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目前还建立在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基础上。2018年1月,一张由索尼人工智能作曲机器与人类音乐家共同创作的专辑《HelloWorld》向全球发布。在《HelloWorld》中,有15首歌曲是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编创的,极大地引起了公众关注,也拓宽了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探索空间。2018年10月,一幅由法国艺术团队Obvious采用生成对抗网络(GAN)创作的AI艺术作品肖像画《EdmonddeBelamy》在佳士得以估价的45倍———432500美元拍卖售出,成为世界上第一件被拍卖的AI艺术作品,吸引了AI领域和艺术领域的注意。这幅画作是系统经过学习14世纪到20世纪的1.5万幅肖像画而创作出的作品。杜克大学的数据科学计划(+DataScience)在2019年年初举行AI艺术大赛,要求艺术作品必须由计算机软件自主生成,作品于2019年3月初公开展览。美国9GANs艺术馆在艺术交易市场中投放AI作品,利用算法技术每小时生成9个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Adobe和UMD合作研发LPaintB系统,利用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Learn-ing)视觉应用使系统不断进行训练。在中国,AI艺术作品也被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的AI学生夏语冰和她的导师联合创作了中国风作品《山水精神》,并于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出。该作品通过动态的意境表达,引领观众一起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者杜雪莹利用CADAL数字图书馆书法资源库,基于朴素贝叶斯书法生成、有监督的书法风格迁移以及无监督的书法风格迁移框架,实现了书法字体自主生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知识工程实验室的AI学生华智冰拥有作诗、作画、创作音乐的能力。可见,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一直在进行中。机器人在未来或可实现脱离人类进行自主创作,这将成为艺术创造力激发的催化剂。本研究拟对综艺节目《机智过人》中传统文化主题AI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和弹幕内容分析。首先,概述综艺《机智过人》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四件AI艺术作品。其次,在视频中挖取评论和弹幕的反馈数据,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公众对此类AI艺术作品的态度与认知。最后,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主题AI艺术作品的发展展望。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全国第一档聚焦于人工智能科技领域的综艺节目《机智过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①《机智过人》以图灵测试为原理,进行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自主能力的比较。这种科学的人机对抗方式激发更多的趣味性,能收获更多的观众反馈。节目开播后,最高收视率达1.029%。本研究以《机智过人》综艺中的4种机器人及其创作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作品为研究对象,同时挖取4场节目中观众的网络评论和弹幕,形成弹幕语料库;通过爱奇艺视频平台检索到4场节目,手动对其弹幕和评论文本进行采集,共获得样本180条,按照文本可读性、相关性等标准进行筛选,最终获得146条文本。先对收集的样本进行编码统计,对观众文本的情绪、话题、认知特点、立场、期望进行统计归类,作为进一步开展话语分析的依据。对语料库研究皆源于对数据文本的观察和处理,可以划分为提取、观察、概括、解释四个过程。首先,从语料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关键词,并使用数据统计工具对其加工处理,从而获得可量化、可视化的数据分布;其次,对数据的总体特征和分布变化进行观察描述;最后,对研究对象做出适当的解释和概括。②借鉴语料库研究方法,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发现公众讨论人工智能艺术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话题类别,考察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下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态度,分析公众话语对此类人工智能不同形象的修辞与建构作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发展进行展望。 二、《机智过人》中国传统文化AI创作呈现 在《机智过人》综艺中,有4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的AI艺术。其创作主体为AI诗歌机器人九歌、AI对联创作机器人小薇、AI古词谱曲机器人小冰和AI国画创作机器人道子。 (一)九歌———诗词 清华九歌作诗机器人来自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机课题。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超过80万首人类诗人创作的诗词进行训练,实现机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化。它的核心在于研究如何理解人类的语言,这也是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一款自动作诗产品,九歌基于最新的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以从唐朝到清朝数千位诗人的30万首诗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它在把30万首诗“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就学会了什么是押韵。九歌的学习原理是自学习机制,其可随机自主作诗。然而,诗词歌赋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标签一样的存在,那么人工智能所作的诗韵味是否尚存就成了一个疑问。古诗词讲究合辙押韵,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一首首诗的背后是这些诗人一生的故事,有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愿望、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坎坷和曲折,而不是简单的文字编排游戏。 (二)小薇———对联 小薇是来自中科汇联的智能机器人。北京中科汇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游世学称,小薇是有大脑的机器人,而文字语言交流难题也是开发小薇的主要攻克方向。探索机器能否读懂人类的文字和语言是很困难的,因为人类的文字和语言包含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但这个方向值得挑战。AI对联的技术机理主要是先对对联数据大量标注分类标签,以令其对仗工整或平仄相同。同时,通过大量的机器训练,形成能够对句子进行词性解析、语句理解、词汇联想的机器模型。开发人员需要对形成的结果进行筛选与反馈干预,以最适合、最准确的结果作为答案,但整个学习过程由人工智能对联程序自主完成。小薇已经学过1万副对联,创作过5万副对联,这是传统文化在科技开发中实现传承与创新的体现。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有较为固定的形式,字数不会很多,句式对仗工整,有很好的评价标准。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所以机器可以很容易地形成契合对联标准的模型。但就对联本身具有的文学性来说,对联中的主观性强调人本身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表达,对联中的文字承载着人们对世间的所思所想。机器创作过于规则化,反而容易造成思想感情和文学意境的缺失。 (三)小冰———古词谱曲 微软小冰是一套全面完整的人工智能框架,注重AI模拟情商方面的发展,致力于创作出与人类同等水平的作品。小冰是人工智能界的全能艺人,她诞生一年就成了电视台实习主持人,主持东方卫视《看东方》节目;诞生两年时,推出日文单曲,歌曲在网络中点击量超过1000万。在增加了共感模型之后,小冰在人工智能情感和创造两大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融入了深度学习的序列生成模型,现在的小冰可以理解古诗的意境并谱曲。小冰学习了超过12万首诗词,以及从唐代到清代的9万多首歌曲,了解什么样的歌曲契合何种意境。自古以来,为诗歌配乐吟唱是中国诗词文化独特的表达。时至今日,传统诗词仍然为艺术家们提供着创作灵感。人工智能需要建立对诗词的理解,再通过这种理解去谱写对应的曲目,这极大地考验了人工智能的情感理解能力。 (四)道子———国画 道子系统取名源于吴道子,吴道子是一位比较有传奇特性的唐代画家,被誉为中国画圣。道子智能绘画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它的研发是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大跨度交叉的一种尝试。道子用人工智能学习的方式,汇集中国国画前人所长,提取国画大家绘画风格,并迁移到图像内容上,可以将眼前看到的景物变成一幅中国画,这也是典型的风格迁移技术。人类需要给道子大量不同风格的绘画流向,继而它能够自己去完成风格的提取。在学习中国画的经典构图过程中,道子会先给一个初稿,如果这个构图不是想表达的,人类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因此,道子一般不单独进行创作,需要和人类一起创作,形成共同创作的关系。人类负责取材和构图,而道子比人类在风格学习上更快更好,帮助人类画家拓展想象与创造,以共同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三、基于《机智过人》弹幕样本的内容分析 研究设定样本考察的分析单位为发帖态度(情绪)、话题、立场三大类目。关于社交媒体文本的发帖态度,可以划分为客观关注、寻求解决、理性质疑、情绪宣泄、游离模式五个类别。③依据收集到的样本,话题最终分为五类:机器人情感抒发与理解、节目存在问题、人工智能设计、人工智能替代性、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能力。立场将由不同话题分离不同立场。 (一)态度分布 如图1所示,关于弹幕和评论样本的态度,38.4%的样本持有“客观关注”的态度,较为理性。此类语料的主要特征是,不带有主观情感色彩地发表观点或陈述事实,更多地在表示对这项技术或作品的关注与客观评价。37%的样本持有“情绪宣泄”的态度,多使用表示疑惑或强调的标点符号,重点表达对AI艺术作品的赞赏或厌恶,对人类能力或AI能力的极强支持,或者是对比赛结果的不满。15.1%的样本持有“理性质疑”的态度,理性地表达了对AI艺术作品必要性的质疑以及对此类AI实际应用能力的质疑等。6.8%的样本持有“寻求解决”的态度,讨论的都是关于人工智能替代等伦理问题。 (二)话题聚类 关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下的人工智能节目的讨论,样本话语主要涉及5个方面,分别是:机器人的感情抒发与理解、节目存在问题、人工智能设计、人工智能替代问题、人工智能与人类能力比较。(如图2)“人工智能与人类能力比较”话题中,53.5%的样本持有“客观关注”的态度,32.1%持有“情绪宣泄”的态度。46.4%的样本立场在于“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25%的样本拥有“人工智能能力可观”的立场,14.2%的样本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能力比较范围有限或无需比较,不具有可比性”。总体上,共有38.4%的样本参与此话题讨论。“人工智能设计”话题中,38.4%的样本持有理性质疑的态度,30.7%的样本持有情绪宣泄的态度。有46.3%的样本立场在于“机器人没必要做这些主题”,30.7%认为“这类主题设计是有温度的”。总体上,共有17.8%的样本参与此话题讨论。“机器人的感情抒发与理解”话题中,63.3%的样本持有“客观关注”的文本态度,81.8%的样本处于“机器人没有情感能力”的立场。总体上,共有15.1%的样本参与此话题讨论。“节目存在问题”话题中,所有样本均持有“情绪宣泄”的文本态度,45.5%的样本认为节目存在“观众问题”,还有语料立场在于“嘉宾作弊”“节目价值观问题”“判定规则不清晰”等。总体上,共有15.1%的样本参与此话题讨论。“人工智能替代问题”话题中,77.8%的样本持有“客观关注”和“寻求解决”的态度。88.8%样本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人类”。总体上,共有12.3%的样本参与此话题讨论。 (三)认知特点 1.工具辅佐性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创作型AI工具性特点的认知表现为,使用“作用”“使用”“故障”“辅佐”“服务”等描述工具的词汇。表述中出现“不需要这类方向的研发”“会这个有什么用”“这是用来帮助人类的”“有什么意义”等观点。公众认为这些艺术AI是人类的工具,并潜在默认人类一直处于对人工智能的控制地位。2.拟人智能性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学习,实现智能化运行。公众对人工智能智能化的认可态度,可以从公众话语样本中的“精确”“高级”“智能”“厉害”等表述中看出。但是,有部分观众对其智能化程度表示担忧,认为“人工智能会不会由于太智能、太聪明,默默地超过人类能力,从而控制或伤害人类”。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智能性在公众眼里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机器人的情感理解能力也是样本讨论的一部分,“情感”“意境”等对AI艺术作品的描述也显示出公众描述中AI的拟人特征。3.未来未知性公众对于人工智能未来未知性的特点描述,主要通过“升级”“以后”“时代”等词汇显示,还有通过比喻将“未来的人工智能”与“潘多拉宝盒”相比拟。“潘多拉宝盒”本身具有负面意义,所以在公众的认知中,未来的人工智能是未知的,且主要考虑到对人类的未知威胁,比如人工智能替代问题,“都是智能化,那些工人都要失业,考虑到了吗?”“如果机智过人了,就会有很多假画”“以后就是AI画家吗”等伦理问题。 四、未来期望 由以上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以及受众反馈进行的分析,获得人工智能在未来为中国传统文化赋能的可能性预测。 (一)人工智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灵感赋能 人工智能通过各种机器学习方式,不断读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辅助人类创作,并激发人类艺术者的想象力、创造力,让风格学习、规律学习等定式学习由机器自主承担,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艺术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创意作品。新媒体艺术的时代中,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艺术领域。④AI艺术创作的意义是模糊科技与艺术之间的边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门类。这些艺术创作型AI偶然能画出一些人类也说不出来是什么的东西,这恰恰是人工智能在未来想让人类看到的东西,是属于AI的文明和艺术。机器的艺术作品应该归属于未来的机器文明。但是,机器艺术的诞生与创作并不是为了替代人类文化,机器本身也无法取代人类艺术家,而这类发散艺术与人类智能结合,能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带给更多人快乐和想象。 (二)人工智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加速传播 在文本态度统计中,总体上呈现出“客观关注”态度的样本占比最大,显示出公众对此类AI系统有相当大的兴趣。这档节目可观的收视率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下人工智能创作作品的吸引力。AI艺术呈现也是能够被年轻群体快速接受的形式,从而成为传统文化输出与传承的有效载体。从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来看,AI系统中融合的中国传统元素(国画、书法、诗歌等)是AI在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领域的全新探索。技术与艺术的跨界合作在打破边界的同时,也让民族文化自信心获得显著提高,同时以科技为载体,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三)人工智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促进 从人类文明出现起,科学与艺术就从未分开过。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画家吴冠中认为,“科学探索宇宙之奥秘,艺术探索感情之奥秘,奥秘与奥秘间隐有通途。”在近百年诺贝尔奖中,有41%的得主都属于交叉学科。特别是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间,在95个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领域的就有45个,占总得奖数量的47.4%。可见,自然科学和艺术是可以且非常有必要地联系和交流的。人工智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赋予更多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为人工智能拓展发展空间。未来,AI也许不再满足于模仿人类的艺术作品,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情感体系,自主自发地创作机器艺术,而不再仅仅满足于人类对其艺术品的理解。 作者:汤欣雯
摘要 :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最快捷的手段,在各个领域都体现了重要的价值。以电子商务为主的互联网模式逐渐在大范围内展开,它所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由城市向农村发展。在这一情形下,各大电商平台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为主,逐渐打开了农村电商的新思路。面对当前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新形势,本文从其发展的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村电商;市场营销;营销策略;“互联网+” 农村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近几年备受关注,在中共中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指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的诸多优势,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农村电商营销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农产品销售,必须以当地的发展特点为依据,促进农村电商营销在“互联网+”模式下日益兴盛,以此推动农村电商的稳定持续发展,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1电商营销概述 1.1电商营销 电商营销就是电子商务营销,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及优势,完成各个环节的营销。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在新时代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而且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也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通过低成本就能达到高收益。从现代营销观念来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模式和结构,生产者更加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其大规模的营销逐渐缩小,消费者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 1.2农村电商 农村电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对农副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而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生产的管理、农副产品的网络化销售、物流运输,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管理等电子化的形式。这些新型的活动能够大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使得农村市场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现阶段,农村电商的发展愈加成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建设都产生了众多影响。如流通方式变革、流通成本降低等,这些变化使得农村各项生产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升级和变革,信息化水平也显著提升,农业市场机制逐渐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这一形势下也逐渐发展起来,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2营销理论 2.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将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环境进行整体分析,分别指出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前两者主要是强调企业之间的对比,后两者则是对所处环境的估算。这一分析法要求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将自身的特长和不足适用于所处的环境,包括妥善处理其中的机遇和威胁,进而获得成功。 2.2目标市场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对消费者群体的有效分析,以其中一个作为目标市场,通过市场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服务。选择恰当的目标市场需通过三个层面:一是市场细分层面,这一层面要求确立细分市场依据,确定不同需求的细分市场。二是目标市场选择层面,这一层面需要分析各个细分市场的具体特征,确定目标细分市场。三是市场定位层面,这一层面需要识别潜在的竞争优商展经济势,定位核心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战略。在具体的做法中,可从产品的外观、特征等方面入手,或从客户的心理入手,如奢侈、华丽等。 2.3营销组合理论 营销组合理论是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针对营销策略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最终的营销成果不管经历了多少变化,只会受到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的影响,企业自身可对这四个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以此达到降低企业自身营销成本的目的。 3“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现状 3.1“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优势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当前农村电商运营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网络购物的营销额上,农村在2020年为1.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淘宝村数量为5425个,比2019年增长1115个;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淘宝镇数量为1756个,比2019年增长628个;2020年中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为31533亿元,同比增长37.7%。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农村地区网络消费的市场潜力非常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迎来了“知识爆炸”时代,各种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出一种交互的状态,互联网为信息的飞速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这种情形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年轻一代中非常受欢迎。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数量达到2.97亿,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农村地区电商营销的前景非常广阔。 3.2“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问题 3.2.1物流配送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占据的国土面积远大于城市地区,高达70%,而且人均分布不够均衡,交通问题严重,村落之间的联系较为不便,使得物流配送成为一大难关。农村地区的物流配送主要集中在乡镇一些大型超市,我们所熟知的物流品牌,除了邮政,很难有物流将产品直接送到村民手中,大多是配送至乡镇级的地区,而且配送费用也比较高。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没有设立物流点,即使区域内的村民有开电商的需求,也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其次,一些特殊的产品保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农副产品的保存,为了延长它的保质期限,通常需要放入冷库之中存储,但是农村地区很难有这样的条件。最后,由于村落之间比较分散,加之交通不够便利,不利于电商的统一管理。因此,电商的优势在农村地区难以发挥出来,村民不仅没有购物的体验,而且网络购物的意识也逐渐弱化。 3.2.2农民电商的参与问题 物流运输问题是农村电商面临的第一重困境,而农产品的输出也是一大问题,农产品作为农民生产经营的主要内容,不同地区各有其特色,加之绿色、健康的优势使得其备受人们青睐,但部分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现阶段,农产品的销售主要以淘宝、京东、拼多多这类集成性的平台为主,这些平台在用户基础上、信息化水平上都具有极大的优势,使其成了消费者在线购物的首要平台,他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来自于这些平台。但这类平台大都商品种类琳琅满目,农产品很容易被其他产品所覆盖,它们不具备专门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导致农产品的销售面临较大的问题。加上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知有一定的障碍,很多农民在网上进行购物时,往往不会操作,而且农产品的运输商也大都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导致农民电商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3.2.3营销人才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相融合,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电商行业的广阔前景,参与电商发展的人数不断增多,也就意味着电商行业的发展愈加激烈,要想在众多电商产品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敏锐的目光和专业的电商知识。农村电商不仅要会设计和管理店铺,学会相关的电商营销策略知识,还应该有一定的敏锐度,了解市场环境及服务人群。但现实中农村地区一般学历水平很难达到相应的要求,而且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电商营销培训,对电商的接受能力也不够,在具体的电商运营中,很难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产品。随着业务量增多,人员数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而且岗位工资偏低、工作人员业务发展积极性不高,致使项目发展受到制约。缺乏专业的电商营销人才,导致农村电商发展非常艰难。 3.2.4营销手段问题 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还有营销手段,现阶段,农村电商的发展仍旧是以农产品销售为主,没有个体的特色,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他们不能将农产品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很难勾起客户的购买欲望。如商品的数量虽然比较繁多,涵盖的种类可达数十种,但是由于营销手段不到位,导致很多商品出现重复。促销的方式非常单一,宣传也不到位,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电商难以发展起来。 4“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策略研究 4.1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物流运输作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阻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可以依托发达的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积极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物流的组织方式,增强农村配送服务的持续性,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双向运输,工业品可以流通到农村,农产品可以运输到城市;建设农村县级、乡级和村级三级物流体系,深入促进“快递进村”工程的实现,形成高效率的运输体系,为农村电商的生产经营、流通运输、物流分配、消费这一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信息科技,把城乡区域链接起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结合,加快物流信息的传播速度,保证人流、物流更加高效快捷。例如在乡镇、村等设立不同类型的快递站,建立起和城市相同模式的快递服务类型,采取就近寄取快递的方式,使农产品可以真正意义上突破空间的限制,运输出去,工业品也可以运输进来。加大物流车辆的运输力度,解决乡镇之间的配送问题。除此之外,还能发展多种运输渠道,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更加方便的物流服务。 4.2以网络技术构建品牌优势 农村电商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具有自身的品牌特色,要善于利用已有的产品优势,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在“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可通过多样化的网络渠道,将电商和网络有效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快、知识共享等优势,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以独具特色的产品优势吸引消费者。例如,可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对产品进行宣传,使消费者明确产品优势,进而激起购买欲望;苏宁易购的易购服务就承担着农产品的输出和工业品的输入功能。只有通过对农村农业基地的建设,带动农产品网络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村电商的消费意识,将一些特色产品引入农村,增加村民对电商消费的体验,才能进而扩大电商的规模。 4.3以信息教育促进农村电商营销人才建设 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营销人才,因此,在“互联网+”模式下,我们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教育加强对农村电商营销人才的建设。我们可以建立农村电商咨询信息化平台,将信息化平台和各个区域的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营销策略知识共享,给农村电商提供更加专业化和针对性的网络服务。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电商营销人才也可通过信息化平台来指导村民进行科学实践,提升农村电商的经营水平。例如由村委会组织电商人才进行培训,聘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采取“一对一”的服务,给农民讲解电商营销的有关知识,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商业、既懂流通又会经营”的农村电商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构建网络一体化的电商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其进行营销策略知识培训、电商技术的指导及项目的追踪,完善营销人才的信息化教育体系。 4.4以网络平台创新农村电商营销手段 在“互联网+”模式下,我们可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创新农村电商营销手段。农村电商可以“社交电商”为基础,也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农村电商的运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共享已经非常普遍,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所需产品的信息,通过社交,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得以保存,就可以根据用户对产品的要求,给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例如在信息的推送、产品的推荐及服务的提供上,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农村电商也可通过社群反馈出来的消费者价值,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营销成本,但营销效率却有所提升。除此之外,还可以创新促销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将产品的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如售卖“苹果”,电商可通过制作相关的视频,将苹果的生产售卖流程做成视频在网络上投放广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或者是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促销,扩大促销渠道。 5结语 “互联网+”模式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农村电商随之涌现,为了使农村电商的发展更加长久稳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是必然的,我们必须直面当前农村电商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多个方面出发,为农村电商营销提供积极有利的发展条件。 作者:李赫轩 单位:佛山市技师学院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当前最受人们欢迎的商业模式之一,与传统的实体经营模式相比,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在财务管理方面两者都是通过应收账款的增加来推动销售额的增加,从而催生了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电商公司对于企业的现金流运转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加强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及时解决应收账款的管理难题成为当前电商企业的财务改革重点。 关键词: 电商;应收账款;管理;对策;建议 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起到重要作用。应收账款存在较大风险,如果付款方资金周转困难或有意拖欠,就会导致收款困难,甚至成为坏账。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本文对应收账款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1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分析 1.1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新型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公司在电商销售模式下应收账款大多是依靠赊销的形式,通过赊销能够帮助企业增加销售额、提高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中小民营企业,都为信用问题担忧。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就会造成整个电商行业发展混乱。所以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制定完善电商应收账款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电商行业能够有序发展,避免部分缺乏信用的企业及个人钻法律的漏洞,从而造成电商公司的维权困难。本文以G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作为案例说明电子商务模式下应收账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首先,企业基于B2B运营模式,服务于消费者及供应商,根据销售额、相关服务费比例来计算收入,最后得出的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真实的账款结果,但是通常交易过程中会出现退换货现象,销售收入会有所变化,这也就造成了前期确定收入会使应收账款增加;其次,B2B项目会给予供货商和分销商部分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也会造成公司应收账款过度膨胀,从而影响电商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 1.2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风险 近年来,电商公司的应收账款收回风险增加,企业的坏账逐渐增多。由于电商企业大都采取赊销的形式,所以公司应收账款的收回风险较大。对于电商公司来说,降低应收账款的收回风险,提升应收账款的质量,加快账款的收回,是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重点。以G公司为例,2021年10月底,由于平台接触了新的项目,产生了大批量新的订单,但由于前期平台测试环节出现漏洞,未能及时排除系统故障,导致交易订单关闭,加上快递拦截的速度较慢,造成公司货仓发出了超过3000件订单商品,后期公司客服与客户沟通,请求客户帮忙退货或支付相关产品的费用。但由于部分客户拒绝协调,既不退还商品也不支付相关的产品费用,导致公司损失了上万元。由此可见,电商公司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非常重要,电商企业的资金流通速度比传统的实体经营模式更快,而且各电商公司竞争较为激烈,资金的流转效率和管理对电商公司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公司资金的流转效率侧面反映了公司应收账款的周转效率,加强企业资金的回流和运转,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的监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效率,改善应收账款收回难的状况。 2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难点 2.1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电商行业发展速度过快,企业急于抢占市场份额,在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上明显存在行而有效的管理制度约束,相关制度内容相近,管理制度条例大都比较相似,甚至不同行业使用一样的管理范本,完全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同时,由于电商企业消费者广泛,财务部门难以针对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和账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也没有对坏账进行精准的预计和计算,导致企业的账款没有进行按时的清缴,也无法进行后续处理。当前,许多电商公司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组织结构不科学,无法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导致出现部门之间职责相互推诿,甚至出现管理空白的情况。 2.2应收账款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制定关于电商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法规或条例,甚至没有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法,这也是造成电商领域发展较为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2010年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了支付“牌照”的一种约束,并给其他没有支付平台的资金提供了部分意见指导,面对并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大多数电商公司采取了“先消费,后付款”的形式,这是一种类似于赊账的服务。虽然赊销为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提升了企业的销售额度,但同时也存在极大的支付风险,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部分恶意消费的用户抓住平台的漏洞“只消费,不付款”,而电商企业只能通过多种协议来尽量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使得电商维权无法可依。这种事故早在2014年的京东商城就曾出现著名的案例,2014年6~10月,李某先后多次使用京东白条通过分期付款购买了总价值达8079.27元的产品,但在收到货物后李某拒绝按照平台协议支付后续的欠款,在平台客服多次催账后仍恶意拒绝支付,后被平台以“老赖”的形式起诉,经过漫长的法院诉讼最后追回了欠款,并将李某列入京东失信名单。尽管平台最后收回了欠款,但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可见,健全的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电商平台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2.3应收账款的用户信息管理困难 电商平台的债务人信息很难把控,尽管大多数平台都采取实名认证,但单纯的个人信息填写安全系数过低,经常出现信息造假、信息盗用、信息冒领等情况,并且在用户付款时仅需填写支付密码就能进行购物,平台无法对购买信息与用户预留信息进行比对,无法确定使用者是否为账户本人。还有许多恶意超前消费拒不支付欠款的情况,类似现象屡禁不止,尽管电商平台进行了一定的处罚,但处罚方式过于温和,并未对大众产生一定的威慑力。 3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应收账款管控 面对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平台必须采取相关措施。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一个专业化处理电商平台赊账购物的信息分析部门,在应收账款发放前就对相关的消费者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在确保用户信息准确的前提下,调查消费者的信用记录,预测消费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然后进行用户款项资质审核,在发放账款后平台还要进行消费记录的跟踪,同时制定相应的收款计划,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监管。电商公司还要制定符合自身经营状况的赊销方案,对平台的赊账、坏账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保证公司内部制度管理清晰、部门职能明确,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3.2完善电商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需要制定并完善电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商平台的赊销购物方式在为人们提供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对相应的法律法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电商平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传统支付相关法律中未曾涉及的层面,这也就造成了快速发展的电商经济与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产生了矛盾。因此,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针对电商经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甚至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来规范平台和用户的消费行为,逐步完善我国网络征信平台,加大对互联网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用户信用等级,对消费者的消费记录进行实时监控,严格管控失信行为,进而建设电商平台的损失和应收账款的坏账率,从而提高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 4健全应收账款的管理办法 4.1企业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收回相关款项,避免呆账、坏账的风险,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财务部门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收账制度,降低企业的收账风险,制定应收账款的固定账龄,分析各账款的账龄,辅助销售部门进行收账,并对逾期账款进行原因分析。同时,企业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退货、退款现象的发生,并对部分优质客户给予现金折扣,尽量促使用户采取现金交易,增加信用期内的付款数量,分析客户的财务信息,通过财务比率的比对分析客户的资产信息和偿还能力,评估企业的偿还能力有助于企业提升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应收账款对于电商企业来讲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流动资产,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对电商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可为电商企业的现金流量提供保障。首先,有效管理应收账款能够进一步缩短会计的账目核算时间,促进现金流的恢复,还能尽可能地减少坏账的发生,降低电商企业的损失;其次,有效管理应收账款还能准确记录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金额,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正确引导企业决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最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可使电商企业对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更加详细的了解,从而降低经营业务带来的风险,加强电子商务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推动企业今后的发展,完善电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能够减少账款拖欠,避免财务危机。 4.2建立多元化的催款机制 针对不同的客户需采用灵活的催款方式,对有偿还能力却拒绝偿还的客户,需强制对方提交相应的还款计划书,若对方态度强硬拒绝提交,则需企业利用法律手段在追诉期内对其提出诉讼。若欠款方是由于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问题而导致出现账款拖缴现象,企业可选择灵活的追款方式,如减免部分账款、延长付款期限、转为投资款等,采取灵活的催款方式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还能避免应收账款的款项继续增加。 4.3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不论设立多么严格的信用制度都无法避免呆账、坏账的出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控制坏账出现的基本操作。企业要严格按照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按照财务管理的内部牵制原则,加大对各部门财务的监管力度,适当转变企业内部的应收账款核算方式,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及时进行应收账款的核算和催缴工作,增强企业对呆账、坏账的预期估算能力,设置相关的应收账款损失的弥补制度,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企业要严格划分内外部职责,避免出现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各部门都要对应收账款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跟进追踪,财务部门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对于相关的应收账款进行及时反馈,将销售回款账单落实到部门实际财务报表中。同时,要设置专门的应收账款核算人员,实现专岗专人对坏账、呆账进行及时处理,及时察觉企业财务中的风险因素,根据应收账款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明确各部分的财务管理职责,各部门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实现内部牵制管理,时刻遵循企业稳健管理的原则。电商企业还可以借鉴其他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和用户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加强对企业赊销业务的合同管理,对销售双方的经济业务进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实现规范化经营。 5结语 应收账款是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为消费者供给货物和经济服务,而消费者需根据自己所获得的商品及服务支付相应的账款,也可能是电商公司通过赊账的形式,来提前收取未来被支付的账款等。因此,应做好电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而有效提升应收账款管理质量,给予消费者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作者:高雅棋 单位:国网电商科技有限公司
公共图书馆是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交流场所、特色文化资料保存、教育文娱知识传播以及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等重要责任。公共图书馆作为公民共有的文化知识获取途径,其管理制度的优劣对服务质量存在直接影响。[1]但是目前公众可以接收到的文化媒介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已经不再将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获取的唯一途径。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权益、社会参与度不断降低,无法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特有职能。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节点,公共图书馆应达到社会环境对管理实践水平的要求,为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保证公众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图书馆相关基础服务功能,亟须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以保障公共图书馆的良好发展,满足图书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一、公共图书馆管理现状 公共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已经引入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简化了部分基础管理工作。但是图书馆管理对数字化管理理念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导致管理工作中出现诸多问题。为更有针对性地对公共图书馆管理进行数字化创新,以下将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管理现状宏观分析 从宏观角度来看,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机制和理念不适应数字化管理措施的应用,导致实际管理工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1.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公共图书馆受到其公共职能的限制,其自身的管理机制导致图书馆无法由统一的专业机构进行协调管理。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中各个管理部分相对独立,宏观资源调用存在浪费、重复现象。虽然公共图书馆已经应用了部分数字化管理工具,但是旧有的管理工具并未完全被替代,导致管理机制中存在矛盾或冗余部分。此外,公共图书馆长期处于没有竞争压力的状态下,其管理机制落后,单纯依靠行政资源调配,导致图书馆竞争能力较差。 2.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公共图书馆所在地区缺乏与其进行市场竞争的同类型机构,导致图书馆管理层面不具备充足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意识。[3]公共图书馆从管理理念的角度上,不主动分析社会公众对图书文化的现实需求,完全以“被动服务”的状态进行管理。图书馆管理理念的长期滞后性,限制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相关管理创新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二)管理现状微观分析 1.服务管理缺乏深度与个性化 公共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公共资源服务时,主要以馆藏的物理资源为中心。馆藏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忽略了用户的个性需求。此外,以物理资源为中心也使得用户获取图书馆服务的形式单一,导致用户在时间、空间上受到制约,无法切实满足用户使用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真实需求。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的服务内容十分有限,相比较其他的资源服务途径,无法真正迎合高速变化的服务市场。[4]公共图书馆的泛在化服务覆盖范围有限,服务管理缺乏深度。用户只能在有限的服务范围内,使用图书馆服务,丧失了一定的使用体验感。 2.管理技术数字化水平较低 虽然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引入了图书数字管理系统,以方便图书馆用户检索相应图书资源。但是由于管理技术水平较低,数字化管理技术仅应用于简单的图书资源与检索功能,对于图书馆用户的多层次使用需求无法满足。[5]此外,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平台基础服务功能和内容不全面,相关功能按键设置不合理,没有从图书馆用户心理设计服务平台接入界面。 3.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基础是馆内的工作人员,无论是管理制度创新改革,还是日常的基础服务都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成。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存在明显的差异,高素质人才数量较少,并且无法利用高素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改进图书馆服务问题。[6]大部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无法意识到其工作对图书馆经营服务的重要性,服务意识淡薄。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工作意识和知识储备落后,与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无法匹配。在图书馆数字化设备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专职技术人员技能水平无法对数字化设备进行优化,影响了相关技术服务的正常使用。 4.馆藏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 公共图书馆内存储大量的文化、教育资源,但是在互联网丰富资源的冲击下,图书馆自身的数据资源管理不够科学,增加了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开销负担。公共图书馆虽然从不同的途径搜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用于丰富馆藏资源,但是由于资源管理和技术手段上缺乏科学性,导致大量的资源以杂乱无序的状态存储于商业数据库中。[7]但是信息时代资源增长速度极快,盲目通过扩大商业数据库容量的方式,会增加资源管理难度。部分图书馆虽然意识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已经采取一定技术进行资源整合,但是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导致资源之间重复性过高,商业数据库中存放了大量的冗余资源。用户在检索馆藏资源时,无法准确获取资源详细信息,影响资源使用。 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策略 上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目前公共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将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形成系统性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策略。 (一)改进图书馆管理机制 对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首先要改进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图书馆用户对于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已经发生转变,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仍然不考虑用户的需求,依旧使用传统的业务流程,就会导致管理工作出现较大漏洞。因此,对图书馆管理机制的改进,首先应从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的角度,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图书馆管理统筹部门。该部门负责规划改进图书馆相关业务流程,合理分工各项工作职责并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将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上升至整体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层面,改变公共图书馆长期应用的行政管理模式,增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理念。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全局角度,分配图书馆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任务,并负责监督任务是否落实至对应部门。制定一系列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管理规章制度与考评制度,使得各项管理措施的施行有明确的依据,从而推动数字化管理机制的长效运行。 (二)优化数字化管理理念 树立多元化的数字管理理念,明确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核心是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优化图书馆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深刻意识到数字化管理对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提升常规服务水平为基础,与时俱进结合读者的需求变化,动态优化调整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图书馆职能在不断变化,顺应社会层面对于文化、教育要求的变化,多元化建设图书馆。要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创新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使得图书馆各项管理制度更加科学。数字化相关技术的出现是对原有图书馆服务手段的补充与升级,要积极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管理。设计多样化的图书服务技术手段,转变思想从同类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借鉴经验,不断革新、完善数字化管理理念。 (三)加强服务管理 数字化技术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也为读者获取个性化知识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服务管理作为公共图书馆经营的导向,应强化图书馆的服务管理侧重点。[8]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力,应该将服务管理的核心和重心转向用户需求。一方面图书馆要从其数字化服务资源方面选择更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引导和指导读者对图书馆服务产生信任。在此过程中,分析图书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延伸并深化服务范围,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优势,结合其他信息技术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服务。 (四)提升数字化管理技术水平 数字化管理技术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基础,提供数字化管理技术水平有助于推动图书馆发展。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为用户提供数字化服务的目的。因此,从资源和用户两方面提升数字化管理技术水平。构建资源个性化信息数字管理模型,建立馆藏资源关联关系图谱。充分整合馆内资源,缩减商业数据库内资源存储的占用空间。[9]同时,还要利用资源推荐等技术建立读者用户管理模型。通过对读者数据的管理与分析,生成用户画像为后续个性服务奠定基础。 (五)提升工作人员素养 图书馆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趋向专业方向发展,提升工作人员素养,对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1.选拔高素质专业人员在组建数字化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时,选择素质高、能力强、具备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理念的人才。人才的选拔要适应各个岗位的真实需求,以确保相关管理措施可以正确施行。2.健全科学的人员培训与管理制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需要不断吸取先进经验,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具备较佳的学习能力和充足的学习机会。[10]图书馆应该通过各馆间的交流沟通机会,为工作人员进行技能业务培训。健全人员管理制度,推动工作人员主动学习,保证管理人员的进步性。利用完善的奖惩制度,从精神、物质方面激发工作积极性。 (六)科学管理馆藏资源 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源使用者的体验感是创新管理的核心。科学利用数字化技术管理馆藏资源,是驱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建立数字化网络图书馆,将物理馆藏资源录入至数字图书馆中,一方面丰富了图书资源的保存方式,一方面让读者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馆藏资源。提高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的数据检索和存取能力,增强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图书馆数字管理向多层次方向发展。 三、结语 公共图书馆是向公众展示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重要功能性交流平台,其定位于为公民提供基础性的文化服务、保护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公共图书馆亟须转型,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服务供给职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资源建设模式也应该随公众需求改变而不断变化。本文对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创新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今后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提升管理效果与服务水平,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作者:贾玉芳 单位:晋中学院
1引言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与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收藏与共享以及社会教育参与等职能的发挥,更是社会文明建设水平与服务水平的直观彰显。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大多为粗放型,无论是对图书馆中馆藏资料的管理还是对图书馆职能服务的管理粒度均不够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的人性化也相对欠缺,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现阶段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功能与职能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搭建更为和谐与温馨的学习与交流环境,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为人性化与精细化的服务。我国是茶的故乡,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历史风云变化,茶早已超脱了其原本的饮用功能而衍生出了独到的茶道以及深厚的茶文化,例如在当时奢靡成风的魏晋社会环境下,饮茶已不是仅仅为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当此之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且已进入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我国茶人的优良传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化交流也更为热切,使得各地原本相互孤立的茶文化得以进行交流与融合,受到当时统治阶级崇尚佛教的影响,茶文化中更多地掺杂进了佛家的“禅”味,同时由于国家与社会的开放性风气,茶文化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达到全盛状态,更是远踏日本等国,成为中国极具输出意义的传统文化。传统茶文化是我国茶道发展与人文理念在历史碰撞与磨合下不断形成的精粹文化,茶文化中高度融合了我国人民对于儒家、道家、佛学等文化的理解与提炼,进而不断演化成了一种超脱的、和谐的、人本的、自然的、有序的哲学思想与价值理念,极具禅意。对茶文化的内涵价值进行深究,茶文化中所蕴藏的智慧与理念不仅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结晶,更是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对传统茶文化中的价值理念进行挖掘,将传统茶文化的价值理念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优化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茶文化理念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指导作用,可以较好地改善传统图书馆管理体系下僵硬而机械的管理模式,开启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新纪元。 2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 人本理论的核心在于将人的基本权利满足程度作为重要考量指标,以为人们提供基础权利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求在实际的落实工作中能够高度重视人文主义关怀色彩,让受众能够直接且直观地感受到人文情怀。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用于搜集、整理、收藏图书文献资料并为高校师生提供阅览与参考的服务性机构,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使得高校图书馆更是成为了社会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人本理论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其核心准则在于人性化与人本思想,要求在图书馆管理制度制定与职能实现过程中重视人文关怀与人本管理。将人本理论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引导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服务理念,改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制定更为合理与合情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在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实与服务提供时注重高校师生与读者的人性化感受,从管理制度上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灵活性,从而为图书馆中的师生提供更加便捷且人性化的服务与更为和谐与温馨的阅读环境,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与高校师生及读者之间构建一条充满信任与依赖的桥梁,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在推进高校教育与研究工作以及社会文明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 茶文化是我国茶道发展与人文理念在历史碰撞与磨合下不断形成的精粹文化,茶文化中高度融合了我国人民对于儒家、道家、佛学等文化的理解与提炼,进而不断演化成了一种超脱的、和谐的、人本的、自然的、有序的哲学思想与价值理念,极具禅意。从煮茶的角度来看,自古以来我国的煮茶与饮茶都分外讲究和谐性,所谓“炉上为水、炉下为火”,通过水火的交融阴阳五行才能达到平衡,这样煮出来的茶水才能达到开智醒脑的效用。从饮茶的角度看,饮茶者通常会采用“韩信点兵”或者“关公巡城”的倒茶方法向一排排茶杯中逐一倾倒茶水,所有的茶杯无论是外表的色泽还是内部的结构都大致相同,待所有的茶杯全部轮完之后,若是茶壶中仍有余茶,则需要再次向一排排茶杯中逐一倾倒剩余茶水直到所有茶水全部倾倒干净,这也表示饮茶者或者主人对于客人一视同仁的态度,象征着饮茶者之间的和谐与平等。无论是茶文化中的煮茶、倒茶还是饮茶都体现着和谐的思想,和谐思想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其管理与服务提供方面也应当高度贯彻“和谐”的思想与理念,将和谐融入到管理制度完善与管理职能提供上,为高校师生与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师生阅读与交流的场所,应当营造一种温馨而和谐的阅读与社交环境,让高校师生与读者对这样的环境心存信赖感与归属感,愿意将自己的空闲时间释放在图书馆中,让图书与知识充斥着读者的空闲时间,如饥似渴地享受精神粮食带来的满足感,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涵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让高校图书馆充满人气与活力,绽放出新的生命契机。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和谐性离不开其内部工作人员与团队的支撑,为了让图书馆焕发出人性化与和谐的光辉,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也应当注重以人为本,密切关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与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工作人员的情绪波动过大,需要及时加以疏解与引导,使得其恢复工作积极性,自发式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同时,权责的明晰划分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和谐管理非常重要,可以让员工充分认知到分工的科学性从而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将图书馆的人员职位与责任进行细化与配置,以图书馆图书整理与归纳人员为例,其需要确保图书整理与归纳等管理制度的完整、持续、有效执行,需要负责编制与组织各种图书整理与归纳操作规范,同时其也享有与其他工作人员同等的培训、福利以及竞争上岗等权利。高校图书馆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从薪资待遇、员工福利、职称岗位变化等方面给与优秀员工相匹配的奖励,以引导与鼓励员工在自有岗位上不断完善与精益求精,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更好地为高校师生与读者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师生与读者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和谐性也应当体现在读者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在提供读者服务时应当强化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在对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内在感受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包括借书、还书、图书馆开馆与闭馆时间设置等,都应当及时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适当地调整与优化,以满足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简化高校师生与读者在图书馆阅览、借书、还书等流程,加强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沟通机制的构建,通过双方的沟通形成有效的互动,及时捕捉与获取读者与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意见箱或者建议箱,允许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评分,并以此作为工作人员考核与图书馆管理模式优化的重要参考,从而尽可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实现高校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和谐。 4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与高校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 茶与茶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人本”思想,从功能上来看茶具有能够提神醒脑、开智健身、涵养神思的效用,经常饮茶可以让人精神焕发、明目养颜,因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茶怡养筋”的评价,足以说明茶在调节人体的身体机能与心理机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让原本烦闷的心情得到疏解,净化人的思绪与烦恼,因此从茶的功能上来看,茶在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改善人体生理机能方面均具有人本的内涵。将茶文化的“人本”思想渗透并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中,让图书馆中的读者感受到人文关怀,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改革理念,其落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读者服务的人本化,高校图书馆应当坚持读者第一、服务之上的管理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作为管理的核心目标,让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高校师生都能在图书馆中找到其喜爱的图书,享受到顾客般的读者服务,从而在友好的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价值。鉴于这一目标,高校图书馆一方面需要对读者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进行高密度地调研与跟踪调查,紧跟时展潮流以及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读者希望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所感兴趣的书籍,读者希望能够看到自己所借书籍的类似书籍等,这些需要都是读者普遍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优化图书查询检索系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提高图书检索效率,可以对馆藏图书的分类进行细化,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相似图书推荐服务,让读者寻找图书的过程变得简洁而又直接,缩短读者的找书时间,尽可能地延长读者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为了给高校师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地对读者需求进行全方位拓展,例如可以在阅览室附近安装打印机,为读者提供文件复印与打印服务,这种站在读者的角度、关心读者切身利益的图书馆读者服务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服务,才能真正收获读者的信任与依赖。其二为内部管理的人本化,图书馆内部的工作人员是读者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支撑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成效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应当打破传统的以管理书为中心的“物本”思想,开创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时代,不断开发工作人员的内在潜能,促进他们自我价值的提升和自身能力的发展。图书馆应当尊重工作人员的个性化发展,依照人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任务分配,重视每一位员工的突发奇想和积极创造,充分体现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在管理中突出人文关怀,建立公平、透明、民主的决策机制,努力营造人尽其能、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图书馆文化,优化图书馆内部环境和员工待遇,定期开展能力培训及拓展活动,从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和制度保障上突出工作人员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5结语 茶文化中所蕴藏的和谐与人本思想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与价值理念,本文从茶文化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图书馆管理,针对现有图书馆管理中呈现地僵化、机械化等特征,运用和谐与人本思想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在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应当注重内部团队的整体性和谐,打破传统的以管理书为中心的“物本”思想,开创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时代;在读者服务管理方面应当遵循读者第一、服务之上的管理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作为管理的核心目标,为社会文明体系的建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结合医院发展现状,需要通过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对医院成本进行控制,既要合理对成本进行利用,也要对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进行控制,确保医院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 一、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概述 针对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涵义、特点而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医院的成本而言,在定义中可以认为是医院在进行医疗服务活动中的成本消耗,一般有人员工资经费、固定资产折旧费、药品费和其他费用等。第二,针对医院的成本核算而言,是指医院在业务活动中的耗费,结合不同科室的成本核算特点看,科室的成本基本由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组成,且对于科室成本的分摊工作而言,需要在各类科室出现间接成本时,注重成本效益和相关性等原则的落实。最后,完全成本法一般为医院科室成本的计算方法,具体有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第三,针对成本核算的分类而言,一般分为间接成本分摊和直接成本归集两部分。第四,针对成本精细化管理而言,内容上有全员管理、全成本管理、全过程管理等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在全过程管理中,一般有事后管理(成本分析与考核)、事中管理(成本核算和控制)、事前管理(成本计划和预算)。在全员管理中,包括基础单元(临床科室兼职核算员)、执行机构(成本管理办公室及相关职能部门)、决策机构(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在全成本管理中,一般指管理工作包含医院运行的所有开支,进而更好的提高医疗服务。 二、医院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应用的价值 医院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方面的价值:第一,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院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如何有效控制医院运行成本的支出,也成为当前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因此需要医院落实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占据市场实现更好的发展。针对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而言,虽然是一项新的管理模式,不过却有着较高的应用效果,既可以控制医院的费用,也能对医院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可以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概率,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进而在医院可以实现内部的有效调节下,实现合理的发展。第二,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在成本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中,会不断对成本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优化、对成本行为进行规划、对成本结构进行升级,进而获得相应的成本信息,为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地数据支持,促进医院具有较高的运营效率。 三、医院成本管理现存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未完善 部分医院的成本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现象,以医院临床科室的收入为例,能细分为药品、直接医疗、特殊科室和间接医疗收入等四个部分,下面进行分析:第一,在药品收入中,并不计入临床科室费用中。第二,在直接医疗收入中,主要指病人在临床上受到的治疗和医疗检查费用,一般包括诊疗费、诊疗费、护理费和床位费等,会将全部的医疗收入计入临床科室费用中。第三,在特殊科室中,指临床科室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科室中所产生的费用。第四,间接医疗收入,是基于临床医护人员申请背景下,其他科室完成治疗和检查的收入,一般需要将间接医疗收入的30%计入临床科室中。结合治疗类型,有放射检查与功能检测等方面。临床科室的支出有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两种。在直接支出中,可以看做医疗组中直接计入的支出,可以包括福利性支出、人员工资支出、卫生材料支出等方面。在间接支出中,可以看做是不能在医疗组中直接计入的支出,内容上有固定资产折旧、公用消耗分摊等方面。结合上述医院当前收入、支出的管理体系,未通过精细化管理进行成本核算,同时成本核算参与人员也不能做好费用的分配。在单位成本、总成本关系未精确下,便容易降低成本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不利于医院的发展。 (二)医院缺乏成本管理人才 当医院在运行发展中忽略成本核算工作时,便容易在不重视下降低人才方面的配置,同时也不能强调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在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和对应人才下,无法更好的促进医院实现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管理人员缺乏培训工作,在成本管理人员的能力、素养不能满足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下,便容易出现成本管理问题。第二,在医院不能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宣传下,容易出现部门工作不配合,成本核算人员工作积极性低等方面问题,制约成本管理价值的发挥。第三,医院在缺乏成本管理的重视下,便无法进行合理的招聘工作,在财务部门的成本管理队伍缺乏专业能力下,便无法使成本管理工作满足医院的发展需要。 (三)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 在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医院在制度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引导,不过在缺乏制度落实管理和考核监督下,制度的应用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无法有效支持和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院缺乏考核和激励制度,在缺乏考核监督下,成本管理制度则形同虚设,同时在部门管理人员疏于管理下,很多制度的执行效率较低,并无法落实制度的引导、规范作用。第二,在制度落实中,不能对制度进行细化,各工作岗位的员工无法明确自身在成本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成本管理需求下也不能及时借助制度的引导提供对应的支持,不能发挥制度价值。在激励制度缺乏下,也无法借助制度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限制了制度价值的发挥。第三,虽然医院关注制度的应用好落实,不过在制度不全面下,也不能具有良好的规范、引导员工行为的价值。 (四)缺乏全面核算体系 目前部分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尚未完善,不能有效促进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的落实。例如,在手术室支出和特殊室支出的核算中,需要由相关手术室进行领用并且进行支出的全额计算,同时在手术过程中的材料使用也需要进行手术室领用并全额计算。手术室中的设备等需要计入手术室的固定资产,并结合使用年限进行计提折旧。此外,在手术中的专科专用设备,也要计入临床手术专科固定资产中,并以年限为条件进行计提折旧。结合以上部门核算工作,在缺乏全面核算体系下,不能提高成本核算的效果,且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较低,需要进行核算体系的完善。 (五)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部分医院在进行精细化成本核算管理模式的落实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例如资金、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发展理念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因素,需要医院在关注精细化成本模式的落实中,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以信息化水平为例,较多医院在发展中未关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服务设备和办公设备上,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尤其是医院的成本管理,普遍停留在药品与耗材的管理、检验报告的查询和医嘱开具等方面,并未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预算、成本、财务记账、考核与评价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另一方面,当前部分地区的医院在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中,预算的编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形式上,且缺乏绩效考核、对比和分析评估,并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效果,另外在各科室缺乏与预算编制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下,也会在科室申报预算项目不详和主观随意性强下,制约成本管理的价值发挥。 四、医院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完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 为了发挥精细化成本管理理念的价值,提高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质量,需要结合医院成本管理的价值,及时进行制度建立和完善,使其为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引导工作,并在制度的规范中,提高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良好的成本管理工作。为此,在进行成本制度的完善和升级下,具体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医院需要先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注重对资产管理方法的明确,在按照制度不断进行管理中,为精细化的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第二,要关注操作规范制度的完善,具体需要开展如“进、销、存”管理等在内的内部控制工作,在内控工作的落实中,不断结合实际优化管理制度,使其可以促进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效果并满足医院服务需求增高的需要。第三,在成本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中,既要结合实际的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制度完善,也要积极听取、考虑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确保成本精细化管理具有全面的群众支持。第四,需要通过一定的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成本管理制度的了解,在促进制度的落实和应用下,才可以发挥其价值,在实践中得以完善。 (二)进行成本核算人才的培养 结合当前医院可持续发展进程来看,各家医院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医院的成本管理而言,也需要通过人才的支持,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实现医院高质量的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需要进行培训工作。在培训中需要具体落实好培训方式、明确培训内容。首先,在培训内容的完善中,既需要结合实际成本管理产生的问题,也需要结合医院发展对成本核算人才的需要进行培训内容的补充,确保培训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其次,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可以聘请专业的成本管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对员工的专业能力及素养进行培养。第二,需要进行招聘工作。具体要结合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进行招聘计划制定,同时在招聘中需要对应聘者进行专业能力及素养的考核。第三,需要进行合理的宣传工作。具体要将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既要保证单位人员可以了解成本管理工作,也要求部门之间可以加强配合,确保成本管理可以实现精细化。 (三)优化成本管理激励考核制度 通过对成本管理激励考核制度的优化,可以实现医院成本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的有效落实,通过激励和考核,对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具体需要对成本考核标准、成本管理奖励等级进行明确,确保在良好的激励与考核中,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还要通过加强沟通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在员工有着工作创新性、主动性下,可以有效发现成本管理异常并进行处理,实现良好的精细化成本管理。 (四)建立并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在成本核算的原则中,有权责发生制、目标一致性、算管结合、分期核算、算为管用和信息反馈等方面,为了更好的实现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在建立并完善核算体系中,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结合人才在核算工作落实中的价值,需要结合医院的核算工作需要,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设,在发挥人才在成本精细化核算方面的价值后,同时也需要加强成本管理其他方面的资金、制度支持,落实精细化的成本管理。第二,要注重成本核算配套的责任制度完善,确保在制度的规范下,保证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第三,需要医院中进行成本管理意识的宣传,可以将其和医院运营文化相结合,提高成本管理的宣传效果,提高医务人员、部门的重视程度。第四,在集中核算形式的落实中,要求各个科室不仅要做好原始材料的准备登记工作,也要完成成本核算原始凭证的填报和审核工作,最后在有效进行汇总、处理后,体现核算价值。为此成本核算办公室需要发挥考核、控制和核算的价值,并结合医院需求进行成本报表的编制、分析。 (五)加强医院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促进医院实现更好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也要在注重成本管理下,落实好新的技术应用,具体在提高医院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下,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结合医院各科室中产生的成本信息量,需要借助医院综合信息平台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同时加强对各类财务软件进行应用,既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可能进行预处理工作,降低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强度。第二,需要医院结合综合运行管理数据平台建设,对相关的硬件设施进行采购,要结合成本控制的原则,提高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效果。第三,结合新的技术、设备和新管理理念的应用,需要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工作,在有效做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工作后,为医院科学的成本管理决策制定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医院的发展中,为了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落实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过在部分医院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下,会出现管理制度缺失、医院缺乏成本管理人才、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缺乏全面核算体系和成本核算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不仅制约了成本管理价值的发挥,也会影响医院的发展。为此,需要医院结合传统的成本管理问题,积极对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同时也需要关注相关人才的培养与成本管理激励考核制度的完善,最后在建立并健全核算体系、加强医院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后,促进医院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医院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昕.全成本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J].今日财富,2022(06):43-45. [2]王晓玲.医院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分析[J].中国产经,2022(04):114-116. [3]钱昌春.医院集团管理模式下成本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财会学习,2020(33):119-120. [4]陈成智.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J].当代会计,2018(07):71-72. [5]张华清.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有效路径探析[J].时代金融,2017(02):314+320. [6]谢晓晶.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有效路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15):50-51. 作者:林春 单位:宁德市闽东医院
柞水县主要位于商洛的西北部,当地的年日照时数和无霜期,分别为1860.2h、209d。柞水县的四季分明,整体环境温暖湿润,降水量平均为742mm。近几年农业产值不断增长,同时各地也加快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更多农产品走进人们视野,让整个农产品市场,变得更加丰富。随着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多,质量安全问题也频繁发生,为了更好地确保产品质量,减少不良产品对人们产生的危害,此情况下,必须针对产品安全监管进行全面加强,发挥出农业生态园的作用价值,为群众提供更为健康、优质的农产品。 1柞水县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建设情况 柞水县在近几年,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开始将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将园区承载增强,使园区的效益显著提升,不断针对园区功能进行拓展,通过园区的建设,促进当地“三农”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当地不断针对领导组织进行强化,每项责任全部层层夯实,引导资本、人才、科技、信息和政策等,全部向着园区进行倾斜。其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将创建的根基筑牢。对各项资金,进行全面整合,农业生态产业园内路、电、水、讯等设施不断完善,不仅将旅游接待中心建设起来,还将产业园电商直播间、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来,培训基地、木耳种植大棚等,都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另外,不断对发展布局进行优化,加强三产融合推动。主要将木耳产业为主导,结合其他农产品产业协同发展,开发各种木耳菌草茶等农产品,达到了6大类16个产品,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种类。随着整个生态园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中农产品不断增多,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当地在面对农产品安全现状,不断积极探索各种科学、可行的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在整个园区,加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跟踪监管,定期针对蔬菜等作物,实时全面检测,强化农户的自我管理,重点落实产品追溯制度,以此减少问题农产品,产生的不良影响。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不足和问题 2.1主体思想意识淡薄 首先,很多生产者,在实际种植生产农产品时,一般都对短期的利益比较重视,产品安全性、质量问题被严重忽视,其自身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一般教育程度并不高,很少有人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没有从内心中、思想上,真正了解到质量安全的意义。总体而言,没有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是很多生产者,都具有的问题。其次,很多产品经营者,自身道德水平严重不足,在实际进行经营管理时,频繁发生各种损害信誉的行为。比如很多企业,在完成“三品一标”的申报后,其行为与申报前无法形成一致,一般在申报前为了能够得到认证,会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生产,但完成申报后,就可能因为利益等因素,导致出现违规生产行为,使整个生产管理,无法落实到实处。为了将产品销售价格提升,都能得到更多利益,还有个别人会以次充好,这样的现象,会对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最后,很多消费者在农产品的购买中,很可能会因为价格因素,导致产品质量安全被忽略,这样的情况,一般和消费观念、习惯等因素有关。其中大部分消费者,并没有清晰地了解认证农产品,加之自身收入等问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购买一些认证农产品。另外,很多消费者,自身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质量安全防范意识严重不足,如果买到了劣质品,一般都会选择沉默而不是维权,在这样的态势下长时间发展,就会助长不法商家的不正之风[1]。 2.2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有待加强 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有很多地区,在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时,并没有较强的监督执法力度。造成这样的现象,一般主要因为,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员进行工作时,因为自身能力原因,导致执法做的不彻底,或采用的方式缺乏多样性。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阻碍质量安全监管。对于农产品的监管来说,此工作通常都由农业执法部门来进行负责,但这些机构,一般都会因为经费不足,导致人员匮乏、车辆短缺。在一些农业综合执法部门中,其中有个别执法人员,并没有正式的编制,而自身也没有较强的专业性,整个执法队伍比较松散,从而影响了整个质量安全监管。对于监管执法队伍来说,其整体素质,决定了工作中的监督手段、对象,同时也与工作成效密切相关。对于农业投入品来说,一般都有着多样化的种类,不仅涉及到种苗、种子,还涵盖了生长剂、农药等。但在实际质量检查中,大部分人依然会将目光,放在农药的危害上,针对农药投入品重点检查,添加剂、生长剂等却被忽略,导致检查对象过于单一。在具体工作中,很多人采用方法较为传统,甚至还会出现通过鼻子、眼睛等感官,来完成检查,一些较为先进的设备,没有及时普及应用。对各项信息进行收集时,采用了途径,大部分都为样品抽检、走访调研,但这些搜集方法,一般都属于明访明查,很难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真实性。相比明访明查,样品抽检的效果更加显著,但此工作并未定期展开,导致实际的安全监管中,会有很多漏洞、盲点,使不法商家及个人,因此有了大量的可乘之机[2]。 2.3配套制度不健全 首先,在市场的准入方面,相关制度还比较宽松,准入门槛依然较低。在市场中,农产品进入销售时,很多都不需要进行质量监测,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在质量上无法统一。另外还有很多市场,没有明确准入标准,导致经营主体分散化、多样化,个体经营者在市场中,始终属于产品经营主体,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安全监管,变得更加困难。其次,在安全标准制度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比如关于质量安全标准,需要将更新速度加快,还有个别标准,与当前的管理需求不符。因为制定质量标准时,整个工作较为复杂、繁琐,而且还可能导致成本耗费过高,整个工作需要经过多种程序,所以在实际制定时,会有严重的滞后性。另外,整个行业标准,无法实现统一,没有较高的执行度。比如对于质量安全来说,就可分为行业、国家标准,这两个标准,会表现出条款交叉、数量多等问题,还存在严重的协调性不足现象,所以在实践时,在面对同一问题,很可能出现不同标准的情况,导致整体产品监管,无法更加深入展开[3]。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对策 3.1重视安全观念树立 在整个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安全观念、安全意识至关重要,而最应该有这种意识观念的,就是每个从事生产的人员。现阶段,虽然很多农业人员越来越专业,但结合整体来看,其中依然有个别人,自身没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因为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关于产品的质量安全,并没有较强的意识、完整的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就会流入到市场中,并在市场内成为安全隐患。所以,为了将质量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必须对农业人员观念转化加大重视。近几年随着机械化发展,生产环境、条件都得到了改变,但很多农业人员,并没有对产品生长中的变化,做到仔细观察,依然按照以往方式进行培育,导致整体质量无法提高。切实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种较为困难的挑战,在此期间,要不断加强农业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从内心中,真正树立起健康意识、安全观念[4]。 3.2对质量安全制度的建设进行推进 首先,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要从源头上给予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整个生产制度建立起来。对于当地的政府来说,要与各种因素结合衡量,确保产品生产标准的制定,更符合当地实情,通过生产标准,对农技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其中涉及的重要内容,将其制作成册,向广大农业生产者进行发放。然后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在实际的产品生产中,能够根据相关标准、流程进行严格操作。与生产的实际相结合,行业标准要及时更新。在整个生产中,要将安全性作为首要原则,通过积极鼓励,让整体生产能够实现标准化,使应用的各种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产品,标准生产进行促进[5]。其次,重点关注“市场准入”、“产地准出”等方面。在实际建设产地准出制度时,要将质量安全检验作为重要内容,确保整个产地输出更加安全。比如,对于已经成熟,但没有进行采收的农产品来说,其整体质量主要由监管部门进行检测,如果质量过不完,可对其粘贴相应的标识,只有产品具备了这样的标识,才能对外进行输出。在建设并加强市场准入制度时,强制检验要严格落实,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准入门槛提升。只要农产品还没有真正的,进入到销售环节,全部都要通过相关设备,对其实施全面检验,确保质量安全无误后,对其发放相应的合格证,此类产品可准入市场。如果产品通过检验不合格,禁止在市场中经营销售。有个别农产品,已经进入超市、农贸市场销售,这些产品必须将抽样检查工作做好,如果有质量问题发生,要第一时间将其下架,并撤销其销售资格。最后,将检测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对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加大重视。当地政府要及时将检测机构组建起来,并在各地区设立相应的监管站,尤其要重视农业生态园区监管,通过垂直式的管理形式,实现逐层分级管理。对于监管站、检测机构来说,主要对辖区内的检测工作进行负责,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对产品定期进行抽样检查。及时将相应的优惠政策制定出来,加强当地社会团体、企业的鼓励支持,使其能够参与到质量、安全监测中,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形成,让整个检测网络实现全覆盖。 3.3将执法力度加大 在现如今的农产品监管中,监管人员专业不强、素质不高等情况依然存在,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从人员编制方面进行考虑,无论当地的监管部门,还是产品质量主管部门,都要将自身执法力度加大。不仅要将对应的执法机构成立起来,还要确保机构内部,有充足的高质量人才,通过人才的保证,强化整体监管执法质量。其次,从人员素质层面来看,要创造出更多条件、机会,利用培训等形式,将执法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尤其在实际培训中,要将监管执法技能、质量安全知识、与其相关的法律等内容,作为重要内容,确保每个执法人员,可将服务理念树立起来,对各类执法技术充分掌握,将自身执法能力显著增强。实际的质量安全监管中,为了避免工作中发生漏洞,执法人员要将执法观念及时转变,同时对现有的执法方式进行创新。在具体工作中,以往定期抽检、走访调研的形式,可继续沿用,但也要发挥暗访暗查优势,多渠道搜集违法证据,将质量安全隐患早日消除。另外在整个监管执法中,必须做到自觉记录,确保每个过程都有据可查。关于一些重大的质量安全案件,各部门要与公安机关配合展开行动,甚至必要时还可形成联动机制,对存在重大隐患、问题的农产品,进行共同查处,然后对责任主体进行严厉追责。在实际的质量安全执法中,任何出现渎职、失职、推诿扯皮的行为,都要对其追究责任,以此加大整个安全监管执法力度,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类农产品已经成为必需品,产品的质量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整个监管中,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相关部门、政府的不断努力,目前在农产品的生产发展中,相关管理措施不断优化,并在具体工作中,将更多安全的管理方式构建起来,很多责任主体,也都形成了有效联系,并发挥出了自身的监督作用。虽然在实际工作中,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安全监管工作力度的加强,这些问题很快就会被解决。在具体工作中,要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结合目前的监管实际,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强化整体监测质量水平,还要将处罚力度加大,加强各责任主体的监督,确保整个产品监管机制更加严格,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加放心、健康的农产品,提供给人们,同时推动整个农产品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新,袁巍,张淼.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食品,2022,28(22):133-135. [2]韩双花.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探讨[J].现代食品,2022,28(12):76-78. [3]刘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20(4):136-138. [4]曾月梅.农业生态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介绍[J].植物医生,2017,30(8):19. [5]梅星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作者:党敏 张蓉 戴巧珍 田雅莉 杨怡欣 单位:陕西省柞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站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高速推进,以及全球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城市灾害逐年递增[1]。根据城市灾害的统计,城市气象灾害占比约为60%[2],气象灾害是对城市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严重灾害之一[3]。然而纵观气候灾害的研究,关注多为防洪排涝、地震地质等渐发性、持续久、国内分布广的灾害,而同样危害性极强的大风灾害研究较少[4]。大风灾害是指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大风速的一种突发性强对流灾害性天气[3],对农业生产、社会活动和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影响。提高城市的抵御大风灾害风险的能力,是城市安全的重要保障,而掌握城市内产生大风灾害的风险程度和面对大风灾害产生时的抵抗措施是首要的任务[5]。因此,文章结合大风灾害的危害和防御系统现状,从大风灾害的敏感性、危险性、脆弱性和抗灾能力四个角度选定9个指标,构建邯郸市大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HP为各指标赋予权重,评估结果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并划分大风灾害的风险等级,为邯郸市的防灾减灾规划作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指导。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属于大陆性季风区影响范围,每年3—5月邯郸地区高空受西风环带控制,在地面辐射增强的影响下,西风环带低温的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导致低层温度逐渐上升,大气层结构稳定性受到破坏,锋面逐渐形成,气旋活动变得频繁,容易造成大风灾害[6]。最近30年,邯郸地区大风天气共发生3160次。2020年8月11日—8月15日凌晨,大名县、馆陶县出现大风夹降雨强对流天气,其中大名县风力达到6~7级,灾害造成18205人受灾,花生、山药、玉米等农作物受灾面为1700.86公顷,成灾面积1090.6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10.752万元。据统计,邯郸平均每年有1~2个热带气旋(含大风)登陆或者对城市有影响,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大风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5月,最迟发生在11月。大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等破坏性很大。同时,强大风发生时常伴有大暴雨,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1.2数据来源 文章涉及的数据包括:邯郸市的气象数据、统计数据和空间数据等自然及社会经济数据。风灾发生次数及发生地点、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和多年平均最大风速来源于邯郸市气象局官方网站;地面高程、地形坡度和水系密度来源于测绘组实地监测获取;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和地均耕种面积来源于统计年鉴。 2城市大风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大风灾害风险评估分为评估体系的构建和评估的结果 2.1构建大风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科学剖析城市的风灾风险,有利于认识和掌握城市大风灾害的受灾机理。大风灾害系统中的孕灾环境对应了大风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敏感性评估,致灾因子对应危险性评估,承灾体和大风灾情分别对应脆弱性和大风抗灾能力评估[1]。 2.1.1大风灾害敏感性 城市道路两侧高楼的间距,形成了类似山区中具有流线密集的风口,从而使空气压缩,风速增强,能够在风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形成局地大风。通过风洞实验得出,大风气旋容易在高层建筑周边形成,高层建筑正立面的涡游流区和侧立面的角流区域,风速比地面的风速高约30%[7]。其次,海拔高度越高,风速越大,当高空的空气层在运行受到高层建筑顶部的阻碍,空气在垂直方向被迫向下压缩,大风瞬间形成。城市下垫面的粗糙程度与山地复杂的地形相似,在坡面上风道口的风速是平地上风速的两倍,当环境风速为5.5米/秒时,坡面上风速可达11米/秒,相当于形成了6级大风。综上所述,高差大的区域大风灾害风险较高,而高差小的区域风险较低;地形坡度越大的区域风险越高,反之越低;并且水系网络是高程和坡度结合的评价指标之一。文章根据大风灾害的特性,选取城市的地面高程、地形坡度和水系密度对邯郸市进行孕灾环境的敏感性评估。 2.1.2大风灾害危险性 (1)大风对建筑物的影响。各类危房、临建等结构相对脆弱的建筑和建筑工地中的吊机、脚架等施工设备容易被大风刮倒。高层建筑受到大风侵袭时会产生风振问题,大风造成室内家具碰撞和吊灯摇晃。(2)大风对供电系统的损害。大风侵袭不仅可使电杆被吹倒折断,也有可能损坏万伏以上高压铁塔甚至刮倒,极易造成停电事故或引发火灾。(3)大风对交通的影响。风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城市车辆会出现颠覆、失控或停驶等事故。当风速达7级时,高铁运行速度要低于300千米/时;风速达到8级,运行速度要低于200千米/时;风速达10级,运行速度要低于120千米/时;11级以上禁行。严重影响城市交通运行。大风灾害的发生常伴随雷电、暴雨等次生灾害。因此,文章选取多年平均最大风速和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作为评估大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的两个指标。 2.1.3大风灾害脆弱性 考虑到城市地域的大风对高层建筑、市政设施、公共交通等行业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城市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域,面对大风灾害时越脆弱,灾害风险越高;城市单位面积GDP越高,灾害对城市的损失越大;风灾严重威胁着农田,大风会使农作物折枝损叶、断根等,农业产量大幅降低。因此,选取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与地均耕种面积作为衡量邯郸市承灾因子脆弱性的指标进行评估。 2.1.4大风灾害抗灾能力 防灾抗灾能力是城市在遭受大风灾害前的预警能力和灾害后的可恢复生产能力,预警能力越强代表防灾抗灾能力越高,防灾体系越完备则防灾抗灾能力越高。邯郸市应对大风灾害抗灾能力如下:(1)监测能力。邯郸市现有16座国家气象观测站,11座国家级一般气象站,247座常规气象站,1处国家级天气雷达站,14座应用气象观测站,保障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2)预警发布能力。建成了重大灾害性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手机气象短信、天气信息网络服务和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等,实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3)应急防灾能力。邯郸市基本形成了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体系,有《邯郸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邯郸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邯郸市还编制了《邯郸市户外广告专项规划》,针对城区的广告牌设置,提出了具体的防御措施,减少大风造成的广告牌被吹翻或吹坏的安全隐患。(4)现存问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平台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不充分,信息互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文章以防灾、抗灾能力指数评估邯郸市对大风灾害的抗灾能力,通过精准评估大风灾害风险,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支持。 2.2评估结果 对15名来自规划、安全、建筑、应急和气象等领域内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得到评估因子权重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进一步得到各指标权重,对邯郸市的大风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表1)。将权重值代入GIS中得到各评估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图1)。从敏感性评估结果中得出,敏感性等级有自东向西递增的趋势,邯郸市东部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大部分为低敏感度地区;中部地势逐渐变高,除响堂山区域为中等及次高敏感度地区外,其余中部区域为次低和低敏感度地区;而西部区域地面高程偏高,地形坡度较大,为高敏感度地区。在危险性评估中,危险性等级呈现出中部高两翼低的格局,武安市一带和邱县东部区域年均降雨量高,以及武安市市区年均最大风速较高,因此评估为高危险区;而鸡泽县全域和大名县南部因年均降雨量低,评估为低危险区。在脆弱性评估中,邯郸市中心城区和武安市东部等区域人口密度较大,评估为高脆弱区。在抗灾能力评估中,武安市、复兴区和丛台区的抗灾系统较为完善,抗灾能力强。从邯郸市大风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图中得出,风灾高风险区域主要为武安市和峰峰矿区,冀南新区、邯山区东南部、磁县西部、临漳县、成安县和馆陶县为次高风险区(图2)。 3城市大风灾害规划 响应城市大风灾害规划响应分为大风灾害防御分区、大风灾害监测能力的保障、大风灾害防御措施和大风灾害应急处置。 3.1大风灾害防御分区根据大风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将邯郸市划分为三个大风灾害防御分区:第一防御区为西部山区大风灾害防御区,主要为武安市、涉县一带,该防御区发生大风灾害的风险度较高,为年均日降雨量和年均风速值最大的区域。第二防御区为农作物生产防御区,主要为东部平原区域,该区存在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基地。第三防御区为重点防御保护区,主要为邯郸市中心城区,该区域人口集中,是邯郸市经济、文化和防灾减灾的指挥中心,道路通达性较好,为重点防御保护区。 3.2大风灾害监测能力的保障根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以国家气象观测站为中心点外扩800米的范围为探测环境保护区,此区域禁止建设高度大于距观测站距离1/8的构、建筑物。在观测站外扩200米范围内禁止设置垃圾站、堆填区和排污口等干扰源;100米范围内禁止修建高铁、轻轨等交通轨道;50米范围内禁止挖筑水塘和水池等;30米范围内禁止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3.3大风灾害防御措施 (1)坚持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各部门建立大风灾害防御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全社会积极参与大风灾害防御工作。(2)建立主城区大风灾害防线(图3)。设立6条区域通风廊道和8条城市通风廊道以及3层环城林带。其中,区域通风廊道不小于1000米;城市通风廊道为100~400米;环城林带不小于200米。规定高层建筑、高密度建筑与阵列、体量大的立柱式广告牌等构筑物不宜设置在城市通风廊道沿线上。城市通风廊道沿线周边的大型住宅区或建筑群应设置次区域通风廊道,廊道宽度应大于30米,宜与城市通风廊道相呼应。城市次干路级别以上的路口不宜建设高层建筑,为垂直于主导风向上的道路提供自然通风的条件。提升城区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邯郸市借助两高之间绿道、滏阳河、沁河、洺河等道路河流打造了多条通风廊道,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3)避免在风灾入口处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内重建住房。对于建设结构及建设标准都达不到防御强大风的标准,应进行合理监督,督促对于房屋建筑的整改,加强高空建筑、架空设施和广告牌等安全检查,及时采取加固、下放或拆除工作。 3.4大风灾害应急处置 (1)曲周县和永年区等低风险地区,大风平均风力为6级以下,应当作出大风灾害预警,时刻警惕大风灾害的发生,做好风力升级的准备。(2)鸡泽县等次低风险地区,大风平均风力为6~7级,应当做好防风准备,固定好门窗、棚架、临时搭建物等容易受到大风破坏的构架物,妥善安置室外物品。(3)复兴区、肥乡区和涉县等中风险地区,当大风风力为8~9级时,关紧门窗、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撤离。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公共交通单位视灾情采取对应的交通安全措施,应急单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运作。(4)邯山区、磁县、成安县和临漳县等次高风险地区,发生大风灾害的平均风力为10~11级,成立应急管理指挥部,针对灾害实际情况制定抢险措施,工作人员轮岗值班时刻追踪灾情。居民避免外出,幼儿园、学校等建议停课,暂停或取消大型活动和群众集会,暂停或关闭高空游乐项目、室外旅游景区。(5)邯郸中心城区、武安市和峰峰矿区等高风险地区,发生大风灾害的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启动抢险应急方案。居民切勿外出,除灾害应急、物资补给等单位继续运行,其余单位停工避险,并开放应急避难场所为受灾人员提供安全的住处。高铁、高速公路等按照行业规定采取管制措施。 结语 本文从大风灾害风险形成的敏感性、危险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因子入手,构建了邯郸市大风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邯郸市大风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规划策略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邯郸市整体呈现大风风险自东向西递增的格局,中西部大风灾害发生的风险较大,且大风可达的风速较高,而东北部区域风险大风灾害风险较低。(2)涉县和武安市西部需提防山地大风灾害。(3)武安市城区一带和邱县东部等区域,降雨产生的大风灾害的风险较大。(4)邯郸市中心城区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需要做好灾害人员疏散和应急工作。(5)磁县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本文研究了邯郸市的大风灾害风险评估及规划响应,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同时,本文为单灾种风险的研究,城市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城市各灾种的综合评估、综合防灾和综合应急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乌日娜,张兴东,曹永强,等.辽宁省玉米旱灾时空分布特征及综合风险评价研究[J/OL].生态学报,2022(16):1-14[2022-06-30]. [2]罗培.GIS支持下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重庆地区冰雹灾害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7(01):38-44. [3]曾翔宇,马力,朱克云.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强对流大风灾害致灾能力指数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1,41(04):113-118. [4]田敏,申一宏,张瑀芮.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云南典型山区风雹灾风险评价[J].灾害学,2020,35(02):110-115. [5]程朋根,黄毅,聂运菊,等.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J/OL].灾害学:1-10[2022-06-30] [6]张功文.邯郸地区两种灾害性天气的统计特征分析[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9:506-510. [7]王晓生,张锦镔,姚健,等.乐清市城市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3):307-308. 作者:唐保文 屈文诺 马利霞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邯郸市规划设计院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比上年增加167万人,且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辅导员在宣传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就业、指导学生就业选择和解决学生就业困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办公厅于2020年5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特别是毕业班辅导员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宣传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应立足育人根基、把握就业新业态、结合学生需求,通过整合就业资源力量、探索以赛促就业新模式和创新就业指导新理念的方式提升就业工作质量。 一、立足育人根基,整合就业资源力量 高校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共同使命。高校就业工作质量是高校育人成效的有力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证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质量是高校辅导员育人成效的有力体现,也是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证明。高校辅导员应立足育人根基,整合就业资源力量,在宣传、指导和服务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推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高校辅导员要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和就业工作组织方式,充分熟悉各部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推出的各类有效信息资源。例如: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运营的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公共就业综合性服务平台。教育部针对促进高校应届生毕业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了“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信息平台”“新疆籍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平台”“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平台”“宏志助航”“学职平台”等就业平台,高校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并及时将政策和信息有针对性地传达给学生。此外,共青团中央于2021年年底启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和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五个专项计划,重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扶、提升大学生社会化能力。共青团中央于2022年年底发起的“青年互助有‘位’来主题公益实践活动”,以网络化手段服务广大共青团员,是助力解决毕业生求职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高校辅导员要树立“大资源观”,探索整合就业资源的新模式,全面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就业帮扶合力,使学院形成的育人合力引领就业合力,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稳就业的工作格局。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联合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校友工作部门和学校团委等形成“就业合力”,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就业方面的能量。学生管理部门能及时掌握不同阶段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安排不同阶段的就业形势和政策讲解,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就业动力。教务部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通识课程,聘请职业生涯规划行业专家、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和就业创业实践者等为学生讲授职业生涯相关知识与具体实践,增强就业创业科学理论依据。高校辅导员可以与校友工作部门形成就业专项联动,充分发挥好校友资源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辅导员可以构建学院层面的校友招聘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高校辅导员推荐和校友推荐等渠道,鼓励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自信。高校辅导员还可以联动共青团力量,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构建左右沟通、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就业帮扶协作机制;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将帮扶举措落到实处,把帮扶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学院层面,高校辅导员可以推动构建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服务中心,由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学院就业创业工作服务小组组成,形成学院就业创业合力,构建“院长-教学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就业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班级就业信息专员”的多方协同机制,发挥育人合力引领就业合力的重要作用。 二、把握就业新业态,探索以赛促就业新模式 如何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稳定就业、尽早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是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有机联动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微企业等市场化岗位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并充分参与到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的实践中。2022年,各高校加大组织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万企进校园计划”,举办了“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中小企业百日招聘”等一系列活动,这加强了产学方面交流的深入合作与交流,为高校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开辟新模式。在高校积极拓展市场化就业新渠道的同时,学院层面也在开展“院长书记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学院企业携手促就业”等项目。针对各培养单位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学院要对接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应进一步鼓励高校辅导员深入参与到相关专项工作中,促进辅导员把握最前沿的市场用人需求,不断完善学生培养模式与教学培养目标,充分指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实现将专业培养与国家需要相结合。高校辅导员应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以赛促就业的作用,全力为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搭建好专业竞赛与学生就业深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竞赛,鼓励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引入更多专业相关领域的企业或单位开展赛前培训与指导、专业评审、现场签约实习等,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又为学生就业前置提供新的渠道。保持与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合作,定期与用人单位沟通和调研,建立长效机制。此外,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高校也搭建了多元创业指导平台,这些能进一步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不断拓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高校辅导员应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做好资源对接和保障工作,例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具有示范和倍增效应。通过多所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更多学生愿意在境内深造;受到多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中产生了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充分调研,深入了解专业相关的新业态现状,还要精准把握学生培养和企业单位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情况。高校辅导员还应创新就业信息资源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手机信息和传统信息宣传等方式,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信息传达等工作,例如:做好公费师范生就业岗位选择与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此外,高校辅导员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例如邀请企业相关招聘人员为学生开展就业培训、虚拟面试、简历指导等内容,开展了解不同行业基本情况的就业讲座等等。 三、结合学生需求,创新就业指导新理念 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结合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将经济和社会因素融入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中,如何着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结构和体系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强化促就业顶层设计,转变就业教育思路。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和指导工作,也要关注到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进而不断培养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一,激发学生就业热情,培养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高校辅导员除了为毕业生详细分析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鼓励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设立“就业榜样”等荣誉,在学院营造争先就业、尽早就业的浓厚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就业的观念和就业信心,高校就业创业服务部门和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可以运用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就业期待和就业热情,邀请不同领域的知名校友成立“知名校友讲师团”,邀请就业五年内的校友成立“就业朋辈小导师团”,通过真实生动的就业创业实例来帮助应届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主择业能动性。 第二,提高就业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树立竞争就业观。就业核心素养包含个人基本素养和专业核心素养,良好的个人基本素养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专业核心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树立竞争就业观,帮助学生认清楚当下的就业市场需求和现状,高校就业创业部门和高校就业辅导员应不断提升学生拥有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需要的综合就业能力,在高校大学生个人基本素养和专业核心素养方面进行重点培养,让学生在就业中增强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第三,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目前,一些不良就业新业态的出现也容易误导高校大学生形成不良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和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和理性的就业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在不同职业中实现相同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应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对特殊困难的群体,例如脱贫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毕业生等开展精准帮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落实政策,协同多部门实施针对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行动,开展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增强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还应更多关注学生产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和建立就业信心。高校辅导员应建立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台账,进行定期追踪与反馈,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关注学生就业进度和心理状态波动,建立系统性、专业性和长期性的就业帮扶机制。 第四,提供专业信息指导,培养学生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高校辅导员应为毕业生提供专业信息指导,培养学生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引导学生开拓就业思维,掌握人生方向。多所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新选择。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空间广阔,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一种就业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和“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也进一步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等作出部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扎实做好中央基层项目招录工作,拓宽乡村基层就业空间,强化服务保障支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此外,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和应聘科研助理等岗位,引导应届毕业生客观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和个人条件,从实际出发选择工作岗位,在不同领域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丁梦娇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对医院经济运行活动的管控,以医院绩效为目标,将医院战略、业务、财务、人力一体化融合,推动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管理活动。重点体现在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方面。预算管理也是内部控制的首要前提,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多方面全覆盖应用,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进而提高运营效率。因此,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对提升公立医院治理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是提升公立医院效能和树立形象的重要支撑。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经济管理活动的发展战略。可以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资金效益,融制度于管理、融管理于服务,全面提升财务服务能力。加强财务监督,确保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实施,可以及时掌握收支使用情况,项目业务的进度跟踪,财务数据分析及风险评估,内控监督执行评价,以及信息内部公开等。全面有效预防各类风险,提升业务服务,提高整体质量和效率,规范各项制度流程,建设高品质服务型医院。 一、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经济活动管控为核心,将控制对象从原来单一的经济活动层面覆盖到全部业务活动。 (一)预算编制指标不全面科学 全面预算业务包括预算编制、指标分解、审批执行、数据分析、预决算对比与绩效评价。前提就是做好预算指标的编制与下达。预算指标的设定不仅需要依据最新的相关制度要求,国家政策的变化,还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考虑每一个环节的风险防控,采用专业的预算编制方法相结合,才能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但是当前,各医疗系统对预算指标的定位很笼统,设定依据不全面、不具体,分解不合理,与资金收支相脱节,导致预算执行困难重重。指标不清晰明确,设定不科学,使业务科室执行杂乱无序,造成超预算情况发生,预算调整随意,无法得到控制,执行进度不合理等问题。 (二)预算管理意识欠缺、认识不足 大部分的公立医院对预算编制的管理,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普遍认为预算就是一项数据,是财务人员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编制的。没有认识到这不仅仅是数据,更是衡量的指标。医院每一位职工都要知晓参与,共同配合的工作。在数据指标上,仅仅重视形而忽略质的变化,导致预算编制不精细。认为预算执行的标准受医院运行影响,医院运行发生的支出是必然的,是不可控的,预算是可以随之变动的。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医院是普遍存在的。对预算认识严重不足,概念模糊。而预算不是单一的、独立的。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预算执行科室考虑不全面、数据收集有欠缺,甚至有些人员认为预算与我们没有联系,不需要配合。只管花钱,不管钱的出处,管理意识严重缺乏,对医院成本无法管控。而财务人员由于对各业务科室,并不能完全深入的了解,掌握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业财融合无法实现,严重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度。 (三)全面预算执行困难缺乏刚性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关键。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在指标范围内才能有效执行,超指标或者没有指标的是不予执行的。预算执行情况要严格管控,要全方面的开展落实并约束。医院各部门在支出款项时,不按当年的预算指标执行,不考虑相关刚性支出,或者执行过程中已超过原定指标,领导审批随意,对预算进行调整,这都表现出对预算的不重视和执行缺乏管控。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预算调整是要符合调整政策的,需要有调整的依据,规范的调整流程、严谨的审批程序,相关部门的备案一系列的操作。而有些医院确无视这些制度法规,根据自家需求,随意调整,导致财务人员工作阻力大,执行困难。有些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岗位和领导管理小组,在预算执行时,没有相关人员的监管,没有领导的制约,使预算的制衡机制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执行得不到有效落实。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性 有效实现全系统财务信息资源共享、业务联动对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医院数据处理仍采用传统表格核算手工处理方式。对无法规避人为操作失误的后果,造成预算执行出现差异。数据分析评估结果,造成领导决策的误判。同时,全面预算涉及填报、审批、监控等各个方面,落后的信息化水平,导致各部门之间没有衔接,无法互联互通,使得沟通有障碍,全面预算难以推进,各项环节无法有效实施监管。医院HIS系统与其他办公管理软件相脱节,严重影响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和分析,无法降低医院支出业务成本,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五)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分析不到位 预算绩效考核管理是围绕医院的战略目标,规范医院发展设定的考核细则。是一种管控的手段。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医院只是重视对收支情况的分析,忽略预算指标的考核,缺少全面的绩效考评制度。预算评价分析必须建立在完整的预算编制评价体系之上。没有评价体系的支撑,一切考核都视为空谈。预算绩效考核目标设定涵盖不够全面,指标单一。奖惩制度不够健全,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同时,考评细则不健全,不设定责任主体、落实责任目标,很难优化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直接影响预算考核工作的成效。考核不规范,分析不到位,使得预算编制和执行流于形式。评价、监督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医院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二、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实施及探讨 (一)全面预算指标管理重要性 预算指标管理是预算单位从财政系统引入单位指标,并分配给预算单位内部各科室,通过指标账目系统、指标执行进度比例查询相关结果进行管理操作。在预算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预算指标设定明确,可以有效防止预算风险的发生。多维度控制要素对指标进行精细化管理。预算单位将根据部门预算批复的预算指标按照单位、部门、科目、项目或个人等方案进行分解,形成单位内可执行的指标,并下达到各业务部门。同时,预算单位可以直接将财政预算指标数据应用到指标管理系统,或者新增进行指标录入,形成可以使用的单位预算指标数据。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原因预算单位可对预算指标进行变更、调整、调剂等业务操作。需要重点管控费用和重点项目可设置多重控制,在已分配的部门、项目年度预算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明细的控制金额或控制比例,针对重点项目进行支出科目、费用类别等严格控制,让每一笔预算支出业务都花的明白放心。通过严格的预算指标管控,可实现对于支出管控的风险防控。所有报销金额都要在预算指标范围内,由预算控制金额数量,有效约束费用支出。规范填报报销统一的单据格式、填报规则、报销范围等,避免了填报差异而导致的工作量的增加。 (二)预算管理的认识水平全面提高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医院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一种管理模式。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相关配套措施,统筹管理分配执行,取得领导支持与认可。严格按照预算法律法规执行。充分认识预算的严谨性。建立事前请款申请、事中执行控制、事后财务监督的支出管控。通过指标系统为核心,预算执行为监控手段,保障预算管理在动态监控的运行机制中全面提高、有效运行。设置归口部门,完善制度流程,使预算管理有据可依。加强业务培训,渗透管理理念,全面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提高业务科室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加强审批流程跨部门管理,深入各业务部门学习,形成业财融合的内控一体化,实现各业务部门协同办公,避免脱节环节发生。 (三)加强预算的控制与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要加强控制执行力,针对年度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要有效的加强控制与监管。除特殊原因不得随意调整。预算总指标设定后将其分解到各责任主体部门。加强各主体部门指标的控制与现金流的管理。为了确保预算指标能合理完成,要及时查明各类差异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并改错。当医院遇到突发事故或政策性改革等重大变化时,医院要结合外部形式灵活应对,需要及时进行书面的追加调整预算。涉及药品、卫生材料取消加成,降低占比等方面都要根据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找出解决措施。从而使预算的执行力得到有效的落实。管控关口前移的经费申请,是建立事前申请,降低财务风险,落实内部控制的手段,单位资金收支贯穿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在对资金收支的管控中,对于经费的申请、审批管理是其中的管控核心。在预算执行审批过程中可针对不同业务类型根据角色权限、流程节点进行单据控制设置,让每一笔报销的审批环节都签的放心,工作办理顺心。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单位开展全业务内控管理奠定基础,为预算绩效的开展提供了有利工具。在预算指标的控制下,对医院各项支出等业务在请款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建立严格的分级审批机制,预算执行事前必须按要求进行申请审批,有效杜绝无效业务发生;只有审批通过的业务才能够发生和报销,审批一旦通过,立即体现为预算扣减;确保业务数据按审批的结果有效准确执行;财务监控不能脱离业务审批系统,事前进行控制,减少财务审核内容;避免超预算情况发生,随时从系统中提取报表数据,支持管理者决策、动态分析、综合评价等机制方能将单位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成果 以“财务核算系统”为依托,以信息电子化为手段,通过严格预算编制、内控规则、构建全方面可视化工作流程体系。全面深入分析查询等手段,实现业务办理简单化、单据填写规范化、业务审批流程化、财务制单自动化、付款方式电子化、服务能力持续化。信息化设置支持满足单位分类业务、岗位设置、分级授权、“三重一大”领导决策等多种业务场景。注重预算管理的业财深度融合,完善业务系统预算管理功能。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系统,业务活动与凭证分录对应模板,实现业务单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财务根据审批记录进行报销资金支付,会计人员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报销凭证,并进行凭证审核,实现业务与财务数据的无缝对接,业财深度融合,体现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关口前移、风险防控”为核心,规范报销环节,提升单位支出管控管理通过关口前移、支出过程管理向前延伸到各处室、各部门,实现经费使用分类统计的全流程管控,建立了对预算分解、预算执行、账务处理、一键生成决算报告的财务一体化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无缝衔接。推动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迈向新高度。对预算指标执行进度进行台账管理,对业务量、物资采购、医疗费用控制、固定资产明细,支持按项目、部门、功能科目、经费类型等多维度查询分析,查询结果按预算指标名称、功能科目、经济科目、年初数、本期执行数、累计执行数、执行比例、调增调减、等关键信息展示,并对已执行指标额度可联查财务。支持设置锁定、筛选进行针对性、定位查询,满足不同层级、多种查询场景,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内控管理规范对单位内控管理建设理念为:预算控制计划、计划控制申请、申请控制执行,实现预算、执行业务信息化有效衔接。通过请款业务申请审批,增强事前控制,降低财务风险,落实内部控制手段。职工可以通过网上报销、手机操作清晰的功能列表,可以全面查询网上填报和审批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公立医院人员,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地让数据多跑路,让广大公立医院人员少跑腿,体现了财务工作“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使财政性资金预算执行到财务核算、决算、监管、分析、决策、整个过程流程清晰、数据完整,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对单位业务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和分析,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务人员工作量。将成本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降低节约资源,将医院可控成本得到有效管控,进一步推动医院的精细化发展。 (五)建立全面有效预算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是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全面合理设置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力度,能够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医院各项指标与绩效评价紧密挂钩,使医院管理更加规范。以医院公益性原则为目标,建立绩效考核项目库,多维度对全面预算进行监督考评。包括财务指标、医疗运营、行风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主要是对收入支出,门诊住院工作量、人次费用,每床日费用,复诊率、药占比、耗占比、服务量,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等项目考核。制定合理指标,保证完成标准在合理可控范围内。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奖惩,取得重大成果予以一定奖励,造成损失给予一定惩罚。使绩效理念深度融合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在医院运营体系里,预算控制氛围得到良性发挥。绩效考核细则是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加大对项目支出评价的力度,扩大评价范围,完善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专业与项目相结合、业务与科研相结合的个性指标。建立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制度细则,明确流程方法,强化工作机制,促使职能归口部门对预算工作加强精细化管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为医院战略提供实施保障。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协调促进资源配置、成本管控有效结合,是提升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一项长期战略性目标。以业财融合的工作方式,制定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制定科学分析方法、全面提高医院运营机制,有效推动医院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碧蓉.公立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商讯,2022(05):132-135 [2]马斌,罗晓霞,何马力.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务研究[J].会计师,2022(01):40-42. [3]鞠云竹.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2(04):52-54. 作者:富阳光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传染病医院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开始大力发展工程专业的国际流动与互认,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展凸显[1-3]。但就现状而言,我国工程教育仅努力做到了“形似”,距离目标“神似”还差“最后一公里”[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证标准是成果导向,在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持三个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5-6]。线路勘测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桥梁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7-8],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实现。然而在实际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课程目标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缺乏必然联系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针对线路勘测设计的课程特点,开展对应的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线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分别从“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个角度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解构和重组,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和深入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 一以成果导向,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以往培养和毕业要求往往只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而以成果导向的目标更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测评。线路勘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涉及汽车行驶理论、工程可行性研究、道路选线、定线以及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和评价等方面知识。因而在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时,需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成果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一)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9]。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说明,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培养定位,能反映出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取得的预期成就。线路勘测设计课程应紧密围绕所在专业———土木工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持续提升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生毕业5年左右具备执业工程师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岩土与地下工程等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监理和咨询评估等技术和管理岗位。 (二)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对应联系 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详细的描述。线路勘测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建立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图1)。如图1所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的毕业要求共分11点,其中本课程对应支撑的毕业要求为3.1、3.4及6.2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它们同时也分别对应本课程的三个课程目标。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安排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帮助学生清楚地掌握该门课程在毕业要求中的作用,快速地了解知识和能力学习的重点,从而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启发式引导、课堂抢答、研究探讨及作业答疑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线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手段,通过介绍线路勘测设计实际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以平时测试、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以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工程教育论证理念,课堂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也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参与度,活跃学生的思维。基于此,线路勘测设计课程将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能力培养 线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课程理论知识点多,且大量涉及规范条文细节设计指标,所以在有限的学时中往往不能满足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全部教学要求。因此有必要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分为知识型、能力型及素质型三大类,并对这三个部分授课课时进行合理分配。其中,知识型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定,可通过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课上老师重点讲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能力型侧重于基本方法,可通过案例设计教学、实地线路勘测等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线路勘测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素质型侧重于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教师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以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来侧重于素质型知识点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1)升级授课方式,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方法。比如在讲解公路的勘测设计内容时,可选取十大最美公路或者极具有特色的公路为讲解案例,视频及图片相结合,并穿插专业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另外,也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云端教学平台,实现更密切的教学互动。将视频、音频等学习资源生动地引入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线路勘测设计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好的三维立体感,通过道路工程课群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的立体平纵横动画播放演示(图2)、VR体验等这种虚拟的全景式、逼真性的表现手段,让学生对道路线形及道路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等的基本设计有更加真实的学习感受,为下一步实地勘测和案例线形设计打下良好基础。2)丰富案例教学,开展多个小型课程设计方案。线路勘测设计课程实践性要求较高,其要求学生掌握道路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熟悉初步设计的表达方法和制图要求,并能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道路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设计图。为此,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多个小型的课程设计案例,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将困难内容逐一分解并各个击破。比如教师在讲授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等内容时,针对某一路线,布置具体的课程设计任务。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把零散的知识点汇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线路勘测设计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达到毕业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三)改革考核方法,提升学习广度 线路勘测设计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测验,且平时成绩占比较小,仅为20%。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提升情况及投入情况,建立系统全面的考核制度。本课程考核环节共分为三类,一是平时成绩,占比30%;二是实训成绩,占比20%;三是期末测验,占比50%。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等组成,课堂表现包括课上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PPT讲解等情况。实训是对于线路勘测设计能力的一次训练,通过工程背景、设计要求等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道路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的综合设计,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习成绩除了包括最终提交的设计报告和图纸,同样也包括实训期间学生的出勤率、提问和讨论情况及团队配合情况等。在期末测验的试题中,建立课程目标与试题间的对应联系,从而加强考察内容中客观题和主观题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同时,适当增加综合题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复杂问题分析能力和综合设计素养。 三持续改进,建立多元化改进 依据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中的重要要素,有效的持续改进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更多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改善。在线路勘测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每年计算课程达成度来作为持续改进依据,该方法是目前最基本的改进依据,但是这种方法仍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满意度,还应该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作为教学持续改进的依据。依据1:用人单位需求及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在计划部署阶段,学校要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并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对应联系,在考虑课程目标达成度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作为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度的改进依据,以建立达到毕业要求并且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优化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2:每一课堂达成度量化。在执行实施阶段,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使得每一次课堂的达成度实现量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执行实施的全过程中,融入监督机制,对教学活动、规章制度的落实进行全面督导,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日常教学巡视,并通过教师互相听课评价,期初、期中、期末督导听课等形式,来对教师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监督和评估,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以此课堂内容的量化课程目标达成度为评价依据,以点带面,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依据3:学评教反馈及全年课程达成度分析。在评估反馈阶段,充分利用大数据质量监控平台,选取有代表性的评估指标,拓宽评价渠道,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学评教”期末打分、学生座谈会和教研活动等,保证师生、师师和生生之间都可借助平台与渠道进行评估。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线上课程班级群,学生可实时有效地对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教学形式的适应度进行反馈,避免了学期末反馈时的延后性。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进行全年的目标达成度评价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来最终验证学生学习成效,老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否与该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相匹配,从而进行持续改进。最后在改进提升阶段,充分利用评估结果,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在提高自身发展的同时,科学分析诊断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自我纠正和调整,实现自我进步。 四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线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毕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方面体现“成果导向”和“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通过多元化“持续改进”依据,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断培养出土木工程专业高层次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宇媚,柯政彦.英国开放大学教育质量认证的背景、特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1(18):82-86. [2]赵俊英,赵立新,王晓丽,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7(S1):130-133. [3]周隽.基于OBE理念的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21(8):121-124. [4]李志义.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3):1-13. [5]徐超,佟瑞鹏,朱红青,等.成果导向教育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31(5):113-119. [6]申天恩,夏重鑫.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概念内涵、理论溯源与发展态势[J].教育文化论坛,2021,13(4):49-54. [7]蒙志军.现代测绘技术在道路勘测中的应用———评《道路勘测设计》[J].工业建筑,2021,51(3):204. [8]林宇凡,张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下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20(2):5-7,10. [9]鲁正,乔婧.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建设工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5):61-66. 作者:汪炳 刘小玲 丁勇 贺智敏 周春恒 单位: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 宁波大学海运学院
治疗便秘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频率降低、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等。由于孕产妇生理与解剖结构的变化,便秘在孕产期更为常见。研究表明便秘是仅次于恶心的妊娠期常见胃肠道疾病,超过半数的女性会在妊娠期出现便秘,并且早孕期与中孕期便秘的发生率更高[1]。40%产妇则在产后1个月内发生便秘,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分娩后2~4天[2]。随着中医药的推广,中西医诊治对孕产期便秘也有了更深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由来已久,便秘之症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脾约”。而“便秘”首见于清代沈金鳌所著《杂病源流犀烛》,并沿用至今[3]。中医认为,饮食经脾胃运化,吸收其水谷精微后,所剩糟粕由大肠传导而出。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言:“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在排便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妊娠期女性的气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气血相对亏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大肠传导失司。而肺主气且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肺失宣降,脾虚运化失常,均会导致糟粕内停。同时,胎体渐长,致使气机升降失调,更易使便秘加重。孕妇思虑过度,且久坐少动,致使气机郁滞,腑失通降。饮食偏嗜,亦会导致胃热炽盛,耗伤津液,肠道失濡润。此外,肾主生殖、司二便,孕妇出现便秘尤其需要考虑肾的影响。肾阴不足,肠道失濡;肾阳不足,失于温通,二者均可导致便秘发生[3]。对于产后便秘,《金匮要略》中“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指出津液受损,胃肠干燥,为产后便秘的重要病机。而新产后津液、阴血均可受损。阴血亏虚则生内热,进一步灼伤胃肠津液,从而加重产后大便秘涩不通。正如《经效产宝》所说:“产后血少肠燥,传化为难,大便恒多秘结。”此外,《万氏妇人科·产后》指出:“产后气虚而不运,故糟粕壅滞而不行,血虚而不润,故沟渎干涩而不流,大便不通而虚秘也。”分娩伤气耗血,气虚则壅滞,血虚则干涩,均会导致排便困难[4]。 1.2西医病因 现代产科认为,妊娠期便秘的原因包括饮食、生活方式、激素、机械作用等,产后便秘则以盆底肌受损引起的便秘多见。 1.2.1饮食因素 一般认为,缺乏膳食纤维,特别是非淀粉多糖和水,会导致便秘。一项前瞻性研究[5]通过对妊娠早、中、晚期及分娩孕产妇的排便情况的观察发现,与未便秘的孕产妇相比,便秘孕产妇在妊娠早期摄入的水分显著减少。食物中的纤维可结合水分,但当它被结肠细菌分解时,这种特性就会消失。而某些类型的纤维(如麸皮)很难被细菌分解,因此保留了它们结合水分的能力。这类膳食纤维不仅增加了粪便体积和排便频率,还减少了排便时间[6]。此外,孕妇在妊娠中晚期通常会在日常膳食中增加铁与钙的摄入,并配合服用一些铁和钙的补充剂,这些被认为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因素。而国外临床研究显示常规剂量的铁、钙补充剂并不会引起妊娠期便秘[7]。因此铁和钙对于妊娠期便秘的影响仍需要可靠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明。 1.2.2水液吸收 妊娠期孕妇结肠的水液吸收增加导致便秘的发生。结肠灌注实验表明,孕妇的结肠对水、钠吸收能力明显增强,这可能与妊娠期醛固酮显著增加有关[8]。妊娠期雌激素和孕酮的增加均能促进肾素的分泌,进而促进肾素将血管紧张素Ⅰ与血管紧张素Ⅱ的转化,最终导致醛固酮水平升高。 1.2.3激素因素 妊娠期黄体酮起到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这对维持妊娠和防止早产有重要作用。然而高水平的黄体酮会导致胃肠功能的改变,包括整个肠道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和便秘),以及食管括约肌松弛(出现恶心和胃灼热等症状),可能对肛门括约肌还有一定的影响[9]。一项绝经期女性便秘的研究发现:通过使用黄体酮,肠道的排空时间明显加快,并且大便形态也变得更加松软[10]。另一项观察性研究也表明,患有严重慢性便秘的女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正常[11]。因此性激素对于妊娠期便秘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2.4盆腹腔解剖结构的变化 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渐增大的子宫会影响肠道蠕动,压迫盆底、膈肌及腹肌,进而诱发便秘[12]。而妊娠导致的腹肌和盆底肌松弛在产后早期难以恢复,加之阴道分娩对盆底肌间神经损伤,多会引起产后便秘发生[3]。研究[13]对100例女性提肛肌进行肌电图和测压分析,结果表明,经产妇提肛肌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初产妇和未产妇,这可能导致一些经产妇的便秘发生率高于初产妇。有学者[14]认为在妊娠早期,孕妇增大的子宫未影响盆腹腔的解剖结构,而此时是便秘在整个孕期发生率最高的时期,因此盆腹腔解剖结构的变化或许只与妊娠晚期便秘的发生相关。 1.2.5体育锻炼 轻微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孕妇的规律排便。然而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便秘与体力活动水平无关[15]。另外一项研究通过对比便秘与非便秘孕妇,发现在妊娠早、中期,非便秘孕妇的运动剧烈程度较便秘孕妇高,妊娠晚期的便秘孕妇进行相对剧烈的活动,两者差异无显著性[5]。因此需要更详细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妊娠期间的身体活动水平与便秘之间的关联。 2孕产期便秘的中医和西医诊断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孕产妇便秘的诊断标准,临床上通常采用罗马Ⅳ标准:①临床症状包含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超过25%的排便感到困难;超过25%的排便为干结的大便;超过25%的排便有不尽感;超过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堵塞感;超过25%的排便需要手法辅助;每周自发排便次数<3次。②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③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便秘症状至少诊断前6个月出现,且近3个月内符合便秘标准[16]。中医方面也没有专门针对孕产期便秘的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中医妇科学》[17]以及其他医家的经验,孕产期便秘证型大致可分为:血虚津亏、血热肠燥、脾肺气虚、阳明腑实。 3孕产期便秘的中医、西医治疗 3.1中医治疗 常见的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口服、中药灌肠、针灸、推拿按摩、穴位贴敷和耳穴压丸等[18]。 3.1.1中药汤剂口服 中医治疗孕产期便秘通常采用辨证论治,由于孕产期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孕产期便秘多为虚实夹杂证,目前,孕产期便秘常见的证型有血虚津亏、血热肠燥、脾肺气虚、阳明腑实。临床上治疗孕产期便秘或口服纯中药治疗,或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西药治疗,如小麦纤维素、乳果糖等。王红辉等[19]观察53例妊娠期便秘患者中药治疗效果,其中治疗组(26例)采用口服健脾润肠方,对照组(27例)采用开塞露纳肛。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2%:88.9%)。冯丽鹏等[20]针对血虚肠燥证的患者应用养血润肠方,发现养血润肠方能有效改善产褥期功能性便秘,并显著降低便秘的复发率。此外,研究表明口服中药能够有效改善肠道菌群,从而缓解妊娠期便秘症状。陈丹玲等[21]通过对比滋阴养血润肠汤与乳果糖对妊娠期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滋阴养血润肠汤组治疗便秘的有效率高于乳果糖组,且前者对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水平改善均优于乳果糖组。需注意妊娠期治病应谨慎用药,需慎用或禁用峻下、滑利、破血、耗气、散气等药物。对于苦寒燥热攻泻之品不可轻用,虽“有故无殒”,也需“衰其大半而止”,以免伤及胎元。而产褥期虽无胎殒之忧,但妊娠及分娩过程常会导致产妇亡血伤津、元气受损。因此,治疗产褥期便秘需顾护产妇的气血津液,不宜妄行苦寒通下,徒伤气血。 3.1.2中医非药物疗法 由于孕产期的特殊性,孕产妇容易担心药物的影响。因此,更愿意接受中医非药物疗法,其中食疗、推拿按摩和耳穴压丸是最常用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中医食疗是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和所含成分精选“食物”原料,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陈雅[22]通过对比食疗与常规饮食对妊娠期便秘影响,发现食疗组在孕期不同阶段的有效率均高于常规饮食组,且食疗具有可接受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穴位按摩具有方便、实时、灵活等特点,能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KIRCA等[23]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按照早、中、晚不同孕期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自我指压支沟穴,2次/d,每次15min,持续1周,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干预治疗。1周后治疗组便秘严重度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梁万芹[24]采用迎香穴按摩联合Kegel运动治疗剖宫产术后便秘患者,发现治疗组相较常规护理组的便秘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并且盆底肌功能也得到有效提高。《灵枢·口问》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经络关系密切,十二经脉皆上循于耳或别络于耳。同时耳与脏腑关系密切,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反应点。临床中经常通过刺激这些部位来诊疗疾病。刘媛[25]运用耳穴压丸治疗妊娠期便秘疗效满意,且未发生不良反应,其选穴为便秘点、大肠、直肠、肺、肾。产后便秘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在产后也更易于接受,如针刺、灸疗法、穴位贴敷等。刘经州等[26]观察60例产后便秘患者,发现经过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的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和便秘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3.2西医治疗 3.2.1西医非药物措施 3.2.1.1饮食 与普通人群相似,妊娠期便秘的初始治疗需保证充足的水液以及高纤维食物的摄入[1]。同时,摄入的食物量与便秘也存在关系,过多的食物可导致结肠充血,尤其是在妊娠中期。因此,孕妇在摄入充足食物的同时必须要补充充足的水[5];成年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建议为18~30g,每日摄入的液体量建议为1.5~2L;需4周能看到优化饮食的效果。此外,山梨糖醇含量高的水果和果汁也有助于治疗和预防便秘[27]。 3.2.1.2锻炼 尽管剧烈运动存在加剧便秘的可能,但在妊娠期进行轻度的体育锻炼仍然被认为是合理的。美国妇产科学会建议,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妊娠期女性应每天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20~30min。可以通过采用“谈话测试”简易地评估运动强度,只要孕妇在运动时能够进行对话,就不存在过度用力[28]。Kegel运动、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便秘疗效确切已见报道[2]。但是Kegel运动方法不易掌握,难以长期坚持,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需要将阴道电极置入体内,会引起部分患者的恐惧和抵触。磁刺激技术是一种无痛、无侵入、无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29]。 3.2.2西医药物治疗 孕产期相关便秘的药物治疗通常只用于有顽固症状的患者。了解孕产期使用药物的潜在致畸性、安全性以及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对于临床医生至关重要。治疗的目的是安全有效地缓解症状,常见的药物包括: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促动力药、微生态制剂等。容积性泻药是通过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促进通便。常用容积性药物包括欧车前、非比麸等[30]。微生态制剂则是通过调节孕产妇胃肠道功能,构建肠道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一项非对照的临床试验证明多种混合的益生菌对孕妇是安全的,并且对妊娠期便秘有一定的疗效。由于缺少对照组,该研究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31]。尽管临床上治疗便秘常使用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但与怀孕期间的任何药物一样,应谨慎使用泻药。蒽醌类泻药与先天性畸形有关,蓖麻油会诱发宫缩,高渗性盐类泻药会导致母体水钠潴留,矿物油可以影响母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而一旦维生素K含量不足会导致低凝血酶血症和出血[32]。刺激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都应谨慎使用,并且只能在短时间内使用。此外,为了提高疗效,服用这些药物时应最大限度地增加液体摄入[1]。综上所述,便秘是孕产期常见疾病,其病因多样,临床上可单一病因致病,也可以多种病因共同致病。对于轻症患者,根据患者的致病因素,针对性地指导患者调整饮食、锻炼等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便秘严重且生活方式调整不能改善的患者,必要时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同时需要注意药物对胎儿及母乳喂养的影响。中医治疗方法多样,通过辨证论治能够给予患者更加个体化的治疗。同时,中医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诸多优势。 参考文献: [1]ZIELINSKIR,SEARINGK,DEIBELM.Gastrointestinaldistressinpregnancy:prevalence,assessment,andtreatmentof5commonminordiscomforts[J].JPerinatNeonatalNurs,2015,29(1):23-31. [2]李环,梁金涛,吴瑞芳.产后便秘的物理治疗[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1,22(2):200-202.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5):1345-1350. [4]姜德友,李文昊,韩洁茹.产后大便不通源流考[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61-64. [5]DERBYSHIREE,DAVIESJ,COSTARELLIV,etal.Diet,physicalinactivityandtheprevalenceofconstipationthroughoutandafterpregnancy[J].MaternChildNutr,2006,2(3):127-134. [6]DEVRIESJ,BIRKETTA,HULSHOFT,etal.Effectsofcereal,fruitandvegetablefibersonhumanfecalweightandtransittime:acomprehensivereviewofinterventiontrials[J].Nutrients,2016,8(3):130. [7]ALYOUSIFZ,FORDAL,DAHLWJ.Calciumsupplementationdoesnotcontributetoconstipationinhealthywomen[J].CanJDietPractRes,2016,77(2):103-105. [8]DERBYSHIREEJ,DAVIESJ,DETMARP.Changesinbowelfunction:pregnancyandthepuerperium[J].DigDisSci,2007,52(2):324-328. [9]CHILOIROM,DARCONZAG,PICCIOLIE,etal.Gastricemptyingandorocecaltransittimeinpregnancy[J].JGastroenterol,2001,36(8):538-543. [10]GONENNEJ,ESFANDYARIT,CAMILLERIM,etal.Effectoffemalesexhormonesupplementationandwithdrawalongastrointestinalandcolonictransitinpostmenopausalwomen[J].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06,18(10):911-918. [11]KAMMMA,FARTHINGMJ,LENNARD-JONESJE,etal.Steroidhormoneabnormalitiesinwomenwithsevereidiopathicconstipation[J].Gut,1991,32(1):80-84. [12]刘莉,穆靓,韦爱华,等.妊娠晚期便秘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的三维超声动态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2(32):1-3,6. [13]SHAFIKA,EL-SIBAIO.Studyofthelevatoranimuscleinthemultipara:roleoflevatordysfunctionindefecationdisorders[J].JObstetGynaecol,2002,22(2):187-192. [14]SHINGH,TOTOEL,SCHEYR.Pregnancyandpostpartumbowelchanges:constipationandfecalincontinence[J].AmJGastroenterol,2015,110(4):521-529. [15]BRADLEYCS,KENNEDYCM,TURCEAAM,etal.Constipationinpregnancy:prevalence,Symptoms,andriskfactors[J].ObstetGynecol,2007,110(6):1351-1357. [16]LACYBE,MEARINF,CHANGL,etal.Bowel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16,150(6):1393-1407. [17]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8-231. [18]陈静,吕文良.中医药防治功能性便秘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6):134-140. [19]王红辉,肖辉琴,潘志芸.健脾润肠方治疗妊娠期便秘26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21,56(3):189. [20]冯丽鹏,刘丛丛,李国栋.养血润肠方治疗产后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7):75-77. [21]陈丹玲,许林莉,梁海英,等.滋阴养血润肠汤对妊娠期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7):1375-1377. [22]陈雅.食疗处方治疗妊娠期便秘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11):1776-1777. [23]KIRCAAŞ,KANZAGÜLD.Effectsofself-acupressureonpregnancy-relatedconstipation:Asing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J].Explore(NY),2021,17(5):463-468. [24]梁万芹.迎香穴按摩联合Kegel运动在剖宫产产妇便秘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20,35(10):1534-1536. [25]刘媛.耳穴压豆治疗妊娠期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5):708-709. [26]刘经州,高英杰,刘宝林,等.针刺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产后便秘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9,25(3):688-690. [27]BARDSLEYA.Assessmentandtreatmentoptionsforpatientswithconstipation[J].BrJNurs,2017,26(6):312-318. [28]Physicalactivityandexerciseduringpregnancyandthepostpartumperiod:acogcommitteeopinion,number804[J].ObstetGynecol,2020,135(4):e178-e188. [29]金绍兰,贺潇月.盆底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30例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1,41(9):51-53. [30]林建华,王正平,陈敦金,等.小麦纤维素颗粒治疗妊娠期便秘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10):759-761. [31]DEMILLIANOI,TABBERSMM,VANDERPOSTJA,etal.Isamultispeciesprobioticmixtureeffectiveinconstipationduringpregnancy?‘Apilotstudy’[J].NutrJ,2012(11):80. [32]BODYC,CHRISTIEJA.Gastrointestinaldiseasesinpregnancy:nausea,vomiting,hyperemesisgravidarum,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constipation,anddiarrhea[J].GastroenterolClinNorthAm,2016,45(2):267-283. 作者:王谦 王艳琴 单位:清华大学医学院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中国历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时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之所以能知道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态势和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之所以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中国古代一直具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沿革地理历来被看成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一贯受到学者的重视。沿革地理所研究的内容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涉及到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十三经》和传统正史的理解和解释的有关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乾嘉学者无不致力于沿革地理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与具体成果方面几乎都推向极致。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是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数百年来,除了有少数几位专治沿革地理的学者之外,大多只是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文学家、金石家的副业,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为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注释检索之用。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释自然发展规律,也可以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自然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所以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1934年初由顾颉刚首倡、谭其骧协助成立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还是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的。1935年初,《禹贡》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但从此后《禹贡》的内容和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和方向看,还是侧重于沿革方面的。而且,不久爆发的抗日战争和随之进行的内战使禹贡学会不得不停顿,学者们的愿望无从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教育部列出的大学历史系课程中还只有“沿革地理”,而不是“历史地理”。 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以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意见最为有力。1953年院系调整后,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不久,北京大学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此后,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还招收了专业本科生。到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尽管由于的破坏,出现了多年的停顿,集中反映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还是在70年代末大致完成。到20世纪80年代初,历史地理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粗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社会地理形成了不少新的分支,在历史地图编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行政区划史、移民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地区开发、环境变迁、气候变迁、灾害与社会、上海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在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陆续退出研究领域后,一批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各个分支的学术带头人,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或留学经历,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术梯队。近年由教育部确定的106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名列首批,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就是以该校的历史地理研究所为主组建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HGIS)已经完成首批样本,初步进入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水平在整体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历史地理学归属于地理学,少数学者认为它属于历史学,或者是介于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对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是建立在历史文献基础上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实地考察为主的地理学研究方法,一般是没有异议的。尽管历史地理研究离不开地理学的基础原理,同样需要采用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手段,并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但绝对离不开文献资料。正因为如此,尽管现代历史地理学首先产生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尽管它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适应于各大洲的各个国家,但只有具有丰富的、延续的、系统的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也正因为如此,英国、加拿大和欧美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研究集中在历史人文地理,并且主要是17世纪以后的课题。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现象的变化尺度往往以数百年或千年计,在缺乏长达千年的、延续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是无法进行的。 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却具有举世无双的优势,有条件进行长时段的、持续的、大范围空间、长时段时间和全方位的研究。这是因为: 中国有悠久和延续的历史。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并且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通过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还可能将历史提前到夏朝以前。尽管目前得到证实的中国历史还不如埃及、巴比伦的长,但从夏朝开始,中国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作为历史主人的主体民族是从以夏人为中心的华夏诸族发展下来的,不像其他文明古国的历史早已断绝,当年的主人或者早已迁离,或者已经灭绝。 中国历来有辽阔的疆域,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一般都有数百万至上千万平方公里。尽管疆域时有盈缩,内部也有过多次分裂割据,但一般都能在北起今阴山山脉、燕山山脉、辽河下游,南至海南岛和南海,西起陇东高原、川西高原、横断山脉,东至于海的范围内实施着有效直接的行政管理,从18世纪中叶起又扩到今中国全境。这就为历史地理学进行大范围的、可比较的、前后连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数以十计,政权数以百计,行政区数以千计,使用过的地名数以万计,涉及的人物、事件、制度更难以数计,为历史地理学者留下巨大的发展潜力,也留下了不少千古之谜。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内拥有多种自然地理环境,跨越北半球的寒、温、热三带,拥有东亚大陆的三个阶梯,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和地貌,包括世界最高的山脉、最低的盆地之一、最长的河流之一、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平原,以及其他多种世界罕见的地理现象,形成了很多景观迥异的地理区域。由于开发时间长、供养人口多,大多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过显著的变迁。这些都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题。 中国历来人口众多。从公元初的6000多万人发展到1850年的4.3亿人,又增加到1953年的6亿余人,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一直占着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比例。从古代的华夏诸族、三苗、百越、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到今天的56个民族,中国始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尽管自古以农立国,以农为主,同时具有游牧、饲养、狩猎、采集、捕捞等多种生产方式,农、林、牧、副、渔、手工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各种特种行业全面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物质和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方言繁多。尽管儒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同时存在,各种民间的、地方的信仰变化无穷,就是儒家文化内部也有各种流派。这些都是值得历史地理学开发的无尽的宝藏。 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总体上还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东亚以外也没有产生直接的、整体性的作用。但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就开始了与境外的联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英、朱应、康泰、法显、宋云、惠生、常骏、玄奘、王玄策、慧超、杜环、李志常、常德、亦黑迷失、汪大渊、周达观、陈诚、郑和、王景弘、费信、图理琛、谢清高等旅行家、探险家、航海家、高僧给我们留下了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记载,有的是世界上唯一、在当时当地也没有的珍贵记录。同样,竺法兰、安世高、安玄、康僧会、支谶、鸠摩罗什(Kumarajiva)、阿罗本、伊本·瓦哈伯(ibn-Wahab)、马可·波罗(Marco Polo)、伊本·拔图塔(Ibn-Battutah)、鄂多立克(Odorico da Pordenone)、约翰·孟德高维诺(Giovanni de Montecorvino)、邓玉函(JeanTerrenz)、利玛窦(Matteo Ricci)、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庞迪我(Didaco de Pantoja)、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徐日shēng@①(Thomas Pereira)、罗雅各(Giacomo Rho)、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o)、冯秉正(Josephde Moyriade Maillac)、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等人因种种原因来到中国,或者传播佛教、景教、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带来了西方、阿拉伯、印度文明,或者向外界介绍了中国当时的情况,其中也有未见于中文记载的重要资料。具有如此多的研究中外交流史和世界文明史的资料,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者的幸运。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开始于甲骨文,现在已完全能够解读。战国后期,各国间的文字交流已没有障碍。从秦始皇统一和规范文字至今,中文的基本构造的意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多的文字记录,传抄或印刷了世界上最多的书籍,保存至今的书籍和其他文字记载如金文、碑刻等,无论数量、内容和种类,都是世界上最多的。此外,还有和田文、粟特文、吐火罗火、吐蕃文、契丹文、西夏文、蒙文、满文、彝文等各种文字的史料,大多已得到解读。其中仅地方志就有8000多种,对明、清以来各地的记载非常详细。用中文译成的《大藏经》所收录的佛经,由于一部分原本早已散佚,成为有关资料的唯一出处。这样的历史文献资源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同样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缺损或空白,但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历史地理可以研究的时间最长,空间最广,资料的密度最高,可信度最大。 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做出独特的贡献 自上世纪后半期以来,地球上出现了气候的急剧变化和不少自然灾害,大多数地方的环境趋于恶化,最近在中国北方出现的罕见的沙尘暴和各地普遍的春季高温更使人们对未来的气候和环境变迁充满了困惑和忧虑。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也在为未来担忧,而科学家的预测莫衷一是。科学不是算命,不能未卜先知,科学的预测只能建立在大量实践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但人类认识规律需要相当长的积累,如对一种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的了解,都需要一个比较长时段观察。如果不做长时段的研究,就要总结它的规律,来预测它未来的发展趋势,那是非常危险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幸的是,人类用现代的科学仪器来观测气候,如气温、风向、风力、气压、降水等,到现在最长只有170多年,能积累那么长年代资料的站点在全世界只有50个,其中的90%集中在西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完全依靠现代科学仪器积累起来的气候资料,那最多只能研究西欧四十几个点不到200年间的规律。而且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周期或长或短,如太阳黑子变化是11年一个周期,而气候冷暖的变化却有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周期。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上一世纪的气温的确呈上升趋势,但仅仅100年的资料能证明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吗?谁能肯定100年后气温是继续上升,还是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或者进入一个下降阶段呢?退一万步说,即使这170年的资料能够提供西欧地区的规律,也不可能解决全世界的问题。至于我国,能够积累100年以上现代气候观测资料的点也屈指可数,大多数县级观测点的资料是从1958年后开始的,比研究西欧的条件更差。幸运的是,依靠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各种信息,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提供更长、更多的气候变化状况,有可能使我们了解更多的规律性。当然,科学家也可以利用孢子花粉分析、土壤沉积物分析、生物种类、碳[14]断代、考古发掘等方法来获得气候资料,但在信息的延续性、广泛性、精确性方面,与文献记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例如,现存的甲骨文中有好几条有关亚洲象的记录,证明殷人猎象已很有经验,在王都殷(今河南安阳)附近的田猎区内常有成群的野象在活动。另外,甲骨文中出现的十多种天气现象的字中,没有冰、霜等字。结合考古发现的其他证据,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代是一个气温偏高明显的阶段,其年平均气温比今天还高,黄河以北地区的冬季气温比今天上海一带还要高。所以说,从上一世纪开始的气温升高并没有超过历史时期的极限。同样,我们可以在历史资料中找到很多极端最低气温的记录,例如,上海附近的太湖在宋代冬天经常结冰,有时湖面完全冰封,上面可以步行和供车辆来往。苏州一带的运河也经常冻结,以至船只常都备有凿冰工具,不断破冰才能通行。这些情况,现在早已绝迹了,这说明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冬天的极端最低温度比今天低得多。这就是说,近一个多世纪内出现的气温变化都还在历史时期“正常”的范围之内,在密切注视、认真对待的同时,不必过于紧张,过于悲观。 又如,建立在历史文献基础上的研究证明,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灾害,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州的大地震,死亡人数至少有83万。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人。已知黄河最大的洪水发生在道光二十三年,三门峡洪峰流量达到36000立方米/秒,12天洪水流量119亿立方米,相当于500年一遇。而20世纪内最大的1933年三门峡洪峰量是22000立方米/秒;1958年在河南花园口实测到的洪峰流量是22300立方米/秒,12天洪水流量86.8亿立方米,只相当于50年一遇。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大量类似的例子,这至少可以证明,自然灾害并不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规律。人类活动固然会加剧自然灾害,但造成自然灾害的主要或根本原因显然还是自然本身,这正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规律。 用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整理出来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程度、环境变迁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资料,结合其他历史信息,参照现代观测资料及其研究结果,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填补现代科学研究的空白,为更科学地发现和认识自然规律,预测未来提供经验,为全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从传统历史地图到数字化、信息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由已故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最重大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研制的一个里程碑。这部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包括20个图组、305幅地图和约70000个地名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除了内容丰富,收罗宏博的特点外,还在科学性、思想性和精确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同类地图集。 严格说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称为《中国历史疆域政区地图集》,或者是《中国历史普通地图集》,因为它的内容只包括历史时期各个政权的疆域政区、重要地名和有地名意义的建筑、具有政区性质的民族分布,以及作为地图必不可少的框架海岸、河流、山脉;而没有表达其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如地貌、水文、气候、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而作为名符其实的历史地图集,这些方面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学术界需要这样一种地图集,根据我们的历史资料和已有研究水平也完全有可能编绘出这一图集,所以从1982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下,由谭其骧主编,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考古、近代史、民族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杭州大学等数十个单位的学者开始编绘一部包括20个图组、千余幅地图的三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稿已基本完成,正在制印中,第一册将于年内出版。 但由于印刷地图既不可能将不同年代的诸多内容绘在同一幅图上,又不能将历史时期地理要素的全部变化都用分幅地图表示出来,这种以静态地图来表示历史地理动态的矛盾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历史地图的使用者会有各种目的,但都需要找到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地区,而且希望能对原图上的内容有所取舍,删去不必要的点线,增加自己的内容,以突出主题。他们需要的是各种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比例尺的历史底图,进而能将地图上的有关要素量化,计算出具体的数据。现有的印刷地图显然远远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历史信息的发现,历史地图必定有一个不断修改补充的过程,但传统的印刷地图的修订和制印却相当麻烦,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所以出版的地图总是落后于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 当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和数字化地图(digital map)问世以后,这些难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正因为如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决定不再简单修订《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整理出版考释文字,而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编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这一系统的基本思路是: 制定一套完整、系统、全面、精确的编码系统,将所有能够发现并确定(包括能够部分确定)的历史地名全部编码,做到一地一码,即一个地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任何变化都将在基本码不变的条件下生成新的代码; 研制相应的数据库,要求容量充分,信息完整,检索便利,链接迅速,适应各种不同层次和探索的要求,将全部原始信息(包括史料、档案、数据、图像等)全部输入,并能不断更新; 以国家测绘局的数字化地图ArcChina(一百万分之一全国地图)为底图,逐渐上溯,明代以后编出包括县及县以上界线、县以下可考地名的逐年地图,此前编出包括县以上界线的可考地名、间隔尽可能短的阶段性地图; 在完成普通历史地图后,进一步将历史人文、社会、自然地理各分支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充实这一系统,使之日益完美,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将提供一套开放的地图和数据平台,从理论上说,可以提供中国历史上任何空间和任何时间的地图,供历史地理学、历史学和其他任何学科和各类用户使用,或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其他全部产品将分批在互联网上,供全世界非商业目的的用户免费下载。 从2001年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哈佛燕京学社、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亚洲空间数据中心、数字化文化地图集行动计划(ECAI,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on)等机构合作,在世界各国数十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已经启动这一项目的研制计划,并已完成和了第一批样本。这一项目将分阶段实施,以十年或更多的时间完成。 这一项目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地图的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所表达的内容是以中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灿烂的文化、庞大的人口、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的,加上二千多年沿革地理的传统和半个多世纪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完全有信心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例如欧洲的历史地图还只能编到200年前,目前正努力争取编到300年前,而我们完全可以编到2000年前,有可能编到3000年前。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我们的成果当然更先进。这样的水平是无可比拟的,没有争议的。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必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完成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向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折,将中国历史地理和历史地图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峰。 历史地理学如何为现实服务 作为一门科学,历史地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不是如何适应现实的需要。一味迎合现实需要,片面强调现实的需要,必定会影响学科的正常发展,甚至完全违背科学规律。1949年以后,历史地理学曾经受到政治因素的过度干预,因而片面强调为政治服务,为现实服务。例如在历史疆域的研究中,常常因国家关系的改变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辽阔的疆域,不惜将不同年代的疆界拼凑成一幅极盛疆域地图。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又受到经济因素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如削弱甚至放弃了必要的基础研究,以所谓的“成果”为创收手段,无原则地迎合一些地方开发旅游、抢名人、争古迹、以假乱真的需要。 这并不是说历史地理学不应该或者不必要为现实服务,历史地理学者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员当然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也应该爱祖国,爱社会,爱家乡,通过贡献或转让科研成果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仅完全正当,而且是值得提倡的发展方向。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严格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学科本身得到正常发展,基础研究不断得到加强,才会有真正适应现实需要的成果。 为现实服务不是为一时一事服务,不能违背历史事实和科学规律。如果只是随大流,看风头,迎合现行政策,不仅不利于学科发展,而且贻害社会,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20世纪60年代初,谭其骧先生就论证了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根本原因是中游耕作方式的改变使水土流失减轻,流入黄河中下游的泥沙量减少。他认为,要彻底消除黄河下游的水患,关键是做好中游的水土保持,提出了农林牧并举,退耕还林,综合治理的建议。如果一定要为当时“大办农业”、“以粮为纲”的政策服务,他当然不能写这样的文章,或者提出这样的建议。但事实已经证明,谭先生这样的治学态度才是真正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为现实服务的典范。 正在兴起的西部大开发为历史地理学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历史地理的各个分支都能有用武之地,也是学科发展的大好机遇。正确地阐述西部的历史地理背景,必然能对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投入。但是西部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同样存在着各种矛盾、认识的误区和不同意见,历史地理学者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为现行的或当地的政策作解释,找依据。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地理的研究毕竟是以历史时期为主,而历史背景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为了突出学科的重要性而随意夸大历史因素的作用。 如何提高历史地理研究的水平 提高历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途径很多,方面很广,但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度是最重要的任务。固然,历史地理的一些分支和不少方面还是空白,亟需填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但一般说来,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增加研究力量、扩大研究领域来解决,而精度的提高却不是量的积累,而必须取得重大突破,是质的飞跃。 由于绝大多数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已经无法通过实地考察来复原,只能依靠文献记载,而现存史料中往往只有不完整的描述,普遍缺乏必要的数量,要进行量化分析相当困难,更难得出精确的结论,所以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对时间、地点、程度的定量精度很低。由于成果的精度不高,很难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无法为归纳或预测提供可靠的数量根据,也难以得到其他学科的引用,受到运用部门的重视。 例如,现有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西北地区历史上曾经有森林分布,很多地方有良好的植被覆盖,但其他研究也提出了西北地区长期干旱,植被覆盖率一直很低,只在局部地区才有森林的观点。有的地理学家还指出,黄土高原上不可能有森林覆盖。孤立地看,这些观点都有道理,都可以找到史料根据,但却互相矛盾。你说某一朝代那里出产木材,他也可以说什么时候这里是不毛之地,且不说史料是否完全正确,那么史料没有提到的地方和年代(实际上占大多数)情况怎样呢?如果我们能提高研究的精度,从一般证明西北地区有森林提高到复原出不同时期具体的植被分布图,说明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有什么植被,以后有什么变化,哪些地方本来就没有植被,这些争论就能得出可信的结论。这样的研究结果无疑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必定会被相关学科和实际部门所采用。 又如,历史地理学对长时段气候变迁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如何将史料中十分粗略的记载转化为可靠的数据,并且能为国内外同行所接受,如何将这些数据的精度提高到一个适用的限度,例如年(时间)、县(范围)、摄氏度(气温)、毫米(降水量)、级(风力)等单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史料不可能有多少新的发现。依靠现有的信息检索手段,不久就能将所有的史料收罗无遗,传统的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法也已被历史地理学者推到了极致,要提高研究精度只能寄希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性的努力。 中国历史地理学既然与历史学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和如此紧密的联系,它未来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整个历史学科的繁荣,也需要历史学科其他分支的重视。实际上,凡是与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有关的任何一种历史现象、历史要素都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样,历史地理学的任何研究成果,都能为历史学各个分支所利用。两者之间目前存在的巨大差距正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前景广阔,发展的潜力无穷。 中国历史论文: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兼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 内容提要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在侯仁之教授《历史地理学四论》的启迪下,对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接轨意识、综合系统性、时间特性以及促进学科发展的内外动力等几个方面,从有助于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健康发展的角度,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关键词 中国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四论》 理论与实践 国际接轨意识 综合系统性 时间特性 历史地理研究在中国有着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的悠久传统,但现代历史地理学首先是在西方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形成的。40年代,侯仁之教授就学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在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H·C·达比教授的指导下,系统、正规地接受了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的薰陶。学成归国之后,侯仁之即结合教学科研实践,于五、六十年代不懈努力地在中国大力倡导现代历史地理学。然而,正当中国历史地理学刚刚迈上现代科学轨道之时,十年“”阻止了它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与西方本已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1979年,“”结束不久,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即开始取得新的突破,并逐步走上现代科学的正轨,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①]一书,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最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8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和历史地理专题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探索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大发展,对实践的指导还没有新的突破。正是在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俳徊前进之时,侯仁之将他先后发表的四篇理论探讨论文及“附录”四篇、“资料”两篇共十篇论文结集成册并题为《历史地理学四论》[②](以下简称《四论》)出版,既显示了他个人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认识历程,又从理论思维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展现和强调了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新旧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在漫长的“神”本位观念(自然界的“地心说”、人类社会的君主制)主宰下的古代历史时期,历史地理研究只是为治史提供疆域政区变迁的地理沿革背景资料,以及在这些治史资料基础上编绘的读史地图。随着近代科学文明的兴起,科学观念、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逐渐冲破“神”的樊篱,哥白尼的日心说与牛顿的力学,使人们知道,自然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可观察可认识可判断可推理的客观存在,把握客观规律后,就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也逐渐渗入历史学,要求历史学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自身的历史,也要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历史,以及人类活动叠加于自然环境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在近代科学文明的大潮中,正是这些科学实践的客观要求,使地理学迅速脱离历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近代学科。而在近代地理学诞生之初,历史地理学就已经蕴涵了它在地理学中的潜在位置。[③] 在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曾经长期地困扰过许多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A·赫特纳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科,但又模棱两可地自我怀疑[④],R·哈特向既不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否定它的独立学科地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⑤]。在现代历史地理学诞生前夕,来自历史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们,还为此进行过激烈的面红耳赤的争论。[⑥]由于争论者们本身缺乏深厚的历史地理研究实践,故未阐明历史地理学科的本质问题。而同时代的H·C·达比[⑦]、W·G·伊斯特[⑧]等少数几位历史地理学家,用他们坚实的具体历史地理研究实践,奠定了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基石。1940年,C·O·索尔在达比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概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要点、研究资料、野外考察以及研究方向等诸多方面。[⑨]从而宣告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诞生,同时也结束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之争。其后不久,R·H·布朗[⑩]、D·怀特利瑟[①①]的著作和A·H·克拉克的一系列重要论文又丰富了诞生不久的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 在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自明末至民国初年,其研究方法类似于西方,而研究成果数量不逊于西方,至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才逐渐落后于西方。[①②]以至于建国之初,教育部仍然把“中国沿革地理”视为历史地理学的代名词而规定为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程。对此,学成归国不久即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讲授地理学课程的侯仁之立即呼吁将“中国沿革地理”尽早改为“中国历史地理”,并在中国首次提出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政治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先史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河流的迁移、海岸的伸缩、自然动植物的生灭移动以及地方的开发、人口的分布、交通的状况、都市的兴衰等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范围之内。”[①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侯仁之发表了第一论《历史地理学刍议》[①④],在中国首次阐述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总体理论以及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关系,不久又发表了第二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①⑤],在北京地区历史地理与西北干旱区历史地理的研究规划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70年代末期以后,我国学术界逐渐恢复了与西方的学术交流,学术理论研究也逐渐与西方接轨。强调综合整体研究的系统论,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尝试,至90年代已经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许多分支学科中得到充分运用,科学哲学界和地学界提出的“地球表层学”概念是否获得学术界普遍承认暂且不论,但其综合统一的系统研究理论符合地理环境的客观现实。侯仁之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时代的脉搏,连续推出第三论《再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①⑥]和第四论《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①⑦],吸收并倡议在历史地理研究实践中运用系统理论,着重强调了人—地系统的综合统一研究。如果说侯仁之《四论》中的前两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的话,那么,后两论则是他对新理论与新研究实践在新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所获取的新认识。 经过几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者几十年来长期、大量的现代历史地理研究实践证明:纯理论研究固然可能取得某些成果,但从学科发展的整体上看,唯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一条正确的唯物辩证之路:理论涵蕴于具体研究之内,具体研究凝缩于理论之中。 二、理论探索中的两种偏向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各门科学领域中的内在规律,经过更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最后将升华成科学哲学、乃至哲学的普遍性规律;哲学是科学的向导,具体科学的发展,无不有意无意地受到哲学的影响,经受了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之后,尽管构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大厦为时尚早,但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探索,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目前,国内历史地理学界对于历史地理学理论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两种偏向。 一种偏向是对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名词、概念,作知识形态的学科体系表述。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阶段,这样的基本表述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经过方法论研究、新哲学思维等几个阶段到今天的多元化时期[①⑧],再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形态的表述,对学科的发展没有更为重要的意义。A·H·克拉克和J·帕藤在国际《历史地理学杂志》创刊号的《社论》中明确地指出:“《历史地理学杂志》将不是提倡有关历史地理学的性质、或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或历史学之间关系的教条”[①⑨]式的讨论。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杂志的主编及编委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具有共识。 广义的历史地理学理论应该包括各种历史地理学说与历史地理知识体系,但历史地理学说与历史地理知识体系在属性、功能等方面具有本质的差异。更不能将历史地理知识体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因为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建成一门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决不是一件轻易办得到的事。”[②⑩] 另一种偏向是对历史地理学理论问题探讨的漠视和轻视。“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①]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理论问题。任何一项对本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具体历史地理研究,无论研究者持什么样的态度,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某种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反之,一项具体的历史地理研究,如果就事论事地叙述或狭隘的考证,而事后又不进行分阶段的概括与总结,不找出所做研究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并充实和完善各种层次、各种专题的现有理论,这项研究对学科的发展就没有更大的意义。 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今后既要克服理论研究中的知识形态体系的简单叙述,也要纠正轻视和漠视理论研究的偏向,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国际接轨意识 就任何一门学科而言,要想获取重大发展,就必须接轨于国际学术领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举凡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注重学术研究的国际性,并在某些学科或某些分支学科领域中成为国际研究中心。综观国际历史地理研究现状,发达国家的历史地理研究总是国际性的。从国际《历史地理学杂志》编辑部在英国的事实讲,英国是现代国际历史地理研究的中心,而从该杂志设立“总编”与“美洲总编”的事实来看,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是现代国际历史地理研究的中心国家。由于英语已成为最主要的国际性通用语言,因此,其它现代历史地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国家如法、日、俄、德等国,都注重与英语世界的国际交往,将它们国家的重要研究成果介绍、翻译成英文版进入国际学术领域。[②②] 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并在已有的介绍国外历史地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始向国际历史地理学界宣传和介绍我国已经取得的重要历史地理研究成果。[②③]今后应当逐步深入、广泛地进行中外历史地理研究的多方位、多层次比较,在保持中国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了解和借鉴西方研究的资料、方法和思想,以期更快地达到真正与国际接轨的目的,并在国际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中争得中国应有的学术地位。 四、综合系统性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学术研究以人文社会科学占绝对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附庸,以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描述为主;而历史地理学则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 近代以来,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创造和改进了大量改造自然的知识、工具和手段,使得自然界逐渐被人类的改造能力所征服;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更使人类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④]。自然科学的每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都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的跃进,同时也使人类逐渐注意到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而带来的自然界不可逆变化的后果。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至逐渐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颉颃、甚至自然科学声势盖过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局面。近代的地理学已经脱离了历史学,并伴随着地质学、气候学、植物学等近代自然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一门以研究自然地理为主、人文地理为辅的学科;而历史地理学则以描述历史时期人类居住环境以及诠释历史地理文献为主要内容。 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创造着前所未有的人类生产力,使人类对自然的大力征服不断遭到自然界的恶性报复,最终迫使人类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与社会活动,重新辩证地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在学术研究领域,则出现了一系列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边缘研究与综合研究,以致形成大量的综合学科。[②⑤]现代地理学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大力加强了人文地理研究的内容,从本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强大的人文地理研究思潮。现代历史地理学正是在人文地理研究的浪潮中涌现出来的。[②⑥] 提倡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与自然越来越要求互生共存的客观现实,也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联袂研究的趋势[②⑦],其本质是提倡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强调在历史地理研究中要综合参考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双重要素,从人文与自然相区分的二元论研究向统一综合研究方向发展。 历史地理研究的客观对象具有四级客观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一级子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二级子系统;所有地理环境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三级子系统;以及更高层次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系统组成的地理系统—地球表层巨系统。所有各级系统都是相互间进行着物质迁移、能量转换与信息传输等内外部循环的开放系统,又都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再从有序向无序演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系统性符合系统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这必将要求研究的系统性。与其被动地经过长期、无数次地分门别类的单要素研究摸索才最后上升到系统研究,不如主动地接受现代科学研究中普遍运用的系统学理论去系统地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客观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侯仁之在《四论》的第三、第四论中一再强调历史地理研究的系统性。系统论的认识方法在历史地理研究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既表现在层层深入、内外联系的历史专题地理研究之中,也体现在逐级综合、分类归纳的历史区域地理研究之内,而动态的观点,则贯穿始终。以往的定位、定时研究应当逐渐向综合、系统和动态的研究过渡。 总之,伴随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诞生而出现、至今仍然困扰着部分学者的历史地理学科属性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学科的归属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在整个科学领域内,从分门别类的单一学科研究向交叉联系的多学科综合系统研究方向发展的趋势。现代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系统学科,现代历史地理学更是一门综合系统学科。 五、时间特性 客观现实的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每一种系统要素都能发展成为一门地理分支学科,而每一种系统要素在历史时间延续中的发展变迁过程及其与系统内外其它要素的交互关系,都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时间与空间,均为有限的时空,既不是具体技术科学的时空,也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时空。它的空间主要指地球自然界的“生物圈(biosphere)”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理智圈(noosphere)”[②⑧]。其时间的上下限为:人类出现并产生农业而对自然界产生影响以来、直至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将来发展的未来趋势。关于历史地理研究的时间跨度,侯仁之在其《四论》中有精辟的论断,他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坚决主张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这一段时期内,必须推向过去的时代,一直上溯到人类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并且在自然界中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之后,这项研究就属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这一研究领域,同样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严格地说,今天的地理,明天即成为历史地理”[②⑨]。 关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特性,从科学哲学的辩证认识来分析,有三种对立的时间观念:⒈静止的历表时间和动态的历时时间;⒉单纯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时间和整个人类历史时间;⒊简单“过去”的历史时间和“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位一体的历史时间。静态的历表时间,反映不出人类历史的“活动”特征。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时间有明显的缺陷:首先,历史文献记载以前的历史时间,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其次,如同地表大陆的荒漠和地壳岩层具有间隔、裂隙和断层一样,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时间存在着大量的断缺和空白;第三,文献记载的人类历史地理活动,如果没有考古学、地质地貌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辅佐,就不能完全、甚至正确地加以反映;最后,历史文献如果没有近代与现代文献记载的延续和补充,现代历史地理研究就显示不出它的现实发展意义。如果研究者持有简单“过去”的历史时间观念,就不可能重视近代和现代历史地理研究,更不可能在揭示过去、总结现在的基础上,去科学地预测未来。国际《历史地理学杂志》创刊号《社论》是这样论述历史地理研究的时间性质的:“至于所考虑的时间性质,我们倾向于有部分近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稿件投送本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惊讶。可是,既然我们已经广泛地意识到:所有、或几乎所有的地理现象,在或长或短的历史时期内,都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或大或小的变迁。那么,基于这种公认,我们将对近现代(包括本世纪)的历史地理研究给予关注,并值得在本刊占有一席地位。”[③⑩]中国历史地理学界也已经注意到“研究的历史时代尽量后移,尤其要加强对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历史地理的研究”[③①]。同时开始关注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动向。[③②] 从学科理论的整体上讲,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时间特性,当然是动态的、整个人类发展过程的、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的历史时间,但要克服具体操作中的难度,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六、内外发展动力 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历史地理学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学术界内外双重动力的合力推动。外部动力包括:⒈历史传统延续的惯性;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⒊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⒋社会机制功能的健全。前三种动力一般只是有无或大小的问题,而取决于人为决策因素的第四种动力,除了有无和大小问题外,还会涉及正负的问题,若把握不好,将会直接、即刻和长期地影响到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健康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队伍长期分属历史学与地理学两个部门、且侧重于历史学部门的社会机制事实,使现代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打下了深深的史学传统烙印,这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历史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大传统特点。我们一方面应当积极地正视这一客观现实,并根据现代国际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以稳定本学科发展的态度来维护这一现状。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以便积极地加以改进。比如,我国现代地理学系统内大量涉及历史地理问题的实际研究,由于具有地理学基础的历史地理研究者少之甚少、而许多具有扎实历史学功底的历史地理学者又无法参与,最后只能由做具体研究的非历史地理工作者自己摸索着解决。这就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一种畸形现象:当前经济建设亟需投入研究力量去解决的许多历史地理现实问题没有历史地理工作者研究或参与研究,而与现实脱节、崇尚古代文明且只需一部分人研究的传统历史地理专题却有相对多的历史地理研究者争相参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往日的地理的同时,还必须显示出为现实经济建设服务的直接应用性一面,方能在现代地理学、乃至现代科学之林中显示出它真正的力度。这是现代国际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努力。 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是历史地理工作者的自我意识,包括:⒈对学科理论问题的不断反思和持久评估,以指导研究实践。⒉研究资料的新发掘、新发现。一方面要正确地对待历史文献资料,意识到历史文献资料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历史地理研究资料不局限于历史文献资料,以免陷入研究的误区。既要加强历史文献资料的疏理工作,也不能为历史文献资料所左右。⒊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最佳选择。随着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各种研究方法,均有它们的成功之时和成功之处,历史地理学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已经可以举出不下20种有名可指的具体研究方法,但具体研究对具体方法有具体选择,最终的目的是真正解决问题。既要反对为赶时髦而堆砌新方法的新名词新词藻,也要注意对已有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更新。⒋研究思维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是研究者保证研究质量的自身主观意识。⒌不断地创造性地研究实践,是学科发展的本源。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是几代学者群体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往每个发展阶段均有各自的研究特点,而新的发展趋势又必将有新的学术要求。本文在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的启迪下,评述了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几个新老问题,恳请前辈与同仁的赐教。 中国历史论文:《大分岔》与中国历史重估 近几年,对中国传统历史的评价,恰逢各种西潮重又汹涌东来的当口,开始也变得飘忽不定起来。原以为后现代、后殖民思潮不会对古老的中国历史发生冲击,事实却不然。地球既然已经变得如此之小,目下西方各种思潮纷繁迭起,争雄斗奇,怎么会把中国给遗忘在一旁呢?看来对此类事情,若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先弄清其由来,难免会产生无所措手足的迷茫,更不用说理智选择了。 例如,“海通”之后,鉴于中西国力对比的现实落差,中国史家开始了对自己传统社会的重新检讨,中西历史比较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何以会由古代的辉煌转向近代的沉沦,何以不能像西欧那样率先转向现代,却落入后进挨打的命运,成了百年中国一直在苦苦追索的“天问”。现在,从大洋彼岸却传来了不同的声音,弗兰克、彭慕兰向我们棒喝道:欧洲最先进的英国和中国最先进的长江三角洲,在17、18两个世纪里,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道路基本相同,甚至后者比前者的发展状态还好一些,只是到了19世纪才开始分道扬镳。(见1月25日《学林》版周武文章《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西欧的现代化,包括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完全是一些个别因素的耦合,因此中国何以不能像英国那样的设问,纯粹是一个被“欧洲中心主义神话”制造出来的伪问题。言下之意,我们多少有些庸人自扰式的“意恋”。 如何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史观 “二兰”的说法不免有些夸张,但他们主张在历史研究中要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桎梏,反映了要求变革史学观念的一种动向,值得我们重视。西来的许多社会理论往往产生于对欧洲历史经验的提升,从经验事实的层面上,自然就很难完全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地域历史的观察。不顾活生生的历史实际,硬将中国历史强行拖进欧洲经验框架以求“规律”一致,将西来的观念绝对化,我们过去确实有过这方面的严重教训。中国历史的走向自有许多有别于欧洲的特殊性,往往被欧洲中心主义史观所忽视。例如中国就没有劳役经济、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三段迭相更替的阶段,至少从西周起,三者即并行不悖,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及至商业、信贷资本在战国至西汉一度还相当发达。又如私人雇佣劳动、土地转让买卖出现之早,也决不落欧洲之后。当然,还有被“二兰”完全撇在一边的权力高度集中、权力决定财富的社会体制,这种体制一方面产生过经济高度发展的强盛国力,一方面也同时产生贫富的高度悬殊和严重的阶级对抗,此种现象亦为欧洲历史所不及。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在我看来,它只是要纠正唯欧洲历史为正常的历史偏见,而决非是要放弃对人类历史普同性的探索。相反,充分揭示各种地域历史的多样性,合理地进行各种历史量长度短的比较,正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全人类历史的实践经验,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普同性的认识。 坦率地说,“二兰”由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神话产生的新结论,对欧洲历史的解释实在过于简单化,简单得难以使人置信,例如直到如今仍然在影响世界历史面貌改变的时代转折的发生,竟系于一个或二个偶然的因素,而非历史众多因素(如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乃至社会革命等等)长期积渐发生的突变?相反从中国的立场看,怎么也更像新《天方夜谭》式的东方神话,似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不重要,毋需学习西方,也完全可以由自我逻辑的发展,重新恢复“世界中心”的地位。 无论弗兰克,还是彭慕兰,他们都坚持必须离开欧洲中心主义的路灯重新打量中国历史,如前所述,其主观意向并没有错。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挑战传统、新意别出的宏大历史叙事,话题太大,难点甚多,涉及到必然与偶然、个性与共性等一系列历史哲学陷阱,既然以“破”为主,过分苛求也许不近情理。但历史学不管如何变革,都不能改变它必须基于实证的“天性”。否则,它就不再是历史学。因此,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首先必须全面地准确地对待史实。如果立论在前,随意摘取与己有利的史实,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整体历史的体验,严肃地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命题,这样的“立一家之言”,就难脱思想制作的干系,即为宣传他们的反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而刻意制作历史的嫌疑。 任何观念都有适用的范围和边界 这一事实使我强烈地感到,史家托出史识固然都申明有史实作依据,然而史家的心境和语境,却是读懂他们史识所万万不可忽视的“话外音”。说实在,我很怀疑弗兰克和彭慕兰对明清江南有真正深切的历史体验,或许他们对真实的明清江南历史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因为从他们的历史叙事里,可以闻到一股非常浓厚的挑战现代主流的“后现代”理论气息,选择史料是跟着他们的理论兴趣走的(因此,他们援引的史实多来自第二手)。“后现代”在史学上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否认历史有必然性,一切历史的变迁都是耦合的,任何历史发展模式都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依托欧洲历史经验产生的“现代化理论”理所必然地要被排斥在历史比较的框架里,不被认可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参照目标。与此相关,他们也强烈反对历史的目的论,认为一切历史的变迁都不是预设的,都是人们各自活动的自然延续,自然产生的结果,不可能复制、不可能重演。从这样的理论出发,他们当然会不无真诚地告诫中国人:你们自身的历史不仅没有错,而且更值得自珍自重。依着你们历史内在的自然逻辑,别管别人怎样,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去!我不知道这对中国人是一种诱惑,还是一种误导?试问: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我们在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时候,难道还要重复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低级错误,拒绝接受任何对我们有用的,别人的、也包括欧洲在内的成功经验,重新回到“各扫自家门前雪”的状态吗? 现在有一种倾向,观念越新越好,见异而思迁,成了一种时髦,一种风尚。殊不知任何观念都有适用的范围和边界,决不会是全能的。“现代化理论”确有可以被反驳的地方,“现代化”也决非尽善尽美,但“后现论”正像有些人所说,破坏多于建设,可以质疑和反驳的地方也不少。历史学的悖论就在这里:观察历史无论如何不能不依靠理性的思维,因此一定的观念和方法是我们进行研究无法不用的“工具”。然而沉浸在历史情景之中久了,也多少能意识到,“史无定法”(吴承明先生语),任何“工具”一经滥用,都有可能成为遮蔽我们真实地观察历史的屏障,甚至是人为制造历史成见的陷阱。 我愿意相信弗兰克、彭慕兰的某些指责是有道理的,一味用欧洲中心主义的标准估量中国历史,一定会产生许多偏差。例如“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不要说套用西欧“封建”是何等地不伦不类,就是近二千年来的帝国历史,易朝换代,其间又何尝没有许多显著的变化和发展?我也相信中国人的经济理性不低,江南人在人口密集、重赋重费的压力下,为了生存,逼出了一条多种经营的经济“活路”,就是明证。然而,又有何种充足证据能够否定,不管如何曾经辉煌,到头来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国,到了需要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关口,却被卡住,不能主动走过去的事实?即使在近代化已经展开的一百多年里,我们遇到过多少“死的拖着活的”、逆向行走的事例,难道这也能够置若罔闻吗?! 解决问题最后还得靠历史情景的准确 弗兰克、彭慕兰的宏大叙事存在巨大的断裂,即对于解释英国19世纪何以能转变、中国何以不能转变这种强烈反差,与它们先前历史因缘果报的复杂关系,采取了逃跑主义的策略。这种不近情理的逃逸,终究显示出他们和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史心境。他们尽量寻找19世纪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切光明面,置阴暗面于不顾;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期望中反对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光芒才相对黯然失色。然而他们并不能理解19、20世纪之际的中国人如何苦于向现代转变的艰难,这种心境并非来于观念,而是来于生活实在的体验;因此他们当然也不能理解,我们何以要痛苦地、自悔地究根刨底追问19世纪以前的历史,追问原有的社会发展机制到底出了什么毛病,病根又在哪里?此真可谓“饱汉不知饿汉饥”,此一时、彼一时也。 “二兰”的中国命题,无视中国发展高度不平衡的国情,径用江南代表中国,以一斑窥全豹,明显是一个致命的论证软肋,经不起反驳。至于明清江南,也许确实可以找到不少证据,支持这样一种学术见解:这里的农业、手工业乃至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市场发育程度等等,其发展水平都不比同时期的欧洲为低。但同样是铁定的事实,而非人的幻觉,已经过去的几百年历史证明:江南是大一统中国的江南,无可避免地要受到更多国家因素、制度因素的制约,阻碍着这一过度发达的前现代地区顺利变迁到现代;即使被动地开始了现代化的驱动过程,社会的变迁也非常之不顺利、非常之曲折。我觉得,我们过去在“资本主义萌芽热”情景下产生的一些明清江南研究成果,重点在寻找“光明面”,看来是为“二兰”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提供了片面而不准确的“信息”。因此,现在很有必要在“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限度”这样一类重大问题上进行反思和重新研究。 与一些国外学者、特别是带有后现代倾向的学者之间的分歧,往往主要发生在心境以及语境的不同上,但解决问题最后还得靠历史情景准确而不是粗枝大叶的估定。新见,不管是何种新见,也都必须经受事实的检验。对明清江南,鉴于史料的局限,最难的是对发展程度作定量方面的估计。个别外国学者既然计算出了古代中国的GDP、人均收入以及占世界GDP的比重多少,中国学者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有此可能。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作出必要的回应。明清江南的经济状况,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唯有对关联发展过程的众多因素(包括决不可忽视的非经济因素,如权力体制、财政体制等)尽可能逐个省视其实际状态,并作综合的整体分析,研究才可能有所细化。这就需要发掘更多的微观材料,加以细致的考订和总体汇合。因此,我觉得未来的明清江南社会研究的重心,很可能又要再次回到微观研究的层面上来。当然这绝不是初期研究的重复,而是有针对性地前进,否定之否定的升华。其中有些环节长期少有进展,例如各种经济主体(庶族地主、工商业者、农民)的财政与法外的经济负担,县级乃至市镇乡村的各种行政费用与名目众多的摊派,它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都需要有切实的史料搜集作依托,才能据此评估其得失利弊。因为,在这一点上,正显示出中国历史与欧洲大相迥异:在中国,很难像欧洲那样产生具有主动推进现代化冲动的新富裕阶层(相反,中国的富裕者往往寻求与传统政治的融通,屈从于体制的压力),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引发国家与社会互动、变革社会体制环境的历史主角——独立的社会中间力量。 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什么样的新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需要有正常的对话来交流沟通。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来说,“二兰”的挑战,我觉得无论是从宏观的史观、史学方法,还是从微观的史实考据,都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对于宏观叙事比较冷落的当下中国史学界来说,这一外来的逼迫,或许还是一种难得的推动。 中国历史论文: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 对于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以及文化区域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迄今似乎未见过有专门的讨论。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一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由于题目较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先以例证式的方法予以说明。 在这三种区域中,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产物,由法律形式予以确认,有最明确的边界与确定的形状;自然区域是地理学家对自然环境进行的科学性的区划,不同的科学家与不同的地理观点,形成互有差异的自然区划方案。文化区域则是相对较不确定的概念,一般由文化因素的综合来确定,具有感知的性质,主要是人文地理学者研究的对象。 自然区划虽有不同的方案,但由于其所根据的是确定的自然环境,所以各方案之间相去不是很远。行政区划虽由现实的政治需要而确定,但要受制于历史传统与自然环境,从来都是在已有的体系上进行调整与改革,不可能凭空设想一个全新的体系。而历史传统中既包含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因素,也有历史文化区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区与自然区也有依存关系,尤其是小文化区与自然环境关系更为明显。要之,行政区与自然区和文化区三方之间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一、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基本关系 行政区划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背景上所划定的政治空间,因此在人为的政区与天然的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契合与否的问题。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活于其中的植物动物等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业国家,对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有很深刻的认识,深知行政区与自然区的一致对农业生产管理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总是尽量保持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一致,以利农业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是长治久安又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是摆在有利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上的。而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统治者不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在这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一致性越来越差,尤其是高层政区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后期与自然环境之间已经存在相当大的背离现象。 按照最近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中国可以分成三个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这三大区又可进一步分成七个自然地区和三十三个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5%,总人口的95%,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对于作为中国历史疆域主体部分的东部季风区,古人早就认识到其内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季风区内可以划出三条东西向的分界线,第一条是在东北自然地区和华北自然地区之间,正与战国时期的燕国长城的东段重合。这条界线使得今辽宁省大部地区在自然区划方面属于华北而不属于东北。而在《禹贡》所划分的九州方案中,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同处于青州之中,说明古人对这一界线的认识与今人一致。 第二条界线是分开华北与华中两个自然地区的秦岭-----淮河一线。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两侧,无论地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显著不同。比如从气候上来看,此线是最冷月太阳幅射热量收支相等(即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零度),也是全年水份收支相等(即降水与蒸发相等)的标志线。这个标志作用自古以来就被观察到,"桔过淮即为枳"可以说是这一观察的最形象的总结。由于上述原因,秦岭-----淮河一线历来被视为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不但南船北马、南米北麦由此线而判然,甚至分裂时期南北政权的对峙也常以此线为界。而且在元以前统一王朝之中,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上不跨越这条界线。 第三条界线是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分界,也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这一界线在地理学家当中争议最大,大致在北纬二十一度至二十五度之间波动。极端南界的方案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其他方案则画在南岭与北回归线之间。在北回归线以南,夏天时太阳可以从北边的窗户射入屋内,古代称之为"北向户"或"北户"。但对于北回归线古人的认识还不是那么具体,必须以山脉河流为标志才能更直观地感觉到,所以南岭常被近似地当成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岭上著梅未"就透露了岭南与岭北梅花开放先后的差异,标志着岭南地区近乎热带的风光。这条界线不如第二条界线重要,但在元代以前,行政区划界线也大致遵循此线,除了个别地点,一般不被跨越。 由三条界线所划出的四个自然地区以下,又可细分为十九个自然区。而在华北地区与华中地区内的自然区界线也极富标志性。在华北,由于距海的远近与湿润程度密切相关,离海越远,湿润程度越低,因此自然区界线呈南北走向。如太行山与西河(即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段)就使河北、山西和陕西处于不同的自然区之中。在华中,地势的抬升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因此武夷山、雪峰山、大别山、巫山、乌蒙山都成为重要的自然区分界线。历代王朝的正式政区大部分分布在华北与华中地区,这些垂直的自然区的分界线也都成为政区之间的界线。 以下我们更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关系的历史变迁。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为了控制边远地区,曾对某些政区,实行过犬牙相错的划界的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使政区的边界不和重要的山脉或河流相重合,以避免那些地区负险对抗中央政权。但从大的范围看来,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 北方的关中与山东地区开发充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郡的幅员较小,往往是几郡组成一个地理区域,如邯郸、钜鹿两郡为黄河与太行山间之三角冲积平原;雁门、代郡、太原、河东与上党五郡组成山西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当然这五郡又各自为一个地理单元:雁门郡是大同盆地,代郡是蔚县、广灵盆地;太原郡是太原盆地,上党郡是潞安盆地,河东郡是汾河陷落谷地及河东盆地。其他自成一个地理单元的郡还有不少。最著名的是首都所在的内史,正占据当时最富庶的关中盆地,或称渭河冲积平原,今天依然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也偶有一郡包含两种地貌,如三川郡包有豫西山地和伊洛小平原。南方在秦代开发尚浅,地广人稀,郡域很大,甚至一郡超过今天一省,所以常自成一地理区域,或包括几个地理单元。如巴郡是川东摺曲山地及嘉陵江流域,蜀郡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闽中郡是浙闽丘陵,九江郡是淮南平原与丘陵及鄱阳湖盆地等等。 秦郡的划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每郡都以一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这高原或山地,以便保证有相当地可耕地,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坚实的基础。汉兴以后,出于政治需要,已破坏了秦郡分划的主意。首先把秦郡划小,如内史一分为三,每郡都成支离破碎之区。其次是削王国之地以充实汉郡,使王国周围汉郡领域不断变化,以至如西河郡跨黄河两岸,临淮郡居淮水东西,与地理区域脱离了关系。当然南方的汉郡由于地域缩小,也有个别郡反面与地理区域相符,如豫章郡恰好是鄱阳湖盆地的范围,但这样的例子不多。因此汉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已与自然地理区划脱离关系,直到隋代重新统一全国以后才又有了变化。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进行行政改革,将三百余州调整为一百九十个郡,并使绝大部分郡界与山川形势相符,这不但为以后唐代的十道分划奠定基础,而且也使唐以后的统县政区又与秦郡一般,大致与自然地理区域相适应,但当然是在更小的地域范围内。隋郡的幅员远比汉郡为小,比秦郡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就每一个郡而言,多数只是一个地理单元的一部分而已。但就一组郡而言,却往往与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相合。因此秦隋划郡原则的对比,前者重区域,后者重分界。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诸州以山川形便分为十道,这十道严格地以名山大川及关隘要塞作为界限,并以之取名,形成在地貌组合方面相当完整的地理区域。这十道是:关内道,潼关以西,陇山以东;陇右道,陇山以西;河北道,黄河以北;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山南道,南山(即秦岭)以南的汉中、川东山地、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剑南道,剑阁以南的四川盆地西半部;江南道,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岭南道,南岭以南。以上十道除山南道东西界外,各道之间都有明确的山川界线。 中国的地貌大势是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山脉都呈东西走向,因此十道的划分即以这些山川为骨干,先沿黄河、秦岭-----淮河、长江及南岭横切四刀,再以南北向的次要山川太行山、西河、陇山及淮水之源的桐柏山和嘉陵江为标志竖切五刀,就形成了十个地理区域,十分自然,也相当合理。十道的分划对唐代三百余州起了分组的作用。唐初派遣按察使、巡察使赴各州进行监察工作,年底回京汇报,这些使节之间的分区巡视肯定与十道有关系。所以开元年间将十道分成十五道以后,就正式成为固定的监察区。时隔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全国范围内被划为四十来个方镇以对付叛乱,这些方镇在唐后期成为实际上的高层政区,其幅员多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如原来的江南西道被调整为宣歙、江西、湖南三个观察使辖区,江西观察使与今天江西省完全一致,是一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湖南观察使则对应于湘、资二水流域。另外福建观察使也与今天的福建省毫无二致,为浙闽丘陵的南半。 唐代的州由隋代的郡划小而来,在地貌方面也大多自成一小地理区域。例如今浙江省在唐代分成十个半州,即杭、湖、越、明、睦、婺、衢、温、台、处十州及苏州的南小半。浙江北部是太湖平原,南部则是众多河流谷地。在这十个半州中,温州是飞云江流域和瓯江的下游,处州则由瓯江支流小溪与大溪流域组成,台州包括整个灵江流域,明州覆盖了甬江流域,湖州则与苕溪流域相对应。至于钱塘江流域乃由衢、婺、睦、杭诸州所分割,每州各包括其一条支流。浙江在唐代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开发,所以州的幅员已经够小。除了东北一隅以外,十个州的地域和界线自唐代直到清末一千年间毫无变化,只有名称的更改而已。诸州之间由于关山阻隔,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封闭圈,成为长期保持稳定的地理基础。可见政区的分划若与自然地理区域相一致,就有可能保持长期的稳定。 唐代无论分道还是划州,都力图使之与自然地理区域相适应,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寻求同一政区之内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均一性,以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工作依然是直接为着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了解不同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并使行政区划与某一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显然有助于古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指导和规划。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所以秦代与隋唐都有意使统县政区的分划与自然区划相一致。 汉代由于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在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诸侯王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既夺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又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因此郡域与郡界不断浮动,在这种情况下,而求其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岂不是等于缘木求鱼。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大多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隋唐帝国刻意追求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的一致,说明其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已偏向经济方面。但是隋唐的统县政区并非没有缺陷,出于政治目的,隋唐的州(郡)范围划得过小,在农业生产方面也产生不良影响,有些建设工程在此州为水利,在彼州可能就成为水害。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可以说,自隋唐时候起,直至清末为止,统县政区是与自然区划大体一致的。但是高层政区情况则完全不同,在宋代以后,已经与自然地理区域发生偏离。 宋代是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朝代,中央政府显然有意识地使作为高层政区的某些路的辖境,偏离山川形便的原则,以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中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江南西路。该路并不和唐后期自成一地理区域的江南西道一致,而是缺去东北隅饶、信二州(即昌江与信江流域),并在西北边越过幕阜山而领有兴国军(今湖北东南角)。这样一来,江南西路就不成完整的地理区域了。另外,名为淮南东路,却地跨淮河南北;称做河东路,却领有黄河以西的州军,同时又不领属位于河东的河中府与解州。但是宋代的路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层政区,所以这种偏离自然区划的路还不普遍,如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西路在地貌方面就都是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因此宋代是高层政区脱离自然地理区划的过渡时期。 元代形势大变。因为行省是集民、财、军政大权于一体的高层政区,为了防止割据,省界的划定以犬牙相错为主导原则,行省的区划根本不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而是根据军事行动和政治需要来确定。蒙元征服中原的行动是由北到南进行,因此行省的布置也采取南北拉长的方向。但中国的主要山川是东西走向,因此沿北南方向布置的行省就必然要跨越黄河、秦岭、淮河、长江、南岭等天然界线,因而包容复杂的地貌类型。同时,温度的变化与纬度的变化成函数关系,南北走向过长的行省也不得不纵贯不同的气候带。加之蒙元设置的行省幅员过大,在北方,由于降水量由滨海地带到内陆呈逐步递减状态,这样的行省就不免要横跨湿润与干旱的不同气候区。如元初的陕西四川行省,在地貌方面既覆盖了整个陕甘黄土高原和内蒙高原西部,又越过秦岭包容了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以至贵州高原北部。从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来看,则是横跨了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两个自然大区。在季风区中又跨越了华北温带和华中亚热带两个自然地区,并且在华中地区还跨越了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两个自然区。 当然这是战时体制的体现,当时全元疆域只分七省。之后,为了平时行政管理的需要,到元代中期调整为十一省的格局。上述陕西四川行省一分为三,成为甘肃、陕西、四川三行省。其中陕西行省跨越秦岭的形势已定,直至今日不变。又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组建一个新的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如果忽略宋代小规模跨越淮河的淮南东路,那么这是淮河南北地区第一次组合为一个幅员巨大的高层政区。这两个行省的建立,意味着秦岭------淮河这一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分界线在元代完全被弃置不顾,说明自然地理区域已经不成为划分政区的重要基础,被优先考虑的是政治因素。其他如湖广行省包容今湖北南部、湖南与广西、海南,江西行省包容今江西与广东,都是不合常理的表现。 明代改元代十一省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十五省,每省地域有所缩小和调整。大部分省份都成为比较完整的地理区域。但秦岭-----淮河被跨越的状况依旧,同时还出现新的不合理的区划,即将太湖流域一分为二,分属南京与浙江。清代十八省,进一步由十五省析分而来。南京被竖切一刀,分为江苏与安徽,但依然是跨淮越江的形势,与自然区划无关。 统观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可以发现其与自然地理区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那就是秦的相符,汉的脱节,隋唐的契合,宋的渐离,元的背离和明清的渐合。所谓自然地理环境,以中国的老话说,或可称之为天时与地利。气候的两大因素是气温与降水,这可谓天时;地貌、土壤、植被则可比拟为地利。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天时与地利。行政区划是人为划定的,也许可以说是人和的因素之一。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代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自然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造成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部分地使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区域趋向一致。 二、文化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以及行政区划的关系 如果从一般直观的感觉看来,似乎在不少地区中,这三种区域是相当一致的,但仔细分析却不然。文化区域比不得自然地理区域,后者虽不如行政区划那样有法定的确切的边界,但在经过学术论证以后,也有相对明确的范围。但文化区域主要是由感知而来的认识,当选取不同的文化因子作为划分文化区域的标准时,其范围也会有不同的形态。在各文化因子中,语言(或方言)、风俗、宗教都是比较重要的标准,而其中语言的标准更显突出。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分析几个实例来说明文化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以及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会看到既有三个区域相重的情况,也有两个地域相重,而另一种区域与此二地域背离的情况,还有三种区域互相间都不重合的情况。 以湖南为例。历史上湖南的的综合文化地理区划可以分成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与西部的沅、澧二水流域两区,两者的分界以雪峰山为标志。这是与自然地理界线相一致的。在唐后期,湖南的概念初步形成,当时指的仅是湘资流域。沅澧流域则尚未得到深入开发,以五溪蛮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沅澧流域得到开发,成为荆湖北路的一部分。由于对沅澧流域的开发是从湖北方向而来,而且在行政区划上与湘资流域分处两个高层政区,因此通两宋与元代,沅澧流域与湘资流域分属不同的文化区域。方言不同,风俗有别。元代湖广行省太大,包容今湖南、广西、海南及湖北南部,对文化区域的整合作用不明显,此时沅澧流域属湖北道,仍与湘资流域的文化不同,明代以后,原荆湖南北路合成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初,又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这时的湖南省包括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于是湖南文化的一致性渐渐体现出来,经过三百年的整合,湘资流域与沅澧流域不再分属两个文化区,而属于同一个文化区的两个亚区。湖南的类型是文化区域既与行政区划大体一致,也与自然地理区域一致。 山西则是另一种情况。从表面上看来,山西似乎是三种区域完全一致的典型。例如作为行政区域的山西省在自然地理方面也基本上自成一区,周围有明确的黄河与太行山为其自然边界。在文化上似乎也有山西文化一体的感觉,晋中文化与相邻的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与陕西地区的关中文化似乎有明显区别。但仔细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其实不然,就在山西这样的地区,也存在文化区与行政区及自然区不一致的情况。如从汉语方言来说,晋语有入声,在北方官话区里显得十分特殊。但晋语并不复盖山西全省。在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地区的方言就不存在入声,不属晋语区的范围,而与关中方言十分接近。而方言与语言的认同,正是划分文化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再从历史上作深入研究,更可发现,在明代以前,并不存在全山西省范围的一体化的山西文化,其中运城地区与陕西关中文化一体,上党地区与河南省的河内地区文化接近,雁北地区则与边塞文化相对一致。这种情况也许会令人感到惊奇。因为在山西这样一个封闭的凸地形中,文化的一体性原本应该是无可怀疑的。 在南方的福建,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福建与江西之间的武夷山是划分自然区的标志界线,福建省本身也成一相对封闭的地形,两面是山,一面是海,只有南边与广东不存在明显自然界线。但从文化上看,闽西与赣南及粤东北却成为一个独特的客家文化区,既与自然区不符,也与行政区不一致。跨越三省的客家文化区的存在,说明文化区域的的活力并不受法定的界线(行政区划)与天然的界线(自然地理区域)所限制。当然,除了客家文化区外,福建其他地区的文化是存在某种一致性的,或者可以称之为闽文化区,但在这一文化区域中又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至少可以分为四个亚文化区。而这些亚文化区与历史上的统县政区(即唐宋的州与明清的府)的范围有密切的关系。另外,闽文化区虽然未覆盖福建全省,但却延伸到福建以外的广东东南部的潮汕地区,这是在明代就有明眼人已经看出来的。在王士性的《广志绎》里就说到:"(潮州)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当然,若仅以闽方言为准,则闽文化区还可以扩大到在地域上并不连属的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与台湾地区。 至于陕西省,则是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及文化区域相矛盾的典型。秦岭南北分属不同的自然区域,这一点在今天任何自然区划方案里都是一样的,在古代也是这样认识的。而从文化上看,关中文化与汉中文化也有明显的不同。关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而汉中方言却夹有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的成份。而且时至今日,汉中地区仍然流行用西南官话演唱的汉剧,而关中地区却是秦腔占明显优势。陕西内部的文化地域差异不但体现在关中与汉中地区之间,而且还存在于陕北与关中之间。陕北地区通行的方言是晋语,与关中的中原官话有相当大的区别,而与山西大部分地区有共同语言。就自然环境而言,陕北的黄土高原地貌与关中的渭河冲积平原也截然不同。因此,陕西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文化区的无机的结合,是自然区、政区、文化区三不重合的典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元代将秦岭南北划在同一行政区以来,经过七百年时间,在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下,关中与汉中地区的文化却又有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最明显表现在中原官话区的扩大。向北,关中方言侵蚀陕北的晋语,而使之由北而南晋语特征逐渐削弱的现象,亦即入声字逐渐弱化的趋向。在汉中,中原官话则从东西两侧南下,使得西南官话的范围收缩到中部一带。同时,在汉中,在关中,都有秦腔的演唱,但倒过来,汉汉调在关中却呈逐渐萎缩的弱势。当然这种文化的整合过程至今尚未完成,因为要将原来自然背景与文化因素差异都很大的不同文化区整合为一,是要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的。 相对陕西地区而言,湖南文化的一致性就比较显著,尽管湖南的沅澧流域与湘资流域组成一个单一的高层政区仅有三百年时间,远比陕西统合秦岭南北的时间为短。即使加上与湖北共处一个布政使司的时间,也还不足六百年。但到底雪峰山所隔开的湖南东西两部分只是第三级自然区的差异,而秦岭所分隔的陕西南北两部分却是第二级的自然区域的差异。相比起来,当然前一差异要比后一差异小得多。加之,自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北来的移民到达荆南与江湘地区,使得沅澧下游与湘资下游的方言互相靠近,??假至于今日,新湘语与西南官话的差异也比关中方言与汉中方言的差异小。 在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的关系中,尺度范围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情形,以上所说的是省区内以及相当于省区的大尺度的范围,已经体现行政区划的作用。至于省以下的文化亚区,行政区划的规范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文化亚区往往与历史上的统县政区的范围相一致。不但如此,在这个尺度范围里,文化区与自然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例如在浙江与福建,各中小河流的流域往往是一个个统县政区(即州或府),同时又是一个个小文化区。尤其在浙江,流域与府与吴语的次方言区基本重叠。在山西与湖南,也有同样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决非偶然,是与经济开发过程相联系的。一个府的地域,往往由一二个县先行开发,其他县再由这一二个县分置而来。因此一府之内的文化具有同一性,相对于其他府则有相异性。不但如此,一府的府治由于是该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对该府起着一种文化垂范的作用,从而使该府的文化同一性更形加强。这从政治中心所用方言往往是该府的权威土语这一现象可以看出。 三、简短的结语 对于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地理区域的关系,古人似乎就有明确的认识。东汉时期,巴郡太守但望给中央政府上了一疏,要求将巴郡一分为二,其分割方案与依据是:"江州(今重庆)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精敏轻疾。垫江(今合川)以西,土地平敞,姿态敦重。上下殊俗,情性不同。敢欲分为两郡:一治临江(今忠县),一治安汉(今南充)。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鱼池,盐铁足相供给,两近京师。"从自然地理背景看,两汉的巴郡东部是摺曲山地,亦即"滨江山险"。西部是嘉陵江平原,所以"土地平敞"。东西两部分自成地理单元。从人文地理基础看,东西部有风俗的差异。东部"其人半楚,精敏轻疾",西部却"姿态敦重",所以"上下(指上下游,亦即东西部)殊俗,情性不同。"以此为据,巴郡可以分为巴东与巴西两郡。风俗的差异就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分郡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里,分出的新郡,就是自然地理区域、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典型。虽然当时朝廷未接受这一意见,但我们却由此可以看出,关于上述三种区域的统一性问题,已经早有人注意到了。 形成文化区域是社会的力量,划定行政区划的是国家的行政权力,而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则是受自然规律所支配。因此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划以及自然地理区域的关系事实上体现了社会、国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不同的地域中,这三者有不同的关系,而且从历史上看来,这一关系又是逐渐在变化的,例如由于政治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变化,行政区不断发生变迁。在今天,如何调整行政区以促进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在学术上,这项研究也可视为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分支的桥梁,尤其因为行政区划是政治地理研究对象,文化区又是文化地理的研究内容,因此这一研究等于是将自然地理与政治地理及文化地理的有机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如何更深刻地认识人地关系,使地理学成为研究人地关系而不单纯只是研究自然环境的科学,有重要的学术参考意义。而且研究三者的关系对于文化区的重新塑造,深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也有一定作用。 国外这方面的探索尚未见到。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美国,其行政区划大多与自然区划没有关系,许多州与县的形状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谈不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欧洲各国虽然有政治地理研究,但都注重大尺度的地域范围,较少涉及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关系的问题。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在文化区,尤其是行政区的变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应当在学术研究方面加以充分利用,以对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有特色的贡献。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要探讨行政区与自然区及文化区三者之间最一般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弄清楚行政区划对文化区的整合作用,自然区对文化区的制约作用以及如何调整改革行政区划以适应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并与自然区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但兹事体大,以上所说只是一个提纲,详细研究,还待将来。 中国历史论文:细碎的农田制度及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定型作用 一、题旨的说明 中国至今以农立国,全国人民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出口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农产,目前我们国民经济的基础,显然偏倚在农业上。中国人是以勤俭著名的,尤其是农民的不辞劳苦。农事技术也因为积上几千年的经验相当进步,往往西人在晚近才做到或才由专家特地研究出来的,在中国古书上,数百年前,甚至千年以前,已经有记载了。照道理讲,中国农业应该很兴盛了。但是农民冻饿,粮食入超。即使在富庶的江浙农村,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往要靠借来的米或卖米卖麦,吃一两个月的稀饭麦糊之类。偏僻穷苦地方的情形更差,甚至十几岁的女子没有裤子穿。而且几乎年年此处那处的闹着灾荒,灾民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多到数千万。真是像孟子所说的:“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农立国的农业和农民,可怜到如此地步,岂不可怪。 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可以总括做一句话:“农民太多而每户耕地太少”。农多地少,再加上不断地把土地任意分割,因此形成细碎经营的农田制度。“细碎”是指每一家的耕地不但太少,这仅有的少量土地,还分成许多丘,可能相隔很远的散布着。这种细碎现象,不论在地权分配或土地利用方面,都可以明白看到。 而且这种细碎的农田制度,并不是新近才有的,至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现在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如此深刻,从前也必然同样的深刻。它既然这样长期的深刻影响农民生活,农民百分率在古代比现代还要高,占人口总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以上,它势必影响到整个民族性和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我们的确可以说,农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及其几千年来的历史,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定型作用。 本文的主旨,就是要检讨或分析这种细碎的农田制度的内容,它的发生和持久存在的所以然,尤其着重在它对于种种方面的影响。最后要附带地说明这种农田制度的继续存在或其改革,怎样关系到中国的前途,这说明势必牵涉得很广泛,但是这不是本文重心所在,本文只预备作一些极简单而概括的说明。 二、细碎的农田制度 据民国二十四年土地委员会调查江苏等16省,163县,1745000余户乡村住户的结果(见《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1937年2月出版),其中25.8%没有土地。在有地的1295000余户业主之中:有地不到5亩的业主,超过业主总户数的1/3;加上有地5亩以上而不到10亩的业主,差不多占业主总户数的6/10;再加上有地10亩以上而不到20亩的业主,就超过业主总户数的8/10,而他们所有的亩数合计只占总亩数的1/3强。50亩以上的业主,不到业主总户数的5%,而他们共有亩数,也占到总亩数的1/3强。这分配显然不均。但是总亩数的八成以上,在百亩以下的业主手中,而千亩以上的业主所有地只占总亩数的2%强。这又表示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严重,最显著刺目的是大多数业主所有的土地实在太少。6/10的业主,每户所有土地不到10亩。全体业主所有土地的总平均,每户也只有土地15.174亩。 虽则以上的调查限于乡村住户,遗漏了住在城里或外县的地主,但是这遗漏部分不难从同一调查里约略地推算出来。农家实际经营的面积共计2401万余亩,而乡村住户共有土地1965万余亩,这表示其中有436万余亩系向调查范围以外的业主承租来的,占实际经营面积的18.6%。在这436万余亩申,必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官田、学田、地方公田、慈善机关、庙宇、祠堂的土地以及同族中支派所有公堂田之类,可能这些土地占到这400余万亩的半数以上,假定有一半是属于私人地主的,并且假定这些私人地主每户有地200亩,那末约计10900余户,把这些户数和亩数加入乡村住户的业主户数及其所有亩数之中,来计算每户平均有地若干,也只能每户平均到16.175亩。即使假定这一半属私人地主的土地,是完全属于一个地主的,还只能平均到每户有地16.865亩。虽则有些地方的大地主所有土地,多到数万至数十万,甚至可能在100万亩以上,但是在全国计算起来,究竟是极少数。中小地主实在太多,他们所有的土地少得可怜。有地100亩以上的地主,通常已经要算大地主了。所以全国平均起来,每一业户所有的耕地,必然很少。 再看农家实际经营的面积,据前述同一调查,在1534000余农户中:经营面积不到5亩的占24.38%;5亩以上而不到10亩的占22.6%;10亩以上而不到15亩的,占13.75%;合计不到15亩,经营面积的农家超过总户数的6/10。而全体农产总平均,每户经营面积15.759亩。这是全国的平均,广东福建平均都不到10亩。又据金陵大学在22省调查16000余场的结果(见卜凯先生的《中国土地利用》1937年3月出版),平均约22亩有零。 再从人地比率来推算。我国面积虽大,全国土地在海拔3千尺以下的只占1/3(适于耕种的土地差不多限于这高度以下),而1万尺以上的占到1/5,全年雨量不及20?嫉闹辽僬既?婊???雨量在4?家韵碌氖巧衬?卮???贾?0?贾?涞氖呛登??0?贾?0?贾?涞氖前牒登?,所以可耕地的百分率很低,约为25%,不到40亿亩(据翁文灏先生的《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见《独立评论》3、4两号,1935年6月出版)。其中已耕地有多少,各家估计不一,或者还不到15亿亩。全国人口也只有估计,多寡不一,姑且定为4.5亿人,用来分配15亿亩的耕地,每人摊得3亩余。五口之家平均每户摊得16亩余。农民占总人口数的百分率,也是各家估计不一,大抵为75%(据《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为75.49%)。单由农民分配耕地,每户约可分得20亩。这数目也和上述实地调查每户经营面积的结果差不多。 耕地少而人口多,农民百分率又高,农家每户经营的面积当然不得不少。美国在农业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每年有大宗剩余农产品出口。但是最近美国农民百分率已经减到20%,比我们低了55%,或和中国农民百分率为4与15之比;每户农场平均面积增加到1170亩,比我们大了50多倍。相形之下,格外显得我们的农民百分率特别高,而每户耕地特别少。 据最近出版的《美国统计提要》(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46),美国农民占总人口数的百分率和每户农场平均面积如下:(1945年的农场平均面积,另据一自美寄来的论文抄本,来源失载)。 农民百分率的减低和农场面积的扩大是有连带关系的。美国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很明显;只有当不景气时,失业工人下乡谋生,农民百分率可能有暂时的增高,而农场平均面积减少,但是数量有限,为时不久,并不能改变这趋势。 现在再把若干其他国家的农民百分率和农场面积抄录于下,以供比较(据吴文晖的《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1944年11月初版)。 又据1944《日本年鉴》日本的农民百分率也在减少;1903年是64.07%,1937年是42%,1941年是40%。 欧美的农场,大都结集成一整片,而我国农家的耕地,分散得很历害。据《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全国平均每丘面积,水田仅一亩二分余,旱地亦不足三亩;各丘与农舍间之距离,平均在一里以上。”又据近年实地测丈的结果,杭县每丘面积平均一亩余,无锡不到一亩。一家有地十余亩的散布十余处。 总之,中国农家每产所经营的土地,十分细小而零碎,所以把它称做“细碎的农田制度”。 三、这种农田制度的发生及其顽固持久性 中国文化自始即是一种农业文化,它开端于夏民族的采集经济进化到农耕。发祥地在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一带地方,逐渐扩大,东向而入华北大平原。经商周以至春秋时齐晋秦楚等列国的开拓经营,战国时燕赵秦楚更向外发展,黄河流域除掉陕甘的一部分外,差不多都已同化并且扩展到长江流域。到了秦汉,不但统一蒙古大沙漠以内和新青康黔滇以东的大陆,东北的辽东朝鲜和南方的交趾也在中国版图之内(西域三十六国和西南夷服属于中国的,尚未计入)。不过汉代江南还是卑湿的边区,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仍在中原。汉末中原大乱,人民南徙,东晋又来一次大迁徙,江南经六朝的经营,到了唐朝后半期中央已经要靠江淮的接济了。闽粤到宋元才繁荣。云贵的内地化,完成于明清。东北的大事开垦,始于清末。这些都是今日的农业区域。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大抵在今晋陕豫交界处一带的黄土区域。那里的土壤很厚,虽不甚肥,但是容易耕作,也没有茂密的森林,使初民容易在耕作之前清除掉。所以在新石器时代,虽则今日中国各区域,大都稀疏的散布着居民,只有这一地带最适宜于发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那里的雨量变率虽大,但是旱年不能使一切植物都干死,而且容易引导河水作小规模的灌溉,这个又促进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的进步。那里正是夏民族的故居,他们就由此兴盛起来,成为当时最强盛而进步的民族。其后起自海滨的商民族,逐渐西移,吸收夏的文化,最后打败夏而成为中原第一大国。而夏民族的一支,在渭水流域的周人,又强大起来东向而征服商,承继商的文化。夏商周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又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而且春秋时汉族自称曰诸夏或华夏。诸夏和夷狄的分别,就着重在文化上。所谓“城郭衣服”,差不多是诸夏农业文化的象征。春秋时中原一带及其附近,还有不少夷狄和诸夏夹杂着,血统相同而文化不同的就认做夷狄,血统不同而文化相同的则认做诸夏。可见夏实在是中国文化的初期,而农耕的兴起,即所以形成汉族,以别于蛮夷。 夏的疆域,大抵只有今陕西中部的东半边、山西南部及河南西部一带地方;它的声威或势力,可能远达山东河北两省境内。商的中心根据地在今河南,兼及山东西部及河北南部;它下面的侯伯,分布在河南的大部、山东西部、河北山西的南部、陕西东部以及江苏安徽的北部。周自武王灭商,周公东征,昭王、穆王和宣王向西和向汉水淮水流域的开拓,那时的封建帝国,已经统治今山东河南的大部、河北山西的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和江苏安徽湖北的北部,不过这范围内并没有统一,乃是一种诸夏和夷狄杂处的局面。西周的封建诸侯,可以说是在这大范围的疆土内,星罗棋布的建立军事据点,筑城以便攻守,在城外从事农耕,而列国的贵族,则为统治农民的武装集团。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兼并,霸国并兴,杂处中原的和边疆的蛮夷,或同化或北迁,尤其是吴越的兴起,扩大了诸夏的范围。战国时除中原诸戎为韩魏楚所灭外,燕开拓到今辽热察三省的南部,赵开拓到绥远;魏开拓陕西北部的东半边;秦开拓陕北、甘东、关中和四川的大部;楚开拓江西北部,湖南全部,甚至云贵的一部分。秦灭六国后,更南并福建、两广以及越南的东北部。汉武帝时,复辟甘肃西部,直到玉门关,而且服属新疆至申亚一带的三十六国;东征井朝鲜,置四郡;西南服属云贵一带的西南夷。秦汉已经奠定了中国今日版图的大部分。 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东北松辽平原,都很适宜于农耕。所以发祥于黄河中游黄土区域的农业文化,可以扩张到黄河下游,再向南次第推广到长江和珠江流域,向东北推广到辽河流域。蒙古和新疆的雨量太少,青海和西藏的地势太高,大部分不适于农耕;内蒙、河西以及新疆的北路和南路,虽有不少绿洲,但是面积太小,散处的少数农民,不足以抵抗游牧人的侵掠,所以农业文化扩展到内蒙河西就到了止境,而且在这地带屡进屡退,成为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互为消长的边缘,直到清末以来才渐有变更。即使在松辽平原也因为突入游牧地区,虽则农业文化早就扩展到辽东,但是不容易保持,进一步的发展还是晚近的事。 在三大流域中,黄河中游的黄土区域,最便于初民的农耕,已如前述。华北大平原因为黄河的时常泛滥改道,所以要等待到农耕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稍有进步后,才能够控制水患而利用它。商和西周的人口似乎都很稀疏,春秋时代华北仍旧是夷夏杂处的局面,要到战国时代才达到相当充分利用的程度。从夏商到战国,或说得比较稳妥些,从农耕初兴到黄河流域的充分定居与文化混一,可能已经花费一千五百年到二千年以上。长江流域的华夏化,或许开始于商代,然至西周之末,似乎还限于大江以北。晚至汉代,还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见《史记》)。湖南也是“卑湿贫国”(见《汉书·景十三王》传),四川比较好得多;但是全国精华差不多完全集中在中原及其附近。这是因为北方习于旱作,长江以南有很多水乡,不是水乡的又大都是丘陵地,由于雨多天热,草木茂盛,也和黄土区域或华北大平原不一样,发育于北方的农事技术,对于这异样新环境的妥善利用,不免感觉到茫然。尤其是江南浙西的水利,煞费经营。虽经六朝的开发,江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米粮还要靠荆裹的接济。后经五代时吴越的设置专官治水,北宋范仲淹等续修圩田和堤塘工程,至南宋而发展到极盛。自此江浙的富庶,甲于全国,取二千年来中原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而代之。这样,长江流域从开始接受中原农业文化,到发展至相当充分的程度,自商代至宋也差不多经过二千年的时间。 夏的农田制度怎样,现在不可考。商代大抵是同一族的人同居在一村落,共有村落附近的耕地,而且很可能的共同经营这耕地,没有像后世一样的家庭农场。西周行的是采地制度,庶人虽分授私田,但是要同耕领主的公田,公田是使用多人耕种的大农场。春秋时代鲁国的“初税亩”(见《春秋》),把公田全都分给庶人佃耕,齐楚等国也在把土地划分成小方块,授佃分耕,这才普遍流行着佃耕的家庭农场。战国时土地私有制确立,更为自耕或佃耕的家庭农场安排下不可动摇的基础。纵然有雇工或使用家奴耕种的大农场,那只是极少数的例外。战国时一天(亦即一家)所耕的标准面积,在黄河流域普通是100亩,合今28市亩余,和现在差不多,已经显得农场的很细小。一家耕地的分散情形,大抵在战国时也已经逐渐发生,但是像今日这样的十分碎散,可能是汉以后的发展。各地区的农田制度未必尽同,但是看得时期长一些,迟早趋向于同一型类。 夏商周农业和土地制度的考证,要费许多篇幅,在此处是不必要的。现在单就农户个别经营的家庭小农场的兴起,略作解释。在西周的采地制度里,耕者是农奴性质的庶人,土地是属于领主的。庶人由领主分授小量的私田,使他们耕种自养,无须纳租,但是要到公田上去为主人耕作,这就是所谓“藉而不税”的办法,藉庶人的力量耕种公田而免收私田的田租。春秋时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分明是开始废掉藉法,按亩收租(那时候的所谓税,实即今日所谓地租),这就必须连带着把公田也全部划分,分给庶人佃耕。因此农奴变为不自由佃农,耕地全部划分成佃农耕种的家庭小农场。此外齐国的要使井田畴均,相地而衰征(见《国语》)。楚国的画土田,井衍沃,量入修赋(见《左传》),似乎都是一种整理土地和租税的方法,把耕地的划成井字形的小方块,分给人民佃耕。结果和鲁国走上同一方向,促成家庭小农场的成立。 关于家庭农场的大小,孟子说:“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汉书·食货志》载魏国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又《沟洫志》载魏国史起说:“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可见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家庭农场的标准面积,是每户百亩。那时候的亩法和现在不同,周代以六尺为步,一百方步为亩,后世以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方步为亩。尺的大小也不同,周尺一尺,约合营造尺七寸二分,合市尺六寸九分余。所以战国时代的一百亩,只合旧营造尺亩三十一亩余,合市亩二十八亩余。春秋时代每户农场的面积,大抵也大不了许多。 春秋时代的耕地,既由领主划分授佃,甚至划成小方块分授农民佃耕,每户所耕的土地显然是合为一整片的。到了战国时代,土地可以买卖,私有制度确立。而且那时各国尤其是秦国,鼓励个人主义,商鞅令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因为土地的移转买卖和弟兄分家的结果,每户所耕的土地,可能渐渐发生细割分散的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农田制度,而且如此的流行于广大地区,流传数千年之久,至今我们仍旧在它的笼罩下?主要是地理环境促成的。第一,中国天然是一个大陆农业国家,很难发展为工商业社会,至少近百年以前是如此。这是因为(1)中国东南虽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是太平洋太大,即使邻近的岛屿,也隔着相当距离,在古代航海术幼稚时代是不容易到达的。在另一方面,内陆有如此广大的适于农耕的区域可以维持大量人口的生活,而且事实上经过几千年的移民拓殖,才把这广大农耕区域利用到相当充分的程度,没有急迫地向海外谋生的必要,所以中国很自然的成为一个伟大的农业国家,海外贸易不容易发生,直待明朝以后才有大量的移民出国,这是最基本的原因。(2)农业民族不习惯于航海,政府的税源可以取给于广大农地,也无须外求,想不到海外的利用,那时海上又没有强敌,没有建立海军的需要。没有海军就不容易管理海上的人民。因此政府不乐意它的人民和海外往来,甚至沿边的海岛也禁止移殖(例如浙江象山县属的大小南田、樊*[山+奥]鹁鸪头、大佛头、大月*[山+奥]、簪鱼头等,孤悬海外,直接大洋,自明代久经封禁,清初因之,后因私垦的人很多,道光时始设南田厅,民国改为南田县。)政府有意的采取闭关政策。(3)农业国家的税源既然依靠农田,官吏又出自地主阶级,而富商可以危害统治者的利益,所以战国时就产生重农抑商的思想,把工商看起末业,政府有意的抑止商业。 第二,在这古老而不易发展工商业的农业国家里,至少有下列几种重要因素,配合着造成这种细碎的农田制度而历久不变:(1)中国农业区域的气候和土地,很适合于园艺式的经营,可以支持稠密的人口,每户的耕地可以少。长江流域以南可以一年两收,黄河流域也可以两年三收,一亩可以当两亩或一亩半用,南方水稻的产量又多于旱作,更可以减少每户耕地的面积。而且园艺式的经营需用人工特别多,一年配合着种两季作物,更需用较多的人工,也使每户耕种能力所能应付的耕地面积不能大。这和苏联寒冷地方的土地大不相同,寒带地方每亩的生产少,每户耕地不得不较多。所以苏联容易在短期内改为机械化的大经营,而中国不可能。(2)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古代农事技术幼稚,耕作几乎全靠人力,每人所能耕的面积很少,所以利于人口的增殖。人口已经增殖到饱和点,则每人可能分得的土地就不得不减到极少。而且在利于人口增殖的社会,已经增殖到饱和点时,增殖率的惯性不易停止,常使人口增加到过饱和。这样不但限制省工农具的引用,而且减少役畜的使用,更使每户耕地趋向于减少。所以小农制必然持久存在。不像白种人到新大陆的时候,农事技术已经很进步,加以不久紧接着机器的发明,所以能够以少量白种人,创制省工的大农具,很迅速地开发广大地区,自然造成大农经营。这背景和中国是大不相同的。(3)兄弟均分田产,不但使农场趋向于细分,而且为求分配的公平,往往把肥瘠不同的土地搭配着均分,使一家所有的土地趋向于碎散。(4)分割卖买的自由,使农民可以东一丘西一丘分别零星出卖,甚至把一丘地划分劈卖,买者也是这样零星买进,因此也促进土地的碎散。 中国历史论文:历史研究的逻辑框架和中国历史纲要 一、实证历史学 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社会的实际运行过程,即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在搞清历史是什么的基础上,才能归纳历史运行的规律。历史学要成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 实证历史学必须排除价值判断,它不评价人物的好坏,不判断历史活动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不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进步和反动。 二、历史研究基本假设(公理) 1、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马尔萨斯原理)。 说明: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大大超过生物的简单更替水平。只要资源允许,生物个体都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它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基础。 2、人类行为都追求效用最大化(经济人行为原理)。 说明:人类行为的选择倾向是相同的,就是利用和创造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人的需要可以分为本能生理需要、基本物质需要和社会高层需要三类。性欲的满足,权力和名望的实现,都要付出代价,所以都有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问题。不同人遇到同一种情况之所以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选择倾向,而是因为同一选择对他们具有不同的成本和收益。 3、资源总是稀缺的(经济学基本假设)。 说明:满足不同类型的需要要有不同的资源。满足本能需要的资源是“异性”,满足吃、穿、住、行需要的资源是物质资料,满足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资源包括社会环境、组织、机构和职位等。相对于人的动态发展的需要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会引起争夺稀缺资源的斗争,这一斗争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三、历史运行原理(框架) 各种组织、制度和文化都可以表示为资源环境的函数,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在特定“资源环境”及其变化条件下“合理选择”的“结果”。组织、制度和文化一经形成,就成为影响人们下一步“选择”的重要参数(诺斯制度形成和作用原理)。 社会状况的终极原因(条件)是原始自然地理条件和外生变量(包括自然变量和社会变量)。如果我们用S表示社会,用Y表示原始变量,用W表示外生变量,用F表示选择原则(对应法则),那么历史研究的框架就可以表示为: S = F(Y,W) (对历史研究框架的详细阐述,可参看笔者的另一篇文章《探讨历史终极原因的框架》) 四、历史探索的方法——执果索因 从历史结果出发,探寻哪些条件使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选择”了这样的结果,这些条件又是从那里来的,它们是原始的独立变量(自变量),还是由其它情况决定的中间变量因变量;如果是因变量,继续探寻它产生的条件,一直探寻到原始自然地理条件和外生变量为止。 五、历史论证的方法——由因导果 由原始自然地理条件开始,阐明它们如何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初次选择的“结果”与原始条件一起,构成新的“客观环境”,又如何决定了人们的下一步选择。社会按照这一原则在自我运行(我不愿用“发展”一词)中,何时掺入了何种外生变量,它如何改变了约束条件,使人们作出了新的选择,这样,由原始条件和外生变量一直“推演”到当代社会状况。 六、历史研究的关键环节——“如何”选择 传统历史学不区分“原因”和“条件”(我们前面也不注意这种区分),但区分“原因”和“条件”是有意义的。在导致人们“选择”结果的所有约束条件中,我们把最后成就的条件或最后掺入的外生变量称为“原因”,把此前已经存在的情况或变量称为“条件”。这样,原因和结果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任何一个结果都有唯一的“原因”。复杂的“结果”都是单一结果的合成。历史研究首先要把混合结果“分解”为一个个单一结果,探索单一结果的单一原因和条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原因和条件的来源,一直探讨到原始地理条件和外生变量,这就得出历史运行的终极原因或条件。就“终极”来说,“条件”和“原因”是一回事。 由于历史的终极原因都是原始地理条件和外生变量,所以历史探索的关键环节就不是要弄清终极原因“是”什么,而是终极原因“如何”影响了人们的选择,从而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状况。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那么社会的终极原因都都是地理环境及其变化。 由多因引起多果的笼统阐述,或者用因素的“共同”作用解释某一结果的出现,都无法令人信服地阐明历史过程的原因。 七、中国历史纲要 应用历史探讨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对中国历史得出以下全新的结论(纲要): 1、粮食为主的单一食物结构。中国文明本部的黄河流域属于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既适合于牧草生长,也适合于种植粮食作物。粮食种植可以比畜牧业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无限增长的趋势使粮食种植业排除了畜牧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以粮食种植为主的食物结构。 2、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黄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夏秋多雨,这一降水特点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也使得单个农户也能够生产,于是形成分散耕作和生活的小农结构,同时决定了社会实行弟兄平分家产的继承制度。 3、宗族组织。农户繁衍分立形成血缘宗族。宗族农户在生产和生活上可以互助,宗族组织可以为松散的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4、以县为基础的政治统治机构。平坦开阔的平原、稠密的村庄和人口,使得盗匪团伙难以藏匿和生存,一支小规模的武装就能够对广阔地域进行流动保护,于是形成以县为基本政治单位的统治结构。政府是为居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等公共产品,而以税收作为报酬的组织。为便于统治,在县以下设立乡、里、保、甲负责税收,在县以上建立省、道、府、州进行宏观治理。 5、统一国家。公共产品具有规模经济效益,政治单位越大,单个农户应分摊的成本就越低,所以统治者力图扩大统治范围,百姓拥护建立统一国家。 6、专制主义。在小农社会中,统治者没有可供农民分享的政治权力,农民对各个产品也没有讨价还价余地,于是形成农民对统治者绝对服从的专制制度。 7、人口与食物。人口增长和土地不变,导致劳动报酬递减,人口饱和时食物只能勉强糊口。 8、人口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劳动报酬递减使得偷盗、抢劫等不正当手段的“相对价值”大大上升,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成本大大增加。 9、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提出,反映了在人口对土地造成沉重压力、社会秩序陷于混乱时,社会文化精英企图用“仁政”恢复正常秩序的努力。在正常情况下,儒家学说所主张的秩序,有利于政治统治,所以被统治者推崇。但它对治理混乱的秩序毫无作用。 10 、王朝循环。人口饱和加自然灾害导致自耕农民无法生存,于是爆发农民起义,引发王朝兴亡更替。新王朝建立后人口下降,人地矛盾危机缓解,开始新一轮的王朝循环。王朝循环有其具体特点和原理(略)。 11、清代人口问题的产生。明代从新大陆引进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番薯在清代得到推广,使中国土地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导致清朝后期人口比历代人口最多时增加了五、六倍,达到4亿多人。近代以来的人口问题,就是在清朝时期产生的。 12、太平天国。人口成倍增加使人均耕地大大减少,人口对土地造成从来未有的压力,引发重要由贫苦农民参加的太平天国“贫民起义”。历史上张角、黄巢、李自成领导的起义也是“贫民起义”(而秦末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则是全社会起义),“贫民起义”总是陷于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社会内部力量运行的结果,而与资本主义这一外生变量无关。 13、资本主义压力与变法图强。社会精英在资本主义压力下作出了变法图强的反应,如洋务运动、、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其目标都是中国的富强。 14、生存和图强的关系。 贫民争取生存和社会精英变法图强,目标不但并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互相冲突,1949年才合二为一。 15、中国革命 条件:人地矛盾危机使农民普遍贫穷。 外生变量:劳动价值论的输入。 劳动价值论使贫苦农民能够理直气壮地打倒富人,进行土地革命,在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这是一因一果); 外生变量: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后的全面抗战使全国广大农民获得了在富人政权和穷人政权之间进行选择的机会,共产党力量空前强大,终于在1949年建立全国性的穷人政权。 劳动价值论的输入和日本的侵略这两大外生变量缺少任何一个,中国都不会出现全国性的穷人政权(苏联十月革命的外因相同)。 16、穷人政权误入歧途。 苏联建立穷人政权的情况与中国完全类似,即人口贫困、劳动价值论的传播和对外战争。 表面上看中国是照办了苏联的制度,但从深层次看,共产党政权实行财产公有、计划经济,都根源于劳动价值论。由于劳动价值论否定财产所有权的重大意义,不承认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所以信奉劳动价值论的穷人政权不能发挥其它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缓慢乃至停滞。劳动价值论无视经济人正当的利益追求,使穷人政权误入歧途。 17、市场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改革,是使经济回归正道的伟大转折。 八、宏观历史问题解答 历史探索的逻辑框架和中国历史纲要并没有解决传统历史学的疑问。以下对主要疑问给予解答: 1、唯物史观的错误和缺陷 唯物史观的宏观理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传统唯物史观也存在错误和缺陷,其错误在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机械的理解和划分,这一划分使人单从生产关系方面去理解“商品市场”,认为市场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由于把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归于技术的积累、提高和突破,而又无法探明技术突破的更原始的原因,这就使历史终极原因的探索走进了死胡同。 为了走出这一死胡同,人们回过头来开始由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解释生产力的发展,用上层建筑甚或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解释生产关系,结果出现了用儒家思想、专制制度、宗法组织解释小农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长期停止不前的状况。 实证历史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处于同一个逻辑层次,都是经济人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这样,实证历史学就改正了传统唯物史观的错误,加强了传统唯物史观的薄弱环节。 这样,实证历史学是改正、补充和完善了的唯物史观,是彻底的唯物史观。 2、技术创新原理(这一原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阐明的。诺思是我们本文中所称的“实证历史学”的创始人)。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谈到中国古代在许多技术上曾经长期领先,但他始终没有搞清近代科学技术何以产生于西欧而不是中国。 人们的任何行为都牵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问题,技术发明也不例外,只有那些预期收益显然高于预期成本的发明项目,才会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制。人类发明计时钟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原理。15世纪时,为确定远洋航行中轮船在海洋中的位置需要测算纬度和经度,测算纬度的问题早已解决,而测算经度需要一架在远洋航行期间保持精确的计时钟。西班牙、荷兰、英国都宣布对发明计时钟给予巨额悬赏。这笔悬赏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最后由英国的哈里森获得,他为了研制计时钟几乎耗费了半生精力。假如哈里森未研制成功而突患疾病死亡,计时钟还会被其他人发明出来,因为高额赏金是刺激人们进行研制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赏金,发明成果因被人仿制而使所获收益大大低于所付出的代价,就不会有人去进行这种研制。仿制他人的发明成果显然具有一种搭便车的利益,所以人们都想等待别人发明出来之后进行仿制,于是社会只可能出现一些象鲁班发明锯子那样的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简单的或偶然性的发明创造(历史上偶然性的发明创造之所以不断出现,正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多大成本)。 尽管高额赏金能够刺激发明创造活动,但政府悬赏的只能是重大而又紧迫的项目,事事都靠政府悬赏是不现实的,于是保护发明者利益并给予创造活动经常性刺激的专利制度在西欧被发明了出来。如果没有专利制度的保护,许多发明创造的预期收益是远远低于预期成本的,因而根本不会有人去进行研制。古代中国没有形成保护发明者利益的制度,所以出现的发明创造大都具有简单和偶然的性质。等到能够偶然发明的技术(几乎)都被人们掌握,剩下的都是偶然性原理所无法突破的时候,技术发明就会陷于停滞。中国的生产技术长期陷于停滞,基本原因就是如此。 3、西欧出现技术突破的原因是市场兴起(由诺思阐明)。 西欧工业革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专利制度,但西欧最初出现生产技术突破时,专利制度还没有出现,所以应当到其它方面寻找原因。诺思在其所著《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之所以出现一系列技术突破,是由于人们利用商业扩张和市场兴起所带来的盈利机会的结果。 市场扩大引起生产规模扩大,导致社会分工,制造业中精细的分工使人们只需要重复简单的动作,把人们天生的发明欲集中在容易解决的问题上,从而为用机械代替手工提供了可能。欧洲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就是在这种由市场扩大所带来的利益的刺激下出现的。没有市场兴起这一条件,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 4、西欧市场兴起的原理。 市场兴起是由于参加市场交换的人数众多,人们参加市场交换是为了获得利润,利润来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基本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除自然形成外,地理条件差异的大小也与空间距离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之间基本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高于其间的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是交易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 西欧小范围内气候差异大,导致产品差异大,各地具有明显的比较利益;西欧河流密布,水量均匀,一年四季都适合于通航,水路运费低廉,各地的不同产品就能够实现交换,刺激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过去,人们总把市场兴起看作技术进步引起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实际上正好相反,是市场兴起增加了人们的盈利机会,吸引人们扩大生产规模,引起了操作过程的分工,刺激了技术进步。简单地说,市场兴起是原因,技术进步是结果。 西欧社会发展的因果链条可以归纳为,地理条件决定了产品差异大和运输费用低,刺激了市场的兴起和扩张;市场盈利刺激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扩大引起专业化和操作过程的分工;精细的分工刺激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带动整个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进步。总之,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兴起,归根到底是由于那里有便于市场发展的地理条件。 5、中国何以长期发展缓慢 一系列的宏观历史之谜,例如中国封建社会何以如此漫长,中国小农结构何以长期维持,中国生产技术何以停滞不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何以萌而不发等,都根源于中国商品市场难以发展。只要弄清了中国商品市场难以发展的原因,其它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实证历史学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思路是明确的:商品市场难以发展是由于很少有人从事交换,人们不从事交换是由于交换无利可图,无利可图是由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不能抵偿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 在中国文明本部的黄河流域,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都是东西方向(与纬线平行),从现今陕甘交界处向东一直走1500公里到山东半岛东端,各地的土壤、气温和降水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导致自然产品基本相同,因而没有交换的必要。虽说在南北方向上土壤、气温和降水差别较大,引起自然产品差异较大,但是这一地域没有南北走向的河流,产品交换只能通过陆路运输。在古代条件下,陆路运费大概等于水路运费的30倍,一般商品根本承受不了这样高额的运输费用,结果南北方向有差异的产品无法实现交换。中国农民将产品运到有差异的地区交换所需要的产品,比自己直接生产所需产品还要花费更高的代价,于是农民的合理选择就是调整产品结构来满足需求,结果社会就长期维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过去常常有人说自给自足的传统使得中国农民不喜欢与外界交往,实际上是从事交往无利可图才使得中国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传统。 6、重农抑商政策是市场发展状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们知道,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何以重视农业,原因是明显的。在中国,农业历来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统治者的力量,与其管辖的农户数量成正比,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提倡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发展。 历代统治者何以都实行抑商政策,却很少有人能够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 认识抑商政策的关键是把统治者也看成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经济人”。统治者之所以实行抑商政策,肯定是因为(他们认为)商业对他们不利。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商业对社会、对国家也都是有利的,统治者之所以采取抑商政策,是由于统治者没有认识到商业的积极作用(短视)。这一认识太过肤浅。在两千多年中,历代统治者都实行抑商政策,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甚至直接把工商业者看作社会的五种蠹虫之一(《五蠹》),恐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统治者的短视。 我们已经知道,生产成本的差额高于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前提。中国学者很少有人对古代市场上的交易费用给予研究。从现有材料看,制约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因素是产品差异小和运输费用高。商品的运输费用与商品的体积、重量成“正相关”关系,物品越是低值笨重,越难以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在任何地区,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当然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中国古代的远距离贸易,除了金银、珠宝外,还有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产地有限、但用处特殊的物品,由于运费高昂,所以它们到达消费地以后都成为普通百姓消费不起的奢侈品,加上它们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不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多大影响。从消费的必要性上说,也许只有经销盐、铁才有利可图,垄断经营更能赚大钱。这一原理早就被人们发现,远在战国时期,统治者就开始实行盐铁专营制度(从经济角度看,国家对盐铁垄断经营的利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税收),严厉打击私自制售,这就断绝了商人盈利的主要项目。由于从事农、林、牧、渔基本物品的交换无利可图,所以商贩只好行奸弄巧、坑蒙拐骗或者贩卖违禁物品赚钱,于是奸商和私贩几乎成为商人的代名词。行奸弄巧当然对社会起不到积极作用,贩卖违禁物品又严重侵害国家利益,所以盐铁专营以后,国家从民间商业中获得的税收还抵偿不了对其进行管理的费用。在统治者看来,商人的积极作用还弥补不了他们给国家造成的损害,于是国家都采取抑商政策。 有人认为商业的流动性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统治者的管理,所以统治者才实行抑商政策。这一认识也是肤浅的。如果商业能够盈利,国家能够从一般商业活动中获得足够的税收,就能够雇用大批官吏对商业进行管理,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又可以为文化精英“安插”相应的“职位”,一举几得,国家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底,国家的商业税收来源于商业本身的盈利。由于中国正常的商业不能盈利,怎能够指望统治者积极扶持它的发展呢?抑商政策当然会对市场发展更为不利。不过,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即使没有抑商政策,中国的商品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发展起来。 地理条件制约中国商品市场不能发展,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小农社会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论文: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01年10月已出版论文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I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规律,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时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曹树基的书评《以人为本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清史研究》第3期)认为: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现代地理学发展方向之一是展开区域研究,历史地理也莫能外。在区域研究理论上,鲁西奇继1996年发表《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该年第6期)后,本年度发表了续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地区多样性包括景观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道路、模式的多样性,政区、移民、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城市发展以及地方特权、方言、风俗是影响多样性区域之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架构和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此外,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论文还有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文汇报》11月4日)、毛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刘锡畴《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喀什师院学报》第1期)等。 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谭其骧先生早在1990年历史地理会议的主题报告《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中就已指出:“历史人文地理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为繁荣的一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文汇报》1991年1月6日第3版)。经过十年的稳步发展,历史人文地理已经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果多、质量高,代表着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历史人文地理领域广阔,宜分别概述其本年度的学术成就。 1、历史政区研究 历史政区研究是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有的学者将其赋予“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内涵,或主张以“历史政治地理”取而代之。在这个领域内,本年度成果不少,但多集中于先秦、秦汉时期。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大学报》第1期)认为,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基层组织的“丘”,源于龙山文化末期在原野中用土堆积而成、人类藉以居住的台地;商代的丘是农渔田猎的基本单位,是军赋的承担者;西周、春秋时代的丘与国野制度相结合,是“野”中的政权组织,丘民耕种公田,缴纳禾、刍、米,春秋末则缴纳牛、马、车,充当甲士、步卒;战国时代因井田制和国野制度的瓦解,国、野两套行政系统混一,丘被乡取代,“丘”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李晓杰《春秋晋县考》(《历史地理》第十六辑)钩稽了春秋晋国较为明确可考的原、温、邬、祁、瓜衍之县、先茅之县等三十二个县,指出这些晋县大多分布在河水及汾水两侧,且多分布于晋国的边地,认为春秋后期其性质已出现了由县邑之县向郡县之县转化的现象。这是对周振鹤关于县制起源三阶段说的绝好补充。宋杰《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和列强兴起的地理原因》(《首都师大学报》第4期)将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划分为中原地带、弧形中间地带、周边地带的华夏与东夷中山诸侯、争霸列强、戎狄蛮夷三股政治势力,认为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及民风的影响,使弧形中间地带的齐、晋、秦、楚列国得以崛起称霸,超过了鲁、卫、郑、宋等中原地带的旧日望国。 汉武帝设立的刺史部,传统观点认为按州或州部派遣刺史,以致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汪清《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辨析》(《史学月刊》第3期)认为,“州”、“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帝将全国除京畿以外所有郡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部”,武帝应是设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包括朔方刺史部,但不存在所谓“朔方州”。他的另一篇文章《王莽时期州制的变化兼论都督制的滥觞》(《郑州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王莽时“州”的行政化倾向被固化,而监察职能被削弱甚至被剥离,“保”区制的设立使州受到更多军事因素的渗入,州呈现了军政合一的性质。 李晓杰《东汉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革考》(《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利用现存的文献史料,以东汉初年荆州刺史部作为具体的考证区域,将其时该刺史部所辖的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等郡的沿革做了通代的详尽考察,使其变迁的分辨率精确到“年”,为进一步从事东汉政区地理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基础。彭建英《东汉比郡属国非郡县化略论》(《民族研究》第5期)从东汉比郡属国的设置背景、管辖对象、内部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东汉比郡属国问题,认为它是东汉王朝管理归降少数民族的一种羁縻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并未实现郡县化。 此外,这方面的论文还有万昌华《郡县制起源理论的历史考察》(《齐鲁学刊》第5期)、黄金铸《论六朝岭南争取激增无滥置之嫌》 (《学术研究》第6期)、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论》(《湖北大学学报》第2期)等。 2、历史产业地理研究 唐晓峰《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一文认为,早期传世文献上的“鬼方”是殷商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不是如后世匈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民族,在山、陕北部发现的鬼族遗存证明了这一点;自新石器时代始,今山、陕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候变化而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地区。 李伯重《革命乎?虚像乎?》(《九州》第二辑)从方法论上分析了导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论所使用的“主导法”与“集粹法”的致命弊端,指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只不过是空间意识缺乏所导致的一个“虚像”,并力图求得宋代江南农业时空变化的“实像”。高王凌《中国棉作分布的历史演变》(《九州》第二辑)重点研究了棉花传入中国后、尤其是清代棉花种植的地理分布,将棉花生产分作“自产有余且能大量外销”、“接近自给”、“不能自给”、“极少棉作”四类地区,发现全国约有70%以上人口的棉花需求都是依赖市场获得的,其中又有40%需靠省际交流,因此作者认为“把传统经济说成是‘男耕女织’、‘一家一户自给自足’,显然是不大合适的”。辛德勇《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使用翔实的史料,探讨了三峡地区原始农业、宋元及其以前和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状况,最后总结出服务现实的三点经验和教训,认为“今后峡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借鉴历史经验,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路子,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李令福《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探讨了历史时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关中为例简要分析了两者的相互作用。戴鞍钢等《中国近代工业地理分布变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指出其地域分布始终没有突破偏于沿海沿江地带的基本格局,认为这种状况限制了它的社会影响。此外,同类论文还有王双怀《明代华南的粮食生产及其地域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尹玲玲《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等。 3、历史城市地理与古城址研究 应该说,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本年度的成果以古都研究居多。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城市是文化的载体,都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体现,汉长安城法天象地、灿若星辰,唐长安城周易礼制、政通人和,其规划思想反映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程妮娜《金代京、都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认为,金代京、都制度最初是在照搬其他民族制度的基础上,融入女真民族传统的政治特征而形成的;在金朝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上,京、都制度不断调整、变革,在女真统治集团对国内各地各民族的种族统治运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代京、都制度上承辽宋、下启元明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韩光辉《论中国元代建制城市》(《历史地理》第十六辑)探讨了金元都市警巡院、城市录事司的官制与职能,详细研究了元代建制城市的规模及其户口特征、时空特征,认为元代建制城市的辉煌“就在于对一百余个城市实行了专门且有效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可惜明清城市管理又倒退到由附郭县或县负责的陈轨旧俗上去了。李孝聪等《清代北京城王府建筑的选址与分布》(《九州》第二辑)一文,由北京城王府的出现与发展历史过程入手,从王府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着眼,着重分析了清代北京城内王府在不同阶段的选址和分布特点,并对产生的原因作了探讨。尹钧科《十八世纪北京的城市建设》(《历史地理》第十六辑)认为当时大规模重修或新建宫殿、王府、寺观,使北京城市建筑更为完备,而大力整治街道沟渠和彻底改造城外大道,以及西郊“三山五园”为主体皇家园林的修建,使人们更能领略到十八世纪北京城市建设的辉煌。白洪希《清朝关外都城辨》(《辽宁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兴京赫图阿拉、东京辽阳、盛京沈阳已是史书和学术界公认的都城,但努尔哈赤居住十六载的费阿拉城以及界藩、萨尔浒却不能算作都城。同类论文还有:于希贤《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3辑)、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第7期)、汪文学《古代都城地理格局之发展极其相关问题研究》(《江海学刊》第1期)等。 尧都平阳的传说,虽还没有得到考古学上的直接证明,但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和已有的考古成果间接地表明它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说明包括临汾地区在内的晋西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直接起源地,是中国历史的主要源头。这是王社教、朱士光在《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一文中表述的观点。郑州小双桥遗址从1990年被发现和经过1990年、1995年两次考古发掘以后,有的学者多次撰文,一再论证这就是殷商仲丁所迁的?都,邹衡先生《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嚣)都说辑补》(《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对此观点加以肯定;然方酉生《小双桥遗址为仲丁?都说商讨》(《武汉大学学报》第1期)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实物资料认为,下此结论为时尚早,仲丁所迁?都应当是郑州商城。徐昭峰《试论偃师商城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提出郑州商城为商汤所都之亳、偃师商城性质为军事重镇的观点。石泉《古夏口城地望考辨》(《武汉大学学报》第4期)从汉魏六朝文献记载出发,结合一系列相关地名的定位,通过缜密的考证与分析,初步认定汉末三国至梁、陈之际的夏口城实当位于今钟祥市或稍南处;在梁、陈之际的大动乱中,古夏口城遭到毁灭性破坏,此后“夏口”之名遂移至今武汉市。学术界对在西安附近新发现的沙河古桥的性质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看法,王维坤《沙河古桥的新发现与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第3期)通过对沙河古桥进行的综合分析,认为是“沣河古桥”的可能性较大。据李并成《汉玉门关新考》(《九州》第二辑)考证,著名的玉门关存在了1140年,关址最早设在今嘉峪关市西北约十公里处的石关峡,西汉太初三四年之际西迁敦煌西北,隋唐时又东徙今安西县双塔堡,五代宋初进一步东徙而迁回石关峡。 此外,石培基等《历史时期西北城市发展简论》(《人文地理》第3期)运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的方法,通过分析周代至清末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过程,简要探讨了西北城市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这类文章还有段渝《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曹小曙等《历史时期昆明城区拓展及结构演变研究》(《热带地理》第3期)等。 4、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吴永焕《从 方言 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文史哲》第6期)从扬雄《方言》记录方言词语时所用地名单独列举与并举情况考察,看出秦汉时期山东方言大致可分为齐鲁、东齐海岱两区四片,如此格局的形成与齐鲁各地不同的历史人文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其格局在今山东方言中仍然保持着。湖北省境的演变自秦至明曾有一波三折的历史进程,张伟然《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历史地理》第十六辑)认为这种波折不可能只是纯粹的政治行为,而是文化在起作用——湖北省境是一个可以依凭的独特的感觉文化区,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湖北省境即使经过长期割裂后也始终保持着成为一个完整区域的要求,该文对湖北感觉文化区的演变、作为文化地域的空间构成、地域归属与整合、作为感觉文化区的判读指标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颇具新意。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阐释了陕西民间信仰区域差异的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历程,从而揭示出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及地域社会之间的关系。干旱是影响关中农业生产、甚至人民生存的主要自然灾害,张晓虹、张伟然合撰的《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期)一文试图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阐释陕西太白山崇拜的产生及分布地域的形成过程,很有见地。据李仁《回族杰出人物的历史地理之分析》(《回族研究》第1期)研究,回族人口分布西多东少,但杰出人物东高西低,认为东南沿海优越的历史、地理环境与穆斯林优秀人才的出现、成长不无关联,因而呼吁:提高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5、历史地名研究 历史地理研究离不开地名,地名研究的专门之作为数也不少。华林甫《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历史研究》第4期)一文中关于西晋太康元年、隋开皇十八年更改重复县名的论述是作者一大发现,他对中国历史上六次大规模更改重复地名运动所作之发覆,钩沉抉隐、爬梳排比,总结了历次更改地名的特点和规律,进而以这些规律来衡量当今地名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出并建议现存50多组字同、形似、音近的地名在适当时候均应予以改名。刘宗迪《华夏名义考》(《民族研究》第5期)依据作者提出的人类族群建构于原始舞蹈的理论,通过对“华”、“夏”两字的文字学和文献学考证,说明“华”、“夏”两字最初都是舞蹈之名,表示饰羽之舞,中华民族最初名称“华夏”正是由此演变而来的。程二行《春秋都邑何多以“父”名?》(《中国典籍与文化》第4期)论述了见于《春秋》、《左传》中鲁、郑、卫、晋、楚诸国十来处含“父”字地名的来历,认为古时“父”、“阜”通假,“阜”义为土山,高大而上平,古人建都立邑多选择地势高敞之地。李锋敏《从河西走廊古地名看古代河西历史》(《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指出河西走廊地区许多发源于匈奴语和汉语而至今仍沿用的古地名是各族历史融合的语言“化石”。这方面的论文还有孙冬虎《南海诸岛外来地名的命名背景及其历史影响》(《地理研究》第2期)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阿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代国号研究的论文,如《王莽新国号述论》(《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汉唐国号考原》(《历史地理》第十六辑》)、《赵宋国号考说》(《扬州大学学报》第5期)、《蒙元国号概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等,并出版了《“中国”古今称谓研究》一书。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语言学、文字学、心理学、名称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繁多的国家称谓分为三类,详细阐释了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同时也论及分裂朝代的国号,考论中国古今名号和域外有关中国的诸多称谓;作者认为,中国的各种称谓往往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探其源、细释其义,有助于理解过去,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书中广征博引、以考带论,其言富有文采,饱含热情。该书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结构浑然一体,探索鞭辟入里,新见迭出,精义纷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卞孝萱先生之“序”谓此书为“奠基”、“开拓”,均非过誉。 6、历史地理文献研究 中国历史文献汗牛充栋,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成果亦复不少。据郭声波《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第6期)研究,北宋以前地理总志的代表作属于以州下类目县目夹杂为常用体裁、以政治经济地理为主要内容、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的地记型,南宋的代表作转变为以州下纯用类目为体裁、以文化名胜地理为主要内容、以趋时应景为主要目的的胜览型,这种演变不仅根源于宋代文化的发展、也根源于宋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合力所致。郭红《两幅大同镇图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对明代《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和《三云筹俎》中的大同镇图作了专门研究,据此可纠正《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山西图中“杀虎口” 、“阻虎堡” 、“宁鲁堡”、 “ 威鲁堡”等地名中的“虎”、“鲁”二字原为“胡”、 “虏”之误。王卫东《明代山西沿边的几个地名》(《历史地理》第十六期)据《明世宗实录》等史料也指出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这几处失误。中国现存的古代游记众多,但除了十数种著名的之外,绝大部分不大为地理学界所注意,周宏伟《中国古代非知名游记的地理学价值管窥》(《湖南师大学报》第2期)从一些具体例证分析,发掘出这些游记不但蕴藏着很多有价值的自然地理学资料、而且也包含着不少重要的人文地理学内容,因此他认为所有的中国古代游记都是研究历史地理和地理学思想史的最为可靠的和极为重要的材料,应当受到地理学界的重视。汤开建《祝淮 新修香山县志·澳门图 研究》、《雍正 广东通志·澳门图 研究》(《暨南学报》第3期和第6期)专门研究早期澳门地图,前者通过图上首次出现的地名揭示清代澳门城市历史发展的内涵,后者对图中涉及的澳门华人庙宇起源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颜广文等《论阮元与 广东通志 的编撰》(《华南师大学报》第3期)从阮修通志的时代背景、阮元本人所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及其居中的领导作用、修志班底的构成及其主要成员的学术素养等方面分析,认为阮志体例架构既全面又完善,选材广泛,编撰独特,史料价值高,全志具有鲜明的由专注考据转向经世致用的时代特征。 此外,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戴念祖《邹伯奇的摄影地图和玻璃板摄影技术》(《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期)、李勃《 舆地纪胜 琼州部分纠谬》(《学术研究》第7期)、高福顺《简论 高丽记 佚文在地名学上的贡献》(《东疆学刊》第1期)等。 三、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黄河是中华大地的生母,治理黄河必然要参考黄河史研究的结论。谭其骧先生1962年提出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著名论点,如今已成了治理黄河的指导性原则,但当时任伯平持有疑义;1997和1998两年,任伯平与赵淑贞合作发表二文,重申旧说,仍然否定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局面的存在。王守春《论东汉至唐代黄河长期相对安流的存在及若干相关历史地理问题》(《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一文发现,任、赵二人的论文“许多史实和观点存在诸多错误和问题”,指出他们对历史文献的“随意曲解”是“极不严肃的”,“不是严肃的学者应采取的态度”,他们所谓“黄河下游并不安流”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作者认为黄河相对安流时期的出现,主要还是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结果,王景治河当然功不可没,但治河手段再高明也不可能维持长达七百年的相对安流。关于黄河壶口瀑布历史上溯源侵蚀的速度,七十年代史念海先生根据郦道元《水经注》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描述,推算出自公元527年至813年间平均每年后退5.1米、从公元527年至现代平均每年后退3.3米的结论;但是现代测量出壶口瀑布平均每年仅仅后退5厘米,两者竟然相差上百倍,故宋保平《论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壶口瀑布的逆源侵蚀问题》(《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一文重新检讨了影响瀑布后退的四大因素,结果显示岩性特征、落差、流量、泥沙含量均非影响瀑布后退的关键原因,因而认为《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志》多为定性描述,只能称为“半定量”;如果一定要确定其侵蚀速度,那么只能得出从李吉甫时代到现代的溯源侵蚀平均数值即1.2米/年 这么一个模糊的数据。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蓝勇、杨伟兵《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历史地理》第十六辑)表明,明清以前三峡地区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但明清以后大规模移民的过度农业垦殖、盐业开发和官方皇木采办等活动极大地摧残了该地天然森林植被系统,清末各类厂矿的兴起对腹地森林资源影响较大,而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人口膨胀和大炼钢铁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15%以下,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增多,因此作者认为“如何控制农业垦殖、特别是山地陡坡垦殖,进而退耕还林,发展合理的农林复合型(三峡)库区经济以利于水土保持已刻不容缓”。 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灾害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为此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对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与人口、灾害与社会经济、灾害与社会政治、灾害与社会文化等问题发表了高见。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认为这次清代后期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大旱灾形成的原因在于全球性的特强ENSO事件影响下亚洲地区季风的显著减弱。左鹏、张修桂《明清水患与江汉社会》认为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水灾是江湖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为人们提供了开垦荒田的淤地,也因此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堤垸的修守诚然是一种御患措施,但因其单一化而使江汉地区的人地关系日趋恶化。(以上三文具载《复旦学报》第6期) 环境研究方面,朱士光《西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陕西师大学报》第3期)研究表明,关中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长安的城市建设、物资供应、经济繁荣提供了物质保证,而西汉王朝对王畿所在关中地区所采取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也对保护与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本年度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喜人,学风严谨、论证扎实而又紧密结合现实的论著不少,作者队伍中也涌现出一批新人,昭示着本学科良好的发展前景。当然,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进程中,研究西部地区历史地理问题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这方面的成果太少。 在新的一个世纪里,出于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企盼,笔者相信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一定会得到更加充分、完善、健康的发展,历史地理工作者在二十一世纪里必将大有可为! 中国历史论文:浅谈中国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城镇 保护意义 现状 问题 保护的动力 保护的基本原则 经费的负担和筹措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科教文组织的第19次全会,提出了“历史性地区的保全及其在现代的作用”的国际建议,其中有:“所谓历史性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存在。为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多样性生活背景,据此,提高历史性地区的价值,将对人们的新生活产生重要意义”。[2] 可见,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多样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城镇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历史文化城镇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单独制定法规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进行规范,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法规的出台。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6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中国社会正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个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焦点上。 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逐经济利益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现代人对传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历史文化城镇镇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用古老的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旅游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不断商业化。许多地方只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古城镇本身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更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城镇的持久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已经日趋严重,并直接影响着古城镇的“生存”。因为,于历史文化城镇而言,其巨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镇建筑,布局结构的合理和艺术,更在于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商业化的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离它的价值越来越远。 以云南丽江为例:十多年前,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伟大城市比肩;十多年后,2008年1月中旬,古城被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联合国派出检查组,丽江面临亮“黄牌”之忧。十年仅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十年丽江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800年的总和。如今,涌入丽江的不是蒙古战车和铁骑,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和老板,他们带来丽江的不是马刀与盔甲,而是快速增长的旅游收入和巨额资本。 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诗人、专家、学者们感叹: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内容的空壳。 07年6月,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故宫、长城、圆明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项中国世界遗产被要求在大会上就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作解释。 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才授予其桂冠。 但目前古城核心区域都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给外来商人获取一年十几万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还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甚至有人认为即使联合国真亮“黄牌”也无妨,因为丽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名度。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3] 当地居民是保护事业的动力 由丽江古镇一例,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物质遗产,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非物质性的历史性环境,仍在遭受着肆意破坏。可以说,这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一旦人们意识到历史性环境保护的重要,并着手进行保护,实际上也就解决了古城镇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因为历史性环境保护较之物质遗产保护,程度更深,也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本质。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都与我们相似。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就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尤其是历史性环境的保护,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们极具借鉴价值。比照日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我认为激发当地居民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在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也如同公害处理,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首先是由当地居民中产生。各地方政府着手采取相应对策,公布具体条例,等到这种条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之后,国家才作为最高行政管理,着手进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文化城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以“日本全国历史文化风土保护联盟”为中心,由各地居民发动的保护运动,其伟大功绩就在于促进各自治体颁布有关条例,并将其吸收到文物保护法内作为修订的内容之一。 可见,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历史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而日本民众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关注,归根结底源于他们“环境观”的变化。日本曾经爆发过严重的公害问题,世无旁例的水俣病和四日市气喘病,使得公害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深受公害之苦的居民们敏锐地感到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发现了自然环境破坏剧烈。要求保护自然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群众环境观不断发展扩大。 最终,人们把历史环境的破坏看作为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认识到历史环境是当地居民精神团结的象征,其消灭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换言之,公害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而历史环境的破坏,恰是对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战。一旦失去历史环境给居民所造成的失落感,对于曾经以此为自豪的当地人来说,简直不可容忍。这样一来,人们在重视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开始注意到了文化方面的精神价值。[4] 日本的这种“居民——地方政府——国家”的保护模式被事实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调动我们国人的保护意识,树立“环境观”,这是紧接着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参照日本的做法,朝日新闻社于1972年2月14日出版的早报上,动员了该社所有通讯员,以“必须保存,复原的历史性文化城镇”为题,列举了全日本169处城镇加以介绍。接着又以“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城镇”为题,公布了全日本200多处城镇的所在地图及概况一览表。而财团法人环境研究所在它编辑的杂志中,出版了“环境文化”特辑,将与历史文化城镇的有关资料全部收集在一起,以前两次的朝日新闻报载为基础,加上和全国各地方政府讨论的结果,收录和确认了400余处历史文化城镇。这些城镇都是当地居民认为应该保护,由他们进行申报,并最终由国家登记注册的。 日本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宣传工具就是报刊杂志。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书籍、电视等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手段。并且我们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居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现、确定、保护历史文化城镇。这样更能调动居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固然非常重要,但决不能限制地方居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城镇的保护,猛一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新的东西,是真正新的东西,而不是为新而新、虚有其表的拙劣设计的冒牌货,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言,它必然是和旧有的优秀传统相调和的。文化城镇的保护,必须与热爱保护地区文物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提高结合在一起,这是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理论。 在西欧社会中,保存、创造“理所当然的东西,存在于理所当然的场所中”的思想,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保存的相当完美,当地居民以此为豪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正是以居住环境的适宜性思想为指导,由当地人用双手亲自创造出来的。[5] 在我国,也有比较成功了例子。江南古镇绍兴,在旧城改造中将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这就是绍兴保护古城的高明之处。 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迁出工厂、企业,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对这些历史街区,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既让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由于历史文化城镇的老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房内的设施老旧,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比,古城镇的居民生活条件差。居民为了改善条件,移居城市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而如同古城丽江,没有了原住民的古城镇,不过是丧失了灵魂的空壳城镇。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绍兴模式”[6]确实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保护事业费用的负担和经费的筹措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事业的特色在于其多样性。从地区的历史、现在的功能、经济的基础等不同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保护形态,在同一个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中,各种事业的保护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居住房屋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公共事业便民设施的整顿等。这种事业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不应该采取统一的经费负担。经费负担、筹措的方式,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保护事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合理的方式。 例如,作为居民住房的老宅的保护与修缮,如果完全由政府支付费用,那么国家财政的负担就可能过重。因此,可以由居民承担自家的保护、修缮费用,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金。但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古城镇,就可以由国家承担民居保护的全部费用。 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则可以政府出资为主,鼓励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出资为辅。而地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管理整顿费用,可以通过征收入场费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 关于经费的筹措,在日本,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经费来源,是以补助费、贷款和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公共事业不是直接的财源,但是在编制预算措施时,从补充完善保护事业的观点加以考虑是有益的。贷款是有偿的资金,但在资金数量和使用对象上可有灵活性。 另外,曾有学者提出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7],利用发行奖券的方法所得的收益费,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经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或“文物保护奖券”均是以充当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费用为目的的,每年可发行二次(如春、秋适宜旅游的季节),向全国发行,其收益由地方政府、文化厅、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团体的协议下,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财源而灵活运用,这将是非常有效的经费筹措办法。 对于我国,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获取收益,作为古城镇保护的经费外,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是一条值得我们考虑的新思路。 中国历史论文: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 摘要:自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个显著特点是治乱循环。历代的有识之士总是试图打破这个轮回,然而,众多的改革总以失败告忠,黄宗羲称之为积重难返之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王朝的统治阶层无法跳出儒家学识的认知框架,对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的人口规模极限缺乏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官僚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对王朝统治秩序的伤害。 关键词:治乱循环;中国历史;资源配置 自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一个显著特点是治乱循环。历史总是由一个个英雄人物串联起来,在一个个朝代的变更中伴随着一次次治乱循环的轮回,最终形成了荡气回肠的历史长河。对于这个现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土地的兼并问题,更不能肤浅地理解为昏君、奸臣对王朝秩序地破坏,在笔者看来,导致王朝治乱循环的根源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人口与资源的发展矛盾 (一)人口规模与社会治乱的关系 从历史看,人口的数量规模与社会的治乱具有极其深刻密切的关系。 由图可见,在清以前,中国人口规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上限,即5 000—6 000万人。历史上达到了这一规模的时期为:西汉后期、东汉后期、隋初、盛唐、北宋、元、明末。 在对达到这个峰值的时间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人口曲线的各个高峰点,常常与那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相伴随。而这个高峰期往往也是社会、历史即将发生大转折、社会发生重大变动的前夜。 例如,西汉平帝年间是当时人口最高峰时期,这恰是王莽篡政及绿林、赤眉起义的前夜。东汉桓帝年间是人口高峰期也是爆发黄巾起义、发生汉末大变乱的前夜。又如,西晋之太康年代,隋之大业年代,盛唐之开元、天宝年代,北宋之大观年代,以及明朝崇祯时代,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大的动乱时期,持续战乱所导致的人口大规模绝灭是极其残酷的。如三国时代人口减少了86%,东晋的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在80年间使人口减少了70%,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人口减少了67%,蒙古人南下使人口减少了84%,满清入关导致人口减少了80%。 如果说一次、两次可能是一种偶然现象,而这种历史现象的重复发生,则反映了一种客观规律——历史上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政治之繁荣、衰落、动乱的周期性变动具有近乎同步的关系。 (二)人口与社会之乱关系的实质是对社会资源分配的自我调节 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假设,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是一个发展的难题。 在农业文明时代,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资源自然是耕地。从中国的政治地理疆域看,自秦汉时代至明朝年间,中国领土的领域是大致相同的(元朝除外),也就是说耕地的总体数量是相对稳定,在生产力,尤其是农耕种植技术没有大的突破以前,粮食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 在王朝初期,由于经过战乱,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土地资源相对充裕,这时候在资源分配上不存在大的矛盾,人心思治。 进入王朝中期,人口大幅增加,但仍然可以通过开垦新耕地来吸纳新增劳动人口,当人口达到一个规模,资源已被瓜分完毕,对资源的利用达到一个饱和点,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帕累托最佳状态,即达到所谓的王朝盛世。 到了王朝晚期,人口规模开始溢出,但新增可用耕地数量越来越少,开发新耕地的成本大于获益,越来越多劳动力失业或就业不足,形成“流民”。随着流民数量的递增,逐渐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而王朝政权将之视为不稳定因素,不断地歧视、弹压,是故,方有“官逼民反”的口号。历史上多次发生“流民起义”,或者在农民起义中,大量的参加者就是这些“流民”。 因此,我们可认定在特定的生产方式及技术条件下,社会所能负荷的人口规模具有一个上限(在清代以前这个极限在6 000万左右)。突破了这个规模,社会资源分配即陷于失调,这种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失调最终必会导致社会变乱。 从这一意义上看,历史中治乱局面的周期性爆发具有其必然性。这种治乱,可以看作是历史对于人口规模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自动调节机制。 对于清朝人口突破1亿后仍继续增长的原因,个人的看法是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并未消失,太平天国战争等多次内部变乱实质就是这个机制在起作用。从人口统计曲线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过程中人口曲线出现一定幅度的升降摆荡,但由于此时人口基数已极为庞大,即使是千万人计的人口减少也不能影响人口的总体规模。 (三)发展工商业是打破人口与资源发展瓶颈的唯一途径 我们在分析人口曲线的时候,发现从秦汉至明末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期中国的人口规模的上限在6 000万左右,但在南宋时期,人口的规模突破了7 000万,如果计算上该时期金朝统治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规模将突破1亿。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南宋时期,由于金国入侵,国土缩小到原来一半,为了维持财政收入,朝廷采取了鼓励工商与贸易的政策,由于工商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吸纳大量新增劳动力,所以,人口规模得以突破而不产生动乱。而清朝中期人口突破1亿的原因也同样如此,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以及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推广;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对外贸易的成果。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工商业发展是打破历史循环,解决社会危机,避免全局性动乱和战乱的一种可行方案。然而,由于中国自秦后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权威主义和工商业精神不相容,导致工商业本身积累发展的可能,被从体制上、政策上到思想上严密扼杀。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民营工商业,并不能发展为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盛衰对王朝便不那么重要。 尽管历代不乏有识之士试图打破这种轮回,但由于无法跳出儒家学识的认知框架,出于对人口与资源问题认识的匮乏以及对工商业作用的鄙视与遏制,这种努力只能是徒劳无功的。 二、官僚集团对资源的掠夺导致王朝秩序的崩溃 (一)王朝制度与分封制度的区别 按照吴思先生的说法,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应当分为两种制度,一种是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另一种则是秦汉以来的王朝制度。 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是借鉴氏族部落居住地的构筑形制,把它引入政治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其着重于地方分权,虽然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的“共主”,但周天子只能责成诸侯对中央有一定的贡献,而对诸侯采邑内部的处理,是无权进行裁夺的。周王朝分封制的成功之处在于以血缘为纽带,在当时交通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充分授权,使其属下各个诸侯国得以不断扩张,最终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这种疆图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无法想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不断变浅,疆土的扩张已到达一个瓶颈,围绕着资源的配置问题,利益的冲突开始产生。当部分诸侯国的实力超过共主之后,周王朝再也无力约束属下的诸侯,诸侯的混战开始了,分封制随着崩解。 取代分封制度的是王朝制度,王朝制度与分封制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通过官僚制度管理国家,而后者则是通过诸侯制度来管理国家。按照王朝制度的权力架构,其下层有一个能“尽其民力”和“地力”的自耕农制度,中层有一个由号令赏罚驱动的官僚制度,上层有一个控制一切资源的血缘继承的君王。与分封制度相比,王朝制度下的官僚阶层对其治下的各种资源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要比诸侯大夫弱得多,短暂得多,与中央对抗的能力也就弱得多。对国君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高效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官僚集团对王朝统治秩序的损害 王朝制度在解决分封制问题的时候又造成了官僚集团瞒上欺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新问题。由于官僚阶层与其治下民众的利害关系更加短暂脆弱,出于对自身私利的不懈追求,官僚阶层所追求的必然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造成其比分封的贵族集团更不关心百姓的死活。 王朝建立初期,农民造反集团的余威尚存,出于对农民造反力量的敬畏,官僚集团对农民的盘剥较轻。到了王朝中后期,随着人口增加,农业依赖的土地资源也日渐紧张,社会各阶层对土地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由于承平日久,官僚集团对农民造反力量的敬畏已荡然无存,王朝秩序的基本均衡被逐渐破坏。在和平时期,由于反抗官府压榨的风险远高于收益,自耕农阶级对各级权势阶层的巧取豪夺所采取的策略是忍耐。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比较容易得逞,这个集团的收入水平较高,这就激励更高比例的人口加入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贪官污吏的行列,从而加剧了王朝官僚集团膨胀和腐败的原有趋势。随着压榨程度逐步升级,底层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直到十羊九牧的生存危机出现,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暴烈反抗。王朝统治秩序崩溃,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直到新的王朝出现,由于此时资源相对充裕,掠夺的成本高于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成本,则人心思治,新一轮的轮回重新开始。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千古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描述。 (三)政治制衡的缺失是导致治乱循环的根源 在今天看来,制止官僚集团对资源掠夺的有效途径在于政治制衡,但是在王朝制度的权力架构里,这种制衡是无法达成的。 首先,作为最高统治者——天子,本身应当是最痛恨官僚对资源的掠夺行为的,因为这种行为是对王朝统治秩序的破坏,动摇的是王朝的执政根基,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是不吝于对这种行为作出最大的惩罚的,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其中,以明朝在惩治贪官上最为严厉,动辄抄家灭门,朱元璋甚至是下令将贪官扒皮塞草挂城门口示众,但反观明朝一代贪官污吏是层出不穷,朝纲混乱。关键一点就在于天子是无力约束这种庞大的私下追求的,因为在王朝制度的权力架构中,官僚阶层是维持其统治的关键环节,一旦失去了官僚阶层的支持,天子的地位也将不保。历史上王莽就是这个下场。 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作为王朝统治秩序的提倡者,儒家集团努力想维持这种均衡,他们通过参政争取帝王的师友地位,期望达到政治制衡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作为官僚集团的一员,可能部分儒生出身的官员真心信奉儒家道统,而更多的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手段。由于儒家集团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内部缺乏欧洲天主教会那样的严密组织,其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的,再加上其政治对手如宦官集团、军人集团或后戚集团的存在,因而难以摆脱对皇权的依附状态,所以也就无法阻止这种失衡。 再次,是自耕农阶层,由于自耕农经济制度下的农户生产方式是以一盘散沙的状态存在的小农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以两种形态交替存在:和平生产时期的一盘散沙状态与造反时期的集团状态。在和平时期,由于农民生活在里甲制度的严格控制之下,他们力量分散而微弱,反抗官府压榨的收益很微薄,却面临着杀一儆百的巨大风险。因此,在风险远高于收益的情况下,弱小而又分散的自耕农阶级是无力抵抗各级权势阶层的巧取豪夺的,自然无法形成对官僚集团的政治制衡。而当王朝晚期,农民集团造反时期,此时王朝的秩序已是完全崩溃,另一个轮回开启。 最后,是工商业阶层,中国的资本并不缺乏控制政府制定法令的愿望,但在大一统的王朝制度下,资本的利益仅是王朝治下的一个局部的集团利益,对王朝的财政贡献有限。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欧洲产生,本身就带着一种必然。在当时,欧洲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王国林立的竞争环境,同时,王权与神权之间存在相互的竞争与对立,因此,也就限制了政权对工商业的过分盘削。而在中国这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环境中,民间资本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自然也就无所谓政治上的制衡。 三、小结 显然,上述失衡过程是一个势所必然的趋势,王朝的历史越长,这个趋势就表现得越明显。这个过程实质是社会对资源配置失调的一种自我调节。历代的统治阶层由于缺乏对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深层次认知,因此,不能解决长期性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在王朝制度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权力架构中,是无法形成构造新型政治均衡的社会力量,因此,就无法解决统治集团堕落的周期性问题。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对历史总结的目的在于要为现在的执政提供借鉴。时至今日,人口与资源的问题,还有政治制衡的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我们的两大难题。 尽管从清朝开始,人口的上限被不断突破,但我不认为人口与资源的发展极限规律已被打破,相反是蕴藏了更大的危机。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大量严峻社会问题,均与人口的巨大压力有关。这种人口规模对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和经济、政治所带来的问题和压力是巨大的。历史启示我们,也是在警示我们——我们已经接近了人口增长的警戒线。考虑到中国人口规模的增长远快于国内可利用资源开发的增长速度,可以设想,回归内向自守的经济体制是无出路的。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成为能突破国际遏制,外向型的,即具有吸纳外部资源能力的开放型经济系统。 中国历史论文:近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中间”知识分子 [摘要]民国时期著名的科技精英团体——“中国科学社”成员,多数有着欧美著名大学的留学经历,认同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而又满怀“科技报国”之心。这批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与执政当局的离合关系,表明了“科学社”同人终身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国家科学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也可见他们在中国近代阶级搏斗空前激烈的背景下,在面临历史大变局时表现出来的彷徨心态和无奈选择作了揭示。在中国近代国共两大政治势力已经形成后,“中间势力”生存的空间是极为有限的,不管是“人世”还是“出世”,他们都没有成为独立的势力,因此也始终没有走出寻求自身定位的困境,他们的历史命运也从一个重要角度折射出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困顿。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中间知识分子;历史大变局 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的转变,在思想进化的历程中,中国的知识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获得了作为独立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政治家)的自由意识,并逐渐习惯于立足公众权利,自由地交流思想。这种具有独立立场的新型知识分子,乃民主、科学意识的主要社会载体。由于近年来学术界的思想解放,对这部分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动荡起伏历史变局中的命运,已有不少著述和论文涉及。但总体上来说,学术界的目光还主要集中在近代各个时段中活跃于思想文化界的此类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身上,如胡适、张君劢、罗隆基等,对与这些人物有相近政治诉求,但并不热衷于政治,却执著于“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知识分子类型尚未有深入的考察,而恰恰是这批知识分子建构了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体。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在中国现代历史发生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们的无奈选择,不仅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脉络,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乖蹇命运的写照。正因为如此,本文拟把考察视角对准民国时期最大的科技精英社团——中国科学社同人,以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段中与执政当局的离合关系为例,对此类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心路历程作一探讨,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 一、“科学救国”的力倡者——五四前后的“科学社”同人 1914年6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的一个俱乐部里,一群中国留学生正在聚会,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大陆已战云密布,而太平洋彼岸他们的故土中国,也在阴霾笼罩之下,所以尽管此刻的校园里一片恬静,但会聚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却按捺不住内心忧国忧民之情,他们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不由得“引颈东顾,眷然若有怀也”。于是,有人提议“能否做一点什么,对祖国有些微的贡献”。由于在场的多为在美国专攻自然科学的学子,他们想到“现今世界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刊行一种杂志来向中国介绍科学呢”?于是几天后,在一位叫任鸿隽的学生房间里,在哈佛和康奈尔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最为出色活跃的几位学生再次聚到了一起,他们将提议变为行动,决定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编写科学文章,发行《科学》杂志,并在当晚就草拟出一份《科学月刊缘起》的文章和一份《科学社招股章程》。就这样,在远离中国的大洋彼岸的美国大学校园里,一批中国留学生办起了我国最早的一份自然科学杂志——《科学》,并创立了一个以“科学”为职志的同人团体——中国科学社。该社成立后,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联络同志,研究学术,在海外留学生中的影响很快得到扩大,团体人员也迅速增加。据任鸿隽在《科学》杂志上的记述:1914年时,科学社人数为35人,次年10月增加到77人,1916年召开第一次年会时,人数更增加至180人。 就在科学社不断成长的同时,在他们梦魂牵绕的故土,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发刊了。与科学社同人标举“科学”大旗一样,陈独秀的《青年杂志》高举的是“民主”大旗,为的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要用这两面大旗,来撼动中国几千年的旧思想、旧文化,“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新文化运动很快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巨澜,也在海外留学生中得到热烈的响应。这时已为科学社骨干的胡适给陈独秀寄去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该文立即被陈独秀刊登在《新青年》上,从那以后,提倡“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中国文坛也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也就是在这场以“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伦理,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运动中,以群体面貌出现的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展示了他们的风采,使“德先生”和“赛先生”来了个亲密大携手,从而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国内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令海外学子归心似箭,不少科学社骨干成员相继返国,科学社总事务所也于1918年10月从美国迁回到国内。挟五四“科学”、“民主”之潮,科学社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中,胡适已成为蜚声中外的新文化名人,其他科学社成员也都很快成为国内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骨干和佼佼者,他们用自己在国外所学的专长,致力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开创,除创办学术刊物外,还举行各种科学演讲、筹办科学图书馆、设立科学奖励、创建研究机构。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开拓,到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科学社组织已成为国内最大也最具影响的知识分子团体。 然而,中国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了。如果说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为“思想启蒙”,其时的爱国运动已直接转向以“救亡”为目标。围绕“中国的出路”和“救亡”问题,新文化运动中同处一个阵营的新知识分子由于思想、主张的不同而最终走向了分化。这个分化首先发生在《新青年》同人中,1919年底,也就是五四爱国运动进入尾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开始了一场关于“社会改造”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因受“十月革命”影响,思想已趋于激进,并开始自觉担负起传播“主义”的使命;而胡适则因受他的老师杜威的影响,对社会改造持“点滴改良”的观念。于是便有了所谓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在这场论战之后,《新青年》同人中的部分成员坚决“左转”,成为五四后的“彻底改造派”,另有一些成员则明显“右转”,形成了以《努力周报》为核心的所谓“胡适派”。这样因意见分歧而导致的内部分化也几乎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很多新知识分子社团中。但与其他社团不同,由于中国科学社是基于“科学救国”思想而结合的团体,其成员中又多半为英美留学生,对西方“自由”、“民主”价值有较为真切的体认,回国后又多服务于教育、科学界,这些成员之间的同质性使科学社在五四后知识分子群体普遍出现分化时避免了分裂。当然,科学社成员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也存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甚至展开过公开论战,但由于都有对“自由思想”的尊重,所以并不因此而影响同人间的私交和感情。而在政治上,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力倡者,认为科学“才是中国救贫救病的唯一的根本方法”,对当时风靡的来自苏俄的“阶级 斗争”理论,他们并不赞同,认为中国只有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之路才能有希望。所以,在五四后的那场“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科学社的成员大多是胡适“改良论”的支持者。略有区别的是,他们多数为自然科学学者,政治被他们视为一块“污浊之地”,故在五四后各种“主义”的喧嚣声中,学社成员多半采取了所谓“纯科学”立场,如学社的重要喉舌《科学》月刊即奉行“专述科学,归以效实,玄谈虽佳不录,而社会政治之大不书,断以科学,不及其他”之旨,刊载的文章对政治和时局少有涉及,同人的精力也主要放在独立兴办各种科学事业上,队伍和事业都得到了扩大。 然而,北京的政局却也一直让这些对“政治改良”抱有期盼的知识分子失望。1924年,曹锟贿选发生,随着“王宠惠内阁”的垮台,“好人政治”遂成泡影。这使曾经力倡“好政府主义”的胡适、丁文江等人也开始对军阀政府心灰意冷,《努力周报》因此而停办。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政治横行无已,这一政权已逐步为所有知识分子所厌弃。持温和改良立场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尽管不赞成用“革命,’手段来推翻它,但对这一政权也产生了强烈的离异感。“好政府主义”的破产证明军阀政治体系已不能根据社会成员的要求调整自身,也完全丧失了对新知识分子容纳、吸收和整合的能力,从而也就失去了来自这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 二、由“出世”而“入世”——国难危机中的“科学社”同人 1926年,南方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虽然军事上势如破竹,但政治上革命阵营内部“左”右势力的对垒却越来越严重,国共矛盾也日益加剧。1927年4月12日,在北伐军进人上海后,终于发动了“”,并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一年后,在“二次北伐”的进军声中,北京的军阀政权彻底倒台,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 在这历史大变局中,主要为“自由主义派”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对南方的革命有过怀疑和不安,但由于他们对北京军阀政府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对国民革命带来的这场历史大变动,大体上来说是欢迎的,对在南京建立新政权能在推翻军阀政府后帮助他们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也产生了幻想,科学社同人对新政权的这一最初认同,似乎可以从在1922年后就一直任科学社董事会董事长的蔡元培加入这一政权,并在创设中央研究院时得到诸多科学社成员的鼎助中得到印证。蔡元培与中国科学社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科学社作为一个民间的科学团体,其事业能“蒸蒸日上,若有无限前途者”,如任鸿隽在《中国科学社之二十年之回顾》一文中所述,“在于社会的同情与鼓励”,其中特别提到了蔡元培等人对科学社在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提携。1927年策划“四一二”时,蔡元培正在上海,平时过从甚密的有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等人,所以耳边满是诋毁共产党的言论。蔡乃一柔和雍穆之学人,素来反对“偏激”,当他听吴稚晖等诬称共产党人“为非作歹”、“杀人放火”、“诬陷本党同志,无所不用之极”时,也不免受其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任命蔡出掌教育,蔡乃将此作为实现其“教育独立”理想的机会,改旧制为“大学院制”,尝试实行“学者领政”、“教授治校”。在“大学院制”的推行中,蔡元培所倚重的几乎都是中国科学社的骨干成员,如科学社的扛鼎人物杨荃(杏佛),就被蔡委以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副院长,中央研究院秘书、总干事等重职,实际主持大学院工作。中央研究院是蔡元培“大学院制”最重要的成果,创设伊始,蔡元培就聘请胡刚复、王醚等科学社骨干帮助制定《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在1928年6月9日中研院正式成立及随后召开的第一次院务会议中,出席者大多是当时科学社的成员,中研院成立后下属10个研究机构的所长也几乎被科学社成员所包揽。 然而,蔡元培和科学社同人一心向往的“思想自由”、“教育独立”并不为国民党所容。大学院制“试行伊始,反对斯起”,试行不到两年便告结束。蔡从大学院制的命运中看清了国民党统治下政治的黑暗,知道自己难有可为,乃自动提出辞去本兼各职,出京赴沪。因不满于独裁,1932年,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等一起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为主席,蔡为副主席,杨杏佛担任总干事,因积极营救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为所嫉恨。对宋庆龄、蔡元培,蒋不敢轻易下手,于是便把暗杀目标指向了杨杏佛。1933年6月8日,蔡元培的得力助手、中国科学社骨干、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大学院制”的夭折和杨杏佛的被暗杀,是国民党独裁政权对蔡元培和科学社同人群体这样一批一心以“学术报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迎头棒喝。由于国民党大力推行“”,这批有较深西方教育背景、经新文化运动洗礼、向以“独立”自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国民党当局的关系陡形紧张。其实,在“大学院制”被撤废的同时,与“大学院制”遭到同样打压的,还有以“人权”标榜的“新月社”和“现代评论”社同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部分知识分子依附,成为新政权中的新贵;另一部分知识分子(主要指共产党人)取反政府立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仍有相当部分知识分子(主要为上层知识分子)既反对共产党的激进革命,也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因此他们声称“不附属于哪一党派”,希望走中间道路,他们以“科技救国”自持,崇拜欧美的宪政主义,其政治理想是把中国打造成一个民主国家,而不是哪一家的“党国”。“新月社”和中国科学社同人群体正是这类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遭受打压后,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于是就有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独立评论》的创刊。 《独立评论》创办于1932年5月,创刊人乃30年代京津地区主要任职在清华、北大、南开一些高校中被称为“北方学人”的著名教授,办刊经费由同人认捐方式筹集,其主要成员有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任鸿隽、陈衡哲等,其中很多人即中国科学社社员。刊物主编为胡适,谓之《独立评论》,意在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精神,就如刊物发刊词所说的,“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由于《独立评论》为同人所办,故能比较真实地刊载和反映不同的声音,因此一发行就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刊物。然而,同样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同样受国民党“党化”意识形态的高压控制,何以这份被公认为“自由主义”的刊物独能自由散布而不被扼杀呢?这显然与当时国民党当局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某些转变有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发起了“沈阳事变”,面对日人灭亡中国的侵略野心,国内朝野上下都有了严重的危机感。作为执政的国民党当局来说,如何凝聚民心,增强国力,抵御外患,成为当务之急。再者,经过中原大战后,南京政权根基稍固,在亟待进行的建设事业中,需要有真才实学人物的襄助。然而,国内科技界的精英人物又多为“自由主义”者,如何改善和协调与他们的关系,对当局来讲具有紧迫性。同样,国难的加重,也使这些以“科技救国”为己任的学 人忧心如焚,关注现实问题,遂成为这一时期《独立评论》的一大特色。创刊后不久,刊物就开辟了“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的专栏,其中在“建国”问题讨论中,“民主”和“独裁”之争格外引人注目。论争中胡适的“民主论”虽仍能赢得少数皈依者,但已不符合其时很大一部分人的心理,而蒋廷黻、丁文江等人提出的“新式独裁”主张,却在当时知识分子中获得了众多支持。九一八后,日本侵占东北的现实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人们逐渐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集中到如何迅速增强国力以抵御外侮上。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人们似乎已不能容忍“缓慢的,分散的,经常是徒劳的”去解决问题,而把“急先务”作为国家需要的头条标准。此外,由于在进入30年代后,随着南京中央地位的加强,知识分子虽然对这一政权仍存在着普遍的不满,但已勉强地开始让自己逐步去适应这个政权。也就是说,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共两大势力的对峙,政治选择的空间变小了,两面讨好不可能,而两不讨好“最不现实”,在不得不择一而事的情况下,在中国缺乏“独立”根基的中间知识分子多数倒向了国民党。于是,中国这部分学有专长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中的很多人开始从“出世”走向“入世”,与政府合作,把他们拯救国家的努力与维护政府的权威联系在了一起。 知识分子对政府态度的变化,给了一个与学界、科技界沟通的契机,在1932年后的一段时期中,多次在庐山召见知识界的知名人士,对大局多有垂询。据蒋廷黻在其回忆录中所记述的,他因在《独立评论》和《大公报》的文章受到蒋的重视,几次被蒋约到牯岭去谈话。1932年11月,在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参谋总长的参谋本部下,一个被叫做“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新机构正式成立了。与其他机构大肆渲染的开张不同,这个机构的成立是平静的,甚至是秘密的,其成员以“私交”关系与蒋合作,直接向蒋汇报工作。主持这一委员会的就是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社北京分社社长翁文灏。翁在上任后不久,就向提交了一份《国防工业初步计划》,内中对国防工业发展新战略的系统阐述,奠定了委员会今后工作的基础。委员会副秘书长是钱昌照,一位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委员会最初有委员40人,清一色的留学归国人才,毫无疑问,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当时都是“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居首位的人物”,也几乎都是中国科学社的成员。至于这一委员会成立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上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民国史研究的深入,已有一系列著述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在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建设突飞猛进时期,国家国防和经济建设中所有关键决策、重大项目以及取得的绩效,都无不与这个委员会有关,正是这个机构,为这一时期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与国民政府的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 三、由“合作”而“离弃”——1949年国共政权易手之际的“科学社”同人 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给国民政府和知识分子提供了恢复和重建相互关系的极好机会。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形势下,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中这批最杰出的科技精英开始进入政府各个重要部门,为奠定抗战的国力基础,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了高校教授和研究院优裕的城市生活,亲临西北、西南等国内人迹罕见之地,从最艰苦的勘探、测量、绘图、设厂干起,从事为中国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开拓工作。他们的工作热情完全是忘我的,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灵魂人物翁文灏为例,自担当起整个国家国防和经济建设总设计师的重任后,便以他看似瘦弱的双肩担起了“综理全国经济”的重担。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1934年2月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翁文灏却还奔波在去浙江长兴煤矿的调查途中,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头部因此受重伤,昏迷两三个月后,才摆脱死神的纠缠。而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的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就是在湖南衡阳考察煤矿时因煤气中毒而去世的。他们这种无我奉献精神的原动力是什么?这在钱昌照为资源委员会写成的“会歌”中得到形象体现,歌曰: 我们决不想丝毫享受,我们决不要任何虚荣; 我们最厌听士大夫的清谈,我们最厌听弱者轻微的叹息。 国家民族到了最严重的关头,想什么享受,想什么虚荣! 清谈误尽了苍生,叹息活现着无能。 看随处都有我们应做的工作。 我们决不为名,我们准备挨着饿! 前进,前进,前进中开辟着国家的大道; 创造,创造,创造中树立民族的宏基。 永远积极,永远乐观; 哪里有不能解决的困难?哪里有不能排除的障碍? 这是我们的世界!一切由我们担当,当仁不让! 这是我们的世界!一切由我们担当,当仁不让! 从这激昂的歌词中,我们不难体验到那些书生们的耿耿报国情怀。由于有这种精神的激励,在资委会工作的科学社成员当仁不让地工作在“抗战建国”的许多关键性技术岗位上,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为抗战作出杰出贡献的玉门油田为例:石油为战时的军用、民用必备品,然我们国家却一无出产。战前,资委会在西北边陲之地的玉门发现了大油田,但由于玉门地方僻远,属戈壁滩上不毛之地,没有人烟,开发很难,加上战时外汇紧张,油矿开采设备又都需从国外进口,中央有人建议暂时放弃。终因翁文灏、钱昌照等人的坚持,资委会副秘书长孙越崎亲任甘肃油矿局负责人,远赴西北坐镇指挥,开采终得进行。1942年太平洋战争后,西南国际交通被切断,在进口石油万分困难的情况下,正是玉门开采的石油基本满足了前线以及大后方交通运输对油料的需求。像这样的艰苦创业事例,在当时的资委会科学社同人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不仅如此,在资委会工作的科技专家在个人操守上也堪称楷模。由于资委会管理的是国有大企业,主管手中掌管着诸多能源、矿产资源和战时紧张物资,在这样的位子上,经营者倘私欲膨胀,是很容易侵渔自利的,而企业的公营性质,也容易造成浪费和低效,这在当时国民政府的很多部门和行政机构中已是司空见惯。为防止被“权力”所腐化,身为经济部长兼资委会主管的翁文灏为资委会同人立下“规约三条”:“(一)同人互相戒勉,一切工作均以有益于国家民族及中国经济之前进为目标,公私分明,决不因私害公;(--)同人互相戒勉,对于服务事业之同类及相关事业,决不私人经营,既不为股东,也不为任何有关之营业;(三)同人互相戒勉,转为公共利益而服务,不为私人盈利而用力,对于任何垄断公利之私人,用意既属相反,工作无从联合。”翁文灏以这样的标准诫人,更以这样的标准律己。他担任资委会的领导工作,但从不在资委会领取兼薪。资委会另一负责人钱昌照在任职期间也兼任过教育部常务次长,当时教育部次长薪金为600元,还有400元的办公费补助。而资委会任职的薪金加上办公费总共不过500元,但他仍放弃了教育部的薪给而自动支领资委会的薪金。翁、钱两位克己奉公的操守为资委会员工作出了表率,上行下效,其属下一般也都能做到清廉自持,资委会“风气相当良好,贪污之风可称绝迹”,连域外专家也称赞资源委员会是“中国目前整个行政机构中,办理最优良及最现代化的一环”。这不仅是对资委会同人的赞誉,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荣 耀。有人因这一时期他们中很多人在政府部门担任了主要职务而称他们为“技术官僚”,实际上他们中多数人并没有因担任“官职”而沾染官场恶习,他们也并没有把在资委会工作作为个人的晋身之阶,只是借此舞台,施展自己的专长。在抗战中,他们确实是积极“入世”的,但对政治和官场却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这从科学社同人对加入国民党的态度就可看出。翁文灏的国民党党员可说是钦定的,“入党”实在是出于无奈。其他资委会成员也一样,国民党中央党部曾几次要求在资委会设党部,都被拒绝。直到1943年上半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通过下了命令,次年又作出“所有出国人员均需到中央训练团受训”的规定,在设立党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翁文灏、钱昌照乃向蒋提出在资委会内“设特别党部”的要求,建议负责人也从资委会原有的党员中产生,不必由中央另行派人。虽如此,国民党的党务活动并没有在资委会中得到开展。更可贵的是,他们也并没有因到政府内“做官”而忘记了他们“诤友”的责任,在战时的国民参政会中,常能听到他们要求改革的诉求。但他们显然对国民党是有幻想的,在抗战临近胜利时,他们似乎看到了战后和平建国的新机遇,为此,他们热烈地讨论着战后国家工业化的实现途径,设计规划着国家建设的蓝图。 1945年8月,中国人在经过八年抗战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科学社同人们也和全国民众一样欢欣鼓舞,以为从此将开始一个中国经济建设的“黄金时代”。然而,接踵而起的国共内战很快又把他们的梦想打得粉碎。不仅如此,战后国民党一意孤行的内战政策和病入膏肓的腐败,不仅使他们的“建国”理想陷于毁灭,也使他们对这一政权失去了信心。关于战后这些知识分子与国民党政权越来越疏离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科学社机关报《科学》刊文动向上窥见一斑。为避免“《科学》踹政治漩涡”,以往《科学》杂志刊文原则是“断以科学,不及其他”。但战后的刊物功能出现了大的变化,如其“编后记”所言:“抗战以后,激于世变时会,转向到科学的社会功能方面来了”。1947年《科学》第29卷第5期上就发表了科学社总干事卢于道的《科学工作者亟需社会意识》一文。在该文中,作者对战后科学家每况愈下的生活境遇作了揭示,称“科学界人士尽管安贫乐道,可是生活却被压在柴米油盐里。甚焉者其职业是教人而自己的子女受不到教育,整天在研究营养而自己的营养不足,专长是研究心理而本人就精神萎靡以至于精神衰弱”,文末发出了“传统地对于政治不理会的态度是需要改变了”的呼吁。而《科学》第29卷第12期上刊载的科学社理事吴学周《悼亡友汪兄盛年并为国内科学工作者痛苦》一文,更是对当局黑暗政治扼杀知识分子的一个控诉。很明显,抗战的胜利不仅没有给知识分子的境遇带来任何改善,反而使他们落入贫困的窘境。尤其是内战战场上形势逆转后,国统区经济出现崩溃,很多在科研机构和大学工作的科学社社员也和民众一样,被饥饿、贫困和通货膨胀所困扰。“大学教授1935-1936年间的收入还能够勉强维持一个中等水平的生活,自从1936-1944年之间,他们的薪给百分比突然迅速地降落到原来的11%。而最后到了1946年前头,跌到了3%。事实上,他们的收入已经比不上一个人力车夫了。” 关于战后知识分子因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而最终导致他们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已有一些著述作了反映。但为什么在战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知识分子能够团结在政府周围,同心同德,毫无怨言,而战后却不堪忍受了呢?概因战前经济还在继续增长,社会不平等问题尚未到全局性爆发的程度;而战后一方面是战争引起的资源空前短缺和由通货膨胀而触发的经济恶化,导致包括知识分子和普通公务员在内的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都陷于普遍的贫困化,另一方面是党国显要还在借助他们垄断的权力,靠“劫收”中饱私囊,巧取豪夺社会的稀缺资源。这种强烈反差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国民政府也曾试图缓和这种不满情绪,但远未成功。于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很多著名教授的同情和支持,有些从不过问政治的教授,也毅然加入了游行示威的行列。而面对民众和知识分子的抗议,国民政府采取了高压手段,一些站出来伸张正义的教授因此而被逮捕,甚至遭暗害,这使那些以“纯科学”自负的科学社同人也发出了抗议的声音。把中间力量从中立逼向激进,这是国民党政权的最大失策。这一现象表明,已经失去农村和底层民众人心的国民党政权,也最终失去了城市人口以及他们中的精英人物——上层知识分子的支持。 时至1949年,由于在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主力被歼,南京政府大势已去,成王败寇,历史再次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大变局。面对败局,在为后路预作安排的显然对被称为“国宝”的文物和高级知识人才之价值是有认识的,他不愿把这批宝贵的资源留给共产党,于是在一面下令把“两院”宝物和收藏运台的同时,也一面部署著名大学的南迁,同时更制订了“抢救大陆学人计划”。计划中被列入动员南撤的人士有四类:(1)各校、院、会负责首长;(2)中央研究院院士;(3)与官方有关之文教人士;(4)学术界有贡献者。这些计划主要由教育部长朱家骅亲自负责,陈雪屏、蒋经国、傅斯年具体执行,并由国防部等部门配合。毫无疑问,科学社同人中很多人被列在了动员撤台的名单之中。时移世易,在这历史即将发生大转折的关头,这批向以“不依傍任何党派”自诩的上层知识分子也陡然意识到,其时的他们和当时的整个中国一样,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他们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由于这批主要置身于学界、科技界的知识分子以往在政治上多持“自由主义”立场,在面临国共易势时,许多人内心的惶惑是可以想见的。对他们的心态,现在已有一些论著作了很好的揭示,如曾任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长的陈三井教授就撰有《1949年变局与知识分子的抉择》一文。他在文内把处于纷扰变局中的这批知识界上层人士作了四大类型的区分:(1)迎接解放,共辅新朝篇;(2)心存观望,根留中国篇;(3)坚决反共,义不帝秦篇;(4)乘桴浮于海,花果飘零篇。尽管有此四种类型之分,但陈的文章也证实在这分道扬镳的四类人中,属后两类的都为数甚少,而属前两类的显然占了绝大多数。如科学社同人中很多人虽被列在了国民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名单之中,但被“抢救”到台湾去的却寥寥无几。以时为科学社理事周仁为例,1947年时,中研院院长朱家骅就要他把他任所长的中研院工程研究所先行迁去台湾,周仁以需要选择所址为由,一再要求暂缓。至1948年,朱家骅又两次写信给周仁,让他速去台湾,但都被周仁所拒。再以曾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物理学家科学社理事吴有训为例,他因对国民党失望,1947年在应邀出席联合国在墨西哥召开的组织委员会会议时,坚决辞去了校长一职,会后他去了美国,但在1948年秋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他悄然回到国内,和中央大学学生一起迎接了南京的解放。也有科学社同人中的一些杰出人士在国民党政权行将垮台时,因学术声望和造诣已为海外一些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聘请,有的人其时就在欧洲和美国等地讲学,但他们不仅拒绝了撤台,更选择了根留大陆。如时为科学社社长的任鸿 隽,大陆色变时已年过花甲,他的三个子女也都在美国,本来他也作了出国的准备,并已离开上海到了香港,但四个月后,他却毅然回返了内地。据有关统计,1949年时科学社理事会成员有27人,其中只有1人去了海外,其余26位理事全部留在了大陆。再如国民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中的重点对象——中研院院士,虽然当局为动员他们撤台竭尽了全力,但最终搬去台湾的只一个总办事处和数学、历史两个研究所,仅占中研院14个单位中的14%。就人数来说,去台的有130人,占总人数506人的25.7%。而81位院士中,去美国工作的12人,占15%,留在大陆迎接解放的60人,占院士总数的74%。更为感叹的是,1949年5月资源委员会在钱昌照、孙越崎、吴兆洪等人的率领下,在上海宣布了起义。资委会是国民政府重要的经济部门,其成员中多数人虽为科技人员,但颇受器重,因而在一些政府核心部门担任了一定职务,其核心人物翁文灏还一度被委以行政院院长的要职。而资委会同人的起义,对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很明显,面对即将到来的变局,在国共两大政治势力对峙的中国,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势力——“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心情,无疑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然而,不管是彷徨、是欢呼,还是无奈,他们中多数人在变局发生时显然离弃了国民党,而选择了一个对他们来讲实际上还十分陌生的新政权。如前已述,类似这样的抉择也曾发生在二十年前,当时他们中的多数,选择的却是国民党。当然,在作出抉择时,每个人都有非常实际的考虑,按陈三井教授的说法,走也好,留也好,都是各人“一生自我认定的最佳选择”,其间“无不掺杂了个人情感、家庭因素、师生情谊、承诺与职责等考虑,甚至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但陈教授也认为除这些因素外,更有决定性的因素乃深植于这些知识分子心中的那种“个体对大我的责任和使命感”。对此,其时发表于《科学》的一篇科学社理事曾昭抡的文章《1949年的中国科学家》颇能说明问题。他写道:“国内局面到了1949年,无疑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旧的势必死去,新的将要诞生。”而这“新”在他们心目中又是什么呢?显然,他们有着企盼,这就是“多年来科学的厄运,可望有转机”。于是他写道:“此时此日的中国科学家不但用不着怕大时代的降临,而且应该鼓起勇气迎上去,发挥自己一生伟大的抱负。我们不要消极地去应变,而要积极地提出主张,作为将来建设新中国的参考。”这种因对国民党的彻底绝望转而寄希望于新政权的心迹,以时为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一段话甚为典型,他说:“我是中国人,不管哪一党执政,只要能把中国搞好,我都拥护”。又有人说:“中国好比有两个儿子,大的是国民党,二的是共产党。大的把中国搞糟了,应该让二的试一试。”正因为怀有这样的憧憬和期盼,很多在国共两大势力之间一贯持“中间”立场的知识分子,尽管对共产党及其将建立的新政权仍心存疑虑,但总认为“共产党当了权,也是要建设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用的,你搞自然科学,那就更没问题了”。更有不少人认为“自己既不是地主、资本家,更未加入国民党,与中共无仇无怨,甚至还因同情学生运动而被当局视为‘思想左倾’。如今中共要掌权了,在新政权中,自己凭知识吃饭,当无问题”,这样的表述可以说是说出了当时被认为是“中间势力”的人,尤其是那些一生孜孜以求“科学报国”人士中多数人的想法。 由于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在近代艰难的社会转型中,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可谓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尤其是五四后,国共两大政治势力已经形成,夹缝中的中间势力的生存空间极为有限,尽管他们已从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中脱胎了出来,也力争过“独立”的地位,但“人世”也好,“出世”也罢,他们始终没有走出寻求自身定位的困境,最终仍然是一个依附性的阶层,这正是他们的悲哀。所以,在国共两大政治势力的决战揭晓后,由于中共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与独裁当局作斗争时,曾高扬过“民主、自由”的旗帜,在开国之初,也贯彻了相对开明的知识分子政策,这些无疑都大大增强了这部分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当然,他们中也有选择出国和赴台的,但大部分认同了新政权则是不争的事实。客观而言,其中固有“趋利避害”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出于对国家美好前程的期盼。当年,他们在作出留国或返国选择时,对未来有过很多憧憬,虽在以后的年月里,道路并不平坦,但他们初衷不改,报效祖国之心未曾稍移。 中国历史论文: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合一 一、政教合一及其三种形式 “政教合一”是政权与宗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现象。在上古时代的许多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教规起着类似法律的作用,该宗教的祭司或僧侣对政治有很大的支配作用,对人民思想控制很严,有些国家首脑同时兼任宗教首领,这种状况在东方奴隶制专制国家特别流行。在中古时代,东西方各国都用有国教之名或无国教之名的实质上的国教作为统治思想,政教合一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当时的国家一般地说都处于政教合一的历史发展阶段。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提出政教分离的主张以后,政教合一的现象日益减少,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还提出“神皇一体”、“祭政一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神道教一直作为其国教。当代进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在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这里所说的政教合一,涉及的是狭义的政教关系,即宗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的结合(西方人所称的relations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常译作“政教关系”,其实指的是“教会与国家之关系”,即体制化的宗教团体与作为统治机构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广义的“政教关系”应指一般的宗教(包括体制化的与非体制化的、正统的与异端的宗教)与一般的政治(包括统治阶级的与被统治阶级的、在朝的与在野的政治)之间的关系。这种结合的紧密程度,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是各不相同的。结合的紧密程度较大者,可称为“神权政治”,即宗教与政治、教会与国家、神权与政权的完全结合;结合的紧密程度较小者,可称为“国教统治”,即被抬高到统治地位的宗教在思想领域内的控制。当然,这两类情形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大多数政教合一制度,总是介乎最严格的神权政治(如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所实行者)与最松弛的国教统治(如《拉特兰条约》废除前的意大利所实行者)之间,我们可称之为“温和的政教合一”,由于这种情形比较普遍,较能代表宗教与统治阶级政治相结合的一般状况,我们为了行文方便,也可简称为“政教合一”。于是,按照宗教与统治阶级政治相结合的紧密程度,我们就得到了政教合一现象的三个类型——“神权政治”、“国教统治”、(温和的)“政教合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种政教合一的形式,是否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如果存在,又是什么宗教,以什么方式在这些政教合一形式中发挥作用。 二、中国历史上有“神权政治”吗? 神权政治是神权与政权合为一体, 国家机关与宗教机构紧密结合,借用神或宗教的名义进行统治的政治体制。神权政治只构成一定时期一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的一个侧面,例如,它可以同君主制结合(如古代东方各国),也可以同共和制结合(如加尔文领导下的日内瓦)。在上古时代,由于宗教意识十分普遍和有力,由于原始公社中宗教与政治浑然一体的影响依然十分强大,各国政治制度都或多或少包含着神权政治的成分。在这种制度下,宗教是维持统治秩序的重要支柱;重大政治事务往往以宗教形式作出决定;政治活动的得失成败往往被归因于神意;最高统治者被视为神的化身或人,上层统治集团包含大量的宗教上层人物;宗教上的考虑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古代的埃及、巴比伦、波斯、犹太、印度和中国。 神权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主要存在于上古时代,或者说从夏商直到西周。 所谓“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夏禹“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说明夏代已有假借天命鬼神来统治的情形。至于殷商统治者,则不但自称天命而王,而且每事必问卜筮,以宗庙中的大室为治事之所,政令皆假神意而出,神权政治在此时发展到顶峰。周代开始“以德配天”,表明人伦方面的考虑在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开始加重,但是周王仍以“天子”自居。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地位下降,极端的“神权政治”也开始随着“礼崩乐坏”而崩坏了。然而,比较温和的“政教合一”制度,在中国并未走下历史舞台,而以一种新的特殊的形式延续了二千年之久。这就是特殊的儒教与特殊的中国专制政治的结合,关于中古时期的这种政教合一形式,我们将在第四节再来详述。这里先说上古时期的神权政治。 上古时期中国的神权政治,有其鲜明的理论表现形态,即把人间的统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一概说成超自然超人间的“天意”或“天命”的结果。最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尚书·虞书》中的这一段话:“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眨惶熘扔欣瘢?晕椅謇裎逵乖眨弧??烀?械拢?宸?逭略眨惶焯钟凶铮?逍涛逵迷铡!痹谑导?疃?校?诮逃刖?卤徊⒘形?肮??钡牧酱罅煊颍?此?健肮??笫拢?陟胗肴帧保ā蹲蟠?こ晒???辍罚?6?漓胗胝鞣?祀与戎)以及其他重大事务,又往往先由专人贞卜吉凶,然后才能决定实行。贞卜事项多与政务有关,可见政教结合范围之广。至于政教结合程度之深,于下列记载可见一斑: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尚书·洪范》) 这就是说,在决策过程中,国君、辅相以及民众的意见,都可以被卜筮之类初级的宗教活动所否决。这还不是地地道道的神权政治吗? 祭祀与占卜对于政治既如此重要,主持其事的“巫”与“史”,即“宗教人士”,也就成了国君的辅相,即“政界要人”。殷商时代的“巫咸”、“巫贤”,就是此类人物。至于各种名目的“史”,负责在国政大计决定之前,贞卜吉凶,并保存贞卜结果。由于熟悉重大往事,国君遇有大事必咨询之。所谓“天道福善而祸淫,祸福之至,必有其几;君子见微知著,明徵其辞;其后或远或近,其应也如响。作史者比事书之而策,侍于其君则诵之,有问焉则以告之。其善而适福,足以劝焉;淫而适祸,足以戒焉,此史之职也”(汪中:《述学·左氏春秋释疑》)。由于史官于国政如此重要,故王国维经考证后断言:“古之官名多从史出。”(《观堂集林·释史》) 汪中曾综述说:“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之备书于策者何也?曰:此史之职也。……楚公子弃疾灭陈,史赵以为岁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吴始用师于越,史墨以为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陈敬仲之生,周大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韩起观书于大史,见易象孔成子筮立君以示史朝。”(《述学·左氏春秋释疑》)史官负责解释的天道鬼神灾祥梦等事,竟与灭国、用兵、立君等重大政务有关!这亦表明政教结合之深。司马迁也曾追述说:“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化己。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史记·龟策列传》)这又表明政教结合之广。 神灵信仰的表现,主要是祭祀活动。在我国上古时代,祭祀乃“国之大事”,往往由国君亲自主持,即孟子所谓“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孟子·万章上》)。倘若废弃祭祀,甚至会授人以讨伐的口实,如葛伯不祀,商汤伐之,殷纣慢于鬼神,百姓怨望,诸侯有畔,都是明显的例子。祭祀的对象首推祖先。祖先崇拜在我国一直延续到近代,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占有核心地位,这是我国小农经济和宗法关系长期延续并占据统治地位的一个副产品。上古时代祭祀祖先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国语·鲁语》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因此祭祖成了国君的首要职责,祭祖制度也成为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部分和明显标志。《礼记·大传》说:“礼,不王不*:。王者*:其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袷及其高祖。”至于庶人的祭祀,则“不过其祖”,不许“追远尊先”。到了周代,更定立了维护政治等级的庙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王制》)宗教制度成了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作为“国之大事”的祭礼,还有别的对象,即各种自然神灵。《尚书·尧典》有“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记载。《礼记·祭法》说:“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表明了自然神灵的祭祀也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紧密相关的。而且这类属于自然崇拜的宗教活动,也都由国君亲自主持进行。 除了“祀与戎”,还有一种最重要的“大事”,即生产活动。在渔猎经济时代,田猎是一项大典。进入农耕时代,氏族首领则须领导耕作,但在部族联合和阶级出现之后,对耕作的直接领导渐渐转变为象征性的领导,表现为一种隆重的宗教式的典礼,即所谓天子亲耕仪式,一直延续到封建时代。《国语·周语》描述道:“古者太史顺时?土,……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士乃脉发。……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稷则遍戒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零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由此看来,上古时代之宗教、经济与政治,真可谓三位而一体! 前述祭祖和庙制的宗教上的等级制度,从西周开始又与宗法制度相结合。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宗子有主祭特权,不许支子主祭(《礼记·王制》:“支子不祭”),都是这种结合的明证。宗法制的“尊祖”、“敬宗”和“亲亲”、“尊尊”等原则,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构成所谓“礼”的核心内容。而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首要特点,就是宗法思想居主导地位。(《孝经·五刑章》:“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法制的主要特点,就是以“礼”为法律的基石和准绳。在汉字中,“法”字本作“?”和“?”。据《尔雅·释诂》解释:“法,常也。”?的本义指常行的范型或标准,即行为规范。据《说文·?部》解释:“?,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就是解?,亦作獬豸,古人信其“性知有罪”。①《说文》解释说:“解?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所谓不直,即对当时行为规范的违反。这种种情况都表明,上古时代的宗教、伦理与法律制度,也可说是三位而一体。 另外,上古时代根据季节气候皆有“帝”或“神”在主持,违反时令即受惩罪的迷信,而有天子帅公卿大夫迎春于东门,迎夏于南门迎秋于西门,迎冬于北门的仪式(《礼记·月令》),有“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一民神,而仪于物则”(《国语·周语》)。的说法:在战争中常以占卜等宗教仪式来动员群众,假借神意来鼓舞士气,从占卜命辞到《易经》,都有不少卜问战事的记载,从夏启伐有扈氏,商汤伐夏桀,到周武伐商纣,都自称是执行神的惩罚。②这些都是神权政治的明显表现,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对照本节开头所列的神权政治的各项特点、夏商周时代的中国宗教(包括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和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都无不具备。这种神权政治既神化了统治阶级及其各项政治活动,神化了当时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秩序,当然对于巩固当时的政治、维护统治秩序,统一新兴国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中国历史上有“国教统治”吗? 国教是由统治阶级或执政当局定为国家的全民性信仰的宗教,它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原始社会,氏族或部落宗教曾经是氏族或部落的全民性意识形态。奴隶制的统一国家出现之后,统治阶级往往以某一部落的神?为全国共奉之神,或者以征服者的宗教取代被征服者的宗教,或者创立或接受某种新宗教,将其定为全民信奉的官方宗教,以求获得意识形态上的统一。在国教体制下,国教的祭司或僧侣往往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对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发挥重大的影响,并排斥其他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造成意识形态单一化的状况。国教在中古时代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逐渐被接受为现代政治和思想原则,意识形态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虽然某些国家仍然保留国教,但其强制力已大为减弱,对其他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已不再完全排斥了。 我们所说的“国教统治”,就是指这种利用某种宗教来统制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为既定社会制度辩护的现象。起这种作用的宗教,有的被宣布为“国教”,有的没有宣布,有的具有“国教”的名称,有的没有这种名称,有的有一套系统完备的制度,有的没有这种制度,但它们都赋有同样的职能,实质上都是有形或无形,有名或无名的“国教”。 有人认为我国既无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当然也就没有“国教”可言。然而历史事实证明,我国自古以来的确存在着实质上的国教,或者说,我国古代的某些宗教确曾有着上述国教的特征和职能。 殷商以来的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汉代以后的儒教,实质上就是我国古代的国教。上节所引的不少材料已经证明,殷周两代的祖先崇拜和天帝崇拜制度,都是由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宗教制度。这种宗教制度同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在全民当中推行,起着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作用,关于这一点,下边这段记载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国于是乎蒸尝,家于是乎尝祀,百姓夫妇择其令辰,奉其牺牲,敬其粢盛,洁其粪除,慎其采服,?其酒醴,帅其予姓、从其时享,虔其宗祝,道其顺辞,以昭祀其先祖,肃肃济济,如或临之。于是乎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于是乎弭其百苛,殄其馋慝,合其嘉好,结其亲昵,亿其上下,以申固其姓。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天子?郊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l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国语·楚语下》) 好一派为着人间的目的,上下左右虔诚祀奉的宗教场景!这种上自君王,下至百姓的全民宗教活动,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对于“教化”人民虔诚“事上”,维护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气质,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商族征服并统治其他部族以后,政治上的一元化必然要求意识形态上的一元化,其标志就是信奉“上帝”的国教的出现。“这个上帝不是商族的民族神,但却与商族有特殊关系;上帝的神性作用的范围遍及全国上下臣民,却又是殷商王朝贵族的保护神。”(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第258页,中华书局,1982年)所谓商王的祖先“宾于帝”的说法、多次出现在殷墟卜辞中。至于“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体”(《书·商书·太甲中》),“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书·商书·咸有一德》),“惟天监下义,典厥义”(《书·商书·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同上)等种种说法,鲜明地表现出这种上帝崇拜维护殷商统治秩序的国教实质。 周灭商以后,上帝的名称多了(有“上帝”、“天”、“皇天”、“上天”、“?天”、“昊天”、“苍天”、“天帝”等等),政治职能也扩大了。先王不只是“宾于帝”,而且本身就是“天子”(《诗·时迈》:“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社会规范和制度也来自“天意”(《礼记·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人民既然必须“奉若天道”、“恪谨天命”,当然不能违反或抗拒了。周的统治者还“以德配天”,使“天”赋有了更多的人格神的属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天帝崇拜“教化”下民的国教作用。下面这段话典型地说明了周代的天帝崇拜把统治秩序神圣化的作用:“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周书·泰誓上》) 至于殷周以来祝、巫、儒、史之类“国教专职人员”身居高位,对国家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上节已说得不少,这里不再重复了。 春秋战国以后,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然而祭祖和祭天、作为实质上的国教,并未废弃。郊祭、庙祭和封禅之类祭仪仍然进行。秦襄公曾作西?,秦文公曾作??,秦皇汉武都曾亲行封禅,汉高祖曾立北?,孝文帝郊雍,武帝幸雍、幸甘泉、郊祭太一,都是证明。不过诸侯祭天,是周天子地位下降在宗教上的反映,五帝出现,是阴阳五行观渗入上帝信仰的表现而已。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况说:“日月蚀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荀子·天论》)。又说:对于卜筮和祭祀,“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同上),“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荀子·礼论》)。一语道破了殷周以来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的实质。而国教不过就是统治阶级赋予了政治性质以便为自己服务的宗教。 儒家学派创立之初,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并非宗教。但它在宗教方面并不否认天命,在政治伦理方面鼓吹孝弟仁义,维护周礼和宗法制(我们知道宗法制是与祖先崇拜这种宗教形式密切相关的),并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主张由矢志“克己复礼”而又“知天命”的“君子”来治理天下。这种宗教方面的态度为它以后的宗教化提供了内在根据,而其政治主张又为它以后的国教化准备了条件。孔子本人对于天命鬼神的态度是矛盾的。他既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之类的话,同时又“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提倡“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总的来说,他不探究形而上的天命鬼神在本体论上的有无,但他从不否认其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他明确地维护作为古代礼乐制度的祭祀之礼。③因此,从右的方面继承他的孟轲和董仲舒等人,分别发展了天命信仰和天人合一之说,借他的名义为统治阶级立言的《礼记》更说:“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是故夫记,必本于天,?ビ诘兀?杏诠砩瘢?镉谏ゼ郎溆?璩?福?适ト艘岳袷局?9侍煜鹿?铱傻枚??病保ā独窦恰だ裨恕罚?S炙担骸胺仓稳说溃??庇诶瘢?裼形寰???赜诩馈保?ü?漓耄?梢允谷恕吧显蛩秤诠砩瘢?庠蛩秤诰?ぃ?谠蛞孕⒂谇住保ā独窦恰ぜ劳场罚?K?裕?岸E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同上)。这就使古代宗教与儒家学说结合起来,直接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了。在这里,传统宗教、儒学和政治“三合一”的新国教的胚芽,已经清晰可见了。即令是从左的方面继承孔子的荀况也说:“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总而言之,后世的儒学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宗教的祭天祭祖内容,又阐扬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礼制,再加上一套作为自身特征的仁义孝悌伦理说教,所以特别适合于上借神权,下靠父权,骨子里集权专制,外表上仁义道德的统治者的需要。它在汉武帝以后演变为专制国家的实质上的国教,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汉代统治者笃信天命鬼神祸福,自武帝以降,改元多达七十五次,便是一大表现。在经过汉初一段时期的选择之后,统治阶级终于看中融合阴阳五行说和传统宗教(敬天祭祖)而宗教化了的儒学,罢黜百家,定于一尊,确立了它统治中国思想达二千年之久的国教地位。从此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教育专以儒经为内容,“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汉书·艺文志》),“良家子弟之于六艺‘尔雅’,犹之乎西洋经院学者之于古希腊拉丁教条”④,“金马门、石渠阁、白虎观、鸿都门,‘服方领、习矩步者,委蛇乎其中’,这是活埋人性的中古道院的尊严所在”(同上)。除了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之外,当时儒教的国教化还表现在:第一,施政往往以“经义断事”,前述改元大事即是一例。甚至司法工作也有“引经断狱”的现象。第二,选用官吏,也以儒经为标准,以便于“祖传秘记,为汉家用”,以至于“大师众至千余人,皆禄利之路然也”。第三,天子亲与教义的制定。如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会石渠阁讲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章帝建初四年会诸儒于白虎观,讲五经同异,帝又称制临决,结果产生宗教法典《白虎通义》;灵帝时定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以取正而不杂异。无独有偶,在当时的世界上与汉帝国双峰并峙的罗马帝国,为基督教成为国教打开大门的君士坦丁大帝,召集了历史上第一次主教大会——尼西亚公会议,亲临致词,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统一教义,制定了著名的“尼西亚信经”,以后又以皇帝名义颁发《新约圣经》定本,命细工巧匠制备五十部分发各地教会,以止息一直存在的争论!这两大帝国的统治阶级都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在大致相同的时代,确立了各自国家中思想领域内的国教统治。⑤ 自此,儒教经典一直成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从两汉时期的经学和谶纬之学,到魏晋时期以老庄解释儒经的玄学,从唐代排佛的“道统”说,到宋明兼融佛道的理学和心学,儒学的宗教特征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发展,其理论也益发系统而完整,孔子更被推崇为圣人和教主。甚至连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而掀起变法运动的康有为,也认为“孔子创教”而且仍要从该教的经典中去寻找维新的理论根据。 对照前述每一项国教的特征和职能,儒教都是当国教之称而无愧的。它是由执政当局扶持而占据统治地位的;它控制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上自君王,下至村夫,都深受其纲常名教精神的濡染,“天地君亲师”牌位深入于穷乡僻壤,仁义忠孝主题渗透于小说民谣;它的官方地位由于科举制度(从唐以《五经正义》,为取士标准,到元以宋儒经注为取士标准,直到明清的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出题,以宋儒经注为据)而进一步加强,并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导思想;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它通过“礼”的说教,起着“法”的镇压所望尘莫及的作用,因为这个“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第51~57页,1948年版);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加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同时又在不同的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排斥各种外来的宗教和意识形态(佛教不得不被它改造,甚至甚督教传教士也不得不迁就它)(由此而有所谓“中国礼仪之争”),维持了思想领域内的统一和专制;从董仲舒提出只有儒生才能做官,以至于“鸿都门学之士,至有封侯赐爵者”(《文献通考》,转引自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到隋文帝创设科举,以后有功名的儒生不但享有特权如秀才以上免役,生员无力纳赋,可以奏销豁免,举人以上犯奸不治罪,只“削职为民”。西方基督教教士在中世纪亦有特权。,而且对于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发挥着重大的影响,简直可以说,构成古代中国统治阶级主体的,从经济上看是地主,从意识形态上看是儒生! 国教在世界历史上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且在历史时代上越往上溯就越普遍。以同一时期来看,在比较闭塞和保守的社会中,国教比较常见。当然,一种宗教的产生和流行,绝非统治者的一纸敕令所能造成,但是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却可以决定它能否成为国教,这就要看统治者是否认为它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以及印度教、犹太教、神道教等)都有过成为国教的经历,儒教也不例外,因为它在封建时代既适合于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又适合于宗法制的社会环境,因而是有利于中国封建统治秩序的巩固的。 四、中国历史上有“政教合一”吗? 关于“政教合一”以及介乎“神权政治”与“国教统治”之间的温和的“政教合一”的界说及特征,我们在第一节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但这里所说的“政教合一”,所指的是第一节所称的政教合一的“三种形式”之一的“温和的政教合一形式”,这是应该记住的。如果说前节所说的“国教统治”主要表现宗教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职能,那么本节要谈的“政教合一”则主要表现宗教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职能。在中古时期,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封建统治者都常常宣扬君权神授,以神权巩固政权,政教合一是普遍的现象。所有的区别仅仅在于合一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这种不同乃是各国的社会政治状况的不同以及宗教和意识形态状况的不同造成的。 第二节已经提到,夏商周三代的神权政治崩溃以后,比较温和的政教合一制度,在中国并未走下历史舞台,而以一种新的特殊的形式延续了二千年之久。这就是特殊的儒教与特殊的中国专制政治的结合。 中国封建国家的政治特征是君主专制,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特征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宗法制,而儒教的重农观念⑥和纲常伦理⑦,恰恰与这三大特征相适应。所以它与封建国家的结合,在逻辑上是必然的,在历史上是有基础的。 政教合一现象的考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全面进行:政治指导思想,统治集团构成,教育制度,法律制度,基层统治。虽然儒教没有基督教那样的教会组织(其实其他宗教也都没有基督教那样的教会组织,但不能说它们就不是宗教),中国的封建国家与欧洲的封建国家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儒教与中国封建国家的结合即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在上述五个方面都有独特然而是鲜明的表现。在政治指导思想方面,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儒教为正统思想,从帝王到大小臣僚无不自幼诵读儒经,熟习纲常名教,以为治国之本。因为儒教神化封建政治,有利于他们的统治。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春秋繁露·尧舜汤武》),“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朱熹说:“法者,天下之理”(《朱子大全·学校贡举私议》),“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全集·读大记》)。他们把封建政权、封建法律和封建的政治伦理规范都说成是“天意”或“天理”的结果,类似的君权神授的说法在儒教理论中是不胜枚举的。所以儒教倡言的“礼”,在统治者心目中,不只有道德的意味,而且有宗教的色彩,又不只有宗教的效能,而且有政治的功用。所谓“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礼记·礼运》)。这个“礼”,不单是“礼教”,而且是“礼治”,是政教合一的“礼”。礼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一大独创,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曾经为之倾倒。殊不知它不过是与欧洲形式不同的另一种政教合一,所以欧洲各国自称“基督教国家”以别于“异教国家”,而中国自称“礼义之邦”以别于“化外之邦”。 在统治集团构成方面,前节已经提到,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由儒生构成。早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把仕途与学儒结合起来之后,这种结构体制就大致定下来了。汉代的儒教以经学形式出现,政府从在太学学经的儒生中选拔官吏自不必说,更由于经学以师法家法相传,这种“思想界的基尔特制”(参见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秦汉社会的研究》)由“累世经学”而“累世公卿”,由“士人”而“士族”,从朋比标榜,乡党品题,发展出汉魏的豪强高门,又发展为两晋的门阀世族,形成了隋唐之前统治阶级的主要部分。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以后,中小地主的入仕使统治集团在经济等级上多样化了,但在意识形态上却更加单一化了。统治集团构成方面的政教合一更加紧密而稳定,而且制度化了。中国封建官场的这种特点,正好用得上这么两句话,叫做“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宗教与教育结合,是历史上政教合一现象的一大表现。在中国封建时代,这种结合的密切和稳定也是举世罕见的。这主要得力于科举制度。秦汉以前,私学繁荣,百家争鸣,政治上的多元与思想上的多元相得益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对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正是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从此不论太学、郡国学、校、庠、序等等大小官学,还是广布民间的所谓私学,都以儒经为主要教学内容。所谓今文古文之争,也同统治阶级内部在朝与在野两大集团的争夺密切相连,从王莽到王安石利用古文经,从刘秀到康有为利用今文经,都说明那儒经好一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经过一段士族豪门垄断文化的时期之后建立起来的科举制度,更把儒教对教育的控制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科举是入仕的必经之途,因而科举的科目就成了封建教育这辆马车的驭者,使之永不离经叛道,而成为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绝妙工具。唐太宗曾眼看着大批入选的儒生而喜不能禁,脱口而出:“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这些“英雄”即封建国家的“栋梁”,正是万千莘莘学子的引路人。所以,此后一千多年中,官学也好,私学也好,多半是学经入仕的预备场所,“四书五经”的一统天下。 在法律方面,中国封建时代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礼治”⑧原则。从董仲舒根据“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春秋繁露·阴阳位》)而提出“德主刑辅”,到最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唐律》的“一准乎礼”(《唐律疏仪·序》)、“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仪·名例疏》),莫不如此。直到封建法统即将告绝之际,宣统皇帝还下谕声称“三纲五常”“实为数千年相传之国粹,立法之大本”(《新刑律修正案汇录》)。正因为如此,历代封建法律都只以“治民”、“治吏”为目的,从来没有治君之法,法自君出,狱由君断,皇帝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汉武帝定儒教于一尊之后,儒教不但成为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渗透到法律运用和司法过程之中。隋唐之前,“引经决狱”、引经注律之风一度盛行,随着儒教经义的法典化,经学家也有兼而为律学家者,如马融,郑玄、杜预皆是。汉儒宣扬的阴阳五行四时之说,竟使“秋冬行刑”制度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儒教的宗法精神浸透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习惯法,形形色色的家法族规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尤以宋朝以后为甚。这些家法族规不仅对于家族成员具有巨大的约束力,而且得到国家承认,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清末推行新政时,学贯中西的法学家沈家本主持修订新法新律,准备采用以个人为本位的现代原则取代以家族为本位的封建纲常,在张之洞等人指其“败坏礼教”、“违背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和“男女之别、尊卑长幼之序”的攻击下,仍然不得不凭靠“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的儒教理论进行反抗,最后并以退让告终。总而言之,宗法观念、君臣等级和重德轻刑的儒教精神,指导封建立法达二千年之久,构成了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却不利于商品经济和与之适应的“私法”的发展,特别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严重地阻碍了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世界大国。庞大的中国社会不是靠生产的高度分工和社会化联合起来的,那么,小农经济的分散的基层,与封建政治的集权的顶层,乡村与朝廷,是靠什么联结起来的呢?曰:士大夫与绅士。士大夫即在朝作官的士,绅士即在野乡居的士,士就是读书人,也就是儒生。作为士大夫的儒生,执行着国家机构的正式管理职能,作为绅士的儒生,执行着社会基层的非正式管理职能。没有后者在“天高皇帝远”、官吏和政令难于深入的穷乡僻壤,作为官僚机构的延伸和补充,用统一的礼教去提供并实施一定的社会规范,则人口如此众多、幅员如此辽阔的封建中国能维持如此长久的统一和稳定,那是无法想像的。一般说来,这些绅士虽非“鸿儒”、亦非“白丁”,他们往往有过科举功名或者宦游生涯,休闲或退任而乡居在家,身兼地主或者与地主关系密切,于是凭借政治、经济或文化的优势,在宗族和乡里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威望,俨然“以师为吏”。举凡乡里的道德“教化”,宗祠祭祀,排难解纷,民事仲裁,都少不了他们。他们还充当征收赋税的媒介人、学校、道路、水利等公用设施的筹办人或主持人,地方志的编修者,甚至乡练民团的组织者或统率者。康熙皇帝曾颁发圣谕十六条,悬于直省学宫:“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息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警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防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引自《圣谕广训》)这真是儒生充当编外基层官吏,儒教为封建政治服务、二者完美结合的全面写照! 如果我们把儒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把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封建社会和阿拉伯哈里发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虽然这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特征,它们的政教合一情况也有许多不同;但在上述五个方面,儒教的政教合一情况,同基督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政教合一情况,在基本点上都是非常相似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多说了。 五、几点佐证 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同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合一问题有关,所以这里不能不提及。但这两方面的问题涉及面太广,理应专文论述,这里只能简略地说几句,同时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教合一现象的佐证。 第一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政治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二方面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与被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在野集团的政治活动的关系。 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为自己的政治服务,一是利用其出世因素,因为所谓出世可以转移人们对此世的注意,从而有利于巩固现存的社会秩序,于是出世本身就成了一种入世,成了“用退出政治来参加政治”(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第33页,1993年)二是利用其入世因素,因为任何宗教都有入世的因素,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这种因素可以表现为某种社会政治主张。由于同一种宗教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修持,尤其是社会政治主张,均因民族、阶级、阶层、职业集团以至个人的不同而不同,专制统治者对它的利用,仅以其在政治上有利于己,表现出顺从趋势为条件,倘有异己的倾向,则予以打击或排斥,即令对国教也不例外。 总的来看,封建中国的“国教”无疑是儒教,但是统治阶级的当权派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出于自身的偏好,或由于一时的政治需要,也有贬抑其至上地位,或者打击其异己派别等情事发生。前者如梁武帝之崇佛,隋文帝之贬儒,儒教的国教地位曾一度岌岌可危。后者如东汉党锢之祸,北宋新旧党之争,南宋义理派时势派之争,明代东林党案,清代禁立盟社和文字之狱,代表正统儒教思想的儒生或士大夫,都曾遭到排斥镇压。这些历史事件都有各自的社会政治原因,但它们也说明,即使对国教,专制统治者也要令其完全屈从于己,以为驯服工具,倘有利用经义教理同自己作对者,定要排斥打击,置“仁政”、“礼治”的祖传圣教于不顾! 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佛道两教在中国没有儒教似的国教地位,统治阶级对之又拉又打的现象更为显著。佛教东来之初,统治阶级以为它能“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魏书·释老志》。,所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魏书·释老志》)。佛教依附神仙方术而扎根,迎合魏晋玄学而发展,到南北朝时几有取代儒教而成为国教之势,隋唐时期更是盛极一时。这种发展,正是佛教方面的依附迎合与统治阶级的拉拢扶植相结合的结果。晋僧道安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行。”(《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这句话已为随后的历史事实所证实。 由于“中国的佛教的势力远不能与欧洲中古时期基督教的权力相比”(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第29页),“佛教在中国不是唯一的宗教。因此,它的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同上)。综观中国封建社会,势力类似欧洲的基督教而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还是儒教。即令那位以多次“舍身事佛”闻名的梁武帝,一边舍身事佛,一边还为孔子立庙,置五经博士,下诏宣称:“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厉行,由乎经术。”所谓教者,儒教也,经者,儒经也。梁武帝之立佛教为“国教”,是“使儒家的社会伦理观点与佛教的迷信思想密切结合”(同上书,第26页),这位中国最典型的佛徒君主,也“不能用佛教来排斥儒学在政治上的地位”(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2编,第439页)。在中国的思想环境和政治环境下,佛教受到限制(计有分官设职,防止伪滥,限制立寺度僧,规定试经度牒制,沙汰僧尼等措施)甚至遭受打击是在所难免的。所谓三武一宗之灭佛,当然首先与佛教的经济,社会势力膨胀有关,但也同三教之彼此斗争有关。北魏太武帝和唐武宗灭佛,既有道士从中撺掇,又有禁斥“非圣之言”与“外方之教”之意。北周武帝灭佛,诏“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后周世宗灭佛,诏禁“亲无侍养者”出家,二帝灭佛,乃为维护儒教,弘扬礼乐、维护纲常。至于历代士大夫之反佛议论,更多于同一目的。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及至李唐奠定宇内,帝王名臣以治世为务,轻出世之法。而其取士,五经礼法为必修,……科举之制,遂养成天下重孔教文学,轻释氏名理之风,学者遂至不读非圣之文。”(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39页,中华书局,1982年)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亦有类似遭遇。原始道教曾为农民起义的动员和组织形式,故遭受封建统治者压制。东晋以后与纲常名教相结合而产生的贵族道教,则受到统治者的扶持拉拢。但综观中国历史,除了在北魏太武帝、唐武宗、宋徽宗、明世宗等几个皇帝统治下,一般而言,道教都未能上升到统治性意识形态的地位。道教与佛教互争,各有胜负,但二者均常同受儒教排挤而受挫。按范文澜先生的说法,儒释道三家的关系,大体上,儒对于佛,排斥多于调和,佛对于儒,调和多于排斥。佛与道互相排斥,儒对道不排斥也不调和,道对儒有调和无排斥。这话不用于思想理论方面而用于政治关系方面,颇有道理。这种关系也是儒教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实际上的“国教”地位的有力佐证。 前曾提及,广义的政教关系,还应包含非体制化的、异端的宗教与被统治阶级的、在野的政治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应包括非国教的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宗教与某些历史发展关头的政治变革运动的关系。这些方面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我们在此且把它归纳为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即人民起义的宗教外衣,异端运动的社会实质,与宗教改革的政治内容三种类型。在中国历史上,这三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它们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教合一现象。恩格斯说过:在封建时代,“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1页)中国封建时代也不例外,由于社会政治制度中一直包含政教合一的成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儒教与封建政治的合一),这种制度的身上一直披着那层“神圣外衣”。所以反对这种制度的人民起义,在用“批判的武器”为“武器的批判”开路之时,在“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的时候,也往往戴上一副神圣的手套,用种种宗教或迷信的方式作为宣传和动员组织的手段,这是从陈胜起义、黄巾起义、孙恩起义、法庆起义、母乙起义、方腊起义、钟相起义、王念经起义、红巾起义到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都一再证明了的。 以上提到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利用非国教的宗教为自己服务的,这当然具有同统治阶级利用国教相对抗的性质(例如洪秀全的这种对抗就是十分自觉的)。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农民起义,利用了儒教理论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贵君轻”等说法,打起“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旗号以为号召,这些起义被正统儒生和封建统治者诬为“离经叛道”、“犯上作乱”,起义者的主张被视为异端邪说。这种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教合一的一个证明。正是由于一种宗教的正统理论受到统治者支持,正统教派或教内权威在该教流行的国家内与世俗当局关系密切,并借助政权力量压制非正统的思想或教派,所以一种宗教的异端才会与被统治阶级联系在一起,才会成为带有浓厚社会政治性质的、被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在野派(或反对派)的运动。嵇阮之流菲薄周孔,被斥为“非圣无法”,反映出寒门庶族地主与门阀士族地主之间的社会矛盾,以及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政治斗争;康梁之辈维新变法,被指为“灭圣经”、“乱成宪”、“堕纲常”、“无君上”,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以及改良派与顽固派之间的政治斗争。而中国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民间宗教和秘密宗教,往往是儒释道三教异端的大杂烩,也往往成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总之,既然政教合一使得正统宗教与统治阶级的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受正统宗教压制的异端与受统治阶级压制的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必然也会产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联系。这正是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双重控制的必然产物。 一般的政教关系不能不涉及宗教改革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内容。提起这个问题,人们经常想到的是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不少人宁可大谈公元前15世纪末到14世纪初的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或者藏族僧人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就是不谈中国汉族历史上的宗教改革,似乎这种事情与中国无缘一般。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意识形态要适应社会状况,宗教不例外,中国汉族的宗教当然也不例外。当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与社会上层建筑的矛盾时,上层建筑包括宗教就必然发生变革;在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情况即政教合一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变革必然带有政治内容或具有社会政治的作用。如前所述,中国既有自己的传统宗教,就必然有宗教的变革(不论当时有没有“宗教改革”的名称⑨),既有政教合一的现象,其宗教变革就必然其有社会政治的内容。 殷商时代产生了“帝”的观念,它统御原来各部族的种种自然神和社会神,超越了民族界限而又与殷人有特殊关系,这既反映出殷族与被征服各族的统治与被统治的新关系,又是原先各族分散的神灵崇拜不适应新的统一王国需要的结果。周灭商以后,不但上帝的称号增加了许多,而且出现了系统的天命观,上帝的神性大为扩展,上帝在道德和政治上的权能也加强了。商王与上帝并无血缘关系,只在死后才“宾于帝”之左右,而周王则被说成“天子”,所谓“有王虽小,元子哉”(《书·召诰》),“昊天其子之”(《诗·时迈》)。周公“以德配天”,把天帝的神性与社会道德和政治制度(周礼)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周朝统治者又制定了一整套宗教祭祀方面的“庙制”。这些做法,旨在使当时的宗教在维护王朝纲纪,驯服天下万民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之,殷代夏和周灭商之后的宗教变革,正是政治上的“汤武革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假如我们承认,汉武帝摒弃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含有大量神学和迷信、天命色彩浓厚的“儒术”⑩,设立官方的五经博士,实行思想统治,确实算得上意识形态领域(宗教在这个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一项重大变革的话,那么,这至少可以算是类似宗教改革的一种措施。这种改革措施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黄老无为之说不利于积极的统治,学派纷争有碍于控制人民的思想),明显的政治作用(调整统治阶级的思想,巩固君臣上下尊卑的秩序,为统治集团培养思想统一的“人才”,使封建统治带上神圣的光圈),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等等),这也是毫无疑义的。类似地,王莽把古文经学扶上官方地位,刘秀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隋朝创兴科举制度,唐朝颁布《五经正义》用于科举取士,对这些重大的措施也可以从宗教改革角度作出分析。除此之外,寇谦之在朝廷支持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佛教禅宗“呵佛骂祖”,主张“即心是佛”,元代蒙古皇室大力推崇喇嘛教,这些事件不无具有宗教改革的性质,并且具有各自不同的或深或浅的社会根源,或大或小的政治作用,或好或坏的历史影响,于此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不论是根据理论进行分析,还是根据事实进行归纳,不论是从正面,即从政教合一的三种形式来观察,还是从侧面,即从儒释道三教的政治关系来观察,甚至从反面,即从宗教与被统治阶级政治的关系来观察,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历史上,政教合一的确是存在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这种政教合一,就是儒教与封建专制政治的结合。
商务沟通论文:商务谈判的语言沟通技巧 摘 要:商务谈判往往关系到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合作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企业之间的切实利益。合理运用适当的谈判沟通技巧,才能在诸多商务谈判中避免处于劣势地位,知彼知己,使谈判促成双方合作,实现共赢。 关键词:商务谈判;语言;沟通技巧 商务谈判是商场利益较量里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在谈判中合理运用语言技巧,不仅能够将自己的立场观点表达得很准确,同时也会在语言上给对方施加适当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谈判中占据被动位置时,运用合理的语言技巧即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一、商务谈判的性质 1.商务谈判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在商务谈判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要反映事实,要根据现实事物的具体情况进行语言的组织,这样才能使双方都产生信赖,为本次谈判的成功打好基础。 2.商务谈判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在谈判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在谈判过程中可以找到对方的一个突破点,围绕突破点来进行表达,这样不仅不会打乱整个谈判的节奏,也不会因为表达内容没有主题而使对方感到困惑。如果在谈判过程中一旦找到了一个话题,就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谈判语言。 3.商务谈判的逻辑性 商务谈判的语言应该是具有逻辑性的,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在仔细判断和推理的情况下,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充分体现语言的客观性。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要想使运用的语言有说服力,就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即使对方提出问题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复。向对方提出的问题也要符合当下谈判过程中的逻辑。语言能力的运用是谈判取得成功的前提准备。 4.商务谈判语言的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语言应当有礼貌,并且语言表达要准确。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商务谈判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道德就是必须礼貌;(2)谈判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对方能够理解;(3)要讲究一定的表达方式,比如音量适中、富含语言色彩等;(4)在谈判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比如合理的手势或者面部微笑等。 二、商务谈判中陈述的技巧 1.入题技巧 在商务谈判的开始,双方之间存在的陌生感容易使整个谈判气氛变得紧张,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谈判项目中,谈判双方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导致双方都不知所措,使谈判陷入僵局。在谈判之初,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1)可以先介绍本企业的情况,或者是谈论最近的一些重大新闻、国家大事、天气等等;(2)可以从细节着手,使双方的心理得到放松,走出紧张的气氛;或者可以先适当谈一些原则性问题,往往一些大型的项目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都会先谈原则性问题,然后再就细节进行讨论。 2.阐述技巧 在阐述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商务谈判的规范性,语言要简洁明了。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表达内容,在适当的时候紧扣主题发言,并且条理清晰,最终使双方达成一致。其次,在谈判之前要将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并对对方坦诚相待,在对方对自己的话做出反应时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内容,随机应变。最后,在谈判即将结束时,可以说一些礼貌性的话,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商务谈判的提问与答复技巧 1.商务谈判的提问技巧 提问技巧常用于商务谈判中,目的是能够准确摸清对方的真实意图,并加强双方的深度沟通与了解。首先,是间接提问的方式。为了使提问变得更客气,更礼貌,就会用到间接式提问的方式。按照一般的常识来讲,提问越间接越能避免直接提问的唐突。其次,在提问时,要避免问对方是非题,而应将是非题变成选择题。再次,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也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尽量达到双赢的状态。最后,提问的问题要由简单到复杂,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提问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商务谈判的答复技巧 在谈判过程中比较,不容易处理的就是答复对方的提问。因此,商务谈判中的答复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与技巧。首先,学会委婉回答或者简单模糊的回答。对问题的答案要适当保留。有时确切的回答反而会吃大亏,其次,学会使用幽默含蓄的语言缓解紧张的谈判气氛。最后,遇到对方提的一些敏感问题或者不太理解的问题要考虑充分,仔细斟酌,慎重回答。 总之,商务谈判往往关系到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合作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企业之间的利益。合理运用适当的谈判沟通技巧,才能在诸多商务谈判中避免处于劣势地位,知彼知己,使谈判促成双方合作,实现共赢。 商务沟通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的开设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其课程需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大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使用的教学方法也相对比较传统,而案例教学法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将会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商务沟通和谈判;商务英语教学;案例教学法;能力培养 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在具体商务环境场景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商务沟通的能力外,还需要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能力通过实践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中能力培养要求 综合能力培养是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里的综合能力主要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等关键能力。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商务写作和演讲、电话营销培养的是学生表达能力与个性能力,而商务谈判和产品推销和展销会则主要通过模拟任务操练锻炼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从上述能力培养要求可以看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的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商务沟通与谈判教学应该使用特有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法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特征介绍 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主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高层次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有效的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故其常常运用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领域中。 2.案例教学在商务沟通和谈判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法根据其特点,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由于其重视任务从提出到完成的过程,因此总体实施步骤比较好把握,现就以商务谈判为具体示范,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谈判能力。 案例主题:教学案例之“商务谈判会议记录” 教学任务:商务谈判的会议记录模式和现场模拟 教学目标:掌握商务谈判会议记录格式、文体特征和相关语言词汇学习 任务活动:小组讨论、口头报告、会议记录撰写和现场模拟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 步骤一,导入。教师把学生分成2~3人一小组,并提供一段商务谈判视频(案例),让学生在5分钟内对谈判内容做会议记录,此项任务完成后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记录信息,并初步讨论谈判中会议记录的要点和特征。 步骤二,商务谈判会议记录文体学习。教师在完成上述导入步骤后,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商务谈判英文文本资料(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该文本资料中的文体特征,并且找出文中文体使用表达不符合英语语言,使用不得体和不规范的地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文做讨论总结报告。 步骤三,商务谈判会议记录语言词汇学习。教师应根据商务英语文体特征,对商务谈判文本资料中的相关商务词汇和句型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相关性练习,从而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 步骤四,小组模拟展示。各小组针对上述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商务谈判场景,并进行谈判会议记录撰写。 步骤五,任务完成性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对其组员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个性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内容可包括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小组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内部和外部环境 要合理高效使用案例教学法,要考虑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时需要考虑案例材料的真实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以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进行自主学习。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类似商务沟通和谈判实操性强的课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尤为明显。但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校也需要考虑其实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便使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能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商务沟通论文:谈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商务沟通 摘要:项目是一种经济组织,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项目管理中的有效沟通对其经济活动成果有巨大的影响。在团队理论看来,有效的沟通活动取决于项目内的信息分配方式,信息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其处理的方式对决策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但是项目管理的商务沟通在不同的主导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借鉴商务沟通机制在企业理论的应用思路,把组织看作一个信息系统,商务沟通机制就是用于分析组织内部的信息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激励问题,反映了组织的内部特征。为此具体探讨了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商务沟通内容与措施。 关键词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 商务沟通 一、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商务沟通 1.项目商务沟通的定义 商务沟通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项目的成功,沟通具有重要作用。沟通可使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沟通工作,如:项目目标因素之间的沟通;项目各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沟通;各专业技术方面的沟通等。通过沟通,不但可以解决各种协调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各参加者心理和行为的障碍和争执。在项目管理中,虽然在项目管理工作中计划管理是龙头,但如果该计划没有进行事前的良好沟通。在详细的计划也只是项目管理者的一厢情愿,不能得到广大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大力支持,不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最终可能会因为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而使计划天折。可以说管理离不开沟通协调,沟通协调渗透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2、项目商务沟通的困难 由于项目组织和项目组织行为的特殊性,使得在现代工程项目中沟通十分困难。尽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信息收集、存储和处理工具,减少了沟通技术上的和时间上的障碍,使得信息沟通非常方便和快捷,但仍存在着很多困难:(1)现代工程项目规模大,参加单位多,造成每个参加者沟通面大,各人都存在着复杂联系,需要复杂的沟通网络。(2)现代工程项目技术的复杂、新工艺的使用、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分工。以及项目管理的综合性和人们的专业化分工的矛盾增加了交流和沟通难度。特别是项目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经常难以做到协调配合。(3)由于各参加者有不同的利益、动机和兴趣,则有不同的出发点,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对目标和目的性的认识不同,则项目目标与他们的关联性各不相同,造成行为动机的不一致。作为项目管理者在沟通的过程中他不仅应强调总目标,而且要照顾各方面的利益,使各方面都满意。这就有很大的难度。 3、项目商务沟通的主要内容 1)项目经理与业主的沟通 业主代表项目的所有者,对项目具有特殊的权利,而项目经理为业主主管项目,必须服从业主的决策、指令和对工程项目的干预,项目经理的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业主满意。要取得项目的成功,必须获得业主的支持。 2)项目管理者与承包商的沟通 承包商必须接受项目管理者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项目管理者应让各承包商理解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各自的目标、项目的实施方案、各自的工作任务及职责等,应向他们解释清楚,作详细说明,增加项目的透明度。 3)项目经理部内部的沟通 项目经理领导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组织的领导核心。通常项目经理不直接控制资源和具体工作,而是由项目经理部中的职能人员具体实施控制,则项目经理和职能人员之间及各职能人员之间就有界面和协调。他们之间应有良好的工作关系,应当经常协调。 二、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 沟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项目信息及时、正确的提取、收集、传播、存储以及最终进行处置,保证项目组内部的信息畅通。在这过程当中,项目经理责无旁贷的成为信息传输的中心和中转站,同时又要避免成为信息流通的瓶颈。我认为项目的沟通主要包括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部门领导的沟通、项目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外联公司的沟通和与其他兄弟部门之间的沟通等等。 (一)与业务部门的沟通 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一般从项目前期阶段就开始了,在这工作当中,我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充分分析业务部门的需求,以及需求的重点部分,沟通做到有的放矢; 2.让对方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项目组的现实情况,有困难一定先提出来,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3.在需求沟通中,业务的专家地位可能不很明显,项目组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更加深入的参与业务需求讨论,甚至引导需求,即技术引导业务; 4.在项目过程当中形成前期积极进行需求挖掘、中期合理安排客户体验、后期协调验证测试的良性循环; 5.如果沟通效果不理想,要及时上升问题的高度,寻求各级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协助,合理的借用外部力量达到项目组的既定目标。 这里以《XX项目》作为案例加以说明,这个项目涉及的对账系统决算规模380(人/天),理论工期7.8月,实际工期2.2月。涉及:6个系统。预估版本缺陷密度为46(ZX平均15.3)。最后该项目得以成功完成,并顺利投产。其实该项目实际情况是:时间非常紧,任务也很重,而且需求不明确,配合公司由于商务问题不能及时支持,可以说困难重重。但从项目开始到结束,项目组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与业务代表时刻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对于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不拖延解决,每天将项目各阶段的进度情况发与项目干系人了解,保证各方面信息的一致性。项目组成员包括业务人员短期内成为了一个团结而紧密的团体,业务人员也能够了解项目组成员为此付出的努力,并打下了良好的客户基础。 (二)与部门领导的沟通 与部门领导的沟通在项目管理过程当中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目前中心的矩阵结构管理模式中,职能部门的权限要大于项目经理的权限,所以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一定会不断的和各职能部门经理打交道,同时项目经理还要定期的向本部门领导汇报项目情况,寻求项目支持。我认为与部门领导的沟通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寻求支持的邮件一定要简练的描述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领导哪方面的具体支持,最好根据具体问题给领导1-3个选择,并指出项目组倾向于哪个选择,原因是什么,而不是把问题直接扔给领导; 2.一定要清楚各级领导的权限和角色,解决问题时一定是要找到关键路径上的关键领导,避免信息同时多个领导,造成领导之间的沟通成本加大,影响问题的解决效率,增加领导协调解决问题的难度; 3.对于有些问题,不要一味的向领导妥协,不要一味的承诺实际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工作,这既是对工作的负责,也是对领导、对项目组的负责。 (三)与项目组成员之间的沟通 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规模较大的项目主要是与各应用的专业经理以及架构师之间的沟通。 《XX项目》在系统测试阶段,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关于提交的测试问题数量存在争论,开发经理认为测试部门提交问题重复,且数量过多;而测试经理认为项目办对于测试部门给出了测试标杆值,她是按照这个来执行的,而且她认为开发经理一味偏袒开发人员,且拒绝修改的问题答复过于简单。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认为关键在于项目经理接收到各方面信息之后,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因为这个结论很可能是以偏概全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确认。同时在沟通过程当中项目经理要做到立场的合理切换,有时候要站在项目的立场上、有时候站在专业经理的立场上。最后一点就是要坚持项目管理过程当中的公正、公平原则,对项目所涉及应用不偏不倚,只谈问题的解决不谈其余的个人问题。 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商务沟通措施 1、积极使用协商解决法 在大目标和共同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项目管理中的双方或者几方的分歧属非对抗性或暂时性的情况时,采用此法是比较好的。在冲突发生之后,由双方各派代表,本着协商的原则。要求双方顾全大局、求同存异、互让互谅、互相做出积极的让步,以促使冲突得以解决。协商的实施包括确定协商的时间、地点和进度。首先,双方应确定协商何时开始,并注意到对方何时准备好进行协商,为了使协商结果有益于项目的建设,双方应当及时实施并完成协商。其次,双方应选择协商的地点,包括避免干扰、获得心理上的优势以及可以使用的人员、装备及服务等因素。最后,双方应确定协商的速度。即使一方没有迫使另一方接受一个限期,由于协商结果带有时间性而需要迅速结束协商。 2、合理使用权威解决法 当双方的冲突经过沟通和谈判都不能解决时,这时则由上级主管部门做出裁决,通过组织程序迫使冲突双方接受上级提出的解决方案。这种权威解决法主要是采取强制手段解决冲突,因此,这种方法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不宜采取这种方法。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不失时机地完成某项任务,领导者必须当机立断,应用自己的权威及时地解决冲突。 3、慎重使用诉讼解决法 当矛盾冲突上升到激烈的时候,冲突双方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在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往往会首先拿起法律的武器。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实践中,由于各参与方之间的利益相互纠缠得很深,很多时候,在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承包商或监理单位在面对业主时。考虑到以后业务的进展或下一个项目的延续,往往会先行妥协,此时,冲突的双方不致于闹到要法庭上见的地步。 4、完善信息化沟通措施 在当前商务沟通中。我们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沟通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今最新的网络和通信技术,提高企业运营中的沟通效率,加强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信息传递要贯彻多快好省的原则。所谓多,是就数量而言,即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数量要多;快是就速度而言,即信息传递要迅速及时,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传递速度过慢,就可能变得毫无价值;好是就质量而言,即要消除信息传递中的种种干扰,保持信息的真实性;省是就效益而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化较少的费用,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我们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全面的加以协调。 结语: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下的沟通协调管理工作,必须要有大量的信息数据来进行支持,以保证沟通工作能顺利开展。 商务沟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虚拟仿真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虚拟项目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创新虚拟仿真项目,从而推动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相关研究人员探索的热点问题。以高职《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为例,深入探索了虚拟项目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形式、校企联合教学搭建数字传输课堂的表现方法,改造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实践证明,虚拟项目教学模式在推动促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专业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商务谈判;虚拟项目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虚拟项目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创新虚拟仿真项目,从而推动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以高职《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为例,探索虚拟项目在高职教育中的体现形式、校企联合搭建数字传输课堂的表现方法,改造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对虚拟项目教学模式在推动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进行实验验证。 一、实施虚拟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是国贸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逐步构建了专业课程模块体系,但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实训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实训设备落后,与现代企业真实要求相差甚远;实训中不可能再现关键技能训练项目;企业核心岗位操作程序复杂,学生不能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实训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企业现场运作过程,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和开发一些仿真实训项目,使学生在虚拟项目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中虚拟真实的现场,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亲身体验各种谈判主题对应不同的谈判方案。通过学生在这样一个“现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主动学习过程,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完成知识、技能的“同化”和“顺应”。创建“虚拟仿真项目教学”模式,让学习成为一种虚拟仿真情境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工作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全面提高综合职业技能。 二、虚拟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虚拟工作平台建设 通过对《商务沟通与谈判》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实施了有效改革。商务谈判课程是以“案例自主学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为主体的能力培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注重教学做合一,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谈判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虚拟项目来培养学生在调查谈判环境、分析谈判对手的基础上具备制定谈判计划的能力;培养学生适时运用技巧处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顾客异议、处理模拟谈判中的常见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谈判过程的掌控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谈判人才。 通过建设虚拟工作平台,初步实施谈判案例的网络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述教材中用到的大量实例外,还要专门有针对性的案例学习。对一个具体案例要求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把握:1、案情简介;2、案情分析:找出双方的需求,明确双方的谈判目标,解决办法及过程、结果;3、网上答辩。学生分组抽取案例,各组依次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每组学生课前要备课,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求助,上台分析时,每组派一人主讲、一人辅讲,讲完后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该组每个同学应争取回答,教师把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作为该组评分的一个因素。最后由教师点评。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1、先从内容方面进行评价,案情简介可反映学生对案例的熟悉程度;案情分析是案例分析的核心,是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可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启示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关键,能反映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2.从团队合作的精神进行评价。3、此次案例分析优缺点以及对下一组学生的指导。 该平台充分实现了专业教学过程与应用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对接,使课堂教学、虚拟仿真、实际操作三位一体,创建了学习的最佳环境和情境,实现了学习活动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虚拟仿真与职业活动有效衔接。 (二)校企联合数字传输课堂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高清硬盘摄像机、HDMI高清采集卡、智能导播系统、网络客户端等硬件设备,将“实训室”与校企合作单位对接,搭建“校企互动、双向传送”的生产现场实时教学系统,实现课程校企联合教学,数字传输课堂丰富了虚拟项目的功能:1.支持学校教学现场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场景,借助视频特写等效果,使企业的新做法融入课程教学内容.2.实现企业兼职教师与学生开展多方双向对话交流,使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能实时开展答疑等远程服务。3.支持同步录制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网络的传输和辐射作用,实现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持。4.实现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可面向企业人员开展在岗技术培训 数字传输下的模拟谈判实施过程。模拟谈判可以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实际谈判中的各个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谈判能力,掌握谈判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谈判的内容,一般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如先就技术问题或价格问题进行单向交易的模拟谈判,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市场行情、谈判双方的经济联系引入课堂。随着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断加深,可以组织商务合同条款和成套贸易项目等比较复杂的模拟谈判。其次确定谈判的方式,一般以谈判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以4至6人为宜,并在小组中设立主谈人。小组成立后,进入谈判前的准备阶段,搜集资料,制定各自的谈判计划表。模拟谈判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回顾谈判的全过程,总结在此次谈判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同时为了督促谈判有效进行,还专门设置了裁判员角色负责录制谈判录像,考查谈判双方准备是否充分,记录各方在谈判中使用了哪些策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最后,要求学生在每轮谈判之后让做好谈判备忘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下轮谈判计划,有效结合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开放式教学网站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名师微课以及专业群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在现有的教学资源服务中心平台基础上,按照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求逐步开发教学资源,并通过开放式教学网站,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结束语 结合核心课程开发虚拟项目,搭建信息化平台,创建数字化学习空间,将虚拟实训教学与真实现场实训教学相结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能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地营造展现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环境,校企跨界联合教学,实现学校和企业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商务沟通论文: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途径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商务活动不断增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流也就变得越来越频繁。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成为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彼此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渗透,增进合作友谊,加强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交流,有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的途径来提醒国际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所要注意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沟通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使得国际商务活动明显增多,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沟通途径。通过彼此国家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国家的习俗、地域风情等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方式,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思想与文化交流。因此,在众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途径尤为重要。本文就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商务活动的跨文化沟通途径进行了探究。 一、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存在的问题 1.语言障碍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最为明显的就是存在语言障碍,语言是沟通的基本方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进行国际贸易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消除彼此间的语言障碍。虽说有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但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肢体动作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所以说利用语言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必要条件。存在语言障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沟通障碍,没有达到最基本的交流条件,那促成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几率会大大减小。 2.文化的差异触及对方国家的禁忌 国际商务活动中,与对方进行交谈时,很多情况下由于文化的差异,会触及到对方国家的禁忌,这是最为严重的情况。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小心提及到对方国家的禁忌,就表明没有对该国家的文化习俗、地域风情等方面进行足够的了解,没有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也会容易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和合作的破裂[1]。 3.思维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矛盾和冲突 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同样也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矛盾也是屡见不鲜。如同我们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会存在相应的分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会容易引起冲突。 4.文化交流欠缺 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明知道存在差异,却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交流,不能够清楚的了解彼此之间文化细节上的差异,文化交流欠缺,导致不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去体谅对方的处境,因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和误解,导致国际商务活动和合作的失败,甚至破裂。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由于文化交流欠缺而导致的合作破裂不在少数,所以说,文化交流欠缺是国际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沟通的途径 1.解决语言障碍问题,进行直接交流 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之前,语言障碍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一些不使用英语,而使用本土语言的一些国家,语言障碍问题更为严重。存在语言障碍问题,会使得商务活动不能切实有效的进行,彼此之间不能够正常沟通,影响商务活动的效率。所以说解决语言障碍是重中之重,可以聘请翻译人员进行随身翻译,以至于能够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增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合作得以实现。另外,在聘请翻译时,要选择高级翻译人员,为促成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对该国家的文化、地域等方面进行了解、学习,最终实现国际之间商务的友好合作。 2.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度 跨文化交流对国际商务活动的进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导着商务活动的方向,决定着商务活动的成功率,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关键。针对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程度,如果团队不能够自行汲取文化知识,应当雇佣相应的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授课,使团队成员能够直截了当的了解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充分的提高团队对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知度。经过专家的授课培训,了解对方的地域和风土人情,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以至于能够做到缩小文化的差异。换位思考,转变思维模式,对该国家的文化要始终保持高度尊重,以诚心换诚意,才能有利于促成商务活动的成功。加强对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团队的文化方面的培训,是做好国际商务活动进行的有效方式之一。 3.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学习与沟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各国的文化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我们要利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区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网络信息和新闻实事都是来自于全球的,信息容量之大,范围之广,对我们学习各国文化是绰绰有余。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充分的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差异之后,对症下药,寻找适合的方法与对方进行友好的沟通,了解对方文化的属性和习惯,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体谅、理解对方,这样,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商务活动的氛围。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媒介,可以解决国际之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产生。 4.换位思考,减小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国际文化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了解对方的风俗文化,避谈对方国家的禁忌,换位思考,以对方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减小文化差异。出国之前做好功课,有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就是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是尊重一个国家的重要表现。每个国家都特有的的文化习俗、国家禁忌,要积极的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缩小文化差异,避谈禁忌。例如,法国和意大利拥有共同的禁忌就是避谈“13”和“星期五”[2],因为他们认为它们代表着“厄兆”;加拿大人的食物禁忌是动物内脏和脚爪;法国人喜欢蓝色、白色和红色;意大利人见面时要行握手礼,交谈中不要提美式橄榄球和政治;英国人最为喜欢的就是谈及天气[3]。所以说,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不触犯他国禁忌,是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国际商务活动之前,文化差异是每个国家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国前,做好文化方面的了解工作是必要的。了解该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内容,对于适应该国的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两个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将本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寻找出国家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共同话题,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小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辅助谈论本国的特色文化,加强沟通与了解,有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进一步扩展,让对方充分的了解中国文化,放下心里设防,坦然的与我方对话,容易促进两国的和平友谊,从而促成了国际商务谈判、外交等国际商务活动。 5.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 针对跨文化交流,我们应当本着始终坚持的原则,与对方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交流的频繁度。现在社会存在的现状就是当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或其他商务活动时交流频繁,但是当贸易等活动一旦结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商务活动会明显减少,使得跨文化交流的频繁率逐渐降低,影响了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友谊,这是不恰当的。那样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心理。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保持时刻的新鲜度,给对方以高度的热情,坚定不移的保持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长久的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使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是维持国际商务关系最为重要的纽带,对待每一份国际关系,都要拿出高度的热情给予充分的保护,促进国际商务活动持续有效的进行。 三、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是现代商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国际间商务活动,做好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是关键。本文系统性的探析了进行国际间跨文化沟通途径与策略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国际商务活动的交流,促进国际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动了国际间商务活动的发展,从而驱动了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快速发展,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步伐。 商务沟通论文:跨文化商务沟通简析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间有效交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密切,跨文化商务沟通障碍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冲突碰撞中寻求对话与合作。从而使跨文化商务沟通为人类交往史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沟通;障碍与冲突;文化整合 一、商务沟通的界定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来自他的专业技术,而85%是靠人际沟通和自身的处事能力”。那么何为沟通呢?所谓沟通,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符号系统(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形体手势及物质环境传递、理解信息和情感的社会行为。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郭亚卿、张丽娟)。而商务沟通作为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定义却因人而异。徐宪光认为:“商务沟通是一种动态的、多渠道的过程,它包括特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黄漫宇认为:“商务沟通是指商务组织为了顺利地经营并取得经营的成功,为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通过组织大量的商务活动,凭借一定的渠道,将有关商务经营的各种信息发送给商务组织内外既定对象,并寻求反馈以求得商务组织内外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庄恩平着重强调“跨文化”商务沟通,认为:“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不同文化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流。跨文化商务沟通由跨文化问题、沟通及商务三个变量组合而成,而这三个变量之间又相互作用、有机组合,产生整合效应,体现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动力特征”(庄恩平)。不论哪种定义,都不难看出商务沟通在特定组织内、外部及商务合作与发展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跨文化上商务沟通中的障碍与冲突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正逐步融入一个相互依赖、促进与发展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经济贸易与商务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企业为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谋求更好的发展,正逐步向海外扩展自己的业务。因而使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跨国合资企业也越来越普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许多问题也应运而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非“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障碍”问题莫属了。跨文化商务沟通作为涉外经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展开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语言、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及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道德规范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一方面,在商务沟通的五个过程中: 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有可能受到信息发送者或信息接收者的不同的个人文化背景的严重影响,而使所传递的信息遭到片面理解甚至完全误解,从而使跨文化商务沟通产生障碍与冲突。另一方面,当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并产生交集时,商务沟通中的障碍与冲突也会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障碍与冲突如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甚至错失商机,导致合作失败。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三星便已经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但那时主要是以战略合作为主,依靠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大量生产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开放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建厂、创立子公司或开办合资企业。当然,对此三星公司也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调整其经营方式与市场战略,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力求树立三星“时尚、高端数码产品”这一品牌形象。此外,三星还将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都转移到中国进行,实现所谓的“当地完结型”模式。2002年,三星选择中国北京作为“三星数码灵感全球巡演”的首站,足以看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国的高端科技人才,三星在中国设立了研发基地――三星电子中国通信研究所及博士后工作站。此外,为了提高中韩两国员工的工作效率,三星公司还对管理层人员及员工进行了跨文化培训。三星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没有使跨文化合作与沟通中产生的障碍与冲突影响其企业的发展,相反还为三星公司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拓宽了三星的海外(中国)市场,使三星公司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不断发展并跻身于先进数码品牌的行列。 三、解决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障碍与冲突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并产生障碍与冲突时,首先,应消除种族中心主义,将文化的障碍与冲突转换为对新文化的适应。每种文化都是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精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长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所以形成了本民族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道德标准,但我们不应该用自身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其他文化的好与坏。相反,我们应该放弃文化中心主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文化差异并适应这种差异。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都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某一问题或决策很难有相同的理解甚至持相反观点,因而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所以出现矛盾与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应消极面对,更不应主观地认为其中某一方是正确的而将其观点、标准、理念和做法强加于另一方。而是应该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相互理解,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沟通与交流并采取恰当的沟通手段。通过主观的努力来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这一客观因素,这样才能消除沟通障碍,解决沟通中的冲突,从而使跨文化商务沟通与合作成为可能。其次,加强双方的跨文化培训,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并适应这种新文化。这里要强调,企业不应只是针对员工进行跨文化培训,也应加强对管理层的培训。只有企业内部自上而下都适应这种新文化,才能使企业尽快度过“跨文化障碍”这一磨合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通过文化整合,创造企业新文化。“文化整合”,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实现某一共同目标或达到某一共同利益,将两种不同文化的精华整合到一起,使其相互渗透、妥协、补充和作用,形成一种有利于双方且有助于实现共同目标的新文化(即第三文化)。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合作双方中一方过于强大,而另一方在合作中常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结果弱势的一方就会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被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文化所吸收、同化直至取代。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化整合,都可以求同存异,取之精华、融合差异,丰富人类活动。同时还可以建立新的管理理念与制度,促进跨文化商务沟通与合作。总之,只有以共同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文化整合,才能创造出1+1 2的管理效应。 四、商务沟通的意义与重要性 商务沟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国际经贸的合作与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内部通过上行、下行或平行沟通等沟通方式,不但能使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服务的企业与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促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同时还可以使管理层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与运营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繁荣。其次,企业可与顾客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并调整研发战略以满足其需求。与投资者、银行家、政府官员等进行沟通,掌握市场发展的动向,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进而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经营策略以应对这一变化。与媒体人士进行沟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知名度。通过建立这些有效的外部沟通,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早在我国战国时代,苏秦、张仪就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达成“合纵”、“连横”之势,改变了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济全球化与多样化的今天,跨文化商务沟通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国家、民族及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文化多样性与种族多元化,同时更能推进文化的繁荣昌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使人类文化的精髓得以继承与发扬并代代不息,薪火相传。 商务沟通论文:项目化教学在高职《商务沟通与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高职《商务沟通与礼仪》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能力以及形象礼仪等。本文对《商务沟通与礼仪》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以及实施过程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一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项目化教学已经收到职业界的青睐。所谓的项目化教学就是一个典型项目或是以产品为载体,基本的教学策略就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项目化教学主要是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了改变,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从而促进了教学的方向,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在企业中,几乎所有的岗位都是承上启下和沟通的中间枢纽,因此,沟通是每个工作人员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商务沟通与礼仪》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沟通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进行项目化教学。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商务沟通与礼仪》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一、《商务沟通与礼仪》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 《商务沟通与礼仪》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这门学科的具有独特的框架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内容,该学科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商务沟通与礼仪进行研究,主要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沟通的原理与技巧,另一个是商务礼仪,在商务沟通与礼仪教学中应力图通过对沟通原理、策略与技巧的探求,将变化莫测的沟通活动还原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项目,从而揭示沟通活动的规律、原则与艺术。具体来说,可将商务沟通与礼仪课程分解为以下项目:了解商务沟通、商务沟通中的职业形象塑造、商务沟通中的日常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商务组织沟通、招聘与求职、演讲、会议组织、商务谈判和跨文化沟通。 二、《商务沟通与礼仪》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设计 《商务沟通与礼仪》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就是遵循课程规律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任务以及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运用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进行真实性的教学,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做进行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实训实习的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整个课程以情景(场景)模拟和行动导向为架构,重视“体验性教学”的教学新思维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 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记录并记忆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而为试用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应采纳如情境教学、游戏演练、小组实训、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新的教学方法,全面推进项目化教学,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团队合作、角色互换、交互点评等形式,攻克难点、掌握重点、交流得失。以游戏演练教学法为例,在“了解商务沟通”项目教学中,可以设置“撕纸游戏”,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先给学生发一张A4纸,然后由主持人发出指令:“对折,对折,撕右上角,旋转90度,撕左下角。”主持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游戏一共做两次,第一次学生闭着眼睛只做不问,第二次学生可睁开眼边做边问。前后两次游戏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第一次,每个学生撕出来的图形差异很大;第二次,每个学生撕出来的图形基本相似。学生亲身经历此类游戏后,会反思:同样的指令下为什么结果差别这么大?由此,通过游戏重申主题:消除误解的最好方式就是沟通! 在《商务沟通与礼仪》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可以对角色扮演的项目进行设置,项目的情景可以是虚拟的,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企业领导、员工和同事,进行商务组织内部直接的沟通实训。该项目情景也可以利用实际商务领域中的案例,如2006年史上最牛女秘书事件情景: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与其女秘书瑞贝卡因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产生沟通上的极大矛盾,最后导致双方均被迫辞职。在学生阅读完情景案例后,要求学生指出案例中沟通双方失败的地方,并归纳上下级沟通的策略与艺术;然后,设计一段对白,尝试改进陆纯初与其女秘书瑞贝卡之间的沟通问题,并进行角色扮演。 在《商务沟通与礼仪》项目化教学实训期间,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同一个项目进行多种方法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书面实训和口头实训进行结合,全真情境与仿真情境相结合,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使教学真正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构建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三、《商务沟通与礼仪》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在《商务沟通与礼仪》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选择五步教学法,所谓的五步教学法主要有:教学目标――项目任务――知识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以“商务组织沟通”项目中组织内部沟通为例,其教学实施过程可进行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团队沟通技能。 2.掌握与上司沟通的技巧。 3.掌握与下属沟通的技巧。 4.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二)项目任务 1.项目情景。进行实训的项目情景可以是一个企业奖励公司的员工,这次的项目情景主要是制定进行旅行计划,出国旅游的人数在10人以内,可是公司所有员工都想出国旅游,如果你是企业的领导你该怎么选择,怎么与下属沟通? 2.任务要求。(1)请你以部门经理的身份,与上级领导沟通,要求此次增加若干名额,或争取上级领导对下次出境旅游的批准,并设计一段对白。(2)请你以部门经理的身份,与市场部员工沟通,选出规定名额的员工参加旅行,并设计一段对白。 (三)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 1.团队的概念。2.团队的特征。3.进行有效团队沟通的方法。4.上司的类型。5.上司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6.下属的类型。7.与下属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四)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包括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实训。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2.学生分工合作,确定扮演领导、部门经理以及部门员工的人选。3.各小组设计对白。4.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展示。 (五)项目评估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工作任务完成的效果。 1.项目实施结果。包括对白稿、角色表演活动。2.成绩测评。(1)教师、各小组评委对各组表演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归纳角色扮演以及对白稿的沟通改进效果和存在问题。(2)评分表。如表2所示。 我们对《商务沟通与礼仪》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分解项目,从而明确每项任务的具体要求,从而增进了《商务沟通与礼仪》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总之,《商务沟通与礼仪》项目化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做到教学练三者联合,而且主要是以练为主进行教学,将课程的理论要求、课程的基础知识融合到商务沟通的技能训练之中;同时,在商务沟通的技能训练中,强化训练效果,兼顾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最终,将对学生各个理论知识点和各种沟通实训的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 商务沟通论文:商务人士必备的商务沟通技巧 摘要:商务沟通是商业人士日常工作的基本行为。在商务活动中只有善于沟通的人,才能广交朋友,发展客户,获得客户的信赖、支持与合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创造商机,打开局面。 关键词:倾听技巧 语言表达技巧 书面沟通技巧 商务沟通是商业人士日常工作的基本行为。无论是组织内部的团队合作,还是组织与外部客户的商务洽谈、产品推销或是与合作伙伴的业务协商等,都离不开沟通。戴尔・卡耐基曾说:绝大多数职业人士在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25%靠天才和能力,而75%靠沟通。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人际交往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作为商务工作人员,广泛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一个善于沟通的商务人士,才能创造和谐,控制局面,把握机会,在理智、公平的氛围中获得对方的合作与支持。 一、倾听的技巧 不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工作场合,善于倾听是一个人应有的素质。倾听是表现个人魅力的大好时机,倾听是给予讲话者最好的礼物,倾听表示对说话者谈话充满了信心,能使对方产生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从而赢得其好感。 商务交往,是一个平等、双向的交流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而是需要学会很好地倾听。有位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每天花在与人沟通的时间中,9%用于写东西,16%阅读,30%说话,45%倾听。“听”是“说”的基础。“听”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一些专家认为:沟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最重要的就是倾听对方的说话,这比任何阿谀奉承都更为有效。学会倾听,才能集思广益,明辨是非。倾听的技巧主要有: (一)全神贯注地倾听 当对方讲话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讲话人的身上,表现出对其讲话内容的兴趣,这一来体现了对交谈对象的尊重,表明愿意倾听对方的讲话;二来可以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获得重要的信息,掌握关键所在,为说服对方寻找突破口。 (二)不可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 当对方说话时,特别是说到兴致很高时,不可轻易地打断对方的谈话,当有分歧或需要补充说明时,也最好等到对方讲完再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有必要插话时,也要先向对方打招呼,说声对不起,再插话。简短插话完毕后请对方接着讲。否则,可使对方不快。 (三)准确的理解对方的谈话 倾听是一个能动性的过程,是一个对感知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能动地反映自己思想的过程。在倾听中,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学会在倾听中正确理解对方的谈话内容,及时捕捉对方传递出的信息,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动作表情,继而分析、判断对方的意图,为进一步的商谈做充分的准备。 (四)适时适度的提问、反馈 在商务交往中,人们更倾向于彼此进行语言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倾听。如果一方一言不发,只是一味的听,另一方就会没有交谈的兴趣,不讲或少讲了。不利于交流沟通。所以,在倾听中,应专心地听,并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或不时地向对方发出应和,表现出对谈话内容的重视。 实现商务交往。 (五)把握成交机会 商务谈判中,主要的目的是促成交易。所以,在倾听中,要细心领会,分析对方交谈意向,把握成交机会。该成交时主动提出,不可在一些小的细节上争执不休,失去商机。 二、语言表达的技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表达情意、增进了解的主要手段,是重要的沟通方式。在商务职场上,拥有高超的说话技巧,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拥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就能得心应手地进入职场;就能轻松自如地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能在商务谈判中掌握主动;就能获得客户的信赖并发展客户;就能在会议或演讲中彰显个人魅力,使事业无往而不胜。作为一个商务工作者,必须掌握好以下语言表达的技巧: (一)尊重对方 作为商务工作者,面对的人很多,可能是上级领导或下级同事;也可能是供货商、经销商;可能是政府职能代表;可能是消费者或其他商业企业人士。与他们交谈,谈话的场合不同,谈话的内容不同,因此交谈沟通的方式也不同。但无论是与谁谈,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拥有良好的态度和语气,尊重对方,以礼待人,让对方感到平等、真诚。良好的态度是与人交谈的基础,和气的交谈是生财之道。 (二)谈吐文雅 谈吐文雅是增强个人魅力,提升个人形象的主要要素。在交谈中,要多使用礼貌用语,言辞得当,表述有条理,语言简洁、生动、鲜明,即干练又温文尔雅,方能显现出一个人的能力。谈话中,可以适当地使用俗谚俚语,巧妙地使用富有时代特征的专业术语,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话题适宜 谈话前,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喜好、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选择好话题。多谈对方愿意听的,能让对方感到愉快的话题。要根据不同人的心理需求说不同的话,对一些不太愉快的话题,又必须面对时,要讲求策略。比如,商谈索赔、讨价还价、讨债等容易引起矛盾或出现僵局的谈话,就需要慎重思考。既要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维护自己一方的利益,还要理解对方,避免冲突。只有突破僵局,双方相互理解,相互让步,才能获得商机。 (四)赞扬对方 赞扬别人,是一种促进友好关系的催化剂。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对方的肯定,看到其优点和长处,肯定其价值。所以,在商务活动中,无论你面对的是谁,都要发现对方的长处,从中找到可以让你称赞的优点,并及时的予以夸赞。特别是当对方表明自己的观点后,先要对其肯定,需要反驳时,也要婉转,且不可指责或斥责对方。 (五)平等相处 买卖是公平的交易。买卖自由,不能强买强卖。所以,在与客户交易中,要平等相待,公平交易。不可出言不逊,咄咄逼人。当不能与对方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分歧时,也要尊重对方。 (六)真诚友善 每个人都喜欢与真诚友善、和蔼可亲的人打交道。据心理学家测验:一个友善诚恳、和蔼可亲的形象,或一张笑容可掬的脸颊给人的心理作用是愉悦,促使大脑各部位的中枢神经细胞高度活跃――尤其是语言区神经细胞高度活跃,处兴奋状态,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相反,是一个凶巴巴的形象,或是一张表情冷漠的脸孔,给人的心理作用是:憎恶加恐惧,促使大脑各部位的中枢神经细胞严重抑制,处沉抑状态,给人留下难以消遁的持久性恶感。由此可以推断:一个商务工作者,在商务活动和社交场合,面带微笑,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诚友善,才会赢得客户的信赖,为获得商机打下基础。 三、书面沟通技巧 在商务交往中,除了口头语言沟通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语言沟通方式就是书面沟通。 现如今,随着通讯设备的先进、便利,很多人便不再重视书写了。事实上,在商务活动中,书面沟通使用频率虽然不高,但他传递的信息量则更大,规范性更强,有一定的精准性、权威型、说理性,适合存档,必要时还可作为法律证据。所以,书面沟通方式是不可替代的。书面沟通的技巧是: (一)要符合商务文书的基本格式 常用的商务书面沟通形式主要有:商务信函、电报、字条、合作意向书、协议、商务合同、计划书、调研报告、活动策划、商品说明、广告、通知、海报等。无论是何形式的书面沟通,在攥写时首先要符合基本格式要求,如文头、称谓、标题、正文、结尾语、落款人或单位、时间等。这是书面沟通的规矩。也代表了书写者的能力水平。 (二)书写文字要清楚工整 无论是打印还是手写,一定要注意字迹清楚工整,标点符号正确,语句通顺,段落分明,不写错别字。这样,才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当人们阅读一篇文书时,看到的是字迹拥挤,段落不清,马上就没有了阅读的兴趣,不利于文书信息的传递。所以,要注意封面的设计、文字编排、段落清晰、页边距合理、字体大小适中、插图或表格规范。这些细节都在反映着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工作态度。 (三)标题明确 当人们收到一封信函或电子邮件,首先是看题目或事由的,然后才确定是否要看其具体内容。如果题目没能引起兴趣,可能就会放弃阅读,这就会失去文字传递信息的机会。比如,商务工作中,经常看到一些发送的电子邮件在题目栏中没有说明何事由,便被当做垃圾文件删除了。所以,题目或事由一定要引起阅读者的关注。 (四)表述清楚准确 写商务文书,目的是要让对方能够看明白,理解意图,并接受传递的信息,所以,对表达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安排的事宜、事件等的描述要简洁、完整、清楚,对各种数据的提供要准确可靠。特别是商务信函,经常要对商品的价格、款项的收付进行磋商,如果表述不准确,模棱两可,就会发生歧义,甚至引起经济纠纷。 (五)内容完整有逻辑 商务文书的书写内容必须完整,该写的事由要全部写进去,不能有遗漏。比如报价函要求必须将商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装运期、结算方式、有效期限等报价条件全部明白无误的告知对方。其他文书也类似。这就要求既要保证内容的完整性,还要注意叙述的逻辑性,层次分明,清晰易把握。 (六)语言适当得体 商务文书的书写,既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同时,还可以通过文书促成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在行文时,注意采用恰当地称呼,使用礼貌用语,语气使用要讲究策略。要根据对象、场合、具体事宜选择相应的措辞。比如,在常用的推销信函中,不能过分的吹嘘,夸大产品的性能,采取强买强卖。写索赔函、拒赔函、催款函、催装函等要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对长期合作的有信誉的老客户,更要言辞委婉,维护关系。对不熟悉的新客户,要表明愿意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对不讲信誉的可视情况表明态度,直截了当,不卑不亢。 总之,商务沟通在商务活动中十分重要,作为商务工作者,应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听、说、写的沟通技巧。 商务沟通论文: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商务沟通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来自国外的投资者和去国外投资的国人逐渐多起来,对于我国企业涉外接待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要求具有很高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进行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章从提高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为目标出发,分析了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沟通的难点以及分析了跨文化商务沟通的现状,提出了跨文化背景下的进行有效商务沟通的策略。 关键词:商务沟通;跨文化;涉外接待人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外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热情与日俱增,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企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涉外人才,高素质人才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基础。高端涉外人才需要有较广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同时需要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同时也需要国外的文化背景有较多的知识储备,以及一些非语言沟通能力,提高与国外企业的良好的互动。 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传播趋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成为外企员工,也面临着学习和尊重外国文化的问题,进行跨文化背景的商务沟通非常困难。为避免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出现差错,我们应客观认识文化的差异性,出现沟通障碍时,多用一些跨文化沟通的技巧。文化包含着着一个民族的思维、人文、风俗和信仰等的特征,它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意识、人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差异,以及语言的限制,导致我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进行商务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误解或者误会等问题,因此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通过分析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鸿沟,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能极大的促进我们与国外企业进行友好的商务沟通。 一、跨文化背景下商务沟通难点 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别以及个人的行为的差异,使得跨文化商务沟通出现障碍,跨文化商务沟通障碍很有可能影响国外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和发展合作,导致来我国洽谈合作的国外企业越来越少,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跨文化沟通背景复杂 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与其独特的语言背景、历史和地理位置紧密相连的,而来我国投资的国外企业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虽然大多是欧洲人和美洲人且使用英语,但他们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他们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企业,他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又各不相同。 要使企业能够顺利完成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沟通,首先提高我国涉外从业人员具有跨文化商务沟通意识,提高商务沟通技能,尽可能地运用目的语言文化来进行沟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历史,使中国居民和西方居民在思维方法、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存在有很大的差异。随着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跨文化沟通中,除了重视语言交流外,还要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首先得了解它的文化,我国企业中在与西方企业交往的过程中,尤其商务沟通中,常常因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导致商务沟通的障碍,商务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存在误解,以及一些交谈中的误会等,给企业带来不便。 (二)不同地区传统文化差异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化。各民族的人不管到哪里,他们都带去了各自的文化,并且按其文化行事。例如,见面时美国人喜欢吻一侧脸、中国人喜欢相互握手;圣诞节是西方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时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加入外企,像那些在华工作的商务人士要学习和尊重中国文化一样,我们同样面临着学习和尊重西方文化的问题。 数千年的儒家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居民,在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过程中,在我国文化中,总是尽量多说别人高兴的话,多说场面话,在说话时较为谨慎。但是西方国家强调自由,认为人的利益和权利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外国人在商务沟通中,说话直来直去,喜欢直言不讳。中国人素以好客闻名于世界。在西方国家进行商务沟通中,对客人进行细致入微的关心容易引起外国人的误解,让他们认为你是有求于他们才这样做的。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与西方人商务沟通的时候,总是会自觉的谦让,令西方企业人士大为不解,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说话都是直来直去,没有谦让的习惯。 (三)企业涉外人员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差 我国企业在与西方企业进行商务沟通过程中,由于时常受到本地文化能力限制使得沟通效果有限,然而当学习了国外的文化,由于缺乏国外文化情景的情况下,经常使语言和国外文化相互混淆,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沟通时当不能顺畅地表达的时候,通常要借助于夸张的表情和手势,又会导致外国人更听不懂,导致商务沟通误解。 企业涉外人员要能够与外国企业进行良好商务沟通的人才,只有这样人才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国外企业来投资,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高素质跨文化商务沟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高素质跨文化商务沟通人才才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面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也面临一些严峻的问题,如我国企业能够与国外企业进行良好商务沟通的涉外人员很少,而且沟通技能不强,大多数的涉外人员只会讲母语,虽然他们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但目前还不能用外语进行很好的沟通商务沟通。 (四)我国企业对于跨文化沟商务通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企业对于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重视不足,使得我国企业在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过程中,常常给外国企业留下准备不足的印象,对他们不够重视等,这样会导致商务沟通效果很差,对我国的企业的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同时对于国外的不同国家企业的文化背景知识准备不足,使得企业涉外人员与国外企业出现商务沟通时出现障碍,严重影响我国的企业形象,最终导致我国企业失去很多机会。 二、提高跨文化背景商务沟通能力的策略 (一)多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 只有在了解各国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才能避免在于西方企业商务沟通时的文化冲突,因此要足够重视了解各国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因此,加强对各国文化背景方面知识的了解,主要包括各国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同时要了解各国文化中的禁忌。在实际商务沟通运用中,要特别注重各国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通过这些知识的积累,就有助于我们更自如地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达到较好的结果。 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时,首先要重视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与西方企业的商务沟通中产生障碍中,最主要的是商务沟通双方没有在文化认同上达成一致,这种文化认同是相互的,只有这样才能超越文化商务沟通的障碍。在与企业的接触中,要根据对方的个人喜好和文化背景,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良好互动沟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对其它地区的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只有在了解的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沟通才是一种正确有效的商务沟通。 (二)做好跨文化商务沟通准备工作 进行跨文化的商务沟通,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准备工作,只有良好的准备工作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避免出现沟通的各种障碍,最终取得跨文化沟通的成功。由于跨文化的背景因素,准备工作要做的很广和细致,首先要全面了解沟通对象的民族语言、文化、爱好等,所有的准备工作必须考虑文化差异,例如,场地、时间等安排要考虑文化差异,这些方面对沟通可能会有消极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时间具有不同的观念,例如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一些拉丁国家对于时间观念则较弱,所以,在进行跨文化的商务沟通,做好准备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进行跨文化的商务沟通时还要注意对方的风俗,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就意味着尊重对方,尊重对方也意味着商务沟通成功了一半,为沟通营造和谐的环境。 (三)培养和提高涉外人才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 培养涉外人才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首先要重视语言理论的培养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学习外语最主要的目的是商务沟通,只有在外语的环境中进行长期不间断的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口语水平,才能很好地掌握外语口语水平。采用走出课堂与外国人进行实际商务沟通方式,这种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商务人才真实体验与外国人的对话的环境,促进企业商务沟通的水平提高。企业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涉外导游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进一步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全面提高企业涉外队伍素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提高涉外人才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同时又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现互惠双赢。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企业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出现障碍,在与西方企业进行商务沟通的过程中,要注重中西方跨文化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在商务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下选用不同的语言策略来维护和企业关系,还要注意在跨文化沟通中运用礼貌的语言方式。只有通过了解和学习中西方商务沟通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的商务沟通,从而为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纺织行业论文:纺织服装行业蓝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以SA8000标准为核心的蓝色壁垒将限制不符合劳工标准要求的产品进入市场。这将与订单挂钩,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发展。近些年,美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通过立法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制定了许多苛刻的包括SA8000标准在内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如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限制案件明显增多,其中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4起,特保调查案件1起,共涉及我国出口产品价值5.72亿美元。在纺织品方面,美国对我国多种纺织产品设限,并发起特保调查,涉及我国产品24种,出口金额63亿美元。因此,SA8000标准实际已经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的一道门槛,应引起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高度关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解决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度,大量的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环节乃至在其他国家开办的工厂的部分或全部迁到了我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就业增长。然而实施SA8000标准认证,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可能会减弱。一方面,跨国公司担心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影响公司高额利润,难以完成公司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中国投资。总之,蓝色壁垒使得企业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的优势将不再明显,从而影响外资的引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纺织服装业面对蓝色壁垒的机遇 1.促进纺织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形象。SA8000已被许多跨国公司看作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企业进行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不仅可以把企业的商业利润变得更为长远,而且有利于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而言,SA8000有助于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如果SA8000直接与国际订单挂钩,这种关系生存的强大压力将迫使企业不得不对照相关法律修正自身的不足,把经营管理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之中,规范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水平。由此可见,纺织服装企业是否履行其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自身形象的一种重要标志,而SA8000正是这样一种标签,它能够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正面情感,使合作伙伴对认证企业建立长期信心,对企业提升形象,增强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2.有助于纺织服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纺织服装企业已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甚至开始真正发现人才的“瓶颈”问题。但是,由于长期的人事管理思维和理念,很难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SA8000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制度保障。SA8000把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使人本管理、人文关怀和人性化告别了抽象与模糊,变成在实践中可操作、可衡量、可对照的尺子和镜子。一个企业是否做到了人本管理,用SA8000标准衡量一下就可看出来。当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便人力资源管理有心维护员工利益,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得不屈服于资本的力量。而SA8000的现实要求,逼迫企业主们(资本拥有者)不得不牺牲部分既得利益去顺应SA8000,按SA8000的要求去维护企业雇员的利益。 3.有利于改善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虽然我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就劳工权益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但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等原因,一些纺织服装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而侵害劳工权益的行为时常发生,导致劳资关系较为紧张。实施SA8000标准,有利于SA8000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改善我国目前紧张的劳资关系,增强纺织服装企业对现存和潜在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减少劳工流失。例如,SA8000中规定,公司不能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48小时,并且每7天至少应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时间不超过12小时,且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贴;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应该看到,SA8000标准的推广应用不仅是推进保护劳动者权益,更重要的是促使工人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的激发和释放,不但会使企业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优势与劣势 (一)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优势 1.劳动法律规范依法用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为规范企业依法用工、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尤其是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新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更加全面地规范劳动合同,扩大了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而且更加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劳动合同法》填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立法空白,如增进社会就业率;另一方面,更为严厉地约束和强制了企业用工行为,有效阻止企业逃避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劳动合同法》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劳动法律意识,又有助于企业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说,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已为企业应对蓝色壁垒奠定了法律基础。如果纺织服装企业能自觉遵守各类劳动法律法规,且能认真学习SA8000标准所规定的主要内容,必能顺利应对西方国家制造的贸易壁垒。 2.国内需求潜力庞大缓解出口压力。众所周知,扩大国内需求是缓解出口压力的最好办法。从我国国情看,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国内需求潜力都十分庞大。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外需尽管必不可少,但在贸易壁垒重重的压力下,庞大的国内需求必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纺织服装产品属于必需品范畴,在“衣食住行”中排第一位,是居民必不可少的消费品。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纺织服装产品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总趋势不会改变,即使经济周期会影响到产品消费,但是内需会随着经济好转而日渐起色,内需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例如,从家用纺织品来看,随着新居数量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每户平均都有10~20公斤的家纺消费量。而在中国广大农村,目前纺织服装消费量依然还很低,这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内需市场还有庞大空间和潜力。由此可见,国内需求潜力庞大可以缓解因蓝色壁垒而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压力增大的现状。 3.出口配额全面取消解开企业出口束缚。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随着配额全面取消,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容量将随之急剧扩大,使各国受配额抑制的纺织服装品产能全面释放,从而促进全球纺织品投资于贸易高速增长。对于我国而言,“配额”曾经是束缚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一道绳索。在出口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出口配额大都掌握在具有出口经营权的国有外贸公司或一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手中,而一些小型的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很难获得出口配额指标。为了出口配额,纺织服装企业绞尽脑汁,基本无暇无力顾及质量提升、新款开发、品牌建设、社会责任等长远问题。随着配额的全面取消,尽管欧洲和北美国家会制造各种新的贸易壁垒,但是,也为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创造了有利时机。出口配额的全面取消,既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有精力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又可将一部分财力用于提升劳工薪酬、改善工作环境等一系列社会责任上。 4.多年贸易出口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壁垒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时常设置各种各样的标准、法规对中国的进出口进行限制,甚至用法律明确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进口国标准,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占得有力的地位。自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关税壁垒的作用在下降,而非关税壁垒的作用正在上升。可以讲,我国对外贸易与贸易壁垒相生相长,已经历了几十年的贸易障碍。面对贸易壁垒,我们没消极回避,而是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由此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壁垒经验以及应对措施。例如,在纺织品贸易领域,我国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公布了《2008年对欧双边监控纺织品出口企业资质标准》等等。尽管这些措施不是针对蓝色壁垒,但是也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劣势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方面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刚刚起步,也有一些企业则采取旁观态度。长期以来,这些纺织服装企业存在明显的重市场轻环境、重实践轻管理的现象。多年来依靠牺牲劳工权益和劳动环境追求企业低成本,劳动者权益受到极大侵害。而劳资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强资本弱劳动”现实更使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的纺织服装民营企业管理目无法纪,随意虐待、歧视、惩罚和开除工人,甚至雇佣童工,建立的工会也往往由老板个人掌控。可以讲,个别企业根本未树立人本理念,只有物本意识,而长期轻视劳工权益的现状固化了这种思维。面对新的贸易壁垒,一些纺织服装企业有一个了解、接受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转变思维,形成新的意识。 2.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我国人口众多,具有人力资源优势,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而且工人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正是以成本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尽管纺织行业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然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决定了一定时间内我国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可见,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具有相对突出的价格优势。然而,蓝色壁垒的启动和实施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带来极大的挑战,纺织服装产业首当其冲。也就是说,在蓝色壁垒面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逐渐变成了劣势。为了减少贸易障碍,纺织服装企业需要积极改善劳工工作环境,提高劳工薪酬,这必将导致产品成本增加。此外,大多纺织服装企业长期过多依赖廉价劳动力,忽视技术革新,故而很难在短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3.国际市场结构以发达国家为主。我国是纺织服装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据海关总署统计,2012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54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和香港作为我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2012年共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总金额的61.15%。可见,欧美依然是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正是蓝色壁垒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们将SA8000标准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限制他国产品,保护本国市场,这必将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压力,使该类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若不接受,就将失去欧美这个大市场;若接受,企业成本大增,竞争力下降。由此可见,这一国际市场结构现状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障碍。 4.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缺失。作为纺织服装品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形势异常严峻。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也日渐重视研究构建应对各类贸易争端的机制,然而,这些应对机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分层次、专业化的预警信息网络,缺乏对各类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整合,缺乏长效、稳定的应对机制。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遭遇贸易摩擦时,反应迟缓,应对能力薄弱。例如,蓝色贸易壁垒出现数年,而我国的应对机制尚不完整齐全。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地方政府都不重视开展必要的监测。这种监测不仅是对纺织服装企业,更是对外部市场和国际贸易动态的监测。可以说,对某个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不是说发生就发生,应该早有迹象,如果有相应的机制,就能早做准备,而不会措手不及。 路径与战略: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策略建议 1.利用外部机遇,发挥内部优势,积极争取通过认证。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我国企业不能消极回避,而应积极主动应对,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大视野中加以思考和解决,努力建立机制,积极通过认证。纺织服装企业要充分认识SA8000的重要性,加强SA8000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在熟悉劳工标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贸易国的认证要求,根据进口商要求提供产品,积极申请国际认可的多种体系认证,适应买方市场的新要求。此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参照国际惯例,整合企业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建立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评价理论体系和评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劳工贸易壁垒,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此而造成损失。 2.利用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争取有利的出口环境。劳工权益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WTO成员,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NGO),就贸易和劳工权益保障问题开展双边或多边谈判。尤其要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提升我国在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方向,主动参与蓝色标准的研讨和起草工作,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断改善劳工条件和有助于规避发达国家借所谓的劳工问题设置“蓝色壁垒”的贸易制度,从而保护生产经营主体劳工者权益。此外,要借助国际有关协议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对不公平的蓝色标准提出抗辩,确保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顺利出口。 3.依靠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然而,这些地区把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其对我国的贸易挂钩,导致我国出口风险加大。因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在继续保留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放眼全球市场,有步骤、有选择、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将目标瞄向港澳台地区,扩大对亚洲、东欧、中欧和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此外,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加强,加大区域经济合作,也是扩大纺织服装品贸易的重要渠道。 4.克服内部劣势,规避外部挑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蓝色壁垒主要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我国相关产业运用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明显下降。面对冲击,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应明确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那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变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体而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要重视技术研发和革新,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把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从而更好地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冲击。(本文作者:齐峰 单位: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人文学院) 纺织行业论文: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 摘要:纺织行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为污水集中处理提供可能,同时因为纺织行业自身的原因,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一直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本文重点从选址、设计、接纳标准和回用率几个方面总结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后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纺织行业;集中处理;污水处理 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便于管理并体现行业集体优势,工业园区模式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模式为污水集中处理提供了可能,而且集中处理给园区内企业提供了便利、降低了费用,因此,在当前环保政策引导下,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发展较快,不过,对于纺织行业来说,纺织工业园区内企业种类较多、生产工艺差异性较大,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一直存在一定难度。本文选择探讨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期望能为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提供一些帮助。 1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简述 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就是将工业园区纺织行业的污水集中到一起进行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涉及厂址选址、工艺设备的选择、相关运行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各项指标的考核。一般来说,厂址的选择及规模确定都是工业园区及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工艺选择方面,集中处理技术中前期预处理阶段很重要,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预处理工序,而且后续处理范围要宽泛。集中处理就涉及两个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彼此之间的合作,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中两个单位之间运行规章制度成为必要内容之一。 2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置存在优势,可是在实际运行过程,集中处理技术管理模式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2.1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选址规范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的厂址选址、运行规模等方面基本基于建设设计时工业园区的情况,很少顾及工业园内纺织行业发展情况,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设计规模过大,大量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反而提高了污水处理成本,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集中处理规模小,影响污水处理的质量。同时,纺织行业引入企业不规范,没有考虑已建集中处理厂的实际情况,引进集中处理不能胜任或者处理难度较大的污水来源者,这势必影响污水集中处理的效果。 2.2缺乏约束力较强的污水接纳标准 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中,处置单位普遍缺少联动机制和接受标准。只能被动的接受所有污水,可是纺纺织行业的污水水质情况复杂,在污染物物理性质及浓度方面,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个企业不同时间的污水相差很大。如果集中处理过程中不事先进行联动,必然给集中处理带来影响;有时一些企业将强碱溶液直接当成污水输送到集中处理处,缺乏接纳标准任由企业随意输入,必然影响集中处理的稳定性。 2.3水资源再次利用率低 不论是是单位产品排水量还是行业总排放量,纺织行业所产生的污水量都较大,污水经过集中处理后,处理后的污水可以作为水源回用利用,可是当前普遍存在回用率不高,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污水深度处理力度不够,处理后污水达不到要求、企业取水成本不高,使用回用水的动力不大。 3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技术管理的对策 3.1科学选址及规划 集中处理的厂址影响污水输送的质量和成本,因此在规划和选址厂址要统一安排、科学布局。污水处理厂规模应该兼顾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采用适当余量、分期建设的规划建设思路,首先给下一步建设留有余地,其次,每次分阶段开工建设,确保既能保证当前需要,有可以为后续发展提供空间。引进或者新建企业,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当前处理状况,确保环保合格的情况,合理引进企业进入。 3.2建立联动机制和接纳标准 针对复杂的水质情况,集中处理企业应该与具体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企业应该将污水的基本情况及排放规律与集中处理企业进行沟通,而集中处理企业也应该在每个企业排出口设置计量和检测设备,以便及时准确的了解具体企业排污情况。接纳标准的制定与沟通是为了保障后续处理的稳定性,也是防止企业随意排放的有效方法,因此,处理厂应该根据行业情况及企业具体情况给企业制定具体的接纳标准,并将标准与企业进行沟通,制定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约定。 3.3尽量提高水资源回用率 通过回用率原因分析,提高污水回用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大力宣传水资源回用率的意义,强调在水资源日渐枯萎的今天,回用率对于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长期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其次,集中污水处理厂应该加大投入,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确保处理后的水资源达到使用标准;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建立阶梯用水制度,从制度层面及价格调整方面刺激纺织行业使用回水。总之,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对于集约化发展中的纺织行业来说是一种趋势,尽管存在一定问题,可是克服相关问题后,纺织行业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王乙森 单位:新疆中泰集团新疆富丽达纤维有限公司 纺织行业论文: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徐文英针对2014年棉纺行业运行情况,分析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几个因素。 一是各项成本大幅上扬 据调查,2014年下半年与2006年下半年相比: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能源电力成本平均上升了3%,其中煤的成本上升比较快,劳动力成本平均上涨了13.96%。这些成本的上升,使全行业减少利润至少loo4L元。另外,2014年社会责任的推行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给一些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有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增长了10%,且对于沿海地区做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加工贸易保证金空转变为实转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是过高的棉花进口税率使企业不堪重负 2014年配额外进口棉花的滑准税率起始税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为6%~40%,进口棉花加滑准税率后与国内棉价基本持平,不能给企业带来原有的价差利润。2007年大多数月份进口棉加滑准税后价格已经高于国内棉价。而从10月份开始,相当于429级滑准税下棉花价格已经高出国内棉花价格600元/吨。近年来国内棉价比国际市场平均高1500元/吨左右,其中低等级棉比印度高4000元/吨以上,使得大量使用低等级棉的牛仔布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造成产品出口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出现亏损停产。三是人民币升值带来较多的汇兑损失。人民币从2007年1月到12月的累计升值6.44%,理论上计算,使棉纺织行业直接减少近20亿美元的利润。据某牛仔布企业统计,从2006年6月~12014年6月人民币升值4.63%,企业实际减少了利润874万元。四是出口退税下调直接导致利润减少。2014年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了2个百分点,减少利润3.6亿美元。2007年7月起国家下调了服装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直接减少了5.86亿美元棉制服装企业的利润,对上游棉纺织企业也产生了间接影响。对于2015年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徐文英从行业相关生产要素和宏观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行业面上,成本推动的压力越来越大。2015年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上游产品资源、能源环保及劳动力成本是增加的,另一方面融资利率提高,带来融资成本的提高。此外,自2015年开始,企业进口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将不再予以免税,进纳关税和增殖税,使企业的进口成本分别增加了27%和25%。从宏观环境因素分析,2015年行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还要继续推行,并且要逐步从试点企业扩展到各个企业;2015年还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价格、税收、财政等激励政策将会相继出台,行业技术、装备将跟随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新换代,企业将在这方面的技术、装备的投入将不断增加,但这同时也是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2015年,人民币汇率有明显的持续升值预期,直接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购买原材料等资金影响很大,在装备升级上暂缓或不能购买最先进的装备。资金问题将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严峻形势,徐文英提出了四点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继续推动科技和品牌工作,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平均纱支 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尤其是会员企业适当考虑提高平均纱支,开发高支高密服装面料及家纺产品、高档色织提花产品;重视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减少中低档产品的生产,自觉地进行产业链的整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呼吁企业不宜再新增常规纺纱锭,要把粗放的、以规模数量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型转变。 二、要继续坚定推进技术改造工作,支持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工艺设备 各项成本的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研发对企业来说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因此,可以首先从技术进步人手。继续坚持实现以提高“三无一精”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2olo年全行业清梳联比重提高到50%,无结纱比重提高~1J70%,无梭布比重提高~1J70%,精梳纱比重提高~J128%。 三、加大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线及新型面料的使用 当前,新纤维的开发应用创新仍然是调整产品结构的主流,棉纺业使用较为成熟的有 (1)高湿模量纤维:莫代尔、丽赛纤维、罗赛尔; (2)再生纤维素纤维:竹浆纤维、圣麻纤维、醋酸及铜氨纤维、竹碳纤维等; (3)蛋白纤维素复合纤维:大豆蛋白、牛奶蛋白纤维; (4)新合纤:吸湿排汗(eoolmax)、空调纤维(OUTLASa3、聚乳酸、远红外、抗菌纤维(Amieor);阻燃、抗紫外线、防辐射纤维;超细纤维、异型纤维以及m、PBT新弹力纤维等。 目前广泛应用的除各类纯棉氨纶包芯纱以外,还有涤纶包芯纱、锦纶包芯纱、金属丝包芯纱及面料;两种及以上的有色化纤混纺或多种有色棉条混色纱线及面料;各类高支高密家纺面料、高档色织及提花面料棉麻混纺、棉花羊绒、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等。紧密纺纱线的推广是纺纱技术和装备的一次革命,高支紧密纺纱线使色织衬衫面料的质量档次大大提高,目前已经应用到高档针织T恤、高档床品及服装面料,紧密纺纱线面料今后仍是高档产品开发的重 四、加强社会责任,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继续推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节能减排、保护资源和内部和谐。棉纺织行业的原材料占总成本70%以上,因此要把降低原材料、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放到议事日程中,制定出详细的节约计划,大力节约原材料及能源及水资源'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作者:王翔 纺织行业论文:纺织业企业出口与行业生产率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建立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整理于国家统计局1996—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是自变量出口规模Export、企业盈利能力Profit、企业规模Y、全要素生产率TFP。 (二)模型的建立根据前人研究、纺织业的特点以及数据获取难易程度,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假设纺织业某出口企业i的生产率为tfpi,出口为exi,企业盈利水平为proi,企业规模为yi,那么该企业i的生产率等式设定其中,TFP为行业生产率,用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法计算得出;EX为纺织业的出口水平,用当年该行业出口总金额表示;PRO为纺织业的盈利水平,用当年该行业的利润总额表示;Y代表该行业总体规模,用纺织业在当年的工业总产值表示,η为误差项,α、β、γ分别为EX,PRO,Y的待估参数,反映三者分别对行业生产率TFP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要分析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果关系及建立VAR模型,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通过了平稳性检验的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因此,本文首先应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以及他们的差分序列作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整理之后见表2,其中临界值以10%的为例,二阶差分在1%~10%显著水平下都是稳定的,也说明LNTFP和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二)OLS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分析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对变量LNTFP、LNEX、LNPRO、LNY进行OLS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变量行业出口水平LNEX、行业盈利水平LNPRO、行业规模LNY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变量出口水平LNEX、规模LNY都是负显著相关的,而盈利水平LNPRO则是正显著相关的。上述回归结果可以说明以下几点:表2ADF的检验结果资料来源:整理于本文章Eviews的ADF检验结果,其中C,T,K分别表示单位根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加入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音表3OLS回归结果资料来源:整理于本文章Eviews的OLS回归结果第一,企业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确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经济学界中把出口阻碍生产率发展的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也说明出口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并不十分明显。第二,企业规模与行业生产率也呈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协调企业生产中的管理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从而对生产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三,企业利润和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换言之,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大,就越有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生产率也得到提高。但并不能排除反向因果关系,即由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企业利润的增加。以上分析是根据总体样本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不过这里所使用的总体样本回归是存在局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所使用的数据只是1995—2011年纺织业的相关数据,数据经过处理之后仅有15年左右的数据,这对回归分析来说数据是相对不足。第二,假设的变量之间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例如企业盈利水平与企业规模之间就不是独立的,因为很大程度上企业的盈利水平的大小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企业的出口水平也与企业规模有关,众多研究证明,企业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该企业才具有从事出口事宜的能力。第三,本文研究是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并没有使用详细的微观数据,而且本文建立的模型中自变量只有企业的出口、盈利水平以及企业规模,其他有可能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本文并没有引入,原因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其他因素引入太多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而且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知,其他因素的引入与否并不影响我们要得出的结论。四、政策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纺织业企业出口并不符合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质量并不高,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除此之外,纺织业出口方面,我国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是发达国家的加工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可能政策启示:第一,出口贸易不一定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在我国甚至出现了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的情况,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质量还没有那么高,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企业需要提升出口产品结构,走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路线。第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扩大企业的规模,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能促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扩大企业规模,重视生产效率的改善,从而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这样一个良性的自我循环形成,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出口规模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加工贸易比较多,所以我国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应该尽快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发挥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竞争力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积极作用。第四,虽然研发投入和职工教育投入在短期内很难见效,但在长期内还是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所以国内企业应该更多地重视研发和职工的教育培训。 作者:王敏聪 单位:武汉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纺织行业论文:纺织染色行业污染分析 AOX的产生及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环保局提出的129种优先污染物中,可吸附有机卤化物约占60%,以AOX表征的有机卤化物已成为一项国际性水质指标,如何控制AOX的产生及污染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AOX已经成为了衡量纺织染整废水排放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我国,目前只有造纸行业将AOX指标列入排放标准。我国现行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1992)将生物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Cr)、色度、pH值等11项列为考核指标,AOX指标尚未列入其中,但目前正在修订的新版标准已将AOX纳入指标控制范围之内。研究和分析纺织染整废水中AOX的污染现状及污染原因将对纺织染整行业AOX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1AOX的定义与相关标准 1.1AOX的定义与危害AOX是可吸附有机卤化物的英文缩写。这里的卤化物只包括氯化物、溴化物和碘化物,不包括氟化物。在有机卤化物测定过程中,有3个指标需要明确:AOX是对饮用水、江河水或废水中以有机结合方式存在的卤化物水平的量度;EOX表示可萃取有机卤化物,指脂溶性有机卤化物,它是由非极性溶剂从AOX中萃取出来的一部分;POX表示挥发性有机卤化物,指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卤化物。其中AOX的应用最为广泛,它包括EOX和POX的范畴,同时也包括一些亲水性的有机卤化物。广泛用于纺织染整行业的有机卤化物是人工合成的产物,例如一些干洗剂、漂白剂、消毒剂、阻燃剂、杀虫剂、羊毛脱脂剂等。这些有机卤化物除了具有优异的使用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环境危害性。其中有一些种类不易生物降解,属于持久性的生物累积性有毒物质,极易积存于人体和动物的脂肪组织内,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危害。 1.2AOX相关控制标准1987年德国联邦废水法规定AOX的直接排放标准为100μg/L,间接排放标准为0.5mg/L。1992年英国废水管理系统规定禁止排放含有AOX的物质。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如瑞典、芬兰、比利时、荷兰、挪威和澳大利亚也相继通过了AOX排放标准的相关法令。欧盟在2002年5月15日的2002/371/EC关于纺织品使用生态标签(Eco-Label)的决定中也提出纺织品废水中AOX的排放标准:(1)人造纤维(包括粘胶、二醋酯、三醋酯、铜氨纤维和lyocell纤维等)生产中,AOX排放水平不得超过250mg/kg;(2)棉和亚麻等氯漂的最终漂白产品聚合度在1800以下时,AOX排放应低于100mg/kg,其它纺织品应低于40mg/kg。我国对于AOX排放标准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2008年修订的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已将AOX列入考核指标之一,但是我国现行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1992)中并没有对有机卤化物排放浓度进行限制。2纺织染整废水中AOX污染现状分析目前关于我国纺织染整企业生产废水中AOX浓度值报道较少,为初步了解目前我国纺织染整废水中AOX污染情况,笔者选择属于江苏省太湖流域的6家典型的染整企业(编号:1~6)和1家印染废水集中处理厂(编号:7)开展了废水中AOX的取样与监测工作。太湖流域周围纺织印染企业众多,属于我国环境保护重点流域,因而具有较强代表性。 2.1水样的采集与测定用磨口玻璃瓶取样,取样量为500mL(如果样品浓度低,取样量为1L),样品瓶贴标签注明采样时间和采样地点。用5mol/L的硝酸调节水样,使pH值在1.5~2.0之间,玻璃瓶内灌满水样不留气泡,并于4℃下保存。经过预处理的样品采用基于伟库论法的有机卤化物(TOX/AOX)测定仪进行测定。 2.2AOX监测结果分析6家染整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和1家集中污水处理厂出水水样的AOX检测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所调研的染整企业污水处理站进水AOX浓度较低,均在0.5mg/L以下,远低于即将颁布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限值,说明尽管纺织品加工整理过程中使用的部分染料和助剂含有AOX类污染物,但是并没有对生产废水中AOX浓度造成很大影响。从污水站出水AOX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出,有两个企业污水由图1可以看出,生产废水从进水到二沉池过程中AOX浓度均在1mg/L以下,变化幅度不大,二沉池出水投加含氯脱色剂后导致出水中AOX浓度高出进水10倍以上。分析可知,废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含卤素化学药剂,如次氯酸钠等脱色剂,是造成染整废水中AOX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加药处理一般在污水处理单元末端,一旦产生AOX,很可能导致AOX类污染物在没有经过后续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进入环境水体中,直接对环境造成危害。 3染整废水中AOX的来源染整废水中的AOX主要有三方面来源:一是来自于天然纤维本身附带的农药残留物;二是来自于纺织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染料和助剂;三是纺织染整废水治理过程中添加的含氯消毒剂等化学药剂。 3.1纤维种植过程中产生的AOX天然植物纤维如棉花,在种植中会用到多种农药,如各种杀虫剂、除草剂、落叶剂、杀菌剂等。有一部分会被纤维吸收,虽然通过退浆、精练、漂白、水洗等前处理工艺可以将绝大部分被吸收的农药去除,但仍有可能有部分会残留在最终产品上。这些农药多数属于有机氯农药,包括被广泛应用的杀虫剂DDT和六六六等,也包括从DDT结构衍生而来、品种繁多的杀螨剂,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杀螨酯等。另外还包括一些杀菌剂,如五氯硝基苯、百菌清、稻丰宁等,以环戊二烯为原料的有机氯农药包括作为杀虫剂的氯丹、七氯、艾氏剂等。此外以松节油为原料的莰烯类杀虫剂、毒杀芬和以萜烯为原料的冰片基氯也属有机氯农药。 3.2生产过程中产生的AOX(1)前处理羊毛氯化法防缩处理过程中氯与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羊毛上的酪氨酸中肽键发生断裂,氯气与氨基酸的残基发生作用,产生各种AOX浓度达5~6ppm。在氧化退浆工艺中使用的亚溴酸钠以及漂白过程中使用的次氯酸钠或亚氯酸钠,也会产生AOX。研究表明,原棉前处理废水中AOX浓度高达30mg/L,甚至以氧化而不是氯化为主的次氯酸钠漂白液中也能产生一定量的AOX,其浓度为11mg/L。(2)染色和印花染色和印花过程中使用的染料和助剂均可产生AOX污染。染色过程中的AOX主要来自于活性基团中含有卤素的活性染料,以及发色基团中含卤素原子的其它类染料,例如活性蓝、活性红、酸性红等。此外,染色过程中使用的载体也是AOX的来源之一,例如涤纶纤维在常温常压下采用的是载体法染色,这种方法所使用的有机氯载体可以产生AOX,有机氯载体主要包括:一氯邻苯基苯酚、甲基二氯基苯氧基醋酸酯、二氯化苯、三氯化苯等。印花工艺中用的某些助剂,如2-氯-3-羟基丙烯聚合物等也可产生AOX污染物。(3)后整理后整理过程中的AOX主要来源于干洗中使用的氯代溶剂,如四氯乙烯等,以及某些含有卤素的防虫剂、防毒剂、阻燃剂、卫生整理剂等。 3.3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AOX废水处理过程中AOX主要来源于废水消毒过程中使用的含氯脱色剂,此类消毒剂主要包括氯气、二氧化氯和氯酸盐等含氯化合物,消毒剂中的有效成分Cl原子经化学作用产生一定数量的可吸附有机氯化物,造成出水中AOX含量升高。 4控制纺织染整行业中AOX污染的建议 目前我国尚未对染整行业中使用的AOX源进行限制,针对纺织染整行业中AOX污染的控制措施主要有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两种方法。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对于含有卤素的染料和助剂以非卤素产品替代使用。例如使用AOX污染负荷小的防缩整理剂和柔软整理剂,用无氯防缩整理工艺取代氯化-赫科塞特工艺,对于含有永久性AOX来源的活性染料应使用不含卤素的活性基团及母体结构的活性染料替代,如乙烯砜类的活性基团等。末端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采用微滤膜或者膜组合工艺将废水中的AOX去除;通过加药絮凝法去除AOX;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AOX;采用生物法,通过培养特定微生物将AOX降解去除。尽管去除废水中的AOX有多种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往往需要较高的处理成本,对于企业来讲并不是首选的控制措施。由于废水中的AOX主要来自于处理单元末端添加的脱色药剂,避免使用含有卤素的水处理化学药剂或者寻求其它替代品是避免AOX污染的最佳方法。 5结论 (1)江苏省太湖流域若干典型染整企业的实地取样调研结果表明:生产废水AOX的浓度为0.17~0.49mg/L,远远低于修订后即将颁布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AOX的特别排放限值;污水处理出水AOX的浓度为0.1~21.5mg/L,其中有两家企业处理出水超过新标准限值,污水处理过程中过量投加含氯脱色剂是造成AOX超标的主要原因。(2)纺织染整废水中AOX主要有三方面来源:一是来自于天然纤维本身附带的农药残留物;二是来自于纺织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染料和助剂;三是来自于废水治理过程中添加的含氯脱色剂等化学药剂。废水加药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含卤素化学药剂是导致废水中AOX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3)针对纺织染整行业中AOX污染的控制措施主要有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两种方法,避免使用含有卤素的染料、助剂以及含氯消毒剂,寻求产品替代是降低废水中AOX浓度的最佳方法。 纺织行业论文: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也不例外。中国服装行业正步入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平稳增长期过渡。近年来,中国服装纺织行业发展进入了换挡期,无形资产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提高经营绩效的有力武器。本文选择2010-2014年服装纺织行业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影响行业无形资产的企业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出发,提出无形资产的权益管理与经营管理能力,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与创新。 关键词: 无形资产;服装纺织行业;经营绩效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文献综述 近年来,中国服装纺织行业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出现了消费市场需求动力减弱、综合成本上升、内外棉价差较大等各种压力,但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运行,服装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持续稳步推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一直对无形资产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较低,无形资产结构管理不到位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完善等方面。无形资产作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元素,因此研究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迫在眉睫。 1、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Aboody Lev(1998)通过对1987-1995年163家英国软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进行研究,发现软件行业无形资产支出的资本化成本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和盈余质量产生正相关关系。薛云奎、王志台(2001)通过对1995-199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的股票进行研究,发现无形资产对企业生产能力、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通过对1998-2002年沪深A股3940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无形资产的整体价值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产生正向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向影响越发地显著,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邵红霞(2006)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2001-2003年152家沪深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盈余质量和无形资产整体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不同。 2、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的评述以上研究结果充分地显示出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应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完善无形资产的披露制度。迄今为止,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还是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尤其是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驱动作用、未确认无形资产的作用等,仍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分析。 二、样本选取、数据来源 1、样本选取本文选取我国服装纺织行业发展势头较好的五年(2010-2014年)做为研究区间,对60家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为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了被特别处理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完全的上市公司。 2、数据来源本文所用到的无形资产信息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于锐思(RESSET)金融研究中文数据库、东方财富数据库、新浪财经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网。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SPSS18.0版软件。 三、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1和表2),可以发对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的研究赵肖瑞(贵州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摘要: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也不例外。中国服装行业正步入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平稳增长期过渡。近年来,中国服装纺织行业发展进入了换挡期,无形资产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提高经营绩效的有力武器。本文选择2010-2014年服装纺织行业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影响行业无形资产的企业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出发,提出无形资产的权益管理与经营管理能力,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与创新。关键词:无形资产;服装纺织行业;经营绩效表1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绝对值的描述性统计现企业已认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无论是无形资产的绝对数还是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每年都是呈上升趋势。但是,这五年间,无形资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也在渐渐地拉大,表现在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发展不均匀,这是由于企业之音发展状况和企业规模不一的原因。从表1无形资产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可以看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投入力度加大了,无形资产绝对值的变化趋势是逐年递增的。从2010年均值17265.54万元到2014年均值31470.77万元,增长了82.28%。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企业意识到无形资产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大了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从2010年均值3.8170%到2014年均值4.4304%,上升了16.07%。这可以反映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重视无形资产结构的管理。 四、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 1、研究假设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挖掘无形资产的潜力,是当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拥有无形资产含量的较量。本文提出假设: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2、研究设计借鉴Aboody Lev(1998)研究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和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中的模型,本文设计以下模型验证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模型OPINCt=a0+a1OPINCt-1+a2PPEt+a3INTANt+a4LIABt+a5ASSETt+εt其中:OPINCt为本年度营业利润;OPINCt为上年度的营业利润;PPEt为第t年度的固定资产净值;INTANt-1为本年度的无形资产净值;LIABt为本年度的总负债;ASSETt为本年度的总资产自然对数;a0,a1,a2,a3,a4,a5为回归系数;t为2010至2014年。实证结果显示R方为0.975即拟合优度特别高,说明解释变量无形资产净值对被解释变量营业利润的解释程度非常高,由此可知,实证研究结构具有很强的可信度。从表2营业利润与各解释变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Sig是0.084,这说明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正向影响且比较显著。 五、研究结论、建议 1、研究结论在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进程中,无形资产是重要的生产力元素。从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对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无形资产具有无限的潜力,挖掘其潜力,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还可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创造力等等。 2、研究建议 (1)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拥有无形资产含量的较量,无形资产的多寡对应着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加大无形资产投资力度,是当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2)完善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还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散,管理制度不完善。即使有些上市公司设置了相关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加强我国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必须完善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 (3)完善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在搜集无形资产数据时,发现很多服装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即使有些上市公司披露了无形资产信息,但是很笼统,没有对无形资产具体项目详细地披露。鉴于此,我国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完善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无形资产信息。 纺织行业论文:纺织行业碳排放论文 1我国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碳源是指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可分为人为排放和自然排放。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能源活动,由于使用化石燃料或原料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属于人为范畴。联合国统计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针对的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能源型碳源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5%,是人为活动的最主要碳源。能源消费尤其是化石能源的消费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由于统计数据缺失,我国目前没有官方统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根据《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路径与政策研究》一书,笔者应用单位标煤的碳排放系数(2.27t碳/t标准煤)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能源消费数据,计算了历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如图1所示(图中所列碳排放仅考虑能源型碳源产生的碳排放)。 2我国纺织业温室气体排放分析 近几年,随着纺织产业高速发展,能源消费也显著增长。纺织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由1995年的353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3的6357万吨标准煤,增长了44%。纺织工业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电、热力的消耗上,占到90%左右。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构成看,纺织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占成本的比重超过70%。“十二五”时期,国家对纺织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产品单耗值增加为新的约束性指标,并对单耗下降值提出了明确要求。纺织工业先后出台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两个纲领性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节能发展目标: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 3纺织工业的温室气体减排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在经济新常态的态势下,纺织行业也面临生产增速全面下降,出口形势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情况,节能减排将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突破口。纺织行业必须改变粗放增长方式,通过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节能低碳技术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的。纺织工业改变能源结构的方法有利用生物质能及太阳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则可以通过采用厂房节能灯的使用、新型变压器的使用、变频器的使用、新型疏水阀、锅炉过量空气系数控制技术、耗热设备的保温技术、高温废水余热回收技术、热定形机尾气余热回收技术、节能风机等方法。节能低碳技术则包括低浴比印染技术、常温染整技术、无水染整技术、机械整理技术、数码印花技术、短流程印染技术等。 4结论 在2000-2012年,纺织业由于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居全国工业行业的第八位。2012年纺织业碳排放为2000年碳排放的2.11倍。2010年我国纺织业碳排放强度为0.61万吨碳排放/亿元产值;2012年纺织业的碳排放强度为0.44万吨碳排放/亿元产值,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27.9%。 作者:王满华李戎林琳单位:东华大学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纺织行业论文:围绕纺织行业演讲汇报 我们纺织行业和交通业一样也是事故的多发部门,我们纺织工人平时操作的一台台机器象一只只温顺的小羊,帮我们整径、穿扣、纺纱、织布、乖乖的为我们服务。一旦我们违反了安全操作规程,它就马上翻脸成了一只只恶虎,张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的吞食我们的肢体,轻着皮肉受苦,重者断筋折骨,甚至使我们命丧黄泉。 记得一家纺纱厂,有位年仅十八岁的挡车工,她对生活充满了春的梦幻,夏的火热,秋的斑澜,冬的纯洁,她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尤其是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使她显得更加飘逸秀美。所以,上岗挡车时,她常常舍不得把头发挽入工作帽,别人劝她时,她总是开玩笑似的说:“没事,有上帝他老人家保佑着我呢。”但是,上帝也有打顿的时候,年春天,在一次做清洁时头发散落到细纱锭带上,刹时头发被细纱锭带死死咬住,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高速旋转的细纱锭带硬是把她的头发同头皮一并揭起露出血淋淋的颅骨,当场死亡。由于严重违章操作,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悄然而逝,而她才十八岁呀!正值豆寇梢头的美好年华,才刚刚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正想以满腔热情去领略一下人生的美好,尝试一下爱情的甜密,享受一下家庭的幸福。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被骤然掠起的飓风卷入空中化为缕缕悔恨飘洒人间,她不得不带着少女对生活的强烈留恋,匆匆的无奈的步入泉台。 让历史的镜头再追塑到年月日,我厂有位28岁的纺织女工,她有一个刚满一岁呀呀学语的孩子,一家人欢声笑语整日不断,那日子恰似蜂蜜拌白糖甜蜜蜜。但不幸的是这位女工在工作中麻痹大意违章操作被机器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姐妹们怎么也不敢相信,上班时还说笑的她,怎么就突然消失了呢?死者死已,然而却给生者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她去了,留下了她哭天喊地的父母亲人,她的老母亲饱尝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去了,没来得及跟朝夕相伴的丈夫话别,没来得及再看一眼尚在嗷嗷待哺的娇儿,她去了,使她的家庭婉如“花红时,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侵袭一般而肢离破碎。最可怜的还数她刚满一岁的孩子,这个幼小的生命刚刚降临人生便失去了人类最伟大的母爱。但是,他需要母亲那温暖的胸怀,她需要母亲那甘甜的乳汁,她需要母亲那慈爱的微笑,他需要母亲那一颗包容一切的爱子之心,把对母亲的千万种思念化为无尽的哭声,这揪人心肺的哭喊声在冬季的寒风中送的很远很远…… 朋友们,前车辙后车鉴,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难道不使我们警惕吗,难道不让我们痛心吗,难道还不能让我们把珍惜生命,杜绝违章铭刻在心吗。愚者用鲜血换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朋友们,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她们为戒,重视安全,珍惜生命,那么我们就能拒事故于千里之外。 人生道路漫漫长,悠悠岁月需平安。朋友们,为了我们能潇洒的走完人生,为了我们家庭幸福,为了我们企业兴旺,为了我们国家昌盛,更为了整个世界少一点悲哀,多一份欢笑。来吧!让在坐的每一个朋友,都要时刻记住着珍惜生命,杜绝违章。 纺织行业论文: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汇报 才干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国的产业用纺织品的企业普遍偏小,信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及时掌握发展信息。信息的获取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是如此。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建设,保证我快速反应 协会进行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根据总的布置,自年日开始。协会调整了工作计划,坚持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推动行业工作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全面的论述,届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出了目标和任务。这对协会的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告诉我行业要发展,特别是要持续发展,必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发展道路,必需注重科技创新,不搞低水平的能力扩展。对照我行业,这方面当前确有一些不好的苗头。产业用纺织品的利润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情况下,纷纷把着眼点投向产业用纺织品,使得一些产品能力增长太快,利润急剧下滑。如:纺粘法非织造布、灯箱广告布等情况就是这样。协会是个行业组织,植根于企业,联系着政府、企业和市场。因此,行业发展上,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行为,发挥作用,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地发展。要通过人的作用管理企业,通过人的作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通过人的作用使行业能继续快速发展。因此要求人才的素质要高,要加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干更好地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只有通过学习,才干了解技术发展状况;只有通过学习才干掌握市场规律;只有通过学习才干增加创新的知识基础。 使协会更加贴近企业。学习中,通过学习更加增进了服务意识。注意听取会员、企业、相关协会和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多次走访了解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建议,根据行业发展较快的现状。分析运行状况及今后工作重点。年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增速超越0%但是市场拓展相对较缓,新增能力低水平重复的较多,再加上原料涨价,能源紧张,使得行业内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为了使企业加速走出困境,协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协会内部刊物介绍新产品、新技术,引导企业走新产品开发,自主创新的道路。月下旬协会召开理事会,主题是如何开拓创新和开辟两个市场。国际市场上,国纺织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面对将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入口只有10%左右。由于国际市场规则复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经验缺乏,请协会专家作专题报告,讲解形势和有关规则。 这一年里,年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一年。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经过了上半年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使我更加牢固树立服务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为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行业服务,为纺织工业服务。现将我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1围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工作开展活动 进行行业运行分析1.1根据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的形势。 生产与入口都创下新的记录。纤维消耗量00万吨,年是国纺织工业又一个高峰年。化纤产量100万吨, 预计纤维消耗量达到370万吨,入口110亿美元。产业用纺织品也有新的发展。非织造布10万吨,入口也有增加。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能力增长快但品种单一、原料价格动摇影响、进出口影响等。通过分析提出行业的发展建议。 1.2科技发展与规划 编制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发展规划设想。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在”期间取得了很大进展,落实党的发展规划。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品种增多,功能增强。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异,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膜结构材料、人造器官、高性能纤维等,差别比较明显。经过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规划中提出了行业在今后五年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 1.3推荐科技型企业和相关人物 鼓励创新,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布置,评选科技型企业。经我协会推荐:大连华阳、海蓉、山东同大等被评为协会科技型企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出十大创新人物,年中国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日益突出创新主题。协会推荐山东同大的王乐智总经理作为候选人。经过几轮投票,王乐智获得年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的殊荣。 1.4年协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 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积极组织申报。经过评审有9项获奖,年中国纺织协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中。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等奖项,四等奖项。 1.5开展咨询工作 协会为国内外的企业和组织进行咨询,这一年里。如参与大连市服装纺织行业“规划咨询项目、国外公司咨询等,有针对性的提出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工业的问题和建议。 组织召开专业学术会议 学术交流会 水刺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针刺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纺粘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衬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会议将于年月在北京召开这些会议上,超细纤维人造革高新技术研讨会的准备工作。大家交流了新产品开发、生产、市场推广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当前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原料价格、供应、产品销售、产品质量、压价竞争等问题反应强烈,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对提高质量、公平竞争等取得共识。 3扩大交流和市场开发 3.1推动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携带产品到农业推广基地试验。虽然结果不理想,为了扩大应用领域的推广。但是得到一些对农用材料的认识也使我受益非浅。还要继续进行这项工作,推动产业用纺织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3.开发国外市场 组织企业参与瑞士的非织造布展览会和法兰克福的产业用纺织品展览会。企业反应有收获,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扩大了影响,建立了联系,找到客户。 3.3与相关协会交流合作 以及与国内汽车、农业、建筑、塑料等协会的合作交流。加大与美国、欧洲、澳洲、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协会的联系和交流。 4与产业专业委员会共同完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交办的工作 进行桑麻基金奖和陈维稷优秀论文的推荐和评选工作。根据学会的布置。 企业、学校和科研部门在科研、生产、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效果和宝贵的经验,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是当前发展较快和技术要求较高的一个行业。并在各种场所发表了论文,其中有很多论文内容丰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效果突出。学会的安排下进行推荐和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取得很好的效果。 5军工配套工作 关系到国家平安和国防现代化。多年来纺织行业在配套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技术纺织品的优势,军工配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事情。不管在载人航天活动中,还是武器装备的研究生产中,纺织行业的配套队伍始终是一支生力军,效果卓著。年在军工配套工作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5.1协调配套工作中的问题 5.反映军工配套中的问题 5.3解决原料问题 规范工作 尤其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中,当前的经济活动中。规范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根据当前工作的重点要求,开展规范的制修订工作。 1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入口单耗标准的审定 3国家军用规范的制修订工作 7年工作要点: 加快行业健康发展7.1落实国家”规划。 资源充分利用和降低能耗、开发绿色生产方面开展工作,7.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继续发展战略。加大创新力度 7.3继续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开展专业技术交流活动 7.4规范工作 大家共同努力,7.5争创名牌工作。争取在优势项目上有个突破 7.办好第七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 7.7协会换届工作 8几点看法 8.1布局问题 又相对比较集中。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辽宁、河北、上海等几个省市占了70%多,国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发展很快。中原地区占了0%多,西部地区则很少。今后的工作中,应对内陆地区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走出了这一步,内蒙、新疆、甘肃等省投入建设。 8.价格与质量问题 祭出了压价的法宝。有些复合产品的价格甚至比单一原料的产品还要廉价。这些显然是不合理的鼓励公平竞争,当前一些生产厂家和设备生产厂家为了抢占市场。合理的范围内开展价格上的竞争,就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损耗、降低利息来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只有这样,才是正常的竞争,才干充分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也能充分体现实践科技发展观。提倡这样的竞争,相反,采用以次充好,原料配比不符等方法来压价竞争这是不对的坚决反对。 8.3人才问题 这是有道理的国当前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当前不只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有一种说法是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缺乏专业的技师和技工。想,协会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培养专业人才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抓出成效。 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8.4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 国的各行各业都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期间。解到汽车工业到010年将发展到年产汽车870万辆(有说890万辆和1000万辆的其中小汽车500万辆。铁路在期间还将修建客运专线9800km其中时速00km以上的为5457km总投资1500亿元。垃圾填埋场、水利等都有较大发展。这些建设都给我发明了机会,想大家决不会错失良机。 8.5科学发展观问题 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发展观是大家都熟记在心的如何能使这一观念真正发挥实效,确要动一番脑筋。产品都是技术纺织品,都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单一工艺恐难以实现,要走复合工艺、多种材质的路线。同时降低能耗也是一个大问题。国的能耗较大,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5倍,德国的倍,日本的9倍,可见能耗之大。当然这与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有很大关系。但是国的单位产品能耗也大大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约高出400%国产纺织设备的能耗要比国外先进设备高030%这也是事实。国的能源较缺乏,所以如何降低能耗是一个值得花费心思的事情。国外发达国家都走过发展—污染—治理的道路,否必需重复走这一条路?看过几个制毡厂,都是小企业,污水根本没有治理就排出去了直接流到外面的一个坑里。虽然每天量不大,但天长日久也是不得的切不可现在赚了钱,污染留给子孙。参与环境治理也是一份责任。 8.创新 需求也会不断翻新。首先是原料要不断发展。现在国有了一些高性能的原料,这是一个老话题。随着经济大发展。但远远不够,还有更高的要求,如PLAPPSPBOPPTA等,有些是适应环保的需要,有些是产品性能的需要,有些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需要。因此要在原料上有新的突破。其次是产品性能功能的创新。产品不能几十年一贯制,要不断有新的产品研发进去。如新的包装产品、吊装产品、覆盖产品、过滤产品等。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生产新的产品。再有就是技术创新。只有新的技术才干发明出新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方面也要跟上国际的发展,使我技术水平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纺织行业论文:纺织行业社会实践汇报材料 本人于年暑假月下旬开始,在纺织染整有限公司财务部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目的是在掌握所学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下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开展对企业账务与会计职能划分情况的社会实践的调查活动。以下是我此次实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及收获。 该公司的财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名财务主管,一名出纳,一名统计和两名文员。此次负责我实习的是公司财务主管和出纳—吴小姐和赖小姐。她们根据我两周的实习时间,主要是让我了解财务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并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和会计分录,让我去了解车间的基本生产流程。在这家企业里从编制记账凭证到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结帐基本上都是通过财务主管来完成。我认真学习公司会计流程,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接触到真实的业务,细致地了解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 第两天吴小姐为了让我适应环境给了我一些简单的工作,计算和编写码单、将原始凭证分类等……两天后她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和附在会计凭证上的原始凭证,教导我制作原始凭证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示范原始凭证的制作。由于在学校没有做过会计凭证的手工模拟,所以对于会计凭证有点陌生,仅仅凭着学校里所学过的理论没有通过实践是不能完全熟练地掌握。同时通过这次的实习也发现自已平时在学习上没有特别注意的地方——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吴小姐让我尝试制单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困难。于是我只能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阅读,翻看上个月的会计分录。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到,但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到。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或者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厂家、花纹、质地等等进行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编制会计凭证做好准备。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主管交办的工作。 除了做好财务主管所安排的各项工作后,有空闲时间我也会向出纳学习。很多人一说到出纳就容易闪过这么一个想法,就是银行企业两头跑的人。其实出纳的工作不只是这么表面的,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从平时同出纳聊天中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必需要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出纳都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因为出纳所要处理的业务也比较繁琐,保管现金,支票和收据等等,所以需要非常细心的人,相对较为粗心的我来说,这方面是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 此次的实习为我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了解在社会中生存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我学到了我在学校难以了解的,例如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在实习时上级领导和同事给予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及教导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了我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一切使得我两周的实习变得更加很意义。
高三语文论文:新课标下高三语文教学综述 一、表扬多姿化——选取不同角度、挑选不同层次(择取不同对象)、打出不同评语 巧于表扬,我觉得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高三学生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高三学生,易产生情绪,且高三的知识陈旧、习题繁多,复习容易让人产生厌倦、烦躁感,所以适当的、有技巧的表扬,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从不同角度每次考试完,阅卷时我总会一边打分、一边记下各题的得分情况,如选择题全对的同学;文字题部分的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答得最好的(有的比参考答案还全面);作文上了48分的、50分以上的、54分以上的(分记叙文与议论文);卷面最工整的,文字题体现了答题技巧的及文字题分点答题最优秀的等,我均会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自信。 2、从不同层次每次表扬,我会从不同层面选取对象,扩大表扬范围,加强表扬力度。比如第一次我表扬分数排在前面的(总分如此、各题也是),第二次我会表扬有进步的和成绩排在前面的,第三次我会表扬成绩一直稳定和稳中有突破的不同层次会有不同代表,有利于激发整体,全面提高。 3、打不同评语批阅试卷,除了打好分数,每位同学的每套试卷,我都会为它打一句话的评语——或赞扬或指出凸显的问题,以之激励。比如我曾在一位同学的试卷上写下:写错别字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颗认真对待的心。在进步了的学生试卷上我写下:进步的阶梯,你有能力搭建,更应有恒心攀爬。还有学生,一直成绩较稳,所以我在他的试卷上写到:稳中求突破,会将你与梦想拉得更近所以到最后一套试卷,我为了不影响学生高考前的心情,发给他们答案,带领他们自批时,有学生在qq里写下了这样的话“老师,我真想您为我们再阅一次卷,每次您的评语都能给我无穷的能量。”每次表扬,我会稍加更新,这样不至于评语枯燥、学生厌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促使他们在希望中不断挖掘潜能、释放能量。 二、知识系统化——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作文皆规范教学 高三的复习,资料繁多、内容丰富、作业量大,所以我们必须高效教学。教学规范、知识系统,不仅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且易让他们产生胸有成竹之感。比如我在复习作文时,便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井然有序的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用材——语言表达——开头结尾,由段落训练到整篇修改等,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文章明显有了较大提高,已逐步凸显出高三的水平,不仅99%以上的学生审题准确,不时出现新意,且文学与思想能在他们的文章中碰撞出火花,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一体化的教学,系统、高效。 三、技巧综合化——巧妙结合、事半功倍 有效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课堂。高三的复习,多方结合,方更有效:知识与趣味结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结合;批改作业时单个面批与整体讨论结合;练、评、讲结合等,这样的复习,老师轻松,学生愉快,收获不菲。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我们的教学领域,我们对于更科学有效的高三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又何尝不是如此。心得有限,但愿能给您些许启迪。 作者:彭碧清 单位: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高效课堂综述 在导学案反馈中可以发现词性法、句式法等学生掌握得不好,所以,本节课学案就是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目标就是词性法和句式法。选择题同时也倾斜在词性法和句式法上。其次,师生共同研读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旗帜,它点向哪里,我们复习就往哪个方向着力。我们不能像牛那样活着,卖力而不讨好。“懒教师教出好学生”的精髓就在于教师能从宏观上把握高考的走向,引领学生走最快捷的路。那么根据考点去精心选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考纲中关于实词的考点具体阐述为“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常用”和“在文中”两个关键词,就能够让学生明确“结合语境”是文言实词的必考解读方法,尤其在印证答案时,“语境法”是最好的途径。强调“常用”,能帮助学生减轻对记忆120个实词的恐惧。 一、设计导学案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反馈机会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同学互相点评,对本节课的疑难问题进行生生互学和师生学习,这样既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又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在高效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比如在学生处理“见”这个字时,忽略了实词“见”的特殊义。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实词“见”的意义进行“大展示”。首先,学生展示“见”的基本用法,即展示基本义“看,看清,看出”,如:卒以此见楚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然后通过联想记忆把握引申义“拜见”,拜见、求见,用于下对上。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关注特殊的通假字意。接着,教师板书重点展示“见”的特殊义,即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见背”意即“离我而去”。)同时,迁移记忆“见”为虚词时表被动的特殊用法,即介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有时同“于”配合使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示完成后学生在组内分别举例,对知识点进行强化。所以,教师千万别认为这浪费时间,因为语文课堂的高效不仅仅是教艺的展示,更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展示舞台。 二、学案的重要作用:及时检测,促进高效 高效课堂进行的第三个环节是检测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如何,不妨来一个检测。高三的复习书籍浩繁,往往一个知识点有大量的题目用于检测,也许你觉得每道题都很可爱,都想着将它们一网打尽,但学生做完,还需要我们教师讲解,一来复习进度不允许,二来学生也兴味索然,从而感觉到困惑。其实,忍痛割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在选择检测题时,以考纲和真题为依据(我个人认为真题做几遍都没关系)。同时,高三复习所选择的检测题,重在做题方法的锤炼,所选题型一定能够体现本节课的学法。比如,在处理“解读实词的结构法”这个知识点的检测题就可以选择2011年湖北卷的文言文阅读第1题A选项,“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虽然这道题考查“离”的用法已经超纲,但是根据“结构对举”的方法,学生仍能根据“被”(遭受)推测出“离”的含义,即遭受。当然,题量不要大,不要让学生做重复、无用功。要随做随改随评,或同学互评或教师点评,要让绝大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成就感。高三时间有限,向课堂要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是我们解决时间短暂与教学任务重这一矛盾的不二法宝。为了扩大课堂容量,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学案的实施与落实,既节省时间,又激发兴趣,让课堂容量更大,让效率更高。 作者:丁卫平 单位:石家庄市第四中学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教学思索 一、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上大量讲述,学生课后大量训练。这种做法不仅本末倒置,消弱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这种做法“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并且旷日持久,教学成效在高密度和大强度的讲述训练中也被逐渐地抵消。高三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应给学生创造宽裕的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不再施以不必要的压力;二是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教师就应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延长时间、增加题量的做法,而是应该要精选试题,精于讲述。 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解,不应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简单讲述,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教师教学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些内容甚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对已有的知识精心筛选,忍痛割爱,要考得少,要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而从有效考试中,我们可以审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指导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让考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首要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解决存在问题的条件,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归纳,为有效训练作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可能性。只有这样,高三语文教学因此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个教师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立足于把学生当主人;立足于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各个层次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主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自然就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共震。高三复习课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量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不懈追求。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特别是面对这么多的习题,高三学生自然会有些疲累和厌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热情引导以及趣味横生的语言,常常会给高三学子带来些清新和活力。老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些认识自我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比如,选定训练题后,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做训练题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教师课堂上便给予回答。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待下课后个别解疑。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练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找到训练题的答案,而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多年来的高三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高考语文复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作者:孙慧单位:南京市溧水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语文论文:探索高三语文讲解的忌与重 摘要考试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方法,试卷讲评则是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三阶段,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显著增多,语文讲评课成为整个高考语文复习的重要一环。一堂高效的语文讲评课,既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再次强化、完善知识体系,又能帮助老师了解学情,反思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三语文;课堂教学;讲评课;教学方法 观察目前的高三语文讲评实际,暴露出“老师讲得辛苦、学生记得辛苦”、“老师天天讲,学生次次错”的现状。如何避免学生下次考试犯同样的错?如何提高语文讲评课的效果?结合近几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实际,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高效的语文讲评有“三忌” (一)讲评忌“延时” 每次考试完,许多学生喜欢相互询问答题情况,也期待早点看到评分标准,这些现象都表明,每个学生都希望尽快知道自己的测试结果。如果试卷能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听老师的评讲,并积极思维,反馈效果较好。相反,假若讲评拖拉延时,学生对未知解答已失去了兴趣,甚至有的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已找不到试卷,可想而知,这样的讲评只能让学生心生倦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可见,评讲及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否则,收效甚微。 (二)讲评忌“包办” 许多老师误认为讲评课就是教师纠错解疑课,学生只需认真听记。也有老师认为语文试卷本身容量较大,若让学生参与讲评,就难以调控课堂节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都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新课改也要求“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若能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或者让学生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小组讨论,代表讲解,学生就容易暴露解题思维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纠正、总结,学生对所考知识更加深印象。但是,若课堂只是“一言堂”或“注入式”,缺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最终学生也只是课堂的“记录员”而已,课堂枯燥,评讲效果大打折扣。 (三)讲评忌“平均” 语文试卷本身容量较大,若教师逐一细致讲解,平均用时,估计一张试卷需讲三课时甚至更多。部分老师误认为讲得多、讲得全,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多。但实际表明,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讲评课只会使优等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学困生则心不在焉。这样的讲评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讲评课切忌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该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教师应在讲评前认真统计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答案,讲评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症下药。主次分明的语文讲评课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上,集中了学生易错处和典型错例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讲评效果。 二、高效的语文讲评有“三重” (一)讲评重“拓展” 高三的语文试卷命题特点一般都是高考考点知识的再现,但由于受卷面、时间等限制,一套试题不可能对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告知答案,而应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模拟卷的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查“某一节”或“某一段”的艺术特色。例赏析“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宗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这段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答题示例是从“修辞”和“五官”的角度去鉴赏的,若老师只是依据参考答案的角度去评讲的话,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全面。若讲评时教师能注意拓展延伸,综合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帮学生总结出鉴赏的角度还可从语言的风格、选材的典型性、表现手法(例07江苏卷《麦天》)、表达方式(09江苏卷《上善若水》)、观察视角的变化(2010江苏卷《溜索》)等角度考虑,那么学生就能归纳总结出一类题型的规律。重“拓展”的语文讲评能加强高三总复习的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讲评重“回归” 很多老师认为“教材无非是例子”,高考语文不会直接考察语文书上的内容,所以讲评时不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中提取信息。其实,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基础知识和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都依据现行课本。例如,08年江苏卷考查的文言实词“听”“度”分别源自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中的“听臣微志”、史记选读《刺客列传》中的“尽失其度”,09江苏卷考查的文言实词“属”“率”分别源自江苏高考必备篇目《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必修三《六国论》中的“率赂秦也”。教师每次讲评试卷时,若能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学生对新学知识才能理解深透,也更容易加深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在评讲2010江苏卷文言实词“归”“庶几”时,教师就可联系必修五《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陈情表》中的“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回归课本,找到“原型”的讲评课,会让学生意识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也就不会将课本“束之高阁”。 (三)讲评重“规范” 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知识性方面的问题,而是答题时规范意识薄弱,尤其在回答阅读题时,把想到的全在写上,密密麻麻,缺乏条理性,让阅卷老师“大海捞针”。高考评卷特别强调得分点意识,若学生表述含糊不清或不能切中要害,得分就少甚至零分。这就要求老师在每次讲评模拟试卷时,一定要强化规范意识,避免使学生的“随意”成为习惯。 当然,“教无定法”,语文讲评课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只要通过讲评,使学生感到“考有所得、评有所获”,我想都应该是一堂高效而务实的讲评课。 高三语文论文:议高三语文复习备考中的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满诗书气自华”。阅读是学生摄取语文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能力中,“读”占鳌头。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高中毕业生要有三百万字的阅读量,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是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了还要不要课外阅读?学生茫然,不少老师也淡然,甚至不以为然。 我以为,高三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高三是人生的转轨时期,学生、家长、老师都十分重视,不敢稍有懈怠。由于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学校、家长、任课教师的心目中,语文只是“被打入冷宫的皇后”而课外阅读往往被称之为“看闲书”,于是一些教师、家长便禁止学生的一切课外阅读,甚至包括课内阅读,争分夺秒大搞题海战术,以期望通过多练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学生本人呢,由于没有阅读的习惯,不理解阅读的目的,缺少阅读的方法,课外书拿在手中只是随意地翻阅,匆匆地浏览,收效甚微。渐渐地学生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显示,同学们最薄弱的环节是语言表达,包括阅读中的主观表述题和作文。追根溯源,学生有限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一味地做题目,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如2004年福建语文高考卷作文命题(从下列历史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文学人物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10位人物中任选一位作为话题,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作文)就能得到启示:那种沉溺题海,不屑阅读的考生肯定是无话可说,即使凑够了字数,也不会有独到时的见解,分数自然也不会高。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以“他们”为题,其中的一篇优秀作文写了农民工这个群体,作为90后的孩子,能够把目光投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的农民工身上,,可以说跟他课外大量的阅读,深沉地思考是分不开的。 多读能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锻炼悟性,提高阅读能力;能了解社会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有鉴于此,新的语文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得少于300万字。 我们的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已经作了一定的阅读,但距离新考纲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高三如果不能继续坚持下去,将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时间就是分数。他们根本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课外阅读并收到最大的效益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首先学生必须明确“读什么”。针对高三备考要求,我以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 (一)现代名家散文。这是近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如余秋雨的散文,情文并茂,知识性强,且篇幅不长,学生不妨多读一些,这样能“怡情、博采、长才”。 (二)精悍的时事评论、小品文和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文章往往切中时代的脉搏,针对社会热点,立足激浊扬清,能催人向上,给人以启迪陶冶。学生读后不仅可以明知国家大政,分清是非善恶,树立人生理想,也可感受文字之美,学习写法之巧,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如:多读读《语文报》《青年文摘》《读者》《时事》等,多看看电视上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纪实”等栏目。 (三)文学名著。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名著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阅读名著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径。当然,到高三了,逐字逐句的阅读大部头的名著显然不行,这就涉及到阅读方法和阅读量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目的和个人习惯等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一般地,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者首先要看看目录或前言,对内容了解个大概;然后有选择有侧重地阅读。对于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文章应该精读;对于一般的课外书则可以用略读方式,或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或片段。而阅读时应注意有一个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的过程,即先对读物由词到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了解“写什么”;进而把握读物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又是“怎么”写的,可以从字词句角度进行仔细揣摩体味。同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及时作好读书笔记。这样就会收到积土成山、集腋成裘的效果。如摘录一些好的字词成语、片段甚至篇章,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等等。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我们更提倡专题性阅读。所谓专题性阅读,即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确定阅读对象,挑选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讲求的是学生自主性:自己的爱好需求,自己设计确定目标,自己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因而学生阅读积极性往往很高,学习效果相对较好。同时,它能加强“大语文”意识,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开拓广阔的空间,于读于写都有好处。尤其是在如今的高考中,那种“空旧同”的作文显然已经无法取得高分,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化写作才能脱颖而出。而专题性阅读由于要求“读得专”“读得深”“读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服务。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地方可以得到验证。比如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就是一个“专题性阅读”的受益者,据说他平时酷爱《三国演义》,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呢!他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了满分。 总之,即使到了高三,阅读不仅必不可少,还要加强,一味地做题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感悟,才能读出语文的新天地、新境界。 高三语文论文: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个人小结 从接高三教学的第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学期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 一、深入研究《说明》,学习先进的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作为标准和方向的《考试说明》,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二、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掌握知识,在理解中拓展知识。同时,再辅以课堂中的那些生成性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和感悟,就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还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点,注重实效,抓好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高三的教学工作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教材的复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所突破,紧扣大纲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掌握基础词语、用法和现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掌握复习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达到复习的目的。 对于专题专项复习要抓好常规落实。由于语文知识点多,分散广,再加上记忆的遗忘性,就要求哦我们注意多积累,做好基础知识和错题的分类整理,为高考的最后冲刺夯实基础。在落实上要加强课前练习,从字音字形成语标点语病诗词鉴赏和名句默写上做好,即对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精选习题,优化训练,上好讲评课。 高三阶段是专项复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时期,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去,就要精选试题,主要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创新性的试题,同时试题要紧密结合考试说明。 在讲评试卷时,也要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要结合考纲分析出题的类型、方向和趋势,甚至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识。 同时,还要讲究解题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答案分析主观题的答题步骤、术语和得分要点,全面提高学生的阶梯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失分。对于错误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鉴和学习。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提醒适当拓展,将那些同类但不同问法的试题集中归纳。 5.做好学情分析,对症下药。 通过定时练习来检查我们在教与学上的不足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这些,及时通过学情分析找准具体环节,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的作业上发现问题。这样多管齐下,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是高三教学的有效保障。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故人所说的“教学相长”就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影响到学生的“学”,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会促进教师的“教”,而且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整个课堂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从自身反思,多与学生交流,以此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其次,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可以补自己所短;多向老教师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增加教学经验。而学校整个大环境上从硬件设施上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便利,采取许多措施和提供很多的教师成长和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是我们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青,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少等,我将积极发现并改正缺点。 经过一学期的踏实努力,取得了一定得成绩,虽然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学期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感谢领导的信任和老教师的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汗水。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分析论文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 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教案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一、导演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变色龙》一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如《市长》一课,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 二、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记者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手"的话题,老师可以从"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门"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四、主持人、裁判员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同时,这也是遵循教学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复习注意事项 回顾高三一年来的教学,会有一些反思,会有一些总结,会有一些经验,会有一些感悟,也会有一些自己认为的不想有但又没避免的遗憾。梳理一下思路,大致是这样的: 一、基础问题 语文最讲基础,基础决定语文素质,基础决定语文能力。可是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做题只凭自己的运气:做对了,那是运气好,老天有眼,天助我也;做错了,那全是咱基础惹的祸,本性如此罢了。结果不少学生包括尖子生,对基础知识无力改变,想改变而不知所措,或不想用功。基础问题从字词句的角度讲,就是语法和一些常识性知识,从小到大该认识的字,该会背的诗,该知道的作家及作品,该会运用的修辞,该说好的规范性语言,因种种原因没有做好,笼统地都叫做基础差了。 回想教高一二年级时,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是不重视的,要求背的东西不能完成,要求读的文章不能好好读,字词好象那已经是小儿科了,早在高中以前已经学完了,见到个把生字也不觉得怪,以为是作者卖弄字词,不必在意更提不到重视以至逐一灭之的思想高度。到了高三才知道,乖乖, 高考考的都是这啊!我好悔啊!想当初要能把他们一一降服,何至今日啊?所以,基础在一二年级很不起眼,不为人重视,不以礼相待之,结果到高三就积少成多,化零为整了,成了制约自己成功的大敌。 在训练这些专题的时候,也就暴露出学生的软肋。这些东西如果集中起来是非常枯燥的,又难以磨得出来的,因此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补基础部分真难啊。以我奉劝同学们基础知识不可小视,要抓紧抓好,把他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免后患,我再也不想听见那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也不想看见某人摔头打脸作痛不欲生状了。 那么,基础在哪儿?很简单,它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能看见又摸得着的,基础就在课本上。我们一年中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脱离了课本,对课本中的基本东西只借助于资料,把课本这一很好的资料放在了一边不管不问了。所以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就在意识里无形中有了一个暗示:课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有人说基础知识全在资料里了,要课本还有什么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资料能全等于课本吗?资料上有课文吗?资料上有在学习中记录的知道信息吗?资料上有自己已经付出的感情投资吗?资料上有自己早已熟知的结构框架吗?没有。所以我在复习时要求我的学生把所有的语文课本都带来,有的学生笑了,“要它何用?早没了!早卖了!”我就会气而不怒地说,你们“忘本”了啊! 我们虽然反复强调要学生回归课本,可那只能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而矣,学生们根本不把这话当回事,所以落实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事实证明,这一年的复习中,我的学生课本利用率是很高的,有的学生记不准某个知识点,就随手取来课本来查,结果手到擒来,迎刃而解,大获全胜。故我将此作为我的经验想继续使用,以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效力,为我的学生们增分。 二、作文问题 作文作为一种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一直为社会界人士所观注。可是作文的训练却成了一盘沙,没有目标,没有规矩。如果说有的话,那我们的目标是拿高分,可是如何拿高分?只凭空喊是不行的,作文高分是要有实质性内容技巧性章法的,不是想拿就能拿到的。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导向问题,作文训练变得急功近利。过去一些常规性训练只好作罢,致使很多学生没有学会走呢就开始跑起来,结果不言自明矣。有人说都是高考惹得祸。又有人说,高考住哪指,我们就往哪儿打,这话不错,可是方法有错。高考考材料作文,高一高二就开始练材料作文:高考考话题作文,高一高二就练话题作文。这不对,这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高考的错,我想还是教师引导的问题。高考作文不论怎么变,都离不开其成为文章的基本形式。那文章的最基本的东西是哪些?不就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或少量的说明文?不管怎么材料,无论怎样话题,文体的形式章法还要有,还是要讲究的。有人说那有的高考佳作就没有文体形式而且得了高分甚至满分怎么解释?试分析哪篇文章没有章法,哪个文章写得不成样子,“四不象”却得了高分! 事实上高一的学生就开始话题了,一直写到高三,大家都会想三年话题下来该是差不多了吧,或应该自信得想,一定可以了。可是高三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毛病百出,与要求差距甚远,不是话说不成,理说不清,情抒不真,就是文体概念极差,不知如何记叙如何议论如何抒情,语言的美感,思想的深刻,根本谈不上,大都犯了低级幼稚病。二年或说三年的写作训练练到哪去了?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觉得,高一二年级先把大架扎好再说,先练得个写什么象什么,说写记叙文就能六要素齐全,感情动人,真情流露;说写议论文就能三要素一齐上,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方法多样;说写抒情散文就能形神兼备,左右开合,收放自如。练得个十八般兵器样样通,不精通也得能抄起来就用,然后才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一身是胆,不管他狼豺虎豹,全都收拾利落。 另外,语言的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作文是要文采的,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要感人靠什么?说理能服人靠什么?语言啊。一个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躯体怎么能招人喜欢?很多学生的基本框架很好,就是言之无物,或词不达意,言不及心,表现力不够,不能我手写我心,语言匮乏是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过好语言关,可从小的片断开始练起,也可从一个词一句话练起,借鉴他人或自出机杼,方法多多,但只要真、善、美即可。语言练好了,出口才成章,才能行得远,才能招人喜欢,才能拿高分(我这儿又急功近利了)。 有时我们教师批改作文,改的就是语言,但学生的收获甚微,用心不用心且不去说,但训练不能有素,是谁之过? 再者,我认为我们现在学生写作文,要做到二次重写。在老师批改,范文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再经过自己的思考,重新构思,重新组织材料,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在这个方面,我们自己这么要求的,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收获是比较大的。 高三语文论文:关于高三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高三语文教学应正确地引导学生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以及对学生方法的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精于讲述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有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三学生 语文教学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对学生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 一、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二、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训练;3、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也可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 高三语文论文:高三语文如何有效复习 摘 要: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本文从3个方面进行解析。 关健词:复习;管理;教学质量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如下理解和方法: 1 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 让学生有所成就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3 加强管理合理指导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刍议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风险与风险管理系统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各种潜在的管理风险时刻威胁着高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正确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防范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有效降低各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风险管理、高校、风险评估、风险干预、风险监测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损失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由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过度阶段,思想多元化日趋明显、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同时高校的不断扩张也日益加剧了校园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发生转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学生思想与行为风险的发生概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管理水平,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可靠的保障。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类型 对于大学生而言,风险应定义为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客观存在的影响学生包括学习、人生安全、就业等一系列既定目标簇群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本文按照风险的损害对象,把大学生可能面对的风险列为以下几类: 1.1 人身风险。人身风险是大学生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风险表现形式。当前大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存在局限性,对风险的预测与防范能力明显不足。 1.2 心理风险。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环境的转变而不断变化,从而引发各种程度的心理风险,这种心理风险一旦夸大则很有可能进一步诱发人身风险的产生。 1.3 思想风险。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最迅速、最全面、最彻底的一个群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与不良风气的冲击也是最广泛最深远的。在这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作用下,大学生群体可能出现思想政治立场不坚定,言语激进、功利心重、集体意识淡薄等不良表现。 1.4 学业风险。学业风险是大学生群体特有的风险表现形式。每所院校每年都有个别学生因考试未通过、在校期间受到纪律处分等原因无法按时毕业。由此产生的学业风险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与求职就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2.高校学生管理风险的主要特点 2.1风险具有客观性。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高校学生管理风险无法消除,只能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降低其出现的概率与造成的损失。 2.2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确定是风险自身的基本属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高校学生管理风险往往是难以预期甚至是无法预期的。 2.3风险具有可积累性。风险能够以路径依赖的形式自身强化,这种强化在绝大多数情况是正强化,将加剧风险系数与损失。 2.4风险具有相对性。即风险的性质与后果因时间、空间和作用对象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类风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概率与损失。 3.当前高校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大学生的风险察觉与防范意识普遍不高。当代大学生危机觉察程度普遍不高,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险或情况的变化缺乏敏锐的嗅觉,甚至当身处危机之中时仍浑然不觉。大学生较关注人身风险、就业风险等短期可预见的风险,但对心理风险、诚信风险、学业风险等潜在风险缺乏必要的防范准备。 3.2高校风险管理的系统设置有待完善。近些年,许多高校都制定了针对各类学生群体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组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然而,此类应急措施与管理办法多是针对校园秩序造成严重危害的显性风险,但对学生就业风险、学业风险等潜在风险的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管理此类风险的长效机制。 3.3大学生各类风险识别与控制存在一定难度。风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组合。因此,不论学生个人还是校方在识别风险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难度。通常我们用风险系数来衡量一个风险的发生概率。学生工作的主体与客体对于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风险较容易识别。 4.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工作风险管理系统的对策 风险管理,是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组织在处理他们所面临的纯粹风险时,所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管理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不确定性,全面依托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识别、监测、评估与处置。提升学校与学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尽可能降低因风险而引发的损失与不良影响。图1:高校学生工作风险管理体系 4.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构高校学生工作风险管理系统,首先应当科学的确定大学生风险管理的目标。要充分考虑目标是否符合所在高校的发展使命,是否能确保目标是可行的,以及达到的目标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是否成熟等方面的因素。 4.2风险监测与识别。对大学生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测与识别是对高校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一是要确定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发现学生的行为潜在风险,为之后的科学干预做好准备。二是建立参与面更广、覆盖面更大的监控主体。要广泛发挥高校中监测部门的主体作用,形成网络化、制度化的监测体系。三是要构建大学生行为风险信息平台。尽最大可能收集大学生异常行为信息,建立科学的行为评估方法,对潜在风险与风险积累进行评估。 4.3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学校管理部门进行风险干预的重要依据。学校在制定风险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要通过具体的基层工作掌握信息、了解情况,并通过工作经验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估量,又必须借助数理模型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 4.4风险的处置。风险的处置是指在风险损失发生时或发生后,为缩小损失程度而采取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对大学生行为风险的干预主要包括大学生风险的自我干预与学校干预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当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风险教育与危机教育,让大学生自身通过预测、评估风险等手段有效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风险干预机制,在充分尊重风险的相对性与可累计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个别评估、个别干预的方式。(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通讯作者:郑元凯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软件工程理论在学生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运用软件工程理论筹建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系统的功能和技术特性作了概述,并提出了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软件工程;学生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学生管理系统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生信息一般采用人工方法统计、检索和管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管理信息量的不断扩容,特别是技工类院校,涉及到诸多与学生有关的信息,传统的人工统计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学生信息量的需求。学生管理工作比较琐碎、繁杂,利用人工统计办事效率低下,且资料零乱、不易查找、容易丢失,一旦管理人员发生变动,资料交接与业务衔接就成了大问题。如何高效地管理学生信息,成了困扰学生管理部门的头等大事。 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推广,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软件工程理论来规划统筹管理与学生有关的各类信息已成为大势所趋。利用软件工程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各个子系统通过UML准确建模,帮助分析人员更好地理解学生管理系统的功能、信息和行为,从而为广大师生查找获取学生的有关信息、提交需求申请提供快速、方便、实时的服务和响应。软件工程开发理论有面向功能的方法、面向过程的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笔者从面向功能和面向对象的角度对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作如下分析。 一、学生管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学生管理系统作为一种中型管理系统,如何让学生、班主任和学校管理人员高效地使用该系统进行查询、检索和管理是对该系统的基本要求,该系统功能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则是学生管理系统的发展性需求。系统面向学生和教师的主要功能有:查询学生的身份,国家助学金的申请与批转,扶困助学的申请与审批,社会医险保险的申请办理,社团活动的申请与流转,奖惩记录,查询招工就业信息、心理健康档案信息及考勤信息等,管理人员主要登陆管理系统录入或更改信息,通知通告,日常更新和维护等。系统基于局域网和windows操作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设备,完全可以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实现系统的预期功能。把学生管理信息通过软件工程理论来建模管理,查找方便,检索快捷,存储量大,便于统筹,且保密性好,使用寿命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可靠性高,不受限于人员流动。 从经济效益上来看,传统的学生管理需要较多的人员配置,管理过程比较繁杂、琐碎,保密性弱,资料易丢失或遗漏。使用学生管理系统不仅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还可以缩减人员的配置,大幅度地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使用层面上来说,因该系统操作简单,在师生现有的智能化工具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快速、准确、熟练地掌握整个操作流程,达到软件使用的能力需求。 二、学生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分析 1. 系统的功能模块。 学生管理系统着眼于学生管理、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因此,学生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1)能录入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输入与学生有关的所有实时信息,修改、补充、更新或删除有关信息;(2)具备对学生基本档案材料的查询、编辑与分析;(3)能受理师生的实时申请,在权限许可范围内调用有关学生的资料;(4)以系或班级为单位能形成简易的数据分析与统计报告,供管理者决策参考。系统可分为功能模块、工作模块、查询模块和管理模块等四大模块。以下是模块架构图和系统流程图。 2. 系统开发工具。 系统的开发环境的选择至关重要。因软件运行环境直接与数据库挂钩,考虑到目前职业院校的使用特点,选择以下的运行环境较为合适:(1)开发环境:windows 2000;(2)开发工具:Visual Basic6.0。Visual Basic6.0具有数据访问、控件、语言、向导方面的新增特性和高度可移植化的代码,创建ActiveX控件将更加轻松和方便,internet功能有所增强,在线帮助更加完善。(3)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SQL Server 2000能启用web特性,对XML和Internet标准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具有更高的伸缩性和可靠性。SQL Server 2000可帮助用户快速构建、配置和管理有关电子商务、商业和数据仓库等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集成和可扩展的分析服务及灵活可扩展的数据转换功能。SQL Server 2000能为数据管理与分析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单位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从容响应。(4)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 2000桌面引擎。 三、学生管理系统的运行指标 在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当前和将来可能承受的工作量,使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学校对信息处理的需求。 (1)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学生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以后的可扩充性。师生的使用需求会不断增加,内容会不断扩宽。因此,系统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要符合一定的应用规范,通过简单的增加或减少系统的模块,增减系统配置的硬件,以及通过对软件的修补或完善,可以顺利地完成系统的升级和更新换代。 (2)系统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学生管理系统直接面对学生、班主任和学校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往往对计算机的性能并不是非常熟悉。这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接口,方便的人机交互界面。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系统应该尽量使用用户熟悉的术语和中文信息的界面,针对用户可能出现的使用问题,提供合适的在线帮助,释疑解惑,缩短用户对系统熟悉的过程。 (3)系统的标准性和先进性。系统在设计开发使用过程中涉及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要符合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目前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发展相当快,作为学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工程,系统设计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技术上要体现一定的先进性,生命周期尽可能长一些。 (4)系统的响应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日常处理中的响应速度应为秒级,达到实时要求。在进行统计分析时,根据所需数据量的不同从秒级推延至分钟级,原则是保证师生在合理的等待时间范围之内,不至影响系统的使用效率。 四、系统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足够的分析与设计。学生管理系统开发人员可能在拿到项目以后仅凭经验就急于设计数据模型、数据结构和编码,缺少对客户需求、系统结果、系统功能等进行足够的分析,因此,很可能在开发过程中,发现数据结构、数据模型设计或系统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不得不对数据结构或数据模型重新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2)要建立完备的系统开发文档。文档是优秀软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客户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说明、系统开发计划、程序设计说明、系统帮助文件以及详细的用户手册等。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使用管理系统的学生和教师没有专业背景,如果没有必要且清晰的帮助文件和详细的用户手册,用户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对软件失去兴趣,这不仅降低了软件的可用性,而且增加了软件开发商对用户培训的工作量。 学生管理系统与师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紧密相关,它的系统性、先进性、完备性和时效性不仅关乎到师生个人的切身利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管理层次和信息化水平,其设计、构建、使用和维护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员投入,但是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统计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滞后的时效性,利用软件工程理论科学构建学生管理系统还是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管理优势。 (作者单位:中山市技师学院)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基于Web的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系统构建策略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截止到目前,国内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和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因此,独立学院也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构建自己的系统。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管理 系统 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国家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举办独立的学院。独立学院飞速发展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校特殊的分支,也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阵地,有效的开展学生工作对促进学院的稳定与发展,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生管理工作是独立学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独立学院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独立学院和其他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相比,其校区软硬件设施还有待提高,加之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扩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己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学生管理工作体现的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数据不能够及时的更新。独立学院建设初期并没有采用Web结构的网络传送模式,各项数据的报送还是以文件及手工录入,这种传统模式容易造成信息的遗漏和更新不及时。2.传统办公模式工作效率低,工作量大。在处理学生的各项数据时,往往一个数据出错后,后面的数据跟着出错,返工率比较高,造成工作效率低,并浪费相关的资源。3.信息管理不规范。独立学院建设初期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上报各项数据时,各个部门的数据管理方式不同,有的采用Excel格式,有的采用Word格式,很难有统一的模板。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普及,运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及其软件开发平台,对信息进行科学化和网络化管理,己经成为我国独立学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如果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生信息系统管理,不但能减少纸质资料存放的空间,更能使相关数据共享,可对所需信息进行快速查询,为学生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数据,将会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平台。当前,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所以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学校学生管理科学化的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的现有资源,网络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现阶段,我国多数普通本科院校都建成了校园信息化平台,但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电脑和校园网的使用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特别是刚成立不久的一些独立学院,虽然各个部门都已经购置了电脑,甚至建立了内部网络参与了部分管理工作,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质量和效率,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第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上仍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其自动化办公系统在这个领域建设纯属虚设;第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通常只在办公室实现了学生基本信息的管理;第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交互能力有限,管理功能少;第四、学校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独立,无法实现共享,重复工作量较大。由于各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相对独立,学生的相关数据没有集成,若要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则需要查询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造成了管理流程上的不通畅,影响了信息的重用和共享,导致工作较繁琐,办事效率低、准确率低和工作强度大等缺点。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构建出较为成熟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国外的发展普遍具有起点高,速度快和投资大的特点,并且一般是起步比较早,目前已经发展比较完善现在已经构建出较为成熟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模型。在许多欧美的地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使得各高等院校纷纷对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自90年代以来,有调查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名牌高校均已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并且他们的系统设计的模式基本上是面向全局的综合性学生管理系统,数据采用统一管理的形式存放在中央数据库中,对学生信息管理的操作由网络上的计算机通过客户端的方式进行,即数据集中存储,分散操作。它将学生工作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统一规划,以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准确性为目的。在独立学院中,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计算机信息话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在信息处理能力上基本能够满足目前独立学院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不完善,需要构建完善系统。因此通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数据需求以及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关系,建立系统的模型;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重构学生工作的传统流程和教育引导方式,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工作运行新机制,优化组织结构,规范管理流程。各种信息的申报、审核、处理、统计、分析都有了统一的平台、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各项工作都必须通过这个统一平台来完成,使各项工作通过平台的运作得到了强制规范。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独立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系统的目的就是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设计的管理系统方案,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实现学生基本信息和管理信息在全校范围内的联网管理和查询,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信息共享,实现学生管理信息的电脑化、网络化、信息化,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数据实现用户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基于RFID的学生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因为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很多学校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行踪,导致学生部分不良行为的发生时不能被及时阻止。该文分析了RFID标签、RFID读卡器等硬件的特性和组成,使用和SQL SERVER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RFID的学生管理系统。家长和老师通过使用该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到校在校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利用本系统的网络平台查询到学生在学校的信息。 关键词:RFID;标签;读卡器;管理;反馈 1 研究背景 现在很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人工管理的阶段,主要是通过班级班主任经常的提醒、教育来实现的,这样的管理方式往往会使学校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获取到学生的动态信息。为了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扼杀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让学生能真正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我们有必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实时反馈系统。 2 RFID简介及应用现状 2.1 RFID简介 RFID的中文含义是射频识别,它属于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其主要原理是将无线射频信号传送给被识别物体,从而做到不直接接触物体就能识别物体和与物体交换数据的目的[1-2]。利用RFID技术,多个物体能同时被识别,并且能识别静止的对象和运动的对象[3][4]。在这个识别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干预,完全是自动进行的。除此之外,RFID系统还能使用于恶劣的环境中[3]。 2.2 应用现状 现在我们国家很多校园都普遍在使用的一卡通就是基于RFID技术的,师生在学校里办理各种业务都只要用一张卡就行了。一卡通的主要功能是消费和考勤,当学生出入学校时都要在校门口的读卡器上刷卡,刷卡的时候家长的手机就能收到一卡通系统发送的学生进出学校的信息。 一卡通系统虽然功能非常强大,也非常方便,但是它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不能远距离感应,必须近距离刷卡;2)不能记录学生在校园里的情况;3)不能判断学生是进还是出;4)如果学校管理人员需要知道学生的信息必须主动查询系统,这样容易使管理被动化。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硬件组成及选型 RFID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 1)RFID标签 RFID标签主要用来储存学生的信息。标签的选择需要考虑两个指标:标签的工作频率和标签的供电方式。在本系统中,我们使用频率为2.45GHZ的标签,同时该标签的供电方式是有源的。 2)RFID读卡器 读卡器的主要功能是读取标签的数据。 在选择读卡器的频率时必须和RFID标签的频率一致,所以在本系统中读卡器的频率同样使用2.45G赫兹。 在不同场合的读卡器类型也不同,对于安装在学校大门和学校里各通道的读卡器,我们使用固定式的。而为了方便学校管理人员在校园巡逻随身携带,我们采用手持式的读卡器。 为了使本系统能长距离的通信,同时保证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我们使用了RS485作为输出端口。 3)数据服务器及通信线路 通信线路用于连接在校园各个角落的读卡器,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服务器,而数据服务器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 3.2 判断方向的设计 3.3软件系统设计 3.3.3界面的设计 3.3.4 自动提醒功能 4 总结 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RFID的能记录并将学生在学校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和家长的系统。当学生进出校园、教室或经过装有RFID读卡器的通道时,能记录学生的信息并传输到服务器中,学校管理人员和家长能通过网络查询到学生相关信息,当学生出现迟到、旷课等行为时,系统能实时把该学生的情况反馈管理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基于ASP.NET的网络教育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采用2.0 网络系统开发技术和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技术设计和开发的网络教育学生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网络教育学生有效动态的管理,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教育学生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主要功能模块及其相关实现技术。该系统包括四个功能模块: 系统管理员模块、学习中心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实现了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向网络无纸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网络教育; 学生管理 一、前言 近几年,我校网络教育在招生规模上持续扩大,手工的管理方式工作量大、费时费力、效率低。网络教育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普通在校生不一样,时间跨度比较大,考试时间和教学时间往往不统一,并且学生多为业余学习,平时交流不方便。因此为了适应目前信息时代对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一套界面友好,易于学习,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经过短时间培训即可掌握基本操作,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全国高校的网络教育学生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 所以引进的学生管理软件不具有针对性, 也很难保证它的通用性和适用性, 这个问题是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必须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1]。因此结合我校网络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利用校园网的普及,设计开发具有通用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网络教育学生管理系统成为必然。 二、系统需求分析 依据网络教育管理的模式,通过对学籍、教务人员的调研,确定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是:把校本部与学习中心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采集、处理,使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务信息、考务信息等进行跨时空的远距离互动传输。根据管理员的不同级别赋予其不同的操作权限。系统由 “学籍系统”、“教务系统”、“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成绩系统”、“毕业管理系统”、“系统维护”七大子系统组成。包含“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各学习中心、各管理功能部门通过系统的网络功能实现各部门间的文件传输,信息传递与交流,通过校园网实现各种信息的。 三、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及其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考虑将本系统分成四大功能模块: 校本部管理员模块、学习中心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各模块的功能剖析见图1。 1.校本部管理员 校本部管理员作为该系统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可以对该系统的所有模块进行操作。出于安全考虑,管理员的帐号密码全部采用md5加密方式[2],并且只有在允许的ip地址内才可以进行操作,否则操作被阻止,并且操作记录会被记录在可疑访问日志中。校本部管理员可以操作的模块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籍管理: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校领导和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起着重要作用,为决策者制定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学生学籍管理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获奖和受处分的情况等。该部分包括如下几个子模块: 学籍注册、按年级专业或者学号姓名管理学籍信息、个别学籍追加。 (2)教师管理:该部分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管理和教师工作量管理。 (3)专业管理、学习中心管理、课程管理:这三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专业、课程、学习中心的基础信息的维护,包括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 (4)学习中心―专业管理:此模块根据我校网络教育管理的具体情况:我校下设多个学习中心,每个学习中心开设专业不同。所以此模块的功能是灵活的为各个学习中心添加其所开设的专业。 (5)选课管理:由于网络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像全日制学生选课那么规范,上课时间不统一等,所以选课模块设计理念是选课设置尽可能的灵活,教务管理员可以任意选定入学年级、专业、培养层次、学习形式、开课时间进行组合,组合确定后从课程列表中为该组合选定课程,提交信息时所有选定课程会直接映射到包含此专业的学习中心。 (6)成绩管理:成绩管理作为该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成绩综合查询、个人成绩修改、补考人数统计、补考名单查询、学生成绩预览、未上成绩列表等子功能。因为是从教务管理员角度设定的功能,所以没有成绩录入功能,成绩录入由任课教师完成。 (7)毕业课题管理:该模块主要实现毕业课题的录入和统一分配,根据实际需要给不同学习中心不同专业分配毕业课题。可以学生自己选题,也可以教务管理员给学生强制选题。 (8)毕业资格审查:该模块通过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成绩和毕业答辩情况的统计分析,确定该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不具备毕业资格的学生将列出名单。 (9)系统安全管理:因为教务管理涉及到成绩等敏感数据,除了从系统环境考虑安全之外,还应该从程序本身给与更多的验证与限制。教务管理员可以从以下几个子模块考察系统的安全,包括可信任主机列表、系统操作日志、系统可疑访问日志等。 2.学习中心管理员模块 由于我校网络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下设多个学习中心,所以要给每个学习中心管理员部分权限。但是由于主要还是校本部统一管理,所以二级学习中心的管理员只具有成绩查询和备份权限。学习中心管理员可以操作的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个人信息修改:该模块中学习中心管理员可以对学习中心的信息以及管理员本身的信息进行修改。 (2)成绩查询:学习中心管理员登陆后,系统会自动列出该学习中心开设的所有专业。学习中心管理员可以查询任意年级、层次、专业的成绩。 (3)成绩备份:由于有些学习中心的学生成绩要求存档,所以系统提供了成绩备份下载功能,所有成绩都可以生成到excel表格。管理员可以方便的根据需要下载。 3.教师模块 该系统中教师能操作的模块有成绩录入、成绩查询和个人信息修改三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模块是成绩录入。每个教师拥有自己的帐号密码,教师登陆后,选择成绩管理,该教师所教授的课程都会被列出,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课录入成绩。成绩一旦提交后教师只有查询的权限,不再拥有成绩的更改权限,如果个别成绩录入错误,需要向教务管理员申请,由教务管理员来更改错误成绩。 4.学生模块 在学生模块中共包含3个子模块: (1)个人信息修改:学生的学籍信息在录入时,管理员只录入学号、姓名等必填项即可。其它项可以由学生用学号、姓名登陆后自己填写。 (2)毕业课题选择:每个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毕业课题,学生登陆后可以看到其所在专业的所有备选课题,可以任意选取,如果选错还可以退选,但是最终只能选择一个课题。 (3)个人成绩查询:学生登陆后,所有考过的科目都以成绩单的形式列出,学生可以直接打印此成绩单。 四、结语 本系统采用成熟的 技术, 基于B/S 体系结构开发, 整个系统由校本部管理员模块、学习中心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四部分组成。完整地实现了学籍、教务、考务管理全过程。设计了简明直观的系统用户界面, 真正实现了网络化的管理,并具有强大的统计报表及打印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本系统现已在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中心投入使用,在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模式的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系统 摘 要:基于Browser/Server(简称B/S模式)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各管理部门对于学生管理的职能,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设计一个基于B/S架构的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管理方便、可靠性高、保密性好、成本低,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关键词:学生管理系统 B/S模式 数据库 一、引言 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广泛应用及其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包容性,对学校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没有统一的系统,比较混乱。不同的部门使用不同的系统,各个系统相互独立,即使相同的部门内部也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而且为了提供查询,经常需要将数据转出,一旦数据修改了,就会引起数据不一致,给工作造成混乱,维护的成本很高,工作量很大,很不方便。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的学生管理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院是一所中等职业院校,开发一款适合于本学院管理特点的基于WEB的学生管理系统,对其契合自身教学型职业学校的定位和实现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系统功能描述 学生管理系统是学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基于B/S架构的学生管理系统是方便学校管理,实行电子办公的必要组成部分,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本系统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统计分析和查询功能,对学校各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支持,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三、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1、技术 几乎全是基于组件和模块化,每一个页、对象和HTML元素都是一个运行的组件对象。它抛弃了VBSCRIPT和JSCRIPT,而使用.NET Framework所支持的,C#.NET等语言作为其开发语言,这些语言生成的网页在后台被转换成了类并编译成了一个DLL。由于是编译执行的,所以它比ASP拥有了更高的效率。在运行机制上,是编译性的编程框架,运行是服务器上的编译好的公共语言运行时库代码,可以利用早期绑定,实施编译来提高效率。在开发方式上,把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以不同的文件分离开,复用性和维护性得到了提高。 目前,开发基于.net技术的学生管理系统,可以在Web上得到实现,采用该结构软件的优势在于: (1)无须单独开发客户端软件,只需要操作系统自带的浏览器即可,维护和升级方便; (2)可移植性强,可跨平台操作,任何一台机器只要装有www浏览器软件,均可作为客户机来访问系统; (3)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4)可采用防火墙技术来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有效地适应了当前用户对学生管理系统的新需求。 2.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Database)是由一些有意义和有关系的数据(data)所组合而成。一个数据库中,包含了许多条记录(Record),而每条记录是由多个字段(Field)所组成,不同的字段存放这不同的数据。所以数据库的严格定义是一组相关记录的集合,而字段则是最基本的数据项,也是数据库中最小的单位。在计算机中用来帮我们管理数据库的系统,我们称之为数据库管理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架构在一个或多个数据库之上,并针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运用。 Microsoft SQL Server是由微软Microsoft出品,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它具有独立于硬件平台、对称的多处理器结构、抢占式多任务管理、完善的安全系统和容错功能,并具有易于维护的特点。 四、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结构 利用Browser/Server(简称B/S结构) 三层架构模式(如下图1),采用、SQL Server、等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基于WEB的学生管理系统,解决Web环境下的跨平台信息交换与共享问题 。 本系统采用了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B/S/D),主要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大模块。实现了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对用户属性和权限进行管理,是系统的基础模块。 学籍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用来管理学校所有学生的信息,可以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学生记录,其中学生只能使用其中的查询功能,而管理员可以使用全部的功能。 课程管理模块:管理员具有对课程的增加、删除和修改权限。 选课管理模块:主要是删除和统计选课信息,既可对选修课程进行管理,也可统计选修课人数。课程管理模块制约选课管理模块,管理员在课程管理中添加课程信息后,学生才能进行选课。 成绩管理模块:教师可以录入和统计学生成绩;学生可以查询课程的名称、学分、成绩。 班级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对班级信息进行录入,添加新的班级信息,对已有的班级信息进行更改的设置、删除已不存在的班级的信息设置。 4.2 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本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5建立数据库。SQL server 2005可以很好地支持B/S模式。在操作的易用性、功能的可伸缩性、数据的可靠性及数据仓库等方面具有很多优点,特别是在安全方面与其他数据库相比更有优势。通过访问数据库,采用标准的XML作为数据交换模式,使网络上的不同系统都可以相互访问,用Dataset和.NET Data Provider两个核心子组件实现对数据源的连接和对数据的操作。 根据功能模块的分析,设计本系统的数据库结构。(部分数据库表如下) 五、结束语 基于B/S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需要而开发的。本系统运用.NET框架进行系统的开发,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先进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基于WCF的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由于当前许多学生管理系统在功能设计与应用中的不足,结合实际应用,我们开发了基于wcf技术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它为探索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为学生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技术保证。 【关键词】WCF技术;面向服务架构;学生管理系统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校园。高校内众多职能部门都依据各自的需求,建立起以校园网为平台的各类校园信息系统,如教务系统,财务系统,后勤系统等等。这些信息系统是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公共平台,它为广大师生与管理人员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便捷的查询手段。然而,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深入,各类信息系统不断增加。这些信息系统虽然都实现了各自职能部门的信息化,但是由于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导致数据和信息不能很好的共享与交换,最终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造成了“信息孤岛”的尴尬局面,这对今后学校的各项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目前在部分高校使用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还比较陈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缺陷,如信息量少、自动化程度低、没有充分利用校园网及互联网资源、信息保密性差、交互能力有限等。而且,由于很多的系统是购买来的,高校没有维护能力和修改权限,大量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对于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建立基于wcf技术的学生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学工处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下的情况,从学校的高度全面管理学生在校基本情况,与学院其他各部门相关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与同步。 二、WCF技术的优势 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indows通信基础)作为微软推出的下一代创建面向服务应用程序的解决方案,是完全以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为核心的。WCF为面向服务架构提供了统一的编程模型和框架,通过它可以更好的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各局部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操作交换。WCF是微软对一系列产业标准定义的实现,包括服务交互、类型转换、封送以及各种协议的管理,在微软的战略计划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WCF框架下,开发基于SOA的信息平台变得容易了,微软将所有与此相关的技术要素都包含在内,掌握了WCF就相当于叩开SOA大门的钥匙。 WCF技术采用了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这一软件架构能够克服数据共享不够、共性服务重复利用不足以及应用平台和环境的局限性,支持将一个应用的业务逻辑或某些单独的功能模块并作为服务呈现给用户,其标准化、粗粒度的服务接口,方便应用开发人员或者系统集成者在无需理解服务底层实现的情况下,通过组合一个或多个服务(可以把现有的应用作为服务重用,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快速构建应用系统,完成特定的任务,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和要求。 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相关软件系统必须能够方便的根据实际需求不断的进行整合扩展。WCF技术具备面向服务架构所拥有的全部优良特性如粗粒度、松散耦合、高复用性,无疑是当前学生管理系统理想和现实的解决思路。 三、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以上的需求分析和项目定位,学生管理系统基于WCF技术进行开发,采用WCF开发架构作为系统总体架构,该架构将系统分成了五个层次:表现层、业务逻辑层、WCF服务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库,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这其中,表现层主要通过用户控件、功能页面等UI技术,为系统用户提供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WCF服务层主要通过提供WCF服务接口,隐藏具体业务逻辑细节,消除表现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的耦合;业务逻辑层主要用于实现具体的系统业务逻辑,向上为WCF服务提供具体功能,向下调用数据访问等其他逻辑;数据访问层主要用于连接系统的核心数据库,为上面三层提供数据支持;数据库存储了系统的全部数据,为整个系统的基础。 2.系统运行流程 当用户通过系统界面对系统资源进行请求时,首先由表现层接收用户请求的信息,然后将请求的数据和操作要求发送给相应的WCF服务进行处理,WCF服务层通过请求的类型和参数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最后将请求结果发送回表现层。架构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 系统运行的具体流程如下: (1)用户通过系统界面向系统提交数据请求; (2)系统界面调用相应WCF服务对数据请求进行处理; (3)WCF服务调用业务逻辑进行用户的权限判断; (4)业务逻辑层通过数据访问层连接数据库,对用户权限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返回给WCF服务; (5)根据查询结果,WCF服务做出不同处理,如果用户无权限,则WCF服务通过系统界面向用户返回失败信息;如果用户有权限,则WCF继续调用相应业务逻辑来处理用户请求,最后同样通过系统界面向用户返回请求结果。 由上述运行流程可见,学生管理系统中WCF服务层连接系统界面和业务逻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降低了系统耦合度,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四、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1.用户登录模块 在登录模块中,用户登录由login.aspx页面实现。学生管理系统中的用户有辅导员和管理员两类,每类都必须有用户名和密码,所以登录系统必须验证两种登录信息,一是用户名,在学生管理系统中是通过一个名称为“UserName”的文本框控件获得的;二是密码,它同样通过名为“User Password”的文本框获得的,稍有不同的是它“textmode”属性要设置为“Password”,这样是为了使输入的密码以星花或黑点的形式显示而不是明文。不同权限级别的用户进入的用户登录界面是不同的,它们拥有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 用户登录是应用程序的入口,用户只有通过该入口才能进入系统。用户登录时首先要选择登录角色,根据角色不同到相应的用户数据表中验证是否有该用户。如果验证成功则进入相应的用户登录界面,如果不成功,则重新回到登录界面。 2.学生管理模块 用户登录此功能模块后,点击学生管理进入学生管理界面。在学生管理界面中可以查询学生信息、修改学生信息、添加学生信息等操作。此模块包含了学生的基本信息的管理,可进行如学生所在班级,学院,专业,个人信息等相关查询以及添加、更新和删除等操作。在学生浏览界面,管理员权限可以查看所有院系的学生,辅导员权限只能查看自己院系的学生。辅导员权限可以添加自己院系的学生,同时可以通过EXCEL电子表格软件将规定格式的学生信息导入数据库,实现批量录入,方便管理员操作。在学生查询模块,可以按照学号、姓名、班级、院系等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包括学生更新和删除,并可以以Excel的格式导出数据。 3.统计分析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学生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得到的相关结果进行查询。在学生基本信息统计界面,管理员可以查看学生的所有信息,在此界面所有学生的信息非常直观地统计给管理员。在学生住宿信息统计界面,可以对住宿楼、单元等信息进行统计。在班级人数统计界面,管理员可以统计各个班级的人数,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生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 4.宿舍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学生的宿舍信息进行管理。在学生住宿情况导入界面,管理员可以将各宿舍区、各楼区的情况导入到数据库中,并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统计学生宿舍情况。在宿舍统计模块,管理员可以统计宿舍的具体信息。 5.奖惩管理模块 用户进入此模块后,可以查询学生的奖惩信息、修改学生的奖学金、违纪情况等相关内容。该模块不仅包含了学生的奖惩信息的管理,而且可以进行学生的相关奖惩信息的查询以及添加、更新和删除等操作。在奖学金管理功能界面,管理员权限可以查看所有院系的学生的获奖情况,辅导员权限只能查看自己院系的学生的相关获奖情况。辅导员权限可以在违纪处分管理功能中添加、查询院系的学生违纪情况。 6.荣誉称号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含了对学生的荣誉称号相关信息的管理,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添加、更新和删除等操作。在参与荣誉称号信息界面,管理员可以对本院系的学生的荣誉称号上报信息进行添加、更新、删除等操作。在荣誉称号结果界面,管理员将荣誉称号结果输入系统中,将其保存。 7.用户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系统用户信息进行管理。在修改密码界面,管理员可以对系统用户的密码进行修改,在添加用户界面,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系统用户。 五、结论 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相关软件系统必须能够方便的根据实际需求不断的进行整合扩展。WCF技术具备面向服务架构所拥有的全部优良特性如粗粒度、松散耦合、高复用性,无疑是当前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理想和现实的解决思路。通过对基于WCF技术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研究,实例化了系统原型,为基于WCF的应用系统构建做一点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学生管理系统采用WCF分层架构,它面向学校、院系、学生和学生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了对全校学生的用户登录、学生管理、统计分析、宿舍管理、奖惩管理、荣誉称号管理等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支持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全校学生等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有关信息,开展在线的业务处理,支持按权限管理的查询和多种统计报表的输出、打印功能。系统有效减少了部门间工作的中间环节,提高跨部门管理效率和学生管理部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作为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采用网络技术完成平时工作量大、事情繁琐和统计繁杂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现在以及将来的必然趋势和实际要求。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学生管理系统 摘要:由于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信息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此,切实有效的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引入学校教务管理中,对于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着显著意义。 本系统采用VB6.0软件和Access2003数据库来进行设计与开发。本论文,简要阐述了系统的开发背景与开发环境,对系统的构架进行分析,由此划分出各个模块,包括用户登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班级管理模块,学生档案管理模块,学生交费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打印报表模块,退出系统模块以及帮助。详细介绍了系统各个模块与功能的实现原理,最后总结开发阶段与测试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关键词:学生管理系统;Access2003;Visual Basic 1 关于VB语言的简单介绍 1.1 Visual Basic 语言的特点 Visual Basic 语言用其设计应用程序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可视化设计和事件驱动编程。 可视化设计:表现在VB在设计应用于程序界面时有“所见即所得”的处理功能。 事件驱动编程:在设计应用程序时,把对象添加到窗体中,在用户与程序进行交互时,用户基本上是通过鼠标、键盘与应用程序进行交互的,那些对象就必须对鼠标和键盘操作所引发的事件做出响应,来执行一段应用程序。 1.2 Visual Basic 系统几个在程序应用中的常用名词 Visual Basic 系统除了一般高级语言所具有的一些名词术语外,还有几个系统常用的名词。其基本含义如下: (1)视窗(Form) 视窗是进行人机交互的界面或接口,也叫窗体。VB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或接口,无论是在设计时或是在运行时,都是Windows 系统的标准视窗。 (2)对象(Object) 对象是VB系统内部提供给设计者可以直接使用的处理输出的控制工具。本程序所应用到的对象类型有标签框 (Label Box),文本框 (Text Box),命令按扭 (Command Button),网格 (Data Grid),ADO控件 (Adodc1)等。当把这些工具放置到用户界面对应的窗体上时,被称为对象或控件。用户可以通过设置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便于对象适应自己所设计应用程序的输入输出内容,对象的生成过程及结构都被封装起来。正确使用对象可以减少程序和开发时间,提高程序设计者的工作效率。 (3)属性(Properties) 属性是VB系统提供的有关对象的参数或数据接口。用户通过适当地设置或改变对象的属性来确定对象的外观及性能特征,从而有效地使用系统提供的对象。比如,对象的名称、在屏幕上显示的位置、大小、颜色、接收或容纳的数据内容及数据的表现格式等。 (4)事件(Events) 事件是指用户或操作者对计算机进行的某一操作(如击键、单击或移动鼠标等)的行为或系统状态发生的变化。VB系统常用事件来引导计算机执行一段程序。程序所用的键盘事件有KeyPress(按键)事件,KeyDown事件和KeyUp事件;鼠标事件有Click(单击鼠标)事件,DbDlicd(双击鼠标)。 (5)方法(Method) 方法主要是指对一个对象使用某种作用的过程。它是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要计算机执行的某种操作。其程序的方法有Show(显示)方法,Hide(隐藏)方法,Refresh(刷新)方法。 (6)过程(Procedure) 过程是指经过定义或说明的,或基于某一对象对应的事件所引发的程序段。 (7)模块 (Module) 模块是指一些运算量或过程进行声明或定义的一个集合。系统程序大体可分成四个模块:数据输入、根据查询、数据打印和通讯。 1.3 为何选择VB语言作为开发工具? VB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和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类应用程序。它简单易学、效率高,且功能强大可以与Windowsr专业开发工具SDK相媲美。在Visual Basic环境下,利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新颖易用的可视化设计工具,使用Windows内部的广泛应用程序接口(API)函数,以用动态链接库(DLL)、对象的链接与世隔嵌入(OLE)、开放式数据连接(ODBC)等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地开发Windows环境下功能强大、图形界面丰富的应用软件系统。随着版本的提高,Visual Basic的功能也越来越强。5.0版以后,Visual Basic推出了中文版,与前个版本相比,其功能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功能再强大,Visual Basic仍然有一个缺点:在没有MSVBVM**.DLL的计算机上必须安装所需的DLL文件。 2 系统结构 2.1 系统模块 学生管理系统模块,整体分成八大部分,分别为:系统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学生交费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打印报表以及帮助。 2.2 系统管理模块 在系统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添加用户、修改密码、重新登录和退出系统的功能。其中添加用户中,可以对用户的类别进行设置,还有权限的设置。 2.3 班级管理模块 在班级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班级浏览、添加班级及班级查询的功能。在班级浏览中,可以查看各个班级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对班级信息进行查找、修改、删除及打印。 2.4 学生档案管理 在学生档案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添加学生信息,浏览学生信息和查询学生信息等基本功能。其中浏览学生档案中,还可以对班级信息进行查找、修改、删除及打印。 2.5 学生交费管理 在学生交费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基本学费设置、学生交费浏览、添加、查询学生交费情况的功能。其中基本学费设置也拥有浏览、添加查询学费的功能。 2.6 课程管理模块 在课程管理模块中,此模块提供了基本课程的设置和各个班级课程的设置的功能。基本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对课程修改、添加、删除;而班级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对每个班级的课程进行设置。 2.7 成绩管理模块 在成绩管理模块中,此模块中具备对进行了选课的学生所选择的的课程的成绩进行增加和浏览及查询的功能,除此以外,还可以对考试类型进行设置。 2.8 打印报表模块 另外,还设置了打印报表的菜单,拥有以下功能:打印学生信息、打印课程信息、打印交费信息。 其中,在学生查询模块中,可以按照学号、姓名、性别、姓名关键字等条件来进行查询;在学生交费管理模块中,可以查询各个学生的交费情况;在成绩查询模块中则可以查询出学生所有科目的成绩。 整个学生管理系统用起来比较方便,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管理的办事效率。 3 数据库的设计 3.1 数据库的新建 打开access数据库新建一个数据库命名为xs,并且新建一些表,分别用于存放数据, Xs库中包含allkecheng、cj、class、classkecheng、jf、kaoshineirong、use、xj、xuefei。 3.2 新建表 (1)新建allkecheng表,属性列为:课程名称、教材。元素行添加所需的课程名称。其数据类型为文本。 (2)新建cj表,其中可以对学号、学期、类型、课程名称和分数进行设置。学号、学期、类型、课程名称的数据类型为文本。分数的数据类型为数字。 (3)新建class表,年级、班级、教室、年制、专业、班主任的数据类型为文本,备注数据类型为备注。 (4)新建classkecheng表,年级、专业、年制、学期、课程名称的数据类型分别为文本。 (5)新建jf表,学号、学期、交费、欠费、日期、操作员的数据类型分别为文本、文本、货币、货币、日期/时间、文本。 (6)新建kaoshileixing表,字段名称为类型的数据类型为文本。 (7)新建use表,usename、passward、admin、readonly、qx1、qx2、qx3、qx4的数据类型都为文本。 (8)新建xj表,字段名称为:学号、姓名、性别、班级、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入学时间,数据类型分别为:文本、文本、文本、文本、日期/时间、文本、数字、数字、日期/时间。 (9)新建xuefei表,年级、专业、年制、学期、学费的数据类型分别为文本、文本、文本、文本、货币。 4 结束语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该论文通过Visual Basic 6.0软件和ACCESS 2003数据库,实现了学生基本信息的查询、添加及修改和学生的课程、学费、成绩的查询、添加和修改等功能。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的高校教务及学生管理系统的实现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NET下基于B/S的高校教务及学生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通过分析需求、模块分析、数据库设计,利用EasyUI、动软代码生成器和Ajax等工具和技术快速,设计出一套符合民办高职高专的教务及学生管理系统。系统采用三层开发模式,力求人员分工明确、设计快速、界面精美、代码和算法高度优化。借此系统推动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务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 随着互联网络普及,教务管理及学生学籍管理也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的网络化管理,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师生,也方便了学校对教务及学生工作的管理,并促进报表、统计数据的规范化,节省资源开支。本系统基于B/S,采用Visual C#.NET、 Ajax技术、及EasyUI插件和动软代码生成器,能保证快速开发的同时,也能保证系统安全且响应快速。 1 开发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民办高职高专高校,购买现成的类似系统一方面资金比较紧张,另一方面系统不能满足学校本身实际管理方法,这也是很多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比较头疼的事情,因此提出开发基于B/S的高校教务及学生管理系统,借此希望推动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务及学生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化。系统架构简单,适合在民办高职高专高校推广。 2 开发环境探讨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因不需要开发客户端(客户端采用浏览器进行),使得开发及维护只需关注服务端即可,因此相对C/S模式维护方便,搭建简单,成本低本。 系统采用Visual C#.NET作为开发工具,.Net具有安全、开发效率高的特点,MsSql作为数据库,锐浪报表作为报表工具。配合目前非常流行留下的Ajax技术,使得数据传输率大大降低,AJAX是一种用于创建更好更快以及交互性更强的 Web 应用程序的技术,AJAX 在浏览器与 Web 服务器之间使用异步数据传输(HTTP 请求),可减少网页从服务器请求信息量,对于网络要求比较低,一台普通服务器及10M共享网络即可实现。 EasyUI是一组基于jQuery的UI插件集合,而EasyUI的目标就是帮助开发者轻松的打造出功能丰富并且美观的UI界面,而且该框架提供的插件功能强大,兼容主流浏览器,开发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布置好页面的界面和相应的响应脚本,各种复杂的界面也可以得以展现。 3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 本系统从管理和使用的角度分为两个部分:管理端和使用端。前者主要有系统管理员、教务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后者则是主要面对在校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 3.1 管理端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1)基本配置模块主要涉及系统基本参数配置、院系配置、专业配置、民族字典配置、政治面貌字典配置、选课配置、学生修改个人资料配置(指哪些字段内容学生可以自行修改内容)、排课课程属性管理。此模块主要由系统管理员管理。 其中选课配置是指每个学期对选修课进行设置的功能,因为每学年学期对学生的选课记录是有所限制的,如某专业学生不允许选择某课程,某专业学生最多选几门公共课等情况,设计选课配置功能,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快速设置选课要求。同时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系统做了一些配置,即在选课时间内,一个学生多少小时内只能选择一门课程,此举可以避免出现“选了又退又再选”的选课现象,让学生真正珍惜所选的课程,让真正想选该课程的学生能被选上。 (2)教务管理模块主要涉及班级管理、教室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排课安排、成绩管理、学籍维护管理、学籍变动管理、学生退学休学处理模块、学生选课处理。 成绩管理主要是指教务管理人员在任课教师登记学生成绩后,可以对本门课程的学生成绩进行查询、打印等操作。同时也可以查出不及格的学生名单,准备好下学年学期的补考和重修工作。 (3)学生管理模块主要涉及奖罚管理、经历资料、宿舍管理、报修管理。 奖罚管理是指针对学生在奖励和罚款记录而设置的功能,可以把学生的奖励和罚款记录入库保存,方便日后查询。可以在报告书中附上学生奖励和罚款记录,能让家长了解学生本学年的成绩同时,也了解除学习以外的内容。 宿舍管理主要管理学校宿舍情况,包括楼座管理、宿舍管理。管理员可以查询哪些宿舍有空床位,以便安排其他学生入住。 报修管理是指管理员可以查看学生上报的宿舍物品损害情况后,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 3.2 学生使用端包含的模块:个人资料修改模块、选课模块、成绩查看模块、报修模块。 在选课模块中,列出符合该生专业和年级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查看每一门选修课程的课程信息、教师、教室、学分、课时、安排人数及已选人数等信息,且能查看已经选择的课程记录,以决定是否需要退选。 3.3教师使用端包含的模块:个人资料修改模块、上课记录模块、登记成绩模块。 登记成绩模块指任课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对任课教师提交的成绩进行审核后归档。 3.4 班主任使用端包含的模块:学生信息查询模块、家庭报告书打印模块。 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开发进程及后期维护,依据项目需求,本系统应存有以下表:管理员表、课程表、课程性质表、课程类型表、教师表、教室表、教室类型表、排课表、成绩表、学生表、经历表、奖罚表、学籍变动表、培养层次表、院系表、专业表、班级表、班主任表、班主任历任表、宿舍楼座表、宿舍表、报修表。如图为排课表、成绩表、课程表和教师表的关系(因篇幅有限,部分表和字段没有列出): 5 系统实现 本部分主要内容为系统的部分脚本及运行界面,因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脚本和界面。系统采用简单三层开发(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采用三层模式开发,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使得分工更加明确;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有利于标准化。 系统界面使用EasyUI插件来完成,数据读取采用Ajax技术,在不刷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更新数据,使得系统能更为迅速地回应用户的操作。只需手写简单的脚本即可创建出复杂且漂亮的界面,提高了开发效率。因篇幅有限,只列出管理端排课管理界面,如图示 6 设计总结 目前教务及学生管理系统开发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本系统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更多的功能需要开发。因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排课比较自由,而且对于采用软件自动排课没有太大的需求,因此本系统完全满足高职高专院校要求。本系统做到了课程管理、排课、选课、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等功能,覆盖大部分日常教务及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简介]唐运乐,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单位: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学生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设计 摘要:在任何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地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笔者在广泛征求意见和了解各部门工作流程的前提下,设计了系统的数据结构。本文重点对系统的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了详细地设计。 关键词:数据库设计;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结构 数据库结构的设计,重则会决定软件系统的成败,轻则也会直接影响系统运行速度及系统的使用率。在设计数据库时,不但要考虑存取速度,还要考虑数据的冗余和一致性等问题。可以肯定的说: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对将来程序的设计和系统的最终功能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就是需求分析,即确定存储哪些数据,建立哪些应用,常用的操作及对象有哪些。根据对系统的初步需求分析与调研,对学生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进行如下设计:信息管理模块、考勤管理模块、宿舍管理模块、岗前实习管理模块、有处分学生学习班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一、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根据前面对系统功能的细化分析,设计系统的数据流图,最后得到系统全局实体—关系模型。全局实体—关系模型必须满足所有的系统需要,还要恰当地展示一个一致的数据库模型。 二、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实体—关系模型是对用户需求的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它不能为任何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它是独立于任何一种具体的数据模型的。为了能够建立起最终的物理系统,接下来的任务是:将概念结构通过转化规则转化为本系统设计的数据结构,然后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的数据模型,最后通过优化算法得到优化的数据模型。这些模式在功能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及数据库的可扩充性等方面应满足用户的各种要求。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有下面三个步骤:首先,将通过概念设计所得的实体—关系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就需要将实体、属性和联系转换为相应的关系模型;其次,将转换来的关系模型向特定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最后,优化处理得到的关系模型。 (一)实体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鉴别数据库中的数据元素、关系,以及定义所需的数据库表和各个数据库表中的项目这些初始工作之后,所做的细化的过程就是范化。任何数据库的设计都需要满足特殊的约定,这会使数据库既简洁又结构明晰,反之数据库结果会非常混乱,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给数据的更新带来麻烦,给数据库带来大量冗余信息,给编程人员带来不便并造成不可避免的错误。 (二)实体—关系图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换 数据库表中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以再分解的,这些属性(字段)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数字类型、日期时间类型和字符串类型。数据库表部分设计如下: ①学生信息(学生编号,密码,曾用名,籍贯,户籍性质,照片,家庭住址,邮政编码,家庭座机,学生手机,父亲姓名,父亲手机,母亲姓名,母亲手机) ②专业信息(班级名称,校区,二级学院,所属系,专业,入学日期,学制) ③班级信息(班级名称,学生编号,班主任,学生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出生日期,政治面貌,类别,入学分数,是否住宿,辅导员,实习单位,处分标志,在校情况) ④考勤处分极限(处分名称,处分级别,违纪数量) ⑤考勤信息(教师编号,学生编号,学年,学期,日期,节次,违纪内容,违纪数量) …… 另外还有课程管理库表、教职工登录库表、岗前实习处分信息库表、岗前实习处分极限库表、岗前实习小结信息库表、宿舍处分极限库表、宿舍管理分配库表、学生住宿分配库表、宿舍违纪分值库表、宿舍处分信息库表、学生处分信息库表、有处分学生学习班信息库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对关系模型进行优化处理 在以上的设计中,由于学生信息实体的信息量较大,而实际系统运行时,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如果都调入内存会占用系统资源,而且安全性也会遭到威胁。通过以上分析,特把“学生信息”数据库表分为两个数据库表,即“学生登录”数据库表和“学生信息”数据库表,“学生登录”数据库表具体设计如下: 学生登录(学生编号,密码) 原“学生信息”表对应减少密码项,避免发生数据冗余和数据的不一致性。 三、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由于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是与开发环境和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产品有关的,因此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依赖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数据库物理设计步骤如下图,后面会给出详细的解释。不论是对数据库的物理结构的确定,还是对物理结构进行评价,必须满足原始设计要求(需求分析),如果不满足就需要退回重新设计或修改,直到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具体数据库。 (一)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1.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在物理结构中,存储记录是数据的基本存取单位,存储记录结构包括记录的组成、数据项的类型和长度以及逻辑记录到存储记录的映射。下面举两个例子来简要说明存取时间、空间和维护代价是决定存储结构的主要因素:(1)假设现在需要查询计算机技术系的所有学生名单,如果将同一个系的学生集中存放,则会显著地减少访问磁盘的次数。聚簇后不必重复存储的聚簇码值,可以减少部分存储空间。(2)任课教师要按课程更新学生上课考勤信息,操作涉及学生和教师关系的连接操作,为提高效率,可把具有教师关系和学生关系在物理上聚簇在一起。根据以上设计思想,做如下部分设计:(1)学生基本信息、考勤处分极限、宿舍处分极限、岗前实习处分极限、教职工登录、班级、课程管理、宿舍清单、宿舍的分配:在一定时间内变动不大,更新速度相对较慢,考虑到查找的方便性,进行聚簇存储。(2)考勤信息、宿舍处分信息、岗前实习处分信息、学生处分信息:最经常的操作是查找、插入、删除,为提高效率,考虑建立“B+树”索引,则平均查找次数为“B+树”的层数,故对数据库设计到有索引的物理存储。 2.存取路径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根据应用情况,如数据的异变部分和稳定部分、存取效率较高和较低等进行划分,可以进行如下设计:(1)各种文件的存放位置设计;(2)为保证读写速度,考虑表和索引的存放;(3)设计大表存放形式,用以加快存取速度;(4)将不同学院的学生放在不同磁盘上,如果教师集中录入考勤时,速度不会影响太大。 3.数据存放位置的设计。通过数据存放位置的规划来提高系统的性能,为保证读写速度考虑表和索引的存放。如考勤信息、宿舍处分信息、学生处分信息表的索引。 4.系统配置的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每个参数都有默认值,我们一般很少对默认初始值进行设置。但是根据不同系统的特点,这些默认参考值不一定都很恰当,需要我们根据最初的需求分析和实际的数据库表设计,适当调整参数的初始值,让我们设计的系统占用空间最小,系统运行速度最快。通常情况下,这些配置变量包括:同时打开的数据库对象数量,使用的缓冲区长度、个数、时间片大小、数据库的大小、装填因子、锁的数目,等等。 我们对这些参数值重新设置后,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运行效率。经过初步设计后,在系统真正投入运行或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系统实际运行情况再做出调整,通过这种不断地调整,使学生管理软件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状态。(1)登录系统的极限数值设计。新生入学时,要求他们输入自己的个人信息,设计要求最多可以有120人同时打开学生基本信息库进行操作(通常打开3个机房共学生使用);平时同时使用的数据库还有考勤库、处分库等,考虑到老师们中午或下午课程结束后,可能会统一进行考勤录入,估算最多有200人同时打开学生考勤库进行操作;有50人同时打开学生处分库进行操作;对于其他数据库,由于同时操作的可能性不会太大,设计成最多可以有100人同时打开相应数据库进行操作;参考学院教职工和学生数。综上所述,设置max_connecionts为300。(2)同时打开数据库表个数的最初参数非常重要,如锁的数目等。本文设计的学生管理系统目前共涉及数据库表的个数为17,设计初期可以使用系统默认的数值。 (二)评价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系统运行的效率、占用的空间、维护系统所花费的代价,都是我们在设计系统的初期需要考虑的事情。 四、结束语 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需要反复几次,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这个反复的时间可能比最初设计系统的时间还要长,花费还要多,这也正是软件系统设计的规律。所以,在最初的调研阶段,要真正做好需求分析,不同阶段做好不同的文档设计,最后才可能得到性能高的数据库。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论基于计算机平台的学生管理系统 摘 要: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主要用于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总体任务是实现学生信息关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计算机技术是科技社会的关键应用之一,加快了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步伐。目前,国内发达城市的高等院校开始采用新型管理系统,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平台 学生管理系统 研究 从现有的教学条件来说,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难点,引用先进科学技术解决学生管理问题是不可缺少的。现分析了基于计算机平台的学生管理系统,对其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一、学生管理系统的推广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主要用于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总体任务是实现学生信息关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如图1。其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学生各种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如查询、修改、增加、删除,另外还考虑到学生选课,针对这些要求设计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进一步推进学生学籍管理规范化、电子化、控制辍学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图1 学生管理系统 二、计算机应用于职业学校管理的优势 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每年专业人才输送量持续增加,满足了企业日常用人的资源需求。从职业学校内部建设来看,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成绩,与校内科技应用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是科技社会的关键应用之一,加快了职业学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步伐。从这两年的信息改造情况看,引入计算机技术辅助学生管理后,职业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教师资源分配、专业课程调控等均顺利地执行,专业生总体考核水平也呈现了上升区域。 三、新型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 学生管理系统应用于职业学校建设,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多个方面的,不仅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相关,也与学生其它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着。目前,国内发达城市的高等院校开始采用新型管理系统,综合调度网络与管理系统相配套,主要应用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生活等两方面。 1、专业学习。这是大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的本质工作,也是职业学校制定管理决策的重点对象。学生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不同专业、年纪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控制模块,帮助教师对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如:系统可以提供成绩查询、上课出勤、就业指导、信息录入等方面的功能,如图2,指导大学生严格按照个人专业指标的要求,完成好个人专业学习的任务。另外,对于教师来说,也可利用学生管理系统查阅专业教学进程,掌握专业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 图2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 2、校园生活。除了专业课程教育管理外,学生校园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很关键,这也是学生管理系统升级改造的主要对象。利用管理系统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如图3,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实施宿舍考核工作,对夜不归宿、卫生恶劣的宿舍实施网络监督,及时把宿舍情况反馈给管理层。新型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利用学生网络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带领学生参与“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等建设活动中,加快了职业学校信息化改革的进程。 四、结论 搞好学生日常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点工作,也关系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引用计算机作为教育支撑体系,从整体上提升了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便捷性、持续性,紧随时代教育发展的改革要求。
地质勘察论文:地质勘察工程中标准贯入试验的应用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及适用范围,随后分析了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最后由标准贯入试验实例研究了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标贯试验的应用。 关键词:地质勘察;标准贯入试验;应用 1 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1.1 标准贯入试验的定义 标准贯入试验又称为spt,它是一种动力触探,其通过一定的锤击动能将某种规格的对开管式贯入器打入到钻孔孔底的土层中,并由打入过程中的贯入阻抗来对土层的变化以及地质情况进行判断。一般可以用打入土中30cm的锤击数n来衡量贯入阻抗。标准贯入试验需要与钻孔结合进行,目前国内统一使用的钻杆直径为42mm,国外的钻杆直径还有50mm和 60mm两种类型。标准贯入试验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而且其适用于砂土、硬粘土及软岩等多种土层。此外,通过对贯入器带上的扰动土样进行分析,就可以直接得到土层的鉴别描述信息。 1.2 适用范围 标准贯入试验目前在地质勘察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包括: (1)用于检查勘察地区的土层剖面和各土层在水平及垂直方向是否均匀、是否存在软弱夹层。(2)用于地基土的变形模量、承载力、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建筑物设计所需参数的确定。(3)用于单桩承载力的预估、桩尖持力层的选择以及旋喷桩直径的估算。(4)用于施工监测以及检验地基土的加固效果。(5)用于砂土和轻亚粘土在地震条件下液化可能性的判别。 2 标准贯入试验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2.1 钻进方式的影响 标准贯入试验的钻进过程中要尽力保持钻孔底部的土层不被扰动,因此不宜用冲击式和水冲法钻进,而应尽可能地使用回转泥浆式钻进方法来最大化地保持孔壁稳定(特别是在砂层钻进时),并减小孔壁的摩擦。此外,钻孔的直径不能过大,一般限定为不大于100mm,若直径过大将会造成50%的锤击数减少。 2.2 土层深度的影响 在spt进行过程中,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土的有效上覆压力和侧压力都会随之增加,从而造成贯入阻力加大,最终使锤击数增加。因此,需要对锤击数进行深度修正。 2.3 探杆偏斜影响 标准贯入试验的实践表明,探杆与钻孔的孔壁摩擦会随着探杆的偏斜而增加,导致有效锤击能量减小,从而影响锤击数。因此,要保证探头、探杆以及导向杆的垂直度,防止锤击偏移和晃动。 2.4 试验前的准备 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前,应先钻几个钻孔,对所要勘察区域的地层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情况进行大概了解,为标贯试验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根据钻探情况,要在不同和相同土层的不同钻孔间做系统性的试验,同时进行土工试验,然后将两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土层中试验次数不能少于5~6次,或者在深度上每隔1~1.5m进行一次试验,这样可以有效了解透镜状或薄层状土层的情况。 2.5 试验数据的修正 对于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是否需要进行杆长修正,根据实践经验,可以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89)中的规定来对锤击数进行校正,经过校正后的修正值与新的设计规范吻合度较高。 3 标准贯入试验实例分析 本次标准贯入试验实例为广东省某一商住大厦的地基基础勘察工程,由于该工程为高层建筑,所以对于地质勘察的要求比较严格。该商住大厦建于厚度在11~12.5m的回填土上,回填的时间已经比较久远,在回填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分层压实处理。在制定勘察方案时,分别在每个钻孔的不同深度设计了系统性的标准贯入试验,并在土层中进行标贯试验的同一位置取原状土样作土工试验分析,以便与标准贯入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本次勘察工程共钻孔28个,并进行了58次标准贯入试验。勘察结果表明,现场的回填土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物质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并无太大变化。因此,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统计时,在垂直方向上以2m为级数进行统计单元的划分,其统计结果见表1。 本次勘察地质条件为厚层状回填土,其物质成分组成主要为呈土状的强风化花岗岩和强风化砂岩。而在钻孔过程中,还发现了少量的16cm×12cm的强风化岩石碎块,因此标准贯入试验的离散性相对比较大,所以在对标贯试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采用去掉最大和最小值的10%,然后再按最小平 均值法统计的方法。完成数据统计后,可以对试验的高值以及低值作详细分析,出现高值是因为在贯入过程中碰到了较大的强风化岩石碎块,而出现低值则是由于回填土局部存在松散的现象。高值与低值出现的频率都不高,且并无规律可循。统计数据与土工试验的结果较为吻合,而开挖基础进行验槽测试的结果也与统计数据相吻合。 结语 标准贯入试验的用时短、费用低,是一种行之有效、应用范围非常广的原位测试手段。标贯试验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试验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科学的统计与分析。特别是在对漂石、块石等含量较多的砾砂卵石层或不均匀系数较大碎石土进行标贯试验时,试验的数据将明显偏高,而且试验也会受到机械设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更为明显,需要配合其他土工试验手段,来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地质勘察论文:试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论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 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编写 论文摘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路基、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公路构筑物的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 经济 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下面谈一谈有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 工业 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 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2)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5)路线方案的评选;(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 计算 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2.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介绍本工点所使用的勘察手段及布设工作量的多少。 3.地质地貌概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路线所经地区的构造状况,构造与线路关系及影响程度;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4.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为工程地质评价、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基础数据。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取样和试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摩阻力标准值。 5.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一般涉及有关地下水的参数有:(1)地下水埋藏条件:是孔隙水,或是裂隙水,或是岩溶水;是承压水,或是潜水,或是滞水,或是层间水,含水岩组的岩性,渗透性大小空间分布特征。(2)地下水的动态:水位水量随年度、季节等时段的变化 规律 和幅度大小,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方向的变化。(3)补径排条件:补给区在哪,补给量多大,补给范围多大;径流区在哪,径流量多大,径流方向如何;排泄区在哪,排汇量多少。(4)水质特征:一般性指标,腐蚀性指标,特殊指标(如矿泉水)。 6.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 发展 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7.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8.结论与建议。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勘察及报告编写,属于 工业 与民用建筑范畴,要依据现行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震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 五、工程地质图表编制要点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在总说明中的附图,要求提纲契领,应纲要性标出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或可作专门图件,不能图省事以“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来替代“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构筑物、各勘探点、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该图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上进行编制,地形地貌复杂时应专门作测绘工作。 3.钻孔柱状图,反映场地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应标明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底深度、层底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里程、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整比例,如1∶100或1∶150。 4.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理论上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但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构筑物一般呈条带状,如大中桥等,致使纵、横比例尺一般相差较大,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0),受报告篇幅影响,纵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具体比例要按钻孔的深度而定。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中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5.土工试验成果表,主要有抗剪强度曲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8.其他专门图件,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六、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方法,由于公路工程的勘察阶段较多,线路工程所跨越的地质单元繁杂,一般每个工程对报告的编制都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本文很难将各种情况一一尽述,更详尽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论述。 地质勘察论文:浅析水利水电枢纽泄水输水建筑物冲刷地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摘要:冲刷与地基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查明冲刷地段的地质条件,既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前提,也是为水工模型试验和结构专业进行消能防冲设计提供可靠地质资料。 关键词:泄水输水建筑物;冲刷;影响因素;工程地质评价 1 泄水输水建筑物的工作特点和冲刷地段 水利水电枢纽中常见的泄水建筑物如溢流重力坝、溢洪道、泄洪隧洞、泄水闸等;输水建筑物如渠道等,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工作特点,不同建筑物的各组成部分与水流接触的地基或边坡一般要经受水流冲刷。冲刷破坏程度主要与水流和地质两方面因素有关,根据破坏程度的差异,可分为一般冲刷地段和严重冲刷地段。但仅就水流方面而言,溢流重力坝下游河床及两岸、溢洪道泄水槽和消能段、泄洪隧洞出口段、水闸下游连接段、渠道落差建筑物陡坡、消力池段水流急,甚至为高速水流,单宽水流所含能量大,多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冲刷破坏,属于严重冲刷地段。而建筑物的其余组成部分起到引水、导流作用,或将水源区水流平缓地引入主控段,或将消能后水流平稳地泄入原河道,水流流速均不大,属于一般冲刷地段。[1] 2 冲刷引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高速水流具有较大能量,长期冲刷将会引发多方面的工程地质问题:①水流冲刷两岸岸坡,造成大量塌方、滑坡。②射流跌入水垫后形成回流,剧烈冲刷坝脚,导致地基及建筑物失稳。③冲刷坑形成后,上游坡溯流 发展 ,危及坝基稳定。④冲刷坑的不断加深,切断坝基下的软弱夹层、缓倾角断层,形成临空面,可能引起深层滑动。⑤泄水输水建筑物本身受高速水流冲刷而破坏。 影响冲刷的因素很复杂,外因主要为水流特征、下游水深、水舌入射角、冲刷时间等,另外还包括水库调度时间、闸门运行方式等运行管理方面;内因为冲刷地段的地质条件,是影响地基抗冲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软硬状态、风化程度、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裂隙等构造发育程度、产状、性质及相互组合形式等。[2] 3 冲刷地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冲刷地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目的和任务是查明影响冲刷的地质因素,进行正确的工程地质评价和决策,为水工专业和水工模型试验提供相应的工程地质模型,为结构专业进行消能防冲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3.1 勘察内容 这里所述的勘察内容仅是为查明影响冲刷的地质因素,对某些冲刷地段而言,还存在渗漏、渗透变形和稳定问题。 土质地基:①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微地貌类型;②查明第四系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别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湿陷性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等;③查明各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岩质地基:①查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②查明软岩、易溶盐、膨胀性岩或夹层的分布及其性质;③查明岩体的风化程度;④查明主要断层、破碎带、缓倾角断层、裂隙密集带的性质、产状、规模、延伸情况、充填和胶结情况,进行节理裂隙统计,分析各类结构面相互组合形式,进行岩体结构分类,评价冲刷对地基及两岸边坡的影响程度。[3] 3.2 勘察方法 ①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与各泄水输水建筑物一致,若各建筑物距坝很近时,应与坝址工程地质测绘范围连接。②一般冲刷地段,勘探剖面线应结合查明其它地质问题沿建筑物轴线布置,钻孔深度以查明其它地质问题所需要的深度为准。③严重冲刷地段,如溢流重力坝、溢洪道下游河床,可结合横向围堰、导水墙等导流工程,也可专门布置勘探工作,宜采用钻探和物探进行综合勘察,钻孔深度须进人最大冲刷坑底以下适当深度;当存在软弱夹层、缓倾角断层,冲刷坑的形成可能切割夹层、断层影响坝基、建筑物地基或两岸岸坡稳定时,应结合地形布置竖井或大口径钻孔。④对冲刷地段岩土体,应分层取样,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⑤加强冲刷地段的施工地质工作,根据施工揭露情况及时核对、调整有关参数和 计算 成果。 4 冲刷地段的工程地质评价 若冲刷坑边坡切割缓倾角断层、软弱夹层等结构面,还需专门对坝体或相关建筑物进行地基或边坡稳定评价。拱坝溢流一般有向心集中作用,应重点考虑冲刷坑形成后对坝肩稳定的影响。另外,还可用岩土的抗冲刷流速作为评价标准,若岩土抗冲刷流速小于水流流速,则会产生冲刷破坏。[4] 地基冲刷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地质上需综合分析岩体结构、泄流特征、模型试验、简易估算并结合工程经验作出判断。但在高应力地区,泄流冲击力与高地应力解除的叠加组合作用,如何判断其对岩体的冲刷破坏尚无良策。而高落差高速水流的水锤效应,它象震动传到岩体上并渗入裂隙内,并象爆炸一样急剧地降低岩体的有效应力,以破坏其稳定性,问题相当难解决。因此,冲刷评价应注意留有余地,同时在工程运行期间,对严重冲刷地段必须加强安全监测。若地基存在冲刷地质问题,地质方面仅需提出消能防冲建议,具体采用何种措施由结构专业根据地质资料、水工模型试验成果经技术 经济 比较后确定。 5 结语 泄水输水建筑物是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十分重要的水工建筑物,水流冲刷作用会产生诸多地质问题。冲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和水流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是根本。目前冲刷坑计算采用的是建立在室内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成果基础上提出的经验公式,最终冲刷结果还需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予以验证。地基冲刷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地质上应综合分析和评价,注意要留有余地。同时在工程运行期间,对严重冲刷地段必须加强安全监测,为枢纽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摘要:介绍了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以及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具体阐述了工程地质勘察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各阶段勘察内容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期指导相关人员正确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报告 建筑是建在地面以上的,地面以下土层的分布,土质的疏松、强度,地下水的深度等都会影响到在建建筑的安危。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及其地基设计的准确性,就必须有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作为科学依据。只有对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有个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才能更好的对建筑及其地基进行设计。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目运用坑深、触探、钻探等勘查手段和方法,对在建工程的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二、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 (一)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筑场地的地形情况将场地复杂程度分为三个级别:简单场地,对建筑地基影响不大;中等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复杂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存在很大的影响。 (二)工程所在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机当地建筑工程经验 比如,在某一陌生区域,对当地的地质条件缺少研究,则勘查工作量就有加大;相反,如果在此地有工程施工经验,则花费时间及工作量都会减少。 三、建设规模及建筑物等级 依据所建工程类类型,建筑地基负荷大小、建筑地基损坏后造成建筑整体后果的程度等,可将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建筑物,主要指的是关键性或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破坏后果很严重。二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地基负荷较大的建筑物,破坏后果严重。三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建筑地基负荷不大,破坏后果不严重。 勘察工作的准备。1)接受工程地质勘查任务书,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勘查工作计划;2)建筑规模较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当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并实地观察场地地质情况;3)设置勘查点和勘查线,采用各种地质勘查手段或方法探明场地地质情况,并取得地质试样;4)对取得地质试样进行物理力性测试和水质分析测试。 四、地质勘察各阶段的内容 (一)选址勘察 1.目的 选址勘查是指对工程场地的地质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2.选址阶段的勘察工作 1)对工程场地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震、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信息以及气候、自然条件等信息进行收集;2)工程现场实地踏勘,初步了解场地的土层结构情况,形成原因和大致成型年代,主要土层、地下水位等情况。3)对附近区域的建筑物规模、结构、地质资料等情况有所了解;4)工程场地地质情况复杂,现有资料不能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信息,应当进行必要的地质测绘及勘探工作。 (二)初步勘察 1.目的 1)对在建建筑的地基稳定作出评价;2)为建筑的总体平面提供必要信息;3)为工程的主要建筑地基施工发案提供参考资料;4)如遇不良地质现象提交防治方案。 2.主要任务 1)对场地地质初步了解。2)对地下水水位和冻结深度有个初步了解3)查明场地中不明地质现象,范围,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三)详细勘探 1.目的 1)从工程地质角度评价建筑地基,提出相应建议;2)为建筑地基设计提供详细的地质工程资料;3)为建筑地基的加固和处理提供工程资料支持;4)为不良地质情况的防治提供地质资料。 2.主要任务 1)详细勘查主要采用的手段以原位测试、勘探和室内试样检测为主。2)复杂场地或一、二类建筑物,详细勘探点宜按主要柱列线布置;对其他场地和建筑物可沿建筑物周边或建筑群布置;对重要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3)要以地基主要受力层为原则钻探勘探孔深度。如果地基需要进行变形验算,部分勘探孔可以底基层压缩深度。4)对场地进行详细勘探时,原位测试井、探孔数量级所取地质试样,应依据地质的复杂程度、建筑规模或类别进行确定。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部位,应依据设计要求、地基情况进行确定。 (四)施工勘察 1)对较重要建筑物的复杂地基需进行验槽。验槽时应对基槽地质素描,实测地层界限,查明人工填土的分布和均匀性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探测试工作。2)基坑开挖后,地质条件与原勘察资料不符,并可能影响工程质量。3)深基坑设计及施工中,需进行有关地基监测工作。4)地基处理、加固时,需进行设计和检验工作。5)地基中溶洞或土洞较发育,需进一步查明及处理。6)施工中出现边坡失稳,需进行观测及处理。 五、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文字部分 1)勘查工作的任务和概况;2)是否存在影响建筑物地基不稳情况存在及其影响程度;3)工程场地的地质土层结构、强度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4)低下水位的深度、水质情况、变化情况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5)在地震设防区划分场地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判别饱和沙土及粉土;6)对建筑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分析,提出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意见,尤其对地基设计和施工中需注意的地方检出建议;7)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二)图表部分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图; 3)土的物理力学性试验总表。重大工程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地质分区图、地质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和有关试验曲线。 地质勘察论文:水利工程坝址选择的工程地质勘察探析 【论文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 水利工程 坝址选取 【论文摘要】通过结合工程实践表明,工程地质勘察人员不仅要了解地质也要了解设计,同时应当对工程地质的相关问题提出分析,并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选取合适的坝址。 1.引言 水工建筑物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水工建筑物的建成,而使广大范围内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可能引起水库岸坡再造、水库渗漏、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床冲刷等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否则,后果极其严重。在坝址选择时除了考虑主体建筑物拦水坝的地质条件外,还应研究包括溢洪、引水、电厂、航闸等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为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坝址选取的工程地质勘察 在自然界中,地质条件完美的坝址很少,尤其是大型的水利枢纽,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很高,更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物的要求。所谓“最优方案”是比较而言的,最优坝址在地质上也会存在缺陷。所以在坝址选择时,应当考虑不同方案,并采取改善不良地质条件的处理措施。因此,地质条件较差,预计处理困难,投资高昂的方案,应首先被否定。坝址选择时,工程地质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稳定性、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以及建筑材料等,还要预计到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下面分别论述。 2.1 区域稳定性 区域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围绕坝址或要开发的河段,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区域场地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是一项战略任务。特别是地震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坝址和坝型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地震烈度由地震部门提供,但对于重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因此,对于大型水电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组织专门力量解决区域稳定性评价。 2.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条件是确定坝型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它对工程布置和施工条件有制约作用。狭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适合修建拱坝,宽高比大于2的“u”型基岩河谷区宜修建混凝土重力坝或砌石坝。宽敞河谷地区岩石风化较深或有较厚的松散沉积层,一般适于修建土坝。不同地貌单元,其岩性、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河谷开阔地段,其阶地发育,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往往存在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古河道往往控制着渗漏途径和渗漏量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 2.3 岩土性质 岩土性质对建筑物的稳定来说十分重要,对坝址的比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在坝址比选时,首先要考虑岩土性质。修建高坝,特别是混凝土坝,应选择坚硬、完整、新鲜均匀、透水性差而抗水性强的岩石作为坝址。我国已建和正在施工的70余座高坝中,有半数建于强度较高的岩浆岩地基上,其余的绝大多数建于片麻岩、石英岩和砂岩上,而建于可溶性碳酸盐岩、强度低易变形的页岩、千枚岩上的极少。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根据不同成因类型岩土的建坝适宜性及其主要问题作简要概述。 (1)侵入的块状结晶岩体,一般致密坚硬、均一、完整、强度大、抗水性强、渗透性弱,是修建高混凝土坝最理想的地基,其中尤以花岗岩类为最佳。这类岩石需注意它们与围岩以及不同侵入期的边缘接触面,平缓的原生节理,风化壳和风化夹层的分布,选坝时避开这些不利因素。 (2)喷出岩类强度较高、抗水性强,也是较理想的坝基。我国东南沿海、华北和东北有不少大坝坐落在这类岩石上。喷出岩的喷发间断面往往是弱面,存在风化夹层、夹泥层及松散的砂砾石层,还有凝灰岩的泥化和软化等,对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此外,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透水性很强,在选坝时也须注意研究。例如:桑干河干流上的山西省册田水库大坝坝基为新生代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极发育,坝基及绕坝渗漏严重,影响着水库效益。 (3)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强度高、抗水性强、渗透性差,也是较理想的坝基。但是在这类岩体中选坝址,必须注意片理面的各向异性及软弱夹层的存在,选坝时,应避开软弱矿物富集的片岩(如云母片岩、石墨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在浅变质岩的板岩、千枚岩区,应特别注意岩石的软化和泥化问题。 (4)沉积岩中,以厚层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为较好的坝基。这类岩石坝基较岩浆岩、变质岩的条件复杂。这是因为在厚层硬岩层中常夹有软弱岩层,这些夹层力学强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构成滑移控制面。碎屑岩类如砾岩、砂岩等,强度与胶结物类型有关,一些胶结物在水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溶解、软化、崩解、膨胀等。在构造变动下往往发生层间错动,经过次生作用易于发生泥化。在坝址比选时必须十分注意这一问题。此外,碳酸盐岩的岩溶洞穴和裂隙的发育,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渗漏。 另外,在坝址比选中,河床松散覆盖层具有重要意义。修建高混凝土坝,坝体必须座落在基岩之上,若河床覆盖层过厚,就会增加坝基的开挖工程量,使施工条件复杂化。所以当其他条件大致相同时,应将坝址选择在覆盖层较薄的地段。有的河段因覆盖层过厚,只得采用土石坝型。比选松散土体坝基的坝址时,须研究渗漏、渗透变形和振动液化等问题,而且应避开如淤泥类土等软弱、易变形土层。 2.4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坝址选择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对变形较为敏感的刚性坝来说更为重要。在地震强烈活动或活动性断裂发育的地区,选坝时应尽量避开或远离活断层,而位于区域稳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上。在选坝前的可行性研究时,应进行区域地质研究,查明区域构造格局,尤其要查明目前仍持续活动或可能活动断裂的分布、类型、规模和错动速率,并预测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及震级。国外有些水坝就因横跨活断层而坝体被错开或致垮坝。地质构造也经常控制坝基、坝肩岩体的稳定。在层状岩体分布地区,倾向上游或下游的缓倾岩层中存在层间错动带时,在后期次生作用下往往演化为泥化夹层,若有其他构造结构面切割的话,对坝基抗滑稳定极为不利,在选坝时应特别注意。因为缓倾岩层的构造变动一般较轻微,容易被忽视。陡倾甚至倒转岩层,由于构造形变强烈,岩石完整性受到强烈破坏,在选坝时更要特别注意查清坝基内缓倾角的压性断裂。总之,要尽可能选择岩体完整性较好的构造部位作坝址,避开断裂、裂隙强烈发育的地段。 2.5 水文地质条件 在以渗漏问题为主的岩溶区和深厚河床覆盖层上选坝时,水文地质条件应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从防渗角度出发,岩溶区的坝址应尽量选在有隔水层的横谷、且陡倾岩层倾向上游的河段上。同时还要考虑水库有否严重的渗漏问题,库区最好是强透水层底部有隔水岩层的纵谷,且两岸的地下分水岭较高。当岩溶区无隔水层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坝址应尽可能选在弱岩溶化地段。这就要求仔细分析研究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 2.6 物理地质作用 影响地址选择的物理地质作用较多,诸如岩石风化、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但从一些水库失事实例来看,滑坡对选择坝址的影响较大。在河谷狭窄的河段上建坝可节省工程量和投资,所以选择坝址时总希望找最窄的峡谷段。但是,峡谷地段往往存在岸坡稳定问题,一定要慎重研究。如法国罗曼什河上游一坝址,地形上系狭窄河段,河谷左岸由花岗岩和三叠纪砂岩及石灰岩构成。右岸是里亚斯页岩,表面上看来岩体较完整,后经钻探发现页岩下面为古河床相的砂砾石层,表明了页岩是古滑坡体物质,滑坡作用将河槽向左岸推移了70m。因而只得放弃该坝址而另选新址。 2.7 天然建筑材料 天然建筑材料也是坝址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坝体施工常常需要当地材料,坝址附近是否有质量合乎要求,储量满足建坝需要的建材,如砂石、黏土等,是坝址选择应考虑的。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开采条件及运输条件对工程的质量、投资影响很大,在选择坝址时应进行勘察。 3.结语 从实践表明,选择坝址是水利水电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工程地质条件在选坝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选择一个地质条件优良的坝址,并据此合理配置水利枢纽的各个建筑物,以便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因素、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 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不容忽视 内容摘要:往往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文地质问题常常被忽视,本文从以往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被忽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其危害给工程带来的不便。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危害 实践证明,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于容易被忽视,是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在勘探成果内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水文地质问题往往只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人,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令勘察和设计处于难堪的境地。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今后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2、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而地下水在岩土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且影响程度又与岩土类型有关。 结合水是地下水在粘性土中的主要赋存形式,在砂土中含量甚微。结合水尤其是弱结合水与粘性土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性质如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等归为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因其受强力束缚,活动范围极为有限,对岩土的动态水理性质影响较小。 3、全面了解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 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 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 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地位 摘要: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建设的项目中占居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对岩土工程的勘察过程当中水文地质指标参数,其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体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地位,而且详细的分析了其占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的论述了水文地质勘查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查;地位;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不但包括岩土的物质勘察,也包括水文地质勘察。其发挥着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指导的作用,其中的水文地质勘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1水文地质勘查的概念 作为岩土工程勘察中主要构成环节的水文地质勘查,重点研究水文地质在工程建设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重点是在前期的水文地质数据作为基础之下,采用合理的比例进行有效的科学验证,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及勘察技术对水文地质的各项指标作出详细的分析研究,比对出影响水文地质勘查的各种因素,并对水文地质的每个参数变量作出其对整个岩土工程的影响范围。 2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 2.1水文地质勘查影响建筑的基础埋深 地基的埋深程度和水文地质的情况紧密相关,地基根据水文地质前期的每个参数进行分析后才掌握其深浅的数据,然后划分地基埋深的最付款范围。对水文地质的动态数据了解全面后,再通过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环境,对建筑物作出埋深尽寸的合理判断。岩土工程的实际施工设计当中要对静态地下水位作出准确的勘察。通常的情况下,建筑物埋深的标准是在地下水位之上,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建筑工程地下水位比较高,这就需要地基的基础埋深要符合其区间范围的要求,其建筑物埋深的位置标准要在地下水位之下,在施工的前期,可以使用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其水位,从而保证地下水的深度不会影响到埋深的位置。另外,地下水流会影响到土壤的软硬程度,这样岩石层就会也现软化的现象从而出现岩石干裂,这对地基的埋深影响非常大,所以必须要保证埋深处于岩石层之上。 2.2建筑工程的质量受水文地质影响 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地下水位,从而产生水位或高或低出现不稳定的水文现象。建筑工程中水位的高或低都会直接影响其发展。细致研究发现,所有的土壤中都含有酸碱,其只有保持平衡,土壤才会相对的稳定并保持其坚硬度,但是水位出现上升时就打破了岩石的平衡,同时地下水中含有的盐性物质可以腐蚀建筑材料,这样就会降低建筑物基础的承载能力。同样的如果水位上升也可以使暗河产生积水的现象,建筑材料会非常容易的产生裂缝,这样安全上就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2.3建筑工程支护效果受水文地质影响 处于良性循环的地下水动力循环,受到地质以及自然条件的干预下,一直处于平衡的水动力循环状态,如果受到人为因素,平衡的状态将无法保持,建筑工程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比如,现阶段我国人口不断的增长,使得土地的开发也出现了局限性,同时制约了土地的使用权限,所以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建造更多的高层楼房。楼层越高其地基就需要更加的埋深,其中位低水位的方法就是直线开挖或抽水,这样就人为的破环了地下水动力。从而改变了地下水处于的地质环境,岩层也随之出现了空心现象,大大的降低了岩土工程后期建设的整体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内容 3.1自然地理条件 影响勘察的重要因素就是自然的地理条件。岩土工程勘察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自然地理条件的客观勘察,从而使水文地质勘查项目能够有序的进行奠定前期基础保障。其自然地理条件的勘察内容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的层面也比较大,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等。 3.2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的勘察是水文地质勘察中的主要勘察内容,其构成的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性质和地质的特征以及基底的构造等等,探索研究岩土工程地处区域中的地质环境,探索研究岩层在水作用情况下其能承受的抗压能力,同时对岩层所受到的腐蚀程度进行详细的测定,同时作出对岩土工程建筑物的耐久程度的具体且有效的判断。 3.3地下水位的具体情况 岩土工程中地下水位对其影响非常大,建筑物地基是否稳定坚固水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水文勘察内容的重点之一就是地下水位。另外,水文勘察内容还包括水位变化的情况以及水位上升与下降的特点,岩石环境范围内的水补充作用,同时分析研究地下水在岩土中的排泄是否正常,在历史方面也需要进行仔细勘察其特点,通过仔细的研究分析,掌握历史高低水位产生的主要原因。岩石层面上的物质中其性质都各有不同之处,而地下水蕴藏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其中水文勘察的内容就包括了水的流速以及水的类型两个方面。分析研究动态水位,这在岩土工程中基底的调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及时有效的调整及改进基底。与此同时勘察地下水的过程当中,可以用不同的测定方法来对地质水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测定,例如可以采用探井和钻孔等一些方法进行水位上的测定;另外在进行水位的测定同时要注意时效性的测定,其必须要在静止的地下水位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的测定,探索出地下水的渗透情况及其存在的状态。 3.4含水层以及隔水层的情况 水文勘察内容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含水层及隔水层,建筑物地基结构的层次及稳固程度受其直接的影响。勘察隔水层及含水层的内容重点包括以下方面:每一个含水层的埋深水位与其条件,其中主要的水层水位的具体情况和水层厚度的具体分布情况,每一个水层的地下水类型以及其水流的方向,水流的速度和水位动太的具体情况。进行地质水文勘察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岩土工程中建筑材料对于水的敏感程度后,通过结合现代科学合理的应用地下水的渗透系数,同施工现场的具体地理环境相结合,认真仔细的研究出每一个水层对建筑材料所能够腐蚀的情况,然后再进行岩土工程的材料设计。 4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水文地质勘查,同时岩土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安全性以及质量都受勘查质量高低的直接影响。因此,地质勘察人员必须要掌握水文地质勘查的具体内容及其地位,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有效的实施奠定基础。 地质勘察论文: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 摘要:本文仔细研究分析了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关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与研究,通过这个研究,简要概述了岩土工程勘察重要性和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的问题,在最后也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岩石工程勘察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为相关领域及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复杂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实践与研究 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工程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为我国的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比较复杂且多样化,要想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工程的建设是比较艰难的,这无疑给工程建设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有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容易发生事故,因此,为了更好的保障人们以及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都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是极有必要的。除此之外,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所以能否有效的做好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并且具有决定性作用。勘察数据将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数据的偏差时常会发生,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状况,但是好在这种问题是可以通过使用新科技新技术避免的,随着新工程的发展以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完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使用[1]。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关于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实践与研究对其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简述复杂地质条件 从当前的岩土工程勘察标准来看,如果从地质条件来进行划分的话,一共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三级、二级以及一级。三级是这三类里面最为简单的,一般是指勘察地区的岩土种类相对比较单一,也没有明显的性质变化,同时它也不会受地下水的影响;而二级地质条件属于普遍的类型,主要是指勘察地区的岩土种类较多,存在一定的性质变化,且工程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地下水影响,但是有办法进行化解;与其他两类地质条件不同的是就是一级地质条件,也就是复杂的地质条件,它的一般特征表现为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地质构造也相对复杂,它的岩土性质与外貌形态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它的地质与水文条件都不好,并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加上本身就有的多年冻土、湿陷性、膨胀性、盐渍性岩土,所以处理难度较大并且需要经过特殊处理。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主要需要做的是:首先要去搜寻与勘察地区相关的资料,包括气温、冻土层深度、地温、降雨量等气候状况,然后再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继而进行研究分析该区域的土质构成和下伏土层的分布区域、土层性质以及形成原因等;除此之外,还要检查该区域的地下水类型,仔细研究当地植被生长状况等[2]。 2岩土工程勘察重要性 岩体工程勘察对整个工程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在进行工程施工前进行岩体工程勘察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区域的水文情况。在工程建设前调查好区域周边水文地质状况可以更好的分析工程情况,可以更好的判断区域周边的水文情况是否会影响工程施工或者对施工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继而更好的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并考虑其可行性。②区域的地下情况。由于岩土工程勘察可以探测到工程区域周边的地下存在的各种物质,从而更好的判断这些地下的物质是否会给工程建设造成副作用,如果结果是显示是有影响,那么就要提前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给工程施工造成更多的困扰。③区域的数据收集。对勘察地区的地形地貌进行研究,得出并记录下相关的数据,继而进行仔细分析,然后得出施工区域的地质变化情况,这样可以更好的为工程施工及时的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④区域的施工可行度。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是建立在工程建设区域的周边岩土参数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再与施工的其它要求相结合,为工程的施工可行度提供参考建议,减少不良影响的发生[3]。在施工前期与施工过程中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以更好的把握工程区域周边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地质灾害情况,这样就能在工程建设初期建立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一些影响施工的因素的发生[4]。 3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野外勘探工作不到位 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没有深入和明确的了解勘探区地层以及工程结构和功能,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①勘探点间距和深度问题。一些施工人员在实际勘察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加密勘探点,加之现场记录人员工作记录不仔细,比较随意,所以经常会发生相邻两个勘探点之间地层相差过大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事先对勘察区域的岩土特性不了解,没有仔细分析岩土是属于哪一等级,所以在采集岩土时,由于受盐渍土、湿陷性土等特殊的岩土的因素所影响,导致地基等级发生变化,最后就会发生勘探点间距不合理的情况。②原位测试的问题。如果在勘察的过程中发生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就会导致最终采集的数据不准确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与夏季,触探指标会出现更加明显的差距;除此之外,在使用标准贯入试验时,孔深和杆长的校正也会出现偏差,孔底存在残留和缩径,没有及时的发现标贯器以及下落到测试位置,这样就会使标贯击数出现严重偏差。③地下水位测试和试样采集问题。在进行地下水位的测量工作时,需要量测钻孔水位,如果对区域周边是否有滋出地下水的陡壁和抽水井的情况没有进行调查的话,就极有可能给地下水位的测量带来困扰。如果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严格遵照相关的标准,就会很容易发生原状样密封不到位、高度不够以及数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含水量出现散失的状况。 3.2资料缺乏与报告不准 尽管当前国家已经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引起重视,建设部门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仍然存在较多弊端,对各个区域的地质研究不够,经常会出现建设区域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找不到相应的参考数据,继而导致工程不能正常进行。而岩土勘察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是要提高有效的参考数据,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岩土勘察工作提供的资料与数据来选择合适的基坑围护方式、基础形式以及相应的持力层,这样才能帮助施工单位可以更好的根据资料去编写施工计划与方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施工单位在进行岩土勘察工作后,它的勘察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偏颇,因为很大一部分的岩土勘察人员比较随意,结论比较马虎,走形式。这给建设单位、施工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没有事实可以依据的前提下,很多的施工计划方案完全没有参考工程的勘察报告。 4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复杂地形中的应用措施 4.1加强管理监督 由上可知,因为工程勘察工作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要想有效的规避上述工程勘察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人员加大管理力度,加强监督力度和频率。管理人员还要努力向优秀的单位进行学习以不断完善自身。除此之外,由于工程勘察工作的性质是多变的,所以管理人员不仅仅是根据规章办事,还要懂得变通,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也不仅是完善岩土工程勘察监督机制,还要把责任分配到个人头上,这样出现问题就不会产生纠纷。监督管理人员还要定期去到施工区域进行监督,只有自己亲自了解清楚施工情况,才能有助于在施工时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另外,监督人员还应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 4.2采用创新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一般为粉细砂状态相对比较松散,如果直接进行施工,就会导致上覆建筑结构后期运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更好的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需要对区域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再施工[5]。如果可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引进先进的勘察新技术,提高勘察水平,在处理勘察点布置的随意性问题时就可以对勘察点进行勘察时采用克里格法;在对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提高精确度,可以利用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和高密度点法;为了对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进行准确的确定,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整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结果的准确性,使用计算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结语 在进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勘察工作中,需要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同时勘察的工作人员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知识,全身心的投入到勘察工作中。充分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工程的安全与质量,以期促进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飞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地质运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岩土工程勘查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程地质勘察的发展。在进行实际勘察的过程中,随着基础地质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使得岩土工程的勘察质量和施工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本文对基础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概况进行分析,对岩土工程勘察中基础地质应用技术进行叙述,研究了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础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应用 1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各种工程施工,而在工程项目进行施工之前必须要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通过对岩土工程的地质进行勘察,才能够获得施工地区的地形环境和水文环境资料,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地质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确保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岩土工程勘察中基础地质应用技术 2.1钻探技术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运用钻探技术对地下岩层和土壤进行勘察,可以对工程建设的地下岩层和土壤等信息进行了解,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在进行钻探之前,要根据勘察现场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对地层土质进行初步了解,选择合理的钻探方法和设备。 2.2槽探技术 在地形情况较为复杂,例如陡坡、险道和悬崖峭壁等地区,无法运用钻探技术进行勘察,一般选择槽探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运用该种技术,可以使勘察人员直接到工程内部对勘察内容进行观测和取样,有利于获取一手的勘查数据信息,从而使勘测人员获得更准确和丰富的信息,保证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 2.3地探技术 地探技术对需要的技术仪器和操作水平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地探技术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技术仪器。地探技术分为物理探测和化学探测两种,探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层岩土波速、电阻率、辐射参数、弹性动态和循环性以及土壤的金属含量等。根据不同地质在测试仪器中的不同反应,对该区域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查明,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技术性。 3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岩土勘察认识不足 野外地质勘查是获取一手资料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室内勘察报告的质量,为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勘察人员由于缺乏对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认识,并不重视野外勘查工作的开展,仅仅将野外勘察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并不指派专业的勘察人员进行。导致野外勘查工作的质量不高,数据信息等资料不准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由于勘察人员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认识不足,导致勘查技术的选择也较为不合理,勘查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增加了后期施工的安全隐患。 3.2岩土工程勘察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相关规范还不完善,勘察的流程和环节还不明确,导致在进行实际的勘查工作时,一些工作人员的操作不科学,并不能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导致岩土工程勘察的结果不准确,影响勘查工作的质量。另外,一些管理人员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认识也不够,使得监督工作的开展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效率较低,使得勘察报告中的信息数据不准确,不能为后期的施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只有部分人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勘察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都不足,导致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3室内测试结果不准确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室内测试形式,将岩土样品及时的送达,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要求进行室内测试实验,保证室内测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但是由于目前的室内测试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岩土样品及时性送到的重要性,土壤样品得不到良好的保存,导致经常发生室内测试的结果不准确的情况,从而导致工程的施工设计出现问题,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 4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4.1在野外勘察中的应用 野外勘查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勘察,对岩土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探测和收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和分析,对该地区的地质和岩层分布情况进行总结,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在进行野外勘查时,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要对勘察工作进行分层,对探测到的信息根据所分的层次进行记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②在利用钻机进行钻孔勘探时,应该对钻孔进行集中勘探,记录勘察的结果;③在进行原位测试时,应该严格根据相关规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为了降低零漂现象的发生概率,减少试验所受的外界干扰,应该确定好探测的深度,并及时的记录温差情况。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根据规范校正杆长和钻孔深度,确定具体测试位置,对标准贯入下降情况进行检测,保证贯入到勘测的软层中,确保勘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2在资料收集中的应用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由于不同工程的岩土情况也各不相同,且一些岩土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勘察获得所需的数据信息。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通过岩土工程勘察搜集与地质相关的信息。在勘察后期的搜集资料是为了保证勘察工作的准确性,避免由于勘察错误影响施工的质量。因此,资料搜集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对基础地质技术勘察的补充和完善。例如,在野外勘察工作的后期,应该对基础地质进行划分,搜集勘察后的相关地质资料。由于在进行野外勘察时,是多台钻机同时进行勘查工作的,因此,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资料搜集工作。在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温差的大小对触探指标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后期的地质资料,排除其中不确定的因素,对其中的软土信息进行确定,避免后期施工中出现岩土坍塌和变形。 4.3在室内测试中的应用 在进行室内测试时,为了避免因为样品放置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样本性能变化,因此应该在获得样本的最短时间内对样本进行测试。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原位测试时还存在压力值不标准和数据重复、冲突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进行室内测试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不断的提升室内测试的准确性,降低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本。根据实际的岩土结构和性质,选择合理的采样设备。例如,收集硬质岩土采用单动或双动二重管区取土器,收集软土样本采用薄壁取土器,在进行样本的收集时,应该保证岩土样本的完整性。因为不同的岩土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进行室内测试时要充分的考虑岩土的性质。例如,软土的抗压力较低,含水量较高,在进行测试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两个性质;黏土的测试应该考虑黏粒含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在进行剪切时,应该将渗透系数控制在6~10cm/s以下,进行快剪试验。表1为某工程基础地质工作内容表。 5结束语 我国土建工程的快速发展促使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现阶段我国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促进基础地质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岩土工程勘察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时,应该根据勘察地区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勘查技术和勘查设备,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效率,保证勘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浅议 摘要:在各类土木工建筑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升勘察质量和勘察效率,这样可以更好地对于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和提前发现各类问题,提升后续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各类返工和质量问题的出现。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岩土勘察工程本身实现了对于地下水文等相关信息的有效判断,这些判断也让后续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具备了一个可行的执行方案数据保障。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对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岩土工程;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 1引言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筑行业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类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开展,也对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和挑战。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水文勘察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推进相关调查工作,这样才能为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影响 在当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各类建设行为也受到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涝灾害等,都与地下水文问题密切相关。地下水文和岩土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和影响,同时本身一旦出现了地下水文地质问题,也会很有可能引发各类严重的地质灾害。第一,工程整体影响。对于土建工程来说,水文地质问题本身对于工程的基础工程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如果地下水文对于地基造成影响,那么就会导致建筑本身的地下室潮湿、土壤盐碱化等问题,建筑物本身受到严重的腐蚀作用,从而引发各类问题。在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在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对于地下水对基础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切实有效地分析。第二,基础埋深的影响。岩土工程在实际施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应该对于地下水文地质的动态和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也要对于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进行掌握。如果存在地下水,那么基础埋深则应该对于地下水位高度进行考虑,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水位进行控制和降低。在基础埋深过程中,也要对于承压水进行考虑,避免开挖过程中出现承压水冲击的问题。一般来说,在工程施工中为了节约成本,其往往会利用天然地来进行施工,同时这种天然地本身的施工也较为方便。但是,如果其本身地质情况不够稳定,存在一定的基础沉降问题,那么其就很难对于工程设计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这时候,应该在岩土工程勘察完毕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地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保障承载力符合工程施工要求和标准,确保抓好质量符合施工标准。同时也要对于后续开挖工作中土地转化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这也需要技术人员予以重视和关注。第三,支护方面的影响。在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也为工程施工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一些具体的施工环境下,垂直开挖往往成为了工程开发的重要选择方式。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会结合实际第二次情况来选择抽水的操作方式,对于地下水位问题进行控制,进而控制土侧压力问题。但是,如果在实际开挖的过程中对于地下水位的控制不到位,那么就会造成如果水位突然下降,从而同时引发一些沉降和变形等问题的出现。在实际施工之前,应该展开全面有效地勘察。水位地质问题对于工程的整体施工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我们必须要重视勘察工作,并且确保勘察质量和效果,这样后续施工才能得到更好地保障。 3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一,明确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勘察工作的充分准备。水文地质本身和岩土工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些特定区域,其水文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如果前期不够了解,那么后续的施工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让工程施工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就应该重视对于各类水文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在建筑工程施工开始前,必须要做好施工地点的岩土地质勘察工作。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筑工程岩土地质勘察要点对岩土地址进行全面的检查,准确的反应现场地质情况,并对地质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勘察方式,让勘察的效果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为后续地基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体勘查工作开展落实中,首先要进行初步勘察工作,这一阶段应对施工地点内的不同位置进行稳定性评估,同时探讨地基的岩土状态以及技术条件的合理性,并且为建筑的布置以及地址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工程区域地层的结构特点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解与把握,在对不同深度岩层采样样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保障岩土勘察当中的指标能够测定的更为顺利、有效。在勘察工作开展之前,相关施工单位要对施工地点的施工可行性进行勘察,分析当地的岩土地质环境是否适宜建设建筑工程。在进行可行性勘察时,要注意搜集施工地点内的所有地质资料,如地形地貌、地震情况以及附近建筑地质条件等讨。第二,勘察自然条件。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各类土木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开展的基础,是对于岩土数据进行提供的必要保证。我们应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进行勘察,同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自然条件的勘察应该对当地有地下水文、地形地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后续施工一个有效地勘察方案保障,做好对自然条件方面问题的充分理解。第三,勘察地下水位。地下水位问题直接影响了建筑的安全、地基的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勘察资料和内容。在实际施工之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该重视对地下水位的勘测,同时了解最近几年期间施工区域的水位变化情况,同时对于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也要进行标注。地下水勘测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于一些不排水关系进行充分的掌握。第四,勘察含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和隔水层本身在勘察过程中,应该及时掌握地下水的流向、类型、变化幅度、水位等多信息,并且结合所掌握的情况,通过分析和计算,为后续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建筑材料本身产生的腐蚀作用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五,勘察工作的开展为基础施工的有效准备。对岩土勘察工程施工来说,充分的了解地质条件是非常关键的这对于地基阶段的施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若勘察数据本身不够准确,那么后续地基施工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基础施工的实际需求,勘查工作的开展也应该围绕其需求进行调整,并且有侧重点地对于地质构造特征、基底构造、地层岩性、构造运动等进行了解,确保勘查效果和有效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建筑工程项目投入建设和使用。在各类建筑通风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有效发现依赖于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落实。我们应该提出有效地方式进行应对和解决当前勘察工作开展中的问,这也是确保工程施工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保障。我们应该重视岩土勘察工作,并且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入手,确保勘察工作开展质量与效果。 作者:周闽敏 单位:温州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研究 摘要: 通过分析水文地质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影响,研究了目前对于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的应用,最后为更好的利用水文地质,尽量避免它在岩土勘察中的危害,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商业住房到基建工程,建筑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岩土勘察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部分,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目前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忽视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导致危害的发生。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下水质情况也是十分复杂,所以再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对水文地质进行勘察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不利影响 地下水文地质与岩土工程勘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建筑工程进行基础埋深时,必须先勘察地下水,如果有地下水的存在,那么基础埋深必须要在地下水位以上,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就必须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而在这个同时要考虑地下水压力对地基的影响。突然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岩土压力,地下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在地基层内部发生渗流,必定会对相邻的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地面沉降等事故发生。地下水不仅对地基产生影响,对地面上方的建筑物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当地下水面过高时,建筑物会很容易潮湿,同时,地下水会增加土壤的盐渍化,从而增强建筑物自身的腐蚀,减少建筑物寿命,威胁建筑物安全。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如果对地下水文勘察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可能发生地面沉降、流砂、基坑突涌等问题,可以说地下水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的施工环境和建筑安全等,所以在岩土勘察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水文地质的不利影响并且尽力去避免。根据地下水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分为留滞在上层的地下水、承压水和裂缝水三种。而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地下水位的升降和水力作用。 1.1地下水升降对岩土工程勘察的不利影响 地下水的上升原因有很多,自然降水和人为的灌溉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一定量的上升。地下水上升容易导致岩土层的软化问题,从而引发滑坡等灾害,严重威胁中建筑工程安全。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大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滥用地下水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干裂,带来地面崩塌等灾害,同时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其次,地下水位频繁的升降会导致岩土层不均匀的胀缩,从而导致岩土变形、软化等,降低对建筑物的承重力,严重威胁着建筑工程安全。 1.2地下水力作用对岩体工程勘察的不利影响 一般在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的压力很小,不会造成什么不利的影响。但是人为活动导致地下水压力发生变化,破坏了天然的平衡,在这样的变化中往往很容易导致基坑突涌和流砂等灾害。地下水在地下流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地下岩土层中的岩土颗粒的流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引起能量的损失,根据能量守恒和作用力相互性原理,水流动的过程中地下水给了岩土颗粒作用力,而岩土颗粒也会给水流带来阻力和拖拽力,同时这种力量也被称之为地下水渗透力。由于渗透力的存在,给岩土层内部的压力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对岩土层的稳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2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勘察主要内容 对于地下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勘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全面的水文地质勘察来避免和解决。了解并预估水文地质可能对建筑工程产生的影响,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查明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该地区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勘察、隔水层和含水层勘察等。尤其要重视和重点勘察水质,掌握建筑工程区域的水质变化和升降变化,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保证岩土层的稳定性,从未维护建筑工程的安全。最后要预测到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所带来的影响。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勘察内容主要就是考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施工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比如地下水活动对基础持力层所带来的影响;地下水位改变亦或者是人工降水,对地表沉降所带来的影响等等。 3防治水文地质对岩土勘察的不利影响的措施 利用回灌系统和降水系统设计,在地下水位过高的时候利用降水系统设计来把水位降低至基坑底面以下,在地下水位过低的时候利用回灌系统设计对岩土层进行灌水,使得岩土层保持压力平衡。还有抗浮设计等。同时,按照不同的情况对重点的水文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比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混凝土以及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该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作者:徐伟 单位: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测定 引言 在近些年中,水文地质问题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水文地质问题能够有效的加强工程施工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类水文地质问题到相关参数进行全面的勘测,并以勘测结果为基础对某一区域岩土工程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而正确的评价。 1岩土工程勘察中重视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问题是工程前期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联系,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水文地质问题是工程基础环境和岩土体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地下水的具体情况能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部分工程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其勘探结果极少涉及水文参数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同时,水文地质问题仅仅被看作一个象征新的工程程序,因此,水文地质在很多工程勘测活动中仅仅停留在对某一区域水文地质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但值得一说的是,在部分地区停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山地区域,因为忽视了水文地质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地下水倒灌等工程问题的发生,导致了工程停工。因此,岩土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是对工程质量的重视,重视工程中水文技术问题,可以对工程中潜在的隐患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提出相关的处理措施。在有效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地下水引起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地下水位的升降以及地下水动水压力的变化而对岩土工程的危害,地下水位的变化一般包括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地下水位频繁升降最终会引起建筑物发生膨胀性岩土膨胀变形等问题,地下水动压力作用会引起管涌、基坑突涌、流砂等工程危害的发生。 3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必须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条件进行勘察,对这些方面的具体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 3.1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具体包括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征等方面,地形地貌具体是指工程区域周围平原或者高原特征、水系特征等等。气象水文特征,具体是指工程所在区域属于哪一地带的气候。 3.2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环境条件,具体包括了工程所在区域的基底构造、地质构造特征、第四系厚度控制、新构造运动、地层岩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3.3地下水位情况 而对于地下水位情况的具体要求是需要勘测工程所在区域2~5年左右的最高地下水位、最低地下水位、对水位变化趋势加以了解,同时对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补给关系、地表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等等,值得一说的是,地下水位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对岩土工程造成直接的影响,其也是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3.4各类水层埋藏条件 各类水层埋藏条件一般指的是各个含水层、隔水层具体的埋藏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具体类型、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含水层分布区域、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埋深等等,以上各个方面都必须经过现场试验测定水文地质参数以及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等。以此来判定该区域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冲刷性等等。 4案例分析 4.1案例概况 本文以某市工程建设为例,对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介绍。该市此次工程建设以地下水形成自然条件以及水文地质特征为基础,将其封为两个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单元。即便是地台区以及原平原区。无论是平原区还是台地区,其大部分区域都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所覆盖,在平原区,地下水类型是松散堆积砂卵砾石层孔隙潜水,其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较大,分布较广。而台地区既然埋藏较浅、局部地区基岩出露、地下水类型白垩系砂泥岩裂隙孔隙水,台地区上层覆盖着少量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其主要是粘土。在此次工程中,因为勘查区域仅仅是该市区西部的小范围勘察,同时因为地下水用藏条件不高、水含量较小,因此,在本文中主要分析平原区含水层。 4.2含水层埋藏分布条件 在该市的此次工程中,工程区域第四系孔隙潜水分布较广,及各个区域地质透水性均不相同,其具体是具备统一水力联系的孔隙含水岩为主要组成部分,含水层主体经过勘查得出具体由上更新统上段主要是含泥沙粒卵石层以及之下的上更新统下分段风化泥砂卵砾石层构成。且该施工区域的河渠故道呈现出条带状,和叠加在河渠故道的全新砂卵砾石层共同构成了施工区域内土地四系孔隙含水岩组,以松散堆积成因类型、相互叠置关系、形成时代为基础,可以把平原区松散堆积孔隙潜水具体划分为冰水流水堆积成含泥沙卵砾石层孔隙潜水、平原河间二级接地。一级阶地冲洪积层卵砾石层孔隙潜水、河道漫滩。施工区域内地下水具备水流交替循环强烈、水位恢复较为迅速的特征,摆在该区域含水层西面较厚东面较薄,北面较厚南面较薄的特征,因此该区域的富水程度随着含水层的厚度减小而减小,工程区域内部既然主要组成部分是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紫红色的泥岩等等。都是该区的地下水赋存在于基岩风化裂隙之中,其含水量不高,其含水量不高较为破碎的地段,有很大概率会形成局部富水区域,最后勘测得出,该区域渗透系数为0.027~2.011m/d,平均为0.441m/d。属于弱中等透水层。 4.3地下水条件 在此次工程中地下水条件具体包含了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排泄、迳流等方面。在该区域地下水补给主要是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侧向迳流补给。因为该是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终年湿润,四季较为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保持在947mm上下,年降雨保持在150d左右,因此,该区域降雨入渗补给的水量是该区域地下水补给总量的25%上下,值得一说的是,该区域的地貌、地形、包气带岩层裂隙性、岩层厚度都会对降水入渗补给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台地区多为粘土,结构较为紧密,孔隙少,因此降雨入渗系数也随之变小,降雨一般情况下都会转化为地表径流,渗入地下的水量少之又少。而平原区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降雨入渗。而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主要是平原区地下水径流运动的方向是由西北向着东南流动,东部山区基岩裂隙水是台地区地下水主要的侧向补给,而地下水径流以及排泄可以该市地下水的特点为基础分析得到结果。该市西北部以及北部处在冰水流水堆积扇地下水所在的径流带以及排泄带过渡区域,因此,如果在天然情况下,地下水等多部位水位线部分必定会和河流流向实现正相交,部分区域的地下水开始微凸,同时向上流动,其水力坡度平均值具体是2.6%上下。该市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河道区域均采用条石浆砌进行加固,其河道抗洪能力较强,河流排泄地下水量大幅度减小。 4.4地下水动态特征简析 经过此次的工程勘测,该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呈现出东部埋深较深同时其水位变幅较大,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西部水位埋藏较浅,水位变化幅度较小。总体而言,施工区域的地下水水位沿河岸一带水位较高、河中间区域较低,其水位西北较高东南较低,区域内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在1.0~3.0mm,其具体埋深为3.0~5.0mm左右。同时该区域的地下水会受到大气降水入胜以及农业回灌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周期性较为明显,例如,在每一年的1~4月份,该施工区域内地下水位呈现出下降的特征,而从5月份开始,其地下水位开始受到降雨的影响缓慢回升,在7~12月份之间,农业大春回灌期和汛期相互叠加,该区域的地下水位达到顶峰,之后又开始缓慢下降。 5结语 综合全文而言,水文地质问题一直以来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具体工程中,必须要对工程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如此才能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樊俊锋 陈红磊 单位: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 作为岩土体中的重要部分,地下水不能仅看作一种环境因素,它还能对岩土体性质造成直接影响,继而威胁到整个岩土工程。因此水文地质问题是实施工程项目时必须重视的环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保证资料的准确获取,通过对关键因素的把握,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效率。文章对水文地质影响岩土工程的因素,勘察时的重点,以及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水文地质 实地调查、资料获取和研究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基本内容,以对工程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结构有充分的把握,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含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给等。 1水文地质影响岩土工程的主要因素 1.1地下水下降 在实际工程中,地下水位的下降或将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比如导致地层、岩层出现悬空状况,让原本岩土工程结构的支撑力逐渐失去,继而出现一系列的地质问题,如地表下沉和崩塌等,对整个施工结构造成很大的威胁。不仅如此,当地下水位出现下降情况以后,会直接增大施工区域内沉降和地裂的幅度,加上严重的地表塌陷情况,将对整个土层基础持力造成影响,大大降低施工结构的稳定性。 1.2地下水上升 在施工建设中,地下水上升也是一种常见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地质的降水、地质的变化,以及其它不确定因素等。当岩土工程出现地下水上升时,其会出现如下问题:①下降地基的承载力,因为土质的力学性质、物理性质都将因为水位的上升而遭到破坏,出现土地的软化和饱和情况,继而下降岩土结构的承载力;②岩土极易出现崩塌和滑移的可能,当下降地基承载力以后,本土会因此产生形变和滑移的情况,继而出现更多不可预估的地质问题;③在不断加剧施工主体沉降的条件下,岩土结构的强度会因为黏土地基,以及砂性地基出现再次降低的情况,这样不断累积沉降量,将会使地表出现盐碱化和池泽化。 1.3地下水反复升降 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其大多顺着通道或者轨迹进行,这也将导致升降反复问题时常出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当出现水位上升时,会膨胀土体和区域内的岩土,而当下降水位时,则会收缩本土和岩土,这种反复的升降会直接减弱岩土层本身具有的弹性恢复功能,并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建设的质量。同时,地下水的反复升降还会对岩层中的胶结物造成影响,使其逐渐缺失,长期以往会导致土体和岩石层出现松动的情况,继而出现变形。加上进一步加大土体间的含水孔,会对岩土层本身具有的承载力造成影响,最终产生一些不良现象,如管涌、流沙、突涌等。 2岩土工程勘察与施工中的重点内容 在进行岩土勘察时,施工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必须有效把握,勘察过程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水文情况的有效性。在勘察设计时应当逐一勘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状况、地下水以及地下水位。其中,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勘察的是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包括施工范围内的气温、湿润度等方面;地质状况包括地层的构造运动、基底结构、地质岩层、地质构造等;地下水会对整个施工项目造成重要影响,也是勘察设计的重中之重,必须对可能影响项目工程的相关因素进行着重分析,其中包括含水层的厚度、富水层系数等方面;地下水位勘察需要对施工区域内水文情况最近五年的资料进行整理,特别是它的最高水位、补给等,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影响、规律进行判断,并对地下水位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水文地质情况不仅会对施工项目的可靠性、稳固性造成重要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它的耐久性。因此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以发挥出水位地质工作的意义。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评估水文地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地质结构的全面掌握,来保证防范措施的细密安排。同时,在计算岩土工程时必须谨慎仔细,避免人为计算失误而造成误差。如果遇到地质结构、参数等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必须再次做好实地勘察工作,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实施策略 3.1施工前期准备 在项目工程实施以前,对范围内的水文地质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以此来考虑可能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不良因素,并提前将防治计划做好,保证整改措施的准确制定。不仅需要对天然因素进行充分考虑,还需要对人为因素、工程因素造成的地下水变化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并对岩土层和施工项目可能遭遇的反作用进行评估,以将防御计划进行清晰制定。一般对岩土工程中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应分清楚建筑物的使用特性、建筑类型等。在建筑施工的要求上,结合区域内的水文信息,将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区域内进行反复、仔细的勘察,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取样和实验分析,以实现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项目开始以前,必须彻底确定水位、水位变化、地下水类型、地下水变化幅度、土质的渗透性等,以准确判断可能出现管涌、流沙等问题的大致区域,从而减少地下水给建筑物中钢筋、混凝土等材料造成的腐蚀性。 3.2提高施工质量 要将水文地质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其可以从施工角度来着手,比如地下水位中隐藏的一些基础建筑,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腐蚀处理。为了避免建筑钢筋和混凝土出现胀缩、软化等情况,可以选择膨胀土和软质岩层来进行,以提高基础持力层的质量。如果地基基础压缩层土质出现饱和松散时,必须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管涌、潜蚀情况进行及时预估,并将防治措施进行制定和落实。同时,相关人员需要有效的计算,并评估含水层在基坑挖掘后产生的数据,对基层底板可能被承压水破坏的几率进行预测。另外,可以通过富水实验和渗水实验来进行准确的预测,了解建筑基体在人工降水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此而采取准确的措施,保证施工范围内土体的稳定结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中,有关于水文地质的相关参数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获取和分析,并作出准确的评估,其是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的关键原因。同时,在进行勘察设计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谨慎对待,通过准确、全面的勘察,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准确性。 作者:袁明 单位:建材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质勘察论文: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探讨 摘要:介绍了地质勘察的概念,从岩石水理性质、地下水污染与过度开采等方面,分析了常见的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同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质勘察,地下水,岩石 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建筑业、工程地质灾害和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的发展,也使得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中,实际情况永远都是一切工作考察的前提,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不同的地质条件为准,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以保证地质勘查工作可以顺利的完成。 1地质勘察的相关介绍 地质勘察就是对地质进行勘测。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采取各式各样的手段,通过不同的方法,确定合适的持力层和地基的基础类型,之后通过一定的参数计算,确定适合地基的承载力,然后确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施工。简单来说,地质勘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对其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对这个地域中的岩石、地层、构造等相关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应用上来讲,地质勘察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古生物的检测和化验,化石煤矿的探测和确定等等都在地质勘查的应用范围之内。 2水文地质简介 地下水的各种变化、运动、分布的规律和其化学物质成分、物理性质以及如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这些都是水文地质的研究内容,通过了解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主要是在野外进行,根据水文地质勘察目的、要求和范围的不同,将其分为综合性的水文地质普查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勘探。 3常见水文地质的问题 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给岩石工程基础建筑的处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甚至会对地面建筑物的稳定造成影响。为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对于每项工程,必须加强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而在现如今的水文地质勘察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岩石水理性质 现如今,大部分施工工作进行之前对水文地质的勘察仅仅是对岩石的勘察,而不包括对岩石层的勘察。岩石具有水理性质,即当岩石遇水之后会被软化。在地质勘察工作进行时,地下岩石水理性质对于岩石的物理承受力的影响不仅应该被考虑到,而且岩石本身的物理性质也应该是其考虑的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基坑材料是以软质岩石为主,那么应该注意的首要问题便是地下水对岩层的软化甚至解崩,为了保证地上建筑物的稳定性,对地下水进行勘测则是必要的。若在施工前未进行勘察,当建筑工程已经进行或者已经竣工时,为了防止掩饰软化崩塌现象的出现,对地下水的治理和地基的加固工作一定要及时进行,以免造成地面建筑的坍塌。 3.2地下水的污染与开采过度 水是生命之源,地下水是人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其洁净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证。常见的水文地质问题中,地下水的污染与开采过度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很难被发现,也就难以及时进行治理,而且地下水流速缓慢,自净能力比较差,被污染之后很难进行自我净化;再者,地下水流动性较强,污染之后很可能快速扩散。另外,对于地下水的开采问题,尽管人们清楚的知道开采地下水过度之后,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但是生理的需要,使得人们在即使知道后果的情况下也不断地对地下水过量开采。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导致地面的干裂,塌陷与下沉;地下水位下降后,会导致岩土工程的收缩变形,地面上的建筑物特别是小型建筑物会受到严重影响。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地下水水流速度缓慢的特点,与时间赛跑,在被污染的地下水大面积扩散之前,及时将已经被污染的地下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以净化。其次,我们应该对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带来的危害进行宣传,积极地普及地下水的保护知识,提高全民保护地下水的意识。 3.3地质勘察中其他水文地质问题 除了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的水文地质问题之外,水文地质问题还包括土地沼泽化,盐渍化。土地的盐渍化,会增强土层对地下建筑物的腐蚀能力;而土地的沼泽化,会导致地下水进入地下楼层。上述水文地质问题即使具有区域性和时间性,但在岩土工程施工时依旧有可能会遇见,我们应该对水文地质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顺利进行,为每一项岩石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地质勘查中常见水文地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加强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学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地质勘察工作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规范体系。作为地质勘查人员在实施工作时的主要依据,这套规范体系明确的说明了地质勘察的目的,对地质勘查所要运用的方法和评价都做出了可行的规定。所以,在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开展相应工作之前,对规范的内容,要求以及施工方法都应该进行了解,在进行施工时,应该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在对该类规范进行学习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 4.2重视水文地质问题对地质勘察的影响 在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地下水位的下降、潜水位上升的幅度变化、地下含水层的厚度分布情况以及水压力的分布情况等都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考虑到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在后期对工程质量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应该对其做出详细评价,包括对于上述的岩石水理性质以及土地沼泽化问题等等,都应该做出详细说明,以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并且要根据所做评价中的问题,制定和采取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将水文地质对工程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4.3重视地下水埋藏状况的调查 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对于勘察目标一定要时刻明确,必要时设置相应的勘察体系,明晰地下水埋藏的情况,对于地下水的类型、流向要有明确的判断,当地下水位有所变化时,根据其变化幅度,分析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对于可能出现的突涌、流沙等一系列有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威胁的情况制定相关的防治措施,避免水文地质有可能给工程安全带来的隐患或者将其降低到最小。 5结语 在地质勘察的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不容乐观。由于水文地质勘查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再者,在施工的过程中,地形的复杂性使得一些隐患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所以经常会出现地下水渗漏的问题。地下水渗漏对施工工作的影响极大,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甚至可能造成停工,对物力、人力和财力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地下水的开采过度,也使得地面下降严重,地上建筑变形,甚至导致地上建筑的崩塌。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刻不容缓,对岩石层以及地下水文地质相关情况掌握得越充分,则施工时产生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都会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洁净的水资源,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以及过度开采会对人们日常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面对以上水文地质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分析问题,而且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防御以及治理措施。 作者:许晶晶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 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探究 摘要: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勘察工作是保证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水文地质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工程勘察人员的重视,充分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工程建设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本文结合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水文地质监测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监测;强化措施 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各类岩土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地质地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做好工程勘察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水文地质监测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测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勘察人员的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程勘察系统,确保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1、水文地质监测的内容 在岩土工程建设中,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监测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需要勘察人员的重视。通常来讲,在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地理条件,包括了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以及气象水文特征等;(2)地质环境,包括工程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基地构造、地层岩性等方面的内容;(3)地下水位,包括最近几年内区域地下水最高水位以及水位变化情况、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以及气候因素对于地下水位的影响等;(4)含水层和隔水层,包括埋藏条件、分布状况、地下水类型、水位、流向,结合现场试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参数,判断地下水对于建筑材料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等。 2、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工程勘察的成果往往很少涉及对水文地质参数的利用,将其当做是一个象征性的工作。在一些水文地质状况比较复杂的区域,如果忽视水文地质监测,地下水很容易会对工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使用安全。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水文地质监测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则必然会影响到工程勘察的进步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2.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对于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从目前来看,高端技术人才缺乏是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从业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岗位培训,没有能够熟练掌握专业勘察知识和技能,对于水文地质的认知也没有及时更新。另一部分勘察人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但是缺乏理论知识的配合,难以有效满足现代水文地质监测的要求。不仅如此,在人员之间,没有建立互帮互助、紧密联系的团队体系,缺乏相互沟通和配合。 2.3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没有建立专业的水位地质监测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加上人员的监测观念落后,导致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安全缺乏保障,影响了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4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工程勘察中,并没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导致水文地质监测缺乏政策性保障,缺少法律依据,导致水文地质监测没有能够满足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相关准则。 3、强化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监测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地下水风险预测 在岩土工程施工前,勘察人员应该明确地下水可能对岩土体和建筑材料的危害,预测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设置相应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地下水对于工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地表建筑的危害,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塌陷,造成建筑物出现应力裂缝、结构变形乃至倒塌;二是对地基工程的危害,如地下水较多且流速大,可能会导致地基岩土松动流失,影响基础的稳固性;三是对基坑工程的危害,如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通过抽水的方式,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地下水的具体情况,就可能导致基础部分土层的突然下沉,影响施工安全。在水文地质监测中,岩性是划分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的基础,通常一定类型的岩石,会赋存对应类型的地下水,不同类型岩石赋存的地下水类型如下表所示。通过对岩土密度、地下水位等的综合分析,结合相应的计算结果,可以对建筑材料的性能进行合理选择,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3.2对岩土层水文地质进行监测评估 勘察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物象对于水文地质监测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勘察过程中,应该对当地水文地质的相关历史记录进行查询,找出影响水文地质的因素。应该加强对于水文地质有关的建筑物和岩土层的监测和评估,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严谨的预见方案,将其作为后期工程的参考依据,并在施工中,对方案进行不断调整,预测水文地质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3.3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体系 水文地质监测体系直接关系着工程勘察体系的整体效益,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繁琐的工作,而对于勘察人员而言,要想保证水文地质监测和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水文地质监测的作用,就必须确保监测体系具有法律层面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在制度上,应该从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必备能力进行限定,保证检测人员能够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立足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要求,提升设备的现代化水平,确保监测任务的有效实施;在技术层面,要求监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够满足勘察工作的实际要求。 3.4明确监测任务 在进行水文地质监测的过程中,应该对监测任务进行明确,从监测内容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利用各种各样的监测工具,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安全。而在后期监测任务中,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服从上级部门的管理,主动接受审核,同时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基础条件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3.5强化监测人员培训 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涌现,对于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文地质监测工作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在人员配置方面,必须重视技术人员的采用,设置相应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同时对其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等进行考核与评定,不断提升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如此,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技能指导,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指导,加强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促进水文地质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另外,还应该加强安全教育,引导员工树立相应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得其能够主动关注自身安全和工程安全,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6将工程勘察与水文地质监测结合起来 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应该结合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具体的工程项目,选择恰当的水文地质监测材料,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当而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误差的情况。同时,应该对监测设备与工程勘察设备存在的互通之处进行有效把握,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适应彼此的操作流程,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有着不同的工程勘察方法和监测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勘察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不断对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知识进行完善,探索更加有效的处理措施,对水文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
路桥专业论文:依据市场发展建设,使路桥专业走上工学结合之路 摘要:本文论述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学院下道路桥梁专业在走工学结合道路时,首先走进路桥企业进行调研论证,再充分将市场需求与自身办学特色相结合,从而设计、制定出一整套理论可行,实施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工学结合”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目前在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对“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的问题。常简单地认为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即“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还有的认为“以实验代实训”,单纯增加实验的课时,把工学结合简单化、片面化,仍然强调学生以学校学习为主,课堂学习为主,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1.2 课程改革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高职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但现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仅依靠由学校和个别企业成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委员会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缺乏权威性性和科学性。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需要经过充分论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实习实训条件差。高职实习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载体,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所在。但目前大多实训场地狭窄,设备缺少,资金缺少无法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别是道路桥梁这类大型工程建设基地。其实实践教学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校内实践基地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 1.4 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因为扩招学生数量过大,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工作任务量大,使教师忙于教学无暇顾及工学结合。教师仍习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锻炼,指导学生实训缺乏热情,致使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 1.5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1.6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新技术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因而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 介于以上原因,目前道路桥梁施工类课程在工学结合上还停在浅层教学,而真正取得实质性效果的确微乎其微。 2推进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 2.1 牢固树立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要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打破传统授课理念和方式,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 2.2 加强教学改革,建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学校要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重新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并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 2.3 互惠互利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市场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如:学校提供场地,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将车间办在学校内。也可以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将实习基地建设在企业。 2.4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要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队伍培养、管理和选拔机制。 综上,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建设,应该在不断增强自身软硬件实力的同时,紧密依靠市场,求助与企业。要把为企业谋利益和自身院校建设、学生未来出路结合起来,瞄准市场发展动向,即时掌握企业需求,不做短命专业,也不能无视学生前途,只管招不管出,这样的专业才能长久,才能为国家、为企业培养真正的应用人才。 路桥专业论文:谈高职路桥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与主要方向,也为企业发展进步提供坚强支撑。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出发,分析总结了几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并简要论述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路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0引言 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和造就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级实用人才,而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企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质需要和必由之路,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依托,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企业所关心的,而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是职业教育所关心的。 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是国际职业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其显著特点就是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工作的结合,从而达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是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手段。对学校而言,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使学生就业更有保障,就能保证生源稳定的同时,吸引到大量优秀的学生。对企业而言,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减少了培训成本和适应岗位的时间成本,同时学生实习时还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对学生而言,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对应自己专业的工作,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1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探讨 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因素有时代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国家体制及行业发展形势等,这是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研究视角中得出的共同结论。针对我国现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各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从我国高职院校路桥类专业实际情况出发,寻求适合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有效运行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正处于过渡时期。从行政管理机制方面来看,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支持,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要更新观念,着眼于未来,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1.1 毕业实习企业学生互选模式这是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方式。学生毕业实习时,没有固定的实习单位和对象内容,通过学校邀请各家单位进校,进行现场招聘,供需双方见面,相互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后,再明确实习的目标和任务,进而决定考核的办法。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灵活机动,学校压力小,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有一定的选择权,相对积极性高,但也存在相关单位招不到实习生的问题和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的问题。这就要结合其他方法作补充,用其他合作企业作为后备。这种方法,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深受多方欢迎,很多学生通过实习既培养训练了能力,又找到了工作单位。企业可以依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决定是否录用,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有了一个提前量,工作起来有针对性。这样就有效缓解了合作企业实习岗位的不足,弥补了大量实习生实习的不足,如南京交院路桥工程系学期末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的2010年实习生双选会,经事先邀请及企业主动联系,有一百多家单位进场,实习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有多家以前笔者熟悉的单位联系要实习生,都无法找到足够数量学生满足他们的要求。根据计划和实体情况,学校按专业统一安排是否中途返校,这样的实习企业不一定就是原有的合作企业,因此,范围广,影响大,与就业联系紧密,受到各方拥护。 1.2 专家咨询模式学校成立顾问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家、本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并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研究和探讨有关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安排,结合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其授课内容,按人才市场需求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对企业专家要选聘那些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工作热情,对教育和培养人才比较积极的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最好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高级职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并且给与适当的报酬和荣誉。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活动要有一定的年度计划和保障措施,并且对每次会议或活动要认真作好记录和总结,以防走过场,流于形式。 1.3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了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仅靠高校自身条件和努力还远远不够,必须大力倡导和广泛争取企业和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校企合作委员会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为供需双方紧密合作、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直接面向需求培养人才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该委员会旨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研究技术发展趋向和高新技术在行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及员工培训作出贡献,通过加强与社会特别是国内外企业界的联系,获悉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信息,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建设的支持,促进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快职业教育建设步伐。 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设理事会,理事会由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组成。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探讨校企合作重要事宜。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系统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较好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矛盾。 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内容包括:①高校帮助合作单位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本领域研究动态和先进科技成果,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②定期发送学校收集整理的国内外企业界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有关信息资料,学校科研现状的报告,成果汇编以及由学校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学术部门、实验(实训)室和研究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③建立校企科技协作网,会员单位享有查询网上全部信息最高权限和优先相关信息的权利。④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讲座、培训服务,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科技成果转换平台。⑤优先向学校毕业生介绍会员单位情况及人才需求信息,优先推荐毕业生到会员单位就业。 1.4 资源共享模式由于受财力制约,配置昂贵的设备对学校来讲是一难题,所以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厂实习,利用企业设备资源,在完成毕业实习任务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深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还能借助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资源优化整合方式开展的校企合作使校企双方获得最大化利益,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高质高效培养服务经济建设技能人才的良好途径,也是现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出路所在,如成立职教集团,既加强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又实现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学校也可接受企事业单位资助,在校内建立适当的实训基地。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省交通运输厅质监局合作,2008年在校内建立基桩检测培训基地,在作为全省桥梁检测大赛比赛场地之后,已为全国和省内进行了数期的培训考核工作,在平时空闲的时候,可以直接在现场实训教学。 1.5 短期工作型实习模式针对目前高校在校学生“出校门进校门”,对社会和企业的现状缺乏了解,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企业打工,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寒暑假期时间短期工作型实习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广泛征求本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对路桥类专业人才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针对路桥企业较难招聘到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前些年探索将假期短期工作型实习模式推广应用到毕业实习过程中,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短期工作型专业实习模式。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确定了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现在在时间上分:分别制定了“2.25+0.75”、“2+1”、“2+0.25+0.25+0.5”、“2.5+0.5”等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与多家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关系。 1.6 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就是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量体裁衣地培养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又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大批量订单式培养方式,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做法。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多循环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学院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每个专业群都有“订单式”培养项目。路桥类专业有与北京铁研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北京铁研班”,与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东南班”,与柳工集团合作开办“柳工班”,与江苏沪宁钢机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沪宁钢机班”等。培养过程中,学院与用人单位共同设置课程、制订教学大纲,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学院还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开展职工继续教育、行业准入培训、岗位培训等,2009年培训15000人次。 1.7 其他方式充分灵活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拘泥于本行业、本专业,重视学生先就业,就好业。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就算是学生改行,从事与本专业没有太大联系的岗位,也能允许其通过一定特殊的考核方式,完成其顶岗实习的要求。 稳定学生就业渠道,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尝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欢迎,企业、学校、毕业生三方都比较满意。只有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制度,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不断深入。 2积极实行校企合作的措施 2.1 社会评价监督机制发达国家一般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如德国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模式,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国家出台法律保证其实施,其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级职业人员,教学或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学习阶段均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美国由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标准,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协会制定标准,澳大利亚和英国由行业协会制定培训计划和标准,日本则是企业直接办学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以社会监控为手段,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发达国家中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团体已担当起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责任,形成了学校对教学质量负责,企业和社会专业团体等提供专业指导和知识更新,充满活力、职责分明、内外统一、相互促进和约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2.2 职业的导向性路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同于其他的行业,相对比较集中,如测量、试验、设计、施工及造价等,不会象有些行业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许多知识架构、能力体系需重新构建和实行。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时加强职业能力的整合,办学思想由传统的学科本位向就业导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以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效益,也能使自己顺利毕业。 经济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中,都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和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如德国一般用近2/3时间在企业培训,英国的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等,侧重理论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 2.3 以政府立法为保障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国外职业教育比我国相对完善,许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在职业教育保障立法方面,有不少有益的启示。美国政府在1982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1988年又颁布了《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1990年的《珀金斯职业教育法》。德国在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的职业教育法律,其中包括了很多针对企业参与培训的法规,随后又有《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实践训练师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而日本设有专门组织机构,如产学恳谈会,负责将企业界对人才需求反映给学校,加强产学合作。 中国的职业教育立法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实行“三改一补'政策的推动下,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大量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一大批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和部分本科院校相关系部申办改制成高职学院。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发展方针等做出了规定,在法律上保障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规范。职业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富于创新的探讨成为我职业教育立法的现实基础。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教育部2006年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些要求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结语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完善自身效能,高质高效培养服务经济建设技能人才的良好途径,也是现今职业教育向纵深不断发展的出路所在。 路桥专业论文: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掌握道路桥梁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能力、能够从事道路桥梁一线工程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鲜明的职业特点要求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以就业为导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几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以由此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对道路桥梁施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教育,明确的职业属性要求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秉承“以培养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职教思想,立足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潜心研究学生现状、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需要的关系,积极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以求突出专业和课程特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效果。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应深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在深刻理解“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教学指导方针的基础上,明确就业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潜心研究社会职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能力,摒弃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落后教育理念,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不过分追求课程理论的高深性,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重视校内学习与未来实际工作的对应性,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以此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学生既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占得先机,又能形成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使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和教师应根据道路桥梁工程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能动地调整课程,并对通用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在教学内容安排和处理上打破统编教材的设置与结构,以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少、精、新为原则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如在课程的开设上,按照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的原则,以《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桥梁施工技术》、《路基施工技术》、《路面施工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组建核心课程网络,根据学生施工测量、施工技术、现场管理、质量检测、工程监理、养护维修等不同求职方向,对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强化教学针对性。同时,对应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更多地关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等新知识、新技术,使学生掌握道路桥梁工程一线最需要的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现代职教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改革。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把教学重点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上来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必须坚持的方向。结合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特点,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行动导向教学。以道路桥梁工程真实或模拟的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把课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工作任务的完成之中。如对于路桥工程监理员的工作任务,将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监理方法,合同管理、招投标的管理方法以及利用所收集的各种工程特征数据判断工程的最终特征值构设为一个模块,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实现模块教学目标。②案例教学。通过剖析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应用案例,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公路工程施工测量与放样”内容时,引入高程控制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③项目教学法。以某一道路桥梁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总结性环节,科学、客观的评价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的创设与生成。根据现代高职生视野宽广、头脑灵活、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教师要立足人文理念和精神,不仅关注学生对道路桥梁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表现、学习态度、情感意识、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进行科学的判断。要做到对学生的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就应有所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天性,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每个学生,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本着欣赏、发现和激励的原则,运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以学习过程和谐性的不断增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路桥专业论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道路桥梁工程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对相关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我们只有做好课程体系的研究工作,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以模块化课程构建体系为基础,详细阐述其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针对性及实用性,也就是必须分析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要走出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圈子,在遵循素质教育及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道路桥梁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行业较多,但岗位存在着一致性,这些岗位对人员有着以下方面的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娴熟的专业基础能力,较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1]。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道路桥梁专业课程内容及教材内容均比较落后,造成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摆脱原有体系的限制,在优化组合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技能培养理念。为了确保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高等院校还需要做好相关调研工作,细化分析这些职业能力中包含的知识点及技能点,将这些知识点与技能点按照难易程度排序,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完美体现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道路桥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内容:与道桥资格证书考试对接;结合道桥岗位特 点;教学内容源自实际;技能训练中还原道路桥梁实际工作流程[2]。 3.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构建 道桥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任务驱动为基础,结合道桥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需求,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与此同时,考虑道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后期学习需要,给学生后期职业发展及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调整。 (1)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模块结构主要包括四种: 拓展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 (2)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在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适用及够用原则,适当综合及整合原有的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协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确保两者均衡发展;推行人文与科学、通识与专业相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课程结构中体现出做人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 (3)结合职业技能考证。道路桥梁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新形势进行创新,实现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实际课程体系构建中推行课证融通与理实一体的模式。课证融通指的是课程体系与职称认证体系相互对接,在道路桥梁专业课程中教授职业证书考试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笔者通过汇总各个高等院校实行两种模式结合的培养方式发现,职业证书有着比学校考试认可程度更高的社会认可度;而理实一体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在道路桥梁实训课程上,要实现教师、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常说的“三位一体”。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看重学生理论知识,又看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课体系的时候,应该与职业认证体系相互结合,在课程教学中尽量将其纳入所有考试内容中。 总而言之,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避免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情况的出现。在实际中我们结合市场需求,创新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 路桥专业论文:路桥专业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结合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 提出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的教学思路, 阐述了“引工地进校园”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安全地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思路。论文同时总结了“引工地进校园”教学模式实践效果。 关键词: 工学结合;道路桥梁;教学模式 0 引言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如何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并突出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是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模式探索中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很多职业教育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推出了很多符合本国职教特点并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 工学结合一直是我国教育部大力提倡的办学方法,至2005年起教育部陆续了一系列文件来指导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工学结合工作的发展,其中包括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明确指出了在我国大力推行工学集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模式的指导意见,至此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项目,明确规定学生工学结合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各高等职业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提出了多种模式与方法。在这些探索实践中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路桥建设周期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建设全过程的工学结合;路桥建设点多、面广,岗位能力要求、工作内容差异较大,学生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指导无法集中安排;路桥建设多为野外作业,学生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等。 同时由于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学习期间,不能作为企业员工参与生产实践,但企业仍需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因此对工学结合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因考虑一定安全问题,而不得不损失工学结合的办学效果[2]。在此背景下,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结合长期以来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总结并构建了全新的工学结合模式,即“引工地进校园”。 1 工学结合“引工地进校园”模式 职业技术院校专业的设置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专业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职业素质、以及国家相关职业标准相融合。路桥建设专业学生面向的作业环境大多为野外作业、工程施工等高危险环境,在此背景下必须探讨工学结合的合理方法。本文从指导原则、模式定义及内容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引工地进校园”模式的构建的可行性。 1.1 “引工地进校园”模式的可行性 任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都必须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实际利益出发。企业方面需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办学,对其阐明工学结合对于培养我国职业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性,引导企业接纳学校全方位开展工学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环节的意义与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工学结合,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受益。“引工地进校园”重点在“引”,构建的模式要简单明了,突出一个实用性。 1.2 “引工地进校园”模式及内容 工学结合就像一项系统工程,需由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分工协作完成。“引工地进校园”并不是将路桥建设工地的所有操作流程、工序在校园内模拟,而是借助真实工程建设项目,将建设过程中一些并不一定需要在建设现场开展的工作,放到校园中进行,本专业的同学根据学习内容和进程亲身参与相关工作,从而实现工学结合。 “引工地进校园”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试验检测单位合作,将在建项目的工地试验室、中心试验室设在校园内,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和施工质量检测等相关课程后,可以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参与试验检测单位的相关熟悉相关试验检测项目的操作流程、试验方法、数据分析等工作。另一方面是建设项目为载体,与参与建设各方合作,将在建项目的设计交底会、第一次工地会议、工地例会等会议的召开底点放在校园内,本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旁听会议,并在会后与参会各方进行互动,了解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参与各方的工作内容、关注焦点以及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责、权、利等相关内容,以此对路桥工程建设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路桥施工类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训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难以妥善解决。路桥施工类课程的实训无法单纯依靠校内实训基地完成,而简单的将课堂搬到工地,教学成本大大提高,学生安全无法保障,同时,路桥施工的长周期性和施工过程的多重复性使得学生不可能靠一、两次的工地参观、实训了解完整的施工过程,教学进度和施工进程无法完全匹配,学生学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引工地进校园”模式的实施,恰好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2 实例分析 以我院09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两个试点班为例,在学习期间,道桥系引进了具有甲级资质的四川正信重点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进驻校园,与道桥系共建实训基地,同时学院也专门划分出一定的试验场地交由公司对外开展试验检测工作,本专业试点班同学在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分别在实训基地和企业完成课间实训和生产性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上述两班进入第二学年的路桥施工课程学习期间,我们通过与建设单位合作,将刚刚开工建设的成(都)-自(贡)-泸(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眉山段CR4-CR6土建工程设计交底会、第一次工地会议、工地例会等引入学院召开,并要求同学全程旁听会议内容,并在会后组织学生与相关建设单位人员就项目建设中的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将工地上真实的工作情景引入校园,使学生对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进展以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对09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两个试点班“引工地进校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跟踪调查分析发现,这种方式对于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带来了较大的收益。 路桥施工企业希望其引进的应届高职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出于施工工期、技术熟练情况、安全、生活保障等各方面因素考虑,不愿意也很难大规模接收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前往施工现场参与生产性实训,采用这种“引工地进校园”的方式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本专业学生了解和参与工程建设实践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场地、设备、人力和专业知识等优势资源解决其生产中的诸多问题。 3 “引工地进校园”优势分析 目前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对于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工学结合可谓绞尽脑汁,但由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一旦采用传统方式将学生分散到各建设工地上,由此带来教学成本将大幅增加,同时还要承担学生安全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但将企业引进学院后,学院不但可以节约将学生送到工地的交通、食宿等相关费用,同时还解决了学生的安全和集中教学问题。 “引工地进校园”工学结合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是本专业的学生。由于路桥施工的特殊性,其施工周期长,点多、面广,参加实训的学生可能在其实训期间仅能对某一个分部工程的施工流程进行了解,甚至只能重复进行某一项具体的岗位工作,这对学生了解掌握路桥施工的整个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组织、人机调配等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课间实训时,还存在无法安排集中授课、企业导师指导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路桥施工相关课程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通过将企业、工地引进校园,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施工现场的真实工作状态,了解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通过这种方式的工学结合后,学生在最后半年的顶岗实习中,可以大大缩短在工地的适应和培训时间。根据统计和对比,在09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两个试点班实施了“引工地进校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后,学生在核心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等方面与其他平行班级相比,考试优良率和认证通过率分别高出5个和11个百分点。 因此可见“引工地进校园”工学结合模式,对企业来说即解决了人力的紧缺问题,同时还可以借助学院的专业优势资源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校而言,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真实感,又可节约一定的教学运行成本;对学生来说,可以在校内就非常直观地了解和参与生产一线的真实人物,通过旁听会议和参与讨论交流,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技能与经验,提高了学生上岗、就业能力。 4 结语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引工地进校园”模式的实施,应充分利用交通建设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在不干扰行业、企业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双方拟订校企合作项目协议,双方通过沟通、协商安排教学进程,建立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体制。只有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各施其责,实施工学结合“引工地进校园”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培养锻炼,才能最终达到毕业即能上岗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路桥专业论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办学模式,是在根据国内著名的高职院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并与它自身特点相结合,立志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服务社会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的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学校的一切运作都是围绕人才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能够拥有高素质、工作能力强的特点,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课程以及职业拓展课程三者构成学校主要的课程体系,并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处于教育的前沿并可以很好的与社会接轨,学校还大力支持“双师”工作的开展和建设实训基地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办具有特色又符合发展的学院。 关键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0 引言 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人才主要依赖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为国家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才。传统教育看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中,并迅速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多参加实践经验学习,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单独列为一个学科,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工作生产要求,服从管理能够满足服务第一线的发展要求。现在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要求人员必须掌握牢固的知识结构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1],这和之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创新。 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所在 为了满足市场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开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其中辽宁交专和福建交院为我国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培养出大批人才,这也与它们的教学模式有关。所以解决高职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从它的教学模式出发。就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问题进行归纳: 2.1 道路桥梁工程耗时长,教学时间和实践机会有限 道路和桥梁的修建都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因为它必须考虑首先是安全问题,还有地理环境给施工都会带来巨大的麻烦,并且还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所以道路桥梁工程耗时是很漫长的,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授课时间又有限,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很现实是存在差别,学校的实地实践也会因为道路桥梁工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而着重考虑它的可行性;从而减少学生的实践机会[2],然而课堂实训又因为它和现场施工落差很大,使得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让教学缺乏真实性。 2.2 教学教师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要求 “双师型”教师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做依据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够清楚了解到社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3],还可以在理论上对学生作出与之相应的现实运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普遍存在只会纸上谈兵的现象,对实际的工程了解并不多。 2.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使得实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训室,实训室中配备先进的设备,但还是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设备不配套无法有效利用,这也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 3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意识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又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参考了国内外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成功案例,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以下改革和创新: 3.1 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对人才的要求是:熟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公路勘测技术、路面路基工程技术以及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听从党的指挥,坚持党的领导,注意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迅速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可以发挥出自己所学的现场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的知识技能。 3.2 合理的安排课程,运用科学的教学体系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组成的,这三个课程之间的组合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职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灌输等伟大思想,以及法律教育等;职业岗位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应用力与结构的物理知识以及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等;职业拓展课程则是让学生明白交通工程的概述以及相关道路的文件[4],各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道路桥梁技术对人才的要求。 3.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训操作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加大了对道路桥梁建设的投入,具有效统计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已经拥有道路桥梁工程设备近两百台;同时道路桥梁实训教室也有两个,这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教室完成土工试验、路基路面检测以及道路工程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检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能够更快上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实训操作。 4总结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课程体系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也提高了实操水平,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路桥专业论文:传统师徒制在路桥专业施工课程授课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制造业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与此同时制造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企业需求更多的高级专业技工,但是在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市场上却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发达国家实施了现代学徒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也节省了招聘的麻烦。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从事实践,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是教育和企业需求提早的更专业的更基础的结合。在路桥专业的施工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借鉴师徒制的经验。 【关键词】师徒制;路桥专业;项目化教学 1.师徒制的含义及发展 师徒制是由经验丰富的任职者担任师傅的角色,带领着徒弟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通过进行一段时间的共同实务操作,使徒弟能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并具备独立操作能力。 在中国古代的职业教育中,师徒制是最普遍也是受教育者人数最为众多的教育形式。从原始社会神农教民农耕、后稷教民稼穑开始就有了师徒制的雏形。具体说来,中国古代的师徒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父业子承:这也是师徒制较早也是较为传统和普遍的一种形式。父亲把自己的技能也同时把自己的职业传授给儿子,从而使得一门绝活儿代代相传。合同式学徒制:随着社会职业专门化,学徒所学的知识、技术有明确的职业基础,徒弟拜入师门,约定习艺时间、内容、报酬等,比子承父业式的师徒制更进一步。行会学徒制: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职业更加多样后,出现了手工业者行会,如冶炼业、手饰业、染布业等。年轻人要学习一种技能,必须到行会中学习。徒弟跟师傅边学职业知识、技术,边干杂活,徒弟学习期满后,就成为该行业的手艺人。中国古代的师徒制具有言传身教、以现场学习为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对于现在的职业教育中的学用脱节、手脑分离、指导无计划性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但同时由于效率较低、范围较小等,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项目化教学是实施师徒制教学的前提 所谓“项目化教学”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项目学习,通过利用最优化的资源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体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进行探索创新与实际技能的提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项目化教学中,采取类似实践的方式来对整个项目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任务来实现技能的提升。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人参与创造的过程,能够在操作中掌握所有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在实际岗位的辛苦及乐趣。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化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多出了三个中心。即:由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原有的课本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原有的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中心。 师傅带徒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言传加身教,学与做融入一体,这与现行的项目化教学有着最根本的最本质的共同追求。师带徒,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单独讲授,操作性强,徒弟学习师傅的经验工作质量和生产效率。项目化教学,学生通过做任务和老师一起完成一个项目,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步进行,学生的技能通过系统地锻炼,得以充分发展。 3.解决师傅短缺的问题 3.1利用优秀学生做小师傅 一对一学,需要大量的师傅,对于职业院校确实是个大问题。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要用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身边的学习技能快,技能水平高的学员苗子;给予他们以信任,让其参与到实训中心的设备维护运行管理中来,并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工作,丰富学生的工作阅历和生活经验;再次,充分把握住课余时间,给苗子足够的训练量,迅速让其成长为小师傅。有了这些骨干,后面的实训工作他们将会成为一股重要力量,通过学生带学生式的发酵,使学员能够快速的掌握一些技术要领。小师傅带学生,可以让实训指导教师拿出精力来解决实训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小师傅与学生情感上接近,学生心理上易于接受,而且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甚至包括课余时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实现合作式学习。改变传统的师徒制观念,在学生中培养师傅,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师徒制教学中师傅缺乏的问题。 3.2利用虚拟情境 虚拟师徒虚拟实训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的远程教育模式。在系统管理模块是系统中重要的部分,包括实验项目管理,教学资源大力提倡真实情境学习的同时,开拓虚拟技术的使用,模仿实训条件。虚拟现实技术,是适应当今实训实践性要求而产生的。职业实训的实践性,客观上要求必须有实际操作的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真实的技术能力,但鉴于各个院校实际的实训条件不可能有那么多实习场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实训模拟运用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光电技术传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所营造的实训环境逼真,给受训者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能使学生具有适应实训需要的技能与心理素质,虽说不是实际的操作,却胜似实际操作。虚拟技术的产生可以替代师傅一部分的职责,从而使一个师傅能够腾出手来做机器做不到的事情,能够带领更多的徒弟进行实习。 4.结语 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训机会,学生接触的技能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师徒制教育紧扣企业的文化理念,结合岗位对员工的技术要求,更多地培养出企业切实需要的毕业生。 路桥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中公路桥梁专业化发展的四个关键点 【摘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国策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在我国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13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达10.44万公里。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0.8万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离不开公路桥梁,公路桥梁作为解决高速公路复杂地形的主要建筑,在整个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注重立体化交通和城市美化,公路桥梁相应也成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作者通过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验,紧抓公路桥梁专业化发展的四个关键点,详细分析了常用桥型、中小型跨径斜交桥以及施工放样等在公路桥梁中的作用和应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公路桥梁;专业化 公路桥梁作为日常中最常见的一种桥梁,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同时公路桥梁也担负了很多实际的作用。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高速公路的修建主要以公路桥梁为基础。公路桥梁使得很多复杂的地形得以顺利穿过。现在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工程的质量问题,这就为公路桥梁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翻阅各种材料整理归纳出公路桥梁专业化发展的四个关键点。 一、公路桥梁的分类以及主要特点 1.梁式桥 主梁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主梁受弯。主要材料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多用于中小跨径桥梁。简支梁桥合理最大跨径约20米,悬臂梁桥与连续梁桥合宜的最大跨径约60-70米。 2.拱式桥 拱肋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拱肋承压、支承处有水平推力。主要材料是圬工、钢筋砼,适用范围视材料而定。跨径从几十米到三百多米都有,目前我国最大跨径钢筋砼拱桥为170米。 3.刚架桥 是一种桥跨结构和吨台结构整体相连的桥梁,支柱与主梁共同受力,受力特点为支柱与主梁刚性连接,在主梁端部产生负弯矩,减少了跨中截面正弯矩,而支座不仅提供竖向力还承受弯矩。主要材料为钢筋砼,适宜于中小跨度,常用于需要较大的桥下净空和建筑高度受到限制的情况,如立交桥、高架桥等。 4.斜拉桥 梁、索、塔为主要承重构件,利用索塔上伸出的若干斜拉索在梁跨内增加了弹性支承,减小了梁内弯矩而增大了跨径。受力特点为外荷载从梁传递到索,再到索塔。主要材料为预应力钢索、混凝土、钢材。适宜于中等或大型桥梁。 5.悬索桥 主缆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外荷载从梁经过系杆传递到主缆,再到两端锚锭。主要材料为预应力钢索、混凝土、钢材,适宜于大型及超大型桥梁。 二、中小跨径斜交桥梁的设计是公路桥梁工程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按跨径分类是一种行业管理的手段,并不反映桥梁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复杂性。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规定的按跨径划分桥梁的方法得知:中桥桥梁总长30m 三、施工放样是公路及桥梁工程施工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环节 施工放样就是把设计图纸上工程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用一定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测设到实地上去的测量工作。测图工作是利用控制点测定地面上地形特征点,缩绘到图上。施工放样则与此相反,是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尺寸,找出建筑物各部分特征点与控制点之间位置的几何关系,算得距离、角度、高程、坐标等放样数据,然后利用控制点,在实地上定出建筑物的特征点,据以施工。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放样要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进行,这样进行的施工放样可以十分的具体,每个环节都能注意的到。桥梁工程施工专业化发展对于施工放样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做好施工放样对于指导整体施工作用巨大。 四、高性能混凝土是桥梁工程施工向专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高性能混凝土作为公路桥梁的主要材料,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现在常用的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技术要求如下: 1.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应进行控制,C40以下不宜大于400kg/m3;C40-C50不宜大于450kg/m3;C60及以上的非泵送混凝土不宜大于500kg/m3,泵送混凝土不宜大于530kg/m30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最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最小用最应符合设计要求。 2.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优质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磁灰等矿物掺合料,用以提高其耐久性,改善其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其掺量宜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且不宜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0%。当混凝土中粉煤灰掺最大于30%时,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得大于0.45;在预应力混凝土及处于冻融环挠的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20%,且粉煤灰的含碳量不宜大于2%。对暴露于空气中的一般构件混凝土,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20%,且单方混凝土胶凝材料中的硅酸盐水泥用量不宜小子240kg。 3.对耐久性有较高要求的混凝土结构,试配时应进行混凝土和胶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并从中优选抗裂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 4.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外加剂,但宜选用质量可靠、稳定的多功能复合外加剂。 5.对混凝土中总碱含量的控制,应符合规定。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总含量,对钢筋混凝土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质量的0.10%;对预应力混凝土不应超过0.06%。 结束语:公路桥梁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现今时代人们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越来越重视,这就为公路桥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公路桥梁的整个设计施工过程,都要按照设计步骤逐步进行。通过对土木工程中公路桥梁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总结,主要归结为四个核心点。通过对四个核心点的具体阐述,得出每个公路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都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更要注重新要求给施工设计带来的影响。在进行公路桥梁专业化发展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公路桥梁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路桥专业论文:“工学结合”下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思路建立浅议 【摘 要】按照职业教育和产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教育部要求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而工作岗位与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重要切入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本文在分析当前社会和教育背景的情况下,以施工岗位为例,结合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人才培养创新过程以及成果进行研究,得出工作岗位与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思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 工作岗位 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强调的是技能型人才,制订与工作岗位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与工作岗位对应的工学模块设计原则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表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施工企业、管理部门、监理企业等单位工作。通过对这些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的调查,得出了工程测量、材料试验、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工程造价、资料管理是主要的就业岗位。 课程模块设计主要从基础模块和工作岗位模块两个方面考虑,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实现我校学生拓宽基础、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使学生全面理解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社会科学、计算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工作岗位模块课程的设置针对学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程测量、材料试验、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工程造价、资料管理等就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设置所需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其支撑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专业素质。 基于施工岗位的课程模块分析及课程体系思路的制订 对施工岗位进行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图1为以施工岗位为例,按照工程准备阶段、施工过程阶段、施工验收阶段来进行施工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 对图1分析,结合课程设置,总结出施工岗位应以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公路施工组织与管理、道路工程制图、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为支撑课程。按照图1的分析思路,进行不同岗位相应的支撑课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工程测量岗位应以测量学、工程测量为支撑课程。材料试验岗位应以道路工程材料、土质与土力学为支撑课程。质量检测岗位应以道路工程检测、桥梁工程检测、工程力学为支持课程;资料管理岗位应以公路工程施工资料编制与管理为支撑课程;工程造价岗位应以公路工程招投标和公路工程造价为支撑课程。评估每学年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并对其相应的职业能力、就业岗位、执业资格、专业核心课程、辅助课程、基础课程、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基于工学结合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思路,如图2所示。 我校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案例。但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要强化改革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设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路桥专业论文:民办高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今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道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交通事业蓬勃发展,这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明天开创了广阔前景。人们的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出行效率也大大提高。为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我国在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应运而生。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避其对立取其统一,制定出既适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要,又满足高校教育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不但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综合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以及渡河工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业设计能力、施工技能并懂得现场管理的现场工程师、道路工程师、桥梁工程师,为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培育卓越的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开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培养能从事道路、桥梁、铁路工程及地下工程的设计、勘测、施工、科研、咨询、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建筑材料、土质土力学、桥涵水文与水力学、隧道工程、基础工程、道路施工、桥梁施工等科目。 2.1主体思想 培养方案要适应我国现代化人才发展需求,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专业人才需求规律,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培养“来之能用,用之有效”的,既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不断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做到及时总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改革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新的培养方案中,不断开吸取国内外本领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注重实际工程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整合、优化,更新课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2.2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方向设置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设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与安全三个专业方向。为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1)道路工程专业方向,可从事道路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桥梁和隧道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2)桥梁工程专业方向,可从事桥梁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道路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3)地下工程与安全专业方向,可从事地下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 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 2.3课程分类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最长不超过六年,提前修满规定的学分,可申请提前毕业。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即: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三个专业方向都必须要修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共65.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44%。(2)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是为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先导课程,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专业基础课共49.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4%,专业课共33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2%。(3)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是在结合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开扩专业领域视野,丰富专业领域知识,更好地与毕业后工作有良好的衔接而开设的课程。相当于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程涵盖了与三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各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在专业拓展课程中,选取28个学分的课程,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19%。 2.4实践课程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大一至大四一直贯穿于四年的本科培养过程,除了大一年级的军事训练课以外,还包括物理实验、专业认识实习、测量实习、专业地质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创新实践等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为45学分,课外实践5学分,课外实践不计入总学分,但需考核合格方准毕业。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交通事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性行业,随着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地,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与时代需要同步,结合国家建设对交通人才的要求,不断将新标准、新知识和新方法吸纳并将其优化,不断探究新方法和途径,为道桥工程领域生产第一线培育卓越人才。 路桥专业论文:探讨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极大的满足了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职院校道路桥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点,这些缺点的存在,不利于我国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系统的阐述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近些年来,我国开始实现经济方面的宏观调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场对道路桥梁技术人员的需求。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培养着大批量的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人员。我国高职院校道路桥梁专业的学生就业率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比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认为我国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够实现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1.高职院校对该专业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道桥专业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很少有学生会切实到现场去进行实习,所以,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教师在上课之前,最好是能够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去看一看,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正因如此,教师就更应该多多组织学生到施工工地去参观。除此之外,我国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学习型教学团队,一手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知识内涵。另一手要着重抓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2.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一毕业就从事了教育工作,实战经验相对比较匮乏,这种现状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到施工工地进行参观,鼓励教师到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以及教师交流平台,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以此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路桥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要求学生掌握一项核心技能或是核心试验检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实现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熟练的掌握一项核心技能或核心试验检测,学生在掌握上述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在毕业后以零磨合的前提下迅速投身到工作岗位上去,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不仅如此,学生如果掌握了一项核心技术或是核心试验,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也能够积极的面对挫折与挑战。 4.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情商 通常情况下,道桥专业的工作场地都是在野外,因此,学生在就业后应当快速处理好自己的生活,闲暇时间可以看看书,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不仅如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口才进行培养,使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和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沟通和交流,能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完成自己的工作,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5.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工学的有机结合 通常情况下,实习被安排在大二。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教师在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工学的有机结合,很多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对工学结合存在一定的认识错误,认为工学结合就是为了能够多赚钱,在校期间应当以学习为重,不要将精力都浪费在赚钱上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工学结合是将学校学到的知识,通过一定的途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学校、学生以及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校来说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使其深入的了解道桥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技术更新等方面的信息,进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学交流与合作,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进一步选拔专业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的力量,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6.建设专业,应当将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 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是从事实验员以及测量人员的,而以后能否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师以及测量师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来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从而建设专业建设,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在建设专业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实现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建设的双方面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当对此予以高度的关注,采取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为社会为企业输送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路桥专业论文: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 摘 要: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培养具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传统的实习实训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专业需求。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办法,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教学 0 引言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学校在进行实习实训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还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接轨,让学生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便于未来更好的发展。在进行该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过程,学校应始终将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累积,重视实习实训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作为实习实训教学改革的核心。 1 传统实习实训教学方式的不足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道路与桥梁工程现场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人才,由此可见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1]。 学校组织进行学生统一实习实训的教学方式主要存在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学校实习经费有限及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不全面等问题。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没有一个专门固定的实习场所,并且大型的道路桥梁工程现场基本上都处于城市的偏远地区,交通及实习实训都非常不便利。学校的实习经费有限,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便利的实习环境。即便学校组织学生去往现场参观,可道路桥梁工程单位也经常出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及相关的管理问题的考虑,一般是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地参观实习的。 学校的实习参观多为毕业前半年或者一年,但道路桥梁工程工期时间长,学生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实习内容。而且需要实习的学生数量较多,带队的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数量较少,致使学校组织的实习参观最后往往流于形式。 如果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实习的方式也存在学生实习单位散,专业教师没有办法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与指导等方面的缺陷。 2 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方法 2.1 确认实习实训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道路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道路桥梁工程单位和企业提供合格的道路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因此在计划实习实训教学时学校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道路桥梁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重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组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时,学校要以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为导向,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写生的创新能力[2]。 2.2 实习实训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相结合 教师可以对企业进行实习考察,了解企业岗位真正需求。教师在设计实习实训课程内容时可以与将企业的具体要求相结合,让实习实训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未来工作环境的要求。如此既保证了实习实训教学课程专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也提升了实习实训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真正得到了锻炼的机会,积累了专业实践经验。 2.3 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办法 实习实训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学生需要进入到实习现场进行实践操作,因此良好的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保证学生安全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也直接影响着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 在制定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时,学校应注意四个方面:①细致全面的规定实习实训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内容,做到权责分明;②监督检验实习实训教学每一阶段的教学成果,保证实习实训教学的整体效果;③对实习实训期间所使用的设备均要做好记录,制定完善的申请使用与归还验收制度,为实习实训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④完善实习实训教学的监督管理体制,保证学生在非集中式实习实训教学质量[3]。 2.4 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应学校应加大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室内实训室配备成套的仪器设备,基于常规试验及检测的相关项目,编制出更适合教学的实训项目,使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进行相关的试验及检测;室外实训基地建设模拟施工现场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病害情况,让学生们能进行相关的路基路面检测、桥隧外观和内部检测、桥梁桩基检测等,并判断出各病害类型及应采取的处理方法。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的同时,系统的设置实训项目,使“工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同学们能更快地适应施工现场工作。 2.5 建立有质量的实习实训教学团队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专业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需要专业教师在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进行有建设性的实践指导。学校要有意识地建立起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又能对学生实习实训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的实习实训教学团队,以保证实习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团队时,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重视以下几点:①为该类型教师制定详细的准入制度与任职标准;②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③推进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加大对教学人才的重视[4]。 3 结论 现代土木工程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实习实训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表现,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将实习实训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王琦,1982年04月生,汉族,辽宁鞍山人,讲师,硕士,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城建交通系。 路桥专业论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以培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提升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教学 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4年成功申报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专业,本文结合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独立探索。 一、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新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右表是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主要包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课程实验等几个方面。 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从实验、设计和实习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不断优化。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我校城市学院依托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和南华大学工程技术检测中心承接项目,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在该课程课堂教学完成后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灵活应用程度。一般会与相应的设计软件相结合,如纬地、鸿业、Midas、桥梁博士等软件。 3.实习 实习一般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其中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第5个学期刚接触专业课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到工作环境进行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开设在第6和第7个学期,是在对本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开设的。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所学课程的一个综合应用,是大学最后阶段一个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主要包含: 开题报告、设计任务书、说明书和设计图。 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切合工程实际,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设计应涵盖城市道路、公路、桥梁和隧道等各个方面,让学生根据工作需求和个人兴趣进行自由选题,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双向选择将更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路桥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与探索 摘 要:本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对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策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分析和归纳了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提升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和对策,以期能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本文面向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对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有效调研和总结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理解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对该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要求,从教师自身、院校两大方面深入分析和归纳了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提升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和发展机制,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需求。 一、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通过有效调研和总结,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教师自身因素。青年教师择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决定其是否爱岗敬业及认真负责。有的青年教师存在着择业心态,教学热情不足;道德与责任心不强;知识转化能力太弱;教学反思不够,自我发展动机不强等。 (2)学校、学院和系方面的因素。学校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包括把优秀的人才引进后,在教学方式上的培训力度不够;考核青年教师的方式过于注重科研成果,对教学能力的考核不够。学院缺乏激励青年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的机制。系里尚未形成“乐教”的教风。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通过构建符合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要求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提升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和发展机制,可有效地提升和发展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1)建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教学能力体系将分为社会责任、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特质四大模块。 (2)系里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系和学院每月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心得研讨汇报活动,开展青年教师圆桌洽谈,每位青年教师就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汇报,并对评委和其他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 (3)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每年定期派1~2名教师到国内相关企业从事6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努力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 (4)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多样化。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应改革对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教学成果在考核中的分量,进而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比重,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5)重视并满足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形成完善的激励体系。系里和学院拟从各个方面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心理需求,建立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和机会激励并重的激励助长体系。 (6)系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加强管理与监督,形成良好的教风,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 【摘 要】专业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通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岗位分析、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医药行业是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近年来,问题药品事件的频繁发生正是由于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目前,从事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全国开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医药方向)的高职院校稀少,并且开设时间都很短,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体系差异较大。我院在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深入企业调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核心课程的建设,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深入调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成立调研小组,深入企业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质量管理部门主管、质量管理岗位一线工作人员等。经过调研分析,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群主要是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以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岗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岗位群中,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有生产操作、仓储管理、药品质量分析检验等,晋升岗位有质量监督员、车间工艺员、高级药品检验工等,未来发展岗位有质量受权人、质量管理部门主管等。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为基础,归纳出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应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在线监控、管理能力;具备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点及关键参数的控制能力;具备审核药品批记录并准确决定产品是否放行的能力;具备对供应商质量审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群中毕业生的初始岗位有药店营业员、药品采购员、药品保管员、药品库质检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晋升岗位有质量管理负责人、部门经理等。学生应该具备根据药品储存条件要求,做好药品分库分区分类存放、药品养护、质量控制能力;具备对药品外观质量、包装鉴别和检验能力;具备定期库存盘点,进行报损、报溢、药品出库复核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岗位要求掌握药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辨别药品真伪等能力。 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医药方向)学生从事核心岗位所必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药品分析、药品质量管理标准、医药行业法律和法规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药品质量检测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流通领域质量保证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按照知识认知规律和能力递进规律,形成了“基于岗位能力分析、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文化基础教育课程、大学生活指导、各类讲座等,培养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过营造职业特质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行业企业特色文化环境,使“诚信、责任、安全”的医药职业特质属性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使每位学生铭记,一生践行。 2.专业能力课程 专业能力课程包括医药商品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实用医药综合知识、药事管理实务、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管理基础与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等。通过专业能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品生产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方面知识;具有药品分析、检测仪器使用方面知识;具有药品质量管理标准方面知识;具有医药行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 3.拓展能力课程 拓展能力课程主要包括药品市场营销、药学信息、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创业与就业、助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资格培训等。通过拓展能力课程学习,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和适应社会能力。 (二)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体系有文学欣赏、演讲比赛、辩论赛,专业技能、创业技能、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开设第二课堂,组建师生工作室,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竞赛、评选校园创新创业之星等活动,以赛促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定期向学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的“药品质量公告、药品不良反应”等信息,培养学生关注药品行业、关注药品质量、关注药品安全的意识,树立牢固的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训有药物制剂实训、药物分析检测实训、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训、药品真伪鉴别实训等。实训与课程教学对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外实践采用企业、学校双导师制,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突出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操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解决药品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成立核心课程建设小组,每个小组4-5人,小组人员由骨干教师、合作企业专家等组成,实行课程负责人制。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企业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建设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务、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务、零售药店经营管理实务、药事管理实务、实用医药综合知识等专业核心课程,将药学知识与监督管理知识密切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密切融合、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密切融合,实现核心课程职业化。 (一)完善核心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带领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论证,优化整合核心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新版GMP、新版GSP、国家药品监管方面的最新法律法规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中,保证课程教学内容既具有鲜明的双证融合特征,又与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结合。 (二)优化核心课程内容 基于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编写贴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遵循课岗对接、先进实用的原则,对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充实、优化,使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例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实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今医药行业药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将药品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相关要求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三)改革教学模式 核心课程教学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专业能力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讲解示范,学生反复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如实用药学综合知识课程,以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分别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若干常见的疾病或病症,学生学习的同时对所学内容利用角色扮演法在模拟大药房进行模拟训练;一个项目学习结束,进行整个项目的实训,并进行项目的考核。项目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融入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评价和考核。 总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和监督管理知识,又要熟悉国家药品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又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分析、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实现零对接,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方法 【摘要】 药品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维护医院的良好声誉、保障医院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体制的发展, 在医院药学领域中, 实现科学化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更因为药品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所以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就尤为重要。针对目前药品监督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对策, 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制化目标。 【关键词】 医院;进药渠道;采购程序;质量检查;合理用药 药品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差错和问题, 但药品作为关系着患者生命健康、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 其质量及使用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 因此药品监督管理必然具有其特殊性, 依法管药, 势在必行。做为医院应如何保证让患者使用上放心药品, 作者首先要分析医院药品管理的现状和特点:①在药品采购过程中, 由于对药品厂商的证件及购药程序, 未能严格的进行验收和检测审批, 因而导致的药品采购差错。②医生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 可能因药品名称相同而计量不同, 或药品名称相似计量相同等原因, 导致的差错。③在药品调剂过程中由于药品品名相同, 但计量、剂型不同等原因, 使得药品调剂人员在取药时造成混淆事件, 从而发生调剂差错。④药品在储存过程中, 因光线、潮湿、温度等原因引起药品超过效期等都可成为药品管理差错的原因之一。 针对药品监督管理问题, 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医院对药品监管的认识, 完善药品准入机制, 监管进药渠道 药品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性命攸关的特殊商品, 药品的质量始终是用药安全的第一重任, 必须得到相关医疗部门高度的重视。在医院对药品的引入环节, 严把进货关, 避免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是第一前提。而选择有信誉的药品生产厂商, 是防止假冒伪劣药品进入医院的重要部分。①要选择有证照、有资质的供药商。②要对供药商建立档案, 保证进药有凭证。③在审查资质无误的条件下, 收入管理档案, 定期复查, 及时掌握供药商的动态, 随时了解供药商的单位状况[1]。 2 监督管理采购制度, 完善采购流程 做为医院:①要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 主要的职责是对药品的采购进行监管。医院的用药计划及采购计划等都要上报给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审定。②药事管理委员会要对供货商、药品品质进行监督管理。③对医院的药品目录、处方和临床用药进行编制、审查。让药品采购全过程真正做到公开, 从而彻底堵截非法采购的问题发生。 3 药品质量为安全之本, 严防药品质量问题 药品从入院前到销售出医院时的质量管理过程大致包括以下6个步骤。 3. 1 药品采购时 药品在引进医院前, 应先由药剂人员和临床医生根据药品的临床实验情况综合考量后进行筛选, 确定医院有引进需要, 要由临床科室和药剂部门提出申请, 并交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3. 2 药品进院审批时 药品采购部门要严格控制进药量, 不要积压大量药品。药库管理人员每月要填写药品进货单, 由药采部主任及药剂科主任签字后, 主管院长批准, 方可采购所需药品。 3. 3 药品进院后验收时 药采及药库部门对采购来的药品要认真进行“六查”、“四对”, 核查药品的品名、规格、数量、进价、质量、产地、批准文号、商标、批号、效期等, 对接近效期的药品要拒绝接收入库。如果是进口药品, 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核对进口检验报告单和中文药品说明书。 3. 4 药品出库复核时 药局在向药库提出请领药品时, 药库要根据药品请领单, 认真核查所请领药品的数量、效期、是否破损等内容, 并与请领人当面点交。 3. 5 药品储存时 药品的储存和养护应按照其药性、剂型、使用说明要求的储存条件来分门别类的编号保管, 做好“六防”工作, 包括:防尘、防虫、防鼠、防霉、防变质。对即将到期的药品要登记并与其它药品分开保管。 3. 6 药局将药品投出时 当药局将药品投出时, 无论是针对门诊患者还是临床用药, 首先应有2人对处方进行调配与核对, 核对内容包括剂型、数量、是否破损等。在药品进入临床使用前, 应再由临床医生进行核查。 4 严禁不合理及超标准用药 医疗部门在使用药品时, 应严禁使用超标准药品, 坚持合理用药。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4. 1 按照国家物价标准和政策, 控制药品加价率。 4. 2 根据国家药品使用目录, 医院要将院内现有药品划分好一线用药和二线用药, 在销售和临床使用药品过程中, 要首选一线药, 其次选择二线药。在使用进口药品时, 要由临床科室主任开具处方, 方可使用。 4. 3 由药品销售产生的收入不应计入科室收入, 更不应算入绩效工资内。 4. 4 如有药品生产和销售厂商对医院医生发放“药品临床使用观察费”的, 一经核实, 应立即停止使用此药品, 并对收受“观察费”的医务人员处以扣发工资或当年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等处罚。 4. 5 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质控办应每月或每季度对处方进行总结和整理, 并定期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全院通报。 5 加强药品库存量的管理, 确保质量安全 医院对药品使用质量的管理, 是伴随着医院药品库存情况及药品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不断增加的。医院要做到药品适当库存, 随用随购, 对于特殊药品、高档药品及抢救药品应当向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申请, 少量酌情采购、少量储存。 6 加强药事管理委员会对临床药品使用的监察力度 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要定期和不定期对临床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察, 确保药品的有效利用率。要定期对临床医务人员及药局医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及培训, 对各类、各型药品做到不混淆、不滥用, 真正将药品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2]。 总之, 开展药品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能否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是一个全方位管理水平的总体体现。做为医院必须使用科学手段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并从实际出发,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事实证明, 只要在工作中加大监管力度, 依法合理用药, 就能保证百姓的用药安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摘要: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药品监管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成为药品监管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高风险岗位、执法一线的药监队伍的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加强 药品监督 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面对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药监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成为药监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高风险岗位、执法一线的药监队伍的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1 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县级药监队伍,处在药监系统的最基层,在全系统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基础性作用。其担负的市场监管任务繁重,承担的责任重大,其执法人员的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水平强弱,直接关系到药监水平、能力和形象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1.1 提升基层药监队伍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药监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成为重要因素。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做好基层药监工作,就必须以人为本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以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提高素质、强化职责、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以实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合理为梦想,努力使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思想上得到新的升华,工作上出现新的起色,充分展示药品监管队伍的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1.2 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实现机关效能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药监机关的职能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职能的重大变化,经过三次体制改革,药品监督管理职能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有效监管,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促进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药监人员都必须作出的回答;二是系统组建十几年来基本建立了办事高效、运作协调、执法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三是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履行部门职能的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内部建设项目不断规范,为全面提升药监水平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与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相比,药监各项工作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较为庞大的基层药监队伍能力建设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切实加强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是提高队伍自身条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 1.3 提升基层药监队伍的素质是改变目前队伍现状的迫切要求。为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我市把今年作为效能建设年。这是以人为本,从提高系统个人、团体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为解决当前系统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利用“换岗实践”活动,强化执法人员的服务理念;通过党课党会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修养;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干部职工道德修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的来说,队伍素质的提高仍然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资源配置、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 2 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应涵盖内容的探讨 基层药监部门处于行政执法的前沿,基层执法人员是直接面对广大经营者、消费者,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的直接履行者。随着经济的发展,违法犯罪的智能化、高科技化、有组织以及手段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应涵盖政治思想、学历、纪律、组织、业务知识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首先是政治思想教育。作为监督执法人员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必须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十八大三中全会”重要思想的学习,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中央的八项规定教育。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通过从事药监的具体工作转化为贯彻“十八大三中全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贱中。为创建和谐机关,推动整个药监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学历教育。这是从事实际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学历教育,要结合药监的实际工作、甄别个人情况而定。对学历较低的人,要求其通过自学争取更高学历,对学历较高的同志,要求其争取其他的学位、岗位资格证。力争一技多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为,渊博的知识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而且在执法中还能做到得心应手。 再次是业务教育。业务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是我们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工作长期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教育应包含基础业务知识、更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三大部分。 第四是业务技能教育。是指各个业务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技巧问题。即要有遇到咨询服务“一口清”,遇到执法问题要说得明、摆得平,查处疑难案件时要拿得准、放得开的技能和应对监督管理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要通过全员办案的形式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按照边干边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会办案、不会办大案、要案的现实问题。 第五是职业道德教育。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形成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调整各自的利益冲突。药监系统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如何处理好“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如何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自我约束比制度保障更有力量。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对加强基层药监队伍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摸清底子,制订计划。近年来,我们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了不少力气,但是针对性不强。要对全系统的人员进行全面的、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从基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3.2 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素质,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重业务轻教育”、“重管理轻素质”的思想,把该项工作放在促进大局、提升服务的高度中认识和把握,不断增强全员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3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现实情况表明,我们药监系统基层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和技能性。因此在思想政治、学历、基础技能、业务及职业道德教育上,应适当增加投入,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深化业务技能,不拘泥任何形式,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3.4 健全机制,严格考核。全面提升药监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强大的压力机制,促使每位执法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在重用、重奖素质高、贡献大的干部的同时,要下决心对水平低、能力弱、修养差、不能适应本职工作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让人人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充分调动广大执法人员提高素质、爱岗敬业,促进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必须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位药监人员履行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基层药监队伍素质教育是全面提升队伍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任务,也是实现药品监督管理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浅论医院药品监督管理的现实意义 【摘要】 药品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医院的良好声誉,保障医院患者的生命安全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确保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途径。为此,强化对医院药品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预防各类药品的差错分类,提高药品的检验投入力度,增强药品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促进医院药品监管技术和监管水平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医院;药品管理;问题;措施;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药品相关的差错问题也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媒体报道中,因药品管理问题而造成的医疗事故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医院药品监督管理水平,严把医药产品的进入机制,杜绝假冒伪劣药品的流通,切实打击各类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为医院临床用药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监管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医院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展开论述,旨在从药品差错的原因中探索出有益的防治措施。 1 当前医院药品差错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在对医院的药品管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导致药品差错的因素也比较多,其中与药剂人员的个人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息息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医生开列的处方上引起的药品差错 处方是医生为患者所开具的医疗凭证之一,通常是以手写的形式在医院里流通,而在手写的过程中,由于医生自身因素而导致的药品品名、计量等差错是普遍存在的处方差错,特别是一些新药,由于用法和用量的不同,有些医生以个人经验来擅自更改而造成的医患事件也是主要原因,不仅对药品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同时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1.2 在药品调剂分类上的差错 在药品调剂过程中,由于药品名称相似、但计量、剂型等的不同,甚至厂家的不同所生产的药品在使用上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药品虽然使用途径相同而药品的组成成分却不同,其使用性状也有很大的变化,所有这些差异都决定了药品在功能上和用法用量上的不同,作为药品的调剂人员在取药时,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药品混淆的事件发生,同时,有些药品的形状外观极其相似,摆放位置的差异也可能引起调剂人员的差错,因此在必须要全面掌握各药品的特点的同时,也要在增加或补充药品时,对药品的摆放必须做到科学、有序。 1.3 在药品监管上的差错 药品的监管不仅包括行政监管,同时也包括技术监管,因药品管理上的疏忽而造成的如储藏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药品受潮、以及药品过期而造成的药性的改变等,这些都是因为违反相应工作纪律而造成的药品管理差错,同时,以对药品进行检验来提高药品监督重要技术手段,而相对检验水平低下与药品生产更新不相适宜,技术监督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充分的体现。为此,不仅需要对现有的药品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指导,还要加强对医院自身医药检验设施的投入力度,严格把握各类药品管理上的漏洞,及时发现和分析药品的用法、用量信息与诊治之间的矛盾,提高药品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是当务之急。 2 提高医院药品监管的有效措施 2.1 完善药品准入机制,杜绝伪劣药品的流入 药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必须提高药品的重视程度,在药品的引入环节,严把进货关,对所引进的药品必须在证件齐全、产品合格的基础上方可入库,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同时,必须严格依照购药程序,对药品进行严格的验收及检测审批,对其用法、数量、规格、价格等因素必须严格界定,彻底确保医院药品的质量。 2.2 强化药品的管理有效性,提高使用质量 随着医院药品库存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的提高药品的使用质量越来越受到药品管理者的重视,在对药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如对于抢救类药品要少量贮存,对于高档药品要进行申购,根据需要酌情采购,对于常用药品要做到适当库存,随用随购,同时,对于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各类药房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汇总,特别是对于时效性强的药品要进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药品的正常使用。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现代网络管理系统来提高医院的药品一体化管理水平,提高药品的使用质量。 2.3 强化临床药学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药品在临床中的有效使用,结合药品的临床用药情况,抽调业务素质高的药剂人员深入到临床用药管理中去,结合患者和医生的用药实际,对相关药品,特别是新药特药等,要加强翻译,提供必要的用药指导,增强与医生的沟通和交流,对各类用药后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症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增强药品的临床使用经验,真正将药品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 2.4 严格药品购销环节,打击各类不正之风 由于医药市场监管工作的不健全,对于医院用药管理工作中药品购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厂家走后门、找关系,以非正常渠道来夸大宣传或诱惑医院来推广药品销售,不仅违反了国家的药商管理制度要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为此,建立疏堵结合的有力方式,严肃药品购销不正之风,提高药品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树立良好的医药服务信誉和形象,切实提高医院的医药服务水平。 2.5 强化法律监督,构筑药品法制环境 由于药品生产企业在推动产品销售过程中,对国家相应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药品的合法性原则,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强化法律监督,构筑法律环境,对药品生产、销售企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必须从加强药品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组织药品调研,全面展开执法检查,为提高药品的监管水平提供全面、及时的科学依据。 3 总结 总之,开展药品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改革的发展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手段来落实药品的监管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用药环境。为此,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不仅是药品监管的神圣使命,也是推动我国药品管理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科技产业化发展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必须加强对医药产品的监管力度,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药品的科技监管力量,充分发挥技术监督的有效作用,切实保障药品在研制、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安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人的重要地位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药品的安全和健康,我们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起着主要作用的还是人的因素,只有把人的地位摆正,切实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以人为本,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才会有所作为。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从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食品药品监管行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食品监管事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重要课题。而进一步强化处于工作的前沿阵地、执法一线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素质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重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食品药监管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准绳,努力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水平 食品、药品的管理是被称之为“人命关天”的大事,搞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生命权,促进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自觉地把行政执法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确立以和谐为特征的执法新理念,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促进依法管药。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运用报刊、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各种宣传形式,开展药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要经常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到农村药店、个体诊所及卫生院相对集中的乡镇进行现场说法,提高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学法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加大监管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围绕依法行政这一轴心,突出监管重点,加大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可在乡镇聘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兼职药品监督员、信息员或协管员,加强农村药品质量检查,强化农村药品质量的监督。建立假劣药品举报箱,设置热线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要建立健全“办、审、定”三分离制度、行政执法效绩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药品监督约束机制,规范药品监督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队伍素质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为此,要成立中心学习小组、普法小组,制定中心学习小组学习计划和普法计划。坚持每月组织一次领导和干部学习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及公共法规知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有效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件审核制度》、《行政案件档案管理制度》、《罚缴分离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流程、行政执法案件审核流程等工作程序,规范工作行为。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在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中,人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论是作为普通百姓,还是执法人员,都将制约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深度,但执法人员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 二、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在全系统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基础性作用,担负的市场监管任务繁重,承担的责任重大。其执法人员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水平强弱,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管水平问题、能力问题、监管问题和形象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成为重要因素。当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七大精神等系列任务,都为每位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以人为本,以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提高素质、强化职责、服务群众、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努力使广大基层执法人员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思想上得到新的升华,工作上出现新起色,充分展示食品药品监管机关的蓬勃发展、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全新的面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二)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机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的职能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职能的重大变化,经过两次体制改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有效监管,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促进食品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干部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二是系统组建办事高效、运作协调、执法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三是不断加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履行部门职能的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提升社会形象,规范内部建设项目,为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相比,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较为庞大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关能力建设进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切实加强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是提高队伍自身条件迫切要求,是加快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改变目前队伍现状的迫切要求 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就基层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言,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贯彻执行上级部门工作部署的要求,更是自身条件、现实情况所决定的。近几年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利用“换岗实践”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理念;通过党课党会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修养;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强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干部职工道德修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的说,要全面完成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目标,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优执法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提升执法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内涵。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处于系统的前沿,基层执法人员是直接面对广大经营者、消费者,是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的直接履行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违法犯罪的智能化、高科技化、有组织以及手段的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专门人才,因此,基层人员的素质教育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教育、业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府派出机关,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公务人员必须在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首要任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就必须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的学习,重点学习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大政方针,努力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并将这些政治理论通过从事食品药品监管的具体工作转化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创建和谐机关,推动整个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学历教育。这是从事实际岗位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目前执法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学历教育,要结合食品药品监管的实际工作,甄别个人情况而定。对学历较低的人,要求其通过自学争取更好学历,对学历较高的同志,要求其争取其他的学位、岗位资格证,力争一技多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 再次是业务教育。业务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是我们行政管理教育培训工作长期没能解决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干部队伍的业务教育应包含基础业务知识、更新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三大部分。 基础业务知识的教育应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些年龄偏大、基础业务知识较差的人员开展,切实解决少数干部因基础较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工作障碍,从而从最基层最个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更新知识,则是顺应时展、系统体制改革及知识更新的要求而开展,不论是食品药品专业的人员还是其他专业的人员,必须随时学,尤其随时掌握专业理论,包括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且要在专业理论娴熟的基础上,打好法学理论基础,弄清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治、什么叫法定程序及法律同国家、政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的关系,从而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法律法规,依法公平、公正的行政。 业务技能则是指各个业务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技巧问题。即要有遇到咨询服务“一口清”,遇到执法问题要说得明、摆得平,查处疑难案件时要拿得准、放得开的技能和应对监管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要通过全员办案的形式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素质,按照边干边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会办案、不会办大案、要案的现实问题。 第四是职业道德教育。有句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形成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来调整各自的利益和冲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如何处理好“为什么执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如何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自我约束比制度保障更有力量。因此,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干部队伍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摸清底子,制订计划。统观学界研究,大都认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了不少力气,但是针对性不强,要对全系统的现有的队伍素质进行全面的摸底,掌握第一手详实资料还需要下一番工夫。从基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方案,循序渐进地提高全员整体素质是解决的有效途径。 2、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打破传统“重业务轻教育”、“重管理轻素质”的思想,把该项工作放在促进大局、提升服务的高度中认识和把握,不断增强全体干部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现实情况表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系统基层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实用性、系统性和技能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业务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上,应适当增加投入,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深化业务技能,不拘泥任何形式,达到素质全面提高的最终目的。 4、健全机制,严格考核。全面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就必须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运用优胜劣汰的规律,形成强大的压力机制,促使每位执法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在重用、重奖素质高、贡献大的干部的同时,要下决心对水平低、能力弱、修养差、不能适应本职工作,特别是不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修养的,要坚决予以淘汰,让人人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提高素质、爱岗敬业、促进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大局的基础性工程,必须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每位工作人员出色完成履行市场监管、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总之,食品药品是关系到人民日常生活健康的大事情,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之一。对于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从普通大众到执法人员都是监督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不论是从为了人民生命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力度出发,人的作用都是不能忽视的。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简介:韦升坚,男,广西河池东兰县籍,广西河池食品药品检验所干部;韦杨,男,广西河池东兰县籍,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从政府责任看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摘 要:2008年,中国对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改原先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的责任。回顾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也是中国政府面对不同时期,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领域的各种问题不断调整所承担的政府责任的过程。 关键词:责任政府;政府责任;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一、政府责任与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政府责任是包括整个政府系统对立法系统和社会公众承担的受托责任,也包括各级政府之间相互承担的受托责任。由于现代公共行政追求社会公平与维护公民权利,责任行政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政府职能是政府责任的具体化,系指政府在一定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应发挥的作用。现阶段,中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其中又以市场监管职能最能体现政府的责任性。要避免和克服市场失灵,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补救市场机制的缺陷。因而设立政府监管机构,对市场主体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预防和矫正市场失灵问题。“20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间,中国政府与经济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从全面经济管制中逐渐退出,让位于市场,政府的经济职能从直接控制向市场监管转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一批专业性的政府监管机构相继成立。 药品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加强药品监管,维护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是政府责任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管理局)和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着人民群众安全用药的重大责任。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从建立到如今经历了巨大的体制变动和相应的机制调整,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不同时期药品监督管理责任的回应。 从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政府责任部门的角度来说,现阶段,中国的各级人民政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直属单位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政府责任的承担者。以国务院为核心的各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综合监督责任”;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具体的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监督责任,隶属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直属单位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监督责任。 从政府责任的类别上来看,药品监督管理作为一种行政行为自然蕴涵着政府对于民众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药品监督管理这些政府责任最终落实于各级人民政府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行政当中。其要义就是设立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权力的同时,就应当确定相应得责任,违法行政必须受到追究并承担相应得责任。” 从政府责任层级上看,中国不同级别的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监督管理中由于级别不同,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从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的责任来看,国务院承担着全国药品监督管理的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各级人民政府承当各自辖区范围内的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并对上一级政府负责。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同级政府的工作机构履行具体职责。 二、政府责任变化:中国药品监督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的药品监管体制是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药品监管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 1949-1956年,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初创阶段。1956年底,中国已设立国家药品检验机构、各省级药品检验机构、部门地、县的药品检验机构。1978-1988年,是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摸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独立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中国药品监督体制经历了从部门分散管理向分段统一管理过渡。1988年,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将原属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中药管理职能划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此,药品监管形成了主要由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个部门分段分类统一履行药品监管职能的体制模式。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行使药品执法监督与药品检验职能,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实行统一监管。2000~2008年,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在稳定中发展。这一阶段,独立的药品管理体系建立,药品监督体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2000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开始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到2001年底,全国集中统一、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的药品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将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业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纵观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变迁的过程,从承担药品监督管理的政府责任部门的角度来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经历了多部门分段管理到单部门全程监督管理的发展。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专业性的药品监督管理责任部门的确立,使中国药品监督从最初的多部门监管责任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药品监督管理责任。这次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药监部门的行政独立性和产业独立性,有利于政府对于药品监督独立性、专业性、法治性以及公正性的实现。在改善行政独立性方面,提高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横行权力配置上的独立性,有利于国家药品监管权力在横向层面上的统一。 从政府责任分类上看,中国政府药品监督部门直接承担的经济责任在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中逐步消失。从机构设置上,在1998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家对药品行业管理职能进行了调整。在国家经贸委下设医药司,统一履行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管理职能。将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内贸易部的药品生产经营管理职能移交给国家经贸委。除中央部委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药品的行业管理外,在省、地(市)、县经济贸易委员会下也设立了医药管理办公室,负责辖区内医药行业的管理工作;从行政经费来源上,“从2000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改革原有的高度依赖于企业的抽验经费体制”,有效地提高了药品质量监督部门相对于产业部门的监督独立性。 从政府责任层级上看,中国的不同层级政府对于药品监督管理的责任随着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中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地方各级政府间能力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政府责任层级的变化是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变化。从纵向关系上看,从2000年开始推进的药监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将省级以下药监机构的财政权、人事权等统一上收至省级药监部门,强化了省级部门对于监管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市级及县级药监部门指导能力。2008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强调地方政府责任的落实。 三、政府责任视角:中国现行药品监督管理的未来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的责任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须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和设施来弥补市场的严重缺陷,这对促进经济起飞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人们对公共服务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政府在这些方面承担的责任相应增加。从根本上看,2008年药监体制从省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地方分级管理的原因是,中国药品监督工作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的一大经济问题是由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地方贸易保护壁垒,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猖獗,药品行业也不例外。在此情况下,市场执法监管部门的垂直管理成为必然之选。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强化市场执法监管职责。 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并不是要弱化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以及国家以及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在中国药品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是明确和理顺各级政府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政府责任的一种表现。相对于历史上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现行的省级以下分级管理的药品监督体制突出的特征为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不管什么样的体制,都不会十全十美。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把握当前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分级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利用其他政策、法规及体制对其进行救济和完善。 中国面积广阔、地域复杂、人口众多,仅靠中央政府对社会实施有效的管理是不现实的,需要在中央政府之下按区域和人口规模,设置若干层级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负责管理所辖区域的公共事务,中央政府的责任也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来履行。换言之,地方政府的责任能力和责任程度直接反映着中央政府的责任能力,地方政府的责任缺失会直接导致公众对政府的失信,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中地方政府责任能力不平衡和公众应享有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应该充分考虑并妥善解决。不同的区域政府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承担药品监督的责任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药品监督管理的公共服务不能因地区经济差异而产生差别。到顷药品监督管理政府间责任划分的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区域间的巨大差异和差距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选择带来的深度制约。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只要赋予相应的事权,他们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所需要的财力,完成所赋予的药品监督的政府责任。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经济落后,地方政府组织收入的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履行事权划分赋予的支出责任。中国的西部省份、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可是从政府责任上来说,这些地区的政府承担的药品监督管理的责任甚至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重。这需要中央政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以保证社会公众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药品监督管理视角下的假冒伪劣药品治理对策 [摘要] 面对当今制、售假药手段不断翻新的现实,作为社会公众用药安全保护者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有发现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假劣药品治理工作中拥有主动权。本文探讨的关键是药品检验工作,思路是找出目前药品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将药品勘验的手段融入到药品检验工作中,逐渐在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中建立查处假劣药品时统一遵循的规范化程序――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化规程。 [关键词] 药品监督管理;假冒伪劣药品;治理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药品的现状,从治理假冒伪劣药品角度而言,目前我国药品检验工作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我国药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1.1 与药品标准有关的问题 按照药品标准,只对该种药品的处方成分进行检验,而对于处方外成分的检验未做出规定。 药品标准中原料药与其制剂检测内容不一致,以及含量测定专属性不强等问题,为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进行技术造假,特别是利用某些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与正品原料药相同进行替代造假,造成有机可乘[1]。 利用某些中药标准鉴定中只能进行定性而不能定量,不能进行标准含量测定的标准滞后的问题,一些生产企业在生产中成药不投或少投主要中药原料。 1.2 与药品抽检范围有关的问题 为了确保上市药品安全、有效,我国目前采用抽查检验手段对药品质量进行事后监控。但因抽验经费不足,检验机构只能按计划抽检,大大缩小了技术监督的范围。 国家规定,进口药品由口岸检验所检验[2]。在现实的假药案件中,有发现造假者伪造进口药品的检验报告书,利用边远地区或乡镇卫生医院(所)某些基层药学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将所谓的进口药品销往边远地区或乡镇卫生医院(所)。 1.3 其他问题 如果造假者购买合格药品原料,严格操作规程,控制生产过程,完全可能制造出各级药品检验机构检验为“符合规定”的假药。 2 建立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规程 建议将药品勘验的手段融入到药品检验工作中,借鉴药品勘验的手段进行药品外在质量的检验,进而在药品监督管理系统中逐渐建立查处假冒伪劣药品时统一遵循的规范化程序一一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化规程,避免了药品检验工作的随意性,有利于假冒伪劣药品查处工作的开展。 2.1 在药品检验中运用药品勘验的思路 综合药品勘验所涉及的内容和药品检验工作规定的检查项目来看,两种手段在药品的性状鉴别项目出现了“交集”,再加上药品勘验“并集”中的包装勘验项目和药品检验工作“并集”中的理化鉴别的手段,综合起来就可以完整地完成一次药品检验工作,最终做出药品是否合格的判定。在实际运用“并集”思路时,还应注意药品勘验与药品检验的关系。如果通过勘验,就可以断定药品为不合格的话,接下来只需与生产厂家及时联系来确认药品检验项目的合理性,相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就可以对药品做出最终的界定;如果进行完勘验工作后,仍没有明确的结论时,就可以进行理化鉴别,把鉴别的结果作为药品检验界定结论的有利证明。 建立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实践中应当遵循的药品检验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切实发挥药品检验的职能,具体如下图1(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归程图)所示: 图片说明:“交、并集”思想源于数学概念。交集意为取两个集合中共有的部分,如上图中的“性状鉴别”即包含于“外观勘验”,同时也包含于“理化鉴别”;而并集意味两个集合汇总的部分,但并集不一定包含于每一个单独的组件集合,如上图中“外观勘验”和“性状鉴别”的“并集”为“药品勘验”。 2.2“并集”思路可行性探讨 针对我国假冒伪劣药品的现状,按照“并集”思路进行药品检验工作时,对盗用合法企业类型中的编造品种的批号、规格或商品名、假冒合法企业商品情形、合法企业违规生产的药品成分与国家标准不符的情况,以及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鉴定的劣质药品的判定还是有效的、科学的。 鉴于在这些情况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生产的药品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品种,若按照上述程序进行,一方面在进行系统性的药品检验工作时没有可以参照的正品;另一方面,对于本身就是不合理存在的药品进行上述的检验,不仅消耗人力做无用功,而且浪费资源尤其是消耗本身紧缺的药品检验费用。 因此,为了保证药品检验标准化操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就需要对“并集”思路进行修正,即在对药品进行外观勘验前就需确认待鉴定药品是否是已经注册的品种。对于盗用合法企业类型中的生产合法企业未注册品种、生产合法企业己停产品种、盗用批准文号、注册商标情形,合法企业生产未注册品种的情形,需在先证明药品相关信息正确的基础上,再进行外观勘验这一步骤[3]。 在判定上述假劣药品时,需要首先确认药品是否为己注册品种,就需要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药品合法企业详细的信息数据库。通过现有或新开发的通讯工具,建立一个假药警示网络,以便从此网络及时接收和假药信息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假药确认方面的信息。 3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其他职能 假冒伪劣药品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整治工程,除了需要逐步建立本论文提出的药品检验规范化程序外,还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从以下方面加强药品管理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药品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4]: 首先,监督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严格实施GMP,GSP,能从根本上杜绝故意生产、销售假劣药的不法行为。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遵循GMP进行药品生产,促使其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制度,保证生产的药品符合法定质量标准,并有真实、完整的批生产记录、质量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资料,可以追溯和审查每一批药品的生产历史和销售去向。 其次,鉴于某些假药类型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壮大区域性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力量,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基层药品质量的监管,扩大监督管理覆盖面,提高抽检的单位覆盖率和品种覆盖率,确保各个地区各类药品的质量都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 最后,在消费者和药学工作者之间普及识别假劣药的一般方法、常识,开展广泛的群众监督,只有实行群众监督与专业监督相结合,才能使监督视线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使用的单位、个人以及有关的药品。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事宜的通知 本刊讯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公安部、卫生部公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国食药监安〔2005〕481号)。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部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品种管理事宜通知如下: 一、复方樟脑酊、布桂嗪已调入麻醉药品目录管制。有关生产企业对其产品新制作标签的标志应当作相应改变。对于库存标有“精神药品标志”的标签,可以使用至2006年3月30日。上市品种在药品有效期内售完为止。 二、布托啡诺及其注射液、芬氟拉明及其单方制剂已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管制。上述产品已被批准生产的,企业应当按照我局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补办定点生产事宜。于2005年11月1日以后生产产品的标签应当印有“精神药品”标志,库存标签可加盖“精神药品”标志使用至2006年3月30日。已上市产品在有效期内用完为止。 原经批准从事第二类精神药品批发和零售的企业应当按照我局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重新办理有关许可,可继续经营上述品种。不具备第二类精神药品经营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自2005年11月1日起不得再购进第二类精神药品,对企业原有库存上述有关列入管制的药品登记造册,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按规定售完为止。 三、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片仍执行国药监安〔2001〕244号文的有关规定,按照第二类精神药品管制。 通知要求有关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遵照执行。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近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近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1、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量增长情况:1998年:500例;2006年:369000例;2007年:547000例;2008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165028例。 2、我国目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数已达到400/百万,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约占13%;百万人口的ADR病例数已经达到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此现象有中国ADR监测认可度和上报率逐年提高的原因,也不排除由于国内药品质量不佳引起副作用发生率高的原因。 3、对于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其风险程度,采取五种措施:一是要求或责令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二是暂停销售使用;三是改进生产工艺;四是非处方药转为处方药管理;五是责令其撤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责令葛根素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非甾体类抗炎药、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胸腺肽注射剂、硫普罗宁注射剂、罗格列酮、头孢曲松钠等药品修改说明书,暂停了乙双吗啉、鱼腥草注射液、替加色罗、抑肽酶的销售使用,责令培高利特撤市等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公众健康。 4、抗感染药在我国使用十分广泛,然而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现象也很严重,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我国ADR报告数据库显示:抗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约占不良反应报告总量的50%,其中,头孢曲松钠的不良事件报告总量、严重报告数量在抗感染药中又均占较高比例。头孢曲松钠通用名为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商品名为菌必治、罗氏芬、凯塞欣、泛生舒复等,别名:头孢三嗪。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头孢曲松钠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头孢曲松钠在合理使用情况下,利益明显大于风险。但由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广泛存在,使得用药风险明显扩大,不良事件数量明显增多。 WHO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检索显示,头孢曲松钠较另外两种常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报告数量、ADR例次、过敏性休克及死亡例数均高。 头孢曲松钠严重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按发生比例排序为:超适应证用药、儿童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用药、禁忌证用药、用药期间饮酒、围手术期不合理用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药。 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暂停使用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2008年5月29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标示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070514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pH4),在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出现6例病人用药后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现决定暂停标示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批号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销售和使用。 资料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部分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实施电子监管 为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保证医疗需求,防止从药用渠道流失和滥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不包括含麻黄的中成药,下同)、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实施电子监管。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通知,明确有关事项。 通知指出,凡生产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的企业,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药品出厂前,须按规定在上市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药品电子监管码,并按国家局要求做好入网、赋码和核注核销工作。 2012年1月1日起,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 通知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清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对加强药品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性,与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工作同步,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做好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入网工作。督促辖区内有关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时限完成药品电子监管网入网、赋码和核注核销工作,及时、准确地采集和上报有关数据,确保药品电子监管实施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办联系,有关上述品种的行政管理等问题,请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联系。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辉瑞健脑回春丹”等四种假药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曝光了“辉瑞健脑回春丹”等4种假药,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立即依法查处。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举报,反映在市场有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的名称或盗用合法药品批准文号的产品,进行具有治疗疑难病等功能的虚假宣传。经核实,举报反映的产品均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具体产品情况如下: 一、“辉瑞健脑回春丹”,标示生产企业名称:“中科院脑病研究中心”。该产品系利用伪造权威机构和知名药品生产企业的名称进行非法宣传销售。 二、“复方通络醒脑胶囊”,标示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27062”。该产品的批准文号系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云南永孜堂制药有限公司的名称及其生产的“天麻醒脑胶囊”的药品批准文号。 三、“胆舒软胶囊”,宣传网站地址:www.省略,标示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60027”,标示研发单位:“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北京胆囊疾病康复诊疗中心”,标示生产单位:“大连天宇奥森制药有限公司”。该产品及其批准文号系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大连天宇奥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名称及其生产的“胆舒软胶囊”的药品批准文号。 四、“强效牌腰息痛胶囊”,宣传网站地址:www.省略。该产品系“清华大学附属疼痛研究院”盗用合法药品生产企业陕西君寿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君寿牌腰息痛胶囊”的合法名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加强辖区药品市场监督检查,发现上述产品,依法严肃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并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摘 要 中高职贯通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实践,其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体现终身教育、培养职业能力、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中高职贯通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在准确分析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贯通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贯通,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为例,对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一、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设计理念。 (二)培养职业能力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力本位”,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三)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 确立整体设计的原则,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要科学划分教学内容,避免“中职教学计划+高职教学计划”的简单叠加组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中职入学学生是初中毕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 二、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条件和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为行政监督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通过市场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食品企业、医药企业中以质量检测为主、质量管理为辅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岗位,培养胜任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参照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职业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有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等,从事的核心岗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相关岗位有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等。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的,具有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资格。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必须达到高级工的标准。 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贯通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的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其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为依据。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高职贯通的学籍管理分两段实施,贯通培养试点方案要一体化设计,不分中高职阶段。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实施分别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开展,因此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两大教学平台和在两大教学平台上实施的课程模块。利用职业递进的课程内容实施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3]。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叠加,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模块设置为文化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技能养成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内容采取职业递进的方式: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课程内容整体分成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养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在具体课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分为基础、提高等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融合;第二,实现中职与高职、 知识与技能、基础与核心、食品与药品的整体设计;第三,实现专业基础向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向核心技能、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中级工知识技能向高级工知识技能的分层递进;第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习—顶岗实习—学习—顶岗实习”的设计(5131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五,在每个学期教学中,实践教学按照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实施常规课程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履行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此项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 药品 监督管理 问题 解决措施 正文 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充分履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职责,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并能为当地旅游、教育、治安、农业、工商业等方面长效发展保驾护航。 不少人认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就是对食品、药品进行监管,然而事实并非仅此而已。就笔者所在的绵阳市游仙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言,主要工作职责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绝大多数被监管对象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严于律己、诚信守法、积极配合监管,但仍有少数经营单位守法意识淡漠、专业素养欠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和消费环节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民生及社会稳定。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一线人员,我们倍感责任重大,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社会发展形势,在真抓实干、积极探索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相关经验教训的反思和对未来工作的筹谋。 本文主要针对基层食药监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新型的工作方法,以期抛砖引玉,与食药监战线上的各位同仁以及关注此项事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们互勉。 一、当前形势下食药监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一)面向农村的监管相对薄弱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高,虽然近几年全国都已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但仍有不少地区较为偏远,由区(县)监管极为消耗行政资源;农户居住分散,信息接受面窄,对疾病的治疗更依赖于小诊所和零售药店,这就为假劣药品、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和非法流通的医疗器械提供了生存空间,加之部分农村餐饮服务单位的负责人和化妆品销售者常怀着“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食药监管工作存在多种隐患。 (二)相关法律有所缺失 目前,食药监管工作中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已具有一定数量,相应执法机构的日常工作基本可做到有法可依,这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但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还可改进:一是部分法律条款有待完善,如《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法规中对于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认定、处罚条款不够完整;二是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监管尚未立法,仅有相关条例、办法等依据,难以实施较大力度的监督执法;三是化妆品安全规范管理方面,目前执行的是《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而现行化妆品安全管理法律的层级、规范的内容、违法行为的处理、主管部门等等,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当依据相关法律和现行体制,针对执行中暴露的问题,加快制定新法或修订化妆品安全管理法规;四是保健食品监管执法依据主要为《食品安全法》中的部分条款,难以确保全面、高效的对该市场领域进行监管。 (三)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均存在问题 食药监管是一项集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严谨性等多种要求于一体的工作,监管的是市场,执行的是国法,过于严格了,反而会过多的干预市场,阻碍经济发展;过于宽松了,就为不法经营者提供了生存空间,易使民众蒙受经济和健康方面的损失。所以,食药监部门,尤其是具体执法队伍,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和装备,而目前的现状是:人员数量不足,装备尚待补充。被监管者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背景与经历,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道德素质均存在差异,对于监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各不相同,这就为我们的实际工作开展提出了各种挑战。 二、解决问题及防患于未然的措施 (一)建立基层机构 可在各乡(镇)、街道设立基层站(所),选择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充裕时间的非实职领导担任站(所)长,根据当地情况,建成有4至6人岗位编制的实际工作组,每2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利用基层干部具备的群众基础优势,可长期参与法规宣传、情况调研、数据统计、协助执法等方面工作,工作经费部分由行业协会资助,部分按工作优劣情况实行财政拨款,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县)药监局人力、物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又可以排除广大农村地区的监管死角。 (二)提高案件查处效率 行政案件的查处过程主要包括证据提取、文书制作、与当事人沟通等方面,办案人员为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在编在岗人员,查处目的在于对具有违法行为的当事人进行教育、处罚。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提高案件查处效率:一是要加强对办案人员的业务技能培养,使其能懂得起程序、定得下证据、写得好文书、说得服当事人;二是建立执法文书智能制作管理系统,由网站服务商随时根据新的文书标准对模板进行更新,通过局机关验证后,由办案人员使用最新模板制作规范文书,提高办案效率;三是应加派办案人手,凡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均可承办案件,有利于部门工作人员了解执法过程,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查处大案、要案;四是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应注重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办个案,挖渠道,端窝点,除后患。五是结案后要对当事人进行再教育,使其吸取教训、提高素质、守法经营。 (三)加强培训、鼓励自学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若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都需要加强学习。一方面,局机关可通过会议、工会活动、应急演练、组织参加培训、工作交流的机会,加强对干部在业务技能、舆论应对、组织协调、沟通衔接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行业协会可定期开展各类讲座,通知被监管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法规,并带动各单位管理者、员工加强自学。 (四)布局宣传战略 在全球数字化的今天,如何布局好宣传战略,合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是当代药监工作者应深入考虑、勇于创新的重要工作内容。《孙子兵法·军争篇》有言: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此战略简称“风、林、火、山”。笔者认为食药监管工作就应做到:赶赴案发现场要快速如风;要求被监管对象遵规守法要像严整的森林;查处违法事实要如燎原烈火般劲猛;面对不利局面时要像山岳一样沉稳的主导事态良性发展;各种专项整治行动要如万钧雷霆,勇猛迅捷,使违法活动无从退避。要利用网络信息互动查询、短信、新闻报道等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展开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让民众了解相关知识,彻底清除违法活动的生存空间。 药品监督管理论文:论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及完善对策 摘 要:药品在混乱的市场流通秩序下呈现出药品安全监管不力的现状,而药品监督检验需要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药品检验机构来承担的特性使药品监督管理体系成为确保药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研究,从立法、执法等方面说明当下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提出完善的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其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字:药品安全;药品监督管理体系;民生;法律规制 1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概述 1.1 药品监督管理概念 药品监督管理是指相关政府部门依据法律授权及法定的药品标准、法规、制度和政策,对药品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一切可能影响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监督和管理,目的是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药品监督管理体现在政府职能的主动性,不仅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体现,而且还有监管执法的检查,药品安全的风险预警等,以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它包括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事权划分等一系列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1.2 药品监督管理主体及模式 明确药品监督管理主体可以保障监管力度,做到权责统一。在我国,目前监管主体主要为政府,其他的社会团体及个人并没有相应的权限和职责。截至2011年底,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各级行政机构共计2961个、事业单位1687个。 2013年3月10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些体系化的行政机构分级别、分领域的对药品进行监管。 结合几十年来,药品监督管理模式的不断变更,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从最初的多部门混合管理到如今的单独管理,并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升为直属事业单位的性质,是改革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前进,更体现了国家对药品监督管理的力度。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职能不断合一、部门数量减少。 2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药品监管立法不完善 在药品监管立法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即是下位法与上位法之间存在冲突。例如,《药品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而由国家卫生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当中第八条第三款规定,在没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只要经过批准,也可以经营药品。 其次,立法语言不准确。例如《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药品所含的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为假药”,这一条款中的“所含成份”是指成份的含量,或成份的性质,又或两者都包含,未做出明确解释。 再次,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药品管理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但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各地域用药习惯和用药标准有很大不同,目前很多中药饮片并无“国家药品标准”,则该条文在各地方适用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困难。 2.2 监管主体过于单一化 在我国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中,行政机关拥有近乎垄断性的权力,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及消费者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这些组织的设立、人事、职权和管理上都受到了政府的较大限制,履行能力弱,甚至被归入了政府监管部门的下属机构,导致了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当中的主体单一问题愈加严重。 2.3 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药品监管领域存在职权划分不清的问题。药品生产过程涉及的环节众多,且我国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统一性的药品监管主体难以建立。我国采取以药监局的监管为主,各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配合的模式,易造成监管效率和力度的降低。 再次,政府的运动式执法长期遭到诟病。运动式行政执法是指政府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对市场上某种经济违法行为从重、从严、从快地进行治理的执法方式。这种方式弥漫着一种宽猛相济式的人治色彩,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形象,弱化了法律的权威,而且使公民失去对法律的基本信任。 3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建议 3.1 加强药品监管立法工作 为完善法律关于药品市场监管具体规定,首先,需加强立法队伍的建设,聘请有多年经验的药品执法人员参与药品监督立法的起草工作,增强我国药品监管立法的专业性和可行性。其次,加强药品监管立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政府广泛公开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信息,听取并征集公众对药品监管工作的新、快、好的建议,提高药品监管法律的针对性。最后,提高立法技术,加强条文之间的逻辑性和法律语言的准确性,确保上下位法律条文关系明确,不相违背不冲突。 3.2 保持监管主体的独立性 确定药品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建立独立药品监管机制的必要内容,然而经费的来源及其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和行政有效性。笔者认为,药品监管体制应该实行全国统一垂直管理,使药品监管机构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冲破地方保护的阻碍。全国统一垂直管理就是将药品监管职能完全交由中央政府统管,与地方政府脱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职能上实现全面性和统一性,也就意味着药品监管机构不再受到地方政府经费划拨规划的限制,能够根据自身职能实现的需要得到中央统一专项拨款。 3.3 明确职权划分,加强药品监管相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 在药品监管的过程中,药监部门往往会涉及到和工商、专利、卫生、技术监督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权划分首先要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中对个部门的职权进行独立的且不重合的规定,完善法律法规的逻辑性和明确性是划分各监管部门职权的首要条件;其次,应当在各部门间建立一个信息的充分沟通和共享的平台,可尽可能地避免各部门职能上的交叉,使协调合作更加高效便捷。 3.4 建立长效药品监管机制 建立长效的药品监管机制首先要求实现药品安全的全程监管,其中包括药品生产监管、药品流通监管和药品使用监管。 当企业缺乏责任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仅依靠政府的单向监管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为贯彻落实长效监管机制,需将政府的单向监管转变为政府和企业诚信机制的互动。 3.5 完善多元化监管模式 为完善药品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制度,政府需要还权于市场和社会。我们一方面在要求政府放权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制定完备的行政法规、广泛公开药品信息、培育行业自律意识、提倡公众参与制度,改善现在脆弱的市场和不健全的市民社会现状,也使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有能力承担药品市场监管的重任,逐渐完善多元化监管模式。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在节约能源,缓解能源危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环境质量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概念和包括的范围,并且对具体的节能技术在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节能技术;技术应用 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是伴随着国际能源危机而产生的。另外,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状况来看,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之上。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目前以每年平均20亿平方米的速度在发展,但同时,建筑耗能也已经占到了社会终端能耗的27.5%。而从节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来看,无论从产品构成还是从总体工艺水平或者质量上,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当国内正在讨论如何提高建筑节能率的时候,国外已经在考虑如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降低“温室效应”,当国内正在讨论研究节能材料的同时,国外已经研究如何将节能材料推广到全世界。 一、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 降低建筑耗能就必须考虑建筑节能,我们这里所说的建筑节能,是指在满足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在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生产和使用、建筑设备选型和使用及建筑物施工和投产过程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达到降低建筑耗能的目的。 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合理、科学、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达到提高建筑舒适性及节约能源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用尽量少的能源,过尽量舒适的日子。一般地讲,节能新材料是不同于传统的砖瓦、灰砂材料的新型建筑材料,它的品种十分丰富。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以及配套的五金件,塑料件以及各种辅助材料;从材质上来看,则可分为天然材料、化工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等等。 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在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其次,以节能新材料代替传统的砖、砂材料能够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二氧化碳和酸性气体的排放量,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再次,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舒适的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二、节能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新型节能墙体 新型墙体材料的品种较多,从目前的应用状况来看,新型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包括砖、块、板三个大类,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等等。从目前建筑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各地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节能墙体,通过改变墙体材料结构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的发展情况很值得借鉴,欧美国家的砖产量目前已经趋于稳定,并且在技术上向着大孔洞率和薄壁的方向发展。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在欧美国家都有着比较好的发展,如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主要向着装饰、轻质和保温隔热的方向发展,而加气混凝土则向着轻质和高硬度的方向发展。另外,国外加气混凝土容重普遍在 400—500kg/m3,非承重产品容重降低到 300kg/m3,且原材料大量采用工业废渣。另外,其他的一些新材料,如stp外保温板,粉煤灰砖在国外建筑市场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2、节能门窗 门窗是建筑物热交换和热传导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成为建筑热能消耗比较大的部分。因而,节能门窗的使用,对于建筑业的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采暖居住建筑的能耗为例,建筑物的热能消耗量主要由建筑物围护周围结构的传导耗热量和通过门窗孔的空气渗透量两部分构成。而使用节能门窗,一方面通过门窗型材自身材质的选择或增加断桥或穿条等办法提高门窗框的热功性能,同时通过使用中空玻璃、loe 玻璃保证玻璃的气密性和隔热性,另一方面,通过发泡保温材料减小门、窗边框和建筑物搭接之间的缝隙,减少由于门、窗的空气渗透而造成的热量流失。 3、节能屋面 屋面也是热量损耗的重要通道之一。一般情况下,屋面的节能保温是通过将容量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并且有一定硬度的保温材料铺设在防水层和屋面之间实现的。因此,可选择的保温材料有很多,可以使用加气混凝土块、膨胀水泥板块、水泥聚苯板、聚苯板、挤塑板等板块状材料,还可以使用膨胀珍珠岩、陶粒、浮石、炉渣等散料加入水泥进行现场浇筑。再者,还可以采用膨胀珍珠岩、玻璃棉、岩棉等松散料装进袋中,铺在屋面或者吊顶上部。最后,还可以采用硬质聚酯泡沫塑料和粉煤灰、水泥为主的泡沫混凝土等材料进行现场泡发浇筑。 三、节能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建筑中的绿色节能技术 笔者认为,在住宅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通过对这些清洁能源的充分应用达到降低建筑能耗和环保的目的。首先通过对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够很好地利用太阳能,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例如,良好的住宅设计能够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来实现绿色节能的目标。较好的房屋朝向能够利用太阳能控制建筑内的日照环境,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提高舒适度,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够提高小区的通风效果,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环境制造自然风,可以减少夏季降温的能源消耗。其次,在当今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时代,开发人类脚下巨大而诱人的深部能源—地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地热可用于很多方面,地热发电技术、地热制冷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地热供暖技术等等;其中地源热泵技术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地源热泵系统是从地温能源中取热,提升温度之后为建筑物供暖和供热,解决居民采暖和生活热水供应的问题。作为绿色清洁的新能源,地热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使用方便、节能环保等特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是不可多得的清洁能源。再次,可调节遮光窗帘技术也是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方面,常规的遮光窗帘是在传统窗帘基础上换装不透光或加厚面料,从而实现对光线的基本控制,实现遮光效果。可调节遮光窗帘即可满足遮光、防风的作用,还能通过电脑控制转换角度导风入室,自然环保,节能美观;可调节遮光窗帘产品简约洁净,方便实用,抗风防震,实现了无边缝、全遮光。 2、墙体保温技术 墙体保温系统的施工是墙体节能措施的关键环节。墙体的保温层通常设置在墙体的内侧或外侧,设在内侧技术措施简单,但保温效果不如外侧。设在外侧可节省使用面积,但措施不当易产生开裂、渗水、脱落、耐久性减弱等问题。造价一般也高于内设置。施工工艺一般采用抹灰、喷涂、干挂、粘贴、复合等方式。目前,外保温墙体主要有4种体系,:粘结固定方式薄抹灰外保温体系、机械固定方式外保温体系、挂板式外墙外保温体系、保温砌块外保温体系。针对不同的保温材料、不同的施工方法,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措施。.zl胶粉聚氨醋喷涂就是一种外墙保温节能施工技术。 3、其它节能技术 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且蕴含量十分丰富,因此在未来的建筑业中将会大有作为。从建筑施工的角度来看,它无需运输而且可以免费使用,对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笔者认为,太阳能技术在保温和节能方面应当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建筑节能的过程中,应当将太阳能节能装置和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行的进一步推进和节能思想的深入人心,建筑节能必将成为未来节能研究的焦点。我们相信通过推广环保型建筑材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能使我国的建筑业朝着绿色、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措施 摘 要:本文从材料取样测试、环境温度与湿度、试件尺寸及精度、加荷速度、检测误差、数据处理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并总结出几点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措施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把好材料关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重视材料质量的检测工作。通过科学的检测,才能准确的鉴定建筑材料合格与否,能否适用于建筑工程中,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1 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 1.1取样检测。 ①材料性能的检测报告是通过对所取材料样品进行检测得出的,检测报告得出的数据准确与否就在于样品的取用是否规范。因此,要科学、规范的取样,以保证相关检测人员能准确的检测出材料的性能,并做出正确科学的检测报告。 ②代表性取样是进行检测的关键环节,取样量过少或取样部位、取样方法的偏差,都会造成检测的误差,从而影响整个材料的质量检测。因此,取样的过程中还要取用有代表性的样品,这就需要从数量、取样方法等方面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取样。一般情况都是从同一批材料中的不同部位进行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钢材必须从规定部位抽取)。然而,在真正的实践检测过程中,都存在着抽取的样品没有代表性或取样数量没达到标准、取样方法不符合规范等的不良现象。故材料抽取样关一定要加强。 1.2环境温度与湿度。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材料检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严格按照养护标准和检测标准进行养护和测试,这样才能得出具有可比性的检测结果。例如,采用标准养护的试件,应在温度为20±5℃的环境中静置一昼夜至二昼夜,然后编号、拆模。拆模后应立即放人温度为20±2“c,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室中养护。 1.3加荷速度。由于快速的加荷速度和荷载,在常温条件下对水泥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时,测试出的材料强度值就会高出材料本身的强度值。但在进行芯样混凝土等试件的抗压强度测试时,常温下的加荷速度的快慢对测定结果却不同。例如,在进行混凝土试件抗压实验时,就可以发现,加荷速度过快,材料裂纹扩展的速度就慢于荷载增加的速度,从而应使得测得的强度值偏高。故要严格按照材料标准和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加荷速度,并在标准范围内取最低值。 1.4试件尺寸及精度。试件必须要按照标准的尺寸和精度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例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的试件标准为边长150mm的正方体。若尺寸和形状都在要求范围之内,这就说明了该试件为标准的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会受到其试件的精度高低的影响检测结果。例如,因为不够平整引起偏心受压从而导致由强度会下降5%左右。 1.5检测误差。检测结果会受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材料的匀质性、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其因素差异,都会造成检测出现误差。因此,要严格按规范、标准、规程规定进行检测。一般造成检测误差有3种情况:①平行检测误差,就是用同种方法同种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段式样检测时,得出的结果会有误差。它偏重于材料的匀质性,在相关的规定里一般不允许有这样的误差;②同组试件之间的误差,它主要是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并有一定的误差范围;③再现性误差或对比检测误差,此误差是在用不同设备对同一材料、同一样品进行检测时所得出的误差。该误差是对所有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考虑,其也有允许误差,并规定误差范围在3种误差中是最大的。 1.6数据处理。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同组试件测试时得出的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因此,只有对材料的测试结果规定标准的取舍要求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对水泥胶砂进行强度抗压、抗折测试时有3种情况:①如果在三个强度值中的其中一个超过了平均值±10%的需要去掉该超出值,将剩余两项强度值取平均数来作为最后的测试结果;②如果在三者中有两项两个强度值超过平均值的±l0%,这时就以剩下的一项作为测试结果;③如果三项测定值都超过平均值的±10%,这时就需要进行重新检验。在对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测试时其平均值的计算都有不同的取值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两者的计算方法不是简单的相加,其计算后的数据要按照cb/t8170 - 1987的修约的方法来进行,尾数按照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还须保留数据的位数。由于测试结果在进行测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比预期值要高或过低,即便是在对同组试件,其得出的数据也会相差很大,或是在对同试件进行各项性能指标测试时也会出现相互矛盾等现象。因此,在数据的处理上要认真对待,找出出现不良现象的原因,并及时进行再次测试。 2提高措施 2.1严守建筑材料三证关,加强对材料的检验是保证材料质量的重要环节。制定和完善各项设计标准和检测标准是检验的重要保障。故用于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等必须要符合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并有相应的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这些材料、设备在进场验收时,一定要经过监理工程师的严格审查。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要有许可证编号和安全认证标志,在选购这样的产品前需对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及安全认证标志原件进行检查,以为防止伪造产品。在进行招标或采购时,产品样品、投标书、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有要专人保管,同时甲方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也要要全面掌握这些资料内容,当材料到达施工现场时要按照该资料进行检查,检查产品的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产地、数量,外观质量,严禁接收不达标的材料。在较为重要的设备、仪器验收时也需要甲方去现场检查监督生产过程。因为这项工作是甲方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如果建设单位材料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在进行整个操作过程并没有及时向监理工程师上报,也没有给该监理工程师相关的复印资料,或是当货到现场后没有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来进行检测验收,而是由材料部门或工地未经标准验收方式直接接收该材料,这样的不良现象都会造成问题材料的出现。因此,一定要严守验收环节,才能首要保证工程质量。 2.2必要的强制性检测根据相关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项目检测,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才能根除工程中的质量通病,防止伪劣材料进入工地。对建筑工程中的一些项目进行强制性检测,例如,对钢筋数量的检测,对混凝土试块检测,对瓷砖性能检测,对水泥质量检测,对成品、半成品检测,对有机污染物含量检测等,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和相关程序进行。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之我见 摘 要:本文从监理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建筑工程实践,阐述了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并详细介绍了钢筋、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质量控制的方法及要点。 关键词:材料;监理;质量。 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物质量等级、结构安全、外部造型和建成后的使用功能等。因此,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无论在建筑、安装还是交通行业均是项目监理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本文结合自己的监理实践,谈谈建筑工程材料的监理与质量控制。 一、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低劣造成的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和损失往往是非常严重并难以弥补和修复的,因此,建筑工程中必须尽力避免发生此类问题,防患于未然。在材料的质量监理中,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要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并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在我们的监理委托合同中有关材料监理的内容是相似的,即:监理方有权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检,施工单位要在监理方的监督下,同时取样和试(化)验工作,监理方负责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当监理方的检验结果如与施工单位的试验结果不相一致时,以监理方所提供的检验结果作为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合同办事,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为依据,始终坚持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方独立抽、复检相结合,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以监理方的复检作为评定自检结果的标准,同时还坚持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监测相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改变过去只有施工单位自检为准,而没有第三方监督管理的状况。这样可以防止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建筑工程,保证了建筑工程建设质量。 二、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制定材料监理细则 作为国际惯例的建设监理制度引入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监理的过程中使参建各方明确监理工作的性质、方法以及监理工作程序。具体做法就是针对每个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材料监理规划和细则,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在材料监理细则中,明确材料监理建筑工程师的职责、工作方法、步骤、手段以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等。在材料监理过程中,监理建筑工程师则严格按材料监理规划、细则开展工作,使材料监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的轨道。 三、审核施工单位材料计划 材料监理建筑工程师进场后,首先了解施工单位的材料总体计划,并审核其是否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使材料总体计划与施工进度相干致。在此基础上,每月25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方提交下月的材料进场计划,包括进货品种、数量、生产厂家等,材料监理建筑工程师根据建筑工程月进度计划予以审核,使材料进场计划符合建筑工程进度要求。 四、材料采购的质量监理 由于最近建筑材料市场呈现供不应求趋势,钢材、水泥两大材料尤为严重,因此,凡是对计划进场的材料,监理方都要会同施工单位对其生产厂家资质及质量保证措施予以审核,并对订购的产品样品要求其提供质保书,根据质保书所列项目对其样品质量进行再检验。样品不符合规范、标准的,不能订购其产品。 五、进场材料的质量监理 在材料监理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现场原材料的试(化)验工作。例如:对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钢筋、水泥要求有出厂质保书,砂石、砖等要具有材质试验单,施工用水要有水质化验报告等,以掌握其技术参数资料。同时在监理委托合同中明确规定:为提高试(化)验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甲方同意监理方独立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安装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质量保证内容进行必要的检查检验,施工单位的检验工作可在监理方指定的具有省一级实验资质的试验室中进行(主管部门有更高要求的,按主管部门要求),也可在监理方监督下由施工方在有临时资质的现场试验室中进行,监理方负责审核,以确认施工单位提供的试(化)验报告。 监理方应与施工单位同步进行材料的取样和试(化)验工作,监理方负责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当监理方提供的检验结果与施工单位的试验结果不相一致时,以监理方所提供的检验结果作为标准。监理方在对现场材料的质量监理中,应严格按照材料质量监控流程,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合同及材料监理细则办事。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材料的质量监理: 1、钢筋、水泥 鉴于目前钢材市场货源紧张,施工单位难以做到大批量进货,针对来料的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要求施工单位分批、分品种堆放、贮存,并及时提供出厂合格证。在此基础上,对每批钢筋均要求做机械性能试验,特殊部位所用钢筋或进口钢筋要另做化学成分分析试验。水泥要求做强度、安定性等试验,并进行现场监督取样。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建筑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场外。 2、钢筋焊接制品 绝大多数进场钢筋均要进行现场加工后方可用于建筑工程。如钢筋焊接、成型、张拉等。下面仅以钢筋对焊为例谈谈焊接制品的质量监理。钢筋验收合格后,监理方可通知施工单位进行加工。在施工之前,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技术措施交底、质量监控程序等,监理方进行审核,并要求施焊人员必须具有焊工上岗证,杜绝无证人员上岗施焊。对待有焊接操作上岗证的人员,要求对不同品种、不同焊接工艺的钢筋接头,先做焊接试件,试件经检验合格,方可施焊。 对焊接成品的质量检查是监理工作的重点,除施焊前对试件进行合格试验之外,对成品的质量监理要按监理方确认的监控程序进行。具体做法是: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首先从外观上,对如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烧伤等进行检查,随后作随机油样,坚持每200根接头取一组样品进行试验,并且始终坚持抽测时间与材料加工进度基本吻合,发现不合格焊接头,退回施工单位,并分析原因,改进技术措施,然后重新焊接,使之全部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并严格按《建筑安装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收。 3、混凝土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加工材料,它的质量不仅涉及到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而且影响建筑物的建筑工程质量。影响混凝土的因素很多,诸如,各种组成材料的计量、配合比、搅拌、运输、振捣、养护等一系列环节,均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监理的一大内容便是对混凝土的质量监理。在混凝土的质量监理中,必须要在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均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审核混凝士的配合比是否正确,用于计量的各种表具、量具等是否俱全,搅拌时间是否适中,运输中是否发生离析,振捣、养护、试块留置等各环节均有施工人员专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重要结构必须采用自动计量设备或采用商品混凝土。并严格按照监理方提出的质量监控图进行。哪一道工序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质检人员组织整改,加强管理。如杭州大厦二期建筑工程的浇筑底板混凝土项目,监理人员在连续浇筑132小时的过程中跟班蹲点,对后台上料、搅拌、出料质量、振捣以及混凝土试块留置等均有专人管理,实行旁站监理,层层把关。根据现场配合比和砂、石的含水率,随时调整搅拌用水量,并随时检测计量设备的计量准确度,发现偏差,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加以整改。 六、试验室资质检查 以上曾提到,材料的试(化)验可在监理方监督下由施工单位在现场(若现场有试验室)进行,也可以在监理方监督下现场取样,由乙方和监理方同时进行试验。监理方所进行的检验.一方面用于平时的随机抽检.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施工单位试数据的准确可靠。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保证实验室的资质水平和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监理方审核通过的检验单位要具有省一级试验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其试验资质要检查,对乙方现场试验室同样要审核其临时资质和所用器具的准确可靠度,只有在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展工作。杭州大厦二期建筑工程的浇筑底板混凝土中,由于底板混凝土集大体积、结构自防水、补偿收缩、泵送施工特性于一身,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特别是抗渗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在施工开始之前,材料监理人员亲自与施工单位一起事先与杭州建科院取得联系,要求其亲自指导抗渗试块的制作,且在做抗渗试验时,在监理方面的直接监督下进行,通过措施落实,层层把关,使3000多方防水混凝土的所有技术指标均达到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经过几年的使用无一处漏水,得到了甲方的好评。 通过几年的监理工作,在材料监理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对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要采取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检验相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严格遵循监理程序,加强合同管理,以监为主,监、帮、促相结合,方可确保建筑工程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论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监理之我见 摘 要: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实体,也是决定最终建筑质量的好坏,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监理的角度,阐述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并详细介绍钢筋、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质量控制的方法及要点。 关键字:材料;监理;质量。 工程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物质量等级、结构安全、外部造型和建成后的使用功能等。因此,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无论在建筑、安装还是交通行业均是项目监理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本文结合自己的监理实践,谈谈工程材料的监理与质量控制。 一、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由于工程材料的质量低劣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和损失往往是非常严重并难以弥补和修复的,因此,工程中必须尽力避免发生此类问题,防患于未然。在材料的质量监理中,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要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并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在我们的监理委托合同中有关材料监理的内容是相似的,即:监理方有权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抽检,施工单位要在监理方的监督下,同时取样和试(化)验工作,监理方负责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当监理方的检验结果如与施工单位的试验结果不相一致时,以监理方所提供的检验结果作为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合同办事,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为依据,始终坚持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方独立抽、复检相结合,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以监理方的复检作为评定自检结果的标准,同时还坚持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监测相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改变过去只有施工单位自检为准,而没有第三方监督管理的状况。这样可以防止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工程,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二、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制定材料监理细则 作为国际惯例的建设监理制度引入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在工程项目实施监理的过程中使参建各方明确监理工作的性质、方法以及监理工作程序。具体做法就是针对每个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材料监理规划和细则,明确材料监理程序。在材料监理细则中,明确材料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工作方法、步骤、手段以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等。在材料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则严格按材料监理规划、细则开展工作,使材料监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的轨道。 三、审核施工单位材料计划 材料监理工程师进场后,首先了解施工单位的材料总体计划,并审核其是否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使材料总体计划与施工进度相干致。在此基础上,每月25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方提交下月的材料进场计划,包括进货品种、数量、生产厂家等,材料监理工程师根据工程月进度计划予以审核,使材料进场计划符合工程进度要求。 四、材料采购的质量监理 由于最近建筑材料市场呈现供不应求趋势,钢材、水泥两大材料尤为严重,因此,凡是对计划进场的材料,监理方都要会同施工单位对其生产厂家资质及质量保证措施予以审核,并对订购的产品样品要求其提供质保书,根据质保书所列项目对其样品质量进行再检验。样品不符合规范、标准的,不能订购其产品。 五、进场材料的质量监理 在材料监理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现场原材料的试(化)验工作。例如:对工程中使用的钢筋、水泥要求有出厂质保书,砂石、砖等要具有材质试验单,施工用水要有水质化验报告等,以掌握其技术参数资料。同时在监理委托合同中明确规定:为提高试(化)验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确保工程质量,甲方同意监理方独立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质量保证内容进行必要的检查检验,施工单位的检验工作可在监理方指定的具有省一级实验资质的试验室中进行(主管部门有更高要求的,按主管部门要求),也可在监理方监督下由施工方在有临时资质的现场试验室中进行,监理方负责审核,以确认施工单位提供的试(化)验报告。 监理方应与施工单位同步进行材料的取样和试(化)验工作,监理方负责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当监理方提供的检验结果与施工单位的试验结果不相一致时,以监理方所提供的检验结果作为标准。监理方在对现场材料的质量监理中,应严格按照材料质量监控流程,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合同及材料监理细则办事。 几种主要材料的质量监理: 1、钢筋、水泥 鉴于目前钢材市场货源紧张,施工单位难以做到大批量进货,针对来料的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要求施工单位分批、分品种堆放、贮存,并及时提供出厂合格证。在此基础上,对每批钢筋均要求做机械性能试验,特殊部位所用钢筋或进口钢筋要另做化学成分分析试验。水泥要求做强度、安定性等试验,并进行现场监督取样。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场外。 2、钢筋焊接制品 绝大多数进场钢筋均要进行现场加工后方可用于工程。如钢筋焊接、成型、张拉等。下面仅以钢筋对焊为例谈谈焊接制品的质量监理。钢筋验收合格后,监理方可通知施工单位进行加工。在施工之前,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技术措施交底、质量监控程序等,监理方进行审核,并要求施焊人员必须具有焊工上岗证,杜绝无证人员上岗施焊。对待有焊接操作上岗证的人员,要求对不同品种、不同焊接工艺的钢筋接头,先做焊接试件,试件经检验合格,方可施焊。 对焊接成品的质量检查是监理工作的重点,除施焊前对试件进行合格试验之外,对成品的质量监理要按监理方确认的监控程序进行。具体做法是:目测和检测相结合,首先从外观上,对如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烧伤等进行检查,随后作随机油样,坚持每200根接头取一组样品进行试验,并且始终坚持抽测时间与材料加工进度基本吻合,发现不合格焊接头,退回施工单位,并分析原因,改进技术措施,然后重新焊接,使之全部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并严格按《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验收。 3、混凝土 混凝土是工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加工材料,它的质量不仅涉及到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而且影响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影响混凝土的因素很多,诸如,各种组成材料的计量、配合比、搅拌、运输、振捣、养护等一系列环节,均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监理的一大内容便是对混凝土的质量监理。在混凝土的质量监理中,必须要在水泥、砂、石、水、外加剂等均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审核混凝士的配合比是否正确,用于计量的各种表具、量具等是否俱全,搅拌时间是否适中,运输中是否发生离析,振捣、养护、试块留置等各环节均有施工人员专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重要结构必须采用自动计量设备或采用商品混凝土。并严格按照监理方提出的质量监控图进行。哪一道工序不符合规范、标准要求,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质检人员组织整改,加强管理。如菏泽某工程的浇筑底板混凝土项目,监理人员在连续浇筑98小时的过程中跟班蹲点,对后台上料、搅拌、出料质量、振捣以及混凝土试块留置等均有专人管理,实行旁站监理,层层把关。根据现场配合比和砂、石的含水率,随时调整搅拌用水量,并随时检测计量设备的计量准确度,发现偏差,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加以整改。 六、试验室资质检查 材料的试(化)验可在监理方监督下由施工单位在现场(若现场有试验室)进行,也可以在监理方监督下现场取样,由乙方和监理方同时进行试验。监理方所进行的检验.一方面用于平时的随机抽检.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施工单位试数据的准确可靠。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保证实验室的资质水平和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 监理方审核通过的检验单位要具有省一级试验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其试验资质要检查,对乙方现场试验室同样要审核其临时资质和所用器具的准确可靠度,只有在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展工作。在施工开始之前,材料监理人员亲自与施工单位一起事先与杭州建科院取得联系,要求其亲自指导抗渗试块的制作,且在做抗渗试验时,在监理方面的直接监督下进行,通过措施落实,层层把关,使3000多方防水混凝土的所有技术指标均达到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经过几年的使用无一处漏水,得到了甲方的好评。 通过几年的监理工作,在材料监理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对工程材料的质量监理要采取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检验相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相结合;严格遵循监理程序,加强合同管理,以监为主,监、帮、促相结合,方可确保工程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前言;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评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地管理试验检测技术,对充分合理利用当地原材料、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科学地定量评定材料和构件质量及工程质量;对降低建筑工程造价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材料试验检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知识内容广泛,如材料类型纷杂、仪器种类多。本文通过分析检测工作中所接触的一些现状,对建筑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重要性论述,并就加强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措施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1、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可以优化工程材料的选择 通过试验检测,可在众多同类合格产品中优先选择综合费用低的原材料。可以科学地评定建筑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于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以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又如选择土场,在完成土样的组成分析时,应进行达到压实标准所需的机械台班消耗与最佳含水量水分补充的总费用比较,选择标准击实较低、补充水分量少的土场,可节约工程用水量,从而节约了费用。 2、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有利于选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可以鉴别其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和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通过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可以优化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在进行配合比设计方面,多做几个试配方案,以便有选用控制成本主要材料用量比例小的配比的经济方案。如通过试验,在满足设计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灰剂量较小的砼、基层配比;在沥青路面上,选择用油量相对较小的方案。通过配合比试验检测可以选择合理经济的材料配合比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 4、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 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工程材料试验检测的措施及建议 1、建立完善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制度 为了对工程材料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检验评定,需要建立健全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制度。首先,针对建设项目规模,建立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材料质量负责。试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内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等技术文件应齐全,试验检测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规程及规范进行。其次,建立健全试验检测工作制度。建立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工作文件、技术文件的管理及保密制度、检测样品及抽样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制度等。要明确试验检测的责任人,建立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各种措施及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要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面不断被个重视。最后,制定详细的试验检测工作细则。在试验检测过程中,完全按照经试验检测工作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试验室对各种工程材料做到有检测、有取样、有试验报告,并确认试验检测合格后才进入下施工现场使用,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2.合理配备试验检测人员和设备 首先,根据工程规模确定工地试验室的数量和中心试验室的布置。要确保以上设置能够满足施工的需要,以做到跟踪检测,及时掌握试验数据,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其次,合理的配备试验检测人员。配备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且成绩合格,为了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工程材料试验检测人员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的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最后,加强仪器设备的配备与计量。中心试验室及工地试验室的所有这些仪器设备都经计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并根据其使用的频率,随时进行计量检定,保证试验仪器的准确性。 3、加强工程材料检测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1)标准、规程的执行。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而制订的,各有关部门必须无条件严格遵守,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按标准、规程进行试验检测的例子很多。如:水泥仅做安定性检测;砂、石各项检测不做平行试验;钢筋拉伸试验不拉断,有的不做弯曲;试验时不严格控制加荷速度等等。这样的试验检测结果准确性很差,完全不符合标准、规程要求,所得结论几乎没有实际指导生产的价值,必须坚决制止。另外,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新规程、标准不断产生,要及时采用新标准。如:1999年颁布《水泥胶砂纯度检验方法(is0)》,2000年颁布的《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2001年颁布《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等都应及时取代旧规程、旧方法、旧标准,须严格落实执行新规程、新方法、新标准。 (2)规范读数、记录、计算、报告等内容。试验检测是用数据进行指导生产的。因而读数、记录、计算、报告等,任何一个环节均要严格规范。 ①读数。试验的每一次读数必须准确,如万能材料试验机、压力机、抗折机的度盘、量简体积刻画及架盘天平游码标尺等都必须读到指示的最小分格的目测读数,读数不准确,即造成试验最后结果不准确。 ②记录。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要求在专用记录纸上填写,字迹清楚整齐、记录完整,记录要有试验人、计算人的签字,有错误需改正时,要按要求改写,不得涂改。 ③数据处理。按标准要求进行,要特别考虑到一组数据中是否有最小、最大值的取舍,计算所得数值应按技术要求进行保留。 ④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接要求填写完整,最后结论必须明确,切莫笼统。如普通烧结砖一般只对强度进行检验,检测时可写成:根据gb 5101298标准该砖符合mu10,而不要写成:根据gb5101298标准该砖符合mu10(因为砖的检验除强度外还有其他检测项目)。 4、加强试验操作管理及试验数据的管理 (1)严肃检测过程。每一项试验检测都应了解来样、取样、试样、制作过程、试验环境条件、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试验检测过程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分析对结论有无影响,必要时要予以说明或重新检测。 (2)严格数据处理。检测项目确定后,原始记录、计算方法和数据计算是否标准等,都直接影响检测结论的正确性,必须慎重、细致。当检测数据与标准要求相差过高或过低时,要加以分析研究。为此,要求审核人员除熟悉材料试验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各类建材的技术性能以及在不同条件下材料性能间的关系。 (3)检测结论反馈。对经试验检测后得到的结论,无论是否合格,都应将信息如实地及时通知施工现场或有关部门,以便有效指导施工,提高工程质量。 三、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材料试验检测质量控制技术贯穿于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评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通过对各种原材料的验证试验和施工过程的抽样试验来实现。其间要处理大量的原始数据,而客观、准确、及时的试验检测数据,是指导、控制和评定工程质量的科学依据。通过试验检测工作能用定量的方法科学地评定各种材料和构件质量,使工程费用和进度得到有效的控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地评定工程质量。因此,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材料试验检测工作,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试论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措施 一、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 1.取样检测。 (1)材料性能的检测报告是通过对所取材料样品进行检测得出的,检测报告得出的数据准确与否就在于样品的取用是否规范。因此,要科学、规范的取样,以保证相关检测人员能准确的检测出材料的性能,并做出正确科学的检测报告。 (2)代表性取样是进行检测的关键环节,取样量过少或取样部位、取样方法的偏差,都会造成检测的误差,从而影响整个材料的质量检测。因此,取样的过程中还要取用有代表性的样品,这就需要从数量、取样方法等方面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取样。一般情况都是从同一批材料中的不同部位进行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钢材必须从规定部位抽取)。然而,在真正的实践检测过程中,都存在着抽取的样品没有代表性或取样数量没达到标准、取样方法不符合规范等的不良现象。故材料抽取样关一定要加强。 2.环境温度与湿度。 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材料检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严格按照养护标准和检测标准进行养护和测试,这样才能得出具有可比性的检测结果。例如,采用标准养护的试件,应在温度为20±5℃的环境中静置一昼夜至二昼夜,然后编号、拆模。拆模后应立即放人温度为20±2“c,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标准养护室中养护。 3.加荷速度。 由于快速的加荷速度和荷载,在常温条件下对水泥材料进行性能测试时,测试出的材料强度值就会高出材料本身的强度值。但在进行芯样混凝土等试件的抗压强度测试时,常温下的加荷速度的快慢对测定结果却不同。例如,在进行混凝土试件抗压实验时,就可以发现,加荷速度过快,材料裂纹扩展的速度就慢于荷载增加的速度,从而应使得测得的强度值偏高。故要严格按照材料标准和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加荷速度,并在标准范围内取最低值。 4.试件尺寸及精度。 试件必须要按照标准的尺寸和精度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例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的试件标准为边长150mm的正方体。若尺寸和形状都在要求范围之内,这就说明了该试件为标准的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会受到其试件的精度高低的影响检测结果。例如,因为不够平整引起偏心受压从而导致由强度会下降5%左右。 5.检测误差。 检测结果会受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材料的匀质性、设备仪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其因素差异,都会造成检测出现误差。因此,要严格按规范、标准、规程规定进行检测。一般造成检测误差有3种情况:(1)平行检测误差,就是用同种方法同种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段式样检测时,得出的结果会有误差。它偏重于材料的匀质性,在相关的规定里一般不允许有这样的误差;(2)同组试件之间的误差,它主要是考虑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的差异,并有一定的误差范围;(3)再现性误差或对比检测误差,此误差是在用不同设备对同一材料、同一样品进行检测时所得出的误差。该误差是对所有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考虑,其也有允许误差,并规定误差范围在3种误差中是最大的。 6.数据处理。 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同组试件测试时得出的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因此,只有对材料的测试结果规定标准的取舍要求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在对水泥胶砂进行强度抗压、抗折测试时有3种情况:(1)如果在三个强度值中的其中一个超过了平均值±10%的需要去掉该超出值,将剩余两项强度值取平均数来作为最后的测试结果;(2)如果在三者中有两项两个强度值超过平均值的±l0%,这时就以剩下的一项作为测试结果;(3)如果三项测定值都超过平均值的±10%,这时就需要进行重新检验。在对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测试时其平均值的计算都有不同的取值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两者的计算方法不是简单的相加,其计算后的数据要按照cb/t8170-1987的修约的方法来进行,尾数按照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还须保留数据的位数。由于测试结果在进行测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比预期值要高或过低,即便是在对同组试件,其得出的数据也会相差很大,或是在对同试件进行各项性能指标测试时也会出现相互矛盾等现象。因此,在数据的处理上要认真对待,找出出现不良现象的原因,并及时进行再次测试。 二、提高措施 1.严守建筑材料三证关,加强对材料的检验是保证材料质量的重要环节。 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的制度的产品,要有许可证编号和安全认证标志,在选购这样的产品前需对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及安全认证标志原件进行检查,以为防止伪造产品。在进行招标或采购时,产品样品、投标书、合同等重要文件资料有要专人保管,同时甲方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也要要全面掌握这些资料内容,当材料到达施工现场时要按照该资料进行检查,检查产品的型号、规格、性能指标、产地、数量,外观质量,严禁接收不达标的材料。在较为重要的设备、仪器验收时也需要甲方去现场检查监督生产过程。因为这项工作是甲方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如果建设单位材料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在进行整个操作过程并没有及时向监理工程师上报,也没有给该监理工程师相关的复印资料,或是当货到现场后没有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来进行检测验收,而是由材料部门或工地未经标准验收方式直接接收该材料,这样的不良现象都会造成问题材料的出现。因此,一定要严守验收环节,才能首要保证工程质量。 2.必要的强制性检测根据相关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项目检测,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才能根除工程中的质量通病,防止伪劣材料进入工地。 对建筑工程中的一些项目进行强制性检测,例如,对钢筋数量的检测,对混凝土试块检测,对瓷砖性能检测,对水泥质量检测,对成品、半成品检测,对有机污染物含量检测等,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和相关程序进行。 三、结束语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把好材料关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重视材料质量的检测工作。通过科学的检测,才能准确的鉴定建筑材料合格与否,能否适用于建筑工程中,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对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的应用与分析 引言:目前,在建筑行业中建筑业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支柱型产业,并且成为各行各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对整个国民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要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和活动等措施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物能够达到质量要求。为了达到该目的,就需要对建筑过程进行全面跟踪与控制,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论文联盟//改进等手段,使建筑物满足质量要求,提高安全和经济效益。 一、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的作用 工程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创造正常施工条件的前提。一般的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约占总项目费用的60%左右,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只有有效的控制好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才能得到基本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存在于整个施工现场材料使用的全过程,从订货、加工、采购、包装、运输,一直到检验、堆放、储存、保管、加工,每一道程序都需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的目标 凡运到施工现场的材料、半成品或构配件都应出具产品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并按规定进行试验和检验,经抽查合格后,方能允许进入施工现场;进料的生产厂家和相关的质量等级要求必须在合同中作出明确说明;同时要加强材料的存储和使用的质量控制;对于工程中采用的新型的的建筑材料,必须根据相关部门的现场试验报告以及技术检验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对材料进行审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建设施工作业前必须对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建筑材料计划进行审核,所有的材料计划应在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进行备案,既便于检查,又能作为开工后建筑材料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建筑工程材料计划备案后,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制订相应的监管程序和监管制度。在建筑工程材料的采购、存储、使用过程中均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把关。在施工组织和材料计划编制时,要确定材料的采购时间能够满足先检验后使用的要求,并且兼顾到施工前材料的储备及检验等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与材料质量相关的文件都必须经过监督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的进场使用。由于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与工程质量控制密切相关,而且由于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建筑工程材料造价在全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如果出现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比较大的,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 三、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标准与方法 (1)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必须以设计中为准,如果没有特殊要求的则以国家规范为准。在实际工程中要坚决杜绝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对于材料的等级,如果符合相应等级的相应标准,则对该等级合格,否则视为不合格,如果此材料本身不一定是不合格的,只是不符合使用的等级标准而已,经三方商定,材料亦可降低等级使用。 (2)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主要有试验,检查验收,管理技术以及多单位控制等四种方法。试验方法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与试验检测,对建筑工程材料的技术性能进行检测,确定材料的质量,从而得出科学可信的试验结果。检查验收则是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方式,借用简单可靠地试验方法以及工具对材料的数量以及外观质量进行检测。管理技术法主要是针对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的堆放阶段,通过科学的管理确保建筑工程材料的保存过程不会发生质量变化。多单位控制法则是指通过联合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单位等多方共同监督管理,对建筑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管理。 四、常用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的的基本程序 (1)施工作业前的建筑工程材料准备阶段。首先,深入了解材料质量、价格以及供货能力信息,尽可能的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降低工程造价。由业主单位提供的材料,应及时了解信息。由承包单位供应的材料,要及时进行建筑材料的审检论证,报业主同意后方可选择。在工程开工前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单位应制定合理科学的材料、加工、运输的组织计划,掌握相应的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管理体系,确保材料的周转速率,减少材料的占用时间,确保工程的质量。 (2)进场材料的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材料进场时,必须检查实际到场材料情况以及与所要求材料在品种、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等方面是否相符,检查材料的生产编号或批号、型号规格等与产品质量证明书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应要求更换材料或者更换相关材料的信息。凡运到施工现场的材料、半成品或构配件都应出具产品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并按规定进行试验和检验,经抽查合格后,方能允许进入施工现场,避免材料变质和使用规格、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材料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如水泥受潮结块、钢筋的锈蚀等。施工单位还要做好对材料的合理调度,避免现场材料的大量积压。进场后的材料,使用时若担心不能满足要求,可以进行二次复试,并根据所得的结论视情况进行处理。 (3)建筑工程材料进场后质量控制。对于审批合格后,经监理以及业主批准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首先必须根据种类、生产厂家、或者品种型号分别堆放保管,需要设专人管理。采用新材料前必须通过试验检测,代用材料必须通过科学分析研究,必须符合结构构造要求。在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进度,做好进场材料的补充工作,建筑工程材料的补充,必须执行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确保建筑工程重要结构施工部位建筑原材料的同一性。尽可能的避免造成使用混淆的现象发生,也有利于工程质量跟踪监测,或者作为出现质量事故时的调查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对建筑工程质量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是保证建筑物使用安全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质量。完善材料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的监督管理,对材料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才能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而更好地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六类建筑工程材料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质量公告之一(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分为砖、砌块、板材三类。砖类主要有多孔和空心砖、煤矸石砖、页岩砖、粉煤灰砖、灰砂砖、混凝土砖等;砌块类主要有普通混凝土砌块、轻质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粉煤灰砌块、烧结空心砌块等;板类主要有grc板、石膏板、各种纤维增强墙板和复合墙板等。新型墙体材料具有符合建筑功能要求的技术性能,如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等。通常用于建筑结构的承重部分或框架结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隔墙和围护部位,或用于建筑的隔热保温内外墙。 为保障建筑工程材料产品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新型墙体材料(砖类、砌块类)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河北、内蒙、山东、河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海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70家企业生产的70种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7.1%。其中,抽查了55种砖类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7.3%;抽查了15种砌块类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6.7%。自2000年起已连续7次对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质量进行了跟踪抽查,本次产品抽样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通过抽查本次所有产品放射性核素限量指标均未超标。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1.抽查中有部分产品抗冻性和强度等级不符合标准要求,有的产品强度等级项目实测值达不到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80%,抗冻性项目中冻后全部脱皮和断裂,强度等级不够的产品抵抗自然界环境风化性能差。 2.抽查中有部分产品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超标。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项目的设定是为了满足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在建筑设计预算、施工处理以及建筑物美观方面的要求。抽查中有的产品尺寸偏差多、大小不一、外观缺损严重。 针对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已责成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抽查中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对抽查中质量较好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加大宣传力度。国家质检总局将继续对该类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抽查,促进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建筑工程材料检测重要性 摘要: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节能环保越来越重视,特别是现代建筑的节能环保由于与人们息息相关,人们对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建筑市场一些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不断涌现出来,鱼龙混杂,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能够达到环保要求,则需要做好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工作。文中分析了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内容,并进一步对新时期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内容;重要性 前言 近年来,随着环境情况的不断恶化,人们节能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由于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带动了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检测技术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内容 1.1原材料性能检测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各种类型的原材料,对于施工中需要使用到的原材料需要做好检验工作,确保原材料各种技术性能要与规定的具体要求相符,在具体检测过程中,需要对进场的每一批原材料都需要在监理监督下进行取样,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检测的材料多以钢材、水泥及沙为主。 1.1.1关于钢材的性能 钢材具有高强度、可塑性、可焊性及冷脆破坏性等性能,在对钢材进行性能检测时,需要根据其各项指标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判定,同时在具体判定过程中,还需要收集好相关数据,并以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其检测的准确性。 1.1.2关于水泥材料的性能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水泥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原材料,其质量的好坏对建筑工程载体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还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对水泥的泌水性和抗渗性进行检测,有效保证工程施工中水泥的性能,确保整体工程具有较好的承载力。 1.1.3关于沙的性能 沙颗粒的精细程度可以通过沙的细度模数进行反映,因此在混凝土配置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沙的细度模数,当对混凝土强度要求较高时,则需要选用中沙,对混凝土抗渗性能和抗冻性能具有要求时,还需要控制好沙中最大杂质的含量。 1.2桩基检测 在对桩基进行检测过程中,需要对桩基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水准进行检测,检测结论与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息息相关,在具体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方法会对检测结论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如静载试验、低应变、高应变、钻芯取样、开挖检查。 1.3结构实体检测 结构实体检测内容包括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及间距、实体混凝土强度、构件的尺寸、植筋拉拔等。影响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和寿命因素除了原材料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构件自身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因为受力钢筋承担了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绝大部分的拉应力和压应力,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容易形成露筋和锈蚀现象,降低混凝土与钢筋间的黏结力,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耐久性也随之降低,给工程结构安全带来质量隐患。而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则会使构件的有效截面尺寸变小,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现象的发生,最终影响承载力。另外,由于受力钢筋自身变形或位移而造成的钢筋保护层过厚,对工程实体结构危害性更大,甚至会对整个结构体系构成影响,大大增加了房屋整体性能的不安全因素。 2新时期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重要性 2.1有助于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自身的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会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施工前对建筑工程材料进行检测,可以有效的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这对于提高建筑物质量及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强化建筑工程材料检测工作,这样建筑工程在采购和使用的建筑材料质量和性能才能符合国家相关的规范要求,有效的确保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 2.2优质的建筑材料检测有利于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和使用 相较于其他工程来讲,建筑工程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工程量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新型建筑材料往往保持联谨慎和观望的态度,通常还是会选择传统、技术相对成熟的建筑材料。但建筑工程材料检测部门通过对新型建筑材料进行科学检测后,针对于各种新型材料的检测结果,建筑施工单位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新型建筑材料,这对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和使用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实现建筑节能环保的目标。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能够制定出不同施工现场的材料配比方案,并从中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这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而且对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检测工作,新型材料、设备及工艺的应用得以大范围的扩大,这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及施工整体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保证建筑工程效益得到提高 建筑节能材料多以外墙保温隔热材料、主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门窗材料为主,这些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销售价格,而且相较于传统材料来讲,新材料用量较少,有利于减少建筑成本,对建筑工程效益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现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如空心砖、粉煤灰及矿渣砖等的使用无论是在承重、强度及隔热保温性能方面都是要比实心砖更具有优势。而这其中粉煤灰和矿渣砖自身成本十分低廉,有利于建筑材料采购成本的降低,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利益,因此做好这些新型环保材料的检测工作,确保这些空心砖、粉煤灰及矿渣砖在质量和标准上都能够符合建筑施工的标准要求,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效益的提高。 3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建筑工程质量也成为人们投诉的重点问题,因此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做好检测工作,确保所使用的每一样材料都能够做某达到施工的具体要求,这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质量,而且能够确保建筑使用寿命的延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快对工程检测方法的改进,在具体检测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工程能够安全、顺利的开展,有效的保障施工人员及建筑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廖龙 单位:赣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材料价格视角下建筑工程论文 一、材料价格的构成和分类 1.1材料价格的构成 所谓的材料价格在广义上来讲是指建筑工程所需要的成品、半成品从供应商到建筑工程施工地或者施工仓库的综合平均费用。一般来讲,材料价格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即:材料供应价、材料运杂费、运输损耗费、采购及保管费。与此同时,如果这四项中的任何一项材料被附加了检验试验费,要将这项费用记入材料价格,并且在记录形式上,要进行单独的立项。 1.2材料价格的分类 材料价格根据其使用的范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区材料价格;另一种为针对某项工程的材料价格。第一类地区材料价格,很明显指的是根据地区、或者建筑区域来进行编制的,很显然,这种分类方法能够为其它工程的材料价格提供一定的参考。而第二类,针对某项工程的材料价格,则是以某个具体的工程为依据,因而,与其它工程的材料价格没有可比性。这两种材料价格的分类不同,但事实上,材料价格的组成和确定方法却是一样的。之所以使用两类不同的材料价格分类,其材料价格不同主要是因为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产地、所需的材料、以及材料规格有所不同。 二、材料价格的编制依据和确定方法 由上述可知,无论是材料价格的构成方面,还是材料价格的分类方面都是比较复杂的。然而,也正是这些复杂性使得建筑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材料价格的编制和确定方法方面面临着各种多方面的困难。本文在此对材料价格的编制和确定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材料价格方面研究的提高献计献策。 2.1材料消耗量 就笔者看来,研究材料价格编制的依据和确定方法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材料的消耗量。这是由于在建筑工程的材料价格中,材料的消耗量是不确定的,也是最不容易估量的。而所谓的材料消耗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构成实体材料净用的材料数量、施工场内运输和操作过程不可避免的损耗量。现有的对消耗量确定方法的研究有很多种类,如实验室实验、现场统计等等,但其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是理论计算法,该理论计算法通过利用数学公式,对材料消耗量进行严格的计算,因而较之于其他的方法来讲,更具有精确性。 2.2材料基准价格 (1)材料原价即材料的出厂价,一般指没有经过商品流转领域的生产厂出厂价格或商店的批发牌价。 供应价是生产厂家出厂至商品流转领域后的价格,其中包括了供销部门的手续费和包装费,这两项费用未必会发生。其中包装费是为了便于材料运输、减少运输损坏以及保护材料进行包装所需的费用。 (2)材料运杂费指材料来源地起,运至施工地仓库或堆放场地,全部运输过程中所支出的一切费用。 包含外埠中转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车、船运输费、调车费、驳船费、装卸费和附加工作费等。一般分二个步距:第一次运杂费和第二次运杂费,并根据相关主管部门规定的运价规定和有关规定计算。建筑工程上用的主要材料一般按重量来计算运输费。 (3)运输损耗。 建筑工程的材料由于数量大、形式多样,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运输上的损耗。比较大型的建筑材料损耗比较小,而小一点的,特别是散装类的材料,例如沙子,瓷砖等都会产生很大的损耗,由于损耗的费用可能比较大,所以,必须加以重视。 (4)材料采购及保管费。 材料采购以及保管费也是材料基准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费用主要包括建筑领域相关部门在采供、保管等方面所需的费用。材料采购及保管费的确定方法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按照材料原价、运杂费、运输损耗费三者之和乘以采购及保管费费率进行计算。 2.3检验试验费 除了上述的材料消耗量、材料基准价格外,在建筑工程中材料价格的组成和确定方法还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检验试验费。由于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无论是在建筑材料、安装物,还是在构件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检测。但是检验试验费不包括对新结构、新材料的试验费用。材料价格的编制和确定方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以上也仅仅只是对材料价格方面粗略的研究。然而,仅仅凭借这些来提高建筑工程领域在材料价格组成和确定方法方面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材料价格的研究还需要建筑工程领域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材料价格的编制和确定方法对于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材料价格的组成和确定方法涉及的方面很多,是一项难度系数较高的课题,再加之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在材料价格组成和确定方法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无论是给当下的研究,还是对于材料价格在建筑工程方面的应用来讲都是不利的。因此,在今后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中,材料价格方面的专业人士应该加强对价格组成和确定方法方面的研究,并且要从组成的多个部分,确定方法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更适合于当下建筑工程领域发展的材料价格组成和确定方法,进而促进建筑工程领域又快又好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刘爱芝 单位: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建筑材料与建筑工程论文 1.关于建筑钢结构材料的检查 1.1关于钢结构材料的性能 一些材料在进行性能判断时,应该按照各项相关的指标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及判定,在对检出材料性能进行判定的过程中,应该对其数据进行采集,并且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例如:钢结构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以及年限、产品说明书以及牌号等。由于钢结构自身在建筑上具有庞大的市场,并且还具有着自身所具有的性能优势,因此在建筑工程这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针对钢结构体系而言,不仅制造的过程中具有工场化,并且其施工的工期相对来说也比较短,没有建筑垃圾以及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钢结构深度不断的发展,一定会在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和推广。 1.2关于水泥材料的性能 针对水泥产品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材料,水泥产品质量的好坏对建筑工程的载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对水泥的施工性能进行有效的保证,水泥调和水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多余水泥水化水量的一到二倍,这多出的水分会在水泥运过程中渗透到混凝土的表面,这就是水泥的的泌水性,但是抗渗性主要指的就是构件抵抗水渗透的作用。 1.3关于砂的性能 砂的细度模数将会对其颗粒的精细程度进行有效的反映,然而细度模数并不能够反映出级配的情况,在对混凝土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砂的细度模式进行考虑,对于强度比较高的混凝土应该要选用中砂,然而细度模式大概是在二点六左右。砂的坚固性对于一些存在着抗冲击和耐磨要求混凝土的砂,其循环之后的损失率不可以超过百分之八。砂中的最大杂质含量以及对于具有着抗渗和抗冻要求混凝土用砂,其含泥量不可以超过百分之三,泥块不可以超过百分之一。要是砂中含有着硫化物以及盐酸盐,对其进行耐久性的测试,以此来满足在以后当中的使用。 2.关于建筑钢结构材料的有关检查标准以及方法 2.1关于钢结构材料的检查方法 对于我国强制性的钢结构材料的检查标准,对于钢结构材料的检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方法:钢结构材料在性能方面的检测,首先要对钢结构材料在强度性能方面的检测,对于检测机械侧力度的盘指针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对准在零点的位置上,并且要对副指针进行波动,从而能够和主指针进行重合。把需要检测的试件放置到试验机的夹头之内,进而启动试验机来对其进行拉伸处理,在进行拉伸的过程中,测试的力度停止转动的时候变为恒定的荷载,或者不计初始时候的最小荷载。向试件不断加力一直到拉断位置,进而读出测力盘上面最大的荷载,变为抗拉极限的荷载。强度比较高的构件性能比较安全,并且高强度的钢筋对于建筑的承载力也比较强。其次就是在钢筋的性能方面,钢筋的变形程度是钢筋延伸性的体现,并且和强度有着一样的地位。对以往建筑施工原因调查可知,由于钢筋延展性的不足,进而导致建筑出现断裂。对其主要的检测方法就是把已经拉断的试件两端对齐,使其轴线的位置能够处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是因为拉断处各种原因所形成的缝隙,那么分析应该处在试件被拉断之后标记部分的长度之内,如果是处在短处那么采用卡尺直接测量被拉长的长度,如果实际标距处出现断裂,那么则表示试验结果无效,应该对其进行重新的试验。最后,在对钢材料的弯曲性能进行检测,钢材料的力学稳定性也体现在钢筋的弯曲线方面,因此,弯曲试验主要是检测钢材料弯曲性的检查方法。冷弯试验主要是把钢筋试验规定的直径弯心上弯到九十度进行检测,如果没有裂缝和断裂等现象的出现,这表明钢材料的质量比较好,这种方法也能够检测钢筋焊接接头的质量。 2.2关于水泥的检查办法 在选择试验之前,必须要把负压筛放到圆柱体的筛座上面,并且要将筛盖进行盖上,之后在接上物理电源,与此同时还要对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检查,并且将负压调至到四千帕到六千帕之间。之后在对样品进行取出放置到负压筛当中,然后盖上盖子,启动筛析仪器,运转两分钟的时间,在这期间要是需要中途加入试验,那么应该将已经准备好的式样附着到筛盖上面,并且还要对其进行轻轻敲击,从而使其能够完全落入到负压当中。 2.3关于砂的检查办法 选择称取烘干的试验五百克,将其放入到根据筛孔大小配料的套筛上面,然而将其晃动,在十分钟之后取出,再根据筛孔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筛选,之后放置到干净的浅盘上面进行手动筛选,直到每分钟所筛出来的量低于试样的百分之零点一的位置,然后在通过颗粒并入到下一只的筛子中,根据顺序来进行,一直到全部筛完。 3.总结 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过程中,材料不仅仅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建筑质量的好与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能够保证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材料进行加强检测,以此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同时要对建筑材料检测的管理人员进行加强管理,并且建立起有关的监测标准,以此来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作者:乔培 单位:河北汇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我国建筑工程材料管理论文 一、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建筑企业由于管理不严格,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执行,施工时没有计划,施工过程没有标准;施工人员纪律松驰,生产效率低;各种材料、工具、设备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或者管理程度松懈,乱丢乱发,浪费惊人,施工现场环境比较杂乱、脏等。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筑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材料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其专业素质和水平较低,对系统的工作程序不熟愁,根本不能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 ②材料采购过程中有暗箱操作情况,导致整个预算成本提高,更有一些企业的使用材料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 ③材料的储存保管的过程中,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或者管理不到位,材料的堆放不科学,也没有明显的管理章程,对材料的存放环境不太重视,直接忽视防火、防潮、防盗等安全规范,所以浪费现像比较严重,影响了施工周期,提升了成本。 2、工程材料在采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企业在采购材料时,根本没有做前期的预算,只有一个采购的意识,没有详细计划,材料管理人员,直接根据施工招投标文件、合同以及施工图等对整个项目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按当期市场的行情进行大致的估算,从而导致预算成本放大。还有一些在未签定订购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过于随意和简单。在材料验收的时候,管理人员把关不严,现场收验人员因为许多因素而怠于查验,致使材料数量不够或者质量不符合规定之要求。更有甚者,在材料运往施工现场的过程中,将材料变卖等问题。 3、工程材料管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份企业没有制订消耗定额,现场管理人员在没有经过技术部门或者相关部门的同意之下,随意的领取材料。还有就是对周围转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一次性出帐,过后便不再注意。领料人员领取材料过后,出现严重浪费或者私下变卖等问题。企业领导与材料人员串通一气虚开发票将一些财经制度不准报销的东西通过材料出帐,甚至开具没有任何实物内容的发票从材料出帐。 4、材料在存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材料的保存过程中,根本不材料环境条件。直接将材料乱放,也没有明显标示,也没有意识防火、防盗、防潮等安全措施。更没有材料的生产厂家、日期、型号、规格等。同样,在管理的时候没有登记材料收发台帐,没有做好收发记录。严重时,还有管理人员与采购人员出具假入库单,与采购员共同实施违法活动,或者与领料人员合谋将库存的材料领出变卖。还有采购人员故意多方面难为供货方,以索取好处。 5、材料核算环节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只注重财务核算的材料帐与材料部门的台帐核对情况是相符,而忽略了实地盘点。怠于按责任成本控制方法对材料按责任中心进行核算。财务人员在材料核算时发现问题,在追查时,不仅遇到一些材料人员的消极或者故意对抗,从而遭到上级的阻拦,导致整个成本上升。 二、建筑施工企业材料管理的应对措施 为解决以上问题,企业在进行材料的管理时,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消除管理盲区,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队伍素质。作为施工企业,在施工之前,应该对项目工程所需要材料进行货源的研究与调查,多方面收集供货信息,寻找货与价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与相关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与设备总量,编制好需要计划。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旬、月之计划,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运转与现场实际管理水平,根据现场需要合理的安排施工所需要的机械。尤其是要注意材料的保管,防止出现因为环境素质而出现材料的变质等问题。严格缩小浪费现场。并且制定合一的材料采购、保管制度,建立材料价信息中心与材料价格监管机制,更要提高采购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减少工程成本,提高企业利润。1、采购与预算阶段 ①渗透建筑工程材料相关的法规条文 国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材料的采购与使用进行规范化,且明确指出,工程项目部门应及时的对施工工地上的各种材料、设备进行登记与记录,并且正确的填写《建设工程材料采购验收使用综合台帐》,同时还需相关单位的签字证明,方能进场。比如,对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胶合板等,这些建筑材料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与管理办法。 ②实时掌握市场行情,合理降低材料成本 如何做到采购性价比最优化,这就需要单位在购买材料时,要确保所购买的材料,既是高质量,也是价格相对较低的。这就需要购买材料之前,采购部门成立市场信息收集小组,可对市场上不同产地、时期、型号、质量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以确保最少的资金尽可能的够买到最佳性价比的材料。从而降低材料购买成本。 ③就近取材 在建筑企业对材料的核算工作中,若购买材料所需的人工费用以及运输费都是要计入企业材料采购中的,也就是说过多的运输费用就会使采购的成本增加。反之,节约运输费用就可以降低不少采购材料之成本。倘若想减少材料采购成本,则需要减少运费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选购材料时,需要了解供货方的交通状况,若是质量同优,则应该就近取材,减少运输费用,降低采购成本。 2、储存、发放阶段 ①专门库房,妥善存放 我们知道建筑材料大多与自然环境因素会发生化学反应,许多材料与材料之间也会发生反应。因此,在储存与管理材料的时候,应该将不同类的建筑材料存放在专有的存放点。为了减少材料存放的损失,也便于管理与取材,一定将设立不同的存放点,存放同类的材料。 ②材料标识,分类存放 建筑材料都需要存放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区分不同型号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建筑结构对于不同型号的材料需求,将材料的形状、原材料、材料的类型标明存放。在建筑建设过程之中,不同结构一定要选取不同的型号材料进行施工,这就需要材料在存放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型号的同一种材料进行区分标明存放,防治施工时误用材料状况的出现。确何建筑物建设的质量。 ③推陈储新,先进先出 在材料发放的过程之中,要遵循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就是避免由于领用不当造成的旧货长时间囤积以至不能在优质期内使用的现象的出现。同时,项目部在领用材料时必须由项目施工人员开签限额材料领用单,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凭领料小票多次发放,最后对于破损的材料,在发放时材料分发员要注意验交,同时,领用方应该在领用凭证上签字领取。 3、施工队段 在施工阶段的时候,材料管理工作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抓起,严格执行,控制安全、材料、以及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①履行供应合同,保证施工之需要 ②合理安排材料与设备进场,作好现场材料验收 ③加强日常清查记录,减少材料损失与浪费 ④掌握施工进程,及时调整材料供给,满足施工需要 ⑤综合使用,尽可能的变废为宝 如,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钢筋头,经加工可制作双层钢筋用的马凳及预埋件等,砂砾可做散水或非工程部位用料平整场地等,木材边皮板可用于临时设施等。另外材料包装品要尽可能的周转使用,如水泥包装袋、桶装的油品、贵重物品的包装物等。从工程细部抓好综合利用,达到“双增双节”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建筑工程材料采购及管理 一、对甲供材料中出现不足原因的分析 没有建立完善的甲供材料管理制度和程序甲供材料管理在工作中与基建工程、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各类专业工程都有很大的关系,在管理中要涉及到各个部门,但是对于甲供材料的管理没有形成健全的材料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部分单位和部门不能协调统一,而是各行其是,管理过程中的考核、监督制约机制未能有效履行,严重失职造成甲供材料得不到规范的管理,造成项目损失。 二、关于甲供材料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措施 1、在甲供材料的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事前控制,积极做好招标阶段的控制 (1)在建安工程招标中,招标文件要明确规定甲供材料需要用作的承包项目,对于不能应用甲供材料的项目和施工也要进行详细的说明。发包人按耗用指标×工程量的总额控制,如果发生超领、超用的情况则要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计取。 (2)在甲供材料招标过程中要严格材料采购控制,对于供应商的资质和能力要在招标文件中进行明确的标示,对材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明确说明,确保材料供应过程中的稳定性,也将不合格材料拒之门外。必要时可设置拦标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控制材料成本。 (3)在甲供材料管理中,要制定详细的实施管理方法,同时结合实际的需要对甲供材料的申报、审核、核销等都进行详细的说明,对实施的具体规则进行说明和规范,对甲供材料的合理消耗进行规范,杜绝浪费。 (4)在甲供材料的使用手册编制过程中,要根据承包人在工程投标书中表明的消耗指标来合理的编制甲供材料的使用手册,从而合理规范甲供材料的使用。 (5)在甲供材料的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的更新观念,保证甲供计划的效果,将职能管理方式转变为流程型管理模式。 2、在甲供材料的管理中,要加强事中控制,根据专业工程的特点对不同的工程项目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1)基建、技改、电力安装等工程在材料的供应中都可以采用甲定乙供模式,即施工单位自行控制材料的使用量,按照市场价格向正规厂家进行购买,整个过程中没有跟建设的单位进行实物的移交,对于最终的结算也是由管理部门进行计算。这种工程基本上是由很多单位施工的,但是在材料的管理中只需要明确主要装置性材料需要经过中心招标即可。 (2)对于外包工程、大修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仍然要采用甲供材料管理模式,因为这些工程项目管理要比基建、技改等项目相比要小得多,所以项目管理就比较散乱,这种情况进行甲供材料管理效果十分显著。 (3)在材料管理中,要不断的加强现场的监督和管理,业主也可以派遣专业能力过硬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而供应商要对供货的清单进行明确的记载,对品种、规格、数量等等要详细的记录,在经过工程双方、监理、供应商四方的核对签字之后,在财务决算的时候作为凭据,促进账款往来的核对。 3、在管理中加强事后控制,不断完善项目的材料管理,对投资金额进行管理 对材料管理要根据工程的进度,对甲供材料进行总结,对甲供材料中的招标、采购、供应等数据及时进行收集和管理,通过对比分析来控制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异,对出现的错误和超标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不断完善材料管理过程,控制工程投资。 三、结语 在工程项目中,甲供材料管理应该不断完善管理的制度和工作流程,增强监管的力度,对于管理中的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控制好甲供材料的整个过程,为工程质量和投资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徐晓青 单位: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建筑工程材料管理方法以及措施 一、建筑工程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期组织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对工程总体规划方面不够重视,企业所做各种计划没有科学根据、与实际不符合等。企业主要都是根据以往积累经验来确定工期,以及确定工期组织实施、但是,没有考虑本项工程的特殊性或与以往工程的差异。遇到新形势、新结构等新项目则是一筹莫展。完全靠主观臆断制定的工期以及相应措施往往是不得当、不合理的,必然会给材料管理带来很大麻烦。 2.管理控制方式落后。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对工程管理控制缺乏足够地重视力度,缺少完整得控制手段体系,总是凭以往经验以及管理者的主观臆想来进行控制,管理控制内容往往被检查工作所取代。检查是建设任务结束以后才能进行的,都是事后控制。对于项目管理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企业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从管理控制方式上来看依然是沿用了落后的经验管理方式,这是就是不科学。因此,工程材料也不会做到齐全和完整。 3.人员素质不高。建筑企业材料管理队伍素质整体偏低,并且人员结构层次也不是很合理。经过高等教育并获得学历的管理人员不多,大、中专学历人员占据大多数。建筑行业往往是重工程技术人员、轻项目管理人员的一个倾向。甚至,有一些企业材料管理人员由某些亲属来担任。他们本身没有经过专业素质训练,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混乱现象。 二、现代建筑工程材料管理方法以及措施 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工程材料管理部门和各级管理岗位责任制,实行管理技术负责人负责制。施工技术材料控制一般分为三个等级:项目经理对分管生产经理签订责任制;工程技术员对项目经理签订责任制;工程材料管理员对技术员签订责任制;另外,各相关工作人员也要签订材料工作协调负责制。材料采购时,应及时向经销商索要产品合格证以及检验报告;质量检测员检查每道工序的结果,必须要如实告诉给材料员,并准确填写相关内容;技术员在测量放线、施工组织、工程变更等重要环节的必要材料时,必须及时反馈给材料员。特别是工程竣工图绘制等,更需技术员和材料员就工程变更逐条地进行修改,为以后改(扩)建工作提供有据可查、真实可信的技术材料。工程建设、工程施工及工程监理单位各级管理人员要责任到位,各个建筑工种工作人员之间要互相积极配合,认识到工程技术材料在工程建设中重要意义。就有关材料不健全的坚决执行岗位职责或者处罚,确保工程技术材料及时性与完整性。 2.必须执行新规范新标准 建筑行业中的新规范、新标准是随着现代化技术以及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工程项目材料管理规程也会随其适当修改及补充。为加强建筑工程材料管理规范化,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工程建筑实体的工程质量及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统一建筑工程材料编制内容及具体要求,建立准确、真实、完整的工程材料档案就很重要。根据工程材料管理的实际情况,要制定建筑工程材料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要求各级工程材料管理部门配备相应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并要求考试合格具备岗位资格证后,方能从事工程材料编制、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 3.材料管理应客观 工程材料管理必须准确客观地反映工程实际,工程技术材料管理要务求真实,切记伪造材料数据。一些材料管理员平时懒于材料积累,等到工程交工时才手忙脚乱地拼凑材料甚至伪造材料数据,以致材料漏洞百出、材料内容失实。这就要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单位负责人都应该对工程技术材料审查监督。建筑企业技术负责人必须对工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关键部位必须亲自现场审查把关。材料管理员必须深入建筑现场,在做各种材料前,当面核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准确无误后方可填写相关材料文件。 4.管理职责分明 根据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规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程序及各级工程质量管理人员都应明确各自的本质职责,不可越级评定,蒙混过关。工程自检要通过现场及技术员、质检员、工长的共同检查,对各种工序施工质量进行记录。做到实际施工质量及评定结果相一致,并签字确认。对于各种隐蔽工程、工程变更及关键工序等部位,均要求有关人员见证并签字确认。坚决杜绝代签或漏签等材料管理漏洞,将各种责任落实到位。 5.加强敬业精神 材料管理员要养成三勤(嘴勤、手勤、腿勤)的工作作风:应勤问安全情况、质检情况、材料方面问题,做到及时了解工程施工与用材情况;应勤于及时通过三方报验、见证、送检;应勤于及时填写各种隐蔽工程材料并及时签证;应勤于随时到现场落实工程施工情况。 三、结语 建筑工程药加强工程材料管理,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场开始就应该进行管理。建设主体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材料管理必须从制度、计划、责任制、现场管理多方面着手进行监控。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正确运行,就应该把好签证关,包括工程报验等。应该设立良好的控制方法,勤于检查与跟踪。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材料质量,进而确保在施工建设中使用合格材料,以达到建筑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规范要求的目的。 本文作者:史鸿飞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建筑工程试验与材料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摘要: 试验检测工作与材料质量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增强建筑的实际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实试验检测工作与材料质量管理主要就是对于具体的建筑工程内容进行全面地监测实验继而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材料的管理性,在源头上保障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材料质量管理;强化举措 建筑工程过程中,要提高对试验检测工作与材料质量管理的重视,避免各种劣质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建筑工程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问题继而有效的增强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效益。 1增强对建筑材料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工作的重视 在建筑工程的角度来说,其材料的质量直接关乎整个建筑工作的质量,因此实践中,建筑工程的各种建筑材料要符合我国国家的规定的标准,根据各种技术规范对建筑材料进行全面地检验,在出具各种质检报告之后,才可以根据实际的技术规范应用。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材料质量工作角度来说,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管理意识,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地监督与管理,导致在实践中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出现在建筑市场中,直接增加了建筑材料检建筑材料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在实践中可以根据以下各种内容开展工作:(1)要对目前建筑市场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地收集与整理,对于存在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对不同的生产商家的材料质量的特征与弊端分析,选择最为合适的材料供应商;(2)在对建筑材料运输的过程中,要对材料运输进行全面地管理与控制,避免因为运输导致的材料损害问题的产生;(3)要保障建筑材料的储存环境的优良性,避免在存储过程中粗线材料变质等相关问题。 2创设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系统 (1)要全面地创设建筑工程管理监督系统,利用专业人员以对整个建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全面地分析与指导,及时优化与完善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降低其存在的问题,在根源上杜绝各种质量与安全问题的产生;同时在实践中,要全面落实各种科学的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管理模式,对工程进行全面地监督与管理,深入到实际的各个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之中;同时要加强对监督人员的技能培训的重视,继而有效的提高其专业能力,在源头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与效果。(2)要规范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在建筑工程开展中,要根据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要利用各种制度的制定对各种建筑工程行为进行全面地规范,因此根据各种考核制度之下,对于建筑工程地点进行实际的考察与分析,对于建筑工程地形以及地质状况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继而获得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在正式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继而在源头上提高提整体工作质量。同时,个别建筑工程单位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对于建筑工程的实际过程进行明确的规范,在实践中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要想增强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就要制定各种完善的规范以及管理制度,明确实际的建筑工程岗位以及具体的责任制度,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明确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范围以及工作内容,进而让工作人员在实践中根据既定的标准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提升整个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3完善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制度,提高整体质量 各种工作人员要提高对建筑材料质量的重视,根据建筑材料标准对其进行系统的检查,检查与标准相符合之后才可以在建筑作业中应用。在建筑工作开展中,因为建材市场没有完善的管理模式,缺乏对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致使各种劣质材料流入建筑现场,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工程的开展中要增强对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对于存在问题的建筑材料要进行系统的处理,避免因为建筑材料质量问题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同时,要明确其应用建筑筑材料的主要来源,继而在源头上有效的推动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4应用各种先进的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手段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开展过程中,要应用各种先进的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手段与技术,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其工作的整体效果,避免因为技术手段等引导引发的建筑质量问题,因此在实践中要对目前建筑工程的质量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建筑工程中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全新的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模式,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管理,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的优化各种问题,要通过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质量问题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同时,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优化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模式与方式,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化的i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整个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在实践中,要培养具有一定先进技术管理能力的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队伍,进而提升工作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5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在高速发展中,因此在实践中要提高对各种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的重视,在实践中要根据建筑工程试验检测与材料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弊端,在多方面、多角度的解决,制定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模式,进而在源头上增强整个建筑工作的整体质量。 作者:李小强 单位:临洮县洮阳试验室
园林类论文:园林绿化栽植类型及养护技术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园林景观、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美的享受。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常见园林绿化栽植的类型,并对其养护技术做了论述。 关键词:北方地区;园林绿化;栽植类型;养护技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加快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有效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水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为城市园林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面积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北方城市园林种植的类型应符合北方的气候特点,节约用水。 1北方常见园林绿化栽植类型及养护技术分析 1.1北方城市常见树种规划 北方地区的树种规划应将节水性植物考虑在内,并对园林植物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配置,不能忽视了对植物生理性的关注,以免造成大面积浪费。在选择园林绿地植物时,尽量选择乡土植物,在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植物品种的同时,还应科学的、合理的从外部引进一些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具有较强节水耐寒特征的新品种植物材料,以此来进一步丰富北方城市原来的生态景观。 1.2园林绿地建设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要想实现对园林植物的科学选择,就必须对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有限的选择,选择具有观赏价值、适应性强的品种,例如,圆柏、柳树、榆树、槐树、丁香、香椿树等,是北京地区园林绿化的基本树种,适合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在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质与量的同步,严格控制常绿草坪的配置比例、乔灌木栽植的比例。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以复层植物群落的结构作为主线,进一步增加绿量和生态效益。 1.3耐旱植物的选择及养护技巧 在北方园林绿地建设中,选择耐寒植物非常有利于北方的气候和缺水的现状。由于在园林绿地的建设中,植物的品种多样化将出现用水量的差异,园林绿地在规划时必须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植物材料进行合理配置。例如,在园林绿地建设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草坪地被植物的选择,如果选择具有较强抗旱性的草坪地被物种,将大大节约用水资源。金叶莸非常适合在我国北方缺水城市种植,该物种喜光、耐半阴、耐寒、耐热、耐寒,并且能在-20℃以下的地区安全露地过冬。相关试验数据资料显示,越是在干旱天气、光照强烈的北方,金叶莸叶片越是呈金黄色,如果长期将其置于半阴的条件环境下,其叶片多呈现淡黄绿色。值得北方城市园林种植人员重视的是,如果土壤经常积水、湿度过大,金叶莸根部、根颈附近的枝条皮层很容易出现腐烂变褐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引起植株的死亡。特别是在多余的夏季,应注意少浇水、防止出现洪涝。 1.4防治病虫害 在北方的园林中,最常见的虫害主要包括天牛、潜叶蛾、蚧壳虫、金龟子、木虱等。对于这些病虫害的危害,一般采用杀虫剂、介特灵、速扑杀等就能够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绿地的清洁,必要时可以先进行修剪然后再喷药。 2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业的迅速发展,交通的严重污染,道路的异常拥堵等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清新的交通环境、优美整洁的绿地建设是每一个城市人心中的渴望。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已成为城市建设者们的重要职责。 作者:刘青玲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林业工作站城关分站 园林类论文:园林工程类型与施工程序研究 摘要: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由施工的环境来决定,因此在施工许多中往往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需要解决,施工技术中也存在着相应的漏洞和选择性的问题,因此如何将施工过程掌控以及如何在园林工程中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园林工程的类型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施工中程序解读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园林工程设计及施工做出笔者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园林工程类型;施工程序 园林工程的施工与一般的建筑施工有一定的差别,不仅仅是按照图纸将建筑造出相应的模样,还需要特定的造型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尤其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是需要有灵巧的手法将景物与建筑浑然天成的混合在一起,既有其美观性,也应有其使用价值,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因环境而变得更加美好,因此下文便突出介绍园林工程的类型与施工过程的细节。 1园林工程类型 1.1基础性工程 (1)土方工程施工 这类施工主要包括建筑中与土地有关联的部分,例如人造水池、挖沟、开凿铺路、树木栽培等等,在园林工程的进行上需要见大块的土地进行管理与规划的都属于此类型。 (2)钢筋混凝土施工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钢筋混凝土在园林工程中以不再是少见的,因其具有良好的特性而被广泛使用,其材质又被分为预应力型与普通型,分别适合不同要求的建筑,并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3)供电设备施工 园林工程中一定不可以缺少供电的相关设备与技术,因为电路的复杂,且需要隐藏在不明显的部位,往往需要有良好的规划才可以实现,园林工程设计中需要不同亮度,不同颜色以及不同功率的点灯,而最主要的则是用电安全问题值得注意,尤其是一些在水中的灯光设备,更需要良好的防漏电措施保障安全。 (4)装饰性施工 园林工程中会有许多的装饰性物品与挂饰,将环境衬托的更加美丽与精致,例如一些玻璃装饰、吊顶挂饰、面板个性设置以及各类的门窗类装饰,这些装饰尤其需要注意其安全性,例如琉璃的不易破碎等,确保在美观的前提下不会带来安全隐患。 1.2建设施工主体 (1)假山类 假山意在其意境上的美,而假山的结构与样式也往往是随机的,体现出一种随意的凌乱的美感,假山与周围山水树木的融合与假山所要表达的意境决定以设计规划好后需要运用相应的材料来实现。 (2)水景类 山与水分不开,水景主要包括一些人工的水池,循环湖以及各类小型喷泉等,其中的技术手段主要为水系规划以及水闸的设计。 (3)园路类 在园林工程景观中往往会有一些林荫小道或者一些充满趣味的小路将各个方位的景致连接在一起,这些园路的设计不仅仅要求能够贯穿整个园林,还需要将园内所有地方都涉及到,尤其是一些雅致的小景观,或易被人忽视的地方,都要有所涉及,园路不似柏油马路,宽窄、长短以及路上的风格花纹都可以有所创新。 2施工过程 2.1准备阶段 园林工程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庚哥施工现场的整体规划以及对其特性进行分析,图纸上的立意需要建筑工人提早的了解,并根据该环境的特殊性提出好的修改意见,在技术手段层面、生产准备层面、施工现场调配以及后勤保障方面都提早进行安排,并确保每一个部门都有相应的规章章程以及监督检查人员,确保整个施工的安全有序的进行。 2.2现场施工阶段 现场的施工种类繁多且复杂,涉及的类型与方面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需要在施工阶段注意几个问题。 (1)需要严格的按照规划的图纸进行施工,若计划有变也应及时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传达以及修改都一步到位,不能出现有人不知道的情况而造成损失,这就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与及时沟通。 (2)需要严格进行检查、验收等环节,而不是作为一种形式不负责任的进行签字确认,施工的原料以及质量都需要及时的把关,避免事与愿违的现象或出现私扣公款的现象。对于一系列的工程变更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例如:材料原料的变更,规格大小的变更等等,但是这一步骤却不能忽视,在没有批准文件以及相应的具体安排与命令下,不得私自进行更换与改变,检查、验收、签字每一步都不可忽略,且相应的文件也应妥善保管。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注意,例如监察监督人员要尽责去发现每一处可能出现的有意或无意的纰漏,避免危险与潜在危险的发生,还有每一位员工都应严格服从调配的命令,统一执行各项措施与规定是其应有的职责,每一部门的协调工作可以使得施工过程变得简单易行且高效高质量。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已经对园林工程的基本类型与施工改程序有所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精神文化世界也有了新的要求与向往,希望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仅有美丽的植被,也有一些可供欣赏或孩子玩耍的娱乐场所,更是希望其也有一些更为实用的价值,而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不仅仅需要一个完美的设计图,更是需要优良的施工队伍将这一理想模型付诸实践,通过园林工程的不同类型建筑来与实际情况相搭配,在施工中严格遵守所要求的规定,相信这一就一定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与满足,促进园林行业的未来发展与进步。 作者:海巧霞 单位:江苏洁冉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类论文:竹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生活环境的建设以及精神生活的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园林绿化成为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放松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园林绿化中,竹类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植物,不仅因其所具有的刚正不阿精神而受到我国人们的喜爱,而且也具有着很多种竹类类型可供我们选择,具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意义。 2竹类植物在现今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性 2.1提高生态效益 随着我国现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业、生活以及工业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在人们对于居住条件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就使得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问题。对于竹类植物来说,其由于叶子面积较大,以及其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在对空气起到净化效果的同时对空气中所存在的有毒气体以及粉尘等进行吸取,并以此对城市人民健康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其还具有着降低噪音的作用,能够较好的调节居民生活环境。除此之外,竹类植物也由于所具有的发达的根系而具有着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以及防风能力。 2.2强化精神水平 竹类植物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具有着不畏霜雪、坚强不屈的品质,同我国所特有的审美趣味以及伦理道德具有着非常强的一致性,具有着积极的精神意义。而通过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栽植,则能够使来往的行人能够更好的对竹类植物所具有的高尚精神进行近距离的感受,并以此得到净化品格以及心灵的效果。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人们在受到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往往会产生疲惫以及烦躁的心理,通过在业余时间对竹类植物的观赏,则能够在安静、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舒缓。 2.3柔滑建筑线条 在园林绿化中,不同程度的会存在一定的建筑物。而对建筑物来说,其毕竟属于现代化建筑、线条过于锐气,对于园林自然、古朴的效果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为了能够使这种感觉得到降低,我们则可以选择高度较低、枝茎较大的竹类植物,以此在园林中有效的起到软化建筑物线条的作用,使人们更能够感受到园林的自然特征。 2.4丰富观赏内容 竹类植物具有着姿态优美以及四季常青的特征,可以说是植物中的优选,通过其在园林中的栽植,能够较好的提升园林所具有的欣赏水平。 3园林绿化中竹类植物的配置形式 3.1群植 群植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一种配置形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选择体积较大的竹类植物如毛竹、茶杆竹以及刚竹等等,能够有效的在园林中营造出竹海的感觉,对于这种种植方式来说,非常适合种植在园林中大块绿地的位置,能够形成非常壮观的竹林景观。尤其是在较为炎热的天气,更是能够在形成壮观景色的同时为人们带来一种幽静、凉意的感觉,更加适合人们在其中进行游览与散步。而在刚刚种植、竹类植物尚未形成规模时,则可以在地面上种植草皮以及白三叶等等,避免竹类植物较少而出现土壤外露的情况,以此对园林的整体生态效益进行提升。 3.2单植 在竹类植物的单植方面,主要具有石绿竹、高节竹、湘妃竹以及罗汉竹等等,对于这部分竹类植物植物来说,其外形体积通常较大,且在形状方面也具有着非常独特的特征,很容易形成园林中区域的焦点,非常适合种植在园林的庭院、假山以及池塘等位置,且能够在单植的同时以其它类型的植物进行衬托,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在其周边种植一定数量的菊花以及梅花等等,并因其所具有的较为强烈的色彩变化更进一步的提升园林景观意境。 3.3丛植 丛植方面,凤尾竹以及孝顺竹都是较为合理的竹类类型,较为适合配置在园林的庭院以及绿地等位置,且可以通过不同竹类植物混合的方式集中种植在一处,并对其搭配成不同的形状。同时,也可以在丛植中适当的加入草花以及园林小品等以进一步提升园林品质。目前,一种经常使用的方式为使用刚竹作为主景,并在其附近为主搭配梅花以及女贞等植物,以此在形成较为鲜明层次感的同时对原有的园林空间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3.4列植 在竹类植物的列植方面,其经常会以单列的方式种植在园林的四周位置,并按照具有规则特征的线条进行栽植。对于大多数竹类植物来说,都可以使用列植的方式进行种植,以凤尾竹为例,能够在列植中在体现出园林整齐美的同时在园林中呈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效果。而当人们漫步于园林之中时,这部分列植的竹子则如一排排绿伞,在对人们提供良好休憩场所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3.5盆植 对于竹类植物来说,其也可以采取盆植的方式进行配置,而在盆植时,则需要对竹子的类型做好选择,一般来说,小佛肚竹、凤尾竹以及观音竹都非常适合盆植,可以将其放置在园林门庭以及办公室等位置,能够为空间带来一种高雅、时尚的氛围。 4结束语 在我国现今的园林绿化中,竹类植物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文中,我们对竹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应用与意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在具体配置过程中,也需要园林设计方在对环境、主题特点进行联系的基础上以良好的竹类植物的配置提升园林整体效果。 作者:吴怀美 杨竹英 单位:陆良县林业局绿化委员办公室 园林类论文:园林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综述 1灵活多样的期末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通过考试形式多样化,增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等的考核,提高考核效果,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设计类课程的特点,确定其考核方式主要分为以下5类,即①试卷命题(闭卷、开卷);②现场操作考查;③方案汇报;④作品(图纸类、实物类);⑤项目设计等.然后,制定了课程考核改革方式一览表,确定了各门课程对应的考核方式,考核时可选择相应的考核方式.理论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试卷命题与方案汇报两种方式.试卷命题主要针对课程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相关规范等的考核,而方案汇报则模拟行业项目的招投标现场进行考核.其他3类主要针对实训课程.其中,园林工程实训考核可采取现场操作考查、作品两种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工程施工图设计的能力及现场施工技能.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则主要以项目设计方式进行快题考核.期末考核前,教师应提前申请该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教研室审核,学院备案监督管理. 2科学制定课程期末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对科学公正的判定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至关重要.对于设计类课程而言,由于不同课程考核的技能内容也有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并采取集体评阅、交互评阅的方式,规范任课教师的阅卷行为,避免评阅的随意性.例如,设计类课程考核方式中的项目设计考核的评分标准如表 3经验与思考 在新一轮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过程考核、多样化考核的设计类课程考核方案制定并经过一年的实践后,收到了多方面的改革成果与经验: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较快.由于课程之初学生就获得了课程的考核构成、比例等信息,加上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实践,学生一开始就从思想上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因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2)密切了校企联系,提升了校企合作水平.由于实训项目的开展要贴近行业实践,校企合作刚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机会,并受到来自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增强了课程内容的专业化水平.企业也可以从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挖掘潜在的人才.3)在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研讨与实践基础上,学院将改革成果纳入学院层面,制定了《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在全校起到了示范,推动了学校五大改革的深入开展.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3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3.1考核的公正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设计类课程中,对于比较复杂的项目,往往是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难免有少数学生出现有懒惰心理或者由于专业功底不够,不积极参与项目任务,坐享团队其他成员工作成果的现象.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掌握每个团队成员的参与情况的话,在考核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给“印象分、人情分”,不能公正评价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3.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推动校企一体化与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是保障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取得成果的前提与根本所在.因而,需要加强专业教师双师型培训,促进校企一体化,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包括课程考核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保障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的专业化水平.此外,目前学生参与考核改革还比较欠缺,在今后的考核改革中,对于方案汇报、技能操作考查等考核形式,可尝试将学生纳入考核评价团队,相互评价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大有裨益.从而形成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考核评价,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考核的有效性及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3.3改革学校考核管理制度,调动师生参与考核改革的积极性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老师们普遍反映的一点就是改革后工作量增加不少,但学院很少有奖励措施,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这将增大推进改革的阻力.学校、学院两个层面应及时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鼓励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考核改革举措,在资金支持、科研申报、职称评定、考评考核、奖励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引导教师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实施改革. 作者:魏勇军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园林类论文:园林工程类型与施工程序探究 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有关注环境问题。我国的地域辽阔,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园林工程的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假山的施工、水景的建设以及其他园林绿化工程。根据不同的园林工程类型,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具体的施计划,对施工的程序进行研究。本文研究当前我国园林工程的类型,并对园林工程的施工程序进行分析。 关键词:园林工程;类型;施工程序;研究与分析 我国领土广大,跨度宽广,有很多不同的地理环境,而我国的园林大多都是依山傍水进行建设的,所以大多数的园林地处比较复杂的山林之间或是某些山河之间。由于其地理位置比较复杂,因此在建设园林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采用不同的建设方法,当然,很多园林建设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所以其施工类型与施工程序也会存在差异。为了满足当前的社会文明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需要开展园林工程的建设。但是园林工程与其他的工程类型相比,工程种类繁多,需要的技术结构复杂,需要结合当地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气候特征的变化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等等,在保证园林工程建成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并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由此可见,园林工程的施工相对复杂,需要施工人员做好前期的计划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前期的保障。 一、园林工程的类型 (一)假山与置石工程 在园林设计中,需要建造假山工程,一是为了符合园林景观的整体意境,增加设计感,二是为了人们的观赏以及休闲需要。在建造假山之前,需要了解整个园林的整体构造,按照具体的施工方案,选择建造假山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材料的运输方式。在具体的工程实施阶段,需要按照图纸进行具体的建造,在此基础上加入创新元素,既要思考假山的建造质量以及美观程度,还应该考虑与整个园林设计的契合度,避免假山的设计过于突兀,失去整体的协调感。 (二)水体与水景工程 园林工程设计当中较为常见的设计类型就是水体与水景工程的建设。在建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落实循环经济的理念,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使水景工程的建设能够与园林工程统一协调发展,满足施工的规范以及要求,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三)广场与园路工程 园路的建设贯穿于整个园林工程当中,要使景点与景区之间连接起来,考量整个园林建设的整体性。在设计园路的走向以及宽窄的时候,应该考虑园林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通风情况以及光照条件,使设计具备美感的同时,增加其实用性。 (四)栽植与种植工程 栽植与种植工程是园林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园林的绿化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在进行栽植之前,应该事先考虑当地适于种植的植物,按照具体的设计规划,进行树木、花坛以及草坪的建设,定期开展修理、养护工作,发挥植物的绿化功能,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园林工程的施工特征 (一)建设与施工具有极强的技术性 园林工程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各个小工程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专业素质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在假山的建造当中,不仅要考虑假山的建成重量,还应该呈现出立体的美感,对造型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园林内部构造中的廊、亭等建筑的结构复杂,对技术的要求相对严苛。 (二)园林工程建设的施工准备较为复杂 我国园林工程的类型种类繁多,对质量以及艺术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不仅要考察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科学布置现场,还应该尽量缩短工时,减少施工用地,以免对附近的居民造成影响。 (三)园林建设的综合性强 园林工程建设作为一种综合类工程,建筑的规模不断壮大,需要多种专业施工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加强合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团队之间的配合,可能会导致施工人员之间的矛盾,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工程的整体建设。 三、园林工程施工的程序 (一)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的施工之前,要做好施人员的分配工作,合理规划施工的任务。施工人员要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细致具体的考察,了解整个园林建筑的风格。精心设计图纸规划,掌握施工的要点与难点。检查施工用的器材设备能否正常的使用,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二)施工的过程严格按照图纸的规划以及设计方案进行 施工的安排工作,一旦施工方案发生变动,设计规划人员需要与相关的部门共同制定最科学的方案,按照标准开展工程的建设;落实好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认真执行,各个施工单位互相配合,严禁私自修改施工要求,更改技术规格,避免不同种类的施工人员之间相互交换任务;施工现场材料的质量以及规格需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工作的流程变更情况,需要按照相关的标准给予正确的指示,施工人员在得到官方的批准之后才能开始后期的工作;由于园林工程的种类繁多,因此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质量的审核以及验收工作完成之后,相关的部门才能够进行签字盖章,并下发相关的质量审核文书,施工的负责人需要妥善保管,一旦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能够有据可查;做好对园林施工各个阶段质量成果的验收工作,一旦在质量审核中发现问题,相关部门要予以指示,施工人员进行及时的改正,避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工程竣工之后,负责人需要对结果进行定期的检查验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施工后养护管理注意事项 1.施肥:各种栽植的园林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它们将从一个固定长期吸收养料,即便是肥力来源很高的土坡,肥力也会因逐年消耗而减少,因此应注重不断增加土坡的肥力,确保所栽植物能够旺盛生长。 2.灌水与排水:作为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够的水分是保证树木体内正常运动的基础。处理过程中,可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土坡的水分补充,这样能够使地上、地下部分水分维持均衡,大大提高植物的成活率,而排水也是保树防涝比较常用的方式。 3.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植物的病虫害主要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重日常管理中多加看护便可。 4.中耕除草:中耕主要是人工对土坡表层进行松动,这样能够保持良好的土壤透气性能,改善土温,促进肥料的化解,加快根系的生长。对于中耕深度的确定,视种植植物的数龄情况而定,浅根性的中耕深度一般较浅,深根性的深度则需要适当增加,通常至少要有5cm,并做好相应的施肥处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的园林工程种类丰富,园林施工的技术性要求相对较高,施工的准备工作相对复杂,园林工程的建设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为施工人员增加了施工难度,因此,在进行具体的工程建设之前,应该积极的做好准备工作,实际考察,认真设计施工计划,施工中要符合工程建设的标准,在严格把关质量的同时,兼顾设计的美感,增加园林工程的艺术性,积极打造园林艺术精品工程。通过对园林建设类型进行分析和划分以及对施工程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使其研究结果在园林建设更好的发展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园林类论文:园林设计类翻转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前各大高校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核心已经由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转向广义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因此为适应当前园林设计教学核心的改变,各大高职院校在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上也应顺势转变。本文主要探讨高职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为我国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园林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愈加呈现个性化趋势。教育行业作为承载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导行业,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应当跟紧时代步伐,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基于当前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国家对于城市园林设计愈加重视,社会对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园林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园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课外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分析教学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课堂进行中做到与学生亲切交流、辅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教师需要将课程的讲解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学生提供7到12分钟的在线学习讲解视频,学生需要在家里面对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和观看,学生上课过程中由接受教育转变为完成作业,教师需要帮助和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作业,针对疑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1] 二、园林设计课程采取翻转课堂教学优势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利用短小精悍的园林设计视频将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设计实训进行结合,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加强,由此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园林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设计内容,学生在家里观看课程教学视频能够充分放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出现课堂学习的精神紧张状态,适当调节自身知识接受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知识的灌输,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够随时控制学习进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借助通讯软件向同学和老师求教,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园林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增强学生学习互动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园林设计教师俨然从一名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教练,因此教师拥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耐心回答各个学生提出的园林设计问题,加入学生讨论组和学习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路。[2]针对学生完成作业后遇到的诸多学科问题,教师应当适时组织设计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园林教学教师成功地由一名知识传递者角色转变成指导者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学生们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互相帮助和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综合评定学生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着重加强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设计的思想。通常教师在布置作业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草图进行设计构思,当翻转教学模式引用之后,学生在家庭的轻松氛围中进行方案设计,回到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专业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增强了师生交流。[3]考核制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园林设计的课程考核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最终设计图上的方案设计,同时需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能力和学习交流的学习主动性纳入考核内容,以此来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学习基于每一名园林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翻转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较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更具优越性。翻转课堂教学能够认识到各个学生间的能力差异及思维差异,能够真正实现学生按照自我接受程度进行高效率学习。园林设计专业作为多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设计实践和学习,同时需要教师的协助来解决诸多专业性问题。初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当天教学视频的观看,由此来完成当天课程要求的设计和作业。[4]但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化和调整,已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按照自身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安排作业及完成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五)翻转教学改变了课堂管理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设计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避免学生出现分神或者跟不上学习进度,甚至影响到他人学习的状况,学生与教师的压力随之而来。但是实行翻转课程教学模式之后,诸多课堂管理的问题随之消失,在课堂中调皮捣乱的学生失去了表演的热情,感受到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小组合作设计的乐趣,由此课堂管理的诸多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三、翻转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作息时间安排当前我国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较为重视,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但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仍然在不断施加无形压力来督促学生的学习,通过诸多考核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课程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花费较多课外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和学习,因此需要学校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来配合学生的翻转课程学习。[5]由此需要学校取消园林设计专业晚自习时间的占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同时需合理布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业量,以此来满足学生进行针对性课程设计的训练。 (二)信息技术的支持园林设计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园林授课教师制作专业设计教学视频,还是学生在家中观看课程教学视频都不可缺少专业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学校应当着重对此问题进行改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配备高性能网络服务器,针对于家庭内部缺乏电脑和网络学习环境的学生,学校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有关设备支持,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校内机房的形式进行改善。[6]同时园林设计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课程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剪辑需要专业人士给予帮助。 (三)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将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完美结合,发挥教师的课程设计主动性。由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视频的质量和知识含量、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及课程设计环节的组织均能够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强化自身专业园林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训练,基于摄制人员和录制人员的帮助,为学生录制生动、内容丰富积极的学科视频。 (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园林设计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合理分配时间和控制学习进度的能力。学生在对设计课程进行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遇到诸多专业性问题,由此学生应当基于教学视频的指引,主动翻阅和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和设计案例,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以便在课堂上与学习小组或者教师进行讨论。[7]因此要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及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的能力,同时具备网络资源正确检索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测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同时也无法准确体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涉及到学生间相互合作、集体组织、个人控制力和自主时间安排的能力等方面,同时需要注重学生此种学习方式体现出来的情感交流、学习态度及学生价值观的整体评价,综合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教学体制上进行完善和改革。 四、结论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科仍然处在发展初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园林设计课程教学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革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该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学校应尽力辅助该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各个学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 作者:高传友 林容容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类论文: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及应用 1.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原则 1.1审美原则园林景观建筑小品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审美观的原则,要具有较高的艺术特性与视觉美观。从园林的主题和整体结构、布局出发,将建筑小品的色彩以及造型设计的符合现代艺术及审美原则。 1.2实用原则园林景观的为人服务的,建筑小品一样也是供人欣赏的风景。换句话说,人就是园林景观的主体,所以园林建筑小品要具备满足人们欣赏的作用,其设计还要以人为本,考虑到实用原则。比如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体现出建筑小品的人文性;比如体型较胖的人的需求,要将椅子的高度、宽度适当加大等等。 1.3文化认同原则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首先要独具风格,展现出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地方的园林具有不同的文化气息,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应该讲这种历史文化体现在建筑小品之中,满足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2.园林建筑小品分类及应用 园林建筑小品的类型基本都是按照建筑小品的功能来划分的,主要有供观赏类的建筑小品、供实用类的建筑小品以及观赏和实用具备的建筑小品。 2.1观赏类型观赏类型的建筑小品,顾名思义也就是供游人欣赏的小品,如花坛花架、雕塑、刻字、假山、奇石等等。 2.1.1花坛、花架花坛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状栽种具有观赏类的植物群体,在其结构上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审美特性。花坛一般具有两种形式,即平面式和立体式,而植物可以根据春、夏、秋、天观赏的季节进行合理栽种。花架就是植物摆放用的道具,花架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不仅美观还能够对植物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2.1.2雕塑、刻字雕塑有浮雕与圆雕,一般园林里面的浮雕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设计,比如有主题标志性质的,有纪念意义性质的,有宗教性质的,也有纯属装饰性质的。刻字在园林景观中一般指的是石碑刻字,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即书法。石碑刻字具有一种古典文化传统气息,利用书法将字体刻在悬崖上或者石碑上,这是园林中常见的景观。 2.1.3假山、奇石假山也是一般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景观之一,就是综合利用石头,将其堆砌成具有一定艺术品位和审美特性的假山,能够提升园林的自然韵味。而奇石在园林景观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石头具有纯天然、奇形怪状的特点,给园林增添了很多趣味。 2.2实用类型实用类型的园林建筑小品也就是为游人提供休息、休闲服务以及对园林景观起到保护作用的小品,如桌椅板凳、凉亭、园林路灯、标识牌、栏杆、景观墙等等。 2.2.1桌椅板凳、凉亭桌椅板凳、凉亭是大部分园林必备的景观,很多园林使用混凝土制作凳子,将其设计成树墩的模样,不仅实用还能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有的园林将桌椅设置在大树之下,桌子上还有棋盘,以供人休息、娱乐。 2.2.2园林路灯、标识牌路灯和标识牌在园林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服务性质的景观。路灯在白天作为观赏之用,晚上能够为游人提供照明服务。标识牌有很多种,如指示牌、宣传牌等,都能给游人提供服务。 2.2.3栏杆、景观墙园林里面的栏杆有围护栏杆、坐凳栏杆以及观赏栏杆等等,而园林景观墙有围墙和景墙之分,都属于对园林景观的围护与管理。 2.3集实用与观赏与一起的建筑小品在园林景观建筑小品中有一些既具有为游人提供休息、休闲服务以及对园林景观起到保护作用的小品,又同时具有美化环境和装饰、点缀园林景观作用的小品,这类小品就是同时具备实用与观赏的建筑小品,如园灯、解说牌、景窗等等。 2.3.1园灯园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园林对园灯的要求不仅仅只是照明,而更多的要求其具备艺术性、美观性、装饰性。如园灯在白天就是一种艺术品,而到了晚上既能为游人提供照明作用,又能渲染出一种温暖、舒适的氛围,为园林增添一种神秘、绚烂的景色。 2.3.2解说牌在园林景观中无法被游人忽略的一种随处可见风景就是解说牌,解说牌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说明牌、园林布局牌、展览牌以及线路指示牌等。解说牌不仅能够为游人提供指示和说明的作用,同时还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景,具有观赏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内容丰富、造型各异的建筑小品在园林景观中不仅具有点缀、装饰环境的作用,还能够满足人们是审美以及实用的需求。本文针对园林建筑小品,分别从其内涵、作用、设计原则以及种类和应用方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以期对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作用。 作者:周芳良 单位:浙江同信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类论文:论述园林小品的分类及用处 1绪论 从中国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囿”中的灵台、龙、麒麟、白鸟、龟、图腾柱等对神的图腾崇拜,到明清时代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中的华表、石刻、灯柱、孤赏石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绿地中的各类坐椅、指示标牌、垃圾箱、园灯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可见,园林建筑小品无论是在古典园林中还是在现代园林中,都有它不可或缺的地位。 2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从审美、实用的功能划分: 2.1具有观赏价值的小品。观赏小品,如叠石盆景、喷泉及各种装饰物。它的作用就是通过作品自身的美,给人从视觉感官上激发起美的情趣,美的联想,并将环境衬托得更加和谐,更加漂亮,由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一般都很重要,大多在景区中心成为主要景观或是全园的构图中心。壁画:壁画在传统园林里常常依托于景墙。我国古代的皇家园林有许多著名的壁画,象北京北海公园里的《九龙壁》就给诺大的一个公园提出了一个亮点。雕塑:雕塑泛指带有塑造、雕凿的物体形象,并具有一定的三度空间和可观性。园林雕塑小品主要是指带观赏性的户外小品雕塑。常见的雕塑主要有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抽象雕塑等。如我市矿工广场的“矿工”雕塑和广场东侧入口墙壁浮雕体现了七台河煤矿工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于进取、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桃山公园的“扬起新世纪风帆”雕塑则象征着七台河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熊猫”雕塑和“孕育”雕塑又为公园增添了妙趣;仙洞山风景区的“希望之星”雕塑,气势宏伟,蕴寓着七台河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希望之星,而风景区一广场西侧的墙壁浮雕,画面抽象,仿佛是美丽的凤凰在彩云中飞舞,为整个风景区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以煤城历史演变为主题的浮雕水幕墙成为我市城市建设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雕塑小品大多因自身的艺术感染力闻名,从而提高了公园的知名度。石碑刻字:园林建筑小品里有很多历史名人的书法墨迹石刻。比如我市仙洞山风景区中的艺苑,用火烧石、卧牛石和灵壁石精心雕琢了我国自产生文字以来的57件作品,包括真草隶篆名家书法作品22件,篆刻作品35件,打造了一处自然风光和城市园林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观,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园林孤赏石小品:我国园林历来将石做为一种重要的造景材料,其造型千姿百态,寓意深刻,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欣赏“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还要丑。从我市桃山公园环山路东北侧的4块“龟石”上,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其中的蕴义。中国人欣赏石,不在石头本身的形态而看中神似,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所谓“园可无山,不可无石”,可见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是多重要的了。 2.2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建筑小品具有集观赏与实用的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小品是指在园林中起到供休息、照明、展示、导游、装饰、服务、及管理的作用的小型园林建筑设施。这类小品是园林绿地中数量最多,体积最大的人工景观。园椅:园椅为高出地面,供人休息、眺望的人工建筑物,它是园林中最普遍的设施之一。一般宜选择在游人需停留休息处以及有景可赏之处。我市桃山公园环山路的10组仿生座椅,与路边的树木相得益彰,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解说牌:解说牌是园林中极为活跃、引人注目的文化宣教设施,它的类型包括展览栏、阅报栏、展示台、园林导游图、园林布局图、说明牌、布告板以及指路牌等各种形式。园灯:园灯既有照明又有点缀装饰园林环境的功能,因此,既要保证晚间游览活动的照明需要,又要以其美观的造型装饰环境,为园林景色添增生气。绚丽明亮的灯,可使园林环境气氛更为热烈、生动、欣欣向荣、富有生机;而柔和的灯光又会使园林环境更加宁静、舒适、亲切宜人。例如我市仙洞山广场中变幻莫测的彩柱灯、华丽典雅的银花灯、造型奇特的宇宙灯、吉祥喜悦的红球灯、玲珑别致的庭院灯就将夜晚的广场烘托得无限温馨、浪漫,别有一番氛围。 3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用途 3.1组景 园林小品在园林空间中,除具有自身的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把外界的景色组织起来,在园林空间中形成无形的纽带,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起着导向和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作用;能在各个不同角度都构成完美的景色,具有诗情画意。园林小品还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 3.2观赏 园林小品作为艺术品,它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加之成功的布置,本身就是园林环境中的一景。如我市桃山公园南广场绿地内的梅花鹿、长颈鹿、小鹿、小狗、小羊等仿生动物的设置,使普普通通的绿地富有了生机与情趣。由此可见,运用小品的装饰性能够提高其他园林要素的观赏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美感。 3.3渲染气氛 园林小品除具有组景,观赏作用外,还把桌凳、地坪、踏步、标示牌、灯具等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小品予以艺术化、景致化。如水边的两组坐凳,一个采用石制天然坐凳,恬静、祥和可与环境构成一幅中国天然山水画;一个凳面上刻有艺术图案,独特新颖,别具情趣,迎水而坐令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我市湖滨广场的“琴、棋、书、画”象四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广场的画龙点睛之笔,七根图腾柱又勾勒出广场浓浓的文化氛围。因此,构思独特的园林小品与环境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使环境宜人而更具感染力。 4设计 恰到好处的园林小品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园林建筑小品具有精美、灵巧和多样化的特点,设计创作时可以做到“景到随机,不拘一格”,在有限空间得其天趣。园林建筑小品的创作要求是:(1)立其意趣,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做出景点中小品的设计构思;(2)合其体宜,选择合理的位置和布局,做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3)取其特色,充分反映建筑小品的特色,把它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4)顺其自然,不破坏原有风貌,做到得景随形;(5)求其因借,通过对自然景物形象的取舍,使造型简练的小品获得景象丰满充实的效应;(6)饰其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园林空间;(7)巧其点缀,把需要突出表现的景物强化起来,把影响景物的角落巧妙地转化成为游赏的对象;(8)寻其对比,把两种明显差异的素材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烘托,显出双方的特点。 5结论 从以上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和其在园林中的用途论述,不难看出它的重要意义。园林建筑小品以其“小”的特性存在于园林绿地中,其作用绝非可有可无,它折射出园林文化的光芒,反映出一种审美情节,有的还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生理需要。对于园林建筑小品一定要精心进行足够的设计构思和美妙的艺术创意,才能标新立异,在整个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园林类论文:高职非艺术类园林专业教学 一、学好素描的必要性 1、观察能力培养。园林设计表现中,要想将环境表达准确生动具体,要求学生在观察对象时先整体观察、比较,分清主次和前后关系,再整体去画,迅速准确地抓住主要结构,再细致观察,落实物体的尺寸比例、前后透视关系等,使所绘画面达到准确、生动的效果。 2、审美基础。素描运用单独色彩来描绘对象的形体、比例、结构、空间、质感和色素的浓淡,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园林设计中,多用到手绘表达和艺术审美,而素描教学正是培养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教学课程。 3、专业铺垫。园林专业如物体造型,光影明暗把握,画面构图,都需要在素描课程中理解掌握。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所要表现的景观场景等需要培养物体造型审美专业基础与绘制能力。 二、现阶段高职园林专业素描教学存在的部分问题 高职园林专业大多数招收学生为文理兼收,学生入校前基本没有美术功底。学习素描要从零开始。素描基础教学如透视原理、明暗素描、结构素描、设计素描等,涉及石膏几何体、静物、自然风景、人文风景,较少的课程设置对于没有美术功底的园林专业学生来说,无疑难度太大,压力过重,学生学完后很难灵活掌握。 三.建立具有高职非艺术类园林专业特色的素描教学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结合园林专业学生特点,课程结构上可以分为结构素描、明暗素描、风景速写和设计素描。结构素描重点讲解透视规律及形体穿插关系。明暗素描训练中,通过对光影的分析,掌握三大面五大调子规律及表现技法,延伸到不同的物象之上,提升对形态的审美。风景速写可以选择建筑、自然风景、园林景观进行训练,速写可以收集素材,积累形象语言,获得感性知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概括能力及空间思维。设计素描将园林要素进行拆分、重构训练,然后以恰当的形式和技法进行表达创造,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更注重艺术思维方式培养,增强学生对园林造型元素的掌握,完善思维转化,强化设计意识、空间构想及表现能力。素描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上根据专业特色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写生训练,可以选取主题景观进行现场景观写生训练,如小品写生、道路景观写生、广场环境写生、小区景观写生等,积累景观设计资料。 2、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点,讲方法与技巧,学生课堂上动手练习操作,与教师交流互动,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课堂上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可适当示范技法,让学生动手临摹,再布置训练任务。训练过程中强调出现的共性问题,解决学生疑问,课堂以学生自我完成作品为主,教师修改引导为辅,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素描实训教学。素描教学结合夸张、变形、抽象等训练方式,向设计素描过渡,提高学生的应变设计能力。同时努力与生活景观相结合,扩大学生视野,将课堂搬到室外,将理论与室外的园林景观相结合,从室内训练转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从写生实践转向创意设计实践,将对单纯事物表现逐渐扩展到对复杂世界的感受表现甚至是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使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力得到升华。搭建特色作品展示平台也是一种可行的教学形式。固定形式有展示墙、展示廊;阶段性的展示可以结合校园文化节活动、专业教育、校报系刊进行,采用灵活多变的布展方式。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直观展示学生作品,将作品展示、交流、评价、欣赏溶于一体,成为课堂的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促进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我发展。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齐白石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不是别的,而是芥子园画谱》”。临摹训练是素描造型基础训练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在学生临摹前,分析优秀作品的处理方式,使学生有针对性的临摹作品。并适时提出学生绘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针对性地提供优秀范例,让学生分析临摹,在临摹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短期的临摹训练能使学生较快掌握素描基础表现方法,为写生练习夯实基础。临摹是练兵,写生训练是实战,学生将临摹作品学习的经验,指导并运用于写生练习。在写生过程中,学生通过实战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有针地解决各自的问题,从而充分掌握步骤和方法,完善各自绘画技能。“创意”是设计素描的核心,本质是想象和创造。通过表现性素描训练、静态和动态物体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在常规中去寻求新思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变常规以产生新的感官刺激。如通过形象的分解与组合、扭曲和夸张变形等方式,将表现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按照视觉造型需要作各种形态再创造。将自己想象的一切通过几何体形式进行解构与重构,也可完全脱离常理束缚加以想象,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4、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评价作品需有评价要点及评价标准,可从画面构图、形体结构、明暗关系、主次虚实关系、体积空间塑造、整体关系、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2)教师评价做主导,自评、互评相结合。多维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更易接受评价,认知自我。(3)因材施教,分组评价。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有所不同,所绘作品有好坏。同档次的作品一起评价,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超越自我。 5、不断完善后勤教学保障。素描教学要求有专业素描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需要教学设备储藏问、展示橱窗及展架,用具上需要画架、画板、全套石膏几何体、不同造型静物、衬布、素描灯、教学范本、室外扩音喇叭等。这些都需要教学后勤部门在开课前准备完成,确保正常教学秩序和进度的进行。同时配置具备园林工程设计经验的专业教师。 园林类论文:解析园林绿化地被植物特性和类别 1.地被植物的特点 1.1种类丰富地被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不同科属,如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有不同的生态类型,既有一年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有灌木和半灌木。 1.2观赏性强地被植物有色彩丰富的观花植物,也有生长茂盛、枝叶茂盛的观叶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可以做花境,花带、花墙,大色块的地被植物形成壮观的花海,与乔木、灌木、草坪配置形成多层次景观效果,可以极大地提高绿地的观赏性。 1.3生态适应性强地被植物不同种类在不同光照、不同水分条件、不同酸碱度和不同质地的土壤条件下都可以正常生长,有耐荫的如玉簪、鸢尾等;有耐水湿的如水菖蒲、水生鸢尾等;有喜光的如福禄考、萱草等在阳光下才能正常生长。 1.4应用广泛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丰常广泛,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可以选用不同的地被植物。 2.地被植物的主要种类 2.1一、二年生草花地被植物一、二年生草花是鲜花类群中最富有的家族,其中有不少是植株低矮、株丛密集自然,花团似锦的种类,如紫茉莉、太阳花、雏菊、金盏菊、香雪球等。它们风格粗放,是地被植物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二年生草花作地被植物,更显出其优势和活力。 2.2宿根观花地被植物花色丰富,品种繁多,种源广泛,作为地被应用不仅景观美丽,而且繁殖力强,养护管理粗放,如鸢尾、玉簪、萱草、马蔺等。被广泛应用于花坛、路边、假山园及池畔等处,尤其是耐荫的观花地被植物更受欢迎。那些观赏价值高、颜色丰富、生长稳定、抗逆性强的宿根地被植物被广泛应用到绿化设计中,而花期长、节日盛花的种类如五·一节开花的玲兰、山罂粟、铁扁豆等,国庆节开花的葱兰、小菊、矮种美人蕉等在节日期间被广泛应用。 2.3宿根观叶地被植物大多数植物低矮,叶丛茂密贴近地面而且多数是耐荫植物,如麦冬、石菖蒲、万年青等,在全国各大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大量应用,生态效果良好。而叶形优美、耐荫能力强的虎儿草、蕨类等植物以及经济价值高的薄荷、霍香等阔叶型观叶植物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2.4水生耐湿地被植物在园林建设中,水池、溪流及水体沿边地带,需要选用适生的、耐湿性较强的覆盖植物,用来美化环境和点缀景观,同时能防止和控制杂草危害水体,如慈姑、水菖蒲、泽泻等。 2.5藤本地被植物大部分藤本地被植物可以通过吸盘或卷须爬上墙面或缠绕攀附于树干、花架。凡是能攀援的藤本植物一般都可以在地面横向生长覆盖地面。而且藤本地被植物枝蔓很长,覆盖面积能超过一般矮生灌木几倍,具有其它地被植物所没有的优势。现有的藤本植物可以分为木本和草本两大类,草本藤蔓枝条纤细柔软,由它们组成的地被细腻漂亮,如草莓、细叶茑萝等;木本藤蔓枝条粗壮,但绝大部分都具有匍匐性,可以组成厚厚的地被层,如常春藤、五叶地锦、山葡萄、金银花等。 2.6矮生灌木地被植物灌木在园林植物中是一个很大的类群,其中植株低矮、枝条开展、茎叶茂盛、葡萄性强、覆盖效果好的种类、变种、品种是组成植物群落下层不可缺少的类型,作为地被有其它地被植物所不及的优点,矮生灌木生长期长,不用年年更新,管理也比草本植物粗放,移植、调整方便,大部分品种可以通过修剪进行矮化定向培育;一般均具有木本植物的骨架,形成群落比较稳定,如栀子花、八仙花、棣棠花、小檗等。 2.7矮生竹类地被植物低矮丛生的竹类适应性强,除东北、西北、内蒙古和西藏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栽植,且终年不枯,枝叶潇洒,景观独特,如箬竹、凤尾竹、鹅毛竹等。 园林类论文:园林绿化种植类型及养护措施 一、园林绿化栽植类型 (一)、林木类 当前我国南方的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园林绿化常见的林木种类有乔木、灌木二大类,乔木、灌木中有落叶和常绿之分。绿化乔木有柳树、榕树(大叶榕、细叶榕、高山榕、黄葛榕等)、玉兰树(白玉兰、黄玉兰、荷花玉兰等)、桉树(大叶桉、细叶桉、柠檬桉等)。此外还有阴香,人面树、木棉、柏树等。绿化用灌木有:福建茶、黄心枚、山子甲、变叶木、山茶树、含笑等。除乔、灌木外,南方城乡不少单位把芒果、龙眼、荔枝等果树用作绿化,一举两得。另外,南国风光的标志树种、大黄椰、假槟榔、鱼尾葵、槿棕等高档亚热带树种,不但公园种植,而今在机关单位学校,常作首选绿化树种。 以上各种林木,按园林规划设计要求和结合单位的实际,按需选择种植。 (二)草地 草地植被,在单位绿化中种植面积较大,种植于平地为广场草坪,种植在坡壁和山丘为草丘(草山)。草地植被,水土保持效果好,不至于黄土裸露,绿油油的草地使人心旷神怡。当前南方单位、学校绿化用的草种有台湾草、大叶草、连地针叶草等。台湾草生长速度快,叶色浓绿,叶片细嫩一致,远近观赏效果好,宜种植在楼前门坪和空旷地带。大叶草耐旱耐瘠,叶片大,覆盖好,远视效果好,近看观赏差。宜植于坡壁、山地、边角地带。连地针叶草,叶小茎硬,匍匐生长,耐旱耐瘠,耐踩踏,生命力特别强,但观赏效果差,宜种于易踩踏地和坡瘠地。 (三)绿蓠 绿蓠是单位庭园内不可缺少的种植类型,既有观赏价值,又是区域间道路旁的隔离带,绿化中常见的绿蓠有平面绿蓠,园型绿蓠和造型(或造字)绿篱三种。这些绿篱中常种植的树种有:山子甲、福建茶、黄心梅等,山子甲粗生易长,叶色深绿,宜用于平面高大绿篱;福建茶粗生快长,叶色浓绿,宜用于近墙绿篱;黄心梅粗生,叶色黄绿,易造型,观赏效果好,常用于造型绿篱。 (四)花卉、盆景 花卉是园林绿化栽植类型中的精华,既有盆栽又有地栽,有草本和木本之分,还有阴生阳生和室内室外栽植之区别。花卉顾名思义以观花为主,在绿化的同时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种植,也可人工调节其开花期,使单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绿化中常用的草本花卉有红绿草,颜色鲜艳,常用于种植图案,迎春宜用于立体绿化,还有紫萝兰、一串红、芍药、美人蕉、百合、菊花、海棠、纸爆花、满天星草、百年好合等。木本花卉有:杜鹃(三角梅)、茶花、含笑、梅花、杏花、桂花、大红花、龙吐珠、金苞、银苞花等。适宜室内栽培的阴生植物有:巴西铁、绿箩、花蝴蝶、龟背竹、绿霸王、富贵竹、发财树、金钱树等。盆景是植物艺术之精品。在单位园林绿化中常用树庄落地盆景为多。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结合人工艺术造型而成,它是园中景,景中之最的小品。 二、绿化养护的技术措施 在栽培学中,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少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在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特征与特性,关键抓好肥、水、病、虫、剪五个方面的养护管理工作。 (一)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据资料介绍在一般管理水平情况下绿化草地(台湾草)可按种植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种植至长满阶段,指初植草地,种植至一年或全覆盖(100%长满无空地)阶段,也叫长满期。二是旺长阶段,指植后2-5年,也叫旺长期。三是缓长阶段,指植后6-10年,也叫缓长期。四是退化阶段,指植后10-15年,也叫退化期。在较高的养护管理水平下台湾草地退化期可推迟5-8年。连地针叶草的退化期比台湾草迟3-5年,大叶草则早3-5年。 1、恢复长满阶段的管理 按设计和工艺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严格清除杂草种子和草根草茎,并填上纯净客土刮平压实10厘米以上才能贴草皮。贴草皮有二种:一是全贴、二是稀贴。稀贴一般20×20厘米一方块草皮等面积留空稀贴,全贴无长满期,只有恢复期7-10天,稀贴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满,春季贴和夏季贴的草皮长满期短仅1-2个月,秋贴冬贴则长满慢需2-3个月。 在养护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贴防渍,夏贴防晒,秋冬贴草防风保湿。一般贴草后一周内早晚喷水一次,并检查草皮是否压实,要求草根紧贴客土。贴后二两周内每天傍晚喷水一次,二周后视季节和天气情况一般二天喷水一次,以保湿为主。施肥植后一周开始到三个月内,每半月施肥一次,用1-3%的尿素液结合浇水喷施,前稀后浓,以后每月一次亩用4-6斤尿素,雨天干施,晴天液施,全部长满草高8-10厘米时,用剪草机剪草。除杂草,早则植后半月,迟则一月,杂草开始生长,要及时挖草除根,挖后压实,以免影响主草生长。新植草地一般无病虫,无需喷药,为加速生长,后期可用0.1-0.5%磷酸二氢钾结浇水喷施。 2、旺长阶段的管理 草地植后第二年至第五年是旺盛生长阶段,观赏草地以绿化为主,所以重在保绿。水分管理,翻开草茎,客土干而不白,湿而不渍,一年中春夏干,秋冬湿为原则。施肥轻施薄施,一年中4-9月少,两头多,每次剪草后亩用2-4斤尿素。旺长季节,以控肥控水控制长速,否则剪草次数增加,养护成本增大。剪草,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剪草次数多少和剪草质量的好坏与草地退化和养护成本有关。剪草次数一年控制在8-10次为宜,2-9月平均每月剪一次,10月至下年1月每二月剪一次。剪草技术要求:一是草高最佳观赏为6-10厘米,超过10厘米可剪,大于15厘米时,会起“草墩”,局部呈勾瘩状,此时必剪。二是剪前准备,检查剪草机动力要正常,草刀锋利无缺损,同时检净草地细石杂物。三是剪草机操作,调整刀距,离地2-4厘米(旺长季节低剪,秋冬高剪),匀速推进,剪幅每次相交3-5厘米,不漏剪。四是剪后及时清净草叶,并保湿施肥。 3、缓长阶段的管理 植后6-10年的草地,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枯叶枯茎逐年增多,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秋冬易受地志虎(剃枝虫)为害,工作重点,注意防治病虫为害。据观察,台湾草连续渍水三天开始烂根,排干渍水后仍有生机,连续渍水七天,90%以上烂根,几乎无生机,需重新贴草皮。渍水1-2天烂根虽少,但排水后遇高温多湿有利病菌繁殖,导致根腐病发生。用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喷施病区2-3次(2-10天喷一次),防治根腐病效果好。高龄地老虎(剃技虫)在地表把草的基部剪断,形成块状干枯,面积逐日扩大,为害迅速,造成大片干枯。检查时需拨开草丛才能发现幼虫。要及早发现及时在幼虫低龄用药,一般用甲胺硫磷或速扑杀800倍泼施,为害处增加药液,三天后清掉为害处的枯草,并补施尿素液,一周后开始恢复生长。 缓长期的肥水管理比旺长期要加强,可增加进行根外施肥。剪草次数控制在每年7-8次为好。 4、草地退化阶段的管理 植后10年的草地开始逐年退化,植后15年严重退化。水分管理,干湿高替,严禁渍水,否则加剧烂根枯死,加强病虫害的检查防治,除正常施肥外,每10-15天用1%尿素,磷二钾混合液根外施肥,或者用商品叶面保,叶面肥如大丰田等根外喷施,效果很好。对局部完全枯死处可进行全贴补植。退化草地剪后复青慢,全年剪草次数不宜超过6次。另外,由于主草稀,易长杂草,需及时挖除。此期需全面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延缓草地的退化。 (二)绿篱的养护管理 绿篱的养护管理原则是:保证肥水供应,茂盛生长,修剪成篱成墙成形,达到观赏和隔离的作用。 1、绿篱的肥水管理 绿篱要不断修剪,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初植绿篱,按设计要求的篱宽,挖40厘米深的沟,填上纯净肥沃的客土,或在客土中拌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这样植后生长快。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速,以氮为主,磷钾结合,群施薄施,剪后必施。必要时还进行根外施肥。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表土干而不白,雨后排水防渍,以免引起烂根,影响生长。 2、绿篱的修剪 平面绿篱、图型绿篱、造案绿篱,都是为了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人工修剪而成。修剪的作用:一是抑制植物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腋芽萌发,则枝生长,墙体丰满,利于修剪成型。二是加速成型,满足设计欣赏效果。修剪的原则: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线条流畅,按需成型。一般的绿篱设计高度为60-150厘米,超过150厘米的为高大绿篱(也叫绿墙),起隔离视线用。始剪修剪的技术要求是:绿篱生长至30厘米高时开始修剪。按设计类型3-5次修剪成雏型。修剪的时间:当次修剪后,清除剪下的枝叶,加强肥水管理,待新的枝叶长至4-6厘米时进行下一次修剪,前后修剪间隔时间过长,绿篱会失形,必需进行修剪。中午、雨天、强风、雾天不宜修剪。修剪的操作:目前多采用大篱剪手工操作,要求刀口锋利紧贴篱面,不漏剪少重剪,旺长突出部分多剪,弱长凹陷部分少剪,直线平面处可拉线修剪,造型(圆型、磨茹型、扇型、长城型等)绿篱按型修剪,顶部多剪,周围少剪。定型修剪:当绿篱生长达到设计要求定型以后的修剪,每次把新长的枝叶全部剪去,保持设计规格形态。 3、绿篱的病虫防治 山子甲绿篱,常有木虱、潜叶蛾和白粉病为害,福建茶有木、介壳虫、白粉病为害,黄心梅较抗病虫害,偶有木虱。以上虫病,用常规的杀虫剂速扑杀等和杀菌剂、多托布津、多菌灵等除治均能达效。 (三)绿化树木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树木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但其所占的绿化空间最大,草地、鲜花、灌木、乔木合理搭配,体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习话讲:“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另外,许多灌木树种植后可以通过修剪造型,亭亭屹立在草地和景点中,甚至可产生立体动感。 1、肥水管理 乔木树型高大,根系发达,根深幅广,种植时需要开正方形0.8-1.0立方米的大穴,填上肥沃客土高于平地30厘米才种植。在施肥方面,用肥种类以复合肥为主,N、P、K的比例1-3年的幼年树是5:3:2;三年以上的大树是3:2:1.施肥的次数,植后三年内,每年的春、夏、秋初各施一次,每次用复合肥1-2kg,小树少施,大树多施。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三年以上高大的乔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灌木树型小,以浅穴或浅沟种植为主,丛生根系浅,视土壤和树势施用适量的复合肥,液施干施结合,观花观果灌木适当增加P、K肥,观叶灌木适当增加N肥施用。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白。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栽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2、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座落有置,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乔木要求树干笔直挺拔,不要过早拔掉种植时的固定拴护杆,以免引起树杆弯曲。成年大树及时锯掉不规则的树枝,对冠幅大,叶多枝小的挡风枝不锯掉,遇大风雨会折枝断干严重时连根拔起造成损失。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园球型、方型、扇型、磨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椎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不管乔木灌木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对大王椰、假槟榔等观茎树,要保证树干笔直干净,叶鞘大、干枯后不易自然脱落,要人工及时清除。 3、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近年来在乔木灌木中木虱为害较严重,其次是介壳虫,采用常规杀虫剂、速扑杀、介特灵等均能达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药物有托布津、多菌灵、炭疽病等,常用浓度800-1000倍。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四)花卉的管理 “待到鲜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鲜花为人们带来幸福快乐,种植花卉,是绿化中不可缺少的项目,目的是观赏其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花朵,花卉有草本木本和藤本之分,有些品种一生(一个生长周期)只开一次花,有些一年才开一次花,不同的花卉品种开花季节和花期长短各不相同。为实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除了科学搭配不同品种种植外,抓好管理是关键。 1、地栽花卉的管理 地栽较多的是美人蕉、黄花草、多色花和桃、梅、杏花、桂花、含笑以及炮仗花,金银花等,在栽培上要求土地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强。肥水管理,前期肥水充足,以N为主,结合施用P、K,中期N、P、K结合,花前控肥控水,促进花芽分化,开花后补施P、K、N肥,可延长开花期。松土除草培土每月一次浅松表土,除去杂草,结合施肥。草本花卉,多施液肥,木本花卉,雨季可开小穴干施。植株高大的地栽花木,不能露根,适当培土,可防止倒覆。修剪覆盖,在生长中要及时剪去干枯的枝叶,另外在夏秋季节进行地表覆盖(剪下的台湾草),可保湿防旱和抑制杂草生长。病虫防治,每月打一次杀虫药,在修剪后或台风瀑雨前后喷一次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藤本花卉管理的不同之处,是要树柱子或搭架,使之攀延生长。 2、盆栽花卉的管理 盆栽花卉在园林绿化中主要指盆栽时花和盆栽阴生植物二大类,盆栽花卉是经过二个阶段培育而成,第一个阶段是在花圃进行培育,第二个阶段是装盆后生长到具有观赏价植或开花前后,摆放到室外广场(花坛)、绿化景点中,以及亭台楼阁甚至室内的办公室、会议室、厅堂、阳台。 花圃培育盆栽花卉,首先选择各类各种时花和阴生植物,进行整地播种或扦插,(在阴棚沙池无性繁殖),幼苗期加强肥水病虫的管理,然后准备规格合适的陶瓷、塑料花盆,装上事先拌好的配方花泥(干塘泥粒65—70%,腐熟有机质10%,沙20%,复合肥3-5%),盆底漏水眼压上瓦片,装量八成,最后种上幼苗,分类摆放加强管理,长大或开花前后放至摆放点。 盆栽花卉第二阶段的管理,由于摆放分散,重点做好三防:防旱、防渍、防冻。防旱:高温炎热天气,水分蒸腾蒸发快,室外2-3天淋一次水,室内5-7天淋水一次。防渍:盆体通透性和渗漏性很差,只靠盆底漏水眼渗漏渍水,室外盆栽严禁盆底直落泥地,室内及阳台盆栽,不要每天淋水、每次淋水后观察盆底是否有滴水,如滴水不漏,一是盆土板结,适当松土,二是盆底漏水眼堵塞,及时疏通或转盆,盆栽花卉失败大多因为盆底部分渍水烂根影响生长以至死亡。防冻:热带花卉和阴生植物如绿巨人、万年青等冬季气温18°C以下,不少品种开始出现冻害,露天和阳台盆栽花卉,在低温、霜冻天气,要搭棚复盖保温或搬进暖房防冻。除了做好以上“三防”外,阴生植物要防晒,烈日下灼伤叶片,影响生长,甚至死亡,宜放于室内和厅堂及阳台无直射光的背日处。 盆栽施肥,施肥种类有机无机肥结合,木本有机为主,草本无机为主,观花的P、K、N比例是(3:2:1),观叶的是(2:1:3)施肥次数,视长势每月1-2次,结合淋水施液肥,减少干施,严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否则易肥害伤根,施肥量视盆土多少、能少勿多、免于肥害。必要时采用根外喷施“叶面保”、“大丰田”等,可使叶色浓绿,花期延长。换盆:为使盆栽花卉,根多叶茂,按时盛开花期长,多数多年生的木本和部分其它花卉需要换盆。换盆的时间要考虑二个因素,一是盆土多少和盆土质量、土量少质量差的早换,土量多质量好(如纯干塘泥的配方花泥)迟换;二是花卉的大小高矮,高大花卉早换,矮小花卉迟换,一般2-3年换盆一次。换盆方法:空盆放上瓦片压住盆底眼,再在瓦片上放上一把粗沙,然后将配方花泥放入三分之一,换盆前3-5天不淋水,换盆时,盆内周边淋少量的水,振动盆体,花盆侧倾,用木棍或两个大拇指,顶住盆底瓦片,边摇边压,以致盆土离盆,用花铲铲去三分之一的旧泥(最多不能超过50%),保留新根,用枝剪剪去老根,剪齐断根,然后小心放入新盆,根顺干正,填上配方花泥,压实淋透(盆底滴水)。 盆栽花卉由于分散,通风透光好,病虫较少,但要细心查看一经发现,要用手提喷雾器逐盆喷药。 另外,部分花卉对土壤PH值要求较严,如含笑、茶花等要求酸性土壤生长才正常,可淋柠檬酸水每月2-3次,土壤PH值保持4.0左右。 (五)盆景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有少量成品盆景,置于亭台楼阁内和特需的景点中,其栽培管理与木本盆栽花卉大致相同,不同的关键之处是修剪保形,不同的盆景有不同的艺术造形,生长中树干不断长高,枝叶不断增多,如不修剪会变型失型,失去原有的设计风格特点。盆景修剪,需由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员,园艺师操作,该剪的剪,不该剪的不剪,千万不要破坏观赏面,失去原有流派、风格和艺术造型。 园林类论文:剖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供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在里面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分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7、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园林类论文:园林绿化种植类型分析论文 我国有园林古国之称,园林意为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成开辟天然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供人们观赏、游憩、工作学习、居住的环境。绿化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主体,是指除天然植被外,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全国城乡单位的园林绿化日新月异。有苏杭园林誉满全球,桂林天然山水美甲天下,古都北京,西安旧貌换新颜。今有改革开放特区,深圳、夏门,埔东等称之现代化花园式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这样既美化了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今从事园林绿化养护队伍日益扩大,这批养护大军中,部分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担任技术员,园艺师,而多数来自转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工,提高养护队伍整体素质,普及养护知识,掌握关键技术是保证巩固园林绿化效果,使之美景常在,鲜花盛开的关键。 一、园林绿化栽植类型 (一)、林木类 当前我国南方的机关、学校等单位的园林绿化常见的林木种类有乔木、灌木二大类,乔木、灌木中有落叶和常绿之分。绿化乔木有柳树、榕树(大叶榕、细叶榕、高山榕、黄葛榕等)、玉兰树(白玉兰、黄玉兰、荷花玉兰等)、桉树(大叶桉、细叶桉、柠檬桉等)。此外还有阴香,人面树、木棉、柏树等。绿化用灌木有:福建茶、黄心枚、山子甲、变叶木、山茶树、含笑等。除乔、灌木外,南方城乡不少单位把芒果、龙眼、荔枝等果树用作绿化,一举两得。另外,南国风光的标志树种、大黄椰、假槟榔、鱼尾葵、槿棕等高档亚热带树种,不但公园种植,而今在机关单位学校,常作首选绿化树种。 以上各种林木,按园林规划设计要求和结合单位的实际,按需选择种植。 (二)草地 草地植被,在单位绿化中种植面积较大,种植于平地为广场草坪,种植在坡壁和山丘为草丘(草山)。草地植被,水土保持效果好,不至于黄土裸露,绿油油的草地使人心旷神怡。当前南方单位、学校绿化用的草种有台湾草、大叶草、连地针叶草等。台湾草生长速度快,叶色浓绿,叶片细嫩一致,远近观赏效果好,宜种植在楼前门坪和空旷地带。大叶草耐旱耐瘠,叶片大,覆盖好,远视效果好,近看观赏差。宜植于坡壁、山地、边角地带。连地针叶草,叶小茎硬,匍匐生长,耐旱耐瘠,耐踩踏,生命力特别强,但观赏效果差,宜种于易踩踏地和坡瘠地。 (三)绿蓠 绿蓠是单位庭园内不可缺少的种植类型,既有观赏价值,又是区域间道路旁的隔离带,绿化中常见的绿蓠有平面绿蓠,园型绿蓠和造型(或造字)绿篱三种。这些绿篱中常种植的树种有:山子甲、福建茶、黄心梅等,山子甲粗生易长,叶色深绿,宜用于平面高大绿篱;福建茶粗生快长,叶色浓绿,宜用于近墙绿篱;黄心梅粗生,叶色黄绿,易造型,观赏效果好,常用于造型绿篱。 (四)花卉、盆景 花卉是园林绿化栽植类型中的精华,既有盆栽又有地栽,有草本和木本之分,还有阴生阳生和室内室外栽植之区别。花卉顾名思义以观花为主,在绿化的同时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种植,也可人工调节其开花期,使单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绿化中常用的草本花卉有红绿草,颜色鲜艳,常用于种植图案,迎春宜用于立体绿化,还有紫萝兰、一串红、芍药、美人蕉、百合、菊花、海棠、纸爆花、满天星草、百年好合等。木本花卉有:杜鹃(三角梅)、茶花、含笑、梅花、杏花、桂花、大红花、龙吐珠、金苞、银苞花等。适宜室内栽培的阴生植物有:巴西铁、绿箩、花蝴蝶、龟背竹、绿霸王、富贵竹、发财树、金钱树等。盆景是植物艺术之精品。在单位园林绿化中常用树庄落地盆景为多。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植物生长特性,结合人工艺术造型而成,它是园中景,景中之最的小品。 二、绿化养护的技术措施 在栽培学中,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少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在绿化养护管理上,要了解种植类型和各种品种的特特征与特性,关键抓好肥、水、病、虫、剪五个方面的养护管理工作。 (一)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据资料介绍在一般管理水平情况下绿化草地(台湾草)可按种植时间的长短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种植至长满阶段,指初植草地,种植至一年或全覆盖(100%长满无空地)阶段,也叫长满期。二是旺长阶段,指植后2-5年,也叫旺长期。三是缓长阶段,指植后6-10年,也叫缓长期。四是退化阶段,指植后10-15年,也叫退化期。在较高的养护管理水平下台湾草地退化期可推迟5-8年。连地针叶草的退化期比台湾草迟3-5年,大叶草则早3-5年。 1、恢复长满阶段的管理 按设计和工艺要求,新植草地的地床,要严格清除杂草种子和草根草茎,并填上纯净客土刮平压实10厘米以上才能贴草皮。贴草皮有二种:一是全贴、二是稀贴。稀贴一般20×20厘米一方块草皮等面积留空稀贴,全贴无长满期,只有恢复期7-10天,稀贴有50%的空地需一定的时间才能长满,春季贴和夏季贴的草皮长满期短仅1-2个月,秋贴冬贴则长满慢需2-3个月。 在养护管理上,重在水、肥的管理,春贴防渍,夏贴防晒,秋冬贴草防风保湿。一般贴草后一周内早晚喷水一次,并检查草皮是否压实,要求草根紧贴客土。贴后二两周内每天傍晚喷水一次,二周后视季节和天气情况一般二天喷水一次,以保湿为主。施肥植后一周开始到三个月内,每半月施肥一次,用1-3%的尿素液结合浇水喷施,前稀后浓,以后每月一次亩用4-6斤尿素,雨天干施,晴天液施,全部长满草高8-10厘米时,用剪草机剪草。除杂草,早则植后半月,迟则一月,杂草开始生长,要及时挖草除根,挖后压实,以免影响主草生长。新植草地一般无病虫,无需喷药,为加速生长,后期可用0.1-0.5%磷酸二氢钾结浇水喷施。 2、旺长阶段的管理 草地植后第二年至第五年是旺盛生长阶段,观赏草地以绿化为主,所以重在保绿。水分管理,翻开草茎,客土干而不白,湿而不渍,一年中春夏干,秋冬湿为原则。施肥轻施薄施,一年中4-9月少,两头多,每次剪草后亩用2-4斤尿素。旺长季节,以控肥控水控制长速,否则剪草次数增加,养护成本增大。剪草,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剪草次数多少和剪草质量的好坏与草地退化和养护成本有关。剪草次数一年控制在8-10次为宜,2-9月平均每月剪一次,10月至下年1月每二月剪一次。剪草技术要求:一是草高最佳观赏为6-10厘米,超过10厘米可剪,大于15厘米时,会起“草墩”,局部呈勾瘩状,此时必剪。二是剪前准备,检查剪草机动力要正常,草刀锋利无缺损,同时检净草地细石杂物。三是剪草机操作,调整刀距,离地2-4厘米(旺长季节低剪,秋冬高剪),匀速推进,剪幅每次相交3-5厘米,不漏剪。四是剪后及时清净草叶,并保湿施肥。 3、缓长阶段的管理 植后6-10年的草地,生长速度有所下降,枯叶枯茎逐年增多,在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根腐病,秋冬易受地志虎(剃枝虫)为害,工作重点,注意防治病虫为害。据观察,台湾草连续渍水三天开始烂根,排干渍水后仍有生机,连续渍水七天,90%以上烂根,几乎无生机,需重新贴草皮。渍水1-2天烂根虽少,但排水后遇高温多湿有利病菌繁殖,导致根腐病发生。用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喷施病区2-3次(2-10天喷一次),防治根腐病效果好。高龄地老虎(剃技虫)在地表把草的基部剪断,形成块状干枯,面积逐日扩大,为害迅速,造成大片干枯。检查时需拨开草丛才能发现幼虫。要及早发现及时在幼虫低龄用药,一般用甲胺硫磷或速扑杀800倍泼施,为害处增加药液,三天后清掉为害处的枯草,并补施尿素液,一周后开始恢复生长。 缓长期的肥水管理比旺长期要加强,可增加进行根外施肥。剪草次数控制在每年7-8次为好。 4、草地退化阶段的管理 植后10年的草地开始逐年退化,植后15年严重退化。水分管理,干湿高替,严禁渍水,否则加剧烂根枯死,加强病虫害的检查防治,除正常施肥外,每10-15天用1%尿素,磷二钾混合液根外施肥,或者用商品叶面保,叶面肥如大丰田等根外喷施,效果很好。对局部完全枯死处可进行全贴补植。退化草地剪后复青慢,全年剪草次数不宜超过6次。另外,由于主草稀,易长杂草,需及时挖除。此期需全面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延缓草地的退化。 (二)绿篱的养护管理 绿篱的养护管理原则是:保证肥水供应,茂盛生长,修剪成篱成墙成形,达到观赏和隔离的作用。 1、绿篱的肥水管理 绿篱要不断修剪,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初植绿篱,按设计要求的篱宽,挖40厘米深的沟,填上纯净肥沃的客土,或在客土中拌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或复合肥,这样植后生长快。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速,以氮为主,磷钾结合,群施薄施,剪后必施。必要时还进行根外施肥。水分管理,以保湿为主,表土干而不白,雨后排水防渍,以免引起烂根,影响生长。 2、绿篱的修剪 平面绿篱、图型绿篱、造案绿篱,都是为了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人工修剪而成。修剪的作用:一是抑制植物顶端生长优势,促使腋芽萌发,则枝生长,墙体丰满,利于修剪成型。二是加速成型,满足设计欣赏效果。修剪的原则: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线条流畅,按需成型。一般的绿篱设计高度为60-150厘米,超过150厘米的为高大绿篱(也叫绿墙),起隔离视线用。始剪修剪的技术要求是:绿篱生长至30厘米高时开始修剪。按设计类型3-5次修剪成雏型。修剪的时间:当次修剪后,清除剪下的枝叶,加强肥水管理,待新的枝叶长至4-6厘米时进行下一次修剪,前后修剪间隔时间过长,绿篱会失形,必需进行修剪。中午、雨天、强风、雾天不宜修剪。修剪的操作:目前多采用大篱剪手工操作,要求刀口锋利紧贴篱面,不漏剪少重剪,旺长突出部分多剪,弱长凹陷部分少剪,直线平面处可拉线修剪,造型(圆型、磨茹型、扇型、长城型等)绿篱按型修剪,顶部多剪,周围少剪。定型修剪:当绿篱生长达到设计要求定型以后的修剪,每次把新长的枝叶全部剪去,保持设计规格形态。 3、绿篱的病虫防治 山子甲绿篱,常有木虱、潜叶蛾和白粉病为害,福建茶有木、介壳虫、白粉病为害,黄心梅较抗病虫害,偶有木虱。以上虫病,用常规的杀虫剂速扑杀等和杀菌剂、多托布津、多菌灵等除治均能达效。 (三)绿化树木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树木种植面积并不是最大,但其所占的绿化空间最大,草地、鲜花、灌木、乔木合理搭配,体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习话讲:“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另外,许多灌木树种植后可以通过修剪造型,亭亭屹立在草地和景点中,甚至可产生立体动感。 1、肥水管理 乔木树型高大,根系发达,根深幅广,种植时需要开正方形0.8-1.0立方米的大穴,填上肥沃客土高于平地30厘米才种植。在施肥方面,用肥种类以复合肥为主,N、P、K的比例1-3年的幼年树是5:3:2;三年以上的大树是3:2:1.施肥的次数,植后三年内,每年的春、夏、秋初各施一次,每次用复合肥1-2kg,小树少施,大树多施。施肥的方法是: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均匀开穴干施,三年以上高大的乔木原则上可不施肥。灌木树型小,以浅穴或浅沟种植为主,丛生根系浅,视土壤和树势施用适量的复合肥,液施干施结合,观花观果灌木适当增加P、K肥,观叶灌木适当增加N肥施用。绿化树木的水分管理,重在幼树,原则是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白。高大乔木,根深叶茂,不存在因缺水影响生长,灌木矮小,根系短浅,盆栽地栽都要防旱保湿不渍,才能正常生长。 2、树型管理 绿化林木,通过艺术设计,认真管理,使之有稀有密,有型有款,座落有置,是绿化成功的关键之一。乔木要求树干笔直挺拔,不要过早拔掉种植时的固定拴护杆,以免引起树杆弯曲。成年大树及时锯掉不规则的树枝,对冠幅大,叶多枝小的挡风枝不锯掉,遇大风雨会折枝断干严重时连根拔起造成损失。灌木要求整齐有形有序,树形是树木不断生长和通过人工不断修剪而成,可修剪成园球型、方型、扇型、磨菇型、抽象图案、线条、柱桩、椎桩等。甚至可用铁丝编织文字或“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让灌木的枝叶在其中生长,通过编织修剪而成。不管乔木灌木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对大王椰、假槟榔等观茎树,要保证树干笔直干净,叶鞘大、干枯后不易自然脱落,要人工及时清除。 3、树木的病虫防治 绿化树木主要的虫害有天牛、木虱、潜叶蛾、潜叶虎、介壳虫、金龟子等。近年来在乔木灌木中木虱为害较严重,其次是介壳虫,采用常规杀虫剂、速扑杀、介特灵等均能达到防治效果。主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用的防治药物有托布津、多菌灵、炭疽病等,常用浓度800-1000倍。除了药物防治外,栽培上要经常清理枯枝落叶,保持清洁,同时要排除渍水,必要时修剪后喷药。 (四)花卉的管理 “待到鲜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鲜花为人们带来幸福快乐,种植花卉,是绿化中不可缺少的项目,目的是观赏其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花朵,花卉有草本木本和藤本之分,有些品种一生(一个生长周期)只开一次花,有些一年才开一次花,不同的花卉品种开花季节和花期长短各不相同。为实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除了科学搭配不同品种种植外,抓好管理是关键。 1、地栽花卉的管理 地栽较多的是美人蕉、黄花草、多色花和桃、梅、杏花、桂花、含笑以及炮仗花,金银花等,在栽培上要求土地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强。肥水管理,前期肥水充足,以N为主,结合施用P、K,中期N、P、K结合,花前控肥控水,促进花芽分化,开花后补施P、K、N肥,可延长开花期。松土除草培土每月一次浅松表土,除去杂草,结合施肥。草本花卉,多施液肥,木本花卉,雨季可开小穴干施。植株高大的地栽花木,不能露根,适当培土,可防止倒覆。修剪覆盖,在生长中要及时剪去干枯的枝叶,另外在夏秋季节进行地表覆盖(剪下的台湾草),可保湿防旱和抑制杂草生长。病虫防治,每月打一次杀虫药,在修剪后或台风瀑雨前后喷一次杀菌剂,均有防治效果。藤本花卉管理的不同之处,是要树柱子或搭架,使之攀延生长。 2、盆栽花卉的管理 盆栽花卉在园林绿化中主要指盆栽时花和盆栽阴生植物二大类,盆栽花卉是经过二个阶段培育而成,第一个阶段是在花圃进行培育,第二个阶段是装盆后生长到具有观赏价植或开花前后,摆放到室外广场(花坛)、绿化景点中,以及亭台楼阁甚至室内的办公室、会议室、厅堂、阳台。 花圃培育盆栽花卉,首先选择各类各种时花和阴生植物,进行整地播种或扦插,(在阴棚沙池无性繁殖),幼苗期加强肥水病虫的管理,然后准备规格合适的陶瓷、塑料花盆,装上事先拌好的配方花泥(干塘泥粒65—70%,腐熟有机质10%,沙20%,复合肥3-5%),盆底漏水眼压上瓦片,装量八成,最后种上幼苗,分类摆放加强管理,长大或开花前后放至摆放点。 盆栽花卉第二阶段的管理,由于摆放分散,重点做好三防:防旱、防渍、防冻。防旱:高温炎热天气,水分蒸腾蒸发快,室外2-3天淋一次水,室内5-7天淋水一次。防渍:盆体通透性和渗漏性很差,只靠盆底漏水眼渗漏渍水,室外盆栽严禁盆底直落泥地,室内及阳台盆栽,不要每天淋水、每次淋水后观察盆底是否有滴水,如滴水不漏,一是盆土板结,适当松土,二是盆底漏水眼堵塞,及时疏通或转盆,盆栽花卉失败大多因为盆底部分渍水烂根影响生长以至死亡。防冻:热带花卉和阴生植物如绿巨人、万年青等冬季气温18°C以下,不少品种开始出现冻害,露天和阳台盆栽花卉,在低温、霜冻天气,要搭棚复盖保温或搬进暖房防冻。除了做好以上“三防”外,阴生植物要防晒,烈日下灼伤叶片,影响生长,甚至死亡,宜放于室内和厅堂及阳台无直射光的背日处。 盆栽施肥,施肥种类有机无机肥结合,木本有机为主,草本无机为主,观花的P、K、N比例是(3:2:1),观叶的是(2:1:3)施肥次数,视长势每月1-2次,结合淋水施液肥,减少干施,严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否则易肥害伤根,施肥量视盆土多少、能少勿多、免于肥害。必要时采用根外喷施“叶面保”、“大丰田”等,可使叶色浓绿,花期延长。换盆:为使盆栽花卉,根多叶茂,按时盛开花期长,多数多年生的木本和部分其它花卉需要换盆。换盆的时间要考虑二个因素,一是盆土多少和盆土质量、土量少质量差的早换,土量多质量好(如纯干塘泥的配方花泥)迟换;二是花卉的大小高矮,高大花卉早换,矮小花卉迟换,一般2-3年换盆一次。换盆方法:空盆放上瓦片压住盆底眼,再在瓦片上放上一把粗沙,然后将配方花泥放入三分之一,换盆前3-5天不淋水,换盆时,盆内周边淋少量的水,振动盆体,花盆侧倾,用木棍或两个大拇指,顶住盆底瓦片,边摇边压,以致盆土离盆,用花铲铲去三分之一的旧泥(最多不能超过50%),保留新根,用枝剪剪去老根,剪齐断根,然后小心放入新盆,根顺干正,填上配方花泥,压实淋透(盆底滴水)。 盆栽花卉由于分散,通风透光好,病虫较少,但要细心查看一经发现,要用手提喷雾器逐盆喷药。 另外,部分花卉对土壤PH值要求较严,如含笑、茶花等要求酸性土壤生长才正常,可淋柠檬酸水每月2-3次,土壤PH值保持4.0左右。 (五)盆景的管理 园林绿化中有少量成品盆景,置于亭台楼阁内和特需的景点中,其栽培管理与木本盆栽花卉大致相同,不同的关键之处是修剪保形,不同的盆景有不同的艺术造形,生长中树干不断长高,枝叶不断增多,如不修剪会变型失型,失去原有的设计风格特点。盆景修剪,需由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员,园艺师操作,该剪的剪,不该剪的不剪,千万不要破坏观赏面,失去原有流派、风格和艺术造型。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手机游戏开发中软件工程的设计与改进 摘 要现阶段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同样道理,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游戏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目前手机性能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手机游戏需求逐渐呈现出增加趋势。在手机游戏开发过程中,本身从性质上讲,手机游戏隶属于软件工程,因而需要软件项目团队的充分参与。本文浅要分析手机游戏开发阶段,如何加强软件工程设计及改进,并浅谈自身关于软件开发相应方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 手机游戏 开发 设计 改进 现阶段手机在我国实现广泛普及,手机游戏越来越受到大众群体欢迎。尤其是目前手机在性能方面逐步开始完善,手机游戏市场得到十分迅速发展。上述背景下,只有注重加强软件工程团队建设,才能充分有助于手机游戏开发工作顺利开展。尤其是对于手机游戏软件而言,只有充分借助于科学软件工程技术,才能有效规避软件危急,同时减少成本消耗,使手机游戏开发贯彻落实。为此,有必要结合相关实践,加强手机游戏项目建设过程中,软件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探索。 1 项目准备及项目需求分析 在实际软件开发阶段,需求管理工作尤为关键,该工作需自始至终融入到全部软件开发阶段。对于手机游戏开发而言,本身不具备特定客户需求,因为手机游戏最终为广大用户服务,用户通常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平台进行相应游戏的下载。为此,通常要分析客户实际要求,也就是等同于游戏企划本身需求。对于手机游戏企划而言,需要指定相应企划方案,然后才能进行开发计划制定工作。通常来说,只有当企划过程中存在一定需求变化,亦或者由于技术方面出现问题,游戏企划才会在需求方面做出相应调整。项目准备过程中,如果不采用相关软件技术,只需要游戏负责人做好分配工作即可。对于应用软件技术项目开发而言,还应做好计划策略工作。例如,采用TSP方法过程中,应对项目进度进行严格遵循,并对进度加强检查。具体来说,应做好下面几点: (1)开发人员应加强沟通交流,将实际问题充分解决。 (2)鉴于手机游戏属于规模很小软件,因而尽量避免重新进行任务分配。 (3)做好项目计划总结等方面工作。 (4)做好应用计划策略方面工作。 2 系统设计阶段 对于手机游戏开发而言,还应首先做好相应构架,通常构架需根据游戏策划进行,同时也应加强与程序员之间沟通交流。实际手机游戏开发阶段,鉴于其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因而设计基本不可能一次成功,因而系统设计本身需要不断持续进行,这样才能避免需求变化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如果设计始终一成不变,必然不会是真正好的设计。例如,采用XP方法过程中,遵循简单设计原则进行。为此针对RUP使用,开发人员先要加强构架设计工作,构架设计需遵循本质需求,并尽量做到设计简单的同时使其充分发挥实效。从本质上讲,RUP剪裁过程中,本身已属于软件设计再开发工程。以某款手机游戏为例,该游戏设计阶段,总共开发周期时间达到4周,从迭代周期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四个阶段:第一周期,主要针对于程序框架构建工作,主要是需加强角色模型构建。第二周期,主要针对于手机程序,然后对程序进行地图增设,并进行地图碰撞检测工作,并适当增设相应角色模型,促使人物能够自由行动。第三周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电脑控制,并进行相应逻辑判断工作,并对触发条件加以科学设定。第四周期,适当添设菜单及对话框,并开展记录程序编写工作。从阶段来讲,迭代周期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初始阶段。该阶段需加强项目明确工作,包括项目规模、计划等。 (2)细化阶段。该阶段需加强体系结构处理,并注重加强体系结构不断完善。 (3)构建阶段。力求通过开展优化资源配置,将开发成本实现科学控制。 (4)交付阶段,首先应通过XP等科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代码重构工作,并加强系统整体测试工作。 3 程序编写阶段 对XP实践来讲,该阶段包括下面四种实践:第一种,系统隐喻。在进行程序编写过程中,程序员通常单单重视自身板块,而程序注释相应较少,在起名的过程中也相应非常随意。在实际编码实施阶段,系统隐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开发小组实际工作阶段,对于程序命名来说,通常采用相对较为简单方式方法。为此,采用系统隐喻具有其一定优势,尤其是手机游戏本身隶属于小型软件,省去了观看文档时间,用户可以对游戏程序功能一目了然。第二种,集体拥有代码。之前手机游戏设计阶段,本身程序员单单需要对自身工作做好即可,而对其他人一点联系都没有。对于现阶段而言,该问题能切实得到解决。第三,结对编程。应用XP方式方法,主张程序员编程过程中,不同程序员之间通过相同电脑实现。 4 测试部分及系统 对于软件项目而言,测试尤为关键。应用XP方法过程中,主张测试先行。实际程序开发过程前,应根据开发代码,实行测试用例编写工作。对于编写代码而言,程序员应切实做好单元测试工作,并力求实现测试自动化。系统阶段,以XP为例,主要采用小版本方法。该方法应用过程中,不同迭代开发之后,就可以进行使用版本获取,然后才能进行添加相应功能,并最终实现科学完善。 5 结语 本文浅要探究手机游戏开发阶段,如何加强软件工程设计及改进,并浅谈关于软件开发方法。手机游戏开发过程中,通过相应软件工程技术,不仅使项目进度得到提高,而且使软件质量得到保障,同时也有利于软件成本控制。同时,开发小组应将眼光放远,并加强团队建设,这样才能使软件开发不会落后于人。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沉浸式设计在游戏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文章简述了沉浸式设计以及游戏治疗理论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探究游戏治疗中的沉浸式设计思维。以现有电子治疗游戏为例,发现游戏治疗中的沉浸式设计主要体现在明确的游戏目标、不受干扰的游戏环境和及时的游戏反馈三方面。 关键词:沉浸理论;沉浸式设计;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即以游戏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师对游戏的设计在治疗过程中占据重中之重的地位。沉浸式设计,是游戏体验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研究游戏治疗中的沉浸式设计方法,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1沉浸理论与沉浸体验 匈牙利藉美国心理学家兼克莱蒙研究大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著有开创性作品《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书中详细阐述了“沉浸理论”的概念。Csikszentmihaly教授发现,人在进行日常阅读、基本工作、艺术创作和体能运动等活动时常常会出现沉浸的体验。所谓“沉浸理论”(Flow Theory)又称心流理论,是指人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项日常活动中,已忽略时间的流逝和环境因素,从而达到一种“忘我”的沉浸状态。在沉浸体验中,因个体被活动所吸引,从而进入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这种经验模式聚焦狭窄的意识行为,导致个体只对清晰、具体的目标反馈有所回应。简言之,我们暂且可用“废寝忘食欲罢不能”来形容沉浸体验。 1975年,Csikszentmihaly教授早期的沉浸理论认为挑战和技巧是影响沉浸体验的主要因素。较高的挑战导致人缺少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焦虑或挫败感;相反,挑战过低使人倍感无趣。只有在二者较为均衡的情况下,沉浸体验才会产生。1985年,米兰大学的马塞洛・马西米尼(MarcelloMassimini)等人根据挑战与技巧的差异提出沉浸体验模型的8个区间,即心流、控制、厌倦、轻松、淡漠、担心、焦虑和激励。如图l所示,沉浸体验位于高技能和高挑战的第2区间时,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心流状态(即沉浸状态);高挑战和中等技能水平会激发人的好胜心,从而热衷于技能的提升;高技能和中等挑战难度令人感到兴奋,较强的掌控力会带来愉悦的体验;而其他几种情况均会促使人产生厌倦、淡漠、担心和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很容易导致活动的放弃。因此,良好的沉浸体验需要及时地调整挑战和技巧之间的关系,确保心流体验在第1至3区间的循环。 那么,沉浸体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Csikszentmihaly教授认为,影响沉浸体验的因素有八个方面,即清晰明确的活动目标、及时的活动反馈、能够完成活动的高技能、自我意识与行为的高度融合、全神贯注的专注力、对活动的掌控力、自我意识丧失的忘我状态、忘记时间和环境等因素。 2沉浸式设计 沉浸式设计,顾名思义是将沉浸理论的相关研究运用到设计实践活动中。其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排除外界一切因素干扰,使人能够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完成预期活动,并从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情感或体验。2012年12月,微软公司(MicrosoftCorporation)正式推出全新沉浸式用户界面(Immersive),它将内容平铺在应用中,被桌面隐藏的默认操作需要右键才能够被唤起展开。这样的沉浸式设计正是为了让用户集中精力去关注当前所进行的操作,避免被其他操作所影响。 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沉浸理论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游戏行业受其影响深远。以游戏设计的视角来看,游戏玩家丰富的认知经验和感官体验的结合,才能创造令人投入的心流体验。譬如,众所周知的棋牌类策略小游戏《扫雷》是玩家根据认知经验去完成的游戏活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紧张或兴奋的心理情绪正是玩家的感官体验。对于游戏设计师来说,满足玩家的沉浸体验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游戏的目标是什么?游戏难度和关卡的设定是否根据每个玩家的技能水平进行?游戏过程中玩家对游戏是否具有专注力和掌控力?玩家的操作是否及时获得反馈等等。 3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Hay therapy)又称游戏疗法或游戏辅助疗法,顾名思义指的是以游戏作为治疗媒介的一种干预性治疗手段。它是以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为依托,娱乐疗法为主干线的一套游戏活动。游戏治疗的学派和理论学说众多,主要囊括精神分析游戏治疗、结构主义游戏治疗、人本主义游戏治疗、指导与非指导性游戏治疗、格式塔游戏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几大领域。 游戏治疗是源于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发展起来的,并首先运用在儿童群体的游戏治疗上。儿童游戏治疗主要是通过游戏将儿童的心理焦虑外显化,结合游戏治疗师的互动增强儿童对主观情绪和自身行为的认识,有助于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自信心和处理困难的能力。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儿童心理治疗与游戏结合的先河。1909年,他的首例儿童心理分析案例――“小汉斯与大坏蛋”,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协同她的学生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有心理问题的儿童的实际治疗当中。克莱因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她将弗洛伊德父女的研究发展为精神分析游戏治疗(psychoanalytic playtherapy)。1982年,国际游戏疗法协会成立,这标志着游戏治疗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20世纪90年代以后,游戏疗法逐渐发展为一种被普遍适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其适用性人群也在不断扩大。 桌面游戏治疗是较为传统的游戏治疗方式,其治疗手段主要是游戏治疗师事先依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游戏治疗方案,并依托各种桌面游戏道具如卡片、拼图、棋牌等,对患者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刺激治疗。而现如今,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游戏治疗的兴起。所谓电子游戏治疗,主要是以手机、平板电脑或台式电脑为载体,将设计好的游戏程序内置在游戏中,在患者进行游戏的同时记录并保存相关游戏数据,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工作。目前,在Apple Store中下载量较高的治疗游戏APP有Brainwars、Fit Brains、Memorado、左右脑实验室和2048等益智类健脑小游戏。这些脑力游戏均是用游戏治疗的手段,为训练人的大脑、提高个体认知能力和减缓认知老化而设计的。 4沉浸式设计在电子游戏治疗上的运用 沉浸式设计思维贯彻在游戏治疗过程的始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4.1明确的游戏目标 游戏治疗的目的简单而明确。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要观察患者行为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特征,从而设计游戏治疗方案以达到减轻或治愈患者病症的目的。由前文可知,明确的游戏目标促进玩家的沉浸体验,对于治疗游戏而言也同样适用。 以《2048》数字类治疗游戏为例,它通过有效的脑力训练起到科学健脑的作用。该游戏规则明确指出,以组成标有“2048”数字的方格为游戏的最终胜利。为此游戏玩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数字“2”的倍数,由“2+2=4,4=4=8……512+512=1024,1024+1024=2048”为原则进行数字方格间的叠加运算。清晰明确的游戏目标可以使玩家心无旁贷地完成游戏,有利于玩家的沉浸体验从而大大提升游戏治疗的效果。 4.2不受干扰的游戏环境 通常情况下为了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游戏需要选择温馨、整洁,且较为封闭式的治疗环境进行。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闭合环境易于患者注意力的集中,促使患者沉浸在游戏中而不受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干扰。 电子游戏治疗的环境主要体现在游戏界面上,游戏界面的沉浸式设计有利于玩家的沉浸体验,对游戏治疗的帮助很大。电子游戏界面,一般由游戏内容区域和游戏功能性区域组成。当游戏功能性区域设计得不够合理时,面积过大或颜色、图形的设计过为显眼都对游戏治疗的正常进行产生了不必要的干扰。“六六脑”科学健脑游戏和《Memorado》脑力游戏都是较为典型的治疗游戏。如图2是“六六脑”科学健脑游戏中“快递装箱”游戏环节和《Memorado》脑力游戏中“空中符号”关卡的游戏截图。图中标有淡蓝色的区域为游戏的功能性区域,均被设计在界面较为边缘化顶端部位,且区域较小、颜色和图形的设计也不突兀。如此一来,玩家能够专注于游戏主画面内容的观察,不会因其他干扰性因素影响到游戏治疗和训练的效果。 4.3及时的游戏反馈 游戏治疗中的反馈是双方面的。在治疗师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师,完成游戏中的提问或规定内容;治疗师也需要根据患者的言语和行为做出有效的反馈。为了保证游戏顺利进行不被中断,及时有效的反馈也是沉浸式治疗游戏设计的关键性因素。 《Memorado》脑力游戏中“颜色混淆”关卡专为训练人的注意力而设计,游戏界面上所出现的词和该词的字体颜色有时是一致的,而有时却不一样。对于游戏中所提出的问题,玩家需要在游戏界面下方的操作区域中选择“是”或“否”来进行回应,以保证游戏的继续。由此可见,治疗游戏中的反馈是无处不在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玩家和游戏之间的互动,才能够确保治疗游戏的顺利进行。 5结语 本文从游戏目标、游戏环境和游戏反馈三方面分析了游戏治疗中的沉浸式设计思维,是为了满足游戏玩家更好的沉浸体验和治疗效果。游戏策划师和设计师在进行治疗游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沉浸式设计思维在治疗游戏设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力求让玩家体会到游戏所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同时又能够训练大脑、提高认知能力,真正意义上起到游戏治疗的成效。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游戏设计如何通过强化理论提升用户依赖性 摘要:强化理论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经典理论。本文通过对强化理论应用于游戏设计的典型案例分析,解析手机游戏如何通过“强化”一步步引导用户对其产生的依赖心理,发掘其应用的路径和法则,为其今后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提供积极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游戏设计;强化理论;依赖性 1强化理论的定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基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之上提出的一种概念。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是随着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他把这种动物的行为延伸到人类的行为上,发现虽然人类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其特点是: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他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指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其中,斯金纳还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消极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现在广泛应用于手机游戏中的玩家激励机制,即为积极强化。游戏设计人员通过应用多种不同形式的“强化刺激”让玩家形成依赖性行为,从而提高游戏的活跃率、用户依从性等指标。 2强化理论在手机游戏中的应用――以奇迹暖暖为例 “奇迹暖暖”为国内时下正火的一款换装养成类手机游戏,主要受众群体为年轻女孩。在其游戏的设计中,体现出了大量强化理论的应用,因此以它为例分析强化理论如何增强游戏玩家的依赖度。 斯金纳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连续式强化也称“即时强化”和间隔式强化也称“延缓强化”。 连续式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做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及时到来。常见形式――游戏通关奖励。 典型案例:暖暖的旅程。在游戏主人公――少女暖暖的旅程中,每通过一个关卡,就可以得到一件漂亮的新衣服或是新饰品,以此作为激励机制,对此款游戏的主流用户人群女孩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可以看出,理论在其中的运用:只要用户每次通过关卡即做出正确的反应时,强化物就及时到来,以此不断鼓励用户继续玩下去,探索更多新的奖励,从心理上提升用户对游戏的依赖性。 间隔式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间隔式强化分为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强化和变时距式强化;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强化和变比率式强化。 定时距式强化就是每过一定时间间隔之后给予强化。例如,每隔一天或一化一次。常见形式――每日礼包发放。 典型案例:奇迹暖暖的谜之屋。原本玩家需要通过150钻石(即15块人民币)才可以购买到的礼包,每隔48小时就有一次免费抽取的机会,通过定时距式的手法让玩家感到非常珍贵且获得不易,从而增加对礼包里所赠送的稀有部件的渴望。如果超过48小时而没去领取的话则让玩家倍感损失,从此玩家体内就像被定上了一个生物钟,到了时间点就会受到潜意识的提醒,不自觉地打开游戏去领取“非常难得”的奖励。强化理论在这里又一次培养了用户定时开启游戏的使用习惯。 变时距式强化,是指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不等。例如,第一次隔5min进行强化,第二次隔10min进行强化,第三次隔8min进行强化。常见形式――节日礼包。 典型案例:奇迹暖暖的节日特别活动。奇迹暖暖每逢中秋、圣诞、元旦等典型节日都会推出节日专属礼包与相应的活动,日常也偶尔会有一些主题庆典,几个活动之间的时间间隔无法预料,这让一批长期固定的玩家对于每次突如其来的礼包活动都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只要坚持每天打开游戏,也许就能获得特别的活动礼包。但这一强化作用也有其劣势,如果这种变化过于无规律的话,容易引起使用者的不知所从,从而影响使用体验。 定比率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固定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强化不是在一定时间间隔,而是在预定的多少次反应之后出现。例如,动物必须在按20次横杆后才给予强化。常见形式――连续签到有礼。 典型案例:奇迹暖暖的30天签到礼包。第1天签到可获得金币2000,累积5天签到可获20体力,累积签到10天可获新发型……以此类推,每轮强化间隔5次,只要用户每坚持5次签到操作,强化物即用户心仪的游戏礼品则会悉数到手,如果用户不坚持执行这一“正确的行为”,则无法获得奖品,这会让用户产生失去感,从而更加坚定地执行这一操作。这是典型的变时距式强化反应之一。 变比率式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例如,第1次动物在按20次横杆后,给予强化,第2次动物需按30次横杆后才给予强化,第3次……这个次数可以是递增比率,也可以是循环比率。常见形式―关卡难度设计。 举例游戏:奇迹暖暖的关卡设计。不断解锁新的游戏章节本身就是对玩家想尽办法通过关卡的重要奖励,通过通关时惊喜和畅快的体验鼓励玩家不断玩下去。但奇迹暖暖游戏中设置的关卡实际上是一个可变比例的奖励:前期新手上阵时,关卡难度设置得非常低,让玩家很容易就过关,尝到轻松驾驭游戏的甜头,等10关之后,关卡的难度便不断递增,想要通过必须尝试至少2~3次才有可能。这便是运用了强化理论中的变比率式强化,新手只要稍作努力即可得到强化奖励,老玩家必须付出加倍的体力和智力才可以获得强化(如图4),越到后期的关卡获得高分的难度越大,这是典型的递增比率。 另外,还有一种为循环比率。为了防止玩家因为某一关太难无法通关而半途而废,奇迹暖暖关卡的设计中通常是难度极高的关卡之后会紧跟4~5个中等或容易的难度关卡,一方面可以给玩家制造惊喜;另一方面不至于让玩家不堪重负离开,导致大量流失用户的产生。虽然用户在不断地克服困难后获得轻松过关的舒畅体验,但实际上他仍在游戏中重复同一个循环强化。这种强化有利于提升操作者的技能,也常被应用在学习活动当中。 3强化理论的应用策略 以上提到的连续式强化、定时距式强化、定比率强化比较利于培养用户对产品的基础粘度和依赖性,保证用户每天定时定点激活想玩此款游戏的潜意识。 变时距式强化与变比率式强化适合在用户已经对游戏产生较强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后,更深层次地去培养用户的游戏习惯,提升用户的操作技能,使其在游戏中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等级从而在游戏中产生成就感,而这份成就感也是让玩家更离不开游戏的终极强化剂。 现在,我国有大批沉迷于游戏的青少年,可以看出强化理论的作用力之大。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教育领域。先在课程里设计连续式强化、定时距式强化、定比率强化的内容,增强学生潜意识里对学习生活的喜爱,以及定时进行学习活动的依赖性,再通过变时距式强化与变比率式强化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和知识水平,获得学习成就、增强自我的认同感,从而优化学习体验。同理,这个理论也可以广泛应用在更多领域,以期取得成效。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的有效设计 摘 要: 文章从学习了解游戏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入手,逐步探讨了游戏与课程整合所必需的条件、材料、环境等,对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整合的设计进行了相应分析,提出了客观的见解。 关键词: 幼儿园 游戏与课程 整合 设计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学习、交流与探讨,逐步体会到幼儿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与游戏整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熟知的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之一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么课程与游戏如何整合,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教育资源整合化,为游戏课程创造必要条件 幼儿的学习、经验获得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不开的,也是教育教学最直接的途径。幼儿园的游戏环境,是游戏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现在都非常重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校园环境的绿化和活动室内环境的特别布置,给幼儿一种新奇的、舒服的、能勾起他们对此情此景的兴趣进行观察,自然引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创造欲望,让幼儿能通过灵巧的小手表达、表现自己对美的感悟,让环境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探索性。教师都能够注意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让幼儿们关注环境,参与环境创造,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此外,我们十分重视家长和社区多种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幼儿发展服务。 二、游戏本身具有的整合性 游戏之所以能整合幼儿园的课程,除了“儿童的生活需要游戏”、“对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及“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三方面原因外,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也是重要因素。首先,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与角色下进行的,想象使儿童的行为涉及众多学科。儿童可以利用想象在游戏中进行自由的创造,丰富他们表现的各种能力。不仅表现在学习上,同时在生活上得到较深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能感受、体验兴趣、直觉、意志和情感,还能对客观、真实、具体的社会存在、规范要求做出理智判断与逻辑思考。而且,游戏的情景和材料本身是超学科的、完整的,不是分割和分门别类的。其次,儿童的游戏经验与游戏行为也是整合的。儿童在游戏中通常能想象地运用各种材料、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想象使儿童的思维在学科领域间自由穿梭,于是游戏自然地整合了学科领域的内容。再次,游戏是儿童现在或先前时空生活的反映,也可能是对成人生活的反映。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造的,也不是儿童头脑中先前就有的。成人生活中的真实反映,常常会体现在儿童的游戏当中。以模仿形式出现,表现幼儿对现实社会与生活的观察和认识。 三、保证儿童较充分的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的增加通常预示着传统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的减少,也预示着他们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机会。在目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尽管教师从理念上开始认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但从实施的情况看,集体教学活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组织儿童上课、示范、讲解仍然是主要的课程教学方法。虽然我们不是要绝对否定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但也要反驳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占据绝对优势,因为多多少少剥夺或削弱了儿童自由的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儿童不得不顺从于教师所进行的全班统一的、步调一致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样的游戏与课程没有良性互动,所以游戏就没有与整合课程的可能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转变游戏观与课程观以外,提供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前提条件。因为在游戏中儿童的经验是整体的,儿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学科的界限,同时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学到许多有益于现在与将来生活的经验。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创造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使游戏既成为课程的教学形式,更成为课程的内容,因此以儿童的自选游戏为特征的活动应成为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只有这样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才有可能。 四、选择并提供充丰富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发出和接受形式,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因此,游戏要担当整合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角色,就要为儿童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当前很多幼儿园实践中,真正可供儿童在游戏中操作的玩具材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种类很单调,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与课程融合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幼儿园在资源调动与开发上作出较大投入。 五、给幼儿创造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 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环境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不仅渗透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还呈现出充满情趣和表现幼儿智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且这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儿童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创造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物质环境并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选择,自由、充分地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关键经验。 六、教师在整个游戏中的角色地位 首先,教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为了保证儿童的主动学习,我们应当为儿童的游戏和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材料,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组合和不断改造,从而有利于儿童跨越范围的学习。其次,教师是游戏中必需的引导者。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感地觉察儿童的需要,并能相应作出反应,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再次,教师应贯穿儿童所需的知识和游戏所需要的经验。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生活的游戏材料,扩展其生活经验,游戏才会更有意义,更富创造性。最后,教师是儿童游戏协调者。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在他们需要呵护与帮助支持的时候,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 总之,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学前期较完整的教育教学方式,只有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完善,才能使幼儿在学习、个性及诸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新闻应用游戏化设计评价 摘 要:本文以感性工学理论为指导,以移动应用的游戏化设计为目标,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新闻应用游戏化设计的评价模型,借助某新闻客户端游戏化设计改版实例,比较评价其4.0版本和5.0版本的游戏化设计程度,验证游戏化设计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关键词:感性工学;模糊层次分析法;移动新闻应用;设计评价 体验经济时代,移动应用领域掀起了体验优先的设计潮流。新闻应用作为人们日常了解国际国内新闻大事的重要平台,自然也顺应潮流以良好的用户体验为设计目标。 1 评价方法分析 感性工学通过对影响人们真实感情产生的影响因子的探讨,将原本模糊不定、难以描述分析的情感化因素转化为定量的可分析计算的数学模型[1],可利用语义差异法分级量化确定感性评价指标。 2 新闻应用游戏化设计评价模型 首先确定进行游戏化设计评价的新闻应用,然后选取受调查专家45位,包含移动应用设计师15位,设计学研究生15位以及资深新闻移动应用用户15位。由于新闻应用的特殊性,需要受测试的专家提前一个月对测试的新闻应用进行实际的使用体验,以得到全面透彻的了解。 2.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首先对于二级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以九级标度法打分赋值,得到二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Λ2。 设评价指标元素的权重向量为Q,则根据矩阵性质可得: 其中,λmax为各判断矩阵Λ的最大特征值。计算可得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同理可得三级各评价指标权重向量 2.2 模糊评价矩阵构建 用游戏化设计感性词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集合P={p1,p2,p3,…,p9},设定评价集V={v1,v2,v3,…,v5},制定评价级为五级,建立评价集及对应模糊隶属度函数。 受调查人员针对移动新闻客户端两个版本,按照9个评价元素指标分别打分赋值之后,利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公式将百分制的分数转换模糊评价矩阵R,矩阵R中n表示评价指标的个数,这里n=9。 利用模糊隶属度评价矩阵R和各评价元素指标权重矩阵Q计算每一组评价元素指标,可得出评价结果矩阵J。 Ji=Q×Ri(i=1,2,...) (2) 4 结论 综上可知,新闻应用游戏化设计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数据显示结果一致,具有有效性和可用性,并可推广运用到相关产品的感性评价中。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声音设计在网络游戏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本文梳理了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发展脉络、应用分类和应用效果,探讨了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发展趋势。认为,网络游戏的声音设计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增强游戏互动、提升游戏内涵、烘托游戏气氛,潜移默化地深化网络游戏的趣味性与沉浸感的重要手段。而“次世代”网络游戏的设计将实现画面音效的突破和玩法的变革,也就是着重提高网络游戏的操作感、技巧性和代入感。 【关键词】 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发展历程;应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68亿,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达到58.2%。在庞大的玩家背景与市场份额驱动下,如何使网络游戏的试听表达精益求精,成为网络游戏设计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随着《勇者斗恶龙》、《魔兽世界》等融入多种音乐形式与风格的网络游戏的广泛传播,游戏制造商已逐渐意识到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对于一款优秀网络游戏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声音设计作为网络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作用于玩家的交互式体验与游戏粘度。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中声音设计的相关研究具有数量少、内容杂、泛系统化等特点,本文就此全面梳理了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发展历程、应用及效果显示,提出在“次世代”网络游戏时代背景下声音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发展历程 同电影初期的发展一样,网络游戏也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游戏声音设计正逐渐走向专业化、系统化、普泛化。 1、早期网络游戏中的声音 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声卡制造的工艺局限,早期网络游戏的声音设计受到诸多外界条件的限制,声音只能通过计算机中类似蜂鸣器的喇叭发声,起到简单的提示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家专业的电子游戏公司――雅达利(Atari)成立。Atari公司发行了电子游戏《乓》(Pong),游戏中乒乓球来回碰撞所产生的叮叮声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个电子游戏音效。[1]1978年,日本TAITO公司的《太空侵略者》发行,该游戏借助速度不同的4个单音音效,当敌人接近的时候,音效节奏加快,使玩家体验紧张的气氛,提前做出相应的反馈准备,这是网络游戏通过音效强化情感、增强沉浸感的雏形。 2、网络游戏中声音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科技进步对于推动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游戏音乐经历了由无作曲家到交响乐配器、由单声道音效到立体环绕、杜比仿真系统音效。MIDI传输协议的提出更是解决了网游声音设计中的卡顿问题,大量MIDI音乐开始应用在网络游戏当中,仅需250KB内存就可以保证音乐的流畅播放。 1984年,Enix公司为FC开发了一款名为《勇者斗恶龙》的游戏,首次邀请作曲家加入游戏音乐创作中,其独特的后巴洛克时期和前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使整个游戏中的音乐曲调美的就像20世纪中期的美国电影。[2]也正因为这样独特的音乐形式,给《勇者斗恶龙》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网络游戏制造商们开始意识到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对网络游戏的重要意义。网络游戏声音时代揭开了历史的序幕。 3、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游戏声音设计进入多元化发展的阶段。集新纪元音乐、爵士摇滚音乐、民族乐器的配奏综合应用在背景音乐、主题音乐和特殊音效中。新纪元音乐多用于地图背景音乐、开篇CG动画及画外音介绍背景;爵士摇滚乐以其反和声、反调性、反准则、反美学的特性,与玩家的娱乐性、沉浸感、自由度充分契合,在节奏感、噪音极强的声音下更易于玩家情感的释放与表达,满足特定玩家的审美需求;民族音乐主要应用在民族风网游中,《诛仙2》中,不仅采用了以道教音乐为素材的青云山音乐、以民族音乐为素材的南疆音乐,还有以民族乐器古筝独奏为开场的河阳音乐,以及根据游戏地图特色使用不同的民族调式和民族器乐。[3] 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外国网游公司早已将声音设计作为网络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将优秀的游戏音乐视为网络游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4]暴雪公司产品《魔兽世界》的原声音乐已在多国举办多场音乐会演奏会,受到广大玩家的热烈追捧。2011年,被誉为“音乐界的奥斯卡”之称的“格莱美音乐大奖”也在评选中设置游戏音乐奖项,包括最佳视觉媒体音乐、最佳视觉媒体改编配乐、最佳视觉媒体原创配乐和最佳视觉媒体歌曲4个奖项,游戏音乐将首次被视作和电影、电视或其他视觉媒体音乐同等重要的参评对象。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前景可见一般。 二、网络游戏传播中声音设计的应用分类 从音效格式和声音功能两方面来看,声音设计在网络游戏传播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按音效格式分类 (1)单音音效,是指单个wav文件为一个独立音效,游戏中的音效绝大部分都是单音音效,由程序调用发声并控制远近、左右位置。 (2)复合音效,是指具有多个声音元素,在游戏过程中由程序即时对这些元素合成发声的音效,如《魔兽世界》中武器声、动作摩擦声、角色打斗声及辅助声音的综合应用,极大丰富了游戏界面的画面感与叙事性。 (3)乐音音效,乐音音效是一小段音乐,通常在进入地图或CG开头动画中出现,起表现大环境及引出背景的作用。[5] 2、按声音功能分类 (1)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即BMG(Background Music),指在游戏、电影、电视剧中作为背景衬托的音乐。[6]通常在游戏情节变幻的、场景更迭的重要场合反复出现,成为游戏的附加品牌。诸如《魔戒》、《剑侠情缘》、《新诛仙》、《魔兽世界》等大型网络游戏都会把游戏中BMG抽离收录到原声带OST中,作为副产品进行发售。游戏背景音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玩家对整个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期待程度。 (2)主题音乐。游戏主题音乐是表现主旨的乐曲,通常是对游戏的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集中概括,贯穿游戏情节的进展,有时与背景音乐相同。2008年5月,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推出基于古典仙侠小说改编的网络游戏《新诛仙・六道轮回》,制作公司邀请歌手董贞演唱了游戏的主题曲《情醉》,歌词写道:“用生命换永远,驻你心间;缘起缘灭,轮回,落凡间。”充分紧扣游戏的主要内容,主题曲出现在游戏的开始,带领玩家与游戏角色共命运。 (3)游戏效果音效。游戏效果音效是游戏中,根据主角、环境、情节等,播放符合人们一般经验以获得游戏真实性沉浸感的效果环境音。如晚风萧萧,狂风肃肃,金戈敲击,铁马嘶鸣等,这类声音效果在网络游戏中被广泛使用。[7] (4)游戏信息提示音。游戏信息提示音是在游戏中,根据用户的操作,游戏中环境的突变等,以提示为主要目的的音效。 三、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在网络游戏传播中的应用效果 虽说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出发点是为网络游戏本身服务,但网络游戏的声音设计是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增强游戏互动、提升游戏内涵、烘托游戏气氛,潜移默化地深化网络游戏的趣味性与沉浸感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强游戏互动效果 网络游戏中声音设计对于增强游戏的互动效果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游戏中的互动主要包括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是玩家的控制通过鼠标、游戏柄、键盘等输入设备传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对网络游戏发出实时的指令,由游戏引擎进行处理后作出回应,再通过计算机的输出设备显示在游戏的界面中,使用户感知到回馈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8]而人人互动是指在网络游戏这个平台中,玩家与玩家之间产生交流互动的过程。[9] 美国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J.Meymwitz)在书中写到:“即使对有文化的人来说阅读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但是声音却是将自己注入到环境中,接受讯息几乎不费什么力气。”[10]在网络游戏与用户的交互中,网络游戏通过游戏画面和声音特效将信息传送给用户,而用户对画面的接受是一个主动寻找有价值内容的过程,而声音对用户的感官影响则是一种自然的接受过程。声音以隐视的交流方式引导着用户的游戏进度,对用户的操作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在游戏中,声音总会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当危险来临的时候,适当的提示音效有助于帮助用户更加进入状态,做好准备及时应对突发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用户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在玩《极品飞车》的过程中,游戏音乐采用大量的说唱和和声,歌词也颇具挑衅意味,非洲鼓紧锣密鼓的敲击声配合引擎的轰鸣声,使用户在打开游戏的瞬间进入赛车的情景。另外,曾有公司尝试通过声音模块的设置来控制魔法,比如玩家说“飞火流星”,画面上即闪耀一道魔法攻击敌人。但由于语音识别能力等硬件设计的局限,该项技术并没有被广泛推广。 《魔兽世界》的声音设计是网络游戏中的典范,所有音乐、音效、环境音等当角色越接近时声音越大,远离的时候声音逐渐消失,声音设计通过拟真的手法将现实与虚拟交融,从而更具真实感,用户更容易接受。在《魔兽世界》的2.2.0版补丁中加入了集成语音聊天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人间通过语音的互动,用户可以使用Team Speak、Ventrillo等三方聊天工具来进行语音通话及时交换信息,解决如何打造角色、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迅速解决问题,协调队伍行动,增强游戏乐趣。 2、丰富游戏内涵 游戏内涵,是指在用户体验了游戏的娱乐性后还能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游戏不再单薄苍白。如何把文化与游戏相结合,是网络游戏产业需要思考的另一大问题。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网络游戏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游戏也应当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网络游戏《仙剑奇侠传》共二十首游戏音乐,几乎每首都采用了民族音乐,通过羽调式、角调式等具有东方特色的音乐曲调形成一段哀婉、忧伤的音乐曲调。[11]序奏音乐《云谷鹤峰》音乐曲调清新明快,富有活力,在清新恬淡中借助笛声表达青山幽谷的独特景色。 根据游戏内的场景设定,作曲家往往会在一定范围时空内选择一个地方风格的音乐,使整个游戏带有一定的空间色彩。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音乐旋律便是依据游戏的特定地图、种族、背景来创作的特殊声音设计,旋律融合了管弦乐、民族乐、电声等多样化的音乐调式。有爱尔兰、印度、中国等民族风格的音乐,还有单音、复合音等音效组成的旋律。当然还有营造恐怖、灵异、不和谐的噪音电声音效。多样式的音乐反映了《魔兽世界》对多方文化的包容性,世界各地的用户在网络游戏中都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音乐时,间接提升了对此游戏的认知度与归属感。 一款优秀的网络游戏不仅可以使用户体验到游戏本身带来的自由感、娱乐感,还能通过游戏声音设计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回响效果。 3、烘托气氛,表达情感 声音在审美上是一项非常纯粹的元素,高长调清脆明亮,适合表现活泼、爽朗的画面,中长调平稳舒缓适合表达舒适、轻松的氛围,而低短调阴郁沉闷,适合表现恐怖、哀伤的电子图像。[12]游戏声音设计的最大功用就是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给玩家营造身临其境的游戏环境。[13]如美国EA制作的第三人称射击类游戏《死亡空间》中,游戏为了营造恐怖的气氛,通过加强对现实声音的模仿让用户体验更拟真的游戏环境。如主角跑步的喘气声、走廊中的脚步声、看不到的敌人在船舱内爬行的金属声令人毛骨悚然。在昏暗的船舱内还会发出很多意外的声效,如电子元件短路发出的电流声、失控的门不停开关产生的碰撞声、若隐若现的女子歌声等。游戏通过声音音效设计制造的恐怖氛围让人毛骨悚然,有用户评论:“令人赞叹的气氛营造,阴森恐怖的太空冒险让你做恶梦但是又欲罢不能。”这就是游戏声音带给用户强烈心理刺激后产生的依赖感。 不得不提的还有另一款由EA公司发行的网络游戏《FIFA online 2》,该游戏通过逼真的解说的声音效果营造真实足球场景。当玩家在玩《FIFA online 2》时,游戏程序的解说员会根据玩家控制角色的动作实时进行解说,其逼真程度和人们看足球直播效果一致。[14]该游戏为广大足球爱好者创造了虚拟现实的游戏空间,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游戏快感。这种独特的解说形式也把声音设计对游戏气氛的烘托渲染发挥到了极致,激发游戏玩家的情感体验。 4、表达叙事性,增强画面感 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音乐和音效简单重复,通俗易懂。通过反复播放的“机械性样式”使网络游戏音乐更深入人心,其音乐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使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具有很强的表情性,有益于游戏叙事的展开。网络游戏音乐强调音乐与叙事场景间的关系,由于创作声音设计动机不同,各音乐音效段落以“蒙太奇”式的方式组接在一起。也正是由于这种拼接式段落结构,为音效的叙事增加了戏剧感、冲突感。在闯关游戏《小小大星球》中,每个阶段玩家都有四次闯关机会,当前三次机会失掉,只剩下最后一次机会时,界面会发出“嘟嘟”的提示音提醒玩家小心操作、把握机会。 网络游戏的音乐通常会在游戏叙事或空间转换时发生变化,如果在游戏中将要出现危险时,一般呈现出一段恐怖、阴森的诡异音乐,而当危险解除的时候,则会再次切换到轻快的音乐,使玩家的心理情绪得到释放。在一些游戏时空场景间隔时期,音乐的出现有助于弥补暂时的时空暂留,起到连接剧情及戏剧性表现的作用。 5、提升网络游戏的审美价值 网络游戏声音设计虽然不为审美而生,但从理论上来说更偏重功能性声音设计,通过表现情感、调动玩家的情感体验,让更多人参与到游戏当中,这就是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审美价值的存在依据。网络游戏中的声音设计是网络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游戏内容画面的结合表现,既可以丰富画面的情感表现,又可以直接参与叙事,达到视听统一,相得益彰的最佳审美效果。1990年我国自主开发的网络游戏《轩辕剑》投入市场,迅速受到广大玩家的青睐。古色古香的中国水墨画风界面,笛子、二胡、琵琶等极具中国民乐特色乐器演奏的背景声音设计使玩家迅速沉浸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虚拟环境中。 四、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发展趋势 回顾网络游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文字MUD到2D游戏,再由2D游戏经2.5D升级到3D。[15]目前,网络游戏随着计算机技术、贴图技术、音响音效技术的发展步入次世代网络游戏的阶段。“次世代”源自日语,即下一个时代,未来的时代。次世代网络游戏就是把次时代网络游戏开发技术融入到网络游戏之中,通过增加模型和法线、颜色贴图技术配合次世代网络游戏引擎改善画面效果,通过包括5.1环绕立体声和DTS杜比双解码的多通道音频的输出格式来提供一场网络游戏的听觉盛宴。[16]“次世代”象征着突破,突破同质化严重的现状。突破的途径分为两种:画面音效的突破和玩法的变革,也就是着重提高网络游戏的操作感、技巧性和代入感。 次世代网络游戏使用世界顶尖的Unreal3(虚幻3)或Cryengine作为游戏引擎,为画面的真实化创作、音频的立体仿真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简单的来说,游戏引擎就相当于一款游戏的动力核心,操控着整个游戏的基本运算、画面特效、人机交互等具体功能。“次世代”网络游戏的标志性技术是Normal Map法线贴图和AO Map环境闭塞贴图这两种贴图在游戏中对画面效果的视觉呈现,增强画面物体的逼真感和三维空间的真实效果。[17]震撼的立体环绕音效是“次世代”网络游戏的另一大特点。其可视化音效工具可以为声音设计者提供对音效的全面控制,包括声音强度、顺序、循环、过滤、调制、变调和随机化。[18]5.1环绕立体声和杜比双解码为网络游戏的声音设计提供了综合多通道录制的可能,对于玩家来说这一技术的发展在游戏中直接表现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受。玩家可以通过不同方位的声音判断敌人的距离、方位。久游公司旗下的《勇士OL》是“次世代”网络游戏中的典范之作,游戏以中世纪骑士文化为背景,游戏背景音乐恢弘大气,充满历史感。逼真的打怪音效,打斗过程中的空间感和定位感被多通道音效的设置推向极致,仿佛将玩家置身于战火纷乱的时期。同电影中的声音一样,网络游戏声音设计正在逐渐被游戏制造商和用户重视。网络游戏中的声音和画面互相补充、协同发展,共同为提升网络游戏的自由度、娱乐性、沉浸感而努力。 五、结语 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单音音效到复合音效、从平面声源到立体环绕的更迭,如今“次世代”网络游戏的声音设计基本可以实现用HRTF(头部相关传输函数)分析声源数量与声源位置,更佳有效的突出声音设计在网游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沉浸性是“次世代”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带给用户的最大审美感受,未来的网络游戏声音设计仍需要通过声卡和技术的改进,保障声音在区域环境、封闭环境等不同游戏场景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将不同声波冲突噪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实现网络游戏声音设计的立体保真将是网络游戏声音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商科模拟游戏设计方法探析 摘 要 本文基于体验式学习的相关理论及实践,介绍了商科模拟游戏的概念与分类情况,并对模拟游戏的内容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模拟游戏内容设计上,本文提出从内部系统逻辑和社会系统两个部分进行游戏内容的开发。首先,应该进行关键概念或理论的识别;其次,建立概念逻辑关系图,明确不同概念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根据内部系统逻辑图,对模拟游戏的角色、规则和资源进行设计。在模拟游戏执行中,本文提出采用描述、解释和预测的情况说明方式,对游戏体验进行反思和知识概化。 关键词 模拟游戏 体验式学习 教学模式 模拟游戏教学属于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法,具有教学过程生动、参与者互动性强以及参与程度高的特点,已经被西方大学普遍地运用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模拟游戏教学,是指由授课教师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设置一个模拟的情景,让学生们分组进行竞争和对抗式的游戏。它能有效增强教学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通过模拟游戏尽可能还原现实情境,让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然而,模拟游戏教学在国内大学商科教育中依然很少被采用,涉及的课程内容范围也非常有限,缺乏适合商业专业教育的模拟游戏。其中的最大障碍可能是商科专业教师缺乏模拟游戏设计的方法,因此本文将探索模拟游戏的设计方法。 1 模拟游戏的概念及分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大学已经意识到商科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是什么”类型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如何做”类型知识),即把习得知识转换成分析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然而,传统的“教――学”范式能有效地传递“是什么”类型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事实和理论,但往往缺乏与具体实践工作的关联性(韩琳琳,孟祥革 2011)。按照Bloom等(1956)的观点,有效的学习应从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三个主要结果进行衡量。传统的教-学范式仅关注于认知学习的结果,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事实等知识。情感学习结果则是关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感受,行为学习结果则注重于学生学习新信息或知识后所带来行为上的变化。因此,教育学学者们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和方法,它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范式的欠缺(Ruben,1999)。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交互为主导的学习,通过采用模拟、游戏、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情境、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技术,让参与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高度介入学习过程。 以模拟为主导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模仿一种系统、主体、现象或过程,来呈现或者预测所要关注的行为和问题;它能允许实验参与者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观察采取真实行为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可能的结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众多不同类型的模拟学习,并开始对模拟学习类型开始进行分类;例如Feinstein等(2002)把模拟学习分为角色扮演、游戏和计算机模拟等三种,它们各种在其构成方式和效用上都具有很大的区别。计算机模拟,是通过数学公式、模型等方式来复制一个系统的运作,具体可以分为计算机模拟游戏、计算机模拟培训以及计算机数学模型三种;在角色扮演中,参与者们需要以特定的角色和情景下,遵守某种规则与其它参与者进行互动或非互动的活动,例如演讲和表演;按照参与者之间是否有互动行为的标准,又可分为交互式角色扮演和非交互式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则常常会涉及各种形式的竞争、合作、冲突、共谋等高互动性的行为,需要游戏制定者事先设定一套完整的游戏规则和游戏流程;按照模拟游戏实施的工具,通常被分为实地模拟游戏、纸类模拟游戏、卡片模拟游戏和沙盘类模拟游戏。 2 模拟游戏的设计方法 2.1 模拟游戏内容的设计过程 模拟游戏的内容设计,主要由内部系统逻辑和社会系统两大部分所组成。在每个部分的模拟游戏内容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按照不同的环节和阶段对模拟游戏进行内容设计。 内部系统逻辑,是指在设计模拟游戏时,设计者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概念、理论等)来设置游戏环节。具体而言,游戏环节需要对应于教学内容的主要概念,而游戏中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则对应于教学内容的各种理论或变量关系;因此,内部系统逻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需要设计者针对目标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前期的梳理工作,把重点或主要概念和变量进行抽离;第二个环节是建立概念逻辑关系图,具体而言是要求设计者对目标课程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网络图的方式进行构思和绘制。 社会系统,是指在模拟游戏中需要设计角色、规则和资源等三个主体,通过三者的互动过程及结果来模拟现实中的商务及管理活动。因此,模拟游戏的参与者不仅是学习游戏的内部系统逻辑,即理论和概念,还需要在模拟环境中学会遵守各自角色的指定规则与其它参与者进行竞争、沟通、合作、协商等各种交互活动,来实现自身资源的最大化利益;最后,当模拟游戏中的参与者以各自角色进行互动时,游戏的内部系统逻辑就会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呈现,而游戏参与者们会逐渐形成并演化成一个企业群落生态。 2.2 模拟游戏教学反馈过程的设计 模拟游戏是一种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的各种商务情境,促使学生采用主观体验和多重感官学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设计者同时也需要对模拟游戏的教学反馈环节或方法进行设计,本文在基于心智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模拟游戏的反馈环节中可以采用情况说明的方式对游戏体验进行反思和知识概化,从而帮助游戏参与者建立新的心智模型。从心智模式理论的视角,情况说明可以包括描述、解释和预测三个环节。描述是指游戏每个阶段结束后,每组学生需要收集信息了解和汇报企业运营的基本概况分析(例如,市场份额、利润等)以及与其它小组的排名情况;本环节可以让游戏参与者立刻获得他们决策后的结果反馈;解释是指游戏参与者需要把游戏环节中概念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进行识别,并介绍游戏中的小组决策依据和过程;预测是要求游戏组织者引导参与者讨论本游戏环节与真实世界商务活动的关联,鼓励游戏参与者的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3 结语 目前,模拟学习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会计、物流、生产运营等商科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它通过创造一种模拟商务环境,让参与者在游戏环节中进行管理决策,从而学习商务知识、原理和技能的教学技术。该教学方法能最大程度的模拟一种商务或管理情境,让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能够在这种虚拟环境中进行管理的决策,并能实时获得决策的反馈结果。它使得教学活动,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它能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本科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基于Andr0id手机的手语连连看游戏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描述了一个在Android操作系统上的手语连连看游戏的设计实现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和代码。通过该游戏了解、认识、学习手语,让更多的人会用手语和聋哑人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去关爱聋哑人,更好的从精神和生活上帮助聋哑人士。 关键词:Android;手机游戏:连连看 现在常见的智能手机平台有:Symbian、Windows、Mobile、PALM、Blackberry、iOS、Android等。Android是Google开发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是首个为移动终端打造的真正开放和完整的移动软件。本文通过对Android系统架构和应用开发进行初步研究,设计一款手语连连看小游戏。在对系统进行详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对游戏的菜单界面、屏幕绘制、时间控制、布局算法、连通算法、关卡设置、音效和动画进行了设计并最终实现了一个界面友好、高效稳定和富有娱乐性的手机连连看益智小游戏。通过该游戏了解、认识、学习手语,更好的从精神和生活上关爱聋哑人士。 一、环境的搭建 编写Android应用程序,必须对编程环境进行一定的配置,以适应Java开发。要进行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以下软件: Java Development Kit(JDK,Java开发包)Version; 兼容的JavaIDE如Eclipse,需要带有JDT(JavaDevelopment Tools)插件; Android SDK,包括工具和文档; Eclipse的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ADT,Android开发工具)插件。 创建AVD,为使Android应用程序可以在模拟器上运行,必须创建AVD。 二、设计与实现 2.1游戏的初始化 进入游戏界面,首先需要显示出来图片矩阵,如果是第一关,就把地图设置成2行2列,如果是第二关和第二关以上,就把地图设置成3行列,其代码如下: 2.2判断消除图片 消除图片时要判断是否可达,即优化判断是否可以消除的算法是本程序的灵魂,连连看游戏分为三种消去方式,分别为“0折型”,“一折型”,“两折型”,如果两点间只需要一条直线能够连接起来,则A、B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必定相同,有了这个条件,我们判断A、B两点是否只需要一条直接连接就简单了许多。其分析如下: 2.2.1“0折型” 水平消去或者垂直消去,如果两个点击的两个图片相同,并且它们在同一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即返回HLINE的画线类型,代码如下: 2.2.3“两折型” 如果点击的两个图片相同,它们不在同一水平或垂直方向上,并且它们要用三条直线相连,则称为“两折型”,对两张图片分别进行x和Y方向的扫描,满足条件则被消除。 2.3图片之间连线 当判断两个图片之间有路径可以相连,并且两图片之间可以用不超过三条直线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代码如下: 2.4游戏结束的判断 要判断游戏的结束,只需对地图中的所有区域的状态进行检测就可以了,若检测到所有的图片都被消除,则证明游戏胜利,可以重新再来一次,即调用前面的初始化算法重新开始;若检测到区域中出现任意不可能消除的两个图片时,游戏进入死锁状态,显示游戏失败,也可以重新再来一次,即调用前面的初始化算法重新开始。 三、结束语 本研究首先描述了环境的搭建,然后分析了该游戏中游戏的初始化、消除图片、图片之间连线、游戏结束的判断的核心代码,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关卡的设置,通过图片消除后,剩余图片按一定规律改变位置来提高游戏难度,可以增强游戏的挑战性。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分析与设计策略 【摘要】在新时期下,英语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为更好的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取了许多的教学方法,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相关设计上面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英语教育游戏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育游戏 人物角色 设计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它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英语是我国教育机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英语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教育游戏来进行小学英语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分析 小学英语游戏教育法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娱乐和玩耍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的相关知识。但是在教学实际应用当中,首先应当着重对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然后才能更为有效的在英语教育游戏中使用。当前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之中,许多的英语教师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式,让班上的学生来扮演游戏之中的角色,让他们通过切身体验来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和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人物角色扮演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在使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之后,英语教学的效率有着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影响着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现根据调查显示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人物角色扮演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游戏的设计,游戏相关知识的讲解,游戏的组织能力等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当前在一些乡镇或山村教学中,往往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英语教学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对某篇英语文章进行游戏设计和讲解的时候其意思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这使得学生在对人物的理解上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然后开展角色扮演的时候,不能够正确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含义,使得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小学生自身身心不够成熟。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外界一些事物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十分的充足,在对游戏教学中人物的理解上面存在着问题。如果在开展英语游戏教学的时候,小学生经常出现这种状况,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会使得小学生逐渐的失去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得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取得相反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中人物角色扮演的有效性措施 1.保持趣味性。趣味性是保证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只有保证游戏教学充满乐趣,才能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只有充满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对课堂游戏教学充满着期待和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设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趣味性,最好是将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当前的一些热门游戏经过改良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加入一些喜剧元素,不要太过死板,这样就能够使设计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充满趣味性。 2.保持针对性。我们之所以设计丰富的课堂游戏教学,是为了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因此,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教学目的。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们教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锻炼,通过某一个游戏扮演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锻炼,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我们需要学生记住关于应聘的一些单词或者语法,那么我们在设计游戏教学的时候可以模拟社会招聘的过程,安排应聘者和招聘者,以面试的方式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3.保持多样性。尽管教学活动比较新颖,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过于单一,时间一长,也会失去它的趣味性,让学生失去兴致。同时,有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游戏,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某种形式,要保持多样性,来达到我们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要保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的多样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来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例如对于同一种游戏,我们可以改变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具有不一样的体验,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活动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更新颖更加有效的游戏教学。 4.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尽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给予学生课堂上很大的自由,让他们受到的束缚有限,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只有良好的教学秩序才能保证教学游戏的顺利进行,才能通过我们设计的教学游戏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否则,整个教学游戏乱成一锅粥,教学游戏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这样一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就无法达到提高我们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也是在浪费时间。因此,老师在事先需要制定好游戏规则,适当的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同时在游戏进行的时候要维护好教学秩序,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游戏,制止学生的不当言行。 四、结语 英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重要的交流工具,我们需要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保证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游戏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从安全角度对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思考 摘 要:安全的户外游戏场所倍受家长的关注,创造一个安全的儿童游戏场所是居住区景观设计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本文从材料选择、设计高度、交通、游戏器械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在儿童游戏场地设计中对安全空间的营造。 关键词:儿童;游戏场地;游戏设施;安全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8年联合出版的《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显示,3~5岁之间的儿童是意外发生最高的群体。而户外活动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安全性。而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所承载着儿童活动与游戏的功能,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因此,对活动场地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 1 防护高度和地面材料安全 在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所中,不合适的防护高度和地面材料的选用会对儿童的安全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防护地面可以是沙地,安全地垫,木屑等,但是必须有足够的厚度来减缓冲击力。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The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已就活动器械和弹性铺面制订了安全性导则,松软型材料如沙、绿豆石和护料,如果得到正当维护并且厚度适宜(高于1.8米的器械一般需要30cm厚),其防护效果不逊于橡胶垫、泡沫橡胶及注塑铺面等商业型材料。但是,要注意设计游戏空间的最高跌落点,超过一定的高度,再好的铺面缓冲材料也会失去它的保护作用。对于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国家标准,尽可能地选择安全的自然材料,如:沙土、木材、废旧的轮胎等,不使用含有毒物质的材料,如含有铝,砷的木料以及其他废旧材料,如旧电线杆,铁路枕木等。 对于防护高度,在器械下部的跌落区,即器械周边向外1.8米的区域内,地面必须铺设缓冲撞击的面材。若场地边界设有防护围栏,高度至少要有1.2米高且不允许攀爬,平台、阶梯和离地面50cm高的爬梯或邻近地区,都应该有至少lm高的栏杆。 2 交通安全 儿童游戏场地应注意交通安全的问题,地点应尽量选择远离机动车道以及车道的交叉路口,远离停车场,远离车辆拐角处,减少汽车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儿童户外活动的安全。因为儿童在这个成长阶段有个显著特点,即进行游戏和玩耍时比较专注,常常以自我或小团体为中心,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喜爱跑来跑去。因此,在场地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交通系统的规划设置,避免儿童乱跑时处于司机视野盲区而发生意外。 另外,即使儿童活动范围较大,而且已经为他们设置了一个比较安全的游戏场所,他们有时候还要跑到道路上玩耍,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处理的方法通常是进行适当的围合,在儿童游乐场与交通道路连接处利用绿篱、栏杆、水池等进行适当的围合,假如靠近绿地等没有安全隐患的一侧则不需要围合,以便让儿童增加更多的游戏空间。因此,合理规划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将人流量大的道路远离儿童游憩空间,限制车辆的穿过,提高空间的稳定性以利于儿童活动的开展。例如:瑞典哥德堡郊外Skintebo小区实行人流和车流严格分开,在规划的步行道上结合住宅组合空间布置了活动场所和儿童游戏设施等,使步行道充满生气和活力。而车行道背向住宅,只有车辆能过,无人愿意在上面走。 3 游戏器械安全 在户外活动空间中游戏器械和设施本身可能存在着对儿童造成伤害的问题。 因此居住区的儿童游戏器械在设计和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尽量选择自然材质的游戏器械,选择商业化的游戏设施一定要符合标准,严禁有毒有害的材料制作器械设施,儿童接触这些物质容易引起过敏等症状。如油漆的使用不仅使易敏体质的儿童发生过敏症状,在夏天使用油漆、铁质、不锈钢等材料经过高温暴晒,温度急剧升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玩耍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烫伤。 第二,游戏设施上的开孔大小要根据儿童的尺寸,以免儿童的头、手指、脚趾、手臂被夹住或卡住;突出的钉子、螺栓或锋利的边缘和尖角等容易钩住衣服导致儿童突然失去平衡造成危险或划伤皮肤;金属和木头的边角都应磨圆,金属构件没有焊接的突出物,以免刺伤或划伤,金属构件边缘应滚圆或有圈形保护盖;木头部件应该光滑,并且没有较大的裂纹,以免儿童在玩耍时夹伤手指或脚趾。 第三,活动场地器材中的所有固定装置,如混凝土底脚或柔性攀缘器材底部的横向支架,必须安装在地面或保护面层材料的底层之下以防止绊倒使用者。 第四,对于订购的商业化成品游戏器械,应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游戏产品,有安装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安装,最大限度地保证其牢固性及安全性。 4 设计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儿童游戏场所这方面系统的标准和规范,需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美国关于儿童游戏场所安全的标准有两套: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制定的方针和美国材料实验协会规定的标准。美国的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制定了公共游戏场地安全手册,来保护儿童在游戏场所的活动安全。它是基于NEISS提供的受伤数据、专家观点、公众评论和研究数据作为依据制定。手册分别详述了2~5岁和6~12岁儿童的游戏区域。借鉴美国关于儿童游戏场地的安全标准,概括整理出以下几点关于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标准与规范: 第一,年龄。游戏场地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区、设计,学龄前儿童指的是2~5岁的幼儿,学龄儿童指的是6~12岁的儿童。包括游戏类型、游戏设施的材料、规格、颜色、高度以及设施的区域安排。在混合区域,即适合所有儿童的活动场地上,设计路径和景观最好要根据两个不同的年龄段分开设计。同时,活动区域里要安装指示牌,以指导家长们带领孩子到相应的区域游戏。 第二,护拦和保护性屏障。在离地面一定高度的游戏器械上,要根据设备高度设计安装护栏或保护性屏障,在学龄前儿童使用的设备上,护拦的高度要达90cm,保护性屏障则要超过90cm,以防跌落。在学龄儿童使用的设备上,护拦的高度则要更高,应视具体情况来定。 第三,滑梯与秋千。户外的滑梯和秋千非常适用于活泼的场合,游乐设施的结构安全耐用,其设计巧妙,色彩和谐,备受儿童喜爱,也是儿童使用频率较高的游戏器械之一。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应避免使用金属材料,以免夏季高温烫伤儿童。对独立式滑梯而言,两侧应有护壁,以免儿童在滑行的过程中脱离滑道,高度至少要有10cm高。在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中,旋转式滑梯是不主张采用的。对于秋千的设置,支架上每根横杆上悬挂的秋千不能超过两个。同时,将秋千缚在混合结构上亦不可取。当秋千静止时,两个相邻的秋千之间的距离不少于60cm。 第四,安全区。安全区内地面应覆盖保护性铺面材料,如沙、木屑、碎树皮、工程木纤维、橡胶、仿塑胶材料等,包括设施的下方和四周以及设施周围180cm内的区域都应铺设保护性地面材料。对某些特定的设施,例如秋于和滑梯,其安全区的范围超过180cm。 另外,对于容易刺伤皮肤的锐边、尖角要坚决避免,对可能划破衣物或触伤身体的突出物、扭点、尖角也要避免。各紧固件一定要安装严密,防止松散。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表面设备下方和周围的铺面材料要有临界高度,因为这是利用率很高的一部分。滑梯和设施的表层决不能采用金属材料,这不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是因为金属表面经长时间曝晒以后,会达到很高的温度。 以上标准是以美国儿童为参照制定的,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的儿童,所以我们应该制定符合本国儿童要求的标准。使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建设有所依据。 5 结语 安全的室外居住环境倍受家长和儿童关注,创造一个安全的室外儿童游戏环境也是我们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过程中,应避免危险因素或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的隐患。当然,没有一个活动场地会是绝对安全的。在很多情况下,儿童受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特点,以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出发,从多个角度出发设计真正符合儿童的、安全的户外活动空间。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是指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的民族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它在中国五千多年来的历史长廊中逐渐发展演变,有着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积极意义,可以说中国传统元素是现代设计可以用来学习和鉴赏的宝库。近几年来,中国游戏领域的发展借助了中国传统的很多元素,它既在视觉细节设计上真正做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又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传统元素释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元素就是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能被人们所感知、认同,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凸显民族性格,具有区别于他国典型文化明显特征的,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符号、风俗习惯及精神理念。它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是民族文化凝结的精华。 中国传统元素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可以理解为我们可以看到或听到的具体元素,它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曲、国画、诗词歌赋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则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人们的心理深处。 1.《惊梦》――将中国传统元素和手游相互结合 《惊梦》,主要讲述了一段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杜丽娘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醒后心中仍在追恋梦境,不久忧郁成疾葬于亭旁。三年之后杜丽娘托梦柳梦梅并让他掘坟开棺,最终杜丽娘复活并成眷属。它是由网易公司出品的一款纯正中国风手游,游戏的画面充满古香古色,背景音乐悠长动听。它推出让不少人惊讶,甚至还有些不太敢相信这是网易推出的产品,毕竟现在国内发行的大部分手游产品,出发点大多都是盈利,即便是部分单机弱联网游戏也难免要在底部加上一个广告窗口,真正从艺术和审美角度出发的几乎很少,更别说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且做的这么精良了。 2.《惊梦》游戏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1)剧情。《惊梦》中的剧情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中的戏曲文化,它来源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如对“游园惊梦”进行吸纳、提取和再创造,并整合《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典故,构成唯美起伏的游戏剧情。 (2)音乐。《惊梦》中的背景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元素中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集合了著名古筝曲《渔舟唱晚》和著名古琴曲《关山月》等名曲。在中国都堪称经典。 (3)诗词。诗词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中国传统元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手游《惊梦》中,时常都用到诗词。如在游戏开篇“寻梦”章节中,男主人公柳生偶得奇能,双手可取自然之色。但见大门深锁,牌匾上赫然“惊梦”二字,寻思道:先不管不顾,想想如何开锁。遂取绿草之色,将其挥洒于墙上枯藤,宛如新生。行走不远,见一股青流溢于墙间,依葫芦画瓢,将水色注入盆栽,青花遍生,红蝶翻飞。柳生诗意大发,水色流转入花色,花荣尽展引红蝶。深宫朱墙,以色为匙,兴许就开了这锁,柳生果然入门。玩这篇章节时,右上角会以诗词的形式提示玩家吸取何种颜色,“水色流转入花色,花容尽展引红蝶”,此章节中此句就向玩家提示了先吸取水的蓝色染给花的颜色,此花开放,展引红蝶即可通关。此游戏中每一关的右上角都会以诗词形式提示给玩家。不论是在叙述剧情,还是在描述人物和阐述情感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建筑。在《惊梦》中运用了中国古代的经典建筑特征,即明、清时期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建筑仿佛如天宫般,画面精美,让人惊讶其魅力。? 结语 中国传统元素以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成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理念的双重体现,为现代设计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合理的在游戏设计中运用它,不仅可以让游戏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中“气韵生动”之美,还能营造出只属于中国特色游戏的意境和神韵。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挖掘中国传统元素的精华,把这些融入到自己的民族游戏设计中,这才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游戏设计的更有效、更合理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 作者简介:李静(1995-),女,汉,江西抚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游戏设计。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游戏动画场景设计分析 场景是游戏的重要因素,不仅是游戏元素的载体,更是游戏玩家的平台。因而游戏场景是衬托主体、展现内容的不可或缺元素,要营造良好的气氛,更要增强游戏的艺术效果以及感染力,用以吸引观众。本文主要介绍场景设计中的制作流程,风格和设计规范等,为游戏动画场景设计提供文字参考。 动画、游戏以及广告等着系列内容,都是镜头语言的组成和表现形式,作为镜头语言作品,要展示出角色和角色活动这两大部分,其中“环境”即场景。场景作为角色表演的重要支撑点,要向观众阐明事情发生的地点、实践以及相关的环境地理特征等内容。 游戏动画中场景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同环境设计、绘景存在本质的区别,游戏动画的场景设计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拥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新性,能够更好的突出游戏动画效果,充分的体现故事情节,烘托出游戏人物的性格和特色,构建出一种极具艺术感的空间。在对游戏动画场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整体的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和分析动画游戏剧本、角色造型及游戏动画发展线索等因素。镜头画面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就是游戏动画场景设计,要想优化镜头画面,必须要落实场景空间设计工作,应根据景别、氛围、镜头运动、视角等多种方式开展场景设计工作。 游戏动画剧情的发展与场景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在游戏动画环境和建筑确定的情况下,人物的身份和角色也就固定了下来,行为和剧情也要围绕场景进行设置。场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影视动画欣赏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大量动画元素的综合作用下,观众才会从游戏动画中获得兴奋、紧张等感受。所以用户从游戏动画中获取兴趣感受的关键就是场景设计,这就要求在开展场景设计工作时,必须要科学的运用多种设计手段,对光影、构图及颜色进行搭配,增强游戏动画的视觉表达效果。 场景设计内容简介 场景设计即动画、游戏中的角色造型,包括这以外的相关内容,随着时间变化发展形成的一切物以外的造型设计,构成角色的表演支点。场景设计概念起源于早期的电影和舞台布景,主要为角色构建舞台,伴随着故事以及情节的开展,要将内容全部围绕在角色周围,探究与角色相关的所有场景,也就是角色所处环境,包括生活的场所、陈设的道具或者社会环境等。甚至包括出现与社会背景内的群众角色,都隶属于场景设计范畴。场景设计包括与:内景、外景、内景和外景结合。场景设计中常规设计图包括与:场景效果图设计,也可以称之为气氛图设计,场景的平面、立体和细节图等。 场景设计要结合整部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感受,主要展示故事情节,目的是展现出戏剧的冲突性,要详细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在互动游戏中力求突出时空造型艺术,优秀的场景设计要体现出“场”的作用,更确切点介绍,是要产生场景气氛,让景和物全部笼罩其中,对玩家形成吸引力。 游戏动画场景设计对策研究 1.以游戏动画作品基调及主题为主,突出场景设计的整体性 要基于整体性的角度,全方面的把握游戏动画场景设计工作,明确场景造型,将主体意识渗透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在实施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好游戏动画场景设计的主题,围绕主题塑造视觉形象,遵循场景整体构思、局部组成及场景整体归纳的顺序,细化场景设计的内容,根据动作的不同科学、合理的调度相应的场景。确立好游戏动画场景的艺术基调后,才可以使场景视觉形象充分的表现出来,之后即可在基调的基础上打造独特的风格,使游戏动画故事节奏、色彩及造型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还要树立良好的造型意识,突出场景造型的表达效果,摆脱传统说明性的场景设计思路,而是通过叙述性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的场景。 2.烘托良好的场景气氛,打造优秀的游戏动画场景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游戏动画场景设计不仅仅是单一的作品创作,更体现的一种世界观,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视觉艺术表现这一基本原则,借助二维及三维空间形式,构建出具有虚幻特点的电子空间。打造优秀的游戏动画场景的具体步骤如下:(1)开展场景设计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营造出不同的环境和气氛,例如:阴暗、紧张、夜晚及清新等,这些差异化的色彩、气候都可以让用户产生不同的感受,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2)使游戏更加具有真实是设计动画场景的关键所在,游戏中的真实感同用户的实际生活完全不同,但是场景是合计人员也要尽可能的按照相应的气候、地理状况和时代来构建游戏场景;(3)把握好场景设计中夸张、真实的均衡性,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再现实际世界,对实际物体进行提炼和浓缩,另一方面也要在游戏中搭建一种接近实际的理想化世界。这就对游戏动画场景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对夸张、实际进行合理的取舍,以特有的游戏动画世界观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3.高效利用多种造型形式和场景设计表现手法 游戏动画场景设计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道具、装饰、场景、人物及建筑等都属于场景空间要素,而场景的效果要素涵盖光源、色彩及外观等,只有协调好物质和效果两大关键要素,才能构建出高质量的动画场景。在设计动画场景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景深使场景空间感进一步增强,充分发挥光影、引力感的作用,打造出一种特有的深度感及距离感,使空间效果更加丰富。在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学造型动漫软件,灵活的创建一种介于幻想和现实间的场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搭配多种魔幻效果,使场景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为了使信息更加直接、准确的传达出来,烘托游戏主题,让用户在丰富的场景空间中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结语 动画以及游戏的场景造型中更需要美感,因而设计师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关注点,场景设计的关键是需要展现出故事情节,在完成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上面有所侧重。所以创造时,好看的场景必然会带动整部作品的基调。一个优秀的游戏场景设计需要有着精美的背景,所以要具备娴熟的绘制,更要有细致的前期设计。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游戏设计毕业论文:3D游戏开发技术设计与应用 【摘要】 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娱乐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网络游戏广受欢迎,也属于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之一,其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3D网络游戏被推出,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3D游戏的具体内容、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其次对3D游戏开发技术设计与应用进行较为详细地阐述,最后对此进行总结。 【关键词】 3D游戏 游戏开发 技术设计与应用 一、前言 1、3D游戏。3D游戏,也被称为三维游戏,具体是指设计者使用空间立体计算技术,利用三维立体模型来设计基础模型,利用空间立体变成算法来控制人物角色,从而实现操作的游戏。相比二维游戏,三维游戏能够为玩家提供更加真实的游戏体验,从而广受游戏玩家的喜爱[1]。2、研究背景。21世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开发商设计和推出游戏软件或项目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在这其中网络游戏的开发规模大约是其他同类型单机游戏的开发规模的三倍,成为难度最高的游戏项目。国外对于网络游戏软件的开发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以及积累的过程,其技术较为成熟;相比之下,由于国内网络游戏开发的时间较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以及进步的空间。3、研究现状。游戏软件技术开发和设计是一项工作量浩大的项目,需要及时把握玩家的喜好并随之作出游戏设计上的改变,以引起游戏玩家的兴趣。目前,网络游戏是游戏开发商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设计的对象。从纯技术角度来看,网络游戏开发的核心技术大多是在国外;从服务器技术角度来看,由于国内网络游戏玩家数量较多,较为优秀的网络游戏的服务器承载量都是比较大的[2]。 二、3D游戏开发技术设计 3D游戏引擎是开发和设计游戏软件中的核心部分,具体是指某些完成编写的可编辑游戏系统或是某些交互式实时图像应用程序的重要组件。那么游戏引擎在抽象层的功能设计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坏对于最终游戏的程序运行有着直接的联系。1、渲染器。渲染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硬件渲染器,二是软件渲染器。它是3D游戏引擎中最关键的部分,其主要工作是将3D物体通过绘图的方式显示到游戏画面上。3D游戏世界是模拟现实世界的,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想象成一个由离散采样的顶点构成的一个数据流,数据流包括了3D世界数据,然后将其转交至渲染器,渲染器经过对数据流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后,最后生成一个二维游戏平面,显示在游戏玩家的显示器上。这一过程就是渲染器工作的各个步骤[3]。2、场景组织系统。场景图具体是指由一系列节点构成的一个树形图。它将3D世界的物体保存在计算机的存储体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具有层次结构丰富的优点。场景图中的每个节点都会由自身的模型空间坐标向游戏世界坐标进行转换。3、运动系统。3D游戏是一个动态的游戏,其场景图内中各个节点的属性都会随时变化,而这些运动是以一个抽象的时间控制器为基础进行的,并且这一层是最高层。时间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内容如下:第一,标记运动时间;分为两种方式,跟随应用程序或是以自己的开始和结束来进行标记。第二,将运动分为循环运动和反向运动。4、碰撞系统。碰撞系统也是以场景图为基础的,那么对于碰撞系统的检测也是基于场景图节点的,分为不同的层次。碰撞检测一般情况下分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碰撞检测只在当前桢是做几何形态上的碰撞检测,动态碰撞检测则需要考虑到间隔的时间片,基本在前后2桢左右,再进行碰撞计算处理[4]。 三、3D游戏开发技术应用 1、应用程序框架。在完成的3D游戏引擎上的建立一个游戏框架,框架内容包括游戏窗口的建立,状态机和缓存机制的设计等。一般来说,客户端是指游戏显示逻辑,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那么要建立客户端结构首先要构造一个基于当前操作系统的游戏程序窗口,并且需具备几点功能:接受和处理系统消息、控制输入与输出以及与操作系统实现交互[5]。2、状态机。状态机被广泛用于编程设计的各个部分。由于客户端的逻辑存在多种状态,可以通过状态机协调其高层的抽象设计,把客户端设计成一个对于接收到服务器消息所对应的状态切换响应的状态机。3、客户缓存机制。客户缓存机制用于帮助客户端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平稳。作为状态机,客户端在切换姿态是需要过渡期,比如处理系统消息等过程,因此客户缓存机制就相当必要了。另外,具有缓存机制的状态机可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中同步使用。 四、小结 3D游戏软件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不仅是顺应着时代的发展,满足游戏玩家的需求,其对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最后,希望我国3D游戏开发技术的设计与应用能够持续发展,不断更新!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实践 摘 要: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化企业通用的一项管理体系,该体系在我国石化企业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体系的审核及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HSE;石化企业;以人为本;领导重视 1 概述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men)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是集合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优势而形成的,可适用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其主要的管理思想为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评价标准。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既是满足政府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2 我国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HSE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HSE管理体系的最大目标是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损失的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制定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将健康、安全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而不可相互独立割裂开,否则难以实现动态的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石化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存在范围标准及专业术语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多采用国际标准模板,而在HSE管理体系实践当中,与管理制度严重不符,从而导致管理混乱、职责不明、标准不一现象层出不穷。 2.2 HSE管理体系实施力度不够 HSE管理体系对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体系的作用需要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再完善的管理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传统石化企业管理主要以不定期安全检查、事后处理等方法控制企业的生产管理,HSE管理体系的引入极大的改善了管理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在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环节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 2.3 企业内职工对HSE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7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兰州石化“1.7”爆炸着火事故、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事故等均是责任人未能担当责任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因此,HSE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企业各方人员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3 我国石化企业提升HSE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 3.1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 3.1.1 企业领导重视,全员配合,提高审核效果 HSE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需要企业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审核是在HSE管理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监督机制,只有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运行机制,审核才能在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企业在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应坚持以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严密接口、有效沟通、执行到位、持续改进为工作原则,从企业生产需求出发,在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严谨的内部审核。 3.1.2 加强企业内部审核人员队伍的培养 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审核人员,以确保内部审核工作的高效性,因此,企业应加大审核人员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审核队伍。 3.2 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施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动态的工程,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汲取失败经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3.2.1 明确体系内各职能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行协调统一 HSE管理体系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三方的责任。其中,决策者是管理体系的最高指挥者,这是体系制定及运行的核心驱动力,失去决策者支持的HSE管理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就缺乏指导思想,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中层管理者是整个体系的传导神经,是沟通最高决策者及基层操作者的桥梁。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对上级部门的管理指令应坚决服从,并将各项指令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各基层人员;基层操作者是体系运行实践的直接接触者,作为企业生产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基层操作者的素质及工作习惯,对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 3.2.2 运用风险控制手段,提升HSE管理水平 HSE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将降低风险作为体系的重要评判标准,风险消减措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强、创造性强、科学性强的管理活动,具有极大的操作难度。 为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活动的风险,应对企业生产活动中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行为进行全面、正确的分类识别,确定危害发生的范围;然后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合适的评判标准,从而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根据风险划分标准及其危害性,对需要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同时满足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具有可执行性两方面的要求。 4 总结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践是石化企业由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开始,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需要企业及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以确保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现。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基于企业价值增长的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9月11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代表了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企业作为社会生态资源的使用者,更应全面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本文通过研究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试图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基于企业价值增长的环境经营战略体系,用环境绩效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目的是使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成为一种自主性的内生动力,并从企业、政府、市场多个层面构建全方位的环境管理体系,以避免当前政府对环境保护过多依赖罚款等行政手段治理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环境管理 环境经营战略 环境绩效 企业价值 2015年9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访美,引起全球瞩目。中美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达成更多的共识。白宫网站公布了“美中气候变迁联合声明”(U.S.-China Joint Presidential Statement on Climate Change)。中美承诺两国将致力于减排和一个共同愿景――本世纪实现向低碳的全球经济转型。就中国而言,中方在声明中确认,中国计划在2017年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发电、钢铁、水泥产业。另外,中国还将拨出31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由此可见,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保增长的情况下,必然要严格限制环境污染,这更需要企业界人士摒弃传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的企业生存模式,重新认识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增长的基本关系,建立保环境、保增长,向优质环境要效益,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一、环境质量与企业价值增长 (一)环境污染对企业价值增长的理论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在1955年研究财富分配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 倒 U 假说,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即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起初拉大,之后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减少。借鉴库兹涅茨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 U 形曲线关系,Grossman和 Krtleger(1995)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动关系的假说,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Hypothesis " r Environmenta l Kuznets Curve,EKC), 即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但环境污染会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该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可以看出,依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国际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也是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多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从事第一、第二产业,在低端产业链的运作,造成资源消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此时企业由于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对社会自然资源破坏的代价远远超过自身对社会作出的经济贡献。在这个时期,企业不愿意投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远远超过企业的价值增长。 但是,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则情况完全相反,因为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企业能够以较小的资源消耗,带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对环境的污染小,在这个时期,企业愿意投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通过自身环境管理,参与环保投资,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创新是实现新的收入的重要方式,因而,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明显低于企业的价值增长。 (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2014年破10万亿元,达到103 611亿美元。从经济增长总量及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高阶段,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却令人担忧。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企业的中心任务是仍是发展生产经营活动,努力扩大产品的销售收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较少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根据2010年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类行业为重污染行业。这16各行业大约涉及575家上市公司,占两市共计1947家上市公司的29.5%。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紧紧依靠政府行政手段,通过罚款等末端方式作为对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远远不够。如何发挥企业的自主性,促进企业自身进行环境管理建设,谋求企业环境管理内生动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动因分析 从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动因看,可以分为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个方面。 (一)企业通过环境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为内在动因 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环境的管理活动,使企业在绿色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对环保成本的投资,获得比正常生产条件下更多的绿色效益的增加值。这种效益的增长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环境管理获得的直接效益,比如,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出售排污权而发生的收入、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而从政府获得的补贴、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入等;二是通过环境管理获得的间接效益,比如,排污费、诉讼费赔偿额的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从银行或环保机构取得的低息贷款、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税收优惠等。 由此可见,企业如若通过环境管理达到节能增效的双重目标,不但能保护好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从环境保护中获得增值效益,这会极大激发企业环保投资的主动性,有效克服政府对环保工作的被动管理方式。基于此动因的存在,企业管理者就能够从环境管理战略角度出发,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境经营战略安排。 (二)政府对环境的管制和市场的竞争为外在动因 政府对环境的管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强制性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达到环境管制的要求,否则企业就要遭受处罚。企业为避免支付处罚金,不得不对自身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规制。另一方面,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发现,利用清洁能源或环保技术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推广绿色营销,不但会树立自己的社会责任形象,而且会获得较好的业绩。从影响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外在动因看,要全面构建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与建设。 (三)从动因分析构建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图1是环境管理战略体系图,该图标明,企业环境管理内外动因是建立对企业环境管理战略体系框架的基础。 三、提升企业环境力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制定增强环境绩效的经营战略 1.构建环境经营战略体系。企业只有制定相应的环境经营战略,才能使企业的环境绩效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而环境经营战略的制定要围绕着影响企业环境力的要素展开。首先,要明确企业环境力的六大基本要素,包括环境管理能力、环境设计能力、环境学习能力、环境投资能力、环境融资能力与环境营销能力。其次,对于企业环境力的认识拓展,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环境经营战略规划,贯穿于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以及产品分销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使企业能够有效实现绿色采购和清洁生产。最后,依据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要求,明确环境绩效评价的内容,从而更加全面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如表1列示。 从表1可以看出,环境经营战略体系是企业环境管理建设的核心,通过管理层有效的环境战略安排达到清洁生产和绿色营销的目的,而环境绩效评价只是对环境战略安排效果的检验。 在环境经营战略执行的过程中,其管理的关注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产品战略,将环境保护理念整合到整个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方面,强调产品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增加产品的绿色成分,从而塑造消费者的消费习性及品牌偏好;二是环境过程战略,注重污染防治,利用原料替换、循环、技术创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企业绩效;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都要执行积极的环境管理战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设立环境管理委员会。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环保部门,明确职能,稳定专职环保队伍。企业为实现环境经营战略目标,必须有专职的机构和专职的人员来完成,所以越是规模较大的企业,越应该配有人数较多的专职环保人员,来强化日常的环境管理。在公司治理体系中,设立环境管理委员会,如果董事会决策存在环境破坏或环境危害影响时,具有一票否决权。 (二)政府要完善环境立法的规则制定 1.加速制定或修订环境立法。198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诞生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在环境立法修订过程中应与国际接轨,在立法规则制定方面,不要仅考虑末端惩罚机制,而是在企业设立登记之时就要设立“门槛”,考虑相关环境保护的要求,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取消其注册资格。 2.环境检查常态化。政府要强化环境执法,及时处理环境犯罪案件。由环保部门牵头,成立由工商、税务、卫生、安检、公安等各个政府部门联合行动调查小组,采用明查后暗访的方式,不定期、常态化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以往只由环保部门检查,而环保部门又没有对环境犯罪案件查处权利的这种尴尬局面。 (三)市场机制建设 1.建立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对于满足公众生活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城市环保设备、环保设施的投入,政府除了应当安排适当规模的财政专项基金或财政投资贷款的方式以外,还应鼓励除政府和商业银行以外的投资主体的作用,比如公募基金、众筹、社保基金等,以贷款或入股的方式投资。 对于投资公共环境设施的企业,政府可给予其运营权,在政府的许可范围内,企业可依据受益者分担制度,向各受益者收取一定的运营、管理及维护费用。 2.增强环境保护的财税优惠政策的力度。为推行和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对能够使用清洁能源,能够利用新材料、清洁的工艺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政府应加大对其财政的补贴收入或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清洁产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提高企业的环保效益。 3.推行环境治理的专业化运营机制。在国际上,对于工业污染的治理一般采用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即污染类企业通过付费将本企业的污染交给专业化的环保公司处理。这种模式有助于对行业污染治理进行标准化,从而实施标准管理。其可分为委托运营模式、特许经营模式、DBO模式及综合服务模式等若干方式。 4.建立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综合定价机制。鼓励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实施综合定价,促进环境资源的利用。为此,企业应估算本公司主营产品产生的预期环境收益与预期环境成本,并将估算的收益与费用,合理纳入主营产品的销售定价中。对于上市公司,应当公开其环境成本,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成本核算系统中对环境成本的反映,只有较少的公司对环境成本有所披露,但其对环境成本的计算和分类均不准确。为此,政府应当制定统一的环境成本的分类和方法,并要求企业在采取环境对策的基础上,披露其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 5.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是采用市场手段,利用经济利益激励企业遵守环境管理规定,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欧盟和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我国刚刚起步试点,目前在发改委指定的7个试点省市中进行。这种交易制度的经济激励有两种方式:一是正激励,守法企业可获得经济收益的预期,降低守法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对于排污权的交易,政府的环境管理机构可以将某一区域污染物的排放量设置一个上限,以保证环境质量不会恶化,然后将排放总量以指标的形式分配给各排放源。在排放总量限额内,各排放源可以自由选择减排或在市场上购买指标以满足排放需要。高效率的排放者可以选择减排,并将多余指标存入银行或在期货市场上出售给低效率者,从而获得经济收益。二是负激励,对于不守法的企业,重经济处罚。一旦企业违法超量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排放量要给予经济重罚,并且超标的部分要在下一年度的指标额度中予以相应扣减,严重违法的企业要承担一定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综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性资源投入的企业,会逐渐出现财富的弱效应。这时,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机制和环境绩效的考评机制,改变传统的经济绩效评价模式,通过环境管理和环境投入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谢彦,女,会计学硕士,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目前由于城市轨道运输运营客流大,专业性强,安全管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目前项目管理的重点为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标准化和环境管理的有效性的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项目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铁路运输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概念,对整个环境管理的轨道交通量的研究基础,和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关键词:城市轨道 交通 环境管理 研究中图分类号:U213 文献标识码: A引言随着中国城市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地下,地面,高架线,通过最密集的市中心区,住宅区和大型交通干道,在建设和运营将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轨道运输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体系一、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分析 (1)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很强的能力)。由于城市轨道运输火车站点间的交通时间短的优点,列车运行速度,高质量的一系列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编组能力,较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客流,远远超过城市公交运输能力。(2)强劲的城市轨道运输时间。由于城市轨道运输列车是在专用轨道上运行,从而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将不受干扰,所以它不会像公共汽车交通堵塞,而且不受天气限制条件,所以城市轨道运输时间强(3)城市轨道交通有助于缩短乘客出行时间。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速度更快,和城市轨道运输通常需要一组单独的平台,乘客上下车,换乘很方便,大大缩短了旅客的出行时间(4)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问题没有平交道口的限制,但在这个阶段的轨道交通信号控制技术是成熟的,所以城市轨道运输总线系统相比,更加安全可靠。此外,由于城市轨道运输列车运行平稳,和出站服务设施,因此旅游舒适度较高(5)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大多采用地下或高架的形式把一个轨道,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充分,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影响较小,有利于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6)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轨道交通由于一般采用电力牵引方式,不仅不会像公共汽车排出的尾气污染,从而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此外,由于城市轨道运输可以连接城市拥堵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减少交通大堵塞情况造成汽车尾气污染,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帮助。二、轨道交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1、轨道交通建设期环境影响 铁路运输在施工期,施工弃土弃渣将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大量的机械,施工人员也会产生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两粉尘破坏,污染物对空气污染等。地铁线路的建设,也可能影响到地面,造成地面沉降与变形在地面的轨道施工作业,它会破坏城市绿化,由于施工将被禁止部分引起的,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高架路的建设,将破坏城市景观和美丽的;地下铁路运输建设,将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各种施工机械的周围产生噪声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在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区的铁路运输线。在地下管线的开挖,使地下岩石和原始平衡条件下的土壤流失,然后转化到新的平衡,从而造成地面变形,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的地面塌陷事故。2、轨道交通运营期对环境影响主要是对对周围对周围居民生活饮用噪声车辆和冲击波的影响网站的水环境和列车运行过程的影响所产生的油污水,建筑和单位。生活污水和油渗透到表面,会造成地表水的污染。在隧道中的波的传播,媒体的地面轨迹,如冲击,会引起周围建筑物的振动,当振动过大,会直接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从轨道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是钢轨的高频振动。在操作过程中,可变的高电压和高电流的变电站将产生大的电磁效应,地面轨道和高架轨道列车运行会产生电磁波大,产生的干扰周围的无线信号和电视信号。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当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当中减轻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1.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可以有效控制的影响,对周边环境一般,如果可能的话,地铁的开挖方法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地铁一号线区间,尽量使用屏蔽的方法。如果明挖法,我们必须注意粉尘,噪声,废水和废物的各种控制,一般可采取下列措施,包括商品混凝土的使用,或集中拌制混凝土,以降低噪声的消声器等措施,容易洒水的方式降低施工粉尘量面积尘,由池施工过程中的废水,隔油池的方式来处理。各类垃圾应逐步加强职工生活设施,如垃圾收集,建立假设,网站,化粪池。对于参与降排水施工,必须考虑到地下水循环特征,研究地下水环境建设的影响。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当项目线穿过湿地或农田,搞好农田水利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2.控制爆破震动的影响在地铁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影响岩层。在岩石形成的面,使用爆破方式是最经济、合理,爆破,必须考虑爆破振动对地面的影响。实际操作之前,必须通过一定的测试,得出详细的参数。爆破方法是根据参数的合理选择。例如,定向爆破,预裂爆破,静态爆破。3.膨润土代替传统施工泥浆 膨润土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它与水混合时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的粘度,形成施工壁角质膜,有效防止壁面坍塌。它具有无污染的优点,可重复使用。(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时降低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行期间,仍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噪音污染、震动以及电磁干扰等。 由于轨道和车辆的碰撞和摩擦振动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所以在轨道车辆通过该区域的人口和敏感地区,必须安装寂静和隔音材料,降低噪音分贝。由于诱导除了加强对源分析与技术改进车辆的震动问题,也是推动政府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以便于监测和控制。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设备在家庭电力的城市一样,不会对人体和电气设备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流浪在回路中的电流,他会对周围的金属管道腐蚀的影响。因此,在敏感的地方应绝缘材料。总之,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并有施工情况,掌握和了解周围环境中的其他项目,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施工前,全面了解环境建设,了解当地的地质,做建设,初步设计和完善具体的建设,努力创建优质工程。这是对建筑周围环境的其他建筑要清楚明白,不能和已完成项目的前期项目冲突,破坏,如地下高压电缆等。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做到万无一失。结束语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整个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系统,技术,组织,四合同保证措施,为了使铁路运输项目全程环境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项目,实现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清洁生产背景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探析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清洁生产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将清洁生产技术给应用过来,构建环境管理体系,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保护环境。本文简要分析了清洁生产背景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企业 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将科学发展观给提了出来,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生态平衡,在社会发展全局中,加入提升环境质量的内容,这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可以得到实现。因此,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资源高效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现代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方法的对比 在传统的治污中,通常会将末端治理的方法给应用过来,在尾部集中处理污染物,将环境责任放在部分人员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结合污染控制和生产过程,就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没有较好的效益。同时,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不能彻底治污,这样就容易二次污染到环境。而现代清洁生产技术则是考虑经济效益,对污染问题进行解决,将节能降耗原则贯彻于生产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对污染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以得到提升。它的目标是保证产品能够与人们的需求所符合,同时又可以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等高效利用,对环境有效的保护。 2在清洁生产背景下对企业新型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 在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末端治理方法比较的被动,如今人们对环境质量日趋重视,企业如果依然将末端治理的方法应用过来,就容易出现诸多的问题,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清洁生产技术则是将控制措施贯彻于生产全过程,在起始阶段力图消灭所有污染,并且可以再次利用废物,与循环经济的要求所符合,我们需要将其贯彻推广下去。在引进先进技术之前,需要将企业的具体情况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分析投入产出比,以便有效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建议,企业可以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将环境审计给开展下去,对环境目标科学设定,以便将清洁生产技术给有步骤分阶段的实施下去。 在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构建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依据相应的环境方针、目标和组织程序等,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清洁生产则是从技术角度上来预防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污染。我们结合清洁生产技术,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可以真正落实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这个体系,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就可以有效开展,既可以自我检查和纠正,又可以及时响应外界信息,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调整。同时,这个体系也可以指导企业,对落后的生产工艺逐步调整,将新的节能技术给应用过来。 3新型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法 一是企业将清洁生产审计给开展下去,对环境因素科学评价,以便更好的制定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计的开展,主要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节约,将有毒原材料给淘汰掉,在释放废物之前,需要对其数量和毒性进行减少和降低,在原材料和使用以及产品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种清洁生产审计,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可以更好的识别和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更好的衡量。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持续改进企业环境质量,作用主要是帮助组织对自己的行为系统的控制。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不能够对有害环境影响进行立即降低,因此,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污染防治技术。 二是企业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可以将清洁生产给规范实施下去;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从组织结构和政策方面保证了能够良好实施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这种环境管理体系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组织结构、政策制度等,这样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保证能够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以环境方针为例,就可以知道企业的清洁生产,也提供了政策支持,因为企业最高管理层提出了环境方针,那么就会在这个方面,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对环境管理机构进行构建,以便更加顺利的开展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实施,需要人们不断的创新,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发现和改进,人会直接影响到实施成效。因此,就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体系,规范人员的行为。 三是有效结合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企业需要有效结合预防污染、全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审计等环节,分析产品的生产周期,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废物量,之后,依据相应标准和要求,来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审计工作需要定期经常的开展。在构建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在对企业环境方针进行确定时,需要将预防污染的内容加入过来,分析已经确定出来的排污点,在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运行中,加入控制污染的措施。另外,对于企业来讲,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如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剖析企业整体的环境因素,借助于清洁生产审计的方法,来全方位分析生产流程,然后对管理方法进行制定。 四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自身情况,通常情况下,大中型企业会对清洁生产技术自主开发,这类技术的专属性较强,在竞争中,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中小企业则需要对相关的清洁生产技术进行购买,这样独立开发成本可以得到节约。 4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清洁生产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对于企业来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需要积极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剖析生产流程,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摘 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都是组织管理体系都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管理的主体是组织,管理的对象是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职业健康安全发生相互作用的不健康、不安全的条件和因素,以及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但管理原理基本相同。 【关键词】策划;管理;体系;运行;设计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发展,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为了保证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安全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强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步骤 1.1领导决策 最高管理者亲自决策,以便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保证。 1.2成立工作组 最高管理者或授权管理者代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建立体系。工作小组的成员要覆盖组织的主要职能部门,组长最好由管理者代表担任,以保证小组对人力、资金、信息的获取。 1.3培训的目的是使有关人员了解建立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标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1.4初始状态评审 初始评审状态是对组织过去和现在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信息、状态进行收集、调查分析、识别和获取现有的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威胁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评价。评审的结果将作为确定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制定管理方案、编制体系文件的基础。初始状态评审的内容包括: (1)辨识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2)明确适用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评审组织现有的管理制度,并与标准进行对比。 (4)评审过去的事故,进行分析评价,以及检查组织是否建立了处罚和预防措施。 (5)了解相关方对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环境管理工作的看法和要求。 1.5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方针是组织对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行为的原则和意图的声明,也是组织自觉承担其责任和义务的承诺。方针不仅为组织确定了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准则,而且是评价一切后续活动的依据,并为更加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提供一个框架。 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目标、指标的制定是组织为了实现其在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方针中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及其对整体绩效的期许与原则,与企业的总目标相一致,目标和指标制定的依据和准则为: (1)依据并符合方针。 (2)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考虑自身潜在的危险和重要环境因素。 (4)考虑商业机会和精整机遇。 (5)考虑可实施性。 (6)考虑监测考评的现实性。 (7)考虑相关方的观点。 管理方案是实现目标、指标的行动方案。为保证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目标的实现,需结合年度管理目标和企业客观情况,策划制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案,方案中应明确旨在实现目标指标的相关部门的职责、方法、时间表以及资源的要求。 1.6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 体系策划与设计是依据制定的方针、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确定组织机构职责和筹划各种运行程序。文件策划的主要工作有: (1)确定文件结构。 (2)确定文件编写格式。 (3)确定各层文件名称及编号。 (4)制定文件编写计划。 (5)安排文件的审查、审批和工作。 1.7体系文件编写 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个层次。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 2.1管理体系的运行 体系运行是指按照已建立体系的要求实施,其实施的重点围绕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文件管理,执行控制程序,监测,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活动推进体系的运行工作。上述运行活动简述如下。 2.1.1培训意识和能力 由主管培训的部门根据体系、体系文件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组织部门、时间、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 2.1.2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确保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持续改进的体系和基础,应关注信息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1.3文件管理 (1)对现有有效文件进行整理编号,方便查询索引。 (2)对适应的规范、规程等行业标准应及时购买补充,对适用的表格要及时发放。 (3)对在内容上有抵触的文件和过期的文件要及时作废并妥善处理。 2.1.4执行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 体系的运行离不开程序文件的指导,程序文件及其相关的作业文件在组织内部都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证体系正确运行。 2.1.5监测 为保证体系正确有效地运行,必须严格监测体系的运行情况。监测中应明确监测的对象和监测的方法。 2.1.6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符合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事故也难免要发生,关键是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及时有效。 2.1.7记录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及时按文件要求进行记录,如实反映体系运行情况。 2.2管理体系的维持 2.2.1内部审核 所作的内部审核是组织对其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是对体系是否正常进行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所作的独立的检查和 评价,是管理体系自我保证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机制。 内部审核要明确提出审核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形成审核日程计划,并发至相关部门。 2.2.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管理体系的系统评价,判断组织的管理体系面对内部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是否充分适应有效,由此决定是否对管理体系作出调整,包括方针、目标、机构和程序等。 2.2.3合规性评价 为了履行对合规性承诺,合规性评价分公司级评价两个层次进行。 项目组级评价,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中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合规性评价。当某个阶段施工时间超过半年时,合规性评价不少于一次。项目工程结束时应针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系统的合规性评价。 公司级评价每年进行一次,制定计划后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企业相关部门和项目组,应对公司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 各级合规性评价后,对不能充分满足要求的相关活动或行为,通过管理方案或纠正措施等方式进行逐步改进。上述评价和改进的结果,应形成不要的记录和证据,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管理评审时,最高管理者应结合上述合规性评价的结果、企业的客观管理实际、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系统评价体系运行过程中对适应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遵守执行情况,并由相关部门或最高管理者提出改进要求。 3.结束语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的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产品生产者的健康与安全,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采取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注意对资源的节约,避免因管理不当对员工健康安全的危害。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出发谈环境保护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并根据建立组织内部环境管理平台的要求和实践,从一些方面分析该认证在组织的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该认证的本质所在,说明该认证与政府环保部门环境管理方面的一些关系,以及怎样将组织申请这种认证纳入到政府的环境管理中去。 【关键词】 环境管理体系 认证 环境保护 现在,国内有多种体系认证,质量管理方面是一个,一个企业获得了认证,不但能提高知名度,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许可证,这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就不那么普及了,一是它不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有些企业做起来困难;二是该认证要求申请者承诺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方面的条件必须符合标准,这样企业就必须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很多企业不愿意这么做以减少生产成本。 1 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在上个世纪就曾被提出,那时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以后全世界进行了一场环保运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定义。现在所说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方面、人类生活方面、自然方面。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发展生存空间时,对环境污染提出防止和解决措施,以减少甚至是消除对生活环境的破坏,使生活和自然两个环境能够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和依赖。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环境管理属于组织管理的一部分,用它来制定一些环境方针并进行有效实施,还有就是管理一些环境因素。环境管理体系有17个要素组成,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是由认证机构根据ISO14001标准评定组织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并能有效运行。这是通过借助外力加强组织对环境的管理这样一种措施。通过该认证,提高了组织和员工的环保与守法意识、规范了对环境的管理,促进了环保方面一些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2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申请要求 一个组织在向认证机构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前,认证机构一般会要求他们提交多达25种材料,这里包含了多项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材料不能提供或者有些材料是无效的,该组织就不能通过该认证。因为这诸多方面的要求,一些企业没有做环境影响的评价或者没进行“三同时”验收,为了获得认证他们会补做环境影响的评价,并提交有关部门批复,然后报请有关部门补做“三同时”验收。 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让组织识别所有的环境因素并找出其中重要的因素,这是做好环境管理的基础,重要环境因素是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它是环境管理中的重点。组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该因素进行更新。组织对于自己的环境管理要制定出目标与指标,还有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管理办法。这些目标有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的要求,环保目标,节能降耗的目标,这使组织找出了进行环境管理所要努力的方向,还可以把它们进行分解、展开,制定具体的措施,确保能够实现目标。组织还要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的考核,然后依据考核的结果对管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适当的调整,推动地区与部门对环保目标的实现。此外和重要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要具备相关能力,这种能力是指用知识与技能解决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问题。为达到要求,就要对那些人员培训环境保护方面的很多知识,有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标准、环境科学、污染治理方面的一些技术等,通过对这些人员的宣传教育,提升它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促进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环保,积极地参与环保。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组织要注重该体系的信息交流,包括在组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能够对环境管理起到协调作用,组织外部的交流能够争取和获得有关部门和方面的理解、支持。组织要通过网站和标牌公示它们的重要环境因素、目标和实现的结果,接受舆论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要对他们在环保方面施加影响并且提出要求,从而推动他们的环境保护工作,也促使政府的环保部门公开他们掌握的环境信息。为了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组织制定好几项控制程序,并规定这些控制程序的运行准则,有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和化学危险品的管理、消防措施、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许多文件,这些文件能够促进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另外为确保控制程序能有效运行,很多企业也更新与完善它们的治污设备。 有些环境事故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生,但是它有着潜在的危险因素,组织要能够及时的识别,还有一些可能会出现或者是以前曾经出现过的紧急情况,组织要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出现事故或者紧急情况时,快速的做出影响或处理,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于制定好的应急预案,组织要定期的进行评审,有些地方需要更新,还要在职工中间进行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意识和处理事故的意识。在环境管理上对于正在实施的措施或方案,组织要能做到实时的监视,并测量企业所在区域环境的变化,在环境管理的一些目标上达到了怎样的情况。 3 结语 一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他就特别注意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措施和方针时,组织就以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要素为治理环境的目标,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在治理污染方面能力的信任。通过了认证,组织就有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平台的资格,并运行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同时也获得了管理上的工具,这是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紧要抓手,也是政府对环境管理的着力点和环境信息来源。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环境管理体系能给印刷企业带来什么 环境管理体系(UMS)是在不断改善环境效率的目标下和生态整体概念的范围内,有计划地控制企业的环保,如单项措施中有采取FSC认证等。在德国,当涉及企业环保时,更多地是按照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对印刷企业进行评价。印刷企业必须承担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但是通过环境认证书证明其所尽义务的方式不够全面,不仅无法有力说服其真实的环境效率,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是否恪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近几年,《德国印刷者》多次给读者介绍重要的环境认证,其中最重要、最全面的两个认证是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EMAS(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本文以德国一家印刷厂为案例,介绍该厂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情况,但目前该企业还处于验证过程中(或刚结束),因此只是希望能为我国印刷企业的环境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OEDING印刷厂。对于环境特派员来说,Oeding印刷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2012年初开始进行的EMAS验证和ISO-14001企业认证是其绿色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该厂的环境特派员说,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未来的能力,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适应技术和社会的变化。 其实自2008年以来,Oeding企业集团已开始坚持推进其生态工程。例如,采取传统的绿色印刷措施,如改用免处理的印前版材,进行FSC认证,实施无醇印刷(金属油墨除外)和碳中性印刷,以及开展各种不同的CSR(企业社会责任)项目。Oeding印刷厂还获得了POS(胶印过程标准)认证,并且在生产中使用植物油基的油墨进行印刷,此外该厂还是再生纸倡议的印刷伙伴和联邦德国环境管理工作组的成员之一。 生态目标。该厂的环境特派员称,1997年,随着采用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他们意识到管理体系可以帮助其定义企业的目标。因此从那时起,管理体系的课题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企业的发展进程中。2010年,恰好是他们把许多现有的绿色措施汇集成环境管理体系的最佳时机,因此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Oeding印刷厂破例被批准参加汉诺威地区的koprofit(综合环境技术的生态项目)。koprofit或其他地区的环境项目(如Ecofit)是企业进入环境管理体系的理想通行证。 koprofit项目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实际分析,并在输入与输出平衡和法律检查的基础上制订了可行的目标。在正确的形式下,实际上这些数据可以被EMAS文档或ISO-14001标准1∶1接收。为了能够实施环境管理体系(UMS),Oeding印刷厂借助ISO 9001在生产技术上满足了相应的要求,因此2011年底该厂作为koprofit项目企业获奖后不久,仅3个月便获得EMAS验证(生态审计)和ISO 14001认证。 表1是2011年Oeding印刷厂的环境声明。(2010年该厂在已实施措施的基础上其耗电量减少5%,尽管是生产量和纸张消耗量都明显增加的情况下。) 实际的做法。在实际分析中,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对印刷生产的各个方面及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环境检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环境效率的EMAS典型目标,每年由环境团队对重要的环境问题进行验证和评估,然后根据这些环境问题为促进环境效率和实施企业的环境策略确定环境目标,这些目标在一个包括具体措施、责任和规定期限在内的环境计划中显示。此外,通过详细的输入输出平衡进行目标跟踪,而这种平衡依据在EMAS III(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中规定的核心指标,如能源效率和材料效率、水、废弃物和排放。重要的是,确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最好与员工协调一致。环境鉴定专家与验证人会对以下情况进行检验:是否成功地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是否达到规定的目标,是否可以根据数据证明,企业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 费用和优点。现在采用UMS(环境管理体系)要花多少钱?这取决于是否动用外部的支持。通常在百人左右的印刷企业进行认证与验证,包括准备工作在内的费用是在4位数欧元范围内。但环境特派员和环境团队其他成员的费用以及措施费用不包含在内。在这方面UMS的初始费用较高,但每年的监督审核费用一目了然。 UMS中期给Oeding印刷厂带来的成效是多方面的,除了减少企业成本外,如电、水、油墨、纸张、有害物质及其处理,企业还可以从改善健康保护和提高法律保障中受益。UMS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特别是在客户有目的地寻找印刷厂时。此外,2011年Oeding印刷厂的绿色印刷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提高到了25%,例如化妆品包装和儿童玩具包装等。 零排放印刷厂。 Oeding印刷厂的环境目标在其他老的印刷厂很少存在。据了解,Oeding印刷厂与Ruth印刷媒体集中力量联合建立了Oeding Print公司,还计划到2013年夏季按照绿色印刷的方式在不伦瑞克建立能源自给自足的(光伏、热电联产、现代照明技术等)零排放印刷厂。这意味着该厂也要实施新的USM环境管理体系。如今,EMAS(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规则也围绕ISO 50001新标准作了修订和补充。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企业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必要性分析 摘 要: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14001认证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进入欧美市场的准入证,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可以节能降耗、优化成本、满足政府法律要求,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认证 企业竞争力 ISO14001已经成为一套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最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响应。 ISO14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汇集全球环境管理及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在总结全世界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制定并正式的一套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涉及到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生命周期评价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诸多焦点问题。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分五个方面说明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一、提高企业形象进而提高市场份额 企业获得了ISO14001的认证证书标志着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标志着企业已经实施了一整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机制,对有关环境、资源等问题进行着有效的管理,特别是表明企业已经严格遵守了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和其他相关要求。 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是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系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体系的十六个管理要素之中,与遵守环境法规要求紧密相关的就有九个要素。包括:环境方针中承诺、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法律法规的收集和识别,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培训、信息交流、法规符合性的定期监测以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评审等。因此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从体系上保证企业能持续、有效的遵守法律法规,极大的丰富了企业执行法律法规的手段。 二、提高市场的准入程度 ISO14001标准中规定,实施认证的组织要对自己的相关方施加影响。即获得认证的企业要求相关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认证便形成了一个链式效应,使各级的供货方、相关方加入到认证行列中来,迅速扩展企业的数量。否则便不能满足订货厂商的要求。由此可见,ISOl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已经或正在成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 三、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环境管理体系从体系的高度强调了污染预防,明确规定在企业的环境方针中必须对污染预防作出承诺。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中,要求全面识别企业在活动、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针对其环境影响加以控制和管理。这就体现了从源头控制污染,实现污染预防的原则。在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时,要审核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材料选用、设备运行、废物处置等以及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是否实现了方针中预防污染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各企业在上述不同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绩效。 四、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在ISO14001标准中,不仅要求识别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环境因素,而且还要识别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方面的环境因素。因此企业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应对本企业的能源消耗和主要材料的消耗进行分析,找出能源或资源消耗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技术措施或管理措施,提高能源或资源的利用水平。 2、认真对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首先是采取措施降低工艺过程中的废物产生量,包括降低废品率,减少边角余料等工艺废料的产生量,从源头上加以治理。除了从源头治理之外,对产生的废物,也要进行认真处理,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例如实施14001认证的企业普遍对金属边角料、注塑浇口、包装纸箱、废油及废溶剂等尽量做到回收再利用。很多企业对建立体系前后的废弃物排放量进行了比较,降低的幅度很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过程是对企业的环境影响状况,资源、能源利用状况等方面的环境因素的一次全面地、系统地调查和分析的过程。要通过这一工作,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因素进行识别并加以评价,找出重要的环境因素加以控制或管理。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中,除对环境污染方面的控制和管理状况进行审核外,也要对能源、资源利用方面的分析和管理状况进行审核。在能源、资源的利用方面,要分析主要耗能设备的利用率及利用的合理性,要通过本企业单位产品历年消耗量的比较,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比较找出自己企业在管理上、技术上或设施上的差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同样对于原材料的利用也要做类似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可以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消耗的控制,全面优化本身的戍本管理,减少不合理的消耗,实现最低成本的控制,因而可以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所控制的环境因素,除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因素之外,还包括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但可以丰富环境管理的手段,实行有效的污染预防,还可以节约能源资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地下、地上、高架线路构成,大多穿过人口稠密的市中心繁华区、居民住宅区以及车流量较大的交通干线,在建设和运营中会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轨道交通;全程环境管理;保障体系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商业区、交通的主干道等人流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建设期地面沉降对道路的影响及建设时产生的弃土弃渣等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等。而高架线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噪声对周围居民及特殊单位的生活生产的影响,地面线路主要表现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一、轨道交通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1、轨道交通建设期环境影响 在轨道交通建设期,施工时将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机械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施工人员也产生生活垃圾,这些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弃土弃渣的二次扬尘,污染物对空气的污染等。地下线路的建设中,还可能影响到地面,引起地面的沉降及变形等。 在进行地面轨道施工作业时,将会破坏城市的绿化,由于施工时会造成部分路段的禁止通行,从而造成城市交通的阻塞,影响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高架桥路线施工时,将会破坏城市景观的美观;地下轨道交通施工时,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如果没有妥善的处理,将影响周围环境。施工时各种机械产生的噪声将会影响到轨道交通线路周围的学校及医院等噪声敏感区的正常工作。在开挖地下线路时,将会使地下岩土体失去原有的平衡状况,进而向新的平衡状况转化,从而造成地面发生一定的变形,严重者可能造成地面的沉降,引起地面建筑物的坍塌等事故。 2、轨道交通运营期对环境影响 其主要表现为车辆与站点产生的油污及生活污水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及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撞击而产生的冲击波喝噪声对周围居民生活、建筑物及单位的影响。生活污水及油污渗透到地表,会造成地表水污染。冲击波在轨道、隧道、地面等媒介的传播下,会造成周围建筑物的振动,当振动过大时,将直接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轨道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是钢轨的高频振动。运营期间,变电所内的高电压及高电流会产生较大的电磁效应,地面轨道与高架轨道列车运行时也将产生很大的电磁波,从而对周围的无线信号及电视信号等产生干扰。 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 1、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期的环境管理工作 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阶段,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这些主体关于环境管理的内容、方式不一样。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定期对施工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和环保设施的落实情况,促进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以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 建设单位则应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意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制定强制性的环保措施、实行环保监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环保设计和要求在施工中得以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沿线环境的影响。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建设单位选择具有环境管理的理念、知识、技术、经验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因为具体环保措施的执行和环保设施的建设是由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落实的,只有两者的配合才能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 施工单位应该落实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方案,采用先进技术和设施,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噪声、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同时加强与地方交通部门的交流沟通,统一安排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走行路线,尽量减少交通流量,并在此过程中对各环节进行严密监控,了解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监理单位则根据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及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保护文件,对工程建设中环保措施的落实实施监督管理。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政府环保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及环境有效恢复进行验收,经环境监测站监测合格后,环保局办理项目环保工程验收合格证,项目正式进入运营阶段。 2、轨道交通项目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 在轨道交通项目运营阶段,环境管理的主体是运营单位,内容是对轨道交通项目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水污染、电磁辐射、噪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各项环保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确保轨道交通的运行给沿线居民造成的影响最小化。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开展环境后评价,分析前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及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方法、标准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检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从而为将来的轨道交通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保障体系 1、建立全程环境管理法律制度体系 要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相关利益主体加强环境管理。基于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构建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环境评价制度、轨道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制度,环境后评价制度等。不论是政府环保部门,还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都要在一定的法律制度体系下进行轨道交通项目的环境管理。使得从项目立项之初到运营阶段的全过程,在环境管理方面各参与主体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建立基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把环境管理作为与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目标管理同等重要的管理目标,并构建国际广泛认可的、规范的、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模式,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2、构建全程环境管理技术方法体系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全程环境管理技术方法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完善、丰富环境标准和规范、改进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技术规范和方法,提高环保设计技术水平,明确施工组织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根据轨道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制度,制订具有指导性的实施办法和技术文件;进一步完善环保验收管理规定和验收监测办法;制订环境后评价的办法和技术文件。另一方面,建立轨道交通项目全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阶段、各参与主体产生的环境管理信息在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参与方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环境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也有助于项目环境管理效果的监督、检查,提高全程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3、加强合同管理,落实责任制 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的规范文本签订合同,严密分析与拟定合同条款,特别是有关环境管理的条款,尽量详细规定合同双方在环境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要落实责任制,进行严密跟踪管理,使得合同双方最大限度履行环境管理的义务。 4、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协同工作机制 组织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各参与主体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是参与主体间的协同管理。各参与主体应设置环保管理职能机构或部门或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明确界定各部门和员工的环保管理职责,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有关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参与主体间应建立有关主体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并与政府环保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以减少环境管理决策失误,保障环境管理的顺利实施。 结束语 在全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程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并提出制度、技术、合同、组织四大保证措施,以使轨道交通项目的全程环境管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从而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轨道交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分析 摘要:港口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的稳定平衡。完善的港口环境管理体制有利于规范港口在建设、营运中的环境保护行为,是形成良好滨海生态环境的保障。本文主要对我国港口环境管理的规章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并结合当前港口环境保护现状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规章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体系 评价 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包括规章体系和行政体系。前者由与港口相关的国家立法,部门法规,地区规章等体系组成;后者指实现港口环境管理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协作关系。 1.我国港口环境规章制度体系 我国港口环境规章体系包括来自国际公约的规范,来自中央政府的规范,来自地方政府的规范。 1.1来自国际公约的规范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1]。为切实履行公约义务,国务院于198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修订后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于2009年9月通过,并于2010年3月起实施。该规定中要求港口应当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吞吐能力、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应制定海洋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同时定期组织演练。 1.2来自中央政府的法规 (1)港口综合管理:我国于2003年修订,2004年1月实施的《港口法》中明确提出在编制港口规划和港口工程建设中,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港口的安全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006年2月实施的《港口统计规则》明确了港口统计调查中包括港口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项目内容。2010年3月实施的《港口经营管理规定》中从场所,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接受污染物设备等方面对港口从事船舶污染物接受经营提出限定要求。 (2)港口工程建设:1999年4月实施的《沿海港口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在19章明确提到环境保护规定,涉及港口设计采用的环保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港口装卸工艺流程中可能的污染环节。《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于2008年2月实施。该规范中对港口建设中涉及到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粉尘和废气,噪声,绿化,固体废气物,石油码头事故溢油清污应急措施,建设期污染防治等项都设立了实施标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于2007年6月实施,提出项目申报中包括对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提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2005年1月实施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中提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 (3)港口机械管理:1998年《港口装卸机械管理规定》提出港机设备分类,采用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的一、二类港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较大的三类港机停用,四类港机禁用的管理规定。 (4)港口生产规定:1991年10月实施的《港口煤尘防治规定》专项提出了煤炭码头的防尘作业流程。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控制城市港口区域的噪声污染,国家环保局1989年6月通过《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3来自地方政府的规范 2004年新的港口法实施后,各地区政府相继港口条例。如《上海港口条例》(2006.3.1)、《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2007.10.1)、《福建省港口管理条例》(2008.3.1)、《江苏省港口条例》(2008.3.8)、《天津港口条例》(2008.4.1)、《山东省港口条例》(2010.4.1)、《大连港口条例》(2012.1.1)等。其中都会提到港口环境管理要求。如《天津港口条例》,提到在港口规划、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港口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各地区也制定有其它环境管理规范。如辽宁省的《辽宁省港口管理规定》提出编制港口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规定港口码头等单位应当防止污染物、废弃物进入海域,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编制配备污染应急计划和设备。辽宁省内沿海城市也制定了相应港口环境管理规定,如大连市的《大连市海洋功能区划》、《大连港口条例》等。 2.我国港口环境部门管理体系 港口建设属于海岸工程项目,部分作业发生在海上,同时作为海陆运输衔接枢纽,部分作业在岸上。因此港口环境监管问题即涉及到岸上,也涉及海上环境的监管。与港口环境管理相关的国家级主管部门分别包括国家交通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国家渔业局等,分别负责岸线审核审批,提出环保要求;港口工程环境设施验收;港口营运环境检测;港口工程海洋影响检测;海洋倾倒废弃物监督;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船舶污染港口应急设施及方案;港区海域生物鱼类生态环境监管等。国家主管部分别由地区相应主管部门负责地方港口企业的具体监管和指导。 3.对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价 (1)涵盖了主要的功能码头环境管理。 2011年我国万吨级原油、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数占总专业码头泊位数的32%,与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数比重相同。从港口的环境管理规范来看,油品码头的环境安全监管一直是港口防治污染的重点。于2013年2月1日实施的《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中就提出港口建设项目的审核包括论证与周边敏感环境区域的相互关系,港口作业中包括对周边环境因素的监控,防治。 (2)涵盖了港口建设和营运阶段环境管理。 ①港口建设期环境管理规范:港口工程质量会影响港口营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港口法》中提到了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包括《港口规划管理规定》、《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法规都强调港口建设期的环保环节,体现了预防重于治理的环保理念。②港口营运期环境监管规范:如《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以及对港口水域水质检测适用的《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涵盖了主要港口环境影响形式的管理。 港口的环影响形式主要包括噪音污染、水域污染、油污染、气体污染等;从影响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居民、渔民、海域植被、海底生物等的生态环境。从现有的港口环境影响管理规范来看,噪音污染管理的有《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能源消耗管理的有《港口装卸机械管理规定》;水域和油污染的有《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粉尘污染管理的有《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危险品防治管理的有《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4.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很多港口企业都有环境管理部门。港口建造配套的环保设备,如污水处理场、围油栏,污水接受处理船,垃圾接受船,浮油回收船,垃圾焚烧站,港口检测站等也已初步满足接受处理船舶废弃物需求和处理港口自身污染物的环保功能。 (1)检测指标不仅有流量指标,更要重视存量指标。 当前港口环境影响的监督指标主要为流量指标。由于部分港口环保指标设定的间比较早,如《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而目前港口作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水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存量指标的检测更能体现环境影响的方向和程度。 (2)防治对象不仅有环境影响形式,更要重视综合生态保护。 综合生态保护整合各种环境影响形式。如港区居民受到噪音,粉尘的污染影响,而其中的渔民还受到海水水域质量变化而带来的渔业收入的影响等。当前的环境管理注重对港口直接的单一污染形式行进监督控制。受损主体不明确导致港口环境危害缺乏更广泛的监督主体和污染补偿依据。 (3)港口企业不仅有环境保护意识,更要注重与提高企业效率相结合。 港口区域是海陆联系的综合作业区,多种运输方式的集聚增加了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的污染隐患。港口的环境影响需要由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率提高来实现。而当前的港口环境管理,仅注重港口生产作业环节,对如何通过综运输效率提高来实现港口环境保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浅谈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摘要:通过企业环境体系的实施和维护,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日常控制和管理列举了一些方法,对体系管理的控制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环境体系 应急准备 响应 通过近三年公司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和保持,对标准中应急准备和响应要素的日常管理有以下体会和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加强对应急准备和响应标准要素的理解,重视和提高全员应急和预防意识 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中4.4.7应急准备和响应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确定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或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做出响应,并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对其进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上述标准条款要求企业应对可能的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进行程序化管理,程序中应确定组织存在哪些可能的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并规定预防事故的应急措施,并在事故发生时做出响应,预防和减少随之引发的污染损害,预防和减少环境影响。这类程序应定期检验、评审和修订。 企业在策划制定程序前,首先应分析确定企业可能遇到的潜在的环境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或应急计划;其次应考虑紧急事故发生时,如何采取措施以便使由此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减少至最低。在条件允许下,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装置及程序进行演练,以判断企业现有的应急设施和程序用来预防与控制紧急情况和突发事故的有效性,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然而在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应急准备和响应要素不熟悉,有的甚至没有经过标准知识的培训。企业所提供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文件内容简单,层次间多数没有补充,起不到相互支持的作用,附件不全。以上绝不是积极地按标准要求去执行“预防为主”的原则,而是对标准要素的片面理解,是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重视不够。 二、应急预案的编写应结合企业实际,强化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企业在编写体系文件时,通常做法是先建立环境体系管理手册,引出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进而在环境管理作业指导书中写出应急预案。下面就以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写来探讨一般的方法: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一般是指现场预案,以重点环保设施或环境活动为具体目标,以现场应急指挥为主。其结构可采用“公司级+车间级或部门级”的组成模式,即公司层级上的环境管理作业指导书围绕废水、废气、固废环保设施运行,危险化学品泄露、重点防火部位、变电站运行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车间级或部门级应急预案要突出重点,不易过多,以专项预案为主。总体上应急预案要具体、有效,文件之间有一定关联性,查询途径要快速直观。 在编写应急预案时,首先应对自身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通过综合评价,确定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以提供应急预案编制的依据,为应急准备和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突发环境事故或紧急情况及其后果的分析、识别、评价;针对使用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文件涉及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物资。 2.企业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现场指挥及其应急小组成员名单、应急准备和响应(信息报告、应急启动、应急处置、应急疏散、应急救援)等各程序中的负责人、配合部门及职责分工。 3.企业内部消防队员、医护人员、保卫人员等,明确他们的联系电话和备用电话,明确报警、联络方式;确定应急指挥机构和人员疏散路线。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通讯工具、堵漏工具、应急物资(泵体、收集容器、吸附材料)等。 4.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时,首先考虑人员安全,进行紧急疏散,迅速报警和现场急救,对外泄造成环境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根据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掌握的应急处置方法进行清除;这一过程中还要防止二次泄漏与危害,其次要考虑尽可能减少财产损失。 5.明确规定恢复现场的程序,规定现场清理和设施恢复顺序。针对恢复后受影响区域进行事故调查和后果评估,避免现场恢复过程中潜在的环境污染。 6.明确对应急预案的演练方案、频次和更新。预案演练后,在规定时间内定期评价预案的合理性等。对其涉及的国家法律法规及要求列出条款,以确保预案适用的合规性。 三、应急预案编制后应强化培训,必要时进行应急演练 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后进行培训的内容包括:操作人员自己所处的工作区域存在哪些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可能发生的事故性质与应急特点,相关的应急、报警电话,事故报告程序,应急防护措施等,使每个人掌握应急预案的具体分工。 日常审核中发现有些部门对应急培训走过场,一部分人员回答不出所处区域潜在的环境影响;有些应急预案受控文件未能发放到使用现场,操作人员对相关内容不清楚;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 四、应针对潜在重要环境因素配备完善的应急资源 首先应根据组织职责,确保应急人员及分工明确;其次是针对危险化学品或潜在环境事故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配备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应急物资、堵漏工具、防护工具等;再次是要使相关人员会正确地使用应急设备。在审核中也会发现,有些部门虽然配备了灭火器、消防栓、沙土和铁锨,但是忽略了化学品泄漏的应急物资;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突发事故,就不能有效、快速的做出应急响应。 五、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管理的完善建议 1.应急准备和响应要素相关的体系文件,相关层次间要保持一致性和适宜性,文件查询途径要清晰明确,可以不强调其文件的形式和数量。 2.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文件必须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进行受控管理,文件更新经过会签、审批,评价其有效性。 3.根据现场观察法,评价应急预案内容的完整性、适宜性、可操作性;应急资源配备是否合理、准确,是否满足预案规定的要求。 4.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重点应放在事故预防上。企业应模拟紧急情况或突发事故开展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合理性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验证有效。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浅谈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 【摘要】政工师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来具体实施的,因而其自身的修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 【关键词】EMS QMS 整合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QMS)族标准自1987年问世后,对全球企业质量管理和认证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适应全球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又于1996年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EMS)标准。我国有关部门及时转化和了以上二大标准。二大体系认证工作在我国深入发展。企业将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质量管理体系(QMS)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管理体系,会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本文就企业EMS和QMS的整合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的好处 (一)有利于企业认识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性。 ISO9000族标准和ISO14000族标准均遵循PDCA循环的规律,都按照策划(P)、实施(D)、检查(C)、评审改进(A)的工作思路实施管理,这有利于企业认识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性,为企业建立一致性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企业科学地配置人力资源。 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都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明确的要求。二个体系整合以前,环境管理体系由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牵头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由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牵头负责,造成企业机构庞大,人员设置重叠。体系整合后,企业可结合二个标准的要求,统一考虑人员的岗位设置,提出综合性要求;同时可设置一个体系管理部门来全面负责体系的运行,将负责内审和管理评审日常工作及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等工作的岗位人员的工作合并。 (三)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二个体系整合后,企业可统一策划体系的运行,统一进行文件的修订,统一开展综合的内审和管理评审,结合二个标准的要求考虑纠正和预防措施,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 (一)ISO14000和ISO9000的共同点是二个体系整合的基础 1.ISO14000和ISO9000的运行原理和原则都是基于戴明模式 戴明模式,又称“戴明环”或“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分解为前后相关的P(策划)、D(实施)、C(检查)、A(评审改进)四个阶段。PDCA循环表明:任何一个优化而有效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螺旋上升的过程。PDCA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种普遍性工作程序。 ISO14001在引言中提供了其运行模式,从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管理评审,直至持续改进,可以看出,该模式是基于PDCA循环演变而来的。 ISO9000也处处渗透了PDCA循环。如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从质量体系策划——体系文件制订、实施——内审、管理评审——?体系改进;质量环中关于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11个阶段,无不体现了PDCA循环,并且一直延续,进行永无止境的改进。 2. ISO14000和ISO9000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ISO14000和ISO9000都以“预防胜于治疗”贯穿全过程。ISO 14000认为,建立EMS,其费用绝对低于未管制而酿成灾害后的清除工作。ISO 9000认为,建立QMS,其费用绝对低于处理不合格品或退货等质量问题。所以防患于未然.两者都通过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和改进,对组织内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事先控制和优化,使污染或缺点降低到“零”,达到预定方针、目标。 3 .ISO14000和ISO9000都涉及到第三方认证 ISO14000和ISO9000都有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审核的要求。因此,二个体系的实施都涉及到认证审核机构、审核员和对认证审核机构及审核员的认可等内容。 (二)ISO14000和ISO9000内容的兼容性是二个体系整合的前提 2004年11月2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了ISO14001第二版,标准名称从1996年版的《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改为2004年版《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名称的修改主要是为了和ISO9001:2000取得一致。ISO 14001在引言中明确指出:本标准“对ISO9001的内容予以必要的考虑,以加强两标准的兼容性,从而满足广大用户的要求”。ISO 9001在引言中也指出:“为了使用者的利益”,本标准与ISO14001相互趋近,“以增强两类标准的相容性”。这充分表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希望使用标准的组织将环境、质量整合成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的愿望。 三、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整合 尽管二个体系关注的目标不同(分别为环境目标和质量目标),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组织总体目标的一部分。企业在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中,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管理方法的整合。 企业在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过程中,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即通过将各种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和管理,可使资源的投入、管理的方式要求、测量和分析及改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体系中所包含的各个过程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文件的整合。 文件是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文件的产生和使用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在二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除了环境手册和质量手册要分别单独描述外,不少体系文件可以共享。如可将ISO14001EMS中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不合格、纠正与预防措施,分别和ISO9001QMS中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同一程序文件。而操作性文件中既可以包括环境管理方面的操作要求,也可以包括质量管理方面的操作要求,共同作为第二层文件——程序文件的支撑文件。 (三)资源管理的整合。 在二个体系的整合中,可统一对资源管理进行策划和实施,如人力资源的配置、职责的界定、人员意识的提高、技能的培训等,既要考虑符合ISO14001的要求,也要满足ISO9001的要求。 3.4 内审、管理评审的整合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具有同样的方法和类似的要求,企业在二个体系整合中,可根据ISO19011进行一体化审核。企业要选择既懂ISO14001,又懂ISO9001,且具有较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内审员进行一体化审核。将二个体系的管理评审同时进行,不但可以节约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统一协调二个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环境管理体系论文: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分析 摘要:港口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的稳定平衡。完善的港口环境管理体制有利于规范港口在建设、营运中的环境保护行为,是形成良好滨海生态环境的保障。本文主要对我国港口环境管理的规章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并结合当前港口环境保护现状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规章管理体系 行政管理体系 评价 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包括规章体系和行政体系。前者由与港口相关的国家立法,部门法规,地区规章等体系组成;后者指实现港口环境管理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协作关系。 1 我国港口环境规章制度体系 我国港口环境规章体系包括来自国际公约的规范,来自中央政府的规范,来自地方政府的规范。 1.1来自国际公约的规范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为切实履行公约义务,国务院于198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修订后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于2009年9月通过,并于2010年3月起实施。该规定中要求港口应当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吞吐能力、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应制定海洋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同时定期组织演练。 1.2来自中央政府的法规 (1)港口综合管理:我国于2003年修订,2004年1月实施的《港口法》中明确提出在编制港口规划和港口工程建设中,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港口的安全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006年2月实施的《港口统计规则》明确了港口统计调查中包括港口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项目内容。2010年3月实施的《港口经营管理规定》中从场所,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接受污染物设备等方面对港口从事船舶污染物接受经营提出限定要求。 (2)港口工程建设:1999年4月实施的《沿海港口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在19章明确提到环境保护规定,涉及港口设计采用的环保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港口装卸工艺流程中可能的污染环节。《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于2008年2月实施。该规范中对港口建设中涉及到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粉尘和废气,噪声,绿化,固体废气物,石油码头事故溢油清污应急措施,建设期污染防治等项都设立了实施标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于2007年6月实施,提出项目申报中包括对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提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2005年1月实施的《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中提到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 (3)港口机械管理:1998年《港口装卸机械管理规定》提出港机设备分类,采用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的一、二类港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较大的三类港机停用,四类港机禁用的管理规定。 (4)港口生产规定:1991年10月实施的《港口煤尘防治规定》专项提出了煤炭码头的防尘作业流程。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控制城市港口区域的噪声污染,国家环保局1989年6月通过《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1.3来自地方政府的规范 2004年新的港口法实施后,各地区政府相继港口条例。如《上海港口条例》(2006.3.1)、《浙江省港口管理条例》(2007.10.1)、《福建省港口管理条例》(2008.3.1)、《江苏省港口条例》(2008.3.8)、《天津港口条例》(2008.4.1)、《山东省港口条例》(2010.4.1)、《大连港口条例》(2012.1.1)等。其中都会提到港口环境管理要求。如《天津港口条例》,提到在港口规划、建设和经营活动中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港口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各地区也制定有其它环境管理规范。如辽宁省的《辽宁省港口管理规定》提出编制港口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规定港口码头等单位应当防止污染物、废弃物进入海域,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编制配备污染应急计划和设备。辽宁省内沿海城市也制定了相应港口环境管理规定,如大连市的《大连市海洋功能区划》、《大连港口条例》等。 2 我国港口环境部门管理体系 港口建设属于海岸工程项目,部分作业发生在海上,同时作为海陆运输衔接枢纽,部分作业在岸上。因此港口环境监管问题即涉及到岸上,也涉及海上环境的监管。与港口环境管理相关的国家级主管部门分别包括国家交通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国家渔业局等,分别负责岸线审核审批,提出环保要求;港口工程环境设施验收;港口营运环境检测;港口工程海洋影响检测;海洋倾倒废弃物监督;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船舶污染港口应急设施及方案;港区海域生物鱼类生态环境监管等。国家主管部分别由地区相应主管部门负责地方港口企业的具体监管和指导。 3 对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价 (1)涵盖了主要的功能码头环境管理。 2011年我国万吨级原油、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数占总专业码头泊位数的32%,与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数比重相同。从港口的环境管理规范来看,油品码头的环境安全监管一直是港口防治污染的重点。于2013年2月1日实施的《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中就提出港口建设项目的审核包括论证与周边敏感环境区域的相互关系,港口作业中包括对周边环境因素的监控,防治。 (2)涵盖了港口建设和营运阶段环境管理。 ①港口建设期环境管理规范:港口工程质量会影响港口营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港口法》中提到了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包括《港口规划管理规定》、《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法规都强调港口建设期的环保环节,体现了预防重于治理的环保理念。②港口营运期环境监管规范:如《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以及对港口水域水质检测适用的《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涵盖了主要港口环境影响形式的管理。 港口的环影响形式主要包括噪音污染、水域污染、油污染、气体污染等;从影响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居民、渔民、海域植被、海底生物等的生态环境。从现有的港口环境影响管理规范来看,噪音污染管理的有《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能源消耗管理的有《港口装卸机械管理规定》;水域和油污染的有《渔业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粉尘污染管理的有《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危险品防治管理的有《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 4 我国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很多港口企业都有环境管理部门。港口建造配套的环保设备,如污水处理场、围油栏,污水接受处理船,垃圾接受船,浮油回收船,垃圾焚烧站,港口检测站等也已初步满足接受处理船舶废弃物需求和处理港口自身污染物的环保功能。 (1)检测指标不仅有流量指标,更要重视存量指标。 当前港口环境影响的监督指标主要为流量指标。由于部分港口环保指标设定的间比较早,如《港口煤尘防治规定》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而目前港口作业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水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存量指标的检测更能体现环境影响的方向和程度。 (2)防治对象不仅有环境影响形式,更要重视综合生态保护。 综合生态保护整合各种环境影响形式。如港区居民受到噪音,粉尘的污染影响,而其中的渔民还受到海水水域质量变化而带来的渔业收入的影响等。当前的环境管理注重对港口直接的单一污染形式行进监督控制。受损主体不明确导致港口环境危害缺乏更广泛的监督主体和污染补偿依据。 (3)港口企业不仅有环境保护意识,更要注重与提高企业效率相结合。 港口区域是海陆联系的综合作业区,多种运输方式的集聚增加了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的污染隐患。港口的环境影响需要由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运的综合运输效率提高来实现。而当前的港口环境管理,仅注重港口生产作业环节,对如何通过综运输效率提高来实现港口环境保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环境监测论文:提升环境监测技术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本文以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原因为切入点,针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监督等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办法与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建议。以期对广大环境保护者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平台。 1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研究的基础,既是一种对环境管理的手段,又是有关部门对制定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安全。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问题有: 1.1污染指数评价体系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指数评价体系是10年前根据当时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所制定的,污染指数评价体系只包括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3项指标,对引起灰霾天气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并没有包含在内,因而导致了监测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与实际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1.2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环境监测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资金投入问题。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无法及时对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更新。2、技术人员问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因受编制限定的影响,无法得到及时充实,同时由于监测部门资金不足,很难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技术深造培养,因而导致监测技术跟不上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发展要求。 1.3管理监督问题由于环境监测监测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垄断行业,加上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一些监测部门受利益的驱动,将环境监测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一些企业污染大户委托性的监测报告方面,企业污染大户希望通过监测部门出具“合法化”监测报告来减少缴排污费,而监测部门则通过服务监测创收来解决监测资金不足的问题,其结果是,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失真、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日夜严重。不但环境监测的范围、内容在不断扩大,而且对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加强环境监测提高监测质量,笔者认为: 2.1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功能,拓展监测指标随着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环境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些评价指标,已经无法评估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的评估功能,及时调整环境监测机构的功能布局,拓展环境监测指标。通过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估功能,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 2.2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当前我国加大了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增加环境监测设备,解决环境监测站点在工作中遭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状况。由于我国许多城市水污染情况严重,各级监测站应重点针对饮用水有机物分析能力的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工作程序,配齐应急监测设备,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监测质量。 2.3加强技术监督力度,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质量好坏的关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只有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保障作用。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监督力度,加大对质量控制考核、实验室间比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解决因监测数据不全面、准确引起的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3结束语 环境监测部门必须以社会环境服务为工作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市场服务职能”的原则,切实加强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强化监测效率,只有取得真实可靠、符合实际的环境质量资料,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污染防治措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环境监测论文: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论文摘要:浙江省上虞市地理环境特殊,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随着近些年浙江省上虞市的产业承接建设及其经济发展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国家对水环境的要求以及本监测站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的实际要求需要,在针对水环境的监测上引入了高效液相色谱仪作为基本的检测手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发现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对于水环境的基本因素的监测方面表现为较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精准度。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先进仪器与软件进行联动,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讨论高效液相色谱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 论文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仪;水环境;监测;前景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其技术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HPLC)也叫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等。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系统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能检测色谱柱流出组分及其量的变化的器件。指机械的、电子的或化学器件,用于区分、记录或指示环境中某一变量的变化,如温度、压力、电荷、电磁辐射、核辐射、粒子或分子等。)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监测项目指标的监测;一方面是针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监测;另一方面是利用其高效分离的技术特点在对水体中污染物质总量的监测的基础之上对不同价态及其形态的污染物进行分类定量监测。 (一)对传统污染物的监测 对传统污染物的监测主要是针对日常水体中常见污染物的重点监测。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及其本站的实际监测条件,对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包括了重金属元素(铜、锌、砷、汞、镉、铬等)、营养元素(氮、磷、钾等)、特殊元素(硒、氯、硫等)。通过如上监测对水体的日常污染状况进行把握与评价。同时,传统污染物的监测还包括了对特定企业排污点的污水监测,作为其环保达标的重要依据。 (二)对水体中的有机物 在传统的污染物的基础之上工业以及农业淋容等多方面因素会对水体中造成一定的有机物污染,在针对有机物的污染监测过程中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在精度与效率方面达到要求。在此方面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对有机物进行定型的同时进行定量的监测。主要监测的项目包括了,工业有机污染物(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总有机物等)、农业有机物(如杀虫剂、除草剂、消化抑制剂)、特殊有机物(微生物代谢物、医疗污染物、生活污水等)。针对如上的有机物监测一方面能够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鉴别污染物种类进而对排查污染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对不同价态及其形态的污染物的监测 同种化学元素的不同存在价态以及形态对其生物毒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铬元素在水体中存在三价与六价之分,其中三价铬毒性较小且对在较大浓度范围内对人体有益,而六价铬则表现为较强的生物毒性,在较低浓度下对人体造成较大危害。在水环境的监测过程中传统的六价铬的监测方法是利用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的显色反映进行检测的。这种检测方式由于收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容易造成较大误差,进而使得对水体环境的判断失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能够同时监测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进而对水体的污染物及其毒性进行更好的定量分析,为后续的环境评价与治理奠定基础。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特点 (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准确性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为全自动检测仪器,在避免了人为误差出现的同时降低了机械误差。而机械误差经过标准物质的校订之后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这就决定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监测过程中误差较小。同时,在另一方面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监测原理上同样优于传统的监测方法,以火焰原子吸收测量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为例,其以火焰原子激发的峰值为测定浓度结果,在测定过程中的波动式消耗会使得测量结果较实际浓度偏低的现象。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则是利用全部曲线的面积来代替相对体积内的总量,在计算优化方面更具备准确性。 (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高效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效率本身,样品从进样到出结果仅需要30秒作用的时间对于单向测定,此时间还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多重测定效率。在针对多项目的测定过程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可以单次进样多指标共同检测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了进样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3、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连续进样机制,在前一样品转移到检测室后,后一样品既可以做进样处理,在监测相同的项目指标的情况下,连续进样与单独进样的监测效率提高越30%。 此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连用可以实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定性的监测。一方面省略了定性检测的二次步骤,另一方面降低了样品前处理的难度与过程。进而,降低了监测的时间。 (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广泛性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广泛性主要表现为对监测物质的广泛性,其监测项目几乎涵盖了水体环境监测的所有基础项目。包括了重金属的测定、营养元素的测定、其他离子的测定、不同价态的测定、有机物的测定等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其针对有机物的测定方面还可以细致划分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测定、酚类化合物的测定、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氯联苯和卤代化合物的测定 、苯基脲类化合物的测定、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污染物种类,使得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监测目标与监测目的进行合适的项目选择。 四、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应用前景 (一)与评价软件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评价软件连用主要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数据收集功能以及数据计算功能。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数据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电脑的评价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通过与评价软件的连用可以达到在监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进行合理的评价结果输出的方式。进一步使得环境监测具有高效化与准确性。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其可能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评价软件的评价功能对超标样品进行筛选。在测定前利用标准物质对环境标准进行测定。而在测定的过程中利用评价软件的筛选功能自动对超标样品进行报警或者标红处理,而对于未超标样品则可以采用忽略的处理方式。最终的数据输出结果为超标样品编号与浓度。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强度。 另一方面是利用预设的国家标准以及不同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权重针对同一样品的权指标测定项目进行评价报告的生成。在测定的过程中自动的对比国家环境标准,进而生成科学的环境评价报告,为后续的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与质谱仪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只能够定性的分析被监测物质,或者通过对吸收光谱的设定来测定特定物质的浓度,而对于未知物质的监测则存在一定的不足。此方面的缺陷使得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测定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的连用可以在同一样品测定的情况下测定未知样品中的特定物质种类以及物质浓度。方便并拓宽了水环境监测的广度。 (三)与连续进样装置的连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具有一定的连续进样能力。但是,此种进样依旧采用手动的模式进行。在手动模式下,一方面对进样效率的提高程度不显着。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进样的准确程度不精确。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连续进样装置的连用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障了进样的准确性与测定的自动化程度。在效率与精度方面对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检测均是一种提高。 五、总结 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讨论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其原理构造的梳理,找到其在实际的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领域。同时,对其工作过程中的特点进行总结,找到了其高效性、准确性、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表现不足,从与其他设备的连用角度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水环境监测的未来应用前景。希望为今后的工作与科研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环境监测论文:分析公路项目声环境监测与评价 【摘 要】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环境现状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项 目所在地评价区域各种环境背景真实的监测资料,帮助确定环境污染参数,以便科学评价环境现状,并为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针对公路项 目声环境的现状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 讨。 【关键词】公路;声环境;监测;评价环境现状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项 目所在地评价区域各种环境背景真实的监测资料 ,帮助确定环境污染参数.以便科学评价环境现状,并为环境影响预测提供基础数据。环评结论是否可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质量背景值的代表性、公正性和准确性。我国从 2010年 4月 1日正式实施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从技术角度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公路建设项 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整体要求与评 价技术要点 .旨在提升线性工程环评报告 书的编制质 量及其在项 目建设 与环保监督 管理中 的作用1 公路交通噪声监测方法1.1 沿线声敏感点调查道路中心线两侧 lOOm范围内的学校、医院.60m范围内的居民住宅;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线路摆动在建设中时有发生.公路建成后的噪声敏感点与“环评”报告有较大差异 .逐一调查落实 。 1.2 现状监测点的布设方法 声环境现状监测点应覆盖整个评 价范围 .并 以能满足环境噪声影响预测 的需要 为根本 出发点 测点的布设应把握 “三点一致”的原则,即现状监测点、环境噪声预测点和工程监管与验收监测点.力求“三点一致”。 1.3 敏感点噪声监测 主要目的是了解敏感点环境噪声水平和达标情况 所有敏感点不可能全部监测.首先应选取环评中确认的敏感点和每一路段代表性敏感点.以便于监测数据与环评预测值比较 监测点应选在距道路最近的敏感建筑窗外 l米 。昼夜各监测 1次 、连续监测 2天。 2 声环境监测 2.1 敏感点 24小 时噪声监测主要 目的是掌握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时间分布特性.敏感点应优先选取道路中心线两侧 60米范围内的居民住宅和道路中心线两侧 100米范围内的学校和医院.选择 1~2个高于路面的监测点.连续监测 24小时。监测点应具备必要的监测条件、易于操作、监测期间无生活噪声或其它噪声干扰2.2 交通噪声平面衰减监测主要 目的是掌握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空间分布特性 .应选择在道路的平直路段、距弯曲段和桥梁较远、公路两侧开阔无屏障。监测点分别选在距公路路肩 20米、40米、80米和 120米,监测点与公路之间高差应尽量保持一致、无其它声源干扰。必要时增设距路肩 0.2米监测点一般每条[:请记住我站域名/]公路设 l一2个监测断 面2-3 声屏障降噪效果监测视声屏障长度.一般设 4~6个同步监测点2_4 测量值修正方法在测量结果达标的情况下,背景噪声可以不修正;但是.当测量结果超标并且背景噪声难 以回避时 .就应该考 虑背景噪声的修正 问题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修整 :2.4.1 剔除可疑测量值:当某个 1小时测量值太高并且交通量数据又不能支持时,应剔除可疑测量值 ;2.4.2 在有蝉鸣声、蛙鸣声或虫鸣声但无车辆通过时.测量昼间和夜间 1分钟等效 A声级,作为该监测点的背景噪声,参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中的规定对测量值进行修正;3 评价监 测数据统计处 理后 以表格 、图形给出 .同时应得 出以下基本结论 :3.1 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应按环发[2003]94号《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 )等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 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 进行评价 ;必要时 ,应对敏感点室内声环境质量进行测量.确定是否满足建筑物设计的使用功能。 3.2 交通 噪声衰减规律评价 。 3-3 声屏障降噪效果评价 3.4 交通噪声 24小时变化特征评价4 公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公路 (交通噪声影响预测是在设定的环境条件和声传播条件下 .公路交通噪声对线路两侧声环境的影响分析 通 过预测评价结果 .绘制典型路段(如城、镇规划区路段)各特征年公路交通噪声影响等声级线图并给出线路两侧土地利用规划的噪声防护距离。为此.应把握以下要点 :4.1 首先应明确交通噪声影响预测所设定的环境条件和声传播条件。即假设在开阔、平坦、平路基(或不同高度的路基)、直线段等特定环境条件下 ,不考虑线路两侧树木与地上物对声波的遮挡、空气吸收等声传播附加衰减.只考虑声波的几何衰减与地面吸收衰减4.2 明确公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计算模式:确定地面吸收衰减量5 结束语声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线性工程存在的线路长、涉及面广、制约条件多等因素,其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各技术环节的参数选取十分复杂.导致评价的技术难度远高于一般工程 。因此 ,只有牢牢地把握声 环境影 响评 价中各 个环节的技术要点,严格按照《导则》的要求.层层把关 、科学运作.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尤其是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监测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环境监测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等三个阶段。尤其发展历程可见,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重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也越来越科学化。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下文中,笔者就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监测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和陈旧,污染物的类型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显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关于POPs的系统化研究,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况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环境介质和地域范围均存在明显不足。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仍然无法开展POPs的例行监测与调查,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而且统一颁布实施的标准化监测方法,并且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设备、人员、投入等方面均无法满足要求。当前关于POPs的研究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我国生物体、土壤、大气以及水体当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无法开展POPs污染来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2.应急监测技术仍未体系化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在出现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很难实现及时有效地应对。现有的标准监测方案在环境污染动态监测尤其是现场监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性,而且环境监测和监测结果分析的成本较高,缺乏经济性。在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方面也比较落后,并且某些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监测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也只能够进行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于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化进程的限制,即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环境监测部门只能够开展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环境监测工作。 3.监测结果不全面 导致我国环境监察结果不能够全面反映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因体现在监测指标、监测要素、监测频次以及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1)监测指标方面。我国目前所执行和采用的环境监测指标仍然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的环境状况。究其原因:首先,环境监测项目没有体现出针对性,存在重复监测的问题;其次,某些可以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出现漏测问题,对于应该增测的污染指标迟迟没有增测。例如,某些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有效控制特征有毒污染物,但是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机污染控制指标仍然采用非特异性指标(例如非甲烷总烃、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在实际生活中,颇让环境监测部门尴尬的是,根据当前的监测因子和指标体系评价,环境质量明明是“良好”,但是群众的实际感受却是“恶劣”。(2)监测要素方面。当前我们仍然没有对生物体、大气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底泥以及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所以很难真实反映环境现状。(3)监测频次方面。当前的环境监测频次明显偏低,导致所获得的化境监测结果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很难真实、准确地反应当前的实际环境状况,造成了环境管理的被动化。(4)评价方法方面。在环境监测结果评价方面,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检测数值和控制标准数值的方式,并用是否超标来决定环境的评价结果。这种环境评价方法不仅没有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加工,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加缺乏对检测数据背景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三、解决措施 1.研究突发污染事故快速监测技术 第一,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现场快速分析是应急监测的手段之一。应急仪器包括流动监测车,应在应急监测“实战”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或掌握应急仪器所出具数据与经典标准方法的差异性,以提高实际应用时对报出数据的把握性。第二,有研究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联合企业开发价廉实用的快速测试仪器,有经济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购置进口设备,但加快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仪器国产化是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出路。 2.实现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发展多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土壤/生物界面)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并使其标准化,以利于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对于目标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国际上已普遍重视的POPs外,还应关注各地特征性污染物及目前尚未重视的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 3.科学监测 第一,合理制定监测因子。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选取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删减长期未检出或在标准值以下的项目。第二,强化自动、连续监测。研究多种常见污染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并加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与数据共享。第三,重视生物、毒理学监测。除了用物理、化学手段监测外,还应逐步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使用生物毒理学来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第四,有效评价监测数据。在获得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进行研究,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的各种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监测论文:现代气压沉箱施工的环境监测及分析 【摘 要】现代气压沉箱施工多应用于大城市繁华地段, 为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试点工程对气压沉箱施工进行了环境监测方案, 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 现代气压沉箱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周边土体、邻近建筑物以及地管线的变位能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关键词】地铁隧道 风井 气压沉箱 地下水 监测 地表沉降 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大量的城市地下建筑物在沿海软土地区兴建,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将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 同时高层建筑、地铁、港口、桥涵、重型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对地下建构筑物和基础埋置深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随之也进入了向大深度发展的态势[1-4]。 在城市中心建筑物密集区开挖建设大深度地下空间, 往往面临施工场地狭小、周围重要设施众多的情况; 同时, 地下施工在开挖时往往会引起地下水位的降低, 进而导致周围地基的沉陷, 严重时可能会引起周围地基的塌陷, 给邻近建(构)筑物和地下市政设施带来严重的影响; 另外, 市区地铁隧道、地下高速道路、共同沟以及竖井风井系统工程的施工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相比之下, 气压沉箱工法在许多情况下能适应上述方面的特殊需求, 因而在工程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及广泛的应用前景[5]。 本文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 7 号线 12A标段浦江南浦站~浦江耀华站区间中间风井气压沉箱工程进行环境监测分析, 重点研究了气压沉箱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以期为今后大型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施工及监测方案 1.1 施工方案 该工程根据结构特点采用了六次制作、四次下沉的施工工艺进行沉箱施工。施工中采用了在沉箱外围设置支撑及压沉系统。根据沉箱不同下沉阶段通过在外围采取支撑形式或压沉形式来控制沉箱下沉速率及下沉姿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气压控制, 同时针对沉箱下沉不同阶段还采取了泥浆减阻, 灌水压重等手段进行施工过程控制。主要施工工况如表1 所示。 1.2 监测方案 在施工期间对沉箱周围土体的水平与垂直、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了测量, 并对相邻的煤气管、建筑物进行了沉降监测。施工场地及监测点平面布置如图 1 所示。 2 监测结果分析 2.1 土体侧移 在沉箱周围共布置 8 个土体侧移测孔, 北侧 3 孔(T5、T6和 T7), 西侧 4 孔(T1~T4), 东南侧 1 孔(T8)。8 个测孔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形曲线如图 2 所示。 总体而言, 开始 3 个工况下所有测孔土体的侧移均较小, 量值一般在±5 mm以内; 各测孔均在工况 4 下侧向位移最大。所有 8 个测孔中, T1 测孔土体的水平位移最大, 工况 4下的位移达到 - 27.24 mm。从图中可以看出, 测孔距沉箱越远, 土体侧移相对越小。 2.2 地表沉降 不同施工工况下各断面地表沉降如图 3 所示。从 4 个断面的地表沉降曲线可以看出, 各个断面的最大地表沉降点均在最靠近沉箱的测点, 随着距沉箱边距离的增加, 各测点的地表沉降逐渐减小。最大沉降点位于 4 号断面的 D4- 2 测点, 其最大沉降达 - 28 mm。 2.3 土体分层沉降 在沉箱两侧共布置 6 个土体分层沉降测孔, 各测孔土体分层沉降如图 4 所示。不同深度处各测孔的沉降规律基本一致, 沉降量同时增加或减小。图 3 和图 4 监测结果均表明沉箱施工周围土体沉降的影响很小。 2.4 邻近建筑物沉降 邻近建筑物各测点沉降时程曲线如图 5 所示。沉箱施工过程中, 最靠近施工位置的 J1- 1 的相对沉降值最大, 其最大沉降达 - 8.36 mm, 发生在工况 1, 该测点在工况 4 下沉降值也较大, 达 - 8.03 mm。其余各测点的沉降值均较小, 一般在±2 mm之间, 说明沉箱施工对这些测点沉降的影响较小。 2.5 管线沉降 邻近管线各测点在沉箱施工期间的沉降曲线如图 6 所示。就沉降曲线的整体形状而言, 沉箱施工对各管线变形的影响并不大, 且各管线测点的垂直变形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管线各测点中最大沉降点为 M3 测点, 其最大沉降为- 5.4 mm, 发生在工况 4; 各测点中最大上抬位置在 M5 测点,其最大上抬位移为 4.0 mm, 发生在工况 3。 2.6 地下水位 沉箱周围水位测点水位的相对变化如图 7 所示。工况 1和工况 2, 沉箱下沉深度较浅, 沉箱底部施工施加的气压也较小, 气压平衡作用效应不明显, 因此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 其中 SW2 测点的最大水位下降幅度仅为 - 37.8 mm; 随着箱体的第三次下沉, 所有测点的水位迅速上升, 且各测点水位的上升幅度相近, 工况 3 下最高水位点为 SW3 测点, 其水位相对于初始水位上升了 91.7 mm; 箱体第四次下沉后期,各测点水位相对于工况 3 有稍许的下降, 但水位仍高于初始水位。 2.7 孔隙水压力 沉箱周围测点孔隙水压力变化如图 8 所示。距地表越近, 孔压的变化量越大。距沉箱最近的两个测点 SY01 测孔最大孔压变化量为 10.67 kPa, 深度 - 6 m; SY02 测孔最大孔压变化量为 24.38 kPa, 深度 - 6 m。整体而言, 从工况 2 开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值较大, 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原因一致。 3 结语 整体沉箱施工期间, 沉箱周边土体侧移、地表收分层沉降、地下水位及孔隙水压力变化均较小, 施工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并未发生过大的变形和位移, 说明气压沉箱工况能够有效地减小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证明气压沉箱式法在工程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现况和问题 1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1.1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全国环保系统已建立2587个环境监测站,形成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境监测站、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及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四级环境监测机构,建成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2008年,新组建的环境保护部设立了环境监测司,加强了环境监测管理。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增加人员编制90名,提高了国家环境监测能力。2009年2月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为实现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1.2环境监测信息体系初步建立环境保护部和各省(区、市)及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每年定期环境状况公报和环境质量报告,以满足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2002年开始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与预报。环境保护部自2009年7月份起对全国主要水系100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八项指标(水温、pH、浊度、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有机碳)的监测结果进行网上实时。2010年11月,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系统投入运行。环境保护部定期重点流域、重点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加大了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的力度。 2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后,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立下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重要环节——环境监测,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环境监测没有明确规范使得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有些模棱两可,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监测的认识 2.2管理模式老套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仍沿用旧的分块管理模式,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施行“保护伞”,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影响环境监测体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分配监测任务和工作上也是“一把尺子”“统一布置”,使得环境监测人员难以根据各大自然区域差异和污染的轻重,有主有次的进行监测,影响了监测质量。2.3财力资源不足长效、稳定的财政支持是我国环境监测的坚强后盾。为了保障我国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足够的资金供给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环境监测管理模式有些陈旧,在引进仪器装备时某些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使得部分仪器不能各尽其用,造成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也给各级政府的财政添加了压力。加上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在环境监测方面投放的资金不会特别充裕,也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科学研究。阻碍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取的更大的进步。 2.4监测技术体系有待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可以说是是监测工作的核心部分。我国监测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监测技术体系。通过考察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我国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监测技术体系。由于初步阶段,检测技术体系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中特别令人看好的网络监测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结构还不够巩固,运行机制、监测能力还不够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应。要我国监测工作更有效,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很重要。 3应对策略 3.1改革管理模式旧的管理模式很难和现在监测工作的发展相适应,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各大区域设立区域环境监测中心,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监测按落实环境质量地方负责制。环境监测站按地域分布,做到有重有轻,任务根据环境严峻程度分配,做到有主有次。 3.2完善监测技术体系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技术体系,但还有一些漏洞。环境监测网络也需要完善,对环境各要素如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进行网络监测;对国家、省、市、县四级进行网络管理;对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等信息进行网络监测。向海峡西岸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靠近。 3.3提高监测人员素质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素质的重视,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环境监测专业培训计划,围绕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和重点领域开展监测技术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努力培育出学术顶尖人物和拥有过硬专业知识、技术的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注意及时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定期选拔技术骨干赴国外进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改造的促进作用 1 环境工程改造的主要污染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主要有水体污染控制、生活用水供给、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置、噪声污染控制,还有放射性污染控制、热污染控制、电磁辐射控制等。 1)水体污染控制。水体的污染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固定不变的标准。可以要求水体水质:维持自然状态;符合饮用水原水要求;适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适于农业灌溉;适于游泳和其他水上文体活动;符合各种工业用水原水的要求;不呈现不洁状态等。对于这些水体的水质,许多国家都规定有具体的要求。 2)大气污染控制。对不同范围内的大气质量要求是不同的。空旷地区应当保持空气的自然质量。城区的空气应当有较高的质量。污染源的局部空间特别是车间内部空气质量的要求可以低些,但不应危害工作人员或居民的健康。大气污染有局部性的,如室内污染、个别烟囱的污染;有地区性的,如城市交通污染。 3)固体废物处置。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有掩埋、焚化或加工利用。焚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处理方法。因为灰烬仍要处置。固体废物特别是垃圾的收集和储放既要花钱少,又要不影响环境卫生。处置垃圾的方法主要是掩埋,少数焚化,也用于堆肥。掩埋包括填地、填坑、改沼泽地为场地和弃之于海。弃海即使近期未见不良后果,远期堪虑。 4)噪声污染控制。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交通工具。控制噪声首先是不用喧嚣的设备:或则改革工艺,如改铆接为焊接;或则改换机械,如用压桩机替代打桩机。再次是正确操作,如正确使用润滑剂,正确使用喇叭等音响设备。建立隔声屏障或建筑表面多用吸声、隔声材料,以及城市合理规划等等,也是有效的措施。 2 积极开展环境工程改造的意义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人类长期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要求。环境工程是针对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的建设项目,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改造活动。不管是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或者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积极开展环境工程改造活动均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1)改善社会环境。一方面,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摆脱传统区域格局的面貌,对旧城市大范围进行地质改造活动,环境工程可处理城市改造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思想提出,农村土地、森林等区域也不断开发开采,环境工程可指导人们合理控制生态资源,全面改善了社会生态环境。 2)改善经济收益。国家投资环境工程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善社会生态环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可以引导其朝着“绿化环保”型城市发展;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优化调整,能够带动旅游业经济收益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3)改善生活质量。空气污染是目前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社会调查显示,空气污染加重导致社会群体的疾病发生率上升。开展环境工程改造项目,在美化周围居住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我国公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 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改造的促进作用 从本质上看,环境工程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活动。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前期勘测工作不足,工程施工期间常会遇到各种阻碍,影响了生态环境改造方案的顺利实施。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施工单位开始积极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其具体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地质状况。环境工程改造要立足于某地区的地质结构情况,以保证施工期间不会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如:城市地区建设绿色建筑物中,应掌握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为基坑工程的开挖提供有利的指导。掌握足够的地质状况可保证环境工程改造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各项土地资源。 2)收集实用数据。技术人员在勘测活动过程里可收集大量的实用信息,尤其是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环境工程规划的执行。如:环境工程需用到不同的园林景观,以此来美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勘测工作可收集相关的气候信息,为植物景观的选择提供真实的参考依据。 3)指导改造施工。环境勘测最关键的作用则是指导人员施工,使其能够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如:在高速公路周围设置“隔音带”,通常是种植高杆植物作为“防护墙”。经过环境勘测,施工单位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有了明确的指导,显着控制了公路噪音、灰尘等污染现象。 4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策略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1)准确分析。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 2)质量管理。环境监测站承担的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为环 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物减排监测等任务十分繁重,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监测的质量保证。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 3)完善体系。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综上所言,环境勘测是环境工程改造活动前期的重点工作,对后期施工作业有着多方面的指导作用。政府在指导环境工程改造期间,需强调环境勘测的现实意义,督促施工单位搞好工程监测活动。 环境监测论文:解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问题的建议 [摘 要]本文针对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准确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三是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 建议 国家环保总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对全国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以监测数据的准、快、主为目标,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突破口”等规定。这使我们全力抓好监测质量有了根本依据。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高存在一定的隐患,数据不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监测能力不行,也就是说硬件不行,该测得测不出来,测出来的又靠不住。二是主观原因,人为改变监测数据,当然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改变。尽管监测点位不能改变,但还是可以从中做手脚,比如可以在大气点位种植花草树木、在测噪声时可以控制车流量、在测水质断面时可以反复多次取样、选择最理想的数据……人为改变监测数据,主要是考虑到地方利益。如果涉及到排名、上级检查落实情况、出了事故要追查责任、评先创优……环境质量数据往高了报;如果上级申请治理资金,如果要说明能力薄弱急需加强……环境质量数据就可以往低了报。总之,上报的数据有利于地方的,监测数据就成了“利益数据”。数据有水分,其实早已算不上秘密,也不仅仅发生在环保部门,更不是现在才有。的年代,一亩地打上万斤粮食,土炉子炼出优质钢,那时的数据是“政治数据”,谁敢不信?前些年人口普查,发现南方一个省多出好几百万人口,听了吓人,好几百万相当于西方几个国家的人口,水分这么大,原来的数据是怎么出来的?根据这个人口数据做决策,岂不是出大问题了?环境监测数据不准,也会出大问题。地方上报的数据与情况不符,会影响到上级部门决策。近年来,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减排,地方按期完成了减排指标死命令,监测数据决定了地方是不是达标。减排数据是否准确国家说了才算,如果国家把关不严,减排就会成为“数字游戏”,环境质量得不到真正改善。地方发生污染事件时,监测数据更为要紧,因为要根据及时做出反应,如果数据不准,就会延误时机,增加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子孙后代的利益,针对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准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首先,从打造硬件基础着手,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建设,高标准配备操作台,及时更新水、大气、噪声等监测仪器,满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行要求。其次,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技术功底厚的环境监测队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大家出去参观学习,拓宽视野;邀请具有丰富监测知识和多年实际监测经验的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和操作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可以采用课堂讲解、现场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主要是污染源监测布点、现场采样、化验分析、编制监测报告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 实行不定期考核制度,及时发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人人有压力,人人有担子。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质控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工作,从点位布设到样品的采集贮存要严格执行《采样管理程序》。第二,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实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第三,利用空白实验、密码平行样、密码标样的测定来检查分析人员的操作技能、实验环境条件和仪器比对,利用标准物质定期对全站分析人员进行项目考核。第四,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人员比对、试验和仪器比对。利用标准物质定期对全站分析人员进行项目考核。 三、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是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应从数据的原始性、监测的规范性、监测的时效性、数据的合格性和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审核。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机制,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确保监测数据在获取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把监测数据差错率消除在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公正性。 环境监测论文:对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探究 1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以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为基础,只有运用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根据建设项目拟建地具体的环境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才有可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情况基础数据,才能够对其做出较为正确的、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对建设项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点、浓度、污染等级、分布概况等做出监测和分析,进一步评估和预计这些污染因素的变化趋势,最终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和依据。有了建设项目周围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再根据项目自身气象和水文等资料,构建、验证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模型,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环境监测计划提供重要依据。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最终体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成为该项目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核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计划,并将其在建设项目中得到执行,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成为环境质量控制和保护的有效预警手段。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实施环境监测,可以确定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是否达到了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同时,也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质量指标作出进一步验证,可以体现出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 2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限制,会出现环境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就会导致所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没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这样一来,部分环境监测数据的结果就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由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环境评价单位往往会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部分监测内容进行压缩或省略,有时候为了追赶项目进度,环境监测单位对于部分环境监测指标和数据的分析未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如对于固体废物或土壤监测分析的正常操作应当是让其在自然状况下风干或晾干,再磨碎处理,但操作人员为了节约时间而采用了烘干的方式,这样的检测结果就很可能不准确。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方面,可能受到设备、技术及数据统计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该监测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实际的运用价值,这造成了很多建设项目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只是为了走形式而设置,根本就不去进行监测。 3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必须强化环境评价单位以及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行动上去重视建设项目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建设项目拟建前的环境监测,为项目进行环保审批提供真实的、可靠地数据,在环境监测环节把好拟建项目的环保关。必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书以及环境评价大纲申报和审查环节,要求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对所监测指标和数据评审。建立并健全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时间、难度以及经费制约机制。划分的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必须与环境评价时间、环境评价工作量以及经费具有紧密的关联度,将环节评价时间和评价进度应作为建设项目环保评审条件,从源头上杜绝急功近利、速战速决的不良行为。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必须努力开发和应用诸如ES、RS、GIS等的新技术,精确测定和合理布局监测点位,采集到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绘制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片图,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总体来说,环境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为其提供基础分析数据。必须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预测和保护,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体现出建设项目真实的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监测论文: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 摘要:笔者在文中分析了目前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问题 前 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 结束语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②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③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④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环境监测论文:城市环境监测指标建设讨论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1引言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其环境监测站成立于一九八四年,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二级站,是固原市四县一区唯一的环境监测站,隶属固原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主要承担固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辖区内地表水质量监测、集中式地下饮用水质量监测、固原市区功能区噪声、环境区域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沙尘暴控制区监测;国控重点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以及污染事故仲裁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限期治理项目验收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自2007年环保部下发《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以来,固原市环保局多方争取资金,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但与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07】56号)文件规定的西部地区二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规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标准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2标准化建设得分情况对照环保部验收考核标准,自查得分见表1。 3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人员编制及结构 3.1.1基本现状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现有环境监测技术人员28人,平均年龄46岁,见表2。 3.1.2存在问题一是严重缺编。二是高、中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所占比例低,即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三是人员年龄偏大,技术人员年龄断层,青黄不接。 3.2监测经费投入 3.2.1基本情况 3.2.2存在问题市监测站2011年全年业务经费66万元,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缺口很大。每人每年最少需经费4万元,经费缺口98.54万元。市站现有大气自动监测子站四个,水质自动预警站一个,而经费一文不名,按标准化建设最低要求计算,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60万元/年;大部分基本仪器设备系上世纪80年代末期购置,超期服役,严重老化,新添置仪器只能靠国家、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配置,仅靠目前这两条资金来源渠道很难满足标准化建设需求,资金问题制约着市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 3.3监测用房 3.3.1基本现状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现有监测用房建筑总面积940平方米。见表4。站的站房面积[3]。 3.3.2存在问题没有环境应急监测专用设备用房,达不到标准化建设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要求,差距还有2010平方米。 3.4仪器配置 3.4.1基本仪器配置 3.4.1.1基本仪器配置情况《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必须配置的基本仪器共有39种,现有25种(数量达标的有22种),尚未配置的14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15台)[4]。 3.4.1.2用于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根据工作任务量确定配置数量的仪器情况《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必须配置的基本仪器共有46种,现有25种,尚未配置的21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20台)。 3.4.2应急监测仪器配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标准要求,应急监测仪器配置有27种,现有11种(1种数量未达标),尚未配置的16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11台)。 3.4.3专项监测仪器配置专项监测仪器是为开展生态、沙尘暴等环境监测所必须配置的。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标准要求,专项监测仪器配置有16种,现有6种,尚未配置的10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9台)。 3.4.4仪器配置存在问题在市级标准化建设128种仪器配置中,市监测站还有65种仪器的缺口,如水、废水、空气和废气中的部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土壤、底质、植物、生物残体、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应急监测等项目类别,由于仪器设备、试剂、技术等方面配备不足,仍无法实施监测,监测能力提升任务艰巨。 4对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 4.1人员编制及结构问题的探讨环境监测站作为专业技术部门,不仅需要配备先进的仪器,还要广纳贤才,注重培养人才,人才是环境监测站价值的最大来源。没有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标准化,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抓住了这一主体也就抓住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一是向政府申请增加编制,让环境监测专业的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二是向社会公开招聘监测人员,选拔热爱环境监测工作,懂理论、会操作的优秀人才,提高环境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三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目前市监测站吃大锅饭的局面,要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探索和落实工作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逐步减少在其位不谋其事、或不会谋其事的现象,多渠道分流单位“富余人员”和基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空出有限的编制,用以为单位增添新鲜“血液”,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为了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实行了提前离岗制度。由于提前离岗人员离岗后只腾出职称位子,还属于在编人员,因此,可自行组织考试补充工作人员;五是地方政府应适当下放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与调整的权限。在编制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由区(县)机构编制部门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设立或调整机构的文件为依据,自主设置或调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编制;六是探索和完善监测人员考试程序。要通过对笔试命题、笔试次数、面试考查等环节的科学、合理、多元化设计,将现今招聘统一考试靠“实力加运气”的局面扭转到真正的人才考查轨道上来;七是加强培训,为以后“培土浇水”,搭建优秀年轻技术人员成长“平台”。环境监测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行业,它的技术性、专业性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的高要求。人员素质不仅是影响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监测站实力的重要体现。从熟悉岗位到具有对监测结果做 综合评价、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异常数据迅速识别和判断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经验的积累。因此,人员编制和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及早筹划。 4.2对解决资金问题的探讨市监测站担负着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各类环境调查监测等大量基础性监测工作,要切实完成好这些任务,经费保障是基础。一是努力争取政府对环境监测站按全额预算保证经费;二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开展多种业务补助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和监测科研经费渠道,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规定的资金渠道;三是保证标准化建设中规定的业务补助、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用、购置仪器经费比例、仪器设备维护费及时到位;四是努力提高监测站自身的造血功能,拓宽费源;五是探讨监测站部分职能的企业化,部分自动站运行寻找第三方托管化的有效管理体制;六是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项目评估、经费使用、效益考核的监督管理程序,把资金投入和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严禁胡支乱花、购置不适当的高档仪器设备,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3对解决用房问题的探讨监测用房事关监测站的形象和根基。一是将原址即现有的1000平方米办公楼进行改造,改水、改电、改厕,重新装修,再将原址旧宿舍楼700平方米从住户手中收回来,改造成实验楼;二是向政府申请划拨土地,新建监测综合大楼,从根本上解决监测业务用房问题;三是多部门协调把地方某个大企业的排污费征收权在规定的年限内划拨给监测站,全部用于土地征用、监测大楼建设,解决监测用房问题。 4.4对仪器配置问题的探讨在市级标准化建设仪器配置中,市监测站还有一半种类的缺口。一是及时配置基本仪器如水、废水、空气和废气中的部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土壤、应急监测等项目类别仪器;二是结合地方环境污染特征,底质、植物、生物残体、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等仪器设备,在暂没有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可委托有资质单位监测;三是保证现有的仪器设备利用率,试剂、技术等方面配备的能力;四是探讨西部地区和本地区实际监测中,市级标准化建设128种仪器配置中每种仪器的贡献率和适用性。 4.5对提升监测能力问题的探讨监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监测站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监测人员、技术、经费、监测用房、仪器设备等各个方面的支撑,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成为影响能力提升的瓶颈,所以说标准化建设说到底还是监测能力的提升,由于历史等的原因,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欠账较多,基础差,和区内兄弟地市相比,已远远的落在了后边。因此,针对监测站所面临的问题,应及早筹划。 5结束语 环境监测常被比喻为环境管理的“尖兵”、“哨兵”、“耳目”,固原市监测站实际上就是基层监测站(四县一区没有设立监测机构),其监测能力的提高与否直接影响着全市环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市环境监测站要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努力提高环境监测的能力和水平,不仅提升监测硬件建设水平,还要加强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只有这样,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环境监测站才能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为环境管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方法运用的进展趋势 前言 在21世纪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我们生存所在的生态环境。由于人为因素和各种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造成土地和草地退化、酸雨增加、湿地破坏和水域生态失衡等现象。这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环境监测是生态科学管理的基础,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加强生态环境法制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对于我们国家这个发展中大国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政府在近一些年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监测的工作,虽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方法,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和准确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并争取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进行定时监测,以此为改善生态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1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是利用计算机、环境学和航空遥感技术等各种技术和方法对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相应破坏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1-2]。生态环境决定着我们生存的外在条件,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生息,因此生态环境监测对我们人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内外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研究也有一段时间,环境监测事业也随着人类的努力慢慢发展起来。 1.1国外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国外对环境监测的认识和起步都很早,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以自发监测为主,50年代以被动监测为主,60年代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新技术开始出现。70年代在环境学的指导下开始自主监测,在联合国环境署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球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自从那时开始国外的环境监测慢慢步入正轨,建立了比较完整和正确的环境监测系统。 1.2国内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我国由于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缺乏,致使对环境监测起步较晚。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这项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系统才慢慢建立起来。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建立了各类和各级的环境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站,80年代各级监测站对一些环境进行监测[3],一直到今天,我国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环境监测系统和网络。 2环境监测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各个项目指标进行具体监测和定量的方法。通过环境监测,得出生态系统中某一项目因子具体的状况特征,通过统计学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反映出该生态因子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在环境监测中,同一监测项目指标可采用很多种监测方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监测。在监测方法的选择中,一定要注意我国现有的条件,结合我国现有实际,选择出最佳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一般包括:①监测起止时间、周期;②监测目的;③监测频度;④监测的方法及使用设备;⑤数据的整理。 2.2环境监测的新方法近些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出现了许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它们进一步提高了环境监测的准确度,并大幅度的减小监测误差。例如气相色谱分析仪(GCS)可以对工厂的氯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排放物进行监测。离子色谱技术(IC)可以应用于饮用水、大气、土壤以及生物等各个方面的环境监测,其技术优势是速度快、容易操作、选择性好和较高的灵敏度。在环境监测中也使用了3S技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可以快速地监测生物体内的DNA的损伤程度[4-5]。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6]。硝酸盐微生物传感器可用来监测饮用水和废水,亚硫酸传感器可用来监测大气和废气,电位型和安培型传感器可以用来监测农药的残留量。 3环境监测仪器 环境监测仪器的优劣决定着环境监测质量,所以选择质高、合理的监测仪器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监测仪器的选择总体上要考虑一下这几个方面:①适用性在环境监测中所使用的设备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环境监测中由于监测项目较多,监测范围广,所选用的仪器要尽可能小,便于携带,便于测量。②科技性环境监测中要尽量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这可保证监测的质量,减小由于手工操作所带来的误差。③可操作性在环境监测中设备的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监测仪器要便于操作,容易上手,简单易学,易推广。④有效性在选用监测仪器要考虑具体的监测项目,选用质量性能优异、响应特性好、准确度高的仪器。目前我们在环境监测中经常看到的大型监测仪器有:遥感(Remozesensing)、地理图像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具体的环境监测仪器的选用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①灵敏度高选用高灵敏度的仪器对环境实施监测,可以监测出环境中较小的变化,这可给我们的环境监测工作者以最大的环境信息,我们可应对不同的情况予以处理。②再现性好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环境监测的范围较广,务必要选择工作量较大的设备,以保证环境监测范围内的线性比例,提供尽可能多的数据量,这样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度。③稳定性好由于环境监测周期比较长,要选用输出特性随时间变化不大的仪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仍可准确监测环境质量,保证期监测的稳定性。④其他:在环境监测中,所选用的仪器要尽可能的体积小、物美价廉、结构简单、易于上手易于操作的设备,这样可以达到省时、省力和经济的目的。 4结语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对于我们国家这个发展中大国还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环境监测是对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监测[7]。我国应针对具体的生态系统和具体的环境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环境监测项目,定时定量补充一定的监测项目和设备,与此同时还要调整一定的监测系统和监测站。同时,需要尽快对这些补充的监测项目制定出具体的较为完整的监测流程和方式,在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局部完善的同时,要注意与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结合,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度,并可以大幅度的减小监测误差。未来环境监测面临的新任务和新问题是非常严峻的,科学技术提高是推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关键的突破口。我国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任重而道远,需要与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相融合,做到人与环境监测共进退。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 环境监测论文:探究环境监测设备的管制 一、仪器档案的建立 仪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前期我们要将仪器设备的购置申请表、招投标文件、订货合同、装箱单、合格证、仪器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供应商资质及验收调试记录等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归档。仪器使用时要将仪器进行站内仪器编号,以便管理。同时编写仪器的操作作业指导书或自校规程,将日常仪器的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维修记录、日常自校记录和历次仪器检定证书进行定期归档,真正做到逐台建立技术档案。同时根据上述信息,建立单位所有仪器的综合台帐,包括购买日期、生产厂家、型号、检定日期等相关信息,新购买的仪器检定合格后一并纳入管理。 二、监测仪器的检定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与否与我们日常监测仪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计量法》的规定,我国分为强制和非强制检定二类。我们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多为强制检定仪器,需由有资质的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对于单位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我们可以自行编写自校规程和同期进行检定工作的开展。单位在每年初制定所有监测仪器的检定计划,结合上次的检定时间进行统一安排,最好将时间能统一到几段时间,时间安排在仪器校定有效期到期前二至三个月,及时与检定部门提前联系事宜。 三、仪器的日常使用 环境监测仪器大多为高精密仪器,对于仪器的使用环境均有一定要求,对于大型精密仪器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最好一室一类仪器,安装好除湿机、空调等设施。对于仪器的电源,应与照明用电分开,电源线单独接地处理,以减少电磁干扰对测定的影响。外出监测仪器在使用前一定注意现场监测环境,使用后一定做好仪器的保养。仪器使用前后均要检查所用的水、电、气等是否符合要求,建立每台仪器的使用记录和维修保养记录,记录下仪器的使用情况、维修保养等信息。对于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维修,维修完成后要重新对仪器进行检定,合格后才能运用到工作中,在可能的前提下应对以往监测数据进行溯源,确保仪器的精度准确和性能可靠。每台仪器根据站内编号,以彩色标识完善仪器状态标识,表明属于在用、检修、停用、禁用等状态,仪器检定后粘贴上检定标签。对于大型分析仪器应对所测的物质定期进行检测限的测定,以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 四、仪器的期间核查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是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要求的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对于环境监测仪器应该结合仪器的特点适时的开展期间核查。对于日常不够稳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频繁的检测设备;经常携带到现场检测的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对于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测量设备应进行仪器期间核查,同时核查应考虑实施具备的条件和成本等因素。我站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将电子天平、酸度计、电导仪、多功能声级计、智能烟尘采样器和综合采样器纳入了仪器期间核查,编制了其期间核查规程,在年初编制其期间核查计划,保证仪器在一个检定周期中间进行核查。核查不是校准,不需按其检定证书逐项进行核查。对于电子天平使用定值砝码进行核查,酸度计和电导仪使用标准溶液进行核查,多功能声级计以日常监测每次进行监测的校准前后值作为核查。智能烟尘采样器定期使用氧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标准气进行核查,综合采样器则是对流量和计时准确性进行核查工作。分别建立其核查记录,记录下测定环境条件、测定原始记录以及核查结论。当仪器使用中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怀疑仪器监测结果等情况都应适时开展仪器的期间核查工作。当出现核查情况超标时,应进行复查,查找原因,并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五、仪器操作人员培训 监测站每年都要按年初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但是对于仪器操作人员更应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仪器操作人员的培训对于仪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员的培训应分步进行,首先在仪器购买前,就要结合仪器特点和型号针对性的了解仪器的性能指标和简单操作、保养知识。仪器安装调试时,与厂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仪器的安装调试,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程序和保养维护程序,通过培训,达到独立操作和保养仪器的目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加强仪器操作训练,随时记录分析操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便于咨询专家解决。最后在使用仪器有一定经验后,可以适时联系厂家进行集中培训或参加学技交流会,解决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提高分析技术能力。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管理是一项重要性、细致性和基础性工作。监测仪器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精心细致操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论文:对推动城镇环境监测管理的思索 1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信息化建设是监测管理方式的重要变革在目前人为为主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当中,要对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总是会遇到各种阻力的,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和制度不会一下子就实施。使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系统固化的制度流程管理,就肯定会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使人们开始主动思考并作出决策。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使信息化管理技术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互融合,并且对窜逃的管理方式进行梳理、优化,最终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的约束下必将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 1.2信息化是工作方式的变革环境监测信息化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尝试性使用计算机到90年代末这种运用系统来解决问题的阶段都以失败而告终。构建先进的检查业务管理系统不仅改变了管理模式,也改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方式。管理信息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优化岗位工作的内容和流程,这样的固化直接使工作机械化、格式化、制度化,加强了工作的规范化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样就提高了工作处理的规模化和批量化。 2环境监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信息化在当前的环境监测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优势已经充分的显现了出来,例如其高效性、便捷性和准确性。 2.1环境监测中数据管理的运用数据管理和存储对这种监测数据通过自行研发的软件进行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一系列的管理操作和数据的备份、恢复等方面的储存操作,使原来分散、杂乱的数据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软件自带的计算、统计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这方面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人工填表、汇总数据等传统的方式,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有效性。但是现在我国很多的城镇环保机构的监测设施不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水平十分低,很多无法运用数据管理完成数据录入和传送的工作。 2.2自动监测设备的应用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在城区安装了空气的自动监测设备,通过自动监测来进行基本的运行管理。这种自动空气监测系统可以24小时的对大气环境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测,监测人员只需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对自动站的工作状况进行查看,还可以自由读取监测的数据、控制监测站的运行等。同时,设备的相应配套的软件也可统计汇总监测数据,生成图表和变化曲线,使监测的工作人员能够实时的掌握空气质量情况。这方面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设备来控制仪器工作,它的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等。 3信息化在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信息化技术在城镇的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水平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信息化技术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技术性和专业性也很强,而城镇的监测站很缺乏专业性的计算机人才,这直接导致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长期停留在低水平状态。要想提高城镇的监测信息化我们的领导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工作人员积极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对计算机的基本运用、网络传送和数据汇总、管理等逐步掌握。 4结束语 信息化是城镇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动力。通过加快实现我国城镇的环境监测信息化的进程来实现我国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水平与金融、电力等行业来说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充分引进国外的先进的、规范的环境监测的方法,通过在项目规划、进度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使我们的城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更优质、高效地完成,为进一步实现城镇的环境监测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技术支持。 环境监测论文: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任务及特点、生态环境指标的建立、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生态变化趋势预测预报等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展望。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 环境监测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1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正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除了常见的各类污染因子外,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灾害性天气增加,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加剧,洪水泛滥,沙尘暴、泥石流频发,酸沉降等,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促使人们重新审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上看,环境保护是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为终极目标。对环境监测,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因此前者强调“局部剖析”,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而后者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技术规范。本文主要结合国内情况拟对生态环境监测作一全面介绍,以期大家共同努力来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的开展。 2生态监测 所谓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的定义不很一致。美国环保局Hirsch把生态监测解释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改变。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如近年来积极开展的福建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河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较早,近几年又做了大量工作的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应当看到,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必是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证。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水文学、环境经济学、人文物理学等的理论和实践对生态监测更是大有裨益。 3生态监测的类型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这类划分突出了生态监测对象的价值尺度,旨在通过生态监测获得关于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现状资料、受干扰(特别指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承受影响的能力、发展趋势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3.1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3.2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4生态监测的任务与特点 4.1生态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4.2生态监测的特点 4.2.1综合性 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 4.2.2长期性 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北美酸雨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4.2.3复杂性 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4.2.4分散性 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5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5.1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人文景观、人文因素等)、一般监测指标(常规生态监测指标、重点生态监测指标等)和应急监测指标(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性生态问题)。 包头市环境监测站将包头生态监测指标的设计拟分为三个层次和三个要素。三个层次为:优先指标—-目前的必测项目;常规指标—-应开展的项目;选择指标—-应完善、充实的项目。三大要素为环境、生物、社会。环境要素包括气象、水文和土壤;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社会要素包括人口和经济。并按照自然状况及其生态功能将包头市由北向南划分为五大景观系统,即草原牧业景观;低山、丘陵、农牧交错景观;山地景观生态系统有其对应的指标体系以及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例如,低山、丘陵、农牧交错景观生态系统以旱作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其主要生态问题,监测内容为土层厚度,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山前平原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包头市粮食和蔬菜生产区,突然的问题是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工业污染,相应的土壤指标监测内容为有机质含量、pH值、含盐量、化肥有机肥施用量、重金属、氟化物含量。 湖南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的陆强国主要依据湿地功能原则和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对环洞庭湖区域面积为18720km2(包括湖北部分)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进行了功能区划,即淹没区、湿地农业区和台地山岗区,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结构特点、生态目标和社会经济因子,拟出了湖泊湿地生态监测整体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虽然作者是从研究洞庭湖出发,但由于其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具有广泛适用性,并且出发点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区的特点,因而我们认为该指标体系对湿地生态监测具有广泛借鉴价值。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王洪庆等从与以往农业环境监测的比较着手,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特征,制定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和具体指标。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高怀友等以条件指标和压力指标划分,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具体参评因子。 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付运芝等人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宏观角度划分为陆地、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对这两大系统又进行细分类,提出陆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八个部分,即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植物要素、动物要素、微生物要素、地质要素、人类活动要素。建议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如下十个部分构成,即水文气象要素、水质要素、底质要素、浮游植物要素、浮游动物要素、底栖生物要素、微生物要素、底质要素、人类活动要素。并给出了每一种指标体系要素的具体监测内容,监测工作者实际应用时可适当增删。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生态监测本身能否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变化和趋势。因此生态监测指标选择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功能及不同生态类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对环境质量和价值的要求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从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问题、所受的环境压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生态监测指标可分为条件指标和环境压力指标,其中条件指标又可分为反映指标、暴露指标和生态指标。反映指标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在各层次上(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组合状况的环境特征的指标;暴露指标是关于反映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压力大小的环境特征指标;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另外,笔者认为在制订指标体系的同时,应多在为达到生态系统目标,各指标内容的优化目标的确立上做工作。 5.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生态监测的前提。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可作为监测指标的众多要素中,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5.2.1代表性 确定的指标体系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5.2.2敏感性 要确定那些对特定环境敏感的生态因子,并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以此反映生态过程的变化。 5.2.3综合性 要真实反映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多种指标体系。 5.2.4可行性 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同时要便于操作,并尽量和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挂钩。 5.2.5简易化 从大量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的指标进行研究。 5.2.6可比性 不同监测台站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应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 5.2.7灵活性 哪怕对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应用时指标体系也应作相应调整。 5.2.8经济性 尽可能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 5.2.9阶段性 根据现有水平和能力,先考虑优先监测指标,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也可分阶段实施。 5.2.10协调性 多数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尽量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相协调,以便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提出的各种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如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四原则,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指标四原则和农业生态监测指标五原则,与上述原则都是一致的。当然,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除受技术条件和人力、财力因素制约外,对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仍需在实践中考察和检验。 5.3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 优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对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进行评价的最大的要求。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生态监测主要限于污染性生态监测,现有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生态监测评价经验不多,对生态系统规律认识不够,因此确定当前优先监测指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属于污染的生态指标仍为当前优先监测指标。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影响的指标的监测,在当前亦显得十分迫切,需尽快列入优先监测指标。我们高兴地看到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适应,一些地区已经将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生态环境监测有直接服务于生产的趋势。 下列指标在我国当前开展生态监测时可列入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中: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或植物区系位移的监测;珍惜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沙漠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监测;生态脆弱带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农田和荒漠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主要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水土流失、沙漠化及草原退化地优化治理模式的生态平衡的监测;各生态系统中为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等。 6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象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编制生态监测项目报表,针对提出的生态问题建立模型、预测预报、评价和规划、政策规定)。 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干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 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三S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三S技术 ,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三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资源与环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RS和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促进以定性描述为主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过渡,实行时空的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预测未来。 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 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三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7 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2001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学术交流会上,提交的158篇论文中,有关生态监测的论文仅16篇,约占10%,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由于人口和资源的压力,过去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使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已十分严重,特别是占国土总面积1/3的广大干旱半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对荒漠生态监测的研究在国内开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环保科研所1984年接受“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工作。中科院在新疆建立了阜康、策勒、吐鲁番等生态实验站,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其所属的53个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袁国应等自1987年起开展了荒漠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定位观测研究,历经5年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指标体系。陆强国根据洞庭湖湿地功能区特点及生态目标,拟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张建辉等对农业监测目标与监测指标体系选择进行了探讨。宋国利等提出了北方森林、农业、矿业开发生态监测指标。沈志介绍了物候学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宏观生态监测有了一定的进步,3S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生态监测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明显优点,是宏观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六五”期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均包括生态监测内容。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全区气象卫星NOAA-12五个波段影象数据,完成了全区土地荒漠现状的评价工作。利用遥感技术对热带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森林火灾后生态变化遥感监测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中国北方沙尘灾害特点及其下垫面状况、金衢盆地土地退化、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内蒙古土地盐渍化典型区域动态监测、广州珠江口、太湖水体污染、大连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利用GIS系统预测预报模型对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等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地退化预报、景观生态退化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测和应用国土资源卫星数据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初步建立了生态环境的遥感识别标志等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牧场产量、农作物产量、资源调查、水土保持状况和灾害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宏观生态监测积累了经验。其中热带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遥感监测课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原称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西双版纳自然保护资助合作项目,由中方和比利时遥感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利用多时相遥感图象判读,系统分析了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其结果经地面实况验证基本属实,为结构极为复杂的热带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探索了一条新路。笔者认为利用3S技术解决生态环境监测问题要注意GPS,GIS,RS三相技术的结合,利用任一技术要想对环境进行综合监测评价是不可能的。RS象片应用进一步提高判读和分类精度,涉及计算机分类精度的提高,需利用已有信息资料辅助区划,利用技术人员协助判读,利用GIS产生辅助判读因子,同时加强地面调查工作。 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8 结语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家庭理财论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家庭理财 【摘要】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能够给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带来重大影响,也将对家庭理财、投资与消费产生深刻影响。文章正是以利率市场化为背景来探讨家庭投资理财的策略,实现家庭资产的合理增长。 【关键词】利率 利率市场化 家庭理财 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对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进行了两次调整。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两次利率调整拉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通过利率浮动范围的调整,使利率由管制走向市场化,将资金价格的定价自主权交给商业银行,不仅有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加快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资金借贷的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的情况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如果把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看作商品,那么利率的高低与商品价格的升降是一致的,同样受价值规律所支配。若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则利率就低;反之,利率就高。 理财,即财富的管理,进而提高财富效能的一种经济活动。所谓家庭理财,从概念上讲,就是在家庭财务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针对风险进行家庭财产的有效投资,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目的,抵御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必将会为居民打造一个全新自由的投资理财新天地,催生理财新观念,促使居民采用多种交易工具与方式进行资产的保值增殖。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家庭的投资理财活动产生的影响 (一)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居民储蓄偏好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可供家庭自由支配的资产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居民的家庭资产在结构和功能的配置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多的倾向于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家庭金融需求也使得我国家庭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居民在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工具上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高居不下,在家庭金融资产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001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3762.4亿元,到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增长为303302.5亿元。在这十年间,除了2007年受股市大涨热潮分流资金的影响外,其他年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年增长率都在15%左右。可见,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增长。 储蓄存款是我国最古老的金融产品,由于其具有变现能力强、安全性高并且简单方便等特点,它成为了我国大多数家庭选择的金融投资工具。储蓄存款的收益就是利息,而决定利息多少的正是利率。从一般意义上讲,利率的提高会提升居民的储蓄倾向。然而,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储蓄的利率弹性 很小甚至接近于零。所以,利率的提高不能保证储蓄率的提高,而且各国的的实例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一般情况下,利率市场化能导致实际利率水平提高,从而诱导居民增加储蓄。6月8日央行调息后,可以清晰的发现:从表面上来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了0.25的基点,即由3.5%降为3.25%,而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了基准利率的1.1倍,这又使得存款利率变为3.58%,这也意味着实际上存款利率不降反升。从各大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来看,全部银行一年期(含)以内定期存款利率均上浮,其中中小型银行上浮到顶(基准利率的1.1倍)。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显示,2012年6月份和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创新低,分别为2.2%和1.8%,这使得居民的实际利率持续为正值。实际利率为正值,将增大银行对居民存款的吸引力,实现储蓄的保值增值。 (二)银行竞争加剧,可供家庭选择的理财产品更为丰富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有了利率的制定权,各家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身的资金条件来采取差别化的经营策略,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这无疑导致了商业银行间更直接、更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将会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不同银行在币种、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中得到反映。作为金融机构的客户,居民可以像购买其他商品一样,挑选自己满意的银行和产品。 (三)金融意识加强,个人信用受到重视,利率风险加剧 利率市场化后,家庭的消费贷款利率也将实现市场化,这意味着不同的家庭将从银行获得不同利率的消费贷款。家庭的消费贷款主要用来购买住房、汽车及其他耐用消费品,因为利息支出在这类信用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贷款利率对家庭的贷款成本有重要的影响。银行主要根据贷款人的信用情况、职业类型、收入、学历等综合情况为每个人执行不同的贷款利率。那些资信情况良好、且学历较高、收入稳定的人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并且能够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相反,就要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甚至无法获得贷款。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的总收入、家庭成员的职业、学历等自然条件是相对不变的,那么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家庭要重视信用记录的积累,提高金融意识,以求获得更低利率的贷款。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遵循着“帕累托改进” 的原则,这一改革过程将尽可能地使一部分人受益,并且不使其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对于存款人来说,表面上的降低存款利率并不会损害存款人利益,扩大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反而可能会使其受益。对于贷款人来说,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还扩大了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更加有益于贷款人。对于银行来说,为了抢夺优质的贷款客户,银行必然会把贷款利率下浮到底。另一方面,为了争揽储户,银行也必然会尽最大努力把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这无疑增大了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 。各银行间由于业务范围、风险程度、公众认可度的不同,必然会凭借自身的优势展开竞争。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破产倒闭的情况,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近些年来我国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困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家庭理财策略 (一)综合比较、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完善家庭理财投资结构 由上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家庭的储蓄率仍然居高不下,大部分家庭的理财结构都较为单一,不利于家庭财富的增长。合理的理财结构不是单纯的购买储蓄,而是应该根据每个家庭的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理财计划,配备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度的理财产品,建立投资组合,优化资产配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发展的态势非常迅猛。在利率逐步自由化的今天,各大银行提供的新型理财产品将更具有特色,品种期限将更加齐全,投资者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面临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家庭首先要深入的分析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构造一个风险梯度完整的理财产品组合,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累积家庭财富。其次,不要盲目的追求产品的收益率,要对产品的费用、风险、客户的权益与义务做全面详细的了解,综合比较每款产品的优缺点,有效保障好自己的利益。最后,家庭的理财投资结构还必须要结合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考虑家庭生命周期不同的理财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理财结构,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家庭理财的需求。 (二)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认识,提升家庭的信用约束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企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负债经营,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企业,因而防范和化解风险也成为了银行的永恒主题。在过去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国有产权形式决定了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由此国有独资银行也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也奠定了其在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地位,成为了公众心中一个无风险的“政府部门”。为了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应对加入WTO的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逐步完成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实现了金融机构主体的多元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居民对银行的认识仍然不到位,缺少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定价权放给银行,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市场风险自然增大,居民也应改变对银行的传统观念。此外,居民应当加深对我国银行业体系的认识,不要将目光只局限于四大银行,应当更多地关注中小股份制银行。许多中小股份制银行为了招揽客户,开发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并且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居民应当分享金融体制深化的成果,享受金融业竞争带来的收益。当然,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利率,居民也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利率的高低上。不同银行提供的利率水平不同,但是居民也不能盲目的选择提供高利率水平的银行。所谓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一些实力较弱的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会把存款利率定的较高,因而也承担着较大的风险;相反,一些信用度高、实力强的银行提供的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但这些银行存款的安全系数也较高。这就需要对银行做出综合全面的考察,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收益。 利率市场化后,个人的信用记录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经济生活成本。许多商品的消费贷款都与个人的信用程度直接相关,这也要求我们提高对自身信用水平的重视程度,培养守信观念,从而来提高整个家庭的信用状况,为家庭的经济生活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规避风险,合理保险,为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利率市场化后,随着利率的波动,家庭在投资过程中所承受的财务风险也增大了,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自然成为了家庭理财的首选。家庭在投资理财过程中要防范利率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还要防范意外、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因此保险也是家庭理财的必备工具。通过发挥保险的杠杆效应,投入少量的资金即可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实现转移风险、获得保障的目的。利用保险的保障功能来管理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各种风险,保证家庭理财计划的顺利进行。此外,保险理财产品不仅具有保障功能,许多理财产品还附带理财功能,能够在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保险资金的增值和灵活运用。家庭在投资保险工具时,可兼顾其保障功能与理财功能,根据家庭的风险偏好在整体规划中进行比例调整,确保家庭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 作者简介:张慧一(1986-),女,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规划的道与术 家庭理财规划是指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制订包括现金与储蓄管理、风险管理、教育规划、退休规划、债务管理、税收筹划、投资管理及财富传承在内的综合性理财方案,对财富进行科学的管理。家庭理财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而非简单无限制地追求财富总额的最大化。就如同经营企业一样,所获的财富应该服务于家庭成员的幸福、健康、和谐,让生命价值实现最大化。 对于“你想理财吗”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面对“如何正确理财”的问题,人们的答案却五花八门。有的人会说:“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有的人会说:“理财就是买股票、买房子,反正不是把钱都存在银行里。”也有的人会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所以理财就是日子要算计着过。” 不少客户经常会向理财师咨询“股票、基金、黄金、房产是否应该交易”之类的问题,将所有投资行为都归于以赚取差价为目标的短线交易中。很多人都在自学理财,但自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人要么无知无畏,极富胆量;要么无知无为,畏首畏尾。那么,对于大众而言,理财是否有可掌握的规律呢? 1 理财注重规划 理财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下,人们对于人生综合规划的重视。1929年10月,股票暴跌引发经济危机,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使得保险公司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大危机”使人们开始萌生了应该对个人生活进行综合规划并进行资产配置的愿望。1969年,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金融服务专业人士在美国芝加哥机场附近一家咖啡馆聚会,他们有感于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和社会公众对自身及家庭理财逐渐力不从心,提出了“关注需求和目标比关注单一金融产品销售更重要”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精神。由此,理财的概念得以提出,1969年也成了现财发展的标志性年份。 理财极具规划性和目标感。博多・舍费尔就曾指出:为未来做准备的最好方式是筹划它,理财不仅是筹划未来,更重要的是购买未来。理财规划是根据自身财务与非财务状况,运用规范的方法并遵循一定的程序,制订切实、可操作的某一方面或一系列相互协调的规划方案。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努力一生达到财务安全、自由、自在的过程。因此,理财不是简单的金融产品堆砌,每个人在开始理财之前都要先思考:对未来,我有什么担忧,我有什么心愿,我有什么实际的目标,对家庭我负有什么责任。如果脱离了这些而进行理财,往往是无果的。 2 家庭理财金五星 每个家庭的资产可以分为5个账户,我们可以用“家庭理财金五星”来管理这5个账户,如图所示。“家庭理财金五星”像个棋盘,它是家庭理财之“道”,而各种金融工具就像旗子,它属于家庭理财的“术”。那么,这5个账户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应该如何有效分配? 2.1 现金账户 这个账户下的金融工具包括:活期存款、货币基金、超短期理财产品及各种宝类产品。这些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强。很多人喜欢在这个账户里放很多钱,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用流动性锁定风险。账户财富值与本金、报酬率、时间的关系可定义为 财富值=本金×报酬率×时间 钱生钱要建立在牺牲一定流动性的基础上,现金账户占比过多就会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但是,家庭往往存在两种“万一”,一种是日常的,一种是灾难性的。只有解决了这两个“万一”的问题,才能放心地把这个账户中的资金取出来,提高效率。这两个“万一”的解决,就是靠两个账户,即消费账户和保障账户,如上图所示。 建议保证现金账户(即应急的钱)中的金额为3~6个月的生活费用,如果有房贷还款需求,需要另外增加12个月的生活费用。 2.2 消费账户 与消费账户相关的只有一种金融工具,就是信用卡。很多人拥有多张信用卡,而每张卡的信用额度都不高。这一方面不能帮助持卡人应对日常“万一”情况的发生,也容易陷入“卡奴”的烦恼。 建议每人至多保留最有价值的2张信用卡,合计信用额度最好在10万元以上,这样如果出现紧急情况,短期融资就可获得超过5万元的资金。 2.3 保障账户 和保障账户相关的有2种金融工具: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包括医疗、重疾、意外险等),这个账户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两拨千斤。由于社保报销存在就医限制、药品限制等短板,无法有效覆盖风险,所以很多人会在现金账户里存储大量资金用于应对风险。但是,如果在社保的基础上有效地配置商业保险,即便不额外规划存款,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很多人只是象征性地购买一些商业保险,风险一旦发生,往往顿感杯水车薪,甚至让人觉得有鸡肋之嫌。其实,恰当的保险产品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尤其对于工薪阶层、中产阶层家庭,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建议个人商业保险的保费投入应为年收入的10%~15%,重疾险保额应为年收入的5倍,人身意外伤害限保额应为年收入的10倍。高净值人群建议选择配置高端医疗险,该险种涵盖范围包括很多合资、外资医院,很多医疗机构遍及全球。 2.4 风险账户 风险账户属于存在一定风险但可博取高收益的投资账户。该账户下可配置的金融产品有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期货、收藏品、房产、股权及投资型保险等,这些金融工具的功能是增值,产品往往属于挂钩政策红利或市场热点的投资品种。这类产品有可能带来很高的回报,甚至会改变投资者的命运。因此一些人乐此不疲、不计后果地投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类产品也可能招致巨大的资产损失,也有人因为恐惧风险而因噎废食,这些都不够理性。 2.5 安全账户 安全账户具有保值的功能,其功能是解决子女教育和养老金的问题,用于储备满足刚需的资金,不可拿来冒险。该账户所涉及金融工具有:定期存款、储蓄型保单、年金、固定收益类信托、房租、优质企业的优先股股权及优质的P2P产品等。这个账户的最大特点是安全稳妥,换言之,这个账户里的资金越多,个人内心的安全感就越强。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这个账户产生的是被动收入。 3 账户关系和意义 现金和消费账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功能,即“创造现金”,它能解放出有限的资金。风险账户和安全账户的分配比例并非简单地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客户的年龄、风险的偏好、资金量的大小有所调整。此外,也需要关注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 通过对这5个账户的分析可以发现,对“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很多人是有误解的。持有不同的金融产品不等于将鸡蛋放入不同的篮子,只有不同性质的金融产品才起到“不同的篮子”的作用。此外,投资者需要明白,各种金融产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的不同属性,才能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家庭理财论文:80后小资家庭理财探讨 【摘要】80后小资家庭的组合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家庭模型,在他们以后的家庭成长期会面临房贷、赡养老人、教育小孩等各方面的考验,80后小资家庭都希望在经济上有更多的保障。本文立足于80后小资家庭的财务状况,依据不同的家庭阶段,制定相匹配的投资理财策略,并提出加强家庭理财理念,提高理财和消费能力等80后小资家庭理财健康发展的建议,力求80后小资家庭在经济上有更多的保障,提高家庭成员幸福感。 【关键词】80后,小资家庭,家庭理财 80后是一个发展并逐渐成熟的一个阶层,他们是中国经济起步飞速发展的时代下的见证者,是现在阶段下的新型领导者。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时代冲击下的各种考验,比如房奴,车奴,孩奴等等的问题,这些也是中国大多数家庭面对的共同话题。 一、80后小资家庭的界定 小资家庭不同于中产阶层家庭,可以说是向中产阶层的一个过渡,经济和职业上都没中产阶级成熟,处于磨合向上的一个阶段。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比较稳定客观的工作,中等的收入,能用一部分额外支出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职业上的界定:新兴的小资阶层主要是各个行业的中低层管理人员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国家行政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大中学教师、一般律师、中级会计以及医生,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从行业分布上看,小资阶层群体多集中在金融、地产等大型企业,科技、通信、媒体、医药等新兴行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本文将其定义在从事脑力劳动、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并对其授权管辖的对象具有一定支配权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经济上的界定:年均收入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月薪4500-7000,有一定的绩效奖金,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文化上的界定: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娴熟的职业技能,在生活上也有一定的追求。 二、80后小资家庭的财务状况 从财务上来看主要是其收入和支出的一个比例,分析家庭收支状况。收入由主动性收入和被动型收入两部分组成,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称为主动性收入,主要有工资和劳动报酬佣金。被动型收入包括投资收入、福利收入和经营收入。从支出方面来看,大概分为三个大类,主要有固定支出、可变支出和灵活性支出。固定支出的费用具有定期性、定量性和固定性,这类支出通常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并且刚性较强,一般节省余地较少,比如房屋贷款、保险等。可变支出是指家庭的日常开销,如交通、通讯、水电煤等费用。灵活性支出是一种不是必须的支出,而且伸缩性很强。比如文娱、教学培训、交际往来、旅游、健美和一些属于奢侈品的消费等。 分析好家庭的现金流量后,才能发现家庭资产的结余能供分配到哪些理财规划中去,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进而达到资产组合的最优配置。 三、80后小资家庭的理财状况 由于家庭处于成长初期,故家庭的理财状况基本依靠前期的积蓄存款,银行理财方式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固定的利息收入,是理财的首选渠道。除此之外,家庭根据自身的经济调节,适当的购买了一些国债,但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总体上是趋于保守型的理财策略。 归根结底,这类家庭的理财状况的局限性首先是因为对理财的意识比较模糊,规划性意识不强;有投资意识的在做法上又过于保守型,一味追求稳定效益,针对性不强。其次是因为缺乏风险意识,投资组合单一,有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趋势。最后是小资家庭成长期的理财目标基本放眼于短期,只看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目标,从而导致理财目标与现实存在着一定差距。 所以针对80后小资家庭的理财规划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分析好家庭资产状况,理清财务规划思路,才能在理财的道路上持久长远发展。 四、80后小资家庭理财健康发展的建议 对于不同的家庭,有适合不同的投资组合与之匹配,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对广大民众而言,没有最优的理财产品和理财策略,只有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和理财方案才是最好的。通过对80后小资家庭的财务分析,找到家庭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合理的安排资产的最优规划,对80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家庭都有着启示。下面是对家庭理财健康发展的一两个建议。 (一)加强家庭理财理念 从家庭自身出发来讲,家族成员应积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让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财机构和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展示在大众面前。面对这么多投资渠道,一定不能盲目从众,要脚踏实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家庭成长的不同阶段里的财富积累方式和的理财目标各不相同。但目标的共同点都是积累更多的财富,使生活变得更优质。因此各个阶段都应加强理财意识。 1.单身时期:这一阶段是指小资家庭成员从参工到结婚这一时期,大概在22~30岁之间,期限是3~10年。这个阶段里家庭负担一般不重,在支付各种消费后,理财重心是提高收入和积累资本,所以应该采取积极的理财策略,在投资组合中增加高收益的投资产品。比如股票是优先的考虑的投资市场,同时应搭配少量基金,债券等其他低风险的金融产品。 2.新婚阶段:是指小资家庭成员从结婚到添加新成员的这一时期,年龄范围在25~35岁,期限是2~7年。这一时期是一个家庭建立的初步阶段,家庭的支出比例会有所增加,在满足家庭的日常开销下,理财的重点是清偿贷款和建立家庭备用金,所以依然是采取积极稳健的理财策略,可以在原有的投资组合中增加一定的商业保险购买,大致是40%的股票,20%的债券,20%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20%的商业保险。 3.筑巢族阶段:是指小资家庭子女的出生到其经济独立的阶段,年龄在25~40岁之间,期限是18~22年。这一时期是小资家庭的巩固阶段,收入会逐渐超过支出,债务减少,理财的重点是子女教育基金、置换房产等。此时可以选择中等风险的理财策略,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比例可以缩减至30%,另外增加20%的货币资金。 4.退休阶段:是指小资家庭居民养老的这一阶段,年龄一般在55岁以后。这一时期主要是消耗阶段,收入减少,前期积累的储蓄是主要保障,理财的重心是养老、休闲和医疗保障。这时的采取的家庭理财策略是防守型的,投资组合中债券,尤其是国债的比例占据很大一部分,股票几乎为零。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可以大力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使理财知识更普及化。比如,在高校里可以开设理财投资方面的课程,使理财变得更专业化。再者,社会经济的纷繁变化和投资工具日益增多,让居民家庭理财很容易举棋不定。因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是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二是保护百姓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为投资理财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国家还要对国民的投资理财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对国民进行投资教育,传授理性的理财理念及投资之道,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理财。 (二)提高理财和消费能力 理财的目的之一就是积累财富,为的是让自己有一个更舒适的生活,进而达到生活的一个理想规划状态,所以消费就成了理财的一个产物。 理财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理财首先要有财才基础,家庭在理财之前要学会开源节流,保证资金积累。资金积累是理财的第一步,在满足日常生活正常的情况下,把者固定的资产或盈余进行再次投资利用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让家庭的资产循环滚动,达到增值保值的作用,同时多次持续性收入才是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其次初期理财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也许会尝试失败,也许理财收益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所以提高家庭投资理财要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从电视节目、财经杂志和财经广播中获取相关的理财知识,也可以向其他有经验的理财者请教咨询,依据家庭的实际和自身的投资理财经验,选择合适的投资渠道,合理处理金钱和时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家庭理财能力。最后提高家庭理财能力要掌握正确的理财原则。投资理财赚到第一桶金虽然重要,但是要坚持长期理财,理财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达到自己规划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合理安排理财的周期,学会让钱生钱,让资产滚雪球似的实现持续增值,让理财变得轻松有趣。 家庭理财论文:浅谈中国家庭理财现状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在负利率的时代,大多数家庭都有或多或少可以用于投资的闲钱,不甘心放在银行里随物价水平的上涨而贬值,但中国家庭理财的现状却不是十分理想。 关键词: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工具;规划;现状 那么何为家庭理财?想要理清家庭理财,首先要了解个人理财的概念。个人理财,是专业理财人员根据个人或家庭所确定的阶段性的生活与投资目标,按照个人或家庭的生活、财务状况,围绕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预期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形成一套以个人或家庭资产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人生不同阶段的个人财务安排,并在财务安排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化的、差异性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从广义上说个人理财包括家庭理财,而个人理财的个体常以家庭出现,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谈家庭理财的现状与规划。 来自上海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数上海市民认为"未经专家指导的自发理财方案有很大风险";有87%的被访问市民表示会接受银行提出的理财建议,其中32%的市民"最感兴趣的是银行的理财咨询和理财方案设计";40%的人认为"应增加客户投资操作,提供专家服务",并"希望能与银行理财专家建立稳定和经常性的业务联系"。由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如何合理规划家庭个人的财产,使之能够不断保值、增值,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逐渐富裕起来的国人所关心的话题。家庭理财也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而备受关注。 家庭理财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但是为什么家庭理财在我们身边却没有热起来呢?主要源于三点:①个人理财业有待规范成熟②大众错误的理财观念③对理财工具的陌生。 一、个人理财业有待规范成熟 就拿理财规划师(CFP)来说,我国的银行里给你推销理财产品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理财规划师的资格认证,而且他们在推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回避风险、夸大收益率的现象,他们的目的在于卖出理财产品,由于目的本就不纯所以也难以为顾客提供适合自身家庭的可行的理财规划。中国的个人理财师群体还没有被大众认可信任,也没有形成规范。 而在个人理财萌芽地的美国,CFP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倡导从业者在提供理财服务时,只能帮助客户制定一个长期的可执行的计划,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而不是推销理财产品。在这种制度的推动下,美国个人理财业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成熟的金融服务行业。 二、大众错误的理财观念 。 另一方面,大多中国人还没有理财意识和成熟的理财观念,一部分人以为自己的储蓄还达不到理财的门槛,还有一部分认为自己有钱又能够赚钱,理财太鸡肋从而放弃理财。而有些已经意识到理财重要性的人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保守、封闭、财不外露的思想,对于由别人来规划、打理自己辛苦大半辈子赚来的“血汗钱”本身就缺乏足够的信任。 误区一:穷人谈不上理财。 相比较富人来说,普通人的经济压力更大,养老育小、买房还贷的费用占据了一个家庭的大部分支出,这样的标准中国家庭一旦家庭成员遭遇天灾人祸,医疗费用在瞬间就会搬空一个家庭的存折上多年累积的数字。理财无疑是他们应对长期经济压力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最有效益的方式。 误区二:富人理财很鸡…… 台湾富豪温世仁离世后,台湾税务部门核定的其家人应纳的遗产税为40亿元新台币,创下台湾税史纪录,而这位身价过亿企业家在生前并没有理财规划导致其家族以广达集团46000多张股票充抵税款。温世仁的夫人吕来春逝世后,她的遗产税估计约20亿元。合计温家夫妻二人的遗产税共60亿元,堪称台湾财税史上遗产税缴最高的夫妻。 相比之下,台湾首富蔡万霖则依靠理财的避税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蔡万霖去世时留下了46亿美元的遗产。按台湾遗产法律估算,若蔡万霖生前不做任何财产安排,上述资产需要缴纳高达23亿美元的遗产税。可是,其家族最终只交了5亿新台币遗产税。因为在生前,以寿险、信托业务起家的蔡万霖购买了数十亿新台币的巨额寿险保单以转移财产,而在法律上保险金是不算做应纳税所得额里的。 通过中国股市股票交易频率我们就能看出来,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投机者,而不是投资者。投资是在发掘潜质资产,进行长期投资,放长线钓大鱼。而投机主要目标是短期的价差利润,当然投机的短期收益率可能更高,但是风险一定更大。 三、对理财工具的陌生 家庭理财中常出现的理财工具有证券、信托、保险等。我在这里对比一下最常见股票和债券。 对于股票,中国人看起来好像很懂的样子。中国出现过两次炒股热潮:一次在07年,刚过去的一次就是在2015年。时隔8年时间的大熊市行情,牛市的身影再一次展现在大众的面前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证券知识的新老股民统统变成巴菲特一拥而上。但是股票的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不是所有人都能清醒的控制风险权衡收益,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股市捞一笔的。要多对比不同的理财工具,选择最适合自己家庭财产状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一样或几样工具。 四、结语 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虽然目前中国理财状况不尽如人意,但是国人的理财观念正由急功近利一步步转变为成熟稳健的理财观念,大众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也会越来越深,这样的趋势会刺激中国个人理财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的规范,个人理财业的成熟反过来会加大家庭理财行为在中国的普及,相信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国人的理财观念将日趋成熟。 家庭理财论文:浅析家庭理财中的风险 要说最近网上点击率最高的是什么,莫过于铺天盖地的P2P企业跑路的新闻,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企业。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背景下,这些P2P理财产品凭借着超高收益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众理财品种变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以至于一些大爷大妈把自己的养老钱投入网络借贷以期获得超额收益。而这次P2P跑路风波则让不少大爷大妈血本无归,多年的辛苦钱打了水漂。究其原因,还是大家的风险意识不足,只看到了高额收益却忽略了其背后伴随的巨大风险。 正确认识风险就是我们打理家庭财富的第一堂课。 风险一词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提起风险,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地震、火灾、水灾、盗窃等等,为了防范这些风险一些家庭会购买一部分保险,以期在未来家庭遭遇上述灾难的时候减少损失,其实,这仅仅是风险的一小部分。风险活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上班有迟到被扣工资的风险,吃饭有吃坏肚子的风险等等。一般认为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从理财的角度来讲就是家庭资产在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与收益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收益与风险形影不离,但是人们却常常只看到收益,对伴随收益而来的风险视而不见。风险与收益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收益越大风险也就越大,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只有收益而没有风险的投资。 既然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要怎样辨别生活中的风险,尤其是家庭理财方面的风险呢? 通俗上我们把银行的存款利率称为无风险利率,这里的无风险指的是存入银行的存款无论外界出现何种情况银行都会按约定还本付息,因此我们可以把银行存款的利率作为辨别市面上各类理财风险的基准。一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于银行存款利率越高,那么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就越大。最近跑路的一些P2P企业所提供的理财收益率动辄年化20%甚至高达30%,且不说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了近20倍,就是同期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仅在4%5%之间,投资这类P2P理财的风险可想而知,大部分投资人血本无归也就不算稀奇了。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配置自己家庭财富的时候,应该将自己想投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银行基准利率做个比较来判断该产品的风险。例如,银行目前定期存款最长期限为五年,其存款利率大致为3%4%。如果一项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比银行利率高出太多,那么在做出这项投资决策之前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承担相应的风险了。 有了辨别理财风险的方法之后,家庭财富的“当家人”还需要懂得“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投资需要分散风险,以免孤注一掷失败之后造成巨大的损失。家庭的资产也需要分散风险,上面我们提到了那些高收益产品所暴露出的风险并不是为了阻止家庭投入类似的理财计划,而是要告诫各位“当家人”依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家庭资金。一般情况下,家庭日常所需资金应该尽量存入银行,如果有长期闲置资金可以配置部分银行定期,剩余的可以配置理财或者股票资产等。如果是新组建的家庭,家庭负担较小且对家庭财富增值要求较高时可以适当多配置中高风险产品。如果是老年投资人,考虑到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资产应该主要以保值的银行存款为主,尽量少配置甚至不配置高收益产品。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家庭资产类型,这样就可以做到即使某项投资失败了也不会导致家庭财富出现难以承受的损失。 风险就像“火焰”,懂得利用它能为我们带来温暖,对它视而不见就会“引火烧身”。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了风险,并懂得如何规避、分散风险,那么,风险这把火也能为我们的家庭财富增值保驾护航。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发展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家庭理财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理财产品多种多样,家庭理财业务潜在市场巨大。纵观我国家庭理财行业,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使得我国的家庭理财行业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我国家庭理财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家庭理财行业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家庭理财;问题;发展策略 一、家庭理财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家庭理财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家庭购买理财产品的目的主要还是保值增值,获取稳定的收益,所以收益的多少对家庭理财产品的选择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银行存款还是占金融资产中的绝大部分,其他金融资产如:股票、基金、债券、黄金、保险、房地产等等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理财概念虽然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老一辈的人还是会选择储蓄存款,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下,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占据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都是用辛苦赚来的结余收益来投资理财产品,所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愿承担风险,绝大部分都是风险规避者。由于风险和收益都是对等的,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所以就算其他理财产品如股票、基金等收益比储蓄存款的利率高,但是风险也大,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为了避免风险,仍然会选择传统的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仍然会是家庭理财的第一选择,但家庭投资理财将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低收入家庭,他们的收入都会存入银行,而不会选择投资于股票、债券等等,因为为了资金的流动性,他们往往会随时随地支取现金,所以没有办法进行理财投资,而且他们也没有资金去聘请专业理财机构来为他们进行理财规划。而高收入家庭,他们有更多资金和精力来对财富进行合理规划,所以,他们理财方案的选择也将趋于多元化。 银行存款仍会成为家庭首选,而且这种情形可能持续多年,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决定的。但是也会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理念的不断改善而逐年下降,同时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家庭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这就有利于家庭投资者将目光放在更具有收益性的其他理财产品上。这会使得银行储蓄存款下降,一些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基本、黄金等等的投资将日益增多,同时这些理财产品的混合搭配也将不断复杂和多样化。 (二)家庭理财行业存在的问题。 1.理财产品存在潜在风险。 经济的发展,带来理财产品不断的发展,种类也开始不断丰富,但是家庭理财产品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由于我国的国情,绝大部分的家庭投资者都是风险的规避者,所以面临风险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家庭理财行业正处于发展之中尚未达到成熟,很多规章制度以及风险控制措施都没有建立起来,一旦投资失策对于投资者而言损失可能是巨大的。理财产品存在固有风险,没有无风险的产品,有风险才会有收益。比如股票这种理财产品,很多投资者非常喜欢,因为其收益大,但股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且你投资的公司每天的行情也处于变化中,由于投资者与管理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真正的价值往往是难以合理预测的。而且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明显较弱,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真实性都不太确定,虽然有众多的专家都在预测,但是风险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没有谁能够对它完全掌控。对于债券,相对于股票而言风险较小,同时收益也比股票小,我国目前几乎没有无风险的理财产品,近似无风险也就国债或者银行存款。因此,家庭理财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面对的操作、市场、利率等等潜在风险。 2.理财产品单一。 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虽然在不断创新,但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主要还是股票、存款、债券、基金等,我国家庭理财市场还只是发展阶段,目前理财产品的创新也只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整合,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而且金融机构也没有推出针对具体客户实施的差异化服务,对于不同收入水平和风险偏好程度的家庭都一同对待,这明显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相较于国内,国外的家庭理财业务十分科学和有效,会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制定,这与国外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健全体制息息相关。目前商业银行是分业经营模式,则银行只能代销股票或债券等,所以家庭的理财产品不是很能适应这种经营模式,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家庭理财的健康发展。 3.金融分业制约家庭理财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分业经营模式,则银行只能代销股票或债券等,所以家庭理财产品不是很能适应这种经营模式,家庭理财行业不能够得到自由化发展。这就直接导致家庭理财业务缺乏个性化设计服务,不能满足家庭投资者的多样需求。而且其服务也只是单单的咨询建议和简单设计上,没有达到有效理财阶段。 4.缺乏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保障。 家庭理财业务一切都要以顾客为中心,体现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经营观念,为家庭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多需求一站式的服务。不过家庭理财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仅仅只是将家庭理财业务纳入了个人银行的业务部,然而由于我国家庭理财涉及面广,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却使业务难以仅靠个人业务部来完成,因此要实现家庭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就必须要有多个部门来进行合力管理。 5.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家庭理财是综合性业务,需要理财人员不仅要对理财产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了解它们的风险和收益,也要对家庭投资者的具体情况,比如说:消费观念、收入水平以及风险偏好有一定的认知,而且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和证券投资的知识,需要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这方面人才显然不足,专业知识还不到位,还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安全感和十分满意度。 二、促进家庭理财行业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商业银行自身家庭理财业务水平。 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地位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在储蓄方面具有垄断性质,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由于目前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制度,导致家庭理财产品的灵活性不足,缺乏个性化设计服务,不能满足家庭投资者的多样需求。为了改变此现状,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加强合作,为家庭理财的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多需求一站式的服务。在这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家庭理财行业的发展模式。 (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理财投资咨询机构。 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家庭理财行业要迅速发展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第三方理财投资咨询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有效建立起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家庭理财的风险,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投入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中,促进家庭理财行业的规范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对于创新家庭理财产品也是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努力做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由此可见,第三方理财投资咨询机构的建立将为我国家庭理财产品行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合理制定理财方案。 家庭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程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不能一味的回避风险,也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合理的理财方案或计划。当然计划应该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要根据环境和实际情形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要突出方案的灵活性,以此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实现保值增值的理财目的。同时不同类型的家庭各有其特点,要根据家庭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理财方案,对于年轻家庭,可能入不敷出,对于中年家庭,就要考虑事业和孩子的因素,对于老年家庭,医疗和保险就尤为关键。 (四)注重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虽然在不断创新,但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主要还是股票、存款、债券、基金等,所以金融机构应该注重理财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理财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财产品。虽然目前我国衍生金融资产这一块还不是很成熟,但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低成本性对于家庭理财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突破口,可以考虑将衍生产品适当创新以适合家庭理财。同时家庭理财产品十分强调个性化,所以银行在开展家庭理财业务时,一定要根据顾客的真实需求定性设计。 (五)根据家庭不同阶段的特点对资产合理配置。 对于刚建立的家庭,由于资金比较紧缺,所以针对他们的理财方案相对应该计划保守一些,可以选择购买国债等一些低风险的产品,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对于正处于发展的家庭,事业和孩子都将考虑在内,他们对风险都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这时可以选择购买中期或长期的股权或债券,来实现长期高收益。 对于已经处于成熟期的家庭来说,他们有了一定的财富,各方面的生活都可以说比较稳定了,所以可以选择更加丰富的家庭理财产品进行组合投资,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实现一定的投资收益。 对于已步入退休的家庭来说,就比较注重风险的控制,他们大多回避风险,较少进行风险产品的投资,而是会更多地选择购买国债。 家庭理财论文:安卓家庭理财软件设计 摘 要: 基于安卓平台的家庭理财软件能够完成收益计算、家庭收入记账、家庭支出记账和成员信息维护等,是家庭理财的好助手。本文通过软件需求分析和数据表结构设计,为系统的实现奠定基础。 关键词: 安卓 理财 数据库 随着无线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利用计算机相关记账软件完成家庭理财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渴望利用手机、移动平板完成家庭理财工作,随时随地记录网络订餐、在线支付、工资收入、贷款支出等情况;随时随地查询家庭的账务信息。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家庭理财工具软件。 1.安卓开发平台 开发基于安卓平台的软件需要先配置开发环境, Eclipse是经常使用的开发环境。Android的系统架构与其操作系统一样,采用了分层的架构。Android分为四个层,从高层到低层分别是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内核层。 2.需求建模 通过对家庭理财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家庭理财软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 家庭收入记账,包括工资收入、股票收入、房租收入等。 (2) 家庭支出记账,包括贷款支出、网购支出、学费支出等。 (3) 家庭收入、支出情况查询。 (4) 家庭成员信息维护。 (5) 财产收益计算。 由此可以确定家庭理财软件的主要功能。接下来利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完成功能模型的建立,这是系统以后进行设计和实现的基础。家庭理财软件用例图如图2 所示。 3.数据库设计 家庭理财软件需要的表很多,主要包括会员基本情况、菜品信息表、套餐信息表、管理员表等。这些表都可以利用Android自带的SQLite数据库进行存储。以下列出3个主要的表。 (1)家庭收入情况表 该表包含5个字段,分别是收入编号、收入金额、收入类型、收入日期、收入备注。其中编号为主键,具体信息见表3.1所示。 (2)家庭支出情况表 该表包含5个字段,分别是支出编号、支出金额、支出类型、支出日期、备注。其中支出编号为主键,具体信息见表3.2所示。 (3)家庭成员情况表 该表包含4个字段,分别是成员编号、成员姓名、成员性别、出生日期。其中成员编号为主键,具体信息见表3.3所示。 4.结语 安卓家庭理财软件具有用户注册、家庭收入记账、家庭支出记账、收益计算和信息维护功能,利用本软件能够时随地记录家庭收入、支出等情况,及时查询家庭的账务信息,大大方便用户的记账操作,提高效率。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规避的三个常见知识误区 [摘 要]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财富在增长,家庭理财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相当流行的概念。本文具体分析家庭理财中常见的三个知识误区:理财定义误区,片面理解家庭理财,误以为理财就是投资或税务筹划等;家庭会计等同于企业会计误区,着重分析会计记账基础与钩稽等式误区;收支储蓄表编制误区中重点强调支出与收入的处理。由此希望家庭理财时对这三个知识误区加以规避,正确理财实现财务自由、自主、自在。 [关键词]家庭理财;理财知识误区;理财误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存款等这些对百姓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和财富积累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也随着快速增长。中产阶级、中间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间群体、中等收入者群体、新富裕群体、新小康群体等不同的概念和词汇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网络上,它们告诉我们中国人是越来越有钱了。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马斯洛认为当人满足生理需要时,他会产生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上述理论在一定程度解释了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理财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原因。居民除了满足基本生活之外,他们试图运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此外,金融产品越来越多,社会环境急速变化,老龄化社会问题凸显,人生周期的不确定性提升等因素,同样使得家庭理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理财知识内容繁多且复杂,如何避免在家庭理财时走入知识误区呢?本文将着重介绍三个常见的知识误区。 1 家庭理财定义误区 家庭理财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中比较典型的回答有:家庭理财就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就是收益不变时候降低风险,或者家庭理财就是在交税的时候尽量合理避税,家庭理财就是投资规划……对于理财的错误认识,会使得家庭在理财过程中犯一些低级错误而导致理财失败。 为了正确认识家庭理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人一生的收支情况(见下图)。人生的收入与支出的大小关系有:收入小于支出、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3种情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收入与支出并不能总保持平衡。这种不平衡有时来源于收支总量的不一致,有时又产生于收支时间的不一致。因此,家庭理财的意义在于,解决这两个不一致的问题,实现收支平衡保证财务安全。 人生的收入支出曲线 家庭理财即通过分析和评估家庭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明确家庭的理财目标,最终制订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满足家庭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家庭理财定义要点有:不是仅仅针对家庭某个生命阶段,而是针对一生;不是一个一次性产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终身理财。 2 家庭会计等同于企业会计误区 2.1 会计记账基础 编制与分析财务报表,是家庭理财中非常关键的技能,它在整个家庭理财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家庭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错误的将家庭会计等同于企业会计,在记账过程中错误使用权责发生制。为了让大家在编制家庭财务报表时正确使用收付实现制,现将两种会计记账基础介绍如下: (1)权责发生制以权利或义务的发生作为记账标准。凡是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有无收到和支付现金,都应记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现金在本期收付,也不应记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多采用权责发生制。在采用权责发生制时,信用卡刷卡时就记支出。 (2)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记账标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凡是本期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付的现金费用,都应记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记账结果可与期初、期末的现金余额比较,以检查记账的准确性。家庭会计多采用收付实现制。在采用收付实现制时,信用卡缴款时才记支出。 案例:富太太1月预收租客1―6月房租合计12000元,1月份刷卡800元,请分析富太太1月储蓄净增加额。 权责发生制: 1月房租收入2000元,1月支出800元,故1月储蓄净增加=2000元-800元=1200元 收付实现制: 1月的现金收入12000元,1月无现金支出,故1月储蓄净增加=12000元 该案例告诉我们采用不同的会计记账基础,家庭财务报表也会不同。因此,在家庭财务管理时,要使用收付实现制。 2.2 钩稽等式 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用钩稽等式验证报表正确与否。钩稽关系是指一个报表和另一个报表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如果不相等或不对应,这说明会计报表编制出现问题。 在企业会计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这3个公式是钩稽等式可以用来检验会计报表是否正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庭会计虽有资产-负债=净值、收入-支出=储蓄的资产负债表公式,但它们检验不出报表编制正确与否,不是钩稽等式。家庭会计中的钩稽等式有: 按成本计价时: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储蓄=净值增加额=期末净值-期初净值=(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净值 按市值计价时:期末期初净值差异=储蓄额+投资资产账面价值变动+自用资产账面价值变动。 3 收支储蓄表编制误区 在家庭理财过程中,人们习惯将各种现金流入和各种现金流出一视同仁纳入收支储蓄表,但事实是它们需要区分。不同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中,有些是家庭收支储蓄表的项目,有些却不是。 在编制家庭收支储蓄表时,我们需要区分有: (1)变现资产的现金流入包括资本利得和本金,资本利得部分记收入,收回投资本金为资产负债调整。 (2)房贷本息摊还包括利息部分和本金还款部分,前者记支出,后者为资产负债调整。 (3)保费根据项目可分为储蓄型保险保费和保障型保险保费。养老险/还本险/退休年金/投资型保单属于储蓄型保险,该部分不计入支出但列入资产。定期寿险/意外险/医疗险/失能险属于保障型保险,该部分计入支出。 (4)三险一金中,个人失业保险费计入支出;医疗保险费,进入社会统筹部分计入支出,进入个人部分为资产;养老保险费,进入社会统筹部分计入支出,进入个人部分为资产;住房公积金为资产。 (5)其他直接用于增加资产、减少负债的支出不能算入收支储蓄表。 案例:家庭税后工资为16.5万元(未参加社保),家庭生活支出6万元、赡养父母支出1.2万元、子女学费支出1.5万元;家庭利息收入0.1万元、资本利得1万元、资本损失2万元,保障型保费支出1.3万元、储蓄型保费支出1万元、房贷本金支出2万元、房贷利息支出2万元;稿费税后收入0.5万元,定期定额投资基金1.2万元。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家庭收支储蓄表(见下表)。 4 结 论 家庭理财意义在于它帮助我们平衡收支、实现收入和财富最大化、保证有效消费、满足对生活的各种期望、确保财务安全、为退休和遗产积累财富。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自主、自在,我们要在家庭理财过程中尽量避免定义误区、家庭会计等同企业会计误区和编制收支储蓄表误区这三个常见知识误区。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中应对通货膨胀的方式 摘 要:伴随改革开放浪潮的逐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由温饱式生活向小康水平发展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群众的储蓄比例大幅增加,由单纯积累发展成为理财投资。我国在历经了九十年代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之后,成熟又健全的金融市场正在我国蓬勃发展,家庭金融理财方式也正顺势而生,快速发展。当下,在社会金融资产中,居民的家庭式金融资产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家庭式的金融资产的使用与投资都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发展方向,还将影响到家庭自身的生活与消费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财;储蓄 1. 通货膨胀的当前情况 据权威部门统计表明,去年10月份我国人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约4.4个百分点,居过去25个月以来的首位,食品价格上涨10.1个百分点,为CPI贡献74%。通货膨胀通常被群众这样解释:清早带着百元大钞去超市购物,发现在买了一斤牛肉,二斤鸡蛋,几个馒头,三斤水果后,百元大钞已所剩不多了。在第二天再奔向超市的时候,不得不多带几张百元钞票。在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飞涨的物价的巨大压力下,以上的种种情况,都是无论哪种通货膨胀,都直接给我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最切实的影响。 2. 通胀的特点 1) 价格的全面大幅上涨。 通货膨胀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粮食、石油等产品价格的暴涨,更是以粮食、石油产品为基础的其它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当前,我国无论是实体产品,还是虚拟产品均呈现价格上涨趋势,而且汇率、粮食、楼市等诸多价格问题纵横交织、复杂异常也是我国急需要面对的问题。 2) 各类商品中食品价格涨幅居首位。 在与其他不同种类商品的价格涨幅差距被不断拉大的食品价格涨幅中,蔬菜价格的涨势还遥遥领先与各类食品的价格涨幅。 3) 资产价格飞涨催生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由2008年至今,以房价为代表的中国资产价格飞速增长,仅09年一年,北京的房价近乎翻番,我国政府更是为应对急需调控的房价出台诸多措施,“国五条”的推出,虽未完善具体实施的细则,却已让人民感受到了政策带给楼市的巨大影响。同时,一些可以储藏价值的商品,如古玩、文物、字画等的价格同样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3. 我国当前家庭理财的情况 就我国家庭资产结构来看,基本是以存款储蓄为主体形式,国民的存款总额在2012年底就已高达40万亿人民币之多。我国的家庭式金融资产有以下几种类型:近7层的家庭储蓄占据主体位置;股票、其他有效证券、外汇;现金及保险准备金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交易账户这种在家庭金融资产中属于低风险形式的理财方式是大多数人所青睐的。只有4个百分点左右的储蓄和债券比重更是远远低于我国的储蓄比例。由此不难看出,中西方国家就储蓄在家庭式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我国历史和现代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民众更多的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更为稳健的储蓄方式上。我国的家庭收入一直以来都处于比较低的情况,由此在出现风险的时候,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居民希望能够让家庭的经济情况一直处于较安全的一个状态,他们更多的愿意选择储蓄这种较为保守的理财方式。与此同时,我国股市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收益较低;当前我国还在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十分的不健全,大部分居民仍然放弃高收益、高风险的风险性投资方式,而选择储蓄、购买国债这种较为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实质上,中国家庭收入情况是我国家庭式金融理财方式选择的首要考量因素。 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医保、房产、教育等许多方面的问题都是我国民众在家庭生活规划中需要提前安排的。这就使得我国大部分家庭在理财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怎样能通过一些方式使家庭的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中规避风险;如何能够应用金融、投资、理财等方式使自身的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随着家庭理财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不单单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家庭式理财体系,还要金融组织的配合,推出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恰到好处的理财方式,促进我国投资环境的改进,这样我国家庭的资产才能够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使投资的收益率有所增加,推动家庭财产的使用效率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4.不同阶段应对通货膨胀的方式 在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工作开始,人生开始被分割成五个不同的阶段,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处于被养育的状态下。在我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薪资的回报之后,我们将步入以下五个不同阶段:事业上升阶段、婚姻起步阶段、生儿育女阶段、事业有成阶段、退休阶段。在面对生命中不同阶段的时候,我们就要通过不断改变投资理财和规划的方式来应对每个阶段的一些特点。 1)事业上升阶段:在我们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享受着第一份薪资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满足感,由于事业的初期,相对的存款都比较少,满足日常生活和租房需求是这个时期理财的首要目标。同时还会考虑到在大学时期的一些助学贷款的偿还问题,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了些许的储蓄积累,为今后的人生和理财规划等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通过学习金融理财知识,运用理财分析工具,充分做好市场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分析,提升自身能力,量力而行,适当冒险。 2)婚姻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人们由于刚刚创建家庭,相比较应对风险的能力适中,相对资产较少,这个阶段的理财目标就是能够应对买房、买车的需要,同时为儿女的教育基金、应对突发状况的资金等方面做充分的考虑,通过强化资源配置、做好充分预算、量力而行、谨慎支配收入这样一些策略式的理财手段,使整个家庭的理财规划更加合理。在这一阶段不仅要考虑到房产、保险等的规划,还需要兼顾儿女教育、赡养老人等多方面的需要。 3)生儿育女阶段:在此时期,初为人父母,由于家庭积累少、子女支出较低,可以通过控制消费、节流支出等理财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储备教育资金,还可以引导子女的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4)事业有成阶段:这一时期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积累,自身资产处于较高水平,负债少,可以调整储蓄和投资比例的方式,来为退休以后的各项保障做好前提性的保险规划。 5)退休阶段:在这一时期中,由于资产累计达到一定水平,生活压力小,不妨可以通过一些收益较为稳定的理财方式来保证退休后的生活,避免风险大的投资,减少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影响。 正确应对不同人生阶段的投资方式,适度投资、合理规划,多元投资,以获取最大收益。 5.结束语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建立一些较为合理的理财观念,合理调整家庭理财结构,积极挖掘可能存在的财富机遇,通过不同的投资理财手段,加快财富积累,来创造一个高品质幸福的生活。(作者单位:建行锦州分行) 家庭理财论文:浅谈工薪阶层家庭理财 摘 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使人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通过综合安排达到增值保值以确保日后生活在财务方面达到独立!完全和自主境界的意识逐渐增强,家庭理财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薪阶层;家庭理财 1 工薪阶层理财现状 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工薪阶层普遍的理财意识弱,认为理财就是储蓄,就是买国债、吃利息等理财观念。据估计,中国人仅仅有百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投资所得,而我国居民投资收入仅占2%的情况,是因为人们的投资基本上局限在银行储蓄这一个手段上。 另一方面,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工薪阶层普遍的理财技巧差,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后羊群效应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 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所谓的个人理财产品、服务,如外汇理财、人民币存款业务、基金销售等,仅仅是单一的银行产品或服务,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真正的个人理财,因为这些产品与服务并不是从其服务对象的真正客观、实际的状况并结合生命周期,风险状况,长远规划等情况进行综合设计的,国内的银行推出理财产品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 2 家庭理财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1 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收益风险均衡原则,要求家庭对每一项家庭经济活动,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按照收益和风险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在实践中趋利避害,提高收益。 2.2 收支平衡原则 在组织资金收支平衡问题上,既要量入为出,根据现有财力来安排各项开支,又要量出为入,对于重大的支出要积极开辟财源; 2.3 投资分散化原则 投资分散化,就是让家庭在投资时要注意投资品种的适当搭配和组合,使得投资组合的风险小于单一投资的风险。 2.4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对家庭经济生活中的所费与所得进行分析比较,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衡量,促使成本与效益得到最优的结合,以求获得更多的盈利。 家庭理财基本步骤: (1)搞清楚家庭经济来源是多少。这时需要参考的是家庭资产负债表或家庭收入支出表,它们有助于评估家庭的财务状况;(2)确定符合家庭实际情况的财务目标,这个目标越具体越好,而且可以是分项目分阶段的目标;(3)为各个分目标确定具体的财务计划;(4)实施并坚持执行家庭的计划;(5)经常检查家庭的财务状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家庭的财务目标和计划 3 家庭理财规避风险的建议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是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理财的关键,但要想使每一个家庭的财富由无至有、由小变大,就一定要熟知和运用好各类消费、储蓄、投资、管理等理财策略,了解家庭理财所适用的金融投资工具,如收益稳定但不高的银行存款、成长型的固定收益类债券基金、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期货股票等,只有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才可能实现家庭财富的最优配置。 其次,合理消费,如果要提高投资比重以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控制如生活费、娱乐费、子女教育费等的支出,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计划每月的家庭消费支出。合理消费的控制可以通过培养家庭记账习惯来逐步建立,记账的好处在于确切列出生活具体花费过程,以利于发现可以进行家庭财务节流的环节,当前许多电脑软件都可以帮助家庭管理者分析日常记账的资料。 再者,风险转移也是必要的。转移家庭理财风险不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转移家庭理财风险是指投资者通过某种合法的交易或手段,将风险尽可能地转移给专门承担风险的机构或个人转移风险的常见方法有:间接投资法、在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在债权投资中设定保证人。转移风险是把风险转让给他人,那么为这种风险转让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支付保险费;或降低交易的收益,转移风险的作用是将不可预见的、不可控制的、可能发生的损害转变为可预见的、可控制的成本或费用,有利于稳定投资的营运、搞好成本和收益的控制和核算,在一旦发生损失时可获得足够的赔偿以恢复家庭生活或投资经营。 最后,家庭理财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就是要应对好未来支出需求的增加,按照家庭生命周期顺序来看主要有购房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养老费用形成了未来弹性需求较大的可能支出。 家庭理财论文:浅谈家庭理财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生活要懂得理财的道理。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理财活动往往缺少系统的规划性,随意性较大,而就在这个过程中,财富积累已经受到了损失。因此,更多地了解一些理财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家庭理财的含义,家庭理财的五种主要方式来分析家庭理财。 关键词:家庭;理财方式;投资渠道 一、 家庭理财的含义 家庭理财规划的整体来看,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设定家庭理财目标;其次是掌握现时收支及资产债务状况;最后是如何利用投资渠道来增加家庭财富。从概念上讲,家庭理财就是利用企业理财和金融得方法对家庭经济(主要指家庭收入和支出)进行计划和管理,增强家庭经济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大家庭效用。从广义的角度来 讲,合理的家庭理财也会节省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从技术的角度讲,家庭理财就是利用开源节流的原则,增加收入,节省支出,用最合理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家庭所希望达到的经济目标。这样的目标小到增添家电设备,外出旅游,大到买车、购屋、储备子女的教育经费,直至安排退休后的晚年生活等等。 二、 家庭理财的方式 家庭理财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保障型和投资型。常见的主要有储蓄、债券、股票、基金、房地产、外汇、古董、字画、保险、彩票、钱币、邮票、黄金、珠宝14种。其中,古董和字画具有丰厚的增值内涵,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非一般人能操作;邮票在家庭收藏中较为普遍,但作为一种投资,见效并不十分明显,更适合个人的爱好收藏;外汇,其运作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风险性较大;彩票,近乎赌博,只能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味剂。因此,最为常见的家庭理财方式还是集中在银行储蓄、债券、房地产、保险、股票基金这五种工具的运用上。 (一) 银行储蓄 储蓄是大部分人传统的理财方式,从理财的角度讲,储蓄宜以短期为主,重在存取方便,而又享受利息;长期储蓄,依现有银行利息,考虑通货膨胀和利息税等因素,钱存得越久,贬值的风险就越大。怎样合理储蓄呢?银行中有一种称为短期滚存的方法,即每个月固定存一张一年期的存单,12个月就有12张存单;一年后每个月都有一张存单到期,既保证固定利率,又可满足家庭灵活开支,如果存单到期不用可继续滚存,这样不但享受比活期高的利率,还可拥有及时调整投资方向的余地。 (二) 债券 目前债券主要分为国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国债券分为凭证式国债债券和记账式国债债券。前者不可上市流通,可提前兑取,但需要支付一定手续费,特别是一年内提前支取,还不计息,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后者可以上市流通转让。国债利息比银行利息略高,风险性小,也不交利息税,因此较受百姓欢迎,但不易买到。企业债券是由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收益率可能比同期国债高,但风险性也较大,有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购买宜选择信誉等级AA级以上的大企业。金融债券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一般不针对个人。 (三) 股票基金 基金会——高风险也可能高回报。投资占家庭总收入比重10%左右为宜。炒股炒基金之前最好积累一些股票和财经方面的经验,建议选择业绩优秀的股票,基金,并且多股组合,基金投资可以选择定期定投基金,从而来分散风险。按照巴菲特理论,5年-10年的投资应该赚大于赔,因此要做好长期投资的打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 贷款买房 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已渐成时尚,贷款买房尤为突出。买房或者为了自己居住,或者想通过房价升温转手获得差益,不论哪种,都属于家庭中较大的一项财务开支。投资住房应考虑地段、质量,售价及付款方式、环境、物业管理和户型朝向等因素。同时还要关注房产交易的税赋政策。 (五) 保险 保险可分为保障型保险和投资型保险两种。前者重在保障,后者除此之外,还拥有投资功能。投资保险与银行储蓄、债券、股票基金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依靠机构、专家进行投资而后者依靠个人单独的力量。机构理财比个人理财不仅在于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理财专家队伍,在投资渠道上更广泛。如国债券,机构拥有发行一级国债的权利,而个人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投资;银行机构可通过大额协议存款获得比个人储蓄更高的利率;投资机构集众人之钱而成巨额资金规模,投资风险更低;信息机构获得信息的渠道比个人要丰富和及时。因此,投资保险不仅保值,还可能获得丰厚的红利回报,获得增值。 比较以上几种理财方式,打个简单的比方:银行储蓄是家庭理财的后卫,可用于应急支出;债券可以称得上是中场,可进可守;股票,基金和房产就是先锋,会带来财富的迅速增加。而保险则是强有力的守门员,这个守门员在风险管理和家庭理财规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投资理财应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我们选择投资理财方式的时候,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形式;另一方面要考虑自身微观经济状况等因素,根据不同人生阶段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理财规划。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动静结合原则:即要使理财产品的灵活性和家庭开支计划相匹配,流动性与稳定性完美相结合。 长短兼顾原则:即选择投资理财产品,在产品期限上要有长有短,长期性与短期性同时兼顾。 高低搭配原则:即分散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高风险与低风险有机搭配。 适合为上原则:即理财无定式,并非所有投资方式适用于所有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 结语 金钱不是万能的,而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家庭生活需要金钱,提升生活品质需要金钱,因此,每个家庭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要确保家庭经济收支平衡,努力增加收入,还须善用钱财。(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家庭理财论文:基于J2EE的家庭理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家庭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因而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就不断的增多,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手段已渐渐的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求。家庭理财系统正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设计开发的一个主要基于收入和支出的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开发,基于B/S架构,利用MyEclipse作为开发平台,并应用了J2ee技术中SSH三层框架结构和javaweb技术,以方便小巧的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 关键词: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J2ee;MySQL;SSH框架 1 系统特点 1.1 完整的功能管理。用户可以在系统中的信息管理模块添加消费和收入信息,在报表信息模块将消费和收入情况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清晰的图形界面使用户能更容易的进行查看操作,以达到对家庭信息进行更清晰的类比。如果需要管理用户信息的话,管理员可以在系统模块中对注册的用户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1.2 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该系统有良好的交互界面,易于理解易于操作,本系统的操作界面简单但不失优雅,功能完善易懂,通过简单的浏览,用户能够快速上手使用。 1.3 完善的安全机制。一对一的用户密码验证功能,使得该系统只有具有正确的用户名和与之相对应的密码方才登录,确保了用户和网站之间的数据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从而较好保证了其安全性。 2 系统说明 本系统主要采用了J2EE技术中structs+spring+hibernate的三层框架结构,这三层框架结构是当前主流的框架结构,能够轻松的将前台的界面和后台的逻辑分离开来,使得开发和后期的维护变得格外的高效和轻松,并且三层框架技术的成熟也给系统带来了稳定性、健壮性。前台采用的是jsp页面,jsp属于J2ee技术中的一个组件,它具有跨平台性,和稳定性。数据库采用的是MySQL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功能齐全,稳定性好,对于家庭理财系统来说,数据处理能力绰绰有余。系统功能主要将家庭理财中手动处理的事务,如登记消费信息,登记收入信息,统计月/年收入消费情况等统一的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方便高效。 3 设计工具与技术 3.1 SSH三层架构。(1)SSH。SSH为一个由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的框架,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Web应用程序开源框架。该框架主要是将MVC模式中对应的每一层分别运用相应的框架来进行处理,并通过配置将struts、spring、hibernate三个框架进行整合。(2)J2EE。J2EE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J2EE技术的基础就是核心Java平台或Java2平台的标准版,J2EE不仅巩固了标准版中的许多优点,同时还提供了对EJB(Enterprise Java Beans)、Java Servlets API、JSP(Java Server Pages)以及XML技术的全面支持。 3.2 MySQL。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提高数据存储和查询的效率以及灵活性,它不是将数据存储在一个大仓库中,而是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表中。MySQL也是支持SQL结构化查询语言的,SQL结构化查询语言的也是访问数据库的最常用标准化的语言。MySQL采用了GPL(GNU通用公共许可证)软件技术。为了实现对MySQL数据库的管理,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选择了可视化的数据库管理工具Navicat。 3.3 JSP技术。JSP(Java Server Pages)是J2EE技术中所提供的一个组件,用JSP开发的Web应用程序是跨平台的,既能在Linux下运行,也能在其他操作系统上运行。JSP是使用模板数据来格式化网页文件。通常模板数据都应用HTML或XML元素。设计者可以编辑文档并配合这些JSP页面元素不影响动态内容。 3.4 MyEclipse。MyEclipse企业级工作平台(My Eclipse Enterprise Workbench,简称MyEclipse)是对EclipseIDE的扩展,利用它可以在数据库和JavaEE的开发、以及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整合方面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它是功能丰富的JavaEE集成开发环境,包括了完备的编码、调试、测试和功能,完整支持HTML,Struts,JSP,CSS,Javascript,Spring,SQL,Hibernate。 4 总体设计 4.1 网站系统功能说明。 (1)用户登录功能。对于每个系统来说都有自己的用户,为了安全性,只有在确定登录人身份和正确的密码后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1)功能描述:用户登录;2)输入:用户名,密码;3)操作序列: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创建新用户;4)输出:登录成功进入系统,登录失败提示错误;5)补充说明:本系统是基于家庭的,所以管理员可以创建新用户,而不是注册新用户。 (2)信息管理。家庭理财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信息管理功能,已经登录的用户,根据自己已有的权限可以对消费收入信息进行如下管理:1)功能描述:查看消费收入信息,添加消费收入信息;2)输入:用户输入消费收入信息明细;3)操作序列:添加消费收入信息明细,查看消费收入信息;4)输出:消费收入信息明细;5)补充说明:消费信息明细可以通过收入/消费,时间段等信息进行搜索查询。 (3)用户报表信息操作功能。用户添加收入消费信息后,系统会对信息进行汇总,并以报表的形式,清晰的展现给用户,用户具有查看消费收入信息报表功能:1)功能描述:用户报表信息管理;(2)输入:消费收入记录时间段;(3)操作序列:用户输入记录时间段,显示报表信息;(4)输出:报表信息;(5)补充说明:用户可以根据时间段查看相应的报表信息。 (4)系统管理功能 系统的维护运行需要管理员,管理员在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功能描述: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可以创建修改用户,密码等等功能;2)输入:添加用户基本信息;3)操作序列:填写信息,数据校验,添加成功;4)输出:添加修改成功,新用户信息写入数据库;5)补充说明:系统管理该系统添加了更加灵活的空间。 4.2 建立功能模型 本系统功能模块分为两大块分别是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1)用户:必须经过身份验证,登录之后,才能进入,对系统执行相应的操作。(2)管理员:经过登录后可以对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 4.3 建立数据库模型 (1)用户id;英文字段名:Id;数据类型:Int;长度:8;(2)用户名;英文字段名:Name;数据类型:nvarchar;长度:20;(3)密码;英文字段名:password;数据类型:varchar;长度:20;(4)确认密码;英文字段名:PasswordFormat;数据类型:varchar;长度:20;(5)电话;英文字段名:phone;数据类型:varchar;长度:20;(6)创建日期;英文字段名:createDate;数据类型:date。 5 结论 在网站开发与设计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很重要,网站开发中应该更加注重网站的规划及按步骤实施。网站是由多栏目、多版面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网站功能及其效果的实现,更应该注重网站与用户的有机结合。网站设计与实现的成功只是网站成功的一步,网站的明确定位显得更加重要,网站应该随时根据实施环境,实施困难进行必要的定位调整。 作者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宣化 075100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的长期制胜策略 家庭理财,其实无需投入很高的资金,也可积累可观的资产。问题是很多人往往注重单笔投资或单一理财产品的收益,关注短期内的收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未来20年乃至50年的需要。理财崇尚的是过好现在的生活,筹备未来的需求。中期以上年化收益的稳定性尤其关键,好的理财产品选择和合理配置是完成理财行为的重要过程。 基金定投,长期制胜 假如20岁开始每月定期投入500元,投资10年不再投资,让积攒的资金继续配置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组合,在30年、40年后,即当50、60岁退休时将有一笔不小的资金。30岁花费的钱主要用在房、车、日常消费等方面,但不要忘了为孩子准备教育金等费用,不妨也采用10年期每月定投500元的方法,10年后不再继续,而改为以积累的资金投资合资的金融产品组合,用于孩子上大学和进入社会之后的启动资金。 定投10年按7%年化收益率可累积8.5万元,按12%年化收益率可累积11万元。之后按累积的金额继续投资,10年(总投资期20年)后可累积17万~34万元的教育资金,20年(总投资期30年)后可累积33万~106万元的养老资金。如果是闲余的资金或者为孩子准备的养老补充资金,则40年(总投资期50年)后可累积127万~1024万元,50年(总投资期60年)后可累积250万~3179万元。 那么购买哪种理财产品,才可以达到上述目标呢? 一、债券基金 债券基金现在种类繁多,主要有纯债基金、信用债基金、可转债基金。这3类基金基本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财产品配置账户。而强债基金、偏股型债券基金属于具有一定股票配置的基金,适合做定投账户。短期理财债券基金一般是60天内的基金,适合短期资金需求账户配置。今后会推出高收益债券基金,属于具有一定风险,收益高于传统债券的中小企业发行的债券基金,可小比例的配置。 二、全球基金 全球基金在中国香港的保险公司、银行、券商与资产管理公司都可购买,可投资全球单一市场、区域市场的股票、债券、外汇、房产以及另类产品。在理财产品组合中,全球基金是最理想的分散风险和寻找全球资本、债券、外汇、房产等市场投资机会的理财产品。有机会去香港不妨去当地的理财顾问公司办理购买,保险公司的基金定投产品往往1000元左右即可购买,定投期限5~30年。如果觉得不方便,可在国内汇丰银行办理全球基金定投,定投起点1000元,定投期限10年为一个周期。 购买全球基金定投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对全球市场状况和产品配置需要注意检测和调换,而香港理财顾问一般都会提供市场和产品咨询,并给出一些基金产品调换的建议。如支付1%的理财顾问费用,香港公司还可提供基金管理的全权委托式服务。 金银币具有商品属性,也具有收藏特性,适合作为家庭理财固定资产类型的理财产品。可在正规的央行金币总公司和授权的门店购买,保证真货。银行现在也开始推出金银币业务,但银行购买渠道价格相对高一些。由于流动性欠缺和收藏增值期的不确定性,该类理财产品不宜超过资产配置组合的10%。 30万元以上的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小型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30万元以上财富客户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一般在7%,高于普通理财产品4%~6%的收益。适合在资金积攒到一定额度后做的理财产品,该类一般期限不超过1年。资金达到50万以上,可选择信托公司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该类产品期限多为1~3年,年化收益多在8%~12%。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家庭的理财教育与其本人的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家庭理财教育与消费行为之间有着极大的相关性。本文同时探讨了大学生财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理财教育 财商 消费行为 一、引言 大学生是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也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这个社会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大学生的消费具有特殊性,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开支主要依靠家庭供给,所以家庭因素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很多,家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与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职业有关,子女的消费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也以此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家庭理财方式和理财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赵剑辉(2006)认为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之中传给子女;乔晓丽(2007)认为理财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消费观,传授学生合法获得金钱、合理利用金钱、科学支配金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理财能力。国外非常重视家庭的理财教育。杨黎(2005)指出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家庭理财教育,其理财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的幸福人生计划”[2]。 理财教育就是财商教育。财商就是FQ(Financial Quotient)的简称,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它包括正确认识金钱和正确应用金钱的能力。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财商是大学生最现实、最需要的能力,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3]。 二、调查的基本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20份。调查对象为中南民族大学2010级学生。经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相关性 80%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影响自己的消费,71%的学生认为消费水平受家长的忠告的影响。如果父母追求时尚、品牌,其子女也多会倾向于品牌消费;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在不同方式,相比较而言,家长对男孩的理财方式要求更严格一些;对独生子女采用溺爱放纵的理财教育方式,女生更多的是冲动型消费,男生则是攀比型消费和超前消费;农村的孩子理财更趋向于保守;学历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学历越高月放纵,学历越低的越谨慎;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易产生攀比型消费、冲动型消费和超前性消费。 (二)学生缺乏理财的基本能力 “缺钱”在当今大学校园是一种普遍感觉[4]。一个大学生的花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伙食费,此项消费占到60%以上;二是服装消费,平均消费占总支出的10%;三是在交际方面的消费:朋友生日、恋爱消费,也是不少男大学生的重要支出;四是给自己“充电”的消费:学英语、考研辅导班、考英语四六级、考计算机等级证等等,都是不菲的花销,有30%的同学存在此项支出;五是不少大学生喜欢玩数码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等费用。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消费计划,有记账习惯的不足10%,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资金花不到月底。大学生存在理财困惑的比例达到90%以上,99%的同学渴望理财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国深受儒教伦理的影响,内心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君子言义,小人言利”,家长不愿意或干脆不在孩子面前谈钱的事情。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在高中之前的任务是学习,多数孩子终日被埋在书堆里,除了学校学习以外,有的父母倾其所能地对孩子们进行电脑、书画、琴棋、体育等方面的教育,而唯独忽视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家长一手包干支配金钱,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消费自主权,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孩子花钱就会受到家长的训责。有的父母认为“赚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遥远,至于理财能力,长大了可以无师自通,不用给孩子钱花”。很多孩子极少或从未自己经手过钱,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大学生面对理财时普遍感到困惑,理财只能跟着感觉走。 四、财商教育的两点建议 首先,家长应该对财商教育给予重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受制于期理财观念,理财观念可以后天习得。研究表明,在孩子早期阶段进行理财教育会事半功倍。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习惯尚未定型,如果此时进行理财教育,那么孩子能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明天给他1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有关专家认为,财商知识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其次,在财商教育方面,父母要改变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财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家长在行为和观念上有所改变。首先,家长要加强自己理财能力的提高,转变传统的“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重视孩子的财商教育,摒弃智商第一、学习第一的错误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观的教育,帮助孩子制订科学的消费计划,利用适当的时机和在一定的范围内鼓励孩子进行储蓄、投资等实际的理财实践。其次,家长要学习财商教育的科学知识,并为孩子制定一个从幼儿园到上大学的财商教育计划。幼儿园阶段认识钱的来源和用途,小学阶段挣取和用好零花钱,初中阶段学会记账管理好钱,高中阶段学习投资的基本知识,大学阶段是独立管理财富的开始,此时的内容应该包括独立安排每月的生活开支;学会有效“节流”和“开源”;如何正确使用信用卡,怎样进行有计划的投资等等,即使到了大学阶段,家长仍然要对孩子的理财观念施以引导。总之财商教育非常重要,家庭理财教育应该趁早,内容和方式上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作者简介:钟扬(1991-),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本科生。 家庭理财论文:证券投资在家庭理财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家庭理财的概念、家庭理财的重要性及证券投资在家庭理财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当今经济形势,在理财的众多方式中,证券投资对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的作用已日趋明显,储蓄这种传统的方式已不再是广大民众理财的唯一途径。本文结合实例论述了证券投资特别是股票投资的收益、风险及风险防范,简单地介绍了开放式基金投资与股票投资相比的优势。 [关键词]家庭理财;储蓄;股票开放式基金 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般都伴随着物价上涨,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一定的通货膨胀,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储蓄这种传统的理财方式已不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更不能实现家庭全方面、多层次的理财目标,而证券投资可以弥补这种缺失。在今天理财投资的趋势下,证券投资在家庭理财规划中已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只要能根据家庭资产状况合理地选择投资工具和进行资产投资配置,证券投资就能弥补储蓄的不足,起到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同时通过长期的投资规划可以使家庭资产的深化配置更加趋于合理,以实现家庭不同阶段的理财目标。 家庭理财就是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的效能的经济活动。理财也就是对资本金和负债资产的科学合理的运作。通俗地说,理财就是赚钱、省钱、花钱之道。理财就是打理钱财。就家庭理财规划的整体来看,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设定家庭理财目标;其次是掌握现时收支及资产债务状况;最后是如何利用投资渠道来增加家庭财富。 如何使自己家庭的财产实现一定的保值、增值,以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如通货膨胀、紧缩等带来的财产贬值对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形象而又生动的告诉了我们只要用心去打理你的资产就能实现预期的理财计划。 理财计划包括很多方面,如消费和储蓄计划、保险、养老规划、投资筹划等,本文从投资的角度来论述,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对于当今社会和环境下的家庭理财的重要性。 谈到证券投资,人们就会想到股票、债券、基金这些名词,它们都是证券投资的不同方式,尤其是在2006年年底到2007年,中国股市出现了大牛市,这也给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出现了当时“全民炒股”的现象,从企业白领到街头摆摊的小商贩,人人手里都有几只股票,不管是否懂得股票投资的来龙去脉,大家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也都盼望着自己的股票不断的涨停。这说明人们在追求财富方面都有迫切的愿望,也正是大家这种迫切的心情让当时的人们近乎疯狂的参与到股票交易中,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失去了理智,一味地追涨,当股市大跌时连割肉都没来得及,面对跌去76%市值的中国股市,中国的股民的发财梦一下子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而破灭了。 上述情况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公众的投资状况,当然,除了股票外还有很多人选择了股票和基金两种投资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的对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已经从定期储蓄、国库券开始向证券投资转变,因为大家都知道储蓄的实际利率是负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把钱放到银行里得到的利息已抵御不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影响,想要实现个人或是家庭的资产保值、增值及长远的更高的财富追求已不能靠储蓄来实现了。于是大家开始互相了解、学习、交流证券投资方面的一些名词、知识,在考虑到风险因素的影响时,一些人首选开始尝试投资基金,在经济向好的势头下,基金的收益率要大大高于储蓄所带来的收益,而股票的收益又优于基金,当然,风险也高于基金,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到证券公司开户,开始尝试股票投资,都获得了不同的收益。 以笔者本人的投资经历为实例来证明证券投资在个人和家庭理财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对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笔者在2006年年底至2008年上半年也先后进行了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和股票的投资,本金是4万元,其中2万元进行了基金投资,另外2万元进行了股票投资,2007年的投资收益已达到近1万元,投资收益率近25%,远远地超过了这一段时期的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2006年8月为2.52%,2007年8月为3.6%,2007年12月为4.14%),而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8%。可见在2007年的实际利率已为负值,通过储蓄已不能实现资本保值,更谈不上资本升值,而证券投资带来的收益不仅弥补了储蓄方面的损失,且实现了资本增值,从理财角度来说,证券投资的优势大大高于储蓄。在此基础上,可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实现长期的良好的投资操作,有助于实现稳定的收益。 当然,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越高收益也就越高,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这是每一个投资者都要面对和接受的,证券投资也不例外。以股票为例,股票能带来高收益,也具有高风险,如果没有一定的股票投资知识,盲目进行投资,势必会在投资中承受着巨大的风险,最终导致投资亏损。 笔者认为如果要想规避股票投资的风险,使投资收益最大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掌握必要的股票投资知识,深入了解股票市场,让自己掌握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如通过图形来分析股票的走势,这是进行股票投资的基础和前提。 (2)积极关注基本面的信息,掌握经济动向。政府出台的一些经济和宏观调控的政策等重要信息对股票市场大的环境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具有导向性的信息往往决定近期大盘的走势。 (3)积极关注某些重点行业的各方面消息,无论是利好消息还是利空消息都要掌握,这对某些行业的股票的长期投资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4)分散投资,风险对冲。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选取不同类型的股票进行交易,在不同股票有涨有跌的情况下,上涨股票的收益可以弥补下跌股票的损失,这样可以规避某只股票连续下跌对投资收益带来的影响。 (5)合理的运用资金进行投资。在投资股票时合理分批的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中,尤其是在一只有潜力的股票下跌时,当股票下跌到一定的价格时,适时补仓,将投资成本逐渐拉低,以待股票上涨时获得较高收益。 (6)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投资心态,适时的进行卖出。如果一味地追求更高的收益,没有根据的判断股票的持续上涨,不在适当的价格卖出,盲目的盯住眼前的收益,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很可能落得一败涂地。 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信息综合分析,现在我国股票市场与2006—2007年的牛市相比处于一个震荡调整的市场,对于个人投资者投资股票来说相对风险较大,而基金投资对于家庭理财就现在的形势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开放式基金为例,目前可投资的开放式基金有900多个,其中又大体分为股票型、债券型、股债平衡型、特定策略混合型等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基金。从理财角度出发,可以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及厌恶程度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基金进行投资,股票型基金的走势与大盘联系较密切,风险相对较大,而债券型基金的风险则相对较低,在投资时可根据家庭资产具体情况和近一段时间内的市场走势在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基金中进行不同比例的资金配置,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做到规避股票市场上的投资风险。随着基金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已然成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投资理念、投资取向、投资风格和管理水平,对证券市场的走势,乃至整个市场的结构化和制度化的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就是笔者对证券投资在家庭理财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一些看法和浅显的论述,证券投资对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它是家庭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想利用好证券投资工具,实现理财计划,保证资产投资的较高收益,就要在具备一定的投资知识,掌握一定的经济信息,充分了解市场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投资,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市场波动对投资带来的影响,适时地做出调整,才能在证券投资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利用好投资工具,成功实现各阶段的理财计划和最终的财务自由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李贺(1984—),男,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家庭理财论文: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家庭理财策略探析 内容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全面建立,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也是我国高速货币化的三十多年。本文主要探讨在高速货币化的进程中,居民如何合理应对高速货币化对存量财富的侵蚀。 关键词:改革开放 高速货币化进程 家庭理财策略 自从信用货币产生以来,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实体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交融运行,经济学家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货币化”。 按照戈德史密斯的看法,经济货币化是一个经济社会中实体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化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参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比例在不断升高,在投资活动中所占的权重不断增加,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比例也在逐步提高,货币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强。 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 (一)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现状 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我国的高速货币化进程,首先表现在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比如,对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城镇居民来说,政府基本上负责了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日常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布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着钱,并且得有票证配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货币的使用范围从日常生活扩大到了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 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的另一个表现是货币的发行量在较短的时期中急速膨胀。从每年净投放的现金来看,我国在1981年为50亿元,2010年则为5535亿元,增长了100多倍,流通中现金则从3200亿增长到4.5万亿,增长了14倍,如果考虑到高科技的交易工具,如银行卡对现金的巨大渗透和替代效应,我国净投放的现金量增长的速度会更快。从广义货币M2的余额来看,我国1981年为1.9万亿,2010年则为72.6万亿,增长了38倍。 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的第三个维度可以用M2/GDP比率来反映。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之比(M2/GDP)。过去的30年,我国的M2/GDP比率始终是全球最高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口径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选择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四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从1990年开始,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与名义GDP的比率一直呈上升状态,1990年为0.82,2001年上升到1.65,2010年创历史新高,达2.17。第二,我国的这个比率也仅仅比日本同时期的水平低,而高于美国和印度,2009年美国和印度的M2/GDP均在0.9左右,日本约为2.1。我国的这一比率是美国和印度的两倍,而比较接近全球公认的泡沫化国家日本。第三,我国2010年的这个比率和日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相当,高于日本在泡沫化早期的水平。比如,1980年日本的这一比率为1.37,1985年为1.57。通过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是和高速的货币化进程相伴的。 (二)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 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是惊人的。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使居民的存量财富出现大幅度的缩水,钱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不值钱”。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万元财富,经过30年的高速货币化过程,到今天应该相当于多少呢?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10年这四个时点来考察,来做一对比。 首先,从居民人均收入看,上述四个时点的人均收入分别为463元、1570元、6860元和19109元,3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1倍。这样算下来,当初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41万。 其次,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的居民人均储蓄额分别为:52.4元、786元、5780元和22920元,人均储蓄增长了437倍之多。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191倍,折算到今天大致和437万元相当。 第三,从居民人均GDP看,上述四个时点分别为0.075万元、0.169万元、0.752万元和2.97万元,增长了近40倍。所以,如果当时的万元财富能跟上人均GDP的增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大致和当今的40万元相当。 第四,从通货膨胀率看,根据我国的统计年鉴,从1981年到2010年的30年间,我国CPI的平均值不过5.5%,除了1988、1993、1994、1995这四个年份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外,期间并没有经历长期的、持续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把1981年的CPI定为基期,指数为100,以上四个时点的CPI分别为100、190、390、485,即总体物价水平上升了4.85倍。所以,按购买力来衡量,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相当于现今的4.85万元。 最后,从拥有财富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觉看,改革开放之初能拥有万元财富的人,受人尊敬,被人羡慕,而如今,拥有千万资产的人恐怕也未必能有当时万元户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要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基本上是处于资本短缺的时期,而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充裕。根据经济学的边际原理,资本理应获得超过劳动力报酬的回报,换句话说,就是资本的增值速度理应超过劳动力报酬的增加速度。 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理财策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普通居民来说,在家庭理财中,可以选择的投资品种主要有银行存款、商业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黄金、艺术品、房产等。为了使居民的财富能有效应对高速货币化进程的侵蚀,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现金、储蓄等—满足家庭流动性要求即可 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不利于持有银行储蓄和中长期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在家庭理财规划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储蓄等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工具是家庭理财的基础,为家庭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流动性,以应对家庭的日常开支和不时之需。因为,现金、储蓄等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相当于家庭财富的血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率,在理财规划中,家庭的流动性比率一般为3-6(流动性资产与家庭月度正常开支的比值)。既然家庭资产配置中的现金、储蓄等的作用不可替代,而高速货币化进程又使居民持有的现金和储蓄、国债等面临大幅缩水,所以,在家庭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储蓄、国债等的配置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越少越好。对于收入比较稳定的家庭,建议流动性比率控制在3即可,对于收入稳定度不高的家庭,建议家庭的流动性比率控制在4-6即可。 (二)商业保险—适度即可 保险是家庭理财的基石,是家庭财富的骨骼。理所应当地,商业保险产品也是家庭资产配置的必备产品。 商业保险有许多功能,比如提供人身保障、财产保障;对保险公司的高端客户来说,商业保险还有财富保全、合理避税和隐匿资产等功能。但它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为愿意购买它的家庭提供保障。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商业保险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保险公司也推出了许多兼具理财功能的创新型商业保险产品,一些家庭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对金融资产的侵蚀,选择了过量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甚至把保险理财产品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主要对象。 其实,家庭通过购买保险理财产品进行资产配置,对于防范和避免因疾病或灾难而给家庭带来的财务困难确实有效,同时还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理财专家使保险资产保值和增值。假如根据保险理财产品的分红收益进行测算,就会发现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和定期储蓄存款相当。以定期存款的方式保有财富,抵抗不了高速货币化进程对财富的侵蚀效应。 人的一生充满生、老、病、意外、死亡的风险,普通疾病也会短暂地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重大疾病则会让一般家庭倾家荡产。由于社会保险的低费用、广覆盖、福利性的特点,较难完全满足家庭风险管理的要求。所以,在家庭理财规划中,商业保险也是必须配置的,但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把更多的金融财产配置在理财型的保险产品上。 (三)“稀缺品”—量力而行 在经济学上,长时期内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稀缺品”,就是少而珍贵的物品。“稀缺品”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有用的东西不一定值钱,但“稀缺品”,比如古董、名人字画等,由于它们带有历史、人文的印记,往往会价值连城。为了问题的简化,在本文中,“稀缺品”泛指贵金属、珠宝、邮票、古董、古家具、名人字画等。 通常而言,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是正相关的。投资的预期收益越大,伴随的投资风险也越大,这种规律在稀缺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形式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但稀缺品投资却与此不同,它们的投资特点是风险小,但投资潜在收益却较高。这主要是这类物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所致,稀缺品具有极强的升值功能,一旦购入,很少会贬值。 当然,稀缺品投资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对这类投资者而言,要求其有相应的鉴别能力。其次,投资稀缺品所需要的资金量相对较大,投资的门槛较高,一般的家庭难以承受。最后,稀缺品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稀缺品可以是家庭的资产配置产品,但家庭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 (四)基金、股票—积极配置 证券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假如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之初,购买1万元以上证综合指数为标的的指数型基金(假设当初就有这样的基金的话),投资者持有到今天,其市值接近40万。如果分别购买0.5万元的深发展A股票和万科A股票并持有到今天,两支股票的市值接近60万元。显而易见,基金和股票这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可以对抗高速货币化对财富的侵蚀。 如果把家庭的资产配置比做一个人,那么基金、股票就是理财之魂,理财之肌肉。只有基金、股票才能对抗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存量财富的销蚀。积极配置基金、股票,可以使资金升值,可以使财富成长。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都是行业前景广阔、治理结构良好、管理团队精干、经营业绩稳定、规模不断扩展的优质企业。它们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税后利润增长率往往会超越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企业股票的价格增长往往和企业的税后利润增长率正相关。 从短期来看,投资基金、股票有较大的风险。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和快速发展的今天,证券市场走势很不平稳,波峰和波谷较多。但从长期来看,在市场跌宕起伏之中,优质的公司就会脱颖而出,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在20年前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选择三到五家优质的公司股票,买入并长期持有到今天,肯定有效地抵御了高速货币化的侵蚀。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也是高速货币化进程的30多年。在高速货币化进程中,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速度,CPI的增长速度平均在5%左右。为了使居民的财富不仅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还能够战胜高速货币化对财富的侵蚀,家庭的积极资产配置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分析 1、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类可利用的有限资源在不断的减少,所以,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为现代建筑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这一点,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危害、地下室防火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地下建筑防火设备的基本原则,向各位读者系统的阐述新时期地下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作用。 2、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危害 传统的防火设计以及隔火措施是在受限空间燃烧试验及其火灾经验统计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将其运用到地下工程中,会与建筑的使用工程产生突出的矛盾。地下工程发生火灾与地面建筑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危害更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发烟量大 地下工程由于无窗设施,发生火灾时不能像地面建筑那样,有80%的烟可由破碎的窗户扩散到大气中去,而是聚集在建筑物中【1】。而且许多可燃物经过燃烧之后还会产生其相应的有毒气体的分解,进一步危害施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对国家医疗负担同样也是一种压力。 2.2产生的温度较高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产生的热量很难及时的排出,散热十分的缓慢,内部空间温度上升速度较快。研究表明,地下建筑出现“轰燃”现象远远高于地表建筑物,且大多有毒气体很难得到及时的排放,着也是其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3泄爆能力差 由于地下建筑处于一个基本封闭的环境中,当发生爆炸时,没有充足的泄爆能力,进一步导致爆炸所产生的威力增大,从而扩散火灾的危害性。 2.4人员疏散困难 由于地下建筑密封性能好、主要依靠的是人工照明等因素的存在,一旦发生火灾,供电线路很容易瘫痪,使得整个地下建筑处于黑暗之中,为人员的及时疏散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扩大了火灾带来的经济损失。 2.5扑救困难 对地下建筑火灾进行扑救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探测火灾情况困难、不能对灭火做出科学有效的指导以及通讯阻塞等,对整个地下建筑物火灾的及时制止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地下建筑物发生火灾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掌握其原理,认识预防地下火灾发生的重要性,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我们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 3、研究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向相关部门做出建筑方案的保健汇报,所以做好地下建筑实际中的防火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正常实施的前提【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只有做好新时期的节能施工建筑,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益,才能有效的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在保障建筑物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地下建筑工程是建筑行业面对我国愤俗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地下火灾却时刻威胁着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综上所述,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地下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 本文根据上述的地下建筑产生火灾中所存在的问题,将其设计的基本要求分为了以下几点,为广大建筑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1)为了减少火灾出现的蔓延的几率,在进行地下建筑物的防火设计时需要严格的考率地下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主要包括:地下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其出入口地面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可低于二级,用于分区的防火墙耐火极限时间必须高于四个小时【3】。各防火等级如下表1所示:表1各级耐火等级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2)对地下建筑的疏散走道、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自动扶梯等结构进行施工建筑时,必须采用可燃性较小的建筑材料。各地下建筑物与可燃材料堆置场地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止火灾的进一步蔓延,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表2地下建筑物与可燃材料堆置场地的防火间距(3)设计安全可靠的通风系统,保障在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热量以及浓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疏散,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对整个建筑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对地下建筑物的用电设备进行设计时,应采用干式变压器,容量在560kVA的变压器设在专用的房间内;消防设备的配线应选用防潮防霉型的铜芯产品【4】。(5)建立和完善地下建筑的监控系统,对整个建筑物的运行实行科学有效的监控,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减少地下建筑物火灾发生的频率,为消防队员的及时营救提供充足的时间。由于火灾对地下建筑物乃至整个建筑的安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深入的研究在设计过程中的各种设计要求能有效的保障整个建筑物的安全运行。但是,由于地下建筑物的设计仍然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设计工作变得十分的困难,对此,身为设计人员的我们,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强化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全力保障地下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5、结束语 随着人类资源的不断紧张,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自身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节能施工工艺,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才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获得自身的一席生存之地。 本文作者:龙子奇工作单位: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景观设计思索 1引言 景观设计经常遇到面对单建式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等地下建筑建造屋顶花园的问题。尤其在用地紧张的大城市,利用地下建筑顶板之上的空间建造绿化景观已经成为把停车难和绿地不足两个问题结合起来一并解决的最佳模式。在具体案例中,受地块性质、规划控制指标和停车位配置要求的影响,地下建筑顶板范围面积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多高层居住小区的这一比例为20%~40%左右,个别案例甚至接近100%,即所谓满铺地下车库的做法。结合公共绿地广场修建地下公共车库或地下商场近年也日益常见,比如上海市近年新建的大中型绿地广场,包括人民广场、不夜城绿地、延中绿地等,均或多或少地布置了地下建筑。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本质上属于屋顶花园的一种。屋顶花园与一般地面花园,即露地造园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植物种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之上,种植土壤不与大地土壤相连[1]。地下建筑屋顶花园与传统意义的屋顶花园相比,也有很多特殊之处。过去主要考虑屋顶花园能够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向尽可能多增加绿量,作为地面绿化的补充,以体现生态效应为主。实际案例中,多数屋顶花园面积不大,覆土厚度仅几十厘米,以种植草坪和小型灌木为主,硬质景观设施一般也仅限于简单的园路。相比而言,地下建筑屋顶花园的面积范围大得多,与地面绿地景观连成一体,而且往往位于整个绿地景观比较核心的位置。因此其绿地景观效果对整体效果更加关键,设计及建造要求与地面花园逐渐接近。具体讲,绿化种植方面,要考虑大中型乔木;硬质景观方面可能要考虑亭、廊、花架等景观建筑小品,而树池花槽、水景喷泉等这些地面花园常用的景观设计元素都可能会出现在地下建筑屋顶花园里。在建成后的管理方面,也希望能够采用与地面花园类似的一般管理,屋顶花园需要特殊维护管理的要求越低越好。这些都对地下建筑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2.1制约因素 讨论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景观设计的问题,要清楚地认识到地下建筑将对位于其顶板上部的花园景观的设计造成诸多制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观设计创意的自由发挥。这要求景观设计师更加熟练、透彻地了解这些制约因素,并掌握一些技巧方法,不让这些制约因素约束了景观设计的创意思维,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要求对顶板上所有软硬质景观及人的活动所带来的重量的限制;二是必须妥善解决好不与大地土壤完全相连的土壤蓄排水问题。 2.2植物布局 在一般性管理条件下,浅根性乔木需要的种植土及排水层厚度之和至少为1.2m,深根性乔木的这个数字为1.8m[2]。经常面临的问题是由于造价及其他限制,地下建筑顶板的覆土厚度整体比较薄,比如在有些案例中,地下建筑顶板结构只能满足0.6m(含排水层)的覆土,无法种植乔木。即便在满足种植乔木覆土厚度的前提下,更厚的土层也有利于植物生长。但增加覆土厚度会增加造价,这不仅包括覆土层增厚带来的地下建筑顶板均布恒荷载的荷载值增加,而且导致地下建筑埋深增加。覆土厚度往往成为在造价和绿化效果之间权衡的重点。景观设计师不能简单地一味要求增加覆土厚度,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增加、少量增加或局部增加覆土厚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化解地下建筑顶板荷载导致的土层厚度对植物布局的限制,主要有下列方法可供参考。 (1)尽早确定布局方案,以便地下建筑的结构设计在布置乔木树林的位置局部加强结构,增加覆土厚度。 (2)地下建筑结构采用反梁系统可以再不增加整体结构埋深的前提下增加覆土厚度,可增加相当于梁高50%~90%不等的覆土厚度。但需在土层底部反梁贴近顶板上表面位置埋设过水管,避免反梁围成的“槽”无法排水。 (3)在没有地下建筑的位置多布置乔木,即便地下建筑顶板范围内的绿量不足,总体绿量仍可保证。 (4)利用局部堆高的树池种植乔木,并将树池尽量布置在柱、梁的位置,对结构造价提高的影响较小。日本的崎玉新都心榉树广场[3]就是采用该做法的著名成功案例,设计师利用了地下建筑的制约因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效果。 (5)使用轻量土可以在荷载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土层厚度。一般的腐殖土容重为15~16kN/m3,而将田园土、草炭等材料按一定比例配方的轻量土容重仅为非轻量土的2/3左右,《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07)第4.6.2条列举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轻量种植土配制比例及密度指标[4]。另外,目前已经有一些专业单位专门研发生产轻量土,成分性能等各项指标更加有利于减轻重量和植物生长。使用轻量土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土层增厚但地下建筑顶板未降低,导致室外地坪标高抬高,需妥善处理好竖向及地表排水;使用轻量土的种植,尤其在种植完成的最初阶段,抗风性更差,需提醒施工单位注意加强防护。 (6)采用屋顶花园防排水新材料新技术,减少蓄排水层厚度。蓄排水层是屋面种植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所说种植土土层厚度均应包括蓄排水层厚度,以浅根性乔木需要的种植土及排水层厚度之和至少为1.2m[2]为例,其中排水层厚度为0.3m,这里的排水层指的是传统卵石排水层,如果将卵石排水层替换为排(蓄)水板,渗水盲管等新型排水系统,厚度不到0.1m,这就使有效覆土厚度增加了不少。 2.3景观建筑小品的布局 景观建筑小品如亭、廊、花架的柱将对地下建筑顶板形成一个较大的集中力,如果这些柱没有落在结构梁或柱上,地下建筑结构往往需要布置次梁来承受这个集中力,从而对地下建筑结构布局体系造成较大影响,增加了结构设计工作量,增加了造价,造成顶板结构不够整齐美观,甚至与地下建筑上部空间的管线布局冲突。所以景观建筑小品的布局不能随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亭、廊、花架等景观建筑小品尽量采用轻型结构而非钢筋混凝土或砌体结构,如钢结构、木结构,不仅重量轻很多,而且环保、时尚。某些情况下,木结构景观建筑对下部结构荷载影响很小,布局的自由度很大。 (2)不管采用何种结构材料,都要尽量将景观建筑的柱网与地下建筑柱网对齐。比如,布置四柱凉亭,最好其中一个柱与地下建筑结构柱对齐,另外两个柱位于梁上,还有一根柱子需要结构布置次梁来承受。同时注意尽量采用与地下建筑柱网体系吻合度较好的方形或矩形平面来设计景观建筑小品。 (3)结合地下建筑的人员出入口的地面构筑物布置挑廊、花架等,比如利用出入口构筑物未设入口的墙面设挑廊,增加的挑廊荷载可以与出入口构筑物一并考虑,地面各类景观及功能构筑物的布局也比较简洁。 2.4其他硬质景观元素的布局及做法 其他硬质景观元素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园路场地等硬质铺地及侧石、花池树池等种植槽墙或种植槽座墙、座墙座凳座椅、各种高度的景墙及挡土墙、矮柱及柱墩、花钵、小型雕塑、景观灯柱等。高景墙、挡土墙、较大型的花钵雕塑等高度较高、体量较大的景观元素对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影响与景观建筑小品类似,可能会对顶板形成较大的集中力,首先要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如:采用木格栅制作的景墙;采用轻型钢结构框架外表干挂石板的景墙;采用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轻质材料砌筑的景墙(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容重为5.5kN/m3,仅为腐殖土容重的1/3),等。高度较高的重力式挡土墙必须采用容重较大的材料砌筑,如块石、实心砖,应尽量避免在屋顶花园采用。如果不能有效地减小这类景观元素的重量,就要考虑顶板结构专门处理,应参照景观建筑小品的处理原则。高度很低、体量很小的景观元素往往在硬质景观中占主体,数量多,分布广,对景观的灵活布局影响大,但对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影响也比较小。铺地及其构造层的容重比腐殖土稍大,其他高出地面的元素如果布置在局部落低的区域,增加的重量正好可以由减少的土层厚度抵消。所以在景观设计的具体操作中,尤其在初始方案阶段,无需太多考虑这类元素对顶板荷载的影响,以便自由灵活布局,但定稿后应该交地下建筑的结构设计复核。景观设计师应该对腐殖土、石材、常用砌筑材料等建筑材料的容重比较熟悉,以便在设计中随时检查景观元素对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影响。 2.5水景布局及做法 水景包括喷泉水池、瀑布跌水以及仿自然形态的溪流、池沼等。水景对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影响与前面介绍的硬质景观元素类似,高大的瀑布跌水景观必须考虑额外增加重量的影响,一般低矮的水池溪流与铺地、花槽墙的情况基本一致。布置在地下建筑顶板的水景可以视为局部的蓄水屋面,由于长期蓄存较大量的水,容易对地下建筑顶板防水带来隐患。在地下建筑顶板布置水景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1)水景布局时注意水景面积不宜过大,尤其注意水面不应跨越地下建筑顶板范围线和变形缝位置,因为这些位置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横向伸缩,导致水景结构的损坏。如果溪流等带状水体必须跨越地下建筑顶板范围线和变形缝位置线时,可以将两侧的结构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水景结构,采用埋设软管连通水体,暴露的两个相邻的水景池壁可采用景石遮蔽。 (2)不可采用地下建筑顶板防水层刚性保护层作为水景的结构池底。地下建筑顶板蓄水种植屋面防水层上面应做设刚性保护层[5],刚性保护层一般采用50mm左右厚度的细石钢筋混凝土,水景池壁与细石钢筋混凝土刚性防水层的连接容易造成刚性防水层受力不均导致损坏。所以应该在地下建筑刚性防水层以上,做包括池底、池壁的独立水景结构。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水面标高、水深、水景结构等因素。 2.6竖向地形设计 种植土层不仅作为绿化种植的基质,对种植土进行高低起伏有致的竖向地形塑造也是景观创意的重要手段。这必然首先关系到种植土层增厚影响地下建筑顶板荷载的问题,即如何在不增加覆土厚度的前提下做出较鲜明的地形起伏效果。由于顶板荷载限制,地下建筑顶板覆土厚度即便增厚,一般也只能达到1.5m左右,能够做地形起伏高差的尺度空间更小,可能只有几十厘米,很难塑造丰富的地形效果。适当提高堆土标高,又不导致覆土荷载大幅度增加的办法是采用“EPS”工法。“EPS工法”是近年来在软土路基施工等领域采用的一种新型工艺,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比重很小的聚苯乙烯泡沫(EPS)板垫高路面,EPS板容重极小,仅为腐殖土容重的1/100~1/50。该工法自从20世纪90年代经由国外引入我国,目前应用广泛[6]。引进到景观领域,则可以利用EPS板垫高种植土,取得局部较大的地形起伏,而荷载增加很小,控制在结构允许范围之内。 2.7防水与蓄排水 地下建筑屋顶花园作为地下建筑屋顶系统,主要应满足3大功能:即防水、蓄排水、保温隔热。屋顶花园的种植土层本身就起到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所以无需象普通屋顶那样专门设一道保温隔热构造层。根据地下建筑的屋面防水等级,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具体设防要求均有差别[5],种植屋面防水层明确要求合理使用年限不应少于15年,应采用二道或二道以上防水层[4],最上面一道防水层应为耐根穿刺防水材料。再上面为刚性保护层,一般采用50mm厚度的细石混凝土内配钢筋网片,再上面就是蓄排水层和过滤层。蓄排水层对于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植物生长很重要,主要目的是改善种植土的通气情况,使种植土的含水量适中[7]。传统蓄排水层一般为100~300mm厚度的卵石或陶粒,出于增加有效覆土厚度考虑,应尽量采用排(蓄)水板等新型材料。过滤层主要为了防止种植土进入排水层造成流失和排水层失效,一般采用200~400g/m2的土工布[4]。凹凸型排(蓄)水板结合土工布过滤层的做法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具体可参照《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07)及生产厂商提供的技术资料。在实际案例中,还经常采用渗水盲管的做法。具体做法是在种植土底部,刚性保护层以上按照一定间距埋设渗水盲管支管,支管汇接入干管,再接入排水窨井。种植土中多余的水会渗入盲管,依靠水压力排出。这样就把过滤层与蓄排水层又结合在一起了,施工方便可靠,造价节省。上海君欣豪庭小区的地下建筑屋顶花园就采用渗水盲管蓄排水技术,按照5m间距双向布置渗水盲管。建成已有3年,植物生长良好。 3结语 地下建筑屋顶花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牵涉到景观设计从方案布局到施工图对材料构造确定等各个阶段,对景观设计师与地下建筑各专业设计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提出特别要求,还牵涉到景观设计对施工工艺的考虑以及在施工现场的指导及应变,以及对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等。希望通过本文就该问题做一个初步分析总结,为我国绿化景观建设水平的提高做点贡献。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排烟模式研究 现代大型商业建筑正朝着大型化、多功能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集商业、餐饮、游艺、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业态丰富的建筑综合体。由于建筑规模庞大,功能复杂,且追求建筑的整体性和商业业态的连续性,现代大型商业建筑特别是大型地上商业建筑面积往往远超过20000ITI。为了控制大片地下商业连在一起的情形,往往采用防火墙、防火隔间、下沉广场等进行防火分隔,为了保证商业的整体性和营造空调环境,很多下沉广场平时封闭,火灾时开启屋顶自然排烟窗排烟,以营造等效于半室外的效果,这种特殊的设计也给建筑整体排烟带来了新的难题。下沉广场采用自然排烟,与下沉广场相邻的地上半封闭商业街采用机械排烟,由于商业街直接通向下沉广场,相邻区域两种不同排烟系统势必相互影响,如何有效进行排烟模式设计,优化排烟口位置,提高火灾时的排烟效率,营造人员疏散安全环境,需要进行深入论证分析。笔者将针对某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建筑概况与问题的提出 某城市副中心工程为4个大型综合商业地块联合开发,地下共3层,其中一、二层为商业,总面积近17万m,三层为汽车库,各地块之间相互贯通,商业规模大、功能多、人员密度大、正常运营时内部交通流线复杂,而建筑设计则需将紧急事件下人员疏散安全、功能使用便利合理、建筑美观环保作为基本的设计要求。地下商业共设置了13个下沉广场,结合防火墙、商业步行街等分隔措施将地下商业分隔为9个面积小于20000Tn的防火区块。该项目巨大的体量形成了人员密集的地下商业街区,可类比地下商业城的概念。以其中某个下沉广场地下二层为例,下沉广场采用屋顶和高位侧窗自然排烟,地下二层商业步行街采用机械排烟,与下沉广场之间拟采用挡烟垂壁进行防烟分隔,剖面如图i所示。该项目防排烟设计难点:当启动地下商业街机械排烟时,下沉广场下部向地下商业街内补风,补风气流将降低下沉广场内的自然排烟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二者之间的防烟分隔,优化布置地下商业街内的机械排烟口,减小其对下沉广场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以及二者均启动时,下沉广场的排烟效果如何,需要论证分析。 2地下商业街火灾排烟模拟及优化 2.1火灾场景设计 在下沉广场区域,大部分下沉广场的最底层或下部几层在每层都有一定面积的楼板覆盖区,楼板覆盖区也作为下沉广场的一部分,在此称作“下沉广场环廊区”。以下沉广场为例,为了考察环廊区的排烟策略,研究了环廊区设置机械排烟和利用下沉广场上部自然排烟窗排烟两种情形下下沉广场的排烟效果,设置了两种工况l、2。为了考察地下商业街最近排烟口离地下商业街与下沉广场之间挡烟垂壁距离对下沉广场自然排烟的影响,设置了工况3~5,如表1所示。表1下沉广场环廊区排烟策略研究工况表下沉广场地下商业街最近排烟口离商业街工况火灾规模与下沉广场之间挡烟环廊区排烟排烟垂壁距离/m下沉广场相机械排烟,洞口火灾时l邻餐厅火,与环廊区边缘8MW设有挡烟垂壁不开启下沉广场相利用下沉广场2邻餐厅火,自然排烟窗排火灾时烟,边缘无挡不开启8MW烟垂壁利用下沉广场地下商业街自然排烟窗排火灾时310火灾,1MW烟,边缘无挡开启烟垂壁利用下沉广场地下商业街自然排烟窗排火灾时415火灾,1MW烟,边缘无挡开启烟垂壁利用下沉广场地下商业街自然{{}烟窗{{}火灾时520火灾,1MW烟,边缘无挡开启烟垂壁参考上海市《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对各种场所火灾规模的规定,考虑喷淋失效下的公共场所火灾,工况1、2设定火灾为t陕速时间增长火,稳定火源功率为8Mw;工况3~5中考虑地下商业街火灾,由于该区域仅作为人员交通功能,保守起见,亦考虑该处发生火灾,可能的火灾形式为座椅、垃圾桶等火灾,设定火灾为t陕速时间增长火,稳定火源功率为1Mw。笔者采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进行火灾烟气仿真模拟,图2所示为工况1和工况2的建模图,图3所示为工况3~5的建模图。 2.2商业街与下沉广场之间挡烟垂壁设置 图4和图5为工况1和工况2下沉广场竖向截面的火场能见度对比和温度矢量图对比。可以看出,下沉广场环廊有机械排烟(环廊和洞口之间设置挡烟垂壁)和无消防科学与技术2o12年1月第3l卷第1期机械排烟(环廊和洞口之间无挡烟垂壁)时,下沉广场的自然排烟均能较好地将蔓延到下沉广场内的烟气排出;但在工况1下,由于环廊机械排烟形成的强迫气流对下沉广场内的自然排烟空气对流有一定的扰动,导致部分烟气被“拖曳”下来,减缓了其在下沉广场内的上升排烟速率,而下沉广场环廊无排烟时,则能通过下沉广场的排烟保证下沉广场下部较长时间的清晰空气层。综合对工况1、2的分析,建议下沉广场环廊区不设置机械排烟,均利用下沉广场顶部的自然排烟窗排烟,可实现有效排烟。 2.3地下商业街排烟口与挡烟垂壁距离 图6和图7分别为工况3、4、5过地下商业街和下沉广场竖向截面的火场能见度对比和温度矢量图对比。由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地下商业街内可燃物较少,火灾规模较小,在地下商业街的机械排烟作用下,加之在地下商业街与下沉广场之间设置了2m高的挡烟垂壁,在工况3~5三种情形下,烟气均能在1200S内被控制在地下商业街内,仅有少量烟气蔓延到下沉广场。从图7可以看出:在地下商业街排烟系统均能较好地控制烟气的前提下,当最近排烟口离挡烟垂壁的水平距离为10m和l5FO_时,机械排烟形成的强迫对流使得下沉广场内的空气流向步行街,影响下沉广场的排烟效率,对于蔓延到下沉广场的少量烟气,不利于其快速排出;而当最近排烟口离挡烟垂壁的水平距离增大至20i71时,地下商业街机械排烟系统对下沉广场的气流扰动明显减小,下沉广场内的大部分空气通过上部排烟口形成良好对流,当少量烟气蔓延到下沉广场时,也能够通过顶部排烟窗和高位侧窗快速排出。竖向截面的火场温度矢量图综合对工况3、4、5的分析,建议地下商业街内最近排烟口离地下商业街和下沉广场之间挡烟垂壁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ITI,但不应大于规范最远30m的要求。 3结论 针对某超大型地下商业建筑项目,通过火灾动力学模拟,论证了下沉广场环廊区的排烟方案和与下沉广场相邻的地下商业街机械排烟口布置方案。结果表明: (1)下沉广场最底层或下部几层在每层都有一定的“下沉广场环廊区”,若该环廊区设置机械排烟,则机械排烟形成的强迫气流对下沉广场内的自然排烟空气对流有一定的扰动,导致部分烟气被“拖曳”下来。因此,建议下沉广场环廊区均利用下沉广场顶部的自然排烟窗,可实现有效排烟。 (2)当地下商业街内最近排烟口离地下商业街与挡烟垂壁的水平距离在2O~30rrl时,地下商业街的机械排烟系统对下沉广场的气流扰动明显减小,下沉广场内的大部分空气通过上部排烟口形成良好对流。即使烟气少量蔓延到下沉广场,也能够通过顶部排烟窗和高位侧窗快速排出。 地下建筑论文:透析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的房产税处理 摘要:针对地下建筑房产税征收混乱的具体情况,2005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而进一步加强地下建筑房产税的征收,统一税收政策,规范税收管理。笔者从实务探讨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从两个方面对《通知》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地下建筑;房产税;会计处理 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的房产税征收范围,包括与土地上房屋相连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均应照章征收房产税。下述单位和个人用于非生产经营的地下房产可免缴房产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的房产,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的房产,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的房产以及个人的房产。 所谓“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是指有屋面和维护结构,能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经营、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 一、自用的地下建筑 (一)工业用途房产。工业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50%~60%折算后作为应税房产原值进行计税,其折算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前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计税公式为:应纳房产税的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10%~30%)]×1。2%[例]某公办学校有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房产500平方米,每平方米原价250元,其中200平方米用于学校废旧物资的储藏,其余为校办化工厂的生产车间,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60%,按年计算,分半年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案例中用于学校废旧物资的储藏的200平方米房产属于国家税收优惠范围,不需缴纳房产税。 而作为校办化工厂的生产车间的这部分房产,则应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1、化工厂应纳房产税的税额计算如下:应税房产原值=(500-200)×250×60%=45000(元)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45000×(1-30%)×1。2%=378(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78÷12=31。5(元) 2、化工厂1-6月预提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 (二)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70%~80%折算后作为应税房产原值进行计税,其折算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前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计税公式为:应纳房产税的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10%~30%)]×1.2%[例]某工业企业有有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房产若干,在企业2006年1月1日“固定资产”分类账中,房产原价为500000元,其中房产的60%用于(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80%),其余用于企业生产(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60%),房产税按年计算,分月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1、应纳房产税的税额计算如下:商业用途房产应税房产原值=500000×60%×80%=240000(元)工业用途房产应税房产原值=500000×40%×60%=120000(元)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240000×(1-30%)×1.2%+120000×(1-30%)×1.2%=3024(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24÷12=252(元)。 2、企业每月预提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252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252。 3、企业每月缴纳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252贷:银行存款252。 (三)对于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如房屋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商场的地下部分等,应将地下部分与地上房屋视为一个整体,按照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在此不再赘述。 二、出租的地下建筑 根据《通知》要求,出租的地下建筑应按照出租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为方便实务工作者的理解和运用,笔者举例加以阐述。 [例]某企业有用于商业的地下房屋若干,在企业2006年1月1日“固定资产”分类账中,房产原价为3000000元,企业2月初将1000000元的房产租给其他企业使用,每年收取租金80000元。3月份房产无变化。企业自己用于商业的地下房产,以房屋原价的80%作为应税房产原值。按年计算,分季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1、1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如下: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00000×80%×(1-30%)×1.2%=20160(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20160÷12=1680(元)借:管理费用168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680 2、2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自用部分: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00000-1000000)×80%×(1-30%)×1.2%=13440(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13440÷12=1120(元)借:管理费用112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120。 ②出租部分: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80000×12%÷12=800(元)借:其他业务支出80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800。 3、3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与2月份相同。 4、缴纳第一季度房产税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5520贷:银行存款5520。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的房产税处置 摘要:针对地下建筑房产税征收混乱的具体情况,2005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而进一步加强地下建筑房产税的征收,统一税收政策,规范税收管理。笔者从实务探讨的角度出发,通过案例分析从两个方面对《通知》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地下建筑;房产税;会计处理 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的房产税征收范围,包括与土地上房屋相连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均应照章征收房产税。下述单位和个人用于非生产经营的地下房产可免缴房产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的房产,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的房产,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的房产以及个人的房产. 所谓“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是指有屋面和维护结构,能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经营、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 一、自用的地下建筑(一)工业用途房产。工业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50%~60%折算后作为应税房产原值进行计税,其折算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前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计税公式为:应纳房产税的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10%~30%)]×1.2%[例]某公办学校有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房产500平方米,每平方米原价250元,其中200平方米用于学校废旧物资的储藏,其余为校办化工厂的生产车间,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60%,按年计算,分半年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案例中用于学校废旧物资的储藏的200平方米房产属于国家税收优惠范围,不需缴纳房产税. 而作为校办化工厂的生产车间的这部分房产,则应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1、化工厂应纳房产税的税额计算如下:应税房产原值=(500-200)×250×60%=45000(元)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45000×(1-30%)×1.2%=378(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78÷12=31.5(元)2、化工厂1-6月预提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31.5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31.53、化工厂缴纳上半年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189贷:银行存款189(二)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商业和其他用途房产以房屋原价的70%~80%折算后作为应税房产原值进行计税,其折算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财政和地方税务部门在前述幅度内自行确定,计税公式为:应纳房产税的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10%~30%)]×1.2%[例]某工业企业有有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房产若干,在企业2006年1月1日“固定资产”分类账中,房产原价为500000元,其中房产的60%用于(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80%),其余用于企业生产(房屋原价折算为应税房产原值的比例为60%),房产税按年计算,分月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1、应纳房产税的税额计算如下:商业用途房产应税房产原值=500000×60%×80%=240000(元)工业用途房产应税房产原值=500000×40%×60%=120000(元)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240000×(1-30%)×1.2%+120000×(1-30%)×1.2%=3024(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24÷12=252(元)2、企业每月预提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252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2523、企业每月缴纳税金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252贷:银行存款252(三)对于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如房屋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商场的地下部分等,应将地下部分与地上房屋视为一个整体,按照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在此不再赘述. 二、出租的地下建筑根据《通知》要求,出租的地下建筑应按照出租地上房屋建筑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房产税。为方便实务工作者的理解和运用,笔者举例加以阐述. [例]某企业有用于商业的地下房屋若干,在企业2006年1月1日“固定资产”分类账中,房产原价为3000000元,企业2月初将1000000元的房产租给其他企业使用,每年收取租金80000元。3月份房产无变化。企业自己用于商业的地下房产,以房屋原价的80%作为应税房产原值。按年计算,分季缴纳。该省依照应税房产原值一次减除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1、1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如下: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00000×80%×(1-30%)×1.2%=20160(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20160÷12=1680(元)借:管理费用168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680 2、2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如下:①自用部分:年应纳房产税的税额=(3000000-1000000)×80%×(1-30%)×1.2%=13440(元)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13440÷12=1120(元)借:管理费用112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120②出租部分:月应纳房产税的税额=80000×12%÷12=800(元)借:其他业务支出800贷: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800 3、3月份应纳房产税的计算和预提税金的会计处理与2月份相同. 4、缴纳第一季度房产税时,作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5520贷:银行存款5520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火灾及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已摆到城市建设发展重要地位。城市的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工程逐年增多,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规模有了很大变化,地下建筑的广泛使用,无疑使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增加。因此,加强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了解掌握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合理消防设计布局,是目前摆在消防和建筑、施工、管理单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地下建筑;火灾;消防安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已摆到城市建设发展重要地位。城市的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工程逐年增多,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规模有了很大变化,地下建筑的广泛使用,无疑使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增加。因此,加强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了解掌握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合理消防设计布局,是目前摆在消防和建筑、施工、管理单位的重要课题。 1 地下建筑工程分类 地下工程是指,建筑在自然岩层或土层中和构筑在地面建筑下,由防护功能的地下室建筑统称为地下建筑。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按地下建筑的使用功能可分为5类:军用建筑、民用建筑、交通建筑、仓库建筑、公共服务性建筑。 军用建筑:包括各类野战工程,指挥通讯、物资仓储、火炸药库等。 工业建筑:包括各类地下工厂、车间。 民用建筑:包括商场、医院、旅馆、餐厅、展览厅、电影院、礼堂、体育场、歌舞娱乐游艺场所等。 交通建筑: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下铁道等。 仓库建筑:包括各种地下贮库、油库、粮库、车库、物资库、冷库、资料档案库等。 共用建筑:包括通讯机房、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2 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2.1当发生火灾时,地下建筑出入口已成为排烟口 地下室内空气的供给完全依赖于出入口,由于地下室内空间体积有限,火灾发生时室内很快被烟雾充满,至使燃烧缓慢,短时间内处于不充分燃烧状态(熏烧状态),随着燃烧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地面的联通口就成了外部空气的进入口和排烟口,室内烟和空气分界的中性带,随着火灾扩大而逐渐降低,最后出口形成了烟囱效应。致使消防扑救人员很难接近起火部位,进行火灾抢救作业。 2.2地下建筑火灾烟雾大 火灾时发烟量与可燃物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空气充足程度有关,火灾阴燃时发烟量大,明火燃烧时发烟量小。地下建筑火灾特点,一般是空气供给不足,温度上升开始较慢,阴燃时间长,发烟量大。如:地下建筑中一间15m2的房间,其火灾荷载约25kg/m2(折合木材),在300℃时,燃烧发烟量可以达1 300 000m3。以建筑物净高3.5m计算,1 300 000m3烟量可使37万m2的工程全部被烟充满,而地下建筑由于无窗无自然排烟条件,发生火灾时不能象地面建筑那样,有80%的烟可以由破碎的门窗散到大气中区,而是大量的滞留在建筑物中,而且燃烧中还产生各种有毒气体直接危害人员的生命安全。 2.3地下建筑人员疏散苦难 1)由于地下建筑无外部空间,火灾时,逃生的出口和方法比地上建筑少。地下建筑人员逃生路线由于火灾现场情况的复杂性,往往只有一条,火灾时人员的逃生方向也是火灾烟雾往上扩散蔓延的方向。人员的入口,又是烟的排出口。所以人员要疏散到安全区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必须逃到地面上,而烟的扩散速度一般比人步行速度快,经测试证明:烟的水平扩散速度一般为0.5m/s~1.5m/s,烟的垂直上升速度比水平方向快3~4倍。由于烟气影响会给人员疏散造成严重危害。 2)地下建筑主要靠人工照明,火灾时,主要依靠消防事故照明,人的视线全靠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来引导疏散。如果没有事故照明,建筑内将是一片漆黑,人员根本无法逃离火场。而地上建筑在自然光照明情况下(月光里地面照明有0.5勒克斯),但地下建筑内无任何自然光源,加之大量烟雾遮挡视线,人员疏散极为困难。如人员在此情况下安全疏散决定于3个极限值:(1)疏散视距的极限值;(2)人能承受烟浓度极限值;(3)在疏散视距离内,人能承受烟浓度下,人员疏散视觉光强度的最低极限值。超出上述3个极限值人员将难以正常疏散。 3造成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1)领导不重视,防火组织制度不健全。由于地下建筑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在安全上要严于地上建筑。有些单位没有将地下建筑消防安全特殊性列入议事日程,特别是多家经营使用的地下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扯皮,对已发现的消防火灾隐患不能及时整改,职工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紧急情况下安全可靠的应急措施,整体消防安全得不到保证; 2)建筑平面布局不合理。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距离超长,柜台、货架商品超储,室内采用大量可燃和易燃材材料装修,从而增大火灾荷载和火灾危险; 3)随意改变原设计使用功能,一些建筑原设计为一般场所,随意改做公共娱乐场所或仓储库房,提高了火灾危险级别,造成消防设施设计参数变化,从而减低灭火效能。 4地下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4.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防火措施 由于地下建筑具有特殊性,发生火灾后不易扑救,主要依靠建筑自身的消防设施进行扑救。因此,地下建筑的使用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是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消防组织机构,认真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2严格建筑防火管理 4.2.1严格执行防火分区划分 根据国家《规范》要求,认真划分防火分区单元面积。做好建筑物水平和竖向防火分隔。在分隔划分中考虑不同的适用功能和重点部位,确定独立的防火分区。 4.2.2确保安全疏散要求 安全疏散距离应指火灾时人员从室内最远点到安全出口或安全区域(避难走道等)的距离。由于火灾条件下,烟气、高温、轰然等视线因素影响,在此距离内人员不可能停留时间过长,(地上一、二级建筑疏散允许时间一般采用6min),地下建筑疏散时间远低于这个数字50%。而且在上述火灾情况下,人员疏散速度约为0.3m/s,加之室内货架柜台的摆放,建筑物品倒塌等因素影响,实质的疏散距离都不是直线距离,延长了疏散线路,增加了疏散距离,这在建筑设计中要认真考虑。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施工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施工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逆作法作为地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常用一种新型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越来体现出其优越性。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对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分析逆作法施工的优点和缺点,并对逆作法施工过程中表现的问题进行了对策探讨。 关键词 地下建筑;地下施工;逆作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建筑物向空间多层与高层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许多新建工程的基坑面积和开挖深度越来越大,施工建筑的结构性也越来越复杂,深基坑工程出现了面积大、开挖深、工期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 然而,在很多施工过程中却存在着施工场地狭小,建筑物密集、建筑条件较为复杂,城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等问题。 1 传统地下施工方法概述 1.1 传统地下施工法的概念 在进行地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挖出相应的地下空间,接下来对地下空间进行衬砌,开挖地下空间也不能全部雷同,需要综合考虑施工场地的环境、地质、复杂程度等条件的制约。传统施工方法是指在建筑物密集地区采用支护结构,利用合适的支护结构进行围护后进行垂直开挖,待基坑向下挖土至设计标高后,浇筑钢筋硅底板,然后再由下而上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最后再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 1.2 传统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施工方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传统的施工方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迁程度的不断加快,原有的施工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首先是建筑物密集地区深度大的地下室需要强大的支护结构作为保障,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对支护结构多为变形控制,这就需要设立多层支撑或土层锚杆,使得施工成本上升;第二,随着地下基坑的不断加深,施工灌注桩和地下连续墙需要一定时期的养护才可以,这样会推迟施工期限,难以取得预定目标;第三,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周围生态环境。 2 逆作法施工问题 逆作法的出现使得施工效率大为提高,它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工作过程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逆作法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着施工的有序推进。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挖土时,在没有小型挖土设备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人工挖土,这是由于逆作法的施工特点所决定的,这就使得挖土效率不高,影响了施工的顺利发展。在施工梁柱节点,墙梁节点和墙板连接部位处会有一定的麻烦,在这些部位提前预留预埋,留的不准确还是剔凿,这样会增加许多焊接量,使得工程效率大大降低。 同时,由于逆作法施工的特征决定了施工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与处理,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处理的不恰当,对于施工与设计的流程不能进行有效的衔接与处理,这样就导致了工期的延误,这对于地下建筑施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 逆作法施工对策 逆作法的施工工艺在具体工程应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在技术的推广上还需要一定的进步和发展,面对当前逆作法施工过程中表现的问题与不足,必须要结合当前施工过程的现状,结合城市建筑群地下施工的特点,有效的探讨适合我国发展的建筑方法。 3.1 加强对结构受力机理与沉降分析的进一步研究 在进行逆作法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地下连续墙,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这部分地下连续墙与基底柱土承受垂直荷载的比例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准确的分析,在结构已经逐步形成刚性箱体的情况下,计算出施工受力面积与变形数值,为施工各过程提供相应的数据准备。 3.2 加强对施工设计一体化的研究 在逆作法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施工设计与建筑施工进行很好的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应,只有设计与施工进行很好的协调,才能够使整体发挥最大效应,促进工程的完善。 因此,在施工中,要在保证结构原设计功能受力状况下,允许施工单位按照逆作法的施工流程对地下建筑体进行结构优化。 3.3 加强逆作法施工组织技术研究 随着计算机领域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应用于建筑设计施工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要在地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引入致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的管理监测施工,对施工过程中各类数据和行为主体进行实时监测,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有效节约施工企业成本,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管理方式,有效的增强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逆作法施工作为一项全新的施工工艺,在城市建筑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施工场地的节约、施工进度发展、工程成本降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采用逆作法施工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这就有利于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将会越来越普遍,新的机械设备和仪器的广泛用于工程项目上,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能力,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城市建筑群的发展,有效的推动社会发展。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施工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 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社会发展的视线已经由地上转向地下,在地下空间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地下建筑施工问题,就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当前地下建筑的常规施工方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分析逆作法施工的优点和缺点,对逆作法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下建筑施工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地下建筑;建筑施工;逆作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也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向空间多层与高层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综合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在社会发展向高空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许多新建以及在建工程开始向地下要空间,许多地下建筑面积超过数万平方米并且带有几层地下室的建筑工程也越来越多,深基坑工程呈出现了面积大、开挖深、工程复杂等特点。然而,在很多时候却存在施工场地狭小、建筑密度大、地下管道交错等问题,因此解决建筑工程的地下施工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突出的问题。 1传统地下施工方法概述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从很早时候便开始了对地下空间的使用,如古代的地下储存室,近代的防空洞等,这些都为地下建筑的施工方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经验,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地下建筑施工的复杂性,我们更应该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具体国情,通过相关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地下建筑施工进行有效的探索。 1.1传统地下建筑施工方法 传统地下建筑施工方法在进行施工时,首先需要挖出相应的地下施工空间,然后再对地下空间进行相应的衬砌,进行内部构造的设置。总的来说,开挖地下空间的施工方法也不完全一样,这主要需要考虑建筑工程的场地、环境、地质等条件的影响,地质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施工条件及地下建筑的构造也会不同。地质、地形、环境条件及埋置深度是制约施工方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埋置深度的影响较大。在地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方法大多数都是在建筑密集地区采用支护结构来实现地下施工空间,通过有效的支护结构围护基坑后进行垂直开挖,待基坑地下挖土至设计标高后,再进行钢筋混凝土底板的浇筑,然后再由下而上逐层施工地下结构,最后再进行地上结构的施工,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的保障施工安全,对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传统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施工方法在当今社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建筑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这使得传统的施工方法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是建筑密集地区需要较深的基坑支护结构,在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要强调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灌浆时需要大量的填充物,需设置多层支撑或土层锚杆,这就导致建筑成本升高。其次是施工灌浆都需要一定的施工时间,然而随着建筑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地下基坑的深度也会不断加深,这就需要对基坑进行逐层加设支撑,而同时也增加其养护时间,再加上对基坑的拆撑和换撑更需要时间,这就会使得建筑工期延长,难以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最后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虽然选用了截面较大的围护墙和支撑,但其刚度相对于地下结构本身的刚度却小很多,这就会造成支撑的一定变形,影响周围环境。 2 逆作法施工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建筑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如何有效的适应建筑发展的需求,满足建筑复杂的设计要求,需要探索新型的施工方法,而逆作法就是适应这一阶段建筑发展的产物,逆作法的施工过程同传统的建筑施工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沿着建筑物地下结构周围施工地下连续墙,在地下结构底板封底之前,作为上部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的支撑,然后进行挖土施工作业至地下结构一层顶板底标高或地下结构二层顶板底标高,对地下结构一层或地下结构二层顶板进行浇筑,作为水平支撑的地下连续墙刚度很大,然后再通过上述的操作方法逐层向地下进行挖土和浇筑,对地下建筑各层的顶板进行浇筑,同时对各层结构中的中柱或隔墙也逐层向下施工,直至地下结构底板封底,这样地下建筑结构施工过程就完成了。 2.1逆作法的优势 逆作法适用于建筑场地较为狭小,基坑较深,且基坑的支护结构对于周围的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建筑工程。逆作法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操作方法有作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3种,这些方法以全逆作法的使用为最多。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逆作法较传统的建筑施工方法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可以有效的缩短建筑项目的总工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逆作法施工可以有效的缩短地下建筑施工时间,这样也就将总工期缩短了;二是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由于地下建筑结构与临时支撑相比,其建筑刚度要大的多,所以这样就会减少地下建筑的侧压力,使得地下空间的变形幅度要小的多,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也较小;三是有利于建筑结构抵抗水平风力和地震作用的影响。建筑工程在进行逆作法施工时,地下连续墙与地下原状土都是粘结在一起的,这样可以使建筑工程有效的抵御地震和风力的作用增强。 2.2逆作法存在的问题 逆作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一是挖土问题,逆作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工的形式来完成,挖土效率较低。二是在施工材料的运输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在材料运输时无法确定洞口的位置和对洞口周围结构的影响;三是设计和施工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设计单位不参与施工,施工单位不参与设计,这样就使两方面无法得到有效的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3 逆作法问题解决对策 3.1对结构受力机理与沉降分析进行研究 在进行地下建筑逆作法施工过程中,施工荷载会造成基底土的沉降变形,在新的时期应该加强地下连续墙的计算分析的研究工作,要在建筑结构形成刚性箱体前,能够精确计算分析其受力与变形,以保障施工的顺利完成。 3.2加强施工组织技术研究 在地下建筑逆作法施工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通过引进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施工项目的动态监测,时时掌握最新数据,对建筑施工期间的各种行为主体进行有效的监控,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的损失,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化管理。 3.3加强建筑节点处理研究 在地下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建筑节点,建筑节点是地下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位,它关系到建筑结构体系能否协调工作,它是处理一切施工工作的关键点,在地下建筑基坑与地下连续墙的沉降设计中,如何有效的保障地下建筑功能的顺利实现,建筑节点的处理工作是地下建筑项目施工的重点内容。 地下建筑论文:试析地下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设计问题 【摘要】在城市建设中,根据具体需要,开展地下建筑,不仅可以节约土地,有效利用国土资源,还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降低污染,节约能源。只是地下建筑收到通风、采光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火灾的发生,可以对整个地下建筑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分析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地下建筑;防火设计;问题 1. 引言 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很高,过去我国的多个产业发展方式都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应该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地下建筑的实施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但其中的火灾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加强对火灾问题的重视,同时从设计角度出发,采用科学的办法解决这些安全隐患,也是整个建筑行业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向。火灾的严重后果,时刻警醒我们必须完善对地下建筑防火工程的设计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2. 火灾的起因以及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必要性 2.1地下建筑中火灾的起因。 近年来火灾造成的直接损失以及生命财产安全还在不断扩大,这跟诱发火灾的相关设备是息息相关的。居民不合理的用火用电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功率用电设备都有可能是导致火灾发生的关键因素。其中,电气火灾,违章操作,用火不慎、人为纵火及防火系统不健全等是地下建筑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必要性。 地下建筑中的火灾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防火工程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在地下建筑设计中加入防火设计,不断完善对整个建筑的整体把握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正式施工之前,应该先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备,提供完备的设计资料,经过审批后要格外重视其中的防火设计,以及后续关于防火施工工程的进行[1]。不断提高设计品质,从源头上降低火灾发生概率,重视火灾中的逃生设计。 3. 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的危害 3.1发烟量大。 发生火灾时,跟地面以上的建筑物不同,由于]有门窗,通风也受到限制,大量的烟雾并不能像地面建筑那样在风力的作用下通过门窗扩散出去。而只能在地下建筑内进行聚集,浓烟本身就有很多有害物质,加上对地下建筑材料的燃烧,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威胁地下建筑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于施救者而言,也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2]。 3.2产生的温度较高。 火灾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烟雾以及有害气体,同时由于烟雾的堆积,地下建筑内的温度也会快速上升,由于不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导致热量很难消散。随着起火面积的不断加大,热量就会成倍的聚集,无法散去。当温度急剧上升时,很有可能发生轰燃现象。轰燃时会在瞬间释放大量浓烟以及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不断加剧,同时进一步影响施救措施的开展。 3.3泄爆能力差。 地下建筑由于不能够有效通风,还会伴随另一个问题就是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封闭环境下,发生一次爆炸时,无法做到快速泄爆,就很有可能造成二次甚至三次、多次爆炸的发生,进一步对人员以及建筑造成损坏,加重整个火灾的破坏程度。 3.4人员疏散困难。 地下建筑受到自然采光的限制,因此内部的照明都是通过用电来实现。一旦发生火灾,电路将无法正常工作,再加上浓烟的干扰,地下建筑的内部还会瞬间进入黑暗,被困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找到出口逃生,同时也给施救人员带来了很大困难。 3.5扑救困难。 地下火灾发生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施救人员,无法像对待地面以上的建筑物那样对火灾进行有效探测,合理指挥救援,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也很难对火势进行缓解,导致整个扑救工作非常困难。 4. 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问题的具体要求 4.1总平面布局。 地下建筑通常没有门窗,出口也是设置在地面上的一层,看似跟地面上的建筑并没有多大联系。但是在火灾发生时,火势的不断蔓延会对地面以上的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在设计整个建筑时,应该相互结合,合理选择相关的位置、消防车道、防火间距以及疏散口的位置等。对出入口数量位置的设计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由于没有门窗,出入口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 4.2地下建筑耐火等级和防火分区。 地下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浓烟以及火势都难以控制,因此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级应该严格把关,设为一级。再加上随着国土资源的紧缺,对地下建筑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地下建筑的面积也越来越大。针对大空间的建筑,有效控制火势蔓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通常有效的建筑构造措施,合理选用构配件进行建筑内部防火、防烟分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3]。 4.3防排烟设计。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大量聚集烟雾,其中的有害物质非常多,对被困人员造成严重损伤。防排烟设计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将火灾中产生的烟气及时外排,抑制、缓解烟雾的扩散情况,保证疏散通道没有大量烟雾对人员造成伤害,确保被困人员能安全疏散是整个防排烟系统的作用。防烟的同时还有效将热量进行外排[4]。在具体的防排烟设计系统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建筑自身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设计。 4.4人员疏散设计。 安全疏散是整个防火设计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直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按照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科学对火灾以及烟雾流向特性进行分析,同时采取相关的安全防火疏散措施,将被困人员进行安全撤离时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主要内容。 4.4.1安全疏散设计主要原则。 安全疏散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正确确定疏散距离、简明的疏散路线、合适的疏散通道宽度、合理的安全出入口设置以及通畅的垂直疏散。疏散距离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在实施救援的时候,应该重视疏散距离,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对各项建筑功能所规定的的要求;由于火灾时,地下建筑黑暗,难以确定逃生方向,因此对人员疏散进行设计时,必须对空间进行合理组织,增加疏散通道的辨识度,方便被困人员迅速找到疏散通道;根据建筑面积以及通道情况,降低被困人员迷路的可能,防止堵塞情况,应该对通道的宽度进行合理设计;没有门窗的地下建筑,出入口对疏散以及逃离火灾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地形,合理设计出入口位置数量,保证逃生时的最短路线也是一个设计的重要方面;快速的找到安全出口是逃离火灾的关键一步。防火区设计时至少要有两个疏散方向,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平方米的防火分区至少保证有一个能够直接通向室外,建筑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防火分区,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5] 4.4.2疏散标志及应急照明。 火灾发生时,会引发相关的电路故障,影响内部的照明情况,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保证一定光源的工作,方便被困人员在火灾中辨别方向找到出路,能够顺利逃生。另外对于疏散标志应该尽可能做到简洁明了并且醒目。具有明显指向的箭头,能够让被困人员第一时间看到疏散的正确方向,从而降低损失。 4.4.3声音引导系统。 火灾发生时,极有可能出现重烟雾的情况,此时被困人员难以看清周围事物,这样就会影响整个逃生的过程。可以利用扬声器以及警报系统等,对被困人员做出声音上的指示,用听觉辅助视觉,使被困人员快速准确到达安全区。 4.4.4智能逃生系统。 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在地下建筑防火灾的设计中也可以加入这一重要元素。火灾发生时,被困人员可以根据手机等智能设备,通过智能筛选,得到逃生的最佳路线。加上其中的智能导航系统以及语音提示功能,能够缩短逃生时间,利用智能系统,还能对周围的被困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帮助更多人被困人员快速离开火灾范围。 4.4.5楼梯间消防设计。 垂直交通是地下建筑最主要的疏散方式,也是安全疏散的重要渠道,因此,对于楼梯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翘菁涞纳柚糜Ω帽苊獯砦唬以保证人们的安全逃离;第二,楼梯间应该尽量靠近外墙,以增强采光、消防人员的进入以及排烟等,为救援行动提供便利;第三,各大楼层与楼梯间之间应该具有防火隔离,例如可以通过使用防火门、防烟前室或避难走道达到楼梯间与其他房间隔离的目的,以避免灾情的蔓延;最后,楼梯间应该尽量避免设置门槛等障碍物,以保证人群疏散的速度。楼梯间是人们在疏散过程中需要经过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楼梯间的设计对于疏散效率的提升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地下建筑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的城市中的多个地段。对地下建筑的使用也会大幅度增加。因此,保证地下建筑的使用安全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建筑设计工程。不断改良防火设计,加强防火措施,才能保障地下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保障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工程刚柔结合的防水施工 摘要:结合某地下室工程实际,对地下建筑工程应用刚柔结合的防水施工工艺进行简介。 关键词:地下室;刚柔结合;防水 0引言 某地下室工程,地下1层地上3层,地下室面积5500m2,桩基础,基坑底标高-8.35m。地下水丰富。该工程地下室防水等级为I级,防水设计为刚柔结合的防水体系:底板和外墙砼采用结构自防水,砼抗渗等级为S8;柔性防水为2m+2m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地下室底板长度达97.2m,砼采用间歇式无缝施工,即在后浇膨胀加强带两侧砼浇筑完毕后立即浇筑后浇膨胀加强带部位砼。后浇膨胀加强带设在底板中间部位。后浇膨胀加强带及外墙与底板交接处施工缝的防水处理采用钢板止水带和BW止水条。 1刚性防水施工 1.1 防水砼施工 1.1.1 配合比确定。 ①原材料:某牌42.5普硅水泥;中砂,细度模数2.4;碎石:粒径1~3cm;膨胀剂:UEA-H型低碱高效膨胀剂;泵送剂:LNC-51;粉煤灰:I级粉煤灰。 ②配合比:经试配、调整,确定底板,外墙砼配合比。 1.1.2 浇筑工艺。 底板砼采用“斜面分层,自然流淌,连续推进,一次到顶”的施工方法。在后浇膨胀带划分的分块区域内集中浇筑,每个分块区域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砼斜向分层厚度为0.4~0.6m,按1.5~6的坡度斜向推展。振捣时下层砼垂直于浇筑方向自下而上。上层砼振捣自上而下,严格控制振捣的间距和时间。墙体砼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0.50m。后浇膨胀带砼浇筑前清除垃圾、水泥浮浆,剔除松动的石子,用水冲洗充分湿润。砼要细致捣实,使新旧砼紧密结合。 1.2 刚性防水细部构造 1.2.1 地下室外墙模板对拉螺栓采用止水螺栓。 1.2.2 各种穿墙管均采用防水套管。 1.2.3 后浇膨胀加强带和施工缝防水节点。 ①底板、外墙后浇膨胀加强带两侧各设1道400宽钢板止水带。 ②地下室外墙均生根于底板周边的上返梁,外墙与底板上返梁交界处水平施缝设在梁顶标高上200m处,在浇筑墙砼前剔除浮浆,并在墙截面中间设BW止水条用钢钉固定。 1.2.4 桩头防水节点。 桩头的防水处理是地下防水中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该工程采用刚柔结合延长渗水路线的办法确保防水质量。作法为:沿承台周边扩大300mm,承台底标高下返400mm范围内浇筑C30S8抗渗砼,其顶面铺设三元乙丙卷材并上返桩头50mm。桩头处涂刷赛柏斯(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防水材料。 2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施工 2.1 施工程序 基层检查清扫、修理涂刷基层处理剂铺贴附加层粘贴底层三元乙丙粘贴面层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搭接处涂刷聚氨酯封边检查、修理验收铺贴油毡纸保护层施工砼保护层 2.2 防水层施工 2.2.1施工要点。 ①该工程底板模板采用砖模,在砖模所有转角处及砖模与底板垫层交界处均用砂浆抹出圆角。施工前将基层清理干净,铲除异物。 ②基层应充分干燥,含水率不大于9%,现场简易方法为:将1m2卷材平坦地铺在基层上,静置3~4小时,掀开检查,找平层覆盖部位与卷材上未见水印即可。 ③基层含水率符合要求后,对特殊部位做防水附加层,如阴阳角、后浇膨胀带、施工缝等部位铺贴宽600mm卷材附加层。 ④底层与面层三元乙丙卷材均采用满铺法施工。先把卷材退卷在基层上,按铺贴位置要求试铺,裁剪度量好尺寸后将卷材的一端对折于另一端,将搅拌均匀的基层粘接剂同时均匀地涂刷于卷材和基层表面,约10分钟,待粘接剂基本上不粘手时,将卷材平整地贴合在基层上,并再将卷材另一端对折于铺贴好的一端,以同样的方法进行铺贴。铺贴卷材时,要自然铺贴,不可将拉力施于任何方向上。 ⑤防水卷材搭接部位,用配套溶剂(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等)擦洗,涂搭接胶,晾干后(手摸略粘但不拉丝,一般在10分钟左右),将搭接部位粘牢、压平,并用橡皮锤仔细砸一遍。 ⑥在面层三元乙丙铺贴完后,清理并擦干净卷材的搭接部位,涂刷聚氨酯防水涂料封边,宽度150mm,进一步保证防水效果。 2.2.2 卷材搭接要求。 ①卷材长边接宽100mm,短边搭接宽150mm。 ②同一层相邻2幅卷材铺贴时,短边搭接错开1500mm以上。 ③上下两层卷材禁止垂直铺贴,且搭接缝错开1/3幅宽。 ④地下室外墙铺贴双层卷材接长时,采用交叉接法接缝,上层卷材接缝位置盖过下层 150mm。 2.2.3 重点部位细部做法。 ①穿墙套管部位。卷材铺到距预埋管根部20mm处地方,保证该部位周边的卷材与外墙面贴紧无空鼓、翘边,涂刷聚氨酯封边。再在管根和管根周围向外延伸200mm范围内满涂2mm厚聚氨酯,管根到伸出管根250mm长的管壁上也满涂2mm厚聚氨酯。 ②底板砖模顶部卷材临时保护。铺贴于底板砖模上的卷材,要待外墙砼完毕并干燥后,方可继续向上铺贴,这段时间卷材的防护对于保证卷材防水质量相当重要。具体做法为:将卷材搭接部位平铺于砖模顶部。在平铺于砖模顶部的卷材上用石灰砂浆砌3皮实心砖。 2.3 保护层施工 防水卷材验收合格后,在底板平面卷材上用条铺法铺贴一层油毡,粘结剂用三元乙丙配套粘结剂,防止砼保护层施工时破坏卷材。然后浇筑50mm厚C20细石砼。贴于砖模的立面卷材上满涂一层粘结剂,然后均匀撒上一层干燥的粗砂,抹20m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 3结束语 该工程地下防水已施工完3年,历经了两个丰水期的考验。地下室内墙面干燥无任何湿渍现象,完全满足使用要求,防水效果良好。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地下建筑工程建设的行业特点,指出我国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地下建筑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前景辉煌。同时建议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给以适当的扶持。 关键词 地下建筑工程 产业化 发展研究 1地下建筑工程的行业特点 与同属土木建筑工程的桥梁、道路、土石方、房屋建筑等地面设施相比,地下建筑工程建设有其独特的方面。 1.1地下建筑工程的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地下建筑工程位于地层中或江、河、湖、海,由于所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的多样性,使用一般手段很难调查明白。通常用于描述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各项重要指标和参数在延续的介质中却往往是不连续的,有时会是非常离散的状态。加之地层的原始状态和由于工程实施而引起的动态变化十分复杂,难以建立起准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物理数学模型,因此结构的受力、变形和位移等解析计算结果只能起到定性的指导作用或参考比较。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给工程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运营和满足工程设施的使用功能,在工程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则要根据客观情况,及时地修正原来的设计。而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勘测手段的使用和依照工程经验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 1.2地下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生产劳动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 地下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作业场面小、环境条件差、地质影响大、工序流程多等特点。尤其在工期非常紧迫、对工程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施工组织的难点颇多。施工现场围绕着开挖、支护、构筑三大基本作业和人、机、碴、料、水、电、风、气八个要素,组成了多个作业循环,多条物流线。因此施工组织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求科学配置,统一指挥,优化组合,动态管理,使之达到时间和空间的高度协调,人和物的有机结合,进而才能实现安全、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手段如统筹学、概率论、优选法和电脑技术等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中都会有比较大的作用。再就是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对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特殊的要求。它需要能够适应特定的空间和环境又能够满足效率要求的机械和工具;它需要能够达到防水、防潮、抗腐、耐蚀而又不会造成地下环境污染的工程材料。 2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产业化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 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土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在形成我国交通网络,改变我国水利资源条件及油气能源储备等方面地下建筑工程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它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安排较多人员就业。国家在交通和能源建设方面对地下建筑工程有着巨大的需求,具有特别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和繁荣这个产业是国家振兴和富强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 如国内并没有形成规模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专用设备的生产厂家,在组织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时往往要搞所谓的“机械选型配套”,其实就是把用于一般矿山开采和路基土石方挖运的设备拿来塞进隧道,要不就是以高价从国外买进施工生产线。这种残缺不全的现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应该尽快改变以促进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大量的专用的机械设备和专用的工程材料需要我们自己去组织开发。不然会严重阻碍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隧道及地下工程从单一的施工建筑领域带到产业化的路子上来。那种闭门造车式的“技术研究”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更代表不了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而只会走入“死胡同”。 3地下建筑工程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及其辉煌的前景 国家快速发展的计划和目前发展形势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巨大需求。我国已有和正在修筑轨道交通的大城市近十五个,正在规划和设计轨道交通的大城市有七个,在未来15年内有修建城轨交通的愿望和打算的城市则更多,初步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会达到2500公里~3000公里,其中半数以上为地铁。正在不断推进和已部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开创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史上的新篇章,规划中的西线方案可能会有多条数十公里长的输水隧洞以及出现单座上百公里长的输水隧洞。加上其它水利电力开发、输送和储存油气、煤炭和矿山开采及市政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的规模非常可观,堪称世界第一。由此可知,我国快速持久的经济发展将会给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事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地下建筑工程虽是个老的建筑行业,但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来看,它却是个有光辉前景的新兴产业。我国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设计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只有少数大城市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而大多数城市还没有起步。国内在这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可以称得上有专业水平的设计咨询企业,覆盖能力远远不够,所以地下建筑工程的研究、设计和咨询业是大有可为的。 国家及政府应对地下建筑工程产业化发展给以适当的扶持。国家应将地下建筑工程作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的产业来发展,制订有利于这个产业发展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地下建筑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国产化。国家还应出台政策对相关行业、企业和单位进行改组整合,以有利于形成若干大的建设产业集团,实施专业化管理,避免恶性的无序竞争。地下建筑工程事业的前途虽然光明远大,但它毕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很难留住人,尤其是高级人才。国家教育部门和机构应高度重视各个土木院校地下建筑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基本建设事业输送新的力量。 总而言之,机会空前,时不待我,作为建设者应当抓住目前的良好机遇,为加快实现隧道及地下工程产业化而努力。 地下建筑论文:探析地下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设计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让我国的经济得以腾飞, 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我国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合理开发城市的地下空间是必然趋势,但是同时给建筑业带来新的挑战。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有很大不同,需要建筑行业人员的不断创新和开拓。近几年频发的火灾尤其是地下建筑的火灾,警示我们必须要做好地下建筑防火问题。只有充分保障居民的基本生命财产安全,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地下建筑设计防火设计问题分析设计要求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愈发迅速,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定难题。他们为了发展需要,往往考虑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其中地下建筑的防火问题很关键。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建筑防火的重要性以及地下建筑防火设备的基本原则等,深入探讨了地下建筑防火问题。 1 火灾对地下建筑工程所产生的危害 1.1 发烟量大 地面建筑如果发生火灾,大量的烟雾可以借助风力通过门窗快速地扩散出去,而地下建筑由于没有门窗,而且通风受限,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物内的烟雾就无法扩散出去,只能集聚在建筑物内。而且火灾造成的建筑材料的燃烧,会分解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不仅建筑内人员生命受到威胁,施救人员也会受到很大威胁。 1.2 产生的温度较高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不仅烟雾不能及时扩散,热量的排除也很困难。因为地下建筑通风不好,导致散热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室内温度会急剧上升。而且地下建筑极有可能产生“轰燃”现象,会瞬间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而且难以及时排放,对人体危害更大。 1.3 泄爆能力差 地下建筑由于通风有限等原因,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如果发生爆炸,不能及时、充足地泄爆,再次爆照的发生,更加增强了爆炸的威力,加剧火灾的危害。 1.4 人员疏散困难 一是由于地下建筑相当于封闭环境,二是由于地下建筑的照明完全是依靠电路,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地下建筑的人工照明电路极易毁损,导致室内瞬间进入黑暗,不仅被困人员找不到出口,施救人员也难以解救被困人员,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火灾带来的损失。 1.5 扑救困难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给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他们不能及时、有效探测火灾情况、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灭火和疏散被困人员,更不能有效制止地下建筑内火灾的蔓延。因此,加强对地下建筑防火措施的研究,对于广大民众和救火人员来说都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要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和防火救火技能,提高地下建筑火灾预防意识。 2 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品质,才能在建筑业拥有一席之地,才能促进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做好防火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地下建筑设计中防火设计的具体要求 3.1 耐火等级、室内装修和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为了有效控制火灾蔓延情况的发生,地下建筑必须严格控制其耐火等级和室内装修、建筑物结构设计。对于地下建筑来说,耐火等级越高越好,最好达到一级以上,至于出口和入口也应该达到二级或以上。因为地下建筑的封闭性,如果耐火等级达不到要求的话,既有可能导致地下建筑"轰燃",承受不了火灾带来的压力。而且地下建筑的设施应该尽量使用不易燃的材料制成,这样能够给人群疏散和救援拖延时间;另外分区隔火墙的耐火极限也要越长越好,最好超过4 小时,这能够有效防止火灾迅速扩散。 地下建筑的装修设计和结构设计也要特别注意防火,其中疏散通道、封闭楼梯间、自动扶手、墙面等,都不能使用易燃材料。其中地下建筑的装饰壁纸和变相逢的装饰,绝对不能用塑料壁纸,塑料壁纸在燃烧时会产生更多的烟雾和大量有害物质。 3.2 通风、空调防火的设计要求 地下建筑有它独特的优势, 但是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劣势,像是通风有限,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就要求在进行地下建筑通风、空调防火设计时应该注意分区设计,风管采用不易燃的金属材料,而某些特殊部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不易燃的防火材料。只有通风系统和空调防火系统设计得安全可靠,才能保障在火灾发生时,地下建筑内部的大量浓烟、有害物质能够及时得以扩散,地下建筑本身材料不会很容易就燃烧,造成二次灾害,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火灾带来的危害。 3.3 电气防火设计的设计要求 地下建筑到的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器、安全通道指示牌和电动防火门等都离不开电,而且被困人员的疏散解救和施救人员灭火救灾等都离不开电。因此,保证地下建筑的电量供应很有必要。此时我们可以采用蓄电池以防万一, 而且有必要准备一台或几台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地下建筑的用电设施的要求也要高于一般设施。地下建筑的变压器应该采用干事电力变压器。并且在专用房间里的电力变压器要达到560kva,地下建筑所以防火设施的线路配置必须使用防火性能比较好的材料,而且能够有效防潮湿、防腐蚀。前面所说的蓄电池、发电机也要求是封闭的,远离易燃易爆物品。最后,在一些面积较大、人群较为密集的类似商场、学校、医院的场所,其地下建筑必须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4 安全有序疏散 地下建筑在设计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建筑面积、人流等因素,设计足够多的有效的安全出口,通常情况下每个分区不少于两个,而且必须有一个可以直接通往地面。还要考虑到在实际发生火灾时,几个邻近分区可以利用自身的防火门给别的分区提供安全出口。 其中对于地下建筑竣工后会用作电影院、大型商场、游乐园、体育馆和溜冰场等大型且人群密集的场所时,该建筑的防火区需要设置更多的防火区和两个以上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对于投入使用面积较小的场所,几乎没什么人流的场所,保证基本安全,设置一个以上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即可。而且为了更加有效地疏散人群,避免人群过于密集、拥挤而被烟雾困住等现象,地下建筑的防火区的安全出口应该社会自在不同方向,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以往的经验,不能只是不切实际地想象。 地下建筑直通地面的逃生通道、楼梯间和门等的宽度应该足够宽,最好不要小于1.5 米,对于电影院、大型商场、游乐园、体育馆和溜冰场等大型且人群密集的场所, 保证它们直通地面的逃生通道、楼梯间、门最少宽度是1.5 米。而且由于这些大型场所的使用层数在三层或以上或是与室外地面高度超过10 米,应该设置方言楼梯间。最后,地下建筑的的紧急疏散通道楼梯间通往地面建筑最下层的出口应该设置防火墙,其中防火墙的耐火极限需要保持在3 小时以上。 4 结语 地下建筑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但是如果地下建筑的防火措施没有做好,这将会是毁灭性的灾难,不仅影响建筑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会时刻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地下建筑防火措施,利己利人,势在必行。 地下建筑论文:城市地下建筑控制危险源的防排烟方法探析 【摘要】危险源是地下建筑火灾烟气产生的最大潜在因素,本文从控制危险源的防排烟方法探讨地下建筑的防火问题,指出地下建筑可通过减少第一类危险源和对第二类危险源进行集中设置和管控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火灾烟气的问题。 【关键词】地下建筑;危险源;材料;管控; 地下建筑是指人类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天然形成的和人工挖掘的地下空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建筑用地的日益紧张,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至地下,建设一系列地下建筑以缓和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相对于地上建筑,地下建筑具有不易通风、排烟等特点,一旦爆发火灾,将产生巨大的危害。在地下建筑防排烟系统中,除了要优化空间布局和疏散节点以外,还需从危险源处着手,在良好控制危险源的情况下从根本上减少火灾的发生。 一、减少第一类危险源 地下建筑的第一类危险源来自于建筑材料、构件以及室内的可燃容物,因而在建筑设计时要对合理的控制和选择此类物品。 1建筑材料的选择 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成分,如有的材料易燃,有的材料在着火后会产生大量浓烟。在地下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了解其在遇火后的物理力学、导热、燃烧、发烟和潜在毒性等几个方面的性能,根据需求选择耐火性较好、潜在毒性较少的建筑材料。 1.1选择耐火性较好的材料 建筑材料从燃烧性能上可分为不燃、难燃、可燃、易燃四种,难燃或非燃的材料一般具有较强的耐火性。考虑耐火性能较强的材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承受火灾高温的能力。在地下建筑的材料选择上,可使用难燃的建材有PVC扣板或拼结接板、非阻燃木质吊顶、非阻燃木材、木工板、胶合板、酚醛泡沫等,可使用的非燃的材料有花岗石、大理石等,选材时应最大限度的考虑使用这些材料。 1.2选择潜在毒性要少的材料 潜在毒性是指材料在燃烧或热解过程中产生有毒气体的情况。地下建筑中火灾中,有毒烟气由于不易扩散往往造成很大的危害。材料的潜在毒性与主要与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建筑材料根据化学成分一般分成有机材料、无机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三种。建筑中常用的木材、塑料、胶合板、纤维板等有机材料一般为可燃材料,混泥土、砖、石材、建筑陶瓷、建筑玻璃、石膏制品、建筑金属等无机材料一般都是不可燃材料,复合板材等复合材料往往含有一定的可燃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1996.06.]]。因而,在选材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潜在毒性参数、燃烧性能、建筑美学等综合因素合理搭配耐火较好、化学成分少的无机和复合材料。 2建筑构件的选择 在建筑中,建筑构件具有承重和分隔等物理作用,如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墙、隔墙、门窗、吊顶等构件具有分隔属性,梁、柱、屋架等具有承重属性,沉重墙、楼板等则能起到双重作用。在地下建筑中,承重构件是支撑整个建筑的关键,而分隔构件具有保证气体流通和阻断危险源的双重作用,因而如果其防火性能不好,一旦发生火灾,致使承重构件倒塌和烟气通过建筑构件向外蔓延,将会致使灾害的进一步恶化。 在建筑构建的选择上,起承重和防火分隔作用的构件,一定要选择难燃或非燃烧体,免得其在火灾中坍塌,同时避免防火分区失去作用。起防火分隔作用的构件不允许有孔洞,门窗以及管道等,如果防火墙上有门窗或孔洞的话,门窗或空洞一定要进行防火处理,如门和窗都有一定的耐火性能,材料一定选择难燃或非燃烧性的,且有一定的密封作用或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 经富民.地下建筑防排烟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可燃容物的管理 从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上进行防火处理能对一般的地下建筑起到很好的防排烟作用,但在容纳了大量的可燃或易燃的商品的商业性的地下建筑中只做到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地下商场不可能做到使商品难燃或不燃,这就需要地下建筑在功能选择时做好严格的管理,要尽量不使火灾危险潜在系数较高的商品出现在地下建筑里,如果这一点没法避免,就要对这些商品进行集中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地下建筑中的第一类危险源。 二、管控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在安全原理中,火灾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不安全行为、人失误等第二类危险源对第一类危险源的破坏。因而,严格管控第二类危险源有助于防止火灾的发生。 1集中布置危险源 出于实际的需求,地下建筑中很难避免危险源的出现,比如在综合性地下建商场中,出于吸引顾客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餐饮往往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类商业设施大多数是带有明火的危险源,是地下建筑潜在的火灾因素。对于这类在建设规划中不能禁止的危险源,要进行了集中布置,同时还要对危险源所在区域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采用难燃或非燃化等耐火性能较高的室内装修材料、规划一定数量的隔离带等,有效控制地下建筑中的明火危险源。 2合理设置防火分区 合理设置防火分区,有助于提高对地下建筑中危险源控制。根据消防的相关规定,建筑面积不超过500O的小型地下建筑,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可以不进行防火分区的划分,但是在大型的地下建筑中,必须对不同的功能区严格划分的防火分区。 地下建筑的防火分区,应根据不同的建筑形式区别对待,附设在地面建筑以下的地下建筑,一般以500O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并且在设有自动灭火设备的情况下,可允许增加一倍的面积。地下电影院、礼堂的观众厅,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不应超过1000O,并且即使设有自动灭火设备,其最大允许使用面积也不得增加。事实上,在一些大型的地下建筑中,出于整体性的考虑,不宜设置过多的分隔,此时需要做一些特殊处理,如对商场的布置采取街道式布局,用耐火性能较强的防火卷帘代替防火墙。 三、总结 对危险源的严格控制能从根本上解决火灾烟气的问题,但在地下建筑防火问题上只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综合研究地下建筑的火灾案例,建筑空间和疏散节点分布的不合理,排烟的中庭、排烟天井、排烟竖井、透烟吊顶以及可开启天窗没有合理运用往往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因而,在地下建筑防排烟的的策略上,应做到建筑空间合理、疏散节点优化和危险源管控三者的统一,其中,危险源的管控是杜绝烟火问题的关键。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说明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分析对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方面做出研究和总结并简单阐述了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特点和提高地下建筑结构抗震的措施。 [关键词]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1前言 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过去,由于地下结构数量和规模的限制,其震害事例较少,加之地下结构受到周围地层的约束,即使发生地震其震害程度也相对较轻。然而,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地下结构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结构也相继出现了各种震害。地下建筑结构的施工可以达到增大地下建筑开间尺寸,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然而却又新问题地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要十分注意抗震设计,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2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 地下下结构一直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然而,近年来的地震震害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同样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破坏。分析地下结构不同于地上结构的动态反应特性,可以知道地下结构的振动特性与地面结构有很大不同,针对于地下结构特点的抗震分析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地下建筑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因为建筑周围的岩土的介质存在,地下结构就会发生和地面上的结构不同的地震反应。地震通常以地震波形式传播地震的能量,在地震波自基岩传到场地时,地基的土壤介质就会在地震波作用下,产生运动,土壤介质会将运动形式传递到的地下结构。如果是小断面地下结构,当动力荷载作用时,地下建筑结构和土壤的相互作用就可以忽略了,这是地下建筑结构会随土壤介质做相同运动,所以动应力小。但是当地下建筑结构存在者明显惯性作用时,此时地下建筑结构就会产生过度得变形导致地下结构破坏。 3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说明 (1)地下建筑结构设计是主要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和承载力、活荷载值,材料等级,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选用详图和施工图中没有画但是通过施工说明表达出来的信息等等。 (2)地下建筑结构的建筑类,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已经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物的建筑抗震的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的场地类别以及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地基基拙的设计等级等等。 (3)地下建筑结构建筑地基的持力层的土层的类型和承载力特征值,工程建筑施工的地基液化和不良的地质作用以及地基土的冻结深度。 (4)建筑的设计活荷载。 (5)地下建筑结构施工中受力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办证施工时结构的做法统一,根据现行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选用。 (6)地下建筑所要求的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以及相关构的件耐火等级。 (7)尊重客观规律,时刻注意施工注意事项,例如施工时后浇带的设置和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等。 4 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基本方法 (1)静刀法,就是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力用等代的静地震荷载代替,然后再用静力计算模型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等代的静地震荷载包括:结构本身和洞顶上方土柱的惯性力以及主动的侧向土压力的增加量。 (2)地基抗力系数法,这是将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应用于地下建筑结构的横断面上分析地震反应的一种方法,可适用于半埋设和全埋设的地下建筑的结构。用剪切弹簧和多点的压缩弹簧来代替地下建筑结构的周围岩土的介质的作用进行模拟,梁元素可以模拟结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①周围岩土的介质弹簧的常数计算;②周围岩土的地震变位计算;③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的计算。周围岩土的抗力弹簧常数采用静力有限元法进行近似的计算。侧面和下方边界固定,根据地震反应分析求得的应变幅度相应的确定地基弹性常数而后为求得相应的变为要在 孔洞各个方向上施加均布的荷载,这样可以求得地基抗力系 数,再讲地基抗力系数换算成弹簧常数。 (3)反应变位法,因为共振响应是不会发生在地下建筑结构上的,所以略去结构本身在振动中的惯性力对计算结果不会发生多大的影响,这个观点已经被很多实验成果所证实。所以在计算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动力方程时就可简化为成拟静计算的公式。这样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效应就取决于地下结构所出位置的土壤介质地震的变位,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明确地震变位以及抗力系数,具体方法可参考文献。 (4)有限元方法,在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时,为了进行地下结构抗震特性的全面深入研究,或是进行某些特殊情况或特殊部位的抗震分析,例如,地下室的分支、转弯部位等,需要应用动力有限元方法。模型的边界需要采用能量传递边界,例如,莱斯默J.场surer)的改进粘性边界、斯密思(W.D.Smith )的迭加边界和廖振鹏的透射边界等均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5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建筑结构中框架柱由于受到周围土体的约束,会与周围的土体之间发生动态的相互作用。当地震波传来时,地震波由基岩经软土层传至地下结构的柱梁上,引起结构运动和变形,部分地震波经反射传土层,对土层产生反作用。所以总结出地下建筑结构结构地震反应的特点:①地下结构的振动变形受周围地基土壤的约束作用显著,地下建筑结构所受到的动力反应大多不太明显表观出来自振特性影响;②地下建筑结构的存在对于周围的地基震动的影响很小;③地震波入射方向会较大的影响地下建筑结构的振动形式,地震波的入射方向发生不大的变化,地下结构各点的变形和应力可以发生较大的变化;④地下结构在振动中各点的相位差别十分明显,地面结构各点在振动中的相位差很明显;⑤地下结构在振动中的应变一般与地震加速度的大小联系不很明显;⑥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随埋深发生的变化不很明显。 6提高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承载能力的主要措施 根据各国地下结构的震害分析,提高地下结构的抗震承载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将地下建筑结构建于均匀稳定的地基中,远离断层,避免过分,近山坡坡面和不稳定地段,尽量避免饱和砂土地基。②在地下建筑结构施工时,在相同条件下,尽量选取埋深较大的线路,远离风化岩层区。③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框架式地下建筑施工尽量采取暗挖法施工。④在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中柱和梁或顶板的节点处,应尽量采用弹性节点,避免采用刚性节点。 7结语 如今地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要环节,地下建筑结构,可以满足现代高层建筑对地下室设计施工的要求,但是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不容忽视的,一般认识是地面上的结构遭到的震害比地面下结构遭到的震害要严重,但是对于相同的结构分别位于地面上和地面下的时候来说,地面下的结构侧移以及所受内力大于地面上结构的侧移和所受的内力。这是因为在地震力作用地下结构周围的围岩对地下结构产生的动土压力所引起的。所以说简简单单地认为在地震作用下地面下的建筑结构比地面上的结构更安全这是不科学的,地下建筑结构也应该注重抗震设计。 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摘要 事实上,地下建筑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社会发展背景在里面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断加剧,城市的用地量也不断上升,为了缓解有限的土地同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供需矛盾,大量的地下建筑被开发出来。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地下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地下建筑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通风性。因此,本文将主要以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并对如何改进自然通风设计作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研究;创新发展 0引言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整个城市的正常生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由于地下空间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地下建筑注定在先天上较地上建筑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体现在地下建筑的通风性能上,如何提升地下建筑中的空气质量,又能维护地下建筑中人群的健康并减低通风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成为了地下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重要课题。 1当前地下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现状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更多的向地下进行空间的索取。然而,由于地下建筑的封闭性较强,使得其通风性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对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缓解用地紧张等问题都具有很好的解决效果,所以如何找到实用性能与不良影响之间的平衡点成为了地下建筑设计应主要重视的内容。当前,我国地下建筑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地下商场建筑以及地下停车场建筑等公用建筑。并且多数地下建筑的空气质量差强人意,空气中含有很多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并且很多地下商业建筑在装修过程中大量的用到了甲醛类的装修材料,加上地下空间的通风性本就不好极易对人体产生危害。此外,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烟雾等也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地下建筑的通风需要以及自然通风设计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通常情况下,人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空间中,会由于空气环境较差出现身体的不适,我们将之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这类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下空间的空气污染物所造成的。为了避免这种病症的发生,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于1996年就制定了较为规范的通风标准。与此同时,我国也对各种室内环境的通风量和通风次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相关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下建筑的空气质量。而地下建筑的通风需要以及自然通风设计对于地下空间质量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的通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稀释空气污染物,对于保持室内空气洁净以及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地下建筑怎样通过自然通风的方式来进行节能环保,是一个急需得到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的实验证明,地下建筑在夜间和部分季节实现自然通风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通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的完美契合也能够同时起到良好的通风性能和节能效果。 3地上建筑对于地下建筑在通风设计上的影响 自然通风是指风压和热压作用下的空气运动,具体表现为通过墙壁灯缝隙或窗体的空气流动。因此,根据自然通风的相关特点,我们在进行地下建筑设计时应着重考虑朝向、方位以及渗透性因素,必要时可以采用一些类似地上建筑的通风设施。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别,但是功能和作用却是相同的,所以地下建筑的通风设计可以从地上建筑中吸取借鉴一些内容。设置通风烟囱和天井对地下建筑进行自然通风就是一向很好的借鉴和学习。其次,也可以采用在不利于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环境使用机械来辅助自然通风的方式。有许多建筑对于建筑的外观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使通风效能相对较好的通风烟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此时,为了完成地下空间的通风任务就可以采用机械辅助的方式来实现自然通风。许多城市中,建筑师为了达到通风的目的,都会在天井顶部安装相应的冷气盘管,来使天井口部的空气冷却下沉,最终达到空气交换流动的目的。最后,对于气候较差的地区,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气候性和特殊型,并可能随时做到自然通风。此时,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做到有机的结合就成为了解决通风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芝加哥的图书馆就是采用了这两种能通风的形式相结合的通风方式。 4地下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方法的研究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空调设备的发展和普及,许多地下建筑中都广泛的运用空调方式的机械通风。对于机械通风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人们忽视了传统通风方式优势所在。但事实上,许多传统的通风方式更具备节能和通风效能上的效果。例如,通过窑洞后部开一个垂直的通风井等。在进行新的地下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构建中,我们不应忽视传统的技术手段,而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适合今天的有利因素。当前,我国的地下建筑自然通风的研究主要是在人防工程中对地下建筑的研究。我国地下建筑所采用的通风措施大多都是根据内外热压变化的原理来进行的。并且在地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方法上,对于规模较大的地下建筑,单纯的依靠自然通风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此时,就可以考虑到天井的应用,并且根据地下空间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入自然通风的因素,利用其上下贯通并与室外环境相连的特点形成烟囱效应。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出通自然风的功能,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此外,在地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设计上还应当注意相应的的问题。要转变过去的自然通风效能低下的错误观念,通过自然通风或者是自然通风与机械辅助结合的方式来建立地下建筑通风系统。 5结论 地下建筑作为当今社会建筑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然通风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对于自然的需求也更加显著。基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改善地下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为此,相关的设计工作者一定要利用好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自身的多年从业经验,找到改善地下建筑自然通风的办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对环境的伤害,改善环境的质量,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赏识教育论文:师德——赏识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有医德,当演员的有艺德,做教师的有师德。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几天来的师德专题培训,更加强对自己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从教水平。 尤其在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方面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赏识教育。赏识-成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就是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应该说,赏识教育的提出对于中国家庭教育而言是一剂良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们习惯了对孩子指责、挑剔、贬低,孩子即使有了进步也被要求“不要骄傲”、“好上加好”,如果不如人意就更不用说了。缺乏赏识、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显得动力不足。 但对于赏识的“度”的问题,我想谈一些比较粗略的看法。大批父母以“赏识”为圣经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指出“赏识教育”的局限所在。在学校教育)中,赏识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赏识毕竟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既然是手段,它就缺乏作为一种模式来推广的根基。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赏识不可滥用。我们需要认识赏识的作用,但也不能把赏识作为万用万灵的法宝。 孩子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节制,要有原则,要有具体目标,否则“赏识”就是一种让人上瘾的,单纯的赏识将造成教育的灾难。 首先,赏识不可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不等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换句话说,“赏识”其实改变的并非孩子的现实,而只是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无限度地对孩子一切方面“赏识”,孩子的心理感觉与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这时,孩子便可能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幻梦,而不愿去面对现实。这还不单单是我们常说的“被表扬冲昏了头脑”,更重要的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可能是让潜能永远成为潜能,他不愿意尝试着去使之成为现实。为什么?因为恐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更聪明,当自己真的在别人心目中显得“更聪明”之后,我们又盼望 保持住这种良好的感觉,我们会惧怕做事,因为它可能打破这个美丽的肥皂泡。在一部最近火热的韩国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男主角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绝对不要夸奖你的孩子聪明,要是那样,他们就永远不会学习。 其次,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大人欢喜,每个孩子都信任大人的权威;而这又埋下了一种危机:如果一味用赏识满足孩子,并让孩子一味期待大人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原本,赏识孩子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后来却转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父母、教师当然乐于充当孩子的拉拉队,但问题在于,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 危险在于:许多孩子已经养成了因为表现良好就期待奖赏和刺激的习惯,他们念念不忘表扬,因为做好了一件事情而想得到金色的五角星,父母的夸奖或者金钱奖励。在整个童年以及少年时代,他们或许会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宠儿,但一旦长成,成人的赏识失去作用,他们便或多或少地感觉失落,他们没有学会从自己的行为本身获得满足和动力,他们没有学会自己为自己加油。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方,“赏识”有点像精神上的兴奋剂。它的确可以让人精神一振,力量倍增,但如果使用不当,它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害的。一位教育专家这样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种鸦片的。”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它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而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赏识教育”实施方案 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赏识教育是实现自身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校园的细胞工程,更是提高师生责任心和爱心意识的一剂良药。2011年我校进行过赏识教育尝试性试验,通过教师理论学习,行为引导,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针对学生的“闪光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写“赏识卡”,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家长也都能积极参与,满意度很高。回顾和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就如何将赏识教育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发展,特提出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宗旨,以创建“和谐校园”工程和学校常规教学为途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赏识自己和他人,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健康的心理,促使学生快乐成长。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我校的每个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进步、成长。提高师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品质,努力形成“赏识激励”的特色校园文化。 三、实施对象: 本校所有在校学生 四、实施人员: 全体教师,建议家长也参与进来 五、具体程序: 1、成立领导机构:赏识教育特色领导小组 组长:金新妮 副组长:陶遵君 孙亚敏 成员:全体教师 2、宣传发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本方案。 3、开展赏识教育专题讨论。 4、 在教师中征集赏识教育鼓励语言,制定课堂评价赏识激励语言及赏识课堂忌语。 5、采用赏识卡、语言激励、评价激励等方式。重在理念,形式不拘一格。 6、组织教师写好“赏识教育课堂雨露”及赏识教育反思。 7、鼓励教师在学生的评价报告书中写好赏识教育评语。 8、开展“拥抱赏识,远离抱怨”紫手环行动。 8、举行赏识教育经验交流会。 9、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方案,做好下一步工作计划。 六、对策与措施: 1、组织学习,形成对赏识教育的共识 本学期将把有关赏识教育的理论学习纳入业务学习的内容,德育处将搜集有关赏识教育的内涵、意义、理论依据,以及现有的他人对赏识教育的成功研究成果,利用周四培训学习的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和研讨,从而使全体教师对赏识教育能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 2、赏识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统一 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由此生活而变得积极,学生更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因此,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迫切需要被认同,被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以赏识教育为载体帮助后进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学校进行研究实施的重要课题。这对于成长中的后进生来说是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 学校此次开展“赏识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热情,形成内聚力,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 3、赏识教育要因材施教 实施“赏识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蕴藏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呈现着独一无二的性格。因此,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此通过种种途径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对学生的教育能更有针对性。 对于班内的一些后进生,尤其要多加以关注,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在适当赏识的同时还要多提新要求,使其改掉不良习惯。 4、将赏识教育深入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是最有效的。在课堂上提倡要善用多用精彩的课堂用语,时刻提醒自己不说带有侮辱性的伤害学生自尊和自信的话。教师的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语,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赏识学生就要坚信学生是聪明的,永远鼓励学生,从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要学会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当学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态度要宽容,语气要和蔼,批评时不大声指责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充满尊重、信任,也许他们更懂得自爱和自信。所以本学期我们在课堂中实施《赏识课堂激励语言及忌语条款》评价要求:学校制定了激励语言120条和忌语60条。要求每位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在一堂课中至少使用四五句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得出现有损学生人格的污辱性语言,尤其是条款中规定的忌语60条。如发现教师出现类似忌语,将在课堂综合评价中扣除相应的分数。反之激励性评价语言没有达到要求也要相应扣分。(附:赏识课堂激励评价语言及忌语条款) 5、将赏识教育融入日常细节之中 赏识教育不应该是刻意的,而应该是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自然而贴心的。赏识他人除了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之外,一个温柔、慈爱的动作,也是一种赏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疼爱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友好地轻拍一下他的肩或背。一个饱含爱意、赞许的眼神,也是一种赏识,当孩子在课堂上有一个精彩的发言,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投以赞许的目光。一个和蔼可亲的微笑,也是一种赏识,当孩子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时,我们的微笑会让孩子的心田感到无比的温暖……我们要让教师认识到赏识教育无处不在,要做一个有心人。继续开展“赏识卡集锦”和“每周一记”活动,赏识卡的操作跟上学期一样,班级每两周更换一次赏识卡,制作成“赏识卡集锦”,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赏识。重点加入教师对学生能家长对孩子的赏识。操作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赏识5名学生,填写赏识卡赠送给学生。家长每月至少写一张赏识卡给孩子。这些项目均纳入教师考核和班级考核之中。德育处每周进行抽查,量化,打分。让学生在抒写赏识卡的活动中学会赏识他人,在每周的“发现”和“感谢”之中鞭策自我、提升自我。 6、开展“拥抱赏识,远离抱怨”紫手环行动 在全校教师中开展紫手环行动。做到不抱怨从我开始,将紫手环运动进行到底,让阳光积极心态照亮我们多彩的生活。紫手环运动目的是邀请每个参加的教师戴上紫手环以达到“三不目标”即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抱怨只会让自己更烦躁,更没安全感,没自信,而这些却一直都没发觉。自我检视一下:当我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时,背后的原因严重吗?作为教师对自我的要求要高,有时无意中流露出抱怨的情绪,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样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同时也会形成负面循环,所以要向铲除瘟疫一样,铲除我的抱怨情绪,时刻警醒自己。 7、注重赏识教育经验和成果的积累 将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时地记录下来,可以是一个成功教育的案例,可以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丝感触,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反思等等。只要是做的,都可以记下来,最后汇编成教师自己的“赏识教育手记”。我们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赏识教育经验座谈交流会,赏识教育随笔评比,优秀教育手记展评等。不断地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我校对赏识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8、全面实施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赏识,作为一名教师还要能赏识自己的同事,赏识学生的家长。我们将利用队会、班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学生也懂得如何去赏识他人,同学之间、同桌之间也要进行赏识。还将利用家长会和校报等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使广大的家长也能认识到赏识教育的意义,做到每天赏识孩子一次,以达到家长、老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赏识学生就要坚信学生是聪明的,永远鼓励学生,从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经常会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当学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态度要宽容,语气要和蔼,批评时不大声指责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充满尊重、信任,也许他们更懂得自爱和自信。所以本学期我们在课堂中实施《赏识课堂激励语言及忌语条款》具体内容如下: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1、要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孩子的特点当优点;夸奖要适度,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幼儿的虚荣心,效果适得其反。 2、要全面对待。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孩子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赏识教育要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意者,平时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地位不高,自信心不足,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可以让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对自己成才充满渴望;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激励中职生逐步进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赏识教育 中职生 自信心 教育观念 恒心耐心 从二零零九年以来,国家对中职学校加大了政策扶持,凡是农业户口学生、城市低保学生等困难学生减免学费,雨露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到二零一三年的免除学费,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可以说,除了“3+2”学生有较低分数等条件限制外,小中专、大中专几乎没有成绩、年龄等入学门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职学校中中考成绩在400分以上的很少,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一届不如一届是不争的事实。课难上,班难管,如何上好课,成为中职教师共同免了的棘手问题,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既会教好学生,也会教学困生。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老师同学不待见的“差生”,批评打击是家常便饭,早已形成“橡皮脸”,所以批评教育已效果不佳,那么我们何不改变观念,用赏识教育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恢复自信,体验进步和成功的乐趣。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周弘运用赏识教育,把自己全聋的女儿,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全国自强模范”,取得一系列荣誉,成为一个成功案例,那么,我们四肢健全的学生,通过赏识教育,也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1 赏识教育的益处 1.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几乎所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心很严重。这时,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安慰、认可。而有的老师为了给学生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手段,对学生进行狠狠的打击,这种教育方法表面上让学生被迫“低头认罪”,另一方面的不良后果是: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破罐子破摔”。此时如果老师能及时采取宽容的心态,正视学生的错误和失败,给他们以安慰,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不仅能让赏识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甚至成为好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老师的激励,奋发向上。 1.2赏识教育能挖掘中职生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其能力水平 我们在肯定个别孩子智力超群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相差无几,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这说明老师要懂得教育理念,懂得欣赏自己的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要承认中职生的个性差异,发现学生的任何一个优点都要肯定,帮助其发展,学生的缺点要及时委婉的指出,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1.3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 赏识教育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失败,勇于放手,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得到磨炼,老师给予其勇气和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尝试,逐布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中职生能在失败中进行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 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必定能发现他们的优点,所有的孩子都有获得爱的权利,爱才是老师最美的语言。即使他们做了错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如果说父母对自己子女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 2 赏识教育的方法 2.1赏识教育从提高学生自信心开始 中职生大多成绩差在英语和数学上,理解能力弱,智力中等较多,所以学校对小中专和大中专学生课程设置上进行改动,不设数学和英语课,只保留了语文,其他开设有: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体育等课程,那么这些课程难吗?不难!关键是自己学不学,只要愿意学,都能学好。所以不管以前学习如何,那一页早已翻过去,现在我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你好好学习,遵守校级班规,那么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都会成为未来的 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每个心灵都有梦想,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学习上进的动力。经过开学第一课的学动员,大多数学生都是信心满满,精气神十足。 2.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恰当运用赏识教育 教师要把这些孩子看成是自己孩子,是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孩子。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了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些都表明,赏识能使人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并能发掘人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将每个学生都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而高兴,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喝彩。虽然有的同学成绩不好,却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认同,当他们遵守纪律,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帮助其他同学时,都及时伸出自己的大拇指,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肯定,在每周的班会上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口头表彰,突出的同学给个棒棒糖、苹果、水笔等小物质奖励。 赏识学生要在每时每刻,因为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里坚信孩子的言行,宽容的允许失败,让这些“后进生”重新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如火山爆发一样势不可挡。 2.3和家长配合,共同做好赏识教育 众所周知,中职生整体素质较差,身上或多或少存有不良习气,在初中是学习上的困难户,是被抛弃的一群人,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很少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最容易自暴自弃。但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独立的人格,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大多数厌学、逃课的同学,成长和生活环境比较特殊,有的是单亲家庭,孩子在性格上有缺陷;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做生意等无暇照顾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不爱学习,所以闲暇时常以朋友的身份与这些孩子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学生也乐意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日常烦恼告诉班主任,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注,当他们在学习或是劳动纪律等方面有进步时,点点头,或是恰当表扬一下,使学生觉得自己还是有些优点,还可以做得更好,老师在关注自己,所以需要更加努力,才能不断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进步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赏识教育论文:用矛盾分析法理性看待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然而,时至今日,对赏识教育的纷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结合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有必要对赏识教育给予理性地认识和反思。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对事物作全面地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点论。反之,一旦在思想方法上陷入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就会犯以偏概全,好走极端的错误,就难以明白事理,难以做好工作。 赏识教育不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方法手段,同样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赏识教育满足了受教育者尤其是一部分生理、心理上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渴望被人理解、重视、尊重、关爱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在一种宽容、温暖和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不顾及对象、场合、程度而到处滥用。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贻害无穷。赏识教育也仅仅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并非拥有了这种方法就能使所有的孩子走向成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水的载歌载舞,能使鹅卵石日臻完美,而锤的严击厉打,才能使铁百炼成钢。赏识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成效。 二、恰当实施赏识教育,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企图用一种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对于教育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他们呈现出的问题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必须针对他们的差异而作出不同的回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儿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做到具体分析;二是针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本身做出具体分析。 就个性特点而言,对于性格开朗,充满自信,上进心强的学生,没有必要把表扬整天挂在嘴边,一个期望目标的提出就是一种激励,过多的夸奖反而会带给他们不必要的负担;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书面式的交流称赞、及时的提醒和进步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会让他们感到更自在和乐于接受。而最需要赏识的恰恰是那部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而表面上又似乎若无其事、满不在乎的学生,对于这些同学,教师要做的也不是动不动的就表扬夸奖,而是首先主动地全身心地去了解他们并在此基础上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接纳他们,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理解、重视的过程,然后再不失时机地亮出他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一些可取之处,一步步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融入到班级集体中。而这并非是一蹴而就、单靠几句表扬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长期的责任心、诚心、爱心、耐心的付出和大量的艰辛劳动来完成。 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棒、棒、你真棒!”“好极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很有创意!”“老师为你骄傲和自豪!”乍一听到这样的表扬,很多学生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久而久之,就有些“飘飘然不知所以了”,你棒我棒他也棒,到底谁棒?这也棒那也棒到底哪里棒?笼统、泛化的程序化赏识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迷惑和无所适从。所以,赏识必须针对学生所做的值得赏识的具体事情本身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具体有据,既要指出其优点所在,也要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被赏识者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亮点,明确自己的欠缺,对自己有个正确的估价。周围的同学才能够心悦诚服,才能够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被赏识者才能真正获得激励和信心。这样的赏识才是学生们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助推器,才是学生们所真正需要的。 三、合理运用赏识教育,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个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共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赏识教育”是南京周弘老师在教育女儿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提出的。他对自己的聋哑女儿周婷婷,通过表扬、激励手段开发她的潜能,最终创造了特殊教育的奇迹:16岁的周婷婷被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破格录取,21岁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到心理咨询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周弘老师把自己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归纳为“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后不久,赏识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范围内被大力推行。 毫无疑问,周弘老师对女儿的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正是在这一成功特例的基础上,周老师根据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出了“赏识教育”。这遵循了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追根求源,赏识教育也有其理论基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尊重需要。只有当人的最本质的需要得到满足,即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尽管如此,在推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每个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冷静地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什么时候该夸?夸奖的程度如何?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具体需要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把每个学生比作一把锁,那么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企图用一把“金钥匙”去开所有的锁,那只能是机械的、达不到目的的。所以,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切不可生搬硬套。应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全面把握好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坚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积极倡导赏识教育,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问题要善于把握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做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也要做到统筹兼顾。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在倡导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提出不要批评,不要惩罚。甚至有些教育管理者提出,批评和惩罚是教师最无能的表现。一时间,课堂上表扬、夸奖之声不绝于耳,即便是有些学生犯了明显的过错,有的老师也是轻描淡写地说上两句。殊不知,这些做法已经走向了赏识的反面,动辄表扬,泛泛夸奖,不但失去了赏识的积极作用,还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但听不起批评,经受不了挫折,还会产生做事情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盲目自满的毛病,甚至会导致有些学生难以辨明是非、美丑、善恶。过去我们一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一味惩罚,动辄批评,一幅师道尊严的面孔,那是违背教学原则的,是片面的;而只有赞扬、夸奖,同样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我们倡导实施赏识教育,应该强调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多赞赏,多鼓励,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没有批评,没有惩戒。恰恰相反,对学生的批评和必要的惩戒不仅需要,而且必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学生的闪光之处,哪怕是细微的,也要大力表扬,而做了错事,犯了错误,理应批评,不能姑息。假如是很严重的错误,适当的惩戒会让犯错者吸取一个深刻的教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告诉我,对学生既要赏识,也要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惩戒。其中的关键在于赏识要恰如其分,批评要方法得当,惩戒要讲求艺术。赏识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相加,刚柔相济。这才是符合辩证法的一种正确的教育观。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不是万能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会理性地对其做出正确分析,善于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其精华,并不断完善创新,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育人风格,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育人氛围。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赏识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教育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赏识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认识赏识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对音乐教育中的赏识教育作初步的探索,旨在遵循教育规律,活跃音乐课堂,培养具备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小学生。在新课改下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学生最珍贵的东西——自尊心,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鼓励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孩子的方法。”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了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能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既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帮学生们树立自豪感,就要给学生力量,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更加自爱、更加自信、更加自强。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声音非常陌生,因为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是由耳骨传送的,与声波传送的有所差异。针对这点,我经常使用电脑对学生的歌声录音,让他们了解自己那美妙的音色,激发他们的演唱激情。 三、教师要用赏识性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首先要以发展的眼 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等赏识性的评价。其次,还要有一颗赏识之心,无论是成绩还是过错,都要用母爱去包容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使他们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自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宽容同学的错误。而宽容产生的巨大力量让学困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能愉悦地接受老师的帮助,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 四、让学生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方法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赏识性评价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活动,本质上是一次独创性很活的精神之旅,是一种从书面知识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因此,通过赏识评价来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必要。如何在赏识的同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同时学到学习方法?教师的巧妙引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赏识”与“引导”融为一体,在激励的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也在老师的褒扬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赏识会让落后的孩子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赏识会让优秀的孩子喜出望外,备受鼓舞,充满自信。学生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争取更大成功的愿望。要让课堂评价的艺术,唤醒他们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音乐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一样,不时地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每个学生的点滴精彩鼓掌,让每个孩子在音乐中自信地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自我欣赏”也是一种美——浅析赏识教育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 摘要:自我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怀有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其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起点,也是新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赏识教育视野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即在教育者的赏识教育下,让学困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据此,本文对学困生自我赏识在小学赏识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赏识教育 自我赏识 学困生 实施策略 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理念。小学赏识教育视野下的自我赏识,即在教育者的赏识教育下,小学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小学中的学困生来说,学习中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容易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特点,更甚者会出现自我放弃的学习态度。这些孩子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些学生的第一心理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训练来培养。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一个是成功的诱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时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 从这一理论来说,学困生的成就动机强度是较弱的。如果能在这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困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自我赏识改变学困生的心理状态、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心理上转变学困生,从而达到帮助学困生“脱困”的目的。 那怎样形成自我赏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多方面配合,形成自我赏识的实施途径。 (一)从教师的角度 1.带上赏识的眼光看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既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的赏识对于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其他学生对于学困生的看法,也影响学困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肯定。因此,教师带上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赏识的途径。 首先,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不要为了赏识而赏识。过度的赏识,会导致学生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同时,教育者应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学生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学生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学生、任性的学生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的赏识要富有感情。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应该是师爱的自然流露,真诚、亲切地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2.给与积极肯定的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应是积极恰当的评价。学生普遍存在很强的表现欲望,而学困生由于学习上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所以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对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持之以恒的激励能促进成功。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以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困生个体的进步和长处,才能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在“评价”中获得信心,获得自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二)从学生的角度 1.心理暗示 通过阅读故事、案例等材料,让学困生了解消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直接导致学业的落后;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利用榜样原则,介绍通过树立信心、提高自信,最后到达进步和成功目的的示例。 2.操作练习 除了知识上要了解自我赏识之外,很重要的是每天对它的练习。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练习:准备好纸笔,写下至少七件你对你自己赏识的事情,每星期做这个至少三次。久而久之,实验者写下的对自己赏识的事开始成为被人赏识的闪光点。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当你写下自己的优点时,你就会时刻关注这个优点是否发挥出来,是否让别人关注到,如果这个优点都无法让自己欣赏时,实验者就会更努力地做好,力争得到别人的赞同。一旦坚持一周以上,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也成为别人的欣赏点。自我欣赏要发挥其作用,势必也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练习。 (三)从家长的角度 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引导者和教育者,应当为孩子创造自我赏识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正确的行为和进步。首先,不要总是带着批判的眼神看孩子,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其次,在话语上多带上鼓励和赞扬的色彩。对孩子表扬的话语也不要单方面的“你”怎么怎么,可以适当地换成“我”如何如何。比如:“你今天这么用功,我真为你感到骄傲。”稍作改动:“你今天这么用功,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引起孩子对自我的肯定,逐渐提高对自己的信心和动力。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为他们骄傲,但孩子们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帮助他们的一个简单办法是指出他们做得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们从内心承认自己。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你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你可以教孩子玩一个自己跟自己谈心的游戏: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名字,一个爱称,并且在心里这么称呼自己。这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头衔,比如“××总统”,也可以是一个甜甜的昵称。告诉孩子,当他们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自己对自己说话:“来吧,小机灵鬼,只剩最后一道题了,我们一起把它做完吧,我知道你一定行!”告诉孩子,当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哦,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自我赏识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诚如某位学者说的“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只要他们在自我赏识的过程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态,在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不就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大的期望吗? 赏识教育论文:中学生的赏识教育初探 【摘要】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经过了20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所摸索、创造、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广。 【关键词】赏识教育 中生学 教育模式 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经过了20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所摸索、创造、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广。 什么是赏识教育呢?所谓赏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又叫激励教育)是指在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优点长处)加以不断地赞扬、鼓励,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善于引导、先扬后抑,使其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醒悟,内心产生一种改正错误,要求进步的愿望的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育方法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缺点一味地批评、指责,不问任何情由,不给犯错学生申辩机会。有时甚至用学生的某些缺点、错误掩盖、抹杀学生的优点、长处。 赏识教育在今天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赏识教育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当前我国实施的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通过推行赏识教育,不断激发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赏识自己,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的变为“我要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勤学、团结、守纪、拼搏的良好学风,有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2)赏识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要求在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的具体实际复杂多变。教育、教学方法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灵活多样,不断变化的。如何才能在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就要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推行赏识教育,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不断地加以赏识、激励、引导,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追求知识的欲望,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使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发出来,从而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求,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3)赏识教育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一种情感教育,它在教育学生时,主要从关心、爱护、挽救、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激励学生不断发扬优点长处,学会赏识自己,使学生不断奋发向上。对学生偶然出现的缺点、错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指责,而是站在同情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通过谈话,拉家常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诱导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及危害,并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委婉的批评,使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深刻自我反省,深受教育,并主动自觉地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既能使学生容易改正错误,接受老师的教育,搞好师生关系,又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思想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一个班集体是由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知识层次组成的复杂的人群集合体。每个学生的目的、愿望和动.机都不同。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性格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根据教师所掌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纪律教育,因为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指引,行动才会向正确方向前进。理想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纪律是学习的重要保证。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和守纪的自觉性,才会有学习上的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在思想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呢?它主要是通过运用赏识教育,从思想上使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优点、长处)。既要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又要学会赏识自己,发扬自己的优点、长处,充分地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每个人都可以成才,激发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要求学习进步的愿望、动机、不断克服思想上消极因素,发扬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并在学生思想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赞赏、鼓励,使学生不断发掘潜能,自觉地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勤学、守纪、拼搏的良好学风。并在班集体中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人人为构建和谐良好的班集体而多作贡献! 我所任教的初一(4)班原来是一个学风差、纪律差、成绩差的班。早读、晚读不是读书声,而是讲话声、嘻笑声,比市场还热闹。针对这种现象,我通过搜集一些典型的教育材料,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触动和心灵上的共鸣,自觉纠正思想偏差和错误认识,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追求知识,刻苦成才的强烈欲望,并化为一种自觉学习的行动。 二、在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在一个班集体中,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的不同影响,导致 学生在学习进步方面的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有的学生学习进步快,有的学生学习进步慢,甚至退步。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怎样从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学得更好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入了解、分析学生学习不同情况,找出学生学习进步或退步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灵活不同的对策,通过运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好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据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等等。每个人的智力因素(即智商)的差别是很小的,并不是说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比成绩差、进步慢的学生聪明很多,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其实,学习的进步、事业成功,除了智力因素、勤奋拼搏外,还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或工作方法)。只要我们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拼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能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的,每个人都能够刻苦成才。当学生在学习上经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地予以赞赏、鼓励,以使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发奋努力,不断取得进步,从而使中下层学生摆脱自卑的阴影,增强学好的信心和勇气,不断转变学习 态度,不断追求学习进步。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全班的教学质量。 三、在行为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一个班集体中,中下层学生占大多数,这部分学生(尤其是下层学生)在行为方面经常容易犯错误。如对学习不重视、不认真、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上课不专心、懒动脑、讲话、开小差、不做笔记,有的学生甚至破坏公物,打架闹事。对这些错误行为如不及时教育、引导、制止,势必影响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为了有效制止这些错误行为,就要从学生的错误行为入手,分析并找出产生错误行为的原因。通过赏识教育,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委婉批评,用其正确行为引导其错误行为,指出其行为错误之处,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并在他们改正错误方面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肯定、表扬、激励,促使他们不断地改正错误、争取各方面进步。 总之,赏识教育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作为一门高深的教育艺术,正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接受、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赏识教育一定会在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结出累累的硕果,必将会引领素质教育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赏识教育论文:浅谈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 新课改给师生新的机遇,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从教材形式都具有现实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学生也盼望在这次改革中他们能摆脱以往枯燥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下作业。的确在上课形式上有了大大改观,上课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良好局势开始。但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下,师生还是关心评价的标准——分数。另外历史与社会课有原来认为的老师上课划划,学生下课背背,到半开半闭卷考试,以及到现在的全开卷考试。随着考试形式的变化,试题的开放度大大增加,平时只认真钻课本的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而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同学的成绩却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因是开卷考试要求的知识面宽了,相对来讲难度也就增加了。历史与社会课的地位在初中五门功课中的地位也每况逾下。学校不重视了,其他老师也认为这门功课没必要和其他功课一样花大时间学习。只要课堂上听听即可。家长认为考试都可以看书了,还有什么好学的。对这门功课的工作不给予支持,如果有的学生语、数、外、科学作业没做好或成绩没考好,家长马上会与任课老师联系。但如果是历史与社会这门功课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任课教师与家长联系,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原因致使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考试时成绩差,最终导致厌学。另外新课改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学生学习时需要的时间增多,作业量大也使学生厌学。 一、课堂是赏识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你的心中有学生,学生的心中就有你。在课堂上,我常常会发自内心地表扬、鼓励学生:“你的观点有创意”,“你的回答很精彩”。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话语对待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亲近你、佩服你,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爱。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新课程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施。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作业是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业也是我和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我细心察觉某些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会写在作业本上。“今天你的作业做的真好!very good!”;“帅气的你今天上课表现很好,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将来能成大器的人”。有的同学作业不做就交上来,我不去找这个同学,而是在他(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你今天按时教作业表现很好,但你昨天的作业没做完,老师知道你一定是来不及或有什么原因耽误了,老师相信你会找时间补上的。”等下次你批作业时你会发现,他(她)把上次作业全补好,并且这次的作业做的非常好。上课时你细心观察厌学学生的上课状态,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我会在作业本上写上“今天老师发现你上课很认真,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作业做的很好,这证明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如果能坚持的话,明天会更好”。等你第二天上课时你会发现受到表扬的同学听课特别认真。我会不间断的表扬那些厌学学生,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老师能坚持,对自己和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有的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上“老师,这题我看不懂”。我会在题目旁边写上解题思路和鼓励的话语。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厌学有了很大改观,更重要的是学生相信老师。有的学生作业没完成,他会在作业本上写着“老师,今天的作业我来不及了,我下次会补上。”我在作业本上回复:“老师相信你。” 三、多媒体是实施赏识教育的现代手段 现在的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网络、拥有通信工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利用好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积极的引导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家长和教师不妨用在网上聊天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关怀无处不在,从而和孩子们的心灵拉近距离。因此我会把自己的网名和qq号给学生,上网时我会给学生天南地北的聊。告诉他们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引导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今后要走的路。网络是个虚幻的世界,学生愿意向陌生人倾诉,在网络上可以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梦想。而把精神寄托在网络上的人,多是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在青少年中就表现为那些厌学的学生或成绩较差的学生。现实中不能满足对成功的渴求,在网络上会通过成功来满足自己心灵上的空缺。 运用赏识教育改变厌学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且受外界的影响,厌学学生的变化,也时有反复。因此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一直以来,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英语学习是以应试为主,为了应付各种笔试英语考试,在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教授更多的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进行交流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哑巴”英语已越来越成为学习英语最大障碍。而英语交际能力现在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项社会生活必备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紧要,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地位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关键词:赏识教育 英语口语 激励 1 赏识教育的内涵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期待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都足以改变学生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赞扬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其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内心的上进意识,进而由进步动机付诸行动。从而使他们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所学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与交流。 2 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2.1 用赏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用激励的办法让学生敢于开口,有兴趣并敢于进行口语训练,这是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关键所在。 2.2 用赏识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每个学生的智慧都相差不多,但最后的成就却大相径庭。这说明老师要懂得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高职学生在普高和职高时,培养英语的“笔头”应付能力,而口语的训练是少之又少,使“口头”和“笔头”不能达成一致。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笔头”表达能力,却无法将其转换成口头表达,原因在于英语口头表达有心理障碍。教师在赏识教育的引导和鼓励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后进生要鼓励,好学生要表扬。赏识让学生在主观能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天分,使英语口语每天都逐步提高,越说越敢说,越练越有兴趣。 3 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施 目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长期地培养和熏陶,其教育本身就贯穿于他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因此在这种教育中,尤为重视的是情感陶冶。因而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知识传授,而是以心理气氛的形成为准绳。 3.1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 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理交流的纽带,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发、诱导后进生的情感潜势,以独特、深厚而有个性的真情来感染他们。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来作为实施赏识教育的入口。因此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流利地英语口语,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心准备教学,为学生做标准化的示范。并且尊重学生,激励并感化学生,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打好基础。 3.2 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无论是在内容上、方法上还是速度上都要照顾好各种层次的学生,帮助每个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英语口语水平必然是不平衡的。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因人施教,将每个学生存在的潜能给予充分开发的机会。对待学生的课堂回答或发言,尽量多说“good”、“excellent”、“wonderful”等鼓励用语;如果遇到学生的发言不正确,作为教师不要一句“no”就将其否认,最好说“good idea,but i don’tagree with you,in my opinion...”,尤其是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在课堂上多给予关注,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其进行回答,增强其自信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对话中的主要句型,自编新的对话,即兴表演;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主要句型,并表演对话;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掌握主要句型,能够朗读对话即可。这样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标,能够让他们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3.3 赏识教育要把握好度。 对于学生,他们渴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关注和赞美,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此时教师的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有一个适度的范围,因此教师的赏识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当学生英语口语取得进步时,往往会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所以教师要多用肯定性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固教师应该适时、适地、适人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于尖子学生,应该在表扬的同时进行适当提醒,让他们知道“学无止境”,鼓励探索未知;对于中等生,应该在表扬的同时,鼓励向尖子生靠拢;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都予以肯定与鼓励,让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尊重与关爱,帮助其恢复学习自信,提高英语能力。当然不能对不同的情况都用相同的表扬,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回应均是一句“excellent”,这样让学生感觉不到差异,消除了其积极性。 4 教学成效 笔者发现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上质的飞跃,自信心的提高,英语口语成绩自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融解人心中的冰山,给人们注入无穷的力量。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赏识教育,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形成“我要学”的心理状态,明白奋斗的甘甜,在语言能力和整体素质上都得以提高。赏识教育如同阳光,在阳光下长大的孩子,心智一定是健康快乐的。 赏识教育论文:用赏识教育催开班级管理的优质之“花” 【摘 要】:赏识教育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是给学生一份信任、尊重和理解,与他们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让每个学生充分受到尊重和欣赏,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关键词】:和谐 学习兴趣 凝聚力 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却怨这怨那:学生太坏啦.班干不得力啦等等.有的班主任说:“天天讲纪律,讲规范,为什么总不能改变班里的歪风邪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单靠反复强调,天天批评这,批评那,就能建立进来吗?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全国闻名的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因此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向农民学习,秉承洋思的理念,而不是一味怨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二流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思想品德等方面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更适合我们这些学生?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积累,我认为可以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而赏识教育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是给学生一份信任、尊重和理解,与他们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让每个学生充分受到尊重和欣赏,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的一种教育方法,它能够全面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一、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谐班级的人际关系 据调查统计:中学生中要求被人理解、关心和尊重的占调查对象的82.4%,这说明了中学生需要尊重的强烈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自卑感和失落感,赏识教育正好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则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其能力的幼苗都会茁壮起来。为此,我非常注意学生的发展情况。哪怕只有微小的一丝进步,我也会大力表扬。考虑到孩子们最愿意把自己获得表扬的情况告诉家长,以再次获得家长的鼓励,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双重动力。于是,我除了注重口头表扬之外,还精心设计了各类漂亮、精美的喜报,有“学习进步的”,有“纪律进步的”,有“回答问题进步的”......只要发现哪个学生稍稍有进步,就当众发给他喜报。但当他看到别人获得喜报时,眼里也会露出羡慕的神情,也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可是他属于“只有三分钟热度”的特点,一转眼就又不能自控了。眼看着别的同学都拿到了喜报,我也替他着了急。于是就单独找到他,对他说:“刘闯,你的字越来越好,作业进步也很大,这些老师都看到了。我认为你可以获得学习进步的喜报。老师已经给你写好了,就等班会课时发给你。但是我更希望你能获得纪律进步的喜报,那样我会更替你高兴的。你有信心获得吗?”刘闯非常激动,不住地点着头。果然,那几天,他在课上课下的纪律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把“学习喜报”放回“档案袋”时,我看到了他妈妈写来的意见:“刘闯获得喜报后太兴奋了,并且一再表示一定能得到纪律进步的喜报。这几天,他在家表现得也非常好了。谢谢老师给予了他自信的火花。”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刘闯已经获得了纪律进步的喜报。 实践证明,在老师的赏识中,每一位学生在高兴、激动之余,都会加倍的努力,都会不断的进步。 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孔子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由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个别甚至品德、操行也有问题。这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失败和责怪声中,家庭、社会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已降到了冰点。赏识教育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 几年前任教初一(1)班语文的时候,班里有位淘气的男同学,各科成绩都较差,别人经常挖苦、批评他,并当面预言他将来肯定没出息。然而,一句赏识的话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次语文测验,由于该同学做了一道全班只有他答案正确的题目,在语文课上,我表扬了他一句:“××同学是我们班的佼佼者......”就是老师这一句不经意的表扬,激发了那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后来,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了学校的语文尖子,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因此,我们有必要赏识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有时哪怕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或一个大拇指,都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坚持以正强化为主:表扬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愉快,受到鼓舞。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正确行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学习兴趣。 三、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有些班主任上班会课时,喜欢指出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于班中存在的好形象却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他们认为:对学生要求越严格,学生的行为就会越完善。我却认为:只有集体有了凝聚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 每周班会课时,我都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另外,我非常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上次的年级组拔河比赛,我在赛前便鼓励学生们,我们相对于其他班级存在着种种优势。使全班对赢得这场比赛充满信心。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周弘说得好:“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班主任老师如果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全面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赏识教育之我见 摘要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赏识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切教学实施都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赏识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 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 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 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一)精当的指导性 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二)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一)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 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 (二)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赏识教育论文:浅谈赏识教育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那么,赏识教育对学生自我认识会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呢?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去找回自尊和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赏识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的大量的出现,对于他们的教育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赏识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浅谈一下自己对此的看法。 一、“赏识”和“批评”的认识 首先赏识和批评,就象人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让他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就有让他人可批评之处。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有些老师,手里握着赏识和批评两种武器,却戴着“惟分是举”的有色眼镜,用的是“变脸”教育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笑脸赏识;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板脸批评;对学习中不溜的学生,表情平淡,既不赏识也不批评。作为老师就应该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不应戴着“有色眼镜”进入教室。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让别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让别人可批评之处。正确地赏识,可以给予他们以极大的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他们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积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挖掘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二、赏识则鼓励、信任和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对有些学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忽略了一点:这些学生其实更期待鼓励和赞扬,他们其实更渴望上进。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一个积极的认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有闪光点”,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去鼓励他们,给于他们一个美好的目标,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期待,我相信他们会对自己更有自信。 其实,在班级中我们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的人缘非常好,源于他热爱班集体,乐于帮助他人,而且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让同学们感觉他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非常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学生更期待别人的赏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一些自信,给予他们一些信任和鼓励,就会很乐意去展示自己,上进的动力更大。 三、赏识则“两勤” 大家在一起常常说“不怕学生学不好,而是怕他们不学。”是呀,只要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就是好学生。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地自觉地去学呢?作为老师首先要“嘴勤”。只要孩子们有一丁点的进步,我们就应该积极的给予肯定,如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你今天的作业非常及时,字真漂亮!”“你走路的姿势真美!”……我觉得这些“一丁点的进步”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其次,要眼勤。作为老师就应该拥有一双善洞察的慧眼,时时、事事去捕捉学生的点滴变化,不怕麻烦及时的给予对错的指出或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无处不在,其奥秘就是让孩子们拥有“悟心”,在不知不觉中去推掉压在身上自卑的巨石,让他们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就会形成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我们老师都所期待的,所以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我开始用看待朋友、同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深深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总之,赏识是一种认识和欣赏,是一种理解和信任,更是一种激励。它是在差异和尊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良性的教育方式;是帮助孩子获得自信;是让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动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真正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让孩子心灵的苗圃普照阳光,景色宜人,张扬个性,挖掘潜能,茁壮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浅析幼师生自卑心理与赏识教育探究 论文关键词: 幼师生 赏识教育 行为管理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针对目前幼师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实践,分析了幼师自卑的心理原因,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对幼师教师有所帮助。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中教育越来越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上高中。以我的母校安阳市内黄一中为例,我是1996年上的高中,当时一届是六个教学班,一个班70个人。现在一届是20个教学班,一个班80个人。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现在上大学已不是什么难事。而幼师正处在一个被冷落的角落,幼师的生源数量在急剧下降,幼师生的程度差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在幼师中专学校女生占绝大多数(97.4%)[1],她们一贯是不被老师关注、喜欢和表扬的,她们的学习、行为等各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造成了她们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心理群体不健康的表现之一。而处在群体学习、生活中的青年学生则属于高发群,其中,幼师生又是重灾区。[2]所以,加强对幼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针对目前幼师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对幼师生自信心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其自卑的心理原因,再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来施以措施,以促使她们健康成长。 一、幼师生自卑的心理原因 1.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好,处在经常被批评的状态中。 来幼师上学的学生许多都是学习成绩差、上高中没有希望的。她们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批评、责骂,在家里也经常被家长训斥。幼师生的受暗示性很强,长期的批评使她们在内心深处就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面对新的环境她们没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而是继续逃避现实,得过且过,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旷课、迟到。这又会使得师生关系不良,继续招来老师的惩罚,而惩罚又会造成她们深深的自责。 2.自身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制力。 幼师生程度差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而且表现在行为的方方面面。她们做事情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她们觉得自己的基础差,所以有时也想好好学习,但一遇到困难就不想努力,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愿坚持到底。她们做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自己从来就没有对自己负责过,作业不按时上交,做操迟到,打扫卫生不干净。总之,她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干净利落地马上做完,而是得过且过,能拖多长时间就拖多长时间。以作业为例,我教的心理健康课平时成绩是五十分,作业就占三十分,但是一个班总有十几个同学就不按时交作业,我催了数次他们都无动于衷。这种拖拖拉拉的性格使她们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完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于是加重了自卑心理。她们的自制力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见别人玩,我也玩”“见别人旷课,我也旷课”“见别人谈恋爱,我也谈恋爱”,整天处在随波逐流的状态中,荒废学业,自我麻木。 3.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其实幼师生自卑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确切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初中时,考高中是她们唯一的目标。但是,到了幼师她们一下子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很多同学觉得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减弱了很多。据我带的09级秋季班和10级春季班学生就“你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调查,40%的学生回答“好的工作”,40%的学生目标不明确,20%的学生是听爸妈或老师的意见。另据调查,幼师生学习勤奋程度同初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5%,差不多的占30%,有所下降的占40%,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15%,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33%,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40%,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12%,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二、利用赏识教育提高幼师生自信心的方法 1.确立奋斗目标,摆脱茫然。 幼儿师范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幼师被认为是没有多大前途的。其实不然,历史证明,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极为重要,俗语云:“三岁定终身”,虽说这有些偏颇,但却是很有道理的。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主要以女性教育者为主,负责教育学龄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记得有一个很有成就的学者,当人们问他:你的成功主要是受哪位老师的影响时,他说幼儿园的老师。可见幼儿时的教育可能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同志在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所以,学幼师是很有前途的,是大有作为的。“1300名研究生应聘卖猪肉”事件的背后,透视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幼师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一片大好。我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所以幼师生应相信自己的选择,在入学之初就确立奋斗目标。而教师应懂得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赏识,真诚地相信她们能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幼师没前途”的观念的误区。 2.相信学生,帮助她们找回自信。 从整体上看我们对学生的赏识不是太多,而是不足;对学习好的孩子赏识多,对学习差的孩子赏识太少。幼师生以前在家里、在学校经常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自信心已严重受挫,到了新的学校因行为不良受到老师的批评就更容易破罐子破摔。赏识教育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善待学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3]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学生行为的消极影响,对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她们找回自信。我以前带的0715班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我曾多次对她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任课老师也都对她不满意。后来,在改选班长时很多同学都选她当班长,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态度把班级交给了她。没想到自从她当了班长以后,班里各方面的情况好了很多,而她也不旷课了,学习成绩大有提高。照她的话说是老师看得起我,我当然要表现好点给老师看。每个人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是老师的信任帮助她找回了自信。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她们有自己的优点,相信她们都能成才。 3.加强行为管理,强化责任意识。 学习的压力、成长的困惑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幼师生感到茫然,感到无所适从。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会出现自我逃避、松散不羁的状态。她们出现了很多行为上的问题,如迟到、早退、旷课等。教师应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她们进行行为上的约束,让她们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如我校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书面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作业。教师就可以利用平时成绩来控制约束学生的行为。谁旷课就按规定扣她的分数,这样做还是很有效果的。再者,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德育积分来达到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但行为控制只是表面的做法,我们应注意了解学生行为不良的深层次原因。如我在心理健康课上就了解到一些学生行为不良是因为自我厌恶或家庭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我们要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她们多一点赏识和关注。赏识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通过赏识激发学生奋进的内在动力,唤起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一个人一旦有了奋进的动力,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和约束。 总之,我们应对幼师生的自卑心理进行客观的分析,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自信心教育,强化学生的目标定位、责任意识。要多赏识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她们在自信中找回自我。但任何事物都要有度,赏识教育也不例外。赏识并不意味着纵容,在适当的时候也要进行批评。一味表扬,会模糊孩子的认识,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希望幼师生能在赏识教育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升华。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方法实践 摘要: 赏识教育是与训斥教育相对的,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让学生朝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赏识教育积极践行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氛围;平台;激励语言 赏识教育,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赞美,并使学生在不断获得赏识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来将赏识教育有效应用其中呢?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粗浅的意见和见解。 一、积极创设赏识教育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通常不会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如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踊跃发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关,还与学生有着自卑、害羞心理有关,他们害怕一旦说错就会受到别人的嘲讽、讥笑,因为不敢轻易发表个人的想法与见解,语文效果自然也达不到理想状态。鉴于这种情况,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创设一种赏识教育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大家对自己的态度是激励的而非嘲笑的,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感和兴奋感,进而在日后语文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并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例如,在课堂上,当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用期待的眼神望向班里学生,让学生知道我们希望与他们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希望听到他们的意见想法,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关注的。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要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欣赏和肯定,让他们因此感受到鼓舞,产生身心上的愉悦感,如此,被赏识教育的氛围包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活跃,进而实现高效化的课堂教学。 二、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我们就得为学生提供被赏识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即,让学生有机会得到赏识和赞美,体会到被肯定和鼓励的兴奋与愉悦感,进而对语文课程迸发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并积极进取逐渐达到所制定的学习目标。比如,以《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必须爱护地球、珍爱地球,并明白应该以怎样的行动对待地球,于是,在这节课上,结合课文教学内容,我让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平时是否真正做到了爱护地球,如果有,实际行动是怎样的,于是,学生纷纷开始发言:“我从不乱扔垃圾,在大街上看到有随意丢垃圾的人,我会明确地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应该爱护环境”“我也是,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根据学生的发言,我对学生各种保护地球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和赞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十分正确的,尝到被鼓励和赞美的甜头,学生在老师这里得到欣赏和肯定之后,在日后会继续将珍爱地球的行为付诸行动,并且对语文课程内容产生十分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使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对学生说一些抱怨式的语言,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你是不是笨!”“跟咱们班的×××比比,你真的差太远了,感觉你没救了!”“你的成绩真的太差了,老师对你特别失望”等等,这样抱怨式的语言,其实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大的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也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缺乏自信。鉴于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得在课堂上抓住一切时机,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肯定或鼓励,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成功的满足感而非失败的自卑感,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比如,在学生回答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我们都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你的答案与众不同,说明你的想象力很好,继续发扬”“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真惭愧”“非常好,正是老师想要表达的,看来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的很强!”等等,诸如此类赞美性的话语,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被别人夸奖的需求,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课程的自信心。 总之,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一种教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的优越性,并且积极将这种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作者:王燕 单位:甘肃省敦煌市郭家堡中学 赏识教育论文:初中数学教学赏识教育研究 摘要: 初中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场所,赏识教育的运用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营造出更富有情感的教学过程,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优点,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赏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取得了诸多成就。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赏识教育 初中数学的教学条理性与理论性都有一定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出现较多的困难。由于初中数学知识较多、较杂,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地掌握知识,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进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赏识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学习稍差的学生,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学生得到很大鼓励,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例如,我班里有个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学习中也极少发言,走路都会低着头不敢直视教师与同学,但是我发现在一次数学习题的练习中,他的答题习惯非常好,运算的步骤清晰,有逻辑。因此,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对他进行表扬:“数学学习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保持答题步骤的清晰会对后续检查和学习有很大帮助,老师相信,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答题习惯,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甚至超越其他学生。”这样的鼓励与肯定,使他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逐渐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摆脱了自卑心理,在后续的不断努力中,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上数学课时逐渐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数学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耐心 数学教学因为理论性较强,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因此,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足够的兴趣和精神。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垂线一课时,教师通过开设疑问:“经过直线L外一点N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挑战心理。对于这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真正展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对于学生各种形式的回答不要急于肯定或批判,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宽松环境下,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中,有时学生在不经意间迸发的想法是极具创造性的,富有大胆的认知以及出乎意料的想象,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赏识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与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善于因材施教,对每位学生负责。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教学和作业的布置。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教师布置作业时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的运算,学会运用方程式解决问题;对于中等生,则要求他们在一些常见综合题中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了解它的现实意义,并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等生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满足优等生的探知欲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完成并掌握了学习知识后,教师要善于采用表扬的手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做错了数学习题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教育,要善于分析、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认真指导,鼓励与安慰,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内心深处喜欢数学,从而增强自信,端正学习态度。此外,还有众多赏识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对学生长时期观察,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将赏识教育与适度批评相结合,以防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无法端正态度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赏识与批评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作者:孟玉银 单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中学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带教的体会与思考 摘 要:本文就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概括了研究生带教的几点体会与思考,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职责,提高带教水平;研究生要尽早进入实验室;靠前指导;鼓励与督促;科研氛围。 关键词:研究生带教;体会;思考 1.明确导师职责,提高带教水平 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国从2009年开始全面推行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的提出是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责任和赋予导师培养研究生更多的相关权利。在培养研究生的整个过程中,导师自始至终提供全面的指导和管理。 研究生一般是在导师提供的硬件条件和工作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的,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学术成果的水平和层次很大程度上与导师的科研视野和水平有关,所以,要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必须不断学习,持续更新知识结构,确保始终能处于学术前沿位置。 同时,导师的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学术精神等对研究生的品行养成和学术道德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导师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关心和尊重学生,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学识水平去影响学生,规范和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2.抓紧时间,尽早进入实验室 《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大纲》的要求如下:第一年是理论学习,第二年是科研实践,第三年主要是完成学位论文(3月中旬前提交论文,5月中旬答辩)。因此,研究生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不是很充足。个人认为,这个大纲与当前的导师负责制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我根据自己攻读研究生的经验认为,我要求我带领的所有研究生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学习,一些研究生甚至在考研结束后就进入了本实验室。本实验室的研究生第一学期要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色谱分析仪器的操作。同时,根据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安排其科研任务,我会对将要进行的课题进行讲解,让他们熟悉理解,尽早进入角色。 这些年来,本实验室的研究生多在一年级,最迟的在第一年的暑假就开始了课题研究,在第五学期的12月份开始着手写作毕业论文。由于实验时间充分,实验内容丰富,论文都顺利通过答辩,其中一个学生获得了江西省政府奖学金。 3.靠前指导,培训学生的科研技能 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实验室,或了解实验进程,或探讨实验问题,或安排后续实验。对于新的实验方法和内容,我首先为研究生提供初步的实验方案,让他们理解并补充,然后一起完善。新的实验操作,一般我会亲自示范讲解。做完第一批实验,实验现象要及时记录、分析,实验结果要及时整理。每周一次讨论会,研究生轮流做文献和实验汇报。每个学年,我会做一次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报告。 每个研究生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我会从文献应用、论文构成、图表制作、格式等方面给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多次修改直至成稿。学位论文我一般会给他们拟定标题、提纲,从初稿到终稿,我会对语言、内容、格式等进行检查,帮他们把关。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后,本实验室的毕业论文全部以较高分数通过。 4.鼓励督促,培养勤奋踏实的科研精神 人都是有惰性的,我的办法是:鼓励加督促。首先是精神鼓励,我常用我导师勉励我们的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来激励他们。鼓励,也包含物质奖励,研究生劳务费我会适当多给,鼓励他们节假日包括暑假留在实验室,多做实验。 作为科研为主岗的老师,我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实验室。除和研究生一起做实验室、开讨论会外,我会不定期地去实验室检查他们的实验情况。此外,我还经常通过电话、QQ、微信等通信手段了解他们的情况。 5.团结互助,保持好的科研气氛 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一个实验室或课题组顺利实验的基础和保障。我们的很多实验内容,都需要2个以上的研究生合作承担才能完成。除平时的实验、学术交流外,课题组在节假日常会安排聚餐等集体活动。个别学生遇到家庭、生活难题时,大家会一起想办法。目前,本实验室基本有了传、帮、带的好传统。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研究方向凝练、学制安排、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考核制度执行和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创新和实践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广州中医药大学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在逐渐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1981年以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国家体委科研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运动医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大批运动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获得运动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医院校,一直重视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文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学科专业特点着手,以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以及学位论文要求等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与方法。 一、中医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运动医学学科的范畴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防治、运动营养、运动创伤防治和体疗康复等[2]。但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所开设的运动医学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依托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运动医学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有机结合,极富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注意培养能够适应运动医学、中医学科学进步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坚实的运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应用中医药学方法技术从事运动医学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的,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科学道德、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划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特色。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没有统一认可的现行模式,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也没有开辟出适应各地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运动医学专业方向。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如何彰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特色,将是改革和实践的重点。 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中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掌握运动人体规律,而且要求熟知相关医学、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西医类和中医药类的专业课程比例,丰富研究方向、个性化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改革和实践的核心问题。 3.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单一。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要求“2015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要求“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规定对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拓宽培养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1.凝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和西医院校、体育院校的运动医学研究方向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更具有中医药特色:第一,突出了中医骨伤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包括关节软骨、骨的应力性损伤、骨骺损伤等运动性损伤的中医药治疗与康复;第二,慢性运动性病症中医药防治的特色与优势研究,包括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低下和女运动三联征等病症;第三,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疾病的运动疗法研究,尤其注重中国传统体育的医疗保健功效研究。 2.学制安排和培养模式创新。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年为3年,原则上用0.5学年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5学年完成临床实习实践,用1学年进行科研训练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避免导师个人研究方向的局限,采取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院外专家包括临床相关科室(如运动创伤、骨伤、外科、针灸和康复等)、体育和师范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充分发挥导师、导师组、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多方的积极性,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注重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参加以运动损伤和康复科室为主的临床实习实践,参与导师组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校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 3.突出中医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四个模块,极富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包括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逐步增设了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运动医学等课程,供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选课[3]。为了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国内外运动训练科学化等新内容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和学术讲座中,增加了运动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运动专项训练与医务监督等前沿课程,并且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4.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形成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的完备的考核制度。其中课程考核规定,凡是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科目,都必须进行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查一般为专题论文的形式),考核时注意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有机结合。中期考核规定,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中期阶段,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着重学生运动医学专业科研能力的考核)在内的全面考核。临床实践考核由学生实习所在单位(主要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直属的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安排,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情况了解。 5.从多环节规范学位论文管理。在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撰写阶段,主要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课题研究,要求研究生针对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独立撰写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阶段,依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由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选题进行论证,专家组必须有一名校外专家。在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主要由导师指导,要求论文专业规范,研究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或新见解。在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阶段,首先由图书馆,再按照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盲审抽查、专家评审等环节,再由二级学院按照大学要求组织论文答辩,最后提交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课程考试合格,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四、总结与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运动医学硕士点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临床医学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运动医学为新成立学科,主要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中医药学的技术和知识防治运动损伤、运动性病症,并研究慢性病的运动疗法,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的目的。经过多年发展,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逐步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完备的考核体系以及多环节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但鉴于发展建设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目前在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中依旧存在着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中如何充分弥补科学学位研究生无法规培、本科非临床医学学生无法报考执业医师等局限,将是下一步改革实践的重点。因此,必须结合社会需要,进一步整合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优势资源,与附属医院(尤其是非直属的西医院)、研究所、相关企业(如健身康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逐步开辟校企结合的培养途径,共同搭建运动医学特色项目建设平台。而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抗运动疲劳、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尤其是传统保健体育)与治未病、运动训练与健身的医务监督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下一步可以考虑积极构建相关平台为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服务。 中医研究生论文: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体会及思考 摘要:就中医研究生的生源、现状、师资、创新、现代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体会及思考。 关键词:中医研究生;教育;思考 中医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中医学教育机构中较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中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中医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医学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如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中医高层次人才一直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对中医研究生教育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招是否影响了生源质量 中医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展三十余载,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中医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国家对新世纪中医人才的需求,中医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目逐年增加。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研究生报考除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生的录取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的,为了鼓励考生报考中医研究生,很多中医专业开始作为研究生招生时的照顾专业,录取分数低,对中医类研究生的招收条件逐渐放低。为了更好培养中医高素质人才,对中医研究生人才选拔采取鼓励和政策性偏向,是否会降低中医人才素质呢?我们知道中医的深造需要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对中医经典的研读以及过硬的临床技能等,但是我们所招收的中医研究生很多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如果再降低选拔标准是否会更加影响生源素质呢?当然研究生的素质不能仅仅从这一方面来衡量,希望从这一角度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二、中医研究生现状的思考 当前不断增加的中医研究生群体中,也正弥漫着不少功利、浮躁、应付的学风。有些同学说学中医的毕业太难找工作了,读研究生就是为了一个高学历,为了一张文凭,将来找一个好的工作;也有一些同学说看大家都在考,自己也就考了,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也有一些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他们有部分是对现在工作不是很满意,为了拿个高学历换一份好点的工作,也有的因为学历低不好升职称;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是为了研究、提高自己,突破自己而读的研究生。自身读研究生的动机还没有清楚,何谈认识到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呢?所以研究生群体中不乏有滥竽充数,不认真进行研究生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直接影响了国家培养中医研究生的初衷。 三、 培养中医研究生的师资力量 我们知道中医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更是不易,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中医素养,一个优秀的中医导师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医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也培养出了大量有着丰富临床和科研经验的导师群体,但是导师素质毕竟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学生争相报考知名导师,出现扎堆效应,另一些导师却无人问津的现象。随着中医研究生的扩招,一些招生的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导师数量不足,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也出现一些科研能力不足,还不够资格带研究生的导师带学生情况。还有就是有重要课题或经费充足的导师带的研究生会多一些机会进行实验研究,还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学术交流会议,但是有些研究生三年足不出户,眼界不开阔,造成思维的局限性,坐井观天又何谈创新呢?所以如何进行课题及导师的分配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研究生的重要一关。 四、学中医的研究生该如何创新 中医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中医研究型人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了,只有不断创新,我国中医事业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医学科学的变革不仅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应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精通,并集预防、治疗与保健于一体的医学人才,更要培养适应性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科技人才,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型人才;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必须将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向非智力领域扩展,更多地注重研究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更多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研究生身上的潜在创造品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1]。中医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亦应该如此,但是中医也有其自身独特性。纵观历代有成就的医家,中医药研究生应该向他们学习,通晓经典,遍涉医文史哲,深究先秦诸子,宋明理学,经、史、子、集无不披览,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再加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拓宽思路,引进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从而验证中医药理论哲学基础的科学性,先验性[2]。然而有相当多的研究生连《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都读得不多,没有把中医的根留住,没有了学术的源泉,又怎能深入研究呢?所以中医研究生想要在中医方向有所创新,中医原著的研读是必修的。 五、中医现代化的思考 中医现代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一方面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中医,另一方面,传统中医本身也需要现代化,以便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3]。但是中医的现代化到底该如何实现呢?我们是否找到了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真正可行之路呢?很多中医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如:用西医的理论去阐述中医理论,用实验的方法阐述中医的理论,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验证评价中医的疗效及中西医各学科的结合等方法。这些研究及探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中医的这些研究是否完全做到了现代化呢?中医现代化的真正出路在哪里,或许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医是我国医学乃至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几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医研究生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医的优势和前景,还要肩负着中医继承和发扬的重任。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应努力朝着多元化发展,使中医研究生教育不断向着临床、科研、实验以及教学一体化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发展。我们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而不能一味地搞创新,求突破;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重新探讨中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人才的整体素质。 中医研究生论文: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是其顺利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科研需求的角度,对中医院校在校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信息需求量巨大,他们有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所需信息,信息道德水平较高;研究生信息素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信息敏感度、参加信息交流的机会较少,通过信息检索整合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议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具有中医药科研特色的信息检索课程、增强学生查找、整合信息的能力;研究生需要在科研的过程中,增加信息交流的机会,有意识提高自己检索、整合、评估、发现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研究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法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的获取、检索、评判和利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获得信息的技能”。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认为,让人们从日新月异的信息革命中受益,信息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1-3]。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变得更加丰富,获得信息更加重要,同时,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也导致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复杂。中医院校研究生作为中医药科研未来的主力军,其信息素养的水平是他们及时了解科研动态、敏感把握科学前沿、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基础。对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对于清醒认识研究生这一群体的信息素养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素养相关教育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针对具体高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调研分析[4-5]。第二个层面是从理论角度对研究生这一群体的信息素养问题进行讨论[6]。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任务,作出科学发现。中医药领域的科研是有特殊性的,中医药科研需要的信息不仅仅包括学术期刊、现代电子图书,还包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献[7],因此本文对研究生的信息素养的调研是建立在中医药科研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与中医药科研有关的问题的调研分析。本文针对中医院校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对“研究生需要具有的信息素养是什么”、“研究生是否具有必要的的信息素养能力”、“当前学校提供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否足够”、“学校应当如何为研究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 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5大标准和22项执行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18个选择问题[8]。问卷内容包含58个方面:①被调查者基本情况;②信息意识;③信息知识;④信息能力;⑤信息道德。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年级、外文水平、是否有文章发表5个问题。 2 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5份,其中有效问卷312份,排除问卷33份,排除标准是问卷回答不完整或者存在自相矛盾的回答,有效回收率达到89.1%(312/345)、笔者从问卷设计的5个方面探讨研究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2.1 基本情况 本次31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全部是在校研究生,其中57.1%(178/312)为女性,42.9%(134/312)为男性,287位是硕士生,25位是博士生;各个年级分布均匀;有60.9%(190/312)已经通过了CET-6的考试;博士生全部有文章发表,硕士生中有70.7%(203/287)发表过文章或者已经有文章被录用。调查显示: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英文水平较高,能够方便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大部分同学有文章发表或者即将发表文章,说明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有基本的查找和阅读、分析、创造文献的能力。 2.2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体现了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判断力、对现代技术的认知力和信息需求几个方面[9-10]。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文献、设计科研思路、完成科研过程、形成科研成果。 调查显示:几乎全部同学都知道要完成毕业论文,需要到图书馆和国内外电子学术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有35.6%(111/3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通过长期阅读同一领域网络电子文献、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在和教师、同学的学术交流中找到科研的灵感,独立自主的确定研究课题,其余的学生表示自己产生不了科研思路,需要由老师确定研究题目。以上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出于研究的目的,迫切需要同领域相关文献,但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一般,并不理想。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报告是个人信息表达、交流能力提高的途径,调查显示,有88.8%(277/312)的同学非常愿意或者愿意参加学术会议,但只有27.6%(86/312)的学生经常或者偶尔参加过学术会议,有17.9%(56/312)的学生在学术会议做过学术报告,在参加过学术会议的同学中有76.7%(66/86)的学生愿意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和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结果显示: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的意愿较高,但参加会议的机会不高。 2.3 信息知识 信息化时代,纸质媒介、光盘、网络等都成为获取信息的途径。调查显示,全部被调查者都表示曾经接受过信息检索方面的培训。有96.2%(300/312)的学生首选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17.9%(56/312)的学生表示曾经进行过光盘检索;有52.9%(165/312)的学生知道如何针对不同电子数据库采用不同的检索技巧;在科研信息获取方面,100%(312/312)的学生经常或者偶尔去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电子数据库查找中文文献;有28.5%(89/312)的学生经常使用国外电子资源,有27.9%(87/312)的学生偶尔检索国外电子资源,有85.9%(268/312)的学生曾经或者经常去一些中医特定网站查找中医文献。结果显示,相对于过去传统的纸质媒介,电子资源更加方便和全面,更加容易被研究生接受;由于中医药是一个基于继承的学科,对中医文献、特别是中医传统文献的查找非常常见,这是中医院校的特点;对中医研究是否会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取决于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导师的学科背景,总体而言,中医院校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利用率不高。 2.4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11]。有67.6%(211/3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根据研究内容明确需要的信息;有59.6%(186/312)的被调查者能够根据信息范围找到需要的电子资源;有49.7%(155/312)的学生表示可以把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梳理、组织、归纳、总结,进而发现问题,找出思路;有64.1%(200/312)的学生表示能够根据研究结果,顺利完成文献信息的生成。结果显示:作为高校学习领域的精英,研究生的网络信息的获取、组织、利用乃至于生成信息的能力较一般民众而言较高,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信息获取和整理、组织、生成信息的能力尚需提高。 2.5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学生在信息领域的道德表现,是在信息获取、处理、利用和创造等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的总和。在网络上,信息道德起到信息法律无法达到的作用[12]。研究生信息道德应该放在整个社会的信息道德的基础之上,按照美国计算机伦理学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从社会舆论和学校层面,教育研究生不要做出违背信息道德的事情。作为科研的主力军,研究生的信息道德更多体现在不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尊重别人的科研思路,不伪造科研数据[13-14]。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都知道不应该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不应该伪造科研数据,有87.8%(274/312)的学生关注过国内或者国外的科研丑闻;有85.3%(266/312)的学生表示将不会一稿多投。结果显示:研究生在主观上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违背科研道德的行为的宣传报道在研究生这一群体中的传播是广泛的,也是有效的。 3 研究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为普通市民,信息素养可以让他们生活更加方便,做事更加快捷;作为研究生,信息素养是他们生存的必需,缺乏信息素养,他们在科研中将寸步难行。因此通过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针对个体的提升策略,针对学校的教学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院校正在走向综合化道路,但在研究生阶段,基本上还是以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为主。调查显示:作为研究生,他们能够在主观上认识到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他们首选网络作为信息获取的途径;经过本科教育,他们接受过基本的信息检索的教育,但本科阶段的信息检索的教育对研究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针对具体科研任务,对电子资源的信息进行检索、判断、归纳、总结、创造的能力。中医药专业的科研强调“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但在具体的倾向上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认为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古籍文献的传统道路上来,应当用现代化工具来挖掘、验证古人的经验成果,有人则认为应该破旧立新,在中医药科学化道路上走得更远。这种争议体现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上,是更多地阅读古籍文献还是更加密切地关注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总体而言,中医院校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依赖性比理工类院校更低,对中文电子资源的依赖性更强。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医药科研领域需要的电子资源不是在诸如知网、万方等特定的公共数据库里,而是分布在一些特定的网站甚至论坛里,并且由于中医古籍历史性、地域性、个性化色彩,对中医科研文献信息总结、归纳、整合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学校开设具有中医研究特色的信息素养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运用BIG6的“定义任务(定义问题,确定信息)搜索策略(确定范围,列出顺序)获取信息(找到信息资源,取得信息)运用信息(阅读信息,归纳信息)整合信息(组织呈现信息)评估信息(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六大步骤,有意识地对研究生进行提高信息素养的训练[15]。 研究生大部分时间上是一种自我学习的状态,他们要确定科研目标、完成科研任务、破解科研难题,需要对信息本身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需要对既有信息进行甄别。研究生本人需要在导师的带领下,多参与学术信息的交流活动,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倾听理解别人的科研进展,在信息交流、表达和碰撞中产生科研灵感。研究生还需要多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有意识地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文献的引用率和实效性、经典性的基础上获取最有意义的信息,对现有信息进行总结、归纳、思考,产生科研思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获取、判别、归纳、总结、评估、产生的模式。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模式评价 摘 要 随着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积极探索实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本校特点,在研究生中期考核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中,将“四站式”考核模式进行改良,增加中医脉诊、舌诊、中药材辨识及经典条纹背诵等内容,并对比改革前后研究生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可见改革考核模式后的成绩高于改革前的成绩,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改良后的中医“四站式”考核模式是督促专业学位研究生加强专业能力训练、提高临床技术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 考核模式 中医 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实际工作中,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临床能力尚未达到社会和行业预期要求。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以说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年承载90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责任重大。我院积极探索,结合本校特点,改革考核模式。通过分析改革前后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成绩不难发现,改良后的中医“四站式”①考核模式,严格、客观的考核制度不失为督促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 1中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制度现状 面对大规模扩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内中医院校尚无系统的并且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的临床技能考核办法。客观结构化多站式考核模式近几年被多所医学院校引进,并经部分院校推广,但是受客观条件制约,中医药院校开展得较少。 我院借鉴并改进“四站式”考核模式,在2013年和2014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中(中期考核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试行,并与试行前2012年研究生的考核成绩相比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实施方案 2.1 组织实施 我院在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临床研究生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由各临床科室联合学位点组成考核小组,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考核工作,考核小组至少由5名成员组成,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组长由该临床科室主任承担。医院同时成立考核监督小组,由教学主管院长及各学位点负责人担任,监督小组负责审核考核试题、监督考核过程并评价考核结果。 2.2 考核方案 考核分为四大站:病历书写站、体格检查站、基本操作站、临床答辩站。考虑到临床工作繁忙,以上四站采取分别考核评分,统一汇总计分的方式,总分为100分,不严格规定四站的先后考核顺序,临床科室可以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各部分考核即可。要求考核不脱离患者,充分反映研究生的实际临床能力水平。各站具体考核方案如下。 (1)病历书写站(占总成绩的30%) 根据临床科室实际情况,选择新入院的患者作为病史采集对象,完成问诊及常规体格检查,病史采集结束后研究生在60分钟内完成临床大病历书写,做出诊断,并给予初步治疗意见。 (2)体格检查站(占总成绩的20%) 此站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病史采集时所做的体格检查(检查患者)和随机抽签确定的体格检查项目(同学互查),两部分分值各10分。后者是将全身体格检查项目(去除外生殖器和肛门直肠检查)共计177项,根据难易程度分为5 分题、3分题和2 分题,由学生二人一组相互扮作病人,然后在各类分值的题目中随机抽取1 道试题进行考核。 (3)基本操作站(占总成绩的20%) 此站分为中医和西医两部分,中医基本操作包括刺法、灸法、推拿手法、中医脉诊(必考)、舌诊(必考)、经典条文背诵(必考)、中药饮片的辨识(必考)。西医基本操作包括缝针、打结、戴手套、穿手术衣、换药、插胃管、心肺复苏、胸穿、腹穿、骨穿、腰穿等临床操作。学生在中西医基本操作站除必考项外另各抽取1 个项目进行考核。 (4)临床答辩站(占总成绩的30%) 围绕采集病史的患者进行考核,内容分中医和西医两类。中医内容包括该患者的中医治疗思路、理法方药与类证鉴别等,西医内容包括该病的临床表现、所需实验室检查及检查结果分析、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判断等。考核专家提问,研究生当场回答。 学生每站考核完后五名考核小组成员当场打分,取平均分作为考生该站的成绩。每站满分100分,60 分以上为合格,每站考核低于60 分者,须进行该站的补考,补考成绩仍不合格将不能进入下阶段临床训练。最终考核成绩按照各站成绩乘以各站的得分权重来计算,纳入中期考核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并与奖学金评定挂钩。 3 结果 我院是在2013年和2014年运用“四站式”考核模式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技能,2013年参与考核的是2010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和201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2014年参与考核的是201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和2012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我们分别将改革前2009级、改革后2010级、2011级毕业临床能力考核成绩(简称毕业成绩)做了比较,可以发现2010级、2011级毕业成绩与2009级毕业成绩比较均有显著性提高,2011级毕业成绩均值稍高于2010级毕业成绩,但无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详见表1、2、3。 表1 2009级与2010级成绩比较 表2 2009级与2011级成绩比较 表3 2010级与2011级成绩比较 4 结果分析 (1)我院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总体通过率较好,无未通过考核的研究生。(2)改革后的考试成绩均较改革前的成绩有显著性提高,可见严谨科学的考核制度能促进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2011级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均采取改良的“四站式”考核模式,而2010级研究生仅毕业能力考核采取改革后的模式,2011级研究生的考核成绩均值较2010级稍有提高,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提示我们考核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在下次考核中才取得更好的成绩,由此可见持续有效的严格考核模式是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加强临床能力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5 讨论 (1)改良后“四站式”考核模式从基础知识、临床实际操作能力、临床思维等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考核评价,兼顾中医能力和西医能力考查,较全面地反映出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 (2)改良后“四站式”考核模式不脱离患者,又不完全依恋患者,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医疗环境下,使研究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既不脱离患者又得到充分训练,两者相互补充,使考核更具可操作性,考核结果更能真实反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但在考核难度和考核方式上还有改进空间,在评分细则上也需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 (3)中医学“易学而难深”。四大经典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熟读经典是掌握中医辩证思维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现行中医院病房多是中西医并用的诊疗模式,研究生需要掌握中医技能和西医技能,而日常实践往往不注重中医药辨证思维的培养,缺乏对中药的认知和使用体会。本研究的考核中适当增加对经典条文及常用中草药的考核,对研究生的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不失为适当引导。 (4)受限于考核资料和人力资源的短缺,目前尚无分站得分差异及各学科间得分差异的统计学分析,今后需在这两方面做出细致全面的统计学分析及评价,找出制约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提高的瓶颈,提出解决方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 中医研究生培养是中医优秀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是中医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想真正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格的管理应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而合理的考核模式,严格的考核制度不失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改良后的中医四站式考核模式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注重对研究生中西医基本技能和辨证思维的考核,使研究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主动学习意识,以考促学,是优秀中医人才培养的有效督促手段。中医学博大精深,只有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创新,本研究从实际出发,以考核促学习,力求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药高校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 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对中医药高校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药高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构建良好医疗环境、适应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中医研究生职业道德意识;立足中医专业知识教育,确保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中医研究生综合素质三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中医研究生 素质 教育 中医药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打造合格的中医人才,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品行、过硬的临床诊疗技能和科研能力,更要注重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做出贡献。近年来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地膨胀,但是质量已不能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在中医药高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医学人文教育边缘化、中医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相对薄弱,适应社会能力差等现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有效创新中医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中医研究生职业道德意识 医学研究生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关乎生命、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主要侧重于医学技能教育,人文教育明显缺乏,医德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再加上我国现行医疗体系还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和工作积极性,也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障碍[1]。因此,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素质的教育尤为关键。 高校方面不仅要开展促进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的理论学习,还要重视典型示范教育以及加强医德临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了解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最终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精神与高尚医德的高素质人才。 二、立足中医专业知识教育,确保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 1.深化中医经典的学习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精华所在,熟读中医经典是每个中医学子所具备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多照搬西医院校,在本科阶段,学生仅有1/3时间学习中医知识[2],由于学时有限,经典课程仅有少量原文要求背诵,以致学生经典知识匮乏,不够扎实,学完之后很多学生甚至都背不出经典条文。研究生阶段,由于科研课题、论文写作、临床实践等压力,使得目前中医研究生没有时间或者是不愿意花时间去研读经典,领会精髓,这样就很难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高校方面应根据中医院校自身的特点,本科阶段就应该加大中医经典课时量,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老师方面应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素质,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知识的兴趣;学生自身方面要时刻保持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情,熟读经典,掌握中医经典知识的真正内涵, 更好地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2.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高校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中医研究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浮躁,认为科研素质的培养对临床医生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没有作用,再加上有些中医导师本身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运用以及指导并不深入,最终导致中医研究生不能踏踏实实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薄弱、科研质量不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数量较少的现象。 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对科研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采取奖惩制度,以的质量和数量来评价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严格考核毕业论文的答辩,以提高中医研究生对科研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方面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多重视科学研究,形成科学的科研思维,更好的为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承担主导作用。 3.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 高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估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有些带教老师为减少医疗纠纷,很少给研究生临床操作的机会。据调查,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研究生主要是写病历、安排患者做各种检查等一些琐碎事务,再加上一些学生本身知识就薄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对自己的临床技能没有信心,严重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 高校和医院方面应将临床技能培训规范化,研究生中期考核、出科考核和定期临床技能考核严格化,建立明确的考核量化标准并严格实施[3],同时要规律开展床旁教学、示范查房等方法切实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导师方面应提高自身的临床中医诊疗水平,使学生在其言传身教下熟练掌握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同时多给学生创造临床操作机会;学生自身方面应扎实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勤于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用完善的知识结构武装自己,取得导师和患者的信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临床实践操作机会。 三、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中医研究生综合素质 当今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医学人文关怀要求医学生具备关爱患者、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着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医患关系来说,据统计,当前80%的医疗纠纷不是由技术性因素引起的,因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引起的医患纠纷占60%以上。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良好的沟通是产生信任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医者与患者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高校方面可以设置合理的人文课程教育,使中医研究生真正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意识,系统学习人文知识;导师方面应注重在临床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如在诊断治疗中如何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科学的将医学人文知识与社会内容、临床医学内容进行融会。 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是中医院校的最终目标,全面加强中医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为培养中医药高校人才找出更加有效可行的措施。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内科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校部分中医内科研究生存在的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思想不巩固、缺少临床经验等状况,提出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融汇中西医,培养熟练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同时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及牢固的专业思想观;在临床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其掌握与家属沟通的技巧;具有较强的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中医内科学继承、发展、创新。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做到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华的同时又能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来发挥中医的优势,是目前中医内科的导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校中医内科研究生来源大致可分为:①中医本科生直接考研;②从其他学科转来(如本科是针灸推拿、中药专业考研到内科);③从临床考入(多数是其他专业)。因此部分中医内科研究生存在着专业思想不巩固、专业基础不扎实、缺少临床经验等先天不足的状况。要使中医内科得到很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做好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关键。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人才,应该就在这些人员中产生。我们认为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融通中西医学 我校部分研究生对中、西医基础课程并不重视,况且其中还有其他专业考入的学生,故往往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其中医基础并不扎实,现代医学的基础则更薄弱。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带教,均更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做为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而且要把本学科的现代医学基础做为必修课。只有系统掌握中、西医学基础,融会贯通中西医,才能体会到中医的优势,寻找到本学科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学好中医;并且在内科临床碰到急危重症时,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2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内科学尤其是祖国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当前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社会背景下,医务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医生应更有爱心、仁心、责任心、奉献之心。中医内科研究生应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不为名利而动,培养“大医精诚”的思想境界,才能潜心学术,专于临床[1]。 3 培养熟练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越发丰富的社会现状下,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及个人权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及娴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做腰穿、腹穿时,患者可能会有所顾忌,所以,操作前必须和患者交待清楚所有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医生的操作准确、熟练,才不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其次,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如面部的望诊,面色的红、白、黄色,面部有否青筋暴露,在何位置;舌苔厚薄、白、黄、腻、滑;要仔细观察,从中寻找临床诊断依据、疾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而临床思辨能力则是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重点培养之处,中医内科诊病,必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达到用药准确,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患者咳痰量多,质地粘稠,苔白厚腻,本应是二陈汤之证,但大便却是干结的;又有患者外感高热,咽红充血,却又大便稀溏;这些都需要对临床所得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得出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带教过程中,如不能在当时指导学生,也应在诊后向其讲明,并进行临床病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能力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能力,使中医内科研究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本职工作,与临床无缝接轨。 4 教会学生与患者、家属沟通 临床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遇到患者和家属对某些情况的不理解,而出现沟通障碍,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委屈,这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去理解他们的心情,用最恰当的态度和语言与其交流。有些患者病史较长,需长时间用药,医生有必要反复进行解释和指导服药,我们在后期先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指导,若不全面要及时予以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各种疾病的熟悉程度。带教时,导师还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家属,真正做到无论富贵贫贱“皆如至亲”。 5 培养中医内科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既有临床能力,又有科研能力,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到了临床不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具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潜质,经过若干年能在本学科载露头角,带领学科前进,这是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①要培养了解学科动态、前沿信息的技巧,通过文献检索,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以提高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②培养学生从临床实践和学习中发现本学科的新问题、新方法,激发科研思维灵感,寻找新的科研课题;③在现有的科研工作中鼓励其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最终形成自己新的科研设想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思路,使之成为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型人才[2]。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出能够将中医理论、诊疗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理论、诊疗手段相结合的、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人才,如此才能使祖国医学不断发展,才能惠及于民。其次,无论是研究生的理论授课还是临床教学,都要沿着一条主线来完成,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促使祖国医学不断完善、发展。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推进和职场需求的变化,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更加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本文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增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对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研究生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不仅具有高素质学术水平,而且具有较强医疗实践能力的中医药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来说,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体现其国际化交流实践能力,应该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下文简称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纷纷对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改革献计献策,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和问题。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学仍以公共外语为主导,没有突出专业性的特点,这显然不符合用人市场及中医药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符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职场的需要。 根据一项对中医药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被访者认为研究生英语课程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不当,其中多数认为应当增加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和翻译课程方面的比例[1]。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学习英语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通过学习,能够查阅相关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中医药研究发展趋势,用英文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从而极大地提高其职场竞争力。由此看来,中医药院校有必要努力探索出符合毕业生职场需求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模式。 1.2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是顺应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近几年来,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培养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中医药院校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举办,在境外设立中医药教学点,学历和非学历来华留学生教育及中医药科技、文化、学术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急需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高层次的研究生责无旁贷将成为这股国际潮流中的生力军,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1.3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改革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仍然采取的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英语教学。以我校为例,目前研究生一年级英语课开设了英语精度、听力和口语课,教学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热情与主动性,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就英语教学改革这一议题在我校2013级的学生中做了一项调查,学生普遍希望课程设置能够帮助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性院校相比,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专业背景更一致,因此在研究生中集中开展以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也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 2.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2.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来源更复杂:有的是应届生,有的是往届生;有的来自农村,还有的来自大城市。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距较大。有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直接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有些学生,尤其是工作多年又重返校园的学生,由于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不多,英语水平已经大大降低[2]。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明确“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目的。 中医药研究生职场需求的变化及中医药国际化的要求与英语教学现状的矛盾决定了英语教学改革应始终围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这一目标,这也契合了教育部的大纲要求。 3.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实行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研究生群体,实施分级教学,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和层次化,是各个院校普遍推崇的一项改革,此举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校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参考其他院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建议实施如下分类分级教学:学生入学时,以听说读写水平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的意愿,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级,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以夯实学生英语基础为主,可选修部分专业英语课程;第二个层次为提高级,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同时,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3.2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宗旨,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部分经过十多年基础和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来说,英文是几乎贯穿始终的一门主课。以我校为例,研究生第一学期英语教学多达108学时,平均占各个专业1/3学时。尽管如此,学生依然抱怨还是没能掌握英文这门语言,不能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差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加以改革,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外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方法的指导,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教师应该结合多年学习语言的经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第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这项改革应建立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之上。对于英语水平不高,处于基础级的学生,要侧重于强化基础,适当增加听说比例,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加大全外语授课比重,注重听说训练,引入外籍教师授课。教师可以将教材与当代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报告,给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并组织学生讨论。第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广播电视资源,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原版电影、电视和广播,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佳语言学习环境和口语练习范本,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第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英语角、英语协会等,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3.3实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进行有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课程方面,可开设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外文文献检索、科技英语论文写作等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可根据需要,开设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供学生选修。通过这些课程,训练学生专业英语表达、翻译与写作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作用,制作内容充实、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和双语教学网站,作为对教材有益的补充和学生自我学习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扩大专业英语阅读量,加强练习。教学中还可引入PBL(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结合临床或科研实践,模拟学术论坛、视频会议等,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强化学生用口头或书面英语表达专业学科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3.4加快教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 中医药院校推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有配套的教材。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适合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建议各兄弟院校加强交流与合作,组织力量,编写中医药研究生英语听说、阅读、写译等系列教材。决定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师资,特别是双语教学队伍的素质。为此,应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开展公开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3.5充分发挥国际合作资源,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全国中医药院校与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扩大院校的国际国内影响,而且能够为增强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以我校为例,我校每年接受数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短训生,学生临床见习需要配备一批过硬的翻译人员,这些人员大部分来自中医专业研究生,通过实践,学生专业水平和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大与境外院校合作的力度,建立海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借助这些平台,我校将试点在针灸推拿专业研究生中组建国际精英班,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实践,从更高和更广的层次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通过这些举措,培养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3.6建立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 考试方法不能与教学目标匹配,就会失去其监控作用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从根本上实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单纯以四六级“一把尺”考量学生的英语能力显然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应拓宽考核范围,丰富考核形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核除期末卷面成绩外,还应结合其平时表现,如课堂演讲、提交论文,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取笔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另外,考试中可以减小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的比重。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始终围绕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摸索中医院校英语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才能抓住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培养出既精通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中医研究生论文:基于转化医学的中医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探索 摘要:本文借转化医学的兴起,结合社会的发展与医学科技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现代中医学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问题。认为应顺应转化医学的要求,医学临床研究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临床知识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更要注重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些措施及方法来培养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中医研究生论文:吉林省中医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初探 摘要:文章介绍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背景、存在问题及具体解决办法,对全省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医类 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现结合吉林省及我校情况,将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做以总结,以期为工作推广提供依据。 1.背景 医学终身教育包括本科基本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在我国毕业后教育包括了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占据了医学终身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含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种形式均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应用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但二者之间同时存在一定矛盾,后者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卫生部出台,与前者之间衔接不够,相关制度间有所重叠又不统一;同时二者之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否定,如一些省市、医院要求研究生毕业后重新进行住院医师培训,而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可允许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却仍要再经过3年的培养。因此为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应用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在住院医师培养中实现在职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创建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统一的医学教育制度,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在上海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改革试验工作”,在探索过程中提出了“4个相结合”和“4证合一”的改革思路与做法,但两种制度的结合仍然存在若干冲突和矛盾,同时,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改革试点过程中考虑较少。 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与实践 长春中医药大学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2001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及培养。2013年经请示,省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厅学位办已批准为中医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试点单位,经多方讨论研究,制定了《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探索,为吉林省推广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2.1明确报名条件,做好新培养模式宣传 在改革试点中,始终紧抓改革关键点,一定是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报名人员必须为被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的第一学历为全日制医学本科的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到培训人员招录与研究生招生相结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临床轮训不少于33个月,因此被招录的学员在9月份须进入轮训基地,故在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中,通过网站、发放宣传页、答疑等形式在考生中做好宣传,使考生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及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解决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报名、招录及进入基地轮训的时间问题。 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指导者,导师是否积极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模式对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培训基地通过宣传板展出、会议政策讲解、导师培训等形式在导师中做好宣传,使导师支持并深入思考、合理安排研究生(学员)学习与实践。 2.2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培养模式开展 为保证各项工作资金用度,对新培养模式的运行申请划拨专项经费,做好资金预算,学员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进入基地,接受面对面理论授课、网络自学、临床轮训均在基地完成,而培训基地临床实践氛围很浓,很少有理论授课的专门教室,因此有必要开设专用教室、专门网络课程平台,保证学员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体系;新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度,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用宿舍,保证培训时间要求与学员生活;首批学员在改革试点阶段独立成班,他们有着与其他研究生不同的经历与须解决的事宜,因此须在培训基地设置专门负责人,保证学员管理、上下沟通与服务;学员相关科室轮训占据了临床轮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因此规范带教教师带教形式与程序、提高带教质量才能保证学员培养质量。 2.3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动新培养模式 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一线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需要决策者的政策支持,因此建立一线专门负责人、培训基地与学校项目负责人、中医药管理局与学位办项目负责人的三级联动机制,根据事宜难易、涉猎层面等情况分别在不同层面得到及时讨论、解决。 2.4采取多元培养方式实现“二个相结合” 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我们将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形成统一的理论课程体系在晚间及周末面对面讲授或使用网络平台自学,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与住院医师理论教学相结合。 各个专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医院后,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轮转实践训练和各项考核,研究生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长春中医药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试行)和《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指导医师和导师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年度考核以及研究生中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及参加结业综合考核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依据;在临床轮训过程中增设实训教学环节,夯实临床基本技能;中医的传承教育是学院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中更能体现师承的重要性,因此对学员在培养中要求每周跟随导师出诊一次。实现 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通过以上培养方式使学员达到二者要求的专业素质于一身。 在上海的改革试点中,要求做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在我省的试点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策略,达到各自标准分别获得相应认定,取得不同证书,同时达到标准获得四证。此举能推动研究生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积极性、能保证稳定性。 3.总结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与实践是大势所趋,中医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对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药研究生中期考核改革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探讨 摘要:中期考核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中期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利于及时调整研究生后期的培养方案,以达到动态化、精细化、个性化管理目标。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量化反映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尤其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建立健全针对性强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定量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化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 关键词:中期考核;培养质量;中医药;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之一。随着社会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目前对中医药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监控手段,中期考核在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自1995年开始实行中期考核,并修订多次。近年来为解决因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培养质量下滑这一共性问题,2008年再次讨论修订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新办法突出“合理、量化、创新、求实”的考核原则,至今已按新的《考核办法》实施四年,对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起积极推动作用,现报告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指导思想 中期考核旨在通过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实行鼓励与淘汰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激励研究生努力学习,积极竞争,迅速成才,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使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时能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规定的要求,对少数不宜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者尽早做出妥善处理。 二、组织方式 采取“收放结合”的方式,“收”指研究生处负责组织,集中安排所有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考务工作。“放”指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专业课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由各二级培养单位与导师负责,各二级培养单位成立中期考核专家组,按学科划分原则,硕士生考核专家组由3~5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专家组成,博士生考核专家组由5~7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组成。同时要求各二级培养单位研究生相关管理人员、导师要认真对待,精心组织,坚持标准,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三、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是整个考核的核心内容,在指标量化的过程中合理分配权重,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学位)与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的培养。除思想政治表现(权重为10%)、课程学习成绩(权重为30%)、培养环节(权重为20%)、身心状况(权重为10%)等常规考核指标外,将研究生参与省级以上课题申报,独立申报各级别研究生创新课题,参与各种教学、教改、科研成果奖,参与SCI论文撰写与发表,参与发明、专利申请,积极参与较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临床类权重为25%,非临床类为30%),执业医师证(临床类研究生权重为5%,专业学位类研究生必须取得)的获得等也纳入本次考核内容。 四、考核判定标准 中期考核结果设优秀(综合评估成绩在90分以上)、良好(综合评估成绩在75~90分)、合格(综合评估成绩在60~75分)、不合格(综合评估成绩在60分以下)四个等级。 五、考核对象 进入第四学期的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 六、结果与分析 下表是对我校2009届248名硕士、40名博士,2010届242名硕士、41名博士,2011届274名硕士、44名博士,2012届253名硕士,45名博士实行新中期考核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2009届研究生执行原中期考核办法,2010届以后执行新修订中期考核办法)。 表1~4显示:研究生学位成绩,数作为中期考核一项常规指标,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前(2009届)与新办法后(2010―2012届)变化不甚明显,但稳中有升,表明研究生与管理部门对学位成绩与重要性的意识已达成一致。 表5、6显示:研究生的人均影响因子在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前后变化非常明显,且逐年上升,提示新办法实施对在保证论文数量的基础上注重质量,鼓励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表5~8显示:研究生的人均影响因子,参与成果、专利在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前后变化非常明显,且逐年上升,提示新办法实施对在保证论文数量的基础上注重质量,鼓励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通过成果、专利的申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表9显示: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后(2010~2012届)硕士研究生答辩前执业医师通过率显著提高,体现新考核办法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强调临床动手能力目的。 七、讨论 1.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培养质量的现状及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的共性问题。首先,研究生招生仍采用考试录取,也就是理论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是否被录取,这只部分反映考生的理论学业水平,会导致部分高分低能的学生存在;其次,整体评价指标缺乏普遍适用性,个性化与特色化不明显;再次就是研究生培养中缺乏竞争与淘汰机制,学位授予过程中缺乏质量监督与评估标准。 2.中期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性。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检查指导,推动研究生前半程教育教学工作;优胜劣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引导督促,提高科研成果的层次与水平。 3.我校实行新中期考核办法对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分析。新中期考核办法实行后较大程度解决了认识滞后的问题,各二级培养单位与导师逐渐转变观念,注意引导并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研究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项学术相关的活动。逐步完善我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定量评估指标,规范我校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后期培养制度,加强我校研究生教学实践管理,提我校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4.问题与思考。经过几年的中期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研究生较少,这很可能会导致研究生对中期考核流于形式,难以调动研究生与导师的主观能动性等。如何处理共性与个性,主流学科与弱势学科的关系有待我们研究生管理部门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考评结果服务于人才培养及如何通过已毕业研究生社会实践后发现问题,反哺教学管理也是我们思考问题之一。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药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思考 摘 要 多年来,中医学、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瑰宝,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中医药院校共有24所,其发展具有特殊性,从全国范围看,“211工程”中医药类院校仅有北京中医药大学1所,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相对缓慢。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需要中医药院校管理者尽快调整工作思路,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特别是中医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结合当前现有科研状况基础,从管理模式、制度建设、导师团队建设、科研产业建设、传统文化弘扬等角度探索新的有效途径,为社会输送一流中医药人才。本文以X大学研究生培养为例,为相关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过程管理 我国自1978年开展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新时期的发展给中医药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医药人才值得中医药院校管理者思考,现就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过程教育提出一些看法。 1 重视传统文化培养 1.1 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中医药院校的主干学科为中医学、中药学两门学科。中医学专业虽文理兼招,但绝大多数学生为理科生,中药学专业则全部为理科生,从某种程度上看,理科学生普遍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有一些欠缺,人文知识背景薄弱。这对中医药学生学习中医传统辩证思维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医思维相对模糊,甚至部分学生对中医理论将信将疑。到了研究生阶段,很多学生经过四到五年的学习,虽然形成了一定的中医思维,但研究生期间学业繁重,科研任务多,很多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对传统文化继续学习。而研究生课程多为半年到一年,课时有限,部分学生虽然在中医院校学习了七至八年,但很多基础理论并没有搞清楚。从全国范围看,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还不够完善,课程开设门数少,学时不足,学分低,没有成型的教学大纲,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2 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目标与思路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院校、中医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要求中医药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宽广的社会文化内涵,刻苦钻研的科学意志,强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作为中医药人才的管理者、培养者,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第一导向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对中医药研究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医思维模式、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加强国学经典选读宣传。①以往的培养模式下,很多跨学科考入、中医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上听不懂讲授内容,导致对传统经典课程排斥,上课不积极,学习效率低下。近年来,X大学提升了研究生必修课程内经、金匮、伤寒、温病的地位,加大了考核力度,提高了考试难度。这一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目前,经过几年的课程调整,对传统四大经典课程的强化学习,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加,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在尽快地赶上来,重视经典的研习。然而,对于古代哲学、史医古文等课程,学生学习兴致还比较低,未来希望通过各种导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目前“重临床,轻理论”“重专业,轻人文”的思维惯式。此外,大学语文课程不但要在本科开展,研究生阶段也不能忽视,特别是中医人才需经常阅读古文献,语文学习更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作为管理部门,要迅速调整思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 2 培养国际化思维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从1978年发展至今,仅三十余年。从世界范围看,除中国大陆外,中医发展成规模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而中国大陆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方面还相对落后。 2.1 造成中医药在世界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美国、欧洲的教育已经迈入全球化轨道。我国研究生教育要想在全球竞争中不被落下,必须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这给我们教育行业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在开发教育市场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宣传,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我国学习。近些年来,陆续有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的学生来中医药院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这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现有情况看,来我国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大部分境外学生还主要集中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数量相对偏少,学习的专业主要以针灸推拿学为主,学习其他专业的人数不多。 2.2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自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医针灸技术已走出国门40年,且以针灸为先导的中医药已遍及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陆续对针灸、中医立法,这是中医发展成功的方面。②我国针灸行业已初步迈入国际化轨道,在国外发展相对较好,但中医其他方向还有待突破。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到美国、欧洲攻读博士、博士后的人数在逐年递增,整体发展的态势是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比例的还远远不够,这就很难保证指导教师指导其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视野。例如,X大学聘用外籍教师数量很小,思维还停留在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语言课,这和国外的大学教育国际化思维相比,差距还很大。美国的普通大学,会有超过20%的外籍教师,把全球最先进的知识带到课堂。针对这种情况,X大学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推行教育国际化。学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到国外大学做交流。随着新一批教师归国成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势必会给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增添新的力量。X大学鼓励研究生参加中外短期交流项目,把中医思想带到国外,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共同学习、交流。我们的学生也尽可能把更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内,以促进中医药的长期发展。实施短期讲学计划,根据学科课程建设需要,聘请一些国际知名的中医学专家,包括外国专家、在国外科研一线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外籍华人,来校进行讲学。师生可以不出国门,快速、直接了解到国外中医药的发展情况,熟悉国外教授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学科前沿。③课程进修方面,鼓励师生出国培训,对研究生在国外学习的经历,X大学已着手与其他院校签订学分互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出国深造起到了鼓励和促进的作用。总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3.1 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科研能力迫在眉睫 借鉴综合性大学经验,培养中医药学研究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实践的能力。第一阶段,加大基础课学习力度。第二阶段,尽早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完成高质量的文献综述,要求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药发展前沿,做好基础研究,锻炼研究生动手能力。第三阶段,要求研究生完成科学实验或临床科研毕业论文。鼓励研究生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在科研课题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临床资料收集以及科研检验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④ 3.2 中医科研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医研究生的科研还停留在以完成一个课题、发表一篇论文作为科研的终点,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科研没有止境,中医的科研也才刚刚起步,中医研究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个课题完成后还要继续申报、完成下一个课题,课题结题后仍然需要后续的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在一个问题上奋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有一定的成就。中医人要刻苦研究,正确对待科研中的得失,才能使中医可持续发展下去。 4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重视临床应用教育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要区别对待。前者致力于培养高明的临床医生;而后者,除中药学、药学等专业外,仅有少部分人未来专门从事中医科研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走入了中医教学和临床单位。因此,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中医临床医生,熟练掌握现代医学技术,为将来做一名卓越医师打好基础。⑤ 总之,中医药研究生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医药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是中医药研究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国际化思维、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结合当前现有科研条件,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中医人才。 中医研究生论文:中医药院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 要: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本文从课程设置,科研管理,创新平台建设、导师职责等多个方面总结了我校创新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期望能够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些借鉴,为进一步探索更加合适中医药院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是中药行业分析类拔尖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当代研究生培养核心,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1]。我校药物分析专业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第一个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之一,数十年来我校药物分析教研组全体老师一直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国家政策为契机全新全意的致力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文结合我校药物分析硕士的培养经验,深入探讨了创新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以期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药物分析专业研究生。 1 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育思维 创新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目的是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对问题提出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实现以创新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依据中药学一级学科及其项下二级学科的特点,坚持“基础知识为根基,专业知识为主体,外延知识为扩展”的原则,将课堂知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构建中医药院校药物分析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知识课程设置主要针对药物分析硕士专业涉及的基本常识,如中药化学、中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现代高等仪器分析等课程。这些知识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意义在于能够很好的锻炼研究生收集信息和对信息的总结分类能力。 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提高药物分析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体内药物分析、现代药物分析导论、药物分析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的开设。这些课程的重点在于引领研究生开启科研思路,正确引导研究生对已知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课堂教育的主体。 第二,转变教育思维,实现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创新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方式上,学科始终坚持“研究生为主体,任课老师参与指导”原则,研究生为主体就是指在规定的课时任务内,由研究生分组讨论做课时计划,并收集资料,相互讲解,讨论,任教老师对内容范围、深度、广度进行规定、监督、指导,根据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的教学体系。这样的教学体系极大的提升了研究生参与的主动性,责任感,巩固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研究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求学态度。 2 搭建创新研究平台,引入竞争机制 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学目的主要是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通过科研课题参与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研究生实践教学安排了两年时间,相较培养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充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第一,竞争平台的搭建。竞争平台是指在整个研究生中以团体或以课题为单位建立起来实时考核评估竞争机制,以研究生内部交流和阶段总结为主要形式,以课题阶段性进展为主要展示内容,以研究生主体质疑问答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起来的能够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积极性的大平台。该平台建立能最大限度的调动研究生实践培养中的积极性,还能锻炼研究生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给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极大的拓宽了研究生知识领域。 第二,创新研究平台的搭建。创新研究平台的搭建是研究生后两年实践教学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以本学科为例,自2008年来先后成功建立了中药质量分析、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中药质量标准与药效物质基础三个校级创新研究平台,2009年又成功申报了河南省高校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科发展和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学校方面则以科研处和研究生处为主导,设立“苗圃工程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基金”等专项创新科研基金,鼓励研究生团队创新、自主创新及导师、学生合作创新,构建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科研创新平台,极大的促进了校内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青年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启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智慧[2]。 同时,学院设立有分析测试中心、药理开放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开放实验平台,放宽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条件,提供较好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条件,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 第三,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浓厚的学术氛围[3]。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可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拓展其创新思维,激发其创新研究热情,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4]。通过组织研究生代表或团体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学术交流或知识学术竞赛,邀请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到我院讲学,鼓励研究生参加全国药学类研究生暑期学术交流培训班等形式,使研究生充分了解有关药物分析的国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掌握和了解国外最新成果,从而极大的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 3 充分发挥导师职责,加强导师创新能力培养 导师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学术道德和创新精神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解决重大研究课题的法宝[5]。要培养的创新能力的药物分析专业研究生,作为导师首先就要具有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对学科前沿有深入研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环境,将学生带到创新领域,才能收获创新的见解和创造性成果。鼓励集体指导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吸取各个导师之长,使各个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带出新一代的,有完整知识结构的研究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结构[6]。 4 结论 研究生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军群体,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对未来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7]。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要从研究生本身出发,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合理安排研究生课堂教学课程,搭建适合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育创新平台,重视研究生个体发展,才能充分的发挥研究生的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我们要在创新培养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措施、新途径。 中医研究生论文:浅谈中医妇科研究生培养的原则 [摘要]中医妇科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临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教育。研究如何提高中医妇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妇科研究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中医妇科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坚持德艺并重、中西汇通和双向培养三个原则,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妇科人才,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中医;妇科;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庞秋华(1979―),女,广西贵港人,博士,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讲师;林寒梅(1963―),女,广西合浦人,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主任,教授;黄巍(1975―),男,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副主任,副教授。 一、德艺并重,培养德艺双馨的中医妇科人才 一名医生,除了需要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医学技术,还需要有仁爱的思想品德。妇科常见病有盆腔炎、不孕症、先兆流产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身体生理健康,还影响家庭的稳定性及幸福感。因此,多数妇科患者具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情绪忧虑,我们在临床上不仅应耐心治疗其生理疾病,还需要时时安慰,减轻其心理忧虑,使其坚持配合治疗。而对病人的关怀安慰,需要我们具有仁爱的品德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时,需从思想上强化妇科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培养德艺双馨的中医妇科人才。德,指道德;艺,指才能、技艺;德艺双馨者,指德艺兼优的医生。医学乃仁心仁术。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医家孙思邈就已经给我们注入这样的思想: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大医精诚》出自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是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这一点与美国医生E.L.Trudeau的理念有共同之处。“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是E.L.Trudeau在撒拉纳克湖畔的墓志铭,意思是告诉患者,面对疾病,有时医生也无计可施,但我们会尽力关爱你们。也就是说,即使无法治愈患者的疾病,医生也应该努力解除他们的苦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因此,我们在培养妇科研究生时,应加强社会责任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即让学生在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非凡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我们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健康咨询、义务检查、卫生宣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科研、临床及日常生活中树立诚信观念,加强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兼具“仁心”与“仁术”的现代优秀医生。 二、中西汇通,培养中西医融会贯通的能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交叉、渗透,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医妇科研究生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良好的妇科临床操作技能,还要掌握丰富的现代医学知识。中西汇通,即将中西医经典理论、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理论、技术联系汇通,才能在临床和科研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对中医妇科研究生而言,具备中西医融会贯通的能力是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 中医方面,他们应熟读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妇科名家医案及医著。鼓励研究生跟随名老中医出诊学习,撰写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及临床经验。西医方面,他们应熟悉妇科常见疾病西医病因病理、诊断、治疗方案及治疗机理,还应熟悉现代实验方法及测量方法,包括细胞生物学技术、基因检测、电镜等,如PCR技术、蛋白印迹检测蛋白表达量等。中西医融会贯通,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原广西中医学院)为例,该校有四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附属瑞康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各1个),这些实验室均是先进的生化实验室,具有成熟的细胞培养及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我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医院与学校联合举办的“实验技能培训班”,让学生结合其研究生论文研究方向采用当时本学科领域较为先进的技术、方法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若想设计一份好的科研项目,必须是融合了中医经典内容和现代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将中医妇科疾病病因病机、辩证方法、中医症候诊断及治疗与现代医学病因病理及治疗相结合,将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中医学的科研及临床实践中。 三、双向培养,科研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同样重要 目前中医妇科研究生培养,出现片面强调临床或科研的问题。科研型研究生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成果难以在临床中应用推广;而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科研思维,无法在临床工作中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因此,我们应采取双向培养的方式,同时提高中医妇科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能忽视学生科研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因为他们是将来推动医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不能忽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科研为临床服务,先进的科研成果最终目的是应用于临床,从而推动临床的进步。因此,在中医妇科研究生的培养中应将科研培养与临床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一)加强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应该鼓励他们多阅读文献,利用国内外专业数据库,如中国知网、PubMed等了解本专科疾病研究热点、难点,熟悉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熟读中医妇科经典及名著,如《傅青主女科》《金匮要略》和《妇人规》等,以便学生在深刻掌握中医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才能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的推理方法形成学术假说,大胆求索。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激励研究生独立思考,提高其创新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科研探讨,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病例讨论,加强与同领域科研专家人际交流合作。通过这些手段培养中医妇科研究生科研及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将来推动医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1.临床技能培养 加强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强调中医妇科优势,重点提高中医辩证论治思维。当学生在门诊跟诊或在病房实习时,均让他们亲自望闻问切,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后拟方药,用药后对该方药疗效分析研讨,切实提高学生中医诊疗水平。第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妇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和小手术,如人流术、后穹窿穿刺术、诊刮术、子宫输卵管通液术等。第三,让学生掌握妇科常见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方案及辅助诊断检查方法,如不孕症监测排卵、子宫输卵管造影、性激素六项等。 2.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是让学生用专业理论和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的分析、逻辑推理、诊断和鉴别的能力。我科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与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法的综合,采取“案例和问题”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教学。案例讨论学习每两周举行一次。收集近两周妇科疑难或特殊病例,由学生采集病史,把病例的特点整理打印提前交给参与讨论的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学生带着疑难问题通过教材、图书馆、互联网、参考书籍等查阅资料,对病例的诊断、治疗方案及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归纳,每位学生提出各自的看法及问题。科主任及指导教师针对学生们对病例讨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该病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临床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亦应注重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其从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发现科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形成学术假说,进而大胆设计科研方案实验求证。科研课题是培养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撰写研究报告,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临床与科研双向培养,可构架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使基础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推动医学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在培养中医妇科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德艺并重、中西汇通和双向培养的原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妇科接班人,推动医学临床和科研的进步。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摘要: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培训目标不明、内容方法较落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加强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等对策,为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新《课标》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提出一个大体框架,没有具体现实的内容,更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给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标》实施进展缓慢,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与新课程的推进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则以教师为本。体育教师素质如何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体育教师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渗透到体育学科中来,从而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与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因而在人事制度上对教师引人了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对竞聘不上的教师,实行严格分流甚至淘汰。因此,教师们要想立足于本职工作,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但从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来看,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形成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还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职业存在轻视与偏见,以致在抓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加之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体育教师参训的机会较其他学科教师少,致使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少,职业危机意识弱,没有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不够强烈,多数人满足于现状。 (二)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是由于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于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无力支付其他经费开支。学校也因义务教育不再收学费无力 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加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二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不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结果与体育教师的待遇、职称没有直接挂钩,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素质、自我完善的体系。“训与不训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在继续教育的监管上重形式、轻实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只在乎数字,如学历达标率、教师参训人数及次数等,很少顾及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参训时只要报上名交上钱,最终只要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参加培训是否真能学有所获或是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不重要了。 (三)培训目标不明,内容与方法较落后 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走出学历教育模式的窠臼,以拿学历文凭居多,其他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缺少多样性。一是培训内容不能紧贴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造成教师学到的东西用不上,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的尴尬局面,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对不同年龄、层次、岗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体育教师存在“一锅煮”现象,缺乏因材施教。三是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不能真正反映体育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发展的动态。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未被很好地利用,从而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赖于本省高等学校和各县市的教研室部门,培训师资大部分虽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也不乏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其长时间与农村体育教学实践脱离,对农村学校实际了解不够,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把握不准,知识陈旧,实践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难以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与体育教师培训对师资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于“科技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体质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作用。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要认清形势,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改变“一次教育,终身够用”的观念,树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要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继续教育的延续性和规范化。首先,完善继续教育法规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为继续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有组织、有监督、有评价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使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奖罚机制。为了能够广泛激起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对教师在职培训都尽可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如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绩效工资、评职称等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培训期间,还享受其他的津贴等奖励政策。同时,完善处罚机制,处罚机制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罚,形成处罚机制内部的统一性。最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经赀投入是民族地区农村继续教育良好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教师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可能取得各级党委和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从办公、业务经费中压缩其他开支,想办法挤一点,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质量的好坏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形式和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也是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关键。首 先,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部门在制订教育计划之前,应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现实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其次,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成人在培训中,希望一蹴而就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培训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理论性,他们希望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培训活动。为此,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是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二是着眼于体育教育发展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培训内容中,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充分认识师德教育对农村学校的重要性,把师德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培训之中,强化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继续教育单位除采用传统的专题讲授等教学方法外,还要多采用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方法,通过多环节双向互动教学,搞好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汁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素质是决定继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各培训院校一是要采取进修访学、实地考察、下中小学锻炼等多种途径,尽快提高现有师资的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完善学科结构,丰富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使之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更新教学手段。二是要加强与中小学校建立教研合作关系,使培训专家或教师经常走向基层教学一线,指导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研修,帮助解决农村学校现实的体育问题,以便使新理论、新方法尽早应用于教学实践。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浅论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摭谈 论文摘要: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培训目标不明、内容方法较落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加强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等对策,为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新《课标》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提出一个大体框架,没有具体现实的内容,更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给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标》实施进展缓慢,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与新课程的推进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则以教师为本。体育教师素质如何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体育教师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渗透到体育学科中来,从而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与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因而在人事制度上对教师引人了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对竞聘不上的教师,实行严格分流甚至淘汰。因此,教师们要想立足于本职工作,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但从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来看,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形成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还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职业存在轻视与偏见,以致在抓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加之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体育教师参训的机会较其他学科教师少,致使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少,职业危机意识弱,没有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不够强烈,多数人满足于现状。 (二)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是由于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于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无力支付其他经费开支。学校也因义务教育不再收学费无力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加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二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不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结果与体育教师的待遇、职称没有直接挂钩,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素质、自我完善的体系。“训与不训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在继续教育的监管上重形式、轻实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只在乎数字,如学历达标率、教师参训人数及次数等,很少顾及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参训时只要报上名交上钱,最终只要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参加培训是否真能学有所获或是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不重要了。 (三)培训目标不明,内容与方法较落后 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走出学历教育模式的窠臼,以拿学历文凭居多,其他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缺少多样性。一是培训内容不能紧贴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造成教师学到的东西用不上,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的尴尬局面,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对不同年龄、层次、岗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体育教师存在“一锅煮”现象,缺乏因材施教。三是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不能真正反映体育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发展的动态。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未被很好地利用,从而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赖于本省高等学校和各县市的教研室部门,培训师资大部分虽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也不乏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其长时间与农村体育教学实践脱离,对农村学校实际了解不够,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把握不准,知识陈旧,实践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难以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与体育教师培训对师资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于“科技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体质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作用。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要认清形势,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改变“一次教育,终身够用”的观念,树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要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继续教育的延续性和规范化。首先,完善继续教育法规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为继续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有组织、有监督、有评价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使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奖罚机制。为了能够广泛激起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对教师在职培训都尽可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如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绩效工资、评职称等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培训期间,还享受其他的津贴等奖励政策。同时,完善处罚机制,处罚机制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罚,形成处罚机制内部的统一性。最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经赀投入是民族地区农村继续教育良好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教师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可能取得各级党委和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从办公、业务经费中压缩其他开支,想办法挤一点,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质量的好坏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形式和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也是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关键。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部门在制订教育计划之前,应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现实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其次,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成人在培训中,希望一蹴而就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培训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理论性,他们希望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培训活动。为此,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是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二是着眼于体育教育发展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培训内容中,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充分认识师德教育对农村学校的重要性,把师德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培训之中,强化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继续教育单位除采用传统的专题讲授等教学方法外,还要多采用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方法,通过多环节双向互动教学,搞好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汁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素质是决定继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各培训院校一是要采取进修访学、实地考察、下中小学锻炼等多种途径,尽快提高现有师资的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完善学科结构,丰富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使之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更新教学手段。二是要加强与中小学校建立教研合作关系,使培训专家或教师经常走向基层教学一线,指导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研修,帮助解决农村学校现实的体育问题,以便使新理论、新方法尽早应用于教学实践。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继续教育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实效。文章从教师进修学校这一平台出发,对教师培训从制度保障、培训内容与形式多元化、培训者队伍建设等进行实践与反思,引发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更多探讨与思考,从而促进培训更有实效,真正使教师在培训中提高素质和专业化程度。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实践;反思 “国之本在教育,教之本在教师”,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优劣。在当今终身学习化社会,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教师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有关专家认为,教师继续教育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要使教师体验到幸福,因此,在继续教育中我们必须不断研究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师需求,使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体,才能达到培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培训机构要创造条件,充分展示教师的才能、智慧,使教师在培训活动中不仅发展自己,欣赏自己,而且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改变“培训导向与教师意愿脱节;培训内容与教师需要脱节;培训初衷与培训效果脱节”的现状。本文立足于教师进修学校这样一个培训平台,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进行思考,寻找培训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改进培训策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实践思考一: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支撑点 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被视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师资培养上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化的发达国家,对于教师进修的关心甚至超过了教师的职前培养,多个国家政府都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文件等使教师的在职进修法律化、制度化。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逐渐加大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政府和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教师培训的管理措施越来越完善,课程教材建设也越来越到位,为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昆明市呈贡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呈贡新区中小学幼儿“园丁工程”实施意见》、《呈贡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呈贡县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所出台的意见、方案、管理办法中,均依据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教师队伍状况,提出培训的具体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培训管理。要求教师全员参与继续教育,进行年审管理、学分管理和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通报制,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建立教师培训信息库,教师培训档案规范收集另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曾列入县“十一五”规划,现列入教育局的“十二五”规划中,每年的培训有计划、实施要求,并列入教育局对中小学幼儿园的主要目标管理、常规管理考核中。以上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实践思考二、联系实际,转变理念,是提高培训效果的着力点 理念影响乃至决定着整个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成败,确立什么样的继续教育理念,对于教师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培训中必须确立“师本培训”的理念。师本培训的“本”,第一层含义:以教师为本,即在培训中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要求进修学校在培训中关注教师的境况,尽量不侵占教师的休息时间,考虑工学矛盾。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承认并重视教师个体所拥有的背景和经验,多些人文关怀。事实上的培训模式有一个弊端,就是仅仅把专家的经验作为培训的资源,忽略了教师不是零起点的实际。鼓励和吸收受训人员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包括确立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和组织培训过程等方面。 师本培训的“本”的第二层含义即是以中小学为培训基地,面向基层,下移培训阵地,深入学校、课堂,使培训之根深深植入中小学的教学沃土。对进修学校而言,要了解教师的需求,要送教下乡,要调查选课,要重视网络资源。探索建立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课程培训超市”,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等教师的特点、需求和问题,开发培训课程,由培训部门提供自上而下足够数量的培训菜单和切实可行的培训项目,然后发 每一位教师手中,对选择结果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 实施好这个“本”,关键是解决好培训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点。所谓结合点,就是进修学校的培训要“沉”下去,改变费劲口舌开讲座搞课展的旧范式,应落实在对课堂常规的准确诊断上。这种课有别于优质课评比或观摩,而是在原汁原味的普通教师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显现亮点、暴露缺点,培训者和受训者围绕着教学的全过程,在多边的互动中进行教学诊断,在平等对话中揭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呈现出教学真的本色。只有培训者真正沉到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和一线教师打成一片,做到水乳交融,培训就会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实践思考三:专兼结合、优化师资,是提高培训效果的突破点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高起点的高水平教育,对培训师资有很高的要求。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小集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师资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精干、多才、博学。培训者要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 :深厚的教育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教师教育的基础和经验;了解教师的工作、教学状况及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对教师培训工作有实践和研究,善于总结和反思;将培训实践与工作研究结合,既是培训者,也是研究者,更是指导者;组织、协调、交流能力,人际沟通技巧等。但结合现实来看,培训者的“跛腿”现象是进修学校所面临的一个尴尬问题,缺少那种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比较熟悉学科的“综合型”的培训者。云南省曾针对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过调研,调研发现: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们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进修学校还较少能独立完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且带有全局性的教育实验研究或教改项目;没有建立或开发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培训课程,公开出版的教育教学专著也不是很多,许多区县几近为零;培训者没有受过系统培训。要克服“跛腿”现象,打造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师资,仅靠大学培养是不可能的,靠基层学校输送也是不现实的,唯有在进修院校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主客体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为此,在教师进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教育者必受教育”,进修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培训者参与省、市、县、乡、校多层次的学习研究活动,从培训经费、时间上给予保障, 建立进修学校教师聘用、考核、进修培养、学术交流、蹲点深入课堂一线的实践、分配制度,从专业理论、现代教学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等方面提高师训者的素质。 实践思考四:形式多样、研修结合,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制胜点 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有着较为广泛的理论基础,如终身教育理论、成人教师学习理论、教师个体知识论等。从教师学习的特点来看,正如吴卫东指出:教师的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基于情境的学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应,是在实践共同体背景中进行的,是过程反思的学习。为了鼓励教师的探索和创造,努力适应培训对象的多种需求,必须灵活机动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基于实践,有效的培训形式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种:一是个体自主学习式。倡导阅读,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培训中有自主学习的课时要求,安排学员阅读有关教育教学专著,写学习体会,适时组织开展互动交流研讨。二是专家引领,对话研讨式。聘请特级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教学实践、对话交流,将理论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式。在校长、骨干教师等培训中适时组织到办学好的学校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理念与好的管理、教学方法。四是行动研究式。骨干教师培训的集体备课、磨课,新教师的磨课活动,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好的结合点,加速了教师成长的步伐。五是城乡互动,合作发展式。新教师培训采用“师带徒”,学校按进修学校培训计划要求为其安排指导教师,为指导教师颁发聘书,签订师徒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校本培训中强带弱,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城区教学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开展讲座、研讨交流,带动乡村教师发展。六是重心下移、送教上门式。具体采用现场研修、专家点拨等形式指导教师研读教材、开展有效教学,现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七是网络远程教育式。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 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 从基层学校开展的培训来看:第一,充分发挥呈贡大学城的资源优势,聘请大学专家教授开展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师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第二,请进来,依托名师、名校,组织“手拉手”活动,促进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发展。聘请特级教师现场研讨、指导解决问题,平时教师们深感困惑难于操作的许多教学实践问题迎刃而解。第三,走出去,内外联动,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活动。适时到办学有特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观摩学习。第四,培训活动与学校日常工作整合,紧紧围绕“教、学、研、训、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开展活动。第五,针对校点分散开展集中专题学习、多种竞赛和分片区教研活动。一所学校曾以“专家引领,有效解决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师寻找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分完小、学科教研组、中心教科室进行研讨,集思广益,从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再次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及困惑,邀请省、市教学专家到学校给予现场指导。教师的说课、做课、评课、理论提升、专题讲座等系列研修活动,从始至终得到了专家的有效指导。这一培训针对学校教学现实问题进行研修,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学习,收效大、提高快,深受教师们欢迎。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进修学校应该在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一步城市化的办学规模、教学管理模式,继续以教师为本,努力服务于中小学幼儿园,从“教师需要”、“教师参与”切入,力求体现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以质量求生存,以学习求发展,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立交桥”,促进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对策 1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脱节 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实效性不强,其培训内容并没有将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进去,导致培训的内容和实际需求相脱离。比如培训内容和农村地区的教学不相符;其教学内容和农村的实际教育不切合等等。 1.2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英语教师的学习兴趣不高 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大多是集中培训,教学方式也较单一,很难反映不同英语教师成长的需要,导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同时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大多以记忆性教学为主,使得受教者对教学的兴趣度不高,而且不适合成人的特点,导致很难将教师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1.3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继续教育在考核评估方面不严格,甚至存在走过场现场,使得继续教育出现形式化现象。缺乏操作性强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的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只重视学时总量,较忽视实际教学效果,而教师能在今后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才是继续教育的目的所在。 2改进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有机融合,并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评估机制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和实践脱节问题,为此,首先必须对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关调查、走访,以不断增强继续教学的适应性以及针对性。其次,继续教育机构和有关人员应多和基层学校进行联系,并深入到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去,切实了解学校和教师的英语实际教学需求。多和校长、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交流,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问题,着重听取农村地区一线教师的意见。最后,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找准原因和涉及到的有关理论等等,之后再根据分析的信息来确定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形式,确定参加培训的人选等。以免在继续教育中说空话,使受教育者失去学习的信心。此外,还需建立继续教育学习质量的考核评估机制,采用“宽进严出”方式,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不仅要对教师的出勤率进行考核,更注重教师学习的课堂表现、课堂发言、作业、以及教育实践等进行评估。同时全程跟踪,对参加继续教育的英语教师间进行综合评价,若达不到毕业要求一律不予毕业。 2.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室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也不高,且存在考试敷衍了事的情况,这些均反映出继续教育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吸引力不够,并没有考虑到中小学英语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格化且个性化的经验。所以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以及实际需求,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案例式、参与互动式、观摩研讨式、专题讲座式等等教学方法。对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培训,让受训教师能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并积极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在和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中,不断反思自身已有的观念以及教学经验,从而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与经验,进而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提高和发展。 3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艰巨又重大的工程。我国目前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们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有机融合,并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评估机制,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为广大农村地区教师构筑教育交流的平台,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作者:李慧 单位:宿迁学院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思考 摘要: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中小学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高质量教学的关键,推动教师专业化教学的关键。通过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学,坚持以教师专业化教学为本,坚持在小学课堂上创建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课程。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近几年来,各个中小学一直在大力倡导教育体制改革的方针与政策,其中,课程改革是教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困难复杂的问题,也是一类比较系统的改革工程。针对中小学教育体制,各种类型的改革包括教育观念、思想体制等改革,都应该以课程改革为主,通过深化课程改革,逐步改变教育现状。 1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应该以素质教育作为基本目标,以创新教育作为基本灵魂,逐渐完成教育过程的课程改革方向,实现教师专业化教育。为了开展中小学体制教育改革,我国在中小学地区先后进行了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学历补偿教育工程、教材教法过关工程等,总而言之,我国进行这一系列工程的目的就是逐渐促进小学教师全面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路程上应该做出的一系列工作。从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现状来看,促进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也要逐渐引导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养成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应该逐渐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教材完备、结构合理充实的教育一体化课程。 2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体育教师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但是培训途径较为局限 根据专业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有大约86.7%的人有机会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技能,了解世界先进文化,并且非学历教育的课程改革培训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但是这些教师的培训途径却相对有限,而且距离全员培训的目标也相对较远。 2.2缺乏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意识 一些中小学教师仅仅把获得教师资格证作为目标,并且对继续教育的工程非常不重视,甚至一些教师也不理解继续教育的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普遍认为教师文凭到手了,可以进行教学活动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那也就没有什么必要继续进行教育,一些教师的这种想法反而大大影响了培养教师终身发展的学习意识,给教师带来了不好的社会风气。 2.3继续教育法规不健全,部分教师法规意识淡薄 在现代这个社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是特别清楚自己继续进行教育是权力还是义务,甚至不清楚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这些就是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法规不健全所导致的,导致现在中小学的教师法规意识淡薄,不能清除地认识到继续教育是老师帮助学生快速发展的关键。 2.4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紧张,并且分担不合理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比较紧张,这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不是特别乐观的一个原因,一些人不愿意承担继续教育费用,所以自己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或者是当地的政府承担的继续教育费用比较少,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继续教育经费的分担也不是特别合理,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将导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进行教育的现状不是特别乐观。 2.5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矛盾突出 一些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比较重,为了满足学校高额的体育教学任务量,教师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进一步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技能。学校的继续教育反而会让学校的体育教学变得没有秩序,变得杂乱无章,变得更加随意,再加上一些学校根本就不会制定一个标准的教师进修表,使得教师对于进修的事情也像学校一样没有计划,没有安排,反而会耽误了教师的进一步发展,让教师逐渐失去了进一步进修的机会,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2.6培训形式僵化,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实效性 我国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其教育内容根本就不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由于每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每个中小学教师的学习情况也不同,所以,针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地区、每个情况的不同来具体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同时,培训学校应该逐渐形成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使得这些培训课程真正对教师发挥作用,真正实现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培训机构尤其要针对教师本身所需要的文化内容不同来具体进行培训,提高培训课程的实效性与合理性,并且还要让培训工作更加贴合实际,避免培训内容的僵化与不合理性,必须避免培训内容的理论化。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培训机构应该注意根据每个地区老师的个性化不同,来具体进行教学。 2.7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相关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很大的虚化性,而且其考核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人都只是感觉在做一个形式,并且该继续教育的考核机制与教师的评定与升职没有很大的联系,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没有很大的关联,甚至一些继续教育还需要老师自己本身掏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针对继续教育的消极态度。 2.8培训师资队伍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 由于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比较完整的继续教育师资体库,这就往往导致我国的继续教育人员的能力不能达到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并且继续教育机构往往只是选择一些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进行教学实践经验的传授,并没有真正聘请一些专业的导师或者专家来进行指导或者传授经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培训目标无法尽快完成。 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3.1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育部如果想让教师进一步认真学习,就必须首先引导教师树立一个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了解继续教育的体制与相关法规,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培养其学习观念和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3.2保障继续教育的经费和时间 针对继续教育的经费问题,我国应该不断地加大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渠道来获取教育经费,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可以通过募集或者投资等方法。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保障继续教育的时间相对规范,制定确实可行的继续教育时间表,并不断督促教师认真贯彻和实行。 3.3不断开拓继续教育途径,形成多元模式 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一定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修,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或者远程教学等都是有效促进教职工继续教育的模式。 4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不断促进教师提升的一个有效策略,通过这一继续教育,有利于把握中小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改善教育体制,促进全面发展,创建一体化课程。 作者:许修红 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研究 一、受训者的个体特征 受训者特征指影响受训者学习效果的受训者个体特征。受训教师的培训态度、动机极大地影响着培训学习的效果。如果受训教师参加培训是抱着一种“既然让我去,那么去学学也没有什么坏处”心理,或是只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个证书或取得相应的学分,以便将来能因此获得晋升或技术职称的提高,而没有去思考学过之后如何把受训所学用来改进自身的工作行为的话,这样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即使某些受训教师主观上愿意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或知识准备,因而只能进行一知半解而非深度理解的学习,这同样会削弱培训的实效性。 (一)培训动机 培训动机指参加培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受训者在培训学习活动中心理与行为情态。培训动机影响着受训者的培训积极性,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强度取决于受训者个体对于参加培训能够带来的结果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与意义的判断,以及自己取得这些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对受训教师而言,其个人需要是多元化的,但教师普遍珍视的一些需要有:提高教学成绩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得到奖励的需要;兴趣的需要。如果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结果能够满足上述需要,且受训者认为通过个体努力能够取得这些结果的话,受训者参加培训的动机就高。成人学习理论的研究也指出,成人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倾向。即对直接与工作或生活相关的主题感兴趣,当学习的主题与内容可应用于其工作或其他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时,他们才有学习的动力。然而,现实情况是,教师培训既没有严格的学员学习评价,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兴趣,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成绩,且在解决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上也无法提供操作性的建议,唯独参加培训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对教师还有一点直接利益,因为这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有关联。对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理想的需求调查中,平均60%的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然而这些教师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把培训作为一个满足自己专业发展需求的途径。这表明,许多培训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成人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如兴趣、成就需要等,而不是外部,如各种奖励措施等。因此,在培训无力满足教师的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仅仅靠培训学分这项激励措施往往无法激起受训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受训教师是否取得学分往往与出勤率、作业完成与否等较为简单的量化指标有关,至于受训者学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则很少被理会。在这种培训目标价值较小,且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能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受训者缺乏学习动机的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专业知识准备 受训者的专业准备指受训教师在参加具体培训前已有的知识储备、技能方法掌握与情感价值观达成的状态。受训教师的专业准备情况与培训学习的效果是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各有不同,他们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方面存在差异。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对受训者的要求方面,除了要求他们具备适度的学习动机之外,还需要他们做好必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价值观的准备。对于那些准备适当的受训者,在同等的学习动机下,能够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教师专业准备的差异不仅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培训教学造成了困难,因为师训教师必须照顾到受训者的个别差异,而这在当前的许多培训活动中是很难做到的。为了使受训者在培训前做好相应的培训准备,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培训者会在受训教师名单基本确定了以后,在培训前告知学员应该做好哪些培训准备,譬如学员理论书籍阅读与思考,课堂教学案例的准备,一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自我培训工作的反思。 (三)学习风格特征 学习风格指受训教师对不同培训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学习方式与学员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习方式的倾向性与其经验和文化背景一致,那么此种培训往往有效,但未必对来自另外一种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学员有效。在对学习风格的分类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提出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一种是“聆听讲座”的学习,另一种是“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偏好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受训教师喜欢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偏好“注重学习实践”的学习方式的受训者喜欢亲自体验、实践方式。调查显示,有的学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得较好,有的学员则在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学的较好。教师的学习方式归纳为活动家、沉思者、理论家和实用主义者四种类型。其一:活动家。受训者总是精力充沛地投入新的活动而且不存在偏见。他们喜欢沉浸于直接的经验中;他们思想开放,对新事物不抱新的怀疑态度,这使他们对一切新事物抱有热烈的欢迎态度;他们的宗旨是:任何事情都想试一下。他们趋向于先动手做,事后再考虑结果;总是设法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中心。其二:沉思者。沉思者擅长在冷僻平静的氛围中静思、善思。他们会详细而耐心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经验和事情的数据资料,并尽量推迟作出最后结论的时间;他们的宗旨是小心瑾慎;他们在会议场合下,常常选择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倾听和记录他人的声音,结合其要点,构思出自我的观点;他们的行动是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别人和自己的观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三:教育家。教育家把教育现象加以梳理,并使其融合为复杂但更完善的理论。他们往往以垂直的、程序化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通过运用哲学普遍联系的原理把似乎不相关的教育现象同化为教育理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不把事情搞得妥帖、统整为一个合理的体系就不罢休;他们擅长通过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即理性思维进行理论架构的创建。其四: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头脑中充满他们想要在实践中试行的新念头;他们喜欢践行与操作,遵照想法迅速而自信地行动起来;他们对反思、思考和商讨极不耐烦。具有上述极端表现的人可能很少,一个人的身上往往表现出以一种或两种类型的风格为主,同时综合了其他类型风格的情况。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活动,要了解他们对学习、教学方式的偏好或需求,并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受训者的需要。 二、培训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设计指依据一定的理念,对本次师资培训方案及实施策略作具体的规划。当培训方案的规划注重受训者的主体参与,以对受训者培训需求的深度调查为基础,同时培训方案的内容与实施满足受训者的培训需求时,培训设计最能促进受训者的学习,提高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的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然而,自上世纪成人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建立起来以后,至今理论界对此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幅包含了成人学习知识基础的各种理论、原则和解释的拼图。”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假设将成人学习描述为这样的人。 1.成人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 他们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知道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有三点:第一,在师资培训中,培训者与受训者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即培训者要从传统培训教学中的以“教”为主的角色,转移到围绕培训对象的“学”而给予引导和服务为主的角色上来。第二,在教学方式上,培训者要避免单向讲授的培训方式,而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受训者投入到学习中。第三,教师培训的设计以受训教师真实需求为基础。 2.成人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学习来说是丰富的资源,即他们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经验的学习。成人学习者的这一学习特点对师资培训的启示在于:师资培训要充分利用成人带来的大量的个性化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作为重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如何以受训者的某些经验作为培训教学的案例,用这样的案例进行培训,可以使培训更具典型性、真实性和亲切感。在培训形式上,培训者可以采用学员间互动学习的方式,通过经验交流与分享、合作学习等促进受训者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3.成人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 成人的学习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而是需求什么学什么。学习需要既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教书育人岗位的必然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满足岗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我国60%以上的教师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些能力中,教师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培训者应深入了解受训者的工作实际和培训需求,按照受训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培训者个人的主观意志来设计培训。 4.成人以探讨问题为中心注重培训的实践应用倾向 成人的学习是任务导向的学习,当学习主题对成人具有直接价值时,成人学得最好。这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在于:教师培训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学以致用。在设计师资培训的目标时,要注意考虑应用性的目标;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应尽量与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相关,突出实用性;在培训模式上,应多采用“做中学”的实践性形式,让受训教师在体验中学习,把学习过程与应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重“讲”轻“学”,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的倾向;在培训学习结束后,受训者要督促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为其学以致用提供支持性的环境。 5.成人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内在的诉求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成人学习的动机主要是兴趣、成就需要和个人利益。他们的学习动机因对良好的学习情境的主动参与而获得发展与增长。这点对于师资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发现与识别受训教师内在的学习需求,然后设计相应的培训,培训设计要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体参与性。 (二)教师学习特性及其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在职教师作为成人,其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综上所述,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学习的具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学习是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学习 教师受训是以提高绩效为导向的。培训之前,他们会花相当多的时间衡量参加学习的利弊所在,考虑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自己哪方面的问题。教师这种学习特点具体地反映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求实效的愿望,即一种十分执著的学以致用的追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以及适应组织、社会的要求而积累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及时地把所学到的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现实社会的生活以及实践活动当中去。因此,这一点对于教师培训的启示是,培训设计要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 2.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 最好的学习环境是存在社会关系及工具的现实社会情境。学习来自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来自于与社会中其他更有经验的人的交流。由此可见,基于情境的学习强调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交流、观摩、模仿、操作以及反思改进等方式来进行。教师的学习就是基于情境的学习。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往往是在工作情境中,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专家的引领以及个人的反思性实践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是:教师培训要给受训教师提供适当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加强受训教师间的交流,以及受训教师与培训者、专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受训教师在适当的情境中通过社会性的学习来提高。因此,在培训中教师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其建立在一种共享的文化基础之上。 3.教师的学习是主体自我完善与践行的过程 教师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简单模仿的学习。教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量丰富的个性化经验,他们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任何教师培训如果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不能引导受训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意义,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学习特性对教师培训设计的启示是:培训以解决受训教师的实际问题、启发受训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性思路为指向;培训要注重在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让受训者参与研讨、模拟练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效果;培训形式应注重受训者间的合作学习与对话、交流;培训应充分调动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受训者是学习的主体,培训者应发挥帮助、促进、支持与引导等作用。 (三)有效的培训设计的原则 课题组通过对教师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外培训的特征如下:(1)培训教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2)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且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解决普遍存在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或具体的方法。(3)培训形式是与培训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场示范或实践,有探讨及相应的专家指导,有相辅的沟通渠道,有充分的时间在培训后及时讨论。(4)培训结束后,在本职岗位上尝试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培训专家愿意并能够提供后续指导或帮助。(5)培训是免费的,在教师工作较为宽松时进行且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研究发现,受训教师期望的校本培训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在培训内容上应该关照全体教师均急欲了解的新思路或教法等;针对具体的专业、班级和问题开展个别化的培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分享工作中取得的关键经验;提高教师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2)在培训形式上,培训后有及时、充分的讨论;采用“研究课+专家点评”的方式;专家上门指导;领导得力且全程参与;有针对性地请专家培训相关内容。综上所述,教师有效培训设计的原则如下: 1.培训要重视主体的参与性 在规划培训方案前,培训者要充分调查、识别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要征求受训者对培训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规划培训方案实施中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让受训者参与到培训中来;无论在培训中还是培训结束后,要重视了解参训者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作出调整。课题调查表明,越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教师培训活动很少关注到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受训教师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等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发言权。长期以来形成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在此背景下,受训教师的培训愿望不强烈,视培训为负担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2.培训要重视实践性原则 培训内容应有助于启发或帮助教师形成适合个人工作实际的操作思路。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的实践性培训形式,通过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中的观摩、模仿、练习与应用等,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培训的实际效果满意度不高。课题组曾对中小学教师参与过的各类培训进行过调查:有61.9%的受训者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16.7%的受训者认为培训对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没有效果,持积极态度的仅占19.5%。究其重要原因就是培训内容不实用。各类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方面普遍存在着培训内容“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名目繁多,难于应付”等问题。 3.培训要遴选好优质的培训师资 受训教师期望在具体培训内容方面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资深专家或自己同行中的佼佼者来充当培训教师。我国一些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熟悉。不能较好地组织贴近培训对象实际的教学讨论;因为担心讨论“冷场”,在培训方式上往往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建立遴选优质培训师资的机制,按程序来挑选优秀的师资,这直接影响到培训的结果。 4.培训要安排适切时间与地点 受训教师期望校外培训采取脱产的形式,时间不要太长。在职培训的时间不要完全安排在休息日,培训的地点不要离工作地点过远。校内的面向全体或部分教师的集中培训要安排在他们工作较为宽松的时候。在职培训往往安排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虽然大多数教师表示可以接受这种培训安排,但他们也反映这种时间安排占用了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个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主要缘由是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工作日要完成教学任务,休息日还要参加培训,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充分安排工作和调整心态,长久如此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参训压力也就自然出现。 三、培训环境分析 培训环境是培训活动所处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它包括物理、人文;教学、社区等。培训环境间接影响培训活动的质量。 (一)培训的教学、生活环境 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如大小适中的培训教室,强弱适中的光线,冷暖适中的教室温度,舒适的、易于移动的座椅,数量充足、易于移动的桌子,有茶点、休息的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可口的饭菜,舒适的住宿条件等,均会使教师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享受培训的过程,提高培训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的政策、制度 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文件要求之下,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体制在我国正逐步形成。江苏省还提出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学分不低于继续教育学分的50%。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教师培训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教师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这也使国家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和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1.培训师资的选用 在我国当前的教师校外培训中,教师学院和师范学院开展的教师培训占据主体。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从理想上来说,一个专任的教师培训者既应是教学人员、培训课程的开发人员,又应是培训的组织管理人员。作为教学和教师培训的课程开发人员,教师培训者应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给其提供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培训机构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从最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即使有些教师是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选拔上来的,但由于过去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及促进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机制的缺陷,他们已越来越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跟不上教学实践的发展,自身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故他们作为培训教师越来越不自信。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改变培训教师的任用与培养体制,充实一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独到之处的教师、校长到专职和兼职的培训教师队伍中来,同时打破培训教师终身任用体制,找准培训与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2.培训课程的开发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能否贴近受训教师实际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能否为区域教育服务,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与内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陈旧、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实用、课程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些不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课程与内容之所以能够存在,除了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外,还与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审定制度不够完善有关。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中指出,国家规定课程设置方向,地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课程方案,确定学时、学分,科学地配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然而,实际课程的配置是否科学,具体的培训内容是否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则缺乏有效地的监控与审定机制。此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训课程与内容的良莠不齐,从而影响到培训的实效性。 3.培训活动的运行 教师培训活动的运行机制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运作程序及相应的落实措施。对任何培训机构来说,完善以下六个方面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一是培训方案制订的运行机制。培训方案一般包括背景说明、指导思想、培训目的、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保障条件、师训及受训教师情况分析。培训方案审批的一般流程是师训教师小组向教师培训机构提出申请,培训机构初审,然后交给专家指导小组指定,再然后是培训机构下达通知,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师训教师申请课程任教的运行机制。首先由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申请,任教申请报告应包括本人介绍、研究专长、相关内容研究现状、内容组织设想、受训教师分析报告和师训教师所在小组鉴定意见;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初审,分管领导核定;最后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核定。三是培训课程设置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培训机构向培训专家指导小组提出申请,然后由培训专家指导小组初审,培训领导小组核定,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下达通知。四是培训课程考核的运行机制。程序是:师训教师向培训机构培训处提出考核人员安排申请;然后由培训机构培训处做出核定同意,及时考核要求;最后由培训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与培训课程的考核。五是受训教师选择的运行机制。程序是:首先培训机构核定受训教师学习考勤情况,并对受训教师作出考核评定;最后,培训机构通过网络等途径将培训考核情况反馈给受训教师和其所在学校。 4.培训质量的评估 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估包括办学机构的办学与管理水平的评估,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的评估以及办班质量的评估。对教师培训质量的科学评估有助于我们了解实际的培训效果,反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造培训方法,使教师培训更好地促进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服务。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强调,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然而,许多培训机构很少对培训方案实施情况、师训教师任教情况等进行有效评估。据了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目前也只是对各区和市属中小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估,还没有组织对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评估。在教师培训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校本培训,其质量取决于校长的重视程度、校长领导与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能力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由于各学校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校本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并健全多角度、全方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全面的教师培训评估机制。 (三)社会、教育大环境 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重要任务是使中小学教师具备胜任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与水平。但是,在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基础教育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由于严格的、高风险的中考与高考制度的存在,应试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在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下,分数的高低成为决定学生上什么类型的学校,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和取得多少报酬的职业的主要依据。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甚至成为衡量教育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此种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考试分数,尤其是升入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极其重视。目前部分中小学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置若罔闻。在“分数至上”的社会氛围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只选择“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补课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能力。毕竟,“熟能生巧”是多年来被证明了的应试教育不二法门。有些学校把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培训与教育科研工作等视为“务虚”的工作。在此种社会教育背景下,一些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那些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成绩的培训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需要。教师培训如果单纯地迎合教师的此类需要,受训教师的培训积极性比较高涨。但未免会陷入功利主义、只追求短期效应、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应试教育的泥潭。但如果无视教师此类需要,案例从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来组织教师培训,又会影响教师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从而造成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矛盾现象。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教师培训必须在教师个体的需求、战略层次的需求和组织层次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现实情形是,在课程与评价、培训、教学及科研还无法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培训的平衡点,把个体需求与外部需求,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多数培训机构的现实选择是一切按上级的指令行使,无暇顾及各地区、各层次受训者的实际;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应对是,把完成培训等视为完成任务。总之,如果当前我国课程与评价、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培训整体的实效性将难以真正提高。 作者:茹红忠 单位:淮安市三堡中学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策略初探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保障培训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培训经费的问题。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实际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培训形式单一、教师的主体意识较差、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不规范、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工学矛盾以及教育经费短缺和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希望可以改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二、构建合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继续教育队伍必须由一支高度专业化的队伍来承担培训的设计、策划和实施,还必须具有开放性,可以容纳各种优秀的教师教育人才。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要以偏重学科知识技能和实践教学研究的教师为主。要把握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态势和学科的发展走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要有责任心,既要发挥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领头羊作用,还要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伙伴。要对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师资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资格证书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建立比较完善的师资资格认证制度。 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应该先接受继续教育,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终身教育,只有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也能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要让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经常到中小学去实践,只有很好的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学的现状,才能使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符合,使得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要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职后教育要在职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对教育科学的学习与训练,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认真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力。进行多渠道多方法的教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近两年来教育部加大了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力度,在全国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使网络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力工具,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要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寓教于乐。由于培训对象需求各异,要在尊重教师的个人愿望和个人差异的基础上,提供门类齐全、文理渗透的“超市式”课程,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教学科,选择自己要培训的课程,这样可以增加教师的自主权,让接受培训的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建立教师发展学校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教师发展学校为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原学校建制内,大学和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植根于实践,实现教学相长是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中心。教师发展学校既着眼于教师,也着眼于学生,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大学与中小学,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大学向共同合作的中小学派遣指导教师和师范生,同时为他们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使中小学和大学形成互补合作,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中,推进了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升了各自的教育质量。 通过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中小学校与大学联合建立教师发展学校,改善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环境,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发展。 作者:王梦云 张鑫 单位: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探究 1概念界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教育训练活动的运行方式。其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内容、手段、管理与评价等。内在构成要素所组成的结构、要素之间的不同关系决定模式的实质,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体现模式的特征。由于指导思想、培训程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模式所发挥的功能,即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效也不同。 2研究概述 继续教育模式是使继续教育目标与内容落到实处的具体组织形式。由于受训教师需求的多样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前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在呈现多样化特征。从培训主体角度来看,基本形成了四个比较稳定又相互补充的模式,即“高校本位”模式、“培训机构本位”模式、“研训一体”模式及“学校本位”模式。国内最近十几年关于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很多。著作方面的主要成果如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姚继业,陈邦峰,2000)从继续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五方面分别进行专题研究。《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典型经验与实践》(陈世楷,2000)对贫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自修学分模式、校本培训模式、科研驱动型模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研究》(“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课题贵阳实验区课题组,2004)阐述了城乡联动式教师培训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与培iJII}(吴卫东,2005)对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和行动研究培训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李树栋,2007)系统阐述了“协作——探究”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模式研究》(靳希斌,2009)从理论阐述、含义、类型及政策分析等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郑百伟,2009)中概括出了五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学历指向的模式、基于区域协作的模式、基于校本培训的模式、基于个性化研修的模式以及骨干教师培养指向的模式。《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研究》(陈跃辉,2010)从教师培tJIl~体角度分析,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高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研训一体模式、校本培训模式、自我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培训研究与述评》(李方,钟祖荣等,2011)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模式,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培训和基础项目学习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期刊、论文方面的成果颇丰。例如“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按照教育目的及其所依存的空间形式,把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分为高校模式、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和社区模式。“基于教师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讨”提出:培训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拓展教师能力;培训形式——离职为主,校本为辅;财政投入——多渠道,多形式;教师培训评估——史前评估,事后考评;教师终身进修制度——演进教师资格证书,体现教师发展特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阐述了送教下乡、订单培训、置换培训等。专门针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研究》(“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课题贵阳实验区课题组,2004)提出了师训、教研、科研、电教“四位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通辽地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提出农村教师培训模式:课题牵动、听评课、反思教学、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网络交流和专家引领等模式。“边远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山区的教育人类学而透视”以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的五所山区小学为个案,运用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对边远贫困山区小学师资现状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模式及政策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阐述了参与式培训模式、开放式培训模式、案例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研修——反思模式、“处方”式培训模式。 3分析与思考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归类,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为此,我们可以从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管理等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解读。目前国内存在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从培训主体角度看,有院校培训模式、研训结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新教师培训模式、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晋级履职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角度看,有基本功训练培训模式、计算机培训模式、课程中心培训模式、热点培训模式。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微格教学培训模式、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项目研究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电化教育~~iJII模式。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培训模式等。述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相关理论与实践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内容,后续研究者都努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研究方法上,从最初的个案法、访谈法到后来引入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成果日趋科学。在研究的视角上,不断引入其它学科视角,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所以的这些成果对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体看,日前的研究对具体培训模式的介绍分析比较多,对教师培训模式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系统分类等还不够;对培训的教学模式分析多,对宏观的、管理的模式研究比较少。此外,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水平实际的研究不多,已有的农村、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不够丰富,日.零碎、不系统,论述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阐释的层面,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通过分析和总结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以达到进一步优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目标。 第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应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系统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受继续教育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系统性。但是,现实中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往往具有随意性,就事论事,对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专业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不足,导致继续教育模式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规划,降低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为此,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索m能够与教师已有经验建立联系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继续教育模式。 第二,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具体主要包括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理论基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因素分析,各种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重要影响因素分析等。 第三,进一步丰富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成果,提高相关研究质量。目前很多的研究都是普适性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对于具有相当特殊性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探索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系统,质量不高,且多集中于教学法的探索和个案的研究。为此,我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探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培训回顾文稿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化的要求,以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为重点,全面发动,重拳出击,精心打造八里的投资、人居环境,镇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一、全面发动抓落实。一是广泛宣传发动。我镇分层次、分阶段召开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环境整治及长效管护工作,要求全镇上下提高认识,统一行动,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攻克难点,长效管理,集中精力、人力、财力搞好环境综合整治,把八里镇打造成水清、岸绿、街美、村洁的新城镇。我们通过宣传橱窗、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让环境整治与长效管护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了全镇上下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二是切实加强领导。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我镇成立了由陈宝川书记为组长,党委、政府、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分管负责人为执行组长,村建、城管、环卫、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村(居)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八里镇环境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环境综合整治的组织实施。三套班子成员、分工到村(居)干部为督查组成员,行使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督查职能。各部门、单位、村(居)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三是层层分解任务。结合八里实际,制定了《八里镇环境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三套班子成员为相关任务的负责人,有关村(居)、部门、单位组织实施。各村(居)和村建、城管、环卫、水利等部门将工作任务细化到路段、河流、重点部位,落实到班组、中队、人头。四是明确百分考核。我们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措施落实、整治成果、长效管护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对各村居定期考核;并将考评结果列入八里镇对各部门(单位)、村(居)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评出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先进村(居)和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村(居)。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村(居)、企事业单位进行通报,同时对相关责任人以适当方式予以问责。 二、积极主动抓配套。为改善村民住宅条件,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近几年来拆除了137个零散村庄。按照镇区总体规划,我们积极主动配合扬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安置小区。金山花园小区一二三四期工程共建30万平方米住宅楼,已全部安置到户,五期工程20万平方米安置房基本竣工,第二安置小区玉带家园20万平方米安置房顺利封顶。镇区道路、水、电、供暖、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基本配套,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XX年创建江苏省卫生镇时,我镇建成了垃圾中转站,配套了15个垃圾房、20个垃圾池、250多只垃圾箱。今年以来,垃圾中转站运转正常,6辆拖拉机每天清运垃圾,32人的保洁队伍早晚各清扫一次,保持镇区主干道和小区的清洁,每月清理垃圾240吨。金山花园一村、宜民小区、曹桥、八里、薛巷等村出动200多人次参加环境整治,实行长效管理。 三、突击行动抓到位。一是加大道路庄台整治力度。八里地处沿江开发区,境内有扬子江路、春江路、施沙路等纵横交错的区间道路和通达工程金山路、花新路,境内村庄与厂区比邻而居,环境整治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年以来,我镇城管大队、水利站、环卫所、8个村共出动劳动力1800多人次,投入各类运输机械30多台,清运垃圾XX多吨,与之配套各村累计新建垃圾池50座,通过项目拆迁拆除了一大批猪圈、鸡窝、简易房,并结合实际重点整治了69个集中居住的庄台。我镇由城管大队、市场办公室牵头重点整治了镇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挂、出摊经营、店牌店招不整齐的现象。我镇由村建科、建管站牵头及时修复了镇区破损的道路、绿化、路灯、路牙、围墙等配套设施,清运了建筑垃圾。二是加强对镇内河流的治理。今年以来,我们由水利站牵头、各村配合,全面完成了15条河道、96个河塘整治任务,共清理水生植物15万平方米,完成土方24万方,铲坡6公里,锯杂树8公里。三是落实长效管护措施。对马港河、玉带河、水泥厂等镇内河道和农桥桥面、过桥路洞明确了专人维护、保洁,确保干净整洁,无堆积物。对公共聚集场所、驻镇单位、沿街事业单位、企业、沿街店面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严格执行门前四包责任制。 由于路没有污水管网,花园小区的生活污水还不能排到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染了内部及周边水环境。在安置小区的施工过程中,镇区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受到了破坏,特别是正在施工的110kv高压地下管网工程,将镇区主干道撕开了一条大口子,镇区的环境整治难度更大。为此,我们将积极争取管委会及建设局的支持,尽快改造八里镇区的金山路,铺设污水管网,以便我镇能及时修复环卫、绿化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打造宜居的生存环境。 以上汇报,恳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不到之处给予批评指正,对我镇今后的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继续给予关心、支持,帮助我们破解工作的困难。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回顾范文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全面素质和推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今年我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二十项修炼》、《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一学期来,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在校领导的指示下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提高。现把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中培训 本学期充分利用网络培训优势,开展岗位集中培训,共24学时。学习中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各教研组进行了集体讨论,并且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效果较好。讲座内容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方法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经过参与、探究,主动获得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并使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教研培训 重视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的作用,集中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反馈、总结,把每一次公开课当作提高业务水平的一个机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务处督促、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提高活动的含金量。 今年月,语文组组集体研讨了郑清老新的上岗课《黄山奇石》,课后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听课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还形成了书面反思,使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数学教研组也一样,在确定主题《认识钟面》后,全体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独立备课,最后统一达成一份教案,由周艳老师执教。课后,教师们认真评课,认真反思,把活动再一次推向高潮。综合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次研讨活动,根据研讨的内容确定一主题,教师们进行自我备课,又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各自解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后根据交流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一份优秀教案。选定一教师进行试教,进行认真评课、交流。 尤为突出的是教务处开展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校长、学校行政领导都能积极主动带头上课,带动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主动上课,集体研讨,反思实践,校园内教师热情高涨,教研氛围浓厚,使校本研训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校本培训 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对“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达到20学时,2000字的笔记,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公开教学。每学期都要搞评教评学活动,教师带着问题听课,找出得与失,找出理论依据,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课,教师们通过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研究。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写论文、随感、案例分析、优秀教案等多种形式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教师们都能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出成形的经验总结。将学到的新思想加以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走出去”吸收新的信息,使教师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学期,除依照上级有关规定选派教师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培训外,还及时收集各种培训信息,根据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其他各种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每次外出学习的领导和老师都要写出培训讲稿,认真组织二次培训活动。老师们要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将心得体会撰写在教学日记中。 四、存在问题,亟待改进,确保培训工作持续开展。 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综观全局,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现为: 1、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忙于应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有些教研组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及时完成所有的培训内容。 3、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4、培训应注重实效性,避免走过场,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5、应增加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教师培训的责任感、紧迫感,使之认识到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着力解决教师培训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进一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完成由知识传授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为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再做新贡献! 小学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继续教育 摘要: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10年来,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和对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和理论支持。因此,应尽早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建立开放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机制。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 一、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补充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建设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实现上述培训目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作保障。但是目前,在我国充当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些兼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从理论上讲,他们的知识占有量是可以满足培训工作需求的;但实际上,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育形式,学员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获得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去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注重的是每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但从近两年的培训实际效果看,培训工作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部分培训教师或者最新成果掌握不足,教改动态及信息匮乏;或教非所用,教学内容不切合中小学的实际,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求。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是个“新”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实施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高层次的、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队伍。毫无疑问,当前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新知识、新观点,很少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因此,继续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支专门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何解决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成败的最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教师准入的门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不讲条件,指令性分配任务、教师良莠不齐的状况,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排除那些不胜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继续教育,使有志于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科研人员、学者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壮大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事继续教育事业。 二、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能性 1.实践基础 1993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开始部署教师资格过渡工作。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教师资格,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经验。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 教师资格条例 实施办法》,自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稳步、规范、顺利实施,依据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法律效用、主要内容、证书格式、证书补换发、证书编号、管理责任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实践上来讲,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有利于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学校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支持。 2.理论依据 许多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的教师在高等学校里是优秀的教师,但在继续教育领域内有可能难以胜任工作。培训院校中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师范院校中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并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亲自讲授中小学课程,发挥出“师范”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许多国家都要求培训机构中的各科教师继续参加培训,通过教育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到中小学开展调研、教研活动,参加培训课题的教材编写或研究工作,最终形成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在德国,师资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要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正式担任教师工作。如果工作不胜任,同样可以被辞退。但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任务一般是分配给一定的师范院校或进修学校;这些教育机构,都是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把具体教学任务分配给个人,不管能否胜任工作,没有一个监督的机制,随意性很大,这样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就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以便从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各类申请者当中选拔能胜任继续教育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议 1.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一项战略任务,所以说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师资质量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国家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这个部门可以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构成,来保障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如果培训单位和资格认证机构是一个单位,就很难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如私情、关系等干扰,使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失去公证性,最终影响到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师资培训机构与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中学、皇家督学团、教育部与教育当局,而教师资格审查权和证书发放权均在教育与技能部。 2.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首先,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要求的具体规定,结合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来确定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也就是针对申报者的具体情况应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擅长理论的,也可以是擅长教学实践的。其次,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一般教师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如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要从事继续教育必须再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可取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这同样适用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只是他们录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教师资格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坚持标准,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健康进行。另外,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审查学历条件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中,应重视对申请者实际能力的考核,重视对申请者思想品德的考察,以及身体条件尤其是心理健康的检查,对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也要结合年度考核测评教育教学能力。 3.建立开放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机制 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实现一流的培训质量。一般来说,接受继续教育的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和名教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他们对继续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除了优化继续教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外,更重要的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对象量大面广、学习时间短、流动性大、层次不齐、课程众多、计划灵活、考核办法多样的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必须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建立开放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机制,对继续教育教师资格的认定对象不应只限制在某些高校或进修学校以及中小学。具体来说,就是鼓励有实践经验或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来充实中小学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只要他们能通过规定的考核,就可以发给教师资格证书。这些教师既可以是大学的老师,也可以是中小学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是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考核时,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他们的专长,有的可以侧重理论知识,有的可以侧重实践经验。这样一支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条大锁链上的一环;所有的教师都应团结一致,承担共同义务,去完成中小学继续教育这一重大任务。这支队伍不仅要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而且要熟悉中小学教育,不仅要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很难组织好继续教育、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并高质量地完成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景观设计对企业形象的塑造 摘要:本文以山西大同同煤大唐塔山煤矿循环经济园区外环境景观设计为例,将传统印象中高污染的煤炭工业厂区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企业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探讨景观设计对企业形象及企业文化塑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工业、循环经济、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工矿厂区、景观设计 工业形象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一般都会与污染、混沌、嘈杂等词联系起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也将目光转向了对企业文化的提倡和创新上,更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塑造环保、低碳、节能的企业形象。 而塑造企业形象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无疑就是打造一个优美的厂区环境,通过对厂区外环境的景观设计将企业文化进行巧妙的融入与传达,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之效。 山西大同同煤大唐塔山煤矿循环经济园区外环境景观设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设计将传统印象中高污染的煤炭工业厂区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企业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全面提升了厂区的外环境和文化内涵。 1.项目背景 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位于大同市南约30公里,西北靠七峰山,西南紧邻杨家窑村。为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第一个循环经济园区,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点。园区内建有选煤厂、电厂、高岭岩深加工厂、建材厂、甲醇厂、水泥厂、污水处理厂等,以世界上最大井工矿井为龙头,每一个生产单位产生的废气物都是另一个生产单位的主要生产原料,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煤炭资源“吃干榨尽”,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目前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 设计范围包括一个中心广场、一块中轴绿地、一个停车场、一条带状绿地、两组组团绿地和一个较为独立的生态树木园。这一系列构成了整个矿区的主体绿地体系。 2.项目愿景 项目希望通过设计达到三大目标:一、搭建一方展示企业特色企业文化的平台。通过展示空间的搭建,如主题广场、文化游廊、雕塑小径等,为企业提供一方展示自身理念文化的平台,这对于宣扬企业精神、鼓舞员工奋进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二、创造一种具有国际风貌生态品质的环境。作为一个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蓬勃发展的企业,塔山煤矿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煤炭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迫切需要一个与之相配的具有国际风貌一流品质的矿区环境。三、构建一处满足人们户外休闲需求的景观。塔山煤矿积极组织多样的文体活动,以不断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方便员工工作之余在园区开展休闲活动,一系列精心布置的户外活动场所也是必需的。 对于园区景观设计的定位是:一个集文化展示、生态体验、户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国际风貌一流品质的绿色园区。 3.项目策略 3.1 设计理念 设计灵感来自于煤的化学结构模型(图1)。煤的结构单元以缩合芳香环为核心,设计时提取了芳香环的六边形为造型基本元素,渗入到设计场地的各个区域中,既可在一定程度做到景观风格的统一,又巧妙地将煤文化融入场地之中。 设计理念概括为“企业一路激扬奋进的场所记忆,塔山一体循环经济的景观体验”。这一理念源自于企业艰苦卓绝的创业奋斗历程和极具特色的先进生产理念(循环经济)需要代代传承、牢记在心,以景观的手段表现并强化。 3.2 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概括为“一廊两轴一环+组团绿地”(图2)。“一廊”即生态廊,以煤炭生产工具进化的景观缩影表现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诉说千载乌金传奇;“两轴”为奋进轴和展望轴,奋进轴以塔山煤矿的一路光辉奋斗史为素材来营造场所的记忆――传承一脉塔山文明;展望轴以对塔山后来人的无限希望来奠定核心场地的主题基调――体验百年能源打击;“一环”即展示环,以煤炭生产的产业循环链为基础来抽象提取景观的形态――感知多重循环经济;组团绿地以绿色主题渗透的方式强化整个园区的绿色生态体系――渗透数点组团绿化。 3.3功能定位 整个设计场地的功能都是围绕着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划定的,从宏观上可分为企业文化宣传、生态防护、员工休闲三大方面,每块场地又各有偏颇(图3)。中心广场设计为一个职工休闲、企业展示的核心区域,中轴绿地设计为一个大片自然种植为主的游园区域,停车场设计为一个以停车为主兼有仪式功能的广场,树木园设计为一个集生态防护拓展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绿地,组团绿地设计为具有尺度宜人的展示、休闲的楼间组团绿地,带状绿地设计为一条以隔离为主兼展示平台的生态廊。 3.4 种植设计 (1)种植类型 核心区域――中心广场绿化形式为疏林草地穿插林荫广场;中轴绿地以自然式种植的树林草地为主,与道路相连的部分草地辅以规则式种植;停车场为结合车位的规则种植,同时烘托轴线上青铜甬道的氛围;带状绿地为一系列疏密变化的自然式种植,有游览道路的区域结合人的体验布置有若干景观花带。 (2)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在选用山西乡土树种的基础上多选用滞尘力强、吸收SO2、Cl2能力较强的树种,以降低厂区空气污染和对环境的其他影响。 a.乔木 臭椿、国槐、刺槐、白蜡、垂柳、栾树、柿树、核桃、云杉、桧柏、龙柏、雪松、油松、白皮松、臭椿、千头椿、悬铃木、楝树、合欢、元宝枫、大叶女贞 b.灌木 木槿、丁香、连翘、紫薇、紫荆、金银木、花石榴、月季、花叶锦带、红瑞木、绣线菊 c.绿篱及藤本 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大叶黄杨、雀舌黄杨、红叶石楠、洒金柏、紫藤、地锦、藤本月季 d.地被 酢浆草、白三叶、麦冬、萱草、早熟禾 4.分项设计 4.1带状绿地 带状绿地位于园区景观结构中的溯源轴上,以历史讲述再现的方式,以生产工具历史雕塑的形式,自有煤炭开采历史的西晋年间起,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新世纪的煤炭生产工具的历史变迁,以抽象的艺术形式还原历史片段,为园区谱写了一段苍劲有力的煤历史,进入园区的人们不论是在车行还是人行过程中,都可以在其中体验伴随煤炭生产工具发展的人类发展史。 4.2 入口门户 入口门户位于奋进轴的开端,作为进入园区核心区域的入口,承担着园区的门户宣传点睛之作用。设计在入口处左右两边分别布置3根石柱,以雕刻的形式展现企业奋进历程,同时,6根石柱也寓意着企业“六个典范”的工作重心。并以疏林草坡构成石柱背景,进一步凸显衬托雕刻石柱。 4.3 停车广场 停车广场位于奋进轴上,为园区主要的地上停车地点;同时作为办公楼的前广场,兼有集会仪式广场的作用。设计对铺装进行改造,突出办公室轴线和奋进轴轴线,并分隔停车区域,形成强烈的中轴对称,突出中心的景观喷泉 4.4 中轴绿地 中轴绿地位于奋进轴的末端,同时也是展望轴的开端,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地段。场地内留出较大面积的绿地,同时兼顾调度中心的轴线,不仅营造出一个幽雅舒适、生机勃勃的办公环境,也与塔山煤矿的“绿色开采”之发展方针恰好对应。 4.5 中心广场 (1)地位 中心广场为全园的核心,位于展望轴上,是表现企业文化内涵的重要区域,也是主景雕塑的所在地,主要仪式的发生地(图5)。 (2)交通 东西向设置一条主要通廊,位于展望轴上。南北设一条辅轴道路,与主轴垂直,且指向与园区相邻的七峰山辽代砖塔。场地内以轨道式辅路环绕主景布置,一方面与输煤轨道相呼应,另一方面寓意着企业的循环产业链。 (3)内容 位于中心的主景广场布置有主景雕塑、环绕它的平台和喷泉,留有较大面积的硬质场地,可进行小规模集会仪式。环绕主景广场布置了一系列主题小广场,以不同的设计语言来诠释企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图6)。 4.6 组团绿地 组团绿地以户外休闲和节能示范为主题,力求用现代园林景观的方式体现企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透水性铺砖材料的运用减少地表径流并结合动水景观设计小心的雨水收集池,展示节水灌溉等现代技术;庭院灯、草坪灯、埋地灯及休息廊架等均利用太阳能为主能源;场地铺装材料多利用废弃石材铺砌而成。综合上述手段将面积有限的区域打造成企业节能理念的景观展示窗口。场地形态均延续六边形的设计语言,使园区形态感趋于统一并增添文化氛围。 4.7 树木园 场地现状为大片预留建设用地,将其设计为集纪念林地、绿化防护、拓展训练和休闲游憩多重功能为一体的乡土树木园。 纪念林地:场地中预留了大片林地用作企业纪念林,用来记载企业发展历程,如新厂竣工、劳模表彰、指标达成、领导慰问等事迹。 绿化防护:树木园位于厂区主干道与厂区之间的过渡衔接地段,是有效的隔音、安全防护林地。 拓展训练:在园中布置了一系列拓展绿地,既为园区景观注入了活力元素,又极大丰富了员工的集体活动内容。 休闲游憩:场地现状中的一系列土坑被改造为滨水空间,沿水岸布置若干活动场地,满足员工休闲游憩的需求。 通过同煤大唐塔山煤矿循环经济园区外环境的设计实践,有力诠释了在当下经济全球化、企业趋同化的大背景下,怎样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段将企业抽象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得以形象传达,以提升塑造富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加大电力稽查工作塑造电力企业形象 摘要:电力稽查工作是电力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减少用电营业中的差错,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快速高效的解决客户投诉,杜绝电力营销过程中各个环节"跑、冒、滴、漏",的现象。是提升电力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电力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环节内控约束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力营销风险管理控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内稽外查”可以达到规范员工营销服务行为,堵塞“跑、冒、滴、漏”现象,净化供用电环境,减少营销事故,以达到企业挖潜增效,塑造品牌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稽查工作 服务质量 企业形象 一、规范业扩报装流程加大用电稽查工作 从历年的客户用电资料来看,部分供电所不按营业规则为客户投运变压器,存在无验收纪录、《供用电合同》和相关客户资料等现象;有些用电客户为了少交基本电费、变损电费,还更换变压器铭牌,把大容量变压器挂小容量铭牌。电力稽查中应该严把验收关,不论用户增容大小都应按照业扩流程要求验收,严格稽查。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还应该从受理客户的申请开始,到现场勘察、业务审批、中间与竣工检查、《供用电合同》签订、装表接电、立户都严格按《供电营业规则》、《电力公司业扩报装工作流程》规定办理,每个环节都要有人稽查监督。对擅自越权批准客户进网用电、不签订供用电合同就擅自为他人供电的供电所和个人一经查实,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同时,加强业扩报装的稽查力度,可以从客户开始申请时核对用户户务资料,确保客户报装用电数据准确、详实,为以后的客户基础资料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依法签订供用电合同规范营销工作。 供电企业依据《电力法》、《供用电合同》向客户收取电费、进行用电检查是法律赋予供电企业的权利。供用电合同(协议)签约、履行和管理都要依法建立制度,要以供用电合同的形式与客户确立电力供应与使用的关系,明确供用电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拒绝签订《供用电合同》的客户,电力企业可拒绝承担供电责任和义务。供用电合同要实行会签制度,参加会签的部门和有关人员都要在会签单上签署意见。随着客户法制观念的增强,电力企业在与客户签署合同(协议)过程中,应该主动严格地依法办事。对此,电力营销稽查部门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各营销单位的供用电合同签约和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作为考核营销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不履行合同会签程序,擅自越权与客户签订合同(协议)或在执行中随意调整电价、更改分类电费结算比例、或不与客户签订合同供电的,用电稽查部门应该督促整改。针对具体问题给予适当经济处罚,并形成一种制度,达到减少供电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从而使《供用电合同》成为电力企业从事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对企业的营销规范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合理配置计量装置加强计量监督管理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国家打破垄断。不再允许电力企业独家经营计量装置(包括缴纳电能表押金、互感器押金,租用电力企业计量装置的方式),供电企业也不再免费给用户配备计量装置。而市场上经营的计量装置质量参差不齐,致使计费方式不合理、CT精度不够、匹配过大、PT超差运行、电能表计精度偏低,这些问题困扰着电力企业的计量管理部门。另外,计量装置校验合格的标志防伪能力不强,加上不法分子窃电手段五花八门,导致"线损率"居高不下。计量装置的监督与运行逐步分离,相应的管理办法没有出台,也给计量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原来的轮换、抽检工作由于计量装置产权的变化变得难于操作。表计故障,追补电量困难,直接造成电力企业损失。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分时电价政策及居民用电"一户一表"措施的逐步推行,合理配备计量装置显得更为重要。供电企业要严格依据《电能计量管理规程》规定,尽快建立电能计量信息管理系统。从准确计量管理的目的出发,建立客户计量档案,及时提示定期现场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投入改造资金,更换表计、CT、PT、计量箱(柜)等,也需要稽查部门在各个环节监督。通过计量管理的监督、创新,运用新技术,使其计量装置具有有效防止智能窃电的功能,以遏制客户窃电屡禁不止的势头,确保电能计量的准确可靠。 三、规范变更用电减少电量、电费损失 变压器的暂停、减容、暂换、恢复;表计的新装、拆表、换表、移表;分户、并户、过户;改压、改类、销户等变更用电,没有填写工作单或工作单填写不全或没有及时传递,在执行中没有按规定办理,因而会出现少收变压器基本电费、丢失电量等情况。 夯实变更用电工作单等基础工作,对减少营业差错有重要意义。营业工作责任事故和差错的发生,电量的丢失、基本电费的少收等均与变更用电工作单有关。需要用电检查工作始终贯穿于供用电工作中,从变压器停、用的现场核实,到计量装置新增、更换的现场勘查,都涉及到用电检查、稽查。因此,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就是,要从基础抓起,按《供电营业规则》中的规定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变更用电工作单的登记、出单、操作、传递、归档等方面严格检查、稽查,把好电力营销电费计算最后一道关口,杜绝变更用电环节中的电量、电费损失。 四、注重抄、核、收过程管理堵塞跑、冒、滴、漏 由于抄表员工作马虎,卡片填写不规范,估抄、漏抄、错抄或不抄,以致出现抄有误、核不准、回收率低的现象。核算员粗心大意,不根据客户的用电申请、变更用电工作单,造成变压器申报暂停实际未停,变压器(高压电动机)暂停及恢复用电期间少收基本电费,分时电能表的表码抄错,电价执行明显错误等疏漏产生。收费员未按《供用电合同》中约定期限及时回收电费,而且电费违约金征收不到位。抄、核、收工作是供电企业在营销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营销单位要从抄表卡的填写、固定每月抄表日、计费清单、抄表日报、应收汇总凭证等环节抓起,完善电费计算程序的稽查功能,针对性的进行稽查。从而通过售电量、负荷率、功率因数等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减少营业工作责任事故发生次数。 五、把握电价政策保证依法用电 供电企业首先要把握好电价政策。电力营销工作既不能违背上级政策,又要解决好执行的标准问题。把握好电力营销稽查、用电检查工作,要懂得国家的电力法律、法规政策,掌握地方电力公司的方针、政策、规定,保证国家电力政策、法规的正确执行。同时,及时进行电价检查,对电价执行错误,电价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汇报相关领导。面对电力市场中的个体户、民营企业、亏损企业不按期交费,给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留下的难题。供电企业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取得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电力是商品,用电应缴费;另一方面以《供用电合同》、《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列》为准绳,依法对欠缴电费者采取必要措施回收电费。 六、紧抓客户电工管理确保供电安全 目前,客户电工的管理工作还是停留在人员培训,发放《入网电工许可证》上。没有从行业管理入手,从事电工推荐、考核等方面工作。一些企业往往忽视电工管理,不按照《供用电合同》中要求聘请专业电工从事电工作业。待出现人身伤亡、设备损坏时,才想起电工培训。一些经验丰富,工作优秀的电工,却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相应的工作待遇。用电企业必须打破定位定岗制,激励电气工作人员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真正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让,这样才能使优秀的电气人员加入到电工队伍中来。同时对企业电工的管理稽查,可减少客户违约用电、窃电的可能。从行业管理上杜绝窃电、违约用电的发生。便于开展电力客户需求侧管理工作,为电力企业和电力客户的节能、降耗做出贡献。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浅析市场经济下企业形象塑造的策略 摘 要:在商品的制作与销售技术的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商品力与销售力的差距日益缩小。然而,形象力作为企业无形的资源存在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对于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产品形象策略、企业文化策略、公关宣传策略出发对企业形象塑造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对企业形象塑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形象 产品形象 企业文化 公关宣传 一、企业形象概述 企业形象简称CI,它是指“社会公众和职工对企业性质特点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也是企业的表现和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1]同时,企业形象也是企业内在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公众与企业接触过程中形成的总体印象。概括地说,企业形象就是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意义 1.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的有机结合。在商品的制作与销售技术的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商品力与销售力的差异水平日益减小,并且其进一步开发也慢慢开始出现瓶颈。80年代下半叶,日本一家经济刊物曾对200家国内最人的制造企业首脑进行调查,内容是,在90年代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致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结果80%的人认为:优良的形象。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调整脚步,从过去所坚持的一轴指向转变为三轴指向。 2.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影响着企业员工工作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员工是否能积极、有效的进行创新性工作,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逐步形成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共赢的氛围和企业核心意识。 3.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满足消费者需求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下每家企业都想分得市场的“一杯羹”,获得尽可能大经济效益。但是,所有企业也不得不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在不断的激烈竞争中得以继续生存,但是市场的竞争是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当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着重依靠商品力和销售力变得极为有限时,企业就不得不以形象力作为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当然,从竞争中受益的不仅是企业,良性竞争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的选择,有利于消费者优中选优,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三、市场经济下企业形象塑造的策略 1.产品形象策略 (1)产品形象概述 产品形象(product image)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产品的视觉形象、品质形象、社会形象,是企业在特定的经营与竞争环境中,设计和塑造企业形象的有力手段。良好的产品形象有利于提升、传播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等方面体现个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塑造产品形象的具体策略 第一,企业必须充分定位产品形象,把握本行业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宗旨和价格体系。第二,严把产品质量关。产品质量是塑造产品形象的物质基础,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形象上赋予其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消费者评定产品好坏的起码标准。从长远看,也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第三,打造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特色。产品的特色使其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然,产品特色必须建立在以顾客和市场为向导,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基础之上。因此,企业必须赋予产品以一定的精神内涵,比如情感、信仰等。 2.企业文化策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外在形象是内在文化的表现。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亲睐,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第一,企业领导重视是关键。企业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始终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列入企业工作重要议程,不断加强经费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利保障。第二,全员参与是保证。“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得不到企业职工的认同,没有企业职工的广泛参与,就如同无源之水一样必然枯竭。”[2]第三,与时俱进是根本。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面对当今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环境就必须与时俱进的开展工作,创新工作体制,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总结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作出适时的调整。 3.公关宣传策略 公关宣传的目的在于将企业形象展示给公众并期望得到公众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在这一方面,联想的做法值得其他企业借鉴。一方面,联想努力搞好与政府公众的关系。他们深知,企业要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另一方面,联想通过广告,报纸,网络等渠道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和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关宣传策略,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企业可以通过赞助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与广大公众的密切联系,促进公众对企业的认同。 第二,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播企业有关信息,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第三,可采用宴会、座谈会、招待会、谈判、专访、慰问、电话、倍函等形式,为企业广结良缘,巩固传播效果。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加强企业“家文化”建设,塑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形象的研究 摘要:员工是有效践行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家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塑造“双高”的现实依据。以“聚情爱家、聚力建家、聚心管家、聚智兴家”作为基层“家文化”的共同理念,引领和规范基层“家文化”建设。贵州安顺石油分公司“家文化”建设内涵不断丰富,核心价值观正在聚集。结合实际打造“五小建设”等特色文化,合理、有效推进“家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凸显员工核心地位,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树立榜样,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提高基层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塑造“双高”企业形象。助于大家“中国梦”,实现小家“安顺梦”。 关键词:家文化 建设 塑造 形象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当我们的《大中国》唱遍神州,中华儿女凝心聚力,经历了多少的风雨和坎坷,跨步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我们企业也怀揣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希望,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也是凝聚小家为大家的期盼。 中国梦,梦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当前最大的“家文化”建设,是中华儿女辛苦求索、艰难探寻的“中国梦”。 而作为能源销售企业,石化人也有属于自己的中国贵州“石化梦”:……以文化引领发展,以创新促进发展,精耕细作,巩固已取得的成绩,不断深入推进贵州石油建设一流销售企业的发展进程。科教兴国,文化兴邦,加强企业“家文化”建设,塑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形象,贡献国家,服务社会。 一、“家文化”建设概述 “家文化”建设就是以“共同的愿景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制度规范、共同的行为习惯”作为基层“家文化”的规范要求,以“聚情爱家、聚力建家、聚心管家、聚智兴家”作为基层“家文化”的共同理念,引领和规范基层“家文化”建设。 (一)聚情爱家:就是要引导基层职工以亲情、友情为纽带,凝聚起牢固的情感基础,对集体对分公司始终满怀爱心、扎根留心; (二)聚力建家:就是要引导基层职工自觉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分公司的发展实践中,凝聚起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建设风雨同舟的大家庭; (三)聚心管家:就是要引导基层职工“议家情、知家底、管家事”,凝聚起人人当家作主的工作热情,不断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聚智兴家:就是要引导基层职工学习知识技能、苦练硬功绝活,凝聚强烈共识,依靠集体的智慧兴家立业。 二、贵州安顺石油分公司“家文化”概况 2013年,安顺石油分公司企业“家文化”建设内涵不断丰富,安顺石油核心价值观正在聚集。 (一)“一个愿景、六个理念、四个战略”的安顺石油五年规划基本形成共识。一是确立了“建设一流销售地市分公司”,力争前三年做到全省一流,后两年赶上全国一流的安顺石油五年发展目标,并成为我们全员共同努力的方向。二是“市场无限,量价并重”“精细管理,高效执行”“知行合一,客户满意”“抢先一步,绝对控制”“锱铢必较,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成果共享”这六个理念成为了指导我们经营、管理、服务、网建、安全工作的基本战略思想。三是文化支撑、人才带动、机制保障、网络先行四个战略在具体工作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二)以人为本,初步建立了一支团结、和谐、廉洁、高效的团队。一是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双百双促”活动,各级管理人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听取一线员工建议、心声,指导、帮扶一线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不计其数。二是“跑单补贴”“坚守岗位补贴”“最佳建议奖”等专项补贴和奖励的设立发放,极大提升了一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廉洁自律警示教育进一步加强。通过举办纪检监察培训班、安顺市劳教所参观等方式,强化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廉洁自律文化意识。四是过程控制、工作质量公开问责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执行”文化深入人心。 (三)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打好基础“育队伍”。2012年,分公司组织567人参加销售公司6个专业线的竞赛比武学习和初赛,并选送优秀选手到省公司参加复赛。7月底,分公司组织302人参加了四个工种的高、中、初级技能鉴定考试,其中初级工207人,中级工72人、高级工23人。 三、贵州安顺石油分公司“家文化”之特色文化打造 (一)强化现场管理,打造加油站管理特色项目。 加油站坚持每日列队交接班,充分利用交接班时机,规范员工仪容仪表、开展岗前宣誓、服务动作演练、服务要点要求等,打造加油站交接班和规范化服务特色项目;一站一策,打造加油站定置化管理特色项目,加油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统一模板开展定置化管理,做到“物定位、人定责”,为顾客、员工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 (二)打造加油站安全、设备、数质量管理特色。 加油站根据公司制度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标准,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检查,按要求穿戴安全防护用品(反光背心、安全帽等),认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定期维护设备,确保设备正常使用,严格执行数质量管理规定,规范接卸油流程,每日进行油罐实测交接班,做好罐存油品质量监测,确保油品质量、数量合格。 (三)规范加油站资金管理,打造财务管理特色。 依据公司资金管理等相关制度,制定加油站日常管理细则,确保日常投币真实,营业款足额缴存,加油卡充值表格、台账规范记录。 (四)强化提升销售技巧,打造加油站营销管理特色。 根据加油站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员工营销技巧培训,提升员工现场开口推销能力,营造现场营销氛围;便利店合理配备商品,设置店长推荐、特价促销等商品堆头,促进非油品销售提升。 (五)关爱员工,打造加油站“五小建设”特色项目。 四、合理、有效推进“家文化”建设,塑造“双高”企业形象 (一)进一步提高对“家文化”建设的重视。一是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层文化建设,将基层文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二是要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丰富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持和谐稳定、促进发展。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基”建设和基层“家文化”为重点,把“家文化”建设作为“三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分公司整体规划,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基层“家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充实和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为基层“家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家文化”建设需要全员的参与和创新。一是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群众实用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充实“家文化”的内容,让职工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身心的放松。二是组织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吸引职工,不断挖掘职工的潜力,让每一名职工都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三是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业余文艺骨干队伍,以骨干作用调动大家的文化兴趣,坚持经常组织活动,提升基层文化品位,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三)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作为着力点。企业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的主要手段是重视管理层和员工的培育、教育工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岗位上建功立业。二是强化职工岗位适应性技术知识培训和新技术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职工对先进性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娴熟的岗位操作能力,为加油站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三是组织好劳动竞赛、先进评选等,调动了职工争先创优、挖潜增效的积极性。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浅议企业宣传工作对企业形象的塑造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起“形象”问题,比如说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省的象形、一个企业的形象等等。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河南涌现出的一批批英雄楷模和道德标兵,洪战辉、谢延信等名扬全国,这些都代表了河南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些名扬全国的“名人”效应还为提升河南的形象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企业的形象塑造问题也是如此,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塑造企业形象方面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是宣传工作。当代社会,特别是世界处于信息自由流通的“地球村”时代,宣传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关键词 企业宣传工作 企业形象 塑造 一、企业形象塑造与大众传播 (一)企业形象简述。 《现代汉语词典》对“形象”的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笔者认为,形象是人们对某事物的总体感知。形象的确定者是公众,公众是形象的评定者,客观事物要形成一定的图像和意义必须依赖于人们大脑的反映,从而在公众的心目中留下印象、产生看法进而形成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企业形象也是如此。顾名思义,企业形象可以解释为:“企业内部的广大干部职工和企业外部的公众对于该企业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产生的看法进而产生对该企业的态度和评价。”可见,企业的良好形象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石,其价值如同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一样,以无形无声的形式留存在广大公众的心中。因此,构建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形象与大众传播。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形象与大众传播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众传播时代,企业形象的塑造已经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如报纸、人际传播。新世纪以来,企业形象的塑造也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因此,在新的传播方式不断诞生的今天,也为企业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平台。 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形象消费的时代。人们怀有一种对形象的根本性欲望,形象实际上已经成为大多个体存在的基本资料。当今社会,广告宣传对形象的传播威力巨大,人们在接受商品的宣传信息时,实际上获取的并不仅仅是商品的外在包装而已。企业的宣传工作同样如此。宣传工作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更是拓展其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且其形式多种多样。 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为例,在原先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公众只有通过报纸或是简单的人际之间的互动才得以了解我们集团,并且知之甚少。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强势发展,网络、手机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涌现,现在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方位了解我们集团,一个发展快、后劲足的实力集团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而这一切也与企业的宣传工作息息相关。宣传工作是基础,大众传播是纽带,在这个纽带的带动作用下,将宣传工作与对外的形象塑造紧紧地联系起来,一起为塑造良好的现代企业形象贡献力量。 二、企业宣传工作如何塑造企业形象 (一)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宣传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时也是宣传工作需要且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坚持宣传的真实性是企业宣传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企业和职工的联系;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企业了解社会,让社会了解企业”,营造出有利于我们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企业的宣传工作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要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辅相成,将真实的场景呈现给广大受众。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始终遵循“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对企业职工、班组、厂区的典型事例加以宣传,以点带面,小中见大,以取得积极的宣传效果,达到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目的。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实际,深入职工。 人文理念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理念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文本,关注人的真善美。表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就是关注普通人,报道普通人,以人的权利、人的发展、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生存等人性的、人文的、人道的视角切入,使人们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中获得震慑和教益。这样的新闻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平铺直叙,而是增加了许多亲和力和人情味,让广大受众爱读、爱看,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宣传工作不仅需要记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记录员工的工作、生活状态,同时也成为了企业间彼此了解和沟通的纽带,更重要的是成为了提升企业形象的平台。因此,企业的宣传工作本身的定位会极大的增强企业职工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这也要求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实际,深入职工。只有这样,在进行宣传报道时,才会使员工产生对自己企业的敬仰之心,感受到企业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归属感、群体感和亲近感,才能切实助推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 (三)积极主动发挥企业的“意见领袖”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传播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社会交际,同时也是为了交流信息、交换意见和相互影响。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成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中,“意见领袖”作用的彰显也推动着企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经历了发展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后,广大干部职工对自己所在的企业都或多或少的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意见领袖”作用就逐渐凸显出来。譬如说,企业的领导要时常传达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全体员工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以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这些都是在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可见,意见领袖未必是大人物,相反,他们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同事、朋友等。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企业的发展,切实为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出一份力。 三、结语 企业的宣传工作是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宣传的真实性,在展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善于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领袖”作用,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以达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 (作者单位: 平煤神马机械装备集团)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重庆会展企业形象塑造研究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具有发展会展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会展行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助推重庆朝着“会展之都”的建设目标快速前进。在这一进程中,会展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本文从会展企业形象塑造出发,结合重庆会展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助推重庆会展企业发展的新契机,指出重庆会展企业形象塑造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重庆会展企业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一、会展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企业形象塑造是指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藉此改造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制度和结构,并通过媒介手段将企业的形象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播给社会公众,从而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认可的目的。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会展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需要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显示本企业独特的企业形象。但是由于会展活动的特殊性让会展企业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展企业从事活动的特殊性 会展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服务时间的短暂性与易逝性。会展活动即人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但是会展活动供求双方却因活动而聚,继而因活动而散,他们互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的短暂性。这就使得会展活动体验者很难全面的去把握合作企业的形象,不能让企业形象在顾客心中产生长远的印象,不利于双方建成长效的合作关系;二是服务的异质性与体验性。会展活动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人提供的一种双向互动性活动。由于从事会展活动人员业务水平的差异性等原因导致最终服务的异质性。同时,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客户对于服务的体验性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就要求会展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用规范的企业形象向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三是服务的无形性与不可量化性。目前的会展企业服务质量基本由技术质量(即服务操作规范)和职能质量(即顾客的体验和感受)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但是会展企业服务的无形性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展企业服务的不可量化性。所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服务中展示企业独特的形象魅力就显色尤为重要。 (二)会展企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一是良好的企业形象会对公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展企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已经不尽相同。因此,更多的顾客将选择的标准从“名牌产品”转向了“名牌企业”。为更好的适应这一转变,会展企业在进行形象定位时就应该综合考虑消费者的变化,让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消费者选择企业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良好的企业形象会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现代企业中,员工要求在企业中得到应有的尊重的同时要求企业提供安定和谐的工作环境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拥有良好的形象的企业更能吸引大量的高质量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三是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得会展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各方的支持。无论是从投资者还是原材料提供者的角度来看,他们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发展前景等方面。 综上所述,会展企业的特殊性要求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企业独特形象,以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整合资源,塑造形象,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二、重庆会展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与契机 (一)制约发展的瓶颈 1、政府干预较多 重庆会展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内会展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政府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干预,使得会展企业对政府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市场化管理水平较弱,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2、专业人才缺乏 在201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重庆会展业今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会展规模,提升会展档次。但是在重庆会展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水准的专业会展策划人才、会展场馆运营人才、专业会展公关人才等人才缺乏,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重庆会展企业的发展并失去了更多参与到国际大型会展活动运营的机会。 3、企业定位模糊 根据资料显示,重庆市现有会展企业190多家,正常经营的只占总数的1/3,大多数为跨行业经营,主要是一些广告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存在着盲目追逐短期收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的问题。明确的企业定位有助于会展企业领导者进行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同时有助于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将工作方向与企业目标挂钩,不断完善自身发展,合力推进重庆会展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会展市场混乱 重庆市会展业的发展目前采用的是政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自主管理水平被“架空”,政企职能混乱,存在着严重的“管理真空”现象。混乱的市场环境下,行业水平层次不齐、骗展、恶性竞争、重复办展等问题长期存在,造成重庆会展业整体水平低下,会展企业竞争力减弱,收益率低下等问题。 (二)促进发展的契机 1、产业结构优化,会展资源丰富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与金融中心。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植加之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等优势,为地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丰富的市场资源。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三大产业联动活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为重庆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经济中心转移,会展机遇广阔 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不断东移,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会展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又一选择。重庆凭借丰富的劳力资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将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信心,吸引着更多的会展企业和国际性展会落户中国。 3、西部会展之都,政府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夯实基础,培育品牌,优化环境,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会展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通过公共财政和产业政策引导,调动会展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培育品牌会展项目推进会展企业大发展。 4、校企有效合作,提升综合水平 学校利用企业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岗位认知与业务提升的实训基地,企业则依托学校完善的教育资源为内部员工创造了在职培训的条件,以便于进一步提高员工业务水平,提升企业整体实力。高等院校与知名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积极为重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决策、政策制定提供咨询、论证服务,提升会展企业综合服务水平,提升重庆会展业综合水平。 三、重庆会展企业形象塑造实施中的问题 (一)形象塑造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将企业将企业形象简单的认为是标志设计、中看不中用。单方面的强调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忽视了利用形象塑造策略更好的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发展愿景向公众传递出来,让顾客更好的了解企业,提升顾客重复购买率。 (二)企业形象定位模糊 就重庆会展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在整个会展行业中大多数会展企业为跨行业经营,具有专业的会展运营且规范经营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小。企业形象塑造缺乏个性,很难提炼出突出自身独特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利用公共媒介向公众传达出来。 (三)形象塑造流于形式 部分会展企业将企业形象塑造简单的等同于了企业VI系统的设计诚然VI(视觉识别系统)是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为依托,向公众传达出突出本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形象塑造缺乏调查 部分会展企业在形象塑造过程中缺乏前期的市场调查,忽略了公众对于企业形象的期望。在前期的市场调查过程中,企业应该重视企业自身内部人员与外部公众对于企业形象塑造的期望,以保证企业形象塑造定位的准确性。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急需从重庆会展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运用科学的企业形象塑造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会展企业形象塑造的成功案例,帮助重庆会展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塑造的整体水平,打造重庆会展企业新“名片”。 四、重庆会展企业形象塑造新举措 随着会展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重庆会展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市经济的又一新增长点,对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加强会展与旅游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作为会展业发展支柱的会展企业中形象塑造问题问题依然存在。为更好的提升重庆会展企业的知名度,将重庆打造成知名会展之都,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提出对重庆会展企业形象塑造的新举措: (一)重视形象定位,形成员工共识。面对重庆会展企业形象意识淡薄的现象,为提升会展企业整体的综合水平,会展企业有必要将企业形象定位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来。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并鼓励员工形成在实际工作中向公众有效的传递企业经营理念的意识。 (二)做好前期调查,确保定位准确。企业形象准确定位之前的重要工作就是充分的市场调查。确定调查对象,从企业实际出发选用合理的调查方式,做好对会展企业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的调查,了解到他们对于会展企业形象定位的期望,充分利用好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为企业准确的形象定位做好准备工作。 (三)明确企业定位,打造优质名片。重庆会展企业需要借助政府将重庆打造成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契机,选择时机,明确企业形象定位,将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念准确的传递给国内外消费者,打造好这张体现企业特性的优质名片,吸引国内外的优质展会合作资源扎根于重庆,打造重庆会展新“高地”。 (四)引入专业人员,成功塑造形象。为了提升重庆会展企业形象塑造的整体水平,会展企业需要引入专业的企业形象研究人员,利用科学的企业形象塑造理论(CIS)结合会展企业发展的实际,科学调查、客观定位,缜密计划、扎实推进、及时反馈,做好会展企业形象塑造。 (五)优化推广资源,做好形象传播。重庆会展企业需要利用专业的团队制定有效的宣传推广计划,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确保企业形象可以通过公共媒介,有目的、有计划的传递给公众,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 综上所述,重庆会展企业需要更好的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明确自身发展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自身实力,更好的吸收外部合作的有效资源,把握国际合作的良好机遇,打造国内会展产业新“高地”。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汉字标志在现代企业形象塑造中传播优势分析 汉字及汉字图形化在国内企业形象、产品商标设计中的普遍化应用,具备很多优势。因为在中国,群众一般而言,对汉字有较为敏感的洞察度,所以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汉字标志的设计能够有效的缩短群众与企业的距离长度,从而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深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汉字标志的设计通常是其影响力得以深化延伸,企业创造成功前景的关键,从过去的成功案例来看,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有着鲜明突出的汉字标志。 汉字标志对于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1.汉字标志的实际是建设企业形象的关键渠道 当前,企业如何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将自身的特征及优势直观的展示在群众面前,成为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在关注实质产品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与一个企业的形象定位。而汉字标志的设计能够将企业个性特点直观的展示出来,是企业形象建设的关键渠道。它在企业形象建设的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的位置,能够将企业本身的内涵加以形象化,生动化,转变成为群众所能够接受认知的形式,让群众能够借助汉字标志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企业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汉字标志的设计能够给企业形象的宣传带来正面效应,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传播都有积极作用,不仅可以体现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让人们感觉更加亲切易懂。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广州中国大酒店”的汉字标志设计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的汉字组合形式整体看来就像是一个交谈的学者,极富特色与渲染力,能够在第一眼就抓住群众的眼球并留下深刻的影响力,同时借助这一汉字标志,将酒店本身的文化性质也生动的展示出来。就是由于汉字标志的设计师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艺术魅力的充分展示与融合,这样才让汉字标志相较于别的艺术方式而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征。作为汉字标志的设计者,将自己的思维想法融入企业文化,借助汉字的形式去将艺术展示出来,最终实现深化企业影响力的效果。 2. 汉字标志是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基础手段 对于企业而言,汉字标志是整个企业精神的浓缩与表现。所以说在现在的市场竞争形势中,群众是把握企业生死大权的关键,只有让消费者看到自己,认可自己,信任自己,一个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生存发展。企业形象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企业的观点与认识,所以通过汉字标志的设计,能够将其企业所特有的文化与荣誉展示在消费者面前,从而更利于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的创造。 汉字图形化在商标设计中的应用 1.上世纪,我国三大名牌自行车之一的永久牌自行车,其汉字标志“永久”家喻户晓,“永久”二字组成自行车的形象,同时也象征着永久耐用。整个汉字标志的形象通过设计师运用形象化艺术概括的方法一气呵成,简洁、鲜明的艺术造型,再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和时代文化气息,汉字和图形的巧妙链接,构成了人们情不自禁的向往。 2.中国工商银行选用汉字“工”字,整体汉字标志是以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与古代铜币吻合。两边对称,体现出银行与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也是银行与客户的共存基础。设计手法的巧妙应用,强化了汉字标志的语言表达力,而中国汉字与古钱币形的运用则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文化传承气息。 汉字标志对于企业形象树立的优越性 1.信息实质清晰 在汉字标志设计的时候,所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就是要将企业的实质及特色展示出来,让群众能够通过汉字标志,明确一个企业的文化及定位,了解一个企业的实际内涵,并催化出相应的思维想法。 2.创意新鲜特色鲜明 在汉字标志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将自己独特性的思维想法融入到创作当中,将艺术与趣味性进行有效融合,引导消费者的积极思考,让消费者能够对设计衍生出美好的延伸遐想。 3.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一个成功的汉字标志设计一定要让消费者可以在众多的标志中注意到其存在,并快速的理解到一个企业想要传递的信息。因此,汉字设计成的标志图形在造型上应单纯明快,高度概括提炼,不繁琐堆砌,易读易认,才能使消费者的视线在瞬间的接触中很快地把握,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良好的回忆值。 4.个性十分突出 汉字标志图形无论在意念内涵或形态表现上都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有很强的原创性与独特性,独创精神十分明显,视觉语言表达奇巧,在众多的品牌汉字标志展示中能以其强烈的魅力抓住人们的眼球,能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兴趣与注意。 5.造型美观大方 汉字标志在设计表现形式上十分考究,造型别致,形态美观,语言优美,独具一格,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古典美,有独到的审美价值,能够给消费者相识恨晚的亲切感,从而及时捕捉消费者的青睐与偏爱,成为张扬个性并挥洒个人生活品味的象征物。 结束语 总之,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脱颖而出,牢牢抓住群众的视线,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以,设计个性鲜明,趣味性十足,艺术表现力充分的汉字标志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不仅是在我国,在国际间汉字标志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呈现出迅速的发展势头。企业形象的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展示企业自身的实质。汉字标志的设计能够掌握群众的审美特征,满足大众的视觉需求,将企业内涵与意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是企业影响力得以深化延伸的关键。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精心塑造企业形象 摘 要 建筑施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已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转换为以工程项目管理为基点的市场化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当代建筑施工企业谋求自我发展离不开企业形象战略,实施企业形象战略,必须以新的经营理念去认识当今市场规律,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去迎接市场挑战。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 企业形象 市场竞争 形象战略 工程项目管理是企业形象的窗口,塑造良好的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施工企业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形象战略主要体现在施工现场即施工项目管理上,工程项目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塑造建筑施工企业的优良形象,已成为一切从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人们和企业家的共识。 企业形象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企业形象。所谓的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外部形象与企业精神风貌的结合,是企业在全部活动中所展现的各种个性化的特征和品质,是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印象、感受和评价,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状态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自我塑造和社会公认的统一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塑造良好的形象,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一、加强员工培训,提整体素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程度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形成自己的员工教育培训机构,员工的教育培训计划应该依据工程项目管理的需求来编制。首先要保证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员工应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在企业的统筹安排下,参加教育培训。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应以身作则,参与相关业务技能培训,同时应支持和鼓励项目经理部其他人员参与教育培训。当项目经理部人员经过教育培训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时,项目经理应与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研究解决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做好操作层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的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业余或脱产补习文化,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岗位劳动竞赛、技术练兵、短期应急培训等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为了塑造好工程项目管理中员工的形象,在教育培训中,特别应重视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员工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企业、项目负责,培养诚信意识,增加职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认真负责地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工程项目经理部在操作层管理中,除了企业与分包劳务单位的合同规定督促其提供合格的劳务人员外,还应抓好属于工程项目管理中对操作层进入工地现场安全、质量等项目管理方面教育和相关施工技术交底及培训,并与分包劳务单位搞好员工素质的控制。对于不适宜本工程施工的人员(包括职业道德,业务技能等方面)应予以辞退或调整。必要时应对外包劳务人员统一着装、佩带企业标志。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在现场,施工现场如在战场。工程项目管理顾名思义,重点在管理。其中,主要在于对企业形象有着重要和直接影响的经济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和现场容貌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以上几个方面和管理搞好了,该工程项管理也基本到位了。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对国家、政府、行业、上级各项法律、法规、规程、规定的执行力度,要体现本工程项目和企业守法诚信的形象。其次,应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外部和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本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明确的职责“约法三章”,做好本工程项目的制度建设,形成本工程项目的较为完善的、全面的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做到工作有标准,实施有规定,管理有程序。其三,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要尽可能地采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技术,如网络计划技术、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等,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逐步走向工程管理网络化。其四,各项往来文件均应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各层次管理人员要及时地、系统地对分管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做到收发签证有根有据,每一合同事件“有记录、有签证、有报告”,查阅资料方便快捷,要使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该企业和项目经理部工作严谨、管理有序,并为之钦佩。其五,工程项目管理要创新。要以企业取得认证为前提,认真做好ISO9000质量体系、安全体系以及环境体系贯标工作,体现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获得通向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通行证,在同行业保持领先水平 。 三、实施品牌战略,创建精品工程 我国入世后,当前的竞争在不断国际化,面对这样的形势和环境,我们只有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工程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坚持“以质量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以管理创精品,以精品出名牌;以名牌树品牌,以品牌占市场”的发展理念,才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首先,项目经理部必须确立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创建优质工程的意识。这种意识要落实于每个员工心里,贯穿于工程项管理的全过程。对每个工程项目均应编制工程项目质量计划,遵循企业质量方针,实施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其次,项目经理部必须严格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注重工序把关,严格实施“三检”制度。悉心加强质量管理,精心打造工程品牌。其三,以科技为先导,在施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项目经理部要严格执行工程设计总体要求和施工组织设计的总方案,要吸取各方面的施工经验,不断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含量,确保工程质量的提高。 四、铸造企业文化,树立精神支柱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把先进的企业文化注入工程项目管理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是打造企业形象的基石。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管理,以人为本逐步培育起“唯实、诚信、创新、求效”的企业精神,树立“以信誉赢得更多市场,以实力获得最大效益”的企业经营理念、“用我真诚服务,换你真心满意,实现你我双赢”的企业服务宗旨和“我靠公司生存,公司靠我发展,我与公司同行”的企业价值观,形成“勤奋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优质服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构筑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框架。 五、重视环境建设,优化施工现场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首先要使施工现场的生产、生活环境达到标准,做到文明整洁卫生。要保持道路通畅,人、机、物实行合理布置,加强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施工现场门头、旗帜、广告、图牌要统一标准易于识别,保证和扩大企业和工程项目的影响。要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工地和样板工地活动,通过上榜挂牌,扩大企业和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 六、妥善处理公共关系,大力传播企业形象 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们除了做好以上涉及企业形象方面的工作外,还应该妥善处理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公共关系,要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企业内在机制、功能、实力的宣传力度,弘扬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工程项目管理从合同签订到工程竣工的整个过程,都有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来源的传输,有赖于纵横交织的关系网络。因而企业和项目经理部要挖掘宣传的内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刊登本工程项目的重大事件和进度情况,可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报告会等宣传本工程项目的社会意义、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如领导班子如何发挥整体功能,如何加强管理、理顺操作规范行为,如何深化企业改革,创市场效益;宣传优秀干部如何起表率作用有效进行过程控制;宣传优秀员工如何学好技能、搞好革新等,借以扩大工程项目和企业的社会信誉度;还可以通过横向联系,如企业间交流、管理与技术研讨会、社交公关活动等,沟通项目经理部与政论机构、监督部门、协作单位、总分包单位以及内部员工之间的联系,使项目经理部的工作赢得社会理解和工程建设的各方通力协作。 总而言之,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围绕工程项目管理这个中心,以施工现场为载体,用一流的施工组织、一流的技术含量、一流的质量水平、一流的形象塑造,全方位反映企业形象战略的内涵,无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理智的选择。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试论以企业文化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摘要]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迈进文化管理阶段的时代。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企业形象入手,分析形象构成要素,提出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促使企业和员工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无形资产 一、企业形象的概念及分类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在这些交往活动中,人们发现单个人的活动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因而逐渐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企业作为一类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其生存和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自身的实力、良好的管理、适宜的环境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支持人为特征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企业形象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则是从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角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 企业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不同的标准企业形象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形象的可见性可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有形形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公众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组织对象,包括产品形象(如产品质量性能、外观、包装、商标、价格等)、建筑物形象、员工精神面貌、实体形象(如市场形象、技术形象、社会形象等),它是通过组织的经营作风、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等形象因素体现出来的。无形形象则是通过公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形成的观念形象,这些形象虽然看不见,但可能更接近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形象的最高层次。对企业而言,这种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信誉、企业风格、企业文化等。这些无形形象往往比有形形象有价值。 二、竞争使企业文化的地位提升 现代社会之所以重视企业的形象问题,实际上是竞争的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种有形形象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无形形象的建立和维持更容易获得竞争的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大型企业的凝合剂,以价值观共识为手段,统合企业行为,实行文化管理和文化控制,不但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能够不断地创造卓越,超越管理。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企业文化应该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部分。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他是企业文化的物化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设施,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容貌和标志等。物质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表层。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从最高领导到基层员工言行举止中反映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特征。企业英雄、企业典礼仪式、文化活动和企业家行为在企业文化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任何组织想继续生存和获得成功,首先一定要有健全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而且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忠实地遵循这些核心价值观,如果违反这些核心理念,就必须加以改变。在进行文化定位时,关键一点是要把握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而不是抓住其他公司定为价值观的东西,也不是外在世界认为应该是理念的东西。对核心价值观的陈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简单、清楚、纯真、直接而有力。 (二)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家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企业家的思想、行为等对企业文化有很大影响,企业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确立需要企业家自上而下地推动,用自己的权威去整合企业中的价值观。 (三)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企业形象塑造法及塑形对策研究 摘 要: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软实力的标志。本文认为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也是企业赢得最佳效益的根本动力。企业机构、企业行为、企业活动成果是企业形象塑造的关键。最后,分析了胡底煤业公司形象塑造做法并对今后更好开展企业形象策划的相关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形象 市场竞争 软实力 形象塑造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显得更加突出,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一个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国际知名企业莫不如此。实践经验证明,只有重视企业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践经验证明,有的企业没有把形象塑造当成一项战略性的任务,而是作为获取短期利益的权宜之计,最终被市场淘汰。所以,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形象的培育和塑造。 一、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 良好的企业形象靠的是企业的管理、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优质的服务等,而这些正是吸引消费者及公众的关键因素。那个企业赢得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及公众,就意味着拥有了市场,有了市场也就有了效益。因而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那些产品质量过硬,服务到位、群众口碑好的企业,会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所以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立足市场竞争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前提条件,更谈不上发展。 2.企业形象是企业赢得最佳效益的根本动力 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外不仅可为企业赢得用户,占有市场,而且对内可以凝聚企业员工人心。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先进的管理方法、团结向上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境等,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凝聚力,这个企业的管理将如一盘散沙,更别说效益。所以说企业的形象很是重要的,企业要发展,就需先树好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拥有一支素质高,本领过硬的员工队伍,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所以说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企业形象塑造的抓手及载体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要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以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抓手,依托企业机构、企业行为和企业活动成果的载体进行实施。企业机构,主要展示的是企业名称、企标、企徽、企歌等最外露、最直观的外在现象。可以最直接、最迅速地给公众留下第一印象,使其迅速了解企业的行业特色和经营特色。企业行为,企业行为的种类繁多,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生产行为、管理行为、经营行为等,这些行为展示的是企业员工形象、管理形象、经营形象、市场形象、社会形象等。企业活动成果。企业活动是具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统一体,其结果是为社会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或服务,目前还包括售后服务工作。总体来讲,树立良好企业形象,都必须依附于企业机构、企业行为、企业活动成果而存在,所以塑造企业形象必须围绕企业机构、企业行为和企业活动成果这三个载体来进行、来展开,抓住了这三条主线就是抓住了企业形象塑造的关键。 三、胡底煤业公司形象塑造做法及今后对策 1.公司形象塑造做法 胡底煤业公司是晋煤集团控股的子公司,由于历史原因,两年前,公司在管理、资金、资源、文化建设、发展等方面,几乎止步不前。为改变这种现状,公司新一届党政领导到任后,从强化管理、理顺机制、解决资金、提升素质、改善民生、树立形象等方面入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总结提炼了“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同心同德、共铸辉煌”的胡底煤业企业精神,通过宣传和引导,激发了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强化管理上,积极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在外在形象塑造上,在公共场所安装了企业文化宣传牌板和宣传灯箱,在办公楼上安装了企业名称标识和LED显示屏,定时滚动播出企业精神以及集团公司的安全理念等内容。为员工统一制作了企业文化装,制了作员工证。在和谐教育上,举办“两会”知识竞赛、在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员工住宿采用老中青结合、师带徒搭档,弱化部门界线,强化团队融合。定期举办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使员工相互之间增进了解、推进交流、和谐共处。在改善民生硬件设施上,先后对员工食堂、旧公寓楼、办公楼、澡堂等场所进行改造,新建了培训中心公寓楼、联建楼,为员工建立了停车场,提高标准、改善环境。加强员工食堂服务管理,改进饭菜质量,增加饭菜,24小时为员工提供就餐服务。考虑到员工远离老区,回家不方便,增配了发往老区的通勤车辆。在普通员工中实行“早九晚五”工作制度,给员工回家以及与亲人团聚给予最优便利。在改善员工业余生活上,开办了员工网络活动室、图书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等方便员工学习、娱乐。为员工宿舍开通数字电视,安装固定电话,改装中央空调,提高住宿标准和舒适度。重大节日期间,深入基层岗位走访慰问。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清凉”、“送温暖”等活动。公司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铸魂、育人、塑形的战略措施,树标杆、争一流、创品牌,彻底改变了公司过去脏、乱、差、散的现象,从软实力和硬实力上极大提升了公司形象。 2.公司今后塑形对策 尽管在这短短的两年中,胡底煤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形象塑造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应采取以下主要对策:一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深化准军事化管理、创新安全教育和安全管控机制,全面提升干部员工综合素质。二是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加快企业发展建设步伐进步、资金协调、资源争取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效益,推进公司矿井生产系统联合试运转目标早日实现。三是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业务技术骨干加入到胡底煤业发展建设的队伍中来,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四是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氛围,不断创新企业精神的内涵,以达到增加企业凝心聚力的目的,为企业形象塑造创造条件。五是注重企业成果建设,以良好的企业效益为企业形象塑造打好基础。六是利用多种媒体和渠道,加强舆论宣传,使公司良好形象在同行业中人尽皆知。 总之,企业形象的内容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是企业总体文化的表现,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因而作为一个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确保企业形象本质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作者单位:山西晋煤集团胡底煤业公司;山西 沁水 048214)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如何塑造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和评价,也是企业自身特征和状况的主要标志。企业形象包括企业的产品形象、服务形象、管理形象、员工队伍形象、企业家形象、企业外观形象等。笔者现就如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塑造良好的企业产品形象。产品形象在整个企业形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是企业整体形象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企业要把产品形象放在首位来塑造。要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一要加大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价格比;三要做好优秀的产品售后服务,做到让用户满意和放心。 第二,塑造科学严谨的企业管理形象。管理内功是企业整体素质的反映,也是用户判断该企业可信赖程度的窗口。内功练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形象。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过去的单纯追求短期效益,围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等内部生产经营的传统管理,转到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发展战略,围绕信息化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资源管理等知识管理的轨道上来。企业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坚持“面向市场、改管结合、科学严格、求实创新”,在基础管理上要强调一个“严”字,即标准要严格,执行要严肃,管理者要严明;在市场经营管理上要体现一个“精”字,即力量要精干,工作要精细,管理者要精明。在具体工作上突出一个“实”字,即管理方法要合乎实际,管理措施要落到实处,管理结果要力求实效。 第三,塑造良好的企业员工队伍形象。规范员工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员工形象,是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塑造员工队伍形象,主要在于使企业能够建立起骨干队伍。这些骨干应该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他们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职工自觉地塑造和维护企业形象。员工队伍建设包括:领导队伍建设、科技队伍建设、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销售队伍建设等。企业要重视员工培训教育,加大智能资本的投入,保证员工素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第四,塑造优秀的企业家形象。企业家在管理决策中的权威常常通过企业家的形象体现出来,给员工以深刻印象,使员工产生模仿效应。企业家形象对外经常成为企业的市场形象,企业家形象的好坏,有时甚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塑造优秀的企业家形象必须以提高企业家素质为基础。企业家形象主要指: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具有渊博的知识,具有坚毅与理智的性格。同时,企业家还要有冷静的头脑,能够控制自我,把握自己,沉着从容地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理智地处理各种棘手问题等等。 第五,塑造优美的企业外观形象。企业外观形象塑造的实质是企业为充分体现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把企业建筑、环境、设备等载体,变为企业行为特征、工作目标、经营理念等外在表现的传达媒体。外观形象的塑造首先要做到“三化”和“三优”,即净化、绿化、美化和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其次是要重视视觉设计在企业外观形象上的应用效果,也就是经由组织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传达企业经营的讯息。企业环境和外观形象的优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设计,才能产生好的视觉效果。 总之,企业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综合工程。一个企业只要始终如一、表里如一、坚持不懈地按着以上所述塑造实践,这个企业就会给社会留下一个完美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塑造中国企业形象 【摘要】国企参与海外市场,其性质注定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有政治和文化等战略方面的考虑。由于身处异国,宣传思想工作有着诸多的特点和挑战,但是正确的工作定位和有效的工作载体,以及对宣传思想工作成果的巩固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保障。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加强思想宣传并重视员工对所在国风俗习惯和语言的学习,塑造并诠释企业海外项目的价值观,致力于融洽内外关系、关爱员工心理健康。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以达到宣传并塑造中国企业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国企海外施工宣传思想企业形象 1引言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市场变得越来越大,全球的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要素日益融合。在国内施工行业领域,诸多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大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并且在海外扎根生长,渐成规模。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和员工思想教育的依靠,宣传思想工作在国有企业海外施工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2国有企业海外施工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 2.1员工高度分散流动,宣传工作难度大 国有企业海外施工项目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施工队伍的成份多元,大部分时间都奔赴在一线生产现场,员工高度分散流动。在这种远离国内的分散环境下,相对不能及时学习领会国内集团总部的最新精神和要求。因此,国企海外施工项目的宣传思想工作难度较大。 2.2社会制度和文化不同,价值观差异大 海外施工中常常存在着国家传统文化的差异、法律支持体系各不相同的情况,有些国家甚至对外国公司存在政党组织、结社组团的党派活动进行限制。海外工程项目员工逐步本土化、员工来源多样化,大量使用本土劳务也是降低海外项目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途径,但中外员工文化背景、政治信仰、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交流困难。因此,国企海外施工项目中,对思想宣传工作的方式和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施工环境艰苦,思想波动大 当前国企海外施工项目大都分布在欠发达的中东和非洲地区,这些地区、国家的自然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经济技术落后,时局动荡不定,自然灾害、抢劫绑架、军事冲突和恐怖袭击时有发生,灾难发生后,中方员工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再加上中方员工远离祖国和企业,离别家乡和亲人,并长年累月奔波在一线生产现场,因此极易产生思想波动,对现场施工和员工管理影响较大。 2.4关乎国家形象,思想压力大 作为国有施工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施工生产中,企业行为不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代表中国的公司。员工个人也不再是单纯的员工个体,而是代表的中国人的形象。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由此产生的思想压力远远大于国内。 3构建国有企业海外施工宣传思想工作机制 3.1找准工作定位,使得国企海外施工项目的宣传思想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发展是目的,和谐是保障。企业只有通过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消除不和谐因素;企业也只有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3.2创新工作载体,使得国企海外施工项目宣传思想工作充满活力 在国有企业海外施工项目中,宣传思想工作是一个方式灵活、复杂多变的事业。不同的施工环境、地方文化、历史时期、国际环境、生产条件,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工作必须推陈出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空间,才能迎合日新月异的时展,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 4发挥宣传工作作用,塑造国有企业海外项目的企业形象 4.1加强政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员工思想认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员工思想认识,对国有企业海外项目而言尤为重要,它是提升海外项目全面建设的基础,事关中国企业的形象。思想宣传工作要发挥好服务作用,必须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融入到生产经营等中心工作中去。思想宣传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合则俱兴、离则俱废,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制约和影响企业的发展。 4.2重视对施工所在国人文政治和语言学习的宣传工作 做为海外施工的国有企业,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都需高度重视,如果因为政治因素、文化差异、风俗忌讳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引发一些争执,甚至可能会引起酿成涉外事件,对国家和企业都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成为入驻海外施工生产的先行军,首先要全面了解我方员工在施工所在地需要注意的文化冲突、风俗习惯、政治形势等与施工生产密切相关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得全体员工了解当地人民生活习惯,理解并尊重风俗习惯,能够做到入乡随俗,冷静看待文化差异,理性应对各种政治环境。需要重视的是,在尊重并理解所在国的基础上,宣传思想工作不能沦入宣扬的误区,而使得员工胆小怕事、卑躬屈膝,或者是趾高气扬,大摆阔气等不正常的行为。要不卑不亢,保持民族气节,要有民族自尊心,不能因为企业短暂的利益而委屈求全,践踏民族的尊严,损害中华民族和中国企业的形象。 4.3个人融入祖国,锤炼国企海外施工项目核心价值体系 海外项目驻在国社会制度形态复杂,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加之海外项目逐步本土化,员工来源多样,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信仰、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经常发生撞击。海外员工长期工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强化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锻造以爱国主义为轴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尤为必要。 4.4融洽内外关系,打造和谐项目 通过对员工意识形态的宣传思想工作,并协调配合项目部内的相关部门的工作,建立融洽的内、外部关系,是施工生产顺利推进的保证。国有企业海外施工宣传思想工作中要注重建立多渠道沟通平台,加强交流,解决问题。打造顺畅的外部环境及和谐的内部氛围,善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为我利用,全力打造和谐项目。 4.5关爱员工,确保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 员工队伍稳定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一旦发生员工罢工、上访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其造成的政治影响是难以挽回的。因此.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是海外项目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5结语 我国国有施工企业海外施工项目的宣传思想工作意义重大,对于塑造良好的中国企业形象,打造世界一流品牌有着深远影响。海外项目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坚持以为企业打造一流品牌、塑造中国企业形象为宗旨,放眼长远,深入基层,准确把握海外施工生产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寻求新突破,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企业形象与品牌塑造浅析 [摘要]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品牌层出不穷,企业需要提高知名度,塑造一个好的品牌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品牌的塑造离不开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且可以使品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关键词]品牌 消费者 企业形象 品牌的塑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品牌的塑造需要企业形象的支撑,把良好的企业形象深刻印在消费者的脑海中,使之对品牌产生信任度,使品牌获得更加广阔的消费人群,从而形成品牌价值,所以说良好的企业形象就是品牌的价值。世界著名公司非常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如何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下面我们从企业形象层面来阐述品牌的塑造。 一、企业形象与品牌 企业形象是公众对企业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体评价和综合反映,是企业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企业形象的核心可以说是企业文化,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也可看成是一种文化的塑造,企业把产品看成是一种文化传递给他的受众者,这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 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志或者符号等,其目的是让人更好地识别某种产品或服务,使之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品牌是通过一系列要素以及市场活动表现出来,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品牌属于一种无形的资产。 二、企业形象对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 (一)品牌塑造最重要的途径是企业形象的塑造 企业形象不仅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效益,而且可以使品牌的观念深入人心,达到品牌塑造的目的。 (二)现代企业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形象的竞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维护品牌从而赢得更多的受众人群。世界著名公司无一不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它们把企业的品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可口可乐从诞生起,就十分注重企业形象,它成功地塑造了自身品牌,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 三、如何塑造品牌 (一)塑造文化品牌形象 企业形象是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形象的核心。要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必须重视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企业文化代表企业独特的魅力,使企业的产品具有一种文化价值,从而增加品牌文化附加值,提升品牌的价值。 (二)塑造产品品牌形象 企业产品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品牌进行定位,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到顾客的实际需求,建立独特的品质形象,掌握消费者对质量要求的变化,倾听消费者的声音。质量是品牌的灵魂,是企业创名牌的根本,是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和追随度最主要的原因。在塑造产品品牌形象时,一定要以质量信誉创品牌。 (三)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现代社会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传播形式把企业的理念、企业的文化等传播给更多的消费者,使其对品牌产生信任。企业品牌形象不仅可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也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 (四)塑造社会品牌形象 企业需要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面临很多问题,如何使企业品牌价值被国际上更多受众人群所认可,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企业应该通过良好的社会形象,把品牌做大做强,变成世界的品牌,拉近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并使他们对品牌产生信赖,这是塑造社会品牌的关键。 四、总结 近年来很多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已经非常注重企业形象的宣传与塑造,如“海尔”“联想”等品牌在国内已经家喻户晓,在国际市场上也小有名气,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善于打造和维护企业形象、塑造企业品牌、形成品牌力量的结果。由此可见,品牌的塑造至关重要,人们相信强势品牌的承诺和信誉,企业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形象,只有拥有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自己的品牌长盛不衰。 企业形象塑造论文:全媒体下的企业形象塑造 【摘 要】当下企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形象塑造的关系日趋密切,大众传媒在企业形象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及传播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体形态和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企业形象塑造的意义,探索积极有效地传播方式,从而借助媒体打造更为立体的企业形象。 【关键词】全媒体;企业形象;形象经济 一、塑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经济发展和企业形象塑造的关系日趋密切,企业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整体实力和社会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增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度,有利于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企业形象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形象即是经济,形象经济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著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认为,当前呈现出深刻的变化,即逐步加快了提供转化为形象的信息的平均速度。形象信息的波涛变为汹涌的巨澜,越来越猛烈地袭来,好像在寻找注入我们神经系统的通道。形象经济是网络及新媒体下的必然产物,企业形象的塑造也是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 企业形象构成包含三个部分: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理念形象又称MI,属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具体来说表现为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经营宗旨、经营方针、组织体制、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等方面,在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和总体规划某一时期的经营目标等起到重要作用。如,中石化集团下的江汉油田,其团结、奉献、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彰显出新一代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行为形象又称BI,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对外则是开拓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透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识别认同的形式。如:“爱党爱国,爱院爱岗;守法遵纪,礼义诚信;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崇尚知识,永不止学;举止文明,遵守公德”江汉油田文明形象公约的树立和学习,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视觉形象,又称VI,在企业形象构成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体系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企业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如,红黑色彩构成的中国石化的Logo,蕴含着企业发展的稳健、向上、坚韧、挺拔。通过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三个部分的构建,企业完成整体形象的初步塑造,然而在赢得公众的认可和肯定上,还需要媒体的积极介入及推广,从而增强企业形象的影响力及传播力。 二、企业形象塑造需要媒体助力 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旧媒体的日益融合,传播正进入三网融合下的全媒体时代。“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2009年5月19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三网融合”格局的形成,为信息传播扫除了行业和技术壁垒,也使得传播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时代。彭兰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指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彭兰对于全媒体的界定又被称为“营运理念(模式)说”,从营销传播的角度上看,契合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如果说全媒体是基于三网融合下媒介技术发展和融合而生的营运理念,那么整合营销传播则是这种理念的市场延续,也就是说在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需要依靠各种媒体,进行相应地整合营销传播,来完成企业形象的推广。 塑造企业形象需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从而完成相应地传播。具体来说,一是强化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度。通过发行企业报纸、刊物,创办企业广播、电视,来完成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宗旨等理念形象的传播。如,江汉油田电视台制作的油田新闻节目,通过报道局党委及相关会议新闻,来传播油田的发展方针、经营理念等信息;通过报道各部门一线工人的事迹及民生新闻,来深化企业行为形象的认识。二是增加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的应用力度。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当前新媒体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微博和微信。自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以来,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其经历了从雨后春笋般的新生到蓬勃发展后的成熟,基于新技术下的微博发展态势强劲,最直接的表现为用户数量激增。《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中显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截至 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亿,同比增长 74%,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起于2011年的微信,虽然晚 于微博,但发展势头也颇为迅猛。据腾讯微信数据显示:2013年1月,微信用户高达3亿,耗时不到5个月。在企业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开通企业官方的微博和微信,不失为对新媒体的最佳运用。当前官微运用力较高且影响较大的莫过于传统媒体所开设的微博、微信,如媒体微博综合榜榜首的@人民日报、市场化报纸微博排行榜第一的@新周刊。与此同时,企业官微的运行力度显得相对较低,且传播的范围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以新浪微博为例,较早开设微博的企业多是以戴尔为代表的外企和以凡客诚品为代表的民企,能源化工行业的国企在微博的开设上表现出相对地滞后性。如新浪微博上@戴尔中国V,微博贴数10373,粉丝数32万,而@中石化新闻网V,微博贴数2973,粉丝数3万。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企业微博、微信的开通能充分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有助于完成企业信息高效便捷的传播,有利于实现企业与公众及时公开的双向沟通,为达成企业形象的塑造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正如戴尔公司负责社会化媒体和社区部门的全球副总裁梅赫强调,其企业微博的开通促使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直接的关系。戴尔能够取得傲人的业绩与良好的形象离不开其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开通。显然,企业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媒体的助力,而这种推动不但需要传统媒体的持续宣传和推广,更需要新媒体的积极介入,才能产生倍增效应。
室内设计师论文: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摘 要:室内设计行业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取得了极大进步,装饰行业也随之飞速发展,室内设计专业前景十分广阔,但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培养;优秀;室内设计师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主要专业,随着行业市场的不断扩张,社会对于优秀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是当前各高职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 1 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室内设计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包括了艺术景观、教育、室内装饰等多个行业。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设计改造原始室内环境,并对室内空间的整体环境进行修整。例如,硬件方面包括了对顶棚、墙面以及地面等的造型设计,软件方面则包括了选择房间家具摆设、门、窗材料以及装饰品等。室内设计主要包括了商业设计与居家设计两个方面。其中,商业设计主要指的是对公共场所的设计改造,如购物商场、酒店、办公室等;而居家室内设计主要指的是普通住宅家庭的装修改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来合理选择设计风格等。所以,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目的就在于使人们对自己所设计的室内空间有一定的舒适感与归属感。 2 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1 培养学生美术功底 进行室内设计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为人们设计创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设计行业对于室内设计师本身的审美情趣以及空间、平立面的审美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室内设计师的设计成果需要借由绘画来进行表达,所以,学生的美术功底对于学生室内设计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在学生进校初期就要加强学生美术功底的培养,如开设素描课、色彩课及速写课等。确保学生在绘制图纸时,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构图、色调、灯光等方面问题。 2.2 培养学生文学内涵 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拥有更高的文学修养与文化素质,从而使得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因此,高职学校必须重视高职语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文学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身创意及设计主题,使得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诗情画意,令人回味。 2.3 培养学生艺术爱好 艺术与艺术间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所以,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因此,在高职学校应合理安排室内设计学生课程学习,适当增设一些影视艺术课程、书法艺术鉴赏以及摄影艺术课程等,帮助学生学习更多艺术知识,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校内外文化活动,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使得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性与美观性。 2.4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建筑是凝固的乐曲,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应该像优美的乐曲一样,既个性鲜明又兼具庄重,既浪漫温馨又不显媚俗。音乐是一种柔性的艺术,相比较其他室内设计知识,音乐可以更加深入地渗透至设计师的思想及灵魂中,设计师在充分了解音乐魅力后,可以灵活将其应用到自身室内设计作品中,从而使得自己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富有美感与艺术气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以为高职学生增设音乐鉴赏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受音乐艺术的机会,不断加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音乐艺术修养。 2.5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媒介。室内设计师要想完整传达自身室内设计理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除了与先天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后天的锻炼培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语言逻辑能力,加强语言感染力,才能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身室内设计理念,做好设计需求沟通,提高室内设计质量。因此,高职学校应做好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创造课堂表达条件,如组织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方案交流讲解,模拟客户进行设计沟通等,不断培养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辩论比赛、校际交流会等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及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与客户沟通交流,了解客户实际需求,表达自身创作理念,全面提高室内设计质量。 2.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讲授只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途径,但任何知识都需要学生的自发学习才能进一步掌握。作为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只有具备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进步,才能持续提高自身室内设计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与权力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主学习,自主完善,确保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室内设计师。 2.7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提高学生室内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不断的实践操作,才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设计理念及能力,强化学生设计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水平,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高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室内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进行充分的结合。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高职学校可根据自身能力建立完善的室内设计实训设施建设,使学生可以通过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材料采购以及现场施工等多个实际流程的实践,对自身室内设计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不断强化实践自己课堂所学,提高学生室内设计水平。 3 总结 室内设计是对建筑的深化与改造,是对整个室内空间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创造。作为当前热门的专业之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美术功底、文学内涵、艺术爱好、语言表达能力、音乐鉴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从而确保学生室内设计作品的专业性、文化性、实用性以及美观性,为社会及市场输送大量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杨洁(1994―),女,江苏徐州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师论文:论当代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发展要求 【摘 要】中国建筑装饰业产值以每年15%以上速度增长,到2013年,其年总产值接近24170亿元。巨大的市场却缺乏高级设计师,据行业资深设计师反映,设计师的手绘表现能力在设计总监等职业生涯后期职业岗位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鉴于此讨论当今室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手绘表现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分析国内外室内设计手绘技能发展沿革及实际应用情况。阐明了当代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学习的方向。 【关键词】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后期职业能力 目前浙江省内35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建筑装饰或室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装饰设计员。经过调研发现由于设计师手绘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导致大量装饰设计员上岗后手绘能力无用武之地,或者根本不知如何使用手绘设计能力。面对客户只能通过价格竞争、或者用专业电脑效果图公司制作的数字表现图像等手段吸引客户,并不能真正直观的表达和分析自己的创意创新及理念。在高端人才需求不足的产业发展背景下,许多刚走进社会的装饰设计师对接踵而至的大项目有些力不从心,在设计思维上,在表达技巧上还缺乏一些有效应对措施,从而影响职业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重要性从国内历史沿革来看: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就对造景有很高深的造诣,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设计经典,道法自然,因人而设,精在体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古人留下的经典园林及居室造景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成为传世经典呢,为什么中国古代士大夫和匠人会有如此高的艺术修养,从王树良《文心匠意-晚明江南文人意趣与居室陈设思想》一书可以找到答案,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都是以文人为主,他们都有一个基本能力就是书画。他们研究绘画,有娴熟的绘画功底,将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构图等技巧和绘画美学方法因借于园林居室造景艺术上,另外古代工匠有园艺工匠、砖雕工匠、画工、木雕工、他们这些工种学艺都是以绘画入门,必须学习工笔白描画。这些绘画训练无疑提升了这些个匠人们的艺术水准。这两种不同阶层的人合作建造的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景观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传世经典。 现代室内设计手绘内容的发展变化: 现代手绘设计作用也经历了一个演变期和电脑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中期电脑速度还很慢,在绘图上功能还不够强大,电脑表现图还不能超过手绘表现图,那个时期手绘表现图追求的是一种写实,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有很多设计师画几天甚至更久的时间精心描摹一张表现作品。 随着电脑技术发展目前电脑效果图已经完全超越了手绘表现图所能表现的效果了,花时间也差不多甚至更快。所以用手绘和计算机效果图比表现力和写实效果那肯定是有差距的。所以导致很多设计师认为电脑效果图要完全取代手绘效果图的作用,把手绘表现看得一无是处。 笔者通过查阅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侯海鸥浅析住宅室内设计空间布局改造,贾森著怎样成为家装接单高手。杜娅薇在建筑案例环境心理学设计方法运用分析提到环境心理分析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智力、贾敏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等专著与文章,笔者认为实际上手绘技术就是造型设计、空间设计分析,环境分析,元素提炼最好载体。结合实际调研情况笔者认为手绘今后发展方向应该是注重快速表现草图突出现场沟通能力,以及造型设计思维表达,空间分析,环境与心理分析,元素设计,大样节点图的快速表达等为主要表现内容。 目前多数设计院校对手绘能力培养重点还是放在造型,光影,质感,写实的内容上,还在以八九十年代社会需求来要求现在的学生,没有和社会企业实际需求接轨,导致学艺无用的问题产生。 国外室内设计师职业后期设计表达能力培养分析: 从历史沿革来看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著名画家本身也是建筑设计师,西方高校课程也是把手绘设计列为必修课程,强调创意创新设计用途。并且手绘课程与设计课程结合授课不课割裂。以设计表达训练手绘技法。相辅相成。刘滨宜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对十所美国建筑景观大学课程设置进行总结,设计与表达并不分开而是一个整体。 国外在手绘设计从横向上比较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国家水平相对较高。西方国家因为其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在学术和技术方面相对国内都有优势。而且有一批技艺高超的国际大师级设计人才,如赫尔佐格、德梅隆、安藤忠雄、伊东丰雄、丹下健三、矶崎新 扎哈・哈迪德等。这些大师级设计师每一个都有深厚的手绘技术功底。反观国内能和这些设计师比肩的设计师凤毛麟角。只有中国美院的王澎荣获过普利兹克建筑奖。钱强《日本室内设计士资格的考试》文中提到日本室内设计士职业资格考试是日本国家正规职业资格考试,其中室内设计进行画就是室内设计手绘草图。是日本设计师资格考试的必考项目。 从日本设计师长谷川矩祥著作可以看出其追求快速设计表现,强调想象力训练,强调现场表达能力,强调准确性,高效性。技法简练、明了。从长谷川矩祥系列教材可以了解日本教学内容主要以透视、工具应用、表现技法应用为主。 通过观察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手稿,可以发现其手稿主要是用于设计和分析,设计建筑造型、提炼设计形态元素。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银河SOHO等建筑作品都具有一种曲线美感,其手绘作品有的就是在提炼曲线元素而绘制的。研究建筑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过程可以给国内设计师们明确发展目标找到方向。 那么室内设计师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手绘能力呢?并且学习手绘用来做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是安排好学习手绘内容和怎样学习手绘技术的关键问题。 国外手绘工具已经普及采用绘图板结合手绘的电脑手绘技术,既有传统手绘的记录表达优点,又兼具电脑辅助设计易修改保存的优点,缺点是投资大携带不便。目前国内在手绘技法教学基本与国际接轨。在绘画和设计水平上也较接近。但是国外教学强调表现画实用性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并不一味追求快,而是更重视表达的准确性和所想即所得。国内手绘教学有一些误区刻意放大了手绘在沟通表达中的作用和艺术写实几个方面。降低了设计功能及作用,导致很多学员学习一味追求快,或者追求画的漂亮,画的有艺术氛围,这都是误区,不能使设计师真正把手绘用于实践工作。真正的设计表现图的快应该建立在准确、真实、生动的基础之上。应用于设计分析和记录设计思维,辅助沟通。 国外想象力是被看做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来培养的,特别是美国,为了培养孩子想象力还开发出各种右脑训练法和早期教育法,也就是说在美国想象力的培养从没出生就开始了。在出生前就让胎儿听冥想音乐也叫阿尔法波音乐。出生后培养孩子看大量图片可以是名家画作也可以是各种奇思妙想的创作。甚至可以是书法作品。 为什么要对想象力进行如此多的论述呢,因为对于设计师来说想象力的表达介质就是手绘,手绘技艺娴熟可以做到所想即所得,心手合一就是手绘技术最高层次的表现,只有真正达到心手合一并且能真正具备丰富想象力和创意思维的设计师才能成为一流设计师。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国内设计师人才匮乏的原因所在,必须认识手绘对人文及艺术修养中的作用,必须认识到手绘在设计沟通中使用方法,必须认识到设计师思维灵感如何快速捕捉,必须认识到手绘在展现专业能力,影响客户或甲方对设计师能力的认知度的作用。必须认识到手绘技术教学应将分析、分解、计算、记录等过程结合手绘技法进行教学。 室内设计师论文: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摘 要: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广博的社会综合知识,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熟悉材料,有较好的手绘效果图和使用电脑绘制效果图的能力,还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室内设计师,优秀,素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师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但是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社会上并不缺乏室内设计师,但缺乏的是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也就是说,室内设计师要想成为优秀人才,成为被社会认可并能为室内设计做出一定贡献的,必须具备相当的水平。从室内设计师到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室内设计是众多艺术学科中比较综合的一个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室内设计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范畴是相当广阔的,所以,要想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一、深厚的艺术功底 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然都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即便是有的设计师没有美术功底,或者说没有学过美术专业,但是他基本的美术潜质必定是有的,只是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没有学成美术而已。如果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没有基本的审美素质,那也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最基本的美术功底应该是素描、速写和色彩的基本功。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素描的基本功水平直接决定了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水平。素描训练的不光是素描关系和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一种整体观察的方法和整体的观念。很多在校学生和初涉此行的专业设计师进步很慢,收效甚微,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整体观念。 因为室内设计主要针对的就是整个建筑物的空间部分,如果没有这种整体观念就无所谓室内设计。 其次是速写水平。速写是素描的辅助手段,是帮助素描形成造型能力的必要手段,并且速写能够自成一体。速写讲究用线条来塑造形体,用不同线条的粗细、浓淡、疏密、长短等等来塑造形体,并且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线条之中感受作者的丰富情感。而室内设计效果图的表达大多要用线条来表现,所以速写的水平高低也基本决定了室内设计表达水平的高低。 色彩是又一重要的美术功底。色彩是要用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的颜色来塑造形体,色彩无处不在,没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色彩的能力就不可能进行室内设计,因为室内就是丰富多彩的,室内不可能只是黑白灰,因此,熟练地掌握色彩也是室内设计的必修课。 二、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最重要的内容,所有内容的设计都是围绕在室内这个大的空间里展开并实现的,所以要求室内设计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多种,空间想象能力却不是人人都能高度具备的,有的人空间想象能力强一些,有的就弱一些,所以,设计师自己应该衡量一下自己,看是否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有,那么就具备了室内设计这方面的基本素质,假以时日和努力,必定能成大器,否则很难有较好的发展。 三、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不仅包括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还包括艺术领域的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及艺术领域以外的其他专业的知识,甚至包括了所有人类的所有知识。 艺术专业的知识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设计、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娱乐设计等等。 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学、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等等。 非艺术领域的知识包括其他学科如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心理学、美学、材料学、工艺学、行为学、人体工程学等。 当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人类的所有文化知识,但是这说明了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除了精通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应该有个大体的了解或者尽量深入的了解。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有可能见多识广,才会有更高的修养,才能设计出符合不同受众的有特点的有思想有高度的设计。 四、专业的理论知识 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不仅要求有广博的综合知识,还应该对本专业的知识达到精通的程度。包括:室内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室内设计的原理;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室内设计的方法及程序;室内设计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室内装饰工程的预算和审计等等。 五、专业的技术知识 1、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熟悉建筑图纸,熟悉建筑以及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的理解和素养。 2、具有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 3、熟悉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包括水、电、暖气、通风、照明、防燥、温度和湿度、地方差异和隔热保暖等。 4、熟悉室内设计的施工工艺和技术知识,能够协调甲方和施工队伍的关系,保证室内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六、熟悉材料 室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只空谈设计理论。优秀的设计师必须精通装饰材料,才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材料的色彩、质感和性能,设计出有特色的设计。而且优秀的设计师还能在精通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材料,当然是一种有创意的利用,比如在没有彩色的乳胶漆之前,设计师能突发奇想,把红色的丙烯颜料喷在墙上,在当时各种其他传统材料都达不到效果的情况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多年以后才有了彩色乳胶漆,进入了一个多彩的设计时代。聪明的设计师还能预测将来的材料动向,就像服装设计师能预测前卫的概念服装一样。 七、设计表达能力 设计表达能力包括手绘室内效果图和电脑软件运用能力。传统的手绘室内效果图是优秀设计师必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反映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还能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是使用电脑软件绘制室内设计效果图。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是Photoshop、Cad、3DMAX等三个软件。因为电脑绘制的效果图比较逼真,大多数客户都能看明白,而且效果也不错,水平高的甚至能做出与优秀实物照片相媲美的效果,所以电脑绘制的效果图很受客户的欢迎。因此,熟练使用电脑软件来进行室内设计就成了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如果设计师有再好的创意,可是电脑效果图绘制的水平不高,不能明确而顺利地表达创意,那么也不能说他是多么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一方面有较强的手绘效果图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有高超的电脑软件运用能力。 此外,创意能力永远是优秀设计师的灵魂,自不必多说。要想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必须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创意设计意图更好地介绍给甲方,更好更快地实施设计。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品也是优秀的室内设计师的必备素质,否则一切都是零。最后,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要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任何人都是学而知之,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要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谦虚和好学。要向大师学习,向优秀的设计师学习,向同行业的和不同专业的优秀人士学习,向一切优秀的国内国际文化学习等等,总之学无止境。不仅需要学习,还要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假以时日,收获的季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潘小玲(1970―),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艺术系讲师。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的使命 在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似乎总有越来越多的人梦想成为设计师,也总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实现设计理想与处理客户关系的商业过程中感到迷惑不解。当我们面对众多令人失望的家庭计划时,无论是客户、准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还是具有建筑学背景的建筑设计师,都应该首先回到这样一个看似简 单却又很关键的问题:室内设计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通常的理解是,室内设计方案就是对天、地、墙的装饰,门窗、设计的选择,以及家具、布艺以及装饰品的布置。这些工作中,有很多已经存在了需要遵守的法规、规范, 或可以遵循的知识及规律。但是,除了环境硬件的改造之外,家,更是一个用来居住、充满了个人行为的场所。因此,设计的基本着眼点永远是: 生活其间的人,生活其间的家庭。如何把握一个空间环境向参观者所直接或间接地传递某种气质,使使用者对环境产生归属感,则是远远超出规范之外的东西。理解 并实现这个目标,便是一个专业设计师的使命。 设计师的背景 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着眼点之后,我们必须还要严格地界定一下一个合格的室内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背景: 必须系统地掌握应用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基础室内物理学; 必须熟悉建筑学以及环境艺术学; 必须不断跟踪世界范围内装饰材料与家具陈 设的设计与创新动态; 必须不断地从工地与实际生活中补充实践经验与实际生活体验的不足; 必须对新的生活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心。上述知识背景的要求是基础的,一切个性化的思想、风格、品味都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共同的背景之 上。对于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直接面对客户的独立设计师,在一个拥有再教育机会的专业环境中学习5-10年的时间是合情合 理的。 好设计的来源 一个好的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个人希望年轻设计师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平衡原则。在着手进行一个空间规划时,必须时刻把握这个原则。因为平衡是人类活动的自然表现,从孩童学步到驾舟乘风破浪,人类的一切自身活动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对于一个家庭空间来说,平衡原则也同样重要,空间的布局,装饰元素的组合都需要讲究平衡的原则。 第二,想象力。想象力是如同诗歌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决不是对现实的扭曲。想象力应该能够体现出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看法以及掌控的程度。想象力来源于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来源于信息的接收,来源于个人的知识与修养 好设计的工作思路 完成与实现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工作思路。 第一,针对一个既有的场所,开始阶段的工作必须从客户目标、优先重点、基本规范、现有局限以及改造余地五个方面入手。 第二,在了解并掌握了上述信息之后,才进入方案研究阶段。即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信息,把满足主人一切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所有元素在设计方案中 体现出来。这些生活需求的基础设计必须得到主人的认同。基本需求得到认同之后,便进入到对于方案的视觉效果及形象实现的共同认可上来。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客 户,都必须意识到,这个认同的过程往往是双方都能得以提高的机会,也是改变、优化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自身的变化必须是同步的。 欧洲室内设计的基础理念 第一,欧洲室内设计的首要目标在于满足客户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欧洲室内设计所追求的是包含天、地、墙、家具及陈设品在内的整体环境的风格与质量; 第三,欧洲室内设计注重材料的选择,更注重品牌、质感。因此,更为理性,更重实用性。地面材料的选择上,由于木地板等热材料更适合于休息区 域,瓷砖及大理石等冷材料应用于客厅区域,所以,我们不会因为实木木地板更昂贵而回避瓷砖; 墙面处理上因空间功能需要而选用不同的颜色,天蓝、蓝、绿更适合休息与思考,较为适合卧房及书房的墙面,而黄色、米色等较为中性的暖色则适用于客厅,餐厅 等白天活动的区域;吊顶的应用主要是强调空间的独立性,所以点到为止,决不过分夸张;窗帘布艺的选择方面我们更看重与窗户造型、家具在色彩与风格上的协调 性; 灯光的选择方面充分注意灯光的冷暖、间接、直接等特点;我们会在方案阶段与客房就一些装饰画、装饰品的采购与布置及时沟通,预先考虑等等。 室内设计师论文:在封闭空间里天马行空 如果你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当你面对一间装潢不尽如人意的房子时,你一定会为它的设计者感到遗憾:如果我来设计,要这里设计一个吧台,在那里放置一个花瓶……当你头脑中闪现这样的念头时,你就俨然是一位室内设计师在为这个室内空间构图了。 行业现状 设计是室内装饰的龙头和灵魂。除了住宅,还有写字楼、餐厅、酒店等地方,都需要用心设计并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才会更加让人赏心悦目。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转而关注生存空间,对生存环境有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室内设计因为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 拥有室内装饰设计从业资格,是广大设计人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设计队伍建设、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规范行业自律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今的室内设计更多融入了时尚、艺术的新元素,室内设计师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由于市场需求大,室内设计师极为走俏。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是一个年轻的、富有朝气的行业。 室内设计的分类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工业建筑室内设计和农业建筑室内设计。其中,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主要涉及住宅、公寓和宿舍的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包括文教建筑室内设计、医疗建筑室内设计、办公建筑室内设计、娱乐建筑室内设计等。 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分类,室内设计可分为企业设计、酒店/俱乐部设计、住宅设计、餐馆/酒吧设计、展览/样板房设计、特殊空间设计等。其中,特殊空间包括了交通、医疗等室内空间,如火车站、飞机场、医院,其特殊用途决定了设计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出现了游艇室内设计等。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内容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包括了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室内设计就是为特定的室内环境提供整体、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包括概念设计、运用美学和技术上的办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室内设计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从构思、绘图到三维制模等,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包括物理环境规划、室内空间分隔、装饰形象设计、室内用品及成套设施配置等; 2.通过创意与设计,体现家居设计的空间感、实用性、优越性,凸显设计的人性化; 3.阐述规划自己的创意想法,与装修人员达成观念上的协调一致; 4.协调解决装饰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5.协助进行室内装饰的成本核算和资源分析; 6.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方向、新工艺和新技术,并致力于创新设计。 室内设计师工作的重点是把客人的需求转化成事实,其中着重了解客人的期望,在有限的空间、时间、科技、工艺、物料科学、成本等压力之下,创造出实用和美学并重的全新空间,被客户欣赏。 工资待遇 据业内人士介绍,专业室内设计师的收入一般采取底薪加提成的方式。设计费提成一般在整个装饰工程费用的2%~10%之间。一个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年薪都在十万元左右,像设计总监、项目设计负责人这些较为重要的角色,年收入有数十万元甚至更多。 需具备的条件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室内空间的功能(如提高生产力、提高商品销售量)和居住质量。室内设计师必须经过教育、实践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正式从业资格。室内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专业知识:室内设计师必须知道各种设计会带来怎样的效果,譬如不同的造型带来的力学效果,要用到的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这些知识决非一朝一日就可以掌握的,而且还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创新能力和前瞻性是很重要的。室内设计师非常讲究原创和独创,他运用的设计元素是变化无穷的线条和曲面,而不是严谨、繁琐的数据。“类比”出来的造型设计不可能是优秀的。 美术功底:简单而言是画画的水平,严格地说则是美学水平和审美观。“图画是设计师的语言”。虽然现今已有其他能表达设计的方法(如计算机),但纸笔作画仍是最简单、直接、快速的方法。事实上虽然用计算机、模型可以将构思表达得更全面,但最重要的想象、推敲过程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简易的纸和笔来进行的。 设计技能:包括油泥模型制作的手工和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等。这些技能需要专业的培养训练,没有天生的能工巧匠,不断实践才能提高设计水平。 工作技巧:即协调和沟通技巧。由于设计师对整个产品形象、技术和生产都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所以善于协调、沟通才能保证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市场意识: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生产(成本)和市场(顾客的口味、文化背景、环境气候等)。脱离市场的设计肯定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一个成熟的室内设计师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只有内在的修炼提高了,设计师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否则,就只能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流于平凡。一个人品、艺德不高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品位也不会有高的境界。 文化让设计拥有灵魂 如果你对室内设计比较感兴趣,那么,你现在就要开始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专业技能及工作内容。我们联系了一位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多年,对别墅设计有独到见解的行内人士,对他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孙昌文,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高级室内建筑设计师;亚洲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深圳国文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香港国文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 孙昌文多次接受CCTV-2《前沿》、SZTV-2(深圳电视台)《HAPPY跟我走》栏目的采访。其设计作品多次在《家饰》《设计之都》《装潢世界》《设计前沿》《现代装饰》等知名刊物上刊登。他还主持设计过北京、福州、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多家星级酒店。 【问】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从业经历吗? 【答】我在国内学习设计后赴新加坡深造。回国之后,我在香港工作了一年。2000年,我选择了深圳作为我设计工作的新起点。现在是深圳市国文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设计师事务所(深圳)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问】室内设计是一个与时尚紧密相联的行业,您对时尚的定义是什么? 【答】别墅豪宅的设计跟时尚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设计师只有保持对时尚的敏感度,才能把最前沿的理念带给客户。我会经常翻阅国内外的一些时尚杂志,参观每年的巴黎时装展、中国的奢侈品展等。我会把每年服装的流行色、奢侈品中的一些元素贯穿到自己的设计中去。我认为时尚极富内涵,是超前的艺术文化。 【问】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哪里? 【答】我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掘创作的元素。针对每一幢建筑,我会询问客户要求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然后根据平常的记忆、积累和生活经验,或者去国外考察的经历,整理出大概的设想。比如说做摩洛哥风格的时候,我会想到摩洛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个色彩组合方式,先整理资料,再慢慢构思,整理好了以后设计灵感也就基本上出来了。 【问】您觉得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答】第一个是要获得客户的认可,第二个是要在设计方面有创新,第三个我觉得是实用。这三点都很重要。 【问】您是通过什么方式,或者说您凭借什么来获得客户的认可? 【答】要获得客户的认可,就要把客户理想中的东西、他的爱好甚至信仰,融合设计元素,转换为设计的思路,并把它变为现实。 【问】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您坚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答】实用、大气、以人为本,这三者必须结合在一起。如果整个别墅失去了使用功能,完全为了装饰,脱离生活实际的话,这个作品是失败的。可能很多人认为别墅一定要重金打造,但我做设计时,以低调奢华为主。我可能更讲究设计的品位,我会挖掘设计的亮点,给每个作品都赋予一个典故,把一种有文化品位的东西运用到设计之中,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文化让设计真正拥有灵魂。 【问】现在,设计师越来越重视品牌,您是怎么看待品牌的?您是怎样打造个人或者公司品牌形象的? 【答】原来大家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我认为“酒香就怕巷子深”,品牌在设计当中还是会起一个很大的作用。我们没有刻意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我们只是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得到客户的认可,我们基本上是以设计实力来打造我们的品牌的。 【问】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了本土设计师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国外设计力量的进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您觉得本土设计师的机会在哪里? 【答】这几年来,中国的设计环境更加成熟了。国外的设计力量进入中国,对我们国内的设计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这更是一种动力,我们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我们比外国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对整个气候、环境,以及中国人的需求,我们会更了解,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外国人很难超越的。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容,并试着把它贯穿在我的设计中。但是,总体说来,我们还没有完全跟国际接轨,信息沟通还不是那么流畅,这是我们的弱势。 【问】目前,有的本土设计师有崇洋媚外的表现,有的设计师会直接模仿国外的设计,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对刚刚出道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模仿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对一个已经成熟的设计师来说,我更希望将国外的作品作为一种借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国外流行的东西是什么,从而去超越,而不是抄袭或者照搬。 【问】有的学生学习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可能会对室内设计感兴趣,对于他们,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进入这个行业,首先要确定两点,第一,明确你是否适合做这个行业,看看这个专业的特点是否和你自身的特长和能力相适应。这一点是在室内设计领域取得成绩的基础所在。第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所谓的“切入点”是指你选择从哪里着手进入这个行业。比如,学会使用与室内设计相关的一个或几个软件,多参加工地的施工活动等,主动介入,多做了解。 (责任编校 刘青霞) 室内设计师论文:将室内结构转化为平面图 MagicPlan要让人人都当室内设计师 看房子时我们习惯先看房子的平面图,这样能更好看出房子的设计是否合理。但是要画出房子的平面图并不容易。这时候,MagicPlan这一类增强实现的App应用就非常有用了,它可以让你清晰地知道房子的布局和大小,更方便你购买家具。 MagicPlan的开发公司Sensopia在2011年3月推出了该软件的第一个版本,随后保持了每年更新一次的频率。就在2013年3月推出第三版后不久,MagicPlan宣布其获得120 万美元 A 轮融资。到目前为止,MagicPlan 已经有超过 400 万次的下载量,每天会有两万张平面设计图上传到云端,其盈利额也在以每月增长 20% 的速度上升。 MagicPlan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你首先要选定所拍摄房间的类型,比如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选定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打开摄像头,拍摄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MagicPlan 就会根据你的照片自动创建出每一个房间的平面图。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你所站的位置十分重要,必须保证你站立的地方能够看到房间中最多数量的角落。一旦你开始捕捉房间里的角落,你需要保持不移动地站立在同一个地方,手持iPhone旋转一圈,注意手肘尽量靠近身体,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为了捕捉好一个角落,软件还提供了绿色指针来定位,你需要将绿色指针定位在墙壁和地板之间的十字交叉处,对准后点击屏幕右侧的角落图标。 (2)软件同时还提供了大门图标,它的作用是来捕捉门,当指针来到门的一边时按一下,来到另外一侧时再按一次,门的位置就基本确定了。当你捕捉完整个房间的角落时,便会呈现一幅房间的平面图了! 完成这些步奏之后,你只需在屏幕中将每一个房间的平面图拖动到正确的位置,这样MagicPlan就可以对房间进行排列并计算出墙的厚度。你还可以将家具和照片添加到你的平面图中,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到你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同时你还能为房子添加地理位置信息。 MagicPlan支持以DXF、PDF、JPEG、HTML等格式输出平面图,用户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即可。Sensopia 表示,获得融资后,将重点优化App使用体验,以及开发 3D 视图。与此同时,Sensopia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合作方——Home Depot(美国的家居建材连锁超市)。和 Home Depot 合作后,MagicPlan 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室内设计图到 Home Depot,然后可以和 Home Depot 的员工预约时间,这样 Home Depot可以帮助用户更有针对性地挑选建材。 不仅如此,在保险勘定、犯罪现场调查等领域,MagicPlan拥有非常广阔的使用前景。Sensopia已经与CBRE、洛杉矶警署、Century21、Dassault等许多企业、组织陆续开展项目合作。Sensopia的CEO皮埃尔·戈比(Pierre Gaubil)表示,“随着技术的完善,MagicPlan还会尝试更多领域的合作。” 室内设计师论文:小议室内设计师对文化元素及符号学的应用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品位也越来越高。国内外人们对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使之传统文化元素,更多的在室内设计中与其它文化领域被广泛引用,现在室内设计界普遍流行的一句话“轻装饰,重文化”,可见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也得到人们的日益接纳与重视。 关键词:建筑室内 环境设计室内文化元素符号 一、要重视中西文化元素交融 人类文明进步,都有赖于人类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我国自汉代后由于佛教传入与唐代丝绸之路兴盛,造就历史上大量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绘画、宗教、建筑、雕塑等文化领域的广泛交融和应用,远到敦煌壁画、云岗石窟..近至北京十大建筑、南京中山陵及上海等城市建设无不是中西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事实证明,仁性与知性、道德与科学相互融会贯通,即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基本观点,是人性之整体,合之双美,离之两伤。所以室内设计应用中西文化元素合壁,要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不能简单化的抄袭与克隆,在日本、台湾与香港的许多室内设计里就有许多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我国的许多新建的高级五星级酒店,如上海的“四季酒店”与“金茂大厦”都是中西文化交融成功的最好实例。 二、要重视室内文化元素的提炼 所谓的室内文化元素,我个人认为是指在特定案例室内设计中“基本文化定位与特定文化符号提炼和应用概念”,即对某种特定文化元素的提炼与浓缩后的一种再简约.再深刻.再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所以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应用,应强调对其文化的精华的吸收与提炼,提倡室内设计中浓郁的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反对抄袭、照搬,否则都将成为室内设计中的大败笔。 三、要重视室内文化元素与建筑母体的和谐 室内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前,必须认真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母体设计原创理念与建筑文化元素语言内涵及建筑室内不同空间的功能要求,寻找建筑与室内空间的通俗简练的文化元素语言表达定位,如庄重、宁静、欢快、温馨、跳跃等等。比如一个酒店大堂的室内设计应该服从温馨、亲切、尊贵等文化元素语言,因此在该酒店大堂的室内文化元素设计中,如艺术品、图案、色彩.灯光.造型.材料肌理等都应按上述文化元素语言原则去设计与营造。如果文化元素定位偏离了建筑功能的文化语言,如过分严肃和原则或色彩偏冷调都将显得其空间低沉与压抑,达不到建筑功能特定的文化语言要求,同样一幅虽然是出于名画家的大作, 但由于作品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质感上、色调上或空间比例尺度上与建筑功能.空间不和谐都将导致文化元素与室内功能的冲突,不是强化而是削弱了室内功能应有的文化氛围。所以好的室内文化元素应保持与建筑母体文化语言的高度和谐。 四、要重视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建筑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应用都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现代的酒店设计中,越是高级宾馆酒店,对地域文化越重视,在酒店星级评定中分数也占的越高,因此在中外文化界流行一个通用原理,既“文化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国际性”。鲜明的地域文化能营造建筑室内的个性化,香港著名的室内设计师凯勒先生曾说“一个成功的宾馆室内设计,应该重视其地域文化设计,使之给客人一早醒来有个鲜明的地域信号”,(大意)可见地域文化元素运用是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五、要重视企业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 现代企业日益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是企业必须借助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特定的信仰与文化系统来放大的管理功能,因此在由企业行为建设的各类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元素的应用,做到恰到好处来体现该企业文化的品牌精髓。 六、要重视业主个人文化元素的应用 在承接业主私建的民用建筑和公寓住宅的室内设计中,往往由于业主不同的文化修养、宗教信仰和艺术情趣,面对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需求与理解也不同, 这就关系到满足不同业主“个性化文化”需求在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比如有喜欢中式、欧式、现代式等不同文化风格。在中式风格中,又有喜欢汉风、唐韵、宋味、明式等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元素。欧式也有不同国家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同时包括文化艺术品的陈设,如艺术壁画、挂件、摆设品在内容与形式上除与室内设计和谐,更要重视满足不同业主的文化与审美需求。所以好的设计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 七、 符号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7.1 符号学的由来和特征 符号是经100 多年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最初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及语言学规律而形成的,后来符号与各种专业结合,形成新的学科。 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情感交流,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可以采取符号性手法进行设计。符号在建筑领域中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它把建筑的构件、各种建筑风格都作为符号处理。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讲“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它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7.2符号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作用 目前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比较流行“场景化”风格,追求营造一种真实的环境,来表达某种艺术理念。但是这种真实环境不可能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不等于要把“黄山”或“石林”搬到某大楼的中庭中去。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仍然是采用典型化的方法。符号这种简化的形式正是非常适宜表达某种场景之真实的。这是一种经济实用而有创造性的手段,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近几年江苏地区,公认的中国建筑及造型艺术符号,如琉璃瓦的门、红柱、大红灯笼,中国字的扁额及对联,门窗是中国式花窗,家具是明清风味的木家俱等。它营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尽管现在用得已经很公式化了,但经过设计师的重新构造之后再加以巧妙地运用,在十分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中,作为商业建筑,它的识别性、它的冲击力仍是很强烈的。 7.3 符号在建筑装饰中的设计和创造 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符号决不能像标签一样乱贴。符号的使用与创造一定要准确、要恰如其分.要与其他造型因素相统一并成整体。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器物,还可以是植物、石头、水..。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视觉符号。 一个优质的建筑室内设计,符号的选用与创造,充分体现设计师艺术功底与素养。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里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 色彩与灯光有鲜明的象征、隐喻作用,它们也都是符号。色彩的冷暖、灯光的聚散都可以反映一定的主题、营造一定的气氛,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品,更具有画龙点睛的符号作用。过去招待所室内一般都挂着的一幅迎客松的国画就是典型符号作用,至于壁画、雕塑都不能弧立地脱离室内环境整体的主题,甚至书法是选用楷书或者狂草都要认真考虑。 八、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我国室内设计中,不论酒店、娱乐场所、甚之办公楼、厂房中的文化元素也得到普遍应用。且不论其中有许多滥用文化元素所导致的“画蛇添足”与“弄巧成拙”的实例。但却不影响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即“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文化繁荣建立在物质繁荣的基础上。”这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繁荣,必然带来建筑装饰中文化与艺术的复兴。室内环境设计是一个整体,符号化方法只是营造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一种公式。沙里文讲:制造公式是危险的,它会扼杀真正的艺术。 室内设计师论文:21世纪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建筑业迅猛发展,成就了设计师这个职业,设计师成为近年来热门的职业之一,但对于设计师的个体素质确是良莠不齐,如何成为称职的优秀设计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设计师;素质;能力 设计师从来都是时代的代言人,是科学技术进步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集中表现。在21世纪的今天,室内设计师是这个时代的轿轿者,室内设计不是纯粹的装修,全面提高业内人士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事。对于室内设计师的个体素质,也是一个挑战。我认为21世纪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 审美意识 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段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装饰要求也由简单的经济实用,变为追求美观和谐。室内设计美感是设计的基本前提,做为室内设计师,对美要有敏感的意识。有驾御美表达美的能力。所以审美意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最基本的前提,艺术是一种高的境界,美是一种追求,在现实中无处不在,作为一个设计师要对美有一种较高的观察力和鉴赏能力,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作为一个设计师时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素质非常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已从“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转向情理兼融的新人主义,审美经验也从设计师的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公众的群众意识,它早已渗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在不知不觉中,大众口味已在引导着我们的设计方向。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 使命感与创造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进入21世纪,时代感不再是一个观念,它已深入这个时代每个人的骨髓。设计作为一个前卫的行业,更是时代的窗口,把握这个窗口,带给人们一个健康,活跃的思想,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摆在每个设计师前的任务。把这个任务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就是设计师的使命感。 单纯有使命感,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创造力”是有史以来设计师不可缺少的条件,设计是要创造的,但创造必须要对所做的作品,对历史上的优秀作品以及文化剖析,要有个消化的过程。消化了吸收了才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 作为一个设计师还要有设计理想。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其追求是无止境的。 人类自古以来设计变化很大,但要求设计的创造性从来没有变过。设计师的创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设计师优秀与否的决定因素,室内设计从构思到施工完成,没有一处不要求设计者创造加工,“创造”是室内设计的灵魂所在。 3 协作与沟通 室内设计是一个作品,更是一项工程。作为一项工程,它不同于画家的个人绘画,不是单个个体的突发奇想,是各个专业设计师或工程师的集体成功,室内设计师是这个庞大体系的一分子。所以作为室内设计师,还要有协作精神。 室内设计不是单纯的装饰装修,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水,电,通风,采光,采暖,通讯,消防,安全等多方面与建筑密切相关。任何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不仅是室内设计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艺术素养与创作才能的展现,而且同时也是室内设计师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各方面协调,卓有成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果。随着现代建筑领域中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多专业,各个工种的配合与协调越来越成为现代室内设计师走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 再说“沟通”室内设计大多是针对某些个体或者群体的。与客户的沟通也是室内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对室内室内设计师来说无所谓专业与非专业的语言,设计的本身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和业主的沟通总通俗易懂的描述性的语言反而能感染对方,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4 完善的知识结构,勤奋钻研的学习精神 室内设计是项边缘学科。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室内设计行业建立的时间不长,发展的步伐却相当快。作为室内设计师基本知识一定要掌握,相关知识要了解,其中色彩,照明一定要了解,结构,设备,通风等要有基本的了解。 就一项工程而言,要求设计师有艺术的眼光,独到的创造,而这些也还是一种创意,要创意成为现实,还要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比如材料的选择是否实用美观,机构上是否允许。功能上是否合理。与其他专业是否较好的交接,室内设计师是室内空间的最终交接点,消防,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都与室内装饰有交接处,室内设计师不能成为各个方面的专家,但对其他方面的专业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室内设计作为一种边缘学科的特点。 所以,要做个好的室内设计师,必须有完善的只是结构,要完成一个知识广博的室内设计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勤奋钻研是唯一的途径,室内设计是个更新很快的行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只有勤奋的学习。 5 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外语水平 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也有了更广的涵义。室内设计专业基础也不再限于绘画水平,也不单单指造型能力,空间的把握,色彩的运用,材料的选择,能够熟练的掌握电脑这项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网络时代以及它不可阻挡的势头来临了,电脑技术的成熟也为室内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它可以让室内设计师通过运动电脑模拟手段表达的淋漓尽致。电脑已成为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工具。掌握电脑,是21世纪室内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前提。 21世纪是一个世界更加交融的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将有一个新的飞跃。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与世界交流,熟练的掌握外语尤其重要,设计师无论是走出去面对世界,还是走回来迎接世界的挑战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外语水平。这是21世纪给室内设计师的一个新的命题。 历史以它不变的脚步一直向前,而21世纪是一个变化中的多元体。它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变革和奋进的时代。蒸蒸日上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层出不穷的思想,理念,日新月异的材料与技术,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与前进的动力,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也正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勇气。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让我们把握时代的机遇,坚定自己的信念,走科学健康的发展之路。用我们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迎接新的挑战做准备。 室内设计师论文:海岩 一流的室内设计师 海岩这样评价自己:三流的作家,二流的管理者。 这位“三流”的作家平均年产80万字小说,部部畅销:《便衣警察》《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他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文化人物之一。 作为“二流”的管理者,海岩曾任上海新锦江大酒店的总经理、北京昆仑饭店总经理,现任锦江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这些,海岩淡然一笑,却常常高兴地带朋友参观他的室内设计作品:北京昆仑饭店的阳光酒廊、锦园餐厅、保龄球俱乐部、雪茄吧;亚洲大酒店的老船坞餐厅、樱桃园咖啡厅…… 专业人士对这位非专业人士的设计作品是这样评价的:“海岩的设计是华美的,但海岩的华美绝非对声色犬马的趋炎附势,而是为现代文明寻找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活格调;海岩的设计是厚重的,他把目光投向古今中外所有文化遗产,咀嚼扬弃,用最新的语言现其光芒;海岩的设计是新鲜的,他不囿守学院的金科玉律,不拘泥传统的清规戒条,任凭创意的灵性恣意驰骋;海岩的设计是人本的,他在构建酒店特有的宏大空间时,又注重通过温馨亲和的细枝末节,表达家居氛围的人文关怀。” 听海岩说设计,探讨的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听海岩说设计,虽然具体指向的是酒店,但对家居装饰同样会有启发。 设计与写书 问:您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但似乎更热衷于室内设计,据我了解,您做这些设计是没有回报的。 答:做设计完全出于兴趣。我通过自己的学习积累,感觉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到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当总经理的时候,想改动部分营业场所的装修,但新锦江是当时集团最好的五星级饭店,集团钱总又曾经是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我的压力相当大。改好之后,钱总说动得很好啊。这次是我的初次设计体验。 问:设计与写书都是一种创作,但感觉很不同吧? 答:我觉得室内装饰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创作。写小说当然也会表现中国的文化,也会参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对比,虽然写的是中国城乡的某一角落,但涉及的主题可能是世界性的,尽管如此,也很难像装饰设计那样,可以把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对时代潮流的感受,把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社会风尚的发展水平直接地表达出来,然后产生那样一种多重的享受和欣赏的愉悦。 灵感来自何处 问:您的设计充满了意外,请问您的灵感来自何处? 答:我的灵感来自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对古代文明的崇拜,来自对童年及未来生活的幻想。亚洲大酒店的老船坞餐厅,造了很多乌篷船放到水里。小的时候,我总是梦想在船上吃饭,四面是水,头顶乌篷,乌篷摇晃,船灯也随之摇晃,还有紧衣宽裤的船家女 在船头唱曲吹箫……这种生活享受非常中国,也非常浪漫。 问:应该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幻想吧? 答:幻想是一切创作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装饰设计师的幻想有趣,实现的手段又好,别人看了就会激动,激动来源于文化的共鸣,共鸣说明他的幻想具有代表性,说明他用非常典型的、非常有力的方式把这种代表性表现出来了。所以我说的幻想也不完全是个人梦境,而是建立在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流行的偶然因素 问:酒店的设计风格应该是很时髦的吧? 答:风格是个常被讨论的话题,什么样的风格算好,什么样的算不好,众说纷纭。不仅酒店,从整个装饰设计的历史看,也是从简洁走向繁复,又从繁复回到简洁,螺旋式地上升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生活形态、物质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各阶层受时尚文化思潮的影响。 问:什么因素会导致一种风格的流行呢? 答:有时很偶然的因素也会导致一种风格的流行,甚至一部艺术作品的受宠也可能导致某种风格的受宠。《三国演义》在日本播映时引起轰动,结果汉末风格的装饰陈设通过电视剧的传播就流行起来了。 问:近些年来,室内装饰还越来越多地渗透了其他行业的风格因素。 答:是的。如工业设计中的风格因素。意大利家具中那种简洁的线条和形状,就表达了工业化的几何感。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把建筑内通常被隐蔽起来的暗线、节点故意暴露出来,夸张了科技时代的一种印象。美国有个电影,描写世界文明毁灭后,人们出没于残垣断壁,用汽车的残骸制造武器、交通工具和住宅,是残缺、拼接、毁灭以后的感觉,这种绝望感也诱发了不少同类风格的室内装饰作品的产生。 问:另一方面,在大工业时代,非常现代化的、繁忙的都市生活,可能又孕育了一种乡村化的、贴近自然的风格流行。 答:因为现代人缺少的恰是这些东西。连时装界的一些流行因素也注入到建筑装饰行业里来了,比如衣服上的胸花配饰和珠宝首饰的样式,常常会被借鉴为建筑装饰上的某种点缀。总之,对风格的把握需要与时俱进,如果缺乏对时代的全面了解,要找到新鲜的设计风格是比较困难的。 灯光与色彩 问:灯光与色彩在您的设计作品中很出挑。 答:我从小就经常看戏,对舞台的各种光效艺术有欣赏的乐趣和耳濡目染的熏陶。到了现在做设计,就喜欢把最后的效果定格在灯光上。我对灯光的考虑,不仅仅是从照明的角度或区域勾勒的角度出发。除了在图纸上做出大致的灯位分布外,我还让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放了线,留待最后安排取舍。我会考虑灯光是在里面还是在外面,是照出去还是透出来。灯光甚至可以编制一个主题鲜明的故事。 问:您的作品色彩都很雍容。 答:这和设计对象的功能定位有关。色彩可以强化优美的细部,可以勾勒空间和扩展空间,可以引发特定的心理共鸣,并以其不同的象征与人的想象互动。色彩在设计中的功能性作用也非常有效,比如浅色能使空间显得开阔,深色更容易产生舒适和安全感,冷色可使墙面和物体向后退去,而暖色则让各个部位在视觉上更趋靠拢和紧凑。有些颜色宜大片使用,有些则更适用于局部点缀。 亚洲大酒店的西餐厅,表达出生活的欢愉,政治的庄严以及文化的亲和。 亚洲大酒店老船坞餐厅的灵感来自海岩童年时代的幻想,在乌篷船上煮鱼喝酒,令人神往。 昆仑饭店后世纪娱乐厅的水泥顶棚裂开一条大缝,裸露出钢筋和管道,电视机被塞到了裂缝的深处。 昆仑饭店的日本餐厅,营造出一种橱窗风格,是从商场精品店的橱窗装潢中汲取的灵感。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人才吃紧 [困惑] 资深设计师难觅 人到中年的陈先生近日要装修了,因为是二次置业,他决定吸取首次装修的经验请个设计师。不料,几个星期下来,陈先生不敢轻言再找设计师了。 在此之前,陈先生刚刚听说一个朋友因设计不当而重新装修的事。陈先生说,这位朋友因信任品牌装修公司,对其安排的年轻设计师没有提出异议。不料,开始施工后才发现按照年轻设计师设计的图纸做,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无奈之下,只好重新来过。事后了解,这位设计师刚毕业一年,没什么实践经验。 有此教训后,陈先生决心要找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但是,利用周末时间跑了数家装修公司后,陈先生有些困惑了。 年轻的面孔真多啊!几乎每到一个装修公司,接待陈先生的都是年轻的设计师,他们虽然热情有加,但大多没有什么设计经验。“如果没住宾馆怎么能设计好宾馆呢?”抱着这个念头,陈先生否定了这些年轻设计师。 还是找些从业时间长的吧。装修公司向陈先生推荐了首席、副主任或者主任级别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自称从业经历在四五年以上,但是陈先生发现,到达这个级别的设计师,设计费翻番,要价大多在每平方米五六十元,这笔费用可是不菲。可多走了几家装修公司后,陈先生又有了新困惑:装修公司内部首席、副主任、主任设计师似乎随处可见,其水平高低如何区分? 最让陈先生吃惊的是,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他就接到两个设计师的电话,他们都告诉陈先生,已跳槽到了别家公司,希望陈先生有兴趣的话前往谈单。而说到谈单,两位设计师兴趣颇浓,极力拉拢陈先生并许诺诸多优惠条件。他们的过分热情让陈先生有挨宰的担心,而设计师的跳槽又让陈先生对这个行业产生了不信任感。 最后,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陈先生才找了个设计师,目前双方正在沟通设计方案。 [现状] 从业者平均年龄低于35岁 “室内设计师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如今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设计师都是刚从各大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计师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新房数量骤增,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装修设计也逐渐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之下,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需要大量的设计专业人才。装修公司每年都会招收部分与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应该说,室内设计是个较新的行业,许多设计师从业时间不长是个不争的事实。 据记者了解,进入装修公司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一般都是从与设计相关的专业毕业,比如装潢专业、美术专业等,也有一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努力学习的话,一般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掌握设计软件的应用,五个月之内能熟悉制图。这意味着就能完成一整套家居的电脑设计流程,从平面图纸到立面设计。 一装修公司的总设计师告诉记者,在装修公司中,这些刚毕业的学生一般从制图员做起,如果素质好、有潜能,装修公司也会有意识地培养,让他们经常参与一些设计方案的讨论,从中提高业务水平。他认为,从事设计行业三年的才能在设计领域入门,五年才能真正“出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对于陈先生困惑不已的设计师头衔之分,这位总设计师称,装修行业并没有对设计师头衔有固定称法,每家装修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公司章程来划分不同的设计师,而称呼则是自行拟定。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装修公司内,根据各人业务水平及从业年限,一般有设计师、首席设计师、助理设计师、设计总监、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称呼。 记者了解到,规范的装修公司对设计师的任命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然而市场上不乏随意任命设计师头衔的装修公司。这些装修公司为了拉拢客户,随意将设计师加入主任或首席的名称,一则让客户对设计师产生信任感,二则借机提高设计收费标准。业内人士提醒装修业主,找设计师时切勿被其头衔所“误导”,还是要注重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设计作品,这些才是最有力的证明。 个人工作室盛行 “如果一个设计师能在装修公司里呆上三年,就可以称得上是老员工了”,一位装修公司负责人如此感叹道。他告诉记者,自己开装修公司六年来,迎来送往的设计师有不少。一些设计师跳槽到了别的公司,还有一些设计师则自立门户,成了竞争伙伴。几乎每个季度,他都要面试几个新员工,这些应聘的人有些是看到招聘广告寻上门的,也有的是毛遂自荐的。对于新招进的员工,能在岗位上呆多长时间,只能顺其自然。 记者了解到,有如此感叹的并非只有这位装修公司负责人。在福州,装修公司设计人员流动频繁已成为业内一大现象,甚至还出现过设计人员集体跳槽事件。 有业内人士分析,设计是个脑力活,是个相对自由的行业,一旦设计师认为不适应公司的体制或是想再图发展,设计师跳槽或者出来单干是很容易发生的事。 这一点,从个人工作室的盛行可见一斑。省装协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在福州从事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其中,约有一半的设计从业人员建立了个人工作室。然而,一业内人士称,这一数据只是“官方统计”,他认为实际人数要多一倍,从事设计专业的人员起码有八千人,其中,有一半即四千人建立了个人工作室。 据悉,这两年个人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场上大量出现。这些个人工作室较少进行工商注册,个人气息浓厚,设计师凭着自己的专业设计能力及对客户一对一的全程服务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并借一带一的口碑继续接单。 小王就是记者认识的一位个人工作室设计师,他开办个人工作室已有两年,此前在一家装修公司工作了四年,后因对公司制度不满,加之想见见世面,与另外三个同事集体辞职,并到深圳等大城市考察了一番。回来后,小王的另三位朋友合伙注册开了家装修公司,小王则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凭着原来的人脉关系及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小王的个人工作室办得有声有色。小王说,自己每个月能保证一到两单就足够了,自由而且赚的钱还远比在装修公司时多。当然,小王说,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自己这样运气好,他的另一设计师朋友出来开办个人工作室就显得颇为吃力,在半年之后又打道回府去应聘了另一家装修公司。 [剖析] 装修公司留人难 “年轻并不是件坏事,年轻的设计师思维活跃,时尚敏感,常给人惊喜的感觉”,一业内人士称,但太过年轻意味着生活积累不够,设计中缺少内涵,这也是为什么陈先生不愿意找年轻设计师的理由。 “其实,年轻的设计师只要安心学习,装修公司也愿意培养的话,他们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在这个市场经济年代,一切都与利益挂上钩。年轻的设计师还未成长便要经历市场的考验,而装修公司为了利润更是拟定了一系列 不太利于设计师成长的制度。据记者了解,在装修公司中,设计师的工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奖金+业务提成。其中,业务提成占据了设计师工资的一大部分,也成为装修公司考核设计师业绩好坏的标准。在这种制度下,装修公司为了多拉单,一般都鼓励设计师接单。因此,一部分设计师开始不安心做设计,甚至用套图来应付客户。套图,有如摩托车套牌一样,即把曾经做过的或者设计图库里面已有的方案从电脑中拷贝一份,放到前来咨询的业主的户型图里面,不用费脑筋还可“糊弄”客户。另一部分设计师则因装修公司只重利益不重设计师劳动成果,感到得不到尊重而心有不满。有些装修公司甚至打出“免费设计”的招牌,这样一来,更加重了设计人员的抵触情绪并产生应付或离开的念头。小王就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呆的公司中,有的设计师只要会动嘴皮子,能打动客户的心,就可以拿到高达上万元的工资,但是接不到单的设计师则只有五六百元的底薪,相差太过悬殊。 “一旦设计师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跳槽或者单干就在所难免”,一业内人士称,装修公司大多都是私企,对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并不规范,员工走人是件容易的事。而成立个人工作室,只要有电脑可以制图,在家SoHo或者租一简单办公场所即可,大多数的客户并不会按装修公司的标准去衡量。 那么,为什么个人工作室会盛行呢?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装修公司制度不完善留不住人才有关。此外,还与装修业主的心态有一定关系,许多装修业主认为找个人设计师,收费标准一定会比装修公司来得便宜,这让许多个人工作室得以生存。 对于个人工作室的盛行,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一业内人士称,较为规范的个人工作室将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设计师的才能,带给装修业主美的享受。然而,装修毕竟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如熟悉水电工程的人员、擅长配饰的人员、通晓建筑工程的人员等等。装修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团队才能更好地完成。而现在的个人工作室只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做多个人的工作,有时候并非能尽如人意。另外,家装行业越来越往产业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它将最大限度降低装修成本,提高装修效率,这一点是个人工作室无法企及的。 整个装修行业亟待规范,装修公司应立足于长远发展,抛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尊重设计师的劳动成果,让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尽快成长。省装协的有关负责人称,这一两年来,协会及有识之士大力呼吁设计收费的理念,尊重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前不久,福州的15设计师在一家装网站上发起了“原创设计联盟”,指出收费有理。而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装饰设计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室内设计师从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设计收费及收费步骤。 有识之士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随着装修公司的激烈竞争,只有那些设计能力强、施工质量好的装修公司才能最终在市场上站稳脚。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与客户互动技巧和设计基本常识 摘 要:阐述了设计师与客户洽谈的步骤和技巧。 关键词:设计师;客户;技巧 1 谈客户三步曲 1.1 第一步:先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用概念吸引他。 好的设计就是清楚客户的用意,和结合自己理念的一个合成品,一边与客户交谈,一边将他的想法画出来。最好是在谈的过程中立即根据他的想法做一个简单的布置图。而这个步骤呢就是你们的第一步磨合的结果。有的设计师不是这样的,先拿纸记录客户的想法,或甚至不记录,让客户对自己没有印象。我往往会在第一次谈单的过程中尽量给客户留下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其实,这就是谈概念谈设计要谈出感情来,这样,如果不是价钱的原因,客户都会来找你,并让客户非常的依赖你。但是如果谈单的时候,你没有细节、没有概念,可能客户怎样都不会签。我认为单是谈出来的,大家在做设计时,一定要记住有一个主方案,其他的是次方案。在谈的时候要讲你认为最好的,和其他几个方案中的亮点部份。 1.2 第二步:进入一个深度阶段,让客户对你的方案产生兴趣,产生他想看你预算的欲望 因为上次你讲了理念,那么这套实在的布置图会有说服力。而幻想式的,却又能让客户感觉你设计大胆、用心。虽然这个幻想式的平面图可能不能用,但是对你第一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里我推荐现场手绘,画手绘图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给客户产生功底很强的感受。客户可能会修改,那么手绘可以马上配合客户进行修改。很多客户会讲不能一次搞定,说过两天再来什么的。这样一来,过了几天可能就会冲减客户的兴趣。同时,客户还有可能会去其他公司比较,其实现在签单不仅是比较公司,也是在比较设计师的能力。那这样就会延长我们的签单时间,甚至会造成流失单。 1.3 第三步,进入签单模式 以上两个步骤如果你掌握得好,这次就可以签合同了。有一位同事说我不谈专业术语。我认为,如果一个设计师跟客户谈单时讲很多的专业术语,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师。跟客户谈单就是应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客户理解你的设计概念和意图。 2 风水设计知识 家居风水三十字真言: 一望有情,三气有主; 五行有度,九九归一; 曲而不腐,畅而不冲; 形而不煞,容人乃大; 一望有情――中国风水最重一个“情”字。看房后构造房屋内部空间结构之时,仅凭心感和目之所能及已令人浑然感动,对此房情有独钟依依不舍的,这当然就是好房或好的设计。 三气有主――风水是一门选择生“气”的学问,而已处好的房子,其大门的纳气状态,窗帏的采光状态,宅心的定气,三者是房屋的三才之主。看房要“相信”自己充分的体感,在以上三处闭目凝神,任意气相通,若感觉泰然舒适,周身畅快,这就是适合你的好房子。 而在传统观念里,卧室是不易大的。房子大了气就会散。现在有些年轻的设计师把房屋的床的朝向,只当做一种布置。他没有拿风水去结合。床不仅仅要考虑布置合理,还要考虑客户的想法。一般来说床的摆放位置以南北朝向为佳。为什么要南北朝向呢?因为南北的磁场在两头,你睡觉的时候是被一跟无形的绳子给拉出来的。五行有度――风水的核心是将五行之气在人居住环境内进行“适度”的生气营造和吉凶趋化,故风水学的内在精神是附合美学和中庸之道的。空间的均衡感和美感是风水中无言的指标和尺度。 有些设计师运用色彩非常随意,。其实设计是非常人性化的,你喜欢的,客户不一定喜欢。比如有的客户喜欢蓝色,但蓝色的运用是有讲究的。这不仅在江西,就在我原来在山东时也有讲究。因为太平间的裹尸布是一种很浅的蓝绿色。颜色是跟五行有关系的。因此大家要谨慎用颜色。苹果绿等这些颜色是好的颜色,但要问清客户有没有不好的联想,一旦有不好的联想,会让客户住得不安心。 九九归一――天下没有最好的家居风水,只有与宅主人最适合的风水环境,所有的风水原则最终都要归于家居和主人的二气相合。风水中的九宫飞星、九九归一,始终都要归于一个“人”字。 曲而不腐――中国风水虽强调“曲而有情”,但一处好的房子或室内布局却不可叠叠重重,过份追求结构,以至曲腐不堪,否则非但生气不畅,宅主也会受其欺辱。曲的原则与中国山水画的精神颇为相符,最高的境界是气运生动外的留白。 中国山水画讲究一个曲径通幽,家居的生活不止也是一样,不能够一览无余。比如,你坐在餐厅看到主卧的床。这样就是犯了主人的隐私。 畅而不冲――家居环境单从环境生态学上来说,也应空气流动、门窗畅通、采光充分,但若构造上通畅过度而形成门冲、门窗冲、门廊冲等,则会冲散生气,破坏和谐,故应注意畅通和谐的尺度,不能形成人为的冲折。 畅而不冲也是设计中客户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有时要做屏风,而有时不做呢?冲即是冲煞。冲煞就是指屋子里通了,通了就是气容易流失,这个在南方做设计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设计师可以不需要懂太多,但需要略知一二。若客户提出很深入的风水问题,不如直接让他找风水先生。而设计师呢讲的是一些科学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有些客户会讲到生辰八字、宅心对整个生命的运势有什么影响。客户讲到这些问题时,就不要随便回答,这些是非常有讲究的,不能用基本概念去回答。客户非常相信的话,就要请风水先生,而我们设计师只能是浅显的看看。 形而不煞――家居环境的风水生气营造,是可以通过形的塑造而达成的,但类似床体上空的吊灯,锋利的尖角钢、墙造形,卧室内过多的立面和照订镜等万不可取,否则会形成损害宅主人的煞气,影响运气和健康。 容人乃大――房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的生存而建筑和布置的,因此家居风水的各个空间都必须是以“容人”为基本前提的,一处好的房子,一定是宅主一家人“通感”舒适,见之、选之、居之都身心愉悦的地方。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艺术管理论文 林伟而的公众身份是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以办公室设计知名,耐克公司亚太地区各地办事处几乎都是他的作品,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 一身儒雅之风,庞大的艺术收藏品将林伟而与其他香港室内设计师区分开来。林伟 而在香港的办公间坐落在维多利亚湾旁的香港艺术中心内,汉朝雕塑、雕像、古董收音机、现当代中国绘画作品如同被检阅的士兵,稳当伫立着,静候对面办公桌前的主人。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人收藏的上海画家丁乙的格子画。“这是旧作,温和、恬淡,不如作者现在的作品色彩那么浓烈,但我还是喜欢这幅作品。”林伟而的徐徐语调,显出一位典型中产阶级的审美观,温和、优雅、审慎,恰如他本人与他的设计作品本身。 “艺术品可以使办公室更加人性化,可以更好地为商业服务。国外很多大公司前厅都排放了与他们文化相吻合的艺术品,当你走进去时,你会感觉到非常亲切。”他这样说。除了在自己的办公间挂起上海画家丁乙的作品外,林伟而在会议厅内也挂上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为每个与他洽谈业务的人找到了最自然了解他的捷径。 在频繁往来于香港、北京、上海、曼谷自己的分公司时,他逐渐将四地的艺术作品挑选进自己的工作间,一切如同10岁时那样,那年,他第一次跟随父母去英国,小林伟而为自己购进了第一件艺术品。此后,艺术如同空气,融入他的生活,也进入他的每一件室内作品。 和耐克一起成长 1993年是林伟而生命中转变之年。36岁的他,和几位设计师共同创立了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这年,耐克也在香港开设了第二家专卖店。毕业于美国最好的建筑大学—康乃尔大学建筑系,在波士顿做过6年注册建筑师,林伟而的国际化背景获得耐克公司的青睐,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我在美国做过6年建筑师,当时回香港没有考虑住这么久,结果做下来十多年,一直都还不错。”从1993年起步,自香港开始,林伟而的设计生涯随着耐克公司在中国、亚太地区的扩张而壮大。广州、上海、北京、曼谷、名古屋,耐克不同区域的办事处以及专卖店都有他的影子;1995年到1998年,他设计的耐克曼谷、香港、上海、广州、北京办公室屡获亚太室内设计奖、美国建筑师学会奖、香港设计师学会奖。这些业绩和荣誉,树立了林伟而在业界的地位。 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林伟而的父亲是马来西亚拿督,他的童年许多时间在五星级酒店度过,这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说:“人性化、开放式办公室设计可以带来活力,我喜欢将茶水间改造成开放式的咖啡厅,员工工作疲惫时,可以在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样,自然亲切。”耐克香港办事处的阅读区域用活泼的明黄色调烘托出来,员工还可以坐在榻榻米风格的桌前自由翻阅各种书籍。 林伟而为上海通成推广公司设计的办公室是他的代表作。办公室位于外滩老建筑内,通透宽敞,以现代感十足的开放式玻璃相连接,同时保留了老建筑华丽的细部,设计了酒吧、读书室、壁炉,员工餐厅内甚至看得见外滩全景。这种近乎奢侈的现代居家环境式的办公室为他赢得三项大奖,其中包括2002年度亚太区室内设计大赛商业组冠军。 一次考试经历让他的设计理念发生转变:“我在美国参加建筑师资格考试,时间大概是9个小时。我带了一个小包去参加考试,而我的邻桌带了很多东西,有屏风、椅子、家人的照片等等,把考场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当时觉得他很夸张,后来想他是尽量营造一种自己熟悉的氛围,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点令我后来的空间设计受益良多。” 艺术血缘 林伟而对现当代中国艺术持有浓厚的兴趣,丁乙、薛松、曾凡志的作品他不仅喜欢,还收藏,“我觉得中国艺术开始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中国经济开始起飞,艺术家也在不停地改变。一个艺术家没有改变的环境,做不出好的艺术。中国正是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年代。” 让林伟而兴奋的艺术环境,也让设计师本人从艺术收藏者变成创作者。2005年6月,他举办《灵气》摄影展,向人们展示一位建筑师视角内的香港建筑物—香港会议中心、中环、大会场、交易中心等。每一张浮光掠影、模糊不清、近似印象派的建筑图片背后,都再现了作者对时间、城市、建筑的思考。 具体设计风格上,这名受现代艺术影响甚深的设计师,近年更多把精力放在以现代手法解释传统中国古典设计上。比如在九间堂别墅室内设计中,他把中国古典的云彩、明代案几、中式的亭台靠背按照现代设计理念,以钢材料做变形,使古典家居设计更抽象、简洁、现代。 2003年中秋,他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里创作了一只“大灯笼”,高15米、宽35米、360度环绕、800根竹竿组成,外有竹篱、内有竹台,彩灯追逐灯笼,水池飘浮莲花,灯影、竹影、人影,再加上金木水火土搭配的材质,大都市里的中秋赏月被处理得传统韵味十足。而大灯笼内,抬头可见苍天明月,四周却环绕着4部投影仪放映香港短片,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年?10天的中秋赏月,有10万港人观看,给非典过后的香港带来了欢乐。“建筑和公共艺术原来是可以共存的”,林伟而认识到自己设计的力量。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角色转换研究 一、室内设计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角色转换方向 第一,资格认证状况混乱。目前,国外的室内设计师资格认证程序已经基本成熟,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室内设计行业规范。我国在这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对室内设计师的资格认证仍然处于试行阶段。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室内设计行业内部缺少统一的管理规范;其次,监督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分工模糊,出现重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状况,给资格认证增加了难度;再次,设计师本身的素质不够稳定,专业差异较大,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认证考试相对困难。 第二,流动性较大,不便管理。设计师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行业内的经验交流,但是设计师大幅度、大范围、高频率地流动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要降低室内设计师的流动率,一方面,设计公司要逐步优化设计师的福利待遇,通过激励、奖惩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设计师的价值;另一方面,设计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本着从基础做起、在积累中进步的思想意识,不能好高骛远,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第三,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设计师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各不相同,对设计的理解也有差别。这就加大了设计师彼此合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设计效果。 第四,设计受限。室内设计虽然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过程,但会受客户需求、资金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客户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对设计师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客户对资金的控制也会影响设计效果。 第五,设计师入行门槛较低。室内设计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设计师对美术、音乐、文化等学科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思想高度,对最终的设计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适当提高室内设计师的入行门槛,规范行业内的教育培训,提升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二、新媒体技术下室内设计师的发展前景 其一,强化专业素质,加强团队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室内设计的表达效果,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针对不同的设计类型有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未来的室内设计必定向高、专、精、尖方向发展,行业之间也将逐渐分离出居家设计、商业设计等不同类型。这就要求设计师及时转变思路,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宽视野,拓展综合素质,注意强化专项特长,注重与不同类别设计师的沟通交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以此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二,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新时代的室内设计师要具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满足部分人的一时需求。多媒体技术会有效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因此,设计师要逐步培养健康设计理念,不能单纯注重设计的美感和情感,还要将适应社会发展作为设计的指向标。 三、结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室内设计的发展。因此,设计师要及时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尽快掌握多媒体技术,从而提升设计效率,增强表达效果。同时,整个室内设计行业也要从制度规范、理念转变等方面进行革新,适应、促进设计师的角色转换。(本文来自于《理论研究》杂志。《理论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丹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土蜂蜜品牌营销策略探究 1“香蜜轩”土蜂蜜在品牌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1.1“香蜜轩”品牌在当地认知度低 “香蜜轩”虽然是中国第一个以原生态蜂蜜注册的品牌,但是除了梧州藤县生产地周边地区认识该品牌之外,梧州市区、苍梧县、蒙山、岑溪等梧州地区就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品牌。“香蜜轩”蜂蜜有限责任公司在藤县县城开有一家店铺,但只能覆盖到县城区域的消费者,覆盖面相对较低,因而品牌的认知度就大为降低。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蜂蜜的消费。 1.2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推广 “香蜜轩”土蜂蜜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养殖方式以及悠久的历史形成独特生产工艺,该品牌创立于2008年,是中国第一个以原生态蜂蜜注册的商标。由于“香蜜轩”品牌的决策、经营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观念,品牌产品跟不上市场的步伐。“香蜜轩”在当地市场没有进行推广,没有进行品牌的广告宣传,销售网点只有在藤县县城的一个门店,店面也只有20m2,店铺招牌不明显,店内产品陈列简单,产品样式少,没有过多的装饰,这给消费者留下的整体印象比较差。该品牌同时也在淘宝网开有网店,网店的装修非常普通,页面布局简单,店铺的人气和收藏情况不理想,架上陈列的产品也只有几种,销量也比较差。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网络营销学习,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从而不知如何进行店铺的推广和产品的推广,最后导致网店的经营效果不理想。 1.3品牌定位不当,品牌价值不能体现 “香蜜轩”土蜂蜜已经注册商标,但是其品牌价值并没有很好地运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品牌化趋势异常迅猛,市场上各种国内外蜂蜜产品大量地冲击市场,造成了市场巨大的品牌竞争压力。 1.4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香蜜轩”土蜂蜜产品相对单一,主要以百花蜜、杂龙眼蜜和杂荔枝蜜为主,加上一些巢蜜,未能实现品牌的多产品化。土蜂蜜的生产受季节影响,而“香蜜轩”土蜂蜜是由土蜂所采集的花粉酿造而成,而目前该公司只有在藤县及周边地区的深山里养殖蜜蜂,花粉的生产量有限,采集量影响土蜂蜜的生产量,另外,当地主要是荔枝树和龙眼树,这2种树都是在每年的3、4月份才开花,蜂蜜就集中在5月份左右生产,蜂蜜的品种也就主要有这2种。单一的品种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也影响到品牌的推广。 1.5产品包装形式单一 目前“香蜜轩”牌土蜂蜜仍然在使用普通透明塑料罐包装,瓶子呈方形圆角、透明、黄色盖子,在瓶身贴着一张产品相关信息印刷标签,标签上有品名、重量、使用方法、储存方法等说明信息,但是在瓶身的标签上没有QS的质量认证标识和绿色食品的标识,容器外没有加上纸盒包装。另外,包装的图案和色彩的设计比较简单,没能较明显地体现出“香蜜轩”土蜂蜜品牌特征,也没能体现出土蜂蜜的天然特性。“香蜜轩”的包装以暗黄为背景颜色,文字为暗棕色,缺乏有力的形象表现,没能让消费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感觉和普通的蜂蜜没什么区别。这让消费者在购买该蜂蜜时产生质疑,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造成“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从而降低了与其他品牌的竞争优势。 1.6售后服务跟不上 企业忽视售后服务,顾客信息反馈、问题并没能如愿地解决。“香蜜轩”保证的是质量第一,但是企业没能不断地改善售后服务,没有积极地去收集更多的消费者反馈信息,也没能建立起产品的改进方案。另外,企业售后人员虽然也做一些客户回访,但大多数只是表面的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细致做到回访及时,认真做回访记录,建立客户档案。最终导致顾客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不能使顾客满意,影响顾客对此产品的信认度。 2“香蜜轩”土蜂蜜品牌营销改进措施 2.1提高品牌影响力 “香蜜轩”土蜂蜜是原生态的天然食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保健产品,但是品牌的价值没能够在消费者中体现出来,影响力度不够。企业应该从生产过程开展现场采蜜的活动,销售过程可以在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等等方式进行宣传,强力打造梧州当地土蜂蜜的品牌。 2.2加大品牌推广力度 “香蜜轩”在梧州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品牌推广,只是靠口碑进行对品牌的宣传。企业可采取不同的广告途径进行品牌宣传,将重新定位的品牌价值向消费者阐述,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2.3对产品重新定位,突出品牌特色 企业应该从产品实体着手,更大力度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功效,企业应该针对消费人群的需求进行产品定位,把产品的特色凸显出来,再宣传扩大,把原生态土蜂蜜的真正品牌特色向消费者展现。 2.4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相关企业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加快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提升产品的功效。从消费者需求来看,企业应该多注重产品的保健功效,开发潜在的产品价值,使得企业的产品线不断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5改进商品包装,提高附加值 ①包装工艺往往受到商品的制作及加工工艺水平的制约,比如开发干货包装需要大力发展干货的压缩工艺;开发保鲜装需要产品的保鲜工艺。②丰富的包装方式可更好服务于顾客从而扩大目标市场。主要的包装方式有:方便装、组合装、礼品装、双重用途、附赠装等。根据产品特性进行相应的商品包装,使产品的外在形象增加美观度,增加销售价格,获得更多利润。 3.6完善售后服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企业在商品出售以后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包括提供咨询、回访等方式进行产品的一个售后服务,通过这些售后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及效益。这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售后服务,建立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和面对面的销售服务,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和各种争议,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陈琳 单位:广西梧州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国内外主题公园品牌营销策略比较 1、同一主题公园制定不同品牌营销策略 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永远都是主题公园设计和宣传的立足点,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娱乐需求,主题公园还要从品牌化、差异化角度策划营销,因地制宜,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在欢乐谷主题公园创建过程中,华侨城管理向其注入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并不断强化经营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好的主题公园”的发展口号;“欢乐谷”这一名称也一直在向人们传达了公司文化中欢乐的理念识别形象。但是,在“欢乐”这一品牌形象下,为了促进不同地区欢乐谷主题公园的发展,华侨城并没有采取一致的品牌营销管理理念,而是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特点,创造出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形象。 在对北京当地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分析基础上,北京的欢乐谷主题公园内,设有蚂蚁王国、环幕3D电影等分别适合小朋友和老年人的主题娱乐项目;在深圳欢乐谷内则有美国西部金矿、香格里拉风情等多种特色娱乐区域,并且每年都会在节假日举行不同类型的主题欢庆活动,诸如五一国际极限运动比赛、情人节活动、十月一国际魔术节等,将这些主题活动与整个欢乐谷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起到联动主题的作用。环球影城公园全球不同国家制定的品牌营销战略方面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日本建设的环球影城公园就充分结合日本本国的动漫资源,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和娱乐需要。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品牌营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华侨城在开展品牌营销传播过程中,还尤其重视网站宣传,全方位的网络宣传方式也成为推动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华侨城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体验式主题乐园网站,网站内有丰富多彩的动画、图片,以突出表现欢乐谷的“青春、快乐、动感”;与此同时,集团通过与百度、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的合作,提高了网民对华侨城主题公园群的关注度,在网民心目中形成“欢乐谷”这一品牌形象。但是,相比华侨城,国内很多主题公园都忽视了网络宣传,比如,国内新兴的主题公园方特欢乐公园在品牌定位以及个性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不足之处,主题公园自身缺乏清晰的品牌形象,难以有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营销。相比国内主题公园在利用网络信息宣传方面的弱势,外国主题公园尤其重视网络宣传营销,不管是环球影城还是迪斯尼,其内部都有完善的网络营销团队,迪斯尼还设有专门的中文网站,其中包含迪斯尼英文网站中的所有细节,并且还有在线游乐园、电影、电视等下载服务;高度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不断拓宽对公园的宣传范围,提高社会关注度。 3、注重品牌产业化发展 在主题公园的品牌营销战略方面,不同的主题公园都有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所以不能盲目的追求全面和多样化,相反,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市场,准确定位,制定科学的营销组合战略。环球影城实际是好莱坞电影的衍生产品,在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品牌营销传播中,设计者运用高科技仿真手段,将诸如《侏罗纪公园》、《魅力人生》等影片中的场景再现给游客,创造出各种逼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给游客重现电影中的难忘场景。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有利的品牌产业化营销传播战略,对促进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长盛不衰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相比环球影城品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内此类主题公园的发展较为落后,比如,横店影视城、无锡影视城等,虽然也立足于打造影视主题公园,但是大都只是保留了一些简单的拍摄剧集场景,游客只能在公园中参观,毫无互动可言;这样的经营现状使得公园经营遭遇困难。 4、结语 主题公园被世界旅游组织成为未来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主题公园的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主题营销理论,国内的主题公园的营销传播模式整体欠佳;为此,我国应该加强中外主题公园品牌营销模式的对比分析,制定符合自身长期发展的品牌营销战略。 作者:郑智溢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电子商务下食品品牌营销策略 内容摘要: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开始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属于自身合理发展的营销渠道。2012年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坚果类产品在网上呈现热卖的态势,也逐渐涌现出电子商务品牌。一些电商借助有利发展契机,主打网上销售新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究竟其发展之路是如何铺就的,本文仅就其营销发展之路进行分析,旨在对坚果网络营销提出可借鉴对策。 关键词:网络营销;食品品牌;策略创新 电商网络营销崛起之路2012年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食品企业出现,成为网络上进行销售的“电商实力派”。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食品企业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对于各种坚果、休闲食品等销售完全借助B2C渠道进行研发、分装以及实现品牌营销发展之路。随着一批食品电商企业成功上市,立即受到消费者的推崇与青睐,逐渐占据同类电子商务营销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因为其品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迅即引起投资公司的关注,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发展,电子商务食品公司得到IDG A轮天使投资、今日资本等公司的集中投资,其发展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在各自领域内占据领导地位,实现产品更加丰富化、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借助互联网形成各自特色,实现了较为可观的原始资本积累。 一、食品企业电商营销思维探析 (一)借助品牌名号,实现网上营销“快起步” 对于产品而言,拥有响亮的名号,将对于产品自身形象构建、外部宣传以及深入推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传播力强的名字必须具备的显著特征是“容易记”、“好出口”、“好识别”、“好推广”。在熟知的一些品牌中,因为名字的好与坏,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品牌的发展,这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共识,相对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真正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以“三只松鼠”为例,其创意可谓是新意十足,在品牌设计上以三只松鼠的平面萌版为主体,更多的是让人第一次看过后就能够在自己内心中揣度,对于品牌产生更多的幻想。“三只松鼠”设计中针对产品的种类进行不同层次的区分,都有着鲜活的名字、星座及个性特征。鼠小贱是坚果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处女座,喜欢唱歌跳舞,张扬个性,让美食与自我坚持融为一体;鼠小美是花茶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双鱼座,温柔恬静而美丽大方,唇语中体现美食的无限风光;鼠小酷是干果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天蝎座,知性男身与暖心酷男的合二为一,刮起美食旋风。不仅如此,借助专业团队的运作,“三只松鼠”经过动漫编剧与运营,其充满情趣的“萌”系列品牌形象与故事在线上广为流传,在消费者心中得到共识,无论是在产品包装上,还是在各种渠道的推广中,都不断地冲击着消费者的视觉,而其美味的休闲产品更是冲击着消费者的味觉。毫无疑问,“三只松鼠”借助品牌名称的打造,已经赋予品牌生命力,让消费者能够实现思维参与和味觉参与的双重体验中,多方位、多角度感受到品牌的独特魅力,让品牌实现了起点争先的目标。 (二)明晰产品定位,实现营销“稳发展” 食品电商一般都会在品牌定位中注入原生态,全新提出自然属性食品这一全新的消费理念。对于自身产品的实际定位更是努力更换消费者对于同类产品的传统印象,让消费者对于零食食品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断丰富自身产品体系的内涵和外延。2015年7月,曾经风靡一时的金丝猴奶糖也加入到电商销售大军中,借助喜糖订货会正式推出“互联网+喜糖定制模式”进行营销,从客户前端体验入手,提供完善的后端保障,全面满足消费者自我个性需求,最大程度上保证经销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合理、合法、有序地进行销售行为,借助这样的营销态势,金丝猴定制喜糖开始在一二线城市中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延伸的态势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辐射,其定制模式也逐渐多元化,结婚照片印在喜糖包装上等创意开始逐渐得到广泛使用,更大程度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通过实现平稳的“一条龙”服务,为企业不断拓展抢得了先机。 (三)全新极限挑战,发展迎来“强势头” 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新媒体营销,关键的落脚点一定是为消费者进行服务,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食品电商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牢牢遵循这条亘古不变的市场发展真理,完全立足于消费者进行设计和生产产品,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营销方式更加贴近需求。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食品电商企业从市场定位、产品研发以及生产销售和售后综合考量,将网络销售与“用户至上”有机结合在一起,更深度、更广度地为客户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从一点一滴入手,让客户体验电子商务带来的方便与实惠。 二、食品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思路评析 (一)寻求思维发展上的“完美蜕变” 相对于传统企业发展而言,进行自我转型的关键所在就是实现思维上的一种转型。在传统营销模式影响下,很多生产销售企业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控制,不能从根本上下决心进行自我突破式发展。从企业顺应时展的角度看,从传统发展困境中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目标,才能获取更多发展的动力所在。更多的食品电商企业能在短时间中取得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当初进行营销设计时完全依托于互联网思维方式来控制,从产品生产到综合设计,再到最后运输环节,完全借助互联网思维方式来进行驾驭,不断实现互联网营销领域内的创新,进而不断成长为各自互联网品牌中的领先者。借助电子商务成长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对于同类型的经营传统食品的企业具有很大的启示,虽然不一定去刻意模仿或者完全照搬照抄,但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逐渐完善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是大有裨益的。 (二)坚持用户为中心的策略构筑营销主阵地 作为食品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我国各种食品品种纷杂,生产企业规模一般较小,配送需求较多,物流技术实现困难较大,也同时给该类产品网上销售带来困难。一般而言,传统的休闲食品网络销售集中在一些小型企业中,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卫生状况疑虑较多,这使得食品网络营销脚步发展缓慢。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食品企业在营销策略选择中更多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着用户体验进行整体营销,这也为其成功奠定了扎实的策略基础。从互联网时展而言,在当下物质资源丰富的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已经已经无法进行平衡化对位,消费者已经完全处于买方市场下,进行消费的选择更加多元化,甚至更多时候可以借助“掷硬币”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如此看来着实需要借助以用户为中心开展营销,切实维护用户需求利益,最大程度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一切都源自于食品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针对性操作,真正拥有衷心的客户团队,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完美与大数据结合实现完美呈现 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电商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客户第一手信息资料,并且能够借助客户的实际基础信息,结合客户的实际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推荐,这些都是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起一套可以追溯的信息系统,充实和完善客户与产品之间的链条,将客户、供应商、控股方与合作客户之间形成一体化“捆绑”,将产品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在客户群体中进行透明化展示,如果了解相关信息,客户只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就能够清晰看出产品产地、加工、质检以及与自己沟通的客户和负责分装的工人,实现产品一条龙追溯机制化,这样全新的营销体验,让客户与产品之间的隔阂顿消,真正借助大数据工具收集、处理消费者相关信息情况,及时有效反馈消费者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从源头上改进产品品质,实现优质化、持久化发展。 三、食品企业电子商务营销对策 (一)着力突出品牌的深厚内涵和底蕴 借助新颖独特的品牌设计、营销理念,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吸引了一批消费者,但是借助超脱于现实主义的元素进行营销可以在短时期获取巨大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需要在其内在品质上下足功夫,不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借助网络文化手段,实现品牌自身内容上的不断充盈,这需要食品企业真正从消费者自身需求出发,不断强化自身供货能力和供货品质,一旦在目标购买过程中出现服务断链,就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关注度,这从目前消费者自身反馈情况看,也已经得到了验证,如何从发货速度、原料采购质量以及客户服务上有所提升,这将是未来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营销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有效把握营销尺度并控制营销风险 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营销新意获得了市场的主动权,但在品牌营销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品牌外在表现的风险。借助网络营销元素可以获取消费者好感,但过多的无趣甚至是低俗的卖萌将会引起消费者内心中的不快与反感,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更多的网络语言充斥在营销的整个链条中,将会导致过犹不及的后果,如何把握消费者审美与欣赏,食品企业需要做更多工作来把握和调控。 (三)走出多元化营销之路 互联网营销拼的是速度,如何真正拥有忠实的用户是电商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食品企业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如何锁住用户的心,让其成为品牌扩散的渠道将是企业营销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借助新意的营销迟早会带来审美疲劳,只有做好品牌服务,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体系,才能真正赢取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中的强势品牌。 作者:吴小林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跨境电商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电商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商逐渐向跨境电商发展,在其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新的环境下跨境电商企业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实现品牌的营销是其现阶段应该追求的目标,自主品牌营销可以促进电商的发展,为其带来价格优势,并能增强其竞争力,提高电商的竞争地位和经济实力。 关键词:跨境电商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跨境电商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创造的贸易总额也是不断增加,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些年来,跨境电商企业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却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潜力发挥,没有完全发挥其经济实力,它们以高科技为依托,因此过分依赖高科技,导致其没有正确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阻碍了其自主品牌经营的发展。 1、自主品牌营销的作用 1.1价格优势 自主品牌营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带给跨境电商企业价格优势。一旦有了自主品牌,那么跨境电商企业就会节省一大部分用于广告的费用,当然还有销售费用,节省费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跨境电商企业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其成本,从而帮助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自主品牌不仅可以帮助跨境电商企业降低成本,还能帮助跨境电商企业提高产品的价格,一般情况下,拥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比一般的没有品牌的产品的价格要高很多,由此可见,自主品牌可以给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电商与传统的销售模式不同,它的买家就是消费者,因此不会扣取中间的费用,这使得其利润更加有保障,不仅如此在自主品牌的支持下,电商还能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降低价格,使消费者受惠,从而获取消费者青睐。 1.2增强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有了自主品牌之后,电商在定价方面就会有较大的自由度,跨境电商企业可以在不断降低自己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定价,让利于消费者,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为忠实客户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保证消费者源源不断光顾自己的产品。具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通常都是自主研发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都在正规商店出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质量的保证,在此基础上,电商还要加强科研力度,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新的改良,从而使自己产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维护好自主品牌的形象。质量以及消费者的喜爱才能让跨境电商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量,从而增强跨境电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促进经营方式转型 自主品牌营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转变自身的经营方式。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物流以及资金都已经从传统的双边向多边转变,逐渐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模式,这给跨境电商企业从传统外贸向跨境电商业务过渡,面对的消费者更加广泛,并且可以在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自己的产品中增加相应的附加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地竞争中完善自己的营销方式,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并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自主品牌营销还可以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冲破传统外贸中的困境,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境外市场品牌的突破,从而使其从单一的外贸形式向多种综合方式转变。 2、自主品牌营销的制约因素 2.1意识薄弱 在传统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电商的营销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停留在价格营销的阶段,他们都希望通过价格来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也是以价格战来获取自身最高的利益。我国的亚马逊、京东,还有阿里巴巴这些电商最近几年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们依靠多种营销工具来不断扩展自身的发展,比如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自己的订单,这是他们普遍使用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方法,由此可见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都没有很强的自主品牌意识,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和风俗,导致其驾驭自主品牌的能力也很差,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还依靠着传统的营销模式,因此很难驾驭得了自主品牌,虽然不乏有那么几个可以驾驭得了自主品牌的,但是这种概率毕竟很小,由于规模比较小,所以很难将大规模的电商的自主品牌意识给唤醒。 2.2困境限制 跨境电商企业缺乏较高的自主品牌意识,这是内因,不仅有内因的影响,同时还有外因的影响。外部条件的制约,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物流 跨境电商企业对物流的依赖性很大,对物流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实际中的物流的速度以及服务却很不理想,给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由于物流速度比较慢,所以物流所递送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不仅时间上没有优越性,而且在物流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找不到包裹的情况,正是因为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物流的落后与不完善,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支付系统 支付系统是限制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另一个因素。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支付方式,这给每次的交易过程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国与国之间的支付系统很难实现对接,但是支付系统在客观上是无法统一的,因此给交易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支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直接导致消费者信息降低,最终导致境外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下降。 (3)其它问题 除了物流以及支付系统这两个大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说电商会面临的关税、质量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大,而且相对比较好解决,但是仍然是跨境电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它们一样阻碍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 3、跨境电商自主品牌营销策略 3.1打造高素质团队 跨境电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自主品牌,想提高驾驭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电商团队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质的电商团队包括了方方面面,即平台操作、物流选择、客服处理以及产品开发,这些能力都是一个优质的电商团队应该具备的,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地保证和促进电商企业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很多跨境电商企业所拥有的团队都只是在平台操作以及产品、销售上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在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处理能力却很差。为了促进电商团队能力的综合发展,提高电商团队的整体素质,必须加强对整个团队的培训,并积极参加多样的电商交流会,此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成功电商的先进经验,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和能力。跨境电商企业要实现自主品牌营销就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首先可以在主要的消费地区和国家注册,并与自身团队线上和线下营销和品牌建设相结合,在发展中不断积累线上营销基础的口碑,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境外市场进行细致划分,并与境外当地的电商进行合作,从而尽快促进自身电商企业品牌的本土化,更加贴近当地的消费者,更容易得到他们的喜爱和消费,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销售业绩。最后在此基础上实施主要国家和地区品牌分销战略,甚至是全球分销的战略,促进营销模式从B2C向B2B2C的方向过渡。 3.2选择优质电商平台 与传统的外贸不同,跨境电商企业所面临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采购特点,即次数多、数量少、而且收货时间短,每个消费者对电商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质量都可以直接的进行反馈,他们的反馈会形成电商跨境销售的口碑,这些不断积累起来的口碑就会直接影响跨境电商企业以后的销售。做跨境电商的企业很多都是传统的外贸企业,在转型之前交货期都比较长,一般都是半个多月甚至几个月,而且成交的金额很大,往往都是几千到数万美元,当然还有更大的订单。在转型之后,很多跨境电商企业仍然按照传统外贸的思维来经营,难以改变原有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很难满足境外消费者的需求了。因此,跨境电商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为更多地小买家提供合适的服务、满足他们的小需求。优质的电商平台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选择或发展电商平台的时候,首先就要坚持买家优先的原则,时时刻刻想着买家,并在销售中不断形成良性的口碑,并将其消费体验留在产品的销售页面上,从而维护自身品牌的良好形象。然后跨境电商企业还要注重在平台上专业经营自己的品牌,从而有效地避免与众多的产品混在一起。跨境电商企业在开跨境店铺的时候,或者是建立自己的B2C网站都要专业化经营自己的品牌,专业化才是打造自己品牌的途径,而不是将所有的产品都混在一起进行销售。最后,跨境电商企业要在深入分析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基础上对所有的境外市场进行细分,从而将不同的产品投放到不同的市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比如说某品牌的手电筒,在销售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市场上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海洋附近的国家有很多潜水爱好者,因此在宣传产品的时候就应该侧重于其防水性能,对于内陆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则需要的是防震耐摔的性能,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提供不同的性能的产品,才能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而赢得多角度良好的口碑,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 3.3选择可靠物流公司、支付系统 物流和支付系统是跨境电商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难题,因此为了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以及自主品牌的打造必须选择良好可靠的物流公司、不断完善支付系统。跨境电商企业要切实地了解自己的品牌以及境外市场的分布特点,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快捷、灵活的物流公司的辅助下将产品快速地送达给买家。为了保证物流的速度和质量,跨境电商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的利润的前提下,多与国际知名的快递公司进行合作。知名物流公司有良好的态度和速度,他们可以使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受到货物,而且还可以使其感受到跨境电商企业良好的服务,感受到品牌的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消费体验。对于货物数量大,而且不是很急的消费者就可以使用国际海运公司进行运送,对于比较急切的、而且包裹很小的货物就可以选择贝邮宝或者是海购丰运等快递公司进行运送。运用灵活的物流,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收货需求,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了使交易更加便捷,跨境电商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支付系统,比如说利用信用卡以及第三方支付等多种形式进行支付,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不同的支付需求。 3.4加强与境外电商合作 由于是跨境销售,因此在物流时间上与当地的电商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跨境电商企业可以加强与境外电商的合作,在当地建立仓储点以及物流仓库,从而实现线上接单快速发货的目标,让买家可以快速收货,促进跨境销售的本土化,从而有效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最终增强跨境电商企业的境外市场竞争力。 结语 跨境电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主品牌的构建,拥有了自主品牌可以享受价格上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但是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意识比较薄弱,而且在物流以及支付方式上存在着很多问题,都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跨境电商企业就必须提高团队素质、选择优质电商平台、选择可靠物流公司、支付系统、加强与境外电商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来打造自身的品牌,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黄玉珊 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汽车品牌体育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体育营销是通过具体的运动项目竞赛来对企业品牌或文化进行宣传或推广的一种营销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在短期内能迅速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巨大的,是其它推广方式所不具备的。正因如此,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来从事企业营销活动,成了近年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共同选择。汽车业界,也不例外,纷纷涉及体育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模式,并提出了自己的营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既有成功喜悦,更有失败教训,本文从这方面入手,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汽车品牌;体育营销 要说2014年最引人注目的体育赛事是什么?在刚刚结束的巴西(足球)世界杯,恐怕没有人会怀疑。而在世界杯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商家的营销动作,也正卯足全力。特别是对于与足球有着紧密联系的汽车行业,竞争更是激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借助世界杯进行赞助的车企达十家之多,赞助形式包括球队赞助、球衣冠名、邀请球星代言、电视栏目赞助、直播广告等多种。其实,除了今年世界杯以外,以往无论是奥运会、NBA,还是欧洲冠军杯(欧洲足球俱乐部间最高赛事),都能看到各种醒目有趣甚至意义深刻的汽车广告牌,但是利用这样的方式真能让广大消费者记住汽车品牌吗? 一、体育营销基本状况 体育营销就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体育营销是通过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企业品牌或文化进行宣传或推广的一种营销手段)。通常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将体育本身作为产品营销。另一种是指运用营销学的理论,并以体育赛事为平台而进行的非体育产品的推广和品牌传播等营销现象。本文要阐述的是它的第二层含义。 二、汽车品牌企业与体育营销的现状分析 体育营销通常也主要以三类形式体是现出来,一是直接参与形式,比如像F1,法拉利车队、奔驰的迈凯伦车队、宝马的威廉姆斯车队等;二是冠名赞助类,著名的就是奥运会和世界杯,比如像大众赞助北京奥运会、起亚赞助巴西世界杯等;第三类就是汽车品牌直接举办的一些小型体育赛事,直接以“××杯”命名,比如像“沃尔沃杯”帆船赛、“奔驰杯”高尔夫球赛等。然而,在赞助光环的背后,以下问题应引起我们企业者们的高度重视: 1.体育赞助所需费用高、承担风险大。体育赞助一般费用都比较高,平均费用上千万美元以上,因此,风险较大,一旦实施,可能会给企业正常运行造成重大损失。 2.体育赞助项目必须与企业自身项目相匹配。体育赞助必须目标明确,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所赞助的体育赛事是否符合所接触的目标消费者?如果所赞助的体育项目不符合目标消费者,就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无法激起他们的消费欲望,也就无从谈起从中的商业价值,所谓的赞助也就失去意义了。然而现实是,相当多的企业没有真正考虑潜在的风险,草率做出决策。二是赞助项目与自身品牌定位、产品特征是否相符?体育赞助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最终目标是要为企业品牌服务,找准市场定位、消费目标定位,赞助的体育项目与销售的产品特性是否相一致,从而促进销售。还有,体育赞助项目必须与品牌的定位相一致。最明显的就是近年来盛行的车汽车品牌明星代言人。大约在七、八年前,汽车企业邀请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作产品代言人,还是很罕见。如今,不论是合资品牌,还是国产品牌;请明星代言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也不管代价如何。三是所赞助的体育赛事是否被大众普遍认同,其影响力是巨大的。所赞助的项目是否被消费者普遍认同,这决定了企业品牌的传播领域是否广,辐射面是否开阔以及被公众认同程度是否深。同时,也将影响品牌的美誉度。当赞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或影响力较广的赛事时候,往往会让消费者感觉到你的品牌是年轻而有活力的。反之,当赞助一个让消费者失望,或目标受众较小的赛事时候,则往往品牌影响力小,消费者也难以接受的。如果从这方面说,大众赞助奥运会,起亚赞助世界杯,无疑是成功的。从影响力、目标受众面来看,奥运会和世界杯都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目标受众面最广的体育盛会,像四大网球公开赛、NBA等,其影响力都不能及的。 三、汽车企业运用体育营销策略的实施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建议车企在赞助体育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并采取措施: 1.赞助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的目标顾客定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多达成百上千种,每个企业只能根据自身产品特性针对性选择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体育赛事。 2.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由于体育赞助是以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效应为着入点,所产生的效益只有经过长期过程才能实现,决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 3.体育赞助要讲究协作一致性。赞助商在进行体育赞助的时候,要努力和被赞助者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并将合作交流制度化。 4.体育赞助还应具有广泛性和开阔。不应以某个局部为目标,应以全球作为战略目标。当今世界,全球化成为趋势,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企业进行体育赞助,不能仅仅把视野停留在国内体育活动上,而应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把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要尽可能力争对国际体育活动进行赞助。 5.体育赞助还要考虑企业自身账务状况,做到量力而行。对赞助活动的资金要科学预算,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要重新评估,再做决策。而一旦做出决定,则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结论 总之,体育赞助是一种新兴的企业营销手段。它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持续性的企业战略规划决策。同样,体育赞助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赞助活动,而是一项需要强大资金支持和配套的系统工程。汽车企业运用这一营销手段,应从多不方面考虑,综合平衡,才能这一营销手段成为利润增长的“利器”,而不能成为“烧钱机器”。 作者:张小联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红色动漫品牌构建与营销策略 摘要:本研究是从我国动漫产业市场的发展的现阶段现状进行研究,探究了红色动漫文化引领动漫市场的可行性,从而研究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的积极意义,且得出实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构建;营销策略 随着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动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动漫产业,一般指动画系列、漫画系列、游戏系列等。作为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品之一,是艺术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品,动漫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在无形中慢慢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数字网络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动漫产业有很强的产业链,如电视、音像、电玩、移动通讯等产品,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漫产业链1。由于国外动漫竞争力较强,国内动漫相比数目较少同时发展较慢,造成国产动漫处于弱势。 一、中国红色动漫市场发展的现状 第一,动漫产业被称为21实际最具潜力的发展产业之一,近几年国产动漫除了《喜洋洋与灰太狼》《大圣归来》等少数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之外,大多数国产动漫电影票房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动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也曾经是世界动漫界牛耳。但在后来发展过程中没有把握住给予,慢慢的滑落到世界动漫产业后面。落后日本、韩国等后起之秀,我国在2004年才把动漫作为一种产业提出来,发展时间较短困难较多,但具有良好的前景。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动漫产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国家政策从体制管理方面、市场经营方面和创作研究几个方面入手,描绘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全新版图,动漫逐步成为了各个城市的时髦词2。第二,国内动漫的发展势头良好,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有着宏大的发展空间,每年至少有5亿消费者带动国内巨大市场空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国产动漫产品在市场上精品较少,缺乏能在国际以及国内站得住,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漫形象;日本、韩国等动漫大国的动漫产品通过各种方式流入中国市场,和国内动漫产品竞争市场份额;我国动漫产业结构不完善,其他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等行业相对薄弱,动漫相关企业效益偏低,利润较少;国内同行业中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急功近利、盲目随从、注重数量而不注重创新及质量。第三,人才需求量较大,国内民族动漫产业在创新原创、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受到严峻考验。我国从事动漫行业者人员不及韩国一半,严重缺乏艺术与技术复合型的动漫人才。动漫设计作为新兴工作,社会地位较高,薪资也高于传统行业,然而这种“诱惑”下国内企业仍然严重缺乏合适的人才。我国有充足的人才,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急需大量的人才,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人员,近几年国家各地区积极发展动漫教育,完善动漫培养机制,摸索新兴的教育模式,动漫产业成为了吸纳和转变社会剩余的劳动力的重要产业3。 二、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 1.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构建的可行性 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和营销方面。近几年来在国内的动漫市场中,动漫产品中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只有少数动漫作品获得了商业化成功,大多数动漫产品收益不佳。不是产品本身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运作过程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动漫品牌的重要性。市场发展需要品牌,动漫的市场也一样。动漫产业中动漫品牌有着重要地位,品牌营销能给动漫企业带来更多的额外资产,更能够被接受和认同,我国动漫发展还不够重视品牌的打造。想要振兴动漫产业,我们要用心和创意去塑造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树立自己的动漫品牌。从企业自身出发,注重对品牌的保护与传播。 2.中国红色文化品构建的积极意义 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具有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不计其数的仁人义士、英雄豪杰、历史文献等无以计数,这都是动漫产业的丰富的资源。我国的历史文化、抗日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在国内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动漫产品取之不竭的源泉。“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我国人民进行教育的最好题材,很好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它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文化。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受到重视,精神教育必须着眼于全社会,红色文化对于青少年、儿童教育极为重要。传统的宣传形式已不满足于当今社会,它的局限性很大。动漫发展的今天,动漫艺术已成为更好的载体,它具有多样性的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审美要求,方便了教育儿童,深受儿童的喜爱。红色文化和动漫艺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更好的进行传播并深入人心。以国内历史文化为题材作为创作素材,与艺术相互结合,转化为的作品进行传播,这种方式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红色文化与动漫艺术的相结合,定将推动中国红色动漫的发展。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完整动漫品牌的构建与营销体系,有利于原创动漫的良性发展,并利于推广中国文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3.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 将本土文化放入国内动漫品牌构建与营销战略中,中国红色动漫取材源于我国特有的文化,在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中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创造红色动漫电影。中国很多红色文化可以与动漫题材相互结合,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可以创造出中国独有的红色文化动漫特色,可以真正的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红色动漫王国。将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融入到红色动漫品牌构建中,给动漫品牌一个文化的支撑点。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可以与动漫题材相结合的内容,比如抗日英雄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这些英雄人物可以转化成动漫里的人物,可以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4。在中国动漫品牌构建中注入强大的文化意识,可以广泛地有效的宣传我国的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以活泼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更加具有影响力。 作者:郗望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音乐在品牌营销策略中的作用 一、音乐影响发展历程 音乐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随着贸易的伊始已出现。从生意人最初改变节奏、腔调等与众不同的叫卖声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如:磨剪子菜刀的手艺人一直沿用至今的腔调“磨…剪…子唻……锵…菜…刀……”);到贩卖过程中加入简单的乐器对叫卖声加以衬托或代替(如:卖货郎手里摇的“拨浪鼓”、卖油人手里敲的“油梆子”等);再到将自己贩卖的产品编成歌谣,形成了朗朗上口的叫卖歌(如:《汤圆歌》里唱到的:“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这些在贸易中出现的音乐信息虽简单、直接,却从听觉的角度引起受众人群的注意,增加识别力,并达到交易的目的。音乐在品牌营销中的运用虽处于萌芽状态,却有着不可小视的力量。随着时代变迁,品牌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强大,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品牌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户外、报刊等传播媒体为载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品牌进行着塑造,以达到产品营销的目的。在多媒体视听相结合的品牌策划创意中,品牌对其形象的塑造已不再满足于视觉范围内的文字、色彩、图片、影像等元素,而是囊括了视、听、嗅、感等诸多元素的综合体。早在1993年,KellarisandCox所写的《音乐与吸引注意的能力》中就提到,大约有75-95%的广播及电视广告中使用各种音乐。而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提高,更是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寻找产品定位与个性所在,而音乐在现代品牌形象塑造的营销策略中,既可以树立品牌个性(brandpersonality),又有利于品牌的传播(brandcommunication),进而提高品牌销售(brandsales),而企业专属的励志歌曲对品牌管理(brandmanagement)也有着独特的效果。 二、音乐在品牌形象塑造中的功能 品牌在对旗下产品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受众人群并不是单一的,他们甚至希望从两岁的幼儿到八九十的老人都能接受自己产品,并直接或间接的产生购买行为。音乐恰恰拥有着这样的神奇魔力,它可以不受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只要音乐响起,便可轻松的引领着所有的受众人群去感受并接受到他们感兴趣的产品信息。 (一)音乐有利于加强产品呈现真实感,突出品牌主题。 静态的画面随着影视媒体的日新月异开始呈现出动态感,但是如果只是画面的连续和语言的陈述,就会使产品营销呈现的不够完美。音乐的出现使画面感更真实,增强了观众对画面的兴趣,使画面呈现的视觉形象更真实,缩短了画面产品与受众人群的距离感。品牌为了树立自己的独特形象,会赋予自己的品牌一定内涵,音乐可以在画面之外将所有产品进行组合,并很好的传达给受众人群,使其在潜意识中将产品与品牌进行关联。一些品牌在不同场合的宣传中使用同一音乐,不但可以很快唤醒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更能很好的突出品牌的主题性。例如,脑白金广告。作为保健品的“脑白金”自1998年开始启动市场,并在三年内创造了销售十几亿的奇迹,从脑白金的营销广告中不难发现,唱出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从未改变,虽然直白简单,确如植入了大脑般挥之不去,甚至很多人一提到“脑白金”三个字就能唱出广告语,音乐的运用虽然简单,却很好的突出了品牌所想表达的主题。 (二)音乐有利于打破固有画框,延伸宣传画面,产生画面联想。 不论是电视、电影还是电脑作为媒体播放器,都是有边框的,画面受到荧屏边框的限制和约束,而音乐却可以突破这种约束力,通过声音暗示出另一个空间,借助观众的联想,打破画面限制,延伸出无限空间感。这种画面效果在广播中显的更为突出,音乐可以在受众人群的脑海中产生画面联想。例如,如机器的轰鸣可以反映工厂的繁忙;鸡鸭的叫声和晾晒谷物的声音可以引申出农忙的景象;清脆的鸟鸣和微微的风声描绘出了美丽的山林;子弹和炮声可以表现出战斗的激烈;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可以烘托出夜店的疯狂等等。 (三)音乐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提高销售渲染力。 品牌在广告营销中加入音乐元素,可以使广告画面柔和、生动,更能传达出企业的理念和价值,产生吸引和注意力。在有实际购买行为发生的店铺、商场、购物中心等场所中,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唤起了消费者的换位联想和感受,潜在的提高了品牌对消费者情感上的影响,产生了品牌的认同感,增强了购买欲。例如,餐厅里柔和的音乐可以让消费者放慢速度品尝美食,而服装店里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会让消费者产生走在T台上的联想,试穿的时候自然的仰首挺胸,气质外露。 (四)音乐有利于增强静态画面的质感,调节气氛。 听到声音往往会联系到声源,一幅幅漂亮的画面无需语言,只要配上合适的音乐就能诠释出画面里展现的全部内涵,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情冲动,触动消费者内心和灵魂。例如,摄影师镜头下一幅幅偏远地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图片,画面安静的,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配上适宜的音乐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出社会应有的正能量。 (五)音乐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加深消费者记忆力。 人类的五大感官对外界的感觉在大脑的反映中,视觉与听觉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而视听结合的记忆保持力却可以达到68%。从数据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声音在辅助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了强大的记忆力。日本著名的配乐创作大师久石让在《感动•如此创造》中谈到“音乐是记忆的开关”,“音乐的力量能够直接传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音乐在品牌营销中的合理运用,使整个营销创意生动起来,所承载的企业和产品信息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消费者所接触和接受。 (六)音乐“LOGO”有利于提高品牌价值,利于子产品的推广。 “LOGO”作为表明特征的符号附于产品之上,用以简练的诠释和展示品牌。而音乐从最初在品牌营销体系中仅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发展为广告主题曲,现在很多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LOGO,音乐在营销体系中的科学运用对品牌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音乐的运用不但提升了品牌的价值、丰富了品牌的宣传,更充实了品牌在广告营销中的科学运用。耳熟的声音总会唤起消费者内心的形象,杭州哇哈哈集旗下产品众多,不管那种产品的宣传,结尾的“哇哈哈(1=G2/435|10|)”三个字的旋律始终没变,这对快速辨别产品的品牌归属有着强有力的作用,也更具有优美度。 三、音乐在营销体系中的类型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向来以高雅优美而著称,很多品牌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引用了古典音乐元素,以提升产品的品味。例如,台湾华视HD台播放的英谊绿科技的营销广告《iwater金字塔能量活水机》中就运用了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艺术歌曲《舞曲》精彩旋律片段和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精彩片段来衬托广告中毫无语言阐述的画面,在结尾引出了产品名称“iwater金字塔能量活水机”。在平凡的生活中取景,用高贵典雅的音乐衬托,预示产品使用人的品味,引起了消费者共鸣。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因结构短小、形式活泼多样、内容通俗易懂、感情真挚,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品牌营销策划者抓住了流行音乐传唱的广度,在自己的营销创意中运用流行音乐加上明星效应达到营销效果。例如,百事可乐作为世界著名的碳酸饮料品牌,长期受到年轻人的狂热追求。它的营销方案中总少不了流行的音乐旋律(2009年引用世界杯主题曲《wewillrockyou》;2013年侧用了因“中国好声音”走红的吴莫愁演唱的《就现在》等),这种营销方案,给消费者带来了“喝百事可乐就可以走在流行前端”的心理暗示。 (三)民族音乐。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和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创造出了各具民族特色、承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音乐。品牌在营销策划中运用民族音乐,更容易产生国人的共鸣,产生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例如,麦斯威尔咖啡在广告中用闽南歌曲为背景音乐,用闽南语演唱,旋律婉转悠扬,与画面故事配合,利用“不遇”表达麦斯威尔宣传的“好东西要与好朋友一起分享”的广告诉求,使广告表现的既含蓄又意味深长。 (四)儿童歌曲。 儿童歌曲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曲调简单,多用于儿童产品的营销策划,也会巧妙的运用到一些非儿童产品的营销广告中。例如,在黑松汽水C C气泡饮作为功能饮料,在营销方案中运用了儿歌《蜜蜂做工》的轻快旋律,配上蜜蜂服饰和动作吸引了受众人群的眼球,很好的诠释出产品宣传的亮点:“有活力才能勤做工”。儿歌为宣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自创音乐。 为了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品牌理念,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拍摄品牌主题MV,画面精良并搭配自创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诠释品牌和产品的作用。例如,有着悠久历史的五粮液集团制作的系列品牌宣传MV,以音乐为背景,视觉影像为主轴,很好的阐述了五粮春虽自理为隐者,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更含蓄的表达了五粮春“系出名门,丽质天成”。自创音乐对品牌“高档次、高品味”的定位进行了很好的诠释。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视听技术和传播方式快速发展。品牌策划者和广告人越来越重视音乐在品牌营销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营销体系中运用的音乐也由画面同质模仿严重开始逐渐找寻自己的独特所在,音乐独有的特性也在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中发挥着特有的优势作用。 作者:相九芮 张树纲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品牌意识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加入WTO后大量外来名牌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农产品的整体品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对加强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受小农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较为分散,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各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发特色农产品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新出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其一,农产品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更加看重个性化的农产品;其二,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增大。新形势下,树立品牌意识,开展品牌营销已经成为特色农产品营销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特色农产品何以必须强化品牌营销 (一)品牌营销本身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品牌包含名称、标识、内涵、目标、理念五个基本要素。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将产品变为名牌,因此必须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能够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消费者更加注重某一品牌的功能与质量,品牌能够帮助消费者对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区分。品牌具有专有性和扩张性的特点,一个好品牌能够让消费者保持对产品的忠诚和信心。品牌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附加值,同时能够起到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品牌应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美誉度和普及度。品牌具有识别功能,是消费者将同类产品加以区分的标志,一旦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生好感,便容易形成对该品牌的依赖,从而有利于品牌产品的销售。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加工与包装体现农产品的个性特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农产品品牌营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借助良好的产品和企业形象运用一定的经营方式和手段,通过制定总体的营销计划与目标,开展营销活动的长期行为。品牌知名度在农产品营销中起到关键作用,国外在设计营销规划时,注重品牌经营,并有计划地制定营销方案,从而赢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农产品营销中必须树立品牌战略观念,发展优质农产品,创造农产品品牌,搞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 (二)特色农业必须具有相应的品牌 一个成功的品牌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定的形象美誉度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必须有自身的特色。而反过来讲,一定的特色产品,当然也就必须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相应的品牌,没有相应的品牌,也就无所谓特色。特色农业顾名思义是指将具有区域特征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农业形式。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我国幅员辽阔,地方性差异较大,各区域之间可根据自身地域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发展与本地区自然条件等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从当前我国农产品资源的发展现状来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属于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比较丰富,且种类多样,但是,由于多数所谓的特色农产品缺少个性化特征,品牌意识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因而,所谓的特色当然也就大打折扣,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最大化收益。就此而言,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显然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品牌战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特色农业成为具有相应品牌的特色农业并形成相应的市场价值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强化农产品品牌营销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并开展品牌营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企业维持稳定的价格,防御农产品需求导致的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农产品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农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较小,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分,品牌成为消费者识别农产品的重要因素,同时消费者也可从品牌的包装等方面进行识别。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有助于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商品,同时对于维持稳定的消费群体,建立品牌忠诚度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再次,从当前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形式来看,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已不存在,为增强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实力,必须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包装、营养等方面的提升。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农产品必须推进品牌建设,重视品牌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的开展,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品牌,现有的许多特色农产品就是很好的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等的应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多数特色农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等的出台,对整合特色农产品以及做大做强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政府将推进农业品牌营销作为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突破口,政府提供的政策、资金、技术等的支持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助于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推行和实施。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尤其体现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问题上,例如品牌意识淡薄、综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品牌建设主体实力不强等问题。 (一)品牌意识薄弱 从特色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来看,品牌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市场营销观念不足,品牌意识差。农业生产者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其思想意识对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开展有直接影响。由于我国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小规模经营,其经营主体为分散的农户,这些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受传统小农意识观念的束缚,经营意识和观念难以满足品牌建设的需要。再加上有些地区由于信息闭塞,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者的经营理念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很难保证产品质量。部分农业生产者还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企业创建品牌是费时费力之举,没有认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价值。第二,主体经营者品牌建设实力不强。及时有些生产者意识到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在技术、管理、营销技能等方面的缺乏,导致力不从心。生产经营者缺少品牌形象的营造能力,因而影响了品牌经营的有效开展。事实上,造成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在于,除了受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息技术相对薄弱,基础设施等条件缺乏,再加上交通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不足。 (二)品牌内涵不深 从特色农产品本身特点来看,品牌内涵不深。主要面临特色农产品的综合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文化融入欠缺的问题。首先,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我国农业产业在布局上并不合理,各区域之间的种植结构等较为相似,特色却分并不明显。且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地区特色不明显。尤其忽视了特色农产品的地区适宜性,导致农产品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此外,农产品的深加力度欠缺,产品增值小。质量是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生命,农产品品牌之路的发展离不开对产品的高质量要求。其次,产品科技支持不足。农业科技水平直接制约着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科技支持包含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农产品科技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技术设备等不能满足深加工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再次,我国一些地区在开发特色农产品时,缺少当地特色文化的融入,忽视了品牌内涵的提升。特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的区别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融入是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的重要构成。忽视地方文化特色便会导致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内涵不足,从而影响品牌推广营销。 (三)品牌推广不足 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过程来看,品牌推广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特色农产品包装形象差。产品的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产品的第一印象,是品牌宣传的第一要素。树立良好形象是品牌推广的重要环节,然而特色农产品包装往往被经营者忽略。当前许多农产品包装简陋,文字说明较简单,不能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品质等信息。包装上传递的信息量过少,不仅不能说明特色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长远看不利于品牌的营销推广。其次,品牌传播力度不够。宣传是任何产品营销的必要环节,特色农产品品牌效能的提升仅仅依靠产品的品质与形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宣传不断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国农产品在品牌推广中不善于运用媒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路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化的媒介宣传方式不应该被忽视。充分利用新型媒介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应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宣传力度不够以外,在营销推广过程中还应加大品牌的促销力度。从战略的高度去吸引资金、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再次,物流体系不完善。当前特色农产品营销已经进入网络营销与实体营销的双重营销模式。无论是网络营销还是超市营销,都需要完整的物流体系作保障。当前,我国农产品销售主要由三渠道模式为主,因而造成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农产品本身受季节和区域等的局限,流通环节的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的提高。流通环节的优化有助于降低产品经营成本,但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由于流通环节较为复杂,导致每个环节产生的费用和成本增加,拉升了终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三、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坚持政府引导,提高品牌意识,增强经营主体实力 特色农产品营销的重中之重就是增强品牌意识,农产品品牌意识的提高以及经营主体实力的增强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农产品品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联合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要以身作则,转变观念认识到品牌意识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增强品牌意识,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二是,不断对农户进行引导,帮助农户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利用媒体宣传,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对于特色农产品开发的重要作用。各级村、镇等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农产品营销等相关的知识讲座,组织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农民对产品营销等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认识。让农民了解到品牌建设是增加收入的保障,改变先前的认识误区。同时,鼓励农户积极投身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去。三是,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引导,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由于对企业来说,为企业提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自觉走品牌发展之路。总而言之,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第一关键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联合推进,政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企业、农户发展品牌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培养品牌观念和管理技能,不断增强经营主体实力,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奠定基础。 (二)增加投入和监督,推进产品深加工,提升品牌内涵 面对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出现的质量不过关和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通过银行贷款、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手段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地方政府也要加强惠农力度,适当采取倾斜政策。同时帮助整合农业地域优势资源,打造品牌建设主体。其次,应逐渐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规则,在执行过程中严格监控,把好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关。同时加大对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等的执法力度,完善品牌保护等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特色农产品营销秩序化、规范化进行。然后,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注重产品品质效益的发挥和挖掘。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培养优良品种,改善现有的农产品品质。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时不仅有助于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同时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最后,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需注入文化内涵,善于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着重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农业。通过将农产品与当地丰厚的人文乡土气息相结合,与消费者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相结合,达到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总之,为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需要在产品的品质、科技、品味等方面全面提升。 (三)扩大产品宣传,完善物流体系,加强品牌传播力度 改进产品包装,辅以丰富的文字说明的同时,做到精细包装,提升产品的美观程度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和促销力度,通过广告、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等手段,以及采取独特的促销手段等加强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在推广特色品牌的同时注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例如人们对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推广品牌时可以融入绿色产品的概念。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网络营销的推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在营销推广过程中还应注重物流体系的完善,通过推行产地直购,优化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有着极其重要的市场价值,但也必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必须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结合市场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作者:唐克冰 单位: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不同时代竞争的着力点不同,农业时代靠土地,工业时代靠机器,信息时代靠品牌。品牌是市场化下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今天,所有的企业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发展品牌战略,构筑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也代表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本身优良的特性。不仅生产企业纷纷创立和强化产品品牌,零售企业亦如此。本文从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背景出发,研究零售商自有品牌的营销策略,提出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经营自有品牌的解决办法。 一、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历史和发展 品牌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是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它有效地向消费者宣传了产品的独特之处。美国广告专家莱利.莱特指出: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一一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通常理解的品牌,主要是制造商品牌,比如可口可乐、惠普、海尔和TCL等知名品牌。由于受制造商限制,零售商在零售价格和产品服务上不能提供强有力的竞争来吸引更多的顾客。随着市场白热化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开发自己的品牌,就是零售商自有品牌(PB———PrivateBrand)。零售商自有品牌是指由零售商开发和组织生产并印上零售商自己符号和标记的商品。通常,零售商搜集和分析终端数据,根据结果,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造商主导地位,零售商成为主宰。从上世纪60、70年代至今,零售商自有品牌已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名时代,零售商自有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形象定位远低于市场主导产品,产品设计简单,易被仿制,如香皂、卫生纸等产品。第二阶段,准品牌时代。即零售商将店牌当作自有品牌的名牌时代。此时,因零售商店牌的知名度使自有品牌的产品知名度提高,商品市场销售有所增加,但产品低端,价格低廉,缺乏自身的独特性和显著差异。第三阶段,品牌家族。此时自有品牌延伸至品牌家族,市场定位已可以和市场主导产品进行比较。产品技术有了突破,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和承诺。第四阶段,形象品牌。即零售商自有品牌是市场主导产品品牌时代。从质量、形象到市场定位至少达到了市场主导产品的水平,产品覆盖类别和花色品种有所增多,产品质量优良,生产技术先进,由固定的加工厂来生产。英国是自有品牌商品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自有品牌商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日本,有60%以上的连锁商业集团都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大约有30-40%的超市其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额已占到企业销售总额的1/3。美国自有品牌制造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美自有品牌商品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14.8%。 二、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各具特色的自有品牌。但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零售商缺乏科学的品牌规划,还存在很多问题。 1、自有品牌在中国的开发度与认知度很低。许多零售商将战略重点放在选择供应商、商店整体形象宣传等策略上,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够重视。同时中国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在购买时还是以制造商的品牌为主。 2、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名称策略太过单一,大多数选择企业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易出现一损俱损的弊端。起步较晚,再加上能力与经验经营的欠缺,无法与进驻中国市场的国外零售商相抗衡。 3、我国零售商大多数的销售网络不够,自有产品发展战略没有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作为支撑,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 4、零售商品牌管理近视,忽视顾客对品牌内涵的需求,短期行为过多,伤害品牌的长远发展。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制约,决定了中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与成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中国消费品市场巨大的潜力,决定了中国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的前景是可观而美好的。 三、对我国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的建议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领域在外资进入以来,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内消费者的选择也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在市场同质化加剧、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一方面保留了购买频率高、单次购买金额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购买行为中的求变意愿在增强(表现为较低的品牌和商店忠诚度),所有这些为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零售业自有品牌发展已经远远的落后与进入国内的国外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没有正确的营销策略,发展目标不明确,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种种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就发展我国零售业的自有品牌,本文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零售企业要注重自有品牌商品的选择和定位。 一般情况下适合做自有品牌的商品有购买频率较高、品牌意识不强、单价较低及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在开发自有品牌时,零售商可根据以往的销售记录和数据分析,在充分评估自身和了解消费者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商品。开发初期,可开发那种制造简单、品牌感不强、购买频率较高类的简单商品,当消费者形成消费自有品牌产品惯性时,再去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高端产品,前期的成功也能带动后续自有品牌产品的成功。但不管是前期的简单商品,还是后期的中高端产品,都要有零售企业信誉的保证,品质和价格的保证。 2、零售商不是制造商,零售企业选择自有品牌产品的建设需要选择可靠的制造企业为其生产。 在中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下,代工工厂的大量出现,无疑为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委托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厂商对实施有效的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评估选择生产厂商时,零售商应注意考虑生产厂商生产能力的大小、质量管理体系的高低,生产厂商库存和运输网络情况能否保证及时、可靠的交货,生产厂商对短期的市场波动的灵活反应能力,以及生产厂商的资金实力和信誉等级等。在选择了合适的自有品牌委托生产对象以后,零售商应力求与生产商建立稳定、共赢的合作关系。 3、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也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包括具备一定自有品牌的消费规模,具备一定的销售规模并不断夸大自己的销售规模,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具备良好的商业信誉等。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对于发展自有品牌也是不可或缺的。自有品牌的发展和建设同样离不开企业经营中的各类人才,零售企业在发展自有品牌的时候,要把人力资源发展成人力资本,重视人才的培养。 4、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所需的营销策略,大致上有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和沟通策略等。零售商的产品策略决定了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前的定位与选择,零售商可以根据自有品牌产品的属性及市场比较零售商和制造商产品后的认知度来进行定位、选择。在渠道策略上,零售商依着“终端为王”的地位,需要对供应渠道进行后向一体化整合,这种整合是一种垂直整合,可以缩短供需之间的渠道,更好的建设和发展自有品牌。在价格策略上,零售商自由产品的价格总是比制造商产品低很多,自由品牌最基础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较低的价格。因此,要实现零售商自有品牌良好的销售,在以成本导向定价方式形成自有品牌产品的价格后,零售商还应根据消费者的心理价格与竞争品牌的价格做出适当调整,从而确定一个最有利于其销售的市场价格。在沟通渠道上,营销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制定出正确的沟通策略,可以综合运用广告、人员推销、公关宣传、营业推广等促销方法,再结合零售商门店所构成完整体系的优势,通过各门店内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店内混搭和制造商产品捆绑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5、注重通过店铺形象优化提升顾客自有品牌感知。 利用自有品牌声誉与零售商自身声誉紧密相连的特点,通过店铺整体形象的优化升级来提高顾客对自有品牌的感知,例如通过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自有品牌产品价格和质量、产品的售后服务、恰当的人文关怀等手段,也不失为发展自有品牌的有效途径。还有重要的一点,当全球都在享用电子商务带来便利的时候,零售企业也不能拉单。当世界的零售商巨头们纷纷将精力投向电子商务的时候,我国零售业也要加大自己电子化的进程,以实现与贸易伙伴的电子数据交换战略,实现自有品牌的网络营销,真正实现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大发展。 作者:胡建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传统品牌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以信息功能强大、互动性强、随时随地、成本低、效益高等优势迅速成为各大企业提高销售量、创造最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传统品牌企业也加入了发展网络营销的浪潮中。但是传统企业中的保守思想与网络营销中开放、创新思想的激烈冲突为网络营销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包括线上与线下的营销模式、合作程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传统企业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的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其领导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浅析传统品牌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传统品牌企业是相对于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一些网络企业而言的,它们大多有非常成熟的线下团队以及非常庞大的销售额和数量不小的实体店,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和知名度的品牌企业们。传统品牌企业往往是以生产有形产品为主,如服装、鞋子、家电、建筑材料等,在传统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群体,它们大多是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服务,产品也多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基于此,传统品牌企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时代下,网络营销具有宣传范围广、宣传速度快和宣传成本低的巨大优势。网络营销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企业一旦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其宣传对象和消费对象就不再单单是某一个地区,而是面向广大的全球用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除此之外,网络中的社会化网络媒体也是网络营销的一大优势,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可以把企业、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可以促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并借助这些平台获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更好地品牌信誉。同时网络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向的沟通,企业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安逸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高度和信誉度;消费者则可以随时随地的选择和购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商品,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定制具有个性化的商品。企业与消费者良好的互动使企业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及相关的意见,并对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及时作出反馈,从而极大地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传统品牌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可以有效的打破其发展深度和广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如此普及的当下,互联网市场已成为传统品牌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市场,若企业跟不上时展的趋势,仍然只注重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那么必将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产生冲突,消费群体和销售额将会快速缩水,给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机。因此传统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发展网络营销,使本企业在市场销售中更具有优势。首先,传统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资金上的优势。传统企业规模大、发展时间长,有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相对于新兴的网络企业来说,资金实力雄厚,进行网络营销有强大的资金后盾,而网络企业的资金都是滚动的,因此它们要必须保证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健康、正常的运行,否则极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现金短缺的问题。其次,具有生产方面的优势。传统企业发展多年,不管是在生产线方面还是在产品管理模式方面,都相对成熟,因此企业可以把诸多的资源优化升级去更好地进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传统企业要利用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在牢牢地把握原有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最后,在起步和诚信方面具有优势。传统企业经过多年的宣传积累,在消费者心中有着很好的品牌形象和很高的知名度,可以快速的打开网络市场,极大地降低网络推广成本。再一个,传统企业有成熟、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能很好的规范网络营销工作程序,使之快速适应新的销售角色。网购毕竟摸不着、碰不着,只有一张图片,因此很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家的信任度很低,但是传统企业不同,它们本身在消费群体中已有很好的形象和信誉,而且在现实市场中有很多实体店以及相关的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戒备和警觉,可以促使消费者安心的去网购相关的产品。 2、当前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组织结构僵化 传统企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标准化、大规模批量生产,但是在网络营销中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是小数量的,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不能及时的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反应、快速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需求。因此传统企业僵化的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的网络市场的开拓以及本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线上线下文化和模式冲突激烈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市场越来越具有诱惑力,很多传统品牌企业加快了开拓网络市场的步伐,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传统企业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与创新的激烈对决的结果。传统企业在进军网络市场时,由于原来的团队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在向外界招募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会从本单位抽调销售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网络营销业务,因此传统企业的电商运营团队不但有从未做过网络营销的线下企业高管,也有空降的网络营销经验丰富的业务高管。两条线上的人员为了运营模式和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其中电商团队为了靠业绩说话,肯定会采取“饥饿营销”的营销思维,即在一段时间内加大投入,亏本销售,待到打开销路和知名度的时候再调整策略开始盈利,而这种营销思维在有投入就有回报的传统运营思维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电商团队很难得到传统企业高层的肯定和支持,其相关的工作计划也很难彻底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在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只是抱着试水的态度,并没有对电商业务做详细战略规划时,更是增加了开展网络营销的难度。两种模式在体制、文化和利益等方面的激烈冲突,导致电商项目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波折,任何用于网络营销的产品的采购和供应工作都很难顺利进行,最终使得电商项目处于尴尬的鸡肋位置。一套资源,两种模式,使得传统与创新的冲突越加激烈。若倾向于传统,网络营销对传统价格的极大冲击,会遭到传统渠道的极大反对,网络营销很难做出成绩,若倾向于电商,将会面临着极大地持续业绩压力。其中,两种文化的冲突对运营团队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就要看传统企业领导的眼光和魄力了。 2.3线上线下融合度有待提高 在传统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割裂了线上和线下的业务体系。线上与线下在业务和客服方面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工与合作,而且有的员工认为线上与线下存在着所谓的竞争因素,在业务资料和客服信息方面对彼此都有所保留,使得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有些传统企业仍然用传统的销售观念去看待网络营销,如给电商团队硬性规定本季度应达到的销售额,并没有考虑对电商业务是否给予了足够的人力、财力,为电商团队提供的商品是过时的还是流行的,是否对电商团队创新业务流程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便利等等,这些人力、财力和物力都会影响到电商营运的规模。 3、做好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的措施 首先,建立独立的网络营销团队并利用好社会化网络营销。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团队,使之独立于企业原有的营销部门,对营销模式和有关策略有绝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的激发网络营销团队人员的工作激情。网络营销团队只做开拓、运作企业网络渠道的工作,使之成为能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系,也成为一个与市场直接对话、直接服务客户的独立部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注重利用移动网络,开设微信平台和企业微博,在其中与企业品牌或产品相关新闻的同时,注意网友对相关产品和客服的讨论,加强与网友之间的互动,使企业牢牢地把握和了解有关产品的表现与实际营销效果,同时细心留意网友们的建议,并将建设性的意见付诸实施,不断完善网络营销。然后,平衡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在实施网络营销策略之前,传统企业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即是重新为网络营销打造一个品牌,还是使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营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价格实惠,因此传统品牌企业一定不能让网络营销产品和现实市场产品在价格和消费群体方面产生冲突,注意区分线上和线下产品在价格、样式、消费群体等方面的不同。这样,传统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的优势增加企业销售总量,更好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后,做好物流和客户关系信息化管理。完善的物流体系会为网上销售提供更好的宣传渠道和消费体验。传统企业可以利用本身已有的物流体系,也可以同时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争取提高送货效率,尽可能的让消费者不要等太久。同时建立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可以让消费者随时随地的了解购买物品的状态,是发货了还是没发货,到了哪里,是在路上还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便利消费者根据购买物品的状态安排日常的活动。传统企业应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营销这个销售渠道,收集消费者的各种信息,建立客户关系信息体系并及时对信息体系中的数据进行更新、整理和分析。如该消费者在本企业网站中买了几次产品,分别买了什么,是否可以定义为是本企业的回头客,还有该消费者点击了哪些产品,逛了什么类型的网页,他在里面逛了多长时间,即使他最后没有下订单,也要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传统企业通过体系中的数据不但可以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潜在的消费热点,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变化,而且还可以看出网络营销客服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对后续客服进行优化升级,通过良好的后续服务获得更好地口碑和信誉。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对传统品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品牌企业也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性,积极地探索和发展网络营销,总体来说小有成绩。网络营销中传统与创新的激烈冲突极大地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传统品牌企业要与时俱进,对电商团队中创新管理模式的行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独立的网路营销团队,使团队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贯彻落实,让网络营销在传统品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作者:巩恩伟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互联网时代服装品牌社会化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社会化媒体时代来临。社会化媒体作为新型的沟通方式,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媒介,突破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实现了媒体与客户的有机统一。美国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指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能否把握住新型的传播方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营销的成败。”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利用社会化媒体时代到来的契机,做好服装企业品牌营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营销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力量和商业目的,因此需要有效、精准地利用好社会化营销。 1社会化媒体与品牌营销 社会化媒体指的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允许用户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工具和平台。社会化媒体包括论坛、社区、微博、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具有参与、交流、公开、社区化和多平台特点。好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真实用户的熟人关系网络是社会化媒体的人际关系本质。社会化媒体给予大众创作和传播内容的能力,产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互,非常适合于产品和品牌的口碑传播,社会化营销因此越来越受到追捧。1971年,P.Kotler提出了“社会化营销”(SocialMedia)概念:像营销一件商品一样,让大众接受一个社会观点。社会化媒体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博客和微博等用户关系网络,与用户对话并使其关注品牌,最后利用传播对话,使用户自传播的营销活动。 2社会化媒体时代营销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营销相比较,社会化营销在传播方式、沟通表达和营销主体等均有很大的不同。从传播方式来看,社会化营销根植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企业与用户处于对等地位,是一个对称而又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可直接与其受众建立关系,通过这个关系进而持续地沟通,最终实现商业目标。从沟通表达方式来看,传统网络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更多地表现为“组织与人”的沟通思维,缺乏互动。而社会化营销下充分强调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关系。从营销主体来看,社会化营销的主体是“人”,也就是消费者。其中消费者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他们往往自己生成内容,是营销的主角。而传统营销传播的中心是“企业”,企业自己生成内容、自己产生营销,另外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也受到企业信息发送的制约。除此之外,传统网络营销欠缺口碑传播的可信度和力度,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口碑传播效果十分明显,也十分有效,停留的时间较长。传统网络营销是单向营销,其营销效果不易衡量,而社会化媒体营销强调多向互动性,它的营销效果可以量化。 3品牌社会化营销的策略 3.1内容策略 社会化媒体能够让普通消费者聚集在品牌周围,形成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群体,其中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就是内容。传统的广播方式中,品牌商往往以广播的口吻内容,而且内容也缺乏趣味性,难以触动买家购买的冲动。对于当下的社会化网络用户来说,他们渴望看到个性化的内容,他们关注品牌,也为了分享那些值得分享的内容。以定位平民化时尚服装品牌H&M为例,H&M凭借诚意十足的内容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在深知自己的消费者是一群对时尚极度敏感的年轻人时,H&M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并不局限于与品牌定位息息相关的内容,更会延伸至时尚的各个领域,在社交平台上细心地照顾到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喜好,创造出各种有趣话题,满足用户好奇心的同时,更是品牌活动的再度传播,让用户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品牌。H&M持续的话题讨论使活动保持热度,趣味活动激发用户的主动分享。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用创意来整合内容,使常规内容尽可能做到有趣、有关,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其内容更容易被分享。注重客户行为和营销内容的结合,这种结合包括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关联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共鸣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娱乐性。 3.2受众策略 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需要对目标受众定位精准化,也需要将关系进行到底。一项数据显示,争取一个新顾客比维护一个老顾客要多6~10倍的工作量,而培养一个新顾客的成本则等于维护8个老顾客的成本。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如果能让消费者全方面参与到企业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来,与消费者建立好品牌的关系,将会使得营销成本更为降低和具有回报性。以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它是与顾客生活在一起的品牌。内衣品牌黛安芬也一直以好友分享深化关系而获得成功。作为服装品牌来说,需要改变以往品牌信息的习惯,转变为让消费者创造、扩散和维护这些信息。现在许多服装企业的营销陷入完全以吸引大量粉丝为目的误区中,忽视了粉丝是否为目标消费群体这个重要问题。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粉丝”质量更为重要,因为企业最终是要从其粉丝身上转化出商业价值,所以,选择精准的营销信息和定位精准的粉丝群体将是社会媒体行业需要挖掘的价值点。 3.3整合策略 整合营销传播的最早定义为:使用更多的传播方式,以达到最大的通信影响(1989)。而当下,整合营销传播理解为“为了实现营销活动的目标,将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整合起来。”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消费者注意力严重下降的时代,只有极少量的信息能够真正到达消费者,而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能使企业更好地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整合营销传播以一个统一的声音在进行传播,而不是零碎的、支离破碎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更能在消费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消费者对高度一致的信息的认可度总是高于那些存在矛盾的信息,从而也就更能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甚至让消费者产生更强烈的购买意图。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要积极整合服装品牌在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广告、促销和包装等一系列要素,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营销合力。 作者:何静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NBA品牌的营销策略 1创建品牌群的品牌策略 相对于NBA的29支球队品牌和NBA明星个人品牌的现实性来说,NBA品牌算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但是,通过打造球队品牌和明星个人品牌的营销策略,使NBA品牌的内容丰富了,品牌联想物增加了,品牌个性得以展现,品牌价值也得以诊释。 1.1精心打造球队品牌 同“宝洁”与旗下“沙宜”、“飘柔”、“潘婷”品牌的关系一样,“NBA”与“芝加哥公牛”、“洛杉矶湖人”、“休斯敦火箭”及其他26支联盟球队品牌一起组成了强大的联盟品牌群。现任NBA总裁斯特恩从一开始就知道,要想吸引当地的球迷来观看NBA的比赛,打造本地的球队品牌至关重要。而要打造当地的联盟球队品牌,一方面要协调好与其他品牌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具体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球队的增加。从1976年到现在,NBA联盟仅增加了七支球队,因为只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才能够精心打造出如今的29支球队品牌,使球队品牌的影响力更加深入球迷的心底,并达到对其品牌的忠诚。 1.2.塑造明星品牌 NBA公关副总裁Terry助。n表示:“球员素质”和“媒体宣传”是NBA最成功的秘诀。对“球员素质”的要求是只挑选全世界篮球水平最高和最有国家影响力的那些球员。在此基础上,NBA还对队员进行全套公关课程,训练他们如何面对媒体,使球员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正面曝光。而将“球员素质”和“媒体宣传”相乘的结果就是“超级球星”的诞生,如乔丹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例子。 2充当媒体的角色策略 NBA组织在全球市场版图的扩张上,媒体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因为媒体是NBA组织在全球发展上的重要配销渠道。NBA每天为世界各地报纸、杂志、电视台及广播电台等上千家媒体提供其咨询。另外,在NBA比赛期间,还向世界各国传媒发送采访证。NBA更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作用,为其大力宜传,以获取巨额电视转播权费。与此同时,NBA还向电视台提供NBA的各种节目。 NBA还根据科学技术革命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角度和范围,从印刷媒体、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到卫星直播电视及最新的网络媒体,NBA始终领先于其他的职业运动组织。NBA在成功创建网站之后,又根据已有的资源,推出了网路直播电视Tv。这就是NBA在媒体角色方面能够领先世界其他职业运动组织成为领导品牌的原因。2000年,NBA同全美最大的ISP美国线上(AOL)签订合作计划,未来将提供即时攻守数据、影音等网路数字服务。同年,NBA又和Yahoo签订合作契约,宣布Yahoo成为NBA未来的世界营销伙伴,利用Yahoo即有资源技术,在线上提供各种语言版本,尤其利用Yahoo中文网站为NBA成功开发亚洲市场提供帮助。 3致力于同消费者的营销沟通 舒尔兹等人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指出:“在势均力敌的商场上,企业唯一的差异化特色在于消费者相信什么是厂商、产品或劳务,以及品牌所能提供的利益。诸如产品设计、定价、配销等营销变数是可以被竞争者仿效、抄袭甚至超越的,惟独品牌的价值存在于消费者的心中。”营销沟通必须真实地反映品牌的价值和个性,如果沟通的任何一部分内容与品牌价值和个性不一致或不相称,就会极大地损害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NBA品牌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出色的营销沟通。 3.1每年制作超过530个高质量的精彩节目,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各大电视台播出,使NBA迅速走向世界并被认可。 3.2建立的官方网站()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这极大地促进了NBA在全球的传播与流行。 3.3发行球星卡和收藏品,精心设计球队队徽、球衣、球队刊物、比赛场馆、活动徽号、NBA小册子等,制作并发行NBA的玩具、游戏、电子游戏、家庭影带、书刊及电脑光碟等。 3.4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NBA的曝光率。 4品牌的全球化拓展策略 NBA品牌的全球化拓展策略把开发海外市场作为首要任务,就是期望引起世界各地人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并配合其他的营销策略,实现NBA品牌全球化的目标。 4.1引进外籍球员 为了让NBA成为一个国际性、全球性的品牌,NBA持续引进各个国家的最优秀球员,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这是NBA联盟走向国际市场最重要的一步。NBA的球员除美、加之外,横跨欧、亚、非。外籍球员不仅在数量上逐年递增,外籍球员的选秀顺位也不断向上攀升。2002年选秀会,创纪录的有17名国际球员获选,其中来自我国的姚明以第一顺位被火箭选中,成为第一位没有美国篮球背景的外籍选秀状元。这些外籍球员的引进使NBA在全世界的球迷数量激增。从王治邪到巴特尔再到姚明,NBA在中国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超越了前些年的总和。在这之前,中国球迷最熟悉的NBA球队,不外乎飞人乔丹时代的芝加哥公牛队和奥尼尔所在的洛杉矶湖人队。随着王治那、巴特尔和姚明的加盟,NBA球队在中国球迷心中的形象顿时飞跃。由于在NBA有中国的球员,国内媒体对NBA的报道也大为增加,许多媒体甚至还派驻了记者,对NBA球赛的报道更是占据了体育类新闻的重要位置。NBA把引人中国球员作为中国市场推广战略最重要的一步棋,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不仅在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NBA热潮,更为成功开拓亚洲市场铺平了道路。 4.2利用公关活动造势,推广篮球运动 斯特恩经营NBA的理念其实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商业国际化”。自1990年开始,NBA凤凰城太阳队和犹他爵士队的比赛在日本东京举办之后,在美国以外举办过表演赛的国家已不在少数,如:意大利、前苏联、西班牙、德国、波多黎各、加拿大、墨西哥等。而今年10月将在我国北京和上海举行的火箭和国王的季前赛,更是引起了我国无数篮球迷们的翘首等待。另外,在NBA赛季结束后,许多NBA球星还要到海外市场表演,如奥尼尔到韩国,卡尔·马龙到香港,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篮球运动的影响力以及进一步深化NBA国际性品牌的形象。还有每年在欧洲举行的麦当劳杯,热闹非凡的“NBA全明星周末”和“NBA嘉年华”,这些掳获人心的行动,使NBA的影响力扩散到全世界的角角落落。 5结束语 NBA通过实施一系列精细周密的营销策略,包括公关、促销结盟和商品授权等,来丰满其品牌形象并传达给消费者。在品牌经济已被经济界人士所认同的现阶段,NBA无疑走在了前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作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而被人们所接受,从而使国内体育消费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点和经济增长点,这为体育赛事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借鉴国外体育赛事品牌的营销策略,尤其是像NBA这样的成功品牌,来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赛事强势品牌。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创建中国品牌形象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中国一些服装企业,品牌的成功塑造将使企业获得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成功打造自身品牌的服装既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追随,也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塑造品牌,寻求准确的市场品牌定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成为服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服装品牌的标志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服装品牌在视觉和语言上的表达,对服装品牌起着支持、表达、传达、整合与形象化的作用。它是最短小、最快速、最常见的宣传方式,它始于服装品牌的名称,并且以几何级的速度成长为各种工具和宣传方式的母体。从名片到网页,从广告宣传到立体包装,服装品牌标志能提高人们对服装品牌的认知度,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好的服装品牌标志不仅要有完美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意”的独特性,令人难忘、与众不同、内涵丰富。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服装品牌恰恰缺少的就是“形”和“意”的独特性。因此笔者阐述的是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设计中,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 一、中国服装品牌的现状分析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部分品牌正逐步走向世界,但是我国服装生产仍是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中国只是一个服装加工大国,而绝对不是一个服装强国,中国服装产业如果不想在加工这个低层次上徘徊,想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就必须创世界级品牌,并借助品牌,提升服装的附加值,形成无限活力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在服装品牌运营领域里,近几年中国还处在一个发育阶段,有些服装品牌往往出现“抄货”“抄牌”的现象,而且这成了不少中小规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的生存手段。从长期品牌发展来说,这其实是走进品牌经营的误区,并最终断送了企业的品牌经营发展之路。这暴露出国内服装服饰品牌缺乏创造能力和深度系统规划能力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总价值中,情感实体远远大于物质实体,它的价值是无形的,是一种品牌文化感受。同样,服装服饰更是以品牌文化感受为主要实体的商品,它更需要品牌“咒语”(指品牌灵魂诉求点,斯科特·贝德伯里的定义是可以俘获品牌定位的真实本质和精神)的支撑。所以要想发展中国服装品牌,也必须注重品牌文化的感受。中国的服装品牌多得数不胜数,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太多,其原因就是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想加强中国服装品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 那么,我们要如何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呢?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文化互补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的综合反映,其价值引起了各民族的空前关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品牌世界化,我们就要将品牌形象民族化,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中,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 二、汉字设计的特点和方法 中国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历史硕果,是文字中的寿星。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是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作为标志的汉字还是一种提升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富有感染力的设计。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中国汉字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形式作为标志的主体所形成的,所以汉字标志的设计主要是汉字设计。汉字设计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字体的合理结构、提炼字形、建立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确立情调、想象构图和表现形式的过程。以汉字为主体,可以设计出很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汉字设计可以从“形”和“意”的认知和再创造入手,从而使汉字的信息传达更准确、迅速、丰富、独特。汉字设计的“形”是设计的外表构成,或美观、方便、实用;或个性、独特,是直观造型的静止之美;汉字设计的“意”是设计的内在构成,或具有丰富的信息传达,或可感悟到传统的文化意蕴,或有着超凡脱俗的创意,或给人以潜意识的启示,是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只有“形”和“意”的完美结合,随人们的视觉、心理、应用及审美的需要而发展,才能形成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好的汉字设计。 具体的设计方法中“形”的变化有:变形变异、异形同构、置换同构、图底反转、共用一形、将虚拟实(笔画减省)、分解重构、节外生枝、以图结字等方法。以上“形”的变化是以汉字的基本字形为基础进行各种装饰、变化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画的约束,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将字形的结构转化为图形的意象,或加入其他图像点出主题。它往往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增减笔画形象、变体装饰等手法,重新构成字形,并通过文字本身的点画和字形结构去反映形体美,体现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也就是“以形写意”。这种汉字字体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美观大方,便于阅读和识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其笔画本身也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意”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象形设计、书法、民间文化等形式体现汉字的中国意味。这里中国意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与风格,它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亦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沉淀。如书法,书法在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已发展为一门多姿多彩并可鉴赏把玩、陶冶性情的艺术,其内容十分丰富,从字体上说,书体分呈、风格各异,真、草、隶、篆、汉简、魏碑等有着各自的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篆书雄健浑厚,端庄凝重;隶书方折端正,朴拙高古,精致典雅;楷书稳健端庄;草书简练连贯,行笔飞动圆转;行书纵情挥洒,姿势疏朗。书法字不但点画结构章法很美,还能体现一种修养和意境之美,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文字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汉字在服装品牌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标志应用在服装品牌中除了发挥其实用的推广目的和传播的标志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载负着提升和反映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责任。汉字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 根据服装企业或品牌的个性而精心设计的汉字标志,除了外观造型不同于普通印刷字体外,更重要的是它对笔画的形态、字间的连接、造型的统一、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作了细致严谨的设计,比普通字体更赋艺术性,渗透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使服装品牌具有了传统文化的依托,更具特色,更有韵味。 例如“结”服饰坊的标志设计,以中国结的特征与汉字“结”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蕴含着浓重的中国韵味。“中国字”和“中国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元素,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这个汉字标志的应用,体现了该服装品牌古朴典雅的特点,并且还体现了该服装品牌的服装风格为民族服装,反映了产品的特色。“食草堂”服饰利用书法字体进行设计,增加祥云和印章等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韵味,视觉冲击力强,沉稳、独特、内涵丰富。 中国品牌服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洋品牌大行其道,部分原因归于在中国品牌服装领域,中国服装品牌的品牌形象做得不够好,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之处。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服装品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在世界的服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树立鲜明的中国服装品牌形象,尤其是针对品牌标志的设计,历史悠久的汉字将充分地发挥出其潜在魅力,最具表现力地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弘扬东方文化精髓,体现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以本民族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引领时代潮流。汉字标志必将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在世界服装品牌形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零售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现状;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思路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基础、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沟通策略、零售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零售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商业竞争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零售企业自由品牌组合策略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零售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大量外资自有品牌抢滩我国零售市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外企零售业自有品牌商品的经验对我国零售企业有借鉴价值,我国的零售企业只有适应国际化潮流,拥有自有品牌,才能提升竞争力。 从19世纪80年代起至今,自有品牌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西方对自有品牌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趋于成熟。在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自有品牌的认识还处于浅显的程度,现有的研究在深度和层次上多略显不足,企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随着国内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面对国外零售业巨头带来的冲击,国内学者提出通过建立自有品牌以提高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也旨在为我国的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提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基本策略建议。 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标志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消费品市场在稳定发展中加快增长的态势在进一步增强;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和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培育扶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进入实施阶段;规范和促进零售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或制定工作进入我国建国以来的“最热期”。这些变化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我国大型零售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基础 零售业战略地位的提升。随着中国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使最接近目标市场顾客的零售商的地位显著提升,生产商对零售商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零售企业实力的增强。根据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商业连锁企业前30强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1%,与2003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近几年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已为自有品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部分零售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良好的商业信誉可以增加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和认可,从而将企业的无形资产转换为对产品切实的增值。这些几十年老店的商誉是启用自有品牌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根本的条件,是广大顾客信心的保证,这些老店如果能充分利用自己雄厚的商誉去推广自有品牌,将非常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二)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发展自有品牌意识差。许多零售商将战略重点放在选择供应商、商店整体形象宣传等策略上,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够重视。自有品牌宣传力度不到位,消费者品牌认知度低,因此零售商应加大自有品牌宣传力度,获得顾客认同。自有品牌名称策略太过单一,国内零售商大多数选择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如北京许多超市所采用与店名统一的自有品牌名称。自有品牌管理不到位,导致品牌管理“近视”。许多零售商在导入自有品牌时也患有不同程序的“品牌近视症”,表现在零售商忽视顾客对品牌内涵的需求,在创建自有品牌过程中短期行为过多,阻碍了品牌的长远发展。 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思路 (一)产品策略 1.市场定位。当制造商品牌商品和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差异越来越小的时候,对价格相对不很敏感的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制造商品牌商品。那么仅仅以价格优势来作区分的自有品牌产品是很容易被替代的。因此目前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定位,应该在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之后,再继续向开发具有更高质量的顶级零售商自有品牌方向发展。我国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商品的定位应结合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以及不同的自有品牌发展阶段,来进行科学的自有品牌商品定位。 2.产品选择。通过有差别的品牌组合可以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从而保证较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和忠诚。对自有品牌产品范围的界定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零售商,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产品的范围会有所差异。 3.品牌设计。名称设计,自有品牌名称的选择各业态不同,业态内各公司也不尽相同,基于零售商设定目标的不同,本文将自有品牌的命名分为以下四类:为了传达商店形象以提升知名度,直接以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的名称;为了差异化而选择可传达商品特色的名字,并兼顾流行趋势;公司策略性的运用;全球统一品牌策略。自有品牌CI设计,CI的实质就是要塑造一个独特的、鲜明的、易于识记的品牌形象,这个形象包括理念(MI)、行为(BI)、视觉(VI)等几个方面的一致性。 (二)价格策略 价格政策的优劣会影响利润、市场占有率及品牌形象,并在市场经营中处于关键地位。影响零售商自有品牌销售额的主导因素有两个:自有品牌产品价格及自有品牌产品与同类竞争品牌产品的价格差。因此,要实现自有品牌商品良好的销售,首先依据成本定价法形成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然后再根据竞争品牌产品的价格做出价格调整。根据AC尼尔森1998年对30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国家,零售商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价格差异较为悬殊。其中,两者价格差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零售商自有品牌商品价格低于制造商品牌43%;价格差最小的国家是芬兰,仅为9%。但总体上,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平均价格低于制造商品牌30%。 1.价格政策的制定。零售店经营包涵五大要素,即商品政策、流通渠道政策、促销政策、服务政策和价格政策。这五大要素虽各成体系,却互为因果,共同决定了市场经营的成败。虽然消费者的收入不断在增加,但对差异化不大、同质性较高的商品价格,消费者仍十分敏感。自有品牌价格政策的基本体系。 2.基于产品定位的定价方式。产品的定价方式有许多方式,零售商自有品牌定价方式与普通产品的定价方式基本相同,如可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毛利率定价法、目标利润定价法、同行价格定价法、习惯定价法等。本文将自有品牌的定价方式归纳为表1。 (三)渠道策略 自有品牌战略在渠道中表现为零售企业的后向一体化过程,零售企业由最初的联系生产和消费的载体演变为将控制能力延伸到生产领域。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整合模式决定了自有品牌的生产方式。目前应用较广的渠道整合模式有:战略联盟模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通的松散型或持续而正式的关系,在战略联盟模式中,制造商获得相应的加工费用,零售商则可以享有来自生产和流通的双重利润;自己生产组织形式,零售企业通过控股或参股等方式与生产厂家合作或独资创建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自行独立完成自有品牌商品生产的全过程,这种组织形式对企业来说,需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风险比较大,同时期望收益的回报要求相应也较高;现场购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指商业企业所经营的自有品牌商品在开发、生产中存在着购买行为,或者购买别人所开发研究的成果,或者购买别人所生产出的商品,以自己的品牌来进行销售。零售商不进行产品设计,而是通过了解市场、调查需求,针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定位,然后直接向经过甄选的制造商定购无品牌产品,使用自有品牌进行销售。 (四)沟通策略 大型媒体广告主要是以宣传品牌效应为主,通常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对于自有品牌主要以低价位为诉求的商品来说,并不合适。零售企业拥有一定的流通渠道,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条件。店内POP广告就是一种最直接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人员推广在超市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沟通方式,如对产品使用的演示和介绍等。通过促销员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可以最直观的掌握消费者的态度、意见等信息,有利于商品的进一步改进,并且可以突出自有品牌这一沟通重点。此外,对于一些短期的销售策略如减价销售、产品展示、有奖销售等有助于在短期内提高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额,并在消费者头脑中培养起持续的记忆印象。本文把自有品牌的沟通促销方式归纳为表2。 总之,我国零售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利润空间及销售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本文通过对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研究,能够为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改善零售业利润环境。但由于笔者受研究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对自有品牌营销组合模式的选择和可操作的实施对策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细致,以待今后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 [摘要]通过对体育营销内涵和国内外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 一、体育营销的内涵 完整的体育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形态: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以及企业借助体育主题和资源进行的市场营销。所谓体育实体,指自身拥有体育资源的赛事、组织机构、团体等,譬如足球、篮球联赛,体育赛事组织者,体育俱乐部等。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是这些资源所有方针对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资源而进行的市场营销行为,企业的体育营销,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方式,想要取得成功的效果,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体育营销策略必须与整体的市场战略相吻合。偏离企业整体策略而实施的体育营销,结果往往是资源的浪费。不同的体育资源具有不同的市场针对性,因此,体育资源的选择及其相对于企业战略的价值的评估,也是取得成功的重点。在获得体育资源所赋予的权益后,需要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营销的完整效果。 体育实体的营销提升体育资源的价值,促进着其在社会、商业环境中的形象和影响,也使其成为值得企业去借助的营销资源,同时,体育实体的市场营销在推动体育资源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与这些体育资源相联结的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体育实体的营销与企业体育营销之间这种种微妙关系相结合,便促成了体育与企业之间的整合体育营销。 二、品牌国际化的国内外企业现状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推出国际化的品牌,并占领世界市场的过程。在国际上,列世界10大品牌之首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品牌建设的成功与体育营销密不可分。从1907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开始赞助美国的棒球比赛,从1985年第一期国际奥委会合作伙伴赞助计划起一直是这一计划的核心成员,它还是国际足球联合会的长期合作伙伴,以及其他许多国际和美国体育组织和赛事的热心赞助者。韩国的三星集团也可谓是体育营销的典范,其品牌的提升几乎完全来自于体育营销。“TOP计划可以说是三星体育营销的最高策略,通过它,三星使其品牌价值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第34位,品牌价值高达83亿美元,成为该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提升最高的品牌。”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成为必然。又由于我国国际体育顶级赛事承办的增加,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提供了良机。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企业牵手体育赛事,希望通过体育营销方式开始其品牌国际化道路。联想集团2004年3月26日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第6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这也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海尔集团电脑冠名澳大利亚老牌篮球队墨尔本老虎队,同时聘请该队著名球星担任海尔笔记本电脑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举动成为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大手笔,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开创了先河;但是,体育营销目前在我国还属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营销网络还是资金实力,以及营销战略都难以与国外大公司相提并论。 三、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资源的商业管理、运营水平偏低 作为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资源,若其拥有和开发者不能很好地在各方面实施整体开发,其价值当然无法得到体现,故而也无法协助企业良好地实现体育营销策略。甚至有可能由于无法满足企业对价值的需求,而根本形成不了市场吸引力。除了2008北京奥运以外,无论是国内的体育赛事、团队、或运动明星个人,都一定程度地为之困扰。2005年中超足球联赛的“无冠名”现象,正是这一问题最典型的体现。在世界范围,无论是世界杯、奥运会等全球的大型赛事,还是英超、意甲、NBA等顶尖的区域赛事,能够做到长足的飞跃,都离不开电视媒体的发展和支撑。进行体育营销的企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与体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更大规模的媒体效益,而电视媒体仍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在电视媒体无法展现体育资源有效的曝光和价值的情况下,体育营销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最佳效果。 2.缺乏体育营销价值的评估依据 如何准确地评估一项体育资源的营销价值,这即使在国际上都还是一个有些难度的话题。在国内,对体育赞助等模式的营销价值的评估,可以说还处于一个接近空白的状态。除了近两年出现的一些按照国际模式制作的媒体和调研数据,在体育营销当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参考和依赖的量化信息。这种情况下,体育资源所有者难以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来体现资源的价值;而营销企业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往往带有赌博性,对营销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也缺乏有效、科学的分析。 3.体育营销人才的缺乏 国内体育营销市场存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据北京奥组委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中,其对专业体育管理、营销人才的缺口达3000余名,而全国同类人才的缺口超过万名。到2008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超过3万。目前,国内具有高级、海外专业背景的体育产业人才仅能以百位计算。这相对于日渐火热的体育市场,可谓是杯水车薪。 4.对体育资源整合不足 体育营销属于一种整合营销。既然是整合,就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及合理的方式,来实现策略目的。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足。赞助一个体育项目的企业往往在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权益等静态资源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动态资源,即体育项目所有方自身进行的市场营销资源的整合。举例而言,英超的曼联是世界第一大足球俱乐部,沃达丰成为其主赞助商可以获得强有力的静态资源。按理说沃达丰应该知足了,可事实上不然:在曼联俱乐部面向全球实施的“OneUnited”推广计划中,为满足沃达丰的营销要求而做的工作占了很大篇幅。这是充分调动体育资源的能动性而获得最大化营销利益的一个范例,遗憾的是在国内鲜有所见。5.缺乏长期的体育营销战略 当国际品牌把大型的体育项目纳人体育营销战略,成为品牌建设的有机部分并提前几年开始筹划时,我们的企业大多关心的仍是一时的知名度和销售目标。在一些表面的细节上,如赞助合同的期限,国际品牌对体育项目的赞助期限,少则三五年,多的甚至超过十年,而国内企业更倾向于一年一签的模式。进行体育营销的一些企业带有一种不成熟的心态:把体育简单地作为实现其短期目标的一种传播介质,而非一种市场策略资源。这种营销方式,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市场策略的实现,还是对于体育资源的长期发展,都是一种不利的行为。 四、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的对策与建议 1.加深对体育营销的价值认识 企业开展体育营销的出发点是要借助体育建立和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通过把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融入到企业及其品牌当中,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其品牌产生认同。世界许多知名企业正是基于对体育营销价值的深刻认识成功地通过体育营销树立起了其全球性的品牌形象。国内企业虽然也开始意识到了体育营销的巨大魅力,对体育营销日益热情和敏感,但在营销的认识上还不到位,在营销的策略上尚显稚嫩,在营销的运作模式上也还欠成熟。 2.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创新体育营销组合策略 我国企业必须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体育营销的风险性。面对外国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体育营销组合创新。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千年的营销手段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需要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确定某个组织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设计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方案以满足这些市场的需要。”整合体育营销既要善于选择先进的有穿透力的媒体,要有超前的震撼力的策划或广告创意,让体育精神和现代化的产品完美结合,使消费者和广大受众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企业理念,进而达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3.坚持长期性、系统性、文化性 毋庸置疑,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单通过支持一二次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是无法进行核心“价值传递”的,必须是在与自己产品相对应的运动领域内,找到该项运动与产品的内在结合点,长期持续地投放下去,才有可能形成效果。它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战略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文化性是体育营销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产品的核心利益是身体健康、社交互动、消遣娱乐、家庭和睦、追求知识、审美和消除生活乏味等等。因此,体育产品所提供的核心利益具有无形性、动态性,消费者感受的经验性和主观性。而企业体育营销只有体现出适合各种文化层次、各种审美情趣、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需要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人们广泛地参与。体育营销究其实质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精神生活的体验。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一、特色农业及其基本特征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主要突出“特”字,是和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 (二)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的区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之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原因一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比传统农产品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一个区域(尤其是在县乡区域范围内)很难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 2•产品品质的优质性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品质的优质性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精河县的枸杞不仅粒大、肉厚、色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药性强、品质居全国各产区之首。不仅大陆市场行情好,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额敏县红花籽亚油酸含量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州红花籽亚油酸含量为76%,北京的为78%,而额敏县的含量高达87%)。哈密瓜含糖多,但吃而不腻;巴旦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经济林果之首;红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脆而甜等等。 3•产品产量的经济优势性 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当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相对收益也就比较大。如:吐鲁番地区1999年产葡萄37•6万吨,产值近6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葡萄。精河县枸杞年产量近6000万元,全县3•3万农户中有1•8万户靠种枸札走上富裕之路,人均收入由70年代末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0元,其中托里乡富甲一方,县财政每年可以从中得到400万元的财政收入。 特色农业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缺一均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区域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它是特色农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产品品质的优劣与否是特色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产品吕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产量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充分条件。产品质量好,但产量低,则无法产生规棋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特色农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优选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科学种植(或养殖),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包括单产和总产。 二、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新疆太阳辐射量普遍较大,日照长,光质优越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农作物生长期积温大,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这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质资源。例如: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二)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95%以上的人口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疆也同样如此。从全国来看(新疆亦如此),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据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我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830万吨;肉类由198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9•96万吨;禽蛋由1983年的3•1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34万吨;棉花由1980年的7•9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5万吨。与此同时,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138•14kg下降为84•9kg;从1980年至1998年,城市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7•32kg增长到29•27kg;蛋类从0•85kg增长到6•98kg;水产品由3•12kg增长到3•90kg;鲜乳品由9•12kg增长到19•04kg。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26%降为44•6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它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政策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新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这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四)科学技术条件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业生物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贮存。前者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后者则使某些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瓜果等)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上述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特色农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农产品类型上看,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类型上看。 (一)从农产品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特色种植业 它是与传统种植业相对而言的。目前新疆特色种植业主要包括红花、彩色棉花、哈密瓜、番茄、香米等。其中红花主要分布于塔额盆地,尤其是额敏县。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干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棉花生产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收益几乎占了新疆农业的半壁江山。但近些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家已放开棉花价格,新疆棉花开始重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与此同时,彩色棉花在市场上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天然彩色棉花已开发成功,这使新疆的棉花发展呈现新的广阔前景,其每亩收益可比普通棉花高300元。彩色棉花的种植范围较小,但前景看好。1999年全国彩色棉花种植面积仅一万亩,而阿瓦提县丰收一场就种了5000亩彩色棉。哈密瓜主要分布吐哈盆地,其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兵团农六师103团场哈密瓜种植异军突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番茄主要集中于昌吉州和巴州博湖县最为有名。 2•特色林果业 主要包括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库尔勒香利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州,1998年全疆种植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枸杞主要分布于精河县,全疆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自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枸杞品质四个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葡萄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其年产量近40万吨,居全国首位。大枣以哈密大枣(又称五堡大枣)最为有名,产品远销区内外。巴旦木主要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目前其区域内共有100万株巴旦木,共中40万株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60吨,石榴主要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且以皮山县的皮亚勒玛石榴最为有名,该县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1999年其石榴总产达540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苹果及大枣开始走俏乌鲁木齐市场。 3•特色养殖业 主要有农十师依靠乌伦古湖渔业而办的银狐养殖业,乌鲁木齐市水产养鱼业和塔里木农二师养鹿业。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农二师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生产模式,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打入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的市场。 (二)从产业化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 如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年产6000吨的枸杞为主导产业,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杞芸口服液、枸杞酒、枸杞茶和乐乐血等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年销售额10亿元,创利税2亿元。另外,额敏县现在也正在形成以万吨红花籽油加工厂为龙头企业的红花产业。 2•专业协会带动型 如盛产哈密瓜的鄯善县,成立了哈密瓜协会,为4个乡近1万户瓜农提供技术、物质和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并组织农民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在瓜协的带动下,鄯善县商品瓜生产、储运、加工、包装业迅速发展,瓜农年收入高达数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主导产品带动型 如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利用独具资源优势的香梨生产,实现资源优势转换,生产的香梨运销国内外市场,以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主导产品,带动香梨产业化经营。 4•科技示范带动型 如昌吉市园艺场,引进开发瓜果菜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示范,带动瓜菜种子生产专业户,提高了种子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市场带动型(消费中心带动型) 如米泉市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五个县6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50万亩,日上市量40吨以上,年成交额可达1•64亿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销业等,不仅周围县市的蔬菜在这里集散,南北疆许多地方的蔬菜,水果也在这里销售,对外还辐射到甘、陕、川和鲁等省区。 四、新疆发展特色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使新疆特色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形势看好,容易人为造成特色农业盲目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上规模,讲求规模经营,创规模效益,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要在详细调查,摸清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能不顾实际条件限制一哄而上。例如,新疆林果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农林业,在农田林网和防沙基干林带的建设中,适当安排一些经济林树种,把具有市场优势的核桃、巴旦木、红枣、杏仁、葡萄干等五大干果和香梨、石榴、优质杏、优质苹果等4大鲜果作为经济林的目标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目前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这导致一些已建瓜果商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地开发和挖掘,且良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经营者本身素质差,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制约了许多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改变新疆特色农业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特色农业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重视优选品种和科学栽培与养殖及科学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特色农产品质与量的关系,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农产品生产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如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大多存在档次不高,外观不美,从而影响了销售。其次要依靠科技,尽量做到产品质与量同时提高。优质低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要认真研究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战略 近几年,洋水果成了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洋水果进入中国,其关税,运费都不会低,它之所以能实现在中国的销售,不外乎在规模、质量、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如此,连内地省份的水果也在新疆水果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新疆要提高本地水果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对产品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1999年底)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在梨城库尔勒挂牌。该公司成立后,将通过万亩专业化果园基地的建设,以及股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果品供应市场的控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解决栽培、新品种开发、保鲜、绿色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确保香梨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对鲜果的保鲜贮藏,做到反季节销售;同时也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要分级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又如新疆军旅集团采用国际上最通行的“OEM”经营方式经营彩色棉花的科研、种植、纺纱、织布、制衣全过程,不仅人人降低成本,而且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最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要始终重视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除少数实现初级加工外,许多仍然靠卖初级产品为主。为了使特色农产品能在新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我们要始终强调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多次增值增利。与此同时形成以从事特色农业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为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六)注重环保理念,生产绿色产品 新疆特色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受污染小甚至无污染,是“绿色产品”。这也是当代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一个趋势。因此,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生产区的生态环境,减少甚至杜绝农药、化肥和工业污水等对农作物的污染,大力发展环保农业和生态农业,不断生产绿色产品。 总之,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它在实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完善新疆经济发展战略;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乡镇企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中均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它是新疆农业发展中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对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仅作初步探讨,愿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有关学者和部门加强对新疆特色农业的研究,从而促进新疆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支持榆林农业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榆林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榆林特色农业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金融要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专营机构、健全保险体系四个方面对现代特色农业进行支持。 关键词:TFP;农业投资;现代特色农业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一)现代特色农业概念和发展情况 现代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将区域内特有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代特色商品的农业经营方式。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类农作物46种,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占据陕西省第一位。随着榆林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仅仅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中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等政策保障措施促进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榆林市鼓励和协助本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 (二)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域,不仅有广袤的黄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沙地资源,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正在成为继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农业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476.40公顷,其中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2014年榆林实现农业总产值134.78亿元,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其中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1.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榆林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农业经营主体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还是全国唯一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目前纳入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123家,占全省总数的80%。从最初的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省、市、县级分别为40个、56个和91个,基本实现了县区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35家,形成基地45万亩,实现总产值23.9亿元。 2.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 依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晋档。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羊绒初加工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4/5,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4,“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1/3,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会融资转变 在“三农”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用于“三农”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市共筹集3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促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建设。2014年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授信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榆林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非农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上敢于大手笔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现代农产业发展。 二、支持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一直是“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农贷款余额1001.72亿元,其中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达444.45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4.36%,主要投向农林牧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的民间信用中介平台-神木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市已经陆续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64.52亿元,其中支农、支小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3,有力满足了“三农”和“小微”的贷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近期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榆林积极转变原有能源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撤出,转向投资现代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例如: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在多元化社会融资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协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融资,逐步设立园区中小企业特殊联保贷款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由于农业企业弱质性面临的资金难题。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998年,米脂县的“孟岔模式”开启了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通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点、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例如定边县西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神木县尔林兔镇农户耕地互换规模经营模式等等,使“条条地”变成“整装田”,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从最初的互换和转包逐步发展为转让、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2万亩,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2%,占据土地流转面积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化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家庭农场”、“百强专业合作社”和“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引领、推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金融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资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的资金积累优势,引导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品种开发等用途的投入,拓宽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渠道,提高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比例,为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树立导向。二是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专项监测。此外,还要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加大对信用优良农村经济主体的授信额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当地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解除金融机构信贷的后顾之忧,增强区域信贷资金集聚力。 (二)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增强融资选择的多样性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信贷、担保、审批、防控等环节,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其次,要引导、规范和管理工商业资本和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确引导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现代特色农业投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推广、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服务。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三)财政金融合力设立专营机构,提升投资现代农业的信心 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是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相结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的平台,既能够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现代特色农业,又可将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运作,通过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杆效应”,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保险体系,解除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村产业主体支付小额保费为基础,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村产业主体损失;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商业保险趋利性强、覆盖面窄的问题。此外,以农村关联主体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并向上逐级建立再担保机构,通过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为区域内以乡镇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村产业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业融资中无担保和担保不力的问题。 作者:罗慧媛1 杨鹏亮2 刘锐1 单位:1.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 2.榆林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重点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有用经验,可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两个方面为我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经验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经济并不发达、基础原本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解放生产力,也逐步发展特色农业,以印度、巴西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方法各具特色,并且成效显著,很多实践与经验都值得正走向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国家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印度模式 印度是亚洲第二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相当丰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正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之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亚洲和整个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1.加强智力投资,进行“颜色革命”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独立之初,其农业发展十分落后,虽然进行了长达40年的“”,但成效甚微,土地所有权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作物产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尤其是60年代中期,严重的旱灾造成全国性,引发印度农业空前的危机。这场危机也促使印度政府更加正视农业发展,一方面加强智力投资,对农业科研教育系统大量投资,同时通过建立一个设计良好的农业推广网络,向农民传播新技术。从1950-1967年村社发展计划和推广服务网络是改革农业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发动“颜色革命”。60年代印度发起“绿色革命”,引进、改良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化肥农业,完善水利灌溉系统,提高产量。60年代初,印度培育出“墨西哥小麦”,每公顷可产14025公斤,60年代中期,“菲律宾奇迹稻”问世,每公顷单产达22500公斤。“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的成功引种和大面积推广,使印度的粮食基本实现自给。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又发起了“白色革命”,选用高产优良的奶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80年代末,印度又提出“蓝色革命”的口号,大力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快人才、技术的引进,增加对海洋捕捞业和淡水养殖业的资金投入。20世纪末,印度再次提出“金色革命”的蓝图构想,研发、改良并推广园艺作物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研发果物、蔬菜冷鲜储藏技术和加工、运输技术。 2.开展农村计算机革命 印度农村计算机革命始于20世纪末一些大型计算机公司联合推出的“农村互连工程”,该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电子知识普及活动并建立了电子集市项目,旨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间数字化水平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计算机革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为服务农村,专门设立了农业呼叫中心、农业广播电台、农业电视频道等。农业呼叫中心与当地的农业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连线,由专业的农业毕业生或农业科研人员接听,接收农民询问并给予解答,对于无法立即解答的疑问在咨询教授或专家后再予以回复。农业广播电台和电视频道主要播报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密切相关的农业新闻和资讯,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此外,为促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还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如“邮车网络”是印度政府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推出的无限网络计划,通过在公共汽车上安装无线互联网收发机,为农民提供农业新闻和气象信息。同时,在全国农业市场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国家信息中心陆续建立和完善了许多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如自然灾害管理信息数据库、花卉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网站维护和数据信息更新,为广大农民用户开展农业生产提供最全面、最时新、最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巴西模式 巴西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世界农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巴西起着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利于巴西农业的发展。目前,巴西已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对改造巴西传统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产品商品率、土地出产率、农产品出口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政府切实推行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 巴西政府农业政策的基本要点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农业生产风险,以增加农民尤其是中小农民的收入。具体农业政策包括: (1)改革并推行农业信贷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巴西政府颁布了《新土地税收法》,确定了贷款金额需由生产成本的实际需求确定。根据这一法律,每年国家货币委员会在农作物播种期之前以政令的形式颁布每种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基数,同时公布每种农作物贷款的最高限额,中小农户贷款的最高限额是生产成本的90%,大农场主贷款的最高限额是生产成本的80%。此外,为鼓励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出产率,政府在农业信贷政策上还做出特殊优惠。 (2)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受财政压力影响1985年起政府逐渐取消对农业的补贴转为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为主,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农产品价格委员会规定的最低价格时,由联邦政府直接收购、提供贷款或是预支贷款。这一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鼓励出口政策。根据政府制定的“鼓励出口计划”巴西农产品可以自由出口,政府不设任何限制,且努力消除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为巴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巴西农产品在世界的知名度,形成了品牌优势,同时也促使巴西农业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出口优质产品,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农业合作社制度 在农业生产中,随着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农业生产者势单力薄无法在农业领域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早在1988年,巴西宪法就正式确立了合作社的法人资格,赋予了合作社经营自主权,使合作社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合作社的宗旨是立足农业,为社员提供全面服务,基本准则是自愿参与、民主管理。巴西多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了有效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了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推动了巴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挥了重大作用。纵观巴西农业合作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符合众多农场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二是政府对合作社的高度重视,将支持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当作一项政策来执行。 3.走科技兴农之路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是巴西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并为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科研与推广体系,形成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科技兴农之路。巴西的农业科研推广应用体系以农科院为龙头,以农牧业研究和农牧业技术推广两大公司为核心实现了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实际运用的成功转化。同时,巴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巴西农业的生产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分析前面两个发展中国家可知,尽管两国“特色之处”各不相同,但其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依旧有章可循,很多实践与经验都值得正走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国家学习和借鉴。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依靠科技的力量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及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一)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将农业的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科技对农业的首要贡献是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印度、巴西等国为鼓励农业机械化生产,对农户购买机械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并且,为保证农户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和使用新型农机,还向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科技对农业的其他贡献体现在实现了农业生物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印度陷入了粮食危机,印度政府痛定思痛发起的“绿色革命”引进、改良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化肥农业,使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大国,科技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普遍意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由于科技体制和历史等原因,农业研究一直不被重视,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加上农业科研人才的缺乏,我国的农业科教水平亟待提高。要改变这一格局,需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部门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只有资金和人才同时到位才能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政府应大力倡导改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不断重视农业对外交往。按照互补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对外交换品种资源,交流农业技术经验,不仅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同时促进本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进步。纵观世界各农业大国,其民间农业合作组织都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活动和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巴西,政府也高度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当作一项政策来执行,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立法保障。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助性组织,是农户和市场、农户和政府的纽带,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及农产品深加工增值,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个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政策参与、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和农业合作等方面合作社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完善我国农业合作社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主导效用,大力整顿、重塑各类合作社,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带动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障社员的根本利益。同时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有效地经济引导外,政府应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让合作社在公平、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作者:刘强强 单位:四川省西南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摘要:农业在陆川县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回顾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快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陆川县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作者:盛芳芳 单位:广西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1.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1经济林发展优势明显 目前,芮城县已经形成了三条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一条产业带为以粮食、苹果为主的粮果经济林带,全县粮田的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达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3倍,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苹果作为芮城县最主要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8万亩,产量也达到了约42万吨。第二条为红枣、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干果带,芮城县的红枣鲜枣、大红袍花椒、核桃加工品一直为其特色名优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其中的风陵渡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万亩,收到达到4500万以上。第三条为以芦笋、大棚菜为主的新兴干果经济林带,芦笋产业和大棚菜产业作为芮城县的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也较大,作为全市第二大芦笋生产基地,在2010年以后,芦笋的年产值就保持在了1亿元以上。 1.2设施、生态农业潜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近些年来芮城县基本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以促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丰润玉米笋、马蹄基地已经得到了近700万的政府投资;丰源药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得到近百万的资金支持等。此外,在2010年芮城县就建立了25万亩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确立了8种无公害农产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万亩。绿色、无公害标准下生产的农产品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口碑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芮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托其优势特色农产品,芮城县已经建立起了多个苹果、鲜枣采摘园和芦笋、花椒观光示范园,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芮城县农民的纯收入已经达到7700元,超过了全山西省的平均水平的近500元。 1.3畜牧业发展稳定向前 芮城县的畜牧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配合牛肉、羊肉、鸡肉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截止到2014年,全县的生猪存栏达到16万头,出栏达到27万头;羊存栏6万只,出栏7.3万只;鸡出栏178万只,蛋鸡存栏49万只,肉类总产量约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5000吨,尤其是2013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以来,已促进全县29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增加近700元。 2.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转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必须转变,现代、特色、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芮城县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具体的认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项目为依托,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服务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2.2增加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是农村稳定、农业高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芮城县现有的农技推广员人数较少,农民素质也普遍较低,所以很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都无法及时的运用到特色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2.3完善对特色农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当前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首先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健康标准。其次政府应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并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从事特色农产品销售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以及新兴网店共同发展,使得企业农户得到共赢局面。最后政府还应该支持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2.4推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特色农业只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才能从区域性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形成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但是芮城县现有的苹果、药业、芦笋的加工企业无论从规模和生产方式上都不具备作为龙头企业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各种形式并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使它做大做强,最终发展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可以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与农户生产、零售商销售的直接对接,减少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风险,达到共赢的目标。 作者:胡芮 刘艳萍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一、贵州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特色农业生产为粗放型,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贵州当前特色农业的发展仍旧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资源利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依据以往的生产效益来设置生产计划。投入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工作人员技术性不高,地区政府对该领域科学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导致生产效益低,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投入的情况下,贵州特色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低下,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特色农业企业会进行掠夺性生产,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应用,生产模式落后。 2.观念相对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 由于当前的社会市场体系还处在发展与健全阶段,并且对于特色农业的政策性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效落实,一度导致群众在认识特色农业、实践特色农业中出现不少问题与不友好状况。例如,人们由于概念性错失,认为特色农业即是种植具有特色的作物,导致大幅度的增加相同作物的种植来期待良性收益,而不同地区由于地质土壤的不同而不一定适应同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出现很多现实矛盾和问题。此外,某些具有潜能和市场的特色作物却没有得到本应有的重视、开发与种植,直接造成贵州当地的特色生态、特色地质和独有资源的浪费。因此,没有真正经过考察和研究,而盲目地、片面地进行所谓的特色农业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行的,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可能造成资源的重置、人力物力的损失和自然生态的浪费,对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具有不良影响。 3.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贵州地区的地势大部分为丘陵、山地,不同县市的实际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整体上来看,普遍存在耕种土地的土层薄弱问题,可利用土地呈块状分布,整体性不强,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破坏和影响。地势不平坦的情况下,还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对特色农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限制。再加上特色农产品对土壤条件和外界环境的要求较高,贵州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相对落后,仅仅依靠降雨根本无法满足农产品的生长需求,从而降低了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 4.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特色农业的形成、发展与进步需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生产的全方位落实,而贵州目前的现状是土地资源广,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部分土地资源私人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未能完全将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等作为主要事业。这就造成了形成和发展特色化农业必备条件的不足,即规模化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利用、科学专业化生产经营无法落实。因此特色化农业在贵州本地的发展迟迟不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无法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特色农业产业不能长期有效地健康发展。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贵州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还存在的一个制约发展和进步的问题,即为部分地区出现的对于特色农业过于泛化的推广和实施。这样,这些地区的特色农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大面积、广泛化地进行各个方向的特色农业,造成特色农业缺少产品产业的针对性缺失、生产经营的重点不明确、特色产品“不再特色”。 二、促进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贵州应当在确定进行特色农业实践和发展目标的同时,积极创建一支具有科研能力和技术的团队进行特色农业的钻研、实践、落实、监督和指导,在这些学科专家与带头人的努力下完成特色农业科学规划的制定、产业布局的精准定位、实施战略的有效设置、实践成果的严密监测等,从而有效避免生产实践的盲目和农业产业的大同。最后,要善于对实现特色农业的最基层的农民同志进行科学技术和特色农业思想观念的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注重特色农业发展相关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综合工程、信息和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技术,大力探索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构建专项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体制,借助设置科技示范农业园的方法,实现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最终达到优化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的目的。 2.形成对特色农业的正确发展意识,更新传统观念 改革开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为农村经济和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农村经济以及我国农业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而顺利完成发展转型。贵州面对以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要不断加强贵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农业经济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利用新时期的思想教育以及多种有效宣传方法,引导更多的人进行特色农业的尝试和探索。使得他们摒弃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想和观念,在“高品质农业、优越农业结构、产业互动与市场竞争”指导思想的带领下,不断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建议,真正将特色农业落实到本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改进,以取得积极的成效和成绩。 3.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贵州地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对农作物的土地进行整理,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分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优惠政策措施,对耕种土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积极的预防和改善土地沙漠化问题,为特色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对水利基础建设进行完善,修建水利工程,确保灌溉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既可以对原有的水利灌溉工程进行修补,还可以建设全新的水利工程,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水;最后,必须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构建力度,对贵州地区内的特色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规模性的生产基地,完善田间设施和土地整改工作,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促进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 4.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贵州地区要集中精力发展龙体企业,借助自身独特的优势,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文化和品牌,增大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增强企业间的关联性。例如针对长顺苹果来说,其虽然作为贵州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产品,但是其优势相较于陕西苹果等特色品牌并不突出,这直接影响外界对其的认可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贵州连片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小产量生产阶段上,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形成指明品牌企业,保证商品出产量满足实际的经营需要,提高市场影响力,从而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进步。贵州在之前农业发展以及当前态势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当地农业实际,为将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而钻研适用于本地农业的发展战略,对存在问题的农业结构进行反思与适时调整和实践,争取使得产业和农业结构与布局得到合理安排、配置与互动,从而形成贵州农业经济的地方特色和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贵州地区的自主产业,但同先进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现代化程度不高,并未形成产业规模,存在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特色农业生产粗放,观念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阻碍了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当前的发展趋势,可以采取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特色农业的发展意识,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等对策,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贵州特色农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玉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及策略 1基本情况 目前,临汾市设施农业面积6400hm2,以栽培蔬菜为主,全年预计总产36.36万t,平均产量56.85t/hm2。据农业部门统计,平川7个县市区,设施农业总产值6.468亿元,纯增收3.647亿元,仅设施蔬菜1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临汾市设施农业分三大类:一是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930hm2,主要栽培蔬菜为越冬—大茬西红柿、黄瓜、西葫芦,3种作物占日光温室面积的82%,甜椒、茄子、豆角次之;从1999年开始日光温室种植作物多元化,早熟葡萄、油桃、杏及甜瓜、花卉等,面积逾66.67hm2。二是大中拱棚,面积达到3000hm2,种植以春提早和秋延后茄果类、结球类蔬菜为主,也有一部分面积栽培西甜瓜、草莓、花卉,畜禽养殖等。三是小拱棚,面积达到1470hm2,以韭菜栽培为主,有133.33~200.00hm2西甜瓜。全市各级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山区抓特色,平川抓精品”的农业调产思路,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随着临汾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在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上有了新进展。日光温室形成10个特色区,如尧都洪堡———智能温室药材、花卉、蔬菜种苗组培中心;曲沃太子滩———现代化农业设施示范园;尧都屯里———“四位一体”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翼城南梁、里砦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区;侯马香邑,襄汾大陈、邓庄,尧都大阳,洪洞马牧日光温室反季节菜生产区。大拱棚5个较大规模生产区,有侯马凤城66.67hm2早春黄瓜生产区,襄汾贾罕春西瓜秋番茄生产区,襄汾汾城大棚秋延后西红柿生产区,尧都北郊大棚春甘兰生产区,洪洞县城效大棚西红柿生产区。小拱棚以尧都区乔李韭菜生产面积最大,达466.7hm2以上,洪洞县大槐树镇、苏堡镇2012年掀起小拱棚韭菜热,计划其种植面积发展到1335hm2左右。 2发展特点 2.1设施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在设施形式、种植模式、栽培品种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产品销售。各地既有以越冬茬为主的,也有以一年两茬为主的;既有以西红柿为主的,也有以黄瓜为主的。襄汾县400hm2日光温室,西红柿面积280hm2,占70%;翼城县300hm2日光温室,有234hm2是黄瓜,占到78%;尧都区乔李一个镇就发展小拱棚韭菜467hm2。通过专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以前贩菜的客商收一车菜跑几个村,进好多个棚,农民有时要自己去市场批发,产品销路不畅。如今基地有了名声,依据基地,形成产地批发市场,如南吉蔬菜批发市场、乔李韭菜批发市场、贾罕西瓜批发市场等。在上市旺季,菜贩主动上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 2.2注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无公害生产是蔬菜发展的方向,也是人们步入小康生活后追求的时尚。制定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并要求各县市依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规划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着手进行环境评估、产品检测和品牌注册工作。尧都区屯里镇绿万家示范园生产的“万家绿”牌8个大类30多种蔬菜,通过了临汾市农药监督管理部门检测,成为全市首批“无农药残留放心菜基地”,产品进入超市和饭店。曲沃县太子滩应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樱桃西红柿、羽衣甘蓝、紫碧天葵等无公害特菜,也达到了无农药残留残毒标准要求。 2.3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 在各级领导重视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注重了温室大棚温湿度科学控制,二氧化碳施肥普遍应用,防虫网、生物农药开始应用,无支柱新型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滴灌、渗灌、双层膜覆盖、自动化卷帘机等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大量引进、示范、推广。襄汾县引进了以色列西红柿品种“R-146”,该品种颜色鲜艳,果个均匀,耐运输,比普通品种售价高0.3元/kg左右。尧都区进行重点项目技术攻坚,半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刘村前进农艺园脱毒马铃薯、洪堡示范园与智能温室相配套的药用钙果组织培养及组培室建设、100栋新型复全保温材料日光温室的建设开始起步、段店乡日光温室西葫芦无农药残留G1314—2000的技术攻关。 3设施农业效益 高投入、高产出在蔬菜生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临汾市露地菜平均产值达10963.5元/hm2,拱棚菜产值达6.3万元/hm2,是露地菜的5.75倍,而日光温室的产值达到了18.9万元/hm2,分别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3.00倍和17.24倍;这3种形式的纯收入分别为6988.5、34500.0、102000.0元/hm2,拱棚菜纯收入是露地菜的4.94倍,而日光温室纯收入又分别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2.96倍和14.6倍。但是从投入情况看,设施栽培的投入远远高于露地栽培的投入。如拱棚投入25500元/hm2,是露地3975元/hm2的6.42倍,日光温室投入为87000元/hm2,分别是拱棚和露地的3.41倍和21.89倍。产投比分别为露地菜2.8∶1.0,拱棚菜2.4∶1.0,日光温室2.2∶1.0。由此可以看出,效益越高产投比越低,也就是说要实现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 4影响日光温室效益的因素 4.1茬口对效益的影响 一年多茬效益高于一年一大茬效益。一年多茬,延长了温室土地利用时间,产量高,而且价格不低,效益相对较高。尧都区段店乡孙乔村,种植茬口是西葫芦接番茄,西葫芦9月初就育苗,11月初上市,3月中旬拉秧,产量90t/hm2左右,番茄12月下旬育苗,3月中旬定植,5月初上市,产量60t/hm2左右。2茬收入21万元/hm2左右,而同等种植水平下单种西葫芦或番茄,收入19.5万元/hm2左右,相差1.5万元/hm2左右。曲沃县乐昌镇东韩村某农户种植西葫芦接番茄,收入20.25万元/hm2,西南街某农户种植芹菜接黄瓜收入17.25万元/hm2,东韩村某农户黄瓜间作苦瓜,收入27万元/hm2,而乐昌镇太子滩单种黄瓜,调查4户,最高收入17.25万元/hm2,低者14.25万元/hm2。 4.2上市时间对效益的影响 由于育苗时间迟早不一,上市时间不同,效益也有差别。育苗时间适合,收获期长,产量高,效益高,育苗晚,温室利用时间短,后期价格低,效益较低。 4.3蔬菜种类对效益的影响 黄瓜、番茄、西葫芦种植面积大、时间长,菜农技术熟练,虽然价格稍低,但产量高,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而豆角、茄子、尖椒、青椒等,由于技术不熟练,对温度、光照要求高,虽然价格高,但产量低,效益在12万~15万元/hm2之间。 5发展对策 5.1多方筹资,完成2万hm2农业设施基地建设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发展设施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大上设施农业,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121”工程,决心从2012—2015年,在临汾市的侯马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尧都区、洪洞县、霍州市等7个县(市、区),发展设施栽培基地2万hm2,其中日光温室为6666.67hm2,拱棚为1.3万hm2,基地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突出名、优、特,中高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总产量达120万t,总产值20亿元,纯收入增加12亿元。 5.2依靠科技,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发展设施农业,占领高新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生活富裕安康,消费观念向纯天然、无公害、营养保健方向转变。临汾市设施农业要率先发展,先走一步,首先消除农药残留残毒,进而进行无公害生产,下一步,生产A级、AA级绿色食品。设施农业基地用3~5年时间,制定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并配备一套完整的农产品检测仪器及相应设备,配备专职化验技术干部,统一按技术标准规范化生产,应用各种高新农业技术,转化最新科技成果,依靠科技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1]。 5.3扩大宣传,抓好设施农业产品的营销 各级政府、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要齐心协力,狠抓营销。各地从2012年着手注册自己的品牌,并申报国家绿色产品证书,拿到市场销售的“准入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农民,无法面向复杂变化的国内国际大市场,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经纪人队伍,通过经纪人把生产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经纪人走南闯北设“窗口”,到大江南北搞销售。技术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协调好,尽快建立绿色通行证制度,开通绿色通道,创造蔬菜营销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新的流通方式,全面推广襄汾农业局建立营销中心,农产品上网销售,运用电子商务的经验,尝试网上销售,适时研究期货销售等[2]。 5.4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 农民是设施农业的投资主体,也是设施农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只有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才能创造出理想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搞好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教材、资料等多种形式,通过农民夜校、专业协会的组织,系统性、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广泛宣传[3];三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每县要有2~3名高水平技术员进行巡回技术指导;每个重点基地至少要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进行跟踪技术服务;每个生长季节至少要举办3次技术培训活动;每个种植户至少要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 5.5加强领导,围绕设施农业做好服务工作 发展设施农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大抓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一个重大举措。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以服务为宗旨,协调好各涉农部门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系列服务工作,如建立科学的、符合农民意愿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部门划拔设施农业专项贷款,税费改革,给设施农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等[4-7]。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1发展现状 1.1 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 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406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92个,参合农户8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全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7000hm2,“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久香源”牌优质米、“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狮”牌火腿、“彝山”牌火腿、“悟康”牌珍稀菌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发展目标 至2016年,培育五大产业,建成十大基地,建成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成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1 培育五大产业 优质烟草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蔬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特色畜牧产业。 2.2 建设十大基地 20000hm2粮食生产基地、4000hm2优质烟生产基地、33300hm2核桃基地、3300hm2优质水果基地、2666hm2中药材基地、6600hm2蔬菜基地、3300hm2马铃薯基地、年出栏750万只武定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9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2.3 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1km2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加工车间30000m2。主要加工粮食、蔬菜、林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等农副产品。 2.4 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占地10hm2、建筑面积约30000m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内建冷库50座。 3发展思路 3.1 夯实基础,提高生产能力 至2016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20000hm2;农机总动力达32000万w,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8200台。 3.2 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扶持引导等措施,培育、发展我县的骨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在加工产品布局上,巩固发展粮食、豆类加工,做大做强武定壮鸡、火腿等肉制品加工,大力培育果蔬加工,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酱腌菜、蜂产品、食用菌等加工品种,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九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尽快形成我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到2016年,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 3.3 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三是争取信贷支持;四是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支农资金;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4打造品牌,开拓产品市场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力争到2016年全县“三品一标”持证产品达25个以上;二是加强产品推介;三是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集贸市场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或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带动推进农产品流通外销;五是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3.5 强化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植物保护、动物检疫监督和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3.6 加强服务,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服务,对国家、云南省、楚雄州及我县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强中介服务,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农业信息网、“三农通”等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五是加强舆论服务,大力宣传报道全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措施、亮点、成效,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共同营造推进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李自清 单位:楚雄州武定县农业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界定和内容再划分 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包含的内容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尽管如此,结合海南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定位,我认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应该把内涵更加缩小,仅仅指种植业。原因在于,第一,海南目前的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薄弱,而且也不具备形成较大规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第二,渔业,将其纳入海洋产业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有利于规划和管理;这样划分也更符合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第三,林业,这也是海南自然资源优势中独具特色的一大门类,但目前的发展和以后的长远发展显然不及种植业,相反,对海南林业的开发,应该持谨慎的态度,适当开发和过度开发在现实中并不好把握其中的度,如果把林业发展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来发展,出现过度开发现象的话,这直接会影响到海南绿色、生态岛屿的形象,也势必会对海南发展的整体战略产生影响,对此要严格把握。总之,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真正出路就在于热带特色农作物种植业上。这样客观上既可以解决本岛居民对生活资料的基本需求,还能促使海南岛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二)海南热带农业已基本实现特色化 农业的特色化主要是指在种植方式、种植产品种类、终端产品形态等方面形成较之一般农业的不同之处,并能因此而产生高出正常农业种植作物的价值和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的话,海南的热带农业种植也只能是基本实现特色化———即种植产品的种类具有明显的特色,如琼中的绿橙,陵水的香瓜、苦瓜,定安的花生,五指山的甘蔗、槟榔等,但是,在种植方式和终端产品形态方面,仍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三)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是指在打破我国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的农业种植格局后,形成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并具有一定优势的较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力量,产生一定的集聚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规模化可以集中资源、人力、产品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之各自为政的分散种植模式更为有利的地位,对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产业化则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优势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连接为完成的产业链条,其突出特征是整合各个环节,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下可以使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各个参与群体的经济收入。农业发展规模化旨在发展壮大农户自身的力量,寻求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而产业化在于弱化市场竞争带来的种种风险,保障农业发张的良好势态,二者完美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反观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客观的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但远远还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而且,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也仅仅是初具形式,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亟需加大力量建设,为进一步发展海南热带特色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化发展与土地利用制度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必须打破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必须建立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之上的规模化种植。但是当前我国利用土地的固有制度却成了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阻滞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四次土地制度变迁,从最初的均分土地(1949-1952)开始,经历了互助组到高级社(1952-1957)、高级社到(1957-1978),最后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1978至今),我国农村对土地的利用制度就此确定了下来,最终国家通过宪法确定了对土地的经营形式,即,农村土地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使用权同所有权相分离,最重要的一条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内可以转让(使用权、经营权)。这些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民对土地的利用和归属问题,让广大农民对土地找到了“归属感”,从此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愿望。这些制度从理论层面上激活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多年坚持下来的制度使我国农村利用土地的形式逐渐僵化,一定程度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平均化成为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尽管以土地承包为核心的其他土地利用形式也存在,但基本局面仍未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农村土地还承担着供给农户基本生活资料的重任,因此,客观上也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未解决农民基本生活资料依靠土地产出的情况之前,从土地利用制度的层面来推进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就显得不切实际。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深入发展,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低,一方面来说,这是好事,证明了我国其他产业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仍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首要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也是刻不容缓,结合我们海南的具体情况来讲,对农业的发展就更为重要,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这些问题。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较低,全国人均1.59亩(2004年为1.41亩),就海南来说,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人均耕地面积也是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紧张的耕地面积也让单个家庭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变得不切实际。其次;在现有情况下要实现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化就必须要求农户让渡对土地的使用权,但这会导致农户因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而对基本生活资料来源产生不安全感。解决这个问题在于土地政策的稳定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时能获得可靠的保障。最后;政府所倡导的一些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和明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给予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切实的保障,二是要给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农户完善和科学的指导,以避免重复建设和重量不重质的情形出现。 (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量”与“质”的把握 在解决完土地利用问题之后,规模化发展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规模化过程中“量”的把握问题。规模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究竟多大程度的规模算是规模化?以人均耕地面积来衡量的话,两个以上家庭的土地集中耕种也算是规模化,一个村的土地集中也算规模化,如何把握这个度就需要严格的调查分析了,这当然需要另外的大量专门调查研究。规模化发展中的还有一个“质”的问题。规模化不仅仅是量的累积,更要注重质的发展。以海南香蕉、西瓜的种植为例,西部有市县发展这些特色种植,中部也有,东部还是有,尽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但客观上会在内部形成一定的竞争,我们在讨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问题本身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看成一个整体,在市场上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竞争,而不是内部竞争。因此,规模化发展道路中“质”的问题核心就在于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出现。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政府站在统筹兼顾的角度,从产业发展和布局的角度进行调整和引导,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发展。总之,只有把规模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既注重量的积累又注重质的建设、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结合在一起,才能较好的走出一条具有海南自身特色的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三)品牌与文化建设 产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建设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又一个短板。产品或者说产(企业)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识别标识,更是一种产品的精神象征,用于承载产品的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会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是说,品牌内涵建设和产业建设关系密切。纵观目前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中,对品牌建设的忽视现象比较严重,基本没有产品品牌意识。通过调查发现,海南农户目前对热带特色农业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大多数能识别到自己所种植的农产品具有一些特别的卖点,如,陵水的苦瓜有防癌作用,种植的甜玉米的香甜程度较市面上其他玉米产品普遍要高,定安、儋州的黑猪属野外放养而成,比饲料喂养的具有较好的口感,但进一步问道甜玉米中哪个品牌最好,或者说你家的黑猪有没有区别于别人放养的黑猪的特点时,则没有答案,这都说明,在特色农产品推广过程中,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产品在农村范围内尚未建立起具有明显可识别性、具有差异化特征的农产品品牌。但从市场反映来看,农户识别到的这些卖点还不足以完全吸引和打动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在市场上面对本岛热带特色农产品时,对这个概念也是相当的模糊,对他们而言,只要是产自海南地域范围内的,质量都差不多,效果也都是一样的,但对如何区分是产自海南还是外地进岛销售,则表现得十分含糊。换言之,在面对同一样农产品作出选择时,他们只有一个最为朴素、直观的概念———“海南产”和“非海南产”,这是在本岛的情形,试想一下,在本岛之外的市场情况呢?可能结果会更糟糕。这种没有品牌区分度的产品到市场上一是没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当其中某一款产品出问题时,会引发相当严重的连锁反应,从而伤害到整个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2010年初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发生后,整个市场对海南的农产品都显得比较谨慎,导致海南农产品销量大降,尽管影响已经消除,可见这种局部事件对整个海南农产品的负面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虽然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无法完全杜绝,但如果品牌建设到位的话,其产生的影响就范围就会小的多,不会大规模的影响到整个“海南产”农产品。在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逐渐产生品牌意识之后,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品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特色,即差异化特征。目前市场上在推广本岛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时,注重的卖点也仅仅是围绕在“绿色、生态、有机、环保”等几个比较抽象的方面,不是说这些特点不值得推广,而是这些特点不仅仅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特色,也同样是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域农产品的特色,换言之,在全国市场上,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仍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特色来,要考虑的是,当这种地域赋予的优势和特色被用之殆尽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去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目光?那么如何建立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品牌?首先可以从产品和产地的角度加以建设。一是当本岛农产品规模化形成之后,就各个不同的产品分别建立不同的品牌,凡是这一类产品都纳入到该品牌下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就产地而言,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产区,凡是该产区出产的农产品,都划归到该品牌下进行统一管理。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既可以完全市场化,也可以由政府推动。当然,品牌建立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只是提出一种思路,具体操作则有待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完善。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都要做到一种良性的引导,仅凭农户自己来完成是不太现实的。 1.农产品产业链建设 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方面,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企业或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链接为完成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农产品产业链建设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尚不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的分散农户进入较大的市场;第二,能够提高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第三,可以重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产业链发展可以发展和壮大农户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结合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市场来说,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还没有完成其他工业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现在的买方市场,换言之,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仍然处于“产什么就卖什么,产多少就卖多少”的地步,我们生产出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是作为单一的生活原料在供给给市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形态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寻求除初级农产品供应以外的更多的再加工产品形态。就此而言,海南一些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已经有部分农产品被开发成多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以椰子、菠萝为原料,就有很多的其他产品形式出现,像椰子饮料、糖果、经加工可长期储藏的菠萝干等。农产品本身就具有不宜保存、不方便长途运输等特征,通过这些产品的开发,可以延长农产品的利用期限,扩大农产品销路,进一步细分市场。要实现海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建设,就需要采取一体化的经营形式。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是在一定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一体化经营。经过资源重新分配和整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围绕主要农产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获得较之单纯依靠初级农产品供应更好的经济效益。 2.政府在海南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在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领域,政府除了在认识上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到更多。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及其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和工业产品有较大的不同,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大,如水利、交通等,这些配套措施通过农户自身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完成,因此,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应该更大,同时,农业发展规模化和产业链的建设也不是农户自身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单靠市场的驱动,没有政府的帮助和引导,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政府应该有更多的针对农村和农户的指导和培训工作。目前的现实是,在农业发展中,农户除了提供劳动力以外,对农业技术、信息等的掌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些却对农业的发展有种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有责任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业发展信息、农产品市场资讯等方面的培训,可让农户迅速跟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因盲目性和不科学性而带来的成本。 三、结语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是海南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依托海南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们也必须要清醒的意识到,目前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放在醒目的位置,想办法切实加以解决,才能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整合海南省的农业资源,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市场,进行产业链建设,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在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下,走出一条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海南岛的整个产业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经济发展质量才能更有保障。 作者:余正 张忠雷 陈伟 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略说农机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一、云南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资金不足,农机投入资金短缺 云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弱,农民收入低,用于农机购置资金不足。2008年云南省农机化投入资金总额是16359921万元,其中中央农机购置补贴1006000万元,占61%,地方财政1292750万元,占79%;农民个人投入13619620万元占832%[5]。虽然购机补贴一直再增加,提高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机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但用于农机购置的资金还是不足,以致农机数量少、装备差、分布较为分散,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率低。同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限,覆盖面积不广,各种机械所享受的补贴又不同,没有突出农机补贴多元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 (二)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不平衡,农机作业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2008年末,云南省农机总动力201392万kW,联合收获机2537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75087台,农用小型拖拉机295727台,机械动力充足。但是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有19081部,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2962部[5],农用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仅为1∶011。并且用于耕地、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机械结构不合理,装备结构单一,数量还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机耕面积11495万hm2,占云南省实际总耕地面积的19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1%,机耕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了2226%;机收面积l058万hm2,占总播种面积18%,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6%,机收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13183%[5]。虽然全省部分农田作业过程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但养殖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很低,有些产业仍是空白。 (三)农机科研与推广相对薄弱,相互结合深度不高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和区域特性,对农机装备有特殊要求。而云南的农机科研工作相对落后,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农机研发与生产相对落后,缺乏适合于本地区的农机产品。多数农机具主要从外省购进,不能很好地适应我省的土壤和农艺要求,农机产品性能及质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从而也影响了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目前,云南省农机科研推广工作同存在着一个全国的一样共性问题,科研与推广体制分割,合作关系比较薄弱。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与科研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在职能上长期分离,农机推广部门只负责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而农机科研机构只负责农机具的研发,造成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双低。虽然云南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科、教、推一体化,将科研与推广放在同一条线上,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从广度、深度上来讲,还远远不够。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一)落实政策扶持,明确重点,创造农机化发展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形成以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为导向,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农民购置先进、实用、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农业机械,真正解决农民买不起又急需农机具的客观问题。同时还要抓好农民购机后的农机购置补贴跟踪调查、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工作。让农民购机后“养得起”、“有活干”、“能致富”,充分发挥出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性作用。加快农业机械由农民被动应用向主动推广转变,促进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长。立足云南省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产业的需求,优先发展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装备。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推进以水稻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优先发展主要作物、主要作业环节和生产领域的农业机械,增加所需的农业机械装备,快速提升云南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 坚持农业机械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的措施,以数量带动存量优化,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结构升级。根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土地规模小和山区较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适应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大力度研发推广适应我省地形和土质的小型农业机械。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农业机械发展 充分考虑云南省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底子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需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特色农业机械。统筹推进云南省坝区与山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机型。坝区推广以大马力、高性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半山区着重推广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耕种、收获机械;在山区重点推广以微型耕整机、排灌机械为主的小型农业机械。而粮食生产推广以机插秧、联合收割、烘干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养殖业中主要发展以饲料加工、奶业加工、粪便处理和微孔增氧设备为重点的农业机械;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着重推广大棚移栽机、植保机具、滴灌和微灌等设施农业装备。同时,结合产业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试点,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探索推广应用经验。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机服务总体水平 政府要加强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健全职能、完善手段,发挥各自作用,切实履行好管理、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努力提高农机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并且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农业机械推广服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农机监理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农业机械教育培训部门要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急需的新型农村农业机械专业人才队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加快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农机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农机与农艺部门要积极的合作,统一目标,建立好农机与农艺协作的攻关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生产技术路线,制定好农艺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共同承担的相关科研课题项、联合攻关;还应建立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学术的交流,促进农机农艺更好的结合和运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同时农机与农艺部门还应通力合作加快我省主要作物重点关键环节农业机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我省农机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作者:张艳诚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综述 融资模式创新 (一)开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小额信贷两种融资模式对于缓解农民生产资金紧缺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前者只是为农民提供生产资金或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加之近几年公司和农户相互扯皮现象的日益增加,公司也不愿意承担风险为农户融资作担保;后者只是惠及信用度比较高的少数农民,大部分农民并未享受到。因此,上述两种融资模式只是暂时缓解农民资金短缺问题,尚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的融资难题。在实践中,国家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共同组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项目融资与运作,是一条推动市场运作的有效路径。国家开发银行一般不直接给企业以融资支持,而是借助于政府融资平台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为贷款平台,将资金统一贷出,由平台筛选借款企业,并最终由平台将贷款资金统一归还于国家开发银行,这种模式可以称为“统借统还”模式。这种模式在公益性或准市场化项目建设中应用较多。自2005年底我国开始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国已经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1940家,实收资本1242.49亿元,贷款余额1248亿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信贷公司应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为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规定,“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经过近5年的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在筛选客户、征信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只能贷、不能存”规定的限制,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资金缺乏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充分借助小额信贷公司点多面广、贴近农村的优点,以小额信贷公司为投融资平台,通过贷款或者入股形式给小额信贷公司以资金支持,然后小额信贷公司筛选客户对龙头企业予贷款支持。这种模式从源头解决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可持续运行的资金桎梏。(二)开发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特色农业项目为了实现资金的杠杆效应,借助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统借统是一条既能有效缓解农业融资瓶颈,也能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有效模式。特色农业项目分为市场化、准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三类。市场化项目应坚持以市场融资为主,如旅游景点建设项目;而防震、防灾、防洪等安全防灾系统建设等非市场化项目应以财政资金为主,如发行政府债券,市场化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准市场化项目如交通系统建设工程,应采用政府推动、平台建设、合资共建、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的融资模式,力争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的各方主体能够实现共赢。目前我国农业融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加之项目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不论是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项目都迫切需要政府的参与,以建设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制度。根据特色农业建设项目的特点,融资模式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政府推动、平台建设;项目区分、特许经营;信用增级、贷款支持。某些特色农业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如农业旅游、农村生态环境等)与一般农业项目(脐橙、烤烟、瘦肉型猪等项目)相比,资金需求量较大,且二者生产组织形式差别也较大,不存在为其产品提供收购、加工服务的龙头企业。因此,小额信贷公司的“分散、小额”贷款服务特征并不适应于上述特色农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此时,须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统借统还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服务。目前,全国大部分县市都建有针对各种城建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如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旅游项目开发投融资平台等。 保障措施 (一)提供优惠政策鉴于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农村特色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这样的大项目还具备一定的政策性。在工商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对其进行财政贴息,减轻其贷款利息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其的信贷投人,保证项目投入和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需求,使工商资本参与的特色农业的大型项目能够顺利投产和增收。(二)政策性配套贷款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必须大力培育“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大型农业项目融资要注重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作用,按照项目投资总额为其提供一定比例的政策性配套贷款。政策性贷款应坚持低息和长期的原则,在项目投产达效后按期收回并滚动使用。(三)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设立过程中,要采取财政出资引导和面向公众募集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此项基金应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扶持重点应是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以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四)建立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县级财政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对商业性金融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财政贴息和其他补偿。建立财政资金配套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扶助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定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商业银行发放的国家鼓励的高风险低收益“三农”贷款,提供利差补贴和弥补呆账贷款损失,减少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造成的贷款损失。(五)改革现行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地方财政对农户和政策性较强、影响面较大的涉农企业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六)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问题由政府出资或多方筹资组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中心;引进境外涉农担保机构,鼓励组建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大力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担保,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问题。(七)多渠道解决涉农投融资平台融资问题要扩大开放与合作,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涉农投融资平台多元化发展。同时,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政府融资平台与民间资本的全方位合作,调动民间资本特别是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项目的积极性。投融资平台建设要确立和严格遵循“政府决策管理、企业独立经营、项目市场运作、财政补贴防范、资产良性循环”的经营原则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融资平台借用管还、信贷资金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探索建立政府和融资平台有机联动、风险共担的防范机制。大力加强完善融资平台偿债机制,统筹安排偿债资金,切实提高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八)完善和创新地方税收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手段,建立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体系,特别要突出特色农业性导向原则,引导资金向特色农业聚集。实行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增加对于龙头企业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税前扣除、延迟纳税、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更好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投资诱导作用,不断增强特色农业的投资吸引力。 作者:张宏元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摘要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889t,禽蛋产量1506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乡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农产品运输成本高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目标任务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4.2工作重点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狠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耿马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效益上见成效。三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一区多园、以园促区、以区带面、整县推进”的思路,勐永坝重点打造咖啡、外销特色蔬菜及肉牛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四是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长期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土地参与入股等形式,连片规模开发高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为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山、水、林、田、路和渠的综合规划和建设。六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普及良种良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七是加大农业开发合作力度。围绕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先行发展原则,创新实践农民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推进农民变产业工人等新途径。 作者:雷靖 李应顺 黄绍庭 单位:云南省耿马县烤烟产业办公室 云南省耿马县农业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探 【摘要】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云南探索现代农业的新举措。本文探讨了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墨江 特色农业 发展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列为8大重点产业之一[1]。墨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其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为墨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 墨江县素有“回归之城”的美誉,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如春。由于独特的气候类型,加之温度、降雨、日照等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分布有各种珍稀药材、花卉,国家级保护植物19种,野生动物160种。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都极其丰富[2]。 (二)区位优势明显 墨江县在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商贸文化极盛之地。昆曼国际大通道穿城而过,使墨江成为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桥梁,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更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泛亚铁路中线将在县城附近设置客货运站点,是昆明与东南亚地区优质农产品输送的中转站,为加快高原热区特色农业,对外开发创造了有力条件。 二、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目标明确 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建立起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体系,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墨江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县域“三江五河”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带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弥足珍贵的热区土地资源,经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培植了一批以茶叶、咖啡、烟草、蚕桑、畜牧、淡水渔业、紫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 (二)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 墨江紫米在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目前,墨江县15个乡镇均有紫米种植,其中以联珠、龙坝两乡镇较为集中,种植面积及产量占全县的70%。截止2014年底,墨江县有咖啡园面积10.6万亩,16个咖啡初加工厂,1个加工规模为20吨/天的咖啡脱壳厂,1个加工规模为400公斤/天的咖啡精深加工厂,组建了咖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3]。 三、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规模小,投入不足 墨江虽有“中国紫米之乡”和“云南省名牌农产品”等称号,但实际上墨江的紫米生产却未形成规模,仍以单户种植、自行销售为主,发生病虫害时,难以实行统防统治,同时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低,制约了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咖啡和茶叶的种植上,目前,墨江县缺乏纯种精品咖啡。虽然具有抗锈、矮杆、高产等优良特性,但品质相对较差。由于咖农多采用单一作物种植及无荫蔽栽培。对咖啡的种植管理、技术指导等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咖啡的产量、品质很不稳定。在茶叶种植方面,墨江实有投产茶园仅是全国平均单产的65%、世界平均水平的32%。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园有效灌设施严重不足,有效灌溉面积几乎为零。部分茶园老化,改造提质势在必行。 (二)加工工艺落后,品牌意识淡薄 茶业、紫米、咖啡等的制作工艺简单,市场门槛又相对较低,没有龙头企业引领,基地零星、分散,产业投资渠道单一,初加工h节靠个体老板投入,少量由公司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品牌的打造无法实施,产品的推介宣传难以开展,无法形成优势品牌。在技术改造和产成品创新上缺少资金的支持,产品附加值低。致使墨江多种农产品的整体形象与国际精品的内在品质极不相称。 (三)产业竞争激烈,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目前,墨江县在省内外城市还没有完善的直销网络,还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同时,存在部分企业和商家投机取巧,滥用品牌等标识,有损墨江经济作物的形象。有一些企业对执行标准的认识不到位,不按标准正确标注产品等级、生产日期等相关内容,使其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推进墨江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亮点,加快高原特色热区农业产业跨越发展 在农业产业群建设上,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战略,推动林下经济增点扩面[4]。更好更快实施“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两片叶、两个果、三棵树”的“111223”工程。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发展、发挥特色效应,围绕产业抓好基地建设。 (二)加大扶持力度,继续重视与支持墨江特色农业发展 1.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县农业的发展特点和自然条件,围绕畜牧、烤烟、渔业、桑蚕、咖啡、茶叶、甘蔗、蔬菜、紫米等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式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灌区节水改造。 2.培养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既可维护小农利益,又可作为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分散农户的依托主体。加大税收、财政支持力度,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农工商综合企业发展。 3.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业。将特色农产品企业纳入商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划中。依托昆曼公路和玉磨铁路两大国际大通道,进一步提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旅游名片的品质效应,并逐步构建墨江县以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4.健全农村财政、金融与社会保障政策。由于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显著,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人口持续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五、结语 “十二五”以来,墨江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坚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为基础,集中优化林畜烟渔带头的第一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总之开展墨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需按照“生态化、标准化”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开启长春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之路 2016年,国家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长春市“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称号,支持长春市以市为单位先行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工作。 作为全国首家绿色有机农业建设整体推进市,长春市肩负着为全国做好示范引领的责任。3月8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印发了《长春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规划纲要(2017-2021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力争到2021年末,把长春市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在全国实现“五个率先”发展目标:率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化、率先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率先实现生产监管全程化、率先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率先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培育“长春绿品”品牌 绿色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长春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快速转换的基本路径。 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过程中,长春市将培育“长春绿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市布局建设种植、畜禽养殖、林特、渔业、产业融合等10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到2021年末,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将达到1000个,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实现倍增,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占食用(饲用)作物种植面积的80%。绿色有机农业产值实现倍增,达到500亿元。 建设“三大板块” 《纲要》提出,依据“十三五”《长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按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粮畜生产板块,九台、双阳半山区特色农业板块,长春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都市农业板块,进行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布局。 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大农业板块 该区域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同时,适宜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推动粮经饲统筹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使之开发建设成为全国粮畜主导型的绿色有机农业样板区。 九台、双阳半山区特色农业板块 种植业适宜区域绿色化,山地林下产品适宜区域有机化,林畜养殖生态化,走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并重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设施化、基地化、园区化提升产业效益,以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提升特色农业的多功能性,提供绿色生态产品服务、项目服务,使之开发建设成全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半山区特色农业样板区。 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现代都市农业板块 通过多功能立体复合开发,建设以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项目,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的需求,使之成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型的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区。 发展“三大产业” 坚持产业提升与优化结构双促进原则,构建规模适度、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绿色有机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综合经济效应。 绿色有机种植业 转变种植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推动种植业绿色有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快速提升,形成水稻、大豆、鲜食玉米、特用玉米、饲料玉米、杂粮杂豆、园艺特产等绿色产业。 绿色有机养殖业 坚持择优布局原则,突出产业优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方式;突出全产业链模式,加快形成肉牛、奶牛、梅花鹿、肉鸡、生猪、肉兔、肉鹅等绿色产业;适当推进驴、马等草食类动物饲养,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 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扶持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原料生产基地,绿色标准化生产,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以种养加、产供销高效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培育“十大体系” 遵循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规律,立足2021年全市基本实现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目标,坚持环节打通、堵点疏通、优势互补、全盘激活的发展理念,全力组织实施绿色有机农业“十大体系”建设任务。 绿色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引领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体系 玉米加工向多元化食品方向发展,稻米、蔬菜及食用菌加工向绿色和有机方向发展;粗粮、特色杂粮加工向精细化绿色健康食品方向发展;肉牛、肉羊、肉兔、生猪、肉禽、奶制品、鹿产品等加工,向终端食品、生物保健品方向延伸。到2021年,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达到300户。 绿色有机生产标准化体系 对种养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及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能力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网络化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检测能力、管理能力、追溯能力“四个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体系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改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实现全市农业向绿色有机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快速转变。 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一批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水平。 产业化经营体系 构建经营主体组织化、要素投入标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经营品牌化的绿色有C农业经营体系,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市场流通体系 在保持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农产品分销传播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和市场空间。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个集散中心、3个营销网络(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冷链物流)、20个对外销售窗口。 农产品品牌体系 加快长春市绿色有机产品品牌培育创建,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并举的建设原则,构建绿色有机农业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激发绿色有机农业内在发展活力。 到2021年末,通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全市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认证1000个“三品一标”产品,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绿色有机种植面积与绿色有机农业产值“两个倍增”、绿色有机发展“五个率先”的目标,把长春打造成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分析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利用资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职业安全论文:以“安全文化”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外医院管理中的“安全文化”理念,结合我国医院中员工满意度以及安全感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我国医院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安全文化”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并且对相应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安全文化;医院 医院是知识密集型系统,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绩效,医院员工具有的良好的感觉、协调的团队精神和高昂的士气既是医院运作绩效的内容,同时又直接影响到医院其他绩效指标的完成。在目前中国卫生改革背景下,医院经营体制、人事分配制度以及医患关系的变化都给医务人员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以前的研究和医院实际管理操作中,人们把重点多放在病人的满意度上,注重如何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而忽略了对医务人员自身工作满意感的关注。在2002年的一项对四川部分医院医务人员的研究中发现[1],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总体满意感较差,而影响到满意度最主要的因素有“医务人员缺乏安全感”。在2005年对某医院护士的一项调查中,缺乏安全感和压力大也是影响她们工作满意感的主要因素[2]。多数人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与管理背景下,职业稳定性受到影响,人身安全也无保障,极大地影响了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要提高医院的工作绩效,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不容忽视,而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感是目前形势下医院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1 医院职工不安全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医院职工不安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目前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医务人员对工作不稳定的担忧,也有部分医院在福利待遇方面较低,不能满足职工的需要而引起的不满。但在笔者的一项研究中,目前在医院引起职工职业安全感较低的主要因素是医院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以及医院相应的管理方式而带来的影响。 1.1 医疗纠纷的外部压力 近年来在中国医疗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成为医院必须应对的工作之一,也是医院管理都颇感棘手的一大难题。上海对7家医院进行调查,行政管理人员和医生中亲身体验过医疗纠纷麻烦的分别占46.67%和26.70%。在有处方权的医务人员中,曾经遇到病人或家属干扰治疗方案者高达91.73%。在我国的另一项对全国的326所医院的调查表明,321所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问题困扰,其发生率为98.47%。医院遭遇病人扰乱医院诊疗秩序的占73.5%,遭遇打砸事件的占43.86%,对医院设施直接造成破坏的占35.58%,有113位医护人员受伤(占34.66%)。除此之外,还有86%~96%的医院屡屡遇到一些病人因“医疗纠纷”而滞留医院或不缴纳医疗费用的个案[3]。在工作中,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务人员既要承担被诉讼的风险,同时还要面临被人身攻击的危险。 医疗纠纷日益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法制教育,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患者和家属处处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病情知情权、治疗知情权和费用知情权明显增加;另外,由于医院在医德医风上的问题,医患关系紧张,而造成病人投诉增加;再有就是社会上对医学的不正确认识、偏见引起。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一无所知,只是要求医生“药到病除”,到了医院,医院就应该“包治百病”,病人对医生、医院的期望值不断上升,过高的期望值与医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形成明显的剪刀差,一旦不能满足病人的期望,即引起不满,产生纠纷;还有就是一部分医院由于医院体制所限,接诊医生少和就诊人数多造成比例失调,加之服务设施、服务环境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需求现状,均是造成纠纷多的原因之一。 目前,医疗纠纷的处理和舆论导向也是影响医疗纠纷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常舆论监督对医院的自身发展是有利的,但一些社会传媒热衷于此类新闻效应,特别是在目前社会普遍对医德医风不满的情况下,社会舆论有时一边倒,所谓同情“弱者”,而不能理智、客观地报道和认识问题,无形之中给医疗纠纷的处理及澄清增加了压力,医院和医务人员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一旦患者感觉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就求助于媒体或走向社会,试图造成舆论。有的医院顾及声誉和从维护正常的医疗工作出发,没有时间及精力处理太多的纠纷,即使没有错误,也只要息事宁人,一赔了之。而结果是走入恶性循环,不管有无差错,只要一闹,院方就害怕,否则“曝光”。结果病人之间互相效仿,医院难以应付,这些都导致了医疗纠纷数量的上升。 1.2 来自惩罚的内部压力 日益增加的医疗纠纷,使很多医院在此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因此控制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成了目前医院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医院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并采取许多措施来控制医疗质量,但是在以往的管理中,存在一些误区。 1.2.1 医疗负性事件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引起 因此要控制医疗负性事件,减少纠纷主要是强调医务人员的自律,也就是增加责任心和改善服务态度,而没有习惯从组织、系统的层次来考虑负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1.2.2 医疗规章制度、规范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唯一因素 部分观点认为“只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就会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因此,在管理上注重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职工行为的检查,有的实行一天一检查、一周一、一月一总结、一季一反馈,对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人和事实行“一票否决”,从严处罚。这种机械的管理方式没有考虑到医疗行业本身的风险性与特殊性,对负性事件处理也缺乏变化管理的观点。 1.2.3 对医务人员的严格惩罚来控制负性事件的发生 在管理中更多注重监督、控制、惩罚,在具体操作中有的医院将医疗纠纷事故记载和医务人员聘用、考核晋升奖惩直接挂钩。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医务人员不但要受到来自病人与法律的麻烦,而且要接受来自医院内部的严厉惩罚。 综上所述,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既包括患者承担的诊断治疗不确定而可能发生的病情恶化、残疾、死亡、医疗意外等“健康风险”;也包括医生承担的虽经主观努力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职业风险”。但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却承受了所有的风险,并转化为“法律风险”和“职业风险”。结果是严重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恶化。患者看病心存疑虑,随时找茬;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小心翼翼,不能放手工作;医患交往中,医务人员说话如履薄冰,医生把每个患者看成潜在的“投诉者”而采取“自卫性医疗”。医生形容自己的职业是“一脚踏在医院,一脚踏在法院”。美国外科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40%的成员不再接受高危病例会诊,28%的成员仅仅因为有过失诉讼的危险而不再进行某些手术。我国上海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手术科室的医生由于担心发生医疗纠纷而将导致其不愿收治危重病人或进行高难度手术,持此观点者达62.99%。 因此,针对目前医院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一方面既要有质量管理的意识与措施,同时应保护医务人员的权益和工作积极性,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其工作安全感,提高医务人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最后达到提高医院总体绩效的目的。 2 西方国家的医院“安全文化”理念 目前,国外医院管理中,针对负性事件的管理或医疗风险的控制,提出了较多的方法与观点,其中在医院推行文化的改变——提倡安全文化(culture of safety)是其措施之一。 安全文化的建立是基于对医疗风险理论的新的认识,即怎样认识“负性事件”(adverse events)问题。负性事件是指卫生保健过程中,无意发生的伤害或并发症,导致延长住院日、残疾与死亡。目前国外的观点中普遍认为负性事件很少是由个人的失误或仪器的失灵造成的,而通常都是与管理、组织、技术和设备问题间的交互作用相联系的。如澳洲卫生保健安全质量理事会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人总是会出差错的”,“负性事件不良结果通常来自保健系统的失灵,而不是个人的重大失误”。另外一些来自非卫生部门的观点也认为,安全不是依靠说道,而是对设备、工作、支持系统和组织的正确设计,“惧怕、报复和惩罚并不产生安全,却导致防御、秘密和极大的人类痛苦”。 以上述的观点为基础,国外在医疗质量风险控制中提出了建立医院的安全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1)明确医务人员的伦理责任,以病人为中心,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2)在负性事件处理中,从以前的“发现罪人”转移到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3)从系统、组织结构层次发掘、分析错误,建立顺应性的组织结构,而不是一味强调惩罚个人;(4)具有安全的负性事件报告系统,有利于及时获得情报信息并能及时处理,鼓励负性事件的报告而不是惩罚;(5)建立学习型的系统,不断从负性事件中学习经验,纠正偏差,保证组织的正确运作,而不是谴责。 3 对我国医院“安全文化”问题思考 国外的医院安全文化的建立,有它特殊的文化与管理背景,它强调了不断从经验中学习与发展,也强调了员工作为一种资源应该得到的保护与关怀,它有利于在组织中建立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高群体的士气,以此提高组织的绩效。在目前中国医院医务人员普遍缺乏安全感的背景下,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院提倡安全文化,既给医疗风险的管理带来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能满足职工的安全感,鼓舞士气,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3.1 安全文化的建立对中国医院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的背景下,医务人员面临职业压力大,安全感缺乏问题。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病人不理解和社会舆论的不配合,如果出现问题或者病人仅仅是不满意医生的态度,病人就可能起诉或对医生进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的压力是来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如果出现了差错或事故(不管是否是医务人员的问题),医院要追究其责任并受到处罚,在奖金、晋职等方面受到影响。在压力下面,医务人员小心翼翼,时刻保护自己,没有工作满足感和积极性,影响医疗工作的开展。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迫切需要从“压力”中解放出来,有一个宽松的医院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以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3.2 安全文化的建立是医疗质量控制的有力措施 目前有些医务人员和管理者能认识到安全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希望在医院有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但同时也顾虑到由于文化和背景、管理体制的差异,对于“不追究”医生责任可能会带来弊端。而事实上强调医院的安全文化绝对不是“放任”医务人员的错误,而恰恰是医疗质量促进的进一步措施。安全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在医疗事故、纠纷等负性事件中,应该从过去的“发现罪人、处罚罪人”,更多的转移到“寻找原因、解决问题”上面去。从组织管理的层面上去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果一味地惩罚员工,员工可能会增加责任心来避免错误,但也可能为了避免惩罚而掩饰错误。对于有些错误的原因不能被觉察,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改正错误的技术与措施,重复的错误就不可避免。 3.3 安全文化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应转变观念。医院负性事件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归罪于医务人员,这既可能有技术问题、设备问题、工作流程问题以及组织管理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措施是关键,仅仅去责备惩罚某人而不从事件中汲取教训是无益的。安全文化提倡的是一种“鼓励发现问题,不断学习进步”的思想,以达到在负性事件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最终目的。 安全文化是医院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在于鼓励人们正视负性事件,不去逃避,勇于面对。因此,必须创造良好宽松的组织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安全文化的建立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基础。医院的信息沟通渠道必须明确和畅通,保证各种负性事件信息传递的及时和有效。要建立信息收集机构和处理分析人员,能经常与医务人员一起对负性事件信息讨论、分析,协商对策。 安全文化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负性事件处理机制。安全文化不是对错误放任不管,而恰恰相反,它是重视错误并积极地剖析错误,不断改进以此提高医院的绩效。因此,建立有效的负性事件处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负性事件领导组织结构、信息报告方式与程序、负性事件处理规则与程序等。 职业安全论文: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安全的防护对策 【摘要】 目的 了解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以提高成分血安全性。方法 对13名成分血操作人员在工作期间(2004年1~6月未采取防护措施和2005年1~6月采取防护措施)匿名问卷调查。血液污染消毒记录,破袋报损登记,以及意外事故处理记载。结果 显示成分制备人员危险因素的接触机会比例为生物因素63.3%,物理因素30%,化学因素6.67%,隐患因素存在潜在危害,从本血站科室产生大量医源性废弃物比例,成分科45.5%,检验科27%,体采科19.6%,其他7.9%,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对应的防护:针刺防护,血液接触防护,消毒剂使用防护,废弃物管理等。比较采取防护措施后受危险因素的影响物理因素下降为7.69%,生物因素15.3%,化学因素为0。结论 防护对策包括:(1)建立安全管理计划,它是质量管理计划的丰富和延伸,在一般安全管理计划外,尤其重视生物安全的管理;(2)建立成分室的消毒管理,不仅能保证成分血的安全性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了积极作用;(3)加强成分制备人员的防护意识,进行岗位培训和安全教育;(4)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工作中忙而不乱,冷静、机智、安全地处理突发事故的发生;(5)工作人员受到损伤后的护理。 【关键词】 血液成分;职业安全;防护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每天接触所有采集回来的血液,这些具有潜在传染性的血液据文献显示,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1%、2.2%和0.03%[1],以及未明原因的血液传播性疾病不断地增加,工作人员长期加工制备这些血液,难免面临很多危险因素和意外暴露。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行质量管理计划(QMP),让血站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并逐渐建立起安全防范的有效程序,但仍存在不安全行为。因此,提高成分制备人员的安全意识及防护措施事在必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成分分离制备人员和机采人员13人,年龄21~53岁,工作年限1~30年,职务医生、护士、药剂师、技师,学历中专到本科。 1.2 方法 匿名问卷2004年1~6月(未采取防护措施)和2005年1~6月(已采取防护措施)发生的针头刺伤,操作擦伤,血液接触采取防护情况,血液污染消毒记录,破袋报损登记,意外事故处理记载等统计为13人60次。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成分制备人员接触危险因素的比例表2 采取防护措施前后危险因素的影响 3 影响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3.1 物理因素 包括针刺损伤和操作擦伤。针头刺伤为采集成分血样标本后针头误投垃圾桶,捡回时碰伤手指;机采成分操作完毕拔出针后针头碰伤;开放式成分制备中,分浆器与转输袋连接,分浆器与血袋连接时,穿刺扎到手指。擦伤,为离心时血袋放入离心杯或从离心杯中取出,被硬物擦伤。据统计,血站职工职业暴露中针刺占77.78%,皮损污染占15.7%,黏膜污染占6.52%[2]。 3.2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据研究含病毒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3]。成分制备中的血液接触,机采静脉穿刺操作不当血液顺针头斜面溅出到采血者身上;成分血标本采集后样管渗漏,或不慎溅出,翻倒等;采血结束,献血者按压针眼不当,致血液外流;热合血袋及血浆管渗、漏血液;离心配平胶片过硬,或放于底部致血液或血浆破溃,大量血液直接暴露于离心杯、离心仓等处;开放式操作成分如洗涤红细胞,解冻红细胞产生的大量血性废液等,有关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血液性传染病的流行率[4]。 3.3 化学因素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三氧消毒机未散发完的臭氧味,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90%以上,但对人有毒,气味难忍,胸闷等。 3.4 隐患因素 成分分备后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基本上属于感染性废物,还有少量的损伤性废物[5],主要包括成分血转移袋。一次性耗材,一次性生理盐水和废抗凝剂,注射器及针头,渗漏血袋,一次性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等,从本站主要科室产生医源性废弃物的比例上看,成分科45.5%,检验科27.0%,体采科19.6%,其他7.9%。 4 职业安全防护 4.1 针刺防护 针头误投垃圾桶后可用止血钳夹取,再按《消毒技术规程》[6]处理止血钳,若发生意外碰伤、擦伤,立即用流水、肥皂水清洗。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误伤处的血液,再用流水冲洗,完成用0.5%碘伏消毒,并用创可贴包扎。注意查看检验结果,以便决定采取相应措施。 4.2 血液接触防护 工作人员戴口罩、帽子、手套进行操作,机采穿刺时,对血管暴露明显者避开血管先进皮肤再进入血管,用创可贴覆盖穿刺部位固定好针头,采血结束指导献血者按压血管,协助其松动袖口,防止袖口过紧再次致血液外流,穿刺处按压不出血为止;血液污染的衣物即时更换,先消毒,后清洗;血液破袋后污染的离心仓,离心杯等,用84消毒液1:30比例浸泡30min后,先消毒,再清洁。 4.3 消毒剂防护 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在有盖的容器内,且放通风良好处,接触戊二醛时应戴乳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使用三氧消毒剂,必须是在封闭空间,室内无人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min才能进入,因对人有害,国家规定大气中允许浓度为0.2mg/m3。若停电发生,及时调整自控消毒时间。 4.4 废弃物管理 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针头,放入防穿透的容器内包裹好,医疗性感染废弃物,非感染废弃物一起由专人到科室收集,先集中高压灭菌,再由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理。渗漏的血液或废液按WHO消毒规定先消毒,再处理[6]。 5 保障职业安全的措施 5.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一直以来,血站把质量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行质量管理计划(QMP)实施中,尤其重视生物安全的管理,因为它是QMP的丰富和延伸。作为一个科室,由科内设置安全员负责工作中的职业安全:(1)一般安全管理包括:环境的安全管理;大型设备、装置的管理;耗材、物品及消毒物品的管理;预防火灾的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2)生物安全的管理:建立感染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制度;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5.2 建立成分室的消毒管理 不仅能保证成分血的安全性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工作人员着装及污染处理方法进行详细要求;建立了工作间消毒管理;对器械及设备的消毒管理;无菌操作及百级净化室的管理;对各种消毒液配制及应用的管理;每月由质检科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5.3 提高成分制备人员的防护意识 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工作中要有良好的防护意识,时刻记住血液具有潜在的传染性[7],并遵守安全操作的有效程序,将标准操作规程(SOP)和消毒管理规范于工作的始终,新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每年参加由站工会组织职工各项体检,对科内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每月一次的科内业务学习及站里60h继续教育培训,安全教育等。岗位的规范操作是防止与病原体接触重要预防措施,比如血液离心时按SOP进行,减少离心破损,血液外露;穿刺使用后的正确放置,防止刺伤,废液的正确消毒处理都可以减少危险因素出现的机会。个人防护措施的使用如工作服,乳胶手套,防护镜等是切断病原体与操作人员接触的机会[8]。 5.4 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成分操作技能,手工在任务重、时间紧、品种多等成分制备中忙而不乱,避免碰伤、血液暴露的机会,机采成分操作中减少献血者血液溅出,针头划伤的危害,对突发事故如操作中停电,血细胞分离机发生故障等,做到冷静、机智、安全地处理问题。 5.5 工作人员发现损伤后的护理 发生针头刺伤,操作中擦伤、割伤等时:(1)暂时停止接触血液工作;(2)立即脱去乳胶手套,用生理盐水冲洗查看伤情;(3)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水进行冲洗完成后用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4)已污染的工作服先消毒后清洗;(5)查看制备的血袋条码,以便检查结果;(6)登记受伤情况及处理方法;(7)伤情严重者实施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并接受医学观察。 职业安全论文:浅析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健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管理 职业健康 职业安全 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结合目前国内职业安全、职业健康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政府、企业、员工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1引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 )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与IS09000和ISO 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ISO正式成员国,1995年参加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组建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特别工作小组,2001年11月12日批准了GB/T28001- 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管理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对于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不断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先后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就业促进法》等多部保护职工安全健康工作的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大安全生产方面的投人,尤其是高危行业的安全投人。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安全设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2008年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91172人,比上年下降10.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12人,下降24.5%;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82人,下降7.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182人,下降20.4%。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万起,造成7.3万人死亡,30.5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4.3人,减少0.8人。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如下: (1)一些地方和企业,思想上对于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这就很难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尤其是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小企业,这种意识的树立还很不够,同时受资金投人等各方面的制约,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到位。 (2)职工对职业安全健康认识不够,尤其是那些在苦、累、脏、差环境下工作的职工,不了解什么是职业健康,企业也不对他们进行告知,有些职工得了职业病还不知道是怎么得的。 (3)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有着很大的立法空间。目前,虽然我国有许多涉及到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一般夹杂在其他法律如《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等里面,在职业危害防治上,我国只有一部法律—《职业病防治法》。但从我国目前职业危害的现状来看,只有一部法律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和《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的规章和标准的制定已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时刻。 3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举措 3.1提高安全健康意识,营造全社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 文化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安全健康文化是人们从事安全健康活动的安全健康价值观、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尊重人的生命安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人的价值理念。树立社会安全健康文化理念,提高人的安全健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安全健康风气,从物质、精神两方面,从员工、企业、社会三层次,形成全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健康文化氛围、舆论氛围,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安全健康。 3.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从国家层面,加快劳动安全健康方面专业法规的立法工作,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健全各领域相关的法规、技术规程、标准,依法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行为,做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制度、职业卫生安全的许可证制度的建设工作,把安全生产和健康管理工作纳人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 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安全科技方面的投人。通过加大科技投人来推进科技创新,从而运用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改善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面貌,从而使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工作能够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3.3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目标管理原则,从企业法人、董事长等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层层制定、分解目标,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考核标准。根据国家、部委、行业制定的《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因企制宜,制定公司考核标准。 规定员工安全健康行为规范,《安全健康管理手册》,明确总要求、目标、职责等,为安全生产健康管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章可循。 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事故汇报、分析、处理、调查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等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管理中。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意识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安全生产、健康管理相关的知识、法律,提高自身意识,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人企业管理中,积极营造企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重视教育培训工作,为培训的组织、管理、资源等提供支持,确保安全生产与健康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3.4加强政府职能监管 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各级监督管理的执法队伍、企业要建立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队伍,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健康监管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指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逐步建立安全生产诚信机制。 职业安全论文:浅析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安全教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意识堪忧的现状,本文阐述了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就如何落实安全教育提出了几点对策。 2009年9月26日,扬州市教育局组织市直学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前往有关学校实地考察,笔者所在的职教组一行8人来到某职业学校进行了为期2天的实地考察,收获颇丰,体会很深。该校领导和师生员工都有着较强的敬业精神,督导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顺畅,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然而在有些方面存在着不足,如安全教育方面不容乐观。笔者现结合此次调研就强化学校安全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职业学校安全教育及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从现状看,职业学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堪忧。据介绍,中秋节这一天,该校所有领导和学生一起欢度中秋,除了体现领导对学生的亲情关爱之外,另一个原因却是防止学生在节日闯出祸来。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可能天天和学生呆在一起,学生一旦脱离监管,事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事实上,该校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经常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个班级也都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选配也十分到位,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兢兢业业,各方面的管理也比较到位,但为什么会出现一天发生十几起打架事件呢?这让领导和教师都难以安心。我想学生安全意识的严重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从调研的情况看,该校今年招生1500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在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基本的家庭教育。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赌博等,到了职业学校后,更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给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职业学校都注重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使学生到毕业时能拿到多种证书,但却忽视教给学生自我保护、防范危险的本领。现在的职校学生,甚至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都较为缺乏,这些能力包括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开展社会交往、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适应环境生存、自我保护能力等等。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但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阅历浅、承受能力差。因此,出现了个别学生违法犯罪,甚至锒铛入狱的现象,一些本可避免的小问题最终酿成大祸。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如果连基本的安全知识都不懂,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将来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所以,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能弥补初中、小学阶段的缺憾,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成长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虽然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安全问题,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为师生建立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健康成长,但我国的学校教育没有几堂课是教学生如何应付突发灾难的。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太少,很多学生连基本的自我防范知识也没有。 职业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由此看来,职业学校除了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外,也应教给学生自我保护、防范危险的本领,把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认为,应重点对学生进行下面几方面的安全教育。 常规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应包括交通安全教育(行路、骑车、乘车、乘船等)、日常生活安全教育(防触电、防煤气中毒、防火、家务劳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活动安全教育(运动环境和器械的安全、体育课的安全、各种体育活动和游戏的安全、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安全等)、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水灾、火灾、暴风雨、雷电袭击、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自救)、社会治安教育(处理盗窃、行骗、抢劫、挟持、绑架、黄毒等)和意外事故处理教育(教育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教师、掌握安全应急常识等)。 防人身伤害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里,之所以把生存排在学习、创造之前,道理很简单: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教育学生防人身伤害,实际上就是要学生珍惜生命,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必须不断加深“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观念和做好有效的危险防范措施。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防心理失常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表现为一种渴望独立、渴望摆脱对成人依附的特殊心理状态。他们面对学习、升学、就业和人际交往等诸多外界压力和内部矛盾时,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可目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活动和指导太少,三是学生自助意识和措施缺乏。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防违法犯罪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后进生要以防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网络交友安全教育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已构成了挑战。网上交友已成为学生交往的重要形式。在网络环境下,部分学生的人格冲突十分明显,网络交友安全问题也成为职校学生安全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职业学校加强安全教育的几点对策 基于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就加强学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2005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领导同志指出:“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拿出一定的课时,使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笔者认为,职业学校更应把安全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尤其是生命安全教育,通过教育,让安全意识真正深入学生心中,引起学生共鸣和震撼。我认为,学生首先要对安全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进而表现出安全行为。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时,既要考虑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教育,又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既要安排正规系统的课堂教学,又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安排一些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平均每月安排2学时,一个学期大约8学时,这些时间可分别授课,也可以相对集中授课,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佳的效果。在考评上,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的考查一样进行考试考评,结果进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 加强与政法部门的合作,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该校每个班级都聘请了法制班主任,公布法制班主任的联系电话,他们分别来自公安(包括派出所民警、交警)、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班主任每学期来校两次,深入到每个班级进行法制教育。这种做法在全校营造了一种创建“平安校园”的氛围。该校还通过在学校设置报警指示牌来加强校园治安情报信息收集,并适时与当地公安机关进行信息交流,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加强警校合作,确保校园平安。 以案说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要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事)件、事故,以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可通过开展法规及案例等专题讲座、召开现场会、开展知识竞赛、办黑板报(宣传橱窗)、张贴宣传画、组织观看录像、制作宣传牌、发放安全手册等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班会、集体活动等,以案说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从严管理,从基层抓起,落实责任到人学校的学生安全教育,班级是具体实施单位。每当学校发生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或者学生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学生最先想到的人就是班主任。可见,班主任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多么关键。该校的学工部主任根据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编写的《我爱职教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妻子、儿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不在家就在学校,我不在学校,就在去学校的路上。”扬州电视台《说法》栏目记者问他怎样解释这句话时,他说,职校学生的管理难度非常大,你得时时想着他们,防止他们有过失,所以职校的管理人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非常辛苦,他们经常以校为家。可见,学生安全教育的落实,关键是要让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班主任,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应制定必要的考核指标,实行岗位责任制,定期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保证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相应制度规范,形成工作体系,使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能在班级中开展,能落实到学生个人。 综上所述,学校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校长和教师多一分责任,学生就会多一分安全;工作中多一分细心,学生就会多一分呵护。一方面要呼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创造安全合格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学校自身的责任意识,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珍惜美好的生命,追求快乐、成功的人生。 职业安全论文:简论基层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 论文摘要 目前基层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面临诸多问题,伤亡人数居高不下、身体健康状况日益加剧、职业倦怠成为普遍心理问题。导致基层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存在问题的四大原因是,压力大、超负荷工作量、装备应用不足以及司法保护乏力。本文认为基层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对策研究,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完善身心健康保护工作,健全优抚保障制度。 论文关键词 基层民警 职业安全 健康 职业保障 一、 问题提出 “基层”在《新华字典》中的概念是各组织中最低的一层,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一层,因此本文研究的基层民警是指在一线工作的,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人民警察,包括市县区派出所民警、交警支(大)队民警、刑警支(大)队民警等公安机关基层一线的人民警察。基层民警是警察职业中最广泛的一个群体,现阶段警力紧张、任务重、责任大,其职业安全与健康负面表征也愈发明显与尖锐。针对基层民警的工作特点,考察其安全与健康状况,有效调试基层民警的心理,使之安全与健康的应对压力和挑战,是当前警察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 目前基层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现状 (一)警察因公伤亡情况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警察因公伤亡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近年来,公安民警因公伤亡人数依然居高不下。以近5年来情况进行分析,2008年至2012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204人,因公负伤16821人,平均每年441名民警因公牺牲、3364名民警因公负伤。可以说,“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就是人民警察这个职业群体现在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公安民警因公负伤的人数居高不下。公安民警因公负伤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含暴力袭警)是民警负伤的主要原因。暴力袭警问题愈加严峻,应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工作时间发生意外而负伤情况凸显。需加强民警训练和工作过程中的个人安全防护。三是因发生交通事故负伤的人数有所增加。四是抢险救灾伤亡人数较多。 在现阶段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结构进一步调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治安形势日益严峻,涉暴、涉黑、涉恐、涉枪等暴力犯罪日益增多,基层民察的伤亡率也日益攀升。基层民警作为就接近人民群众、最接近犯罪的一线力量,其在社会中所处的缓冲地带,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加快、深入,也在损害基层民警的人身权益。 (二)基层民警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的日益繁重,基层一线民警警察加班加点,休息权和健康权受到极大的侵害,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调整,从而导致民警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经过统计我们发现,高血脂症、高血压以及心脏病的心脑血管类疾病为多发疾病,肠胃疾病、颈椎病、腰腿病为常见疾病。 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给基层民警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导致基层民警职业应激性疾病发生率急剧上升。职业应激性疾病不仅在心理上会产生异常问题,在身体上主要导致心血管病、消化道疾病、免疫系统紊乱和骨骼肉疾病,如疼痛等。基层民警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疾病等发病率较高。 (三)基层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加剧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是现代社会一些助人行业如医疗、教育、警察等职业人群,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他被认为是一种直接与工作相关的身心疾病。本项目组调查发现,江苏基层民警的职业感相对较低。接近9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警察荣誉感下降、岗位直接感受不如其他职业;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对于社会的反应相对消极。 职业倦怠给警察个体带来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等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警察的心理情绪状态。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对象普遍产生了职业倦怠,在工作中情绪低落,缺乏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成就感、荣誉感降低。工作中的倦怠会严重影响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警务活动的完成,并且会产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造成警察生理和心理的耗竭,极易引发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 三、目前基层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现状原因分析 (一)工作压力大是影响基层民警身心健康的首因 从目前项目组调研的情况来看,由于压力大而导致的基层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从警种来看,派出所的压力最大,机关警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基层。派出所的基层民警因其工作特点,导致这一群体注定直面警民冲突、直面社会阴暗面,其所受消极影响较机关警察则大大增加。在警察的工作过程中,种种不同程度的压力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如果在这个时候基层民警的家庭、工作的机关或派出所不能起到应有的疏导作用,那么就有可能在压力下产生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极端行为,从而对警察本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 (二)超负荷的工作量成为基层民警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就全国来看,从公安部到基层科、所、队,实战单位的警察加班、备勤或通宵值班、追逃等现象十分普遍,并已延续多年。经常性的值班和加班加点,令警察身心疲惫。本项目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的被调查对象没有加过班,36%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基本没有休息过双休日和节假日。周加班时间统计来看,每周加班10小时以下的仅为16.7%,有超过20.8%的被调查者每周加班时间超过26小时。 由于警力不足,公安机关在现有警力条件下,牺牲基层民警的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来完成各项繁重的任务。江苏省的政治与经济集中程度较高,社会安全稳定的要求更高,加之省内经济发达市的人口流动量极其庞大,就相对增加了矛盾、摩擦以及事故的发生率。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使广大基层民警的体力严重透支,许多基层民警带病坚持工作,积劳成疾,有的甚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近年来,在工作中突发疾病猝死已经成为人民警察因公牺牲的首要原因,其中基层一线民警是主要的牺牲者,同时猝死民警的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基层民警的健康问题十分严峻。 (三)警务安全防护装备实际应用不足 2014年3月1日的昆明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引起了社会对于警务装备的关注,在随后,警察紧急情况处置预案、警用枪支的管理与使用、装备配备与使用等等问题都被广泛讨论。在种种案例面前,我们发现在发生紧急事件和突发意外时,经常会出现手无寸铁的警察和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进行肉搏,使用的警械杀伤力不足以有效制服罪犯的情况,这些血的教训应该让我们痛定思痛,切实从实际出发,完善基层民警的警务装备。 目前,基层民警对于标准配发的警务装备的实际使用情况态度不一。本项目组的调查显示,认为现在配备的单警装备非常符合以及较符合日常工作需要的只有46%,不符合的达到22%。调研显示许多基层一线民警表示目前配发的单警装备确实种类齐全,基本涵盖了大多数警务活动所可能用到的功能,但是其装备数量过多,全套装备甚至重达几十公斤。一些民警很多时候都是视情况带装备,日常巡逻就佩戴手铐、警棍、对讲机和警务通,危险的情况穿上防弹衣。如此打折扣使用警务装备,警务装备的效能就不能最大发挥,同时也失去了装备的价值和意义。 (四)警察权益的司法保护乏力 “袭警罪”最终在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中增加了第五款,“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一款”的内容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新增第五款的规定意味着,对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进行暴力袭击的,将按照妨害公务罪规定从重处罚。 从法条上看,采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即构成犯罪,但在实际警务执法中,在认定刑事责任时,不仅要求应以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碍人民警察执行公务为标准,而且还得看是否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如此下来,还是只能以治安处罚进行处理。许多地方公安机关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对大量撕扯、辱骂、诬告以及轻暴力抗法的行为,在无法明确其应负行政法律责任的界限的情况下,常导致无法追究。 四、基层民警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对策 (一)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公安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加强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各省市公安院校应当将实战教学与素质教学相结合,与省厅、地市局积极联系,分时期在省、市级公安机关进行调研,研究并开发设置相关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教学课程,力求理论结合实践,改变当前公安院校教育中警察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薄弱的现象。 强化基层民警职业培训,突出安全与健康考核指标。以预防为主,注重思想、态度与理论方面的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行包括职业暴露、职业病预防、民警压力调试等的健康教育。将意识培养贯穿在职业培训之中,加强实践操作考核的指标,加强民警心理调试的实际操作。 (二)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警察职业健康训练工作是指要针对本单位、本部门、本警种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状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从定性、定量等方面,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民警的身心健康状况。 健全各省市、县两级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工作。与专业医疗机构资质高的心理医生建立长期合作,对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变故的基层民警,及时实施心理干预,提供心理危机支援服务。 (三)健全警察优抚保障制度 抚恤优待保障属于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的事后救济,在经济上给予民警一定的保障,在精神上激励民警,从优待警。落实基层民警的抚恤优待是现阶段需要完善的工作,基层一线民警往往在负伤后得不到及时有效适当的物质及精神保障反馈。参照香港、美国等国家以及地区的标准,国内的赔偿补助标准严重滞后。 理应提高因公牺牲、病故的民警家属补助标准,为民警在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也应加强对因公负伤民警的抚恤力度,拓宽资金筹措途径。2014年11月26日,公安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参照因公致残军人的待遇,有中央财政为因公致残民警设立特别补助金。建议在公安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建立公安民警医疗补助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的民警提供医疗救助。地方公安机关也应当与相关部门(财政局、卫生局等)协商,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抚恤补助机制,研究制定公安民警工伤保险政策,有效完成民警因公负伤的事后救济工作。 职业安全论文: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室工作环境中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观察,针对手术室常见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增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意识,充分认识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力求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结论 手术室医护人员是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甚至避免职业危害的。 【关键词】 手术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和适应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手术室引进了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氩气刀、电子腹腔镜、X线机等),同时手术室常备的各种化学制剂、挥发性麻醉剂、锐利的手术器材等多种因素致使手术室医护人员成为了职业损害的高危人群。由此可见,做好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是不容忽视的。 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1.1 环境因素 1.1.1 化学制剂 甲醛、戊二醛、臭氧、84消毒液等是手术室常见的用于浸泡标本、消毒器械、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的挥发性化学制剂。长时间的吸入含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和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1]。甲醛对人体的损坏更大,当浓度 20mg/L时接触者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头痛、心悸和失眠等症状。 1.1.2 废气排放 用于吸入麻醉的氨氟醚、异氟醚等可从麻醉机衔接管道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吸入麻醉废气可对听力和记忆力产生影响,孕妇可引起自发性流产[2]。另外使用电刀及氩气刀所产生的烟雾、骨水泥混合时产生的异味对呼吸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1.3 燃爆因素 手术室存在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仪器设备使用时的漏电、电击事件等。这些都是安全的隐患。 1.1.4 长期紧张工作 手术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工作过于繁重、工作时间不定、休息饮食不规律等特点。工作人员普遍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反映,同时易患有胃下垂、胆囊炎、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1.1.5 噪音 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病人的呻吟、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锯、监护仪器报警等[3]。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等症状。已经证明噪音与血压升高有直接关系。 1.1.6 X线 为了增加手术的准确率,X线机在手术室使用普遍,射线对人体损害很大,可致造血功能低下。 1.2 感染因素 1.2.1 意外损伤 手术配合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针等容易损伤自己和他人。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据报道注射0.4μl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其感染率高达50%[4]。 1.2.2 接触感染 手术室医护人员经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如术中出血、吸痰引起的呛咳、骨科手术中的敲打均可造成手术人员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5]。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率高,一次即可感染[6]。 1.3 病人因素 急诊手术中常遇到一些酒醉的病人、精神病患者、颅脑损伤的患者,这类病人神志不清、烦躁不安不配合甚至反抗医护人员展开施治工作。由此造成潜在的危险因素[7]。 2 职业防护 2.1 环境因素的职业防护 2.1.1 化学制剂的防护 用甲醛熏蒸房间时应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帽子,配制标本固定液或接触戊二醛时应戴好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中或吸入。使用含氯消毒剂喷洒地面30min后应通风[2]。 2.1.2 废气排放的防护 使用吸入麻醉时,首先检查麻醉机管道是否密闭,层流手术室可采用麻醉废气排放系统。使用电刀时所产生的烟雾应及时用吸引器吸尽。 2.1.3 燃爆因素的防护 手术室应有专人负责各种气体瓶和各种电器设备每日的检查工作,气体瓶在使用后应拧紧阀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立即切断电源。请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电路和线路。 2.1.4 紧张工作的防护 合理安排手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保证工作人员的充足的休息时间。工作人员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2.1.5 噪音的防护 推车等活动部件上要定期上润滑剂。工作人员要做到说话轻、操作轻[2]。 2.1.6 X线的防护 对于术中需要X线透视的手术,手术人员应在术前穿好防护铅衣,戴铅帽,手术间可配置铅屏。排班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接触X线。 2.2 感染因素的防护 2.2.1 意外损伤的防护 不可用手装卸刀片及拿取缝针,术中使用的锐利物品应放在固定位置,术中传递锐利器械时要放慢速度。术毕锐利物品应统一回收处理。有手部皮肤破损的医护人员应避免手术操作。 2.2.2 接触感染的防护 常规做好HBV、HCV、HIV检查,急诊病人应按阳性处理[8]。台上医护人员要戴双层口罩,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防护眼镜。 2.3 病人因素的防护 首先要充分的理解病人,尽量与其沟通,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总之,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不但关系到自己也关系到他人的健康,加强防护意识,掌握防护的技巧尤为重要。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和避免职业危害,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职业安全论文:中小企业职业卫生安全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关注职业卫生安全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我国在近些年中出台了许多关于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的政策,但实际的执行情况却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更少微乎其微。职业卫生安全工作不仅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还肩负着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的重任,所以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职业卫士安全问题的研究,并通过有效的对策去改善目前我国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的局面,为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关键词:中小企业;职业卫生;安全问题;改善对策 职业卫生安全是近年来我国的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并出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政策,但许多中小企业却没有能够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它们在处理职业卫士安全问题的态度上往往不够坚定,过分的看重经济利益而忽略职业卫士安全问题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每年出现职业病的劳动者数量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所以加强对中小企业职业卫士安全问题和改善对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中小企业存在着的职业卫生安全问题 1.1监管难度大 从管理上来说,中小企业职业卫士安全监督管理难度大是其一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之所以会导致监管难度大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两点:①私营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监管企业的基数变大,而且还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就大大的增加了中小企业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的压力。②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再加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收入,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企业选择消极的态度去进行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工作,这也是导致职业病患者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 1.2执行力度不足 为了最求更高的利用,而不将职业卫生安全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或者消极对待的情况在中小企业中是经常出现的。这不仅提现这中小企业的职业卫士安全管理工作上,在地方行政的管理上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部分地方政府只考虑到如何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将工作中心全部放在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维持经济增加等内容上,而忽略了中小企业职业卫生安全的问题,不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正常进行执行,自动降低职业卫生安全的门槛,使得政策失去了实际意义。 1.3职业卫生安全认识低 职业卫生安全认识低值中小企业工作者普遍存在着的问题,很大一部分的劳动者都没有一个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职业病防治基础知识上严重缺乏,再加上部分工作者的文化水平低,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职业卫生安全的问题。如今岗位竞争激烈,部分求职者为了以主动放弃卫生安全防护的方式去获取职位,这必然会加剧职业危害的程度,当出现问题时,也没有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去维护自身的权益。除了劳动者外,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职业卫生安全的认识也严重不足,缺乏严谨的职业卫士安全监督管理。 1.4监管部门权责交互,互相推诿 就目前而言,我们并没有专门设立相关的职业卫士安全管理机构,一般情况都是由卫生部、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但这些在职业卫士安全管理和监督的工作职责上存在着很大的交叉,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什么交集的,但出现重大问题时不同部门间就会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导致问题无法解决。这样的管理管理方式还存在着较大的漏洞,而且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执法力度,助长中小企业的投机取巧行为。 2改善中小企业职业卫生安全问题的对策 2.1加强法制环境的建设 要彻底改善中小企业的职业卫士安全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法制环境的建设,这也是政府必须肩负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加强职业卫生安全最开始是在2009年正式提出,并在有关研讨会上创建《职业安全卫生法》,但其完善程度还必须进一步的深入。只有不断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工作的力度,才可以有效的改善执法不严的情况。不仅如此,还应该通过设立专门的职业卫士安全监管部门来确保《职业安全卫生法》能够有效的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避免出中小企业的消极应对职业卫士安全问题。 2.2加强行业道德建设 通过对目前我国中小其原因职业卫士安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部分研究人员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看法,他们认为加大投入、加强立法以及完善机构等方式随着从整体上看可以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但以及无法从根本解决职业卫生安全问题。中小企业盲目崇拜科学和生产力,而忽略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以应该加强行业道德的建设,将职业卫生安全工作上升到一个人文道德的高度,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职业卫士安全的重要性,尊重自身的生命价值。 2.3重视专业人材培养 职业卫生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不仅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对其专业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监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职业卫士安全监管工作的质量。目前市场上的相关型人才还严重缺乏,而且对职业卫生安全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所以必须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工作,这也是今后教育领域所面临得的一个问题,通过相关课题的设立,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安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实际的职业卫生安全提供更高质的专业性人才。 2.4优化信息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信息管理化水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职业卫生安全的领域也应该如此,不断优化自身的信息管理水平,做到与社会、与国际接轨。在目前的职业卫生安全的领域中,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的使用还处在比较表层,他们往往止步于信息的法布、网站的建设阶段。随着信息资源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从实际预警监测效果来看,还是远远不足的。所以,还必须不断进行信息管理的优化,通过有效的信息开发和整理去实现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不断强化劳动者和中小企业的职业卫士安全意识。 3结束语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还有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有效的改善这一情况,应该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员工进行全面的职业卫士安全意识的提升,加强法制环境和行业到达的建设,重视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将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我国的发展打下更有力的基础。 作者:张珺羿 宋勇 单位:辽宁力康职业卫生与安全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沈阳万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职业安全论文:谈互联网时代网络和信息安全职业教育 摘要: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各行各业的推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几乎构成了国家和社会、企事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随之而来的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突出。客观分析网络信息安全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个人信息安全素养、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利用多种途径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以及促进网络安全职业教育的落实等四个方面的教育策略,以实现有效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职业教育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互联网大国的地位更趋明显。“互联网+”计划的大力推进,政府、金融、工业、商业、医疗等各行各业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日益加重,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突出。 一、网络和信息安全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重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几乎构成了国家和社会、企事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事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统计决策等全业务流程中,人们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与、内部管理、商务服务等活动。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各种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威胁也悄然而至,如经常出现勒索软件、大规模数据泄露、身份盗用的犯罪活动、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各种病毒的侵袭、各类网络陷阱等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隐患。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会危及国家安全、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个人日常生活,等等,其损失及危害不可估量。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危害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如国内发生的支付宝2015年5月和2016年6月出现瘫痪、乐视视频受到恶意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12306官网信息泄露、政府网站受到攻击被挂马,国外发生的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Twitter帐号和其他的社交账号被黑客攻破,2016年7月美国绝密邮件泄露等。我国近年各种诈骗案频发,特别是针对财务人员的精准诈骗案屡屡发生。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手段先天不足。其中很多案件尤其是千万元以上的网络诈骗案都是由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无意过失发生的。企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安全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相关工作人员网络和信息安全素养低下,网络安全领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人才匮乏,使得企事业单位在面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时,显得捉襟见肘、束手无策,各类网络攻击事件屡屡发生。明确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据统计,70%的网络安全事件都是“人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各类从业人员的网络和信息安全职业教育,才能提高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整体安全防范能力和水平。 (二)国家对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政策要求 2014年开始,网络和信息安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上升到战略问题予以关注。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亲自担任组长,、刘云山任副组长。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实现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2014年和2015年,我国已经举办两届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2016年又下发《关于印发〈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确定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统一于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举行。2016年4月19日,主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又发表重要讲话,将网络安全人才问题作为六个专题之一来阐述。2016年6月6日,由中网办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网络安全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提升网络安全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各种网络安全检查要将在职人员网络安全培训情况纳入检查内容。制定网络安全岗位分类规范及能力标准”。 (三)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存在历史缺失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信息化教育已经纳入了各级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信息化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同时国家每年有两次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省也有自己的省级计算机考试。但是,在上述全国及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基本不涉及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内容,网络与信息安全只是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来设置,基础课几乎缺乏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如此,国家层面关于网络及信息安全教育也尚未形成一个规范系统的计划。继续教育阶段,在对员工相关教育和培训中,也更注重信息系统功能的使用,而忽视了其信息安全的内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这是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新论断和新要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弥补教育体系中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的历史缺失这一短板。 二、网络和信息安全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受教育的人员范围有限 在进行网络安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专业的信息安全技术人员才需要职业教育,进行知识的更新,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对涉及使用信息系统的普通用户的安全常识和普及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但实际上,很多网络安全事件通常是从相关工作人员(而不仅仅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下手”,运用社会工程学、心理学等知识找到人在网络生态系统中的“弱点”,而后再用技术手段打开突破口。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大大小小的针对财务人员的网络诈骗案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行业特性不明显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能源、通信、金融、交通、公用事业、工业等各个行业的普及,以及越来越严重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使得信息安全的职业教育需求越来越广泛。虽然不同行业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防范具有不同行业特点,但无论是学校的学历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培训机构,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行业特色不明显,多“行”一律。 (三)重技术和理论,轻管理和实践 网络安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计算机、通信、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业相互交融影响,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更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中,培训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信息安全技术类的,比如信息加密/解密、数字签名/数字水印、病毒与木马、防火墙技术、IDS技术、VPN技术或者一些相关的测试,而忽略了信息安全道德、法律、法规的内容以及信息安全项目管理、规划以及具体的攻防演练。 三、网络和信息安全职业教育策略 (一)提高个人信息安全素养 个人信息安全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针对信息安全所表现出的各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升个人信息安全素养是网络和信息安全职业教育的基础,是每个个体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在网络安全事件中避免由于“木桶效应”形成缺口、造成损失的关键。 (二)基于角色确定网络和信息安全职业教育的内容 不同角色的人员在网络空间安全中的权限、作用、发生安全事件的风险各不相同。依据受教育人员所从事的行业、在使用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作用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其一要全面,不仅要做好职业技能的培训,也要做好相关的安全管理的教育;其二要区分层次、梯度、重点,根据行业、角色的特点有的放矢,使得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三)利用多种途径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 由于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知识更新较快、专业的特殊性需要更加注重操作能力,使得其职业教育既要有理论知识的积累,也要具备职业的安全技能。同时,遵守网络空间相关法规和职业道德同样重要。基于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必须通过专题讲座、行业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线上线下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推动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逐步形成长期、持久的教育机制。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网络犯罪组织和个人借助技术漏洞等进行的多方位攻击,或者竞争对手借助技术手段在网络信息领域开展的恶性竞争,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培养,推动网络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种学习渠道和攻防演练的实战平台来提高和储备自己的实战技能。 (四)发挥职能机构的指导作用,促进网络安全 职业教育的落实“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随着“互联网+”各行各业的推进,互联网与国家的各项管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这也意味着对这一行业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和网络安全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和信息安全职能部门通常通过上岗资格认定、干部录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过程中个人信息化水平的测试,实现其督促指导作用,但这些测试中基本不含网络信息安全内容。应发挥职能机构在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指导作用,通过适时检查、制定各种相关岗位分类规范及能力标准等方式,从顶层的设计中将网络安全能力与信息化能力置于相同的位置,真正体现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实质,以促进国家对网络安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落实。 作者:郑丽坤 韩雪娜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职业安全论文:职业院校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 一、引言 职业院校的信息安全问题对于职业院校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信息化程度越高,一旦发生安全事件,职业院校可能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大。随着职业院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职业院校信息化的规模正变得越来越大,业务信息系统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特别在云计算技术被应用之后,计算资源被高度的整合和集中,混合着物理设备和虚拟机的职业院校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得传统的网络安全管理方法很难理清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难以发现并避免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也难以寻找到有效的网络安全设备部署位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职业院校信息化在计算资源被集中整合后,又开始了对数据信息的集中整合,这更加剧了职业院校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了对网络数据传输合法、合规性的安全审核要求。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是一种以软件定义的方式来管理网络中节点间通信转发技术的统称,将该技术引入职业院校信息化网络环境中,能够有效地让原本复杂且难以管控的网络通信环境变得清晰可控,从而为网络的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针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在新型网络环境中的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种从网络控制层面结合职业院校业务模型的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二、相关工作 云计算是被认为是继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后的第三次IT革命,它不仅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优化和组合的结果,也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模式。云计算的定义在业界并未达成共识,不同机构赋予云计算不同的定义和内涵。其中,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云计算的定义是被接受和引用最广泛的。NIST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方便地按需访问一个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程序以及服务)的公共集。这些资源可以在实现管理成本或服务提供商干预最小化的同时被快速提供和。云模型包括了5个基本特征、3个云服务模式、4个云部署模型。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云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概念,并行计算和虚拟化也是实现云计算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由于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台普通的物理服务器所具有的性能远远超过普通的单一用户对硬件性能的需求。因此,在职业院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中,通过虚拟化的手段,将一台物理服务器虚拟为多台虚拟机,提供虚拟化服务成了构建职业院校私有云的技术基础。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新兴的控制与转发分离并直接可编程的网络架构。传统网络设备耦合的网络架构被分拆成应用、控制、转发三层分离的架构。控制功能被转移到服务器之上,上层应用、底层转发设施被抽象成多个逻辑实体。该研究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名为CleanSlate的项目,其目的是为了在不受现有互联网技术架构的影响下,重新设计新的网络底层实现方案。本文针对新型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信息化过程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基于SDN的安全防护技术,提出一种结合职业院校网络业务信息流的逻辑关系的网络安全管理方案,并设计出一种基于可信业务访问关系表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使得网络安全管理能够深度结合职业院校的真实业务逻辑,并实现高灵活、细粒度和高性能的网络安全管理。 三、新型网络环境下职业院校信息化面临的安全挑战 所谓新型网络环境,主要指使用了虚拟化技术来构建职业院校信息化系统的网络环境,这里既包括职业院校私有云的形态也包括仅适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职业院校网络环境。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通常用户的业务系统不仅仅存在于虚拟化环境中,由于信息化系统向虚拟化平台迁移并不能瞬间完成,因此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往往会存在混合虚拟化环境和传统物理网络环境的情况。在这样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挑战: (一)业务系统间信息流监测和梳理困难的问题 梳理清楚业务系统间的通信关系,并对业务系统间信息流提供实时的监测功能,对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实施安全防护方案有着重要作用,是让安全方案能够真正理解业务安全需求的重要步骤之一。但由于职业院校信息化不断向着计算系统的高度集中化发展,大量的业务主机集中管理在一个大型的网络环境中,如私有云的环境,使得跟踪和监测系统间的信息流变得非常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监测点,并且由于虚拟机和物理主机的数量庞大,难以把分散在各处的监测数据整合起来。 (二)业务系统逻辑网络边界难以界定和隔离的问题 业务系统在使用虚拟机作为服务器后,传统的物理网络边界就失去了意义,虚拟机可以在虚拟化环境中进行漂移。虽然在逻辑上,一个业务系统仍然是由原先那几台服务器构成,但这几台服务器在物理拓扑位置上却并不一定在一起,甚至不固定,可能随着虚拟化环境资源的调配而发生变化,这样就使得以边界防护和隔离为管理目标的传统网络安全管理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也难以对一个业务系统的边界实施有效的安全隔离。 (三)安全设备监测负载过大、噪音数据过多的问题 在传统网络环境中,监控网络流量需要依靠在交换机上对数据包的捕获,再通过安全设备进行检测分析。而在虚拟化环境中,由于无法找到明确的网络边界,因此若想保证不存在安全监控的盲区,往往需要在所有物理交换机或虚拟交换机上进行抓包,以保证所有可能与被监控业务系统的通信流量都能够被捕获,这样就会在捕获到真正属于被监控业务系统的通信流量的同时,也抓取到大量的不属于被监控系统和主机的干扰数据,从而容易造成用于进行安全检测和防御的安全设备接收到过量的负载而导致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受到影响,同时大量的噪音数据也会影响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易产生大量的误报警。 四、基于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构建的、可与新型职业院校信息化环境紧密结合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采用集中式的管理,基于全景式的系统拓扑和业务关联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效地对复杂职业院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进行细粒度的信息流梳理和安全管理。为了获得全景式的系统拓扑,并能够提高细粒度的网络流安全管控能力,需要将软件定义网络的基础架构引入到职业院校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中,即需要让整个网络环境中的软件交换机和硬件交换机都开启对Openflow协议的支持。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调用SDN网络控制器的北向接口来获得整个网络的拓扑知识,并根据需求操控业务系统间的信息流的转发。在混合了虚拟化(云计算)网络环境和传统物理网络环境的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中,传统的物理交换机和虚拟交换机都需要开启Openflow协议的支持。传统物理网络仍然以物理局域网的边界为安全检测和防护的边界,并且可以支持以虚拟局域网的方式在虚拟化环境中使用虚拟机以扩展传统物理局域网的规模。为了能够提供基于业务的安全管理,我们提出采用业务流可信表的方式来关联业务模型与底层的网络流安全管控。系统通过提供管配接口,让安全管理员能够对其职业院校内部的系统进行逻辑边界的建模,形成以逻辑安全边界为管理对象的安全管理模型。业务流可信表则允许用户以软件定义的方式定义业务系统间的可信互访关系,包括业务系统内部主机间的相互访问是否可信,不同业务系统间的相互访问是否可信等规则。互访关系的定义将作为SDN控制器流表的生成规则,当互访关系为可信时,认为是无须监测的业务流,Openflow的流表项上将直接转发至目的节点,不在业务流可信表中的网络流量需要根据对安全设备的配置转发到相应的安全设备接入端口。在整个业务流的安全管理流程中,安全防护和检测的工作由专业的安全设备完成,这些安全设备被接入到职业院校的网络环境中,由安全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当用户创建业务系统模型后,即可为该业务系统指定边界安全防护和检测设备,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业务系统逻辑边界的细粒度安全防护和检测流程。系统在启动后,通过虚拟化管控和SDN管控获得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将这些拓扑信息展现出来,并让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系统逻辑边界的建模,即指定哪些虚拟机属于一个业务系统。基于已创好的业务系统逻辑边界可在业务流可信表中指定相互间的可信互访关系以及一个业务系统内的主机间的互访是否可信。通过业务流可信关系转换模块将定义好的表项翻译为Openflow的转发规则,并通过SDN管控下发到相应的SDN交换机上。通过业务流可信表对业务逻辑和网络流管控的关联,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能够对每个通过交换机的网络流进行监控与审计,对于符合业务流可信表定义的网络流直接进行转发,以减小安全设备的负载压力;对于不符合业务流可信表定义的网络流通过SDN的流表转发功能,将其转发至接入的物理安全设备上进行分析和检测,如对于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关系认为是可信的,则他们之间的网络流将被直接转发,而外部主机直接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将被认为不可信而需要被重定向至安全设备进行检测。同时系统也通过对业务流关系的跟踪分析提供基于业务流的安全审计预警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整个系统的安全管理功能。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职业院校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信息化系统所面临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可行的基于业务系统间可信互访关系表的网络安全管理模式,利用该方法实现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能够在业务系统级别实现对网络流的安全管控,并通过与业务逻辑的结合实现更加细粒度和有效的安全管理,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安全设备的计算负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网络安全管理方案。 作者:程庆梅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安全论文:职业教育铁路安全教育论文 1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铁路安全教育工作中,把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的深入性与牢固性称为恒常性。目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铁路专业类的高职院校在铁路安全教育工作的恒常性上,还显不够,因此其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这种现状的出现,导致大批学生在其上岗后,需要企业进行时间较长的基于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强化教育与培养,随后才开始接触铁路方面的实际工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安全工作态度或安全工作意识未能牢固树立的学生来讲,企业方面突击性的集中安全教育的做法只能起到短时性的补救或促进作用,很难达到“入骨入髓”的效果。尤其是对那些在校期间未能养成较好的安全习性,在安全习性上出现了严重缺失的学生来讲,企业所做的那种突击性的集中安全教育对他们拥有或建立起恒常性的安全意识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总有少数顶岗实习学生或刚上岗的学生会发生安全事故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方面。以上论述表明:为了使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顺利地、较快地成为一名安全生产的合格者,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十分有必要开展铁路安全教育规范化、体系化的建设,并且通过建设的校园铁路安全教育机制,对铁路专业类学生持续而系统地开展职业教育阶段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的建立与培养,达到铁路安全教育恒常性的目的。 2改进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铁路安全教育的相关工作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中如何改进和完善铁路安全方面的教育工作,是摆在相关院校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铁路企业的安全相关工作,发现在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以学校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为平台的铁路安全教育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可行的途径。要对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的学生进行学生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教育,首先遇到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院校如何建设铁路安全文化的教育平台。铁路安全文化的建设形式可以参照铁路行业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可以从铁路安全理念文化、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铁路安全行为文化和铁路安全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建设,整合院校已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对照建设需要,进行添置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铁路类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以及铁路相关专业各自特点,通过教学过程设置和相关活动的安排,构建一种通用性较强的、针对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适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文化教育的模式和机制,促使学生的铁路安全教育系统化、效果恒常化。建立效果良好且可行的铁路安全文化教育模式和机制,并在这一模式和机制下建立起其执行组织,是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进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为基本的中心工作。便是本文所构建的一种通用性较强的、针对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适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模式。中不难看出,该铁路安全建设组织模式从上至下呈三级管理机制。第一级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第二级为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学生分会、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教师分会,第三级为铁路专业学生。一般型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模式通常情况下,所示的一般型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组织模式中的各级执行组织可按如下办法组成或建成:第一级的高职院校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委员会,由来自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团委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或建成;第二级中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教师分会由来自铁路企业的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教育人员,以及来自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涉及铁路安全方面或铁路课程教学方面教师或人员组成,第二级中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学生分会由来自院校学生会、分团委人员组成;第三级的铁路专业学生由来自铁路专业的学生、就业于铁路行业的学生组成。各铁路类高职院校在应用的一般型铁路安全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时,其执行组织的构建工作和实际的人员来源可结合院校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 3校企衔接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参照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关于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将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有效衔接。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并搞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化的有效衔接工作,能显著地提高或巩固铁路专业毕业生对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视性及其恒常性。第二,如能实现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较好地进行衔接,无疑将有利于显著提高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和铁路企业各自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性和效能性。第三,如能实现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化的很好衔接,将有利于促成校企一条龙式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而这样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将直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性和效能性。所以,在开展我国铁路专业类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阶段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上,必须要充分考虑与我国铁路企业(或铁路行业)的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一体化衔接。 作者:张哲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安全论文:特种作业安全职业教育论文 1特种作业培训问题探讨 1.1规范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在辖区内工矿商贸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服务性企业、公益事业单位从事电工作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起重机械作业、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登高驾设作业、锅炉作业(含水质处理)、压力容器作业、制冷作业、爆破作业、化学热处理作业、中小型机械作业、金属加工作业、建筑安全检查作业、建筑施工作业、木工机械作业、测量作业、钢筋机械作业、危险物品作业以及其他作业的人员等。 规范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的依据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对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将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八十二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培训、考核、办证。按照安全生产培训大纲规定,由公司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中心对全市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组织专家组,按照国家安监局制定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标准,进行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后,进行检查验收,利用信息平台,把学员培训考核结果录入计算机,作为各单位考核评优的基础资料。 1.2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制度 关于公司的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的执行,公司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每年接受安全培训。公司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除按照建教《建设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管理规定》的要求,取得岗位合格证书并持证上岗外,每年还必须接受安全专业技术业务培训,特殊工种(包括电工、焊工、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司索、起重工等)在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岗位操作证后,每年仍须接受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其他职工每年接受安全培训。转岗、换岗的职工,在重新上岗前,必须接受一次安全培训。公司新进场的职工,必须接受公司的安全培训教育,方能上岗。班组长及带班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等。特种安装(拆卸)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工地安全制度、施工现场环境、工程施工特点及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规范等。开机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本工种、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实行安全培训教育登记制度。公司必须建立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档案,没有接受安全培训教育的职工,不得在施工现场从事作业或者管理活动。安全培训的实施主要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是指公司的有关专业人员或公司骋请的专业人士对职工的一种培训;外部培训是指公司劳动人事部委托培训单位对部分职工进行培训,从而取得上岗证或是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安排公司领导及职工进行安全培训,以满足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公司的安全培训教育经费,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与本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应的特种作业,凭学历证明可免理论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必须依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的培训大纲进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机构应当将培训计划、教学安排、学员情况、教师资格、收费标准等事前报送有关考核、发证机构审查、备案。跨地区从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可在户籍或者从业所在地参加培训。 2规范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系列措施 纵观企业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既是职业培训又是职工教育培训,我们会深深体职工培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改革总揽全局、以改革促发展”的过程,也是紧密围绕公司的生产经营强化服务、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需要不断地把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规范化、系统化。 2.1确立职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探索具有企业特色的发展模式 我们始终把企业进步发展的着眼点放在人才培养上,把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特别是把职工教育发展规划与企业法人目标责任制相结合,实行职代会讨论制,把企业的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纳入到企业财务经营活动范围,把教育培训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纳入到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近期目标之中等措施的实施,从而能有力地保证职工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不背离,教育经费与生产科研经费同步增长,教育的自主行为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促进公司职工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和教育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公司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确保职教工作的重要地位,这里笔者按照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要求,对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有益的探索。一是确立了“以提高职工素质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目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突出了职工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二是建立和完善了职工教育法人代表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以公司总经理统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新机制;三是实行“公司统筹、中心落实、部门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管理模式,组建横向能协调公司各部室,纵向能指导各二级单位开展教育培训的新格局。新体制和新机制的建立,能较好地解决了管理与办学、培训与使用、晋升与待遇相脱离等问题,实现决策、管理和落实相统一,职前、职后教育相互贯通,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协调发展,促进了人劳教统筹管理和人力资源的一体化开发。 2.2深化教育教学配套改革,促进特种作业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 依法治教、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是搞好职教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中心内容。为此,我们应该本着“形成制度、规范教育、促进效益”的原则,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劳动法》、《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决定”的指导意见和指示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依靠第一资源落实“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公司技术进步和国际化经营,深入开展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公司需要通过岗位测评,进行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首先要制定并推行《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及配套的《职业通路设计方案》和《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目录》等多项制度。这些政策措施以绩效考核为依据,通过员工胜任工作能力评价,决定职位(技术等级)晋升,依据岗位价值关系,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技术复杂岗位倾斜。新机制的建立与推行,不仅完善员工职位发展路径,明确了职业晋升通道,而且有效地促进员工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制定与推行例如《职业培训制度》、《技术竞赛和技师考评办法》、《职业培训质量评估规程与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此外,我们还根据职业培训加快发展的需要,实施培训项目开发制度和学科带头人制度,建立有利于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长的竞聘机制和激励机制,设立了包括继续教育奖励基金等在内的“特殊作业安全技术培训基金”,完善了各项项制度,内容涵盖特种作业员工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形成,不仅为公司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加快了职工教育和特种作业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促进了企业和员工共同进步与成长。 2.3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实现特种作业员工教育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为适应公司加快发展和实施国际化经营的需求,公司的特种作业员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以改革总揽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具有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为重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突出骨干人员和高级人才的培养,自主办学、灵活多样、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企业教育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业余与脱产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办班相结合、厂校联办与校际协作相结合的办学新路,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岗位培训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育人、用人机制。最终实现特种作业员工教育内容和形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1、职工队伍素质结构改善,培训队伍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以职工培训中心为基地,通过职业培训,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才规模和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特种作业员工队伍的素质结构不断改善。为公司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注重培训手段创新,推动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培训针对性增强,手段灵活多样培训工作紧密围绕公司国际化经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以提高职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项目开发为主要手段,合理地设计培训方案,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将“模块式”、“分组训练”等模式应用于教学培训,增加了学员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相继开展,促进了职工知识、技能结构的改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专业进修和专项培训互为补充,进一步发挥了公司内外部教育资源的作用,有效的缩短了人才成长周期。 3、勇于承担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化帮扶培训取得新进展充分利用公司在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源优势,面向职工子女和社会待业青年,开展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显著成绩。 建立高质量培训基地,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才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既需要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更离不开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和改进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快人才的培养,对于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从公司的长远发展前景出发,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要按照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组织活动,为广大员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2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加快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完善育人机制要统筹职工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办学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一是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二是从理论灌输向技能实践提高转变,三是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技术能力为本位转变。要配合并支持公司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加强管理。要在员工新职位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员工职业通路的要求,结合职业生涯设计,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培训、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育人、用人机制。 3.3加快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公司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办学方式和办学机制上,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开放式办学模式,继续加强与各企业、高校的合作,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要继续深化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大力倡导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积极营造“人人学技术,个个争模范”的良好企业氛围。 要依托高校优势,以主导专业、紧缺专业为主,每年安排一定量的特种作业员工参加博士、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委培学习;开展多项科研项目,公司领导带动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确保高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要大力开展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围绕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通过专题讲座、专业培训和课程进修等形式,重点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国际商务、资本运营、风险控制、资源管理等培训,加大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力度,着重培养一批能够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董技术、会管理、董国际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公司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基础和智力保障。 加强并扩大技能型劳动者培养的力度,按照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要求,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培训方法,找准办学方向,架设服务“立交桥”。立足企业,面向社会,面向广阔的农村开展服务,开展“订单式”培训,推行现代企业学徒制培训模式,为社会培养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劳动者。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的建设 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搞好服务要按照《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的要求,通过外出进修、下厂调研、现场实习等多种方式并依托企业资源优势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培训师队伍。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继续加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二级安全生产培训基地、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培训基地和各实训站点的建设与投入,不断完善培训条件,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专业培训基地,为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要进一步加强培训项目开发工作,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大力倡导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弘扬奉献精神,切实加强教学领域的研究。在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方法、培训内容进行系统思考前提下,结合公司的改革发展实际,做好培训项目的开发与策划,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与服务质量,创精品培训项目,提升培训的整体效益。 5、积极引进先进教育培训理念 培育和推广新型教育培训技术要充分利用公司信息港、校园网等网络技术和优势,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培训技术。在继续做好企业内部卫星数据广播课程、英语电视专题讲座课程和“英语沙龙”的基础上,开发和建立各工种、专业培训课程网络平台,为企业的人才的培养和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实现企业与特种作业员工共同进步,促进公司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职业安全论文:石油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和安全培训的关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增加产能油田上新设备、新工艺的大量使用,对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需要不断的更新和补充,怎样做好石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的更新和补充,不仅能将减少企业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且已经成为影响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就怎样做好石油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安全、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石油企业;职业技能;安全;效益 1正确处理石油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石油 企业经济效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与世界各国在石油领域的技术交流和跨国合作项目的开展,大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到石油石化行业中,科学技术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导,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国内外石油石化企业间、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变为人才间的竞争,不但需要高学历的科技人才更需要一线高技能的操作员工,只有掌握了现代技术才能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如何做好一线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首先要全面了解各类操作员工的年龄、文化程度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员工,由兴趣爱好入手积极诱导员工开展各类文体和劳动技能趣味活动比赛,培养员工学技术、搞创新的热情。让各类技术专家、技师和高级技师到生产一线去,对员工进行系统规范的技能培训,同时以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促培训质量的提高。企业中的每位培训工作者应将提高石油、石化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作为企业培训的最终目标,循序渐进的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企业员工学到更多生产技能和理论知识,使一线操作员工更好的掌握各类不同设备的操作性能和相关的参数要求,同时也可降低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实现低成本高产出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正确看待员工操作技能和安全培训教育在企业中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而言拥有既懂技术有懂安全知识的一线操作员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的新科技新产品都是通过一线劳动者的付出实现的。操作员工在进入石油石化企业后,对油田各作业区的生产设备运行状况和生产工艺原理不甚了解:油田的危险源在哪里?有什么防护措施等,这些都要求员工在正式上岗前进行技能操作和安全培训教育,石油石化企业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只有使油田一线广大操作员工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才能实现,因为每一个管理者都清楚的知道企业经济效益与否=产值+利润+减少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直、间接赔偿金、损失+特种设备、设施、机械非正常损坏、零件配备、修理费用等等诸多因素所造成。因此,通过技能培训更好的了解生产现场的工艺流程,掌握生产设备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进一步减少或者避免一线员工的违章操作行为,使油田生产的物耗、能耗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产品的社会竞争力。操作技能和安全培训教育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互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只有做好才能实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3对员工操作技能和安全培训所产生的效益要进行综合的评价 由于各种原因各油田的生产管理者只重视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产能,而对每个劳动者的技能和安全教育都未引起重视基本上是走过场,究其原因是因为不能直观将其经济效益准确的计算出来,一般我们习惯用培训的优秀率或者培训的及格率作为员工整体的考核标准,用这两个标准作为员工年终培训教育的成果去衡量考核企业员工培训站的工作业绩,而不是通过员工劳动技能的提高所带动的产量增加来计算的,所以在对操作技能和安全培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标准进行评价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再进行相应的评价,也可以选择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对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安全培训所产生经济效益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4进一步提高管理方式和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开展培训之前,要重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合理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现场实际生产的技术要求和工艺流程的需要,开展对员工的现场培训工作。一是:各类技术专家、技师和高级技师对不同的岗位员工,选择理论讲解与油田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形式,采用班组培训、岗前培训、半脱产培训、全脱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生产技术培训方式,纵向整体推进,横向全面提高,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员工熟练掌握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工艺流程;二是:石油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不同各种学历参差不齐,也可以采用在每个生产作业区有技术骨干上班前或者下班结束后培训一个小时,坚决杜绝大锅烩的培训行为,在进行相应的学时计分,在达到规定的学分后再经过最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视为通过了操作技能和安全的培训。三是:特殊工种的培训教育,根据法律法规对从事特种作业员工必须进行专业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操作训练,获取安监等部门认可的,有资质的部门颁发的有效证,一定要确保所有的员工都能做到持证上岗,坚持评审、复训制度,坚决杜绝出现不思进取、混骗过关的情况。员工培训的鉴定合格率要与各个作业区的领导年总考核挂钩,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每位操作员工都能学到真正的技能。 5结语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过去了,石油企业每次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人员和设备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和安全培训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违章作业,使个人和企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有的员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给自己家庭造成了巨大悲伤和痛苦。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对重要能源石油的依赖度越来越来高,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提高石油产能的同时,如何做好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工作的重要核心,只有通过加强各类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安全意识,做到人人懂技术、人人重视安全、才能有效地减少了工作中人为的不安全行为,为企业参与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岩 单位:新疆油田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职业安全论文:公路工程质量安全与职业道德分析 摘要:截止到2015年,我国公路建设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道路密度(道路总里程/国土面积)来看,我国的道路密度与美国、日本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是非常有前景的。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安全;职业道德 1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为更好地建设出质量与安全兼顾的公路工程,加强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控制是迫切需要得以实现的。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确保安全生产,保证工程质量,详见下文分析。 2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加强质量控制 公路工程建设最终质量的好坏与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息息相关的,要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就必须抓好施工阶段的各个环节。首先,施工方需要对公路工程项目的管理者、负责人提出严格要求,确保项目管理者、负责人具备质量意识和工程组织管理的能力,并且要求公路工程施工人员具备相关资质,特殊工种需要持证上岗。其次,加强原材料和半成品设备的质量控制,优先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使用的建筑材料必须具备出厂证明,质量保证书,技术合格证,沙石等原材料要严格分类堆放,并且有篷布覆盖。再次,加强施工工艺的控制,在路基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摊铺厚度,并且分层碾压,比如,软土地基处理是公路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施工工艺处理不当,则容易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和桥头跳车等问题。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路面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抗滑性,这就要求现场负责人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然后,选取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水平。比如具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摊铺机、压路机、拌和机等,公路工程施工前,做好施工设备的检查和维修,明确施工设备的工作状况,确保其正常运行,不影响公路工程的施工进度。最后,加强对施工环境的控制。做好天气预报,并对恶劣天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气候对公路工程进度的影响。并且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积极防治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所产生的噪音、废气(粉尘)、废水、废弃物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保护和改善环境。 3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加强安全控制 加强安全控制的目的是对施工安全状态进行有效控制,消除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生产顺利进行,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首先,需要加强施工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施工前按照各项工作内容编写安全注意事项和作业安全细则,并且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安全注意事项和作用安全细则来实施。其次,构建安全组织,强化安全检查机构,选拔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专职安全员,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定期召开安全施工会议,分析事故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提出科学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和施工规划,尽量杜绝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再次,加强司机的安全教育,禁止无证或酒后驾车,在货运途中遵守交通规则,防止运输途中的交通安全事故,并且施工场地内的机动车辆也必须双证齐全,非施工车辆和人员不得随意进出施工场地。然后,做好用电、用火的安全保障措施。施工场地内的电力设备、电力线路均由专业电工管理和架设,并且经常做到维护和检修,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电力设备不得使用;施工场地和工作人员生活区域均制备充足的消防器械,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的储备和堆放,消除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最后,针对高空作业编制高空作业安全技术手册,要求施工人员提高安全意识,严禁酒后高空作业,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带、挂好安全网,严禁人员随起重机上下。 4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就是满足职业特点所需求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准则,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加快,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职业道德与员工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公路工程中加强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是对员工个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而且是企业对于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笔者实际的工作和调查中发现,当前公路工程施工中存在一些职业道德不高的情况,具体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个别员工不认真履行工程质量职责,这既是安全意识淡薄的体现,也是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容易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有些施工项目负责人工作拖拉,不能及时给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工程施工情况,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或安全问题不能及时去改正,影响公路工程施工的进度。第三,少数员工无视管理部门的规定,不遵守施工中的质量要求和安全控制,不能按时上班上岗,严重违反企业的管理制度。针对以上三点问题,职业道德规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强化为客户服务和为社会尽责的宗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客户服务和为社会尽责为原则,并且每位员工都需要把这一原则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对施工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发现,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主要是由于负责人或操作人员不具备责任心,工作不够细致引起的,而强化负责人和员工的道德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真正做到保障工程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不得参与可能与企业利益相冲突的活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员工不得接受可能影响到企业决策的馈赠或贿赂,也不能允许其亲属或其他人代为接受;在物品采购中,应该严格按照企业的采购方案实施,不得收取回扣或其他有价值的物品。第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训工作,让员工能在培训工作中得到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5结束语 公路工程质量安全与职业道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内在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作为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工作人员,只有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相关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才能建成一流的优质工程。 作者:仁青 单位: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 职业安全论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的实践 摘要利用技术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专家智慧,开展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帮助煤矿企业查隐患、提建议、促整改,宣讲法律法规、标准,增强技术交流,完善制度,推动煤矿安全基础建设,对预防减少事故灾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 1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基本情况 1.1概述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评估是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推进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的一项重要创新之举。笔者自2011年连续6年在煤矿开展现场评估的实践证明:帮助煤矿查隐患、提建议、促整改、强基础,对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安全基础建设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1.2现场评估的依据与要求现场评估是一项综合过程,依据山东煤矿安监局制定的评估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通过在煤矿现场查资料、看现场、座谈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经交流讨论后形成结论。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严禁徇私舞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山东煤监局“五不准”要求。1.3现场评估的内容2011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防治水等7个专项;2012年至2015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防治、综合防尘、防灭火、监测监控、防治水、压风自救、供水施救、职业卫生、紧急避险、安全标志、安全培训、应急管理、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等20个专项;2016年为安全生产保障、采煤、掘进、冲击地压防治、机电、运输、通风系统、瓦斯与煤尘爆炸防治、防灭火、安全监控系统、地质保障与防治水、职业危害防治、安全培训、人员位置监测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应急救援等16个专项。 2现场评估的实施 2.1制定指导方案从评估组组成、专家选聘、现场评估要求及流程等方面制定指导方案,以使现场评估工作有所遵循。2.2组建评估组评估组一般由1名领队、11-12名评估专家、3名保障人员组成。(1)领队:由本中心人员担任,负责评估的日常组织、安全管理与廉洁自律,签发评估报告。(2)专家组:结合省内不同区域煤矿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类型特点,选聘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依法行事,具有丰富经验的知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并划分为综合保障、采掘、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质防治水、职业卫生等专业组,负责各相关专业的评估,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公正性负责,编制修改所评估的专业报告。指定1名技术业务优良、责任心强、善于管控的专家任专家组长,负责专家组的工作,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确认。(3)保障人员负责评估组的后勤联络工作。2.3现场评估现场评估时间一般2天/矿。主要有首次会议、查阅资料、现场察看、核查及交流、专业组讨论、集中讨论、末次会议等环节。(1)首次会议由领队主持并简要介绍现场评估有关事项与要求;专家组长对专业分工、时间进度等做出安排;矿方结合采掘工程平面图介绍采、掘、机、运、通等生产系统、“六大系统”建设与运行、灾害预防与控制以及职业卫生等情况。(2)查阅资料与现场察看。按照分工,在查阅规章制度、作业规程、图纸的基础上,对井上、下现场进行察看,并携带噪声计、风表、米尺等工具进行简单测量。根据资料与现场察看情况,进行符合性、一致性核查。发现问题,向矿方陪同人员讲明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经充分交流沟通后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以利于问题的整改。(3)评估结论。根据查阅资料、察看现场情况,专家之间对发现的非自身专业问题及时相互交流通报;各专业组交流讨论初步确定需要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提交评估组集中讨论后形成最终的现场评估结论。(4)末次会议。领队主持,专家组长通报评估结论并征求矿方的意见,如无异议,双方在书面文件上签字确认。 3现场评估的特点与成效 3.1特点(1)借脑用智,查缺补漏。安全隐患、职业病危害因素无时无处不在,企业自身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依靠专家开展现场评估,对制度建设、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等方面既查问题,又提建议,出谋划策,促进整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系统性与深层次问题。(2)全面覆盖,细查深查。充分利用专家专业优势,对采掘工作面、探放水施工作业点和主要生产系统、机房、硐室全覆盖,对系统各环节、要素进行解剖式诊断,有利于发现问题。(3)抓大带小,上下兼顾。关注大系统、大问题,同时,不放过小问题、小隐患;对井上与井下、制度措施与执行落实、图纸资料与现场实际等环节审阅察看,做到统筹兼顾。(4)与时俱进,针对性强。结合不同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例如“打非治违”、“四化”建设等有针对性的评估。(5)重视服务、推广先进。从事煤矿技术与管理工作多年、积淀深厚的专家们发现问题时积极与矿方人员交流沟通,从制度建设、规程编制、现场管理等方面传授经验,同时,注重宣传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管理方法等,带动矿方人员提高水平,推动基础建设。(6)认真通报,及时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与提出的建议书面通报矿方;对有可能构成重大隐患的,及时向监管监察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措施,消除隐患。3.2成效(1)注重评估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2011年针对小煤矿多的现实,重点关注机电设备及其管理薄弱环节,发现某矿井下配电柜使用闸刀开关,及时报告相关部门;2012年职业卫生纳入评估专项,对职业卫生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等进行重点评估,督促煤矿企业尽快落实到位;2013年结合《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的通知》,对煤矿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六大系统”建设基本要求、管理维护、验收、监督检查等进行重点评估;2014年在关注“四化”建设的同时,针对省内冲击地压矿井与采深超过800m的矿井实际,专门聘请省内冲击地压防治专家进行重点评估,发现某矿3203采面已形成孤岛开采后,建议其在未装备微震与应力观测系统前停止回采,并及时向监察部门报告。(2)注重现场实际,消除事故隐患。对现场查出的架空乘人装置制动闸磨损失效、运送柴油油罐机车轮对挡盖缺失、局部供风量不足导致局部通风机喝循环风等影响生产安全的急切问题,要求矿方立即做出现场处理。(3)发挥技术支撑作用,配合监察执法工作。2012年结合淘汰设备使用,2014年结合“双七条”、山东煤监局“九个七条规定”,以及“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2016年防范煤矿大事故等,充分发挥技术机构的专业优势,紧密配合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线,充分体现了评估工作与监察执法的时效性与紧密性对预防事故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山东煤监局持续深化“六个执法”、提升123工作思路,2015年山东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创历史最好水平,96%的煤矿实现了“零死亡”,全年发生一般事故6起,死亡8人,百万吨死亡率0.055。(4)交流提高,提升安全基础建设。评估专家长期在煤矿一线工作,既懂技术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精通煤矿设备性能、采煤工艺,又了解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提出解决的思路、方案和建议,并与矿方技术人员沟通交流,起到了现场培训、传帮带的效果,使矿方人员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水平。笔者现场评估矿井2011年15处、2012年42处、2013年60处,2014年69处、2015年29处、2016年正在进行中。从评估的情况看,2012年有的矿井发现问题及提出建议90余条,2015年减少至30余条,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安全基础建设逐年提高。 4结束语 通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感到:煤矿企业将安全管理与评估工作有效衔接,评估已经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矿企业认真细致地开展对标自评,促进了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煤矿企业结合“四化”建设,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矿井安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煤矿安全与职业卫生现场评估是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益补充,是引进社会专业技术力量推动煤矿安全基础建设的创新。如果能采用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或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评估,同时,结合大数据对评估结果进行利用,将会使评估工作更有成效。 作者:胡文信 李澎 董雪岭 单位: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中心 职业安全论文:职业健康安全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均可以发挥凝聚人心、统一安全思想的重要作用。该文首先分析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联系及区别,其次深入探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安全生产重视力度的日益加大,安全生产已经成为了企业当前的中心工作,尤其是生产环境恶劣、生产作业危险性较大的企业,安全管理更是极为重要。从目前来看,各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也都有条不紊地在企业推广应用中,但是很多企业却往往存在着误区,认为只要有效推广执行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那么就可高枕无忧,就必定能够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只有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够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既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需,又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更是落实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渠道。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均可以发挥凝聚人心、统一安全思想的重要作用。该文就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联系 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基于安全生产的角度开发创造出来的文化,主要包括两大类因素,分别是安全精神因素、安全物质因素,起源于1986年的美国。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则是一种管理制度,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同期发展,主要目的在于为了让企业控制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员工的职业病发生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等。无论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工作组织的同一、工作手段的相融与相似、工作目标的相似与相通、工作对象的一致、工作方向的同力与同向。1.1工作组织的同一基于当前企业组织结构来看,企业中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广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组织往往具有同一性,这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提供了组织结构的便利。1.2工作目标的相似与相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是企业基于控制安全事故损失、加强安全健康管理力度等方面的需求处罚而建立起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具有持续改进性、全过程控制性、系统性、预防性、先进性等显著的特点,其根本目标在于保护人的安全,确保人的身心健康。只有对“人”的需求予以理解,只有对“人”的需求予以尊重,才能够将“人”的素质切实提升,才能够让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变得朝气蓬勃。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人本主义”,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于尊重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素质。由此可见,无论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都是紧紧围绕着“人”,将“人”视为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具有相似性与相通性。1.3工作对象的一致企业广大员工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共同的工作对象,企业安全文化主要侧重于培养广大员工的安全进取精神、安全信念、安全意识等,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则主要通过改进环节、计划环节、检查环节、行动环节的文件化形式来加强员工日常操作、日常行为的规范。1.4工作方向的同力与同向无论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其本质都是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工作方向具有同力性与同向性。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均服务于企业的需要;第二点,均需要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 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企业安全文化的区别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是立足于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硬件”环境建设,而企业安全文化则主要是立足于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软件”环境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在于保护广大企业员工能够在“不亡”、“无损”、“不伤”、“无害”的环境中生产作业,并且培养他们的安全进取精神、安全信念、安全意识等,做到“尊重人”、“保护人”、“关心人”、“爱护人”,务必要让“人”的价值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相互统一。企业安全文化既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又是企业之魂,通过给广大企业员工营造出选择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全面掌握输配电设备对于整个工程安全性和施工工艺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建设输配电工程之前,应从工程建设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工程的设计施工安全和质量方面规定,提高输配电设备采购的质量。2.5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施工人员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输配电工程现场管理水平及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方面,定期组织安全管理知识学习与培训,实现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注重安全思想意识的宣传工作,树立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在输配电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是很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所有工程人员均应树立安全意识,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2.6控制工程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输变电工程施工收工后,需要委托专业的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审核;施工管理人员要总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程施工中、竣工验收等阶段出现的问题情况,然后分析原因,做好解决方案,同时把该次经验用到下次施工中;要对检修调试工作高度重视,确保操作人员按照规范的制度流程进行电路检修,以最认真的态度做好施工竣工的验收管理工作,做到严格要求。2.7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针对施工质量所进行的控制工作在整个输配电工程现场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施工单位在对输配电工程项目进行施工以前,一定要对输配电工程所具有的施工质量计划进行制定,对输配电工程施工所具有的工序、技术以及方法等加以明确,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在施工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施工设备以及材料方面的问题予以保障,施工工作所具有的技术方案必须同施工计划保持一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作人员要努力处理好所有环节,使输配电工程现场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除此之外,有关管理部门还应该对输配电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定期抽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并能够及时加以解决。 3结语 输配电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具有参与人数众多、建设时间较长以及工程量较大等基本特征,受到这些因素和特征的影响,输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关注。该文就对输配电工程中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 作者:杨文香 单位:青海华电大通发电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及造价控制 摘要:国民经济发展对经济建设的要求逐渐增高,水利水电施工项目是工程中经济投入和输出的重点。现阶段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文章主要分析在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在施工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投资管理;造价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大而复杂的工程,在施工中涉及的内容很多。因此,对水利水电进行施工控制是比较困难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间长、施工规模大、施工所需要的条件比较多,施工所涉及到的资金投入项目也是比较多的。随着国家的政策的转变,对施工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水利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的难度也逐渐上升。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成本造价控制,是对社会经济的一种管理。 1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的现状 水利水电工程是关系到水利水电整体质量的关键,工程的投资管理带动工程的正常运行,工程的造价控制可以对水电的项目进行优化。然而,现阶段水利水电的工程的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的控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缺乏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体系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体系。施工时需要对整体全过程进行控制,现阶段施工已经逐步加强对每个分阶段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没有系统的管理模式,就难以进行在总体上进行系统控制,每个分阶段即使做到了足够的出色,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会形成分裂的状态。因为对每个部分没有做到充分了解,就难以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指导和控制。特别是在控制中每个部分的状态和标准都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整体的控价的模式、控制的方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工程管理是一个动态控制的过程,如果缺乏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体系,则不能及时对工程动态的发展变化进行管控,不利于造价咨询的进展,不仅阻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是高层次系统管理的不足,对实际的施工造成了很大影响。 1.2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 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满足经济和质量上的双重达标,有些项目甚至不能适用于水利水电的施工。如果该项目没有得到国家的政策准许,那么这样的项目并不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坚持下去,项目的不可行必然导致工程的流程也无法完全的进行下去,一旦中间出现了停顿,就会造成施工的使用的材料和器材的浪费。这些材料和使用器材的售价都很高,如果停止这些材料和技术的使用,就会造成施工经济上的浪费。因此,施工之前,工作人员应该对施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进行测评,了解施工所承受的风险,理解施工在社会中的使用的效益。因为社会对于水利水电的控制有一定的标准,施工的时候要满足国家的控制的标准,施工技术的要求程度很高,施工的可行性需要满足的条件也很多。施工的可行性不够造成的经济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项目的规模和标准都需要得到控制。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就要对项目的这些方面进行控制。目前,施工中缺少了对这些过程的详细的确认和检查,以及对可行性的研究缺乏深度,导致在选择施工地点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施工地点容易出现自然灾害或者是国家禁止施工要求的现象,以及技术、资源和材料供应不够的问题。由此看来,研究的程度不够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会对施工的时期和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效率产生影响,还会对施工的造价的成本造成影响。 1.3项目概算的管理程度不够 在项目实行之前,应该进行项目概算计算。根据施工时所需要的材料、技术、设备器材、施工人员工资等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就可以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得到项目概算。通过计算得到的数据,最后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进行研究。得到的数据作为一种参考,也是为了之后的成本控制更加顺利。项目的概算是完成整个工程最关键的地方,预算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动态变化中,预算与实际的施工成本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分歧。随着工程设计、实际环境、原材料价格、技术和器材引进的变化,施工成本与原先拟定的方案出入会很大。因此,在施工的时候需要预算,同时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预算的更改。因为施工时间长,施工规模比较大,施工质量的要求高,因此施工的预算是很困难的。在现在预算的管理的体制中,需要进行进一步预算的优化,从提高每个部分的预算的准确度,同时对整体的预算进行整理,得到的数据对于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水利水电管理中,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中问题对于水利水电的质量和实际使用、以及可获得的经济上的效益的影响很大。工作人员需要从各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在施工中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同时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1大力推行设计招投标 现阶段的水利水电控制中,存在一种现状就是在管理的时候进行了大力的设计招投标。无论是施工还是设计,或者是施工之后的监测,都需要进行招标,这是基于国家的管理规定来进行的。招标所依据的原理就是因为在招标的时候可以对不同的竞标者进行选择,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因为水利所涉及到的产品价格一般都比较高,特别是那些重要的设备,价格一般都比较贵,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招标,招标对于大额购买的意义重大。在招标的时候还需要制定合的,签定适当的合同,可以保障产品的质量。考虑到经济因素,需要优化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水利水电的经济要求比较高,需要对自然的条件进行优化,对自然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保证项目的布局的优化和合理性。对于材料和设备,应该尽量避免一些价格昂贵的材料和设备,这对于降低水利工程和项目的投资的意义很大。 2.2加强设计阶段的管理 施工以设计为基础,设计阶段的管理是施工的关键。因为设计是施工的第一步,而且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设计出来的图案可以对施工进行指导,同时设计出来的优化方案,可以加快施工的进度设计阶段对于投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的条件,因为对整个施工流程进行设计,就可以对施工所需要的资金进行预测。如果在设计的方案中,对材料和设备的要求并不高,那么对水利水电施工的投资就可以少一点。这对于施工来说,是对资金的一种节约和控制。无论是技术的设计还是施工图的设计,施工的时候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优化,那么就可以对施工的整体设计进行优化,以减少投资。工程的设计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但是得到的设计的方案却影响了整个施工的整体的投资,并对施工的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施工的设计阶段进行严格的管理,才可以对施工的投资进行管理,将投资控制在最小范围。 3结束语 施工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施工的投资关系到施工的经济因素,而施工的投资管理与造价控制也是为了提高施工的收益。因此在施工的时候需要对施工的这两个方面进行着重的考虑。面对广大的市场,相关人员需要做的就是用最低的价格作出最好的产品。在我国的工程建设发展背景下,对施工投资进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的意义具有深远影响。 作者:周亚波 单位: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BT工程项目投资的法律风险控制 摘要: 从投资方的角度,就BT工程项目的前期筹备、中期合同签署、后期实施三个阶段,以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视角,分析各阶段的法律风险点,并提出法律风险防控的建议。 关键词: BT模式;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 1引言 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需求加大和政府投入及偿付能力不足的矛盾,促使借力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融资模式应运而生。BT是其中一种投融资建设模式,即项目业主通过招标选定投资方,投资方设立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管理和施工总承包,项目建成后移交业主回购。BT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助于控制成本,提高投资利润,拓展相关业务链条。但是,各种合作方式均有利弊,如何应对随之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在法律框架下灵活设计投融资模式,规避法律风险,赢得更大竞争优势,成为承建商和投资商目前重点研究的问题。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是针对前期项目筹备、中期合同签署、后期项目实施等三个不同阶段特点的全流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该体系借鉴BIM的全周期协同、信息传递等管理方法,根据不同项目性质和业务特点,将法律风险管理要点与项目业务操作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风险防范,体现法律管控的价值。本文从投资方的角度,以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视角,分析BT工程项目应防范的法律风险点,并提出法律风险防控的建议。 2项目前期筹备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 项目前期筹备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30%。在项目前期筹备阶段,投资人将通过尽职调查做出决策,包括是否投资该项目、以何种模式投资、投资规模有多大,是否引入合作方、资金实力是否能够支持项目完成,是否需要借助外部资金,如果需要融资,融资结构如何设计等。做出这些项目决策前需要在尽职调查的信息基础上,衡量各方面潜在风险以及对项目回报的影响,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和回报率。该阶段主要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2.1投资环境风险 2.1.1风险成因法律环境方面:如果特许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未能如期获准或取得必备的资格许可、政府不履行协议、税收增加、项目授权的专有唯一性被打破、项目所在地政策法规发生变动、适用法律变更、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变化、项目不符合环保要求、不满足城市规划、当地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将会直接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完工、投资无法退出的重大损失。市场及不可抗力因素方面:如果项目所在地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乏力,人文环境不适宜项目建设,都将影响政府的回购能力、政府资金计划的落实;如发生项目合作各方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自然或社会事件(如战争、疫病、自然灾害等),将会导致工程无法如期完工且造成经济损失。另外,如项目涉及的政府许可审批、征地、房屋拆迁、综合管网迁建等投资方无法控制的环节过多,则有中间环节费用超支、成本不可控的风险,会导致投资损失。 2.1.2防控建议对当地法律法规、政策、税收要求、法治环境等进行调研,落实近几年当地的财政收入情况及业主资金来源,考察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规模与政府财税承受能力的匹配度以及政府回购能力、政府优惠政策的延续性、政府的项目资金计划;对项目经济可行性、适宜性进行全面调查评估。 2.2项目自身及投标风险 2.2.1风险成因项目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如果不是投资方擅长领域或主营业务、项目业主不熟悉该类项目的特点及招投标流程、项目业主与投资方属于首次合作,不了解双方履约质量,都会给项目的履行带来争议风险。如业主提供的项目资料不全面、限制投资方对分包商的选择;投资方未能仔细阅读招标材料、勘察现场细节,将可能出现投资方对于业主的要求出现理解偏差、对项目建设环境不了解、项目运作规划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工程量估算不准确、盈利预测失准、联合体或分包商不配合管理等的风险。 2.2.2防控建议与项目发起人沟通,尽可能收集项目基本资料,现场勘查项目环境;研究吃透招标文件及附带的合同文本,了解技术路线、质量标准、保函/保证金方式、资信文件,了解投标联合体或分包商的资信信息,准确测算项目工程量;选择技术路线成熟度高的方案。 2.3项目融资风险 2.3.1风险成因大型基础设施BT项目一般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需要投资方具备一定资本实力或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如果采用融资方式进行杠杆投资,则需考虑融资及再增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金融环境变化、货币利率波动、通货膨胀、担保不足、合作股东投资款不到位等。如果上述风险影响到投资方融资能力,会导致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投资无法收回。不同的融资方式也会有其相应的风险,譬如债权融资比例过大,会使资金成本提高;股权融资比例过大,将可能发生公司控制权转移。同时,融资时如提供的担保不可靠,将可能面临无力偿还贷款,贷款违约产生赔偿责任的风险。 2.3.2防控建议(1)多渠道融资:衡量自身的资金实力,在全面风险分析基础上,确定项目最小现金流量水平和债务偿受能力;综合考虑融资金额、时间、费用等因素,在目前初步形成的银行、资本市场、信托、基金、地方与中央政府投资等组合而成的多元化融资框架下,发挥杠杆的作用,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合理安排各种融资方式的比重(如发起人战略投资及发行股票等股权类投资,银行贷款、基金信托通道融资、发行债券等债权融资),以减轻资金压力并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在同一融资渠道下还可以细分,如银行贷款可以长短结合、期限可以“前长后短”、可以选择独家或多家银行贷款方式等。(2)多方担保支持:投资方可通过项目公司与贷款方签订贷款合同及有关担保合同,借助项目方母公司信用担保、政府或其他商业机构担保、以及项目自身抵押等形式,协助投资方取得贷款。为落实项目发起方的协助融资承诺,投资方可与发起方在合作合同中明确约定发起方提供担保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约定发起方同意以自有资金、项目资产(含土地使用权)或收益置换项目投资人的银行融资担保,向投资方出具付款银行保函,约定由发起方下属国有公司为发起方回购履约出具履约担保函/回购承诺函/付款承诺书,作为BT合同附件。承诺函保证:如保障措施仍不能保证发起方履行回购义务,发起方下属国有公司以其合法、有效的国有资产为发起方提供回购履约保证,回购担保金额与回购款相当。 3合同签署阶段的法律风险与防控 项目中期即合同签署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40%。在合同签署阶段,要明确BT模式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并形成合同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A.政府与投资人之间的项目主协议,如《BT项目合作合同》/《特许建设合同》,以解决BT投资合作模式问题;B.投资人与融资机构之间的协议,以解决资金安排、融资事宜,包括贷款合同、抵押或质押合同等;C.投资人成立项目公司的文件,包括《股东协议》等;D.投资人建设项目的协议,包括工程施工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产品采购合同和保险合同等,以解决商务层面事宜。其中最核心的是政府与项目公司签署的《BT项目合作/总承包合同》。项目全过程中的重要风险点,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设计提前预防控制。与事后维权相比,事前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同签署阶段重点关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3.1工期风险 3.1.1风险成因如未能在双方约定期限内完成各阶段工程和竣工验收,投资方作为项目总承包方将有被业主追究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的风险,同时,双方对工期理解的不一致,也会导致纠纷产生。 3.1.2防控建议(1)约定工期:明确约定工程分几期建设,每期多少日,起算日如何计算,并注明如有调整以实际调整日期为准;(2)约定例外情形:对可能引起工期延长,且总包方可以相应免责的情形作出明确的限定,包括发起方原因(延迟办理项目建设手续、征地拆迁、水电供应、周边关系等)、不可抗力事件、设计变更等。 3.2价款风险 3.2.1风险成因前期对项目成本估算不足,会导致合同价格偏低,投资损失;付款条件和进度约定不合理,也会出现业主方付款迟延等情况,导致资金短缺;价款条款约定不明,还会造成工程竣工结算时,双方就工程价款发生争议。 3.2.2防控建议(1)计价方式:在前期投标和商务谈判中,要充分考虑和评估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等因素,风险高的项目还需要预留一定的风险准备金,在总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计价方式(固定价格或可调价格)、计价依据、可调价格方式中价格调整因素、工程量变更和费用波动调价的方式等内容;(2)付款进度:在总包合同谈判时,争取更好的付款条件和较高的预付款比例,提高进度款支付比例,并使支付节奏与项目进度相匹配,保证总包方现金流充足,注意降低尾款质保金约定比例,期限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投资方长期压款;(3)分包匹配:在分包合同中,尽可能转嫁项目资金风险,约定分包付款节奏与项目进度及回购款支付节奏相匹配,将回款风险与分包商绑定,尽可能将收款压力转移给分包单位,最大限度降低投资方垫资比例;(4)变更限定:为防止履行过程中设计需求变更导致成本超支,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变更的触发条件、变更范围、变更程序以及价款变更的依据等,并在履行过程中保留需求变更证据。 3.3质量风险 3.3.1风险成因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如业主与总包方就工程质量标准理解不一致,会导致争议发生,验收不通过,造成总包投资方返工、延期、甚至工程无法移交,投资款无法回收、违约赔偿的风险。 3.3.2防控建议总包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工程质量评价标准、工程技术要求、质量检验程序、发起方的特别要求、边界条件、完工和运行标准、技术完工标准、财务完工标准等。这些既是实施指引、检验标准,也是发生纠纷诉讼时的评判依据。 3.4回购风险 3.4.1风险成因BT建设模式中,项目投资方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项目回购风险。由于BT模式没有未来的项目经营利益作为投资回报,投资者将项目建成后,政府必须以财政资金将项目立即回购,并完全靠政府财力作保证,因而对政府财政资源的依赖度高。因此,如果政府信用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投资回报。理论上,地方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机构按照BT合同按期向项目投资方支付项目回购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却信用不佳,不能遵守合同的约定,具体表现如:(1)优惠承诺不能兑现:为吸引投资提出的税收、用地、拆迁补偿、回购担保等优惠条件出现重大调整。(2)资金紧张政府不能回购:由于区域条件不同,各地的政府财力相差较大,加之政府财政资源的投向多元化,投资项目较多,如果政府负债过多或回购资金量准备不足,必然对项目回购能力造成影响。 3.4.2防控建议(1)取得政府方征信担保。政府下属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公司为BT项目提供第三方担保。如:以该公司的资产或政府垄断性经营权(如景区收费权等)抵押担保;在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为使其更具实现性,附加如下两种担保支持,即申请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担保和以土地出让金收益权保证回购款的支付。申请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担保即项目投资人可要求,由该公司提供当地人大常委会批准本项目回购款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决议,以及当地政府关于以财政性资金预算支付本项目回购款的政府常务会议纪要;以土地出让金收益权保证回购款的支付,即政府以约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作为回购担保,就履行回购义务所需的资金,以未来若干年土地出让金中地方政府留存部分优先偿还,由政府部门就偿还资金的时间做出书面安排并质押“土地证”。(2)发行政府债。以政府作为发债人发行政府债券,不同于城投债,政府债是明确以政府为发债主体,以财政预算为担保的债券。(3)设定回购条款。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回购款构成”、“投资回报计算方式”和基价变化条件(因发起方原因而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变更设计,以及发生合同约定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回购基价发生变化的,该变化应如实反应在回购基价中);基价影响因素(项目承发包模式、回购期融资费用、自有资金和融资资金比例、投资回报率);合同价格调整影响因素(法律变动、重大变更、价格变动、工期延误、建设工程费用、融资费用)及回购款结算方式、条件、程序。(4)设定违约责任。合同中明确约定发起方未按期支付回购款时,应支付的延期违约金、计算基数及延期违约赔偿费计算周期。(5)购买保险。为BT项目建设投保商业保险是防范非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就BT项目运作可考虑政府回购险、建设工程一切险以及与项目运作有关的其他附加险。建议约定项目发起人为BT项目回购投保政府回购险,并约定不能按期回购时,以项目投资人作为保险受益人。 4项目实施阶段的法律风险与防控 合同签署完毕,进入履行阶段,工程也开始设计、采购、施工的建设全过程。项目后期即实施阶段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30%,重点关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4.1采购风险 4.1.1风险成因该类风险主要表现为能源、原材料、设备供应不足或不符合要求而影响项目施工进度,使项目生产能力下降。具体如:采购价格超预算、设备的供货周期长,设备质量不符合约定、设备售后服务不到位,采购文件对性能、质量验收标准不明确,附带的说明、图纸、资料不完整,越权采购,货品运输、装卸不当、安装过程违规等。 4.1.2防控措施(1)价格控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采购,价格不能超标;(2)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考察,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检查资质,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通过招采管理流程,从合格供应商库中按标准选择;完善供应商考核评价,确保按时供货及货品质量;(3)售后服务:与设备厂家沟通、协调,保证售后服务满足工程需要;(4)采购文件:将供货时间、方式、质量、价款、运输交付、验收、维保等事项在采购合同或采购任务书中明确约定;(5)采购验收:加强对采购材料和设备的检验,拒绝使用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质量低劣的材料设备。 4.2施工控制风险 4.2.1风险成因(1)人员素质风险:项目经理的经验和能力欠缺,业主代表管理水平低,项目管理人员经常变动,与业主、监理、分包商、政府部门沟通能力欠缺等,都可能影响到项目的管理业绩,执行人员不了解合同关键条款,会导致违约风险。(2)成本控制风险:在BT模式下,政府对项目规划是粗线条的,建设期还存在利率和材料价格上涨的可能,项目投资者几乎承担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风险,从而导致项目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而且,BT模式没有经营环节,不能通过后续行为来补救,投资者争取盈利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建设成本。如果对分包商的现场签证把关不严,将造成分包费用增加;设计施工变更,但未能在有效时间内要求业主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导致费用、工期增加无证明文件,造成费用损失;现场设备、材料保管不善,增加项目成本等。(3)质量控制风险:施工分包的项目,如果对分包商的承建能力、技术力量、施工水平、设施设备、管理手段等把关不严,或者对分包与总包之间的施工、管理、原材料配套等方面衔接不好,都容易出现建设质量问题。防止分包商以过低的成本报价中标,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发生工程质量低劣的情况。(4)生产安全风险:安全管理很繁琐,但是安全无小事,如果现场管理不善,安全管理检查不到位,可能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导致总承包方受到行政处罚、损害赔偿。 4.2.2防控建议(1)人员管理:组织合同交底、全体项目团队成员学习明确合同中的管理重点、强化项目人员履约意识;加强项目业主方、监理方、各分包商等参建方的沟通;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如技术监督局、质检站、环保局等)建立联系,熟悉办事流程;(2)成本控制:严格控制项目毛利率及成本预算,在预算的框架内,控制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做好施工图预、决算的审查工作,做到工程预算不超设计概算、工程决算不超预算;根据预算决定工程如何分包,做出分包预算计划,保证施工过程有预算控制;再行选择相适应的分包方、采购底价;提前确定资金使用计划并分解到各个工程项目中,及时对资金使用情况与使用计划进行对比调整;施工过程中进行投资跟踪控制,定期进行投资时机支出值与计划目标值的比较,发现偏差,分析产生原因,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如果施工单位要上调费用,应与政府协商一致后方可允许,建设总价相应上调。(3)设计施工管理:加强对设计院的管理和对设计文件深入评审,从设计环节保证工程质量;设计与施工相结合,在设计阶段即做好造价控制工作,可采取限额设计,从工程实际使设计与施工相协调,尽量减少大幅设计变动造成的损失与浪费。按照批准的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保证总价不突破投资估算;施工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控,认真进行工程计量,复核工程付款账单后签发付款证书,不合理的、超预算的不能签证,保存施工记录、各种文件图纸,特别是注有实际施工变更情况的图纸,防止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算书时出现冒算多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标准等提高工程造价的现象。在施工环节中,现场项目部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确保设备、材料质量合格后再进入施工现场,设备安装前需进行技术交底,特殊工艺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交底。(4)安全生产管理:项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编制全面风险清单并交底,安全管理责任到人,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预案;所有人员须经安全教育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项目部定期召开安全例会进行安全教育;施工现场安全员每日现场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供照明、警卫、护栏、警告标志灯等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发生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有关施工场地交通、环境卫生、计生、施工噪声管理等手续须按有关部门要求及时办理;对已完工部分工程做好保护工作,包括防雷电、防火等安全防护。可通过投保建设工程一切险、第三方责任险、建筑工程人身意外伤害险等来分担施工安全风险,并明确约定由哪方来承担投保责任。 4.3竣工移交风险 4.3.1风险成因项目施工结束进入竣工验收移交程序,由于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技术要求、材料、设备、工期等都会随着工程的推进发生大量变更,如果工程质量出现瑕疵、竣工材料不全、工程造价调整的文件依据不足,都会造成价款结算时产生争议,甚至导致诉讼的风险。具体包括:竣工验收手续未完备;撤场损失;项目档案不完整;未结清账目;存有纠纷、诉讼;未及时遣散项目临时人员等。 4.3.2防控建议(1)授权代表:在合同签订时,明确约定各方有权检查及签字的代表。(2)竣工文件:完善竣工验收资料,包括各种进度/专业会议纪要、往来信件等文件,工程实施全过程都须留文字性痕迹,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更,要留有双方认可的书面依据,便于竣工结算及应对可能发生的法律诉讼。 5结语 BT投资项目的风险具有全局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不可能保证项目完全无风险,但可以通过风险识别、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与事后维权,达到风险控制的效果。本文围绕BT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全流程,运用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的理论体系,分析了BT投资方可能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点并提出相应防控建议。对于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融资,项目参与各方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特点进行合作模式与法律框架的构建,BT模式仅是其中一种基础模式,本文抛砖引玉,其他各种投融资模式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在社会资本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按照“风险由最适宜一方来承担”的原则合理分担风险,可使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开拓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新空间,以期达到共赢的局面。 作者:欧阳东 曹稷 单位: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 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呈现高利润的状态,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进行房地产项目建设时对投资成本不加以控制,虽然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但总体上还是盈利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政府的调控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房地产行业的利润降低,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成为企业亟需思考的问题。 1当前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编制项目估算不严谨项目在投资建设之前,企业都会对其作出投资估算,但是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编制项目估算的重要性。对项目投资的估算不合理,有时候会出现各种漏洞,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企业在发展中没有长远的计划与预算,对资源不能做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隐形的成本支出,对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不利,无意中增加了投入,降低了利润。 1.2施工过程中监管不严格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力度是影响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企业忽视对材料、设备的监管,设备费用在工程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旦忽略了对这方面的管理,造成材料的浪费或者重复投入,整个工程的成本就会极大程度地增加。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权责不明确,领导对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在施工中出现问题,而问题产生时,没有部门出来承担责任,致使企业遭受进一步的损失。 1.3招标工作没有起到控制作用我国在工程建设中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来提高竞争的公平性,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但是在现实的投标工作中,各施工单位并没有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工程的难度进行投资预算,而是按照省市统一标准进行工程预算定额,因而他们的报价近似。除此之外,很多房地产公司的建设项目并没有招标的程序,工程承建者早已内定。因此总的来说,投标招标工作没有起到对项目建设成本的控制作用。 2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成本进行控制的意义 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只有成功地控制住房地产工程的项目投资成本,才能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就社会效益来说,有效控制成本能够有效地下调房价,改善民生住房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成本的降低使企业在房价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3如何有效地对房地产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 3.1本控制的原则(1)全程控制。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包括从项目的确立、设计、施工、竣工直至销售阶段,有时还会涉及到后期的线上线下运营。保证项目的成本始终都处在科学有效的控制之中,避免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2)全员控制。企业内职权的分配、责任的安排对项目成本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合理的组织结构安排,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树立起控制建设成本的观念。在问题产生时有人主动承担,主动解决,将损失降到最低。合理安排人员,专人管理施工材料,避免材料的浪费,从而有效地控制项目建设成本。(3)实时控制。一般的房地产工程建设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市场与资源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因此,对成本的管理控制要有实效性与时效性。将市场的变化与前期预算进行对比,一旦出现偏差,要及时找到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根据市场与资源的波动,调整成本控制计划,重新对资源进行配置,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利益的最优化。 3.2成本控制的方法 3.2.1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与监督机制良好的制度保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一个是成本控制机制,遵循全程控制的原则,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成本损失要严惩,对于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赏罚明确适度。另一个是责任制度,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将职能细化,做到每件事都有组织负责,遵循全员控制的原则,实行全员对成本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意识,使权利、责任的分配合理化,全员树立成本控意识。 3.2.2.根据阶段特点开展成本控制(1)前期阶段。在项目开发之前,要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当地的政策和法规等,对项目的投资成本做出预算,探究项目的可行性,控制项目的最高成本,确立可行有力的项目建设方案。工程项目的设计一旦完成,后期就很难再将成本降低,预算人员要与项目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讨论,将设计人员给出初步的设计图纸与施工图预算,与前期的项目预算想比较,严格控制设计阶段的成本预算,对设计进行监管,务必选出相对来说成本低、质量高的设计方案。招标过程要保证公正、公平与公开,避免暗箱操作等问题的产生。为了从众多开发商中选择优秀的承包者,房地产企业在招标中要比较开发商的工程量计价、标底的预算、施工单位的信誉度等,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地产的开发成本。在招标结束后,按照招标时提出的要求,签订合同,保证双方的利益。(2)实施阶段。在房地产工程的实施阶段,应加强监管力度。监督施工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施工,避免出现对材料的不必要浪费或重复投入。在施工中鼓励进行技术创新,进而降低成本。施工中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找相关部门进行解决,避免矛盾的进一步发生。除加强监督外,还应利用赢得值法(见图1)对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图1赢得值法原理赢得值法是通过比较某一时段的已完成工作量与该时段的计划工作量,来对工作进展进行评估。其中BCWS表示计划工作的费用预算;BCWP是已完成工作的费用预算;ACWP则表示已经完成的工作的实际费用。BCWS与BCWP都是以同一时间与同一预算为基础进行计算的,因此二者的比较可以得出预算与实际间的偏差。该进度偏差用SV来表示,SV等于零则实际预算值与计划预算一致;SV大于零则实际预算大于计划预算;反之SV小于零,实际预算低于计划预算。ACWP表示实际费用,它与BCWP的差值通常用CV来表示,指费用偏差。同理,CV等于零实际费用与计划费用一致;CV大于零,计划费用高于实际费用;CV小于零,计划费用低于实际费用。另一个可以有效判定工程效益的指标叫做费用绩效指数,用CPI表示,CPI=BCWP/ACWP,CPI等于零,表示经济效益符合预期目标;CPI大于零,则经济效益高于预期目标;CPI小于零则经济效益低于预期目标。施工过程中,企业要将赢得值法应用到实际中,通过计算得出SV、CV与CPI这三个指数,科学地判断房地产工程的成本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竣工阶段要依据政策、法规,审核工程的各种款项,将工程中产生的工程量、费用等严格送审。(3)销售阶段和后期阶段。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销售手段的实用性,不能盲目追求规模与档次,要对自己开发的地产项目有一个准确定位,找到目标销售人群,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选择主流媒体,选择及时有效的途径进行宣传。在后期宣传方面一些地产项目后期还有对客户的回访等一系列活动,以加强对自己项目的宣传。这些后期的宣传活动要适量与适度,否则不但会增加成本,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4结语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控制房地产工程的项目成本,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长久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从社会角度看,降低房地产行业的成本,有利于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综上所述,企业一定要找到有效的途径对房地产工程的投资成本加以控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得到长远的发展。 作者:程炳风 单位:泉州市城建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述 1.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近年来,一些建设项目为了抢时间,使项目能早建成投入运营使用,从决策到交付仅有半年多的时间,常常出现边设计边施工边更改的现象,建设单位虽然也重视了项目实施阶段的预决算、合同价的审查,却往往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不够重视。据研究表明,设计阶段对工程建设投资影响极大,往往可能性占75%~95%。因此,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必须加强对项目设计阶段的重视。此外,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质量的好坏对工程建设的质量、投资回报以及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1采用设计招标及设计方案竞选通过设计招标,引进竞争机制,促进设计单位采纳先进技术,降低项目造价,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投资效益。设计方案竞选可以有效的优化设计方案,有利于多方案的选择与竞争;而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也有利于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因为选中的设计方案一般都能较好将投资估算控制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内,并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1.2实行限额设计与平行设计限额设计要求设计单位按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以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总概算,再按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控制技术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与此同时,各专业(水电、弱电、通风、消防等)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来控制设计,以确保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另外,对工程量较大、技术要求高的工程项目可采用平行设计,另外选择具有相应能力的设计单位,在不改变使用功能和整体方案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并比较分析中标设计单位的设计结果。这从而防止出现重大设计失误,杜绝重大损失,也能预防设计单位重安全,轻经济而增大项目投资。条件具备的还可增加设计监理,确保设计的科学性。 1.3采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是指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批准的建筑、结构以及构件等整套标准的技术文件、图集等。采用标准设计可以加快设计速度,保证设计质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并有利于采用新技术,节约建设材料,降低建设工程造价,提高投资经济效益。为此,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设计。 2.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 尽管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总价的影响较小,只有约10%,却是资金使用最多的阶段(总价90%左右),做好该阶段的投资控制至关重要。这要求项目实施阶段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要有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工程项目部。编制招标文件时,明确甲供材及暂定价的类别,要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合理计划安排资金,严把质量关,避免施工中新增工程费用,减少因停工或返工带来的损失,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 2.1做好招标工作项目实施阶段首先要通过严格的招标,选用精干优秀的施工队伍。选择一支好的施工队伍,不但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缩短工期,而且还能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为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打下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有着相当数量的个人老板,挂靠建筑公司,这些公司(个人)技术力量薄,管理水平低,有的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与能力,只能靠层层转包分包甚至拉来“施工游击队”完成任务,不仅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也给管理现场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因而在选择施工队伍时,一定要对其项目经理、资质、信誉、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考核,通过招标市场公开招、评标,选择最佳施工队伍。建设单位还应加强对招标过程的监督,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招标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杜绝围标等各种形式的不法行为,把有不良企图的单位拒之门外,挑选有实力能做事的施工队伍。 2.2做好项目施工过程管理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1)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审查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加强技术管理与质量监督。施工图纸中发现的问题要求设计单位要及时解决,争取做到不因图纸和设计问题而影响施工,减少不必要的工期延误,避免因此而产生的投资损失。(2)要做好预案,采取各种措施以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减少一般质量安全事故。避免因质量安全事故返工误工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3)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因一些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设计变更与现场工程签证一般都会影响工程造价,从而增加工程费用,因此准确把握施工细节,做到有增即有减,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与现场工程签证。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控制目标,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通过在施工过程中编制资金计划,细分投资控制目标,合理安排资金,减少资金占用成本。定期对实际投资额与计划投资额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对策加以控制,从而实现投资控制目标。 3.项目竣工后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竣工后是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扫尾阶段,此时工程已竣工,有的已投入使用。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对工程结算的审核,并做好工程决算的审计,这也是项目竣工后阶段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手段。 3.1专业技术审核负责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及时收集工程相关原始资料,按照承包合同条款约定,以国家、地方颁布的定额标准、现行费率及政策文件为依据,对工程量及材料、设备的数量与价格进行全面的审核,把施工单位在结算中重复取费、高估冒算、多列项目、增加数量、提高单价等增大结算造价的部分审查出来,剔除相应水分,反映真实的项目造价。 3.2专业公司审计工程技术人员审核后,还要请专业审计公司对施工方送审决算中的工程量进行逐项审查,检验计算是否准确,有无错算、重算、漏算、多算,得出准确的工程量;审查结算书上所列的各分项的名称、规格、计量单位与双方约定的及定额中规定的项目是否一致,定额套用是否准确,从而调整决算单价使它回到正确的位置上来。通过专业公司审计后,可以挤干工程造价水分,从而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此外,项目完工以后,还应及时地办理竣工验收交付以及资产移交手续,避免项目因后续投入使用产生的运行费用继续占用工程建设项目资金,虚增项目投资额。 4.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需注意的其他问题 4.1充分用好优惠政策目前工程建设项目须缴纳的规费较多,如人防异地建设费、基础设施费、白蚁防治费、散装水泥资金、新型墙体材料资金、教育地方附加等,规费占基建投资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相关政策,按照资金来源、使用功能、地方项目引进等不同情况,缴纳的规费也不相同,有的可以全免或部分减免,还有的可以部分返还。在项目投资建设时,要根据相应优惠政策,充分加以利用,尽量减少相关规费的缴纳,节约投资资金。关于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项目相关规费在建设前要提前了解,哪些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如何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具体流程如何办理等等。对于项目投资返还款,在项目完工后要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办理相应退款手续,避免因时间过期或资料不齐全而不能办理退款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4.2对部分建材招标采购项目开工后,应对市场价格差异较大或要求较高的大宗建材如瓷砖、石材、洁具、门窗等进行招标采购,通过比选,与厂家或供应商直接谈判,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通过招标不仅能够保证材料的质量,而且还因批量大、中间环节少,能较好地降低材料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前瞻性,能够较好地把握工程建设进度,提前做好招标工作,并与总包方做好供应时间上的衔接,避免因甲供材或分包项目影响整体工程进度。 4.3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项目过程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审计,使审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想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就必须重视审计的监督职能。建设单位审计部门不能只重视工程预决算造价的审计,忽视规划设计、工程质量、造价形成过程的控制以及投资效益评价,要建立起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审计和跟踪审计制度,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要做到关口前移和全程监管,才能有效地遏制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总之,投资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投资控制与规划设计、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安全文明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密不可分。只有切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才能确保投资控制尽可能到达所期待的最佳状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是要由较高水平、内行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并制定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使得项目投资实现更好的控制。 作者:姜渊单位:东南大学经管学院2012MBA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微探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 一、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投资控制关键环节 (一)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决策行为对项目的工程造价和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工程建设实施标准的制定、生产工艺的选择、设施设备的选用等方面,都关联到项目工程投资额的高低和投资收益。通常在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因此,要积极做好项目投资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关于项目工程造价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以及项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以掌握当前国内外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切实执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投资限额和规模;同时,对于工程的项目收益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项目投资估算。 (二)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投资收益水平和建设质量,对于工程项目投资回报和效益影响不容忽视。在制定工程项目投资规划时,要明确项目投资目标,在保证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质量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给予重视,设计切实可行的工程投资控制目标和考核指标;在技术工艺与经济合理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投资合理化和可行性,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合理控制项目的投资限额,优化项目设计,确定理想的规模水平和投资收益,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效益最优。同时,加强对项目投资概预算的审核,并对审核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施工设计阶段,预算要求要全面、客观、准确,预算中的各项价格要贴合市场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各种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项目招投标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项目招投标阶段是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标底的编审工作是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核心,因而,科学合理的标底是决定工程承包合同价的基础和关键,是控制和判断投标报价合理性和可靠性的标准。在定标时,要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的管理规定,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工程施工招投标工作,委托有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来组织工作,规范参与工程项目箭头的各方主体行为,以准确把握标价的合理性和竞争性,确保整个招投标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四)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建筑产品具体落实执行阶段,也是大量投资资金逐步形成固定资产的过程。在此阶段专业技术人员要对现场施工技术、质量、进度等情况进行检查,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等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对于施工单位编制的设计方案、费用、设备选用等审核,严格控制工程项目质量,通过各种措施坚决抵制重大质量事故和工程建设风险。同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约定办理协助业主分析索赔事项,分清责任关系,并依据合同规定,及时调整造价变动,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和成本费用。 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加强对策 (一)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为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及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需要合理准确地确定工程造价。工程造价是评估具体一个工程建设项目并建设实施项目工程的关键环节。对建设项目从技术和经济上加强科学地论证和分析,为实现工程项目给予真实可靠的评估依据。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工程造价调整等相关动态信息,确保编制的工程限额指标符合客观、真实、可靠,又贴合实际市场环境的水平,加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的可行性和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投资目标。 (二)主动积极控制投资,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 可以引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成果应用于项目管理中,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控制,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控制目标值与实际目标值的偏差,因而,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不仅要体现投资决策,还要充分反映工程项目设计、投资目标等,通过合理有效的投资管理来积极主动控制投资。另外,通过对招投标工程计价方式的改革,实现了按规定编制工程量,使“控制量”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通过系统的投资管理模式,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价”,指导着企业的价格自律。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自主报价,形成进入市场的“竞争费”,这样通过对招投标工作价格的严格控制,形成积极主动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环境。 (三)提高对建设工程竣工结算的控制力度 根据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制定、设计、修改各种市场变化引起的造价变动,及时调整合理准确的项目造价标准,以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总造价真实合理,维护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关注相关的工程造价市场信息和政策导向,为项目投资管理和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共同控制项目投资 应从流程、阶段、技术、效益、合同管理等多角度出发,制定并采取投资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从工程项目进展阶段的角度考虑投资控制,应具体到项目的流程控制,寻找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明确各环节的控制目标、技术风险、成本效益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等,这样才能确保投资控制行为的科学可行,同时,明确组织职能职责的划分。从工艺技术的角度,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准确把握项目设计方案,严格执行各阶段的施工设计,落实项目投资控制,深入挖掘技术领域中可节约的投资成本。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需要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汇总的计划投资额与实际投资额相比较,严格审核并控制成本费用,采取具体措施来合理节约投资。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将工艺技术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比较分析成本效益和效果,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恰当地协调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将控制项目投资理念贯彻到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当中。 作者:齐克建单位: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建议 1建筑工程投资控制的思路 1.1划分投资控制的职责 投资控制的主体是建筑工程项目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应该做到各司其职,解决职责不明确的问题: 1.1.1施工技术部门,其职责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和优化,确保编制方案的预算成本,不大于目标成本,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好技术环节节约措施,配合物质管理部门做好材料采购和供应工作。 1.1.2材料管理部门,其职责是采购计划的编制,确保材料的采购价格低于目标成本的材料单价;材料的供应要及时,同时执行好限额领料制度,编制材料耗用的财务报表。 1.1.3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其职责包括编制机械设备使用计划,根据施工的需求,合理安排施工的机械设备,并定时保养和维修机械设备,确保设备在施工中的正常运转,减少其他成本的支出。 1.1.4财务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施工的要求,筹集资金和合理使用资金,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对其他部门的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 1.2投资控制方案的编制 在建筑工程开工之前,投资控制的首要工作是做好投资控制方案的编制,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材料设备报价和气压成本费用,确定投资控制责任目标: 1.2.1人工成本的预算,预算的依据是上一年全部员工的工资、补贴津贴、奖金等,然后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资进行确定,包括材料管理部门、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 1.2.2材料责任预算成本的编制,鉴于材料种类多和数量大,因此可采用综合系数评估法或者加权平均法,根据材料的实际价格和种类,尽量剔除价格较高的同类材料。 1.2.3机械设备责任预算成本的编制,确定机械设备购买的价格、租赁的价格、维修的费用、使用的期限等,将机械设备的成本降到最低,通常机械台班责任单价不适宜用定额台班的基价确定。 1.2.4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现场经费预算成本的编制,可采用零基预算法,综合考虑各个部门各种费用的开支规模,这种方法是为了确保各个部门顺利执行相关职能,而免费提供办公费用、水电费用、燃料费用等。 1.3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控制,各个责任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方法手段,对部门内部的成本展开全面的控制管理: 1.3.1人工成本的控制,包括外部人工成本控制和内部人工成本控制两个方面,但需要各个责任部门综合考虑施工各个阶段的工程特点,以便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性安排,在用工计划编制的基础上,展开施工人员的全面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而各个责任部门的投资控制要以施工计划为依据,加强投资的预控管理,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合同规定,控制非必要成本支出。 1.3.2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投资控制总额中比例最大的环节,其控制的手段是通过材料需求计划的准确编制,对材料采购过程中的严格控制,确定材料的最合理价格,然后计算批量采购的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材料的验收和使用工作,减少材料损耗情况的发生。 1.3.3机械设备的投资控制,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机械设备的成本控制也成为投资控制的主要内容,需要对项目的特点进行研究,以确定如何才能够实现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时的计费单价;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关系到施工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避免由于机械设备的故障问题而耽误施工,造成施工成本增加。 1.3.4间接费用的控制,工程项目中名目最多的就是间接费用了,包括办公费、招待会、差旅费、奖金等,关于间接费用的控制,一方面需要提高投资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工资性的支出,另一方面是财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严格招待费和差旅费等费用的报销制度。 2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项目施工的时候,容易造成投资失控的问题,造成了工程项目单位的亏损,并丧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针对上文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投资控制体系,划分投资控制的职责,编制投资控制方案,对部门内部的成本展开全面的控制管理。 作者:李葵花单位:兰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原则 1.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原理 工程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把工程项目建设发生的全部费用控制在批准的限额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等管理目标的实现,达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投资效益的目的。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最首要的一点是全过程控制原则。这种全过程具体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决算等阶段,而且每一阶段都是缺一不可的。 众所周知,决策起核心作用。正如总理所说:“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当投资决策后,设计是控制的关键。据国外一些专家分析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还不到,但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显然,设计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是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重施工,轻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思想及传统习惯必须克服,否则,必然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2003-01-21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02年由于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严重。据审计机关审计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等已给国家造成损失达72.3亿元。事实证明,要有效控制工程工程项目投资,就应该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投资决策和设计这两个关键性环节。 2.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2.1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最佳建设方案 择优选择最佳方案,首先,其规模应合理,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则会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其次,建设标准水平应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合理确定。再次,还要考虑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国家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和地方规划,而且要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并要考虑工业基地的聚集规模适当的原则。最后,生产工艺及设备的选型,既要“先进适用”,又要“经济合理”,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 2.2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合理确定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龙头,只有抓好估算才能真正做到宏观控制,而搞好投资估算的前提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决策体系(含经济评价参数体系)和决策责任制。合理的投资估算主要取决于投资估算指标,因此,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明确决策责任制,编制高质量的估算指标,是抓好投资估算这个龙头的关键。 2.3客观、认真地作好项目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中,采用现代化经济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投入产出诸多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选择推荐最佳方案作为决策项目的重要依据。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从具体方面看,由于经济评价分析和参数设立了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分析计算指标和判别依据,使项目和方案经过需要可能可行最佳,这样步步深入地分析和比选,把项目和方案的决策建立在优化和最佳的基础上。这就有助于避免由于依据不足、方法不当、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以便把有限的资源真正用于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 2.4推行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项目投资 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从投资源头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的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下,先有法人,后进行建设,法人对建设项目筹划、筹资、人事任免、招投标、建设直至生产经营管理、债务偿还以及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负责制,按国家规定法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法人进行严格管理和奖惩的制度。显然,实行法人制有利于建立法人投资主体,形成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运行机制。由于法人对建设项目从决策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承担了法律责任和风险,真正做到谁决策,谁负责。避免了只有眼睛向上争项目、争投资的积极性和动力,而没有科学决策、筹集资金、控制项目质量、工期、造价和提高效益的积极性和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规范工程项目投资与建设的全部活动,从而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3.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3.1优化设计方案 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是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采用设计招投标(方案竞选)、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等方法。在工程设计阶段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这就要求工程经济人员密切配合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认真作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认真地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优选出最佳方案,从而主动地影响工程投资,以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2在设计中加强技术经济分析 设计过程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因此,在总平面图设计、建筑空间和平面设计、建筑结构和建材的选择、工艺技术方案以及设备的造型与设计等主要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案的比选,从而实现设计产品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经济合理,进而达到控制工程投资的目的。 3.3推行限额设计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的控制对象是影响工程设计的静态投资(或基础价)的项目。 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首先,限额设计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而得到的。限额设计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以及有关概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限额设计,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新晨 3.4推广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设计是指按照国家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进行的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提高设计速度、节省设计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如生产标准构配件的预制厂,可统一安排、统一配料、集中制作,节省材料,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设计质量,保证工程质量等。据统计,标准构件的木材消耗仅为非标准构件的25%;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表明,采用标准构件的建筑工程可降低造价10%~15%;天津市的统计资料证明,采用标准配件可降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投资16%. 4.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按照设计文件、图纸具体组织施工建造的阶段,即把设计蓝图付诸实现的过程。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目标,就是把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在承包合同价或投资估算内,并力求在规定的工期内生产出质量好、造价低的建设(或建筑)产品。施工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施工招投标、合理选择承建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选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与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处理好工程索赔等。 5.结束语 总之,对工程投资控制必须坚持全过程控制的原则。首先,在思想上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及时抓重点,抓关键环节。其次,在工程实践中还要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工程投资控制才能真正地走上一条健康向上的发展之路,从整体上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指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投资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的行为。本文阐述了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构成和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工程项目投资的现状,分别对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以及施工阶段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投资控制;问题;措施;对策 在建筑业日渐繁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实施工程过程中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大部分建筑投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包括设计阶段的概算超过决策阶段的估算、施工阶段的预算超过概算、结算又超过预算等一系列失控状况。 1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概述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造价管理模式从计划体制改变为被动模式,不定时的公开各种工程要素的调整,参与招投标工作以及合同管理。这一系列的调整对我国的造价工程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投资失控,概算、预算和决算互超等问题。归其原因主要有:(1)我国现有的投资管理模式还在发展阶段,缺少全方面的考虑以及在整个建设项目中的综合管理意识;(2)各地方规范和法制无法达到统一;(3)造价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确保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 2建筑工程项目主要阶段的投资控制 2.1建筑工程决策阶段控制 建筑工程决策阶段主要是通过研究投资机会,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各个项目进行评估之后的决策从而确定项目的方向。决策阶段对整个项目投资的影响为75%~95%,工作量看起来可能不大,但是却相当重要,对项目长远的发展运营及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优秀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10%以上。 2.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施工阶段即项目实施阶段,对于施工单位申报的新增项目,除了合同以外其它可能与设备和材料有关的项目,需要进一步对其价格询问,通过对各项进行性价比的比对,最终确定新增项目的价格。另外还需对每个月在设计阶段所发生的变更和现场签证费用进行审核;如果一个工程比较大的话,那么在项目变更以前就需要对其进行估算,以便给接下来的决策进行分析做参考。 3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 决策是一个项目建立的开始。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要素便是要有一份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许多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是先定为可行,然后盲目地进行项目实施,这往往使得报告存在一定漏洞,尤其是投资估算上存在不足之处。而该阶段投资估算的真实情况以及细致程度,会直接关系到该项工程的投资效益。目前在许多企业的项目建议书阶段,由于先把项目定为可行,急于进行下一步工作。 3.2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设计人员缺乏投资控制意识,这种情况导致推行限额设计存在一定难度。从长期来看,许多人过于注重技术创新和表面的创意感,但对于设计人员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上所付出的努力却很少给予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设计者对于进一步控制造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整个项目投资控制非常不利。 3.3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施工阶段是一个工程实行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相关造价也被视作工程投资中最为主要的费用。建筑合同产生的纠纷势必会给承建商带去索赔的机会,给建设单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些为了减少资金投入的建设单位,在项目招标程序中有意压价并选择造价较低的施工单位,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造价的严重失真。由于投标是以低价成交,为尽量增加自身利益,一些施工单位就会在施工时尽可能增加现场签证及技术变更,通过增加工程量的办法来获取更多利润,从而导致整个造价失控,投资便也随之失控。 4项目主要阶段投资控制问题的对策分析 4.1决策阶段问题的对策分析 可行性研究就是分析即将动工的工程在技术与经济上的可靠性,然后通过多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做好系统论证和科学完整的评价,并替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比如,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一个项目委员会,专门用来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该部门要对市场进行调研,整理出各项所需资料,对工程项目的申请也要进行相关审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 4.2设计阶段问题的对策分析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往往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重点放在实施阶段的预决算、标底、合同价的审查方面,需要思索的是怎样才能做到相对合理的资金投入,才能收获最佳的投资收益,而普遍忽视对设计的投资控制。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业主方能够合理地对建筑项目的投资进行控制,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从施工阶段移至前阶段的规划上。建设单位也应该加强重视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对设计工作进行管理控制,并通过这种竞标的方式使设计公司提升自我管理,要求其采取积极的方式,减少造价,保证设计质量,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4.3施工阶段问题的对策分析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是指要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超过先前预计的投资额,在取得效益的情况下,保证资金可以合理投入整个工程。该过程通过对投资进行控制达到促进工程质量和促进整个项目进度加快的作用。工程在施工之前,即招投标阶段便要加大对招投标的管理。建设单位应该根据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事先编制合理的招标控制价,在招标时不要一味的以最低价成交,预防恶意串标和过于明显的不平衡报价。 5结语 为了项目更好更有效的完工,更应该加强投资控制意识,无论是在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或是其他应该注意的地方,都要完善好相关管理体系,进一步做好合理有效的投资控制。 作者:陈玲芬 单位:浙江中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建设过程中,为了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开始关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本文主要对工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投资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建筑项目管理;研究管理 建筑工程造价工作的有效性不仅直接影响着工程整体投资,还关系着建筑企业日后的经济效益。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为获取更大市场份额,应在保障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先进施工设备与工艺等方式,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过程的人工失误,科学节约工程整体投入,为企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1]。 1控制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造价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造价工作是施工过程中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也影响着建筑企业是否盈利。造价工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造价管理、项目预算和工程施工设计,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建筑学等多个领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应通过合理的经济手段,借助先进科学技术,解决造价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工作人员可根据立项工作中造价的科学性与经济性原则,在结合企业实际规模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项目决定;其次,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造价管理加强对工程预算、投资过程的监测,进而达到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的目的[2];最后,通过造价工作能够较好地保障企业投资做到专款专用,防止企业中出现施工浪费、贪污的问题。从以上几方面分析可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水平,可更好地帮助企业将资金用在工程建设中,为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不足 2.1预算的准确度不高 在实际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受专业人才匮乏和信息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都不具有构建项目虚拟模型的能力,从而造成投资估算人员很难准确获得相关信息,对项目的理解不到位,导致项目投资成本增加。工程造价预算不准确还会导致返工、索赔等问题,增加投资成本,影响项目施工进度[2]。 2.2数据变化速度快 由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参与方较多,所以所提供的各种数据新信息变化极快,很难在同一时间段内实现数据共享,因而在设计阶段进行方案汇总时,由于参与方数据的不统一,很容易出现设计预算错误的情况。另外,在实施阶段才发现错误,会影响施工成本,加大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难度。 2.3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办理签证时,手续不正规、管理不严谨,使得签证内容不明确、容易产生变更,导致建筑工程造价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在建筑工程的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合同时,合同条款不明确,关于责任的划分不够详细,导致出现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阻碍了施工进展;在考虑施工原材料的价格时没有考虑到位,使得原材料的预测价格与实际价格有较大偏差,从而导致工程造价的结果不准确[3]。因此,要想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质量,首先就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企业还是没有认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单纯地将造价管理看作是竣工结算的一部分,所以使得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3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对策 3.1有效控制投资立项阶段造价 投资立项阶段是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首要环节,但由于其没有涉及到真正施工程序,很容易被项目负责人忽略[4]。同时在进行投资决算时,需要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决算依据,同时将设计图纸、合同条款等与实际情况一一对比,以保证投资与决策的科学性,并完善投资方案,配备专业的队伍对方案予以实施。为真正意义上发挥造价工作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投资立项阶段造价的管理:(1)控制好设计项目阶段的工程造价,在实地考察工程区域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同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选择兼具经济性、实用性的方案;(2)控制好项目投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特别注意标底的环节;(3)控制好项目签订合同阶段的工程造价,尽可能避免法律纠纷[5]。 3.2有效控制工程设计造价管理 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阶段,在进行工程方案设计时,既要保证施工的技术性,又要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效益。工程设计所消耗的成本对于整个工程来说不值一提,但是所创造的价值却占了建筑工程整体效益的绝大部分,所以必须要强化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将工程设计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及施工技术,提高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水平[6]。 4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应立足于项目区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工程用途、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等方面的因素,不断优化工程施工环节,合理规避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投招标、合同和施工安全风险,从项目立项、施工阶段、结算阶段等方面入手,科学加强对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将“节约、高效”的施工理念贯彻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防止出现原材料浪费、工期逾期等方面的问题,在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尽可能节省工程整体投入,提高造价管理的有效性。 作者:张利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的投资控制经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不断增多,大大推动了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仅要在材料、技术上做好控制与优化,还要做好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施工实例,分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投资控制 经验贵阳市鱼洞峡水库工程是贵阳市的一项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项目。坝址的上集水面积为118km2,年平均水流量为2.06m3/s,多年的平均流量为6490万m3。本次工程将供水作为主要任务,实现小水库灌溉、饮用等功能。水库总库容1860万m3,正常蓄水位1075m,相应库容1680万m3,调节库容1593万m3,向贵阳市居民及企业供水3000万m3。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洪水标准》,本次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级别为III级,建筑物级别也为III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下面,将对工程实施阶段投资控制做深入探讨。 1项目开展的任务与内容 (1)建设任务。鱼洞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集灌溉、饮用、防洪为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建设。此外,还要解决贵阳市部分区域的城镇居民饮水、工业用水问题,推动城镇稳定、可持续发展。(2)建设内容。本次工程建设内容包含水源地大坝枢纽、净水厂工程与配水工程三项大的建设方向。 2工程中该项费用支出 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62068万元,静态总投资为60595万元。年度投资间见表1。(1)年运行费用。工程的年运行费用分为工资与福利、工程维护费用、水资源费用、医药费用、水库基金、管理费用等。其中,职工工资与福利费用:本次工程总职工有43人,每人年工资按15000计算。在职工福利费用中还要扣除总额的14%,公会基金扣除2%,住房基金扣除5%,各项保险总共扣除27.5%。最终,经计算,工资与福利费用为95.78万元。工程维护费:按照固定资产维护需求,取费用的1%。固定资产中维护部分费用为23107万元,最终计算得出维护费用为231.07万元。水资费用:结合工程维护费用,再按照本省水资源收费标准0.04元/m3计算,总费用为120万元。(2)流动基金。流动基金取年费的15%,总计为244.54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率为70%,其年利率按5.31%计算,在第二年末实现流动资金的投入,可以在年期末收回全部本金。(3)生产期间的利息。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期利息、流动资金利息都是总成本费用当中的要素。总费用具体见表2。(4)供水效益。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受益区供水单方水创造397元城市产值,按1%的贡献率计算,水价可达3.97元/m3。经过最终计算,供水效益为2013年4485万元、2020年9824万元。(5)发电效益。水库建成运行以来,引水管的总机容量为0.64MW,装机利用时数也达到了4640h,平均发电量达到了297万kW•h。按照相关统计显示,上网电量系数达到了95%,厂用电率取0.2%,参照类似电站及贵州电力市场现状,本工程上网电价采用0.25元/kW•h。经计算,电站发电效益为69万元。 3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措施 (1)做好过程控制,加强成本管理。在城建一个项目过程中,要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强考虑。比如,施工组织机构的人员设定上、设备配备上都要满足施工需要,机构要能够对这些材料、人员充分利用,使人员利用得以精干高效,设备也要得到有效使用。(2)推广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有些投资花费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有效降低成本就要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借助科技力量使项目在施工技术、质检、试验、机械配备上的技术力量增强,不断提高施工效率。(3)实施工程项目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成本控制。内部承包制的实施,就是按照承包合同形式将工程施工经营与责权关系确立下来,使经营者能够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结语本文主要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经验进行了分析,从而表现了做好投资控制是工程得以顺利开展,获取更多收益的关键。 作者:李凯 单位:贵阳筑水水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论文 一、工程项目各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1.项目设计阶段 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决定了项目的效益高低和投资成败。有关资料显示,设计阶段的控制管理虽然不到全部投资额的10%,但却可以影响75%以上的控制结果,而施工阶段仅影响25%。可以说,设计是控制项目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要合理应用工程价值原理,对项目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优化,并严控标准和规模,避免高估冒算和设计概算失控。 2.项目施工阶段 尽管设计阶段是影响成本控制的最关键因素,但是仍然不能忽视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施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执行和落实设计方案,不得随意更改原设计方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失控。如若根据施工实际确需变更方案,需要在更改方案之前进行严谨的工程造价分析,只有在一定的造价增减范围内才可以通过方案变更,避免超出总投资额,确保投资盈利。 3.项目验收阶段 工程项目的验收阶段是控制投资成本的最后防线。在工程竣工之后,仍须进行决算审计、投资绩效审计等工作,并依据审计结果,对项目设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考核评价,针对造价损失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二、工程项目投资成本失控的原因分析 1.设计变更引起成本失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施工实际需要而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变更,以使方案能够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但是在设计变更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预算,引起成本失控。 2.缺乏成本规划 项目成本控制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成本规划,包括成本的计划、跟踪和诊断等环节内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其他直接费用、其他间接费用等。其中,占比最高的部分是直接费用中关于人力、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等费用,约占总造价额的一半以上,需要对这部分成本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严控成本。 3.权责关系不明 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多环节和内容,如果缺少相应的体制规范和约束,难免会造成成本失控的现象。当前,我国已出台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规定了项目经理是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同样担负相关责任,但在具体实践中,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引起一定的管理混乱,导致成本失控现象的发生。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由于工程质量不达标而导致返工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带来了经济损失,而在出现重大问题时,由于管理体制对责任人的划分不明确,往往无法找到问题责任人,从而在无形中放纵了成本增加。 4.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不应该仅仅是项目造价人员关注的问题,而是与每一位项目工作者密不可分,但是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关注的重点是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施工人员关心的是工资、奖金何时发放,技术人员将精力主要用于攻克技术难题,虽然项目人员的工作内容都涉及成本控制实践,然而却缺乏一种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经常会出现由于工作失职而带来的成本失控问题。只有项目全员树立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在各自岗位上担责发力,才能有效助推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工程项目造价降低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工程成本控制要抓住设计的源头关键,在设计方案上下足功夫。要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防止施工进程冲突,尽可能地设计提前竣工,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对于施工难度相对较大的环节,要反复测算,做好专门方案,防止工程返工带来的成本损失。 2.合理降低工程采购成本 采购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行为,也是成本控制中的重要部分。在降低工程采购成本的过程中,要专门成立采购部,对采购人员进行全面岗前培训和成本控制意识教育。租赁使用频次较低的机械以降低成本;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购置低价高质的产品;做好每一笔支出记录,以便后期核算。 3.严控工程消耗成本 在控制消耗成本的过程中,要量化材料使用,在合同中标注各施工阶段的消耗量,如有超出,将由施工班组自行承担。同时,充分协调各部门工作人员,一同统计核算材料用量,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度。当然,消耗成本也不能过度控制,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4.增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强化员工成本控制意识,一是要做好员工培训教育,树立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二是要合理薪酬管理,权责一致,对于成本损耗严重的情况要进行相应惩戒,促使员工形成成本控制的行动自觉;三是要开展成本控制竞赛,通过比对各班组的消耗情况,互相交流分享控制经验,凝成全员成本控制的动力。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关系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关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前景,必须要严控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通过科学设计方案、合理降低采购、严控工程消耗、增强全员防控意识等措施,减少项目成本损失,扩大盈利空间,从而有效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助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梁刚 单位:安徽安蒂克包装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诠释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就是指该公路工程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部费用,工程项目完成的过程就是实现投资目标的过程.对投资的控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业主既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又是工程项目实施的主持者,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应进行全过程控制,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都要实施投资控制,力求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项目决策阶段对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主要在三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业主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规划,国家及地方的公路网规划,经过调查研究、市场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对拟建的公路项目的总体轮廓提出设想。是政府选择建设项目和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前期工作阶段的第一个工作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议书应该着重从客观上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必要性分析应从项目本身和国民经济两个层次进行,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可能性分析应从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必备的基本条件及其获得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充分做好外业调查工作,编制好项目建议书投资估算。 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决策的前期工作阶段,是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论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投资的影响因素:市场分析、项目规模选择、项目实施条件分析、技术选择、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编制人员应积极配合设计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基础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工程量情况,合理选用估算指标和各种费率,准确编制好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 3、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认真做好各种资料的搜集,要确保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2)、做好市场分析工作,对拟建公路项目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做好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用动态分析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设计更合理,投资最少;4)、合理确定评价价格,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规范项目投资决策。 二、在设计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工程设计阶段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1、在工程设计阶段吸收工程造价人员参与全过程设计,从设计一开始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设计人员在做出重大设计变更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注重设计的经济性。 2、重视设计多方案比选,引人设计竞争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3、在设计阶段采用限额设计,在项目投资限定条件下,经济技术上的改进和方案优化,提高项目标准水平。 4、推行设计招投标、设计监理、设计市场化管理。 通过优化设计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不能片面地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要满足项目的该了功能要求。 三、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必须完善施工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及招投标的组织管理。 2、业主必须掌握与项目有关的工程造价的基本情况,确定合理的招标工程上限价,选择合理低价中标,允许中标人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3、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合同形式,如固定总价合同或固定单价合同,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转移给承建商来承担。 4、选择有资金实力、有施工能力的施工队伍。 四、业主在施工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是建设费用消耗最多的时期。业主应该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 1、业主应该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法进行综合评审,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 2,业主应该加强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证。 3、业主应该严格审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4、正确处理与防范施工索赔,并积极做好反索赔工作。 5、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切实落实工程质量保证措施。进度、质量会反作用与费用,进度控制不好,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引起投资的增加。 五、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根据合同、图纸对工程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材料替换、甲供材等进行审核。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工程变更,同时要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2、定额套用的审查 定额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发现定额套错、高套、定额替换等情况。 3、合同外项目结算单价的审核 工程量清单中原有项目的工程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的幅度以外的,及工程量清单遗漏或设计变更引起的新工程项目,对承包商上报的单价,业主要严格审核。 六、结束语 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只有加强对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和审查,找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投资效益。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对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思索 摘要:在工程项目投资过程中采取限额控制,把工程项目建设的全部费用控制在限额内,保证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目标的实现,达到合理使用人财物力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字: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一、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原理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把工程项目建设发生的全部费用控制在批准限额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投资估算、设计概预算和竣工决算等目标的实现,达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投资效益的目的。工程项目投资的基本控制原理为:全过程、全方位控制;不同投资主体控制;合理设置控制目标;以主动控制为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过程控制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决算阶段,每一阶段都缺一不可。以往在工程实践中只片面强调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事实证明,施工阶段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的影响程度,在全过程控制中仅占很少一部分,而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控制才是关键。决策起核心作用,投资决策后,设计是控制的关键。专家指出: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还不到,但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显然,设计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是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重施工,轻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思想及传统习惯必须克服,否则将事倍功半。2003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审计会上指出,2002年全国因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给国家损失72.3亿元。要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投资,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投资决策和设计的关键性环节。 二、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1.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最佳方案。一是规模应合理,规模过小,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规模过大,超过了产品市场需求量,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经济效益低下。二是建设标准应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地区、规模、等级和功能合理确定。三是考虑建设地区、厂址选择及工业基地的聚集规模,要符合国家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和地方规划,靠近原料、燃料和消费地。四是生产工艺、设备选型,要先进适用,经济合理,优选最佳方案。 2.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龙头,抓好估算才能做到宏观控制,搞好投资估算的前提是,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的投资估算指标。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决策责任制,合理的投资估算取决于投资估算指标,因此,决策体系要明确责任制,编制高质量的估算指标。 3.客观地做好项目评价。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决策前的可研和评估中,采用现代化经济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计算期投入产出诸多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选择最佳方案为决策项目的依据。它是可研和评估的核心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由于经济评价分析和参数设立了科学的分析计算指标和判别依据,使项目和方案经过需要——可能——可行——最佳,深入分析和比选,把项目和方案的决策建立在优化最佳的基础上。避免了依据不足、方法不当、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把资源用在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 4.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从源头控制工程项目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投资源头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的制度;是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下,先有法人,后进行建设,法人对建设项目筹划、筹资、人事任免、招投标、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负责制,按国家规定法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对法人进行严格管理和奖惩的制度。实行法人制,有利于建立法人投资主体,形成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运行机制。由于法人对建设项目从决策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承担了法律责任和风险,真正做到谁决策,谁负责。避免了只有向上争项目、争投资的积极性,没有科学决策、筹集资金、控制项目质量、工期、造价和提高效益的压力;有利于国家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规范工程项目投资与建设的全部活动,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三、设计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1.优化设计方案。是设计阶段的首要步骤和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方法,采用设计招投标、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在工程设计阶段,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工程经济技术人员要密切配合设计;在初步设计阶段,要认真按可研报告及投资估算,作好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严格按批准的初步设计内容、范围和概算造价,作好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 2.设计中加强技术经济分析。设计过程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在总平面图设计、建筑空间和平面设计、建筑结构和建材的选择、工艺技术方案,以及设备选型与设计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案比选,实现设计产品技术先进、可靠、经济合理。 3.推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按批准的可研报告和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其控制对象是影响工程设计静态投资的项目,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专业,再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而得到。它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和概预算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限额设计,实现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以及对设计规范、标准、工程量和概预算指标的控制。 4.推广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是指按国家批准的建筑、结构和构件等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进行的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可提高设计速度、节省设计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成本。标准构件的木材消耗仅为非标准构件的25%。 四、施工阶段的工程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按照设计文件、图纸组织施工的阶段。其投资控制目标是把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在承包合同价或投资估算内,在规定的工期内生产出质量好、造价低的建设产品。主要方法:进行施工招投标、合理选择承建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优选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与使用建设资金,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处理好工程索赔。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套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就是指该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部费用。业主既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又是工程项目实施的主持者。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应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全过程实施控制,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业主;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就是指该公路工程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部费用,工程项目完成的过程就是实现投资目标的过程.对投资的控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业主既是工程项目的决策者,又是工程项目实施的主持者,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应进行全过程控制,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都要实施投资控制,力求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项目决策阶段对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主要在三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业主在项目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规划,国家及地方的公路网规划,经过调查研究、市场预测及技术经济的分析,对拟建的公路项目的总体轮廓提出设想。是政府选择建设项目和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前期工作阶段的第一个工作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议书应该着重从客观上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必要性分析应从项目本身和国民经济两个层次进行,对拟建公路项目的可能性分析应从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必备的基本条件及其获得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充分做好外业调查工作,编制好项目建议书投资估算。 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中决策的前期工作阶段,是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重要论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投资的影响因素:市场分析、项目规模选择、项目实施条件分析、技术选择、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项目风险进行分析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编制人员应积极配合设计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基础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工程量情况,合理选用估算指标和各种费率,准确编制好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 3、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项目评估与决策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认真做好各种资料的搜集,要确保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2)、做好市场分析工作,对拟建公路项目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详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做好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作,用动态分析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设计更合理,投资最少;4)、合理确定评价价格,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规范项目投资决策。 二在设计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在工程设计阶段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1、在工程设计阶段吸收工程造价人员参与全过程设计,从设计一开始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设计人员在做出重大设计变更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注重设计的经济性。 2、重视设计多方案比选,引人设计竞争机制,有效控制投资。 3、在设计阶段采用限额设计,在项目投资限定条件下,经济技术上的改进和方案优化,提高项目标准水平。 4、推行设计招投标、设计监理、设计市场化管理。 通过优化设计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不能片面地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要满足项目的该了功能要求。 三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主必须完善施工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及招投标的组织管理。 2、业主必须掌握与项目有关的工程造价的基本情况,确定合理的招标工程上限价,选择合理低价中标,允许中标人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3、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合同形式,如固定总价合同或固定单价合同,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转移给承建商来承担。 4、选择有资金实力、有施工能力的施工队伍。 四业主在施工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投资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是建设费用消耗最多的时期。业主应该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公务员之家 1、业主应该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法进行综合评审,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 2,业主应该加强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证。 3、业主应该严格审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4、正确处理与防范施工索赔,并积极做好反索赔工作。 5、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切实落实工程质量保证措施。进度、质量会反作用与费用,进度控制不好,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引起投资的增加。 五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 业主在竣工结算阶段对投资的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根据合同、图纸对工程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材料替换、甲供材等进行审核。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工程变更,同时要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2、定额套用的审查 定额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发现定额套错、高套、定额替换等情况。 3、合同外项目结算单价的审核 工程量清单中原有项目的工程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的幅度以外的,及工程量清单遗漏或设计变更引起的新工程项目,对承包商上报的单价,业主要严格审核。 六结束语 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只有加强对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和审查,找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投资效益。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前期投资控制研究 [摘要]由于对前期投资控制缺乏重视,投资决策走过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缺失,工程量清单质量低下,导致基础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失控率居高不下。本文通过分析投资失控原因,认为事前对投资偏差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主动控制,如建立投资数据库、完善决策前工作、建立BIM模型、全过程审计等,可有效提高投资控制效果。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基础建设工程数量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基础建设项目具有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人力、财力、物力消耗大的特点。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资已从计划调控转变为市场导向。但仍有一些部门、地方或企业会被市场风向误导,而在投资冲动下盲目开展基建项目,从而导致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总量失控、低水平重复建设及投资收益低下甚至负收益等问题发生。据统计,建设行业中投资失控率居高不下,约有72%的项目超预算、70%的项目超工期、75%不能完工的项目至少超出初始合同价格50%。有效开展基建项目投资,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是当今基建领域投资控制的关键。 1前期控制是基础建础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阶段 基础建设工程项目按时间可划分为决策设计、发包采购、工程施工、使用运维四个阶段。一般意义的前期投资控制阶段指的是决策设计和发包采购阶段。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咨询、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l生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采购等内容。据有关研究,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开展投资控制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是随项目进展逐渐减小的,决策阶段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在90%以上,初步设计阶段的影响为75%~95%,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影响为5%~35%,发包阶段的影响约为15%,而在施工阶段通过施工组织措施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不超过10%。由此可见,有效的前期控制是成功投资的基础与保证。 2前期投资控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价格体制改革的深化,各部门越来越重视投资控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对前期投资控制缺乏深入的认识与有效的方法,投资控制的重点依然放在施工阶段,在建设流程中重施工轻设计、在造价审计中重结算轻估算、在方案选择上重价格轻技术、在进度安排上轻视前期决策及设计阶段。其结果从表面上看是投资领域“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十分严重,实质是投资方案失误,缺乏前期论证与分析的决策和设计,不仅在施工阶段带来许多不便,埋下质量隐患,在实际使用中也往往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2.1投资决策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编制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充分论证项目是否具备先进性、合理性、盈利性、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环境友好性,确定项目的技术方案、经济指标和投资风险,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的投资方为了项目早日立项审批,往往忽视前期决策的重要性,在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上走过场,甚至有的项目从提出到申报审批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立项时用编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批,而实际项目建成后预期效益并不明确,项目使用功能模糊,施工材料、工艺、技术考虑不周,地质情况勘察不到位,周边环境影响评价不准确,导致工程开展时问题重重。 前期投资决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投资估算,准确的投资估算能够保证投资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投资决策、设计方案、经济效益和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投资估算应按照“打足投资,不留缺口”的原则充分估计项目建设过程及建成后可能遇到的造价变化,对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应对和防范措施,给出全面、科学的投资控制建议。然而,有的投资单位为了保证项目审批通过,人为压低投资估算,用失真的“可批性”研究报告“钓鱼”,在施工阶段再申请追加投资,使得投资失控。据调查,“钓鱼项目”工程造价比计划高约30%至200%,工期有的长达5~7年。建设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超支把握不足,任意提高建设标准,调整使用需求,施工后期资金不足又不得不削减投资,缩小规模,变更设计,导致项目计划使用目标无法实现甚至烂尾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大量国有资金的浪费。 2.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基本决定了建设工程建成后的效果,是拟建工程能否获得预定的经济效果,建设过程能否保证质量、进度与投资的决定性阶段。设计阶段一般可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三阶段。类似于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缺乏重视,大部分投资方在设计阶段也只关注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与技术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方案优选。需要兼顾建设与使用的需求,综合考量项目全寿命周期费用,对地质勘探、环境影响、施工方案、材料选用、工艺技术等进行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的权衡,在满足项目长期功能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技术、建筑方案,做到经济、实用。通过初步设计与技术设计,可以使设计人员从制图工作中先抽身出来,客观地审视设计方案是否与建设要求存在偏差,是否对施工现场情况考虑不周,是否同时兼备长远性与经济性,也可以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遗留问题进行补充与修正,预防施工过程中发生投资失控现象。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由于各专业独立开展设计工作,协同性不高,各专业施工图纸完成后,由于沟通不畅及二维图纸不具有共通性,导致施工图纸错、漏、碰、缺问题严重,而这类问题在图纸审核中也很难发现,问题遗留到施工阶段便导致施工进度延误、各专业施工不具有协同性,使得类似于土建工程预留孔洞位置不合理,安装工程不得不在剪力墙上重新打洞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施工图设计时若对施工方案、技术考虑不周,也会导致某些部位无法施工或施工难度极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变更设计,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这些部位也容易成为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隐患。 2.3发包采购阶段 发包采购阶段贯穿于整个基建项目前期。项目的勘察、设计、造价、监理、施工单位的选择,主要材料、设备的选购都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国大部分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均须通过招投标实施发包采购工作。通过在建筑市场公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竞争,择优选取满足条件的货物、服务、工程供应商,合理确定工期、保证质量、控制造价。 编制工程预算是发包采购阶段与工程投资关系最为紧密的工作。招标采购中工程预算分为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两部分。按照一般的理解,招标控制价是投标最高限价,能够有效地控制投资。但是由于大部分工程签订的施工合同是就分部分项工程所列出工程量表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的单价合同。由于施工中设计变更、增加或减少工程内容,工程竣工后只能根据审计确认的工程量,按照投标综合单价进行结算。因此,与招标控制价相比,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准确与否及对特殊情况考虑是否周全对结算价款的影响更大。然而,在实际招投标工作中,建设单位以及造价咨询单位对工程量清单重视不足,在审计中也更关注定额选用是否准确、招标控制价总额是否超限等,对工程量的审核也只对计量偏高的项目进行核减,缺不愿核增缺项、漏项和计量偏少的项目。根据这种总量偏少的工程量清单计算的投标报价,其分部分项综合单价必然偏高,而缺项漏项成为施工单位虚高结算的突破点。另一方面,工程量清单编制粗糙还体现在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特殊材料、设备没有预先给定暂估价或质量等级。施工单位在施工时便可采用低等级的材料、设备以次充好,在投吮价清单项的编制中故意少套定额,在结算时对清单提出异议,并增加定额项目,从而提高工程结算价款。 3前期投资控制措施 在前期投资阶段,随着项目进展,根据各阶段特点采取针对性强且切实可行的措施,可提高投资控制的效果。事前对投资偏差进行分析,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做好主动控制,那么投资偏差全部都是可防可控的,投资失控的现场可以完全杜绝。近年来工程管理方法及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在前期投资控制方面除了已在工程建设中逐步推广使用的方案优化、限额设计、标准设计、价值工程等方法,还可采用建立投资数据库、完善决策前工作、建立BIM模型、全过程审计等措施进行前期投资决策和控制。 3.1建立投资数据库 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要对项目的预期成本、效益、社会影响等进行详细分析和预测,这些工作需要事先获得和项目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市场情况等方面比较翔实的数据资料,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正确。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数据库,对企业所有已建或在建项目的计划投资、实际投资、计划收益、实际收益、投资偏差原因、技术材料、社会影响、环境影响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在对已有项目进行动态调控的同时也可以用现有项目投资的经验指导后续投资。在企业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将企业数据库加入到社会云端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在共享中获得更多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对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也有促进作用。在项目提出时,通过对既往项目的统计分析,将拟建项目归类,并根据历史项目数据得出企业内部投资结论。然后,与社会云端大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对接,与其他单位类似项目的投资收益、成本、环境影响及后续使用生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国家政策、区域影响、行业发展、环境影响、本项目特色等因素,才能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 3.2完善决策前工作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审批的重要前提,更会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结论。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中,把可行性研究工作分成初步可行性研究、辅助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决策前对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并全面论证项目的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及投资效果,保证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基础建设项目决策前工作既要对国家政策有深入的学习、了解,顺应发展形势投资,也要对市场情形充分调研,防止投资饱和,导致项目收益降低甚至无法保证成本,还要对项目本身的技术、建设等成本拆分,在踏勘阶段对地质情况、周边环境、材料价格波动、施工技术、设备选型、项目所在地定额、税费等每一类型成本风险因素都周全考虑、仔细调查。企业可根据过往投资经验,列出常见项目投资前期调查内容清单。在具体项目实施时选择该类型项目需要调查分析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自身特点,制定针对项目的特殊踏勘清单。在项目前期踏勘清单的内容全部调查清楚、并且分析得出翔实可靠的数据后,做出的投资决策能够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带来的投资增加或失控现象。 3.3建立BIM模型 BIM是“建筑模型信息化”的简称,在整个建设流程中,把项目信息集成在一个三维模型中,在项目业务的各个流程中管理、交换、更新、增加模型中存储的信息,在保证各阶段参与方都提供及时、准确、足够的信息的情况下,该模型能够与项目同步,从一始终地表达建设方的意图。同时,一个能够贯穿于全过程的信息模型也能保证信息的无损传递,保证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的效率和质量。建筑信息模型中综合了建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既包括前期工作中的项目预期效益、功能要求、踏勘分析结果,也包括设计阶段的几何模型信息、构件性能、结构分析结果,还包括施工进度、建造过程、维护管理的过程信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采用BIM模型可以将投资意图在模型中直接表达出来,并且通过数字沙盘模拟,将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风险找到。在设计阶段,BIM模型的三维特性使得全专业的碰撞检查成为可能,当前设计中难以克服的错、漏、碰、缺问题只要在软件中建立三维模型就会暴漏无遗,由于施工图纸的失误导致的窝工、变更、重复施工现像将不复存在。在施工阶段,三维模型与真实建筑完全一致,只要完全照“模”施工便不会出错,因对图纸理解误差而造成的沟通不畅也成为历史。在管理角度上,建设方只要掌握了BIM模型的实时更新结果就能对项目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在计划模型与实际更新模型的实时对比中,能够及时发现项目的实际建造与计划不符的情况,在问题的萌芽阶段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防止投资失控。 3.4投资全过程审计 工程审计是对项目绩效与实施阶段进行审计,从而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在工程建设项目的结算阶段采取结算审计可以有效控制工程结算价款已是不争的事实。经过实践和论证也证明施工阶段全过程审计对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比结算审计更为真实可靠。然而现阶段我国鲜有项目对投资前期的投资估算、概算和预算进行审计。若把审计工作前移到投资决策阶段,实行投资全过程审计,应当是从源头治理投资决策失误的极其有效途径。 投资全过程审计应从可行性研究开始,重点审查技术方案与投资概算,在对设计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规模产能等优化的前提下,控制项目投资估算。既要防止漏项、低估,造成后期投入增加或者不得不缩减经费导致建设规模达不到投资要求,确保投资估算“打足投资,不留缺口”,防范“钓鱼”项目,又要防止盲目提高标准,造成浪费,降低投资收益效率。 投资全过程审计另一个重点是发包采购阶段,在发包采购阶段,应在工程量清单编制和审核时及时发现施工图中内容遗漏、不明或者错误,专业冲突、施工困难及与周边环境冲突的地方,并由建设方会同勘察设计单位出具相应变更,避免施工阶段变更带来造价突破口。工程量清单特征描述应准确、详细,确保施工单位编制投标报价时正确选取定额。对特殊的主材或设备应列暂估价,并提出规格、级别要求,防止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以次充好。最后将审核后的预算与设计概算进行比较,验证设计的投资控制效果。通过预算审计,可以阻止工程量计算、材料定价和设计的失误,有效预防了预算虚高通过签订合同合法化后在结算中难以维权的问题。 4结语 基础建设工程投资控制是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涉及多个不同专业的动态系统工程。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综合考核设计的适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并在发包采购阶段签订可防可控的采购、施工合同是项目前期投资控制的重点。在投资控制过程中积极进行事前主动控制,全面考察投资风险,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措施,提高投资人员的专业素养,注重各专业部门协调配合,能够有效地防止建设工程投资失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益。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管理与控制 摘要: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控制是全过程、全方位控制 ,投资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应该从各个阶段来进行投资控制。不同投资主体控制合理设置控制目标,以主动控制为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关键词:工程项目 投资控制 科学合理 投资效益 前言: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是从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到决算阶段。把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减少建设资金的不合理流失,实现投资的良性循环,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一、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为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因此,要求建设单位在充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结合工程建设的条件和投资效果,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报告。 1.1切实从 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根据项目投资的构成,充分研究建筑标准,质量要求,建筑材料的性能价格等情况,作出切实可行的估算。 1.2批准项目建议书后,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编制高质量的投资估算,作为控制总投资依据。 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2.1采用招标的形式选择设计单位 很多施工企业都有稳定的合作设计单位,设计单位缺乏竞争意识的状况下,往往套用以往的设计方案或者在设计过程中投入较少,致使施工企业耗费的设计费用与设计作品质量不成比例,造成了投资浪费。针对这个现象,施工企业应该采取招标的形式来选择设计单位,多个设计单位在争取机会时,务必会仔细慎重对待设计作品,设计质量也将有所提高。同样的价位,优秀的设计对投资控制有着的显著作用。 2.2.严格控制设计方案 当确定设计单位之后,针对设计作品应该进行严格检查。因为设计方案是施工的重要参考,所以其设计如果不详细具体,就会造成施工过程的投资超出预算的可能。为了避免超出费用,在设计阶段应该做到具体化,明确使用的材料、设备、人员等等,并严格计算质与量,在确保施工质量的情况下,投资降到最低。 三、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工程建设进入施工阶段后,由于工程设计已完成,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因而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只有5%-10%, 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工程投资却主要发生在这一阶段,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则很大,所以说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建设工程造价,做好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也是整个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1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工作 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工程施工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现场管理等目标以及技术组织措施。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分析、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图。它是施工阶段的全局性的技术经济文件。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投资与工期、投资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正确处理。要正确处理质量、工期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督促施工单位做好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的设计和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满足工期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3.2严格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审查与控制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情况变化,经常出现工程量变化、施工进度变化以及发包方与承包方在执行合同中的争执等许多问题。由于工程变更所引起的工程量的变化、承包方的索赔等,都有可能使项目投资超出原来的预算投资。对必要的设计变更,应做到以下几点:(1) 进行工程量和投资增减分析,论证变更的必要性;(2) 所有设计变更均需经发包方代表或发包方委托进行项目管理的监理工程师同意;(3) 当设计变更超过原设计标准或已批准的建设规模时,均应经原项目审批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 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签证。对于因施工条件或无法预见的情况的发生所引起的工程量的变化, 需进行现场签证。现场签证一般涉及工程量的增减、施工方案的变更和施工时间的改变,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备的现场签证手续,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签证的工作量应主要为现场实测、实量或清点的实物量,如长度、高度、深度、宽度、规格等,避免出现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只管签证,不算经济帐的现象,造成投资失控的严重后果,变事后被动控制为事前主动控制工程造价。 3.3做好合同管理,做好索赔管理 加强施工合同的费用控制,是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加强索赔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门集经济、技术、管理于一体的具有前瞻性的学问,对可能引起的索赔应当有所预测,及时采体补救措施,有效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 四、竣工决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该阶段是项目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根据合同、竣工图、招投标文件、图纸会审、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会议纪要、洽商记录等资料,对送审的竣工结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工程变更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工程实际造价。在工程竣工决算时,审核人员应坚持按照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程量及未按照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决算审核的重点是工程量的计算,审核的关键是工程签证、变更的审核、工程量变更后相应项目措施费用的审核以及清单项目中暂估价的处理。 4.1严格审核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在竣工决算时审核人员须从专业角度对变更进行审查,对变更内容、变更手续是否符合规定,费用签证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核查。要根据工程招标投标文件细心核对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是否有漏掉的项目,是否有应该扣除而没有扣除的情况,如有些变更看起来是新增的项目,实际上在投标文件中已经包含,这样的项目应坚决不予计量。对于合同中已有适用或类似的综合单价,按照合同单价或参照类似单价确定,当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的综合单价时,由施工单位提出综合单价,经建设单位确认后执行,后者是决算审核的重点。对于工程量变更后的措施费项目,应根据合同的约定,是否一次性包死,如不是,应根据相应比例增减费用。 4.2清单项目中暂估价的处理。清单计价的暂估价主要分为专业工程项目暂估价、甲供设备暂估价、材料暂估价。由于暂估价基本上是按实调整结算,其灵活性大,所以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不确定因素。竣工结算时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区分不同的暂估价类型进行结算价款的调整。 五、对建设项目投资的跟踪控制 5.1在施工阶段,随着工程的进展,投资不断加大,投资结构越来越复杂,所以对投资的控制是动态控制,必须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跟踪控制。①认真审核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②依据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和合同报价,编制相应的投资计划。③实行月底上报完成工程量清单、分阶段进行结算的价款结算制度,随时掌握实际完成投资情况。④将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5.2通过对建设项目投资的跟踪控制,将施工进度与投资控制结合起来:①可及时调整投资结构,保证资金合理使用;②可以优化施工进度计划,使投资控制有效地促进建设项目施工进度按计划完成。 结束语: 根据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控制的方法,要把好投资控制关,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秉公办事。不断更新知识,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坚持“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原则,认真细致的处理各种问题。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冶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开始加大力度发展冶金工程项目,不断开拓这一工程技术领域,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带动新一轮的GDP的发展。 【关键词】冶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管理; 一、前言 冶金工程项目作为一种能源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回报是可观的,充分发挥我国在冶金工程项目方面的技术,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新一轮的腾飞。但是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必须对其投资控制与管理,才能使其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投资估算所起的作用和目前存在的间题 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作为否定一个项目或决定继续进行项目研究的依据之一,但没有约束力,仅供有关部门参考。初步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建议书)的投资估算,是作为有关部门计划立项的依据。 三、浅析冶金工程项目在建设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与管理措施 1.从源头抓起,加强设计审查,合理控制工程项目投资 设计阶段存在“二八定理”,是决定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环节。投资的多少决定于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在保证工艺要求,设计条件和相关标准的前提下,投入资金越少,建设工期越短,投资效益就越显著。为了有效控制项目总投资,项目前期建设单位的管理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一)强化初步设计和设计方案的审查。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初步设计和设计方案的审查,采取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类似项目对标方式控制设计概算,在确保工艺和关键设备先进、兼顾安全和环保的同时,减少非生产性设施占用投资的比例,合理控制建设工程投资。其次,要定期组织对设计或方案的回头看,对工程费用影响大的单项内容,必要时进行详细的经济分析。要将设计优化和方案优化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制定相关措施,避免“少用脑筋,多用钢筋”现象的发生。 (二)合理确定设备与材料的选型。设计人员在满足设计任务书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和结构型式,尽可能减少设计缺陷。要严格控制各类材料(特别是装饰材料)的档次,同时也要注意装饰材料之间的协调与配套,要选择大众化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独家(或指定)材料或产品。 (三)强化设计图纸的审查和会审。首先,要按工程设计标准化要求,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查与会审,为批量采购创造条件。同时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或没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通用材料或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其次,在施工设计图纸完成后,及时组织有关专家、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联合审查。对重点工序、部位的施工方案进行评审,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 2.以招标采购为重点,规范招标采购程序,严密合同条款,提高性价比。招标采购阶段是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投资控制主要体现在招标文件编制审查和合同的拟定签订。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政策)现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政策在费用计算上有一定的调节空间,项目建设有些相关费用也是受政策的保护)同时,项目规划既要符合国家新兴产业政策,在工艺及设备选型上,站在国际先进及国内领先高起点位置,又要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优化投资方案的基础上,确定高质量的投资估算,它是项目建设中在各阶段预控制总投资的依据),以便合理选择厂址所在地区和地点,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对拟建项目进行深入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工程实施中的投资控制。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是建设项目产品形成的阶段,也是问题频发和投资支出最多的阶段)做好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一是抓好图纸会审工作,对设计中的盲点和设计图纸中错、漏、缺现象,尽可能消灭在图纸会审阶段)防止施工过程中大量发生设计变更,造成建安成本大幅增加)二是严格现场签证,变更和签证一般会影响工程造价,增加项目投资,必要的变更应进行技术和经济比较,力求减少变更费用,现场签证应规范和详细,如: 零星用工,零星工程,临时设施增补,隐蔽工程,由建设单位造成的停水、停电和供料不及时或不足,工期签证,议价材料的认价单以及其它需要签证的费用)签证事项产生的费用由谁承担应清楚说明,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 4.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收集好原始资料和凭证,如:施工合同和与之有同等效力的协议、文件、信件、传真、现场签证及检查变更是否合规以及竣工图;按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为计价定额及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件等,重点审核结算书中的工程量及计量单位是否与预算定额或单位估价表上所列的内容一致)否则,会影响直接费的准确)。 四、冶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的作用 1.冶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是决策性的文件,是研究和分析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 2.冶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和合理投资结构的重要依据。 3.冶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是对初步设计概算投资限额和控制及作为建设资金筹措的依据。准确的投资估算对项目的立项及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4.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不重视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而把它当作争投资、争项目的“钓鱼杆”,估算冶金工程项目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倾向性和长官意识.近几年,许多项目存在人为压投资,从初步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一开始投资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其结果是工程决算超设计预算,设计预算超概算,设计概算超估算。 五、要高度重视高阶段设计的冶金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1.加强冶金工程项目系统管理。主管部门或项目决策单位要重视并制订出考核标准、严格管理,坚持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公开性,应规定有关部门或单位的具体职责,对决策项目要建立一套从项目审批、设计、施工到建成的投资信息反馈制度。促使有关单位重视设计前期的冶金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工作。 2.要认真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冶金工程项目。冶金工程项目设计决策阶段是落实内外部条件的阶段,同时也是解决技术经济可行与否论证研究阶段。投资估算要根据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工程特点对冶金工程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环境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投资估算时要充分考虑工程技术要求、自然条件因素和项目建设的特殊要求。力求项目投资估算准确一些。 3.冶金工程项目上坚持实事求是。估算指标的编制要实事求是,投资估算是带有一定的推理和判断的,设计人员提供的工程量是粗略的。因此,估算指标不宜编得过细,但各项费用指标要配套。 六、结束语 想要让冶金工程项目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实现其产能和效益的统一,就必须加强对其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做到全方位的监管,才能将这一有技术难度的工程发展的更好。这也正是这类工程较为困难的部分,需要各方进行协调合作。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论文:关于工程项目(EPC模式)投资控制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我国氧化铝行业常采取总承包模式(EPC,很必要对其工程项目(EPC模式)投资控制进行浅析。本人从事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氧化铝一期工程项目(EPC模式)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经验,仅从投资控制原则、投资控制内容、投资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讲述了氧化铝项目(EPC)投资控制理论,与同行业读者共勉加强投资控制管理工作。拟新建一个氧化铝项目(EPC)对其投资控制尤为重要,有效地、合理地对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就是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华银氧化铝项目 ;EPC模式 ; 投资控制 ; 原则; 内容; 措施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就是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承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投资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笔者经历过项目立项至竣工验收整个建设周期,并都所从事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工作。十几年来,有一定工作经验,对投资控制与管理有浓厚的兴趣,就此以华银氧化铝项目为例对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进行论述,以同行业读者共勉。 一、华银氧化铝项目(EPC)承包模式的背景及特点 笔者所属公司的华银氧化铝项目,年产氧化铝160万吨,静态投资为85亿元,是集矿山开采、氧化铝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大型铝工业企业;是我国铝工业发展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一次性建设生产规模最大的氧化铝项目,是建国以来广西获国家批准建设的最大工业项目,是我国有色行业第一个采用“交钥匙”总承包管理模式(EPC)承建的项目。 华银氧化铝项目“交钥匙”总承包管理模式(EPC)承建的项目,就是指业主(华银公司)将一个以国内外先进的拜耳法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氧化铝产品的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企业(中铝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来承建,所采取总承包管理模式简称为“交钥匙”总承包管理模式(EPC)。 二、华银氧化铝项目(EPC)投资控制原则 (一)从项目立项至竣工决算所处不同阶段确立投资控制标目 项目投资控制标目,以项目投资批准额为基准,对项目投资费用及其偏差进行测算、分析和预测,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或进行项目投资批准额内部分项调整或变更管理,把项目投资额控制在可接受(或批准)的范围内。 1.业主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华银氧化铝项目的建议书、可研、初步设计阶段,确立了标目:必须符合行业先进工艺流程;符合行业经济技术指标最高要求;符合国家农业用地规划指标要求等。 2.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后,明确了项目投资总额,其中细分矿山系统工程、氧化铝系统工程的。业主采取总承包管理模式(EPC)与总承包商谈判合同时,明确了业主承担项目投资部分控制标目,总承包商承担项目投资主要控制标目(占95%),总承包合同价格在项目投资批准额范围内进行下浮约7%,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投资控制主要风险转嫁给了总承包商。 3.竣工决算时,业主与总承包商多轮商谈后仅承担了增加红线外及承包范围外的工程费用,结果其项目实际投资总额仍在国家批准的范围内,说明其投资控制标目得以成功实现。 (二)以EPC合同附件中设计技术谈判为重点的贯穿建设全过程投资控制 工程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将工程项目投资额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批准的投资限额以内。华银氧化铝项目采取EPC总承包模式管理,在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各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分别约为80%、50%、6%。由此看来,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投资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要想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就要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尤其是是抓住EPC合同附件中设计技术谈判这个关键阶段。在EPC合同价格一定条件下,设计技术谈判的内容先进、适用、周全,为项目投产试运、使用、维护均节约了后期费用。 (三)采取主动控制与能动影响(EPC)投资决策 华银氧化铝项目,各股东在决策建设管理模式时,先对各种客观因素、执行人据以采取的可能影响投资的因素加以综合研究,并请专家进行了论证公司目前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现状下采取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平行承发包模式、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还是国际通用的国内同行业领先的项目总承包建设管理模式(EPC),最后决策采取EPC模式。这种事先为了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对其事先分析、研究的行为就是主动、能动影响项目投资,使限额投资得以进一步实现。 (四)应采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来控制项目投资 以项目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把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投资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中。 华银氧化铝项目以产品销售获取项目投资效益为目的,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生产技术员、专家借调到工程建设管理岗位中去;工程管理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参与生产工艺流程学习或培训,使生产与基建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基建建设的更能满足生产的流程,这为后期节约了变更和维护费用;同时,项目投资管理的经济管理岗位财务、概算人员、造造价师又参工程建设进展中掌握各种影响项目投资额的因素加以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又要熟悉设计、施工规范、生产流程技术要求来合理有效地考虑降低或控制项目投资。 (五)应遵循氧化铝生产工艺“最适用”原则控制项目投资 由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投资四大标目组成的目标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变化,势必会引另外三个目标的变化或影响,并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在项目建设时,一般不可能同时最优,即不能同时做到投资最省、安全最行、工期最短、质量最高。为此,华银氧化铝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氧化铝拜耳法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建设的内外客观条件、平果氧化铝厂建设与生产经验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最适用”的氧化铝生产工艺原则,使其项目投资控制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华银氧化铝项目(EPC)投资控制内容 (一)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决策阶段是指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任务书阶段。华银氧化铝项目在各阶段采取投资制: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对投资进行了估算5300万元/每吨氧化铝,年产160万吨;资金筹措设想采取3个股东自筹25%,向四大银行贷款75%。同时,对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初步估计。 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国内外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产品价格预测、厂址比选、工艺技术方案比选等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总图、运输与公共辅助工程;节能、节水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等各种经济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预测、计算及论证。同时,针对需要外部协作、供应单位签到订合同意向书,从而使项目投资得以有效范围内控制。 3.在设计任务书阶段,经可性行研究后决定项目建设对企业、对社会双双赢可带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很有必要项目立项建设;提出项目建设管理模式采用总承包EPC,前期工程采取自行管理平行发包建设管理模式。同时,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投资额为建设期投资控制的最高限额,也是与总承包商谈总承包合同价的最高限额控制在93%范围内。 (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设计阶段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重大项目和技术复杂项目上,可根据需要增加技术设计阶段。华银氧化铝项目采取以设计单位为龙头的EPC总承包,分别: 1.在初步设计阶段,基本上是根据可行研究报告的要求所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了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工程标准、建设地址和总投资等控制目标,与总承包商谈判合同价达成一致意见。 2.在技术设计阶段(EPC合同附件谈判阶段),根据初步设计和更详细的调查研究资料,对工艺流程、建筑结构、设备选型及数量确定等,使工程项目的设计更具体、更完善、技术指标更好。 3.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的要求,结合同本工程现场实际情况以及类似生产工艺流程的实际生产需要,向设计单位提出建议以优化施工图设计达到“最适用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要求;设计变更图之前,必须由业主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和监理工程师会审后,设计单位方可正式发放施工单位实施。 (三)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华银氧化铝项目的招投标(EPC模式)主要由总承包商自行邀请招标,业主分别不同管理部门对工程、物资、设备的招投标进行监督,审核招标文件和投标单位资质条件;招投标成立领导小组、评委成员,分别由总承包商与业主按合同约定人员组成,并请当地政府监督机构人员参与招投标过程监督;中标与签订分包合同阶段,业主也参与定标、会签分包合同、商谈工程物资设备相关技术条款;所有分包合同价格由总承包进行控制,总承包商对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工程费、设备费概算进行控制并对业主负责。 (四)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华银氧化铝项目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主要包括:编制施工阶段总承包商各分项设计的总工程量台帐和总承包商投资计划;监督施工过程中分包商、总承包商在合同中履行情况;协调解决因当地居民纠纷所引起的零星工程实施,并明确业主与总承包商的费用责任分摊比例;业主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跟踪工程建设进展,熟悉工程现场、监督工程质量;处理好总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工期、费用索赔工作等。 四、华银氧化铝项目(EPC)投资控制的措施 (一)组织措施 建立投资控制组织保证体系,成立EPC合同谈判技术性小组、商务性小组,明确各小组的任务职责及成员的权利和责任范围;成立招标投标领导小组及评委库;成立工程建设阶段施工管理小组、协调小组、物质设备进场报验检查小组等组织机构;工程项目投资和工程进度款、物资设备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制度化。 (二)技术措施 应用价值工程于设计、施工阶段,对多个可能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可行分析、审核、比较出“最适用”的生产流程;由生产和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会审设计变更;委托监理、质量监督站对施工质量监督,力争减少因质量原因增加后期投入。 (三)经济措施 总承包合同约定项目投资控制的风险范围,设计范围或总承包合同内的设计变更费用由总承包商承担;不可预见项目由预备费列支,并划分给总承包商包干使用;工期延误约定除业主影响外由总承包商按天承担违约责任并扣其一定的经济责任。 (四)合同措施 通过EPC总承包合同条款的约定,明确工期、产品质量、产品规模、设计和总承包范围、施工质量、质保责任、人员培训、达产达标、指标性能等目标的实现;双方友好协商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分歧;处理好合同变更及索赔等工作,使项目投资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信息管理措施 采用计算机对资金使用进行时时掌控,对影响项目投资的各方因素建立信息库;通过公司区域网内技术、财务人员共享信息管理资源来辅助工程投资管理。 五、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的氧化铝行业受国内国外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济效益消除垄断后便逐步趋向薄利化或说合理化。若拟新建一个氧化铝项目对其投资控制就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控制措施,从不同阶段设置明确的投资控制目标;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投资控制;采取主动控制、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采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来控制项目投资;遵循“最适用”原则控制项目投资,才能科学地有效地对项目投资控制,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加强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与管理工作、节约项目投资费用、推动企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