计学知识培训。科技期刊的群体效应理论[23]认为,期刊编辑的专业结构应多元化,以利于编辑互相学习,实现知识互补。医学期刊编辑部可考虑聘用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编辑。编辑应将医学统计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自学自修,参加讲座或培训班学习统计学知识,有条件的编辑部,如医学院校学报编辑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参加本科生或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可鼓励编辑人员在职攻读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可以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统计学水平,最终使编辑和审稿人都能够发现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并指导作者修改,正确进行医学论文中有关统计学分析的描述[24]。另外,有关职能部门或学会可组织与医学统计学相关的培训班,聘请统计学专家讲课,对编辑人员进行定期统计学知识培训,加强科研设计、统计学知识的学习[19]。 4.2加强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 医学研究论文专业性强,经常涉及统计学处理问题,有时会遇到统计方法复杂的稿件,这不仅需要本学科专家审稿,而且需要医学统计专家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论文所报道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学期刊编委会中应有统计学专家,专门负责稿件统计学方面的审查工作。 4.3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 目前,我国医学科研工作者对统计学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宣传,提高医学科研人员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他们的统计学意识,务必在科研工作中和撰写论文时做到正确应用统计学。另外,还可以对作者开办有关科研论文撰写知识的培训班,面向临床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定期培训。请有研究经验的专家讲授科研课题的设计方法、如何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并树立其精品意识,有利于增加优质稿源,从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19]。 总之,提高医学期刊中统计学应用的质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它涉及到作者、编者、审者及读者等多个方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减少以至消除统计学误用现象,从而提高医学论文的科学性[14]。 医学统计论文:预防医学统计学方法实验教学研究 我校部分专业的医学专科学生需要学习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其中有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医学统计学方法。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原理及方法,研究医学现象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他部分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只有54学时,而医学统计学方法这一章理论和实验课共占20学时。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研究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很难理解,主要表现在:知识抽象,公式复杂;知识点多,无从下手;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无法灵活运用。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加强实验课教学,将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本文旨在探索一些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法和措施,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1医学统计学方法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其与临床关系不大,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够,一边学一边忘,学习流于形式。 1.2实验学时不足 我校为三年制大专,学生只有两年在校学习时间,开设课程较多,且普遍存在课时相对欠缺、内容稍显匮乏的情况。笔者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深感统计学对医学工作者未来的科研和临床工作都非常重要,但是课程学时明显不足,理论14学时,实验只有6学时。由于学时有限,再加上学生数学基础差,甚至是文科生等情况,学生理解困难且没有时间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实验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的授课计划为3次课6学时。第一次课讲解传统SHARP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第二次课为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是t检验;第三次为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是卡方检验。后两次课其实就是习题课,先复习理论课的知识点,简单讲解题目,然后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做,最后讨论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的课程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功的学生对着教材上的步骤能写出答案,而有些不用功的学生就抄袭别人的答案,导致实验报告内容一模一样。 1.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由于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理解不足,实验课上只是依葫芦画瓢地照搬公式完成习题,对具体的科研步骤一无所知,导致在今后的科研工作和临床研究中,不知如何进行科研设计和收集、整理资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2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端正学习态度 要想消除学生关于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的困惑,必须结合临床实际案例,找一些简单的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医学论文来辅助教学。这样理论知识和临床科研相结合,学习有的放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同时提醒学生统计学知识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内容,只有掌握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2.2实验过程设计 统计实验共3次课6学时。第一次课在原有学习SHARP计算器统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中的使用功能,可以学习办公软件Excel中的统计函数fx统计功能的使用。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均数和标准差等基本统计指标通过电脑迅速调出的方法。第二、三次课分析国内外刊物发表的论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不同论文。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讨论,分析论文的设计思路、实施步骤、统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统计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其中,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提问,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系统掌握统计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些典型论文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了解两者的联系,明白统计学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数据处理步骤,完成实验报告。临床科研实例分析与习题练习,可以明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3学习使用SPSS统计软件 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只用传统的计算器进行实验教学和医学科研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应学生要求,对当前应用较普遍的统计软件进行介绍,并建立医学统计学实验室。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是非统计专业人员应用最多的统计分析软件,也是国际医学期刊引用最多的统计软件[2]。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时受限,可增加一次实验对SPSS软件进行简单讲解,结合课本例题演示操作。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中能独立使用SPSS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以往主要依据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勤评定。笔者在实验报告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结果相似,推测有些学生抄袭别人的答案。建议在以后的考核中增加技能考核,由教研室命题(3~5道)。命题范围为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以及SPSS软件简单功能的使用,以此判断学生实验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表现打分。这样给予学生适当压力,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考核更公平。 2.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应借助这一便捷的媒体来传播统计学知识。通过教研室教学网站,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内优秀教师的医学统计学公开课视频以及高质量的医学统计学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回答学生提问,促进师生互动沟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医学统计学方法是学生公认的预防医学中最难理解的章节,也是最难学习的医学课程之一。我们通过改革课程设计,加强统计软件学习,使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同时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等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通过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逐渐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知识储备,为社会输送合格医疗人才。 作者:赵俊杰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院校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 《卫生统计学》是使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以及概率论收集—整理—分析医学资料的一门学科,它的特点是应用性广、实用性强。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在目前的医学院校中,医学统计学成为了一门必修课。但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数学公式,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的困难性比较高。所以,探讨《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卫生统计学》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 《卫生统计学》是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对人群健康问题进行解决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就是概念抽象、理论深奥、数据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和《医学统计学》有所不同,学习的重点不是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同时,又不同于医学学科的学习,学习的重点也不在于记忆和背诵,而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卫生统计学》又具有了逻辑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1]。 2《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2.1定位不明确 《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和《医学统计学》交叉的现象。《卫生统计学》以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将其运用在公共卫生领域,比较侧重公共卫生学的社会性;《医学统计学》侧重的是医学的生物性。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区分不明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比如,有的医学院校为《卫生统计学》专设了教学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开展的工作却是编写医学统计学的教材,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甚至有的医学院校虽然设立了《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点,却进行的是医学统计学的考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也经常被混为一谈。这样的情况给《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 2.2教学重点不合理 第一,《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计学基础,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是数据资料描述、统计和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回归分析,调查设计等;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是横断面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队列研究的分析和设计、生存分析、寿命表和Meta分析。目前,在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对于专业性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少,甚至卫生统计调查方法、卫生统计制度等很多内容都没有在现行的《卫生统计学》中涉及。这种情况给《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第二,《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普遍是基本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公式的推导,没有完善的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内容。统计思维对于《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透过数据就能对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中,忽视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作用。 2.3缺乏电脑实验课程 《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为了保证课堂效果,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还要和电脑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软件将抽象性比较强的统计学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数据结果或者是形象生动的图形,可以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中,因为资金和课时的问题,还没有开设电脑实验课程,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3]。 2.4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在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单一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卫生统计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在遇到统计学问题的时候,不能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决,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小组交流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教学法等方法来改善《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卫生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通过案例为学生设计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创造性、仿真性,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民主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目的[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流程如下。第一,准备教学案例。在课程开始之前,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融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实践,根据以上内容精心选取案例,对案例进行实际的分析,保证案例符合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保证选择的案例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第二,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按照以下的流程来进行:案例介绍—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和分析—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方法。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案例所反映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然后,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还可以是个人发言;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客观的点评,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点和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讨论过程中不准确、不完整的方面给予指正。 3.2基于问题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法(PBL)的应用核心是“问题”,应用流程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总结。这种教学法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捕捉、整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5]。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第一,理论的讲授。应用基于问题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相结合,然后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从而引出问题,然后将处理问题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思路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第二,问题的确定。在理论讲授完成之后,授课老师根据授课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或者在文献中曾经出现的统计问题,来确定学生的具体问题,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第三,讨论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由学习小组来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可以针对文献中的不足之处和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或者还可以对如何实现课堂效果的改进进行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第四,总结评定。教师针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报告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的方式可以有三种,分别是: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3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就是在《卫生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来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计算和检验问题时,大都是通过计算器来完成的。计算器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计算量,导致计算过程繁琐,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课程时间,导致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6]。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因为涉及到配套设施的购买问题和相关课时的安排问题,所以要循序渐进的来实现。首先,实验教学的应用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始,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部分内容可以使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方差分析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比较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应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计算方面会浪费过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电脑教学,将方差分析时需要的数据,比如:SS处理、SS总、SS区组、SS误差等,通过幻灯片对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方差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节约部分实验课课时,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4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 因为《卫生统计学》的内容非常抽象、实践性非常强,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教学课时有限,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实时课堂中可以对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学习,在非实时课堂平台中,通过网上课程辅导、网上讨论、课件练习、网上作业、资料查找、网上论文指导、期末复习等环节,可以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灵活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卫生统计学》的开展。 4结语 《卫生统计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和《医学统计学》有一定的差异,和其他的医学学科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混为一谈,同时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导致《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卫生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分别是: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电脑实验法和非实时课程平台的搭建等。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提高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潘海燕 黄志刚 孔丹莉 胡利人 丁元林 单位:广东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统计论文:药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育述评 1从医学统计学基本公式探讨学生能力的培养 公式是从多渠道信息中得出科学结论的基础,医学统计学难以避免地会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无需记忆统计学公式,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是学习主体,能否成为合格的临床药师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学会终身学习,大学期间的一次性教育难以适应医药信息量剧增的现实,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的培养对其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医学统计学的授课内容需要与专业结合,授课案例、习题均应贴近临床具体问题,在临床用药中,引导学生利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妇产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5],合理安排授课内容,讲解数据收集、分析、结果解释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学生可以自己重复或揭示临床药学某些专业领域的规律,切实感受到医学统计学在设计实验、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其兴趣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2不同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师的能力 作为临床药学的专业基础课,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是提高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统计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数据处理经验,要善于总结零散知识点,并综合运用趣味法、比较法、悬疑法、逆向法、多媒体展示法、知识树展示法及软件分析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同时需要加强对医学统计学相关领域如药物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要把临床药学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从宏观角度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6-7],使学生理解设计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全过程。例如,通过“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析”[8],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展示“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的研究思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给学生完整、清晰、系统的医学统计学思路,明确授课重点、难点和各数据分析环节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实施实践教学 实践可将医学统计学理论与临床药学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的实践教学是巩固、强化理论内容,培养、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的医学统计学实践多采用课后习题和统计软件上机操作,笔者倾向于软件上机、网络操作和临床数据分析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例如,通过《某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9]和《中国内地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后1年疗效的Meta分析》[10],教授学生使用SAS、SPSS、STATA、Revman等分析软件,通过不同软件常用统计方法的上机操作,拓宽学生的视野。统计软件操作的不足之处是比较机械化,无法对医学统计分析方法使用条件作出判断,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数据的了解程度和对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此外,软件的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降低遗忘率,提高其应对临床数据的把握能力,有利于将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网络操作是近年来兴起的实践教学模式,病例分析是临床教学中常使用的授课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学统计学知识及讨论得到广泛传播,笔者认为可以在医学统计学及流行病学相关的学术网站参与临床病例的探讨,例如,通过对七氟醚心肌保护作用的讨论[11],搜集网络资源,从实验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发表学生们的观点,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改革考核形式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考核形式多为期末闭卷考试,答案往往是固定的,尤其是理科院校的学生,更适应这一类考试,但这大多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无法达到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的效果。笔者认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核,才是检验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效果最好的考核形式,也是体现临床药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因此,考核形式和成绩应兼顾期末与平时成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主观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例如,通过对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无应答问题[6]和循证医学中循证问题[7]的探讨,可以明确临床药学专业领域容易混淆的基本知识点,既可以在期末考试中考核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学生分析和判别容易混淆的概念、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合理用药问题日趋受到关注,临床药学作为促进合理用药的主干学科,教学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医学统计学作为认知临床药学多渠道信息的重要工具,其教学模式的积极探讨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推动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继而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宫建 潘雯 杨静玉 杨泽礼 赵明沂 郭颖 于嵩 江黎黎 惠福海 刘袁媛 刘涛 王丹 张子明 李玲芝 单位: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院办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教务部 辽宁中医药大学解剖组胚教研室 辽东学院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医学统计论文:部分高校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科技论文统计 利用文献统计分析学对中国部分地区高校的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逐年统计分析,客观评价高校、学院、学科、个人的医学科研产出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旨在揭示2006-2010年我国相关高校的该学科科研动态,以及5年间全国高校该学科的科技学术水平;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分析评价,旨在反映高校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实力与水平,发现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不足,以寻求稳步发展。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做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 其他文献主要是对以某地区的卫生机构或某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研究,例如:温州医学院图书馆赵丽红的《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对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温医)教师在国内生物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SCIE收录国际论文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文中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按照论文机构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等,得出2002-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国内发文和SCIE论文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浙江省医学情报所的舒畅和《移植杂志》编辑部的沈敏共同完成的《浙江省各地区医学科技论文计量分析》一文中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对浙江省11个省辖市在2002-2007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进行统计,按照11个省辖市的总量、省辖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11个省辖市排名前五位的学科等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浙江省各地区的生物医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生物医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省属单位占居了主导地位,市级医疗单位难以与他们竞争,该文对以后这些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还有部分文献是仅仅研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文献计量指标的有关情况,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刘玮完成的《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一文中,从选取的7个主要文献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数比、平均引文率等来对2005和2006年全国科技期刊、医药类期刊及预防医学期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8种预防医学期刊的平均指标值稍低于全国期刊和医药期刊。但增长率大部分高于全国和医药期刊,表明预防医学期刊的发展势头较好[3]。 也有不少文献是介绍如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来应用于医学信息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张雪燕在其硕士论文《医疗机构科研绩效评价研究》中,利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9-2008年科研活动统计数据库,调查中标课题、获得成果、发表SCI论文、著作、专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采用SAS8.2统计软件描述课题、成果、论文在时间分布、专业分布、人员分布上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并通过建立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医院及各专业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医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态势、潜力,为医院制定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并促进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其中的研究方法:一是数据库的建立。(1)科研处建立的课题、SCI论文的Excel数据库: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课题库入选的指标有姓名、基金名称、经费、项目类别、科室,入选标准为1999-2008年承担的纵向课题。SCI论文库入选的指标有:姓名、影响因子、科室,入选标准为1999-2008年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2)人事处的人员信息Excel数据库:在日常工作中采集形成。另有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入选指标:为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二是统计分析方法。利用SAS8.2软件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研究变量:课题、成果、论文的时间分布、专业分布、人员分布上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三是建立评价体系: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法,以科研绩效考核为总目标;课题、成果、论文、著作、专利为一级指标;课题、成果、专利、论文的类别为二级指标;以课题的级别、成果的级别、论文的形式为三级指标。四是评价方法即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是将一组指标值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转化为综合指数值,以便对不同类别、不同结构、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进行综合比较[4]。无论是不同医院同类科室间的横向比较还是同一科室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多指标综合评价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指标指数化(f):当各个指标值的数量、性质、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比较,必须将指标值标准化,即指标值指数化(f)。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胥秋华在《医学文献计量分析应用的研究》一文中,提及医学文献计量分析的情报功能时,提到文献计量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情报信息获取途径;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客观地展示了主体事物的发展情况及规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通过对分析结果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比较,从对自身的科技产出能力、科研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并寻找出影响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主客观因素,与此同时,利用计量指标对一个学科或专业发展以及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甚至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主体事物的真实性,不仅具备有说服力的论点和论据,也显示和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对科学研究素材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主要作用是对这些事物进行客观认知,同时进行前瞻性预测,为科学决策或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医学统计论文:高专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 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本文结合高专学生的教学情况,探讨当前高专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师自身统计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入手。 关键词: 医学统计学;医学专科;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与统计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中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应用科学[1]。随着现代医疗信息化,大量的医疗数据及生命现象,均需要借助统计学和计算机去探寻规律。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疗大数据和循证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医学各专业学生都应培养统计学思维,掌握一些统计学方法及应用技能。 二、医学高专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医学统计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缺少医学科研设计、统计软件应用等教学,因而无法帮助医学生构建完整的统计学思维和系统的医学科研思路[2]。医学高等专科学生由于在校时间短,课程多,每个专业安排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课时都比较少,且统计学方法抽象,学生感觉难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更谈不上“应用”。学生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反正学不懂便更加不想学,授课教师也感到很难教。因此,我们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医学统计学是高等专科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专业的必修课,但由于高专学生在校仅两年,课程多时间紧,医学统计学安排的课时较少,一般是16~32个学时,教师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往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上。而医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难学,枯燥,主要是他们不知道学了能解决什么实践问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找出一些与学生相关的生活事例及常见的医学案例中的统计学问题来与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也可以自拟科研选题,如校园内大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通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科研或调查,从统计设计-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实践中体会统计工作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精选教材与优化教学内容高专医学统计学主要内容是基本的统计学概念、统计描述指标、统计表、统计图、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较多。在课时数少的情况下,教师应选择实践中最常用的内容进行教学。选择教材最好是带案例版的,或者根据不同专业在规定的教材中补充与该专业实践相关的案例,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可搜集临床医学论文来讨论统计学方法的使用。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我们已经很少用手工去计算及绘图,学会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补充一些统计软件操作的内容,如课时不够,可以把一些操作视频给他们自学,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应用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懂得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应逐渐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法(CBL),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医学统计学应用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巧妙设置几个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课前发给学生,每个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课堂上用案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已有不少教师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尝试应用PBL教学或者案例教学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5]。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形式,除了笔试的试卷中要增加综合分析的题目外,还应把统计软件应用考核和统计工作能力考查作为平时成绩,并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6]。只有平时成绩比重增加了,学生才真正重视,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和学习统计软件的使用。通过提交案例分析作业作为平时成绩,促进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统计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在医学统计学这样的交叉应用性学科中,统计学理论、方法及应用领域不断更新。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动向,搜集学科新成果和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同时,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同行及学生的交流沟通,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唐娟 赵申武 单位: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统计论文: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分析 摘要: 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是必修科目,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而且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还会经常使用到这门课程的知识。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授课教师探讨的课题。本文就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案例法;统计学;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指利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相结合对医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推断的一门方法学,这种方法在医学专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进步,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医学数据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并借助计算机和先进的统计软件完成了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科学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医学统计学方法。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且在整个医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及毕业后仍要长期的使用,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比如案例法、任务驱动法或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任务驱动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要以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课堂上的知识反馈的效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任务驱动就是给定一个特定的任务作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在完成每步任务的同时加入进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学到教学内容,有方向、有目标地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保持学习的热忱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自己通过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然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各个任务,随着任务的逐个完成学生的学习信心倍增,且充满成就感,这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动力。 二、案例法的概念 案例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针对每次课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导入并分析已经发生了的实践案例,讲解蕴含的统计学知识、方法和原理,通过实证研究的案例结论阐述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案例法的概念来看,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强的实际应用性,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教学过程要遵循从典型事例中找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找到比较典型的特征,然后发现事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客观的物质世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而案例教学法却恰恰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激励他们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正是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所在。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1.实验对象及方法。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口腔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40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75人,对照组65人,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情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然后选出一个发言人代表发言小组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2.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首先要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出发,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五大主要模块。即:统计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相关回归、科研设计模块。根据以上几大模块,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创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任务和案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剖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案例准备要充分。第二阶段是根据任务和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提供有效信息。第三阶段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总结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结果和成效。这三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这种教学模式才是任务驱动的完整体系。3.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两方面的评价,一是从客观方面来讲,直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测试成绩;二是从主观方面来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满意度、认同感以及学习体验。4.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在满足独立、正太、方差齐的前提下两组间的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学期末用相同的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如下: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90.24±7.73)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83.86±8.71)分,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4.62,P<0.05(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为高。由此可见,实验组采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明显比传统教学法要好一些。而且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关于任务驱动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非常满意28人,满意37人,一般8人,不满意2人,非常不满意0人,即对任务驱动法教学表示满意的学生占86.67%(65/75),不满意仅占2.67%(2/75),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并认可任务驱动教学法,仅个别学生表示因其不习惯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而倾向于传统教学。 (三)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1.任务驱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循序渐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在任务中搜集、学习相关资料和吸取经验,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就更好地构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这个过程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2.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有的学生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更不愿意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在探究知识方面。另外,教师方面若想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就必须在任务设计、任务选择及课堂组织方面多下功夫,否则就是表面形式新颖但却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要想切实开展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要启发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努力尝试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多搜集、整理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使学生融入这种新型的教学中并发现其中乐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进行自主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药学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35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65人的实验组和70人的对照组,并且经过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差异性不大(P>0.05),可以进行比较。实验组学生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个或者多个案例进行引导和探讨,结合教学内容小组间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总结。在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验和问卷调查。而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遵规循矩的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期末采用与实验组同样的试卷进行测验。 (二)实验结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学习,从学期末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86.42±9.53)分,而对照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78.22±10.65)分,两组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2.14,P<0.05(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可以认为案例法教学更加能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案例法教学”的问卷调查,87.70%(57/65)学生表示比较喜欢且能接受案例教学法,因为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动脑思考还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既有利于灵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以及提高措施1.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期末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统计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能够教会学生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多种角度和方法;此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案例的搜集工作自身具有局限性,数量不多的案例导致学生没有更加全面的示范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来解决,首先是教师要尽量搜集更多的案例,而且是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是教师要将资料和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读资料和思考问题;最后是通过QQ群、微信群、邮件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我们相信只要措施得力,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就会逐步被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教学和案例法教学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虽然这两种方法目前在使用中均存在一定困难和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并做出调整,这两种方法都能给统计学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课题名称:本成果系锦州医科大学2010年校级教改课题“案例式教学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0ZD0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良君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统计论文:SPSS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以及SPSS软件的简要介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运用多媒体技术与SPSS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学习医学统计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地推动了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 多媒体;SPSS;医学统计学;教学 伴随着我国医学科学实验工作的持续发展,医学统计学已经成为了当前各大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学概念、方法、原理及其背后的逻辑思维,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和应用中所用到的统计公式往往较为复杂、难于记忆,数据计算量大,准确度不高,学生在实际的数据统计及应用分析当中存在完成困难等情况。为了改善这些现状,本文就关于多媒体技术与SPSS相结合的方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下介绍。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 采用计算机技术当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其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生动、形象、即时、集成、高效等特性。PPT(PowerPoint)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其具有操作方便,功能完善等特点,因此逐渐的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的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普及应用,实现了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课程的引导者,多媒体技术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方式在教学当中展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其在日常教学当中所展示的内容更为丰富,所展示出的信息数量也更多;尤其对于医学统计学文字较多、数据表格较多的实际案例,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帮助教师完成医学统计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可视化。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难点问题更加具体化,对于学生效率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SPSS统计软件的概况 SPSS软件具有极为强大的统计、分析能力,其具体内容一般可分为基础的数据处理、简单统计描述、基础统计分析与深入统计分析等方面。首先是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录入、数据整理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基本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统计描述、正态性检验以及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之后根据统计描述信息再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模块。其次是深入统计分析内容,一般主要包含判断评估、聚类分析以及可靠性分析等内容。同时SPSS的版本还在持续的更新当中,相应的功能性也在持续的增强之中,在教学中学会了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尽管后续会随时更新、与时俱进,使用者只需知道新增功能的用途和菜单所在位置就可进行操作。 三、多媒体技术与SPSS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分析 3.1精心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制作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采用讲授与交互的组织方式,将医学统计学案例数据作为素材内容开展教学。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以及数据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以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结合教师讲授完成教学内容。涉及到公式较为复杂或者难于处理的数据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应用SPSS统计软件实际操作和讲解。有效地缓解了数据枯燥、计算量繁杂的弊端。 3.2实行以案例问题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想掌握好统计学软件的应用核心,就必须要从问题的本质去着手考虑和实施,单纯依靠统计学书籍,无法有效的掌握统计学的精髓。学生在课本当中所看到的统计学数据内容均是通过严谨、规范的表格所表示出来的资料内容,且因只注重不同数据类型应选定什么样的方法而数据量偏少。因此在选择统计分析时能够较为容易的选取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然而等到学生用自己的研究资料或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时,就会将各方面的因素条件整合在一起,从而无法选取到适当正确的统计学方法。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可以采取将案例问题作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这种问题式的学习方法突出地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真实化模拟再现,从而使学生开展相应的讨论合作来展开相应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学生对真实问题的实际合作解决,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3上机操作,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在每一次的理论课程讲授完成之后,均要安排学生开展相应的实际上机操作演练。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地点一般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机房中进行,实行单人单机,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学数据处理习题,其本质目的是为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整合、处理能力。在相应的理论统计学课程完成之后,每一名学生还要针对自身所选专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而运用SPSS软件对于实验过程进行相应的设计及分析,并最终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论述自己所得出的观点。 3.4双向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日常的医学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SPSS统计软件间的应用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技术的提升仍然无法取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当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当中加强同学间的双向交流,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仍然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从而营造出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回答,依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难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的进度。 四、多媒体教学当中的核心原则分析 4.1信息量适中原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其课程会产生一些弊端,例如教学课程当中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因而极易致使学生的思维难以同教学流程同步,学生一方面无法对课程内容完全理解,另一方面课程笔记也难以有效记录,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后对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整体以及完全理解,反而会致使教学效果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成都。因而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应当对教学信息量作以适当的取舍,保证其内容数量的合理程度、保证教学质量。 4.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从课程开始之前的备课阶段到课程讲授以及上机实际操作过程,均要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教师同学生开展双向对话交流,从而准确的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而使整个教学的实践开展过程思路贯通,形成流畅的统一体。 4.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对于医学统计学软件的应用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够应用于日常的医学研究实践当中,此类将实际问题作为课程开展的中心,将理论概念同学生的上机实际操作互相开展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了SPSS软件之后便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医学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医学研究能力。 五、结束语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提供多媒体技术与SPSS软件方面的参考、借鉴。 作者:邰志艳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医学统计论文: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学研究 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和医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是在医学科研和创新中指导学生收集并分析数据时必不或缺的方法学,已成为各层次医药类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山东医专在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但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细究其因,可能与医药类职专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习惯于形象思维,对统计学的数学逻辑和抽象思维很不适应,产生畏惧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关;同时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培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1],并且教学模式单一,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改进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注重锻炼学生的统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已成为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案例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它用切合实际的案例对课程理论进行分析,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强调学习者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填鸭式为主动汲取式,属于一种合作学习。在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具优势,因此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授课教师将案例式教学方法尝试引入教学过程中,探讨并评价该教学方法在职专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药学和检验专业需要进行医学统计学授课的两个教学班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确定检验班(102人)作为实验组,药学班(100)作为对照组。 1.2实施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使用教材相同,教学大纲、授课学时数一致,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对照组实施传统理论教学方法,即在课件结合板书的前提下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并讲解例题,学生课下做习题练习。实验组实施案例式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授课内容设计案例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案例质量是决定案例式教学方法效果的关键,因此课前除精心制作、选择体现教学目的的案例外,应尽可能“拟似医学研究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即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以满足教学内容,并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每个案例设置3~4个问题。课堂传统教学法讲解理论知识后,提出问题,导出案例,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课下10人一组基于图书馆、网络查阅所学知识单元的错误案例,在统计习题练习课上教师引导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4教学效果检测与评价两组学生均于医学统计学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兴趣及其应用能力。另外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试卷对课程进行测试,然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 1.5统计学处理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x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年龄(t=0.843,P=0.400)、性别(2x=0.695,P=0.4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类别构成相近(见表1),说明两组学生的一般特征均衡性较好,有好的可比性。 2.2教学效果评价 2.1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能力为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设计了包含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态度、兴趣和使用能力的问卷,于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将各项得分进行t检验,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态度、兴趣及试验能力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班,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2。2.2学生期末考试医学统计学成绩分析基于学生期末实际成绩按照不及格、60~80分、80分以上分成三个档次分别统计(见表3)并对构成比进行检验。 3讨论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在哈佛大学兴起,历经完善,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首选。由于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融合探究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拟合真实教学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广。 职专医学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为主,该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较少,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存在大的弊端,故而对职专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待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态度、兴趣和试验能力得分经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能力中2个选项两组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各项得分均数均大于对照组,由以上结果可见,在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医学统计学得以顺利实施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①正确把握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而传统教学是讲授医学统计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中无法替代的教学环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不能偏重案例教学而轻视传统教学,二者应相辅相成,否则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实现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目标。②重视案例的设计和筛选。医学统计学案例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和目的进行设计,尽量选择与专业接近、学生熟悉的案例,应用使学生有身在其中的案例导入方法,以降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问题的设计应循序渐进,随着基础知识的累积由简到难,统计方法的应用从单个到综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式教学法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问和学生的讨论、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活学活用。通过互动,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完成合作式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学生课下多途径查阅错误案例,在习题课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④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鼓励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点评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问题并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该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并完善教学方法。 总之,案例式教学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案例教学为主体,形式新颖,所引用的案例多是学生熟悉的或发生在身边的情景,使得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讨论时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待课程的态度也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考试成绩和试验能力的提高幅度较大;通过正确和错误案例的讨论,对于学生在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培养逻辑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案例式教学方法适合在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学中运用推广。 作者:杨亮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院校医药数理统计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生理上进一步发育趋于成熟,心理上趋向主动和独立,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断思维能力获得显著地发展,追求新意,对问题和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在精神方面的独立意识较之一般青年更为突出。而且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迫切需要同学、老师、社会以及自身的肯定,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迅速变迁,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阶段,使得他们探索问题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希望能够探索万事万物的真相,但大多数大学生怕吃苦,自制力和耐挫力较差。 2.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虽然医药数理统计相对于高等数学等传统数学类课程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趣味性,但医药数理统计是建立在随机理论基础上的,对习惯了确定性思维的大学生,如何转换思维模式是一个挑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软件实现,如何做到数理统计方法、医药专业知识和应用软件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医药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如何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简洁又不失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科特点,急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改革当前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教学。 二、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1.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基础。认真研究和理解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不破坏学科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在突出医药学特色和增加应用性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调整知识点,删减陈旧知识,弱化公式推导,增加结合医药学应用的新方法,增加应用型、研究性案例比重,将重点、难点放在医药特色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上,以应用需求为先导,以案例教学为媒介,以实验软件实现为辅助,实现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医药科研的同步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改革是龙头,必将带动其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为医药特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使得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如何使学生对医药数理统计保持持久兴趣是最大的难题。如何将一时好奇升化为持久的兴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实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从较新的权威学术期刊,甚至是教师的科研课题里面寻找案例,或者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契机,深入了解企业现今最新需求,根据企业提供的基础资料,提炼经典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把精选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接下来需要经过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通过引导、点拨、启迪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身对整个案例解决过程的切身体会,让学生精神层面充分感受到参与案例解决的愉悦感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巩固与提高学生个体对医药数理统计持久的兴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概念和方法也要通过案例引入,数学知识产生时,总是伴随着数学家“火热的思考”,但是数学知识以论文、教材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却往往只剩下了“冰冷的美丽”。通过案例引入可以揭示并引导学生去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而学生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3.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要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构建新型人性化学生激励和评价机制。合理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往往都是通过课后作业及考试来进行的,存在时间上的滞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课堂学习的情况,但是对于课堂上学生主体的参与、思考、创新的程度无法做出判断,有可能挫伤学生创造性思维成长的积极性;而奖学金等传统的激励机制往往周期更长,无法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急切盼望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动力。 4.数学建模竞赛等大实践教学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锻炼同学们实际应用能力的第二课堂。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方法与实际问题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数学建模是对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用数学的能力的检验。可以说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它体现在查阅文献资料、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运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机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等。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会极大地拓展学生应用数理统计知识的空间,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良好反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去做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去医药企业直接感受医药企业对数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需求,并在实际应用之后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医药数理统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法,并设计及时、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以提高当前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秀凤张磊唐小娅黄榕波单位:广东药学院 基础学院数学系基础学院物理系 医学统计论文:基于运用分析的医学统计论文 一、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原理 合理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处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联系,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应对医学研究设计方法进行说明。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遵循随机、对照、均衡和重复四大原则。在进行试验设计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分组及选择合理的检测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医学论文就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进行推断总体,找出其共性,得出结论。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样本应具有一定数量,能反映出该事物的规律性特征,但又应注意例数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选择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少的样本例数。研究者在选择样本对象后应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疾病诊断的标准等。此外在试验中所用到的试剂、仪器的型号、规格等都应作出说明,以供读者借鉴和做出判断。选定好研究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组。在进行分组时研究者一般遵循统计学中的“随机分配”、“设立对照”以及“均衡”、“重复”的原则。随机化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有对照才有比较,在进行组间比较时,应确定好处理因素与实验效应的关系。均衡性则是要使得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对照的结果让人信服。观察实验效应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正所谓主观指标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调查受试者自己判断的主观感受;而客观指标则是通过仪器来检验和测量所得出的结果。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选择客观性较强、高灵敏性和精确性的指标。 二、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直接影响到论文结论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常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资料类型、试验设计的方案、样品大小、水平数、特定条件、数据分布特征以及综合分析等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当定性资料正态分布时,研究者一般用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统计描述指标;当定性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可选用中位数及级差来表示;当定量资料正态分布且组间方差齐时一般选用参数法,反之则选用非参数法。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50)的定量资料且方差齐的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其特点是在均方差不知道的情况下,可以检验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大样本(n≥50)采用u检验;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则用方差分析,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采用q检验;Dunnett检验则适用于多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的比较。定性资料中,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分为二分类和多类反应,如治疗结果为显著和好转的人数等,该种资料可选用字检验,大样本(n≥50)时采用u检验。如:患者的治疗结果评定为痊愈、显著有效、好转、无效或死亡。该种资料可选用秩和检验或u检验。总之,不论论文中选用的是哪种统计学方法,都要计算出检验值,然后再根据统计量值来判定P值的大小,结论一般描述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三、常见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分析及对策 1.统计方法误用。 最常见统计方法误用是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而误用卡方检验。例如:在评价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中,治疗组显著有效、有效、无效三种分型分别为15例、10例、8例,对照组分别为14例、11例、9例。本资料例数较少,应选用等级比较的秩和检验,而有些作者却认为只要是率的比较就可以采用字检验。研究者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应根据相应的原则,对文章研究目的、资料类型、样品大小、水平数、数据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 2.选用检验方法错误。 在有些论文中,作者常将本应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的误用t检验。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50)定量资料且方差齐的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而方差分析及q检验主要用于对多个样本均数进行比较,几种不同治疗或处理方法等的同时比较。例如:在讨论中、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时,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患者的一些指标变化。组间多重比较应用q检验,但文中作者采用的是t检验,对三组均数进行两两比较。这不仅造成了资料的利用率低,也增加了假阳性的概率,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四、结论表述中的统计学应用 在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应把握统计学术语,对结论做出科学的分析跟解释。在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结论时研究者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研究者习惯上将“P 0.05”称为显著性,不应误解为差别很大或者在医学上有显著的价值。统计推断是以一定的概率界值为依据,说明来自同一总体的可能性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试验中的差异不能用抽象误差进行解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试验既定的条件下,差异可能是因抽象误差引起的,在增加样本数量的情况下,差异可能变成“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盛荣单位:玉林市医学情报所 医学统计论文:基于教学模式的医学统计论文 1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以预防医学系预防医学专业2007级全体学生共101人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计算机产生的伪随机数随机抽取1、2班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 2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教学方式上,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多媒体传统教学。而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对照组的实验课程仍旧沿袭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即“回顾理论课知识点练习教科书中对应的思考练习题课后复习”,学生被动参与。实验组在实验课程中则以案例讨论分析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复习理论知识提出案例互动交流分析案例解析教师总结”,通过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同学们有机会运用理论知识对文献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探讨,达到从实践层面上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调查方法 教学效果主观层面学生自我评价: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以及对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意见。经预调查后,调查表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统一发放,学生当场填完,经核实无漏项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8%。教学效果客观层面评价:为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老师特意命制了具有调查目的的试卷,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试卷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后半部分为综合运用部分,满分100分,由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除两人缓考外,其他所有试卷当场收回,回收率98%。 4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经统一编码后实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的方法,2人分别录入再进行对比,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后经整理形成最终数据库,数据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包括算数平均数、标准差、等统计描述,以及统计推断如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 5结果 5.1一般情况比较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实验组49人,对照组50人。两组同学入学前的性别、来源地、户籍构成、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两组资料人口特征上有可比性,均衡性好。 5.2理论知识认知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情况,包括T检验、方差分、统计图表、直线相关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3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情况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中,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而学习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4期末成绩客观指标 为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老师特意命制了具有调查目的的试卷。试卷分为两部分,前50分为基础题,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基础;后50分为实际运用题,需要灵活运用书本知识,难度相对较大。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综合运用部分得分、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05)。 6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案例问题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下,通过对不同实验教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对统计学知识认知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同学在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学习效率方面自我评价,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同学期末考各方面得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05)。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1)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进行案例分析。其前提是需要对书本理论知识要有一的理解。学生由于缺乏主动性,在上实验课程之前,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在实验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习,包括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全面透彻的理解书本知识。致使在实验课程中不能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之中。同学们应在课下即使巩固知识,在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才能融会贯通地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2)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医学统计学理论和系统性较强,章节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公式难以辨别和识记,同时同学们的数学演算和推理能力较弱,因此同学们对统计学的认同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畏难和烦躁情绪,案例分析要求每个同学都积极加入到讨论中,同时主动发言,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组同学普遍反应压力较大,学习负担重,这样更能激起同学们的排斥情绪。可见,同学们的不良情绪对本次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3)实验组缺乏课后的巩固练习: 对照组的实验教学模式以课后练习为重心,在理论课程之后,对具体的课后练习题进行解答,这有助于同学们对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实验教学采取案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但是仅仅通过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步够的。学好统计学除了需要识记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而适量的课后练习则是通向融会贯通的桥梁。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实验教学组同学在案列分析之后,要做适量的练习题巩固知识,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7结语 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使得学生在交流、表达、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主要归功于案例分析给予了同学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畅所欲言,个人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在改革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除了教学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笔者认为可以着眼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1)实施前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增强了学习动力和信心。同时同学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前准备更充分些,多让学生望参加现场数据收集工作,增加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带着浓厚兴趣去学习将有助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后的学习监督。努力把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课堂讨论吃力。老师可以定期抽查学生的分析笔记,鼓励学生课外时间多做相关练习,即使深化所学知识。只有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中,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贾贤杰汪一心吴学森朋文佳芈静周占伟单位: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期刊和基金论文比的统计分析 1样本来源和统计方法 1.1样本来源 样本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发行的医学专业期刊共有25种,占浙江省科技期刊总数(115种)的1/5。涉及基础医学、内、外科等13个学科,数量最多的为综合类(4种),其次为学报类(3种)。刊期以月刊为主(12种),其次为双月刊(11种),半月刊和季刊各1种。 1.2统计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为数据源,统计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3项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为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对以上指标用本期刊的指数/学科平均指数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值 1表明该指标高于学科平均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显示度,与期刊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直接关联,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表2显示:浙江省医学期刊总体的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因子/学科平均比值 1的期刊仅有5本: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612),护理与康复(1.243),肝胆胰外科杂志(1.203))和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190),其余都在本学科的平均水平之下。从以上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外,其余4本杂志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表明专业特色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大的帮助;而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虽为综合类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背景,使杂志的成长有了有利的环境。总被引频次可以显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省医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201次/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2次/刊),说明浙江省医学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仅有4本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659),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581)),浙江预防医学(1.187)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62)。有学者认为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相关,本文总被引频次/学科平均 0.6的13种期刊中只有2种是双月刊,因此浙江省医学期刊整体的总被引频次较高是否与其载文量较多有关,有待探讨。 2.2浙江省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情况 基金论文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吸收学科前沿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的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与学科平均比值>1,分别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浙江医学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或者由高校主办的杂志依托高等学府,基金来源丰富,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的几率比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和《浙江医学》,其余6种杂志均由浙江大学或者温州医学院主办,这2所大学均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医学》作为一本地方性的医学杂志,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充分说明其在浙江省医务工作者中的地位。 3讨论 3.1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评价 目前,期刊的评价指标有10余种,其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各有局限,但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期刊的总体状况。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医学期刊以上3种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力较弱,虽然在学术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国内的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浙江省期刊的总体情况相似。但是也不乏亮点,一些期刊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在其自身的学科领域内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3.2提升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3.2.1找准定位,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要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求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有着自身特色或者学科优势明显的期刊影响力均较强,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这与其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领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杂志密切相关,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了高影响力。另外几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其余几种也都具有明显的“小而精”专业特色。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需要编辑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2.2探索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已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改革的”路线图”,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约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国内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系列杂志,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浙江省主办的3本“中华”系列杂志中,除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因办刊时间较短,一些指标略低之外,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充分显示出“中华”品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可以结合浙江省医学期刊的特色或者学科特点,逐步整合横向和纵向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医学期刊集群,通过集团优势提升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刊名带有“浙江”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响力偏低的现象,而且一些杂志的学科和内容也趋于雷同,这些杂志是否可以尝试联合经营,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进一步带动期刊的整体发展。 3.2.3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 数字化出版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未来期刊出版的方向。有调查表明:OA出版可切实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特别对提高期刊当年的引用率有明显效果。因此抓住了数字化出版的脉搏,也就是抓住了期刊发展的方向。据调查,浙江省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不容乐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仍依托于国内大型数据网站,均属于浅层网络化阶段。要吸引读者更多的关注,就需要期刊建立独立的网站,或者几个杂志社建立有专业特色的网络平台,进行深层次信息化服务,这样不仅加强了与读者、作者的互动,还可以提供给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与期刊内容有较强相关性的信息。一个设计良好网站不仅是编辑部与作者、读者良好沟通的平台,同时还能增强作者、读者的“黏性”,吸引他们的关注,提供高质量的论文,从而逐步地提升期刊的质量。 作者:舒畅马凌飞奚莱蕾龚杰周红兵侯翠香单位: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编辑部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气象编辑部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统计方法教学问题解决路径分析 一、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护人员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已是大势所趋。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普遍改善的情况下,采用软件教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顺应历史潮流而采用真实有效的软件教学呢?实践出真知,讲三次不如做一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上的具体案例,先按实际工作的顺序,将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分析过程、结果的解释与表达等内容连成一条线讲解,并在课件上完整地展示出来;接着教师进行具体的软件操作演示;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而此时教师则成为工作的指导者。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具有以下优点:①教学手段先进,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操作训练和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使学习不再枯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将原来繁杂的学科知识转变成一项简单实用的分析技术,并且计算工作由软件完成,不仅简化了内容,而且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和讨论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同时学生也能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成就感,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③采用的实例来源于日后的工作,数据的分析过程与日后处理数据的过程高度吻合。通过大量的实际数据分析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能自如地运用医学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将医学统计方法完全当作一项技术来教,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要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否则不利于学生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统计思维的形成。 总之,目前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以致用,教师应该顺应时展潮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医学统计方法成为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为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褚启龙、张晶、邱明、刘小平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高效课堂论文:打造高效的数学复习课堂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基本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不但要回顾并应用所学知识,还应该是知识的升华与提高,更是方法的提炼与总结。要使数学复习课真正高效,教师应树立五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提问意识、反思意识。 关键词:高效;数学复习课;五种意识 数学复习课承担着查漏补缺、夯实“四基”、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是实现知识系统化,发展数学素养的核心平台。然而,在实践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如:以练代教普遍存在;直接讲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把复习课教学建立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只是根据参考用书进行解释式教学,复习课教学缺乏针对性等等。笔者认为要想打造高效精彩的数学复习课,教师应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做到“高立意、低起点”。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区别至少有以下两点。①新课是“从无到有”,而复习课是“从有到深”,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这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认知线索,引导学生开展系统的知识回顾和重组活动,构建一个能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应用功能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应当进行适当的“挖掘加工”。②新课是“从少到多”,而复习课是“从厚到薄”,复习课把要复习的知识点以各种不同的优化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知识回顾、归纳、强化、综合和提升的目的,同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全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升华。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核心内涵就是实现“学生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共同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扎实、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是评价一节复习课是否高效的标准。 二、主体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和归纳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不应当是教师“讲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多少”。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同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吸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要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好学”理想境界。 三、创新意识 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实现复习课高效性的关键环节。如果一节复习课的内容还是以前学生熟悉的“老面孔”,势必对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没有活力,高效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复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关注在复习环节中一切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对知识点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对问题进行适当迁移和拓展,通过预设使原有的问题变得富有“新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效成为可能。 四、提问意识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采用的是“知识点的回顾、典型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讲授型复习课教学模式。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期以来势必会造成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的丧失,使复习课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外,还应该有意识地适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提问时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教学,从而使复习课教学更高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使学生能灵活地去建构知识、获取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复习课教学的高效化。 五、反思意识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复习课又使得这种思维活动更加灵动、深刻、缜密。因此,可以说“反思”为高效复习“插翅”。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与重复,而是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思路、策略的优化与重组,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认知结构。许多复习课学生感觉复习前后解题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注重题型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在问题解决之后,没有及时对问题的意图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即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环节,解题之后的总结。这些及时有效的总结,不仅可以完善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体系,更有助于学生重视“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在解题过程完成之后,多一些反思、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归纳,上课应给学生一个思想,而不是一道题目。通过教学中的类比,引导学生总结题型,对于一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帮助学生总结,给学生一个模式,让学生有据可依。在这个通用的模式下,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触类旁通。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同时使复习课更高效。 总之,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广博的数学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成熟高超的教学艺术,树立五种意识,合理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从低效走向高效,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打造数学复习课的精彩和高效。 高效课堂论文: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1 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至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很多老师将教学目标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空话,缺少针对性,过于空洞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师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是与他的教学实际脱节,并没有用教学目标来指导他的教学。比如有些老师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把学生分成小组,也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自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得过高,无法实施。第三:从整体三维目标出发,实现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保证。 2 结合“导学案”实现教学相长 本学期来,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导学案”,虽然对这一方法老师们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若能将其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导学案”的使用指导学生学习。我通常提前两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而且经过预习,对课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同时,教师通过批改“导学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去讲,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三、注重导入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 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出示《祖国江山一片红》邮票的图片,并设置悬念:这张邮票于1968年11月25日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一片红”发行存世数量少,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着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 为什么国家要停止销售这张邮票?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中去。在学习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时,我用了着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浪漫、真挚的爱情氛围和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悲剧情节,然后提出问题:“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豪华邮轮在当时为什么能够被建造出来?当时有没有办法让濒临绝境的泰坦尼克号免于撞上冰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去寻找答案。这个导入能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建立师生合作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喜的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教师却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多了。我认为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断转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 高效课堂论文:多元教学方式引导下的高效课堂的解决方式 多元化教学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方法,其教育学生采用了丰富多彩、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整体教学、动手教学、小组教学、分层教学、次相教学、随机教学、现场教学、无形教学等,使得其在教学中做到了方式多样、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境界,使弟子达到了欲罢不能与如痴如醉的为学状态,其是第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教育家,从而培养出许多闻名遐迩的弟子. 这些教学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 从教师层面来说,一直以来的中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传统课程,一直努力巩固、提高学生的双基知识和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众所周知,效果(尤其是后者)并不明显. 于是,2002年至今的新课程改革有着突出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从教学方式来看,转变了满堂灌的教师授课方式,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课外探究等多种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使数学教学有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改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 笔者任教初中数学多年,渐渐发现初中数学对如今的学生来说越来越难教,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形式化的数学结果,以及知识的理解、解题的运算、知识的记忆等带来的困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加以改变、创新,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 其一是使他们听懂数学课,其二是使他们喜欢数学课,其三是真正通过多动手、多探究建构,让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下面,笔者将浅谈如何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尝试,进而高效利用课堂教学,与大家交流. ■ 强调感知教学,渗透思想方法 数学的某些问题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分析,但并不是初中生掌握不了,当然这有个前提——学生拥有一定的数学问题理解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觉得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相比以往并未得到显着提升,其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依旧较弱,而对感性的认知材料,诸如图象、动画、视频等兴趣较大,而新课程特别强调知识的感官认识,很多结论也注重感受,因此学生对理论较多、形式化味道较重的数学概念、定理情感不浓,造成大部分初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比较差,对问题的实质理解层次不足,易造成学生阅读疲惫,无法从问题中分析出足够的主干知识和数学关系式,成为解题教学的瓶颈,因此笔者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出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提高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问题的理解离不开思维的培养,这涉及很多方面,如细心、转化、运算等. 可是在学习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学生忽视前提条件而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境. 这是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总是不容易被自己发现. 我们总是说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路径依赖的特点,每次都是一样的思考方式,所以总是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下面请看一个例子,看看如何运用思想方法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案例1 “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告诉学生圆圆位置关系,然后判别、运用、解题,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是不行的.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教学通过探究性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可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总结结论.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动态地演示两个圆的运动过程,先在屏幕两端各显示一个圆,然后拖动任意一圆,构造两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请学生观察、思考. 师:在这两个圆的运动过程中,有哪些情况出现? 生:刚开始,两圆没有相连;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一点;再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两点. 教师再重新演示一遍运动过程,同时给出结论(幻灯演示). 师:观察不同情形,两圆的圆心距和它们的半径有没有什么量化的关系? 教师重点要通过形的运用(利用CAI工具),组织学生亲自建构,从而得出三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找出规律.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建构进行总结: (1)两圆相离时,圆心距大于两圆半径和,即d R+r. (2)两圆相切(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和,即d=R+r. (3)两圆相交时,圆心距小于两圆半径和,即d 说明:借助图形语言(CAI教学辅助)描述两圆的位置关系,并以动态的形式给予展示,简约而不简单. 一旦利用以形辅数的方法,两圆的位置关系竟如此简单明了. 用化“数”为“形”的分析,将两圆位置关系直接快捷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形辅数”思想的渗透和运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广泛使用,笔者觉得CAI正体现出越来越强大的交互功能,而这种交互性恰恰对数学课(尤其是公开课)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很有帮助.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教师要多花时间去思考课的构成,努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 ■ 提高讲题效率,锻炼思维突破 数学教学最难之处,是教会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以及锻炼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水平和教师讲题的水平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各地多次进行的数学说题比赛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那么如何讲题才能高效易懂呢?笔者以为,处理一道数学试题需要按照“审题、分析、解答和反思”这样的解决过程,将这种流程用语言向学生进行表述. 试题分析初始并不需要定量的计算,而是以开拓解题的思路为主要目标,即向学生传递“思维”,这是数学试题讲评的一种趋势,即利用语言口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使用的思想方法及解题策略. 教师对讲评的试题一般要做简要的计算说明,让学生从“雾里看花”到“真真切切”,进而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 案例2 请对函数 y=2.5x( 010)的意义进行描述. 分析 第一次对这样的函数进行讲解时,学生无法理解这个函数,因为它有两个表达式,跟学生脑海中的函数完全“长相不一”,所以在很多学生眼中,这样的函数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反思:我们对数学的教学不能仅限于解题、分数,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本质的认知、追求,因此笔者通过再创造理论对教学进行了反思,改编这样的问题,重新给学生进行 了阐述. 师:(将上述问题与实际知识联系起来)为了节约用水,本市自来水公司从2012年1月开始实施阶梯水价,用户当月用水量不足10吨时(含10吨),每吨水的收费标准为2.5元,超出部分按照每吨水5元征收,请大家写出这样的函数关系式. 反思后进行的教学,显然将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的生活中,既体现了新课程注重生活实际运用,又高效地解决了学生对应用型问题有所畏惧的心理,还将函数的不同表象予以清晰展示. 总之,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曾说:“好的中学教师,是把书本中印在那里的文字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学好数学■.”信息化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依旧前进不止,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数学教学,既会被社会所淘汰,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数学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讨,结合笔者自身的经历做了尝试,还有诸如双基教学、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等各种方式和渠道,限于篇幅未能展开,文中不足之处请各位补充. 高效课堂论文:点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要素”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教学目标:“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如何制订?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其实,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过程。经历上述过程后教学目标自然就会“装”在教师心中,从而驾轻就熟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导航”。 1.从解读“课标”和“教材”中来 (1)目标的细化。虽然“课标”已明确提出了学段目标,每个学段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也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教学时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如,“课标”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提出“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目标。这里的“具体情境”指数量之间的相并、相差、份总、倍数等关系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会用”则包括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和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线索,分三段编写,即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特殊的含有三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前两段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和掌握写法为主,第三段主要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由于学生以往认识的数都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字母所表示的数是概括的、可变的,因此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教学难点。在解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标”的具体目标细化出课时教学目标。 (2)目标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只有通过筛选整合,才能避免淡化所谓“软目标”(比如情感与态度)的倾向,使所有的目标都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各个目标之问互相促进;也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尽量达到最大。预设目标时,先要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因为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在上述基础上再考虑弹性的目标,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弹性目标要少而精,一堂课有一两个特别突出的就可以了。以中年级“简单数据整理”为例,一位老师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重点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其他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蹩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经筛选和整合就可得到完整的课时教学目标:“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2.从分析“学情”中来 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时既要研究班级学生整体的共同特点和一般的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要从兴趣、态度、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重点、难点、疑点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之前,多数学生已在幼儿园或生活中接触过数数,很多学生会数100以内的数,甚至会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但如果与物体对应,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难。许多学生观察物体时会不够全面,同一种物体,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致使同种物体数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养观察的能力与方法作为重要目标。此外,学生对校园新环境比较好奇,会说一些与数学无关的话,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关注课堂学习。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数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做到手口一致,学会1个1个数,鼓励2个2个数,几个几个数,通过数一数实际场景中的具体物体,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看图、数数,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美丽,同学之间的友好,以及数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你到哪里去?” 有些老师根本没领会制订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认为把教学目标写进备课或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教学目标似“航标”,它必须为教学活动“引航”。假如教学没有目标,就会虚无飘渺、偏离“航向”,最终只能“跟着感觉走”,从而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因此,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首先,教学内容要恰当地体现目标。如低年级“认图形”教学时,有的老师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作为教学内容就显然不符合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既要安排认识时、分的内容,又要安排体验1小时和1分钟有多久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落实目标要求。最后,教学内容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与特征”。一位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设计了让学生玩风车的活动,显然这是与目标无关的内容。 2.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要结合 教学活动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就好比“路标”和“路”的关系,有路标而没有路,路标则是空洞的口号;反之,有路没有路标,行走之人将迷失方向。因此,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学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如,教学“周长”时,我围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一目标,展开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剪下画在纸上的树叶图,初步感知“边线”;(2)动画演示蚂蚁绕树叶行走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树叶的周长;(3)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拓宽认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目标:“你该怎么去?” 1.在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由此可见,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切勿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或出现“贴标签”的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中请全班算对的同学给自己贴上智慧星,一位同学没有动手贴星,而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说:“我发现有位同学没贴星,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吗?”这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计算730+280时,百位上没有加从十位进上来的1。”教师亲切地说:“改过来了吗?”当学生回答“改过来 了”后.教师兴奋地征求全班同学意见:“__同学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大家同意给他贴智慧星吗?”学生齐说:“同意”。这一巧妙的处理既突出了“双基”教学目标,又凸显出情感、态度的渗透。 2.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达成 教学目标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因此,教学时常常把一个主目标分解成几个子目标,在实现子目标的基础上再实现主目标。如教学“3的倍数”时,为了达成让学生“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目标,教师分层设置了目标:先得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再得到“3的倍数,它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经进一步验证,最后归纳出“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在动态生成中灵活调适 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性增加了预设目标在落实过程中的变数。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移”时,发现课堂的生成已超过课前预设水平。于是,她适当拓宽了教学目标,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练习中通过一个圆形的平移自然地引出“斜移”“两次平移…‘整体平移”和“单个平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最后还通过让学生欣赏由平移形成的图案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到图形变换的数学美。 高效课堂论文:合理运用学生资源高效组织课堂活动 在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的资源,有利于促进课堂的互动与生成,从而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体,他们又是具有无限潜能和智慧的群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等等都是我们从事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丰富资源。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思品课堂中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耶夫说“充分挖掘人的亲身经验进行交流是发展的源泉。”而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掌握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信息资源。教学过程是个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倘若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这一资源,进行互动,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从责任入题,讲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诠释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在本单元的授课中,教师结合学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标准化初中建设这一时事,组织学生以《学校创建,我的责任》为题进行演讲活动。学生在演讲活动中针对学校环境卫生、节约用电用水、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发表自己的观点。用自己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生活经验明确了做为一名学生应在创建活动中承担的责任。 二、学生的个性差异--------思品教学中有效活动的源头活水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他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或爱好,比如:这个学生善于思考;那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很出色;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默寡言,喜欢深思。这里说的,就是学生之间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个体差异,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也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才有学校生活的鲜活多姿和学生课堂多变与多趣。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有的学生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他们能很快把得到的信息上升为思想品德的理性并用政治术语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语文素养很好,能很快把各类素材整合成条理清晰、文采飞扬的好文章;有的学生十分健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上台发言、演讲落落大方;有的同学极具表演才能,课堂即兴表演可以顺手拈来,使课堂顿时一片欢声笑语……,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将学生资源进行合理搭配,使每一个组的组员能个性特长互补,俗话说:“三个人一台戏。”有了这种学生资源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自然能精彩纷呈。 三、学生的思维碰撞---------思品教学中不断生成的智慧火花 好的课堂会不断地碰撞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它是师生智慧的彰显;是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教师才能和人格魅力的闪现。在《思想品德》(原来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曾有过十分深刻个案----在讲析剩余价值并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计算工人的劳动价值之后,一学生提出了“我们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和剥削”的观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婚姻法》中关于婚姻自由的条款后,有学生居然得“婚姻其实并不自由”观点来…… 是课堂让学生有了充分思维的空间;是教材给了学生理性思考的平台;是教师启发引起了学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在此时此境迸发而出,使课堂色彩斑斓。在思品活动化教学中,努力搭建学生思考的平台,提供空间和时间,一定会生成我们意想不到精彩。 四、资源的妙用巧引---------思品课堂教学的致胜法宝 一名优秀的思品教师一定是善于挖掘资源、整合资源、运用资源的高手。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资源,教师一定要巧用妙引,这样,他便掌握了提高课质量的法宝。 首先是师生互动,放手让学生质疑。课堂的教学活力应是来源于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教师的互动。对于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教师要用心倾听,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问题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在活力互动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其次是充分民主,允许学生出错。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并给足学生有改错的机会,学生的错误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处理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才能构成有活力的课堂。从“错”走向“对”,本身就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们还学会放开手脚,点燃“火花”。学生创造性“火花“,是来自学生内心深处,在教与学的最前沿的最真实的资源,哪怕有时是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是活动化教学中难得的助推器。科学而机智地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组织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维,被激活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的乐园,教师的成功。 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必须充分运用学生资源,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有高潮迭起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个性张扬的民主堂课;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活力课堂;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火花迸射,情感交融的和谐课堂。 高效课堂论文:建立英语高效课堂解析 有了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只需制作几张Powerpoint,把相应习题打在Power’Point上,比往一张投影胶片最多写10道题,而且是手写较慢,还需特别的胶片才可以,而现在的幻灯片不仅实现了大容量,同时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也相当清晰,我们还可以设计Powerpoint的背景,使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投放方式,从空中自然投放,水平抛出,或以慢镜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扩散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视野,使学生高度集中,从而迅速地答题,过去两堂课32的习题现在巧分钟就能轻轻松松地处理完,通过多媒体,教师能够省时、省力、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实施高效课堂。 一、通过转变教师的角色来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英语课堂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自从(新课程标准》颁步实施后,教师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二、注重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预习,查出障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为听课铺就了一条坦路,能够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目标明确,从而形成期待老师解疑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的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学生很高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个过程对高效课堂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听课,排除障碍听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教师依据课本传授的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教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晶,课堂上的45分钟是关系学生学习好坏的主战场。学生通过预习:形成“求知”、“求解”的渴望,在课堂上强化了注意力集中,“注意”指向老师,指向“障碍”,指向“重、难点”学生通过听课,把知识进行汇总,收取大量的内容储存于脑,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效课堂。总之,通过多媒体,辅以教师灵活多样有效地教学方式,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才能真正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论文:强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一、准确解读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教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 素质教育历经30多年,课程在改,理念在变,但素质教育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素质教育是指“给学生影响一生或终身受益的素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所需要的素质,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向(做事基础)作为中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树立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上;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应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要树立学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观,坚持所有评价内容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对学科持续的兴趣培养上;要树立以“三维”目标为中心的新课程目标观,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追求学生发展上的高度统一;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探索者、发现者和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体验者、表演者,让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开发者;要树立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观,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支持学生带有创造性地探究,谅解学生的失误、错误,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和策略的根本转变。教师只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改革,转移到实实在在的常态课堂上,把对素质教育的准确理解内化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二、学习成功经验,形成特色模式,是推进教改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 1.理清尝试教育与杜郎口、洋思等先进模式之间的关系,明确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和方法。尝试教育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以导促学”,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将学生推向前台,更加有效主动地学习;提倡人人都能尝试,尝试就能成功,成功就能创新,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尝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尝试思想为灵魂,形成以“五步六结构”为主的开放、兼容的体系。洋思、杜郎口、广文、青浦等高效课堂模式从本质上讲,都突出了尝试教育核心理念,在不同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具体实践。这些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揭示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以导促学”,同时为解决外来先进教学模式本土化、校本化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借鉴。2.建立实际有效的课改推动机制,为改革持续开展提供保证。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建立组织推动、团队教研、学科实践的协作机制;健全课堂评价、总结反思、循序渐进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开发潜能、锻炼能力、促进成长的校园文化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师生角色转换、互动共赢、自主探究、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要在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细化要求,保证高效课堂建设的有序推进。3.加大教研教改深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要整合教研室、教研组力量,加快校本教研,科学指导、有效督导教师开展教研教改。二要将教研教改纳入常规管理体系,对教研计划、效果、评价做出明确规定,逐项落实,定期考核,总结提升。三要科学设置教研组和备课组,确定试点学科,重视过程管理,加强教师及学科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教研实践与提质增效的有机促进。四要推动教师按照计划,完善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五要定期参与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学习借鉴,分享经验,共享成果。 三、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教改持续深入的关键 1.客观评价学校,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考核指标,调整评价标准,建立基础性指标体系、重点工作指标体系、发展性指标体系三重评价标准,突出对学校课改的导向性引领。2.科学评价教师,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要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的评价思想,修改完善评价细则,重点探索教学与效果、科研与成果、能力与责任心等多层面的评价办法,评价机制要体现评价与改进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激励与督促相结合,突出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发展性。3.重点评价课堂,突出质量的主阵地。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办法。主要关注:教师是否为学生创造了学习机会和展示空间,是否把讲解权、思考权、评价权还给了学生。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主要看是否进行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否形成了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互动局面。三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课堂上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做学合一,学生是否有质疑碰撞、灵感闪现、合作交流、体会感悟。四是学生探究创新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敢于问难、敢于破规、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是否有主动探究、百家争鸣、答案多元的过程;是否有诗情画意、热情奔放、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生成。4.关键评价学生,端正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坚持方法多样性与宗旨一致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结合、评价激励性与目标规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评价工作的终极目标,把成长评价与推进课改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科学、是事业,也是艺术,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我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能改变什么,但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用自己的勤奋换不来什么,但至少能用自己的微笑给别人希望,教无定法,我们仅仅行进在探索途中。 高效课堂论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古往今来所有教师研究的共同课题。如果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自觉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问题。笔者在这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并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总结了几点,期望与同仁共同探讨适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策略的话题。 一、课前预习,自学设疑 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将会丧失殆尽,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束缚,最终会变成被老师牵着线的“风筝”。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三、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点拨,即在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进行释疑。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引向深入。 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讲究方法。方法一、顺势诱导,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方法二、搭阶梯,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陡坎上造阶搭梯,适时地扶一把,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方法三、归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应指出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幡然醒悟,转变为正确的认识。 四、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有人认为,教师就是在讲台上向学生宣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接受了就完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之前,教师在操作训练时选择精深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要提醒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使自己在潜意识中有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且有以此题为范例进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之养成习惯,这时课堂目标就初步达成了。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了一定的知识,通过训练操作巩固了知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但这远未达到课堂教学实现了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有一段检验、巩固、提高的距离,而要使课堂上的所学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其他各领域中去,这还需要一个再提高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目标达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训练。 综上所述,对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策划,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主动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满腔的热忱 和聪明的智慧,积极而扎实从事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高效课堂论文:如何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创建 高效课堂,就是指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获较高的教学成果的课堂。其具体指的是以有效课堂为基础,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加快教学进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果,对社会及教学都有着积极作用的课堂。以下简要论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希望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一、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调地讲解知识内容,学生麻木地记录笔记,背诵知识点,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同时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胆提出问题,展开自身想象的翅膀。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应广泛阅读书籍,拓宽自身知识面,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优化教学过程 在当前教学背景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具有清晰的文本意识。语文课本是由多位专家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知识点进行编着而成,并不是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编写的,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索时,原有的知识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帮助学生更为快速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为教学任务,对高效课堂中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应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及内容设计中下工夫,不仅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同时还要有规划地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符合学生们的教学过程,进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班级学生喜爱玩耍,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小游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班级学生都喜欢音乐,教师就可以找寻一些轻音乐在课前播放,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高效课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课堂中。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个更形象、灵活、丰富的世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颂》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的宽广,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黄河相关的歌曲《黄河大合唱》《黄河颂》等,进一步让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黄河进行体会。当然,多媒体技术也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方法,教师在利用时应注意尺度,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 四、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为了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在讲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充分的课前预习,在初步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带有疑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探究式的预习方法,如果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为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让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会。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学生就会更为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而为课堂营造出一份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 五、布置作业采用分层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应充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大量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作业太简单,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觉得作业十分困难,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因为不会写作业、作业量太大而选择向其他学生抄袭,这样就无法起到对知识进行巩固的作用。因此,在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时,教师也应对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的方法,避免作业布置超额、超难、重复等情况。教师可以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的作业,帮助其更好地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布置一些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当堂的知识更深入地掌握,巩固基础,进而使全体同学都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完善自身成长。 高效课堂论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建设概述 1物理学史渗透式教育 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翻开物理学史,物理知识体系的完善是科学家不断积累努力的结果.在追求物理真理的道路上,正是因为他们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优秀个人品质,造就了伟大的物理定律的诞生.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而单刀直入进行规律灌输和教学,有时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这些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视科学为生命的故事,让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们伟大人格,能够从情感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从中习得好的实验探究方法.例如,选修3-2的第一课《划时代的发现》,我们不应该将其成是可有可无的选学内容,可以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让同学们通过几个故事了解到科学探究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协助完成的. 2注重问题串的设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基石,概念又往往较为枯燥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要求除了介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外,还要对同类型概念或易混淆概念进行比较,扫除学生的思维干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此,必须设置为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高一刚刚开始,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理解难以全面,关于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概念辨析常常容易错,为此,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来发现式地构建知识.情境:某款小汽车经过10s速度增加到30m/s;某型号战斗机经过10s速度增加到60m/s;高铁加速到60m/s用了300s.(1)计算出中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列车的加速度,并通过数据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2)试分析中最终哪个“速度大”?哪个“速度变化大”?哪个“加速度大”.(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准确,请说出判断依据.①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得快.()②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③物体加速度为3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3m/s.()④加速度大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各自描述的是什么运动状态或哪个运动过程?而对于规律新授课,通常要在导学案中采用“发现建构式”的问题设置策略.规律形成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由感性变成理性的过程.这期间除了对物理的过程的本质进行理解,还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3教学过程注重开放学生的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手段,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能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方法、原理、思维模式能培养学生用全面周密的逻辑、客观探究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的情感态度.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3.1鼓励学生猜想 猜想可是使学生发散思维变得活跃,还可以使学生具有创造冲动,培养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电阻定律》时,应该鼓励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并猜想定量的关系.对于电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欧姆定律中也涉及到过,所以不陌生,由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出发,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电阻的阻值应该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继而猜想与长短、粗细、材料、温度、质量、形状等因素有关.这里面有些猜想是符合规律的,有些猜想是不符合规律的,但是学生在初次猜想时是不预知的,所以都是合理的,都是重要的探究素材. 3.2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探究过程要有始有终,这是对科学研究所提的基本要求.善始善终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精神,对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4科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体验知识总结过程,交流、巩固是学生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适当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探究方法上有哪些亮点和欠缺之处,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等等.这符合元认知理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质变.对待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结果,我们不能仅仅使用“结果性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评价方式而言,也应该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互评,能达到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的目的,还可以让好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前进.同时在对其它学生点评和帮助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互评的过程,可以避免差生存在心理差距,因为学生间朝夕相处,年龄距离较近,思维方式更近,指导学习更加能从认识角度出发.除此之外,教师在每一篇活动单要基本做到点评到位,感情激励,语言亲切. 高效课堂论文:浅论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就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来看,低效性是音乐教学最真实的教学现状,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便成了广大音乐教育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下面就从创设舞台、开展比赛和开设活动环节三个方面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设计。 一、创设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的表演,将音乐课堂打造成中学生展示自我、倾诉自我的舞台。比如在欣赏《天仙配》时,虽然《天仙配》在中学教材中只是被考虑到音乐欣赏的部分,但是由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备受欢迎的原因,使得中学生在没有受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条件下也能完整的唱出《天仙配》整个歌曲,甚至于有些学生还可以跳出《天仙配》的舞蹈。这时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笔者便让学生在《天仙配》的配乐中尽情的唱起来、跳起来,整个音乐课堂瞬间被推向了高潮。继而笔者会选择几组自认为表演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在全班面前表演,这些参加表演的学生一开始还不习惯于在台上模仿黄梅戏的声调和动作,但是在笔者的真诚鼓励下,他们慢慢放下了负担,表演也愈加的到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了他们充足的自信和满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再比如在配乐朗诵《梅花三弄》时,不少学生在听到多媒体的配乐朗诵之后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笔者也借机让这些跃跃欲试的学生在全班面前表演一番。部分学生在亲自朗诵的时候才发现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也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了解《梅花三弄》的真正内涵,为了让学生的情感表达的更加的充分,笔者便和学生一起来了解梅花三弄的故事情节,当学生了解了梅花三弄中“三弄”的真实故事,情感也相应的迸发出来,继而再让学生大声的朗诵《梅花三弄》,学生自然会深深的陶醉于此曲的氛围中,一旦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那么学生的自信就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二、开展比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对于现如今的很多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一个积极竞争的心理,或者是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了竞争的重要性,但是盲目的竞争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所以音乐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竞争方式教学来培养学生健康而正确的竞争心理,同时也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多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竖笛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少曲目的演奏训练,其中《夏日泛舟海上》便是教材中规定的演奏曲目。很多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竖笛的学习或者是对竖笛演奏的特点还拿捏不准,使得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都不够理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学习之前便让学生清楚。在学习完竖笛之后,笔者会在班级里举行一个竖笛表演的竞赛活动,即让学生通过竖笛来表演《夏日泛舟海上》这支曲子,如此学生就会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来学习竖笛的有关知识,最后通过学生表演水平的高低会评选出“学习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演奏情感最丰富”等多项最佳的选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另外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也会时不时的组织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竞赛活动,让竞赛的氛围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从而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和方式。 三、开设活动环节,为师生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学不仅要重视起学生的唱歌实践环节,更要重视起学生的活动环节,很多时候活动环节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情境中去。尤其是在认识乐器这一单元,活动环节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让学生认识乐器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各种各样乐器演奏出来的瞬时声音,让学生听一听、辨一辨、猜一猜,然后再给学生播放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对乐器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和感知,特别是对于那么极为常见的、在中学教学中重要的乐器,教师更要让学生对其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活动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乐曲自编乐谱,让学生认真的聆听这些不同的乐谱,并将其与歌曲原有的乐谱相对比,最后评选出最适宜的、最优雅的乐谱,从而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乐曲原有乐谱的优势和音乐节奏感。在欣赏《丰收锣鼓》这首曲目时,笔者会先让学生认真的感受锣鼓声所带来的真切感受,继而让学生感知《丰收锣鼓》的丰富而强烈的节奏感,当学生对《丰收锣鼓》的节奏和氛围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此曲目的了解通过拍手、跺脚或拍桌子等形式表演出《丰收锣鼓》的节奏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还会鼓励学生自制简易的锣鼓,或者是借用一些各种材质的瓶子,最后通过用手、筷子或木棒来敲击这些简易的鼓乐器。如此音乐课堂就会变得愈加的热烈起来。学生不仅充分认识了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同时也了解了乐器的制作原理,从而更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综上可知,除了本文提到的三点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之外,我们的音乐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为中学生构建起一个真正高效、愉悦的音乐乐园。 高效课堂论文:分析高效语文课堂的捷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靠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已经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方面来自社会的高标准要求,使我们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受教育的对象成分复杂化,特别是现代农村学校,家庭条件几乎因人而异,经济状况姑且不论,就其自身情况也可分出孤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智障儿童等等,这种身心发育不正常的学生,大多数表现出学习动力微弱,甚至有厌学情绪,极个别的还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课堂高效化,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高效语文课堂的捷径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 特别是网络教育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是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只要我们多留意,总能采血到需要的花朵用之于课堂,能极大地增强了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对中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比起以前无奈地采用“逼、卡、压”的方法,觉得轻松多了。试想,对青少年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效果可谓天壤之别。我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一下优势: 一、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内容,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当然也包括诗歌),它们都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但是这种渗透在教材中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毕竟是含而不露的。再加上我们多关注知识的传授,在思想培养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学生的反应也不强烈。我考虑到现在住校生多,紧密结合重大国家时事,利用晚自习时间给他们播放专题片。由于远程教育的播出内容有时段性,我专门有选择地拷贝下来。比如中日钓鱼岛争执,神九上天,百年中国等,使学生了解国情:既有灾难深重的过去,又有骄人辉煌的现在。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要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带领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会斗志昂扬,几乎是“气吞万里如虎”。确实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取得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 二、能及时弥补老师缺陷,使语文课堂力求尽善尽美 语文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才能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 合作探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老师由于自身的原因,谁也并非完人,都有自己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普通话不流利,有的语言平白无力,有的字迹欠佳,有的板书没有条理,有的不善设计问题等等。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老师的缺陷,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并且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比如笔者在黑板上不善绘简笔画,在指导学生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时,特意下载了关于大海的几个画面,学生每读一句诗,我推出一个。课堂效果很理想,学生背诵的又快又好。另外,做好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具备渊博的知识。因为在课堂里所涉及的知识各领域都有,如果我们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出现了短板,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回答不上来。比如我在教七年级《咏雪》一课,学生疑惑地问:“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我把句子里得柳絮改为杨絮,老师你觉得好不好?”我一时还真不知怎么解答,只得课后上网查阅有关知识,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工作中这些点点滴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老师就拥有了威信,同时也就有了感化学生的魅力。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感情体验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都很注重巧妙地设置课堂导语,让学生很快转入到教学情景中来。有时会发现我们竭尽全力的描述,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如果他(她)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是空白的,那么任凭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老师也是劳而无功的。为此,多媒体在这时候就能大显神通。 如在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初二学生还没有学过世界历史,不了解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行径,也就不能体会南斯拉夫人民对克拉库耶伐次的那份酸痛,以及提高到国祭的用意。 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一段纳粹屠杀无辜妇女的录像。学生慷慨激昂,无比愤慨利用多媒体具体的画面,胜似老师千言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对中心的理解。 四、借助多媒体在阅读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美感 阅读教学一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我们在课堂上分析得越细,有时候还适得其反,学生掌握的效果越差。你看,书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无形中记忆难度增加。大到段意的概括,小到一个字词的赏析,好多是老师越俎代庖的结果,而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很少。这样,势必造成老师说作者写得美,学生跟着说美,那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为了改变这中既累了老师又苦了孩子的现状,我向多媒体求助。比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从远程教育资源网里下载相关课件,在课堂上边放映带雪的山景,远眺连山之景,以及济南的水景,边播放配乐课文朗诵,视听并茂,各种美一起涌现,且相得益彰,学生自然而然达到自己会总结,或者与老师总结的产生共鸣,最起码也拉紧了距离。又比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观察人物细致,并抓住人物的特点给予细腻描写。纵然教材上有客厅里的插图,但那种平面黑白线条构图效果很差,甚至在以前课堂出现了学生确定不了而争执的场面,因双方各有根据,老师也不敢妄下断语,造成了时间不必要的浪费。只要利用多媒体,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能让学生由衷地赞叹莫泊桑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更不要说一些记叙文体, 五、合理运用教育资源,精当设置课堂检测,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我们运用教育资源,不要一味承接,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有所选择。老师始终是课堂的操控者,占主导地位。因此,老师在明确每节语文课的重难点同时,通过创造性 劳动把课堂流程条理化和趣味化,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后,再进行精心设置课堂检测,当堂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的愉悦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作为教学互动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成绩的优劣,当然更维系着我们教师荣辱苦乐。事关重大,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综述 1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l)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一直采用传统的重理论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老师们在课堂中会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中负责讲而学生们在课堂中则是负责听,老师和和学生两者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和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完成了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种目标的完成仅仅符合了应试教育,却很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为人处事理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应试教育的压迫使得老师和学生们在教学和学习中都是为了卷面成绩而努力,都忽略了自身内心的想法和追求。其二,老师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比较排斥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因为习惯了多年的教学习惯,认为以前的教学中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时,学生们都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的教学中也不需要再进行改变;此外,一些政治老师也不重视现实生活事件的获取,从而致使政治课堂中的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甚至相违背,使得学生对理论和现实出现了混淆。 (2)政治课堂中缺少灵活的探究式教学。有些高中政治老师比较喜欢探究式教学,但是却常常波我不住教学重点,以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轻松自由探究式教学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探究式课堂讲求的是提高教学效率,降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难度,需要让学生学到真正使用的知识。此外,还有些老师在一般的课堂中和“公开课”上的表现没有可比性,公开课上注意课堂的氛围和教学策略,但是在一般的课堂上却是采用循规蹈矩、毫无亮点的传统教学方式。 2高中政治教学问题的对应措施 (l)高中政治教学中要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去伪存真、破旧立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习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高中政治老师要积极努力收集多姿多彩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现实的生活阅历出发,持续加强教学制度,开发高中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效率不断提高,学生成绩得以提高。 (2)高中政治教学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找寻教和学两者间的新式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和时代接轨,不能脱离时代这个大的环境,要求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拥有实践性和创新性,从而建成确保高中生持续进步的评价机制。高中政治老师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根本,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老师要勇于挑战传统的老师权威观,在课堂上将学生作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高中政治教学要丰富探究资源,融合课标与地方特色。探究资源范围要广泛,并不一定都是教材中的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地域性的探究活动。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原理,教师要从创设情景着手,让学生好之乐之,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教材和自主探究,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层层深人解决问题。 3结语 我们都知道高中政治课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处事态度、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高中政治课也是高中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高中政治课的教育和管理。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并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使学生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政治课的教材理论性强,枯燥乏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凭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解“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时,可选用冯小刚拍摄的《甲方乙方》后纳税的正面案例和厦门特大走私案偷逃税款300亿元的反面案例。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提供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但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循善诱,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二、巧妙提高和认真倾听,提高教学有效性 对话式和互动式教学是有效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的有效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另外,“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提问方式的选择、词句的深刻、音调的变化及问题的语境等,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思考和研究。有效的“问题”提出了,教师还应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这是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一个亮点。 三、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有效性 政治课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相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1.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教育性、科学性。政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培育新人素质方面的作用。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科学性,某些教师备课不充分,教材未能吃透,实际材料处理不当,继而盲目联系实际、牵强附会,让学生怀疑理论的科学性或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感到迷惘,从而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要与实际相结合。政治课的理论观点,通常给人以抽象、单调、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观点。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把握学生思想认识的疑惑点,例如:“市场经济讲求物质利益原则,为什么还要讲发扬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精神?”“公民有信仰自由,为什么还要对中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目标是共同富裕,为什么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这些都是学生在理解理论观点的同时,思想上常出现的疑惑点,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使理论观点与学生思想认识撞击产生共鸣。这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解惑,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3.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归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使他们自觉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知识、能力、觉悟和行为的统一。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与方法的目的与归宿,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总之,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其实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一《思想政治》要抓住一条主线 高一《思想政治》主要是介绍经济方面的常识。经济,在经济学上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在 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 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高一《思想政治》要抓住生产力这条主线。 1.商品,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有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以后才出现的,而商品 经济的产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社会生产力经过封建社会的缓慢发展,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进而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力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 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也在生产 力的迅速发展中日益显露出来了。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尖锐化,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垄断的形成、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出现和现代世界的三大矛盾,这一系列矛盾又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 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矛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然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而代之 。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产生、发展、状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目前,在我国已初步显示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同时,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发展又不 平衡,生产力水平呈现多层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形 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逐步建立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分别与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 适应,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们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合 理,不能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4.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大 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5.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社会中出现日趋复杂的行业 和部门,各部门、各行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结成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其他部门 ,因此,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客观上要求把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按一定比例配置给各个部门 ,也就是要求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正确安排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协调地发展。 6.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 经济建设的更快发展。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它是由我国多层次的生产 力水平决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的。按劳分配是主体,坚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执行鼓励一部 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它使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 起,必然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改进和革新生产工具,提高 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分配方式也是与人们的物质利益息息相关,对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 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正确引导消费,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7.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由 一国社会化走向国际化,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日趋形成,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 度,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经济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 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经济的基本战略。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 长期的基本国策。必须通过对外开放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外资金和技术 交流、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辟沿海开放区等都是加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总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各 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忽视、干扰经济建设中心的思想与作法都是错误的。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政治教学现存问题 教师的地位是主导和引导,并不是撒鸭子不管,放任自流。很多教师因为看到新课标讲到要弱化老师精讲,于是,就过于弱化了教师主导职责,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殊不知,学生毕竟是学生,他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始终会制约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当今课堂并没有弱化,反而,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再者,就是出现了穿老鞋走老路的现象。即政治教学课堂看起来生动活泼,但是,教师总会不给学生展示机会,迫不及待地说出总结结果,最后,政治教学课堂依然是满堂灌。 二、解决问题的详细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认真领会课标精神。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以期尽快跟上教育崭新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和老旧,早已不适合现代中国国情。教师首先要打破自己早已习惯的教学壁垒,尽快融入到现今科学的教育活动中来。教师需要多方面进行自我素养提高,可以多多观摩优秀示范教师的经典讲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观理解优秀示范课的实现形式,还可以通过教师研讨和在课堂上的孜孜不倦地探索,达到对于新课标的逐步理解和很好实施。在政治课堂教学上,首先,教师必须要认真完成课前备案,学生动手可以得到知识的,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如果某些资料的获得对于学生来说,收效不大,那么老师就来做这个资料查找人。其次,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老师并不是无事可做,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们遇到的难题和情况,对于每种活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有利无利做到尽快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对于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探索。 2.学生充分探究,目标直指教学要求。 在现代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探究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标对于政治课堂的明确要求。现代政治课堂,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不再是传统的朗朗背诵,现代政治课堂更应该是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讨论,是学生们智慧闪烁的平台。在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资料的查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现实突发政治事件进行及时评论,总之,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很多学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散漫、放荡不羁,如果老师硬性分配任务,那么往往会引起这类同学的强烈反抗。在以学生自主自愿的小组形式和各种其它形式中,这类学生出于自尊心和与同学生能友好相处这一出发点,往往也能迅速投入到这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探究中去。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不要让学生忘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才是根本目的,只有这样,学生的政治课堂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学生总结,引领学生走敢说之路。 一节课的总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既能使教师对于学生本节课的理解情况达到一个全面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要求和所获知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很多教师认为,多种形式的讨论和引导探究已经十分浪费课堂资源了,如果再不把知识总结出来,就会白白浪费掉整堂课时间。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为了避免学生们来不及总结的情况,教师就要在课前和课内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加以控制,留出充分的总结时间,以便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在总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激发学生大胆说,以便对课堂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得到一个最清楚的把握,也让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当然,教师的总结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总结应该是画龙点睛式的,提纲挈领式的,和学生总结互相补充式的。在最后的师生总结中,不仅体现了现代政治教学的师生和谐关系,更加让学生加深了对本堂课程的深刻印象。总而言之,打破传统壁垒,科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实现新课标对于政治课堂的全新要求,对于我国政治教育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政治教师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中设问与提问的思考 一、设问要有思维性 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高中生正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简单地让全体学生回答是或否,也不能让学生都抓耳挠腮、无从回答,要遵循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即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使学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状态,通过积极探究,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例如,某位教师讲授“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目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按劳分配?”学生很快在书上找出来读了一遍。而另一位教师这样提问“你认为按劳分配的含义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通过看书、思考,答出了“公有制经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教师又问:上面几个方面是从什么角度讲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出了按劳分配的范围、尺度、对象和结果。把两位教师的提问相比较,很显然,第二位教师提出的思维层次要高出一筹,学生的收获和感悟也会多出一些。 二、设问要有开放性 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是封闭性的问题,它需要学生直接运用教学内容作出回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可以是开放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答案是多样的,是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逐渐形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提问目的,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避免只提封闭性问题,并处理好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互动空间特别重要,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三、提问要有科学性 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高中政治小论文:对高中政治自主合作学习综述 1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 首先,加强指导,为学生自主探究型学习提供条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自身角色,在探究型学习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探究型学习是全新的学习模式,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容易导致思维受限,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疑问。因此,老师必须做好指导者,引导学生渐渐进入自身的角色。同时,老师也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视觉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学生提高自主研究性学习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以往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研究性学习意识。新课改的推进,为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学生必须做好成为课堂主体的准备。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学生应该自行做好科学调查,搜集调查资料,以提高自主研究学习的科学性。另外,老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必须尽可能地对学生所提出的方案提出改进方案,了解学生研究的动态,并且对学生进行动态性指导。最后,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只有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才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师生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才是最有效的,老师才能够和学生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更高。在交往条件平等的情况下,老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机会,善于把机会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能够使学习效率提高。 2以问题教学带动政治教学 问题教学是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科学调查活动,促进学生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与合作,更包括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问题教学则是将师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后进行解决的教学过程。问题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的实例进行探讨,这样更加容易贴近学生,多注重实例的内在价值,选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更有教育价值,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了解政治教材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基础才能够促进科学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教师应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政治教材和探究性学习整合起来,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还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材是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工具,能够促进学生加强对学习的研究和探讨,更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经验研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保障。 4小结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有力手段,能够改变学生知识为本的观念,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和实际运用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者辅助学生继续科学调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课“寓教于美”的实践的路径建设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政治课课堂教学要实现轻负高效,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享受之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本文拟对政治课“寓教于美”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冀能有利于在政治课中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愉悦其心灵,开发其智力。 一、挖掘教材内涵,凸显思想之美 高中政治课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其中,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人文的美和生活的美交相辉映。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高中生对美好事物向往迫切、反应热烈、接受快捷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美育内涵,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政治课教材里,无论是“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还是“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除了涉及许多自然景观的内容,还提到许多描写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和场所,比如我国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雄伟壮丽的三峡大坝、2008年落成的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等等,它们已经打破了民族、阶级、时空、地域的局限,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素材上,造就了多么奇伟的人工美!从而感悟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相信只要通过刻苦学习,培养聪明才智,我们青少年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更美的事物,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贡献。其次,教学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裎,除了拾取教材中显性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还可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共鸣效应。例如,在教学政治生活“联合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一张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和副团长黄华在联合国会议上开怀大笑的图片,然后进一步渲染:我们的两位代表团团长的笑声至今还萦绕在联合国的上空,请大家猜猜他们为何笑得如此开心、笑得如此自豪?然后,在学生的情绪大受感染、思想受到震撼之时,再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国家尊严和主权尊严的重要性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发为祖国强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锤炼教学细节,凸现语言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锤炼教学细节,凸现语言之美。 首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和教材传达的信息相呼应。如在高三时政复习阶段,背景资料的介绍可像《新闻联播》李瑞英一样语调半稳;联系相关知识分析时可如《开心辞典》王小丫般语速略快;组织讨论时可如辩论赛的主持人那样控制时闻,适当总结;讲到重点时语气加重引起注意;讲解难点时略带停顿,以卖关子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大脑皮层始终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要幽默诙谐和通俗易懂。法国着名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科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以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来表示深刻的内容,运用寻常的事例解决难题,走出困境。如在回答“为什么’类题目时,有些学生常顾此失彼,不能从“原理——必要性——重要胜”的角度回答,那么教师可以说:“小时候就会讲的话怎么现就忘了呢?那时你了小朋友,问你为什么打他?你说:‘他先打我的’(讲明必要性);‘打了他,他就不敢欺受我了(说明重要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上升到理论高度)。”学生哈哈大笑之,会豁然开朗,基本上把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第三,要注意巧用典故和精炼新鲜。精心设计或运用典故,可与教学内容相映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在哲学教学中用得较多,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具体应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等等。这样,能营造一种新鲜又融洽的氛围,令大家兴趣盎然。 三、精心设计问题,体现策略之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及书面训练题,不但能激活学生思维,还能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策略之美。 1、美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深浅之间有坡度。课堂所提问题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在教学“公司的经营”一框时,教师可将该框教学分成基础知识检测、走进公司、公司的经营、知识回归生活等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设计了“海尔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制改革”“你认为海尔是哪种形式的公司”“海尔是怎样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成功的”等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思考性和趣味性,考虑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美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随意之间有玄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哪些学生来回答问题,需要认真琢磨。总的原则是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面向全体,就是在提问时既要顾及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照顾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而且在提问的时候不能显露出明显的次序和规律,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随意”点名的,任何人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学生避免形成思维的惰性。因人而异则表现在提问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分层提问”,对优秀生可以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以适当“降低”。在教学实践中,我将班里的学生参照高考重点、本科、专科的选拔标准分为高、中、低三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后,优先选择那些嘴微张、眼睛睁大、身体稍前倾的学生来回答。 3、美在提问时机的捕捉上:冷热之间有讲究。提问时机要一冷一热。”热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即要把握教材知识的“热点”,如知识的关键处(重点难点)、内容的矛盾处(疑点)、 事物的联系处(对比处)。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教学中,可针对知识的关键处(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设计“怎样预防和治理政府的腐败行为”这一问题;针对内容的矛盾处(学生容易将司法机关的监督等同于法制部门的监督)设计“司法局对政府的监督属于什么监督”这一问题;针对事物的联系处(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与第二课民主监督的意义)设计“政府接受监督与公民进行民主监 督的意义有何异同”这一问题。“冷”是从教学进程的角度而言的,即要选择学生精神不够集中、思维较“冷”的时候进行提问。同时要把握好节奏,控制好提问的频度和速度,决不能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最后值得重视的是,教师良好的师德和高尚情操,以及端庄得体的仪表、自然开朗的教态,还有娴熟的教学技术和独具匠心的板书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使政治课教学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认真钻研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微妙细节,不断探索塑造人的灵魂艺术的新境界,才能攀登寓教于美的新境界。 高中政治小论文:和谐理念下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学 一、师与生、生与生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赖,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这是形成和谐政治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前提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功能,更需要采用和风细雨的方法,遵循情感渗透的原则,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专制或放纵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亲切的微笑、饱满的精神、期待的眼神代替辱骂和严厉的批评。课余时间可以发挥政治教师的特长,与学生谈心交流,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教师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引领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钥匙了,这种师生和谐的氛围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当然,这种和谐不是无标准地迎合,不是无原则的溺爱,不是课堂上嘻嘻哈哈,松松垮垮,课后总结,脑中空空。如果是这样的话,与我们的有效教学是南辕北辙的。和谐的课堂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需要和谐的生生关系,即生生之间要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谐的生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实现的,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相互间的讨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共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大胆地将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使学习成为轻松之事。 二、教与学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2010年秋季政治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以生活为主题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精神;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知识的促进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政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1.目标分层导课堂,让每位学生感到学有成效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分层教学,制订分层目标。特别是面对新的高考录取方式,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能更多的关注达B的边缘生,让一部分“精英学生”和“后进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这显然不是和谐的课堂,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全局,又要照顾特殊的局部,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兴趣引导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效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激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 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倡导真实生活情境中教学,缩短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消费心理”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消费观念,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和自己生活的紧密相连。 其次,政治教学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是很常见的,这种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漫画插图、寓言故事、名人名言的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政治教材内容通常抽象、枯燥,教师如果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若能灵活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就能使抽象的知识原理变得简单通俗,让政治学习变得轻松简单,同时大大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还能最大限度拓展教学内容,有效地扩大课堂容量,完美和谐地实现政治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要注意避免“喧宾夺主”、“哗众取宠”,要适时、适度地运用,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在和谐的课堂中,让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化。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教学模式整合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有些老师为了过分追求探究二字,再加上其可能自身专业知识不是很充沛,导致对教学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变 成为了探究和探究的行为,授课没有重点,讲解知识少且浮夸,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把握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1.2对学生指导不够。政治课堂上,老师只注重自己讲解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解答,导致二者缺其一,未能够把探究式教学真正的与课堂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阻碍作用。 2、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讨 2.1理论基础。权变理论和系统性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要求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结合环境的自变数和管理方法的因变数所产生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改革的教学模式。2.2理论依据。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发展的学说;第二,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3整合框架。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框架:一个中心,三大理念,多元化发展。一个中心就是一定要切实保证以创新为主要线索,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通过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三大理念其实就是个性化发展理念、设计理念、评价理念的形成,通过对其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结合,通过自己脑中的融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念进行绘画;设计理念就是儿童不只要能够想象力丰富,同时动手能力也要增强,对自己想表达的事物能够通过自己的笔来描绘;评价理念就是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对所见事物等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能够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多元化发展就是通过以上中心和理念的形成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将其想象和所表达的话语进行陈述,对其做出客观评价。通过以上三方面教材内容进行组合,时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创新,促进了学生对政治学习培养的乐趣的形成,提高其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其政治学习的有效性。 3、结束语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够适应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通过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讨,从而形成适应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顺应时展和教育进步的必要条件,虽然现在有许多的问题存在,但是也证明了其的优越性能,需要进一步不断改善,不断地提高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水平。 高中政治小论文:导课让高中政治走向精彩 一、承前启后导入法 此导入法主要是从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到新知识内容上,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提高。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它的特点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已学过或已在生活中了解过的知识,然后深化这些知识,引出新的教学知识。此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做到了对知识的温故知新,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价格为什么会变动,在变动中又有哪些规律?然后引起新内容:价格变动后,会产生哪些影响?在此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下,既让学生温习了旧知识,又有效的引出了新知识。 二、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生活的调节剂,在枯燥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上,若能加点音乐,无疑是在苦涩的咖啡中加点蜜糖。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上,以音乐导入法导入新课,教学效果必定有显着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我先播放下《东方之珠》的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然后导入新的课程内容。 三、寓言故事导入法 此导入方法,主要是指运用了故事、典故,名人轶事,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内容。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富有感召力,耐人寻味,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例如在讲授“主观符合客观”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典故----“画家画牛”,借用此典故,学生既了解典故的内涵,新知识又和谐的被引出。 四、电视广告导入法 事实上,很多电视广告词念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大部分学生都比较了解,部分学生还经常模仿广告语的台词和语调,若引用这些电视广告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还可以快速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带入到新课学习中,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新内容。例如,在讲授《消费心理面面观》的时,我导入了学生熟悉的广告语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等广告词,学生听了这些广告词,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学习兴趣也迅速提高。 五、提问导入法 此导入法主要是指在讲授新内容时,先就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学生,然后不知觉的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知识是单个知识整体的统称,知识的前后内容具有很强的紧密性。提问导入法促进学生知识形成统一的系统结构,让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和紧密,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六、学生自主导入法 在一堂课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家预习下节课新的教学内容。在上新课的时候,我针对新的学习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我一一为学生纠正答案。此方法,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主动、独立的思考问题。 七、多媒体导入法 巴浦洛夫曾经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看到的事物。”21世纪,多媒体被广泛的用在了教师的教学中,打破了常规教学的单一性和落后性,为其开阔了新的前程。使用多媒体导入法,方便教师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好的情景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生活、活泼、富有想象力。例如,在讲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多媒体录像,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就一下子被我引入到了多媒体录像中,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政治是生活的一重要部分。以上只是我常用的十种新课导入方法,课程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新课导入过程中,应该尽量使每段新课导入富有趣味性,话题轻松,气氛活跃,这样学生能够做到比较轻松自在的参与到课堂中,让思想政治课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中在快乐中学习。因此,准确导课,让高中政治课堂走向精彩。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教育改革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在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承九年义务教育之上,启大学教育或社会就业之下,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所以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进入成年人的重要时期,是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所以这时候高中政治的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将对整个人生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至于我们要把兴趣培养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所以高中政治新教改必须体现的就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以经济生活为例,它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自主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经济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呢?首先,从经济生活的中心要点可以看出这是围绕着四个方面来展开的,分别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最贴近生活的。每个人从出生就从事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对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原生世界(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另一种是衍生世界(人类创造出的新的事物)。 认识是有前提的,一是认识事物的存在,二是认识主体存在。衍生世界和认识主体都离不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所以这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最直接的媒介。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说,青少年这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有兴趣,但是对以前的旧教材没有兴趣,是因为,旧教材的讲授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的,很少能提起青少年的兴趣。而新教材不同,它的讲授方法是:有用———认知———合作———理解———难点———讲解,通过这种认知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经济生活契合的结点,为学生打开不一样一扇门,认真落实了贴近是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用4分钟时间来构建高效课堂。再者,从课程设计来看,首先给学生们讲的就是货币,这是与每个学生都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父母的工资,家长给的压岁钱,上学要交的学费,买东西所要花费的都是钱,从而引出货币、纸币,再而引出了信用工具,这些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好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原则。 拿钱买的是商品,那么商品是什么?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甚至同一件商品不同时候的价格也不一样?这些都吸引着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和探讨。有了商品后是如何分配的,如何投资,为什么有的人工资高有的人工资低,如何消费,为什么得交税,税收最后去哪里了,什么是市场经济,扩大范围后就是对外开放?这些问题出现后,国家、企业、个人将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予以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于经济生活的认识。最后,高中政治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对经济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国家经济的宏观和微观认识,了解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而知道国家这么做的原因和意义,努力增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意愿和能力。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新版教材、新式教学方法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是,目前的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1.1内容与形式不相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但是目前,为了课改而进行的改革存在着很严重的形式主义。教师们为了完成新课改的教学任务,盲目进行提问,问题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过简单,缺乏影响性,同时,频繁的通过提问进行情景设置会使学生产生麻木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往往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课堂气氛看似热烈,实则没有实质的意义,学生们感觉这样的课堂有趣却没有太大的收获;另外,师生们的互动有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们往往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另眼相看,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们就被遗忘了。1.2目标与认识不相符。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对于三维目标的整合是重要的任务,但是由于教师们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往往只重视一边,片面地关注某一任务而忽视其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不重视过程,不看重方法,只关注结果;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更多地出现了教学盲点。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们有时会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把与课程联系不紧密甚至无关的知识、情感强硬地传给学生,这种教学的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效的。 2、提高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水平的措施 2.1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生活化是高中政治教学重要的立足点,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构建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们将教学过程生活化,为学生们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建立联系,达到优化教学课堂的目的。进行有效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将以往的经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政治课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在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回到生活中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其次,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既有时代性也有继承性,教师们要将历史事实整合到现实的热门话题之中,以现实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再次,教师要不断扩展生活资源,拓展教学资源,作为高中政治课堂的延伸,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再现,不断地为新课标服务。2.2设置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阔,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有效课堂的实现也更多地依靠有效的提问方式,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现阶段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低,教师们需要设置有效的提问搭建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将学习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呢?教师们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所提的问题难易要适中,要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同时,问题要有的放矢,要能够引导学生,要以完成教学目的为指南,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教材的重点难点,当然,问题不宜太多,要能够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及教材的内容。2.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预设是教师在授课前的重要准备活动,要钻研教材,准确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扩充教学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预测学生们对于教学的反映并找到相应的最优改善方法,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掌握教学素材等。基于精心的预测,教师当然要追求精彩的生成,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他们的知识和心灵都得到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将过去的经验与现实的认识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预设与生成要统一且平衡,预设是前提,是保证,生成是结果,是服务。 3、结语 目前,高中政治新课标教学中虽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随着有效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取得优越的成绩。(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活化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生态课堂的保证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讨论的载体与材料,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用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且富有时代信息的案例呈现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讨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周围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政治现象,从而打破“政治是高屋建瓴,与自己的生活脱节”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对政治产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有关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设计了一个小讨论:商业银行是如何“借鸡生蛋”的?这个问题学生不是很好讨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商业银行从哪里“借鸡”?2.商业银行如何让“鸡”“下蛋”?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思索中茅塞顿开。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建构生态课堂的抓手。 方法决定效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为教而学”。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小组讨论”方式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达75%;“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真正记得牢固、理解深刻的知识才是自己体验到的知识,包括自学得来的和合作学习得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互助学习,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对于建构政治课的生态课堂而言,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别、特长等因素,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时,在编组时要注意尽量保证一个小组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首先,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每个小组要好、中、差三类学生混合,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焦虑程度,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还可以培养学困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其次,学生的能力素质也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有的学生善于口头表达,能说会道;有的观察敏锐,思维深刻,将各具特长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有利每一个成员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各学习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目标 知识产生能力,能力提升素质。高效的生态课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那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记住“一堆杂乱的材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记住的知识,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导致许多学生对政治课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教材和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尤其要善于创造问题环境,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在思索中解决问题。如,在复习《企业和劳动者》这一课时,我就结合今年3.15的主题“共筑诚信有你有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问题设置并让学生讨论:1.我们周围你知道的企业有哪些?你能举出哪些企业不诚信的事例?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应如何解决企业的不诚信现象?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不诚信现象进行列举,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总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生活动的条件,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把手,精心设计,活化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尝试成功、分享思维成果、体验收获的愉悦,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建构高中政治高效生态课堂的目的。 高中政治小论文: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 一 近年来,我们木渎中学政治教研组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在高一试行三段式教学法;在高二试行四段式教学法;在高三试行“选读马列著作——社会调查——复习练习”的教学法。分别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下面谈谈我们的基本作法。 高一的三段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是“预习提疑——讲解答疑——综合解疑”。“预习提疑”就是让学生自己总计一个框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一点读书笔记,初步搞清楚教材中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告诉教师框中哪些地方懂了,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哪些地方难懂,建议教师多讲。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或者要求教师结合讲课予以回答。 “讲解答疑”就是课前,必须一一认真阅读学生预习笔记,一是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对新课掌握情况,以便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二是记下学生的疑难问题,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则在预习本上写上几句眉批,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于一些重点而带有倾向性问题,必须结合教材,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力量予以解决。所谓多种形式,可以组织学生对难题议论,或者教师在关键地方交代清楚,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写出要点,互相交流。学生也可根据问题自编成判别题、论述题,扼要地写几个要点,有兴趣的也可运用所学原理写成小论文。 “综合解疑”就是学生学完了一个单元,集中时间大段练习。这种练习分二段进行。学生先是系统复习一课的内容,采用图表形式综合一课的内容,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反映出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次,教师选择学生中难度大、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归纳。学生不同意教师的意见可以提出理由进行反驳,如果学生在某一个问题上驳倒教师,教师可给记100分,以资 表扬。 三段式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一个“疑”字。即自学理论,提疑问;讲解理论,解答疑问;综合双基,解决疑问,三段紧紧抓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原则。三段教学是互相联系的。预习提疑是课堂讲解答疑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讲解理论是答疑的关键。综合解疑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觉悟。这是目的,是前两段教学的归宿。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知识面较窄,社会经验较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低,不宜大起大落,适宜于一框一课时,学完一章进行综合训练。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基础比较扎实,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为高二的四段式教学打下基础。 所谓四段式教学,可以归纳为四句话,即“大段预习提疑——综合讲解答疑——集中训练解疑——写出论文”。 所谓“大段预习提疑”学生已不是一个框地读书,而是集中课时,内外结合,以一课为一个单元预习。学生先是粗读一课书的各个各框,然后精读各节各框,最后找出重点,写出整课书的综合预习笔记,提出难点,互相议论,经过议论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在预习本上,由教师讲解回答。这样的读书,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不仅要基本上读懂,还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写出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以训练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 “综合讲解答疑”,讲解课文不是孤立地逐框讲,而是按体系将一课书串起来,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搞清楚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讲解也不是空空洞洞,讲条条杠杠,而是结合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难有分析地讲,否则就会干巴巴,理论脱离实际。讲解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讲重点,学生懂的少讲或者不讲。答疑也不是教师一个人讲,而是启发学生自己讲讲、议议,最后教师归纳。 “集中训练解疑”,就是在前面两段教学的基础上,集中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疑难,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小型题目,比如改错、填空、选择之类的,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概念、原理部分,由学生自编题目交换练习,自己批改;中题、大题教师有重点地选择学生中提出的疑难,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认为题目已经理解,只要写几条提纲即可以。 “写出论文”,是这种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好形式。学完一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联系自己的学习、工作及社会现象的实际,写出有分析、有说服力的论文,先是小组交流,进行评议,最后教师给每篇小论文打上等级,选择有质量的进行演讲,提高学生学政治课的兴趣。 从学生的小论文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八十年代学生的知识面宽,列举事例的内容涉及到哲学、地理、历史、文学、数学、力学、党史等等,从各个角度证明。小论文内容丰富,题材新鲜,很有说服力。实践证明,小论文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四段教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第一段侧重学习理论,二、三段是学习理论分析问题。一、二、三段是为第四段打基础,写论文是前三段的综合训练和运用,是综合分析进一步提高。 高一、高二打好了基础,具备了一定自学、分析能力,为高三“选读——调查——复习”作了必要的准备,也是学生踏上社会进行自学的战前练习。“选读”,让学生自己选一两篇马列的著作进行自学,要求学生借助于工具书,基本上读懂原著,并能联系我国四化中实际问题,写一点心得体会。定期举办一、二次马列著作心得交流会。 “调查”就是学生利用寒暑假,结合哲学、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去商店、农村、工厂进行一点社会调查,写出一篇 调查报告,返校后进行交流。“复习”就是系统地复习两门政治课,搞一点综合训练,为学生就业、升学作好准备。我们认为,从高一到高三,经过三个阶段教学,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无论升入高等学校或者踏上社会就业,都具备了一定条件。 二 当今的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感到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性。哪个国家能创造出一批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培养出千百万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在科学技术上、经济上争得主动权。要摆脱我国落后面貌,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培养和造就开拓型、创造型人才。政治课教学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不断改革与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四化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在进行三段式、四段式的教学改革试验中,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正确处理学好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我们认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和能力二者密不可分。能力以知 识为基础,有了知识才能不断进取,有所前进,有所创造;知识又是以能力为条件,有了能力才能使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清概念、原理,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能够运用原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有远大的理想,立志为祖国四化而献身。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否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我们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如果不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停留在老师不讲不明白的初级阶段,他们就难以在未来的工作中独立地获取知识,就更谈不上从事开发性创造性工作。 过去,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太重视能力的培养,总是埋怨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究其根源,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学生知识蝗积累,其结果知识只是贮藏在学生的大脑里,却很少用它来使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教师给学生教得越多,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效果就越低。反之,如果在教学中能够紧密结合自己的讲解,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方面都有所收获。所以我们从高一到高三,都紧紧抓住双基教学与能力培养不放,教师尽可能精讲,让学生多练、多思,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知识不等于能力,智力应该等于知识加能力。政治课仅仅传授知识,离开了四化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以为就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2、 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两种能力的培养 ⑴努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到处都有,时时都胡,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预习提疑,就是要求学生找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没发觉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我们提倡学生积极提疑,尤其保护建设性意见和独创性见解。比如有的同学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个命题,不一定带有普遍性,有些事物可以一分为三,例如“左中右”,“分解、化合、中和”、“上中下”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写小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有位同学提出: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应改为“知识加能力才是力量”,这种观点有创见,符合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而且论文很有说服力,我们就推荐在学校黑板报上,并记上“100”分以资表扬。傅雷好:“我执着真理,却时时抱着怀疑态度,觉得死抱一些眼前的真理反而使我们停滞,得不到更高级更进步的直理。”四化建设急需成千上万的理论家、科学家,而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总是在执着真理,同时又在不断地探索真理。我们政治课教学既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能把马列主义当作教条,应当培养学生有雄心壮志,在四化实践中探索、发展新的理论。 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注重学生自学培养,在当今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新型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门类应运而生,需要解决的课题不断增多,自学将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因此如何教会学生自学,使学生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当代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我们从高一到高三始终狠抓学生自学预习这一环,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批判地阅读书籍的习惯。“辨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是批判和革命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了坚信,必须从怀疑开始,在读书中提倡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是克服学习障碍,坚持独立思维的有力措施。很多知识渊博、年逾花甲的老科学家之所以思想活跃,能继续作出有影响的成果,保持批判和怀疑的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中学阶段就注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将来不断增进新的知识,不断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3、 改革考试方法,把创造性思维纳入考试范围。 考试是政治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我们现在的考试还存在很多弊端,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关的各种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以至于答题搞统一模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严重束缚。为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我们在考试中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⑴检查学生的双基,因为这不仅是进一步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⑵增加小论文,并把它作为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种论文能够考察学生洞察力、想象力、直觉力,一事一议,理论联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⑶在考试中,不要求学生过分地迫求教师制订的“标准答案”,允许和鼓励学生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以利于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即使新观念还不完善,甚至有错误 ,也应持保护态度。 高中政治小论文:高中政治教学活动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顺应时展的需要,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有必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一、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目标明确 新时期,社会随时生了变化,高中政治老师的嗅觉应该更为灵敏,要紧跟教学方法的新号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知识的讲解,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自主开拓思维。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国外称之为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教育者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充分保障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方法,比如:提出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收集信息——成果的展示——评价——反思。 例如,学习“世界文化之旅”时,针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学生和其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但有些同学迷失在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或不屑于了解;有些同学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心态;有些同学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由于语言问题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使得沟通产生困难。因此学生需要在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了解和感受中,在老师与同学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中,在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出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一代中学生。明确目标后,可以课前让学生组织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且用具体的事例进行比较说明。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从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拓展思维空间。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和调查结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再进行评价,起画龙点睛之效,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二、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发挥主体意识 在学生的成长中,老师的作用非常大。任何一门学科,作为老师都要当好参谋与伙伴,做好组织与引导。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发挥政治课的优势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与探讨。要让学生在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辩能力,提高素养,从而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无论是政治类课题研究型还是知识探究型都要让学生亲自面对,给予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体验合作探究的趣味和分享收获的喜悦。如上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综合探究部分的“正确对待金钱”时,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开展了一次辩论赛。确定辩论赛的时间地点后,正反双方参赛同学分别寻找资料,再对资料进行加工,整个准备工作做得积极而愉快,充分体现了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 三、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合作意识 新时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才能促进成功。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全面发展。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防止一部分学生在动,另一部分学生在玩的现象发生,鼓励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工合作并互相沟通,最终树立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我在上政治课时,班上就分成了几个小组,每小组发一块小黑板,上课前,学生就针对老师布置的主题进行探究,且将要点整理在小黑板上,课上或展示或引起观点上的小组争论,既拓展了知识面,又激发了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政治教学活动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指点,对研究成果的质量进行评析,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和实验结论。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学生表现得很兴奋。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改善,只要他们的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原则,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努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政治学科知识的把握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更要我们付诸行动,真抓实干。一线的政治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堂,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在政治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需要不断学习和不停体验,方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 对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企业需求,因此,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设计非常重要。参照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课程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设计,以期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灵活应对市场的挑战能力。 [关键词] 高职 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1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教育过于理论化,学生实践不足,导致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不符,高职院校就业率不高;②教学知识结构更新不够,不能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脱颖而出;③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深入加强职业素养,接受新事物学习困难;④职业素养不够,学校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不能适应各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2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能走入社会,快速融入社会环境,适应工作岗位。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技能。针对这样的教育目标,可做出如下改革与设计。 2.1扎实基础教育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时候要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基础的应用写作、计算机、政治理论、英语等方面的知识,比如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知识。而要扎实这些基础知识,一方面要改革教学理念,要一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实现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保证这些基础课的教学时长,不能拔苗助长,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再深入进行教学。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学校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当时的知识点,只有扎实基础,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才能在日益更新的社会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成长,主动适应社会。 2.2提高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专业在今后工作中所要运用到全方位的能力,这些都是来自于不断的实践和累积的,如果在今后工作中再进行这方面的接触就会慢别人一步,因此,在学校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课程设立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设计实践课与理论知识课的比例为1:1,同时经济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要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要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经济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很多,因此在进行实践教育时也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就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后,安排去星级酒店实习,让他们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则要采用“实物代销为主、创业教育贯穿始终”的做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模拟实物代销的方法,并培养一定的创业知识,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职业能力。会计专业则可采用模拟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育,通过学校的电算化实验室进行会计模拟,让会计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完成财务方面的能力训练,并不断强化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在进行国际经贸管理岗位训练的时候,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就让学生在外贸企业学习,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在大三的时候完成岗前实训,让学生在校内外贸实验课进行仿真业务训练,规范掌握操作要点。 2.3实施个性化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都是个体,新课改提出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高职经济管理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育。高职经济管理课程有基础理论课程、职业应用技能课程、职业岗位专门化、选修课程这四部分,而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方向也都不一样,因此在进行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区别对待,满足不同学生不同个性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价值。 2.4岗位专门化训练,提升就业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顺利就业,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时候也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岗位专门化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率。针对学生所选就业岗位,有效地进行教育,根据相关企业要求,进行就业演习,学校还可设立一定的职业道德辅导课,加强就业方向的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2.5动态培养,确保教育实用性 教育并不是一时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要确保教育出来的人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要求。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学校能自主调整,不断适应新职业的出现,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靠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自我更新,因此,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3结语 教育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对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培养来说,更是要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不同的用人需求,立志培养学生能独立生存、适应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接受新事物挑战的能力,给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作者:董伟 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单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拥有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强的多功能应用型人才,更容易受到企业单位的青睐。文章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经济管理 应用型人才 存在的问题 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应用型人才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熟练掌握生产中的各项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强调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开展更多的教学实验、实习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教学目的。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更多理论知识硬、专业技能强、实践技术好的高素质人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岗位竞争能力,不断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科技不断提高,由此出现了很多新型产业,如微电子信息业、房地产业、智力型服务产业等。中国与各国的交际日益频繁,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知识与技术的紧密联系,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人才,同时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理论知识稳固、实践技能强的人才,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也是一大问题,往往是供大于求。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找到工作,或是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从而引起家庭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缺少实践技能,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科平台,建立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独特教学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就目前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忽视教学实践的现象。由于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更不用说教学效果了。企业单位在用人时更中意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对应届毕业生存在偏见和排斥,因为他们实战经验不足,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公司要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增加了企业支出。此外,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心情比较浮躁,遇事不能冷静对待,给企业留下不好的印象。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教学目的,努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但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不同企业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学生要有经济、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拥有一定的管理、市场营销等能力,在企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可以创作经济价值。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广大的营销市场,社会对销售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很大,但是不同的行业对销售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设计好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目标。而目前各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不够明确,难以满足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不一样,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对实践技能是掌握也很重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要不断构建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不够,很多课程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理论知识,加之缺少实践机会,很多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只能停留于课本,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自然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课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导致课堂气氛低沉,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内容空洞无趣,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材、学生学习水平、学习的知识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把握程度等都要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在课前准备是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把问题作为是对新知识的垫脚石,一个问题可由多名同学进行回答,同学间交流彼此的看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深化,为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更多思路。由于每个学生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应用人才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教学目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更加开放的教学空间实现了学生最大程度地个性化学习。学生对于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更加自由,学生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学习材料,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枯燥知识的诠释,图片、视频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考核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社会需求为根据,教师积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不仅对丰富教学资源,建立教学平台,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的主要检测手段。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试卷考核存在着局限性,限制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率)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可采用试卷或论文来考核。 3.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会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知识,但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别,对知识的接受也存在着差异。适当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技能。一些高职院校要有校内实验室,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模拟经济运行环境中,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对具体的项目流程也有了清晰的了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增进班级友谊,对班级凝聚力有一定的影响。在校内组织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减少了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而带来的麻烦。在校内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实施集中管理,可以及时知道学生实践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知道纠正。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增加了就业选择,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走向工作岗位,对于艰苦的工作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各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场所,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与专业衔接度大的企业合作,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前途及信誉,保证学生利益。与经济管理有关的企业单位,也可积极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建设,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员培养成本,也为本企业今后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高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企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积极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可以通过技能鉴定工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合同,购买相关保险,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对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师生给予奖励,激励其他成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大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包括教学设备、教学资金的投入。对于企业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减免税务,来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训基地。 五、结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岗位职能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社会更需要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丰富、综合能力过硬以及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但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这些因素制约了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输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等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有效的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作者:刘国政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计划财务处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畜牧学概论课堂教学浅析 【摘要】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畜牧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着重需要培养的是管理生产及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对畜牧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类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程里有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等内容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文科类学生却并不具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补充这些知识,同一个班的理科生就要进行二次学习,这极易引起理科生的厌学情绪。 1.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的实际需求 课程常常要连续三节甚至四节,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新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大量涌现,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无法及时,内容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容易过多地强调畜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弱化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最终要求。 1.3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研究型教师的比重逐年加大,这类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授课的素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授课节奏。而且学术工作做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倾向于把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细腻,导致出现“唯知识至上”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留知识点上的任何“困惑”之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没有常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无法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也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2《畜牧学概论》教学完善的建议 教学是一项技艺,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因此,高校首先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指导。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正不断地受到新型信息技术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处[1]。各专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改革。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授课内容引入“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设备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且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2]。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必需着重引入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以养猪生产为例,要更加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要提高对高产青年母猪重要性和分胎次饲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现代员工管理、提高电脑控制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形式,已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提及,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一样存在注意力得不到缓解的问题,“微课”同样可以大有作为[3]。对本课程而言,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外,“微课”还能很好地展示生产的实际过程,更好地为达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将一畜牧业生产示范场运营中的饲料营养配比、育种架构设计、疾病防控、销售、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录制成“微课视频”,教师针对“微课”视频内容,站在“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随时与学生交流“微视频”中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能加快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2.2调整授课形式,引入“工作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每个人低头仿佛都身处于“一个独立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骤然从高中均一化的集体生活中走出来,跳出父母的视线,加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控制力,大学生非常容易孤立自己。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恰恰就是“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说”,透过学生“所说”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为促进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及最多的是讨论式教学[4-5],但这是针对单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他人的配合。因此,在课堂上还要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如根据“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设立小的项目论题,让学生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采用分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对某一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提高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可以设定大的宏观问题,以养猪生产为例,可以设定诸如“如何使猪的身生产性能和利润更高效,场区花钱的最佳方案如何制定,如何激励员工”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 3结语 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畜牧学概论》课堂上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引入“工作情景”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更好地为完成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乔瑞敏 任广志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 一、当前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场所的缺乏和落后影响教学的质量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由于学校缺乏二次开发能力,所有的实训室都是由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相关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交付使用。由于经济及其它各方面的因素,许多实训室的设计功能单一,没有兼容性。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或无法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 2.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教育体制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二、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措施和办法 1.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完善课堂内教学体系 在管理类的教学课程中,要拿出一半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也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分析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自我评估、模拟管理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2.积极开展校内模拟实践活动,弥补课堂的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以验证和提高,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的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如可以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各项模拟活动如总经理就职演讲、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团队合作、招聘模拟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 3.在企业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类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创新工作,但对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摒弃陈规,积极拓展新思路,促进中职经济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努力开创中职经济管理类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路阳 单位:河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提高 1.职业能力的概念 瑞士经过对不同专业的3000余名毕生进行调查,得到并归纳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①就业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②人际关系技巧,即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③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④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⑤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即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上,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给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下一个定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开发而累积的、能够使之成功就业持续就业并在岗位上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综合能力。在内涵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就一个直接反映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重要概念。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而言,职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并且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 2.高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导致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是大学业生职业能力开发的主体,其培养大学业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 目前,高校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袖。表现在:①没有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高校常常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对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够明确,对如何将职业能力列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有,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这些做法缺乏战略眼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②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格式化”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业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引导,致使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考试分数上,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③重办学规模轻教学质量。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我办学条件的紧张状况显得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相对紧缺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 2.2尚未健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首先,没有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例如,高校往往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推给某一个单位,学校系统内部各单位配合不力,相互推诿,这使得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形成合力,在师资、经费、场地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其次,未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没有针对社会变化加重拓展知识和实习环节,这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以及与社会所需脱节,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再次,尚未形成有利于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培养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目前,高校创新文化氛围在两个方面尤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这些都是创新的大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较为突出的是,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正面临科学献身精神的没落,学习趋于功利化、物质化。 3.高校提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足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双向矛盾,直接影响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新人才质量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由人才供给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化。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实践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高校应把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素质考核的指标并进行细化,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衡量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权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选课体系上,改变目前专业课过重的局面,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学生可以跨系、跨学科选课。从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增强了学业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作者:石东斌 满莉 李顺秋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财会教学综述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设置的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和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有区别的 1、教学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要求学生能够用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理解各类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并要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学生学习会计不仅仅应该知道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而且应该具备分析信息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安排不同 普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十几科甚至更多,他们会安排更多的课程来学习会计知识并且会计知识在学习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多,并且会计课程也只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性减少并且很难去理解精髓,更加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因而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1、重新确立培训的目标 高校管理学院专业培训的目标是训练在校生成为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但是毕业生毕业后会受到经验不足和就业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所以说,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培养具备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2、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 按照会计信息的运行规律、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的功能来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财经课程体系。现代的会计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相互之间能够互联互动,从而衍生出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所以说,现在的会计功能,不光具备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会计的核算功能,应该为企业的信息提供可靠和真实完整的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和核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核算是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如果想要被监督的话,管理的职能将会被当做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各个课程中。现在,我国很多院校的财会专业必修课都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等课程,尤其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类专业和财会的必修课,能够有利于进行资金的决议从而来确定资金的需求和企业的存货和企业采用的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 3、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架构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点都是在科学的课程下培养出来,所以说,经济管理专业财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依据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基础会计学》也只是初级的会计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成为高级的会计人才,也不能满足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的需要。所以说必须要增加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来满足其毕业后从事其行业需要。由于考虑到各院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了教学体系。(1)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的计算,是以会计循环为主要的线,重点的讲解传授企业的经济会计的核算手法,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会计的职能和基础知识等。并且能够了解和掌握复试记账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法则;通过其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教会学生利用会计原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从而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管理系财务课程体系的主线是资金的运转,在考虑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原因的前提下,以对财务的决议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框架。其中的内容包括对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和运营的管理和决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的分析、运算等基础的方法,从而为经济管理来服务,使得能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3)管理系会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企业的生产规划和控制,核心内容是经营和决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用企业的活动决策、预测和控制为主要的内容来架构的。分为四个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分析、规划和控制、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业绩考核等。 4、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教师不光光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去引导和启发并且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来引导他们的思维扩展,探索性的去学习。采用个别的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去改进经济类管理专业会计的教学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和管理学院设置了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师不光要承担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要承担经济管理方面的会计课程,这种模式在各种高校内是普遍的存在的。很多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把这些长期积累教授会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照搬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不加区分的教授每一个同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我们针对上述这些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调整教材的内容强化开头的作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教学应该是《基础会计学》这本教材,现在,很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一般都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来编著的,比如开始提到的一些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会计假设等,然后再按照实际操作的业务顺序,例如取得原始的凭证、将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账簿等。但是这种流程和安排并不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和偏差,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变会退缩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从一开始便使学生纵观全局,使得其陷入孤立看问题的境地。为了去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下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基础会计学》分为四个内容:(1)通过案例和实际操作阐述会计的最终产物——报表。(2)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会计等式复试、记账的原理等。(3)简单介绍会计的流程最后来说明下报表的分析和编制。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来比较以上的内容作了一点点调整,第一就是开篇内容就介绍了财务的报表,这部分并不来讲解报表的编著和分析。主要是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财务的报表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第二就是对其流程只做简单的介绍,因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的学生并不是生产者而是使用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看适当的去压缩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2、通过课程的内容整合来体现管理的特点 可以整合《财务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更加适用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会计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会计的基础的知识。(2)按照业务的来回运转组织的业务计算。(3)财务的报表分析与编著。通过整合以上的内容来使得学生具备阅读和使用报表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计划出用来决议的方法。第二部分的会计的业务计算,现在很多的教程都是按照负债、权益、利润、资产等方面来计算的,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来说,这种详细和全面并不利于全局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来处理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其中添加审计的课程,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无审计的课程,所以说这个课程的添加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整合后的内容将会计和管理相结合,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要求从而也体现了独特的管理特点。 3、通过改进方法来实现教学的多面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在讲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因为是专业授课,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习,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并不应该局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去听。对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程来说,可以展开分组的讨论。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提高其创造力。并且同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总结 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财会专业知识的改革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和各个企业的不断发展,这项任务也会不断的革新。所以说,我们应该更积极的去改进和经济专业相契合的财会课程,这不仅仅是经济市场的需要,也是做为学校需要重视的事。学校应该去通过对课程的改革和深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找到会计课程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学习,使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肖溢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使用相关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凭借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迄今为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各大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大胆探索,并取得了相应成果。例如成立了新研究院、建立创新实践班、开设《创新技法与思维》等课程,其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有培养方案模式,学科融合模式,创新实践模式等。虽然形式各异,模式多样,但笔者研究发现这些都是围绕这学科竞赛展开的,要么是为学科竞赛做理论铺垫,如《创新技法与思维》课程的开设;要么是为学科竞赛提供训练平台,如各类创新实践班或创新研究院。由此可见,学科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是以超常思维和综合素养为基础的。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精通的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构成了创新人才的综合素养。创新型人才只有具备了超常思维和综合素养,其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要想在学科竞赛中取得胜利,首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关常识,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运用超常思维,独立思考,这样最终完成的作品才能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独创性。所以,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和提升提供了支持。 1.2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思前人未思、做前人未做之事,即不为私利也不惧困难而敢于做破天荒去吃榜蟹的第一人。创新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极其艰巨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创新型人才既要有敢于质疑、敢为人先、不怕打压、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学科竞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开思想、大胆实践的平台,竞赛的题目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同时,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思路进行大胆创新和设计,在模拟环境中践行,这无疑为培养学生创新勇气,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厚重的土壤。 1.3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独立个性,同时也要有合作精神。另外,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有资料显示:诺贝尔获奖者中的合作获奖的比例从1947年的41%提高到1972年79%,可见,创新型人才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善于整合多方力量,在团结协作中从事创新实践并获得创新成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的方式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但在学科竞赛过程中,整个竞赛题目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以组为单位的参赛形式为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所以,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2.以学科竞赛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思路 学科竞赛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还为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关于学科竞赛的运行机制管理方法及其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高教研究的热点内容,并已取得不少成果。论文在吸收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辽宁科技大学的运行经验,提出了“理论传授—技艺切磋—嵌入思考”的递进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以主干课程为基础,在学科竞赛中完成理论传授,培养创新能力 理论传授是教学之根本,对于经济管理学科来说,传统理论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机械性地传达给学生,至于学生掌握如何,能否应用这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悟性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应该具有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但传统的理论课堂无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知识的平台和机会。随着学科竞赛技术和手段的逐渐完善,笔者发现在学科竞赛中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可以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用的效果。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各种方法优劣势的比较都会涵盖,但很少有后台数据支持学生进行真实的计算和模拟。但这一点在学科竞赛中完全可以实现,例如在“挑战杯”竞赛中,学生根据自己公司所选择的目标市场设计产品,不同的产品组合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直接成本,然后在计算人工费、管理费和收税等间接成本,最终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完成几近真实的成本核算过程。所以,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完成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四大主干课程的理论传授,可以实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实现不了的效果,以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2以三大赛事为依托,在学科竞赛中完成技艺切磋,激发创新精神 事实证明,科技竞赛为学生技艺切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过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想法,在竞赛平台上模拟实践,不断测试每一种经营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竞赛群的交流平台完成技艺切磋的过程。例如在群中,同学们可以就定价的方法展开讨论,试图找到一种既能使企业盈利,又能使竞争对手无缝隙可钻的定价区间,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以及参赛经验进行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使得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热烈的讨论过程,技艺的切磋过程,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平等的切磋可以使学生勇于发言,所无顾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创新精神。 2.3以案例分享为平台,在学科竞赛中完成嵌入思考,培养创新人格 学科竞赛的目的并不在于比赛的过程和成绩,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比赛过后带给参赛队员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即嵌入思考。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往往会开设案例分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分享对某个知识点的再认识、比赛过程中的沟通合作和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沟通的意识增强了,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更愿意倾听,更愿意合作,逐渐形成了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创新人格。 3.总结 综上,现代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事实证明,学科竞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笔者设计的“基于学科竞赛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中,学科竞赛可以通过理论传授、技艺切磋和嵌入思考等三个层次,全方位地完成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刘丽 朱晓林 马晓琳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以创新为主,这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对创新国家的建设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技术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能力,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有所提高,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才能成为可能。 (二)实施创业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经济管理类学生注重理论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几乎为零。开设创业教育能把多个学科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把学过的学科进行一种整合,把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实践,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益处。 (三)实施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现在扶持大学生自主教育,一个国家创业教育搞的好,这个国家的就业压力相对就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各个高校都进行创业教育,但在具体实际创业的过程中,教育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大学生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目标,没有实际内容,比较空洞。 (二)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一些比较落后,不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必须改革,以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只是有一些高校进行了尝试。 (三)创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创新教育在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理论课程开设不系统,实践内容很少,现在创新教育还是一个口号阶段,实际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多数教师不是很专业,因此现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很薄弱。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明确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创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创业课程设置经济管理类学生有创业教育基础,但一些理论课程必须进行系统完善,完全适应创业教育的需求,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大学生独立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三)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各个高校尝试组织一些活动团体,比如会计事务所等,这些都是师生自愿组织的,系里领导搭建平台,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实施创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创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有效补充;二是创业教育要与本科教育有机结合;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历教育要因地制宜引入创业教育内容。 总之,经济管理类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节课程体系,开设创新教育,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为经济管理专业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丛振宇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网络教学初探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传统成人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课程作业缺乏实效性、课程实验有计划无落实和脱离学生工作实践等缺点,网络教育实践逐渐受到重视(马国刚,2008)。我国的远程教育实践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结合课堂”“结合工作”和“开放式远程”三种(段丽萍,2008)。1“.结合课堂”远程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强调实践性与理论性,例如,“合作发现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潘美意、黄杰、周漪清,2007);根据西部远程教育特点的“两重四多”实践教学模式(郭富强,2011)和“多元组合”实践教学模式(郭富强,2012)。2“.结合工作”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例如,根据成人学生在职的优势,确立的“双控双导”的随岗实践模式(万金湖,2009);提高职业岗位能力的“职岗能力提高型”实践教学模式(叶汉英、李德华、李洪斌,2007);以“一个中心、两个特点、三个平台、四项标准、五个环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拓展型”远程实践教学模式(李文斐、王学珍,2007)。3“.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以远程为特点,通过网络等通讯技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开放式多维度”实践教学模式(郝智红,2013);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科研———教学”实践教学模式(黎国玉,2007);将课程实践———案例演示———知识梳理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孙德美、梁勇,2012)。 (二)研究述评 由于国外专职等教育发展较早,其具有比较成熟的实践教育模式,其“企业主导型”实践教育模式对于国内的影响较大。但是,由于国内环境与国外环境的不同,国内学者主要认同“结合课堂“”结合工作”和“开放式”三种远程网络实践教育模式,这三种模式又各自针对高职、专职或在职的不同的特殊群体,这些模式都是针对所有专业适用的。要保证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除了适用性,还需要针对性。但是,这些实践教育模式都针对于全日制,并没有一种适合远程网络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育模式,目前,这块研究还处于空白之中。 二、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结合课堂” 1.模式概况。“结合课堂”的教育实践模式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将实际工作经验与技能一同教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即具有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2.典型案例。在会计本科专业中,会计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实践环节,但是,会计实验往往费时费力,容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焦躁情绪,不利于实验目的的实现,为了提高会计实验的效率,中央电大开设了“会计实验室”,这种实验室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会计实验场景设置于网络世界中,让学生在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中完成会计实验。这种“会计实验室”不但弥补了普通会计实验的不足,还能够完成实验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的工作。 (二)“结合工作” 1.模式概况。“结合工作”的教育实践模式要求学生要将实践工作与理论知识充分的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2.典型案例。从本校的学生组成来看,多数学生都从事着与在本校学习的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我校将“结合工作”的教育实践模式应用于日常的教育实践当中,就非常合适,并能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这种教育实践中去。 (三)“开放式远程” 1.模式概况。“开放式远程”教育实践模式是借助于网络等通信媒介,教师远程对学生的工作或教育实践行为进行指导的一种教育实践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远程与便捷。2.典型案例。一般的教育实践活动都基于固定的场所,或者是公司企业,或者是学校,而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则采用“开放式远程”的教育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空间与时间上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通过开设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直接访问并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通过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为,而教育的职责则由实际监督转向网上指导。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1.专业概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是管理学中重要的一个二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结合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将经济与管理融入到农业经济的研究中,从经济与市场的角度来重新探究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2.专业实践教学目的。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网络教育实践教学开放教育特点,其实践教学目的主要是包括(1)通过合理的实践内容安排,将网络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工作实际进行充分的结合;(2)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方面的典型问题;(3)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3.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育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了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大模块。(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因此,它的教育实践中的基本技能就包含了较多环节,一般来讲,就有统计分析、计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三个方面能力的训练。统计学教育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各种统计软件,如EXCELL等,对已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最终显示,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能让学生对数字有更直观与感性的认识。计量分析教育实践有8个小部分,主要是面向论文写作的模型处理方面。综合教育实践是将上述的教育实践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中,教育实践内容是对实际工作内容再现,要让学生在最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实训,例如,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电子商务实务模拟等。(3)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结合了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素质拓展提高等内容,另外,还能加入团队协作训练、学术与假期社会调查等环节。 (二)教学模式选择———“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结合现有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探索出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概况 “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第一个“3”指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大模块,这3大模块包括了所有专业实践的训练内容;第二个“3”指三个阶段,即理论讲解阶段、实践工作阶段和反馈评价阶段。“2”指两个平台,针对学生多为在职人员这样的假设,这两个实践平台是指“网络平台”与“工作平台”,“网络平台”是老师与学生进行理论交流与实践反馈的平台,“工作平台”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1”是指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指“全面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四)教学模式运行方式 1.理论讲解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整个基本技能训练模式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前半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实践教育的理论讲解,主要依托网络平台进行。2.实践工作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技能训练模块的后半段和整个综合能力训练,这个阶段以学生在岗位实践为主,在工作平台进行。3.反馈评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实践成果的反馈与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这个阶段均要涉及到网络平台,实践成果与评价结果均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达。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3321”模块式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内容为基础,通过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个模块的配合,能够有效地进行理论讲解、工作实践和反馈评价,具有与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相同的效果。由于该模式基于网络平台与工作平台,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工作、工作与学习三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又具有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灵活性,非常适合在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该模式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硬件并不完善,例如,网络平台的搭建等;其次,与该模式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软件也不完善,例如,实践内容的不匹配、网络教学师资队伍的不适应等;最后,该模式只是针对整个专业,具体到某一门课程还需进行修正。 (二)建议 1.完善网络教育硬件建设 整合学校现有网络教育硬件资源,通过结构优化、资源重组与全面建设,打破原有隶属关系,寻求多方支持,筹集建设资金,搭建与模式相配套的网络平台,包括计算机、网络与相关的教学软件,缓解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整体硬件设施水平来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借鉴ISO质量管理原则与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通过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完善监督与考核平台,规范实践教学运行,搭建实践教学的网上监督管理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其正规化和制度化,提高网络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2.提升师资力量软件支持 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网络教学模式为目标,大力推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合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网络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成人网教的特殊之处,彻底改变传统实践模式中学生的从属地位,提高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积极性;培养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进行教师培训,加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对于网络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有授课老师对于网络教育实践的认知得到提高,才能有意识地切实加强相关的理论积累,积极探求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任职人员或者选派教师外出挂职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快教育模式推广应用 一方面,在整个专业模式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具体课程进行结合,探索适合农林经济管理各个专业的、兼具实用性与适用性的课程网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以求将该模式推广应用出去,并在不断的推广应用中得到逐步改善;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模块化的实践培训机制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规划与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课程所学理论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的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作者:刘纯龙 张世凤 吕晨钟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商务英语的重要性 1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商务英语兴趣的因素 1.1缺少一些经济类相关知识 刚刚接触到商务英语的学生,本身还没有关于经济类的知识,学习商务英语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就会降低。 1.2文化差异大 商务英语学习中,语句的构成等方面都属于西方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将会影响对商务英语的理解。很多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都不了解,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影响了学习的兴趣。 2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改变商务英语的教学方式,要与现阶段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对商务英语的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有效的分析。对缺乏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要增强趣味性。教学模式中需要改变以往教学观念。第一,结合商务英语的特殊性,教学过程需要从简单到困难,呈现阶梯的模式增加教学的难度,增加的过程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第二,教学过程中,要在教学环节中渗入趣味性,教学方式不要过于陈旧,要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例如,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自我介绍的环节,模拟某个接待的过程,或者商务洽谈中的电话技巧以及商业用餐等对话的练习,这些方面和工作的过程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游戏、分组讨论、演讲、报告会以及模拟对话等形式,使整个课堂更加生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第三,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外企进行社会实践,对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能力培养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2加强商务英语词汇的学习和积累 英语学习中积累词汇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商务英语学习也是这样,商务英语中词汇都很陌生,包含了很多的专业术语。词汇是商务英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专业术语和陌生的名词,学生接触到这些内容都会感觉到很厌烦,所以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就需要大量了解这些词汇。老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产生恐惧的心,教会学生怎样去对待这些陌生的词汇。 2.3要求学生多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 商务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学习西方的商务专业知识,掌握商务活动中的一些要点,对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杂志,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种书籍。另外,教学中要求老师要结合西方的文化进行教学,商务英语教学要涉及到经济、贸易、经融、旅游等各个领域,涉及商业信函、文件、图表等不同文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商务知识进行较全面的了解,真正体现商务英语教学的内涵——从英语中学专业。课堂上应多讲一些各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各国的犯忌之处,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有可能造成商务交往的失误。比如若把西方商务友人安排在13号房间居住,他们会大为不满。西方人认为13是个不幸,凶险的数字,它源于《最后的晚餐》,耶酥和弟子们一起吃晚饭,第13个人是弟子犹大,他为贪图三十块银币,将耶酥出卖了,使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影响极深,西方人憎恶犹大,故把“13”这个数字当作“不幸的象征”。这些都是学习商务英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商务英语的学习。另外大家对国外的风俗习惯也都很感兴趣,因此能取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总结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英语的教学要想要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需要不断的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合理方式解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使商务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培养经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吴艳 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浅析基础电力工程规划 摘要:电能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用户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大,正确、合理的电力规划设计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结合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深入介绍了电力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这对区域规划中的电力工程规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力工程;负荷预测;变电站;电力廊道 电力工程规划是城镇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已经成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在市政电力工程设计中,应具备先行性和指导性,充分考虑城市区域发展规划定位和区域总人口量的变化,以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本文以东莞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区域现有供电设施的情况,以负荷计算与预测为依托,提出合理的增容优网规划方案,构建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现代化电网。 1中心城区的现状特点 城市中心区是东莞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东莞区域层面提供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中心城区包括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4个区,总面积222.4km2。目前中心城区一共设置了220kV变电站5座,主变总容量为4050MVA,110kV变电站15座,主变总容量为2336MVA。现状建成区高压架空走廊相对比较少,110kV及以下线路逐步采用地下电缆方式敷设。近年来,中心城区逐渐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服务导向”,工业用地比例逐渐下降,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断增加,城市更新力度不断加强,因此,中心城区电力设施逐渐出现主变容量不足、10kV间隔资源紧缺、网架结构危险系数高等一系列问题。鉴于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应从电力供应、输配电系统等方面解决电网供应滞后城市快速发展的问题,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能源之路。 2电力负荷预测与分析 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电法和负荷密度法预测用电负荷,从中比较分析,选取合适的预测结果进行电网规划。 2.1人均综合用电法 根据供电部门历年统计数据,合理选取人均用电标准,结合中心城区规划定位和产业发展趋势,按照规划总人口和人均用电量得到总用电量。远期中心城区总人口为160万人,预测中心城区远期人均用电量为10000kW•h/人年,远期最大负荷约3.20×106kW。 2.2负荷密度法 负荷密度法又分为分类用地面积负荷密度法和分类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2种,中心城区规划拟选用分类用地面积负荷密度法进行负荷预测。分类用地面积负荷密度法是根据远期用地规划规模预测用电量的一种方法,负荷密度根据规范指标并结合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选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地区电网内各类用户的负荷特点和用电状况有所不同,最大负荷的峰值出现时间各不相同。因此,在计算负荷时,应考虑需要系数和同时系数,预测中心城区远期最大负荷约3.10×106kW,负荷密度约2.17×104kW/km2。 2.3综合分析 根据人均综合用电法和负荷密度法综合分析中心城区的用电预测负荷,规划末期最大用电负荷约3.15×106kW,负荷密度约2.21×104kW/km2。 3供电设施规划 由负荷预测得到的系统最大负荷,结合电力电量供应,对相应区域进行电力电量平衡分析计算,得出电力系统所需要的装机容量。根据《城市电力网规划技术导则》和《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关于东莞市电网容载比要求,规划区500kV电网容载比取值为1.5~1.6,220kV电网的容载比为1.6~1.9,110kV电网的容载比为1.8~2.1.对于负荷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可以视情况提高上限值。中心城区远期电源主要来自省网下载,保留天明电厂,装机容量为120MW,作为本地电源补充。变电容量平衡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负荷预测结果,中心城区远期需220kV系统容量约为5454MVA,远期规划共设置220kV变电站7座,需新建2座220kV变电站,主变总容量达到5490MVA;远期需110kV系统容量约5985MVA;远期规划共设置110kV变电站34座,需新建19座110kV变电站,主变总容量达到5864MVA。 4电力廊道规划 电力廊道分为架空线路和地下电缆线路2种通道形式,架空线路适用于高电压、大电流、长距离的场合,地下电缆线路适用于中心城区和对景观要求高的场合。规划结合生态廊道、城市道路建设高压走廊。架空线路尽可能采用紧凑型多回塔路和新型传输技术,以节省土地资源。中心城区现状电力管网系统建设比较完善。随着城市开发建设,需逐步完善中心城区的电力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供电安全保障率。对于严重影响中心片区土地合理利用的高压架空线路,应逐步改造下地。 5结束语 针对区域电力工程规划,本文结合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现状,对电力工程规划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介绍,为相同地区的电力工程规划提供参考。 作者:李婷 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山区电力工程铁塔基础的边坡治理方法研究 摘 要:山区电力工程铁塔基础边坡的良好设计,是保障线路正常输出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力工程铁塔的基础建设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地形复杂、地段陡峭的山区,不仅加大了铁塔建设的难度,而且很容易产生塔位移动和边坡不稳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电力工程铁塔基础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了避免此类事故发生,必须要加强输电线路塔位边坡的稳定性能。因此,针对山区电力工程铁塔基础的边坡治理的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山区;电力工程;边坡治理 0 前言 在山区电力工程铁塔基础边坡治理工作中,一个可靠的治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电网运营速率与质量。本文针对山区电力工程铁塔基础的边坡治理的方法研究,将从山区电力工程铁塔基础边坡的简要介绍入手,结合铁塔基础的实际施工流程,逐渐深入探索保护边坡的措施和思路。接着,分别从工程类与生物类两方面,对塔位边的治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最优化的电线路边坡方案进行治理。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电力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一份参考。 1 山区电力工程铁塔基础的边坡简介 在山区环境中修建电力工程塔时,通常采用人工挖掘边坡的方法。具体的施工中,可以采用高低腿的措施,降低工程中基面开放的工作量,减少电力工程塔对地理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然而进行挖掘作业时,在塔位地段出现“簸箕”地形不可避免,山体的斜坡越陡,高低腿工程的高度差越大,产生的“簸箕”地形也会越来越大,造成边坡问题的产生。首先,开挖塔基时,必然会破坏山体的岩土平衡和自然地貌特征,增加塌方、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其次,在挖掘塔基的过程中,部分施工人员会将大量的挖掘弃土随意堆积,受重力作用影响,弃土堆积体在塔基附近,会对坡面产生张力,不及时进行排水处理的话,在雨水冲击下,会使表层土体塌陷,引起泥石流、塌方、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任何边坡失稳的状况都会直接影响到电路的安全,严重时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山区电力工程塔的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实践价值[1]。 2 常用塔位边的治理方法 2.1 工程类治理方式 工程类的治理方法主要有坡率法、抗滑桩法、浆砌块石护坡法、挂网锚喷法等。其中,坡率法是通过对边坡的坡度、高度进行控制和调整,不需要对边坡进行加固等方式处理,具有技术简单、施工容易、经济适用等优势,对地下水位无较高要求,适合塑性粘土、砂土和岩层。在进行边坡治理时,应尽量优先使用这种方法。采用坡率法进行治理时,要注意保证水系通畅。边坡高度较大时,应分层挖掘,使用折现式或者台阶式放坡,进行台阶式放坡时要在中央设置护坡道。抗滑桩法是通过使用抗滑桩穿透滑体,对滑床进行一定深度的锚固,能够抵抗滑坡产生的推力,拥有使用范围大、抗滑效果好、施工简便的优势,可以和其他治理方法灵活搭配,缺点为成本较大。治理塔边坡的传统方法是浆砌块石法,使用浆砌块石和挡土墙进行防护,支挡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时,要进行加筋处理。这种方法适合强风化岩的边坡。优点是技术简单、施工方便,缺点是增加了电路的造价,环境效果不佳,容易受雨水冲刷加大压力,导致坡体破坏、影响电路的安全。因此,这种治理方法应谨慎使用。挂网锚喷法是一种搞笑的护坡技术,适用于坡面易风化、岩性差、坡面岩体破碎等环境结构,优点是能够提升稳定性,防止塌方、滑落、坠石等灾害[2]。 2.2 生物类治理方式 边坡的生物治理,是指通过植物等生物手段,单独或和其他治理方式想结合,对塔边坡进行绿化与防护的方式。优点是植物的根系能够将边坡加固。通过将植被的覆盖率提高,能有效将水土流失等灾害的发生概率降低。 主要的方法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植被固坡法,通过植物的涵水固土能力,在对边坡进行加固的同时,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选择固坡植物时,要以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植物为主,如乡土植物和引种驯化后的植物。这种方法适合风化严重的边坡,主要有格构植被、直接喷播、土工格室等方式。第二种,三维植被保护网。这种方法通过将活性植物,与土工合成材料等结合,在坡面建造一个具有生长能力的绿色防护网,进而加固边坡。根据边坡的地形条件、土质特点、地貌特征等条件,首先,再坡面覆盖一层合成材料,再根据一定的间距和组合种植各种植物。通过植物的生L,使其根部对边坡进行加筋增固,叶茎防雨冲蚀。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削弱暴雨对塔边坡的侵蚀,提高其稳定性。第三种,综合护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塔边坡的治理工作,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全面,相关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地使用生物治理方式和工程治理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浆砌骨架植草护坡技术,就是一种综合和的护坡方式,在坡面上使用浆砌片石构建骨架,在骨架的框格中种植植物,既有浆砌块石的优点,也具备植被护坡的优点,并且技术难度也不高。目前,各种综合护坡技术在塔边坡的治理中被广泛使用[3]。 3 结论 通过对比发现,生物护坡的材料成本更低,相比工程护坡的方式,生物护坡的经济优势十分明显。但工程护坡在工程完成后即可起到最佳的效果,而生物护坡需要进行养护才能使稳固效果越来越好。因此,在优化山区的输电线路,进行电力工程塔的边坡处理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防护需求,采用适当的护坡方式。希望本次论述有利于探索新型护坡方式,促进我国山区供电事业的发展。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大工程背景下的《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自动化学院,北京 100192) 摘要:在现代大工程背景下,对《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方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提出将同化理论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电力工程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程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同化理论;CDIO;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 《电力工程基础》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满足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关于电气工程专业的补充标准,本课程组将“电力工程基础”更名为“电力系统分析”,同时为了适应大工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将从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方式、网络辅助教学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电能的生产、输送、变配等相关的工程基础理论和计算方法,能够应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较强的工程计算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 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验证型实验为辅的传统模式。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从书本到书本,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对概念、理论及计算方法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为了适应大工程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传授学生知识改为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才能为以后更长远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同化理论的应用。1963年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泊尔提出“同化理论”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改组,使自己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和消化[1]。 引导W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框架,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的新理论知识,并将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理论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即新旧知识融合。比如,在讲完辐射状配电系统潮流计算方法后,若引入分布式电源到配电网,会使原有的潮流计算方法有何变化?如何解决含有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潮流计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课外资料,增长见识,使枯燥的理论在自己的头脑中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课程学习变得有趣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比传统的教学将显著提高,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 2.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主导,采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模式,是“项目教学”的集中概括和表达。该模式可以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项目实践中获取工程能力[2]。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同化理论”的教育理念相同,也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区别是它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可以采用分组法、任务法及项目法等多种方法,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以分组法为例,由于该课程是大班上课,授课人数为70多人,每个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在第一次课上,以本课程应用到的先修课程像《高数》、《电路》、《工程电磁场》等部分知识点为考查目标,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摸清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并将他们按照高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组,挑选分数最高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在整个学期中由他(她)带领全组同学,互帮互助,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都处于从属地位,学时安排较少,实验教学的内容较为固定,一般都是针对一些原理和现象的验证。本课程的实验学时为8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15.4%,实验内容主要是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EDSA进行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示范或指导书的步骤去操作,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1.同化理论应用到实践环节。课程组考虑将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也应用到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有意义地进行发现式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被动式接受学习。一方面,调整课内实验内容及学时,依托电气实训平台将理论部分与实践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利用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外实践环节,扩展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讲完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后,组织一次学生的认识实验,通过实验平台的使用了解整个电力系统的构成,摆脱以往只见理论,没有实物环节的缺陷,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为了发挥实验环节的效果,提供实验思考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2.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实践环节。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项目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实践环节,发挥项目组成员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完成从项目开题、项目实施到项目结题的全过程训练,将电气类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坚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例如,安排一个开放实验项目为“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潮流计算设计”,要求学生利用Matlab软件编写潮流计算程序,并与EDSA仿真软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正确性。这个项目就要求项目组成员必须弄清楚分布式发电节点的处理方法、潮流计算流程、Matlab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训练学生采用科学方法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等。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现有的考核制度都较为死板,大多数高校学生关注的学习重点是老师要考什么内容,而不是什么对自身发展有用;考试前采用“刷夜”的复习手段,为了考试而考试,而不是平时去理解吸收;此外,平时成绩中的作业练习往往存在抄袭现象,导致总评成绩水分较大。因此,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刻不容缓。 一方面,适当减少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增加讨论小组的考评结果以及课程实践综合评分的比重,这样既能达到考核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健全学生奖励办法,将实践项目成绩折算成相应的综合素质学分,在助学金、奖学金以及评优中优先考虑,这样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去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3]。最终形成了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新型考核机制,改变以往主要依靠卷面分数来衡量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现状。 四、网络辅助教学的开设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拓展学习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学习资源以多媒体形式为主,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演示动画、常用软件、以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问题等,既使学生复习课上所学内容,还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网上答疑弥补了课后答疑不方便的缺陷,可以使学生对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与教师沟通,扩宽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网上讨论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大致掌握情况,从而在授课过程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们利用这个辅助平台,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中对地下水的影响与应对 【摘要】电力工程是国家的基础工程,为国民用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近年来电力工程地基基础遭到地下水的影响,使得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越来越困难。因此,本文针对地下水对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的影响展开了分析,并提出如何应对地基建设的措施,从而改善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 【关键词】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地下水 近年来,人们对资源开发过渡,导致环境遭到破坏,二氧化碳增加、树木砍伐严重等因素造成地下水受到污染。此外,当树木砍伐过多时,水土流失,引发风力加大,进而地表水被蒸发,地下水位降低。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在地下水的影响下,造成地基建设越来越困难,所以必须将地下水对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的影响展开分析,解决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地下水位变化 地表以下的水简称为地下水,水受到土层的隔离将形成不同水位,包含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个方面。当气候发生改变时,或者是大气降水,都会使得地下水位发生变化,降下来的雨水将渗入上层滞水和潜水层。当有积压物存于地下水时,将会出现承压水现象,颗粒增大将水隔在承压水层中,由于气候、季节、降水等因素会导致地下水位发生变化。 2、地下水对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的影响 2.1影响建筑质量 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下水对其影响,合理勘测地下水位,确保地基基础建设完善。然而,地下水在流动时会产生大量的流砂,而且流砂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如果地基不稳,电力地基基础会随着流砂一起流动[1]。此外,如果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的地下土层发生移动,或者是土体悬浮,会导致流砂与建筑物之间产生重应力差,严重影响到建筑的安全。 2.2影响地基 当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所在地的地下水位降低时,其地基表面将下沉。地基下沉的原因是由于气候、降水等因素导致地表水体蒸发,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并且土层不均匀会导致周边土层要随之下降,当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时,会选择沉积层予以施工,那么,整体的地基会有所下沉。此外,在施工时,会在地下埋置管线,埋置时必然会在土层内挖置深坑,使得周边的土层也沉降。 2.3影响建筑材料 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将管线预埋在地表以下,从而实现管线与电力设备连接进行供电[2]。然而地下水中含有不同成分的化学物质,而且化学成分比较高,不同物质将会发生化学反应,一些新生成的物质会腐蚀地基的材料和管线,进而导致土层受到破坏,严重的会引起地面坍塌。同时也会使得管线腐蚀甚至是断裂,对电力工程造成影响。 3、应对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中地下水影响的策略 3.1降低对地下水的开发 为了应对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中地下水影响必须要降低对地下水的开发,并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电力部门要加强科学技术在雨水中的应用,将雨水资源集中到系统中,从而保持地下水充沛。此外,开展人工降雨作业,进而增加降水量,让地表有充足的水分,从而保证地质的湿度。由于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需要有坚实的地基,只有保证地下水充足,才能确保地表和其他土层坚实,避免地基基础建设出现坍塌的现象[3]。通过增加降水量,从而降低对地下水的开发,并改善水文质量,进而保护地质环境,为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完善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 完善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对其造成的影响。在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前,一定要对工程地质水文进行考察,并结合具有情况建立合理的开采方案,从而科学开发地下水,并降低承压层的水质的压力,降低地下水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开展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工作。那么,完善电力成功地基基础建设必须要贯彻国家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的应急制度,电力工程建设部门要对地下水情况进行勘测,并对水资源予以保护。同时加强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管理,合理调度水资源,从而保护好地下水资源,只有做好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工作,才能减轻对地基的破坏。 3.3避免流砂 避免流砂反复出现是保护好地质的关键,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不仅要合理开发水资源,而且要降低流砂出现的频率。当将钢板桩打入深坑时,水流渗流的路径变长,此时土体的强度有所降低,进而流砂减少,甚至是可以避免流砂出现。另外,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施工时,还要利用轻型井点、深井泵点等方法进行土方挖置,这样可以确保深基坑的水压平衡,当出现流砂时,只要用大石块就可以将流砂挡住,避免由于较大水压的原因造成流砂再度出现。 结束语 在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时,一定要重视地下水对其的影响,将保护水资源作为确保工程建设有保障的前提。保护地下水必须要降低对污水的排放,并保护植被,增加人工降雨作业,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同时加强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工作,从而确保地表水充沛,进一步推动电力工程地基基础建设的开展。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电力工程中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电厂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基础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本文论述了基础工程在火电、风电及光伏电工程中的重要性,指出了火电、风电及光伏电基础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电厂分别提出了电厂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1引言 电厂以发电为重要目的,电厂建设过程中往往习惯将土建以外的相关电气工程专业视为电厂的重点专业,而忽视土建工程质量在电厂建设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生物电厂、热电厂建设过程,总是习惯将“炉、机、热、化、电”的施工作为重点施工对象,而轻视汽机基础、锅炉房基础的重要作用;风力发电建设过程,习惯性强调风机性能、电气质量的重要性,对风机基础重视不足;太阳能光伏发电,习惯性强调光伏板、电气质量,对其基础重视不足。事实上,无论是火电还是风电、光伏电,土建工程,特别是汽机基础、锅炉房基础、风机基础、光伏板支架基础的质量,是电力工程正常运行及提高耐久性使用寿命的基础和关键。 2生物电厂、热电厂基础质量控制 生物电厂、热电厂,都属于火电厂,汽轮发电机组是其核心设备之一,其汽机基础是结构最复杂、精度要求最高的重点分部工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厂核心设备汽轮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对振动要求极高)和使用寿命。 作者通过管理热电工程2X135T/HCFB、1X24MW双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热电工程4X75T/HCFB,2X12MW双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中韩合资的30MW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2×75T/h振动炉排次高温次高压秸秆燃烧蒸汽锅炉、2×C12{C12-4.9/0.98}抽凝式汽轮机配2×15MW{QF-15-2}发电机组等具体施工建设管理经验,认为生物电厂、热电厂汽机基础质量控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审批汽机基础施工专项施工方案。方案除按国家有关建筑工程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合同约定执行外,还应按《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 (建筑工程篇)》中有关土建的特殊要求执行。 (2)汽机基础施工要层层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技术交底要分清责任,责任到人,可以避免各工序管理混乱,任务不明。 (3)严格原材料验收,确保材料质量。 (4)严格工序验收、三级自检、监理或建设管理单位验收的建设程序。 3风力发电厂基础质量控制 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组是其核心设备之一,高度达70米以上的支撑风力发电机组塔筒的基础,混凝土少则300立方米、多则达500立方米之多,属于要求耐久性较高的大体积混凝土,其连接基础与塔筒的预埋在基础中的基础环(或是大量的预埋螺栓)水平度要求很高,比如直径4米的基础环的在混凝土浇筑前的水平度为±2mm,而基础浇筑成型之后的基础环水平度为±3mm。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核心设备-风力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作者通过管理某滨海风电场、开鲁风电场、莱芜风电场(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某滨海风电一期项目,采用的苏司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33台1500kW风力发电机组,每台风力发电机组重量63t,风力发电机组中心高度为为78m,最长件为风电机叶片,长度为43m。②中电大型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某内蒙古通辽市开鲁风电场,采用的华锐风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67台1500KW风力发电机组,每台风力发电机组重量59t,中心高度为70m,最长件为风电机叶片,长度为40.3m。③由香港独资建设的山东莱芜某风力发电场,采用的是新疆金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33台1.5MW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9.5MW。风机基础上口直径6米、下口直径16米,每个风机基础钢筋44吨、混凝土344立方米,强度等级C40,抗冻F100。风力发电机组重44吨、中心高度75米。)三个风电场的经验认为,如对其重视不足,极易造成包括由此引起的震动过大等等不良因素,造成风力发电机组不能正常运行或影响其运行寿命,甚至整机倒塌、机毁人亡,损失惨重。现就风力发电中的土建工程特别是风机基础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的质量问题、影响因素及如何改进分述如下: 3. 1风机基础混凝土裂缝控制 (1)温度裂缝。温度裂缝又称温差裂缝,在基础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没有规律,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纵横交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过大,混凝土基础温差仅在表面处较大,在混凝土内部温差很快减弱,因此,温度裂缝一般只在出现基础表面范围,但其深度有的会穿过钢筋保护层,对混凝土强度、钢筋锈蚀、耐久性产生很大影响。 (2)化学反应裂缝。化学反应裂缝的现象是混凝土表面呈现块状崩裂,裂缝没有规律且不规则,多在浇筑后两个月左右出现。化学反应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中掺有其它化学成分,使混凝土体积膨胀造成,其处理方法同温度裂缝。 (3)混凝土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产生在混凝土表面,缝宽多在0.05~0.2mm之间,走向没有规律性且分布不均。表面强烈进一步发展可使裂缝由表及里,由小到大逐步向深部延伸。干燥收缩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养护不良,表面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收缩较小,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在混凝土配置、浇筑及养护过程中,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对表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要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处理方法同温度裂缝。 3. 2基础环(或是大量的预埋螺栓)水平度控制 基础环(或是大量的预埋螺栓)水平度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备足应急工具设施。 (2)加大基础环支撑预埋件的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并进行可靠预埋,确保在预埋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无扰动。 (3)在混凝土浇筑前、浇筑中(浇至基础环底部、中部、顶部、结束)进行基础环平整度测控。 4太阳能光伏发电基础质量控制 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安装施工中强调光伏板、电气质量,对基础重视不足。 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无论是从节约能源、减少投资,还是从工程施工进度考虑,微灌筑桩基已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支架基础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其工程量也是相当的大,如内蒙古包头市某65MWp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工程,其中地面光伏电站45MWp,大棚光伏电站20MWp,总投资6亿元,占地3500亩,微灌筑桩基础10万个,如对微灌桩的质量控制不好,将影响到全局,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微灌桩的设计,设计单位往往不了解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设计理想化。比如设计直径250mm的微灌桩,保护层50mm,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定位及钻孔操作的累计误差大都在50mm左右,甚至更大,而上部外露部分的模板轴线位移较小,这必然在模板与隐蔽结合部位错位或缩颈严重,致使250mm的微灌桩实际有效直径只有150-200mm,钢筋保护层也有设计的50mm,实际达到了20mm,甚至没有保护层,这种情况如果不从设计开始考虑,仅靠施工阶段的控制很不现实。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加强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措施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电力工程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在电力工程中基础建设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从阐述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措施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基础建设管理措施的应用是必要的,这些措施的提出能够对电力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电力工程工作人员在基础建设管理过程中应当对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相应措施的有效提出。 1 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我国的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较为集中的体现在了质量意识有待提升、进度管理存在误差、监督体系有待完善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1 质量意识有待提升 质量意识的提升是促进电力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现今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中许多工作人员并没有很强的质量意识。例如许多电力工程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细致的确认电力工程承包商是否有国家认证的质量保证体系或者电力工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又例如,许多电力工程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并没有对基础建设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材料进行详细的确认,从而导致了电力工程的基础建设往往存在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 1.2 进度管理存在误差 建设进度对于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电力工程基础建设进度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基础建设的进度控制,是指对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顺序、持续时间等进行有效管理,从而确保电力工程施工阶段能够按照施工设计和施工计划进行,并且在施工进行出现偏差后能够进行及时修正的工作。但是在我国现今的许多电力工程中进度管理自身存在着较大误差,因此在基础建设过程中很难对进度的延误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正、调整,从而导致了电力工程整体水平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1.3 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监督体系的完善是是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关键。通常来说监督体系的完善需要电力企业成立相关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并且确保这一机构能够做到明确分工、责任清晰,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进行具体的落实。但是在我国许多电力工程中其监督体系仍然较为落后并且体系自身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了电力工程质量风险和安全隐患的出现。 2 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措施 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因此相应措施的提出可以在整体上提升其管理水平,这主要体现在投资管理的有效进行、提升项目决策可靠性、工程造价的有效进行、可行性评估的合理开展、监督体制的不断完善等环节。下文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2.1 投资管理的有效进行 众所周知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进行离不开相应资金的支持,因此电力工程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投资管理的有效进行。例如在面对关电力工程造价上涨较快的问题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投资管理的有效进行从电力工计财建设的决策、设计、实施等各个阶段入手,将工程造价上涨较快问题进行切实的解决。 2.2 提升项目决策可靠性 项目决策可靠性对于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在电力工程的项目决策阶段,电力企业的决策部门需要对影响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主要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在电力工程基础建设过程中当工作人员确定建设规模时需要考虑到电力工程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管理成本等诸多因素,因此对其可靠性的提升能够促进电力工程基础建设整体质量有效提升。 2.3 工程造价的有效进行 工程造价是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来说电力工程建设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程造价水平。除此之外,工程造价工作的有效进行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基础建设的整体规模和相应的建设标准。因此电力工程工作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时应当注重确保这项工程的合理性、可靠性、科学性。通常来说工程造价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会对工程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工程造价过程中需要在考虑到电力工程长期效益的同时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技术性和安全性的方案。除此之外,基础建设工程造价的进行还需要电力工程工作人员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施工需要,在遵从我国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电力工程建设地点进行细致的考察,从而更好地确保工程造价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4 可行性评估的合理开展 可行性评估是加强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重要措施。通常来说可行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对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的总体方针。在可行性评估的合理开展时电力工程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到电力工程的总投资额和整体工期进度,从而在此基础上对电力工程基础建设进行全面性的优化。除此之外,在可行性评估的合理开展过程中电力工程工作人员应当确保评估的精确度,即可行性评估应当在电力工程相关规范的范围内,从而确保可以评估是技术上可行并且经济上合理。另外,在可行性评估的合理开展过程中电力工程工作人员应当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即在确保投资的前提下避免高估冒算现象的出现,从而真正地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并且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2.5 监督体制的不断完善 监督体制的完善是电力工程管理基础建设管理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管理监督体制的完善需要工作人员从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两个方面入手,例如在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的设计阶段工作人员应当对工程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应的监督,从而在减少设计失误的前提下促进设计质量能够满足电力工程基础建设的施工要求。除此之外,监督体制在电力工程基础建设施工中的完善还体现在对先进技术、合理设计、项目评估等工作的有效支持和监督,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缩短电力工程的施工工期并且有效节省电力工程的施工成本,最终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3 结 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电力工程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电力工程中基础建设管理措施的采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电力工程工作人员在检查建设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相应的措施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进行促进我国电力工程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EDSA在“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EDSA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电力系统大型可视化分析和计算软件,它具有操作界面友好、可视化、交互性能强的设计特点。本文介绍了EDSA软件包的功能特点,并以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为例阐述了EDSA仿真软件在“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将EDSA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加深对系统特性、运行状况的认识,对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EDSA;潮流计算;辅助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像PWS、PSASP、MATPOWER、PSCAD、MATLAB-PSAT等电力系统分析仿真软件已日趋成为电气工程师的主要应用工具。另外,利用电力系统分析仿真软件作为课堂辅助教学软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加深对系统运行的认识。美国EDSA公司开发的电力系统设计分析软件包,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电力电气系统设计、分析、模拟、控制的综合性的工具软件包,广泛适用于包括太空站、核电站、潜水艇、海上石油平台、炼油厂、化工厂、发电厂、电网、机场及其空中指挥与管制设施、医院等各种设施的电力、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该软件可分析最多包含2000个节点和8000个支路的复杂系统。该软件不仅能用于电力系统及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与科研,还可用于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仿真教学。本文首先介绍EDSA软件包的功能特点,然后以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为例,阐述EDSA仿真软件在“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该软件可为电气工程类的仿真教学提供参考。 一、EDSA的功能特点 EDSA是由美国EDSA公司开发的全图形英文界面的电力系统仿真分析/计算高级应用软件。EDSA软件是全球电力系统设计和分析的标准软件,也是目前唯一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和10CFR50(美国联邦法规核能卷)规定的电力系统综合仿真软件。该软件拥有直观及友好的操作界面、强大而完善的计算分析功能、开放式数据库连接,能对电力电气系统进行设计计算、分析、模拟及控制。EDSA的分析应用程序与Drafix CAD相组合,并且内置了Autodesk公司的CAD引擎,可以让用户在进行输入和编辑的过程中轻松地复制、粘贴和拖拽,非常方便地绘制直流、交流、单相、三相乃至交/直流混合系统。EDSA提供完整的图形和编辑器,以最简洁的方式建立单线图。利用单线图的编辑工具条,可以图形化地增加、删除、移动或联接设备;放大或缩小;显示或隐藏网络;改变设备大小、方向、符号或显示方法;输入设备属性;设置运行状态等。可以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不同的运行要求、不同的负载状况、不同的电气工程参数、不同的计算参数等来设置或改变系统运行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计算与分析。EDSA的计算分析设计模块种类繁多、功能强大,包括谐波分析、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电机启动、暂态稳定、最优潮流、可靠性分析、直流系统分析、地下电缆系统、变电站接地和继电保护配合等分析计算功能。作为一个标准化的国际一流软件,目前EDSA软件产品已在国际上广泛推广。在我国,ABB、西门子、北京石化公司、大庆油田设计院以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都已成为它的用户。 二、基于EDSA的潮流计算仿真应用 1.潮流分析步骤。(1)通过菜单栏定义绘图页面大小,页面的文本注解显示电气元件(节点和支路)的位置,CAD页面上的层的属性以及这些电气元件的对齐方式。在操作过程中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电气元件对齐方式的选择,它分为节点对齐方式和支路对齐方式两种。电气元件的对齐方式决定了电气元件本身放置在CAD的绘图页面上的位置和互联方式。用户可以通过集成在CAD界面中的节点和支路属性编辑器来查看电网拓扑结构是否正确地被输入。(2)数据输入。大体可分为四步操作:第一步,确定要放置的电气元件类型,例如发电机节点、母线节点、负荷节点、变压器支路、电缆支路以及断路器支路等。第二步,确定适当的元器件对齐方式,例如发电机节点及母线节点,可以选择对齐绘图纸的网格;将发电机和母线节点互联起来的变压器支路,可以选择其一端对齐发电机的标注点,另一端对齐母线中点。第三步,将该电气元件放置在图纸上合适的位置。第四步,针对不同的电气元件输入相应参数。如发电机的参数有电压大小、容量以及暂态和次暂态电抗等;输电线的参数有长度,单位长度的正、负、零序电抗等等。当然,EDSA也提供许多常用的不同规格的电气元件参数,供用户直接选择,不必再行输入。(3)数据输入完毕,调用Analysis菜单中的Load Flow下的AC命令进行负荷潮流计算。EDSA仿真软件提供了好几种潮流算法,如牛顿-拉夫逊法、快速解耦法、高斯-赛德尔法等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算法。另外,分析报告可以选择多种输出格式,如文本格式、自定义的图文结合的PDF报告格式等。针对仿真分析结果,如果需要修改,可以直接返回CAD集成环境作相应改动。 2.算例仿真。本文以某地区220kV电力系统为例加以说明。首先搭建如图1所示的系统,并利用这一系统进行潮流计算仿真分析。 设备参数如表1所示。 选择快速解耦法,点击“计算”按钮后,出现迭代次数和运行时间对话框。同时,分析结果采用文本文件的格式输出。为了发挥图形界面的直观性,EDSA软件还提供了单线图标注功能,即负荷潮流计算的各种结果可选择性地标注到单线图上,比如节点电压的角度、负荷侧的功率因数、节点电压降、支路功率损耗、支路潮流等等。通过上述潮流分析流程可以看出,采用EDSA软件进行潮流计算可靠而且方便,是电气工作者分析系统稳态运行的一个有利工具。 EDSA仿真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强大功能,它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将EDSA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系统运行的认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EDSA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教学辅助软件,应在该软件的辅助教学应用方面开展积极的拓展。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浅析电力工程基础的实际应用 摘 要:由于人为因素,操作实施后,终于投概述了电气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电气工程,由于存在一个邪恶的自己的设计师隐藏将影响项目的发电集。基于人为错误往往能够通过分析,结合多年的经验,实用的设计,电气工程,电气工程设计总结这些错误,作者的方法和防止发病多项措施,从而纠正错误的分析将是可行的。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基础;人为因素;预防措施 作为实施该项目的第一部分,电气工程设计,降低错误率和合理性,以确保应用工程设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证电气等。不可避免的是,设计师的意识,实际操作中固有的思维惯性,以确保交易的权力或机会把一些电气问题,应用的效果后影响的项目,能够确定人为因素工程和其他错误。 一、电气工程设计容易分析人为错误 1.过于重视控制成本,忽视产品品质 电力工程实施成本超支供应率的问题,影响经济利益的行为和电气工程主要项目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而不是惯性思维设计师施工成本管理的事情,但具有相关的工程和设计。工作人员的惯性思维,将亮相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设计过程中,不要把重点放在成本控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设计师在设计电气工程往往专注于可行性方案的设计优化技术至少在经济问题不分析功能和成本设计是很少的,其次要实现必要的平衡,导致管理技术的发展,形成不科学的成本,或者设计成本超过预计成本的严重问题。超过出现由于设计问题,本地分配方案目前机动,但更有利的理论和实证,时间设计的架构,设计,方案设计往往,设计写最后的讲话在其成本控制难发挥作用的现象,这种人工成本的存在限制。此外,很多关注的管理疏忽的设计成本往往回报设计师技术水平在许多规划设计。 2.保存设计忽略发生错误 在电气工程的设计工作的早期阶段,它出现在调查中的电荷,设计师的原料估计,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参与留有很大缝隙的估计,执行项目包括几个部门电力负荷后高估电气工程设计的工程问题和个人的项目管理,电力建设缺乏,单位安居工程也不具备提供参考信息进行解释这些数据。电力负荷的电力工程设计时,忽视了设备的负载因子电气,人为因素,通常的叠加能量可以做电气工程的设计问题。 3.结果在错过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气工程都要求运行稳定,还有安全的基本要求,电气工程客座率设计师的设计多种选择的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遗漏或疏忽因素,其中最常见的人为错误或遗漏,它们可以在投入服务过程中,在有的网站上执行相对较好的要求和标准。系统或服务,甚至功能障碍没有迟早的意外疏忽电力工程业务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基础。常常会因为缺乏设计经验,对事件进行调查,已经不够周全。 4.对未知数成侥幸心理 应根据多种因素的电气设计,精密工程,本地应用环境,全球性的,深刻的理解,你不能容忍半点的马虎。在许多情况下,设计师设计验证和严谨的研究还没有完成心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在项目的设计,唯一的经验,按下基线假设,安全的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也难以保证可以百分百不出现风险。 二、防止人为错误的电气工程 1.成本控制策略,以避免错误 成本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回报,总是有必要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避免成本管理的问题,在设计电气工程,发生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审慎考虑项目成本控制的经济效益应用,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你需要执行的标准和成本效益管理系统的概念。为了优化成本的项目,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系统的成本限制,设计人员,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此外,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工作,以控制成本,提高它的技术设计的实用性估计,有工程技术设计的原则必要引入配额的设计实施中的一个值。确保该项目在设计时使用的最大成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以避免电力工程在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成本问题,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难度,企业运营需要通过成本控制和相对的思维功能。 2.战略??防能源 电气工程,以达到能源效率最佳的研究材料,为此可靠压降分析,为了加强的横截面的最佳温度改变的力量如何优化资源的分配,实现节能目标,能源效率的资本投资成本,同时降低能耗,用最小的工程。通过合理的电力工程设计,同时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食品和能源的电压分布和供给系统的水平的基础上执行的比特容量的环境,和其他进料系统,通过确定的分配和供应的电压水平,避免损失的功率和电压电平设置合理的距离。 3.人员提高设计质量 确定这种设计直接在电气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质量的主要设计师是设计。电气工程的设计者是不是因为你有正确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做法,创造性思维,必须继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问题的设计,更注重遵守的规范,为了避免想法很容易,因为它需要特别注意,以应对电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和细节将被显示。此外,工作人员应共同努力,保证电力工程信息和专业的工作人员知识的完整。工作过程中,准确的技术设计,图纸,规格,各种防止发生上风专业之间的误差健康是必要的开发技术管理程序。 4.PDCA的概念被引入 有些计划,执行,检查,调整,即引入电力工程PDCA管理理念,PDCA是英国的计划(计划),(RUN),检查(检查),行动的第一个字符(FIT)的设计是各种信息来分析问题,调整和完善是一个完美的循环,所以,这是更加科学合理。并收集返回信息,且在这个过程中的式样。这里获得的反馈信息,主要是通过促进全面调查本身,第二个通过两个渠道,多渠道的评价,喜欢的设计改进,工作强的人经过不断的改进,是建立在理解奉献和辛勤工作,设计项目实施的效果,它可以有效避免再犯错误,形成一个管理闭环。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电力工程铁塔等截面斜柱基础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摘 要】文章采用等截面斜柱基础,施工工艺复杂,但满足基础承载力要求,同时较传统基础节约50%混凝土方量,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可节省大量施工及补偿费用,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输电铁塔等截面斜柱基础的施工放样、开挖、浇筑、养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铁塔;等截面斜柱基础;基础浇制;施工技术 1、引言 某输变电工程,线路地形主要为平缓丘陵、残丘,较少部分段为河网、泥沼,沿线地面高程约20~210m。沿线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较好,少量小型不稳定人工边坡需恢复植被,修筑截排水沟。全段被树林及经济作物覆盖,主要有松树、桉树、水稻、菜地等。本工程有五种基础型式分别是:斜插式基础、等截面斜柱基础、斜柱板式基础、挖孔桩基础、双桩承台式、灌注桩基础。高压输电线路的基础施工,传统普遍采用阶梯式、大板式、斜插式等基础型式,上述基础形式在设计上可靠、保守,适于在平坦的地形施工,工艺简单;但是高压输电线多穿越高山峻岭,地形起伏很大,铁塔基础若都在水平基面上,这将加大开挖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针对这种情况近年常采用不等高腿基础,但这种型式多用于小型直线塔基础。 2、等截面斜柱式基础施工过程 2.1 降基面和分坑尺寸的确定 土石方开挖前,应进行线路复测,确定中心桩位置、线路转角值、档距值及塔位中心高程、档中跨越物高程和位置,再按设计图纸的要求确定出降基面和分坑尺寸。 2.1.1 施工基面降基 基础开挖施工时,在保证塔腿能露出地面的前提下,宜在天然地面直接开挖基坑,对确实需降低施工基面,根据降基面数值及附近地形,用经纬仪测定出降基面的范围桩。 2.1.2 分坑测量方法 仪器架于塔位中心桩O,对中整平后,水平度盘调零,前后视相邻两直线塔。直线塔水平转90°,定出横线路方向桩K。以横线路方向桩K为基准,左、右分别转45°,正倒镜定出四个辅桩C1、C2、C3、C4。以O点为基准,在OC1线段上分别量取L0=A,L1=(A-a),L2=(A+a),A为该基础半根距,定出坑口中心及坑角控制桩1、3,量取2×a(a为坑口尺寸) 尺长使其两端分别固定在1、3桩上,拉紧尺长的中点则定出2桩,同样使尺长的中点折向另一侧定出4桩,这样坑口放样完成(测量方法见图1) 同上方法定出另外基础坑口位置。 2.1.3 坑口位置的确定 因基础底板需采用钢模,坑口底部尺寸考虑到立模、拆模,底板宽度加0.5m;坑口上部尺寸应考虑放坡尺寸,基坑边坡坡度按表1确定。 对于挖孔桩基础,以桩柱中心为坑口中心,以桩柱尺寸加护壁尺寸(2×0.15m)为坑口尺寸,承台施工须在桩身检验后才能进行。 2.2 基础开挖 基坑开挖工序为:分坑开挖放坡支护检查超深处理验收。基础土石方采用人工开挖时应用仪器准确定位。 基础坑深的测量控制:以各腿的施工基面为准,对坑深度进行测量,用经纬仪测量坑底之间及坑底与中心桩之间的相对误差。 基础水平位置尺寸控制:经纬仪设置在中心桩,根据各基坑施工基面和地脚螺栓露出的高度或插入角钢顶面高度,在基坑对角方向打两个同一高程的水平桩,水平桩高出地脚螺栓或插入角钢顶0.3m以上,然后在水平桩上打小铁钉放样对角方向;最后拉水平线,把各基坑底中心的对角根开放样到水平线,用垂球传递到坑底,检查坑底中心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在坑底放样出基础底部四角点及掏挖高度。 2.3 基础浇制 浇制工序为:钢筋、模板安装地脚螺栓固定混凝土搅拌入模、振捣养护拆模 (1)钢筋笼、模板安装方法 ①用45°对角线法定出辅助高程桩;②固定架子:在坑口用钢格组合架搭设架子,在坑口挖槽嵌固架子,以不影响立模及根开、对角线测量即可;③钢筋笼安装:根据辅助高程桩弦线上的标记,找出主柱钢筋笼对角、中心位置,在基坑内绑扎并在四个对角底部用混凝土块支撑,最后用垂球调正整个钢筋笼后其上部用铁丝固定于坑口架子上;④底层模板安装:根据辅助高程桩弦线上的标记,找出底层模板对角、中心位置,在坑内组装好,用垂球通过弦线上所确定的对角尺寸对模进行找正,另外弦线高程对模板四角操平,用支撑顶木固定;⑤二、三层模板安装:在底层模板的四角上架设托架角钢,将二层模板安装在四根托架角钢上,并在二层模板托架角钢下支垫同基础等标号混凝土块,三层模板用同样方法安装在二层模板上,二、三层模板支撑同底层模板一样。⑥立柱模板安装:在台阶模板四角上架设托架角钢,将立柱模板安装在四根托架角钢上,立柱模板要有围楞加以固定,在立柱模板中下部四角围楞上用钢绳将其悬吊在坑口架子上。用垂球找正四角操平,四周用支撑木支撑牢固。 (2)地脚螺栓的安装与调整 地脚螺栓有方形间距地脚螺栓和圆形间距地脚螺栓两种,分别见图2和图3。模板安装好,进行地脚螺栓固定,采用小样板的辅助工具来操平找正地脚螺栓。 等截面基础因地脚螺栓与基础立柱按相同坡度向铁塔中心桩倾斜,当其方向、尺寸、坡度满足时,将地脚螺栓下部点焊在基础钢筋笼主筋上,可在地脚螺栓下部处立柱模板两边开孔,调整时先用#8铁丝绑扎地脚螺栓底部四角,当坡度、方向、尺寸满足时与主筋点焊牢固,拆除铁丝,恢复模板。 (3)基础浇筑 ①垫层混凝土强度为C10,基础为C20;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对混凝土原材料每次称量的偏差,不得超过表2中允许偏差的规定。②混凝土浇筑采用机械搅拌混凝土,下到铺垫的铁皮上,再由人工浇入基坑。坑深超过2m时应采用滑槽或溜斗下料以防混凝土离析。浇筑的混凝土应分层振捣,浇筑完后,应及时将基础各层台阶表面及顶面用砂浆抹面。直线塔四个基础顶抹成平面,转角塔应根据设计提出的预偏要求,抹成斜面。基础顶面原浆抹光,禁止采用水泥砂浆二次抹面找平。③混凝土浇筑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a、严格控制水灰比,坍落度每班日或每个基础腿应检查两次及以上;b、配比材料用量每班日应至少检查两次;c、应以试块为依据,检查混凝土强度。 (4)混凝土的养护 浇筑后应在12h内采用覆盖草袋并浇水养护,天气炎热干燥有风时,应在3h内进行养护,养护日期不得少于7昼夜。 (5)模板及支架拆除 在混凝土强度能够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而受到损害且强度不应低于2.5MPa时,方可拆除模板。由于柱截面沿塔身主材坡度倾斜,故施工时应注意当浇注混凝土养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方可拆模(要求5d后拆模),拆模时必须在其内角侧用撑木做好分段支撑,保证立柱不变形倾斜,当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方可回填,回填时要均匀填土。 3、结束语 采用新型等截面斜柱式基础,虽然加大施工作业的难度,但在具有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的前提下,可减少投资,还减少返工,尽可能降低变更费用,节省工程投资。以及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即将在我国开工建设的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等截面斜柱式基础将得到更多的应用,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对提高施工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势在必行。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浅谈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基础工作的管理与控制 摘要: 文章对电力系统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管理的优势和未来市场发展前景进行论述,对工程总承包关于项目管理的要点及内容具体分析,对电力系统工程总承包的科学建设模式展望。 关键词: 电力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与控制 0 引言 当前国内经济快速的发展,传统基建模式与宏观经济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高标准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勘察与设计仍遵循传统模式;采购计划与施工管理控制等环节上的存在脱节,对工程建设的周期、及工程高效率的要求产生了不利影响,直接对投资效益造成影响,项目管理中的程序及方法严重匮乏,使得资源配置和优化无法正常运转实施。人才的缺失及相关经验组织机构也存在制约性。相比较而言,工程总承包的优势特点就更加明显,一体化全管理模式,将实行设计,采购施工,工程项目的试运行全程管理控制,实现了资源配置及优化、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工程总承包的建设模式优势明显,满足了业主对工程项目建设,水平质量和高效率的要求。对此建设部在近几年相继颁发了与工程总承包相关的管理规范,规范对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的概念及标准。 1 国内电力总承包项目的市场环境地位 目前,主要以设计院为龙头对工程总承包实施项目管理,规模、系统管理都收到一定限制。以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为例:电源点总承包建设项目主要来自地方或民营企业的项目投资与控股。电网工程总承包建设项目主要来自各电源点送出工程或用户工程,纵使有极少数原电力系统内企业投资或控股的项目,也都是地方电网公司的低电压等级且投资额较少的项目。 据此看出当前国内电力系统工程建设对开展工程总承包管理认识有待加强,但从政策引导和市场环境判断,电力工程总承包是建设模式的必然结果。根据目前已在海外拓展epc项目管理的国内公司运转情况看,国外epc项目管理的市场已经成熟并得到认可。 2 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基础工作 2.1 项目组织机构系统及分工原则 在总承包项目管理组织中,无论是业主项目组织,还是EPC总承包商项目组织,都应纳入统一的项目管理组织系统中,要符合项目建设系统化管理的需要。项目管理组织系统的基础是项目组织分解结构。每一组织都应在组织分解结构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总承包项目管理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多,因此需要各方面的管理、技术人员来组成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对于人员的适当分工能将工程建设项目的所有活动和工作的管理任务分配到各专业人员身上,并会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组织效率。 2.2 总承包进度/费用的合理控制 2.2.1 进度计划和费用应合理控制 ①按工程总承包的总体进度,分别编制一、二级进度计划。双方最后商定的一二级进度计划,是工程总承包中的总体工程要求,涉及采购、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具体方面,工程总承包方工程实施中应严格执行实施。②项目部对工程总承包实施管理过程中,还需同时编制三级进度计划衔接二级进度计划,施工方亦要按已获准的进度计划,编制对应的四级、五级进度计划,完善配套计划实施工作要求。 2.2.2 总承包费用合理控制 内部控制概算的编制要以签订的总承包合同价为基准,工程总承包的项目成本支出最高限额定为内部概算总价。依照费用的控制原理,对内部控制概算精心编制、确定合理的建设标准、设计变更审批严格控制、对分包合同全程跟踪监督,作为为费用控制主要手段,以监督、跟踪、分析对比、和预测作为控制的重要手段,同时责任到人、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大处小处一起抓,每个人员都应树立成本意识,只有全员关心成本和造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使费用得以控制。 3 工程总承包管理控制要点 3.1 设计管理是影响工程总承包的关键因素 设计管理决定工程项目的规模、费用、工艺、结构等方方面面,工程项目中材料设备采购和施工顺序等都需按设计实施。对设备材料的技术规格和要求一旦在设计中确定下来,项目所用设备及材料采购费及施工费用支出也就得以确定。而epc工程项目的合同通常采用固定合同总价,设计管理是影响工程总承包的关键因素。 3.1.1 工程费用降低的途径,首先是设计优化的推行 工程建设的核心是设计,做好设计管理,方能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直接的关系。工程设计的质量及功能是否能满足业主要求,不仅影响到项目一次性投资总额,对建成后的效益也至关重要。经过统计,设计管理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率达75%(75%以上),所以,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是设计管理。 设计方案完成,还需进行充分论证,对设计进行优化,优化应以工艺系统的方案、设备材料的选型、总平面布置、空间布局等为重点,从而达到设备费用降低,高压管道尽量减少、电缆、桥架的工程设计,进一步合理降低工程费用。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挖孔墩基础在深圳某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就挖孔墩基础在深圳某电力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墩基础;持力层承载力 概述 墩基础是利用人工或机械事先挖掘成孔,然后在孔中灌注混凝土而形成的短粗构件。相对于灌注桩基础而言,其截面尺寸较大而长度相对较短,可看作是灌注桩基础的特殊形式;也可视为深埋的扩展基础。 从桩长与桩径之比的角度对墩基础做出限定的有: 《全国民用建筑设计技术措施-结构(地基与基础)》(2009年版)附录H(挖孔桩基础)中规定:桩长少于6m及L/D≤3时按墩基进行设计(L-桩长、D-扩大头直径)。 《深圳市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JG01-2010 第11.5.1条规定:桩的设计直径大于0.8m、有效桩长小于6.0m时,宜按墩基础或独立基础设计。 《湖北省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42/242-2003第10.5.1条规定:埋深大于3m、直径不小于800mm、且埋深与墩身直径的比小于6或埋深与扩底直径的比小于4的独立刚性基础,可按墩基进行设计。墩身有效长度不宜超过5m。 墩基础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等工程建设,在良好持力层深度适当、无软弱下卧层、地下水位标高低于持力层底标高时尤为有利。良好持力层包括岩石类,中密以上的碎石土、砂类土,中硬以上的粘性土等地层。 墩基础的设计 墩基础属于深基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均未对墩基础设计作出明确规定。 1.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 墩基础的承载力介于桩基与天然基础之间,以端承为主。墩基础准确的竖向承载力可通过载荷试验方法确定,试验方法包括孔内墩底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或单桩竖向载荷试验方法。但这些方法耗时长、费用较高。 目前墩基础多采用近似法即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墩基础被视为深埋的独立基础,单墩承载力特征值采用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节修正后的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或由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而非桩的极限端阻力特征值)。由于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受力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偏于保守,墩底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可依据当地地基基础规范乘以大于1的调整系数予以调整。但岩石持力层不予调整,其承载力也不进行深宽修正。 当墩长在墩与桩临界值附近时,其承载力应分别按深基础及不考虑墩身侧摩阻力的桩基础(端承桩)计算,取小值,且需进行桩身承载力计算。 2.墩身承载力:墩身混凝土强度验算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8.5.9条的规定,即按照桩基础的桩身混凝土强度要求验算。 3.墩基础的沉降计算、墩底压力的计算、墩底软弱下卧层验算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章地基计算中的有关规定。 挖孔墩基础的构造要求 挖孔墩基础的构造遵循挖孔灌注桩的构造规定,各地地基基础规范根据当地情况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基础上于细部有所调整。 1.墩基成孔宜采用人工挖孔、机械钻孔的方法施工,墩底扩底直径不宜大于墩身直径的2.0倍,桩身轴线与扩底斜边的夹角,在强风化岩层中不宜大于30o,在土层中不宜大于15o; 2.墩基础一般应设计为一柱一墩,柱与墩的连接以及墩帽(或称承台)的构造,应视设计等级、荷载大小、连系梁布置情况等综合确定,可设置承台或将墩与柱直接连接。当柱与墩的连接不能满足固接要求时,则应在两个方向设置连系梁,连系梁的截面和配筋应由计算确定。当设置承台时;墩嵌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m;墩顶纵向主筋应锚入承台内的长度不宜小于35d; 2.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水下灌 注混凝土时不应低于C30; 3.墩身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水下灌注混凝土不得小于50mm,宜取70mm; 4.配筋要求: (1) 按构造配筋时,纵筋长度不小于三分之一墩高;当需配置受压钢筋时应通长配筋;穿过较厚填土层或软土层而进入硬土层较浅时应通长配筋; (2)配筋率:墩身按构造配筋时,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根数不应少于6根,间距不宜大于300mm,净距不应小于80mm,沿桩身圆周均匀布置;墩身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承受竖向荷载特别大的墩基础,配筋率应由计算确定; (3)箍筋宜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小于8mm,间距宜为200~300mm,墩顶1.0-1.5m范围内箍筋宜适当加密;应每隔2m左右设置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强箍筋; 5.相邻墩墩底标高一致时,墩位按上部结构要求及施工条件布置,墩中心距可不受限制。持力层起伏很大时,应综合考虑相邻墩墩底高差与墩中心距之间的关系,进行持力层稳定性验算,不满足时可调整墩距或墩底标高。 6.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宜小于300mm。当持力层为中风化、微风化、未风化岩石时,在保证墩基稳定性的条件下,墩底可直接置于岩石面上,岩石面不平整时,应整平或凿成台阶状。 工程实例 1.深圳某电力工程,工业厂房,三层框架结构。所在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原始地貌单元为山区高丘陵坡地前缘,原为采石场地,后经填方整平。地下水埋藏较深,勘察深度内未量测到地下水位。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人工填石层,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的中、微风化层。其各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①人工填石:灰褐、黄褐、杂色,填石成份为中-微风化混合花岗岩,粒径一般2-40cm,个别大者可达60cm以上,不均匀含粉质粘土及砂砾,局部粉质土及砂砾富集为人工填土,稍湿,松散~稍密状态。 ②中风化混合花岗岩():褐红、褐黄色,裂隙发育,裂隙及岩石面铁质浸染,岩芯呈碎块、饼状,岩块坚硬,合金钻进困难。承载力特征值2000kPa。 ③微风化混合花岗岩():灰色,见有少量裂隙发育,裂隙面铁质浸染,岩芯呈短柱、碎块状,岩石新鲜、坚硬,需用金刚石钻进。承载力特征值5000kPa。 场地内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的中、微风化层沿东南-西北走向呈由浅至深变化。 2.基础设计:根据场地地质条件、施工环境情况等因素,基础选用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一柱一桩,桩身直径1.2m,扩底直径2.2m,以中、微风化混合花岗岩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1.0m。但由于中、微风化混合花岗岩层东南-西北向由浅至深变化,导致人工挖孔灌注桩有效桩长在4m-12m范围内变化。因此,本工程基础形式为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人工挖孔扩底墩基础。扩底墩基础的墩身直径取1.2m,扩底直径2.6m,墩底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0.5m,配筋及构造做法均同于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施工完毕经检测得知:承载力及变形均符合规范要求,满足工程要求;按天然基础的设计方法计算所得承载力远低于载荷试验实测值,是偏于安全的。 结语 如上所述,挖孔墩基础作为一种特殊的基础形式,按天然基础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是可行的。在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认真分析地质情况,综合考虑场地、施工工期、施工环境、工程造价等因素,选择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 电力工程基础论文:“电力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针对“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资源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强化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力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电力工程基础”是农电专业及相关强电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大基础,在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认证考试中占有一定分量,直接影响强电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全局中,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电力系统方案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任务,在电力工程系列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并为以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电力工程基础”已成为广大从事强电类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因此,针对“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意义重大。 农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现代高科技综合应用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专业,它给人以极大的研究兴趣和广阔的应用现实和前景。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电气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必须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电气工程技术人才方面作进一步探索。要使学生在四年短暂的时间内,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为此必须十分强调创新和工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社会需求、招生生源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影响本科生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 一、“电力工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工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课堂内容不系统,没有全局观念;没能删除陈旧内容,也没有反映学科前沿;不注意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课程教学没有有效地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课程教学没能与电力系统方案综合设计训练相结合,学生没有应用工程技术的能力。以上问题导致就业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 二、“电力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构建 教学改革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课堂中以实际电力工程中农村电网改建、工厂和城市小区变电站的设计计算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讲授的各章节,把多个传统专业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整合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建立电力工程及供配电工程的知识结构平台,为今后从事供配电系统设计和电力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整合教学内容 基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以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生。课程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以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配电和供用电工程的设计计算为主线,将传统专业课程中“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厂供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等的相关内容整合为一体,以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负荷计算、电力网参数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电气一次系统设计及设备选用、继电保护及二次系统、防雷与接地设计等为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以全局的观念,培养学生工程技术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引入反映微机保护装置、变电站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数字电网、自愈电网等供配电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 面对新技术、新知识,实际教材可能要滞后几年。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方面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授课,给学生印发教案或多媒体讲稿,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给学生指定参考文献等,做到在实际授课中不拘泥于现有教材的内容,及时更新课堂内容,反映学科前沿,同时布置课堂外的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创新的能力。此外,尝试进行“电力工程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边界再设计,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其“主干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的作用。 2.优化课程资源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相关现代化教学技术: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课件图文并茂,并含有视频教程与大量动画课件。利用视频和动画演示电力系统的组成、运行和原理,演示电力设备的实体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感性认识,促进了理论教学。 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实验与实习相结合、BBS讨论等多种方式,应用“启发式”教学,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教学形象生动,更富有吸引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优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网站。设置新知识、新技术,拓展学习的内容,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激发创新兴趣。 3.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和内容 学校与天煌集团联合研制开发了TQXBZ-II多功能继电保护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THLGP-1A供配电技术等实验装置,为“电力工程基础”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保证。 实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教学中注意做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中实验教学处于附属地位,不被重视,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教学改革中除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和量外,还改革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和模拟工程实践的实验,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型的实验。 4.强化课程设计,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除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外,努力加强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讲解电力工程实例的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强化课程设计。这里的强化课程设计包含:增加设计性的课程作业,变传统的闭卷的课程考核为工程实例的设计性大作业,设置专门的电力工程课程设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电力工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立足于工程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建设师资队伍 学科采用了多种形式促进农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主要形式有: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来校讲学;参加著名企业的强化培训课程;参加农电类全部专业课程的实验培训;鼓励教师到农电类和电气类重点学科进修;激励教师进行农电类项目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系统设计;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包括从相关企业引进,从高校引进专业教授、副教授,引进博士;激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制定了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现农电教师队伍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3人,最低学历层次为硕士,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学历层次。 三、结论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农电专业“电力工程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学生“真刀真枪”做好课程作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增强了学生就业后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该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改革中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以取得更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国家倡导从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幼儿时期的“体”需从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着手,幼儿时期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当代社会对新时期新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和课程编排不同、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幼儿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持有不支持态度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第一,政府方面,大同市城区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幼儿园体育课程的设置重视起来;第二,办园方面,园长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带头作用,合理管理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第三,从师资方面而言,大同市城区幼儿园应该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第四,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设置的重要因素。并阐明幼儿园时期合理设置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1前言 本文主要研究幼儿时期的“体”,从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着手,幼儿时期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当代社会对新时期新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体育就是通过对3-6岁幼儿身体的养育和教育,塑造幼儿体育精神,让幼儿从小学会至少一门赖以终身体育锻炼的体育项目或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1]从1952年至今,国家对幼儿体育的关注与日俱增,颁布了众多有关幼儿体育的政策;并且强调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很多学者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研究,部分学者研究显示幼儿园重智力轻体育,体育师资力量缺乏,场地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2]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日后大同市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是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大同市城区的北京红缨幼儿园、新天地幼儿园、市级机关幼儿园、地球村幼儿园、城区实验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并对150名在校教师和200名家长进行调查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中国知网)分别以“幼儿体育”“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为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30余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依据。2.2.2问卷调查法2.2.2.1问卷设计根据课题需要,将幼儿体育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针对两类幼儿体育课程分别设计了《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幼儿园教师调查问卷》和《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家长调查问卷》,并且进行信、效度的检测。2.2.2.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信度检验:为了确保问卷调查所得信息的可信度,本文根据信息检验的基本要求,在第一次回收“教师”“家长”问卷后,间隔两周,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重测(相关系数r=0.8),来说明该调查结果的有效的可信度。问卷的效度检验:为了确定问卷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专家问卷、访谈的形式的对问卷的设计、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审核,通过检验结果证明本问卷有效度较高且符合本研究的要求。2.2.2.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了112份,回收率为74.7%,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84.8%。共发放家长问卷200份,回收了144份,回收率为72%,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为81.9%,有效回收率符合本课题研究设计的标准和要求。2.2.3访谈法依据研究需要,对大同市城区的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进行访谈。2.2.4数理统计法根据本研究需要,将回收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显性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进行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3]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是指在幼儿园进行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了解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编排,对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五所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几乎都是一周两到三次,部分幼儿园甚至一周只编排一次体育课程。为进一步了解显性体育课程设置,进一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一周一次占总体的54.5%;一周两次占总体的34.6%;其它占10.9%。调查结果显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欠佳,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尤为明显。很多学者对幼儿体育课程编排研究结果也呈现出重智育轻体育现象。[4]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进行调查,见下表:表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分析表(N=126)(单位:%)跑步早午操基本体操体育游戏其他北京红缨幼儿园34.89.819.725.610.1新天地幼儿园35.215.210.325.214.1市级机关幼儿园27.922.818.524.66.2地球村幼儿园30.014.320.826.68.3城区实验幼儿园27.315.921.627.18.1该表显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涉及有跑步、早午操、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等。但仍然以跑步和体育游戏为主,为达到幼儿智体的全面发展。[5]跑步是幼儿园日常体育活动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跑步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增进幼儿健康。体育游戏既可以开发幼儿智力,也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3.2大同市城区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隐性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隐性,是无形的。[6]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及诸如情感、认知、态度等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3.2.1幼儿园场地及器材设施幼儿园场地器材设施是进行幼儿体育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6]场地器材设施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通过实地走访五所幼儿园,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情况显示如下(见表2、表3):表2显示:体育场地中幼儿园塑胶场地占总数的35.6%,水泥场地占44.3%,泥土场地占11.9%,草坪场地占8.2%。场地设施不合理,不完善,多以水泥厂地为主。政府及学校对幼儿体育场地设施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场地设施是否合理设置直接影响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场地器材合理设置,有助于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的安排,合理开设体育课程有益于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智体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表3显示:体育器材设施中塑料品占总数的54.6%,铁质品占20.8%,水泥质地占21.3%,其他占3.3%。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器材设施相对完善,但是缺乏合理的体育场地设施,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受极大的影响。3.2.2幼儿园师资力量影响幼儿园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力量的好坏。[7]通过访谈法对五所幼儿园师资力量进行分析:第一,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是幼教专业毕业,专门对幼儿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师几乎没有,大部分幼儿园体育课程由班主任进行教学,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幼儿教学很熟悉,经验很丰富,但是非体育专业毕业对于任教体育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科学合理的引导幼儿进行正常的、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体育活动。第二,在所调查的五所幼儿园中,女性教师居多,从教育角度来讲,教师结构呈现出男女性别失衡的是不科学的。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幼儿体育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倡导幼儿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占主导进行教学。定期对幼儿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专门化培训。3.2.3幼儿园家长态度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及发放问卷时的访谈得出60%的家长支持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有22.4%的家长反对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有17.6%的家长持中立的态度。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超过一半的家长很乐意使自己的孩子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不断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可以全面发展;这些家长认识到了体育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家长不支持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担心孩子受累;也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家长持中立的态度,认为是否开设体育课程对幼儿无显著影响。可以看出现如今家长很重视幼儿体育,重视幼儿身体健康。3.2.4家园合作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和家长家园合作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家长对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面十分配合。幼儿园与家长经常沟通;幼儿园经常开展以幼儿园为主的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同时,幼儿园定期开设亲子活动,来促进幼儿和家园之间的感情;幼儿园也会定期家访,定期和家长进行沟通。幼儿的进步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双方在配合的情况下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8] 4小结 体育课程合理设置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身体方面,开设体育课程可以使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幼儿体能体质;心理方面,体育课程的内容很丰富,与智、德、美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在课程中通过简单地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洞察力和反映速度,教育幼儿诚实勇敢,培养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通过体育课程可以让幼儿获取体育相关知识,提高幼儿的涵养;[9]社会适应方面,幼儿通过参与体育课程,身体和情绪都比较活跃,可以使幼儿与他人进行肢体和语言的交流,培养其活波开朗的性格。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设置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品质。[10]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克服恐惧,勇敢面对困难;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开朗的性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可以使其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使其注意力集中,培养其对事物的洞察力,有助于幼儿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设置编排现状不理想,很多学校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却忽视幼儿体质的发展。体育课程设置内容比较丰富,课的内容主要内容以跑步和体育游戏为主。5.1.2大同市城区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场地及器材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持支持态度、家园合作良好。 5.2建议 在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幼儿体育课程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在设置幼儿体育课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5.2.1从政府方面而言,大同市城区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强对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视,加大对幼儿园的投资和建设,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完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5.2.2从办园方面而言,在幼儿园中,园长是最具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作为一名领导者,他的教育观念、学历程度、文化素养及管理教学等方面直接影响着能否开设更全面的体育课程,园长对幼儿园课程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园长可以进行引导和帮助。园长对课程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因此,园长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5.2.3从师资方面而言,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大同市城区幼儿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方法、手段、途径对在职的幼儿教师开展专门的培训,使师资队伍壮大起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5.2.4幼儿园的教师应当多与家长沟通,不断提高家长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家长全面了解到开设体育课程对幼儿的益处。通过完善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及内容,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幼儿在体育课程中受益。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际,探讨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与实践,分别从户外体育活动的预想与策划、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实践与摸索等几大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给幼儿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模式;探索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特点。学前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此时身体各项机能还保持在相对幼弱阶段,但是身体各项指标是呈积极向上态势,所以,此阶段良好的健康以及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将来积极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1户外体育游戏对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 体育对于人生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同样,学前体育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有极大促进作用,完善合理的体育活动将加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推动身体各指标良好发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作为一种新型体育形式,能够为幼儿提供科学的运动方式,加强身体部位协调性,提升幼儿活力,并且幼儿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游戏乐趣,锻炼幼儿适应环境能力,提升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观[1]。 2学前儿童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预想以及策划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更多的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幼儿园的办学方针也逐渐向儿童健康方向转变,以“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培养儿童优良习惯”为核心。在总结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型户外体育游戏理念,“户外大畅游”作为游戏体育的表现形式,将三个方面化为整体。首先开办体育游戏教学课堂,一周两节课,然后举办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以天为单位,最后举办大型活动———“户外大畅游”,以周为单位,凸显举办主题,面向全部师生,活动体现全面性。举办活动次数也可以具体分析,并非一定拘泥以上要求。 2.1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 儿童学习基础体育动作,学习时间大约在半个小时左右,据情况而定,为体育游戏活动奠定基础。幼儿园总结一套基础运动动作,并为儿童提供具体情境,促使儿童反复练习基础动作,提升儿童运动水平,推动儿童活动向科学方向发展。 2.2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 幼儿园完善相关运动器材设备,并利用器材举办相关体育活动,保证儿童活动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科学划分体育器材,按学习方向规定区域,譬如走、跑、跳、投等相关本领,因材施教,了解掌握儿童短板,以便体育游戏活动开展时,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儿童活动区域。儿童活动区域与自身短板吻合,能最大程度发挥游戏体育的作用[2]。 2.3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 “户外大畅游”是一种新型体育游戏活动,是对已有体育游戏活动的创新,总体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环节设置趋于综合化。举办次数大致以周为单位,时长在一个小时左右,每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举办两次,由于此活动面向全园,需要按年级划分组别参与。活动举办地点需要宽阔场地,例如操场、草地等,儿童训练项目需要设计合理,教师模拟有关情境,并适当结合运动设备器材,针对儿童不同问题提供不同运动项目,引导儿童参加合适体育游戏项目,寓教于乐,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儿童不足之处,并时刻让儿童体验到体育游戏的乐趣所在,展示自身学习本领,提升儿童自信[3]。 3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实践与摸索 3.1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 一部分是探索研究原有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诸多弊端,例如以下情况:(1)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标准是相关教学,并不是遵循儿童自身规律,从而导致体育活动安排不科学。(2)体育游戏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可行性、顺序性、连贯性。(3)错误理解体育游戏教学,将教学活动侧重于游戏方面,加之教师的不合理引导,从而使教学活动失去体育意义。另一部分是对儿童体育游戏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不断修正发展方向。举例说明,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区别安排,合理定制专属活动目标,安排适合各自年龄段的教学活动。按照儿童身体素质划分,以促进全面发展为核心,针对儿童各自短板,进行针对性练习,在不同基础体育动作上,如走、跑、跳、投等等,创新学习方法,形成系统化锻炼方式,让教师熟悉掌握各个基础动作课程,促进全体儿童平衡发展。体育教师聘请专业人员,并且由于女教师的局限性,可以安排青年男性担任体育教师,但需要保证专业性[4]。 3.2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会定期举办有关户外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将较多注意力放在学生安全方面,其他则会关注较少,譬如体育活动是否有序进行,儿童运动量是否充足,是否能够满足身体发展需要。教师在儿童活动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并非如此,某些教师不了解体育活动的核心理念,随心安排教学内容,目标制定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甚至体育活动直接与儿童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规律脱离,最终导致体育活动作用的丧失。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有关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基础内容;带领教师参加实地学习,分析体育游戏活动成功举办因素,并总结经验等等。 3.3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 随着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摸索研究出一种新型活动———“户外大畅游”,“户外大畅游”是包含自由性、创新性、乐趣性、连贯性的新型体育游戏活动。由于此活动展开不久,我们需要对其各方面进行探索实验,譬如,活动细节(活动进程、背景配乐、活动目标等)、具体体育游戏活动策划、教师与家长在各个环节担负的责任,如何提供自身帮助等等。首先,良好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必要的。前期准备主要指热身,由于季节不同,对于热身时长则不同要求,夏季需要10分钟,冬季因为气温较低,则增加5分钟。前期热身工作能够提高活动参与者积极性,让身体达到最佳状态。师生、家长跟随专业人员,慢跑或者做热身运动。然后,使用5分钟大致介绍活动环节,让儿童对活动项目的参与方法有所了解,熟悉体育游戏活动项目展开地点。介绍环节主要由专业人员主持,并且可以让儿童与家长示范;主持人一定要做好安全工作,提升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其次,由于此活动具有自由性,儿童在进入活动场地后,可根据兴趣,自我决定符合自身的运动设施,独立学习并掌握活动参与方法,相互间不断交流联系,积极参与游戏过程,从中享受游戏的乐趣,并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在此环节,教师以及家长,主要职责是守候一旁,提供安全保护的功能,适当的引导儿童进行活动[5]。最后,做好体育游戏运动后的休息工作,休息环节大致10分钟左右。体育游戏活动会使儿童身体疲惫,休息环节主要为了调整儿童身体指标,降低儿童因运动带来的心理紧张或者高涨心情。与前期准备工作一致,休息放松需要全部人员参与,并且有序整理体育游戏器材,做好活动收尾工作。在整个过程,背景音乐最好合理衔接,为活动环节做好提示作用,让活动参与者清晰活动进程。 4结语 长期的探索研究,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方面成效显著。科学完善的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不仅提升儿童的身体机能,还培养儿童正确的体育观,对于以后成长影响较大。但是新型体育游戏模式仍存在较多弊端,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发展,不断推进“三维一体”工作进度,不断提升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水平,培养儿童良好的健康习惯,科学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者:彭鸿娟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民间体育游戏如何走进幼儿园户外活动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操作非常简单,容易被幼儿园的小朋友所接受。科学有效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开发幼儿园孩子们的智力,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模式,对民间体育游戏走进校园的难点进行分析,进而对民间体育游戏如何走进幼儿园户外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幼儿园;户外活动 提起童年,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和小朋友们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空地上、玩跳皮筋、捉迷藏、丢手绢等这些充满童趣的游戏,可以这样说,民间体育游戏不仅提高幼儿园小朋友们学会了动手动脑能够,而且孩子们也学会了分享、包容、合作及思考,同时,最重要的是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能够体会更多的快乐。 一、民间体育游戏走进幼儿园难点 1.游戏内容缺乏创新性 与现代的体育游戏类型相比,传统体育游戏内容上相对比较单一,在形式上过于落后。然而,大多数幼儿园不能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幼儿园活动中对于民间游戏均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能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游戏创新性操作。通过对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调查中不难发现,传统体育游戏在某些内容与形式上难以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如民间传统游戏“猪八戒背媳妇”在形式内容上与现代文化内容格格不入,传统的“扔石子”游戏有容易对幼儿园小朋友身体构成伤害。 2.缺乏游戏设备与材料 从民间体育游戏的形式内容上看,其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些自然资源进行辅助,如在进行民间的“躲猫猫”游戏过程中,幼儿园需要设置更多的掩体和障碍物,然而,在现实的游戏进行过程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幼儿园都会出现资源缺乏的现象发生,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民间游戏的快速普及,不利于民间体育游戏的健康发展。 3.难以掌控游戏运动量 民间的体育游戏在内容与形式上未能形成比较明确的培训学习目标,其存在形式大多数是各种体育活动的一种综合,这将导致一种单一的体育项目,比如攀岩、跳跃等一些运动技能逐渐的被淡化。但是,民间的体育游戏其也带有本身的特殊性质,主要体现在有些幼儿园小朋友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受一些游戏技术要领的控制,从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对民间体育游戏失去了本身的兴趣,另外一部分小学生掌握民间体育游戏的一些技术要领之后会爱不释手,由此会造成幼儿园小朋友的运动量存在着差异,限制了民间体育游戏的全面发展。 二、民间体育游戏如何走进幼儿园户外活动 1.采取有效措施收集民间体育游戏 如果想要民间的体育游戏得到更好的发展,单靠幼儿园自身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要想使民间体育游戏得到更快的发展,要让全社会认识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重要意义所在,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学生家长,一定要进行必要的相关的理论认知工作。为此,幼儿园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开展家长会的形式,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重要性,在结合自身童年游戏类型,比如说在各自童年时期所玩的跳皮筋,踢毽子等娱乐性与游戏性相对比较高的游戏,一定要配合幼儿园有效的开展游戏活动。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创新民间体育活动类型,如开展流星球、纸足球等一些趣味性相对比较强的游戏类型。 2.丰富幼儿园游戏设施 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开展体育游戏与体育设施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园可以根据民间体育游戏的相关特征,制作出与之相关的游戏材料,并且可以充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制作各种游戏设施,如小朋友玩的铁环可以用废弃的铁丝做成,进而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利用铁环开展更多有趣的活动;同时,幼儿园可以在园内的草坪上铺设五颜六色的橡胶轮胎,激发小朋友的游戏兴趣,对于一些运动量性对比较大的游戏活动后,如踢毽子以及跳皮筋,等等,幼儿园一定要设置专门为孩子们玩耍的场地,孩子们可以在此尽情的进行游戏玩耍;而对于那些对开发孩子们智力非常有益的民间体育活动,如石子对对碰以及下象棋等游戏,一定要设置独立的空间,游戏形式也要多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确保孩子们在幼儿园既能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也能学到了更多知识,促进幼儿园小朋友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说,在幼儿园有效的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与游戏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优化体育游戏 从目前教育发展形式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校教育质量是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幼儿园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民间体育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在幼儿园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要采用单一性质的体育模式,一定丰富游戏内容,加强幼儿园体制机制建设;第二,幼儿园也要明确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意义所在,以及开展这项体育活动的目的。举例来说,孩子们经常玩的拔河比赛,开展这项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园孩子们的团结与互助精神,在体会游戏的乐趣的同时,也能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第三,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过程中充当着“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同时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民间体育游戏的相关进程适当的调节游戏的难易程度,使其与幼儿园孩子的发展需求能够相互适应,同时也可增加游戏的难度范围,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4.内容上进行创新 在儿时经常玩的“跳皮筋游戏”曾经在一段时期内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跳皮筋主要是以跳跃作为最基本的动作类型,在各种歌谣的配合下,进行点、迈、勾、挑、跨等多种动作,从而能够跳出各种花样跳法。在进行此项游戏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双脚以及单脚两种跳跃形式为主,两个人分别拉着三四米长度左右的橡皮筋两端,并且固定牵直,这时游戏者在中进行多人或者单人轮流行的跳跃模式。记得小时候经常唱的歌谣是“一五六、一五七,马兰开花二十一……”这时我们将我们童年的歌谣《拉大锯》加入到这种跳皮筋模式中,其动作可以从幼儿园游戏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两端牵直固定的皮筋变化成幼儿熟悉的方形、圆形、多边形等。这种新型的游戏类型可以激发小朋友们的娱乐兴趣。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加入古诗内容,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古诗内容,而且还能丰富幼儿园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一举两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传承上百年的趣味性游戏,将其引入到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园孩子们的智力发展,而且还能增强幼儿园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从而使孩子们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实现成长与学习的终极目标。 作者:朱晋 单位:新疆军区参谋部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学前教育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活动的对接 摘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激发体育课堂活力、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教学活动存在不足,教学策略不当,制约学生实践技能提升,为弥补这些缺陷,应该采取有效的对接策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创新课堂活动形式,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健全监督管理体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策略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教学的目的是为幼儿园培养全能型的幼儿教师。为增强学生实践技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是必要的。但一些任课老师不注重该问题,教学策略不当,制约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的意义 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将中职体育教学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联系起来,实现二者对接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1激发体育课堂活力教学中采取措施将课程内容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实现对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并掌握奔跑、跳跃、爬行、攀登、投掷、运载、保持平衡等运动技巧。有利于激发体育课堂活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组织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1.2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课堂教学中采取措施将教学内容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对接,能深化中职学生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进而增强学生对将来工作的适应性。1.3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中职体育教学采取有效措施,能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让学生有效融入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掌握中职体育技能,还能对幼儿园体育活动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将来在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时,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有效引导幼儿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效果。 2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的不足 教学中,一些任课老师没有充分认识二者对接的意义,教学策略不当,存在的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2.1教学理念缺失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中职体育教学活动时,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理念方面。但忽视对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考虑,即对课程教学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对接认识存在不足,理念缺失,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2活动形式单一一些任课老师虽然认识到促进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对接的重要性,但课堂对接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育活动对接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可能感到枯燥,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2.3经费投入不足实现课程教学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离不开经费投入,需要健全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普遍对此不重视,场地器材不足,一些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体育课堂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教学内容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对接。2.4监督管理忽视虽然中职学校普遍建立监督管理体制,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制度措施没有严格落实。监督管理人员的巡视不到位,制约教学效果提升,也没有认真考察课堂教学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对接实施的效果,难以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 3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的策略 为弥补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可以采取以下对接策略。3.1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任课老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中职体育教学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的意义。创新教学方法、合理组织对接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中职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并让教学活动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现有效对接,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为中职学生更好地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任课老师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对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有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借助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对接的机会,促进体育课堂活动更好发挥作用,增强中职体育教学实效性。3.2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能营造健康、愉快的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深化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实现课堂教学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对接。可以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宣传活动,让体育老师和学生明确实现二者对接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在教学和学习中有效掌握相关技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3.3创新课堂活动形式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活动对接,例如,采用合作学习法、项目驱动法、游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游戏和教学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掌握体育运动技巧以及活动对接技巧,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活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3.4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中职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配置,注重场馆建设,购置活动对接和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教学活动需要。应该注重提高教师待遇,引进体育运动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任课老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教学活动对接准备师资队伍。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合理安排经费支出,让学生对幼儿园体育活动有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在课外活动中加强锻炼,努力提升教学活动对接的实效性。3.5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目前教学监督体制不完善,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未能及时监督和检查教学活动对接的实效性,对存在的不足也没有及时改进。因此,应该强化现有监督管理体制,合理配备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改进课程教学和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存在的不足,让任课老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另外,还要对任课老师进行考核和监督,让他们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教学规范要求,掌握课堂教学对接技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结语 总之,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效对接,不仅能激发体育课堂活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教学实践技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因此,作为任课老师,应该认识到其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二者对接,让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陈健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开展的状况。方法于2015年7-8月选取郑州市中原区和管城区的20所幼儿园为调查现场,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的现状展开调查。结果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组织较少,家长对于亲子体育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普遍较低,但家长对于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育运动相对比较支持。结论亲子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全社会成员的健康;有利于促进幼儿与家长沟通;有利于学习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启蒙教育有着积极正面的意义。 关键词:亲子体育;体育运动;启蒙教育;快乐教育 当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的年轻人成了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于年轻的父母,虽然从孩子还未出生就已经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伴随着生活的压力,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却日益减少。因此,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活动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亲子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也能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更能让幼儿的各种表现能力得到发挥和提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5年7-8月选取郑州市中原区和管城区的20所幼儿园为调查现场,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家长为学生的父母,不包含其他亲属。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了20所幼儿园,对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305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问卷有效率达83.93%。调查具有随机性、真实性和科学性。1.2.2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在调查过程中,随机采访20名家长、20名幼儿教师或园长、20名幼儿,将样本的想法进行了整合汇总。1.2.3数理分析将由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处理的结果经过和实际情况的联系,结合文献,得出科学合理的分析。 2结果 2.1郑州市开展亲子体育幼儿园的现状 幼儿园家长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26~30岁年龄段中。由此可见,幼儿园父母多为80后。见表1。家长了解的幼儿所在幼儿园举办亲子体育运动的频率为每学期1次88例(34.38%)、每学期2次11例(4.30%)、每月1次8例(3.13%)、每月多次7例(2.73%)、几乎没有举办过142例(55.47%)。可见多数家长并不知悉幼儿所在幼儿园举办过亲子体育项目,因而家长对于亲子体育的知晓度普遍较低。 2.2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的参与程度 在家长是否参与过幼儿园举办的亲子体育运动方面,回答举办并参与过34例(13.28%)、举办但没有参与过80例(31.25%)、没有举办过142例(55.47%)。可见家长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2.3家长对幼儿园亲子体育的支持程度 在家长对亲子园幼儿体育运动的支持程度方面,回答非常支持61例(23.83%)、一般支持112例(43.75%)、无所谓49例(19.14%)、不支持32例(12.50%)、非常不支持2例(0.78%)。可见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运动相对比较支持。 2.4幼儿在亲子体育运动前后与家长的沟通程度 亲子体育运动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情况中共调查34位家长。其中回答非常频繁5例(14.71%)、一般频繁16例(47.06%)、无变化8例(23.53%)、不怎么沟通4例(11.76%)、完全不沟通1例(2.94%)。可见实行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后,幼儿会更愿意与家长沟通,更愿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 2.5幼儿在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前后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喜爱程度 亲子体育运动后幼儿是否更愿意去幼儿园上学共调查34位家长。其中回答更愿意23例(67.65%)、和过去一样10例(29.41%)、更不愿意1例(2.94%)。可见幼儿在参与过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后,对幼儿园的喜爱程度增加,具体表现为幼儿更愿意去幼儿园上课。 3讨论 3.1国内外亲子体育的现状 3.1.1目前国外亲子体育开展的现状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亲子游戏的研究,不仅儿童的内部性格特征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而且父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1]。在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婴幼儿身体活动指南》中,加拿大重视成人的引导及示范作用[2];英国、新西兰在重视成人引导作用的同时,强调互动作用[3],这3个国家同时强调,父母与婴幼儿的沟通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2-3]。国外关注亲子游戏较早,涉及亲子游戏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使得亲子体育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事态良好,从而为我国研究幼儿园亲子体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3.1.2目前国内亲子体育开展的现状目前有关亲子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亲子游戏方面的研究。与亲子体育的相关研究尚少,且属于局部小范围的调查[4]。因此,希望更多的体育专家、学者关注亲子体育的发展,参与亲子体育的研究,使我们的下一代能更够健康地成长。 3.2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体现了快乐教育的理念 3.2.1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受到家长的支持对于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育运动,非常支持和一般支持的家长占到受调查人数的67.58%,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童年时间有限,幼儿体育游戏是成长中的记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非常支持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育运动。3.2.2幼儿在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了快乐教育幼儿园亲子体育只是一个教育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参加亲子体育运动后,更愿意去幼儿园上学的幼儿比例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7.65%,这就说明幼儿在亲子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了快乐教育,更加爱上了幼儿园。3.2.3幼儿在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中提升了沟通能力亲子体育运动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非常频繁和一般频繁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1.77%,这不仅加深了幼儿与家长的感情,也对幼儿的沟通能力提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3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所面临的困境 3.3.1基础设施尤其是专项体育运动设施的匮乏首先是基础设施的问题,这是所有幼儿园都面临的普遍问题。每个幼儿园的学生并不多,幼儿园的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教育机构更侧重于文化层面的教育,因此设置专项的体育运动设施既占据了大量的建筑使用面积,又不能让这些基础设施利用最大化。3.3.2亲子体育运动组织困难首先,幼儿信息传递的困难。幼儿并不能完全将老师的任务传递给家长。其次,家长组织的困难。孩子的家长年龄层次在26~30岁之间居多,而这个年龄段的家长又忙于工作。因此组织起来非常困难。最后,幼儿园自身的困难。因为幼儿园学生不同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他们容易受伤,且好胜心强,因此在体育运动的同时要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是很重要的。3.3.3家长对亲子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较低综合老师与家长的回答,总结原因如下:①虽然家长非常支持幼儿园内开展幼儿体育运动,但一些家长不愿意配合参与,觉得运动项目幼稚、无聊;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就是让幼儿初步接受知识,这种竞技娱乐的体育活动与家长关系不大,也很占用家长的时间。②亲子体育往往需要家长和幼儿之间相互配合,这种默契达不到的话幼儿会感到难过,本来寓教于乐的活动却让幼儿有了心理负担;③亲子体育如果需要分出胜负,幼儿的观念里不能很好地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概念,容易让亲子体育变味。这是一个心理上的“不平衡”,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沟通解决。 3.4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的改进与建议 3.4.1大力弘扬亲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调查,多数家长愿意支持幼儿园组织亲子体育运动,可见亲子体育并不是一件不可实施的困难事情,找好方法,把亲子体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影响宣扬给家长,让家长明白亲子体育的重要性,从而投入其中,更好的与学校配合,做好幼儿教育。举办亲子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幼儿、家庭和校园的沟通。3.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幼儿园目前只注重理论教育,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就是要让幼儿对文化知识有一个简单的涉入,以便与小学教育接轨。这样的思想让幼儿园在办学的时候几乎很少考虑安排幼儿的体育运动,除了一些娱乐玩耍的器械和设施,幼儿园未专门的场地提供给体育运动。所以必须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亲子体育走进各个幼儿园。3.4.3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会有一些保守的思想,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殊不知幼儿的教育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家长,改变自身的固有思维,把幼儿的教育当做一件大事,在工作之余多与幼儿进行沟通、互动,配合好幼儿园做好幼儿教育。 作者:朱建峰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园体育论文: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对幼儿园的利用 摘要:中华民族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丰富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学前体育教育素材、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利用 民族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儿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接受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它伴随着一代代各民族儿童茁壮成长,也受到了当代儿童的喜爱。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组织的体育游戏都来自教材,体育游戏的开展需要准备大量的游戏材料,可结果是幼儿玩了两遍就不感兴趣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材料简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易学、易会、易传,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在幼儿园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增强幼儿的体质。 1民族传统体育在幼儿园的挖掘 1.1民族传统体育材料简单易搜集,玩法多样、有趣;让幼儿感受丰富的民族体育风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物、运动游戏材料、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感受运动游戏的愉快。”传统民族体育的材料简单易搜集,但用途却是多样;不但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民族的体育风情,还能一物多玩;既节省了成本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例如:满族体游“雪地走”的准备材料:一定厚度的木板,既可以让幼儿感受满足妇女劳动时的情境,又能在活动中发展平衡能力;在其他体育的延伸中既可以利用这块有厚度的木板进行障碍跑、跳,也可以让幼儿单脚踩在上面比平衡、比耐力。甚至于有的体育项目都不需要准备材料,幼儿也在不同的异域风情中愉快的进行不同的玩法。如:回族“踏脚”,汉族的“编花篮”、“走矮子”。 1.2民族传统体育的情境故事,激发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他根植于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意识。几乎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朝鲜族体育“顶罐走”;讲了一个朝鲜妇女把盛水的罐子顶在头上到河边去取水的故事,走路时动作要慢,罐子才不会掉下来。故事讲完了,幼儿也大概了解了该项目中的规则有哪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探索出玩法和经验。 1.3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的相互合作,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一般需要两名以上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翻烙饼(2人)、跳花盆儿(3人)、跳竹竿(多人)满足了幼儿合作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通过玩具或材料等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强化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使幼儿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幼儿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如:捞小尾巴鱼,两名幼儿双手举高当渔网,其余幼儿排好队依次从渔网下钻过…。这些可充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积极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这种愉快的活动中,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大家在一起活动或游戏,会比个人活动、游戏的效果好,促进了幼儿在共同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的相互合作,不仅促进了幼儿和作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 2民族传统体育在幼儿园的利用 我园的园本特色为———民族特色,故也将民族特色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其中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 2.1将民族传统体育运用于幼儿的晨间活动。幼儿早上入园的时间并不是完全一致,有的幼儿入园早,有的晚;这就意味着教师在组织晨间活动时幼儿人数会不时的增加。而我园的晨间活动多采取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让幼儿自己将体育游戏器械从指定地点取出,幼儿在此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常规。然后先来的幼儿可以三三两两的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和人数的活动进行游戏。如:起初人较少的时候孩子们会选择哈萨克族的“穿袋摔跤”,拉祜族的“打陀螺”、藏族的“押加”;而后来集中入园、数量较多的幼儿有的会选择“打沙包”、“跳竹竿”或“蹴鞠”等活动。在这样的活动幼儿又可以快乐的体验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和趣味;又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在常规形成后,教师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愉快的进行活动。 2.2民族传统体育运用于幼儿健康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以其特有的风格,教师可以将每一个项目通过设计为幼儿带来一节精彩的健康活动;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呈现就出现了一个个有趣的体育游戏;教师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来历以及玩法通过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或情境来传递给幼儿。如:满族的体育游戏“雪地走”,相传满族妇女在雪地走为了不湿鞋,把鞋底垫起一定的高度,久之就穿着这样的鞋走路,每逢节日,人们就用这种形式别有民族风趣的“雪地走”比赛。类似竞走,赛速度,赛耐力,比赛距离根据对象而定。再如:汉族的“走矮子”,蹲着走路叫“走矮子”,是古代戏班子里武丑常表演的动作。孩子们作为一种游戏学练走矮子,还比赛看谁蹲得低,走得远,说明腿力好,为了走得稳走得远,孩子们还自创很多动作,如边走,双臂边前举、上举,胸前抱肘,扶胯或背手等很多花样。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程中创造出来的,这类游戏充满了浓郁的泥土味,而且不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即可进行。它具有随意性、简便性、趣味性、地方性等特点,幼儿易懂、易学、易传,深受他们的喜爱。近年来,幼儿体育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游戏不仅有益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同伴关系,锻炼儿童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钟婧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审美教育论述 幼儿园体育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身体健康,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促进其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二是心理健康,创设各种温暖、宽松的环境,培养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机智勇敢、活泼开朗的良好品质。 一、让活动从遵循原则开始 (一)整体性原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幼儿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整儿童。为此,一方面,尽可能的挖掘美育与体育的内在联系,将其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美育和体育的手段,将体育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动作性原则 体育的美是运动的美,动态的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尽量让孩子们去“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再动一动”。比如跳绳、拍球比赛,老师让幼儿听着音乐节奏活动,看谁反应快、动作灵活,既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又感受到音乐节奏和旋律变化的美。 (三)积极性原则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始终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中,才能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充满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在实施教育时,要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中。比如,在体育区域活动中,设置若干个不同内容的游戏区,让幼儿自己选择参与一项或多项游戏,在游戏和自由选择的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活动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即学校教育中的美育。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支柱,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幼儿体育活动的审美教育中,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十分有益。 (一)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要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运动能力和发展趋势,选择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活动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体育活动“好玩的呼啦圈”,让幼儿自由探索呼啦圈的不同玩法,体验创造性乐趣。 (二)创设审美情境,让幼儿在体美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 幼儿在对象审美属性诸如色彩、节奏等直接刺激下,可以自由地展开想象,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情感感受。在体美活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教育媒介,创设一种审美情境。如小班体育活动“小蚂蚁”,让幼儿练习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爬,引导幼儿在自然协调爬的基础上学习向不同方向爬,听信号爬,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三)提供多方位的视觉感官,感受体育中的美 幼儿的审美感受是建立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基础上的,它是以幼儿为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愉悦,也是对杂乱无章或井然有序的事物的一种直觉整合。在体美教学中,通过让幼儿观看静态的照片、图片,动态的录像、表演等,让幼儿感受体育运动的敏捷、矫健,从中得到力量的鼓舞和精神振奋,提高对体育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四)提供平台,让幼儿体验体育活动中的美 幼儿体育审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仅仅通过有意识地观察施教者的示范是不够的,必须把观察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可以巩固提高观察成果,增强美的体验,还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在提高幼儿对正确姿态的认识时,不仅让幼儿看体育表演比赛的录像或照片,观察班级中每个同伴的站姿、坐姿,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编排了特色的小班韵律操和中大班的艺术体操,在观察和实践中让幼儿体验姿态美。 三、家园智慧碰撞,为活动增添色彩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只有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不仅需要幼儿、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家长和我们共同进步。如:在“班级自制体育器械”活动,是家长智慧的碰撞,在班级老师的带领下,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幼儿体育活动中成长的话题。发动每位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创作、自制体育器械,参与全园式的自制比赛活动,家长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展示。总之,幼儿的审美不同于成人的审美,寓教育于美的感受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情趣。 作者:罗爱萍 单位:福建省连城县莲花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研究 随着全面发展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幼儿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期待。幼儿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门活动课程,其丰富有趣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开展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加强了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保障。然而,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发现,现有的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相关要求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传统“重智轻体”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就是陪幼儿一起玩或者带幼儿玩大型玩具,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没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行动上的重大突破。正是因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轻视。 (二)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体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进体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但是,调研发现,70%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只是简单地认为“幼儿园体育活动就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众所周知,幼儿身体的锻炼只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之一,体育活动还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体质体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从而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1〕。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目标的定位不明确,从而导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偏离了方向,进而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效果。 (三)幼儿园教师体育活动内容的选取单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地把体育列入健康领域,成为健康领域的下属内容,与其他各个领域相融合。《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形式与方法并存的,既有基本的体育游戏活动、体质锻炼项目,也有基于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等。但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仅局限于体操形式和体育游戏,造成了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的单一化和成人化,缺乏幼儿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减弱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足的成因 (一)职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 各级各类高师院校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不足,追根溯源,是由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幼儿园教师入职前没有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入职后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机制的不健全突出体现为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对于高师院校来讲,不论是初中起点的三年制幼师、五年制幼专还是高中起点的大专,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多数没有开设与幼儿园体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也很不完善,从课时分配上来看,与幼儿体育教法有关的课程远不及舞蹈、音乐、钢琴、绘画等技能课的课时数〔2〕。加上受传统教育观念“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最终导致幼儿园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只注重钢琴、儿歌演唱、绘画、舞蹈、语言、说课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体育教学与教法及相关技能的训练,缺乏有效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职后培训内容的不均衡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体育活动最直接的设计者、组织者与指导者,其自身体育素养及活动组织能力的高低将对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幼儿园却很少注重对教师进行与幼儿体育活动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针对幼儿教师进行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幼儿园每年都会给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是,无论是从幼儿园教师本身来讲,还是从培训机构来讲,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都会选择科学理念的宣讲、《指南》的解读和领域教学的传授,而针对体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知识或技能却很少或基本没有。入职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入职后又没有及时的补充,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强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安全问题的担忧 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足,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除上述之外,家园合作的不和谐,或者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联系的断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效果。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安全问题的担忧也成为影响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否保证幼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是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最为担心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幼儿的安全是教师首先必须考虑的:担心场地会让幼儿受伤、担心幼儿运动能力弱会受伤、担心幼儿因自我保护能力差而受伤等,加上幼儿园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体育相关知识及技能不够全面等因素,必然导致教师组织与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减弱,最终导致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尽量运用“安全”的手段组织“安全”的体育教学活动〔2〕。久而久之,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本身丧失了应有的积极性,也间接地阻碍了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环境、捕捉生活中的课程生长点、调动幼儿参与、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等被视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点〔3〕。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和创新工具,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必须要加强高师院校课程的改革,设置合理的课程〔3〕。1.夯实体育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高师院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外,还会设置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包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这些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要求,为提高学生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提供知识和能力的保障。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需要有相关的学科知识作支撑。体育涉及到幼儿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等,这些知识缺一不可。幼儿骨骼的发育程度、机体的成熟程度、运动能力的强弱等生理特点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生理基础。教师只有对幼儿的生理特点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切实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特性设计适合于他们的体育活动。同时,教师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例如,对小班幼儿来讲,他们的游戏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层次的合作,而中班和大班幼儿的游戏则需要更多的同伴合作。因此,幼儿园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及需求,才能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教育。其次,体育学科教学知识是幼儿教师做好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实施体育活动,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因此,幼儿园教师提升体育教学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而这些学科知识是通过课程讲授获得的,高师院校只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才有机会获取相应的知识。2.加大实践课程力度幼儿体育活动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共同实施完成,其教学能力的强弱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驾驭,包括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取、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等,而这些都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因此,要有效提升未来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的能力,高师院校除了设置必要的理论课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课程,例如,实训课、观摩教学、微型课等,既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可以在实践环节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二)加大职后体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职后培训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职前培养不足的有效补充。职后培训要根据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施,充分发挥职后培训的促进与补充作用。现今的职后培训,无论是从培训机构来讲,还是培训学员的需求来讲,都没有将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培训的主题中,因此,要提升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要在做好职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职后培训。体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因此,对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形式还是教育方法,都要遵循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切合发展实际。比如,体育教学培训要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让培训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教育实践,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一定要结合当地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比如,农村幼儿园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特色,把当地的一些童谣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加进来;城市幼儿园在进行体育活动中,要根据本地的、幼儿园自身的一些特色进行。因此,在职后体育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中,一定要因园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培训课程。 (三)家园共育,创造和谐体育教学环境 每一个幼儿的成长都是家园共育的结果,因此,要真正发挥体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家庭和幼儿园就要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园应该及时向家长传递先进的体育理念,同时,家长也应该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体育工作,家园共同努力搭建合作的平台。体育教学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也需在相应的教育情境中提升。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都要为幼儿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幼儿园教师也要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前做足准备工作,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运动能力的差异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准备安全实用的器械、加强体育活动中的保护措施、选择安全的体育活动场地等,保证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总之,国家及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强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新培养内容、创新培养方法、拓宽培养路径,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让幼儿在安全、愉悦的氛围中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乔冰梅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属于人先天具备和后天形成的一种品质的综合和稳定的特性。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3类6种,也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3类,6种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劳技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以及政治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部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立足于幼儿时期,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启迪孩子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制。而要求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和保育的有效统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1.增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观念。 目前形势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还较为狭隘,总是关注体质论。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生、体育心理学、人体科学等诸多学科,它牵涉到人的生理、社会性、心理、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为此,这就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只有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指导下,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发展意识。可以结合下面的两个方面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一方面,有效地统一幼儿的运动发展能力以及教育与运动环境,从整体上思考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并非单纯性的户外体育活动,而是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实施体育教育,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幼儿园设备与场地器材的健全。 倘若幼儿园实施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那么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硬件条件有利于幼儿体育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可是,当前形势下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面临着分配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情况。为此,要想健全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创设一种有益和良好的环境。第一,市级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高度地重视幼儿教育,确保足够的幼儿教育投入,实现不同地方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得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减少。第二,教育不但是国家的职责,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都需要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确保幼儿能够获得更加完善和标准化的体育教育。 3.科学组织体育教育中幼儿的运动负荷。 教师应当以人体生理机能获得的通常性规律“上升”,再到“稳定”最后到“下降”来组织体育活动。事实表明,通常幼儿的生理机能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着比较快的上升趋势,然后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个时期的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幼儿承担急剧改变的负荷能力比较低,最后的时候又慢慢地降低。其中,上升、稳定、降低这几个时期是互相联系的和密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讲,因为幼儿的体育基础、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特点以及气候条件、教学安排、体育项目的特点等的不一样,他们上升时期坡度和时间以及最高时期的持续时间和高度的不一样,再者,幼儿担负急剧改变负担量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来讲,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使得幼儿体会到一种愉悦感。 作者:杜鹃 单位:河北省省直机关第八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指导 1.教师指导的安全性 健康的体魄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安全也是教师最为担心的部分,当然在户外体育活动中也应把幼儿的身心安全放在首位。表1教师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中担忧内容的调查可见,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担心幼儿身心安全的比率高达100%,教师J1说,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大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在户外体育活动中需要用到诸多器械,对于教师来讲幼儿安全是我们最担心的。在所观察的活动中安全指导在随时随地的进行着。在小班的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更为注重安全性的指导,指导教师J2说小班幼儿与中大班幼儿相比,身体更为娇弱,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和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弱。更需要关注幼儿的安全。在准备活动———跑步的过程中教师会提醒幼儿不要张开口,尽量用鼻子呼吸。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和留意每一位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关注幼儿的安全,对于年龄小、能力弱的幼儿要给予特别的保护和帮助。对有容易出现问题的环境材料要事先有清楚的认识,以便及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和给予及时的保护。在进行体育区域活动前,提示在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如在投掷区,注意不要将球扔到其他小朋友的身上,捡球的时候注意不要将手杵到地面上,以免将手挫伤;在钻爬区,会特别提示后面的幼儿与前面的幼儿的距离不要太近等等。另外,教师还比较重视幼儿的活动量。在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面色,呼吸状况,流汗情况判断活动是否过量。从而适当的调节幼儿的体育活动。为了确保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期间不发生危险,教师首先在活动前带领幼儿做一些预热活动。其次教师应该针对活动的特点给出明确的安全提示,并随时保护幼儿的安全。再次,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活动量,避免因活动量过大,过强给幼儿带来伤害。 2.教师指导的组织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是户外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一些规则指导也是必要的。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应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应该如何取、放玩具等,最好与幼儿一同商讨在活动区的规则。在北京某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制定一些活动规则,以便使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主要针对规则和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中规则的重申。活动的规则可以日常的集体活动中一起讨论、制定。在观察中尽管教师在每次幼儿活动区前并没有强调常规,但是幼儿的常规表现良好。J1说尽管每次并不强调,但是我们曾在一起讨论过户外体育活动的常规,幼儿并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整理出来。每次都强调会占用幼儿的活动时间,幼儿活动前幼儿不叫兴奋,能听进去的也很少。J2还说在班级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定下来的常规有,关于收放玩具的规定;有关于礼貌、谦让的规定等。活动的规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重申。如某班在交通区的活动中,当活动进行三分之一时,教师中止了活动,就刚刚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统一指导,如发现很多幼儿分不清哪些车子应行快车道和慢车道,教师又重新指着工具指导了一遍,发现很多幼儿未回到起点就开始新一轮的活动,于是教师规定回来的幼儿绕过黄色的黄线再重新出发。可见,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也需要普及规则,这些规则不一定要在活动时才规定,幼儿的兴奋情绪和户外的干扰不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所以可以在日常的集体活动中强调这些规则,或与幼儿一同来制定这些规则。但是也要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规则问题,及时纠正,以避免活动秩序的混乱。 3.指导的教育性 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锻炼身体各部分,增强体质,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克服困难等。所以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教育性是不可忽略的。幼儿园教师一般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介入,主要体现在动作的示范。指导教师J3说,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动作示范对于幼儿来讲更容易接受。如在小班跳跃区的活动中,教师先告诉幼儿动作要领:两只脚开立,与肩膀一样宽,两只手臂前后摆动,向前摆的时后,腿是伸直的,向后摆的时候,盖膝弯曲,身体稍稍向前倾,手尽量往后摆。接着教师会示范动作。教师在进行教育性指导时要主要幼儿的年龄特点,尽量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词汇。必要时边讲解的时候要加上动作示范。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为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也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懂得如何组织和指导户外体育活动,使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何淑玉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教学过程激励艺术 幼儿期是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最佳阶段,其中,体育尤显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故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们的关注与重视,它不仅让幼儿的各种动作技能、动作的协调、平衡等素质得以发展,而且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导致个别的幼儿有可能完不成目标,甚至丧失自信,失去同伴以至不得不放弃活动机会等。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激励,尤其是来自成人——主要是老师的激励。 1激励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激励,是幼儿园体育教师必需的一门教学艺术。它可以让幼儿在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可以充分地调动幼儿积极的情绪,让他们跃跃欲试,可以让体育课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实效。激励对于幼儿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见,而激励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幼儿取得的进步程度有多少,也就是激励的效果。 2影响激励效果的几种因素 2.1师幼之间的情感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幼儿与教师的情感基础直接影响着激励的效果。只有在师幼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感以后,教师的激励艺术才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对幼儿起作用,让他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2.2幼儿的发展水平激励的效果必须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如果幼儿只能进行简单的爬和走的动作,你想通过激励让他一节课就能发展到跑、跳,这也是不可能的。幼儿的发展水平直接限制了激励的效果。 2.3激励方式运用的艺术性有了好的激励方式,还要会用,正确适时的使用会让激励的效果加倍,而不当的使用方式,则有可能会让效果减半甚至完全失去。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不错,你真棒!”这也是激励,可是每天说,时时说,你觉得它对幼儿还有多少用呢?他们也会麻木的,所以,我们在激励方式的运用中一定要讲究艺术,让激励变成一种艺术,让这种艺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花、结果。 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激励艺术 3.1融通式激励这种激励艺术主要指的是师幼之间的感情融通。幼儿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是有感情需要的,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等各种情感。只有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才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里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情感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本着“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心态和责任心来进行设计和操作。有时候我们只用一个眼神来交流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例如在体育课中,对于动作技能的要点,我经常让幼儿在练习中自己体会,然后请幼儿相互交流和集体小结,在幼儿总结的时候我都会微笑在看着他,并不时地点点头,认真地听他说完,这时候幼儿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加强了勇气,促进他更完整地表述,也更愿意去继续地练习与尝试,更努力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3.2勉励式激励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例如布置幼儿立定跳远:“你们必须给我跳过两格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幼儿听了心理负担就会很重,感觉很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小朋友们要努力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教你们。”孩子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3.3参与式激励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幼儿的呼声,了解幼儿的要求,收集幼儿的建议,让幼儿献计献策,让幼儿来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幼儿学得称心。例如我在某些课的设计中,会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出发,从幼儿的即时兴趣点出发,如有一次我给大班的幼儿排了一个武术操,到电视台录像,大二班有两个幼儿参与其中了,所以那段时间大二班的幼儿对武术都很感兴趣,很想学一套武术操,甚至有些幼儿会即时地想出几个武术的动作来表演,后来我根据幼儿的动作,将其演变,重新设计了一节武术课,给孩子们练习,很快地,大多数的幼儿都学会了这套操,然后我还请幼儿来互教互学,巩固这套操节动作,孩子们很开心,整节课洋溢着一种愉快的气氛,它有了孩子们自己的兴趣参与,动作参与,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找到自己的动作,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也让我的课更有实效。 3.4期望式激励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幼儿,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表现稍弱的幼儿,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者,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不足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以跳绳来举例吧,几次课后幼儿对于连跳基本都掌握了,并能自己或组队进行练习,但石野连单跳都还不够熟练,我在集体面前表扬了那些已经跳得很好的幼儿,然后请他们自己自由结队去互助练习,“你们学得很快也很好,已经能够连跳了,今天通过练习希望可以达到连跳30个,可以吗?”我就随机指导,然后我走到石野身边,轻轻地对他说:“你很聪明,应该可以学得很好的,但是你最近不太努力,所以掉在大家后面了,今天肖老师再教你一次,你认真学,好好练习,等你能连跳8个的时候就来告诉我,好吗?”于是,我重新教他练习跳绳的动作,教他连跳的方法,这次他练习得很好,并且很快就学会了连跳,终于在下课之前完成了连跳5个的任务,而其他已经学会的幼儿大多数也都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3.5宽容式激励课堂上,难免会有个别淘气的幼儿触犯了游戏的规则和课堂的的纪律。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课堂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对幼儿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暴制暴”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伤害幼儿自尊,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如在一次课中,吴逸飞已经第三次把小朋友推倒在地了,我实在是气坏了,但我深吸一口气,还是忍住了,我想,这时候发火不但会中断或打扰到正在进行的课,而且也无法让吴逸飞马上改掉他的毛病,于是我一直等到课上完,才认真地找他谈了一次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后来的课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进步。试想想当时还好我忍住了,不然课也上不下去了,他也会受到伤害,更不用说让他我走到石野身边,轻轻地对他说:“你很聪明,应该可以学得很好的,但是你最近不太努力,所以掉在大家后面了,今天肖老师再教你一次,你认真学,好好练习,等你能连跳8个的时候就来告诉我,好吗?”于是,我重新教他练习跳绳的动作,教他连跳的方法,这次他练习得很好,并且很快就学会了连跳,终于在下课之前完成了连跳5个的任务,而其他已经学会的幼儿大多数也都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3.6影响式激励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所以老师在上课进饱满的激情是应该而且必须做到,因为幼儿需要这种积极的情绪感染力。当然成功的体育课教学还需要有合理的负荷安排、科学的活动设计等各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孩子们才能更愉快地参与到体育课中来,喜欢上体育课,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真正实现终生体育的目标。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拍球体育活动 利用拍球锻炼幼儿的体质一直是我园的体育教学特色,拍球能促使手、眼动作的协调,以及动作的敏捷性和节奏感,拍球反弹时的不同方位和时间能增进幼儿辨别方位的能力,形成时间的概念,幼儿用左右两手轮流拍球,可以促使左右大脑的平衡发展,拍球还能锻炼幼儿的耐力,增强幼儿的体质,通过几年来的实际教学,我们园的球成了幼儿园的一大特色,多次参加比赛获奖,这次,也是因为球,我们被评为淄博市体育示范基地,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是如何开展的呢? 一、如何教幼儿拍球 我们园是从小班开始练习拍球,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虽然,他们对球充满了好奇,也对球非常感兴趣,但是,让他们真正拍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球总是不听使唤,到处乱跑,而且,拍一会儿,就没有力气了,因此,我们在让幼儿拍球前,总是用商量的口吻问孩子球应该怎样玩,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再建议与孩子一块玩拍球的游戏。 1、针对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我们首先用示范的方法,让孩子懂得如何拍球。正确的姿势是:两脚左右分开,双腿站直,手指自然分开,屈肘拍球于胸前。要用力拍打球的中间,让球弹起到一定高度后,再拍打一下(用力力求均匀),将以上动作连贯进行,拍的次数越多越好。 2、由于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单纯的动作模仿与重复练习,孩子容易疲劳。因此,拍球的形式要多样化。 A、用“请你接着拍”的游戏。老师拍几下,让孩子再拍几下,轮流拍球。根据孩子拍球的熟练程度,逐渐递增拍球数量。由于老师的加入,大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B、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在竞争中,巩固提高拍球技能。如用“看谁拍得多”的竞赛,培养孩子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C、边念儿歌边拍球的形式,提高孩子拍球的兴趣,保持其注意力,避免孩子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附儿歌:拍拍拍,拍皮球,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圆圆皮球跳呀跳。” d、分组轮流拍,拍球很浪费体力,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耐力有限,因此,让孩子轮流拍,有一定的休息时间,这样,不至于让孩子对球产生反感,觉着练球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相反,还可以提高幼儿对球的兴趣 3、循序渐进地教孩子拍球。 一般来说,3~4岁的孩子学习双手拍球、单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手心、手背拍球、蹲拍球、跪拍球、上下举球、抡球,四个方向拍球、双手转球等比较简单的基本动作。4~5岁的孩子学习加入踏点步拍球、后撤步拍球、,交换位置,边走边拍球等有一定技巧的动作,5~6岁的孩子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已经能熟练的掌握拍球技巧,这样,就要加有难度的动作了。如:跨下运球、拍一个球转个圈接着拍、拍双球、传球、夹球跳、拍球钻洞等。 二、拍球活动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孩子掌握每一个动作,总是从不会到会,由生疏到熟练,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条件反射。因此,拍球活动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园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首先,保证拍球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把拍球纳入了早锻炼范围之内,每天,做完早操后,都要练习拍球、我们还利用下午户外活动的时间练习,周日,放假期间我们还让幼儿把球带回家练习,正因为有这些充足的练习时间,所以,我园的每个孩子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他们的球技都很棒,多次受到领导与家长的好评,说他们小小年纪,球拍的这么好,真不简单 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情绪高涨,他们参加拍球活动的主动性就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拍球质量。为此,我们带孩子外出参加比赛、家长开放日为家长表演,去植物园游园展示球技,重阳节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表演、这些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拍球兴趣,只要对孩子们说要展示球,他们就会练的格外认真、卖力,球技也会提高很快 四、拍球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拍球的场地一定要选择在平坦的地方。最好是水泥地面,因为这样,球的弹跳力才会高 2、练习一段时间后,要让孩子听音乐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节奏感,也能使动作整齐划一,欣赏性加强。 3、每次拍球前,教师首先要检查球,看看有没有跑气现象,如果有,提前为幼儿的球充好气,保证幼儿能顺利拍球 4、拍球消耗体力较大,教师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体质较弱,和生病的幼儿要减少运动量 5、拍球时,要检查幼儿的衣着,防止孩子天气变冷时,穿的衣服较厚,拍完球,出汗,让孩子感冒 6、拍球后,要及时补充水分 总之,拍球能锻炼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活动,但是,老师在让孩子练习拍球时,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只要能做到这些,孩子经过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一定会从拍球中受益非浅。 幼儿园体育论文:浅谈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的指导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浓郁的泥土味,而且不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即可进行,幼儿易懂、易学、易传,深受他们的喜爱。作为幼儿园教师,我积极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发现民间体育游戏的形式、内容都深受幼儿喜爱。但同时也发现,幼儿学习民间体育游戏在自觉遵守规则、角色分配、主动性及合作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不但能提高幼儿学习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还能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 一、根据幼儿发展情况选择、简化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信心。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都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郎郎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但也有一些民间游戏对协调性、灵活性的要求过高,幼儿如果经过努力仍然难以完成,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游戏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包括体质、动作、能力等,从众多的民间体育游戏中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玩的游戏,或降低要求、简化游戏玩法,让幼儿们能够很快学会游戏,融入游戏,在游戏活动过程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如跳长绳,一开始时,幼儿不敢跳活绳,害怕绳子打着自己,我就先教幼儿练习跑空绳,即:绳子甩到空中时快速跑过去,同时让幼儿熟悉跑的路线和排队规则,当幼儿熟悉跑空绳后,再教幼儿跑进后停留一下,绳落地轻轻跳过,然后连续跳。很多幼儿很快就学会了跳长绳。每当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或学会一种新玩法时,他们都会欢呼雀跃,自信满满,并积极投入到新的游戏活动中。 二.增添有趣情节,提高幼儿游戏兴趣,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发现:像“划船”“推小车”这样的游戏,孩子们经常玩,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在复习游戏时,为了使游戏注入新的活力,让幼儿保持良好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幼儿创新意识,我就引导幼儿想想“船”“小车”在哪里行驶?会遇到些什么障碍?于是幼儿创设了“山洞”“小桥”“公路”“警察”等情节,情节增加了,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游戏兴趣也更浓了。通过让幼儿在游戏中创新,创编新玩法,不但能提高幼儿对民间游戏的持久兴趣,还能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如“猫捉老鼠”的游戏,幼儿先是围成大圆圈做粮仓,“小老鼠”边念儿歌边钻进钻出,“猫”躲在粮仓里,儿歌念完后去捉老鼠。可做粮仓的幼儿一会儿就没兴趣了,开始乱动。我引导幼儿创遍新游戏,幼儿创编出“粮仓”可以动,多几只“猫”,老鼠可以进家等,在幼儿创编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制定规则,新游戏创编好后,因为规则是幼儿制定的,所以,幼儿就更能遵守规则。 三.及时评价游戏情况、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在教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时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跟他的动作发展是分不开的,动作发展好的幼儿学什么都快,对什么游戏都兴趣浓厚,而动作发展差的幼儿兴趣不易持久,很多幼儿一下学不会就不想学了。如:在我们班开展“跳房子”游戏时,幼儿一开始都被漂亮房子所吸引,很想投入游戏,但对把沙包丢入指定格子完成有一定困难,部分幼儿一会儿后就没有兴趣了,这时,我就表扬坚持游戏的幼儿,对完成了游戏的就奖一个小 粘贴。然后再请完成好的幼儿当组长,指导同组的幼儿跳房子,完成的幼儿就由组长奖励一个小粘贴,其余幼儿为他加油。幼儿看到别人都能完成,而且也希望得到小粘贴和当小组长。于是都能积极参与练习。在同伴加油声下,孩子大胆参与了,经过努力完成后得到及时的鼓励,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都得到了满足。又如:晨间练习踢毽子、跳绳等,在晨间活动后都对幼儿游戏情况进行评价,对认真练习、有进步的幼儿提出表扬,并对其他幼儿提出希望。这样一来,幼儿的进步及时得到了肯定,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强了。 四.开展竞赛,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民间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而这些游戏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如:老鹰抓小鸡、占四角、冰糕冻冰糕化、丢手绢等游戏都需要幼儿掌握规则。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游戏。而在民间体育游戏中,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在玩“斗牛”游戏时,游戏规则是只能用头顶把对方顶出线外。而幼儿在玩时,常常会因急于求胜而犯规(用手或身体去顶)。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此时,我就采取竞赛的方式,请幼儿分组比赛,其余幼儿当评价者,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五、给予幼儿对话、协商的机会,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大多配有琅琅上口的儿歌,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W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筋斗"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翻花绳”中,能力强的会翻很多种,他们急于表现自己,而不会的幼儿因羡慕而想学习,他们就会相互学习、交流。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幼儿的交往能力在相互学习中发展了交往能力。教师要指导孩子们相互学习,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民间体育游戏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程中总结形成的。对幼儿是一种“快乐的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重要内容,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作为幼儿教师,传承民间体育游戏,引导幼儿学习和创新,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中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体育论文: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 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体育活动;特点;运用 一、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特点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形式简单,取材方便,并且形式灵活多样。在游戏活动中仅仅是一块空地以及简单的活动材料便可以让幼儿进行活动。其次就是具有较为浓厚的人文气息,具有民族文化教育性,在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中,都会存在一个故事以及一段历史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将会对这段故事或历史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且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促进幼儿感受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最后就是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以及趣味性,在体育游戏中要想培养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那么必须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等,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作用。 二、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1. 多途径丰富民间传统游戏内容。首先幼儿园可以从家长入手开展一些交流会,如让家长与教师进行探讨,或让家长收集一些关于民间体育游戏的材料,其中有:跳山羊、跳皮筋、打弹珠、打陀螺等,还有老鹰捉小鸡、对沙包等项目,教师将收集到的材料与幼儿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专门布置一个民间体育游戏区域,充分利用晨间体育锻炼时间以及一些体育教学活动时间来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以此来让幼儿掌握游戏内容。另外也可以让幼儿将民间体育游戏带回家,让他们与家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以此来充分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来进行民间体育游戏的创新。幼儿园有平衡板、高跷、长短面条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材,幼儿园在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开展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器材,以此来不断促进幼儿兴趣的提升。如在进行大班跳绳的练习中,幼儿在掌握了花样跳绳方式后,可以将跳跳球与跳绳有效结合,边玩跳绳边进行跳跃,以此来不断锻炼幼儿的平衡力、协调能力以及弹跳力。也可以让幼儿自制体育游戏器材,这样幼儿在自制的过程中将会激发创新热情,促进手脑并用,不断锻炼,从而提升学习能力。还可以对民间游戏进行改良与创新,小班幼儿可以利用投放布以及海绵制作出大沙包,其具有较为轻巧便利的条件,这样幼儿可以进行抛接,发展协调能力。中班幼儿可以投放拖着尾巴的沙包,一头抓着长线,这样玩耍时更加顺利。大班幼儿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沙包,从而自行创新玩法。 2. 利用多种手段开展民间体育游戏。首先教师要想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民间体育游戏的学习,那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兴趣,不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感受到体育游戏的快乐。其次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选取合适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小班幼儿身体发展不够完全,动作协调能力差;中班幼儿动作灵活性不够;大班幼儿成长相对较为成熟。因此教师开展游戏中要考虑幼儿的发育程度,并且针对个体差异性来选取合适的方式。再次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意识,从而来不断提升幼儿的活动兴趣。还要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不断激发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不断练习,从而促进幼儿对其有效掌握。最后就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练习来促进幼儿机体协调发展。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其思维较为活跃,并且心情也十分愉快,这样利用游戏将会有效提升幼儿的多种能力。 3. 不断思考总结,提升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在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中必须要多思考以及多总结,以便于提升游戏的价值所在。首先要稳抓地方特色以此来提升其趣味性。在不同的体育游戏类型中幼儿能感受到民间游戏中所表现的文化。其次要有效开展游颍不断发展其社会性。民间游戏与一般的体育活动相比,将会促进幼儿社会性的提升。如,在进行《切西瓜》《炒黄豆》等游戏的开展中,需要幼儿自由进行结伴来完成任务,这样幼儿之间必须要不断交流以及协商,这样将会有效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并且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编辑:王金梅 幼儿园体育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活动,保证幼儿游戏活动的权利和时间,提升幼儿教师体育活动观察、分析和指导的能力,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组织管理、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三个维度入手,探究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改革;幼儿园 户外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为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切实推进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笔者立足于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以户外体育活动为研究载体,对吉林省29所基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结果显示,当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并不理想,在组织管理、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三个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在活动时间无法保障,高控课堂持续存在,忽视幼儿发展需要,以及评价过程偏重结果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文以半年期的的教研活动为基础,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一、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所管理滞后,户外体育活动条件无法保障 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时间、场地及材料等外部条件作为保障,然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条件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活动效果。 1.园所开展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有着明确的说明,在“教育建议”中直接指出“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事实上,对于这样的明确要求,部分幼儿园此前并没有完全落实,甚至出现“置若罔闻”的情况。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且体育活动多局限于早操、律动等单调形式。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活动权利和发展需要。 2.活动场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对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的标准,国家教育部2016年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说明,相关规定为幼儿园户外场地配备与设置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但是现实中幼儿园由于历史、环境、经费、管理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在短时内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比如生均面积过小,户外体育活动区域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依然存在。 3.活动材料投放缺乏规划设计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需要相应的材料作为支撑,材料投放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的材料投放环节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概况起来讲,包括三个方面: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材料投放过于单一、材料投放主题不明。 (二)教师观念陈旧,活动目标与内容设计笼统枯燥 部分基地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思维僵化或者观念陈旧的情况。集中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习惯于整齐划一,从“同一标准,同一角度”观察和指导幼儿,忽视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活动内容的设计与整合缺少明晰的认识和理解。 1.活动目标忽视幼儿个性化需求 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教师习惯于从班级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活动组织与安排,活动形式与教学目标都较为固定单一。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导致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个体差异常被忽略。面对相同的体育活动,部分幼儿无法完成,选择放弃,另一部分部分幼儿则觉得过于简单,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2.活动内容缺乏科W合理的设计 部分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之间“泾渭分明”,存在明显的界限,活动内容只限于体育领域,基本上没有各个领域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使得体育活动变成“非常纯粹的体育锻炼”;另一种情况则是追求“全面覆盖”,将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生硬的拼凑在一起,主次不分,内容含混。 (三)教学行为僵化,户外体育活动过程难以掌控 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行为僵化的问题。在活动的指导和介入的时机、形式,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与分析等方面,表现得束手束足,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行为生硬僵化,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难以把握活动指导介入时机 教研团队经过观察分析,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引领户外体育活动时选择“完全旁观”的态度,只要保证幼儿安全,其他的介入活动几乎没有。部分教师表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中,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需求,需要保护儿童活动的自主性,这就使得自己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介入户外体育活动,担心自身的介入会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因此,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许多教师感到束手束脚,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引领。 2.无法确定活动指导介入形式 部分教师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总是无法确定以何种形式介入幼儿的活动之中,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部分教师担心由于自己的介入,影响了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教师应当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可以直接采取“语言”或“行为”形式的介入。 3.缺少科学的评价理念与方法 部分教师对于儿童“学习故事”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理解,将之与“儿童档案记录法”相等同,采用与其完全相同的观察记录方式,甚至部分教师直接放弃儿童“学习故事”的做法,只从活动整体进行简单观察记录,且倾向于“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找精彩”。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解决户外体育活动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教师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从“教师立场”转向“儿童立场”,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走近幼儿、认识幼儿,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适宜有效的支持。基于这样的前提,笔者以“儿童学习故事”(以下简称“学习故事”)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工具,尝试通过这种较为新颖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方式,探究解决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优化管理方式,保障活动时间等外部条件 科学有效在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首先需要得到时间、场地、材料等外部条件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管理理念及客观条件等多维因素的影响,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乏善可陈。通过开展“学习故事”主题活动,幼儿园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逐步发生转变,上述问题也得以解决或改善。 1.变革管理以保障活动规定时间 为保障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幼儿活动需求,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进行反复研磨,转变组织管理方式,采用“化整为零,因地制宜”的方式,对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进行统筹管理。 (1)设置专项主题强制保证活动时间 部分幼儿园由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在保教活动中往往回避或者很少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担心由于开展户外活动导致意外事故的出现。另外,部分家长也认为户外体育活动属于“不务正业”,会耽搁幼儿的“正常学习”。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限制,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长期无法得到保障。为真正观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吉林省学前教育条例》的精神,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改善幼儿园管理工作,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共同商讨,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介绍科学教育理念,制定安全保护措施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家长、幼儿园、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得以理顺,形成一致目标,户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包括: 首先,理顺家长观念。将儿童“学习故事”的教育理念介绍给他们,通过多次现场研讨,观摩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参与者认可户外体育活动的价值――“赋予幼儿更多的游戏权利,他们会给你更多的惊喜。相信幼儿、鼓励幼儿、支持幼儿、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和空间,比教授幼儿算数、识字、背诵等活动更加有意义。” 其次,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儿童学习故事”的内涵与理念的介绍,教师们逐步接受了这样的理念“解放幼儿、解放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观察者、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通过上述努力,教师的行为逐步转变,尝试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与探索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体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兴趣,塑造他们的个性。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在保教活动中设立“户外体育活动主题板块”,这一板块的时间固定为1小时,以保障幼儿户外自主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的权利和需求。此外,对于活动的形式也提出具体要求,于幼儿园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户外体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多样灵活形式展开,避免每天、甚至每周不断重复同类型活动。 (2)利用一日常规挖掘零散活动时间 东北地区大部分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都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尤其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成为开展户外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每当冬季来临,大部分幼儿园全部转为室内活动,基本上取消全部户外任何形式的活动,如何保障户外活动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幼儿园、家长和相关人员。 教研团队与幼儿园进行反复商讨,并进行积极尝试,得出共识――合理规划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可以克服工作中的阻碍和弊端,减少外界干扰和影响,提高工作效率,更为充分地满足幼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概况起来讲就是调整一日生活常规,利用零散时间,完成户外活动,并且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以3月份某基地幼儿园为例,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幼儿园开始尝试两种形式的改革,以保障户外活动时间。首先是充分利用幼儿入园、离园、午饭前、午睡后的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大概为十分钟。入园和离园采取自主活动,家长参与的形式进行,而其余两时间段则采取教师组织引导,幼儿自主协商的方式进行。户外体育活动通常以球类、环绕跑步、大型器械应用等形式,尽量在小范围内达到幼儿活动的需求量,保证安全并兼顾幼儿的兴趣。条件允许则可以开展堆雪人、滑冰的特色活动;其次,则是逐步延长每周活动时间,以周为单位,每天的时间比上一周顺次延长5分钟左右,提升幼儿对户外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力、力量、柔韧性等综合身体素质。对于秋季则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进行,保障一定时间前提下,逐步缩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避免极端天气对于幼儿健康的影响。 经过3个月的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之后,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保障上,基地幼儿园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等14所基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都达到了1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大部分达到2小时,或者接近2小时。 2.统一调度以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1)错峰管理,实现循环利用 在无法快速解决上述问题的情况下,部分幼儿园选择绝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活动,只在偶尔的机会下,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以某幼儿园为例,户外场地十分狭小,无法满足大量幼儿同时进行体育活动,为了拓展户外活动空间,甚至楼顶也开发成运动场地,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经过教研团队与教师之间的研讨与协商,决定采取错峰管理,循环利用的方式,提升活动场地的利用效率。比如,在场地最为紧张的几个园所,通过统一调度,每天户外场地活动时间进行错峰分配,根据小、中、大班的实际需求,每天提供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户外活动的机会。 (2)因地制宜,完成区域划分 户外活动场地的有效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到体育活动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研团队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改革,通过全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统筹分配的方式,利用错峰形式,按照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从早晨8点至下午5点随时开放,便于不同班级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保障适宜时间内,户外场地始终有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实行户外场地的循环式利用。最终实现了绝大部分幼儿园每天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达到或者接近一小时,从而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和《指南》的要求。 通过教研活动发现,大部分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没有进行体育活动区域划分,比如在户外场地中划分出“走、跑、跳、钻爬、投掷”等区域,体育活动开展过程受到局限和影响。其他省份则已经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将户外场地划分成“大肌肉运动、自选游戏材料锻炼、民族特色体育游戏和自然化教育特色活动”等不同区域。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进行商讨后,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区域进行较为详细的划分,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将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议。 3.结合主题以探索材料投放策略 (1)明确主题,实行预设投放 部分幼儿园将各种材料毫无秩序的堆放到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由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行选择和使用。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实际上是选择“放任自流”,缺乏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导致活动“无效或低效”。户外体育活动虽然强调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但同时也有明确的体能、技巧培养目标,实现“寓教于乐”才是真正目的。活动过程中,材料无法与教师预设目标或者主题相呼应,意味着材料投放失败。 教研团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集体研讨,通过制定完整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提供目的性、操作性较强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比如幼儿园专门设计年度户外体育活动目标,并将之分解为季度、月、周甚至日的具体活动目标,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不同运动技能和体能。而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则以此目标为依据,进行有目的的预设,例如在“跳”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制定完善的活动目标,从具有典型特征的材料中,选择3种左右如双脚跳――线绳、单脚跳――轮胎、连续跳――格子等提供给幼儿,其余的材料可以在后续活动中投放,或者在活动结束前选择合适时间投放,增加选择机会,防止“一劳永逸”的将各种材料不加区分,一次性地投放到活动中,保证体育活动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材料投放真正科学有效。 (2)划分主次,实行配套投放 与前面问题相反的是,部分幼儿园在材料投放过程中由于经费、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活动中投放的材料种类过于单一,数量太少。这种情况下,幼儿缺少自由发挥创造的机会,活动过于枯燥单调,影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重复使用有限的材料,导致活动难以为继。许多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如何开展活动,或者直接放弃体育活动,投入到其他类型的活动之中。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尝试将投放材料分类,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材料分为基本必备材料和补充辅助材料。根据事先预设的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提供活动必须的基本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辅助材料,这类材料可以起到修饰补充作用,但是基本不会影响体育活动开展。比如,在攀爬主题中,除了必须的爬行网、梯子等类似材料外,可以辅助绳索、花朵、奖杯等材料,作为支持或者激励材料。划分主次材料,实行配套投放,既可以增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又不影响活动的进行。 (3)针对个体,实行多层投放 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是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幼儿园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所投放的材料,显得较为随意,没有兼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材料投放缺乏梯度和层次,对于幼儿个体来讲,难易程度无法区分,影响实际效果,部分幼儿无法完成该项活动,部分幼儿则觉得缺乏挑战。对于全体幼儿来讲,则每次活动中的材料几乎不变,重复使用,缺乏变化和调整,影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继续提高。 幼儿园应当针对幼儿个体,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活动计划,比如走平衡木活动,提供长度、宽度、坡度光滑度等存在差异和梯度的材料,保证幼儿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每次活动中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A组和B组,甚至设置A、B、C三组,每组之间材料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层次和梯度差异,幼儿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因人而异”的材料选择和活动组织。 (二)转变教师观念,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 教研团队开展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强调儿童是在与周围的人、环境和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认为学习是复杂的,也是情境性的。因此,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考虑到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幼儿教师开始尝试改变活动组织形式,通过户外体育活动这一载体,应用“学习故事”的观察指导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满足幼儿兴趣需要,促进幼儿多种能力发展。 1.弹性活动设计以满足儿童兴趣需要 以往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以韵律操、慢跑等固定形式进行,活动缺乏弹性和变化,难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不高,活动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通过弹性的活动设计,可以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性和表现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活动,效果也比较理想。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采取“确定主题,不限形式,梯度设计,隐性指导”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奔跑”主题中,基地幼儿园只是预设“培养幼儿奔跑的兴趣,掌握奔跑的技能,提高耐力和意志品|”的宏观目标,至于具体开展形式则以材料投放这种隐性形式引导,不设定具体的形式和规则,给予幼儿自主发现、利用、创造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目标。经过3个月的尝试,几乎所有基地幼儿园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户外体育活动,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尝试材料的使用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各项活动,乐在其中。 2.双重活动目标以推动综合素质发展 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设置双重活动目标,一方面以“体育技能”为主题,一重以“综合素质”为主题。在体育技能主题目标中,强调的是每次体育活动中都有基本的动作训练与技能培训,将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作为必设的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主题和形式,将目标渗透其中,包括基本动作、反应速度、身体耐力、上肢力量、精细动作、奔跑速度、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等各项训练。这些目标和内容被分解到不同的户外体育活动之中,在每次活动开始前的准备活动中、活动过程中、活动后延伸等环节中,灵活设置,确保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切实锻炼。 另外,经过教研活动,教师还将其他培养目标和内容与户外体育活动相融合,通过开展户外体育活动,间接促进幼儿的学习品质、同伴合作、自我保护、材料使用习惯、遵守游戏规则等内容传递给幼儿,使得幼儿在参与户外体育活动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上述内容,逐步内形成内在的综合素质。比如,此前每次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都自己搬运活动材料到场地中,活动结束后教师全部收回教室,现在则由幼儿参与材料搬运和回收工作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生活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三)变革教学行为,优化教师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从教学活动层面而言,目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于活动组织与评价两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部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在如何介入活动、何时介入活动以及如何评价活动等问题上,存在困惑和顾虑,甚至感到无从下手。教研团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凝练并把握活动的基本准则,以此为依据,灵活引领活动的开展。经过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的反复研磨,凝练的准则包括两条,一是关注幼儿发展,一是侧重幼儿需求。 1.观察幼儿需求,判断介入时机 从某种角度分析,判断活动介入时机考验着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需要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判断活动介入时机看似复杂,难以确定,实际上以幼儿需求为基本原则,则相对会容易很多。判断幼儿需求可以从活动中幼儿是否遇到问题且无法自行解决、安全问题、活动过程中对于幼儿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时间节点几个角度考虑,符合其中一点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及时介入。比如幼儿在角色分工、材料使用、活动规则等方面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则需要介入其中,予以引导和支持。 2.根据活动进程,选择介入形式 教师确定户外体育活动介入时机后,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以何种形式介入,如果单纯采取语言命令的方式,则非常容易导致“高控课堂”的出现,影响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束缚幼儿创造力。部分教师存在着过多介入户外体育活动,会影响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担心。其实如果教师自然介入,教师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写呢?教师介入本身就是学习故事的一种形式或者状态,教师当然可以自然介入。如果教师还没有确定好自然介入的方式,则可以通过几种隐性的形式进行。首先,可以利用材料投放来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在“平衡”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感到活动枯燥无趣,短时间后就放弃活动,自行组织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教师则可以通过投放辅助材料,增加平衡活动的难度或者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以吸引幼儿,保证活动继续进行;其次,可以利用同伴平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将某位幼儿或者某个小组作为榜样典型,推荐给其他幼儿,模仿活动形式,促进活动有效进行;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通过手势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表情眼神进行指导,这种无声的引领有时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语言指导,比如安全注意事项的提示,活动材料的回收整理等等。 3.聚焦幼儿发展,确定活动评价内容 目前部分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过程缺少有效评价。教研团队经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到,活动开展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较少组织专项评价活动,活动评价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保障条件之一,教师应当在每次活动结束之后,有意识的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教研团队与幼儿教师经过反复商讨之后,一致认同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框架《Te Whiriki》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希望老师用积极和接纳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儿童,发现他们能做的、优势和兴趣,而不是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观察指导原则,教研团队认为评价的过程需要把握几点:首先,强调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避免过度关注结果,户外体育活动强调的是幼儿自主性和兴趣的满足,教师可以预设活动目标,但是不必强求必须全部实现;其次,教师可以将评价的对象从总体倾向到个体,τ锥个体进行关注和评价,分组分批次进行,不必追求一次活动对所有幼儿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评价,这种做法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制定观察计划,以周为单位对班级全体幼儿完成一次有效评价。再者,教师进行评价时,可以侧重积极正向的内容,重点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进步和努力,并且对于学习品质、社会性、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关注,转变以技能或者结果为唯一标准的方式,以幼儿发展为依据,进行积极正向评价,对于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有效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教研团队、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积极探索。经过本次“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寻求深入全面的突破与提升。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存在问题与策略 教师应为幼儿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体育游戏和活动,使幼儿体验与同伴快乐游戏的同时全面锻炼身体,获得身体素质和动作上的发展。 一、体育游戏在健康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体育游戏和儿童的身体健康联系紧密,体育游戏是儿童身体健康有效指标。学前儿童身体的各种代谢、快速成长需要他们进行各种游戏运动,幼儿从游戏运动中获得快乐,他们从走、跑、跳、爬等游戏运动中得到锻炼。目前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造成当今幼儿胆怯、依赖性强,体质较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体运动能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外界适应能力下降。体育游戏活动既可以锻炼幼儿的筋骨肌肉,运动能力,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又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二、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存在问题 1. 教师不能把理论、实践及体育运动专业科学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幼儿全面的了解,缺少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对于体育教育的学科知识掌握更少,不能把理论、实践及体育运动专业科学地结合起来,更不能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体育活动。以致在设计与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出现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现象,没有达到增强幼儿体育锻炼,增强幼儿身体体质的初衷。 2. 教师盲目强调体育游戏活动的场面 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往往强调体育游戏活动的场面,出现体育器械数量、种类越多越好,样式越新颖越出彩的错误认识,使得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发挥体育器械应有的价值。另外因为强调了体育游戏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忽视教师本身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 三、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采取的策略 1. 教师要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设计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生理卫生学以及相关的幼儿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互动等都体现不同的层次,不同标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体体质也不尽相同,3-6岁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如:4-5岁幼儿可以自如地快跑,伙伴之间的追逐和打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3岁的幼儿是平行游戏特点增加突出的阶段。幼儿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运用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等知识去解决。 2. 注重体育游戏活动器械的开发利用 体育游戏活动器械是激发幼夯极性的最基本前提,只有幼儿对活动器械感兴趣,并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用活动材料,才能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与运动。平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器械的准备工作,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如纸箱、轮胎、旧光盘等都可以做成活动器械。幼儿通过参与制作器械,既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又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3. 创设体育游戏活动情景 儿童自主活动能力弱,特别依赖成人创设的情景,体育活动的情景设计要真实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要与幼儿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所学的知识相联系。丰富真实的环境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展活动,并能在情境游戏过程中获得情绪、情感的体验,因此创设一个适宜的体育游戏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如在幼儿园创设《西游记》里的各种情境,盘丝洞、花果山、水帘洞等,情境的创设使游戏生动有趣,让孩子们置身于神话中的意境,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发展,又使幼儿的情感获得积极地体验。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情景还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幼儿的需求,不断提高幼儿对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探究 1主要问题 1.1方案不合理 为了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首先要具备合理的设计方案。合理的设计方案主要是指,施工单位要严格的安全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能随意的改变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那么一定要主动与设计单位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以保证可以将问题尽快解决,同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同时也要防止在施工中避免出现为了保证工期而改变设计方案的情况,这样就失去了进行图纸设计的意义,严重的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1.2缺乏安全意识 在施工中提高安全意识是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手段,然而我们发现施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在施工工作中不能进行安全性教育,对安全施工缺乏认识,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3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们发现在很多的电力施工企业都没有进行全面的安全质量管理,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指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个人,具体划分到每个责任人,对于安全事故也没有进行及时的预防,施工人员都是在不合理、不规范的环境下工作,导致了更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1.4缺少技术型人才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由于涉及的工序比较复杂,所以对于技术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在很多的电力工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多数是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而引起的,所以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加强提高对技术的培训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2改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完善工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意识 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所以,在施工单位的领导层要首先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从领导基础上做到安全保障,做出正确的安全对策。同时要不断的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要让施工人员的对安全管理和建设质量有祖国的认识,要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从另一个角度说,同时也要保证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考虑,要将每个环节和步骤都考虑周全,保证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及时调查分析,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对策,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2.2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传统的电力工程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要求,为了提供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水平,就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革,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合理优化管理模式,保证电力设备的科学合理性。在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简单点说就是要实行对人的合理管理,要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所以在施工单位一定要提高对技术的创新性,要对在岗员工进行相应的岗位技术培训,以保证质量管理安全要求。 2.3提高质监管力度 实行高效的安全监管工作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质量安全的关键手段,所以,在各个施工单位一定要设立安全监管部门,对施工现场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详细分析,仔细调查,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细致的检验和监管,保证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中排除不利因素,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4进行安全教育,严格保证安全防 护手段的顺利进行为了降低在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同时施工单位要监督安全措施的实施,保证要做到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威胁,其次,按照规章湿度实行安全措施的执行,最后,要提高现场安全事项的监管,要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施工设备及施工人员进行监管,避免出现不规范性的施工操作。把人民安全放到了首位,将安全生产的意识落实到每个施工企业每个人的工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电力工程建设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方面,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施工单位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施工人员也要有安全施工的意识和责任,不但要保证自身的施工安全,同时也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高质量施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付国庆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兴安供电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升路径 1认真抓好矿井通风制度化管理,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第一,为避免煤矿开采过程中上隅角的瓦斯浓度过高,首先要保障工作台风通过的数量。开采工作台的通风属于负压类型,要想保障工作台自然风的通过数量,就必须要科学的通风系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开采工作与通风工作是相对应的,为保证工作台风通过的数量,在开采过程中最好能够均衡开采,分时间段进行矿井开采,避免过度集中。第二,每个开采区域在挖掘工作台时,为避免掘进和作业台的串联通风以及掘进作业台之间的串联通风,在挖掘时首先要挖掘中间车场。第三,鉴于掘进作业台通风是矿井下面最易产生安全隐患的地方,且在替换和维修通风设备过程中故障的发生率更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掘进作业台的通风管控,调节好通风机构与机电机构的工作,为掘进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恢复通风时的稳定提供保障。另外,针对瓦斯含量较高的矿井,在暂停通风设备工作期间应当采用“三专两闭锁”的方式,在通风设备上挂小牌并安排专人对其负责,禁止安排以外的人员操控通风设备,尤其是肆意将通风设备开启与停止;再者将停止通风设备之前,必须将所有相关人员都从井下撤到地面层,并将电闸拉下,避免因通风设备停止,瓦斯大量集中而给相关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2突出防灭火工作重点,将各项措施贯彻落实到发生现场 矿井火灾是煤矿生产工作中颇为严重的事故之一,其发生不仅给井内工作人员的生活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同时也给煤矿企业以及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对以往矿井内火灾事故的调查可知,导致矿井发生火灾事故的原因可分为两类,分别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从总体上来讲,为防止煤矿井内作业过程中发生火灾事故,煤矿企业和现场施工应对井内防火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加强与完善防火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来安排和执行采矿区的防火安全工作。具体来讲如下,第一,除了要加强矿井内的综合管理外,为避免因内部因素引起火灾,还需加强对矿井内的通风管理,确保井内空气流通顺畅,空气质量处于人体接受水平之上,尽可能避免有害气体或煤尘的累积,提高煤的回采效率,禁止违规操作。第二,加大对矿井的管理力度,避免因外界管理不当而导致火灾的产生。在煤矿生产中出现的火灾一般分两种,第一种是外源火灾,针对这类火灾的防治手段,主要是在严令禁止在煤矿生产区内进行与煤矿作业无关的明火行为,比如禁止抽烟、禁止随意燃烧等,对于生产区内火灾发生概率较高的区域,要按照消防部门要求布置消防系统和消防设备;第二种是自然火灾,针对这种火灾,在其防治要点,在于要尽量保证风道两边压力持平,并根据井内空气分布状态来及时调整通风系统。 3强化采掘作业现场监督管理,确保综合防尘工作效果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矿石与岩石的细微的颗粒,这些颗粒就是煤尘,当煤尘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如果一道较大温度的火源就会发生爆炸,爆炸之后还出现各种对人体不利的气体,比如一氧化碳等等,有时甚至还出引起井下瓦斯爆炸或重大火灾等安全事故。且煤尘对人的身体健康也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果人长期接触矿尘,将很有可能患上严重的尘肺病。所以工作人员下矿时一般都会带上防尘口罩,而施工现场也会配设一些防尘的逛到,以降低煤尘浓度。针对煤尘防止工作,煤矿企业和相关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工作区域内的煤尘防止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保持井内通风顺畅,以间和降低井内的煤尘含量;第二,适度增加井内的空气适度,利用向空气喷洒水等液体的方式来捕获漂浮的煤尘,达到减少煤尘的目的,这种方法颇为经济,但是对长期煤矿生产中的防尘效用不大,要想将其防尘效用切实会发出来,除非是不间断的洒水或者是与其他控尘技术相结合。第三,为减少煤尘对工作人员身体的伤害,要求作业过程中,所有的员工都必须佩带防尘口罩、风罩等防尘工具。 4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瓦斯的防治与管控效力 首先,遵循上级对煤矿监控系统关系提出的新要求,成立专门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小组,在原有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与升级,待改造完成后,有相关部门组织达标验收。借助现代信息系统,实现对井下瓦斯、温度、一氧化碳、风门开关状态的实时监控。其次,加大推行瓦斯便携仪发放管理制度的力度,安排专门的通防人员对便携仪发放领用和检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现场调查,并及时对不按规定佩戴仪器的人员进行通报处理。再次,严格规范盲巷启封瓦斯排放的流程,禁止“一风吹”的行为。该工作有通防副总负责组织和领导,进一步规范气体排放程序,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在气体排放的前3天下达有关通知,并提前拟定气体排放措施并事先与矿山救护队做好联系。 作者:李怀涛 单位:登封市豫安煤业有限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预见性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论文 1常见安全隐患及原因 1.1入院评估 入院评估是护士对新入院患者进行综合、全面评估的过程,是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护理的关键,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因科室收治的多为急诊患者,入院时存在着只重视输液、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急救治疗,对入院评估不仔细,只是局限于填写“入院评估单”的情况。 1.2住院患者的观察 病情观察是连续的,因为病情变化是动态的、发展的,通过观察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因各种护理操作治疗多如:输液、加液、灌肠、安置胃肠减压、导尿、烤灯、雾化、定时观察危重和手术患者等,有的护士只是被动执行医嘱,缺乏主动观察意识。 1.3用药查对 临床医疗过程中,医院众多部门与安全用药有关,但在整个过程中护士始终处于第一线,护士是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是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的最后关口。因此,要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就必须落实好查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执行医嘱未实行双人核查,用药过程中不带执行卡,甚至有提前挂液体在床旁的情况。 1.4患者交接 患者交接的形式包括床旁交接、手术室与病房的交接、监护室与病房的交接、科室与科室之间的交接等;交接内容重点是患者一般情况如生命体征、皮肤、各种管道、药品、病历资料等。交接中存在的问题有:交接随意、无交接重点、护士急于将患者交出等。 1.5护理文书记录 护理文件是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真实记录,在解决医疗纠纷中具有举证和法律效力的作用。存在的问题是: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往往在工作中做得很多,但记录的内容很少,或没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重点地记录。 1.6护士重点人群 护士重点人群包括:新毕业护士、轮转入科护士和责任心不够强的护士,他们常常因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责任心不强导致安全隐患。 2预防措施 2.1入院评估 根据科室收治病种多为急诊患者的情况,采取“入院接诊负责制”,由接诊的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皮肤情况、跌倒、导管风险等方面;对家属及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注意事项方面的告知,如:为高风险者挂警示标示,告知注意事项并签字,达到医护人员和家属风险共担,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住院患者的观察 观察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确定重点观察的对象和内容,患者的观察要贯穿在整个护理活动过程当中,如在输液、加液、灌肠、安置胃肠减压、导尿、烤灯、雾化等操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顺便观察其他患者的情况,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重点患者心中有数。让护士明确:安全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 2.3用药查对 严格用药查对是护士行为规范的“底线”,严格执行患者查对制度应贯穿于用药活动的始终,上班要进入工作“状态”。“2013年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提高用药安全、鼓励患方参与医疗安全等,要让人人牢记:只有患者安全,我们才会安全。 2.4患者交接 患者交接过程中,交接双方都应认真负责,特别是在接患者时,要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有重点地查看意识、伤口敷料、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在位、皮肤、药品、病历资料等,并认真填好患者交接记录单,做到“交不清不接,接不清不交”。 2.5护理文件记录 护理记录要有重点,不能重要的事情做了不记,或简单地粘贴复制,在抢救、患者死亡等记录时,医护记录要一致,要随时想着如果患者复印病历自己如何举证,办公护士和护士长要每天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点评,普遍问题组织学习。 2.6护士重点人群 对护士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督查、重点跟班、重点帮助,直到改进。根据科室低年资护士多和急诊患者多的情况,改排双班制即“APN班”,排班注意力量搭配,这样使低年资护士减轻了单独上班的紧张感,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3体会 通过预见性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预见性护理就是要在患者未提出要求或未发生安全问题前,护理工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洞察患者的需求及变化,针对个体制订预见性护理方案,及时准确地实施护理,这样可以加深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消除不利因素,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质量的核心是护理安全,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转变护理观念,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疗安全。 作者:黄春玉 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 一、加强城镇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措施 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建筑施工高质量的保证最终离不开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施工过程的主体能动对象就是改进施工质量的核心。 (1)保证每道严格管理施工工序 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由一系列的施工工序组成,这些工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每一道工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做好没一道工序施工管理。这里从两个方面讲:每道工序实施前必须满足施工条件,每道工序施工质量必须合格,以满足下一道工序的进行。但从质量角度来讲,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控制每道工序的施工条件的质量,其实质就是要每道工序使用材料、机械、人员配备必须缝合规范要求,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具体而言,在施工中除了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外,还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学习新规范掌握新技术。质量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层次上去,实行每道工序检查评定。并根据实际制定奖惩制度,责任到制度明确到个人。从而保证每一道工序能够按质按量的完成,保证下一道工序能顺利展开。 (2)加强多专业之间的协调管理 城镇建筑不是由单个专业能够用完成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会关系到多个专业、多个领域的相互协调作业,从而保证工程顺利完成。明确共同的目标,全面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组织好建筑工程的施工秩序,最终实现全部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各部门紧密联系、相互监督相互管理,必须把握好前后施工工序的相互依赖关系。漆面施工为后面施工提供条件,后面施工检验前面施工工序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每道工序要做到省工省料,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城镇建筑施工还要尽可能减小噪音、减小环境污染,保证与环境和谐相处。 (3)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体系 围绕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学习管理机制,加强施工队伍技术提升、设备更新,实施施工质量全面管理。认真了解IS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熟练应用与城镇建筑施工管理当中。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提高城镇建筑施工质量。 2.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措施 (1)做好施工安全设计的编制是基础 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需要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其中就包含施工安全设计部分。但由于一些施工单位重施工技术轻施工安全设计,只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简单提及,这无疑为后期施工安全隐患做了铺垫。工程正式施工后,很多安全隐患就相继暴露。此时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或者需要增加安全人员或者是加大安全投入。因此,在进行施工安全设计中必须认真考虑施工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行整体部署。谨防边施工边调整,要多征得有经验的人的意见。 (2)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要想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必须落实好安全责任。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起全面安全管理体系,层层责任明确,相互勾连的责任界限需要严格划分开来。保证无安全管理漏洞也不能有安全管理重叠处,从而让每一个管理人员明白自己的责任范围。 (3)加强引进先进设备,改善作业环境 加大安全投入,改善作业环境。多采用自动设备减少人员操作,从而减小施工风险。如自升式吊车、铁木跳板等的引进都减小了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用机械化自动化代替人工操作,这是减少工地事故的重要措施。 (4)加强施工安全教育 这个主要是针对施工队伍而言,但不仅限于施工队伍。在施工队伍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管理人员需要用实例、常识等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岗前安全教育必须渗透到职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根据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安全事故实例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因地制宜的选用一些图片、影片加以渲染,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实例分析 昭通市住房与城市规划局关于城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要求: (1)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处理好安全、质量、效益与发展间的关系; (2)规范建筑秩序; (3)施工单位安全投入不够,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薄弱,甚至忽略质量安全管理; (4)时刻关注本地区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和经常出现的问题收集,并找出原因尽量避开。 从这些角度来说,施工单位需要从以下几点改善:提高认识,增强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人民的希望也是国务院的要求;严格做好城镇基本建设程序和严格做好招标管理工作;加强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行为监管,主要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加强工程施工现场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强化施工验收质量,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生制度。这为昭通市城建施工少安全事故提供了五星约束,保证了施工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了施工安全。 三、结语 工程项目是项目的核心内容,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新型而卓有成效的管理技术,是人们在竞争中取胜、在开拓中成功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工程项目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是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它包括了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勘察设计、招标投标、采购、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部过程。城镇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建筑项目管理的两个关键环节,做好这两方面的管理工作是城镇建筑高质量的重要保证。以质量为前提,以管理为核心,以成本为控制点。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动下,我们需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城镇建设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作者:林建东 单位:惠州市天合建筑有限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足与措施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出40多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已经逐渐系统化,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和法规的集合法群与总体框架,且日趋科学合理。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 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推出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包括: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基本生产条件审查;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是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时,必须加注QS(QualitySafe:质量安全)标志。当前,我国多部门对农产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质量安全认证:农业部设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分别对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认证管理;国家环保总局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对有机食品进行认证和管理;国家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等三个部门对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进行认证、监督和管理。 二、存在问题 (一)部门多头监管、效率低下 不同管理部门负责农产品链的不同环节(见表1),造成了多个部门“多方散分、齐抓共管”的局面。部门的多头管理,中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致使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法效率大打折扣;若出现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易出现相互推诿、问责无人的现象。管理机构之间权属关系模糊,监管内容亦有重复,不但加重了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管理资源,而且也会发生许多矛盾,引致各部门之间监督和管理权限相互摩擦与冲突。 (二)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有一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和法规出台时间较早、覆盖面不宽、标准不高,难以适应现阶段广大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需求和新变化;部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制度比较笼统,可操作不强,具体实施起来或多或少“无章可循”;一些法律和法规的兼容性存在相互交叉和矛盾、执行部门协调不一致等状况;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背离了制定法律和法规的初衷,降低了它们应有的效力。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及检验检测体系问题突出 1.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截至《食品安全法》公布施行前(2009年2月28日),已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国家标准2000余项,行业标准2900余项,地方标准1200余项,基本建立了以国家标准为核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食品(农产品)标准体系。受食品(农产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制约,现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各部门分别制定各自的相关标准,虽总体数量较多,可相互间既有交重、又有脱节,其协调性和衔接程度较低;(2)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的个别重要指标和标准存在缺失,尚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3)一些标准标龄较长,通用性不强,部分标准、指标欠缺风险评估依据,影响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4)相关标准技术性强、执行要求较高,需加强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 2.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经过不断探索,业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认证种类繁多、标准多重且不统一;(2)相关监督和管理部门对认证后食品(农产品)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存在惩处不严、执法不力的情况;(3)认证体系仍不完善,缺少专业技术人才;(4)认证知识普及率不高,致使认证产品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此外,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方面的宣传力度还很小,政府、企业、生产者(农户)和消费者等各利益主体未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有些农产品虽然已经具备了申请和认证条件,可对农产品的认证意义认识不充分,觉得其农产品只要能以自己认为不错的价格卖出去,没有必要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认证的注册、认证及管理上,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标准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互为补充,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发展。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是:(1)相关职能机构、部门设置重复,相互间协调性差,效率低下;(2)部分质检机构、实验室环境条件较差,检验检测设备老旧低效,检验检测手段比较落后;(3)质检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同时也缺少管理型人才;(4)质检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质检机构、实验室的建设滞后,基层设置几乎空白。 三、发展策略 (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法律法规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农产品管理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是基础,质量标准体系是依据,行政管理体系是主体(周应恒,2008)。只有明晰各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认证条件确认与申报、生产(种植)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和评价、生产基地和市场流通中相关的检验检测等技术鉴定和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职责,才能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从法律法规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方面着手: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颁布实施专门的食品安全法,在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对其强化和完善;对当前诸多种类繁多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摈弃那些“过时”、“不适用”的“旧法律法规”,完善整个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触犯或违犯农产品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 2.健全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及检验检测体系 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及认证的研究及修订,建立和完善一套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体系,合理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层级构成。引进国际领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体系 梳理各个农产品(食品)管理部门的权责关系,进一步调整、明晰其监管职责,尽可能减少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农产品(食品)控制体系。 (二)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明确供应链各环节责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宣传,增加对信息可追溯系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电视、报刊、杂志、培训等),促进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消费和购买。另外,加大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供给,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信誉,要积极指导注册人规范使用、管理商标标识,对违反标准的生产者(农户)或企业吊销“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标识使用资格。推广使用商标防伪标签技术,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编写条形码、保存相关记录,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当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便可进行信息追踪,尽快发现问题所在环节并进行控制,从而明确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的相应责任。 (三)加强对质量安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对从事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农户或企业进行专项补贴,使之“有利可图”,这样才能极大地刺激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大力扶植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从财政资金上给予倾斜或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质量安全性及销售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运用财政资金支持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等,以期保证生产基地能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出符合标准的质量安全农产品;大力扶持从事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从财政上支持其销售方式和渠道的拓展,如:举办质量安全农产品展销会,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 (四)加大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让生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等利益主体充分认识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民增收以及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另外,也要加大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认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了解和认知,通过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做到让消费者可有效识别并及时举报有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充分发挥消费者在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唤起社会上每一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护意识,从简单的保护意愿转化成切实的行动。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创新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市场监督和管理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凸显政府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大执法和惩处力度,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假造假、以次充好事件及“败德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农产品充斥市场,保证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市场声誉,切实维护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农户、企业和消费者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多种信息披露方式,规范媒体在信息披露中的行为,正确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定期、及时、动态披露或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抽检结果、处理意见,农产品认证信息和企业品牌信息等,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作者:刘瑞峰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一、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即从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工业“三废”中带来的氟、砷、镉、铅、汞、锰等难以杜绝的有害物质。 2、人畜共患病包括畜禽在饲养过程中遭受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侵袭。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的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做到标本兼治,要加强以下几个环节的监管。 1、加强饲养环节的监管优质、安全的畜产品必须有优质的品种和安全的饲料作保证。从养殖场审批、建设开始都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畜牧法》等规定执行。养殖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管理,严格按照饲养技术标准,所使用的添加剂、兽药要符合使用规范和休药期规定,牢固树立健康养殖的理念。安全的食品是靠养殖者用科学的方法、优良的环境、优质的饲料养殖出来的,不是靠媒体宣传检疫人员检验出来。监督机构要对本辖区内所有养殖场(户)做深入细致地了解,全面掌握饲养规模、饲养方式、饲料、兽药、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并对经营销售兽药的门店进行不定期地检查,做到情况清底子明。 2、加强屠宰加工环节的监管要规范和不断完善畜禽屠宰场建设标准。屠宰场的选址和建设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屠宰场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屠宰工艺流程要严格执行行业标准。根据县城人口、地理面积、屠宰规模及国家相关规划要求,每县应完善审批保留生猪定点屠宰场一处,牛羊定点屠宰场一处,家禽定点屠宰场一处。对屠宰场选址不合要求,屠宰量低,管理问题多的要进行取缔。对确定的屠宰场要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检疫检测设施的配套以及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 3、加强检疫环节的监管首先要搞好产地检疫,产地检疫的实施,是把各种疫病及有害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有效手段,做到责任到人,全程监控,科学检疫,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平衡,全程监控与安全卫生质量的对等,检疫的内容包括划区分片,责任到人,依法行事,定期巡回,详实记录,科学检疫,注重证据,健全档案,综合判定和责任追究。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有害因素的产生。其次是屠宰检疫关口,检疫手段目的应与时俱进,不仅要针对传染病、寄生虫病,更要加强对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的检查。制订详细的方案,科学的取样程序,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固定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扎实的人员开展检疫工作,使得检疫质量和可信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4、加强流通销售环节的监管定点屠宰、同步检疫,从源头上抑制了病害肉流入市场,但肉品作为特殊的食品原料,易在运输、储藏、加工、销售等环节受到外来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污染。如清洗剂、蚊蝇等,另有一些不法商贩在加工分销过程中随意添加其他物质,如“牛肉精”、“保水剂”,达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目的。还有一些不法商贩将私屠滥宰的病肉直接进到集体食堂、饭店、宾馆及肉品加工作坊等肉品消费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加工场所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置国家利益不顾,与不法商贩串通一气,坑害了消费者,因此,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刻不容缓。由于这一环节的隐蔽性随意性,检查起来无头绪,操作起来较困难,监督机构更要对本辖区饲养的畜禽全面掌握,准确了解养殖场(户)畜禽出栏头数,中途死亡的要查清原因,做好无害化处理。 5、加强各部门之间配合协调的监管要加强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倡导健康养殖,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同商务、卫生、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对动物饲养、经营、屠宰、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等环节实施全面的管理,对查出的问题从严从重处理,通过个案要案的处理,对违法分子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从根本上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作者:柳相玺 单位:甘肃省临泽县畜牧兽医局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探讨冬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和质量监控 一、突出重点,强化现场管理 1、强化塔吊等大型设备、基坑防护管理。重点做好设备的检测、维修和保养,确保各种安全装置、限位装置有效可靠。要做好设备基础的检查监控,提高设备的防冻、防风及防坍塌的能力;塔吊设备的拆装,必须使用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详细的拆装方案,并派专人监控,严格执行验收和登记制度;要加强对基坑壁的支护,并设置观测点,随时观测边坡及毗邻建筑物、构筑物的变化,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发生坍塌事故;基坑周边必须进行有效防护,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2、强化现场防冻、防滑管理。要及时清除施工现场的积水、积雪;加强从业人员冬季施工的御寒工作,高处作业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严禁雨雪和大风天气强行组织施工作业;对施工现场脚手架、安全网等防护设施的拆除,要实行严格的内部审批制度,不得随意拆除。 3、强化现场防中毒管理。施工现场的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定点分类存放,设置明显标识,并指定专人负责;宿舍与存放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的仓库不得在同一建筑物内;宿舍内严禁使用木柴、炭火取暖,严禁乱拉、乱接用电设施,防止发生烟气中毒以及火灾等事故。施工企业要为使用有毒材料作业人员配备安全可靠的防护用具;教育职工正确使用取暖设施,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作业场所和室内通风良好,严防中毒事故发生。 4、强化防高空坠落管理。施工现场洞口及周边要严格按照“一标五规范”的规定,使用钢管、钢筋等金属材料架设安全防护栏杆,并使用合格的安全密目网进行全封闭,同时要在防护栏杆周边设置醒目的预防高空坠落的安全警示牌。登高作业人员必须配戴防滑鞋、防护手套等防滑、防冻措施,并按要求带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 5、强化施工临时用电管理。要加强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切实做好施工用电和生活用电的安全防护。对现场的配电室、配电箱及开关箱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凡是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要立即更换。要认真检查维修漏电保护开关,确保灵敏可靠。要严格职工宿舍的用电管理,严禁乱拉乱设用电线路和用电器,防止触电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6、强化事故应急预案管理。要完善现场事故应急预案制度。建立冬季施工安全生产值班制度,落实抢险救灾人员、机械和物资,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确保能够高效、有序地做好紧急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加强检查,严格责任追究 1、建设、施工和监理方要加强冬季施工现场的管理,不得因抢工期而不落实安全措施。要强化公司、项目部和班组的三级安全检查,加强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检查和监控,对一些易发重大事故区域,必须实行专人负责制,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加强日常安全监督检查的同时,及时组织开展冬季施工安全大检查。检查工作要严格认真,不得走过场,要详细做好检查记录。对检查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要责成企业、项目部按照"三定"措施立即整改,同时加强跟踪管理,确保整改落实;对行动迟缓、检查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施工现场,要坚决依法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项目部安全管理要点 1、项目部要结合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严格按照甲方的冬季施工管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冬季施工技术管理方案、安全投入计划或投入情况、安全生产措施;将冬季施工组织方案、安全质量监控措施上报公司安质部;同时上报本年度安全费用投入计划及执行情况,投入不到位的要说明原因,能在四季度完成安全费用投入计划的要足额完成投入。 2、南方项目部要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充分利用冬季旱季施工的大好季节,在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及时开展施工生产劳动竞赛活动,全面完成当年施工生产任务。 3、北方项目部更要高度重视冬季施工管理工作,做好冬季施工保暖防寒、防冻伤、防煤气中毒、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要为施工人员配备冬季施工防寒衣服、改善驻地取暖条件、配发冬季劳动保护用品,各项目要对施工现场、驻地、民工宿舍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冬季施工安全检查,重点排查火炉子、电褥子、取暖器、易燃品、临时电线路、车辆及机械冬季保养等,确保施工人员不冻伤和煤气中毒,确保用电安全和交通安全,坚决杜绝冻伤、火灾、煤气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土建施工项目,要注意做好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教育和督促全体参建人员在施工作业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质量规章制度和施工安全规范,认真落实建设部、安监局有关冬季施工安全质量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确保冬季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得到有效监控。 5、对冬季施工安全的布置、隐患排查、劳动保护投入,各项目经理要亲自抓,安全总监(未委派安全总监的为安质部长)要具体抓,确保措施到位、具体可行,排查彻底,人员教育到位,冬季安全投入到位。 6、项目安全总监要发挥独立委派制的作用,按照安全总监管理文件,履行好自身职责,对于项目上不能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存在重大安全质量隐患或事故苗头的现象,要直接报公司安质部,公司将督促项目整改到位。 7、项目部要注意天气预报工作,在冻雨、寒流、雨雪等天气来临前要注意做好避险工作,确保自然灾害发生时无施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所在地发生自然灾害,项目要立即报告公司,根据公司安排,结合自身条件,有效组织施工人员参加所在路局的抢险救援工作。 四、安全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 1、审查冬期施工方案 (1)将不宜冬季施工的分项、分部工程安排在冬期前后完成,审查其冬季施工进度计划的合理性; (2)掌握和分析气温情况,搜集气象资料,做好气象记录,作为冬季施工控制措施的依据; (3)复核施工图纸,对不能适应冬季施工要求的问题应及时与设计单位研究解决; (4)冬季施工的设备、机具、材料、劳动保护的计划是否提前准备充分; (5)是否有冬季措施施工人员(如外加剂人员、测温人员等)的技术培训计划; (6)冬季施工的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性能、参量是否审定。 2、检查施工单位的冬期施工的各项管理工作 (1)查施工前的安全技术措施交底; (2)雪天施工中,脚手架上的积雪是否清理; (3)焊接是否有防风、雨、雪的措施,焊区环境温度低于-20℃时,检查是否准备有预热设备; (4)保温用的塑料薄膜、草垫是否准备好。 3、土方工程 (1)土方开挖:基坑(槽)自开挖起直至回填完成,应经常检查土壁有无冻裂现象,必要时应支撑加固,以防坍塌。 (2)土方回填:①冬季填土做好土方平衡工作,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应考虑挖方和填方的平衡,合理调配土方,及时将新挖出的未冻结土填实至所需部位。②室内的基坑(槽)、管沟、地面垫层下的填方,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室外的基坑(槽)或管沟可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但冻土块体积不得超过填土总体积的15%,管沟底至管顶0.5m范围内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③回填前应将基底的冰雪和保温材料打扫干净,方可开始回填。用于回填的冻土块的粒径不得大于15cm,铺填时冻土块应均匀分布,并逐层夯实。冬期填方每层铺土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减少20%~25%,预留沉降量应比常温施工时适当增加。 4、钢筋工程 (1)钢筋具有冷脆性,在负温条件下,随着温度降低钢筋的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增加,伸长率和抗冲击韧性降低,脆性增加。在负温条件下使用的钢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检验,钢筋在运输、加工过程中注意防止产生撞击、刻痕等缺陷。 (2)钢筋负温焊接:冬期钢筋的焊接,宜在室内进行,当必须在室外焊接时,应有防雪、防寒保温措施,风力超过三级时应有挡风措施。焊后未冷却的接头,严禁碰到冰雪。在工程开工或每批钢筋正式焊接前,必须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生产。钢筋冬期负温(环境温度低于-5℃)电弧焊,宜采取分层控温施焊,与常温焊接相比宜增大焊接电流,减缓焊接速度。焊接时,既要防止焊后冷却速度过快,也要防止接头过热,同时还应防止产生烧伤、咬肉和裂纹等缺陷。 5、混凝土工程对水泥、砂、碎石等原材料的要求: (1)水泥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32.5,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m3(大体积砼最小水泥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掺用防冻剂的砼,严禁使用高铝水泥。 (2)砼所用骨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在掺用含有钾、钠离子防冻剂的砼,不得混有活性骨料。 (3)冬期砼采用大模板或滑模施工时,所用水泥除强度外,尚应考虑施工期间实际环境温度,测定其凝结时间。 (4)冬期施工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检查水泥质量:a.砼强度低,怀疑水泥的实际强度等级与出厂等级不符;b.出厂时间超过两个月;c.水泥有结块现象。 6、外加剂的选用 (1)在冬期浇筑的砼,宜使用无氯盐外加剂,外加剂的使用应符合《砼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规定。水和骨料可根据工地具体情况选择加热方法,但骨料不得在钢板上灼炒。水泥应储存在暖棚内,不得直接加热。 (2)外加剂使用前必须有完备的质量保证资料,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防止破损和受潮,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严格按砼配合比报告控制掺入量,使用时可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和水泥同时投入。 (3)在坍落度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冻害,应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降低至最低限度,加入减水剂,并优先选用高效减水剂。 7、拌制掺用防冻剂的砼尚应符合下列规定:a.防冻剂的掺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b.严格控制砼水灰比,水灰比不应大于0.6,由骨料带入的水分及防冻剂溶液中的水分应从拌合水中扣除;c.搅拌时间应取常温搅拌时间的1.5倍;d.砼拌合物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8、砼运输和浇筑 (1)砼的搅拌、运输和浇灌人员必须紧密配合,尽量缩短砼的运输和存放时间,以减少砼的热量损失。运输和浇灌砼的容器应有保温措施,装卸地点应有挡风保温设施,尽量减少装卸次数并合理组织装入、运输和卸出砼的工作。 (2)砼在运输、浇筑过程中的温度,经热工计算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当与要求不符时,应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整。 (3)冬期施工砼时,不宜留置施工缝。如因技术和组织上的原因不能连续浇筑时,若其停顿时间有可能超过砼的初凝时间,则应正确留置施工缝。采取加热法养护砼时,施工缝的位置和在施工缝位置继续浇筑砼时的处理,同常温情况施工相同。 (4)当分层浇筑大体积结构时,已浇筑层的砼温度在被上一层砼覆盖前,不得低于按热工计算的温度,且不得低于2℃。采用加热养护时,养护前的温度也不得低于2℃。 9、砼的养护 (1)在负温条件下养护,严禁浇水且外露表面必须用塑料薄膜覆盖。 (2)砼的初期养护温度,不得低于防冻剂的规定温度,达不到规定温度时,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 (3)掺用防冻剂的砼,当温度降低到防冻剂的规定温度以下时,其强度不应小于砼受冻临界强度。 (4)当拆模后,砼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大于15℃时,拆模后的砼表面应及时采用保温材料加以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5)模板外和砼表面覆盖的保温层,不应采用潮湿状态的材料,也不应将保温材料直接铺盖在潮湿的砼表面,新浇砼表面应铺一层塑料薄膜。 (6)模板和保温层,应在砼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当砼与外界温差大于20℃时,拆模后的砼表面,应采取使其缓慢冷却的临时覆盖措施。 (7)不同工程结构砼养护应根据其工程特点、具体结构形式,结合现场施工条件以及所采用的施工方法,进行综合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以确定切实可行的砼养护方案,并编制针对性的施工措施。 10、砼质量控制及检查 砼的冬季施工,除按常温施工的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外,尚应检查以下项目:a.外加剂的质量和掺量;商品外加剂进入施工现场后应进行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准使用;b.水及骨料的加热温度和加入搅拌时的温度;c.砼在出模时、浇筑时、浇筑后和硬化过程中的温度;d.砼温度降低至0℃时的强度(负温砼则为温度低于外加剂规定温度时的强度)。e.砼试件除应按常规留置外,尚应增设不少于两组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不仅是与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紧密的关系,还与每一个参与的人员和整个社会有密切的关系。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防止所有质量与安全的事故发生,最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益,并有力保障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作者:喻华 单位:江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摘要: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一直备受关注,但是,电力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施工质量把控不严格,不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力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 当前,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迅速,但在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电力工程质量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一、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工程施工中缺乏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意识 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最大效益,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带来的效益认识不足,只看到投入,没有看到带来的效益,这就导致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重视,没有真正将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电力工程施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也不利于电力工程的后续使用,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很有必要。 2.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混乱 良好的管理是项目可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电力规划、施工单位等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质量把控不严,安全管理不到位,使得电力工程施工不仅不能如期完成,还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明确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明确划分责任至关重要。 3.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缺乏经验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广泛,如果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可能会使电力工程施工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众所周知,电力事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前,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施工人员专业水平落后,且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得电力工程施工在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发展。 4.电力工程各施工部门缺乏协作 电力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相关部门包括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部门,工程管理部门是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部门,安全检验部门是对与安全有关的事项进行检验的部门,安全监察部门是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部门,施工部门是承担施工责任的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可以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和相互监督,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二、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经验分析 (一)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电力工程项目包括5个阶段:任务承接阶段、项目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如图1所示,本文探讨的是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包括3个方面: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原材料、设计图纸、半成品等的质量管理是事前管理的范畴;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属于事中管理的范畴;施工完成后到投入使用以及使用之后的各种问题属于事后管理的范畴。应用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复核 技术复核的重点是对设计图纸的审核、施工方案的审核以及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2.原材料试验、抽检 对各种原材料,除应该检验出场合格证外,还应该进行抽样检查,对原材料随时随地地进行随机抽查,可以有效地做好质量控制和管理。 3.设置质量管理点 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的关键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质量管理点作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在质量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正确进行质量评定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评定要细致,覆盖范围要广,这也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关键因素。质量管理要做到细致,细致就是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范围广是要求质量检查要全面,质量检查部门要随时进行检查、抽查,真正将质量管理做到实处。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1.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支持,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严格落实责任主体,责任到人,制定一套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引导施工人员认真遵守,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确保将安全管理的观念传达到每一位员工,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2.加强安全因素控制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将安全预防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安全因素控制。预防可以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里,从而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以动态跟踪为原则,加强重点控制,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3.加强各施工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 前面已经介绍,电力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施工部门如图2所示)。电力工程包括3个部门,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部门,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加强这3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领导人的责任,即质量负责人、施工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将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到部门、领导人以及每个员工,将电力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 4.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首先要从领导做好,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员工遵守安全制度和规章,在安全管理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全体员工尤其是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出现安全问题的员工及时进行培训,确保将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结语电力工程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应该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作者:黎国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南充供电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摘要: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一直备受关注,但是,电力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施工质量把控不严格,不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力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 当前,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迅速,但在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电力工程质量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一、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工程施工中缺乏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意识 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最大效益,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带来的效益认识不足,只看到投入,没有看到带来的效益,这就导致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重视,没有真正将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电力工程施工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也不利于电力工程的后续使用,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很有必要。 2.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混乱 良好的管理是项目可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电力规划、施工单位等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质量把控不严,安全管理不到位,使得电力工程施工不仅不能如期完成,还可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明确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明确划分责任至关重要。 3.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缺乏经验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广泛,如果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可能会使电力工程施工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众所周知,电力事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前,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施工人员专业水平落后,且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得电力工程施工在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发展。 4.电力工程各施工部门缺乏协作 电力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相关部门包括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部门,工程管理部门是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部门,安全检验部门是对与安全有关的事项进行检验的部门,安全监察部门是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部门,施工部门是承担施工责任的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可以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和相互监督,从而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二、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经验分析 (一)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电力工程项目包括5个阶段:任务承接阶段、项目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如图1所示,本文探讨的是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包括3个方面: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原材料、设计图纸、半成品等的质量管理是事前管理的范畴;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属于事中管理的范畴;施工完成后到投入使用以及使用之后的各种问题属于事后管理的范畴。应用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复核 技术复核的重点是对设计图纸的审核、施工方案的审核以及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2.原材料试验、抽检 对各种原材料,除应该检验出场合格证外,还应该进行抽样检查,对原材料随时随地地进行随机抽查,可以有效地做好质量控制和管理。 3.设置质量管理点 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的关键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相结合的原则,设置质量管理点作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在质量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正确进行质量评定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评定要细致,覆盖范围要广,这也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关键因素。质量管理要做到细致,细致就是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范围广是要求质量检查要全面,质量检查部门要随时进行检查、抽查,真正将质量管理做到实处。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1.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支持,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严格落实责任主体,责任到人,制定一套规范、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引导施工人员认真遵守,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确保将安全管理的观念传达到每一位员工,落实到电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2.加强安全因素控制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将安全预防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安全因素控制。预防可以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里,从而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以动态跟踪为原则,加强重点控制,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3.加强各施工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 前面已经介绍,电力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施工部门如图2所示)。电力工程包括3个部门,工程管理部门、安全检验部门及施工部门,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加强这3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领导人的责任,即质量负责人、施工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将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到部门、领导人以及每个员工,将电力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 4.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首先要从领导做好,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员工遵守安全制度和规章,在安全管理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全体员工尤其是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定期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出现安全问题的员工及时进行培训,确保将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三、结语 电力工程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应该长期关注、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作者:黎国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南充供电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房建施工中质量与安全管理 摘要: 我国建筑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模范与学习阶段。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我国建筑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行业发展中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为此,本文将从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入手,根据房屋建筑施工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的制定出强化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策略与方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 强化管理;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分析 为提升房屋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需要落实房建施工管理责任,对房屋质量进行合理控制,保证房建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均符合相关的施工要求。近年来,人民生活对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强化房建施工管理,合理控制房建质量,方能满足人民生活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快房建行业的发展。 1房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 在整个房屋建筑施工项目中,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方向与方法,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效率,是一切建筑施工的标准与基础。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各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具体,仅针对建筑施工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笼统的概况,并没有具体规划每一个的建筑施工管理的策略与方法,导致建筑施工管理制度缺乏完整性、全面性、具体性、科学性与准确性。没有明确质量管理人员的监管职责,缺乏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管理形式流于表面,质量控制手段过于传统,导致建筑施工中漏洞百出,降低房屋施工质量,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1.2不规范的工程设计侦查方式 房屋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地点开展侦查工作,充分了解施工地点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根据建筑施工要求与规定,结合施工地点的侦查情况,合理的设计出相应的施工方案,为后期施工建筑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在实际的工程侦查中,施工方为降低施工成本,并没有对施工地点开展侦查工作,仅凭借施工地区的参考文献和报告材料,对施工地点进行笼统的评估,设计出相应的施工方案;工程设计侦查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综合素质偏低,对施工地点进行侦查工作时,没有全面认识施工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上交的施工地侦查报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影响到后期的施工方案的设计工作。 1.3不合格的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是房建施工的基础内容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整体设计与规划。施工方为从中获取较大的收益,降低施工成本,购买施工材料时以此充好,降低房屋建筑质量。房屋建设管理人员对施工材料进行审核时,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忽视施工材料的防水性、防火性,导致建筑在使用时期频繁出现渗水现象,发生火灾时无法起到阻燃作用,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降低人民的生活质量。选择施工材料时,没有落实“绿色环保”理念,所选择的施工材料中含有较大的有害物质,直接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健康,降低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 1.4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在21世纪知识技能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需要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建筑施工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多选用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等,专业知识不够全面,知识应用能力不足,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降低建筑施工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施工技能粗糙,为建筑施工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2强化房建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措施 2.1健全施工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强化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需要建筑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完善施工管理方案,落实施工管理职责,使建筑施工管理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全面性。建筑企业需要根据建筑施工方面的法律政策,结合施工地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制定出施工操作规章与管理体制,将施工责任与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建筑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使每一个建筑施工参与者均能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一旦出现问题,均有相应的负责人对其进行处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做好预防性管理制度,针对建筑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与现象,提前制定好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建筑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如图1)。 2.2规范工程设计侦查方式 建筑施工项目的侦查工作是房建施工的前提,是房建设计的基础,因此,为坚强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加强对工程设计侦查工作的管理与整合。安排侦查管理人员,对施工前期的侦查工作与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严格把关,保证建筑设计师能够对施工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气候环境充分的了解,根据侦查报告,结合相关文献,科学、合理的设计出建筑施工图纸。加强侦查人员与建筑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建筑设计师能够亲身参与到侦查工作中,保证设计图纸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与严密性,为后期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2.3严格把关材料质量 为提升房建工程质量,需要从施工材料入手,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施工材料具有防火性、防水性,无毒、无害。建筑企业管理者需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能因眼前的一己私利,忽视建筑工程的整体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一定要根据房建施工的需要合理选择施工材料。建筑企业对施工材料的选购环节起到足够的重视,选用具高素质的采购人员,保证材料质量。合理选择施工材料存货处,防止施工材料因存放方式不合理,降低材料自身性能。 2.4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是房建工程的推动力,其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房建工程质量。为保证房建施工质量需要提升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强化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房建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性的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具备专业的施工知识与技能,管理人员具备正确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提升施工者与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房建施工时,针对房建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由资质深的施工人员对其进行引导,以此保证房建工程的质量与效率,提升房建工程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2.5加强安全施工管理意识是人一切行为的引导力量,为保证房建工程每一个环节均符合房建施工要求,需要加强安全施工管理,提升房建工程每一个参与成员的安全意识。房建工程进行人员选拔时,均需要对其的专业技能进行检测,做到“持证上岗”;新员工入职前,需要对其进行“上岗培训”,使其能够全面了解所在岗位的职责与义务,提升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心理素质,降低房建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员工进入施工场地进行工作时,必须携带员工工作证、佩戴头盔,禁止非工作人员入场。 3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行业正处理学习与探索阶段,为提升房建工程质量,需要强化施工管理工作,完善施工管理体系,制定房建施工制度,重视侦查工作,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施工管理。 作者:柳艳 单位:南昌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力方面的工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此类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本文将对电力工程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等内容在整体建设中的意义,和我国目前阶段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安全管理 近些年,我国电力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推进而向前发展,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加大了项目安全的管理力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近些年,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也逐渐意识到电力工程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大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的因素 (1)人是目前影响最大的因素,因为现代城市都是由人掌控,只有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要想在解决电力工程的这两大问题,首先要紧抓人的问题。其中包含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施工人员,验收人员,而施工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工程由他们直接完成,施工团队的专业素质决定着工程的最终质量。 (2)材料与设备同样对工程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一大因素。电力工程是一项无论从材料设备到施工操作都极为复杂和注重细节的过程,涉及的材料和设备也种类繁多,大到起重机小到各种缆线和阀门,都是该工程建设的基础,它们的质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安全,只有使用高品质的材料和配件,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3)电力工程范围跨度大,时在高空时在地下,所以使工作操作难度和危险性大大增加,非常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害。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前务必实地考察,制定合理安全的施工方案,把所有能影响到施工过程的环境因素考虑全面,做好安全措施,巩固防护设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2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出现的问题 2.1部分电力建设监管质量的流程不明确 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有些电力企业没有规范电力建设程序,建设之前并没有注册质量监督,有的甚至一边施工一边设计,完工后也没有通过正规验收就将工程投入使用,这并不符合电力建设的正常流程,尤其是风力发电等工程,不按照质量监督的流程最为明显。 2.2施工现场监理不合格,审核不严 在电力建设中,对于监理把控松懈,在现场,监理不能正确履行职责,职业素质低下,甚至有无证上岗的现象出现,监理的机制也有诸多不足,对于需要改正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不齐全,对于资料的记录性差。还有个别企业资质不够,会出现跨行业签字验收等违规现象。 2.3质量监管的控制措施不够合理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环节管控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尤其在各种施工工艺方面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质量控制上,会出现数据不真实,材料丢失,致使施工标准也不准确,大大影响施工质量。 3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出现的问题 3.1电力工程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安全防护相对较弱 在建设电力工程时,施工现场面临环境复杂多变,操作时也是多工种同时交叉进行,不同的工种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尽管现在已经在安全方面统筹安排,但还是会发生一些人为无法预知的事故,增加电力事故的发生率。电力企业在安全防护方面投入资金也较少,对于防护设备建设不全面,对已有的防护维护不善,也会增加施工安全隐患,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此类问题,就会给电力建设带来大量安全问题。 3.2安全责任分配不合理 在电力建设中,安全管理问题复杂且涉及部门和人员众多,在具体施工时,对于安全方面的职责分配不足,从而给电力建设带来安全隐患。例如安全检查部门,只会进行表面的安全问题排查,但是不会对已经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各部门之间对于安全工作协调不到位,对安全管理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安全责任应该具体落实到个人或者部门,比如安排一个整体工程的负责人,对工程的安全问题总体负责,而实际的安全责任由每一个副职负责,这样既能保证安全隐患排查,也有利于工程的安全管理。 3.3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目前的各个电力工程建设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多来自农村,安全意识淡薄,就会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所以要开展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使该行业的人都要有风险意识,施工的同时要注意人身安全,并且要学会处理施工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害。 4加强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的措施 (1)规范质量管控程序,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监督,根据有关规范条例,落实质量监督的注册手续,保证电力建设和质量监督有序进行。当前有很多质量监督机构都是包含在电力企业当中的,但是机制和人员配置的不合理,在履行职责时效率会很低,所以要加强对监督机构的建设,在资金和人员配置方面满足需求,有效开展监督工作。 (2)严格把关监理的规范性,完善相应的监理机制,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解决措施,配置监理人员要合理,并且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对于违规现象要严格处理,务必避免无证上岗人员进入单位,以保证电力工程质量。 (3)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施工规范和标准,加强设计,施工和验收的质量管控,对于记录下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落实相关部门的工作,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形成一个质量监督网,有效提高质量管控水平。 (4)在电力建设中,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组成一个有效的安全网,在施工现场要配备相应的安全专员,及时提出施工安全问题,在有安全隐患的施工程序上,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实施,还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避免事故发生。 (5)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责任体制,将安全责任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明确,在进行交叉作业时要着重强调,根据以往出现的安全问题作出预测,采取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对危险进行准确识别,以有效防范各种危险源。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电力工程作为电力发展的前提,加强对电力行业的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工程整体质量,可以推动我国电力业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谭四光 单位:广东威顺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配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策略 摘要:文章针对配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管理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对人身安全的管理力度、完善安全标识、强化对安全隐患的管控以及减少外力破坏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配网工程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配网工程;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1配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 (1)配网工程的安全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电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配网工程也开始成为了非常主要的建设与投资对象。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配网工程虽然在努力克服不良条件,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施工环节缺少规范性以及缺乏易通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等等。事实上,配网工程的施工不仅工程紧凑、环节繁琐,而且一旦其中某一个步骤出现了问题,那么势必会同时牵扯到其他与之相关联的环节,从而让整个配电网络都出现难以修复的损坏。例如在安全问题频发的带电作业当中,由于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并且缺少应有的应变与现场操控能力,从而经常会因为一个微小的操作性失误而导致整个工程都以失败收场。基于此种情况,如果想要让配网工程的施工水平得到较大幅度上的提升,其中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加大对工程安全的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一些安全类威胁因素的存在。 (2)配网工程的质量问题。工程质量是安全的基础保证,施工团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施工条件,为日后的管理工作打好基础。通常情况下,质量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施工材料的选择不恰当、材料质量不符合施工的要求标准、施工工艺同整个配网工程不匹配等等。除此之外,一些施工基础人员在没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二次电缆走向需求的情况下就忙盲目开始作业,从而导致二次电缆的铺设现场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突发状况,例如无功补偿设备在电力系统中虽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仍然会受到谐波的干扰和影响,这也就意味着施工团队需要采用无功补偿装置来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 2配网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 (1)加大对人身安全的管理力度。为了有效减少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施工团队需要编制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实际的施工需求对原有的安全管理政策作出进一步的改进。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现状展开深入的考察,并且将管理工作深入的落实到验收、巡检以及运行等各个环节中,尽可能的制定出一个标准化的执行方案。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人员要对所有施工参与者都展开严格的考察与监督,一旦发现有违反安全操作标准的施工人员出现要对其给予应有的惩罚。 (2)完善安全标识。配网工程的安全标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防止碰撞的警示标识、彩砖标识、电缆的走向标识等等。这些存在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标示不仅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基本的工作帮助,同时还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由外力所带来的诸多破坏。 (3)强化对安全隐患的管控。对于存在于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来说,其中比较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要数设备隐患了,其不仅能够对配网工程的正常施工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施工工期的顺利进行带来极大的阻碍。基于此,施工团队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并且安排相关的巡检人员来对工程设备的安全问题进行逐一排查,从根本上提高配网工程施工的安全等级。 (4)减少外力破坏。在配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遭到一些各种类型的外界破坏,具体包括物体撞击、雷击、鸟害、树障以及高空坠物等等。在通常情况下,配网工程的施工团队会运用防鸟刺与风车反光镜来避免鸟害的发生,利用避雷针等装置来减少雷害的出现。在此基础之上,各地政府部门与电力企业需要尽快的形成合力,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与工程的施工现状来做好对施工安全隐患的处理工作,确保配网工程可以运行的更加稳定和顺利。 3配网工程的质量管理措施 (1)准备阶段。当配网工程的设计方案被最终确定完成以后,就需要相关的施工人员配合做好对配网工程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灯光照明、通风以及安全设施等等。首先,管理者要将质量控制点制定出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与工程条件来全面的分析好能够对配网工程施工带来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并且制定出带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为接下来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管理者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配备、施工材料的选择、施工设备的配置以及施工技术的应用工作,加大对电气设备的质量管理力度,尽可能的选择那些性能优秀且质量水平高的工程设备与工程材料;再次,管理者要确保所选择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程序符合应有的科学化标准,如果配网工程施工需要应用到一些新型的施工工艺,管理者需要先对其可行性展开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当确定没有问题以后方可继续施工。 (2)施工阶段。配网工程的施工质量从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环节,为了能够顺应国家的制度规范与施工质量标准,各个配网工程的施工团队都要对自身的施工工序展开重点化管理,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质量控制标准。首先,管理者要结合当前的施工进度来设置出质量控制表格,待得到相关设计部门与施工监管部门的批准以后,再进行接下来的施工做作业;其次,针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展开抽查与评价,一旦发展有违规操作情况需要立即予以解决;最后,做好后续的验收工作,根据统一化标准来将电力工程分为单位工程、单位工程以及部分工程来实施分层检查。 (3)验收阶段。首先,管理者要根据施工图纸与质量管理方案来对隐藏工程与中间工程做好验收工作,其中包括了接地装置的敷设、电缆管土建、电放土建、电缆头制作等等,同时要委派专业人员做好详细的记录;其次,当配网工程正式竣工以后,管理人员要让施工参与者做好相关的自检工作,并且将所有质量问题做好记录,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责任部门与个人身上;最后,为了能够尽快达到零缺陷的建设目标,管理者要对缺陷记录消缺处理,进一步落实闭环质量管理。 作者:苏振兴 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石油管道建设中机械设备质量安全管理 摘要:管道运输是石油调运较为常见的方式,具有运输量大、损耗量低等优点,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石油管道的建设规模也随之扩大。但是由于石油本身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对于管道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要求较高,通过加强管道建设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一方面能够降低管道建设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另一方面也能够间接的提升管道建设效率,降低建设企业的成本花费。 关键词:石油管道建设;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1健立专人专岗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内容 石油管道建设是一项综合型的工程,建设施工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机械化设备。为了保证各个机械设备能够协调运作,发挥应有的建设作用,必须强化设备操作人员的集中管理,设立专人专岗责任制。将设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每个部门所承担的设备管理责任,例如技术设备的管理员、技术设备的操作员以及机械设备的维修员等,做到专人专岗。在明确各自的机械设备管理责任后,要求在管道建设中做到“三定”(定机、定人、定岗),以此保证管道建设的指令得以迅速、高效执行。同时,在建设企业内部要树立明确的管理制度,例如交接班制度、机械设备使用和养护制度、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等,要求全体管道建设人员明确建设责任。 2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加强日常养护检验 在石油管道建设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投资成本,施工方往往一味追求管道建设效率,而忽视了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养护工作。石油管道建设的工作环境较恶劣,多数为野外露天环境,因此机械设备的老化速度更快。但是由于受长期工作模式的影响,国内石油管道建设中的机械设备管理普遍存在“先故障,后修理”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管道建设秩序,而且给机械设备造成了较大损害。因此,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必须从日常做起,在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后,对机械设备进行清理工作,保证设备机身的整洁。同时,定期进行机械设备的养护与检修工作,通过检修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早发现、早修理,将设备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通过“以检修防大修”,还能够有效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对提升石油管道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帮助。 3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安全措施到位 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操作人员培训、安装安全防护设备、安全推广教育等,要想从整体上保证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措施的到位,需要从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在不影响石油管道正常建设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在人员安全培训方面,通过增加资金投入,聘用专家进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讲座,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实践管理能力,从而降低人为原因导致的机械设备故障;在设备安全防护方面,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通过设备内部优化和外部加装防护罩等方式,降低外界因素对机械设备的安全影响。 4加强安全管理教育,提升设备操作水平 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其自身的安全意识高低和设备操作技术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石油管道间的质量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对以往石油管道施工中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多数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建设中机械设备操作不当,或是直接导致管道破裂,或是给管道建设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是提高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可以解读有关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是反面事故案例,同过正反两面教育,形成强烈的差别教育,以此提升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同时,在管道建设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操作规范,服从管道建设规划的安排,杜绝违章操作行为。另一方面是从技术层面强化设备安全管理。在任用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时,不仅要求考察其理论知识水平,还要综合考虑其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在后期管道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开展技能培训工作,提高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技术。 5加强分包和租赁单位的管理 机械设备租赁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营业执照,如果是大型机械或需要安全组使用的特种设备,必须同时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人员资格证件等。同时验证近期内相关的工程业绩资料,必须选择具备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的法人组织。对于外租设备或分包带入的设备,需要验证核实其设备的产权登记证明,明确设备拥有权,避免发生纠纷或出现故障后影响正常建设进度。 6结语 石油管道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证管道建设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既是安全建设、安全管理的工作需求,也是提升管道建设质量的根本所在。相关负责人要从思想上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以实际行动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提供保障。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强化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完善的安全建设制度,形成系统性、立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石油管道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刘啸,杨晓东,张栋 单位:长庆油田公司第四采油厂白于山作业区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针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优化我国供电系统的体系和结构。 关键词:供电系统;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有效策略 0引言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一方面,我国电力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这对我国供电系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国供电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1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就实际发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意识较弱 很多电力工程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对相关施工工期、施工速度、施工安全等进行明确要求,不能随意组织施工。由于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安全重视程度较低,工程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电力企业过分追逐经济效益因此就会出现忽视安全生产的情况,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意识较低,严重者还会出现重大的工程事故[1]。 1.2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电力工程建筑中取得良好的收益,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以制度为支撑、盈利为目的的管理体制。但就目前发展而言,很多供电企业在实际过程中不注重管理,导致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不明确,经常会出现严重的责任缺失,降低电力工程建筑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 1.3电力工程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但在开展实际工程中,需要多个部分和多个领域共同开展施工工作。由于我国很多电力工程管理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因此导致我国很多电力工程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存在很多漏洞。 1.4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十分复杂 在实际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其关键内容。由于很多电力工程安全企业中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常常会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出现混乱,导致安全管理问题频发[3]。 1.5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供电企业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这就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不能对电力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提高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供电企业应该制定一整套电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配合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而且一经投入施工不能随意进行变动或者修改,同时要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管理,避免发生混乱的情况,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供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优化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4]。 2.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的体系是确保电力工程能够正常施工的前提条件,不断完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能够节约建筑成本、建筑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3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在实际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责任和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前对图纸做好详细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相关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结合施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2.4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电力工程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是确保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电力工程建筑施工材料主要包括采购环节、施工环节的材料,并且还要严格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把关,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创新管理模式,避免施工现场出现混乱问题。 3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有效方法 3.1实现多元化管理措施 电力工程建设要落实多元化管理措施,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措施。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电力工程安全的周期性、频率性、随机性,做好相关防范工作,强化管理监督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确保我国供电系统能够逐步完善[5]。 3.2正确处理相关安全因素 要想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施工的成本、施工工期等内容,这些都是电力工程建设的相关因素,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只有始终将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置于不顾,必须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此同时,还应该树立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在确保施工工人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电力体系的整体水平。 3.3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问题,就必须做好防止工作,制定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应急方案,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从而提高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通过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能够准确地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从而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4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整个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努力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供电系统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实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党和政府、供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三者共同努力,从而促进我国电力工程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陈文强 单位: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防城港供电局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 摘 要: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制度设计,涉及职业教育理念、制度、教育实践的创新改革,是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从形式到内涵的全方位重构。本文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为例,介绍了“职业仓”构建、分级标准制定、学习制度安排、课相开发与教学设计、质量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成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分级制度 教育改革 生物技术及应用 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方案[1] [2]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基础上,采用5级架构为基础,纵向可以发展的“5+X”职业教育分级结构模型,形成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人才评价机制。建立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对接学历制度、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能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或社会组织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首批试验专业,目前已经完成了分级、标准、课程、评价、学习制度等方面的方案设计,并开始在2011级、2012级两个年级中进行教学改革试验。 构建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仓” 职业教育是从实际存在的职业需求出发设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组织教育资源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职业中来到职业中去,源于职业又高于职业[3]。职业仓提供了一个从职业到教育的分析模型。通过对某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或企业中的众多职业进行分析,按照职业类型、结构、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建立起行业或企业的职业结构模型,并按工作的难易程度合理划分层级,从而形成与专业对应、分类有序、层级明显的行业企业典型职业的集合,即职业仓。职业仓从职业调研分析入手,解决职业教育能不能分级和怎么分级的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有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27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800多家。经过调研发现,在这样的高技术企业中从事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人员不足10%,大多数的人员从事科研或研发助理、产品生产和检验等工作,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 为了调查清楚生物医药产业职业岗位特征和人才需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实地调查了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73家企业,摸清了这类企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课题组系统研究了国家职业大典中与生物医药相关的职业,并对人才招聘网站中北京地区生物医药行业的1,277个职业岗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研发类岗位214个、检验类岗位240个、生产类岗位532个,未包含在上述大类内的岗位291个。据此,课题组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划分为产品生产、产品检验和产品研发类,确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是从事生物医药行业产品生产、质量检验和研发助理等工作。 在充分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为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还需要提炼出典型职业,并将其合理划分出层次,作为建立职业仓结构的依据。下面是在分析北京地区生物医药行业的职业分布和职业能力要求之后,构建的职业仓模型。在这里,每个典型职业都对应了不同的职业教育等级。 教产合作拟定职业教育分级标准 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将职业教育目标分为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发展能力3个领域、8个次级目标和若干个3级目标[4]。依据这个基本框架,学校和行业企业等联合开发职业教育分级标准,从而建立起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依托生物药物生产和检验两大岗位群,结合国家职业和行业企业技能标准,解构相应的岗位能力目标,形成职业教育分级标准。 社会能力 道德责任 安全环保 沟通合作 ①具备严谨细致、详尽如实地记录生产和实验数据能力,对产品质量负责的职业道德。②熟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规范和法规,具有法律意识。 ①熟悉生物制品生产等产品生产和检验岗位的质量、安全和劳动保护要求,并能对他人的工作行为和产品质量承担有限责任,具有健康安全意识。②能正确处理生物产品生产和检验中出现的三废,确保生产环境及相关环境的安全及卫生,能按照6S要求对工作环境进行整理和规范,并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①具有沟通交流能力,对自己或他人发现的生物产品生产和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技术问题,能够通过协商后独立解决。②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能够根据合作合同或清单要求,与他人共同制定并完成生物产品生产或检验过程。 ①具有理解和执行药品化验员、高级药物制剂工、生物制品工、基因工程产品工等岗位的企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能力。②具有认识和使用无菌操作设备、药物制剂设备、仪器分析设备等专属生产工具的能力。③具有完成发酵原料药的生产、生物制剂生产、免疫制剂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等生产任务的能力。④具有完成生物药物原辅料、半成品和产品检验的能力。 ①具有使用衡器、量器等基本工具,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等通用技术能力。②具有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和检验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③具有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数字应用能力。④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具备自我学习能力。⑤能够借助专业词典,熟悉常用进口设备的仪器使用说明和标准操作规程,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学习能力 信息能力 创新能力 具备及时了解制剂、基因产品、生物制品及药物检验相关领域的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具备能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媒介收集制剂、基因产品、生物制品及药物检验的相关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能力。 能对市场需求较新的一些生物产品、药物剂型和药品检验方法提出可行的生产程序或方法,具备一定的战略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定面向人人的学习制度 职业教育的功能是帮助人们走向职业,面对的是学习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只有超越学校教育、学龄教育、学历教育的固有模式,建立面向人人的弹性、灵活的学习制度,职业教育才更有意义。分级制度打破了传统学历教育框架,丰富了教育层次,使面向人人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表5是以本专业职业教育4级为例,建立的5种人才培养路径以及多元化的入学通道、学制安排和学习形式。 表5职业教育4级招生对象、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和学习形式 完成职业教育分级制度规定的学习任务,经过评价合格获得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学历证书有对应关系,2级与中职学历、4级与高职学历、5级与本科学历相对应。由于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和原有的学历标准不同,因此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虽可对应但不等同。 课相开发与教学设计 实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对职业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课相就是在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中提出的课程新概念。它是以职业教育分级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为依据,以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训、做、评相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组织模式[3]。由于课相开发的依据是分级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完成一组课相教学就意味着可以达到职业教育分级标准要求,为此,本专业职业教育4级共开发了“原辅料检验”“发酵原料药的生产”“生物药物制剂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免疫制剂生产”和“制剂单项检验”6个课相。 课相教学设计与传统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不同。传统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思路,按照难度递进的方式进行设计,而分级制课相的设计是从职业岗位出发,以生物药物的生产和检验流程为逻辑主线而设计。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不同。传统课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生物药物生产的专业知识,而课相教学是以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过程中贯穿讲解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例如,“原辅料检验”课相以4级分级标准提出的生物药物理化检验相关的能力目标为依据,以枸橼酸等6种生物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的原辅料为载体,按照实际的岗位工作流程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融入传统教学体系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6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职业综合能力。再次,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同。传统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课相教学是采用“教、学、训、做、评”相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相教学是由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教学载体来源于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评价。 建立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为建立完善的分级制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成立了由骨干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负责4级课相考核标准的制定。 课相评价分数由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50%)、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50%)组成。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每一个课相的评价由任课教师(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操过程、证明材料、出勤考核等给出评价成绩;学生根据任课教师给出的评价表给出自己的分数;学生互评分数是由小组长根据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的分数。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教师评价(70%)+学生自评(15%)+学生互评(15%) 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每一个课相的评价包含理论评价和产品评价。主体评价即理论评价,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客体评价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的产品进行评价。 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理论考核成绩(50%)+产品考核成绩(50%)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已试点两年,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参与了该专业的分级制改革和考核评价。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原辅料检验”等4个课相的开发与实践,企业非常认可“从职业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分级制改革思路,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教会了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按照企业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教会了学生如何遵守药典等行业技术规范和法规,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发展前景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的生物技术相关专业发展对培养社会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和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培养目标正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必要的生物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生物技术领域工作的实用型、应用型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关键词:高职教学 生物技术 教学实践 生物技术目前已由人们观念里传统高深的技术已经向大众开始逐渐普及起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已经逐渐向多个领域进行扩展,比如农、牧、渔、园林、工业、环保、医药、食品等众多行业都与生物技术密不可分。所以,我们社会对于生物技术及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升高。在我国的各大院校,都已经建立和发展了和生物技术相关的专业院、系等,对生物技术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开设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因为培养的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这对培养对象的动手实践能力就相对要求较高,可以说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决定着自身在未来所从事这个行业领域的生存。高职院校怎样在这种要求环境下,立足自身实际,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发展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学科专业定位问题 由生物技术是一个涵盖领域非常宽泛的专业,在发展的早期只有食品与发酵一个专业方向,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范围被大大拓宽,包括了生物制药、食品发酵、环境保护、动植物细胞培养、生化工程、农产品深加工等。那么这样一样,覆盖领域如此的科学专业,对高职院校而言,怎样定位学科发展是尤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的生物技术及其应用专业的学科定位,既不同于大学本科的教育,也不应同于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它是处在这个专业领域比较中间的位置。所以,既要定位于有研究倾向的发展,又要非常地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后者是高职院校学科定位的重中之重。既要培养对专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可以以这个为导向,引导学生在真正实际的操作实践中能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实践环节。这样,才可以说把高职院校的对生物专业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定准,这也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问题奠定了方向性上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发展问题 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应该建立有鲜明特点高职教育特色体系,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来进行专业建设发展。一是形成三级梯队教育。这三级分别是指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名师梯队。在实际建设中,要积极依靠校外力量,特别是要省的投入,积极聘请全国比较知名的教师在学校进行指导和讲学,同时也要主动邀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参观并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的方式,来打造全方位的学习机会,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建立课程建设新机制。在这方面,可以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以国家、省级、校级、院(系)级的四级课程建设机制,并通过校企合作深度互融共同开发课程;特别是要综合课程和实训课程建设为重点带动相关课程的资源建设,使专业课程体系更趋开放、多元和动态。三是建立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目前呢,中职院校采用的比较多,比如对于操作性特别强的专业来说,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年就把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完,从第二年开始直到学生毕业,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把学生送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在实际岗位中不断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也是未来高职院校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人员的紧缺,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锻炼的机会,实现校企的“双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组成企业实践服务团,让学生在专业相关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彰显专业特色,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倡导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具体人才培养实施的指导方针,一些从事人才培养的工作都应以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发展来看,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依据岗位来开发课程体系。通过生物技术类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定位、技能需求分析、设立知识技能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针对学生要建立两个平台,一个是人文素质基础模块、另一个是生物基础知识模块,这两个模块可以使得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短板,针对问题找出在学习和实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的地方。二是依据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每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一个工作步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把学习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确定教学内容,并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排列,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按照职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作为成功完成每项工作项目支撑点的课程教学,结合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将工作和学习融合起来,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同时,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技术模块的设计,将知识点项目化,设计项目化课程。四是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立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形成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这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一切的教学内容与环节都要围绕实践来展开,可以以生产为载体,实行任务驱动导向,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以课程学习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成立课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融学与做为一体。可以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再现企业真实环境,一方面根据企业生产不同目标产品,模拟企业流程开设综合性大实验,另一方面从实训环境、实训设备和器材购置上向企业的真实情况靠近,在学校营造和模拟一种实际的职业环境。其实这种方式,就是要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力度。五是注重课程网站建设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建立交流讨论平台,提供电子课件、常见问题解答、仪器使用方法、学习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和网站链接课外拓展等学习资源,帮助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课堂得以延伸。 四、课程设计问题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相关课程操作环节比较多,所以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践教学与质量的反馈,又能直接地反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制度里应包括到课情况,实际态度,实验原理的掌握,基本操作过程,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分析报告几个方面,并根据课程具体设定每部分应占的比例。应向学生说明制度,这样才能利用它真实地评价学生实践的成绩,提高学生参加课程实践环节的自觉性,从而使学生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得以加强。当然,在课程设计中,在加大操作实践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操作,但正确操作的前提是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认为教师什么也不讲就能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因为高职的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基础相对差一些,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讲解,让学生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操作反而使他们丧失了兴趣和信心。说明了原理、让学生充分了解原理、机制对于实践大有裨益。其实,在讲解的过程中只需要注意强调注意事项和简单过程,而把为什么要注意及实验应该出现的现象或结果设为疑问,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实践,可以提高学生们探究疑问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在课程教学环节,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多分组,这样可以克服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少、价格贵、器材耗损大等困难,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实际操作和动手机会、发现问题可以积极解决。克服传统的整班进操作间,一人做、多人看的传统形式。再比如可以把整班分成几个部分,按次序分批进行实验,使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这样虽然一个班级的实践操作环节时间会大大延长,但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教师在学生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不断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错误的操作手法,解答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 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4个方面对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提出微生物肥料将成为未来农业领域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农业领域;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商品国际化革命、信息产业化革命的推进,许多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必将产生一次生物技术革命,而这一革命的主战场就是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1 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设计好不同来源的基因顺序,在体外成功构建杂交DNA分子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们需要的表现型,产生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强,还可获得畜、禽新品种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动、植物。例如,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即6.67 hm2示范)平均产量为13 500 kg/hm2的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达到了13 899 kg/hm2 [1];运用转基因技术将相应的基因导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种[2];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不受除草剂的影响,目前已生产出多种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应用广泛[3]。 1.2 细胞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以改变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为目的将不同作物或动物进行细胞杂交,使植物或动物个体繁殖速度加快,以获得优良品种或新品种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一门技术[4]。细胞工程技术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应用较多,如可以将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进行杂交,可获得上结番茄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将豆科植物与向日葵进行细胞杂交,可培育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向日豆”[5]。 1.3 发酵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发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产出对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新的技术。发酵工程主要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2个方面,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果酒、茯砖茶、食醋等;二是生产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茯砖茶的制作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发酵工程技术,通过调控渥堆时间、使用接种剂、发酵剂等方法可以改进茯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而可生产出“金花”饱满、品质优良的茯砖茶。 1.4 酶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酶工程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制酒、制酱等方面。例如,随着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一些地区出现了粗粮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粗粮的淀粉利用。解决办法之一是生产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难以在市场上应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运用酶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葡萄糖转变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还高50%以上。 2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 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该种肥料可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6]。生物肥料的定义分为2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活性高。施入该种肥料能够产生活性物质,能够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使作物生长更优、产量更高。从广义上讲,生物肥料泛指各种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剂,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此种生物体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7-8]。 2.2 生物肥料的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农药没有的优势,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应用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节约农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和富营养化的产生,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化利用。 2.3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农民以及社会的逐步认可。国内外都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摘 要: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相应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等原因,导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分析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原则,提出了实践内容、支撑保障和评价体系建构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我国,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开设不足10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于学科发展,严重影响了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尽快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1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应以生物发酵、食品检验、酶制剂制造、食品类生产操作、生物制品等工种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及考核评价指标、配置实践教学仪器设备,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2 三维目标并举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促成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平台和载体,在进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维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设计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培养,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纪律观念、职业道德意识、团结协作和竞争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1.3 整体优化原则 依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对技能和素质的整体要求,系统架构实践教学体系以避免实践项目的重复设置和技能点训练的遗漏,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重目的。 1.4 层阶递进原则 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合理搭建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训练层级、递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5 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尽量设置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及具有探索性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加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构“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通过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开发了以生物发酵、酶制剂制造、食品检验、食品类生产操作、生物制品营销岗位为依托,以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为支撑的“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见表1),在进行岗位实践教学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各实践项目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方式,编制了与之配套的微生物应用技术实践、企业实习等15门实践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教材。 表1 “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3 架构“五位一体”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设备、仿真环境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校外基地、实践教学资源库、双师型教学团队“五位一体”的支撑保障体系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础。其中实践教学设备以及仿真环境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载体。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成了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18个实验实训室,购置600多万元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了柠檬酸生产车间、啤酒酿造车间、果蔬汁生产车间、焙烤车间、今麦郎实训室等校内生产实训车间,基本满足了发酵产品及生物制品的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需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顶岗实习顺利进行的关键。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青岛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徐州恒顺万通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等8家生物技术、食品类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实践教学资源库方面,我们不仅开发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教材,还开发了一些动画素材及多媒体课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构建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双师团队,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而且为校内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直接高效的培养机会。 4 谋构“三维二级”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地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是保证和促进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基础上,针对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三种实践类型(三维)制定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教师及组织管理质量评价指标3个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均设立了二级,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指导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组织管理效果3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又各设立了4~5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在2008~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得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探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推广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拼接,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再导入生物体内使导入的基因得以表达。其中,其核心技术就是提取目的基因——将需要的基因从供体生物的细胞内提取出来,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对多细胞生物的检测,将每个受体细胞单独培养并诱导发育成完整个体,检测这些个体是否摄入目的基因,摄入的基因是否表达(是否表现出相应的性状)。淘汰无变化的个体,保留有相应变化的个体进一步培养、研究。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转基因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种植的育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可以将某一种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完全不具亲缘关系的作物品种当中,使得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目前被较广泛提取使用的植物目的基因主要有: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植物抗病基因等。例:用棉铃饲喂棉铃虫,如虫吃后不出现中毒症状,说明未摄入目的基因或摄入目的基因未表达,如虫吃后中毒死亡,则说明摄入了抗虫基因并得到表达。 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品种得到改良,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应用也不断呈现广泛应用的趋势。首先,目前,转基因植物的种植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目前采用转基因技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全球耕地面积的16%。 此外,还有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简单来讲,就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其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生物种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其操作方式更为简单,而且这种技术的推广时间也比较早,目前,对于杂交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使得农业种植的难度降低。 2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组织培养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对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建立细胞的全能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人工的诱导,保证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良好的发育,最终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一种生物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的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植物繁殖的速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多优良的植物品种。此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对作物幼苗的侵害,保证种苗无病毒,促进良种经济作物的快速推广。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使得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另外,在进行初代培养外植体的时候,对于褐变做好处理。褐变,主要就是指外植体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在褐变过程中,会产生醌类物质,它们多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处理。第三,关于植物组织的初代培养。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在初代培养时,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即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和少量的生长素。初代培养建立的无性繁殖系包括:茎梢、芽丛、胚状体和原球茎等。 3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采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将其作为制作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改变传统形式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即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作用,另外,还可以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药性,所以,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中,许多药品的生产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的。受材料来源限制产量有限,其价格往往十分昂贵。微生物生长迅速,容易控制,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我们可以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内,让它们产生相应的药物,不但能解决产量问题,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例如: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甜椒、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马铃薯、不会引起过敏的转基因大豆等等。 因此,生物农药技术,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总而言之,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改善我国目前的农业现状,提高了农作物抵抗能力,提高农业产量,积极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农业生物技术在我市生产及应用初探 一、佳木斯市农业生物资源现状 佳木斯市农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泥炭、人畜粪便、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品加工副产品等等,这些生物资源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1、作物秸秆。 佳木斯市农作物秸秆年产出量为500万吨左右,其中三分之一用于直接还田,三分之一用作烧柴和喂畜,三分之一被浪费。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泥炭 佳木斯市泥炭资源十分丰富,总储量为250万吨。主要分布在同江、抚远、桦南、桦川四个市县。目前只有桦川县申家店泥炭矿处于开发阶段。 3、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品加工副产品 粮食加工副产品每年有30万吨左右,经济作物加工后副产品主要有甜菜加工产生的废醪为2万吨左右,全市56万亩白瓜生产的瓜瓢为120万吨左右,被全部浪费,急待开发。 二、我市有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开发项目 (一) 泥炭开发 我市泥炭资源十分丰富。而泥炭是生产腐殖酸类肥料的良好原料,也是生产医药、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搞好泥炭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我市经济发展有很大带动作用,利用泥炭资源可以进行以下开发。 1、建立腐殖酸类肥料厂,生产腐殖酸类肥料。在泥炭产地建立腐殖酸类肥料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高质量腐殖酸类肥料。 2、利用泥炭生产水稻育苗壮秧剂、花土、草坪土等。 3、利用泥炭生产医药和化工产品。 (二) 秸杆开发 我市秸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产出量在500万吨左右。而实际利用率不到30%,大部分秸杆被浪费。利用秸杆可以进行以下开发。 1、建沼气池生产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可以以每个农户为单位建小型沼气池,也可以以每个自然屯为单位建立大型沼气池,供全村使用。 2、建立以秸杆为原料的大型酒精生产厂。 秸杆快速腐烂发酵剂的研发生产。秸杆腐烂还田可以培肥地力。由于我市气温低,秸杆腐烂速度慢。秸杆直接还田影响农业生产。因此,需要一种能使秸杆快速发酵的制剂,使秸杆当年秋季快速腐烂,培肥地力。 (三) 生物肥料开发 生物肥料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生物肥料增产效果也十分明显,生产生物肥料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a)大豆根瘤菌肥。大豆根瘤菌肥可以增加大豆根瘤数,提高大豆固氮能力,能使大豆增产10%左右。我市80年代曾在宝清县建了一个大豆根瘤菌肥厂,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后来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工厂倒闭。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豆根瘤菌肥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大豆根瘤菌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b)土壤磷素活化剂。土壤磷素活化剂主要是释放土壤中被固定的磷,被作物直接利用。我市农民年年施用磷肥,磷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土壤中磷含量逐年升高。引进先进技术建土壤磷素活化剂厂,生产土壤磷素活化剂,可减少我市磷肥用量,既增产增收又减少了化肥造成的污染。 c)生物钾肥。生物钾肥的作用主要是释放土壤中被固定的钾。我市土壤中钾含量很高,但速效钾含量很低。生物钾肥可以把土壤中被固定的钾变成速效钾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我省有几个生物钾生产企业,效益十分可观。 (四) 生物农药开发 生物性农药是我市植保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品种,近几年应用面积呈现加大趋势,对于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1、农抗120类:该类农药是一种碱性核苷酸类抗生素,可直接阻碍真菌性病原菌蛋白质合成,导致病原菌死亡,并对作物有显著的刺激生长作用,属低毒杀菌剂,抗菌谱广。 2、加收米:加收米是小金色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有内吸和在植物体内运转的作用,对水稻稻瘟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五) 稻壳苗床营养土 育苗取土难,破坏耕地,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一大难题。2006年经过试验,粉碎稻壳可代替三分之二营养土育苗,育苗效果比纯土育苗效果好。 (六) 稻壳制炭 我市每年稻壳产出量很大,但大部分被废弃。利用稻壳可以制成炭,代替木炭。即节约了木材,又废物利用。 (七) “淀粉基环保型木材加工用粘合剂”开发 采用天然高分子原料淀粉经与聚合物改性制备的一种新的环保型木材粘合剂。成本低、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很大。 三、我市即将开发的农业生物技术开发项目 大豆根瘤菌剂 大豆根瘤菌是大豆根瘤内一种能固定空气中氮素的细菌,大豆一生中需氮量的2/3是由大豆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而来的,其余1/3是从土壤中吸收的,大豆产量的高低与大豆根瘤菌数量有很大关系。大豆根瘤菌的作用是利用与大豆共生的根瘤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以满足大豆对氮素的需要。 1.大豆根瘤菌的种类 大豆根瘤菌是共生固氮菌中最主要的一种,目前,我国各地研究分离、筛选出了许多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种。例如快生型的2057、2053、2058根瘤菌,慢生型的2010、2063、C33、61A76等。经过试验,2057、C33、61A76等菌种在我市增产效果比较理想。 2、大豆根瘤菌菌种的来源 目前,有很多研究、分离大豆根瘤菌菌种的研究机构,比较权威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这些部门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菌种。 3、大豆根瘤菌的载体 大豆根瘤菌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细菌,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上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泥炭是大豆根瘤菌最好的载体,并且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泥炭资源在我市十分丰富,在我市总储量为250万吨左右,有充分的泥炭资源保证大豆根瘤菌肥的生产。 4、大豆根瘤菌肥在我市推广应用情况 我市从87年开始推广应用大豆根瘤菌肥,当时在宝清县建了一个大豆根瘤菌肥厂,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我市主要应用该厂的产品。87年推广应用面积为3万亩,88年推广应用面积为8万亩,89年推广应用面积为10万亩。90年由于灭菌、接菌等技术不过关,宝清县大豆根瘤菌肥厂倒闭。当时,市场上又无其他大豆根瘤菌肥产品,所以大豆根瘤菌应用技术推广工作在我市告一段落。近几年来,南方一些大豆根瘤菌肥产品进入我市,但由于菌种不适应我市土壤和气候条件,增产效果不明显,在我市应用面积很小。 5、大豆根瘤菌肥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经过在我市多年的试验结果,大豆应用大豆根瘤菌肥较对照平均亩增产大豆12.5~16.5公斤,增产率为9.2~14.5%。每亩平均增收31.9元,扣除每亩大豆根瘤菌肥成本6元,每亩纯增收25.9元,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6、大豆根瘤菌肥的推广前景 我市大豆面积每年都在700万亩以上,每亩大豆需大豆根瘤菌肥2公斤,我市700万亩每年需大豆根瘤菌肥1.4万吨,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7、现有大豆根瘤菌肥厂情况 目前,国内只有辽宁、河北、山东省有几家大豆根瘤菌肥生产厂家,其产品并不适合我市土壤、气候特点,在我市很难推广。目前,省内还没有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厂家。在我市建厂可以辐射全省。 8、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的技术关键问题 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主要是引进菌种的纯度、载体的灭菌、产品的含菌数量。菌种的纯度必须达到100%;载体的灭菌必须彻底;产品的含菌数量必须达到2亿个/克以上。当时,宝清县大豆根瘤菌肥厂倒闭的主要原因是载体的灭菌不彻底,产品的含菌数量没有达到2亿个/克以上标准。目前的生产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9、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投资 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进行菌种的培养,载体的灭菌,接菌等几个关键环节。所有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建立一个年产1万吨的大豆根瘤菌肥厂需投资1千万元左右。 10、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效益 大豆根瘤菌肥产品每吨生产成本为1200元左右,而目前市场价格在2500元左右,每吨利润在1300元左右,一个年产1万吨的大豆根瘤菌肥厂每年利润可达1.3千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投资。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透明质酸的生物技术生产及应用 糖胶聚糖(GAGs)是线性多糖,由重复的二糖单位(一个氨基糖和一个糖醛酸残基组成)构成。其中,透明质酸(HA)与其他GAGs不同,组成中无硫酸基。HA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应用于不同的生物医学领域。HA在生理条件下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有酸的形式或盐的形式如透明质酸钠,故将其命名为hyaluronan,本文将其简称为HA。 此生物高聚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已证实其于脊椎动物的软组织(如关节、滑液、皮肤、眼玻璃体、脐带、鸡冠),海藻,软体动物,培育的真核生物细胞系及一些原核生物中存在。HA是脊椎动物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人眼玻璃体(0.1 mg/mL)和关节滑液(3~4 rag/mL)的首要成分。人体内含HA最多的组织是皮肤,约为7~8 g,约占成人体内HA总量的50%。胎儿在发育的特定阶段,被厚的HA层包裹,脐带中含有丰富的HA(4 rag/mL)。鸡冠作为特殊的皮肤段,其中HA的含量最高可达7.5 mmL,这使其成为工业提取HA的首选资源。 脊椎动物体内的HA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皮肤中,保持水分;软骨中,联于蛋白聚糖,调节水和离子浓度,维系软骨组织的物理特性和细胞一底物间的相互作用。HA的生物效能与HA受体的结合有关,可诱导细胞增殖速率、细胞移动及血管形成的改变。在炎症、纤维化以及癌症等疾病过程中,发现过量的HA。有直接的证据证明,HA参与癌症的转移。 本文分析评价HA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工艺、理化特性和己确定或潜在的应用。1 HA的生产 HA的工业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从动物组织提取(如牛眼和鸡冠):微生物大规模发酵。上述两种方法将在下面讨论。此外,最近的文献中报道了由新型的基因改造的微生物生产HA以及化学一酶法合成方法生产HA。 1.1传统的提取工艺 传统的HA生产是用溶剂从动物组织提取物中提取,然后由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沉淀得到。 最早1968年由Swann报道,生产工艺如下:(1)机械切片,获得小块的鸡冠; (2)乙醇洗涤(鸡冠1 kg中加入4L乙醇),重复多次,直至乙醇液不显浑浊; (3)用水/氯仿的混台液提取(鸡冠2.5kg中加入10 L水及0.5 L氯仿),搅拌至鸡冠溶胀: (4)过滤,滤液中加入氯化钠,氯仿提取; (5)离心,蛋白酶(链霉蛋白酶)酶解。 替代的方法:动物组织粗提取物经由表氯醇,三乙醇胺(ECTEOLA)色谱法提纯后,CPC分级分离。另外,在CPC(1%)沉淀前后,有报道用乙醇(1:3水//,醇)多次乙醇沉淀。在这些方法中,HA沉淀后,用灭菌滤器过滤,最终配制成医疗器械和医药产品。HA纯化的收率超过90%(按糖醛酸计)。 然而,由于收集鸡冠,以及生产过程中提取纯化耗时耗力,导致HA价格昂贵。事实上,由于动物组织的HA复合于蛋白聚糖,且往往与HA降解酶共存,导致分离高纯度、高相对分子质量的HA较困难。而且,由动物组织提取的HA在医药上的应用面临跨物种病毒和其他外来剂污染的风险。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生物发酵法生产HA正逐步取代从动物组织中提取HA。 1.2 HA的生物技术生产 已知的可合成HA的细菌是A和C群链球菌(Streptococci),革兰阳性菌如马链球菌(Steptococcusequi,一种马病原体),类马链球菌(Streptococcusequisimilis,可以在不同种动物间传染),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人类病原体),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牛病原体)。这些B增;血性细菌在琼脂培养时,在细菌群周围出现黏稠半透明层,这可归因于HA的合成。 DeAngelis等人1998年报道出血性巴斯德菌(Pasteurellamultocida,一种革兰阴性病原菌)可以在其荚膜中制造HA。无论是链球菌还是巴斯德菌,HA荚膜均是一种毒性因子,可保护细菌,使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此荚膜也可以保护细菌抵抗白细胞释放的活性氧化物。最后,HA英膜利用CD44介导的组织应答,帮助细菌通过上皮层。因此,HA荚膜在微生物致病性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和出血性巴斯德菌通过特殊的与膜结合的糖基转移酶(HA合酶)作用于活性底物(核苷酸糖类)生成HA。近期,有研究者用出血性巴斯德菌HA合酶通过酶化学(chemoenzymatic)法合成HA,其中也涉及了获得确定的HA的可能性。目前工业生产工艺是基于诱变的链球菌发酵。 在细菌发酵生产HA的过程中,约5%~10%的碳被代谢。在兽疫链球菌发酵的生产中,通过~3CNMR研究表明,组成HA的D一葡糖醛酸和N一乙酰氨基葡糖分别由6,磷酸葡糖和6一磷酸果糖衍生而来。 合成1 mol HA--糖,需消耗5 mol核苷三磷酸(3ATP和2UTP),2 tool葡萄糖和1mol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2mol还原当量物(NADH)。由于在HA的生产过程中要消耗ATP生成NADH,所以ATP的水平以及细胞内的NADH在生物合成中起到关键作用。除了合成HA,也可生成组成细菌细胞壁的3种主要成分:肽聚糖、磷壁酸和细胞壁多糖抗原,这三种物质占细胞干重的20%。 1.2.1参与HA合成的酶HA合酶是合成HA的关键酶。自从1993年发现A群链球菌HA合酶的第一个基因编码,在其他菌类及真核细胞中,许多其他类似的HA合酶基因被确定。 1.2.2链球菌发酵链球菌是不形成孢子和非游动的细菌,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小球形或卵球形,外部环绕大范围的荚膜。通常情况下,HA荚膜是细胞体直径的1~3倍。从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c群链球菌,特别是马链球菌马亚种和兽疫亚种发酵开始,HA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基于HA溶液的高黏度,发酵超过5~7 g/L的产物不实际。通常,多糖按消耗碳源计的收率约为0.05~0.1 g/g,多糖的Mr平均为(1-2)×10。报道的最大Mr是5.9×10。重要的发酵工艺。 1.3 HA的分离与提纯 HA在生物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归结于下述特性:(1)高吸湿性;(2)黏弹性;(3)良好的生物相容性(4)非免疫原性; (5)降解产物安全。 1.HA保水性与其亲水的化学性质有关。由于分子链中羧基的存在,生理pH下(HApKa=2.9),HA是高分子电解质;有水存在下,HA分子可溶胀1000倍形成水舍物。 2.HA的黏弹性是指HA水溶液的流变学行为,表现为凝胶的弹性及流体的黏性。HA溶液表现假塑性,在高切变速率下,溶液的黏度降低。HA医学应用基于切变表现稀薄行为,流变性与Mr、浓度以及环境条件如DH有关。 3.作为人体许多组织的组成物质,HA具有高的生物相容性,这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必须具有的属性。 4.HA分子在所有物种和所有组织中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免疫系统从不对其“警戒”。 5.HA在体内降解主要通过透明质酸酶催化水解,降解产物安全。皮肤中HA的半衰期约为24 h,服内HA的半衰期约为24,36 h,软骨中为1-3周,玻璃体中为70dt。 由于以上的突出优点,HA的开发及其商业化程度日趋加强。HA主要用于骨关节炎的治疗、化妆品、眼科学、美容医学、外科和创伤愈合、局部给药和组织工程学中。 2.2市售制剂中的HA:线性、衍生物及交联物。 应用于已述领域时,HA为原始的线性结构。然而,为了其他的目的,需要对HA进行化学修饰。通常对HA做衍生化(线性链的修饰)或交联处理(在HA链之间形成共价键,从而形成HA的三维网状结构)。 修饰HA是为了降低体内HA的高转化率。例如。如果皮下注射线性HA,降解迅速而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功能。相反,修饰后的HA,不易受化学和酶解的影响,因此在体内作用时间较久,效果更好。修饰HA,尤其是交联处理,也可以改善HA某些特定的力学特性。 HA的化学修饰一般涉及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或羧基。 HA的衍生化策略包括酯化及硫酸化。硫酸化发生在HA链的羟基位置,得到的产物具有类肝素的活性(与硫酸化的程度有关)。酯化过程涉及分子链上的羧基,羧基转化为酯后,导致产物疏水性增加。因此,随着HA修饰程度的增加其水溶性降低,从而使其在体内环境下更稳定。在所有HA衍生物中,HA的苄酯衍生物具有更好的市场。 过去的10年中,多种方法可制得交联HA,许多交联HA产品上市。交联的方法包括:双一碳二亚胺交联,碳二亚胺[R1-N》N―R,如EDC:l一乙基(3,3一二甲氨基丙基础二亚胺)]和辅助活化剂(co-activators,如,N一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sulfo-NHS,或1,羟基苯并三唑HOBt)介导的多价酰肼交联,二硫化物交联,由碳二亚胺和一种辅助活化剂介导的自交联,甲基吡啶碘(CMPI)介导的自交联,光致交联,上述的交联过程均涉及HA链中的羧基。其他的交联方式涉及HA链中的羟基,包括二乙烯基砜交联和双环氧化物(di-epoxide)交联。 2.3线性HA的应用 线性HA主要用于化妆品、眼科以及促进伤口愈合。化妆品中,由于HA的亲水性,其作为保水性物质,目前主要的化妆品品牌中均含有HA。 HA在药物局部给药系统应用中受到关注。如,Solaraze,处方为含有双氯芬酸(3%)的HA凝胶(25%),临床用于治疗局部光线性角化病。与对照或其他给药系统比较,HA可明显提高双氯芬酸对角质层的渗透性,并能提高表皮中药物的滞留及定位。 HA有助于皮肤炎症及伤口的愈合。如Jaloplast Cream(Fidia,Italy)就是一种以HA为主要成分(0.2%w/w)的产品,涂抹于伤口(擦伤、皮肤移植、外科手术、一和二度烧伤、血管变形和溃疡、褥疮)表面,促使伤口更快结痂愈合。 整形外科生物再生(bio―revitalization),是指HA皮下给药,抵抗皮肤衰老。面部HA皮下给药后,可以修正面部线条,平复皱纹。面部小剂量注射HA,可以帮助皮肤恢复和保持弹性,显得健康。经常用于眉线、鱼尾纹及嘴角纹。注射HA后,可以使皮肤更光滑、细密、有光泽。 眼科手术中,HA溶液用于保护眼组织,可以在眼科手术时提供足够的空间。这主要利用了HA的黏弹性。高黏的HA溶液固定后(静态),可以维持眼科手术空间。高剪切率下HA黏度较低,可使其更易注射。HA的高弹性可以保护眼组织不受外科器械及植入物的伤害。 常用产品为Healon,来自美国雅培医疗光学公司。该产品是一种含透明质酸钠(1%,w/w,pH 7.0-7.5)的黏弹性生理溶液,辅助用于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角膜移植、青光眼滤过术及视网膜附件手术。 Viseaot(黏弹性的眼内注射液,Cilco,USA),主要含透明质酸钠(30 mg/mL),硫酸软骨素钠(40 mg/mL)及缓冲体系。主要用于自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 眼科中,线性HA在许多洗眼液处方中作为活性成分。如,意大利Sift公司生产的Hyalistil,含有0.2%透明质酸钠,可以稳定泪膜,保湿和润滑角膜。可以有效提高佩戴隐形眼镜的舒适性。HA的吸湿性和黏弹性是其作用的基础。美国雅培医疗光学公司产的Blink Contacts是一种含0.15%(w/w)HA的滴眼液,可以增加隐形眼镜的舒适性。 泌尿外科应用,膀胱内缓慢输入线性HA溶液被用来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复发性尿路感染和出血性膀胱炎。HA是膀胱上皮的保护屏障,炎症导致GAG层损坏,可能增加细菌黏附及感染的可能性。目前临床关于HA治疗上述病症的资料较少。 2.4交联HA的应用 交联HA主要用于美容医学,骨关节炎(OA)治疗以及组织工程。 最近十年,交联HA在美容医学上的应用逐渐兴起。HA作为皮下填充物,在非手术软组织填充中反响较好。皮下注射HA可平滑皱纹,增加软组织体积(如唇部、乳房)。根据美国美容整形外科学会统计,2008年使用的皮肤填充产品中,85%含有HA。因为巨大的临床商业价值,几乎每家美容器械公司均生产含HA的皮下填充产品。 交联及线性HA可用来治疗OA。HA是关节滑液的组成成分,关节炎症时,关节滑液中HA的浓度降低。关节内注射HA溶液,对炎症有治疗作用。有研究表明,HA可以抑制软骨变性,保护关节软组织表面,使滑液的流变学特性正常并能降低痛感。1997年,FDA批准Synvisc上市,其主要成分为Hylan GF-20,一种交联的HA衍生物。Hyalgan(Fidia),Orthovisc(Anika)以及synovial(IBSA)是市场上广泛应用的以线性HA为基础的治疗OA的产品。 为防止术后粘连,建议使用交联HA。例如,意大利Fidia公司的ACP(AutoCrosslinked Polymer,白交联聚合物,HA分子链上的羟基和羧基可以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酯键),在动物模型及I临床试验中,可有效的减少腹腔手术后的粘连。美国Genzyme Biosurgery公司生产的Seprafilm为一种粘连屏障(隔膜),由H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制得。据推测,该产品中的HA可能部分衍生化,部分交联。临床表明,该产品可有效降低腹腔手术后粘连的发生频率及粘连程度。 2.5 HA衍生物的应用 HA的酯在此类高分子中利用最多,尤其是在组织工程中。HYAFF(Fidia Advanced Biopolymers,Italy)为HA苄酯。HYAFF,11(完全酯化的HA衍生物)医学上应用广泛,如组织修复、药物控释、神经再生、创伤敷裹。它可以作为皮肤和软骨再生的支架。医学上应用的几种形式:薄膜、喷雾、海绵、管及微球。LaserskintlHyalograff cAutograft,Hyaffj基础的商品。Laserskin是直径40-500m的HYAFF。11的微球,成功用于治疗烧伤及皮肤病灶。Hyalograft C Autograft为3D的HYAFF一1 l,已成功用于治疗软骨缺失。3结语 由于科学上的关注及其在化妆品和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多样性,HA成为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因此,其在许多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一方面在于改进生物技术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在于发展新型的HA制剂/基于HA的新原料。市场需求促进了研究的进行。从代谢工程方面进行开放的科学讨论,讨论也涉及新的生物转化工艺,目标是为了生产出特定M的生物高分子。许多文献报道也指出,Mr与HA的不同生物功能密切相关。对于HA理化和生物现象的全面认识,我们还相差甚远;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完全发现HA的价值。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废水厌氧生物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 要针对高浓度污泥和利用气泡的聚并和破裂产生的“聚式”流态化原理良好的传质效果,使IC反应器在厌氧处理技术方面比普通反应器,如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更具有优势。IC(Inner-Circulation)厌氧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厌氧处理废水;UASB;IC反应器;IC技术热点;IC应用现状;IC发展前景 以高效、低成本为特征的现代废水处理技术首先当推先进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 1971年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拉丁格(L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型。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原典型的UASB反应器工作原理概念和工作状态模型存在三方面问题:A、高度问题,污泥床高度对反应区的水流影响较大,如太厚会加大沟流和短流;B、增加截面积的放大方式,在大规模反应器中难以实现均匀布水;C、三相分离器的稳定操作较为困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针对上述缺陷,国际上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内循环反应器(IC)、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UBF)、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相继出现。从物理角度来看,第三代厌氧反应器是以颗粒污泥为生化反应的基础,主要考察固体物质在重力场作用下,在流体中形成更为合理的微物理环境,达到固液充分接触,更快传质的这一核心目的。利用固体的流态化技术是其核心技术之一,侧重是解决典型UASB上述的A、C问题。 90年代中后期荷兰Pagues公司的开发了一种内循环(internal circulation)IC反应器,采用了特殊物理结构设计,以ANAMMOX工艺为特征的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生化反应规律,以Kolliken为主的菌群的微生态环境,现有和可能形成的物理特征,在连续工艺过程中菌群的流体中特点,设计出合理的物理结构。因此更加具有优势。IC反应器应用于啤酒、发酵、造纸、食品、饮料及化工等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在我国得到开展,与此相应的研究工作也相继展开。 1IC反应器工作原理 IC反应器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它相似由2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具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可达4~8,反应器的高度可达16~25m。 1.1进水 水泵将废水泵入反应器底部的布水系统,颗粒污泥和气液分离器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充分区混合。 1.2膨胀污泥床 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区内污泥呈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了泥水表面接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的活性。随着沼气产量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气混合物由底部位分离器收集被沼气提升至顶部的气液分离器。 1.3气液分离器 被提升的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并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1.4后处理部分 经第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进入。该区污泥浓度较低,且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已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量较少。沼气通过沼气管导入气液分离区,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 1.5出水 泥水气混合物由高部位分离器收集被最终分离,上清液经出水堰溢流排出,沉淀的颗粒污泥仍留在后处理部分的污泥床内,在上部产生的沼气沿第二条上升管也进入气液分离器,小部分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沼气可用于发电。 从IC反应器工作原理中可见,反应器通过2层三相分离器来实现SRT HRT,获得高污泥浓度;通过大量沼气和内循环的剧烈扰动,使泥水充分接触,获得良好的传质效果。 2IC反应器的运行特性 J.H.F.Pereboom和T.L.F.M.Vereijken详细进行了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生产性装置各项运行参数的测定和比较,如表1所示。下面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2.1IC反应器的处理效能 前已述及,与UASB反应器相比,在获得相同处理效率的条件下,IC反应器具有更高的进水容积负荷率和污泥负荷率,IC反应器的平均升流速度可达处理同类废水UASB反应器的20倍左右。在处理低浓度废水时,HRT可缩短至2.0~2.5h,使反应器的容积更加小型化。由表1可知,在处理同类废水时,IC反应器的高度为UASB反应器的3~4倍,进水容积负荷率为UASB反应器的4倍左右,污泥负荷率为UASB反应器的3~9倍。由此可见,IC反应器是一种非常高效能的厌氧反应器。 2.2污泥物理性质 IC反应器颗粒的平均直径在0.66~0.87mm,略大于UASB反应器颗粒的平均直径0.51~0.83mm;IC反应器最大颗粒直径为3.14~3.57mm,UASB反应器颗粒的最大直径3.38~3.43mm;IC反应器颗粒密度为1.041~1.057g/cm3,与UASB反应器颗粒的密度1.039~1.065g/cm3较为接近。但是IC反应器颗粒相对剪切强度比UASB颗粒的强度差,如以UASB颗粒的相对强度为100%,则IC颗粒为32%~53%,这是由于IC反应器的污泥负荷率大大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负荷率之故。IC颗粒污泥的灰分占0.13~0.15,低于UASB颗粒污泥的灰分0.2~0.26,这说明IC颗粒污泥中有机成分含量更高,污泥的活性更高。 2.3颗粒大小的分布 Pareboom和Vereijken比较了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污泥样品颗粒大小尺寸的分布,UASB和IC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和土豆加工废水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比较的结果表明,IC反应器颗粒尺寸较粗和分布较宽,这是由于IC反应器升流速度较大,使细小颗粒更易于被冲刷从而反应器内小颗粒比例减小,而留在反应器内的颗粒获得更充分的营养,在长期滞留情况下颗粒长得更大,因此IC反应器内颗粒大小的分布范围比UASB反应器更宽,且IC反应器的平均粒径Da和Sauter平均直径D32均大于UASB反应器。 2.4颗粒沉降速度 UASB和IC反应器内颗粒的沉降速度一般都高于液体升流速度。IC颗粒(粒径 2.5污泥的活性 IC反应器污泥的活性远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活性。这是由于IC反应器的污泥颗粒完全趋于流化状态,传质的限制因素小,UASB反应器污泥床局部地方的污泥浓度很高,甚至存在死区,传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IC反应器的平均污泥去除负荷率远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去除负荷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6反应器不同高度污泥浓度的变化 Pereboom和Vereijken分别测定了处理啤酒废水和土豆废水的IC反应器不同高度处污泥浓度及颗粒大小分布变化的情况。得出了不同高度的颗粒尺寸的分布,颗粒尺寸大小、生物量浓度和灰分沿IC反应器高度的变化,IC反应器的第一段污泥床混合良好,污泥床以上和出水中固体的灰分大大高于第一段污泥床。由此可得出结论,IC反应器具有很高的紊流和上升流速,有助于无机物的有效去除。 3IC工艺技术优点 3.1容积负荷高 由于IC反应器存在着内循环,第一反应室有很高的升流速度,传质效果很好,污泥活性很高,因而其有机容积负荷率比普通UASB反应器高许多,一般高出3倍以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如土豆加工废水,当COD为10000-15000mg/L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达30-40kgCOD/(m3d)。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如啤酒废水,当COD为2000-3000mg/L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达20-50kgCOD/(m3d),HRT仅2-3h,COD去除率可达80%左右。 3.2节省投资和占地面积 由于IC反应器容积负荷率高出普通UASB反应器3倍左右,IC反应器的有效体积仅为UASB反应器的1/4-1/3,所以可显著降低反应器的基建投资。由于IC反应器不仅体积小,而且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为4-8),所以占地面积特别省,非常适用于占地面积紧张的厂矿企业。小型的IC反应器可以工厂预制,大型的可在现场制作,施工工期短,安装简便,且IC反应器的土方量很小,可节省施工费用。 3.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由于IC反应器实现了内循环,处理低浓度水(如啤酒废水)时,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2~3倍;处理高浓度水(如土豆加工废水)时,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10~20倍。因为循环流量与进水在第一反应室充分混合,使原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得到充分稀释,降低了有害程度,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 3.4抗低温能力强 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主要是对消化速率的影响。IC反应器由于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变得不再显著和严重。通常IC反应器厌氧消化可在常温条件(20-25℃)下进行,这样减少了消化保温的困难,节省了能量。 3.5具有缓冲pH的能力 内循环流量相当于第1厌氧区的出水回流,防止局部酸化发生,并可利用COD转化的碱度,对pH起缓冲作用,使反应器内pH保持最佳状态。 3.6内部自动循环,不必外加动力 普通厌氧反应器的回流是通过外部加压实现的,而IC反应器以自身产生的沼气作为提升的动力来实现混合液内循环,不必设泵强制循环,节省了动力消耗。 3.7出水稳定性好 IC反应器的第一、二反应室,相当于上下两个UASB反应器,它们串联运行,可以补偿厌氧过程中Ks高产生的不利影响。VanLier在1994年证明,反应器分级会降低出水VFA浓度,延长生物停留时间,使反应进行稳定。第一反应室有很高的有机容积负荷率,相当于起“粗”处理作用,第二反应室则具有较低的有机容积负荷率,相当于起“精”处理作用。整个IC反应器实际上是两级厌氧处理。一般情况下,两级厌氧处理比单级厌氧处理的稳定性好,出水也较稳定。 3.8启动周期短 IC反应器内污泥活性高,生物增殖快,为反应器快速启动提供有利条件。IC反应器启动周期一般为1-2个月,而普通UASB启动周期长达4-6个月。 4IC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IC处理技术从问世以来已成功应用于土豆加工、菊苣加工、啤酒、柠檬酸和造纸等废水处理中。1985年荷兰首次应用IC反应器处理土豆加工废水,容积负荷(以COD计)高达35-50kg/(m3d),停留时间4-6h;而处理同类废水的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仅有10-15kg/(m3d),停留时间长达十几到几十个小时。 在啤酒废水处理工艺中,IC技术应用得较多,目前我国已有多家啤酒厂引进了此工艺。从运行结果看,IC工艺容积负荷(以COD计)可达15-30kg/(m3d),停留时间2-4.2h,COD去除率ηCOD 75%;而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仅有4-7kg/(m3d),停留时间近10h。 对于处理高浓度和高盐度的有机废水,IC反应器也有成功的经验。位于荷兰Roosendaal的一家菊苣加工厂的废水,COD约7900mg/L,SO42-为250mg/L,Cl-为4200mg/L。采用22m高、1100m3容积的IC反应器,容积负荷(以COD计)达31kg/(m3d),ηCOD 80%,平均停留时间仅6.1h。 我国无锡罗氏中亚柠檬有限公司的IC厌氧处理系统自1998年12月运行以来一直都很稳定,进水COD一般在8000mg/L以上,pH5.0左右,容积负荷(以COD计)可达30kg/(m3d),出水COD基本在2000mg/L以下,且每千克COD产沼气0.42m3。1996年IC反应器首次应用于纸浆造纸行业,并迅速获得客户欢迎,至今全世界造纸行业已建造IC反应器23个。反应器产生的生物气纯度高,CH4为70%-80%,CO2为20%-30%,其它有机物为1%-5%,可作为燃料加以利用。 表1列出了IC反应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的对照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IC反应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UASB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反应器单位容积的处理容量。 5结语 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高效、节能省地的厌氧反应器越来越受到水处理工作者的青睐。IC反应器的一系列技术优点及其工程成功实践,是现代厌氧反应器的一个突破,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而且由于反应器容积小,生产、运输、安装和维修都十分方便,产业化前景也很乐观。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高职生物技术的校外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等技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更新实践教学观念,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入手,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同时,提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中学校、企业及政府部门均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校外实践;教学改革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医药、食品、卫生、化工及农、林、牧、鱼、环保等众多行业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社会对优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加。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正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必要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使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拓宽就业渠道,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该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中心地位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并提出改革体系。 一、正视高职生物实践教学的现状,重视校外生物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着许多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情况,应用就更谈不上, 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应用能力培养放在了第二位;把传授理论知识、验证已有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应用技术和综合应用操作技能的训练当作教学陪衬;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进行模仿和验证性实践,且教学方法和手段极其落后,完全没有体现求知、创新和应用,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效果甚微,这就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其次,高职院校生物实践教学闭门造车,与企业实际生产脱沟。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及对岗位技能的需求发展迅速,大大超过学校普通实验、实践教学的设备更新和完善的能力及速度。许多学生走出校门显得茫然不知所措,进人工厂大门不知机器名称,面对实践仪器无从下手。即便企业录用,也要培训较长一段时间,给企业增加额外负担。同时,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总结企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是:第一,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素质;第二,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技能就是要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其中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是核心,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它集中体现在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上。可见,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不容忽视,极其重要。在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更新实践教学的观念人手,广开思路,认真吸取其他高职专业办学的成功经验,建立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体系。 二、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才有生机活力。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坚持专业建设紧贴行业需求,突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灰领”人才。同时,教学内容贴近企业,以企业为依托,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尽可能“零距离”贴近。课程安排与企业要求相适应,按照企业岗位在知识、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加强企业需要的针对性教学。坚持教学现场和生产现场同步,实验设施与生产设备同步。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商课程设置。有必要的话还可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材的编写,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需要,缩短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为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以企业为依托,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个好的实践环境,学生除在实验室进行验证性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本专业动手操作的实习、实训场所,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因此,本课题组提出建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改革思路。 首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优势,依托学校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优势,校企联合共办校外实践基地。南昌理工学院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业学院,隶属于南昌航天科技集团。集团拥有企业30多家,其中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企业有多个,通过校企商议。选择江西航天日用化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西航天泰力士药业有限公司为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在社会上选定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鉴于目前公司、企业的市场性经营性质。应改变校外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采取“内低、外高”,“内技能、外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初步专业技能由校内实训基地解决,在此基础上,再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比如技术革新、产品设计、方案论证、管理训练、高技术操作等。这样一般就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可为公司、企业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及创造相应的价值。这样的校外实习就会受到欢迎,并可使校外的实践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可由学校出面与企业进行联系,并签定有关实践教学的合同;第二,学生自主联系或课余兼职,并将校外实习的体会及时反馈学校;第三,吸纳企业,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使企业自然地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最后,开展校外实习、实训必须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本课题组认为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即制订详细的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指导书;建立注重过程和业绩的考核制度: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使校外实习、实训长期稳固地进行下去。 (三)以就业为目标,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方式。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形式,“订单式”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弥补书本知识不贴近生产实际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同时,还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对口”就业难的 问题, 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经过市场调研及与企业咨询,了解企业对高职生物人才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高职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思路。①全程模式,企业与学校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并参与学生录取工作,学生入校后就将学生的档案与企业交流,企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场所,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企业可优先录用。②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在企业实习一年,在实习期间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服务,企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优先录用或提前录用。③2.5+0.5模式,学生通过最后一学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参加生产实践,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行员工式的管理,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校外实践就是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让学生较早接触企业环境,在企业一边实习、实训,一边进行专业课学习,缩短教学与企业的差距,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激发学习热情,掌握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学到了本事,成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深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空间的有用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四)以网络为工具,构建校外实践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惊喜,也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时希望有老师、同学或朋友与其分享或为其排疑解惑。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一个补充,以网络为工具。构建校外实践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流实践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倾诉实践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提出各种专业问题。学校设立校外实践指导小组,定期安排教师为学生解答问题,进行专业实践指导。通过交流,学生将在校外实习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外实践的效果。对学生实践技能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企业与学校之间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多方面交流,指出学生在企业实践的优缺点。学校则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使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使校外实践、实训基地长期稳固地发展下去。 三、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中引发的思考 (一)校外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中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 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应由单一化向丰富多彩的形式发展。过于依赖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期望企业直接、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不现实的,开展校外实践教学还必须充分挖掘动态的社会资源,如开展市场调研、组织实战训练和课余兼职等。这就要求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校一开始就与产业部门保持天然、密切的联系,依托行业。办出专业特色,形成优势。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给予极大的支持。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如制定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合约、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书、过程管理、绩效考核等。 (二)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中企业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校外实践教学离不开企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必须依托企业,只有走进企业,接触企业,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对上门来洽谈合作的学校不是拒绝就是找各处理由推托;有的勉强答应了,但对前来实习的学生没有管理,没有培训,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校外实践形同虚设。如何使企业与学校共同携手并肩来实现高职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应是双方的责任。 (三)政府部门在校外实践教学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社会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需求庞大,企业和学校、政府共同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三大主体,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或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学校与企业共担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义务,共享利益。形成有分有合、责权利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高职教育必须利用社会资源,而且也只有将校内外办学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和高效。可见。国家政府部门在校外实践教学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验教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应进行改革,形成一定的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这样才能实现高职生物教育的培养目标,真正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生物技术人才。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 摘 要: 作者从目前高校《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调整、任课老师的搭配、考试考评体系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探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 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1]。浩瀚的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它覆盖着71%的地球表面积,海水总体积占地球总水量的97%,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缓解上述危机,成为科学家认为最可行的方法之一。因此,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研究和开发形成的海洋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研究最热、最有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在此形势下,海洋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应运而生,在很多涉海研究的科研院所开设。由于海洋生物技术涵盖内容较多,范围较宽,本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但是有关海洋生物技术课程的教改信息及探讨较少。面对蓬勃发展的海洋生物技术,为使海洋生物技术教学适合时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结合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初步探讨了海洋生物技术教学的改革。 1.合理编排内容,优化知识体系 教材是学生接触、预习和复习一门课程的工具,是保障良好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本好的教材,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是,目前有关海洋生物技术的教材较少。目前,相关书籍有5本,《海洋生物技术》,曾呈奎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海洋生物技术新进展》,范晓主编,海洋出版社,1999年出版;《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和应用》(第二版),张士璀主编,海洋出版社,1999年出版;《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王长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海洋生物高技术新进展――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成果汇编》,丁健主编,海洋出版社,2006年出版。前三本书编著时间在10年以前,海洋生物技术发展飞快,因此不适合做教材。后两本主要是对文献或专利的汇总,不能作为本科生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阅读以上相关教材基础上,末不断大量查阅相关期刊论文,掌握学科发展最新的前沿和动态,及时更新讲课内容,并进一步积极准备编写海洋生物技术教材。 2.优化师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 海洋生物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内容较广。从生物类别上可分为海洋微生物生物技术,海洋动物(特别是海洋经济类动物)生物技术,海洋植物(特别是海洋大型藻类)生物技术;从技术手段上包含了所有传统的生物技术和快速现代生物技术如细胞工程技术。虽然在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内,各个科研院校都不乏科研和教育能手,但是毕竟各位老师术业有专攻,各位老师的学习及科研背景不同。虽然都从事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但是海洋生物技术涵盖内容较多,各位教师只能从事其中较小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要了解各位教师的研究领域,将研究不同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中教师资源整合,集中各位教师的研究优势教学究。海洋生物技术包括海洋微生物技术、海洋动物技术、海洋植物技术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由主要研究对应领域的三位教师任教。由于教师本身一直从事相关的研究,所熟悉的实例、应用等内容会相当丰富,在讲课中能理论结合实际,不会空洞无物,因此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协作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根据内容安排教师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教师的年龄和教学特点。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有学者认为教学和用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兵法中有“兵无常势”之说,教法中有“教无定法”之论。不同年龄的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对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各不相同,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擅长不同教法的教师组合对于学生来讲如同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去学习和理解一门课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安排不同年龄层次,擅长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组合如同不同兵种、不同将帅、不同智囊的最佳组合,取长补短,相互协助,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除了不同教师上不同部分的课程外,有一些教学内容如种质资源的保藏、生物多样性检测、海洋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章节存在三位教师讲课内容交叉的情况。这些章节可以由其中一位教师把基础的概念讲好后,三位教师同时参与,在同一个课堂上三位教师和同学们就其中的章节的内容进行互动学习,学生可以按照兴趣等方式自行分组,从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海洋微生物三方面对种质保藏、生物多样性检测、海洋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比较其中的差异及优缺点。各位教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方法和设想给予评价和总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课程内容的学习,这样会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2]。另外,根据同学们总结和回答的问题的情况可以很明显地给出他们的平时成绩。 4.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支粉笔,一张嘴,三尺讲台,灰头土脸,形式单调,教学效果较差[3]。加之海洋生物技术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晦涩难懂。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懈怠,降低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代媒体手段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单调、枯燥等缺点。如多媒体教学,综合应用文字、动画、图片、影音、视频等教学手段,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但是,现代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诸如上课信息量多,学生忙于记笔记而没时间思考,或者选择了脱离实际的目的多媒体,可能会降低讲学效率。所以,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使用中要注意这些缺点的弥补。板书是学校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必不可少。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如同行车的导航仪,在它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课堂教授的重点。因此老师应恰当使用媒体手段和板书,使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5.调整考核方式,全面真实考查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在进行考试改革,但还是以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为主[3]。很多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并会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考试前突击,考试后全忘的现象。改变现有教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势在必行。只有采用细化和科学的考试和考评方法,才能在检验学生基本理论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思考能力都进行考查。根据课程和教学方式的特点,为了检测课程开设的目点是否达到,三位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分开考试,最终计入总评。这样能对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有真实的了解。避免一次考试情况下考试前突击,考试后全忘的现象的发生。 总之,我们应在正确认识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教改,提高教学质量。虽然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时不我待,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积极坚定不移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高专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不断扩大,对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市场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竞争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改革的思路 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始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构建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1.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多年来,在教改、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我校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逐步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了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坚持为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与传统学科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学科型高等教育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突出学科本位的特征;而高职教育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注重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的分析。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为此,我校组织力量,深入行业与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比较深入的预测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3.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提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和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学体系。我校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整合重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建立了一个公共知识平台。 二、改革的方法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表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我校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实践技能;二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方针,着重建设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性型人才。 2.正确把握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基础课程设置中,我校注意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去掉没有应用价值的部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大力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意拓宽专业知识领域;重组专业教改方案,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使专业教学改革更加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3.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我校多年来与多个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的协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支持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途径提供了条件。 4.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专业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对此,我校和系部各级领导都有清醒的认识。近年来,我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专业教改的资金投入力度,花大力气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建设了药物制剂实验室、显微镜实验室、天平实验室、啤酒生产实训室、发酵设备、发酵技术实训室、淀粉加工实训室、微生物分离检验实训室、药物成分分析实训室、生物物质分离实训室、基因工程实训室、现代仪器分析与使用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具有现代化手段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改革带头人,并编写了一批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的专业教材。 5.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自2004年以来率先实行了学生持“双证”毕业,并把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规范管理。按照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劳动就业、职业资格培训紧密结合,培养了一批适销对路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我校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了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综合实训、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发酵技术、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具有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加快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的专业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将课堂教学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接触到工作环境,并结合理论知识考虑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也增强了学习动力和趣味性。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原来我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为辅,改革以后,我校建立了一系列的专业实验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际设备的构造、原理和运行情况及常见故障,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得到较大的提高。 3.缩小了毕业生与企业在岗技术人员的差距。毕业生到企业后不能马上投入工作,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培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有较大距离,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教学上。进行改进后,在校期间学生就接触到了生产实际问题,有效缩短了由学生转化为企业技术人员的时间,近几届毕业生大多能较快进入状态,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4.增强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教学改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持双证毕业,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业口径更宽。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应用的建议及对策 摘 要: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带给乳制品生产更大的空间,但随着社会对乳制品加工企业越来越关注,如何科学合理使用生物技术,确保乳制品加工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务必合理使用生物技术,切实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进一步优化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环境,增强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生物技术 乳制品加工 应用 对策 随着市场化进程日益深化,对生物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各类丑闻的不断出现,聚集了全社会的眼球,对食品加工及其风险的关注成为社会焦点,如何使用正确的生物技术,切实提升乳制品企业竞争力,已成重要课题。特别国内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市场,对乳制品加工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生物技术 简单而言,即从分利用生物体系,采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学使用技术,改变生物自身特性而进行的物质转化,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类产品。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生物技术阶段,具体指如酿酒、酿醋、酿造酱油等,近代生物技术阶段,具体指发酵技术、生物标本等,现代生物技术阶段具体指新型发酵工程、酶工程、现代生物反应工程、细胞工程或组织培养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化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乳业的各个方面,积极推动乳品工业的革新与发展。 2.生物技术应用于乳制品加工的作用 2.1提高乳制品的质量 。乳制品加工企业通过入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乳制品质量,提升乳制品产量。前提是必须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合理利用,以期生产出质量更优的乳制品。 2.2增强乳的免疫功能。生物技术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改进产奶质量,增强乳制品所具备的免疫功能。前提是必须在进行SWOT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面对不同的细化市场,可以从细化市场中寻找一个重点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对某一个细分市场改进乳制品质量,进一步增强某方面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趋利避害,有的放矢,完成企业承担的社会使命。 2.3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促使乳制品企业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能够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出发点,将生物技术引入乳制品加工业,改进产品生产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3.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应用具体体现 3.1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 如何开发乳蛋白生物活性肽, 生产质量更高的乳制品原料,是每一个乳制品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乳蛋白是乳制品生产的最重要原料,蛋白酶是生产乳制品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它们当中存在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的肽,因而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从乳制品加工过程中而言, 不同的生物活性肽是通过选择性水解乳蛋白来获得的,易消化、易吸收、抗过敏性、治疗低血压和降低胆固醇等活性肽类食品由于其他产品的特有功能。其产品主要包括口服液态食品和低过敏性食品、健康和运动食品、发酵和微生物培养用的肽类,以及化妆品。每年消费者对活性肽的需求量一吨是对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最大的市场诱惑,为了更好地占有乳制品市场份额,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成长发育,以期生产出苦味更低、风味更好的乳制品,更好地占有市场。 3.2增强乳制品的免疫功能 。由于人乳中的乳清蛋白存在一定量的乳铁蛋白、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等,这些物质的存在使人乳具有抗微生物的效应,在婴儿配方乳粉中,强化这些免疫因子能增加其免疫功能。通过引入生物技术,开发牛乳制品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免疫球蛋白。随着免疫学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为免疫乳的开发制造一个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引入生物技术,开发对人体健康有全方位作用的免疫乳。 3.3 乳制品加工中,引入ATP生物荧光技术 。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通过采用ATP生物荧光技术检测乳制品中的细菌总数及特异性病原菌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的特点,在原料奶的验收、乳制品货架期预测及抗生素和细菌、噬菌体残留的检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功能,可以减少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某些不便,降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优化企业生产环境,科学地对乳制品进行质量管理,提高乳制品质量。 3.4 引入固定化技术 。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采用固定化技术,即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限制或定位在某一特定空间范围,保留其固有的催化活性和存活力,可以提高原料的储存质量,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3.5 利用乳脂肪修饰。通过引入生物技术,采用脂酶的转脂作用或水解方式,将乳制品中的甘油三酯进行修饰,使乳脂肪的性质,尤其是融化性、乳化性得到改善,并保持原有的良好风味和纯度,有利于乳脂肪在产品中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及货架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的产品,同时也为消费者及销售者对乳制品的储存提供了方便。 2.6对酪蛋白改性。 牛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之比为78:15,而人乳中两者之比为40:60,在母乳化奶粉生产中需添加价格昂贵的乳清粉以降低牛乳中酪蛋白的相对含量,如将牛乳中酪蛋白改性,即可经济实惠地达到这一目的。酶法改性的酪蛋白已应用于糖果和蜜饯的生产,含有5%~40%多肽链的酪蛋白可生产一种能替代鸡蛋蛋白用做蛋白糖霜的产品,胰蛋白酶改性的酪蛋白还可用于母乳化奶粉的生产。 2.7减少乳制品中的苯丙氨酸 。乳制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乳制消费品,同时也要保证乳制品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符合国际指标的情况下,不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可利用酪蛋白经胰酶或微生物产生特殊蛋白酶来进行部分水解,再经活性炭、离子交换处理除去乳制品中大部分苯丙氨酸,从而为消费提供了预防病症的功能,提供质量更优的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乳制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引入开发乳蛋白生物活性肽、增强乳制品免疫功能、ATP生物荧光技术、固定性技术、利用乳脂肪修饰、对酪蛋白改性、减少乳制品中的苯丙氨酸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进一步优化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环境,从而增强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 介绍了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净化,生物修复,生物降解,反应器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是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高效净化污染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系统。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主要涉及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不仅包含了生物技术所有的特点,还融合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其他工程技术, 其核心是微生物学过程[1]。它是近20年来产生的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环境生物技术可以按技术难易划分为三类[2] 第一类是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体,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污染控制与监测技术,包括构建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污染物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创造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第二类是以目前大量应用的经过改革与创新的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流化床法、上流式厌氧甲烷发酵法和变形活性污泥法等等。 第三类包括:生物稳定塘、人工湿地和污染控制资源化生态工程等自然净化系统。 本文仅讨论后两种环境生物技术。 1.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 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生物技术用于污染治理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环境生物技术,是20世纪 80年代才诞生于欧美地区[3]。 环境生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一大热点领域,它将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生物技术产生、发展及演变与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物与环境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生物体靠体内调节和变异来适应环境变化,同时通过自身来影响和改变环境。 环境生物技术拥有许多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和转化,具有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的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等,通常可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又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手段。另外,生物处理技术的产物或副产品,大多可以较快生物降解的,并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到最小程度。生物技术还易于进行大规模操作,一些生物曝气池、生物滤池的容积之大,也是其他工艺望尘莫及的。 生物方法还可以就地利用天然水塘或土壤层作为污染物处理场所,这可大大降低处理费用。因此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将是势不可挡的。 环境生物技术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寻求用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潜力。 目前,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环境监测、污染检测和补救、毒性鉴别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开始进行[4] ,有些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环境生物技术的潜在优势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用植物和微生物清除环境污染物、毒物;用生物传感器监测污染;用微生物杀虫剂代替化学杀虫剂等。运用环境生物技术进行水污染治理,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它具有以下优点: ①生物既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又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处理效果好; ②生物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处理效率高; ③可处理水量大,方法成熟; ④成本低,无二次污染。 生物法在处理污水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受到关注,它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拓展,以下几点是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2.1生物修复 有毒化学品尤其是石油、有机氯化物、化学聚合物等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在各种清除污染物的技术中,生物修复是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 生物修复即生物除污,是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修复由于对生态系统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害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不同类型的生物都有不同的生物除污作用。例如:利用植物吸收污染物(植物除污) 是一个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和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5] 。 2.2 生物监测 传统的环境监测以化学分析用成熟的仪器为主,当代生物技术发展了生物监测为主的新手段,如通过测定微生物的酶和细胞基因等监测环境的变化。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生物发光菌、卤素呼吸菌、苯乙烯降解菌等,主要监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海水中藻类的爆发。 2.3 微生物降解技术 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代谢、转化及降解作用,是当今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许多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可以净化废水,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大多是对自然生长的微生物群体加以驯化、繁殖利用,对污染物的降解水平较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一些特定的有毒废水或成分单一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已选育出具有较高降解活性的菌种,并进行纯培养后用于废水处理,已初步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成为近年来利用生物处理废水的一种常用方法。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特殊作用将不断得到挖潜,而且用微生物来处理环境污染物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方法。 2.4 生物发酵技术 生物发酵工程涉及最早的领域是废水生物处理。目前关注的生物发酵技术主要有: ①水解- 好氧生物处理法( H/ O 法) ,其特点是将厌氧过程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用H/ O 法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焦化废水和印染废水等难降解工业废水,其效果十分显著,COD 去除率较常规法提高20 %~30 %;处理城市污水时,其出水COD 浓度 2.5 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而向废水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的方法. 主要强化方法有: ①高浓度活性污泥法,以高污泥浓度和长泥龄来促进对难分解物质的处理,加快反应速度。 日本用该法处理难分解的聚乙烯醇和粪便污水取得显著效果[6] 。 ②生物- 铁法,是在普通活性污泥中加入无机盐如铁、钙、镁等,多用铁盐(氢氧化铁或氧化铁粉) ,形成生物铁絮凝体活性污泥,具有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特点,主要用来提高去除污水磷的效果。 ③生物- 活性炭法,综合利用微生物氧化能力和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使二者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在该系统中,每克活性炭去除1~3gCOD ,分解废水毒性能力增强,同时还显著提高了脱氮水平 。 2.6 生物反应器技术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该法主要应用于制药、食品、精细化工等行业。其特点是:容量大,连续运行,自动化控制,操作简便。 美、英、德、日本等现大量生产现代化的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其共同特点是反应器内装有比表面大的载体,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供气或供给的其他反应条件优越,污染物具有充分的时间与微生物接触,有利于增强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力。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在积极开发研制。目前,2000m3的反应容器已经问世。 虽然其处理能力较低,造价较高,但其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所以欧美地区约有70 %的污水处理厂采用该技术⑸ 。 2.7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无毒的廉价的水处理剂,这些都是目前使用的无机或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等所不具备的。 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产出的生物絮凝剂由于具有降解性能好,使用成本低,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中。目前,已筛选出19 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菌8种,细菌5种,放线菌5种,酵母菌1种[3]。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8 生物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处理包括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 稳定塘是污水处理技术中最简单的一种,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不需要什么特殊技术就可连续处理污水。 一般停留时间较长,需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 可用于污水的一级、二级处理。 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微生物、植物根系的净化能力处理污水,同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元素和水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特点是投资少,能耗低,易管理和净化效果好。 若这两个系统有机结合,可实现污水的二级、三级处理。 由于稳定塘系统比正规污水处理厂更能有效的去除有机化合物及N、P 等,由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串连而成的稳定塘系统已成为二级处理的有效替代方法[7]。 2.9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它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国内外开始应用这种具有独特优点的新技术来处理工业废水和分解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高效专性菌脱色菌、脱氮、脱磷菌等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尤其是对难降解有毒物质的治理有明显的优势。 3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生物技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应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急需的环境生物技术研究, 从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可知,目前环境生物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领域是高效的废物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以及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术。 3.1 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发展 厌氧与好氧工艺相结合,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相结合的反应器将成为废水处理反应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其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载体,发展既有固定载体又有流动载体,既有好氧又有厌氧固定膜的反应器,最大限度的增加反应体系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类群,最高水平地发挥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活性,同时兼顾便于管理和降低运行费用。 高质量传感器,信息传输与数据处理等构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在多种反应器中发挥作用,提高生物处理的效率,节约大量的人力,简化操作程序。 3.2 利用生物技术实施资源化战略 采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无害化生产工艺过程,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同时将部分无毒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副产品,开发利用废物生产甲烷,氢气和燃料乙醇的多层次生物技术,增加由生物发酵处理有机废物的资源化工程的种类和产品,充分实现废物资源化。 3.3 建立各种生物监测手段 在环境中低浓度污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物的研究方面,除继续应用指示种、耐污种、敏感种以外,还应利用各种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的异常改变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建立各种生物监测手段,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4 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态环境修复 一些生态工程,如污水稳定处理、土地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方法在环境污染处理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土地、湿地、湖泊、河流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工作,并发展用于环境修复的多种微生物制剂。 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环境污染具有抗性的生物种类的筛选和培养。 另外,一些新的应用领域也引起了注意[8],如超级工程菌的构建,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出的菌种,其降解污染物的酶活性水平有限,需要对这些菌株进行遗传学改造。因此使近期的研究热点从一般的筛选工作转入到降解代谢途径、降解酶系组成以及其遗传控制机制上来。在此基础上就可能实现用质粒 转移、分子育种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有特殊功能的超级工程菌。人工构建的能够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具有生长繁殖迅速,絮凝性能好和对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较高降解活性。 4 结束语 随着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巨大潜能的挖掘和动力学特性的解明,环境生物技术必将在污染防治和环境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国家,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良好环境,规划、法规和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和资助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政府、工业部门与学术团体应相互配合。 其中解决环境生物技术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有重点地加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 本文以南通职业大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个层面初步提出了提高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 生物技术及应用 顶岗实习 0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最终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就业。 1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现状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已有的工科或文科类顶岗实习模式也很难适应该专业“工文兼容”的顶岗实习特色。 2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2.1 实习单位难找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经营项目和科技含量差距较大,与高新科技的生物技术产业相比较,一些以经营土特产或保健品为业务的公司亦冠名为生物技术公司,因此,真正符合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顶岗实习单位数量相当有限。 2.2 实习岗位单一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双料人才”。因此,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顶岗实习应是面向生物技术产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是某一单独岗位。然而,企业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可能让大批量的学生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进行交叉顶岗实习,很多情况是安排实习学生长期做一个岗位,很少有轮岗的机会,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至少不能产生亏损。 2.3 课程体系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不强据调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以行业需要为主线构建与学生顶岗实习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非所用的情况比较明显。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3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影响因素 3.1政府政策层面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性文件,但是多数地方政府并未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利益保护。 3.2 学校层面就学校层面而言,与理论课的学习和校内职业培训相比,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资金和专业教师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南通职业大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环节同步进行。期间,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除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外,还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指导及管理工作,工作量大、责任重,然而,每位老师指导每个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劳动报酬是每生补偿6~10个课时,报酬远远低于在校内讲授专业课和校内进行职业培训,顶岗实习资金的投入不足严重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3 企业层面生物技术产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大多数企业规模发展不大,效益不高,与学校间存在着局部意识与全局意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许多企业与学校都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理念。 3.4 学生层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物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对于生物技术的相关操作技能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因此在顶岗实习时对于自己可以从事和能够胜任的工作十分迷茫,缺乏自信,部分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些许波折,就频繁要求换岗调岗,拒绝正常的工作任务甚至要求中断实习,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4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对策 4.1 立法鼓励企业接纳实习生针对企业对顶岗实习不欢迎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尽快立法,把接纳学生实习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定鼓励政策,通过经费资助、减免税收和奖励,建立有利于学生实习的统筹与管理机制。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从2008年起,南通职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与海门临江开发区管委会就“政府参与”模式下的顶岗实习过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政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的沟通平台,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4.2 改革学校顶岗实习运行机制首先,建立“校企双赢”运行模式,学校应该让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在合作中获利。其次,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一定要根据生物技术产业的特点,配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实用型应用人才。此外,学校还应增加顶岗实习资金的投入,提高指导教师的劳动报酬,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 4.3 生物技术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战略现代生物技术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要认识到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投资也是生产性投资,要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责任,积极主动地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不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 4.4 学生要认真对待顶岗实习实践机会学生只有在顶岗实习实践时把自己当作实习单位的员工,认真对待顶岗实习实践的机会,全身心地进入工作状态,才能真正的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公共艺术论文:试析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制约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艺术素质 应试教育 课程设置 硬件设施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充满活力又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其人格及其人文精神的养成,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有关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要求抓好艺术课程的开设等工作,尤其是明确了地方院校要体现、落实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提出,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修养,要求全国普通高校全面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对高校从事公共音乐艺术教学专职教师的人数和限定性艺术类课程的学分都作了规定。2006年3月8日,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目的是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重点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我国高校除专业艺术院校和极少数高校外,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尽人意。 近几年,我们与杭州下沙高校的艺术教师对所任教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几乎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并认为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然而,在他们当中,能够识简谱的仅占2.6%,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而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笔者认为,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艺术教育意义的理解和定位的偏差,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就是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艺术教育理论的传授。由此,在教学中往往不考虑接受者的艺术水准,造成曲高和寡、缺乏互动的状况。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是关于绘画、音乐、舞蹈等个体特殊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把艺术与审美教育简化为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致使有些有艺术专业的学校的艺术教育仅停留在专业学生或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层面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艺术团和个别节目的训练指导上。作为技能学习方式的审美教育,其个体的审美能力虽然会得到提高,但却削弱了艺术教育培养人的感性能力、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根本作用。有些高校领导者由于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搞不清艺术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的关系,从而把一般的娱乐活动混同于艺术活动,把周末舞会、武术表演、周末广场娱乐活动等,统统视为艺术教育活动。认为艺术教育也不过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把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混同于艺术教育活动。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只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的精英教育,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许有人会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是专业教育的事,加强艺术教育只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最多再加上综合性院校的事。因此,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一种相对自发、随意的状态,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不然。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随着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目标的确立,北京理工大学把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列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再如,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学院不仅科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而且对艺术教育也相当重视,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第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在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存在着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以讲座代替课程的情况,没有形成合理的满足学生需求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组织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合理。开设的课程往往因校而异,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即使开设了少量的艺术选修课,每周也只安排两课时。且不能占用白天正常的上课时间,只准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显然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8门,但在很多地方高校这8门课中的戏曲、戏剧、影视课程开课率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师资。笔者工作的单位有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但只有4名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他们要面对全校7000多名学生。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人数与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失调,或因缺少专职教师编制,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常常出现艺术类课程设置量少、面窄的情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很多是艺术专业教材的翻版,有些甚至直接用艺术专业学生上课的教材来授课,致使很多学生因为听不懂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同时由于对本土艺术资源的不重视,不能根据本地的地域情况和民族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也相对制约了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另外,公共艺术教育硬件教学条件不够理想。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有限,使得教学设备简陋或设施、器材等匮缺。其突出表现在音乐欣赏课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教学资料,艺术技能课使用的钢琴、各种器乐、电视机、VCD播放机、画室、画具、颜料等都十分缺乏。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学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列入到年度预算中,在硬件配置上,依照教育部要求必备的艺术教室、艺术活动室以及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所需的器材等都没有达到标准。这显然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称,影响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没有艺术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注重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多学科的实践性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收到触类旁通、相互借鉴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与灵感。爱因斯坦曾自我总结说:“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总理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曾发出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他多次提到“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因为我受到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目前,世界上许多知名大学都在积极地实施通识教育,尤其在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大学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地位,公共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各个国家政府也都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和作用,都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加强艺术教育,普及艺术教育,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化,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美国有个“零点计划”,强调对国民进行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规定艺术为“核心学科”,要求所有高校实行“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机会。英国的剑桥大学将艺术渗透到各学科进行教学,并把艺术作为检查、评估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普及率提高,它将艺术教育普及到了普通大学生乃至社会民众。这些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艺术教育的水平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弥补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不足,而且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艺术修养,对丰富大学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的音乐教育不是摆设,而是学校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我校从2004年开始开设了“音乐与文化赏析”与“歌唱的训练与欣赏”选修课,参加听课学生人数从开始的每个班30多个人到现在的每个班超过一百人;学习动机也由原来的出于好奇或“挣学分”进而到现在的出于想真正地了解、学习甚至研究艺术;学习态度由原来的漠然,到现在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参加学习的学生范围由原来仅有的中文、历史、音乐等文科专业逐渐扩展到了外语、生物、体育、美术、舞蹈、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不了解这门课程,但接触了这门课后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我们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也发现了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艺术课程的学科建设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还缺乏一套较为适用的、完善的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音像资料,课程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精英教育,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1世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明天。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特个性、富有审美情趣,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审美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正在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丰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艺术教学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工程,观念的更新、标准的出台、教材的建设、内容的拓展、手段的丰富等,都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它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崭新的、基础非常薄弱的领域,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艺术实践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尚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尤其在地方工科院校遭遇的困难会更多,实施起来难度也会更大。从长远来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天地,是大有可为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以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这些问题。 公共艺术论文:谈“公共性”建构与公共艺术 论文关键词:公共艺术 公共性 市民社会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辩证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国家与社会和社会各阶层之间权利关系不合理配置的反映,提出将公共艺术的核心从“公共性”复归为“艺术性”, 从而较好地解决我国公共艺术中关于“公共性”的冲突与摩擦。 目前,诸多急待变化的公共艺术实践及其面临的批评与指责,使公共艺术存在的合法性深受质疑。批评界在针对当前某些艺术“公共性”的虚假命题的驳斥中,明确地指出公共艺术是一种“天生具有强迫性”的“意识形态的实践形式”。但是,本人认为,公共艺术当下呈现的混乱和无序状态不足以阻挡艺术回归公众生活的必然趋势。所谓“权力与民意” 的冲突与摩擦,只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历经的震荡过程。 17至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革命“击碎了政治国家的千年神话,把被颠倒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使政治国家成为世俗化的市民社会的‘守夜人’,因而国家权力和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被分解为人权、公民权和特殊利益”①。“一方面,它展现了人类由特权社会步入自由平等的大众社会的非凡历程; 另一方面,则展现了由群体活动和团体价值期望走向个体活动和个性价值追求的伟大进步,并日渐形成一个没有‘父亲的社会’”②。与此同时,欧洲市民社会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展也将艺术从教会和宫廷中解放出来,并把艺术曾经拥有的神圣特征,转变为一个任何公众成员都可以对其展开“业余的自由判断”的世俗化特征——公开展览,从而使艺术作品超越了专家而与大众直接接触,而“通过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批评领悟,公众也达到了自我启蒙的目的,甚至将自身理解为充满活力的启蒙过程。”③对应于艺术与教会、宫廷的分离,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的“百分比立法”,使艺术走出了画廊和美术馆的封闭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在文化公共领域中的自立性、参与性与主动性。可以说,公共艺术政策是对市民社会理论中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价值和原则的继承与发扬,而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公共领域的建构,则为公共艺术奠定了合法存在的理论基石。 如果说欧洲市民社会革命的成功对西方国家的现代性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封闭循环的社会历史进程则严重滞后了中国的公共领域建构和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及至“五四”运动,中国才真正开始现代公民精神的建构。然而遗憾的是,“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大旗以及倡导“自觉的审美文化建设”的呼声,却几近淹没于内忧外患的烽火狼烟之中。而时期的集权垄断又再度遏制了私人领域的拓展。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才开始了对市民社会的培育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 与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形成相似,公共艺术也同样具有后发外生特征,而缺乏自发自觉、自下而上的社会内驱力。在很大程度上,公共艺术也是由国家和社会精英赋予公众,而不是公众自觉要求的。消极公民意识的历史积淀使公众对公共艺术常常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所谓的“公共性”因此无从谈及,公共领域广泛多元的理性价值批判更难以形成,市民社会理性也就无法上升为公共理性。当前,一些建立在史料分析和文献引证基础之上的公共艺术“考古”研究,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中国也有”的情结,而忽略了公共艺术的西方移植色彩和语境分析。“公共性”既不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信徒式膜拜,也不是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单向推进或形式化附加,而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公众与艺术家之间自由对话平台之上的长期交互行为。忽略公共艺术与社会宏观发展进程的文脉关联,缺少健康发展的市民社会和清晰界定的公私领域,就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生产不仅直接反映出艺术领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而且清晰地折射出建立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结构、社会关系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复杂多变的利益缠绕,反映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力、市民文化和公共理性之间的分野、冲突与整合。由于我国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公共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上述矛盾关系便越发复杂和突显。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处境,以及批评界围绕“公共性”价值兑现而展开的争议和辩论,都深刻揭示出国家与社会、公共权力与公共舆论、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等多极权利关系的分歧与摩擦。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价值真空,以及在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尚未得到彻底根除的腐败、权力滥用和官僚主义等现象,都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失,从而导致权利关系的不正当交换与纠缠。事实证明,那些浪费纳税人金钱、践踏艺术尊严、戕害公共精神的“城市菜雕”,正是一些艺术家借“艺术”的名义而不惜扭曲个人艺术追求,盲目迎合不正当权力的青睐而进行利益交换的物化形态。以公共精神为诉求的公共艺术,在话语权争夺以及权利交易的过程中反而沦落为一种编织精致谎言的道具。 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矛盾发展进程,既反映出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冲突与整合的复杂历程,也揭示出市民社会不断获得政治解放而展现人的自由理性精神的渐进性过程。只有培育出一个成熟理性的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者的离心性和对抗性才可能根本转化为有机互动的统一体,公共艺术也才可能代表更加广泛的公共价值取向。因此,将公共艺术由后发外生型转化为自发内生型,即由国家向公众的附加,变为公众的自觉需求,是确保“公共性”建构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在我国的推行,必须通过“政府推进”与“公民演进”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才能形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合力推动,进而形成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价值天平,使“公共性”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以及市民公民意识的逐步加强,艺术的公共精神将会逐步得以更大程度地呈现。与此同时,对公共艺术的探讨也逐渐会从以“公共性”为重心转向以“艺术性”为重心,公共艺术的根本属性最终将以艺术自身的美学价值得以呈现。 公共艺术论文:试析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作品存在的理由 【论文关键词】公共艺术;公众;参与 【论文摘要】公共艺术是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之一,其需要向社会的公众靠拢、向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靠拢,承载公众的共同经验与记忆、体现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公众真正产生良性的沟通与互动,才可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外来概念,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共艺术的设置应该以少数精英意志为依归还是以体现公众需求为考虑;应该强调公共性还是艺术性,两者的冲突与矛盾一直是公共艺术辩论中最有争议的议题。 一、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基本条件 公共艺术的关键在于作品是否体现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条件。孙振华先生说:公共性的前提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肯定和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没有这些前提将没有公共性可言,也没有公共艺术可言。因此,怎样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就是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二、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公共空间,一般地讲,就是广大市民自由进出的,进行相互交流,休闲娱乐以及从事社会公共关系等活动的室内外环境。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 首先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在这个空间和场所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参与进来,就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表达各自的意愿、交换彼此的观点。 与西方社会相比,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存在公共空间的。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封闭压抑,城墙与院落的建造,都是阻断式和包围式的,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决不轻易对外公开,更不能与人共享,这样的结果是彻底消除了大众参与行政决策和公共事务的可能。一般情况下广场的功能仅限于教化与宣传的场所,而忽略或不提供大众交往的条件。在很多特大广场上,仅有一座明显的高大纪念碑,而不提供座椅,使大众置于只有景仰的被动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型史诗性叙述的时代已经过去,高大宏伟的纪念碑开始从城市中心逐渐退出,公共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实施的场所从城市中心扩展到城市中的任何一个角落,它可能是一个站台、一个平凡的社区、一个不具有标志性特征的街道、一个能与公众相遇的任何地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发生美的共鸣与感动。 三、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存在的理由 公共艺术的创作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与公众合作互动的产物,作品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众的参与。在公共艺术中,艺术家要从个人的风格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切入点。这不是艺术家向公众的妥协,更不是艺术品质的降低。因为公共艺术始终强调公众的参与,作品在公众的参与过程中不断完善,公众也在作品的影响下慢慢成熟。而公众审美情趣的提升,也能促使公共艺术作品的更好实现。在这样一种良性的互动里,关于城市文化的记忆才能真正被凝固下来,公共艺术作品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 一九八二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约瑟夫·波依斯的作品《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无疑是个旷世巨作。波依斯要在卡塞尔种植7000橡树,并在树旁安放一座花岗石砖,之后他广泛发动市民出资来参与这项活动,每棵树500马克,申请人将会获得一张捐款证明和一张由波伊斯签发的植树证书。波伊斯在开幕式上栽下了第一棵橡树,希望在5年后的下一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种下最后一棵。现在的卡塞尔市,几乎随处可见树木,卡塞尔有了一座生长着的社会雕塑。他的作品强调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以及每个个体必须身体力行。正如他所说:我们需要社会艺术的精神性泥土,通过它,让所有的人变成创造者,能够掌握世界。 另一位华人女艺术家叶蕾蕾用了19年的时间,以艺术的方式改变了美国费城一个原本被和犯罪笼罩着的贫民窟。从1986年开始,叶蕾蕾在北费城贫民区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她首先带领着孩子种树,然后在更多人不断的参与之下建造了一个园林。那些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的人私下跟她说:当我完成那些作品时,听见别人对我的赞美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严,那感觉实在太好了!在与叶蕾蕾一同改造社区的过程中,这里的人已经学会了自己改造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自己,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这些公众自觉、自愿参与的公共艺术作品,反映了广大公众对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参与意向。在公众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公众的意愿被充分尊重,公众个人的记忆与群体的记忆交叉、融合,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体现了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与态度。 四、结语 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在面对公众以前就可以评定出好坏优劣,公共艺术成功还是失败的结论是开放的,社会公众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的评判者,只有在互动中,在与观众的接触中,作品的意义和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后完成,同样,这也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公共艺术论文:关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适应对策探究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艺术 教育适应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及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重要意义入手,通过对当今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新形势下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制定组织保障措施、加大基本设施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适应对策进行探索。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1、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广大同学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2、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 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能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艺术教育审美过程中,大学生们不断探索与创造,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其发散性的思维就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3、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可以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此外,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4、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充实、具有艺术性、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艺术知识付诸于实践,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形成学术氛围与娱乐氛围相融洽的和谐校园文化,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地发挥启迪思想、净化灵魂和益智的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当今,公共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艺术教育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状态。目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名称多样,运行模式各异,可机构设置不健全、体制不顺畅却是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障碍。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但其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相应政策实施等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2、对公共艺术教育设施缺少投入、资料匮乏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公共艺术教育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资金方面投入甚少,导致相当多的高校艺术教育设施和艺术教育资料极度匮乏。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建设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一直缺少高质量、切合实际的系列教材及参考资料,这使得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仍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松散的状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3、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于各个专业、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需求的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着引导学生增加自身艺术修养的角色。而现在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以从各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其个人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一能统一起来。大多数老师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却难以达到一般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同时缺少对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教学规律的研究和对非艺术专业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寻。这些都会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适应对策 1、制定组织保障措施 要使公共艺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首先,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成立艺术教育专门机构。已成立机构的,要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并在机构的运作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及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各高校要根据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结合各校实际,将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个类别,供大学生选修。再次,在艺术课程类别上,要尽量设置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各艺术课程特色和个性。 2、增加基本设施和资料建设的投入 要使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能有长足性的发展,必须下定决心,花大力气,增加基本设施资金投入。只有资金到位,艺术教育所需的设施、资料等等才能到位,才能确保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各高校应当从整体教育经费中划拨一定的比例,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基本设施和资料建设和日常的必要开支。这些都需要高校的领导者要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对艺术教育所需设施和资料建设进行大力支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花大力气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配备上科学地进行统筹安排,在全面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素质方面抓紧师资的培训。首先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公共艺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造诣,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再次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最后学校要把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要在课程教学、教育活动等工作量上给以合理计算,专业方面给以科学、合理认定,并在职称评聘、进修培养方面给以适度倾斜,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公共艺术论文:空间就是权力——关于公共艺术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一部文化艺术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在任何国家与地区,只要政治事务的决定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对于公共空间的支配权,也就必然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所以,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 一部文化艺术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在任何国家与地区,只要政治事务的决定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对于公共空间的支配权,也就必然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所以,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许多出现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品,最初无不体现着少数当权者的意志,而与当时人民大众是很少有关联的。尽管在漫长的时间里,有一部分出现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被大众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并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公共性”特点的艺术。例如耸立在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由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化”建筑最终转换为特定城市的象征,便很说明问题。[1]但这与我们在今天所说的公共艺术并不能同日而语,也根本不是一回事。 公共艺术近年在中国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由新时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为一些城市与社区在公共空间里放置大量的艺术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伴随着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一个公民(市民)化的社会在一些发达地区正日益形成,这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希望对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放置艺术品拥有发言权。 从本质上看,所谓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得以提出既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完全可以说,它实际上提出了应该由公众来掌握空间支配权的问题。这是对既往历史的一种颠覆。因此,公共艺术又是一个带有浓厚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概念,而非纯艺术的概念。一些人往往把这一概念(问题)放在十分精英化的艺术小圈子里来谈,就好像让出现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具有某种公共性,是艺术家对公众的一种恩赐,殊不知这是公众的天赋权利。我们必须意识到,尽管近年来,有批评家与艺术家提出了艺术的公共性问题,[2]但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它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形态和一个应该为之努力与追求的目标。因为在中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在公共空间里如何安放艺术品,从来就没有拥有真正的发言权。 在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那就是在一些精英意识严重的人看来:首先,人民大众完全不懂艺术,而且有些人还趣味低俗。如果按他们的想法去做艺术,只会导致艺术的倒退和堕落;其次,中国的人民大众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还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能力,即使向他们去征求有关公共艺术的意见,他们也会置之不理。于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当少数艺术家从某地区或社区领导那里获取了支配空间的权力后,他们不仅从根本上忽视了公众的意愿,还对其实行了具有独裁性质的“视觉暴力”。也许,在一些艺术家的眼中,自己的作品无比高雅或无比艺术,但对公众来说,则与天书一般,根本无法自由进入,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另外,也由于一些艺术品严重侵害了公众必须的生活空间而引起了强烈的反感。这样情况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后,在一些地区或社区,甚至出现了公众坚决要求拆除某(些)艺术品的情况。久而久之,还形成了少数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严重对立。 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我坚持认为,中国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努力建立一个真正体现民主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此外我还认为,这应是中国今后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反对与防止少数人——无论是长官,还是艺术家——的独裁,进而将大多数人的意愿吸纳到对于公共艺术的决策过程中。否则,所谓公共艺术对于我们永远只是一种美好的空谈。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要真正形成具有民主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通过权威的立法机构具有广泛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和相关政策。例如美国的一些州与城市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颁发了著名的“百分比艺术计划”,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推出了“公共场所艺术计划”, [3]并配以一系列相关政策等等。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有力的举措,不仅从经济上为公共艺术的出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民主程序得以真正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当然,这样的美好目标在缺乏相应制度传统与制度背景的中国是不可能短期实现的,它需要各方面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才行。不过,在缺乏相应法律文件与政策的同时,人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先期在一些有条件的基层教地区(社区)进行自觉的探索,以便探索出若干可操作性强,且符合民主程序的做法与经验。在这方面,批评家孙振华在深圳园岭策划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就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4]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形成一个具有民主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 二 我在上文所强调的让大众来行使对于公共空间的支配权,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艺术家,更不意味着让大众都来从事具体的艺术品创作。从民主的基本定义来看,民主的本意如果要体现在做公共艺术的过程中,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按照平等的原则,应由公众直接掌握支配空间的权力;第二、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应由公众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做出必要的选择。这意味着,大众对于公共空间的支配权,最终会体现在对于某艺术方案或某(些)艺术家的授权上。而我们知道,在以往,类似授权一向都是由少数当权者任意行使的。它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无视公众的合理意见与根本利益,还会带来洗黑钱等诸多问题。事实上,只有在大众完全取得了对于公共空间的绝对支配权后,他们的想法与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证。我认为,如果要按照这一基本原则来设定推出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那么,当一个社区决定要安放公共艺术作品时,首先要做的便是召开社区居民的会议,以按照民主原则来决定在社区内的什么场地里安放什么样的艺术品。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在很大的范围内,人们总是很难为一两件艺术品召开全体居民大会,故在更多的情况下,要由为公众推选出来的居民代表大会成员来完成对公众意见的收集工作。而在更大的地域——如一个市或一个区,则应成立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并就与公共艺术相关的事宜,举行民调、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5]其次,由居民代表大会按照经费预算在社会上进行招标,而且必须引入中介的审计机构,以防止有人从中获取私利;再其次,将所有的参选方案予以公示,以便让公众选定某一方案,并针对其提出某些修改意见;最后,由居民代表大会按公众的意愿与特定艺术家签下有明确意向的合同,进而监督艺术家完成作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即只要艺术家有违反合同的行为,又不肯按公众的意愿加以修改,居民代表大会就可以对艺术家收回授权。 也许有人会认为,按照以上的民主程序进行操作,就会出现西方学者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曾经提出的关于“多数派专制”的问题,以及沃拉斯(Graham Wallas)和黎普曼(Walter Lippman)先后提出的在群体思考和舆论的非合理性这一层面所反映出来的“多数人无能”的问题。此外,还会出现多数人被操纵、被利用的问题。但是,如果因而推论让大众来决定对空间的支配权就会导致艺术秩序的天下大乱,那纯粹是对民主主义的无知或者诬蔑,更是对托克维尔问题的极大曲解。所以这决不应成为我们要否定民主程序的理由。其实,在解决所谓“多数人无能”的问题方面,职业艺术家的指导作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在其代表作之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主义》中对民主政治所下的定义是:通过职业政治家个人之间竞争与人民投票的方式取得政治决定权的制度性装置。该定义的高明之处是把民主程序与强有力的专家治理的实体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按照这一程序性的设计,在民主制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参政,但不可以人人都执政。支配权只能由赢得了多数选民支持的有专长、有卓识的政治人物来掌握。[6]正是由于熊彼特的表述把平等的选择权(全民投票)与合理的选择权(议会决策)结合在一起,基本上能够克服“众愚政治”的流弊。而当我们按这样的模式来设计公共艺术的民主机制时,就必须有意识地突出艺术家之间的良性竞争、大众的理性授权与相关机构——如居民代表大会——的必要监督。在我看来,这样就完全可以采取切实步骤防止群体思考和舆论的非合理性问题,并防止让质量低劣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公共空间里。而且,在未来的民主程序里,应该有条款保证让艺术家智慧地将公众的合理想法转化为艺术时,也可以对公众不太合理的设想提出修改意见。不过,对于领导与艺术家来说,公众永远只能被说服,而不能被压服。任何用强制手段推出公共艺术品的做法都是必须严格禁止的——哪怕某个或数个公共艺术品好到了极致。从这样的原则出发,艺术家在推出他的艺术方案时,应该想办法运用多种方式与传媒手段来做普及宣传的工作,以争取公众的支持。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公众进行民主与艺术教育的过程。一旦艺术家的想法与公众的想法达成了一致,一个或数个既有艺术性,又有公众性的艺术品就会诞生。退一步来看,要是一个为专业人士普遍看好的艺术方案竟然不能为公众所通过,也只能说明艺术家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而当民主与艺术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必须牺牲艺术,这就是我们应该为民主所付出的必要代价。否则,个别人将会以各种理由推翻民主的程序,并使公共艺术成为有名无实的东西。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还存在社区居民对居民代表大会进行必要监督的问题,以防止少数人的集体专权,但由于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故不作相关的论述。 毫无疑问,按照民主程序推出公共艺术的做法有时要比少数人做主的方式效率要差一些。因为“一言堂”在做出决定方面比“群言堂”更为快捷,而按照民主程序来协调不同公众的要求、争取多数同意,需要经过辩论、审议、妥协和表决等法定步骤,有时是会贻误机遇的。但是,在整体的情形下,民主决策在增强效率方面至少有以下优点:(1)与艺术家、政治领导的专断相比,经过民主程序的决定即使有所失误,也不会一错到底,更重要的是,由于有公众的监督,错误比较容易得到纠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决策效率的相对提高;(2)民主开放程序既为广大民众的主体性参加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更大的余地,也使得公共艺术作品会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效果;(3)民主程序的开放性、透明性使得决策机构——如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成员必须而且也能够不断从艺术界吸收最优秀的人才和最新颖的建议。可以说,这种让公众与艺术家自由沟通的方式就是它最为发挥威力的地方;(4)作为民主程序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监督机制,特别是相关审查制度以及大众舆论的大胆揭露和批评——包括传媒的参与——也会不断地刺激决策机构的进取心,不断地改善决策的透明度和质量。由此可见,关于民主会妨碍公共艺术作品产生效率的命题只会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才有意义。而从更大的范围思考问题,我们还可以说,为了维护更多人的根本利益,我们也必须有所付出。更何况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比起出大错所付出的惨重代价,这种小小的付出还是很值得的。 现在,只要是一提到推出具有民主意识的艺术机制,就会有人说时机不太成熟。按他们的说法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但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整体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普及与提高,加上媒体的巨大整合力量,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也好,民主参政意识也好,审美欣赏水平也好……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绝非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低。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中国发达城市的一些社区为例,高素质的居民往往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中有的是白领阶层,有的是文化精英,有的是科技人才,有的是学校教师,有的是商界决策者,有的是退休老干部,有的是在读的大中学学生……如果在这些文化十分发达的社区内也不能推行民主的艺术机制,恐怕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可以推行民主艺术机制的地方了。 三 以上所强调的民主运作机制,不过是一种基本的设想而已。因此它又是可以被批判与讨论的。作为乐观主义者,我坚信这样的理想,即在理性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中,一个能为各方面人士接受的民主方案最终会以法律的方式固定下来。到那时,非公众性的艺术品就难以出现在公共空间里了。而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是,在民主化的艺术机制中,艺术家的创造性还有没有发挥的余地?我的一个艺术家朋友在与我讨论本文的观点时,就不无担忧地问我:难道艺术家在做公共艺术时仅仅是做“命题作文”吗?我的回答则是: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艺术家做公共艺术就如同做“命题作文”一样,但这一过程决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从我对国内外公共艺术产生过程的浮浅了解中,我感到,在更多的情况下,公众的意见总是天然合理的。至少,也含有合理的成份。如果艺术家能够从公众的合理想法中获取灵感,并加以巧妙的转换,就极有可能创造别具新意的公共艺术,甚至形成对以往优秀作品的超越。这比闭门造车、胡思乱想要强得多。不过,公众的平均趣味总是相当难以确证的,有时还会相互矛盾。怎么办呢?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家的特殊作用就是,在充分研究了公众的多种需求后,他必须以历史与当下文化背景作为基本的框架,以便从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创造性的发挥,然后再用使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艺术方案与必要的宣传工作去积极地影响公众。我们的艺术家必须明白:做公共艺术与在室内做所谓纯艺术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所谓纯艺术强调的就是自律性,也就是说,在追求与生活实践脱钩的同时,它的重心转向了纯形式本身或艺术家的私密性经验。公共艺术却不同,它在追求政治的有效性时,强调的恰恰是与现实生活的联姻,这也使公共性经验处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由于公共艺术是与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特殊文化方式,所以,对于公共艺术而言,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个人化倾向明确的自我表现与无限制的个人扩张,从而将公共性真正作为公共艺术创作的核心与标准。 其实,所谓公共性也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文化指标,应该说,在做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它至少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应该努力体现公众的生存经验与他们所关注的文化问题,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具有可交流性与开放性。在更为成功的作品中,作品所涉及的公共性问题还会有机纳入特定社区的公共性话语中;第二、应该恰当使用公众性的话语方式或努力表达公众的视觉经验,进而体现出平等交流与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这样还可为不同层面的解读预留充分的空间,并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综上所述,我倾向于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决不是单一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人或数人与大众合作交流、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努力在个人的创意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基点,进而创造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公共性的艺术品。当然,创作公共艺术,还会涉及如何融入特定环境、历史与习俗等问题,由于这些都不属于本文关注的范畴,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批评家殷双喜曾经在一篇名为《自由与交流》[7]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当代艺术的公共性,最重要的内涵是艺术的社会性和艺术的民主性,它首先表现为对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公众人格的应有尊重,它应该具有对那些无名的广大观众的一片爱心,真实地表现人,深刻地触及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揭示公众所忽略的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现代人的误区,但这应是自然而然地平等交流和对话,而不是尼采式的居高临下的宣谕以及粗暴的视觉挑衅。” 我感到他的话虽然针对的是当代艺术,也同样适用于公共艺术,这也正是我以它作为本文结束语的原因。 鲁虹简历:1954年生,祖籍江西。198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任职于深圳美术馆研究部。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5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多次参加省市美术作品展览。个人出版的学术专著有《鲁虹美术文集》、《现代水墨二十年:1979——1999》、《为什么要重新洗牌》、《行为艺术在中国》(与孙振华合作)。有约六十万字的文章发表于各丛书及专业刊物上。曾参与《美术思潮》、《美术文献》、《画廊》等美术刊物的编辑工作。主持或策划了“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进入都市——当代实验水墨展”、“观念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展”、“图像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展”、“国画改革二十年理论研讨会”及“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等重大学术活动。多次出席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2001年主编出版了六卷本的画册《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2004年主编出版了四卷本的丛书《新中国美术经典:1949——1989》。 公共艺术论文:简析城市公共艺术传承传统美学 【论文关键词】美学;公共艺术;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论文摘要】本文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入点,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关学观念的传承,强调西方羡学观念的核在于形式论,而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说、格调说和气韵说占主导。 1.传统美学观念 1.1表理论 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就是表现,纯粹的直觉获得纯粹的表现,直觉是具有特殊的目标知觉,是一般意志的实践转化为道德活动。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悦的或者真善的。 1.2朦胧论 认为美是一种朦胧的清晰、模糊的明确、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觉感受。美的理论是凭直觉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与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别是形式美,当美达到相对的审美标准时,具有一定虚假和丑恶成份的事物仍然觉得美。 1.3幻觉论 美是“观念的外观”("das Scheiene der Idee")。这一定义,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部分是实在主义的。美,依赖于这些第二性的质的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实的物理对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许多门徒初创并发展了精神分析美学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义是怎样从永恒的“冲突”的观念出发,再进一步,这一压抑的行为又是怎样在无意识当中创造出一个观念相冲动的体系。这一体系,从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来,术语上称“情结”(complex) 。 1.5体验论 近代科学美学创立者费希纳,把关于美的科学当作普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他所开创科研理论,是把实验的方法介绍到美学中来,就是一种“从下而上”("von Unten")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这一方法来代替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即“从上而下”("von Unten")的哲学方法。 1.6移情论 对于这一特别生动的美感经验—近年来多数哲学家都称之为移情(Einfuhlung )—所作的还不够成功的解释,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国美学史》中找到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批评了赫尔德的极其类似的看法。在赫尔德方面,曾经以炽烈的想象的热情维护过内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现。作者告诉我们,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观念多样化的联想或回忆上面的。 1.7现象学论 只从事于现象("phanomene")的描述,只关心显现在知觉中的对象,而完全不管对它们在因果上的说明。它抓住对象本质的内在特性。“所采用的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个对象的一般特性。象这样所显示出来的事物的内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学美学论 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他通过对音乐曲调的研究,认为音乐绝非仅仅是曲调音响的总和,音乐中的曲调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响外还有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格式塔特质”。 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西方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2.1模仿说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自然。准确地说,就是艺术是模仿自然、社会和现实。依据模仿论的美学观,艺术品的审美判断标准就直接取决于模仿的真实与否,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很多设计作品就是这种对生活和现实的再现,特别体现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现说 艺术表现论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艺术的本质也在于情感的表现。 所谓艺术的表现论,主要指:艺术家作为个体感情的存在,强调艺术的目的仅仅只是表现个体独特的、微妙的、难以言说和不可重复的感性体验。而产生与人类心灵之中的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冲动,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达出来,成为可以观照,可以感受的东西。 2.3形式说 形式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艺术而言,反映现实生活也好,表现主观感情也好,都必须纳人一定的审美形式,才能成其为艺术。“艺术的形式性”就是认为形式构成了艺术之最根本的特征。 对形式的认识,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意味的形式”。 具体显现为: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多样与统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对交通的组织、用地功能的分区、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绿色环境的开发、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环境的创造、城市天际线的表现,把城市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形态、功能、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使景观组群由无序变为有序,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必须把握好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在制约中寻找自我,使设计师更客观地对待创作的客体,进人无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客体不会与其他的城市公共设计雷同,不会是随便从别处抄来,也不能随便搬到他处,而是“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表现。 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3.1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意,指创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观思想感情。 境,指创作者对客观形态的描绘与刻画。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写实,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对象具体的形态,要求达到内在精神的神思,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现代画家齐白石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象用在似与不似之内”。 当今,许多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继承了意境说美学特点,尤其是雕塑作品。 3.2格调说 中国传统美学往往强调“虚实相生”、“以简就繁”、“计白当黑,妙在无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城市公共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对象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产品设计创造的是空间中的要素。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总体的综合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注意协调各对象之间的关系,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虚与实,简与繁的关系。 3.3气韵说 气,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韵,本指和谐的声音。气构成事物,韵则决定事物的雅与俗,高与低,美与丑。气韵,就是说,具有高雅气质的人才能做出高雅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美学重神而轻形,这种美学理念直接影响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雕塑和城市水体设计时,往往追求一种意境。如由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等单位合力完成的奥林匹克公园,主要创意是整个设计像荷花在荷塘中繁茂生长一样。运动员、裁判员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好比被荷叶呵护的水中和水面上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中央的步行区域和必要的交通设施是关键。整个设计弱化了具体形态的描绘,极力营造出一种荷塘意境。 4.小结 本文重点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传承进行概述: 4.1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人点,首先阐述传统美学观念,解决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等问题; 4.2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西方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强调西方美学观念的核心在于形式论; 4.3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中国传统美学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重点从意境说、格调说和气韵说三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公共艺术论文:灵魂的铸就 ——公共艺术设计理念的思考 一、公共精神的构建 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它的公共性。所谓的“公共”,按照现代英汉大辞典中的解释,有如下几个层面的理解:公有的,公众的,公共事务的,社会的,为公的;国家的,政府的,公家的,公立的;公开的,当众的;知名的,突出的;全国的,国际的,普遍的。所谓“公共性”,是基于一定的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公共领域的建立。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1]根据以上的理论诠释以及现代社会的基本情状和未来人类的理想追索,“公共性”应具有如下的基本内涵: (1)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人们在一定的开放的场域相遇,可以自由的交流、碰撞、吸取、磨合,共同谱写人类精神的交响乐章,共同铸就文明的累累硕果。 (2)独立性、批判性、超越性。在公共的场域,每个相对的个体具有独立性,他不依附任何的权力,具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示以及对他者进行评判的权利,因而,公共性,从深层次上讲,应该具有一种独立性与批判性、超越性。 (3)民族性与类的融合。在公共时空中的个体是独立的,但不是无所归属的,并且,任何的公共场域都不是虚幻的存在(这里当然不包含虚幻的设计),因而,它首先体现着一定的民族性的精神昭示,而这种民族性又充分蕴涵着人类的终极指向,这即表现为差异性、多元性的共在。 (4)公与私的融合。公与私向来被框架在二元对立的模式中。诚然,按照辩证法的逻辑,二者是对立中的统一,相互依存而又独立,没有公即没有私,反之亦然。但是,在应用和诠释中,二者的对立性往往成为唯一的存在,并内在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在真正的“公共性”精神内质中,公与私不应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圆融。这种圆融共在的精神内涵,不是得益于西方文化的公私二元的对立,而是受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识慧命:“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芥子纳须弥”、“壶中自有天地”,在此种“天人合一”、万物圆成自在的生命精神中,个体之“私我”、“小我”即涵纳于宇宙天地之“大我”的境界中,这是一种保存自我而又与他者共生共存的精神理念。 基于此,我们所谈到的“公共艺术”之“公共性”,应作为广义的理解,它更在于通过艺术的多种形式以进行公共精神的构建。因而,单纯强调“公共性”或“艺术性”都会有失偏颇,从而造成对“公共艺术”的曲解和误读。“公共艺术”首先是一种艺术,只不过这种艺术形式有着一种特有的灵魂构筑,即公共精神的指向和铸就。艺术家有权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展示自我的设计理念,但这种设计同时又是面向公众的,具有公共性。因而,通过艺术的感召传达公共精神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合理内核和必然归趋。实质上,艺术所传达的公共精神是人性的一种表征和显现,是对人之为人的不懈的追问,是使人最终臻达于真善美圆成自在的精神昭示。人们既可以尽情地徜徉于纯艺术的瑰丽殿堂,又可以有感于鲁迅那种“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精神朗照。在公共艺术的世界中,艺术家在自我展现的过程中与他人相遇,这便构成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交流和沟通,即是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生命的交流和对话,生命与生命的相沟连、相依偎。公共艺术的生命精神正在于此。艺术家的生命力在这种公共的场域中被进一步的激活,从而得以延续和增盛。汉娜•阿伦特曾谈到:“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公共空间,那么它就不只能为一代人而建立并只为谋生而筹划;它必须超越凡人的寿命。……与基督教理解的公共产品不同—一拯救人的灵魂是一种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关怀一—公共世界是我们一出生就进入、一死亡就弃之身后的世界。它超越了我们的寿命,过去是如此,将来也一样;它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在我们的渺渺一生之后仍将延绵持续。这不仅仅是我们与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的人共同拥有的世界,而且也是与我们的前人和后代共同拥有的世界。但这一共同的世界只有出现在公共领域中这一程度上,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经久不衰。正是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才能在缠绵几百年的时间里,将人类想从时间的自然流逝中保全的任何东西都融入其中,并使其熠熠生辉。”[2]我们生存的世界将逝去,而人类共铸的灵魂将使这个世界绵延共在。艺术家的使命及其所珍视之处便在于此。 以奥运景观设计为例。此次北京奥运景观的设计艺术,是一次充分展示自我、彰显民族精神、与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绝好时机和平台,在铸就和高扬公共精神的设计理念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省思。北京奥运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宗旨,尽情地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纳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神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对文化的解读和对生命的诠释: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或温润或激情,或内敛或勃发,或传统或前卫,或写实或抽象,尽显艺术家的个性的同时,也在与他者的相遇中进行着自由的交流,公众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和省思中建构着公共精神。 二、诗意的蕴涵 中国曾是充满诗意的国度,一片云尽知心灵的缱绻,一落叶可涵纳春秋,鸟儿可谛听诗人的吟唱,花儿可饱含愁韵与温情。曾几何时,国人能尽享诗意的精神家园。但这已经成为历史,在现代的生存中,特别是在大都市的生存境域中,浮躁、奔忙、沉郁、疲惫等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写照,人们在片刻的消遣、娱乐之中渴望的是感性的狂欢、压抑的心灵释放,但这片刻的狂欢结束后仍是精神的困惑与茫然。因而,现代人的心灵充满着乡愁,企盼文化的记忆的苏醒。所以说,现代的生存不是要隔断传统,而是应回归精神家园,在其中诗意的栖居。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生命的诗韵,在这种诗韵中的艺术是对生命的诠释与传达、对性灵的言说与展现。徜徉于中国的艺术世界中,人们可行、可游、可居,“应会感神”、“怡情悦性”,进而获得生命的游弋与安顿。现代的艺术创作应从这种生命的哲思中汲取充分的营养来健康自己,从诗意的灵动中获取心灵的慰藉来润泽近乎干枯的艺术生命。海德格尔曾说艺术能够昭示人存在的本真性,而这种本真性就是诗,“艺术的本性是诗”。正是有了这种诗性,艺术才具有塑造、穿透人类灵魂的能力,具有延脉、展示生命的无穷魅力。黑格尔谈到:“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3]因此,作为现代艺术形式的公共艺术,亦应提取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秉承本民族艺术的生命精神,以营建现代人生存的诗意空间。诗性是人内在的一种生命体验,一种心灵的诉求,也是性灵的彰显,而公共艺术的展现正应根植于这种生命体验之中,因此,诗性理应成为公共艺术的一种灵魂主宰,一种理想的精神诉求。 在北京奥运景观设计的很多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得到呈现,浓厚的诗意萦绕其间。如在建筑景观中,国家体育场“鸟巢”,虽然利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它的视觉形式以及营造的意境却是充满着诗情画意,即古典又浪漫。鸟巢的设计者迪默龙先生说,鸟巢是个形象的比喻,它可以使人联想到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棂花窗、冰裂纹瓷器、镂空玉器、新石器时代陶制器皿上的网状图案。而对于一般的公众而言,鸟巢的外观最易使人联想到自然中的一个鸟儿的乐园——那就是它的家,倦了可以休憩的温暖的家;它同样会打开尘封的记忆——儿时游玩的天堂。如此意境,会撩动现代人一种归根的意识,一种激情澎湃后的宁静追求。因而,鸟巢的建筑是现代的,同时又是古典的、诗意的、浪漫的。 奥运的雕塑景观凝结了东西方的文化因子,其中不乏蕴涵诗意的作品,如《奥运之翼》,男女并肩携手向前奔腾欲飞,奥运五环化为其羽翼高飞飘举,这一情景在蓝天白云无垠天宇的映衬中,展现了人类以自己的奋争来圆梦的激情与渴望,也寓意着人涵纳在宇宙之中,与天地同在的和谐境界。与优雅婉约的诗情相比,此种诗境更增添一种生命的豪情与奔放,亦具一种超越飘逸之感。诗情缘自生命基底的情感,这类公共艺术作品正是巧妙和谐的利用了空间的视觉效果,撩动着人们的内心情感,营造着诗意的空间,从而展现着生命的张力和亲和力,进而触动灵魂的深处。 但是,颇为令人遗憾,也是值得反思的是,奥运雕塑景观的作品精品甚少,缺乏那种震撼心灵、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作品,传统文化的底蕴表现不够,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并没有充分地展示出来。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有些作品明显是没有领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只是摘取一些表层的东西进行装点,因而,作品的表现不仅肤浅,而且显得忸怩做作、搔首弄姿,人为的、强制的、雕琢的痕迹太浓、太盛。不仅是对中国的文化,对西方文化以及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理解都有过于表面化的倾向。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仅仅是符号、装饰、风格、形式的因袭摹写,她都有着鲜活深邃的源头活水,即她的生命精神,她的生存基底,这只有创作者以其生命来领会、体验、把握到这一文化的精髓,才能够有震撼心灵的、永恒的艺术作品问世。 三、意义的生成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且依凭意义而生存的存在,这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根本的层面之一,也就是说,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生存的物种。何以如此?弗兰克尔认为,人寻求意义缘自人类生命中原始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最基本动因即是“意义意志”,它能够使人超越现世生存去获得终极的意义。弗兰克尔的这种观点很有启发,意义的追问以及求解意义的生存本是人之生命的自然归属,人无法容忍生存的空虚,尽管现代人有时会把意义的追求嘲笑、蔑视,甚至给予抛却、碾碎,但是,他们的空虚的痛苦,心灵的漂泊感正说明“意义意志”之于他们生命存在的意义。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都在从不同的视角对意义进行关注和叩问,柏拉图认为“意义是永恒的原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考虑人间事务时,不能把人当作原本意义上的人来加以考虑,也不能在凡尘俗世中去探寻什么是会泯灭的,而只能在他们具备永恒的可能性这个程度上来考虑他们。”[4]将意义同永恒性相涵纳,说明人的意义生存贯穿于人类的生命历程,且成为人的最终的形上追求与生命的归依。由此可知,意义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在艺术领域尤其显著。艺术的意义呈现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传达自我的生命意义以及对于社会的存在意义,正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所言:艺术创作是为了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要“将光明投向人的内心黑暗中去——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5]正是在艺术家的不断的创作中,意义不断地生成,从而照亮并且主宰人的生命行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存不懈地追问着生命的真谛。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言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创作者与公众相遇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能指与所指建立意指关系的过程,也就是符号意义生成的过程,这种意义会根据场的变迁不断地变化、延伸、衍生,进而还会生发出新的意义,因此,意义的生成即可看作是生命的不断地提升和超越的历程,进而臻达理想的彼岸。公共艺术的存在的意义正是可通过与公众最亲近的艺术形式,最现实的生存方式进达那种已经被现代人淡化出去的理想境界,能够穿透其灵魂,深入人性的基底。 鉴于此,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乎场的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等。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说,看看城市的公共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明晓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即可呈现意义是否在生成着、支撑着人们的生存。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事业,同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等全方位的社会互动活动。《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的宗旨要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6]可见,奥林匹克运动是提升人的意义生存的一项活动,因而,相应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应是以建构意义的生存方式而进行。如雕塑景观《天行健》,由来自台湾的杨奉琛创作,雕塑蕴涵着深厚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呈现着厚德载物的醇厚博大与天行健的搏击阳刚,张扬着一种独特的生命之美。一些具有历史记忆的作品也会使人们在历史的行程中、在文化的积淀中回味、省思自己的生存。 艺术的真谛在于艺术给予人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瞬间感受,而且是契入灵魂深处的生命的意义体验,从而臻达有灵魂相守的人生境界。精神生命获得永恒,艺术亦永恒。 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public art)是一个外来语,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一 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从狭义的角度界定,另一类则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从狭义上讲,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广义的公共艺术包含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含前面提到的诸多艺术形式,还包括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的表演艺术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涉及范围广泛,从形式上说,它有雕塑、摄影、广告影像、壁画、表演、音乐、园艺、装饰等多种表现;从功能上说,它可以分为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装饰型的公共艺术、休闲型的公共艺术、实用型的公共艺术、游戏型的公共艺术以及庆典型的公共艺术;从空间布局上看,它可以有立体和平面之分、室内和室外之别以及地景和空间相对。从载体上说,它可以是硬性的,如雕塑、陶器、围栏,也可以是软性的,如编制物、灯光、挂饰,还可以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的,如照片、音乐、影像等存在形态。 公共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涵义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公共艺术与私人艺术和架上艺术有很大差别,这表现在,一方面,它进入的是更为广泛的公共空间,不可能以私密的形式建构;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性必须要面对公众,公众可以主动选择美术馆、音乐厅中的艺术,但必须要面对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二是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已进入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精神,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能是随意与私人的。它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装饰和简单介入,而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从发生学上讲,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高潮。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相对于人类的其他创造成果,城市的发展因为人们不断改变的需求而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人文精神资源,而新兴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积淀,也逐渐沦为环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无情破坏,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与冷漠。正如查尔斯•摩尔在一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正说明了城市的扩展已越来越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越来越远离它建设的初衷。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回归。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哲学观点、审美取向、宗教信仰所有文化问题,城市也成为当代人观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现自身的天地和舞台。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的存在,有没有适当比例的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多寡和繁荣与否往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样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的话,那么公共艺术就是城市中的“点”,它们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展示着它们特有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二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 在我国,公共艺术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20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以北京为例,在1984年,北京就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80年代中后期,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开始注重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过速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相关联。艺术家开始关注环境恶化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一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以现实的城市环境问题为主线,自觉地把艺术设计和环境理念相结合。正像一篇评论文章所说:“80年代现代意识的一个重大发展,不是什么主义、运动,也不是什么风格、流派,而是环境艺术与环境设计的普遍认同。”[1]环境艺术的表现方式进一步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艺术观念的理解,它将构成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艺术家前瞻性地担负起艺术对环境、艺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大,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结构开始出现经济——商业的利益主导,文化消费市场充斥在城市和它的边缘地带。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伴随着大量“欧陆风格”建筑在中国个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观”,体现在公共艺术特色上则是大众化、个性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相互杂糅,写实艺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风格并存,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大众消费的时尚,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但是,公共艺术的繁荣景致并不意味着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创作的完美,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精神追寻的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并不能掩盖与之伴生的一系列问题。在公共艺术中,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误读和理解偏差以及一些其他的人为因素导致了公共艺术中发展的一些有悖于艺术公共精神的现象,有些公共艺术甚至成为日益泛滥的视觉污染。其具体表现在: 之一:公共艺术的同质化现象。以雕塑为例,几年前在华东某城市的街头矗起一组拟人化的铜雕,赢得了公众的好评,而不多久,类似的铜雕被大量复制,出现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广场上。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克隆”城市雕塑,成为城市文化中的艺术垃圾。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对城市广场设计的雷同上。这种城市公共空间的“同质化”现象,只满足于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却忽略了不同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城市现状。城市公共艺术“千人一面”现象使得城市的表情单一,缺乏形象魅力。 之二:公共艺术的“非艺术”现象。在我国,与公共艺术呈飞速发展态势相伴的是艺术设计和制作上的粗鄙和没有文化支撑不知所云的空虚符号,出现与艺术相违背的非艺术现象。以首都北京为例,由于缺乏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缺乏严格的公共艺术质量评判体系,在繁华的西单地区曾出现过一组因被民俗学家斥为“败俗”的雕塑,仅仅摆放了一周就被迅速拆除了。就雕塑一项,北京已经被拆除就有34项,另外十几项被评为“差”的城雕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之三:公共艺术的“形象工程”现象。公共艺术成为政府官员显示政绩的一张名片。超大型的文化广场、超豪华的主题公园以及一些迎合政治需要但不顾及审美需要的“涂脂抹粉”术成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代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在高、大、全上相互攀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异化”。以北京为例,由于地处政治文化中心,许多公共艺术的立项压在政治运动式思维上,为了迎奥运和创建文明社区,许多街道大搞公共艺术,一轰而上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之四:公共艺术的“快餐文化”现象。公共艺术在我国诞生较晚,但自诞生之日起便有席卷华夏之势,甚至出现公共艺术“”的局面。以上海为例,到2004年,上海的1034座城市雕塑中,优秀作品只占10%,另外10%是劣质,其他80%则为平庸之作。公共艺术的创作一旦脱离了艺术的精神,成为文化的快餐和应景之作,那就脱离了它真正的使命和神圣的意义。短期的“快餐文化”催生的公共艺术呈现出浮躁、肤浅的文化现象,它使深层的文化思考表面化、简单化,造成艺术品性的矫饰与低质,或形成公共艺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浮夸品质。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表情符号,是城市内在的外化,是城市价值取向的风标。公共艺术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城市文化构建上的偏差,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衰弱,正视问题,认真解决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三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因素分析 在我国,造成城市公共艺术状况良莠不齐的原因和影响公共艺术发展的因素很多,传统与现代艺术观的冲突与融合、艺术的独特个性与公共精神的差异与互补、艺术家的主体性与公众参与性的价值冲突、城市建设与艺术环境的问题、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即时性与延时性考虑,政府的职能与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等问题都影响公共艺术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就是艺术家与公众。 近现代艺术,是由艺术家来决定艺术的,这种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在个人主义、精英主义的世界里,艺术是晦涩的,它们常常是个人内心生活的传记,或者无意识的显露,艺术具有不可通约、无法有效传达的特性,艺术与公众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艺术家无端对自己的拔高,使公众处于一种艺术强权之下,如果不接受这种艺术的强权,公众就会被告知为没有文化。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高于生活,以及典型化、理想化的思想,构成艺术脱离生活的理由;在神圣的名义下,艺术与公众的生活和体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谓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似乎逃离现实的牢笼才能体现艺术的价值。 公共艺术时代的艺术家应该是公众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公共意识和公共情怀,应是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科林伍德曾经指出,艺术家“所从事的艺术工作并不是代表他私人的努力,而是代表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的公共劳动。他对情感所作的任何表现,是从一个不言而喻的标题开始的,它不是‘我’感到,而是“我们”感到。[2]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更要求艺术家不应游离在生活之外与公众故意拉开距离,他们要与公众共同交流和沟通关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感受。他们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一起给城市生活以色彩和生机。他们的艺术要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生活、历史与文化的组合,要用特有的符号传达对城市生活的情感。 传统的艺术观念往往强调艺术作品作为自足完整体的形式存在,而不关注欣赏者的接受之维。伴随着艺术从古典艺术的高深殿堂走出而跨入普通大众阶层的事实,艺术活动中的公众缺席的现象已大有改变。接受美学指出,未经阅读的文学作品不过是一堆无意义的纸张和印刷符号,仅仅是潜在的存在,只有当作品被接受者感知并引起反应时,这种潜能才会转化为形象、含义、价值和效果。公共艺术同样不是少数艺术家和设计者的事,它还是千万个使用者的成果。介入和参与是公众与公共艺术发生关联的最重要方式,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文化消费时代。一方面,公众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艺术家所提供的公共艺术形式,在艺术设计上往往参与建议。艺术的创作不再只是专业艺术家,一般民众也可以是创作者。甚至,许多艺术家在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消失,让参与的民众浮现,艺术不再专属于特定社会阶层,或者是少数精英。另一方面,从艺术接受的层面上,公众的艺术接受才是艺术活动的最终完成。公共艺术就是艺术家和公众在公共空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表层看艺术家为公众提供了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情境,这种交流的深层涵义则是艺术提供了让人诗意生存的可能。 公共艺术不仅打破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以往的疆界,还提供了一种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对话的可能。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懂得与公众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而对于公众来说,参与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熏染的过程,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公众审美趣味与文化修养的高低衡量着与艺术家对话的质量高低,公众艺术素养的提高成为公共艺术向良好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获得一种精神,一种把握了城市历史、文化根脉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获得需要艺术家、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公共艺术论文:灵魂的铸就 ——公共艺术设计理念的思考 一、公共精神的构建 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它的公共性。所谓的“公共”,按照现代英汉大辞典中的解释,有如下几个层面的理解:公有的,公众的,公共事务的,社会的,为公的;国家的,政府的,公家的,公立的;公开的,当众的;知名的,突出的;全国的,国际的,普遍的。所谓“公共性”,是基于一定的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公共领域的建立。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1]根据以上的理论诠释以及现代社会的基本情状和未来人类的理想追索,“公共性”应具有如下的基本内涵: (1)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人们在一定的开放的场域相遇,可以自由的交流、碰撞、吸取、磨合,共同谱写人类精神的交响乐章,共同铸就文明的累累硕果。 (2)独立性、批判性、超越性。在公共的场域,每个相对的个体具有独立性,他不依附任何的权力,具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示以及对他者进行评判的权利,因而,公共性,从深层次上讲,应该具有一种独立性与批判性、超越性。 (3)民族性与类的融合。在公共时空中的个体是独立的,但不是无所归属的,并且,任何的公共场域都不是虚幻的存在(这里当然不包含虚幻的设计),因而,它首先体现着一定的民族性的精神昭示,而这种民族性又充分蕴涵着人类的终极指向,这即表现为差异性、多元性的共在。 (4)公与私的融合。公与私向来被框架在二元对立的模式中。诚然,按照辩证法的逻辑,二者是对立中的统一,相互依存而又独立,没有公即没有私,反之亦然。但是,在应用和诠释中,二者的对立性往往成为唯一的存在,并内在于人们的行为之中。在真正的“公共性”精神内质中,公与私不应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圆融。这种圆融共在的精神内涵,不是得益于西方文化的公私二元的对立,而是受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识慧命:“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芥子纳须弥”、“壶中自有天地”,在此种“天人合一”、万物圆成自在的生命精神中,个体之“私我”、“小我”即涵纳于宇宙天地之“大我”的境界中,这是一种保存自我而又与他者共生共存的精神理念。 基于此,我们所谈到的“公共艺术”之“公共性”,应作为广义的理解,它更在于通过艺术的多种形式以进行公共精神的构建。因而,单纯强调“公共性”或“艺术性”都会有失偏颇,从而造成对“公共艺术”的曲解和误读。“公共艺术”首先是一种艺术,只不过这种艺术形式有着一种特有的灵魂构筑,即公共精神的指向和铸就。艺术家有权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展示自我的设计理念,但这种设计同时又是面向公众的,具有公共性。因而,通过艺术的感召传达公共精神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合理内核和必然归趋。实质上,艺术所传达的公共精神是人性的一种表征和显现,是对人之为人的不懈的追问,是使人最终臻达于真善美圆成自在的精神昭示。人们既可以尽情地徜徉于纯艺术的瑰丽殿堂,又可以有感于鲁迅那种“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精神朗照。在公共艺术的世界中,艺术家在自我展现的过程中与他人相遇,这便构成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交流和沟通,即是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生命的交流和对话,生命与生命的相沟连、相依偎。公共艺术的生命精神正在于此。艺术家的生命力在这种公共的场域中被进一步的激活,从而得以延续和增盛。汉娜•阿伦特曾谈到:“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公共空间,那么它就不只能为一代人而建立并只为谋生而筹划;它必须超越凡人的寿命。……与基督教理解的公共产品不同—一拯救人的灵魂是一种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关怀一—公共世界是我们一出生就进入、一死亡就弃之身后的世界。它超越了我们的寿命,过去是如此,将来也一样;它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在我们的渺渺一生之后仍将延绵持续。这不仅仅是我们与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的人共同拥有的世界,而且也是与我们的前人和后代共同拥有的世界。但这一共同的世界只有出现在公共领域中这一程度上,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经久不衰。正是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才能在缠绵几百年的时间里,将人类想从时间的自然流逝中保全的任何东西都融入其中,并使其熠熠生辉。”[2]我们生存的世界将逝去,而人类共铸的灵魂将使这个世界绵延共在。艺术家的使命及其所珍视之处便在于此。 以奥运景观设计为例。此次北京奥运景观的设计艺术,是一次充分展示自我、彰显民族精神、与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绝好时机和平台,在铸就和高扬公共精神的设计理念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省思。北京奥运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宗旨,尽情地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纳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神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对文化的解读和对生命的诠释: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或温润或激情,或内敛或勃发,或传统或前卫,或写实或抽象,尽显艺术家的个性的同时,也在与他者的相遇中进行着自由的交流,公众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和省思中建构着公共精神。 二、诗意的蕴涵 中国曾是充满诗意的国度,一片云尽知心灵的缱绻,一落叶可涵纳春秋,鸟儿可谛听诗人的吟唱,花儿可饱含愁韵与温情。曾几何时,国人能尽享诗意的精神家园。但这已经成为历史,在现代的生存中,特别是在大都市的生存境域中,浮躁、奔忙、沉郁、疲惫等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写照,人们在片刻的消遣、娱乐之中渴望的是感性的狂欢、压抑的心灵释放,但这片刻的狂欢结束后仍是精神的困惑与茫然。因而,现代人的心灵充满着乡愁,企盼文化的记忆的苏醒。所以说,现代的生存不是要隔断传统,而是应回归精神家园,在其中诗意的栖居。 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生命的诗韵,在这种诗韵中的艺术是对生命的诠释与传达、对性灵的言说与展现。徜徉于中国的艺术世界中,人们可行、可游、可居,“应会感神”、“怡情悦性”,进而获得生命的游弋与安顿。现代的艺术创作应从这种生命的哲思中汲取充分的营养来健康自己,从诗意的灵动中获取心灵的慰藉来润泽近乎干枯的艺术生命。海德格尔曾说艺术能够昭示人存在的本真性,而这种本真性就是诗,“艺术的本性是诗”。正是有了这种诗性,艺术才具有塑造、穿透人类灵魂的能力,具有延脉、展示生命的无穷魅力。黑格尔谈到:“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3]因此,作为现代艺术形式的公共艺术,亦应提取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秉承本民族艺术的生命精神,以营建现代人生存的诗意空间。诗性是人内在的一种生命体验,一种心灵的诉求,也是性灵的彰显,而公共艺术的展现正应根植于这种生命体验之中,因此,诗性理应成为公共艺术的一种灵魂主宰,一种理想的精神诉求。 在北京奥运景观设计的很多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得到呈现,浓厚的诗意萦绕其间。如在建筑景观中,国家体育场“鸟巢”,虽然利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它的视觉形式以及营造的意境却是充满着诗情画意,即古典又浪漫。鸟巢的设计者迪默龙先生说,鸟巢是个形象的比喻,它可以使人联想到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棂花窗、冰裂纹瓷器、镂空玉器、新石器时代陶制器皿上的网状图案。而对于一般的公众而言,鸟巢的外观最易使人联想到自然中的一个鸟儿的乐园——那就是它的家,倦了可以休憩的温暖的家;它同样会打开尘封的记忆——儿时游玩的天堂。如此意境,会撩动现代人一种归根的意识,一种激情澎湃后的宁静追求。因而,鸟巢的建筑是现代的,同时又是古典的、诗意的、浪漫的。 奥运的雕塑景观凝结了东西方的文化因子,其中不乏蕴涵诗意的作品,如《奥运之翼》,男女并肩携手向前奔腾欲飞,奥运五环化为其羽翼高飞飘举,这一情景在蓝天白云无垠天宇的映衬中,展现了人类以自己的奋争来圆梦的激情与渴望,也寓意着人涵纳在宇宙之中,与天地同在的和谐境界。与优雅婉约的诗情相比,此种诗境更增添一种生命的豪情与奔放,亦具一种超越飘逸之感。诗情缘自生命基底的情感,这类公共艺术作品正是巧妙和谐的利用了空间的视觉效果,撩动着人们的内心情感,营造着诗意的空间,从而展现着生命的张力和亲和力,进而触动灵魂的深处。 但是,颇为令人遗憾,也是值得反思的是,奥运雕塑景观的作品精品甚少,缺乏那种震撼心灵、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作品,传统文化的底蕴表现不够,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并没有充分地展示出来。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有些作品明显是没有领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只是摘取一些表层的东西进行装点,因而,作品的表现不仅肤浅,而且显得忸怩做作、搔首弄姿,人为的、强制的、雕琢的痕迹太浓、太盛。不仅是对中国的文化,对西方文化以及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理解都有过于表面化的倾向。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仅仅是符号、装饰、风格、形式的因袭摹写,她都有着鲜活深邃的源头活水,即她的生命精神,她的生存基底,这只有创作者以其生命来领会、体验、把握到这一文化的精髓,才能够有震撼心灵的、永恒的艺术作品问世。 三、意义的生成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且依凭意义而生存的存在,这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根本的层面之一,也就是说,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生存的物种。何以如此?弗兰克尔认为,人寻求意义缘自人类生命中原始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最基本动因即是“意义意志”,它能够使人超越现世生存去获得终极的意义。弗兰克尔的这种观点很有启发,意义的追问以及求解意义的生存本是人之生命的自然归属,人无法容忍生存的空虚,尽管现代人有时会把意义的追求嘲笑、蔑视,甚至给予抛却、碾碎,但是,他们的空虚的痛苦,心灵的漂泊感正说明“意义意志”之于他们生命存在的意义。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都在从不同的视角对意义进行关注和叩问,柏拉图认为“意义是永恒的原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考虑人间事务时,不能把人当作原本意义上的人来加以考虑,也不能在凡尘俗世中去探寻什么是会泯灭的,而只能在他们具备永恒的可能性这个程度上来考虑他们。”[4]将意义同永恒性相涵纳,说明人的意义生存贯穿于人类的生命历程,且成为人的最终的形上追求与生命的归依。由此可知,意义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在艺术领域尤其显著。艺术的意义呈现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传达自我的生命意义以及对于社会的存在意义,正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所言:艺术创作是为了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要“将光明投向人的内心黑暗中去——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5]正是在艺术家的不断的创作中,意义不断地生成,从而照亮并且主宰人的生命行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存不懈地追问着生命的真谛。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言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创作者与公众相遇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能指与所指建立意指关系的过程,也就是符号意义生成的过程,这种意义会根据场的变迁不断地变化、延伸、衍生,进而还会生发出新的意义,因此,意义的生成即可看作是生命的不断地提升和超越的历程,进而臻达理想的彼岸。公共艺术的存在的意义正是可通过与公众最亲近的艺术形式,最现实的生存方式进达那种已经被现代人淡化出去的理想境界,能够穿透其灵魂,深入人性的基底。 鉴于此,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乎场的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等。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说,看看城市的公共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明晓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即可呈现意义是否在生成着、支撑着人们的生存。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事业,同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事业等全方位的社会互动活动。《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的宗旨要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6]可见,奥林匹克运动是提升人的意义生存的一项活动,因而,相应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应是以建构意义的生存方式而进行。如雕塑景观《天行健》,由来自台湾的杨奉琛创作,雕塑蕴涵着深厚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呈现着厚德载物的醇厚博大与天行健的搏击阳刚,张扬着一种独特的生命之美。一些具有历史记忆的作品也会使人们在历史的行程中、在文化的积淀中回味、省思自己的生存。 艺术的真谛在于艺术给予人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瞬间感受,而且是契入灵魂深处的生命的意义体验,从而臻达有灵魂相守的人生境界。精神生命获得永恒,艺术亦永恒。 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public art)是一个外来语,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 一 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从狭义的角度界定,另一类则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从狭义上讲,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广义的公共艺术包含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含前面提到的诸多艺术形式,还包括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的表演艺术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涉及范围广泛,从形式上说,它有雕塑、摄影、广告影像、壁画、表演、音乐、园艺、装饰等多种表现;从功能上说,它可以分为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装饰型的公共艺术、休闲型的公共艺术、实用型的公共艺术、游戏型的公共艺术以及庆典型的公共艺术;从空间布局上看,它可以有立体和平面之分、室内和室外之别以及地景和空间相对。从载体上说,它可以是硬性的,如雕塑、陶器、围栏,也可以是软性的,如编制物、灯光、挂饰,还可以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的,如照片、音乐、影像等存在形态。 公共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涵义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公共艺术与私人艺术和架上艺术有很大差别,这表现在,一方面,它进入的是更为广泛的公共空间,不可能以私密的形式建构;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性必须要面对公众,公众可以主动选择美术馆、音乐厅中的艺术,但必须要面对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二是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已进入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精神,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能是随意与私人的。它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装饰和简单介入,而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从发生学上讲,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高潮。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相对于人类的其他创造成果,城市的发展因为人们不断改变的需求而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人文精神资源,而新兴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积淀,也逐渐沦为环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无情破坏,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与冷漠。正如查尔斯•摩尔在一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正说明了城市的扩展已越来越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越来越远离它建设的初衷。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回归。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动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哲学观点、审美取向、宗教信仰所有文化问题,城市也成为当代人观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现自身的天地和舞台。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的存在,有没有适当比例的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多寡和繁荣与否往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样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如果说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线”的话,那么公共艺术就是城市中的“点”,它们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展示着它们特有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二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现状 在我国,公共艺术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在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20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以北京为例,在1984年,北京就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80年代中后期,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开始注重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过速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相关联。艺术家开始关注环境恶化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一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以现实的城市环境问题为主线,自觉地把艺术设计和环境理念相结合。正像一篇评论文章所说:“80年代现代意识的一个重大发展,不是什么主义、运动,也不是什么风格、流派,而是环境艺术与环境设计的普遍认同。”[1]环境艺术的表现方式进一步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艺术观念的理解,它将构成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艺术家前瞻性地担负起艺术对环境、艺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大,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结构开始出现经济——商业的利益主导,文化消费市场充斥在城市和它的边缘地带。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伴随着大量“欧陆风格”建筑在中国个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一大城市文化“景观”,体现在公共艺术特色上则是大众化、个性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相互杂糅,写实艺术、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等艺术风格并存,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大众消费的时尚,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但是,公共艺术的繁荣景致并不意味着我国公共艺术设计理念和艺术创作的完美,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精神追寻的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并不能掩盖与之伴生的一系列问题。在公共艺术中,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误读和理解偏差以及一些其他的人为因素导致了公共艺术中发展的一些有悖于艺术公共精神的现象,有些公共艺术甚至成为日益泛滥的视觉污染。其具体表现在: 之一:公共艺术的同质化现象。以雕塑为例,几年前在华东某城市的街头矗起一组拟人化的铜雕,赢得了公众的好评,而不多久,类似的铜雕被大量复制,出现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广场上。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克隆”城市雕塑,成为城市文化中的艺术垃圾。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对城市广场设计的雷同上。这种城市公共空间的“同质化”现象,只满足于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却忽略了不同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城市现状。城市公共艺术“千人一面”现象使得城市的表情单一,缺乏形象魅力。 之二:公共艺术的“非艺术”现象。在我国,与公共艺术呈飞速发展态势相伴的是艺术设计和制作上的粗鄙和没有文化支撑不知所云的空虚符号,出现与艺术相违背的非艺术现象。以首都北京为例,由于缺乏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缺乏严格的公共艺术质量评判体系,在繁华的西单地区曾出现过一组因被民俗学家斥为“败俗”的雕塑,仅仅摆放了一周就被迅速拆除了。就雕塑一项,北京已经被拆除就有34项,另外十几项被评为“差”的城雕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之三:公共艺术的“形象工程”现象。公共艺术成为政府官员显示政绩的一张名片。超大型的文化广场、超豪华的主题公园以及一些迎合政治需要但不顾及审美需要的“涂脂抹粉”术成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代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在高、大、全上相互攀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异化”。以北京为例,由于地处政治文化中心,许多公共艺术的立项压在政治运动式思维上,为了迎奥运和创建文明社区,许多街道大搞公共艺术,一轰而上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之四:公共艺术的“快餐文化”现象。公共艺术在我国诞生较晚,但自诞生之日起便有席卷华夏之势,甚至出现公共艺术“”的局面。以上海为例,到2004年,上海的1034座城市雕塑中,优秀作品只占10%,另外10%是劣质,其他80%则为平庸之作。公共艺术的创作一旦脱离了艺术的精神,成为文化的快餐和应景之作,那就脱离了它真正的使命和神圣的意义。短期的“快餐文化”催生的公共艺术呈现出浮躁、肤浅的文化现象,它使深层的文化思考表面化、简单化,造成艺术品性的矫饰与低质,或形成公共艺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浮夸品质。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表情符号,是城市内在的外化,是城市价值取向的风标。公共艺术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城市文化构建上的偏差,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衰弱,正视问题,认真解决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三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因素分析 在我国,造成城市公共艺术状况良莠不齐的原因和影响公共艺术发展的因素很多,传统与现代艺术观的冲突与融合、艺术的独特个性与公共精神的差异与互补、艺术家的主体性与公众参与性的价值冲突、城市建设与艺术环境的问题、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即时性与延时性考虑,政府的职能与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等问题都影响公共艺术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就是艺术家与公众。 近现代艺术,是由艺术家来决定艺术的,这种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在个人主义、精英主义的世界里,艺术是晦涩的,它们常常是个人内心生活的传记,或者无意识的显露,艺术具有不可通约、无法有效传达的特性,艺术与公众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艺术家无端对自己的拔高,使公众处于一种艺术强权之下,如果不接受这种艺术的强权,公众就会被告知为没有文化。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高于生活,以及典型化、理想化的思想,构成艺术脱离生活的理由;在神圣的名义下,艺术与公众的生活和体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谓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似乎逃离现实的牢笼才能体现艺术的价值。 公共艺术时代的艺术家应该是公众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公共意识和公共情怀,应是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科林伍德曾经指出,艺术家“所从事的艺术工作并不是代表他私人的努力,而是代表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的公共劳动。他对情感所作的任何表现,是从一个不言而喻的标题开始的,它不是‘我’感到,而是“我们”感到。[2]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更要求艺术家不应游离在生活之外与公众故意拉开距离,他们要与公众共同交流和沟通关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感受。他们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一起给城市生活以色彩和生机。他们的艺术要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生活、历史与文化的组合,要用特有的符号传达对城市生活的情感。 传统的艺术观念往往强调艺术作品作为自足完整体的形式存在,而不关注欣赏者的接受之维。伴随着艺术从古典艺术的高深殿堂走出而跨入普通大众阶层的事实,艺术活动中的公众缺席的现象已大有改变。接受美学指出,未经阅读的文学作品不过是一堆无意义的纸张和印刷符号,仅仅是潜在的存在,只有当作品被接受者感知并引起反应时,这种潜能才会转化为形象、含义、价值和效果。公共艺术同样不是少数艺术家和设计者的事,它还是千万个使用者的成果。介入和参与是公众与公共艺术发生关联的最重要方式,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文化消费时代。一方面,公众已经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艺术家所提供的公共艺术形式,在艺术设计上往往参与建议。艺术的创作不再只是专业艺术家,一般民众也可以是创作者。甚至,许多艺术家在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消失,让参与的民众浮现,艺术不再专属于特定社会阶层,或者是少数精英。另一方面,从艺术接受的层面上,公众的艺术接受才是艺术活动的最终完成。公共艺术就是艺术家和公众在公共空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表层看艺术家为公众提供了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情境,这种交流的深层涵义则是艺术提供了让人诗意生存的可能。 公共艺术不仅打破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以往的疆界,还提供了一种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对话的可能。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懂得与公众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而对于公众来说,参与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熏染的过程,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公众审美趣味与文化修养的高低衡量着与艺术家对话的质量高低,公众艺术素养的提高成为公共艺术向良好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获得一种精神,一种把握了城市历史、文化根脉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获得需要艺术家、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公共艺术论文:谈如何培养模特艺术学校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以其内容的广泛性、针对性、社会性和应用性特征,受到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和欢迎。据调查,目前公共关系在高校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全国 92%以上的高校开设了该课程,可见,人们对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认识越来越深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途径越来越多,机会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这竞争的年代脱颖而出是很重要的,而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自己有立足之地,有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公关课程教学设计,开展公关教学活动,改变传统公关教学模式,是所有公关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做好一下几项工作。 一、 深刻认识公共关系教学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公共关系》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软科学。公共关系学以塑造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贯穿学科的始终, 在实践上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组织领域。现代社会,没有公关意识的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组织,没有公关能力的组织也不可能赢得公众的认可和信赖。同样,没有公关意识和不重视公关活动的个人也很难在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对学生来说,学好它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公关”意识,而且可以掌握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基本技能。 二、分析教学对象,开展教学公关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满足公众需要,而使公众满足自身需要的一个信息传播过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了解、认知其教学对象,开展教学公关。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门课的讲授,让学生认知并接受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并用这种理念去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身修养、处事能力和人格魅力,这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应是学生的真实需求。 三、传播关系理念,强化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改善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关系。公共关系学中的改善关系注重主动、真实、公正、双赢和互动,因此,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关系理念引导、教育,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关系交往理念,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公共关系的关系改善过程反映了一种公关意识,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服务意识、传播意识、协调意识和危机意识等。公共关系的各种职能、原则和全部操作技能、技巧也都是建立在公关意识的思想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强烈的公关意识,就没有对公关现象的敏感。没有这种敏感,即使其它公关理论学的再多,遇到实际问题时,也很难从公关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化这种公关意识,使之具有一种系统、客观的公关理念,并使之能接受这种理念,去创造性的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四、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情商教育 在公关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公关观念的教学,还应该针对学生需要,进行情商教育。情商(emotion quotient),简称 eq,又称情绪智力或情绪商数。情商是指一种情绪的智慧,是一系列与人的素质有关的情感心理素质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除了讲授公关理念外,对学生还应重点强化个人的情商教育,以提高她们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以及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重视情商教育,应重点从为人之本、交往技能和交往礼仪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良好形象、独特感悟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真正实现德育的教学效果。 五、丰富教学方式,追求互动教学 公共关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公关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互动教学。教师应主动创造条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积极、团结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式上,常用的是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理论教学的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启 发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籍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目标要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哪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2、描述要真实。把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客观事实描述出来,使人看了有身临其境之感。3、材料要翔实。要有足够的事实材料,还要有必要的伪装材料,即设有“迷宫”。4、构思要巧妙。事实、情节描述既主次有分,又虚实结合。5、文字生动有趣。能吸引人,激起学生分析的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使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公共关系认知水平与解决能力。通过有关案例,把社会组织的客观情况如实地反映给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效;能训练学生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做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能使他们有一种“我是这个组织的负责人”的主人翁责任感。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定需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和更新。另外,案例分析不是案例故事介绍,而是要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分析相关问题,提高其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对公关理论的理解和接受。既可采用阐述理论一—导入案例——激发思考——讨论、 分析一—提出结论——总结归纳的方法,也可通过分组 pk 教学法发挥学生的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也可运用情景教学法,教师在课前根据不同的专题,让学生模拟公关角色,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设置具体周密的模拟情境,也可以利用大家都熟悉的真实场景,或者可对于具体的社会、交往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公共关系学中有一个唐松定律,即 100-1=0,指的是组织良好社会形象的建立需要组织内全体成员的努力。因此,公共关系教学内容设计一定要合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其所需要的知识,更要让其重视对自身修养和交往技巧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创新及其应用 摘 要:《不言自明——公共艺术设计训练》作为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系列教材”中的一本,在该系列教材编写模式创新基础上,根据专业特征和教学需求,在自有科研成果支持下,基于混合单元概念和现代传媒理念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多种创新,以更好地满足21世纪大学生和社会读者对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实践;教材; 模式创新 作为一种20世纪后期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以其本质上的公共与开放、主题上的深邃与多元、形式上的新颖与多样等特征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开来。对于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已经进入很多城市规划者的视野,成为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由此产生了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多教育界人士都在探讨在高校本科阶段是否能开展以及如何推进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一批相关课程建设和教材的推出就是这种探讨的直接产物。 当前,相当一部分公共艺术设计教材大多包含两个部分:对公共艺术的公共精神与社会属性进行学术探讨,以及对公共艺术涉及的材料、工艺、环境进行类型化介绍。这带来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次,由于缺少相应课程体系支撑,也就谈不上教材与课程紧密衔接,虽然设置了习题,但对具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缺少帮助;再次,这类教材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套用国外经验而忽略国内现实的情况;最后,这类教材普遍仍未脱离传统上以文字为主并配图注解的编写模式,不适合公共艺术这样前沿性的艺术形式。 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公共艺术设计教材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全面创新,从而适应新时代学习者对公共艺术设计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一、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 (一)针对跨专业的读者群 定位准确是艺术设计教材编写的首要前提。[1]目前国内虽有部分艺术类高校设立了公共艺术专业,但为数较少。由于公共艺术设计本身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社会上的公共艺术实践任务数量有限。因此,该教材针对的读者群主要是当前国内高校相关设计与造型专业的本科生,也能满足相关专业研究生和社会读者的需求。纵观公共艺术发展历程,虽然雕塑专业出身的公共艺术创作者居多,但也有相当多作者来自建筑、油画等专业。就当前中国国情来看,公共艺术设计在实践中又与环境艺术专业更为对口,在公园、步行街总体设计中容易找到用武之地。所以,该公共艺术设计教材没有完全局限于单一专业,而是以打破专业壁垒,增进学科互动为宗旨,充分考虑到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需求,能够对不同设计专业甚至是造型专业学生在该领域知识、技能的综合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二)以具体案例为纲 当前部分公共艺术类书籍及教材不能完全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于强调宏观的公共艺术概念,而忽略了公共艺术内部诸多不同类型,以及同一类型中诸多个案间的鲜明个性,这极不利于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科学开展。因此,该教材编写强调以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案例为基本要素,在大量案例分析中梳理出特定类型公共艺术作品在创意、手法上的根本性规律,有助于读者用最短时间了解这一艺术设计形式的精髓,并直接提高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三)强化创意思维培养 公共艺术设计是纯艺术与设计艺术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之一,创意是否新颖往往直接关乎设计的成败。这也是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强调创意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艺术设计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独特的视野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2]因此,该教材在有限篇幅内,选取了尽可能多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介绍和评论时秉持开放性与批判性的态度,尽量不出现定论式语言,同时注重融入艺术概论相关理论知识,力求使学生在吸收知识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意素养。 二、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创新的平台基础 作为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活页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的创新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平台之上。首先,该教材具有该系列教材标志性的活页模式,可供学生粘贴作业以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同时延续了该系列教材以图示形象为主要 现手段的特征,也沿用了知识链接环节的 “延展阅读”、实训环节的“思考与行动”两个主要模块。最后,由作者自己排版,体现以图像和文字为加工素材的一个全新创作过程。 进一步说,公共艺术的专业特征又使得该教材形式上必须具有特殊性。首先,公共艺术是立体空间艺术形式,只有多图、特别是不同视角的多图才能准确表现特定作品的形态与特征,这就与平面设计教材有很大不同。由于设计过程和施工工艺的相对复杂性,教材中往往还要运用设计草图、效果图和施工图。另外,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风动、水动、电动等能动特征,因此需要更多图示形象表现特定作品的不同状态,如喷水或不喷水、电力和风力作用下的不同形态以及在昼间和夜间的形态对比等,特别是对《水火环》(野口勇)、《水的神殿》(关根伸夫)等知名作品而言。总之,公共艺术的专业特征使得该教材需要在同样篇幅中安排更多的图示。 同理,由于公共艺术设计是一个结合雕塑、绘画、环境等多个专业的前沿交叉专业,涉及学科较多,前期介绍的资料较少,这也使得该教材需要较多的文字介绍作品动议、选址、作者背景、材料运用、施工工艺等要素。这都要求该教材必须在系列教材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内容选取与编排模式。 三、基于自主科研成果的编写模式创新 目前,国内公共艺术实践和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完整的公共艺术理论和成型的公共艺术教学体系往往是前沿研究的直接成果。因此,该教材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基于自有学术与教学科研成果,这为其编写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一)有相应学术探索成果支撑 由于公共艺术实践领域的前沿性、独特性,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往往缺乏延续多年、行之有效的知识体系,编写者首先必须对公共艺术进行合乎学理、合乎中国当前国情的学术定义。这一定义应指以环境中的雕塑、景观等艺术为主的狭义公共艺术,且兼具可操作性与可复制性。笔者在《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依托环境雕塑建设相关法规及相应材料、工艺规范推进中国当前公共艺术建设。与纯粹的雕塑、景观相比,公共艺术作品“在位置上应具有开放性、题材上具有通俗性、形式上具有综合性、内涵上具有现代性、功能上具有实用性、空间关系上具有互动性、对所处环境具有归属性、表现手法上具有趣味性。” [3]这样相对完整且自成体系的学术定义,应用于教材编写,有助于明确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相应教学研究成果支撑 公共艺术领域的学术探索成果可直接运用于公共艺术教学方法的研究,这种教学方法正是该教材编写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方法论的设计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探索”,通过对大量经典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出了由八个模块构成的教学模式,其中包含复制、绘画、构成三种不基于立体造型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运动、环境、实用功能三种必不可少的公共艺术设计元素以及幽默和严肃这两方面的公共艺术主题元素。[4]经实践反馈,该方法适合设计专业本科生快速掌握公共艺术设计方面的艺术创意思维、审美经验、科学技术知识及表现技法。该教材正是在这一成型教学体系基础上不断完善而编写成的。 (三)有相关教学研究成果支撑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高度交叉性和横断性,因而基于单一学科的教材难以适应教学需求。因此,除直接的教学研究成果外,该教材也注重与相关理论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及专业设计课程的衔接,其中包含的知识及技法多来自编者的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如天津“十五”规划重点教材《现代设计史》与《中国雕塑史》(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及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展示艺术教育》、《雕塑艺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多部相关教材、专著。除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在大部分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与教学紧密联系的 “触类旁通”、“按图索骥”、“温故知新”等环节,综合运用了建筑设计基础、平面与立体构成等课程的学生作业,实现了不同专业间的融会贯通。 四、基于混合单元概念的编写模式创新 该公共艺术设计教材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代之以“组团”和“项目”的框架。为了避免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编写方法,采用了美国教育界的 “混合单元概念”编排具体内容,“使用这种混合课程模式,各组成部分结合方式多,强调重点也多,而自始至终各部分都保持原 有的特点”。 [5] (一)全书层面的编成 首先,从全书看,该教材由 “现成品公共艺术——基于发现与复制的设计”、“二维型公共艺术——基于图像表达的设计”、“构成型公共艺术——基于几何美感的设计”、“能动型公共艺术 ——基于运动的设计”、“景观型公共艺术——基于环境的设计”、“实用型公共艺术——基于人体工学的设计”、“幽默型公共艺术——基于情感表达的设计”、 “主题型公共艺术——基于人文思考的设计” 八个一级组团组成。这种分类方式基本囊括了当今世界上比较知名的公共艺术建设范例,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具有完整性和次序性。八个一级组团主题不同,各有侧重,共同组成完整的体系。而每个一级组团又都具有自身独立性,可以单独培养学习者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组团层面的编成 同时,这一排序方式也是一个能动的有机整体。就公共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而言,设计者必须首先掌握初步造型规律与创意思维,然后在不断深化完善方案过程中接触环境、功能和能动因素问题。只有在部分较深介入社会运转的个案中,才会选择较深刻的主题,同时复杂主题的表现往往要借助于具象雕塑手段,因此在针对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并不作为重点。事实上,这种一级组团的编排次序不但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而且和一个设计课题的进度基本一致,能够实现寓技能锻炼于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教学目的。 (三)设计评论层面的编成 混合单元概念也运用在全书几乎每一个延展阅读或设计评论中,特别是后者,几乎都包含艺术史知识、形式美法则、材料与工艺的相关知识。比如在介绍美国艺术家劳埃德·汉姆罗尔(lloyd hamrol)位于洛杉矶的著名作品《市区摇椅》时,不但分析了作品的主题,而且特别指出作者运用剪影式创作手法之所以获得成功,也与特殊环境(道路和与建筑间的狭长地形)造成的有限视角有关。 五、基于现代传媒理念的编写模式创新 该教材主要针对青年学生,因此必须在内容采集与形式编排上更多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当前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即社会俗称的“90后”。他们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从出生就习惯了网络与新媒体,敏锐,知识面广,对直观形象敏感,但注意力不容易保持长久。传统的以文字为主、辅之以图片的教材形式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新型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到他们的特点,注重节奏紧凑与大信息量,兼具可读性与观赏性。 (一)内容编排递进性 由于没有了传统教材每节开篇介绍本节内容的文字,所以该教材中每个二级组团的名称就承担了简明扼要地介绍该单元内容的功能。考虑到主要读者群的认知特征,这些小标题以成语为主,能够准确概括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和教学要点。各二级组团通常体现由简到繁的次序性,如“组团no.1”在分析现成品复制型公共艺术时就分为“单打选手”、“伸展运动”、“组队参赛”等二级组团,对应运用单体现成品、变动单体现成品形态及运用组合现成品等设计方法。同时,二级组团之间还体现由浅及深的特征,如“组团no.7”对公共艺术幽默主题的介绍就分为出其不意、憨态可掬、煞有介事、似是而非、物理玩笑、童心未泯、时空倒错、感同身受、鞭辟入里九个二级组团,综合运用文学、电影等学科对幽默运用的理论成果,从最简单的幽默运用方法介绍到内涵最深刻的黑色幽默,既紧密连接又有较强延续性。 (二)题目运用趣味性 对谐音的运用也是近年来文艺创作和传媒领域的特征之一,虽然存在诸多质疑,但其依然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或文化现象而存在。该教材也适当在小标题中运用谐音形式为阐明单元内容服务,如“架”轻就熟(基于现成品复制的框架式设计)、水到“趣”成(结合水体的能动式设计)、“电”到为止(基于电能的能动式设计)、曲“镜”通幽(利用高度抛光的不锈钢球体反射周边环境的设计)等,应该属于新形势下对“寓教于乐”这一传统教育手段的运用。 (三)科学知识延展性 还应看到,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拥有大量接触科学知识的渠道,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养成了点击链接以获取深度阅读的习惯。因此,该教材注重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学术性,比如大量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的论断来解释许多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问题。 六、结语 经过内容与形式全面创新后的公共艺术设计教材,能够做到打破学科壁垒,运用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变知识单方面传输为知识资源共享,从而适应公共艺术这样一种体系相对庞杂、自身又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知识与实践体系。综合来看,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的编写模式创新能够有效支撑公共艺术教学领域的课程建设,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掌握公共艺术审美、创意、材料与工艺运用等方面技能的人才需求,提升中国公共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水平,为新世纪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贡献。 公共艺术论文: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解决当前中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瓶颈,必须立足处于现代化追赶阶段的中国特殊国情,对来自欧美国家并已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公共艺术理论进行扬弃,注重依托现有职能部门、管理法规及美学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建立一套理论上完备、现实中可行的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及管理策略,最终实现提高中国公共艺术建设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艺术建设;中国国情;管理策略 自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概念引入中国大陆,很快因其形式多样及在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显著作用引起诸多领域学者和艺术家的重视。来自文艺批评、美学等领域的学者注重探讨以美国“百分比艺术”为代表的欧美公共艺术策划理论及其社会学意义,雕塑家、壁画家则开始尝试在室外作品创作设计中验证公共理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中国公共艺术实践推进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快。这一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固然是由经济、工艺、管理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其本质又应归结为理论与实际环境相脱节等原因。需要看到,目前中国公共艺术建设领域的主要指导理论基本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渠道多样且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在公共艺术建设实践及后续管理中已经暴露出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遵照此类理论建成的部分公共艺术案例也面临多方面质疑。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势必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和因法规空白而形成的纠纷,最终将制约公共艺术在中国的推广,对城市文化建设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基于中国当前国情推进公共艺术建设,答案应当来自无数个体基于各自目标努力的宏大进程中。根据艺术的一般规律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经验,以下几项工作应是不可或缺且必须及早进行的。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的标准界定工作 当前在艺术批评、实践和教育领域,围绕“公共艺术”展开的激烈争辩有些混乱,以致很难达成共识。之所以如此,并非因公共艺术自身形式多样和定义模糊,而是理论界对“公共艺术”的界定标准见仁见智。有观点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环境雕塑、壁画即公共艺术,这佐证了当前中国公共艺术研究领域存在的“‘泛公共艺术’倾向”;有观点认为所有经过艺术化设计的街道设施均为公共艺术,如此,某些学者批评中国公共艺术建设“肤浅”也就并不为过;还有观点认为,应该严格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界定公共艺术,因此,中国当前能够归为公共艺术的作品实在少之又少。因此,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就陷入了窘境,公共艺术批评亦如是。 所以说,对公共艺术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划分是客观需要。广义的公共艺术几乎包罗万象,我们必须本着由简到繁、由易人难的原则,以“造型艺术中的城市雕塑、景观艺术”为主先从狭义上来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在狭义的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应该是当前国情下推进公共艺术建设最好的实践承载形式。因为较之壁画这一基本属于平面的艺术,雕塑的三维特性与公共空间既有本质上的契合,又比景观能表达更多的内涵。其次,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已有一定积累,国内多个大中城市都出台了自身《城市雕塑规划》和《城市雕塑管理办法》,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有可靠的法律法规保障。再次,中国雕塑界对公共艺术概念已经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索,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具有人才和相关环境理论支撑。最后,在当前国情下以城市雕塑为依托推进公共艺术建设能依靠相关建设部门的财力支持,并为借鉴欧美艺术基金会形式逐步推进公共艺术建设筹款机制创新提供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如果确定这样的理念,尚需注意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二者的区别,并不是所有的当前存在的城市雕塑都属于公共艺术作品。目前看来,狭义公共艺术在位置上应具有开放性、题材上具有通俗性、形式上具有综合性、内涵上具有现代性、功能上具有实用性、空间关系上具有互动性、对所处环境具有归属性、表现手法上具有趣味性。不具备这八种主要特征的城市雕塑,如位置上有专属性的、题材严肃的、形式上传统的、历史悠久的、排斥实用功能的、空间关系上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并非为所处环境专门设计创作的城市雕塑就不属于公共艺术范畴。从这八个主要方面深入开展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比较研究,将有利于在当前中 国情下更准确地界定公共艺术个体及整体特征,以期更有效地进行公共艺术理论建设、实践探索及艺术批评。 二、吸收国外公共艺术建设理论时要注重国情相似度 在当前围绕中国公共艺术建设展开的理论争鸣中,主张全盘吸收欧美相关理念,从社会学出发看待艺术与公众关系的观点为多。事实上,在欧美公共艺术实践中很少存在一种先入为主的方法论。以公认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流派——最低限雕塑(minimalsculpture)为例,其早期代表通常是较大尺度的室内试验性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意图原本是希望观者根据自身的“感受性和知觉性来作客观的评价”。只是到了“1960-1970年代,许多最低限雕塑的纪念性的尺度,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给特定空间或特定场所搞雕塑设计的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与欧美国家保障艺术建设资金的机制相结合,逐步出现了遍布欧、美、日城市公共空间的巨大、简洁的最低限公共艺术品。最低限雕塑家对实体组织与建筑空间组织关系的探讨,又“不可避免地引向了室外,导致去组织或者再组织大自然”。这正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流派——大地艺术的由来。无论是最低限艺术家还是大地艺术家,他们从不同方向探索艺术价值的努力,在具有同一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殊途同归,在不同程度上都放弃了传统艺术承载的教化、提升作用,最终呈现出今天欧美公共艺术的整体面貌并为其他国家的研究者所感知。欧美公共艺术实践过程中借鉴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以及由这些实例进一步总结归纳出的公共艺术建设理论,无不是植根于欧美发达国家自身国情的,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制到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文化传统又与之截然不同的中国,目前尚不得而知。 中国公共艺术建设的宏观背景是处于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微观背景则是当前中国有代表性的主要城市现实环境。从宏观上看,在处于现代化追赶阶段的中国试图一蹴而就,直接从立意、空间位置、筹款方式上推进带有后现代属性的公共艺术,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从微观上看,中国许多城市连基本的街区市政设施都不完全,甚至刚刚具有用艺术提升城市形象的意识,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市政设施完善,城市雕塑星罗棋布,只能见缝插针结合市政设施环境推进公共艺术建设的情状是大不相同的。 因此,在中国当前国情下应特别注重依靠具有艺术任务承接资格和相应能力的雕塑家、画家、景观设计师以及建设职能部门的自觉来推进公共艺术建设。要求这些实践者都熟谙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可能不够现实,但是对他们来说在方案中逐步增加公 共性,使作品从内涵、形态上更好地与公众互动是不难做到的。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步行街都出现了表现当代日常生活或传统生活、工作场景的写实人像,这些虽然是对美国艺术家小强生等公共艺术先驱的借鉴行为,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源自写实艺术在当前中国文化环境中的高接受度。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繁荣正是公共艺术建设与中国国情契合的绝佳体现。 三、注重利用现有管理法规及法规执行单位优化公共艺术环境 欧美国家的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在所属环境中具有非永久性,有些可移动,有些可人为控制作品消失的时间节点,如克里斯托的《山谷幕》和《包裹德国国会大厦》;有些消失的时间节点则交给大自然控制,如罗伯特·史密斯的《螺旋形防波堤》,更有许多根本就是“行为”。虽然这样,依然有许多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追求永久性,并因为它们与公众互动更密切而引发一系列后续管理中的问题,最低限雕塑家塞拉的作品《倾斜之弧》因阻挡交通被拆除就是一例。因此,基于中国当前国情推进公共艺术建设,还必须注重公共艺术品建成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由于公共艺术品的特征决定其形式比传统城市雕塑更为多样,部分结合水景,部分结合声光电设备,而且其出发点也要求作品更亲近民众,因此比利用基座与公众保持距离的传统城市雕塑更容易造成游人特别是儿童的意外人身伤害,同时也必然比传统城市雕塑需要更多的维护工作。由于上述公共艺术界定标准不一的原因,中国当前公共艺术后续管理的相关法规十分匮乏,从长久来看不利于公共艺术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妨碍其在繁荣城市文化方面持续、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如果能在参照现有国内大中型城市制定的《城市雕塑管理办法》及相应城市雕塑工程技术质量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修订和增补的办法逐步加入有关公共性的条款或相关 内容,借助现有管理法规执行单位,如建设局、园林局的维护力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对适用于公共艺术品管理的地方法规及地方标准进行探索,应当是一条优化公共艺术管理环境的较为稳妥、务实的技术路径。 四、注重利用现有美学理论衡量公共艺术审美质量 即使在公共艺术实践历史悠久、相关理论基础雄厚、社会文化更为多元的欧美国家,如何衡量公共艺术品的审美质量依然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更不必说在相关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国。审美标准的差异与界定标准的混乱同样容易影响公共艺术建设在中国城市中的推进。 显而易见,作为艺术的公共艺术作品首先必须以形式美和艺术美的相关标准衡量其审美质量。正如陈云岗先生指出的:“(公共艺术)最终要落脚在造型物上,这个造型物的核心价值所体现的是审美而不是其他功能。”与此同时,强调“艺术自律”的传统艺术美学又难以解释艺术品进入公共空间后向公众所作的必然妥协。另外,由于公共艺术品往往还能提供有限的乘坐、休憩功能,这就进一步要求公共艺术品在设计中考虑人体工程学知识,使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技术美学的相关标准。 艺术美学和技术美学均无法完整衡量公共艺术品的审美质量,因为它们只涉及作品本身而不包括作品与所处空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新兴的环境美学值得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环境美学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拓展其应用范畴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已有环境美学学者利用相关原理来衡量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通常来看,公共艺术品与所属环境的关系比城市雕塑与环境关系更为紧密,优秀的公共艺术品应该能够提升其所在自然、人工与人文环境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当前中国国情下,要特别注重环境美学、文艺美学和技术美学在衡量公共艺术审美质量过程中的结合运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围绕公共艺术审美标准产生的争议,也能为相关美学理论研究成果产生重大应用价值提供通道。 五、结语 公共艺术在中国推广所遇到的困难,并非因为当代公共艺术这一形式本身不适合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其源自西方的建设理论全盘照搬而很少结合中国国情予以扬弃造成的。在中国,公共艺术不应成为无所不包的艺术概念,也不具备动摇现有学科体系的能力。中国公共艺术肯定不会是未来所有门类艺术的必然发展方向,但也不能因目前的一些困惑而怀疑其在中国发展的前途。适度的争论很有意义,比如需要加快探讨公共艺术界定标准,以向实践者和公众明确解释什么是公共艺术,什么不属于公共艺术以及怎样分辨。但“不争论”也不失为一种努力方向。根据中国当前转型期的特殊国情和中国城市具体环境现状,借助现有职能部门及相应管理办法,依托现有审美标准,循序渐进,自点及面推进公共艺术建设,寻求公共艺术在反映、引领社会的同时与后者协调发展而不是冲突对立,必然能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公共艺术建设之路,中国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者、艺术实践者以及绝大多数的公众,都将受益于此。毕竟,城市需要公共艺术,时代更需要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论文:高校公共体育艺术体操课开课现状的制度思考 摘要: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当前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的制度原因进行研究,并从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的正式制度反思和非正式制度反思两方面深入探讨。提出制度是推动艺术体操在高校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的观点。只有从制度上下功夫,提高制度的高效率后,采用各种可行办法来推动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才能扭转当前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的现状。 关键词:艺术体操;高校;制度 纵观艺术体操20多年在我国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竞技性一直是我国艺术体操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虽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90年代艺术体操就已被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进一般深入完善,许多时尚的健身项目以其新颖性、观赏性、普及性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参与,艺术体操项目受到冲击。目前在中、小学少有人问津,在高校艺术体操课也名存实亡,甚至许多有体育专业的高校也取消了教学大纲中艺术体操课程[1]。针对这种现象,许多有识之士从现象入手,总结出了一些原因:如艺术体操项目难、缺乏师资、师资水平低、学生基础差等,但这些从现象得出的原因,只治标而不治本。因此,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从根本上探讨我国当前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开课现状,并促进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 一、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不容乐观,相关的研究资料甚少。其中于巍巍(2007)[2]在《湖南省高校艺术体操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高校形体健身类选修课00—06年开设情况发现,湖南省在这7年间仅有2所高校开设了艺术体操课,7年间的增长率为0,相比体育舞蹈在这7年间,由最开始的4所高校增到11所高校,增长率高达63%。黄波[3](2007年)在《我国艺术体操软化式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在对全国部分高校330名学生调查中也发现,有42%的学生不知道艺术体操是一项什么运动,而知道的大多数也是通过媒体途径知道的。58%的同学没有参与过艺术体操(包括参加练习;观看比赛或表演)。从前人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正处于知名度小、开课率低、学生人数少等困难。 二、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正式制度反思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4]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由一定的组织机构公开和实施的行为规则。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受着各种制度的制约,而“组织和制度能够向群体成员提供一般性的刺激因素和注意向导器,引导成员行为”[5]因此,高校中的各项教育制度及行为准则对身在其中的学生有一定的制约性。 (一)对教育制度的反思。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但由于应试教育和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学校教育现状根深地固,对学生体育活动发展设置障碍,使艺术体操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1.重智轻体评价体系。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体制,高校以下的各级学校中体育成绩占学业成绩的比重通常非常小,这使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视孩子的体育技能学习。一些地方的高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体育课甚至名存实亡,这直接导致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体育基础薄弱。学生本身体育基础的薄弱使学生在学习艺术体操的过程中感觉困难,从而挫败学习信心,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艺术体操这门课,从而阻碍艺术体操这项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2.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已经使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学生人数多,活动场地有限已经成为各高校棘手问题。但多年来,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学模式的落后,重技术的教学思想导致了许多学校艺术体操课限制学生选课,满足不了扩招后学生上课的需求量。另外,教材的陈旧、学习内容的枯燥降低了学生对艺术体操的喜爱程度以及后续的推广力度。 (二)对体育制度的反思。 体育制度是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也受制于体育制度的制定。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执行不利。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新课程标准》等是我国教育部门颁布实施的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制度性文件。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违背上述规定,占用体育场地,这些都为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情况持续下降埋下隐患。 2.重“竞技”对学校艺术体操的影响。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导致了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长期重视竞技性体育的发展,对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发展重视不够。这就使我国国民整体上把目光聚焦在奥运会等大型体育比赛上,导致我国艺术体操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放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没有注重长远发展,群众基础没打好,一味的追求高水平,使艺术体操在群众中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在学校开展艺术体操项目了。 3.体教分离和政府垄断的竞技体育体制对高校艺术体操的影响。 竞技体育,尤其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对青少年的体育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6]。在艺术体操发达国家,学校是重要培养艺术体操人才的地方,如世界艺术体操强国俄罗斯,不仅在20世纪30年代就己把艺术体操列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纲,并且从幼儿就开始进行艺术体操练习,以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审美意识[7]。但是在我国,竞技体育从学校中分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这就使高水平的艺术体操运动员无法容入学校,竞技艺术体操的重要示范和引导作用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没起到任何作用。 三、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非正式制度反思 非正式制度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现实社会中,一些非正式制度对高校的艺术体操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 保守的观念会阻碍事物的创新发展,使其生命力下降,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中不难看出有些老师不能扩展思路提高教学效果。更有许多体育老师甚至有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认为艺术体操是“软指标”这种片面的看法[8],一些高校的学生也对艺术体操认识有偏见,他们只看到竞技艺术体操,以为艺术体操就是由“高、难”动作组成,而没有认识到艺术体操基础、大众性的东西。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艺术体操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全面普及。 (二)第五届大运会取消艺术体操比赛的影响。 由于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始不设艺术体操比赛项目后,一些高校、体育院校艺术体操教学似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一些学校甚至也取消了艺术体操这门课程。甚至有些人预言艺术体操将在高校消失。影响了艺术体操人才培养。从而艺术体操进入无人教、无人学的恶性循环。 四、从制度根源扭转艺术体操在高校开课现状的建议 (一)体教结合促进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 体教结合是我国现在体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只有体教结合才能充分利用社会、学校的体育资源。逐渐把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转移到学校教育中培养。当竞技艺术体操在高校蓬勃发展起来时,它在学校才真正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艺术体操活动中。 (二)加强宣传教育。 传统观念等非制度因素的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要充分利用近来年我国举办的各种大型运动会比赛的时机。艺术体操作为“奥运争光计划”的运动项目,在各大赛事上的表现是一个难得的宣传机会。高校行政主管部门应借鉴各国在大型运动会是怎么对国民体育及大众体育进行宣传、扶持,来进一步加深和提高艺术体操在我国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终实现学生对艺术体操传统观念的改变和全方位的认识。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制度是制约艺术体操在高校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要想改变高校艺术体操的开课现状,必须先从制度上下功夫,提高制度的高效率后,在采用各种可行办法来推动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发展。 公共艺术论文: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根据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已经单独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与理学、工学并列,而传统理工科大学是以理学、工学为主干学科发展起来的,艺术学的教学活动没有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从学科背景、师资队伍,还是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综合院校或文科类院校相比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 从1992年开始,一些较大的理工科大学合并了农、医、师等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或者多学科门类的理工科大学。但在高校扩大规模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学还是在自身的基础上增设了人文学科院系,这些人文院系的设立大都是在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公共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设置、学科力量、师资水平一般很难赶上综合性高校的人文学科。所以,理工科大学目前的人文学科设置在整体上还是相对薄弱的,再加上理工科大学本身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力度和资金投入普遍不够,没有同理工科大学的其他专业同步发展,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坚实的有利于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人文学科体系。 (二)校园人文类学生社团影响力不够 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专门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依赖大量的学生社团来组织各项活动。目前,理工科大学虽然成立了许多社团,但是人文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却不多,而且不论是社团的学生规模、水平,还是社团的影响力都远远不及那些理工类学科社团的影响力大。 (三)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来源于学校专门引进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专业人才和学校的人文社科类院系的专业教师。由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对教师的知识广度、深度和授课水平,乃至个人知名度和魅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压力还是很大的。为此,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带来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艺术教育的认识误区 各理工科大学虽然按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开展了艺术教育,但是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仍遇到诸多困惑和困难,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 (一)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当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列入正式第一课堂教学时,个别理工科大学的决策者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是占用了专业教学时间。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过要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熏陶,而公共艺术教育则体现了对于人的个性培养,这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也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由于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中庸俗化倾向的挑战,加强艺术教育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艺术教育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有些理工科大学把校园内的艺术教育仅仅看作是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学生业余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上升为学校素质教育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其实各种艺术活动如绘画、舞蹈和唱歌等是体现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领域,生动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自身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当成激发大学生的智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些理工科大学虽然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列入了培养计划,但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真正从专业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课程布局,往往局限于有哪一类艺术课程教师就开哪类的课程。从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知,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激发学生进行形象的、想象的直觉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严肃的审美品位等方面具有其他门类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和特殊作用。艺术素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正有利于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健全课程体系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纳入到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之中,通过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第一课堂的建设,使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把公共艺术教育课列入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按照选修课进行实施和管理,此性质决定了这些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要求才能真正开设,若存在教学质量不好、课程内容匮乏,自然会被学生“淘汰”。同时,这些课程授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教务管理中往往疏忽对这些课程的日常督导。所以,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在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十分突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着力于提高学生对艺术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学校要重视大学生艺术团这个平台,把艺术教育落实到器乐演奏、声乐表演、话剧排演、舞蹈训练、书画作品等具体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水平,并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走出校园、走出国门进行表演等方式,展示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展示出各个学校大学生的风采。 (三)做好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第一,理工科大学要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明确分管公共艺术教育的校领导,成立类似于“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对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规范管理,对有关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承担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与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团委以及人文社科类专业院(系),必须密切配合,既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第二,做好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理工科大学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制度内容。 (四)加强艺术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科大学要从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生培养的需要出发,按照公共艺术教育应具备的人才队伍素质的客观要求,专兼结合,多措并重举,努力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工作。为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高校需要聘请包括教学名师、专家,坚持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严格的审查、试讲评比活动,推行教师多媒体课件进课堂的“准入证”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案、课件进行考查;同时,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列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督导对象,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加强各种条件的保障力度 理工高校要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这些经费主要包括日常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专项经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专项经费等,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运转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技术手段方面,一是要为公共艺术课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是要为大学生艺术社团配备乐器及图书、音响、影像资料等。在活动场地方面,高校要营建专门的艺术教育场馆,满足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的需要。 (六)突出自身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目前,许多理工科大学都是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校,一些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院系。今后,理工科大学还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公共艺术教育规律,进一步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鲜明的特色。但各个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学科建设和服务领域,所以公共艺术教育要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努力打造出本校的品牌和优势。 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专业教育,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坚持将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三是坚持艺术教育普遍规律与学校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符合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特点的模式,实现艺术教育更加深刻、更高层次的价值;四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类指导,针对全国招生、生源层次多、艺术基础差别大的大学生群体,构建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摄影艺术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从古至今,茶叶的包装设计必不可少。所谓“一流的产品,离不开一流的包装”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好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可以提高茶叶的档次和价值。 关键词:茶叶包装;摄影艺术;设计 在各种商品包装中,摄影艺术已经被广泛运用。通过商品包装上色彩绚丽的照片,可以形象逼真地再现商品的真实样子,这是摄影包装最大的优势之一。可以使人们对包装内的商品形态一目了然,还可以增强商品的附加值,以及在货架当中的感染力,在同类商品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目前,摄影包装已逐渐成为茶叶包装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摄影艺术在茶叶包装的效果以及在不同种类茶叶包装中的应用来进行探讨。 1摄影包装能增强消费者对茶叶整体品质的直观认知 我国地大物博,茶叶历史悠久,产区辽阔。因各茶区自然条件不同、茶树品种繁多,同时,人们通过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实践,不断总结创造,发明了多种加工制作工艺,从不发酵到半发酵,再到全发酵,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每一种茶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刚采摘下的茶芽,到茶叶成品的形态,再到冲泡好的茶汤和香气,以及残茶的叶底,都有着很大的差别。除香气和滋味无法用摄影手段表达外,茶叶的其他品质都可以通过摄影艺术来进行充分的表现。茶叶作为商品的属性来说,有一个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包装,不仅能够在视觉感官上提升茶叶的档次,其商业价值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优秀的包装图案设计,不但能使商品变得形象化、生动有趣,还可以提升消费者眼中的好感度。不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现在有些包装上的图案略显陈旧、繁琐、缺少个性。商品属性不强,也缺乏时代感。茶叶包装应该给人有文化、有内涵、超凡脱俗的感觉,这和茶的文化属性相符,但传统不是复古,更不是照搬。同时,茶叶包装的民族性的图案也需要进一步的突破,应赋予新的内容、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茶人的精神和茶叶的神韵,也应随着包装的突破和改进体现出来。具体到茶叶包装上,摄影艺术的应用比其他商品更为丰富,内容可以是茶叶的色彩和造型、产地的自然风光,产地的风土人情,可以是典雅古朴的茶具,也可以是冲泡后的茶汤色泽,通过精心布局的彩色照片,在包装面上就可使消费者直观了解到各种茶叶的风采。在茶叶商品包装中还必须考虑到摄影艺术与茶叶包装材料、结构之间的贴合度,以及包装造型设计和印刷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从当前茶叶包装市场来看,纸袋包装、塑料包装、铁盒、硬纸盒包装等,都适合采用摄影包装。 2不同种类茶叶的摄影艺术要有不同侧重点 因各种茶叶的品质不同,通过摄影来表达的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如下:2.1绿茶绿茶在中国茶典上占有显赫位置,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不用经过发酵,直接通过杀青、揉捻造型、烘干等工艺制作出来的一类茶品。其成品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最大程度保存了鲜茶的绿色基调。所以在绿茶包装的摄影作品选择上,要以绿色为主要色调,摄影内容也以茶芽和茶汤为主,构图要简单明了,在视觉上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2.2红茶红茶属全发酵茶,以茶树的新梢为主要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精心制做而成的茶品。因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泽醇厚暗红而得名。所以,针对红茶的摄影作品中,多以关注茶汤的颜色为主。所运用的茶具,也多以白色瓷器或玻璃器皿为主,白色能反衬茶汤的颜色,玻璃茶具能让人欣赏到茶汤的透明度和品质。一幅好的红茶摄影作品,能将红茶浓郁、高雅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2.3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为半发酵茶,市场上品种繁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除绿茶外流传和普及率较高的茶叶品类,如我们常见的铁观音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繁琐,包括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具备茶条卷曲,叶底肥壮圆结,手感沉重匀整,色泽砂绿等特点。在乌龙茶的摄影作品中,多以体现以上特点为主。选取的拍摄主体相对比较多,可以突出茶叶颗粒的饱满和色泽,也可以突出茶汤的清澈与宁静,叶底的肥厚与品质。2.4黑茶黑茶在我国茶叶种类上,历史较为悠久。无论是广为消费者认知的普洱茶,还是最近几年才被市场推崇的安化黑茶,其特点都离不开质朴与醇厚。由于茶叶的特殊加工方式,成品形状也多为饼、坨、砖、柱。其包装特点也是根据黑茶独有的特性,采用的多为毛纸、竹篓等传统方式。在此类茶叶上,摄影艺术目前在包装上的运用比较少见,即便有,也大多为茶叶原产地的摄影,突出了茶叶特有的生长环境。2.5白茶在采摘茶叶新芽后,只经过杀青,不必揉捻,再经过晾晒,或者以文火干燥后,所制成的茶即为白茶。白茶白毫显露,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白茶。最近几年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在白茶的摄影中,自然要照顾到白茶的白色银毫、绿妆素裹、芽头肥壮等特性,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商品的特点,从而调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2.6黄茶黄茶是我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又可分为小茶和大茶。其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所以,黄茶的摄影技巧和表现力,和绿茶大体相同,主要表现在茶叶的形状和茶汤上,茶具也最好选择可以透光性好的玻璃茶具。这样的摄影作品才可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加工工艺的不断创新,茶叶的分类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很多新出现的茶叶品种,已经很难用6类茶叶来简单界定,但万变不离其宗,茶叶品质的外在表现只能通过原茶的形状、成品茶的外观,茶汤的颜色和透明度来体现。只要掌握了每种茶叶的习性与特点,就能够通过摄影艺术的方式和手段,将茶叶的习性、品质、特点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 3茶叶摄影作品和茶叶包装相结合的途径 摄影艺术是一种通过光影手段来展示事物本身特性的表现手段。而茶叶包装则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茶叶,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一种技术手段。茶叶包装既可以保持茶叶的固有品质,又可以增添茶叶的商品价值。在包装上突出每种茶叶的特色,是茶叶包装最根本的宗旨。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独具匠心地运用,可使茶叶包装变得会说话,抓人眼球,从而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宣传效果。摄影艺术和茶叶包装的结合,并非是将茶叶摄影作品简单粗暴地印刷在包装上。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反而会弄巧成拙,非但不能对茶叶的销售、消费者的认知起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会给茶叶的生产厂家、经销商、茶叶的品牌带来负面的影响。 3.1色彩的搭配运用要和谐 具体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有自己的主色调,尤其是茶叶,其主色调更是相当明显。所以具体到茶叶包装上,用色要慎重,要力求少而精,简洁明快。要么清新淡雅,要么华丽动人,要么质朴自然。设计要讲究色彩和整体风格的统一,不能用色过多,以免失去商品的主色调。当一个茶叶包装设计案例确定后,就要根据摄影作品的主色调,并综合考虑到该种茶叶的特性,设计出适合该茶品的包装主色调。 3.2文字的搭配要简洁合理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单凭视觉上的表现,往往不能将所要表达的内涵完全体现出来。如果搭配上合理恰当的文字注释,摄影作品的张力和表现力会得到成倍扩大。如何将茶叶的特点,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并和摄影作品进行完美的搭配,是每一位设计师都在不断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名山、名水,孕育出了名茶、名人、名胜。我国不仅茶品种类繁多,饮茶习俗也有着很大差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区域经济的差异,各地茶文化差异大,很难统一。但无论是那种茶,其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都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在茶叶包装中,与摄影作品相互呼应的文字内容一定要简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要惜字如金,而忌面面俱到。 4小结 茶叶市场不断发展变化,茶包装行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与变革,“平民化”的包装越来越成为市场新宠,牛皮纸、特种纸和竹材等逐渐成为当下茶叶包装的流行趋势。正因纸质包装的大量应用,更为摄影艺术在茶叶包装上的应用提供了舞台,只要用心,总能为一款茶叶的包装,设计出一种品茶如同品名画的意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商品的表现,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享受。 作者:胡巍萍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制作系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的运用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发展与创新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逐步转型为精神文化。现代茶叶包装作为茶文化的特殊载体,不但涉及到茶叶包装相关功能,而且将茶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基于此,本文基于茶文化,对中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展开系统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研究和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茶叶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要求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直接决定着茶叶产品的市场销售水平。同时,茶叶包装设计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密切相关。基于此,相关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融入茶文化,不但可以满足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研究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茶文化的含义和分类 由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具备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特征,集自然、社会、人文、茶叶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关于茶文化含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广义层面的茶文化,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作为历史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集中统一体,主要基于物质层面,客观反映精神层面;二是狭义层面的茶文化,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变化,主要集中在人类精神文明层面,是精神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茶文化按照文化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心态文化;三是制度文化;四是行为文化。 二、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唐代时期,主要以南方地区为主,在南北方文化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茶文化逐渐被广为流传,成为唐代主要传统文化。陆羽通过撰写《茶经》,具体描述了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柳宗元等人在吟诗作赋的时候,非常喜好品茶,并且对茶叶的种植和加工颇有研究,茶文化逐渐普及全国各地。然而,唐代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存储问题研究并不透彻,在茶叶包装过程中,通常以纸包为主。宋朝时期,国人的品茶艺术更高,茶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一种普通农作物,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宋代人通过对唐代人的茶叶包装设计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进,采取模压方式,包装设计出朝廷专用贡茶,被称之为“龙团凤饼”,进一步提升了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进入元朝以后,茶文化更加成熟,人们品茶习惯得以变化,并不喜欢加入相关香料,而以清淡典雅为主。明朝时期,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将茶叶置于沸水之中,也就是所谓的泡茶,泡茶的品茶习惯迄今为止依然被沿用,并得以广泛宣传和普及,逐渐名扬四海,成为一种国际饮茶习惯。 三、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 1.茶文化理论运用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 平面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对传统文化中的现实事物进行改进、创新,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艺术设计目的。同时,通过运用传统设计理念,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达到现代平面包装设计的预期目标。传统茶文化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创新思维理念,传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积极效应。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要想寻找突破点,必须深入、全面的研究和运用茶文化,通过提炼茶文化之中的艺术文化精髓,来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整体质感。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游戏设计、海报设计、装潢设计、宣传设计、LOGO设计等方面,需要通过融入茶文化及其相关创新元素,来增强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强化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提升产品设计的整体质感和美感。由于茶文化具备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有效融入茶文化,则能够彻底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韵味和意境问题,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民族与时尚元素的统一综合。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与时俱进,其内容和类型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导致茶叶包装设计理念得以改进和优化,通过将传统元素与流行、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传统美、自然美与现代美设计理念的相统一。 2.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 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图案设计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茶叶包装设计的关联性和多样性,同时与茶叶产品的销量、效益直接挂钩。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图案设计主要集中在字画、诗词、民俗、茶树等方面,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素材十分丰富,表现模式较为多元化,对平面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通过对诗词、民俗、字画图案的设计,能够充分提升平面设计的整体特性,进而达到自然与文化协调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处可见与茶文化有关的歌曲、诗词、书画、舞蹈、建筑等艺术作品,可谓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运用传统的茶文化,充分提升了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的自然、人文等基础特性。中国传统茶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有效运用茶文化,一方面能够体现出茶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审美理念,将茶文化中的各种图案有效融入到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案,给人一种多元化的造型和艺术形态。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设计一方面运用于茶具、外包装等设计过程中,而且被运用于各种与茶叶有关的书画作品、工艺作品中,使得图案设计方法更为丰富,艺术收藏价值更高。我国茶叶包装设计人员在图案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茶文化艺术形态,结合本地经济状况、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设计而出的茶文化图案风格迥异,完全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紧密结合时展特征和流行、时尚元素,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得方法,完整体现出茶文化多元化的图案艺术特点。 3.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指出:“色彩作为美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色彩对于人们情感的传递来讲,其意义深远而重大。通过在人类主观情感中融入色彩元素,不但能够传达出真实的情感色彩,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的美感意识。在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通过运用茶文化设计思想和审美理念,能够充分提升色彩的美感,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茶叶包装设计品牌力。现阶段,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所采取的色彩设计方法主要根据茶叶的品种、性质、级别、环境,以及人们的品茶习惯、所用茶具等进行设计,色彩以红色、黑色、褐色、绿色和黄色为主。研究表明,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主要以绿色为主,主要是因为茶树所生长的环境以及自然成色为绿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和谐、融洽的感觉。因此,绿色自然成为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主体色调。将绿色与黄色、绿色、紫色、红色、黑色、白色等色调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塑造出意境深远、悠然自然和宁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色彩情感,有利于平面设计色彩的有效运用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高。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之中的各类色彩均象征着不同文化主体,其中:红色象征着喜庆,黄色象征着权威。因此,红色、黄色作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主要色调,人们对其依赖程度较高,用来呈现事物的尊贵性与喜庆性。 4.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文字设计中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非常关键,作为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主要涉及到诗词歌赋、区域民俗、茶品特性等方面,文字起到阐述和说明的作用。文字作为茶文化的基础构成部分,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文字元素,一方面有利于茶文化的发扬和传颂;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方法主要涉及到与茶叶有关的事件、诗词、典故等内容,融入民俗文化,能够从本质上体现出茶叶产品的基础属性。因此,文字设计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客观、形象表述,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真实体现,有利于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运用茶文化,不但能够对茶文化进行弘扬和传颂,而且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有机关联起来,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茶文化的有效运用,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而言,其潜在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将是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显得意义十足,将是国内外学术界所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者:刘中美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浅思 1闽南茶叶包装的文化体现 (1)图形方面的体现。闽南传统图案可以提高茶叶包装的文化品位,闽南建筑的屋角上有很多华丽的装饰图案,它们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中抽离出典型的图案做抽象变形。传统图案赋予了包装丰富的内涵,华丽的雕花,优雅的转角,饱和的色彩等应用在茶叶包装上,除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外,同时可含蓄地点明是闽南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茶。闽南地区的建筑可谓独树一帜,土楼是当地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造型独特,体现了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是闽南建筑的瑰宝。土楼特征明显而且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将其外形进行提炼,作为图形设计应用在茶叶包装上可以起到独特的审美效果。(2)色彩方面的体现。受众的审美与其生活成长的周遭环境、文化的熏陶、宗教的感染等都有着很大的联系,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承载着一种文化,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中华来说,其色彩文化美学与其文化思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色彩反映了不同民族美术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所以,把握住包装设计中的色彩,亦即抓住了消费者的情感。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中,有的颜色给人华丽的感觉,有的给人一种古朴、稳重的感觉,有的则使人感到清新、秀美……不同的颜色搭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闽南茶叶包装的颜色设计应根据闽南茶的特点来定,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可根据它们的代表颜色作为包装的颜色,这样消费者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甚至不用阅读包装上的信息就能知道这是闽南的哪一种茶,甚至可以做成系列包装,由浅至深,由深至浅,富有节奏韵律感。(3)文字方面的体现。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功用视觉符号,它以清晰、明确地记录传达着人类的思想、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等。文字设计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是传达信息最直接的方式。许多包装设计中可以没有图形,但绝不会没有文字,甚至有的完全靠文字支持构图的美感。闽南语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来源于古汉语,是一种汉语方言,发音和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广泛应用于台湾、福建等我国的东南地区。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中原华夏先祖在多次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汉、唐、魏、晋及五代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我们可以将这种带有历史文化的语言应用在茶叶包装上进行推广应用,对于本地人来讲有着浓浓的亲切感;对于外地人来讲具有别样的风土人情,富有情趣。在推动当地茶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地区的语言文化,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多区域风俗的国家来讲,能更好地促进地区文化的推广与交流。 2小结 闽南茶叶的包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包装不仅具有审美实用价值,更具有现代文明的智慧,不仅是解决眼前的包装问题,更要考虑到包装丢弃后的回收问题。有的包装制作精美,成本较高,如果喝完茶就被丢弃,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造成了无形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资源的浪费,可考虑它做完盛放茶叶之后的作用。例如,可以摆放在书架上装饰房间;可以盛放一些杂物;甚至可以变成玩具等。有的包装是便携的,制作没有花很大的工夫,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用毕即弃,这时就要考虑它的回收利用价值,就要采用可降解材料作为它主要的包装材料,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闽南地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闽南茶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不断创新闽南地区茶叶包装不仅可以宣传当地文化,还可以促进两岸茶文化的交流,拉近两岸地区人民的感情,推动两岸经济的发展。研究发展闽南茶叶包装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和现代科技很好融合的道路至关重要,继承发扬闽南文化的同时也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作者:李静 单位:福州大学 设计艺术学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越发追求精神生活,尤其是在当前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视觉感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视觉传达技术更是被广泛的应用于平面设计之中。在茶叶包装设计这一领域也毫不例外,将视觉传达技术应用到其中,不仅提高了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价值,还更好地传播了茶文化。本文就是对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运用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茶叶包装设计;运用;探索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当中,人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同样这种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传统视觉心理造成了极大地冲击。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客户对于产品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应运而生,为包装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而将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不仅仅能够促进茶叶的销售,还能够体现茶文化的内涵。本文阐述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内容,并着重阐述了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转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为设计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帮助。 1概述 1.1视觉传达设计下茶叶包装设计的创新理念 相比于传统设计而言,视觉传达设计脱离了原本的静态设计的模式,而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进行设计。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视觉传达设计,能够让茶叶包装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让其外包装看起来更加具有特点。这种设计方法并不是在原来传统的平面包装设计上加以改造,而是通过视觉上的刺激来吸引顾客,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因此想要针对茶叶进行视觉传达设计,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具体包括茶叶的品种、生产的产地以及厂家、销售茶叶的销售点以及消费者等。在进行准确的定位之后,再挑选比较合适的包装材料,同时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秉承创新的包装设计理念予以指导。最后依据设计好的图纸确定最好的外观包装设计方案,这样所呈现出来的茶叶包装更加具有新意,也能够将茶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 1.2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视觉传达技术造成的良好效应 我们之所以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产品,促进茶产品消费,实现茶叶产品与消费者的文化沟通。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视觉传达技术能够造成良好的效应。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对茶叶包装设计,我们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运用,以此来带给消费者强烈的视觉刺激效应,进而让消费者从茶叶产品中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而通过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采取多样的设计手法,利用多样化的元素,带给消费者愉悦的审美体验。例如通过对我国汉字结构以及形态的运用,体现出茶文化与众不同的魅力。或者通过对传统装饰纹样的运用,体现出各个区域的独特风情,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感。 第二,通过茶叶包装设计能够对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视觉心理效应。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更为注重茶叶的单一性,但是,通过茶叶包装设计能够带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这也是由于每个消费者的文化修养差异和审美差异所决定的。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既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体验,也要向消费传递美的感觉。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运用各种新鲜的创意元素,以此来对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三,通过茶叶包装设计能够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效应。由于地域不同,每个产区所产出的茶叶也显示出不同的风味,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显现出来,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当地的特色以及文化加以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将其运用到茶叶包装上设计当中来,以此来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也更好地对文化进行传承。 2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2.1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汉字视觉传达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根据历史记载,我国的文字至少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我国的汉字历史就是我国古代文明史的开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据说是仓颉所创造的,而我国的汉字除了有甲骨文之外,还有后来的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这些形式的汉字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汉字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例如一个“茶”的书写,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茶”这个字本身就包含了茶叶那种古朴、意境幽深的趣味,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汉字“茶”的视觉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山改变了茶的包装设计风格,能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种,我们可以将汉字进行图形转化,进行视觉表达技术的应用。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将汉字的基本图形加以变化,如添加元素、改变形态等诸多手法,组成不同的汉字图形形式。然后将其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当中,以此来达到通过茶叶包装设计来表达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色。例如在对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可以将“福”字或者“茶”字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既展示出了茶的意蕴,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吉祥的美好向往。第二,将书法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既能够体现我国汉字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将茶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同时二者相互融合,更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况且各种形态的汉子本身就具有不同的韵味,例如金文又被称之为钟鼎文,笔画粗,点画圆浑,体势雍容。大篆的笔画虽然也比较圆转,但是更多的还是呈现出一种粗犷豪放的特点。楷书则比较端正秀丽,行书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草书则更加飞舞生动,豪放不羁。而将这些呈现出不同特点的书法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则能够为茶叶包装设计增添一抹新的活力。 2.2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中国画元素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画元素具有一种特殊的美,通过对中国画的品鉴和欣赏,能够让人在精神上感到无比的享受。而将这一元素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同样也能够激发作者的想象,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首先中国画凭借着独特的线条显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表达出独具深意的情感,同样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中国画元素,也能够够提高茶叶的品位,彰显茶叶的格调。其次在中国画在色彩的运用上具有独到之处,而视觉传达技术在赋色的运用上也借鉴了中国画的元素,将物体的色彩与艺术的色彩相互融合,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构思。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常常使用荷花、飞鸟等物像,在淡妆浓抹、超然物外的意境中表达出茶叶的另一番情趣。最后,中国画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常用“留白”的手法,在中国画中,我们常常说的留白并不是真的留有空白,而是要给观看者留有一些想象的空间,以此来产生更为震撼的视觉。而这种绘画手法也同样适合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形成富有意境的视觉效果传递给消费者。 2.3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装饰纹样的应用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应用到其中,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对劳动生活的总结,创造出了很多具有深刻含义的装饰纹样,它们蕴含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例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部分设计者将云雷纹这种纹饰图样应用到其中,尤其是在铁观音以及普洱茶的外包装上,我们常可以看见云雷纹的纹样,体现了茶叶的文化厚重感。还有部分设计者也会选择将云纹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来,这些云纹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运用这种纹饰,能够把茶叶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出来,同时云纹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好像已经飘到了采茶之地,闻到了茶叶的清香。除此之外,还有的设计者将莲花纹、动物纹等也应用到了茶叶包装设计当中来,以此来凸显茶叶的与众不同之处。 3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视觉传达技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能够使茶叶的外包装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形成强烈的视觉设计效应。为此,作为设计者应该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加以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探讨其身后的文化价值,赋予茶叶更高的品位和价值,通过茶叶的包装设计将我国的茶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继承。 作者:陈玮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内涵研究 摘要: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力求在对商品进行保护和方便运输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彰显商品的价值,进而促进商品的销售。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有着非常悠久的饮茶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因此茶叶的包装不仅仅是一个呈放茶叶的容器,更加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本文主要从茶叶包装造型、文字、色彩、图案四方面挖掘其中的茶文化内涵,进而找出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茶叶包装设计;茶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一个产茶大国,茶叶消费市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茶叶消费的增长,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多样化。茶产品的包装成为茶叶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体现茶叶外在和内涵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现代茶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尤其重视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更是融入传统的文化因素和现代国际化因素,以求准确地表达出茶产品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体现茶产品的文化价值。 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1.1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最早发源地,有着近四千年的茶历史,其产茶范围广泛、饮茶历史悠久、茶艺精湛。关于茶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一书中,书中讲到神农为了找到对人类有益的植物,尝遍百草,中了很多种毒,最后找到茶叶解了毒,这里茶叶最开始是被当做解百毒的药材。后来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茶叶还被当做人们日常生活的食物。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才品尝到茶叶醇厚的滋味,并体会到了茶叶带给人的精神的愉悦,茶叶才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流传下来。同期孔孟儒学所提倡的“仁政”等思想深刻影响着茶文化。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盛,儒学提倡的“中庸”、“以和为贵”,道家的“无为”以及佛教的“万事皆空”的思想正好与茶文化所提倡的“和谐”相关联。人们通过饮茶,来追求精神上的一种宁静、安逸、和谐之美,饮茶也由此成为贵族阶层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更是通过饮茶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时茶文化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到唐宋时期,茶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时盛行佛教,尤以禅宗为盛,其所提倡的“静心”、“自悟”禅理与讲究“静谧”“和谐”的茶文化不谋而合,人们习惯于边品茶边品味人生哲理,由此饮茶之风盛行。茶叶的种植、培育、采摘、煮泡、饮用等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陆羽还专门著造了《茶经》一书,足见茶文化的发展之盛。宋朝时市民阶层兴起,茶文化也从上层逐渐向下层转移,到明清时期饮茶更是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街头茶馆随之出现,成为市民文化形成的重要场所[1]。 1.2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概括起来主要为两种,即茶艺和茶道。茶艺主要是指茶叶的品评技巧、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对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具体的包括选茗、择水、烹茶、茶具和环境选择的艺术。茶艺是在饮茶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最早出现于唐朝,之后不断发展,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形成不同民族特色的茶艺。中国茶艺在艺术上重视对美的追求,在哲学上讲究人与自然合一,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的四重体验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茶艺追求的是有形有名的具体事务,而茶道则更多的追求在品茶过程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与茶道相互配合,将饮茶的形与实结合起来,茶艺因为茶道而显其高雅,茶道因茶艺而得到更好的释放。 1.3茶文化的功能特征 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通过品评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味道等获得美得感受。同时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文化价值的增加赋予茶叶更多的经济价值,进而增加茶叶的销量,产生高的经济价值。茶文化还可以作为社交活动的载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增进。 1.4茶文化的内在含义 茶文化从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关于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茶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中国茶文化在儒佛道三大主流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但其茶文化的核心仍然是“清、静、雅、和”[2]。 2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1茶文化在包装造型中的渗透 茶叶的包装造型多种多样,也是给人最为直观的因素之一,奇异的包装造型可以一下吸引人的眼球,还可以激发人的购买欲望。现代茶产品的包装造型有的是从地方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或地域文化上找灵感,有的则模仿古代的茶具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如有的茶产品包装造型以白色瓷罐为主,突出茶叶的清新自然,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2.2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体现 茶文化与中华书法同为中国的特色的文化,而茶文化和中国书法又同受儒佛道思想的浸染,二者所追求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等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在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常常辅之以中国传统的书法,从而增强茶文化的表现力。其次古人也经常边喝茶边吟诗作对,有的甚至将当时的情感挥毫泼墨、直书笔端,自是表现出一种淋漓尽致的豪气,所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饮茶与书法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一种高雅的品味。 2.3茶文化在色彩应用中的显示 色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色彩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够突出产品的特点,达到先声夺人、吸引眼球的效果。同时色彩还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如红色、橙色等暖色调多给人以热烈、活泼之感,绿色给人以清新之感,蓝色则使人冷静,黑色、金色则显得典雅高贵。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要根据其茶叶的特点从而选择色彩的主要基调。通常依据茶产品种类的不同而决定其包装设计的色彩基调,如绿茶为了突出其清爽可口的特性,一般以绿色作为主要色调,红茶为了突出其味道浓郁醇香而选用红色[3]。同时这种包装设计的色彩选择也增加了茶产品的辨识度,使人们一眼就能对茶产品进行分类。而为了通过色彩更加细致的区分茶产品的种类,绿色还可以选择深绿、淡绿、浅绿、墨绿等,红色也可以选择深红、鲜红、淡红等。 2.4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突显 图案的设计也包装设计的一部分,美得图案设计不仅能更好地突出茶产品的特点,更是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茶产品的图案包装设计以形示意,以图形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认同,进而激发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中国茶产品的图案设计往往与传统的水墨画相结合,创造出或宁静悠远或恬淡闲适的意境。而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恰好能与茶产品所表现的茶文化相互辉映。如黄山景区出售的茶叶包装设计就多以黄山秀美风光为主题的国画为主,将茶文化与山文化和画文化有机统一。当然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还要注意一定的原则,一是注意抽象和具体不同题材的运用和转换,而是注意对中国传统的对称、均衡构图方法的掌握。 3基于茶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 3.1体现个性化设计特色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的优秀文化之一,应该得到积极地弘扬和发展。因此茶产品的包装设计应该摈弃大工业时代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追求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诸如同时受儒佛道思想影响的中、日两国,虽然文化渊源相同,但是由于其历史发展的不同,茶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就体现出不一样的韵味。再如同时黄山的茶叶,因为其品种不同,蕴含的茶文化也略有差异,因此一种茶只能以山石为图案背景,而另一种则以松柏为图案背景。个性化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突出产品的特性,更有利于彰显出茶叶本身的文化内涵。 3.2彰显民族化设计理念 21世纪世界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文化本土化也被广泛提倡,复兴本土文化,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成为现在许多国家寻求经济政治共同体的基础。茶叶作为一种极具文化表现力的载体,在表现民族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因此茶产品的包装设计要以体现民族性为宗旨,突出茶叶的民族化特点[4]。尤其是现在面临国际化的冲击,在各种茶产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更应该突出其民族特点,进而在国际竞争中树立显著地标识,建立属于本民族的茶叶品牌。 3.3传达绿色设计思想 环保与绿色是当今世界提倡的重要主题之一,这关系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就茶产品本身而言,也以绿色健康无污染为主要指标之一,而且绿色的设计思想与茶文化所追求的清、静、雅、和相适应。在绿色设计思想指导下,茶产品的包装设计要尽量采用最少的可回收的自然材料,重量也要尽量的减轻,设计还要适度,避免华而不实的堆砌造成名不副实的情况。 4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拥有优秀文化的民族就拥有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反之亦然,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荡,无处安放。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茶叶在历史浸润中形成的文化,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茶叶贸易全球化,现代包装设计中又涌现出各种新设计、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设计师在极力创新的同时要时刻秉持茶文化的核心,不可脱离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使茶文化随着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李广武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茶文化赏析 一、包装设计所体现的茶文化 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内涵和精神财富。现代社会的茶叶包装,已从单纯的储存保护功能转变为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包装设计承担着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职责。茶叶包装不仅仅是商品的包装,更加是文化的包装,优秀的设计,承载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蕴育浓厚的茶文化。 (一)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我们都知道商品的包装设计,已成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包装是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因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上,首先以茶叶产地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为载体,继而适当地融入茶道精神,让人们在品味浓郁茶香的同时也感受醇厚的茶文化精髓。如“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包装的设计上,把茶文化的精髓,即“清”、“静”、“雅”、“和”作为永恒的主题(图1)。画面运用莲花为主要元素,自古以来,莲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象征着圣洁高雅之意,这样设计,也恰巧符合清正的茶之精髓。在色彩的选择上,以淡雅的蓝色为主,配合古朴的龟裂纹,传承着不变的中国风。茶叶的储存罐采用仿古的白陶瓷(图2),瓷器自古以来都有着明丽雅致的文化内涵,与茶文化“清”、“静”、“雅”、“和”的内涵相一致。茶叶采用这样的包装,一方面表现碧螺春的千余历史,突显茶的清雅气质,另一方面,相较于铁质茶叶罐,陶瓷器皿的透气性更加,经久耐用,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装饰观赏性能。 (二)茶叶包装的图案装饰设计包装离不开不图案,消费者往往都是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图案来理解商家意图传达的含义。茶文化历来与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皎然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见,这种幽静的茶之记忆,已成为茶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现幽静的意境,则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本是笔与墨、情与景的结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脱俗,清新雅致的境界,这点正好与茶文化的“静”和“雅”两大精髓不谋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叶的包装设计用中国画的方式表现茅山的优美风景(图3),由于茅山是金坛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又特产青峰,故将其运用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展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不仅如此,把茅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融入设计之中,配以郑愚的《茶诗》,把自然美景与茶文化有机地融合进中国画的写意中,达到了深邃的效果。画面中山峰与云雾彼此呼应,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三)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色彩在包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会影响到包装的整体效果。由于人们对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认知,所以在包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商品的自身属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和审美情趣。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茶叶的种类运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红茶的包装则以暖色调为宜,绿茶多采用冷色调为佳,白茶可选择清柔的色调为好,这样通过外在包装的色彩可以进一步映射出内在的商品实物,给消费者初步的情感认知。如“金坛雀舌”属绿茶的一种,闻之香气清高,泡之汤色明亮,饮之浓而不涩、回味甘爽。此款茶叶的包装色彩遵循绿茶的特点(图4),整体运用绿色系色调,给人清新舒爽的感觉。在绿色的运用上使用明度对比,即以墨绿为主,浅绿铺底,这种对比,加强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再配合明亮的黄色加以点缀,所展现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泼的效果。画面中绿色茶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茶艺思想,这也是诠释茶文化的良好途径。 (四)茶叶包装的字体设计茶叶包装上的字体大部分运用中国书法字体,这是因为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艺术,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相符,是展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好表现。“新益号”普洱茶的产品名称字体采用行楷(图5),该字体优美实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极佳,还具备减肥、降脂等多种适用功效。在茶饼的包装上,“金茗陈香”四字为隶书,同样是中国书法,但又与行楷不同,凸显字体设计的多样性。在印刷上,“金茗陈香”采用传统的烫金工艺,一方面正适合茶叶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包装,另一方面,字体也变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泽度高,色彩鲜艳夺目。 二、茶文化对未来茶叶包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静”、“雅”、“和”,必须要融合当下世界发展的主题,达到丰富其内容,增加其文化内涵的目的。 (一)生态环保主义如今,随时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已成为热门主题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态、节能、环保这些新鲜血液。在当代茶叶包装中体现环保主义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轻化和可回收原则。最少化原则指的是包装使用的材料品种最少化,材料数量最少化;最轻化原则即为在保证商品安全运输的情况下尽量减轻其包装重量;可回收原则则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三项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指引日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如有机茶叶公司设计的可重复使用的茶叶包装(图6),此款设计采用纸质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携带。在包装上巧妙的设计一道开口,通过两端的拉合来控制开口的大小,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当茶叶用尽时,此款包装还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简单的注入新茶即可。这些独特的设计无不体现生态环保主义。 (二)全球国际化主义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茶叶国际化亦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茶文化已不再单单面向国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问卷调查显示(图7),有121人,约占总人数的40.3%认为未来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应适当融入全国际化思想,而不是单单展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我国茶叶市场如今面临国外茶叶品牌的入侵,这种国内外茶叶市场的交流自然对我国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装设计时,可以加入英语译文,考虑国外的风俗习惯和个人的欣赏价值观。结语近年来茶叶包装设计运用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包装,使整个设计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气息,而且注重民族和地域个性的表现,展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完善其思想体系,并将其服务于包装设计之中,开拓美好的市场前景。 作者:束立茹王强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研讨 茶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在茶叶包装设计上,如何把茶文化体现出来呢?明白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包装设计。包装设计是将美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运用到产品的包装保护和美化方面,它不是广义的“美术”,也不是单纯的装潢,而是含科学、艺术、材料、经济、心理、市场等综合要素的多功能的体现。知道了什么是包装设计,在包装茶叶时,我们可以从地方特色、历史传说、茶艺、茶具,茶道等上下功夫。下面我分几点来讲述如何用茶文化设计茶叶包装。 1从造型上体现茶文化 茶叶的包装盒造型给人的是第一视觉感受,这种感受会影响购买者的购买欲望。好的包装造型能给观看者视觉享受并引起审美愉悦。如果在造型上能体现茶文化,往往能给购买者或观看者以美的感受,人们会因而喜欢这款茶并产生审美愉悦。图1中的茶叶包装设计把茶文化很好地体现了出来,长筒的造型,上面嵌有的古钱币围绕一个茶字,再配有素描般的特写画面,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给立体地呈现了出来。这样的造型,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浓厚,能给人视觉的享受并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除了体现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外,茶道精神在茶叶包装造型上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茶道精神是通过饮茶修身养性的,它能培养人儒雅的情怀和宽厚的品性。有一款茶叶包装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茶道精神,它是一方形的盒子,上面印有山水画并提有一行字:“千年一口茶,韵味在文化,人以德先,茶以蕴深,故可源远流长。”从这方面来说,好的茶叶包装造型是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那些肤浅的,花里胡哨没有文化底蕴的造型是无法给人视觉享受并引起审美愉悦的。 2从色彩上表现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 色彩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很重要,包装造型上配什么色彩是有讲究的。对茶叶包装设计来说,色彩起到瞩目、调和、中庸等作用。色彩在视觉中很能引起受众者情感的反应和变化,所以在包装设计上要重视色彩的选择。图2中的茶叶包装设计色彩运用得很好:墨绿、浅绿与深绿相结合,把画中的古代人物形象给立体地呈现了出来。边缘的一枝梅更使包装设计充满了古朴感和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黑色的题字和解说使整个造型充满了儒雅、文学的浪漫情怀并给人以视觉的缓冲,不愧是包装设计中好的色彩的运用。茶叶包装设计,色彩选择要合理,搭配得当,这也是茶文化的一种显现。只有重视茶文化,才有可能调配出好的色彩来,这需要设计者认真思索,谨慎着色。 3从装饰上显现茶文化 茶叶的包装设计离不开图形装饰,图形装饰是对中国绘画的运用。中国绘画意象或古朴或真实或抽象,这能体现出高远的意境并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茶叶的包装设计要能体现出茶文化的博大和美妙,以寓意和象征给人们审美联想并引起人们购买的欲望。图3中的图形装饰古朴纯美,酒盅、远方的山水和建筑,配以对称的茶字题写,整个装饰把茶那种久远和高雅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给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这款包装设计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的装饰运用得比较好。 茶叶包装设计图形装饰中多用中国传统图案,而中国传统图案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传统图案更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在设计中,我们把传统图案运用到茶叶包装图形装饰中,实际上是对茶文化的一种体现。在设计中,我们要紧跟时代,把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给人一种新的感受,让茶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和风尚。 综上所述,好的茶叶包装设计与茶文化是有紧密关联的,好的包装设计能体现出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也是包装设计参考的标准和延展,两者血肉关联,紧密相牵。 当今,我国是茶叶种植大户,茶叶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要想让中国的茶叶销售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不仅要重视茶叶的质量,也要重视茶叶包装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上,我们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茶文化,使茶叶包装设计上规模上档次并能出走中国,立于世界。 作者:刘牧原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民间美术的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取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民众。但其以色彩丰富、题材新颖、取材方便等特点,长期以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把民间美术的因素应用于茶业包装设计,对于弘扬茶文化、提高茶叶产品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了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价值、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就民间美术因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间美术;因素;茶叶;包装设计 在茶叶产品的销售过程,茶叶的外包装设计不仅是产品品质的代表,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吸引,提高茶叶产品的外包装水平也就成为提高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茶叶不仅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其所代表的茶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茶叶外包装设计与我国民间文化相结合是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所蕴藏的丰富底蕴和其所具有大众文化特征与茶叶产品的大众消费对象具有十分贴近的契合点。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就成为茶叶包装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1充分认识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价值 将中国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通过茶叶这种有效载体,实现了我国传统美术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不但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提高了茶叶的内在品质,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上价值。我国民间美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样。不管是绘画、雕塑、玩具、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灯纸、编织等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都可以为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提供灵感。如果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民间美术的艺术手法和理念,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就是对艺术的再创作。这种具有生命力的创作,也一定会为茶叶消费者提供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二是文化上的价值。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食粮,传承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把民间美术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发展。同时,我国茶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把民间美术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对于向世界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播和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经济上的价值。茶叶是一种商品,给茶叶一种新颖、独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贴合产品特点的包装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茶叶的吸引力。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外包装,设计出高水平的外包装,不但是对茶叶本身品牌和品质的提升,也是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直接方法,同样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价值。 2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把握的要素 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许多与地区民俗密切相关,同时由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品类。把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必须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这种现实特点,结合实际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地域性这个基础。民间美术与地区密切相关,是一个地区风土人情的突出代表,所以在把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时必须注重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主要包括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地域性,茶叶产品产地的地域性,茶叶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域性,只有这三者实现有机的统一,才能使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文化经济价值。二是坚持创新这一关键。民间美术元素虽然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但其具有明鲜的时代特征。要把这些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并形成吸引力创造出新的价值,必须以民间美术元素为基础,结合茶叶消费者特征和需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间美术元素的活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所以说,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创新是关键,也是民间美术元素生命力所在。三是坚持实用性这一落脚点。茶叶的外包装其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茶叶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所以在茶叶外包装的设计上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所以在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必须与消费的需要相吻合,与茶叶的品质相吻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提高。要防止出现过度包装,并消除因此而造成的负面效应。 3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民间美术元素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文化内涵深厚。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是一种可行的实践。对于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既可以运用其理念、表现手法、色彩,也可以运用和发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有些人文历史故事素材可以成为茶叶包装系列设计的素材。 3.1民间美术表现手法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但其最根本的构成是图形和形状。而且图形和形状变化多样,形态优美。特别是运用一些实物图形来表达一定的涵义,而且这些代表一定涵义的图形经过历展已经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基本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如牡丹寓意富贵、松鹤代表长寿等等。对于这些图形如果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不但可以使茶叶的包装更为丰富,而且可以表达一定的寓意及祝福。同时,茶叶做为一促高雅的馈赠礼品,如果把这些具有丰富寓意的民间美术的图形与茶叶包装有机结合,定然会使茶叶这种礼品更为充分表达一种祝愿,提高其高雅性。这种与市场需求相切合的商品定然会更具有竞争力,这种有精美包装的茶叶甚至会超脱了茶产品本身的价值,从而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粘合剂。 3.2民间美术色彩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包装的的第一感应,合适的色彩对于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做为茶叶的外包装设计,必须在色彩的选择上实现合理搭配并突出主色调,从而实现其价值。民间美术色彩运用大胆夸张,而又来源于生活,同时具有深厚的寓意。如在民间美术中红色往往用来表达喜庆的氛围,而绿色又代表淡泊和生机,蓝色代表一种高雅,黄色代表权力和尊崇。同时民间美术又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色彩,通过合理的搭配,实现视觉上的刺激和感情上的宣泄。这种用色彩来表达一种情感和趋向的民间美术用色理念对茶叶包装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民间美术的有些色彩直接可以运用。这种应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就有成功的典范。如在市场销售的红茶中,红色基本是外包装的主色调,而这种红色代表红茶的特性;绿茶外包装的主色调是绿色,代表了绿茶其淡雅的特性,是用外包装的色彩来体现产品的特性,用色彩表达一种情感。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其实是对用色彩表达情感的实践。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借鉴民间美术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外包装的设计中色彩的科学运用,实现感情注入。这种结合茶叶产品特点进行的包装设计上的创新,一定会使消费者通过茶叶外包装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的。同时,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共鸣,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3民间美术素材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有些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这些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许多素材与茶的历史文化有关,有些甚至是某一茶品牌的符号代表。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把这些素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外包装进行表达,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普及,同时也是对某些茶叶产品的深度挖掘。实践中,在许多茶包装设计中,通过文字和图案的方式对这些民间美术中有关与茶有关的人文历史典故或者与茶有关的技艺进行普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素材也提升了茶叶本身的品质。可以大胆的设想,如果围绕民间美术中某一人文历史典故为素材,设计开发出系列茶叶包装产品,进而形成系列茶叶产品,会形成怎么样的市场效应。 3.4民间美术材料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其作者往往是平民大众。这也就是民间美术在取材上丰富多样又随手可得的原因。如在民间美术中的竹编、草编、秸秆画等材料就来源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材料。但就是这种材料所形成的民间美术作品却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也与目前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相一致。如果在茶包装设计上能够贯彻好民间美术取材的这些理念,对茶包装设计也具有科学的促进价值。如在我国有些地区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设计开发的茶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实现对茶叶产品的有效保存,而且符合环保理念,更能体现地方特色,也实现了较好的经济价值。当然,在这些材料的运用上,要结合现代消费者的特点,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创新,这样就会更有吸引力。 4结语 民间美术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这种应用必须把握好地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同时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把民间美术表现手法、民间美术色彩、民间美术的素材、民间美术在材料选取上的理念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实现创新应用,不但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可以提高茶叶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这是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作者:季承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论文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完全融入现代民众生活之中,人们讲究喝茶品茶,不仅对茶叶自身的品质、口感有更加多元和高品质的要求,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更追求迎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在体现茶文化的同时,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艺术性设计。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所在领域的重要意义,旨在提高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设计水平,促进中华茶文化的继续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形;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应用 茶,一种微苦回甘的饮品,几片树叶的故事,却是中国先人为我国的饮食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历经千年的流转,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饮茶养生保健,通过品茶感悟历史的精华。茶在被人们的使用过程中,赋予了太多的实用意义和人文概念,人们为了给茶留有最新鲜的品质和口感,不断改良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便于对茶叶的保存和运输,在遥远的汉朝时期,茶叶经由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现代人有着越来越高的生活品质追求,对茶叶的包装也更加重视起来,通过茶叶的包装来体现不同茶叶品种的内在口味和质感,通过包装来体现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通过包装来实现人们对茶清新而不失高雅的艺术追求。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在表现不失茶叶自身特色的同时,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传统的图形和装饰文案都在被大量的运用其中,在激发消费者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产生消费欲望,赋予茶叶本身更多的文化内涵,通过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使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更加迎合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使更多的人了解茶,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1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图像、图案设计多样,饱满圆润,装饰性极强却不失中国传统韵味,在很多的设计领域被广泛的运用,不仅起到极强的表现装饰效果,更体现了古老而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中国的传统图像形式多样,体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有的结合古老的神话故事,有的借鉴了动物植物的美好寓意,形成多元丰富的设计图样。在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更迎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同时又不失现代特色。通过对茶叶制品的流通和传播,增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更大程度的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1.2弘扬了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被不断的弘扬和发展。旧社会的普通人家喝茶,达官显贵品茶,而今品茶喝茶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人们重视喝茶品茶,重视茶对人体养身保健的重要实用价值,重视饮茶背后的心境。茶叶的包装设计从最初的为了方便储存运输,到现在期望通过包装设计来体现茶叶本身的口味特色、产地区域的特色甚至其内在的品位和内涵。中国传统图形被运用到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便于对茶叶特色和品位的展示,比如:用传统水墨山水来进行黄山毛峰的包装设计,用意境缥缈的黄山山水来渲染茶叶的生长环境;用苏州园林的图案来进行碧螺春的包装设计,用苏州园林的清新雅致来体现江南风光的山清水秀,体现碧螺春清新淡雅的口感。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运用,使人们在观茶品茶的同时,更能嗅到来自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人文气息,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对茶文化的体现 随着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成熟,现代包装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茶叶包装被广泛的运用到茶叶的生产销售环节中,但是,从中也暴露出很多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多数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缺乏对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对茶叶实施包装销售,便于储存的同时,可以让消费者品尝到更又品质的优质茶品,卖方要在销售的过程中对茶文化进行适当的展示和体现,不要在茶品的包装环节,一味求异求新,盲目地以市场消费作为导向,而忽略了对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充分考虑到茶文化的人文因素,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茶品自身,二者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包装的特点来展示茶品,对茶品的销售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要让消费者产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那不利于茶文化的推广及茶产业的发展。 2.2缺少对茶叶包装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茶生产销售企业中,缺少对茶叶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品牌意识,在对茶品的生产和销售时,缺乏对自主品牌的策划和宣传,没有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大多数的消费者买茶是只关注茶品的品种,如:大红袍、普洱、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对茶品的品牌选择范畴却十分有限,只有企业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创建,保证茶叶销售的质量,打造让消费者信赖的茶叶品牌,对品牌的茶品进行系统的茶叶包装设计,让消费者通过图案或者文字就能识别可信赖的茶品品质,可以是一个商标图案,也可以是一个包装纹饰,就可以让消费者产生对茶及背后销售公司的信赖。各厂家追求对茶叶包装的推陈出新,最大可能地满足消费者追求品质的消费心理,却喧宾夺主,过度包装,忽略了消费者是要买茶,而不是买包装,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欲望,不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3.1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注重对中国传统图案的使用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者要在其设计作品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茶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迎合消费者的现代消费心理,设计更多极具时代特征,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包装设计方案,在体现茶品品质的同时,重视茶叶包装的实用性。产品的包装在消费者进行产品的选择时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产品包装以追求高端、上档次来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消费心理,让消费者能够产生重复购买欲望的是真正有品质的茶叶,并且是能够适合茶品品质的包装设计。中国的传统图案融合了中国古人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对各种图案的运用表达对生活美好的期望和祝福,更能体现茶文化的人文内涵。 3.2设计迎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茶叶包装设计方案 中国的传统文化固然能够体现茶文化的人文气质,但是,在设计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需求,充分利用不同的材质和材料,利用现代的生产技术对茶叶包装设计和现代的生活理念进行融合,在满足茶叶的包装储存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能体现其内在的韵味和美感,才是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最高要求,能够让消费者在满足茶叶口味品质需求的同时,满足大众对茶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心灵需求,使茶文化应用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并且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3.3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设计标签式的现代包装设计方案 茶叶的包装设计是茶叶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体现在生活和消费的各个方面,茶叶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要树立茶叶品牌意识以及对包装设计方案的知识产权意识,对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图形大胆地运用和创新,设计出更多的体现茶文化、茶品质的标签、品牌标志或者包装纹饰,通过这些标新立异的图形就能够对消费者的茶叶消费行为起到引导作用,能够让消费者通过产品包装选择到有品质的好茶,而不是一堆漂亮的礼盒和纸筒,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必须能够有消费者作为文化的传播使者。 为了茶叶行业的长久发展,为了茶文化的弘扬,必须对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工作重视起来,结合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设计出迎合消费者需求,且能体现茶叶品质及其高雅的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茶叶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高中低各层次的消费市场逐渐形成,生产者和销售者要结合自身茶品的品质,对茶叶进行适合的产品包装,完善和提升其品质,将中国传统图形更广泛地应用到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环节中,打造更多的精品设计方案,打造精品的茶叶品牌,让社会公众能够品位到品质优良的茶叶的同时,更能看到更多赏心悦目的茶叶包装设计。 作者:裴珺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中图形视觉研究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多种不一样的商品,而相同的产品有多个不相同的规格以及标牌。在多种相同种类的产品当中,包装并不一定可以吸引人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影响决定的因素便是产品的包装形象设计,而包装形象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包装的图形语言,因为图形视觉是传输视觉信息的载体,是作为信息传递的一个媒介。图形使用得当,才可以成功吸引到人们的视线,这会影响到产品的整体销售。 1关于包装中图形视觉的趋向 在包装视觉设计当中表达最为明确的最为直接的一个部分就是图形视觉,图形视觉在设计当中可以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感,给人们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可是要将包装设计达到这样强烈的一个效果,需要相关人员从这几个方面考虑,比如,产品的外包装图形应当匹配盒型结构、图形的色彩、文字、包装材质等等,这样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具备独特性的视觉效果。由于当今包装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已经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趋向,所以人们随处看到的都是把以人为本的观念与生活设计相结合。而包装设计个性化作为设计当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可以充分展现出不一样层次消费人员的特点,这也是根据不相同的群体来设计的。个性化的包装设计就是把消费者划分为不一样的群体,这样可以便于消费人员尽快选取到自己想要的产品。 1.1经过较为独特且个性的图形设计增加包装的人性化方式 产品的外包装图形设计不单单可以直观展现产品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图形的设计传递包装的趣味性。经过对外形的造型、包装材质的使用功能、包装形体的改变、视觉等方法,形成人性化的包装。还有,当今手绘也是比较流行的一个设计展现方法。由于人们处于互联网时代下,大部分人都采用电脑来设计相应的图形,因而手绘就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表现手法。通过手绘的展现,可以更加准确且迅速的传达出设计师所要表述的意思,不单单只是设计师的基本素质展现,也可以充分展现出设计师的独特个性。 1.2将图形设计与盒型结构相结合可以让包装设计更人性化 要想在当今大部分包装当中跳出来且还要拥有较好的保护性能,就需要从盒型结构着手,充分使用塑料以及纸质类型的材质性能。在可以完整保护商品的情况下,采用折叠的手法或者剪切的手法,将其和色彩与文字相融合,让产品的包装显得更加精致。由于包装盒打开或者关闭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方便,所以可以让其包装具备更加人性化的特点。 1.3巧用材质展现包装设计的个性化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假如忽视掉色彩以及图形,那么余下的还有什么呢,那就是人们对肌理的感受。由于每一种不一样的材质会给人们带来不相同的视觉以及触觉感受,把材质科学且合理的使用功能到产品的包装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视觉上引发一场包装造型的竞争。通过使用纸质和不是塑料的材质等非常规性的包装盒材质,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2关于茶叶包装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表述 相关人员采用在包装设计的图形语言,通过视觉来传输生动、形象、直观性,接着把产品的信息相关内容图形元素经过视觉效果传达给消费人员。且包装设计的图形语言在多数情形下,组成了包装形象的关键部分,以此来提升产品在市场当中的审美品位。图形本就具备了寓意的象征性,而且其具备了抽象的图形语言以及具象的图形语言。在当今的市场上,具象图形的茶叶包装上图形多数都是形象较为真实的,并反映了茶叶的历史和茶叶生产的地域等。抽象的茶叶包装上图形有书法、民族图案、国画等。 2.1对于抽象的图形语言表述分析 包装中图形语言的抽象性就是说通过面、点、线这几个方面组合而成的图形。而抽象的图形使用到包装设计当中并没有比较直接的涵义,但是也可以传输某种意义上的消息。在包装中使用抽象的面、点、线能够增加消费者的想象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并且抽象的图形比较丰富且只有在产品包装当中使用抽象的图形,才可以增加产品的卖点。 2.2对于具象的图形语言表述分析 在包装设计中图形语言的具象性,就是大自然和现实世界的人类生物形象,采用描绘的方式来展现,可以让人了若指掌,只需看一眼就可以理解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具象的图形语言特征就是使人从已经知道的经验中,产生联想或者想象。具象的图像语言表述具体阐明了包装产品,且也重点突出了产品的真实感。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具象的绘画手法表述产品的意思。因为绘画的方法具备很强的直观、趣味性,所以,其也是宣扬和推广产品最好的方式之一。 3茶叶包装设计中图形视觉展现的方式 在茶叶包装设计中,通过图形视觉可以正确且快速地将产品的属性特点表述出来,进而起到传输产品信息以及美化产品的作用。无论是采样什么风格的包装,其重点是具备较为独特的灵魂以及思想,是不是经过图形等视觉元素的创设和应用传递一种美的视觉。针对包装图形的创新来说,深刻的含义与丰富的设计意境采用到简单的图形之中较为关键。一则是为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信息量大、节奏快的社会需求。二则是经过图形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特征所决定的。由于图形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达形式,所以在进行实际包装设计当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 3.1通过图形摄影来传递信息点 包装上的图形需要具备真实性,并且可以准确展现包装内的产品。那么就可以采用图形摄影的方式,由于我国茶叶包装设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反响。尤其是当今摄影艺术的进步和发展,给图形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方法。经过摄影,能够真实的展现出茶叶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将茶叶进行冲泡时候的茶汤色泽、形状、茶叶的生产地、风土等等。比如武夷山的大红袍;洞庭湖的碧螺春;杭州的西湖龙井等等。在进行销售茶产品销售包装中配上茶叶生产地的风景图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茶叶在产品架上的吸引力。所以,通过图形摄影可以给消费者传递出茶叶的基本信息,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对茶叶的购买程度。 3.2独特的视觉感受 在包装设计中图形视觉展现中,采用鲜明的视觉形象是包装设计最佳的广告,在当今的包装设计中,不会被包装商品的信息内容传递所限制。而什么叫独特呢?就是不仅仅是所用图形的简洁或者图形的复杂。简洁的也可能是具备独特性的,当然也可能是平凡的;较为复杂的可能是新颖的,但也有可能是朴素的。那么要做到既简单又有独特,只有通过明确且独特的视觉效果才可以让设计的产品在繁杂的包装中跳出来,表现出独特的美感。 4结束语 由于茶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人们对茶叶的包装设计除去美观以外,还需要关注到茶叶的文化,通过对茶叶文化的充分了解,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茶叶的文化知识来丰富包装,确保茶叶包装的合理化。文中所提到图形视觉只是茶叶文化的一部分,还有色彩视觉、文字视觉。所以需要相关设计者将这些视觉搭配起来。除了茶叶的外包装之外,商家应当确保其质量,这样才能为茶叶拓宽市场。 作者:吴亮 单位:东华大学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摘要:如今人们在选购茶叶时,不仅考虑其产品类型,同时对茶叶的外在包装和形象展示也有较高要求。因此,合理优化茶叶包装形象,完善设计思路,对整个茶叶品牌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此外,当前整个摄影艺术也在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摄影器材,还是摄影理论艺术都与以往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探索茶叶包装设计思路时,可以将摄影艺术与其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合,最提升茶叶包装的品质与内涵。本文拟从当前茶叶包装设计要求分析入手,结合分析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应用摄影艺术对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相关影响和价值。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摄影艺术;关联性;品质内涵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各种类型的商品屡见不鲜,同一类商品也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从某种程度上看,产品的包装设计能够为消费者理解商品特点元素,提供重要帮助。在产品营销推广过程中,其外在包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有效应用外在包装设计,能够为产品内涵丰富、品质感增强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就需要有效借助包装设计这一工作思路,完善具体设计工作。 1当前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相关要求分析 随着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各个茶叶企业都认识到消费者对产品健康和安全性的重视,因此,大多都能注重茶叶产品品质的把控。但很多企业在茶叶包装设计工作中缺乏相应认识,很多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简单、草率。还有一些直接抄袭其他茶叶包装设计,这不仅与茶叶企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符合,同时对自身产品市场影响力提升没有任何作用和价值。而随着当前人们茶叶消费理念日益理性,当前人们对茶叶的外在包装也有了更高期待。因此,茶叶企业要想让自身产品能被市场消费者所认可,就必须通过优化自身包装设计工作思路,改善包装。当前商品市场发展日益成熟,各种商品充斥市场,如今任何一种产品要想获得市场认可,占据竞争主动权,就必须充分注重自身品牌建设,通过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从而为产品的价值内涵丰富提供有效保障。从目前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状况看,大多茶叶企业都未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其对包装设计与茶叶品牌化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度不够。以至于整个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发展并不占据优势。对茶叶企业来说,想要实现自身发展,就必须从品牌战略构建入手,构建品牌,就必须通过赋予其中相应的内涵,结合包装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为茶叶品牌塑造奠定重要基础。此外,从目前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变化来看,消费者不仅对产品的品质和健康有相关要求,同时对产品本身的品质内涵也有深层次要求。对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来说,其发展历史悠久、体系成熟,但随着人们消费需求和理念不断成熟,加上国际茶叶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暴漏的问题日益明显,其中最突出问题就是未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多数茶叶企业未能形成必要的产品包装意识,多数茶叶产品包装简单,缺乏融入人们需求。在茶叶产业品牌化、链条化发展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完善其包装设计思路,通过有效选择元素,从而实现其产品品牌化发展战略。当然,在充分了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之后,我们要认真探索如何具体实施这一工作。首先,对于品牌茶叶来说,其价值和竞争力不仅在于茶叶,同时也和品牌形象、外在展示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想要实现其品牌化、现代化,就必须充分注重包装设计对其产品形象的影响。因此,在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时,必须充分有效应用其造型和色彩手法,结合各种先进设计理念的应用,从而有效诠释茶叶自身所蕴藏的文化美学。其次,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还要注重对自身桥梁纽带作用的有效展现,通过打造紧密联系消费者与市场的茶叶产品,从而为茶叶产品营销提供重要帮助。最后,当前想要构建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就必须注重茶叶文化底蕴、内涵价值的有效输出,只有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茶叶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才能最终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各种适合茶叶包装设计工作有效开展的技术和元素,通过具体融入,从根本上实现茶叶企业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2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无论是茶叶包装设计,还是摄影艺术,实际上都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的产物。想要充分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工作,需要摄影艺术为其提供良好支撑,同样摄影艺术也需要结合相关应用载体,实现自身创新、发展。而想要对其两者进行有效融合,需要深度解析两者的含义和具体关联。 2.1茶叶包装设计概述 包装,是一种产品外在,是消费者在无法品鉴产品内容时的主要依据,因此做好其包装设计,就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既要充分有效表达产品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同时也要对消费者的感知需求进行合理把控。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包装要求日益提升,我们进行包装设计时,选择优美的图案内容,优化包装色彩应用等等一系列先进理念逐渐成为茶叶包装的新要求。清晰美观的图片、照片能让消费者有效将茶叶与生态、健康养生相关联,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内涵的认知。如今整个时代的产品内容日趋丰富,无论是图画,还是色彩、图片等等,都成为外在包装和形象设计的代名词。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很多茶叶企业不能够结合茶叶实际进行包装设计,存在夸大现象。而还有一些茶叶企业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忽略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具体融入,其产品的整个包装设计未能充分有效的展现产品应有的内涵,而在茶文化元素的融入上,也极为缺失。因此,亟需相关技术,丰富茶叶包装设计思路,优化相关理念。 2.2摄影艺术概述 所谓摄影艺术,其是一门体系化的艺术类型。首先从其艺术特征来看,整个摄影艺术有着先进艺术特色,其创作素材就是拍摄物质形成照片,通过结合色彩对比度等要素照片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增强拍摄物的艺术感。充分应用拍摄艺术,能够让整个照片完全超出产品本身的视觉感官,通过摄影技术和器材的有效应用,将使得商品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其次,摄影艺术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其在相关摄影理论指导下,能够直接有效对产品的颜色进行搭配,从而改变其他设计理论下,色彩较为单一的现状。同时,设计者可以借助产品的颜色搭配选择合理的色彩。而目前在我国摄影艺术应用度还不够,同时该艺术在应用过程中,缺乏具体融合,以至于该艺术的应用优势未能被充分展现出来。如果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有效应用摄影艺术,那么将大大增强茶叶包装的色彩和艺术美感,不仅能够大大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能有效推广和普及茶文化。 2.3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关系概述 通过对两者的内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其关联主要表现在:首先,茶叶包装设计与摄影艺术之间相关影响,互相补充。拍摄出优美的图片需要素材,而对物质素材进行外在包装,需要相关艺术进行深化。因此想要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就需要充分发挥摄影艺术,通过对茶叶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有效包装及推广,必然能够有效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效果。其次,两者相互结合,能够有效丰富产品的内涵与价值。无论是包装设计艺术,还是摄影艺术,实际上其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特征和内涵价值。因此通过使用摄影技术对整个茶叶产品中想要集中推广的优势进行重点宣传,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茶叶的认知。此外,茶叶包装设计想要与实际销售相结合,就必须融入相应的茶文化内涵,赋予产品相应的附加值。最后,应用茶叶包装设计和摄影技术都是打造精品品牌,提升茶叶品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摄影艺术以其丰富、强大、时代化的特点向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产品的内容,这无疑是向客户等量传递信息的最有效办法。将摄影技术与包装技术深度融合,向我们展现了更充分、更全面的产品内容。 2.4应用摄影艺术对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相关影响和价值 结合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们在优化开展包装工作时,必须合理完善应用摄影艺术,通过合理巧妙的色彩搭配,从而为茶叶品质提升提供重要帮助。具体而言,有效应用摄影艺术,对茶叶及茶叶包装设计来说,产生有效价值和影响。将摄影技术充分有效应用到包装设计工作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丰富了其产品的内涵。而产品内涵的有效丰富,将有效拉近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茶叶产品与商品之间的市场转化率。此外,包装设计作为产品的外在表现,其最需要做到的就是为消费者呈现产品的内容和特性,当然在传递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合理化包装。良好的包装是提升消费者认知和产品层次的必然要求。摄影技术无疑就是从客观实际中取材,在结合专业技术进行优化的一种艺术,因此如果能够将其充分有效应用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势必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最直接、最全面、最丰富的产品内容。 3结语 当前茶叶产业正在经历迅猛发展的机遇期,无论是人们日益成熟的茶叶消费理念,还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优化,如今都有利于整个茶叶产业生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想要做好茶叶包装设计工作,更需要的是我们学会应用融合和借鉴。通过将各种能够丰富展现茶叶特点和内涵的元素充分有效融入到包装设计过程中,进而实现其包装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在各种可借鉴要素中,摄影艺术无疑是一种最具时代气息的要素,通过选取好的照片素材,将其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能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茶叶的特点和状况,实现产品信息的有效传递。 作者:魏舒娜 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交互式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茶叶大国,无论是茶叶产品的具体种类,还是茶叶产品的世界影响力,都在全球极具价值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将交互式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消费需要,同时也是当前茶叶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本文拟从交互式理念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具体问题和不足,根据人们对茶叶产品包装的具体应用要求,从而探究交互式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关键词:交互式理念;茶叶包装设计;应用思路;内涵研究;消费理念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饮茶就成为多数人的消费理念和习惯。而人们对茶叶的认知需要也出现了相应变化,除了茶叶产品的具体品质要求外,其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从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缺乏对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的系统化融入,从而使得整个茶叶产品很难满足需要。因此,在茶叶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元素,实现整个茶叶产业转型发展。 1交互式理念的具体内涵分析 交互式理念实际上是一种交流互动式设计理念。其通过事先预测产品的应用体验感觉以及相关意见,从而为整个产品设计活动开展提供相应借鉴思路。当然,对于交互式理念应用过程而言,其主要关注消费者自身的体验感,因此交互式理念想要实现自身设计效果,其关键就是要从产品的应用属性出发,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交互式理念的最佳应用。在交互式理念应用过程中,其需要将人们所期待的使用方式进行融入,尤其是要人们对产品应用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质性融入。当然,在交互式理念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其关键在于尊重使用者的具体应用需要和心理期待目标,通过实质性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活动效果。客观的说,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其通常具有相应特征和具体的应用属性,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不能简单开展设计活动,必须形成独立完善的设计形态和价值理念。当然,在应用交互式理念,具体开展设计时,其还要将该产品的具体发展趋势与其相融合。只有与发展趋势相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设计需要。交互式理念实际上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互动的理念,而更为重要的是其需要对消费者自身的理念进行有效考虑,当然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需要做到如何优化产品使用,同时令消费者感受到整个产品应用的价值和应用优势就极为必要。在应用交互式理念时,其需要对整个产品设计进行有效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具体的行为特点进行充分了解,通过有效融入和实质性增强,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客观而言,对于整个产品来说,其应用交互式理念的最佳应用目的在于能够让消费者与设计者对产品的特征及内涵形成有效理解。 2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分析 对于茶叶产品来说,包装设计活动关系到整个茶叶产品的外在展现,同时其更是茶叶产品价值内涵的有效诠释,因此完善的茶叶包装设计关系到整个茶叶产品的具体营销。但是从当前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目前缺乏对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价值的有效认知,因此无论是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的具体思路,还是相关设计元素,都较为匮乏,这使得整个茶叶包装设计缺乏应用的价值展现,当然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的价值效果,必须注重将具体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中。其次,目前在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时,缺乏对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未能将消费者的生态绿色消费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中,因此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与实际需要缺乏实质性融合。客观的说,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如果不能将消费者的客观需要予以有效展现,其根本就无法满足产品营销的具体需要。尤其是随着当前生态绿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想要实现理想的茶叶产品营销效果,都必须注重对具体消费理念进行创新完善。最后,对于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当前其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时代元素的实质性融入。所谓实质性融入,其主要指的是要将科技元素和时代设计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但是从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在开展时,不能有效创新,无论是具体的设计理念,还是整体设计效果,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盲目抄袭现象。同时,具体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是未能注重设计创新,缺乏科学元素的必要应用。 3当前人们对茶叶产品包装的具体应用要求 我国是传统的茶叶大国,无论是茶叶产品的数量,还是整个茶叶产品自身的品质内涵,其都形成了系统化的元素体系。而随着目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饮茶作为自身健康生活的重要要素。尽管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目前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开展状况看,其与人们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电商模式经营日益成熟,如今整个产品包装设计水平实现了实质性提升,特别是在设计素材应用和包装设计理念应用更为成熟的今天,人们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有了全新期待。可以说,创新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就极为必要。当然,优化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不仅是满足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市场营销活动开展的具体需要,同时也是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市场经营过程中的客观需要。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完善包装设计理念,创新包装设计元素,能够实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从产品内在品质到外在形象展现的实质性提升。当然,客观的说,目前在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需要创新的根源在于消费者的心态实现了实质性变化。随着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日益成熟,各种茶叶产品的类型和品质内容日益丰富,尤其是整个茶叶产品体系的实质优化,为消费者选购产品提供了实质性帮助,而这也是消费者选购的具体选项和余地进一步增加。客观而言,目前消费者在选购茶叶产品时,其对产品的人性化和生态化元素也有着较高要求,当然在当前整个茶叶产品生产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新奇元素,融入消费者自身的心理要素,也是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而交互式理念就是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通过将消费者自身的需要与具体的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相结合,必然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茶叶消费需要,同时使用交互式理念,开展包装设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是认知整个产品营销过程中,具体营销关系的客观要求。系统来看,当前在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时,其需要将生态绿色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赋予准确内涵,从而实现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理想效果。 4交互式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想要实现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实质性提升,不仅要注重各种设计元素的有效应用,同时也要充分注重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而先进的设计理念则是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因此选择合适的包装设计理念就极为必要。从当前整个设计活动的发展状况看,交互式理念是一种以包装设计活动开展,从而实现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理念上的有效活动,而对这一理念来说,其更需要的是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包装设计活动中,通过创新设计,从而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度。应用交互式理念,实际上也是当前整个互联网电商时代产品营销的客观要求。因此,创新茶叶包装设计工作思路,极为必要。在将交互式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应用效果,就需要做到:首先,要将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尤其是结合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认知日益成熟,在当前开展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时,需要将各种与茶相关的元素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此外,结合以往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必须注重对相关设计情感和价值内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中,虽然是茶叶产品,但是其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包装设计效果,就需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具体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理念融入,从而实现茶叶产品包装的理想效果。不仅如此,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合适的材料应用已极为必要。完善的包装设计材料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产品设计的效果和价值,因此,想要展现其最佳设计效果,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应用元素,从而将设计理念和思路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活动来说,想要有效应用交互式理念,其不仅要注重相关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更要注重将发展趋势融入其中,对于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时,其要将人文理念和相关设计个性特征系统化融入,从而为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 5结语 饮茶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理念,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在生活时,对茶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当前包装设计理念及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如今在开展设计活动时,其需要通过丰富设计元素,将消费者自身需要和相关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中,从而实现茶叶产品从内涵到外在形象的系统化融合和提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将交互式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从而实现对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的实质性融合。 作者:唐娟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商品的销量与众多因素有关,包装设计则是其中因素之一。当前社会商品的包装设计结合了视觉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设计艺术理念,充分达到以设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茶叶作为商品,其包装设计也是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的重要因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VI设计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设计理念和基础,并且成功的VI设计在茶叶销量中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具体分析VI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就其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VI设计;茶叶包装;色彩;文字;图案 我国茶叶一直以来都享有美誉,其国内外的市场非常广阔。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销售茶叶不仅对茶叶的质量有要求,对其包装等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要求。就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它在茶叶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包装及其设计不仅是构成产品质量的一部分,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包装设计还能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知名度。而具体什么是VI设计,VI设计又如何体现和应用在茶叶的包装设计当中,就这些问题本文展开了具体阐述和深入分析。 1VI设计 VI全称为VisualIdentity,意为视觉识别系统,而VI设计则是指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在VI中包括了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基本元素构成视觉呈现和表达体系,VI设计能够将企业文化或者商品内涵等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形式或符号呈现给受众,VI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商品以及企业的形象。企业在树立自己品牌形象的过程中,VI设计往往是其首要的工作内容。一般而言,VI设计要突出极具传播和感染的效果,否则VI设计则是不成功的。本文以下从VI设计中的文字、色彩以及图案三个方面入手,具体阐述其设计内涵。 1.1VI设计中的文字 VI设计中的文字设计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不同的文字,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字体,企业的VI设计往往是结合自身的名字、地址等方面进行文字设计。其文字设计要体现出企业或商品的类型以及相关的功用等,要具有明确的说明性。文字设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视觉上传达企业或商品所要表达的东西,例如文字设计可以简约,达到让人一看就懂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将文字结构进行变化融入创意,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感觉。总而言之,企业或商品的文字设计可以按照不同的想法进行设计。 1.2VI设计中的色彩 VI设计运用色彩或者着重于色彩的设计也可以达到视觉识别的效果,根据色彩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不同的色彩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不同。设计时,色彩要突出企业或商品区别于其他企业或商品的特性,并且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要以国际标准色为基础,一般来说最好选择三种以内的颜色。1.3VI设计中的图案图案的设计与安排始终是要以商品的功用、企业的形象等为基础,图案设计的内涵可以从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等方面出发,以不同的图案造型呈现。图案设计要与整体的设计相协调,并且有必要的话还应当呈现出明暗、强弱变化,使整个设计图案有主有次,突出视觉图案的诱导效果,形成视觉上的冲击。综上对VI设计文字、色彩和图案的具体阐述,实际上VI设计的基础是企业或商品中所蕴含的信息,其文字、色彩以及图案可以按照此基础和一定的标准随性设计,其设计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造成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以及突出企业形象或商品特色等,就可以认为是成功的设计。 2茶叶包装设计与VI设计 茶叶在市场中作为商品,其包装设计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既要达到茶叶存储的性能要求,又要使得整个茶叶的包装设计具有视觉上的冲击,进而达到满足消费者对茶叶各方面的需求。茶叶包装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包装材料材质以及包装图案等的设计。 2.1茶叶包装设计不同的包装材料材质 目前市场上关于茶叶包装设计类型多元,可以符合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按照茶叶包装设计的材质材料,其类型主要包括铁盒包装、纸袋包装、木制包装、陶瓷包装等。而按照不同材质材料的包装,其设计也有所不同,其中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得以充分的应用。例如,在木制的茶叶包装中,VI设计按照不同的茶叶类型文字、图案按与色彩设计主要突出呈现的是古色古香以及简约大方的设计特点,并且包装设计也融合了茶文化特色,具体如图1所示:在纸盒或纸袋的茶叶包装设计中,设计风格和特色多种多样,这一类材质材料的包装设计更偏向于包装图案与造型的设计。依据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特点以及对包装设计的审美要求,茶叶纸盒或纸袋的包装设计更多体现融合茶文化以及现代气息的特点,以图2和图3为例:茶叶包装材料材质首先要满足茶叶在该类型材料材质的包装中不会发生霉变等现象,进而再在该材质材料上进行设计,体现出茶叶的文化内涵和概念,以包装上的视觉效果影响消费者或受众的行为。让茶叶既具备自身的功用,也让茶叶包装设计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 2.2茶叶包装中图案设计 茶叶的包装设计除了包装的材料材质之外,其图案设计也是包装设计中的关键部分。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主要涉及到的元素包括了文字、图形、色彩等,VI设计则主要依据茶叶生产经营企业特点针对茶叶包装融合文字、图形、色彩等进行设计。 2.2.1以茶叶包装中突出的色彩设计为例,以下是越南乌龙茶的包装设计图:在图4当中,其包装主要以绿色为主要设计颜色,其设计突出体现的是乌龙茶的生长环境,以及茶叶的形状。在包装设计当中其中的文字凸显的是茶叶生产经营的企业以及茶叶的名称,含有企业的特征与标志,该包装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图案色彩有非常明显的强弱与主次之分整体而言整个包装设计比较精美 2.2.2以茶叶包装VI的图案按设计为例,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深入,以及包装设计人员设计理念和手段逐步的更新升级,茶叶包装设计以更为艺术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具体看以下设计:在该茶叶包装设计中,其图案主要非常简单,并且与文字aberdare相互呼应,体现肯尼亚茶注重原生态的特色,并且以不同的颜色表现茶叶的特质,其图案运用更加贴近丛林的元素,红茶汲取火山的爆发力,绿茶汲取丛林的活力。其包装设计精致且小巧,不仅能体现出企业以及茶叶文化特色,还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肯尼亚只是在茶叶包装方面就获取巨额的利润,例如肯尼亚茶叶包装巨头KenyaTeaPackers在2012年的营业利润达到了1.2亿先令。总而言之,各种因素使得茶相关行业不断发展,其中茶叶的包装设计也更多的呈现出艺术的气息,而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处处都能体现,其应用极为广泛,也具有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的效果,并且其包装设计也创造出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3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就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谓缤彩纷呈。VI设计中各个元素可灵活使用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文字、图案、色彩等会一起呈现在包装上面。有些茶叶包装设计的确十分精美并且极具创意,让人既爱茶叶本身,也爱其包装,放在家中或办公场所都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就此,本文以下则对VI设计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探讨。就以上文中提到的越南乌龙茶的包装设计为例,其设计无论是在文字、图案还是颜色方面都体现出了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我们现来看一组包装设计图片的。在这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其包装中含有标准字、标准色以及象征性的图案等,其文字设计直接明确展示了该茶叶属于越南的传统品牌,也表明了茶叶的名称,即设计中的“CauTre”、“TraOolong”等字样。设计中的颜色主要以绿色为主,呈现的是越南乌龙茶种植的环境,而它的图案则主要以茶叶的形状呈现。越南传统品牌CauTre乌龙茶包装是由设计师Anthony设计而成,在设计当中充分体现了关于越南茶包的特色。例如设计中呈现的大规模的天然茶园、天然的采茶工艺等方面的信息,而其侧面的茶叶的形状则又似乎告诉人们其中的茶包是精选原叶的缩影,其茶包也以茶叶的形状呈现充分显示了茶的特点。整个的包装设计从里到外兼顾了信息的传递与设计的美感,让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因此,可以说该茶叶包装VI设计是成功的。因此,根据以上V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成功的VI设计主要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并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从而会在很大向程度上引起人们欣赏以及购买的想法。当然,要真正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的设计人员结合产品及其企业文化、特点等进行设计,在设计时也需要一定的灵感和经验。 4结束语 当茶叶经历销售这一环节过程中,茶叶的包装设计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生产厂家或企业要重视茶叶的包装设计,而目前茶叶包装的VI设计是许多设计师青睐的设计基础和理念,如何将VI设计充分融入茶叶当中也成为许多设计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就VUI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实际还不全面,但希望能以此为茶叶包装VI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陈家鹏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茶叶包装设计可持续研究 摘要:随着茶叶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于茶叶包装设计与现代人生活体验的联系日益密切,茶叶包装不仅要体现其自身的独特品质与地理文化特征,还要从包装视觉传达上,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作为茶叶包装的新方向,需要从其内涵及设计要素入手,通过材料、形式、结构等方面融入可持续设计方法,增强茶叶包装的"适度、健康、可回收"价值,体现与自然相互协同互补的共生境界。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可持续性;应用研究 包装作为产品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推进商品交换及强化产品价值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包装产业的发展,包装学与材料学、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融合,催生了包装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品种繁多、各地茶叶包装设计形式多样。茶叶包装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与茶文化的推广,也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历史和生态体验,同时也是包装视觉语言的重要内容。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在提升产品品牌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茶叶包装设计理论的丰富,更是从缓解当前环境污染实践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道德观。 1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内涵及要素 作为构建茶叶设计策略的主导思想,可持续理念将茶叶设计与环境、经济、道德、社会等问题融入其中,并从引导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强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人与环境的和谐相生。也就是说,对于茶叶包装的可持续设计内涵,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社会、科技四个属性上。 1.1可持续设计的内涵 从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保护地球》以来,将“可持续”定义为“改进人类生活质量,不超过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承受力”。[1]随着新人文主义理念的兴起,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在以物质为载体,以产品或服务来构建“可持续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作为改善人居社会环境的有效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资源的虚耗成为现代设计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2]可见,对于可持续设计,其内涵体现在三点:一是保护环境,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二是强调再利用、再循环,实现能效的最大利用;三是降低成本,减少潜在风险,提升商业竞争力。 1.2可持续设计的要素 包装业中的可持续设计,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不带来污染、对人体健康不带来危害、对材料能够实现再生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包装。日常生活中各类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以及具有可再生、再利用的包装结构方式,都是可持续设计的重要要素。如纸质包装材料,纸张属于环境友好型材料,特别是易生产、易储藏、易运输、综合成本低廉、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设计空间性等特点应用广泛。还有竹质材料,利用自然筒状结构可以直接作为盛器,也可以将之剥削后编织成器,加之我国竹林资源丰富,易回收且具有良好的装饰性。 2茶叶包装应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价值意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将可持续设计理念作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核心,并从倡导自然、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对商品的质量、品质、包装等融入可持续理念,促进环境与经济、环境与资源、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发展。其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持续设计理念强调对环境的保护。现代包装工业的发展,在为人类提供方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包装材料加剧了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日常生活中,对于泡茶人随意丢弃的塑料包装袋,由于多数不具有可降解功能,将对环境带来持久性污染。据统计,以7g茶叶真空包装来计算,我国每年用于茶叶包装的塑料包装将达到上百万吨,其对环境的污染是无法估量的。二是可持续设计理念强调对消费者的理性尊重。从产品包装发展历史来看,茶叶包装从最初满足消费者物质使用之外,随着消费需求的趋向理性,越来越强调茶叶包装设计的人性化,必然促进茶叶包装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变,特别是在抵制过度包装、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念下,消费者在茶叶消费中也积极配合国家提出的分类包装、包装回收机制。三是可持续设计突显产品竞争优势。国外包装业相关法律就包装的集约化设计要求较多,我国茶叶包装如果忽视国外包装法规,不利于茶叶的出口贸易。同时,在国内茶叶市场竞争中,各类包装材料及包装结构层出不穷,作为茶叶商品的重要属性之一,构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包装设计体系,对于提升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茶叶包装可持续设计的原则 对于任何一件商品的包装设计都不是混乱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茶叶包装设计中引入可持续理念,从概念到内涵再到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要在具备茶叶保护与销售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包装设计方式来提升可持续性。 3.1环保性原则 茶叶包装的环保性,主要从包装材料的可降解性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设计师要从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学及环保性能分析上,遵循茶叶包装的设计特点,从新型环保材料、简便结构方式中来塑造独特的包装方式。如美国Metabolix公司研制的可再生玉米多糖生物降解材料,耐用性高,且具有无害降解。[3] 3.2可回收原则 对于包装设计中满足基本包装功能性、促销性的同时,要更多的提升包装的可回收性,特别是从资源节约使用上,最大化的实现资源价值。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之初就应该将方便回收纳入到设计中,通过优化不同包装材料的合理配置来提升回收率。 3.3无害化原则 对于商品的包装在缓冲功能上多以聚苯乙烯泡沫材料为主,而对于聚苯乙烯,其降解周期达数百年。同时,聚苯乙烯本身重量轻、体积大,残余价值较低,国际上很多国家严格禁止对含氟氯烃聚苯乙烯材料的使用。 3.4可循环原则 可循环设计是基于资源回收及再利用理论,将整个社会资源置于开放式系统,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循环使用。如印度“Happy”工作室设计的购物袋,其重复使用率达到100%,每只购物袋都可以进行拆分,如告示贴、笔筒、书签等,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实用性,深受消费者喜爱。 4可持续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可持续理念,设计师在应用中要基于茶叶的地域性、时代性、社会性特点,从可持续设计理念指导下来贯穿于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可见,对于茶叶包装设计可持续性,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茶叶包装的影响,并从整体方案优化上来完善茶叶包装功能,提升茶叶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4.1在包装材料上渗透可持续理念 包装材料是进行包装设计的基础,材料的选择是满足可持续理念的前提,也是茶叶包装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的最复杂的任务。设计师要通过对各类包装材料的环保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对比,从可持续理念中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在量化包装行业中促进整个包装周期内对环境、生态的平衡。 4.2利用可替换材料来代替传统包装材料 对于茶叶本身具有吸湿性特点,且极易氧化变质,因此对茶叶包装材料的透湿率、透氧量提出较高要求。传统包装材料多采用复合薄膜、金属包装、纸质包装等材料为主,对于复合薄膜材料多是由2-5层单体材料复合而成,如聚乙烯、聚丙烯、铝箔、聚偏二氯乙烯等材料。铝箔和聚偏二氯乙炼的阻隔性最佳,具有良好的保色、保香效果;同时,以聚蔡二甲酸二乙酷为材料的新型聚酷树脂,耐紫外线照射、阻隔性能强、强度高,在防止茶变质方面性能优异。另外对于其他复合性包装材料,如内塑外纸、牛皮卡纸等材料,在包装设计结构、印刷及视觉传达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3开发新型包装材料 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开发新型环保包装材料成为发展趋势。如利用多层复合材料加充氮气的包装方式,成本低,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以现代工艺生产的环保尼龙、无纺布材料,具有无毒、耐热、无菌等特性,且满足100%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基本为零。利用超声波无痕封口技术,不仅减少了传统封边宽度,还具有卫生、紧密、安全性,同时在视觉设计上具有较强的美感,不失为茶叶包装的理想材料。 4.4对本地域材料的利用 对于茶叶,如果包装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茶叶的色、香、味,也不利于长时间保存、运输及销售。因此,在加大新型材料开发上,结合地域实际,积极探索本土材料来创新包装设计。如利用竹子、竹笋、蚕桑等材料来进行包装,既能够降低包装成本,还能增强地域茶叶的特产优势。如利用竹藤等材料来制作竹筒普洱茶包装,选材天然,还能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竹藤材料,古朴大方。对于笋壳,通常作为废弃物,如果处置不当还对环境带来污染。现代工业将笋壳作为加工材料,利用其韧性、可塑性来进行编织,以储藏普洱砖茶。再者,利用植物类纤维材料,如秸秆材料、废纸与淀粉制包装等。 4.5在茶叶包装结构上渗透可持续理念 包装结构是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包装设计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包装结构对于提升茶叶包装的可持续十分关键。如葡萄牙人JoanaCosta设计的立体三角形茶叶包装结构,引入多面体结构思维,既能够保护产品完整性,还能够节省包装材料,特别是在包装封面渗透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简洁而雅致。同时,在包装设计的外部结构上,要简化为主线,恰如其分的实现包装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5结语 可持续设计理念作为未来包装产业发展的总趋向,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从包装材料、包装结构等方面,全面渗透资源的节约和可循环利用理念,增强茶叶包装的简洁性、持久性、稳定性,传递环保精神,倡导节约思想,顺应茶叶包装与生态环境的协同统一。 作者:朱晓礼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设计论文:中国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精美的包装可以提升茶叶产品的档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因此,茶叶包装设计必须要高度重视。在设计中,融入中国美术,可以大大提升茶叶包装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本文主要以水墨画为例,首先阐述了水墨画与茶文化的关系,接着介绍了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提现,最后探讨了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国美术;水墨画;茶叶包装设计;茶文化 茶文化伴随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一同成长,并得到传承,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催生了太多关于茶的内容,形成了关于茶的一系列完整体系。茶叶包装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从最初的贮藏存放功效升级成如今代表茶叶档次和艺术的理想载体。茶叶包装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程度,在茶叶包装中融合什么样的元素,也成为茶叶包装是否成功的基础。文化与艺术的交汇,时常会迸发出璀璨的光芒。中国美术拥有久远的历史,最初是以物质材料为主的平面或立体空间的图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中国美术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基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美术所具备的特殊艺术性。当中国美术与茶叶包装相结合时,艺术的生命力得到了进一步延续,也使得茶叶包装具备更多的设计元素与灵感。通过中国美术,衍生出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种类,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关于美术的审美意识,到了新时代,彩陶的纹样日益丰富,十分生动逼真。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中国美术中的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中国美术水墨画与茶文化的关系 水墨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特色在于墨。最初的水墨画仅以水和墨为主要绘画材料。后来有了工笔花鸟画,即不再是单一的黑白色,而是颜色更加丰富。水墨画又称之为国画,将现实与抽象相结合,意境十足。水墨画强调墨的功底,如何用适合的墨画出浑然天成的效果,是一代又一代水墨画家不断去研究的问题。水墨画能够缔造出水乳交融的画面,使人真切感受到一种存在感。当水墨融合,总会很相宜,配以宣纸,更能体现出意象之美。今天的中国水墨画家不再局限于宣纸上作画,而是将作画的地点和材料不断创新和广泛化,所以,当水墨画应用于茶叶包装时,则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创意延伸。正是基于水墨画颇具传统的韵味,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亦是源于内涵的沟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延续历史的轨道走过了几千年,也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受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推崇。从贵族到平民,无人不爱喝茶,茶成了雅俗共赏之饮品。古代诸多文人墨客,不仅喜欢吟诗作画,饮茶也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因茶而出现的美文诗句不计其数,因茶衍生的美德、品味、文化、礼仪亦是层出不穷。茶文化凝聚了道家、儒家等思想的精华,茶道使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艺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具有强烈的可观赏性。茶文化的种种体现与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茶是中国的国饮,水墨画是国画,二者兼具修身养性的功能。作画之人,若不能有平和之心,其最终的作品往往丧失了作品本该有的意境。画家需要以水和墨的有效融合,才能画出抽象和现实相结合的韵味,展现出画的特色,由此可见,只有清心、清净之心态,方可创作出经典制作。古之作画者,品一杯香茗,酣畅淋漓地作画,实在是非常和谐共生的画面。水墨画与茶文化,均是与水为伴,以水为媒,并贯穿着传统文化而紧密相连。水是生命之源,尽管它无处不在,但也因其独特的灵性而使人倍加珍惜。水墨画有水有墨,缺一不可,缺了水的水墨画,注定了没有灵魂。对于茶而言,若没有水,就无法见证其高贵的品质,就不会成为人们最喜欢的饮品。因此,水墨画和茶文化因水而拉近了距离,以高贵、传统而又自然的方式存在着,彼此通过真实的体验寻求人生那一份酣畅淋漓的快感。水墨画多以山水为主,表现了作画人追求自然的超然心境,而茶亦源于自然,古人以茶寄情,亦多以向往自然为主,因此,这二者又多了一种共同的属性。 2中国美术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呈现 2.1茶叶包装以水墨画为图案 现代包装设计,讲究的是“卖相”,即“卖相”好,就会有眼缘,进而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当代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其浓厚的商业属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茶叶的包装设计必须要高度重视,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将文化色彩浓厚的中国美术水墨画与茶叶包装相结合,是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的结合,也是文化与文化的互通。将水墨画设计成茶叶包装的图案,是茶叶包装常见的设计手段。水墨画作为中国的国画,具有很多代表佳作,从这些传世精品中选取,作为茶叶包装的图案,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软实力,精美的图案可以吸引许多人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且,由于水墨画自身具备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的档次。有些水墨画图案并不是特别复杂,配以简单修饰,就成为精致十足的茶叶包装。 2.2茶叶包装的意境通过水墨画呈现 茶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其包装设计除了要注重“卖相”,还要有内涵,即意境。通过水墨画来表达这种意境再恰当不过。水墨画的黑与白是十分经典的颜色搭配,在绘画中颇受青睐。水墨画中的黑与白,不仅是指两个不同的颜色,而是力求通过黑与白,成就所有的色彩表达,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肉眼所能看到的颜色。着墨的力道,水分的含量,运笔的收放自如,构成了水墨画玄妙的意境和不可捉摸的韵味。因此,看似普通的黑与白,实际所蕴含的分量却很重。当水墨画的意境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时,这种意境将得到巧妙的展现。包装首先要起到的是十足的视觉冲击力,而后是一种联想,这种联想是由消费者通过茶叶包装的意境自然联想的,往往呈现的是一种流连忘返的效果,使消费者犹如身临其境。 3中国美术水墨画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思考 3.1注重情感沟通 茶叶包装设计主要通过文字、图案和醒目的标志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良好的视觉冲击力。茶叶包装设计是一门学问,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茶叶包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美术水墨画在茶叶包装中可以使其表现力更加多样化,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茶叶包装应注重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因为如今的消费者在忙碌之余,寻求的是一份倾诉的空间和放松的心情,当精心设计的茶叶包装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沟通与感动。在设计中,水墨画的恰当运用远胜于摄影的排版,因为真实的图片虽然真实,却忽略了意境之美。而水墨画却可以在水乳交融之间,使人产生联想,使茶叶包装的档次和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3.2注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既要有现代感,又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方能彰显茶叶的特色。优秀的本质要保留,这样方能在国际市场中逐鹿,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这种情况下,水墨画与茶叶包装相结合可以实现现代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当印制精美水墨画的茶叶包装在柜台中陈列时,其周身所散发的或高贵典雅、或自然淳朴、或深厚的文化气息,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3.3注重风格统一 在水墨画与茶叶包装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水墨画的风格是否与其相匹配。不是所有的水墨画都适合茶叶包装,因此要结合茶叶产品的特点,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水墨画,二者风格和谐统一,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水墨画的恰当运用,离不开设计人员对水墨画和茶叶产品的深刻了解,具有丰富设计经验和很高艺术修养的设计者往往可以将二者有效结合,真正丰富茶叶包装的内涵。因此,在茶叶包装中结合水墨画,是一种拓宽设计思路和创新的体现,但如果不能做到恰当运用,就会产生“驴唇不对马嘴”的尴尬局面。所以,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茶叶包装运用水墨画是否美观,还要考虑到二者的风格是否适合,设计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和消费者的挑剔眼光。 4结束语 总之,设计出使各方面都满意的茶叶包装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因此需要十分重视茶叶包装的设计。好的茶叶包装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和美的享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促进茶叶产品的流通,也带动茶文化的推广与普及。设计人员要高度重视中国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水墨画为例,设计人员需要吸取精华,并予以创新,匠心独运,这样才能使茶叶包装独一无二。 作者:张春新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电子技术论文:教学改革下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1趣味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擅长纯理论的学习,如果在学习模电这门课程时,先进行一些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他们往往更容易学习这门课程。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讲授模电这门课程时,在讲完绪论以后首先由老师做一些电子方面的趣味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如果有条件让学生到实验室动手做一些较简单的电子实验,这些实验不仅能提高兴趣,又让他们认识了一些电子器件及特性,使今后在讲授各种电子器件时不再空洞乏味。 2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 模电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有其自有的特点和规律,其课程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般教学计划都是电工基础安排在模电课程之前来作为模电的基础课程,但如果不加分析地用电工基础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模电,可能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模电的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第一,模电主要的电子器件二级管、三级管都是非线性器件,这与线性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是有很大区别。第二,模电的分析都是直流加交流的分析方法,即直流通道和交流通道。直流通道决定静态工作点,而交流通道是信号的通道。第三,反馈网络是模电经常使用的电路,不管是运算放大器还是振荡器都必须有反馈网络的构成。以上几点正是学生学习模电的难点,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与难点,调整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学习特点。以下通过几个实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2.1非线性电路与估算 在模电中常用的二极管、三极管的伏安特性为非线性,一般称为非线性元件,而电阻、直流电源的伏安特性为线性,一般称为线性元件。在模电中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共同组成各种电路,那么电路的计算问题在电工基础中并未涉及,那么计算这种电路目前使用估算法、图解法。有的同学往往提出为什么不用解析法,而那样计算的不是更精确吗?在讲解这类问题时要给学生讲清楚估算法在工程计算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有些计算问题变得简单,能较快地解决实际问题,而用解析法,一是目前学生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这种问题,二是如果能用高等数学的方法解决,但过程过于繁杂,虽然计算精度高,但与估算结果差距不大。因此在这里要让学生思维方式有一个转变。 2.2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在模电的放大电路中,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分析也是模电独特的电路分析方法,由于二极管、三极管中PN结死区电压的存在,必须在交流信号通过放大电路时有一个直流电压及电流的存在,这样才能保证交流信号不失真地通过放大电路。这也是学生需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三极管、电阻、电容、电感、电源等电子元器件,它们分别在直流电及交流信号激励作用下的不同响应决定了它们在直流电及交流信号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这些都是分析复杂放大电路的基础。很难想象不清楚放大电路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的学生能够学习好这门课程。 3通过课程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由于模电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技术基础课,通过一些综合实验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讲完之后,笔者就安排一个超外差式收音机综合实验来提升学生模电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读图——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课上讲的模电电路一般是各类单元电路,如共射基本放大电路、振荡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通过综合实验课可以将各个电路串成一个整体,笔者通过对一个超外差式收音机电路图进行整体讲解和分析,来提升学生模电电路的整体分析能力。一般超外差式收音机的电路组成为变频级——中放级——检波级——低频放大级——功率放大级,对照理论教学所讲授的内容,变频级对应振荡电路及基本放大电路,而该放大电路又工作在非线性区属非线性放大,这样才能混频输出差频信号,在这里还要补充讲解一下放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及应用,这样使学生对三极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平时常常强调放大电路要工作在线性区,似乎非线性区是不可用的、多余的,但通过这样一个实例让学生明白,三极管放大电路工作在线性工作区时可进行线性放大,工作非线性区时可以进行混频等应用。这样一级一级来分析后面的中频放大电路、检波电路、低频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实践证明,通过整体电路的分析与讲解,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结束语 通过对模电教学的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趣味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实验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只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模电教学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电子技术论文: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实施的方法技巧 随着中职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的管理,尤其是职教类课程主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中职电子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成为主要内容。面对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我们必须要改革课程以适应当经教育发展的形式。当前学生的现状是基本素质较差,学习成绩较低,并且有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专业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我们中职学校设置的专业课一般来说基础性很强、操作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素质,包括较好的逻辑性、物理思维能力和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可是面对当前学生的现状我们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电子技术教师,我们的任务更加繁重,如果说中职类机械加工类的专业课是宏观教学的话,那么我们电子技术教学就是微观教学,这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尽可能地将微观的内容宏观化,尽量还原专业课的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我们学校的电子课教学受到领导的好评和兄弟学校的效仿。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实现情境化教学 电子技术教学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抽象的、微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宏观的事物,利于学生接受。我们职教类学校在这一方面采用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方法,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但是一些饮鸩止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如一些学校在授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一味地迎合学生的畏难心理,在课程设置中删繁就简,不再设置基础理论课,而是直接开设实践性强、适用性很强的技能课,使学生的技能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回避主要矛盾的做法还在某些学校推广,极大地影响了职技类学校的办学声誉。我们学校在课堂设置上不能任意改变课程,不是每一个中技生毕业后就能去工厂就业,有的还需要学习深造。即便是直接就业也需要有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的工匠,我校的做法是想法设法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学生爱学乐学。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把课本中枯燥艰深的电子电路问题直观形象地转化为立体的、运动的、多元的信息,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制作将各种工作元器件的工作原理集成块的工作图制成动画,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掌握了重点。如三极管、场效应管、显像管等的工作原理是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通透,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如。 二、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 电子技术课是一门基础的实践性课程,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坚持贯彻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将基本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紧密集合。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深透以后,就变成操作实践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这样操作而不那样操作,为什么先这样,而后那样……学生都能够自己作出判断,自行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电子现象,能够举一反三,并将这些现象进行归类处理,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在操作和理论知识之间就能够架起一座桥梁,使基础知识能都尽快地指导操作实践,操作实践进一步补充我们学生理论知识的缺陷,实践和理论的融合才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实践操作能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书本知识。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会了基础知识同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例如,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中的“稳压电源”一项内容时,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喜欢玩弄手机,并且经常丢失充电器这种特殊的现象,设置了为什么要用充电器呢?可不可以不用充电器呢?学生觉得也是个难题需要解决,于是学生找来万用表进行测量获知:插座上的是交流电,充电器输出的是直流电,而且不同的充电器的输出也有所不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验证,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再由此提出相类似的问题,让每个学生产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动力,并为之努力,每个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学会了这些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中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学校的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熟练、技巧娴熟的工人,以此决定了中职学校在基础课教学中的教学重点,电子技术作为电子类主干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把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中多安排学生的实习做操的课时量,在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实习效果,在实习中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连接能力,检验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理论。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我们的一线任课教师经常安排一些电子小制作,比如门铃、电子音乐卡等。授课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操作过程设计,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工作完成以后进行调试,任务完成以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践成果,对每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改进的理论基础。这样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用运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具体化的简单操作,而不是作为匠人式的简单的重复,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有自我独立操作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实习操作过程中通过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努力,既锻炼了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更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电工电子操作一定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否则会极大影响我们的装配效果。 总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电子技术课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尽量适应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我们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该尽量插入一些体现当今时代的电子理论,比如3D技术、智能手机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尽量开设网络课堂,利用网络查找最新的电子知识,查找电子元器件的各种功用和和特点,使学生的知识理论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实现应电子技术课的能更快发展。 电子技术论文:电子技术教学培育学生能力 现阶段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技工学校中,这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然而,我们过去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要将学科特点和培养学生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如何结合本学科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内容涉及面广、术语多、图形符号也不少,这些都是电子类专业交流的技术语言,是设计使用的共同标准。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灌输,就会使课堂变得机械乏味,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运用启发、讨论、现场操作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改变听课时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动力学习的风气,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充实学生的专业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基本的文化修养,掌握从事本专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重视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要有知识,更需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和思考方面有较大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要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要开拓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独立思考,不要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课外活动及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锐意开拓,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选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改变重课内轻课外的传统思想,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一方面通过讲座,报告,阅读资料的形式,介绍学科发展的动向,开拓创新思路,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及多媒体电子课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并指导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把本学科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课外活动通过让学生装配简易收音机的制作过程,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电子元器件外形及其作用,了解电路的连接,练习了焊接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有了新思路,表现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和心理倾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意识到提高各项技能和素质的紧迫感、危机感,在学会专业的同时,努力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技能,争取成为“多面手”,以提高自身的职业转换能力。各学科都应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建立一个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能增强针对性,而避免盲目性。目前学校教育存在教学与生产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知识有些在企业用不上,而企业需要的知识有些学生又没有学。以市场为导向,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在电子技术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小组,把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改革和选择基础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分明地处理教材,恰当地安排教学课程,使基础知识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也为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进行教学实习的综合测试,以5~6人为一组,分别安装一台筒易半导体收音机,最后以小组总成绩来评分,借此检验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与人协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明确群体工作协调的重要性。 (3)根据学校所提供的实习就业机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学校将推荐学生实习。近年来,我校推荐外出务工的很多企业都是电子类企业,为了使学生能够选择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获得一个满意的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把自己所学的电子专业知识尽量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转变为实际能力,从而去寻求更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空间。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加速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专业、职业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劳动者具有跨专业、跨行业工作的能力,适应复合型岗位要求,掌握多种技能与知识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职业应变能力与创业能力等。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信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自我能力的需求。这就要求 老师们不断地探索,不懈地努力,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电子技术论文:电子技术在矿产中的运用 煤炭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能源,煤炭现代化建设中,矿井电力系统起着重要支配和主导作用。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75%左右,预计2050年仍将占50%以上,煤炭企业是电量使用大户,国有重点煤矿的原煤电耗吨煤达到40kW左右,年产150万t矿井的耗电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现代化矿井的运行离不开电力资源,功耗在矿井的电能消耗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最近十几年内悄然发展起来。电力电子技术已成长为能源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交叉的高新技术。其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能源的节约、高新技术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现代化矿井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1]。 1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是20世纪初提出的,经过长期发展,实践检验,其形成独立的学科和技术产品是在60~70年代。近几年,电力电子技术在冶金、纺织、建筑、交通、给排水、电梯、空调、机床、电源等行业的应用发展迅速。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应用于电能的功率变换与控制,基础设备和元器件也在不断更新。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的控制理论从PWM的单一V/F控制后,又发展出闭环V/F控制、空间矢量控制、无速度检测矢量控制、直接力矩控制等方式。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促使工业和民用的装备向智能化、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发展。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其应用于各行各业,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煤炭资源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将电力先进技术应用在地质勘探、建井、采掘运输、安全管理等各个领域方面,在实践磨合中,也创新发展了新技术和新装备产品。这些产品在现代化矿井高产、高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彻底的改变了生产的面貌。目前我国现代化矿井步入了新技术领域中,并且向安全自动控制、无人采掘工作面、远距离地面控制等高新技术方向发展[2]。 2电力电子技术在煤矿中应用 2.1电机的调速传动煤矿中的电机是耗能大户,并且集中在通风机、提升机、排水泵和采煤机等几个大型设备上,电耗非常大。电机是感性负载,功率因数低,负载变化大,节能的空间很大。节能的关键在于先进节能设备的使用或对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目前的矿用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除了调速性能不理想外,其转子串接的加速电阻也消耗部分电能,而且维修量大。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选择变频类的电机,充分利用电力电子技术,改造风机结构功能,提高风机、水泵的运行效率,降低维修费用和投资成本,达到节约减排的功效,使其设备高水平更新,使管理和效益显着提高。 2.2采掘机械中应用煤矿中采煤机械、掘进机械等大型装备是煤矿的重要设备,在煤矿生产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是煤矿机械化装备程度的重要环节,由于这些设备的功率损耗大、负荷变化大,与之带来了电力资源的浪费问题。当今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并成熟,将其应用于矿山采掘机械中已经非常普及。电牵引采煤机也改善了电机的启动特性,其性能、效率、可靠性均比液压牵引采煤机提高很多,采用电牵引采煤机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图略)为大型现代化采煤机进行割煤工作。 2.3提升设备的改造及应用在我国大型现代化矿井中采用交-交高压大功率变频器控制绞车的开发和使用,在矿井提升设备中,应该效仿电梯行业逐步实现交流变频技术的改造,使得提升设备在控制的安全性、适应性、准确性及节电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使用的交-交变频装置谐波大,对电网的干扰较大,功率因数低,结构复杂,需要维修的水平高,全数字控制尚未成熟。以后发展方向应选用不断出现的高压大功率的变频器新产品,同时一种利用低压普通变频器实现高压绕线电机制动和低频拖动的方法也可供选择[3]。 2.4输送机的改造及应用输送装置失效:在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生产中,输送带作为输送装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输送带与托辊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产生的磨损;接触式清扫器与输送带发生相对运动产生的磨损;漏斗放煤及长物料对输送带产生冲击磨损;输送带跑偏产生的局部磨损;大块煤、矸石对输送带产生磨损。电力电子技术中的交流电机软启动设备替代液压联轴节,利用交流变频系统进行变速输送物料。 2.5矿山其它方面中应用煤矿井下照明设备,可开发成本低、电磁污染低、可靠性高的性能先进的电子整流器(如高频逆变式镇流器),绿色照明的意义更大。地面设施高效率运行,洗煤厂工艺流程中的电机传动、地面工厂、发电厂的物料输送、压缩机、风机水泵均可利用变频调速改造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 3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煤矿电力电子技术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同时开发计算机设备专家系统,增加设备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煤矿机器人仍然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电力电子技术以其特有的高效、安全、适应性强等特点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4结束语 煤炭资源在我国基础能源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效生产直接与经济建设相关。电力电子技术做为高新技术已成长为能源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交叉的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高新技术,彻底改造煤炭工业,使全行业迅速改变面貌。煤炭行业做为传统产业,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子技术论文:学生教学方法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1讲好“绪论”课,激发兴趣 绪论,是学生入门的第一课,如何利用这第一节课,将对以后的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轻松有创意的课程引入,可以带动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并引发其学习动力,这样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出来,学生也会主动的去接受学习。所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及动力就成为了这第一课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结合社会现行引领大趋势的电子产品———计算机的发明与制造过程,简介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电子技术是一门在不断革新、不断探索的科学技术,其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次,我们应举例介绍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如液晶电视、激光唱片、交通指示灯等,使学生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电子技术的应用,使他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之中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汲取。还有可以简介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专业,使其明了电子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的思想对其产生向往。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积极性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选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①多种方式的问答。问答法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者是实践经验,有目的性的引导提问,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作答,有的则是为了抛砖引玉带出之后的新课程,不回答,同时根据教学进度适时的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②诱发求知欲,进行实体演示,演示教学是我们在教学工程中运用教学用具或者做相应的示范性试验等方式,将学生引入角色,使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摩实践将所习得的知识加深理解的一种方式,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际更为贴近。③不断地练习,进行章节测验。④运用类比法教学。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是将内容相近的知识点同时进行讲解,这可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习效率。⑤不断总结,巩固知识。每一章授课完毕后,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考过程,这对知识的梳理与加工有很好的效果。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得学生信任、尊重老师,这对于教师的教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个人的良好人品与修养,会得到人们的欣赏与向往,作为育人者,教师应该更为注重个人素养及人格魅力,只有拥有了渊博的才识,具备极强的综合处理事务能力,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品质。学高为师,道高为范。在学生们眼中会起到放大的效果,教师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⑦讲解二极管的整流功能时,就和学生说,大家听说过“整容”吧,整流和整容是一个道理。这样的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⑧在教授新课时,避免一次讲的太多,讲一点,练习一到两节复习巩固,千万不要讲的太多,避免学生害怕学习该门课程。 3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模拟电路实践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基础实验、提高实验与职业技能,电工电子基础试验中心拥有创新实验室,可以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电工电子的综合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在实验的内容教学中,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试验比例。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对枯燥无趣的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利用实验课中的器具实验用品进行模仿验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引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模拟电路实践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课目,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来选择安排实验学习。例如,放大器的Q点和动态特性的图解法是非常抽象的教学内容,经过相关程序的仿真,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电路设置Q点的必要性,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直流负载线与交流负载线的不同之处。根据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为不同专业安排的1周~2周的模拟电路实训,设计培训、制作电路与电源,一阶滤波器电路,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学生首先进行理论设计及计算,然后利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进行仿真,最后到动手操作、调试、焊接、制作。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学会财务分析电子电路。首先,要让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听课前先预习的习惯,然后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将教材的重点、难点、惑点等都找出来。其次,督促要求学生做好随堂笔记。指导学生如何做好笔记,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笔记重点记录教师讲课的,主题、重点、难点、概念,关键词,对难点进行重点标注,以方便课后的复习。督促学生复习可以防止遗忘。课后学生自主的温习课程及笔记,可以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加深理解。 5教学应有侧重点,以应用为目的 高职要重点着手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上要彰显高职教育的特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侧重于应用性、针对性。将知识与能力相互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的的初衷是对其的灵活运用,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侧重点。目前电子技术基础具有很浅的实用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授课时不可再生搬硬套之前的教学方式:首先讲解元器件的原理、特征、性能,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对内部结构进行讲解,再举例说明它的具体应用。曾经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偏重于细节,忽略了整体概念的讲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起到了副作用。因此授课时应有所侧重,重点讲解新思想、方法及应用,重点讲解所谓粗线条分析。需要与实际电路相结合,使学生对电路的应用更加了解。 6设计特色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可以引发人们的兴趣,同 样,课堂必须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掌控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时老师以非传统的方式开场,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开场:同学们都听说过家里用的煤气罐,煤气罐的开关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气体只能出,不能进,也就是,空气不可以进入煤气罐,只有煤气可以从煤气罐出来,这就是煤气罐的单向通气性。同样,同一种半导体器件———晶体二极管,它的作用原理和煤气罐开关一样,具有单向导电性。在讲解二极管的内部构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同学们早餐吃三明治没有,哪位说说三明治是怎么制作的,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因为三明治分为三层,中间是薄薄一层火腿,因此我们可以带出今天要介绍的与三明治相似的半导体器件———三极管。它能分为三个区:集电区、基区和发射区。其中发射区掺杂浓度较高,基区非型常薄,集电区面积最大。这样的开场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程顺利展开。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就需要合理利用教与学这个互动的过程,该过程不但要求我们培养出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还要求我们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出来的。 电子技术论文:教学改革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一、课程的特点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既有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分析,又强调模拟电路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既要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又要求对电路进行定性分析和近似分析,学会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接受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普遍认为该课程“入门难”,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配合十分重要。 二、课程结构与基本教学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及其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电路分析基础”是与其直接相关的先修课程,此外还包括“高等教学”和“普通物理学”等相关课程。“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基础”等后续课程与本课程密切相关,传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统以及毕业设计等也与本课程的联系比较紧密。结合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内容衔接,尽量避免复杂的公式推导,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1.课程的基本结构。为使学生对电子电路建立起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和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会”读图,能对电路进行性定性分析,其次,要求能够进行定量计算。以我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为例,“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计划共64学时,其中56学时为课堂理论教学,8学时为实验教学。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随后安排2周的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环节的补充。经过比较甄别,采用文献[1]作为基础教材。教材遵循“先器件后电路,先小信号后大信号,先基础后应用”的规律编排内容,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好基础。在应用方面,是围绕信号的放大、运算、处理、转换和产生来介绍。 2.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除去绪论部分,笔者将课程内容分成4个单元,如表1所示。第一单元讲述常用半导体原理,及其与分立元件组成的放大电路的原理;二、三单元分别为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原理及其应用;关于直流稳压电源的内容为第四单元。其中每个单元安排2学时的实验课程,分别为三极管放大电路(单级、差分)、运算电路、反馈放大电路和直流电源,考虑与实践环节“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衔接,仅安排验证性实验。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1.优化教学内容。我们以所选用教材为根本,考虑教学学时有限,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优化。如表1所示,第一单元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及其基本放大电路,以双极性器件为主,单极性器件的学习做好与后续课程衔接即可。其中多级放大电路部分主要讲述差分放大电路;考虑知识点的连贯性,特别是把教材第9章关于功率放大电路的内容作为分立元件放大电路的应用,与多级放大器的输出级部分一起讲授。在此,要特别注意本课程“入门难”在该部分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例如关于PN结单向导电特点,应避免复杂的理论和公式推导,在教学时可先由线性电阻的双向导电性对比PN结的单向导电性,比较其伏安特性曲线,使其特点一目了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成放大电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第二单元集成放大电路的原理及特点,特别要注意与后续课程“半导体集成电路基础”的衔接,关于集成放大电路的原理此处应重视其外特性,重点分析集成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和放大电路中的反馈。第三单元,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应用,包括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信号运算与处理以及波形发生与转换电路。此处应注意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衔接,波形发生电路重点讲述RC正弦波振荡电路即可,在内容上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第四单元,直流稳压电源,讲述小功率整流滤波电路和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并安排2学时的实验。考虑到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已将关于电子线路读图的方法穿插到相关章节;没有单独安排第11章“模拟电子电路的读图”的教学内容。 2.合理安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顺序。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明确“学以致用”的道理;即学习器件原理的目的是为了组成功能电路。遵循这个理念,合理安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顺序,深刻领会知识点的内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首先,针对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教学顺序做了一些调整。在学习三极管基本原理后,接下来便是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的学习;其次,考虑为CMOS集成电路的学习打下基础,关于场效应管原理其基本放大电路的学习虽非重点内容,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关于差分放大电路以及互补输出电路的学习,需注意与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关系。第三单元分析非正弦波发生电路是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RC电路三要素法”定理分析非正弦波发生电路工作原理,则问题可迎刃而解。“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所学“电流节点定律”、“电压回路定律”、“线性电路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等理论是从事模拟电子线路分析的基本定理,必须牢记。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做好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以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等优点,在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的教学已普遍采用,很多教材配套多媒体课件,甚至出现在课教学过程中完全丢弃板书的现象。但必须注意多媒体教学节奏快,学生很难有时间做课堂笔记,容易产生“夹生饭”。对此,我们首先完善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根据上文3.1和3.2所述优化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顺序,特别参考相关文献对一些知识难点分解、细化,经过近3年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课件。同时,对一些比较适合板书讲解的知识点,注意做好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例如二极管整流滤波、放大电路图解分析法、放大电路交流等效电路、非正弦波发生电路的过程分析等,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板书一步步地画出相关波形有利于充分理解其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 4.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探索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以应用为背景,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破解本课程“入门难”的问题。在一轮教学过程,按照“回顾要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当堂小结”的顺序组织授课内容,除了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题目,每个知识点均设计1~2题小结性质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当堂解答,或作为课后作业在下次课随机抽取学生讲述该题目的解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大胆质疑。以此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5.充分利用现代教辅手段改革当前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辅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仿真与实践相结合。我们选用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演示相应功能电路的工作过程,以加 深理解。以此对学生选用相关仪器测试电路的方法,以及电路设计和电路故障诊断的能力进行虚拟训练。当前网络学习方兴未艾,进一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学网站,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可开设基于网络平台的讨论,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入多种功能电子电路的进行原理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扩展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深入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我们以制定2013版教学计划为契机,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手段的实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为例,教学评价得分分别为93.26;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该专业2013级教学评价得分为93.13。 电子技术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1、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微机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了相应领域的技术革命。电力电子技术是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电路图和波形图较多,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创出一条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下面就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本人在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2、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制作有特色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不能将课本的内容用PPT直接投到屏幕上,采用这种课件对教学是无益的。要将、文、声、像以及视频等融合为一体,在备课时充分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把自己课程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总结等写入PPT,插入必要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原理的Flash动画演示,精心设计每一张多媒体课件的页面,制作有自己特色的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在听课的中对教材中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在讲授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同步信号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时,该电路结构相对较复杂,利用多媒体将电路图和工作波形图同时分解为几部分,将每一部分的电路图和相应的工作波形图放在一张图片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对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等进行处理,在讲授时,电路图中的电压电流路径用醒目的箭头象形地表示出来,同时工作波形中的该物理量的波形也进行动作,并将该知识点的重点用文字写在图开的边上。通过教师的控制,分节演示,使图中的路径动画和波形动作同步,从而给学生以感官上的综合刺激,同时可以节省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能生动地展示各种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实实践教学改革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环节。学生要认真完成基本实验,巩固实验基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安排,学生必须完成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如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研究、基本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波形验证等基本实验。通过这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熟悉整流、斩波、变频和逆变的相关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现在已淘汰传统的分立元件实控制柜,采用浙江天煌教学仪器公司的“电力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台”。我们采取的措施有:将实装置介绍及实验要求挂到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网站,提供基本操作示范录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参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①要求实验内容全,包含各类半控、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和PWM控实验;②融合相关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计算机控制)的综合实验;③分层次设置实验,使生可自行搭接和组合设计,以便将其扩展成新实;④学生的实验活动建立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高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3]。毕业设计的题目不求过大过难,但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白其工作原理并能亲自动手制作出可行的实际电路。如以布置一个利用单片开关集成调整器芯片设计一个简单电源的题目。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的芯片资料及典型应用电路,用protel画出原理图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后再要求学生排版生成PCB电路,然后再利用刻板机或自己刷板子制作出实际的线路板,把所需元件焊接完成后再进行测试,直至输入输出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毕业设计论文通常涉及元器件购买、电路板加工与制作、测试分析等费用开支,没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及实验条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应讲好绪论课并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双语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意识,讲好绪论这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搜集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来说明电电子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使学生明白他们在课堂上将要学的看似“枯燥”的电路图,波形图及公式推导在工程实践中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由于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半导体器件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每隔不久便有一个新,!飞跃,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站在全系统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把知识点分得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提出的在新形势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是全球经济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将双语教学运用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其主要 目的是传授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给学生提供应用英语学习的机会。双语教学施行之初,学生往往会不适应,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和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初学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5、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措施应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我校对开设该课程相关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中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目前工程应用中真正用得到的主流技术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相关科研实践中来,科研与教学共同进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应用的广泛和深入,该课程的改革也一样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各种各样的探讨和方法也会不断涌现。因此,围绕学生,追寻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前沿,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激发其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电子技术论文:模拟电子技术项目驱动法的教学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概述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实现。该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项目驱动教学法属探究式教学法,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和兴趣,与学生共同拟定、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选定“有意义”的项目,所谓“有意义”是指项目能够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并具有开放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融于项目的理论知识适当加以讲解,学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两者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制定修改设计方案、分工协作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交流和讨论,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但如此,可以引导学生在已实施项目上提出新问题、优化性能、扩充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本文以直流稳压电源为例,介绍项目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该方法可以推广到该课程中的其它知识点,如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处理和信号产生电路等。 (一)项目的选择。项目的选择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尽可能覆盖直流稳压电源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如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等,项目完成后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直流稳压电源所涉及所有理论知识,掌握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技能;二是项目要具有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可拓展性,学生能够在已完成的项目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包括性能的优化、功能的扩展等,如稳压电源转换效率的提高、稳压性能的提高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协作精神。三是选择实际的工程项目,可以锻炼学生从事工程项目开发能力,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直接担任设计开发任务,从而拓宽学生毕业就业渠道。按照以上原则,选择直流稳压电源作为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中的其它知识点,也可根据以上原则选择合适的项目,如在功率放大电路中选择扩音器作为项目、信号处理和信号产生中选择信号发生器作为项目等。 (二)项目的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中项目实施遵循层层推进的原则,按“搭积木”的方法,将项目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包含在不同知识点里,由不同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由浅入深、由小到大,该章节课程结束时项目也就完成了。在整流滤波课程结束后,项目小组可以利用该章节所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讨论如何实现整流滤波环节,以整流电路为例,项目小组要确定选用单向半波、全波还是桥式整流或倍增整流,在确定了电路种类后要选择元件,确定元件必须具备的功能和性能,搭建电路后,要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的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寻找改进的措施。在整流电路设计完成后,进行滤波电路的选择和设计,讨论采用电容滤波还是电感滤波,各有什么优势,如果采用电容滤波,电容的取值应该多大、耐压性如何,纹波电压多大等,设计完成后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理论值比较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经过整流滤波后的电压值还不能够给精密度较高的电子设备供电,因此需要进一步稳压,这正是整流滤波后续课程内容,在这部分课程结束后,项目小组就可以讨论稳压电路方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确定采用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还是集成稳压器实现稳压,或设计两种方案并进行对比,方案确定后选择元器件搭建电路并进行测试,以此类推,在课程结束时完成项目。 (三)讨论和总结。项目完成后,各项目小组将项目过程中形成的设计方案、图纸、电路系统整理后,结合项目的心得体会撰写项目报告,在班级进行成果展示并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该组的项目展开讨论,/,!/如设计方案是否得当,元器件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考虑了功能、性能和经济性要求等,项目小组可根据其他同学的建议对项目进行改进和优化。 (四)项目的拓展。项目的基本功能实现后,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了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知识,利用基本知识开展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基本技能,该章节的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对已完成项目进行功能和性能的拓展。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项目提出新要求,如功能上的扩展:不可调单向电压输出扩展为可调双向电压输出;性能上的扩展:电压稳定性的提高、电源转换效率的提高等,通过功能和性能的拓展,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 三、项目驱动法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取得的成效。将项目驱动法应用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以下成效: 1.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一方面一改以往课堂上无精打采的状态,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与老师的互动明显增加,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老师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得到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一改课后作业敷衍了事的状态,项目组成员分工查阅资料,讨论项目方案,加强与老师的交流,课后学习的目的性很强,有效地提高了课后学习的效率。 2.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系统训练。因项目选择有针对性,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的所有知识点,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所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得到系统训练。另外,项目的实施如方案的确定、元器件的选型、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是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得到实际应用,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老师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3.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为选择的项目都是实际工程项目,所以项目的实施完成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因为项目的开放性特点,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无需进行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完成开发任务。另外,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都会得到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尽管在模拟电子技术中进行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要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全面推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项目驱动教学要求老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教师队伍中具备这种能力人的比例还不高。针对这个状况,可以从两方面开展工作,其一是较强校企科研和项目合作,可以派遣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工程经验;其二是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资深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2.项目选择的问题。任课教师参与开发过的项目数量是有限的,不一定是“有意义”的项目,而且不一定适合教学。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加强校企合作,多培养双师型人才,还要按项目选择的原则认真筛选、规范定题,不断积累,提高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3.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问题。项目的实施可以锻炼项目小组组长的组织能力,培养组员的协作精神,但如果组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由一个人承担,其他组员的组织能力就得不到锻炼,有可能引发矛盾,更谈不上相互协作了。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组员轮流值班的方法解决,即在每个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不同组员担任组长,可有效地解决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问题。 四、结语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目标,笔者尝试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实践表明,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技术论文:得失观视域下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一、杂质半导体的得与失 本征半导体掺杂后就是杂质半导体,非四价原子与四价原子在形成共价键中,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N型半导体就是本征半导体掺入施主杂质所形成的,一个施主杂质原子在形成一个自由电子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固定而不能移动的正离子,电子则为多数载流子,而本征激发产生的空穴只是少数载流子。相反,P型半导体则是本征半导体掺入受主杂质形成的,一个受主杂质原子在形成一个空穴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固定而不能移动的负离子,空穴则为多数载流子,而本征激发产生的电子只是少数载流子。正是本征半导体掺杂后的得与失,使得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数量有了量以及性质的改变,相对本征半导体的导电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并没有带来质的改变,所以,一般不会作为普通导体应用。 二、PN结的失与得 PN结就是得与失的产物。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的交界面因多子极型以及浓度差别,形成多子扩散运动,N区的电子扩散到P区,P区的空穴扩散到N区,在交界区域原有的电中性被破坏,P区失去空穴留下了不能移动的杂质负离子,N区失去电子留下不能移动的杂质正离子。这些不能移动的带电粒子集中在P区与N区交界面附近,形成空间电荷区。空间电荷区的逐步建立削弱了多子的扩散,而增强了少子的漂移。当多子扩散运动与少子漂移运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时,交界面形成稳定的空间电荷区,即PN结。两种不同极型的杂质半导体在交界面失去多子的过程,得到了一种导电性能独特于杂质半导体导电能力的介质,带来了半导体导电能力质的突变,这就是PN结的单向导电性,即正向偏置导通,反向偏置截止。复合的PN结,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别,分别有双极型晶体管与单极型晶体管。晶体管在合理偏置下导电性能表现了特有的控制性能,即电流控制型的双极型晶体管和电压控制型的单极型晶体管。 三、放大电路的得与失 晶体管器件在“合理偏置以及顺畅的交流通道”原则下就可以构建一个放大电路,一个微弱的输入信号从输入端引入,在输出端得到一个幅值足够的输出信号,表现了小幅度的模拟量通过放大电路后得到了大幅值的模拟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信号幅值放大的概念。殊不知,这种放大电路的“放大”理解是表面的,是片面的,只看到“得”的现象,而没看到“失”的本质。在放大电路中,工作电源不仅仅只是提供合理的偏置,更主要担负着能源作用。放大电路仅仅只是一个信号幅值变换的平台,微弱的输入信号能源通过晶体管的控制作用改变着工作电源在输出负载上的能量消耗。最常见的一个事例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收音机,收音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放大电路。手持式收音机没有电池,不可能发声,装上电池后就可以接收电台信号,伴随听的时间与音量的大小,电池的消耗程度或使用时间就会不同。没有收音机,人们不可能感受到空中的电磁波能量,有了收音机而没有电源也听不到悦耳的音乐,电池能耗使用殆尽了也享受不了。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放大电路是一个能源控制电路,放大电路的本质是弱小能量对大能量的控制。放大电路表面上得到了信号的幅值增大,实质上消耗了电源电能。 四、差分电路的失与得 单级放大电路的放大能力是有限的,总期望多级放大。多级放大电路是由若干级单级放大电路所组成,这样单级放大电路之间就存在耦合关系,直接耦合是多级放大电路的典型结构形式,直接耦合的多级放大电路最突出的弊端就是零点漂移,零点漂移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就是温漂,解决零点漂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差分电路。差分电路由两个特性完全一致的单级放大电路复合而成,表现在晶体管的特性一致,晶体管偏置电路器件参数一致。差分电路从理论到实用经历了三个演变,即基本式差分电路、长尾式差分电路、带恒流源的差分电路,这三个演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基本结构不变。通过电路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差分放大电路的差模增益与单级放大电路的增益是一样的,然而,差分电路的共模增益接近零,有较大的共模抑制比,可以很好地抑制温漂,而单级放大电路就无法解决温漂问题。第一级放大电路温漂决定了多级放大电路的温漂,所以,集成运放的第一级总是差分输入级。可见,差分电路通过“失去”硬件(增加结构等价的电路,增大电路成本),得到了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而并不改变对差模信号的放大能力。 五、带宽增益积的得与失 考核放大电路的性能表现在增益、峰峰值、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带宽、失真度、输出功率与效率等参数中,它们取决于放大电路组态、晶体管特性、电源以及应用的方式。在放大电路的时域分析过程中,总是期望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越大越好,一级放大能力不够就采取多级放大,以提高放大增益;在放大电路的频域分析过程中,总是期望放大电路有很小的下限频率和很大的上限频率,频率响应范围越宽越好,即带宽值越大越好。带宽是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的差值,提高带宽的有限手段就是尽可能提高放大电路的上限频率值。通过电路的频域分析可以发现,提高上限频率与提高放大电路的增益是矛盾的,一旦当放大电路的晶体管选定之后,带宽与增益之积是一个常数,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增大几倍,相应地该电路的带宽就会减小几倍,实际中,既要提高放大电路的增益又要扩展放大电路的带宽,总是选取基区体电阻小、发射结与集电结电容效应小的高频放大管。可见,放大电路带宽增益积概念表现了得与失的理念,欲想得到较大的增益,必然失去频率响应的范围。 六、反馈放大电路的得与失 反馈是自动控制的一个重要概念,反馈放大电路是提高放大电路放大性能的重要手段,在电子技术应用中运用极为普遍。负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部分或全部反送到输入端削弱输入信号,使得闭环增益相对开环增益减小了反馈深度倍,表面上损失了放大电路的增益,然而,对放大电路的其他性能技术指标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表现在增益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环内的噪声干扰抑制能力以及非线性失真得到了改善;电路的带宽得到了扩展;输入电阻与输出电阻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如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增大了输入电阻,有助于电压输入信号的放大;减少了输出电阻,有利于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正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部分或全部反送到输入端增强输入信号,闭环增益相对开环增益进一步增大,这是信号发生电路扰动起振的必然要求。信号发生器不会有输入信号或者说就是一个零输入电路,电路接通电源瞬间形成电路换路情形,通过正反馈选频网络(RC或LC选频网络)把输出端的信号有频率选择性地反送到输入端不断放大,这种无止境的放大也必然带来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所以在电路中为了防止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总是需要设置输出稳幅网络。可见,信号发生电路由放大电路、正反馈选频网络、稳幅网络三部分组成。稳幅的有效措施就是负反馈,所以,信号发生电路必须维持正反馈特性与负反馈特性的动态平衡。负反馈放大电路失去了增益,得到了电路性能技术指标的改善;正反馈放大电路得到了增益的“膨胀”,失去了输出信号的线性度,实际中为了挽回这种“失”,再次引入负反馈特性。 七、桥式整流的得与失 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中整流的任务就是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衡量整流电路性能的主要参数表现在两个方面:(1)表征整流电路质量的参数,有输出电压和脉动系数;(2)表征整流电路对整流元件要求的参数,有正向工作电流和反向峰值耐压。半波整流输出电压低,脉动系数大;全波整流输出电压高,脉动系数小。然而,全波整流不仅需要降压变压器的副边引出中间抽头,更主要对整流元件的反向耐压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它是半波整流对整流元件反向耐压值要求的两倍。实际中,既要提高整流输出电压并减少纹波系数,又要对整流元件反向耐压的要求不苛刻,有效的技术手段就是桥式整流,桥式整流相比全波整流,在电路结构上只是增加了两个整流元件,但输出效果等同于全波整流电路的整流;桥式整流电路对整流元件的要求等同于半波整流电路对整流元件的要求,把半波整流与全波整流各自的优势整合在一个应用电路中。可见,桥式整流电路通过“失去”硬件(增加电路成本),得到了优于半波与全波整流电路的整流性能。 八、结语 在模拟电子技术知识内容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隐含着“得失”思想,可以不断挖掘,本文仅仅想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不仅理论性较强,而且实践性更强;不仅专业名词概 念繁多,而且各专业术语之间的联系性很紧密,环环相扣;不仅局限于教本的学习,而且要有更多应用电子线路的捕猎。所以,无论是应付考试学习,还是立志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提高,重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变被动为主动。人们自身的得失观是潜在而主动的,模拟电子技术知识点的理解隐含或潜在着得失理念,二者有机结合,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成效。 电子技术论文:改革试点模拟电子技术的论文 1整合传统课程内容,设置项目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程名称更改为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模块,将传统的课本的内容进行整合,按章节知识点设置项目名称,整个课程设置六到七个项目,每个项目中要涵盖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将每个项目进行安排,制订项目任务书,在任务书中详细说明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和职业素养,项目的任务和任务的要求。我们将这种方法概括为任务驱动小模块项目教学,将模拟电子技术常规传统知识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趣味制作学习内容,以具有实用意义的小电子电路为对象,将该单元所涉及内容包含其中,既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授课方法,首次尝试“三段九步” 在每个知识点上,我们都设置了“三段九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中“三段”指的是“任务准备阶段”、“任务实施阶段”和“总结和考核阶段”。“九步”指的是“分组”、“下达项目任务书”、“教师分解任务”、“分组讨论任务”、“任务分析设计”、“项目制作”、“项目验收考核”、“总结汇报”和“教师点评”。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点,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用每一个任务去驱动学生主动地学习,查找资料。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由于之前学生没有这样上过课,所以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兴趣还是很浓厚的。每一个项目都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正式进行项目制作之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的储备和积累,教师进行提示,把学生应该在本项目中掌握的知识点以任务书的形式传达下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在项目任务书中看到任务的趣味性,能够真正提高兴趣,自己想学,去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在项目制作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也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当真正遇到大多数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才集中给学生做讲解,尽量避免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用问题去引导学生向着更深层面的去发掘。举个例子,在学生制作“声控电子猫”的时候,项目初始时,学生只要能让电子猫的眼睛(两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发出叫声(蜂鸣器响)就可以了,之后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能够让眼睛眨起来,叫声忽高忽低,提出这些要求之后,学生就开始主动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最后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完成任务并把自己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态度和学习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慢慢改善了,例如个别学生在第一次项目中积极性很差,在经过了几个项目的制作后可以将自己融入到小组中,服从小组的分工,尽力的去完成应当完成的各项工作。 4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重点强调团队协作,考虑到将来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和人相处,与人合作的问题,所以在课程的组织上,我们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在每次项目进行之前都对学生进行趣味性的分组,既保证学生分组的公平性,随机性,还要顾及到分组的趣味性,在项目制作的时候,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将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采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不仅仅影响着个人的成绩,还与小组成绩息息相关,而每个人都要以小组成绩作为基分,才能够得出最后的个人总分,由此可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团队,要在所有项目进行完之后,把团队协作的理念潜移默化的给学生灌输进去。我们在进行考核分数的设定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小组与个人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每一个项目结束之后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所做的项目进行PPT汇报,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性回顾,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从第一个项目生涩的语言组织,简单的幻灯片发展到最后能够声情并茂的去讲解自己制作的精美PPT,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相信能给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基础。 5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这一点作为教师感触颇深,以前进行传统授课,需要提前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进行改革模式的教学,课上做的事少了,可是课下却要进行更加充足的准备,寻找合适的项目,既要满足知识点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构思整个项目制作的安排,考虑到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能否提出解决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以前是讲什么看什么,而现在则需要参考很多的东西,涉及很多的领域,在知识的储备上也有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要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上去看待每一个项目,包括这个项目最后要达到的效果,都需要提前做好设想。 6不足之处 本门课程结束之后,不足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核相对比较薄弱,只是在平时和最后进行汇报考核时由任课老师和考核小组进行过程评定,没有量化的评定方式。总之,本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改革,对教师,对传统教法也是一次改革。 电子技术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职 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新颖等优点。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对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是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模拟电子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应用,是后续电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概念抽象、非线性特性多、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大、工程应用性强,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得通学生却听不懂,或学生听懂了却想不通。将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概念抽象 该课程的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给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如pn结单向导电性、正弦波振荡电路起振过程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和理论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这些单调、枯燥的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引例式、演练式等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二)非线性特性多 模拟电路是由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为主要器件组成的。二极管、三极管均具有非线性特性,因此,线性电路理论对于分析和设计模拟电路不适用,必须采用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传统教学在这方面收效甚微。 (三)电子器件特性分散性大 电子器件的参数是特性的定量描述,也是实际工作中根据要求选用器件的主要依据。然而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较大,相应的特性分散性也较大,往往需要通过手册查得,在实际电路中往往难以或是不需要精确计算输出值。 要准确选取具有分散性的电子元器件,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还需要丰富的经验。 (四)工程应用性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模拟电子技术几乎在所有的领域——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模拟电子技术工程应用十分广泛,设计、应用一个模拟电路,即便是一个小型的应用电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清晰的感受,使学生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大量视听信息和高科技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信息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合理利用视图及表达方法表达各种元件及电路图的结构及有关国家标准。为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手绘各种电路图。这个过程要占用许多授课时间,如果刻意减少绘图,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制作电子教案、绘制电路、解答习题、做虚拟实验、进行仿真应用,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技术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处于工作状态的模拟电路看似平静,实则正在发生量和质的深刻变化。这样的过程,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在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只停留在电路的输出结果上,而忽视电路的实际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教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复杂模拟电路的工作过程形象化,使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设计、应用模拟电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使微观世界和抽象概念直观化 由于半导体内部的载流子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pn结形成过程的理解全靠想象,学生感到太抽象、难以接受,在短时间内很难透彻理解。 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可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内部的空穴与电子用不同的标识符形象地描绘出来,生动地演示pn结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这样,将学生带入微观世界,就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奥秘”:扩散运动内建电场漂移运动扩散与漂移达到动态平衡,从而理解pn结的形成过程。 通过在pn结两端加不同极性的电压来破坏pn结原有的动态平衡,会使它呈现单向导电性。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pn结加正向电压处于导通状态时,外加电压的方向与内电场方向相反,使p区的多子空穴和n区的多子电子都推向空间电荷区pn结厚度变窄内电场削弱pn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扩散运动大于漂移运动在外电源作用下,p区空穴不断扩散到n区,n区的自由电子不断地扩散到p区,从而形成了从p区流入n区的正向电流pn结正向导通。pn结反偏时的动态过程正好相反,少子漂移运动形成极小的反相饱和电流。这样,就能使学生真切感受pn结的单向导电性,“亲眼见到”在微观世界里pn结如何正偏导电与反偏截止。 三极管与场效应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载流子传输过程非常形象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非常好。 (二)使非线性特性形象化 非线性电压放大电路对低频信号的放大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节的基础,同时也是难点。许多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建立交直流共存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非线性电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交直流如何共存于一个非线性电路,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图解法。 这种方法通过波形图与非线性元器件的特性曲线来动态展示电路的电压放大特性。先画出只有直流信号作用下的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带领学生分析仅在直流信号作用下流过三极管的静态基级电流与静态集电极电流的波形图。然后在直流通路的基础上,输入与输出端加上耦合电容,由输入耦合电容将低频交流小信号加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最后利用动画效应给出输入端交流小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压ui波形的动态变动情况。此时,在交流信号的作用下,基级电流ib,集电极电流ic,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ce以及输出电压u0的波形,随着ui的动态变化就生动形象地显现在各支路与输出端。动画演示可采用慢放方式,使学生在波形的缓慢变化中看到输入与输出信号之间的动态关系与变动过程,以及ube与ib和uce与ic的非线性关系,由此即可形象展示交直流的共存现象。动画展示时,信号波形的变化快慢以及信号的周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启发学生从中观察输入信号频率变化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分析温度、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逐步展示随着温度与各电路参数的变化,静态工作点逐步上移或下移的过程,以及工作点位置不当时,输出信号波形出现的非线性失真。静态工作点过高使放大管进入饱和区输出波形出现饱和失真,过低使放大管进入截止区输出波形出现截止失真,以及波形上半周或下半周出现畸变的情况,都可以用动态图像形象地展示,进而取代书本上的静止图像。这样,就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去思考。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使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带来的不必要复杂计算简单化 电子器件的参数是特性的定量描述,也是实际工作中根据要求选用器件的主要依据。二极管参数分散性较大,在实际电路中难以精确计算输出值。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因电子器件参数分散性带来的不必要的复杂计算(有时复杂精确的计算对于电路分析也没必要,只需知道局部电路的输出值即可反映电路设计的有效性),从而直观演示模拟电路的工作过程。 教师在讲授直流稳压电源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整流、滤波与稳压的理论,然后再通过复杂数学计算与理论推导来求解负载上的输出电压值以及电压脉动系数,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或实施分组实验教学来验证理论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在这部分教学中辅以多媒体教学,对半波整流电路与桥式整流电路的整流效果、电容滤波与电感滤波的区别,电容c以及负载rl对滤波效果的影响(如图1所示),均可以通过视频动态镜头来展示。可通过慢放展现各种情况下的输出电压波形,引导学生对比波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根据过程演示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这要比通过繁杂的数学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更有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牢记结论。 尤其是在实验条件没办法满足教学要求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总结出规律或得出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过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实验难以替代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的真实实验,若完全代替真实实验,有可能会扼制学生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虚拟化工程应用实践 对于振荡电路的起振过程,传统教学全靠学生想象,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限,对起振情景想象不出或想象不全,从而限制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在正弦波振荡电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利用电路仿真软件ewb或protel先搭建振荡电路,接通电源后由虚拟示波器来测试振荡信号的波形(如图2所示),来模拟实现振荡电路的起振与振荡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振荡的抽象理论,而且还可以间接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可谓一举两得。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理论讲授完成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带领学生做一个信号发生器。但由于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受限,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虚拟技术来实现,带领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做一个虚拟信号发生器。在制作虚拟信号发生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振荡电路的理解,从而掌握振荡频率与谐振电路元器件及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可弥补有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而且可使仿真软件与虚拟仪器的强大功能在教学领域获得进一步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后,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优化了教学效果,不仅使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使得学生不再惧怕实验与实训,学会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巧用与妙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学生消除对本课程的畏难心理,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电类专业课的兴趣。 电子技术论文:试论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电工电子 教学 改革 措施 论文摘要: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是计算机及电子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关系到专业理论的深入以及技能的拓展。本文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实践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电路、电工技术及电子技术方面获得知识、素质、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知识和高一级的职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工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一定基础。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它已成为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部分文科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电工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技能。我们现行的考核方式是: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显然,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兴趣不高,还有来自文科的学生,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需求较多,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现在的教学主要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粉笔+黑板”或者简单的演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发挥,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得不到体现,学生便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现有教材内容仍包含有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应用较少的难记的公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同时,缺乏本学科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及应用实例的引入,使学生视野得不到开阔,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教材大多套用知名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知识陈旧,理论性强,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第二,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职业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课时非常有限,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应用技能人才”落到实处。例如:在讲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在现代仪器仪表上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心选用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以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弊端。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分析电路虽然头头是道,但若要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往往不会查手册、不会选器件、不会连电路、不会调试系统。可见,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若运用得法,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但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第二,案例要有综合性和启发性,案例应将课程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第三,案例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eda仿真软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第一,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电器结构、动作原理时,若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在课堂上把电动机的结构和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画出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使画得出来,也很难将此部分的内容讲清楚,课堂效率极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体课件,节省了在堂上画电动机、常用控制电器的时间,还可以通过flash动画生动地表现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过程,非常的直观而富感性,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大大地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第二,在讲单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工作点设置对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工作点设置得太高,容易导致饱和失真;设置得太低,容易导致截至失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虽然我们可以借助power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图片、动画的课件进行讲解,降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方面的难度,但学生还是觉得缺少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利用multisim对单管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后,学生好像置身于实验室,体验到:设置适当的工作点的重要性;负反馈的作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等,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实现了理论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优化教与学过程,使课程的教学质量更上一级台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技术论文:浅谈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实践 定性 eda 论文摘要:《模拟电子技术》是电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本文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简单介绍,通过五方面阐述了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方法,并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是继《电路分析基础》之后又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并与《通信电子线路》一起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模拟电子电路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也为其它实践性课程和专业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概念多、原理强、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分析方法与以往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困难。为达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为教学内容。在将基本教学内容贯穿课程始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贯彻落实。 二、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 (一)强化基本概念,加强实践应用。本课程有很多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回答的是模拟电路最基本的问题,构成了该门课程的根基,因此必须强化基本概念,并在应用中反复强调,进一步加深印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应精选了最基本的和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综合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注重介绍新仪表、新仪器的使用,这样学生会直接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方便,通过对企业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核心能力。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课程设计中完成)三阶段台阶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使学生从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电子电路的测试方法学起,通过综合应用到创新的设计和实现,经历完整的科学的自主的训练过程,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之在“硬件”实现和eda技术的应用上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加上之后的“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大赛”和贯穿学生学习期间的课外科技活动,形成一个整体,使对电子技术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有个性地健康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定性分析。从工程思维观念出发,不过分追求理论分析的严谨。注重培养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介绍rc串并联选频网络的选频特性时,先定性分析该网络对低频和高频信号的相移,确定有一频率信号通过时相移为零,依据该特点再与放大电路配合,满足振荡相位平衡条件,则该选频网络就具有选频特性,其定量推导只给出思路和结果即可。 (三)化大为小,化繁为易。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各个击破的方法。例如,负反馈组态的判断是一个难点,要根据反馈性质、取样方式、反馈方式进行判断,每一类判断又有多种方法,若三类判断混在一起讲,多种方法无重点的讲,学生一方面很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每种方法可能都掌握不好。为此,我们把三类判断分开讲,讲一种,练一种,学生掌握后,再讲下一种,把大难点分散为小难点,再各个击破。讲判断方法时,先介绍定义法,然后引出短路法,最后引出更简单易行的方法——从结构判断,并重点练习,这样将繁琐的判断简单化,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 (四)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模拟电子技术是当今自动化控制的基本手段,集成化技术发展非常快,因此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追踪最新技术,增加新知识,讲授中对分立元件的电路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入手进行基本原理分析,然后讲解其结构、作用和电路的分析,并将重点放在广泛应用的集成元件的电路分析和使用上。 (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授课及实验仿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将肢体语言与声光电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情景教学,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课程实验的调试与测量,加大课程信息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讨论课、练习课、提问课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采用启发式、仿真环节、边讲边练、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完本节内容的同时提出新问题,为下面的新内容、新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做到“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求证归纳”,同时总结一些有助于学生形象化思维和记忆的窍门、比喻,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和教师达到互动,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随着电子技术学科的发展,如何更好地解决基础与发展、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处理好“宽”“新”“深”的关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结构,以适应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本课程需要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eda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并使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同一个目标,并不断地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把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地应用于本课程。 电子技术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论文摘要: 文章从高职教育以“技术本位”培养社会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讨论了在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定位与教学内容的问题。最终针对就业导向提出了定位目标,理清了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得出了学生从业必备的核心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1.引言 高校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最具体、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终极目标的教学过程。由于社会分工和人才分类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崇术”为主,即“取所知之真理,而致诸用”,确定以“技术本位”培养社会急需的能将科学技术成果与生产实际相衔接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贯彻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电子技术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其教学应当围绕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展开。由此我按照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的观点不断推行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将收效甚微。 2.教学定位要准确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类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校。这类高校大部分是以“崇学”为主,也就是以“知识本位”培养学术型、研发型人才。这就导致部分教师从观念上依旧延续了传统本科教育的模式,实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特点不突出。如果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模块,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但究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有针对性?是否真正提高学生能力?这些问题不解决,那么“从做中学”的教学就只能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会觉得迷茫,从而失去动手的兴趣。其实,这正是定位不清晰造成的。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形成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而技能是指“运用知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成功(有效)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所以技能既有运用知识的思维活动能力——智力技能,又有使用工具仪器的活动能力——操作技能。高职培养的人才应是这种具有运用知识能力的既具有一定智力技能的,又具有正确和熟练使用工具仪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的实用人才。解读了这样的培养目标,怎样进行教学定位呢?定位是以“职业岗位群工作所需人才类型”为导向来确定的。根据我校长期的就业观察和分析,高职电子专业人才的定位可以参照下述的技术岗位来确定: (1)在中小型电子企业从事产品或设备的设计和调试、检修工作及营销工作。 (2)在大型电子企业从事产品或设备的调试、检测、维修工作。 根据调查,无论在何种企业,高职学生从事“调试,检测,修理”技术工作的都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从事设计的学生只是少部分。这就说明,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应定位在使大部分学生能胜任电子产品或设备的调、测、修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使部分优秀学生能胜任更深层次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这样既符合高职学生在知识层次结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内容随之即能够根据教学定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展开。 3.教学内容要明确 根据上述教学定位,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从业必备的核心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首先,要使学生形成智力技能,就必须向其提供可以运用于成功完成任务的知识,而不能一味崇尚理论教学或一味否认理论教学。教师应当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传授实用性的、满足智力技能需求的有用理论,而不能大讲运用价值极小,甚至无使用价值的、不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因此,我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炼,将其分为电子元器件类和电子电路类。 电子元件类内容应当包含的知识点有:(1)元器件的作用。(2)元件的结构特点。(3)元件的电气性能和参数。(4)元件的使用。(5)元件的识别检测方法。(6)元件的故障特点。该类知识点主要解决怎样认识元件,怎样判别元件好坏和怎样代换等问题。电路类知识内容应当包含的知识点有:(1)电路的作用。(2)电路的结构特点及各元件作用。(3)输入、输出信号特点。(4)电路正常工作条件和数据。(5)整机信号和供电流程。(6)整机系统框架结构。(7)故障特点和检修流程与方法。(8)电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上述知识点包含了学生从认知到分析到检测最后到综合性维修与设计真正所需的实用理论。当然理论教学不能孤立的讲授,而应当与技能实践训练齐头并进或螺旋式进行。智力技能实践训练核心应当包含:(1)电路读图训练。即利用电路知识点,从电路图中抓出电路的作用、结构特点、正常工作条件和数据、整机信号与供电流程。(2)电路分析技能训练。即在读图能力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系统电路分类归列,化整为零,化繁为简,逐一剖析,清理出各单元电路的系统结构特点,从而达到可以运用电路图的能力。(3)故障分析能力训练。即运用前述2个能力,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结合操作方法找出故障原因和元件,排除故障。(4)电路设计能力训练。即要求运用几乎所有知识点,配合“读图能力”“电路分析能力”完成产品设计。该能力尤其需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其次,要形成操作技能就必须依靠智力技能,在其思维指导下使用工具、设备、仪器、仪表,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完成电子产品的“调、测、修”工作任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有:(1)电子元件的识别、检测、使用。(2)元件和电路的安装、焊接。(3)电子产品(电路)的调试、检测训练。学生既要运用电路类知识,又要运用“读图能力”“电路分析能力”,还要正确使用检测仪器、仪表。(4)故障检修能力训练。即对电子产品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确定故障部位,正确检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反复分析、判断,最终找出故障元件,排除故障。 由上可见,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融合将形成以检修或设计作为综合技能的最终目标。理论教学是为实践训练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取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用的知识。而实践训练则是以使用工具、仪器、仪表对电子元件或电子产品进行操作为表面目的,以运用有用知识,完成工作任务或智力和操作技能训练,达到综合性目标为实际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理清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确了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内容,才能突出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 4.结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接受教育,可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成为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达到一技多能。笔者所讨论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在电子专业《音响技术》、《主板维修》、《电视机原理》等课程中得到了实践,课程定位较为准确,符合人才需求,获得了用人企业的认可。教学内容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提高了岗位综合应用能力,满足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岗位应用能力、社会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要求。 电子技术论文:试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企业聘不到高级技能型人才矛盾的关键。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际,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提出了看法。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内容、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是建立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参照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修订而成的。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程设计的项目少、且往往以理论设计为主,毕业实习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设计制作为辅,应用性不强。 (二)安排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编排在某些课程的实验中,且课时量严重不足,实训场所、师资力量缺乏,一个教师需要同时指导几十名学生实验、实训,教师讲解、演示几乎占用了一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学生只能模拟教师重新验证一遍。 (三)重视程度不够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具体表现是,实践教学考核的随意性。多数实践项目的考核,都是与相关的课程一起综合评定完成的,实验、实训成绩比例通常不足课程成绩的一半。因实践场地受限、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对实践课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学生有没有操作、操作过程和结论有没有错误,教师难以辨别,只要学生上了实验课,实践考核就算通过。实践考核成为学生最容易通过的项目。 二、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注重“以实践性、技能型为主”的培养目标,确立了“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测试技术,电路设计与pcb技术的制作技术,现代电子设备的维护技术”等三项专业核心技能。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以核心技能课程为主线,设置专门的实践技能课程,设立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实训、电子测量与技能训练、现代电子设备维修、电路设计与制板protel、autocad、智能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等实践技能课程。 在实践技能内容的安排上,将实践内容分配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等几个层次,建立一个与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从基础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 改善、更新原有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实验室,增加电子仪器设备的品种;新建电子工艺设计制作实训室、电子综合实训室、创新实验室;开发仿真实验室,优化校内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场所。 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步步高、广州瑞通千里激光设备有限公司、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电子类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以缩小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加快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进程。 (三)实践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的转化。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实训转化,如将“串并联电路分流、分压关系的验证”改为“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及测试”,“日关灯电路的测试”改为“日光灯的安装与测试”等;大幅度增加实训项目内容,如“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印制板的设计与制作”、“直流稳压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等等。这些实训项目的改革,强化的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2.改革实训主导地位。从“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动手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变革为“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以专业知识的转化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为目的,鼓励学生实训过程的多样化、实训结果的规定性和独创性结合。如:在“稳压电源电路设计、制作”的实训中,只给出“将220v/50hz交流电压变换为输出6v稳定直流电压”要求,由学生自我完成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制作。学生可以采用分立元件设计、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设计;可以是固定的6v直流电压输出、也可以是包括了6v的可调直流电压输出;可以是先仿真再进行实物制作,也可以直接进行实物制作;可以采用万能板安装制作,也可以自制印制电路板后、再进行安装制作。不拘一格的实训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仿真实训与真实实训的结合。对于较复杂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本领;即复杂的实训设计制作项目,先运用protel、autocad、multisim7等软件进行设计仿真,得出最佳结果时再进行实际制作。通过“电脑设计-仿真-改进设计-制作-完善-创新”这种仿真实训与真实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缩短设计制作的时间,降低设计制作成本,提高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的成功率,同时有利于学生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制定好各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40%总课时),加大设立实训项目,合理安排实验、实训项目,使实践教学内容来自于课程理论,但又有所突破。鼓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完成实训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采用开放实训场所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场所,完成自己设想的项目或需要巩固的技能知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电子竞赛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电子竞赛,使学生在竞赛前的培训和竞赛过程中,巩固和升华电子基础和专业知识,培养、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社会团体-电子协会为平台,在业余时间开展电子知识讲座、电子作品小制作、电子产品维修、学生优秀电子作品展、获电子竞赛奖励学生的经验交流等活动;不定期地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进行阶段性讲课、讲座或实训指导,注重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利用假期让学生去校外电子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践辅导,学生在电子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大大缩小了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真正做到学校教学与实际的衔接、扩展。 多方位、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加快了学生适应社会、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进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毕业之后的就业率。 (四)实践成绩评定的改革 采取实践教学单独考核、实践项目分项考核、竞赛成绩列入考核(创新考核)、实践项目和实训报告综合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使之对实践课教师和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都起到促进、提升的作用。 实践项目分项考核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训项目的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逐个现场操作测试评分。实训报告考核的主要内容:条理是否清楚,实训的内容、测试方法、实训结论、改进创新方法等是否齐全。创新考核是指根据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电子竞赛的情况(完成情况、获奖名次等),进行不同的加分。 三、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一)教师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践性课程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近年来,我院教师编写出版的实践性教材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ultisim7.0仿真设计、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等;其中,由我院教师主编的实践性教材《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入选为国家级“十一”规划教材,并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获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全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高专优秀教材二等奖。 (二)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和江西省的各类电子科技竞赛活动,并获得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学生参加江西省及国家级各种电子竞赛获得多项奖励:其中12人获得一等奖、25人获二等奖、29人获三等奖,2次获团体三等奖,1次获团体第3名。 (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好、专业素质高,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且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 电子技术论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类专业 电工与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电子技术论文: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机械专业 电工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机械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机械工人的要求也从机械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应如何使非电类机械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上,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法陈旧古板。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2 改进措施 (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减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 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应职岗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应职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而在实践中,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于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 (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均开展了电工电子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工电子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此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了解,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且课程内容按不同专业编排,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比如,针对数控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数控机床的定位系统,讲解数字电路中数模、模数的转换;针对汽车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汽车测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计算器的功能。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重要的知识,不讲则已,讲的就务必使学生掌握。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和幻灯片、投影,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形势,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校园网络上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接收学生反馈意见,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试题库,在网上随时进行自检自测。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资源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上实验室、精品试卷、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eda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使理论分析得以验证。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电工电子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以阐述和验证。在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的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时,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得到,借助eda技术,可以方便观察;二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完成仿真设计后,再在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三是可以进行虚拟的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学生到工业、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无法了解工业、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具体工作的。 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电路。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机械专业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此外,实践教学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着重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考基本理论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实训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现场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实训成绩;对于综合分析和电路设计采用开卷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使评分方式科学化。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的比例,具体是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在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abcd级制度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3 结语 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是该课程更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的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育工作论文:对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探析 启蒙教育的先驱龚自珍为“人才”定了个标准,作为人才,首先要有高尚的德性;其次,要有丰富而有用的知识。在人才培养中,龚自珍把品德教化放在了首位。他指出,国家的振兴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任务是“以教之耻为先”,对于人才而言,如果寡廉鲜耻,哪谈得上为社会作贡献呢?“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直是教育工作所奉行的圭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的态势,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一直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难题。下面就中学德育工作谈谈笔者的一点体验和感受。 一、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与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作比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专长的一定准则的道德性需要相联系的,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会感到悔恨和不满。”中学阶段是道德情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义务感和责任心等等,都要在中学阶段形成,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产生,人到一定的年龄,直觉的情绪化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例如,在网络上被称为“犀利收碗哥”的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陈文原勤工俭学的事迹可以激起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选择榜样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榜样的可亲近性和生活化,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形象,还有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些形象还是中学生的同龄或与中学生年龄较接近的人物,这就拉近了中学生与榜样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些人物形象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 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音像、网络、舞厅、电子游戏等不良娱乐形式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需强烈地反复地刺激,我们通过榜样的作用及不良道德行为的警示作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但不管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的典型,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受教育对象原有道德的伦理基础及选择对象的典型化、生活化。正面的榜样或是反面典型,选得不好,是不能激起同情心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被学生当作笑料,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及民族的劣根性,以激起爱国热情,放映《阿Q正传》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对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的情节、对阿Q摸小尼姑秃头的情节以及对阿Q给吴妈下跪的情节倒是很感兴趣,逗得学生哄堂大笑,笑声可说是经久不息,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阿Q这一形象既不是正面形象,也不是反面形象,这位老师在选取这一内容确定主题时就有偏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很难激发现代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题确定后,德育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只让学生笑笑,让学生娱乐娱乐而已。我们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道德情感的材料,例如《焦裕禄》、《张思德》这些电影是很好的材料。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多年来,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单独的专门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孤军奋战,忽略了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我们开了许多德育工作讨论会,开了很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却很少召集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不只是几个专题讨论会或是主题班会能够凑效的,它必须依附于学科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才能够完成。如果德育工作离开了学科渗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收效是甚微的。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德育与文科的联系。例如,语文这一学科中就很多文章涉及到传统的美德,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对美好亲情的歌颂,李密《陈情表》涉及到传统的“孝道”、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顽强的意志以及孔孟之道的“仁义”,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道德所奉行标准,仍然是现代道德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力量。我们不应该抛弃或淡化这些传统美德,特别是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更应坚守这一方道德阵地。 加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减轻学校政教处的负担,也可使学科教学从只重知识转化为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培养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是通过校园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营造的一种能陶冶学生性情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它已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木都可“交流”,每一片花草都能“传情”。充分利用好了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墙壁显眼之处有名言警句和学习园地,花草树木都挂有“小草美丽,小草可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等温馨的警示 标语,实验室悬挂了“量筒量杯可量你的学习态度,试管试剂可试你的道德品质”的标语,食堂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名言警句及文化标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情操、励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节、校园网站更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节。例如,有些普通高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节中有诗文朗诵比赛,有卡拉OK比赛,有书法比赛,有情景剧、小品表演比赛。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节目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可接受的品德行为体验,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除举办艺术节外,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师生对话专栏,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可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流,这种交流更近人性化,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站中,还有留言栏,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看法留在网站中,通过网站的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留言,可以探索学生的心理动向,也可观察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四、德育工作要走出校园 多年来,德育工作总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开展,说教过多,实践体验较少,有一位教授指出“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道德品质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是要通过多途径的培养才能完成的。特别是现代中学生的民主意识、自立意识甚至反叛意识比较强的情况下,用单一说教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无能为力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走出校园。例如,深圳市的高中新生开学前都要到国防训练基地接受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国防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亲身的体验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是很好的德育践行方法。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接受尊老的教育,也可带学生去看望就近的无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德育资源,让学生接受爱国、爱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总之,道德品质中的道德行为是很关键的因素,要改变现阶段德育工作低效的局面,必须推行开放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让德育工作走出校园。 总的说来,现有的德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要开辟多种多样的德育途径,建立一种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德育模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丰富多彩,又有实际的效果。把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项与知识传授并重的工作来抓,使中学生道德品质呈良性的发展。 德育工作论文: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浅析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愈来愈深刻,其中大家批判得 最多的是其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它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获取高分和高升 学率,教师主动成为不辞辛劳的知识“发生器”与“转换器”,学生则被动成了不知疲倦的“考试机器”和永 不溅溢的“知识容器”。在令教师家长欣慰陶醉的高分、高升学率的表象之下,却掩藏着学生能力羼弱、思想 贫瘠、人格幼稚等真相。人们虽能从思想观念上认清这一弊端,但因未能彻底根除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再加上 人们对这一传统模式的习惯惰性,目前应试教育仍是我国普通教育的主流。受其影响我国中小学存在下述一些 导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 一、表现为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且评判和选拔这些 人才时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才能的考核。在此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 ,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 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 :“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体育是实指标,美育没 指标,劳动教育是附加指标”。(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据报载 某省1989年的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教育学》考试中有一道题为“教学的任务是什么?”的简答题,大多数 (80%以上)的中学教师答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凡此种种,这些轻视乃至抛弃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实 际行为必然会导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二、表现为德育对象上的“靶子观念” 30年代在西方曾流行一种传播理论——“靶子理论”:宣传教育者手持枪弹(宣传教育内容)向“靶子” (受教育者)射击,只要射中靶子,他就会应声倒地。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奉行“靶子观 念”,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挨打的“靶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没有自主、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 ,采取封闭式、灌输型单向训导的德育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不良后果:“靶 子是‘顽固的’,它对枪弹试图‘排斥抵抗’”。我们的许多教育者也都尝过这种苦果:“你说的我不一定听 ,你想感化而我却不想被感动”。一位中学政治老师很无奈地讲了这样一席话:“五六十年代,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学生指出焦裕禄不是市场经 济时代的好领导;讲《松树的风格》,学生又指出松树四季不变是个大缺点;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要保护 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能随意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当今社会信息量愈来愈大,学生的知识面愈来愈广,主体意识愈来愈强, 对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照搬五六 十年代那个封闭时期的做法,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靶子”和“录音机”,进行灌输训导,还期望着学生能 积极响应,其结果则鲜有不失败的。 三、表现为德育目标上的“标杆过高” 所谓“标杆过高”是指教育者没有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 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如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 中,统一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提出“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要 求,甚至按无产阶级政党先进分子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对此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 ,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空话的习惯。这些高“标杆”有些共产党员也未必能达标,学生们尽管能把它 们背得滚瓜烂熟,并在品德课的考试中得高分甚至满分,却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我们的 教育者明知如此却仍非常关心并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重形式(分数成绩的提高)轻实质(行为品德的 养成)的德育又怎会不低效呢? 四、还表现为德育范围和内容中的“传统型”和“运动式”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 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 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注: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 63页。)相应的德育内容则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 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注: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 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第二版,第333,334页。)这是教育理论权威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范围和内容的概括 。这种“传统型”德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 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自主精神和个性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全面深入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在个性心理 品质上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不善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 克制自己欲望的自制力,环境适应不良,无法自我消解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并非都属政治、思想、道 德的范畴,而是缺乏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传统型”德育因忽视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造成学校整体德育的 偏失与低效。所谓德育内容的“运动式”是指学校德育总是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转,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 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方面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这必然 使德育要求片面化,德育效果短期化,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和失败。 五、表现为德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强制性”和“分力式” 所谓“强制性”是指学校德育工作中只重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确性而忽 视其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等不良倾向。“讲一面理”和“警察模式”是其典型表现。为确 保教育要求的正确性,我们的教育者只向学生宣讲正面的道理和形象,如,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的优越,资本主 义制度如何的腐朽黑暗等。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警察角色”:警察只对违法乱纪 行为进行监督和惩处,老师对学生遵纪守规的优良行为却视而不见(觉得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只是拿着 个放大镜,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小题大做严厉批评训斥。有的老师还把那些经常犯错的“捣乱”学生,安排在 紧挨着讲台的“特座”上,就近严密控制,对他们非常吝啬使用微笑和赞扬。这些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 说服力,也不能因材施教地使学生们都能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动力,教育要求很难内化成学 生自身道德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低效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 所谓“分力式”是指在德育途径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 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力,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社会 主义教育目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自觉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发挥教师的集体教育作用。但在应试教育模式 影响下,“思想品德教育是‘三支队伍’(政治老师、班主任、团队组织)的事”、“专任老师只要专心教好 自己的课程,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行了”等旧观念,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自身的合力;而家庭教育和社会 现实中市侩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更是无情地冲垮了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课 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也不如公众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 德育工作论文:新时期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的思考 现如今,高职教育受到教育部门、社会的强烈关注,职业教育对于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重视技能培养而忽略素质提升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已成为社会所需。高职院校共青团担负着学生管理和德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模式,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1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已然形成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分天下的局面,职业院校的数量已达上千所,高职院校在培养新时期高级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一方面是管理学生,一方面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由于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对放松,很多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建设并不完善,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也未受到很大重视,共青团展开德育工作的成效较差。然而,德育对于高职院校这些学习成绩差,平常生活、学习都相对松懈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成长都有很大帮助。 2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工作模式能够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的发展,也让整个社会的思想变得复杂化,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中国,社会上很多人为了利益丧失了道德。这些负面的思想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加上高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原来学校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在思想方面似乎更容易受到一些来自外界的负面影响。尽管并不是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会受到影响,但这毕竟会给高职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全都认可教师的权威,对于教师所进行的德育教育有或多或少的质疑。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高职院校共青团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更深入的层次来帮助高职学生抵制腐朽思想,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1]。从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模式让学生更加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是要求高校对学习模式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来说实际上也是给出新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以品德为先,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对学生整体认识的变革,也是对学生公平教育、公平评价的变革。这也就要求现代高职德育要摆脱传统的德育模式,将原来的灌输式教育变为引导式教育。现如今的教育形势和社会要求下,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品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让学生自觉注意对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从高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看,创新高职德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涉及学生、家庭、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德育工作在这些关系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在社会发展中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诚信、感恩、尊敬他人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走上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3如何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模式实现创新 高职院校共青团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门,要对共青团工作给予支持,重视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制度,加强开展共青团德育工作。共青团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坚持创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结合职业教育进行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院校,职业技能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一些专业技能较强的岗位,他们同样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对于这些人才的培养,依然要走德才兼备的教育路线,这样对于高职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是大有裨益的。在进行德育工作前,共青团要先分析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而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职业技能比赛来进行,在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抓典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典型案例中可以包含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关于正面案例,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道德模范来学校举办讲座,用这些正面案例来为高职学生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向,也鼓励学生向这些正面积极的案例进行学习[2]。 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深挖特色校园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毕竟是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单纯的道德宣讲只能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形式,并不能完全通过这一种形式来达到百分百的作用。针对大学生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活动,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面的德育教育。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要注意寻找和院校、专业能够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活动,比如开展关于道德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问答比赛等,其中主题就设置为有关道德品质、道德素养的一些新问题,如“老人倒了到底扶不扶”。还可以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宣扬正能量,倡导“校园文明行”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技能创新比赛……总之,生动活泼的共青团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让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都走入正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鼓励学生争优创优[3]。另外,共青团还可以组织一些能够提升学生凝聚力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一些优秀书籍阅读活动、传统道德文化学习活动、红色故事主题活动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以提高学生综合的道德素养。 高职院校共青团德育工作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一般在大二或者大三年级时就开始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各专业一般都有固定的合作单位,这些单位会给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岗位。学校共青团的德育工作不能因为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就中断,只要学生还在校,就应该时刻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心头。在德育教育方面,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也应有一定的教育监督责任,学校应该和企业达成相应的协议,企业要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在企业内展开德育宣讲、评比道德标兵,建立起以学生德育工作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德育模式[4]。总之,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学生德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高职院校共青团应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避免只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而是寻找更多创新的手段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 德育工作论文:浅谈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 !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德育工作论文: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期小学从学校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德育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总结如下; 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得到加强。 本学期,我校抓住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形势,挖掘德育教育内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在3月1日组织学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我们一起走”的学雷锋活动,与城管队各班也结合了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各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爱师、爱生、爱班、爱校、爱国情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现在从是的教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事业。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教育艺术。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良好的形象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他靠平时对自己一言一行的严格要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对着这些镜子学习做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讲话、辅导、作业、批改和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上、还是在做学生工作、家访以及校内外教育活动中,都要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特别青年教师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在教书育人生涯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网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四、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情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同学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五、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 宣传之后,我制定了“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开展夺“七彩龙珠”的活动。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颗龙珠。每周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周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热情之星”、“发言之星”等。每个学生不能连续两周评上同一种星。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许多的家长反映小孩在家的行为习惯不如意,于是我把“自评——生评——师评”延伸到“家长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会是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班集体。 德育工作论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小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下简称《意见》,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云教德[20__]7号文件。屏边县教育局印发了屏教发[20__]23号文件,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这是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要性文件,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根据校情,制定措施,群策群力,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开展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性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此项任务,我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案,结合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教职工学习《意见》精神,切实提高教师对《意见》精神的认识、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意见》精神。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效措施,组织和领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开展调研,摸清底细。 了解和掌握学生当前思想道德状况,是我们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掌握情况,我校在各年级进行了一次认真全面的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还有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如:1、在孝亲敬长方面,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老师不够尊敬,不听从教导、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2、在团结友爱方面,有的学生存在不顾本班级的荣誉,做出一些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来。集体意识淡薄,缺乏主人翁精神;心中无他人。同学之间的友爱、谦让做得不够,在学习生活中,只顾自己想不到别人,自私自利。3、文明礼貌方面,对一些礼貌用语,没有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基本礼节掌握不够,爱说脏话、粗话。4、遵守纪律方面,部分学生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5、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会自主学习,不能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6、勤劳节俭方面,不爱劳动,不会省吃俭用,花钱大手大脚,不体谅父母的艰辛。7、遵守公德、诚实勇敢方面,有少部分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不爱护花草树木,不爱护环境卫生。8、诚信方面,有的学生对父母、老师说谎话,做错了事不敢承认并改正,诚信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造成的,社会上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罪魁祸首。 (二)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状况,结合校情,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利用课堂学科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课本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编写的适合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门教材,内容浅易,通俗易懂。我们充分利用这门教材内容,结合身边实例,生动形象、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利用各种图画文字,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家乡,热爱革命领袖爱集体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教会他们弃污取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利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教育。 少先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为载体,是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运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开展“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广泛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开展各种书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建立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的行为习惯;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开展“我帮妈妈干一份活”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开展“比学习,不比吃穿”的活动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主题签名活动,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他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利用各种节庆日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歌唱祖国”歌咏比赛,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在教师节开展“我为教师献一份礼”活动,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尊敬师长的教育;在“六一”节期间开展少先队简史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发展历程,了解少年英雄事迹,从而激发向少年英模学习的欲望,树立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 作贡献的远大理望。 3、开展“爱校、爱班、爱老师、爱同子、爱他人”的主题队会,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法律法规,强化学生道德规范和提高学生法规意识。在学生中创建少先队员维权岗,设立意见箱,维护学生自身的基本权利。成立纪律检查小组、卫生检查小组,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利用少队报,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周末小结等形式表扬和倡导“好人好事”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从家中带来的。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各班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和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并倡导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要成为子女的楷模,主动向家长宣传教育子女的方法、典型,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达到教育的目的。 5、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省教育厅印发了云教德[20__]20号文件关于印发《云南省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并下发了《云南省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教材。我校根据文件精神,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以《实施意见》为依托,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开展分层次教育和因材施教,结合小学生生活常识和社会常识,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6、为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每年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我校师生上法制课,提高法律意识,使教师能依法治教,让学生知法守法,做一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好少年。 (三)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我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组织学习,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基[20__]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教人[20__]9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云教德[20__]1号)的精神。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其次,制定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严肃处理品行不良、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玩忽职守、影响恶劣,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再次,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把“身教、严教、乐教、爱教”作为学校教风,切实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教师都应看着是自己应尽的神圣义务和崇高责任。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件艰巨而长期的工作“百年树人”就说明了思想教育的持久性,也说明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遵纪守法的创新人才。 德育工作论文:关于处理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几个关系的建议 (1)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新时期德育是一门科学。改革和管理中小学德育的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复杂性。因此,行政出题目,科研找答案,决策作指导,将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新方式。自觉地发挥科研力量,是开创中小学德育新格局的长远之计。是否重视教育科研,是衡量教育行政干部由经验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的重要尺度。 (2)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德育的科学性,指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客观要求、教育规律;德育的针对性,指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又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两者的关系,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内容落后于现实,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二者相结合,便能增强实效性。 (3)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德育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辨析和自我塑造,把新的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其成为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应大胆地坚持正确导向,这样才会处理好二 者的关系。 (4)要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这些对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正面教育。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在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绝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就放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要立足学校小环境,引导学生善于历史地分析,全面的比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作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优化学校小环境,也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80年代末以来,道德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先后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委托有关学术机构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丛书,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新三字经》一类的道德读物,《中国公民手册》已经问世。教育理论界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正在深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继续深化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解,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寻找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道德水平的适宜途径,由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日前就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问题 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是把握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根本方向,反思和改革整个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在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之前,与会者讨论了评价的标准或者说评价的参照系的问题。有人指出,目前哲学界或社会舆论中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评价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看法,如“爬坡论”、“滑坡论”、“代价论”等,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人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或参照系不同。如果从传统的道德立尝道德观念出发来评价当前人们的道德生活,自然会认为是“紊乱”、“无序”和“滑坡”,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把道德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的话,更多地看到的则是道德的进步,或者说,是新道德的诞生。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对当前我国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上,我们应该采取后一种标准,即社会的、历史的标准。凡是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有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这种道德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的道德。相反的,就是过时的、丧失了合理性的、应该淘汰的道德。这种标准也就是道德评价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 遵循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上升的、“爬坡”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独立,由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结合,由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是道德进步的主旋律。这种进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当代的学者们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尝试,必然要求并孕育生成一些新的道德准则、道德精神。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由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法则,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自然观、家庭观、职业观等等,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道德法则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有助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进步性。在看到道德发展总的历史趋势进步性的同时,与会者也强调指出,当前我国的某些道德状况确实使人忧虑,所谓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生活的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该是不容回避的,但人们指出,对于种种不如意的地方,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帐都记在市场经济的头上,认为搞市场经济和提高道德水平是一个“悖论”。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市场的必然。每一种经济活动背后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市场经济也是一样。应该说,像平等、公正、义利结合这些道德原则并不会必然地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无序,而只会使之更加有序。问题在于,由于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以及道德观念生成的历史性,目前的社会主体道德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活动内在的道德需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社会主体道德或是滞后或是超前了。这种或滞后或超前的道德体系、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结合是造成目前种种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西方资产阶级的一 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也是造成普遍的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它们需要给以严肃的关注,并予以有效的克服、校正,但它们决不表征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方向,更不应该将它们归咎于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和德育总的来说是在前进着,在“爬坡”,是在从古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向现代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前进。但在局部是在作战略退却,即作为主体的道德和德育在从超越社会经济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甚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德育退却到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道德和现代教育。之所以作战略退却,是因为我们在一段时期内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冒进了,冒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阶段了,现在已退却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我们的道德和德育也离开自己存在的基础冒进了。只有退却到和自己存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位上,退却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位上,才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前进。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才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有前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这是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道德和德育不是先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现实的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是调节反映相应的经济基础的人际关系的规范,这种规范是维护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的。就是说,我们现实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现代所有制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多种现代分配方式并存。它不是未来的、单一的、完全的公有制,更不是古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因之,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就应该是反映这一经济基础的道德和德育,即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基础的、以平等为核心的现代道德和德育。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以完全的社会主义为方向,但它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它和古代道德和德育从本质上是矛盾和对立的,它坚决反对、批判和抵制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维护人身依附和特权关系等等的古代道德和德育。我们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的建立而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目前道德和德育中存在的某些混乱、无序、倒退,正是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回流、支流、逆流,都是局部性问题。我们的道德和德育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前进而建立、发展和前进!这是主流。 二 、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前教育学界有种观点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这种观点认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到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的,是人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超越。教育,从而包括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也必然是超越性的。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在当前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超越现实。道德教育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肯定、复制和重现,而是从可能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发,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否定、提升和启蒙。二是超越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使人的精神、人的生活从物的束缚下,从自私自利中解放出来。总之,如果没有超越性,就没有道德教育,道德的历史进步也就无法解释。 还有一种观点,从道德教育和智育、体育的划界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性”。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本质,就是一种区别性的东西,是标明某一 事物独特性的东西。道德教育的本质,只有在与智育、体育的区别中才能显现出来。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智育和体育是从现实出发,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手段和条件问题,是讲“实然”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归纳性的;而道德教育则是从未来出发,是一种道德命令,人们必须服从,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规范问题,属于“应然”的,在逻辑上是一 种演绎性的。所以智育、体育和道德教育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是从“应然”、从“理想”出发,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超越性的,要用一种批判性话语引导学生超越现实,追求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当前孩子们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太现实了,所缺乏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当由此努力。 对于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与会的多数人在特定含义下予以肯定,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确有或者说应该有其超越的一面,把应然的、可能的、理想的甚至高尚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引导他们走向这种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创造这种生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个体而言,道德教育要不断地提高他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就表现为一种超越。就整个社会来说,由于社会道德规则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原原本本地把复杂多样的道德规范搬到学校中来,向学生进行灌输,或依此对学生进行训练。道德教育对于它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它要选择那些最能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选择性也就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即超越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乃至反动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在当前,道德教育就应该超越人身依附,强调独立人格;超越不平等,强调平等;超越对物质主义的崇拜,强调精神生活等等。此外,道德教育的超越性还体现在摆脱人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束缚上。长期以来,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局限在人类自身的事务中,局限在某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道德关系,认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道德规范是很不相同的。当代道德教育应致力于这种新的道德关系的阐释,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的理解。这种超越体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教育题材的拓展。 在肯定道德教育的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同时,大多数与会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提出质疑:第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否准确?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主体在自己所建构的实践活动中究竟是越来越“超越”客观呢,还是越来越“逼近”客观?即便实践的本质是超越的,能否从这 种一般的、抽象的类本质推论出道德教育甚或教育的本质也是超越的?诚如此,智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不是超越的?科学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这样一来人类的所有活动的本质都是超越的,那么又何言超越性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呢?第二,从“应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本位出发推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是否普遍妥当?“应然”是否在价值方向上必然地指向“未来”,指向“理想”、指向“更高的境界”?父母对孩子说:“你应该听话!”;老子说,人类社会“应该”回到“小国寡民”的初民时代;朋友对你说,“(就是)亲兄弟,(也应该)明算帐”。这些道德话语并不是,“超越”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认为道德教育的逻辑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那么,演绎的大前提是从哪儿来的呢?高尚纯洁的道德律令又是从何而生呢?其结果,很可能得出先验道德的结论。第四,如果认为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超越现实、超越世俗,是从理想生活、可能世界出发的,是要对现实进行“否定”的,那么承担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教育者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必然导致在“芸芸众生”中划出、推出甚或造出一部分品德纯洁、高尚的人,是这部分高踞社会之上的纯洁、高尚的人用自己的纯洁、高尚的言行培育了新一代的纯洁和高尚。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道德教育新发现,因为一部中国道德教育史就是这样的。难道我们以前的道德教育还不够“超越”吗?难道我们以前的纯洁、高尚的道德偶像还少吗?难道我们以前对现实生活、实然世界“否定”的还不够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不是不“超越”、不“否定”现实,而是太超越、太否定现实了,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以至于所谓理想的生活不是提升了现实生活,而是根本遗忘、摈弃和歪曲了现实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甚至出现“以理杀人”的情况。总之,大多数与会者认为,说道德教育具有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意义上的超越性是可以的,但说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超越性,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也没能很好地反思我们道德教育的历史经验。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提到本质的高度,理解为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甚至也不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将它理解为超越功利、超越物质、超越个人。从哲学的角度看,道德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一种道德智识或经验的归纳过程,我们所要求的道德哪怕是最理想的道德,如诚实、正义,都不是先验地给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无非就是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现实的道德生活,而现实的道德生活就是世俗的生活,它由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时代所认可或修正或补充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伦理禁忌等构成。正是这些东西奠定了我们道德生活和整个人生的基矗因此,不能否认和否定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和道德教育应该是最现实的,比智育还现实。讲对现实的否定或超越,应该严格地局限在那些丧失了现实合理性的方面,而不能把整个现实作为否定或超越的对象。讲对功利、物质和个人的超越也应在肯定功利、物质、个人需要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在回到传统上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体的老路上去。当前的许多道德混乱可以说就是对传统的过于超越的道德生活方式的“反动”,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再提倡回到老路上去,又走向一个新的极端。至于理想的、可能的道德生活,则是人们所应追求的目标。但道德教育不能把目标当成基础,把目的地当成出发点,那就会发生本末倒置的问题。 有人还提出道德教育或整个教育的“保存性”的一面,即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面。对于教育或道德教育只讲超越不讲或少讲继承,只讲理想不讲或少讲历史,只讲促进改革发展不讲或少讲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不行的。两个方面应该得到统一。统一在哪儿?统一在现实性上。现实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的考察有两把钥匙:一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二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三种道德”(封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理论。 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而且三种道德关系都有,哪一种也不完善。现实的道德状况是丰富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式的。不能也不可能只要求一种类型、一个层次、一种样式。这种“多”是统一的,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统一在现实性上,在今天即统一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上。也就是说,今天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适应,是要适应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不是去适应人的依赖关系。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超越,主要的也不是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是指超越人的依赖阶段。如果要说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也只能是局部超越,而不能是全局超越,只能是个别超越,不能是全体超越。 三 、道德教育的功能问题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功能可以划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者说是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在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中,本体功能是基矗没有本体功能的充分实现,就谈不上社会功能的实现。本体功能是学校道德教育所应主要追求的,也是学校道德教育在其有限的时间中所能够追求的。我们过去德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失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能看到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时间和效果的有限性,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说政治是灵魂,也未尝不可,但更应强调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是基矗政治要求不能代替道德规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人格,一个人在政治上要么投机,要么装糊涂,要么甘做政客。所以,就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来看,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建构一种道德境界。具体到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养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树立他们的道德信仰。育德之中,核心的东西是发展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领悟,就是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才更有价值。没有这种悟性,一个人就不会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就会成为道德的奴隶,而道德也就会成为奴隶的道德,成为束缚人、压制人的手段,而不是形成人、解放人和提升人的手段。道德的起点是他律,终点是“自律”,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所谓自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了一种审美状态。从他律走向自律再升华到自由,都有赖于人的道德悟性的提高。如果没有悟性,学生既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律,更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由。 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具有一种“感召”、“净化”和“社会制衡”的功能。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其特点就是不计成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以目标的高尚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的。正如古人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救落水老农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道德的。如果在该履行道德义务的时候讲究条件,甚至开口要价,就不再是一种道德行为,而蜕化变质为一种政治、经济或其它什么的交易,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剧场行为。所以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有而且应该有一种召唤、净化的功能,使学生具有一种与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对于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召唤、净化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内在约束力量,以一种不同于外在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制衡。在当前社会道德生活许多方面失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发挥它的这种感召、净化与社会制衡的功能。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有人从道德的二元结构出发,阐述道德教育的功能。所谓道德的二元结构,是指社会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基础文明就是健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接受,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必须身体力行的东西。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等。而德性修养则主要是反映了一种道德境界,一般地说,它是高于基础文明之上的,既包括了内心状态,更反映了外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德性修养的人道德责任往往超越了基础文明的要求,比如说,在社会生活中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革命事业中抛头颅、洒热血等。就两者的区别来说,前者是基本的、他律的、功利的、世俗的、统一的、适应的,后者是高尚的、自律的、理想的、神圣的、多样的、超越的。就两者的联系来说,犹如一座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德性修养是水面以上的部分,基础文明是水面以下的部分。没有水面以下的部分,水面以上的部分就不会凸现出来。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基础文明习惯的培养上,从而提高社会的一 般道德水平,而不应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造就道德圣人上。再者,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即是说,主要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础文明是可教的,德性修养是不可教的。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不应在不可教处努力,而应在可教处努力。学校道德教育的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问题讨论到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的人认为是低效的,有的人认为是无效的乃至负效的。究其原因,不同的人强调不同的方面。总的来看,涉及到学校道德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方方面面。 第一,就目标而言,过去我们的目标定的太高、太大,甚至有不科学的东西,习惯于制造学校道德教育的“神话”,认为其无所不能。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研究可能性。目标太高、太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就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做,就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等到出了问题,又反过头来批评学校德育没搞好,而不愿意静下心来科学地分析目标上的原因。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样做似乎也有些不公正。实际上,为了尽可能地接近这样的目标,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德育之累”。 第二,在内容上,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把这两者区分开来。经常的情况是,用政治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德修养,只讲道德的阶级性,不讲道德的共同性。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经常性地跟着社会形势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有人打了个比喻,把整个学校德育比成一棵大树,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树的根和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壮,那么它的花必不鲜艳,果必不丰硕。例如,“”期间,许多人政治上跟着走,道德上却是两面派,伪君子。有人还指出,在内容上;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讲怎样做人,把内容的序列给颠倒了。在这方面,应该很好地汲取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如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推己及人等。 第三,在方法上,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和应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与之相适应,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就出在按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作为一种知识来教,作为一种技术来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在这方面,与会者还特别强调教育者自身道德素养以及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的问题,认为只有有德之人和有德之教才能建构起真正的德育活动。如果讲马列的不马列,教道德的不过德,马列之教不马列,道德之教不道德,就必然导致整个德育的危机。 第四,在教育者方面,有人提出;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代沟扩大,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应对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批判,不能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强制灌输。 当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普遍的师生关系的对立(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对立,青少年群体的一些反主流社会情绪)恐怕与此有关。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来尝试解决。在新道德的建设方面,师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受教育者方面,有人认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变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得到重视。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这种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 第五,在外部环境上,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本体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教育,其效果等于零)。有人指出,由于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大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还有人追随18世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强调指出一个健全的完善的社会制度具有强大的道德教育力量,而一个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对普遍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对学校道德教育起到消极的作用。 可以认为,比起学校道德教育的力量来说,社会制度的道德教化力量更为强大。 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仅要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更应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制度。 德育工作论文:国内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时至今日,我们面对的学生和过去的孩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从自己班级的学生谈起。就拿学习成绩来说,我班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对待自己的成绩不在意,对他人的事情更是置之不理,成绩的好坏似乎和自己无关。还记得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火灾与抗震自救逃生演练,很多学生不能严肃对待这一问题。学校规定学生在逃生过程中要有序抱头、蹲下行走,可是他们随意奔跑,而且还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很有趣的游戏。每当我们老师在一起交流时,都觉得这种现象是当今学生的共性。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这和学生生存的幸福时代,他们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遇密切相关。而种种原因下成长的孩子也就形成了他们独有的特点。因为他们已经不是80,90后,而是00后。这样一来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就增加了更多的课题。我的学校处于城市的郊区,学校就座落在家属区内,这里的学生不多,学生从家到学校的步行时间多则10分钟,少则1~2分钟。家长大部分是矿区工人和待业在家人员,他们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学业并不热心,相反把更多关注放在孩子的吃喝和外在形象上。综合以上事件:我就在反思,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待所有的事情都不入耳?是什么让学生如此这般的漫不经心?是“压力”吗?孩子现在所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多,学习成绩、特长训练、各种考级……,以至于相对于压力的苦闷,孩子们选择了放弃,相反学会了享受,这和家长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老师单单利用身教影响学生远远不能达到目的,个人认为骨子里的问题还得从“根”做起,先学会爱父母,再学会爱他人,最后学会大爱,爱国爱人民。这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先入为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高度一致。面对这样的现象,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就承担了明显重要的角色。要想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起到作用,使孩子发生转变。个人认为德育工作的手段、形式和内容就显得格外有份量。 一、德育工作的组织手段 现在的孩子虽然见得多,听得多,对事物的新鲜感还是很在意的。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区别就是缺少自控能力,但是格外愿意玩。因此在玩中教育孩子就是一种难得的能力。所以工作形式一定要富有创意,能调动兴趣。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则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形式推进,我们现在德育手段也是很多种类可选,比如互联网,它将呈现你需要的各种资料,由其是异地的资讯全面而且便捷;还有电视这种媒体,开设了专为少年儿童准备的频道;红色旅游也是教育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家庭作业这一项将任务布置给孩子,在作业中渗透德育教育。据了解很多学校都把给父母洗脚的事情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写一篇作文。实际这种教育方式都非常值得提倡,要注意的是方案的可操作性,而且一定要有总结,抓住一切时机对此行为进行德育汇总,这个汇总主要是学生自身总结,最好是日记体形式,便于操作,利于改正。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 在形式上建议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即使有些孩子已经看过了,也要集体重看。主要是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这种集体观看再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碰撞火花,让正义和真诚在孩子们的内心生根发芽。慢慢树立一种理想,明朗一种精神。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把握住类似的机会,比如利用好班会课和节日去设置主题。还有就是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每参加一次活动对孩子都是一种成长、成熟。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找到联谊校,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贵的都会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同龄人的生活。我的一个学生韩明在一次习作中写了这样一篇文章:讲他坐车的事情,因为第一次做无人售票公交车,所以孩子故意把一角钱狠狠地投进了投币箱,使其发出的声音更像一元的。他心里暗暗自喜,赚了九角钱。回到家后他总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丢人,于是利用一次出门的机会他把上次欠的钱补了回去。我看到这篇作文后,在全班进行讨论,如果小韩下次还投一角钱会是什么结果?即使很多次后也没被车长发现,他的内心会是什么感觉?如果你是车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小韩做错了事情敢于将其写成文章,你收到什么样的启示?所以一个人最宝贵的是什么? 三、德育工作内容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就传承了我们很多值得一个人一辈子受用的品质。能掌握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就会使人完美起来。特别推荐老师们以《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内容开展活动。记得参加吉林省大队辅导员培训时曾观摩东北师大附属小学的少先队活动课,他们用了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语言编纂出歌谣,排练出小品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我觉得这些内容我们依据学校自身情况都可以进行学习和应用。我们教育的孩子在未来的路上可能并不是什么研究家或学者,这就要求经过我们教育后的孩子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对得起养育他的父母和土地。而当今社会对老师的所有行为要求得很高,甚至有的老师都很难给自己定位,到底怎么做才能达到既不伤害到学生还能教育好孩子的目的?无耐和迷茫时常冲击着老师的头脑。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是应该以引导和教育为主,但是必要的严厉措施有时也需要做,这就要求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一己之力不可能解决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当面对难以管教,无从下手的孩子时,作为老师内心真的很痛苦,也很着急,教师的肩上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成长,还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老师这个职业任重而道远,社会各届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一定要相信老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优秀的人。而老师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德育工作论文: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到自己未来事业的前景。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方法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定位,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德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应是: (一)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院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加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德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总之,新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德育管理制度和手段要与企业管理相衔接学校的德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德育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院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要求上来,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在德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上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使之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如若不然,学生在校接受的是一套管理方法,到企业后是另一套,这将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性,减低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为此,必须做到: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要与相应的企业要求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培养学 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同时要设置专业环境,在环境中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德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一位饭店的总经理说:“你们学生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难以挽回”。因此,在校的德育管理要与企业要求吻合。首先,应突出制度化管理,将规章制度熟知熟记,严格按制度办事,奖罚分明;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沿用“事不过三”、“下不为例”等旧的教育方法,制度不容违犯,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要适当减少耐心说服的思想教育过程,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环境。 3、使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在平时的学习、社会工作及各项评比和比赛中为他们设计竞争舞台,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进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经济活跃,人才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能否承受竞争机制冲击的淘汰和排挤?能否经受挫折的考验?实践证明,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能在社会中经受住挫折和胜利的考验,这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保健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着眼点,使学生增进心理环境的内稳性和肌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性,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理智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社会环境,成为竞争中的强者。这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力。在校期间应为学生设计竞争的舞台和竞争的环境,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诱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积极参与竞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预见性。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了解人才市场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塑造出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5、加强信息反馈和教师的理论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能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应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社会信息反溃经常了解社会思想动态,推断哪些社会事务可对学生产生影响,使教育走在学生思想意识形成之前。经常了解企业管理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扩充学生的应变能力。(2)要经常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德育理论的培训。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建设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变革的每次微小变化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使教师具备指导学生的理论准备,注意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观念,紧握教育的主动权,使教育具有超前性。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保障。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重在实践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北京旅游学院管理系在德育上推出的“三自教育”、“学生行为守则”及参与各项活动的“严、细、活、竞、创”的五字要求和“教师形象”的讨论,正是在市场经济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思考、探索和实践,相信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德育工作论文: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 一、从细小处入手,创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要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确实,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从幼年开始,就在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中成长。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延长教育半径,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1.学校教育结合主流文化 学校教育应永远处于德育工作的中坚地位,在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逐年提高,时时处处要体现主流文化的脉动。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时,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教育活动都能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时代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我校自2009年开展“日行一善,诚信一生”教育活动以来,从“善在校园”“善在家庭”“善在社会”三个方面,引导师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由日行一善到日日行善,将抽象的德育融入师生的日常活动中,让善的理念植根于师生的心田,收到良好的成效。 2.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日常的社会教育中,只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德育工作产生最大效能。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德育的社区化和基地化。为开好德育社会实践课,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活动课程基地,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与荣成市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将消防中队、荣鹰橡胶有限公司、道南于家村果园、花园社区居委会、市园林局苗圃基地、武警守备处看守所、孔家垃圾处理厂等九家单位,定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活动,共同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活动基地的选定,为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陆续开展了绿色军训、逃生演练、社会小调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校内有场所,社区有环境,校外有基地,社会全帮扶,从社会的热点入手,化大为小,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分解、落实,逐一加以解决,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教育,特别是支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3.家庭教育结合传统美德 德育工作离开了家庭,就会沦为空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是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最佳选择,离开了家庭的德育就会形成短板效应。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展了“世纪小孝星”“感恩母亲节”等系列活动,表达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和挚爱;利用假期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朝霞情系夕阳红”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老敬老,孝心感恩”活动。各班成立了“爱心服务小分队”,与周围社区和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结成爱心帮扶对子,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重阳节带领孩子们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尊老和爱老。这些活动尊重和激励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传统美德教育入手,鼓励家长的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探讨亲子教育、亲情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达到家长配合、学生自愿、全社会受益的目的。 二、从细节处落实,锻造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树品牌,只有创新才能形成特色,而品牌和特色正是源于细节的积累和褒扬。要尊重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在德育工作中根据校际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紧贴学习和生活实际,编排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不求整齐划一,更不搞一刀切。 1.创新促发展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雷同,不抄袭,可以大胆引进先进经验,让德育工作紧跟时展步伐,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不上纲上线,但形式新、方法活,既喜闻乐见,又注重实际,这需要一线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要求教育管理者尊重并且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劳动,多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让创新成为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2.开放办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三个面向”,更要融通古今,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广泛争取社会上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可能。要将德育工作引入社会中长期发展 规划,从不同层面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德育倾斜。要细化德育的考核工作,在加大德育工作在现代教育中的比重的基础上,适当细化考核细则,淡化条条框框,灵活验收要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大尊重和激励力度,激励基层多出经验,多出精品。我校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家长助教进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家长的特长,聘请不同行业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放的讲台,搭建了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教育的渠道,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实现开放办教育。 3.品牌促推广 教育品牌是特色的集大成者。德育工作没有品牌就失去了特色。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活动不怕小,再小也可以在全国推广,经验不怕多,再多也可以成为大家的共识。有必要以学区和校际为单位,开展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异,努力形成一校一品、一地一风格的百花齐放的德育教育新格局。德育工作无小事,要真正抓好并落到实处,需要教育工作者立足长远,脚踏实地,从细节入手,加快改革创新。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 德育工作论文:构建和谐社会与职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使命 摘要: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校德育承担着培养“最重要素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基础上,对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如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等“不和谐”音符进行了现实反思,并对如何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作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工作;职校;使命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了深刻阐述。“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内容,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措施、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培养广大职校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职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要求 1.构建和谐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职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它必然对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手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经济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实现包括职业教育及职校德育工作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发展。“今后2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传统粗放型方式转变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的开发。”②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担负着这样一个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各行各业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的“质量”就包含了社会对职校德育成效的期望: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和伟大实践触动并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职校德育工作上,必然要求在德育内容、目标及工作的思维前提(即德育观)和环境等方面做出新的改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在契合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愿望的同时,也在通过舆论传媒和实践探索深化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与追求。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结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缺乏对包括职校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今天的职校生两三年后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内化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观,并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成熟。因而,德育内容上,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遵纪守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包括和谐文明教育。从根本上看,和谐社会是指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全面和谐的社会,而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职校德育工作,就是要结合学生即将步入社会的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整体发展达成统一,从而造就出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准社会成员。这就要 求职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德育观,即主体性德育观,并努力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3.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德育工作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必然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③正是鉴于对其不能很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这个“不和谐”的正确认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确定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在教育部文件和周济部长的讲话中,都多次提到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通过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合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④以就业为导向,是因为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具有支持作用、服务功能的优势,而就业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符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本质。但在这个过程中职校难免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职校在新形势面前定位清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有没有很快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是否具有活力,有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职校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在这些矛盾面前,德育工作如何发挥“首位”作用、如何增强职校的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对职校德育工作者实施“和谐德育”的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二、职校德育工作“不和谐”音符的现实反思 以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德育生态为立足点,审视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状况,可以帮助我们在坚持职校德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的同时,全面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__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也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这些文件已经成为指导和促进职校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纲领。同时也昭示着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为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和谐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它具有教育本质的所有属性,目标是育人,所培养的人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一些职业学校,迫于竞争与生存的压力,虽然把“德育为先”喊在嘴上,其主导意识和行动上却偏重于单纯的技能培养。职校德育的价值何在?是保证这些掌握了技能的劳动者真正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越高,社会才能越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做人和学技能成为职校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翼”。实践已经证明,德育工作搞得好的学校其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2.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基层职校德育工作者由于缺少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其德育理念往往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受传统的德育观影响,对职校生个体成长缺乏关照,往往用一个目标规格模式进行要求;对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不清,方式方法僵化生硬,习惯于我训你听,把发生在校园的各种矛盾简单判定为对抗性质,看见心中就“憋着一团火”,要么不理,一理就激化,造成师生人际关系紧张;沿袭旧的教育模式,时代感不强,脱离德育实际,实效性差。这些表现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去甚远。职校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管”和“灌”都已不适合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主体性德育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 3.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德育内容只有贴近时代、与职校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会为学生关心和接受。对我的发展与成长有利没利,能不能帮助我解决现实问题,是很多职校生在对事物取舍前首先要想到的。因此,职校德育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也要围绕这两点进行,一是围绕职校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二要凸显时代特色和社会要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职校德育实现服务人和社会的和谐。职校德育要依据构建和谐社会对职校生素质的新变化相应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如实践、创新精神的教育,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等等。只有德育内容与时代要求同步,职校德育才会以其有效、有形的现实价值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加强。 4.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在职校内部,各方面教育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者、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在接触和教育学生时要求的标准有高有低、倡导的价值观迥异,有时甚至形成对立,让学生无所适从,制约和弱化了德育效果。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踏踏实实的工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只能强化“恨铁不成钢”的浮躁心态,影响德育质量。在职校外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在拓宽职校德育视野的同时,也给职校德育工作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带来挑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使党政群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真正转化为支持职校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仍需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⑤让和谐意蕴充盈职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职校生成就和谐人生打下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大批建设主力军,成为职校德育工作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要履行好这个使命,“和谐德育”必须成为职校德育工作不懈的创新目标与追求。笔者以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职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条理、融洽、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运作是和谐的。 1.人际和谐:实现德育目标的首要前提 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⑥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职校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 教育,承担着唤醒职校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任务。完成这个过程,师生人际关系状况对德育接受效果有着决定影响,必须调整好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态度,使二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一是德育工作者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职校生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到“知己知彼”;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隔膜,使学生产生“自己人”的感觉;三是要学会把德育内容“活化”,从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择业等实际问题入手,促进道德对象的道德社会化;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自发开展有利于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育德活动。2.管理和谐:确保德育成效的切实保证 职校内部管理涉及招生、就业、教学、实训、德育诸环节,管理系统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而德育管理的和谐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在制约着职校整体管理的质量。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没有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缺乏方向。职校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一是要更新德育观念,通过引导、教育,使职校教师摒弃思想上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主动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保证落实好德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制,加强职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德育投入;三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分层施教,使德育运行在和谐状态下进行。 3.环境和谐:学生德性成长的肥沃土壤 职校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些有机情境。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吸纳这些情境中“情”的有益养分,使其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是职校德育工作的职责。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塑造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设施功能环境(如校园网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职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厚薄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在促进学生加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和对其本身和谐、全面发展的深入理解上至为关键。 德育工作论文: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探究 摘 要:以计算机、通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和我们传统的控制能力。良莠不齐的外部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中学生选择和接受外部信息的自由度在扩展。因而,中学德育工作变得更为艰巨复杂。中学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好德育工作已成为1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因势利导,做到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 德育工作 方法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1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传授平等、交流直接、预警及时等优势,大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涵盖面和时效性;另1方面,网络的信息混乱、理性缺乏、管理困难和语言自由等问题,也为各种负面、不良信息的生存提供了便利,不少学生沉湎于网络聊天、游戏、网恋等不能自拔,这都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方法,积极驾驭网络,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为本,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把网络德育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网络德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在网络环境下搞好德育工作的艺术性,树立新的网络德育观和人才观,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校,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这主要指在承认理想目标、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存在着多样化、多层次的前提下,既要坚持主导性,也要提倡兼容性;在理想方面,既要坚持社会最高理想、全民族共同理想的教育,也要进行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引导;在道德教育的层次上,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也要加强以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教育,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 网络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坚持现实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即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底蕴和管理方面的优势等,从而形成有个性的学校德育。科学性原则即要充分遵循中学生的德育心理发展规律,制订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道德目标。在循序渐进和螺旋式提升中,实现网络德育目标。 2、中学应建立和健全校园网络道德机制,努力抢占网络中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牢牢控制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开创出1片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第1,学校要构建比较完整的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条件,把1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在校园网里,学生可在老师正确指导和有效监控下自由上网,获取科学的知识、信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开设校园网站和教师、学生个人主页以及校园论坛等,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同时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组织正面信息上网,及时清除包括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1些封建流毒;境外反动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反动渗透直接危及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的“逆流渗透”;有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暗流;制造社会德育经济混乱的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等在内的不良信息。以纯净网络空间,确保网络信息准确全面、安全可靠。 在进行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的同时,要注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并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动画和多媒体等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1体,体现鲜活的生机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还要以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等为契机,及时开展富有冲击力的网上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如54运动、抗日战争以及国庆、长征等政治性强的主题和“8荣8耻”、教育、消防安全、环境保护以及教师节和母亲节等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主题,在网上1些相关背景资料、图片和视频剪辑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身边的同学及其先进事迹上网,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先进带动作用。 第2,培养和锻造1批既精通基本的德育理论、思想素质过硬又具有良好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网络工作者队伍。 我们现时的德育工作者本身存在着与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陈旧;形式主义严重,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落后于时代,甚至落后于学生,对掌握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缺乏积极性和认同感。 通过培训,可以使之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熟悉微机操作、网络技术和各类软件的应用知识,树立依靠科技增强德育工作生命力的新观念,自觉地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德育工作实践;同时使其工作方法由单1为 综合,变机械为灵活,刚柔并济,并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使德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电子信箱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要重视师生的平等对话,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原则,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和网络聊天室等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就1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中重大时事和其他1些热点问题等,组织网上讨论和辩论,指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交锋,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辨明真伪、区分善恶,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和德育鉴别能力,增强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 第3,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平等性、交互性、便捷性、即时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点的积极1面,进1步做好德育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 1.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辨别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纪律、法制教育,以及向学生推荐有益内容和开展丰富的网上活动,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 对学生进行网络不良信息的鉴别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选择甄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其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德育工作者既要培养他们比较分析信息真伪和信息价值的能力,又要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网上能够自觉选择、吸收美好的正确的东西,摒弃丑恶的错误的东西,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 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并制订实施相关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网上行为,使其在网络世界的言行更加规范合理。德育工作者可以在网上转贴国家关于国际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方面也可借鉴国家计算机网络文件立法精神和其他1些非正式条例,再结合本校网络论坛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出现的1些情况,制订出1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其中可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条例》、《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违纪处分规定》、《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实施细则》之类种种,并严格贯彻执行之。使学生网上行为自觉化,使网络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 2.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现实和网上生活的疑难问题,关注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网络的隐蔽性、互动性为心理辅导和咨询提供了天然的好途径。在学校主页里专门开设了“心理课堂”,就“上网可能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如何预防和消除”、“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消除考试焦虑”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论坛和网上心理咨询活动;还可以运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心理管理档案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逐步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 3.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设计德育教育主题活动,独立或参与研制开发各类别的德育教育的课件或软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完全改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被动受教地位,实现德育效果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当前的网络德育过程仍然是教师(教育主体)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自我设计或者参与开发各类德育教育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对纷纭繁复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摘录时,融入自己的1些想法和思考成果,同时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又会增加了趣味性和交互性,这样做成的德育课件,必然带有很高的可观赏性和易接受性。从而在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由被动走向自觉。 3、要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3方的合力,积极构建3位1体的教育新格局,共同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 学校虽然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学校要以大德育观的工作思路,使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力量都能明确各自在网络德育工作中的职责,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协调1致的教育网络系统。3位1体的德育教育格局可以使3者的教育在功能上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产生整体效应,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起1个和谐的平台。 在网上,学校可以建设网络家长学校和网络社区。互联网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平等性、自由性,为开办家长学校和网络社区提供了可能。 在网下,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科学引导,以提高家校互动的效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由于大多数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和监督的责任。因此学校首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培训,条件允许,要使家长懂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把好学生在家上网这1关。建立家、校电子联系信箱,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进入网上交流,家庭和学校可以互通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还要争取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顿,查封违规经营的不良网吧,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好的环境;对社区文化环境、社会风气进行综合治理,进1步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最终使学生有1个适宜成长的“土壤”和“空气”,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期望1蹴而就。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网络特点、功能,大胆探索实践,利用有利形势,克服不利因素和条件,稳打稳扎,方能收到实效。 德育工作论文: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对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 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鲜明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既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特别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也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要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部将在今后修订课程标准、审查教材内容时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 二是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把帮助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更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求纳入到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之中。学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考核班主任和教师的重要指标。 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和联合有关部门,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当前社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可塑性很强,如果在学生时代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着名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学校以后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我对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爱心、关心、同情心、孝心、自信心等方面主流尚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自卑、胆怯、嫉妒、厌学等心理问题。这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监护人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原因。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德育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对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爱心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 要管理好班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班主任如没有“爱”字当头,就难以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而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有魔力的教育力量。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有耐心、爱心,与学生贴心,关心他们每天在校学/!/习生活,关心他们成长,如学生饮食卫生,生活学习的困难……学生有病有事老师在场,及时帮助解决,情暖人心,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浓浓爱意。遇到学生有心理压力或思想包袱,班主任找学生对症下药,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通思想工作,解除学生的思想症结,使他们愉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 3抓好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虽然是小事,但它对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明理诚信、助人为乐,教师要以身作则,迁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及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就学生品行方面进行加减分量化,坚持做到学生品行每周评一次,每天真实记录学生在校的表现,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4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 班级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班级开展落实。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以生动真实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枯燥空洞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 4.1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我根据农村学生的情况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 4.2组织各类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公益活动、文体比赛、外出游玩,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校内组织学生参加卫生扫除、宿舍内务整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俗话说:“一屋不 扫,何以扫天下”。如:以“我读书为了什么”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探讨、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想有所提高。 4.3定期召开家长会 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我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开展家访工作,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情况,保持教育学生的一致性,共同培养学生成才。总之,班主任要善于多渠道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解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育人是一项重要的、长期性的工作。班主任肩负着育人、塑造人灵魂的重任,应义不容辞地做好德育工作,教好书育好人。 德育工作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在这一阶段若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便能促使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在这一阶段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身为小学班主任的我们,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历和实践心得,对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谈两点个人看法。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班主任是与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小学生的很多性格和品质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所以,班主任每天的言行和举动在无形之中给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班主任就得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即起到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从而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谦虚有礼貌,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待人和善,和蔼可亲,不大声说话;我们要求学生干净整洁,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穿戴整齐,不能邋里邋遢;我们要求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和同事互相尊敬,和睦团结……这样,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自己首先做到,就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榜样形象,学生会在无意之中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模仿,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 只是运用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理论说教,对于某些行动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有时并不能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所以,身为小学班主任,我们除了向学生讲授一些道德表面知识,还应积极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比如,我们可在周末,带领孩子们到本地的养老院,为孤寡老人带去温暖和问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和老人聊聊天,为他们唱个歌跳个舞,或者是端一杯热水,打扫打扫卫生,等等。这样,我们便能使我国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贤得到弘扬,使学生养成尊敬老人、敬爱老人、帮助老人的良好习惯。又如,在一些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或者是父母亲的生日,要求学生给父母写一张卡片,卡片上写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和对父母的祝愿,以此使学生产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决心。另外,在清明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并借这一时机向学生讲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胜利而浴血奋战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体会革命烈士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勇于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这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教学变得多姿多彩,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增强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意识。综上所述,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各种德育的途径和办法,使学生在获取各种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德育工作论文:创新性思维对德育工作的应用 1.创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高职院校德育课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围绕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下上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为此,第一,要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既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知识含量,又能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具有可读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第二,要加强教学研究,准确定位教学中的关键“点”,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解析疑点、找准切入点、着眼教育点。第三,要在教学中融入大量具有生活气息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理论来分析案例,通过运用案例来掌握理论。总之,要通过德育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进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德育课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为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第二,要运用专题式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第三,要运用讨论、辩论式教学,就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或分组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四,要运用案例式教学,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思考、研究,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德育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3.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要有明确的领导机制和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德育课的领导,将德育课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宣传、教务、德育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德育课教师大力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第二,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严格教师准入标准,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讲台。严格教学纪律,制定讲台规范,明确要求教师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严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管理流程,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编写和使用教材。严格教学督导,制定教学质量检查细则和办法,严肃处理督察不合格的教师。第三,要有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和合理的奖惩机制,要及时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汇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德育课教师。德育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学校在德育课教师中应树名师、奖名课,对教学成效显着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第四,要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师资培养离不开资金保障,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也离不开资金投入保障,学校要合理制定德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4.创新教学途径,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德育课教学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运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人,通过亲身社会实践教育人。第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阵地,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职高院校德育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和讲座,并与德育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要按照不同学科与课程的特点,促进它们同德育的科学结合,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高质量、高品位、高辐射的高校德育课网站,让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回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上网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与理解。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育,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价值。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这是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一种极好形式。具体做法: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力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加强基地建设,把德育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5.结语 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现德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学途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以保持稳定高职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稳步发展。 德育工作论文:对现代德育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 王立(1960~),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 代性、开放性、竞争性、整体性、实践性等特征。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对现代德育特征的认识,新时期 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尽快实现运行模式的转变,即由单一型、封闭型、平面型向多元型、开放型、立体型转变, 实现德育工作的时代化、社会化、综合化。 以推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 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向德育工作提出更高 、更严格的要求,也为德育工作的根本好转提供了契机。现代德育要适应新的时代,尽快走出误区和困境,走 改革与创新之路。现代德育的改革创新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新的工作模式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素质教育时代德育特性分析 确立和构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要基于对德育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现时代德育特性的正确把握。现代 德育的特性则是指有别于传统德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时代德育的显著特点。这些特征、特性或特点,是我们在实 现德育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不能忽略的。 1.时代性。现代德育是时代精神和时展对教育内在的需求。把握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满足 社会发展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德育时代性的鲜明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从现时代教育的最大实际 ,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出发,来设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工作模式。 2.开放性。自身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传统德育工作效果的脆弱,使其对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显得力不从心。 如学校内部关系上智育与德育长期以来形成一硬一软的格局,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轻德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 解决。学校德育在外部关系上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面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有力积极的 反馈能力。青少年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惯于坚持传统观念,固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 ,跟教育者有一定的差距。走出封闭,向系统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的新模式,将赋予德育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3.竞争性。传统的德育在应试教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前,也曾创造过辉煌。那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 我们的德育就好比在温室中养花。我们所倡导的观念在社会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它什么别的观念意识可谓 不堪一击。所以,我们所宣扬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生长得很顺利,根本不用担心风暴的袭击。然而,在市场 经济环境下,各种观念、思潮,包括积极有益的和消极有害的互相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整个社会。在这种情况 下开展德育,就好比在野草丛中种植鲜花,时时刻刻都在同不良观念作斗争,只有依靠真理的力量去战胜它们 ,才能使好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生根成长。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多方面的冲击是现实难以回避的, 增强德育自身的素质,提高德育的竞争力和实效性,在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角逐中,破立相辅相成,批判坏的 观念,扶植好的观念,可以说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征。 4.整体性。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社会大系统、学校母系统和德育自身系统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制约着德育的功效。学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受到社会广泛影响。学校德 育应当从影响学生思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提供给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条件,设计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 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素质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辨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从而提高德育自身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反馈作用。同时,德育作为学校教育这一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德育目 标的实现既要寄托于学校整体的教育机制的发挥,又要促进学校各项教育要求的实现,激励学生全面接受学校 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加强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整体机制,并促进其整体机制的发挥,而不是 凌驾于学校整体机制之上。脱离学校整体机制而孤立地抓德育,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另外,德育作为全面发展 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有自身的整体性。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相互衔接,形成德育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整体的观点也可以说是系统的大德育观。 5.实践性。传统德育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实践 的领域比较窄,时间不足,对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大。实践不足,造成德育的说教化和学生对正面灌输形式的逆 反心理。理论高于实际,道德认识难以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转化,又导致德育的空泛、实效性不强,这是我 们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的又一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以养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将给德育实践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时空领域。发 挥学生主动精神、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实践教育,将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德 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构造德育新模式 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 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内容要坚决压缩。德育工作者要有广、 博、专、深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 间、效率、竞争、开放、信息、法制观念以及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爱好、特长;注重 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心理健康和人 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要求,加强 德育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 目标要求和新的德育观,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模式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21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 要求,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教育和心理 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的政治立场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 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不能放松和削弱,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质 的收获,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从养成教育、个性特 长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 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 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强、自主、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 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 、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练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 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通过社 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 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 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营造一 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找出学校与社 会的联结点,确立学校、社会联系的实体。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社会德育委员会 ”,举办“家长学校”以及通过“信息通报”、“家长咨询日”、“家长教师互访”等活动,有效地推进德育 的社会化进程。 3.变平面型为立体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综合化。市场经济时代社会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全方位的,学校德育 也应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一要在具体形式上变单一的灌输型为多样的渗透 型,使保持德育方法向着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如当前比较成功的情景陶冶法、榜样 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等。二要着力创造课程化模式,把德育教学、德育研究、德育活动课程化,成立专门的德 育教研机构,定时定量地组织德育活动,增强德育的学术性、实践性、权威性,使德育真正具有首位的地位。 三要探讨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研究摸索德育的渗透方法,挖掘德育渗透的潜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 一环。四要活化德育主体,注重寓德育于教师的表率之中。采取更为严格的规范、更为有效的管理和更加可行 的运行机制,调动和激发教职工育人的主动积极性和持久热情,使广大教职工时时处处发挥师表作用,以良好 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依赖于人们德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德育首位的由衷认同,当然也依赖于德育本身的作为 。在教育目标确定的条件下,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抑 制和消除负面影响,是德育工作的艰巨课题。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本文仅是初步的探讨。
施工技术论文:浅论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 在我国公路工程中,沥青混合料路面始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质量需要压实施工技术的有效支持。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公路路面压实技术简析 公路路面压实技术是一项系统性的技术,这主要体现在施工重要性、碾压设备选择、确定碾压组合、遵循施工要点等环节。下文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公路路面压实技术进行了分析。 1.1 施工的重要性 公路路面压实技术的应用有着很强的施工重要性。众所周知,沥青混合料碾压施工压实通常是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于沥青混合料采取合理的压实处理,工程人员可以有效地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强度、稳定性和密实度。除此之外,公路路面压实技术的还体现在其能够减少沥青路面的空隙率并且合理的增加公路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反过来,如果压实工作进行的进度不足,则往往会导致空隙率增加并且易形成压实型车辙,与此同时,还会加速沥青的老化。 1.2 碾压设备的选择 碾压设备选择是公路路面压实技术关键环节之一。通常来说,较为常用的压路机主要包括了钢轮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以及振动压路机等不同类型的压路机。除此之外,在碾压设备选择的过程中钢轮压路机通常会用于沥青混合料的切压和收光,并且可以将其分为双轴双轮式和双轴三轮式。一般来说,双轴双轮压路机的质量较低而双轴三轮式压路机的质量则相对较高。另外,由于三轴三轮式压路机是近几年新出现的,并且还具有根据路面的凹凸情况自动调整各滚轮上负荷的能力,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接缝工作和弯道处的预压工作,从而能够有效的消除裂缝。 1.3 确定碾压组合 确定碾压组合对于公路路面压实技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确定碾压组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压路机按行走方式将其分为拖式和自行式两种不同的类型,并且一次为基础来更好地确定碾压组合。 除此之外,在确定碾压组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按照滚轮的材料性质将其分为铁轮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压实效果。 1.4 遵循施工要点 在公路路面压实技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遵循施工要点,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最佳效果。通常来说,沥青混合料的压缩技术应当合理的采用钢筒式静态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组合的方法,并且在初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避免使用轮胎压路机,从而能够有效的确保面层横向平整度。除此之外,在遵循施工要点的过程中,工程使用的压路机的数量应根据生产率决定,并且可以将整个沥青混合料压实程序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道工序,从而能确保压实的可靠性。 2 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 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包括了诸多内容,主要包括碾压工作、提高密实度、质量检测、温度控制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2.1 碾压工作 碾压工作是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的基础和前提。在碾压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采用重型压路机来进行反复压实,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当采用轮胎压路机时工作人员应当确保总质量不宜小于15 t。并且轮胎允许压力不宜小于0.5 MPa。除此之外,在碾压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其振动频率宜为35~50 Hz之间。另外,在碾压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进行振动压路机倒车时应先停止振动并在向另一方向运动后再开始振动,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混合料形成鼓包,最终能够促进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水平的有效提升。 2.2 提高密实度 提高密实度对于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提高密实度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两者之间的互相挤合,从而能够更好地获得均一密实度。除此之外,在提高密实度的过程中,大量的工程实践都表明了,这一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密实度2%~3%,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采用轮胎式压路机可以有效的提升于复压阶段的碾压效率。另外,在提高密实度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合理的采用重型压路机,但是应避免在高温下进行,从而有效的避免对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效率的持续提升。 2.3 质量检测 质量检测是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压实施工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压实度、厚度、平整度等内容进行合理的检测。除此之外,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在发现一些较大的质量缺陷,如厚度不足、平整度太差、松散、泛油等时及时停工,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另外,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有效的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将空隙率控制在3%~7%的范围内,从而能够促进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可靠性的不断进步。 2.4 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是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的重中之重。在温度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清晰沥青路面施工温度控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在温度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确保在混合料施工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经过非常严格的控制温度和质量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温度的控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改性沥青的粘度适当提高之外,还应当时刻进行温度的检测。另外,在温度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遵循《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在普通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的基础上提高10~20 ℃。如为SMA混合料,由于需要加入较多数量的冷矿粉,则拌合温度需要更高一些,从而能够促进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精确性的日益进步。 3 结 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公路工程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国公路工程人员应当对于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施工技术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通过工程实践来促进我国公路工程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施工技术论文:探析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 论文关键词:公路工程 路基路面压实 重要性 施工技术 论文摘要:对于公路工程的路基路面压实工作来说,其实公路工程中路基路面施工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同时也是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路基路面压实施工工作能够有效地保障路基路面的刚度以及强度,能够有效的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由此可见,路基路面压实施工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施工质量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公路工程的施工。 对于公路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来讲,其实公路工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良好的路面路基压实施工,能够有效的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道路养护费用,反之,如果施工技术不到位,不能够做好路面路基压实工作,就会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增加道路的养护和维修费用。本文从做好压实施工的重要性谈起,继而阐述了影响其施工的主要因素,最后介绍了关于其施工技术的相关问题。 一、良好的路面路基压实施工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第一,良好的路面路基压实施工是保证路面强度的需要。当前,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能够对投入的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路面往往都设计的比较薄。基于这种情况,路基路面的压实施工的质量就会影响到路面强度的大小,即其二者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路基路面的压实质量越好,路面的强度就越大,反之,压实的质量越差,其强度也就越差。 第二,良好的路面路基压实施工能够路面的稳定性。对于公路的路基路面施工来讲,如果其压实度小,那么存在于公路的施工材料之间的孔隙就会变大,这样的情况会使雨水十分容易渗透进来,致使公路中的土壤成分的强度因雨水的作用而降低,这样的情况会使公路在外力荷载的影响之下,出现路面变形的情况,使公路的稳定性下降。由此可见,良好的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是路面的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第三,良好的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能够有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对于公路来讲,其耐久性越高公路的使用寿命也就越高,而路面的耐久性又能够受到路面的强度、稳定性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影响,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指导,这些影响因素又与路基路面的压实施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提高路基路面压实施工质量能够有效的提高路面的耐久性。 二、影响路面路基压实施工质量的因素 (一)路基土壤含水量 我们常说的路基路面的压实施工就是通过碾压来克服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和摩擦力,以此来减少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使土壤颗粒能够不断互相靠近。但是,土壤颗粒的摩擦力和与粘结力与土壤的含水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能够伴随着土壤的密实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在路面路基压实施工的过程中,路基土壤的含水量能够影响到路基路面压实施工的施工质量。 (二)碾压施工的影响 碾压施工能够对路面路基的施工造成十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碾压的厚度、碾压的变数以及碾压速度等方面之上,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采用的碾压方式不同,能够对路基路面的压实施工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中对碾压施工的施工方式有着十分明确地规定:在进行碾压施工时,必须要按照线边缘后中间、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方式进行碾压。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压实施工的施工质量。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此种碾压方式并非适用于各个路面的压实工作。 其次,碾压速度的快慢也能够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碾压速度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决定施工质量的好坏,其与压实施工的施工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碾压速度过大会导致路面出现起伏,碾压速度过小就会使被压材料所承受的荷载超出其承受的范围,引发质量问题。 三、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的技术要点 通过上文可知,路基路面压实施工技术和公路的质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影响压实施工的施工质量的因素又有很多,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压实施工的施工质量,就必须掌握压实施工技术的技术要点: 首先,在进行压实作业时,必须要保证压路机的碾压段的长度能够和摊铺的速度相协调,并努力使其二者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之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采取特殊对待,例如:在气温比较高且风俗较小的情况下,碾压段的长度不应该过短,应该适当的增长;反之,在气温较低且风俗较大的情况下,碾压段的可以适当的缩小。 其次,对于仍旧处在冷却状态中的路面沥青混合料面层来说,其上不允许停放任何类型的机械或主设备,并且要保证其整洁干净,不能够向上方倾倒油料或者矿料等杂物。 第三,对于不能够采用压路机进行路面路基压实施工的路面部分来说,可以采用振动夯来完成压实作业。 第四,对于碾压段的长度的设定要以混合料的性质和路面沥青的出场温度以及施工时的风速和温度等因素来进行设定,不能够盲目的设定。 第五,开挖换土法。一般来说首先,应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将基地下一定深度内的所有土层挖取,换上强度较大的灰土、碎石等以及其他性能稳定且不具有侵蚀性的土质,而后进行压实。对于开挖换土法来说,只有在地基的软土层厚度不足两米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其具体做法是:先将内部的土质全部挖除出来,而后将优良的土质填充进去,需要注意的是,换土对象并非是全部的土层,有些土层就不需要换土,例如持力层。在填土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换土部分的填充工作,还要关注软弱层的相关调整事项,要通过技术建设办法来提升内部渗透技术,继而来提高对软土层的掌控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填土法的需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路基路面的压实施工来讲,其施工质量的评定结果是评价公路质量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良好的路面路基压实施工能有有效的保证公路的质量,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寿面。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必须要重视路面路基的压实施工,掌握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并要掌握施工的技术要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路面路基的施工质量,继而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施工技术论文:房屋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创新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行业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耗行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阻碍了建筑行业绿色节能的发展趋势。现今,建筑行业在不断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将节能技术应用与房屋建筑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对节能技术要点的分析和研究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要注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更需要注重节能环保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与发展。在我国,建筑行业的能源浪费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着现代房屋建筑的发展,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建筑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仅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加强了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但是在很多节能施工技术要点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节能技术得不到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改善和处理节能施工技术要点,是建筑行业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房屋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 首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节能环保理念的深入推广,以及节能材料的研发,都促进了我国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要建立在建筑物的安全要求和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同时还需保证节能施工技术在实际建筑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 其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节能施工技术的理念,并得到了政府、社会以及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一理念的提出加大政府单位和建筑企业对房屋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推广力度,并制定了规范化施工标准,为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也体现了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应用的必然趋势。 再次,从我国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并在不断摸索过程中建立了适合建筑行业节能技术理念发展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依然存在技术要点不明的现象。在实际房屋建筑过程中,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无法准确选择合适的技术类型,造成资源的浪费,严重的还会影响房屋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功能。从投资成本角度分析,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成本相对较高,很多施工企业为了稳固自身发展的需求,都不愿意尝试节能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由于成本增加,房屋价格也在不断攀升,这也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家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建筑节能材料的研制政策,鼓励建筑材料生产厂家加强对节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并实现其生产材料低成本控制。 二、房屋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现阶段,在我国房屋建筑过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节能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由于很多施工企业对节能技术的要点把握不明确,从而导致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不够显着。因此,加强对节能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和研究,是实现房屋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理想化的基本前提。 (一)墙体节能施工技术 墙体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节能上最能体现其效果的一项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节能施工技术能够起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在墙体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节能技术就是其保温系统。其中包括内保温和外保温,内保温在施工工艺处理上比外保温要简单很多,在现代房屋建筑中,墙体内部保温节能技术的应用手段越来越熟练,并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外墙保温节能施工技术一直是建筑企业难以把握的问题。因外墙保温节能施工技术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起到保温效果,另一方面还要对外墙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也加大了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难度。因此,进行外墙处理时,要清理外墙表面的杂质,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清洁度,混凝土墙、柱等粘结位置要充分保证保温材料具有较强粘结性;还要根据相关技术标准控制各种线形布置以及墙体抹灰等施工技术操作。 (二)门窗节能施工技术 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的应用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门窗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节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实现房屋建筑整体节能的基础。门窗节能施工技术的要点体现在其使用材料上,选择经济、实用的门窗材料是实现门窗节能效果的前提。目前常见应用的有低辐射玻璃,其制作原理是在常规的玻璃上涂上一层半导体氧化物,来降低门窗玻璃发射率的效果。要掌握门窗节能施工技术的要点,就需要对节能材料做好相应的检验工作,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假冒伪劣的节能材料。门窗节能技术的主要表现在热传递和隔热效果的控制技术上。对于生产节能材料的厂家,相关单位要制定标注化的管理规定,门窗的设计和施工要符合节能设计的标准,并在施工中需遵循严格的规范化操作进行。 (三)屋面节能施工技术 屋面节能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要遵循不同地理特征、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节能施工技术方案。比如,我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在进行节能施工技术时,要根据地区气候条件来选择合理有效的节能施工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要保证屋面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可以在屋面上设置通风隔热层,并加强高效保温材料的应用。同时,还要选择具有优质的容重、导热、吸水等性能的施工材料。在进行屋面节能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工艺流程的监督和管理,还需要根据房屋建筑设计的要求,合理调整屋面的厚度和坡度;在进行房屋建筑屋面节能施工技术施工中,要尽量选择天气较好的时候进行施工。 三、结语 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确保节能施工技术应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就必须合理把握和控制好节能施工技术要点,对要点掌握和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建筑的节能效果。因此,在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应用中,相关部门和技术管理人员要加强对节能设计方案的审核,能够熟练操作相关技术要点,保证节能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提高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的节能意识,倡导房屋建筑节能环保理念,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施工技术论文:浅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 技术是它的根本, 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 只有将高技术含量的施工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 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发挥其真正作用。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 1、 水利水电施工中的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 施工导流是闸坝工程施工中特有的工程措施 ,施工导流的优劣对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施工导流是一种常见且十分重要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措施。修筑围堰是解决施工导流问题的主要办法 ,围堰是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设及质量 ,而在地上建立的临时性的挡水物。在修建围堰时 ,由于围堰会占用部分河床面积 ,一定要仔细全面考虑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固性 ,从而减少因过水面积狭窄、水速加快、水流量加大 ,给围堰带来大的冲击。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 ,通过施工导流是进行河床控制的有效措施 ,施工导流关系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施的快慢 ,因此 ,施工导流方案设计要求较为严格。施工导流要以现实为依据 ,它与施工联系紧密 ,在施工整个过程中 ,要把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方面的平衡切实做好。施工导流会对供水、发电、搬运、防洪等多个部门的利益产生影响。水利水电施工通常会受到当地的地质地形、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了加快水利水电工程进度,降低工程的造价 ,施工导流要依据当地施工环境来进行 ,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水利水电的施工进度要求。 2 、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 目前 ,混凝土碾压技术是一种通过大面积碾压干硬混凝土混合物 ,而进行浇注的方法。混凝土的碾压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它是一种最近几年刚兴起且得到快速发展的筑坝技术。其优点是不影响混凝土强度 ,能够很好的改善层面 ,高效性与利润性好 ,该法经济效益高、施工速度快、投资少、见效快 ,它主要适合于大体积与大面积的施工。与常规混凝土相比 ,碾压混凝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该方法与土石坝的填充方法较接近 ;碾压表面坚实 ;坍落度是零 ;干硬的混合物 ;采取薄层铺料。与普通混凝土材料一致 ,砂石骨料、胶凝材料、水及部分空隙气泡是碾压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 ,可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但不同之处在于 ,材料组合比例具有较大差异 ,碾压混凝土要通过碾压压实 ,主要是因为其混合物较为粘稠。在配合上 ,碾压混凝土材料和普通混凝土材料的主要区别 :含砂率 ;骨料的直径不能过大 ;掺有较多的粉煤灰 ;水泥量较少 ;碾压混凝土粘稠度范围较窄等。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碾压混凝土主要有砂卵石与水泥掺和混凝土、贫碾压混凝土、高粉煤灰掺和混凝土等三类。根据碾压、推铺以及运输的具体情况 ,通常施工对碾压混凝土会有不同的要求。碾压混凝土的主要施工方式是采用薄层来碾压施工。所以 ,最薄弱的地方是碾压层之间 ,它与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息息相关。 3、土坝防渗加固技术 解决土坝的变形和渗透问题, 可对坝体进行劈裂灌浆和对坝肩、 坝底基岩进行帷幕灌浆, 使坝体内形成连续完整的防渗体系, 从而降低坝体浸润线, 消除坝后坡的渗漏隐患, 增强坝体稳定, 最终达到除险加固之目的。 土坝坝体劈裂灌浆可根据土坝实际情况布置两排灌浆孔, 主排孔沿坝轴线布置, 副排孔布置在坝轴线上游1. 5m 处; 两排孔交错布置, 孔距均为 3 ~ 5m,灌浆孔要尽可能穿透坝体底部的残坡积层深入到坝基, 以形成一个连续的竖直防渗体。 对坝肩 、坝底基岩进行帷幕灌浆时也是布置两排灌浆孔。 主排孔沿坝轴线布置, 副排孔布置在坝轴线上游1. 5m 处 两排孔交错布置, 孔距均为3 ~ 4m, 灌浆孔要穿透弱风化带,进入到微风化岩相对隔水层。 采用回转方法成孔, 孔内下塞, 纯压式灌浆, 自上而下分段, 孔口封闭, 孔内循环。 帷幕灌浆注浆材料可采用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制成纯水泥浆后在设计压力下灌注。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 建设周期长, 施工技术复杂, 质量要求高, 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 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 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 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 管理的结果是效益。 运行管理单位, 实行企业管理, 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 缺乏激励机制, 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 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 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 缺乏应有的知识。加强技术管理,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相关项目负责人应建立厂站、 车间、 班组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实行分级负责管理, 责任到人。 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 事故及故障分析、 整理、 反馈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开 展技术经验交流, 工作总结, 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活动成果进行分析、 归类并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 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 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设备损坏率,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 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 确保其资料的完整性、 系统性、 准确性, 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文书数据、 图表, 机组的原始数据资料 (设计、 施工、 安装、 调试、 试运行记录、 设计文件图纸资料、 运行、检修、 试验、 检验记录等) 。特别注意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 车间、 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加强运行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的法律、 法规和有关规程, 结合实际, 制定 《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 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 “两票” 、 “三制” (操作票, 工作票,交接班制, 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 做好设备运行记录, 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 同时还应建立运行分析制度, 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 运行纪录、 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 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 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 加强技术监督 在 “质量第一、 安全第一” 的前提下, 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 技术更新, 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 延长检修周期, 缩短检修工期, 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 掌握新工艺, 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 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 制定检修网络图, 使检修质量提高, 工期缩短,耗材降低, 工力减少。 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 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 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 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 绝缘监督、 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抓安全促生产, 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 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 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 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 施工技术论文:对地铁工程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突出,地下空间做为一种资源必须大力开发,这已经成为各国的国策。 浅埋暗挖法作为在软土地层中开挖隧道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地质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已成为城市地铁等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施工方法,它以加固和处理软弱的地层为前提,并且通过足够刚性的复合式衬砌结构,从而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以及控制地面的沉降。因此在地面建筑和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中,对施工所造成的地表沉降情况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浅埋暗挖法施工原理 浅埋暗挖法沿用了新奥法(NATM)的基本原理,是新奥法原理在城市地下工程松散地层中的应用。浅埋暗挖法是以多种辅助工法超前加固、处理软弱地层,保护围岩并改善围岩性能,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采用多种开挖方法,及时封闭成环(初期支护),使其与围岩共同组成联合支护体系;初支承担全部基本荷载,二衬作为安全储备与初支构成复合衬砌。浅埋暗挖法是以施工监测为手段,指导设计与施工,保证施工安全,控制地表沉降。 2 浅埋暗挖法施工要点 浅埋暗挖法施工中应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十八字方针。 2.1 管超前 管超前是指采用超前小导管或超前管棚注浆等措施对地层进行超前支护,加固处理围岩,提高围岩的稳定性,防止围岩松动和坍塌。 2.2 严注浆 严注浆是指在超前支护后立即进行注浆(水泥浆或其他化学浆液),使浆液充满围岩缝隙,改良地层,使围岩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和自承能力。 2.3 短进尺 短进尺是指一次注浆加固围岩之后,采用多次开挖,每开挖一环,支护一环,限制每环进尺的长度,保证围岩的稳定。 2.4 强支护 初期支护承担着地铁隧道全部的基本荷载,对于控制开挖初期地表沉降变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软弱地层中施工时,初期支护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2.5 早封闭 开挖支护时设仰拱或临时仰拱使初期支护尽早封闭形成整体,每开挖一环,支护一环,封闭一环,提高初支的承载能力,控制围岩变形满足施工要求。 2.6 勤量测 现场监控量测是浅埋暗挖法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使施工现场每时每刻均处于受监控之中,并及时反馈指导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工程安全及控制沉陷变形。量测项目包括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锚杆或锚索内力及抗拔力,地表下沉,围岩压力,初支与二衬之间压力,初支及二衬的内力、表面应力及裂缝,钢支撑内力及外力等。现场量测数据应及时绘制成位移时间曲线(或散点图),掌握位移变化规律,根据量测管理基准及隧道施工各阶段沉陷变形控制标准进行施工管理。 3 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3.1 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方法 大管棚超前支护是在拟开挖地铁隧道的外轮廓周边上,以一定的外插角沿洞轴钻孔,以一定的间距,安装惯性矩大的钢管,然后进行注浆固结的一种预支护措施,它是在不破坏地表的情况下进行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1)通过施行管棚注浆,预先使拱顶形成加固的保护环。(2)若沿隧道开挖轮廓周边的超前管棚较密时,隧道支护结构所承受的上部荷载会大大减小。大管棚施工的主要工序:开挖支护的掌子面一搭建钻孔的平台一安装钻机一施行安装管棚钢管一钻注浆孔一验孔一注浆操作一结束。大管棚超前支护的作用很明显,在初期支护前围岩变形的43% 左右由管棚承担,且长管棚支护加小导管注浆对于开挖扰动范围内岩土体将起到加固的作用,在其防护下,有效控制了开挖产生的地中及地表位移、应力。 3.2 全断面帷幕注浆施工 (1)注浆孔成孔。由设计计算出注浆孔的精确位置,以及各注浆孔的角度和长度,施作注浆孔的顺序应为:先上后下,先外后内,且在每完成一个注浆孔时应及时退出钻机,然后安装注浆管。完成注浆管安装后,对工作面进行二次封闭后再注浆。(2)注浆。注浆大多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浆,在对每一根管操作后退式分段注浆之前,要对所有注浆管进行填充加固。且为了确保注浆的时侯不产生裂纹和隆起,还要对工作面施行网喷混凝土做封闭处理。 3.3 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方法 为防止施工时破坏地下的管线,开始施工之前,要详细探测施工区域地质情况和地下管线,弄清楚地下管线的精确位置以及是否有障碍物。隧道开挖支护施工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中导坑法组织施工,具体施工次序是:首先开挖及支护双向隧道的中导洞,其次施作隧道中隔墙, 恢复中导坑的横撑,然后分先后开挖及支护两侧导洞,最后进行两侧导洞二衬施工。 4 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的安全控制要点 4.1 防止土石方的坍塌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积极的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定时查看并做好记录和汇报工作,要认真研究地铁施工地段的地质剖面详图及地质勘察报告,制定详细周全的施工方案,确保施 工过程中不出现坍塌事故。要做好掌子面量测工作,及时预测围岩体的变化趋势。 4.2 防止模板倒塌事故发生 模板工程的安装、拆除作业的施工,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并按专项施工方案和规定的操作流程操作,模板及其支撑材料的材质要满足施工刚度、强度,保证在荷载作用下各部分尺寸、形状和位置的正确性。支撑模板的基础应坚实并有足够的支撑面积,以免模版在受力后基础产生变形或下沉。为防止模版倾覆,在安装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工程中,必须设置临时固定设施。只有在确保模板固定牢靠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做到保质又保量。 4.3 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施工现场的用电必须统一规划,详细设计,要制定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及触电事故发生时的应急预案。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用电安全提示标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用电意识并做好现场的宣传工作。地铁施工现场必须采用TN—S系统,并且要设置专用的保护零线,不能采用4+1的电缆方式。配电系统要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和开关箱。 5 浅埋暗挖施工地层变形机理及控制方法 隧道开挖以后必然会造成应力的集中,从而造成地层的压缩变形进而增大地表的下沉,并且在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护措施前,隧道周围的土体将向开挖的空间移动。地表下沉量的大小还与隧道的施工工艺、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有关系,在含砂地层条件下通常还会受到地层失砂、失水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孔隙水的流失以及地层的超固结也会导致地表大变形的产生。 控制地层变形及地表下沉的原则是增大支护的刚度并减少暴露的时间。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支护并控制地下水的流失以减小地表的沉降;要重视初期支护,以及上半台阶的 周边的小导管注浆的有效作用。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控制地表的沉降,采取注浆堵漏可以降低地层的固结沉降,而加固地层可以减小地层的压缩变形,地层的整体下沉可通过增加初期支护刚度并及时形成封闭结构得到控制。另外,增加土体完整性、减小流水流砂以或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地层变形和地表下沉。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已经将地铁这一运输形式推向经济建设的前沿,运行良好的地铁将对整个城市的运输网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浅埋暗挖地铁工程施工规模大,复杂程度高,还需进一步研究新的辅助工法和施工工艺,以适应复杂地质条件、埋深、跨度等方面的要求,拓宽浅埋暗挖法的应用范围。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型施工机械和理论研究的不断进步,浅埋暗挖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施工技术论文:谈水利工程的桥灌注桩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有一个建筑桥梁的建筑项目是修筑水利桥梁,设计的建筑图纸中此桥梁的钻孔灌桩一共的桩长为二百五十二米,每根桩长度为二十二米,一共八根桩。建筑现场所属气候严寒季节即冷又长,河面会出现很厚的冰冻。建筑时间定在十一月十五日,最早开始出现化冻现象出现在四月二十日。 2 灌注桩施工工艺 2.1 施工程序 施工准备施工围堰及钻机平台填筑钻机就位护筒安设覆盖层造孔下钢套管基岩造孔基岩扩孔验孔深下钢筋笼下导管浇注混凝土声波测桩。 2.2 施工方法 2.3 测量定位。在测量放线处测量放线处进行挖孔,定桩位,采用木桩或小型预制混凝土桩。在孔口外围处将桩位纵、横轴线和驰准点标记做好,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桩位纵、横轴线和基准点位,这样才能打孔精准。 2.4 围堰作业。按照施工地点周围的地形的情况,左岸的桥台与2、3桥桩,右岸的桥台与4桥桩都是使用的回填式的砂砾石所堆积再碾压成型的施工方式,在左岸右岸下游处,挖掘机进行砂石的卸车回填,再用装载机压平,在挖掘机碾压过后施工平台会形成一个五十成二十的大小,左岸有2、3桥桩之上有四个钻孔,施工场所与钻机等运输的施工通道,右岸是4桥桩位置有两个钻孔以及保罗施工通道的施工场所,迎水面是使用钢丝笼填石块进行封口,避免被冲刷,施工场所必须比水面高一米左右,在上游的迎水面的围堰必须高上半米左右。 三号桥桩的建筑是由二号桥桩围堰朝三号桥桩推动的,使用拉回的砂砾石进行填充,利用挖掘设备碾压出一条五米宽的建筑通道,三号桥桩建筑现场留出长宽在八米以及12米的空地当做钻机建筑平台,河水面要比平台低一米,朝着河水方向的面要使用装有石块的钢丝笼进行封锁,出现三号桥桩到右侧河岸的断面,在建筑好二号以及三号桥桩之后,在进行右侧河岸的桥桩,二号以及三号之间的建筑围堰这时可以拆掉作为断面。在建筑四号桥墩以及五号桥台的时候要越过河道的话可以在上游已经结冰的区域经过,这条通道就作为运送材料的主要通道,运输钻机设备时把钻机拆成配件运送。 2.5 造孔。必须使用CZ-30的冲击钻进行造孔,安装钻机州要平稳地搭建底架头和钻杆中心要与护简项面中心对准,进行钻孔时,钻杆或吊要垂直地面,在施工期间用线锤随时进行检查,防止钻孔出现倾斜。这样就能让钻机处于一个平衡整体的状态,对孔位的垂直精准也是一种保障。 2.6 钻头和孔口管。建筑孔能够进尺最重要的是钻头的大小,修筑的这座桥梁梁柱的孔直径在一点五米,所以在选择使用的钻头时钢材品质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在焊接钻头时必须保证其质量,保证钻头的角度符合建筑要求,以及其内刃的切削强度。避免在建筑孔的时候出现钻头角损坏的现象,形成孔内故障,耽误建筑。 孔口管的埋设,为保证孔口不发生塌孔,孔口管采用δ=5mm以上的钢板卷制,直径为1800mm。为便利孔口管连续下设,焊接方便,孔口管在造孔跟管过程中,下拍孔口管时最好在孔口管上横担方木,可利用钻头垂直下拍保证护壁管口不变形。根据地质条件,单孔孔口护壁套管约6m。 2.7 孔壁泥浆。这道工序是用来支撑孔壁、稳定基层以及冷却钻有与钻具的作用,泥浆以对井钻孔壁产生作用而形成一层泥皮,这样钻孔内外渗流就会受到阻隔,钻孔壁c 保护而免于坍塌,所以这道工序时必不可少的。 泥浆比重控制在1.2~1.3,粘度22~25s,胶体率 97%,孔内泥浆面控制在离孔口50cm以内。 2.8 造成孔的品质掌控。已经建筑好的孔品质直接影响着灌注成型的品质,同时也是确保桥墩品质的根本,在建筑孔的时候要经常检查孔内泥浆的状态,尤其要多关注护壁管材到达大卵石构造之后会发生管材位置变动的现象,致使孔发生倾斜。在建筑孔时,要关注所经地层是不是有流砂现象或者强压水层,如果发现有这种现象,要立即更改泥浆比重,增加泥浆的量。 钻头在钻到覆盖层以及岩石层附近时,钻头的方向很容易会出现倾斜,如果钻速太快就容易形成卡钻现象,能够避免的最好办法是使用人工进行前进,用比较慢的速度钻,在钻头进入这部分底层大约五十厘米以后再恢复原来的钻速,保证钻孔的品质。在钻头前进中收集检查用捞砂石捞出的砂石,能够清楚已经钻到什么程度。钻孔的深度要按照设计的标准进行。 2.9 钢筋笼吊装及砼浇筑 2.9.1 进行钢筋笼的吊装。进行这项作业之前必须把孔底下的沉积物质都清理干净,每个钢筋笼设置四到六个起吊点,以保证钢筋笼在起吊时不变形。吊点要焊实焊牢,保证在吊放入孔整个过程中不开焊。检查钢筋笼是否顺直,如有弯曲应调直,钢筋笼进入孔口后,应将其扶正徐徐下降,严禁摆动碰撞孔壁。此时的钢筋笼的长度在十八米,当钢筋笼下降到第二吊点附近后加强筋接近孔口时,采用钢管穿过加强筋的下方,将骨架临时支承于孔口,将吊钩移至骨架上端,取出临时支撑,继续下降到钢筋笼最后一个加强筋处,按上述办法暂时支承。此时开始吊来第二节钢筋笼,使上下两节骨架位于同一竖直线上,进行焊接,需要保证上下节接合钢筋轴线一致,焊接的长度大于七十五厘米,接头焊好经检查合格后,抽去临时支托,将钢筋笼徐徐下降,如此循环,使全部骨架降至设计标高为止。 2.9.2 灌柱桩砼浇筑。在浇筑砼之前必须计算好砼的第一次需求,等于导管总容量与漏斗总容量之和的二倍以上。从而能使漏斗导管内砼从导管底部翻出,并且可将导管端被砼埋深二米到五米之内。砼浇筑采用水下直升导管法对口浇筑,导管直径选用2.2米以上,为能使导管提升方便,每节导管长度应在两米以内,长短搭配,最短应在零点七五米以上,导管节头采用胶皮垫圈密封,垫圈的厚度不得小于零点三厘米,法兰盘连接螺栓不得少于六组,在下导管时必须严格检查导管法兰盘接头螺栓,不得产生漏水漏浆现象,否则会产生泥浆与砼混合造成桩柱夹泥,严重者可能形成断桩。导管下设与漏斗安装结束后,可在漏斗与导管的接头处安设一砂袋栓塞(或蓝球)固定在漏斗顶部,其作用是与漏斗内砼同时进入导管内利用砂袋的整体性与砼的自重把导管内的泥浆挤压出导管,形成导管内砼柱状,保证后续浇筑砼不与泥浆掺混。在使用砼进行浇注时,砼面要保持在三米以上的升高速度,完成浇注任务的三分之二时,要抬高一点漏斗,保持导入管内和管外的压强差,同时经常提高一点导管,每次提高的距离不能超过零点五米,确保砼能够顺畅的浇注,浇注完成的标准是砼已经从孔口留出来为止,砼完全失去塑性之前就利用人工清理表面零点五米的砼。同时把桩内全部的钢筋清除干净,对砼表面开展养护。 2.10 在严寒季节使用混凝土建筑要对其进行保温。因为砼建筑时期在严寒季节,因此除了砼搅拌时要进行保温措施之外,在运送以及入仓时也要对其进行保温。在利用砼进行浇筑时,对其进行保温成果直接关系到建筑品质。 为确保砼浇注质量,对砼拌和系统搭设暖棚进行保温,暖棚采用脚手架杆框架结构,用保温棚布保温,棚内采用铁炉加温,砼浇注用水均采用热水供应,砼拌和用水温度控制不超过40℃,砂石料也进行分量加热并搭设暖棚。混凝土冬季施工措施应按照SDJ207-82规定执行。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制定以下冬季施工具体措施: (1)砼拌和站用架杆搭设暖棚,内设火炉,保证棚内温度在10℃以上;在水箱底部放置炭火,控制水温在35℃左右。棚内挂温度计检测,测水温用温度计。 (2)使用架杆进行暖棚的搭建,对砂石与骨料起到加热的作用,砼搅拌时避免掺入冰霜,其表面避免结冻,有一定的料堆储存量,为了保障料堆沾水结块,必须进行暖棚的搭建。施工过程中的水源是来自水库,在水库添置两个水源箱,在其底部添置火炉,这样就能确保搅拌时的水温不超过四十度。当水箱外的温度低于负十度并且运距不近的时候,采用在运输车厢外侧焊接放置煤块的矩形槽口,放置炭火,保证砼温度,运输过程中用蓬布覆盖。 (3)进行砼的浇筑时必须添加一定的防冻剂,这个步骤完成后使用彩条布进行暖棚的搭建,这样会有保暖的作 用。 (4)施工人员应该在施工地对材料进行加热并搅拌的过程进行质量的控制,搅拌过程需注意,先把石灰料加水搅拌,冷却之后加入水泥进行搅拌,避免水泥出现凝固的假象,搅拌的时间应该比正常温度下再多一到两分钟,其温度要在五度之上。 (5)进行施工的时候,重视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测,在灌柱桩砼施工完成之后要进行冬季保温的暖棚施工。 3 施工经验整理 3.1 流砂层处置:使用粘土或者碎石子填空孔内;使用套管进行隔离的措施。 3.2 水面要比泥浆面低二米以上,维持孔内侧压力强度,避免孔塌陷。 3.3 在基岩层凿孔必须利用圆钻头进行,要不然钢筋笼进不去。 施工技术论文:有关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的初探 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建筑企业要想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在于创新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受土建工程项目范围广、施工时间长、施工环节多等特点影响,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如何,将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再加上当前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在带动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此,本文从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的整体态势、高新技术在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创新与应用等两个方面出发,对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的整体态势 作为土建工程施工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技术创新,与工程设计创新及施工材料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且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针对当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整体态势,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其做如下归纳: 1.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提高 结合当前土建企业的发展局面,在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其核心在于积极学习及采用新的施工实际,确保施工程序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在节省施工成本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科学的缩短施工时间。与此同时,面对当前新颖的工程设计,若没有与之相应的施工技术,无法保证土建工程的审美效果。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开展施工活动时,能够结合着工程设计的实际状况,积极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加强施工人员培训,确保施工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完整性。 2.土建工程施工新技术的经济发展 受土建工程的影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涉及范围较广,除了必要的施工技术及建筑施工材料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建筑施工设计及建筑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再加上土建工程自身的功能性,导致土建工程在施工建设中,还涉及了建筑空间的平面组合及建筑结构等几个方面。在实际应用中,与之不同的是,土建工程建造有着固定的地点,且在开展施工活动时,只有具备一定的地区适应性,才能确保施工技术在施工工程中的合理使用。一般来讲,土建工程单位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该单位的人力资源及设备材料资源部门的指导与帮助,同时结合着建筑物的实际位置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在确保建筑设计独特、新颖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避免施工混乱及工程设计“清一色”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土建工程单位在开展施工活动时,能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着建筑工程中的实际状况,对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还能为工程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作为土建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对整个建筑行业还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当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在弥补传统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时,还能有效的避免安全隐患的遗留,避避免今后不必要的经济纠纷。针对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数字化技术在土建施工中的应用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在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同时,还改变的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当前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土建工程施工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倾向于数字化与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土建施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施工信息化管理这一方面,即通过科学、完善的信息系统,对施工中涉及的部门、材料、设备、成本、工程质量等多个环节进行管理,在规范施工秩序的同时,还能提高施工质量及施工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工程管理人员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全面的收集施工活动中的各项信息,确保管理制定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土建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讲,现有的土建工程除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外,还应结合中该地的实际发展及地域状况,体现出该地的文化特色及民族特色,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工程的规模及外形构造上,除了能凸显该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外,还应成为推动该地发展的核心所在,而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帮助。 2.新型节能技术在土建施工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节能减排是时代的一大话题,也是我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土建工程施工中节能型技术的运用是大势所趋,土建工程的资源消耗量较大,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怎样可以做到节能施工将是建筑单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型的建筑施工材料很快地被应用于建筑施工中,这些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重量轻、耐用度高、耗能低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节约建设材料成本,有效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筑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针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应从性价比高级经济效益、社会效率几个方面出发。随着土建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在整个施工中,对机器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在土建工程行业中,还应注重机器钢材焊接及机器涂料喷涂等几个方面,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土建工程施工中的运用,在提高土建施工整体水平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确保施工技术的智能化与节能化。 3.生态技术在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其生态技术应用的核心在于提高施工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推动环保材料的广泛应用时,还能将环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开展施工活动时,能够按照要求处理建筑垃圾,同时在施工中文明施工,避免对工程周围的环境进行破坏。与此同时,在施工前,应仔细了解工程的周边环境,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还应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伤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减少工程成本投入。这就要求土建工程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结合着我 国土建工程的实际发展状况,积极创新施工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国先进的施工技术,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土建施工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土建施工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建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施工技术论文:对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底板施工技术综述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我们要着重在设计、材料和施工、养护等四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保证整个地下室底板混凝土外观质量良好,防止裂缝现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配合比设计 1、配合比的设计理念,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运用了下列设计理念: (1)控制单位用水量和水胶比,以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 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2)在满足混凝土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胶结材料总量,以提高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并尽量降低砂率,以提高混凝土弹性模量,确保预应力的效果; (3)控制单位水泥用量,从而在确保混凝土耐久性的前提下减少混凝土自身收缩,降低混凝土水化放热总量; (4)掺人优质粉煤灰,不仅可以密实混凝土、减少混凝土的收缩、降低水化放热差,而且可以提高混凝土抗C1-渗透和抗冻融(养护60d后)等耐久能力; (5)通过引入TW缓凝减水剂,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和缓凝时间,从而延迟混凝土的水化热; (6)控制外加剂、水泥、粉煤灰的碱含量,以防止发生碱一集料反应;控制外加剂中C1-含量,以防止钢筋锈蚀;通过在混凝土中引入一定的优质气泡;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能力。 2、原材料的选择 (1)水泥:大体积混凝土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并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 (2)细骨料:宜采用II区中砂,因为使用中砂比用细砂,可减少水及水泥的用量。 (3)粗骨料:选用粒径5一40连续级配碎石,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 (4)含泥量: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粗细骨料的含泥量是要害问题,若骨料中含泥量偏多,不仅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又严重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对抗裂的危害性很大。因此骨料必须现场取样实测,石子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砂的含泥量控制在2%以内。 (5)掺合料:应用添加粉煤灰技术。在混凝土中掺用的粉煤灰不仅能够节约水泥,降低水化热,增加混凝土和易性,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并且混凝土的28d强度基本能接近混凝土标准强度值。在工程中一般采用60d龄期的混凝土强度来代替28d龄期强度,控制温升速率,推移温升峰值出现时间。选用永安电厂I级粉煤灰。 (6)外加剂:选用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生产的TW缓凝减水剂。 3、配合比的确定 根据上述配合比的设计理念和原材料,通过反复试配,确定配合比为水泥:中砂:碎石:水:减水剂:粉煤灰为386 : 646:1150 : 200 : 1.04 : 68 ,坍落度为120土20mm,砂率为36%,水胶比为0.44,强度结果38.7MPa,符合设计要求。 二、施工技术方案的控制 地下室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在体积混凝土相关参数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策划,分析了影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讨论、分析,编制具体施工方案,组织管理人员学习讨论,向操作人员进行交底,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对特殊施工过程,例如人员配置、施工机械、施工方法等因素进行认真控制。为防止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在施工方案和技术实施上采取以下措施控制: 1、混凝土由现场搅拌,采用塔吊吊运混凝土4.5m3/h左右。 2、如果施工在早春季节,室外气温较低,有利于降低人模温度,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裂缝。 3、在底板底部防水层之上铺一层油毡作为混凝土底板和防水层的隔离层,减少底板底的外约束力,降低底板内应力,以防止裂缝。 4、根据流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流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从而提高施工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泥浆较厚,故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的收水裂缝。 5、防水混凝土浇筑二次振捣。所有混凝土浇筑全部采用二次振捣。当混凝土入模经过第1次振捣,待其坍落度消失并开始初凝时,再进行第2次振捣。若慢慢拔出振捣棒混凝土能够均匀闭合,而不会留下孔洞,此时进行二次振捣最为合适。考虑到春季施工水分损失较慢,经试验这一时间定在第1次振捣后3h左右。 6、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采用两次抹压,保证了混凝土表面没有开裂。 7、采用塑料布薄膜和草垫进行保温、保湿,防止混凝土表面热量和水分的散失,避免表面温度低而加大混凝土内外温差,保证混凝土水化条件,加速混凝土强度增长,提高混凝土自身抗裂强度。 8、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 9、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施工人员分两大班,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30mi n完成,人不到岗不准换班,并明确交接班注意事项,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 三、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泌水现象的处理,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极易产生泌水现象,严重时会影响到混凝土各项强度指标。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消除泌水现象带来的危害。通常情况下,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都会沿着混凝土浇筑坡面流到坑底。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流水施工将大部分泌水排放到排水坑或集水井坑内,然后用水泵抽排掉,剩余的局部少量泌水可以采用海绵吸除来进行处理。 2、表面裂缝防治措施:一是大体积混凝土浇注、振捣后,表面的水泥浆比较厚,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表面裂缝。因此,在表面混凝土在振捣时,必须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表层浮浆层不能太厚;二是除了水泥水化作用影响,外界气温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与内部产生温差,气温的骤降也会增加混凝土表层与内部温度差的梯度。在混凝土浇捣后,需要及时用2m长括尺刮除掉浮浆层,根据施工人员测定的标高控制点,将混凝土表面拍平整。对于凹进去的部位,需要采用混凝土来填平,在混凝土表面收浆就要初凝的时候,混凝土表面需要进行二次抹光处理,在混凝土收浆凝固期间,除了工作人员外,其他人不能在未干硬的混凝土表面随意走动,收浆面的工作完成后,需要及时对表面进行覆盖养护处理。 施工技术论文: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分析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新型技术被应用到工程建设中,这对实现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弱电系统是建筑工程各项功能实现的基础保障,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必须保证弱电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并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争取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一、弱电系统设计和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一)设计方案不合理 为了保证弱电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加强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例如通道预留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后期线路敷设的需求。建筑工程弱电系统的建设中还存在很多弱电设备构件与土建设计尺寸不符的情况,导致消防控制箱、多媒体箱安装不到位,进而造成弱电设备安装间距过大或过小等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设计方案不合理。 在设计施工方案时,没有对各关联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导致弱电系统成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很容易造成电话、电视和综合布线等的实际需求数量、位置与设计施工图不符,降低了弱电系统线路的畅通性,影响了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 (二)对弱电工程的施工缺乏重视 在建设智能建筑的过程当中,其空间资源和时间资源为两个比较有限的资源,由弱电系统、安装、土建、装饰集成的多方来共享这些有限的资源。哪一方占有更为充分,相应的管理就比较容易,并且效益和效率就会比较高,因此便形成了施工各方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的相互抢占的混乱局面。在资源争占各方当中,其中土建方占着主导地位,而其中最弱势的群体则是弱电工程,弱电工程的空间和时间资源极易受到各方的挤压。 (三)弱电工程的监理工作不够专业 现阶段,多数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对弱电负责的工程人员绝大部分都是由强电监理工程人员兼任,而强电监理工程师严重的缺乏对弱电系统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全面了解,这就使得弱电监理工程非常不到位。 (四)弱电系统的施工人员素质偏低 当今的弱电集成单位基本上都缺乏专业的施工人员和施工队伍,在弱电系统的施工过程当中,比如末端设备安装和配管配线,很多安装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技术,很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二、弱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的改进分析 (一)加强组织施工的管理 加强组织施工的管理具体分为以下三方面: 1.加强对工程承包单位和设计单位专业资质的审核。确保施工的相关单位均具备建筑工程弱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能力,并能够完全按照要求完成工程建设。 2.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进度计划、材料和质量等专业性的要求,尤其是设计较大型的弱电系统,更是要保证施工组织方案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其中,在施工组织设计和策划施工方案前,需要做好施工交底工作,按照要求签字后,才可开工。 3.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完全掌握施工方案的内容,明确设计意图,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施工。 (二)应当加强弱电系统设计的管理 在当今智能建筑的设计环节,必须根据智能建筑的使用功能、设计要求以及服务功能,再加上物业管理方式的探讨和分析,从经济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三方面综合考虑,统筹规划。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是集管理、系统以及结构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是多个专业共同协调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所有的技术要求和技术问题都应当在弱电工程的总体设计当中加以处理和协调。过去由于智能建筑的施工单位没有认识到建筑物主体设计和弱电系统设计同步进行的重要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加强弱电系统设计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为促进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工程质量目标,加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管理,按照施工要求、相关的技术规范对施工材料、设备以及元器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禁采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施工。 2.加强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设计与工程技术的审核工作,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应对图纸进行反复审核,并合理优化施工班组,向施工人员进行工程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的技术和质量交底,使施工人员全面掌握工程图纸和施工规范。 3.施工过程中按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按施工工艺要点对单体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检查,遵守验收要求、质量标准,重点做好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 (四)加强施工过程的进度管理与人员管理 施工进度会影响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其易影响施工人员的组织协调、设备的提供、与其他工程的协调等诸多方面,因此有必要加强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以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应合理编制施工前、中、后三阶段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小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定期召开调度会的方式根据实际进度情况合理调整,以确保施工安装图设计、管线施工、设备验收、设备安装、调试、初开通和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由于在施工中涉及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较多,有必要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施工进度安排,合理调配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装工人和调试工程师的工作时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同时要做好劳动力与技术力量的统一配合,以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五)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更是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加大对安全措施的投资,以促进其贯彻落实。 2.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未履行职责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对应的处罚措施。 3.积极开展安全 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4.建立技术交底制度,使施工人员明确了解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并坚持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六)应当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 工程监理的实行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专业广、技术含量高、分支系统多,所以,应当选择专业配套、实力强、资质好的监理单位。对当前的建筑弱电工程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虽然弱电工程已经完成,但是其开通却不尽人意,这不仅包括施工问题和设计问题,而且还包括软硬件问题和器材问题。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当增强质量管理和方案论证之外,还必须通过监理单位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理。 结束语 弱电系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各项功能的基础。但是,目前的弱电系统设计和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完善系统设计方案,提高系统建设的有效性。 施工技术论文:水利施工技术的应用 1滑模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1.1应用首先,在梯形断面渠道边坡施工中的应用,在梯形断面渠道边坡采取滑模施工技术,其主要是在刚成型的混凝土表面或者模板表面上带动着高3~4m、长度为4~5m的工具模板或滑框滑动,从而能使施工达到相关标准规范,完成整个工程施工。其次,在U型渠道边坡施工中的应用,这个方面主要是采用滑模技术在混凝土灌浆区内滑模现浇整体的U型混凝土渠道施工中,使用渠顶轻轨支承悬模机型,或者是比较常见的以渠床土模作支承的机型,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都会选择使用以渠床土模作支承的机型施工,这种机型具有成本相对较低、运行快等优势。滑模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不仅能提升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同时还能节约工程成本,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实现水利工程项目建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在使用滑模施工技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尤其是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掌握施工技术要点,在施工前熟练施工图纸和标准规范要求。此外,还要遵循一定的施工程序,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真正发挥滑模技术在水利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1.2应用优势分析滑模施工技术在滑模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少,成本低,并且实际效果好,能很好地提高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水利工程中由于隧洞和大坝迎水面的坡度都比较大,这部分混凝土施工难度也很大,在很多时候,混凝土施工很难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导致工程在后期使用中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制约工程项目功能的发挥。而滑模施工技术恰好能满足这种施工需求,能对工程特殊部位进行施工,提升施工效率,并且能有效减少模板的周转次数,减少模板损耗,控制工程资金的投入程度。滑模施工中利用千斤顶施工方式,能到达迎水面等难以施工的部位,并且通过传输最终实现混凝土的高效施工,浇筑速度也非常快,避免混凝土与空气的长时间接触,在灌浆完成后能够及时地封浆,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经过滑模施工的混凝土表面十分光滑,光洁度好,没有缝隙和裂纹,材料浪费少,由此可见,这种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2水利工程施工中滑模技术使用要点分析 滑模施工技术主要是为了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防渗和防水性能,这主要是由于水利工程中基础和坝体等部位都会受到流水的侵蚀,很容易出现渗漏和裂缝等现象,因此,使用滑模施工技术一定要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而发挥其作用。2.1混凝土材料配合比例控制混凝土施工材料的配合比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混凝土施工的效果和质量,混凝土配合比例合理是确保滑模施工技术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前提。首先要严格验收和检验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然后使用正确的混凝土灌浆机具,一般混凝土都是水和水泥的混合物,其中水的成分要比水泥的成分多。在施工中,滑模施工技术对于混凝土的传输、保温以及初次凝结等时间要求也非常严格。滑模过程中主要通过顺沿模板灌浆方式,此时对混凝土浆液的稀释程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工作人员要及时检查混凝土的和易性,确保工程进度。2.2滑模控制滑模控制主要是选用合理的模板材料,一般在水利工程中使用的都是木板模板,在施工中滑模控制是重要的环节,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利用水准仪测量来进行水平检查,另一种控制方法就是利用千斤顶同步器来进行水平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滑模结构中心不发生偏移,一般需要使用激光照准仪以及吊线相配合进行测量,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能及时发现滑模会发生变形的位置,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如果发现变形,可以采用上下面全部测量的方法,确定竖井结构的直径范围,最大限度地保证竖井结构质量,避免出现变形,这样就能确保滑模施工效果。2.3滑模施工偏差控制滑模施工中很容易出现误差,这些误差会影响施工效果,因此,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采用不同的方法纠正误差,在测量过程中利用钢垫板的方式填高千斤顶的底部,利用千斤顶迫使支撑轴发生位移,进而将整个平台带动到模板系统中,并且向指定的方向滑升,通过这种方式纠正误差,避免在混凝土灌浆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滑模施工误差纠正是必要的工作,以保证后续滑升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进而能达到理想的混凝土灌浆施工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筑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滑模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广泛应用,但应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施工中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施工原则,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施工技术论文: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策略 一、建筑基础施工技术特点分析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变得紧张,为了很好的解决该问题,一些高层建筑开始备受大城市的青睐。高层建筑物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房屋的密度还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对解决城市人口问题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将会严重影响到城市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质量。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1)深基坑工程施工难度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在各大城市中高层建筑到处可见,导致建筑物的施工场地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在进行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邻近建筑物和周围的地下通信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对基坑的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基坑的施工均为临时性工程,在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工程中,要考虑的地下因素较多,主要有基础土层的稳定性及力学性能、基坑支护之间的受力特性、基坑形变发生的程度等问题。上述的三类问题一般与土层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未能进行全面的考虑,将会引起相关事故的发生。 (2)建筑物基础的埋置较深。要想提高高层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其建筑物基础的埋深要达到一定的有效深度。如果地基为天然地基,其一般埋置深度为整个建筑物高度的1/12;如果地基为桩基条件,其为整个建筑物的1/15,并且不考虑桩长的埋置深度。基础埋置深度越深,其基础的施工技术难度越大。 (3)裙房与主房基础连接上的特点。在进行高层建筑时,为了既达到实用又能达到美观的效果,很多的高层建筑物都设置了一定数量的裙房,并使主房和裙房有效的连接在了一起。但是由于主楼的高度比较大,而裙房却相对比较矮小,因此可能在施工的工程中会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所以在进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考虑有可能发生的不均衡沉降,尽最大可能的消除地基沉降的差异。 (4)基础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我国很多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中其底板厚度都比较厚,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3m,例如上海国际大厦,其底板厚度已经达到了3.5m,并且其混凝土的使用体积也已经达到了1.7万m3。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想按时的完成亿立方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并且尽最大可能的降低由于温度引起的裂缝现象,可想而知,该施工技术控制的艰难性。 二、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分析 2.1桩基施工基础的分析 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吊桩时,桩与桩架之间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一般被控制在4m以内。在吊桩之前,要将桩稳定的固定住,并选择正确的吊桩点,吊桩速度均匀,避免吊桩过程中桩身发生偏斜。在进行插桩时,必须保证桩与地基口对准,如果需要进行矫正时,也最好不要用力敲打。当桩安装完成后,要及时的将桩周围的孔隙进行回填。当桩管被安全的放到规定深度时,应立刻将桩锤和桩帽提升到规定的位置,一般规定为大于4m,并进行桩的加固,然后开始对桩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一切正常之后开始对桩浇筑混凝土等施工工序。 2.2基础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大体积混凝土有着多方面的优点,例如水泥的用量较多、面积较大等。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水泥被水化后会及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混凝土具有收缩应力,从而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裂缝,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对其进行长期的保温养护,促使其缓慢降温,否则会因为内外温差较大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对该项技术加强施工方面的控制,有效的减少裂缝的产生。 2.3钢筋工程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钢筋工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熟悉图纸。对于钢筋的绑扎必须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或相应的施工工序,并对钢筋的规格、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柱插筋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严禁钢筋发生位移,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换钢筋的型号。一切安装合格之后,在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派专门人员对钢筋进行看护,并及时纠正钢筋在浇筑过程中发生的偏移,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在建筑物施工工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其基础施工技术,因为其决定一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基础施工技术,并严格按照当地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建筑物基础施工,充分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施工技术论文:分析现代水利工程中的防水堵漏施工技术 一、渗漏原因 1.1 结构渗水 结构渗水包括点渗水和大面积渗水。点渗水一般是由于结构局部孔洞造成,对结构危害不大,处理也较简单。例如:水利工程中,主体工程与不同用处的管线相连,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一旦管线的止水环部位焊接不严密,或者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往往会造成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或孔洞,容易导致渗水;大面积渗水通常发生在结构的底板上,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基面四周的降水基坑一般设置在垫层以下,很难达到降水的要求,不易即时排出积水,然而为保证施工进度,带水施工在所难免。 第二,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混凝土拌合不均或振捣不当等原因通常会造成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值,进而导致大面积渗水。 1.2 施工裂缝 施工缝隙包括施工缝和变形缝。当建筑物施工面积很大时,通常人为地将混凝土划分为多个连续单元施工,这就致使结构中施工缝的存在,是渗水问题发生的常见部位。在处理施工缝时,需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施工,必须清除干净缝面的杂物、浮尘等垃圾,并保证模板支撑牢固、连接可靠,无跑浆漏浆现象;变形缝造成渗水的主要原因包括: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止水带固定不牢或偏离中心等,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或出现孔洞。 二、防水堵漏施工技术 2.1 防渗墙施工工艺 防渗墙具有墙体厚度小、渗透系数低、柔性强、耐久性好及成本低等特点,从而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很广泛。根据防渗墙施工成墙工艺,其施工工艺大体可以分为:射水法成墙工艺、多头搅拌深层水泥土成墙工艺、锯槽成墙工艺等,下面就据各成墙工艺的施工原理和特点进行细述。 (1) 射水法成墙施工。射水法成墙施工所需设备有:浇筑机、钻孔机和混凝土搅拌机,较适应于砂土、粘土及粒径小于100mm 的砂砾层。其施工工序为:钻孔机内的成型器从喷嘴中喷射出高速水流并通过上下反复运动切割并修整孔壁,进而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泥浆护壁,再通过正循环或反循环将多余的土排出。槽孔形成以后,浇上混凝土薄壁防渗墙便形成了,射水法工艺的成墙厚度为0.22~0.45m,最大深度约30m左右。 (2) 多头深层搅拌水泥土法。此法具有施工方便、成本低廉、清洁等优点,较适宜用在砂砾土、砂土、粘土和淤泥质土。其成桩原理是:将具有多个钻头的搅拌桩机的钻杆钻入土层,将水泥浆通过钻杆注入并与土体一起搅拌,使土体和水泥浆凝结成水泥土桩,再通过桩与桩之间连接成整体性较好的水泥土防渗墙。目前,多头深层水泥土发的最大成墙深度约22m,水泥土的渗透系数低于10cm/s,抗压强度超过0.3MPa。 (3)锯槽法。此法的主要设备是锯槽机,其主要组成部件有:动力系统、行走底盘、传动系统、支架、起重设施、排渣系统、加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 其工作原理:锯槽机的刀杆在导孔中同时开槽及排土,开槽移动速度为0.8~1.5m/h,通过上下运动切割土体,再以正循环或反循环的排土方式将多余的土排出,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泥浆护壁进行配合。锯槽机通过不同规格的刀杆组合,开槽深度最大能达到40m,宽度可达0.2~0.5m。其优点有:墙体连续、效率高、质量可靠,且成墙深度大,适应于多种土层。 2.2 高压喷射灌浆工艺 此法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喷射高压水泥浆冲击需要加固的土层,使被灌地层土颗粒与水泥浆液混合,固结成一个整体而达到提高土体承载力或防渗作用。高压喷射灌浆施工工艺具有材料广、设备简单、效率高、造价低,防渗效果好等优点,但是对地质要求较高、需要施工机具较多。 (1)施工准备。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水泥浆的比重、水灰比、搅拌等。高压喷射灌浆前需将施工器械准备妥善,包括:注浆管、喷嘴、空气压缩机、高压泵、流量计等,同时需备好的原材料有:普通水泥,其强度不得低于32.5,水灰比为1﹕1。 (2)施工阶段。施工前先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钻机定位,排水沟的开挖等工作。为控制施工质量,钻孔的位置和设计位置偏差不应超过5cm,这就要求钻孔机定位好后,在利用原浆进行灌注至设计标高过程中需要利用特殊钻杆进行钻孔。试喷后进行下管,灌注至设计高程。喷射轴线调整为折线型(折线的轴线和灌浆钻孔的轴线夹角以小于15度为宜)。 高压喷射灌浆施工需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程操作,利用施工中的技术参数对灌浆质量进行控制。高压喷射灌浆通常需要进行二次静压灌浆,这是由于套管在灌桩至设计标高后被拔出,水泥浆由于凝固收缩,孔口伴随下沉现象的出现。进行二次静压灌浆时,以浆面不再下沉为准。 (3)高压喷射灌浆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应对具有代表性段区的地质条件按室内试验选定的配合比进行试射,从而确定孔距、布孔方式、孔深、排距、喷射压力、提升速度、流量等施工参数。 第二,遇到浆耗量较大,孔口浆浓度偏低甚至不返浆返的孔时,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第一种方法是采取加大注浆的浓度,待返浆正常后开始旋转喷具与提升;另外一种方法是在浆液中掺入适量的速凝剂,以减短凝结时间。 第三,对钻孔过程中发生漏水渗水的地段,应先回填一定级配的砂石以减小空隙缝隙,然后进行灌浆施工,待灌注的浆液凝结以后再进行喷射。 第四,若在喷射过程中发生中断且时间超过30min时,必须准确记录桩中断点,以便复喷时将喷杆伸至中断处下30~50cm,如中断位置超出喷杆下伸长度,需对中断点采取扫孔处理,再喷射注浆。如喷射注浆过程中出现喷嘴堵塞时,应马上对喷具进行疏通。 三、工程实例 某水库占地面积164 km2,水库蓄水面积152.5km2,设计堤高9.50m,最高蓄水高度7m,水库总容量5.0亿m3,是一座以城市供水蓄水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灌溉等一系列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施工技术论文:高空桁架施工技术的探析 某体育馆比赛馆大跨度采用双向钢桁架,训练馆为实腹式门式钢框架,其余部分采用刚进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桁架层数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建筑高度总高为29米。体育馆南北向长度为121.2m,东西向长度为101.1m,屋面为双向BOX钢管桁架和H型钢梁组合而成的结构,桁架东西向跨度为82.4m、南北向跨度为77.1m。本工程钢结构为双向桁架结构,结构分布面积大,结构杆件多,桁架跨度大,主结构构件材质均为Q345B,桁架为BOX管桁架结构,桁架构件最小管径为BOX140×4,桁架最大管径为BOX250×14。其中BOX桁架单榀最重为25.47吨,最轻为19.95吨;单件H型钢钢架梁最重为0.9吨,最轻为0.4吨。本工程主结构桁架尺寸较大,均采用“散件出厂,现场拼装,分段吊装”。的方法进行施工。本文主要就高空桁架施工技术进行一定的论述,以供参考。 (一)支撑架的布置要求 根据选定的安装方案,主桁架结构采用分段吊装、次结构采用高空散装的施工方案,都需要设置角钢支撑架,以便桁架、杆件的高空就位和焊接。通过对桁架、杆件的挠度及刚度计算,支撑架具体的设置应按要求进行: 1.支撑架在不影响承受力的情况下向外悬挑一定的距离,扩大操作平台。平台四周边缘位置应设置1.2m的栏杆,并设置安全网,确保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2.考虑到工作人员上下行方便,结合结构特点,在平台一面设置一部安全梯。安全梯采用钢管支撑架搭设,应设有扶手、栏杆等,并设置安全网。 3.质量要求: ①、支撑架的材质须符合要求,不能以劣、废材代用。 ②、支撑架的构造及搭设必须符合各类支撑架的技术规定,并符合设计要求,搭接要牢固可靠。 ③、支撑架各立杆要垂直,底脚要稳固,支撑架的垂直允许偏差不得大于H/500(H为架高),同时不超过支撑架的设计规定。 (二)桁架高空组拼工艺 桁架高空组拼顺序必须按照已经审查通过的工艺进行,具体组拼工艺流程是:1.高空对接支承架搭设2.复核支座处埋件的轴线位置及标高3.用大型吊机将分段桁架吊装支撑架上临时固定4.调整分段桁架的轴线位置及标高5.按吊装顺序将分段桁架吊装到位(此过程用经纬仪、水准仪进行全程监测)6.对整榀桁架进行测量校正7.焊接8.焊接探伤9.合格10.涂装11.中间验收。 (三)桁架的吊装措施 由于本工程桁架长度较长,且为平面桁架,根据桁架的分段,为了保证分段构件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空中姿态的可调节性,并防止分段桁架发生变形,根据施工类似性质的经验,采用扁担梁吊装的方式进行吊装,吊点设置在桁架上弦节点处,每个吊点处吊索与水平面的角度控制在45~70度。桁架起吊时的重心水平通过手拉葫芦对起吊钢丝绳的调整达到平衡。 (四)桁架的高空对接 构件吊装后在高空中的上下之间的微调采用设置在高空支架上的千斤顶来完成,侧向主要利用支撑架上的拼装胎架来保证构件的相对位置,在利用设置在胎架两侧千斤顶调整侧向位移,在调整到构件的安装预计位置进行整体的焊接工作。在桁架分段处下方搭设临时高空支撑平台,解决分段桁架的高空定位要求,分段桁架间高空采用耳板连接装置来对钢桁架实施空中对接,在整榀桁架安装完成,进行检测无误后,实施最终焊接。 (五)现场高空拼接组装技术保证措施 如何在高空中进行精确拼接是一个直接影响到工程安装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采取以下措施保证高空的拼接质量。 1.为了能在高空对桁架进行拼接,心须设计可行的支撑架可以搭放桁架,并能对接头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接,并按要求安装固定到承重支撑架上。 2.焊接前必须编制合理的焊接工艺和焊接顺序;严格按焊接工艺进行焊接。对组装焊缝进行检验,根据焊接工艺方案的要求,选用对应的焊材。 3.组装焊接时,实施对称反向焊接,最大限度减少焊接变形。 4.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焊缝尺寸控制,不任意加大或减小焊缝的高度和宽度。 5.焊接前将焊接区边缘30~50mm内的铁锈、毛刺、污垢等清除干净,以减少产生焊接气孔等缺陷的因素。 6.焊后应清理焊缝表面的溶渣及两侧飞溅物,检查焊缝外观质量,检查合格后,在工艺规定的焊缝及部位打上钢印。 7.焊工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施焊前应进行相应的培训。 8.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施工 (六)高空拼装的测量检验 桁架高空拼装的质量如何,焊缝的质量是否达到工艺的要求,应通过测量检验才能验证。 1.焊接接头质量检验:所有接头为对接焊缝,焊缝焊接保证一级,并100%超声波检查,执行标准GB50205-2002《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 2.对跨距、中心线及位移、标高、起拱度的测量,利用钢尺、经纬仪器、水准仪、全站仪进行精确测量,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出现的位置偏差,确保整体拼装精度。 (七)支撑架的拆除与卸载 为了保证桁架结构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同时保证结构由施工状态缓慢过度到设计状态,结构在拆除支撑架后,保证桁架通过内、外支座的稳定的受力,与设计相吻合,此间,桁架结构发生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并逐渐过渡到设计状态,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结构和支承情况,确定合理的拆除顺序。 施工技术论文:谈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公路工程 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公路也有了很大发展,并且人们对公路行车安全、舒适性及行车速度等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公路工程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公路工程就要不断加强施工技术提高及质量控制,以确保公路工程质量能够符合相关要求。 路面施工作为公路工程里的重要组成,路面施工好坏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舒适、速度及运输成本,由于沥青路面具有强度高、噪音小、行车舒适及施工方便等优点,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受到广泛欢迎,可是随着车流量、车载不断增加及车速提高,沥青路面容易出现早期损坏现象,这与路面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为确保路面质量,应加强沥青路面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 1沥青路面施工准备 1.1材料来源确定与进场控制 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相关材料检查工作,尤其是沥青、砂、矿粉、石屑及石料等有关材料检查及验证,要从源头上就加强质量控制,同时,还应该从质量及经济方面进行材料合理选择,通常应该选择正规及大型沥青厂商或石料场。当原材料进行施工现场时,要有专门监督人员进行原材料数量、质检报告、日期及厂商等方面检查及审核,特别是填料及粗细集料质量要格外注意,防止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现场,还应依据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每批材料的抽样检查,当检验合格后才能够放入施工现场进行使用。 1.2机械检查 公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对相关机械设备给予全面检查,确保施工机械及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尤其是路面施工过程所需要的运输设备、拌和设备、矿料撒布车、洒油车、压路机及摊铺机等有关设备进行全方面的性能检查,以确定设备配件齐全,并且在使用之前,要做好调试及养护工作,防止施工时候出现故障,耽误路面施工时间,减少了路面施工的效率。 2混合料配比控制及质量控制 2.1混合料配比控制 沥青混合料在生产之前,要试拌试铺,对拌和时间、拌和温度及矿料的加热温度进行确定,拌和机操作工艺也要进行确定,计算机的打印装置可信度进行考察,还应对配合比设计与混合料压实性进行验证,从而确定混合料配合比及沥青用量的最佳点进行确定。在混合料拌和过程里,有待料及溢料就表示冷料仓供料比是不相配的,应依据待料及溢料集料粒径对冷料仓转速作出相应调整,经过调整后让冷料仓的供料比达到平衡,拌和机在调整稳定后,应该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及抽屉试验,对生产配合比的试验结果及取样实验结果给予对比,其沥青含量及混合料配比与马歇尔的设计及特性是否一致,进行钻孔取芯,主要是通过压实度及压实的孔隙率来检验混合料压实的效果。 2.2混合料质量控制 在生产过程里,要对各进场材料依照相关规定进行项目检查或者抽样试验,保证材料质量与相关技术要求相符,在平常质量检验里,其检验频率应依据质量及材料波动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质量稳定性。在混合料的温度控制里,沥青路面的施工温度主要包含沥青材料的出场、到场、摊铺及辗压等温度的具体参数,在这些温度参数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沥青混合料的出场温度,其温度高低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到场、摊铺与辗压温度,造成出场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稳定性、集料的干湿度及出场温度的设定值等具有很大关系。在沥青含量的控制方面,其含量变化对沥青混合料性质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稳定度、孔隙率及流值指标等,沥青含量比较少的时候,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会变差,会对沥青路面耐久性产生影响,特别是沥青用量较少的情况下,路面的孔隙率增大,其沥青膜会变薄,当公路沥青路面在空气及阳光影响下,就会发生较快老化,降低沥青含量的变异性,要保证沥青拌和的楼计量系统能够稳定,混合料的取样均匀,设定温度也要保持恒定,另外还要对沥青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时刻掌握,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给予解决。 3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1摊铺及辗压的施工技术 摊铺机运行速度要依据搅拌机产量、摊铺宽度及厚度、相关施工设备情况等来确定,通常按照2-6m/min进行预先设定,路面施工过程要均匀、缓慢及一次摊铺,不能够随便改变摊铺速度,在摊铺过程一般不用人整修,当遇到交叉口及十字路口等特殊情况时,可在专业的人员指挥下,进行混合料更换或者人工找补,当摊铺缺陷较多时,要铲除重新摊铺;摊铺所应用钢丝是扭绕式,其直径要控制在6mm以下,每5m设置一钢丝支架,并且拉力要在800N以上,在摊铺机前面左侧可设立钢丝,安装横坡仪进行控制,摊铺机后面的右侧也设立钢丝,其左侧可在摊铺完层面之上走雪橇。辗压作为沥青路面施工中的最主要步骤及施工最后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提高沥青路面压实度,这需要增加压路机压实功能,并且对压实机速度给予密切关注及控制,有效保证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辗压过程里,辗压次数及速度是互相作用及制约的,当辗压速度快的时候,为确保质量,辗压次数会相应增加,这样压实效率就会降低,辗压速度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速度控制在2-4km/h之内,如果是轮胎压路机的话,可以适当提高压路机速度,可也要控制在5km/h以下;压路机速度过慢的话,也会对压实度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在压实及摊铺间产生孔隙,从而对施工质量产生了影响,为确保沥青辗压质量对压路机速度给予合理控制是很有必要的。通常在沥青路面的辗压过程里,会出现辗压不明、漏压及重复辗压的现象,还有辗压间隔时间较长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辗压方式进行改善,使用黄红绿对辗压区段进行初压、复压及终压等标明,防止重压及漏压现象发生,还可以运用排压方式进行作业,使其成为流水形式,环节紧密,在辗压的过程里,还应注意辗压车道变换问题,要在已辗压路段,及压路机停止振动情况下进行变道;变道的时候,方向变换要缓慢进行,防止沥青路面破坏。 3.2接缝施工及压实技术 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里,混合料配合比及压实是很重要的两步骤,当配合比比较合理科学时,沥青路面没充分压实,路面使用功能就会降低,进行路面压实主要是为了降低混合料缝隙,增加路面密实性,从而提高公路路面耐久性。在沥青路面施工中,经常会见到纵向及横向的施工缝,对于纵向施工缝可运用两台摊铺机共同作业,使用梯队联合的摊铺方式进行纵向接缝,先在已摊铺混合料中,留下1-2dm位置,这位置不进行压实,这样就会有5-10cm的摊铺层发生重叠,可以运用热接缝方法进行跨接辗压,从而消除缝隙;对于横向的施工缝,应该运用平接缝,在3m直尺的纵向延伸位置,其端部直尺要呈悬臂状,把直尺脱落及摊铺层地方当做裂缝处理位置,使用锯缝机进行切割铲除,在摊铺之前,要把接缝部位的粉尘进行清理,再添加一些沥青进行摊铺,进行辗压的时候,要用钢筒式的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从跨缝向新铺的层面逐渐进行压实。 4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测及评定 在公路工程里,对沥青路面进行质量检测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沥青混合料温度、原材料及沥青面层给予检测的,原材料检测是为了防止不合格材料混入施工现场,为混合料拌和、辗压及压实提供基础保证,沥青路面检测,能够改善不合格路面施工质量,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里的动态管理,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及检验,对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处理。质量评定作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重要依据,应该给予仔细认真检查,同时还应该制定合理科学路面质量评价标准,保证公路建设质量。 5结语 沥青路面施工作为公路工程重要组成,其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是个系统的工程,可由于各地施工手段、气候条件及原材料不同,使得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要加强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提 高及质量控制,需要对所需原材料、混合料及施工工艺等进行全面控制及管理,规范施工技术要求、方法及完善施工工艺,加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有效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施工技术论文: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前言 在交通工程项目中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要求什么严格,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每个小问题都有可能影响交通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施工技术不断进步。 一、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中的所有的参与人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整个施工活动的检查性以及可操作性便是可追溯的了。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施工的成本,缩短施工的工期,同时还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其自身的竞争力。 2、重视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时能够预见性的发现施工的质量隐患,及时的采取整改措施从而能够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保证施工的各道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还能确保施工单位快速并且安全的开展施工的组织工作。 3、加强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还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并且具有较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合理的分配重要的技术人员以及施工所需使用的机械设备,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以及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 二、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对施工作业方法、 程序、 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企业规定的标准必须高于前面两种,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必须依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纳相应的技术标准, 否则会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2、 做好计量工作, 正确的配置计量器, 一定要好好保管和使用,做好计量人员的岗位责任的分配, 按照规定定期进行检测, 以确保器具和现场计量工作的准确性, 开展计量知识的培训, 提高计量人员的专业水平。 3、建立健全的原始技术资料, 原始资料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真实凭据, 主要包括设计变化, 设计交底记录, 图纸审核记录, 测定记录, 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 结构配件和建筑材料, 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处理记录施工记录等。 4、做好信息、 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施工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促使建筑业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施工图放样等技术措施。 另外, 企业要授权给技术负责人指导专人进行图纸及文件的签收、 发放、 保管、 借阅和归档等。 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如何提高交通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1、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切实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的质量是工程的命脉, 是施工技术规范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施工中我们注重技术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对质量评定中所规定的各种检验参数都要求各班组了如指掌, 项目部并为此配备了大量的检验和实验工具。另外,我们还注重狠抓施工质量,加强项目内部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违章施工导致质量事故的,严肃处理并进行整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分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及中间验收的控制。我们把班组分为合格班组和免检班组两级,针对交通工程的施工特点, 从施工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两个方面从严把关,变末端管理为瞬间控制。在每个施工班组施工前,均反复向其强调工程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并注重开工的准备工作,不合实际、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均不允许动工; 对主要材料,在可能的情况下均进行厂检,检查厂家的质保措施、生产能力、设备水平、信誉等, 并随时通过材料的进场抽检对材料及其生产稳定性进行监控, 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了材料的质量。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我们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班组质检人员自检、项目部专职质检员自检、报监理人员检查的质检制度, 每一级检查通过后,才能报其上一级检查。同时这意味着每个人要从对上级负责转变为对工程负责,工程内部拆除隔绝员工与市场接触的壁垒,使员工最真切地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员工的收入分配也纳入市场调节的范围,报酬来源于市场,每一个岗位是上道工序的市场,有其对上道工序漏转的不合格产品进行索赔的权利, 每一个岗位又有义务向它的市场下道工序提供100%的合格的产品,以期工程尽量达到“零缺陷”。 2、切实保证进度, 加强成本控制 开工之前,我们应该采用倒排工期法进行进度控制,先根据总工期计划编制合理、可行的年度、季度施工计划、月旬进度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进度的计划,打好游击战,从而保证总工期的实现。工程的利润来源于工程中标价和工程成本之间的差额。一般情况下,工程中标价是固定的,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降低成本。所以我们提出了以成本为中心加强管理,建立工程项目内部市场,以市场手段来配置项目资源,以成本核算为突破口,提高企业核心的竞争能力。在成本管理面前,任何人没有特权。对照标准、计量、定额等基础管理工作,逐项达标,不断延伸成本工作内涵。 3、 建立完善的工程验收的制度 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公路工程的特点,严格检查工程的的施工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隐蔽工程的验收制度以及竣工的验收制度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就是严格执行工程的验收制度进行工程的验收工作。 4、注重人才培养 培养人才是提高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施工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5、改换设施,改造车路 完善充实道路的标志及路面标线的国家标准, 制订大城市进出口、慢行车辅道。完善人行天桥地道、线旁车辆停靠站以及高速公路的护栏,隔音壁、通讯系统、照明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以及服务设施的设置原则与技术标准。争取在国家干线公路上实现设施的标准化、现代化,县以上的公路做到标志标线齐全,一级以上的公路设分隔带。在充分挖掘公路潜力后,积极建新路,同时在建一、二级公路时应按路段需要设置慢行车辅道。在大城市周围要考虑设过境汽车的通行环道,减少城市的过境交通量。加强车辆管理,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在适当地点设置一批现代化、自动化的车辆 检验中心,配备专职验车人员,定期按国家制定的车辆检验标准对所有车辆进行检查;同时要充实车辆保养修理工业, 采用车辆预防保修制度,使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并要求国产车辆不断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提高车辆的运行性能,实现安全、经济、少公害。发展交通工程,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有专项投资, 但发展交通工程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大大超出投资。不少国家近二十年来对此有所认识,政府拨了较大的资金来发展交通工程,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仅对经济效益而言,社会效益方面就更大了,每年少死成千上万的人命,减少多起车祸,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了汽车运输效益等。 6、对施工过程中的检查 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施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对测量放线及各施工过程的技术检查和复核,要求符合图纸规定,符合质量标准,误差应控制在技术规范和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7、注意工作方法,讲求经济实效 上面千条线,全靠施工技术员的一根绳,施工技术员不明了自己的基本工作内容,就无法当好施工技术员。施工技术员的岗位责任制,就在于做好本职工作,现场业内业外越多,越要讲求一定的工作方法,讲求实效,就是珍惜时间,遇事不拖,说干就干,雷厉风行,今天的事今天办完,决不拖到明天做。否则,事情越积越多,处理更困难。在“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社会各方面都对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就必须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发展创新观念。 结束语 交通工程在高速公路施工中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综合服务工作,其技术难度高、责任性强、工作量大。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速公路在交通工程中也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且发展较快,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保持整个交通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下去。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强,水利工程也要逐步实现现代化,以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水利的现代化建设为基础,而水利的现代化管理又以水利的管理为依托。所以,水利工程管理是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的重要环节,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深刻剖析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建设水利工程。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水利管理体制是按级管理制,并且分为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两个体系。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而业务管理是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允许和监督下实现工程管理职能。综合来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政策上的管理和调控,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的管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党和政府做出很多努力,诸如水利工程的安全性鉴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水利工程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观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水利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用。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与以往不同,这就要求水利部门改变水利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旧的理念中遵循上级至上的原则,过度依赖上级指示,缺乏竞争意识和自我创新性,使得管理效率低下,效益不济,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效益造成了不良影响。 2、运行管理经费不足,职工缺乏经济保障。由于水利工程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使得员工缺乏经济保障,待遇不高,工作缺乏积极性,从而在整体上削弱了水利管理人员的素质。国际的公益性支出有限,考虑到低收入者的生活问题,水利工程管理的经费就显得匮乏,工作人员的浮力变薄,人员流动变得频繁,给水利工程的管理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3、单位性质的划定。水管单位的性质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从开始的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后来又改为生产型事业单位。这就给单位的经济带来了很多困扰,没有国家支出作为后盾,很多项目实施起来很困难,管理单位在“自收自支”和“以收抵支”的压力下,出现了财政上的巨大亏损,这样发展下去,甚至有可能出现全面赤字的局面。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给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国家应该适当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4、管理体制不配套。我国的水利工程体系包含防洪、灌溉以及发电等功能,总体上可以把这些大量的水利工程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这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局面。而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虽然说在等级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级别,但是主体上还是由国家管理。行政部门进行政策以及宏观上的调控,而业务部门是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政企不分的局面,以致于部门职责不明确,水利工程的管理以及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 三、管理改革目标及原则 1、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初步建立符合实际发展管理和运行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原则包括:职能和分工明确、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规范和管理监督机制等。 2、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一是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降低管理成本,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效益;二是加大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管理和监督机制,做到职责和分工明确;三是抓住主要矛盾,考虑到长远发展,保持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稳协调发展。 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措施 1、按类型划分水管单位性质。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在保障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还维护者社会稳定与团结,而不仅仅是水费这一部分经济效益。所以从整体上看,水利工程更加接近于公益性质的单位,所以国家在经济和政策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以免再次出现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工程项目难以正常实施的情况。水管单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纯公益性、综合性以及经营性单位。对于纯公益性单位,建议国家将其项目支出全部纳入国家财政支出;综合性单位可将防洪、灌溉等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涉及到盈利性功能的工程不予以经济支持。而经营性单位,可以根据其经济效益的高低,适当予以补贴。 2、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对于管理工作,高层领导起到作用,尤其 是领导对于水利管理理念的加强和工作注意力的转移,将主要精力放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而不是一味地抓工程建设,改变过去依靠行政力量和手段进行管理的方式,而是运用多方位的手段,如法律和经济手段等。其次是积极探讨新的管理机制和格局,建造一个好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深化管养分离改革措施。将管理和维护人员分开, 成立一个专门的维修养护的经济体,并将其向市场推广,以简化管理部门的机构以及明确自己的责任。 4、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第一,效率机制。对于公益性水管单位,应该精简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做到尽职尽责,打造一支精明的管理队伍,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相关人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第三,竞争机制。在招聘过程中设置竞争环节,引起应聘人员的重视,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树立竞争机制,以强化水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第四,充分利用市场,抓住资金、原材料以及人才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不断增强单位自身实力。 5、明确经费来源。之前描述的水管单位性质的划分有三种,但是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单位,都要有详细的经费收入和支出,严格把守财政管理这 个环节,有一套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保证实际支出和收据记录相符。公益性单位由国家财政负责,所以有严格的程序。综合性水管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经费来源和支出;而事业单位根据内部的财政制度进行管理和监督。 五、注重结合生态保护 社会主义发展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要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比如说一些防灾工程建设如果不利于生态保护,应该立即停止实施,因为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应该坚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发展规模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管理理念、单位性质的划分等,对于这些问题,前文已经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和建议,以把水利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同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所以必须进行艰苦努力,把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谈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提出有力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并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做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 对策 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着,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性功能,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权,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二、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三、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工程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反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工程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反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新时期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摘要:水利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产业,是新时期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基础,本文 分析 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 问题 ,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字: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 历史 时期、新的 发展 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 内容 。在我国, 目前 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 1.3 农村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 科学 ,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 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 发展 。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 社会 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 经济 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 学习 ,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摘要:水利工程是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等四方面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已建工程安全并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发挥、挖掘工程的潜力,更应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实践表明,一个工程即使有缺陷,如果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管好、用好,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善,仍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反之,一个较好的水利工程,如果管理不善,不断损坏,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的合理应用、工程的养护维修、工程的观测、工程的防汛抢险等。 1.1合理运用 水利工程与河川径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河川径流一样,其变化是随机的,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但径流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要根据其变化规律,对工程进行合理运用,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工程的合理运用主要是制定合理的工程防汛调度计划和工程管理运行方案等。 1.2养护和维修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水工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薄弱环节,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缺陷和问题。特别是水利工程长期处在水下工作,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管理运用不当,将会使工程发生意外的变化。因此,要对工程进行长期的监护,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消除隐患,保持工程的完好状态和安全运行,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检查和观测 水工建筑物的检查和观测工作,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耳目,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工作。建筑物在运用过程中,其状态和工作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有的是正常变化,对建筑物安全影响不大;但是,也有的属于异常现象,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引起失事。为了及时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变化状况、性质及其规律,应对建筑物进行经常的、系统的、全面的检查和观测,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改善和提高工程运用条件,验证设计情况,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1.4防汛抢险 防汛抢险工作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涝灾害后的恢复与救济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防汛抗洪的义务”。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对于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应及时作好防汛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大中型病险工程,更应注意日常的管理。因为水利工程一旦失事,将引起毁灭性的灾难,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防汛抢险工作中,应立足于大洪水,做好防汛抢险的各项准备,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的安全运用。 1.5扩建和改建 对于原有水工建筑物不能满足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水平的要求时,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建筑物有重大缺陷需要消除时,应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扩建,从而提高工程的基础能力,满足工程的运行管理的发展和要求。 2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用水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和工农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用水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用水、量水管理、水量调度等内容。 2.1计划用水 计划用水主要是有计划地进行蓄、引、提、调和分配水量。实行计划用水,必须在用水之前,根据水源情况、工程条件、工农业生产安排等方面编制用水计划。实际上,用水计划就是合理地安排引水、输水、配水和用水等工作的计划。编制的用水计划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工作方案、计划表、工作图等,应当通俗易懂,便于工作人员实际应用。 2.2渠系测水 渠系测水是灌区管理工作中实行计划用水、准确地掌握引水、输水、配水等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节水、节能和提高水利用率的一项必要措施。通过测水工作,可以为保证正确执行用水计划和编制用水计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可以按照用水计划的规定和水量调配组织的指导,调节、控制水量,准确地从水源引水、输水和按定额向用水单位供水;可以检查水质和水的利用率,并指导和改进用水工作;可以为设计和科研工作提供资料。 2.3减少水量损失 对灌区灌溉而言,自水源引水到田间,其中一部分水灌到田间用于作物生长所需,而一部分水量则在各级渠道中损失掉了。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轮灌、改善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内容。 2.4用水试验 为了正确地拟定和执行计划用水,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运用提供科学依据,应根据灌区的特点进行灌、排和盐碱地改良等试验研究工作。通过试验探索水分与土壤、作物、气候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合理的灌排方法和制度,以达到科学用水,实现农业增产的目的。一般灌区灌排试验主要内容包括作物需水量试验、田间排水标准、田间排水效果和用水管理试验等。 3组织管理 为了正确处理用水单位之间在用水利益上的关系,合理使用水利设施,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一般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专业管理机构和群众性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国有管理的灌区,属哪一级行政单位领导,即由哪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建立专管机构,根据灌区规模,分别设管理局、处或所。集体管理的灌区,由乡、镇设专管机构或专人管理。工程专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建立健全灌区群众性民主管理组织;进行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实行计划用水,开展有关试验工作;组织水费计收,健全财务制度;开展多种经营,加强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机构建立后,还必须配备一支有技术、懂业务的管理队伍,这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决定因素。组织管理是做好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执行各种管理制度、措施的组织保证。因此,应该注重运用组织管理手段,做好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工作。 4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在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开展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以及水费征收等工作。它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以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的必要环节。 5结语 总之,在以上四方面管理中,工程管理是基础,用水管理是中心,组织管理是开展这些工作的组织保证,经营管理则是促进、巩固与发展以上三方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采用经济手段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关键。根据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工作上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提高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是水利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字: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 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住着洪灾的危险。 1.2 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 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 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的若干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那么,现阶段该怎样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整体质量,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不容小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其次阐述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供参考。 0 引言 一直以来,水利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的良好发展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阶段都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当地的地形、水文、施工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存在的诸多矛盾有效的处理,保证水利工程朝着多个目标开发并获取相应的效益,进一步推动其持续发展与良好的应用,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1 当前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1.1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了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养殖等诸多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通常借鉴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管理的传统体制,如果采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那么,就会形成了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政事交叉、职责不清,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利事业行政管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执法权以及管理权等各项工作发生了错位或者缺位的现象;同时,水利工程管理结构的编制、水费计收体制、灌区水价核定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经常将管理与养护融为一体;管理部门经营性资产过于单一,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缺乏一定的活力,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并且这类资产缺乏一定的处置权,导致公益性的资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益作用,由于经营性资产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因此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发展步伐。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管理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如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那么,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管理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对水利工程正常投入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如果有相关管理部门的,他们就会等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如果没有管理部门的就没有人过问。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在管理与养护方面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极少数工程甚至没有建设完毕,就发生了破坏现象。另外,在人员经费的供给方面,多数负责防洪、排涝工作的,由于财政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根本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来。 1.3 运营机制不够灵活,内部管理较为粗放 水利工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水利工程建立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以及自我发展的现代化的水利事业。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是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经营管理手段较为滞后,经营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另一方面是水利工程管理中人员总体数量过多而真正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甚少,严重缺乏一批能力强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现阶段水利经营管理市场实际需求。 2 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及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转变传统的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 由于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因此,无偿提供水资源或者低价提供水资源的观念在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心中已经扎根,认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属于国家的管辖范围,他们扮演起了不计成本的服务性角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市场要求要提高水资源价值,要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依托供水,进一步加强各个环节阶段的管理,做好成本核算工作,通过改革的方法,将错误的观点全面转变,力争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听从上级行政命令的思维上逐渐的转变过来的,很好的将市场价值规律、经济规律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思想贯穿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之中。 2.2 构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发展策略 我们可以在水利工程的功能以及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所要负责的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收益情况,将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纯公益性部门、准公益性部门、经营性部门。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都是准公益性的管理部门,而这一类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不仅要承担防洪排涝的公益性任务,同时还必须具备发电供水的经营性功能。因此,实际中,我们应时刻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经营性与公益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划分,应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制定出多种经营模式,将其潜在的能力作用全面的挖掘,以促进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2.3 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首先,应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意识;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项不容小觑的事项。因此,作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而言,管好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目前首要解决的任务之一。水利工程的优质化管理主要强调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单位对财务的监督管理力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有自己的财务机构,实现自主经营模式。此外,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定期对财务管理进行仔细的审核,对于管理不善,不按照财经纪律办事的,经常亏损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予以严厉的惩治。 其次,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建立成为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以此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立一批完善的水利资源数据库及水利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编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体系框架,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良好的服务水平。尤其要建设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水质量检测系统和评价信息系统等,除了这些以外,还必须建立水利信息化培训体系,争取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水利系统内部人才队伍,这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现阶段,对水利工程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管理,因此,相关人员应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这是提高水利工程中整体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并及时的制定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要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全面的认识,不仅要管理好,还要建设好。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手段、新方法,进一步促进水利事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持续良好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提出有力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并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做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 对策 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著,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性功能,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2]。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权,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二、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3]。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三、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4]。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5],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 论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关键技术 论文摘要:我国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 ,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也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 现代 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了探讨。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 经济 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科学 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 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 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 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 工业 化大都市。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 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 网络 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设计参数的分析,强度、变形及稳定 计算 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学研究。 3.5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 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 3.6高边坡技术研究 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3.7地下工程 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岩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不均匀岩体围岩稳定力学模型及岩体力学作用研究,围岩结构关系研究,岩石力学参数确定及分析研究,强度及稳定性准则研究,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台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模型研究,洞室群布置优化,洞口边坡与洞室相互影响及其稳定性和变形破坏 规律 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顺序、施工技术优化,地下洞室围岩加固机理及效应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监测技术研究,隧洞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岩爆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以及围岩大变形支护材料和控制技术。 3.8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 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 3.9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 网络 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 4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设施,目前,水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 的制约因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水生态恶化是水利工作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围绕解决这三大问题开展工作。 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好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在采取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创新途径 摘要:管理是水利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施工环节的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建设水利工程是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其管理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的问题和创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创新途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事实证明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空间。另外不断完善的农村发展体系对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做好管理工作和进行制度创新的意义随之显示出来,管理人员建设责任在增加。 1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1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弱 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建设规模在逐渐扩大,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缩短施工工期,进行了盲目的加速度建设,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一些施工单位的用人制度和人员分配方式存在不完善之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施工效率。另外,大部分的农村水利工程是由县政府决定施工单位的,导致当地水利企业的竞争压力较小,管理思想和技术水平均未达到专业标准。施工单位缺乏大量技术性人才,一些施工人员并不熟悉施工流程和技术的应用方式,在建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漏洞;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其专业能力会越来越弱。 1.2管理效率过低 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承包企业的管理功能较差,运行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解决,员工积极性也没能调动起来,降低了工程的管理效率。同时,企业经常会同时承包多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量较大,无暇顾及工程质量;大多数水利企业采用的是私人经营模式,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没有给员工应有的福利待遇,存在克扣工资和福利待遇较差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 1.3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总体水利工程管理中,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对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认识较少,大多数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单薄且落后,没有认真分析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在完成水利工程后,没有采取管理措施和维护治理方式,导致很多的工程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被毁坏了,这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4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不足 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不规范和技术性不强等现象,其具体表现为管理细致程度不高、村民用水情况较为混乱、未能及时修补工程的老化部位,这些管理漏洞影响了农民的安全用水和工程的应用效果。不同地区的施工进度和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施工团队在进行截流、排水等工作时,只考虑到了自身环节的质量,忽略了整体工程的协调性,也忽视了外界环境保护工作,对河流的流向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其失去部分供水功能,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供水效率,甚至随意使用地下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管理制度的创新途径 2.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首要方式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具体创新方式如下:展开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集中组织管理人员学习管理技巧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管理人员要具有学习意识,补充管理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水利相关的技术,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的素质;企业要选取部分管理人员参加进修培训,进修能够开阔先进工作者的眼界,让他们的管理级别更进一个层次,使之成为水利工程管理团队的优秀榜样,为今后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2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因此管理人员要注重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在水利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管理工作,通过颁发产权证明的方式来维护工程,引导水利工程早日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做好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将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抗洪和储水,这类工程的建造意义是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不具备盈利功能,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此类工程的管理,在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在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其社会效益。 2.3创新管理观念 提高农民的自觉管理意识,是改变传统管理理念的重要方式,为此工程管理企业要动员村民的力量,宣传水资源保护的理念,让农村经济建设者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从根源上实现高效率管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同时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农村的地形特点及特色风情,引导农民建设和发展其他产业,如旅游业和手工制造业,利用水利工程带动其他产业的方式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动员村民还能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4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首先,管理人员要加强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转效率,推动管理工作向专业化、科技化、自动化、通信化方向发展,尽早实现自动化管理。其次,要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科学的检验方式,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质监部门需要购进先进的检验设备,完善检验体系和操作流程,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提高硬件设备的质量,进而科学分析水利工程中的相关数据,为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要做好资金分配工作,地方政府要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为工程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家;同时,管理人员要合理运用这些资金,确保每项资金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工程资金的利用效率,让加强对资金分配和运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对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但仍需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和负责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结合工程的运行情况,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管理质量,为水利工程持续应用提供保障。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绩效考评有效实践 摘要:在当前追赶超越发展形势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以加强绩效考核工作为抓手,科学评价和激励干部职工提升业绩。同时,将绩效考核与“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有机结合,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干部创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绩效考核;三项机制;创新 2017年2月28日,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总结部署会议上讲话指出,目标责任考核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要坚持和完善考核制度,体现时代性、彰显引领性、突出经常性、注重实效性,以考核工作新成效促进追赶超越新发展。那么,如何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科学评价干部职工的业绩成效?如何将绩效考核与“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有机结合,有效解决干部干事创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绩效考核工作经历谈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利读者参考借鉴。笔者工作单位是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是一个以水利工程管理为主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该局辖桃曲坡、红星、尚书、街子四座水库,总库容6940万m3,兴利库容5000万m3。有马栏、岔口、民联渠首、广惠渠首四座低坝引水枢纽,各类干支渠57条、312.7公里。农业灌溉涉及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耀州区、咸阳市三原县15个乡(镇、办事处),设施灌溉面积40.03万亩。桃曲坡水库被铜川市政府确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地。城市供水主要承担铜川城市及工业供水,并接收铜川新区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业务。该局有公益性质的防洪保安,有自收自支的农业灌溉,有政府购买服务的工程维修养护,还有纯企业性质的城市居民生活供水、水利施工、生态旅游与设计、监理业务。现有干部职工351人,下设10个职能科室、11个基层管理站、4个局属企业实体和维修养护大队,分布在铜川新区、耀州区、渭南富平县、咸阳旬邑县三市四县区。由于业务多元、性质复杂,加之单位人员较多、布点分散,绩效考核目标确定难度较大、工作标准不一致、考核覆盖面宽,很难给每一个被考核对象以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笔者单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单位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劲头十足,内部和谐稳定。自“十一五”以来,单位总收入与职工年均收入分别保持13.5%、18.5%的增速,连续多年荣获陕西省水利厅直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和谐企事业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等。下面,笔者从5W1H这一简单的分析角度阐述笔者单位绩效考评的一些有效实践。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在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1932年提出的“5W分析法”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形成的一套成熟的“5W+IH”模式。5W1H分析法是对选定的工作项目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 一、关于目标的设置(What) 考核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于目标的设置与标准的确立,或者说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价值体系,让全体干部职工共同遵守、共同支持、共同为之奋斗。首先是目标的确定,该局采取以下原则:1.愿景引领。该局通过探索总结,确立了单位发展、灌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以“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敬、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幸福桃曲坡的长期目标,实行思路导向、目标引领。2.稳中求进。保持指标稳定增长的连续性,使干部职工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稳定农业灌溉的基础上,城市供水、综合经营保持在年均8%—10%的增长速度。3.跳起来摘桃子。目标的设置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并且适度超额的,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完成目标后有一定的成就感。4.保持目标的连续性。该局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历任领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停顿、不懈怠、不折腾。其次是目标分解,穷尽指标,层层分解,夯实责任,盯紧目标的实现,注重过程管理。分解到局属各单位的考评指标分为重点任务和日常职责履行两大类,重点任务是指单位和部门在季度和年度中必须完成的主要经济收入、重点工程进度、重要活动、会议、报告、规划等指标。日常职责履行是指单位和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必须开展和完成的一般性事务和本单位的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等。再次是目标的调整。因上级、管理局决定和外界因素影响在考评期限内无法完成的,被考评单位要求必须及时填写《重点任务调整表》的目标,要说明工作开展情况和调整的原因,并经主管领导签字后于季度考评前报局考评办,通过目标调整修订,确保目标科学合理。 二、关于考核的主体及对象(Who) 该局在设置考核机构时分为四级:即考核领导小组、考核办、考核小组与单位,实行一级考核、三级把关,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各局属单位负责本单位职工考核,考核小组负责各局属单位及中层干部考核,考核办为设在人事教育科的常设机构,负责考核资料审核,考核领导小组为局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考核结果终审。1.确保考核的权威性。考核领导小组由管理局一把手担任组长,全面领导考评工作,负责考评办法、目标责任书、考评结果的审定,决定考评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争议问题。2.确保考评工作过程性。常设机构考评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度的拟定、组织考评、复核考评结果与考评资料,建立考评档案,受理考评申诉;督促有关部门督查各单位日常工作,提供督查通报。3.确保考评工作的可比性。为便于在同一条件和标准下进行比较,该局考核小组分为机关科室、基层站、企业实体三个小组,分片考核;将机关部门分为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将基层站分为灌溉管理站和非灌溉管理站。4.是确保考核主体的全覆盖性。考评小组负责分片单位考评与职工考评的审核工作;在对各单位工作进行考评时实行360度全方位覆盖,即由主管领导参与,分片业务联系科室负责人任组长,服务对象与职工代表参与,同时在对各单位负责人考核时引入民意测评,全方位评价考核对象的工作,确保客观公正。 三、关于考核的周期(When) 考核周期在于及时对被考评对象的工作绩效给予客观评价,以利不断注入工作活力,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工作改进。该局实行年度季度月度考核相结合,职工个体工作实行周评议、月考核,中层干部考评周期设置为季度考评和年度考评,局属单位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年评定。 四、关于考核的执行地(Where) 考核执行地就是工作地,该局多措并举确保考核主体全方位实地掌握考核对象的工作情况。1.指标对照。每季末(年末)由财审部门提供财务指标,与下达给各单位的目标任务进行对比。2.过程资料,该局为各单位均配备了数码照相机,留存实地工作资料,在季度考核中全部采用PPT汇报。3.检查辅证,通过各有关部门提供的检查通报辅证考核对象的工作。4.服务对象评价,考核主体中的服务对象在评议环节中给予的评价,修正考核单位汇报工作中的不详不实之处。 五、关于考核的操作(How) 1.考评程序。单位季度考评时,由各考评单位集中汇报—接受考评组成员质询—查看资料—提供通报—民主测评—综合评议—打分、定格。职工月度考评由职工汇报工作—自报格次—单位(部门)评议复核—各考评小组每季度审核—内部网公示结果—接受申诉、回复—反馈执行。2.评分的把握。量化指标按照任务完成情况评分,完成下达量化任务得满分,未完成任务按完成比例得分。非量化指标按照完成与否评分,完成任务得满分,未完成任务不得分。考评中引入加分、扣分机制,对重点任务中量化指标按照超任务比例加分,非量化指标任务加分经单位提出,考评小组审核通过后,报考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可适当加分。对单位或个人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由考评小组提出初步意见,报考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予以减分。3.格次确定。考评工作始终围绕目标任务采用百分制,划定ABCDE五个格次得分阈值,考核得分直接对应。单位年度考核重点任务评分以年初下达目标任务为基础进行评分,日常职责履行分值以四个季度考评均值占70%及全局联评得分占30%的权重确定。职工个人年度考评得分按照全年月考评得分均值确定。 六、关于考核结果的运用(Why) 1.考评反馈与绩效面谈。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反馈的重要依据,及时开展面谈以利改进工作。面谈内容包括:总结成绩、指出好的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绩效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单位考评由各分片考评小组组长按季填写《绩效改进面谈记录表》,会同主管领导对各单位负责人进行绩效面谈。职工由各单位领导按月进行绩效面谈,并填写《工作日志》。2.实行积分管理。由考评办根据月度及季度考评结果建立职工考评档案,按月累计登记职工考评积分。积分值作为年度考核结果、先进个人评选、职务职称晋升的依据,逐月逐年累加。3.将考评结果纳入该局制定的“三项机制”。年度按比例对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综合得分排序靠前的单位,授予“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在年度考核AB档的干部职工中评选先进中层干部和优秀职工,并进行奖励激励。单位季度考评出现D档和E档的,对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4.与工资、奖金挂钩。职工工资分为保底工资和考评工资两部分,保底工资逐月发放,考评工资与季度考评结果挂钩,不同格次对应相应系数,按季发放。年度考评结果与年终奖金挂钩。考核中还规定了例外事项和申诉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明确考评结果,并在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