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诸如产权不清、体制不顺、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等财务问题。如何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财务管理体制、资产管理方式、预算管理、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的新变化,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二要加强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三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从设立后勤服务集团财务部、建立健全集团财务部的业务流程、完善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等几方面入手,建立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如何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是将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组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后勤社会化实体,变高校办后勤为社会化办后勤,最终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通过理顺高校与后勤的财务关系,规范会计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勤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特别是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高校后勤改革的需要,其弊端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管理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了很多经济实体,这些经济实体为了拓展社会上的业务,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企业在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以后,对于财务核算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2.约束机制与发展问题。随着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的改变,为保障高校正常运行所需的后勤服务费用,由高校预算拨款改为后勤集团向接受服务的部门直接结算收取,资金的流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后,后勤集团与各接受服务单位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市场约束,建立了用户的消费选择机制,形成内在的市场驱动力。一方面,各经费使用部门提高了自主理财的积极性,增强了节约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后勤集团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资产管理与监督。改革前,后勤实体占用的资产作为高校资产的一部分,一般无偿使用,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改革后,资产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评估后作为高校对后勤服务集团的注册资本金投入,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控制,管理的目的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方面转变,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起一种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控股关系。 二、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 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如何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呢?借鉴近几年各地社会化改革试点的经验,笔者认为,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体制,做到既有利于高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又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前提 1.搞好资产的产权界定和评估,规范分离行为。资产界定评估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起点,明晰产权关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后勤集团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分离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社会化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完善投入机制。资产剥离后,后勤集团进入模拟运行或准社会化阶段,高校应继续支持后勤集团的建设和发展,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纳入高校的中长期财务预算,分年度投入,补充后勤集团的资本金,作为国有资本投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后勤集团的经营成果,壮大实力,培育后勤集团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为将来后勤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打下基础,避免产生新的产权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社会化服务价格收费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后,必然涉及到服务结算价格和收费标准的问题,高校应合理确定后勤集团服务的范围、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关系。国家有明确收费标准的,应严格执行有关申报、审批手续。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应参照社会价格,并尽可能采取市场价格。对于某些敏感的服务价格调整,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制度,以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4.资本保全与收益分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的原则,高校剥离的资产一旦脱离了高校的资金运动轨道,就代表高校的股权投入到后勤集团的资本金中去,高校按股权享有所有者权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不直接干预后勤集团的经营活动,后勤集团经营期间,高校除依法转让外,不能抽回投资。后勤集团在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基础上,在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前提条件下,自主地进行资产的运营,享有资产的处置权,高校不得随意将资产收回,也不得干预资产实物形态的改变。 收益分配也必须规范化,高校只能以资产为纽带,以股权的形式,通过后勤企业的盈利来分享投资收益,而不能通过收取费用的形式实现。那些要求后勤集团上交资产占用费、租赁费或者折旧基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符合资本保全原则,更谈不上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加强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 规范分离以后,后勤集团就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要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培育自我造血功能。随着高校投入的逐步减少,尽快完成三步大跨越,由“高校养后勤”到“后勤养自己”,最终发展到“后勤完全服务于高校”,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 内部财务管理模式剥离后的后勤集团是由若干个经济实体组成,业务涵盖饮食住宿服务、交通运输、医疗 卫生等多个行业,应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别核算的紧密型管理模式。做好事业会计核算制度向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转换工作,做好与高校母体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明确成本的开支范围,引入责任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的重心下移,划分若干个利润中心,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找出差距,使经营成果显性化、真实化。 (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保证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减轻高校负担,提高服务质量,最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如果没有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高校对后勤资产的控制将更加弱化,极有可能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保证。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高校纪委监察部门以行政监督为主;高校财务部门主要以财务监督为主;后勤集团财务部门对各经营实体的会计控制;高校审计监察部门对集团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是对财务监督的再监督。除以上专业监督以外,还应做好群众监督,建立和完善消费者监督体系,保证后勤对教学科研的服务质量。通过以上努力,切实建立起一个以专业监督为主,群众监督为辅,二者有机结合的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 (四)实行后勤会计委派制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高校后勤资产的保值不流失,有利于保证后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后勤完全脱离高校以后,高校应停止会计委派。 在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同时还应建立财务通报制度,后勤实体财务应按会计制度要求,及时向高校财务部门报送真实、准确的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重大财务事项要及时向校级财务部门汇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财务部门在改革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系,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办法,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进高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现高校后勤的真正社会化。 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职能分层:以人为本视角 [摘要]当前,财务管理职能的观点众多,但大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主要在于忽视了“人”对财务管理及其职能厘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重新厘定的财务管理职能,就需要兼顾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和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以及财务活动管理职能、财务关系管理职能、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共管职能等层面,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财务管理职能;职能分层 一、引言 一直以来,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观各种观点,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集中到一点,就是没有从“人”的职责作用角度,仅就财务管理甚至财务活动谈财务管理职能,使这种职能缺乏活性与灵性,以及财务管理职能应用上的不人性。因此,克服和纠正这些不足,就需要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财务管理的人文光环和人性光辉。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是集合名词,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其“本”则是事物的根本、基础,社会历史的主宰、主体、主人,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标准、尺度,以及哲学上的本原、本质,经济学的本位,等等。财务管理不论如何定义,财务管理职能不论怎样论述,都不能脱离其中有“人”起作用、有“人”在作用这个根本因子;都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中究竟需要哪些“人”,所需之“人”为“本”的根据何在?所有“本人”如何分担、履行和发挥相应的职责?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研究提及,如裴伯英、干胜道、汤谷良等人认为企业可以大致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层次,并且区分了所有者财务的职能和经营者财务的职能;王斌、张延波(2002)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也指出财务管理职能由出资者财务职能、经营者财务职能、财务经理财务职能组成。由此而论,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者不仅包括会计人员、财务分析人员和管理层,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广告宣传人员等(欧阳令南,2005);财务管理职能发挥好坏,既涉及企业及其成员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各方面人员充分履行好其职责。据此,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直接涉及的“人”类就可区分成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企业员工四个不同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即企业内部关系人,本文不考虑与企业财务管理间接利益相关的外部关系人);相应地,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就可划分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职能、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一般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职能又因“四类人”在财务管理的财务活动管理、财务关系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共管之职能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从而使得财务管理职能层次特色更加鲜明和“人性”。 二、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 所有者财务管理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监管资本的营运,并对其资本的投量及其形成的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的财务管理行为,目的在于确保资本投放和营运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它的职能主要如下: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价值垫支与增值的经济活动,资本价值垫支及其增值是财务活动的内涵,资金运动的环节和过程则构成了财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可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的组织、运用和收益的活动,称为企业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就是对财务活动或资金运动的管理,其常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分配管理三大方面。 财务活动管理包括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财务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资金流动与流向的过程,其管理也就是管理资金的流量或变量,主要包括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和用资职能;财务活动的结果直接表现为资金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表现出的存量,是对资金运动结果的研判、评比,以及资金运动结果下的资金利益分派和资金存量配置问题,具有检查、分析、考核、评价、分配资金职能。 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要求所有者必须摆正自己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责任委托者和资本所有者地位与决策把关者和权益监察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所委托的责任得当有效、所投放的资本保全增值、所把关的决策科学可行、所监察的权益充实完整。具体来说,一是投资职能。所有者必须高度明确其投放资本的最终性目的或实在目标,以决定其具体的投资方式和途径、资本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形式等。二是考评职能。所有者必须充分关注企业的会计资料、财产状况、运营态势和涉及资本变动的系列行动,及时监督考评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保护其自身财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用资职能。所有者必须围绕资金内部配置和资金耗费与收回中不同资金占用形态进行调度安排,使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资金分布合理、搭配恰当,及时发现并消除资金积压、浪费、损失等问题。四是检查分析职能。所有者必须认真检查和预防其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稀释或受损,尤其是对股票筹资、控制权性质的投资受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等,要有效采取一定的干预、监督和分析措施,以保全其资本和权益。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关系是由于财务活动而产生的资本权能处理关系,是不同资本权能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关系(彭韶兵,2003),也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围绕各自的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而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靳能泉,2008)。对财务关系的管理实质就是针对财务关系形成、维持、保护和发展等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财务管理职能主要和具体的体现,就在于财务关系管理职能上。由此确定的财务关系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内各方财务活动当事人在财务 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协调、公关、营销等功能。 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营销和协调职能。财务管理不仅体现在对资金及其一系列关系的管理上,而且体现于对与其相关的服务、知识、创意、智慧、技术、创造力和管理体系等更多知识资本的管理中;不仅需要注重其来源运用的管理,而且需要关注和强化其对内对外的宣传推介、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和形成一种具有自我特色的、被人熟知可借鉴或推崇的优秀企业财务管理文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的营销职能。财务关系在这种营销职能的推动下,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因为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更注重各种财务关系的协调运转,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协调职能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反映着企业理财主体与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由于财务关系一般都表现为在财务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结的财权分割、财责划分和利用分配关系,涉及到企业与国家、与投资者、与其他经营者、与债权人、与内部组织和员工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关系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去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协调出一种平衡和谐的财务环境。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的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不是分割和独立的,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通过相互融合与协调的方式,共同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财务活动管理中必然也必须涉及到处理和协调各种财务关系的事宜,而财务关系体现为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关系。要达成稳定的财务关系,要使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也只有实现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与各种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均衡协调和责任的有效分担,才能调整和协调财务关系,使得财务活动顺利开展。从此意义上说,在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靳能泉,2007),必须发挥两者之间协调共管、和合管理的职能。 在这方面,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有决策、监控与管理的职能。作为企业决策层的所有者,必须围绕企业融资、投资与再投资、分配、资产管理、养老金管理、收购兼并、金融工具的使用等进行经常性的决策、监控与管理。因为财务决策层应是大量信息的知情者、财务症结的诊断者、财务失败的反战者和财务危机的预警者。将决策和监督与管理结合在一起,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和协议合同等加强财务监督,保证和监控各类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科学发展,财务活动才能得以有效组织,财务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三、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 管理层类经营者是指企业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阶层。他们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主体,在按所有者确定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进行经营活动时,具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本支配使用权、费用开支权、商品定价权、按绩取酬权等,又是承担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责任主体,在管理企业全部法人财产的过程中,对企业全部财产负责,包括负有所有者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的还本付息责任等。由此可知,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就是指管理层类经营者在企业内外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一些基本财务事项和动作的产生、发展、变更乃至其结果行使判断决策、组织领导及其理顺协调等权力的系列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对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决策、指挥和监督以及财务关系的协调、理顺和维护等,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所有工作的有序性、和谐性、高效营运性。因此,管理层类经营者的财务职能,在总体上体现为日常财务决策以及组织和协调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包括资本筹措、运用和分配等财务战略的确定,有关财务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责任单元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关内外基本关系的处理协调,财务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财务活动结果的考评等。具体是指在财务活动管理上的投资、用资、检查分析、分资、筹资和考评职能;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协调、公关和营销职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决策、管理、监控职能。只不过相对于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宏观性较强而言,这些职能基本上是针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日常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及其过程和结果的检查分析、考核评价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关系处理、形象宣传与塑造等。 四、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经理财务管理是指财务经理及其所处部门和有关财务人员行使公司财务管理执行权的行为,是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操作性和践行性活动。其对象主要是流动性资本的效率效益、流动性债务的产生清偿,以及公司内部各种财务关系的纵横协调等。财务经理要在总体把握和具体运用其财务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充分明了并认真履行自己在现金管理、融投资决策、信用管理、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分析和分配、与有关银行各方的关系处理、公司营运的直接协调和具体控制、各项避险策略的拟定等方面的责权,具体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这项职能主要体现为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运用相应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筹资职能;对所筹集资金按特定方向、方式、时间、额度、结构、风险投放到具体对象上,形成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投资职能;以及资金内部配置、资金耗费与收回中的用资职能;同时还有涉及其中的检查、分析和考评职能等。从财务管理角度、用资主指两方面(用资职能就是指企业)做到这点,完全需要企业高层至一般员工树立和践行节约的观念、成本效益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根据公司财务战略的要求,对公司将来的投资计划和资金流入流出做好预测规划,并将制定出的公司日常财务计划和预算报董事会和总经理批准后切实落实;二是在将公司日常的财务计划和预算付诸实施时,应通过自己对资本筹集、投放和分配等的专业判断、科学评估和具体操作把握等,使其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富有创新和卓有成效;三是在组织公司的日常收支和资本流转以及组织参与财务分析、考评等具体事务中,加强日常的财务监督和财务关系协调;四是要站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局全局立场去思考和关注公司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营情况和科学发展方向,为管理层类经营者、董事会和总经理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有效决策和监督,提供较基础、较实用、较有利的依据资料。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财务关系管理的协调、公关和营销三个职能,对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同样重要。比如,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公关职能,就是需要财务经理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公共关系维护发展、企业整体公关战略制定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财务“软”实力和竞争力。因为,财务公共关系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塑造良好财务形象的艺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不论是对已有的还是潜在的财务关系人,企业在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滋生权责授受、资金往来、利益分配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使企业有更多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使企业达到财务业绩良性循环的目的。因此,企业在处理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财务公关的职能作用。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财务管理其实是一种 信息管理,是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不利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控制的管理,从很大意义上说,也可等同于会计信息加统计信息加理论分析。从此意义上说,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最重心的财务经理,就需要以其代表所有者或管理层类经营者对企业财务、会计、经营活动承担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的特殊治理地位,基于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存、流转使用等而认真履行管理、监控、决策与和合的职能。这就是:做好其核心工作即低成本地吸收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负责制定财务政策、作出资本预算、进行风险管理、参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定价、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履行和最终实现其在预测与规划、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协调和控制、避险策略,以及围绕企业及其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所努力改进的事项,如提高公司每股盈利、确定的预期收入、债务决策、红利分配决策等方面的主要职责等等。只有如此,才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情况,揭示企业各项工作所存在的态势,协调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等之间基于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的经济利益关系,表现这些经济关系处理中的不同状况;才能保持财务活动一定比例的并存性、一定速度的继起性和一定规模的收益性,才能做好财务关系这一寓财务活动之中的本质问题的管理;才能产生根植于企业内部各人员“齐心”、“真心”,以及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合心”、“合力”的和合发展力与和谐竞争力。 五、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 员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必须得到稳固和加强。这除了企业及其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创设宽松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塑造先进的财务管理人文精神等外,更要依靠广大员工在发挥积极参与性、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性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和承担其用资、检查、分析、考评、营销、协调、监控、管理与和合等职能,使其自觉自然或外在使然地而有一种“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正确行为理念。比如,员工在财务管理中表现出的时间缩短、开支降低、消耗减少而非窝工度日、逃工谋私、在工不作、做工无效、浪费牟利等节约和成本效益观念和行为,就是良好的履职表现。再如,从生存的基度、稳定的角度、发展的丰度,立足强化财务战略观念;从长远的高度、创新的准度、改革的强度,增强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有效践行适合企业现实而又不迁就于企业现实、满足企业发展而又不受制于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的战略观念和作风,是每个员工实际参与企业融投资过程和理财事务中应有的职责。又如,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责任为重点、以岗位工作的质量要求为准绳、以质量职能实现为目标,人人接受质量教育、人人树立质量意识、人人关心质量效果、人人灵活质量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和作为,使员工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达到“始于识别企业需要、终于满足企业需要”的目标,也是员工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最后,员工对企业发展巨大商机和生机的时时关注;根据企业实情、市场实际和社会实需,在寻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多注重客观现实和实际效果、多兼顾过程付出和成效创造的作为;在实际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前中后,对其各环节、各方面进行的有关方案选择、数量规划、比例关系、质量保证等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 六、基本结论 1.财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与理财职能,既区别又联系,本文研究只就财务管理的职能。 2.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企业财务管理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一般员工的和合努力;设计与界定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时,应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其中,财务经理因其职位和职责以及作用的特殊性或特定性,应成为财务管理职能分层厘定和实现的重要力量。 3.从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所包含的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以及对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的再管理等方面来看,由“人”实施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分层也应基本围绕这些方面,只不过各职能有所主次或侧重而已。 财务管理论文:股份制与年薪制下的财务管理 作为那些想进行“二次创业”、试图尝试从传统产业向现代高科技行业转移的企业决策者们,一定要从本案例企业的惨痛经历中吸取教训,不要简单地过分迷信股份制和年薪制的功效。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科学、高效的组织形式,年薪制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激励方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并在实践中被逐步推广和运用。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股份制及年薪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呢? 某企业实行股份制和年薪制一年后,实际亏损近2300万元 本案例企业的控股股东是一个净资产为5亿元左右的集团性企业。该集团主要从事房地产、物业管理、传统加工业等业务。集团的领导者敏锐地意识到,集团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力争营造一个百年企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集团的领导者果断地做出向高科技产业进军的决策。经过多方努力,该集团将高科技企业定位在上海,并得到了上海某著名高校的60余位从事IT行业研究的博士的技术支撑,最终定位在银行系统的平台结算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上。为确保该企业的高效运做,集团的领导者对该企业的运做模式定位为股份制加年薪制,以期吸引高素质的IT人才加盟到企业中来。具体做法是:集团通过出借资金的方式将资金借给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人员,借此确立了关键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合法股份,该类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近40%;授权关键技术人员招聘技术人员,所聘用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一律实行年薪制,年薪在15至20万元之间,外地人员还一次性支付10至15万元的安家费;为充分调动关键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集团不介入该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从中我们不难清晰地看到,该集团试图超脱地以大股东身份分享高科技给其带来的丰厚回报,该集团的领导者的胆量和气度确实令人赞叹。 那么该企业的实际运做效果如何呢?最近,笔者有机会了解到该企业的运做情况。经过一年的实际运做,实际的结果与该集团的预期大相径庭,一年的实际亏损近2300万元。这一数字令人震惊!经过深入了解,笔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概括一句话则为:缺乏制衡机制、管理失控、费用开支过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资过高且冗员过多;二是,财务监督形同虚设、费用开支没有约束。实际已经面临不追加投资公司运转不下去、追加投资有去无还的境地。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经过认真地分析后,笔者感悟到如下两点:第一,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高额年薪制,不能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只能助长人们的惰性;第二,股份制作为良好的企业组织形式,只有在科学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优势;第三,当自然人不是以“真金白银”投资入股,而是以超越其自身的偿债能力被动地从他人那里获取所谓的准“干股”时,并不能激发起这些所谓的股东的自我约束意识。 股份制与年薪制有利于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充分运用 一般说来,股份制企业能够构建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创造必要的外在环境,即该类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主体明确、动力充足。从而,使该类企业在财务结构和资金成本安排与选择、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利润分配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取舍、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流动比例的把握乃至各项业务周转率的控制中,充分利用现代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借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行之有效的年薪制作为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员工收入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双赢的格局。 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与股份制企业相比,对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运用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就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其所有者的人格化问题一直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因此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主体存在缺位现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动力不足。如果我们再把国有企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环境运行中再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国有企业的筹资、投资实质上其决定权并不掌握在企业的手中。如果说国有企业还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话,我认为其活动的范围也就仅仅局限在生产和经营环节的流动资金的管理上。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由于受到筹资和投资决定权的限制,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很难真正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展开,因此出现了重复生产、产品积压、效益不高的现象。而就私营企业而言,虽然其产权是明晰的、实施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明确的,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其财务管理活动实际上只能按照“老板”的意志和悟性来进行,因此往往会发生贪大、求快、盲目扩张的现象,企业的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流动资金周转趋于紧张,到期债务偿还较难。 股份制和年薪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 通过本文对案例企业实施股份制和年薪制实践过程和实际效果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该企业控股股东的决策者简单地认为,实行股份制并附之于年薪制就会产生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作为大股东可以分享“丰盛的晚餐”。而实践的结果远非如此,沉痛的教训应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实施股份制后,必须利用其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使管理层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才可以避免管理失控。年薪制只有配以相应的考核指标时,才能激发其员工的积极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格局。否则,在人们固有惰性的作用之下,企业只能见到“费用频频发生、不见收入进账”。由此可见,股份制和年薪制,只有在科学的监督、约束和考核机制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否则,只能是“牺牲”大股东,“幸福”打工人。 财务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下的高校财务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财务管理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胡德教授对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性进行了归纳,认为新公共管理主要有七个大的方面:(1)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专业化、职业化管理转变。即在管理之中引入了专业化的管理模式,让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2)注重对绩效进行考核,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业绩评估和考核的标准,并使用有效的测量方法;(3)注重对结果进行严格的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注重的是最终的产出,即结果,而不是注重过程;(4)新公共管理将单位进行更小的划分,注重引入企业的单元划分模式,将公共部门的单位进行详细的划分;(5)引入了企业的竞争机制,以竞争的方式促使公共管理部门向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面发展;(6)引入了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在公共领域引入了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注重业绩的奖惩;(7)重视纪律与节约,在公共领域建立起有规制性的制度,同时在资源利用上更加注重了节约和利用效率[1]20-26。高校财务是高校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保障,在整个的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高校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高校财务在收取、支出等相关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高校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即高校不再只是单独地进行教学活动,而且是在向着教学、科学研究、专利发明和生产经营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高校职能多元化的发展,高校的财务来源也呈现了多元化。高校的财务来源既有政府的财政拨款,也有政策性收费、科研经费、科技研发收入以及生产经等收入。在高校财务支出方面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既有教师的各项福利支出、学生的助教、助学岗位工资支出、科研经费支出以及各项设备设施的维修、购置等支出。因此,对高校财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高校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尽到的职责,也是高校健康运转的重要的保障。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科教兴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在对高校资金投入过程中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传统的国家统一计划拨款,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转变为实行分级计划拨款,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近些年国家加强了对贫困生的自助,这部分资金也就变成了财务管理的重要资金。然而,在财务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当前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预算存在片面性高校的财务预算是指高校安排年度内财务收支情况的重要的计划性文件和财务执行的重要依据。预算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年度内的财务收支状况。因此,高校的财务预算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部分高校中财务预算体制还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财务预算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财务预算只是财务部门自己的事情,编制的财务预算是按照上级财务部门的要求所编制成的年度内的收支情况报表[2]58-59,这些对高校的财务预算来说是存在片面性的。高校的财务作为整个高校健康运转的最终的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编制财务预算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还需要校领导进行监督和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存在着片面化现象,预算编辑的范围不全面,属于学校和各个部门的财务没能全部纳入到学校的整个财务预算之中,这种片面性的财务预算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出高效的整个财务收支状况。(二)财务使用存在低效率和浪费现象,缺乏专业性管理人员部分高校在财务使用上存在低效率和浪费现象,欠缺专业性的财务管理人员。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公办高校的财务经费主义来源于国家和省政府的财政拨款,并没有要求高校对所购置的各项资产进行折旧预算,在这种状况下,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就会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整个购置资产设备的经济效益,有些教师只是重视对教学设备设施的利用,而不重视对这些教学设备设施的保管和维护,部分高校在各部门购置的教学设备设施过程中存在这种现象,即这些资产一经购置成功就为其所占有和使用,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以致于资产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突出[2]58-59。有的高校只重视要资金购置各类教学设备,确忽视了所购置教学设备的实用性,同时也放松对所购置设备设施的预算管理,一些教学设备设施购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学校没能真正建立起设备购置的监督约束机制。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还没能够建立起健全完善的教学设备购置的责任机制,这就致使部分高校的领导在教学设备购置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购置的教学设备得当与否并没有责任的承担,致使购置设备设施存在浪费现象。(三)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资产使用中存在着流失现象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方法有所完善,但是也不能忽视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高校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失现象。这种状况主要体现在:(1)部分高校虽然表面上建立起内部和外部的财务监控机制,但是在实际财务使用过程中没有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务监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监控不力的现象,整套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形同虚设,没能够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2)伴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的职能已经不仅仅是教学,其活动范围有所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在科研经费的支出、教学设备设施的购置、基础建设项目等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近些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展,绝大多数高校热衷于投资于新校区的建 设,对基建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缺乏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致使部分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金浪费、腐败等现象。(3)高校在科研经费、工作人员及教师日常出差报销方面存在着监控缺失。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科研项目作为高校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高校科研项目和经费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内部和外部监控不合理现象,同时工作人员和教师在日常出差报销方面也存在监督无力状况。比如说有些教师在做科研过程中,存在着骗取科研经费状况,利于课题研究的机会,通过采用多开发票进行课题的报销等方式来骗取科研经费;一些工作人员和教师在日常的出差过程中也存在多开发票进行报销的现象,在这些方面目前高校财务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还存在缺失。((四四))债债务务负负担担过过重重,,财财务务分分析析薄薄弱弱,,贷贷款款风风险险日日益益呈呈现现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财务呈现更加复杂、多层次的特点。近些年来部分高校热衷于新校舍、新校区的建设,由于高校财务资金的有限性,在这种状况下,高校不得不向银行贷款进行新校舍、新校区的建设,这种银行贷款很容易使高校的新校舍、新校区得到顺利建设,但是也给高校增加了还贷的压力,贷款风险日益呈现。加上目前高校的财务分析薄弱,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停留在一定层面,对于财务资金的结构、效益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以至于从根本上缺乏对财务资金的整体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认识。尤其是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对贷款资金缺乏科学有效的分析,致使高校盲目地进行扩建工程,从而增加了高校的投资风险和还贷风险。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阈下高校财务管理的途径 高校财务是高校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保障,在整个的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伴随着高校职能多元化的发展,高校的财务来源也呈现了多元化。近些年来虽然高校在财务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上有所完善,但是在财务的实际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以及多元化的监控机制来完善中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一)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预算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在预算方面存在的片面、不合理现象,高校应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把所有的资金收支情况都要纳入到财务预算编制中来,要保证财务预算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将单位进行更小的划分,注重引入企业的单元划分模式。作为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按照学校的各个部门来进行预算编制,预算经费要实行定员定额编制,保障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同时,高校的财务预算需要保障其规制性和严肃性,在年度内对学校审定的财务预算,在原则上需要坚持执行,不能够任意进行调整。(二)引入专业化管理方法、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引入企业的专业化的财务管理的方法,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兴起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经验和方式方法来重塑政府部门,进而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针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也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引入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成功做法来重塑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需要引入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且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扎实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应对财务风险的意识及能力,同时需要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能够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树立起健康的职业观[3]46-49;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入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方法来进行管理,对财务资金进行详细的划分,对所购置的设备设施进行严格的财务监控,以确保财务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三)建立多元化的内外监控机制针对当前高校在财务内部监控机制形同虚设和外部监控机制缺失的状况,急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一方面需要加强并完善现有的内部监控机制,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树立监控的职业观和道德观,能够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同时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真正落实内部的财务监控,无论是日常的设备设施购置支出还是科研经费支出以及日常的出差支出,财务管理人员都要对其进行监控,确保资金的科学合理利用;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起外部监控机制,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引入独立的审计和监督机构来对高校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以弥补内部监控的执行不严、监控不力的现象。(四)提高财务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观针对当前高校在存在的贷款风险,笔者认为高校需要提高财务分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当前在高校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单纯分析历史数据和对财务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释等单一层面上,需要对财务的整体结构、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确保财务分析的科学性。同时高校财务部门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这个风险包括收入来源风险和融资风险[4]41-43,尤其是对于部分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银行贷款,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防止风险的呈现. 财务管理论文:对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探索 1建立健全证券营业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对于证券行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证券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机制。首要的是明确财务管理的会计流程,明确每个会计流程上的责任人和团队任务,制定证券企业的财务管理指导纲要,明确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对于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财务预算、财务风险评估以及财务监督审计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公司的发展现状,制定不同时段内的发展规划,为财务管理做好指导工作。 2加快证券营业部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也得到了普及,通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指令化操作,可以快速的实现财务管理的电算化,结合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真正实现符合公司财务管理现状的人机交互操作,这大大的简化了营业部财务管理的技术流程,降低了操作失误带来的业务风险和损失,同时,通过与其他的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匹配,可以快速的实现数据共享,大大的增强了证券营业部的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证券财务管理人员是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主要操作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直接体现在财务管理的实际效果上。在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团队中开展财务管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熟悉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财务失误;在人才引进中,注意对于高素质专业财务人才的引进,提高证券营业部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评级活动,针对财务业务能力、信息化操作技术等等方面,进行业务评优,促进财务人员对于财务管理法律法规、财务基本知识、财务信息化操作水平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4完善营业部财务管理的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 财务预算是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年的财务信息资料,基于财务分析技术,可以制定出在下阶段的财务支出计划,做好财务预算工作,财务预算需要有效的财务预算审核监督,建立专职的财务预算管理部门,通过监测证券公司的财务实况,来对财务预算进行评估,最终提交有效的财务预算方案;在证券营业部内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根据预设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具体的财务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级,从业务内容和技术环节上进行营销分析,进而为下一阶段的财务活动提供指导依据;与此同时,建立一个基于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营业部的具体业务活动做出财务评估,为公司的证券营销策略的建立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数据。 5总结 证券公司中营业部的财务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营业部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证券营业部的财务管理提供了几点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的探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我们应从成本控制入手把财务管理目标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企业目前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目标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 ,都与财务管理有关 ;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 ,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 ,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地"流动"。资金活 ,生产经营就活 ,一"活"带百"活" ,一"通"就百"通"。如果资金不流动 ,就会"沉淀"与"流失" ,得不到补偿增值。正因为这样 ,资金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亦是一种客观必然? 2莆窆芾硎且桓鐾暾难坊疃獭R话惆ú莆裨げ狻⒉莆穹治觥⒉莆窦苹⒉莆窬霾摺⒉莆窨刂啤⒉莆窦喽健⒉莆窦觳椤⒉莆裾锒系然方凇U庑方谥械幕疃唤鲇肫笠倒芾硐⑾⑾喙?nbsp;,而且都处于"关键点" ,而"关键?quot;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 ,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 ,抓企业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为入手点。这样 ,既可以抓得实在 ,又揪住了"牛鼻子"。并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既包括产品成本,也包括人才成本等,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成本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我们应从成本控制入手把财务管理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企业目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着重探讨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等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大约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城市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期的股份制公司的出现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诞生了。但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还仅仅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附属部分,还没有自己的独立职能,也缺乏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这只能财务管理的荫芽时期。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产业革命进入完成时期,随着股份制公司的不断扩大与逐渐完善,为了适应怎样筹集资本、发行股票,怎样分配利润的需要,才产生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我国企业管理和理财的发展应该说是走过弯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标,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口号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才被重视起来。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法人治理实体。? ⑾执笠挡莆窆芾碇贫扔攵云笠挡莆窆芾硖岢隽烁惹懈叩囊蟆!?BR 一、 财务管理要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企业投资决策关。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是有成本的,这一点容易被人忽视。例如一个正确的决策为企业盈利100万元,如果失去了机遇,没有作出及时的决策,这个决策成本就是100万元;如果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仅没有赚到100万元,反而亏损了100万元,那么,这个错误的决策成本就是200万元。因此,决策也必须讲成本控制。投资决策昌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因之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投资是指投放财力于一定的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利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有很多种类;从投资回收的时间划分,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从投资的方向来看,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以投资对企业前途的影响为依据,可分为战略性投资与战术性投资,以及初创投资与后续投资;确定性投资与风险投资;相关性投资与非相关性投资等等。这些分类是从逻辑划分的二分法划分出来的,每一种投资本身就具有多种类型的性质与特点,例如一项长期投资本身,它既可能是战略性投资,又可能是风险性投资等等。因此,我们在考虑投资时必须把好以下"四关": 第一,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去寻找依据,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根据资料调查过若干个国有企业存在不少失误的投资决策例子,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而是?quot;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作出了投资决策。例如一个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听命于某位上级首长的"暗示",给上级的老首长的儿子的一个公司投资300万元,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又例如一个很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总 经理,为了回报他的故乡,强行主张在他的故乡投资500万元办厂,而他的故乡却不具备办这种工厂的条件,结果厂是办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个企业?quot;沉重包袱"。甚至还有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把国有资产随意地投资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身边的人,严格地说,这已经是一种腐败行为,是一种犯罪了。这一种投资方式在资料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竟占40%左右,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本人素质差,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自己又不懂经济规律而拍脑袋作出的决策。这种投资方式在资料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约占50%。 第二,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调查研究关,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按法治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 第三,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关,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四,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关。投资的目的是要有效益,要赚钱,因之必须实行投资成本控制;要有风险意识,尽力规避风险;投资要有效益,还得及时回收,以确保投资成功。 二、 财务管理要为企业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三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如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当务之急。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第三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债"。据笔者对一个装饰工程公司的调查,这个公司在做装饰工程时,挪用工程资金,挪用材料资金,三角债现象相当严重,也存在偷税漏税的违规操作。后来,这个公司加强了资金跟踪管理,制定了资金使用"四个到位"原则:一是材料费按要求分配到位,不得挪用挤占;二是员工的工资,按施工定额兑现到位发放;三是国家的税收,按税法预留到位使用,不得违规;四是管理费,要按规定分解到位使用,不得拖欠。由于有了这"四个到位",这个企业的资金流通与安全便有了基本的保证,可见,搞好资金管理也完全是办得到的。 三、 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着想,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改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企业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四、 财务管理要掌握好新形势下的合理利润分配,调动各层次人员积极性。 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按劳分配"的口号下,实质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厂长、总经理工资收入与一个普通员工相差无几,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不合理的。有一些厂长、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心理不平衡。个别人竟敢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受贿,形成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收入同一个体力劳动者也相差无几,这也是利润分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在利润分配上吃"大锅饭"是一种落后意识,是有很大危害的。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打破利润分配的"平均主义"。小平同志又提出"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是为利润分配进一步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科技工作者可以以科学技术入股分红,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可以说是利润分配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将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则视其参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利润分配如何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调动各层次、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成本管理控制目标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如有甲乙两个服装公司生产同一规格的裙装,所用面料、人工都一样。甲公司生产100件成本总额为2000元,单位成本为20元,乙公司生产100件成本总额为3000元,比较而言,甲公司生产成本低于乙公司,但乙公司多花费的成本是因为请服装师设计了一种流行款式,并改进包装。结果,甲公司产品售价每件30元,而乙公司生产产品售价为每件50元,由此我们看出甲、乙公司成本 支出带来的收益不同,乙公司明显高于甲公司,这种差异就是成本效能差异。 产品单位成本越低越好,要不断扩大产量,通过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的降低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成本效能理论认为成本效能习性也是成本的一种状态,它通过对企业的成本剖析,将成本划分为基本成本和效能成本。基础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通常的。原有的情况下耗费的成本,如上例中甲公司的单位成本20元即为基础成本;效能成本指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为改进产品质量,增加或调整产品功能、改进产品设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功能、扩大产品知名度所花费的成本,如上例中乙公司改进款式、包装所花费的成本。效能成本虽然使单位产品成本在基础成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它却能通过增加少量成本支出形成更大的价值,如乙公司单位产品仅比甲公司多支出10元效能成本,但却可以形成20元的增值价值,从而使乙公司单位产品盈利达到20元,而甲公司仅为10元。 一、 因不只限于产品数量。 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必须先了解成本为何发生,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关系对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动因是产品的产量,按产量进行这部分的分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制造费用就不一样了。传统成本管理对制造费用是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通常是生产工时),将之分配到各种产品中。这里面就隐含着一个假设:即制造费用的发生也是与产品的产量(工时)为直接相关的,并且是呈正比例比例。这种观念是适用于大工业时期的生产特点的。在这个时期,产品品种单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花费在产品的制造上面,而更为集中地体现为产品的直接成本即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制造成本尤其是直接制造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的发生与产品的产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然选择产品数量作为成本动因,但当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这个缺陷就变得突出了。很明显,诸如生产准备、材料搬运等费用的发生与投产次数非产品的产量(工时)直接相关,因而虽然小批量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单位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和单位直接机器工时相差无几,而前者的单位制造费用则比后者大得多。很明显,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还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会高估低科技含量产品成本,而低估高科技含量产品成本。成本计算的错误导致企业生产决策的错误,这对于企业来说,是足以致命的。那么,要准确控制产品的成本,就应该从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产品成本的发生,有些与产品数量(生产工时)相关,有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那么,我们就必须按与成本发生相关的其它因素去追溯计算成本。既然产品数量不是成本动因,那什么是成本动因呢?如果说是产品,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在不同时间、不同企业,其成本会不一样呢?事实上,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劳动本身创造了价值,相应的,是企业的各项劳动,而不是产品本身导致消耗成本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其他各种概念都是围绕其开展的,因而也是本文的立足点。 二、 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视为与产品生产完全无关。在其他费用占企业总成本比重较小时,这种做法是"差不多"可以的。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查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一般的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第一件产品投产到最终停产(停止销售)的过程,这只是一种表层的认识。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引入该产品概念开始,到企业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另一方面,顾客使用该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也应包括在内,因为,消费过程的各种情况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部分。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相应地,对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这三个环节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三、 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四、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老?quot;地位,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捡别人的剩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时间的竞争力还表现在顾客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上。顾客购买商品,其所得到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性能,还表现在产品所附带的服务上。今天的顾客认为:没有相应售前售后的服务,就代表企业不打算作这笔交易。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五、 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企业 一说起成本,似乎这只是会计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事情。这种认识极为有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的成本动因的理解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求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在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入世的挑战。 六、 成本管理的思想要创新,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产品价值。 传统管理会计的思想是增加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以使产品单位成本下降。这是一种单纯地降低成本思路,是成本管理的初级形态。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关心已从数量上转向更加关注质量、外观、花色、功能、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相应地企业的生产也要从数量增加向产品功能、花色、外观、质量等方面转变,小批量、多品种、多功能是买方市场大多数产品生产的特 点,单纯地依靠产销量的增加降低成本越来越困难。成本效能理论给人们一种创新思路:从单纯地降低成本向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产品价值转变,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来指导决策,这是成本管理的高级形态。 七、.成本管理的导向要创新,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市场的设计和售后服务阶段。 传统管理会计关注成本总额与产品数量关系,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根据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计划,建立责任会计,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应该说这是很有必要的,但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仅对过程控制还远远不够,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面向市场的设计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成本效能理论要求企业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本企业的资源状况,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品种及新产品、新项目开发等提出要求,并对销量、价格、收入等进行预测,对成本进行估算,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确定有利于提高成本效果的最佳方案。 (三)、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 当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成本控制没有落到实处,成本管理的思想没有得到创新。存在其主要问题是: 1.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 ,是影响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 ,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 ,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 ,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 ,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 ,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2.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或出于认识原因 ,或出于奔忙 ,在核算事务中,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 ,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 ,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3.企业改革不到位。大多数企业厂长、经理既是企业资产的代表者 ,又是企业经营的负责者 ,也是职工和自我利益的代表者 ,在这样三职集于一身的情况下 ,厂长、经理任命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必然要对这位经营者"负责" ,迫使会计人员做假帐、报虚数 ,形成"厂长财务"、"经理报表"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谈何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四)、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存在问题采取必要措施 近期以来 ,人们普遍意识到企业管理已经到了不抓不行的时候。据有关方面对我国2000家亏损国有企业的调查表明 ,政策性亏损占整个亏损企业的9.9 %,客观原因亏损占9.2%,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占80.9 %。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有 : 1. 在认识上要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以抓财务管理为主,带动整 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促进企业发展。 2. 在组织上 :财务部门负责人应由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任免 ,在经营者的领导下工作。以利于财务部门按照财会法规独立处理业务 ,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 ,也利于财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大胆提出不同见解 ,发挥其管理参谋作用。 3. 在财会工作上 :要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以会计核算为基本 ,以财务管理为重点 ,在抓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 ,加大财务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4. 在措施上 :有组织、有计划地给财务人员创造学习条件 ,促使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建立财务人员工作业绩考评和奖励制度 ,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 ,为加强财务管理献计献策。培养财会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 ,更重要的是善于理财,善于管理。 (五)、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挥财务管理核心作用 为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使之真正发挥核心作用 ,就必须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为此 ,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 1、是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 ,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 2、 应当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为企业决算服务 ,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 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开展全面的经济核算 ; 4、 是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宗旨 ,建立资本金制度 ,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 ,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5、 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 ,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 ,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 ,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 ,努力降低耗费 ,促进效益提高 ;六是以资金运营为"主动脉" ,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 ,合理筹集资金 ,优化资金结构 ,合理分配资金 ,加速资金周转 ,做到投入小、产出大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务管理论文:发挥信息管理作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1.1 使用计算机计价收费,网上传递信息,明显地减少病人排队、走路、询问及等待结果的时间,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1.2 执行物价政策,规范医疗收费,所有的收费项目、价格对病人透明,保护了病人的合法权益,明显地提高医院信誉,增加了医院的无形资产。 1.3 医疗有关的各项统计工作,基本上都由信息系统完成,原部分工作人员可转向对数据的质量监督或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提高管理能力。 1.4 指导药品储备,保证临床用药,防止药品积压,降低药品损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5 向领导提供即时性数据,随时掌握各病区的医疗动态,掌握床位使用率、周转率、了解医院药品的使用、库存及消耗等信息。从“终末管理”转为“过程管理”。 2 利用信息资源,完善财务管理 信息系统的运行,使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各种财务数据使用价值大为提高。并且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可利用信息,成为资源。 2.1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财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时间性很强的工作,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容量增加的时代,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现代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我院从1997年开展会计电算化,到1999年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全部财会人员已基本掌握电脑知识,并能熟练操作。 2.2 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在手工作业时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过许多财会人员历经艰辛整理产生的各种数据,由于工作量大,提供的时间延迟,造成数据不能有效的转为各方所需的信息。现在随着医院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的增加,各种数据的计算、分类、归集、存储、整理、分析等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条件,财务人员由原来的30人减少到25人,且工作效益也比以前大为提高,降低了人工成本,为决策者提供大量、准备可靠的会计信息。 2.3 为医院预算编制提供了现代化手段。财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查询、调用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且指标体系的设置规范科学,为预算编制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数字依据,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均能比较各预算项目,帮助找出趋势和规律,使预算效果更全面,更合理。我院预算主要采取基数定额法;按床位数和床位收费标准以及病床使用率计算医疗收入,按预算的药品收入和差价率,编制药品收入。支出从各个方面综合按基数法、比例法、因素法来计算。并对预、决算的执行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明确责任,作为科室考核的指标。 2.4 信息网络,为医院成本、效益核算的运用提供了技术空间。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后,现阶段医院成本效益核算已逐渐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传统的手工核算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财务管理需要,信息网络,为医院成本、效益核算的运用提供了技术空间,按要求,成本核算既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工作需要,又能正确反映各项工作的成果,我院的具体作法是考虑计算机应用普及的成熟度兼顾半手工与网传递相结合对医疗活动中各考核对象的所有收入按一定比例设定利润提成公式,把所消耗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作为成本支出计算收支结余,然后根据医疗任务、服务质量、医德医风、指标定额完成等情况、再按比例进行分配,月评季奖。定期以各种形式(报表、图形、文字分析资料等)向各科室公布,达到了分配向知识倾斜、向贡献倾斜、向重点岗位倾斜并兼顾公平,已收到良好效果。 2.5 利用网络技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更好更多地占领医疗市场,必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进行投资活动,无论那一种投资,财务部门均应在其中发挥参与的作用,既考虑到医疗条件改善带来的投资效益,又考虑到各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利用网络技术对医疗设备投资,必须进行项目的调查,了解该设备市场信息、价格、行情,结合本区域卫生资源现有状况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各种风险可能性的大小等。从中选择技术先进、性能良好、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对大型基建投资,必须在立项、可行性研究、整体布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环节上进行预测、分析和筹划,向领导提供客观、全面的数据资料,使领导决策真正到科学化、规范化。 2.6 分析经营成果。医院的经营成果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效益,作为经营管理信息和工具的财务分析,应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综合分析医院的经营成果,现代信息技术为分析经营成果提供条件。运用各种财务指标根据有关会计资料和统计数字通过一定的综合评价技术去反映医院业务经济管理现状,我院从如下几个综合指标进行分析;1业务收入预算完好率用来检验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执行预算的结果。2药品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和增长反映医疗成本水平。3万元固定资产、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及其增长率是合理配置资源,强化经济管理考核的综合指标。4人均业务收入和人均业务工作量,是医疗规模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反映。5单位业务收入水平(每门诊人次收费、每住院床日收费)是衡量医疗业务服务收费水平的重要指标。6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比例,是调整结构,按岗定编,合理分配指标。7管理费用占业务支出比直接反映医院成本和管理水平。8医院成本费用率表示各项业务消耗和事业补偿的比例关系和医院综合管理水平。9综合药品进销差价 率是医院平均水平和考核药品经营管理状况指标。10资产负债率适当负债是补偿资金不足的渠道,但应控制在20以内。11业务收到结余率≥12,净资产结余率≥7,总资产结余率≥6几个综合指标反映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以特色取胜,提高检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办学水平 陈芳梅 李 进 黄居彬 (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检验系 南宁 530021) 所谓办学特色,就是指办学的个性化。面对21世纪和知识经济,高职高专在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同时,如何发展个性教育,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走特色办学之路,是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我院检验系自1953年创办以来,经过了近50年的办学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教学改革,迈出了以特色取胜,提高检验医学教育办学水平的可喜步伐。 1 明确的专业办学定位是特色形成的基础 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专业定位是首要的、根本的因素,这也是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是我们提高办学水平的出发点和归宿。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从我区检验专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我系办学定位。 1.1 层次定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临床检验医学技术也日益迅速地发展着并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我国的检验医学教育在当今的医学院校中已形成了多级化、多层次的格局。目前我国检验医学专业办学的学制大至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五个层次。不同的高等医学院校办学层次各不相同。从我院检验专业办学来看,无疑定位于检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这一层次。 1.2 培养目标定位:检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满足未来检验医学新技术发展对检验人员这一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检验医学工作第一线培养合格的高等检验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检验技师为培养目标的。 1.3 学科性质定位:检验医学也称实验室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特色突出的专业,是 业技术人才,从而使我国成果鉴定专家库中的专家真正成为我国当前各学科学术水平的代表,这样的专家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才最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2.4 加强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当务之急。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要以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为标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讲奉献、讲进取、讲职业道德,拒绝拜金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成果鉴定中的人情风、拜金风。 2.5 各省、市、自治区科委应加强对科技信息检索机构的管理。对指定的检索机构应加大投入的力度,改变检索设备落后,数据库少的局面,使科技检索能够真正检索到世界或全国范围内的有关学科的权威文献。 2.6 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中的“主要研制人员名单”这张表格中加盖科技成果鉴定专章。这样可杜绝随意更改研制人员名单的现象,使研制人员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财务管理论文:对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一、ERP系统的优势 (1)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文化影视企业来说,强调不同部门的实时动态配合,部门协调与岗位配合的问题,ERP系统的管理重在整体性,能很好的实施整个企业的整合管理。ERP最大的特色便是能对整个文化影视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系统更具功能性,它采用模式化的设计方式,使系统本身可因企业需要来支持并整合,对于文化影视企业这种人员多、部门分布广的企业来说,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2)在数据存储方面,能将原来的分散数据整合起来,使其得以完整、统一,提升了数据的精确度;ERP系统能很好将文化影视企业的部分间的横向联系紧密起来,提升管理绩效,而且在与客户的互动方面,能充分的掌握市场取向,有助于促进企业与上下游的互动发展关系。(3)因为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现实事务达到一定程度时,难免会犯错误。ERP系统管理的关键便是现实工作信息化,能把现实中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表达出来,及时有效且正确率甚高。(4)ERP系统构建了统一的平台,为财务数据的获取、传输以及校验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依据,影视工作人员可以客观的判断,加强了可操作性,使整个操作流程公开透明,减少了徇私舞弊的情况,让记录真实可靠。 二、文化影视企业实施ERP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文化影视行业与其他实体生产行业一样,必须主动适应消费市场从而推动自身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文化影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在不完全理解ERP实施环境的前提下,就贸然实施,由于对企业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发展战略等都只是一个模糊的理解,没有对企业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调研,导致了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1.对ERP系统的认识不全面ERP系统的内涵是丰富而广博的,但其实施过程却比较复杂。对于文化影视企业来说,很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只是了解到了ERP系统的优势,或者仅仅是看过相关的报道,根本没有进行深入、全面、准确的了解和学习,追随潮流,为了赶绩效,买来就开始使用,不仅造成企业不能正常运作,还甚至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2.ERP系统不能有效运行ERP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完善、流畅的生产系统。但在文化影视企业里面,由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企业中部分人员的市场意识不强,对于新的管理模式忽视不理,不远变革,再加上外部市场法规不健全,行政干预时有发生,这一系列突发事件以及外因的干扰,企业管理者就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在处理企业的人事问题,这就导致了整个工作受到干扰,不能正常按照预定进行,处于不可控制状态,ERP系统就不能有效进行。3.对于系统的过分依赖一旦企业使用了ERP管理模式,其业务运作就会更加依赖于ERP系统。系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过分的信任与依赖,使业务流程的改变促成了企业的业务风险。由于审批工作的简化,就降低了合同控制的严谨性,往往因为人为的忽视或者遗忘,造成合同不能及时审批,延误。4.ERP系统缺乏灵活性虽然电子技术的发展相当先进,但系统的固定性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一旦操作人员将采购合同数量录入错误,将直接导致系统计算财务数据、采购资金、采购工作量等一系列数据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又不能轻易发现,只有在差距很大时才有可能进行审查,另外,系统会隐藏错误,这就给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ERP在文化影视企业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1.加强对ERP系统的认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企业管理中也不例外。在激烈的竞争中,文化影视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借助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提高管理水平。文化影视企业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ERP系统软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深入考虑企业的具体需要、实施条件、管理基础以及投资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做好前期准备,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加强财务管理者与技术操作者的沟通在一个集成的环境下,当生产经营系统正常运行时,很容易驱动管理工作的进行,而由财务管理系统来节制生产经营时,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加强财务管理者与技术操作者之间的沟通相当重要。不同系统数据格式不同,财务管理者在互相转换时会出现数据转换错误。如ERP系统的数据传不到电子商务网上,电子商务网上数据下载不到ERP系统上。3.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拥有良好的工作系统,再配备精英的工作团队,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在ERP系统的操作中,基础人员的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是ERP系统数据准确的基本保证,也关系着汇总核算等一系列数据的正确性,因此,只有确保每个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的准确度,才能提高整个ERP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文化影视企业来说,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人员的分布特征以及工作性质,定期开展对不同工作岗位人员的培训,对其岗位要求务必践行到位。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玩忽职守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制度,加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 四、ERP系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前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的流量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需要处理、分析的数据越来越多,以前单用户处理的软件就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因此,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的ERP系统将全面应用于各大企 业的财务管理系统。ERP系统的一体化功能和网络功能的不断补充,将节省很多人力以及物力。资料的采购只需要在电脑上采购看中的原料便可;贷款也不需要支票、汇票支付,只需要通过网上划拨即可。财务管理系统的智能化通过操作简单、方便,业务分析智能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等一系列优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必备的系统软件,成为生产发展的趋势。五、结语ERP系统在文化影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为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为企业的信息沟通提供便利,以其现代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有效的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使企业在竞争中有一个广阔的平台,不断创新,寻求更长远的生产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浅析财务管理目标和发展模式 一、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 (一)所有者。企业的所有者,也就是企业最初的直接投资人,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企业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另外,企业所有者也是企业收益的分享者和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 (二)企业债权人。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后,一般都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便按时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尽量做到能够到期偿债,维护企业债权人的利益。 (三)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包括一般的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权分享企业收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当企业失败时,他们要承担重大风险,有时甚至比股东承担的风险还大。因此,在确立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 (四)国家税务机关。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公共方面的服务,维护企业的社会环境安全,因此要分享企业的收益,要求企业依法纳税。国家作为企业不请自来的利益分享者,带有强制的色彩,而且分享企业很大份额的利润,因此,对企业财务决策也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这些企业集团利益者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利益集团相互妥协、共同作用,借此来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所以,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最大。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定位 财务管理目标(整体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应明确财务管理是干什么的,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企业经营的各部门和各环节期待其完成哪些任务。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运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搞好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工作。企业经营各部门主要希望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提高资本运动的质量和效果,为搞好企业管理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根据以上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以资本运动最优化作为信息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如果用一个指标来表达,就是全部资本内含报酬率最大化。以此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考虑了全部资本的营运质量和效果,又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且可以在不同投资规模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进行对比。 在确定了全部资本内含报酬率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设置几个辅助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促进企业资本运动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高。 考察企业的资本运动过程,既要看到它的动态表现即一定期间的流量,又要看到它的静态表现即一定时点的存量。企业资本运动过程实质上是流量和存量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所以,资本运动最优化目标又包括资本流量最优化和资本存量最优化两个分部目标。从资本流量最优化目标来看,它可以通过现金净流量最大化来体现。因为现金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现代企业资本运动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现金净流量的大小上。只有实现现金净流量最大化这一目标,投资者、企业、职工、债权人以及国家的利益才能有所保证,否则,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账面上的利润也只能是画饼充饥。从资本存量最优化目标来看,它又包括资本成本最小化和资本利润率最大化两个具体目标。前者是对筹资工作的要求,后者是对投资和资本营运工作的要求。 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几种模式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和分权结合型”三种。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公司的所有业务都有企业上级管理部门进行统一控制和统一管理。其特点是大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上级主管部门,下级分公司、部门很少涉及到企业的决策权,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由上级控制,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事项也都由上级统一管理。尤其我国早期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权限很大程度上被政府和国家控制,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虚设,财务管理工作失控,经济效益低下。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的建立,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许多问题和弊端。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下级部门和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上级公司和管理部门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体制。各个下级部门和子公司在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作出重大的财务决策。 3.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是没有的,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模式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集资金筹集、运用、回收与分配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下而上的多 层决策的集权模式。上级公司主要侧重对方向性问题的集权,对下级公司的具体事务则可分权,强调结果控制,但不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只是有选择地对重大问题进行控制,在这种模型设计中,集权、分权程度的把握是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个难点,若运筹得当,此模型既能发挥集团上级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下级部门和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是很多集团追求的相对理想模式。 财务管理论文:浅谈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属于医院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计与统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大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和统计工作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本文从会计与统计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关系出发,然后进一步说明了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上结合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结合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相互应用 1.统计方法在医院财务领域中的运用 统计学作为一种数量计算与分析的方法现已广泛的运用于医院的会计核算的各种环节中。首先,从医院财务管理部门整理会计资料的过程来看,就需要运用统计学的数量管理方法。比如,医院财务会计中存货计量的平均移动法的原理就是统计学的平均数原理。其次,从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分析财务信息的方法来看也需要用到很多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比如,以统计指数为基础的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再次,随着各医院单位经营管理的日益精细,需要从会计分析提供对市场的预测和企业行为的决策,从而建立了以统计学为基础的“管理会计”,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医院提供生产经营上的决策。比如,采用统计学中的趋势分析预测模型进行销售预测与成本预测等。 2.会计方法在医院统计领域中的应用 会计学反映的是微观计量行为,主要对医院的资金运转、流动情况进行反映,采用的是复式记账的方式,从各方面反映和记录医院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统计工作中,也有许多指标要从会计工作中获得。比如,医院统计核算体系中的资产负债核算,流动资金核算都采用了大量会计符号与会计平衡式,在这里统计核算的方法也都是采用了会计的复式记账的原理。另外,我国很多医院在部门统计中,也有很多指标需要从会计核算中获取。 3.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上结合的作用 (1)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今后医院医药分离的核算基础 根据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对药品进行统计分类时,必须把药品的收入与其相应的支出情况单独列出,而相应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应根据这些要求把药品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分别从医疗收入和支出中进行分列。 (2)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的保障 根据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有关要求,在财务管理工作要对各类医保病人的门急诊、病房医疗收入的报表统计并单独列出,从而进一步分析各类医保病人的治疗质量与产生的医疗费用情况。在相应的会计处理上,也要把各类型医保病人在就医过程产生各类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3)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医院有效开展日常财务工作的保证 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包括病人门急诊次数核算、医生工作量核算、医院各项成本开支,药品收入,病人各项医疗费的核算都需要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而这种统计的核算要采用会计复式记账的方式进行,医院采用的核算计量原则,是统计与会计核算都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 二、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上结合的措施 1.改变医院部门设置,调整统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 医院财务管理上要有效的结合会计与统计工作,首先要对部门设置上进行改变,应把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归入财务部门,这样使其在工作中自然的与后面的会计工作结合起来,另外管理人员也要把对统计工作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职能进行调整,使统计工作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都承担一部分会计核算或统计工作。 2.进一步提高医院会计与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了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会计与统计的有效结合,要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会计工作人员和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结合医院财务管理实际需要,对于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要增强其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其掌握运用会计记账的方法,对于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提高其统计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医院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统计与会计有机结合的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分析系统,对于医院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分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进一步结合医院财务管理中的统计与会计工作,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此系统对医院内外部各种信息进行统计与会计核算处理,从而加强医院的事务预测、财务分析和控制功能。 总而言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的结合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与统计的结合也将日趋紧密。通过政府、医院以及相关财务管理部门的努力,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工作也将开辟新的局面。 财务管理论文: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摘要】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的共同体,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各利益主体相关。本文分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理财目标的局限性,并提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利益相关者 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与归宿,对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起着导向作用。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关系到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和财务管理实务内容的界定,因而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分析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理财目标的局限性出发,提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存在的缺陷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经历了“筹资数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力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该目标与以前各阶段的目标相比,是具有较大进步的: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考虑了时间价值,有效地避免了夸大企业盈利水平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激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目标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1、只强调股东的利益,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 该目标主要强调股东的利益,往往会导致经理基层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之间产生分歧、对员工利益重视不够、甚至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成为与实体资本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经济的长期、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智力资源。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且实现了企业财富分配原则从货币拥有者向财富创造者的转化,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把实体资本所有者作为唯一股东,以其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唯一财务目标,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2、量化指标——股价的波动较大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衡量指标是通过股票市场价格最大化来表现的。而事实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还包括政治形势、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理财环境,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股价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也就让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量化指标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出股东财富的实质变化,从而使该目标失去公正的标准和统一衡量的客观尺度。 3、可能引起企业行为的短期化 虽然前面提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但仍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股价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惜采用一些违法的行为。比如美国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虽然短期使得某一部分股东的财富增加了,但最终却使企业陷入了困境,也让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蒙受了巨大损失。此外,企业的一些战略性投资,如人力资本投资、无形资产投资、高科技研究投资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可能都难以见效,短期内不会让股价上涨,可能使股东对这些投资失去兴趣,结果造成企业丧失长期竞争能力,无法实现长远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4、在我国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较晚,目前虽然经过不断的扩容,但整体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上市公司在全国的企业总量中所占比例也极小,对广大的非上市企业来说,其价值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应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财务管理目标。 5、与社会财富最大化存在一定矛盾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在契约参与的其他各方收益固定的前提下,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即Y=a+X,a为常量,当X最大时,Y也最大。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比如美国学者萨克斯在一篇着作中写到“像清洁的大气和水这样的共有财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垃圾场,因为他们不考虑这些毫无利润的人们普遍的消费愿望,更谈不上对市民全体利益的考虑了。”这种只考虑企业局部利益,而不顾全社会利益的行为也许是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但绝对无法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 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公司是一个多元利益的共同体,是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客户、政府之间产生联系的桥梁和中介。由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财务主体的多元性,产生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因为只有当参与企业的各方的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了帕累托有效率,当每个企业的资源配置都实现了帕累托有效率,也就达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状态了。而且既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了,也就避免了只强调股东利益的弊端,有利于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歧、协调股东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协调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多赢”。 笔者认为,虽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1、不可能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股东要求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经营者要求更多地享有成本,员工要求提高工资和福利,债权人要求保障其本金的安全和利息的按时获取,供应商要求及时支付货款、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以降低风险,客户要求企业提供价格低廉的商品或劳务、延迟支付货款,政府希望企业能在增加国家税收的同时解决社会的就业,社会要求企业维护生态环境等等。然而,这些利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是无法兼得的,往往是实现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就必然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比如对股东来说,经营者所得工资、奖励等,正是其所放弃的利益;要实现经营者享有成本的最大,必然会导致股东利益的降低。由于在一定时期,企业能创造的经营成果是一定的,因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景而已。 2、相关者利益中股东利益仍应占主导地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考虑相关者的利益,但如果过度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全否认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让企业来办社会,把过多的社会职能交由企业来完成,也是片面的。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主体, 它首先是因为股东的投资而存在,实现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如果将股东的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提并论,就会将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增加就业率、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与股东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了。这样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迷失方向。 股东对企业承担的风险与企业其他利益主体所承担的是不相等的。股东将资金投入企业后,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将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而且还时刻面临着企业破产、血本无归的威胁;而债权人的资金投入,会定期收到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当企业破产时一般也能从企业的剩余财产中优先获得部分甚至是全部本息的补偿,因此债权人的风险小于股东。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都只是接受雇佣的劳动力,接受的是一份事先设定的合同收入,企业破产时也具有优先受偿权,所以其风险更小。至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等的风险与股东也是无可比拟的。 因此,股东的利益在企业的相关者利益中仍然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 3、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具有不可计量性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中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无法用比较综合的指标来分析计量。而如果是联立方程组,其中的变量也不好设置,即使假定已经建立了包含所有目标变量的方程组,如何求解也是个问题,因为这些变量的变化方向不可能是单一的,也就无法解出答案来。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并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需求。 三、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现代企业的理性选择 既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是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为了兼顾相关者利益又同时考虑到股东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中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现代企业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来说,其利益存在的基础是企业这个载体的存续,如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法得到保证,也就谈不上企业的相关者利益均衡了。而在企业的这些利益相关者当中,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的主体只有股东。股东投入的第一笔资金产生了企业,在企业的各项重大发展阶段中都离不开股东的正确决策。因此以股东利益为代表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奠基石,也是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前提和基础。 2、相关者利益均衡的结果也会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对经营者实施有效地激励措施,经营者会在激励机制的约束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关心职工的利益,为他们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后,员工也会发自内心的关心企业、为企业服务,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益;企业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在重大的财务决策中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就能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让企业尽可能地使用资金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从而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企业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多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要求,也有利于稳定客户群体,从而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如此这些相关者利益得到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经不断地改善,生产经营效果也将进一步优化,最终就能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因此,对于企业这个多边利益关系的总和体,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是缺一不可的,但要实现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基于利益相关者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系统更加稳定、有效地运行。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思路 【摘要】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行分析和介绍。研究内容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因此关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对开发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结论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开发;应用前景 引言 计算机技术自从诞生以来,就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计算机在很多领域中已经占据了主导的作用。计算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也就是硬件和软件,其中保证计算机的运行的核心部分就是软件系统,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中也具有不同的作用。与此同时,现在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计算机软件的多功能性也在不断的拓展中,其深刻的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虽然与全球其他发达国家的软件产业总额比起来,我国软件产业的总额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然而现在这个状况正在不断的改善当中,目前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例。 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能够操作软件系统的高级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保证高效运营的运行模型、积极的优化相应的支撑体系、进一步的探索相关的手段等。 1.1对操作系统的开发 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管理各种硬件以及资源的硬件资源管理系统,其主要包括显示器、存储器以及处理器等;同时其也能够操作各种软件运营系统,从而能够统筹管理软件的运行情况;除此之外,其还能够有效的支撑相对应的一些软件。现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而且操作的合理性以及便捷性已经成为了计算机软件系统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嵌入式技术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所谓的嵌入式技术就是使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有机的结合别的机电设备,最终将一个全新的设备系统形成。现在嵌入式系统产品种类变得越来越多,而且广泛地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中[2]。 1.2对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开发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数据库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现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技术问题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因此其也具有了良好的发展。数据库系统的支柱在数据库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大数据库公司以及软件学术界都开始积极的研发数据库系统,而且已经将数据库系统的研发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1.3软件工程环境的开发 对工具技术以及方法等实施合理的安排是软件工程的主要侧重点,软件工程环境的主要定义就是一系列的能够在一起工作的系统构件,并且能够保证日常工作活动中自动化支持的实现。在早期开发软件工程环境主要属于一种整体的研发,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细节化以及分散化的特点[3]。 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2.1在项目工程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不管是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好还是信息量也好都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使得项目各方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变得比较困难,因此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对一个工程的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计算机软件充分的运用到项目工程中就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现在按照功能可以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划分为两种,比如高档次的P3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但是也相对的具有较高的价格,TimeLine属于一种低档次的软件,其只能解决工程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 2.2在工程制图中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工程制图中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充分的运用能够使工程师的劳动力可以极大降低,并且也使得工程开发的进度得加快。现在制图软件技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较快的提升,一般可以将工程制图的软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初步使用光栅扫描显示器,广泛使用PC机以及飞速发展的工程制图软件。现在有很多软件都在计算机工程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Java以及AutoCAD等都属于比较常用的软件[4]。当前,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制图已经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及一体化,将人们的创造潜能发挥到了更大的限度,其流程见图1。 2.3在移动计算机通信中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现在在IT技术中移动通信和Internet属于两大热点技术,有效的结合这两大这点技术就诞生了移动计算机通讯网络。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主要指的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主机的一种网络,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计算机用户的使用。比如PDA(个人数字助理)以及HandbookPC(笔记本电脑)等基本上都对无线通信设备进行了配置,用户可以在任何无线网络覆盖到的位置对各种不同的数据信息进行随意的发送或者接收。计算机通信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分布处理功能、资源共享功能、数据通信功能。目前移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移动internet的应用、纵向应用以及横向应用,而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5]。 2.4在移动数据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在移动通讯数据业务不断发展的今天诞生了多媒体应用处理器,现在3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普及。3G网络能够将更加有效地支撑起共给移动业务的发展,其除了使通信质量得以极大提升之外,同时也保证了视频通话的实现。全方位的移动数据服务时代是3G时代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各方面3G移动通讯技术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优势,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现在又已经推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与3G移动通信网络比较起来,4G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势更为显著,其能够保证全球性的互通和漫游在不同同接入技术之间的实现,并且能够对多媒体互动业务进行支持,因此其具有更强的相互交错的功能性,年轻一代在未来市场上的多样化需求势必会由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而得到更好的满足。 3结语 总之,人类社会由于大规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因此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于信息化时代的人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成果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且与我国的国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终能够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出来,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晨鲜 单位:中州大学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软件技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动态网站的制作。现在很多资源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取,而人们获得这些数据与资源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通过网页来浏览、下载与共享。JavaWeb可以说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他不仅仅是Java语言,还涵盖HTML、脚本语言、网站的设计思想、特效脚本语言乃至数据库等多方面知识的运用。目的是能够完成动态网站构建的全部过程。本文从该门课程的内容开始介绍,分析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因有效的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脚本语言;网站设计思想;多样化评价;教材编写;实践能力 1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的涵盖内容 1.1课程的产生 这们课程是高职针对软件专业发展,面向社会软件研发企业岗位需求,设立的特色专业。具有针对性强,就业岗位多,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因为网站制作是很多软件研发企业必需要做的工作。无论何种功能的系统,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人们都需要让这种应用系统具备联网功能。就常常要使用到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而浏览器呈现的友好界面就要以动态网站的形式呈现。所以,软件研发企业,对动态网站构建的技术人员需求量巨大。高职院校通过深入调研,应对岗位需求,建立了这个特色专业。这系列还被很多培训机构青睐,例如北大青鸟等都有类似的培训课程。 1.2涵盖的技术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动态网站研发过程中,最先要掌握的基本语言,应该是超文本标记语言。这种语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专门为制作网页和网站服务的。因为代码简单,方便易懂。所以可以作为前导的基础课程。其次,要开发动态网站,至少要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从本门课程的名字大家也能分析出,这里选用的是Java高级编程语言。当然在动态网站制作过程中,脚本语言必不可少。目前较为成熟、流行的脚本语言有,PHP、C#和JSP,后者跟JAVA有着天然的结合性,技术也不逊色于前两者。是教学中不错的选择。当然动态特效脚本语言也是需要了解的,这里面选择性较大,不一一介绍。最后,选讲一门数据库技术,让网站从静态变为动态,才真正实现网站的意义。SQL可以进行简单介绍。除了技术角度之外,还应该介绍网站的功能设计、主题与内容的安排,风格的确定等。如果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拓展网页美化相关的专题。 2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上未能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现有的JavaWeb开发高职高专教材多以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来讲解,与用人企业对JavaWeb开发人才需求相差太大,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比如企业多需熟练掌握SSH框架的JavaWeb开发人才,但学生没有深入地学习实践这些主流的开发框架,就业时面对企业人才需求比较被动。在教学模式上,能够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但是每个项目只针对某些知识点,相对单一,虽然全部项目涵盖了全部知识点和技能,但是系统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这些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综合的系统开发中。另外,课堂和实训地点相分离,缺乏职业氛围,与企业联系不多,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存在不一致性。 3软件技术专业JavaWeb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首先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以“任务为驱动”、“案例+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扩展,再解决问题,再扩展,再解决。这种通过一个程序的层层推进,引入课程内容,使得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有基础,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是在“走台阶”,而不是“三级跳”。其次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也通过老师巡回指导,发现学习中普遍性问题和同学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实时地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正误判析,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再次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听不会,也看不会,只能练会,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程序设计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知识,培养程序设计的能力,逐步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结果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元来进行。结果性评价通过学期末的集中考试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对JavaWeb开发的基础知识及常用开发框架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代码编写能力。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是提交的成果、项目总结、平时表现、小组内部评价、组间评价等。 作者:宋磊 杨文 吴奇英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创建 实训基地不仅是为高职教育提供实践教学的重要处所,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如何合理建设并充分利用好实训基地这个实践平台,是研究的首要问题. 1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设立专业实训室.在建立校内实训室时,经费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班级人数来设置实训室的功能与数量,也可以与计算机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来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利用率的效果.如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分为计算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于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可以和计算机类其他专业共用实训室,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成立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在规划软件开发测试等实训室数量时,要充分考虑软件专业各年级的班级数量及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与特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期教学中会有整周的阶段性专业技能训练,要做到正常课程教学与阶段性实训不冲突,要有一定的实训室冗余.在规划实训室规模时,可以考虑专业学生班级人数成立大小不等的实训室. (2)成立软件工作室.利用校内实训室的条件,创建软件工作室.软件工作室的成员由校内的专业教师和校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的兼职教师,及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对软件设计与开发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软件工作室可以承接一定的软件项目,在专兼职教师带领下,与学生共同完成承接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有效缓解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可以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有偿或无偿对学生在软件项目开发整个流程及团队合作进行短期培训,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并为企业及学生双方创造更多价值. 2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根据专业实际需求,在满足教学实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在学院原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并更新了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成立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室、Java开发实训室、.NET开发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软件综合项目实训室和项目开发实训室(软件工作室).为了使实训基地发挥其作用,有序的开展各项实习实训活动,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基地管理上还配备了专门的实训室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负责实训室软件环境运行维护,学生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如实训室卫生的打扫及实训室开关门,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训室软硬件的维护管理等工作.利用校内实训室资源成立了一个软件工作室,为了营造更真实的软件开发实践情境,更好地维护工作室的运营,工作室成员可以争取更多的软件设计客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工作室既要向企业展示自身的优势,如较强的技术实力等.在争取客户过程中,为工作室的员工提供了更多与企业进一步接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为企业招收优秀的软件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软件技术专业与北大青鸟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青鸟软件技术专业,由我院和北大青鸟共同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共同为学生联系对口的实习岗位.在学习期间,由北大青鸟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培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开发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与北大青鸟的合作中,学生每年都可以参加北大青鸟组织的院校赛,并设立了奖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加比赛的热情. 3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场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基础保障,也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作者:翟秋菊 何鑫 孙守梅 卢长鹏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改增税负影响 【摘要】1994年我国推行营业税改收增值税来调整国内工商营业税收模式、推动经济结构性减税、转变市场经济发展形式。进行试点区域化税收模式的改革带动国内各行业产业链的转型性发展突破。针对第三产业的崛起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导向性和效益型。可以说“营增改”税收政策的实施正是为了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求和经济行业的不断转型和升级。通过平衡和制约产业结构与税收结构来为其打造有利的税收环境。 【关键词】营改增;技术服务业;税负影响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的宏观财政手段对国家财政大局和经济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国内各类型经济产业是税收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因此对经济企业和工商行业等不同产业的划分和税收制度尤为突出。随着以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和崛起,原本的税收制度呈现多种问题,不能满足其要求。服务行业自兴起以来依据自身资源消耗低,经济附加值大的特点迅速导向市场。为协调第三产业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融合性和连带性,“营增改”应运而生。 一、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分析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和谐的安定、生活与市场的负责化和经济科学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服务行业为人提供便捷、解答和维护,为社会经济产业化便于接轨人民生活的宗旨早在二战期间就已经初现端倪。现代服务行业的确定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提出来的。他指出服务行业在工业发展模式中最直接的表象是交通运输业和商品零售业。服务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各经济产业无不通过人性化的吸纳和融合来大范围提升企业价值和经济营销模式。这一现象导致市场规模的模糊和混乱。对行业之间的确立关系被服务行业的介入而打破。执行传统的以企业营业税为税收对象导致经济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出现双重税收,这对服务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尽快给服务行业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市场并合理控制各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调整和延伸,进而完成服务型行业的华丽转型。所以面对服务行业跻身各产业链的同时有效的规划市场服务类别并针对其市场经济转型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完善落实税收政策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显示:现代服务行业可分为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娱乐文化服务等诸多类型。由于服务行业的发展迅速和其本身具有复杂化和多变化,致使现在理论界都不能统一的为服务行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分析。而通过服务行业在人民生活和产业工作的融入中的行业规整确定了服务行业典型的三大支柱,分别为生产性服务、科技型服务、新兴性服务。中国虽然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服务行业的起步还是相对发达国家较晚。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优先借鉴国外成功的服务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尽快确立服务行业规章制度,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运用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行业。 二、实施“营增改”税收政策的试点分析 “营增改”的宗旨就是通过现代服务行业的结构性减税来解决市场行业重复征税的问题。这对企业化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长远的影响。2012年“营增改”税收模式率先在上海市的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研究分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发现上海市在201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4900.93亿元,其中以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贡献值比例占58.05%。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焦点。因此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于2012年1月1日将上海作为“营增改”税收政策试点研究进行税收政策的改革,一年期间上海市的试点企业扩展到15.9万家,市场经济企业和纳税人的税收相对减少了166亿元,“营增改”的推行减轻了90%的企业税收负担。同年八月份国家税务局将北京、天津、广东等八个省份纳入新型税收政策试点范围中,两年后“营增改”推行全国。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税率。虽然在“营增改”税收模式下国家财政局的税收值明显下降,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市场转型服务经济的发展来说。“营增改”对我国现代服务行业的优先发展和经济水平是利大于弊。当然还需要分析试点地区税收政策实施的优劣并综合国家和区域特点来进一步对新型税收政策进行考验和修正。国家税务总局为缓解试点地区产业税收转变的过度影响将传统税收模式中纳税人的营业税减免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者即征即退方式,非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可凭借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而原本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依然归属于试点地区。通过传统营业税和新型增值税的双向计算和抵扣有效的链接了原本税收模式进项税额抵扣链。缓解了地方经济企业转型服务经济中税收模式的阻碍和压力,同时保持了中央和地方现行财政体制的基本稳定。本次“营增改”税收模式改革仍采用纳税人分类管理模式。以应税服务中增值税销售额为500万为界限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三、数据分析“营增改”前后服务行业的税负影响 1、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计算为:应纳增值税额=营业收入÷(1+3%)×3%。虽然在“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沿用传统税收仍为3%,但是相比于之前的纳税方式以营业收入全额乘以百分之五的税率来看,小规模纳税人收益比较明显。况且“营增改”后小规模纳税人的营业收入包括了含税销售额,这使应纳税额进一步降低。例证分析:假设某家小型服务公司的年营业额为200万元。在“营增改”钱应纳税额=100×5%=5万元;“营增改”后应纳税额=100÷(1+3%)×3%=2.91万元。经过分析计算比较“营增改”前后纳税额的比率为(5-2.91)÷5=0.418。由此可见运用增值税纳税模式小规模纳税额明显降低。 2、对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影响 改征增值税后一般纳税人有原本缴纳5%营业税改为缴纳6%增值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和按照进项税额进行税收抵扣,购进企业营运设备,加大固体成本额等成为了一般纳税人税收筹划的最佳选择。增值税的计税对象由传统纳税的营业总额改成营业增值计税。这里的营业收入总额也是包括含税销售额的。具体税收计算方式为:销项税额=营业收入÷(1+6%)×6%进项税额=经济成本÷6%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例证分析:假设有家大型技术服务企业其年营业额假定为1000万元,并且单从营业销售额(不考虑企业固定资本的进项税额抵扣)来计算比较“营增改”前后该企业所承担税额的比率和企业营业总额。那么该企业在“营增改”前改年度的营业缴纳税额=1000×5%=50万元;附加税费(城建税7%、教育费3%)=50×(7%+3%)=5万元。所以该年度本企业的税收总额为50+5=55万元;营业总额=1000-55=945万元。改征增值税后本年度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1000÷(1+6%)×6%=943.40×6%=56.60万元,由于这里的营业销售额包含税销售额,所以附加税可在所得税前抵扣。最终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6.60×(7%+3%)=5.66万元,出去应缴纳的增值税和附加税后改企业的净营业额=943.40-5.66=937.74万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改征增值税后实际税流转率为0.66%,正是应为实际税率小于名义税率,即0.66%<(6%-5%)才能有效的保证企业利益。由此可见税负的下降取决于进项税额和年营业总额的比率大小。0.66%作为“营增改”后的实际流转税率成为衡量企业年缴纳税额比例的临界点。如果进项税额和营业总额的比率大于0.66%,那么该企业的税负就会降低,企业盈利指标也会随之提高。反之企业就有可能出现税负升高的情况。 四、软件技术服务行业“营增改”税收问题和措施 通过数据的计算分析可以知道当企业进项税额和营业税额的比率小于0.66%时企业的税负是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就是说“营增改”政策也有可能加重部分行业的税负。软件开发服务行业就是“营增改”中税负不减反增的服务行业之一。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是属于流转税,软件开发服务业固定资产相对不足、技术成本大都是人力知识成本,这是导致软件服务业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对上海服务行业的试点政策统计中发现,“营增改”后税负下降的服务业占比为90%,但其中有35.6%的企业反映“营增改”后税负水平升高或者基本不变。其中有形租赁业和公共运输业相比之下税负增长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上海政府积极出台了相关财政扶持政策。通过实行特别行业税收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或者建议征税的方式来缓解“营增改”税负的过渡期。“营增改”税负不减反增的反常现象并不是意外,这种税负变化是长期发展可持续、可控制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的双轨税制正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十二五”计划以来我为实现软件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财政部和税务局制定实施了18号文和70号文,不断加强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制度和扶持力度,在“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影响下尽可能的减轻税负对软件服务业的影响。软件服务业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法规,及时务实的向国家反馈市场经济税负变化和影响,在国家的制度方针下考虑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营增改”中对服务行业的进项抵扣范围也应该适当的扩大,增强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解决企业增值税务的正规发票是当下解决软件服务业税负问题的可行措施。 五、结语 “营增改”的实施降低了现代技术服务业的流转税负,进而提高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运营能力和资金流转能力。为实现经济和服务之间更加融洽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政策上的助力。然我国服务行业中改收增值税的政策税务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过程中要注意规避风险,设计融资方式,进而探索出一条适用经济市场发展和服务行业高水准的税务税收多极化途径。 作者:苏辉 单位:北京洛斯达数字遥感技术有限公司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计算机软件方面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其弊端。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不可靠性 1前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开始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加以利用,对于软件技术的利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着一定的不可靠性。 2计算机软件技术及其组成成分 所谓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其中,软件技术就是指的计算机程序、规则和方法的稳定记载及计算机上运行时所必须的数据。从计算机诞生至今,人们对于软件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计算机设计语言、编译技术和操作系统,第二是实用程序、数据库技术、软件工具及其实现技术等等。对于软件技术而言,它大致分为了数据处理、过程处理、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几个大类,所谓的软件技术,就是将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应模型的方法,然后再针对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再通过程序的编制来对问题加以解决,最终通过计算机来显示预期的处理结果。一个计算机系统离开了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不完整的,因为计算机各种功能的实现都必须要依靠软件,而这些功能软件都是在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3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特点 3.1高技术性 对于一个计算机软件而言,在其创作过程中,必然是存在一定的组织性和程序性的,因此进行软件设计时,工作人员的分工也是十分有序的,而且他们的操作都十分的精密。除此之外,在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往往还需要运用到一些高科技的工具,通过对这些高科技工具的利用,一方面可以使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充分地保证了其精度。计算机软件也是一种科技的产物,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得以诞生的,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说在开发的过程中,难度也是相对较大的,而且其开发成本往往也较高,开发的周期相对较长,因此有着高技术性。 3.2强大的功能性 计算机的运行是离不开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程序的设计不同于文学创作等,计算机程序的开发是具有非常大的价值的,因此对其进行设计必然要使其完成一定的功能。所以说计算机软件主要是用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其功能的利用来实现人们的某些目的。所以说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有着很强大的功能性的,如果人们不能够通过软件来实现自己的一些目的,那么软件的存在就是毫无意义的。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计算机的可执行性,简而言之,就是说计算机软件必须是在计算机能够处理和执行的条件下,才是有价值的;第二是计算机软件的序列性,序列性主要是指的代码化的指令序列、符号化的指令序列和符号化的语言序列;第三是计算机软件的目的性,计算机软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必然是围绕着某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展开的。 3.3互相渗透性 计算机软件是一个整体,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充分地对人类的思维进行模拟,同时,计算机软件也综合了多种技术,它不但具有与文字相似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有这很强的使用性,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实现了这两者的统一。相比于计算机硬件系统而言,软件更加地能够体现出人们的智慧,正是由于计算机软件有着诸多的优势,所以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成功地渗透进了许多领域,任何领域都可以通过对自身需求的总结和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利用来设计出相应的软件,来帮助人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实现相应的目标,一方面大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定义 要定义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可靠性的分析来实现。所谓的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指的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软件可以对用户下达的指令加以完成。根据计算机软件可靠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对一款软件的可靠性进行衡量,主要应该依据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定的时间,第二是指定的条件。但是在软件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方面的因素使得软件不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或者指定的条件下来完成相应的指令,这就是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正是因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所以也就出现了市面上许多的软件往往在其说明书中对其实际功能有所夸大,在软件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按照说明书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5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分析 5.1系统危险 所谓的系统危险,指的是有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或者设备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随着我国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在各行各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虽然软件的使用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尚还存在着一些不可靠性,所以有可能因为软件的问题而导致整个产业系统面临着一些风险,使得系统工作不能够正常的进行。 5.2安全性风险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网络的安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网络的意义就在于提供给用户以相应的服务和信息资源,虽然网络的使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网络也在通过一些软件来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所以说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还体现在安全风险方面,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就很可能使得软件用户面临诸多的信息安全风险,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安全风险也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5.3程序容易被篡改 对于计算机技术而言,硬件技术主要是对硬件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研究,而一般硬件出现不可靠情况的主要因素也是硬件的老化或者损耗,因此一般而言硬件的失效主要都是一些物理故障,它是物体物理变化的必然结果,而且硬件也会出现浴盆曲线现象;但软件则不同,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软件是不发生变化的,不会出现像硬件一样的磨损和老化,更没有浴盆曲线现象的产生。但是由于软件的核心是其代码,如果代码被人为地进行了改变,软件就不能够完成其相应的功能,或者在完成功能的同时会使得用户的信息遭到泄露。软件在遭到篡改之后,十分容易造成一些数据错误,从而使得软件失效。 5.4人为影响较大 其实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与硬件技术的可靠性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比如说二者都是通过复杂的函数来对其缺陷和故障标准进行定义的,而且也都是通过运行来对自身的不可靠性加以发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和硬件技术的可靠性都是系统在固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可能性。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将开发者的思维转换为计算机语言,然后再编译成相应的软件,这是一个思考和创作的过程。软件的开发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的,然后通过设计师对于需求的分析和设计,最终将其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加以实现。而在对软件进行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思维对软件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往往由于人类认知和知识水平的有限,所以说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遗忘和不合理的情况,所以说就使得设计出来的软件不能够完成预期的功能,进而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增大。正是由于对软件技术的利用过程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也就使得软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不可靠性。 5.5软件界面不合理 一个实用的软件除了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和指定的条件下完成用户的指令之外,还应该有着直观和舒适的操作界面,因为它关系着人们的工作效率,如果软件的界面设计不合理,那么其操作就会变得十分复杂,甚至于在短时间内用户还不能够对软件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于软件的使用,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增加。 6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产生的原因 6.1软件差错 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主要就是指的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流畅性等等,如果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了以上特性,就说明其具有不可靠性。软件技术之所以会产生不可靠性,主要就是因为软件中的差错引起了相应的软件故障,而所谓的软件差错,就是指的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人员的疏忽所导致的人为错误。比如说对于用户需求分析的错误,软件设计者没有很好地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因此所开发出的软件必然是不能够被用户正常使用的,因而就导致了不可靠性的产生。还有就是测试错误,在软件的测试阶段,往往也会因为测试对象选取的错误而导致软件差错,最终使得软件具有不可靠性。 6.2缺少相应的评审机制 为了使得软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的开发工作必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流程来进行的,如果不按照相应的顺序和流程来开展工作,就很容易使得所设计出来的软件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评审机制来对软件进行评审,从而保证软件开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但是当前的软件开发往往是缺乏相应的评审机制的,许多的软件开发仅仅是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最后的测评阶段有相应的专家参与,而在开发过程中是没有相应的人员参与测评的,所以也就使得软件产生了不可靠性。 6.3软件质量监管不严 当前我国对于软件质量的监管还不是很严,所以就使得许多功能不完善的软件流入市场,许多软件生产商都是在软件被人们广泛使用后才逐步地对其软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修复。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也使得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得以存在。 7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每一个人,而当前人们对于软件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所以说必须加强各种软件的可靠性,避免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作者:杨云卿 单位:渤海大学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分析 摘要:嵌入式系统分析的时候,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就是功耗问题,想要保证有效降低功耗,应该从系统角度来分析嵌入式系统问题,低功耗嵌入式系统不但需要硬件设备的保证,也需要系统软件技术的支持,合理优化配合系统软件和硬件技术,才能达到真正降低嵌入式系统功耗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 一、嵌入式系统功耗问题概述 目前,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越来越高要求系统功耗问题。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电池供电的便携设备,因为是有限的电池存储量,不能持续为设备提供电量。一般来说,为了能够具备比较高性能,需要合理安置高性能CPU,依据实际运行规范,适当提高外围设备数量,会降低系统功耗,衡量嵌入式系统性能的关键就是低耗能,为了能够具备最平衡的高耗能和高性能需求,在符合系统实际运行性能要求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系统耗能,从而确保可以长期运行系统,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分析系统节能问题[1]。 二、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软件技术设计 (一)应用软件编写的节能设计。 第一,中断替代系统中查询。系统简单应用中,不管应用哪种程序方式都不会出现很大差异,差别大的就是消耗功率。中断方式处理系统中,中央处理器可以不做任何事,或者能够直接进入到等待或停止模式;如果是查询形式,需要中央处理器不断访问I/O寄存器,出现额外功率。第二,代替子程序。设计人员都知道,相比较读RAM来说,读Flash消耗功耗比较小,因此,在设计CPU的时候,RAM会展现低功耗性能,但是仅仅只能一次调用子程序,子程序进入到CPU以后,会暂时存储中央处理器寄存器,离开系统的时候,CPU会弹出寄存器,此时至少需多次操作RAM,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程序系统的时候,利用宏来代替子程序来。设计中是在子程序、还是宏上调用系统没有很大区别,但是编译的时候会依据中央处理器进行实施,避免调用子程序,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代码数量,上述方式可以适当降低系统功耗[2]。 (二)应用程序编译的节能设计。 第一,降低冗余代码。处理器处理系统时候消耗30%能量就是cache消耗的能量,此外,如果不能命中cache的时候,会交换内容,所以,外部总线被驱动的过程中会增加能量,编译程序的时候适当降低冗余代码,会极大程度降低cache活动,以便于达到降低系统功耗的目的。第二,优化I/O功耗技术。系统中比重中,驱动I/O端口需要的能量在整个系统中具备极大比重,因此,为了能够降低系统耗能量,应该适当降低应用驱动I/O端口次数,也就是依据编码设计技术来不断降低和压缩I/O数据,从而达到降低I/O频率的目的。优化和分析应用程序存储局部性访问性能和交换总线地址活动性质的时候合理应用编译器,从而达到编译编码的目的,此外,还需要系统硬件具备一定解码作用。在分析系统程序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局部高频数据性能,从而降低操作访问系统频率和次数,不仅可以降低系统功耗,还能为系统运行提供能量。 (三)硬件低功耗节能技术。 第一,DPM。动态管电源管理(DynamicPowerManagement)可以依据嵌入式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来适当关闭不需要的系统设备,如,硬盘或者显示器等,第二,依据系统运行实际负载来合理调整总线频率和中央处理器波率。目前,已经具备完全智能化的管理动态电源方式,在没有人为原因接入和干扰的前提下,能够快速转换系统运行速度,一般每秒能够实施几百次,从而能够达到节能的作用。第三,APM。高级电源管理(advancedPowerManagement)主要就是用来为系统提供BISO管理电源机制,在开发系统的时候适当把硬件编程接口加入BISO中,能够成为沟通操作系统和主办的重要枢纽,建立APM-BISO,上述方式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来有效合理调整系统自身硬件耗能[3]。 结语 总之,由于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中低耗能成为重要问题,从应用程序编译的节能设计、硬件低功耗节能技术、应用软件编写的节能设计三方面分析优化系统功耗问题,尽可能降低系统功耗。 作者:付强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就嵌入式软件技术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 关键词:嵌入式软件技术;特征;现状 一、嵌入式软件技术特征概述 嵌入式软件主要是针对嵌入式系统来说的,而这一系统也称为是以应用为中心,对于这方面的系统主要涵盖着外围硬件设备以及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几个部分。嵌入式的软件主要是在一定技术下把操作系统以及其他开发软件嵌入到硬件中,从生产过程层面来看主要就是先实施芯片开发,然后对嵌入式系统软件加强设计,最后再进行嵌入式电子设备制造当中,而在嵌入式系统方面主要是独立运行的计算机系统[1]。在嵌入式的软件系统方面主要是强调着以应用作为基础,然后对软硬件的协调比较重视,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将预定的计划得以完成。从嵌入式软件技术自身的主要特征层面来看,在实用性以及灵活性上有着显著呈现。灵活性特征是因为这一软件技术能够随时性的开发,由于软件的小巧所以能比较方便的嵌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对其功能不会造成相应影响。 二、嵌入式软件技术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当前还有着诸多挑战,这就需要这一技术能够结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进行创新改变。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比较迅速,在嵌入式这一软件方面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等都提供了方便[2]。网络技术下嵌入式软件的自身优越功能以及在操作系统作用下,能够为小型电子设备的低成本以及小型化目标的人机界面交流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在对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应用层面主要是在软件应用和系统开发层面有着重要体现。从嵌入式软件的应用领域来看,在通信工程以及消费电子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通信工程方面主要是智能手机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在消费电子方面则主要是数字电视以及数码相机、家庭网关等层面;在工业生产方面则主要是数控机床以及制造工厂等层面。除此之外在金融交易以及医疗卫生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 三、嵌入式软件技术发展态势思考 3.1无线网。 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说明在作用发挥层面比较显著,为能够对国际市场竞争态势有效应对,就需要对嵌入式软件技术进行升级。其中在无线网的操作系统发展上已经逐渐得到了应用,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移动通信网络能够在丰富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上进行提供,并且在支持功能上和更多的移动终端设备上也比较突出。为能够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在无线网的操作系统开发研究上就加大的力度[3]。在嵌入式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发展需求的加大下,无线网的技术应用就会成为嵌入式软件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的EPOC就是比较稳定的无线操作系统,其主要是通过C++进行编写的,然后应用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对低端智能电话到全功能个人通信器要求能得到有效满足。 3.2人工智能。 由于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主要是对人们实际需求满足而存在,所以这就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变化及时地进行升级改造,将服务性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下就能够对实际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在和嵌入式软件技术得到有效结合下,能实现人机交互这一目标,并能够最大范围地将嵌入式软件技术得以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结合应用相对比较突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就能有效减小对你患者的伤害。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将会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例如在生活中的智能仪表以及自动控温等仪器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呈现。 3.3网络互连。 为能够将嵌入式软件技术分布处理结构对上网的需求得到满足,就需要配备标准的多网络通信接口,新一代的嵌入式设备也需提供相应通信组网协议软件以及物理层驱动软件。从以往的单片机技术的情况来看,对当前的实际需求已经不能有效满足,而在新一代嵌入式软件层面的发展就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嵌入式处理器能够在内嵌网络接口上对TCP/IP协议有效支持,同时在USB等通信接口方面也能够支持,在新的嵌入式技术方面对通信网的协议和物理驱动软件都能够具备就能方便的上网,同时也能有效满足诸多移动用户设备的上网需求。随着我国的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嵌入式软件技术的优化也会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更加的方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在嵌入式的软件技术发展方面,这是PC时期计算机最为普遍的应用形式。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单纯的计算机机器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采用嵌入式软件技术和系统就能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 作者:高立军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技术探究 【摘要】 所谓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就是利用网络环境以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人们创造出一种协同工作环境,在这一工作环境下,人们可以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某个新产品或者是开发某个新项目,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本文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进行概述,并分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技术。 【关键词】计算机支持 协同工作软件技术 研究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脚步不断加快,开展任何工作时都讲求效率,在这种形式下,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应运而生,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强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协同的工作环境,为工作伙伴之间的交流合作合作提供支持,对于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概述 首先,该软件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之增加或者减少参与者,软件整个结构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产品研发过程或者是项目开发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以动态化的方式进行,设备的使用、任务的调整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次,该软件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就是说系统并不支持一个人使用群件,群体内所有成员必须进行交互;第三是具有异时性的特征,群内成员进行交互操作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步方式,另一种是异步方式,同步方式很好理解,就是进行交互的成员同时在场,实时沟通,而异步操作则不要求进行交互的成员同时在场,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即可,因此这种方式的灵活性较高,尤其是协调国际群体时表现出独特优势[1]。 3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软件技术研究 3.1技术层次划分 将协同软件按技术层次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群组通信,通信方式由原来的一点到一点向着多点到多点的方向转变,就是可以将一台或者几台计算机中的数据同时传输到协同环境中的所有计算机中,这种方式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实现群组内信息共享;其次是分布式对象技术,计算机集合体是构成该系统的基础,这些计算机共享网络资源,同时计算机与计算机使用者相互协作,为实现某个目标共同工作。分布式对象技术能够同时面对多层客户端,在客户端以及服务器的中间产生了中间层,在这种软件体系中,客户端可以从系统中分离出来,系统的扩展性大大提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伸缩,能够实现对整个工作过程的集中控制。系统可以为所有对象提供服务,各个对象之间也可以相互提供、享受服务,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象都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用户,另一个身份是服务者,与原有的体系结构相比,这种结构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所有对象之间能够实现透明访问,提升信息的利用率[2]。第三是面向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协同软件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公文管理层面,还包括对工作人员、财务以及业务流程等多方面的管理,这就要求协同软件能够与企业的管理系统有效融合起来,形成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该结构属于一种组件模型,它能够实现各个服务之间的无缝对接,使用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SOA就与该组件的思想一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其中的程序,建立属于自己的软件应用功能,满足协同软件管理的需要。 3.2协同方式分析 计算支持的系统软件中的重点技术就是协同方式,我们可以根据群组成员之间的协作程度将协同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是角色协同,这种协同方式主要涉及到两个技术要点,其一是要为所有协作成员之间建立协作场景,每个成员都可以与场景进行信息交换,各个写作成员之间也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交换,我们将其称之为群体感知技术;其次是要对所有成员的协作行为进行控制,除了加入和退出行为以外,还要消解冲突,我们将其称之为协作控制技术,上下文技术的兴起就为这两项技术提供了支持,将所有感知到的信息建模并分析,形成一种更加完整的感知环境。其次是信息协同,开展协同共组时,人们需要传递并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格式各异,因此就需要系统能够共享不同数据源的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比较常用的就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使用统一的语言标准,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因此技术性程序也完全可以应用,由于该技术的基础是文字,因此即使是非技术性人员也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内含。最后是流程协同,就是强调业务流程的协同性,整个过程要依赖计算机系统,系统会自动记录流程中的每个任务,并根据任务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做出自动协调,主要是应用工作流技术,目前该项技术仍旧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一方面,工作流技术将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将更广泛的发挥自身的协调功用;另一方面,工作流技术将不断改善自身缺陷,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为人们解决现实问题[3]。最后是计算协同,数据计算也是协同工作软件中的重要技术,它能够帮助人们的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计算,得到精确的计算结果,为数据的应用奠定基础。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对于网络计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本质是将网络中的虚拟化资源联系起来,从而加快程序的应用速度,分布式计算是计算协同的核心,所有用户可以将整个网络结构当做一个巨型计算机,享受计算协同服务,该技术具备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能够有效利用网络中的闲置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快处理速度。 4结语 协同软件为人们开展协同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该技术将网络环境作为基础,可以建设出一种协同工作环境,促进工作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人们可以向协同环境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分享在协同环境中,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工作质量。 作者:何松林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实践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 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对社会企业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软件技术的专业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软件技术人才。如何拥有好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效果,是目前最困扰高校软件专业教师的问题。在软件技术实践教学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教师专业技能的高低,教师课堂的把控能力以及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都决定实践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字】软件技术;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0引言 未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都有赖于人们的良好教育。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专业技术性人才的支撑,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所以专业技术性人才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实行的是专业性很强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包括专修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专业方向很强的高等技术性人才。目前,我国受到社会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影响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的有力驱动,高等教育已非常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那么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尤为关注。对于软件技术专业,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能满足社会的软件专业人才,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重要的途径。高校软件技术专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对于软件技术专业,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是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种优胜劣汰的形势下,如何推进软件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该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1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和耐心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教师在工作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是体现平凡而严谨的教学生活中的,一个人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的责任心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让自己无愧于教师身份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要胜任教育工作首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责任心和耐心,其中包括“爱岗、敬业、严谨、奉献”,要有个人的职业操守。“教书育人”首先要“育己”,只有自身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着美好情操、真正从感情上关心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师生的尊重,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心和耐心是教师品德的核心。责任心和耐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对教师的尤为重要。然而,教师对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意识和自觉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对待教学和学生,有的教师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有的教师却消极怠工、得过且过,这其中就反映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的强弱。很显然,教师养成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对学校,对同事,对学生都是非常有利的。责任心和耐心的强弱,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品德优劣,也能反映一个教室是否高尚的人格。 2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且更应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教师除了具有很高的责任心和耐心,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质,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求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知识架构体系、发展方向,还应该知道学科专业知识在社会企业的应用实践和扩展引用,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师在专业领域的学习要持续不断、日积月累。 2.1实践指导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潜心于教学,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懈地追求新知识和教学的新境界。 面对新课程,面对新专业知识,要不畏缩的去探究和学习,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转化,转化成如何能让学生轻松的接受并掌握应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和沟通。 2.2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要清晰,对所教授的知识的结构体系要熟悉和准确,讲解要简练、通俗和生动,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所以教师讲解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基本功。如果表达不善,即使自身对专业知识非常的熟知,逻辑思维再强,也很难教好学生,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对专业知识要足够的准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讲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实践指导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灵活应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 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师必须注意选用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并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才能使教学内容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和驾驭能力,直接关系到选用的教学方法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对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条件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根据其特点和条件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扬长避短。哪怕别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不可盲目照搬,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方法运用自如。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或有所侧重地使用,或进行优化组合,不可盲目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3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进行调控,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能力。而教师要想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就必须有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有序实施、营造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要完全的掌控课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知识的延伸;仔细推敲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应用;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案列和实践练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4结束语 高质量的实践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建立在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上的;有效的实践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效的实践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有效的实践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要时刻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耐心,保持对教育工作的严谨态度,真正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事业,而非职业。教师要有用自己丰富知识和智慧去完成自身所肩负的使命的责任感和完成使命后的成就感、自豪感。只有这样,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才有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专业技能而为社会所需要。 作者:郑蕾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传感器原理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结合 摘要: 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也随之被广泛的应用。软件技术比硬件技术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还有广泛的发展领域。人们最为重视的是应用软件技术,现在非常流行的硬件技术是传感器技术,而其经过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结合,使传感器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优化。基于此,重点对传感器原理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感器;计算机软件;应用范围 现在物联网正在快速的发展,物联网中一项较为重要的技术就为传感技术,有效的对传感器原理进行应用可以制作出多种感知世界的物品,并将自然界中存在的终端转变成物联网的客户端点。有效的对传感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准确识别物品,之后再经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对物品进行信息采集,使物联网中的数据管理系统得以构建。本文依次介绍了传感器的原理和实际的应用,之后通过计算机对传感器的编程进行了分析。 1传感器概述 1.1传感器概念 传感器与我们的感官非常类似,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一切信息进行有效感知,然后将这部分信息按照相关规定协议对其进行修改,从而将其转变成能够有效使用的信号装置。并且将现阶段使用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电子信号,这就是我们说的模数变换过程。一般由感官和信号交换两部分组成,其中感官就是传感器的末梢,还有一类是将这两部分进行结合起来的。 1.2传感器分类 传感器可以应用到所有工业产业及相应电子产品开发中,按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离。例如,按照物理工作原理可分为光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及声学传感器等。而按照化学反应可将其划分为化学传感器;依据感应功能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基于酶、抗体、激素等和生物类相关的传感器;而按照传感器的相关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热敏、光敏、气敏、力敏、磁敏、湿敏、声敏、放射线、色敏和味敏等十大类元件传感器。 2传感器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半导体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将先进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灌输到传统的工业生产中,使其具有新的活力和生机。而使用半导体技术能够有效地使各类型传感器进行单独工作,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对其周围环境参数进行相应的检测,在很多领域,自动化系统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例如,在煤矿生产的控制系统中,使用传感器对矿井周围的环境中气体参数进行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保障。 2.1传感器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软件水平促进科技发展得到有效提升,并被应用到很多方面中,计算机软件技术包括软件开发及嵌入式软件开发,而软件开发中也包含了对处理器单片机及相应程序。软件开发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发挥其意义,用户结合实际需要开发出的计算机程序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可以让人们顺利进行生活。有效把传感器原理结合到计算机技术当中,就可以通过单片机的应用来对传感器进行读写,以往使用的传感原件就是利用热敏电阻感应来降低热敏电阻值,然而在后续环节中需要对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而热敏电阻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能对温度的变化进行准确的测量,对整个系统的精度也不能进行有效检测。 2.2传感器应用范围 如今我们身边无处没有传感器,常见例子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可以用来感知人体的温度,在温度上升到与人体温度相同时就不再变化。我们人体的温度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感受,当温度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将不再发生变化,电子温度计将对这时的温度进行显示并且语音提示。把传感器应用到汽车运行中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在发动机上应用温度传感器,不但可以显示当前温度,汽车的中心控制还可以接收传来的温度信息,对喷油量进行控制;排气前段有氧传感器,汽车废气中的氧气分数信息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中心控制接受信息后调节发动机,让发动机正常运作,并在利用率得到最大发挥的基础上控制尾气排放;流量传感器能够将一些流量信息传输到中心控制器中,再由中心控制器把其转变成最恰当的压力和流量状态。 3计算机技术编写传感器技术 温度测量是较为常见的应用。具体生产工艺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非常的高,如电子产品。计算机在应用CPU进行温度监测时,当温度不在规定的范围时将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在生产工艺中对温度控制有严格的要求,很多电子产品有较高的温度环境要求,器件在正常工作中也要有适合的温度,如计算机对CPU有检测温度的功能,当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就会报警,23℃~25℃是一般机房所要求的环境温度。机器中的马达控制器在温度方面也有要求。通常情况下温度传感器都会被当作成计算机软件的参数控制计算机的程序流向,在工业上有着很大意义。LM75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元件公司生产的,有广泛的应用,其芯片由温度感应、模数变换和通信接口三部分构成。针对将温度值在数码管理上显示的问题,笔者应用C语言编程进行了相应的举例,代码如下://主程序:逐一获取温度Voidmain(){intt;SysInit();for(;;){t=LM75A_GetTemp();DispClear();DispTemp(t);Delay(1000);}}通过LM75传感器进行编程,可以在温度升高时发出报警,而MCU则是根据自己获取到的信息来对报警范围进行设置,在温度超出设计范围之后就会发出报警提示。 4结语 传感器技术是高新技术,所有国家都关注其发展。传感器在网络技术过程中表现出了巨大作用,为了让传感器技术有更广泛的适应范围,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创造。应用传感器技术可以使感知能力比感官能力更高,所以,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现传感器技术的存在,其成为环境检测、普及物联网和自动化工业中的一员。本文对传感器原理进行了相关介绍,而且还进行了传感器的编程举例,把传感器原理和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作者:薛军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探析 随经济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势头愈发强劲。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业内人员注意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下面就简单介绍其不可靠性以及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法。 1计算机软件技术概述 计算机软件技术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但通常我们将计算机程序、方法以及计算机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数据统称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如上所述,计算机软件技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因其具有操作便捷、运行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备受现代人们的喜爱。计算机软件技术分类的方法较多,但我们常将其分为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几个部分。计算机软件技术是计算机实现其功能目标的保障,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技术,那么计算机就和普通的机器没有区别。如今是一个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优势,就应加大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分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其发展进步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可靠性表现,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其不可靠性。 2.1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定义 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逐渐趋于正规化和规范化,软件产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支柱型产业。在学术界,将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定义为能对软件性能、工作效率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评价的标准。即我们所说的,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使用计算机软件而不会引发系统故障的概率。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推广,如何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根据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特点,我们发现要想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可靠性主要还是应该做好软件开发工作。 2.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表现 我国软件技术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对其发展给予一些必要指导和帮助。因此我国软件技术与产业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进步较为稳定,但是与全球软件行业发展的程度来看,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1)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计算机硬件技术不同,计算机硬件技术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硬件材料的性能决定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科研重点就是解决硬件材料问题,从而增加硬件的使用寿命;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存在磨损问题,也不存在使用寿命问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问题主要是软件程序的稳定性问题。在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软件程序问题,程序一旦出现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软件失效。而软件技术工程师在开发软件时很难预测到软件程序会出现问题,这就增加了软件技术开发的难度; (2)软硬件技术的可靠性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与互通性。两者同样运用复杂的函数作为定义缺陷和故障的标准。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性。软件技术开发过程是一个“思考创作”的过程,主要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准,通过建模、编程等步骤解决用户的问题。这一过程,主要是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但由于是人的思维过程,一定会存在思考不到位的情况,致使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漏洞和不合理性。这些漏洞和问题有的可以在软件测试阶段被检测出来,有的却难以被发现,只能等到用户使用过程中才会被发现,而一旦出现了这些问题就会造成软件失效或崩溃; (3)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在技术维修方面存在差异,计算机硬件的故障主要集中在硬件系统方面,这些故障往往都是属于可维修的故障,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计算机软件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维修,一般只有通过重新设计软件才能解决问题。 3解决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的对策 针对上文介绍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的表现,下文将具体介绍一些解决对策,以解决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 3.1减少软件出错 当软件出现差错时,引起软件故障,降低了软件可靠性,而致使软件出错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原因。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做到下述几点。第一,要确保软件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第二,对于语法错误等技术性问题必须严格注意。此外,当计算和计划错误的时候,软件开发人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直到最后版本等内容完全一致,还要学会分析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材料的选择。 3.2注意软件的评审工作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工作人员并未参与其各阶段的评审工作,因此有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各阶段都符合相关要求,避免跨越阶段现象的出现,要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组织测评工作,确保软件开发的准确性。评审人员要包括设计师、管理者等全体人员,保证专家评审的质量,这对提高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对评审组来说,主要工作就是对设计师提交的软件文档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通过专业人士的管理,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更好的维护,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更深层次发展。 4总结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迅猛发展,对其可靠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有了长久且稳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靠性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的问题,需要各个方面的不停努力,不断在研究中发展进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获得更多技巧与经验,保证计算机软件技术可靠性的提升,促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好发展。 作者:张军猛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气象信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 1气象业务的现状和特征 随着国家对气象工作越来越重视,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专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逐步增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也建立了完整的预报预测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数值预报预测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建立了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业务,建立了基于人机交互处理平台MICAPS。综合气象观测和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地基、天基和空基相结合的观测系统。形成了以气象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机、卫星数据海量存储和卫星数据广播为代表的实时气象信息系统,资料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传输时效显著提高。初步建立了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和“两级管理、三级保障”的业务体系,技术装备保障能力逐步提高。气象业务有以下特点,第一,气象业务容量大种类多,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整合。第二,气象业务要求可靠性强时效高时间及时性,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气象业务能明显提高准确性和时效性。第三,由于气象业务面向大众和科研,各类用户需要给全社会单位,很多施工单位和实验单位需要通过气象业务的预报服务产品才能满足需求正常运转,所以气象业务需要非常强大的开放性系统来支持,这样才能迅速而准确的运作。 2气象业务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必要性 由于气象业务所要处理的数据特别多,而且对于数据的反馈要求非常及时,同时又要求数据的精确度要很高、信息传递和的范围都要很广,同时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就只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将计算机技术软件建立的服务平台运用到气象业务中来是十分必要的。 3气象业务应用计算机软件的方法和意义 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软件技术层出不穷,我们要针对气象业务的具体特点去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设备。如今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迅速,各类软件技术层出不穷,要选用适合气象业务的计算机软件设备。例如,MICAPS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eteorologicalInformationComprehensiveAnalysisAndProcessSystem),它是在1996年后随着气象部门“9210工程”正式启动后推出的与卫星通讯、数据库配套的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丰富的气象数据资源,通过检索显示各种图形和图像,并根据需求能够进行编辑加工,为气象预报人员提供一个中期、短期、短时天气预报的工作平台,为预报员日常工作提供全程支持的自动化系统。之后,为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相继推出功能更为强大的MICAPS2.0、MICAPS3.0版。GHOST软件,该软件是美国软件公司SYMANTEC推出的能使被破坏的系统恢复的硬盘复制工具,GHOST支持多种常见的或是不常见的文件系统,另外在存储文件时压缩文件的压缩率高,能够节约存储的空间。由于气象业务要处理的数据量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这就需要一个及方便快捷,容量又极大的数据库来处理。这个软件就符合气象业务的需要。计算机技术软件只是气象业务建设中的一个辅助的工具,气象业务要充分的利用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来发展壮大自己,而不是完全依赖高科技提高技术业务水平。比如说:气象业务部门的所有成员技术人员都应该具备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不仅仅要熟悉自己岗位专业气象行业里的知识,还要有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原理,将计算机软件的作用真正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将计算机软件与气象业务完美高效地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的应该是一些能够利用自动化处理方式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力、节约时间并且提高精确度的工作,例如气象资料通信传输所从事的大量一些预报员日常做的劳动或者是手工操作的工作,另外,纸质气象档案资料数字化处理、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等工作,均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后,才能达到信息处理及时,数据共享便捷,服务信息丰富,用户使用灵活数据资料统计和整合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过后都会更方便查阅和调用,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可以很快的处理气象信息的,不但快速而且量能够达到要求。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中,工程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定义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工作是梳理业务,摸清需求。气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气象业务所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计算机软件服务系统,气象部门要对自己的气象业务有着全面、详细的掌握,对业务服务需求和当前存在的业务问题相当明确,才能提出选择出与之相配相适应的软件系统的功能分析和说明。其次是开发阶段,主要工作是需求的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这是指气象部门通常采用构建专业数据库,对各类数据源进行采集处理、加工分析、存储共享和服务反馈,最终面向用户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气象业务应用和服务平台要建立区域气象的数据库,通过信息收集和对数据信息的明确处理来掌握当地日前的气象情况以及长期以来的气象状况,在一段时间的总结过后,根据结果来建立具有专业性的气象业务的网站平台。这样一来,这个区域的总体气象业务管理和服务,就能够通过这个网站系统进行。最后是支持阶段,主要工作是在用户和开发人员间建立良好互动机制,做好软件运行后的技术支撑。这个阶段要求气象业务部门在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立的平台时,遇到的各类系统问题都要及时准确反馈给开发人员,以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同时,开发人员要立足用户,加强交流,积极响应,对软件不断进行优化完善。 4结语 计算机技术软件应用于气象业务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气象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之能够做到及时、快速、准确的传递并且接收气象信息,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业务、科研和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这也为气象业务的全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研究应用是十分重要的科技成果。 作者:李永利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可靠性研究 信息时代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有方便、快捷、灵活性强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是,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随之被人们发现,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影响着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威胁着用户的隐私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需要对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其中的问题,以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稳定发展。 1分析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 1.1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分析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指挥着整个计算机的运行,计算机强大的功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首先,计算机软件技术性较强,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和高科技辅助工具,且开发周期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次,计算机软件有较强的功能性;计算机运行依赖于计算机的程序,而计算机程序要到达一定的目的,则需要通过一些代码和指令。计算机软件是软件开发人员智慧的产物和逻辑研究的产品,在极大程度上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是设计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有极强的主观性和难以预测性。 1.2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表现 当前,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和指导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激烈的全球软件行业竞争中,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软件失效:硬件失效通常是因为物理故障,是器件物理化的必然结果,会出现浴盆曲线;而软件失效与硬件失效有明显的区别,软件失效是由于自身的缺陷和改编程序的干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软件不会被磨损,也没有浴盆曲线,但是会出现陈旧落后的问题;其次,软件的程序容易被篡改,可以人为的改编软件,也可以通过其他程序的入侵来篡改。(2)决定计算机软件可靠性的是人为因素;从软件开发的角度上来说,软件的设计要满足客户的要求,需要软件开发人员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软件;这就决定了软件的设计是一种思考创作,而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软件设计师的智慧和水平来实现的。但由于设计师水平的差异,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忽和不合理的问题,使软件技术出现漏洞,甚至软件失效或崩溃。(3)计算机软件的维护方面;计算机软件的维护是通过更换或修复被损坏的系统来实现的,软件一旦被破坏,就只能通过重新设计软件来恢复失效软件的功能。(4)目前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验证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相比硬件开发来说,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 2解决计算机软件不靠性的措施 2.1加大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力度 计算机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就存在潜在的人为错误,首先,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需要加强软件开发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让软件开发人员在充分了解软件知识的基础上对客户的要求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其次,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前,应做好软件设计前期的调研、规划、可行性分析等工作,进而避免潜在的风险;最后,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技术性的错误,比如变量使化错误和语法错误等,加强软件开发人员的软件开发水平。 2.2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评审 为了确保软件的开发符合客户的要求,有序的进行软件设计,避免出现跨越阶段现象的发生。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组织评审组对软件进行及时的评审,评审组的成员要包括总体人员、设计师、管理师和质量保证师等领域的专家。评审组对软件设计师所设计的软件标准和要求进行评审,从而有效增强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促进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2.3建立有效的软件质量监督机制 目前,国家虽然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制定了一些技术和开发方面的规范,但还缺乏对一些测试软件质量、评价修改软件和软件技术改良的相关政策。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软件质量监督机制,促使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自我测试、自我编制,进而有效减少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整体水平和核心技术。 2.4建立软件可靠性数据收集系统 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的初期,需要参照其他相似软件的故障数据,并综合考虑其中的重要度、复杂性、调用度等影响因素,从而尽可能节省软件开发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软件开发是一项需要多方面技术的工作,为有效避免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相关部门还要在软件可靠性测试和实践的基础上规范对软件文档的要求,建立计算机软件可靠性数据收集系统,从而为计算机软件错误的分析、纠正和评估提供详细、可靠的数据,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 3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人们在享受着计算机软件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被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困扰着,计算机软件的不可靠性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账户安全,而且还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安全使用。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综合应用性,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明确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核心内涵、应用特征,并认真分析引发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的具体原因,以便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邓勇 单位:南昌市工业技术研究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软件技术专业综合性系统开发课程研究 1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旨在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将所学系统设计技术、面向对象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和软件测试技术进行综合的应用与实践,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培养学生遵照行业标准和软件工程规范进行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的能力[2],尤其训练目前流行的系统开发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开发和协作能力,实现学生具备岗前准职业人的编码能力和职业素养。 1.1知识目标 ⑴掌握数据库设计与维护技术;⑵掌握母版页与站点导航控件的使用方法;⑶熟悉访问数据库技术;⑷掌握主流多层系统架构技术和第三方控件、工具的使用方法;⑸能够编写用户控件和自定义函数;⑹掌握Web服务器系统部署方法;⑺熟悉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与调试技术;⑻掌握主流程序语言的高级数据操作程序编码技术[3];⑼掌握数据报表技术;⑽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和文档编写方法;⑾熟悉UML建模技术;⑿了解项目管理知识和方法。 1.2能力目标 ⑴能够架构多层B/S网络数据库系统;⑵能够设计CSS+DIV页面布局;⑶能够根据系统实际需求进行多种数据库访问和配置;⑷能根据实际需求,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进行项目分析、设计和实现;⑸能够快速架构多层软件软件系统:⑹能编写基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功能代码;⑺会调试系统代码和系统;⑻会编写规范的软件设计文档。 1.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学好软件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⑵培养学生学习软件的严谨作风,编码以行业标准进行规范,杜绝编码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⑷培养学生从事IT行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4],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课程设计思路 2.1课程设计思路 选取一个综合性的企业级软件项目为载体,采取综合性实训的形式开展训练,坚持“产学并行”的训练理念[5],营造生产性流程和职业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编码岗位胜任能力,主要采用基于产品质量的课程管理和评价方法,也就是更重视学生团队协作下的软件项目研发质量,对接企业化的要求进行拟岗训练。各训练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实战性强的项目作为载体开展训练,教师提供5-10项目选题,供小组选择,每个小组只能选择则一个项目开展训练,项目一旦选中不能更改,小组按照选取的项目和项目设计要求进行分工,设计各自的子项目任务,按照项目计划进行训练。教师担任指导和引导的角色,对重点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过程把控和考核进行课程管理。 2.2教学方法设计 ⑴分组训练法将学生3-8人分成一个小组,按照项目团队职责进行分工,合作开展训练,项目按照小组为单位验收,并进行现场答辩,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综合项目开发流程和规范。⑵优秀作品展示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每个阶段项目,采取优秀作品答辩和展示的形式,激发课程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带领团队的主动性。⑶项目答辩在完成整个项目后,分小组进行项目报告撰写,并制作答辩PPT进行项目答辩,聘请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公开验收实训成果。 3考核方案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报告+项目)的考核方式,平时项目训练考核占40%、最后报告(含答辩)占60%。其中平时项目训练考核含学生出勤、态度、团队合作,最后报告(含答辩)考核主要依据正确率、编码规范、是否准时提交、完成效果、创新性等几个方面。总评成绩=项目训练考核(40%)+报告(60%)。 4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含教材选用、实验实训场室、耗材规划等) 建议教材:自编讲义。实训场室要求:实训室安装VS2010以上版本,SQLServer2008以上版本,Eclipse、PHP运行环境,Oracle10以上版本,根据上课实际情况配置以上环境,实训室容纳人数不低于50人。除软件外无需任何耗材。 5教师能力要求 ⑴具备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能力;⑵具有较强C#、JAVA或PHP编码能力;⑶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协同施教和教学改革能力,以及校企合作经验;⑷能够熟练使用Visio工具进行UML建模;⑸具有面相对象的系统架构、数据库管理与设计能力;⑹具有产教融合的软件项目研发和设计能力。 6结束语 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分为:需求设计、概要设计、设计与编码、测试与部署、设计文档编写等模块。通过多个学习单元使学生掌握UML需求分析的方法;掌握数据库模型设计方法;熟悉SQLServer或Oracle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系统总体功能和系统流程设计方法;掌握程序流程图设计等技术和方法。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以企业为实训背景,依托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课程,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该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项目资源库,有条件的可以制作相关内容的微课或教学视频供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前端页面制作等岗位工作技能。 作者:顾蓬蓬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应用 1插件技术概述 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1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概念 插件,实质上就是一种程序[1]。插件程序需要遵循相应的应用程序接口,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编写。运行过程中,应用程序主要通过相对应的接口规范插件,就能够扩展相应的应用程序功能。大多数计算机软件中均包含着插件,目前对于这些插件还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除此之外,若是应用软件平台中没有具备此类功能的程序,那么插件只能在程序规定的系统平台中运作。 1.2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功能 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技术,主要将未出现改动的软件程序当作基础,更新与扩展软件功能。从软件开发方面来看,计算机软件主要由软件开发平台与插件组成,其中插件在计算机软件中是一种补充模块,实质上就是对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进行扩展,而软件开发平台是主体。 2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原理及类型 2.1插件技术的应用原理 现阶段,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对于插件技术予以支持的计算机软件不断增多[2]。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接口。实质上就是主程序与插件之间的一个标准通信协议与规则,能够确保主程序与插件的有效交互。所以,保证计算机软件功能扩充与插件插入的关键在于接口是否有效。②插件。计算机软件中,可以将插件以一种动态的形式插入其中,还可以增添一些基础功能。所以,在计算机软件中插入多个插件,能够全面的完善计算机软件,有利于强化功能处理。同时,插件需要为计算软件提供一个相应的接口,确保主程序的调用行为能够有效的被识别。③主程序。主程序的主要功能就是启动计算机软件,并且在计算机软件运行的过程中将插件加载至进程地址中。Windows系统中主程序的表现主要为.exe文件;除此之外,主程序还要管理程序中的所有插件。 2.2插件技术的类型 目前,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插件技术的应用范围,插件的数量、类型呈现多样化。现阶段,计算机软件中的插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组件对象模型插件。组间对象模型,英文简称为COM,即ComponentObjectModel,能够对主程序直接进行接口定义,不需要对插件功能实现过程有所了解,是一种直接将接口提供给主程序的插件,能够实现主程序与不同插件之间的良好通讯。②动态函数库DLL插件。此类插件对于主程序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动态数据库形式。主程序通过相应工具对DLL插件中存在的函数进行调用,然后再利用相应函数对动态函数库DLL插件进行调用。这种插件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主程序在运行此插件时可能发生“DLLHELL”状况,造成插件无法运行。③脚本插件。实质上就是通过相关的编程语言将插件逻辑写成脚本代码的一种插件;编程语言可以是开发人员自行开发的,也可以是通用的。现阶段,脚本插件的编程语言主要为XML,具有可操作性强、简易等特点,但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3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应用及其优势 3.1插件技术的应用 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研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插件具备的优点较多,在研究插件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资金较少,而收益却远远高于支出。只要通过接口将插件与相应的软件程序有机连接起来,计算机软件就能够拥有插件程序功能。在研究插件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插件服务软件的主程序,根据软件主程序原理、方法对插件进行研发。插件与系统之间的连接点主要是接口,接口为插件进入软件主程序提供相应的入口,也是在主程序中撤除插件的分离端。宿主程序与插件程序之间有着明确协议,规定应当在一个子文件夹中放入插件的全部内容,为了避免对软件主程序造成破坏,必须严格管理插件技术[3]。所以,虽然插件与计算机软件是放在一起使用,但是插件仍然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对于软件产生的影响极低。用户对于插件的选择与应用,应当根据自身在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不能认定使用。同时,在对某些软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一些用户将软件附带的插件删除,降低终端机在运行过程中的负载,这种做法并无任何问题。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包括:①IE插件,Plug-in是一种程序。通常情况下,浏览器都是直接对插件程序进行调用,通过对一些特定文件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浏览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FLASH插件,实质上就是在浏览器中安装的一种插件,主要作用是确保浏览器中sef文件的良好播放。 3.2插件技术应用优势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插件重用率高,在对软件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方便简捷。②插件与插件不会发生互相干扰等不良状况,结构简单,构造清洗,不会影响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③插件技术在很多方面均有优势,如产品扩展、产品生产以及项目计划等方面。④插件结构灵活,由于插件主要由多个小插件功能结构组成,通过接口为软件系统提供服务,因此删减、增加较为简便,不会对软件产生不良影响。 4结语 插件是计算机软件组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插件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简化计算机程序,提高计算机程序的反应速度。插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全面化与多样化,因此应当充分重视计算机软件技术中插件技术的合理应用。 作者:白晓海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路桥征费维护管理处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模式的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文章引进了B/S模式系统,用来改变现有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不健全的现状。文章基于B/S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模式,详细介绍了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框架和各模块的功能作用,最后就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企业员工;信息管理;B/S模式 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员工,它根据企业运营周期中围绕在员工周围的一系列事件实施跟踪、调查和记录,最终对采集到的信息实施计算机综合管理。该系统不但能够给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平台,同时又可以把涉及到企业员工的工作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很好地保证了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利润率,给企业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企业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渗透到全球范围内的各个领域,这给企业员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带来了有利条件,现阶段,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企业环境下的复杂员工信息资源实施综合考虑。通常来说,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将设计付诸实施的过程,员工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一般都由五个阶段构成,也就是系统调研阶段、概念提取阶段、模型建立阶段、数值计算阶段和结果检验阶段。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具备交互性、高度仿真性等优点,通过它建立的设计数字几何模型与管理,不但能同时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生产作业的需要,对多种方案展开模拟、验证、对比和优化,并最终找到一种最优的管理方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效益目的。 2 基于B/S模式下的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 本文将结合实际应用项目,采用Windows XP+、net frame-work3.5作为开发平台,使用SQL Sewer2005数据库开发工具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符合用户需求的基于B/S体系结构的设备管理系统。在B/S模式下利用矢栅混合地图服务技术和双缓存技术可建立管理系统实用模型。 2.1 几何数据模型 在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但要对固有的生产属性进行数据化管理,而且还应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层次分布关系整理清楚。所以说,管理系统模型既包含了生产属性信息,同时也包括了空间图形信息。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由于信息管理系统中各地物设备都是根据点、线、面的几何集合构成,对象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复杂地物类的属性特征和几何特征做出详细的分类与定义。通常我们都可以将具备集合特征的数据分类为层次数据与几何数据。层次数据可以带有属性,是把各采集到的图形按照各自的特征、需求归类分层,最终得到的结果,同时也是属性与图形的关键结合点。几何数据则是对地物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拓扑关系进行描述表达的基础数据。 2.2 属性数据模型 复杂企业内部环境下,员工信息的属性特征无疑是描述各企业要素特征、形态和分布关系的最直接数据。而员工信息属性同图形信息关系极其密切。实体对象与图层信息都拥有单向的属性数据。这里首先介绍属性数据与客观数据间的联系。员工基本属性数据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属性、独享属性、共名或共值属性、可否传播属性、传值属性和传名属性,共计八种类型。本文简要概括了企业员工管理系统中属性特征模型的逻辑结构,因为各数据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映射关系,如需要提取某种设备状态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查找,并根据确定员工的地理位置,最终获得该员工的属性信息与图形信息,一举找到和该员工相关的所有信息,很好地满足了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快捷性和简便性。 2.3 系统交互组件设计 所谓业务交互组件具备维护与信息更新查询功能,该组件可以根据生产中机器设备和管理设施的起止运行时间、种类等属性及时预警消息,设备信息变化时它可以及时更新维护数据。业务交互组件还拥有设置管理系统的相关参数、维护系统数据库、权限管理等维护功能。缓存管理组件可以用来存储自服务器处获取到的地理空间数据,检索缓存于客户端的空间数据,淘汰和更新缓存数据。在使用矢栅混合地图服务之前,要严格划分环境下的空间数据,并实施图层管理,再通过矢栅划分的方式进行数据储存,这是因为存储空间数据的格式在系统端口缓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缓存管理组件还能组合地图显示组件,对用户操作人员提出的请求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在对端口缓存的几何、属性数据进行筛选之后,把筛选后有效的数据提供到管理人员面前。 2.4 服务器端口设计 服务器端拥有通过查询数据库,进而实现对生产空间对象信息化的作用,可以为员工信息管理系统B/S模型提供很多实用服务。B/S服务器的ArcMS与空间数据库建立连接要通过ArcSDE,它可提供大量专业B/S服务,例如属性查询服务、矢量和栅格地图服务等。在员工信息管理系统B/S模型组成部分中服务器端缓存模块是相当重要的,服务器端缓存模块主要分为缓存管理组件和索引管理组件。两部分组件分工合作,缓存管理组件是根据索引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在缓存中处理请求数据然后向客户端发送,或者利用数据库中已存数据,而索引管理组件先索引分析客户端请求,制作出瓦片空间待处理数据列表。若能发展好缓存数据的利用,数据库交互即可免去,同时数据的响应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B/S模式下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中来,不但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管理难度,还能很好地控制企业成本,最终求得员工管理的最优化解。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策略,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员工信息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门,特别是针对于煤矿这种高危行业。本文通过对煤矿企业人事需求分析,针对煤矿员工管理,设计了基于VB和数据库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包括员工基本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工资信息管理和福利待遇管理四个部分。 关键字:VB; 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 1概述 1.1研究课题的背景 本系统是针对煤矿员工管理的数据存储、分析过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录入、管理分析两个模块。数据采集是用户通过录入提交数据,管理分析是用户将录入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用户将数据通过访问服务器存数在数据库中,通过分析模块读取访问SQL数据库中用户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本系统的目标是通过VB技术来实现煤矿信息管理,因此本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使用SQL数据库来构建的。 1.2 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现代煤矿员工信息管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按照市场经济法则, 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绩效考评和培训发展等进行全过程的、主动的、动态的管理, 其各个环节紧密结合, 主动地对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进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各个时期的管理规划、培训开发总是与企业各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状况和目标紧密相连。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 使得人力资源流动渠道畅通, 员工进出变得容易, 辞职或被辞退变得正常, 企业能不断地吐故纳新, 保持活力。全过程的、动态的、主动的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以市场实现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原则。现代煤矿员工信息管理在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岗位与组织设计、行为管理和员工终身教育培训等内容, 使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具计划性、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1.3 研究课题的意义 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煤矿内各单位对员工基本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工资信息管理和福利待遇管理。利用Internet标准技术实现的实时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客户机/服务器(C/S)机构的局域网技术之上并能适应其未来发展的智能化系统。此系统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相对独立的功能, 可为使用者提供实时的、动态的、快速的业务处理平台,具有信息实时管理功能和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它具有以下特点: (1)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每个客户端通过安装程序、管理员提供相应的帐号密码及权限后即可对信息进行、管理、使用。 (2)强大的管理功能 对员工的基本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工资信息管理和福利待遇管理的管理等。 (3)文件共享与保护机密数据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一整套完善的权限机制,使各单位负责信息、机密数据集中保护,集中备份。多层的安全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 (4)同事间协同工作 在此系统中的信息交流中,用户可根据自己单位负责的模块需要其他单位协调处理的适宜通过消息形式给其他单位。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描述系统的需求,通过定义系统中的关键类域来建立模型。分析的根本目的是在开发者和提出需求的用户之间建立一种理解和沟通的机制,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也应该是有开发人员和用户或者客户一起完成的。 需求分析的第一步描述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功能,以此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主要找出系统所有需要的模块,并要和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潜在用户进行讨论。 一个公司的角色包括员工、各级管理者和系统管理员。员工和各级管理这是系统的用户,而系统管理员是管理整个软件系统的,虽然系统管理员也是一个员工,但这并不影响本系统的功能。 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需求模块包括:员工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员工工资信息管理;员工福利费信息管理。 员工信息管理包括员工信息的添加、编辑和查询,同时还应注意到上述需求中员工信息管理包括了聘用员工、辞退员工、以及员工退休,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要经这几种行为分别建立模块。员工的升降职可以看做调动的一种,但是,如果是在同一部门升降职就不好处理了。因此这里将升降职和调动分开,升降职只界定在同一部门的职务变化。 考勤登记记录员工的外出,考勤信息只适用于部门经理以下职务的员工。考勤信息由部门经理及部门经理以上职务的员工登记。同时考勤信息管理也包括考勤信息的添加、编辑和查询功能。 在进行员工工资信息管理操作的时候,首先需要统计员工考勤信息,然后计算员工的奖金、福利,最后进行工资信息的添加。工资信息管理有系统管理员完成,同时工资信息管理也包括工资信息的添加、编辑和查询功能。 福利费既包括国家政策规定的项目,也包括公司内部的福利项目,福利费信息管理由系统管理员来负责管理。同时福利信息管理也包括福利费信息添加、编辑和查询功能。 3系统建模 在上一节需求分析中列出了煤矿员工信息管理的全部模块,员工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员工工资信息管理、员工福利费信息管理。这里进行系统建模,其框图如图3-1所示。 该框图标记了所有的用例,从中可以得知,这里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将超级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归为同一个角色。 员工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员工工资信息管理、员工福利费信息管理这些模块还包括其他更一般的模块,例如员工信息管理还包括添加员工信息模块、修改员工信息模块、查询员工信息模块、删除员工信息模块,除此外的其他模块同样如此。 结语 该系统能较好的满足中小企业人事管理的需求,可使现代人事的管理的计划性、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有所提高。该系统主要包括六大模块,分别是系统管理、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工资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管理、福利费信息管理。其中:系统管理用于管理使用该系统的用户,以及分配权限,从而为系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 该系统主要运用了界面简洁,操作直观,使用方便的VB技术,并结合了能够存储大量的数据,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的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建设而成,弥补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效率低下、安全性差的不足,完成了设计的要求。但是由于时间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本系统还存在一些缺陷。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指标体系与架构设计 摘要:绩效管理是员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绩效考核结果是员工提拔任用、岗位调整、薪酬分配和人才开发的重要依据,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工作,也有利于员工改进不足,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员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文章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从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和结果运用体系三方面探讨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问题。 关键词: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架构设计 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是由考评主体、考评对象、考评指标、考评方法、考评流程与考评结果等要素按照职能横向分工与目标纵向分解的方式所组成的具有战略导向、过程监测、问题诊断、进度控制、人员激励等功能的有机整体。按照绩效管理的流程,可以把绩效管理系统大致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和结果运用体系。 一、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 主要思路是:根据单位战略目标和年度重点工作的要求,设计单位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ex,KPI),然后运用各种方法技术将单位KPI分解到部门、班组以及岗位,形成岗位层面的KPI;根据工作说明书内容设计岗位职责指标(PositionResponsibilityIndex,PRI);根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各类岗位的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ositionCompetencyIndex,PCI);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设计各类人员的工作态度指标(WorkingAttitudeIndex,WAI);根据单位例外(异常)管理的需要设计否决指标(No-NoIndex,NNI),形成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 (一)关键绩效指标(KPI) 关键绩效指标来源于整体战略规划目标或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可以设置为对宏观战略目标决策进行层层分解而产生的战术目标。员工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可以从层级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在层级维度上,各部门根据单位年度战略性工作计划确定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从而确定部门KPI,这样通过“单位——部门——科组——岗位”的层层分解、互为支持的方法,最终确定员工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并用定量或定性的指标值确定下来。在时间维度上,按照考评周期的不同,把年度指标分解为季度指标以作为季度考评的对象和依据,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分解到月份的层次,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追踪。 (二)岗位职责指标(PRI) 岗位职责指标(PRI)是和岗位职责相联系的考评目标,是根据岗位工作说明书中的岗位职责、岗位权限、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提炼而成的指标。岗位职责指标所对应的大多是基础工作和日常事务,如果这些指标与关键绩效指标有相同或重叠的内容,则应将之划入关键绩效指标。岗位工作说明书是通过工作岗位调查与分析而获得的有关部门及其岗位的相关信息,如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必须以岗位工作说明书为基础和前提。 (三)岗位胜任特征指标(PCI)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博士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资格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特征。我国学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肖鸣政教授认为,胜任特征是指组织人员具有的、与一定职位的良好绩效存在显著关联,可以有效观察、测评和改善的知识、技能、动机、品质、价值观等行为特征。因此,岗位胜任特征指标是指员工所具有的胜任岗位工作、创造优异绩效的能力素质指标,是针对员工成功完成本岗位工作任务所应当具备的或者达到的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而设定的考评指标。岗位胜任特征指标一般是通过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来获得。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区分出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个性、动机、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收集、分析、整合这些差异数据,构建某一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 (四)工作态度指标(WAI)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工作能力向工作业绩转换的中介。一般说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员工在工作中的知觉、判断、学习、忍耐力等都能发挥积极的影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所以,有必要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考评,设立工作态度指标。态度考评的重点可以分为积极性、工作热忱、责任感、纪律性四个项目进行,由于这些因素较为抽象,因此通常采用主观性评价来考评。 (五)否定指标(NNI) 否定指标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的例外管理指标,这些指标的特点在于这种指标所对应的工作做好,并不一定会在提升业绩方面有着较大的正面影响;但如果没有做好,将对单位带来直接且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安全问题,虽然不是单位的战略目标,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给员工带来人身安全、单位财产和外部形象带来严重影响。又比如廉政问题、违规经营问题等等,这类指标所对应的工作是绝对不能出现异常情况的,否则,单位对其业绩的考评可以一票否决的。 二、绩效管理的考评运作体系 绩效考评运作体系的设计有三个关键环节,即考评组织的建立、考评方式与方法的设计、绩效反馈与改进体系设计。 (一)考评组织的建立 1.绩效管理委员会和日常管理办公室。考核委员会(绩效管理委员会)一般由领导班子成员和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以及核心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考核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领导和推动绩效管理工作;研究绩效管理重大政策和事项,设计方案和实施控制;临机处理涉及绩效管理但现行政策未作规定的重大事项。 委员会可下设绩效日常管理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门。日常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的绩效管理工作,比如收集各层级指标数据,组织开展并监督年度考核工作,核算指标考核分数等。 2.考评的组织实施和相关主体。首先,横向分工。绩效管理可以依据单位领导分管业务情况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按照组织机构自然分级,各自纵向实施逐级管理,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的分管牵头部门考评;其次,纵向分工。根据组织层级,可以按照上级考评的方式将考评主体分为三个层级:即分管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员工。每一级的上级领导为绩效管理负责人和考评者,其中单位领导参与设定其分管业务模块的KPI指标体系,负责审批所分管部门的KPI、PRI体系,考评所分管部门负责人的业绩。部门负责人参与制定部门KPI、PRI体系,负责审批所分管岗位的KPI、PRI体系,负责考评所分管岗位的业绩。普通员工参与本岗位绩效指标的制定,负责所在岗位所有绩效指标的完成,认真配合所有与己相关的绩效考评工作。同时,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单位的NNI指标,并直接对所有部门和人员的NNI指标进行否决考评。 (二)考评方式与方法设计 1.KPI与PRI考评——上级考评。KPI指标可以直接由上级制定,PRI指标的制定则可以考虑自下而上的方式,即由下级提出考评指标以及考评标准,报上级审批。在考评时,上级考评者根据KPI与PRI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打分。 2.PCI和WAI考评——民主测评。由于员工的知识能力、努力程度等特质都是在达成绩效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和员工有业务相关的个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这些特质的作用,因此,PCI和WAI指标适用于民主测评,即由员工上级和员工同级以及下级对其进行考评。 3.NNI考评——绩效管理委员会直接考评。NNI是在正常考评组织之外,由绩效管理委员会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NNI异常数据,直接对员工的NNI指标进行否决考评。 (三)绩效反馈与改进体系设计 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来看,绩效考评结果反馈既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收尾环节,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换阶段。其作用是通过绩效面谈实现上级主管和下属之间对于工作情况的沟通和确认,找出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与员工共同确定下期绩效目标。因此,绩效考评结果出来后,必须要求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一次甚至多次面谈,以达到反馈与沟通的目的。 三、绩效管理的结果运用体系 绩效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员工培训、人事变动、薪酬变动的依据。 (一)为员工培训提供依据 绩效考评的结果反映了员工现有水平以及与标准水平的差距,为员工培训提供依据,可以运用于对员工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就是针对每个员工所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确定对培训的具体需求,用公式可表达为:个人培训需求=工作绩效目标值-员工实际工作绩效的考评值。绩效结果运用于培训效果评估是,根据前后两期的绩效考评结果的比较,来衡量针对工作绩效差距所进行的培训的效果。 (二)为人员配置提供依据 人员配置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人岗匹配,即员工的个人特点适用于岗位的客观要求。绩效考评技术就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过程及工作成果进行考察。通过绩效管理活动,可以掌握员工各种相关的工作信息,如劳动态度、岗位适合度、工作成就、知识技能的运用程度等。绩效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员工对岗位的胜任程度,不胜任则需要进行人员调整,甚至辞退。若工作表现出色则应该考虑晋升。 (三)为薪酬调整提供依据 绩效考评结果为薪酬调整提供依据主要体现在薪酬额度的确定和员工岗位薪级工资的变动两个方面。一方面,绩效考评结果可用于薪酬额度的确定。为了将考评周期内的单位整体绩效与员工个人绩效相结合,首先要在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绩效考核总体得分的基础上确定单位总体的薪酬额度,再根据上级单位各业务部门对应下级单位的部门考核结果确定部门的薪酬总额;另一方面,绩效考评结果也可以用于员工岗位薪级工资的调整。比如,员工年度考核等次被确定为优秀的,下一年度基础绩效工资可在原基础上高定一个档次,考核等次为基本称职的工作表现较差的员工,岗位基础绩效工资可下调一个档次。 四、小结 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工作,也有利于员工改进不足,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员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和结果运用体系这三个子系统,才能建立与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构建以我国测绘企业员工为导向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 摘要:在测绘企业内部建立适合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组织环境和企业文化,构建以测绘企业员工为导向的心理健康监控体系,通过实施有利于测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方式和技术,促进测绘企业员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理健康管理 群体环境 管理体系 在企业内部,构建以测绘企业员工为导向的心理健康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测绘企业管理者应积极构建和谐的组织环境,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和理解,建立顺畅的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沟通体系和企业内部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监控机制,缓解企业员工的心理焦虑和心理压力。 一、及时对测绘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管理 在测绘企业内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讲座,提高测绘企业员工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和技术。在测绘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地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缓解由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对测绘企业员工自身心理健康和生活的影响。 当测绘企业员工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烦躁等心理症状时能够及时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积极地对测绘企业员工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对测绘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员工援助计划技术,科学化和系统化地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监控和心理疏导,缓解测绘企业员工由于心理焦虑和心理抑郁所产生的酗酒、精神恍惚、情绪易怒、大喊大叫、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问题,提高员工处理工作压力和家庭关系的水平,为员工设立健身房、聊天室、活动馆、学习室等设施,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在企业内部,从各个层面对测绘企业员工建立健康的心理疏导体系。 二、建立和谐的群体关系 测绘企业员工在融洽的群体环境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强大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群体力量是测绘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目标。在建设和谐的群体环境中,要明确群体目标,把企业员工进行有效整合,指明前进的方向。其群体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与员工的实际情况,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要建立科学顺畅的群体沟通机制和沟通环境,形成系统化的沟通体系。在沟通中,管理者要尊重和信任员工,注重沟通的平等性。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员工,积极满足员工的正当需求。尊重员工的人格、知识、工作、正当需求等,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解决群体的紧张环境,建立群体目标管理机制。增强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增强团结,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缓解员工的心理抑郁和焦虑感,形成和谐的群体环境。 三、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 测绘企业要积极实行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机制,实施适合员工发展的管理体系,增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员工与企业组织环境的有效整合和群力,注重激励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对员工的生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安全感。 为测绘企业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岗位,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设计。对员工进行职业适应性管理,设计出适合其自身人格特征的工作能力性适应的职业分析以及岗位设计,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对工作的影响,积极地为员工建立适合其自身工作和性格发展的舞台,缓解员工的心理焦虑和心理抑郁。 测绘企业要积极提高心理与性格测评技术本土化的研究和管理,研究影响我国心理与性格测评技术本土化研究和管理的因素。因此研究设计出适合我国测绘企业员工心理与性格特点的测评技术和测评管理系统显得非常重要。在心理和人格特征测评量表的设计中,要提高测评内容的本土化研究,在测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国家的员工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和意识形态以及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因此,我国设计适合测绘企业员工心理特征的心理测评量表时,在内容设计上要适合我国测绘企业员工心理和性格特点,能够非常清晰地让员工理解测评的目标,对测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设计出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从而建立测评常模,分析各个测评项之间的影响因素,研究出科学的测评数据。建立测评技术本土化的研究,在测评技术的运用上,应适合测绘企业员工的自身心理和人格特征,积极提高员工参与的热情。由于测绘行业的自身特点,在对员工进行心理和性格测评时使用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和观测法进行测评。因此,通过这些方法有利于综合测评员工心理健康状态和自身性格特征。进行测评数据统计的本土化研究,测评数据要适合我国测绘企业员工的心理和人格特征,能够直接测量出我国测绘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质、职业适应性、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征。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基于C/S模式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在对中小型企业的需求进行考察分析后,根据员工信息管理的内容和用户特点对系统作出需求分析,分析和设计了基于C/S模式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着重介绍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了员工基本信息模块、管理员模块、工资模块、考勤模块4个模块,并对几项主要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采用了C/S模式来实现远程登录管理模式,数据统一放在服务器端,可以实现远程登录来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以及更新,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关键词:员工管理系统;C/S模式;远程登录 0引言 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也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容、功能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和管理手段,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对一个企业来说影响重大。该员工管理系统是在实地考量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与实际情况后,实现了对员工的信息、考勤、工资等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员工管理工作的成本,减轻企业管理员工的负担,方便员工信息的更新、维护和查询,增加数据的安全可靠性,从而提高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的效率。 1系统功能设计与分析 1.1功能设计 系统要求提供员工基本信息的维护功能,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此项功能及时添加、修改和删除员工的基本信息;提供每位员工每月业绩的信息,使得管理人员能迅速地掌握每位员工业务方面的情况;为维护数据的安全,系统对不同的用户应赋予不同的权限,并对所有的信息都应具有查询、统计等基本操作功能。为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采用C/S模式,远程登录数据库获取数据信息,数据库只存在于服务器端不仅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安全性,还能减少客户端机子的运行负荷。 1.2模块分析 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有员工基本信息模块、管理员模块、工资模块、考勤模块,下面对这几个模块间的关系(图1)做出分析。 (1)员工基本信息模块。员工基本信息模块包括员工的登录、注册、查询、修改等基本操作。员工注册之后,系统获得员工的基本信息,员工登录系统也可对这些信息进行查询、修改等操作,无权删除任何信息。 (2)管理员模块。在登录界面,提供管理员及普通员工两种角色登录,权限不同。管理员登录之后,除了自己的信息,还可以查询所属部门员工的所有信息,并能对员工信息进行修改、删除、统计信息等操作,但不能修改员工的密码;统计后生成信息列表,便于查询。 (3)工资模块。工资模块可供员工查询自己每月工资详单,管理员有权限设定员工工资、加班费、奖金等,员工只能查询工资信息而无权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4)考勤模块。考勤模块在电脑上模拟打卡方式,员工上班下班时打开系统进行考勤,即可将员工上下班时间实时记录,若有加班、请假、出差等情况可由管理员对该员工的考勤进行标记,管理员可以查询所属部门所有员工的考勤信息,并生成列表。 2C/S模式 本系统侧重于数据的安全可靠性,采用C/S开发模式。C/S(Client/Server)即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又称C/S结构,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的一种。C/S结构的关键在于功能的分布,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减少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瓶颈问题。C/S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基于企业内部网络的应用系统,与B/S模式相比,C/S模式的应用系统最大的好处是不依赖企业外网环境,即无论企业是否能够上网,都不影响应用。 图1系统结构 C/S和B/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有自己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群,而随着Internet的兴起,无可否认,B/S已压倒C/S成为主流开发模式,但是C/S模式有着B/S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例如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更强,让其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不消退。 3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 3.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配置采用ODBC数据源加载Access 2000数据库,使用SQL数据库查询语言。 数据库模型采用关系(ER)模型,关系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数据模型。对员工信息及其权限和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与划分之后,优化后的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可分为4个数据表来表示:表1(Employee)存放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表2(Worktime)存放员工的考勤信息、表3(Wages)存放员工的工资情况、表4(WagesDesign)存放管理者对员工的工资设定情况。4个表均以员工工号为主码,表2、3、4均以工号为主键连接到表1,以此构建关系图,就可以通过工号查询到所有表格上的信息。 3.2远程登录实现 远程登录是实现的重点与难点,可以采用Java的Socket编程。 采用JAVA 的Socket编程,完成对Access数据库的远程登陆连接,保证数据库只存在于服务器端,可以通过对于不同用户的权限,来设定不同的SQL语句执行权限,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远程登录模块可包含以下4个类: ExcuteSql.Java: 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命令交互类; GetSql.java:连接数据库类; Server.java:服务器处理SQL语句类; VisitDataBase.java:客户端根据要求向服务段发送SQL请求并获取对应的回应。 运作流程:服务端首先在对应的端口建立线程监听,然后由客户端提出SQL语句请求,发送给VisitDataBase, VisitDataBase将语句封装成ExcuteSql命令,也就是客户端与服务端协商好的方式,并将其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监听到请求后建立对应的线程响应请求,先解析命令和验证发送命令用户的权限,然后对对应的SQL语句处理之后作出反应,返回给客户端。若一段时间内未再从客户端接到SQL请求,则中断连接,继续将端口切入监听状态。 4结语 本文通过Java语言研究和实现了一个基于C/S模式的实用性中小型员工管理系统。本系统在设计上从员工用户角度力求操作简洁明了,界面友好;从企业角度力求对信息可以快速整合、查找,数据的安全完整性,提高可靠性及保密性,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好的服务。该系统可以满足中小型企业对员工管理的各种需求,减轻企业管理员工的负担,方便员工信息的更新、维护和查询,增加数据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的效率,开拓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预拌混凝土企业员工档案管理系统 摘要:本文介绍了员工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设计思想,使用Delphi建立一个通用性MDI结构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档案分类管理、档案柜资料管理、档案管理、档案借用管理和档案归还管理等。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借用 档案归还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员工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2、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主要任务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和分柜管理,还可进行档案借用和档案归还管理。另外还提供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并且具有密码和权限管理功能。其功能主要有如下几项: (1)密码和权限管理功能,不同权限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利。 (2)应用程序与数据卡服务器连接配置功能,用于在应用程序中配置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服务器名和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名。 (3)档案分类资料录入,包括分类序号、档案分类名、档案分类所属部门、备注、建档人员、建档日期、修改人员、修改日期。 (4)档案柜资料录入,档案柜号、档案柜名称、备注。 (5)档案记录录入,包括档案编号、档案名称、档案柜号、档案人姓名、档案人工号、修改人、修改日期、建档人、建档日期、正文页数、附件件数、附图张数。 (6)档案借用记录录入,包括档案编号、档案名称、借用人员、借用日期、备注。 (7)档案归还记录录入,包括档案编号、档案名称、归还人员、归还日期、备注。 (8)档案分类资料和档案柜资料记录的修改和删除功能。 (9)档案记录的修改、删除和组合查询功能。 (10)档案借用和归还记录的修改、删除和查询功能。 3、系统主要窗体详细设计 3.1 档案管理窗体设计 档案管理窗体是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在这里可以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记录。在“档案管理”窗体中,档案分类信息表的档案分类名称字段记录会显示在树状检视元件TreeView对象的档案分类节点下。双击档案分类名,程序自动从档案记录信息表中提取双击档案分类名的所有档案记录,显示在右边的DBGrid对象里。单击“增加”按钮可以在选择的档案分类名下增加一条档案记录,其中建档人员、建档日期、修改人员和修改日期字段自动填写为档案分类记录中的对应字段值。与创建档案分类管理窗体一样,将窗体命名为“F_Manage”,对应“Archives_Manage.pas”单元文件保存。档案管理窗体如图1所示。 3.2 数据记录组合查询窗体设计 本系统具有通用性组合查询窗体。在档案管理窗体中单击“查找”按钮打开“数据记录查询”窗体。选择了查找字段和查找条件,再输入或选择查找值,单击“增加”按钮可以增加一条参数查找条件记录。参数查找条件记录显示在列表检视元件ListView中,在列表检视元件ListView第一列上选中一条参数查找条件记录,单击“删除”按钮可以从ListView对象中删除该记录。添加好参数查找条件后单击“查找”按钮,执行查询操作。也可以单击“全部数据”按钮来提取得到所有档案记录。查找字段下拉列表框使用了ComboBoxEx控件对象,与ImageList搭配使用,在每一个列表项前可以显示图标。查找条件列表使用了ListView控件对象,它可以实现资源管理器右半边的四种显示方式。 3.3 档案借用和归还窗体设计 当“档案借用和归还管理”窗体开始时,档案编号文本框处于不可编辑状态,单击“增加”按钮,档案编号文本框处于可编辑状态。在档案编号文本框中输入想借用的档案编号,并且自动启动过滤功能,如果档案在档案记录信息表存在,则会自动填写档案名称字段值。此时才可以单击“保存”按钮来增加一条档案借用记录,如果输入的档案编号在档案信息表中不存在,当然也就没有借用档案之说了。单击“档案归还管理”属性页,可以方便地切换到档案归还管理操作界面,其操作过程于档案借用管理差不多。档案借用和归还管理窗体如图2所示。 4、结语 该档案管理系统给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务员工作成效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探讨提高教务员工作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 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员工作成效 提高途径 一、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教务员工作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为解决因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工作难度增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问题,各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用教务管理系统已成为必然。 就目前我校采用的教务管理系统来说,是建立在学校校园网之上,涵盖了教学管理各方面的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基本上覆盖了目前的教学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务员对学生成绩管理、排课、考试安排等工作的效率:通过教学计划管理模块,能清晰地了解各个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应修得的各类学分,能实时追踪学生个人的学习状况,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保障;成绩管理模块能根据学生、老师的要求迅速查询学生成绩,并快速、准确分析、汇总学生的成绩情况,数据统计快捷而且准确;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模块的应用,使高校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教师、教室、时间等的高效调配和合理利用,解决了高校资源紧张、多校区、院系多级管理状况下排课、排考场难等问题,彻底把教务员从耗时、费力的人工排课、人工排考工作中解放出来;毕业生管理模块系统结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奖惩情况,参照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学位等情况进行审核,简化了人工核对的过程。可以说,教务员使用了教务员管理系统后,工作效率、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教务员工作效率 应用教务管理系统后,教务员日常教务管理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信息查询及维护也更加方便,教务员办事效率随之提高。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探讨进一步提高教务员工作成效的途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乐观心态,增强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务员面临着经济收入低,进修深造机会少、出成果难,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等问题,同时工作性质繁琐,肩负的责任重大。面对这个现实,教务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名利要看得淡泊一些,保持宽松平静的心境,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建立融洽与师生的关系;有助于激发教务员结合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探索出更快、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教务管理过程是教务员服务于师生的过程,因此教务员在日常的教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即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只有本着为师生全心全意服务的原则,才能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 为了适应教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教务员要积极参加有关教务管理系统的系列培训:教学计划管理模块、智能排课、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资格审核等模块操作的培训,确保在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只有教务员的计算机信息应用水平提高了,教务管理系统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才能有效实现。 教务员是联系上级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师生的纽带,常规教学管理的组织者、教与学双方矛盾的协调者,因此教务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得到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各系(教研室)的支持,使院(系)的各项教学工作围绕学校的工作部署有序开展,从而保证教学过程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3.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寓创新意识于实际工作中。 教务管理工作虽然繁杂、琐碎、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但基本上是围绕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展开的,因此教务员应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的规律性,了解自己每学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及大致时间安排。对工作早考虑、早启动,才能变被动应付工作为主动完成,还能有效防止几个任务同时下达时工作手忙脚乱的情况出现。 就以应用教务管理系统的智能排课模块进行排课为例,智能排课模块的应用,能有效解决高校各种资源的冲突与浪费,但个别专业课课程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要求,部分教师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及行政、教学双肩挑的教师对上课时段的要求等,还需要教务员在排课前充分考虑到。同时教务员还应严格执行学校有关的排课规定,如排课均衡分布、减少跨区、减少师生疲劳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可能制约、影响排课开展、顺利进行的各种因素,并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再结合智能排课模块进行排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确保排课工作的稳定开展,教务员工作也变得主动,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从而达到了以服务为本的目的。 教务员在应用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等模块,落实院(系)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组织考试,审理学生毕业资格等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因此教务员除了要事先提前做好具体任务的准备工作外,还要善于总结工作过程中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务管理过程中有所创新。 三、结语 教务管理系统为高校教务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只有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充分应用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发展。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谈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员工培训越来越被公司所重视,成为企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员工培训管理系统符合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的规定,满足公司日常员工培训的工作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直观、方便、使用、安全的要求。充分合理的利用公司的现有资源帮助企业的人事主管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人员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关键词】2.省略设计、运行于Windows 98或更高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员工培训管理系统是集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批――报名――培训管理――成绩管理――证书颁发――在线交流于一体的培训管理系统。 二、设计目的 建立一个方便而高效的网上培训管理系统系统,因为在线培训与管理是现代化办公的需要,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网上培训系统应成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这便于企业的综合管理,同时使员工有效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系统采基于Web的技术进行设计,全部操作均通过网络进行。网上培训管理系统应成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帮助企业管理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使员工有效的利用他人的知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因此,改进和提高组织的创新、响应能力、生产力和技能素质,是网上培训管理系统的另一个目标。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员工基本资料的管理,培训计划、培训安排的编制、审批、,培训班的报名,培训资料的管理,培训班课程安排、考试分数的登统,培训需求的管理,培训证书的管理,员工在线交流等。系统为大型企业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完成了系统的基本功能。基于Web的员工培训与管理系统的一个目标,就是创建在线培训管理系统。这是一个理想的企业管理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与在线培训指导使一个企业各个分公司即使不在同一个地区也可以同时接受培训与考试,这不但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但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已拥有使这一理想变为现实的技术条件。 三、开发工具 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省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主要优点如下:(1)优良的性能:asp.省略利用二次编译,代码优化,缓冲服务来大大提高了程序的性能。(2)程序与页面结构分离:asp.省略使用基于文本格式的存储方式。在开发完成后,只需要将页面和代码文件拷贝到服务器上就可以使用了;环境配置将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4)丰富的工具箱支持:在visual studio 的开发环境中,有丰富的易用控件,可以通过可以通过简单的拖放操作来实现他们,所见即所得,提高了开发效率。 四、系统分析 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时,进行了全面的设计,系统应具有友好性,安全性。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易学。为了确保,安全可靠,系统还要对不同的人设置不同的权限,例如,普通员工,不能随便注册,只能由管理员来添加。一旦员工密码丢失,有管理员恢复其默认密码。根据系统开发的依据,确立了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方向。(1)实现员工在线报名。(2)实现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核,查看。(3)员工在线交流。(4)员工培训需求管理。(5)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系统的目标确定后,从以下三方面对系统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该系统是用Visual 2005和SQL Server开发的,系统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无须专业化知识,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术,就能使用该系统。因而企业实施该系统没有技术上的阻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主要是对系统使用方面进行评价,系统购买经费非常小,且操作简单,可省去培训费用,对于大多数单位在经济上是可以接受的。(3)运行可行性。系统实现的主要实现了员工基本资料的管理,培训计划、培训安排的编制、审批、,培训班的报名,培训资料的管理,考试分数的登统,培训需求的管理,培训证书的管理,员工在线交流等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对上述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后,我们认为该项目的开发是可行的。 五、系统设计 系统数据表主要E-R图。在网站的数据库设计中,可以采用E-R图的方法来进行数据结构分析,E-R设计方法是一种通过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信息结构的DB设计方法。E-R图由实体、属性、联系三部分组成。系统共设计了六个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培训成绩管理模块,员工交流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系统信息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员工信息的添加,修改,查看;培训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核,,报名以及需求管理等;培训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成绩的添加,修改,删除,查看以及证书的;员工交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留言板实现的,添加留言和回复留言;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权限的设置;系统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系统信息的制定,审核,,查看。 六、系统实现 系统是基于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用户只要可以上网,随时都可以对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1)登录界面:当用户登录时,必须输入用户名称,并输入用户密码和确认密码,系统首先检查必填信息是否完整,若不完整则提示错误信息,当注册名有重复或密码与确认密码不一致时,系统提示错误信息。(2)员工信息管理模块功能实现:员工信息管理模块的功能只要是对员工信息的查看,修改,删除等的操作。(3)员工交流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留言,回复的功能。(4)系统信息管理模块:模块主要实现系统信息的制定,,审核查看。因为模块和培训计划的功能类似,所以在设计系统时直接用培训管理中的培训计划管理系统信息制定界面。(5)权限管理模块:模块的权限设置功能只对超级管理员具有。 员工培训管理系统基本完成培训计划的制定,,审核。培训班的制定,报名。培训需求的管理,成绩的查询,。方便了公司对员工整体信息的把握,可以对员工培训需求进行查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现信息,使员工及时的了解公司的最新信息。员工只需利用系统进行网上查询,报名。只要由管理员及时的查看即可。员工的各种信息都存放在数据库中,管理员可以对数据随时的更新,修改等操作。规范了企业的管理。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中国银行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介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银行的各项事务处理也逐渐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将银行管理者从繁琐、无序、低序、低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核心事务,整体提高了银行管理效率和对信息的可控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执行力,使管理趋于完善。本论文介绍了员工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过程。 【关键词】银行 绩效考核 管理系统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已由工业化经济逐步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各银行紧跟时代的脚步,转变着银行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人工管理体制,向信息自动化管理体制过渡。银行传统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向自动化管理模式转变,本文将对中国银行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进行研究。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绩效考核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的效率,也是银行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一、银行员工绩效考核理论体系 绩效考核是工作一段时间或工作完成之后,对照工作说明书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员工个人的发展情况,对员工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以此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切实保证员工的报酬、晋升、调动、职业技能开发、激励、辞退等项工作的科学性。银行绩效考核是以员工为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人事数据,包括这些人员所进行的考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相应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履行职责的程度,以确定员工的工作成绩。可以有效克服银行传统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水平提高较慢,骨干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银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进一步对工作的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寻求更高的个人业绩和组织业绩,通过岗位转换做到人尽其才,最终达到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双赢的效果。 二、员工绩效管理系统的功能 员工绩效考核系统是银行管理系统的一部分,银行对员工管理的内容很多,如员工绩效考核项目,员工绩效管理,工资的计算发放,人员信息的管理等。本系统采用B/s模式,使用用户分为银行员工和管理员。具体功能如下: 管理员功能模块:部门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绩效考核项目管理。员工绩效管理。绩效统计与查询。员工工资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普通用户功能模块:用户登录。修改密码。绩效考核查询。 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分类 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考核对象的岗位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与业务、管理任务紧密相关、适合用目标来量化考核的岗位,如工作岗位,对这类岗位考核应采用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第二类是事务性的、不适合用目标来考核的岗位,主要包括党政管理岗位、其它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具体对象,对这类岗位考核应采用岗位绩效指标体系。 关键绩效指标简称KPI,是指通过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和分析,提炼和归纳出组织运作过程中的关键成功要素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适用于与组织战略目标联系紧密的岗位,在银行主要是针对员工系列岗位。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要体现组织发展的导向,并善于抓住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应用“二八”原则以20%的指标覆盖80%的绩效内容。 岗位绩效指标是针对与企业生存和发展联系不紧密、无法直接用目标量化的常规性岗位设计的,它侧重于对工作过程的考核,通过将个人的行为和结果与岗位绩效标准进行对比来获得绩效评估结果。 四、系统总体结构 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具备简单易用,高度灵活性与可白定义性,能够通过该系统轻松的实现对员工的考核和员工工资的管理,提高办公效率。 (1)根据需求分析、用户的要求以及为完善系统而添加的一些功能,可以得到系统模块。管理员系统模块具体实现的功能如下:部门管理模块,完成系统所需部门信息的管理。员工管理,完成员工信息的管理。员工信息主要有:登录编号,真实姓名,性别,身份证号,部门编号,出生日期,工作时间,联系电话,基本工资,登录密码等。绩效管理,对员工的绩效信息进行管理。考核项目管理,对员工的考核项目信息进行管理。工资管理,对员工的工资奖金等信息进行管理。工资信息有:编号,员工编号,项目奖金,基本工资,实发工资等。绩效统计,对员工的绩效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员管理,对使用本系统的管理员进行管理。普通用户系统模块具体实现的功能为工资信息和绩效信息,员工查询自己的工资和绩效信息。 (2)管理系统的保密措施。系统数据库将设置操作员表,将管理员名称和密码记录在操作员表中,拥有管理员权限的操作员才能正常登录本系统,非操作人员将不能打开本系统。对于员工及管理员用户,系统设计了登陆界面,每个合法用户有一个密码,该密码由用户自行维护,从而实现对用户的身份验证。 五、总结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银行员工考核信息统计查询的管理是可行而必要的工作,实现银行员工考核信息网上管理,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考核的真实性客观性。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基于web的医院员工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 要:基于web的医院员工考勤管理系统能够为医院管理提供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平台。此系统可以大大减少考勤处理工作,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具有极大的实用性。我们以jsp为开发平台,运用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讨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实现。 关键词:考勤;jsp平台;MySql 基于web的员工考勤管理系统主要是为医院每日的考勤信息提供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平台。本系统以JSP为开发平台,运用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讨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最终能够实现考勤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相关的预处理操作。本系统大大的减少了考勤处理工作,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具有极大的实用性。 1 系统背景 在我国,多数中小型医院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用专人手工记录医院员工考勤情况,这种方式存在它的弊端,例如准确性较差,透明度弱,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等等,传统的考勤管理方式不仅增加了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考勤信息容易出现疏漏,甚至可能存在考勤监管人员考勤不平等的情况。由于多数医院存在全勤奖励,传统的考勤方式可能造成医院员工存在侥幸心理,容易出现代岗、脱岗现象,不利于医院的员工管理。 目前很多医院的员工都对传统的考勤方式非常不满意,都希望医院提供公平的准确的系统来管理员工考勤信息。对于医院领导来说,这样一个系统也很需要,领导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系统提前统计好某天的人员请假情况来适当的调整员工的请假批准情况,并且可以统筹医院事务流程,从而避免因考勤混乱而给医院带来损失。 2 研究目的 考勤管理是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部分,采用人力资源操作将浪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而且数据繁琐易错,因此,开发一个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制度化办公变得十分重要,员工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可以减少医院人力成本,使医院的管理过程更加系统化、制度化。系统的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着眼于医院的日常业务流程,分析医院事务往来,从而确立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完成对关系的设计。本系统内部实现对数据库数据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查询等各种操作,通过登录界面使得签到操作更为方便快捷,查询个人签到记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也确保了签到操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1 用户对象。本系统的用户对象是中小型医院全体工作人员。 3.2 应用功能需求。考勤管理系统使用人群包含三种,后台管理人员、员工和领导三种角色。员工可以登录页面、签到、修改个人信息、请假、查看本人考勤信息等操作;后台管理人员可以录入用户、删除用户、修改用户;领导可以查看员工考勤信息、批假,此外还添加了对员工申请的审核功能,还可以查看所有员工申请假期记录。 3.3 系统管理需求 (1)操作日志管理。员工可以通过原始密码登录修改个人信息、登录签到、申请假期;后台管理人员录入所有员工信息、删除员工信息;领导查看员工签到情况及日期。(2)用户功能。用户可以修改个人资料,修改密码,重新登陆等功能。(3)系统管理员功能。系统管理员具有增加用户,修改用户,删除用户等权限。 4 开发工具及系统开发模式 4.1 JSP技术简介 JSP全称Java Server Pages是一种动态的网页技术标准。动态网页是在静态网页的基础上加上JSP代码、ASP代码或PHP代码,这些代码需要服务器(如tomcat)的支撑才能运行。jsp技术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简单的说,JSP即html代码加上java代码。 4.2 JSP开发的优势 JSP技术继承了java语言的所有优点,可移植性,支持多平台运行,一旦写成,可在任意平台任意环境运行。一个JSP被编译器编译成Servlet,再由编译器编译成机器码或二进制码,在JRE(java运行环境)上运行。 4.3 系统开发模式 B/S全称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众多系统软件中,有许多应用软件的使用不仅需要下载客户端软件,由特定的操作系统支持,而且客户需要不断更新软件版本,是一个代价很高的系统维护。而B/S模式摒弃了这些缺点,在服务器端发送的数据通过浏览器传送给用户,用户只要安装浏览器即可使用系统软件,维护成本小且效率高。 5 系统总体设计讨论 5.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本系统是按照层次设计理念,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基于JSP平台的开放式软件。系统主要采用B/S多层架构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其应用功能模块由用户服务、考勤、日志管理和系统管理组成。 5.2 系统总体思想 在分析医院日常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出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如下所述:管理员录入所有员工信息,包括工号、姓名、性别、初始密码等,员工使用初始密码登录系统修改个人信息及密码,每日签到,并且可以查询本人的考勤记录,领导查看所有考勤信息,统计考勤率、管理请假申请。整个系统主要是servlet验证及数据处理两大部分。 5.3 功能模块 (1)用户服务。为所有用户提供基本的系统功能,包括修改用户个人资料、修改用户密码和退出系统功能。 (2)考勤。该模块为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使用用户为全体员工。 a.功能描述:员工可以申请假期、签到、查看考勤记录;管理员可以录入员工信息、删除员工信息修改员工信息;领导可以批准假期、查看员工考勤信息、统计出勤率及个人考勤率、统筹批假。 b.功能流程:普通员工填好员工表,系统把员工表信息插入数据库,并统一设置密码。普通员工首次登录时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及密码,每天登录系统签到,查看个人考勤信息,向领导申请假期。领导查看考勤信息统计出勤率、统筹批假。 (3)日志管理。为用户提供操作日志的查询界面,包括操作日志查询模块。 a.主要用户对象:系统管理员 b.功能描述:日志内容包括用户名、登录时间、操作时间、操作。 c.实现方式:每次用户在本系统进行操作时,系统自动把用户的操作记录在用户操作日志表中。 d.普通员工管理:普通员工保护好自己密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 5.4 实现方案。系统采用struts2框架实现。struts2框架的实现过程大致如下:客户端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地址,url地址的请求会通过http协议发送给服务器(本系统使用tomcat服务器),tomcat解析你请求的web application,交给对应的工程去处理。web.xml配置文件是工程入口,tomcat在web.xml文件中解析filter配置,filter配置中定义了需要过滤的url地址。过滤器类调用doFilter()方法时要参考struts.xml配置文件,struts.xml中的package找到url地址中的namespace,当没有找到对应的namespace时,转到web.xml给tomcat去处理,tomcat转到welcome-file文件。namespace中有对应的action,通过action的result配置,将相关result页面通过浏览器反馈给客户端。Struts2采用mvc模式把用户请求和页面展示分开。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传统手工的员工管理模式效率非常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已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设计并实现一套功能完整、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企业员工管理信息系统,该设计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三层框架制作,用来减轻企业管理人员的负担,方便员工信息的维护,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开拓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管理系统 设计 近几年,我国经济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它“无所不能”的形象深入人心。随之发展的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也日渐成熟,这大大改善了软件工作的环境。特别是近两年来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系统建设者手中有了更多更好的工具。这个新兴行业的崛起,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员工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企业的目的最终也要通过它的员工来实现,员工管理就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设计并实现一个企业员工管理系统,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计算等功能,来协助高层做出决策,降低员工管理工作的成本,减轻企业管理人员的负担,方便员工信息的维护,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开拓企业员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功能需求 系统管理包括登录、注册和修改密码。职员来公司报道时,由人事部门注册一个工号,即新增加一个员工,并按部门、职位赋予权限等。 系统能管理员工的档案,包括对员工编号、姓名、密码、权限、性别、生日、婚姻状态、学历、政治面貌、部门、职位、等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员工本身可以查看、完善、修改自己的档案。人事部也可以查看、修改员工的资料。 员工考勤记录的管理系统能管理员工的考勤记录,包括上班时间、下班时间等信息。员工可以查看自己的出勤记录,并完成每天的日常上下班打卡;领导也可以查看下属每天的出勤情况。 员工请假单的管理系统能管理员工的请假单,包括请假时间、原因、是否审批、是否被允许等信息。员工填写请假单,提交给自己的上级;该上级会接收其下属的请假单并审批;请假单的审批结果返回给员工查看。 系统能管理员工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培训项目、培训所需费用等信息。员工的培训由公司领导来决定、、修改、删除,员工可以看到企业对自己的培训计划。 系统能管理员工的薪水,包括日期、员工每月的出勤天数、每天的基本工资、奖金、福利、实发工资总数等信息。财务部结算每一位员工的工资,员工可以看到自己每月的工资。 二、系统设计 1.模块设计 用户即员工进入企业员工管理系统前需要登录,经系统权限验证后才能进入。登录时所用的员工编号唯一,根据权限的不同,员工登录系统后看到的信息量也存在差异。当用户进去系统后,可以看到共有5个模块,分别为:系统管理、档案管理、考勤管理、培训计划管理、薪资管理。如果用户要退出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点击“安全退出”按钮即可。以下为系统功能模块图,5个模块下分别包含了一些子模块。 2.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数据库中的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不同的表之间需要建立关系,才能使数据互相沟通。但是,各表之间关系的建立要谨慎,避免由于误操作导致数据库的崩溃。 企业员工管理系统中,员工表(employee)最为重要,它与其他几个表都建立了关系。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拥有多条出勤记录、多条请假单、多个培训计划,当然也有每个月不同的工资信息。 3.数据库连接的设计 在数据库的连接方法上,本系统选择用Hibernate。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Hibernate是采用ORM机制实现数据持久层的Java组件,是一种新的ORM映射工具,它不仅提供了从JAVA类到数据表的映射,也提供了数据查询和恢复等机制[13]。Hibernate的核心接口共有6个,分别为:Session、SessionFactory、Transaction、Query、Criteria和Configuration。 三、系统实现 本系统中,系统开发的平台是Eclips,系统的开发语言是Java,后台的数据量运用是MYSQL数据库。Eclips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基于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MySQL数据库是一个关系型的数据库并且是开源的,用于中小型规模的系统是非常合适的。下面是系统的部分界面实现效果图。 员工登录时,在Login.jsp页面输入工号和密码,到数据库中查找对应的信息,判断是否正确。 登陆成功之后,会进入系统的主页面,如图3所示:进入首页后,点击档案管理菜单,“领导”权限下,可以看到查看我的档案、管理员工个人档案这2个子模块。“普通员工”权限下,只能看到查看我的档案。 点击查看我的档案,系统根据登录信息中的员工Id,在数据库中查找到这个员工的信息,并显示出来。 考勤管理模块分为2块,一块是关于上下班打卡记录的管理,另一块是关于请假单的管理。同样分权限显示不同的子菜单项,“领导”权限下,可以看到全部子菜单:查看我的出勤、查看我的请假单、请假、管理员工出勤记录、管理员工请假单;“普通员工”权限下,只能看到查看我的出勤、查看我的请假单、请假。 点击查看我的出勤,系统根据登录信息中的员工Id,在数据库中查找到这个员工的所有出勤信息,并显示出来,那么员工可以看到自己每天上下班打卡的时间记录,如图5所示。 点击查看我的请假单,系统根据登录信息中的员工Id,在数据库中查找到这个员工的所有请假单,并显示成列表形式,如图6所示。 四、总结 本文在分析企业员工管理的现状的前提下,利用Eclipse、Tomcat6.0及MySQL等工具,基本完成了一个简单的企业员工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不仅方便中小企业提员工管理,而且节约企业的劳动力提高了员工管理的效率。 员工管理系统论文:员工个人特性对加油站管理系统使用的影响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X公司运行加油站管理系统的63座加油站工作人员使用加油站管理系统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人员结构、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培训等个人特性因素对使用加油站管理系统产生影响,以此提出加强加油站工作人员个人素质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加油站 管理系统 个人特性 加油站管理系统是ZY公司为适应长远发展规划,参照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国际通用做法开发的一套管理软件。该系统意在建立全国集中的系统架构,目的是实现数据集中管理以减少冗余,避免基层与总部信息不一致。但在现实应用中,加油站工作人员对系统运行情况反映比较强烈,主要意见认为系统运行故障十分频繁,给加油站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少影响;系统运行不稳定,不但没有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增加了工作量。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没有加油站工作人员在使用管理系统时“人为”影响的因素?带着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加油站工作人员实际情况探查工作人员的个人特性是否对管理系统的运用产生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ZY公司下属基层销售公司X公司运行加油站管理系统的63座加油站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5个加油站的工作人员。通过《XX加油站员工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调查工作人员素质结构;业务工作状况;身体状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业务工作状况包括:是否参加培训,岗位工作年限等方面;身体状况包括:健康状况问题。目的是了解加油站工作人员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是否是影响X公司加油站管理系统在加油站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5个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2、“健康”指狭义的健康定义: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 二、加油站工作人员对管理系统使用情况 采集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2010年3月8日至5月30日这一时段加油站管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相关资料,抽取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导致加油站管理系统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系统BUG”。根据调查,在该时间区间样本站系统出现的14个问题中,“系统BUG”出现9次,占了问题原因的64.29%(这一问题在X公司的统计数据为62.66%),说明问题的根源在于加油站管理系统存在缺陷。 2.X公司在加油站人力资源调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5个样本加油站在人员结构上有很大差异,如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等,这种人力资源调配的不合理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并导致加油站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加油站发展后劲不足、工作人员同工但劳动量不同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影响加油站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因素。 3.加油站工作人员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加油站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调查,在该时间区间样本站管理系统出现的问题中,“操作类”问题出现3次,占问题原因的28.57%(这一问题在X公司的统计数据为25.75%),这是仅次于“系统BUG”的第二大原因,而且在5个样本站中分布了2个站,占40%。说明加油站工作人员对加油站管理系统在操作方面仍不是相当熟练,培训不到位。 4.加油站工作人员缺乏对加油站管理系统常见问题的维护技能。通过现场访谈调研人员发现,截止2011年7月底,X公司对加油站工作人员在加油站管理系统上线前、上线后等不同阶段进行了持续培训。目前加油站工作人员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系统相关的操作技能,但缺乏对系统日常出现问题自行维护的技能。 三、加强加油站工作人员个人素质措施 据调研,加油站管理系统在运行中发生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操作类”问题,这个问题占6类主要问题的25.75%,因此可以判断“人”是影响加油站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调研中,发现X公司在加油站人力资源调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5个样本加油站人员结构差异很大。同时,根据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对系统故障处理的方式可以判断X公司对加油站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缺乏专业人才。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对系统故障进行处理的方式主要有“重启系统”、“在FUEL服务器FCC上强制清除”、“修改数据库”或“远程安装”,这些解决办法均暴露出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实际上对加油站管理系统出现的问题并不能科学判断问题根源、缺乏有据可依的技术性解决手段。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合理调配加油站人力资源。加油站工作人员是信息化的主体,员工素质对加油站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有一定的影响,而X公司对员工在加油站的调配存在不合理现象,加油站管理系统的上线使得加油站一些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大,在5、6类加油站显得工作人员不足。因此,建议在向加油站调配人力资源时,在年龄方面,应考虑老、中、青相结合;在学历方面,要考虑大学、大专、中专高中相结合。这样确保各站工作人员素质均衡,也为加油站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做好人力资源支撑,以确保加油站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 2.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首先要保证具体使用者对系统操作的掌握,建议X公司进一步加强加油站工作人员加油站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工作。 3.针对信息系统维护培养专门人才。为减少加油站管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顾客和加油站经营带来的不良影响,建议X公司对运行加油站管理系统的加油站选择有专长的员工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以减少问题出现时造成的不良影响。因为仅靠X公司信息管理部门的一两位工程师,往往无法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强信息系统维护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指导本专业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的特点,将教与学结合,讲与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贯穿始终。电算化会计专业实践性比较强,它涉及会计专业知识、电算化软件实操技能、现代信息化系统管理理论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维护技能等,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教育渗透,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特点,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理念。 一、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1.“手工”为主,“电算化”为辅。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初级会计电算化这门电算化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的其他方面涉及电算化的内容很少,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手工会计核算的层面上。分析主要原因,一是电算化会计核算的教学问题近些年才被重视起来。随着计算的普及,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的不断成熟壮大,人们才普遍认识到会计核算必然过渡到电算化时代。电算化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种状态下只能是将一两门电算化的主干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对电算化会计核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会计专业的其他主干课程税务会计、审计会计、财务会计等还是沿用现有的手工会计教材,在教学思路与模拟环节上都还停留在手工会计阶段。 2.理论学时较多,实践环节薄弱。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将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只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才能提升学习整体实力水平。目前,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理论学时偏多,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甚至达到三分之二,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理论知识上。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尤其重要,因此,在三年的职业学校教育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水平上。 3.校内模拟较多,实战经验不足。 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岗位技能型人才,突出岗位的实操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学生只是参与校内模拟,任课老师通常都设置好了模拟环境,通过这种模拟情景教学,虽然可以有效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提高学生一定的动手实操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生往往缺乏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如软件操作环境的变动,企业采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的变动等问题往往给学生实践造成一定的困惑。因此,职业院校教学设计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二、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目标。 职校电算化会计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职业化、教学环境情境化、教学内容岗位化为指导目标。在课程标准制定上,结合专业特点与特色,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学生实操角色与会计岗位分工相结合。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证、从业资格证、毕业证三证一体的全方位培养模式。采用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设立岗位认识实习、课程综合实训、岗位综合模拟、企业岗位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假期分散实习、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具体实施方案。 (1)精简基础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实用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各专业都需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法律常识等,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社会技能。另一类是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的专业基础课,如会计学原理、财经应用文写作、点钞、传票翻打等。其中点钞、传票翻打是职业院校学生走上出纳、收银员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只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基础课程的课时量,达到“学以致用、学以必用”的教学目的。 (2)强化电算化软件能力 电算化会计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核算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广义的会计电算化并不仅仅指金蝶、用友等通用的财务软件,还包括一切可以用于电算化会计的软件工具。作为office办公套件的excel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财务核算领域,它以其功能强大、软件成本低、通用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手工会计的辅助核算。因此,在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电算化核算的技能,不仅要开设初级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门专业的财务工具软件,还要开设计算机软件相关的课程,如excel财务高级应用、access数据库应用等,扩展学生使用电算化软件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电算化软件的理解。 (3)电算化理念贯穿始终 电算化会计专业强调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贯穿始终。除了初、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与电算化软件密切联系,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审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以电算化运行环境为教学实施对象,针对软件核算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进行教学与实践。岗位综合模拟实训可以以常见的财务软件为依据进行手工与电算化的并行模拟操作实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手工与电算化会计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软件模块功能的理解力。 (4)加强实操与实践性课程教学 会计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电算化会计又要求学生对软件操作熟练、熟悉直至灵活应用,因此,本专业教学要突出多实践少理论。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操演练,不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机房实操教学,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课教学在计算机实训机房内进行,而且对专业主干课程要进行学期末课程综合实训。学期末的课程综合实训,不仅能检验并巩固课程中间环节的掌握情况,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知识的全局性认识。另外,在高年级课程教学中开展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分别模拟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基本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固定资产会计、工资核算会计、往来管理会计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电算化软件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对信息化流程的综合理解力。 (5)促进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校企合作能够提供学生认识实习及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快地进入企业岗位角色提供帮助。校企合作还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会计专业人才走进校园开展实训辅导与讲座,拉近学生与社会岗位之间的认识距离。另一方面,电算化会计专业是一门集会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为一体的多学科综合性技能专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使企业会计核算逐步走向信息化管理一体化进程,它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因此,电算化会计专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进程。校企合作可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通过与财务软件公司及企业会计岗位人员的不断交流学习,了解并掌握岗位现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育能力水平。 总之,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和探讨,只要我们坚持职业院校教育理念,沿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将培养岗位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作为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就必将为职校教育事业开创新的篇章。 会计专业毕业: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摘要:近几年信息化在企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企业,硕士论文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影响最大,使会计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信息化;会计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管理是企业行之有效的一种内部控制方法,在一个企业里会计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货币是其直接的操作对象,直接联系到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会计的财务核算能够正确的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高速公路是一项大的工程,其中的会计职能更加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形式了,目前的会计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个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一、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职能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中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经营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对于高速公路经营的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的运算,以及对结果进行统计、确认、分析、记录等步骤,最后对高速公路的经营情况做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分析,通过在核算中发现的问题,来对高速公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监督职能就是针对高速公路中的每个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项目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计划预定的程序进行,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些经济活动作出监督,保证其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可以把我国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1.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 高速公路多是国内的大型工程,会计的早期管理时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生产管理的电子化过程。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电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电脑的不断普及下,企业抓住了电脑能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在公司的管理中就引入了计算机,其中会计领域深受益处,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面貌,或者说计算机让会计的工作方式完全从一个形态进入了另一个形态,电子技术使会计的工作效率更高,并且结果更为准确,会计是企业的核心部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是整个高速公路快速运转的推动剂,在更为快捷的财务预算系统下,高速公路的施工进程得到很快的提升。所以说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高速公路会计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虽然技术不成熟,但是却给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帮助。 2.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 对于高速公路的企业里,有着多个机构和部门,所管理的事物繁多,采购、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安全检查等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高速公路企业来承担,这样就为单机的电子会计系统提出了挑战,众多事宜已经不再是单机的会计模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高速公路里会计就从单机电子信息系统向着局域网进行转型,这个时期中高速公路会计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职责,而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系统的职责,整个信息网的系统中分工明确,每个会计负责不同的区域,最后再由总的会计对上述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结算。这样就完成了高速公路会计的由单机向局域网系统的转变。 3.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这个阶段的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就非常高了,这个集成的信息化的系统中,能够对整个高速公路企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密的核算和严格的监督。这个时期的会计信息化是不断按照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发展来的,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全面性、完善性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智能化工具,可以自动的对高速公路中每个施工的环节进行把握,做出科学的预算,为企业找到最有效的施工设计方案。现在很多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出了多个企业会计管理的软件,实用并且安全,这是高速公路企业得以更为快速发展的有效工具。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近几年已经非常的完善,然而随着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会计的信息化也会不断的升级,随着企业对会计的要求做出新的改变。 三、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1.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核算是企业良好运营的大事,尤其是工程成本的核算,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施工、护理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每个活动都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本,高速公路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实体,同样也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利润的最大化,科学的高速公路企业核算系统就为这种企业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核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成本核算、支出和收益核算永远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能够得以继续正常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系统,这个工作过程正是会计的职能之所在,会计是高速公路企业中资金运算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这就需要会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而信息化系统就为这个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企业会计的管理核算工作更加的便捷,更加的方便,信息化的实现多是靠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固有的特点就是准确、快速也体现了出来。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意义一方面就是在核算模式的升级,计算机使整个企业的数据运算系统能够准确全面的进行,节省了人力,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监督中的意义。 监督是企业中会计的又一大职能,财政是企业运作的主要风向标,会计则是对风向标做出统计和计算的人,会计对高速公路工程流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出统计计算,这种统计计算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工程监督,会计会对工程资金细节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哪边出问题都可以反映在会计的统计计算结果中,尤其是像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中,有人会觉得工程大很难做到管理的全面,所以就会打工程的主意,这些都逃不过会计的法眼。信息化对于 --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在于监督管理上的便利。信息化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运算系统,更是一个科学的监控系统,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在高速公路企业的监督管理中我们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对企业进行全程的检测,当会计的计算出现异常现象时,软件就能及时做出提醒,这样就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即使存在问题,被会计计算出来,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分析软件导致问题不能被发现,最后给企业带来危机时才被人们注意。信息化在会计的管理中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意义重大,尤其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会计经营管理这一方面,在给会计的管理带来准确便利的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市场的行情做出分析和判断,能够带给会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所以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有重大的意义。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试析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做为载体,创新会计专业实训模式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会计实训主要采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加仿真原始凭证和没有文字描述只有仿真原始凭证的两种实训模式,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通过这两种会计实训后,仍然无法准确识别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从而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因此,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会计专业会计实训模式,提高会计实训的效果。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操为载体的“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是会计专业会计实训模式的最好选择。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训;校企合作;真账实做 会计实训是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效途径,是落实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效方式。多年来,承担会计教学任务的各会计院校,对会计实训都十分重视,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会计实训模式和方法,有的院校采取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加仿真原始凭证的实训模式,让学生通过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加以实训;有的院校直接采用仿真原始凭证的实训模式,让学生通过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加以实训。采取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加仿真原始凭证的训练模式和没有文字描述只有仿真原始凭证的训练模式,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会计实训模式,我们称之为“文字描述实训模式和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模式”。然而无论是文字描述实训模式还是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模式,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两种实训模式与日常会计教学中文字叙述的会计业务事项非常接近,可以说学生只要会对文字叙述的经济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会计模拟实训,学生不需要根据原始凭证来判断经济业务事项的前后联系,不需要太多的会计职业判断。然而,真实企业的会计工作只有反映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的原始凭证,既没有文字描述也没有原始凭证的顺序排列。因此,我国目前的这两种会计实训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仍难以适应真实企业的会计工作,尤其是难以辨别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所反映的内容,无法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升学生辨别真实企业经济业务事项原始凭证的能力,准确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会计专业会计实训模式。 一、目前会计实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会计实训是会计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后,将会计实务知识引入课堂,采用真实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模拟会计实务操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会计实训按照实训的科目划分,可分为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按照实训的项目划分,可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按照实训的难易程度划分,可分为简单会计实训和复杂会计实训;按照实训的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文字描述实训模式和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模式。 文字描述实训模式就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描述每项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时间、内容和金额等相关信息,同时列示出与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相一致的原始凭证的实训模式。采用这种实训模式,学生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事项和相应的原始凭证进行相应的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这种实训模式与日常会计教学中所讲述的内容相同,学生容易接受,能够使学生迅速熟悉会计实务操作的流程,但这种实训模式与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原始凭证有很大差距,这种实训模式只适合初学会计专业的学生。 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模式就是在仿真原始凭证的前面或后面没有相应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事项只有仿真原始凭证的实训模式。与第一种实训模式相比,这种实训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所形成的原始凭证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原始凭证识别能力,但是这种实训模式与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实际会计工作中反映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的原始凭证,并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因此,要想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根据真实原始凭证对经济业务事项所做出的职业判断能力,仅停留在目前的会计实训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出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室里搞会计实训的传统会计实训模式,将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搬进课堂,走进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第一现场,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第一手实训资料,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做为载体,创新会计实训模式 为了实现会计实训与会计实务工作的直接对接,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走校企合作之路,将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原始凭证搬入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课堂,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实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从而对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到达预期的实训效果。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操为载体,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的会计实训,我们称之谓“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这种新的实训模式与传统会计实训模式相比,它跳出了传统会计实训模式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或按一定照顺序排列原始凭证的圈子,学生实训接触的原始凭证就是将来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时要接触到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原始凭证,因此,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是会计专业学生实现会计实训与会计实务工作直接对接的最好会计实训模式,是对我国传统会计实训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必须建立在企业自愿,择优选择的基础上。由于企业所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涉及各个单位的商业秘密,并不是任何单位都愿意公开本单位商业秘密的,因此,实行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必须建立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应本着自愿、择优的原则,由各会计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由企业提供本单位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所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及相关会计资料,同时,各会计院校和参与会计实训的学生也应当保守提供会计资料企业的商业秘密,尽可能减少由于会计资料公开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做到保护提供会计资料企业的商业秘密,保证所提供真实经济业务事项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各会计院校和参与会计实训的学生可以对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等相关会计资料进行复印或扫描、打印,并实行封闭管理,确保反映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不泄露、不外传,从而减少提供真实经济业务事项原始凭证企业的后顾之忧。 2.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所选择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成为校企合作单位,各会计院校必须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比如可以选择工业、商业、物流、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银行等各具特色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使选择的校企合作单位与各会计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相适应。各会计院校也可以直接与从事会计记账的中介机构进行校企合作,由于会计记账机构着各式各样企业的会计记账业务,所的各式各样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和代表性。因此,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各会计院校可以考虑直接与会计记账机构进行合作。 3.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所选择的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比如某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生产5个产品,5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耗费基本相同,只是产品的规格型号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只需选择2个或3个产品作为会计实训对象,没有必要将5个产品全部作为会计实训对象,也就是说,所选择真实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应当有所取舍,避免重复,不能照搬照套,而是应选择一些不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进行会计实训,所选择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必须具有典型性。 4.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所选取企业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时间应当具有连续性。目前的会计实训往往模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实训,学生实训后只知道如何进行“本月合计”,而对如何进行“上年结转”、“本年累计”、“结转下年”等会计账簿登记内容并不清楚。因此,在选择真实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所发生的原始凭证时,应当考虑时间上必须具有一定连续性。比如可以选择一个企业连续3个月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让学生进行连续实训,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进行“上年结转”、“本年累计”、“结转下年”等日常会计账簿登记,掌握会计的连续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必备的会计知识和技能,提高会计实训的效果。 5.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必须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提高会计实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目前的会计实训都是由各会计院校的老师在教室里指导学生进行的,而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应当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亲自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各会计院校的老师只能在实训中充当配角,帮助校外会计实践专家有效地组织会计实训教学,提高会计实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同时各会计院校聘请的校外会计实践专家应当具备中级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或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熟悉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程序,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能够胜任会计实训教学工作。 总之,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做为载体的“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是会计专业会计实训模式的最好选择。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会计专业大学生素质模型构建分析 【摘 要】 改变高校 会计 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是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通过会计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模型的构建,从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和适应与拓展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就业能力。文章提出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会计专业; 素质模型; 就业能力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2008年全球性的 金融 风暴爆发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变得更为困难,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术界自2002年以来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从政府、 企业 和个人三个主体来分析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对策热点在于分析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对于财务会计类大学生来说,提升其就业能力主要考虑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就业能力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模型。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1.会计专业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偏窄。高校重视 经济 管理类大学生专业的通用知识 教育 ,但体现为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知识结构偏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偏低。根据林志军等人的研究结果,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所有 会计 专业大学生应学习基础的人文社科和 自然 科学 基础知识,锻炼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会计专业院系应当扩大选修教学内容,一个专业除其主干课程以外,应允许会计专业大学生对课程选择、知识组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要尽可能努力减少必修课,增多自选课程。在教学过程方面,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引领、提倡学生锻炼全面培养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添加课本以外对增强学生能力有帮助的内容。 (二)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来提升专业应用素质 会计专业专业 教育 应是校企合作的典范,校企合作机制是一种以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应用素质和提升就业能力为重点,合理利用学校和 企业 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校企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会计专业院系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克服“以我为主”的运作模式,变从学校能力出发为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信息,在制订招生计划、确定专业结构和安排教学内容方面与市场接轨。其次,建立校外专家“智囊团”,聘请知名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业内专家学者,参与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建立企、校、研合作机制,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帮助制订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教学实习计划;建立广泛的人才供需网。最后,成熟的会计专业院系可以考虑校企联合办学,学校和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开设企业定向班,进行“订单式教育”。学校高级教师与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共同执教,实行优势互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可通过直接安排到合作企业来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素质,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通过合理引导学生提升沟通与团队素质 一方面,高校的合理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实训环节上。在教学模式上,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通过虚拟的实践场景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训环节小组集中实训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在此过程中要求指导老师通过合理分配小组任务并且要形成团队激励机制。另外,第三课堂的开辟,如团体辩论赛、班级 体育 比赛和模拟招聘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素质。 另一方面,社会和家庭的合理引导。社会环境和政策可以对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沟通和团队素质构成一定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高效协作的团队,只凭借个人力量,即便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高、表现再完美,也很难以一己之力创造奇迹。家庭需要进行合理引导多让会计专业大学生融入社会,多与人交流,使其学会宽容、学会协作、学会做人。 (四)通过改革就业教育来提升适应与拓展素质 改革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是以职业规划理论来指导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会计专业大学生入校后应通过科学的指导主动定位自己,了解社会环境,确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不断评估修正目标,最终定位较为理想的职业。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阶段即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等内容。在提高适应环境能力方面,老师一方面要帮助会计专业大学生实现认知自我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充分了解社会整体需求动向,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提升自我发展素质方面,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帮助学生评估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试析高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渐进式推进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国际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本课程的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顺应时展而变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前身是《会计英语》,2009年教学计划更改为《西方会计》,成为我校财经系各个专业的双语课程之一。本文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双语课程《西方会计》,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的选用以及考核方法六大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论文关键词:西方会计;双语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 财经系生源主要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毕业后主要是在该地区从事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作为高职学生,很多毕业生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毕业后会选择中资企业就业,对于外资企业望而却步。而双语课程的改革以及推进,将为我校学生叩响外资企业的大门奠定良好的基础。《西方会计》作为财经系双语课程之一,必将为我系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课程定位 作为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都随之发生变化。本课程是我院会计类专业培养财务核算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大学英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提高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提高涉外财务的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定位如下: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涉外财务处理能力。 (二)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的英语词汇、英语表达以及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注重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专业英语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能力目标: (一)具备财务岗位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口头沟通,专业英语表述得体。 (二)具备会计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书面沟通,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专业术语。 (三)具备涉外会计的实务操作能力,能运用英语进行账务处理,能运用英语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 (四)具备判断中西方会计准则差异的能力,能正确地对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账务处理。 三、教学内容 《西方会计》以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相关规定为导向,选取了西方会计概论、会计循环、会计要素、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分析四大模块作为主要内容。选取的内容由易到难,遵循了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过程。 选取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能力培养原则 本课程在“任务引领教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模块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突出会计实践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使用英语处理西方会计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原则 本课程同时按照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设计相关理论知识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辅助。英语作为一种背景能力,是学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工作语言,在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从事涉外商务工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采用了中西方典型的案例,便于学生对比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改革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来,废除“满堂灌”的方法,《西方会计》教学组织总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部分,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课堂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讨论辩论、中西方会计处理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在应用。 实训教学倡导以项目任务的教学途径,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法进行。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一定的知识学习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有关西方会计业务的处理。该活动要求每组学生将完成的项目以模拟公司的形式汇报总结,需要以小组演讲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同班同学及老师汇报,接受老师及同学就其报告内容的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改变了以往有些同学只是“抄作业”的敷衍态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2、网络教学。网络课堂将为同学们提供简单、有效并且实用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各大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科目的英语表述;相关的英文会计分录;西方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例如财务比率分析法等,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涉外会计业务。 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目前《西方会计》的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将于下学期投入使用。 五、教材的选择 《西方会计》教学团队的老师,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自编了双语教材《西方会计》。由孔韬,陈汉平担任主编,杨立艳,王祺担任副主编,该教材于2010年8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投入使用,受到学生的好评。 该教材是“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特点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之一,主要特点如下: (一)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 (二)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四)通俗易懂,突出应用性。 六、考核方法 《西方会计》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专业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平时布置的项目任务、课堂提问,出勤状况等都作为期末成绩鉴定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过程考核包括: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 教师评价部分主要通过作业记录、课堂参与度、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占评价成绩的60%。个人自评和组内成员互相评价部分可以从纪律、参与情况、组内成员协调情况、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占评价成绩的40%。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会计毕业论文资料库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实践教学, 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博士论文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构建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 实践教学; 质量保证 21世纪国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高级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将在劳动力市场更受青睐。高校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锻炼能力、锤炼素质的一个基地,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 在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国不少高校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传统的、过时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一直被沿用, 不能适应新时期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努力完善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以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实践教学的经验, 探索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要搞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工作, 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学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 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甚至轻视实践教学。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设置偏少, 实践教学一般仅占总学分(学时)的10% - 20% , 而国外高校一般为35% 左右; 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偏重共性教育、忽略个性发展,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 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 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就必须转变观念, 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 我们应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将实践教学从从属于理论教学服务的传统教学思路中转变出来, 重新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检验、深化和延续,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使实践教学为培养合格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服务, 确立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应有地位。目前, 我校会计学等专业正在逐步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 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各种实习实训课程的教材也在编写和完善的过程中,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 这将有利于我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进而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有些高等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本科院校, 没有专业实践的背景, 他们过去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企业第一线参加专业技术的训练和提高, 由于缺乏工程技术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 指导实践的方法和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经验不足, 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可采用两项措施: 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到厂矿企业、各种中介服务公司等承担实际工作任务, 增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是在实践教学的部分环节, 可以从校外聘请有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兼职作指导教师,一方面加强和充实了指导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高校教师向技术人员学习提高的机会。 同时可以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 使老师、学生获得更多了解相关专业发展动态的机会。如我校会计系曾请人大耿建新教授、南开大学周晓苏教授等为师生们做学术报告。他们的讲座把学生带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专业领域, 所传授的前沿专业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受益, 这对老师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帮助。经管学院还请来清华大学郝中军教授为我院教师作案例教学法的专题讲座, 对教师们有很大的启发。 三、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学生到企业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绝大多数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即使同意接受学生实习, 也只能作为参观性实习, 一般不提供让学生参加生产操作的条件。要想组织好实习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使它不流于形式、有较强的生命力、学时利用充分并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实习基地是否具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条件, 实习基地的各级领导是否配合学生的实习工作, 所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等, 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从我校实际效果来看, 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无疑是一种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较先进的开放式合作模式。可就近选择那些条件先进、专业技术面广的企业、部门或科研 单位 作 为固 定的 校 外实 践基 地 ;实践基地一经确定, 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要统一挂牌,以便提供教学服务, 便于监督和检查;对不具备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应及时进行调整。 为加强基地管理, 高等院校可制定和实施基地定位管理, 使高校实习教学基地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各项功能作用, 同时还能使基地的管理工作真正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我校会计系在近几年积极联系了校外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 提供了一些学生实习的工作岗位,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财务工作, 提高感性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与这些实习基地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步积 累 了 一 些 加 强 实 习 基 地 建 设 的 经验, 如实习单位的考察, 双方有关权利、义务等合同的签订, 实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的保证等。 在实验室的建设上要注重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 要有长远观点、创新精神及办学效益观点, 要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重复购置, 把小而杂、多而乱的实验室调整为综合性实验室、实验中心。实验室建设需要一定资金作为保证, 一方面要加大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 另一方面要挖掘自身潜力, 把有限的资金准确、合理、有效地利用。 四、实践教学管理文件的规范 与实践教学配套的规范、全面、合理、实用的教学文件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 实习) 指导书、课 程 设计 和毕 业 设计( 论文) 任务书等。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文件, 是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 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 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专业技能规范是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服务方向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及学科发展, 按学科体系提出系统的技能训练要求, 并规定必须完成或选择完成的内容。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应该依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学校的客观条件来确定、通过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确实的数据来论证, 避免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带有太多的主观判断和随意性。 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是以纲要的形式表现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大纲应对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 安排 、教 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细化, 它是每一项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 也是衡量教师的工作质量标准和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一定要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 明确各个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 否则, 失去部分教学质量的可控因素, 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质量的模糊, 教学质量评估难以得出有效结论。 以指导书、任务书的形式规范学生的具体工作, 指导其学习。以试题库、考核办法来规范对学生的评价, 制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及办法, 通过严格的考核获得学分。以上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在我校会计系都已经较为完备, 在实施过程中将结合实际面临的问题逐步加以修改完善。 五、改革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由于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要求不同, 同一专业不同年 级 的实践内容的覆盖面不同, 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各种需求, 也不够科学和合理。因此, 在考核的形式到内容上, 都不应该忽略实践教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学生的实践基本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和提高的, 因此要摒弃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思想, 把实践过程重视起来, 因为实践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规范比结果更有意义和价值。学生在每次实践中的表现都能在总成绩中得到反映, 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比一两次的实习报告结果或一次考试更准确, 对学生也更公平。 课程实践环节的成绩由课程实践指导教师负责评定, 实践环节成绩评定的依据包括: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日常表现、效果, 实习体会与交流情况, 实践报告与实习日志的质量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 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结论 实践证明, 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 以及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校会计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在实习单位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在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 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 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谈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 在财会教学中,应该抓住会计教学阵地,对正在会计专业教育的学生渗透“不做假账,诚信为本”的教育,构筑德育工作的交叉网。那么,应怎样对财会专业学生诚信教育呢? (一)为学生分析诚信为是会计行业的“生命”?主要从二来说明:我国已加入wto,我国的会计准则将与国际接轨,与外国投资者打交道会更多,不讲诚信受罚会更重,经济损失会更大,也会的形象。外国会计行业也将市场,我国会计行业还呈失信严重的状况,会计市场即便再过十年,赶不上国际,还会拱手送给别人,会计从业人员将会面临失业的困境。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会计人员讲求“诚信”长期利益和持续发展,放弃短期利益;为集体利而益牺牲个人利益,为整体利益而放弃局部利益,为利益而放弃利益。 (二)会计诚信的案例会计教学内容,将诚信贯穿于教学的。当置身于错综的经济环境中时,面对眼花缭乱的会计,应如何会计原则,书本并地告诉该怎么做,也不着标准答,一切都需要职业判断,很容易让意志和个人私欲凌驾于原则之上,从而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在会计诚信的培养,传媒的披露所带来的震撼和比理论的灌输和说教更为,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师社会地将报纸、杂志一、网站所报道的新闻和案例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多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比比皆是的信息,有性地指定和学生阅读某些财会的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学会如何拒绝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诚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书本上的知识,也许五年十年之后就要更新,而时代的发言人,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毫无疑问是与时展同步的,点,是的会计教材永远无法企及的。的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地传媒来地获取知识,更新和扩展地知识面,才能地职业判断力,地诚实守。 (三)聘请企事业高层会计人员实例讲解,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 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的学科。从情况来看,在会计教学方法上,我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而的会计教师上又是从学校走到学校,实践知识欠缺,有时显得说服力,应多聘请企业事业高层会计人员到学校来讲学,用亲身经历的实例对学生诚信教育,并要聘请法院的工作人员用的案例对学生法制教育,使学生牢固职业道德观念,能够在错综的经济环境下的职业判断,在金钱利益面前地把握,“常在河边走,坚决不湿鞋”。 总之,在会计专业课中诚信教育是每一位财会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诚信。财会专业教师应该自身素质,既要有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对的受教育者——明天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们循循善诱,帮助把握,健康地成长,原则、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依法纳税,高尚职业道德的接班人。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谈非会计专业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策略” 【摘 要】会计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不足,相关的基础知识较为匮乏,而且本课程又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专业术语让学生在接触伊始觉得枯燥无味很难入门。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讲述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降低其学习难度就成为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函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探究 会计作为一种专业计量和核算技术,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必要性语言。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前正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学好会计,用好会计是有切实的现实意义的。无论什么专业,其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结果必然融人这个经济型社会,懂财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取向。 《基础会计》是高等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该课程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专业方法,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并且往往感到比较枯燥。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中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多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探讨,笔者就从事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一些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谈一些体会。 1.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教学目标的设定 目前对于一位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读懂会计信息要比能够加工会计信息更为有用,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会计信息来为他们的经济决策服务。因此,我们教学的目标也应相应设定为: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理解会计信息并能够据此进行分析并加以有效使用。更好的服务于其工作的领域。 1.2教学内容的设置 就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1)着重整个会计流程的介绍 减少具体实务处理技能的训练。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让他们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清楚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工作程序,否则他们将无法理解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含义。我们应当看到: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告的设计、编制等具体实际技能,因为如果有这方面的需要,他们可以依靠专业的会计人员。 (2)增加对会计信息分析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我们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能准确理解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限制因素和外界环境,论文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当然我们需要做的也是让学生了解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能够让他们对分析的结果加以理解和运用,而并非需要他们去具体完成一系列财务指标的计算或真正掌握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 1.3教学手段的运用 因为受到教学课时、教学条件、教学模式习惯化的影响,目前许多非会计专业的授课教师在授课时,依然沿用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授课方式,并没有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改变。多数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多是对教材及联系的讲解,虽然在大多数院校已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内容依然以定义概念会计专业技能为主,习题记账等为辅,这就很难激起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和其本专业所学知识融汇在一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探究 2.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由于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应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社会需要的是懂财务会运用财务知识在自己工作领域的综合性经济管理类人才。非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目前很多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在教材、教师等方面依然和会计专业的一样,这就使得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和会计专业区分开来,没有形成适合其长远发展的教学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及人才培养目标,其教学目标应该为:把握会计学整体框架和工作内容,基本了解财务技能,能够理解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把会计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2.2完善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他特有的教学特点,教学以理解和应用为主,应减少其财务具体处理技能的训练,结合非会计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所需的会计基本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将会计知识合理的运用到非会计专业中,从而达到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之所以在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课程,也是因为所学的知识会在其工作的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的基础。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以财务报表为核心,包括财务报表的产生和作用、理论基础、编制方法、审计、使用等。简单的说,不需要同学学会编制报表,而是要能看懂报表知道其来历和构成,能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基于此应明确目标。制定合理的内容,合理分配课时,明确教学重点。根据需要可以增设会计学的选修课,如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税法、货币金融学等,非会计专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 2.3在教学手段上增加案例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实际的案例教学,或者说可以寓理论于实例中。特别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学费,每个学生都需要缴纳,也是他们最在乎的实例。站在财务的角度,是银行存款或现金和收入的同时增加。站在学生的角度是银行存款或现金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这种实例会使学生感觉到财务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更加有利于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会计基本原理和方向。 对于一位初步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无疑有不少优势,其一就是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学生所熟悉,从而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对一门新课程的陌生及紧张情绪:其二,案例教学相对于纯理论教学来说,更为有趣,一定程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毕业论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可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来运用他们所学到的会计知识的,因此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也更为明确,学习也将更为有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我们只需要让他们掌握理解分析案例中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并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会计信息的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案列教学,增加了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具体流程的讲座,或是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织学生参观学习,亦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知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中职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让职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有路、上岗有能。 关键词:校内模拟实习 公司制模拟实习 校企结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对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本专科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让职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有路、上岗有能。 一、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其原因 时常会碰到自己已毕业的学生在商场里当导购员或其他无关本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乏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令作为会计老师的我非常困惑和不解。 1、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 一方面,学校教学结构和开设的科目不合理,“重理论,轻操作”。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的学习和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方面,认为学生在毕业前只要考出会计证就万事大吉了,导致学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校内的模拟实习和顶岗实习只是走走过场,不能让学生了解到今后从事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实战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会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对管理、审计和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解决。用人单位对职校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放心,也不称心。 2、造成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现状的原因 (1)教师队伍不专业。 很多教师自己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就是镜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真正到企业或公司去体验过实际的会计工作,在教学生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有的即使毕业实习时参与了企业会计工作,但也只是做做出纳,简单地记记账,没有涉及到整个会计流程,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会计实习过程中,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指导实习,有可能会和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发生冲突。 (2)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资源落后。 模拟实习这一实验教学手段模式单一、内容简单、方法落后,有的就是给学生几张凭证、账页,几套模拟业务,让学生机械地做分录、填凭证、登账簿。这些枯燥的工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工作,比如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到税务局缴税和买发票、如何开具各种票据等,更是云里雾里。 二、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应对措施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可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会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来为校内的老师充电,更新他们的知识库,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可聘请有经验、理论知识过硬的会计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教授学生一些会计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整合和改进学校的会计资源,建立全新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实习体系。 应健全会计档案资料,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同时创建软硬件齐全的会计实验室,使会计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一体化并配备多媒体教学。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可创建公司制的模拟实验室:一般以四到五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角色,有序协同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并定期进行轮换,通过财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亲身经历财务工作全过程。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会计模拟流程外,可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会计电算化、点钞小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职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实习机会,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习我校和鲁泰纺织在服装和纺织方面的合作。比如和新星、银座等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使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走见习与就业一体化道路,这样既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时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又能消除私企老板对实习生不放心的顾虑,从而达到双赢。 总之,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务之急。这离不开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学校和企业能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和谐的就业新体系,达到校企共商、校企共建、校企共享、校企共赢的全新局面。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议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所谓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就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重点要看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还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本文针对中职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能力培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中职 会计教育 职业道德 会计能力 会计是一门传递信息报告主体经营活动与结果的技术,同时又会产生经济后果,影响到企业、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等相关方面的利益。因此,在中职的会计教育中既要作为一门技术手段来传授给学生,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为市场经济培养高职业素质的合格型人才。作为一名中职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一方面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本人就会计教学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职业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道德逻辑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二要培养学生形成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思维方式,三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则规范。如何实现这几个目标呢?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中职财会专业的教材侧重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普及教学,许多涉及行业职业道德的知识并未深入介绍,学生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会计事项应如何坚持会计原则,书本上没有答案,平时也未考虑过怎么做。因此,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设计一些道德困境的案例,课堂形式应多以讨论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不提供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使学生提前接触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难题,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行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如何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而不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会计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时时、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合法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职业道德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二 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的职业能力就是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各种能力的综合。首先要有过硬的会计专业能力,会计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会计业务核算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首先是对上面两项基本专业技能操作的训练,应充分运用财会模拟实验室,组织学生模拟会计实践操作,模拟公司机构组织设置各职能科室,财务科内还分设若干个核算岗位。教师引导学生按各核算岗位扮演成主办会计的角色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对一个企业的会计组织和管理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基本了解,并使他们对各财务岗位的业务核算理解得更透彻。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进行校外实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掌握并应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训练,毕业后能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2.对数字的敏感力 会计工作主要是靠数字来完成的,而不同的数字又代表不同的经济业务及含义,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数字要特别敏感,对见过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数字应在头脑中记下来,随用随取,这样对于做好会计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会计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珠算课中,要注重强化训练学生眼睛既要看数又要看珠,手既要拨珠又要写数,培养学生看数快、写数快、心算快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对会计数据有一种自然的职业敏感和条件反射。 3.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职业能力 (1)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依法办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会计人员必须做到洁身自重,塑造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在物质利诱面前能够做到不动心,这要靠多年的学习、锻炼,甚至是教训才能做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用一些企业财务工作方面的正反面典型案例,结合会计证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学生认识其重要性。 (2)沟通协调能力。目前用人单位非常看重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上级的信任、下级的支持、同级的配合以及相关单位人员的协作。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接触面广,财会人员经常与银行、税务、工商、审计、财政、客户以及本单位的领导、职能部门和职工打交道,作为会计人员必须要协调处理好各层面的人际关系,这对工作的开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灌输社交意识,学习社交知识和沟通技巧,并组织安排学生模拟财务外勤工作和财会法规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学会组织协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社交能力与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普遍的提高。 (3)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法则,是每一个人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据统计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5%,绝大多数知识要在学校之外的环境中获得;再者社会变化急剧,知识老化加速,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经常有意识地灌输这方面的思想。 (4)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毕业步入社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许多人都会感到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还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这就要求学生灵敏洞察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能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以适应现有的生存环境,积极地开展工作。 (5)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数据资料传输网络化办公手段的应用,计算机操作已成为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应用技术及对计算机系统的简单维护技能。在中职会计专业这些课程必须开设,而且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 (6)财务管理与分析能力。任何一家企业,其发展的目标都是要将企业做好,做长久。而实现这个目标,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其核心是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即如何抓好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投放、资金退出等环节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更重要的是应该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在财会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利用《财务管理》、《审计基础》等课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财务知识和决策方法多动脑、多分析、多讨论,通过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的分析,写出财务工作报告等多种手段来完成,以提高他们综合的财务分析能力。 总之,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更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教与学刍议 摘要:会计专业课程的教与学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本文将高职院校教与学的活动开展从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浅析,来表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专业 教与学 主体 目标 内容 手段 评价 反思 0 引言 会计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源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会计发展的深远影响,促使会计实务处理要求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面临会计岗位工作重心的转变,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提升,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获取先进的会计理念、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主要途径就是接受高等学校的正规会计专业教育,使之符合会计国际化的思想和社会需求。很显然,大学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与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 1 教学主体 如果说教育有逻辑起点的话,应该是教与学的活动及其关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与学的活动和关系有着先后的逻辑顺序,正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处的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师学术技能充分发挥的场域;从学的角度看:是学生首脑并用掌握知识的开端。说到会计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然是贯彻“以教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教育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来进行开展的,教师仍然注重强调课堂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积极地思维,不会动手去操作,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背离,能力和素质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那么首先要认识和了解会计是干什么的?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会计知识和业务能力?会计工作需要使用什么类型的工具(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等)。会计教育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关爱于学生。“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具体包含:“教给谁”、“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由教师在课堂上来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教学和互学互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进一步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教师单纯注重“教学”向突出“导学”而转变,这样即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来强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同时让学生提早接触实践,发挥实验教学的成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应该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学习规划,以此来确定自身在学习期满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走向社会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2 教学目标 我国各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和自主权,但都是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质量框架下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求,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凡开设有会计专业的综合性高校都会围绕专业知识的构建、学生智力的认知、核心技能的掌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务操作的能力等各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 2.1 知识要求 相对于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来说,要求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具有学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一,具备扎实的职业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应用数学等;第二,掌握一定的职业核心知识:如财务管理实务、统计学基础、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出纳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第三,熟悉职业拓展知识:如计算技术、涉外会计、酒店会计、银行会计、商业会计等。 2.2 能力要求 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具备相应地职业基础能力:如在校期间取得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具有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其次要求拥有坚实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会计领域业务核算、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会计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的能力;能够胜任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点钞、核算、记账、会计体书写等)。第三要求熟练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熟练应用办公设备及进行日常使用和维护;熟悉各类财务软件的运用;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 2.3 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高职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拥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职业素质要求学生不仅要热爱会计专业,具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从事会计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韧劲;有较强的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 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礼仪和社交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书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3 教学内容 在新修订的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有:经济数学、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等;集中实践课程有:计算机技能培训与考证、出纳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等。由此看来,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入门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那么应该把它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教与学。 3.1 从认识和了解会计开始,重视入门教育 在社会大环境下,为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需要运用怎样的会计知识,熟悉什么会计方法,以及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后需要学习什么课程、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在校期间如何学习、如何选课、如何完成课程作业,如何获得学习援助等,都将成为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当新生跨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入门教育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对会计的概念、方法、记账、核算等都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基本了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个专业岗位就是出纳,因此“出纳实训”同样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入门教育课程。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入门理论学习,伴随“出纳实训”课程的入门实际操作,对于日后毕业生胜任出纳工作,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3.2 会计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认知规律都是遵循层次化的,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传授和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技能水平,基本上都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难度加深的教育理念。 如“财务会计”课程的安排,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往往只是学习“基础会计”,这里包含了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两个部分,这门课程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会计要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而奠定基础。 到第二个学期,就要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还要求有会计技能训练、会计仿真操作。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熟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业务处理、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熟练编制汇总会计凭证、登记各类总账和明细账、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使用的文字教材以某一机械加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背景和对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完成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将枯燥的会计工作室场景化、直观化,犹如学生身临其境一个会计实体去感受会计实践活动,当然,这种仿真训练,可以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来完成,即给学生提供一个身临会计岗位,当一回会计的亲身体验。 最后阶段还要学习“高级财务会计”,此时要求学生在连续学习了会计专业知识以后,应该进一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处理、资产减值核算、或有事项分析、债务重组、借款费用核算、外币业务、所得税计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等等。尤其到后一阶段,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的核算技巧,侧重教会学生思考和运用,并进行实践和研究。 3.3 课程内容注重于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相结合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有一部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有效融合,比如:“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会计电算化实训”,指导学生将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来完成,从中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各个要素;还可利用计算机建立饼状图形来分析负债和权益结构,通过比较提出合理的、最优的融资决策建议;训练学生上机实践,使用规范的格式及熟练地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巩固单项实训中掌握的各个模块操作技能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凭证打印、简便准确。 通过教与学,还可以把经济数学、统计学基础、审计学原理等课程与会计知识联系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不仅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模型在会计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运用数学模型使学生对会计基本框架和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表格数据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更加体现出数学和统计学是整个会计工作的计算基础。 3.4 会计课程科目设计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衔接和协调 “双证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所接受。让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与自身学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显然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是一种新的严峻挑战。当面临就业问题时,用人单位就会向毕业生提出“是否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是“助理会计师职称证书”。相对会计岗位而言,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要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换句话说,其实也就是上岗证,如果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好比驾驶员没有驾驶执照不能开车一样,就无法上岗从事会计工作。因此,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就加入了要求学生毕业时一定要取得各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并且在课程科目上将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紧密衔接在一起,比如:课程学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重合,使学生既节约了学习时间,也可一科两用。课程科目和考试科目两者协调还加上一定的优惠条件,如毕业时凭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抵学分。 4 教学手段 会计课堂教学的方法应当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强调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以及如何掌握学习技巧,由此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操作贯穿起来,学会实践操作,举一反三。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首先可从感性认知着手,然后再由理性认知开始,最后到实践操作为止,完成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从入门熟悉的过程。 4.1 当新生踏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会计的基础知识教育,绝大部分同学(除开少数职业高中的对口会计专业学生)几乎对会计没有任何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到学校所在的财务部门参观考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到一些大型的公司参观。让学生对会计是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分成会计和出纳岗位?主要职责是什么?怎样进行实际操作?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是怎样由会计来进行反映和监督?有了这样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提升。 4.2 有了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进入第二阶段的理论学习,学生自然就不会感到十分陌生。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牢牢把握会计专业知识的总体框架结构,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着重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通过浓缩章节、归纳中心、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重点答疑、例题练习、课后作业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动手、探讨分析、思考练习的各项能力。 4.3 在现代化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也是教师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通过课堂的幻灯演示,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图表更加生动、表格计算直观、数据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课件展示可以鼓励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注意观察如何进行正确地填写各类表格,怎样掌握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 4.4 当进行会计单项或会计模拟实训时,教师要积极运用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于一个会计实体核算的情境中。如教师把企业中的供产销各个主要生产经营部门的所有工艺流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凭证、表格、账簿、单据等都收集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运用这些实物,完成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各个步骤,模拟会计实际工作,从企业筹资活动的开始,组织生产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资金回收等各个环节,首先审核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结账,最后是编制会计报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要求学生准确核算收入、费用和利润,检查实际收支结余的数据是否与记账凭证上的数据相吻合,能否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如果不符,是何原因?要求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努力实践,正确使用会计体书写支票和凭证,牢牢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方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5 教学评价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三种途径:第一是由学校教务处派出检查组分别对课程责任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学、期中、期末)进行抽查: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等方面检查评分;第二是由全体学生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考核评价:从着装、语言、板书、表述、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评价项目来为教师测评;第三是由行政部门为其教学工作打分;很显然,最后的总分应该就是三者的综合。另外,任课教师也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如上课迟到、缺席、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等情况进行评价,一般而言,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70%,这样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健全了考试和考核机制。对于学生来说,修满学分不再仅仅局限于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平时的表现计分也十分重要。 6 教学反思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授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重点、难点、知识点,其他时间用来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主获取资料分析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探讨,并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方法。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与学”的活动情境;实施让学生承担完成主体角色来完成学习的任务;给学生享有与教师同等的动流表达的对话权利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与学的环境下,用陶行知先生的“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的至理名言来鞭策教师的行为。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从媒体、网络、广播、新闻、报刊、杂志中主动研究和探讨新的会计法规和新的会计准则,吸取新的知识、新的结构,更多地了解和阅读一些新的会计知识专题文献,将新的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和启发学生陈述、议论、探讨、理解、更新、思考新的会计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和雇用单位的满意程度。 在教与学的氛围里,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诱导学生肤浅地学习,掌握的知识不牢固。相反,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会鼓励学生深入地学习,喜欢这个专业,热爱这项职业,从而学习就有兴趣,思维就会敏捷、实践就有激情,工作就有成绩,能力就会提升,事业就会进取。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谈当前如何做好会计专业培训改革 【论文摘要】 会计专业培训要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我国会计教育组成部分的会计专业培训与知识经济的要求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会计专业培训必须做相应改革。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会计专业培训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会计专业培训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会计;培训;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我国会计职业的执业质量和会计培训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会计专业培训的特点,适时进行会计教学工作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培养适应新经济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新途径。 一、会计专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培训教育一直以来大多都由普通高校举办,且教学师资等资源主要依赖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会计专业培训也就自然承袭了普教的教学模式,然后缩减课时。教学计划即使修改也是委托普教的教师来代办,而对普教的教师而言,由于目前普教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以及学员基础差等因素,高职称和高水平的教师很少给参加会计培训的学员上课,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学员的实际需求,不熟悉培训规律和学员学习特点,所以,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员而言,也就没有针对性。 (二)实践教学环境和形式单一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就大多数会计培训的实际情况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同时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采用的许多资料是由教师自编的,无法保证实习实训需求。这种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员解决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但毕竟与实际情况有一段距离。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因为合作方收入与付出不等同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成为会计培训的会计实训基地。培训班实训基地的严重缺乏,使得学员的专业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 学员本身就是会计从业者或潜在的会计从业者,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目前会计专业培训学专业课程体系很少涉及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而且,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未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其中,难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四)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不够完善,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有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产品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知识面的拓展。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如商业、金融业、行政事业单位等。 另外,会计实践教学应包括会计(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三类学科的系列课程,还应包括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种方式。但从许多培训基地的模拟实验教学来看,真实体现模拟实验的课程只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计算机操作也较少。 枯燥的理论教学以及理论不能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导致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做不到扎实和稳固。 (五)师资队伍流动性强,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师资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执行者,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普教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但他们兼职成教教学,对会计培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对了解较少。 编辑整理 二是在校就读的研究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并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易于与学员沟通,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规律的研究,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退休老教师,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但对现代成教思想知之甚少,对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够熟悉,甚至不会使用,影响了会计培训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提高会计专业培训质量的途径 (一)改革教学方式,推广会计案例教学,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会计培训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员的实践操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好。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和实践性的契合点。 (二)围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培养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的原则,让学员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因材施教为立足点,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基础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及职业素养的课程门类和课时,减少专业必修课,拓宽专业基础,突出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应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为中心,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内容。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强调针对性,争取做到学即能用,适当补充会计实务中新出现问题的研讨专题课和“诚信、敬业”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着力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 (三)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员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必须扩大现代化教学的范围,提高现代化教学的质量。 (四)开展新会计知识讲座,完善师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会计制度、会计法规更新快,会计知识也随之更新。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新会计制度培训,更新知识。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同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讲座,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员,使学员了解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及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学以致用,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议高职会计专业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 摘要: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率大大提高,相关高职院校已将电算会计技能列为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但是,该技能在教学实施中仍存在不少误区,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会计专业电算会计技能培养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电算会计技能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我国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 一、以就业为导向,正确确定电算会计技能的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6年对浙江省内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我院会计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负责人;范围主要集中在绍兴、温州、台州、宁波、杭州五地,共走访企业60余所,收回调查问卷200余份。调查显示: 1、财务软件操作技能,是企业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首要条件。 当被调查者被问到“为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哪些技能”时,各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 “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以89.1%的比例,高居榜首。这说明软件操作能力作为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条件,其重要性得到了广大企业及财会人员的认同。 同时,通过统计被调查企业所采用的会计软件发现:用友、金蝶、速达、管家婆、新中大等软件在我省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其软件操作能力应是对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的能力。因此,学校须将财务软件操作的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即至少应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相应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 2、手工会计过渡过到电算会计的系统实施能力十分重要 上述选项中“手工会计过渡过到电算会计的系统实施能力”以80.3%的比例排在第二位,说明对电算会计人员而言,这一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调查发现,在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真正脱离手工记账的企业仅很少,绝大多数企业属于人机并存的记账状态。因此,我们还对企业中各子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可见,不同的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和范围都不一样,财务系统中的账务处理、工资、报表等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其他系统应用面相对较低。为什么会如此呢?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原因有二。其一,企业资金有限,只能在部分领域中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二,会计人员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而这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这说明,会计人员的系统实施能力已经影响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另外,在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有近95%的企业打算在将来实施会计电算化,这部分企业一旦开始实行电算化,他们亦将面临一个“系统实施”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若能掌握一定的系统实施能力,是非常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 3、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能力也比较重要。 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是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会计人员而言肯定是有益的。为此,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 。①贵单位是否单独设置计算机技术人员岗位: 这说明,很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资金实力问题,或者是考虑到工作量问题,并没有单独设置计算机岗位。这在计算机大量在财务工作中采用的今天,对会计人员是非常不利的。 ②企业对所作用的财务软件安装维护工作是否由软件销售公司负责? 此调查结果说明,企业的软件维护工作主要由软件销售公司负责,但是,一些细小的计算机问题(比如病毒攻击、设备连接等),不可能也不好意思直接找软件销售公司解决,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更会无端浪费企业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目前一小部分企业仍在使用一些来历不明的财务软件(调查中发现,此类企业数量不少,但因涉及企业隐私无法确切统计其比例),这些企业在软件维护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此时,若财会人员自己能懂得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就能起到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的作用。 ③电算会计操作人员是否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该选项表明,电算会计操作人员具有想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愿望。 ④下列哪些计算机技术,你认为有必要掌握? 可见,除“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外(此内容各院校已开设相应课程),病毒维护、打印机等外部设备与电脑的连接、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技术、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等技能均有超过1/3以上的人认为应该掌握。 学校若能针对此类内容,为会计专业学生量身定制一门计算机课程,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人为此专门找到了12位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高职教师。他们认为,若能安排一门3学时/周的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上述计算机技能是完全可行的。 二、以应用为主线,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对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至少要设三类课程(如下表)。 第一类为技能基础课,主要介绍一般会计信息系统(erp软件)的功能模块和数据联系以及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学校可以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信息系统两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财务软件的系统划分和内部的数据联系,同时使其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计算机技能。 第二类为技能核心课程,主要介绍目前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应重点选取两种软件(如用友和金蝶)进行比较教学,可将其分为财务系统应用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技术两门课程,使学生学习由浅入深,掌握财务软件应用的一般规律。 第三类为技能拓展课程,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可以以综合实训的形式开展小企业erp系统实施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实施能力。同时开设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总之,电算会计岗位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岗位之一,学校对其技能的教学与安排一定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突出传统的学科界限,真正做到按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唯此,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提高。
浅谈审计软件开发风险评估:审计软件开发风险评价拓展 【摘 要】 审计软件项目开发风险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审计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以使关于审计软件项目开发风险的评价更为客观、科学。 【关键词】 审计软件; 开发风险; 评价指标; 拓展 一、审计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迂求的风险 (一)审计软件开发的外部风险 1.社会环境及其风险 审计软件作为计算机审计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包含审计全过程,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数据读取、数据分析、报告输出等都可由审计软件辅助完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软件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会计和审计的法律制度,否则软件产品就不合格,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导致项目失败,这是审计软件最主要的外部风险;另外如项目延期完工,产品性能低于预期等也会让供应商不满,给项目带来风险。 2.外部资源及其风险 软件供应商或软件项目的实施咨询服务商是软件项目的外部资源条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软件项目所需的外部资源不佳,为实施审计软件项目,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是选择国外较成熟的商业化软件,但这些产品的价格一般都很高,预算上难以承受;二是选择国产软件,国产软件大多不太成熟,性能不稳定。不论做何种选择,都有着极大的风险性,难以作出正确的决定。这种软件选型风险称之为软件供应商选择风险。如果软件选购的经办人员出现贪腐行为,那么这种风险更大。 (二)审计软件项目的内部风险 1.软硬件选择风险 在自身软件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可以联合软件公司共同进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工作。利用这种方式开发审计软件具有以下优点:审计软件开发任务主要由外部技术力量承担,审计机构参与开发的人员主要是在软件需求和系统分析方面进行配合,因此对审计机构的软件开发能力要求低。同时在合作开发机构的技术支持下,能保证开发出来的审计软件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较强的功能。 2.实施过程风险 (1)项目实施人员方面所带来的风险。审计软件的项目实施人员由软件供应商和会计师事务所两方面组成,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实施时间能否尽量缩短,取决于实施人员的经验和参与程度。一般来说,高效可靠的项目组都有以下特点:软件供应商方面的人员经验丰富、技术扎实;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参与项目的人员则是涉及面广,特别是业务部门要积极参与。不同的项目参与者在审计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他们有着各自的职责分工,任何一方的参与者出现问题,都会给审计软件项目带来很大风险。 (2)延期风险。是否延期是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都较长,一般需要一到两个季度,有的甚至超过一年。因此,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如果能做好项目进度控制、按预定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就能削减项目的延期风险。 (3)超预算风险。项目预算的执行状况也是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软件项目投资弹性大,成本预算偏软性,成本风险较大。同时由于软件项目实施时间长、期间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会导致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增加,且咨询、维护、调整、升级等预算外的支出会导致项目成本剧增,实际支出往往远超预算。如果支出远超预算,即使项目最终得以完成,客观上这些项目也是不成功的,甚至有些企业在权衡支出和效益后,如果觉得效益不明显,且支出过大,他们会终止项目的实施。 3.管理风险 软件项目不仅仅是业务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更重要的是一次革新,是对原先工作习惯和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它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软件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只有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能转变观念,吸收软件项目所蕴含的新的管理思想,才能发挥审计软件项目的效益。任何习惯的转变对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因此,如何克服这种痛苦带来的负面影响,顺利转变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理解和消化审计软件带来的新思想,是审计软件项目成功的又一关键;否则,就会带来管理风险。 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拓展 (一)传统的审计软件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及扩建原则 运用传统方法建立的软件项目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可以发现项目中大多数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对风险进行分类、分析、评价提供了目标,但还存在很多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项目中不同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体现出风险数据的组织化和结构化,没有体现出指标间的低耦合性、简单性、灵敏性等特点。二是涉及审计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错综复杂,而且风险之间还有多层次性,有些风险具有包含关系,这些都是传统方法下的指标体系所不能反映的。 因此,需要对审计软件项目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进行扩建,扩建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完全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囊括所有的潜在风险因素,兼具综合性、完整性,并通用于同类项目。二是简单性原则。在指标体系满足完全性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的项目,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合理减少指标个数,这样便于抓住关键因素,减少不必要的混乱,从而提高效率。三是低耦合性原则。由于指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点,因此允许有相关关系的指标独立出现。四是一致性原则。这包括两个层面的一致,首先是各个指标与整个指标体系不矛盾;其次是各指标相互之间没有冲突。五是客观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该在项目中客观存在,如果某项指标与项目实际不符,则应该从体系中剔除。六是灵敏性原则。随着项目的开展,当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指标,改变整个体系的构成。 (二)扩建审计软件项目风险识别体系 风险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这两类归纳起来共有四个途径:客观方面来源过去试验的成果和过去产品的数据两个途径,主观的数据来自专家经验数据和相似工程的数据两个途径,其中前者是完全主观的,后者是部分主观的。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两个途径:主观方面的数据来自专家咨询调查表,客观方面的数据来自国内类似软件项目的统计分析。具体的指标风险包含了以下内容: 1.需求风险 产生需求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包括需求分析不全面、需求分析方法不恰当、需求的定义不准确和清晰、需求未经用户确认、技术上还不能完成需求要求的功能。这些需求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给项目的进度控制和成本预算的执行带来风险。 2.技术风险 因技术难度大,系统复杂程度高,或者开发人员不熟悉开发技术或工具,导致项目开发延期。 3.进度计划风险 这主要是因缺乏应对意外事件的进度控制预案或没有对关键任务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而引起的。 4.规模风险 项目规模大小与项目成本控制偏差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项目规模会带来风险,一般是规模越大,带来的风险也越大。 5.项目先例风险 这是因项目组缺乏相同行业或相近系统结构的项目开发经历,导致项目开发投入增加。 6.成本计划风险 与进度计划风险相似,主要是因缺乏应对意外事件的预算预案或没有对关键任务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而引起。 7.实施风险 因项目实施过程中配套软、硬件没按进度提供而引起。 8.客户参与风险 因客户没有充分参与项目的实施,导致软件的功能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 9.质量风险 因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障组织、制度标准规范,导致项目质量无保障。 10.测试风险 缺乏有效的系统测试管理,没有建立起系统测试的相关组织,也没有制定测试计划、工作规范;或因测试工具和环境选择不当,导致测试效果不佳。 11.非功能性要求风险 因对非功能性要求缺乏必要的认识、技术难度大,增加项目投入。 12.管理层支持的风险 因软件开发企业或客户的管理层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项目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13.员工积极性风险 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项目进程。 14.技术与项目构成风险 技术与项目组成风险是技术水平以及项目构成,将会对项目的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三、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风险评价标准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影响的等级标准。在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之前,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和项目组能力进行客观的估计,制定风险驱动因子的量化标准。按照风险标准,极高对应的概率值是0.85—1.00;很高对应的概率值是0.65—0.85;高对应的概率值是0.45—0.65;一般对应的概率值是0.25—0.45;低对应的概率值是0.05—0.25;很低对应的概率值 软件项目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其他后续管理环节的基础。当风险评价标准确定后,邀请业内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判,可选择两类专家,一类是研究型的;另一类是实践型的。专家们根据参照标准在专家咨询表上填写评判结果,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出每个风险驱动因子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影响的级别。 四、结论 合理确定审计软件项目开发风险的评价标准,是审计软件开发的必需程序,也是关键一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审计软件开发项目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操作有所裨益。 浅谈审计软件开发风险评估:审计软件开发的局限性与方向 摘要: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与技术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逐渐不能满足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的需要,会计信息越来越多,需要审计人员审计的账簿也越来越多。保证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审计行业关注的重点。审计软件的出现可以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运用的许多审计软件并不能够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所以开发更具适用性的审计软件是目前审计工作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关键词:审计;计算机;软件开发 一、审计软件的应用情况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庞大的数据需要,从繁杂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使得各个行业的工作方式逐渐由手工作业专为计算机作业,这也为审计工作方式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面对多而复杂的审计数据,审计软件的开发,不仅使审计的效率大大提高,还可以使审计风险大幅降低。审计软件能够进一步拓宽审计覆盖面,实现审计工作的新跨越与新发展。 目前的电子数据软件大多是通用的软件,为了使其在不同的单位适用,很多审计软件都被商品化了,并且都能在计算机环境下使用。近几年国内的许多软件公司和审计部门开发了与国内一些商品化的会计软件有良好接口的通用审计软件,虽然这些软件在功能部分与国外的一些常用审计软件还有一些差距,但这些审计软件是针对我国的市场并结合了国内会计软件的特点而设计的,所以在操作的便利程度上与适用性上相对于国外一些软件来说还是有优势的。国内的审计软件功能操作便捷,对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这使得审计人员不必具有很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更容易接受审计软件的辅助。 二、开发审计软件的局限性 (一)资源发展的不均衡 审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又复杂的伟大工程。为了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我国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审计的重大举措,有力的推进了审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审计软件的开发并不系统,存在各种各样的审计软件,各个单位采用的审计软件没有一个通用的设计标准,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途径,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存在重复开发的审计软件、盲目开发审计软件等问题,导致一系列的资源发展不均衡问题。 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这个方面,我国起步的比较晚,一直都比较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所以使得审计软件方面的开发从一开始起步的时候便出现了理论不足的尴尬场面,所以使得目前我国的审计软件、审计软件的开发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开发的软件很多但没有系统的功能划分,也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开发过程中的指导,开发出来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具有较差的兼容性。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的运用已是审计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审计理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电子数据审计分析的技术方法、研究深度与广度还没有被审计软件充分地挖掘,目前的审计软件只聚焦于数据处理,没有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运用处理。所以我国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对信息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运用。 (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急需提高 开发审计软件的局限性原因还有一方面是我国各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差别大,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与管理和对一些一般性事件进行处理,可以说是处于信息系统建的初级发展阶段,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还没有做到,出现较为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与国外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较,还是有很多差距。 (三)人才不足 从事审计行业的人员大多是对财务知识比较精通,而对计算机技术精通的审计人员是极其少数的,而审计类的软件需求在应用商品市场中是相对较低的。一些关于审计的软件开发商单位的开发人员大多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很少接触有关审计的工作,对审计知识的了解并不像专业审计人员那样深入,不能够从专业的审计角度来开发软件,造成软件的功能不合理、功能不全面,所以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软件运用效率并不高。审计软件的开发要求很高的综合知识,既要求开发人员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汇编语言的知识,又要求开发人员能够熟悉审计的业务与流程。这样的综合性人才是我国目前审计行业比较缺少的,很多高校无法培养出既精通计算机有精通审计的专业人才。缺乏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进程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所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提高从事审计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顺应时代的要求。 三、把握审计软件的开发方向 (一)实时监控 国内的现行审计软件大多是主要以定期的审计来设计的,通过对基础的财务进行审计,发现疑点,从而进一步明确审计活动。目前所进行的审计活动大多属于事后审计,是对结束了的经营活动进行审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量不断加大,信息更新更快速,流动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企业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实时审计的必要性要求也极大的增加。进行实时审计能够弥补事后审计实效性不高、线索不充分的一些缺点,能够为定期审计提供便利。 (二)审计项目多样性 目前审计软件的功能在操作上是比较简单的,有一定深度的企业专用审计软件基本没有,不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审计需要。在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审计,而是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技术,但是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程度还没有完全清楚的被界定,所以审计通用软件在审计工作中的功能定位比较模糊。审计业务流程多样且具有复杂性,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殊性,通用的审计软件无法满足各个行业和企业的不同要求。审计软件的功能开发需要有针对性,只有能够针对具体的审计目标与方法且适合具体企业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软件的功能与方法才能被充分利用,审计软件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目前的审计软件以简单的查账程序为主,无法提供灵活变通的技术与方法,各个审计软件之间的数据共享还不能实现,导致软件的效率与成果不尽如人意。 (三)可视化 在大数据的战略方向影响下,可视化分析是目前审计软件需要关注的重点。可视分析已经成为大数据审计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途径。可视化分析能够将计算机处理分析后的数据和人的感知能力融合入到一起,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可视化技术能够有成效的改变计算机自动化的分析方法所带来的劣势,能够使得人机交互与融合。当前,国内审计软件对可视化的研究还没有那么完善,所以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审计软件开发所需要持续关注的地方。目前大部分审计软件都不能很好放入可视化研究部分,这就需要在审计软件开发时结合审计工作的具体需求,开发出合适、符合审计工作内容的审计软件,这不仅能够对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做出改变和创新,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水平。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给了审计工作一个巨大的挑战,也为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审计数据的采集与查询、处理分析等流程都逐渐采用计算机来代替。能够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将会成为审计工作中的核心,网络审计将会成为未来审计事业的发展潮流。审计人员能够基于互联网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进行审计,这种网络办公能够极大的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开发结合审计工作需求的审计软件,能够使得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改进创新。高效的审计软件能够很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升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在信息化的建设上顺应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而更具针对性的审计软件能够更有效地发现舞弊与违法乱纪现象与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浅谈审计软件开发风险评估:审计软件开发风险评估探索 一般来说,高效可靠的项目组都有以下特点:软件供应商方面的人员经验丰富、技术扎实;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参与项目的人员则是涉及面广,特别是业务部门要积极参与。不同的项目参与者在审计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他们有着各自的职责分工,任何一方的参与者出现问题,都会给审计软件项目带来很大风险。延期风险。是否延期是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都较长,一般需要一到两个季度,有的甚至超过一年。因此,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如果能做好项目进度控制、按预定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就能削减项目的延期风险。超预算风险。项目预算的执行状况也是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软件项目投资弹性大,成本预算偏软性,成本风险较大。同时由于软件项目实施时间长、期间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会导致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增加,且咨询、维护、调整、升级等预算外的支出会导致项目成本剧增,实际支出往往远超预算。如果支出远超预算,即使项目最终得以完成,客观上这些项目也是不成功的,甚至有些企业在权衡支出和效益后,如果觉得效益不明显,且支出过大,他们会终止项目的实施。管理风险软件项目不仅仅是业务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更重要的是一次革新,是对原先工作习惯和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它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软件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只有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能转变观念,吸收软件项目所蕴含的新的管理思想,才能发挥审计软件项目的效益。任何习惯的转变对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因此,如何克服这种痛苦带来的负面影响,顺利转变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理解和消化审计软件带来的新思想,是审计软件项目成功的又一关键;否则,就会带来管理风险。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拓展 (一)传统的审计软件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及扩建原则运用传统方法建立的软件项目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可以发现项目中大多数的潜在风险,为进一步对风险进行分类、分析、评价提供了目标,但还存在很多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项目中不同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体现出风险数据的组织化和结构化,没有体现出指标间的低耦合性、简单性、灵敏性等特点。二是涉及审计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错综复杂,而且风险之间还有多层次性,有些风险具有包含关系,这些都是传统方法下的指标体系所不能反映的。因此,需要对审计软件项目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进行扩建,扩建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完全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囊括所有的潜在风险因素,兼具综合性、完整性,并通用于同类项目。二是简单性原则。在指标体系满足完全性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的项目,选择有针对性的指标,合理减少指标个数,这样便于抓住关键因素,减少不必要的混乱,从而提高效率。三是低耦合性原则。由于指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点,因此允许有相关关系的指标独立出现。四是一致性原则。这包括两个层面的一致,首先是各个指标与整个指标体系不矛盾;其次是各指标相互之间没有冲突。五是客观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该在项目中客观存在,如果某项指标与项目实际不符,则应该从体系中剔除。六是灵敏性原则。随着项目的开展,当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指标,改变整个体系的构成。(二)扩建审计软件项目风险识别体系风险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这两类归纳起来共有四个途径:客观方面来源过去试验的成果和过去产品的数据两个途径,主观的数据来自专家经验数据和相似工程的数据两个途径,其中前者是完全主观的,后者是部分主观的。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两个途径:主观方面的数据来自专家咨询调查表,客观方面的数据来自国内类似软件项目的统计分析。具体的指标风险包含了以下内容:1.需求风险产生需求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包括需求分析不全面、需求分析方法不恰当、需求的定义不准确和清晰、需求未经用户确认、技术上还不能完成需求要求的功能。这些需求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给项目的进度控制和成本预算的执行带来风险。2.技术风险因技术难度大,系统复杂程度高,或者开发人员不熟悉开发技术或工具,导致项目开发延期。3.进度计划风险这主要是因缺乏应对意外事件的进度控制预案或没有对关键任务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而引起的。4.规模风险项目规模大小与项目成本控制偏差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项目规模会带来风险,一般是规模越大,带来的风险也越大。5.项目先例风险这是因项目组缺乏相同行业或相近系统结构的项目开发经历,导致项目开发投入增加。6.成本计划风险与进度计划风险相似,主要是因缺乏应对意外事件的预算预案或没有对关键任务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而引起。7.实施风险因项目实施过程中配套软、硬件没按进度提供而引起。8.客户参与风险因客户没有充分参与项目的实施,导致软件的功能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9.质量风险因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质量保障组织、制度标准规范,导致项目质量无保障。10.测试风险缺乏有效的系统测试管理,没有建立起系统测试的相关组织,也没有制定测试计划、工作规范;或因测试工具和环境选择不当,导致测试效果不佳。11.非功能性要求风险因对非功能性要求缺乏必要的认识、技术难度大,增加项目投入。12.管理层支持的风险因软件开发企业或客户的管理层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项目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13.员工积极性风险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项目进程。14.技术与项目构成风险技术与项目组成风险是技术水平以及项目构成,将会对项目的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风险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风险评价标准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影响的等级标准。在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之前,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和项目组能力进行客观的估计,制定风险驱动因子的量化标准。按照风险标准,极高对应的概率值是0.85—1.00;很高对应的概率值是0.65—0.85;高对应的概率值是0.45—0.65;一般对应的概率值是0.25—0.45;低对应的概率值是0.05—0.25;很低对应的概率值 0.05。软件项目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其他后续管理环节的基础。当风险评价标准确定后,邀请业内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判,可选择两类专家,一类是研究型的;另一类是实践型的。专家们根据参照标准在专家咨询表上填写评判结果,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出每个风险驱动因子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影响的级别。合理确定审计软件项目开发风险的评价标准,是审计软件开发的必需程序,也是关键一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审计软件开发项目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操作有所裨益。 作者:杨扬 余莉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财务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摘 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分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首先,校内财务管理实践基础薄弱。大多数高校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而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不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校内实践是在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具有直观的认识,并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全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大多数都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并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而建立专供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并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高校却很少。 其次,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建设财务管理实践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但是,一些单位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接收实习生,而且即使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有的也不积极配合,使学生拿不到相关资料,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这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几人甚至十多人在一个单位实习,影响了实习效果。因此,建立和巩固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再次,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既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而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过去从事会计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主要是因工作需要转为财务管理教学和研究。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行为,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全面,组织更加合理,教学效率更高,必须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即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 (一)一个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知工艺、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分析技能和反求能力,所以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应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二)两个保证 首先,实践计划。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实践计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纲领”,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实践性教学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应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中融会理论性,使实践教学融于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其次,实践教材。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在制定实践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实现投资、筹资、营运资金、股利分配等资金运动过程的一体化;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资金运动过程的实际要求。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应该涵盖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和谐统一。 (三)三个结合 1.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要利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环境更接近于生产实践,更接近于社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和思想作风的培养融为一体,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快速适应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反映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外的实践,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这比纯理论的说教、灌输收到的效果要更为明显。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内教学时数的缩减已成趋势。与此同时,必须更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分量,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包括以下几方面:(1)利用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克服了过去实验设计中存在的照搬书本知识,教师设定实验内容、学生照着做等弊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实验;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来选择。老师可开出多个实验项目,由教师定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要求的程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这样就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2)对于一些因学时所限而未能设置课程设计环节的课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具有课程设计性质的大型作业,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用结合,也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3)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加以指导和管理;或安排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培养其科研能力。 3.产学研相结合。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应用目的,尤其是对于专业课实践、模拟训练和毕业设计,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实习中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由学生在案例准备材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财务分析师的超然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四个层次 遵循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将其分为逐步递进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与公共基础课教学相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训练、英语强化训练等,以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应用素质; 第二层次: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相对应,设置了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单项实验,使学生获得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财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 高职院校自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能否健康 发展 的关键。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专业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自1998年 教育 部正式批准财务管理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许多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不多,时间也不长,对于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问题仍存在困惑和争议。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专业定位 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管 理学 还是 经济 学,近年来争论颇多,莫衷一是。在国外,通常把这一专业设在管理学下的 金融 院(系);在我国,这一专业却往往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摇摆,有的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院(系),但更多的是设在管理学下的 会计 院(系)。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则基本上设在会计系或经管系下。 在财务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西方财务理论界认为,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公司理财学三部分组成,从理论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管理学游离于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在1992年11月《 企业 财务通则》前后,我国的企业还很少涉及财务问题。当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也不清晰,更谈不上研究财务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流行的依然是将财务管理纳入在会计之内的“大会计观”,财务管理 自然 只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研究企业资金运动,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理财服务。1998年, 四、关于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目前,一谈到高职 教育 ,特别强调的就是“压缩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受此影响,有的教师为自己的理论深化有可能脱离实际而疑惑,也有的教师既无勇气详细地讲授财务管理理论,又无能力将理论融入实践,从而导致当前财务管理理论课堂讲授的徘徊与心虚状态。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不在理论研究,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理论教学而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理论对于实践而言,其作用就在于为实践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框架、一个原理或一个思想。同时,理论教学还能为高职毕业生以后备考 会计 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一门实践的 艺术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实验机房,有的甚至还有erp实验中心,这些都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大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仍局限于财务会计,与 企业 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差距太大。因此,学生在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外,还应走进企业进行实地见习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实践教学中,可实行实验、实训和实习的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相关课程 财务管 理学 科体系具有极强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如何解决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和成本管理学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样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管理会计学既无研究的特定对象,又同样是资金、成本的决策、计划和控制问题,因此,管理会计学就显得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将管理会计学中的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学,其他内容(如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管理等)均可并入成本管理学。 五、关于教材建设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尚无一套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财务管理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 辅导教材的复印件,既面面俱到,又毫无特色。所以,为使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走上 科学 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认真组织制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的原则就是既要有别于本科教材,又要充分体现财务管理课程的精髓。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混杂的局面,将其一分为二,分别编写财务管理学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酌情编写并讲解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教材可选用通俗易懂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财务管理案例教材也可选用较为全面介绍中外企业财务管理成败典型案例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教材。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引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路程,如今财务信息化已经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厂商竞争有序的一个民族软件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20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先后部分或全部实施了财务信息化,有200多家厂商经营财务信息化相关业务,有720万财会人员参加了财务信息化操作培训。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普及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迈上了新台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财务信息化的通用普及型阶段向高端专业型阶段转型。这个转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企业需要怎样的财务软件以支持这一转型?这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财务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1、记帐型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国财务信息化记帐型时期。 1978年长春一汽首次将计算机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真正开始。80年代初期,不少单位已经在财务信息化领域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显著特征是用计算机进行帐务处理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财务信息化的记帐型时期。由于计算机对财务数据计算速度快、准确性高,财务信息化将财务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传统的财务工作获得了一次真正飞越。但是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仅仅是模仿手工记帐,其触角并未伸及各单位的业务核算,无法体现财务信息化在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核心地位。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功能主要为记帐和会计报表生成;(2)数据库主要是dbase等小数据库;(3)应用部门主要是会计部门;(4)软件的流程规范性差。 2、核算型时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财务信息化核算型时代。 8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个商品化软件“先锋”问世,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向成熟,随后“用友”、“万能”等财务软件相继推出,使我国财务软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断旺盛的用户需求以及财务软件厂商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倡导,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越来越朝纵深方向发展。1989年,财政部制定的《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促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规范性越来越强。软件厂商的商品化财务软件集合了广大用户的普遍需求,其功能大大加强,财务信息化已经由简单记帐朝业务核算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显著特征是:(1)除越来越规范化的帐务处理外,财务软件已经在工资、固定资产、收付款、成本等业务核算方面功能性越来越强;(2)数据库除dbase外还包括了foxbase、foxpro等;(3)主要运行在dos操作系统上;(4)以单机应用为主;(5)仍然没有涉及会计核算以外的财务管理内容。 3、管理型时期-90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型时期。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引入国外mrpii管理思想蔚然成风,我国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开始按照mrpii的模式开发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1998年6月26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八家会员单位在奥林匹克饭店联合召开“全面进军企业管理软件领域”新闻会,从而吹响了我国财务软件厂商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全面进军的号角。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进军,简单的财务核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老牌软件厂商“用友”和这一时期崛起的“金蝶”,都在“突破传统核算、迈向全面管理”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财务软件开始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的一部分,与采购、销售、车间管理等管理领域有机结合;(2)数据库由access向sql server 逐步转移;(3)操作平台以windows 为主;(4)网络财务成为主要应用模式,(5)技术结构由f/s(文件/服务器)型向c/s(客户/服务器)型继而向b/s(浏览器/服务器)型转移;(6)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仍然不能支持联机分析、电算化审计,同时不能真正做到海量数据管理和会计国际化的趋势。 二、传统财务信息化的特点 我国以前传统的财务软件,无论是记帐型、核算型还是管理型,本质上都属于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于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使我国传统的财务软件具有一个显著特性,那就是“单一”,主要表现在: 1、功能单一 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记帐型发展到核算型再发展到管理型,功能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面前仍然显得功能单一,基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思想的财务管理得不到有效支持。财务软件能否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关注焦点,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绿色会计等许多领域的空白点等待填充。 2、技术架构单一 90年代末,财务软件由f/s技术架构转向c/s的技术架构,使财务软件技术有了一次大飞跃,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又使b/s技术架构的财务软件成为客户首选。但是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的财务软件,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例如:c/s架构安全性高但无法远程应用、b/s能广域应用却存在安全性和速度等问题。单一的技术架构难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 3、基础数据库单一 我国财务信息化一直以来强调的是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和财务处理程序的信息化,对于电子化之后的财务数据并未做精益分析,对财务处理工作也很少做历史性回顾。财务信息化满足的只是现时的财务数据管理和财务处理工作的要求,因此财务信息化选用的基础数据库大多是通用、价廉的sql server 、access等中小型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库构建的财务信息系统并不能支持财务、特别是集团性财务在海量数据管理方面的要求。 4、操作平台单一 microsoft 的windows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主要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目前大部分财务软件都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由于其界面美观、操作便捷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是却在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不尽如意。仅仅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财务软件无法克服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原有缺点,也不便于财务数据在不同操作系统用户之间的交流,操作系统的单一性成为制约这类财务软件性能的重要瓶颈。 5、界面语种单一 我国企业的“内向性”使其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上缺乏经验,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内、经营管理大部分在国内、人才大部分来自国内,导致财务信息系统只要符合中国的经济文化习惯即可。财务软件语种的单一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法便捷地使用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对我国企业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带来障碍。 6、支持的会计制度单一 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长期以来面对的是处于同一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信息接收者,企业如果需要发送应用不同会计制度编制的凭证、帐簿、报表等财务信息,只有通过手工换算的形式来实现,无法做到在同一套财务电子数据内依照不同的会计制度生成不同的财务成果乃至比较财务报告。我国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对会计制度支持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企业和政府对会计信息多元性要求,使企业财务数据在不同会计制度下的比较分析非常困难。 三、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我国的财务信息化和财务软件应该具备国际通用功能。目前国内个别软件厂商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直以技术见长的博科软件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体现平朴务实风格、追求管理和谐境界的博科软件,其o9财务管理系统在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宣传行为的前提下即获得了不少高端客户的青睐,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有明确需求。以目前国内成熟的财务软件为参照来分析,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与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相比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功能多元性:支持erp、crm、scm与电算化审计等 财务软件不是就财务而财务,而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与erp、crm、scm、hr等方面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提供kpi(关键表现指数)信息和审计线索。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是全球一体化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反馈中心,是企业国际化营销、制造、人力资源配给的综合经济反映,是国际间财务监管有力支持工具。 2、技术结构多元性:c/s 与b/s共存 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突破c/s和b/s的各自缺陷,以b/c/s的多元化技术结构建立混合应用模式的财务信息系统,兼顾系统在安全、灵活、开放、速度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xml网络协议是技术结构多元性的基础,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化财务信息移动交换和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下,新兴的蓝牙技术和网格计算也将逐步运用到财务软件系统中去。 3、数据库多元性:大型数据库支持 db2数据库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卓越性能,以及真正的海量数据吞吐功能,成为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的首选数据库,同时oracle、sybase、informix等大型专用数据库被广泛应用。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数据库,而是可以任意挂接各类数据库。财务软件基础数据库的多元性功能,对已经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企业来说,不必为了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而重新购买数据库,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财务软件的系统适配性,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企业投资。 4、操作平台多元性:跨操作平台 财务数据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种操作平台,使不同操作平台下的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已经成为财务软件用户的迫切需求。同时财务数据自身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不但能够运行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还可以同时支持unix、linux、os/400等操作系统。操作平台的多元性不仅使财务软件突破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瓶颈,而且使财务信息的交换和利用非常便捷,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对财务信息系统的需求。 5、语言界面多元性:多语种支持 语言国际化是财务信息国际化最直接的体现,多国语言支持使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财务信息系统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进行沟通,特别是对于跨国性企业和国际间的合资企业来说,语言的多元性是面对wto的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必须具备的要素。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语言界面的多元性,不同于各种不同语种的软件版本,而是能够做到在同一版本的软件里多语种即时切换。 6、会计准则多元性:支持国际会计准则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的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汇率、多币种核算,即能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中式”财务报告,也能按照西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西式”财务报告,甚至是中西混合式财务报告。财务软件支持多元性会计准则这一功能,有利于财务信息接收者立足于不同的会计环境,评价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 结语: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上面临着巨大变革,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承载体,也将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而变革。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精益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企业在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时,那些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成为首选。预计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会将原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升级为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这一时刻的来临,将会促使我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抓住市场先机的软件厂商会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界的佼佼者。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论文本文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硕士论文 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医学论文 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 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 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多的农民,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和关心的问题,加快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形式,我国广阔的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1]。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从主观方面看,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合作社的发展历史看,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这就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主观思想上的忽视,才会导致客观行为上的很多漏洞。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客观方面看,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问题,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会计监督[2]。从筹集资金方面看,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从投资方面看,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制度不健全。目前,由于合作社发展的局限性,很少有对外投资活动。一些合作社的资产保管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等缺乏有效控制,对财产物资的收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从而不能保证做到账实相符,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流转信息不一致。从收益分配方面看,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存在分配制度混乱的现象。 1.3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有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另外,多数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 2对策 2.1从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教育 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让合作社中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这主要就靠宣传教育。 2.2开拓新的资金渠道,弥补资金不足 一方面创新我国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合作社的发展有法可依。利用政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金融环境,并为其创造有效贷款担保机制,筹集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以提高资金实力[3]。 2.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合作社应该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本着成本效益性原则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的经手、签收、审批程序,防止贪污、侵占、挪用合作社资金资产。同时,合作社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和内部二级科目,便于会计信息的收集核算和会计监督。对于建立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要及时加以完善。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2.4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国家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3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家和政府可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政策倾斜,可以视情况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或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财务专业论文:浅析对如何做好高校财务专业学生辅导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财务专业;学生;辅导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教育和培养是事关国家社会的重要事情。大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对其成才起着关键作用。青年教师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素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胜任这一重要工作。文章针对财务专业学生的辅导教育进行思考,寻求正确的管理途径。 一、高校财务专业学生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大多学生年龄较小,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产生许多心里不平横和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学习就业、思想道德和遵规守纪三个方面。对于学习财务专业的学生有其普遍性及特殊性。学习就业方面,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报考财务经济方面专业的学生逐年递增,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大部分学生本身录取分数偏低,致使学习动力不足,积极、主动性不高。思想道德方面,如今的大学生已经趋于90后,他们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个别道德水准不高,政治观念淡漠,利己主义观念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方面,一些学生缺乏法制和纪律观念,公然违反校园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财务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对纪律法规认识不够深刻,易过于自我,触犯法规。因此财务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多途径,多渠道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大学辅导员必须探寻更好的管理方式。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 作为大学辅导员,实则就是班主任,承担着沟通教与学,培养良好学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既需要奉献爱心、付出艰苦的劳动,又要探索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育人的科学方法,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就如何做财务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方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和民主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青年学生思想敏捷,好胜心强,具有求知欲望。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是灌输正确理论的最佳时期,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理论去辨别是非,常能引起极大的兴趣。财务是企业的命脉,对于财务专业的辅导员,如果不去注意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那么学生便容易受不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在日后的工作中很容易犯经济错误,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财务专业辅导员一定要时刻将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做重中之重。民主性原则是指辅导员与学生在人格上一律平等,辅导员工作要体现民主作风,防止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学生。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爱护和尊重学生,而学生才会尊敬辅导员,支持辅导员工作,贯彻班集体决定和要求,从而才能使班级工作取得好的成效。 (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要重视人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把人提升到社会主体、主人翁的位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觉性、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日益突出的管理对象,必须彻底抛弃把学生视为被动规制对象、“以我为主”的简单化管理思维,增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意识。要正确认识新时期学生间学习能力差异加大、学习目的多样化的事实,实施更富有弹性和超前性的教务管理。例如财务专业,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取向不同,应当因材施教。学习钻研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去考取cpa;而对于性格活跃,乐于从事企业财务的学生,也可以划分财务会计或是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培养。辅导员应当拓宽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欲,体现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单纯地把他们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而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逐渐消除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常出现的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 (三)学生就业筹划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令人欣喜的同时,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也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财经类学子面临此种情况尤有代表性。作为财务专业学生辅导员,应当做到早筹谋,早积粮,在学生初进大学校门,就制定就业筹划,大学学习期间就逐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明确的就业方向,使学生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修订培养计划、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指路人,是他们认识到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明灯。对于年轻的辅导员来说,这项工作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思考,以适应时展对大学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财务专业论文:把握地方特色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财务专业论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取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差异小,缺乏特色。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均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目标不明确,脱离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 (2) 课程体系不科学。按照高等院校教育规律,有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于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过于概念化、抽象化和无差异化,使得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由于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从原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中分离出来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始终摆脱不了原专业的模板,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被动而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压缩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从而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繁多、基础课程太少的情况,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工作适应性较差。 (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可见,我国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 2.1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整个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部分主要是归纳总结已有的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观点,指出各种观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重新定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具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总体目标。它统领各类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一个高级目标和终级目标。它的实现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第二层是类别目标。它体现了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如财经类、理工类、综合类、农业类等院校的目标有所不同。第三层次是校级目标。这一层结合了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确立。作为统领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的总体目标应是最高层次的、适应面最广的、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应确立为“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相关各方的需求,具有以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为主体,同时具备经济、法律、金融等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反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发展需要,满足相关需求,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特色。复合型专门人才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务实兼备”要求,并同时也包含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要求。结合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各类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别目标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而且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另外,还要注重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写作能力、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如参加各种社团、知识竞赛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各类高等院校在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方面各有不同,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级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校级目标既强调了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般性,又突出了结合自身优势的特点。上述目标体系既有高层次的、广泛性的总体目标,又有特色化的、针对性的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 2.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提倡以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课程体系应包括4个层次: (1) 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公共基础课应该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学,体育等课程。 (2) 学科基础课。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在掌握相关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科基础课应该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现代经济学、运筹学、应用统计、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税法与纳税筹划等课程。 (3) 专业课。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以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② 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③ 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根据上述特征,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致有4种方式: ① 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主体鲜明,缺点是课程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差别大,不利于教学组织。② 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利润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特殊业务的财务问题)等课程,其优点是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且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③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优点是层次感强,缺点是可能形成“大杂烩”。④ 按多元标准设置。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应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注重该专业的前瞻性和国际性。 (4) 实践环节。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 2.3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 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以为主。 (1) 在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协作、专题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案例研究法应用比较少。各高等院校在采用案例研究法时应注意:第一,选取高质量案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本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 第二,设计高效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其次,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总结不是给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与不足。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采用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促进教学相长。学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erp实验室;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学校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总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为主。 财务专业论文:浅析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论文摘要】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加之其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导致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严峻。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的“地方特色”和“工科特色”为出发点,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及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之中,不同行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而且规模不断壮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各类财经类院校来说,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在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加之这些地方工科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大同小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而且还导致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特色,就业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地方工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才能确保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内涵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体现教育思想的教学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其外延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二是内容要素: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总体,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三是方法要素:培养方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而采用的程序、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培养方式既包括教育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教育活动的程序。 为了揭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搜集了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并将其与这一地区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进行比较,发现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法体现其“工科特色”与“地方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大类下的一门二级学科。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这些学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开设起来的。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很好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能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大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忽视了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条件,一味盲目跟从其他高校的做法,致使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根本没有体现其“工科特色”和“地方特色”。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主要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院校的师资条件及学生特点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就业为导向,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大多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办学优势,或者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或者将会计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简单拼凑,或者是因人设课,而且大纲多强调对理论课的考察,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没有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更没有体现出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3.培养方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但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大,课内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即使建立了相关实训模拟实验室,但由于实践教学软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高,实验室使用的软件版本滞后于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版操作系统,致使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对滞后。再加上财务管理部门属于敏感部门,学生很难找到较对口的单位实习。结果,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只能掌握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二、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1.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办学较晚,加之地方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的扶持,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以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制度影响下,这些高校大多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办学理念也不十分明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系统的分析和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师资队伍看,地方工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有的会计专业师资,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基本还是空白。加之目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师资管理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在唯科研论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做科研,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了事,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导致教师既不愿改进和更新所教授的课程,更不愿意开设新的课程,只是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正常运行而已。 3.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集中在工科学科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是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和追求规模扩张的大背景下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获取经济效益开设的。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被认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此,许多工科院校都积极开办财务管理专业,但是一旦开设后,由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结果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高,再加上地方工科院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建立的实习基地普遍较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彰显“地方”特色与“工科”特色 地方工科院校是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办学的主体,具有地方性、工程应用性和大众性的办学特征。[2]由于其办学定位、资源优势、服务对象、招生对象、就业面向都在地方,因此,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直接驱动力,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又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 此外,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定其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人才市场细分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视角出发,依托其工科背景,体现其工科特色,培养具有工科优势的复合性会计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为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拓展宽口径的商业知识和培养一个成功的财务人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体系优化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为重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所在地区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实施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金融投资课程+会计专业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针对地方与行业发展需求、学生基础、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弹性化的课程模块,并通过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实施分流培养,从而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专业方向有机结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公共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3.以学生最优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培养方式来实现。首先,为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放弃课堂讲授和死记硬背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互动式教学,具体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作业、专题报告等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其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地方工科院校的领导一方面,应转变观念,增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强金融及会计方面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接受系统训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应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通过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技能,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财务专业论文:研究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 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 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财务专业论文: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承担着组织生产、专业服务、多种经营、普惠社员的职能和角色,对合作社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样是烟农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必要保障,核算的精准,管理规范,直接关系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 烟草行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以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中心,烤烟生产基本实现“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烟农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由于烟农专业合作社存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财务管理风险凸显,如何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探讨烟农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对于维护广大烟农社员的利益,稳定烟草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烟农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 (一)执行制度不严,管理水平不高 尽管合作社成立之时,根据有关法规,完善了财务制度,但实际财务管理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管理水平还亟待提升。在民主管理、社务公开、扶持补贴资金处置、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运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瑕疵。表现为制度上墙多,公示上墙少。决策事项多,决策会议少。扶持补贴多,收支明细少。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水平低 会计核算停流在“流水账”水平,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报销审批手续不完善,相关经济业务发生后报账不及时,凭证资料入账依据不充分,会计档案资料不完整。资产账簿的设置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的剩余价值、使用周期、使用地点、管理责任人等内容,同时合作社对财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不进行定期盘点,资产管理存在账实不符、管护不到位、闲置率高的问题。 (三)争取税收优惠不到位,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国家规定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等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对政策把握不到位,合作社自身积极争取力度不够,国家给予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随着合作社业务量增加,服务项目多元,大额交易资金流通,在法律上存在潜在风险。 (四)社员账户应用不好,盈余分配依据不详细 社员账户是合作社记录成员参与组织交易、享受盈余分配的重要依据,是联结社员利益的纽带。目前合作社基本都建有“社员账户”,但部分合作社在筹集初期,缺乏相应制度建设和法规指导,以非现金方式入股的社员,初始出资(入股)额量化依据不充分,加之合作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有限,无法真实反应盈余情况,合作社公积金和公益金量化到社员账户份额不准确,年终分配依据不充分,社员权益有被侵害的可能。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原因分析 (一)烟农合作社性质特征限制 烟农合作社相较其他农民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业务核心工作是开展事关烟叶生产的综合服务,以服务社员为主。二是综合服务项目较多,社员在不同项目上存在不同交易量。三是不同业务项目成本构成不一,核算社员交易成本较复杂。四是合作社从事生产的社员可享受国家、行业、地方政府的相关扶持、补贴,收益来源较为复杂。 (二)人员素质不高限制 一是合作社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由临时人员办理,本身业务素质不高,同时对合作社业务认识不够,会计处理上针对性不强,出现错误。二是合作社管理层财务素养不够,本身不懂,加之平时只关心合作社业务工作,在意的是如何扩大收益,对合作社财务事务管理参与过问不多。三是合作社监事作用弱化。监事会成员因不具有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对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会计核算事项监督形同虚设。四是外部介入欠缺。烟农合作社出于成本控制考虑,没有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三)外部环境的限制 一是政策解读少,意识不到位。由于地方有关部门宣传欠缺,合作社财务人员对国家出台的合作社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够,对税收优惠政策和纳税申报程序不熟悉。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向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报和备案手续的概念。二是政府部门主动为引导不足。税务一些相关部门对合作社减免税收不积极、不作为,合作社多次碰壁无果而返。三是地方相关部门误解。由于烟草公司烟农合作社在引导组建、经营帮扶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地方部门将烟农合作社相关工作划归烟草公司牵头,造成专业指导不足。 三、改进策略 (一)强化法律法规学习,提升政策把握能力 烟农合作社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工作。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多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财务素养。 (二)打造专业队伍,规范财务管理 完善组织机构,建立财务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会计与出纳岗位,聘任业务素质高,有一定财务工作经验且工作仔细、勤劳实干、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任职,并匹配相应的薪酬,以维持财会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更新财会知识,了解最新的政策,保证其上岗的资质。合作社还要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将其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挂钩,用以激发财会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 (三)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有制可依 烟农专业合作社要以适应合作社当下业务需要为前提,不断修改和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严控财务项目审批,对管理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核定定额,制定标准,健全经手、签收、审批程序,明确内部岗位责任制,严格控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分开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五个环节的台账管理,形成内部牵制制度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管理。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合作社章程要应对盈余分配比例进行约定,分配方案必须经社会大会审议通过,重视对社员账户运用,使社员得到应有的利润返还和分红。要完善合作社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合作社理事长、专业队队长等工作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合作社,同时在兼顾效率和公平前提下,确保其付出能够获得应有回报。 (四)落实民主管理,社务公开 严格执行合作社民主管理,接受监督的制度。财务相关事项必须采用直观,通俗易懂的方式,定期定点进行公布,接受社员的监督。监事会要履行职责,按时组织对财务的审计和检查,公开监事报告。合作社要主动申请外援,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财务审计,确保规范管理,经济行为真实合法。 作者:樊琴 单位:六盘水市烟草公司水城县分公司 财务专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摘要: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课程体系、调整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有效改革的构想。以期能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改革构想 财务管理专业在高校设立的时间较短,因此所积累的建设经验有限。目前新形势下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现状堪忧,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不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想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要认清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教改的新形势下,其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并不明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能力强的人才。但是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突出,没有自身的特点,且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培养培养的目标是“应会”、“应知”,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对其他相关知识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弱,应变能力差。 (二)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体系不确定 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会涉及到一些会计知识和金融知识,导致了各大高校之间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财务会计,有的侧重金融投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独立的、系统的标准。其次还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搬照抄西方财务的内容和方法,并没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导致很多知识应用性不强。 (三)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 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等有一些内容上的相似,很多学校在设计课程时会把几个专业的课程内容重复到一起。如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相互重叠交叉。这种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课时的增多,学生自学时间减少,重复出现的内容会减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例如应当采用学时制,有的学校虽然采取学分制,但实际上就是学时制的翻版。教学模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很少得到应用。其次,教学设备也比较落后,大多数教师都采取板书,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方法应用有限。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改革的策略,成为了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改革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方针,高校教育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立为:培养知识面宽,财务管理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型的、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涵盖了三个方面的特点:1、提倡素质教育;2、在就业导向上兼顾工作、教学和科研;3、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专业的人才。 (二)设计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合理地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狭义的主干课程。根据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构成及特征,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设计。可以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并且结合财务管理的理论、实践等进行设计。可以设计如下: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中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和项目评估。这样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兼顾了理论知识,也涉及到实践部分。按照中级到高级逐渐训练学生的技能,加深知识,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知识,符合了“从一般到具体,从基本到特殊”的原理。 (三)调整学科内容,避免重复交叉现象出现 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自己的独特点,侧重点。可以从资金的规划和控制入手,对学科内容进行调整。学科内容可以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和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围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来作调整。对投资部分内容可以具体调整为短期资金投放和运用,长期资金的投放和运用等。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内容的特点,完善其内容,避免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的相关内容重复交叉。可以设置包括经营预算、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寻找出新型的、适合其专业教学的方法,改变被动的格局。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具体应用“问答式”、“讨论式”和“倒拉式”等来实现教学。2、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或者根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两个问题,对财务管理具体业务作出调查,并客观描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3、实践性教学:积极开展校内财务管理相关的实践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础,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直面问题,分析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完善发展策略,才能推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的综合型优秀人才。 作者:巩建信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理财思考 【摘要】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财务管理本身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时代性都比较强,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进行金融理财方向教学开设的必要性,并从实际需要出发找到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更好的进行课程开设,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 财务管理;金融理财;必要性;策略 财务管理本身的实践性、时代性以及综合性都非常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也应该全面考虑到社会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避免学生将来就业时收到能力和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给学生更好就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水平提高奠定良好基础。而在专业课程开设时,将金融理财添加到财务管理专业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课程开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学科交融性给金融理财方向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就学科定位方面而言,很多国内学者都认为财务管理本身便是金融学的分支。还有些学者认为,金融学以及财务管理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也存在很多共同的研究对象,比如投资组合、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资本结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项目管理。就这方面而言,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非常强。 (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要求学校进行金融理财方向的开设 现在我国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特点包含了下面两点。首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时已经逐步的从以往的资金运营以及结算管理转变成为资金筹集、资金结算、资金运营、投资、风险等一些方面。其次,我国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有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比如收益分配、投资、筹资等。现在很多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还是进行资金管理,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措施转变。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包含企业自身因素,还和我国教育有着直接关系,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还和市场经济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企业财务管理实践而言,高校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三)金融活动愈加活跃,金融理财方向开设能够满足对人才的需求 现在,我国金融行业已经逐步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给我们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我国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想要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首先企业应该进行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完善,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并采取措施帮助其更好的发展,切实提高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应该重视金融人才管理和资源开发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做好金融后备人才的建设,并根据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最后,进行金融人才服务平台的搭建,进行金融人才服务中心的设立,这样能够给金融人才的聚集以及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能够推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更好的进行 现在我国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时,内容大致相同,特色专业欠缺,专业方向定位还存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结构合理性较差、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差、课程体系性和配套性存在一定缺陷和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较差等。这便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的调整规划,确保形成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时代需要。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开设的建议 (一)制定科学的思路 在财务管理专业中开设金融理财方向时,需要在保证基础课程和其它专科方向一致的情况下,采取科学的手段。首先应该在研究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应该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整合,确保其符合专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需要;再次,需要完善学校的实践教学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本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最后,应该完善教学辅助体系,从而更好的进行人才培养。 (二)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进行金融理财方向开设的建议 1、根据市场需求,确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符合市场需要 我国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往往都是以往的财会专业,学校需要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创新建设力度的加大,而进行金融理财方向的开设本身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开设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养较强的人才,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研究专业课程建设,确保课程理论体系能够凸显时代特征和实践联系紧密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合理的创新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可以选择金融理财规划、金融市场学等一些课程,并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比如金融服务与营销、金融形势与政策、证券以及金融英语等。 3、确保时间教学模块构建合理 对于财务管理金融方向的学生而言,不但需要具备理论素养和品德素质,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就是需要较为数量的掌握金融业务和现代财务的一些操作技能,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教师需要根据需要合理的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含了两种,首先是课程内的实验,其次则是集中实践性教学,也就是进行专业实训。想要做好实践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实践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国际金融、保险理论与实务。期货与期权、证券投资学等;其次,在教学时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增加和实验有关的相关环节,弥补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完善学校的时间教学体系;最后,学校还应该根据当前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讲座的开展,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校应该进行金融实习基地的建立,帮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做好教师队伍建设 想要培养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便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随着社会发展,我校金融学科的教师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很难满足金融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的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本身的技能不足、实践经验也较差,这也给专业实践课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制约,这便要求学校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将行业背景作为依托,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参与到实践中去,鼓励教师去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商业银行中兼职;其次,可以鼓励教师考取金融从业资格;再次,鼓励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最后,重视校企合作,鼓励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来学校兼职讲课。 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开设金融理财方向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其开设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在课程开设时,不能盲目,必须全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做好课程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作者:吴语涵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商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研究 摘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自2008年施行至今仍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引进平衡计分卡这个概念,使得在运行这个制度能立足于全局,更加完善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本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现状和问题、平衡计分卡与它可行性和意义,最后给出建议。 关键词: BSC;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1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现状 1.1会计部门和财务工作人员 1.1.1会计部门 会计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一个重要的财务部门。我国的合作社里的会计部门的要求是根据会计业务需求来设置会计账簿以及必要的会计人员。而那些没有这些条件的合作社也可以通过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从而达到合作社的财务会计制度。但现实合作社中,大多数合作社选择的是委托记账机构或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记账,拥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核算部门,却寥寥无几,更有些合作社甚至没有独立会计核算部门,也没有委托记账。 1.1.2财务工作人员 对于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具有综合会计素养的人员。对其最基础的规定是及时登记会计账簿来保证日常的会计核算。把两个或多个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即合作社的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不能由一人担任,从而达到出纳不管账目工作,而合作社的会计不插手现金的目的。然而,大多数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并不具有综合会计素养,财务人员学历大都处于大专以下的学历,有些财务会计人员是无证上岗,对于定期会计培训的财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合作社财务工作人员是不符合制度规定的。 1.2会计账薄设置与会计核算情况 1.2.1会计账簿设置 会计账簿,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是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对于会计报表而言是编制其最根本的依据。一个比较完善的会计部门,其会计账簿应设置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各种必要的明细分类账。而大多数的合作社只有现金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和明细账,很少合作社建立备查账。对于会计账簿设置还是很不齐全的。 1.2.2会计核算情况 对于合作社中的会计核算,制度规定了五大类的项目,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这五大类又具体分了37个会计科目,这些科目能够满足较小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简单的业务,能够为会计人员操作提供便利。但随着时代进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会计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是这些科目不可以核算和解决的。 1.3内控制度与盈余分配情况 1.3.1内控制度 农民合作社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保证其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合作社社员的利益。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要求合作社对借贷业务控制、对销售业务控制、对采购业务控制、对货币资金控制及存贷业务控制。然而,大多数合作社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甚至有些合作社还出现一些内控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合作社对内控问题还是不够重视。 1.3.2盈余分配 合作社通过盈余分配激励每一位社员,也通过这个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员加入其中,它是合作社分配制度的核心手段。对盈余分配顺序也做了详细的规定,他要求合作社中有可分配盈余时,应该先弥补上年度亏损,其次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再把计算应付盈余返还,这一计算额度是由社员和本社之间交易额决定的,且这种返还比例至少在60%以上。最后才能把剩余的盈余并且进行返还,这个是在扣除前两项分配之后的盈余部分。再把这剩下真正的盈余按照每个社员在整个合作社所占的份额进行分配到位。在合作社里,绝大多数的合作社采用按交易量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采用股金分配的合作社少之又少,很多合作社按交易额分配远远低于60%。 2BSC与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结合可行性及意义 2.1BSC理论简介 平衡计分卡的英文是“TheBalancedScoreCard”,简写为BSC。它作为企业战略执行的工具首先强调应当建立一个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体系,在战略的指导下形成企业绩效评价总目标,根据总目标来细分企业战略目标,然后平衡记分卡把绩效评价总目标转化为四个方面来考核的绩效指标,分别为财务维度、顾客维度、核心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利用这个绩效评价体系来考核和奖惩企业内部各部门、个人目标,从而充分调动企业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2BSC运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合理性分析 2.2.1平衡计分卡的价值取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相一致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的目的为了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利益。这个过程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因为他们二者有相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他们能够相依相存的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的价值取向是与BSC理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同的。这理论认为企业要为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人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求福祉,而不仅仅为所有者谋利益。 2.2.2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为平衡计分卡提高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价值取向相同表明平衡计分卡能应用于农民合作社的重要前提,但这种价值还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形态相协调。我国为了合作社能够健康的发展对其进行许多政策指引,如2006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12月制定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以及各省也推出一系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法。这些制度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应用平衡计分卡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2.3BSC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结合意义 基于BSC理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而言,能够在原有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上进一步把合作社战略目标考虑进去,将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会计人员根据这一战略目标运用到财务会计制度中,提升财务人员创新能力分解他们到学习和成长维度中。平衡计分卡把战略放在中心位子,从战略高度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目标,使得整个合作社每个成员都为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 3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建议 3.1加强BSC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 平衡计分卡对于大多数合作社而言,它是一种先进的战略工具。这种工具能否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有赖于对它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大力宣传来减少运行中的阻碍,使得合作社的社员更加了解这个工具所带来的好处,以获得大家的认同。这一工具的实施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层支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对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以及它与之前工具的区别的介绍来提升社员对这个新概念的认识。 3.2完善农民合作社自身人才开发管理机制 人才是农民合作社能够更好发展的源泉。农民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改进基于BSC理论需要有一批素质高的人才做保证。基于BSC理论要求合作社的每个岗位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从而提高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效率。相对于大城市,农民合作社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他们能够进入农村,帮助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社自身也要营造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环境来吸引人才。合作社要对财会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要求财会人员定期接受会计知识培训,以保证他们与社会接轨,增强他们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操作。 3.3健全农民合作社内控制度和分配机制 合作社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从而降低组织成本,避免合作社经营的风险,提高合作社财务的效率。合作社应当建立合理的会计核算,把责权具体分配到人,防止投机行为发生,也避免合作社共有财产被私人占有,确保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其次,对收支都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最后,合作社的会计和出纳必须有两人分别担任,从而把会计账务和库存现金分开进行管理,及时记录发生经济业务。合作社分配制度建立首先应当为每个成员都设立社员账户,其中包括成员入社时的出资额以及各方赠与和政府财政的补助,让社员的公积金和交易额都能清晰细化给每个社员。其次,合作社可以提取少部分的公积金来降低合作社经营风险,从而扩大合作社发展资本。最后,合作社应当先按照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然后按其返还总额必须大于可分配盈余的60%分配,从而把成员与合作社利益联系起来。 作者:徐文婷 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财务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困境浅析 摘要: 伴随经济的日益发展,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且不断增多。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就是众多相关专业中的两个。然而对于这两个专业的相似性,学术界也有过许多不同意见。面对众多的相似性,专业的发展势必受阻、面临困境。无论高考填报志愿还是考研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关键词: 财务管理;发展困境;专业特色;互联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与经济、金融相关的专业日益呈现火爆的局面。然而,一系列服务于经济、金融专业出现的背后,也不乏各个专业交集过于紧密的现象。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1998年教育部正式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学科。同属于管理学门类,财务管理专业却有着会计学的深深烙印。 一、困境的原因所在 (一)会计学、财务管理傻傻分不清楚 高考结束,很多人关心的是志愿的填报,然而面对纷繁众多的专业将如何抉择则是一大难题。选择会计还是财务管理更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对财务管理的疑惑与不了解,总会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是研究什么的?它与会计学有什么区别?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然而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也是争论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凌婕、徐文佳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太过相似,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应并入两者之中。陈四清则对此表示不同意:虽有相似,但也各有千秋。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存亡与否尚有争议,孰是孰非暂不清楚。有人说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区别不大,那么就有人质疑:既然区别不大何必开设两个专业,岂不是多此一举?也有人说这两个专业肯定有区别的,但具体有什么区别也是不清不楚的。只了解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学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财务管理更多是针对资金的融资及使用的管理以及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预测。必须承认二者侧重点是有所不同,可是仅凭着细微的差别就分成两个专业恐怕也是难以服众。最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于两者之间共性的思考。两个专业之间不明晰的界限,依然存在,学术界的争论也依旧没有停止。 (二)本科教育两者专业定位、核心课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会计学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现实中的会计工作。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资金筹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综上不难看出,不论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都需要掌握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明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能够分析当前市场经济运行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繁杂的财务问题。再者,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高级会计学》、《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等,两个专业都有涉猎,交叉学科较多。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这两个专业压根就没有区别,人才培养模式几乎相差无几,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的。对比以上,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内容安排上,两个专业都有太多的重合;无论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是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两个专业都有过多的交集,两个专业的本质特征尚未明确。 (三)本科招生火爆,考研面临困境 纵观近几年研究生报录的状况,会计学研究生与财务管理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有着天壤之别。除去全国财经类院校招收会计学硕士外,还有许多的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也对会计学研究生有所青睐。相比之下,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的院校却寥寥无几,只有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目前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而且,部分财务管理硕士点还是刚开设不久,正在一步步探索中前进,缺乏相匹配的经验及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科阶段众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想继续深造却面临巨大难题。众多财务管理本科生考研选择受限,实属尴尬。无奈部分人只好跨专业考研,追寻继续深造的机会。全国会计学硕士点与财务管理硕士点数量相差岂止几倍!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点数量稀少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理论研究的匮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尚不完整。因此,才会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缺位与断档的现象。 二、几点拙见 (一)发掘专业特色,财务会计相分离 1.创造核心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新的竞争力量的不断加入,使得依靠会计学得以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面临巨大冲击。新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作用,突出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优势。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创造新的核心价值也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围绕“创造核心价值”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贯彻“价值最大化”的思维理念,重视价值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践中发掘特色、突出重点。 2.保持专业特色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创造核心价值,发展专业特色”这一思想,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内部催生出新的分支,使得财务管理形成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中级到高级的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彻底剥离会计学的外衣,保持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发展网络财务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此项举措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力量,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驱动力。财务管理也要抓住新的机遇,乘胜追击,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飞速发展。积极发展区别于传统财务软件的网络财务软件,大力发展网络财务,提高效率,实现资源互通共享。积极开创远程处理、信息共享、集中处理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增强企业快速反应和果断决策的应变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下,除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外,更加注重培养运用互联网、利用新媒介的能力。 (三)“引进来,走出去” 新的经济形态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运行规律、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内生力量。将传统融资途径,融入新的时念,开创别样的筹资新渠道。时刻牢记我国的经济体制、会计制度、市场环境、有其特殊性,研究与教育要结合中国具体财务环境,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同时,坚决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 三、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亟待处理,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日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保障,突出的专业特色为核心,相关部门的重视为牵引力,整个学术界同心同德,才能开创出财务管理的新方向。 作者:甘远勇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探析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摘 要】目前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体系是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在着重强调并努力达到的一项重要的目标,根据建筑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不善、违法作业、经常做假账这些不良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在财务上会计内部控制的缺陷不足,所以需要加大对建筑企业会计内部系统控制的标准。本文先描写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通过特点描述四方面对于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经营管理;监督制约;评价指标 目前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体系是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在着重强调并努力达到的一项重要的目标,根据建筑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不善、违法作业、经常做假账这些不良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在财务上会计内部控制的缺陷不足,所以需要加大对建筑企业会计内部系统控制的标准。所以要树立明确有效的经营目标、策略,强化内部部分之间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构建进行完善,这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按照建筑企业管理的特点,改变建筑施工企业所实行的会计控制体系。构建有效的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制度体系,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经营达到标准,实现目前建筑企业最大化的经营利润效益。 1 描述有关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劣势 1.1 建筑施工项目的投资金额数目较大,工程作业时间较长,承担的风险较大 通常建筑施工项目规格模式较为巨大,施工的步骤关键点比较多、工程作业时间长,需要利用大量的人力、财力,通常一个建筑施工项目的合同都是几千万甚至几亿的,并且预算得资金跟实际工程实施的资金结果差异也是较大的,资金的流动在结算与支付这些方面是没有相一致的模板模式。由此得知,建筑企业目前正面临着与质量、安全和经营管理相关的风险。 1.2 建筑产品的独断性 建筑产品由于本身的固定独特,导致生产环节需要围绕产品的特性来进行,每个施工项目都是根据用户自身对建筑的需求,单独去设计并进行施工建设,即使采用最标准的设计,通常也会因为当时地理位置的地质以及不相同的气候环境,需要特别的对多选的地基点和使用材料以及设计的施工方法进行相对应的修改微调。由此可见每个建筑产品都将是唯一的,不会发生批量生产的可能性。 1.3 施工人员层次比较复杂,专业机械化的经验水平一致偏低,相对的劳动率较低 我国建筑企业目前为了节约施工成本,最常使用的做法就是在建筑地附近招用大量的廉价施工作业者,在里面存在大面积的农民工,导致施工作业人员的文化层次复杂,在合理管善上面难度就会变大。建筑施工人员的机械文化水平低俗,劳动效率也升不上来。 2 按照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原理,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的体系,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相关程序 目前,所有建筑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金融考验,需要加大建设制度的强度,按照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分工原则,充分考虑到所建制度的有效性以及严密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并且充分地发挥能动性能。结合自己所经营的企业规模模式和本身的业务特性,制定出合理的会计制度,使之更加科学有效,使整个会计制度形成一个主要体系。 会计核算的体系以及会计核算程序就是目前企业会计系统的最关键性的环节。最主要的就是在建筑企业的核算结算业务上面。结算业务必须要建一套严密性强的、约束性强的操作程序和会计账务处理的结算系统,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性能。 3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监督机制,合理地进行岗位上的分工,协调每个岗位的职责,明确岗位之间的监督范围 按照职位不相容原则建设良好的会计岗位责任制,现金管理、有价证券跟账务处理记录之间分离,会计的审批业务与核算工作分离;账务的处理跟稽核工作分离,遵循建筑企业的会计制度按照不同业务的不同性质以及相对合理的要求来设置记账员工、复核人员、事后善后监督等的岗位责任,明确每一个岗位所承担的职责、限制,相互进行约束影响。这就对会计得内部控制设防了两道保护线,第一道保护线就是有关重要业务的岗位可实行双人员双职责的监督操作,对于那些业务需要可以单人单岗位处理业务核算工作的,必须要有后续的监督复核机制。第二道保护线就是各个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影响束缚。禁止同一个会计人员从事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重要工作,一切都得按照会计制度来办理。 4 落实每个岗位所担任的任务,强化内部稽核监督体制,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建立有关会计制度的责任制度,落实每个岗位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内部重要部门得定期的进行稽核复查。企业稽核部门对每个部门岗位以及各个业务施工项目全面的实施掌控监督,使风险可以降到最低。同时随着电子以及会计信息性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以前的一些监督策略与手段已经不足以有效发挥。今后的监督工作主要是要适应项目前期和施工过程的风险意识防护。监督的侧重点也更偏向于内控运行的深入探索、考核,作出相应的评价考核的标准。提高内部机构的监督控制手法,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系统下的风险意识防卫防范的执行状态如何。必须要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充分发挥出各监督部门人员的作用,提高监督者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准。 就现在的情况看来,金融危机出现的关键问题所在就是不是没有监督制度而是不按照所设制度来做。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去提高会计从事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行为做法责任感,形成一种会计自律的职业道德机制,通过素质培训以及定期学习这些手段,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操作会计业务能力,运用激励策略,调动会计员工的积极性。把工作者的潜力极限开发并调动,这才能使公司企业更好地发展,不断地创新、进步。 5 重视会计预算分析,建立一个提前遇险的警报机制,健全制度的评价指数与标准 金融危机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一丝丝的风险这是不可能的社会环境,现在的关键就是要如何更有效地去控制和防范并最大限度地化解这一风险,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的遇险分析,建立风险预先报警机制。会计的分析一般包括了报表分析跟财务分析。报表是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态势,但仅仅了解过去却不是使用报表人的目的,真正的目的价值就是要通过专业人员对报表的分析与掌控来发现问题、想出方案并预测出未来企业在财务方面的发展前景。只有强化对会计两报表的分析,才能更加充分地了解到企业所存在得问题,并对未来会计方面的政策变化做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有效反抗与成果。这样做才能更好帮助建筑企业去建立会计遇险报警的机制:在业务项目实施之前,应先提前预测一下风险指标,优化控制、提高规划决策能力,发挥好会计职能的作用。 在项目施工完成之后,也要不离不弃的对它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测、跟踪、修复,并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来制订出应对正确的措施,防止或有效控制可能遇到的风险所引起的损失。内部控制的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效率的有效检测。对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评价,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所以,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与实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超强的评价体系,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具有可行性,才更有实施的价值,更加有效。 6 结语 上文先描写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通过特点描述四方面对于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点。按照目前建筑企业对财务内部管理的一些特点,改变现在建筑企业所实行并试图完善的有关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探析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对于当前建筑行业来说,建立完善、健全的科学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机制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保障企业高速、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行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健全举措,从而有效提升会计业务流程工作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企业社会经营效益。 关键词 建筑企业 会计内部控制 体系构建 内部会计控制与建筑企业内控环境有直接关系,它们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基础,一个健康、良好的会计内控实施环境,确实有着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做以支撑,从而建筑企业才能合理、科学评价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规避,预防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违规、犯罪等,保障企业实现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备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建筑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构建目标及其作用 首先,建筑行业本身要遵循国家现有法规条例、相应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其次,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及经营特点,构建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执行效率与质量,规范内部从业管理行为,在工作流程执行行为上规避风险。再次,建筑行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建立,其中最为关键的重要因素,是确保企业固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能够堵塞管理、经营漏洞,消除不安分因素,防患于未然。 二、当前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 (一)有章不循与无章可依的现象尤为普遍 在建筑企业中,这种现象的发生,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其一是,由于企业自打建立会计内控体系制度以来,由于本身在制定初期就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外加企业中层管理组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执行力度又不够,同时相应奖惩机制又不科学,这些内在因素存在,都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岗位职责严重重叠,进而导致建筑企业在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内控机制环境下,其所发挥的职能大大折扣,多数职能发挥仅流于形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舞弊行为普遍存在,进而导致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有章不循、无章可依的现象发生。 (二)建筑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 当前,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高速发展,其生产规模不断加大,生产产品种类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所投项目的投资产品层出不穷。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势必要按照不同成产项目去划分、部署人员的工作岗位职责,也正由于此,财务工作人员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又相对匮乏,尤其是对施工现场诸多施工工序、工艺等都不够熟知,加上施工场地环境、条件的结构等的变化,都会使会计阶段性的定期盘算工作流于表面形式,难以结合施工实际情况、特点进行科学配比,只能有建筑企业工程部、技术部提供的资料去进行核算,从而造成建筑企业的产品成本很难确定。 (三)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内部会计工作的实施难度 一般而言,建筑行业本身都有着许多下属公司以及诸多项目部门,由总公司负责具体的生产、经营环节上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等。总公司是建筑企业的第一法人,是所有法律经营活动的责任的最终落实人与承担者,其分公司并不具有法人资格,以及与之对应的民事权利,所以总公司对下属公司进行项目管理时,通常以取费机制来实行。而也正由于此,提升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必须要从本质、根本抓起,把每个工程项要进行全面控制;另外,对于公司运营的资本资金,应当由总公司进行科学管理,严谨下属公司参与进来,挪用工程款,这样,才能减低建筑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当前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施行举措 (一)建立主要领导负责机制 对建筑企业而言,其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出应有成效,必然会与企业管理流程打交道,这就会在现实管理中不经意间触犯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因此,坚定企业领导人执行内部控制的实施战略高度与提升企业领导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法治观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有效避免内控机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上层领导重视,忽视其他,必须要全面执行企业主要领导负责机制。也就是说要由企业经营人来最为企业的内控机制的执行负责人,要对舞弊行为以及由于内控实效引起的法律责任为承担责任,这样既能提高领导的工作责任心,又能从其思想意识上建立忧患意识。 (二)健全会计工作人员的测评机制,并配套相应奖惩机制 要强化建筑行业的工作地位,保障会计职工在工作进行中,能够具备独立性与权威性。因此,对于建筑行业的会计人员工作测评机制的建立,务必要考虑其工作质量评价、业绩评价,相应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行政部门、会计主管人员、项目经理层要派出三个测评工作执行代表,来督办此事的开展。另外,要结合会计工作人员的业绩测评成效,与其工资薪酬挂钩,以此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这样既规范会计工作行为,使其职能能够全面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还创建了企业健康的内部控制实施环境,强化了内部控制监督职能控制力度。 (三)强化总公司对项目的监督管理与资金控制 建筑行业项目部门是施工企业的前沿与先锋,代表施工企业来履行合同,为企业创收经济效益。因此,建筑行业要加强总公司的监督管理,细化公司和项目的利益分配关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收益为重心,项目成本为控制核心”的执行原则,将项目所承担的责任与给予的权利对等,劳动成果分配与责任、奉献挂钩;同时,要加强企业对经济活动资金收支业务烈性的分析力度,具体设立每项业务的授权审批、复核检查程序等,从而结合这些因素构建内部资金管理机制。 三、结语 总之,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为了实现长远、持续化的高速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行业本身在复杂多变、日新月异的经营市场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内向预防内部管理风险,外向多元化纵向发展,提高经营效益。 探析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分析 摘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建筑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和监督等要素。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如下问题:建筑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可操作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的设计不合理,建筑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为此,建筑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要提高建筑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建筑企业;内部控制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大规模推进,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建筑业借着这些东风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在神州大地上不断涌现。随着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内部控制概述 最早提出企业内部控制概念的是1934年美国证券法,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权威性概述的是1992年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 1.内部控制的目标 根据COSO的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有三个目标:(1)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即经济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式实现企业的目标;(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一目标与管理层履行财务报告编制的责任密切相关;(3)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即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从事经济活动。 2.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控制环境设定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良好的控制环境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包括: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治理层的参与程度;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2)风险评估过程:任何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对其生存和竞争能力产生影响。很多风险并不为经济组织所控制,但管理层应当确定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识别这些风险并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估过程的作用是识别、评估和管理影响被审计单位实现经营目标能力的各种风险。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 (4)信息系统与沟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程序和记录。 (5)监督: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的过程。对控制的监督是指被审计单位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对控制的监督涉及及时评估控制的有效性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二、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如建设方招标过程不规范,施工方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偷工减料,监理方不独立,未按相关要求进行监理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 1.建筑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内部控制的很多问题皆来源于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有效运作的核心,健全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三会四权,即“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四权”: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在这一机制下三者相互合作、相互制约。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进行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董事会聘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董事会下辖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经理在董事会的授权下经营企业,维持企业的日常运作。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建筑企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经常出现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负责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出现资金被挪用、贪污的情况。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建筑企业根本就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2.缺乏可操作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我国内部控制的引进和研究较晚,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计体系正在形成中。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1997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1997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其中将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消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2000年11月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公司消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用来说明其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001年以来,财政部先后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以及货币资金(2001)、采购与付款(2002)、销售与收款(2002)、工程项目(2003)、对外投资(2004)、担保(2004)等六项具体控制规范,印发了固定资产、存货、筹资、成本费用、预算等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2]。这些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是针对一般企业做出的基本规定,目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出台关于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这就导致了目前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相应的控制评价体系。因此,有些企业就疏于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有些较为规范的建筑企业想建立内部控制却不知如何建立。 探析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提高建筑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之对策 建筑行业是国民生产的重要行业,相对于其他生产性行业而言,建筑行业工程项目涉及的工作量大,工程施工的周期比较长,一个建筑项目很多时候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种同时进行操作,需要数量较多的人员来共同完成。与浩大的工程量共存的是几千万甚至是几亿资金的周转问题,建筑施工项目往往会由若干单项工程组合而成,合理分配各个单项工程中的资金是建筑工程顺利推进的首要保证。另外,就国家的总体形势而言,财政投资的总额正逐步减少,建筑市场面临着严重的供求不平衡现象,导致建筑企业必须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生存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建筑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从业群体庞大,各建筑企业的人员素质表现也是参差不齐。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对适合本行业的财会人员的需求量呈不断增大的态势,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氛围,也使建筑行业不得不要求财会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然而从目前建筑行业会计人员的情况来看,施工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对于一个建筑企业来说,确定科学的经营方针和管理策略,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强化自身内部的各项体系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是必须重视的议题。建筑企业良性的会计内部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发展,调配好各分项目的经济利益,从而保证企业盈利模式的有效运转,对于意图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氛围的谋取不败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会计内控作为企业重要的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提高。但是就目前来讲,建筑企业的会计内控工作在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筑企业会计内控机制设置不健全 为适应现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公司制度初步建立。不少建筑公司也顺应趋势,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例如:许多建筑企业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经理层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然而就公司实际管理状况而言,与推行的的会计内控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像薪酬委员会、内控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一些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机构在整个建筑公司组织架构中并不多见。另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会计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必须建立在公司合理有效治理机构的基础之上,与其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来。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在建筑企业会计内控机制的设置上,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 2、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高水平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缺口很大。不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只能单纯地完成账目的简单核实工作,并不能够胜任会计的监督和调控工作,最终无法使财会内控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一直以来,受到旧有思想的影响,建筑企业自身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企业组织自身的不重视,选择从业人员时不能进行有效的把关,致使建筑企业存在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不少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很弱,职业素养较低,法律观念意识淡薄,即使再完善的企业的会计机构也会受到冲击,会计监督职能不能相应的发挥作用,这样的业务缺陷明显的从业人员和会计机构,最终造成内部会计控制的失控局面。 二、提高建筑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针对建筑行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比较有效的应对策略,不断完善建筑行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更好推动会计监督职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合理、规范、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对建筑企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局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和公司的特点,制定出可操控性强、行之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使其和其他部门的协作相得益彰,提高效率水平。另外,在合理的会计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吃完善的、便于实施的制度细则。对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系统而言,核算程序无疑是中心环节,其中的结算业务,更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严密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用来强化会计内控的约束力。在建筑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上,不能够置制度于外,必须按照制度化的会计操作程序办事,才能避免会计工作出现偏差。 从根本上来说,建筑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才是保证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执行的最重要因素。不能简单地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当做公司的“花瓶”存在。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的首要一点,就是调节好企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使三者互相监督、彼此相互制衡,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作模式。建筑行业应该依照有关章程,平衡好监理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设置并不断促进监理会的完善,使其监督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理顺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形成科学、规范成熟的公司治理体系有巨大的帮助,也为建筑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的内部信息系统 提高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集约化管理模式,对促进机构的整合力度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良好的会计内部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全面的预算体系则是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第一步。 全面的预算体系首先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在监控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的反馈机制,控制好建筑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资金,控制各个项目施工的成本,从而整体提高对企业财务资金的科学管理水平。 另外,在工程建设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涉及会计、财务的方面,尽量做到减少人的因素影响。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加大引进最新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频率,使最有效的会计办公工具尽快投入使用。对企业各部门的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建立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平台,减少关键信息的传递时间、流通程序,对工程建设项目进度进行实时跟踪,掌握项目进展动态,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 3、完善岗位内部控制机制 建筑企业要合理安排岗位的分工,使员工明确各自的职责,遵从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建立有效的会计岗位责任制。例如:使现金、有价证券和财务进出记录分离开来,会计审批和和核算业务剥离等,明确各个岗位自身的职责和权利范围,实现各个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目的。 另外还要把握好两点。对于相对重要的业务岗位,可以实行双人双职双责进行操作,而必须是单人单岗操作的相关业务,就要设立监督机制,对单人的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另外,要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执行业务,确保各个岗位之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的良性运转,对于会计人员一个人从事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财务岗位的或者越权处理一些工作的情况,应该做到绝对避免。 4、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建筑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关注员工个人的思想和业务状态,重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养培养。就目前的情况来言,一些建筑行业出现金融方面的问题,不是因为不存在完善的制度,而是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作怪,建筑企业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层次。 建筑企业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与工作相关的会计业务水平,激励会计人员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培养其使用先进的计算设备和财务软件的能力,在熟悉行业知识和操作规则的同时,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组织会计人员到施工现场参观考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使其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解决建筑施工中的实际问题,最终锻造一支足够的能力保证会计核算规范、正确的会计人员队伍。 在重视会计人员专业素养提高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其职业道德的培养。组织学习会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自觉避免不法行为,将会计人员的道德原则作为工作的信念,形成成熟的自律机制,用更纯洁、积极的心态做好企业的会计工作。
养老保险论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推行《××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为内容,加快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化、规范化进程,逐步实现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市政府财政补贴计划;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投保面达到,全面消除空白村;新增投保人数万人以上;保费收缴万元以上。 三、操作办法。按年缴纳的,市政府按最低缴费标准的给予补贴;以趸缴方式缴费的,将趸交总额按以后每年的最低缴费标准折合补贴年限,给予相应年缴的补贴。当领取养老金后,余下的折合年限不再给予补贴。 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村,投保人数达到适龄投保人数以上的给予的补贴,达到以上的给予的补贴。本文转载自网 四、工作措施 ⒈努力提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认识。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干部,要深刻领会十六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把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承担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依靠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尽快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⒉加强宣传发动,形成强大舆论氛围。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和全市四十多万农民群众的宏大工程。各镇(街道、区)、业务主管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举办电视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大意义,掀起宣传贯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热潮,各村要召开好村民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会议,充分动员各种力量,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条款,把政府对农民养老问题的关怀宣传到每家每户和每个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投保积极性。 ⒊做好落实财政补贴的详细计划。市里以各镇(街道、区)农业人口数及××年农民人均收入数为依据,将财政补贴额分配到各镇(街道、区)。各镇(街道、区)也要以各村的相关数据为依据,结合其它工作条件,把本辖区财政补贴金额分配到村、落实到人。 ⒋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年全市农村工作重点之一。各镇(街道、区)要按照市里要求,建立镇村两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得力领导主抓这项工作。做到上下贯通,形成网络。要列入年重要工作议程,列入机关干部、农村干部责任制考核,采取有效手段,加强考核和奖惩,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⒌开展集中突击活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规定财政补贴核算年度为月日至月日,财政补贴时间主要集中在月份以前。各镇(街道、区)、各村都要利用这段农闲和农民手中资金相对宽裕的有利时机,突击性的开展工作,层层分解任务。要开展领导、机关干部包区、包村,村干部、党员包户、包人活动,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争取在月前,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基本筹集到位,记入投保人个人账户。 ⒍抓好规范村建设。各镇(街道、区)要把加强制度规范村建设,作为落实财政补贴的重要工作手段来运作。按照规范村的标准,做出年发展规划,采取必要措施,大力促进规范村投保人数的增加。要认真总结经验,扩大本镇(街道、区)规范村覆盖范围,使有条件的村逐步达到规范村的标准。 市政府将组织督导组分阶段进行督察、调度并通报情况,年底按责任制要求进行验收考核。 附件:二六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任务分配表 养老保险论文:农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被征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如何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及生活保障工作,已成为县委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我局就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其间,调研组深入到各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项目用地量越来越大,征地工作所带来的农民保障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征地任务重、面积大的主要集中在杨和、望远、望洪、胜利等乡镇。根据提供数据,各乡镇被征地涉农人口27855人。从征地用途上来看,杨和镇主要是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建设用地,望远镇、闽宁镇主要集中为工业园和企业用地,望洪镇、李俊镇主要为中心村建设用地。截至目前,全县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共909人,已享受待遇663人。 应该说,县委、政府对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征地工作所引发的矛盾。但总体看,我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农民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心里发虚,担心被征地后没有退路,生活没有保障;二是有的农民对养老保险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担心个人出资有去无回,对养老保险工作怀有抵触情绪。(二)财政压力过大。目前,____县所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都由____县社保局管理,到龄农民享受由社保局统筹发放的养老保险金。全县截止至今应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人数909人,随着征地范围扩大以及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到龄农民开始享受养老保险金(补贴),财政供给将呈几何级数上升,给本不宽裕的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倘若因地方财政困难而难以维系养老保险金(补贴)的发放,将会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基本养老金过低。目前,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为每年1620元。有的农民说:一年1620元的养老保险金,我种一亩大棚不景气时的年收入也有3000元啊,这样的保障又能起多大作用。(四)就业培训滞后。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充分化。目前各地由于财政紧张、农民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不健全,被征地农民一时难以找到较为合适的工作,尤其集中体现在“4050”人员和无一技之长的农民。 随着我县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征用不可避免,被征地农民将越来越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为此建议:(一)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站在维护农民权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活、生存的重要场所和基础,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上加以组织实施。要广泛宣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通过深入宣传和对比分析,使他们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对被征地农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是爱民、利民、惠民的具体体现,从而把被动征地农民的力量,转化为促进县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自觉行动。(二)出台统一政策。县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对被征农民地情况作统一安排。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根据我县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划分区域,不同使用类型定价不同,每一区域确定一个合理的基准地价,实施统一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地价、统一划扣、统一办理,这样既可有效避免因农民之间互相攀比而引发的矛盾,又能体现征地和办理养老保险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条件要统一标准、统一计算口径,建议以村(组)为单位,将人均剩余不足0.5亩的农民列入办理对象。(三)健全管理运行机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目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由社保局负责组织实施,建议设立独立科室,采取专人负责、定时办结的工作方式,以解决效率不高、办理时间长的矛盾。必要时对一些影响大、涉及广的征地项目,可采用集中办理的形式进行;对确实不能及时办理的,要向农民解释清楚并承诺办结时间。(四)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存问题,首要的是让农民人人有事干,家家有收入。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培训方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方向,利用“短、平、快”的培训方式,让农民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对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且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农民,可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为工业园区和技术型企业提供用工保障,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农民,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本县范围内享受与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优惠待遇。 养老保险论文:浅谈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时,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而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是人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所有单位都应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确保每一位劳动者都有公平合理的养老保障。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进行了20余年,成就很大,但在打破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同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网的残缺、政策的不稳定和社会保障待遇无法全部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企业开始,由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市级统筹和省级统筹。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已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从改革试点十年来的情况看,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规范和完善。 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缺乏法律依据,至今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政策,各省市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些省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已运行,少数省还未启动。已经启动的省份,其各地市的政策也有未统一的。如湖南省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省政府于1996年颁布《湖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办法》,规定单位缴费比例为24%,个人缴费比例为3%,但各地市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地的缴费比例,因此,各地市的缴费比例也不尽相同,甚至同一地市各县的缴费比例也不相同,缴费基数和运作模式也存在差异,在征收基数上,有的县区按在职人员工资总额(即“单基数”)征缴,有的是以在职人员工资总额与离退休费总额之和(“双基数”)征收。在运作模式上,有全收全付,有差额征收、差额拨付,其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仍由单位发放。在企业养老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后,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和运作模式造成经济效益差的单位拖欠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退休人员没有从改革中得出实惠,一些自收自支单位中的在职人员对此也在担心自己的将来。 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相对滞后造成了事实上的“二元”制度并存,不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企业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有的省、市仍实行社会纯统筹制度,有些省、市虽然建立了个人帐户,但个人帐户建立时间也不尽一致,同一地市各县区的个人帐户建立时间也不统一。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同步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内部的不统一,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已经启动和未启动的地区以及启动时间不一致的地区间人员在跨行业、跨地区流动时,其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衔接,阻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 三是缴费与待遇脱节、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养老保险待遇过高,养老金替代率过高。 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制度虽然改变了过去由国家和单位统包职工养老保险的状况,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待遇仍按国发(1978)104号文精神,根据参保人员的工作年限及其退休前上一个月的档案工资的一定比率来计算的。这种待遇计算办法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制度中的职工个人缴费多少、时间长短不挂钩,多缴少缴与退休待遇没有本质联系,缴费与待遇出现脱节,不仅严重影响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根本不能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同时也没有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一些地市起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对已离退休的干部职工不论是否尽“义务”,一律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这个“大锅”里享受百分之百养老保险待遇权益。这样一来,为今后财政兜底,留下了一大笔“隐性债务”。而企业人员退休后,享受的待遇是根据职工在职时个人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多少和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其基本养老金按国发[1997]26号文规定,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所以在现实中,出现了相同工龄、学历及职位的人员退休时,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保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险经办机构领取的退休待遇相差甚大,且不同单位彼止之间待遇也差距明显,高低悬殊较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但退休待遇高,而且养老金的替代率过高。由于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缴费与待遇的脱节,并引起一些消极因素:一是部分参保人员对缴费的多少漠不关心,甚至希望缴费工资报得越少越好,个人既可以少出钱,又不影响退休待遇;二是造成了企业退休人员心里上的不平衡,引起了强烈不满情绪,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三是由于待遇相差太大的原因,一些事业单位不愿改制为企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给机构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四是分级统筹,抗风险能力差,无法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由于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目前仍然实行的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十年前的差额结算,掩盖了缴费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矛盾。虽然参加了养老保险,但并不能做到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也就不能保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领取。另外,由于地方各级财政“分灶吃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是通过市县试点逐步推广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的是省、市、县分级统筹。这种统筹级次过低的现状使社会保险的调剂功能难以发挥,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财政收低的地区,几乎无基金积累,根本谈不上抗风险能力。同时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特殊性,特别是行政机关受编制的制约,退休人数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在职人员增长的速度,人员结构老化严重,部分地区出现基金收不抵支,基金积累逐年减少,无法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五是养老保险费征收困难,强制性手段少,难以形成部门间联动约束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强制手段,社保机构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收缴上,仍不能杜绝参保单位拖欠养老保险费现象。 六、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大,基金积累小,个人帐户“空帐”运行。有些地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运行时,对在职和已离退休的干部职工一步到位全部纳入了养老保险范畴,离退休人员未尽“义务”就百分之百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政府没有为此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加之 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长快,致使一些地市基金支付压力日趋沉重,部分地区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局面,不得不动用本应留作在职人员个人帐户积累的个人缴费基金,用于发放目前已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造成了个人帐户的“空帐”运行,给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带来很大的隐患。 以上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0年来,各地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其他社会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今年3月5日,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多次提到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在谈到今年要着重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时,温总理说: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进行说明、谈到“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时,温总理说: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从中我们可以读出社会保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保障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改革、规范、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要解决试点运行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依本人之浅见,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出台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衔接的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社会化、制度化,实现其强制性,当前社会保险费征缴难、管理不统一、使用不规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法律的强制和约束力。因此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将社会保障的目的、原则、方针、权利、义务等加以明确。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多元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单位附加养老保险和个人补充养老保险。对养老保险的具体统筹项目、标准、对象、收缴、发放等用制度进行规范。 二、要统一养老保险计发办法,妥善解决新老制度的衔接和待遇的平稳过渡。既要充分考虑老制度下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又要合理确定新制度下退休人员的待遇问题,还要解决好中人的养老金平衡问题,消除有损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三、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并分帐管理。 四、建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帐户与养老金待遇相挂钩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 五、要认真分析地区间财力差异,汲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一步到位地实行全国统筹,增强养老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从长过来看,这是大热所趋,要注意把提高统筹层次同调整财政体制结合起来,以平衡各级财政之间的利益。 六、要进一步规范社保机构设置。目前,许多地方存在着工作人员既是征缴人员,又是管理人员,还是发放人员的情况,我们要从进一步规范社保机构设置入手,成立专门的征缴、管理和发放机构,来进一步规范我们的工作。 七、要加强对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一是要依托于社区,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把大部分管理服务工作通过社区自治来实现。二是要加大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力度,通过银行、邮局、社区把养老金直接发放到离退休人员手中。三是要采取有效的防范冒领养老金行为的措施,及时对离退休人员生存状况进行调查。 八、制定合理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根据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及离退休费和在职人员及工资总额多少测算一个全国性的缴费比例,个人缴费比例所有参保人员应统一,最高达到8,单位缴费比例根据替代率水平测算确定。实行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换到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制,以抵御我国退休高峰期到来的风险。 九、要拓展筹资渠道,扩大和充实养老基金。为了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所需的养老金,减缓支付高峰期时的压力,必须研究拓展新的筹资渠道。逐步发展成为政府财政资助、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养老基金的格局。 十、要加强对合理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研究。目前,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已有后移的趋势,美国、西班牙男女退休年龄都是65岁,美国正把退休年龄向70岁推延,计划在25年内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7岁,日本也将退休年龄由60岁推迟到了65岁。如果我国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到65岁,据测算,退休金支付总额将减少40—50。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考虑出台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 只有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才有出路和生命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这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减震器”作用,以解分流下岗人员后顾之忧,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机关事业单位社公保障制度,意义重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北京市关于对间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等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 为贯彻实施《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1998年第2号令,以下简称《规定》),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现将对间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等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通知如下: 一、企业和被保险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自2003年1月起,凡企业或被保险人间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按有关规定不缴费的人员除外),被保险人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条件,计算基本养老金时,其基础性养老金的计算基数,按累计间断的缴费时间逐年前推至相应年度上一年的本市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累计间断的缴费时间,按每满12个月为一个间断缴费年度计算,不满12个月不计算)。 二、被保险人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条件时,用人单位应在被保险人达到养老条件的当月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其办理享受基本养老金的审批手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于当月受理,当月审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退休日期的次月开始支付基本养老金。 被保险人确因工作需要继续留用的,用人单位与超龄留用人员双方应签定相关合同或协议,明确留用时间及有关事项,书面报市或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被保险人超龄留用期间,用人单位和被保险人应继续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缴费按规定计入被保险人个人帐户并计算缴费年限,留用期结束时,按当期养老金计算办法计发。 因用人单位原因延误为被保险人办理审批手续及未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延长退休年龄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除拒收超龄部分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外,其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被保险人符合《规定》的养老条件时的办法进行核算,基本养老金自审批日期的次月开始支付,不补发。由此使被保险人产生的损失由用人单位承担。 在职介中心、人才中心以及在街道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条件时,本人应提前一个月提出退休申请。职介中心、人才中心、街道劳动部门应及时为其办理相应手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其符合规定的养老条件的当月予以审核批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的退休日期的次月开始支付基本养老金。因被保险人个人原因(不可抗力的原因除外)延误审批的,由此产生的损失由个人承担。 三、因用人单位原因使被保险人不能按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按《北京市劳动局关于实施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京劳险发[1998]69号)规定补缴间断期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被保险人工作过的原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被保险人在该单位工作期间的有效证明及在该单位工作期间历年的原始工资收入凭证,以此作为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无法提供有效工资收入凭证的,以相应缴费年度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经核准后可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与被保险人按《规定》的标准分别补缴,同时加收按照个人帐户记帐利率计算的利息,并按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对单位按日加收2‰滞纳金。其中,发生在1999年1月22日以前的欠缴额,自1999年1月22日起加收滞纳金;发生在1999年1月22日以后的欠缴额,按实际欠缴时间加收滞纳金。 四、符合国家规定劳动年龄范围内的人员,1992年9月30日前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至今未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自2003年1月1日起参加,并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1992年9月30日前符合国家或本市有关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与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以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1992年10月1日以后,因个人原因未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再补缴。 养老保险论文: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的政策走向 【摘要】“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是我国政府的一大创造,它充分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有利于新旧保险制度的过渡。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与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日益暴露出来,特别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已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危及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分析个人账户空账造成的原因,提出建立个人账户的政策建议,对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个人账户空账政策走向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新制度运行八年来,存在着三个最突出问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依然较窄,其应有的保障功能远未实现;养老保险体系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民众对政府承诺的养老保障信心不足。社会统筹资金缺口问题日益严峻,隐性债务逐渐显现,特别是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一、现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的原因及危害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与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日益暴露出来。社会统筹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其结果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从法律上来讲,个人账户是个人私有的”。所以做实个人账户对增进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其一、养老金隐性债务。1997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模式,而现在执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模式的转换必然涉及一个巨大的养老金隐性债务。在没有外部资金注入的情况下,统筹基金的不足,用个人账户基金填补,造成个人账户空账。 其二、制度缺陷。“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从理论上看,它吸收了国际上“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优点。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保证当期养老金支付,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必然会有统筹部分透支个人账户资金情况的发生。“如果当初统账结合模式是两个板块的话,这个制度就不会出现个人账户的空账。” 其三、提前退休因素。提前退休从收入与支出两方面蚕食着原本就不太宽裕的养老保险基金。它一方面减少了参保人数,使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它延长了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限,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又相应增加。加剧了个人账户空账化程度。 其四、人口老龄化。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老龄人口比重增大,中国的养老金的支出总规模将呈上升趋势,造成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客观上延缓了个人账户实账化的进程。 其五、《养老保险条例》执行不力。目前的《养老保险条例》是指导我国开展养老保险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本位主义和它自身的缺陷等原因,使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全,收缴率不高,缴费工资基数不实,直接导致统筹基金收支出现赤字,个人账户由部分空账变为完全空账。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对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取信于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一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心存疑虑。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缴费的个人群体中,中青年人的贡献率最大,他们离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还有20-30年,或更长的时间。由于付出与回报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果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长期处于空账运行,他们会失去对政府养老保险政策的信赖,不愿意主动参加养老保险。 二是担心退休时的生活质量下降。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基金尚无有效的增值保值手段,人们愿意选择购买商业保险。 三是商业保险机构不惜余力地宣传自己产品的财富效应,某种程度也降低了民众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 二、做实现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重要意义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制度模式,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价值。做实个人账户的是增强民众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信心的重要步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意义深远。 1、做实个人账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填实个人账户,既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政府诚信和国民共担风险的体现,否则会最终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凝聚力。 2、做实个人账户有利于现行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健康发展。它不仅可以避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局面,而且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制度结构,有助于现行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3、做实个人账户有利于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做实个人账户有助于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开管理,由于个人账户实账可以执行市场化运作,个人账户资金便可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既维护了参保者的利益,又增强了参保者的信心,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4、个人账户还可更加明确个人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进而有助于参保者加强对单位缴费的监督,有利于减少拒缴、少缴现象的发生。 三、现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建议 1、多渠道筹集资金,减少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明确政府的管理责任。在“现收现付制”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时,没有专门处理转制成本。政府应当承担责任,主动消化转制成本,由政府向离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扩大养老基金的资金筹措渠道,从政策的制定上,加大国有资产变现力度,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加大对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对养老保险事业的投入;发行特种国债;开征社会保障税等多种渠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 2、在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之间找到平衡点,加大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力度。近几年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资金收益率只有2%左右。“个人账户的低收益率已经影响到受益人的利益和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养老保险基金自身的运营管理,在政策上支持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3、加强法制化建设,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和监管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立法成为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上海“社保案”的教训再一次告诫我们,必须健全法制,完善机制,强化监督。社会保险基金违规动用,不仅影响到养老基金的支付, 同时削弱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损害了政府的信誉与民众对社会保险制度的信心,更不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作与可持续性。我们认为,养老保险覆盖面不仅要扩大到城镇非国有经济即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还要扩大到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逐步消除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企分割、条块分割,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分割的不合理状况,实现公民平等。 4、建立个人基金专用账户,提高个人账户的运行效率。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走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投保激励机制。首先,实行分账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把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分两本账管理,杜绝相互之间挤占挪用,从根本上锁定政府的财务责任,建立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担机制。其次,建立个人基金账户。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充实的条件下,将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从基本养老保险中分离出来,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合并,组成个人基金专用账户。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个人基金账户的合法权益,允许自由融通使用,保护投保者的个人利益。 养老保险论文:内蒙古自治区建筑施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筹集管理暂行办法 为确保建筑施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与缴纳,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切实解决施工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来源,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社会保险的有关条例、决定和政策,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一、筹集原则、范围及资金来源 (一)建筑施工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要按照“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原则筹集,凡在自治区境内注册的建筑施工企业(已参加行业统筹的建筑施工企业除外)均属筹集管理范围。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均应按属地管理参加当地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依法开办的保险业务,为全体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并建立个人帐户和缴费申报。 (二)建筑施工企业应缴纳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是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劳动保险费(以下简称建安工程劳保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从建安劳保费中列支。 (三)建安工程劳保费实行全区统一标准,统一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劳保费管理办公室负责向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收取,向施工企业划转、调剂。企业仍按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向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各级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机构根据建设企业缴纳情况,负责对建筑施工企业和职工的保险费拨付。 二、建安工程劳保费取费标准和计取范围 (一)建安工程劳保费是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中有关劳动保险费用的取费项目,它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其取费标准应考虑全区社会保险的平均费率水平,建筑施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离退休人员的数量及费用及建筑工程造价中工资的构成和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等。本着“以支定收,留有积累,以丰补欠”的原则确定。目前,只考虑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全区统一按工程造价的3.5%计取。该项费用要随企业职工参加社保项目的增加、费率的变动等应适时调整。 (二)凡自治区境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维修和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不分投资来源、承建项目建筑施工企业隶属关系、资质等级等,一律由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安工程劳保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劳保费管理办公室)缴纳工程项目劳保费,建筑施工企业不得向建设单位收取该项费用。建设单位也不得将该项费用转嫁给企业。 (三)建安工程劳保费实行统一计取后,仍进入工程总造价,列入标底、标价,不参与竞标。 三、劳保费的筹集方式 (一)建设单位在办理工程报建、施工许可证及开工报告等手续前,凭工程项目中标书或固定资产投资证明,向工程项目所在地劳保费管理办公室缴纳工程项目的劳保费。 (二)工程项目劳保费实行开工前按中标价或合同价预交和竣工时结算的办法,多退少补。工程造价在2000万元(含2000万元)的工程项目实行一次性预缴,工程造价在2000万元以上需分期预缴的,建设单位应与劳保费管理办公室签订分期预缴协议书,但首次预缴额不得少于应缴总额的60%。 (三)工程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将审核的工程决算书报送劳保费管理办公室办理工程项目劳保费的结算手续,并出具工程项目劳保费的结算专用凭证。 (四)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要严把工程项目劳保费的收取和结算关,对没有办理建安工程劳保费的收取和结算手续,即预缴款凭证和结算凭证的项目,不得办理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和竣工验收等手续,否则要追究有关人员及领导的责任。 四、劳保费的使用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劳保费管理办公室)收取的劳保费,在留取15%作为全区调剂积累金后,其余的应分为划转、调配、补贴三部分,足额拨付给企业,作为企业参加社保的专用基金,必须专款专用。 (一)划转部分:各级劳保费管理办公室在收到工程项目劳保费一个月内,按照承建工程项目的建筑施工企业成立年限、资质等级、企业职工参加社保及离退休人员等情况核定的劳保费拨付标准,一次性将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项目劳保费按拨付标准直接划转到施工企业所在社保机构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其不足部分视为企业欠费。 (二)调配部分:各级劳保费管理办公室应根据劳保费节余情况,对因工程任务不足、负担较重的建筑施工企业,其承揽的工程项目劳保费收入不能满足企业职工参加社保交费要求的应给予适当调剂。调剂后,仍不能完成交费要求的建筑施工企业,其差额部分应由施工企业从其它收入中补缴。 (三)补贴部分:各级劳保费管理机构除主要满足划转和调配外,还要根据劳保费中规定的由建筑施工企业支付6个月以上病伤假人员工资,离退休人员异地安家补贴等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其它支出项目对施工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 (四)对不在社会保险机构办理职工养老保险登记手续的建筑施工企业,原则上不对其进行劳保费的划转、调配工作。 五、劳保费的管理 (一)各级劳保费管理办公室均应在银行设立建安工程劳保费专门帐户,收缴时要严格使用专用收款票据,并纳入当地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收到划转、调配、补贴的劳保费后,必须按照当地社会保险机构规定的缴费数额,依法足额交纳职工养老保险费,严禁挪作他用。否则要追究企业领导的 直接责任。 (三)建筑施工企业职工个人负担的缴费金额,由企业负责代收后,直接交当地社会保险机构。 (四)劳保费是专门用于缴纳基本养老和支付职工劳动保险费用的,任何工程项目、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免、拖欠、拒缴、截留和非法挪用。否则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组织管理机构 为加强全区劳保费管理工作,自治区成立以政府牵头,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建筑安装劳动保险费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建筑安装劳动保险费在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决策和监督检查。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自治区建筑职业介绍中心合署办公,暂不增加人员编制。 养老保险论文:劳动和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抓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协调推进各项基础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一、全面做好就业培训各项工作,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一)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要将上述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逐级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广泛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落实好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全面完成并轨任务,解决好并轨人员就业、劳动关系、社保关系接续等问题。建立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以奖代补”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的联合检查,推进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推进服务措施和政策的落实。 (三)做好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大力推行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推广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加强技能实训平台特别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提高技能鉴定质量。加强职业培训教材等基础建设和职业技能竞赛的统筹管理。组织实施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和“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实现创业培训40万人,再就业培训400万人,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32万人。通过东部工程探索素质就业的路子。 (四)切实加强失业调控工作。探索加强失业调控的新措施,推动建立失业预警机制。指导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就业新起点计划”试点的实施,积极帮助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维护职工权益。 二、做好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确保社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 (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20__年力争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5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3亿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2亿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7亿人。 (六)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巩固确保发放的成果。继续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巩固成果,不发生新的拖欠,努力创造条件补发历史拖欠养老金。全面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稽核工作,提高基金征缴率,保持基金增长态势。 (七)继续做好国发〔20__〕38号文件贯彻落实工作。全面落实实施意见。做好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完善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关政策,规范个人账户基金归集和管理流程,推动试点地区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做实比例,将既有基金支撑能力、又有试点积极性的省份纳入试点范围。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落实好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指导推动企业年金规范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养老保险精算工作,为完善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八)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指导试点省份在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好本地区的试点方案,及时研究试点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九)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提供再就业服务。进一步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在有条件的中西部省份选择一些中心城市进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与就业服务工作的配合,健全完善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 (十)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精心组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管理能力建设。多渠道落实参保资金,着力解决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加强生育保险服务管理,规范生育保险给付和经办管理程序,推行生育医疗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办法,加强生育保险基金监督和管理。 (十一)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工伤保险工作。以建筑等高风险行 业和大中城市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工伤保险工作。加强工伤保险基础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加强对各地工伤认定工作的指导,抓好新《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加强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管理。继续做好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的试点工作。 (十二)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农保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业务经办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十三)开展社会保险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优化经办业务流程,制定经办业务标准。完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加大联网数据整理力度,推进经办业务管理、数据采集、信息传递、查询服务的网上办理。逐步实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研究制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行标准,普遍开展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做好9个地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管好用好试点资金,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继续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化管理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和退休人员公寓建设试点。 三、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切实维护基金安全 (十四)组织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及基金管理监督的法规,充分认识基金是社会保险的“生命线”,基金纪律是“高压线”,形成人人关心基金安全、重视基金安全、维护基金安全的社会氛围。 (十五)加大基金监督检查的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第157次常务会议精神,认真整改审计检查和内控检查发现的问题。配合审计署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全面审计工作,对各项社保基金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及时纠正问题,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组织进行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专项检查。对典型的举报案件直接进行查处,加强举报案件查处情况的跟踪检查。 (十六)完善基金管理监督制度。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和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和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监管。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业务、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研究制定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披露社会保险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落实要情报告制度。 (十七)进一步完善基金监管工作机制。省级普遍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定期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加强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基金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队伍建设,推动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调整充实专业人员,从组织上保证基金监督工作的开展。 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十八)全力以赴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加强工资宏观调控。层层落实清欠任务,做好工资历史拖欠的认定工作,督促相关企业制订清欠计划和具体解决办法。建立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按月统计汇总各地清欠情况。推进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建立欠薪保障制度。狠抓最低工资制度的贯彻落实。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和监管,完善并严格实行垄断企业工资总额控制制度。 (十九)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继续推动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确保实现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劳动用工的宏观动态管理。继续做好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启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计划。继续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和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将创建活动与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加强工资支付保障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将创建活动推向深入。 (二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各省会城市及其它中心城市要积极创造条件,率先建立实体化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体系建设。在企业聚集的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尽快形成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进处理程序,改革办案方式。 (二十一)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提高监察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创新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和执法模式,积极推广“网格化”和“网络化”劳动保障监察。继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及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利用12333劳动保障咨询电话,进一步畅通咨询、投诉、举报和权利救济渠道。 (二十二)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及时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进一步规范办信接访办法,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监控。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认真分析,做出准确判断,对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下大力气做好农民工工作 (二十三)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环境。继续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服务。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年培训800万人。 (二十四)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示范县建设,推广“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组织开展劳务品牌推荐、评选活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 化程度。 (二十五)做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作。进一步实施“平安计划”,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继续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积极促进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工作。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和经办业务规程。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800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600万人。 (二十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重点开展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用工情况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严厉查处严重超时加班和劳动条件特别恶劣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关于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指导意见》。 (二十七)继续做好农民工办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协调各地区、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引导各地普遍在市一级建立农民工协调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统计指标体系等基础性研究。继续做好涉及农民工的各种专题性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关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社会环境。按照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20__年工作要点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六、加强基础工作,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八)加快劳动保障立法进程。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社会保险法》及《残疾人就业条例》、《工伤保险条例修正案》等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修改工作。组织有关方面起草《企业工资条例》草案,修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二十九)加大执法监督和普法宣传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各项制度。建立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调查制度、和解制度、重大案件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动普法工作,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 (三十)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制定和落实好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强化目标责任制,做好“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的分解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分解。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重点工程投入等保障措施的落实。组织实施20__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计划,加强对各地执行年度计划情况的调研和检查,促进年度计划的落实。 (三十一)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统计工作。探索开展社区劳动保障情况的统计直报,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获取统计数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劳动力调查、农业普查、城乡统筹就业等统计工作,研究开展农民工调查工作。 (三十二)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强化政务公开意识,全面推动政务公开办法和制度的落实,发挥政府网站、电话咨询中心和媒体的作用,提高政务公开的快捷性和有效性。 (三十三)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要求,加强省市两级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完成示范城市的评估和验收。抓好全国统一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完成各省与所辖各地市的联网,实现部、省、市网络的三级贯通,推进联网应用,开展异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和规范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三十四)继续做好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出版工作。拓展信息来源渠道,突出政务信息促进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劳动保障工作网的使用效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落实新闻发言人定时定点新闻制度,继续做好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工作。做好劳动保障报刊和图书出版发行工作。 (三十五)加强劳动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着重加强对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民工问题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积极有效地发挥科研理论的重要作用,使科研课题在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按照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劳动保障科研项目库。 (三十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推动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针对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干部队伍状况,以劳动保障业务和公共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加强对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厅局长和地市劳动保障部门新任局长的培训。 (三十七)巩固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成果,全面提升交流合作水平。按照我国总体外交要求,围绕劳动保障工作重点,继续推动多双边高层互访,构建良,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好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做好“亚洲就业论坛”的承办工作,扩大我在国际劳工事务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民间和非政府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境外就业服务和管理,通过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实现境外就业中介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维护境外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国际劳动保障信息库。 养老保险论文:提高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摘要: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时值新农保正在全面辅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不仅仅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而是市场发展本身的客观必然。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动态帐户 1 农村养老保险的历程 时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开始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已经探索性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第二阶段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第三阶段为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生活质量,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时值新农保正在全面辅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不仅仅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而是市场发展本身的客观必然。 2 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新农保政策的实施,让我们不得不去思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起步到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之间,还有一个相当大的跨度,它的关键就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所以综合考虑有以下几点建议。 2.1 建立农民养老保险的动态账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民的流动性也随之极具增长。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较强这一特点,应该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随工作城市的转变而转移。因此,在设计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民流动的特点,设立农民养老保险的动态个人账户,无论参保农民流入那里都会根据所在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接续个人账户的养老基金。通过动态个人账户把流动农民的养老保险缴费统一起来,使农民工在进入到新的工作地仍能连续缴费,保障其能够在缴费达到一定年限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状况进行养老金发放。 2.2 根据农村人口的分化情况,进行分类实施政策 对不同类型的参保农民实施一个体系、两种制度,把纯农人员纳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把农村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和进入本地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我们可以把农村人口分为纯农业人口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两大类别。一是为以经营土地为生的纯农业人口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在已经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最重要的是改变“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缴纳为辅、国家给与政策扶持”的原则,国家应该给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定的财政投入,由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国家投入一部分纳入到社会统筹基金,农民个人缴费和部分国家投入划入个人账户,国家投入要偏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同时鼓励建立由集体补助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式的商业养老保险。二是为农民工建立类似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即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民工个人缴费和企业部分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于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鉴于他们的就业、收入不稳定的状况,最初仍把它们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当他们在城市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就业稳定后,就可转入到为农民工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为农民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协调好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另外对于在城市从事个体工商业的自雇性农民工,可以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障,实行自愿原则。 2.3 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应与土地转让相结合 如果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就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要对已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农民工的土地实现有偿转让,让纯农户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纯农户的收入提高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此外还应该建议农民运用“以土地换保障”的制度,对于通过出租、委托经营、经营土地的农民,可以由土地使用者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或双方约定代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对于出售土地的农民,可以一次性得到补偿并取得养老保险年金。对于无偿将土地赠与子女或他人的农民可视不同情况而定,对其中失去劳动能力者,应由土地的使用者代为缴纳部分或全部养老保险金。 2.4 应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 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目前我国风险较小、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很少,但是有一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比如,一是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二是由于 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规定如果不能保证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就要在一定期限内放弃投资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 2.5 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依靠家庭养老,在短时间内大面积的推广养老保险制度有一定的阻力。即使在已经倡导使用农村养老制度的地方,由于基金监督不到位或者挪用现象的存在,造成农民对养老保险还不够信任。各级政府要组织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宣传社会养老保险,特别是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方面的宣传要到位,深入农民中讲道理,扩大宣传渠道,禁止硬性摊派、行政命令等抑制农民积极性的工作作风,要在潜移默化中使各项制度深入民心,使农民能主动接受并建立起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与信心。 2.6 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使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得以规范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保险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只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会影响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考虑到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险的复杂性,应该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权利与义务和谐”的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初衷去建立保险法体系,通过立法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视和认识。 总之,根据农村养老的现状和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老来难”已经成为农村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农村养老走上正轨已迫不及待,因此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它的完善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研究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养老保险论文:说养老保险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居民保档案工作是推广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鉴证,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参保人参保、享受待遇的重要凭证。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广大群众参保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充分提高对居民保档案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居民保档案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指定分管领导,做到“有领导管事”。如周宁县、乡(镇)两级均指定一名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做到一手抓参保工作,一手抓档案工作。 2.健全机构,完善网络 居民保业务档案数量大,环节多,归档难,必须建立健全村———乡(镇)———县三级档案收集服务网络,明确各级责任,健全各级机构,确保“有队伍做事”。2011年以来,周宁县政府每年与乡镇签订《居民保工作责任书》,要求各乡镇要调整充实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力量,至少配备专职人员2名,并指定一名人员进行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各村委会依托村协理员,做好参保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加大投入,保证运转 要将居民保工作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经费投入,一方面需要投入经费购买档案工作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村协理员的待遇,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做到“有经费办事”。如周宁县居民保中心专门安排一间库房,配置了密集柜、除湿机、电脑、档案盒、灭火器等安全保管设施设备,达到防火、防潮湿、防尘、防虫等“十防”要求,改善了硬件条件,为各乡镇配备了办公桌、计算机、复印一体机、打印纸、铁皮柜(存放业务档案材料)、档案盒,为部分村还配备了传真机,并将居民保经办过程中需要的业务表格及时、充足的送至各乡镇。另外,周宁县在兑现村协理员每月100元工资的基础上,每完成一个居民的参保及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给予村协理员2元的补助,一定程度上提高协理员工作积极性。 4.创新方法,提升水平 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业务档案培训班,加强各级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档案的管理水平。加强兄弟县市间互相观摩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做到“有能力办成事”。自2011年以来,周宁县经办机构举办新农保、居民保动员会、政策业务培训会、座谈会20余场次。在县委组织部开设的“周宁县(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城乡居民保参保和档案工作做了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乡镇、村经办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经办能力。周宁县经办机构及时派出业务骨干深入各乡镇、村指导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手把手地教会经办人员收集整理材料,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进一步提高了周宁县居民保业务档案整理的规范水平。同时,大胆探索,力求创新,经过仔细研究,摸索出参保人员登记表的全新填写方式:在Excel表格中输入一个公式,然后在参保人员登记表中输入参保人员的身份证号码,就可从数据库中提取参保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并直接显示在参保登记表的对应的栏目中,这样大大缩短了办理居民保业务时间,减轻经办人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业务档案材料更加清晰、规范。 5.健全机制,及时归档 当前居民保业务档案工作量大,堆积的材料若未及时整理归档,可能会发生霉变或丢失,为此,县乡(镇)两级必须完善机制,及时规范整理业务档案材料,做到“能及时办好事”。如周宁县利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要求村协理员每月及时上报参保人员材料至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经乡(镇)经办人员审核、录入系统后于次月上旬上交业务档案材料至县居民保中心,县经办机构及时将乡镇上交的业务材料进行仔细的审核,凡图像和字迹模糊、印章不清晰、残缺不全、衔接无序、潮湿霉变等不适合归档保存的业务材料,立即退给经手人整改或者补办,直至达到便于保存要求。最后要严格按组卷的要求及时进行组卷、立卷,并制定详细的索引目录、归档范围,再分门别类编号入库、入柜、入架,确保居民保档案工作有序推进。业务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等特点及其他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它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认真对待,严格规范居民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的终极目标。 养老保险论文: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为了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在理论上,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批评。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目前这一政策面临转折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能使我们全面地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大量查阅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 更多的研究从微观经济个体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必要建立,可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呢?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国资金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杨翠迎、张晖等人分析了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从世界经验来看,马利敏认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决定了现在不宜把农业家庭人口纳入账户养老保险体系。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有的是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前者主要包括: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3)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现已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D盖尔约翰逊指出,由于中国1993—199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对于从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数量保金的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D.盖尔约翰逊1999)。 4)保障水平过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王国军20__),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1998年以前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全是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一地的民政部门又直接受制于当地的政府。因此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有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这样的要求,民政部门往往难以拒绝。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2)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来支取。但是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难以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有的市(县)提取的管理费连给职工发工资也不够,加上会议费、宣传费等,空缺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的管理费都已明确规定不从保险基金中支取了(何承金等20__),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仍然要靠这一渠道来解决工作经费。 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基本方案》规定:“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但在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过程中,同一个行政村的干部和群众却不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参加投保的绝大多数村和乡镇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少数村都补的,也是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群众一般一年仅补助3-5元,而干部补助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上万元(彭希哲等1996)。这样大的差距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农村社会不公平,强化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抵触情绪。 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吴云高1998)。在苏南地区,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开展得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养老保险形式:有民政部门组织实施的,有乡镇合作经济组织办理的,有社会保障局办理的,等等。它们各自为政,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导致了原本就“稀薄”的资金更加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在其他地区,由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也产生竞争,虽然竞争本身可以给投保农民带来实惠,但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商业保险往往受到排挤,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尽管存在着以上这些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解决农村老年经济保障的重要方式。应当在现有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应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田凯20__);有人认为,“当前试点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是一个能够担负起农村跨世纪社会养老责任的制度,需要更有效的制度来取而代之”(马利敏1999);有的人甚至认为,这项举措“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王国军20__)。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区域研究 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仍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范围还十分有限。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有相当部分的文献研究不同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文献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差异。王海江对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农民所在省份对其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显著的解释性(王海江,1998)。薛兴利等的调查也表明集体经济越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村领导越强的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越好(薛兴利等1998)。从全国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显著地好于中西部地区,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已达到较高的覆盖率,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推行这一政策十分困难。 但几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其对老年农民的保障并非完全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反,他们往往是在《基本方案》的做法之外,发展了不同方式、各有特色的社会化养老。 1.苏南模式。苏南农村目前的老年保障模式是一种多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彭希哲等1996),上海市农村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社区保障是社区范围内统筹的制度,社区成员一般都享有类似的保障福利而不受其就业的那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它在资金上主要依赖于社区公共资金的投入,而社区公共资金又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的盈利。苏南是我国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集体有能力对社区成员的养老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彭希哲等1996)。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这里也有较高的覆盖面,但在资金筹集上,苏南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是集体补助所占比例较高;二是基金筹集标准不是按照《基本方案》中的10个等级,而是被大大提高了,以适应当地的生活水平,确实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比如上海嘉定区的实际操作中,个人年缴费标准分为3档:240元、180元和120元。企业缴费则按企业不同性质区分不同的缴费标准。农村“三资”企业,按上月农方职工工资总额的25.5%缴费;农村私营企业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25.5%缴费;农村个体 工商户,户主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10%,为本人和农民帮工缴费。 2.山东模式。整个山东省的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但它是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几个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投保绝对人数最多的省区。在资金筹集方面,该地区基本是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来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的比例很小,只占已交纳保险基金的约15%。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补助给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等“特殊职业”的人口。山东省农民的投保标准普遍很低,一般都是2—4元/月的水平(彭希哲等1996),因此未来的养老保障能力也很低。 3.广东模式。确切地说,这也是一种社区保障模式。它通过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和集体股来实现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所谓年龄股就是个人所拥有的股份数额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老人总能拥有较多的股份。集体股是属集体经济组织或企业所有者所有,集体股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公益金,老年福利支出是公益金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在执行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许多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均提出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2.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 3.应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前我国风险较小、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很少,但是许多文献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比如,①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②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规定,不能保证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要在一定期限内放弃投资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福建省就是采用的这种办法,效果比较好。 另外,王国军主张完全放弃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起炉灶,建立“从城乡‘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的方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交纳社会养老保障税,社会养老保障税率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超过一段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率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交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的方式获得保障(刘书鹤等199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进行了10多年,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但由于为农民这类非雇佣的独立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够发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总体而言还比较落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是以下几个: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应当在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时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这个“力度”应当有多大比较合适,即既能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政府又能承担得起?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明确的定量分析,甚至连定量分析的框架也没有,这样“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便缺乏科学的指导,难以落实。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设置 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门独立管理,1998年以后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也是一家说了算。权利缺乏监督是基金安全难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设置应当进行改革。但怎样改,怎样体现权利的监督与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得较少的问题。 3.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因此,王国军提出了“‘三维’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其中有一些关键问题仍无法解决。比如在基本保障中,国家是否给予补贴?如果给,给多少比较合适?如果,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不给,较富裕的农民是否会感觉“吃亏”而不愿参加?因此关于这个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养老保险论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入市运营及对策 摘 要:国外养老金运营的经验、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以及企业年金和全国社保基金的成功运营表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根据国外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模式的利弊分析,认为我国应采用全部信托型投资方式。但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入市运营还面临着若干问题,如法律缺位,转制成本需要化解,统筹层次太低等,因此我国应及时颁布《社会保险法》,抓紧起草《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法》,及时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方筹集转制成本资金;提高统筹层次,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筹。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证券市场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发〔2005〕38号文件)第四条规定:“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国家制订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实现保值增值。”该规定要求从2006年1月1日起,各地要做实个人账户,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行资金积累。在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的基础上,2006年1月19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外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天津、上海、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新疆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2006年进行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地区。 随着个人账户的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仅以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辽宁省为例,到2005年底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即高达201亿元。世界银行曾经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养老金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美元,当然这包括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内。即便如此,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规模到2030年也将不少于10万亿元人民币[1]。如此大规模的个人账户基金,由于要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才能支付给投保人,因此,考虑到职工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因素、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形势,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运营已经成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后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国目前对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金的投资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发〔1997〕26号文件)明确规定: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样严格的强制性措施,实际上限制了包括个人账户在内的基本养老金的入市投资,政策的天平偏向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忽视了其收益性。因为养老金是退休职工的“养命钱”,所以政府这样做无可厚非。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养老保险基金的名义收益率,除去通货膨胀率,在有些年度实际收益率甚至为负。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的保值尚且不能做到,增值就不可奢望了。 从2006年上半年查处的5起挪用社保基金案和下半年上海社保案的曝光,以及近期审计署审查出的71亿违规社保基金,我们可以看到,社保基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这其中,管理不善当然是主要原因,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巨大压力,导致了社保基金的管理机构有违规投资的冲动,这也是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限制过死,投资渠道狭窄、单一造成的。所以,个人账户基金一定要突破旧的严格投资限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有益经验,在国债和银行存款之外进入证券市场投资,寻找一条有效投资之路,以应对未来的“银发浪潮”。本文将对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投资的可行性、入市投资的模式以及个人账户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投资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1) 发达国家社会养老基金投资的成功经验给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西方国家,一直盛行着“养老金计划就是资本市场”的说法,尽管这个说法比较绝对,但它却体现了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休戚相关。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养老基金公司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它的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繁荣。在世界市场资本总额中,大约有20%是养老金资产。2001年全球养老金规模已达13万亿美元[2]。美国养老基金的增长主要归功于证券价格,特别是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从1990年到1999年,美国股票的累计收益率达166.2%。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智利、新加坡、阿根廷等,近年由于政府管制的放松,养老金也开始进入资本市场,并取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以智利为例,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养老金改革,主张个人账户的私营化和投资证券市场,从1981年到1991年养老金年平均回报率达到了14.4%,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繁荣,这已经成为智利出口的“国家名片”。大量的研究表明,养老基金入市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不矛盾,相反,甚至可以产生互动和双赢的结果。 (2) 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建设为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提供了适当的时机。2004年以来,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一系列推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包括推动合规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稳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大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如《公司法》、《证券法》的修订等等。尤其是2005年4月底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证券市场制度基础的完善,困扰市场多年的股权割裂问题得以逐步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框架开始逐步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近年来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我国基金管理公司达52家,证券投资基金超过220只,资产总规模维持在5 000亿份左右。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规范,股票市场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证券市场随着经济发展,资本总量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此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是颇具投资价值的。 资本中介组织发育良好,可以为个人账户基金提供各种服务。目前,我国可以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上百家,律师事务所有500家左右,评估机构和投资咨询机构发展也很迅速,这些中介机构将可以为个人账户基金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目前股市的健康快速发展,体现了证券市场的规范建设带来的强大推动力。近来中国股市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迎来了“黄金十年”。东方证券预测,到2016年,A股将从现在的不到7万亿元,达到30万亿至40万亿元市值。个人账户基金完全可以从蓬勃发展的股票市场中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做到真正的保值增值。 (3)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成功投资运营给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于2000年的全国社保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我国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由社保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国社保基金市值约2 554亿元,2006年前9个月全国社保基金已实现收益121.36亿元,实现了成功运营[3]。中国企业年金发展也很迅速,到2005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到2.4万多家,参加职工900多万人,积累基金680亿元,资金量比2000年增长了256%。年金的投资也收到了很高的收益,以我国第一家规范运作的企业年金马钢年金为例,截至2006年11月,收益率已逼近10%,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成功运作经验[4]。 二、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投资模式之选择 目前,我国应该采取何种入市模式,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和证券市场双赢的目标呢?笔者研究了其他国家的养老金入市的模式,应该说每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传统和管理体制下都产生了富有特色的模式,但是总的来看,以下模式比较有代表性。 (1) “私有化”的“零售”模式。以智利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下参与养老金计划的每个职工都分别拥有各自的个人账户,每个职工可以从国家核准的基金管理公司中自由选择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其管理自己的个人账户。它引入了竞争机制,避免了许多非市场化操作,有力地提高了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2) 集中统一运作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它是通过集中管理养老基金,再进行集中投资运营的模式。即由中央公积金局或类似机构将集中起来的养老基金通过公开招标等形式,优选若干家业绩好、费用低的商业机构来管理运作养老基金,个人不直接与基金公司打交道。 (3) 直接入市的模式。它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工将所缴的养老保险费(税)投入到一家公共的中央基金公司,由它来集中投资运营。亦即由社保部门直接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作[5]。 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比如智利模式,虽然基金收益率较高,但是管理成本太高,对普通公民的投资理念和技术有一定的要求;新加坡模式要求基金管理机构高效廉洁,对我国的个人账户的管理机关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直接入市的模式,要求社保部门有专业的投资技术,这个也不是很现实。 考虑以上因素,笔者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应该采用全部信托型投资方式,即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监管机构确认资格的范围内,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专业性投资机构,由其负责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由专业性投资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养老基金,既有利于保证市场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提高基金的投资效益。鉴于社会保障基金目前存在挪用现象及保值增值困境,2006年12月20日,有9个省市个人账户基金的国家财政投入部分,已经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运营,笔者认为这是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的一个突破。但它不能代表一种制度的创新,在我国目前没有个人账户投资法律保障的背景之下,只是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的一个权宜之计,因为如果全国的个人账户基金全部委托给全国社会保障理事会投资运营,则会失去市场竞争机制,无法体现竞争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风险也因为过于集中而不易控制。 三、个人账户基金入市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个人账户基金入市的制度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些因素必须加以考虑,它们关系到个人账户入市的效果,甚至决定个人账户基金入市的成败。 1. 法律缺位 与其他国家在制度运行程序上不同,我国是通过政策先实施某项制度,然后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的规定,最后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而其他国家都是先立法,然后在法律的框架内去实施某项制度。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我们看到大量效力低下的规定,大部分是部门规章、行政性法规,但是由于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导致权威性不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法律缺位,存在养老保险费用收缴难,扩大征缴面难,对违法行为的打击难等,所以养老保险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这其中,《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法》等都要尽快出台。同时,还要修订相关的法律,以保证与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 2. 转制成本需要化解 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巨额的转制成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援引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但是,国发〔1997〕26号文件没有明确转制成本的有效支付途径,国发〔2005〕38号文件对此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由于在此问题上的回避,导致个人账户做实的目标难以实现,更不用说入市投资了。 3. 统筹层次太低 在养老保险领域实现全国统筹是最理想的状态,但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还无法达此目标,而只能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向全国统筹过渡。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目标是实现省级统筹,省级统筹已是比较低的层次,加上很多省份实际还未实现省级统筹,这使得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单位过多,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实现对接,不利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也不利于劳动力按市场规律自由流动。 4.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手段落后,操作不规范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尚未实现全面通畅的信息联网,很多社保经办机构还在通过手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的收缴和管理,另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操作不规范,如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格式不统一,有的没有历年缴费工资基数,有的没有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有的没有利息等等。 5. 相关的配套制度需要出台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需要其他制度的同步推进。为了个人账户基金可以安全运行,取得较高的收益,一系列的配套制度要建立起来,比如个人账户基金投资中的信息披露制度,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机构、托管机构的准入与退出制度,为促进投资收益而设立的税收优惠制度等。 四、个人账户基金入市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 法律制度建设 由于在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中有相当多的主体参与,涉及到众多的法律关系,所以,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规范,从法律的角度保证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的安全性、流通性、盈利性,从而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这也是世界上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的经验总结。 (1) 及时颁布《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建立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保险法是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的法律基础。在《社会保险法》中应该明确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待遇给付;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的独立的法律地位,以及经办机构的设立、基金的管理和运营的办法;确定监督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为社保基金运作提供法律支持。 (2) 抓紧起草《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法》。 笔者认为,个人账户基金、企业年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于其对安全性的要求、保值增值的需要, 以实现基金积累的目标, 都要进行有效的投资运营。 因此在投资运营方面, 我国应该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法》, 这部法律将吸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年金管理办法》的内容。 在此法律中, 应该就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 专业投资机构、托管机构的选择和监督, 进入和退出制度, 最低收益制度, 风险担保制度等方面作出统一的强制性规定。 关于投资工具、多元化投资的比例等具体的投资技术方面的问题, 可以借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3) 及时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章规定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但是72条、74条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规定十分笼统,应该在修订中对社保基金的监督作出规定,明确其法律地位和基本原则。同时,我国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分则中加上关于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律责任,以使各相应监管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违者承担刑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社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借鉴我国香港强积金法规,对作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信托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违反规定时应适用更加严厉的刑事制裁,例如,在香港,信托人可能因为失职而遭受罚款和监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对基金管理人的失职也有相应的刑事追究的规定,而在我国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十章罚则第49—56条中只有严重失职退出基金管理人的退出机制,没有刑事处罚的规定。鉴于养老保险所强调至高无上的安全性,应该在《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法》中对基金管理人在退出机制之外,增加适用相应的刑事责任的规定。 2. 多方筹集转制成本资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开拓社会保障新的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划清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企业及个人的责任。根据上面提到的两个文件规定的方法,笔者认为,大体来说,转制成本筹集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1) 从国有资产中划拨一块来偿还一部分。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减持国有股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2004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以国资委为牵头单位,包括财政部、证监会和社保基金理事会在内的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的工作小组。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弥补转制成本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学界和普通百姓的一致认可。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目前,我国政府为了社会保障的“两个确保”,每年都会拿出几百亿元的巨资弥补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2 005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44亿元,地方财政107亿元[6]。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今后的政府预算中,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险的投入要明确化,加大支持力度。考虑到世界平均政府预算的20%甚至更多要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我国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 提高统筹层次,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筹 我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同省级统筹所要求的统一调度使用养老保险基金之间存在根本的矛盾,这成为我国实现省级统筹的最大障碍。笔者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内垂直管理,统一征收和使用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不再经过地方政府,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有几个省市已经在实行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增加了省级统筹的权威性,是比较理想的基金运作模式。但采用这种模式要求该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采用这种模式就意味着省政府是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第一责任人,免除了市、县政府弥补养老金发放缺口的责任,全省养老金的发放缺口全部依靠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来解决。这样就要求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也会逼迫社保机构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收益。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全国统筹,实现全国范围的自由的人才流动。 4. 社会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 鉴于我国的很多社保经办机构办公方式落后,效率低下,操作不统一规范带来的弊病,社会养老保险领域的计算机行政管理系统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息互通互联的、透明高效的社会保险计算机行政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应该有格式统一的个人账户信息、缴费金额、基金积累等。它应该随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询,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记录等;还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的增值服务,向参保人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及基金运营的月报和年报。 5. 相关的配套制度的建设 (1) 社保基金信息披露制度。所谓信息披露,是指社会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应当将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的选择,投资组合的比例、成本、效益等重大事项,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财务监督部门和参保人及受益人进行公布。当然还包括个人账户的投资管理机构要定期关于投资工具、投资比例、投资收益等信息。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将使社保基金管理者、投资者等各方获得充分的信息,增强投资的透明度,减少因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完善的信息披露是建立安全有效运营机制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保障机制和检验机制。 (2) 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机构、托管机构的准入与退出制度。在我国个人账户基金资本化运作的初期,应该建立对专业投资机构、托管机构严格的准入制度,包括注册资本金、内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经营业绩等方面,相对于一般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对专业投资机构和托管机构应有更加严格的规定。当然我国也要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一旦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机构出现以下情形时:注册资本金不能满足最低要求,收益率低于法定最低收益率,自有资金不足,基金管理人出现违规操作行为等,就不宜再经营个人账户基金,应依法退出。 (3) 税收优惠制度。英国《1920年财政法》第一次给养老金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税收优惠,极大地刺激了其发展。而激励作用最出色的当数美国的401(K)计划[7]。根据该计划,企业为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可以在税前列支一定的保险缴费。该计划极大地刺激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在我国企业年金的管理中,也存在若干税收优惠的条款。因此,在我国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中,要求在税法中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4) 基金最低收益担保制度。考虑到基金入市后所面临的风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40条规定提取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但是没有规定最低收益担保制度。为了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监管机构要规定社保基金的最低实际投资收益率标准,如果投资管理人经营的养老基金,达不到最低标准,则由国家财政提供最低的收益担保。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第一支柱的养老保险项目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在其投资中,规定最低收益担保制度对其安全性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光纤通信工程技术的问题及运用:光纤通信工程中的光纤材料的选取问题 [论文摘要]在光通信领域中,传统的光纤材料的选取通常要考虑价格、性能、性价比等因素,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光纤材料的价格大幅下降,这使人们更加关注光纤性能。光纤材料选取的原则已经由“适宜”改变为“适度超前”。“适度超前”能够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又考虑光纤技术的更新换代,这使由于网络带宽需求的不断扩大造成的现阶段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光通信网络具有更长的使用年限。“适度超前”的原则可以在相同的投资情况下延长光纤网络的使用年限,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 光纤;通信工程;单模;数字通信 0 引言 光纤通信就是在光导纤维内传输光波信号,实现信息传输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将欲传送的电话、电报、图像和数据等信息转换为调制的电信号,在进行电/光转换后,即把电信号变成光信号,由光纤将信号传输到信宿,在信宿端接收到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将信号重新变成电信号,从而完成一次光纤通信的全过程。可见,光纤通信与我们熟悉的电缆通信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传输信号为光信号而不是电信号;另一个是传输介质是光纤而非电缆(包括明线、双绞线、多芯电缆和同轴电缆等)。光纤通信与电通信方式主要差异有两点:一是以很高的频率的光波作为载波传输信号;二是用光导纤维构成的光缆做为传输介质。因此,在光纤通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产生光波的激光器和传输光波的光导纤维。光纤通信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并成为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是由于它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首先是通信容量大。因目前使用的光波频率比微波频率高103~104倍,所以理论上光通信的通信容量与微波通信相比约可增加103~104倍。光纤通信适合高速、宽带信息的传输,能在高速通信干线以及宽带综合业务通信网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实用的光纤均为二氧化硅。若要减少光纤的损耗主要依靠提高玻璃纤维的纯度来达到。由于目前制造的二氧化硅玻璃介质的纯度极高,因此光纤的损耗极低。由于光纤的损耗低,因此,中继的距离可以很长,这样可以在通信线路中减少中继站的数量,以大幅降低成本。对于要求400MB/s的速率信号的场合,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达到100km以上的无中继距离,当然了速率要求得越低,光纤的距离可以越长。而同样的速率如果使用同轴电缆来传输的话,其无中继距离仅为1.6km左右。未来的石英系的超长波长光纤传输损耗将更小,届时将可以实现1000km以上的无中继传输,这对于海底光缆、穿越长距离无人区、跨地通信等应用而言意义极为重大。 一.光纤的分类 光纤的分类划分主要有三种:一是按照传输模式来划分;二是按照纤芯直径来划分;三是按照光纤芯的折射率的分布情况来划分。其中在按照传输模式来划分的情况下,光纤的传播模式实际上是光纤中的电磁波场场型。也称为光场场形(HE)这光场的场型都是在光波导中通过数次的反射与干涉下形成的。呈离散型模式。在光纤中稳定存在条件是形成驻波。它在光纤的横截面上反映各种形状有光场。一个光斑的出现的光纤我们称之为单模光纤,多个光斑的出现的光纤我们称之为多模光纤。在按照纤芯直径划分的情况下,光纤可以有缓变型多模光纤、缓变型增强型多模光纤和缓变型单模光纤。按照光纤芯的折射率的分布情况来划分的情况下,光纤可以有阶越型光纤、梯度型光纤、环型光纤和W型光纤等。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与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传输需要先进的通信设备去实现。光纤由于输出性能比较优越而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光纤通信系统在军事领域的应急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光纤的性能指标 判断光纤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光纤的传输性能以及光纤的几何尺寸参数。由表2可以知道G.652、G.653、G.654、G.655光纤的涂覆直径、薄层不圆度等几何尺寸的参数指标是一样的,G.652A、G.655A光纤只能够使用C波段,但是G.652B、G.652C、G.655B不仅可以使用C波段,而且还可以使用L波段。 三.光纤的选用 3.1 各种光纤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3.1.1 单模光纤。单模光纤时指只能在指定波长下穿插一种模式的光纤,中心玻璃芯很细,只能穿一种模式的光。因此,其模间色散很小,适用于远程通讯,但还存在着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这样单模光纤对光源的谱宽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即谱宽要窄,稳定性能要号。后来又发现在1.31微米波长处,单模光纤的材料色散与波导色散一为正,一为负,大小也正好相等。 3.1.2 多模光纤。多模光纤是指可以传输多个光纤导模的光纤。局域网一般选用多模光纤,因为多模光纤收发机便宜,另外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大,连接方便简单。但是多模光纤的色散系数大,传输的损耗大,宽带小,因此它只能用于短距离、小容量的数据传送以及模拟光的信息传输。 3.2 光纤材料的选用 在现代光纤传输系统中,光纤是一种作为信号来传输的材料。光纤材料的正确选用对通信工程设计有着至关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光纤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材料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选用光纤材料时,一是要根据光纤所支撑的业务范围、传输速度、传输距离以及系统传输质量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光纤材料。使光纤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获得良好性能价格比。因此我们选择光纤材料时对各种类型的光纤的性能有一定的了解,依据光纤的传输性能和系统单信道速率等因素选用光纤材料。 在通信工程中通常我们普遍采用的光纤材料是石英玻璃光纤。在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中,根据光纤折射率分布、传输模数以及色散等因素可将石英玻璃材料分成几类,G.651多模光纤模式色散限制工作宽带,促使开发了G.652的单模光纤。根据G.652光纤有研发出了G.653的光纤。G.653的光纤在用于1550nm波分复用传输系统中又出现了非线性的问题,会损害系统的传输质量,因此由研发出G.655光纤。朗讯公司依据城域网100信道以上的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对光纤波长宽度的要求,在1998年又研发出了全波光纤,康宁公司在2000年开出了Metrocor光纤。这两种光纤就是所说的G.652C,其工作的波长是1280-1625nm,适合作于城域网宽带业务的传媒介质。 结语 光纤的品种繁多,不同种类的光纤根据其特有的性价比,存在其适宜的应用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传输的信息量的增长,光纤的应用需求正逐年增大。因此在考虑实际情况后,适当的选取性能相当且价格适当的光纤产品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资金。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各类光纤的基础,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光纤。 光纤通信工程技术的问题及运用:电网数字光纤通信工程标准化建设体系构架初探 摘要:电网数字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而如何打造一流的光纤通信系统精品工程,使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建设更加具有技术上的标准化、规范化、先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并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融合;从而使得这一信息技术平台在整个智能电网系统的健康、稳定运行中发挥更好的效能,成为摆在生产一线通信工程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数字光纤;通信工程;标准化建设 0 引言 数字光纤通信工程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施工环境恶劣,难度大,涉及面广,工艺要求高。比如程控交换系统设备、PCM接入系统设备、SDH传输系统设备、VDF数字音频配线系统设备、DDF数字配线系统设备和ODF光纤配线系统设备以及通信系统不间断电源(UPS)系统设备等对施工质量要求都很高,所以要达到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工程的质量要求,信息技术平台的正常、稳定、高效运行是必要保证。 1 通信机房与机柜的总体设计要求和安装 通信机房和机柜的总体要求及施工与安装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系统工程。从机柜的采购、运输到实施设计安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信工程施工包括新建和改建两部分,新建变电站按照设计图纸直接安装施工即可,而改建通信系统设备要不断将老化设备拆除,对新设备进行重新设计,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组织施工。信电公司由于所辖500KV、220KV、110KV变电站就达50多台次,其施工任务繁重和技术上遇到的难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每个机柜底座的设计和安装,既要保证底座设计的合理性,又要保证通信机房设备的统一性。规范合理的通信系统机柜安装是后续系统工程施工的基本保证。 2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设备的施工与安装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设备是光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是以进入站内第一光纤活动连接头为运行维护的分界面,连接光纤配线架(或光缆线路终端接续盒)的尾缆、光端机、数字复接设备、PCM基群设备、数字配线架、音频配线架均属站内传输设备。首先是将机房设备安装在相应的机架位置上,并根据机房设备平面图确定电线槽道或走线架、列柜、电源并紧固好设备。连线时一定注意以下问题:1、根据机房内设计平面走向图确定电缆敷设方式和走向。2、根据电源线缆图将各种设备电源线连接好,连接时注意电源正负极,千万不能接错。3、根据机房地线线缆接线图,将各种设备地线连接好。设备外壳应与机房接地端子用绝缘电缆相连,机房接地端子应使用绝缘电缆与变电站或主建筑物网相连,接地电阻要小于设计值。4、根据设备信号电缆走向图将光缆、数字电缆音频电缆连接好。一般按照的顺序为:光分配架光端机切换设备数字复接设备数字配线架PCM基群设备音频配线架。5、根据站内设备告警及监测线电缆连接图,将各种设备的告警及监测信号与监测设备连接。6、配线架应接地并装有限幅装置。音频电缆在接入光纤通信设备前,要首先接入保安设备。 3 不间断电源(UPS)系统工程的安装与施工 电源系统设备是整个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源设备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畅通。在通信故障统计中,电源故障所占的比例很高,远远大于其他故障的比率。所以,电源系统的施工安装必须满足如下基本要求:1、电源设备安全可靠,保证为通信设备提高稳定的、不间断的直流电源。2、供电电压稳定,其变化应不超过通信设备的要求。3、有良好的滤波性能,使杂音电压符合通信设备的要求。4、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安装和维护。无论是高频电源和蓄电池组的施工安装都应符合总体设计要求,真正符合通信电源系统技术规范标准。机房内两路独立的交流电源系统应具备自投切换功能。电源正极应与机房地线相连,设备必须良好接地,地线不应与防雷接地、高压防护接地共线,不能与交流供电零线接地相连。机房内各种电缆的金属外皮、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框架、水管等不带电金属部分、门窗等建筑物金属结构以及保护接地、各种接地等,应以最短距离与环形母线相连。采用螺栓连接的部分应用银环氧树脂导电胶 粘合。 4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工程验收及运行 1、通信系统通过安装调试正常后, 进入竣工验收阶段。系统传输设备安装工程的验收应按有关部门颁发的工程验收标准进行,一般分为随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部分。验收项目如下:光端机机房要求、安全要求、器材清点检查、机架及配线架检查、布放电缆、编扎卡接电缆芯线、通电检查、数字复用设备、PCM基群设备、连接测试和通信系统测试等等。 2、开通前检查:(1)、检验机架安装及连线是否正确,特别是电源线的正负极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地线是否连接好,各种电气连接接触是否良好;设备内是否打扫干净,设备和电缆沟内不能遗留线头和工具等。(2)、检查机器上电源开关是否都在“关”的位置。(3)、检查电源是否符合要求。机房内电源盘的输出电压应符合传输设备电源电压的要求。交流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应符合电源设备的要求。(4)、整流器安装调试合格,能对设备正常供电,蓄电池安装完毕并已充好。(5)插上总熔断器,测分熔断器电压是否正常。(6)、合上分熔断器,检查设备入口电源是否正常。(7)、机架各机盘先不插入,开通机架电源,测量机器输出电压是否正常。(8)、逐步插入机盘,观察是否有反常现象。机盘插满后复核电源盘输出电压,若查上某盘,电源过载保护动作,一般是该机盘有问题,必须更换电源盘。全部机盘插入后,观察整机状态;电源盘内集成块不明显发热,发送盘LD散热片无显著升温,机内无异味后可进一步作整机检查。 3、故障判断和定位方法:(1)告警等级处理。根据告警或监视系统判断是紧急还是非紧急告警。紧急告警表示已严重影响通信,必须马上处理;非紧急告警表示告警暂时不影响通信;也可能表示上游设备故障,应及时进行判断,避免扩大告警范围。(2)、判断告警发生的部位。出现告警后,应迅速判断故障发生部位,即是线路故障还是光端机设备故障;是光部分故障还是电部分故障,是群路故障还是单路故障。(3)、定位方法。对于故障定位,一般比较常用的是采用环路法。首先根据告警判断故障发生的范围,决定相应自环的级别,不能因为故障处理扩大通信中断的范围。 4、常见告警原因分析:(1)、供电中断或配电箱分熔丝熔断。(2)、电源盘发生过压或过流保护动作,原因是有可能某个机盘短路,拔出机盘查找短路原因,消除后自动恢复。如果不是机盘原因,则是电源盘的问题,更换电源盘后应恢复。(3)、AIS告警。发生AIS告警一般为上游设备告警,应在上一级设备查找故障原因。(4)、远端告警。远端告警并不意味着是对端设备故障,而是指由本端发信开始到对端接收的某个或多个环节有故障。故障处理一般是换盘而不提倡修盘。 5 结束语 现代智能电网的建设日新月异,而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要真正打造出一流的电网通信系统标准化建设体系框架,就必须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高度融合,进而为现代智能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光纤通信工程技术的问题及运用:光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最新发展动态 摘 要:光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在通信领域处于重要地位,该文以当前我国光纤通信技术传输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对光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未来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未来光纤传输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光纤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 发展动态 光纤是通信网络中比较优良的传输媒介,光纤具有损耗小、传输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当前,光纤通信工程传输已经进入到了有线通信的各个领域,光纤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信范围不断扩大,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 1 我国光纤通信技术传输的发展现状 1.1 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技术对单模光纤低损耗区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带来巨大的带宽资源。由于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都是不同的,所以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区分为几个小的信道,然后在将光波作为信号传输的载体,发送端使用分复用器,把不同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到一起,再送入同一根光纤当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使用一波分复用器使这些不同波长表达的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区分开来。因为不同波长的光载波的信号在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情况下,可以当做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在同一根光纤中可以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 1.2 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满足人们的信息传递需求,不仅在传输网络上要保持带宽,还要求对用户接入部分引起足够的重视。 光纤接入技术是实现信息有效传输的关键技术,在光纤接入当中,光纤到达位置是不尽相同的,有多种不同的应用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FTTF,即光纤到户是光纤接入的常见最终方式,这种方式提供的是全光接入,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宽带特性,为用户提供不受限制的带宽,充分满足用户的宽带接入要求。当前,国内的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FE或者GE的带宽,这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也是比较理想的接入 方式。 2 光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发展动态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电信市场的全面开放,光纤通信又一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1 向超高速系统发展 从电信的发展史来看,网络容量的高需求与传输速度的提高一直存在着矛盾,传统的光纤通信发展是按照电信复用方式进行的,当传输的速率大提高时,传输的成本就有一定的降低,所以高比特率系统的经济效益大致上是按照指数规律上涨的,这也是光纤通信系统传输速率持续增加的根本原因。当前情况下,商用系统的传输速率已经有过去的45 mBPS,持续增加到10GBPS,这样的增长速度在过去的20年内增加了2000多倍,这样的速度比之同时期的微电子技术的集成度还要快得多。高速系统的出现不仅能够增加业务传输的容量,而且也能够为种类繁多的新业务,特别是宽带业务和多媒体业务提供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2.2 向超大容量波分复用系统演变 当前情况下,复用系统扩容的潜力已经耗尽,但是光纤的宽带自用利用率依然极低,还有相当大部分的宽带资源等待开发挖掘。波分复用的基本思路是将多个发送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信号放在同一极光纤上进行同时传送,这样能够大大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采用波分复用系统有着较多的好处,可以对光纤的巨大宽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迅速的将传输容量扩大到几倍甚至百倍;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在传输基础设施上所消耗的成本;而且波分复用系统的速率与电调制方式并没有很大的关联,能够有效地引入宽带业务的新开发;同时使用波分复用系统还能够实现网络交换和恢复的透明化及生存性强的光互联网。 2.3 实现光互联网 在实用化的波分复用系统中尽管能够实现巨大的传输容量,但基本上都是点对点的通信系统,在灵活性和可靠性上还无法达到要求。如果在光路上达到领域SDH相类似的电路分叉功能和交叉连接功能,却可以使波分复用系统实现更加强大的功能。根据这样的思路,光的分叉复用器和光的交叉连接设备目前已经研制成功,光的分插复用器更是已经投入了使用。实现光互联网的目的在于能够使超大容量的光网络得以实现,于此同时,实现网络的扩展性,使网络的节点数量和业务量随之不断增加,通过实现网络的可重构性,使网络重组更加灵活,允许相互连接融合系统和不同制式的信号对于网络的透明性来说也指日可待,而且能够实现快速的网络恢复,从理论上来说恢复时间可以达到100 mS。由于光互联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研。光互联网必将成为光纤通信的有一搭发展高潮。 2.4 新一代光纤 近几年网络IP业务呈现爆炸增长的态势,电信网络已经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构建起巨大的传输容量的光纤基础设施是构成新一代网络的基础。传统的G652单模光纤已经不能适用高速长距离传送网络的发展需求,开发下一代基础网络设施就包含了开发新型光纤。 目前,根据干线网络和城域网络发展的不同需求,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光纤,有非零色散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随着通行工程技术传输的发展必然涌现出更多种类的新型光纤。 光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现代以及未来的信息化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代光纤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发展来看,光纤通信必将成为未来信道发展的主要方式。光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演变和发展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影响着电信网络以及信息业的未来格局,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光纤通信工程技术的问题及运用:论电力系统光纤通信工程的应用探讨 【摘 要】在大容量输送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光纤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势必成为通信传输的主要方式。本文介绍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原理,详细介绍了电力系统中运用的三种特殊的光纤光缆,同时阐述了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架空地线复合光缆;无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光导纤维通信技术的简称,它的传输介质是光纤,载体是光波。终端站和中继站组成了光纤传输系统,光缆组成了传输线路。 2.光纤通信工程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由于电力电网系统大力发展的根本需求,大容量和长距离的输送成为电力传输的发展态势。如何在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中,达到安全传输、高效运行、经济核算最优化,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电力系统的通信系统与其他公用网相比,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比如电力系统通信的业务量大,但单个业务的容量较小,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具有丰富的杆路资源。所以在进行电力系统的光纤通信网络建设中必须结合电力通信本身的特点进行考虑,同时要利用现有的优势进行建设。 在电力系统中运用较多的专用特殊光缆一般有3种:架空地线复合光缆(OPGW)、无金属自撑式光缆(ADSS)、金属自撑式架空光缆(AD-Lash)。 2.1 架空地线复合光缆 架空地线复合光缆俗称OPGW(OpticalFiberVomposite OverheadGroundWire),是电力系统特有的一种通信光缆,它具有普通地线和通信光缆的双重功能。结构总共分三层:最外层是铝线;中间层是钢芯;光纤包含在钢芯内。根据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层绞式、中心束管式、骨架式。它的主要特点是:通信容量大;光纤在不锈钢内,抗强电干扰能力强;温度特性好;导电性能好,机械强度高;悬挂在高压电力线路的杆塔顶端,不受外力破坏,安全可靠。建设电力输电线路的时候可同时建设架空地线复合光缆通信通道,而不需另设空间走廊,目前架空地线复合光缆普遍应用于110KV以上高压线路中。 2.2 无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 无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的抗张元件是芳纶纤维,正是由于芳纶纤维具有弹性模量较高、重量较轻、具有负膨胀系数、有防弹能力、强度大的优点。芳纶纤维是通过松套层绞填充方式进行套装而成,里层还有PE 内护套、高强度、耐电痕护套等,所以整体抗电腐蚀的能力很强。由于光缆是采用无金属加强材料,可以有效的避免雷电、高温损害,减少电力线出现的故障。无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可与高压电力线路同塔架设,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较多。 2.3 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 金属自承式架空光缆是将单模或多模光纤套入由高模量的塑料做成的内填充防水化合物松套管,缆芯中有中心金属加强芯,某些芯数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外还会包一层聚乙烯。涂塑钢(铝) 带纵包后加钢绞线和吊带聚乙烯护套成光缆。它具有以下特点:松套管的耐水解性能良好;光纤余长能精确控制;光滑的外护套使其在安装中摩擦系数很小;护套的抗紫外线辐射性能良好。 3.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组网技术 由于电力系统的独特性,要求对传输速率的要求较高,而影响光纤传输速率的重要因素就是光纤通信的传输组网方式。目前,在电力系统通信中使用较合适的是SDH和OTN技术以及PTN和EPON技术有机结合的方式。 3.1 SDH技术 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SDH)是一种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数字通信体系,它是融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SDH技术赋予速度不同的数位信号相应的等级,通过标准的复用方法和映射方法,将低等级的SDH信号复用为高等级的,实现了网络传输的同步,解决了局部网络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入瓶颈问题,使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大大提高。SDH体系同时具有一套完善的自我保护体系,可以满足电力通信高可靠性的要求。 3.2 OTN技术 OTN(Optical Transmission Net,光传送网)在继承了传统DWDM (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Multiplexing,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很好地增加了组网的灵活性和电路调度的灵活性,实际上是ASON与DWDM 的综合体。 OTN是为了克服SDH与WDM网络不足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光传送技术,一方面它具有SDH网络与WDM网络的技术优势,既可以像WDM网络那样提供超大容量的带宽,又可以像SDH网络那样可运营可管理。另一方面它还具有路由功能与信令功能,能够为业务提供更为安全的保护策略和更高的传输效率。OTN是传送宽带大颗粒业务最优的技术,受到业界一致青睐。代表着光网络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根据电力通信集中式管理的方针,未来电力通信网业务传输特点主要是汇聚,各地区供电局汇聚大量IP业务至省公司可采用OTN方式承载。 3.3 PTN技术 PTN(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是指这样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和具体技术: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支持多业务提供,具有更低的总体使用成本,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OAM和网管、可扩展、较高的安全性等。 PTN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电力迅猛发展的以太网业务需求。PTN兼容SDH的的所有业务,不过重点还是数据业务方面更出色。PTN是以数据业务的需求出发,以太网技术发展来的。对数据业务可以无缝对接。具有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 3.4 EPON技术 EPON是千兆以太网技术与无源光网络(PON)的结合。EPON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络。EPON网络可以灵活组成树型、星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EPON系统由网络侧的光线路终端(OLT)、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ONU)和光分配网络(ODN)组成。 随着电网建设的智能化,配网自动化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一部分。考虑配电终端分布区域分散,终端节点数多, 通信节点分布分散, 单个节点的通信数据量小.数据实时性要求特点和配电网停电区故障处理能力的要求。EPON在无源光网络机制基础上可以合适的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满足配网自动化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高整个配电系统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4.结语 光纤通信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一种先进实用的通信手段。在电力系统运用光纤通信具有其它通信方式不能比拟的一些优点。但随着电力系统光纤电路日益增多,必须加强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光纤通信的管理,使其更有效地为电网服务。
企业档案员论文: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摘 要: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严谨的专业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文章在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思路。 关键词:社会化管理 退休人员 档案管理 实践和思考 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16号),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工作稳步推进。中办发[2003]1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集中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实施归口、集中管理势在必行。人事档案是党和国家的机密,企业的宝贵财富,人事档案管理既是一项严谨的专业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我们应认真研究如何做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这一重要课题,使退休人员档案得到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设档案室,选调管理人员,组织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接收工作 档案移交接收工作是做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根据《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国档发[1987]19号)、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和《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选定符合要求的场所,建设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室,配备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如:除湿器、空调、温湿度记录仪、恒温仪等。使档案室符合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防鼠的要求,做到档案存放、阅档、工作人员办公三室分开;第二,选调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共产党员从事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优先考虑具备档案管理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第三,工作人员要本着对退休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清单,认真逐卷核对,做到移交清单要与移交人事档案名单相符合,档案目录要与档案内容相符合,确保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对于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中职工履历表、退休审批表等档案要件,要认真检查,由于在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办理退休人员供养直系亲属死亡待遇等事项时,需要向社会保险部门申报这些材料,如发现这些材料缺失,应要求移交单位及时补充材料,待材料收集归档后,再进行交接。同时,要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移交不规范、遗失档案、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的行为,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二、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抓好数据库建设,开展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 1.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把档案建设经费列入预算,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同时,要将档案管理现代化作为一项建设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既要制定档案管理工作近期计划,也要制定档案现代化建设长远规划,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 2.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应开展数字化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可分为:第一步,结合当地退休人员管理工作实际,选择符合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第二步,对接收档案重新编码,输入数据库;第三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档案原件信息数字化,并将档案原件数字化信息与数据库中对应人员记录联接。档案数字化建设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体。数据库建设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同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同配合,突出重点,使数据库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 从实践看,档案数字化建设应用效果显著,首先是在档案查询利用方面带来的便捷、快速、准确,查询利用便捷,只需要鼠标、键盘就可以完成一次档案查询;其次是使用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后,原始档案的使用率下降,使得档案保存时间大大延长。 三、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为了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文化素质,引进、招聘科班出身的档案专业的人才来充实档案工作者队伍,加强、引导现有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档案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注重人才 从目前看,街道和社区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搞好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是人才,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企业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把住人才入口关,注意引进或招聘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充实档案工作者队伍。 2.注重人才的使用,要敢于选拔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特长的年青干部,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3.稳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档案工作连续性强,特别是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经验,才能适应和完善。档案工作人员的频繁调动,绝对影响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此,为了维护档案工作的长远利益,必须做好档案工作者的稳定工作。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促进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教育 1.有计划组织进修。一是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按需致用,便于操作,讲究实效。二是根据继续教育的类型和形式,因人而异。对于新进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档案工作人员,培训一些新技术、新方法。 2.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四、建章立制,夯实基础工作,明确责任到人,做好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日常管理工作 1.根据党和国家有关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法今、法规,制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办法及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职责、保密制度、保管与保护制度、档案查阅借阅制度、档案的转递制度、档案材料鉴别归档制度、档案材料收集补充制度、档案室安全检查制度、管理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建立完善档案转入登记台账、档案查阅借阅登记台账、接收归档材料登记本和查阅摘录、复印档案登记本等基础资料台账,做到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有不少人认为职工退休后,档案就没有用了,职工的《退休审批表》等重要资料都没有归档,时间长了,遇到调整养老待遇、修改出生年月、工作时间和退休时间等信息时,由于重要资料的缺失,上级社会保险管理部门无法予以认定,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因此,要将档案移交、材料及时归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在管理制度中,细化分解到各项工作程序中,并且将档案管理纳入单位综合考核中,确保档案及时移交及材料归档及时、完整。 3.将档案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档案管理人员按责任分工,各司其职,狠抓落实。 五、利用好档案,做好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工作 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不仅是企业退休人员在职期间招用、调配、学习、培训、考核、选拔和任用等方面形成的有关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工作变动等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而且还是企业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的退休材料。它是企业退休人员在职工作期间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其办理退休手续的依据和调整养老待遇的原始凭证。我们要牢固树立档案工作为企业管理服务、为老同志服务的思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为落实好老同志的政治生活待遇做好档案信息的提供利用工作。 总而言之,在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过程中,街道和社区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精神,把握时机,统筹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场所、设施和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企业档案员论文:浅谈铁路企业档案人员必备的综合素质 【摘要】 铁路系统改革发展带动了各方面工作,迫使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为一名合格的铁路档案人员,首先必须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素质要过硬,不折不扣执行党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要求;其次要通过一线工作的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档案管理人员的模范形象;最后是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掌握精湛的技能和业务知识,通过高效优质的服务达到企业要求,为企业更好服务。 【关键词】 铁路企业 档案人员 综合素质 当前,铁路不断深化改革,进行机构重组,给干部职工的思想造成一定波动。特别是在强化基础工作上,要求要以“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为主线,这无疑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面对严峻形势和工作压力,各级档案管理人员,要站在政治高度和从大局着眼,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认真对待并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笔者认为,档案人员必须从以下四点着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1. 提升思想素质,自觉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 当前,在铁路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人们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个别人由于没有主动加强学习,导致不能用新理论、新观念去分析和解释新情况、新问题,在思想观念上不能正确把握方向,甚至在不良思潮和各种物欲的诱惑下,动摇了立场,迷失了方向。更有甚者面对各种不良思潮,自己的立场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的东西,坚决制止危害党的利益、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的言论和行为;不能与一切社会丑恶现象作坚决斗争。由于工作性质决定着档案人员掌握了整个单位的信息资源,有的是暂未公开的,有的是保密的,更多的是最新的文件精神。如果在思想上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容易因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丧失自己的政治立场,从而导致悔恨终身。因此,档案人员必须主动加强学习,主动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站在大局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自觉维护单位的团结和荣誉,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上级党委和各级领导的工作部署,使自己的一切言行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相符合,与企业发展和党的要求相一致。 2. 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在社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否认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缺少社会公德不良等现象。但作为档案人员,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先进典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增强自身的是非辨别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能够正确处理名与利、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在自己默默工作和默默奉献中,不断校正人生坐标。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讲道德,讲廉耻,讲荣辱;严于律已,率先垂范。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但自己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还要去感化别人,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对待公私利益上,主动服从组织安排,不闹个人意气,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不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充分体现档案人员优秀的品质;在对待同志矛盾上,要胸怀坦荡,不计较个人恩怨,不计较私仇,正所谓“将相顶头能走马,公侯肚内好撑船”,对同志不抱成见,有肚量,容得人。常言说:境界有多高,事业有多大!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必须做到境界要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作风要实、能力要强、方法要多。只有从思想深处真正看淡个人名利,看重肩上的责任,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坚忍不拔地工作,才能持之以恒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以实际行动和成绩取得组织的信任与认可。 3. 要脚踏实地,忠诚自己的事业 作为一名档案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因为工作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没有台前的辉煌,只有幕后的艰辛;没有显赫的名位,只有无私的奉献。档案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与其他业务部门相比,除了清苦,就是辛苦。如果没有对档案事业的热爱,没有那份对事业的执着,肯定干不好工作,更当不了“幕后英雄”,甚至有可能有辱于我们所从事的崇高的档案事业!所以要正确地认识档案工作地位的特殊性、岗位重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把工作当成生命的一种状态,把工作当作进步的阶梯,把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档案工作是最平凡的工作,但是,又是最光荣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档案人员要用心去想、用心去做,每件事都要想想怎样才能做到位,还有哪里不到位,有没有可能更到位。用心去比,用心去问,今天的工作有没有到位,今天的工作和服务到位在何处,没有到位的地方在哪里,我明天是否还能到位。一句话,就是要用心去把工作当事业来做,激励自己干工作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优质高效。 4. 要边学边干,不断提高工作本领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企业。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更要加强学习,用新理论、新理念武装自己。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充电,保持稳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从容应对我们未见过的东西,也才能不至于出现力不从心,爱莫能助的尴尬局面。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学以立德,学以增才,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刻苦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本领,努力成为工作中的复合型、全能型人才。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如下能力: 4.1 协调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常常要和有关领导和部门打交道,要得到各方面的鼎力支持,除了依靠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外,更主要的靠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协调能力的发挥,而且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也是通过无数例子得以佐证的。 4.2 管理能力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它不仅包括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还包括对档案事业的管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高新技术管理手段。近几年,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新技术,迅速有效地收集信息,完整安全的保护信息、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最大限度运用信息,使档案“起死回生”发挥最大功效。 4.3 学习能力 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参加系统的知识更新和学习与继续教育培训,不能只吃老本。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有计划进行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另外,也要掌握丰富的档案专业知识,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用丰富的档案专业知识去指导和推动工作,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4.4 开发能力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目前档案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档案的拓宽与深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努力创造有利条件,运用现代化手段,及时、准确、高效地开发信息资源,更好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企业档案员论文:浅述完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对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环节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综合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会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新举措。 1.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 一是档案库管理现代化。档案库的管理,需要以科学的手段来扭传“看堆守摊”的局面,以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内要求,可以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的专用数据库。二是档案资料电子化。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微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章图片甚至声像资料传变成数据资料,使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在档案查阅、借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微机化操作。三是档案服务网络化。利用局域网、互联网、党政网等网络平台,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化服务系统。在人事档案专用数据库建立起来后,还要有一定的专门网络和专门网站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交换、流通,也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异地查询和人才流动管理。 2.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各环节 2.1完善档案材料的收集 档案材料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物质对象,是提供利用的前提。档案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完整齐全、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手续完备。为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方面,要从人事档案收集环节本身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根据材料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取定时收集、定向收集、跟踪收集、补充收集等方法。二是与流动人员或用人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并严格执行确保形成的材料及时归档。三是流出或接收的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档案材料或分批传出档案。接收人员在验收时,如发现材料不齐或丢失,要设法查找或索取必要的组织证明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消极的收集保存方式。传统的档案收集实际上就是对人事档案的“接收”,是整理之后单纯意义上的档案保存,这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意义。因此,要开展档案收集保管的新模式以改变现有的僵局。如有些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创建的“人事立户”的存档模式,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存放是以用人单位集体委托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使用人单位与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建立动态联系,与传统意义上企业流动人员委托存档的区别在于克服了“人档分离”的现象。用人单位“直接用人,间接管人”,而管人主要是通过与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合作管理档案来完成的,流动人员的年终考核材料、聘干表、档案工资表和出国、奖惩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先由用人单位完成,在制成正式材料一个月内送交人才市场,并由其根据国家有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规定进行审核归档。 2.2严格档案传递手续 国家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凭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流动的有效文书,向流动人员原单位开具调档函,原单位接到调档函15天内,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随档案传递通知单传交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传递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传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将档案传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单位。”“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须由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办理委托存档手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与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书,合同书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并且,档案的传递应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得邮寄或交流动人员本人自带。应当交接的档案一定要尽快移交,人员流动后留下的档案,流出单位应尽快将其档案传递到人才市场或新用人单位,收到的档案经核对无误后,立即做好入库登记。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坚持管人与管档并存的原则,即人在档案在,人走档案走,档案与人不能脱节。 2.3优化档案内容构成 一要创建能力档案。重点记载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试等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二要创建业绩档案。要及时将企业流动人员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和在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等情况存入档案,为凭实绩选人、用人提供必要的依据。三要创建诚信档案。要规范企业流动人员自身诚信状况的管理,重点记载政治自律、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水平以及个人公共道德与行为方面的信用资料,并加强推广应用。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得以提升,有关部门可通过档案记载确定对企业流动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人们才会更加重视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无头档案”的产生。 3.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是适应中国企业流动人员管理的新方式,是一种促进人才产业化,最终使人事管理变成一种公众服务的制度。简单地说,就是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即单位管用人,而一些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如档案管理、计算工龄、评定职称、社会保险等,由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代管。随着新形势的出现与发展,人事制度也开拓了新的服务形式,实行“人事派遣(人才租赁)”制度,这在一些地区已经实行。它由人才市场担当员工的法定雇主,负责派遣员工的人事管理,实际用工企业同人才市场签订人事派遣或租赁合同,实现劳动关系传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实行人事派遣后,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一是用人单位便捷用人,打破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一体管理的局面,租赁单位用人,专业机构管人。二是人才资源共享。通过对高级专业人才兼职租赁业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社会共享。三是准确选人,规避用人风险。中介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利用专业化手段为用人单位圈定合适人选后再由用人单位进行面试确定,使招聘更加准确有效。四是可突破编制限额,满足用人需求。一些属于定员定编的单位可以通过派遣增加员工,这样用人单位可以在不扩大编制的情况下解决用人需求。对于被派遣人员而言:首先,可以使人事档案等人事、劳动关系的管理得到保障,完善工作档案如工作情况、业绩情况、培训、健康及考核等方面内容,能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派遣人员合同到期后,若不再续签,由于其人事关系仍然由人事派遣服务机构。其工龄连续计算,并可继续为人员代交社会保险费,办理各种以人事档案为依据的各种证明等人事服务。 企业档案员论文:浅谈新时期企业档案人员的素质及自我修养 档案干部要培养形成理性、务实、稳健和独立的思维形态;培养形成个性鲜明、头脑清醒,敢想、敢说、敢干的思维人格,切实具有时代所要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企业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干部的自身修养,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档案人员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多职能的复杂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档案干部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而且需要以优良素质和自我修养为基础的能力水平,以实现互动式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要求。加强档案人员的自我修养,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1. 加强修养是新时期承担新任务的需要。伴随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对于档案干部来讲,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在思想上,加强理论武装,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上,严于律己。否则,就难以得到职工群众和其他干部的信服。所以,档案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这是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根本前提。 2. 加强修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需要。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企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组织生产经营,最基本的任务是为和谐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和谐企业的构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上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放在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只有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到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服务的要求,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特有优势和作用。 3. 加强修养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需要。企业档案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干部的职责决定了档案人员的言行是党员先进性最直接的体现,在新任务、新挑战面前,档案干部必须自觉以先进性标准严格要求,把党性原则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与个人的素养修炼、情操的陶冶有机融合,在工作的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党性修养转化为档案干部的修养。在新的历史时期,档案干部的自我修养的基本涵义是指:档案干部所具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能力和素质,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举止、仪态、艺能、性情等特有的表现形态,自然而然的形成对工作对象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效。 二、档案干部自我修养重在提高素质 档案干部为人师表,其工作办事涵养的深浅,言谈举止修养的优劣,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档案干部的素质、能力、修养三者之间,素质是修养的基础,能力是素质和修养的体现,同时,档案干部又要在能力的发挥中不断完善素质和修养。企业档案干部要在政治、思想、业务诸方面具有良好的素质,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业务知识,过硬的群众工作本领,就必须培养和锻炼以下三种基本素质。 1. 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的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首要素质。作为企业档案干部,一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永做党的理论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二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三要有坚定的工作原则性,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办事,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对不良倾向敢抓敢管,切实讲原则,树正气。四要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勤政廉政的表率,遵章守纪的模范。五要有与人为善、亲民爱民的人格魅力。做群众的贴心人,为落实党在企业的各项任务,实现企业奋斗目标,奠定坚定政治基础。 2、必须具有调查研究的素质。要求档案干部具有调查研究的素质,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呼声,认真分析判断,汲取科学成分,从而做出正确结论。档案干部要有意识、自觉地学习和培养看、听、想、写的素养:一是“看”,就要善于观察。要善于洞察各种现象,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还要独具慧眼,尽早发现先进事迹,适时挖掘先进典型。二是“听”,就是多方面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善于听取正反方面的不同意见,养成耐心细致听取意见的习惯。还要讲究方式方法,选择好谈话的对象、谈话环境和谈话时间。三是“想”,就是对看到的、听到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开动脑筋,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分析和总结。抓住关键,分清主次,防止片面性。四是“写”,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进行付诸文字,形成调查结果,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经过大量细致调查和长期的经验积累之后成果的总和。“写”是档案干部的基本功,也是调查研究素质的重要体现。 3、必须具有宣传疏导的素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档案干部的重要职责。是档案干部的看家本领。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在作好企业职工的宣传疏导工作中,体现人文精神,融入人性思考,强化人格力量,实现人生关怀,使引导、启迪与职工思想产生共鸣,取得宣传疏导的实效。档案干部要从四个方面,培育和历练自身宣传疏导素养:一是锤煅引导人的坚定信心。二是奉献帮助人的周全关心。三是历练理解人的诚心。四是树立培养人的责任心。同时,档案干部还要练好“说”的基本功,有对话交流、讲话、演讲的口才,提高宣传疏导的效果。 企业档案员论文: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档案管理的特点、性质以及任务决定了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只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培训,才能促进档案工作者基本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提高;方法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档案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全面细致、扎实认真地做好企业档案基础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企业的基础性工作。档案管理的特点、性质、任务决定和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前提 企业档案工作对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准则。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讲,就是要正确履行《档案法》的义务;较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各时期的方针、政策;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卓识的远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具备甘愿寂寞、甘受清贫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工作中,才能坐得住凳子,不被外面得世界所左右,将自己主动融入知识经济的主战场,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行业特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将档案这一重要的知识载体,自觉地融入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去,从而发挥档案资源的巨大作用。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是企业档案工作者立身之本 精湛的业务素质是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档案工作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档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和文化等广阔的知识领域。种类繁多的档案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机构或人物,具有很多不同的复杂的特点。对它们的管理和使用,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内在的知识内容进行不断地分析与综合,使其便于科学的利用,充分发挥其参考凭证作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对分散的各种档案等进行处理和整编,进行科学地整理与鉴定,选择与编研有价值的材料,主动向利用者提供系统的知识。这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体说来,档案工作是由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项业务环节有机地构成的。这些环节都有一定专业的研究领域。例如,整理工作必须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全面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 2、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系统的档案基础理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素质。档案工作者要适应知识经济,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与企业工作同步发展。 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档案管理学,而且还有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学、中国档案史、外国档案史、档案学理论与历史、档案学概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等等。全面系统地掌握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必须抓住两个环节: 一是要全面学习,持之以恒,既要有计划地学习档案学的专门著作,又要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实施办法等文件。二是要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实践出真知,通过总结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失败的教训,通过总结,探索档案工作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是对档案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档案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反映。办事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此,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具有参与能力和高效管理能力,还应该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和高效服务的能力。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可以说,知识经济就是知识创新,创新的经济。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向未来,面向知识经济,首先,档案工作者观念要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础。无可否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仍然存在。所以作为当代档案工作者,决不能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而应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观念创新了,工作就会出新思路,新招数。其次,多干实事,少说空话。这是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又是巩固发展大好形势,搞好档案工作的基本经验。再次,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抓住机遇,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有一种使命感,认认真真抓创新,扎扎实实促发展,把档案工作“无所作为”的困惑转变为“大有可为”的振奋。要兴利除弊,大胆改革,使档案工作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谓高效服务的能力,就是把服务于知识经济和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档案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而服务意识的强弱,服务效率的高低,事关企业事业的发展。为此,档案工作者要提高企业档案工作的科技含量,强化服务手段,开拓服务渠道,使档案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也只有这样,档案工作者因为“有为”而就“有位”了。 3、还需要及时掌握和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工作者还必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档案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编研工作对档案工作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对编研作品质量高低,起着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求档案工作者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来管理档案。 总之,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在激烈的竞争大环境中,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进行研究探索,才会做到有为、有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对此我们应加倍努力! 企业档案员论文:如何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电子档案的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一个县级以上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服务的企业离退休人员达几万人,甚至数十万人。这就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快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电子化的进程。 1.企业离退休人员电子档案的种类 目前,全国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摸索,主要建立了三大类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电子档案。一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的人事电子化档案。就是将每位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用数码相机逐页拍照,建立个人数码数据档案,而将原始档案封存。二是企业离退休人员个人基本信息电子化档案。就是采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时间、退休时间、退休种类、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便于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和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三企业离退休人员个人健康状况电子化档案。就是将企业离退休人员个人在每次体检时的基本信息收集起来,建立起个人健康状况电子档案,有助于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质量。 2.企业离退休人员电子档案的优势分析 一是提高办公效率。一般的企业退休职工也就是几十人几百人,大的企业,退休职工也就上千人,若是由原企业管理完全可以不用电子化。但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后,一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人数那就是一个庞大数字,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要管理服务好如此众多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单靠用原始的手工作业台帐,显然是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而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电子档案,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能够及时迅速快捷地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提供咨询、查询、养老金调整等社会化管理服务。 二是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原始档案的管理。 企业离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是企业退休人员在职期间招用、调配、学习、培训、考核、选拔和任用等方面形成的有关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工作变动等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它是企业退休人员在职工作期间情况的真实记录,是其办理退休手续的依据和调整养老待遇的原始凭证。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数量增长比较快,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破产兼并以及私有企业的增加,一些企业退休人员失去了原单位的依托和人事档案代管部门,其人事档案管理较为混乱,出现遗失、损坏、霉变等。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后,若没有好的库房和设施,加上人工查询增多,使档案容易受损。而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经过数码相机翻拍建成电子档案后,就可将原始的档案进行无菌化处理,真空封存,提高原始档案保管质量,延长保管时间。非特殊的情况,不再打开封存的原始档案,一般的查询,在电子档案中查询即可。 三是可以拓展和提高社全化管理服务的质量。为了防止出现养老金冒领,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每年都要进行一至两次的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任务重,工作繁,还有一定的难度,而建立完善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就可能克服很多问题。通过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姓名、头像、身份证号、居住地、联系电话、亲属姓名及联系方式等数据采集和补充,建立起离退休人员信息数据库,方便进行查询和数据管理。有条件的经办机构可以通过现场摄像、QQ视频远程摄像等手段,建立并保存离退休人员头像信息,能够有效解决了身份证复印件、传真件不清晰的问题。这样对行动不便的离退休人员进行认证时能够有更便捷的手段,提高认证的精确度,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 3.企业离退休人员电子档案潜在的问题 一是对系统依赖大。原来办公都是手工作业,效率虽低,但却留下最便于保存的各类手工作业台帐。现在办公都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电子档案大大提高办事的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旦我们的信息系统出问题,或网络受到攻击,就可能导致办公瘫痪。从如此众多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档案中查找手工作业台帐,那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二是存在泄密的风险。各类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电子档案中存在着大量的有价信息,如个人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社会关系等等,一旦流落社会上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会被利用,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三是容易忽略手工作业台帐的保存。有了各类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电子档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容易依赖系统办工,有些同学还会认为系统是绝对安全的,对手工作业台帐重视不够。 4.企业离退休人员电子档案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是严格接程序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电子档案。在接收、归档时,要有手工作业台帐,并将退休人员档案基础信息录入计算机,以方便档案的查阅、管理,做到当天接收的档案当天录入,当天上架,当天可以进行信息查询。建立电子档案时要改变以往要件排放序列,要求按扫描要件整理排序,本着服务查询的原则,结合对外服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适时增减扫描内容,尽量减少调档,提高了电子档案的利用率。 二是做好数据备份和档案盘点。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对移交表、协议书等进行专门装订存放,对录入、扫描的电子信息进行了计算机硬盘和光盘备份,以此保证基础数据安全。为规范库房管理,还要定期对库存档案进行盘点,确保了档案管理“零差错”。 三是依据电子档案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1)企业离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电子化信息库,秘级相对较高,应有专门的计算机系统,隔绝与外面一切网络联系。查阅企业离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中的基本信息,应严格接程序,由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操作,其它任何人员不得操作。(2)企业离退休人员个人基本信息库主要是用于养老金的调整发放和生存认证,应由社会化发放的工作人员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共同使用,其它任何人无此权限。(3)企业离退休人员个人健康状况电子档案可委托专门的医疗服务机构建立,按系统安全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是加强对原始档案和手工作业台帐的管理。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各类电子档案后,应尽量减少使用原始档案和手工作业台帐。有条件的单位可对各类原始档案和手工作业台帐进行无菌化处理封存,以确保原始档案的安全和保存时间。 企业档案员论文:企业档案人员素质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档案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贯彻实施加强《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积极推广“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加快了档案管理的现代步伐。目前,档案人员队伍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各部门领导的档案意识明显增强,但相对于企业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人员业务素质还相对薄弱,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企业档案人员现状分析 一、普遍存在基层档案人员对档案资源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档案人员尤其是兼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对各科室必须要形成的档案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工作力度不够,思想上存在着为难情绪。此外,基层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对档案人员思想、工作上的关心、支持、了解不够,给档案工作的发展造成了许多制约因素。 二、档案人员普遍受传统工作思路的影响,不能把档案资源与企业发展、市场经营、技术进步联系起来,开发利用与需要脱节。档案人员是资源与信息平台的联系纽带,有些档案人员还停留在简单、被动地整理、存档的管理水平上,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开发、传递与提供利用方面涉足很少,使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出现断层。 三、档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频繁变动。有些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还停留在保管员的职能上,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因一岗兼多职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加上工作需要变动频繁和业务素质欠缺,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档案人员因业务不精,导致归档文件的整理、分类和保管期限划分等问题上不够准确,档案立卷归档不及时,影响了档案工作的系统、规范开展,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各单位档案管理、应用水平的差异,给上级档案部门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在新形势下应具备的素质 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档案工作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档案承载着企业形成的显性知识,还将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成为知识共享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档案人员是档案工作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档案管理的主体,因此,档案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企业中,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企业档案人员就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一、档案人员要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档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人员肩负着管理、保护档案的职责,档案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完整、齐全、安全和利用效果。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必须首先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档案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热爱档案事业,恪尽职守,具有求真务实、爱岗敬业、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这是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档案部门长期处在局限性和封闭性的环境中,常常是被领导忽略的部门。档案人员要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甘当配角,甘当无名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干好工作,这是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必备素质。 二、档案工作人员要遵纪守法、严守秘密 在认真贯彻落实《档案法》的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注重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地提高依法治档的自觉性和行动力。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是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便于提供利用。档案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证档案载体的安全;二是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档案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和档案借阅规定,保证档案的安全。 三、档案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创造力是人们适应生活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档案工作要在经济建设服务中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得到最大的发展,档案人员必须善于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指导实践,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知识向理论知识升华,以便使自己的工作有所创新,不断开拓进取。 积极主动的协调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档案人员协调能力的发挥常常与档案的齐全完整联系在一起。档案管理人员为了切实做好档案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和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打交道。如何才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除了依靠有关规章制度外,更主要是依靠档案工作者自身协调能力的发挥,通过工作达到各部门档案管理的协调统一。 组织文字材料的能力。档案人员有一部分工作直接与文字打交道,要有较高的文字水平,才能胜任档案工作,才能将零散的文件材料编纂成党政管理、科技管理文件及汇编、史志、年鉴等编研材料,直接为企业服务。 应用现代化手段的管理能力。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成为档案管理自动化工作非常重要的工具,它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因此,档案部门提供给利用者的不再只是纸质档案,而是大量的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人员不再整天忙于收集、整理、进库取卷等繁琐低效的工作之中,而是负责将丰富的档案信息予以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使档案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四、档案工作人员要更新观念、善于捕捉信息 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普遍应用,企业档案的内容、载体不断丰富,档案工作人员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开发、寻找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能,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在整理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登记、归档等基础工作中,要将有用的东西加以总结,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对企业改革改制:经营发展的利用价值。 档案工作人员要厚积薄发。把握时代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树立起为档案事业而奋发向上的自信心。档案工作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岗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不断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开阔视野,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从而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要更新观念。要提高档案的查考利用价值,将“死”资料变成“活”资源,就需要告别坐等上门借阅提供利用的旧观念,应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的各项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翔实的档案资料,做到档案服务于工作。 总之,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提升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加强档案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有效载体抓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落实好依法执政、依法治档的工作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领导工作的职责范围,摆上议事日程,要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及时分析研究解决档案工作遇到的问题,并把档案工作列入本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为档案事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是要做好档案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使他们能安心本职工作,从而促进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是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在注重实用性上下功夫。要结合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按照不同层次需求,按需施教,注重实效,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使档案人员尽快掌握规范的档案管理程序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提高档案工作效率要加强对档案人员再教育,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要对本单位档案的数量、内容、种类、史料价值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拓档案工作新思路,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需要,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提高档案利用率,更好地为部门领导、基层群众服务,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科技培训中心) 企业档案员论文:浅议企业档案人员所应俱备的意识与能力 摘要:可以说,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和能力在事业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档案事业进步与否,取决于从事档案人员的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概括起来讲就是从事档案工作所应俱备的意识和能力。企业的档案室是企业的信息中心,面对办公自动化日益普及的现状,档案室该怎样为利用者提供信息服务,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服务,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档案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档案;能力 一、现代档案人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1、树立强烈的保密意识 198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因此,档案信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保密性。档案信息能否公开、何时公开,必须依据相关法规经专人鉴定、解密后才能公开,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员牢固树立保密意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从大的方面来讲,档案是党和国家的核心秘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全,从小的方面来讲,以哈市华能供热有限公司的管网建设为例,档案对于企业还关系到企业建设的进程。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贯彻落实《保密法》,提高自身的保密素质,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合法。 2、树立较高的法律意识 为了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档案法律法规,比如《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为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按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管理,在工作中要有法纪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管理档案材料,对违反档案法的行为要严厉制止,这样既有利于规范自身工作,同时又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依法治档的轨道。 3、树立较强的时代意识 档案因其保密性,一直以来被罩上神秘的色彩,“看摊守点”成为传统档案管理的常规模式。但是,伴随社会的进步,人们需求的变化,观念的更新,对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员必须具有时代意识,与时俱进,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不仅仅是保管档案,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和人类积累财富和提供信息服务。 4、树立较先进的创新意识 意识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先进的意识可以帮助人们采取有效的行动,促进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同志所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档案事业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依赖于档案人的创新意识。 5、树立较为自觉的服务意识 《档案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可见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组织和个人提供信息服务,这是档案事业的根本使命。树立并强化档案服务意识,实质上是关注档案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具体体现。档案工作的职业活动、社会职能、工作手段,决定了它本身是一种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想使用者之所想,急使用者之所急,要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服务意识。在服务态度上,对待工程的甲、乙方能够作到主动、热情、周到、细致,注重人文关怀,树立档案“人文”服务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公众、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坚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需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二、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四种精神和能力。 1、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精神。 在企业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有热爱档案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更要有不图名利、不畏困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努力工作,献计献策的决心,愿将全部的工作精力投入到档案管理的平凡工作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电子文件的产生将对档案工作提出新的挑战,还有社会及企业自身对档案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都要求在业务上保持与时俱进,所以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档案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地通过学历教育、网络培训、行业论坛、工作交流等途径,不断增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2、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也是提供专业服务的工作。档案的严格、规范管理虽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档案管理为企业顺畅运行提供了保障,是一项很平凡但很重要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这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以事业为重,淡泊名利,就需要有这种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管理档案材料整理、鉴定、保管等工作均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只动口不动手是做不好档案工作的。实践中,档案人员要在充分理解有关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定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装订、编目,完成档案材料的规范管理。此外,在现代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档案呈现出数字化的新特征,成为融入整个企业、社会网络之中的信息资源。因此, 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时代要求对提高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运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管档的基础。 3、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 档案管理是指有关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档案材料来源的广泛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单位和个人,尤其是华能供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管网的建设期及设备的维护期中,经常与不同的单位与个人进行工作交接,在这个过程中,档案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协调、应对能力,处理好各方关系,做好早期的材料收集和后期的利用服务工作。 4、要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且与时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档案人员不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就不会有档案管理的创新。所以,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探究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实践,在档案材料的保管、档案信息的开发、档案服务内容与方式的更新和扩展等方面有所创新,实现科学管档。 三、总结语 同志曾提出:“档案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作好的,要靠平时下苦功夫才行。”当今社会,档案既是维权的凭证,也是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而档案管理则是为社会提供集体记忆,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用需要,还保持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所以,新时期的企业档案人员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更应忠于职守、钻研业务、献身事业,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以良好的自身素质为国家、为企业贡献自已全部的力量。 企业档案员论文:浅述完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档案管理成为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之间人员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近年来,为了促进企业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才的发展环境,我国针对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并且日益规范。但是在新形势下,由于人员流动性的不断增大,致使人事档案的管理也遇到一些问题,出现了人事档案管理的意识不足、档案使用效率低、从事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因此,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综合问题,本文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一些在企业中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常见问题,提出一些简单完善方案和处理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措施 0.引言 人事档案源于人事管理活动,是对职工绩效与个人经历的记录。企业人事档案是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企业人事档案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这就要求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对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提高从事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完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各项举措,保证人事档案的真实性,有助于人事档案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管理好企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中人事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员的迅速增加,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内容的不正确、不完整和不更新现象普遍存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功能削弱,致使很大部分流动人员放弃人事档案,造成人员档案存储的随意性,带来不稳定因素;其次,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在企业只能起到内部服务功能的作用,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追求经济效益,部分企业认为企业档案工作是可以忽略的,使人事档案工作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提不上议事日程;另外,人事档案的透明度不高,人们对自己的信息和档案一无所知,在全社会都提倡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情况下,人事档案的透明度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原有的档案机构被撤消或合并,人员编制减少,几个人的工作变成了一个人的工作,应该专职的变成了兼职,致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大部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得不超负荷地工作,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很多企业档案工作人员更换更为频繁,致使其他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出现漏洞。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工作人员相对稳定,如果人事人员的频繁更换这一状况不能及时解决,将给人事档案工作队伍带来不稳定因素,不利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甚至会带来后患。因此,在我国企业管理工作中,如果档案工作能够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创造和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发挥独特服务作用,那么管理效率的档案意识就会得到强化,档案工作所需的财物投入就会得到保证,企业档案工作就有了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 2.如何完善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 首先,要树立责任心和使命感,切实帮助解决人事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也要忠于职守,树立做好人事档案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尽职尽责地管好用好人事档案,使其更好地在企业的组织人事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无论什么都强调团队精神,当然企业的任何一个部门也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所有的业务活动都是为了输入和输出人事档案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服务,而这些人事档案信息的主要来源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到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协作是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讲求实效相互竞争的今天,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提供合适可用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好人才档案,搞活用人机制,为企业选拔贤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使员工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因此,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信息,对其进行现代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也是如此。现代化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是当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企业还应该建立短期的人事档案,即员工管理档案,为每个员工建立的内部管理档案,员工管理档案自员工到岗之日建立,每人一份,按部门归类。员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归进员工人事档案的材料归入人事档案,人力资源部员工、各部门负责人可根据工作需要查阅有关员工的管理档案。任何人员不得私自更改管理档案内容,员工管理档案仅供公司内部使用。这样可以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提供详实的、完整的人事档案,又可以为本单位的利用服务。 第三,档案材料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物质对象,是提供利用的前提。企业要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材料收集网络,并与流动人员或用人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同时,流出或接收的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档案材料或分批转出档案。改变传统消极的收集保存方式,要开展档案收集保管的新模式以改变现有的僵局。一些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存放是以用人单位集体委托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使用人单位与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建立动态联系,与传统意义上企业流动人员委托存档的区别在于克服了“人档分离”的现象。同时在创建档案时,要重点记载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等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及时将企业流动人员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和在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等情况存入档案,为用人提供必要的依据。这样才能使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得以提升,规范企业流动人员自身诚信状况的管理,并加强推广应用。 第四,随着新形势的出现与发展,人事制度也开拓了新的服务形式,人事是适应中国企业流动人员管理的新方式,是一种促进人才产业化,最终使人事管理变成一种公众服务的制度。它由人才市场担当员工的法定雇主,负责派遣员工的人事管理,实际用工企业同人才市场签订人事派遣或租赁合同,实现劳动关系转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实行人事派遣后,用人单位便捷用人,打破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一体管理的局面,租赁单位用人,专业机构管人。并且通过对高级专业人才兼职租赁业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社会共享。中介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利用专业化手段为用人单位圈定合适人选后再由用人单位进行面试确定,使招聘更加准确有效。同时这一规范可突破编制限额,满足用人需求。 3.结束语 在日益繁重的工作面前,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也要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组织人事工作及其它各项工作的需要。改变档案管理工作以往的被动局面,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开创企业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企业档案员论文: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更替时的业务交接 企业档案记载着企业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它是企业一种特殊的资源财富。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交接作为企业档案管理的基础环节,在部分企业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确保及时、准确交接,为企业档案规范化建设奠定基础。 1 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档案交接不及时、不严谨,档案交接手续不规范、不严密。按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交接应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而在一些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离职或调动工作时,移交不按程序办事,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的字也不签,或者,出现“只交接一把钥匙”的现象。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 1.2 档案监交工作不认真、不严格。部分企业的领导把档案交接当做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事情,对档案交接准备工作很少过问,使得企业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工作程序不完整。其实,做好档案交接工作,不仅是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责任,维护档案安全完整,确保档案工作连续不断有序进行的需要,而且,也是《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2 确保企业档案规范交接的措施和对策 2.1 建章立制,确保档案交接权责明晰、及时开展。企业负责人应把档案交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档案管理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单位时要把好关,做到档案管理人员离职、离岗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然后,再办理调动手续,对未办理档案交接手续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得签发调动工作通知,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要把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单位工作制度,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企业档案交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那些明知档案交接手续未办妥仍然随意签发调令的人员,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依法进行处理,促使档案管理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工作。 2.2 严格监交,确保档案交接精细规范、程序完备。档案监交工作对档案交接起着见证和监督作用,因此,无论是档案机构负责人交接,还是一般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负责档案保管接待人员的交接,都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监交。档案监交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按程序办理。一般档案管理人员交接,可由档案机构负责人监交;档案机构负责人交接,可由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派人监交。交接双方在监交人员的监督之下认真做好移交、接收工作,做到账物相符、手续齐全,并要在交接文据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页数等。移交文据一式3份,移交人、接收人各执一份,单位存档一份。交接工作结束之后,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应在移交文据上签字盖章,以示对交接工作负责。 2.3 加强教育,确保档案交接认真合作、圆满完成。档案交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单纯是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企业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一些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因此,在档案交接的过程中要补上这一课,教育交接双方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保证档案交接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办理,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前后衔接起来。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管理 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好处 1、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 从适用性的角度上讲,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从形式的角度上讲,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种类有很多,同时利用二值信号实现信息的再现和传输功能,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文字和图像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计算机通信技术也在电影、语音聊天、歌曲等得到应用。 2、传输效率比较高。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传输效率比较高,它对信息进行传输是通过数字信息实现的。通常情况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是1.8亿个字符每分钟,数字信息的传输速率是48万个字符每分钟。 3、抗干扰性能比较高。 计算机通信技术使用二进制的方式传输数据,这不仅仅可以加快计算机通信的传输速度,还可以有效的处理噪音,确保了信息传输的质量。 二、在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重要性 因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众多优点,所以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主要表现在预测系统、处理数据、系统决策辅助功能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其中一个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数据的快速处理。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在对数据进行传输时要保证其高效率。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的实现需要得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支持,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的基础是确保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的有效传输。计算机通信技术还可以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功能,各个管理层的基础数据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的计划功能的基础,基于对这些基础数据的需求,要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使用可靠性高的数据传输技术,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二进制传输方式可实现上述需求。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对其数据的综合处理和传输,从而有效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为了有效的实现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了解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 三、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实现 目前,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重要技术之一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了提高多台计算机之间数据传输的有效性,一般情况下,计算机通信技术会把通信网络分为不同的层次,同时使用同一通信协议,确保两台进行数据传输的计算机终端能够识别出彼此,进而确保通信的正常进行。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要求,现如今使用比较广泛的计算机网络结构模型是开放系统互联模型,这个开放系统互连模型具有七层协议,分别是:应用层协议、物理层协议、表示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会话层协议、网络层协议以及网络层协议。物理层协议在物理层面上实现了互联系统之间的位流信息的透明传输,也就是在两个通信实体之间实现了一位或者一组数据的可靠性传输,物理层协议详细的描述了经过通信介质这些数据在数据链路实体中创建、维护以及拆除物理连接的过程。数据链路层协议是在网络通信实体之间提供必要的建立、释放以及维护数据链路的手段与功能,从而以帧为单位实现数据的无差错的可靠的传送。计算机通信中的网络层协议的作用在高层结构和通信子网之间提供一定的界面连接,网络层协议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通信子网的路劲选择,从而实现通信实体的透明的数据传输。传输层协议也被叫做主机层协议,该层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会话层的通信实体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它是接受来自会话层实体传送的数据,依据具体需要,将这些数据划分成若干个相对比较小的单元,确保所有实体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能够经过下面的三层协议准确无误的到达另外一个会话实体。会话层协议也被称之为进程层协议,该层协议能够通过其他协议提供的命令为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创建释放会话连接以及会话连接,同时对连接上的对话进行管理。表示层协议主要是为应用实体上的有意义的形式提供和其相关的信息表示的服务。这些和信息有关的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格式变换终端属性的转换、文本压缩、文本格式变换、数据加密和解密、代码转换等。应用层协议是用户对网络进行房屋的接口层,它可以直接的对正在进行通信的端点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四、总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随着信息管理系统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而其技术要点也应用在了实现其通信功能的七个通信层面上。所以,我们一定要熟悉和掌握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几个通信技术要点,促进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有效发挥,更好地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功能。 作者:陆莉芳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应用 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是将小区的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收集,然后进行处理以及实施监控。可以有效的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的系统平台,可以达到一个全自动化的目标,满足SG186的信息化深化的应用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构建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远程通信:主站系统与集中器间的通信;第二层次是本地通信:集中器和表计之间的通信。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因为采集过程比较复杂,以及采集数据很大,使得采集工作比较困难。同时,因为集中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通信的时候的系统容量比较大,所以这都要求光纤通信来进行支持。 二、EPON通信技术 EPON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宽带接入技术,全称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thernetPassiveOpticalNetwork,EPON),在物理层采用无源光纤网络(PassiveOpticalNetwork,PON)技术,在链路层使用以太网协议,最后通过利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以太网的接入。所以EPON技术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以太网技术以及PON技术,具有宽带速度高、扩展性强、兼容性好等系列的特点。EPON采用的是一点到多点的结构,所以在具体操作中拓扑结构比较灵活,可以组成数形、星形以及总线形等结构。 三、EPON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1、需要考虑的问题。 (1)分光必须要综合考虑到ONU到OLT的距离,以及在传输中会发生的损耗,所以对光分配网络进行专门的设计。为了使得PON网络能够得到最大的覆盖范围。(2)当建成以后,如果新增节点,需要重新计算网络中的ONU关系以及分光器。 2、用电信息采集典型案例分析。 (1)电力载波集合EPON通信技术。这种方式主要是采用光纤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载波的特点,并且还能够避免无线公网具有的局限性,这就提高了上行信道的稳定性。然后将每块用户的电表信息采集起来发送到集中器,通过电力载波的方式;电表的信息汇总主要是通过集中器汇总,最后将信息传输到主战主要是利用光纤通信。这种方式,随着配电大规模建设,可以极大的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的效率以及投资成本。(2)采用EPON通信集合集中器技术。这种方式采集电表信息主要是是利用EPON技术,然后通过ONU中的RS485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ONU主要是负责通过RS485采集电表信息,然后将其传输到集中器。RS485主要是负责信号的转换,将转换后的以太网数据汇总到集中器上。这种方式对于集中器的要求相对的比较高,目前的生产厂家的涉笔也只能支持单个以太网的上传,所以需要对集中器的硬件进行升级以及改造。(3)采用EPON通信技术。这种方式是利用ONU设备的RS485接口实现本地电表连接通信以及远端电表的通信,是目前运用最高效的一种电表信息采集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集中器的参与,与传统的抄表方式很不同。目前RS485可以连接32个电表,每台ONU可以有4个接口,所以最后1个0NU可以完成128个电表的数据采集。 四、讨论 文章对于EPON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只是很粗浅的论述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花更多的功夫来研究。EPON技术是一种信息的技术,所以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作者:董晓斐 王玉莎 单位:国网德州供电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通信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研究 1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分析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是采用电力线通信的技术,以电力线为信号传输媒介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它不需要为通信建立实质上的线路,于是节约了电力通信的成本。(2)它自身的操作极其简单、方便。(3)它能更加充分地利用通信技术系统中的资源。虽然,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具有以上这些优点,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当它自身处在一个条件比较差的环境中时,通信技术系统不能很安全地传送信息。因此,改善通信的环境,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信息安全传送的办法。在当代的电力通信事业中,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又被分为了两种:第一种是基于宽带的电力线载波;第二种是基于窄带的电力线载波。而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的是第二种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2简析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用户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2.1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载波进行调解的通信部分;二是对载波进行路由选择的通信部分。 2.1.1对载波进行调解的通信部分 它的通信工作机制是:当开始进行信息传送时,将这些信息调解成一种特定的信号,这种信号通过电力线的传送路线,被准确地输送到接收方,最后又恢复成为原来的信息。在现代电力事业中,载波调解时所用到的技术主要是频率偏移控制技术、频段相位改变控制技术和直接扩展频率控制技术。 2.1.2对载波进行路由选择的通信部分 信息传送过程中,先是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可用性和真实性。当发现有的信息不具备真实性和可用性时,路由选择机制会将这些无效的信息传输到一个特定的位置,避免这些无效的信息占用有效信息的传送线路。在信息处理完成之后,有效的信息会沿着传送路线逐渐被传送出去。虽然,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将无效的信息剔除出去,但是增加了路由器的工作量。而且,这种通信方式不支持电力线进行信息的动态转变。所以,这种通信方式在现代电力事业中很少使用。 2.2分析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设计板块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板块分为五个部分,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信号传送部分。将信号以某种特定的形式沿着电力线的传送路径发送到接收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电力线开始传送之前,必须对这些需要传送的信号进行合理的处理,最后还要将一些无效的信号分离出去。 (2)过滤无效载波部分。在信号传送的过程中,要将一些没有效力的载波过滤出去。而这种没有效力的载波包括对信号造成干扰的无效载波和影响信号传送速度的无效载波。 (3)信号传送线路部分。这个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将信号从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 (4)对载波进行有效处理的部分。它的工作机制就是将信号调解成频段,或者是将频段还原成原来的数据信息。 (5)对路由器进行处理的部分。这个部分的作用是对路由器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后期的维护。 2.3分析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影响 随着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对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影响,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1)降低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成本。 (2)促进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3)减少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电能消耗。 (4)使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操作变得更加的简单、方便。 (5)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电力事业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现状。 3结语 总的来说,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无疑提高了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水平。但是,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它应用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当中时,会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对现有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对它进行一定的改善,以促进我国用电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荣幸 单位: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图书馆信息服务通信技术论文 一、新通信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利用新媒体进行图书馆信息服务较为滞后 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活动中,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图书馆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服务呈现出整体性不高的状况,一部分图书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没有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而改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然而一些建设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来促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但仍然处于单一的、初步的尝试阶段。 2.信息服务人才短缺 传统图书馆和新技术的结合,使得图书馆复杂信息服务的馆员的知识素养和能力都受到冲击,信息服务范围的拓展、信息服务层次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现有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高技能、使读者充分信任的复合型人才短缺,这也使得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难以实施,造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相关工作的滞后。 3.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不足 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往往是复杂的、零散的、差异的,因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差异性大,有的要求是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的是在专业分类上十分细化的学科或者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一要想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整合。 4.专业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改进 随着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和使用率的不断攀升,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已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应有对信息的分析和甄别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每一位读者眼务。但当下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并不完全符合相关的要求。如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普遍有待提升。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大部分存在学历起点较低、高学历和专业化人员较少,高素质、专业化的图书情报管理人员也不会选择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加之,当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修养本身海有待提高,除了在学校里学得的文化、科学知识外,很少有人具备其他学科方面的专长;网络运用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还不够熟练,很多人还在继续的学习和改进之中,现代化的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利用先进的设备,重点发展计算机管理兼顾光学技术和声像技术的应用。要使计算机娴熟运用和图书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规程和技巧,又要掌握信息查询工具,而不是一知半解。 5.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图书馆的作用和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就图书馆本身来说,服务读者,联系读者,吸引读者,努力提高馆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图书馆的潜能,这是其重要的职能范畴。而当下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缺少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意识,客观上缺少现代化的硬件设施,致使图书馆至今还停留在被动的提供资料和借阅模式等被动式服务层面上,又由于沿袭传统的做法较多,使之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之中。没有主动地为社会上的其它读者服务,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二、新通信技术环境下进一步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升的措施 1.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化素质 新技术环境下,信息服务设备的更新、信息服务环境的改变、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随之提高,既要懂图书馆原理、日常图书馆管理、更要懂信息技术以及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特征。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素养直接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提高图书馆员特别是参考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素质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图书馆应增强职业价值和薪酬待遇的吸引力,将一些学历高、技术强、年轻化的人才吸引到图书馆的管理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图书馆要积极展开针对现有馆员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建立完整完善的馆员管理和考核机制,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2.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图书馆应该围绕读者的需求,树立以读者为根本的服务理念,利用新技术的服务平台以及媒介融合,实现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用户提供更主动、更便利、更快捷、更友好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在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现代图书馆应该摒弃“图书馆管理图书”和“中藏轻用”的传统观念,改变以读者前来找资源、咨询问题为读者服务的被动服务意识为主动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相关服务,主动挖掘潜在读者,为潜在读者提供相关咨询和信息,将潜在读者转变为用户资源。 3.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图书馆的存在,人类社会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成为一种公共行为,同时也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各项职能需要得到创新和强化。从早期的图书馆对纸质文献的保存到目前的网络信息服务,因此在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整合和信息资源的结构优化,实现资源共享显得尤其重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移动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传播模式、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从专注于基于纸质文献到数字电子资源建设。 4.搭建图书馆的网络实时交流平台 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搜索工具与互联网融合,为移动图书馆用户随时随地提高信息检索服务,可以利用即时交流工具,通过网络为读者解难答疑,可以通过搭建各种讨论组,解决难题,可以通过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馆际联网和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不断扩充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划分不同的兴趣组,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5.开拓灵活的服务方式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服务业的广泛兴起,图书馆不再拥信息的独家性和优越性,这种传统的服务方式已遭遇空前的压力。目前人们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已形成共识,要利用联合办馆、网上信息、馆际互借等办法来缓解供求不足的矛盾,也可改变服务方式,变封闭型为开放型,面向社会,扩大读者范围,进行丰富多彩的服务,在此基础上,不仅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其情报职能,并更好的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 作者:陈其翠 单位: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移动医疗信息系统无线通信技术论文 1车载式移动医疗信息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本研究出于对网络覆盖范围以及维护难易程度的考虑,使用以太网线连接装置(ethernetlineterminationequipment,eLTE)宽带集群作为本地大局域网的承载。使用1.8GHz频段集群,eLTE集群单站可以最远覆盖4km距离,在4km范围内通过部署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计划技术、用户端设备(customerpremiseequipment,CPE),将LTE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供CPE周边WiFi设备接入。集群单站与CPE之间不需要线缆连接,通过无线LTE信号进行通信,只需对CPE进行供电即可快速搭建起帐篷周边局域网络。 2车载式移动医疗通信网络系统设计 2.1业务需求分析 围绕医疗通讯车设置“帐篷医疗点”,帐篷相当于科室,内设医疗设备和电脑等,设备需要通过本地无线网络,访问车内数据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同时,本地桌面会诊、远程医疗及物资管理信息等也需要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 2.2带宽设计 根据现场救援环境需要,本网络按可承受全网80台业务访问终端进行设计。其中带宽需求最大的是PACS传输、远程视频及本地桌面会诊3个业务;HIS、LIS访问及语音通信等业务带宽需求较小。文件传输保留1.2Mbps带宽,桌面共享平均每方60K。由于终端的局限性,本研究设计语音按8并发、2路视频并发、1路文件传输及5路桌面共享计算,共需带宽设计为4种。 2.3传输距离设计 通常帐篷医疗点围绕在通讯车220m范围以内,相互间距<60m。在特殊地形地貌的救援现场,系统应能支持扩展1倍的距离,提供400m左右的通信能力。为进一步发挥移动医疗通信车的作用,如与离开一定距离的医护人员进行通信、从山上对山沟下需要救助人员进行现场环境采集等,系统若能提供千米(km)级的无线通信能力则更好,如支持4km长距离的通信,能够使医疗通信系统适应各种救援现场环境下的灵活部署。 3基于LTE和WLAN的无线通信技术 LTE技术,即3.9G无线宽带技术(准4G),是未来的通信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基于LTE的无线宽带专网集群系统作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具备同时传输大容量的下行和上行数据的能力。单站情况下,单小区的下行峰值速率可达到90Mbps,上行峰值速率可达到40Mbps。在4km超长距离下,系统认可提供0.9Mbps的通信带宽。通过强大的宽带数据接入功能,现场人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远端数据快速查询、现场采集信息便捷上报以及工作电子流现场处理等业务,极大的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工作效率。单个CPE的WiFi可覆盖40~90m的范围,<60m范围的WiFi信号衰减较弱,不影响通信带宽,相邻数个CPE同时存在时WiFi设备可以接入信号最强的CPE中。为保障系统能够提供WLAN无线定位功能,本研究在系统设计时将LTE网络上叠加WLAN网络,形成LTE和WLAN的本地无线网络。AP通过CPE提供的LAN接口接入到网络中,以LTE为管道承载数据通信业务,AP由AC集中管控,上电后可自动部署。采用LTE通信技术能够同时提供基于LTE的集群通信功能,实现清晰、易于操作的语音通话以及语音对讲功能。 4LTE和WLAN安全性分析 医疗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属于保密信息,故整个系统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LTE高安全加密集群通信和WLAN无线信号支持WIDS/WIPS无线攻击检测;MAC/802.1x接入认证等保障无线网络安全,能够满足一般民用设计的要求。 5结语 本研究对医疗无线通信网络设计选用LTE与WLAN叠加的无线技术,围绕医疗通讯车建立本地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帐篷式移动医疗点,最终实现了医疗设备、PC终端及通信终端等与本地数据中心的互通。整个车载移动医疗信息化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往事件现场,在灾区以医疗通讯车为中心快速搭建起临时医疗救援中心,满足抢险和突发事件等医疗救助需要。 作者:王能才 韦哲 曹彤 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信息科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信息系统计算机通信技术论文 一、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技术要点 (1)计算机通信技术能保证基本功能实现。 基本功能,我们知道就是数据的搜索、传输、分类和整理以及分享,这些都必须依靠最基本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就我们日常使用的社交网络,如国外的facebook、MSN和国内知名的QQ、Wechat等,最基本的就是信息交流,然后就是网民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保存。计算机通信技术保障了这些功能的实现,更是让全球化的信息互动畅通无阻。在网络发达的今日,各种新技能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从而加强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方面的速度。 (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数据处理和预测功能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满足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不仅能够保证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数据传输质量的优良性,而且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无与伦比。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推广,并且成为了数据处理的主流技术。数据处理和传送是计算机通信实现预测功能的基础,为提高和保证预测准确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通信技术预测功能的优势。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计划决策和控制方面的应用 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合管理,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帮助提高这方面的管理。国内使用最广泛的通信协议就是以太网,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此保障下可以很高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筛选梳理到最后的整合,控制和决定了哪些信息需要,哪些信息需要再加工等决策,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给了便捷的技能。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必须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是系统运行中的重要功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能够满足准确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必然。考虑到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可以在标准协议的指导下完成不同计算机终端之间信息的传输,所以,出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的目的,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得到了重要应用。2)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数据参考服务和决策服务,由于信息管理比较复杂和繁复,使得信息系统对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成为了系统成功衡量的坐标。如果系统要实现有效性,就必须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础,利用它的优点构建整个系统管理框架,最终实现信息管理的有效性,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3)计算机通信技术之所以能提高系统信息管理的效率,主要是因为这项技术可以解决不同终端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之间传输数据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大大缩短,这就无意间缩短了系统的运行时间,进行提高了系统的整个运行效率。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之一是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对数据传输产生了现实的需要,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保证数据传输质量,基于这一优点,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得到了重要应用,并成为支撑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2)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实现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而基础数据的获得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基于这一现实需要,以数据传输为特点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计划功能,主要是基于各个管理层的基础数据而构成的,因此对数据的需求,决定了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应用一种可靠的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成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的主要技术。 (4)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功能是整个系统功能中的重点,为了保证该功能的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应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使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提高处理和传输效率,提高辅助决策功能的实效性。 三、结语 我们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现已有了初步了解,它的重要性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最后的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的预测,让我们对这一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更是充满了期待。希望本文能为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敲侧作用,为实现最终目标共同努力和继续创新不懈追求。 作者:刘聪 单位:黑龙江电信国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电信光纤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一、电信光纤通信技术优势特点 1.1光纤接入网技术 光纤接入网技术利用传输网络实现用户接入光纤,共同实现光纤接入网下信息传输效果的持续提升,实现了传统信息传输的技术性突破,满足人们对信息传输速度的需求。光纤用户接入技术发展起着关键作用。FTTH是光纤接入网发展的一种最终形式,光纤接入网以光网络单位(0NU)的位置所在,分为FTTH、光纤到大楼(FTTB)、光纤到驻地(FTTP)、光纤到路边(FTTC)等几种情况。目前,以”千兆到小区、百兆到大楼、十兆到用户”为基础的光纤+五类缆接入方式(FTTx+LAN)非常适合我国国情。它适用于用户相对集中的小区、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及人口密集的乡镇。这种光纤接入方式的上传和下传带宽,能够实现高速上网或企业局域网间的高速互联,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对不同速率的需求。 1.2光纤波分复用技术 光纤波分复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现代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在ITU-T标准中,通过引入控制层面,使网络具有自动连接建立和修改功能,以及提高连接恢复能力。光纤网络控制层面本身能够支撑不同的技术,不同的业务需求及不同的功能组合。光纤波分复用技术主要是应用波分复用器对广信信息传输出现的损耗进行控制,保证宽带资源的有效获取。同时在光波频率根据波长的不同情况对光纤损耗情况进行独立性信息发送,充分发挥波分复用器的效果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波分复用器能够将不同信号波长进行传输,承载电信光纤通信技术优势。 1.3光联网的实现 目前,在扩充骨干网、迅速普及应用DWDM系统的驱动下,我国光网络市场已出现巨大变化,光传送网的角色由原来大容量带宽传送转变为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连接。电信运营商在电路交换转变为分组交换过程中,在光层网络同时实现了传输功能和交换功能,而全光网络以其良好的透明性、波长路由特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成为下一代高速(超高速)宽带网络的首选。光纤接入网技术和光纤波分复用技术的创新推广应用中,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交叉连接设备(OXC)的成功研制,使得二者能够在基础通信设备基础上实现光路交叉,为光联网起步奠定坚实基础,能够进一步扩充网络系统,提升网络系统的透明性,使全光联网成为可能,掀起了SDH电联网之后又一次新的光通信发展高潮,建设一个最大透明、高度灵活的和超大容量的国家骨干网络不仅可以为未来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奠定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而且对应我国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腾飞及国家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4全新一代光纤 全新一代光纤是新时期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新的光传输网分为三层:光通路层(Och)支持终端到终端的传送客户信号。OMS光复用层把许多光波复用到一起后传动到光纤中。OTS光传送层把客户信号映射到单一的光道,再将许多单一的光道复用在一起后送上光纤。全新一代光纤具有频带宽通信容量大、损耗低,中继距离长、抗电磁干扰、无串音保密性好等优势特点。根据电信网络服内容不同,创新了传统光纤发展模式,呈现出大容量、长距离传输等优势。 二、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优势分析 伴随中国城镇化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我国城乡每年旧城改造和新屋建设达到20多亿平方米,至少可以容纳2000万户新居或数百万个企业,为光宽网建设提供了几乎海量的外在条件。伴随信息华社会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办公、生活、学习、购物、娱乐的内在需求日益凸现,建设安全的全光信息网络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使电信光纤通信技术提供的服务质量能够不断的满足人们的要求。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优势明显,传输速度快、传输容量扩大,并且在长距离下实现信息容量提升、完善全光网络系统。在未来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状况下信息数据传输水平会在网络系统发展下实现高速发展。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2.1全光网络 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发展中全光网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应用的关键核心,是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需求发展的表现。全光网络(ASON)在路由和信令控制下,完成自动交换连接功能。它首次将信令和选路引入传送网,通过智能的控制层面来建立呼叫和连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路由设置、端到端业务调度和网络自动恢复。探究全光网络特点对电信光纤通信技术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实现电信光纤通信技术应用的全面发展。我国对电信光纤通信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创新了技术发展模式,在应用上取得了较大发展。伴随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推进,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加大力度推行“城乡一体化”光网改造工程,通过全光网络的方式向宽带中国目标靠近,不断地满足社会对现代网络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需求。 2.2多业务承载能力 新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电信市场的发展,需要对电信市场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对运营模式进行重组改制,实现电信业务多元化发展。网络系统光纤接入技术的应用能够承载更多的业务项目,强化基础型承载业务水平,移动基站回传、语音等服务都是多业务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内容。从提高传输通道变为提高光业务的解决方案,使光网络能够提高多种高质量的带宽应用与服务,包括:1、OVPN;2、业务SLA;3、带宽出租、带宽批发、带宽贸易、实时计费;4、流量工程;5、分布式恢复;6、SPC(软永久连接)/SC(交换连接)/PC(永久连接)。传统接入网系统主要采用对接式网络结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运营系统管理成本投入,使网络系统建设经济效益受到影响。高接入带宽接入网应用之后能够更好的使系统与网络进行融合,实现网络系统高效运行,建立统一系统应用平台。电信光纤接入技术促进多业务承载能力的同时保证了系统客户的应用安全有效性,业务发展保证服务水平质量提升,同时能够承载更多的系统业务,并且针对个人系统应用要求强化电信光纤通信技术。除此之外,还能够提供高可靠性接入、高精度时钟传送、有效满足针对移动基站的回传业务。 三、结束语 电信光纤通信技术不断创新研究,实现了光传输速率效果的提升,满足了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21世纪是“光子世纪”,“谁在光电子产业方面取得主动权,谁就将在21世纪的尖端科技较量中夺魁”,光纤通信技术的综合优势必然为其发展带来更为宽广的未来。 作者:刘睿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信阳市分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企业中新兴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一、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1.1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网络化办公正在慢慢的普及,一定规模企业都具有自己的网站,对于这些网址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传递、企业资料的整理、企业新客户的开发和管理等等方面。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利润回报,可以通过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足不出户的对用户进行宣传,并且不断的提升着企业的知名度。 1.2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着巨大的影响,面对市场风险企业的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好防范措施,建立应急指挥系统,通过群发信息对员工进行公告、召集员工召开紧急会议,并且在企业发生事故时候可以及时的疏散人群,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在发生危机时利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对企业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重要资料进行保存和上传,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损失。 1.3手机定位系统的应用 手机定期系统指的就是GPS定位系统,在员工的手机中安装相关定位软件,可以有效的保证在工作时间内对员工的操控,软件的应用尤其是针对外出跑业务的员工可以对其实施有效的定位,并且还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系统实现对企业物流车辆以及车辆定位的管理。 1.4视频会议的应用 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员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差情况,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在外出中参加会议,并且可以同时对图画和声音进行展示,可以实现会议中的文件传输、数据信息传递等功能。在视频会议中相关人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有权在会议召开过程中举手表决,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议的决策的效率,这种方便快捷的新型的信息通信技术还可以有效的节约企业的人力和相关财政支出,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利益的要求。 二、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下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1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各大中小企业的运行效率。通过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员工进行操作,来保证企业的运行质量,并提升员工在一定工作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2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想要增加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应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增加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2.3方便快捷的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是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不断的引领着通信技术发展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在保证着企业的运转效率的同时,带动着企业向信息化发展道路前进。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决定科技的进步,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引领我国的企业向国际化、科学化的道路,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并且对于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着智能化、信息化社会的建立。 作者:任春 吴新宇 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睢宁县供电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服务业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1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一种,与经济发展重要相关。信息通信技术运用于服务业,可科学完善服务业服务模式,丰富服务业服务内容、方式,提升服务业服务产品质量水平,开拓服务业服务范围、界限,积极促进服务业全面有效发展。 1.1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服务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服务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作用于提升服务企业的服务效率。如此以来,一方面能够使消费者提出的严格需求得到满足,一方面能够使服务企业技术发展得到有效革新。好比对于酒店行业来说,信息通信技术对酒店行业业务开拓提供有利支持,经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酒店行业指定工作人员方可向酒店客户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掌握酒店行业相关市场信息动态,制定出科学合理地应对措施。 1.2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市场交融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市场各行业相互创造了交融的可能。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服务业新型的发展模式。在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下,企业员工的职业技术、服务质量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员工只有不断提升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认识,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心仪的服务。 1.3信息通信技术创造就业机会 信息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过去不曾涉及的技术范畴,由这个范畴自然能够衍生出一系列新型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针对学习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效的为他们创造了相应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2.1创立新型信息服务业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业的突破性运用,使得传统的服务业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以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信息服务都需要得到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在一机制的作用下,依仗网络信息的服务业服务流程、模式得到不断地创新。这些服务的提供便不在受空间、地域等的制约,我们可以通过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手段对大部分信息进行沟通、交易。 2.2信息通信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有效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范围企业家们都能够做到深居简出就完成有必要的生意往来,有效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此外,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业的优化整合,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任务。 2.3信息通信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不断通过出外旅游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生活体验。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被运用到旅游行业中,全球旅游者要实现跨国旅行的愿望十分轻松便可实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突破性运用的背景下,人们不断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航班、景点门店、旅游目的地酒店预定等行为。 2.4信息通信技术对商贸行业的影响 现如今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都是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批发和零售这两大服务业来说,发展的速度相对更是较快。由于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大规模的服务都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贸易展开,在线服务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 3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现如今社会经济的飞速提升,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服务业要充分的把握这一契机,不断将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引进到自身行业中。如果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服务业,就务必要依仗信息通信技术的配合,全面认识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意义,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如此服务业方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传统服务业方可能向现代服务业更好地转化。 作者:王国强 郑串利 单位:广电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凌分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检察信息化的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1移动通信技术在检察信息化中应用的现状 1.1移动通信技术特征和优势 第一,移动网络覆盖面广,使用方式灵活,扩展性比较好,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连接到移动网络中去,没有其它硬件软件设备需求,方便快捷地让用户实现网络扩容;第二,移动网络的价格相对而言是比较便宜的,移动网络在建设、维护、扩容等方面都是公开透明的,是值得信赖的网络;第三,移动网络在使用上更为方便。移动网络通过终端提供给用户丰富多彩的软件设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新的移动智能通信终端更是不仅仅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使用,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来。 1.2移动通信技术在检察业务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政府也积极地推动电子政务,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高新的电子政务结合起来,不但减少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还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检察机关也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外出办案时,一些办案场所比如说看守所之类的对嫌疑人进行询问时,移动信息技术可以直接对现场进行监管,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二是在侦查指挥方面,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任务分派、指挥、询问等等,可以将现场情况直接转达到指挥中心,方便了集中的部署和指挥。三是在远程协助方面,专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对相关的操作进行远程协助;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审讯现场等场合,专家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四是在视频会议方面,检察机关可以通过视频方式进行提审、工作汇报、在线学习等等,不同地区的人员也可以实现共同会议。五是在无线监控方面,对于那些不方便铺设有线网络的地区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覆盖,通过无线网络对这些地方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2移动通信技术在检察信息化应用中的发展 2.1更新思维方式,突破观念壁垒 当前我国政府和许多机构虽然开始实施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普及率低,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机构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鼓励相关人员学习新技术、开拓新思潮、转变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移动通信技术在工作生活的利用率。 2.2完善制度机制,统一标准规范 如今,移动通信技术并没有统一标准,不能兼容使用,带来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政府采购限制、入网许可限制、安全保密限制、技术壁垒、标准真空、标准重叠等更是层出不穷。一方面,在政府机关移动通信应用上,我国政府进行了各种限制,没有采取合理的引导措施;另一方面,如今我国各通信运营商采用了完全自由的3G技术路线,如TD-SCDMA、CDMA2000、WCDMA等。 2.3加强技术研究,注重信息安全 检察机关信息化应用将会和公民的隐私、社会公平和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移动应用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对提升检察机关移动应用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检察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检察机关中,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根本,利用当前越来越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检察机关的能力与水平,不断增强我国检察机关的管理与技术能力,保障我国的检察工作更为顺利的展开。 3结语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实现了经济性、高效性和实用性的检察机关信息化内部网络系统。建立了检察机关安全监控系统、自动语音举报奖励系统、驻所检察监控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综合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办公业务系统等都依靠了电子信息化技术。确保了在信息网络系统中检察工作各业务能够较快较好地发展。我们应该着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各检察业务环节中的发展水准,继续挖掘科技发展的市场潜质,从而推进检察工作快速进步提升的新检察工作模式的建立。 作者:刘洪 单位:菏泽市人民检察院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电力信息安全通信技术论文 1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分析 1.1系统组件本身的脆弱性 由于国家电网经营发展属于民生大计问题,产业发展涉及到输变电生产、电力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维修、用电销售等诸多经营业务内容。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技术视角下的技术定位相对较广,在信息系统设计、生产、组装环节中也就必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第一点则属于系统硬件故障隐患问题,和信息系统设计初期阶段存在隐患有主要关系。第二点软件系统自有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类安全隐患一般多来源于电力通信自动化技术领域下的平台软件,在平台设计开发阶段存在一定技术遗留问题。第三,基于TCP/IP协议栈的定义内容在网络应用设计之初时就留下了兼容性技术漏洞,使得网络安全隐患加剧。 1.2自然威胁 这类隐患性问题多以电力通信网络安全下的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为主,比如网络信息系统如果遭受自然雷击,或者是工作站突发性发生火灾,抑或通信系统遭受自然外力破坏,如地震、覆冰、风偏等。此外,这些自然不可抗事件发生一般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会使得国家电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资产损失。 1.3人为意外因素 通常指人为因素下的设计失误、技术系统操作异常、不规范使用信息系统等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此外,这类隐患问题出现一般并非人为主观意识上故意造成安全问题,而属于人为以外因素所致的安全隐患问题。 1.4人为恶意因素 同样,人为因素也包含恶意、蓄意、故意行为造就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问题。伴随这种恶意行为发生,可能会存在蓄意篡改重要数据,或者偷盗重要信息资源,或者更改代码种植木马信息等,以通过恶劣、低俗的网络黑客行为谋取私利。 2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下的网络结构分析 国家电网系统下信息网络结构一般由核心局域网,地方部门的局域网,以及区域通信渠道网络互联所组成;从应用功能角度又可划分为供生产、制造所用的SCADA/EMS系统,以及供电经营相关的MIS系统。 2.1SCADA/EMS系统 主要适用于变电网工作站、发电厂等电力供给、送电单位生产所用。并且该系统作用主要是进行监控、处理、评估及分析等;同时,其基本功能板块划分为数据采集、能源分析、信息存储、实时监控等。 2.2MIS系统(信息业务网) 该系统平台主要对网络信息化相关商务活动进行服务,同时其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用户供电信息查询、信息统计管控、人资建设、以及安全生产等子系统板块。此外,MIS系统可对电力企业的直属上下级单位予以联网交互,包括地区间供电企业售电业务下的重要客户数据交互等。与之同时,MIS系统平台下已经由过去单一的EMS模式逐步转化为了当前的自动化DMS、TMR、调度管理、及雷电监测等多种方式应用拓展,可以会说在信息资源优化及调整上更为专业。而MIS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力产业经营业务相关的组织活动方面,比如财务管理、物资置办、用电检查、安全监控、信息查询等多个方面。包括在MIS平台使用时也能够配套www、mail等板块予以实践应用,并且其属于IP网络传输,组网方式现如今也能够实现千兆以太网,同时网络结构取用于同级网络分层,每层又分为子网与链路层予以连接。 3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构建思路 3.1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国家电网下电力企业通信技术平台下的各个管理单元众多,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机制非常重要。因此,在安全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保障安全机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能结合电力企业自身需求情况,确认出重点网络防范区域与划分出普通网络访问区域。比如,对于一般性网络访问区域,需要设置具备一定开放性的访问权限;而重点网络防范区则需要严格限制普通权限客户登录,设立较高安全级别权限,以此才能对安全数据、资源信息、QA系统运营进行重点安全监督。 3.2完善信息网络设备管理机制 信息设备管理主要以电网系统下信息安全设备管理作为研究载体,强调设备管理综合效率最大化提升。基于此,设备管理机制中要配套使用促进人员职能发挥的激烈奖惩机制,以此来提升其责任意识和凝聚归属感,激发人员信息安全运维作业的人员主观能动性。此外,设备管理工作开展从基本规划、设计研发、平台选型、配件采购、安装组建、故障维修、定期养护、技术更新、设施技改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以此才能确保信息网络设备及使用软件平台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3.3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 为了充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而言则非常重要。一般当前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身份鉴别与验证、信息资源加密手段应用等。因此,第一,强化防火墙网络管理是必然的安全防控手段,特别是防火墙这种具备保护屏障作用的内、外网安全服务通道。所以,防火墙优化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其接口连接问题的同时,配套做好网络漏洞修复。第二,身份鉴别与验证,则要重点控公司内、外网的数据监控,人员操作日志,控制权限访问等,以便于公司内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时可提供必要信息资源依据。第三,对于信息加密手段应用,则要重点考虑口令卡、智能卡、以及密钥安全形手段的配套使用。同时,信息加密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配套使用DES/RAS等密码技术应用,以避免未经授权时可有效控制非访访问获得数据等,防范重要数据泄漏。 4结束语 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对电网系统生产运营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对于网络信息平台下的运维工作电网各级组织单位应能予以高度重视,需要重点强化电力信息网络运维人员责任安全意识,加强业务技能培养,包括深刻研究现有信息安全技术,熟知MIS、SCADA/EMS应用平台等,以此才能在配套的系统网络安全机制下,保障信息资源安全,提高信息网络系统风险抵御能力,促进电网系统下各工作单位实现高效生产与经营。 作者:程彦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信息系统最低限度通信技术论文 1外军最低限度通信系统应用 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拥有巨大的核武库,指挥效率不高的问题被领导层忽略。随着履行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核弹头和运载工具大量减少,指挥效率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俄罗斯战略火箭兵所有研制设计资金都放在“白杨-M”上,在指挥控制项目上的资金缺口很大,使得战略火箭兵师级机动指挥所和高级指挥环节指挥设备的研制工作滞后,战略火箭兵机动指挥所、指挥备份系统和双工系统停留在草案阶段。俄罗斯国防部专家评估,俄罗斯目前战略武器指挥系统的生存能力比武器本身要差,整个系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为此,俄罗斯计划在2015年前投资近40亿美元建立新的指挥与通信系统,以更好地适应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包括发展战略指挥和通信系统(含最低限度通信系统),新型指控系统的建设将使俄核力量的作战指挥能力和戒备程度大幅度提高。 2最低限度通信系统技术特点 通信网在整个系统中建设周期最长,耗资最大,也是整个系统中最易出故障,最易遭敌干扰和破坏的环节。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抗毁性和保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信系统的建设,是指挥自动化的基础,因此,对它的建设有很高的战术和技术要求。即使是在遭受核打击之后,也要维持最低的指挥能力。适合这种情况的手段应具有如下特性:①核爆炸引起的电离层异常对通信没有影响、影响很小;②通信距离远,核打击后被直接摧毁或造成线路中断的概率小;③具有高度的抗毁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④能够构成栅格状组网,具有许多迂回路由,使通信顽存性强;⑤组成的最低限度通信系统,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野战条件下的环境适应能力;⑥较好的机动通信能力和协同通信能力。 3最低限度通信传输手段组成及性能分析 通过对最低限度通信系统特点分析,信息系统最低限度通信手段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流星余迹通信、中长波通信、短波通信、散射通信以及卫星最低限度通信等。流星余迹通信是利用流星高速进入大气层摩擦燃烧而形成的电离余迹对VHF电波的反射或散射而实现远距离通信的一种超视距无线通信方式。由于其传输信道的随机出现、不可预测、不受核爆和太阳黑子影响等特殊的传播机理,使其具有传输信道不易被摧毁、抗核爆能力强、隐蔽性和保密性高和通信距离远(达2000km),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条件下保障通信的突出优点,在军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缺点是,受流星信道的不稳定影响,不能够保持实时连续通信,因此一般仅用来作为最低限度应急通信。中长波通信采用地波传播,受地形地物影响较小,绕射能力强,传播损耗小,信号传输比较稳定,适合诸如山区、丘陵及丛林等地形复杂地域的通信。山区通信中,中长波不存在“静区”,在上百公里区域内形成完整覆盖。但设备天线体积较大,动中通困难,中长波的通信容量较低,只能传送报文,传送速率一般从每分钟十几字节到每分钟200Bytes。短波通信体积小、灵活方便、建立通信迅速,由于短波通信自身通信速率较低,作为最低限度通信手段使用时,速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会有所降低,同时易受敌方侦察和干扰。散射通信抗干扰和抗核磁暴能力强,通信容量较其他几种手段要高。但散射通信通常需要分集接收,使用灵活性较差。不过随着新的时间分集技术硬件平台出现,价格低廉,适用于设备的大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受地形地貌影响小,传输质量高,容量大线号稳定,但战时比较脆弱,安全性有时也存在问题。卫星最低限度通信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非常规最低限度通信手段,可以考虑使用没有被敌方干扰或摧毁的其他卫星,甚至是敌方卫星。这就要求采用特殊技术,既不能影响原来卫星的正常业务,同时也能抵抗该卫星原有业务对最低限度业务的影响。 4最低限度通信系统组织运用 最低限度通信作为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处于劣势一方的通信保障最后手段,一般情况下不启用,只有在正常通信系统遭摧毁,或传输媒介遭破坏等原因,不能完成作战命令的上传下达时,才启用最低限度通信系统。最低限度通信在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中,有着不同的使用场合、保障对象、传输手段和应用方式。对于高级别的指挥所(战略和战役级指挥所),一般配置信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信号传输稳定的传输设备;对于级别较低(战术级指挥所)或特别重要的武器平台,一般配置灵活性好,展开撤收方便的传输设备,信道容量考虑次之。根据指挥所上下级通信距离和通信环境以及指挥结构方式的不同,最低限度通信应用一般采用分级、和中心组网方式,系统由主站设备和从站设备两部分组成。为了完成数据信息和报文的传送目的,必须将主站设备和从站设备结合在一起使用。从站设备可以直接与主站设备互通,也可以通过主站转发互通;一个主站可以配置多个从站,主站与主站之间可以无线组网,从而可以覆盖很广的通信区域;脱网后,主站与主站之间,以及从站与从站之间也可以互通。据报道,某外军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最大用户数可达4000个以上,其中主站用户数最大可达245个,主站之间可以采用光缆或卫星互联,实现主站之间的高速双向通信。如果以频分方式划分出多个独立的小系统,那么各系统的设备识别地址就可以相同,从而使得用户数成倍增加。总之,信息系统最低限度通信手段的配置需要考虑多层次、多手段综合运用方式。首先,信息系统建设要提供足够的保障手段和设备;其次,在指挥方面也需考虑各类信道的性能,采用最简的报文编解码技术和最精简的组网协议,适应这类信道传输特性,以便传输更多的指挥信息。 5比特指挥报文编解码技术 比特指挥是一种以“比特”为单位进行指挥命令编码,以组态报文协议为核心、适用于恶劣通信环境的快捷、灵活和高效的轻量级数字化武器控制手段。它将作战指挥常用的命令、指示、通知、请示和报告等指挥文书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代码化,通过代码指令实施作战指挥,提高作战指挥效能的一种指挥自动化手段。 5.1比特指挥报文编码技术 5.1.1比特指挥报文字典建立 报文字典是用于比特指挥的报文描述的集合,是进行比特指挥报文编解码的依据。报文描述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报文组成结构的描述,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说明;二是关于报文在各种使用情形下的使用规范说明,用CASE和条件语句说明。(1)报文结构报文数据元素组成包括索引号、DFI(数据域标识符)/DUI(数据使用标识符)、位长、存在属性、数据组和重复组。①索引号是对消息中出现的字段编号,采用多级编号的方式有助于显示字段、组之间的层次关系;②DFI(数据域标识符)/DUI(数据使用标识符)用来唯一确定该字段对应的数据元素。该代码组合提供了对数据元素字典的快速索引;③位长是数据字段在内存中存储和发送时所占用的比特位数;④存在属性指明字段的强制/可选属性。强制字段用M表示,可选字段用X表示;⑤数据组号是字段所属的数据组的编号,用符号GN表示,其中N为数据组在报文中的序号(如G1表示报文中的第一个数据组)。嵌套组的表示要在自身的符号之前加上其上层组的符号和“/”(如G1/G2表示报文的第2个组,并且这个组是嵌套在G1组内部的);⑥重复组号是字段所属的重复组的编号,用RN(M)表示。其中N为重复组在报文中的序号,M为该重复组的最大可重复次数;重复组也可以嵌套(如R1/R2(3)表示报文中的第2个重复组,并且该重复组是嵌套在R1重复组的内部的,该重复组最多可以重复3次)。(2)处理规则报文处理规则用于指出报文赋值、发送、接收、响应等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适用和条件说明、缺省值、预期回应和其他说明。①适用和条件说明:适用和条件说明是为了严格清晰地定义每种报文的构建规则,以使在多体系下统一的报文构造成为可能。它包括每个报文适用的CASE以及报文内有关基础处理、缺省、合理行为和特殊因素的关联条件;有一些报文是为实现多重目的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适用和条件说明应清楚地定义每一个消息的合理架构,完成各自特定的目的。②预期回应:预期回应用于说明消息接收方在接收到消息后应给予的回应,预期回应与消息的适用和条件语句有关。 5.1.2建立比特指挥数据元素字典 比特指挥数据元素字典用于对比特指挥需要的数据元素进行定义,包括数据元素的名称、编码长度、编码方法和其他说明,在编码方法中明确了数据元素的取值和编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据元素字典按照数据元素的数据域(DFI)和数据使用(DUI)进行索引。 5.2报文字典和数据元素字典的表示 比特指挥采用正日益成为系统间信息交互标准的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对报文字典和数据元素字典进行表示。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XML语言的规范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了编解码软件对于报文定义的独立性,在软件使用过程中,若报文结构或者数据元素的定义需要调整,不需要修改软件本身,只需修改相应的报文字典或数据元素字典即可,有利于软件长期稳定的使用。 5.3比特指挥编解码软件组成 编解码软件由接口控制模块、数据解析模块、数据校验模块、编码转换模块和数据封装模块组成。其中接口控制模块负责与上层应用软件和下层数据分发软件进行报文数据的交互,即从上层应用软件获取需要编码的报文数据,并向其返回经过编码后的比特报文数据;数据解析模块负责解析XML文档表示的报文字典和数据元素字典,获取指定模块型报文的定义,包括数据元素的组成、存在性、重复性分组,取值范围、精度以及编码方式等信息,这些信息是报文编码的依据;数据校验模块负责检验输入数据是否符合数据元素字典中定义的有效性要求;编码转换模块负责将构成报文的数据元素数据转换为若干个比特位的编码,这种转换是以数据元素字典的定义为依据的;数据封装模块负责将经过转换的数据元素数据按照报文结构要求组装成经过编解码后的报文,并加上必要的报头数据。比特指挥报文编码技术主要借鉴了美军VMF报文编码的思想,在报文灵活性和精简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针对最低限度通信信道的特点和典型应用场景,探索性地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得到同行专家的指点,共同促进此项工作的推广和应用。 6结束语 最低限度通信顾名思义就是指正常的通信手段遭到损毁,不能满足通信需求而采取的应急通信措施,它是正常通信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通信设计时,需要统筹考虑正常状态下与非正常状态下的通信设计。只有这样,设计出的系统才能适应各种恶劣作战环境,满足不同作战需求。由于最低限度通信系统设计及应用方面的参考文献较少,而且实际通信环境也很难模拟并进行测试。提出的部分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希望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 作者:孔令涛 徐先栋 李晓峰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通信技术中信息安全论文 1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分析 1.1系统组件本身的脆弱性 由于国家电网经营发展属于民生大计问题,产业发展涉及到输变电生产、电力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维修、用电销售等诸多经营业务内容。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技术视角下的技术定位相对较广,在信息系统设计、生产、组装环节中也就必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第一点则属于系统硬件故障隐患问题,和信息系统设计初期阶段存在隐患有主要关系。第二点软件系统自有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类安全隐患一般多来源于电力通信自动化技术领域下的平台软件,在平台设计开发阶段存在一定技术遗留问题。第三,基于TCP/IP协议栈的定义内容在网络应用设计之初时就留下了兼容性技术漏洞,使得网络安全隐患加剧。 1.2自然威胁 这类隐患性问题多以电力通信网络安全下的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为主,比如网络信息系统如果遭受自然雷击,或者是工作站突发性发生火灾,抑或通信系统遭受自然外力破坏,如地震、覆冰、风偏等。此外,这些自然不可抗事件发生一般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会使得国家电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资产损失。 1.3人为意外因素 通常指人为因素下的设计失误、技术系统操作异常、不规范使用信息系统等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此外,这类隐患问题出现一般并非人为主观意识上故意造成安全问题,而属于人为以外因素所致的安全隐患问题。 1.4人为恶意因素 同样,人为因素也包含恶意、蓄意、故意行为造就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问题。伴随这种恶意行为发生,可能会存在蓄意篡改重要数据,或者偷盗重要信息资源,或者更改代码种植木马信息等,以通过恶劣、低俗的网络黑客行为谋取私利。 2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下的网络结构分析 国家电网系统下信息网络结构一般由核心局域网,地方部门的局域网,以及区域通信渠道网络互联所组成;从应用功能角度又可划分为供生产、制造所用的SCADA/EMS系统,以及供电经营相关的MIS系统。 2.1SCADA/EMS系统 主要适用于变电网工作站、发电厂等电力供给、送电单位生产所用。并且该系统作用主要是进行监控、处理、评估及分析等;同时,其基本功能板块划分为数据采集、能源分析、信息存储、实时监控等。 2.2MIS系统(信息业务网) 该系统平台主要对网络信息化相关商务活动进行服务,同时其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用户供电信息查询、信息统计管控、人资建设、以及安全生产等子系统板块。此外,MIS系统可对电力企业的直属上下级单位予以联网交互,包括地区间供电企业售电业务下的重要客户数据交互等。与之同时,MIS系统平台下已经由过去单一的EMS模式逐步转化为了当前的自动化DMS、TMR、调度管理、及雷电监测等多种方式应用拓展,可以会说在信息资源优化及调整上更为专业。而MIS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力产业经营业务相关的组织活动方面,比如财务管理、物资置办、用电检查、安全监控、信息查询等多个方面。包括在MIS平台使用时也能够配套www、mail等板块予以实践应用,并且其属于IP网络传输,组网方式现如今也能够实现千兆以太网,同时网络结构取用于同级网络分层,每层又分为子网与链路层予以连接。 3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构建思路 3.1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国家电网下电力企业通信技术平台下的各个管理单元众多,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机制非常重要。因此,在安全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保障安全机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能结合电力企业自身需求情况,确认出重点网络防范区域与划分出普通网络访问区域。比如,对于一般性网络访问区域,需要设置具备一定开放性的访问权限;而重点网络防范区则需要严格限制普通权限客户登录,设立较高安全级别权限,以此才能对安全数据、资源信息、QA系统运营进行重点安全监督。 3.2完善信息网络设备管理机制 信息设备管理主要以电网系统下信息安全设备管理作为研究载体,强调设备管理综合效率最大化提升。基于此,设备管理机制中要配套使用促进人员职能发挥的激烈奖惩机制,以此来提升其责任意识和凝聚归属感,激发人员信息安全运维作业的人员主观能动性。此外,设备管理工作开展从基本规划、设计研发、平台选型、配件采购、安装组建、故障维修、定期养护、技术更新、设施技改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以此才能确保信息网络设备及使用软件平台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3.3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 为了充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而言则非常重要。一般当前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身份鉴别与验证、信息资源加密手段应用等。因此,第一,强化防火墙网络管理是必然的安全防控手段,特别是防火墙这种具备保护屏障作用的内、外网安全服务通道。所以,防火墙优化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其接口连接问题的同时,配套做好网络漏洞修复。第二,身份鉴别与验证,则要重点控公司内、外网的数据监控,人员操作日志,控制权限访问等,以便于公司内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时可提供必要信息资源依据。第三,对于信息加密手段应用,则要重点考虑口令卡、智能卡、以及密钥安全形手段的配套使用。同时,信息加密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配套使用DES/RAS等密码技术应用,以避免未经授权时可有效控制非访访问获得数据等,防范重要数据泄漏。 4结束语 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对电网系统生产运营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对于网络信息平台下的运维工作电网各级组织单位应能予以高度重视,需要重点强化电力信息网络运维人员责任安全意识,加强业务技能培养,包括深刻研究现有信息安全技术,熟知MIS、SCADA/EMS应用平台等,以此才能在配套的系统网络安全机制下,保障信息资源安全,提高信息网络系统风险抵御能力,促进电网系统下各工作单位实现高效生产与经营。 作者:程彦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我国电力企业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1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中的常规通信技术 1.SDR技术,所谓SDR就是软件无线电技术,这种技术在电力信息通信中比较常见,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此种技术拥有以下几种优势:第一,A/D与D/A转换技术,此种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因为它能够实现高速信号的转换,在实现高速通信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减少了无线转换器原件的使用量,为制作数字元器件提供方便,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第二,短距无线电技术能够通过铺设更为广泛的宽带实现无线通路,这样一来其机动性就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机动性提高的另一方面的体现就是此种技术能够支持不同的频段,这样一来使得技术的应用范围就更为广泛。第三,此种技术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对于软件无线电技术来说它的模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软件的升级开发出更多的服务与技能,重要的是这种升级能够适应复杂的实际操作要求,开放性使其具有无限的升级可能,这也是其被广泛应用并被认可的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有就是,软件本身能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改进技术,很多时候这种改变是根据不通使用条件下的用户的要求而改变的,可以说,这种技术更“亲民”更为用户着想,在客户满意度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2.DSP也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项技术是近代以来电力系统不断完善升级的结果,可以说它代表了当今电力通信技术的最前沿的技术,此项技术实现的前提是无线数据通信的飞速发展,21世纪是通信技术的时代很可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因为通信技术能够给所有社会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所以近年来可以用飞速来形容此项技术的发展,当然这也就为DSP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可靠、准确、快捷和安全不仅仅是普通人的要求更符合电力系统对电力通信技术的要求,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我国的幅员辽阔电网覆盖的地域广泛,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极为复杂,如何通过及时的、准确的通信来保证电力传输的安全稳定成为每一个电力人应该思考的问题,电力信息的体量十分巨大,编码译码又要求速度,VLIW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在不加快时钟速度的前提下完成极大体量的数字信号处理工作。 3.智能天线技术,此项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优势比较明显,因为智能天线技术能够实现移动通信在较高的频段复用和较大体量的系统容量需求情况下进行无阻碍的工作,因为现代技术的进步频段的使用存在高度的复用率,如果没有稳定的信号很容易出现断开连接或者连接不畅的现象,此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4.更为先进的全光网络通信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和效率,因为所有的传输与交流都是以光的形式完成的,这中间不需要进行一般技术需要的光电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传输的速率和效率队,电力信息传输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但是作为最快的传输技术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成本,光纤传输的成本往往高出其他技术的几倍甚至更多,单纯的从经济角度来说目前实现全光网络传输不太现实,还有待于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如光纤与电缆混合即HCF模式等。 5.我们现在最常听到的一个词4G,中国的通信网络近年来用一年一样来说一点都不为过,先是3G网络的全覆盖进而4G,中国这几年走过的是其他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而4G技术也能够在电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主流技术。 6.Femtocell技术,此项技术也叫飞蜂窝技术,形象一点说就是超小移动基站应用,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投资少功耗低,相对其他技术来说投入的成本要低很多,而且此项技术能够实现即插即用,对室内通信网络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覆盖,因而在一些领域广泛应用,但是此项技术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就是飞蜂窝基站之间难免产生的互相干扰的问题还有就是在无缝覆盖的同时实现准确切换的功能。 2电力信息通信的新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21世纪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更为深刻的影响到了人类的方方面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就是整个系统更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对现代电力控制来说,高精尖技术的引进是必然的,这就产生了第四代电力自动化系统,第四代系统技术含量更高也更为复杂但是更加可控准确,统一的平台,高度的集成化,使得整个系统更方便管理。提升电力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是现代电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力网络的日益发达必然对电力系统本身的协调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实现这种高度协调与控制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智能电力的最终目标就是通信系统与电力系统的完美结合,并且能够深入到每一个使用电力的用户家中,能够更好的为他们服务,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正常的运转。 3当前电力通信所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电力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力使用体量,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工作,时至今日我们可喜的看到,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并且有着多种方式,技术,架构日趋稳健,技术也逐步成熟,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庞大的电力通信技术体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络覆盖的不够,通信资源分配不到位,用户与输送环节基本脱节,网络快速准确的优点发挥不明显等等。 4结束语 电力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工农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也正是基于这种重要性更要求每一个电力人把电力通信技术做好,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作者:宋文龙 单位: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 信息通信技术论文:非母语英语信息通信技术论文 一、信息通信技术的概念 信息通信技术(ICT)是信息技术(IT)和通信技术(CT)相互融合后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信息技术侧重于管理和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而通信技术则主要指用于沟通交换信息的相关技术。21世纪初,八国集团在冲绳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为止,信息通信技术的具体内涵仍具有争议,它不仅涉及信息的管理与处理,还包括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还将继续向智能化发展。目前ICT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IPTV、手机电视等,也应用于各专业领域,例如,远程工程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等。在本文将讨论的教育领域,ICT的应用也加速了进程,在学生都已掌握一定信息通信技术的前提下,大量的在线课程、在线辅导都已普遍使用。客观地讲,信息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用技术。 二、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英国的教育电子期刊《课程领导》曾在2008年的头版回顾了17项有关ICT课堂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证实了ICT的课堂应用与学生的成绩表现为正相关。有些研究更进一步表明ICT的课堂应用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以及批判性均有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从EFL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讨论E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ICT的应用对EFL学习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EFL的教学特性决定了无法给学习者提供等同于母语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输入和输出语言。但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广泛而灵活的、虚拟而又真实的学习环境。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刘俊教授的研究发现,EFL学习者的成绩表现与地缘分布有较强的相关性。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学习者成绩表现与偏远地区的学习者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而ICT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远程教学的可能性,正如Holmes和Gardner所说ICT可以“消除地理限制”。此外,ICT的课堂应用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地点、学习节奏和学习时间上享有更多的自由,真正让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实现。而我国的人口规模也造成了班级容量普遍较大的问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甚至有八十至九十个学生为一个班级的情况。大容量班级造成教师很难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将ICT应用于课堂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单独辅导,学生也可以通过ICT的辅助来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实现学习环境广泛化和灵活化。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语言学习者营造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虽然目前还没有实验证明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VLE)对学习者的成绩表现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其辅助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ICT创建的虚拟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和增加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网页,观看自己喜欢的视频,从而接触到英语为母语国家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而且,学习者还能进一步了解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甚至肢体语言表达习惯,这些都是确保跨文化交际有效的重要因素。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本学习的必要补充。 (二)ICT的应用对EFL学习模式的影响 学习模式是一种持续的作用过程,反映出学习者的行为动因。学生的学习模式虽然因人而异,但仍摆脱不了教师为主导的单项模式,听、说、读、写单项练习的传统模式。ICT的应用可以激发出一系列新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综合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ICT的应用能显著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一方面,学生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指导者、辅助者和组织者。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并控制语言学习过程是交际型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以及学习策略培养的中心目标。我国从事EFL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英语为非母语的,因此,他们同时扮演学习者和教授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就更为重要。将ICT应用于EFL课堂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地点、时间和节奏;而且ICT可以应用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从提供信息到练习再到反馈,让学生全程掌控自己的学习。Holmes和Gardner提出了“混合学习”这一概念,指将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Neumeier更进一步解释了在语言学习情境中混合学习是指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面对面讲授型学习和电脑辅助学习同时存在。ICT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混合学习这一模式。ICT的应用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但并不意味着会贬低传统教学的作用,相反地,两者必须共同存在、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一最终目的。Clarke将学习分为三类: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和体验学习,简单地来说就是通过看、听和实践的三种学习方法。而EFL的学习强调的恰恰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所以通过比较不难发现EFL的学习需要的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综合使用,而ICT的应用能很好地实现综合学习。英国东北部的蒙克西顿中学曾在1996年做过一项实验。学校鼓励学生与法国和德国的两所合作学校的同年级学生进行视频会面(videoconference)。经过五个月的试验,九年级的五个学生在班里十三个学生中表现突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口音、语调、流利度都有明显改进。参与到这项实验中的学生不仅通过视频会面增加了词汇量,同时听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ICT的应用可以让EFL学习者方便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学习。无意识的学习也是将ICT引入课程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副产品。有数据显示,全球网页有84%的应用语言为英语,这意味着如果EFL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网站检索信息,无论初始目的是否是进行语言学习,在无意中都会提高语言能力。Vogel在2001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随机挑选了55名大学生作为样本,这些学生正在进行国际商务或跨文化的专业学习,因此外语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核心要素。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研究样本都使用网站在进行学习,当被问及他们使用网站是否是为了进行语言学习时,回答竟然惊人得一致,学习外语并不是他们使用网站的最初目的;而且,这些样本中没有人会说出一个专门提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名称。随着ICT的发展,EFL学习者在浏览英语网页,观看英文电影等休闲娱乐过程中,也能进行无意识的学习,增加了学习时间也丰富了学习内容。 (三)ICT的应用对EFL学习能力的影响 相对于传授知识而言,教授学法更加重要,正如我国有句谚语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课堂为依托的教学只是很短的一个学习阶段,更长久的学习、知识更新都需要学习者自主学习来完成。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对于EFL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也显得更为重要。ICT的应用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批判思维、交际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ICT技能已经是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的必备能力之一。在本文之前的论证分析中着重强调了ICT应用对于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而客观地讲,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引入ICT也促进了ICT技能的传播和发展。如果EFL学习者要通过ICT学习语言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有文字处理、交际软件的使用、数据分析管理、演示文稿制作等。在荷兰曾实施过一个项目旨在促进语言学习者的ICT技能。这个项目包含若干模块,例如,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用目标语写一封信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一位朋友;用目标语写一个有关自己对荷兰教育体系认识的报告,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口头报告,最后通过交际软件与目标语国家的朋友分享报告。这个项目具有建设性和综合性,让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ICT技能。批判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甚至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能力。ICT的应用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到大量的信息,但随之而来的是如何筛选分辨信息质量和可信度的问题。与纸质媒介相比较,数字信息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如前面所讨论的,ICT的应用让学习者可以方便地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节奏,这也就进一步需要学习者有足够的能力来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不仅仅指学习语言本身遇到的学术性问题,也指在使用ICT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交际能力对EFL学习者至关重要,而电脑辅助实现的语言交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异步和同步,ICT的发展让这两种交际都变得十分可行,正如Snyder所说ICT让语言交际变得“available,accessible,andusable”,从而达到提升交际能力的目的。人对人的传统交际方式,会让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紧张尴尬等负面情绪,而通过ICT实现的无论是异步交际还是同步交际都会相应地减缓目的语使用者的负面情绪。例如,通过电子邮件的交际属于异步交际,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种交际过程中注重意思的表达而不是形式的准确性,何况目前的拼写和语法检查软件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形式上的检查,所以学生可以无负担地进行有效交际能力训练。视频会面作为同步交际的一种,无论从硬件、软件需求还是交际基本原则都会比异步交际更为复杂一些。在交际前,教师需要制定一些基本交际原则,比如机会均等、相互尊重等。通过ICT实现交际能力的提升还有网络论坛、在线聊天等多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具体形式,毫无疑问都会使EFL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我国EFL课堂应用ICT存在的阻碍 虽然ICT在EFL课堂上有众多的应用优势,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现状,要在EFL课堂上普及使用ICT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阻碍,例如,教育政策、教育投资、ICT技术培训和通过ICT进行教学反馈等。 (一)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投资 国家教育政策就是教育实践者的指南针,要将ICT引入课堂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且也需要大量的教育投资。从英国前二十年的经验不难发现,在推广ICT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尤为重要。Williams在1999年就将英国当时的教育政策总结为以促进ICT课堂应用为特点,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硬件、在职培训、新入职培训的投入来实现。在基本政策的指导下,一些细节也相继制定,例如,英国的教师资格(QualifiedTeacherStatus,QTS)标准中就有规定直接与ICT相关。标准2.5指出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CT,不仅在教学方面,也包括个人的发展方面。这种强制性的政策规定确保了教师在任教前都具备了ICT技能。有了指南针,还必须有动力才能前行,而教育投资就是实现ICT应用的直接动力。英国2005年花费与ICT课堂应用建设的投资为7亿英镑。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投入,英国的ICT课堂应用才得以发展迅速。我国的ICT课堂应用需要政府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但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这一现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学投资或许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二)ICT技能培训 将ICT引入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ICT技能。教师在使用ICT时是否有自信心直接影响到他接受ICT的程度和使用ICT的频度。ICT的应用是学生的学习更有自主能动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会需要相应的ICT技能来实现自主学习。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ICT使用技能,这就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或教育领导者为教师和学生安排定期的、持久的ICT培训。 (三)通过ICT进行学习检测 ICT广泛应用于课堂后,学习检测的方式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传统的检测方式是由老师通过课堂表现或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而ICT引人课堂后,电脑辅助检测就应运而生。这种检测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即时反馈和详细指导,但缺点是题型仅局限于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而开放性问题并不适用。使用ICT进行学习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也都存有争议。一方面,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受检测过程,例如,学生花费多少时间完成检测。另一方面,学生ICT技能的差异性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检测结果。我国的教育一直是应试型教育,如果采用ICT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学生便会相应地调整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更多地使用ICT。但是如果ICT仅仅停留在课堂应用的层面,与学习成绩评价没有相应衔接,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应试学习习惯就很难改变。虽然我国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模式备受争议,但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更好的替代模式产生,开始尝试使用ICT进行学习检测不妨为一种办法。 四、结语 ICT进入课堂应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详细分析了ICT在EFL这一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让学习环境变得广泛而灵活、虚拟而又真实;二、学习更加自主能动、学习过程综合化、学习变得无意识;三、学习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学会批判思维、自主解决问题、强化交际能力。即使ICT在EFL教学中的应用有如此多的优势,但要在我国广泛实施还面临着许多阻碍,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大量的资金投入、ICT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检测方式的改变。这些阻碍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得以解决的,所以ICT在我国的EFL教学中的应用还任重而道远。 作者:樊红蕾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浅谈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浅析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摘 要:工程监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误区。 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工程监理必然要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 文章探讨了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监理;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市场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的委托,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建设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建设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接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双方合约的规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正因为二者之间的区别,工程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代表业主方,按照双方合约的规定对整个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或服务,而监理企业或公司则是一种有偿的技术技能服务,它不具备项目管理企业更加广泛的职能和职责。 而且监理制度推行的本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原有的建设管理模式,但由于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项目法人不可能将投资、进度、合同管理等交给监理人去进行。 国家的政策法规又规定建设单位必须要有监理,则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只有质量管理交给监理公司来进行。虽然近几年对建筑安全监管十分重视,各地均发文要求监理也要对安全负监管责任。 这一系列的定位,职责的界定使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 1 当前监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工程监理就是质量监理 监理企业的职责原本应当概括为“三控、二管、一协调”。 但是在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体制原因、机制不配套原因,使原本监理单位的职责多被拆解,该做的没做够,该给的没给到,不该的却担着。 监理的三控“即投资、进度、质量管理”职能多被大大弱化,绝大多数监理单位仅仅是以“质量监理为主”。 工程建设中的监理工程师也就是质量检验员。 面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前期咨询、勘察设计、指标、设备采购与建造等内容服务却基本不涉及。 正因为如此,工程监理变成了业主单位聘请的工程质量监督旁站人员,有些业主单位甚至认为聘请工程监理纯粹是为了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是应付上级政策的对策。 正是由于对前期阶段监理的缺失,使得前期阶段在功能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图纸的完善性等多方面不够完善和健全,直接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工期失去控制,成本预算超出范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的时候大大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建设。 12 工程监理对业主行为无规范 业主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完成。 业主方往往是出资方,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有的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 对于大型的项目,有时业主还要自行组织一套人马来控制工程进度和投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极为不良的后果。 从理论上讲,监理工程师应该是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唯一管理人员,业主委托了监理,就应由工程师去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与管理,业主的意见和一些决策也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去实施,而业主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对监理的管理,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 这似乎是一个很容易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由于对业主缺少规范,往往由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2 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为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建筑市场的规范也得到大大提升。 目前从理论上讲,业主方可以自行完成项目管理中的部分任务,但是从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等多项业务职能上,业主的能力是与专业机构的能力无法对比的。 对投资方的业主而言要配建各专业齐全的基建班子,是人力、物力所不允许的,而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则为投资方业主提供了可以解决这些困难的途径。 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得以发展的基础。 而一个以质量监督为主要职能的工程监理企业,就势必要向工程项目管理转型和发展。 21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项目管理从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开始了,历经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标、施工招标、项目实施、竣工验收?、试运行和项目后评估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高智能、高素质人才要求十分苛刻。监理企业要过渡和转型成为项目管理公司就要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下大功夫。 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采取积极的措施,引进急需的人才去实现专业功能配套,功能补全。 除此之外,还应采用不同类型的各种培训,如对员工的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培训和着重实务实用的专题性培训以及实用外语能力培训等,提高员工的能力。 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建立起一支具有复合型和开拓型能力的,懂设计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2 努力开拓市场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上不可能将项目管理企业所承担的工作全部交给监理公司来完成,即使已经从公司转型过来的项目管理公司也不可能全部接手工程项目的全部管理。 但是作为有实力的建筑监理公司承担这些,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除上述应该建设的好的内涵部分外,还应加大对业主的宣传力度,主动开拓市场,主动向业主方介绍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的内容、意义,以及委托项目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这些宣传和市场开拓,对政府投资或者是私人投资的业主方均要实施。 使它们逐渐明白项目管理对一个建筑项目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3 结论 虽然工程建设监理在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建设监理势必要向项目管理企业转型。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业主方获得最大效益,工程监理趋向项目管理也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监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探究 [摘 要]工程监理制度实施以来,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建设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其项目管理工作,并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控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建设工程监理具有服务性、科学性、独立性、公正性的性质。 [关键词]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 引言 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以及规范市场管理的需要;有关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加快和国际接轨的需要;贯彻中央“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投资方的业主而言要配建各专业齐全的基建班子,是人力、物力所不允许的,而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正因为这样,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则为投资方业主提供了可以解决这些困难的途径。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一个以质量监督为主要职能的工程监理企业,就势必要向工程项目管理转型和发展。 一、关于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监理就是质量监理 监理企业的职责原本应当概括为三控、二管、一协调.但是在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体制原因、机制不配套原因,使原本监理单位的职责多被拆解,该做的没做够,该给的没给到,不该的却担着.监理的三控即投资、进度、质量管理职能多被大大弱化,绝大多数监理单位仅仅是以质量监理为主.工程建设中的监理工程师也就是质量检验员.面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前期咨询、勘察设计、指标、设备采购与监造等内容服务却基本不涉及.正因为如此,工程监理变成了业主单位聘请的工程质量监督旁站人员,有些业主单位甚至认为聘请工程监理纯粹是为了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是应付上级政策的对策.正是由于对前期阶段监理的缺失,使得前期阶段在功能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图纸的完善性等多方面不够完善和健全,直接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工期失去控制,成本预算超出范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的时候大大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建设. 1.2 工程监理对业主行为无规范 业主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业主方往往是出资方,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有的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对于大型的项目,有时业主还要自行组织一套人马来控制工程进度和投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极为不良的后果.从理论上讲,监理工程师应该是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唯一管理人员,业主委托了监理,就应由工程师去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与管理,业主的意见和一些决策也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去实施,而业主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对监理的管理,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这似乎是一个很容易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由于对业主缺少规范,往往由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1.3 工程监理缺少高智能人才 自从工程监理制度实施以来,对监理费的收取逐年呈下降趋势,低价竞标更加压低了工程监理费的收取,有的项目工程监理费还未达到标准取费的三分之一.过低的监理费对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和监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和高管理能力的人才不愿意到监理行业来.有些高智能人才即使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也由于监理企业无力常年聘用,他们多为临时工,有项目需要时被招聘过来,项目完成后即解除聘用.由于工程监理基本上是属于施工队伍的三控、二管、一协调,与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有很大差距,它们并未进入前期的科研和采购范围.因此它们也缺乏适合项目管理的人才,尤其是经济、管理、商务和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而目前工程监理企业所有的人才则对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基于以上原因,导致了专业监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建设任务的急剧增加,而合格的监理人员又严重不足,使各监理企业和单位只有大量聘用非工程专业人员来充当监理人员.因此使得监理人员的结构不合理,职责宽泛,素质不高,加之监理单位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费用少,人员调动困难等,使得整个监理行业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二、简析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为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建筑市场的规范也得到大大提升.目前从理论上讲,业主方可以自行完成项目管理中的部分任务,但是从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等多项业务职能上,业主的能力是与专业机构的能力无法对比的.对投资方的业主而言要配建各专业齐全的基建班子,是人力、物力所不允许的,而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2.1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项目管理从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开始了,历经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标、施工招标、项目实施、竣工验收、试运行和项目后评估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高智能、高素质人才要求十分苛刻.监理企业要过渡和转型成为项目管理公司就要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下大功夫.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采取积极的措施,引进急需的人才去实现专业功能配套,功能补全.除此之外,还应采用不同类型的各种培训,如对员工的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培训和着重实务实用的专题性培训以及实用外语能力培训等,提高员工的能力.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建立起一支具有复合型和开拓型能力的,懂设计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2 建立标准和工作规范 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项目管理唯一标准和工作规范.项目管理不同于工程监理.它除了自身完成相应的专业服务外,还要担当起项目策划及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负起组织协调等主导作用.因此项目管理企业应建立具有自己特色并且更为严谨的业务标准和工作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应该和企业自身的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体现自己企业的文化和精神设计,这些标准和工作规范应该成为企业员工的业务手册,成为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的另一重要资源. 2.3 努力开拓市场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上不可能将项目管理企业所承担的工作全部交给监理公司来完成,即使已经从公司转型过来的项目管理公司也不可能全部接手工程项目的全部管理.但是作为有实力的建筑监理公司承担这些,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除上述应该建设的好的内涵部分外,还应加大对业主的宣传力度,主动开拓市场,主动向业主方介绍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的内容、意义,以及委托项目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这些宣传和市场开拓,对政府投资或者是私人投资的业主方均要实施.使它们逐渐明白项目管理对一个建筑项目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结语 虽然工程建设监理在目前还有一定的市场,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建设监理势必要向项目管理企业转型.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业主方获得最大效益,工程监理趋向项目管理也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监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浅谈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关于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文章对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主体;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质量 工程监理制度在实际推广应用以来,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为了谋求长远发展,提高工程质量是必然选择。而在工程管理改革代建制实施以来,对于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成为当前首要工作方向,加强对其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1 管理服务范围对比思考 工程监理主要是受业主委托,监理单位依法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由于业主和监理单位等多种原因影响导致,以至于工程监理工作侧重点转移到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方面。工程监理定位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会导致监理工作变得单一、片面,甚至有的单位将监理工作当作是一种现场监督管理工作,起到监工的作用,可有可无,但是由于国家规定工程建设必须委托监理单位,所以工程监理工作内容被随意更改和调整。也正是基于此种情况,导致工程建设投资由业主控制,施工进度则由施工单位掌控,质量把控职责就落到了监理单位身上。 就当前工程项目管理现状来看,无论是从决策还是实施阶段,需要对施工费用、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确保施工活动有序开展,提升施工质量。 2 工程管理的立场问题的思考 监理单位在开展监理工作时,应严格遵循《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确保监理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展开,进一步维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切身利益。尤其是针对一些质量较差、偷工减料的工程监理工作开展中,应及时有效地制止此种现象的出现,尽可能地消除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以第三方来维护工程施工质量,起到一个制约作用。与此同时,以健全和完善工程监督管理体制为目标,不断完善和创新监理工作。就监理工作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作为业主委托方,监理费用主要是由业主承担,所以也就直接决定了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第三方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业主的影响,很多监理人员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不得不按照业主的意愿开展监理工作,致使监理工作原有的作用淡化。 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之间,有联系,也有差异。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工程监理不属于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将其看作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延伸;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工程监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完全将工程监理包括。但是就工程监理原本质量监督管理的作用来看,逐渐弱化,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所以更加倾向于工程监理属于工程项目管理的观点。 3 投资主体性质和工程项目管理需求的思考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需求来看,不同业主需求不同,业主作为工程项目最大的投资主体,业主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资金来源渠道和业主资深性质方面。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除了承包商以外,还包括建筑工程的投资者、业主以及购买者等。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发展现状来看,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存在两种缺陷:一种是业主和投资者之间的身份发生混淆,诸如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中,国家政府是投资者,少数的公务员才是业主;另一种就是投资方并非是工程最终使用者,也就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者最后并不是消费者。根据投资主体性质的差异,可以将工程项目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1 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项目 面对社会日益进步的发展需要,工程项目管理需要采用全过程管理,其中包括工程监理,采用代建制开展工作。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的法人代表,其中会有一些工程管理人才,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故此对于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度不高。 3.2 房地产开发类投资者 房地产开发由于自身行业特性,市场独立性较强,并且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自身工程管理能力大小设定。就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现状来看,无论是前期策划,还是资金筹集,或是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都具有十分突出的管理能力,所以相应的对于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度同样不高。但是出于消费者角度考虑,作为房地产开发最终使用者,强化工程监理是必然选择。 3.3 股份公司以及私人公司投资者 投资者和使用者相一致,并不存在地位的混淆、错位,但是由于投资者自身管理经验和能力不足,一般情况下会采用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此外,由于工程项目建设关乎社会财产安全,所以强化监理力度,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是尤为重要的。 4 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并存体制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过程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大力推行监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监理工作自身特性,存在较大局限性,很难为业主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服务,其尚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出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应注重结合国情,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理工作,促使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同时存在,形成特殊的并存机制,作为过渡阶段的主要 依据。 总的来说,工程监理在当前建筑工程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待更进一步的开展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活动有序开展,维护工程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坚持政府投资工程的主导地位,培养更多具有优秀管理经验和技术的项目管理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工程监理彰显我国工程监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同工程项目管理尽管存在联系,但是应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将工程监理看作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监理朝着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转变始终受到人们关注,既然两者之间部分内容一致,那么就应该先将监理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开展方向,充分发挥工程监理作用,逐步扩大监理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工程监理企业应明确发展方向,稳步发展,坚持监理工作的公平、公正,推行全过程监理,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浅谈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试论公路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公路交通不断完善,公路工程的质量监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必须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理。笔者通过对公路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的阐释,来分析了公路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 引言 大家都知道,公路交通的发展情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它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运作,甚至对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公路的质量水平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建设面积不断增加,建筑事业发展速度迅速提高,各个施工单位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仍存在施工质量不过关的现象,因此,加大对公路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公路工程的质量监理不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讨论了公路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并分析了如何利用二者的关系来保证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公路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我国提出工程监理的概念的实践是1995年,笔者认为1995年颁布的《工程建设监理规定》中工程监理的理论概念的大意是:工程监理就是法人委托监理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施工的建筑工程合同来监督管理工程建设实施。相关法律规定了监理一定的权利,并赋予了工程监理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对工程监理的具体行为进行了约束,保证工程监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并在工程中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则是在建设部的《关于培养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知道意见》中提出的,意见指出要分决策阶段和施工阶段两个阶段来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工程项目管理是代表建设单位进行工作的,有管理和控制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施工安全、施工进度、计算费用、拟定合同的职责。 二、对比公路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公路工程监理的问题 就我国当下公路工程的状况来说,公路工程监理工作有诸多问题存在。当下公路的施工质量就能很好地证明道路施工存在问题,我国建设的公路一般会出现早起破坏严重、路面基层强度低、隧道路面湿滑的问题,导致我国道路使用寿命较短。 分析我国公路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笔者的总结如下: 1、公路工程监理队伍建设出现问题 公路工程监理的工作有很强的技术性,它与公路施工工程的进度、施工的质量、以及铺路的成本都密切相关,工程队伍的规模要适应公路工程建设对其的需求,监理队伍的建设包括提高监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建设工作,监理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监理工作的效果。监理人员时刻处在工程建设工地中,他们全过程陪伴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建设工程经济、法律、组织管理的知识,并要在实际工作不断学习,慢慢积累工作敬仰。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监理队伍的建设水平不够,他们的监理人员会出现专业水平不高、后续监理业务能力低下、与建筑有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等问题。工程的质量的高低与监理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密切相关。 2、监理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政府公路建设管理部门肯定不能实现对公路监理队伍的建设进行全面无遗的监管,政府没有很好的了解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的监理水平,是现在监理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间接原因。现在的监理单位一般都比较重视单位获得的经济效益,对监理人员的技术培养力度不够,缺乏管理机制对监理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进而造成监理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低下,进而影响公路的施工质量。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监理人员的监督力度,监理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减少问题的发生。 3、监理单位监理人员难以获得业务权限 在我国相关规定中,明确规定了监理人员的业务范围,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监理人员要进行自己业务范围内的活动时却发现自己不能获取业务权限,为监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困难。 项目单位与监理部门既有矛盾又有相同之处,他们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监理人员具有监督和管理工程质量的责任,当他们在进行监理工作时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可能导致工期延迟,进而增加了整个工程的预算投入。基于这个问题,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监理人员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小,监理人员就不能实现监理工作的最优化,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作用力度大大减小。就不能保障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监理人员基本不能参与公路工程的前期设计、工程投资预算、制定合同等工作,这些因素都会制约监理人员发挥对公路工程的监理功能。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优势 2003年建设部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规定了工程管理企业应尽的义务,大体可以概括为:建设单位所委托的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必须履行合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帮助建设单位在决策阶段进行正确的决策,并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后对可行的项目进行项目策划,从招标到工程竣工验收整个工程过程,都要为建设单位提供服务。该意见还具体规定了公路工程中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范围。 2004年建设部又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在试行办法中,更加详细地规范了工程项目管理在公路工程中的业务员范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项目管理企业基本能够代表建设单位进行工作,公路工程中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整合公路工程的专业服务,更加细致、系统地对工程进行管。在某种程度上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整合各种专业的长处,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工程当中,这是相对工程监理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所具有的优势。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表现出它的优势: 1、服务对象方面 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都可以委托项目管理公司进行项目管理服务,二工程监理的服务对象单一,他们的服务对象只是公路工程中的建设单位。 2、参与权限方面 项目工程管理企业一般都能够具有独立行使权力,这是由他们的委托单位一般都是业主单位所决定的。工程项目管理单位要根据工作范围、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的授权来自始至终地参与整个工程的实施。 3、业务范围方面 监理单位的业务仅仅存在于施工阶段,监理单位要监督管理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所用费用、和施工安全等工作;工程项目管理是负责整个施工过程中整合、集成各种专业服务。可以看出公路工程监理只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 结语 公路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但是工程项目管理更具有优势。工程监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为了适应当下公路工程的发展,公路工程监理要向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向发展。 浅谈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目前工程监理事业远未达到国际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但是指导意见的为各监理公司,以及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对此,应该抓住机遇,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使我国的建设监理事业更上一层楼,且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切合实际,努力与国际水平接轨,重视人才重视市场,收集资料信息,使得项目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本文阐述了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区别,介绍了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项目管理;监理;比较 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迅速,这与科学的管理分不开。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良好的管理进行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但是,我国在工程管理上,大部分工程停留在工程监理管理上,并没有完全发展成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项目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筑行业要将工程监理发展成为工程项目管理。 一、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区别 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两者即具有相同点,也具有不同点,并且两者相互关联。项目管理主要是管理单位为了满足业主对工程提出的各种要求,采用技术、知识等提高工程质量,满足业主需求。而所谓的工程监理,指的就是监理单位接受业主的委托,并经过相关部分的批准之后,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就我国目前工程监理的情况来看,很不乐观,主要原因是政府管理职能在从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按照相关法律来说,监理制度中明确监理范围与具体项目内容,再进行工程监理管理。但是,项目法人并不愿意进行资金投资,不会将管理工作交给监理人员,这样一来,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及其他职能无法得到良好的发挥。工程建设监理需要向项目管理发展,才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代表是业主,两者签署合同,在合同的基础的上对整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工程监理则不同,监理是监理公司进行技术服务,其不具有项目管理企业所具有的职能,两者对比项目管理更加广泛。推广监理制度,是由于市场的发展,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与更改,但是现如今的市场环境,项目法人不愿意将管理权授予监理人员。而我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建设单位一定要有监理,监理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即便近年来,对工程监理工作与项目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也有相关文件下发,但是从职责的角度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这两者之间还 是存在一定差距。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工程项目管理才是管理模式发展的方向,工程监理会慢慢向工程项目管理这一方面发展,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途径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我国建筑企业施工中,已经有监理企业负责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但是,进行管理时问题比较多、管理不够全面,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差很远。因此,工程监理向工程项目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加大宣传力度,寻找合作伙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大部分投资方对项目管理的认识度不够,即便是私营的业主方也不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工程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为了使投资方与业主方认识到项目管理的知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认识项目管理的具体知识与过程,委托项目管理公司需要开展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我国项目管理模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提高我国项目管理水平,需要寻找合作伙伴最好是寻找外国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我国项目管理人员在合作中可以看到国外项目管理的模式,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平等关系,以互惠互赢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管理中各个部门都要有我国业务人员负责相关的工作。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首先要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其次要精通项目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才可更好的学习国外的管理方法,吸取管理经验,切勿将工作分包给国外合作单位独立完成,这样本国单位无法掌握到项目管理的进展情况,更无法学习到新型的管理方法。工程监理要发展成为项目管理,首先要投资方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大合作力度,争取在国外寻找合作伙伴,学习国外良好的项目管理方法,提高我国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水平。 2.广纳人才,建立信息库。监理企业与项目管理企业相比,项目管理企业业务范围比较广,管理工作难度大,需要专业的人才负责相关的工作才可顺利经营下去。因此,项目管理企业要广纳人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师计划工作,首先是对本公司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定期安排技能培训,将项目管理人员培训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骨干也要参加到培训工作当中,掌握项目管理新方法。其次,从外部引进人才,项目管理工作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具有管理能力,还需要具有设计能力,在招聘中对应聘者进行考核,合格者可参加岗前培训,从岗前培训中了解到应聘者的能力,再决定是否可胜任此项工作,可引进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或者是具有工程承包丰富经验的人才,这一类人才对工作已经十分熟悉,在工作可向其他人员传达新的管理方法。另外,还需要建立信息库,因为在项目管理工作中,业主与投资商对公司有一定的要求,企业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研究,建立信息库才可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例如,收集国际各种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模式资料、软件资料、合同范本资料以及其他公司的项目管理资料等,收集之后建立一个信息库,对这些资料一一进行研究分析,从中总结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达到接受各种项目都可进行良好管理的目的。我国项目管理人才缺乏,这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一直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要广纳贤才,并建立资料信息库,学习掌握各种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我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3.工作规范化,不断开拓市场。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项目管理不但要负责工程施工中的项目管理工作,还需要工程项目的策划、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协调等都要负责,任务重大。为了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工作井井有条,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业务标准,实现工作规范化。将这些标准纳入带企业内部管理调理当中,或者是制作成手册的形式,发放给企业员工,让企业人员在工作中自觉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另外,我国建筑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由于项目管理企业所负责的工作,监理企业无法负责,若是将项目管理企业所负责的工作交给监理公司,监理工作即便接手也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工程质量。现如今,部分监理公司也慢慢向项目管理公司转变,但是,还是无法胜任工程项目管理所负责的工作,因此,建筑监理公司将向项目管理方向发展,并不断开拓市场,使企业项目管理得到更多的支持,政府投资、私人投资等,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明白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管理之间存在差异,项目管理将是未来工程管理发展的趋势,我国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广纳贤士,开拓市场以及积极与国外企业合作等,提高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财务预算论文:试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六大误区 企业实行《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有两年时间了。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部分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时走进如下误区: 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战略目标。 由于部分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发展目标,使各期编制的财务预算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指导意见》指出,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的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可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具备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加之多数企业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统一,所以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企业必须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如财务预算委员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负责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并确定企业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只重视静态管理,忽视动态管理。 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企业对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等仍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编制,所有的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运行结束时将结果直接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这种静态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业务量波动不大的‘企业。当企业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因素变化较大时,静态预算指标则表现出盲目性、滞后性和缺乏弹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基准。所以,企业应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动态管理。例如:采用零基预算,不受现有项目的限制,能够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降低费用的潜力,有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利用概率预算,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预算值的准确性,降低预算指标的风险;实行滚动预算,不仅能及时调整近期预算,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而且实现了与日常管理的衔接,使管理人员始终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企业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在预算控制的时间选择上,我国多数企业对财务预算实行结果控制。在这种控制下,实际的偏差已经形成,损失已经产生,除了调整下年度的财务预算别无他法。如果选择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则不但能实现结果控制的效果,而且通过过程控制尤其是建立财务预算报告制度,既能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又能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只重视资金运用管理,忽视资金成本管理。 企业主要以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为基础编制财务预算,非常重视成本费用预算和投资项目的资金支出安排,而忽视资金占用成本。这不仅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而且造成资金结构不尽合理,资金成本增高,财务风险加大。所以,企业必须树立资金占用的成本观,加强筹资预算工作,真正做到不因预算安排提前而形成资金闲置浪费,不因预算安排滞后而延误生产经营。企业应单独编制筹资预算,增强企业资金占用的成本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筹资预算管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筹集方式和成本;二是资金需要与偿还及时间安排。 只重制造成本法的运用,忽视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进。 目前,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计算和控制成本。虽然将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结合起来,能使成本指标与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同时对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增强规模效应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确定产品价格、控制未来成本方面,仍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如变动成本法,虽然在理论上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在实践中由于管理者的认识、员工的素质等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广泛运用。《指导意见》对变动成本法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具体规定如下:第一,期间费用预算应当区分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第二,弹性预算是在按成本(费用)性态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预算。 只重视内部因素分析,忽视外部环境研究。 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以历史指标和过去的活动为基础,结合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确定未来的财务预算指标,往往忽视对外部环境的详尽调研与预测,使很多财务预算指标难以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更难以在企业中实施。所以,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仅要考虑内部因素,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如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情况和客户的盈利水平等,以此来确定销售量变动范围和价格变动幅度,最终形成弹性预算,以增强应变能力和相应的指导与控制作用。 财务预算论文:新形势下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根据新医改方案,到2020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将覆盖全国,届时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在这种形势下,医院的市场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医院为了生存和长期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自身经济管理,而财务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开展,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如何完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有效加强成本控制,成为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医院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一)研究医院经济政策,深化医院基础改革的重要手段 当前医院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机制与核算方式不能给卫生机构提供明确的成本信息,这使得有关部门在制定补贴性政策时,很难避免盲目性和主观性,不利于医院基础改革的深化。同时,由于目前的管理方式不能体现医院经营的内在规律,财务部门无法获取医疗成本的具体信息,难以对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考评,也不利于财务部门对医院经济政策进行研究。 (二)使医院真正成为向患者提供医疗帮助的公益性服务机构 公共医疗事业兼具市场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但由于很多医院至今尚未分清建设成本和人员工资预算成本,造成医院的利润始终是个谜,并导致公立医院过于市场化、商业化,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为患者提供医疗帮助的服务机构,极大地损害了医院的形象。因此,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医院塑造良好公众形象、改变“看病难”必要手段。 (三)提高医院效益,增强医院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减少医院在财务方面的漏洞,有利于资金的回笼和资金分配的合理规划,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收益,增强医院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此外,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还可以保证良好的资金循环,使医院的经济活动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为医院的稳定运营提供保障。 (四)给医院生产和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可以让医院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医院通过对医疗费用、医院设施进行有效监督,可以降低医疗成本,防止医疗漏洞,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良好的环境、先进的设备、专业的人才是当前人们选择医院时优先考虑的条件,而这些条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财务预算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医院降低成本、合理融资,为医院争取更多有利的条件,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新形势下医院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新思路 (一)加强医院管理人员财务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 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其投入不计成本,而产出又不计利益,这使得医院缺乏足够的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对此,医院首先要积极宣传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医院全员成本控制的意识,提升广大医疗工作者对资源的运用效率。其次,医院要改变原有的理财观念,将财务管理纳入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中,并将财务管理的重心从原本单纯的会计工作向真正的管理方面转变,让财务工作由原来封闭、独立的发展状态转变为开放、融合的经济管理模式。再次,医院应构建相应的成本控制制度,规范医疗人员的行为。其中主要构建明确的奖罚机制,对成本控制搞得好的部门实施表彰与奖励,而对成本浪费较大的部门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并且实施相应的处罚,以此制约医疗工作者的行为。 (二)健全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首先,要加强医院全面预算。为了达到医院制定的财务目标,应为各项业务制定明确的计划,并由管理部门对各院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临时状况要经过审核人员的批准指示,并将预算计划的完成情况与每个科室的利益相挂钩。其次,要实现内部审计专业化。长期以来,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由医务人员兼职完成,给医院的经济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今后,对于内部的审计工作,包括会计审核、预算管理、成本核算,都应由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直接负责,或委托给专业的财务中介机构。最后,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各部门人员要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例如,负责现金管理的人员要做到每日提取的备用金不超过银行和医院的规定限额;出纳员要每日将现金存到银行,不能坐支;负责审批的人员不能记账等。通过建立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切实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三)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首先,应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相关人员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其次,要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和考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最后,要加强医院财务的实时管理。传统的财务管理是依据事后反映的静态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的,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动态地跟踪医院的每一项经济活动,财务人员可以根据动态的财务信息及时做出反应,使医院的财务管理贯穿经营全过程,改变财务和业务分离的滞后状况。 (四)结合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全员成本控制 医院要想通过控制成本来适应新医改形势,就必须加强医院全员成本控制,具体控制范围包括房屋成本、医疗仪器成本、卫生材料采购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水电费缴纳成本等。为了保证全员成本控制的顺利实施,医院必须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从全员成本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在每个部门收到分配的成本管理指标之后,就必须要严格按照分配到的成本指标来进行日常的工作分解,并通过长期的经验与人员分工,确定每个员工的责任成本指标。医院应该定时进行成本指标完成的审核,在监督的过程中应该不讲情面,不弄虚作假,以严格的监督来保障医院全员成本管理的可靠性。 (五)提高医院财务方面人员专业素质和资金利用率 医院有关领导要强化自身财务管理意识,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人才选拔机制,充分调动现有财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并且,医院要经常组织财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活动,不断给医院的财务人员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另外,在平时的医院工作中,要加强对资金支付的控制,必须经由管理部门对设备需求和医院实际支付资金的能力进行分析后,才能对设备进行统一采买,借此控制成本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总结 新形势下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新医改要求融合在一起,使医院的财务管理走向秩序化、科学化,从而不断提升成本控制效率,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财务预算论文:财务预算之关键 其亦称总预算,为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从价值上总括地反映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预算的结果。其仅包括现金预算和预计报表。 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及适用 1.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固定预算根据正常的、客观的某一业务量水平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其与实际不符的可能性极大,仅适用于业务量水平较为平稳的企业或非营利组织。 弹性预算,在成本习性的基础上,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的依存关系为依据,按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能适应多种情况的预算方法。主要用于编制弹性成本(费用)预算和弹性利润预算。编制成本预算的主要方法包括:公式法、列表法和图示法。编制弹性利润预算对单一品种经营或采用分算法处理固定成本的多品种经营企业采用因素法,对多品种经营的企业采用百分比法。 2.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在基期成本费用水平基础上,根据预算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原费用项目的方法。其虽然简单易行,但可能把不合理的开支项目保留在预算中。 零基预算,不考虑基期,对所有预算支出都以零为出发点,结合实际,逐项审议各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权衡轻重缓急,保证不可避免和不可延缓项目,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编制预算的方法。其较为合理,能降低成本,但工作量大,重点不易突出。适用于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费用预算的编制。 3.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定期预算以不变的期间作为预算期来编制的方法,其虽便于实际与预算的比较,利于分析和评价,但预算一般在年度前二三个月编制,跨期长,对计划期的情况不够明确,且执行中容易使管理人员只考虑本期计划的完成,缺乏长远打算。 滚动预算,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分析当期预算的执行情况与实际的差异,及时修订,不断延伸补充预算,连续、稳定的一种“特殊定期”的预算方法。具体操作时,可按月、按季或混合滚动;混合滚动根据人们对未来的了解程度具有近期的预计把握较大,对远期的预计把握较小的特征,不但可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远略近详,且可减少预算工作量。 财务预算编制基础 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为财务预算的数据来源,并与之组成完整的体系,相互制约。具体编制时,应从各预算间数据流动关系及各预算内部数据关系入手。销售预算内数据关系有: 1 某产品销售收入=该产品销售数量×单价; 2 企业总销售收入=各产品销售收入之和; 3 销售现金收入=(总销售收入-本期赊销额)+收回以前期的应收账款;4销售税金支出=企业总销售收入×相关税率。 生产预算是以产品名称及数量分别编制的预算, 预算期间除必须备足产品以供销售外,还应考虑期初和期末存货水平。 1某产品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期末产品存量-期初产品存量; 2上期末存量=本期初存量。 直接材料预算内数据关系有: 1某产品耗用某材料的量=该产品生产量×该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2某材料耗用量=各产品耗用该材料之和; 3某材料采购量=该材料耗用量+期末材料存量-期初材料存量; 4上期末存量=本期初存量; 5某材料采购成本=该材料采购量×单价; 6材料总采购成本=各材料采购成本之和; 7直接材料现金支出=(材料总采购成本-材料赊购额)+偿还以前期材料赊购款。 直接人工预算内数据关系有: 1某车间生产某产品消耗总工时=该车间生产该产品的产量×该产品在该车间的人工单耗定额; 2某产品消耗总工时=各车间该产品消耗总工时之和; 3某产品工资预算额=该产品消耗总工时×单位工时工资率; 4其他直接人工支出=工资预算额×计提百分比。 产品生产成本预算是对料、工、费三预算的综合,可得预算期内各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及单位生产成本。 财务预算的具体编制 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的相关数据流入现金预算,并形成一定的数据关系:1期初现金余额+经营性现金收入-经营性现金支出-资本现金支出=现金余缺; 2现金余缺+资金筹措-资金运用=期末现金余额; 3上期未现金余额=本期初现金余额。预计报表编制原则同于会计。 财务预算论文:财务预算的日常管理 预算制度包含有预算政策的订定、预算编制、日常管理及检讨改进四个部分,而其中又以日常管理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整个预算制度成功的关键。 预算的日常管理,通常是指日常管理报表的设计及应用,它的基本观念如下: 日常管理报表应配合预算项目而设计。一张日常管理报表可能包含多个相关预算项目,但每一个预算项目应有独立的字段,并有小计与月累计,以方便和预算比较。例如销货收入与销货成本应设计在一张表上,但两者都应有独立字段,并有小计与月累计。 日常管理报表通常应时序按凭证逐笔填写,资料量太大时可按日统计后填入,但应与明细资料相配合以方便查询。 日常管理表还应该有相对应的预算字段,这个字段的金额应该与该报表的期间累计相一致,以方便比较。 日常管理表另需设计异常说明字段,并规定在何种差异的情形下,必须作异常说明,例如规定差异率在以上及差异金额在元以上必须说明异常原因及具体对策。 日常管理报表应有合理的审核流程,以确保各部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被发觉并给予协助,故日常管理表不宜从责任部门直接送给督导阶层,最好先送交预算管理部门审查,在签署意见后,呈送督导阶层作必要的处理。 重要的日常管理报表可作为企业经营会议的讨论事项,由责任主管提出报告再由相关人员提出意见。 总之,日常管理表是预算制度中的控制机制,随时发现预算执行时的问题并及时提供协助,以提高预算达成的可能性。 财务预算论文: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指通过年度收支计划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计划和项目编制并进行财政规划,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务算管理。在当前经济形势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财务预算管理各个环节出现的新变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去使财务预算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相适应、与外部经济环境相协调,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转和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认识落后 经济的发展给各个行业和领域带来突破性的进步和新的发展契机,而行政事业单位因其性质的特殊性,并未能实现与时俱进,尤其是财务预算管理依然沿用以往的管理理念,这种落后的管理意识严重制约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建设。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度不足,执行环节受阻,执行人员积极性不高,各部门在执行预算过程中也几乎是流于形式,实际性的操作欠缺。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高层,还是具体预算执行部门人员,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欠缺,工作懒散、管理散漫,直接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制度得不到质的更新。 (二)财务预算管理者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新环境下的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者作为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主导力量,决定着财务预算管理的质量高低。财务管理者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财政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队伍中预算管理者的素质普遍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欠缺,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编制混乱现象严重。根据调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者在《会计法》和《预算法》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偏低,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差异较大,财务预算得不到统一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造成资金流失等情况。 (三)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未能实现与时俱进,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可靠性,社会基础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得不到预算编制的准确引导。预算编制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决定了预算管理是否成功、具体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的难度和效果。 (四)财务预算管理缺乏严格的监督体系 财务预算管理之所以出现混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严格的管理监督。无论是预算编制过程,还是预算执行过程,都缺乏有效的监管。预算编制过程虚报预算信息、露报预算信息等现象严重;预算执行过程中,部门逃避责任,随意处理,预算执行流于形式。松散的监督机制难以保证财务预算的制定合理和执行效率。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 财务预算管理计划是由各个部门财务预算计划组成,要想保证财务预算的编制、制定、执行、考核有条不絮的开展,必须依靠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目标,部门协作又能保证预算管理方向的合理性,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执行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能确保单位财务管理的合法性,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规范性 财务预算制度的严密性和规范性能有效保证财务预算的编制效果、预算执行的监督效果和预算的执行效果,对预算管理起到强力的规范作用。在财务预算的管理中可实施奖惩机制,通过利益协调和约束,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扼制散漫思维,防止预算编制和执行出现较大失误。 (三)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财务预算是社会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的预算,而社会服务建设项目的预算开支是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所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切实的得到利用,真正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首先,必须让行政事业单位全体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提高干部的重视程度;其次是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促进部门合作,使各部门积极配合财务预算管理,保证编制信息准确、预算执行有力;此外,通过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使每个工作者参与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二)组建先进的财务预算管理队伍 先进管理队伍的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人才的培养,二是团队制度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要特别注意业务素养和道德素质,可通过马哲理论和党性教育,以及时政教育,加强工作者的思想建设,通过《会计法》、《预算法》的培训学习提高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制度的规范性和完备性是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根本。预算管理制度应包含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要求和预算考核标准,三个环节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必须在预算管理制度中体现,而且需要将三者的关系融合和协调,保证管理过程中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同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还需具有全局性和操控性,无论是部门之间沟通和合作的促进,还是项目实施中的指导和监控,财务预算管理都必须有严格、详细的规定。 (四)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监督体系 财务预算监督体系是财务预算制度外的另一层保障,是财务预算制度能否具有控制力、财务预算能否有效开展的强大约束。建立监督体系需从两方面入手:监督机制的制定,即制定与预算管理制度相匹配的监督制度,细化监督范围,把监督项目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具体的点上;监督队伍的建设和具体监督执行,可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独立于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之外,对预算的编制到执行考核的全过程实施跟踪监督,及时纠正预算编制错误、修正预算执行方向,保证预算合理。 财务预算论文:价值创造导向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 一、企业价值创造概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企业投入的成本和获得的回报之间的差值来实现价值的增值,即企业价值创造。而这其中资本成本是企业投入的全部成本,即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而资本回报则是企业获得的所有收入。当企业资本回报大于资本成本时,即为资本价值创造,其本质在于高回报低成本,确保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企业在竞争上获取优势的关键。而作为企业价值创造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仅具有战略前瞻性,而且还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企业价值创造的战略前瞻性作为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其以企业战略作为出发点,为企业战略实现服务。通过企业价值创造可以为企业积累长期的财富,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全面性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综合性系统,其涵盖的概念较多,客观性是表现价值创造的价值增值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价值的增加。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实施路径 1.以EVA为财务预算基本方法 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对预算管理改革的步伐,而且在预算管理改革方案确定中积极鼓励员工要参与到其中,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企业的具体情况,能够更好的迎接外在的挑战。由于当前企业财务预算方法较多,而对各种方法效果进行衡量时需要其标准要具有一致性。目前EVA(经济增加值)方法在财务预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其所取得了效果也较为显着。在企业价值管理体系中,其基础和核心即是经济增加值理念,由于经济增加值在对于投入成本的计量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其不管投入多少成本,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成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经济增加值的重要性给予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的财富的财务预算的准确性,而且在对预算项目进行申请时也会更容易一些。在企业财务核算过程中,可以将经济增加值作为最基本的预算方法,并以其作为衡量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基础。 另外还需要对企业的激励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在企业绩效考核中需要增加EVA考核指标,从而确保价值创造能够成为企业财务预算的中心目标,而且利用经济增加值作为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预算方法,可以确保企业预算管理与全面管理的有效的融合,有利于增加价值创造途径。 2.建立以效率为目标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要想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可靠,则需要有效的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质量。一旦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不能及时有效的更新时,则会对财务预算效率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建立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的质量和传递速度,这对于预算管理效率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财务预算管理其包括的环节较多,而每一个环节对于信息的要求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企业财务预算工作中需要关注各个时间点上的环节和数据,确保效率的提高。在预算过程中,要吧等在当将奖惩机制与业绩有效的分离,进一步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简化,从而有效的确保成本费用的降低。 3.提高预算战略相关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多为单独性的工作,并没有与企业的战略有效的联系起来。战略与预算是密不可分的,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所以需要提高预算的战略相关性。这就需要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预算战略进行一,对预算管理目标和衡量标准进行明确,建立起战略预算体系,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遵循企业的各项同规章制度,并进一步对财务预算制度进行构建,对企业组织架构的要对现进行明晰,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采用精准预算预测系统 在预算流程过程中,财务预算的预测作为其起点,其是在预算管理发生前在时间节点上对企业的业绩指标进行事胶预计。传统的预算流程包括的环节较多,不仅具有事前计划的功能,而且还发挥着事中控制的功能。但由于企业各个层级都会参与到中间协调和修订环节中来,各方意见各不相同,反馈的信息和意见具有多样性,从而导致最后协调结果无法达成一致性,而且也无法准确的进行预测。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改时,可以将控制职能剔除掉,预测功能通过精准的预测系统来实现。目前,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越来越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未来的预算管理的预测环节也将逐渐走向信息化道路,快速传递的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为预算管理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 三、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的适应,产生了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预算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现代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预算的价值创造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价值创造不仅是企业财务核算的根本目标,同时还是财务预算效果和效率的最佳指标,而且还是当前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所以价值创造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所以可以说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财务预算作为系统的财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获取、分配、管理和协调,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财务预算论文:论怎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一般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行使各项职能时所运用的单位财务活动和解决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它是公共管理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活动当中,财务预算管理依靠着它全局性和笼统性的特点深入到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个环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财政也在不断的进行深化与改革,由此可看出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重视度正在升高,并且正在逐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方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阻碍了它的管理效果。 一、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使得单位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接二连三发生。大体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到:首先因为年终结算不清、资产的采购等这些问题形成了常常出现的坏账、呆账等问题;其次是关于资金的浪费情况比较严重,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对待资金有效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思想上没有完全从公司利益最大化的方面出发,没有谨慎的思考成本的过高和过低,单位的管理人员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比较随意,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使用资金,对于单位里关于购进的固定资产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了解的不全面,常常发生浪费资源的现象,从而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流动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领导层与财务管理层观念守旧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观念也发生转变,目前来看,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于财务管理这个部门依然缺乏重视度,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的模式之中,很少真正的将财务管理真正的作为一项工作去做。而与此同时,财务管理阶层对待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相对比较落后,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自身的操作能力还处于之前的模式之中。领导层对财务管理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使得其对财务管理这一模块发生误解,尤其很多的会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混为一谈,从而造成财务管理缺乏约束力,会计也失去了它的监督功能。 (三)预算编制不合理,财务预算缺乏执行力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国家给拨入的财款,由此可见我们对资金要进行准确预算就显得极为重要。但就目前来看,有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这种预算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和认识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常常忽略那些行之有效的预算编制对单位运行和控制成本造成的重要意义。没有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编制预算,并且往往遵从编制人员的主观意识去做,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没有做到从容不迫的分析和考量,导致最后的编制缺乏预见性和科学性。在执行预算时,对审核的报账项目没有严格把关,随意的支出预算,造成最终支出超额,还要再次申请提高预算额度。 (四)相关财务人员水平低 这在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里,财务人员关于财务的相关知识理论还比较偏守旧,并且操作能力低,而且行政职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都偏大,也就是说年龄趋向老龄化,他们整体的关于财务相关知识了解不高,对新的现代的科学技术运用不好,不能够灵活掌控各式各样的财务APP,也就达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由于我国社会科技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和专业化知识的水准的提高,部分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恐怕难以胜任财务管理的工作。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 (一)健全财务管理机构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是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对财务管理方面相关的知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第二,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组织机构,同时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最好建立一个关于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使财务管理和这个监督体系二者互相约束,,一起为行政事业单位向着健康方向发展而努力;第三,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相关的职业素质。行政事业单位还要提高对资金的约束力,大额以及专项资金要单独进行预算,避免出现单位内个人挪用公款和进行资金流动转移的现象发生。 (二)提升预算管理,充分了解财务管理 要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关于预算管理的认识,第一要了解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还要知道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与地位。可以开展一项相关的知识课程进行培训,最好是先从领导层开始,因为领导层一般都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全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认识的积极性首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把它与会计相区别,但同时还要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单位员工都能够充分的正确的理解财务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整个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三)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一般来说,预算管理主要包括这三个方面:编制,执行和控制。我们要确保这三项工作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展的,不能够在预算管理中落下任何一个环节,坚持合理的进行预算,细节化收支项目,提高预算管理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的时候要把以前的财务活动的支出情况一并进行整理,再把这个作为基础来参照安排第二年的资金预算安排情况,做到清晰简洁明了。预算管理中,编制知识管理的最开始阶段,执行与控制也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执行的时候,要保障资金的使用人员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并且能够按照资金的使用制度进行使用,千万不要浪费资金或者擅自挪用资金。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各项预算的执行进行评价。在进行预算控制的阶段时,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对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水平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顺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对财务人员的水平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要有一个新的提高。而行政事业单位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财务人员的分配与岗位需求相一致,与此同时,还要实现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着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据财务人员自身的能力来划分各自职位,还要根据这个职位来相应的对他们进行网络财务软件的学习,进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 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还要安排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做到全方面的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多能型的人才。同时更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年检工作,防止出现无证上岗的现象的发生。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还要广泛的进行对外招聘的工作,充分的吸收相关的年轻的血液加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当中来,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结语 简而言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无论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预算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向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更加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财务管理的另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的有关财务管理的意识更加加强,从而更加重视财务管理预算,摒弃墨守成规的陈旧观念,提高整体的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财务软件的使用情况,意识到财务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与此同时,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更加高速有效的展开各项工作,使国家的资金的有效利用情况得到保障,还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形象,因此,加强财务管理预算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使我国的财政方面的资金安排妥当,才能够使我国实施各项工作都做到合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部门的和谐度,加大资金的使用率。 财务预算论文:浅析我国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与实务问题 论文关键词: 财务预算管理 现状及问题 建议 论文摘要: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机制。本文试从会计预算管理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 财务预算管理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财务目标控制方法,也是企业顺利完成财务目标的管理手段,在实践中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管理时,会制定各种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度措施。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对于企业控制市场、实现自身资源优化配置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对外披露这些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预算有着重要作用。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是由企业的高层以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经营决策和经营的目标规划财务数据以及责任约束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模型和公式,结合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围绕着利润最大化目标制定的预算。 企业的全面预算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财务预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企业保证自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应当建立在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当然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现金流量为核心,对于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的各项收入与支出合理测算,以完成披露各项信息的任务。因此,一个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各种财务活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良好的发展。 2 目前国内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步为众多企业所熟知,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2.1企业财务人员仅仅是为了预算而预算。许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财务预算到底应该如何去运作、如何安排和实施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现阶段,有不少企业仅仅是为了在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能得到有关上级部门和其他单位的认可,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十分严格的,和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性文件。而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不应该只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企业制度上的空白,而是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一步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2.2企业普遍没有一个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在许多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部分企业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兼任,而部分企业甚至由计划部门来担当这个职责。由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组织上的保障,导致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企业内部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协调和仲裁。另外,没有制定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也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许多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使财务预算这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变得有名无实,也使企业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严格规范,从而影响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的运行,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3很多企业不注重预算的实际效用。现在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譬如只注重预算本身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功能,不注重发挥预算管理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这些不良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以下各种关系一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分配的关系等。 3 关于企业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3.1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正如开篇提到的那样,一切的财务预算管理应当建立在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都应该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没有这样一个大方向的指引,我们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就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没有长远发展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就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会使企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无法起到我们最初的预期效果,无法帮助企业整合现有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我们各项管理工作的指路明灯,企业的发展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预算的重点,也决定着预算目标应当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出预算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2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如上面提到的,企业一切的管理活动应该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大目标的指引下,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当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工作中有很多情况下出现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程序混乱,监督实施不力,很多时候都是由于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造成的。因此,各级企业在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时,要根据财政部为企业制定的《指导意见》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等,同时建立起自己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对于财务预算的各个环节都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这样可以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细化各种财务预算的科目 有了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最后一步就是实施的问题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财务预算制度的遵循及合理的实施在不同的公司,甚至不同的人员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使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和最终的收获是十分迥异的。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度本身应该尽量细化,这样才更有利于各级人员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在制度管理下的各级工作人员也应该认真理解各种制度的含义,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到,按规定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开展工作,使财务预算深入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细化到每个工作流程,进一步明晰各种人员的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实现一种科学、合理、高效的工作模式,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真正作用。 财务预算论文:浅析企业经营应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论文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 企业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从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出发,通过分析目前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企业建立有效财务预算管理的看法: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一)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现代企业为了求得生存、盈利和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的指导下,注重企业内部的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则能够全面、综合地协调、规划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经济关系与职能,使之统一服从于未来经营总体目标的要求;同时又能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能够明确规定企业有关生产经营人员各自职责及相应的奋斗目标,做到人人事先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趋同,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生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财务预算将企业的现有资源与企业未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都要围绕预算目标展开,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控制始终贯穿于其中,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可将预算目标分层次、分部门地分解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并进而细化到每个员工。预算目标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部门以及员工的行动目标,执行过程必须以预算为标准实行严格的控制。使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了解本部门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整个预算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励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努力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工作。 (三)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加强内部控制有效的措施 财务预算管理:一要推行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预算管理的思想纳入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认真落实,责任到人;二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以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预算管理既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那么就不能没有责任制度,而有效的责任制度离不开对工作业绩的考核。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和预警体系是预算执行的有力保障,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和考核,通过考核和预警体系使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通过量化的分析与考核,可以对每个费用单位、每个部室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采取严格、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有力调动职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 二、部分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计划,它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全面预算,而财务预算管理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企业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许多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企业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哪方面出问题,就对哪方面进行预算控制。不少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只侧重内部生产,甚至有的企业生产、销售人员都不参加预算的编制,使预算目标脱离实际而无法执行。 (二)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当前部分企业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到位,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加之多数企业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统一,所以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 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作用不大,尤其是预算的执行差异分析与控制往往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很少顾及。很多企业每年只进行一次差异分析,这种分析最多只能起到事后评价的作用,事中控制作用较差。至于对预算执行的实时控制,则更多的企业无法真正做到。 (四)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是财务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调查结果却表明很多企业认为预算的考核对职工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到预算推行和预算管理缺乏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三、建立有效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 对员工进行广泛宣传,使企业上下都明白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预算管理的环境。全面预算设计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由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员工分担执行的,因此需要全体员工直接或间接参与预算管理的过程,员工对于他们所要负担的部分的实际情况是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积极协调、控制、配合各部门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查、汇总、上报、反馈、分析等具体工作,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的实现。企业领导应带头遵守预算管理制度,在对预算外项目审批时要严格履行预算审批程序,不能因预算具有不确定性而随意增减预算外开支项目,给预算指标的完成制造障碍。 (二)健全预算组织机构,加强预算控制力度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部及预算责任网络。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预算管理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每年的预算编制、调整和考核,负责协调解决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预算部是处理预算管理日常事务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预算管理责任网络是以组织机构为基础,根据所承担的责任来划分的,企业下属分支机构是预算的主要执行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负责。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就具有“法律效力”,下属分支机构要充分按预算办事,围绕预算组织经营活动。预算管理委员会每季(月)召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通过对各项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分析,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并采取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策略融会贯通于预算执行过程中。 (三)大力推广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根据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结合具体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经济内容的业务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市场价格及企业市场份额情况不能确定的企业,应尽量采用弹性预算;而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不能“搞一刀切”。 (四)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积极审慎调整预算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财务部门应及时向预算执行部门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以便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财务开支状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从而确保其经济活动不偏离本部门的财务预算目标。 (五)不断完善财务预算考核体系 在财务预算期末,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应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考核组,研究并建立一组适于本企业实际的、易操作的考核指标,并制定一个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办法。考核的原则是:以预算为基础,从严从细、量化到人。对于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应以先进的预算为标准,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比较,对于实际发生额与预算数之间的各种差异,不论是对实现目标利润有利还是不利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原因,以便于改进。 总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利用市场背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规划、协调、控制与业绩评价职能,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并深化财务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财务预算论文:浅析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论文关键词】 网络技术 加强 财务预算管理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财务预算显得越来越重要。科学地安排和执行预算,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前提。文章从内部控制预算要与账套设置吻合,预算设置要完整、录入要准确,项目编码要科学,以便于进行预算管理,预算下达和调整要执行清晰性原则,要充分利用预算管理技术,实现科研预算管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是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财务预算显得越来越重要。能否科学地安排和执行预算,能否有效地实现预算管理,是衡量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财务管理成败的关键。 高校规模的扩张带来了资金的扩张,给预算管理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急需要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加以解决。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老话题,但是电算化管理要适应管理的需要不断更新,又带来了许多新话题。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是笔者在这里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早在2002年就实行了经费承包,在2006年正式下达预算管理。基本的预算管理方式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及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具体情况,实行全面统一的预算管理,编制统一的收支预算。所有收支均按经学校批准的统一预算的标准执行。学校预算分为:上报财政预算和内部控制预算。由校属各二级单位根据本单位(处、室)的工作任务和负责管理的经费部分向计财处提出下年度支出预算建议数,计财处负责审核、编制全校上报财政预算(建议数),经校长批准后上报财政。财政批复后,计财处根据财政下达指标编制事业收支预算。实行经费承包的单位,根据计财处下达的年度经费预算指标及学校承包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按财务规定的开支内容编制本部门详细的经费支出预算。 1995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引进上海财大科发公司财务软件,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电算化管理。2002年实行经费承包时,已经开始探索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预算管理。经过逐步完善,到2006年已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预算管理技术。2008年网络实现升级,预算管理模式经过较大的调整,更加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在这里,笔者就网络技术下预算管理模式和一些预算管理中的体会和大家作一探讨。 一、网络预算管理模式 要实现网络技术的预算管理,首先要熟悉预算管理模块。预算管理模块是针对财务部门,专门指派人员对科研项目、包干经费、预算数管理,指标执行情况的查询和分析。软件系统的预算一般有以下四种模式供用户选择: (一)直接输入法:即直接输入预算数和调整数 首先要在参数管理模块中,将参数定义设定预算输入方式为:手工输入;然后进入财务长模块,点击“建账”,在“部门/项目初始余额设置”中,直接录入摘要、预算数、预算调整数。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但要注意进行结转动态初始的操作,数据才准确。 (二)成批输入法:即可按摘要成批输入,日后可查询 同样要在参数管理模块中,将参数定义设定预算输入方式为:手工输入;然后进入指标管理模块。在部门指标设置中,选择成批录入。比如录入所有部门办公费指标,录入摘要:下达办公费预算;然后录入所有部门或项目的办公费预算数。这样避免了逐项录入的繁琐,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预算下达程序。这种方法必须经过统计有效,统计后的数据不能修改。 (三)特殊凭证法:即可在凭证中输入预算凭证,但预算凭证不进入账务体系 首先要在参数管理模块中,将参数定义设定预算输入方式为:凭证输入。 实际操作时,可进入指标管理模块,点击“部门指标管理”,在预算凭证输入中,录入预算凭证:借记:预算分配,贷记:预算收入。这里所谓的“预算凭证”并不是会计核算上的记账凭证,只是为了留下每一次预算数下达后,对其说明和痕迹。 (四)标准预算凭证输入法:即同其他凭证一样输入,并可进入账务体系 同样要在参数管理模块中,将参数定义设定预算输入方式为:凭证输入。 这里所说的“预算凭证”是会计核算上的记账凭证,进入账务体系,与日常核算业务凭证一起排号。核算时,可以设置三个会计科目:601预算收入,602预算分配,603预算结余。下达预算指标时,进入凭证处理模块的凭证编辑,借记:预算分配,贷记:预算收入。年末对冲时,借记:预算收入,贷记:预算分配,差额贷记:预算结余。 预算管理的四种模式各有优点,高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进行预算控制和管理。预算模型一经确定,要具有延续性和可比性,不能轻易更改。 二、预算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财务预算管理,极大地简化了会计核算,为财务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利用软件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注意预算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会计核算管理的适应性。毕竟预算管理是会计管理的一个分支,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好的网络设置会给财务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相反,如果设置不合理的话,会给财务管理造成巨大的困难,反而成了障碍。因此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一方面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很高的计算机水平,要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自如。 一般来说,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预算要与账套设置吻合 内部控制预算是财政上报批复预算的分解和落实,是对财政预算进行的会计解释。内部控制预算项目要根据会计科目进行设置。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中有的科目,内部控制预算中才有相应的条目,会计科目中没有的科目,就不应在内部控制预算条目中出现。内部控制预算是高校各部门和财务处联系的纽带,所以,它的编制要与会计账套相关设置吻合。一方面要让各部门了解和读懂核算内容;另一方面要让预算人员能够顺利下达预算,让会计人员能够执行下达的预算。 例如,在建立会计明细科目时,二级学院核算科目为:实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印刷费、毕业论文设计费、教学差旅费、教学办公费、教学邮电费、教学交通费、学生活动费、教学设备维修费等,内部控制预算条目也应该设置为以上项目。会计核算中,要在网络中建立内部控制预算项目和会计核算科目的控制模型,这样,预算下达到内部控制预算项目,会计人员就在做会计凭证录入会计科目时,获得各项指标余额,并根据指标余额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预算设置完整,录入准确 科学的财务预算应该具有完整性。项目编码应涵盖内部控制的总体经费。例如,内部控制总经费包括:人员经费、教学经费、行政经费、后勤经费、设备费、专项经费、机动费等,则项目编码应涵盖上面所有经费,不应有缺失。一个完整的预算项目编码体系,可以完整地反映学校的整体经费盘子,真正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很多高校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只对承包单位进行了详细预算项目设置,而对人员经费、后勤经费、学生经费、全校性经费、机动费不单独分块编码,在一个大锅项目中反映,不下达分块预算,这样就丧失了对这一部分经费的监督管理,没有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 此外,预算下达应具有足够的严谨性,保证录入预算数据准确,尽量避免更改和修正。预算的准确性是部门经费收支准确的前提,是核算支出准确的前提。虚增预算和遗漏预算都是预算管理和下达的大忌,在管理中要尽量杜绝这一现象。 (三)项目编码科学,便于进行预算管理 项目编码是财务预算网络技术管理的关键。项目码要根据管理的需要设置。科学的项目码可以为预算管理提供便捷,为会计核算提供方便。如果管理上只要求控制到行政部门一级,则项目编码只需要编到部门,此时项目码即部门码。例如:编码为:00010100材料学院,00010200机械学院,00010300信息学院。如果管理上要求控制到部门的各项经费,比如,人员经费下的津贴、酬金、福利费等,公用经费下的水电费、取暖费、办公费等,教学部门的各项日常经费如实验费、实习费、图书费等,专项经费的设备费、维修费等,那么,必须编码到各项经费,而且是底层。也就是说,一项经费,一个项目号。在按部门控制编码时,预算数要录入到底层和总账科目,而在按经费控制编码时,预算数只需要录入到总账科目。例如:录入材料学院的实验费预算,在按部门控制时,需要录入到实验费和教育事业支出两个科目下,而在按经费项目控制时,只需录入到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下。 项目编码要有规律、规范、清楚,要为会计核算提供方便。一个部门管理下的代管经费、专用基金、教育经费、专项经费、办班等特殊经费、科研经费应纳入编码范畴,以部门码进行查询识别。编码的一般规则为XXX经费、XX笔、XXX部门。例如:科研经费编码为:00101101,00101102, 00101103,分别表示为:国家课题第一笔材料学院,国家课题第一笔机械学院,国家课题第一笔信息学院。代管经费编码为:23001101,23001102,23001103,分别表示为:代管经费第一笔材料学院,代管经费第一笔机械学院,代管经费第一笔信息学院。专用基金编码为:32001101, 32001102,32001103,分别表示为:专用经费第一笔材料学院,专用经费第一笔机械学院,专用经费第一笔信息学院。教育经费编码为:52101101,52101102, 52101103,分别表示为:教育经费第一笔材料学院,教育经费第一笔机械学院,教育经费第一笔信息学院。当按部门码101,102,103进行查询时,就可以分别得到材料学院、机械学院和信息学院的指标账或明细账。部门特殊业务,如办班经费、非税收入,学校的专项经费,要特殊编号。因为根据重要性原则,这类特殊业务往往不需要预算管理,所以可以参照部门码编制原则,在部门码后依次编制特殊业务码。例如:在00010100后,编码00010101, 表示材料学院办班收入;编码00010102,表示材料学院专项经费;编码00010103,表示材料学院捐赠收入等。 (四)预算下达和调整要执行清晰性原则 会计原则讲究清晰性,实际上在下预算时也要执行清晰性原则。日常预算摘要录入可简略,显示出预算进度就可以。例如:摘要录入为:3月5日,第一批预算;6月30日,第二批预算。但是,对于会计工作中很多特殊业务,象联合办班业务、非税收入业务、专项业务等,预算下达时摘要一定要清楚,以便日后查询和核算。捐赠收入预算摘要要注明入账凭证号,办班收入要注明入账凭证号、收入金额、分成比例。例如:矿业学院办班收入200 000元,学院分成20%,摘要录入为:201101240#凭证收入200 000*20%,预算数录入为:40 000元。同样在预算数调整时,要在摘要中写明调出和调入经费项目名称。例如:将材料学院实验费50 000元调往实习费,则在实验费调整摘要录入:调到实习费50 000元,在实习费调整摘要录入:从实验费调入50 000元。所有录入过程包括摘要和金额都要在账务查询明细表中出现,因此,查询时可一目了然地知道部门经费的收入支出情况。 (五)充分利用预算管理技术,实现科研预算管理 网络技术还可以运用到科研经费的管理中。随着高校的发展,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越来越多。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2005年到2010年的5年间,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同比翻了5倍,而且,科研项目的级别越来越高,单项科研经费的拨款越来越多。管理的难度增加了,尤其是预算的控制难度增加了。过去参照纸质的合同预算执行科研经费控制,现在人工控制已不再现实,落后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科研发展的需要。当课题中期检查或结题的时候,当项目负责人拿着科研决算报表要求财务人员签字盖章的时候,矛盾出现了。项目组没有按照预算支出经费,却按照合同预算填写了资产负债表和收支情况表。不签字盖章,影响了课题结题,签字盖章又违反了会计真实性原则。 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实行科研预算管理,尤其是对重大金额的纵向科研,一定要实行预算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以上海财大科发公司财务软件为例,可以通过建立分类账,实行分类管理。按预算项目,建分类字典,同时在“账务设置”中建分类科目,以分类项目控制分类科目建立分类控制模型;然后在设置分类余额中录入合同预算数。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是分次到账的,而合同预算是完整科研经费预算,无法分解出各次到款经费的预算。因此,可以按照逐次科研到款做科研收入分录,而按完整的合同预算在分类余额设置中下达预算指标。在凭证处理时,窗口同时弹出预算指标和科研项目余额两项数据,这样就保证了科研经费支出既不超分类预算,又不超现有项目余额。 例如,某科研项目经费15万元,合同预算为:设备费5万元,材料费3万元,分析测试费3万元,会议差旅费2万元,技术宣传费1万,劳务费1万元。在建账的科目设置中按以上合同预算项目设置科目,同时在分类字典中同样设置类项目,并建立二者的控制模型。第一次到款5万元时,做分录收入8万元,同时在分类管理余额设置中按合同录入预算:设备费5万元,材料费3万元,分析测试费3万元,会议差旅费2万元,技术宣传费1万元,劳务费1万元。假如某日支出设备费1万元,这时,在凭证处理窗口看到的信息有两条:余额7万元,设备费4万元,当现有科研经费余额不够经费支出时,系统就会自动提示不允许超支,报销无法进行,这样就达到了预算管理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不只是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它们的结合与运用体现在预算工作的各个角落。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更好地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工作水平,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软件运用水平,使专业技术更好地与网络技术结合,为财务管理提供更多便利,为经济业务分析、预测和决策提供更大的帮助。 财务预算论文:财务预算之关键 财务预算的范畴 其亦称总预算,为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从价值上总括地反映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预算的结果。其仅包括现金预算和预计报表。 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及适用 1.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固定预算根据正常的、客观的某一业务量水平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其与实际不符的可能性极大,仅适用于业务量水平较为平稳的企业或非营利组织。 弹性预算,在成本习性的基础上,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的依存关系为依据,按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能适应多种情况的预算方法。主要用于编制弹性成本(费用)预算和弹性利润预算。编制成本预算的主要方法包括:公式法、列表法和图示法。编制弹性利润预算对单一品种经营或采用分算法处理固定成本的多品种经营企业采用因素法,对多品种经营的企业采用百分比法。 2.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在基期成本费用水平基础上,根据预算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原费用项目的方法。其虽然简单易行,但可能把不合理的开支项目保留在预算中。 零基预算,不考虑基期,对所有预算支出都以零为出发点,结合实际,逐项审议各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权衡轻重缓急,保证不可避免和不可延缓项目,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编制预算的方法。其较为合理,能降低成本,但工作量大,重点不易突出。适用于较难辨认的服务性部门费用预算的编制。 3.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定期预算以不变的期间作为预算期来编制的方法,其虽便于实际与预算的比较,利于分析和评价,但预算一般在年度前二三个月编制,跨期长,对计划期的情况不够明确,且执行中容易使管理人员只考虑本期计划的完成,缺乏长远打算。 滚动预算,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分析当期预算的执行情况与实际的差异,及时修订,不断延伸补充预算,连续、稳定的一种“特殊定期”的预算方法。具体操作时,可按月、按季或混合滚动;混合滚动根据人们对未来的了解程度具有近期的预计把握较大,对远期的预计把握较小的特征,不但可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远略近详,且可减少预算工作量。 财务预算编制基础 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为财务预算的数据来源,并与之组成完整的体系,相互制约。具体编制时,应从各预算间数据流动关系及各预算内部数据关系入手。 销售预算内数据关系有: 1 某产品销售收入=该产品销售数量×单价; 2 企业总销售收入=各产品销售收入之和; 3 销售现金收入=(总销售收入-本期赊销额)+收回以前期的应收账款;4销售税金支出=企业总销售收入×相关税率。 生产预算是以产品名称及数量分别编制的预算, 预算期间除必须备足产品以供销售外,还应考虑期初和期末存货水平。 1某产品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期末产品存量-期初产品存量; 2上期末存量=本期初存量。 直接材料预算内数据关系有: 1某产品耗用某材料的量=该产品生产量×该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2某材料耗用量=各产品耗用该材料之和; 3某材料采购量=该材料耗用量+期末材料存量-期初材料存量; 4上期末存量=本期初存量; 5某材料采购成本=该材料采购量×单价; 6材料总采购成本=各材料采购成本之和; 7直接材料现金支出=(材料总采购成本-材料赊购额)+偿还以前期材料赊购款。 直接人工预算内数据关系有: 1某车间生产某产品消耗总工时=该车间生产该产品的产量×该产品在该车间的人工单耗定额; 2某产品消耗总工时=各车间该产品消耗总工时之和; 3某产品工资预算额=该产品消耗总工时×单位工时工资率; 4其他直接人工支出=工资预算额×计提百分比。 产品生产成本预算是对料、工、费三预算的综合,可得预算期内各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及单位生产成本。 财务预算的具体编制 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的相关数据流入现金预算,并形成一定的数据关系:1期初现金余额+经营性现金收入-经营性现金支出-资本现金支出=现金余缺; 2现金余缺+资金筹措-资金运用=期末现金余额; 3上期未现金余额=本期初现金余额。预计报表编制原则同于会计。 财务预算论文:试论财务预算管理审计思路的创新 简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的预算管理,通过企业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和调整,对于节约企业现金流量,提高企业投入与产出比的效果,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及效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生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本文试从集团公司的实际谈谈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意义与作用,客观分析当前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现状,联系实际探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创新思路和措施,以促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预算是企业经营计划以及预期经济活动的一种数量表现,是以货币或现金流量的形式,对企业未来某特定目标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安排,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机制。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 预算管理的目的是控制,是一种数字化的责、权控制,是整体利益目标下的资源分配与责任定位;是一种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整体“作战方案”,也是激励与约束的核心。企业应当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将财务预算作为制定、落实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 企业财务预算应当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量为核心进行编制,并主要以财务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预算管理已成为集团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对管好用好资金、规范企业运作、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产权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在此情况下,为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必然要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延伸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预算管理成了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1. 企业财务性质的转变需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审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外部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收付,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的转变,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2. 预算管理的程序化要求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审计。预算管理实行程序化管理,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过程,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将经济效益目标分解落实后,各责任单位能否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是企业高层不得不关心的问题。有鉴于此,必须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制度。 3. 内部审计的独特功能有助于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基于内部审计独特的监督功能,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对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推动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在集团实行财务预算体制的进程中,某些制度和政策还可能存在许多不尽完善、合理的地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审计监督逐步完善、逐步规范。只有通过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才能有助于支持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顺利进行,从源头上促进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促进财务部门按章办事。财务部门是具体组织预算资金收入、分配和管理的部门。通过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审计,有利于促进财务部门逐步规范财务资金的运作,杜绝挥霍浪费,为集团公司把好关;三是有利于监督部门规范运作。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部门大肆挥霍浪费、侵占挪用,造成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的流失。而预算执行审计则通过对部门的审计监督,跟踪监督其收支,从而促使其管好资产、用好资金。 二、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现状 企业推行财务预算管理以来,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执行情况审计,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状况有了较明显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收入和支出结构逐渐趋于合理;资金预算收支运行平稳;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由于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利因素较多,企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预算的执行,也使财务预算管理审计这项正常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造成我们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面临很多困难。其突出表现是财务预算管理不到位、资金管理“松散性”较大,预算审计制度形同虚设。从目前审计实践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组织形式有待创新。当前,从组织形式上看,审计框架还不能完全适应财务预算管理要求,在审计实践中还没能做到统一调配审计力量、统一部署实施方案,并形成合力,加上目前审计人员较少,力量不足,导致财务预算审计力度不够。 2. 审计制度有待建立。目前的大多数企业集团公司尚未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制度,没有把财务预算审计制度作为监督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极容易使财务预算管理成为一个“花架子”。 3. 审计手段有待转变。传统的审计方法都以手工为主,技术上、操作上都已经不能适应财务会计电算化的需要,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性,需要我们尽快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成果。 4. 审计内容有待完善。目前,集团总部审计没有与延伸审计下级预算部门有机结合,“同级审”与“上审下”不衔接,内部审计与外部专业审计又相互脱节,使集团财务资金的走向难以把握,不利于由上到下、从下及上,从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反映和分析预算执行及管理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也就很难确保财务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5. 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目前,企业集团本部的日常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往往是生产预算控制较好,而采购预算、特别是销售预算执行情况较差;成本预算、资本支出预算控制较好,而费用预算、资金预算控制较差,这种不健全的财务预算体系往往顾此失彼,极大地损害了职能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企业集团财务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审计的工作机制。 此外,由于一些部门和下属单位在思想上对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收入方面对非经营性收入监管不力等,在支出方面有的甚至置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于不顾,违规违纪行为较多。如在专项资金管理中,一些专项支出预算不能严格按照用款项目、金额执行,使用混乱、挪用生产经营资金从事长期投资的现象屡有发生,使预算失去应有的时效性和严肃性,给预算执行带来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财务预算管理审计思路创新的构想 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预算执行审计必须围绕新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加大预算执行审计的监督力度,从而才能不断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 1. 转变审计思路。以往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对预算的编制环节关注不够、对预算支出的结构分析不够、对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等等。要克服这些不足,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根据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把审计监督贯穿于预算的全过程,既要抓好预算编制审计,又要抓好预算执行审计,从预算收入入手,着力于预算支出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通过审计,逐步健全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促进财务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促进财务预算的合理、准确,规范和有效。监督财务收支,保证财务预算管理的到边到位,促进财务预算的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加大支出结构调整的审计,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通过对材料采购过程的审计,有效抑制财务资金使用中的腐败现象,防范和化解资金管理中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维护整体利益。 2. 明确工作职责。应当看到,财务预算管理不只是集团总部的事,下属各单位应当同时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审计部门在集团的财务管理预算审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扮演着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牵头单位”。同时财务预算部门作为“操盘手”,在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调整、分析与考核中不可或缺。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尤为重要,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3. 争取领导支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搞好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条件,同时,审计部门工作的主动及卓有成效的审计成果也是促使领导重视审计工作的必要保证。因此,要加强对预算审计工作的领导,为审计部门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在制订审计工作方案前,审计部门也应主动听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建立正常的审计工作机制,确定工作重点,使方案尽可能周密细致。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研究对策,争取领导的支持。审计结束后,对发现的问题要提出处理意见,并就审计结果向领导汇报。这样,既有利于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确保审计质量,又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审计成效。 4. 创新审计手段。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扩展,原有的审计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审计人员应力求在审计手段上有所创新。企业集团应实行预算管理审计信息化。一是财务预算审计软件与财务预算软件、生产经营用软件互联,实现财务预算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使集团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二是财务预算审计软件与财务应用系统衔接,使财务预算审计可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查询子公司资金流向、避免传统手工做法的弊端,保障预算管理审计的质量和速度,有效地促进集团财务预算管理的规范进行。三是通过财务预算审计,推动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努力规避财务风险,提高预算审计的水平。同时,我们还要逐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预算审计思想,积极探索集团财务预算管理审计模式,加强监督和控制,努力发挥集团财务预算管理审计效益。 5. 强化监督力度。企业财务管理实行预算管理体制以后,要求我们不仅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上有所突破,而且要强化过程审计监督的力度。一是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审计。即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理性实施审计,关注那些资金支出数额较大的部门,检查其支出项目是否合理、真实,有无虚列、空挂等现象。通过“同级审”检查财务部门是否按预算支出,是否存在随意性;二是要加强对各项费用的审计,重点是检查财务支出的结构,看其是否按要求列支及支出的合理性,检查福利、业务招待费等重点子目。三是加大对部门的延伸审计力度,检查其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及合规性,防范部门支出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四是加强物资采购的审计,主要审查预算编制程序合规合法性,招标的公开程度和公正性,以及采购价格和质量等。五是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将更多的精力放到预算管理审计中去,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集团各项经营活动都在预算严格的程序下进行。实现经营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程序制度制约。 6. 提高队伍素质。审计署在《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着力强调“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对内部审计人员也应有此要求。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要提高审计质量,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宏观经济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财务审计也需要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审计知识、计算机应用技能。因此,实施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应认清形势,理清思路,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复合型审计人才,建立起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高的高素质审计队伍,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进而不断提升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公司预算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预算管理审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要在集团公司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就要在预算管理的事前、事后和事中全过程和各重要预算控制点介入。审计目标是促进财务预算的合理、准确,规范,并有效控制财务收支,保证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的贯彻执行,保障集团公司经营方针的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从内容上看,财务预算管理审计主要包括对财务预算管理原则、控制机制、组织体系、财务预算编制、审查、审批、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的过程审计和执行结果审计。 1. 财务预算管理原则审计:审核财务预算的决策、编制、执行、考核等管理方面是否遵循遵纪守法、集中统一、讲求效益、综合平衡、制约监督原则。 2. 财务预算控制机制审计:审查财务预算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集团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程序应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审查各归口管理部门、直属单位预算管理目标、任务的明确性和预算控制措施的可行性。 3. 财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审计:审查预算管理决策机构的组织健全性;决策程序的科学性;决策的正确、合规性。审查作为预算管理协调机构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健全性;职责和权限的明确性;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性。审查预算管理各归口管理部门和直属单位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协作配合的密切性和内部控制的制衡性。 4. 预算编制审计。预算目标制订的高低是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核心和焦点问题,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预算的控制管理作用。要看预算的基调与调整幅度的确立是否合理、预算目标与企业总目标是否吻合、各级各层次核算关系是否严谨配套、预算起点的确立是否恰当、预算管理业绩考评的计量标准是否科学、预测和化解审计风险的措施是是否到位,尤其是赢利指标的确定等。 5. 预算执行审计。就是以促进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揭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制度和监管上分析原因,揭露隐患,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特别是损益的真实性,严肃查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揭露重大经营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关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分析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着力于规范化建设,加强前瞻性研究,检查有无有悖于预算严肃性的问题。并坚持收支并重的原则,通过审计,促进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支出尺度,规范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 6. 预算调整审计。主要审计预算调整的程序的合法性,预算管理随着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调整幅度的制定是否恰当,预算控制的是否适度,发现问题能否及时,处理好灵活性与权威性的关系。由于企业环境、市场与政策层面的变化,外部环境变化了部分指标也要变化,如与职能部门的工作产生差异,出现不协调,或执行中发现设计不合理的内容,或企业重要工作与预算管理目标不一致等情况,建立指标追加听证制度。 7. 审计对比分析。主要是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将预算与执行事实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差异,可以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法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分析, 从而提出使效果最佳的各种改进意见,如可用本量力分析法,通过业务量(销售量、营业额)、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评价盈利状况与经营业绩以及有关因素变动对利润影响,以正确把握盈亏界限,控制成本,预测目标利润,确定产销规模,促进预算的科学合理等。 8. 管理机制审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地审查:第一、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及编制和审批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公开性怎样;第二、收支是否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是否坚持稳健经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激励创新原则;第三、预算调整有无确需调整的原因及明确的调整项目、数额、措施和有关说明,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按程序执行;第四、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五、企业预算管理审计应把握的原则 预算管理是一套系统、精细的管理机制,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综合性管理系统,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要树立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管理职能的意识,要深入到经营中去,发挥内部审计的优势,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积极行使审计职权: 1. 全面性。企业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审计部门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完善预算标准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力求做到全面、系统、科学、先进,同时体现可控制、可考核,实现审计工作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要求。在推行过程中应分步骤实施,注重实际,不能急于求全与求成。 2. 先进性。实施预算管理审计,必须有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撑。审计部门应依托科技平台,积极开发全面预算管理的软件,不断完善审计业务、财务信息系统,完善全方位的监控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调整、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3. 促进性。推行预算管理必须与审计部门管理理念的创新相结合。预算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活动,与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管理紧密结合,通过推行预算管理,可以暴露出审计部门在审计管理和工作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审计管理理念和组织机构的创新工作,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4. 合作性。企业预算管理审计需要从全面系统的观点进一步调整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和审计业务管理程序,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支持。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注重效率,讲求实效。综合考虑各部门实际需要,编制兼顾全局和部门的综合预算。各责任中心要严格按照预算规定开支,预算的实施要层层分解,分级负责,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可以看出,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尽管内审是一种再控制、再管理活动,但考虑到内审的独立性,内审不能够进行直接的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的编制、调整和执行等。但内审又要在预算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找准企业预算管理审计的切入点,以达到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目的。 财务预算论文:浅议通过财务预算提高回避财务风险的能力 一、财务预算对企业回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多,其中对企业的影响最大的应属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本文主要也就是针对该种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的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许多企业正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甚至最终破产。所以如何减小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就成了企业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企业想要回避财务风险,获得顺利发展,必须要搞好财务预算。一般而言,财务预算所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现金流量的确定性与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到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企业财务部门应尽量通过预算安排好资金的使用,从而回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如何通过财务预算回避财务风险 财务预算着眼于公司资金的运用,同时可以指导公司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公司的财务结构。在公司的各种资产中,流动性资产过多,流动性虽相对较好,但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公司财务结构中,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但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要处理好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成本和风险的关系。而财务预算的核心是企业的现金预算。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现金预算的具体作用体现在:(1)解释企业的现金从何而来,用到那些地方;(2)企业在未来何时需要现金,如何筹集用于到期支付的现金;(3)如何通过现金预算避免不合理的现金支出;(4)如何抑制现金流量的滥用。 一般而言,若公司能确定知道未来的销售量、应收帐款回收情况和生产情况,它就可以将付款到期日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应起来,这时企业不必持有多余的流动资产,也不必进行不是绝对必要的长期融资。若不能,企业就必须保持较大的安全边际,增加流动资产的水平(尤其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同时延长融资的到期安排。需要强调的是,财务预算必须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消极应付。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的业务情况来安排企业资金的使用,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例如公司若没有近期到期的负债,盈利状况、现金流动状况较好,这时可以适当提高公司的负债比率,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效用,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芝公司近期的负债即将到期的较多,则要特别注意现金流动情况,在编制现金预算时,减少一些可以延迟的支出,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收,推迟大的固定资产开支,必要时还要考虑其他资产的变卖。 三、企业处于不同阶段时的财务预算 企业在初创时期,必然是现金流出较多,除了固定资产开支以外,其他方面的开支也相应较多,使得企业净现金流量为绝对负数,同时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要搞好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对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劣进行选择;项目预算要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虑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若公司是从无到有建成的,这时全部是自有资金,对应的财务风险就较小,公司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迅速打入市场,为顾客所接受。项目预算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决不能忽视,既不要盲目上项目,也不要放弃企业发展的契机。若要回避财务风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时间上考虑项目支出的时间安排,进行筹资预算,满足资本开支的需要。 企业在成长时期,急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开发市场潜力,这时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借助预算机制与管理形式来促进营销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取得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金预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营销策略是财务预算的核心工作,进行财务预算时要考虑应收帐款收回的可能性。同时,这时公司各项借款较多,要注意在时间上进行安排,必须为未来长期负债的偿还作准备。假如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现金流动状况不好,有即将到期的债务,到期展期的可能性又不大,公司营销策略就不能单求扩大市扬而应以现金回收为主,其他各项开支也必须有所减少,以度过难关。企业成熟时期,市场增长虽减缓,但企业已占有相对较高、较稳定的份额,一般来讲现金流量为正数,且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此时公司的潜在风险:一是成熟期长短变化导致持续经营的压力与风险厂是成本控制压力与风险。这时成本控制是伦业预算管理的核心,企业欲达到期望收益必在成本上进行挖潜。邯钢经验正是强调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与主线,以达到增大现金净流量的目的。若企业考虑上新的项目,成熟期的末期最为合适,因为此时企业资金压力相对较小,市场销售情况较为稳定,利于筹资。 企业衰退期时期,销售出现负增长,这时不该继续扩大产品的生产,编制财务预算要做到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此时公司有较多现金,若无较好的短期项目,应该归还可以还掉的负债,减少公司财务成本。 四、预算编制方法上的选择 固定预算也称静态预算,它是根据未来固定不变的业务水平,不考虑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发生的变动而编制的一种预算。这种预算对业务较为稳定的企业比较合适,但是,对业务水平经常变动的企业就不合适了。相对而言,弹性预算则是考虑了业务的变化水平,把产品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企业工作成果的好坏。滚动预算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始终保持12个月,每过去一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和修订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补充一个月的预算。这种预算一年中头几个月的预算要详细完整,后几个月可以粗略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较粗的预算逐渐由粗变细,以此反复,不断滚动。滚动预算不但可以保持预算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由于预算的不断调整与修订,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加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所以,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建议采用固定预算,而处于其他时期的企业则采用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更为适宜。 另外从时间上考虑,时间较短的预算要比时间较长的预算作用大得多,因为时间间隔越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通常企业的财务预算可以按季或月编制,但当企业的经营活动很不稳定时,以周为单位的预算就可能很必要。 总之,企业编制财务预算,通过加强对现金收支的控制,可以增强优化现金流量的意识,增强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意识,强化财务监督,从而确保经营有序地进行,确保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预算论文:探析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摘要: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战略机制,正确认识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时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文章介绍了财务预算的含义,特征及其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财务 预算 作用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财务预算管理是具有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生产经营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是对企业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战略性 财务预算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是指:其构建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符合战略要求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对企业战略发展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规划。 (二)系统性 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纵向系统性是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奖惩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上下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形成预算的刚性;横向系统性是指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某部门的预算目标未完成,会影响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必须经过有权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 (三)全面性 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财务预算管理涉及企业各个部门,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 二、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一致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必须协调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预算。各职能部门因职责不同,往往会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按职能部门划分板块管理,各种职能部门管理之间缺乏整合,从而本位而零乱。 (二)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一旦制定了预算,就进入了实施阶段,管理工作的重心就进入了控制过程,即设法使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企业外部的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必然会出现执行情况与预算有偏差,此时将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预算指标为企业控制提供了标准,哪些 钱是可以花的,哪些钱是不可以花的。企业即然制定了预算,就要最大限度的去实现,而不能流于形式,国内许多企业对预算的态度非常随意,没有预算就改,最后预算表改得面目全非,预算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先前的预算的制定工作也就白干,浪费企业资源,且增加了企业对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因为知道预算编了还可以改,实际上这也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低下的表现,而对一些内部控制好的企业,他们能严格按照预算指标进行企业的内控,即时出现执行情况与预算情况出现偏差时,也会事先设定一个上限,不能逾越。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日益发挥核心作用,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三)有利于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企业员工加薪晋升的重要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的拟定过程中,首先应将企位的战略目标层层传递和分解,使企业中每个职位被赋与战略责任,每个员工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绩效管理是战略目标实施的有效工具,绩效管理指标应围绕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而不应与战略目标的实施脱节。而企业预算正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量化指标,以此做为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可以充分达到绩效考核导向性的作用,而且预算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的标准,其本身具有可考核性,因而可以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来评定工作成效,分析差异改进工作。而将绩效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此时企业的工作业绩是与下达的预算指标进行比较,此时这个指标就变成了相对数的指标,显然相对数的指数与绝对数指数更能客观地反映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 (四)有利于量化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奋斗目标 企业预算的制定是企业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最后确定的企业预算是各个职能部门的综合平衡的结果。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目标实际上是企业预算总目标的分解,即企业预算的达成是以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预算达成为前提做支持的。预算可以量化各职能部门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他们可以根据预算安排各自的活动。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蕴含着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思想,是企业最高权力对未来一定期间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的财务数量说明和经济责任约束依据,是公司的整体作战方案。没有战略导向性的预算管理就没有灵魂。公司战略通常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综合系统分析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所做出的长远规划,即企业经营者为达到企业经营目标,依据经济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指导全局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全面预算管理正是以公司战略为出发点,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来指导现在的实践,是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与进一步量化,从而更加具有可接受、可实现、可检验和挑战性的特性。从而对企业战略起着全方位的支持作用。 三、结束语 企业只有对全面预算管理有了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最终使其成为实施企业战略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预算论文:浅议通过财务预算提高回避财务风险的能力 一、财务预算对企业回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多,其中对企业的影响最大的应属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本文主要也就是针对该种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的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许多企业正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甚至最终破产。所以如何减小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就成了企业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企业想要回避财务风险,获得顺利发展,必须要搞好财务预算。一般而言,财务预算所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现金流量的确定性与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到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企业财务部门应尽量通过预算安排好资金的使用,从而回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如何通过财务预算回避财务风险 财务预算着眼于公司资金的运用,同时可以指导公司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公司的财务结构。在公司的各种资产中,流动性资产过多,流动性虽相对较好,但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公司财务结构中,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但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企业的财务预算就是要处理好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成本和风险的关系。而财务预算的核心是企业的现金预算。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企业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现金预算的具体作用体现在:(1)解释企业的现金从何而来,用到那些地方;(2)企业在未来何时需要现金,如何筹集用于到期支付的现金;(3)如何通过现金预算避免不合理的现金支出;(4)如何抑制现金流量的滥用。 一般而言,若公司能确定知道未来的销售量、应收帐款回收情况和生产情况,它就可以将付款到期日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应起来,这时企业不必持有多余的流动资产,也不必进行不是绝对必要的长期融资。若不能,企业就必须保持较大的安全边际,增加流动资产的水平(尤其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同时延长融资的到期安排。需要强调的是,财务预算必须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消极应付。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的业务情况来安排企业资金的使用,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企业的财务结构。例如公司若没有近期到期的负债,盈利状况、现金流动状况较好,这时可以适当提高公司的负债比率,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效用,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芝公司近期的负债即将到期的较多,则要特别注意现金流动情况,在编制现金预算时,减少一些可以延迟的支出,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收,推迟大的固定资产开支,必要时还要考虑其他资产的变卖。 三、企业处于不同阶段时的财务预算 企业在初创时期,必然是现金流出较多,除了固定资产开支以外,其他方面的开支也相应较多,使得企业净现金流量为绝对负数,同时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要搞好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对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劣进行选择;项目预算要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充分考虑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若公司是从无到有建成的,这时全部是自有资金,对应的财务风险就较小,公司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迅速打入市场,为顾客所接受。项目预算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决不能忽视,既不要盲目上项目,也不要放弃企业发展的契机。若要回避财务风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时间上考虑项目支出的时间安排,进行筹资预算,满足资本开支的需要。 企业在成长时期,急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开发市场潜力,这时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借助预算机制与管理形式来促进营销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取得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金预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营销策略是财务预算的核心工作,进行财务预算时要考虑应收帐款收回的可能性。同时,这时公司各项借款较多,要注意在时间上进行安排,必须为未来长期负债的偿还作准备。假如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现金流动状况不好,有即将到期的债务,到期展期的可能性又不大,公司营销策略就不能单求扩大市扬而应以现金回收为主,其他各项开支也必须有所减少,以度过难关。企业成熟时期,市场增长虽减缓,但企业已占有相对较高、较稳定的份额,一般来讲现金流量为正数,且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此时公司的潜在风险:一是成熟期长短变化导致持续经营的压力与风险厂是成本控制压力与风险。这时成本控制是伦业预算管理的核心,企业欲达到期望收益必在成本上进行挖潜。邯钢经验正是强调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与主线,以达到增大现金净流量的目的。若企业考虑上新的项目,成熟期的末期最为合适,因为此时企业资金压力相对较小,市场销售情况较为稳定,利于筹资。 企业衰退期时期,销售出现负增长,这时不该继续扩大产品的生产,编制财务预算要做到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此时公司有较多现金,若无较好的短期项目,应该归还可以还掉的负债,减少公司财务成本。 四、预算编制方法上的选择 固定预算也称静态预算,它是根据未来固定不变的业务水平,不考虑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发生的变动而编制的一种预算。这种预算对业务较为稳定的企业比较合适,但是,对业务水平经常变动的企业就不合适了。相对而言,弹性预算则是考虑了业务的变化水平,把产品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企业工作成果的好坏。滚动预算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始终保持12个月,每过去一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和修订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补充一个月的预算。这种预算一年中头几个月的预算要详细完整,后几个月可以粗略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较粗的预算逐渐由粗变细,以此反复,不断滚动。滚动预算不但可以保持预算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由于预算的不断调整与修订,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加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所以,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建议采用固定预算,而处于其他时期的企业则采用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更为适宜。 另外从时间上考虑,时间较短的预算要比时间较长的预算作用大得多,因为时间间隔越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通常企业的财务预算可以按季或月编制,但当企业的经营活动很不稳定时,以周为单位的预算就可能很必要。 总之,企业编制财务预算,通过加强对现金收支的控制,可以增强优化现金流量的意识,增强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意识,强化财务监督,从而确保经营有序地进行,确保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统计管理论文:强化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思考建议 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客观准确反映行业发展情况和为行业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部门统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建立完善与当前乃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的部门统计管理体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__省__市针对部门统计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下面就全市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进一步探讨分析。 一、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各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来源,在政府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部门统计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从行业分类看,除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负责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贸易业、房地产业和部分无管理部门的服务行业外,其余绝大部分服务业统计由部门承担。同时,在各项大型普查中,部门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整个经济普查有27个部门参与了普查活动,武警、铁路、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调查由部门直接承担。可以说部门统计涉及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部门统计数据质量、时效性和完备性如何,直接影响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和决策。另一方面部门统计数据应用到统计工作各各方面,在“反映发展、评价发展、宣传发展、促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映发展中,积极提供行业发展数据。如及时为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报表和社会公报提供部门统计数据。在评价发展中,部门统计数据成为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如文明城市创建评价、区域经济考核和服务业经济考核体系中,有1/3的指标来源于部门统计。在宣传发展中,积极编制各种反映行业发展的统计信息资料。如人民银行、税务、银监局、工商局、法院等部门定期编制了月报、月度分析资料,满足了各级领导决策和行业管理的需要。在促进发展上,积极发挥部门的统计分析职能。如税务局在编制月报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每年开展宏观税务分析,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督监测;工商局利用各项统计资料,献言献策,加强对市场和企业的管理,促进了各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环境趋好。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范围越来越广,业务内涵越来越丰富,工作量越来越大,对统计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并向实体经济持续渗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更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国家、省局高度重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纳入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国家统计局制定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在整个统计系统中开展了部门统计报表清查工作,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了部门统计的调查行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通知》,省统计局相应建立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省级部门统计数据报告制度》、《省部门统计考核评比制度》等。市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专门下发了《改进和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门分工,理顺了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对部门统计的管理,为全市开展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通过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思想、意识、观念进一步转变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统计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服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统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科学的统计体制机制,从而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职能不断弱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部门统计与日益增长统计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因此,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工作显得较为迫切,它是解决部门统计工作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二、现行部门统计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部门统计改革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数部门仍沿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指标不科学,反映生产性、总量和数量的指标多,反映民生、社会、财务和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指标少;统计调查方法单一,多数部门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统计标准不统一,有些指标仍使用1992年统计标准,未与最新的国家统计标准接轨;统计范围窄,只调查本系统部门、单位的数据指标,没有开展全行业统计,统计工作还没有走到宏观管理的层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重复交叉统计现象,数出多门时有发生。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分工不明确,统计职能交叉重叠,统计调查项目、指标设置存在重复统计和重复调查现象,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与部门之间关系不够理顺,数据沟通衔接不到位,造成数出多门,相互矛盾,不但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也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基层统计调查负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就业失业、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畜牧业等方面的统计和调查工作,有两个以上的部门同时统计。 (三)部门统计不够规范,不能充分履行统计职能。近几年,部门统计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统计观念陈旧,服务理念落后,领导重视程度低,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混乱、统计报表源头数据质量不够扎实;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得不到根本保证;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统计管理工作滞后,缺乏详细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统计资料管理与统计咨询服务不规范,统计分析水平较低,分析力度不够;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弊端。部门统计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建设迫在眉睫。 (四)部门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力量薄弱。随着统计任务的不断增加,部分部门的统计机构人员建设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所消减。从20__年我们开展的部门统计工作基础情况调查看,81个市直部门大部分没有专门的统计机构,或附属于办公室,或附属于财务处、计划处,绝大多数单位的统计人员为兼职,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多数部门统计设置配置落后,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统计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不高;统计工作整体效率较低,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部门统计工作的需要。 (五)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还不到位。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关系不理顺。一方面对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不理解,致使相互之间不沟通衔接。另一方面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仍定位在“重统计轻管理”的工作模式,也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理顺。为方便数据使用,或满足利益需要,在开展必要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属于部门统计的调查项目,以致于统计部门将精力集中到统计和调查,而在管理沟通方面,手段、办法、制度往往比较被动,受畏难情绪的影响,不积极加强管理、沟通、衔接,导致部门之间关系不理顺,统计调查项目重复交叉,政府综合统计任务繁重,部门统计减弱的局面。 三、__市在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上初见成效 针对以上部门统计和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在完善加强部门统计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建立部门统计工作情况数据库,部门统计联络渠道得到理顺。在全市部门范围内,开展了部门统计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对部门统计工作负责人、联系人、统计人员和设备配备情况、综合统计机构、统计任务承担科室和统计调查项目等进行调查,整理、建立了部门统计工作情况数据库,进一步理顺了部门统计工作联络沟通渠道。目前,我们共建立了81个部门的统计工作基础情况数据库,为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统计培训,部门统计人员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发挥统计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培训工作,定期开展统计人员继续教育、资格认定和统计职称培训,并多次召开部门统计工作培训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对国民经济核算、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部门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每年我市参加继续教育、资格认定和统计职称考试约3000多人次,其中:部门统计1000多人次,基层统计人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加强与部门间的衔接沟通,搭建部门统计信息交换平台。根据统计管理职能要求,坚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相互服务的工作原则,逐个部门进行沟通衔接,部门之间沟通渠道更加顺畅,数据资料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全市形成了由交通、邮政、电信、金融、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财政等50多个部门定期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业务和财务资料的报送制度;与工商、编制、民政、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建立了单位信息交换机制,部门统计信息平台建设得到初步推进。 (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门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加强部门数据的审核评估,强化部门统计原始记录和台帐建设等基础工作,督促部门统计向全行业统计拓展,规范数据,有效地提高了部门统计数据质量。由统计局牵头每个季度前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调度指标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建立房地产统计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民银行牵头,统计局、发改委、建设局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我市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开发投资、房屋销售等情况,全面了解我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变化。部门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及时跟踪监测部门管理行业发展现状,把撑经济发展动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创造了良好环境。 (五)开展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部门统计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建立部门统计规范化管理办法,定期开展的部门统计规范化督导验收工作,从组织领导、统计机构、统计力量、统计基础和信息化建设五个方面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努力完善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通过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开展,部门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统计机构进一步加强,统计人员力量进一步充实,统计基础进一步夯实,统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统计地位进一步提高。 (六)加强了对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开展了部门调查项目清理工作,严格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进行管理,取消非法、违规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解决交叉统计重复统计的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建立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流程,制定科学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初步建立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为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建。 四、科学定位协调指导实现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虽然我市在推进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方面有了一定探索,有了一定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和完善。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现由“统计”向“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要以科学发为统领,切实转变思想摒弃过时的工作理念,提高对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和谐共建统计的理念,努力实现工作思维和工作重心的转变。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统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实现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共同协调全面发展。从当前统计工作看,专业性相对较强,自成体系,容易造成我们工作封闭、眼界不宽、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对僵化,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所赋予的统计部门组织实施、规范管理统计调查和统计数据的权利和责任,转变职能角色,强化依法实施统计,强化管理职能,规范统计数据程序,实现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职能由“统计”向“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要寻求突破口,完善制度。 (二)加强协调,完善机制,实现统计工作一体化。协调和解决好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是统计工作两个重要组成,要自上而下理顺好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关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一是要科学定位。部门统计作为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先天的管理上的优势,统计内容更加具体。我们要发挥这种优势,逐步培养和壮大部门统计队伍,让部门统计撑起半边天,而不是搞大包大揽。二是要加强协调。政府综合统计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明确职能分工,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巡查和指导,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加强对部门统计数据的评估和管理,规范统计数据程序,做到“政出一家、数出一门”,开门共建统计,开创和谐统计事业新局面。三是要完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统计调查制度。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助部门增加反映社会、环境与资源、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建立起指标科学、口径统一、范围全面的统计调查制度,尽早实现部门统计由系统统计向全行业统计的转变。四是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统计信息实现共享,是落实分工协作、运行新的政府统计体系的必要保证。要建立共享机制,明确共享的内容,落实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统计效率,防止重复交叉。 (三)要完善统计法律法规,为加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虽然,近几年来,政府统计机构加大了对部门统计调查的管理力度,国家统计局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省局建立了《部门统计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部门统计工作管理力度,对于规范部门统计调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部门管理,只是明确了规范制度,对于未执行部门管理的部门,《统计法》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没有相应的法律制裁。建议在统计法修改中增加政府统计机构与部门统计机构分工的内容,规定统计调查项目设定和审批的权限,并对部门统计管理的内容、范围进行具体,同时可增加对非法统计调查的规定,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四)规范管理,强化措施,稳步推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作为提高部门统计工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溶入到日常统计工作中去,要逐个单位进行推进,实现全市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的“无缝覆盖”。要加强宣传。加大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部门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部门领导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确保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培训。增加对部门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频率,提高部门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满足部门统计工作需要。要加强检查督导。定期对部门统计工作进行检查督导,以检查促规范,以督导促工作,有效推进部门统计规范化工作。要加强奖惩力度。建立部门统计工作考核评比体制,定期开展部门统计工作的考核评比,进行表彰,促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统计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统计教改探微 在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时,我们选择的案例也来自于教师的科研、生活实践。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怎样证明该方法有效?首先应该证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无差异,在使用了新方法后,如果实验班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优于对照班,才能说明该方法有效。我们把这一实例用于方差分析的教学中,学生不再认为平时的工作学习中用不着推断统计学的知识,体验到推断统计学知识不仅是统计学的核心与精华所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也大有用处。案例教学是《应用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上述案例教学法,同时,在课后练习中也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案例分析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于外部压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 主动性可能来自于压力,这种主动性常常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旦达到目标,主动性就消失了。兴趣是主动性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来自于兴趣的主动性则比较持久,但是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绝非一门课程能够胜任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就会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评价考核体系 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与监管,以期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招生。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各高校采取种种手段应付就业率的考核,不仅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等荒谬的事情,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各高校、各专业都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甚至是与国外的高校竞争。竞争不仅是各高校实力(师资、科研水平、综合水平)的比较,就业率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如果这些争取来的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对各高校、各专业来说无异于自损招牌,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大学的门,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拿到文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一点,这实际上变相剥夺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独立考评的权力。在教与学的博弈中,如果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设置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文凭,即专业课学习都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这类有难度课程不会有学习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反正最后考试都能过。况且,学生手里还掌握着“学评教”这个对付教师的“法宝”,迎合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理性选择。 2.公共管理专业的影响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基本上学习的都是“屠龙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政府扩张权力,公务员待遇优厚,工作稳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毕业生考公务员,近几年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那么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进政府机关只能考公务员,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高校科层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层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程序和规则,正如默顿所强调的 “:规则原本只是手段,现在却变成了终极目标”。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共性,还因为学科、专业及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特性服从严格的规则制度,要求教学活动服从行政命令,这必然给教学带来种种困扰,应用统计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理科合班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按大类招生的公共管理,文理兼收。高中阶段理科的数学已经包括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文科的学生则没有学习过这部分内容。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文科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重思辨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思维定势,普遍对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恐惧感。这要求我们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不能使文科的学生学不懂,又不能让理科的学生感到没兴趣。我们应用统计学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消除文科学生的恐惧感,并逐步建立起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事实,用统计推断来验证主观判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大班教学,课时压缩 作为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应用统计学曾经是4学分,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学校对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都进行了调整,应用统计学现在是2学分(32学时),但课程内容没有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应用统计学的概念、公式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从基本概率知识到推断统计学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联,前面的假设检验等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就很难理解。学生必须做课后学习、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否则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课后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甚至成为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将课后学习分为三个部分:内容自学、习题练习、上机练习,内容自学通过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的方式检查;上机练习用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 《应用统计学》是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个学习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本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每年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数量基本固定,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一般都是按50多人的大班进行授课,案例讨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应用统计学》采用案例教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公共管理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其内容没有吸引力。在高校实施“学评教”的考核压力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考核等级,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教学环节不匹配 《应用统计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注定了考试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计算,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和平时的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三)缺少案例以及合适的教材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因此,各类合适教学的案例也比较多,有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绝迹。”实践中收集分析真实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不足,切合中国实际,又能够用于教学的案例较少。 缺少合适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目前的统计学教科书多是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的教材大多是针对MPA的,内容和深度都不适合本科生;用经济管理类的教材又面临例题和习题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感觉统计学方法不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与其他的专业课完全是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 对策和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应用统计学为核心,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到结论等统计工作环节,分别由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等几门相互衔接而又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得到了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束后,学生考完试,知识又还给教师的状况;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统计工作,掌握了用统计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文科学生重思辨能力,轻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倾向。 (二)考试方式改革 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们将闭卷笔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平时考核的模式不拘一格,包括教学中的讨论、答辩和作业、上机考核、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学生的成绩可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小论文、上机操作和笔试闭卷卷面考试成绩等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收集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收集公共管理的相关案例,一方面是来自学生的各种科技立项及问卷大赛的调查,例如前述学生自己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上的问卷调查,这些调查的样本量一般都不够大,问卷设计还存在着问题;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另一个重要来源。目前,我们已经有城市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及社区满意度等5、6个调查数据库,大都是中等规模的调查,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们以案例教学为主要试验方法,对公共管理类应用统计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限制及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一教改项目的效果还很难评价。随着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建设理念的逐步深入,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统计研究方法的是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制度变革和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偏差性理解,有些企业则认为,统计是适应于计划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取缔或者是消弱这种机制的管理;一部分企业认为,统计的职责服务对象是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的汇报统计分析,做一些繁琐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量和额外开支;还有企业认为,统计只是负责了企业内部的总结报告,只是侧重于文字的统计,数据的统计,没能付诸于工作实践,对于实际工作意义不大,认为统计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提升经济效益起不到多大作用,提升不了生产总值。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需要从下面几点进行改进。 1.设置综合统计机构,明确其职责 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来讲,设立统计部门是相当有必要的。假如,企业内部考虑到经费、内部框架的构成等问题,不能设立独立的统计部门的,从长远角度出发,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一个综合统计岗位,通过人员设定,规范只能限制,确保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于综合统计部门或者是统计岗位而言,应具备以下几点职能:首先,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送报规范。从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理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市场、竞争企业、政府部门等与企业相关的要素,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统计规范,以便各部门及时有效地统计数据并报送给上级管理机构。其次,明确部门统计责任。统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搜集、审查、分析、汇总,并提供统计信息报告。第一,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信息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进行严格审查,最终给予详细完善的可实施报告;第二,搜集本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第三,搜集汇总行业竞争者和市场有价值信息。从这几点上来看,企业统计指标的报送既包括对内的信息反映也包括对外的报送任务。最后,利用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探究。首先,通过一种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对生产进度的分析;其次,多方面综合分析,比如,生产、盈亏、质量等方面诸多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产销增减的原因;最后,综合多种信息对企业单一方面或者多层面进行评估预测。在统计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方法、形式等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必须用报告的形式加以展现,给人一合理的数据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统计分析人员应该具有高素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对企业内部的构架和各部门的职能有所了解,并将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细化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明确责任范围 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中,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统计工作不能仅限于统计部门内,应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部门职能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劳资部门对于机构人员数字比较清楚,基建部掌握投资数字等,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资料的统一完整,实时有效性,就要求对统计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规范,指导各部门统一汇总信息,做到企业的一致性,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合理规范,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做一个前提铺垫。对于企业统计来讲,职能的合理化管理,系统化分配,对于企业内部构架建设也起到推动的作用,提升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 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多向运行 原有企业内部统计信息是自下而上的一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基层单位向职能部门汇总信息,通过职能部门分析总结,将信息统一汇总到综合统计部门,之后由综合统计部门汇报给企业领导层,这种职能的传递可能使部分统计信息失真或失效,为了确保企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应该从单向运行转而多向运行,确保管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稳定企业发展。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工作不容忽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企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以及决策领导的有效性,合理的统计工作机制,带动企业长久发展,通过统计工作体制改革拉动企业管理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 统计管理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统计、经贸等学科,而在每一学科的具体教学中统计学都是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统计信息获取、显示、描述,以及综合分析的专业学科。目前,国内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作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繁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乏味,进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要扭转目前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教师要认真的对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反思,并且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摆脱和改变现阶段的统计学教学“困境”。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广大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和完善,进而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并且提高学生对于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统计学工作方法,可以及时、准确、快速反映工程项目施工、生产活动、完成计划等全方位的信息,为企业赢得了有力的竞争条件。本文以统计学知识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为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运用统计学知识来指导工程管理工作,提出加强工程管理工作应采取的统计方法和手段,探讨改进管理工作的办法,使工程管理工作更好、更有效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关键词:统计学;工程项目;应用 一、统计学概述 统计学(statistics)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归纳推断法。统计学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形成了工程统计学。 二、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要实施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制度一系列的选择、筹划和确定均需要统计信息上报的资源来完成,经过数量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管理机构,有准备的组织实施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在全面掌握工程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普遍性原理为管理工作了解必要的足够的细节问题,从而把未知因素降到最低。在关键点设立检查点,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随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能对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出快速反应。即以统计信息为基础,建立项目工程管理基线,进一步分配给各级工作细目,最后建立项目工程的管理沟通网络。 (二)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更加要求统计信息及时、详实、完整,随时需要将系统的统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优化决策,优化决策实施过程又是统计信息反馈、调整、优化的过程,说明统计信息不是单纯地罗列数据,如同点连成线,要有机结合,否则只是满纸涂鸦,毫无意义。也不是单纯的技巧和手段,数学技巧往往容易使人们对精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错误印象。一切要以科学分析为基础,否则统计信息将失去光辉。 (三)统计学图表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中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理论生成图表,清晰明了的进行管理。例如,控制表是根据时间推移对工程项目管理程序运行结果的一种图表展示,常用于判断管理程序是否“在控制中”进行。当一个程序在控制之中时,不应对它进行调整。管理控制表可以用来监控工程施工中的变量的输出,尽管控制表常被用于跟踪重复性的活动,诸如生产事务,它还可以用于监控成本和进度的变动、容量和范围变化的频率,项目文件中的错误,或者其他管理结果,以便判断“项目管理程序”是否在控制之中。再如,流程图。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统计流程图应用很广泛,有助于分析问题是如何发生的。 三、统计应用于工程项目中时应注意的问题 将统计学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增强领导对工程统计工作的认识,增强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员工统计知识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将统计技术应进一步网络化、现代化。 (一)提高领导的认识 统计工作是工程项目是否正常运行的监督员,对于保证正常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领导是项目决策的制定者,作为一个项目的领导者,一定要对统计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它的分析纠偏功能,发挥好统计学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及科学的指标体系 为了解决工程统计中的问题,施工企业需要建立起对原始记录资料的质量检查制度,出现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校正,把统计工作看做是指示器和校正器,发现矛盾,提出建议,以便使统计工作在工程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再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并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 (三)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及在工程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工程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因此,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每隔一定阶段,组织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概念,提高业务素质,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统计水平,强化统计的职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统计技术的现代化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最好途径 要进一步搞好工程统计工作,必须健全统计网络作为保证,并使之程序化,这将会使数据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有较大提高,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企业可以积极开发工程统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工程统计管理的自动化、快速化和决策科学化,弥补单一学科知识和单一功能部门的缺陷,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这也将会为如何管理工程项目,如何更有效地节约成本,创造优质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交通学校 统计管理论文: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浅议 【摘 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着,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 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统计管理论文:探析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统计管理论文:略谈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统计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统计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具体环节之中。 [关键词]统计技术 企业管理 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质量管理 统计几乎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常规的管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整理,使用相应的方法来列表、制图、绘制曲线,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段,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来指导企业管理行为。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如今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必然会更多地从市场经济法则来思考问题。所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需要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来帮助其制定计划,实施决策,统计技术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统计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统计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指宏观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上游市场、行业动态、下游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等。通过对以上几部分开展分析,要立足于在考察一系列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对于宏观经济,着重在于参考经济权威的看法,观察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上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综合各方的观点,预测下一步的价格走势。对行业动态开展分析时,着重在于进行数据比较,对同行业经营管理开展评价,以求计算出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各项指标。对下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搜索各地区的同行业市场行情等。另一方面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统计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人、财、物方面投入的统计分析。对于人而言,必须建立起劳动工资统计的子系统,重点是提供劳动力数量、素质、构成等主要指标,并开展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动分析。要建立起物质技术设备统计的子系统,以便于反映相关设备的数量、利用情况、产品生产能力等。对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进行计算,主要涉及到原材料及燃料的利用效率统计,以便获得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途径。当然,还有技术统计子系统,涵盖了技术人员、技术成果及技术投入费用等指标。因此,统计技术完全可利用自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从整体上衡量企业的外部环境,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要素,进而提高系统效益与企业管理综合质量。 二、统计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之中,最难管理的是人,而拥有激情与创造力,而且最能挖掘潜力的的对象也是人。因此,怎样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主题。为做到有的放矢,就要充分利用统计手段来收集民意,并分门别类地开展研究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激励对策。比如,某企业在开展员工意向统计调查时发现,资方最大的担忧是员工的提薪要求不合理。但实际统计的结果却是有提薪意愿的员工人数并不多。反而,有相当多的的员工提出了增加培训教育的要求。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老板与员工缺乏沟通,导致多数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够了解。对此,企业分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党团、工会等组织举办了干群交流、员工交流活动,使彼此相互理解,并提高了酬薪的透明度,明确了企业的发展规划,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激发出全体员工奋发有为的工作与改革热情。 三、统计技术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确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操作规程 企业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各类人员都能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并编制出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从而规范统计技术的管理。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去实施,不能到了审核时再去补资料,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将质量管理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来执行。 2.加强统计技术应用培训 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统计技术人员不但要妥善应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还应对各车间、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有所了解。统计人员还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系统培训,较为详尽地掌握解统计技术的相关知识。一是要将统计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的年度职工培训计划之中。二是牵头部门要注重对各单位质量体系骨干及内审员开展统计应用有关知识的培训,宣传统计技术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要注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三是各单位的骨干及内审员一定要承担起本单位运用统计技术的培训及指导任务,要对本单位应用统计技术的相关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以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掌握相应的统计技术。 3.挑选适用的统计技术方法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如果缺乏统计技术的应用,就难以取得较大的成绩,质量管理体系也难以有效地运行,更加无法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如果要运用好统计技术,让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选择合理的统计技术。如何应用好统计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在挑选统计技术时,要认识到,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越容易的和越好理解的方法就要优先运用。同时,挑选适宜的统计技术还要针对特定的环节与具体人员的知识水平等,从而使统计方法更加适合于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适合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企业生产的特点和产品特点等,比如,图标法中的直方图、散布图和排列图等,就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问题,并为采用恰当的计算方法进行准备。在实际过程控制之中,企业可以将控制图运用于监视与控制所有类型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从而对生产实际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4.全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技术应用的质量,因此,要让全体统计技术人员都意识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数据作为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鉴于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概率和数理统计知识,这就要求对员工开展这方面的培训,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数据分析,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统计技术是一种十分实用的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统计人员应当不断加大学习的力度,致力于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统计技术,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开展分析研究,以便于充分发挥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预测、决策、控制等多方面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统计管理论文:证券市场中统计学应用管理 摘要: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制场中的应用.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作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市场指标体系的研究;新华财经指数的编制;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与应用等。 关键词:统计学证券市场期货市场 一、序言 我国自九十年代初建立证券期货市场以来,短短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仅拿股市来看(截至1999年07月13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境内公司已达900家,沪深市场的A,B股股数是981只,上市公司900家,其中沪市501只(461家),深市480只(439家),沪深A股股数874只,B股股数107只。这与1991年沪市8家深市6家上市公司相比,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市价总值21083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开办证券90家,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下属证券营业部2400多家;现有43家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累计筹集资金100多亿美元;已有107家公司成功发行了B股,筹集资金近50亿美元;股民已达4000多万。自1999年五月十九日井喷式行情以来,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猛增,至六月二十五日高达800多亿(1998年8月18日香港股市一天的成交量为790亿港元),创下空前的天量。证券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从世界范围谈起。 据有关报道,当今华尔街最抢手的不再是传统的MBA,而是有统计背景、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一些在美国获得统计或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被华尔街录用,转眼间便当上了年薪百万美元的“白领”贵族。如,1984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黄沁于1988年提前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到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在这个世界上金融证券业最发达的地方,他以统计和数学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现已升任该公司副总裁,主管对外投资工作。年仅27岁的黄沁是进入华尔街金融界高层领导的少数华人之一。 字串4 华尔街取才原则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期货等金融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潮流。证券金融交易是信息量最大,信息敏感度最强、信息变化频度最高的领域。随着市场日趋复杂,数字已成为传递信息最直接的裁体,加上未来的经济是被网络覆盖与笼罩的数字化经济,大量的数学与统计工具将在分析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能否把握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所隐含的精微变化,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期权定价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在二十多年前就探索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期定价公式。本世纪20年代开设了股票期权品种,由于采用柜台交易方式和缺乏标准化的设计合约,很难转让对冲,交易量不足称道。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引进概率统计上随机变量函数的一些定理和积分求值,推导出不支付红利的股票期权定价公式,从此期权有了明确科学的价格定位依据,很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 场,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直至现在,期权占据着金融王国的重要位置。定价公式成为整个市场运转的基础。这个期权公式的定价思想所引发的金融革命表现在,预测远期价格成为可能,不仅使期权为指数、货币、利率、期货交易提供了全新的保值,投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价值研究,提高了操作的理论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没有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期权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高度发达,如今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总结金融交易失利原因时,总是首先追究最初的定价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 建立一个模型就摘取经济领域的桂冠这一事实,体现了经济与统计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40多位获奖者中,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有23位,1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有六位直接靠计量经济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获奖。借用统计数学,将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化,将经济行为定量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热门课题。 有关专家指出,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数学给经济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抽象的数学工具一旦准确地切入金融市场,就显得非常实用和有价值。二十多年来,指导期权交易的理论—定价模型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一贯遵循。没有统计基础、不懂定价公式含义的人要想在市场有出色表现将是十分困难的。 字串8 证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投资者都想寻求收益回报,但又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可能。市场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如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何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历来都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自从1952年美国学者马柯威茨运用数量方法创立证券组合理论以来,市场风险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不再变得那么可怕和不可驾驭。 马柯威茨组合理论的立足点是全面考虑“期望收益最大”和“不确定性(即风险)最小”。它通过总结投资损失的概率分布和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即我们统计学上的方差),发现投资者应该同时按适当比例购买各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其收益才尽可能是确定的。通过数量分析得出的这种结论,迎合了投资者避风险的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基金的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随着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组合理论及其实际运用方法越来越完善,成为现资学中的主流工具。由于马哥威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给金融投资和管理思想带来革新,199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统计管理论文:企业统计制度改革管理 谈到企业制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的确,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重义。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的改革,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企业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的改革。 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发情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二,是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流通企业和劳务型企业,也可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失实的的现象日渐严重,统计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参与,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培训以及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等,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正文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体系。 以上是本人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旨在唤起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伴随着企业人员规模的扩充,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人工处理人力资源事务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时候可以考虑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然趋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是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战略领导部门梳理流程、规范制度的重要的辅助工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是帮助企业优化管理、调整结构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构建实施维护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他逐步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以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普及,目前对于还没有形成和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来说,母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仍属于自治、分散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流程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标准化。企业人员管理和信息的传递单一、独立、分散,缺乏时效性与整体性。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大量的人工操作和人工成本核算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大了管理成本。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依靠信息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他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水平的一个必然过程。 一、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及服务共享的方式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实施标准化管理,降低成本等目的,下面就从具体的方面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之处: 首先,从提升人员工作效率效率和人力资源信息的角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各个分散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集中和集成,由系统进行统一的分类与分析,极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系统的有效数据也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信息更有效的沟通,不但实现了信息管理的无纸化更增强了信息管理的实效性,把人事管理的各项流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得以实现,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人工成本同时实现了资源成本的最低化。 最后,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帮助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更好的梳理了人事管理中的各项制度与流程,使人力资源各个模块各项管理流程更加的系统化、合理化。信息的平台化将繁琐的程序变得简单,明确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的通畅有效。合理化的流程管理使管理内容更加细化,避免了因异地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审批延迟、权责不明或控制不严等问题。 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准备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统一做好规划,制定规划、明确目标,统一标准,建立规范的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在项目的初级阶段应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开发的原则,建设的目标。同时作为系统建设的准备要与管理的各层级人员做好沟通,尤其是中高层领导人员和系统的使用人员,要根据各类人员的需求更好的设计系统的结构、数据库、运行的环境和安全级别。建立畅通的沟通的渠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的决策和管理,他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管理系统。对于这个系统来说组织的管理理念、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技术支持是系统构成的三个核心要素。 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1. 如何设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架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所有领域提供支持,这些领域包括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人员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休假管理、绩效考核、离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并提供统计、查询、输入、输出、审批等功能。 另外,从系统的功能架构上来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分分解为三个层面: (1)基础数据层.包括了变化较小的静态数据(如组织数据及人员基本数据)和随着员工在企业不断变化的动态数据(如工龄、司龄、岗位信息等) (2)业务处理层:包括主要业务流程和功能操作的功能处理,这些功能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产生和积累新的数据,如绩效考核数据、考勤休假数据、薪酬数据培训数据等。 (3)决策支持层:通过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数据库支持,通过对有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有效的得到决策层所需要的数据,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便于企业战略层从总体把握人力资源的方向和动态。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报表的输出和数据转换方面也应提供有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提供大量基础数据报表,同时还应该根据业务需要对现有报表进行修改,在复杂的情况下系统可以提供诗句的集成。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前,需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各项功能,确定系统实施的范围与情况,从而达到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标准、全面、可行性强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解决方案,进行客观的功能需求分析。 (2)方案选择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案选择,首先要确定管理系统是需要自行开发还是外部开发。自行开发的优势在于成本较低,但由于开发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和流程不熟悉,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开发人员理解业务、梳理流程,因此开发周期较长,系统流程可能会存在不严谨之处。外部开发的优势在于外部开发人员有相关流程管理基础同时具备丰富的相关开发经验,相较于自主开发,寻找和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部开发供应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更加有利。 (3)实施阶段。首先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当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流程的梳理后,可以将现有的管理工作和流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这样的梳理有利于系统的功能设定合理化,系统开发人员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流程合理设置每一个功能模块。系统的功能梳理和功能模块的设定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基础,对项目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流程的梳理和模块的定制阶段系统的应用者应与系统的开发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及时确认,避免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零散需求或在正式开发后不断修改需求。第二,数据整理及分析阶段,根据系统的功能和现有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形成标准化的各类电子表格,并通过标准化的电子表格将数据导出至系统的数据库中,从而建立起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的整体分析与规划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整个系统的信息集成,使得系统的数据模型不断升级,不断稳定。第三,系统的应用及反馈,在系统应用前首先要对系统的使用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帮助企业尽快的熟悉系统,发现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在功能设定中,流程及规划出现的问题及数据信息的流畅程度,根据系统使用的反馈,开发人员根据在后续的改进和升级服务中,进一步调整系统的基础功能,使系统的运行更加流畅,使系统的易用性及可行性进一步加强,系统集成性进一步提高。 四、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也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为确保信息维护的及时到位,审批流程的顺畅,信息访问的安全,要合理规划系统的管理、访问、使用者的各层级权限,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流程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辅助管理,使得使用者明确自己的使用权限与责任,了解系统安全保密需知。同时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需结合企业总体战略及人力资源总体战略规划,使信息化管理更具有效率。 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构建方法,实施情况及维护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及实施进行了说明,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数据也将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浅析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才优势也成为了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本文就根据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它的巨大优势,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管理,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对待人才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战略就是企业能够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根本,谁拥有了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伴随人才战略而来的是企业中的大批人员该如何的进行积极、合理、有效的生产和学习培训,逐渐成为企业人才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企业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工作绩效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国企人事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很多国际大财团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他们在人力资源教育上不惜重金,他们从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出发,详细地规划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结构以及生产技术和资料等,但是国企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却忽视了这些。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不充足 在我国,超过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不充足,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成长环境,往往是只注重使用而轻视培养。部分企业只图一时之利,拒绝对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投入,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无法建立科学、良性的循环发展机制。此外,部分国有企业尽管已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投资,并且建立了人力资源培训制度,不过制度并没有得到完善,培训只是徒有其表,培训内容缺乏趣味性,形式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员工的需要得到员工的有力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比较放松,没有紧迫感,不具备人才与经营的创新意识。 (3)、企业欠缺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科学的发展,就一定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与目标,制定出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目前,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放在员工招聘、合同管理以及对员工的各项评估等等,员工与顾客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造成企业无法及时的掌握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了解顾客的需求转变,从而无法针对企业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4)、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一定的惰性,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特性。人管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利益杠杆的准确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并激烈他们高效工作。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人才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无据可依。而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匮乏也阻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导致企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益无法达标。 (5)、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并不是唯学历论,素质能力、岗位契合度、实际经验等都是人员选聘的重要指标。某些企业在人员的选聘上只关注他们的学历,聘用的人员大多为本科以上学历,但是高学历却不意味着高能力,也未必与企业的岗位相契合。例如,我国某著名企业,过分的强调了技术能力的重要作用,忽略了素质道德的影响,聘请的某会计人员私设账目,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6)、受传统人事资源管理的影响严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强烈的大环境下,有些企业尽管已经建立了人力资源部门管理部门,不过却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依然采用着老旧的人事管理方法,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责权利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对管理者的责任也不明确。此外,在国有企业中有,有一些领导和责任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下定决心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改革,而且在国有企业中,一些中层领导不具备较强的能力,已经完全适应于传统的官僚式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去了解和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二、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加快国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主本,只有做以人为本才可以从根本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为员工的进步提供出科学合理的意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倡企业管理者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同时还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科学、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加快国有企业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将其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置于同等重要,力求逐渐建立健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上首先就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应成为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绩效考核、公平的晋升体系是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实行全方位考核,让员工在考核自评、互评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日常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无形之中引导员工不断修正自我表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将员工绩效考核与优胜劣汰原则有机联系起来,在每一次考核中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此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从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出发,不断更新优化内部员工的薪酬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企业应摒弃过去旧式的统一薪酬标准模式,将薪酬制度创新也融入到市场浪潮中来,建立和完善基础工资为前提、绩效考核为主导的技能型薪酬制度。通过每一次考核对员工技能等级做出区分,按照技能等级实行薪酬分配,在实际操作中适时提升绩效薪酬额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科学技术分配结合起来,更加科学规范薪酬体系,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在建立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的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员工福利体系,适时调整员工医疗、保险等福利项目,以更好地激励员工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升企业员工专业素质 企业员工是决定人力管理有效与否的关键,他们的能力水平和道德素质决定着企业的整体实力。第一,企业要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并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进行分工训练;第二,企业要做好岗前培训,挑选能力和素质都过硬的人员到企业中来,并让他们明确企业文化,找准自身定位;第三,员工自身要树立竞争意识,明确自己没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就会被社会淘汰的事实,从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4)、人员激励 人员激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四个基本途径。组织激励水平越高,员工积极性越高,组织生产力也就越高,这既是一般常识,也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如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一项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而在仅保住饭碗不被开除的低水平激励状态,员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我国很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与不合理体制压抑员工积极性有很大关系。 (5)、推动国有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且在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情况,明确优缺点,制定出合理的措施,针对企业的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保证目标能够顺利达成。此外,需要要注意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所制定的规划具有创造性、科学性、预见性以及系统性,针对企业所需而做出深层分析,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6)、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创造良性的软环境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是由于企业文化能够将内部的多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中。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夏里逊强调,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活动中的影响无处不在,因此,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育企业文化。 (7)、人员的合理配置 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个基本途径。由于每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各部门相互协作完成的,因此,企业各部门生产力必须均衡。某一部门若人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其他各部门的产出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率下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根据企业目标和任务,按照量才录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努力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的问题不是偶然形成的,对此系统进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不仅要充分重视其面临的诸多问题,还应当对现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对建设国有企业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精细化考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考勤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考勤管理,严肃考勤制度是企事业单位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前提与保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考勤管理逐步得到应用,精细化考勤管理也应运而生,使考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供了精细化考勤管理平台,在公司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到了操作简便、灵活,满足日常员工考勤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精细化考勤;系统;应用 1 精细化考勤实施背景 长期以来,很多单位沿袭人工方式进行考勤管理,每个单位都有专门负责考勤记录的人员,即便如此,科学准确地管理考勤也绝非易事,特别是对于一个员工总量3万余人,实施行政两级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考勤管理工作涉及人员、班次、请销假等诸多因素,每日考勤统计工作量及难度巨大。利用计算机管理考勤不仅能使管理人员从繁杂的考勤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能够科学规范的进行考勤管理。2010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公司推广,经过系统的讨论和差异分析,公司认识到随着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必须要向精细化的考勤管理平台转型,按统一的标准、统一流程进行规范管理。 2 精细化考勤的主要功能 员工考勤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员工出勤、缺勤、休假等的原始记录,是对员工违纪等情况进行处理的依据;二是为薪酬管理模块提供计算依据。 精细化考勤管理与粗放式考勤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对员工考勤过程进行记录,实现员工工作班次和休假定额的管理,对员工休假、缺勤、出勤、加班等信息的维护,通过考勤计算和审批,产生相应的考勤统计信息,实现考勤流程的精细化管理。 3 精细化考勤在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3.1 分析系统功能,确定实施方向 组织对精细化考勤管理中的“班次管理”、“排班管理”、“缺勤及休假管理”、“加班管理”、“考勤计算及审批”等功能进行分析,撰写差异分析报告,提交班次、考勤项、假期等各类相关业务的配置说明,并对重点问题确定实施方向:一是转变考勤系统模式,将原来的“出勤则给”的考勤维护方式转变为“缺勤则扣”的模式;二是实施班次工时制度,将员工出勤按小时计算;三是细化请销假审批流程;四是按薪酬管理模块需求设定计算结果输出项。四个重点问题的确认,奠定了精细化考勤在公司成功推广的基础。 3.2 细化管理角色,明确分级负责 角色管理也称权限管理,考勤管理中所提供的角色有“考勤排班”、“考勤员”、“考勤管理”“考勤审批”四项,其中考勤审批与前三个角色互斥,但在实际工作中单一的角色划分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还存在着分级管理的问题,如各基层单位的“计划工作时间”应由公司统一指定,“休假定额”的生成应由二级单位确认等。为此,公司在权限采集时将各个管理角色按“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进行划分,满足管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各级用户的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如考勤的真实性由审批用户负责;基层单位无权使用批量导入考勤数据的权限;计划工作时间的修改由二级单位人事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休假定额由二级单位人事部门依据有关文件管理维护等。权限的分级管理是一个权限下移和规范的过程,基层用户有了更多的权限,但同时也有了更大的责任,考勤数据一经审核无法更改,有效的保证了历史数据的完整性。 3.3 规范工作规则,加强班次管理 计划工作时间,即记录员工的工作计划安排情况。计划工作时间设置过多则不便于管理,太少则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科学的设置计划工作时间可以保证员工作息时间合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特别是轮班人员的计划工作时间设置问题。公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计划工作时间的设置要求,重新分析确定了公司的计划工作时间,取消了一些设置陈旧、不利于员工休息计划工作时间,将原来的20个运行方式归并为14个,归并后更加适用于当前企业发展要求。 精细化考勤在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各不相同,公司更加关注精细化考勤管理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操作力争做到“精细”。如:规定“组织单位的班次计划”只适用于员工每月考勤暂时性不规则或修改量较大时使用,正常情况下无批准不允许在此维护员工班次,并要求员工“值班”或“休假”必须从“替班”及“缺勤及休假”中操作,将员工考勤的每一个状态在系统准确的位置中留下记录,便于查询和管理。 3.4 合理配置系统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应用精细化考勤管理平台,将规则性日常工作交由系统自动完成。一是合理配置工时计算规则。公司对所属计划工作时间班次实行工时制,即常白班人员工作一天按7小时计算;五班三运转人员一个班次按8.25小时计算;四班二运转人员白班按8.25小时计算,夜班按11.55小时计算;三班一运转人员一个班次按18.55小时计算,并对于轮班人员有缺勤时,根据假期类型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算公式,如轮班人员“年休假”期间,缺勤工时按每天7小时计算,轮班人员休病假,缺勤工时按原轮班工时计算等,通过工时计算规则的设置,实现了考勤工时管理。二是员工加班工资的自动计算。因公司实行工时制度,对于每个工作日的工时有严格的计算公式,当轮班人员在节日期间工作,系统自动按工时计算加班工资,减少了系统数据维护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准确性。三是夜班津贴的自动计算。公司夜班津贴根据不同的单位性质,轮班计划规则自动判断执行标准参与计划。为了更好地匹配考勤与工资的自动核算,共设置考勤计算结果输出项21项,为工资自动运算提供依据。 3.5 编制管理手册,强化系统应用 用户手册是系统应用过程中必要的规范性指导文档,同时也是管理文档,公司在系统推广应用过程中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管理手册更新,并相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提升培训;在系统应用过程中,明确由业务为中心,关键用户协助开展工作的方式进行,并将各单位系统运行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管理,强化系统应用。 4 结束语 精细化是“精细”的系统化,公司在精细化考勤的应用过程中,借助自身管理模式,经过差异分析、权限设置、规范运作、需求配置及强化应用,系统化的建立了考勤管理系统,具备了使用条件,实现了考勤管理的双重职能,可以为考勤管理提供支持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会影响绩效,既是国际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核心问题。无论何种国际化战略的成功都不会离开人力资源的管理。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不正确,便不会更好的支持某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如此便可以更好的获得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本文将采用理论的方法进行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及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模式。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 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更甚至有些企业的战略与绩效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并影响了某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和自身的企业经营战略。为了优化其资源配置,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这个竞争市场,因此竞争更加激烈。而通过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进而进一步调整企业的绩效问题。 一、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 根据某些企业来说,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则进行一些与员工相关的某些行为。通过一些组织的行为理论来促进其战略目标的实施。然而,企业会做出一些创新型的战略目标,以此来迅速的增加对市场的需求。如此一来,便要大大增加同时具有应变与创新能力的员工。因此,企业要为某些员工提供一些更为多样化的培训并给予其一定的发展机会。如此,这样的机会可以让员工不断的加强其自身的价值,更加可以实现员工对企业的承诺。因此,企业可以更加根据不同的人员的能力而进行不同的运用。如此,便可以很快地增加其企业的效益。 (一)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企业战略目标不足 企业战略及其不够明确的目标,使其没有向前发展的动力。目前的企业竞争中,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人才,因而人力资源将处于企业的核心部位。但其缺乏长期的运营管理规范以及可持续的产业链[1]。因此,企业有任何的发展都需要依靠企业战略的决策而制定。 2.市场外部变化的因素 市场外部的不确定因素最终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某些相关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方面。由于国家其相关政策的原因,导致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进一步混乱而发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进而给该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3.人力资源的自身管理 企业有效地利用与其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与技术人才。现如今,大多数人都是有专业也有能力的,但是却缺乏战略的指导。因此便无法精准的从事某些活动。还有一些人则是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而无法去完成自身的任务。为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掘其自身的管理才能,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某些战略实施,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个企业中,若想实现任何一个战略,则必须充分法考虑企业现存的人力资源的标准及状况[2]。而这些在制约的同时也反应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经营之间的互相依存的关系。通过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目标相结合,使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目标发展与执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的各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与决定性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意义 将某一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中,并对员工所工作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公正的评价。现如今,合理的调配并发挥企业人才的最大潜能才是最具现实的意义。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积极引入资源管理理念,不仅能确保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并且能够使得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和责任保持一致。如此,不仅仅能发挥其重大的潜能更加能体现出其竞争中的优势,并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生产力。 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分析 人力资源的规划潜在的影响了企业的绩效。通过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及调配,可以更好的让员工在合理的时间内找到属于并适合自身的位置。现如今,经济发展迅猛,各大企业都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因而,各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就很不平衡。因此,便需要更好的进行资源规划。即便如此,才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等活动顺利进行。有些时候,即使企业中招到了合格的员工,但也保证不了该员工可以胜任企业中所分配的任何工作。 3.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最大作用 以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管制,并通过客观的方式在企业选人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按照相应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方向,拓宽竞争上岗的范围。通过公开报名、考试答辩等全方位考核的方式来定制相应的人选。若要加强广大员工的工作态度,则需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督。同时应积极适应其管理要求,进而建立员工动态的信息管理库。为此可以更好的方便企业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成长历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固有的分析思路和某些相关的研究方法都倾向于一种说法,即: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贡献性问题。但是,这种说法的存在并不可能完全证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有部分人研究,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是因,而企业的绩效是果”而进行探究。可随之便有大部分学者也通过证明,将其证明为反向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了企业绩效下降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果,某企业的财务绩效不断下降,随之便会降低员工的薪酬[3]。由此可见,若企业的利益下降,则会影响有关利益的一切事情,例如培训与分红等。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如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基本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以控制为基础和以资源为基础。如此来说,以控制为基础的某项观点主要针对员工的规范性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为了使员工更加可以严格遵守其规范化的标准。而以资源为基础的某项观点则是希望通过运用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来获得相应的竞争。这样的观点可以更加促进员工的积极工作能力,并且会得到其相应的努力结果。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对于总体的绩效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其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相关结果表明,首先,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其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则是人力的资本投资理财活动。于资源基础的理论来看,各大企业中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对其的资本投资,而且也是企业可以持久具有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已经对企业的销售与利润的增长都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然而,若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相应的企业战略相配合,则能更好的提升并发挥其企业绩效的技能。 对于管理者来说,不可以轻易的忽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投资,最重要的则是大量的招揽以及培训等员工。因为,人是管理企业一切的根本所在。为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将在无形之中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同时也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企业绩效的重要部门。企业战略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存在价值与自身利益,进而制定一些长远的目标。只有合理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地配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在此情况下,只有将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情况下方可提升企业的绩效。 (二)研究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企业的市场竞争方面越来越激烈。国内的许多企业都在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个企业的各方面挑战。如此一来,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便在企业的不断竞争中占有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有利作用则是我国企业在现阶段更加急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企业的人力投资,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绩效的进一步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来说,需要急切的加强并深化其业务的外部契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重要思考问题。 随着经济的越来越迅猛发展,在新阶段,我国的市场环境在不断扩大,相应的企业也进行着极快的发展。然而,相应的企业中,企业对员工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则被列为最有效率与结果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便面临着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大的变化。若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更加稳妥的配合着企业的内部发展,进而深入到研发等部门的管理中。如此,便可以大大的提升企业内部的组合,更好的增加了企业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可以更加方便的加快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停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迅猛提升。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日益复杂化,特别有些企业的内外环境受到了剧烈的影响,为此,人力资源管理便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首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储量再次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一项很好的计划。只要将其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与调度,各部门便将生产力均衡。一个好的企业战略配上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可更好的创造更多的企业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基于J2EE的油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并得到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多,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立足于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针对油田企业野外作业和分散的特殊性,开发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关键词:J2EE 油田 人力资源管理 J2EE应用框架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服务器应用程序的系统平台。这个平台以web浏览为基础,以服务器的访问为中心,通过组件式的开发为企业级的应用提供开放的管理平台。J2EE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他采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再逻辑应用方面根据不同的逻辑功能进行划分。一般的基于j2EE的架构图图1: 一、系统需求 管理系统一般要求功能全面,操作简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然也不例外。人力资源管理应包括招聘员工的过程管理,包括招聘信息、应聘人员基本信息、面试成绩、录用结果,员工的薪酬标准设置和计算,员工培训计划的设定和培训效果的测评,员工绩效考核,给不同用户的不同的操作权限等。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1.功能完备:系统总体设计实现整个系统模块的划分,实现对企业部门的管理、企业员工的管理、员工招聘的管理、员工考勤的管理、企业员工培训的管理、员工绩效考评的管理、员工薪资的管理、企业与员工合同的管理和系统的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都能够实现特定的需求。 2.界面友好:系统用户登陆到管理页面后,每页有导航和引领的作用。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直接进入不同的管理页面,同时导航条方便快捷的引导用户进行各种合理的操作。设计一个友好的界面可以更好的实现人机交互,发挥系统的可用性。 3.数据库存取操作优化:系统各种访问数据库的操作,包括查询,删除、添加和修改等常用操作,要实现人机交互响应时间优化,是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想要的结果。 4.权限划分:系统要求实现按照权限的范围来实现对功能模块的操作。不同权限的用户所能操作的功能也不同。权限划分是出于对系统安全性的考虑,防止非法用户越权访问数据。 二、功能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如图2: 三、数据库需求 系统要求实现人机交互响应时间的优化,即各种访问数据库的操作,包括查询,删除、添加和修改等常用操作的优化。所以数据库表要实现有助于系统存取数据的特点。针对油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需要,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成数据表。 四、系统可行性 系统的实现要具备可行性的特点。如果条件不满足,设计的再好的系统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可行性分析也是系统开发阶段不可缺少的。本文主要从技术方面,系统环境和安全性方面对系统的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分析 该系统采用 J2EE 整体框架进行开发。J2EE是一种成熟的工作平台,经过长时间的验证证明他是一个标准的应用开发体系,实用性高,稳定性强。采用这种框架的好处在于能保证开发人员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业务逻辑方面。其他的比如基础的框剪都可以交给底层去维护。以Struts、Spring、Hibernate为框架不仅可以实现大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更可以方便的实现以B/S为基础的人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安全分析 技术方面,通过程序代码设计,随时返回错误和错误原因。数据库错误等均可通过程序显示。连接数据库要通过用户名和口令验证。系统使用方面,只有登陆的系统用户才可以使用该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油田企业当中,油田企业人员分散,位置地域广阔,实现良好的人员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浅谈信息管理在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中的运用 摘 要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使人事管理者从重复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掌握和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把人力资源变成学院发展的有利优势。 关键词 信息管理 独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0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力开放对外市场,大批的外资企业随之不断涌入,加剧了国内企业间、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间的竞争,人力资源一直以来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组织把人力资源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甚至被置于资金、土地、矿产之前,作为发展的最主要资源,这为现代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也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与管理环境。如何更好地掌握和管理信息,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模块的主要功能及设计方法,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借助管理系统,从重复烦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说明信息管理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系统应用环境 随着Internet技术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B/S模式,这使得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势在必行,数据库技术更是需要和Web技术相结合,才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为B/S结构,服务器硬件选用IBM品牌的专用服务器,处理器为Xeon E5-2650 v2 2.6GHz,内存8G,四端口千兆网卡,操作系统为Red Hat Enterprise Linux,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数据库采用Linux版Oracle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平台为Torncal,开发工具为Java JDK。 2系统主要功能 某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了人才引进、编制计划、教职工培训、报道入职、教职工档案信息管理、晋升和调动管理、合同和聘书管理、日常考勤和请假、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职称评审、薪资和社保结算、福利待遇和离职及离职人员档案管理等功能模块,涉及到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教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等情况。 (1)人才引进;每学年第一学期根据招生计划学生数、下学年需求,制定教师、辅导员的人才引进计划;每学年第二学期根据岗位职责、下学年需求,制定职员编制计划;根据需求实时引进工人。计划经学院领导批准后开展招聘工作。此处流程需在本系统内实现领导审批流程记录,纸质文件另外存档。 (2)根据编制计划及人才引进计划开展招聘工作;招聘环节依照招聘工作制度,人事处、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考察面试,纸质文件存档备查,招聘结果需在本系统内实现领导审阅流程记录,招聘结果供实习报到登记或入职报到登记。人才引进还需本系统实现人才测评试卷批量打印及成绩录入、分析功能。 (3)教职工培训;每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制定教职工培训方案,假期内开展新老教职工培训,本系统需要实现培训方案及计划存档。 (4)报到入职;符合上岗条件的教职工按计划,携带相关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填写入职登记表,核验证件,办理入职,发放餐卡、分配宿舍、财务登记银行卡号。此处流程需在本系统内实现检录功能,若报到员工名字不在人才引进招聘结果内,不得办理报到入职手续;实现从word版入职登记表的电子文档分段采集数据录入系统;实现报到程序指引单打印功能;此处还需有宿舍管理功能,实现分配、查询、员工离职收回。 (5)教职工档案信息管理;教职工报到入职后,能迅速建立起电子档案,系统内应能实现增、删、查、改员工电子档案及打印教职工信息报表的日常操作。此处需本系统与OA办公自动化软件、财务及资产管理模块统一,起码能够实现用户名单实时同步。 教职工电子档案除文字信息外,还应有附件存储功能,能批量上传、下载;能从大学的一卡通系统采集教职工照片或者能实现按教职工工号从批量上传的照片中自动匹配。 (6)晋升、调动管理;学年末根据人员编制、人才引进计划对校内岗位调动需求,对符合条件申请的人员予以考察;对符合晋升条件的教职工予以考察。此处流程需在本系统内实现考察结果经领导审批流程记录,纸质文件另外存档;实现教职工晋升轨迹、岗位调动轨迹记录至教职工档案。 (7)合同、聘书管理;实现本系统中教职工合同、聘书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同步,合同和聘书均能从教职工档案中读取个人信息并批量打印,也能把合同签订轨迹记录至教职工档案。 (8)日常考勤、请假;日常打卡记录需实现本系统从考勤系统读取,请假需能与OA办公自动化请假汇总表结合,这两项结果能准确得出一段时间内教职工各种请假时长、旷职时长,并能参与到计算月工资及学期考核,也能打印月报表。 (9)日常考核、期末考核;根据考核办法,对(下转第72页)(上接第70页)教职工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加减分。日常考核需要本系统实现记录日常考核项目至教职工档案;学期考核需本系统实现表格提取教职工名单、提取请假记录、日常考核项目,并能智能运算考核成绩及打印报表,学期考核成绩能自动记录至教职工档案。 (10)薪资、社保结算;需要本系统根据工资结构,智能提取教职工名单、提取请假记录,智能计算出工资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课时费用可用excel批量导入,综合计算后输送至财务模块,并能打印报表。 实现本系统根据社保标准,智能提取教职工名单,计算社保金额,并且与财务薪资模块结合,自动扣除个人缴费部分,输送至财务系统。 (11)福利待遇;此处功能需求与薪资模块类似。 (12)离职及离职人员档案管理;辞职申请按合同规定须于离职前一个月递交学校,教职工的书面离职申请存档。本系统内应实现上传离职申请影印件;实现离职指引单打印功能;离职名单须与学院其他系统人事名单实时同步;离职人员档案也能实现增、删、查、改功能。 3系统管理 3.1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基础数据;另一类是教职工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学校掌握人力资源状况、合理分配使用人力资源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主要依据。基础数据要不断维护更新,保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十分重要。 3.2组织机构管理 制定组织机构级别,维护机构名称、状态等相关信息。可以对部门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也可对部门进行合并、移动等操作。 3.3用户管理 用户登陆时,系统首先要判断用户的合法性,只有合法用户才能操作相应的功能界面。维护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用户状态等,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3.4用户组管理 本系统采用用户组来建立用户与对应功能的关系,一个用户组可以对应多个功能界面,用户被分配到某一用户组后,该用户即可操作所赋用户组所对应的功能界面。一个用户可以被分配到多个用户组,可以对用户组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4结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也受到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如何更快更好地掌握高层决策所需的信息,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合理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学校人力资源,保证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我们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提高人事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其次,需不断与行业内外部保持交流沟通,及时获得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及社会信息,保证学院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一致,能够留住学校所需的优秀人才。最后,在借鉴优秀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同时,创建适合本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出发点,为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前瞻、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ERP(企业资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至关重要。本文在简要介绍该系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其作用和规则、主要特征方面分析它的运行机理。阐述其在企业中的应用与面临的问题,并重点对成功实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简称,将企业的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和其它业务功能整合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标准化,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它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企业决策层提供解决企业产品成本问题、提高作业效率、及资金的运营情况一系列动作问题,使之成为能完全按用户需求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它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从而获取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最后得到客户付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指组织或社会团体运用系统学理论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规划、实施、调整,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更有效地服务于组织或团体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种管理工具,它使人力资源管理趋于合理化、简单化和最优化。如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它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制度的同时,充分利用ERP信息技术开发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力资源系统需求产生背景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的发展,相应的数据库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以及各种系统开发工具和系统开发理论也日益成熟,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已深入人心,为本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基础。(2)办公设备和环境的改善。现代企业由于业务的发展,很多都能上网,计算机设备和办公环境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组建了内部的局域网。然而,大多数的企业对以有的计算机硬件及软件设备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使许多设备处于闲置浪费状态。企业在已有的设备环境下,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而带动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员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3)业务发展本身的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征收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单据,需各部门人员提交。为了给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先进、完善的管理模式及规范的操作方法,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劳动,有必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把以往人工实现的过程使用计算机管理。利用计算机处理准确、高速、可靠的特性,以及数据库系统强大的管理功能,把以往繁琐的手工操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以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靠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安装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相关部门。实现人力资源部的办公自动化。可与企业中其他部门进行有关数据的交流,实现无纸化。 二、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机理 (1)该系统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分四个部分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一是管理人员角色和目标的改变;二是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降低成本;四是革新管理理念。(2)系统的主要特征。一是与其他ERP功能模块融为一体,形成企业级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二是集成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变;三是基于Inter net(互联网)和Intranet(内部网)可提供自助、交互式的工作方式;四是基于工作流技术可实现人力资源业务的协同工作;五是利用数据库等商务智能技术深化人力资源战略功能。 三、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与现状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近些年,一些较大的企业经常自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如成本低廉,上级单位一次开发,基层单位可以重复利用,而且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开放方式一般难以成功。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发人员往往缺乏项目经验,导致与最终用户的需求相悖;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软件开发不参与市场竞争,仅仅是供给内部使用,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敷衍了事,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起到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转型时期,企业中的管理方法从思想到行动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于摸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变革,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软件如果不能够随着变革而自行适应,那么,这个软件就没有生命力。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国内的相比有着更大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外虽然有着较为成熟的产品,在成熟度、先进性上都要优于大多数的国内产品,但在我国大多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不规范,这就导致了国外的产品实用性、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其价格过于昂贵,让国内企业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企业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上比西方企业更强调人性化,而非制度化。这也是的国外软件开发商很难开发出符合中国企业需要的产品。(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体系、岗位管理、员工能力等都成为人力资源工作挑战的触发器。而如何解决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则是对于传统管理方式的挑战,由此也就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上来考虑问题的解决。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现状,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战略设想,却无人才战略规划;二是思想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忽视人才机制的建立;三是过度关注人事管理,没有人力资源统计分析规划意识;四是注重人才引进,忽略内部人才开发和培训。 四、成功实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的条件。一是企业有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当的业务水准与操作技能;四是全体员工的关注和支持。(2)应采取的措施。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利用全面、系统、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撑及其分析功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重点是要把握好四个阶段。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推广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数据采集阶段;人员培训阶段;数据导入和上线测试、试运行阶段,要着力把好这四个阶段,使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 五、结论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正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时也在转变着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在接受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来的挑战。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不断地被企业所认识,它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当然,在传统企业中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进一步提高科学性,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更加准确、合理。总之,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功地实现了管理角色的转变,通过系统自动化、员工自助化和工作流程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趋于合理化、简单化和最优化。我们应该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有效的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由此可见。一个企业拥有了重要的人才资源,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一个企业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管理机构,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障企业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为建筑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尤为重要。下面就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设计;策略 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迎来了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新局面。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促使了我国建筑行业发发展的繁荣局面。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涉及面极其广泛,人才需求量相对比较大,然而建筑行业出现了人才资源管理系统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现状,做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并为建筑企业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策略。 1 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基于建筑企业具有庞大的工程体系、工作量相当大的特点,因此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才、项目考察人才、施工专业技术人才等需求量相对比较大。可以说,保证建筑企业的人才及时供应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现阶段,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不少人才资源大量损失等,给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的影响。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当前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1.1 现状 从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务工人员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住房、土地等物质生活需求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建筑行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春天。就目前来看,我国建筑企业所需的人才大部分是一线施工工作人员,占到企业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部分人通常是进城务工的劳动人民,通常没有经过企业专门的培训,职业素质相对比较低。由于一线操作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均相对比较低,所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建筑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另一部分是企业技术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又包括管理技术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两部分。这两部分人员也是建筑企业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企业运作的是否顺利,工程开展的进程如何以及工程施工的质量高低等,通常都是由这两部分人才决定的。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相对繁琐,层次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了社会工作经验相当丰富的老技术人员,也包括刚出校门的大中专学生;有经验相当丰富但学历较低的,也有学历较高但毫无经验的等层次各不相同。而这部分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强,因此管理好建筑企业的技术人员是一个建筑企业制胜的法宝。 1.2 存在问题 由于建筑企业工程庞大,一个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往往遍布全国各地,再加上建筑工程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很多人受不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这势必造成了建筑企业人员流动性强,从而造成人才损失情况常见。尤其是一些熟练员工的离职,由于建筑企业还没有充分准备好人才的对接,因此企业员工的离职会或多或少的造成企业的部分损失,不仅如此,还给企业其他员工带来负面的影响。 另外,由于企业员工的突然原因离职,企业在短时间内没有相应的筹备人才战略,因此对新招聘的新员工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就直接被安排到岗位上,这不利于新员工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不只是新入职的员工,企业对于一线操作工人更是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一线施工工人多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职业素质普遍偏低,企业不予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往往会给企业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对建筑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建筑企业顺利发展的人才保证。因此,作为建筑企业应该设计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1 制度设计 一个企业的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有法则,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开展都是在一定的规范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员工入职与离职,员工奖惩、员工调动、员工培训等多种制度规范。建筑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但制定就要严格遵守下去,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作用。 2.2 管理费用设计 管理费用是建筑企业内部最常见的一种会计费用支出,其中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也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建筑企业人员众多,管理费用的发生也比较多,记录并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在相关工作上产生的管理费用对会计核算部门具有重要意义,便于实现同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和协调,使每一项费用的发生都有明确的记录。 2.3 功能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完美管理,还要在整体上审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功能齐全。另外要及时的查缺补漏,随着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 3 建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议和策略 首先,建筑企业一定要在观念上摒除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用现展的眼光来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次,要拓宽人才招聘的渠道,并改进人才招聘的模式,认真了解企业岗位职责,真真正正的招聘并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社会人才,并为企业员工制定定期的培训方案,及时的补充员工的知识,尤其是新入职的员工。另外,还要建立企业内部相应的奖惩体系,这对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带头作用和树立榜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一个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部门人员也要不断参加企业培训,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管理水平,逐渐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做好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未雨绸缪,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后盾,是实现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通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摘 要 从软件开发的实际过程出发,阐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以B/S模式实现了人资管理、企业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绩效考核、规章制度管理、系统管理等各项功能。系统采用JavaEE技术、SSH框架作为解决方案,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跨平台和可重用性等特点。 关键词 人力资源;信息化;javaEE;SSH;FrameWork 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的人才战略、人才管理优势,已经成为决定该企业发展的关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与内容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除负责招聘、人事管理外,还包括企业文化、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和人力评估等诸多工作。因此,采用人力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效率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始选择高效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人资管理。 1 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对人力资源认识方面,国内存在企业对人力资源认识不足,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一些企业只看短期效益,对人力资源投资有限。而从软件技术方面看,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不精细、不全面;没有形成自己的架构;数据处理能力差;没有应用工作流;与用户交互能力差,用户体验不好。 2 系统设计 通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人资管理、员工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绩效考核、规章制度管理、系统管理等。最终目标是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实际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与出错率。 2.1 系统架构 本系统为基于组件和服务的可配置体系结构,采用JavaEE解决方案、mvc模式、SSH(Struts1.2/hibernate3.2/spring2.5)整合框架。 2.2 需求设计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获取用户需求。 2.2.1 需求获取 本系统获取需求时,为使系统设计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能快速、准确的达成共识,故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此方法为会议讨论法。 需求获取的基本原则如下。 1)重视系统流程。将一个企业的各类数据,如人员、业务信息、业务规则、规章制度、各类票据、企业组织机构等所有内容,既包括宏观,也包括微观,全部通过流程进行描述。 2)采取深入浅出方式。尽量全面的获取企业的各类需求,仔细分析各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况,建立一个企业需求全集。从全集中根据企业目前实际工作需要开发系统,开发的系统是全集的一个子集。调研细致并不是将所有调研内容纳入系统,而是可能只实现其中一部分功能,但却可以根据需求变化随时向细处扩充。 图1 六边形法则 2.2.2 需求建模 需求建模将建立一个概念模型。方法有多种,考虑到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以事件流为主,不涉及资金流,故采用UML用例方法,便于后期抽象出类与对象。 系统在需求建模中涉及以下关键因素。 1)参与者:定义参与到本系统的各个角色,角色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例如一个普通员工,使用本系统完成请假工作,它就是一个角色。通过定义参与者可以有效定义软件边界。 2)用例:定义参与者的动作类事件。例如普通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会发生请假申请、工资确认、奖惩查询、以及培训纪录查询等事件。 3)事件流:事件流是对用例中实例的具体描述。包括:①前置条件:用例启动时的入口,是参与者与系统此时应处的状态,以及进入到该状态涉及的操作;②后置条件:用例结束时,参与者与系统应处的状态,即用例的出口;③事件流:对该实例流程的描述。 2.2.3 需求分析 1)明确关联图。该过程需要确定若干简单模型,用来描述系统外部实体与系统之间的接口、边界,以及经过它们的工作流、信息流。 2)设计系统原型。明确各种概念和可能发生的情况;用户评价原型。 3)明确系统优先级。系统包含的各项需求、功能、特征需要通过优先级来确定,因此需要明确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实现的优先级。 4)建立需求模型。提供不同的信息与关系,便于找到不正确、不一致、遗漏和冗余需求;完成对象类、类图、实体关系图、用例图、状态图、流程图、时序图、交互调用图。 5)完成数据字典。为保证系统设计、开发人员对数据定义、使用的一致性,需要明确系统所有的数据内容、数据结构。 2.2.4 功能性需求设计 功能性需求是指系统的活动和服务,描述工具主要为用例,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解给每一个系统用例。建模包括包图、参与者图、用例图等。通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7个功能模块:人资管理、考勤管理、企业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绩效考核、奖惩管理。这里以企业招聘管理和培训管理模块对建模进行说明。 系统管理员的职责是确定系统用户,并为用户分配相应权限。人力资源管理员职责是管理企业员工人资信息、考勤信息,负责企业招聘,制定各类规章制度等。普通员工可以通过系统注册、浏览、维护自己的信息,经人力资源管理员审核通过后,修改成功。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董事长除具有普通员工功能外,还可以进行相应工作的审批。招聘人可以填写相关招聘内容。 企业招聘模块包含的角色为:董事长、副总、用人部门、应聘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员。首先由用人部门明确用人需求,经副总、董事长审批后将信息转给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负责制定招聘计划并指定具体人员负责招聘工作,并将招聘信息公开。应聘人员按照招聘信息,选择待应聘职位进行登记。人力资源管理员对登记信息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安排进行面试、笔试,对于优秀但不符合本次要求的人员纳入人才库。合格人员由招聘负责人通知并办理入职手续。 培训管理模块包含的角色为普通员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培训讲师和课程进行增删改等管理。并根据业务要求安排培训,包括培训通知、内容、场地、讲师、时间等信息。员工培训后哪些课程需要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转正、升职等挂钩。员工可以在线查看自己的培训记录与考试成绩。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有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在我国中小企业范围内,依然存在部分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该文对My Eclipse、FlexBuilder和VSS版本控制技术进行了解,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的特点,研发出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技术;总体架构 1 相关技术概念简述 1.1 My Eclipse相关技术 企业级工作平台(My Eclipse)是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的扩展,通过它可以在不同数据库和Java EE上进行开发并且,整合应用程序服务器方面,它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功能齐全的Java EE集成开发环境,附带了优良的编码、测试和解析功能。 1.2 FlexBuilder相关技术 Macromedia公司的Flex Builder IDE,可以进行Flex应用程序开发。Flex Builder允许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更有效构建Flex应用程序。 1.3 ORACLE数据库技术 Oracle是基于大型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通常它被用来简化逻辑管理的语言,操纵大量的定时采集数据。ORACLE7.X以来引入了共享SQL和多线索服务器体系结构,有效降低了ORACLE资源的占用率水平,同时也提升了ORACLE的水平程度,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它在低档软硬件平台实现在有效资源的基础上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另外在档次较高的平台上更是能够满足数百名用户的需求。 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定 这一系统所选择的是B/S这一架构模式,借助系统客户端与互联网实现连接,在浏览器的支持下实现对系统的访问。这一系统具有较为鲜明的优势特征,即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较为便利,且系统的维护工作开展起来十分简易,具体见图1。 这一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组成形式见上图,具体能够将其进一步划分成员工日常事务管理,人才招聘的组织与管理,员工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管理,员工奖励制度的规划与管理以及员工薪酬发放的管理这些部分,每一部分都具备信息增设,搜索,删改等功能,见图2。 对于这一系统而言,从整体上来看,表现为图3。在认识部分一些事负责企业员工信息管理及人才招聘,规划、组织工作的,对于企业负责培训的部门来说,专门负责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财务部门一些专门负责薪酬制度的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层则掌控者所有部门的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则是专门针对系统日常运行工程中的问题加以维护。 2.1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结构采用B/S这一设计方式。具体的规划安排见图4。 作为系统的用户能够借借助客户端实现对系统的访问与操作,应用服务器在收到来自客户端的请求信息并同意之后,指派相关的处理程去完成对业务逻辑的分析解决工作,并且针对相关联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探访,接着通过服务器来完成将信息返还给客户端。 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这一系统所选择是设计方式是分层模式,在架构问题上选择的是MVC。整个系统进一步的划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UI、业务逻辑、数据持久以及数据资源。整个系统的层次组成架构见图5。 2.3 系统的主要功能分配 所有的模块所相对的都是它所设定的作用标准。部门模块比能够具备唯一一个作用,就像是系统管理这一模块,就单纯的是作用与系统的管理工作,部门管理就单纯的入则相关信息的供输工作。别的大部分模块所掌握的作用都大于等于两个。详见表1。 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在这一系统中,所涉及的功能模块设计一般可以总结为两点: 3.1 员工信息模块设计 对于这一模块的设计而言,员工信息是十分关键的一个设计环节,和它存在关联的包括员工个人档案存储信息,用工劳务合同,记录以及员工状态相关信息等,具体的关联作用见图6所示。 3.2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对于系统管理模块而言,严格限制了用户所拥有的权限范围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另外还有与其有关的用户实际操所渠道及角色扮演的行使。 4 结束语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情况做出了分析,并结合中小型企业的具体特征进行了探讨,首先针对开发软件和技术特征做出了简要的概述,然后从真实的工作出发,组织建设一套可以达到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工作开展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优化的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社会各界的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医院是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对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医院必须贯彻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守政府法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在医院的正常运行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相关数据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和谐人才梯队提出相关的参考。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 和谐社会 经济改革 人才梯队 医院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动者。而医院管理,就是按照医院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医院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其中第一条指出:“医院是治病防治、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单位,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遵守政府法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要使医院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梯队。 一、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 1.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者基础的角色,我国在确立市场经济后,医院也冲破原有的枷锁,获得了新发展。在医院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医院医护人员与其他工作者等人力资源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获得最大发展的过程。与传统的医院运行方式相比,它解放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医院管理的运行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医院要通过人员配备使医院管理系统高效运转,进一步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久的发展进步。 2.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地位 在医院与管理运行过程中,职工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展现,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就必须结合人力资源发展的实际背景,紧跟医疗变革步伐,另一方面创新医院创新管理模式,为医护人员提供好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高患者与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随着新医改的发展,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特征来说,医院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符合现代社会与医疗发展方向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医院的长久发展,从而实现医院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规范 我国医学的发展起步较早,西医引进后的磨合期也顺利前行,但我国大多数医院内部与西方医学和医疗的发展相比,我国仍然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各行各业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改革。就目前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很多医院在都已经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也大大加强,但是从世界整体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仍然有较远的距离。就我国现阶段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人事制度改革还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及时与现代化社会建设相配合,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科学与不规范直接导致我国医药卫生部的发展不能够适应新形势建设提高医院人才队伍的高标准要求。 2.考核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绩效考核是现代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医院管理和运行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绩效考核是医院管理者和职工就工作目标与如何达成目标形成承诺的过程,因此绩效工作最终必须落实在合理的分配上,合理的分配是保障医护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方面。按照人力资源发展来说,人是第一位的,而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国的薪酬分配政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缺乏绩效考核体系和反馈机制。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医院的绩效考核标准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是考核体系的重要部分,两者关系处理不当则导致薪酬分配政策缺乏竞争性和激励作用。换句话说,如果工资对医护人员失去了激励作用,那么员工对奖金的追求动力便会提升,这样不利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会阻碍了整个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业务能力不高 就我国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医院都是以医疗工作为重点,忽视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建设。目前许多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更是有待提高。不健全的管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工作人员导致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存在不可避免的错误,严重制约了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管理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成效。 三、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措施 对于医院发展来说,要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从而改善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树立起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不可缺少的就是专业化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育,从而使人力资源成为医院的战略性资源。对于未来发展来说,要想使医院的发展有良好的前景,确立良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培养与管理计划十分重要。根据调查和实际经验可知,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的时候,必须结合医院的发展实际,符合医院的发展需求,另一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和战略目标都要立足于医院的发展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从现实角度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今天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拥有一大批致力于生命科学的高素质人才,这比什么都重要,而这一切都在于医院关于人力资源发展与完善的方法与战略定位上,定位准确,才能良好的前进。 四、结语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也将在经济向前的过程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独特地位。目前来说,我国医院经营环境已经在不断变化,在市场领域,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而医院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向,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利用好自身的地位,发挥好为医院本身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的作用。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为社会建立完备的人才梯队,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用友NC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大型国有企业中的运用 【摘 要】用友人力资源ERP-NC管理系统是科学的管理技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解决方案。产品面向集团型组织和高成长性企业,以“集中管理,提升绩效”为设计理念,在UAP平台基础上构建出开放式、流程化系统,为客户带来高效、规范、专业、协调、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关键词】用友NC 资源管理 大型企业 系统运用 一、用友NC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简介 (一)中国高端ERP第一品牌。ERP-NC是用友面向高端市场的ERP产品,为集团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完整的管理解决方案。产品以“协同商务、集中管理”为设计理念,在UAP平台基础上构建出企业个性信息化平台,充分满足多层级、跨地域、跨行业经营的集团企业管理需求,为企业提供并保持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用友人力资源ERP-NC管理系统是科学的管理技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全面解决方案。产品面向集团型组织和高成长性企业,以“集中管理,提升绩效”为设计理念,在UAP平台基础上构建出开放式、流程化系统,为客户带来高效、规范、专业、协调、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三)自助服务。自助系统提供了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途径,实现了集团型组织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服务的窗口,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与沟通的平台。 二、应用范围 (一)集中管控,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利用ERP-NC人力资源系统搭建了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的管理平台,按照单位的组织层级,授予相应的权限,对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查询与分析。通过数据和业务的集中,整合了集团分散的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了集团人力资源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幅度减轻人力资源部在事务性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二)劳动合同信息化,提高合同管理层次,降低法律风险。2008年1月《劳动合同法》开始实行,对员工合同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解除这一全过程得到加强。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合同版本,提供版本管理,可根据需要设定试用期、合同到期的自动预警提示,规避法律风险。 (三)人员变动无纸化、管理多样化。主要负责完成对在职员工、解聘员工、离退员工的基本信息、任职情况、组织变动情况、奖惩情况等档案数据的维护、统计分析,晋升、降职、辞职、辞退、退休等人事变动业务的处理,并提供各类员工信息卡片、信息花名册、信息报表。人员信息的变动管理,提供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查询、统计分析手段。 (四)薪酬核算信息化,有效控制人力成本。提供对企业员工薪资标准的设定,员工工资定级,工资调整的申请、审批,工资核算发放,自动计算社会保险等代扣代缴项目、统计分析等。支持代扣税或代缴税;支持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计算;工资发放支持银行,提供数据的输出功能。可以根据公司政策,设置并计算由于年假、事假、病假、婚假、丧假等带薪假期以及迟到、早退、旷工等形成的对薪资的扣减,还能存储完整的历史信息供查询和生成报表实现薪资调整的逐级在线审批,废除纸质工资变动审批单。各分子公司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独立处理业务,集团自动全面掌握各分子公司薪酬数据,并可以对集团薪酬情况按照相应的统计规则进行统一的分析处理,生成各类工资分析报表,为集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三、应用价值 (一)动态信息集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平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获得整个集团动态集中的信息,实现组织体系、岗位体系、人员信息、人员变动情况等信息的实时动态汇总、查询和分析,并通过报表的形式对信息查询结果进行呈现。即重点解决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的动态集中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由过去集团和分子公司各自离散状态转向集团公司动态集中,是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 (二)提高业务协同效果。集团范围内的员工信息管理通过集中的数据库来管理,数据实时准确,人事调配、离职、退休等先从系统中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对员工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及时获取,有效避免了因员工在部门之间、分子公司之间调动而导致信息输入的重复劳动,能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能够实现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够对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分析系统,有效支撑企业战略决策。伴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服务性部门向企业战略性部门的转变,ERP-NC也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性工具。ERP-NC一方面可以使决策者实时掌控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变化态势,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组织架构的变革和人力资源的调整,以应对市场的挑战;另一方面可以基于详细、充分、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通过自主灵活的各类统计分析,管理层可以实时浏览和查看人力资源概况和全景图,使决策者实现对于企业人力成本的全面把握和分析,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帮助企业合理规避风险。为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绝大部分的档案、信息传达等事务性工作都实现了电子化操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将数据的保存和统计工作交由相应的程序来处理,既节约了纸张成本,又省去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带来的人力成本的增加,并且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减少差错率。ERP-NC不仅能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能完全覆盖,并且在系统中体现经过优化的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了工作效率,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考虑组织发展和员工的实际需求。 (五)优化集成系统,提升协同效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非孤立地应用,目前通过ERP-NC系统的接口开发,最终与集团财务,一线机构等系统有效衔接。作为核心系统,共同推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集团组织发展举足轻重的原动力,已成为集团间竞争的主要支撑力,激发第一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ERP-NC的应用与发展,将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论文:用友NC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新疆天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 【摘 要】信息化目标建立基于企业网和互联网的信息集中管理,各类业务协同运作的、统一监控的天业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集团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能更及时、快捷地掌握集团人力资源在总量、结构、素质、流动及配置方面的状况,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提取各项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为集团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提供信息支撑。集团综合管理功能报表的开发和展现,利用现有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提供高层决策所需的综合分析报表。 【关键词】用友NC;管理系统;人力资源;跨越发展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6年7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控股的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6月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新疆天业拥有120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00万吨离子膜烧碱、140万千瓦热电、200万吨电石、400万吨电石渣水泥、500万亩农业滴灌塑料节水器材生产能力,是中国目前产业化配套最为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电石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新疆天业是全国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2010年被国家列为“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试点企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企业”。 发掘人才、建立高效人力资源体系促成集团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上马。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高效运作的员工队伍为公司的快速成长提供着不竭的生命源泉。在新的宏观环境下,天业集团发现人力资源战略在公司的集团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化目标建立基于企业网和互联网的信息集中管理,各类业务协同运作的、统一监控的天业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集团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能更及时、快捷地掌握集团人力资源在总量、结构、素质、流动及配置方面的状况,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提取各项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为集团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提供信息支撑。集团综合管理功能报表的开发和展现,利用现有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提供高层决策所需的综合分析报表。 项目得到天业集团公司高层的关注,为此,成立两个小组:集团公司纪委书记、人力总监挂帅的领导小组和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直接领导的工作小组。天业集团以前也成立过很多信息化小组,但像此次由集团高层领导亲自挂帅一个信息化项目,绝无仅有。这也说明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性。 新疆天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5月~7月,项目准备,基础数据平台开发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整体了解,制定调研计划,编写调研问卷,完成项目启动会、数据采集培训、数据编码规范、原始数据导入、系统基础数据平台的实施等。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全集团基础数据平台的部署与数据采集工作,并进行全面核对,保障系统数据的正常运行和错误数据及时更正。 第二阶段,2007年7月-12月,系统上线试运行。项目组在前期大量工作的铺垫下,完成了项目技术规范书规定的全部20余个业务管理模块(包含部分为天业集团专项开发的新模块)的实施与二次开发工作,并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对系统数据库进一步优化处理,使系统的运行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全面提高了系统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整体性能。 第三阶段,2008年1月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人力资源系统涉及模块全部正常运行至今。期间2009年10月-11月系统由3.5版本升级为5.02版本,全面提高了系统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整体性能;2012年3月增加企业年金模块,对企业年金系统化管理,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自2008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全集团上线投入运行至今,全集团公司共有45个公司节点加入并正常使用,涉及员工15000余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全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集团总部和分公司间方便快捷地进行人力资源基本信息的共享,规范了所有公司业务流程,提高了全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办公效率,同时提高了全集团用户的电脑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在使用过程中,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员制作完成《天业集团人力资源ERPNC系统操作手册》,为集团人力资源系统操作人员提供了专业的学习资料,有效提升了业务水平,在提高操作效率等问题方面也作了大量的优化工作,保证了系统正常、稳定地运行。 天业集团在充分利用NC平台的基础上,由用友公司开发了触摸屏,安放在集团机关一楼、天业塑料厂一楼、长运生化一楼、化工中发一楼、天辰化工食堂、电石水泥产业食堂、天辰热电食堂,将人力资源系统信息与触摸屏联网共享,员工可以随时在触摸屏上查询自己的信息,包括薪酬。这是一个突破,它从档案管理,走向了前台,与员工见面,从而直接促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由业务部门单一管理转向公司全员管理。档案信息的公开,建立了与管理部门与员工的互动。可以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有了一个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只是在里面的角色不一样,承担的任务不一样。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全员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六年来,新疆多家大型企业来天业参观、取经。天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在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发挥着重要功效,在业界也已经赫赫有名,成为一种借鉴。2014年1月由于国家出台新政策,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调整,薪酬模块、年金模块做部分调整,人力资源系统管理员与用友工程师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新疆首家在线测试调整完成并与1月正式投入使用。天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开发的技术性、创新性,应用实时性和丰富性,在新疆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数一数二。 通过与用友软件战略合作,在提升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也打造了符合现代管理的信息化产品。系统的建设最大的贡献在于实现了所有系统人力资源的唯一性管理,数出一门的效果实现了所有应用系统的完全集成,有效地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在企业整体信息化战略中的良性发展,对推动天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必将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企业战略论文: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 「内容提要“企业战略”的概念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伴随着产业革命,产生了最初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定位学派、资源学派。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管理/理论学派 「正文 企业战略概念的演变 “企业战略”的概念是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8~19世纪伴随着产业革命,欧洲产生了以亚当。斯密、瓦特、斯图亚特等为代表的欧洲管理思想,以后在美国又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当时这些学者和管理者都是将思考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的管理上。到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将之称为企业战略的第一种观点。1938年,巴纳德(Barnard)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此外,他在该书中提出管理科学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有关组织与环境“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波特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二种观点。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波特将其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三种观点。同一时期,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在研究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由此,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逐渐由单纯的组织内部转向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从此以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了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其中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定位学派、资源学派是影响范围最大,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也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流派 1.设计学派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必须随企业的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这一观点,设计学派的代表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哈佛教科书时,提出了如前所述的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制定战略的影响。此外,他还把战略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在内外部进行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制定是领导者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并建立了知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战略形成模型。这一模型也是计划学派的基础。该模型表明,形成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外部因素和组织因素进行匹配。正如安德鲁斯所指出的那样,“战略是对公司的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因此,该模型考虑了企业面临的威胁与机会(外部评价)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因素(内部评价)。 有关这一模型的主要假定也反映了该学派的主张:(1)战略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思想过程。因此,企业组织既不能靠直觉发展战略,也不能以自然形成的方式实现。相反,企业组织应当经过尽可能仔细慎重的考虑才能形成战略。(2)主要的领导人应当承担整个战略形成过程的责任。他不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但他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设计者。(3)制定战略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设计。在勾画和选择了某种特别的战略,即完成“决策”过程之后,制定过程也就告以结束。(4)战略应该是清晰的、易于理解和传达的。正如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计划人员所说的那样,“一个好的战略应当能用两页纸说清楚。否则,就不是一个好战略”。因此,战略必须简明扼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争议或检验,使其不断得到改进。同样,战略的形成模型也应当是简单的。 设计学派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SWOT模型的建立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但是,设计学派将战略管理静态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而割裂了战略形成和实施间的动态联系,只能是对管理现实的初步反映。 2.计划学派 计划学派与设计学派的出现时间大体相近,其最早的代表著作当属安索夫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安索夫提出,战略应当包括四个构成要素:(1)产品与市场范围,即确定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产品与市场的地位。(2)增长向量,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趋势。(3)协同效果,即“大于由公司各部分资源独立创造的总和的联合资源回报效果”。在各业务间存在资源、技术、管理和价值链活动的各环节间的匹配关系时,可以实现各因素的联合、共享和节约,产生2+2>4的效果。(4)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及其产品和市场所具备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够为企业奠定牢固竞争地位的特殊因素。这不仅发展了战略理论,而且对当时西方企业的管理活动以至现在的企业管理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战略要素的内容可以看出,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都将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战略的出发点,并且这两个学派对于战略形成的看法也是很相似的。 不同于设计学派的是,计划学派认为:(1)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地正规化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解成几个主要的步骤,每个步骤要考虑大量的因素和各种技巧。(2)原则上是由主要领导人承担整个过程的责任。在实践中,则由计划人员承担实施的责任。(3)需要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在此观念指导下,计划学派在最大程度上追求战略决策过程的正规化,条理化。相对于设计学派那种松散的战略形成框架,计划学派则列出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和必须考虑的因素。安索夫最早描绘的战略计划模型使用了57个小方 块和大量的箭头及图解详细地描述了战略决策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在以后的十年中,计划学派的理论得到广泛的推广。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该理论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一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的联系(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大大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3.学习学派 计划学派的战略过程是制定战略—战略实施—实现战略的过程。但根据对战略过程和效果的研究,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组织预先制定的战略并未得到实现,却实现了一些没有经过正式制定过程而自然显现的战略。由此,70~80年代的那种计划观点越来越受到怀疑和批评,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组织的有限理性,政治、权力和选择中出现的机会以及战略实施中的变化,并将重点放在组织在不可预测的或未知的内外部因素约束下的适应性上,逐渐形成了学习学派。这一学派各观点的代表人物和著述很多,主要观点有: (1)自然选择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具有很强的力量和不可预测性,任何综合性的战略都难以应对。因此,在不断的冲击中,组织不得不进行反应,仅靠计划是难以适应的。同时,从内部来看,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文化、权力中心、流程和系统都各不相同。在同样的环境下,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效能也不相同,从而导致有的企业能够生存,有的则走向灭亡。 (2)逻辑渐进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组织和环境非常复杂,战略家们无法制定出一套全面综合的可供企业选择的方案,并且人类的能力和行为降低了数学优化结果的准确性,无法使企业挑选最好的方案。因此,计划法并不能切合管理的实际,应当实行“逻辑渐进主义”,即高层管理人员首先确定其组织的未来发展目标,然后通过不断调整其核心业务,控制新的经营范围的增加而达到目标。 (3)文化和政治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由许多个体长期形成的共享信念或组织特点,会主宰管理人员的战略决策,并且很难迅速改变。组织可以借此应对不确定性。但这种文化也约束了管理人员的思想,阻碍了组织的变革和对变化的适应。组织中的政治因素则会导致属于不同政治团体的决策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战略决策。因而文化和政治都是战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4)想象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有些理性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在应对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是难以发生作用的。因此,高级管理人员决策时,应该凭借自己的直觉和想象。这是战略制定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特别是,当外部环境发生间断性的变化时,领导人的想象更为重要。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很难再依靠正式的系统帮助决策,而要依靠自己的经验,直觉地寻求机会。 总之,学习学派实际是将战略视为一个复杂的、进化的、渐进的、文化和政治的、想象的过程,这些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视野。 4.定位学派 该学派是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一个学派。波特深受以美国的梅森(Mason)和贝恩(Bain)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学派的影响,1980年,他提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而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每个行业的结构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的利润水平。在这种思路下,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能力,即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选定有吸引力的行业。这就是说,战略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有着潜在高利润的行业。围绕这一命题,该学派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技巧,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状况。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波特行业五种竞争力模型。这一模型说明行业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及行业的潜在进入者五种因素。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战略任务就是如何在已选定的行业中进行自我定位。企业的定位决定了其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在行业不理想、平均盈利能力低的情况下,定位适当的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盈利。此时,企业可以结合具体形势,选择适当的战略,以增强或削弱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等三种战略则为最常用的一般战略。波特教授在其80年代出版的两本著作《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详尽地说明了这种战略过程。 相对于战略的制定过程,该学派更集中于对战略内容(差别化,集中,低成本等)的研究上。它在战略形成方面的意义在于,在制定战略时给出了分析的一种优先顺序,使企业可以在行业的范围内系统考察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合理选择适用的战略。此外,定位学派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第一次由企业转向行业,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为战略的选择过程提供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技巧,有效地指导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 5.资源学派 早在1937年,科斯(Coase)就提出,“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运用某些权力指导资源的运用,就可以节省某些市场成本”,这是对企业资源最早的认识。后来的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也都将内部资源的培养和管理视为企业健康竞争的基础因素。80年代,库尔(Cool)和申德尔(Schendel)通过对制药业若干个企业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特殊能力是造成它们业绩差异的重要原因。1990年,普莱哈莱德(Prahald)和哈默(Hamel)在对世界上优秀公司的经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在于“管理层将公司范围内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合并为使各业务可以迅速适应变化机会的能力”。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因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而获得效益,资源学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企业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 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可以外生出许多以其为中心的技术、产品和行业,从而可以为企业提供进入和退出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使其可以在更多的市场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地位。例如,本田公司在引挈和牵引动力系统方面的核心能力就使该公司在轿车、摩托车、割草机和发动机行业中也具有特别的优势。核心能力实际上是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组织运作机制的有机融合。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同,产生战略的基础就不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竞争战略。企业选择战略的原则应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核心能力。 此外,核心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不断地创造、学习和磨练。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才会通过一系列的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竞争能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组织向“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转变,资源学派形成了90年代的战略管理思维。但是,在看到资源学派对战略管理理论的贡献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资源学派过于单一地强调资源的建设,而不顾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市场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我国的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几种主要的流派各自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我国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不少企业已经以此为指导,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发展技术和服务这一核心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实施相应的营销战略,成功地占领了国内的洗衣机和电冰箱市场,并向海外拓展;联想集团通过分析我国计算机行业和市场的竞争特点,将自己的战略方针定位于“做外国有 实力的大公司所不能或不愿做的事,做国内小公司或者短视公司做不了的事”,从而实现了国产品牌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骄人业绩;邯钢则以其严格的成本管理在行业中取得了竞争优势,为国有大企业如何面对市场机制下的激烈竞争做出了榜样。 但正如前面所述,现代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我国又处于体制转轨时期,这进一步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必须尽快树立战略管理观念,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首位活动。在这一背景下,战略管理的各个流派可以给我国企业予很多的启示:(1)要有效地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及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2)坚持革新与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3)发展核心能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论文:融合CRM的企业战略 CRM不是软件,对于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也好理解,也不好理解。 如果是第1次接触CRM也还好说,就犹如1张白纸,对于新概念只要交换患上当就能够理解.怕的是那些已经经接受过1些软件厂商或者者其它机构的培训或者咨询,在这些培训咨询中转达的是CRM是1套系统,1套解决方案,如果已经经被企业人员理解了,那末在回头来正确的理解“CRM不是软件”就难患上很。 既然CRM不是软件,那末它体现的非软件是甚么模样的? 当咱们把CRM作为1副更为清晰认识客户的眼镜时,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在于是1个客户角度的法子论、思想、策略和相干的流程、组织以及绩效考查等,当这1切都能够渗入入企业的时候,CRM系统只无非是1个实现的手腕以及提高效力的工具而已经。 理解了CRM不是软件,防止了软件的先入为主,就能够更好的理解CRM超出软件的概念,它所表现出来的空间不是软件所能影响的,那就是人以及思想的问题! CRM给企业带来甚么? 权威机构对于胜利实现CRM企业的调查表明: 胜利施行CRM以后,每一个销售员的销售额增添了五一%,顾客的满意度增添了二0%,销售以及服务的本钱降低了二一%,而销售周期减少了一/三,利润增添了二0%。 这是1组使人振奋的数据。企业固然对于这样的数字以及指标感兴致,然而企业更为想了解的不单单是这些数字,还有在管理上CRM能够给企业带来甚么? 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 CRM首先为企业树立起1个真实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而不是在那儿喊喊“客户是上帝”的口号。 客户生命周期 在客户的1个吸引、取得、维持以及管理的进程中,触及到企业的市场、销售、服务以及其它部门,乃至每一1个员工。因而要在企业中树立起1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在客户中建立1个统1的优良的企业形象,每一1个接触客户的部门以及人都作为客户接触点来管理,让客户真正感觉到在做1回上帝。 由于客户在接触企业的时候可能遇到的其实不必定就是负责客户管理的部门或者者人员,然而偏偏是这个第1接触点给客户酿成的企业形象直接最大的影响了客户的购买行动,所以CRM不是仅仅客户服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所有企业人员都要介入的,要全企业皆CRM。 更糟糕糕的是各个部门在遇到问题时推委责任,将客户推来推去的,客户可能反应的是1个小问题,1分钟就能够解决,却被市场部推说“咱们不负责这件事,去找销售部吧”,销售部说“已经经销售的产品请找客户服务部”,客户服务部说“供应商的修备件没有了,正在联络”等等,让客户在蒙头转向中迷失了维持的可能性。 客户信息库 准确的客户细分与评估 客户细分可以更为精准,而且可以多维度;而客户价值评估可以依靠CRM进行,从之前的笼统到现在的量化,基于客户以及CRM的基础,客户细分以及价值评估比以往更为有效准确。 针对于性1对于1市场营销 有了CRM,你可以从原来的通用性逐步转移到1对于1营销,你有了良多工具以及法子可以实现1对于1,当你真实的与客户面对于面的时候,客户价值更为透明。 高效规范科学的营销管理法子 营销的量化管理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等等,都是晋升营销能力的症结。 快速市场反映、监控能力 之前是没有监控,现在是实时监控;之前是人为监控,现在是系统监控。CRM是企业反映能力特别是对于客户以及市场的反映能力的加速器。 便捷通畅1致的客户沟通渠道 客户沟通渠道有良多,CRM匡助企业实现多渠道并提供各种渠道的有效管理。 客户沟通渠道 优良的自学习环境 CRM协助企业塑造1个学习型组织,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让企业的每一1位员工都能够在1个优良的自学习环境中不断晋升自己,从而晋升企业的总体价值。 CRM可以实现的学习途径如:远程培训、 法子论辅导、丰厚的案例库知识库等。 CRM战略 但凡胜利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战略就犹如1个企业的生存所必须并为止依托的灵魂。而CRM,作为企业思考经营以及发展的新的角度,基于客户的战略就显患上愈足首要。这是企业进行客户需求导向的风向标,客户战略直接影响这企业怎样认识客户以及怎样对于待客户,也就是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大计。 甚么是CRM战略? 商业胜利的症结在于针对于客户的需要,提供产品以及服务来知足这类需要,然后通过对于客户瓜葛的管理确保客户满意以及再次交易。但是,在过去,良多组织以为他们的产品以及服务无与伦比,客户会1如既往地使用他们的产品。过去的1切已经成昨日黄花,客户变患上愈来愈斗胆以及抉剔,他们不但请求优质的产品,而且需要优质的服务。 客户瓜葛管理不是1种概念,也不是1项规划,它是1种商业战略,它着眼去理解以及管理某个组织当前以及潜伏的客户需求。它是1漫长的历程,在该进程中,有战略、机构以及技术的扭转,通过这些扭转,公司可以缭绕客户行动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企业。这使患上获取客户的信息成为必要,应用不同接触点客户的信息在最大满意度内平衡年收入以及盈利。 但是,CRM战略必需适应各个市场细分的需要,这样将面临着挑战以及机遇。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客户瓜葛,1个组织必需: 定义自己的客户战略 为了做到这点,有必要理解客户细分以及他们的需要。如果1家公司能了解自己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而且这些供给对于每一个细分都是相同的,那就有必要定义自己的客户战略。 树立产品以及渠道策略,这保证了1个组织能有效地配送其产品,确保了销售能力以及有效渠道管理。互相调和的战略,这个战略能创造出可以以及客户树立瓜葛并知足客户需要的环境,这需要拥有激进客户管理以及互动客户关怀的能力。总而言之,在组织内树立客户瓜葛管理 文化是势在必行,并确保这类文化能深刻人心并渗透到客户的行动之中。 执行CRM战略 执行CRM战略需要聚焦影响客户关怀的3个要素:客户战略、渠道以及产品管理战略、基础设施战略。对于不同的要素,为了能有效执行此项规划,需要提出怎么的问题呢? 你无妨拿出1张纸来,随着下列的问题,不要太繁重然而要当真的回答这些问题,并在纸上描写出来,到最后,你会发现,在你眼前的纸上已经经勾画出1个企业的CRM战略的轮廓,剩下的是给你丰厚想象以及创造的空间。 客户战略 基于当前以及潜伏客户的需要,如何细分客户?从企业的经营动身,对于企业当前以及定位的潜伏客户的需求动身,你将如何认识你的客户并细分他们?这将直接影响着所有的下1步! 尤其的客户有唯一无2的需求吗? 当你细分了客户后会发现1些特殊的客户,他们的需求可能与常规的需求不1样,他们的需求多是个性化的、特殊性的,你能够细分出他们并明确的掌控住他们的唯一无2的需求吗? 对于特定的客户群体应提供唯一无2的产品以及服务吗? 细分客户以后企业就能够实现1对于1营销,提供差异化服务,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末你在细分客户并了解细分客户群的需求后,你愿意并能够为这些特定的客户群体提供各自不同的服务吗?别忘怀,是有本钱以及代价的,固然可能还会成心想不到的收成。 有独创的战略确保客户虔诚以及留住客户吗? 当你取得了客户后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战略来挽留客户并确保客户能够虔诚的延续消费?为何要独特的呢?由于你的竞争对于手们也在拼命的争取这些客户,你怎样才能应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留住他们? 你以及客户树立了共赢的瓜葛了吗? 你与客户不是你卖他买这么简单,而是你从客户取得了价值而客户也从你这儿取得了需要,你们是共赢的。你是不是已经经树立这类被双方认可的共赢瓜葛乃至树立更为深刻的客户同盟瓜葛呢?如果没有,你有相似的规划吗? 渠道以及产品管理战略 客户是不是更乐于通过Internet、传真、信件或者电话取得产品以及服务? 客户细分以后,不同细分的客户的喜好是甚么?他们是不是愿意接受诸如网络、传真或者者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取得产品以及服务?对于于每一1个通路,具体客户的最好联络方式以及时间、频率是甚么?这将影响着你的客户沟通以及服务的良多问题! 在组织的角度斟酌,甚么才是更好以及客户交换的渠道? 由于企业要生存,要运营,所以其实不是客户喜欢的所有东西咱们必定要知足,而是要斟酌综合因素,其中包含组织问题、资源问题以及效果回报问题等等,至少不要盲目的下结论,而是全面的去斟酌,选择1个与客户交换的最好或者者更好的渠道。良多问题都是这样:没有最佳,只有更好。 每一个渠道的本钱如何? 每一个渠道不可防止的要发生本钱,而且有趣的是不同渠道发生的本钱是不1样的,即便是相同渠道然而针对于不同的细分客户也是不1样的本钱。那末,咱们就需要细心了解每一个渠道的本钱以及每一个细分客户的渠道沟通的本钱,这是1个矩阵的统计分析,这个会全面的从本钱核算方面告知你哪一个渠道最省钱?哪一个渠道最昂贵? 还有1点很首要,如果把每一个渠道的ROI或者者创造的价值也同时计算进去,那末你会不言而喻的分辨出哪个渠道性价比最高!莫非这不恰是你所想要的东西吗?! 何种产品或者服务利用甚么渠道直销于不同的客户群? CRM1直在强调:在适合的时间通过适合的渠道将适合的产品提供给适合的客户。那末,甚么才是适合的?针对于细分以后的客户群,不同的客户群有不同的渠道,而且不同的客户群又有各自的需乞降喜好的产品服务,那末就面临1个基于客户的组合问题:甚么样的产品或者者服务应当通过甚么样的渠道提供到需要的它们的各自不同的客户群? 解决了这个组合问题,你的客户通路就顺畅了。 可能产生的渠道冲突是甚么,及如何处理? 渠道会有冲突吗?你通过渠道商去接触客户,同时你又有直销员以及网站购物,客户同时可以面临你的3个接触通路,哦,有可能就要抢客户了,或者者客户拿到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了,这就是渠道冲突。与客户的接触渠道丰厚多样化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要及时了解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与处理法子,通过1些手腕以及策略是可以有效的防止渠道冲突,问题是首先你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基础设施战略 需要甚么技术性基础设施?从战略计划开始就要关注具体实现的问题,所以作为技术性基础设施要做好计划,是硬件?电脑?挪动装备?终端?仍是网络?就犹如1栋大楼的基座,是采取石料?砖?仍是混凝土等等。基础设施大凡是长时间投资使用,其扩大性、先进性和公道的本钱等都是需要注重的问题.树立1个学习机构,需要甚么技术呢? 1个企业就不需要学习了吗?不是的,目前正在倡导学习型组织,企业也需要不断学习以及钻研当前企业的行动以及管理理念等,不断的从理念以及实践的结合中晋升企业的能力,而这类又称之为“知识管理”的技术,都需要部署哪些?如何来树立1个合适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学习机构?需要甚么新的CRM规则、过程以及工具? 在CRM计划中触及良多原则比如定义原则、细分原则、编码原则等;还有良多工具比如调研工具、评估工具、测试环境系统等等,如何更好的评估并应用更新的来增进CRM战略的完美性?为了胜利执行CRM战略,需要甚么新的机构以及拥有竞争性的人? 说到了1个很症结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CRM战略更多的是人的问题:要面对于的是作为客户的人,而执行战略的是作为内部客户的员工,那末为了胜利执行CRM战略,咱们需要设置甚么样的组织结构以及甚么样的员工?1旦这些问题患上到解决,1整套调和措施将呈现。1旦这些问题的谜底你都在纸上描写出来,你的CRM战略大体上就已经经有了轮廓,那就继续去完美它,让它成为真正指引你企业CRM部署的方向标吧。 CRM的战略立异与竞争策略 企业在缭绕CRM策略时会有良多尖利的问题,比如:CRM需要BPR吗?CRM有流程吗?还有1个核心的问题:企业的竞争战略如何在CRM中体现? 咱们需要看到的是与导入期以及成长时间的行业不同,成熟行业中企业的产品愈来愈标准化,同时都变为了“日用消费品”。在导入期以及成长时间的企业是靠产品的技术机能竞争的。然而当1个行业进入成熟期后,市场需求趋缓,产品差异化渐弱,国际竞争趋强,利润率降落,此时产品立异的首要性就逐步让位于流程立异的首要性。 产品立异目的在于占领更多的市场,争夺更大的盈利空间;流程立异在于更多的提高效力,降低运营本钱。在成熟行业中,企业的技术立异空间愈来愈小,战略立异就举足轻重。战略立异除了流程立异外,还包含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和组织结构方面的立异。 在CRM战略当中,通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从新定位市场以及产品设计,就是1种战略立异;而缭绕客户需求调剂销售模式以及销售流程,是流程立异。恰是战略立异,可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SFA的流程立异 CRM提供的首先是1种战略,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缭绕这类策略,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开发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而其销售模式以及销售流程也应当缭绕这类策略来从新定义。 最简单的CRM莫过于SFA,可是业内恰恰把SFA看患上太简单,有些国内厂商津津乐道于专业的SFA供应商,而其SFA软件也物美价廉,也的确其产品从模仿国外产品到本土化晋升已经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其将SFA认为是1种工具软件,其CRM施行仅仅是1周或者2周的安装配置+操作培训的内容。 销售自动化,体现的是销售流程的自动化,而销售流程应当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国内CRM业界把SFA仅仅当成1种工具,1套软件,疏忽了流程立异的首要性,也疏忽了这个企业原本的文化以及策略下的销售流程的问题,更疏忽了销售流程的问题会在自动化的进程当中成倍的放大。 因而,即便是最简单的SFA,也需要BPR。不要惧怕BPR,以为是彻彻底底的变革。优化以及调剂销售流程,从新定义SFA流程,才是真实的SFA服务,而SFA系统只无非是将它体现出来的工具。 如果这类立异的SFA流程可以成熟的運作,即便没有SFA软件,咱们也能够称之为实现了SFA。 当企业引入了CRM战略的时候,就是选择了1个客户角度的战略立异以及流程立异,而变化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震撼,让你充沛享遭到变革的甜美与痛苦。 企业战略论文:对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的研究 1、 战略采购的原则 1.1 要对总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 就目前一个实际情况来讲,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把成本的最优和价格的最低相混淆,认为成本最优实际上就是价格最低,只要购买的价格最低就是好的,而很少会有管理者对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其他的一些无形资产进行考虑。采购决策是会对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起到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对总体成本进行考虑这样的一种原件,必须要能够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有涉及关键成本环节以及其他的一些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1.2 要在事实以及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来进行双方的协商 对于战略采购过程来讲,它不是对手之间的一种谈判,而更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并且双方协商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盲目的进行比价和压价,更要建立在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以及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基础之上来实现双方之间的双赢沟通。 1.3 采购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双方之间达到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现有的采购理念当中,双赢理念通常都很少被采用,企业管理者更多的是对单赢比较关注,总喜欢在具体的采购当中形成一种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思想。而事实上,双赢才是战略采购当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诸多起步比较早的企业通常都会建立供应商评估与激励机制,他们是通过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的长期的合作,并明确双赢合作的一个基准,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1.4 双方之间合作的基础是制衡 对于企业和供应商来讲,它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个相互比较以及相互选择的过程,对于每一方来讲,都应该有一个议价的优势存在,如果企业对供应商所处的行业、供应商的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以及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都能够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机会,从而在互赢的合作当中找到彼此间的一个平衡。 2、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油气企业战略采购优化 2.1 传统的组织结构对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传统的跨国油气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对全球一体化进程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组织结构是职能制组织结构,而这一组织结构会使得各个地区的公司缺乏必要的及时性以及灵活性,不能够对本地的勘探以及生产作业需求起到相应的影响,从而规划和决策的过分集中就使得业务流程的效率十分低下。二是各个地区的企业职能的重复,使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是在全面的内部运作模式之下,那些不是核心的业务也全部在公司的内部得到执行,这就使得没有办法对外部合作伙伴的专长以及服务进行充分的利用,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业务运作的优化。四是采用的仍然是多层的汇报机制,从而对全球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2.2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国外油气企业战略采购优化为了和全球化战略采购的实施相适应,国外的油气企业对那些把事业部制作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以及采购人员的职责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供应链团队对外要对采购部门和企业其他一些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对待,对内部需要结合采购的类别来进行原则的细分,从而来对采购分组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一措施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就是效率、战略以及效能。 对于战略采购的整合来讲,这是采购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战略采购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油气企业中,供应链在岗位设置当中主要对管理控制方面比较侧重,之后是采购交易,最后是物料管理,这里所说的管理控制主要包括了战略采购、供应商的发展。合同的管理和分析、采购技术以及总体管理与控制。而对于采购人员来讲,也不再只是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询价、还价、进行合同的签订以及对琐碎业务进行检验等,转而把其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市场的分析以及需求规律的分析之上,关注对供应过程的控制。 3、 国外油气企业所采取的战略采购模式 3.1 类别管理的差异化采购策略 对于油气行业来讲,其一大特征就是采购的服务和产品的种类比较繁多,每一个品种的市场特点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性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战略采购的重点就变成了类别管理,也就是要对服务以及商品的消费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的业务管理,并致力于供应链TCO的最低,这是跨行业、跨地域以及职能的管理。国外的油气公司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类别管理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由13个关键的步骤组成的,这些步骤分别是业务的融合、业务类别分析、TCO评估、内部优势信息、供应商信息、一流公司信息、识别机会、对前50个类别机会进行明确、类别计划制定、团队计划合理化、同行评审、委员会批准以及实施监督改善。其中,对业务驱动因素进行熟悉对于整个类别计划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油气企业开发并建立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工具,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对行业的竞争性驱动因素进行确定,使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能够对波特五力要素进行估算,来对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五力主要就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供应商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力。 3.2 建立高级供应商关系以及战略联盟关系 对于战略供应商管理来讲,它直接把战略采购的最终以图进行充分的体现出来,一种良好的战略供应商关系是企业采购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从内部管理一直到外部资源管理,那么,基于价值创造的潜力,国外的油气企业把供应商予以细分,主要分成4类,也就是战略性、核心性、被管理以及一揽子供应商。 战略联盟也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开发、制造以及销售等这些方面的共同利益,通过某种形式来把它们的部分资源以及部分能力进行一定的整合从而建立起一种伙伴的关系。对于战略联盟常见的定价模式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全球批量折扣上的定价方法,也就是通过公司在全球市场累积起来的实际需求数量来获取综合总量折扣率;另一种是按照前一段时期的价格来实行加权定价的方法,其主要公式就是新价格=当前价格×(1+综合指数调整因素),这里所说的综合指数,它的设置是根据TCO模型中的各个构成成本的主要权重因素来进行的。 4、 从国外油气企业来看中国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措施 4.1 中国油气 企业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油气企业在面临巨大的挑战的时候,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采购管理经验进行不断地吸收和消化,自2004年的石油专用管以及2005年的消防车采购开始,到2006年和2007年和天钢以及宝钢所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来开展信息、技术以及商务领域的合作,一直到2009年的集中采购、共同参与以及分散操作这一采购模式的全面推行,把集团采购的规模优势予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了,是市场的话语权得到了增强,并且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4.2 中国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措施 中国油气企业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海外油气占整个企业的半壁江山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把供应链整合也列为当下一个紧迫的问题,并且涉及了采购、仓储、物流以及质检等这一系列的环节。那么,中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要把TCO最低思想作为主要思想来构建出合适的采购组织机构,建立起跨职能、跨部门的战略采购领导小组以及按照类别管理的战略采购研究中心和执行小组。对于战略采购人员来讲,要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战略性的产品和服务采购的分析之上。第二,就是要建立起全球采购开发小组,并积极实行全球采购战略,开展全球性的市场调研,开发出更加具有优势的国际供应商;打造出一支和全球战略采购相适应的优秀队伍,并且确保每一个队伍中的成员都能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法律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且都具有了比较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商务谈判的能力。第三,要把传统的诸侯割据般的仓储以及运输模式予以彻底打破,把各个地区企业的仓储和运输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进行有机的整合起来,来建立出一个整体的物流中心,并且这一物流中心是由跨国运输、通关、仓储、包装、搬运、配送以及废旧物回收等这些环节来组成的。第四,就是要充分对各个地区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利用,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质量检测重心,来为其提供比较全面的质量保障服务,专家质量控制服务、现场检测的服务以及全球工厂检验的服务等,当然,也可以适当的把第三方的公司引入进来,来提供全面的质量控制的服务。 总之,在全球化供应链环境之下,中国的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挑战,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讲,除了要做到以上这些方面,还应该要继续把战略采购的力度以及深度予以加大,尽全力来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企业战略论文:旅游企业战略协同探索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宏观环境下,旅游企业之间的边界在不断模糊,旅游企业的战略协同能够加强横向联合,内部要素的协同,充分地整合优势资源,在空间上通过景区、景点、服务、线路、交通等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使系统功能得以最大发挥的有机整体,提高旅游企业在更广阔空间范围的竞争力。最后,有利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下,突破地区间的边界,建立战略伙伴和竞争集群,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 一、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动因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共同推动着企业战略协同的实施[2]。从战略协同的要素的形成看,驱动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因素既有外部环境的刺激,也有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一方面,由于旅游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政策环境等都在动态变化,旅游企业只有适应旅游消费者消费理念和偏好的变化,对内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协同各部门工作业务,对外调整环境战略,与其他旅游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协同抵御需求变化的冲击,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开展新的业务,实现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战略协同的自发力来源于旅游企业内部。随着企业的发展,其掌握的资源,拥有的技能不断增长,不同业务部门对于降低运转成本,消除流程和沟通阻碍,获取协同收获的期望越来越高。分享内部资源、降低运转成本、赢得协同绩效成为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原动力。 二、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构建路径 构建旅游企业战略体系是实现战略协同的前提。旅游企业战略规划体系一般包括总体发展规划、业务发展规划、职能规划。其中,业务发展战略、职能战略要以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从全局角度来确定,通过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最终使企业成员、业务单元和各职能部门的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在战略规划制定中,必然要对旅游企业内外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使旅游企业了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等。完善战略协同制度体系是实现战略协同的重要保障。由于旅游企业战略协同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战略协同都是不同的主体,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部门以及企业间的自觉行为难以协调战略协同过程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战略协同持久关系的建立。只有建立完善的战略协同制度体系,才能较好平衡各方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具体的协同路径是实现战略协同的必要环节。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旅游企业内外的战略协同已成为很多旅游企业发展的共识。旅游企业之间可以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协同发展。 三、结语 综上,战略协同对于提升旅游企业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企业战略协同效应的实现离不开企业战略规划体系的完善、协同机制的建立健全,同时也离不开旅游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业务部门在协同机会识别等方面的参与。只有利益各方同心同力,才能推动战略协同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才能保证旅游企业战略协同关系更加稳固、持久。 企业战略论文:对精益思想下企业战略成本优势构建研究 引言 当企业战略成本理论从“成本驱动定价”演绎到“价格驱动成本核算”时,成本竞争的根本就表现为企业能否根据顾客价值创造出一种产品,并按照顾客所能承受的价格去定价,而后以此为标杆驱动成本降低。以上内容与精益思想内涵刚好吻合,本文从精益思想视角去分析企业战略成本优势的构建。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起源于日本的丰田汽车生产,其核心在于只生产顾客需求的,为顾客解决实际问题、为顾客创造价值,同时使自己的企业获得利润。“精益”用英文表示为Lean,原意是精瘦,可以理解为精确、精美。精益思想就是根据顾客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顾客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顾客,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消耗资源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精益思想的关键在于:顾客价值的识别、以顾客价值定义价值流并持续改进(迈克尔·波特,2005)。 精益思想在企业战略成本优势构建中的价值体现 在日益激烈的价格大战中,获胜者最终取决于企业成本是否拥有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水平的优势。如何构建企业战略成本优势,一般根据价值链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整个行业价值链系统分析确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并确定企业的成本战略;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分析,进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构建企业绝对竞争优势(李丽萍,2010)。 如果从精益思想角度来看,能够在深度上赋予了企业战略成本优势更全面的内涵,即是“企业战略精益成本优势”,企业是否具有成本优势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创造出一种顾客价值;企业成本优势是否体现精益,关键在于整个价值链系统能否实现成本最小。精益思想能够在构建企业战略成本优势发挥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突破了只“以利润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模式,将竞争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价值链之间的较量。第二,发展了以价值链各个环节为根本,找到驱动成本降低环节的理念,形成了以整个价值链优化为根本,价值链的优化降低了各个节点的成本思想。第三,弥补了企业战略成本构建中过于关注成本而忽略市场需求的弊端,使得企业能够在最接近真实状况的环节上进行生产,并能满足顾客真正的需求。第四,从顾客角度出发将顾客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为企业战略成本优势的构建赢得了市场与利润。如,20世纪60年代,IBM在进行计算机生产过程中曾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顾客愿意为计算机的哪些特性掏钱?”,然后,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虽然在技术上这台计算机不算最为先进,但是与控制数据公司进行对抗过程中,赢得了市场地位与利润。 借鉴精益思想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基于精益思想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最终目标是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具体表述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优的质量,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要。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是整个价值链系统,管理贯彻是全面成本管理原则,管理的方式为目标管理。 (一)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是整个价值链系统 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的较量,更多表现的是企业集团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的是整体价值链系统之间的较量。 企业价值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顾客价值,而处于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则拥有企业创造顾客价值所使用的输入价值。因此企业能否获取竞争优势并不断保持不仅取决于对企业自身价值链的理解,更主要的取决于企业能否适应于相应的整体价值链系统中。以优化整体价值链系统为背景,进行精益管理,根据顾客价值定义整体价值链系统,明确价值链上的各项业务活动是自己完成还是外包给他人,确定价值链各个环节最好的合作伙伴以及之间的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加快系统磨合,进而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提升竞争力。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贯彻的是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精益生产是在流水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区别于大量生产模式,强调企业系统结构、人员、市场、顾客需求的协调运作,生产方式灵活,并且能做到成本最低。企业竞争优势如何保证成本、品质,必须贯彻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首先是成本的全员管理。成本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降低成本须全员努力,每个员工对于成本的管理都具有权力与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根本。其次是成本的全过程管理。成本管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整体价值链系统为依据,协同运作价值链,从供应链、生产链到销售服务链,全部过程监控成本,优化协调价值链系统。再者是成本的各环节管理。成本管理要“以全部森林为视角,关注每个树木”。在优化协调价值链系统的前提下,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抓住任何一个环节,尤其是占整个价值链成本比重最大以及成本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的环节。最后是成本的全顾客推动管理。精益思想关键环节在于顾客价值的识别。忽略顾客需要的成本管理势必会遭到市场淘汰。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确定企业的价值流程,从顾客的角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将顾客的需要贯彻到整个生产流程中,所有顾客的意见与需要都将推动成本管理。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为目标管理 曾经邯钢因采用了“低成本目标管理战略”而获得了相应的成功,其成功主要凭借内部设定与推行“模拟市场核算,设定目标标杆,实施目标管理,进行成本否决制”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典之处就在于成本管理考虑了顾客需求及市场竞争状况,规避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只有这样做成本管理才能为企业在成本竞争中赢取优势。基于这样变化的企业战略成本理论已不是“成本驱动定价”,而是“价格驱动成本核算”,将过去从产品的原材料进价开始,按厂内工序逐步结转的,改变为从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开始,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的使目标成本等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每一个产品定出合理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等项指标。制定目标、依据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方式最能体现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 基于企业价值链优化的战略成本优势构建 企业成本战略的根本就是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而劣势就是企业关注成本的同时可能会忽略市场需求的转变。为了解决该矛盾,本文从精益思想视角来谈企业战略成本优势的构建,具体措施表述如下。 企业通过优化整个价值链系统而降低价值链各个节点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获得“企业战略精益成本优势”。这种成本的获得得益于企业的精益价值链,为此打造精益价值链需从源头做起。 (一)采取低成本供应商战略 低成本供应商战略不是将成本降低的责任推给供应商,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而是选择优异的供应商,与供应商协作,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达到整个供应链“零库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降低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输入成本差异,直接厂家订货或最为根本的是将供应链纳入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中去(雷星晖、苏涛永,2007)。比如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全球采购战略与格兰仕的低成本供应商战略。 (二)采取低成本产品生产战略 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环节中,第一,强调全过程高质量产品设计以及生产“零缺陷”,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产品低成本。第二,以顾客的需求拉动生产 ,在顾客需要的时候,按照需要的数量进行生产,保证生产与销售的同步性。如丰田采取的“看板”系统以及现在制造型企业采用的ERP或MRP信息系统将需求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共享。第三,进行产品再设计时,进行业务流程改造。简化产品设计,减少零部件,将各种零配件标准化,尽量避免使用高成本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优化企业生产的价值链;加快工艺革新,技术研发、对核心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合并工作步骤,去掉低附加值的活动。第四,借助规模效应、学习经验积累等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降低转化成本。 (三)采取低成本物流控制战略 生产即销售,降低物流费用率,有效地建立无间断的价值流以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将价值流中不增值的无效时间尽可能压缩,以期缩短整个价值流的时间。如沃尔玛为了强化物流成本控制,建立了强大的配送中心系统,其物流费用比率是竞争对手的60%,大大降低了成本。为保证降低物流成本,企业也可以选择“销售联盟战略”或“前向一体化战略”,整合整个价值链系统,通过重组上、下游的相关企业,降低成本。 (四)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成本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优化整体价值链,而成本控制实施落脚点在于每个环节。如何将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在有效范围内,这需要所有员工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成本控制的根本是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首先,通过尊重员工的思想、尊重其主观能动性,授予员工自主管理权,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能力的舞台,进而使其能够主动承担降低成本的责任;其次,强调团队协作分工,采取项目组负责制。团队合作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专业人才的特长,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到销售全权由项目组负责,提高组织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再次,通过精益思想要求的“5S”准则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与内耗,节约成本。最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适时进行员工的激励、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变革。 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零浪费”,遵循的是“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极力满足顾客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当然企业成本优势的构建是需要多种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除了以上的分析之外,也可以结合价值链进行探讨,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性驱动活动,进而降低成本,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论文: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浅议 论文关键词:企业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特征 实施 论文摘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特征与如何实施,并部分结合了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展开了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简称SHRM),是横跨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一个新出现的交叉范畴。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三种理解,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在内涵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以战略规划为主导来开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配合企业整体竞争战略形势,进行系统地设计与实施,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它可以被看成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在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其特征有:(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即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是一种战略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即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期望之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来制定的一种长期纲要与计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地位日益突出的现今,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大型地质勘察单位意义重大。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起行政辅助的作用,管理幅度狭窄,工作范围有限,很少涉及企业的高层战略决策,此时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在带有国有基因的地质勘察单位,行政辅助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占据上风,同时,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发挥着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行政辅助角色,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它还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事务。具体到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诸如传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推动员工群体的沟通等,有助于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2.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因此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轻视工作本身。对于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在日常的管理中,重人力成本的控制,轻员工积极性的开发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将其自身视为一个业务部门,突出强调自身的“顾客”和“产品”,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人力资源部门将与其工作发生关联的所有“人”均视为“顾客”,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经理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这种思想的实施,对于长期受科层制弊端影响的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将十分有益。 3.投资战略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资本、产品、品牌、技术以及投资战略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核心,将人员及其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因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人员管理的主要职责放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管理专家上,易犯没有群众精神的错误。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员管理职责放在与员工联系最多的人,也就是各位员工的业务管理人员身上。因此,无论是地质勘察机构自身的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如何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实质上,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战略实施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 1.目标与组织条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行动计划,也是改变一个企业的本来特性的一个整体的、多面的、长期的日程。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环境中,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引导企业成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合适的组织。 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首先要在决策组织上保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成为公司决策和监理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其次,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必须被赋予法定的职权,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环境变化进行战略性的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每一个战略的人力资源配备方案。只有拥有相应的权威,才能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得到实际执行和 有效实施。 此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也有赖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文化、团队精神、领导风格等其他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 2.实施原则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结合的一种战略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动态性原则,当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与市场竞争不同时,企业的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这也是其基本的原则。 第二,合作性原则,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能否有效实施,需要企业自上到下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协调的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第三,敏捷性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较高的敏捷性要求,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对来自企业战略与市场竞争的变化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与时俱进,注重风险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以此来应对国际国内竞争。 企业战略论文:驱动型企业战略风险形成研究 摘要:项目管理能力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成为影响企业战略风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分析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项目群管理和项目组合管理影响并产生战略风险的机理。 关键词:项目管理能力;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风险 组织在微观层面上或者是由市场、工程驱动的,或者是由生产方式驱动的;但在宏观层面,组织则或者由项目驱动或者由非项目驱动。项目驱动型公司的实践与传统的产品企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它需要高度的专业化,以及在市场、技术、职员操作方面规范的团队力量和客户的大量参与。对于项目驱动型企业而言,其收益来源于项目的完成,风险受制于项目本身的属性以及外界多变的环境,面临着很大的战略风险,其中项目管理能力就是产生战略风险的重要原因,本文将研究项目管理能力如何影响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风险形成,为深刻认识和进行战略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一、 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管理 1.项目驱动型企业项目管理能力 对于项目驱动型企业而言,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项目驱动型企业多项目管理环境下,除了需要很强的一般项目管理能力以外,如何平衡多项目的关系,实现企业项目目标的总体最优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这就是项目群管理与项目组合管理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项目群管理。项目驱动型企业是有一个或者若干个项目群组成,如果 把项目作为项目驱动型企业的微观单位的话,那么项目群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中观结构,是有若干具有一定联系和结构的项目有机的结合而成,因此项目群管理构成了项目驱动型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不同项目同时进行,于是就形成了项目群,在项目群中按照项目的先后顺序构成了"项目链",项目之间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技术运用、公共客户或者共同的地理区域等构成了项目网络。 (2) 项目组合管理。如何使得项目群有效按照项目驱动型企业的战略要求 开展运行,必须进行项目组合管理,所谓项目组合管理就是项目驱动型企业在特定时间的所有项目进行资源分配、项目间关系处理等管理活动,以期获得项目群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在项目组合管理中,不同类型的项目如内部和外部项目、独特和重复项目、市场营销、签订合同、项目的组织发展以及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当包括在内。项目组合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第一,优化项目组合,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二,选择项目开始;第三,中途阻断和停止项目;第四,界定项目优先权;第五,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六,项目组织的组织学习。 2.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管理 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以上分析,项目管理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群管理能力、项目组合管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三者体现出的项目管理的三个不同层次,其实也对应于企业战略的三个基本层次,即项目组合管理对应于公司战略,项目群管理对应于经营单位战略,子项目管理则对应于职能战略或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战略。项目组合管理强调对离散的项目进行集中管理,加强它们之间的战略协同性,这体现了项目管理的集权特征。项目群管理和子项目管理又体现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分权特征,由项目群经理或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管理,负责各个业务单位、产品或职能部门的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通过项目管理系统能够对集权和分权进行有效的平衡,通过适当集权,可以保证多项目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既定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适当分权,又可以保证单个项目的灵活反映能力,从而保证项目的创新能力,为新战略的探索提供方向,体现出项目对战略的作用。 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是一种自上至下的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延伸,是项目管理前期规划,资源管理贯穿于其始终。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是其两个主要管理过程。项目组合管理为了实现组织战略层次的战略目标而将项目群、项目以及其他的一些工作集合起来进行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是多项目管理的高层次上的管理,它是通过选择合理的项目组合,根据项目对组织战略的贡献程度制定项目的优先度,根据优先度配置组织资源,并根据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组合,对组合进行平衡和有效的管理。通过项目组合管理,可以保证组合中的项目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将项目与战略联结起来,同时还能优化组织的资源配置。 项目群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战术层次的战略目标对相互关联的多个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对项目群内的多个项目进行计划、控制、协调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项目间的关系进行管理,来有效利用共用资源,保证项目群内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项目群目标,并保证战术层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项目群管理能力与战略风险形成 由于项目群在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重要地位,项目群风险也具有战略风险的内容。项目群是一类复杂系统,符合复杂系统理论的论述、定义与特征。在宏观上项目群处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具有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中观上讲,在项目群开始、运行、结尾过程中,项目群的管理者、执行人员都可能变化。从微观层次来讲,项目群内部未知因素很多,在项目群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相互影响。因而不确定性变化是项目群的一个必然特征,会带来各种风险,风险是项目群的一种固有特征,是外界环境、管理者主观、客观原因和内部结构求变求好的一种体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项目群风险定义为:项目群风险是项目群的一种固有特性,是外界环境、管理者和系统本身借以自觉或不自觉修正项目群运行方式、成果的各种因素的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影响项目群系统偏离原有状态、达到新的状态的一种工具。项目群风险在两个层面对战略风险产生影响,一是项目群是暂时组织与永久组织的结合体,从而产生组织风险;二是由于项目群组织结构特征以及项目群信息传递特点所决定的运营风险。 1.组织结构特征产生战略风险 由于项目组织所具有的开放性、临时性和团队性等等的特性,使得项目组织的风险远远高于项目日常运营组织中的风险。基于项目群的星型结构,项目群内一个单元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分成如下几类: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层次风险。其中层次风险指由于子项目与上层、本层、下层各子项目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在互动中引起的风险,是由项目群复杂性导致出现的风险,对其分析和 综合是项目群风险管理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层次风险在组织结构上构成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重要风险来源。 2.信息传递特征产生战略风险 从风险的来源上,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项目群内部和项目群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构成了重要的战略风险。在项目群中,与物质、文件的流动相比,风险信息流动多是隐含的、不显着的,缺乏明显的特征,很少留下供追索的痕迹。项目群风险信息来源于三方面:历史资料、管理者及有关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下级汇报的材料,而三个来源都是主观的、不齐备的,不能充分反映项目群可能存在的全部风险。 三、项目组合管理能力与战略风险 项目驱动型企业在战略导向的项目组合管理下,存在着两个重要的目标,其一是实现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它通过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核心技术短期的建立与拓展得以实现,其二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当期经济绩效,它通过产品的组合管理及产品与工艺的组合管理来实现,项目组合管理的意义就在于使上述两个目标得以整合起来,确立项目的优先顺序并合理地配置资源。而在现实操作中,这两个目标往往又会产生冲突,从而形成战略风险。 1.项目组合选择与组织战略的背离 合理确定项目驱动型企业项目投入在长期、中期、短期项目上的分配结构是企业项目组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正确选择不同项目之间的合理比例对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企业的战略问题,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项目组合,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适当地投入到不同的项目上,强调长期、中期、短期的合理搭配,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并最终使企业具有较好的经济绩效水平。 如果项目驱动型企业片面强调衍生型等短期项目,而不重视中、长期的投资,短期内企业虽可以取得一定经济绩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经济绩效和核心技术能力的未来发展都比较差,即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企业可能会被淘汰,这种短期行为是应该克服的。因此,企业的项目投入不应仅以企业当前的产品结构为调整依据,必须从长计议,不应该被企业当前的资金状况所左右。 2.项目组合平衡与战略目标产生偏差 强调重大项目等长期投入虽然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利益和意义,但它对近期经济绩效不一定具有正向作用,相反,它还可能有副作用,这也是我国许多企业重视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研究投入的主要原因。重视短期项目,并赋予合理的投资比例,同时兼顾其它项目的投入,企业的短期经济绩效和核心技术能力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所取得的效果优于其它项目组合模式。但短期项目的投入比例也应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宜过高,否则会降低其他项目上应有的投资。而重大项目投入不足,短期项目也就缺乏基础。没有足够的渐进性项目,短期项目的经济绩效也无从体现,因为短期项目的经济绩效要通过产生于它的渐进性项目来实现。 从上述比较和分析可知,在项目的投资政策中,尤其是创新项目的投资决策中,若过分注重短期投入的政策,对于企业近期行为是较为有利的,这甚至可能使经理们沾沾自喜、但经过一定时期以后,企业就失去创造更多利润的基础而陷入困境,甚至岌岌可危,从而产生战略风险。但企业亦不可只从长远出发,而不考虑近期利益,它可能使长期期望利益成为泡影,所以一定要长短期兼顾。理想的项目组合应该重视短期项目,并赋予较多的资源,适当兼顾衍生型项目和重大型项目。可以看出,项目组合管理在优化项目组合、项目优先权确定、战略风险项目资源优化的各个操作层面上都会产生战略风险,而且这些管理措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 企业战略论文: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几点体会 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基业常青,对于相对年轻的中国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经济资源跨国流动的势头更加强劲。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年轻的中国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环境下迅速成长。在经历“联想”收购“ibm”、“中海油”竞标收购美国“尤斯科”石油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并购之后,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崛起在东方,国人为我们迈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而骄傲自豪。 但是,今天,中国的市场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企业要永续发展比非易事!数以万计的企业,由于缺乏战略意识,常常想一艘无舵之船,随风飘摇、无家可归,难以驾驭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的潮起潮落。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战略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形象地比喻: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那么它就像一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走在一片丛林,开始清除矮灌木林。当我们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时候,却猛然发现,旁边的一片灌木林才是我们要去清除的丛林!有多少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灌木林的工人,常常只是埋头砍伐,却没有意识到要砍的并非是那片丛林。当我们沉迷于寻找使企业发展、企业做大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 企业战略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军事战略。从军事的角度看,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挥,即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遵从战争规律,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所制定和采取的有关战争方针、政策和方法。 企业战略目前有很多种流派的/,!/定义。“设计学派”认为战略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逻辑性很强的完整计划过程,“定位学派”将战略制定过程制定过程视为理性的分析过程。认为战略就是确定组织在市场上的位置。 亨利.明茨伯格在总结分析了一些战略概念后,提出“战略的5p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战略的基本含义。根据他的归纳,可以从计划、模式、定位、观念、计谋五个角度来理解战略。 什么又是战略管理呢?它是以战略的概念和本质为基础。简而言之,战略是关于企业总体发展方向和对实现这已发展方向的途径的规划。而战略管理就是对确定战略和实现战略目标过程的管理。而其过程主要是“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和控制”。 那么中国在战略管理的推进中存在什么问题呢?据某调查机构调查,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开展战略管理的成效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对“您觉得战略管理很有用吗?”一问,肯定的回答不到50%,有34%的被访者认为已经实施的战略管理效果一般,6%的认为效果不好或极差。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目前企业对于战略管理的认识有极大差异。这种情况对于企业推进战略管理很不利,剖析目前企业开展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成为正确推进战略管理的重要任务。文秘站版权所有 二、反思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之痛 1、战略管理不是计划 战略管理在本质上、功能上完全不同于5年计划或10年规划,即它不是按整数时间划定期限,而是按解决问题对象所需来划定时限;不是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等各部门工作相加的结果,而是根据环境变化指导整个企业及各部门工作的依据;不仅追求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而且追求企业竞争安全性;它主要不是技术性的产物,而是思想性产物、创新性产物。战略规划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在研究制订发展战略时不应以熟悉本企业主要技术为依据,而是以包括军事思想在内的战略思想为主要依据。根据调查,相当多企业的战略管理纳置于“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等等局部范围内,同时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战略规划与5年规划“是一回事”,还有不少被访问者认为“5年以内是5年计划,5年以外是战略规划”,这些认识偏差太远,从根本上妨害了正确开展战略管理。 2、战略管理不是企业宣传材料 战略管理不应是在企业危机时、重组后、更换大股东后的工作,而是企业发展中的经常性的工作;不应是用来宣传表彰的材料,而是事关企业生存安全的绝密资源。目前中国企业管理者这方面意识非常落后。反观国际知名家电巨头都把自己打入中国的战略紧紧地封藏起来,不漏半点口风。 3、战略管理不是一种程式 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是不能按教科书来实施和规范的,更不能程式化、数字化,提取和整理若干数据输入计算机,出一大堆打印件,再加上结论就完成的。对于战略管理性质与其他管理的区别缺少正确的认识,导致采用不适合的方法,是严重妨害和局限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因。由于这种误识,造成在实践中,或者很荒谬地把战略规划研究当作是一项任务,临时抱佛脚,组织众多专家和部门负责人集思广益,而违反了思想性创造活动要通过少数人长时间的集中思考的规 律;或者把战略规划程式化,造成众多企业的战略规划如出一辙,既使战略规划缺少了高度针对性,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完全违背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基本规则。这种战略规划毫无用处,也无密可保。 三、战略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文秘站版权所有 系统化改革,规范化管理,战略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是集团公司提出的新时期发展方向。多元化发展即为多元化战略决策。一般来说,企业选择多元化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考虑: 1、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机会,赢得最大利润。 利润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当企业发现,一种业务无法给企业提供利润或者提供的利润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时,它往往会开拓更多的领域、进入更多的行业和业务,以赢得更多的利润。同时,在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引起一些高利润行业的出现,它们对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 2、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建更多的竞争优势 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之后,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一定的资源和能力,它们往往会蕴藏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之中。由于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不是平衡发展的,如果企业仅仅选择专业化生产,那么企业的一种能力可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另一种能力可能无法完全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木桶效应就发挥作用——木桶的蓄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因此,为了让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企业往往会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 3、分散经营风险 人们常常把多元经营比喻为“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和分散经营风险,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4、摆脱产品周期对企业的束缚 对于某一种业务来说,产品周期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产品的成熟期,企业往往会赢得较高的利润;但是在产品的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销售停滞甚至亏损的影响;但是,在多元化经营的条件下,企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它的影响,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5、延伸品牌 如果一个企业已经在一个市场拥有了良好的品牌效应,那么把这个品牌延伸到另一个市场中就可以节省塑造成功品牌的高额成本,从而实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例如海尔集团在中国家电市场树立了海尔品牌之后,将它延伸到手机、电脑等各个行业中去,既统一了海尔形象,又降低了品牌塑造成本。 物资集团大庆油田老牌供应系统,是一个具有较强购储销综合实力的大型物资企业。它有着丰富的供应商资源,雄厚的储运能力,合理分布的物资配送网络,完善的科技保障体系,不断创新的经营模式。由于长期担任大庆油田这个大型石油企业的物资供应,使它在金属、机电、建材、物流、实业、再生资源、租赁等多方面均有涉猎,这就使它在各个方面均能可持续发展。分布在萨尔图、让胡路、乘风地区的国家一级储备仓库的物流公司、让胡路仓储服务公司和银浪仓库三大物资总库,及遍布市区各个方位的各供应站的库房使它具有雄厚的物资储运实力。仓储总面积534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27.9公里,大型衡器、吊车、推土机、抓车、卡车、挂车等装卸倒运设备240多台套。这些配备齐全的硬件设备又使它具有发展各种生产型企业的能力。现今的物资装备集团不仅仅是一个物资流通型企业,它更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生产资料。木材厂、建材公司混凝土加工厂、宏启抽油杆厂等生产性质企业就是有力的证明。企业在极力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多元化也在回报企业效益。在过去的几年里,物资集团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建更多的竞争优势。例如建筑材料公司主赢的业务是水泥、砂、石等多种建筑材料。那么发展商品混凝土就是一个延伸企业发展的好项目。 同时,多种经营又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摆脱产品周期对企业的束缚,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机会,赢得最大利润。 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物资集团也在努力的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05年时大庆油田“打造优势年”,以管理局“打造优势年”活动为契机,以“四个过渡”为指导,抓住一个重点,激活两个方面,努力打造“大庆物资”品牌优势。灾区的多种经营业绩的同时,较好的延伸了品牌效应。 四、“四个过渡”是企业推进多元化战略管理的有效保证。 “企业文化由骨干引领向全员参与过渡、队伍管理由单纯制度约束向多元激励过渡、内部关系由相对独立运作向无缝隙交流团对过渡、未来发展由适应性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过渡”的战略思想是集团领导在05年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新工作主线。从总体上说,“四个过渡”是对企业文化的四个不同方面的论述。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作用。他能有效的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它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协同手段。 物资集团已经伴随大庆油田走过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现今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物资集团这个大家庭,一定会携手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企业战略论文: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尤其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出发,从外界环境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两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认识层面、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及人力资源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公经济重要内容的民营企业也得以飞速发展,它们在发展生产力、吸纳就业、增加地方财源、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据全国工商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多家倒闭,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灭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民营企业现存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已有讨论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国内学者就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从战略角度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尝试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概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比尔(Beer)于1984年在其着作《管理人力资本》中提出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实现配置可靠的人力资源。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基本特征:(1)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中心,强调人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人”,更加强调人是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资本。(2)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联系较少,往往定位在行政辅助功能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动态化、一体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3)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本部门的工作绩效,强调本部门工作绩效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强调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我国民营企业要加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由民营企业内外部因素决定的。 第一,外环境激烈变化的需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将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占领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大为增强。在利用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软件、硬件提升方面可以实施跨越式发展。而在人力资源的提升上是没有近路可以走的。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迎头赶上,才能有效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第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因此,各个企业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反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少是从企业战略层面来考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来考虑人才的引进和配置,导致人才的引进也只是为了应急需要,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战略性认识,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控制”和“服从”, 而忽视人性化的管理,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授权赋责,更不愿让员工拥有对企业相关情况的知情权,使员工工作起来目的性不强,效率不高。这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丧失归属感和忠诚度,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第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人力资源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逐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但是,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与企业战略规划并不协调。在民营企业初期,会向市场和销售倾斜,而到了稳定 成熟期,民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导致以人为中心的说法沦为空话。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人才流动性太大,所以民营企业也不愿意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的基础性投资,这又进一步使得人才流动性变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民营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制度安排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开,包括薪酬、绩效考评以及培训机制等。而我国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是严重滞后的。一是薪酬制度的战略性激励不够。民营企业薪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提成的做法,这种单一的薪酬体系是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的。二是绩效评估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依据企业既定目标和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的,缺乏完备的考评指标和方法,对员工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训开发力度的战略性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四、构建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前所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缺乏认识,甚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层面上。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思考,导致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民营企业首要的任务是要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观念。这是民营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具体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一切活动成败的根本,企业的一切都要从人出发,企业应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思想,强调把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看作第一位的资源,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用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使企业成为协同作战、团结合作、高效创新的团体。 第二,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针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不足,必须要强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民营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基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预先准备所需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弄清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分析企业现有人才开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员需求量;制定匹配政策,确保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一致;确定具体行动计划或对策措施;搞好反馈调整。 第三,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制度。一是要建立战略薪酬体系,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战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战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薪酬策略。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努力破除单一化薪酬模式带来的弊端。二是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与方法,在实施绩效考核前一定要保证绩效目标的明确、客观以及量化等。在实施考核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并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绩效考核。考评结束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反馈,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改进计划。三是要加强员工培训开发。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充分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做到培训的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适合不同员工的培训开发体系。 企业战略论文: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调整的研究 经济环境变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在超竞争环境下,按照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思路,通过技术效率和效率的分析讨论了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并据此给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调整的对策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环境的变迁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当前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超竞争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做出适宜的战略调整。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征与环境变迁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生产和应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其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持续创新不仅是市场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动力。同时,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盈利性的特点。第二,拥有以市场适应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执行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从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第三,具备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开拓,不断尝试,这是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总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所体现的这些经营特征充分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建立和维持某种竞争优势的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是企业客观的、外在的影响因素,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是一种对组织外部环境反应的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稳定、可预测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获取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市场先动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剧了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加快了环境变化速度,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戴维尼(D’Avnei,1994)率先提出了“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的概念,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扩大和深化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当今企业正处于超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企图维持竞争优势,而是要不断破坏企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依赖创新生存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理念尤其重要。超竞争环境的变迁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也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创新网络和对应的企业边界。 二、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当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的扩张便停止,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便由此确定。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当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通过市场合约联结接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在超竞争环境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势必导致企业边界发生变动。 企业的边界由技术效率和效率决定,技术效率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在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过程,效率则是指纵向链条中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组织形式能够减少的协调和交易费用的程度。技术效率反映了生产过程的特征,即生产成本的变化;效率反映了交易过程的特征,即交易成本的变化。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技术效率,而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效率,因此,企业对交易的技术效率和效率权衡的结果决定了企业边界。在静态环境下技术效率和效率的权衡所决定的企业边界可以如下模型进行阐释。 图1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图1中,虚线表示技术效率差异,即企业自行组织生产和交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成本之差,,为企业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最小生产成本,表示同等数量产品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生产成本。,这是由于外部供应商可以利用多个市场机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比企业自行组织生产更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企业边界的扩大,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导致差异减小。 企业战略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在长期的成本管理实践中,对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经验,但这些成本管理经验仅仅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的范畴,因此,引入成本战略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二、战略成本管理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首次提出战略成本管理概念,他认为, 战略成本管理是“ 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 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而后,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提出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接受了西蒙的观点,并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战略性运用”。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战略成本管理(CSM)是为了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信息应用的拓展,是战略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领域的体现,是管理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组织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组织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并且长期保持这种竞争优势,以达到组织能有效的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成本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内部成员对进行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 许多员工认为成本管理只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有关,是领导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与自己无关,所以并不积极参与成本管理的过程。但是,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应该认识到“企业有未来,员工才有未来”,企业员工有责任参与成本管理,并将企业整体的发展与个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同时企业也要奖励为成本管理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因此,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主体应该是企业所有者与全体员工。 (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忽视微观需求 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内部管理的需要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动力,但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进行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上,只侧重于宏观需求,而忽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三)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内容单一,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 现有成本管理的内容只包括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没有考虑事前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投产前的成本控制方案能否如期实施,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都依赖于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效果,但是成本核算的滞后性又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困难。很多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单纯地降低成本数额,只考虑某一个会计期间成本的影响,追求短期效益,对会计期间的成本构成并不进行深入分析,也不对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反应进行调研,忽视成本效益分析,使得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相脱节。于此同时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其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也在无形中脱离了管理者的计划。再者,由于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因此无法将成本预算细分到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无法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进行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补充与发展,它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越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加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体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资源不断减少,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成本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决定性因素,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方向。 (二)战略成本管理帮助企业突破传统成本管理观念 企业只有盈利才能发展,而要盈利就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企业能否以较低的成本支出提供相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或者以相同的成本支出提供更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成本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由客观的物质资料成本扩展到非物质资料成本,企业应在原有成本观念的基础上,科学的预测和估计潜在的成本因素,才能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成本管理所依赖的信息系统仅仅满足了财务会计的需要,而没有考虑管理会计的需求,因此无法为决策提供所需的准确信息,进而误导企业战略的制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的增长不再依赖传统的经济资源,而更多的是知识资源,它结合了经济和技术的管理,结合了资金、人力、物力与时间等多种资源合理利用的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将产值作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它更加注重人的能动性,对采购链、生产链、技术链、价值链等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和预测,结合成本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五、我国中小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我国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发挥正确的成本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应服从于战略管理目标,不仅要降低成本,更要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从全局出发,既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更要关注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制定相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全体成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要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成本管理,做到人人关心成本,这不仅要 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等,从而确保战略成本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企业要想成功的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提高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成本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成本控制,只有做好成本的内部控制,解决成本内部控制中的难点,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企业成本信息系统建设,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广,信息需求量大,并且须要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对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因此,企业应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及时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内部与外部的成本信息,建立一个网络化的、超企业边界的成本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 企业战略论文:浅议人才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致胜的关键 摘要:拓人才市场,挖人才潜力,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成就跨世纪的 企业 发展 战略。 中国 计算 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CCW)成立于1980年9月,由 电子 工业 部 科技 情报 研究 所与美国IDG集团合资创办,是新闻出版署审批的唯一一家新闻出版合资企业,同年,公司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计算机行业报── 《计算机世界》周报。18年来,CCW已由当初十几个人创办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以《计算机世界》周报为龙头,以《国际电子报》、《微电脑世界》周刊为骨干,以计算机世界展览为重点、以在线服务为新的 经济 增长点,以与电子情报所合作创办的《IT经理世界》半月刊及多家商情网为外延的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IT类新闻出版企业。 1997年广告营业额达到2.4亿元,跻身中国报业广告营业额十强,1998年可望实现营业额2.8亿元。 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以高达4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迅速发展,产业的发展既为公司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又带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焦点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经验,集团化之路是公司的发展方向。而造就适应集团化发展的市场管理型、技术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当前公司发展的面临的急迫任务,更是企业能否在下一世纪夺取“制空权”,形成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了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近两年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跨世纪的企业发展战略首先要有跨世纪的人才发展战略 毋庸置疑,人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及员工队伍的特点,CCW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 以实现良好的 社会 经济效益为目标,建立一个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上岗,岗上竞争的大平台,营造一个氛围宽松,积极向上,鼓励优秀人才脱颍而出的成才环境,造就一支杰出的年轻化、专业化IT报人队伍,全面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及员工个人发展战略。简而言之,其特点为: 1、 一个环境:氛围宽松、严肃活泼、公平竞争、团结向上、鼓励优秀人才脱颍而出的成才环境。 2、 二个目标:人才发展战略既要适应公司发展战略,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 内容 ,更要使其成为员工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帮助员工实现其个人发展战略。 3、 三个 规律 :遵循报业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IT高科技产业发展三大规律。 4、 多种结构:从管理上,要有一支市场导向型、管理业务型的高效、灵活的人才结构,可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换;从知识结构上,要有一支既懂新闻出版、编辑广告,又懂IT技术与产品,更懂得信息技术市场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技术的前瞻性和市场的导向性;从年龄上,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队伍,使公司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多种人才并存,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使公司充满着追求事业成功的朝气和活力。 建立高效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多年来的业务实践,公司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本公司业务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IT报业发展的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简称为“三定两制五环节”。 “三定”即“定任务定机构定编制”,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行宏观控制,公司人事部协助各部门进行人员招聘、录用、辞退、职称评定并办理各项人事关系,日常管理与考核由各部门负责。 “两制”即“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聘任制”。公司员工无论何种用工方式,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户籍是否在京、临时工、合同工等一律签署劳动合同。公司对干部实行聘任制,自1997年起,公司新设立部门的部门主任一律经公开竞聘、集体考核上岗。年终按照岗位责任制或年初签定的合同进行考核评定。 “五环节”即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考核、培训、激励、保障”五个关键步骤。 一、 招聘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把好进人关,解决高素质员工的来源 问题 。面向全社会,通过网上招聘、参加人才招聘会、报纸广告招聘等方式公开招聘、集体考核、择优录用。近两年来共录用了50余位德才兼备的员工,很快成为公司发展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 考核 在人事考评上,实行目标管理,分级考核。总公司对各部门主任进行考核,各部门对普通员工进行考核。建立业务部门与行政部门不同岗位的相对合理的考核标准。编辑部、广告部按照版面实绩来考核,行政部门根据综合服务质量进行述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员工的奖金及晋升。适时适度的考核既是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可帮助公司及时检查公司年度计划执行进度,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三、 培训 只有持续不断的强有力的培训,才能培养与保持公司持续发展与员工自我发展的后劲。为此,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员工培训制度和培训激励措施,并将员工培训计划落到实处。培训按地域分为国内评训与国外 评训,司内培训与司外培训。按岗位分为在岗培训、离岗培训。按内容分为:业务培训、技术培训、外语培训。培训旨在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与个人技能,不断提高员工及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并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更新血液与造血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了 学习 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业务经验,公司不惜重金分期分批地组织员工到国外参加交流与培训,并先后选送6名业务骨干进修并获取新闻系研究生学位, 目前 公司尚有十余位同志正在接受MBA、研究生、双学位及强化外语等的培训。不仅作为一种福利,更作为激励员工、保持发展的重要手段,培训在公司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 激励 有效的激励可使员工的个人 发展 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紧紧相联,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公司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管理激励与自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的员工和岗位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1、 分配激励:合理分配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公司严格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绩效挂钩,拉开档次”的基本原则,由公司对部门按其经营业绩核发奖金总额,再有各部门按照员工工作实绩核发月度及年终奖金。不同程度地克服了平均主义的现象,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2、 晋升激励:对有领导意识、开拓能力的员工,采用岗位激励,创造岗位和机会来发挥他的积极性,实现员工的个人设计。 3、 技术激励:对业务型、技术型普通员工,采用技术激励的手段,鼓励其走专家型道路,如公司大力提倡“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专栏作家”,对骨干员工在职称评定、奖金发放、评奖评优、培训、出国等都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大大保护了技术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成才铺路搭桥架设成功之路。 4、 培训激励:公司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可保送到国外参加培训,或参加业务、技术及外语的各项培训。 5、 岗位轮训:根据业务需要,公司对一些干部和员工进行岗位轮训,如现广告部主任为原编辑部主任,现在线服务中心主任为原评测实验室主任,现展览部主任为原编辑部记者……既丰富了员工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岗位技能,更发挥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 长期雇员激励:公司对司龄满10年、15年以上的员工均可享受公司出资,携夫(妇)到国外 旅游 等激励。 五、 保障 1、 在用工制度上,一律合同管理。在用工形式上,多种多样,只要适宜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不唯学历,不论全民、集体、合同工或临时工,公司均可吸纳。而工作不适应,工作无业绩者,随时可被解聘。通过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证了公司用工中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 通过为员工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家庭财产险,人身意外险,建立外地户籍员工宿舍,建立员工住房基金,切实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3、 建立 现代 化的办公环境,保障员工工作中享有快捷高效的办公通讯手段。 建立充分授权、服务为本、机制灵活的人事管理组织机构 “体制驱动行为”。 18年来,公司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垂直”管理体制。随着公司业务的迅速增长,营业范围的不断拓宽,垂直管理体制下的各块业务互相牵制,仿佛一个“连体婴儿”捆绑在一起,责权利不清晰,绩效挂钩不严谨,既不利于各块独立发展,又不利于调动大家积极性。人事管理机构亦是一统到底:负责定编制、定岗位、招聘、录用、评级、辞退、调资、激励、调动等,事无巨细,有关人事工作均由人事部负责。 为了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1997年公司提出“宏观管理,分散经营,独立核算,绩效挂钩”的“十六字原则”,并陆续成立了“ 计算 机世界报社”、“国际 电子 报社”、“微电脑世界杂志社”、“IT经理世界杂志社”、“展览部”、“信息服务中心”、“上海分公司”、“深圳分公司”8个分支机构。 为了适应“集团化统一管理,分公司独立运作”的需要,公司人事管理组织机构进行了重大改变:即变纵向集权管理为横向授权管理,变管理决策职能为服务支持职能,建立灵活高效的人事反应机制。 授权管理,充分调动了分公司及部门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更大大减少了管理的中间环节,便于直接管理,快速发现 问题 ,解决问题。服务支持职能,便于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迅速沟通,发现适当的人并协助安排在适当的位置。公司将人力资源视为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将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经营作为持续不断的活动,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 为了充分发挥公司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势,公司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强化服务职能,如公司在财务上实行大财务管理,财务部对口负责各块的业务;人事部门协助各分公司统一进行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与管理;公司办公室统一为各块业务提供综合后勤保障;出版发行部全权为公司报刊提供纸张供应、印刷、出版、发行等一条龙服务; 企业 策划部统一为公司及各块业务提供市场营销策划及公关宣传支持等,这样,既有效地节约了各分支机构的运营成本,又大大简化了管理程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团结配合、协同作战的团队优势。 在机构设置上,公司不搞“大而全”,公司两报两刊均只负责编辑及广告经营,而录入、排版、印刷完全依靠 社会 力量承做。专业化的知识结构、服务结构日趋合理,真正实行了“精兵简政,精兵强将”,不断提高了公司各项业务的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 人力资源建设与改革在我公司也只是刚刚起步,难题不断,阻力重重。但不能因 ,!为困难和阻力就气馁,就停止。 目前 ,公司虽已成为国内IT行业举足轻重的最大型新闻出版企业,但IT媒体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若不在内部进行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就不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公司已有的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就很难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也形不成公司跨世纪的整体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努力 学习 兄弟媒体的先进经验。愿我们共同努力去开发经营跨世纪的人才,实现跨世纪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论文: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变革管理学是构成西方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战略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的增强,关于企业战略的变革理论应运而生,为变革管理学增色不少。本文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方面介绍和评价了此理论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变革管理对我回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战略,变革,启示 “战略变革”包含两种形式的变革:一是企业组织的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另一种是企业战略的变革。前者是构成西方战略变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英国曼彻斯特管理学院教授伯恩斯(Burnes,2000)认为,组织理论也就是变革理论。在大量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文献中,也有涉及企业战略变革的内容,但它处于依附的从属地位。这与战略管理的产生时期较晚有关。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的逐步重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和难以预测性的增加,西方管理学界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关注亦与日俱增,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目前,此理论正在深入发展。而国内管理学界对它却较少关注,大多聚集于企业组织变革。然而,国内企业因复杂多变的环境而被迫实施企业战略变革的紧迫性亟需此理论的“智力支持”。因此,本文首先对此理论加以述评,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的相关启示。 一、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 我们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四个方面展开。 1.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 企业战略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组织与领导,企业各级经理人员理所当然地要履行这份职责。Prahalad Doz(1987)通过对20世纪70、80年代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最主要任务是管理战略变革。美国学者Gioia Chittipeddi(1991)利用单一主体的“讲道理”(sensemaking)和不同主体间的“给道理”(sensegiving)两个概念,通过对一所大型公立大学的战略变革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框架以帮助理解战略变革开始阶段的不同特征,并用这种阐释法来说明高层管理者或团队活动是战略变革发起过程有效性的关键。瑞典学者Bohman Lindfors(1998)分析了企业的战略结构和战略行动者(strategicactors)认知结构的相互间关系,并结合对1990~1995年瑞典经济衰退期间10个企业集团战略变革的纵向研究,鉴别了两种驱动力量。他们所说的“战略行动者”就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通过对其的战略意识体系和战略形势本质的分析,考察了理论结构、现实结构和企业组织的政治形势的内在相互作用,得出了“战略行动者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对于经济萧条时期的企业战略变革是必要的”的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isenhardt和麦肯锡咨询公司Brown(1998)通过对全球计算机行业12家典型企业的调研,并结合复杂性理论、时间节奏理论、进化论等多种学科知识,提出了在激烈变革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的新竞争战略——“边缘竞争”。她俩对公司高级官员、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与负责管理多个业务部门和多条产品线的业务整合人员的职能作了总结和归纳。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成立的“麦肯锡真正改革协作组”的研究(1995)表明:一批新型的中层经理人员是公司在变革(包括企业战略变革)方面表现杰出的原因。Floyd Lane(2000)从社会交流和角色的角度,而不是战略过程分析中常用的有限理性或政治性决策的视角,把战略更新(strategicrenewal)定义为伴随着提升、供给、使用新的知识和创新行为以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或产品市场范围变革的演进过程。他们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子过程:竞争力的定义、部署、修正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时间范围与当前战略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信息要求、情感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了经理人员个体的不同战略角色(strategicrole)间和经理人员之间的战略角色的冲突。美国学者Markoczy(2001)从界定一致性(consensus)的多方面性出发,构建了一个一致性形成的概念,并把它应用于战略变革的背景下,结合对三家经历不同战略变革的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在战略变革的早期阶段,一致性的基础场所不是在高层管理团队(topmanagementteams),而是在其它利益集团,尤其是在那些赞成和支持战略变革的利益集团。 西方学者们用认识心理学、社会学、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考察了经理人员在企业战略变革中的角色与行为。他们的研究领域已经从单一的高层管理者扩大到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战略变革全体经理层的参与性。由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角色的多样性和战略变革过程不同阶段的职能要求的权变性,他们间的组合模型是多变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对此作了综述。但是,他们的讨论重点基本落脚在职能上,而对于隐藏在职能背后的内源性能力驱动因素: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strategicthinking)能力和战略行动(strategicacting)能力较少涉及。而这两种能力的强弱与驾驭成功倾向型的战略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企业战略变革的另一重要群体:员工,尤其是作为企业成功要素的重要载体——关键性员工,没有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 2.战略弹性 弹性(flexibility)在变革管理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Prahalad Doz(1987)在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的战略研究中,对战略弹性(strategicflexibility)作了阐述。他们认为“战略弹性不主张长期的较大幅度变动,而是主张持续调整和精确微调”,而且“战略弹性要求有相当程度的多义性和多样性”(普拉哈拉德,2001)。曾因对组织弹性和战略变革的创新研究而获得“安索夫战略管理奖”的荷兰学者Volberda与合作者Rutges(1999)把弹性(组织弹性)定义为“一个组织拥有的若干现实和潜在管理者能力的程度,管理者据此可以加快提高管理控制能力和改进组 织控制力的速度”。在此基础上,他们把弹性分成三种类型:操作弹性、结构弹性、战略弹性,每种弹性的区别在于内部弹性,即迅速适应环境要求的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弹性,即管理层影响环境的能力。这里的战略弹性是一种与组织目标或环境相联系的管理者的非常规性操纵能力。当组织处于难以预测的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且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时,战略弹性是必需的。当然它需要非常规的技术、有机的结构和创新的文化的综合性组织支撑。他们提出组织的学习过程对战略弹性的形成是重要的。芬兰学者Tienari Tainio(1999)对组织变革中的弹性作了分析,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分析战略弹性,但由于战略和组织的有机联系,他们对组织弹性的研究结果对战略弹性还是有启发的。通过对组织的“弹性与刚性结构”的四种类型的分析,他们提出组织弹性的传统认识是有局限的,没有认识到它是高层管理者以循序渐进的执行程序来重组企业的快速决定。 综上所述,战略弹性作为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学习机制,其顺利执行与否和变革绩效密切相关。但是,战略弹性的构成要素、具体形成机理,尤其是组织弹性和战略弹性的关系,在已有的战略弹性研究文献中尚不多见,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对于战略弹性和企业战略变革的关系意义重大。 3.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过程的类型及性质;二是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20世纪70、80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一种是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另一种是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总体而言,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他们之所以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deWit和Meyer(1998)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的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一是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revolutionary)过程观点;二是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evolutionary)过程观点,两派观点各执一词。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主流观点认为,渐进式变革过程是主导过程。这一理论观点在战略管理案例中能得到相应的印证。但是,研究者们不大关注渐进式战略变革的具体实施方式、渐进式变革与剧变式变革的关系、变革过程的设计的成本收益权衡及风险防范等问题。 4.企业战略变革的障碍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企业资源配置方式的重组、企业内外部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更新,可以这么说,成功的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也是成功排除变革障碍的过程。Prahalad和Doz(1987)在对跨国公司和战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管理层认识和行动上的滞后是战略变革的重大障碍。造成认识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分裂、同质性管理体系在异质性经营领域的推广和过去成功经验的重复。引起行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权力重新配置导致的各级管理层分裂。另外,不能有效地使用构成管理基础设施的管理工具也是主要障碍之一。Johnson和Scholes(1993)认为,阻碍企业战略变革的因素包括日常惯例、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标识、权力、依赖性关系。 由上可见,管理学家们着重从认知、权力与组织政治、惯例等角度分析战略变革方面的障碍。但他们的分析大多局限在管理层范围之内,很少涉及员工、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和对管理层的权力制衡有重要意义的公司治理机构。 二、启示 虽然我国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了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不能原封不动地“移植”使用,但是,它对开拓国内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行动能力还是有借鉴意义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导致的竞争规则国际化,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逻辑正逐渐从“机会主义型”和“关系主义型”转变为“市场主义型”和“公平主义型”,战略管理在企业成长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不重视、不精通战略管理的企业是难以长大的。企业战略变革作为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环节必须受到重视。具体而言,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有以下启示: 1.管理者要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就企业战略变革的诱因而言,有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强制性变革和内部情况变动造成的诱致性变革。管理者较易注意前者,但对后者也不能忽视。 2.建立一个由高、中、低管理和关键员工组成的战略管理团队,对战略变革实施综合、系统管理。尤其要注重中层管理者和关键员工的角色和作用。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的有机联动性和关键员工对战略执行绩效的第一线真实感受和认识,是正确发起和实施战略变革不可或缺的要素。 3.培育战略学习机制,提高企业战略的转换能力。企业战略作为连接企业组织和环境的纽带,通过环境、组织和战略三者间的反馈式互动而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向性装置”。战略学习机制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组织学习是以组织为基本单位的知识创新过程,所以要充分重视各种形式的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使企业在实施战略变革时不会感到“积重难返”。 4.合理、谨慎地设计企业战略的变革过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企业战略的变革要经历发起、制定方案、贯彻执行(其间伴随着绩效评估)等阶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深入调研、认真制定和扎实推行,不能凭借“长官意志”而武断拍板,一蹴而就。 5.制定细致严密的排除战略变革障碍的方案,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受组织的“路径依赖”、经济人“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的影响,战略变革的障碍是复杂多变的。成功的战略变革是以有效排除变革障碍为前提的。 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企业家能力在企业战略变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成战略企业家能力的主要内容是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行动能力。我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要充分重视、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实现经理能力向企业家能力的转变,并不断提高企业家素质,在推动企业成长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企业家成长模式的升级。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诌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技术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各种社会活动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种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凸显了出来。越来越多的针对计算机的攻击行为对计算机的使用安全和信息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计算机的软件安全检测是保护计算机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几种主要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 【关键词】软件安全;安全监测;计算机安全技术 1前言 计算机的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是保护计算机数据的盾牌。要改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先要了解计算机软件安全监测的概念和基本情况,分析现存的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综述 计算机软件安全技术是否可靠决定了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是否让人放心。如果计算机的安全软件存在着重大缺陷,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开发安全软件,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软件安全检测,根据检测数据来对不同的安全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更好的解决软件安全问题。安全软件对于自身的检测是安全软件能够不断进步的试金石,检测行为能够在最小的检测样本中找出最多的安全问题,尽量避免安全问题直接进入用户的软件版本中[1]。而且,安全软件和普通软件之间还有着重要的差别。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安全软件和普通软件的缺陷发现方式不同。大多数的安全软件缺陷普通用户是不可能发现的,只有专门从事于网络攻击的黑客或者是专门从事于网络安全的人员才有可能发现漏洞,而对于普通软件,许多漏洞都是用户或者其他来源发现的,并非来自于测试人员。第二,安全软件与一般软件的修复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安全软件出现了漏洞,那么就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因为每晚修复一秒,都有可能有用户因为这个漏洞而导致财产损失。普通软件由于不涉及到安全问题,发现缺陷之后可以在下一个更新版本中修复。 3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步骤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一般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软件安全检测是通过检测软件,实现计算机各部分的联系和互动,来测试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软件安全检测有如下几个具体步骤:首先记性单元测试,对这个程序中的各种基本单位进行逐个的检查,排除基本单元可能存在的缺陷。第二步是把已经检验完毕的各单元组合在一起,来测试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存不存在障碍,保证系统各部分之间沟通高效。第三步是测试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每一条指令执行起来都能畅通无误[2]。 4主要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 4.1词法检测技术 词法检测技术是出现时间最长、使用最广泛的静态检测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检测程序源代码中有危险的C语言系统调用。这个测试技术实际上是在被测软件的接口处生成一个模拟输入,来检测被测软件的运行情况。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执行。首先是识别软件语言,然后再定语语言语法,最后生成用例,开始进行软件检测。 4.2形式化安全测试技术 形式化的安全测试技术要利用到软件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的形式和规格来对软件的运行状态进行说明,来提供软件的运营状态信息。形式化安全检测技术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其中包括了两种办法来进行安全监测。有模型检测,也有定理证明。 4.3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性测试技术 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测试技术采用的是通过某种极端情况来检测软件的稳定性,比如把时间调整到最不可能的时间点,让所有的事件通过表面合理的方式来进行连接,生成故障,然后再观察软件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故障注入的安全测试技术,是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技术,可以显著降低人工的工作量,让安全监测更加的充分。 4.4模型的安全功能测试技术 模型安全检测技术是通过建立一个模型的办法来测试计算机软件的应对和处理。在日程生活中,想要检验一个东西的可靠程度可以建立一个相似的环境来观察它的表现。计算机安全检测也是如此,建立一个安全模型,让软件在其中运行,驱使安全软件工作,观察它的工作状态。 4.5基于属性的测试技术 基于属性的测试技术有着两大优点。那就是互动性和延伸性。一般也要遵循固定的程序。首先要确定被测软件的安全规则,把它的安全属性带入到系统中,验证系统程序是否能够遵守设计的规则[3]。 4.6其他测试技术 除了以上这些测试技术,还有一些测试技术因为应用范围有限等因素,没有单独来说。这些技术有白盒模糊测试技术,也有分布式安全检测技术。近些年来,相关技术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我们期待着能够从这些新技术中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5软件安全检测的注意事项 5.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随时观察,随时修正。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和特性,我们要针对每一种计算机软件的每一个过程来针对性的设计试验流程。让最终的实验结果能够更加准确。 5.2检测人员的多元化 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行业,每个环节的专业倾向都不一样,想要做好计算机检测的工作,首先要保证检测人员的多样化。在进行软件检测的时候,不能只让软件检测员来负责,还要被测软件的相关专家来辅助。来自不同领域的检测人员互相之间协同配合才有可能把检测工作做好[4]。 5.3对安全软件详细分析在软件的安全检测过程中,要对软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区分出需求级、系统级和代码级。对于许多大型软件来说,除了以上三个级别,还有对软件的机构进行分析。安全软件检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时刻打起精神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对不同的安全软件使用不同的分析技术,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各种辅助工具配合工作。 6结语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是维护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尽可能的重视起来。本文首先对计算机软件安全的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对主要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 作者:陈传顺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软件检测论文:纺织品检测业务管理软件开发及应用 摘要为提高检验业务的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任务、人员、数据的传输和共享,设计开发了纤维检验业务流转的管理软件系统。本文介绍了纺织品检验管理软件的必要环节控制,为当前需要业务管理改进的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纺织品;业务管理;软件开发 纺织品检测业务管理是纺织品检验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业务管理不管是手工还是计算机处理既繁琐、效率低,又不方便数据传输、统计和整合。为了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准确性,相关单位都在着手开发相应的业务管理软件,以便实现办公自动化。但因各个单位业务性质、规模大小、业务繁简程度各不相同,采用的业务处理程序也就有所区别,难以得到推广。本文介绍了纺织品检验业务管理软件的开发思路与模块结构,各个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和完善。 1纺织品检测业务管理系统概要介绍 本文研究设计的纺织品检测业务管理系统,是对整个业务系统流程进行简单化处理的系统规划,此规划是完整性业务系统中必要性步骤的设计,此系统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是完整业务系统开发的基础开发部分,各单位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扩展功能。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涵盖检测全流程中的必要环节,包括对网上任务的评审、任务单的打印、自动分样、检测结果录入、报告审核、报告自动打印、检测收费核算、检测报告寄送、工作人员考核、检测报告状态对外查询和相关查询统计功能。考虑到各检测机构内部管理不同,业务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必要性公用性模块的设计,并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是各检测机构进行完整业务系统开发的基础开发模块,各检测机构根据各自业务需求也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对业务管理系统的严密设计,使整个业务流程的数据标准规范化、过程跟踪追溯化、管理数据严谨化。将样品受理部门、分样部门、检测部门、出证审核部门、证书寄送部门、管理部门通过业务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应用技术连接起来,通过建立可视化工作流程模型记录每一步工作流状态,以便于各部门更好地协作工作[1]。 1.1纺织品业务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1)缩短业务流转时间,建立高效流畅的业务处理流程主要体现在:加快样品登记、委托任务单评审时间,快速将委托任务分发给实验室,准确快速地出具报告,快速地将电子版报告上传给客户,将纸质版报告寄给客户。(2)增加信息数据可靠性通过调用标准模板,提高报告的准确度,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分析报告。(3)提高业务处理智能化降低对流水线作业人员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的要求,通过权限的设置,各个部门之间权限分明、信息共享,扩大信息查询的范围,可以按照任意关键字进行查询。 1.2系统设计思路 业务管理软件用于检验机构处理检验订单、评审委托任务单、分样、检验结果填写、出具报告、报告样品物流管理以及各类统计功能的业务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业务管理系统,可视化管理业务流程,将接样、分样、检测、出证、人员考核、报告寄送、费用核算等环节智能化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业务管理系统功能见图1。 1.3软件设计系统结构 系统采用B/S模式,数据库采用SQLSERVER数据库,开发环境为JAVA,中间件使用Tomcat6.0。详见图2。 1.4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检验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功能由七大模块组成:A.接样管理子系统;B.任务管理子系统;C.检测指标管理子系统;D.检测报告管理子系统;E.检测费用管理子系统;F.人员考核管理子系统;G.报告寄送管理子系统。其中A、B、C、D为检测流程控制主模块,E、F、G为系统辅助模块。详见图3。 2系统主要功能 2.1接样管理 接样管理是检测过程的起始点,用于确认一个检测任务的开始,即针对一个最终形成的检验报告对应一个接样管理记录,功能包括接样添加、修改和作废,相关内容涉及:流水号、样品名称、样品货号、采样时间、委托单位、付款单位(选择)、生产单位、来样时间、检测样品数量、预付金额、要求完成时间、录入人等信息。 2.2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是用于明确检测任务的具体信息而设置的,用于分离接样时因任务过多无法一次性填写,所以分离了接样基本信息和项目的输入,也是校核任务后流转下一环节的中转站。 2.3检测指标管理 检测指标管理是用于录入检测指标项的管理,根据任务书管理中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标准,确定每个检测项目的分类指标项,并输入该项目的检测结果值,最底层指标项来源于系统管理中的收费、考核管理,输入指标需选择记录检测人员,已完成系统整理的人员考核统计。检测指标管理支持选择检测模板,选择模板后相关的检测项目将与检测模板完全一致,可进行项目的添加和移除操作,从而提高录入检测指标的速度。 2.4检测报告管理 检测报告管理包括检测报告的生成和打印,检测报告的指标项在检测指标管理中已经形成,按检测报告格式进行套打,可在检测报告中选择模板,在检测模板定义中可与检测指标管理直接关联,生成打印报告时可不再选择模板,将直接套用检测报告模板生成。 2.5检测费用管理 检测费用管理是检测报告完成后的后续收费管理和已完成任务的费用查询统计,可查看检测报告中的所有项目和子项目的收费情况及总计,可查看预收费用和实收费用,根据客户或时间段进行统计整体收费情况。如检测中客户为签约客户,将从客户余额中直接扣除,并生成客户的费用日志,内容包括报告编号、客户名称、检测费用、余额和扣款日期,在客户查询报告状态中客户也可自行查看费用情况。收费处理中需输入项目为实收费用和收费完成日期。 2.6人员考核管理 人员考核管理模块是放置在系统管理的人员管理中,为了明确数据来源,此功能单独作为一个功能模块列出。人员考核的数据来源于检测指标输入,根据检测指标的考核费用指标进行计算。可按部门、人员、时间和检测项目进行统计查询,获得人员产值和检测情况。 2.7报告寄送 报告寄送是对检测报告寄送方式的企业进行管理,按已完成报告时间段批量打印快递寄送单,寄送单打印后自动将处理状态设置为已发送并记录发送时间,如需重新打印可选择任务或进入客户管理中打印单个寄送单。 2.8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针对系统基础信息进行设置的功能,包括客户管理、标准管理、指标项管理、收费、考核管理、检测模板管理、报告模板管理、人员管理和权限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前必须对基本系统信息设置完整,客户、标准、指标等信息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修改。 2.9客户在线查询 在外网开放报告查询和扣费日志查询,检测状态已接样和报告已完成寄出。扣费日志查询可查看检测费用的扣款情况。 3应用效果 本所开发的业务管理软件是集接样、分样、检验、出证以及会员一体化的专业纤检业务管理软件,采用多层架构分模块开发。该软件性能稳定,运行安全,操作简单,管理方便。运行一年多以来,业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工流转,无法记录中间拖延环节与错误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工作模式。应用管理软件后业务流转中样品的接样、分样、检验、出证以及做账等每一道程序都记载人员、时间、工作量及工作质量;流转中前后衔接、准确、快速地处理好每道任务。业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减少了检验业务中的等待、重复、不必要的协调等活动,简化不必要的表格填写,整合原职能分工不明确的岗位。同时方便采集、传递和共享数据,向客户提供便捷的业务查询途径。 4结束语 业务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需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检验规模的壮大以及业务需求量不断扩大,业务管理软件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更高效地发展检测服务管理。 作者:陆素梅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简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必要工具,但同时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不断深入,人们对计算机使用性能和安全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的功能由硬件和软件共同支撑,其中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赖以工作的基础,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技术又是确保计算机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是针对计算机软件不同的安全指标进行安全检测,该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以准确高效地识别出计算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在本文中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简单分析,以帮助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 0引言 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性能进行考评是在计算机的软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步骤,该步骤的顺利实施可以帮助相关技术人员找到软件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和安全隐患,并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进行修补,以保证软件的正确使用和推广。现行的计算机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无法完全避免漏洞和错误的发生,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相关技术人员采取科学高效的安全检测手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评定。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查流程及注意问题 1.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查流程 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检查时,软件多为大型的应用软件,该软件内部往往包含着由多人开发的冗杂子系统,因此对大型软件进行安全检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在实际的安全检测过程中通常将大型软件的子系统分割成互不影响的模块,对这些模块进行安全检测。大型软件的检测工作通常情况下先对模块进行测试,之后将各个模块组装成系统,然后对该系统的结构进行安全检测,最后在对软件整体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有效测试,以判断软件的性能指标是否与预期相符,采用这样的检测流程就可以实现对软件安全指标进行科学的考评。 1.2制定高效合理的软件安全检测方案 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检测之前,需要对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和特性进行充分的考察,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软件检测方案,以确保安全检测方案实施的高效性。在进行软件安全检测具体工作时,应邀请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人员参与,并再配备熟悉和掌握该软件特点的技术人员参与,另外还可以聘请多领域相关的专家参与工作,从多个方面对软件进行考评测试与修正,以保证计算机软件可以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 1.3系统化全面性的分析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一个冗杂繁复的过程,如何选择有效且可行的检测方案是执行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计算机软件做到系统化和全面性的分析。大型计算机软件的程序通常具有较大规模,在进行软件安全检测时就要求技术人员对软件进行代码级、系统级和需要级的细致检测,另外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时对同级别检测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技术分析。 2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方式 2.1形式化安全检测方式 通常情况下若是可以搭建准确的计算机软件数学模型就可以采取形式化的安全检测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往往采取形式规格语言进行使用,在检测的过程中常常使用行为语言、模型语言或是有效状态语言等规格语言。 2.2静态模型检测方式 静态模型检测方式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软件的具体行为和结构框架进行模型建立,在进行检测时实际就是对该测试模型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使用的设备对该模型具有可读性,并可以具体运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限状态机和马尔可夫链两种方法。静态模型的检测方法通常情况下采用系统化的建模检测方法,因此与形式化安全检测方法相比更加合理,不需要软件所有的工况都保持不变,而是通过对模型建模得出一系列的测试模型,当该模型经测试后与软件的期望值相同时证明该软件不存在漏洞。 2.3语法检测方式 语法检测方式是又一种较为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检测方法,该种检测方法通常情况下是基于语法特点在软件的生成功能接口处进行检测,对该接口处的语言和语法进行检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检测用的范例,通过改变计算机软件的上级输入条件,并在下级处检测不同输入条件下的输出结果,并根据不同的检测结果对软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2.4导入故障检测方式导入故障的检测方法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故障检测技术和动态检测技术的科学软件安全检测方法,该种方法建立在白盒模糊检测基础上并在操作中不需要冗杂的操作规范,但是在查找软件漏洞方面却有很大成效。通常情况下需要考评常见的故障和漏洞类型,并建立系统的故障漏洞树,之后通过对软件的人为测试以对软件的漏洞和故障进行检测,该种检测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安全检测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因此在未来的计算机安全检测中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5安全属性检测方法 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编程人员采取不规范的编程规则就容易导致软件产生安全漏洞和故障,因此在软件开发之前由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安全编程规则是保证软件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编程规范,之后按照确定的规则对软件程序代码进行检查,这种方法可以对软件漏洞的交互性和延展性得到及时分析。 3结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达到无可替代的地步,而对于大多数的公司来说数据安全是管理者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在信息安全体系中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日常工作中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科学高效的安全检测,是促进计算机软件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相关的技术开发人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真正保障软件使用者的安全应用,维护软件使用者的自身利益,促进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作者:鲁艳丽 单位:长春市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中心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对软件程序进行重新设计和编写,是预防安全漏洞、确保软件安全的主要手段。所以,计算机技术人员要不断努力,强化安全漏洞检测技术,保障计算机软件运行安全稳定。在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中,安全漏洞是对信息系统造成威胁的主要原因,所以,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的检测技术成了现今人们探索的重点问题。文章研究了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检测技术。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应用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软件的发展非常迅速。同时,源代码的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一些黑客通过代码中的某些漏洞对计算机的软件及系统入侵并破坏。所以,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已经变成了如今系统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 1计算机软件中的漏洞 漏洞是软件、硬件、协议实施中的纰漏,也是系统安全层面的缺失处,让未获取授权认可的攻击方对系统探访、攻击、损害。漏洞的自我特质面可从几个层面表征:第一,是在编订程序的环节内有某些逻辑类失误的生成,该种失误是由编订者粗心引发,较为常见。第二,是在软件的各个数据演算、处理的环节中,也会有某些逻辑类失误的生成,在程序模块中用中等大小同较小、较大的模块比对看出,非中等程序模块失误比率较高。第三,漏洞和软件系统的环境关联度较高。同一台计算机中各异的软、硬件版本、在配置不等的前提下,每各设备共组的软件体系同系统一致但设置不等时,都会有安全层面的缺陷处。第四,软件的整体系统漏洞和时间也有关联性,也就是说在时间长度的延伸下,曾出现的漏洞会被补修、更正,但新的漏洞也同时会更加显现。所以,计算机软件内的漏洞是长久存留的难题。 1.1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原发性 通常情况下所谓的计算机漏洞是指由于计算机软件自身含有某些潜在的缺陷和劣势,这些潜在的缺陷和劣势由于自身包含的特点可能引发一些风险或者说造成相对容易的攻击范围。计算机软件漏洞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计算机软件设计人员的操作存在失误。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计算机软件最主要的就是由于自身存在着缺陷才导致了后天的攻击性行为。计算机软件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很难考虑全部的设计因素,而且现在的软件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良莠不齐,这就决定了计算机软件在投入市场的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所存在的某些原发性错误引起的。 1.2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差异性 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范围很广,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软件,这些软件适用的工作区域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计算机软件漏洞和其工作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内即使相同的计算机软件也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漏洞特征。计算机软件的工作环境对于计算机软件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软件主要根据写好的程序代码运行,在不同的设备上,计算机软件的代码执行过程也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都决定了计算机软件漏洞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1.3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延续性 计算机软件都会不断更新,计算机软件的漏洞也会不断被修复,然后随着而来又会出现一些新的计算机软件漏洞。在使用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的漏洞会不断被修复,然而程序总会存在新的程序逻辑错误,这些新的逻辑性错误又会导致新的漏洞,计算机软件漏洞就不停地处于这样一个无限的循环中,除非一个计算机软件彻底被市场所淘汰。 2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的检测技术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计算机软件的不断被开发出来,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人也变得多起来了。目前,国外有关的专家研究发现,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大量使用,计算机软件的漏洞的数量和频率都变得越来越高。目前网络黑客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庞大,黑客的性质也发现了质的变化,越来越多黑客在利益的驱动下对个人和集体用户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击。在这种大环境下,只有计算机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检测技术才能应对这种挑战。计算机软件内的安全漏洞可检出的策略有2类:一类是静态模式的检测技术,另一类是动态模式的检测技术。 2.1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静态模式检测技术 最开始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静态检测就是静态分析,但是由于其检验的方式多停留在表面,因此,近些年开始逐渐对其进行研究与创新,静态检测也就逐渐扩充成为2种内容:静态分析及程序检验。其中,静态分析指的是对需要检测的系统程序进行源代码的扫描工作,从语义、语法等角度进行全面解析,同时直接分析待测系统程序的自身特性,利用这种方法寻找漏洞。而程序检验是指抽象系统内的程序源代码。主要借用检验方法,检测软件系统的程序是否符合计算机的需求,特别是对安全的需求,然后对程序中的安全漏洞存在与否进行判定及检验。对于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静态检测来讲,其更多注重的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程序的内部特性,静态检测的方法特点同检测漏洞的特点之间包含着密切的关联。计算机软件中的安全漏洞所执行的静态模式检测,最初是静态模式辨析,但监测的技术手段多侧重于表层。所以,在更深入的探究和研创后,静态模式的检测内涵得以拓展,既有静态模式辨析,也包括程序的验查。静态模式辨析就是对检查测试的系统程序扫描其源代码后,从语法层面、语义层面进行多方位的阐释,并把检测系统程序的特性予以直接化的辨析,借此探寻出漏洞所在。程序验查则是对系统程序中的源代码抽象化。凭借验查手段,检查软件内组的系统程序同计算机所需的相符度,以及能否同安全所需匹配。接着辨识和验查程序安全层面存在的漏洞。该种静态化的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法,更倾向于软件自身系统程序的内存特质,同时和检测漏洞特质有着较高的关联性。 2.2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中的安全动态检测 2.2.1内存映射 在攻击群体中,往往多用字符串末尾部位“NULL”字样的序列对内存做全覆盖,进而实施损害攻击。在代码页中实施的映射技能,可让攻击方作出字符串末尾部位“NULL”字样的序列对内存做全覆盖举动时,跳转至简易内存区域中的操控难以进行。从另一侧面来说,在内存的多个地址中,随机性地映射代码页,可缩减揣度地址而发动页面损害攻击的发生比率。 2.2.2非执行栈 近年来,攻击软件的举措多发生在对栈的破坏上,这是因多数操控系统内的栈所属的能写性和执行性所引发。在内部的变量存储中,栈的载体中有核心数组的变量,攻击方借此可将恶意的代码发送至栈内,并探寻出代码执行手段。而要规避栈的侵袭、损害可执行的有效策略为,更改栈内执行代码使其不可执行。这样更改后即便攻击方将恶意的代码送至栈内,但代码不可执行很好地缩减攻击的成功率,让程序不被损坏。 2.2.3安全共享库 某些计算机运行了安全性极差的共享库就会引发软件安全漏洞。共享库的安全度高可用对攻击方的损害行为很好的防预,而安全度低的共享库则易被损害。安全化的共享库是动态化的链接模式运作,在程序运作环节将多类安全度低、没安全性的函数运用予以拦截,并进行另外的测验,进而保证计算机软件整体的安全。 2.2.4沙箱 沙箱法是对某些损害性攻击的防预,即借助某一程序的资源访问限定来实现。如某些调动函数会被编入C语言中,而某个软件自身是不会有此种调动函数的。若出现了软件运行时有类似调动函数的运行,软件已经被恶意侵入。但在恶意侵害之前,运行沙箱对其做出限定,则在入侵后不会有不良损害。 3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应用 3.1预防竞争条件的漏洞 漏洞的成因中也有因竞争条件而引发的缺陷,对其防预的策略就是将竞争成因的编码执行原子化运作。编码是最小的执行单元,在运作程序环节内不会有任意状况对其实施干扰。原子化运作就是用锁定的操作,对某一特定的状况更改而衍生的问题予以防预,这样可对应用文件名体系实施间接化的调用,可表述出应用文件或使用的句柄。 3.2预防缓冲区的漏洞 对于缓冲区内的漏洞可借助软件程序内危险值高的函数验查来实施防预,将安全度较低的软件用高安全度的新版本替换。 3.3预防随机出现的漏洞 在对随机性的漏洞实施防预时,可借助随机性高的发生设备来进行。随机发生设备有着自属密码演算,可确保随机数流的高安全度。在软件被恶性侵害,对算法每一细微处都掌控,但数据流不会形成,进而起到防预能效。 3.4预防格式化字符串的漏洞 执行严密、谨慎的防预方案,直接性地在数码中运用格式常量,让供给方找不到可创设格式串的缺陷处。个数函数在不定参数时往往会有格式化字符串的缺陷潜藏,对此类函数运行时就要让每一参数的数目有保障,均衡稳定。 3.5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缓冲区漏洞,认真检查程序中的危险函数,使用安全的计算机软件,不用盗版软件和非法软件,时刻做好缓冲区漏洞的处理和防范。一方面要避免竞争条件漏洞,在竞争代码原子化操作的过程中,借助于文件句柄和其他文字描述字,保证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另一方面要避免格式化字符串漏洞,尽可能地使用源代码中格式常量,进而避免留下格式串机会,并防止随即数漏洞,提供安全的随机数据量,并对全部算法细节进行加密。 4结语 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的发展,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目前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产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潜在的问题。目前,计算机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开发的人越来越多,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恶意利用计算机软件获取个人信息、破坏计算机安全的人也就变得多起来了。目前,计算机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关的技术人员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才能有效解决计算机软件漏洞,给计算机系统一片绿色的天空,给人们的网络环境和信息安全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总括来说,当下的周边环境内,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检测技术演化为基础通信验查、基础计算机安全检测的手段。运行的每一软件安全性更多侧重在程度的编订、漏洞的遏制层面。所以,探究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类漏洞检测技术,并对该技术的运用辨析,是当下工作者需更深层考量的事务。 作者:陈国栋 单位: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研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软件的安全性能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也开始出现各种安全漏洞,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安全使用造成了很大威胁,因此,研究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软件安全;安全检测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的今天,计算机已融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1]。计算机的使用建立在相关计算机软件基础之上,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满足人们不同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尽管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其安全性一直是困扰计算机使用的障碍,也给互联网安全造成了威胁。所以在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其进行安全性检测已经成为了一项核心内容,这种措施能够有效帮助相关的软件开发人员找出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保障计算机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基本形式 计算机发展使得用户在软件使用过程中,对其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①用户安装计算机软件后,并不会对计算机本身的正常使用产生较大影响,如计算机运行速度明显变慢等;②在用户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许多个人信息被留下,计算机软件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与用户相关的使用信息就可能被泄露,从而影响用户的隐私保护,计算机软件声明周期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2]如图1所示。因此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利用一定的安全检测技术对计算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检测,并对其修复以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降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的一个过程,以找出程序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当前软件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动态和静态两种检测形式。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指利用相关检测技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的漏洞和缺陷进行系统性的检测,从而保证软件的功能达到预期效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安全功能和安全漏洞检测方面:安全漏洞检测是检测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缺陷及在计算机使用时产生的安全隐患,其停留在对普通计算机软件缺陷的检测方面,这类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软件升级或版本修复;而计算机使用的安全管理、授权、访问控制和机密性等是计算机软件安全功能检测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对计算机软件安全功能起到了检测判断的作用。 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有效的安全检测方法。鉴于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复杂性,简单的检测方法会导致软件中很多潜藏的安全问题不能被排除,所以开发人员一定要在了解软件的相关特性以及检测软件的使用条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同时在细节方面也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深化和细化。其次,对计算机软件的检测需要多类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尽可能多地排除软件中潜存的安全威胁,主要是因为软件漏洞存在于软件开发程序的各个环节,所以多元化的人员参与有利于实现检测方法的多样性,使排除安全隐患的几率更大。在软件安全检测过程中,除了需要具有专业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的人员参与外,还需要有了解软件工作和使用特性的人员,从而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检测,以排除更过的安全风险,满足软件使用的安全要求[3]。最后,在对软件进行安全检测的过程中,还要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测方法,选择前首先要对计算机软件检测的各种方案和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得出一般的检测规律,并结合具体要求,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制定合适的检测方案,将检测过程具象化。通过电脑模拟对制定的检测方案建立数据模型,而语言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模型实现形式化的表现。以上环节结束之后,再开始检测模拟系统,这也相当于对软件进行了运行和结构的安全测试。 3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具体技术 3.1语法安全检测技术 这类检测技术的主要检测对象是计算机软件中的语法,最终检测结果也会因为最初输入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其监测流程如图2所示。语法安全检测技术通常被用于检测源程序中的安全漏洞,该检测技术可及时有效地检测出系统函数与C语言库函数的切换,并及时恰当地作出处理,从而建立以语法为基础的测试数据。同时该检测技术还能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排除潜存的安全风险,保证计算机安全运行。 3.2动态安全检测 计算机软件运行环境的变量是动态安全检测的主要检测对象,它包括内存、栈等在内的诸多信息,主要是对漏洞等风险因素进行检测,其检测流程如图3所示。在这类检测技术应用过程中,如果计算机软件的漏洞被发现,就会自动完成相关修复工作。这种检测技术的使用,由于不需要修改计算机软件源码,所以很好地保证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安全[4]。随着计算机在商务应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普及率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商业机密的安全,这种软件的检测技术更加适用于商务性,从而也保证了在商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3.3静态安全检测 基于程序代码内部特性和结构是静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特征,这类检测技术的应用,需要事先构建合理的测试模型,以满足计算机读取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静态安全检测技术才可以被使用,静态检测技术中一种类型推断技术的检测流程如图4所示。在利用这种安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之后,再将测试模型和待检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计算机软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它们的期望就会一致。在当前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背景下,静态安全检测技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并且越来越多的安全技术人员投入到此研究中,静态安全检测技术必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并且在相关计算机软件安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4混合安全检测 混合安全检测技术实现了计算机软件动态安全检测与静态安全检测的结合,它吸收了两种检测技术的优势,同时也克服了两种单一技术中的劣势,所以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中有着较为优越的检测能力,从而使这种混合安全检测技术获得了更高的检测精度,扩大了检测的应用范围,也推动了漏洞检测技术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中的发展。如图5所示就是混合检测技术中的Fuzzing检测技术流程。 3.5基于web技术的安全检测 这类检测技术是基于web技术的逐渐推广和广泛应用,随着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之前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查技术,基于Web技术的安全检测技术在检测性能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成绩,它具有更优的灵活性、高效性和先进性。在检测过程中能够对计算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今天,这种检测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是一种必然趋势。 4结语 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是非常必要的,它为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和良好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且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相信相关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必将取得更多成果。 作者:关若飞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分析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定义及重要性分析 计算机软件安全对于保障计算机运行的安全十分关键,计算机软件是否能够运用于计算机中,也是需要对软件安全性进行评估,只有软件安全性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够满足系统兼容性并投入使用中。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利用多种检测技术发现软件设计的漏洞,并排除软件使用中的风险性问题,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运行。计算机软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软件,一般应用软件发生问题多为影响用户的应用体验,而无实质性的危险发生。而一旦计算机软件故障并遭受到网络攻击,则将影响计算机的运行,甚至系统崩溃。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对于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种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并根据软件类型和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安全检测,排除可能存在的软件问题,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和系统与软件间的兼容性、安全性。 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类型分析 2.1静态检测技术 静态检测技术,顾名思义是检测软件的静态故障。如软件编写代码的错误以及语法上的错误等等。由于网络攻击可能利用有缺陷的程序代码和漏洞来进行攻击,因此利用静态检测技术,排除软件编写中语法和程序的错误,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风险减免。通过测试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情况,利用“与”或“非”等逻辑输入形式,根据输出结果来判断计算机软件编程中是否存在相应的语法问题。 2.2形式化安全检测技术 形式化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是验证软件的合理性,根据软件设计的模型以及数理上的可行性分析,来证明软件使用的安全性。形式化安全检测包括对软件的数学模型进行检测,分析模型运行的可行性以及模型的逻辑性。同时也包括对软件进行定理证明,发现软件设计上的数学错误和逻辑问题,以避免风险性问题的出现。 2.3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性检测技术 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检测技术是较为常用的安全检测技术,也是较为可靠的检测技术。故障注入的检测技术,是利用生成的故障问题来观测软件运行时的安全性,即观测软件故障时的具体表现。故障注入即是模拟故障,通过修改软件内存和改变软件设计逻辑等方式,来模拟网络攻击和故障时计算机软件的通常表现。通过还原的故障状态,能够进一步评估软件在故障时的不足之处,以及检测软件自我修复功能的良好程度。在实际应用中,还能够结合硬件的故障注入技术,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同时检测,以排除软件与硬件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 2.4基于属性的安全检测技术 基于属性的安全检测技术,首先需要确定软件的安全属性,并根据安全属性的特点来评估软件程序编码中的可靠性。部分软件的编码表面上可以达到一定的安全性,但根据系统与软件的安全属性,则表现为软件在编码上存在不足,难以维护软件的安全属性,可见进行基于属性的安全检测是有积极意义的。 2.5其他安全性检测技术 其他的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比如“白盒测试”、“黑盒测试”以及建模测试等等。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多以软件的语法测试或功能测试出发,如基于“白盒测试”的安全检测技术,则主要从软件代码出发,发现编码中出现的语法问题。此外,还有基于软件功能进行测试,分析软件模型的功能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有效检测出软件设计中的问题,以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3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3.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流程分析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进行,需要根据计算机软件的大小而决定,对于组成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往往需要分步分区进行检测。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基本流程由模块测试、结构检测、功能测试、系统测试等多个步骤组成,首先模块测试主要是需要对软件设计与编程的早期问题进行检测,如程序算法、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对软件结构进行检测,软件结构是否完整,是否能够支持相应的软件的功能。其次是功能测试,检测软件在使用中是否可以实现特定功能,通过故障注入等方式,还能够检测软件故障时的功能可靠性。最后需要进行系统测试,分析计算机软件与系统的兼容性等等,以保障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功能的正常实现。 3.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注意内容 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检测时,需要把握好相关注意事项,同时也是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时的重要考虑事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种类较多,需要根据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和检测目的来进行合适的选择,同时需要按步骤进行检测,规范化检测程序,以保障安全检测的良好效果,发现潜在的软件风险问题。在软件安全检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全面分析,以综合考虑软件与计算机的兼容状况,才能够准确评估软件运行的状况。 4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种类繁多,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实际状况以及网络风险的类型而进行合适的选择。运用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将能够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 作者:廖肇军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中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分析 1漏洞产生的原因、形式及主要特点 1.1漏洞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形式 漏洞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弱点,其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漏洞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发设计人员的失误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其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分别是功能性漏洞和安全性漏洞。功能性漏洞主要是系统软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运行错误及流程错误等,而安全性漏洞主要会对计算机软件及整个系统的运行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1.2漏洞的主要特点 首先,漏洞的产生主要是在程序编制过程中疏忽造成的,而数据处理与计算相比会更有可能出现逻辑性错误。其次,漏洞与具体的系统环境之间是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第三,系统漏洞与时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旧的漏洞基础上可能会产生新的漏洞问题,其具有长期性。 2静态检测技术 最初期的计算机安全静态检测在本上指的就是静态分析,但是由于其验证方法的不同所以又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程序验证两个主要形式。首先对于静态分析而言,其主要是通过系统中各程序代码的扫描,并在语法和语义等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理解,随后对程序自身的特性进行直接分析,从而找出存在的漏洞问题。而程序验证主要是采用验证技术对系统程度能否存在安全漏洞进行检验,重点关注的是安全方面的要求。 2.1漏洞分类检测 在静态检测中,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系统程序内部的具体特征上,其进行检测的漏洞特征是与其技术特点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对安全漏洞的分类方法较多。对于大多数的检测技术而言,其能够有效覆盖的漏洞都具有一定的零散性,所以较难找出其在漏洞类型上的共同点。为了方便对其比较,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安全漏洞和内存漏洞。安全漏洞主要是指数据流的错误和偏差状况,而内存漏洞主要是指数据的储存与类型是否正确等。 2.2静态检测技术 2.2.1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中最为常用的技术方法是词法分析,其也是应用最早的静态分析技术,其将系统程序分解为若干个小片段,随后将其与嫌疑数据库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漏洞问题并进行评估和判断。但其只停留在语法检查上,还应在安全规则基础上通过特定语法形式对其加以描述,并利于规则处理进行相应的接收处理,随后将其装换成分析器可以进行接收的相关表达内容,并对系统程序的行为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 2.2.2程序验证 程序验证的主要方法通常有符号化法和模型检测两种,其中符号化法主要是采用将抽象模型状态转化为语法树描述公式,并对其公式的有效性进行判定。模型检测一般情况下需要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状态一一列举出来,但是由于系统软件自身的复杂性,其程序模型的规模较为庞大,因此主要是对其部分程序及属性进行抽象模型的构造,并通过内存建模来实现对时序漏洞的有效检测。 3动态检测技术分析 3.1内存映射技术 在攻击者常用的攻击当中,有一种以NULL界位字符串来进行内存覆盖,通过对于映射代码页的应用,我们可以将NULL界位的字符串跳转到低内存中的难度增大,换言之就是说将代码页随机映射到不同的内存地址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对页面的攻击。 3.2安全共享库技术 安全共享库技术主要是通过采用动态链接技术,从而使程序运行过程中拦截就有不安全性因子的函数的使用,并随时对函数的参数进行检测,该种当时在Windows以及UNIX上得到了较为广的应用。 3.3非执行栈技术 当前基于栈而进行的软件攻击事故相对较多,其主要是采用想栈中写入恶性代码的方式来进行软件攻击,因此最为直接的防范方式就是拒绝栈执行代码,由此才能使得攻击者在栈中写入的恶性代码不被执行。 3.4非执行堆和数据技术 一般情况下,堆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动态分配内存的区域,而数据段是在程序编译时已经初始化,因此如果数据段与堆都不执行代码操作,那么攻击者在其中写入的代码就不会执行,如果将其与非执行占技术相结合,会使写入的恶性代码彻底丧失执行的机会。 4结语 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计算机软件安全已经成为了计算机通信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通过静态检测技术以及动态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必定能有效的消除计算机软件方面存在的漏洞,大大降低计算机运行风险,提升其软件安全性。 作者:章立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软件检测论文:鼠标角位移检测的软件设计方法 1鼠标电路简化及光电码盘精度提高 将机械鼠标改造成为角度传感器,只需要用到其光电码盘及光电检测模块,因此可以将鼠标的电路图简化成如图1所示的形式,包括发光二极管、光敏三级管、鼠标芯片。光电码盘每转过1周能够产生36个脉冲,再由鼠标芯片进行4倍频细分,使得光电编码器每转能够产生36×4=144个脉冲。即最小能够分辨的角度是360°÷144=2.5°,显然精度不够高,因此我们可以在光电码盘前端加上两级齿轮传动,来将分辨率放大16倍,其最小能够分辨的角度是360°÷(144×16)=0.15°≈0.2°,如图2所示。鼠标光电码盘的大小一般为20mm,考虑到尺寸的搭配,齿轮可以选用玩具车上的塑料齿轮,这种齿轮价格十分便宜。其模数一般为0.5mm,如:1、3号齿轮可以选用40齿(直径20mm),2、4号齿轮选用10齿(直径5mm)。 2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采用VisualBasic语言编程。程序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芯片初始化设置,去除自动加速功能。其具体方法是,程序向芯片发送十六进制代码E7,命令芯片关闭自动加速功能,当收到应答FA后,表明设置完成。加速功能去除后,程序执行第二部分,检测并计算码盘转角位移及速度。该部分程序中包含1个时钟控件Timer和1个计数器Counter。当光电码盘顺时针转过1个栅格时,计数器Counter加1,逆时针减1,由此可以求得角位移。将位移对时间进行微分,即可求得角速度,其具体方法是,时钟控件每秒触发1次,并记录下计数器当前值与前一秒的差值Ti。一般机械鼠标采用PS/2串口输出,对于一些不支持PS/2接口的电脑,采用一根PS/2转USB串口数据线就能将设备插入电脑。当设备插入电脑后,电脑实际上会将该设备识别为鼠标设备,因此当光电码盘旋转的过程中,鼠标指针也会做出相应运动。从而鼠标指针移动的步数可以准确地反映码盘转过的栅格数目。通过捕捉鼠标指针,可以使得计数器Counter的数值随着指针同步变化。然而当码盘总是朝着一个方向转动,鼠标指针可能超出边界而停止。对此可以在程序中加入一个判断函数,当指针超过边界时,立刻通过SetCursorPos(X0,Y0)函数将指针调回原点重新运动。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3结语 本文提供了一种可快速将机械鼠标改造成为角度传感器的方法,能够实现一定精度的任意范围的角度测量.经过测试,其性能稳定。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无需开发单片机或者考虑外设与电脑的通讯协议,只需通过简单的编程或者直接运行本文所给出的程序代码,就能快速实现角位移及角速度的测量。 作者:唐灵俊 杨旸 周思柱 李宁 单位: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软件检测论文:安全漏洞检测计算机软件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于此同时源代码数量也不断增多,由于这些漏洞的存在,很多黑客就利用这些代码中的漏洞进入到计算机软件中实施破坏。因此,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系统安全最主要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更新速度加快,出现的漏洞越来越高,由于利益的驱使,黑客对其的攻击形式多样化。因此,在不断提高漏洞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需要寻找弥补漏洞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安全运行。 1计算机软件存在的安全漏洞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互联网中的信息系统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计算机软件中有很多的安全漏洞,因此很大程度上信息系统就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软件中的漏洞会对信息系统造成非常大的威胁,这就需要对计算机软件中的安全漏洞进行必要检测,安全漏洞检测是现代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中非常重要的课题。计算机软件漏洞是指计算机系统在编程时出现的错误导致的缺点,这些缺点非常容易使计算机软件产生一些安全隐患和计算机自身的危险,计算机系统对有恶意的网络信息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极容易出现对系统攻击行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在软件开发和研制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漏洞主要有两种:安全性漏洞和功能性漏洞。安全性漏洞指的是在大多情况下漏洞不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如果漏洞被黑客发现,软件运行时就会出现错误,严重者计算机会执行错误的命令,有很大的危害性。功能性的漏洞是指漏洞能够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比如运行结果错误等等。漏洞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系统编程时由于编制人员的疏忽很容易出现逻辑性的错误,这种由于疏忽出现的错误很多是疏忽大意所致。2计算机在运行任务时很容易产生逻辑性错误,不同大小之间的程序模块相比可以看出逻辑性错误的发生率很高。3漏洞和软件环境有很大关系。4系统漏洞和时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时间的延长,旧漏洞被修复但是也会产生新的安全漏洞。 2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的各项检测技术及应用 2.1安全静态检测 计算机软件安全静态检测,注重的是系统内部特性,静态检测和漏洞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目前漏洞的划分方法主要有安全性漏洞和内存性的漏洞。安全性漏洞对数据流的误差比较注重,很大程度上由于错误的内存形态而形成的;内存性漏洞对数据的准确性和类别有很大的注重性。因此,这种漏洞主要的检测技术方法就是在内部存储空间进行建模。因为静态检测方法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漏洞的处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所以,一些监测技术只能对漏洞进行必要的检测,但是一些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对漏洞进行很好的处理。安全静态检测方法主要是对程序的代码进行扫描,对其中的关键句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根据设置的漏洞特性和标准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关键语法是最早的静态分析法,它在分析时只对语法进行检查,把系统中的程序分为不同段落语句和数据库相互对比,如果发现有疑问,对其进行仔细的判断,从而进行检测;另一种检测方法就是按照标准进行检测。由于系统自身就是编程的标准,根据标准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描述,可以通过语法对其进行描述,最后对系统进行整体检测。 2.2安全动态检测 2.2.1内存映射很多攻击者在对软件进行破坏时为了达到目的,会经常用到“NULL”结尾的字符串进行内存覆盖。采用代码页映射技术,攻击者能够利用“NULL”结尾字符串进行内存覆盖。 2.2.2非执行栈目前,出现了一些栈攻击软件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系统中栈的执行能力,由于栈内包含了所有数组变量,所以,攻击者通过向栈中书写一些恶意代码,再进行代码执行。预防这种攻击方法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打破栈的执行力,使代码不能够进行执行任务。2.2.3安全共享库有些计算机中的安全漏洞主要是使用了不安全的共享库所致。安全共享库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恶意攻击行为。安全共享库有拦截和检测功能,主要是指使用动态链接方式进行程序运行,把不安全函数进行拦截和检测,最大程度上保护软件的安全。 2.3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的应用 安全漏洞检测技术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的安全应用,其中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中,其各项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第一,防止竞争条件安全漏洞应用。这种漏洞的应用一般是采用原子化处理竞争编码,这种编码有锁定功能,原子化操作进入锁定状态,详细的描述使用文件,很大程度上预防由于使用文件的变动使系统产生漏洞。第二,缓冲区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应用。缓冲区安全漏洞检测主要是对软件程序中的一些疑问函数进行详细检测来预防缓冲区安全漏洞。第三,随机漏洞预防应用。对于随机漏洞的检测和预防需要用到性能良好随机发生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准确的对随机漏洞进行预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设备有密码算法。第四,格式化字符串漏洞检测技术应用。这种检测技术的应用一般是在代码中使用格式常量。 3结语 有上文可以看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软件漏洞检测技术能够很好的对计算机中的漏洞和病毒进行安全检测,已经成为了现在计算机检测最实用的方法。软件的安全主要体现在编程和清楚漏洞方面,所以,需要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技术不断提高,使网络信息系统更加安全的运行。 作者:汪刚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法综述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流程 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系统规模比较大,系统中又包括了很多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又包括了很多模块。一般来说,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工作要严格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检测:对各个子系统中的模块进行测试;对软件系统进行组装工作;对计算机软件的系统结构进行准确检测;测试计算机软件的性能与功能;测试计算机软件系统。 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方法 2.1形式化安全检测 形式化安全检测,是以计算机软件数学模型为基础,运用形式化、规格化的语言,所构成的一种形式化说明形式。该种方法主要模型语言、有效状态语言和行为语言三种形式化、规格化的语言。形式化的安全检测所使用的检测方法,以模型检查和数学定理模型证明为主。 2.2语法检测方法 语法检测方法,是一种运用语法形式,对生成功能接口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检测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这种检测方法主要以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研究和反映为目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输入环境下,对计算机软件的不同类型进行的反映。 2.3以模型为主的计算机软件功能检测方法 以模型为主的计算机软件功能检测方法,在实现计算机软件行为与结构建模相结合的前提下,所组成的一种测试模型。这个测试模型具有满足检测机器要求的可读性功能。以模型为主的计算机软件功能检测方法与形式化安全检测方法,在进行对比后,前者将系统模型中的一组测试用例,运用该组测试用例对等待检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测试工作,在获得充分的信息证据后,证明待检测软件系统行为与模型期望之间的一致性。其不对待检测计算机软件的系统、规格说明之间的一致性进行检测。以模型为基础的安全静态检测方法主要运用有限状态机与马尔科夫链两种检测方法。 2.4模糊式检测模糊式检测,在运用白盒模糊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将传统检测方法和动态检测相融合,实现了传统检测方法的升华。虽然模糊式检测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其能够将程序中的bug揭示出来,并对现实中存在的错误模式进行验证,在软件发货之前,能够提示可能阻塞的攻击渠道。 2.5以故障注入为基础的安全检测 经过具体的实践证明,以故障注入为基础的软件检测方法,对于提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的自动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6基于属性的检测方法 通过将基于属性的检测方法和其他种类的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后,了解到该种检测方法能够全面的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安全漏洞的扩展性、交互性进行分析。在运用该检测方法时,要对计算机软件的相关规范章程进行了解,将规范章程作为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属性依据。然后运用安全属性检测计算机软件系统程序的代码,对计算机系统代码和规则的符合性进行严格的验证。 3结语 总之,计算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其自身的安全性能对人们使用计算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软件安全检测方法,最终有效的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计算机信息的可靠性,增强计算机软件的性能。 作者:段立峰 软件检测论文: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及维护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的开发效率也越来越高,各类软件的更新换代速率也直线上扬,软件工程也更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软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这一大背景下,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以及后期的运维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安全监测,其作为软件工程正常运行的核心板块,软件工程的安全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有着极大的意义。为了能够设计出更加先进的软件,进一步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就必须要对软件工程进行系统统筹,以此来构建新的通信系统,让系统更加稳定。为了加强软件工程建设,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对策提出。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对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与维护进行分析。 关键词:软件工程;安全监测;维护分析 0引言 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都带有时代特有的印记,当前,我国的网民已经突破了七亿大关,就是这些庞大的受众,推动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也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在这种信息化的大潮流中,软件工程日益重要,但却在发展中也因为软件自身的缺陷而带来了一些网络安全问题。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由于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屡次出现,而造成了一些严重问题。软件工程时刻遭受着安全风险,这些风险不管是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还是运维当中的系统原因,亦或者是人为的因素,都会给整个通信系统带来严重的威胁,造成数据的泄露,系统的崩溃和瘫痪,为生产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正是因为软件工程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就必须要让我们时刻的提高警惕,进行安全检测技术的提高,进行维护措施的制定,以此来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 1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与维护内涵 1.1安全监测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与维护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就必须重视软件工程安全检测与维护技术的研究[1]。因为在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软件工程经常会出现一些非人为因素的故障和安全问题,安全检测与维护技术就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保证计算机软件正常运行。在现实生活中,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检测方式,安全性方面的测试主要分为性能测试、渗透测试和验证过程三个方面[2]。 1.2软件工程维护 任何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软件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它的生命周期过程为定义、开发、运行维护。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也是软件工程最根本的目标。这也就告诉我们,软件在应用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非人为因素的错误或者问题,安全检测与维护技术就会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补、改进,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软件工程逐渐趋于完美,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环境[3]。 2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 2.1流程 第一,进行全面检测,由于整个软件工程是一个由多个个体集合而成的整体,因此,在进行检测时,就必须要全面,对每一个涉及的元素都进行检测,以此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这些问题后能够及时的解决,以此来提高软件的稳定性,提高软件工程的整体性能。第二,通过了全面的检测后,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检测,对软件的功能质量进行检测,并测试软件的功能运行是否正常。第三,需要对不同环境下的软件工程进行检测,以此来确保在不同的环境下也能够正常运行[4]。 2.2检测方法 一般情况下,软件工程的检测主要是基于数字模型而进行的,属于形式化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来提高软件本身的安全性能。静态检测包括词法分析;通过各信息片段与程序细节的比对来确定不同,以此来找到新的概念点,确定软件的性能[5]。程序解释;通过在原有的程序中嵌入新代码来进行软件保护,该技术不需要对原软件程序进行修改。而静态检测技术则包括一下几个步骤;规则检测;在进行软件工程构架时,都会有许多的软件系统支持,一旦出现不稳性,可以对这些软件和信息进行检测,通过对个体的分析来确定整体的安全性,避免由于人为失误而造成软件泄露。动态监测,包括了属性测试,这主要是对软件的各个部分进行检测,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找出不稳定因素。故障分析;这一方法是将可能的故障作为检测对象,并进行检测排除,以此来确定软件本身是否稳定。 3软件工程的维护 3.1软件工程的维护类型 软件工程的维护类型主要包含了适应性维护和改正性维护两种。适应性维护;主要是针对其所处环境而进行的维护,通过对软件工程环境的改变,来检测不同环境下其功能的正常性,并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复和调整,以此来让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改正性维护;主要是通过对软件的实际使用来发现其中存在的运维问题,通过软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进行针对性的维护修复。 3.2维护方法 对整个维护体系进行系统统筹,制定周期性的维护计划,对相关的软件进行维护、修复和后期的运维管理,以此来保障其拥有合适的运行环境。其次,要不断的提高维护的手段,要与时俱进,将新技术融合到软件维护上去,通过这些新的高超的维护技术来提高维护的水平,以此来确保软件的运行质量,以此来建立良好的运行新环境[6]。 4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与维护 4.1定期进行维护检测,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 为了加强对软件工程的管理,就需要时刻的保持警惕,并且需要实时的对软件工程进行监控,按照计划对其进行系统检侧,以此来查处系统中所存在的病毒和风险。在这种系统检测中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避免这些病毒的扩散,变被动为主动,以此来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在软件工程中流传的相关数据以及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送都需要定时的清理和检查,如果节点之间和所传输的数据之中存在病毒和风险,就需要及时的做出处理,以此来提高系统的耐受性,提高其稳定性,保障数据的安全。 4.2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性 软件工程内部所关联的核心技术决定了其自身的安全程度,为了提高其进行自我保护的力度,对于核心技术就必须要有自主性。由于这些核心技术一般都是多方参与,或者是直接进口,因此,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核心技术上加大投入,努力的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不断地进行突破,以此来保障核心技术的竞争性和保密性,避免一些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而造成的恶意攻击和网络的不稳定。也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突破,不断地对软件工程进行完善,提高防火墙功效,提高传送的安全性,才可以让软件工程在真正意义上获得稳定。最终保证软件工程的质量,确保其安全。 5结语 计算机在不断地发展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管是生产经营上,还是在日常的信息交往上,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而软件工程的发展则是让计算计技术进步的核心,也正是如此,软件工程的安全监测和维护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有新的技术被研发出来,因此要想符合时展的脚步,就必须不断研发新的软件工程检测技术与维护技术,从而符合软件工程行业的发展。为了让软件工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检测和维护的技术,为其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邵嘉伟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软件检测论文:电力软件缺陷代码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为了确保电力信息系统能够得以正常操作,进而强化系统功能,提高工作质量,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应及时改善电力软件代码缺陷检测效率低下、自动化效果差以及定位不精准等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软件缺陷模式的代码检测技术,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期望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缺陷模式;技术研究;代码检测 0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之后,美国首先提出了基于缺陷模式的软件测试,通过将此种方式与传统方式进行对比后可发现,其主要可以分成三个流程,即:首先,界定软件缺陷模式的含义;其次,找寻准确的IP,并运算出与模式兼容的元素;最后,采用自动化模式进行确定,同时也可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确认。基于缺陷模式的软件测试相对来说优势较多,能够测试出很多细微的问题缺陷,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本文通过研究后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测试效率,进而提高工作质量,为电力信息系统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1电力软件缺陷模式与模式库构建 (1)电力软件缺陷模式。通常情况下来看,普通的电力软件缺陷表示的是不符合电网的相关规定,导致用户在应用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多弊端。当程序在运行时发生软件缺陷的话,则会致使系统紊乱,无法正常运行。由于电力软件的研发时期不同,所以产生的软件缺陷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处于初始时期时,系统架构人员将会对系统软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如果控制失误则会造成缺陷,由于其在开发时期的隐蔽性较强,仅能够在后期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必须要在修改时期时进行大范围的修改,严重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成本费用的支出,所以此种缺陷是极其不利的[1]。当处于需求定义时期时,假设无法适应用户的各项要求,那么也会导致缺陷出现。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方案规划合理、科学,反之则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进行编码时,应采用正确的运算方法,编码失误也会引起缺陷。在系统维护时期,必须要正视各个环节,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维护,不然则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应用各项资源,有效改善电力软件缺陷,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除此之外,软件在运行时,不同时期进行修复所需要的费用也存在差异性,时间越长则成本也会随之升高,因此必须要及时发现缺陷。 (2)建立电力软件缺陷模式库。在建立电力软件缺陷模式库时,必须要立足于实际,以研究成果为基准而分析场景特点,进而创建出完善的电力软件缺陷模式库体制,找寻缺陷的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叙述保存,创建出相对完善的缺陷模式库,进而具备一定的定制性与配置性。 2基于电力软件缺陷模式的代码检测技术 (1)区间运算技术。1)区间代数。所谓区间,表示的是在程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而区间代数表示的则是代表以及运算变量位置的方式。在对软件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则是将录入的变量均看做为区间,致使中间变量以及输出变量最后均变为区间的一种方式[2]。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通过进行分析后可发现,在程序中应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应用变量关联,即:相同路径引进的隐含约束关系、赋值语句关系、条件限定关系以及别名关联关系。 (2)基于数据流的缺陷检测。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将缺陷检测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作为一个前向可能数据流的情况,数据流的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进行缺陷检测时,呈现为正向数据流,D=FORWARD;2)在进行缺陷检测时,L是可能状态集合的幂集,Ventry={ Start}表示的是L的常量值,即为边界条件;3)在进行缺陷检测时,∧表示的即为可能状态集合的U操作;4)G=( V, E, entry, exit),在此过程中V所表示的为节点集合,E所表示的是边,entry所表示的为入口,exit所表示的为出口;5)在进行缺陷检测时,F所表示的为由程序语句而导致的缺陷变迁现象。 (3)函数间分析技术。1)约束信息。针对约束模式状态机而言,由于故障类型不同,所以产生的约束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此过程中N代表的即为状态机均能够发生的状态,T代表的即为状态之间通过转化后所形成的集合,C代表的即为状态转化要求,Nfault代表的即为故障的具体状态,Ncons代表的即为约束形式状态。 2)后置信息。在进行静态分析时,针对函数来说,变量的取值区间对其所产生的作用比较大,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函数副作用的关注。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运算区间以及检测缺陷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运用计算方式,选择应用函数后置信息方式。 3代码缺陷自动化检测方式 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创建相对完善的代码缺陷自动化检测方式,检测流程可分为五个步骤,即:输入、基本分析、提高精度、自动测试及结果分析,在此过程中提高精度与自动测试最为重要。应用此种检测方式进行操作时,必须要结合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可包含以下几种问题,即:误报情况、漏报情况以及模式机理等。 4总体研究架构 首先,应对电力软件缺陷模式展开深入的探讨,并创建出完善的电力软件缺陷模式库,与此同时,也应研究提升精准的技术手段,并以此作为基础条件,而创建出代码缺陷自动化检测方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缺陷模式的软件测试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测试出很多细微的问题缺陷,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测试效率,进而提高工作质量,为电力信息系统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作者:李北星;常鑫 单位:乌兰察布电业局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探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其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机安全监测技术水平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全。通过计算机安全监测技术,人们能够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系统化的测试,有效识别并且排查计算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的概述,提出了几点软件检测的指导建议,为保证计算机软件安全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软件检测;计算机安全;检测方式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应该注意的事项 从本质上来说,计算机安全监测就是检测软件的安全性,其检测过程也是在一个动态过程中测试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计算机软件的检测要求按照严格的操作进行,首先,在进行计算机软件检测之前,需要制定完整的检测方案。进行软件检测之前应该对需要进行检测的软件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在整体把握软件功用的前提下对软件进行检测。在进行测试方案的制定时,应该规定软件检测采用的测试手段、测试工具在进行软件测试时,能够保证测试过程的高效进行。另外,进行测试的工作人员应该是具有较强软件编写能力的专业人士,在进行软件测试的同时,原软件的编写人员也应该参与在测试试验中,这样可以方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进行软件测试的时候,只有制定专业的测试方案,配备专业的测试人员,软件的测试结果可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次,软件测试完成后,对测试信号的分析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分析测试结果时,应该保证对测试得到的信号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一般来说,一个计算机软件的代码程序十分复杂,包括大量的指令以及逻辑运算关系,这就要求在分析测试信号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要细致认真,除了保证软件能够正常应用以外,还应该尽可能考虑到软件后期的升级维护接口功能。与软件测试方案的制定相似,软件测试结果的分析也需要制定流程化的处理方案,在分析软件过程中要求采用合理的检测技术,专业化的检测人员,以负责的态度完成软件测试的后期工作。所以说,软件测试是一个系统化的庞大工程,技术检测和测试处理均需要专业的处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2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方法 2.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流程 一般来说,在进行计算机软件测试的时候,检测流程常常根据软件的系统结构进行。由于计算机软件由很多模块构成,所以常常遵循着从模块测试、组装测试然后再到系统结构的安全监测,检查发现模块没有问题以后在进行软件功能的测试,以上结构均未发现问题,则进行系统整体检查。这种,由浅入深的测试方法可以保证测试不会丢失对某些软件功能的检查。其中,模块测试主要指对软件系统中最小的组成单位进行检查,只有从小的模块进行检查,才保证整体不出现大的差错。检查模块时务必做到检查细节化和全面化。在进行完模块检查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组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模块检查没有问题,但是组装的系统却仍然可能出现问题,诸如组装兼容性、软件漏洞等问题还是存在的。系统组装检查完成后需要对软件进行效果测试。效果测试的目的在于保证组装后的软件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只有经过上述全部检测过程,软件测试才算完成。 2.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方式、方法 2.2.1形式化的安全检测 该检测方法需要较强的计算机知识,由于它建立在计算机软件的数学模型智商上,要求在检测过程中严格依据现有的语言进行检测。目前人们经常采用的形式语言规格有三种,主要包括行为语言、模型语言的有效状态语言。形式化的安全监测是现在计算机软件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检测准确度较高,检测结果较为可靠。 2.2.2基于模型的安全静态检测方式 模型的安全检测方式在检测时应该先建立一个软件模型。在建立软件模型是应该保证该模型对于计算机是可读写的,但是模型的功能与被检测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模型化的检测并不能保证待测软件与建立的软件模型完全相符。在测试时候常常对测试模型进行检测,然后经过检测让模型测试的功能与原测试元件功能基本相符即可。模型化的测试方法需要建立软件的模型,常用的模型检测方法包括有限状态机或者马尔克夫链,相对来说,检测建模具有一定的难度。 2.2.3语法检测 计算机软件的语法检测主要利用指令测试软件的功能,主要的检测指标为计算机软件对输入指令的响应。即在测试过程中通过给计算机输入不同的指令,来观察软件对所输入指令的反应来判断软件是否存在使用问题。采用该检测方法是,需要定义大量的识别语言,而且也并不能完全保证语言指令类型的全面性。但是他既可以检测软件编写问题,也可以检测软件的安全问题。 2.2.4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检测该方法 经过实践检验,相对于其他检测方式具有很高的检测效率。主要体现在本检测方法主要利用故障模型,构建故障树,通过对模型输入检测信号,分析软件对于所输入指令的响应来判断软件中可能存在的故障信息。该方法可以检测出软件的安全性以及对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兼容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检测价值。 2.2.5模糊式检测方法 模糊式检测既结合了传统测试的优点,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简单来说,他是传统检测技术的再升级。它通过在白盒模糊的基础上,能够检测出程序中存在各种Bug,并且对潜在错误具有一定的检测效果。 3小结 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软件安全监测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检测方法逐渐出现,相应的检测技术也越来越高端。总之,计算机软件测试需要我们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创新方法,除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测试方法以外,实际的经验积累也是计算机软件安全测试必不可少的。 作者:顾建丰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 软件检测论文: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由于计算机网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检测才能够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重要部分,利用多种安全检测技术,来检测并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以提升计算机网络整体的安全能力。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定义及重要性分析 计算机软件安全对于保障计算机运行的安全十分关键,计算机软件是否能够运用于计算机中,也是需要对软件安全性进行评估,只有软件安全性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够满足系统兼容性并投入使用中。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利用多种检测技术发现软件设计的漏洞,并排除软件使用中的风险性问题,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运行。计算机软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软件,一般应用软件发生问题多为影响用户的应用体验,而无实质性的危险发生。而一旦计算机软件故障并遭受到网络攻击,则将影响计算机的运行,甚至系统崩溃。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对于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种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并根据软件类型和特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安全检测,排除可能存在的软件问题,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和系统与软件间的兼容性、安全性。 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类型分析 2.1静态检测技术静态检测技术,顾名思义是检测软件的静态故障。如软件编写代码的错误以及语法上的错误等等。由于网络攻击可能利用有缺陷的程序代码和漏洞来进行攻击,因此利用静态检测技术,排除软件编写中语法和程序的错误,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风险减免。通过测试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情况,利用“与”或“非”等逻辑输入形式,根据输出结果来判断计算机软件编程中是否存在相应的语法问题。 2.2形式化安全检测技术形式化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是验证软件的合理性,根据软件设计的模型以及数理上的可行性分析,来证明软件使用的安全性。形式化安全检测包括对软件的数学模型进行检测,分析模型运行的可行性以及模型的逻辑性。同时也包括对软件进行定理证明,发现软件设计上的数学错误和逻辑问题,以避免风险性问题的出现。 2.3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性检测技术基于故障注入的安全检测技术是较为常用的安全检测技术,也是较为可靠的检测技术。故障注入的检测技术,是利用生成的故障问题来观测软件运行时的安全性,即观测软件故障时的具体表现。故障注入即是模拟故障,通过修改软件内存和改变软件设计逻辑等方式,来模拟网络攻击和故障时计算机软件的通常表现。通过还原的故障状态,能够进一步评估软件在故障时的不足之处,以及检测软件自我修复功能的良好程度。在实际应用中,还能够结合硬件的故障注入技术,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同时检测,以排除软件与硬件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 2.4基于属性的安全检测技术,基于属性的安全检测技术,首先需要确定软件的安全属性,并根据安全属性的特点来评估软件程序编码中的可靠性。部分软件的编码表面上可以达到一定的安全性,但根据系统与软件的安全属性,则表现为软件在编码上存在不足,难以维护软件的安全属性,可见进行基于属性的安全检测是有积极意义的。 2.5其他安全性检测技术其他的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比如“白盒测试”、“黑盒测试”以及建模测试等等。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多以软件的语法测试或功能测试出发,如基于“白盒测试”的安全检测技术,则主要从软件代码出发,发现编码中出现的语法问题。此外,还有基于软件功能进行测试,分析软件模型的功能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有效检测出软件设计中的问题,以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 3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3.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流程分析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进行,需要根据计算机软件的大小而决定,对于组成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往往需要分步分区进行检测。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基本流程由模块测试、结构检测、功能测试、系统测试等多个步骤组成,首先模块测试主要是需要对软件设计与编程的早期问题进行检测,如程序算法、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对软件结构进行检测,软件结构是否完整,是否能够支持相应的软件的功能。其次是功能测试,检测软件在使用中是否可以实现特定功能,通过故障注入等方式,还能够检测软件故障时的功能可靠性。最后需要进行系统测试,分析计算机软件与系统的兼容性等等,以保障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功能的正常实现。 3.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注意内容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安全检测时,需要把握好相关注意事项,同时也是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时的重要考虑事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种类较多,需要根据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和检测目的来进行合适的选择,同时需要按步骤进行检测,规范化检测程序,以保障安全检测的良好效果,发现潜在的软件风险问题。在软件安全检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全面分析,以综合考虑软件与计算机的兼容状况,才能够准确评估软件运行的状况。 4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种类繁多,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实际状况以及网络风险的类型而进行合适的选择。运用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将能够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 作者:廖肇军 单位: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检测论文:软件故障优化检测方法仿真 《计算机仿真杂志》2014年第六期 1大型差异结构下的软件故障检测原理 软件故障检测技术是通过软件不同部分提取的异常信号特征,在根据软件故障的特征类别,进行定位的方法。其原理如下:将全部软件运行数据分为N个组别,针对其中的任意一组数据进行聚类中心的计算,从而获取一组规则,根据该规则能够实现软件故障检测。设置软件故障检测的聚类中心能够用Dl进行描述,对应的故障类型能够用d1进行描述,则能够得到下述模糊聚类规则:在上述公式中,yjk能够用来描述软件运行过程中第k个状态特征,Blk能够用来描述第L个模糊规则的第k个运行状态特征的隶属度。利用下述公式能够描述上述软件运行状态特征隶属度函数:在上述公式中,dlk能够用来描述聚类中心Dl的第l个元素,!lk能够用来描述上述聚类中心对应的扩展度。针对聚类中心进行差值运算,能够得到其余的聚类中心,从而获取模糊聚类的规则。根据模糊聚类规则库,能够得到该聚类模型的输出结果如下所述:根据上面阐述的方法,能够得到一系列软件运行状态特征的模糊聚类规则,对聚类模型进行优化处理,能够得到软件故障分类模型。在模糊聚类故障检测模型中,设置输入的数据是Yj,软件故障的类别能够用d1进行描述,则模糊聚类模型的输出结果是1,否则,该模型的输出结果是0。软件故障类型的检测误差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能够用下述公式进行描述。在上述公式中,全部软件运行状态特征的数目能够用pd进行描述。根据上面阐述的方法,能够建立软件故障检测的模糊聚类模型如下所述:根据上面阐述的方法,能够建立软件故障检测的模糊聚类模型。但是,如果软件结构呈现差异化趋势越发明显,软件集成性使得其整体结构的关联性呈现淡化。结构接口之间无明显衔接特征,将造成缺少明确的接口衔接特征进行定位区域指示,导致软件故障定位不准。 2基于差异结构融合算法的软件故障检测方法 利用模糊聚类算法进行软件故障检测,如果软件结构呈现差异化趋势越发明显,软件集成性使得其整体结构的关联性呈现淡化,由于缺少明确的接口衔接特征进行定位区域指示,造成软件故障定位不准。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结构融合算法的软件故障检测方法。 2.1软件故障检测信号融合处理利用信号融合技术,对软件故障检测信号进行有效的融合处理,从而为软件故障检测提供基础。其详细内容如下所述:利用窗口函数,能够对软件故障检测信号进行提取,提取公式如下所述:设置软件故障检测信号的初始值可以用C和D表示,利用下述公式能够对上述软件故障信号进行初步的融合处理:在上述公式中,JB(j,k)能够用来描述第一个软件故障信号的能量参数,JC(j,k)能够用来描述第二个软件故障信号的能量参数,对应的比率分别是ξB和ξC,而且需要符合条件ξB+ξC=1。KC(k,l)表示软件故障信号的低频系数,KD(k,l)是对应的高频系数。根据软件故障信号和对应的比率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下述结果:根据上述方法,可以将软件故障信号按照对应的比率进行有效的融合处理,从而为软件故障检测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2.2实现软件故障检测根据分布式协同检测方法,可以对软件故障进行有效的检测。其详细内容如下所述:在软件故障检测过程中,设置软件故障信号可以用Bk(m)(k=1,2,3)表示,则需要对上述特征进行有效的特征提取,特征提取规则能够用下述公式进行描述:根据上面阐述的方法,能够利用信号融合技术,对软件故障检测信号进行有效的融合处理,从而为软件故障检测提供基础。利用分布式协同检测方法,对软件故障特征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完成软件故障检测。 3实验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差异结构融合算法的软件故障检测方法的有效性,需要进行一次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利用VB++语言进行实验编程。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将三种不同功能的软件构成一个新的软件,则该软件具有较强的差异化结构。在软件故障检测实验过程中,实验数据如下所述:1)软件故障检测信号的数量:1000个;2)软件故障检测过程中的白色噪声信号数目:1000个;3)系统噪声:<5微伏;在实验过程中采集的故障信号图谱能够用图2进行描述。利用传统算法进行差异化结构下的软件故障检测,检测结果能够用表1进行描述。利用本文算法进行差异化结构下的软件故障检测,检测结果能够用表2进行描述。对上述两个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知,利用本文算法进行软件故障检测,在软件差异化结构相似的情况下,利用本文算法进行故障检测的准确性远远高于传统算法,能够为软件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利用不同方法进行软件故障检测,获取的检测准确率能够用图3表示。根据上图可以得知,利用本文算法进行软件故障检测,在软件的差异化结构相似的情况下,利用本文算法检测的准确性高于传统算法。通过上述实验能够得知,在软件差异化结构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利用本文算法进行软件故障检测,能够极大的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从而保证软件的安全运行。因此,能够将本文提出的基于差异结构融合算法的软件故障检测方法广泛应用在软件故障检测领域中。 4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结构融合算法的软件故障检测方法。利用信号融合技术,对软件故障检测信号进行有效的融合处理,从而为软件故障检测提供基础。利用分布式协同检测方法,对软件故障特征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完成软件故障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算法进行软件故障检测,能够在软件结构差异性较强的情况下,有效提高软件故障检测的准确性,从而保证能够对软件故障进行实时检测。 作者:汪伟熊婷詹雪单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商业会计论文:商业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会计管理的视野 尽管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有颇多争论,但是对于身处市场经济实践的企业来说,最为现实的目标莫过于“利润最化”。利润是收益和成本之差,追求利润无非有“开源”和“节流”两个切入点,开源涉及增加收益,节流涉及降低成本,“开源”与“节流”一并着手、相互配合,即为“成本效益管理”。 成本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成本效益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成本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在不同的条线,成本效益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方法,在有的条线,成本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的条线则不那么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虽然会计条线的成本和效益无法清晰地计量,但银行会计管理在事实上却蕴藏着成本效益管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管理的视野来探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一、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成本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成本中心来管理,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成本”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成本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尤其是“无形”的成本,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成本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成本,而且要讲求提高效益,同时,这里的‘成本“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而且包括诸如交易费用(广义上的交易成本)、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成本,特别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人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容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不容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成本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成本”、“产品成本”、“资金成本”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成本却常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恰是这种成本,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成本。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成本,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成本。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人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成本在银行总成本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成本是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管理权威性不足,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成本;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作,会计人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成本和损失。 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管理系统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管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 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目科目日结单日计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人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人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帐务信息的作业步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提高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因素”。 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其实,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管理部门来说,广大的会计人员就是“客户”,就是“市场”;会计部门提供的是管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人员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提高“客户满意度”;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管理产品”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会计管理的供求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态”。 银行会计管理会发生成本,也会带来效益。由于银行会计人员众多,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众多管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比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说,在会计作业流程设计上为基层操作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可以省却近300个动作;如果这项作业每日发生不止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按照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籍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人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籍。而在会计管理部门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后;会计人员只需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该文件以及与搜索关键字相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提高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野,将成本效益管理从管理部门抓起,收获的将是“乘数”的效果。对于原有管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更是有着显著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管理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形式、管理方式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管理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果,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科学结论。 五、提高员工素质,激发房工激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管理理念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公司应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公司的管理层规定每个员工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监督体制,确保员工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员工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制定的标准程序只会陷入僵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善经营程序和改善业绩的建议和想法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说,加强成本效益管理的“能动因素”是所有的会计人员,尤其不能忽视离银行会计作业流程和银行客户最近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 这家银行过去强调根据客户的要求迅速地转账或为客户办理定期存款。一位客户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最近换了工作单位,她想知道如何把新单位支付的工资存入原来的账户。柜员对客户说;她应到银行的客户管理部门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工资存入她现有的账户。这样一来,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位客户提出的要求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了解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如: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来的? 是否有汽车?有几辆?使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入是多少? 家里的资产和债务状况如何? 保险情况如何? 有几个孩子?几岁了? 这位柜员掌握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向这位客户介绍银行所能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如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贷款、保险政策、家庭抵押贷款、购车贷款、 教育贷款等。这些服务远远超过了这位客户原本这家银行的目的:直接进行工资转账。 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要使银行柜员发挥好能动作用,必须抓好三个要点: 第一,科学界定柜员职能。在推进会计电算化之后,原有的手工会计操作大量地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柜员是不是会成为一种逐渐消失的职业?非也。相反,柜员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之外还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坐销。这是对传统的柜员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而且,以原有的人员执行了新港的职能,这本身就是效益的体现。 第二,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柜员素质。用卡普兰的话来说,“在有效提供服务之前,这位银行柜员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对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了如指掌,掌握满足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都会银行意识到,有必要对一线柜员提供多年的培训,使之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的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 第三,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银行是服务性的行业,人力资源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必须激发会计人员的参与热情才能可持续地开展,它们是为会计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不竭源泉。 六、结语 只要拓宽视野,冲破束缚,我们其实可以在银行会计领域发现成本效益管理的广阔天地:改善业务流程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能够带来效益,优化组织结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能够带来效益,让快乐的柜员带给客户快乐的服务就是效益… 在很多时候,成本效益管理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关键是要融入创新的思考,把成本效益管理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随时保持一双机智而敏锐的眼,随时保持一颗聪明而敏感的心。 商业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思考 摘要:本文将围绕战略管理会计(简称SMA)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使之能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商业银行 前 言 近年来,各种创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层出不穷。理论和实践均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战略管理会计(简称SMA)理论与实践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SMA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 一、背景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管理会计有依附性的缩小化倾向,被看作是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财务信息这个主体,所以其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辅助行为。使我国的管理会计从一个独立的过程缩小为依附性的后继活动,在本质上就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借助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譬如回归分析等,这些方法不但要求有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计量软件操作,这就决定了会计工作不仅有繁杂的计算过程,还要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得出的分析预测数据还要包含着一些假设条件,还要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和修正,不能直接与市场环境接轨。这就很容易造成“貌似天仙”的分析模型,却不食“人间烟火”的效果,从而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实务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专业人员缺乏造成组织性不强、理论模糊造成工作目的性不强等等,使管理会计的发展障碍重重,处于一种地位重要、效果不显着的尴尬境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它对企业运行的贡献已在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印证。但同时,西方理论也发现了其自身的一些缺点,于是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使得SMA横空出世。 二、SMA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从SMA的产生来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SMA更注重企业外部环境。SM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SMA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其中。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SMA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SMA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依靠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弹性、顾客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SM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SMA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三)SMA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驱动,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风险,SMA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SMA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传统管理会计一般偏重于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缺乏全面的、综合的风险管理。而SMA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生产经营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活动,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其他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SMA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规避可能的风险,如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行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出现的风险,流动性差而导致的风险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 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SMA的理论基础 从管理会计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会计是在吸取了管理学、行为科学、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管理科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研究SMA也正是基于将战略管理(简称SM)、经济学等科学运用于管理会计,并结合客观经济环境,形成了SMA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无疑它也是SMA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SMA研究的方法论,就是要运用其“普遍性”理论,将SMA活动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综合同化,构建一个与SMA理论相适应的思维方法体系,以解决SMA中的认识和方法上的问题,并能对企业管理活动中的SMA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细致地研究,探索其本质及规律性,使SMA适应客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经济学认为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决策,决策需要信息系统支持,于是建立SMA信息系统就成为SMA的必然要求,经济学中的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具有价值和成本,因此SMA信息的形成和使用应以信息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将信息的效果和经济性统一起来。另外,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也为SMA中的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管理学始终把改进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实务作为其目标,它关心的是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市场竞争和环境的变化,SM要求提供竞争优势方面的会计信息,这是建立SMA的直接动因之一,因此SM理论是SMA理论的基础之一。 (四)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注意了功能紊乱的设计所导致的功能紊乱行为。此外,管理者还可通过行为学在一定程度了解传统管理会计对行为的影响,SMA中的顾客价值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成本控制的行为观等都与行为科学密切相关。 (五)系统论分为平衡理论和非平衡理论。在研究和探索SMA时必须以“系统论”为基础和指导,因为SMA涉及面广、包含的因素多,所以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来描述、分析SMA内在的规律性。SMA中所要使用的一些基本范畴,如成本、效益等,如果仅仅从企业内部考察,而不从企业所属的更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来分析和考察,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计量和评价的,从非平衡理论来看:SMA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与社会环境的交流,它需要不断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向管理者提供信息。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SMA的必然性 在我国,SMA尚属新生事物。但基于以下几个原因,它必将在商业银行的管理中得到很快的发展。 (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商业银行真正开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商业银行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为SMA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有权适时地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并贯彻执行。这是SMA实行的必要前提。同时,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为SMA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目前商业银行正处于产权重组、调整和上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历史的潮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SMA的实行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科学管理,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然后才能通过有效的控制取得卓越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若能加以保持,商业银行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商业银行的方向有误或战略不当,随后的管理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可能会越走越远。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也使SMA的实行成为必要。 五、SMA在商业银行的应用 (一)成本分析的应用: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资金就是银行的产品,产品成本就是资金成本,资金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降低资金成本主要就是寻求负债的最佳结构,强调负债结构的同时,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负债和资产规模结构的动态平衡管理上,努力把负债结构调到最佳状态,使降低负债成本成为筹资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成本领先战略。 (二)产品和客户利润能力分析的应用: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过程中,会计部门要以战略的眼光高瞻远瞩:1(1)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就要特别注重开发成本,精打细算,尽量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使自己的开发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以成本低取得优势,这样,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营销的威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很重要。(2)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就要注重产品的高质量、服务的高水平等因素,在开发产品时,可适当增加投入,旨在取得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以赢得客户,这样,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就由重要转变为必要,营销的成本分析和成本在定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2.客户利润能力分析分存款户和贷款户,在银行吸收存款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应与信贷人员紧密配合,首先会计人员根据客户的情况作出预算,如:吸存的费用、存款的期限和种类等,将预算的收入与预算的支出进行比较分析,制定适当的战略;贷款时,会计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对贷款户的资信、效益、利润能力等的分析。 (三)竞争对手分析的应用: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外资银行规模大、实力雄厚;股份制银行能灵活地掌握政策,经营方式机动灵活;城市商业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机制灵活,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商业银行不应该在决策时只考虑内部情况而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应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应该在银行建立一个全面反映竞争对手情况的数据库,记录各种途径得到的竞争对手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制定市场竞争战略。 (四)价值链分析的应用:银行的价值链包括吸收存款活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贷款活动等,商业银行应理顺自己的价值链,选择不同的战略。1.会计部门服务客户的战略。会计部门应借助自身综合性强的优势,充分利用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吸收存款、扩大客户时赢得支持,加强同客户的交流,在办理业务时,协助客户选择适合的方式,尽量做到“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到高效、快捷,赢得客户的信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创、人赶我转”,就象罗伯特·卡普兰在其名着《平衡记分卡》中举过的“大都会银行”的案例那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是对传统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使员工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2.面向贷款户的战略。会计部门应对贷款户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确定风险等级,建立监测表,通过计算企业经营风险边际率等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出企业的经营风险、经济实力、贷款保证程度等情况,以确定贷款对象的风险等级,做到“防患于未然”。3.行业价值链分析,银行的行业价值链是指存款户、贷款户、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商业链。商业银行通过与同业中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分析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从而为制定新的竞争战略创造条件。首先,会计部门应确定行业的价值链和 各层次的收入、成本及资产状况;然后,分析自己在现在的层次上的竞争实力,努力寻求潜在的因素,以期达到维持竞争力长久的目的。 (五)业绩评价方法的应用:1.业绩层次法。根据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关系,可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分别考核每个层次的业绩。例如将商业银行划分若干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对其职能和责任目标进行考核。2.平衡卡评价法。银行的会计部门,通过把各层次的业绩评定和实际指标完成情况记录下来,来评定银行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以推动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实施。3.对比法。商业银行可连续拿出本单位的各项指标与其他优秀企业进行比较,评估自身的业绩表现。要查找差距。找出差距的原因;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建立自己的责任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战略。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愈来愈激烈。SMA的核心就是面向外部竞争,帮助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用SMA,势在,必行。 商业会计论文:滩商业信托会计监管问题的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商业信托 会计监管 监管主体 非正式制度 制度安排 论文摘要:面对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已成为商业信托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角度,分析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现状与问题,是重构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的有效途径。 由于缺乏孕育商业信托持续健康发展的 “土壤”我国商业信托的发展几经调整。为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托公司稳健经营,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对商业信托的发展和监管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会计监管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规范,商业信托会计制度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从信托会计监管的角度出发,探究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之路,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方面尚显得有些不足。 一、 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现状与分析 (一)会计监管的基础环境存在先天不足 从目前来看,商业信托公司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等根本性问题。尽管信托公司都已按照 《公司法》的要求,设置了完备的机构,规章制度也相对健全了,但 “形备而实未至”现象仍普遍存在,会计监管基础薄弱,导致少数信托公司忽视风险、违规使用信托资金 ,损害了整个信托行业的信誉。根据 COSO报告的 “五要素”理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监督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控制环境如果出现问题,其余的都将是 “空中楼阁”。 (二)会计监管规范缺失,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经过若干次清理整顿以后,有关主管部快了信托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 ,2000年以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通知》、《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新 《企业会计准则》、《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这些法规对于摒弃行业行政整顿的做法,加强法律监管,引导商业信托健康有序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从会计监管的角度立法则是近几年的事,发挥的作用尚有待实践的检验。 (三)会计监管主体的责权利不够明确 会计监管主体是会计监管行为的具体实施者,目前有人把会计监管的重任寄希望于信托公司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作为受聘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之一主要对公司领导负责。尽管会计人员的监督作为会计监管体系的部分制度安排,具有重大的基础作用,但从性质上来讲 ,它仍然属于信托公司的内部 自我约束行为,会计人员监管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采取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管职责来解决商业信托会计的违法违规问题,这一制度安排显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人主张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担负起信托公司会计监管的责任,但由于中介行业的激烈竞争,成本收益原则的制约,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很难处理好经济利益与业务质量、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其会计监管作用也就大打折扣;至于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则是会计监管规则的制订者和管理者,一般不直接参与信托公司会计监管,监管的权力较大,但责任不够明确。 (四)会计监管手段存在不足 会计信息化环境对商业信托会计监管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会计监管,就会大大提高会计监管的效率和质量。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较多的采用现场监管的方式,委派专门人员进入被监管信托公司,进行实地会计检查,而较少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监管手段,通过风险预警系统,对信托机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会计指标进行全面、连续的实时监控,进而根据其存在的各种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构建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的设想 新制度经济学家中,舒尔茨、诺斯、青木昌彦等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制度进行了定义,他们表达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简单的讲,制度就是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各种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笔者从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正式制度方面 正式制度又叫正式规则或硬制度,指的是某些人或组织自觉和有意识地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 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此它就成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必不可少的工具了。正式制度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鉴学习,也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酝酿形成,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还必须依赖于社会认可以及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 1.构建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信托公司会计等多方合作的监管框架,在制度安排上,明确各监管主体的权力和责任 (1)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制订规则,完善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商业信托机构的会计行为,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信托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抽查,同时负责监管为信托机构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实施对社会中介机构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2)要求具有一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为商业信托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由于社会中介机构没有由直接经济利益所带来的会计监管动力,又与信托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容易与信托公司之间形成“合谋”,因此要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让具有一定资质、能认真执行审计准则的中介机构参与商业信托公司的会计监管,避免让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成为一种与信托公司进行交易的例行公事。“乱世用重典”,对于违规的信托公司及协同舞弊的社会中介机构,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 (3)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划分,保证相互之间独立运行、有效制衡,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内部会计监管,依据《会计法》第四条的规定,强化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管应负的主要责任,充分发挥信托公司监事会的作用,夯实商业信托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 2.继续梳理现有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系统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一系列会计监管制度 (1)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监管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制度功能是允许资本雄厚、信誉良好的经营者进入信托行业,限制未来风险和制度风险。只有那些符合基本条件,通过严格审核程序的信托公司才具有经营信托业务的资格,并且对其经营权实行年度审核制,对违法、违规的信托公司,视其情节轻重实行程度不同的惩罚,直至退出商业信托行业。 (2)资产分开管理制度。即要求托管资产与公司的自有资产严格分离。资产分离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在各信托参与方之间形成一种监督制衡机制,有效控制风险。在资产分开管理制度中,明确信托基金由外部保管人进行管理,这对于限制风险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资产分离,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信托基金,可以大大减少骗取和盗窃信托基金资产的机会,同时,通过拒绝执行信托基金管理人进行违规操作的指令,还可以强化保管人的谨慎监管意识。 (3)投资比例限制制度。投资比例限制制度,又叫投资组合制度,投资比例限制的目的是分散投资风险,降低风险、制度风险,要遵循谨慎性、安全性、流动性、风险分散性的原则,限制投资范围,合理确定流动性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等之间的持有比例。 (4)信息披露制度。由于在竞争型、投资运营型的信托基金运作模式下,社会公众需要获得尽可能详细的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选择,因此信息披露制度成为一种运用越来越广泛的信托监管制度。对于整个信托投资监管体制来言,信息披露要求是监管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要不断加强和规范财务会计报告披露,在格式、内容上作出相应的具体规定。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信托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信托管理公司违法、违规操作损害信托基金所有人和受益人的利益。 目前,要以2008年信托机构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为契机, 加强会计监管。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有利于客观地反映信托公司的经营状况,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比性,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完善风险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便于包括委托人、受益人和监管当局等信托关联方对信托公司的了解,增进对信托公司乃至信托业的信任。对监管者来说,统一、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有利于其分析、评估同质同类信托机构的风险状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手段,强化风险监管的有效性。 (二)在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非正式制度方面 非正式制度是指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正式制度相对的一个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如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文化传统、习惯习俗、意识形态等。 非正式制度对于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短期难以内化为自己制度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是非强制性的,必须借助于正式制度的支持,尽管如此,非正式制度仍然是加强会计监管的基础与关键,并且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其根源就在于非正式制度的缺失。为此需要从以面几方面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非正式制度: 1.加强会计监管文化的建设 我国是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国家,非正式制度资源丰富,其中的监管文化演进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对监管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在信托公司内部弘扬会计监管和制衡的文化,努力发挥会计监管对改善经营管理的促进性作用,在信托公司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平等和信任的文化,逐步形成广泛的信任机制和平等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监管者的积极作用。 2.发挥商业信托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 自律监管 行业协会往往能站在信托公司的角度,与被监管者之间形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制,疏通信息沟通的渠道,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避免把信托监管变成信托管制。通过信托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规范管理,协调行业内部矛盾,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制定好自律规则和执业标准,发挥惩戒作用,促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宣传信托市场和信托产品,引导业务创新。 3.加强诚信教育,形成一个 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是一种社会控制力量,是社会秩序最根本的维系者。诚信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不断加强对信托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其他会计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科学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当然,要认识到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既要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也要善于利用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会计监管人员树立诚信观念,更新业务知识,从而使会计行为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商业信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的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总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正式制度不尽完善,但在构建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过程中,不能生硬的照搬西方的正式制度来监管,这样 “移植”的西方模式必然失效,所谓 “橘生于西为橘,橘生于东则为枳”。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实行严格的多层次会计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此外,在监管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监管工具,用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会计监管手段。比如,可以将信托公司的会计及其它管理信息通过网络浏览器与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建立连接,从而让会计管理软件产生的信息在规定的访问权限内,让公司外部的人员使用,加强对信托公司业务的动态监控。 商业会计论文: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 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世纪之交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如何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切实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我国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经营特点。这种经营方式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成本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在逐步面向市场的进程中,这种积弊的消极影响越发凸现出来。譬如,当人民银行决定于2000年9月21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以及300万美元以上的外币存款利率,迈出中国改革利率制度、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的时候,据了解,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在确定其各自的外币存、贷款利率时,手头并没有完备的成本分析资料。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自己产品的成本构成及相关信息的企业,能够制订出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在商业银行中推行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为提高经营效益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考虑到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集中在哪里?是否该循序渐进,抓住重点?以及如何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既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整个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解释和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竞争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亟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管理会计工作迟迟得不到开展的一个理由。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的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著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国内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象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就出来了。这也就是说,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周密的考虑,象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著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从业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种机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成本和收益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象真正的市场行为那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金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虽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还很大,但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的内在要求,以及逐步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都迫切要求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开这项工作。时不我待,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推行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当前,在推行银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机制,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实施。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入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的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看到,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 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是,要想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绝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化。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采用现金流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 总结前文所述,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紧紧围绕上述的工作重点,在现时条件下,特别是以利率逐步市场化为契机,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无疑有利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渐进式发展。 1.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提示我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完善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也不等同于成本会计,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财务会计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由此我们看到,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为标志,是推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2.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当前,银行业技术进步和电子化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同时,随着业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期望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外掀起了所谓的流程再造技术,即通过引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手段,以完善计算机应用流程为目标,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流程加以改造,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在国内,也有这样一种趋势,即期望通过金融电子化来赢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工作不可避免地也必须利用这个潮流,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将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正在或即将开始的计算机系统重构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 3.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算管理,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没有预算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明确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控制银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考核各机构、部门和产品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的体制下,预算的编制,除了工作量较大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障碍,而预算控制和管理却有助于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强化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强化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把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算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4.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银行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支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5.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盲目投资、盲目铺建营业网点、以经营为幌子随意支出、忽视投资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的不良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利润流失,严重影响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一些不良项目甚至成为未来经营中的沉重包袱。为此,管理会计有必要利用其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其规划和控制的作用,建立起系统化的项目投资评估制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项目投资严格进行可行性分析;推行这种制度,还有助于强化对管理会计技术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 另外,随着利率的逐步市场化,强化利率定价中的成本分析,为确定合理而有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无疑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对产品定价决策的最直接参与,对于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业会计论文:金融会计信息披露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影响 企业产权理论 1.企业产权的内涵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表明,企业产权包括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两个方面 。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虚构,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由于人 的有 限理性,交易费用的存在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这些合约只能是一些不完备的合约。这种不完备合约意味着 ,当企业缔约方组成企业时,每个缔约参与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 得到什么,并没有完全明确的说明。当实际状况出现时, 必须有人决定如何填补合约中存在的 “漏洞 ”,这就是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缔约方对企业合约未曾注明的情况的决策权 。同时,正是因为企业这个合约是不完备的,要使每个缔约参与人都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剩余索取权,是它对企业收益在扣除固定性支付后余额的要求权。 从理论上讲,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应相互匹配。若缺少剩余控制权作为保证,剩余索取权将只是形式上的、缺少经济意义和没有保障的;同样,若缺少剩余索取权作为动力源泉,剩余控制权将只是一种 “廉价投票权 ”,不 承担投 票后果 ,尤其 是不利 后果 (张维迎 ,1999)。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很难完全匹配,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公司治理就是要研究如何解决或减轻公司的问题。 2.影响企业产权安排的三要素 企业产权安排就是关于企业剩余控制权由谁掌握和企业剩余索取权由谁享有 。以下3个要素对企业产权安排有重要影响。 (1)股权结构。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安排与企业的股权结构具有状态依存性 (State—contingent)。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而言,剩余控制权通常由企业的控股股东掌握。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一般模式是,由股东选举董事会,再由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任命经营者,然后由经营者指挥雇员。控股股东通过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经营者,掌握着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反之,股权高度分散的企业,股东人数众多,企业的每个股东仅根据其投入的资本 (财务资本)拥有企业很小的一部分 “份额 ”,不可能每个股东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而这种情况下,董事会本身又体现为 “公共选择 ”过程,分散的小股东在许多时候无法使 自己的意志在董事会中得 以体现。换言之,分散的小股东权利的行使不能完全 由自己独立决定,而必须依赖于其他股东的决定,分散股东的部分权利因董事会 的公共选择而被和平“剥夺 ”。而且,由于拥有较小 比例的剩余索取权而无法给股东监督经营者提供足够的激励 ,导致 了分散股东都想“搭便车”而获益。因此,在股权高度分散的企业,剩余控制权通常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并不是要么高度集中、要么高度分散的离散状态,而是处于由高度分散到高度集中的连续分布。国别不同或地区不同,企业的股权结构差异很大。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产权法律保护水平负相关。在产权法律保护程度越弱的国家或地区,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中国是一个产权法律保护程度较弱的国家,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很高,要么表现为政府控股而 “一股独大”,要么表现为家族控股而 “一股独大 ”。因此,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大部分由公司的控股股东享有。 (2)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特征。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是与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特征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的控股股东掌握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毫无疑问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企业的一般股东,承担了企业的部分经营风险,相应地也享有企业的部分剩余索取权。 经营者是否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取决于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特征,它表现为专有性或专用性两种不 同的属性。无论专有性还是专用性都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 。专有性强的人力资本 ,市场稀缺度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对企业的租金分配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能够很方便地退出。因此,专有性人力资本的激励较多地与竞争性工资联系起来 (丛海涛,2004)。 专用性强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其他资源的互补性高,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专用性人力资本退出企业比较困难,不能获得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准租,这样就容易产生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 “敲竹杠” (hold—up)问题。因此,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激励较多地与剩余分享联系起来(丛海涛,2004)。或者说,专用性人力资本享有更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 (3)企业剩余的可计量性。并不是任何类型的企业其剩余的计量都是一件容 易的事情 。一般来说 ,产 品同质性高 、产品销售市场透明度强的企业,其剩余的可计量度就高:反之,如果产品同质性低、产品销售市场透明度弱的企业,其剩余的可计量度就低。在后一种情形下,如果企业的经营者享有太多的企业剩余,经营者就会利用手中掌握的会计政策选择权或者构造交易,为自身谋取更大的效用,导致企业剩余计量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受到损害。这时,让企业的经营者享有太多的企业剩余就不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安排 。一句话,企业剩余的可计量性也直接影响企业的产权安排。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安排与金融会计信息披露 1.商业银行剩余索取权安排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不应享有商业银行 的剩余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属于专有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专有性强的人力资本市场稀缺度高,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对企业的租金分配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能够很方便地退出。因此,不会产生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 “敲竹杠 ” (ho1d—up)问题。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属于专有性人力资本 ,即使不让银行经营者享有银行剩余 ,也不会产生银行经营者激励问题。只要给银行经营者高工资,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仍然能得到发挥。 (2)商业银行剩余的可计量性程度低。商业银行是基于 自身信誉发行一种对 自身具有索取权的金融证券,通过集聚小额存款 ,向资金需求者发放大额贷款的方式来发挥信用中介 的作用,履行资产转换职能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的 “产 品”主要由期限不同的贷款构成 。与一般企业产品的市场化交易不同,商业银行贷款采用 的是非市场化的一对一的合同交易方式。针对不同借款对象的信用状况, 商业银行每一笔贷款的交易条件均有所不同。因此,银行“产品销售”具有非透明性。表现在 :①对于外部股 东而言,银行贷款 的质量往往不易观察,有问题的贷款往往在短期内不易觉察得到 。②较一般企业而言,银行往往容易改变其风险资产的构成。③银行非常容易地通过贷款延期,贷新换旧等方式来掩盖有 问题贷款,达到逃避责任的 目的(潘敏 ,2006)。产品销售的非透明性,使银行剩余的计量非常困难。假如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享有太多的银行剩余,他们可能会在短期内通过对高风险借款人发放高利贷款来增加利息收入,从而提高 自己的报酬 。 2.商业银行剩余控制权安排 国有 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是 :国有股 “一股独大 ”。理论上政府代表 国家 ,拥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问题是政府像企业一样,也是一个法律虚拟,政府的权力必须 由其人 (自然人)行使 。政府控股股东对国有商业银行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要么由政府官员代为行使,要么由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代为行使,政府与政府的人之间存在委托问题。并且,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管理者与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股东,二者目标函数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发生冲突。相对于一般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安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值得深入研 究的问题。 政府将所拥有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 到底是“让渡 给银行的经营者 ,还是 “让渡 给政府官员,取决于何种安排最有效率。这里蕴涵着一个道理——产权安排的相互影响性 。科斯 曾经举 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农夫和养牛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是允许农夫保护自己的产权而使养牛人的利益受损?还是允许养牛人损害农夫的庄稼而对农夫予以补偿 ?这主要取决于哪一种产权安排能导致社会资源的长期优化配置。同样,政府的国有商业银行剩余控制权由银行的经营者抑或政府 官员 “”,也存在一个相类似的情况。并且依赖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 。具体讲 ,政府 的国有 商业银 行剩余控制权 的 “让渡 ”,随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 (绩效与经营状况 )的变化而变化 。设w为应该支付银行普通职员的合同工资,r为对银行债权人 (主要构成是广大的储户 )的合同支付 (本金加利息),n为股东的最低预期收益 ,x为银行 的总收入,那么:(I)当x w+r+n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良好,政府股东会将拥有的剩余控制权 “让渡”给银行的经营者,银行 的经营者代表政府股东,实际上行使着银行的剩余控制权;(2)当w+r+n x w+r时,政府股东为了实现最低预期收益 ,会重新选择银行 的经营者 ,银行 的剩余控制权将 由原有的经营者 向政府新选择的经营者转移;(3) 当w+r x w时,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广大的储户利益受到损害,影响 了社会 的稳定 ,这 时政府作 为社会事务管理者 ,会委派政府官员代表政府,实际行使银行的剩余控制权 。 在上述第一种情形下,即当x w+r+n时,政府股东将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 “让渡 ”给银行的经营者,是最有效率 的制度安排 。商业银行从事的经 营活动风 险较大,银行经营者的工作就是对不确定性做 出反应,决定做什么 、如何做。银行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经营者的企业家才能以及如何对银行经营者激励以便其发挥积极性。政府股东将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 “让渡” 给银行的经营者,使银行经营者不仅享有竞争性工资收入,还可享受一定的控制权收益 ,是对银行经营者的一种重要激励手段。同时,银行 的经营者掌握 了剩余控制权后,对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有利于保障政府股东在银行中的利益 。只要银行经营者尽到应有的勤勉义务,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保证X w+r+n,政府股东得到了预期收益,它的理性选择就是不干预银行的经营者。这时,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总的利益将最大化 。 在上述第二种情形下,即当w+r+n x w+r时,政府股东为了实现最低预期收益,会重新选择银行的经营者。这是政府股东难 “为”又不得不 “为”之事 ,政府股东往往难以选择出国有商业银行合格的经营者来 。政府是 由许多政府部 门构成的,政府部门又是由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组成。政府官员没有很多的个人财富,不可能承担做出选择的风险。因此,让政府官员选择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他们的选择权只能是一种 “廉价选择权”。真正有经营银行才能的企业家在这种选择机制下很难被选出。 在上述第三种情形下,即当w+r x w时,商业银行的 债务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以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身份 ,由政府官员实际行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通过小额负债构成的,即使是企业存款,单一企业的存款 占银行总存款的比率也非常低,其债务结构呈高度分散化状态 。当w+r x w时,银行的债权人——广大的储户利益受到损害,但是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往往 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单个债权人理性的选择是从银行提取 自己的存款 (江金锁,2008)。这样将导致发生挤兑,并引发银行的破产 。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银行与银行之间有非常紧密的经济联系,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往往一家商业银行的破产会引起另一家商业银行的破产,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一 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这种情况将迫使政府利用金融管制等手段来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以避免国有商业银行破产。这时,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将转移到代表政府的政府官员手中。 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安排是,政府股东享有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的剩余索取权,银行的经营者或政府官员分别在一定的条件下代表政府行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国有商业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安排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高度相关。 金融会计信息产权与金融审计 金融会计具有界定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功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依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需要依靠金融会计来计量。这是会计经济后果论在金融领域内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本身也存在一个产权界定的问题。因为既然会计具有经济后果性,会计信息背后就蕴涵着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针对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利,这就是会计信息的产权。金融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同任何其他事物的产权界定一样具有相互影响性。是允许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拥有金融会计信息产权,还是允许商业银行的股东抑或银行的债权人拥有金融会计信息产权?由于商业银行从事的是不确定性很大的经营活动,银行经营者要对不确定性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依靠金融会计为其提供相关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为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将金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给银行的经营者,可以增大银行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等)的整体利益,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 但是,当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不具备经营银行的才能、或者没有尽到应有的勤勉义务,如果让商业银行原有的经营者继续拥有会计信息产权,就不能做到银行的利益相关者 (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等)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时,客观上要求重新界定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产权。由于会计信息产权的转移会给原有的产权拥有者造成利益损害,并且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会计人员被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所控制,因此,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权的转移不会一帆风顺。为此 ,需要一种公司治理机制,能帮助金融会计产权在必要的条件下顺利转移。这种机制就是金融审计,由于审计具有独立性,不容易陷入经营者的控制之中。有了高质量的金融审计,就可以保证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权的有序界定,进而保证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的效率性。至此,我们找到了金融审计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的内在逻辑 :高质量的金融审计——保证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权 的合理界定——保证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效率性。所以,如果讲金融会计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一种保证机制,那么金融审计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安排的一种 “再保证”机制。 商业会计论文:商业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会计管理的视野 尽管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有颇多争论,但是对于身处市场经济实践的企业来说,最为现实的目标莫过于“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收益和成本之差,追求利润无非有“开源”和“节流”两个切入点,开源涉及增加收益,节流涉及降低成本,“开源”与“节流”一并着手、相互配合,即为“成本效益管理”。 成本效益管理是贯穿任何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对于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银行来说,成本效益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殚精竭虑奋斗的主题。成本效益管理是银行的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在不同的条线,成本效益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方法,在有的条线,成本和效益是明晰可见、可以计量的,在有的条线则不那么明显,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一般来说,“效益”要以“收入”来衡量,或者至少要以某种“产出”来衡量,但作为一项“内向”的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产出”并不易衡量,更无真金白银的“收入”可言,因此,会计工作的“效率”最接近其“效益”。虽然会计条线的成本和效益无法清晰地计量,但银行会计管理在事实上却蕴藏着成本效益管理的丰富内涵,本文试图从银行会计管理的视野来探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或帮助。 一、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大有可为 从管理体制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财会分设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结构下,银行财务管理承担了全行成本效益管理的主要职能,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定位于进行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提供结算服务等。根据这样的职能分工,银行会计条线很自然地作为成本中心来管理,在成本效益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两方面的偏差:一是主要强调“成本”方面,即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而对“效益”方面重视不足;二是在成本管理上主要强调“营运成本”,忽视全面的成本,尤其是“无形”的成本,从而使银行会计条线的成本效益管理显得狭隘化。 然而事实上,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中同样具有完整的内涵,在追求“账平表对、内控健全”的过程中同样包涵着成本效益管理的重大课题。银行会计管理不仅要讲求降低成本,而且要讲求提高效益,同时,这里的“成本”概念有着宽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工成本、营运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而且包括诸如交易费用(广义上的交易成本)、结算风险等隐性的成本,特别是在对结算风险的认识上,把控结算风险往往仅被视作会计结算人员的职能,在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容易受到忽视,但结算服务同样是银行经营的范围,结算风险一旦释放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致命的代价”。所以,尽管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不容易“定价”,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旦拓展了成本效益观,我们可以发现,成本效益管理在银行会计管理领域大有可为。 二、构建合理的会计管理构架 谈起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人们即刻反应出来的可能有“营销成本”、“产品成本”、“资金成本”等概念。它们确实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重要对象,但令人遗憾的是,银行的组织成本却常常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而恰恰是这种成本,将“先天”地影响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类成本。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运行成本,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组织结构是影响到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个“先天性因素”,是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项“致命的”、“隐含的”的成本。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来看,目前,会计人员在全体职工总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底,会计条线员工占全行职工总数的40%左右,相应地,会计条线人力资源成本在银行总成本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而,会计组织成本是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中不容忽视的方面。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是实行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行政体制下,统一法人的银行按照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被分割成具有很强独立性的板块,相比之下,客户不象是某银行的客户,而更像是某分行或某支行的客户,由分支行叠加起来的总行类似于一张“汇总”会计报表而不是“合并”会计报表。就会计条线而言,“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得会计条线业务管理权威性不足,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分支行各自为政,操作不统一,增加了会计制度执行成本;又如,分支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时常要受到本“块”其他部门的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制度规定操作,会计人员缺少防堵风险的权威支持,陷入“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风险不加防范,则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成本和损失。 近年来,我国银行纷纷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建设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各行普遍推行的数据集中在为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会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我们不妨把银行的技术系统比作“经济基础”,把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比作“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会计管理体制和构架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应于原来分散的信息系统,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管理呈现的也是较为分散的状况,而集中式的核算系统以及内部管理系统为增加会计管理幅度提供了条件,也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构建合理的会计组织框架,改变分散管理的状况,推动扁平化管理,加强会计条线垂直管理。一个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组织结构将有助于降低组织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是一件“效益无量”的事;反之,将造成组织运行不顺,加大内部协调成本和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会计运行效率。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再造业务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银行会计而言,电子化的核算和控制系统乃善事之器,是降低会计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的“基础因素”。 传统的银行会计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手工账、手工登记簿、手工控制贯穿了银行会计作业的整个过程,劳动成本高、劳动效率低、无法及时充分地提供满足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成为阻碍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突出问题。 面对落后的现状,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据统计,1995年至2000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为360多亿元;2001年,国内银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近300亿元!在大规模的投入下,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搭就,与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平台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这场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中,会计条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通过业务处理电子化,原先的手工会计核算劳动得到了巨大的解放,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然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还处于介乎业务处理电子化和经营管理电子化之间的阶段。就会计作业而言,目前实现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原有的手工核算和控制作业,以“仿真性”为特征,而手工核算和控制的具体做法的合理性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因而会计作业效率的提高并不彻底,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形成了一种“功能浪费”。以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为例,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映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见图示: 明细核算: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 综合核算: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 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初始源头没有分离双线,只要系统设计无误,此后的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总是相符的,分户账合计是恒等于总账的。见图示: 分户账余额表 凭证 科目日结单日记表 因此,所谓的总分核对无非是用日日的数据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反复复的验证而已,双线核算已经失去了手工核算情况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是一种浪费的会计作业,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再比如,传统上,银行贷款发放从受理、审贷、发放等过程均以手工传递,尤其是在发放环节,虽然有会计人员“审核”贷款的审批手续,但这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步骤,贷款是否符合发放条件并不在于会计人员的“审核”。因此,完全可以在计算机核算系统中将发放与审贷环节关联起来,使会计人员通过系统回显作“确认”来完成对贷款业务账务处理的监督,从而节省会计人员手工录入账务信息的作业步骤。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意味着,在核算系统建设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手工会计作业的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提高会计作业效率的可能性,再造会计作业流程,这是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因素”。 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其实,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同样应该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会计管理部门来说,广大的会计人员就是“客户”,就是“市场”;会计部门提供的是管理,也是服务;广大会计人员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以“做市场”的心态来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提高“客户满意度”;会计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提供新型的“管理产品”和优质的管理服务,会计管理的供求才能不断逼进“均衡状态”。 银行会计管理会发生成本,也会带来效益。由于银行会计人员众多,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有效举措辐射到众多管理对象身上,带来的是可观的乘数放大的效益。比如,对一家有近300个网点的银行来说,在会计作业流程设计上为基层操作优化或节省一道环节、一个动作,全行就可以省却近300个动作;如果这项作业每日发生不止一次,节省的作业更将数倍于这个数字!又如,按照传统做法,每年的会计业务文件到次年以汇编书籍的形式下发,基层会计人员想参阅某个历史文件时,需要凭记忆搜索,翻阅查找,若记错文件年份,可能要翻阅数年的汇编书籍。而在会计管理部门将历年文件集中通过网页后,会计人员只需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该文件以及与搜索关键字相关的其他所有文件,从而提高了整个会计条线文件查阅的效率。 因此,拓宽视野,将成本效益管理从管理部门抓起,收获的将是“乘数”的效果。对于原有管理基础薄弱的环节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更是有着显著的边际效益。应该说,会计管理无论在管理内容,还是管理形式、管理方式上,都大有潜力可挖,管理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聚了无数实践经验的提炼成果,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科学结论。 五、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热情 一个世纪前开始出现的巨型公司和科学管理理念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公司应使员工出色地完成具体工作,由公司的管理层规定每个员工的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监督体制,确保员工能够按计划完成任务,员工的任务则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需有创造性的思维。 而我们现今所处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成不变的工作可以通过自动化来完成,墨守上层领导制定的标准程序只会陷入僵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改善经营程序和改善业绩的建议和想法则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第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的“能动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对银行会计来说,加强成本效益管理的“能动因素”是所有的会计人员,尤其不能忽视离银行会计作业流程和银行客户最近的广大一线柜员。在罗伯特卡普兰的名著《平衡记分卡》中举过一个“大都会银行”的案例: 这家银行过去强调根据客户的要求迅速地转账或为客户办理定期存款。一位客户走进大都会银行并对柜员说,她最近换了工作单位,她想知道如何把新单位支付的工资存入原来的账户。柜员对客户说,她应到银行的客户管理部门签订一份授权书,授权银行直接把新工资存入她现有的账户。这样一来,客户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可是,这家银行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位客户提出的要求本来可以使柜员更详尽地了解这位客户的财务状况,如: 住房或者公寓是自己拥有的还是租来的? 是否有汽车?有几辆?使用几年了? 信用卡或付款卡有几张?是哪家银行的? 年收入是多少? 家里的资产和债务状况如何? 保险情况如何? 有几个孩子?几岁了? 这位柜员掌握了这些资料就可以向这位客户介绍银行所能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如信用卡、个人贷款、消费贷款、保险政策、家庭抵押贷款、购车贷款、教育贷款等。这些服务远远超过了这位客户原本来这家银行的目的:直接进行工资转账。 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启发性,要使银行柜员发挥好能动作用,必须抓好三个要点: 第一,科学界定柜员职能。在推进会计电算化之后,原有的手工会计操作大量地通过计算机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柜员是不是会成为一种逐渐消失的职业?非也。相反,柜员在传统的会计职能之外还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坐销。这是对传统的柜员职能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而且,以原有的人员执行了新增的职能,这本身就是效益的体现。 第二,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柜员素质。用卡普兰的话来说,“在有效提供服务之前,这位银行柜员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使其对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了如指掌,掌握满足客户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都会银行意识到,有必要对一线柜员提供多年的培训,使之从机械地满足客户提出的需要的雇员转变为客户尊重和信赖的积极的财务顾问。” 第三,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银行是服务性的行业,人力资源是银行最为宝贵的资源,银行会计成本效益管理必须激发会计人员的参与热情才能可持续地开展,它们是为会计工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不竭源泉。 六、结语 只要拓宽视野,冲破束缚,我们其实可以在银行会计领域发现成本效益管理的广阔天地:改善业务流程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能够带来效益,优化组织结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能够带来效益,让快乐的柜员带给客户快乐的服务就是效益…… 在很多时候,成本效益管理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关键是要融入创新的思考,把成本效益管理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随时保持一双机智而敏锐的眼,随时保持一颗聪明而敏感的心。 商业会计论文: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浅析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特色求生存、品牌求发展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发展的灵魂之所在,如何建设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会计专业,运用SWOT理论,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探析,提出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关键点、主要内容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特色会计专业;SWOT分析法;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校会计专业建设之灵魂,在加强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O世纪8O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析基本涵义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单位(集团)与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制定出适应单位(集团)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在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运用该理论分析的基本思想,有针对性的将其主要来自会计专业建设内部与外部条件优劣势作明晰的思辨,找出解决办法,以明确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促进高职高专层面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贵州商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个案优劣势分析如下: (一)会计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贵州商专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校发展史一样走过了60多年历程。从1947年创办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开始,到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省商业专科学校,到1993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专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会计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会计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在会计专业建设中,根据国家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开展经常性市场调研,从上世纪90年代未,逐渐将会计大专业细分为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等5个专业;主动适应区域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会计课程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外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新形式。 (四)依托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大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及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好衔接。 然而,在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竞争劣势与威胁,主要表现在: 1、特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在省级众多的经济类院校会计专业办学面前,学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不强,教学内容尚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色,在学科体系与实践环节上表现出“单一的中专技能+复杂式本科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学制分配方案上未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2、体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设置不够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虽然分离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但实质课程设置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学科型”体系。公共必修课未能体现高职高专以“够用为度,运用为原则”;而专业基础课未能充分体现高技能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强调完整性学科体系的多,体现高技能型课程体系的少;单项专业实训多,综合实践素质训练能力少。 3、科研不力,已有的前期会计专业特色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校级与系级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管理标准和激励机制不明晰。什么是特色会计专业,如何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如何管理与考核特色专业,对此未形成标准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制度支撑及基本标准,导致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不能高效进行;二是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会计、经营管理、统计”为一体的综合模拟实践性教学,没有很好地系统总结与发展,本世纪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习失缺,以至于综合模拟处于退化停滞状态。 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针对以上会计专业建设的优劣势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会计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著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会计类专业。同时要根据基本框架,紧紧抓住会计专业建设以下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第一,建立会计专业建设基本原则。首先,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其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会计课程体系,使之在会计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再次,大力推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最后,建立合理的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吸收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在岗会计专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师队伍成员,确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确定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6要素。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要点、原则及基本内容,确定特色专业建设要素、规范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流程管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效率,加快专业改造与建设。通过基本专业建设的常规性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会计专业建设以6要素为研究对象,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等,在对这6要素内涵性深入研究下,形成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6要素特色会计专业基本架构和闭路循环管理体系(图1): 三、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内容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涉及会计知识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框架及内涵建设6要素展开,同时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以形成管理与教学有机体。 (一)特色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以就业导向、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规格,以创新高素质技能复合应用型会计岗位的人才为目标。因此,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动态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养目标要主动契合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动态保持与现代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知识相结合,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技能跨岗位的复合型智能的特点,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二)特色教学计划 特色教学计划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特色人才的纲领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流程。为此,在制定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以国家高职高专政策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由会计院系制定指导性动态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下,按会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由各会计专业教研室制订特色教学计划,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计划;四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从必备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职业岗位技能三模块改革会计专业计划内容,使之体现计划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后,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批准,执行并反馈教学计划情况形成特色教学计划。 (三)特色教学模式 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EB(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4),从整体上构建高职财会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职业资格”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动态的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就业及升学的相关工作,推动专业建设,形成以培养适应需求为特色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2+1(2年校内教学,1年校内外实践教学)“需求一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首先,在课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会计这一职业岗位群设置需求能力的3大模块课程:基础内容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其次,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确定“需求一能力”课程模块内容。最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学时间动态结构,构建职业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图2)。 (四)特色教学内容 特色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会计复合性人才的“五力”发展,即“综合适应力+核心专业竞争力+实践操作动手力+关键岗位竞争力+专业特质表现力”。为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一是要以岗位能力群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从主办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到综合理财岗位,融人新的会计岗位元素。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设置实践课程。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摒弃课程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做到既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的需求。四是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能力结合,内控与分析决策能力结合,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中。 (五)特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要坚持传统与继承,又要开拓与创新,在教学中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充分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会计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特色会计专业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六)特色教学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等系列问题上建立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为内容,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平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举的评价指标。 (七)特色教学队伍 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会计专业上有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教学上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新型教师团队。教学上体现为用而教,教有所效,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 (八)特色教学管理 充分实施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学分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建立“学分绩点”。在学校层面,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如在办学资金投人、教师调研、外出学习等方面政策上的倾斜;而在院系层面,加快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结合,建立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学籍管理办法,作好对学制“1”实践教学年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切实落实校系两级学分制管理。 四、特色会计专业质量控制 (一)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环境与质量控制制度 为了有效推进会计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学校与教学系部应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要素、结构、程序等内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控制制度,形成校系两级建设的标准,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实施特色会计专业的活动。其次,系(部)各环节开展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建设活动,进行标准化建设活动各内容的分层分级组织实施。最后,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建设主要环节、内容、活动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特色专业目标实现的偏差与活动调整。 (二)不断改进与创新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部流程,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建立信会计学校时关于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之方法:一要培养造就会计人才“适销对路”的过硬本领,接受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检验。二要打造老字号会计专业品牌,以会计专业为依托,进行会计专业的改造;三要深化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本土化与会计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强中国特色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四要不断创新会计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会计人才,培养合格的区域经济复合性会计人才。 (三)提炼创新会计专业特色 秉承会计专业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挖掘与提炼会计专业建设特色。首先,从高职高专多年的会计专业建设中,提炼出属于各地区、各学校具有特质的会计人才文化精神,固化一种“校训+系训”的专业理念,体现会计专业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态势。其次,传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精髓,坚守诚信,坚持以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为原则,确立会计专业人才目标;第三,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坚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充分发挥会计专业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办学优势,以各种形式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界精英,真正实现与企业经济共同的“双赢”。 商业会计论文:新的会计准则建立后 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这个春天最吸引会计人眼球的事件,当然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谈及这场会计界的革命,就不能不提它对金融企业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了。 新会计准则是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背景下出台的,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果,国际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是未来新准则的影响。当然,新会计准则作为完整会计准则体系,和我们以前的会计制度相比,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化,而是会计理念的根本革新。会计不仅仅是核算和记录,而是通过分析,真正反映企业价值。 对银行业影响重大的新准则有四项。即: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 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在此仅择其要,就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工具、表外或有项目并入表内计量和列报、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测试等方面举例简要说明。 金融工具的影响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是目前我国股份制改制的国有银行、以及到境外上市的金融企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加强国际协调、降低上市成本和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看,现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商业银行改革的需要。《规定》和新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作出了新的归类。 金融资产分为四类,改变了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有助于更清晰界定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首先,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需要在期末按公允价值(主要为市价)计量,而且报告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其次,对于持有到期投资,该类金融资产在期末是需要按成本计量的,但要进行减值测试。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将某项金融资产划分为此类作了较严格的限制,目的是防范企业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主观随意性,以调节盈亏。第三,对于贷款和应收款项,该类金融资产在期末也要按成本计量,并进行减值测试。第四,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新准则要求企业需按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也就是说,这类金融资产在会计期间的价值变动不直接影响利润。 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第一类交易性金融负债,如企业为短期融资发行的、计划于短期内赎回证券。该类金融负债在期末应按公允价值计量,报告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第二类,其他金融负债。该类金融负债期末按成本计量。 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通常包括期货合同、远期合同、互换和期权。新准则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同时要求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以便及时反映交易的盈亏状况。 金融资产减值采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影响。现行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减值有规定,但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而言显得有些“粗放”,从而也成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另一个重要问题。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区别在于其承受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对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 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的减值损失比较准确,更能反映贷款的真实价值。在欧洲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已开始取代五级分类法,这对近年才熟悉五级分类法应用的城市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理论上讲,新准则有关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规范无疑对我国银行业长远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显得更为科学先进。但也正是因为金融资产减值测试和负债期末计价变动进入损益,对中小银行影响巨大,原因主要是资产质量普遍不尽如人意,贷款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不良率5%监管标准。而且,即使五级分类,仍然没有反映出真实的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我国银行的软肋,而应用新会计准则将使资产质量不高影响发展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表外项目的影响 城市商业银行在表外核算项目主要包括承兑汇票、贷款承诺、开出保函、贷款授信、抵押及质押品等,按照新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和或有事项准则,上述表外项目进入表内核算及披露。以一家中等规模(总资产150亿元左右)城市商业银行为例,上年末仅表外承兑汇票、贷款承诺、开出保函、对外授信总额近40亿元,如并入表内核算,对资产负债状况有较大影响。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影响 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本单位之前的会计报告中未作过披露。按照新准则,要对关联方企业详细情况进行披露。本单位关联方主要是股东,关联方交易类型主要是向股东发放贷款。这种形式的关联方交易在城市商业银行中较为普遍。银监局对关联方交易有严格要求,但在会计报告中披露未做出强制性要求,新准则实施后强制要求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合并报表的影响 按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拥有控制权的附属企业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它各类企业(包括三产公司),由于不属于同一行业,目前没有强制要求编制合并报表。按照新准则,如果要求金融企业将金融业以外的所有控制子公司合并编制会计报表,对母公司将影响很大。 商业会计论文:浅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商业银行;金融体制;新会计准则 摘要:管理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为依据,运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为手段,搜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编制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对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银行的管理中,是商业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实现价值最大化、防范经营风险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在这新一轮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更好更快地发展呢?本文将说明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中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作用,重点提出了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006年2月5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会,宣布我国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共同构成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将在2007年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真正接轨并达到趋同的目标。此次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于提高我国会计透明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学术界乃至商业银行管理界的观念也随之出现了质的转变与飞跃,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诸多商业所认同和应用。 1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可定义为企业为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收集、储存、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进行合理计划和控制所需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 1.1 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测算商业银行的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分析又称保本分析,在保本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盈利,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随时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盈利平衡分析具有经常性和预测性。盈亏平衡点亦称保本点,是指商业银行经营收入总额与其成本总额相等,利润为零,商业银行处于不盈不亏状态下的保本业务额。通过盈亏平衡点的分析预测,可以准确测算商业银行保本经营前提下的资产运用总量与结构以及经营成本。在测算中要根据前述对商业银行成本、收入、利润的界定及分析,合理划分各项成本的形成,正确计算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单位变动成本、单位收入等指标数据。属于混合成本的项目按规定方法进行分解,并把分解出来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别进行汇总,以保证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1.2 商业银行业务量及收入的界定 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量应是银行生息的资产总额,包括各类贷款、缴存中央银行及上级行的各项准备金、同业拆出资金及短期投资业务等。所以银行的“产品销售收入”就是银行的营业收入。是由于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而产生的收入,银行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部分。其中营业收入具有决定意义,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短期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等。因此,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由此可见,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扩大存款规模,改善存款负债和其它负债的结果,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益。同时,也不能忽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作为反映银行在报告期内全部经营成果的重要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三部分: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的计算方法如下: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按照管理会计的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应为:利润总额:营业净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1.3 以责任会计加强内控 责任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的要组成部分,即按职责不同将企业划分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并建立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根据承担的责任范围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成本中心对可控成本负责:利润中心既对可控成本负责,又要对利润能否实现负责:投资中心既对成本、利润负责,又要对投资负责。商业银行可根据各职能部门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小同作用,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明确规定各中心的权责范围、编制责任预算、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严格控制成本费用、评价考核工作业绩,根据成果与不足进行奖罚,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激励与竞争并存。 1.4 引入全面成本管理 管理会计运用的重要方面就是引入全面成本管理, 这是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重大进步,也是对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所谓全面成本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原理和标准化技术,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线 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层次、各门类、各环节实行成本调节与机会成本抉择的现代管理方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它具有完整性与广泛性、系统性与连锁性、主动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开始由业务经营型转向资源管理型, 将会给工商银行的成本管理乃至经营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一是管理主体由单个部门转向全行各部门, 管理范围由狭义转向广义, 从而进一步推动全行全面抓效益,完善效益管理机制。二是管理重点由事后核算转向源头和事中调节, 从而进一步推动全行经营管理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变静态为动态。三是管理客体由单一的数额转向责任与数额,从而推动全行管理机制的完善。 2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同时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也是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资金结算和周转速度不断加快,资金将不再受地域和国界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可实现全球任何地区闻的流动。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作用主要有下列几种。 2.1 促进商业银行实现集约化经营,加强成本核算 随着外部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通过外延扩张型经营模式已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商业银行必须探索开展集约化经营,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管理会计在业务体系上倡导实现垂直管理,强调建立一体化的责任中心,并建立成本控制的责任制.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其内部降低成本、挖掘潜力.并实现集约化经营。投入使用现代管理会计,使成本核算的基础进一步加强。能在编制综合经营计划解决了经济增加值在部门、产品、客户之间分解的基本参数中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风险计量及经济资本分配的问题后,成本费用分摊就成为准确度量分行、部门业绩,确定产品、客户的赢利性贡献度的重要工作。 2.2 有助于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 商业银行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而管理会计体系中有一套进行业绩考核的完整、科学的方法,为建立激励机制提供了客观、合理的依据。 2.3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作为内部控制的支柱的管理会计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行为,给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给控制提供科学的标准,并且有助于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和效率。银行管理会计一方面通过实时掌控银行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各环节、全过程的业务绩效状况,始终围绕实现企业总体绩效进行不断调控和完善;另一方面强化成本控制、加强对各种成本对象的绩效考核,通过应用最新的成本控制技术手段,为银行在当前及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帮助银行实现战略目标。 3 把握时代特征,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际及未来发展的管理需要,下面就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做些粗浅探讨。 3.1 优化组织架构,建立责任中心 提供决策信息并不是决策本身,但是有关的管理会计人员和领导他们的财务主管通常会参与银行的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结合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实际,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可在财务部门设管理会计岗位(或由财务分析人员兼职),承担管理会计相关职能,管理会计人员直接对财务主管负责。财务主管根据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综合平衡其他信息,直接为决策层提供建设性建议和决策信息。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建立责任中心,即把商业银行所属的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及个人,按照各自目标大小和责任层次高低划分为若干个单位,把责任单位视同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核算单位,这些责任单位就是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所控制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承担责任。 3.2 提供有力的管理会计理论 支持加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理论指导,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给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我们首先要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上很下工夫,要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并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深人探讨,为应用管理会计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其次要借鉴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其有益的内容为我所用。另外,学术界应深入实际,努力增进对企业管理会计实际的了解,进行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并参与创新管理会计工作的实践,以及帮助解决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3 更新观念,积极培养管理会计的专门人才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科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方法灵活多样,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果断的应变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所以,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既要认识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又要注重培养大量的管理会计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科学的基本识,熟悉国内外银行的各项业务的优秀人才,是管理会计能够顺利实行的关键。 3.4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对会计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形成管理会计有用的信息。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创造条件,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基础信息系统,为业务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各类数据。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基础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决策系统、业务控制系统、责任会计考评系统、评价分析系统等。同时建立金融信息系统,即将日常收集到的金融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各个责任中心执行责任预算情况的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控制业务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3.5 实行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组织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加强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我国也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成立管理会计协会,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让一些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考评,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为企业尽快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管理会计在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不仅仅为商业银行细分市场的投人产出进行成本控制,落实责任成本,而且它按照市场需求提供整体组合的资源配置的决策方案,是建立在顾客需求基础上的经济核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准入的加快,使得管理会计的作用日益提高,特别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使我国银行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如何抵挡外资银行机构进人中国市场所产生的冲击和压力,如何有效的参与国际竞争,在保证安全和适度流动的前提下,最终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经营机制的同时,管理会计必将在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业会计论文:对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几点思考—关于商业银行会计标准问题的讨论 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步骤,是我国加入WTO谈判的重要内容。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银行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制订将对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的规范、发展及银行经营与国际接轨发挥重要的作用。一、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及其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定位银行是一个重要的并具有影响力的经营部门。银行的经营活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因而,对银行业会计核算和报表的要求也不同,银行业会计准则是承认银行特珠需要的表现。按照我国会计界对会计准则的研究,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基本会计准则主要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包括企业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基本要求。具体会计准则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对各项会计核算业务和报告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经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分为以下三类: 1.通用会计准则。即为各行业共同经济业务的核算准则,如应收、应付款,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 2.有关会计报表的准则。如资产负债表等,主要用来规定会计报表应当及如何披露信息以及会计报表的基本格式等。 3.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所谓特殊业务是相对于通用业务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行业共有的特殊业务,如外汇业务,清算业务等;二是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如银行业、保险业等;三是特殊组织会计准则,如个人合伙企业等。从以上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分类来看,笔者认为银行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定位是具体会计业务准则中的特殊行业会计准则。银行一般会计业务要接受基本会计准则的指导和通用会计准则、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的约束,至于银行业特有的业务,应该接受银行业会计准则的约束。 二、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银行业会计准则既涉及会计理论和方法,又影响银行会计实务和操作。银行业会计准则是银行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概括,它往往表述为银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或指南,是判别会计工作优劣的准绳。不过,反映了正确的理论,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规范,实践上的可行性、环境的要求以及其他限制条件在制订准则时也应予以考虑。在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时虽有大量的国际经验可供借鉴,但要立足于国内环境,立足于我国有多年制订全国银行各项会计制度的基础和多年来成功的实践经验,进行广泛的调查论证,并能预见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富于前瞻性。我们对制订的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是:在战略高度上具有前瞻性,在理论研究上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在实践指导上要对银行业会计实务提供哲学意义上“方法论”的指导。 三、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应注意协调的两个关系 1.与税务部门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已经成为银行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因此,会计报表在不防碍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满足税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同时,银行业会计准则与我国现行税收处理办法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银行会计准则提供的规范性规定也应同时符合税务部门的要求。 2.与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应是替代关系,从国际惯例来讲没有并存的情况。会计准则打破了所有制界限,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银行业会计准则并不是原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简单翻版或仅仅换个称呼,而原来的银行制度对所有会计行为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治百病;银行业会计准则只是针对银行特有业务进行规范和指导,银行一些普通会计行为并不是接受银行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而是接受所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指导。要建立良好的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也需要时间。至于行业会计制度究竟要存在多久,则需要结合银行业发展进程及各种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四、银行业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及模式 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无外乎官方和民间两种性质,而民间性质的准则制订机构也大多有官方的权威支持或直接来自法律的授权,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公认性。权威性主要来自法律的支持,公认性则有赖于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我国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制订机构也是财政部,因此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应是财政部。又由于银行业是特殊行业,银行监管机关按照法律的授权,也有权对银行业颁布特别会计管理规定,因此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笔者认为,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财政部,都没有必要自己来制订会计准则,建议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认定或组建一个非官方机构专门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并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团体成员单位。 将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制订权限交由一个基本上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的民间机构,这是为了保证准则制订机构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从而更好地保证会计准则的公认性。公认性是权威性的有力支持,缺乏公认性的会计准则即使强制执行,其生命力也极其有限,而公认的会计准则自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组织应包括政府会计和银行主管部门、会计界、税务部门、银行和证券管理及会计职业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使之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其常设机构可以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为依托并在其支持下展开工作。该机构应设立相应章程、成立理事会,确定良好的会计准则拟定程序。该机构要针对目前银行业会计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的状况,特别注重我国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要将理论研究作为银行会计准则制订程序的组成部分。在拟定会计准则草案时,既要认真总结我国银行业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也要大胆引进国际上目前一些比较成熟的会计做法。拟定的银行会计准则草案,要经过一定的立项、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草拟、征求意见和听证等程序,经过多次反复后,一个成熟的银行业会计准则就可以出台了。 五、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银行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关心银行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并关心与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有关的风险,以及与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有关的风险。银行面临着变现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汇率波动、利率变动、市场价格变化和对方破产引起的风险。银行业会计报表应尽可能反映这些风险,并提供详细说明,以便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情况。银行业会计准则应对银行各项业务活动采取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进行规定,一般不涉及会计科目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问题。 囿于本人的认知程度,我认为我国银行业会计准则应涵盖以下一些内容,但绝对不会仅仅只有以下内容: 1.关于损益表项目 为了能使报表使用者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银行应在损益表中分别报告收入和费用的主要类别及金额。 银行损益表应包括但不仅仅限于下列收入和费用项目: 1)各项利息收入; 2)手续费收入; 3)证券投资收入或损失; 4)其他经营收入; 5)存、借款利息支出; 6)贷款和其他资金损失; 7)管理费用; 8)其他经营费用。 在编制损益表时应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第一,收入和费用项目不应相互抵销。因为如果将收益和费用项目相抵销,则将防碍使用者对银行各项单项业务的经营成果和特定种类的资产的收益作出评价。 第二,对于因下列营业行为所产生的收入和损失应该以净额分别作为收入或损失纳入损益核算: A.交易证券的出售和账面金额的变动; B.投资证券的出售; C.外汇交易。 2.关于资产负债表项目 银行资产负债表应按资产和负债性质划分和排列,并以一定的规律反映其相对的流动性。 银行资产负债表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资产和负债: A、资产: 现金与中央银行的往来余额; 国库券和其他可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票据; 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政府证券和其他证券; 向其他银行投放的资金和对其他银行的贷款; 在货币市场投放的资金; 对客户的贷款; 投资证券。 B、负债: 中央银行借款; 同业借款;各项存款; 本票、金融债券和其他书面立据的负债; 其他银行存款; 其他借入资金。 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一些限定: 第一,对银行资产和负债按其流动性的大致顺序进行排列,并与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大体一致。资产负债表列示的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不应通过与其他负债或资产的冲减而抵销。 第二,如果交易证券和可流通投资证券的市场价值不同于财务报表的账面金额,银行应反映证券的市场价值。 第三,要区分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和其他投资。交易证券是为在短期内重新出售而购入和持有的可流通证券。投资证券是为获得收益或资本增值目的而购入和持有的证券,通常保留至到期日为止。 第四,不应将贷款等项目作为投资处理。 3.关于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 银行报表的使用各方需要了解银行的或有事项和不可撤销的承诺事项,因为这些事项可能对银行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产生巨大影响,并有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银行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A.一般债务担保、银行承兑担保; B.与某项交易有关的或有事项,如保单和开出信用证等; C.与利息和汇率有关的事项,包括期权、期货、认股证、买卖特权、货币和利率掉期; D.其他承诺。 对于一些承诺事项,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经验,直接将承兑或保证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即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一边设有承诺及担保,资产一边设有“客户承诺和担保负债”及“承兑项下客户负债”。 4.关于各项期限的记载方法及准确运用 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种企业,主要依靠买卖货币时间差及利差赢得利润,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对各种存、借款及各项合同期限的记载方法都要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银行应以当前日至各种期限到期日的剩余时间为基础,将资产和负债按相关偿还期进行分类。分别按一定偿还期与利率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分别按对应偿还期和利率将银行资产和负债进行有序配比和有控制地错开,对银行头寸的调控及资金筹措具有重要意义。对银行来说,一直保持完全的配比是少见的,因为所从事的业务往往是条件不确定或类型不同的。错开状态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但也可能增加损失的风险。 进行这种分类还具有以下好处:可以准确评价银行的变现能力、受利率和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银行以何种成本进行负债到期的替换。 对个别资产和负债按偿还期分类,如可划分为一年内或一年以上也可以更加细分。银行对资产和负债所采用的偿还期应当一致。这可以明确偿还期的配比程度,以及相应产生的银行对其他变现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 5.关于表外项目 重要表外项目资料应按地理区域、客户或行业类别或其他风险情况来披露。这些情况可用以指明银行资产和银行可取得的资金在变现中所包含的潜在风险。这些资料是按地理区域、客户或行业类别或银行具体环境的其他风险的情况来反映。客户资料一般可按部门分类,如政府、公共机构和工商企业。 6.关于贷款呆帐及损失核销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即使是正常经营,银行贷款和其他信贷资金也肯定会有部分资金不能收回,银行不可避免会遭受损失。银行在对外报表时,要附带提供以下一些信息: 第一,要确定不可收回的贷款确认并予以核销的具体措施及相应的会计方法; 第二,要对贷款损失及准备金的变动情况进行明确说明; 第三,在资产负债表上要为日后贷款损失提取呆账准备的累计金额; 银行在进行贷款呆账核算时应贯彻两个原则:一是贷款已被具体认定为呆账后其损失金额应全部确认为费用,并计入当期成本,该项费用应作为贷款损失准备抵减相应种类的贷款账面金额;二是贷款未具体认定为呆账,但经验表明在贷款中存在潜在损失,这些损失也应确认为费用,但银行对这些损失的评估方法应前后保持一致。 当贷款不能收回时,它们应予以核销,并冲减损失准备。一般情况下,在完成一些必要审批程序,并且损失的金额是一个确定金额时,它们才能予以核销。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借款人在一个规定期限内未偿付任何利息或到期的本金,它们也可以及时进行核销。由于这种核销方式银行有一定的自主性,核销期限的具体时间不同,会导致贷款的总额和损失准备的总额的意义有很大差别。因此,银行应该公布这些贷款核销政策。 7.关于应收账款及坏账核销 银行应收账款主要是应收利息。银行可以决定对一些贷款不计提应收利息。例如,在借款人拖欠支付利息和本金超过一定期限如三个月的情况下。如果贷款已实际成为呆账,即使拖欠本息期限未达到不计提应收利息期限,银行也可以决定不计提应收利息。银行应当详细说明未计提利息的贷款的总额及确认的时间基础。 银行应建立确定应收账款坏账的基础,以及对这种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收账款坏账可以按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就银行未来损失或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在内的坏账风险计提准备,也可将账龄达到一定期限的应收账款,或债务已不可收回的应收账款直接作为坏账损失。 8.关于应付利息计提 银行应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分别按每笔负债约定利率逐笔计提本核算期应付未付利息;在特殊情况下,银行也可以采用其他合理的方法足额计提应收未收利息,但最高不得高于按每类负债期末余额和相应期限利率及按该档次负债最高期限计算的利息,采用这种方式计提应付未付利息,方法要固定,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变动。
信息管理论文:网络环境信息管理的论文 1网络环境下威胁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受到来自外部的攻击等恶意行为,部分系统在受到黑客等外部入侵或者攻击后,可能变为黑客利用的工具,然后再次攻击其它计算机。而学校信息系统的内部攻击主要是内部用户的不当行为,内部用户的尝试授权访问、探测预攻击等行为,如Satan扫描等都可能影响到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1.2资源滥用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校园网中的一些内部用户滥用网络资源,如利用校园网下载商业资料等,这样就让大量校园信息资源被占用。同时一些用户会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在校园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或者发送垃圾邮件,这些行为都增加了安全隐患。 2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模型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属于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构建动态的安全防护体系调整策略。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过程不属于单纯的技术问题,也并非将技术与产品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需要我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综合策略、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形成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学和学生,而大学生是网络中十分活跃的群体,因此,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P2DR模型,构建出了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计算机系统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漏洞,新的病毒以及黑客攻击手法也不断涌现,同时校园网络自身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构建好一个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后,网络管理者必须对该防护体系进行实时更新,并定期进行维护,以此保障该防范体系的稳定运行,进而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将安全策略作为中心内容,而安全技术为该体系提供支持,安全管理是一种执行手段,并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提高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以此让安全防范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在这个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安全策略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它可以在检测、保护等过程中指导和规范文件。可以说该体系中所有活动的开展实施,都是在安全策略的架构下完成的。安全技术为信息安全的实现提供了支撑,其中涵盖了产品、工具和服务等内容。信息系统中常用的安全技术有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和系统防火墙等,这些技术手段是安全防范体系中较为直观的构成部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缺少了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威胁。由于学校的资金等条件有限,在构建安全防范体系过程中,对于部分技术无法及时部署,这时候就需要以安全策略作为参考,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所有的安全技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目标与策略 3.1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安全策略、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制定出一个动态的信息安全防范方案,并根据该方案构建安全、稳定、易于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保障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是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提高学校主干网络的稳定性,以此保障校园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其次,不断完善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运用有效的安全防护手段,严格控制访问并核实用户身份,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第三,避免校园网络中内部或者外部的攻击、破坏,维护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第四,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防护体系应该尽可能地为系统的各项应用提供便利,全网的身份认证应该统一,并对角色访问进行适当控制。第五,构建稳定、安全和操作性强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学校的管理、教学等活动提供支撑。 3.2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策略 结合相关的安全防范体系模型,我们可以从安全策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开展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工作。安全策略是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以此为参考。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制定总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方针,然后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策略,如病毒防护、系统和数据安全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策略的顺利实施,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制,并给出规范的操作流程。 4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总体架构 4.1划分安全区域 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分层和分区防护是其较为基本的原则,要想保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完整性,应该综合考虑安全防护层次和区域这两个方面。根据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把安全防护体系划分为5个安全区域(如下图2),然后根据每一个安全区域的具体特征,制定相关的安全防护策略。在每一个划分的安全区域中,其安全防护也可以分为物理、系统、应用和数据安全这5个层次。 4.2互联网边界和校园骨干网安全区域的架构 为了保障互联网边界和校园骨干网中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保障各项业务的正常运作,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需求,将双核心冗余结构应用于核心交换设备中,让核心交换设备与每一个汇聚交换设备实现双上联。将带宽管理设备、防火墙和链路负载均衡设备设置在互联网边界上,并在防火墙的隔离区设置域名解析和邮件服务等公共服务器。首先将防DDoS设备设置于外部网络中,以此避免校园网络以及内部用户受到外界攻击;将基于端口的地址转换应用于互联网的出口,这样外部用户就得不到真实的内部用户地址;在系统数据中心防火墙的隔离区放置公共服务器。 4.3校园数据中心安全区域的架构 根据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情况,以及信息系统各服务器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校园数据中心划分为多个安全子区域,如应用服务器外区和内区、公共服务器区和数据库服务区。其中公共服务器中有电子邮件、Web等重要服务器,因此需要配备2台以上档次相同的物理服务器,服务器的高性能主要通过系统的负载均衡设备来体现。在防火墙的隔离区设置校园托管服务器,以避免外部用户的访问。要想将校园数据中心网络和校园网连接起来,需要经过核心交换机中的虚拟防火墙,防火墙隔离区的公共服务器能够为外部网络提供服务,并可以保护网络免受外界攻击。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通过负载均衡设备来均衡负载,以此优化网络服务,并发挥安全冗余的作用;由IPS实现对网络攻击的阻断,防止超文本传输服务器在统一身份认证等过程中外部用户的访问。 5结语 网络信息安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建设学校网络信息安全 防护体系过程中应该做好管理工作。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学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以此为学校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管理论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本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商务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新时期的企业构建了一定的网络管理系统,大部分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企业的特色以及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宣传,提供相关网络服务,而且还能将企业内部的分支机构充分的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科学性,同时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积极采用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部的信息进行优化、沟通、传播,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对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以往几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快,大部分企业内部招用的人数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也不大,通常会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管理结构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与规模的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多,以往的客户及其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网络资源机构被推上了企业平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服务器与浏览器,针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第一,利用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将客户机的数量与规模减少,在客户端的部门计算机参照一定的浏览器软件就能实施服务,而且对于硬件配置来说要求也不需要太高,通常使用一般计算机就能实现。 第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维护简单,标准比较统一。浏览服务器结构的主要要求是让企业将网络管理的核心放到服务器上来。因此要下足功夫,对服务器进行研究与开发,这样才能确保客户端稳定运行,将企业相关人才集中到服务器端,而客户端利用浏览器就能获得与执行服务器端的各种应用程序与软件。 第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客户端软件方面是不需要进行开发的。客户端通常需要的软件与程序能直接通过互联平台获得,而且这些程序或者软件对于企业来说是免费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跨服务器的支持。新的系统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网络协议,新的服务器与浏览器软件同时对多个平台提供支持,所以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即使使用没有采用的网络结构,新的模式也能在这些结构中充分运行。 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 1.硬件基础 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企业都构建起了能覆盖企业所有地方的局域网,企业内部可以利用自己的服务器对互联网实现链接,这样企业通过自己的主页来建立新的互联网与局域网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可以在多个系统与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并且可以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对这种新的结构进行数据上的综合开发。新的技术自然具有新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可以帮助服务器在工作过程中顺利运行,并且有效处理各种不同的服务与要求,非常方便用户对企业数据库进行浏览、阅读、查询,而且这种系统还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 2.软件特点 新系统下的浏览器能有效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数据进行转换,而且新的服务器在界面上特别直观形象,操作更为简单,从而方便用户快捷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新的系统通常是采用统一的国际HTML标准,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能对很多网站开发模式提供支持,在相关语言与命令的实施下,能建立交互的动态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能有效减轻负担,提升服务器与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的效率。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网络客户端软件的选择 企业客户端建议安装微软正版Windows 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来进行支持,同时在系统上安装浏览器与IP协议相关软件。安装网络服务器 网络服务器可以安装一台具有微软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版的服务器,然后在这个服务器上再进行微软 Windows中文版操作系统的安装。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需要在操作系统上安装Server Pack,将32位的ADO驱动程序安装在服务器前,还需要安装一台备份服务器,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万一。数据库解决措施 通过标准的HTML语言SQL命令与ADO驱动程序。通常情况下,脚本的代码会在服务器上进行运作,而不会在浏览器上进行运作。因此,用户端可以不用安装特殊的应用程序,只需要安装IE就可以查询重要的数据了。新的系统具有这样的物理结构特征,通常这样的结构有三层,一般第一层是企业集团与用户的终端,只有企业网络的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浏览对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第二层是企业信息中心的网络服务器。此服务器主要针对所有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对于允许或者不允许的用户访问,服务器需要将处理结果及时反映给用户。第三次是企业数据服务器。此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储存。核心是网络服务器,一方面服务于用户的查询需求,同时分析实际的需求条件,然后到服务器中获取有关方面的数据,一方面将查询结果进行翻译,如HTML语言或者脚本代码,及时将这些反馈给用户浏览器,另一方面,浏览器也会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分析与处理。 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一是福利管理。该系统针对企业福利管理提供有利的、客观的依据,同时对这些依据进行计算与统计,提升福利管理的水平。 二是该系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客观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收集等等,而且能为生产分析提供有利的数据。 三是考勤机设备与考勤管理程序相结合,该系统可以提前对编办的班次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生成简洁的出勤 报告,并将这些报告转化到企业的福利程序中或者薪酬管理中,让福利与薪酬有机结合,这些记录还能储存到服务器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分析、研究、查阅、统计的帮助。 四是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除了保持不变的信息以外还有工作人员的职位变动情况,需要将职务与薪酬挂钩。 五是该系统保密功能很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相关数据的安全。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企业也需要随之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新的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很好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管理,为相关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信息管理论文:有关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企业集团创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冲击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形、网状型,这种分权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决定着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向,企业集团要想使其组织结构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相适应,需要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对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公司治理系统一般由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构成,在一定情形下,内部监控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内部监控是指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各项财务报表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并且当局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外界披露准确、及时、系统的会计信息。 一、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目前多数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普遍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然而,会计核算软件不等同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在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认识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环境受限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环境受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目前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现象,这制约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大型的国有企业具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尚算成熟,然而在中小企业中,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较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较低,多数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敬而远之;二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即使部分企业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不惜花重金配备比较齐全的网络设备,适宜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安装和使用,但是却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一般聘用外部人员进行维护,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与自身企业的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系统相协调,更不能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进行设计。三是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内部之间缺乏责任机制,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应以责任制为中心,责任中心网络的建立必须由纵向上的各级子公司、分公司及分支机构和横向上的各职能部门组成,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责任中心内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现行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践中,各级职能部门难以全面实现经营管理责任化,从而导致系统内部数据的实时性较差,横向、纵向间的协调性差,会计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系统的反馈职能基本空置;此外,还有部分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效率较低,他们期望通过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人员及制度等执行环境上的缺陷导致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局限性。 (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不合理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往往不能切合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只是简单的将各环节的工作手工的流程应用电脑程序进行模仿和照搬,并未改变会计处理流程的实质;或者只是进行了财务部门的电算化改造,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部门之间也没有建立起联系通道,由于各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容易导致信息数据的不规范;或者完善了会计管理系统,但在系统中各个模块间是相对独立,工作人员通过操作各个独立模块进行管理和完成相应的工作,各项工作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即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上没有建立会计数据传输和共享通道,这种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以下弊端:经营活动相关数据和管理信息被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手中,这导致信息隔阂及同一数据被多次重复存储和调用,除非查阅原始凭证,否则无法了解经营活动的本来面目;在多数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通常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而不是实时采集,财务报告经过后台若干加工程序后才能生成并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这使得管理者不能及时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信息。 此外,会计信息处理分散。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信息系统,为企业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传递信息数据。目前企业信息收集处理分散,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十分繁杂,特别是大型的、涉猎多个行业的企业集团,许多需要录入的基础信息分布在不同的信息生产部门和不同的人员手中,信息收集和查找都比较困难,并且他们数据库操作系统多变,存储数据的格式不同,在传递到不同服务器间交换时产生困难,使得信息处理失灵,甚至产生低质量的数据信息,这将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出具不真实的报表,误导人们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并可能引起错误的决策。 二、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设计和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制度规范水平、信息化程度、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经过设计、执行检验、反馈、再设计的长期的过程。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设计和完善会计管理系统应本着可行、安全、相关、信息共享、整体性原则及权衡优化的原则。 (一)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执行环境 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执行环境,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改 变部分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的局面,具体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执行力的低下、业务流程的不规范等。这些外部条件影响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第二要提高相应管理人员的专业职能,企业上线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有相关管理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懂得数据库管理、网络技术等;还要具有企业管理知识,能够对系统进行合理选型、维护和二次开发;第三要建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的责任机制,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责任中心网络,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保障系统内部数据良好的实时性,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共享。 (二)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框架 会计信息管理体统设计的关键是要构建系统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各项数据库,如企业会计事项数据库。把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所有的信息(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该数据库中,该数据库是多维数据仓库建立的基础;记账凭证库。该数据库对会计事项数据库中的数据经过处理生成的记账凭证信息;数据抽取、转换、装载处理数据库。即根据企业的决策目标,对会计事项数据库和其他业务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及外部数据信息加以整理、过滤,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该库是集成的、稳定的数据库集合,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支持决策和权力监管;元数据库。用于管理所有与数据仓库相关的模型、视图和操作策略;此外还要应用数据挖掘处理和联机分析处理的新技术,对数据仓库进行多维分析。 (三)根据业务流程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生产型、商贸型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核心业务流程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一个业务产品、一项业务流程分散在各部门中,在各部门间应该系统地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的录入使用统一口径。在具体的业务模块中,如在财务管理模块,应按照会计核算原则,以记账为起点,涵盖算账、结账、编造报表等主要财务流程,使得会计信息能够被充分挖掘,便于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在销售模块,应按照不同产品和客户设计多样化业务流程,单独进行核算和售后,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在绩效考核模块,应把企业的业务活动划分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等责任中心,对其编制责任预算,进行分析、考核和实施奖惩,实现质量跟踪和安全控制,同时也可以生成分析预测报告,为全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在数据处理方面,要运用先进的数据加工和处理技术,能按照管理需要建立多种对应关系,使数据同出一源,但可以实现在系统内部的及时共享,提高数据相关性。 (四)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控制风险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进行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考虑风险因素,在系统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模块,内部设置预测中心,充分发挥其风险监测的功能,通过管理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方法完成风险识别和风险指标确定,并进而使得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录入的和生成的数据,自动与风险指标比较,并生成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便于进行风险决策或采取控制措施。然后通过后期的反馈机制,对风险处理方案中实际执行的风险指标与预测的数据进行比较,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风险处理方案的实际情况,检验风险处理方案设计的正确程度,并寻找存在的差距的原因,为新风险处理方案的评审提供依据。 三、结论 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精确度,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根据披露的会计信息掌握和监督企业活动并做出相关决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主要存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环境受限和系统设计不合理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对会计信息管理体统进行设计的几点建议。 信息管理论文:分析公路安全GIS信息管理系统 1系统开发方式与研究框架 系统选用B/S架构,经过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结合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以唐山市道路交通相关数据为系统基础数据,结合国家道路等级划分数据、唐山市遥感影像、唐山市道路划分数据,构建一个适用于唐山市的公路安全信息管理GIS平台。系统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从唐山市区基础纸质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出发,结合唐山市行政区、道路、桥梁等城市划分数据以及实地测量数据,经ArcGIS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建立系统的地理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 2公路安全信息管理GIS平台功能 借助于GIS空间数据的检索功能,系统使用者可以查询出需要的公路地理信息,而且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等级道路等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分布信息。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道路维修影响及事故快速抢救进行相应的缓冲分析和最短路径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根据GIS的公路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归纳和分类,可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见图2。 3系统部分功能实现 1)空间分析功能。基于GIS的唐山市公路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分析不同等级道路维修对周围居民及其他附属设施的影响情况,从而为人们的出行提供选择依据。同时,在道路发生交通事故情况下,能够对交通事故点及事故周边道路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缓冲区分析,对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进行紧急抢救最短路径分析。出行前,可以通过公路安全信息管理GIS平台掌握所在区域以及目的地区的路网情况,包括城市路段的交通拥堵或路段是否可行等具体信息,也可通过系统平台了解城市中某一路段处于维修状态下对周围路段的影响程度及范围。2)安全评价功能实现。公路交通安全性等级的评价主要综合考虑“公路交通的安全状况”与“路段交通事故的损失情况”两个方面。“公路交通的安全状况”方面,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公路的安全管理水平、路段交通事故的救援指挥能力和人—机动车—公路周边环境条件等。“路段交通事故的损失情况”是公路路段安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一段公路路段,假设受到公路运营管理人员的重视,同时,管理该路段的相关职能部门能力较强,该路段的人—机动车—公路周边环境条件随即会不断得到改善,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以及事故的伤亡程度也就自然降低。反之,假设该路段不受相关公路管理职能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即相关的公路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形同虚设,那么人—机动车—公路周边环境条件将慢慢恶劣,导致该路段事故频发并带来严重的事故伤亡后果。因此,将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安全意识(KL)与部门管理工作能力(KA)、路段驾驶员素质(KR)、车辆的条件(KS)、路段交通安全环境条件(KG)、路段年度交通事故情况(KP)、产业(行业)相对稳定性(λ1)、相对安全系数(λ2)等因素划分为1个~9个等级。在以上模型参数确定的基础上,依据参数评价标准对相关参数进行评价并由安全评价模型进行道路的安全性评价,得到评价结果D,并依据安全性指标进行安全性评定并作出决策(见表3)。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管理GIS系统平台利用道路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交通特征数据,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及公路安全等级计算模型(公式(1)),从设计指标、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安全现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性评价,并在GIS平台上对各单项评价结果进行图形化展示。系统安全评价首先进行计算模型参数的设置。参数设置成功后,系统依据道路安全评价模型(见公式(1))进行安全等级计算,得到所选道路的安全等级,并依据安全性评价指标做出评价(见表2),为相关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支持,进行相应的道路维修管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提供安全保障。 4结语 GIS技术是现代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依据交通管理目的不同,GIS在交通管理研究领域也有所差异。本文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和公路安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唐山市区域公路基础信息数据库,提高区域公路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在C#.NET的环境下采用ArcGISEngine组件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了唐山市公路安全信息管理GIS平台,实现对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动态化。为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宏观管理、分析决策、实时了解路网状况等提供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可视化的信息服务,能及时、便捷地更新和反映道路各项信息,分析路网状况,提高了交通部门对道路安全管理的现代化与决策的科学化,对城市公路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管理论文:浅谈检察机关办公办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伴随着全国检察机关科技强检步伐的不断加快,检察机关围绕使用计算机技术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长足进展。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神经中枢,构建“数字化检察”的核心内容-计算机应用系统,许多检察机关也成功地进行了实践。根据《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纲要》的划分,检察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检察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都属于检察机关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范围。鉴于以上三者只是业务性质不同,但都属于检察机关在办公办案中对信息的管理,因此笔者将它们一并归纳为办公办案的信息管理系统。下面仅就检察机关在建设或购进办公办案的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四点意见。 一、信息管理系统要具有实现办公办案信息流程化管理的功能 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目的在于将检察机关在办公办案中产生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以计算机为载体记录信息,取代过去的笔写纸记的记录方式,以信息的自动流转和共享,取代过去不同工作或诉讼环节对相同信息的重复书写。因此信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要体现出实际工作行为的流程化,体现出对信息的管理行为。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必须根据工作人员、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特点,设定信息流转的节点,设置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明确体现出信息走向,从而体现出相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有的该类软件在开发时按照工作职能设定了侦查监督、公诉、反贪、渎职侵权检察、监所、民行、控申等业务模块,按照职责权限实现办案人与负责人、办案部门与检察长和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的自动流转,明确地体现了各个诉讼阶段的对信息的受理、办理、审批、,较好地反映出办案流程,贴近办公实际。因此,网络办公环境真实地再现检察办公办案的流程,才能符合办公办案的法律规定,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才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实现检察信息的有效共享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在于检察系统内部实现互联,实现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信息的有效采集,不同检察机关之间对信息的共享。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强制性的约束,势必造成一定区域内的检察机关信息不能被采集和共享,产生“信息孤岛”效应,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遵循高检院规定的“五个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应用软件和统一管理。现阶段检察机关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时,要充分注意到已在普遍使用的司法统计报表软件,只有所建设的办案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采集和共享其中的案件信息数据,体现出良好的兼容性,才能避免检察业务中相同案件信息的重复录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且易于接受和使用。另外为统一规范和标准,笔者强烈建议高检院在全国检察机关内推行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信息采集和共享的问题,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 三、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简便易行的维护功能 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涉及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远非一般检察工作人员能力所及。因此如果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也如开发一样,那在系统出现问题或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时,将会给检察工作人员带来许多麻烦和问题,难度很大。此外,各个检察院在工作内容上有时也不尽相同,不同时期需要信息管理系统所反映出的工作重点也不尽一致。所以在开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特点,把对系统的维护、相关项目的调整要以友好的界面、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表现出来。笔者所在单位所使用的北京东方清大公司开发的办公信息系统中就充分注意到这一方面,做法非常可取。该系统专门设置了维护的功能选项,对信息页面栏目设置、栏目名称、使用权限以“栏目管理”的形式由管理员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自由设置。设置的界面简洁明了,“增加”、“删除”、“更改”、“分配权限”四个按钮,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操作,方便了管理和维护。 四、信息管理系统要有较强的办案办公辅助功能 检察办公办案信息的微机化管理,不仅在于取代了传统的办公办案模式,也在于借助计算机技术强有力的功能,高效、便捷地完成许多繁琐的工作。例如检索统计办公办案信息功能、相关诉讼环节法律时限预警功能、法律文书自动生成功能、法律法规检索功能等等。可见根据办公办案需要大力拓展办公办案的辅助功能,势必强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论文-企业集团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摘要】 本文以某个IT产品销售公司的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为背景,讨论了一个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整个过程,其重要特征是:所涉及的项目是原有系统的一个升级替换版本。因此,需求分析过程不同于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实施逆向工程获得对系统的初步了解;(2)在第1步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交流,最终获得基线需求。针对上述三个阶段,本文论述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以及所遇到过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措施,最后对需求分析中使用的工具,谈一些自己的初步体会。 【正文】 我于1998年8月至2000年7月参加了某个大型集团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该大型集团的业务主要涉及到IT类产品的进销存。本人在项目中负责系统分析的工作,该集团企业原先已委托某个电脑公司开发过一套IT类产品管理系统,但是该老系统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系统运行速度非常慢,如商品销售开单时,从确定开单到开单完成有时需要1~2分钟左右的响应时间,让客户无法忍受。(二)系统数据不准确,经常出现实物库存与电脑库存严重不相匹配的情况,使销售数据的统计产生一些混乱,有关财务的数据因此无法有效使用,只能采用人工录入方式补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该集团的总经理决定参考原有系统重新开发一个系统,以便解决原系统所存在的上述两个难以克服的难题。注;原系统采用PB6.5开发,数据库采用SYBASE,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Server,客户端采用Windows 98,程序架构采用的是传统的C/S结构。 鉴于该集团业务操作复杂,流程多,涉及人员多等特点,以及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有限,人员有限等限制约束条件,再考虑到必须避免前一系统出现过的结构混乱与难于维护等问题,我们决定要对原系统的需求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和切实可行的分析,由于原有系统已经开发了近两年,并且客户也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业务基本流程本身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需求分析的过程分为三步:()分析原有系统的结构,主要是数据库结构和程序结构,(2)在获得第(1)步结果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此原型与客户交流,从而获得最终可用的需求结果。下面按上述三步分别加以论述。 第一步是实施逆向工程,获取原有系统的基本需求。 由于原有系统在功能上大体上能基本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在两年多的开发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参考,也可以避免多走弯路。在这一阶段,我们采用的主要工具是PB自带的Power Designer和PB Documents;前者主要用来分析数据库结构,后者主要用来分析程序结构,便于开发人员与高级用户理解程序。采用这两个工具的原因是:原系统过于庞大,模块多,数据库模式多,表格量很大,仅靠人工的方法很难从中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明确的系统结构以及整体构成,而且原有系统未能提供一套正确完整有效的设计文档,于是我们只能依靠工具辅助来进行。在使用Power Designer分析数据库,并且用PB Documents分析原程序中的PBL以后,我们对原系统的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结合对原系统的使用,基本明确了功能与流程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用人工录入方式,产生了初步需求的自然语言文档。这里指出,使用Power Designer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如果一个表中的字段过多,而且又同时依赖多个表时,输出的表格相关图形很复杂,有很多交叉,且难于调整,不方便阅读及打印。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写出系统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和补充。 通过第一步的逆向工程,我们获得了系统的基本需求。为了充分记录需求的变化及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决定选用Rational公司的Requisite PRO作为我们的需求管理工具,Rational公司有一整套用于需求管理的工具,功能非常强大,包括Requisite Pro、Clear Quest等等,这些需求分析工具可以对需求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记录需求的变化情况,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考虑到Rational的一套工具全面实施会非常昂贵与复杂,需要非常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才能全面实施,因此,我们只采用了其中最简单的一部分功能,那就是记录需求变更,记录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他跟RUP有关的功能都给略去了。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项目的经费、人力以及国内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并写出基本需求后,交由客户做评审井做适当补充,我们将经过补充整理后的需求作为正式需求记录入Requisite Pro所维护的数据库中,并对各个需求进行分类,设定优先级等,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以从数据库中直观地了解客户到现在为止提出了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哪些是难度较大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譬如:用户对我们用自然语言书写的需求文档有许多地方不理解,往往在花了较长时间阅读之后,仍不明白我们所描写的需求过程与他们所完成的业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是由于首次采用Requisite Pro进行需求管理,在类型划分,属性值的确定上,部分开发人员没有经验,造成了不少反复,对于前者,我们的方法是想办法增加一些示意图,将大的流程分解为小流程,再与客户反复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双方理解一致的目的。对第二个问题,则参考了一些例子,再结合实际中属性的使用情况,给予取舍或者选择,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建立了基本的需求库,定出了基本需求规格说明。 第三步则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修改相应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在对第二步任务进行报告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用PB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就具体的业务流程与客户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原型,客户发现了许多我们与他们的理解相互不协调的地方,我们在修改需求的同时,也在Requisite Pro需求数据库中记录下修改的历史。事实证明,这种记录历史的作用是很有效的,如曾经有客户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对同一需求提了相反的需求,我们根据历史记录很快证实了该客户的提法有错误,在事实面前无需再作争论,同时利用Requisite Pro,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需求相互之间有矛盾。经过这一阶段工作,我们终于获得了经过用户认可的需求基线,即是可用于下一步进行详细设计的基线需求。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利用了Power Designer、PB Documents等逆向工程分析工具和Requisite Pro需求管理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使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就需求分析工具方面而言。我们觉得国内应用得还是太少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对需求分析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水平还达不到相应的层次。Rational公司的一整套需求分析工具,其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国外已在普遍地使用,在国内也逐渐开始普及,特别是那些通过CMM二级以上评审的单位,都必须使用工具对需求进行管理。在本项目中,我们仅仅利用了Requisite Pro功能的一些小方面,已经体会到该工具对于项目管理的诸多好处。如果一个有实力的公司能够全面实施RUP,那么需求管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会变得不再那么棘手了,项目的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目前国内由于CMM热潮的兴起,已经逐渐重视需求分析,也逐渐使用需求分析工具,这是非常可喜的,当然,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用上国产的需求分析工具,那时我们的软件产业也许会真正地腾飞了。 评注;采用逆向工具进行再工程的应用很多,本文给出了一个实际的例子。写作有条理,也很实际。合理地界定了需求分析的现实水平。所采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与工具相对较合理科学。能在对项目讨论的同时抒发议论、使用体会、爱国心和事业心。深度还可以提高,例子宜更加丰富一些。 信息管理论文: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管理论文: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思考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和资讯交流的主要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达手段,实现了跨地域、跨时空的交流,在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信息传播途径、技术、和设备多样化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在管理中面临很多危险,对人们的利益产生了影响。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从深层次上做好安全防控,完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提升自我的警惕性,结合目前的网络安全现状,做出合适的管理举动。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产品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资讯和信息的跨地域、跨时间的传达。不过,由于网络黑客的出现以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对信息进行窃取,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众多,与地域、IP地址息息相关,加强对此类内容的防护,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遏制网络攻击,避免信息外露问题的出现。在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安全性保障中,对安全情况进行观测是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的应用中存在很多缺陷,安全意识不强,技术水平有限,管理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网络的安全性,不利于信息的安全传递。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已经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影响网络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并且明确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其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为了完善网络安全,我们一定要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 (一)增强人们的技术安全防范意识。想要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良好应用,就必须要增强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源上避免不良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要使技术管理人员明确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深层次开展技术探讨,落实安全管理原则,并做好宣传工作,健全技术管理能力,推动网络安全运营。 (二)建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识别网络安全事故的危害等级、评估危害的风险等级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采用风险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三种方式,达到加强信息管理控制的目的。通过应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地发现网络安全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并防范风险,并对发现的问题级别进行有效评估。然后再结合网络安全的运行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避免损失与风险,调整好网络安全的运行,切实提高网络安全的防御水平。 (三)控制好信息管理技术,制定安全机制。管理技术是预防网络不安全现象的主要手段,也是最有效的对策。控制作为其中的重点,必须要突出其优势,从多种技术管理方式上下功夫,把计算机信息管理纳入体系制度之中,做好研发工作,明确管理分工和责任,确保网络和计算机科学安全的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重点。对此,可以根据网络的安全实际,制定技术管理方针,通过信息技术控制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并细化管理制度的内容、时间等,做好记录与审查工作,切实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对计算机安装信息防护软件和系统,实现对安全信息的跟踪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实现了普及,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由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不安全事故的增多,使得一些信息外泄了出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利益,阻碍了信息的平稳运送。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相关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一定要改善技术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强调安全机制的颁布,并建立网络安全评估,做好记录与跟踪,从技术上加以完善,为网络的安全性作基础。 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探究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行业各部门内的运用也逐渐频繁并深入,在医学、教育、工程等很多领域都有涉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领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和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庞大的覆盖面、强大的数据分析以及多方面全方面的计算操作系统,实现了通信工程规划中线路的布局、线路的监管及设施的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管理,提高了城市通信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文章分析并研究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在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通信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结合城市通信实况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的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任务包括四个方面:邮政设施规划;城市电话系统规划;城市移动通信规划;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庞大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强大的数据检索技术的帮助下,有效的推动了通信工程规划事务的发展,将繁琐变简单,大大提高了通信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现就“十二五”规划明确下达的主要任务针对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邮政设施规划 邮政设施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连接城与城、乡与乡、城与乡之间的通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覆盖面积广、事务的繁琐导致信息量庞大,靠旧式的人力式管理已经很难达到要求。如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邮政设施方面,计算机信息管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 邮政枢纽的设计与完善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下,邮政枢纽的设计明显比过去要完善很多,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一键化”、“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将勘测到的现场情况信息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理想的设计方案,不仅方便快捷,枢纽的设计较过去相比也很完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2 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连接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的通信设施得到了很好的连接。工作人员将周边地区的邮政设施及用户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就能够快速的计算并设计最理想的连接线路,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安全性。 1.3 邮政设施的保护 工作人员把各邮政点、各邮政设施的信息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会将这些信息储存,并利用其强大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在邮政设施出现故障时,可以很清晰快速的指出故障地点、原因及解决方案,通信工作不再需要工作人员长途跋涉前往现场,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容易很轻松的发现连接中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城市电话系统规划 在现代通信的发展中,电话系统已经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基础项目。电话系统的质量和完整,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电话系统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2.1 固定电话的办理 用户在办理固定电话业务时,提供所需办理电话业务的地点以及用户的身份证明,业务员将用户的基本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储存,并自动生成固定电话号码。用户在以后进行固定电话相关业务操作的时候,只需要携带用户的身份证明以及固定电话号码,便可以办理相关业务。 2.2 固定电话故障维修 在固定电话出现故障的时候,只需要拨打客服电话,提供用户固定电话号码,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指令,指派相关维修维修人员前往,减少了很多繁琐的步骤,高效可行。 3 城市移动通信 在移动通信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通信,因此,保证移动通信的健全畅通,是通信工程规划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移动通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从业务办理、到业务查询、再到问题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都提供着很大的辅助性作用。用户在办理移动通信业务的时候,业务员将用户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储存,并提供安全保护,当用户的电话卡出现丢失、损坏等问题的时候,可以持身份证明到业务网点进行办理。信息系统会自动识别用户信息,提交用户问题,记录问题信息,业务员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问题处理。 4 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 广播电视设施是城市规划中最基础性的设施,由于覆盖面积广、用户信息量庞大以及易出现故障,因此在通信工程规划工作中,广播电视设施的规划是一项重中之重。在网络系统中,广播和电视的信号利用卫星以及庞大的网络传到每一个用户,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下,数据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准确地到达每一个用户手中,极快捷的信息处理方式,在业务办理、故障报停、线路维修等方面,为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帮助。 5结论 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通信工程规划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对通信工程规划的日常工作管理更加及时、准确。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的数据分析和庞大的信息存储,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在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信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即时地清晰地了解到整个城市的通信工程情况,为通信部门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消息,也为城市通信工程规划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信息管理论文:林业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强化信息管理增加林农收入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党的政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大作用,特别是退耕还林,不但从根本上起到了生态保护作用,且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信息滞后,给林农经济收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对我县林区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从1999年至今已实施了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6.4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11万亩,荒山造林4.88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工程涉及22个乡镇337个行政村,21362户,受益91857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改善了秦岭北极的生态环境,对调整农林产业结构产生了显著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把退耕还林称为政府的“民心工程”,另一方面,林农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各项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截止20__年底,一是政策兑现直接收入5862.35万元,其中粮食补助资金4533.52万元,管所费689.33万元,种苗费639.5万元,户均累计收入2744.3元,平均每户获得收入457.4元,平均人均106元;二是把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规范逐年扩大,并形成了一批绿色特色产业,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县新增核桃面积3.2万亩,板栗面积2.2万亩,花椒面积3.1万元,其它杂果1.2万亩,宝加利亚玫瑰面积0.2万亩,如华胥镇上许村,全村退耕还林20__亩,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加上花椒,大杏果品收入和林下复合套种的药材,年收入208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1891元;三是退耕还林后,土地面积减少,大部分农户有了富余劳力外出打工等也增加收入,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一是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据省2类资源调查显示:全县从实施退耕还林前的36.7提高到现在的50.1,二是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岭区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20__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现在的1800吨/平方公里·年。三是杨沙和浮尘天逐年减少。四是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有了明显增长,达到17目39科98种,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高兴的说,退耕还林以后,蓝田的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 二、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全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共计有10万亩坡耕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再加上生态移民建房等项目工程占地,对全县粮食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补助政策利益的驱动下,有不少地方存在“全户通”和大部分土地退耕的农户,由于退耕还林,耕地面积减少,国家现行补助政策到期,这部分农户依靠土地获取生活保障的机率降低,影响了基本生活。此现象在秦岭山区表现尤为突出,如小寨乡南寨村退耕后人均耕地不到0.5亩。 (一)林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潜力不大 由于信息滞后,广大林农对信息了解不够。林农有盲目种果林的现象,影响了林农本文来源:调研显示,岭区和原区退耕后栽植的桃、杏、花椒等挂果周期短的树种,补助期满后,绝大多数能产生稳定的经济收入,林农生活暂时不用操心,但是随着树木的老化和品种的退化,还需引导农户及时更新树种。在中、高山区退耕后栽植的油松、国槐、侧柏等生态林树种,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在短期内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收入,农户由于经济信息少,只知栽经济林能赚钱出现盲目栽植现象,如葛牌镇石梯沟村史占曹、刘红卫等户退耕后栽植的核桃实生苗,因产地条件差,估计到20__年以后才能初挂果,现在他们在砖厂拉加椰车挣苦力钱维持生活。 (二)信息跟踪服务不够,管护力度不大,影响退耕效益 除桃、杏、花椒、板栗等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树种外,部分农民从思想上认为“植生态林是为国家栽树给国家植被子”,退耕后长期在外打找工,家中只留老人和小孩,无人从经济信息上多了解多重视,对自己造的林进行抚育、管理、施肥、修剪,任由树苗自生自长。加之没有信息传播机构,退耕办几名兼职干部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新任务的实施上,不能及时搞好信息咨询和信息跟踪服务,农户普遍缺少经济信息,致使后期管理不到位,直接限制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导致退耕农户难以从还的林中得到回报,对全县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后期事业来生活上的困难。 三、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负面影响的分析 1、思想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不少干部群众对经济信息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够,对做好退耕还林工作、解决退耕林农长远生计的难度思想准备不足,造成工作措施不力,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 2、信息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把退耕还林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兼顾起来。部分退耕还林组织者没有用市场信息观念、价值观念去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缺乏致力于培植新的稳定的经济增长点的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意识,使退耕还林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兼顾不够,给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造成了较大难度。 3、缺乏信息的引导和服务有机的统一。在退耕还林政策宣传方面,林木培育技术,抚育管理知识,退耕地立体开发,林副产品市场培育等方面有机的统一,造成退耕还林成效不显著。 4、部门配合协调机制不健全,对信息宣传重视不够,没有形成活力。各有关乡镇 、各职能部门未能很好地发各自的职能作用,特别是在广泛宣传经济信息方面,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真正发挥经济信息对退耕还林的最大效益。 四、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不仅充分肯定了蓝田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工程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和因素,并恳切地提出如何加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对策与建议,供各级决策者参考。 (一)建立完善农村价格信息服务网络,从县、乡、村组都要有专人负责价格信息的宣传和收集上报,及时将退耕还林中价格高,见效快,适宜当地栽植的经济作物及时传递给林农,增加农民充分利用价格信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确保林农增收节支,不断提高林农收入。 (二)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物价局要及时安排物价检查所,定期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国家对林农的政策扶持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坚决查处那些对林农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办不到位和克扣农民钱、粮的人和事,确保农民收入不受损失。 (三)加强信息宣传力度,鼓励林下开发,提倡复合经营 通过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 民提高认识,大力推广林下开发和复合经营,进一步增加林农收入。一是实行林蔬、林果间作。提倡在退耕初期、树木尚小时,在林下种植一些蔬菜、水果等特效经济,实行多配置,立体开发,复合式经营,使林农有一个好的收益期并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实行林豆、林瓜间作。豆类作物低矮,且有根瘤菌,种植后根瘤菌反而对树起到施肥作用,促进树木生长,并可种植如西瓜、南瓜等一些藤蔓植物,反能保护地表,增加林农短期收入,解决以短养长问题;三是推广林下种草,在退耕地内种植黑麦草,鲁美克斯、百喜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草养牧,开展舍饲养畜,妥善解决好林牧矛盾,促进养殖业发展;四是推广林药间作。在退耕林下按照市场需求,如种植黄芩、柴胡、丹参等多年生的中药材,长短期效益综合统筹,解决农民生计问题。 (四)坚持信息服务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服务 一是推广使用林业实用技术,对在工程建设中发展起来的林木加强抚育管护,如对实生毛栗、核桃进行嫁接,引进矮化接穗,逐步改良品种使其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二是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一些如桃、杏、花椒等近期虽有部分经济效益的树种进行空间更新改造,以防树木老化、退化给退耕农户带来更大损失;加强培管,使其尽快发挥经济效益;三是积极在退耕区培养农民技术人才,使他们对经济林果懂管理会经营,充分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不断推广果树管护的技术,提高农民的收入。 (五)加强信息管理,建立营销网络 鼓励扶持林特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扩大规模,带动林特产品的深加工,如以香椿为原料,加工油辣香椿罐头,以杂果为原料建果脯厂、柿子醋厂等。以核桃为原料兴办各类加工厂,实行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营销网络,搞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加工链,提高果品经济效益,带动工程区的农民脱贫致富。 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 引言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信息管理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将业务放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的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权威专家预测,信息技术人才被列入我国今后几年乃至10年急需八大类人才之一。同时,预计随着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必将产生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更大需求。 然而,面对持续旺盛的人才需求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确遭遇了“滑铁卢”,曾经的热门专业变得“门前冷落”。一时间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系为了生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被迫”改名、停招、撤销。如此现象令人费解同时,也不得不让人对IT职业教育者不自信乃至不能坚守的深思。其实,稍加分析、稍加调研,便知问题根本不在于专业本身,而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也就是人才的“产销不对路”。贴近所需,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技能需求同步,则是专业新生的解决之道。本文结合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构建“三化人才培养模式”。 2、 “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中国的IT产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以“专注行业应用,提供行业定制服务”为特征的细分市场时代。教育服务无差别化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个性化、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呼之欲出。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保证学生较为扎实的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基础上,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产业和教学相结合、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岗位化、方向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如下: 岗位化:也称职业培养岗位化。人才培养以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为要求,实施职业化人才培养,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方向化:也称专业培养方向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赖职业岗位群理念,结合专业人才需要,选取“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开发、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三个职业岗位群,作为专业的学习方向,实施小班授课。 个性化:也称人才培养个性化。依赖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知识积累,有区别加以方向定置选择,达到因材施教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专业方向选择放在第四学期。 3、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三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对威海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细分市场区及人才需求反复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办学思路、各发展目标以及专业服务面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面向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辐射山东,以服务海洋产业信息化为主,服务于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金融、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应用,助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威海、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IT产业链中的数据库运维与应用、网站建设与WEB应用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持等岗位(群)需求的技术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目标定位准确。 职业岗位定位:主要任职于以海洋业、商业、工业、农业、政府、通信、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领域,从事数据库管理员(DBA)、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二次开发程序员、信息管理系统产品销售和技术支持员等岗位的工作。 3.2 面向工作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 3.2.1 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我们淡化专业意识,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把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课程整合和重组的原则,组建模块化、专业方向化的课程结构,创造性地构建高职教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结构。 针对该专业三类岗位群涉及的核心技术岗位二十几种能力及课程的整体性原则,设计对应能力的课程模块。 3.2.2 教学环节的重构 通过“学训学训”分段递进式教学过程,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提高,形成职业技能的螺旋进阶。纵坐标方向上课程体系表现为从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到职业素质培养的逐步成长。 3.2.3 专业方向的课程组织 第1、2、3学期,不分专业方向,集中学习“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课程。 从4学期开始,第4、5学期进行专业分方向培养。专业方向的选择依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并编班,实施数据库应用与开发、WEB应用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方向小班教学。第6学期是顶岗实习。由校企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实岗实习,并由企业按企业员工标准进行工作安排与考核。岗位实习尽可能按照专业方向对口实施。 4、 结语 应对行业细分化时代要求,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寻专业培养特色,以特色求发展,是专业建设不变的法则。文章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期寻求专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信息管理论文:探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给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靠性等方面的功能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靠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和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和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功能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把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新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摘要: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摘要: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熟悉。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摘要: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和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功能,具体表现在摘要: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新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功能。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新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和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新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 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靠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功能。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和选择、组织和程序、压缩和提炼、归类和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定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新问题,重视人和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假如不拿出来和他人共享,将导致摘要:(1)核心信息把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和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新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和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和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和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信息管理论文: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中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摘要 以调度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源为中心的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继电保护二次系统信息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 intranet 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 MIS 的数据接口。可实现“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二次设备图形、试验的管理和事故、缺陷记录、运行状况的分析。该系统实用性强,可靠性高,具有开放性和先进性。 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应用普及,继电保护二次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许多当前由人工处理的模拟信息转化为大量的数字信息,而技术管理人员也有许多用计算机实现的资料和试验记录文档。信息的数字化使得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通过综合分析数据,对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加强了解,消灭故障隐患,进一步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1 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1.1 信息数据源的分布 二次系统所具备的信息来源可大致分为3部分: a)由变电站微机保护装置经 RTU 发送至调度端的实时运行数据; b)继电保护管理端(生技部门和继电保护班组)所存放的设备管理资料、各类试验记录和运行制度等; c)其他系统中需要了解继电保护数据或可以提供继电保护有关数据和参考资料的数据源接口。 1.2 系统结构 怎样有效地将信息数据源联系起来,而对于各级用户都能予以充分利用呢?我们可以考虑以调度监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数据源为中心,建立图1系统。 通过数据仓库技术集成各类数据源,使用方法库来支持各个不同等级客户的分别应用,利用网络功能实施数据交换,并且开放 MIS 的数据接口,基本实现对二次保护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 1.3 系统方法与功能 1.3.1 数据仓库和方法库 a)数据仓库是比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更高一级的数据组织形式,它不仅支持海量数据的处理,而且对于动态存储、应用程序接口、非结构化数据等方面都具有更强的性能。 b)方法库是封装了一系列分析处理方法的规则库,也是应用程序软件功能的集中表现,可通过设置各用户权限来限制其对数据仓库的查询和读、写操作,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也限定了客户的应用范围。 1.3.2 软件应用功能 a)“三遥”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各类二次信息的查询,和以前定检、定试记录的比较,动作时间和次数的统计,故障、事故等报警事件的指示和响应等。 b)二次设备试验的记录管理、定试预告、定值单管理、材料管理等。主要由继电保护班组人员填写,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c)二次设备图形管理系统具备 GIS 功能,支持图形和数据库相连,直接在图形上查询参数。 d)二次设备事故、缺陷记录分析,各保护装置运行状况分析。主要是继电保护技术专责完成,其他部门共享查询。 e)设立一次设备参数接口。如电流、电压、功率因素和高压设备试验记录等,配合一次主接线图查询,可作为二次系统的辅助分析数据来源。 f)可使用电子函件和新闻公告板方便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1.3.3 软件开发工具 采用 Microsoft(微软)公司系列工具软件进行开发,在实用性和兼容性上都可以体现应用的先进性及广泛性。 1.3.4 系统建立模式 随着 Internet 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在建设继电保护信息管理系统时,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要向大的外部空间提供可用的信息数据,也要从外部世界汲取各种综合信息,故考虑采用 intranet 模式。 2 系统特点 2.1 实用性强 针对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二次部分各类数据源的共享和使用,特别对于继电保护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系统分析和数据统计工作,提高保护运行水平。 2.2 可靠性高 易于维护和升级。由于采用数据仓库和方法库。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可靠性不再分散于各级用户之间,而集中于网络中心数据库和规则库,任一客户工作站的突然损坏,也不影响整个系统其他部分的工作性能,而且恢复非常简单。对于软件开发人员而言,升级换代只限于方法库的改变,快捷方便。 2.3 开放性和先进性 数据仓库技术使得数据源的来源更加广泛,使用更加方便,易于和 MIS 等系统接口。系统的构造结合了 Internet/intranet 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现在各个发供电企业的 MIS 系统建设已普遍考虑采用 Internet/intranet 模式,因此在建设企业内各个专业子信息系统时也应采用这种模式,以统一系统的规划及数据的流动,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 。 作者:广州电力工业局 陈菁 信息管理论文: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的智能化 电子商务档案是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电子商务档案与其它类型的纸质档案相比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复杂性、集成性等数字化特征。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智能化的电子商务档案管理是目前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对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智能化需求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档案的检索智能化、应用的智能化。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的智能化发展历程同步于图情信息智能检索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智能化体现在智能化的商情预测、营销策划及客户关系管理。 1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的智能化需求 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智能化检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是众多档案信息的一种,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从人类社会利用档案信息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档案信息检索大致经历了自然检索、手工检索、计算机辅助检索、计算机智能检索四个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档案信息的检索也不例外。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图情信息智能检索的最新成果,为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的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存储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一般固定长度的信息,也有非固定长度的信息,既有用文字、数字表达的信息,也有用图形、图像、声音表达的信息、既有加密信息,也有不加密的信息,既有存储于本地存储设备上的信息,也有存储于异地设备甚至“存储云”上的信息。因此,对电子商务档案信息的智能检索意义重大。所谓“智能检索”,就是以文献和检索词的相关度为基础,综合考查文献的重要性等指标,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以提供更高的检索效率。智能检索的结果排序同时考虑相关性和重要性,相关性采用各字段加权混合索引,相关性分析更准确,重要性指通过对文献来源权威性分析和引用关系分析等实现对文献质量的评价,这样的结果排序更加准确,更能将与用户愿望最相关的文献排到最前面,提高检索效率。由此可见,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活动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显着,频繁的商务活动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此产生的电子商务档案信息越来越具有商务活动全球性、信息管理系统分布性、交易语言复杂性、交易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因此,传统档案信息检索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智能检索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必然成为信息时代用户畅游信息海洋的必然选择。同时,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超大型计算机的使用也为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检索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电子商务档案智能化的发展将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而更加人性化。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计算推理等思维活动渗透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应用中,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开展基于模式识别、物景分析的图形图像检索系统,满足用户对图形图像档案信息的检索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关于联想记忆模拟、自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理论开展电子商务的自动谈判系统、跨越语言障碍的档案信息搜索工具,满足电子商务国际化的需求。例如:模式识别可用于基于图像的检索,而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对图形、图像的选择上,交易双方首先是根据对被交易商品的图形、图像进行商务洽谈,然后达成交易意向。因此,对被交易商品的图形、图像的保存是电子商务档案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如,专家系统是智能检索实现的基础,而从海量商务信息中筛选出能够进行交易的产品信息离不开人工智能检索系统的应用。从电子商务档案的特征来看,有关电子商务档案智能化管理的需求更加依赖于图形图像智能检索工具的研究和利用,而对于图形图像智能检索工具的研究和利用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开展的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智能检索的研究,重点在于采用标注的方法对图像设置检索关键字,并建立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对图像的智能检索。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当图像数据库中图像数据较大时则检索较难实现,当图像内容复杂时,标注起来较困难,因此,这种检索方法同时还要求图像内容比较单一。而另一种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即基于视觉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由于任何图像都包含物体本身的纹理、形状、颜色、空间关系等特征,因此,基于视觉特征的图像检索技术采用提取图像所包含的纹理、形状、色彩、对象的空间关系等信息建立图像的特征矢量库,并以此特征矢量作为索引关键字。与以往采用人工标注方式对图像内容进行标注的方法不同的是视觉特征的提取是从图像中自动提取的,并且检索的过程采取视觉特征间的匹配。与传统的检索方法相比,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融合了图像理解技术,从图像的纹理、形状、色彩、对象的空间关系等维度分析图像的特征,从而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检索途径。已经投入运行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包括:IBM公司的QBIC系统、Virage公司的VIR工程系统、MIT的Photobook系统、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MARS系统等等。国内近年来对于基于图像颜色的检索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PhotoNavigator系统和PhotoEngi-neer系统。而这一发展方向更加符合电子商务的智能化发展需求。可以预计,为适应未来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个性化的需要,并行检索、分布式检索、知识的智能检索、知识挖掘、异构信息整合检索和全息检索、自然语言检索、跨语言信息检索、问答系统、概念空间、信息融合技术等检索技术都将在电子商务档案管理领域得以应用。届时用户将获得完整、准确、及时、有效的而且是简洁、明了的商务信息。 2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智能化趋势 电子商务档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事商务活动中最原始、最可靠的数字化信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档案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商情预测、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维护企业或经营者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而电子商务档案应用的智能化趋势无疑已经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重要研究方向。 2.1客户关系管理的智能化。客户档案毫无疑问将是电子商务档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电子商务系统将提供一种商家与客户进行交流的新方式,这就要求企业管理 者以全新的思维来看待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源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商业模式,是企业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智能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水平。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分析客户的需求、研究产品的市场、拓展潜在的利润空间、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改进企业的管理漏洞、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进而达到优化、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的目的。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智能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智能化的客户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智能化的数据库技术是所有其他技术的基础。 2.2智能化的商情预测。面对浩如烟海的客户及企业营销、销售和服务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具有高度商业智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不可想象的。智能化的商情预测系统利用数据挖掘的思想、数据仓库的管理技巧、一对一的营销策略、个性化的售后服务、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工具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拓展企业的赢利空间。同时,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将不仅实现现有的商业实践和商业需求,更将不断地实现向市场、客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只是重塑企业商业流程,而是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分析工具。 2.3智能化的营销策划。借助于智能化的营销策划管理系统,企业将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产品及市场信息,制定高效的营销计划,设计切实可行的销售及服务指标,协调产品、服务、物流等渠道的配合关系,实现企业管理的最优目标。 信息管理论文:IT环境下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的缺陷与应对 【摘要】现实中,“信息孤岛”式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实现对二级单位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监控,满足规范化统一管理的需求,控制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弥补财务监控的漏洞”。创建“集中融通”式的信息系统,需要完成“系统结构的设计,网络构架的设计和财务软件的设计”;而最后的落实还要“加大政府引领的力度,实施‘一把手’责任制”。 【关键词】信息孤岛 系统结构 网络构架 财务软件 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权力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信息的集中共享”,而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为此,我们需要创建“集中融通”式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以弥补其缺憾,更好地实现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 一、“信息孤岛”式系统引发的缺陷 高校现行的“信息孤岛”的财务管理系统,给学校教育财务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实现对二级单位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监控。在传统的单机和财务部门内部的局域网环境下,各部门的账务系统是孤立封闭的信息系统,各二级单位的财务系统只是整个学校财务的信息孤岛之一,不能满足财务信息集中式管理的要求,更无法实现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监控。 2、无法满足规范化统一管理的需求。当系统管理环境中缺乏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撑时,各种管理方法和制度在所属的二级单位中的应用往往都处于一种缺乏规则的随意状态。各个二级单位应用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的目标通常是满足各自管理的目的或局部的利益,而无法从整个系统的需要出发,满足系统管理的需要。 3、无法控制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在传统的单机和内部局域网环境下,财务监控受到时间、空间及人力上的限制。学校财务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控只能采取派人深入现场实地考察或上传报表的方式,可是这两种方式的效果却费时、费力、漏洞极大。因此,传统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无法控制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存在很大的风险。 4、无法弥补财务监控的漏洞。在传统信息环境下,财务管理系统不仅受到时间、空间及人力上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无法实现行之有效的事前或事中控制。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通常要求信息通道畅通,信息反馈迅速及时,而这一切在单机或局域网环境下根本无法做到。 二、创建“集中融通”式的信息系统 要创建“集中融通”式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完成好以下设计。 1、系统结构的设计。“集中融通”式的信息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财务业务处理子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子系统。 (1)财务业务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日常资金的核算与监控子系统、流动资金计划与管理系统、投资和预算决策子系统、资本营运管理子系统、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价值流管理系统等。各业务子系统主要用于柜台业务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它的功能是使财务业务手工处理自动化,具有迅速准确、能大批量处理信息的特点,产生大量的原始的共享信息。 (2)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一般是以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业务子系统为基础的,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为领导者提供辅助决策服务。它具有两种职能:收集和加工处理财务和经营业务数据,以及为财务管理提供各种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3)财务决策支持子系统。决策是指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目标,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的管理过程。它是以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仓库,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对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为企业筹资、投资和日常营运资金管理决策提供各种支持。 2、网络构架的设计。 (1)信息处理中心建设。借助基于数字化校园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学校财务信息数据库存放在学校信息中心数据仓中,同学校其他业务信息数据库一样成为校园共享信息,提供授权的共享管理和服务。学校财务处设置两台中心服务器作为学校财务应用服务器和备份应用服务器,财务信息的WEB服务由学校信息中心的WEB服务器统一提供服务,财务处不需考虑。应用服务器采用高可靠性集群并配置磁盘阵列,形成双机热备的效果。每天业务终了,财务数据采取磁带机备份,充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系统的稳定性。 (2)网络及网络体系建设。网络建设包括:财务主干网借助于校园信息数据专网(1000M),为大量数据传递、数据库复制及查询提供足够的带宽;校内财务子网采用100M快速以太网,校外财务子网采用DDN专线。网络体系是基于广域网的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即在应用服务器上安装应用软件--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用户端只需安装浏览器的模式。 (3)远程办公设备购置。包括访问服务器及防火墙的移动办公设备。配置远程访问设备,可为领导层及异地分支机构提供安全、快捷的远程查询和操作功能,并提供相应的远程访问控制功能。 3、财务软件的设计。 (1)软件功能需求。高校可以采用网络财务软件(WEB版)作为网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软件,来建设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其应用模块包括:系统管理、账务管理、项目管理、现金银行、往来账管理、财务分析、报表系统、工资管理、学费管理、公积金管理、票据管理等。 (2)软件基础设置。首先,集中设置单位套 账。由于高校内部各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同,就需要设置不同的套账。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学校财务信息的统一完整,同时保持二级单位财务原有的特色,满足不同行业需求。其次,统一设置系统信息。由于财务集中管理,二级单位对财务软件只有使用权,没有控制权,其科目、项目、币种、系统参数等由学校根据统一标准编码设置。这就避免了在分散财务信息系统下,由于信息传递速度低,不准确而导致的学校上下科目设置不一致,校级财务管理和二级财务之间的对比分析和管理困难等问题。第三,远程报表汇总和合并等。 三、“现实保障”系统的先行建立 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要创建“集中融通”式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有先行的“现实保障”系统。 1、加大政府引领的力度。积极推进教育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走出“信息孤岛”式管理系统的误区,创建“集中融通”式的信息系统,还需要加大政府的引领力度。 首先,进一步明确推动教育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将推动系统应用纳入政府发展规划。 其次,政府适当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系统应用的宣传、交流、研究的信息沟通系统。 再者,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先进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系统。可以采用选拔、委托,授权中介机构或直接组织等形式,利用社会资源,并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 最后,建设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注意对示范工程的跟踪评价并引入滚动机制,确保示范工程的示范性。 2、实施“一把手”责任制。先进的信息系统在教育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直接要求学校在战略、组织、文化等深层面的变革与之相适应;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事业责任心强、注重学习、勇于和善于领导变革的领导者走上岗位,并使他们具备推动变革必要的权力和影响力。 教育行政主管对学校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应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其进一步作为“一把手”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此外,必须使我们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和遵循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规律;特别是“一把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试点推进学校首席信息执行官制度。
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探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市场的进一步搞活开放,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目前许多企业正朝着经营规模化,业务多样化方向发展,但资源的增加并未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增加。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除了要有过硬的产品外,还需要有一套适应市场机制的现代化管理系统。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企业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财务预算的提出,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以下简称预算)是指与企业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关的各项预算。财务预算是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可划为年度预算、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而财务预算管理则是对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实施自始至终的过程控制。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化。它涵盖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企业经济链条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工作由被动的核算型向主动的管理型转变的一项突破。预算是现代企业下一步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的细化发展的要求,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机制,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主要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财务集中控制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要理顺预算管理体制,划清预算工作界面,强化管理预算基础工作,科学测算预算定额,使预算实现对各业务计划和规划的归纳与综合,确保预算贯彻企业整体经营战略 一、工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不足 从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方面看: 1、编制程序和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滞后。一般编制预算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即财务预算委员会于每年10月底以前提出下一年度工厂财务预算目标,并确定财务预算编制的政策,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各预算执行单位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于11月底以前提出本单位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方案,上报预算委员会办公室;预算委员会办公室对各单位上报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在各单位修正调整的基础上,预算委员会办公室正式编制出企业财务预算草案,提交预算委员会审议批准。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总的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政策迟迟不能下达,或在“两上两下”过程中上下级单位之间沟通不畅等原因,以致预算在预算年度一季度甚至二季度末才能下达,预算编制滞后,影响预算控制的效用。 (2)预算执行单位从自身的短期利益出发,对预算所需要的有关信息有所保留,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或夸大预算需求,导致预算松弛,缺乏科学性、客观性,预算有效性差。 (3)预算审查平衡、审议批准缺乏科学性,不泛上级领导根据硬性指标压缩下属单位预算指标的情况,导致预算指标不合理。 2、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指导不能贯彻执行,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随意性大,导致预算管理虎头蛇尾。个别预算执行单位不重视预算执行,听之任之,经常超预算支出。 (2)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等异常情况,未能及时查明原因,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3、预算的调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别预算执行单位滥用预算调整政策。这些单位(部门)日常不注重预算控制,一旦出现超预算指标情况,马上向预算委员会提交预算指标的调整报告,甚至存在一个预算年度多次调整预算的情况,导致超预算或无预算的项目可能因为预算调整权的滥用而照样展开,预算对实际行为的预控作用严重受损。结果是:预算执行单位圆满完成年度预算指标,而上级汇总单位却是预算超支。 4、预算分析、考核、评价和奖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执行单位对执行预算的偏差,未能充分、客观、详细地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未能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2)考评制度未能贯彻、落实到位,造成预算不能成为企业的硬约束,使预算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奖罚激励机制作用不明显。上级管理部门在年终考核预算责任单位时,一方面被考核方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对活动绩效的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常常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去评价被考核方,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对预算工作富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很少奖励,对实际发生的预算内浪费严重或突击花钱等问题的违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手段很轻微,不痛不痒,奖罚激励机制如同虚设,导致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有效实施预算管理的措施 1、落实预算目标,加强信息沟通,解决预算滞后和预算松弛问题 预算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和其他数量形式综合反映企业未来计划和目标等各个方面信息的预算,企业应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总的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政策,指导下属预算执行单位及时编制预算。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应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及时沟通,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和过分强调本单位(部门)利益等根源性问题。 2、预算编制兼顾刚性原则和弹性原则 预算编制和执行强调刚性原则,同时考虑预算环境的变化,业务流程结构的变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预算指标的影响,同时考虑个别单位业务的特殊性,严格按规定的调整预算的程序进行审批调整。对例外事项进行管理,保证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3、强化预算执行控制,及时反馈信息 预算管理要发挥作用不仅要坚持过程控制更要注重结果考核。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责任单位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财务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预算开始执行后,必须以预算为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支出性项目必须控制在预算之内,收入性项目必要完成,现金流必须要满足企业日常和长期发展的需要,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是核心环节,需要企业上下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完成。财务预算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跟踪监督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向预算执行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提供财务预算的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企业财务预算总目标的影响等财务信息。 4、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强化预算差异分析 企业实行预算管理各层次的经营者和部门负责人都有明确的经营责任和行政责任,所以预算执行情况便是他们首要关心的信息。这是一种常规的、制度化的分析,在建立企业局域网的条件下,一般由公司财务部直接从计算机中取数,对一些变动异常的指标加以简练的文字说明。在季度和半年度时则进行详细的指标分析和趋势分析。同时,自半年度后,每月的分析都要预测年度预算完成情况,以便经营者心中有数,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 财务预算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人员要定期组织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指标执行情况,责成有关单位分析财务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原因(对预算差异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及建议。研究、落实解决财务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纠正财务预算执行的偏差。 5、落实预算考评和强化奖罚激励机制的作用 在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中,预算考评起着检查、督促各级责任部门和个人积极落实预算任务,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纠正实际和偏差,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发挥重要作用。预算提供了明确的一定期间要求达到的经营目标,是业绩评价的考评标准和重要依据。 预算年度终了,预算管理委员会应报告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并依据预算的编报质量、预算完成情况和预算审计情况对预算执行单位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单位应严肃预算考核纪律,对预算执行单位做出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落实奖罚的方式。奖罚的力度要适当加大,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使单位预算管理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明确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建设,规范预算管理体系,扩大预算管理范围,确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方式,完善预算管理基础,建立预算实施办法,提高预算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全面性,加大预算监控力度,明确预算的制定、执行、监控、分析的基本规范,可以有效实现公司财务的集中控制,达到财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企业预算管理在中国的经营管理中尚存在许多问题,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必须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不断摸索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药方”。 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探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关键字:企业财务管理现代 摘要:随着行为科学、战略理论、决策理论、系统管理等新管理理论的不断涌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创新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确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突出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投入/产出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强化风险管理,以期达到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关键词: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理财观念 一、突出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无论是产权明晰还是权责明确或政企分开,最终都必须落实到管理科学上,前3个特征只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或前提,但不是全部。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市场活动主体。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市场环境和自身的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从取悦上级政府,以完成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为重心转变为市场为导向,满足用户需要为中心;企业的经营决策取向从追求产量、产值的增长及企业的行政升级变为强烈的获利动机,谋求长远利益,不急功近利;企业的理财活动从被动的“代管型”转变为主动的“自觉型”;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方式也由行政直接控制逐步转向运用价值规律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模式发展。这种现代企业的特性说明现代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实现企业盈利目标,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财务状况基础上。客观上要求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以价值管理的方法来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财务管理的触角必然要伸向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确定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突出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办法是现代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整个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明确现财思想、建立现财方法和措施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企业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既反映了利润取得的时间,也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还反映了受风险大小的影响。在现代企业中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制。股东作为出资者,为保证其利益目标的实现,直接或间接通过各种形式来参与管理。董事会和总经理行使直接经营权,必须全面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这在财务上就形成了最高层次的财务管理行为。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管理落实到企业内部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和财务经理头上,他们行使的是决策事项的执行权和日常管理权,如协助总经理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实施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这就构成了中层财务管理行为。在基层,各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则是按照已制定的预算和计划标准开展具体工作,保证上层决策实施到位。由此可见,各级管理层次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及侧重点各不相同。所有者最大的要求就是投资收益最大化,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也就是在保证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有效地用资金,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三、现代财务管理的作用 1.从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看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完整意义上的产权关系能够清晰地表明财产所有权、实际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产权清晰是产权关系与责任的清晰,它解决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主体虚置、配置不灵、资产实际上无人负责的问题,确立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而作为企业制度主要形式的公司制度,使企业能集中巨额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有机构成,联合众多分散的资本成为一个集中的股份资本,组织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投资者将财产交给企业经营,企业对出资者承担资产增值的责任,投资者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以资本营运效益为中心。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经营,本质上是资本的经营,而资本营运效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目标。所以说,财务管理客观上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旋律。 2.从现代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目的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评判经济效益优劣的客观标准,是盈利水平及其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观念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盈利性经济组织,只有自己的生产成果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个方面都得到补偿并获得盈利,才能不断增加自身的积累和求得发展。在这样的经营思想指导下,经营者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财务成果,要求财务管理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实施管理。无论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如何设置,财务主管都是由董事会依法授权的,定期向董事会提供企业财务报告,反映财务状况及其构成,利用会计核算资料所表达的经济含义,经分析转化为财务信息,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企业提供决策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从资金的筹措、使用、增值并收回的循环过程,构成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得以正常运行的“血液循环系统”,从而使财务管理在根本上驾驭企业的经营活动。 四、现代财务管理的创新 1.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管理,就是适应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设定的预算管理体制,发挥各级预算分管部门和预算责任单位的职能作用,对预算期内的全部投入和产出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盈利和财务状况,逐级编制全面预算,分级实施控制并严格考核,从而最优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这样使现有财务管理的事后反映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在企业内部实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控制,在企业内部形成控制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点联动,使企业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2.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投入/产出比。成本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大小。强化财务管理,应把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活动的主攻方向,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首先,加强宣传,强化全员成本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每个职工深刻认识到抓住降低成本就抓住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摆脱困难、求得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破口。其次,实施成本控制,加大考核力度。成本控制是根据预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约束和调节,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以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促进成本不断降低。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企业财务管理要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与此同时,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应该注意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质量;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4.强化风险管理,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播和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大,产品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及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必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加之在新的世纪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使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膨胀。这些都使得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因此,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提高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和应对的能力,加强风险理财观念,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五、结束语 在国有企业改革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今天,全面落实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首先,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转变观念,深刻理解财务管理为中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为落实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提供制度保证;第三,改革现有企业管理体制,分设财务与会计机构,使现有的财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有参与竞争适应新形势的紧迫感,促使他们充实、调整、完善现有的知识结构。 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探析:浅谈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摘要】本文针对许多财务预算管理不全面、控制不严格的现状,提出了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与控制体系。 【关键词】企业;全面财务预算;管理 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将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纳入预算管理,即对企业全体人员、全部业务、全部过程实施预算控制和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有效地建立起管理控制体系,建立起对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沿着预算管理轨道、合理地进行,为企业的提供保证。 一、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模式是一套由预算的编制、执行、内审、评估与激励组成的可运行、可操作的管理控制系统。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集团总部作为战略筹划者,根据市场环境与集团战略提出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二是采用上下结合式预算编制模式,强化预算审批权;三是重点审核各子公司及二级单位的业务预算,对获准通过的业务预算进行全方位监控;四是加强对各子公司及二级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与考核;五是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和严格控制预算调整。 二、全面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设置 由于全面财务预算管理模式是对企业的决策目标及资源配置加以量化,并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协调运转的控制系统,因而必须设立一个权威性和独立性较强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财务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威机构。其主要部门及其职能设置如下:一是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一般由集团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由集团总师担任,负责预算管理的重要事项,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二是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置办公室,由集团财务部负责人当主任,以财务部为主导,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三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分别吸收营销、生产、采购、技术、信息、质检、内审、人事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担任委员。在预算委员会之下,设立价格委员会、业绩考评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负责制定供销价格和转移价格的政策;业绩考核委员会负责业绩考核,制定和实施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委员会除负责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外,还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子公司、二级单位进行审计。 三、财务预算的编制 全面财务预算体系应包括资本预算、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少企业注意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却不注重经营预算,造成经营利润指标的生成游离于系统之外而特别易于操纵,使得经营利润指标在执行过程中缺少一个规范、系统和连续的会计系统来反馈利润指标的执行情况。 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的编制应采取上下结合、横向协调的程序,体现出分权与集权的统一。其顺序如下:一是首先由集团总部提出预算思想与目标;二是下发预算目标并由各子公司、二级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编制预算草案;三是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初步协调和汇总;四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各子公司、二级单位负责人等进行协调各级预算,并形成最终预算审批通过。这一阶段如果一次协调不够,还可以将协调后形成的预算方案下发到各子公司和二级单位进行再平衡,并上报再协调,直到各方的目标达到一致为止;五是对通过的预算方案以内部法案的形式下达到子公司、二级单位执行。 四、预算的执行与监督 预算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后,下达到各子公司、二级单位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作为各责任中心的子公司、二级单位必须向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报送预算执行计划进度,这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进行过程监控的依据,也是预算管理委员会考虑是否调整年度预算的重要。预算委员会可以利用机系统对各二级单位的业务处理进行跟踪。一方面可以使总经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卡住了信息失真的源头,减少虚假会计信息,有利于内审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预算的执行和监督是紧密联系的,有力的监督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为加大监督力度,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不参与预算的编制工作,只负责预算执行过程与结果的监督,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内审部门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系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二级单位实施突击性审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期末根据财务部门汇果的评估定期审查。 五、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与考核 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业绩考核委员会对预算执行情况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评价,对当期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都要认真其成因,写明拟采取的改进措施。预算评估的重点是形成差异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找到管理中的强项和弱项,总结经验与教训,加强管理。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才能确保预算管理落到实处。业绩考核委员会在预算执行结果评估的基础上,对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核,肯定成绩,找出,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六、信息反馈与预算调整 信息反馈是全面预算管理实现整合的关键所在。由于总经理事务繁忙,反馈给总经理的信息要在遵循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予以简化。预算的调整要严格其权限与流程,一般不作调整,确实要进行调整时,应提出申请,依照相应的规程审批。这样总经理所要做的主要事情只有三件:确定预算水平、阅读反馈报告、必要时调整预算。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例外管理原则”,使总经理将主要精力用在考虑集团的整体上,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七、预算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实际,协调一致。预算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实际,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目标制定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为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制定的预算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应变能力;二是目标要符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客观实际,与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员工素质相适应,不能过高或过低。从长远角度看,预算目标要与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相协调,使企业各期预算能相互衔接;从当前角度看,预算目标要成为体系,各子公司、二级单位的目标要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以便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为了使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执行,首先要细化预算,将预算的制度、责任、指标、定额和费用等各方面进一步细化,分解到管理的各个角落与个人,使他们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过程监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另外,有了明确的预算还不够,还必须硬化预算约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制度与程序办事,坚决杜绝违规操作。 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探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探究 【摘要】财务预算管理是解决公司财务正常运作的重要工具,有助于财务决策权的分配,并能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提供标准。本文通过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及其误区的分析,指出企业应树立财务预算管理理念,从而发挥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的整体财务运作及控制方面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误区;观念 一、财务预算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的一个分支,也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的预算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计划,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经营预算是对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作出的预计;资本预算是对企业的资本性投资方案所进行的计划和评价;财务预算则是在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现金流量的安排,以及一定时期内的损益表和一定时期末的资产负债表的预计。其重要性如下: (一)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企业为了求得生存、盈利和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的指导下,注重企业内部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趋同,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这种管理格局无疑需要企业管理有一条主线,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经验证明,这条主线就是预算管理。 (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趋于多元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企业也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分散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不仅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也就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进而延伸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 (三)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 企业的财务活动已成为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企业能否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的金额,能否有效地筹集资金,并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这些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资本经营机制就是对资金有效管理、控制和运行的机制。预算管理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与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五)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以产定销的财务预算管理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长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 其次,在市场销售一定、销售价格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再次,预算管理实行程序化管理,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过程,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将经济效益目标落到实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最后,企业预算管理的重心从经营结果(目标利润)延伸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进而扩展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二、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战略目标 由于部分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发展目标,使各期编制的财务预算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具备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加之多数企业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统一,所以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只重视静态管理,忽视动态管理 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企业对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等仍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编制,所有的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运行结束时将结果直接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这种静态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业务量波动不大的企业。当企业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因素变化较大时,静态预算指标则表现出盲目性、滞后性和缺乏弹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基准。所以,企业应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动态管理。例如:采用零基预算,不受现有项目的限制;利用概率预算,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预算值的准确性,降低预算指标的风险;实行滚动预算,不仅能及时调整近期预算,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而且能实现与日常管理的衔接,使管理人员始终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企业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四)只重视资金运用管理,忽视资金成本管理 企业主要以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为基础编制财务预算,非常重视成本费用预算和投资项目的资金支出安排,而忽视资金占用成本。这不仅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而且造成资金结构不尽合理,资金成本增高,财务风险加大。所以,企业必须树立资金占用的成本观,加强筹资预算工作,真正做到不因预算安排提前而形成资金闲置浪费,不因预算安排滞后而延误生产经营。企业通过筹资预算管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金筹集方式和成本;二是资金需要与偿还及时间安排。 (五)只重制造成本法的运用,忽视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进 目前,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计算和控制成本。虽然将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结合起来,能使成本指标与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同时对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增强规模效应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确定产品价格、控制未来成本方面,仍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如变动成本法,虽然在理论上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在实践中由于管理者的认识、员工的素质等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广泛运用。变动成本法在预算管理中的运用具体规定如下:第一,期间费用预算应当区分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第二,弹性预算是在按成本(费用)性态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编制的预算。 (六)只重视内部因素分析,忽视外部环境研究 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以历史指标和过去的活动为基础,结合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确定未来的财务预算指标,往往忽视对外部环境的详尽调研与预测,使很多财务预算指标难以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更难以在企业中实施。所以,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仅要考虑内部因素,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如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情况和客户的盈利水平等,以此来确定销售量变动范围和价格变动幅度,最终形成弹性预算,以增强应变能力和相应的指导与控制作用。三、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理念 要解决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预算管理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一)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新理念,使日常的财务预算管理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 财务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的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二)确立“面向市场搞预算”的新理念,使预算指标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企业总预算的基础是销售预算,只有预计的销售额确定了,一定时期的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间接制造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损益表和预算现金流量表等才能最终确定下来。销售预算又是由预计的销售额和销售单价决定的,可见整个企业预算体系的基础是对市场情况的预测与分析。 (三)确立“面向未来和基于活动分解搞预算”的新理念,使预算指标客观公正,易于被企业的员工接受 企业的活动是收入的源泉和成本费用的动因,企业未来的活动则是企业预算数值大小的直接决定因素。只有以企业未来活动的预测为基础,并将这些活动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解,才能使企业的预算指标接近实际状况,使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控制与激励作用得以发挥,从总体上减少无效活动的发生,同时又保障企业各项增值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确立“基于企业价值链分析搞预算”的新理念,使财务预算管理进一步成为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 价值链是能够创造和交付给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的一整套不可缺少的作业和资源。如同自行车的链条缺少一环就变得毫无用处一样,企业通过商品和劳务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制定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调整和分享过程。如果基于价值链分析作预算,那么企业的预算活动就能使部门间的利益较好地得以协调,有助于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也有利于企业为顾客传递价值活动的顺利完成。 (五)确立“恰当的假定是预算的基点”的新理念,使预算指标建立在一些未知而又合理的假定因素基础上,以利于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和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财务预算管理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预算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不得不预计确定一些预算指标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在确定采购预算的现金支出时,必须先预定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未来走向;在确定销售费用时,一般是通过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解决的;在确定利息费用时,又得假定未来的借款余额和利率水平。可见,没有一些合理的假定,预算没法制定,预算工作就无法开展。 (六)确立“考核与奖惩是预算工作生命线”的新理念,确保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西方有句谚语:“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没有监督与考核,再美丽的天使都会变成可怕的魔鬼。”用此来形容考核、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是十分恰当的。没有考核,预算工作无法执行,财务预算管理变得毫无意义。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以后的工作,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以便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努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考核与奖惩确实是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 (七)确立“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新理念,全面提高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人是预算的制定者、预算信息的利用者、预算的执行者,也是预算制度的被考核者。人是预算工作的主体,是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该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企业的预算工作就无法搞好。由于预算影响到很多人的经济利益,预算管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道德问题。比如,不少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在制定预算时经常表现出本位主义的思想,作出较为宽松的预算,即有意低估收入、高估成本。然而,这违背了预算指标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可靠的要求,缺乏道德意识的财务预算管理必然影响预算工作的质量。“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理念还要求企业在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应该尊重人性,注意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各级员工参与预算工作,在员工中塑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不给员工造成“这是你强加给我的预算”的感觉。 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探析:浅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时各项承诺的兑现,我国企业既面临着国外企业激烈的竞争,又面临着走出国门的大好机遇。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出发,通过分析目前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控制考核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具体安排。企业财务预算与其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由于财务预算能从价值量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期内决策预算与业务预算的结果,因此也被称为总预算,其余预算则相应称为辅助预算或分预算。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企业既面临着国外企业激烈的竞争,又面临着走出国门的大好机遇。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出发,通过分析目前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财务预算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中的作用 1、财务预算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又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因此,财务预算管理内容表现为资金及其流转,又可直接表现为现金及其流转。现金流量信息可以用来评估和预测企业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收益质量和财务弹性。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然是极其重要的。 2、财务预算具有帮助决策的作用。财务预算将企业的现有资源与企业未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在预算体系中,知识和信息被重新分类总结,并通过向拥有决策权的管理人员传递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来协助决策的制定。 3、财务预算具有控制的作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都要围绕预算目标展开,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控制始终贯穿于其中。预算目标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部门以及员工的行动目标,执行过程必须以预算为标准实行严格的控制。 4、财务预算具有激励的作用。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可将预算目标分层次、分部门地分解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并进而细化到每个员工。每个部门将本部门的预算指标作为在预算期间的奋斗目标。而预算目标又与经济鼓励挂钩,经济鼓励也在预算体系中体现出来,使企业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了解本部门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整个预算目标之间的关系,激励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努力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工作。由于企业预算须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编制过程,企业预算所要达到的意图以及为之应采取的方法、激励措施在编制过程中得到充分讨论,因此,预算目标是可以经过一定的努力而达到的,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我国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企业进行预算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编制预算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风险,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可是现实中很多企业却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导,企业的预算往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不一致。企业编制预算没有与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就容易导致预算的“近视”,重视眼前的利益而使公司的长期利益受损。公司的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如在效益与个人挂钩的企业中,经营者为了在当年得到更多的收入而寅吃卯粮将以后年度的收入提前到当年确认,将相关的费用推迟到以后年度确认;忽视对科研的投入,使公司的技术得不到提高,使公司的发展潜力受到损害;忽视对员工的培训,不提拔和选聘新员工,使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漠不关心,直至跳槽。 2、预算的编制宽余,使预算轻松地实现,从而使预算失去它应有的激励作用。预算的执行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参与权力,蓄意将预算的标准放松。在有些公司中,董事还兼职子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这样在编制预算时就会将自己公司的指标定得低一点。有的公司销售人员故意将销售额低估,以便获得更多的提成收入;在国有企业中,预算的松弛现象很普遍,预算成了“数字游戏”。预算的宽余使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由于较少的努力便可获得较多的收入,也直接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使得公司的短期目标脱离了长期目标,将短期目标扭曲,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预算的宽余也会扭曲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资源向预算宽余的部门流动;预算的宽余还会影响公司的业绩评价,不合理的预算指标使得考核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3、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缺少监督,费用预算的超支时有发生,使预算的严肃性受到损害。我国企业大部分都实行领导人的一支笔。领导人的一支笔应该是在预算范围内支出的一支笔,对于超出预算的部分应该有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如何处理,而不再是主要领导一人说了算。而且领导缺乏一种带头执行的意识,没有树立向预算要效益,通过预算加强企业管理的意识。企业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公司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大部分人都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缺乏一种主人翁的思想。有的部门还有可能在年底预算宽裕的情况下,突击花钱,使预算失去它控制费用的作用。 4、预算的反馈不及时,很多企业只是按期报送预算的执行分析。由于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不可能预测到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市场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得预算不能实现时还不及时做出调整,就会使预算脱离实际,变成空洞的数据游戏,而且预算编制的越细越全面,实际执行中要求调整的地方就越多。 5、财务预算不和考核挂钩,或者预算的考核流于形式。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缺乏应有的措施,如考核指标不具体,考核标准不公示奖惩措施不落实,使得预算成为软约束,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1、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对员工进行广泛宣传,使企业上下都明白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预算管理的环境。全面预算设计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由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员工分担执行的,因此需要全体员工直接或间接参与预算管理的过程,员工对于他们所要负担的部分的实际情况是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在编制所级财务预算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积极协调、控制、配合各部门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查、汇总、上报、反馈、分析等具体工作,保证企业全面财务预算的实现。企业领导应带头遵守预算管理制度,在对预算外项目审批时要严格履行预算审批程序,不能因预算具有不确定性而随意增减预算外开支项目,给预算指标的完成制造障碍。 2、财务预算的数据要切合实际。编制财务预算,一般应遵循“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原则。财务预算需要各部门对其在预算期内的各项经济活动做出全面的预计,并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测算;同时要克服预测过程中的片面性,避免个别部门为了扩大资金使用的自由度而不负责任地夸大,造成财务数据失真,导致资金浪费,使财务预算成为空中楼阁;同时防止财务预算管理失去控制,把财务预算变成一组过时的表格数据。 3、要严格界定企业的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合理调整基本支出定额核定方法,使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公正、公平、透明。在对项目支出进行适当分类、排序和严格审核的同时,切实增强项目预算编制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实现项目预算安排与部门事业发展规划的紧密结合。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应负责组织编制并执行本部门相关预算,在预算内业务事项发生时负责审批,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并及时反馈、评价;对业务预算的执行偏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日常管理控制。例如,控制工程研究所把运输费、资料费、办公用品、会议费、招待费列为各部门的基本支出预算来考核,而把各部门的专项业务费和作为全所整体归口部门的各项费用作为专项业务预算来考核。 4、经批准的财务预算不能随意调整、修改。随意调整、修改预算便失去了预算的意义和初衷。只有各部门严格执行财务预算,财务部门依据预算指标严格履行经费开支审批手续;对各类业务事项切实做到全过程控制,尽量杜绝预算外开支,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向预算目标靠近,最终才能达到财务预算对本单位全部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的作用。预算并非决算,并非不能修改,但不能随意修改,只有在编制预算时所考虑的市场、业务、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动时,才可根据实际调整或修改财务预算。调整和修改预算指标必须按规定程序申请、审议、审批,否则,财务预算的有效性和严肃性就成为一句空话。 5、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财务部门应及时向预算执行部门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以便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财务开支状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从而确保其经济活动不偏离本部门的财务预算目标。 6、企业应不断完善财务预算考核体系。在财务预算期末,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应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考核组,研究并建立一组适于本企业实际的、易操作的考核指标,并制定一个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办法。考核奖惩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鼓励各部门在积极、主动、优质完成所承担任务的过程中精打细算、增收节支,防止弄虚作假、浪费资源。考核的原则是:以预算为基础,从严从细、量化到人。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即定质量、数量条件下的收入、成本、利润和安全等因素,还要注重原料及产品结构的考核、市场供求是否协调的考核,因为结构的改变和市场的需求能对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至于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应以先进的预算为标准,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比较,对于实际发生额与预算数之间的各种差异,不论是对实现目标利润有利还是不利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原因,以便于改进。如果差异是由于预算的准确性不足造成的则应该努力提高预算的编制能力;如果差异是由于预算执行方面引起的,则应该寻求改进执行的途径。在确定考核奖惩时,为了避免编制先进预算的单位完不成预算受惩罚,编制保守预算单位完成预算受奖励的现象,可以在考虑实绩与预算的差异方向及大小的同时,根据各部门预算的先进性决定奖励方案的系数。对于预算难度大的部门奖励系数大一些,对于预算难度小的部门奖励系数小一些,以此鼓励员工尽可能编制科学准确的预算方案。
档案论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的归属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离校之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需要将档案返回生源地由院校就业指导中心派人送至即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登记编号,毕业生择业期一年内可以进行免费存放。 二、民办院校就业档案服务程序 1.开具证明。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并且档案还存放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毕业生可以享受一下服务:凭就业报到证开具存放档案证明、开具未就业证明其他与档案相关的证明。 2.档案提取。择业期(2年)内就业手续办理完的毕业生,可以凭就业报到证、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书,到各级人社局进行档案提取。择业期内没有就业毕业生不能进行档案的提取。 3.对于自谋职业、出国留学、择业期未满的毕业生档案和派遣期内自谋职业或自费出国留学以及择业期满后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可在各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档案保管。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籍档案”与“人事档案”的主要区别 民办高校毕业生学籍档案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被录取的学生档案,它以文字资料形式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家庭状况、高考成绩、在校期间表现、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由学籍档案转换的,毕业生毕业后将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到证当中,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学籍档案也就正式成为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它需要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就业协议,取得报到证后才能得以实现。 四、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是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用人单位本身具有人事管理权,他们可以直接接收毕业生档案。二是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与民营机构他们没有档案管理权。毕业生毕业后一定将档案交由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方便又安全。三是毕业生在档案的转递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在不能完全搞清楚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人事管理权之前,不能把档案转入该用人单位,应将档案转交给该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管理。 2.个别没有档案管理权的单位违规接收档案,导致档案丢失。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毕业生应首先询问用人单位的性质,在确定对方是否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后再决定将档案投向哪里。 3.档案的归属是有相关规程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要制定好档案调离时间,不要将档案来回调离,最好做到一步到位。 4.毕业生毕业后在异地找到工作单位,户口不落回本地的毕业生、考研的毕业生以及无法确定是否在用人单位长期就职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可以将自己档案交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托管。 五、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后档案提取及补办办法 一是毕业生还没毕业,档案不可能调走,当毕业生找到工作单位时,一般公司会把员工档案统一存在当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不过学校一般建议学生档案不要交由企业管理,以防离职时候被企业扣留。学生可以选择将档案挂靠在学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期限为两年。二是毕业生找到工作时,必须要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将档案放回原籍人事局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三是若毕业生更换工作单位,所在单位可发函将档案调出。如果超过择业期仍未落实工作,注意这些学生的档案将被打回原籍过程中容易丢失。四是档案由学生本人保管超过两年时就会变成黑档。五是建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尽快补办存档手续,未超过择业期的毕业生去人才市场补办,超过择业期但年龄未超过35岁的按非普通高校毕业生身份重新办理,档案在本人手上需要尽快向相关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咨询,若档案曾经被打开,需要将相关资料向有关部门核实,补齐代管费。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量大面广,所进的就业单位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档案去向、档案归属、档案作用、档案的重要性等系列工程,管理起来都很困难,并且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一个正在集中进入社会的庞大群体,也是企业发展后备力量。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同时也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民办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意识应从在校生抓起,高度重视毕业生档案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校内就了解个人档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意识。对学生采取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民办高职院校档案工作。 作者:郑莹莹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档案论文: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论文 1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行政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有明文规定,制订了《档案管理办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供相关行政单位进行学习与贯彻,但是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对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作中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够,而且贯彻力度不到位,这样就导致一些档案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发挥正常的作用,这样长期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容易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混乱,影响企业的发展。 1.2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业务薄弱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相对基础比较薄弱,虽然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档案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去落实这些制度,许多档案在整理过程中不够规范,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档案归整,这样经常会出现严重的组卷混乱现象。同时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的档案鉴定与监督工作,许多工作未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定程序进行档案管理,进而引发一些工作上的问题。 1.3档案管理的设施比较落后 行政事业单位因为没有对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进而导致单位内部的档案管理部门的现代化设施不够齐全,设施趋于落后状态,比如说,一些档案管理室空气比较污浊,库房简陋,有些储藏室内竟然还堆放着一些易燃物品;办公条件简陋,未能实现三室(办公室、接待室、档案室)分开办公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1.4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还有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一些管理人员经常会进行变动,导致档案管理部门即使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出现工作调整时,都会影响到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1建立比较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明确,具有创新性,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制度建立,同时要确保档案管理制度可操作、实用、简明,能够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要保证制度在约束的地位上是平等的,这样能够有效约束领导与职员的工作行为,使单位上下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工作,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这样能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公平的、严肃的管理,保证制度在执行和管理工作中发挥其重要的制约作用,保证奖惩分明。 2.2加强管理,使档案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 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应该要对单位进行一定力度的宣传,使员工进行相关工作的学习,进而能够更加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一支完善的领导队伍,定期检查和指导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要根据单位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考核机制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考核,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行动态的管理,使员工能够加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3引进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有效提高工作质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无疑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注进了一股活力,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能够使档案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使档案管理改革更具创新性。为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信息化技术管理,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要保证及时与准确,这样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的时效性;然后给单位各个部门配置先进的设备,这样在进行档案资料输入时,能够更加便捷,并且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字、图片与数据资料之间的转化,进而保存纸质和电子档案两种档案资料;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创新,可以根据网络技术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档案信息服务,这样能够保证资料信息共享,进而能够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和工作质量。 2.4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保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十分重要,因此要对资料进行保密工作,首先在进行库房选址和建造问题上,要根据国家规定进行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要将库房与阅览室、办公室分开,为了防止资料被盗窃,要保证库房的门窗是牢固的;同时加强库房的管理,安排专业人士进行库房看管和巡视,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在管理库房档案资料的人员选择上,要选择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区分开保密档案与保管档案的人才,确保档案在保存过程中的完整性。 3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上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导致档案管理没法科学进行归档和在必要时提供信息,因此在管理上行政单位必须加以创新和改善。 作者:蔡丽华 单位:邵武市水利局水利管理站 档案论文: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论文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原则及档案管理创新意义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其档案是事业单位所有信息的汇聚地,必须在一定的标准与原则下进行管理: (1)规范、灵活相统一原则,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法应该规范、灵活,在遵循相关规定下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对档案档案进行灵活管理,以此保证档案管理方法的实用性; (2)职责、权益兼顾原则,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中,相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权益都有明确的范围确定,当出现档案管理的纰漏问题,能公平处理和责任到人; (3)制定、执行并重原则,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保证合理、科学和系统,并确保其执行效率,促进档案管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完善; (4)静态、动态相结合原则,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要在保持其科学稳定的同时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档案管理体制与方法,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毋庸置疑,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对于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系统教育与培训,能强化其档案管理技巧,有利于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其次,通过对现代网络档案管理工具的使用,能够获得更为精准的档案资料的详细数据,提升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水平,进而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最后,通过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具及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优化,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能不断的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体制在理论及实践上的完善,是推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的基础业务相对薄弱 由于有些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国家相关法律学习和贯彻不够,使得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造成档案管理的基础业务相对薄弱、管理混乱的局面。从目前部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来看,其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机制、工作流程及标准,即使有的单位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但却在执行落实方面有待欠缺,缺少专人负责,单位领导也未真正督促落实,使得档案整理不规范、组卷不符要求、分散的民生档案移交受阻以及擅自销毁应归档文件资料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违背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原则,还造成了有效资源的巨大浪费。 2.档案管理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通常情况下,要保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必须在档案管理方式方面下功夫。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事业单位日常档案信息处理日渐繁琐的情况下,档案管理的方式却仍停留在陈旧单一的程度上。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信息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传统的档案处理流程也无法对重要的档案信息进行及时整理、装订和归档,同时由于缺乏对现代档案管理设备的利用,缺乏对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也使得档案管理效率低下,大量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被破坏和丢失。 3.档案管理设施落后,档案资源开发 利用不够科技及时代的发展,使得现代信息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领域,但是由于我国较多的事业单位未充分的重视档案工作,因而没有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合理的应用到档案管理中来。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室条件较差,设备配置不齐全,软硬件设施更新不及时,一些现代化的光盘和电子档案处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仅对相关档案信息实现了计算机保存,并未实现信息化的处理,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料的无形损失。正由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设施的落后,也造成了单位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的局面。对于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事业单位并未重视起来,仅将档案管理停留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及保管的工作上,对于后期档案资源的利用力度不够,一些能为单位带来有效参考价值及系统服务的档案资源并未在合适的条件下发挥出作用,使得档案管理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中。 4.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不高 对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有重要影响。纵观当前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并非专职管理人员,其身兼多职,对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应付,缺乏专业的业务素质也工作责任心,在频繁的工作变动中,致使档案管理工作稳定性受到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中在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其本身缺乏专业的业务素质,加之单位未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业务培训,使得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并不十分了解档案工作的具体程序,对于档案文件的整理、分类及划分保管等问题出现错误,档案的立卷、归卷及移交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进而使得单位档案管理质量低下。 三、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 1.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强化档案管理能力 一项完善的管理制度通常都是保证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础,基于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创新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适合于事业单发展实际的档案管理制度已显得极为迫切。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在单位档案管理的特点基础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确定好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方向及内容,重点对单位档案管理的机构设置及岗位设置进行制度规定,对制度中的内容进行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其次,要坚持制度约束的地位平等性,在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其制度既要对档案管理人员约束,也要对单位领导进行约束,以此保证档案管理的独立性与规范性。最后,要在档案管理制度中确保奖惩分明,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中高度负责的职工进行奖励,对于为了自身利益而恶意篡改档案信息的非法人员进行惩罚,以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2.创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不断发展的事业单位要想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的作用,就应该采用科学的现代信息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高效管理。为此,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引进适合自身发展与需要的现代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并在确保单位内档案信息传递准确且及时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文字类、图片类资料等档案信息的纸质化与数据格式并存,以此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完整。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创新档案管理技术,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有用的档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以此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 3.创新档案管理服务手段,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在我国各领域中,档案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事业单位档案同样也不例外。因为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使得档案利用率低,相反,又因为档案利用率较低,而又因影响到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重视起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档案管理服务手段的创新,而促进档案利用率的提升。具体而言,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增强网站的信息检索功能,并模仿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方式,提高档案服务手段。除此之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建立高效的在线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在线服务功能,以此促进档案利用率的提升,促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4.创新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强化业务能力 随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趋势的增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亟待强化。为了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创新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机制,结合单位自身档案管理实施的现状,建立以网络培训为主、实体培训为辅的培训机制。通过对管理人员方案管理技术知识的培训,引导其进行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各种档案管理理论与是实践知识学习,不断强化其自身专业技能,以推动档案管理人员为档案管理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总结 综上所属,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创新,只有从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建设及管理人才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才能改变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也才能保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众。 作者:王璠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档案论文: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论文 一、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健全。 主要表现为档案管理职责分散、不明确,不同单位的档案管理可谓是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存在着严重的档案资料重复保存且利用率低下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解决。 2)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人工收集、整理与检索阶段,可接触和获取的信息量较小,非常不利于档案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3)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欠缺协调、合作。 部分地质勘测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与同单位负责其他工作人员之间欠缺协调、合作,没有更好的利用协调、合作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了单位里的一块“世外桃源”,档案管理工作效果始终不甚明为。 4)档案管理工作未与地勘行业建设实现同步规划、发展。 任意一个地勘单位都有自己的近期、远期规划,规划涉及地勘单位的未来规模、发展技术水平、形成何种人员结构等都会做出详细规划;而这些规划中却很少涉及单位的档案管理,导致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落后于地勘事业发展,势必会影响地勘单位整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5)监督、指导工作不到位问题。 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离不开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起到把关下属单位档案管理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欠缺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本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本级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6)管理经费不足问题。 部分地勘单位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影响,可用于档案管理的经费严重不足,这样用于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就难以及时得到更新,严重限制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7)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问题。 较高的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离不开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人员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支持。存在部分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由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现象,这些“兼职”人员的档案管理专业素质势必不高,加之这些人员的频繁调动、调整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8)不能得到有效开放和利用问题。 新时期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档案及其管理工作作用,使档案能真正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开放恰恰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短板,原因一方面是数字化档案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很好支持档案开入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管理观念落后影响不能大胆进行档案开放、利用工作。 二、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拓展档案归档范围 通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来进一步健全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提高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伴随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比如,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专门的档案科室,明确档案管理工作职能,以及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单位其他工作共同纳入到单位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和考核范围之中。 (二)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文件收集是档案归档的重要环节,收集人员要与各部门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做到重要文件、材料不分散、遗失,能够完好无缺的归档。 (三)促进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为保证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首先要增强地勘单位领导、职工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尤为重要。因为领导重视是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视作为地勘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样重要,同样需要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上级档案管理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对下级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首先,在做好本级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上,要加强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效果的坚决予以表彰,不符合相关要求、规范的坚决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其次,逐步扩大对下级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范围,除对工作进行成果监督外,还要尝试监督其工作过程,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操作。 (五)加大档案管理投入,保证管理质量 各级地勘单位都应该有计划的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经费投入,目的在于确保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水平的顺利提高。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需要一定经费的投入。档案管理专用设施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条件,例如档案消毒灭菌机、防磁声像柜、除湿机、移动密集架等对档案具有极强的保护作用,而档案管理系统则是软件条件,它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条件。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事业发展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鉴于此,有必要将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纳入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旨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为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特别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档案开放、利用需求在产生,要求档案管理必须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借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为更多人提供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支持,特别是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大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尝试招聘正规高等院校、专业的档案管理毕业生来充实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总之,多措并举加强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水平的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金丽双 单位: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 档案论文:信息化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论文 1广播电视行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1.1管理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缺乏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有些单位在工作中并未设置管理岗位,很多岗位都是由办公室人员兼职的;再加上档案的管理形式和管理手段落后,员工缺乏主动的工作的意识,执行能力不强,所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存在调理不清、工作混乱的情况。另外,各部门之间总是各自为政,相互不联系,很容易造成人才和物品的浪费,削弱了其市场竞争能力,阻碍了其各种效益的发挥。 1.2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在广播电视系统内部,并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具体的工作中。我国相关法律已经明确指出,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总会出现前后观念不一的情况,而且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不够强烈,行业内部的档案管理只限制在文件处理内容中,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形成档案管理,导致档案管理不规范。 1.3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我国广电档案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正常的工作中,一个单位不仅要形成各种档案管理,而且内容也是需要集中管理的,这是档案管理最基本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制度,与实际要求相差很远,而有的部门并没有任何制度可以遵照执行,档案管理流程也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制订,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 2提升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办法 2.1确定工作重心,加强信息化建设 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与文书档案相比,具有一定的鲜活性,与现实业务的结合比较紧密,常被利用的内容也比较多。鉴于此,要将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纳入到重要的管理内容中,坚持贯彻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统一集中管理。同时,还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收集和整理原生电子文件,加强单位内部业务技术的整合,做好档案信息化的规划管理工作,不断分封媒体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大服务力度,为档案的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2.2重视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档案管理作为广播电视系统的核心部分,要想提升其管理效率,就要从根本上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努力配备相关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从根本上保证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另外,要结合文件的数量,确定专职管理和兼职管理人员。档案的种类复杂,广播电视行业的档案管理不能按照传统档案的管理方式执行,它需要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内容联合在一起,加大对人员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高效的档案管理队伍,这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落实有关档案管理的全部规定 广播电视相关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各个管理部门也要承担相关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负责本部门的档案管理。另外,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收集、整理资料,明确管理原则和管理体制,按照要求管理档案,明确分管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保证。 3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创新举措 3.1体制建设的创新 从整体情况出发,要不断完善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体制,明确档案管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制订档案管理的期限表,定期检查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规范档案管理的要求,严肃处理不按规定移交档案的人员。另外,还要加强档案管理内部人员对职责和义务的认识,加强档案管理自身的运行规范,定期开办研讨会,增强单位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档案管理意识。在这个大前提下,要努力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为广电档案管理开发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3.2服务宗旨的创新 对于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要坚持“服务群众”的宗旨,增强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做出优质的节目。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借出时,需要填写借用资料的编号,确认送回时间,避免出现丢失或误用的情况。鉴于此,可以采用电子扫码技术,实现对素材的全方位管理。另外,要加强对《档案法》的宣传,提高其宣传力度,采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宣传方式,努力提升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3.3人员素质提升的创新 在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要求。同时,要摒弃过去档案管理中的不科学观念,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要树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工作意识,增强管理人员的职能意识,使管理过程能够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应对创新的知识面,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发展。同时,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新观念、新意识的应用,采用创新的思维,全面发展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学习和考核机制,并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单位领导应不断吸收年轻的工作人员,给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力,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文化、技能的学习,认清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4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了广播电视行业,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行业将会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与IT技术联合在一起,高效的网络技术是其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意味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决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提升了广播电视档案管理被重视的程度。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增加有关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资金,增强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化建设,更新陈旧的设备,以保证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另外,要加大在软件方面的投入,落实相应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广播电视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岗位建设,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对于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合作理念,而过去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行政档案业务的发展,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物质财富。从档案管理本身出发,档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的经验和可靠的依据。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落实,将管理过程落到整个档案管理中,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将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总体内容中。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是广播电视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的重要工作,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为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方惠华 单位:清新广播电视台 档案论文: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论文 1实现基层现代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势在必行 在新的历史时期背景下,需要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善,即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这样的调整和改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方面,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用于该工作中,既可以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和保证其真实性,还可以提升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水平;第二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因为通过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减少档案管理的任务量和节约资源,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第三方面,现代化管理系统可以切实的反馈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从而促进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将现代化科技应用到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2.1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意识薄弱。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档案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薄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因而导致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使得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程序科学性和程序性不强。尤其是涉及到岗位和工作请辞等方面的问题时,工作人员对档案的移交、审查、清理、签字等工作流程认识不够清晰,进而导致了档案的混乱和档案数据的丢失以及档案分类不够明确。 2.2基础计划生育工作效率低,档案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是否完善与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内容登记过程中没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会导致一些重要信息的丢失,从而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2.3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内容的真实性低。 由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充分肯定,进而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者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不够认真,责任心不够强,登记的内容随意性增加,档案内容的真实性不够高,这样严重阻碍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 2.4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较低。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完整和专业水平低均是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工作人员得不到专业技能的培训,甚至出现一个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作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集中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时也不能完全掌握档案管理的信息内容。 2.5计划生育生育档案管理水平和基础设备均不健全。 在效率决定发展速度的今天,基层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仍然采用库存的方式,然而随着档案数据的增加,档案库存的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经济,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样制约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一个因素是较低的管理水平,大部分的地方档案管理不能缺乏高新技术的指导,无法将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应用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的发展。 3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水平的基本措施 3.1提高现代化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意识。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从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分设专门的计划生育网站,对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提供必要的档案管理资源。同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还要提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与专家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和水平。 3.2应用现代化技术合理分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资源。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想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需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技术对档案管理方式可以实现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得资源的管理更加快捷、高效。而网络资源技术的应用是实施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将计划生育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这样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样也可以有助于档案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3完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体系。 实现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完善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体系。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因为各个地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制定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时,需要做到联系实际,依据不同地方的特色和工作特点,这样做到相关的规章制度最大程度上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4计划生育档案信息登记时做到有章可循。 实事求是是基础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计划生育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工作人员在遇到比较模糊的信息时,需要经过认真核对后再填写,严格禁止随意填写,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 3.5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积极抓住政府部门给提供的与专家交流的机会。通过专家的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和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除此以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做到工作中没有随意性和敷衍了事的现象出现。而且,每一个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有积极的态度和热忱来对待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在工作中勇于挑战自己、敢于创新,积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作用一定的贡献。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对发展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树立全局的观念,还要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计划生育档案现代化管理体系,从而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通过了解基层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相应的现代化管理措施,对基层计划生育管理的发展又非常重要的意义。计划生育档案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场持久战,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人力资源的不断扩大、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工作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也会很快得以实现。 作者:杨振春 单位:黑河市嫩江县前进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档案论文:业务外包视角下文件档案管理论文 1档案业务外包实践 为拓展档案馆业务,深圳市档案馆于2004年5月成立了全国首个文件档案服务中心(下简称文档中心)。它拓展了国内早期文件中心的职能,承担了文件移交单位从整理、鉴定到保管及提供利用的全过程工作,以及协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文件移交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等。随后,各地也相继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半现行文件集中管理工作,文档中心在各地纷纷成立。2010年9月,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在全国文件(档案)管理中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统一集中管理各机关形成的文档,是新形势下创建机关档案工作新格局的新思路、新尝试。建立文档中心,整合机关文档资源,实行集约管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是档案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迫切要求,是推动档案事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2文档中心业务外包实践 目前,档案界对文档中心的定位不尽相同,对文档中心定位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成熟,学者和档案部门对文档中心定位的认识逐步趋于统一,即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行政中心内机关事业单位档案业务指导、接收、保管和向档案馆移交工作,承接了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职能和机关档案室的档案保管职能,是处于机关事业单位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中间机构,是一个特殊的政府性的档案业务外包服务提供机构。 2.1文档中心与机关档案室的业务外包关系 文档中心成立后,集中式办公区域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不再设立档案室,原来由机关事业单位负责的档案保管、统计、利用及移交工作转由文档中心统一负责。有些地方(如北京市海淀区)文档中心成立后,集中式办公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甚至不再设立专职档案人员,只配一名兼职人员负责归档文件收集工作,文档中心负责归档文件从整理、编目到保管、利用的全过程工作。因此,文档中心和各机关档案室之间是一种业务外包关系。 2.2文档中心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外包关系 文档中心除了承接各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室的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外,还对集中办公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承担着一定的业务指导及监督职责。在文档中心成立前,集中办公区域内机关档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责由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文档中心成立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这些机关及事业单位以外。因此,文档中心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也是一种业务外包关系。 3文档中心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 3.1文档中心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小政府、大社会”已成为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专业优势,首先提出了创新机关档案管理的思路并付诸实践,于是文档中心应运而生。也正是因为其最初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首先提出,文档中心一经成立就成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机构,与当地政府及各机关关系不大,随之而来的是文档中心在机构定位、人员编制、管理职责、经费来源等方面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如2012年,四川省泸州市档案局在总结文档中心运行情况时指出,文档中心限于档案部门自身下达和完成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还不够重视和支持,各机关事业单位也不够了解和主动。各地文档中心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由于文档中心成立时定位过低,依附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员编制普遍较少,财政经费不足,致使文档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其二,由于文档中心事实上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机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继续做好业务监督、指导及档案接收、保管工作,还要增援文档中心所面对的机关档案业务工作,工作量很大,常感力不从心。其三,各机关从档案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体验到了文档中心带来的益处,但逐渐淡忘了自身责任,档案意识有所减弱。可见,如今文档中心管理模式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凸显,文档中心面临的处境不仅给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不但文档中心管理模式的优势没能得到凸显,长期下去,也将对机关档案业务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文档中心的创新管理思路,更不能倒退回原有的机关档案室管理模式,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其原因,并对文档中心的法律地位、行政隶属关系、工作职能、管辖范围等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3.2文档中心的法律地位 档案界对文档中心法律地位的认知有以下几种:第一,应定位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依附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第二,应定位为政府的直属机构,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第三,应定位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从目前国内各地文档中心实践看,第一种观点被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普遍认可,如深圳市文档服务中心、太仓市机关文档管理中心、重庆市北碚区文档中心等均为档案局下属机构。然而这种实践已经给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带来了尴尬。第三种观点直接受欧美国家商业文件中心实践的启发,但忽视了国内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和背景,文件中心这种半现行文件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国内文档中心的工作对象是机关档案,文档中心的成立是一种政府行为,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档案服务外包企业,不宜直接推行社会化。基于对国内文档中心与机关档案室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外包关系分析,结合各地文档中心实践,本文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即文档中心为政府直属机构,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在业务上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其优势在于:一是文档中心更能得到政府及各机关的重视,以便在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得到更大支持;二是能够厘清文档中心、机关档案室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发挥文档中心创新优势,促进档案事业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强化文档中心对各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力度,更好地开展档案接收、保管及提供利用等各项业务工作。 3.3文档中心的职能定位 依据文档中心设立的背景及机关档案工作实践,文档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统一接收、保管一定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档案;为文件形成单位提供档案利用;向档案馆移交作为国家档案保存的档案;协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指导监督等。此外,在涉及归档文件整理是否应纳入文档中心职责范围、文档中心能否开展有偿服务以及文档中心服务范围能否扩大到行政区域内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等问题上,理论界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在分析档案业务外包及文档中心实践经验基础上,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归档文件整理不应纳入文档中心职责范围。在实践中,少数文档中心不仅承担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的接收保管及统计利用工作,还担负着移交单位归档文件的分类、整理、鉴定和数字化处理等前期工作。这种服务意识无疑是好的,但工作方式欠妥。因为,文件的分类、整理除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更离不开机关的具体业务,它需要文件整理人员熟悉机关各项业务工作,否则文件整理的基本原则就无法落实。如果文档中心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安排人员介入各机关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实现前端控制,而文档中心人员编制有限,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归档文件分类、整理工作应该由形成单位负责开展。其次,文档中心不能开展有偿服务。文档中心的成立是政府行为,为全额财政拨款的非营利性单位,它不同于商业性的文件中心等社会化档案业务外包企业。因此,文档中心应专注于集中式办公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的保管及提供利用,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最后,文档中心服务范围不宜随意扩大。文档中心成立的一个实践背景是政府集中式办公,除了出于机构、人员精简的考虑外,主要源于档案保管及利用的集约化管理的需要。因此,文档中心服务对象应仅限于行政中心集中办公的机关事业单位,不应随意扩大范围。区域外的机关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通过建立联合档案室等方式来实现档案保管和利用的集约化效果。 作者;曹吉超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 档案论文:成人教育电子学籍档案管理论文 一、电子档案的含义 电子档案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与纸质档案相对应,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通常以案卷为单位。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有相同的本质: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都具有物理实态的特征、都是形成者真实活动的记录,有参考利用价值,需要存档备查。但相比之下电子档案在记录方式上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即电子档案依赖于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库与网络系统,其信息存储量大大高于过去的各种信息介质。而且便于存放、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可以实现共享且不受地域的限制。 二、成人教育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的作用 首先,计算机内存容量满足大,可以满足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而导致的学籍档案数量迅速增加的需要。一台配备电子档案管理软件的计算机就可以存储历年历届学生的学籍档案,这样就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各级学生学籍档案的日常管理。同时电子档案管理通常情况下实行专人管理,档案的保密性强,工作效率高。其次,由于电子档案管理软件具有搜索和查询功能,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输入查询条件仅需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调取任何一个考生的信息。如果是传统的纸质方式进行查询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找到,为管理人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既减少了档案管理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再次,利用计算机中某些软件,可以对相关学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每个学生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学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高校提高管理水平、用人单位找到更合适的员工和制定合理的用人计划提供方便。 三、目前成人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成人电子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一部分成教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籍管理工作认识模糊,思想上只把成教当成普教的附属品;还有少数分管成教工作的校领导和工作人员仅将它看成创收的渠道。这种思想导致许多软件和硬件的配备都不能满足电子档案的管理需要,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按岗配备专门人才及档案管理混乱等。 2、成人电子档案管理仍然存在手段落后和模式陈旧现象。 虽然目前很多成人教育都采用了电子档案管理方法,但实践中还有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手工操作,没有采用电子档案管理,没有配备专门的电子档案管理软件。有一些学校的学籍管理的常规性工作虽然也一部分使用了计算机,但也仅仅是采用单机操作,计算机的价值只是打印的工具而已。这些手段明显落后于形势,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从而必然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3、电子档案管理存在忽视学籍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的现象。 成教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成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把握工作中的准确性和原则性。随着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不断升级,要求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要不定期的参加系统培训。但是实践中,许多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的现状,学籍管理人员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高校只有紧紧围绕当前时展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彻底摒弃陈旧和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科学、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引进到学籍电子档案管理领域,才能有效地加强和完善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4、成人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着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一些难题 如学籍管理密钥升级过于繁复、网上黑客与病毒的客观存在。而且电子档案管理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是无形的东西,装载在某种介质上,并且必须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懂”得其组成规则的工具才能看得到它,没有传统档案的直观性等等。可以说,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原始性的技术难题很多,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籍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当然,电子档案当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四、成人教育学籍电子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1.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需要引进一套规范、标准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 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学籍档案管理软件是购买软件公司开发的通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比较有实力的高校也可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开发管理软件。软件公司开发的档案管理软件虽然设计的原理遵循了国家档案实体分类法的规定,能够基本适应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需要,但是这类软件更适用于文书档案的管理。将其用于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比较牵强。而部分学校自行开发的软件由于根据本校实际进行设计,所以比较适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但自行开发的软件分类标准却欠规范。两种类型都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实践中购买软件的高校可以在引进软件时与软件公司进行约定,要求开发人员根据本校实际,在原有通用软件的基础上做适当的修改。而有条件自行开发软件的高校,可以在基于本校工作实际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实体分类法的规定制定分类标准,使其在适应自身学籍档案管理需要的同时,更加标准和规范。 2.配备专职的成人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 首先,先进的学籍管理软件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能熟练操作使用这些管理软件的专职管理队伍才能实现发挥作用。要保障成人学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不仅要大力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及管理能力,尤其要管理人员具有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施的能力。所以配备专职的成人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至关重要。其次由于信息技术是不断更新的,所以重视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管理意识和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本职工作服务。 3.成人电子学籍档案管理需要建立网络互联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 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不仅部门自身需要查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在需要时对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如何提高办事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和查阅纸质档案的时间?这就需要建立网络互联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实现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相关管理模块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对接。各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直接调用学籍档案中的信息。 4.成人电子学籍档案管理要注意学籍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成人电子学籍档案由于教育系统分布广泛,多个校区和工作站或总校与各分校及各分校之间都要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所以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学籍档案中又包含了很多如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及家庭住址等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泄露会影响学生个人正常生活,为了避免学生的隐私信息不被不法分子利用,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成人的电子学籍信息是需要保密的。这就要求管理软件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学籍信息安全与保密功能。另一方面学籍管理工作还要严格审查网上公布的信息,避免涉及学生隐私的信息泄露以保障成人教育学籍档案信息的安全。 作者:徐松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档案论文:工程档案编制质量管理论文 一、档案的价值 对施工企业而言,各施工单位可以借助过往形成的工程档案,为以后的施工进行良好的准备与学习。对组织内部而言,施工组织也可以通过各时期形成的工程档案,对内作为凭证、参考、沟通和互动的工具;对组织外部而言,工程档案可以说明该组织的施工情况与发展历程,了解其施工效果与效率。事实上,作为信息世界的一份子,工程档案是珍贵的一手施工记录物,其功能包括累积先前的施工经验与知识、证明施工组织的运行效率、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凝聚、以及提供施工权利的合法正当性,同时也是了解和认同组织自身、社会要求的来源,也是传播市场、社会与文化价值的媒介。由此看来,工程档案不仅只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更是形塑施工组织资产与先前施工情况的重要材料。因此,若是没有编制并保存完整确实的档案资料,除会造成知识与经验的断裂和证据凭证的消失外,更重要是许多历史发展脉络与事件真相将可能无法原貌在未来无法重现,使得施工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整体记忆与资产丧失其原有的真实与完整性。 二、工程档案编制质量管理的提升措施 (一)完善工程档案编制的制度与责任体系 首先,完善档案编制的相关制度。目前在工程档案的编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难以做到依法管理、依规编制。因而有必要在制度完善方面下功夫,这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一是对于编制程序与管理程序进行强化。建设单位在整个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等的过程中,应当在标书与合同中添加关于工程档案方面的内容与要求。二是构建档案的临时检查规范。这种制度体系应当由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进行领导,进而将档案编制部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等的工作融合进来,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档案编制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及早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三是配备必要的工程档案编制与管理体系。不管是建设单位或是施工单位、管理单位,都应当设置专兼职人员岗位,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合作,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确保落实好档案编制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其次,完善档案编制的责任体系。建设、施工单位及各参建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自觉履行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档案的职责。建设与施工单位对工程档案的重视程度,是建设工程档案归档是否完整、准确的关键因素。建设单位要做好工程前期文件材料的收集,并督促施工单位按期完成竣工档案及竣工图的收集与整理。施工单位要在布置施工任务的同时,安排布置工程竣工文件的收集与编制工作,确保竣工文件的形成与施工进度同步,工程验收交接与建设工程档案同步交接。对于设计修改较多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时做好竣工图的修订编制工作。 (二)强化组织宣传工作 一是在工程档案编制中加强倡导职能分析。工程档案的编制决策主要是以档案编制者职能为出发点,因此了解档案来源的职能内容与性质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也即在现行以内容为主、职能为辅的编制方式中,职能分析成为形成档案编制和保存决策的基础,因此档案部门应加强倡导职能分析的作用与功能,让档案编制人员了解其对档案编制与保存的重要性。其次,在实际的档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工程内容进行分类,并根据工程不同工作的特征来进行分类编制。在这种背景下,工程档案编制过程中,有必要在编制规范中明确工程内容的类别,从而以指导具体编制工作的有针对性。二是强化档案编制部门的主动权。在档案的形成过程中,档案部门扮演重要的角色。除行政程序上的限制外,档案部门的心理因素会影响编制工作的进行。基本来看,档案部门通常会认为自身对具体的施工业务知识与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无法在档案编制的内容上扮演积极的功能。此外,档案部门也会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只是一个档案保存单位,只要确实保管好业务单位所需的档案即可。再加上档案部门也普遍认为工程管理人员并不重视他们,在工程组织内部的地位低微,更使得档案人员认为档案部门的角色与功能都不如具体的施工单位重要。尽管外在因素能够限制档案部门的角色与功能,但档案人员也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因素,积极加强本身在工程档案编制内容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加强与业务单位人员的合作,多加培养对工程业务专业性的了解,让自己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争取在档案编制内容方面的主动权,这也可以使其在工程组织内部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三)提升档案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 一是协助工程档案人员建立工程内部的职能轮廓。除强调和倡导职能分析的重要性,改变编制标准重点外,档案部门还应制订相关的分析方法或策略,积极协助各施工团体进行本身的职能分析工作,并进而将这一工作与档案编制工作相结合。此外,档案部门还可扮演协调的角色,借助协助各施工单位建立职能轮廓,从宏观或全面的角度提供可能的全面保存建议,让各施工单位除从本身的角度思考档案的编制之外,还应从企业整体的立场着眼,决定其档案编制的优先级。二是推广档案专业培训与教育。普遍说来,工程档案人员的档案编制意识薄弱,并且对工程价值的内涵、形成过程与应用等方面的了解有限,使得他们在工程档案的编制决策上无法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因此,加强工程档案编制人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使之认识到档案编制与管理工作不仅是为工程提供施工上的参考,更要为日后的相思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建议档案管理部门定期开办相关课程,提供工程档案人员更多进修的机会,来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此外,也建议档案管理部门与大专院校相关科系合作,通过设置学科的方式,在正式教育机构当中培育更多的工程档案编制专业人员。 (四)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 在档案编制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的突出体现是充分应用数字技术来对资料进行收集、分类、编码、储藏等工作。这种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档案编制的效率。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字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做好防火墙技术,避免档案信息资料的外泄;二是提升员工信息化技术的水平,从而能够确保各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 作者:曾云云 单位:隆阳区城建档案馆 档案论文:人事档案信息人事管理论文 一、人事档案信息是了解员工的直接材料 (一)人事档案的基本信息 人事档案是企业了解员工信息的直接途径。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企业通过档案可以清楚地了解员工过去的工作轨迹,可全面、准确地了解员工,总结经验教训,做到知人善任、选贤举能,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在人事档案中一般会显示员工的免冠照片,企业可以通过照片直观地看到员工的相貌气质,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给员工安排岗位提供依据。相貌气质清丽温婉的女员工可以安排在前台接待或秘书的岗位,既能体现出企业的良好形象,又能使员工的外貌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外表和蔼、有亲和力的员工,可以被安排在售后服务部门。一般需要售后服务的客户心情都相对急躁,有亲和力,性格温和的员工能促使客户心情舒缓,情绪冷静。合理、高效的员工职业安排可以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虽然企业用人不能以貌取人,但是在初级用人阶段,这也是企业的选择之一。在员工的基本信息中一般还会有年龄和婚姻状况的信息显示,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婚姻状况为员工安排具体工作。例如,已婚,并且孩子年龄较小的员工,企业可能会选择安排尽量少出差或者不出差的工作;对于富有活力,尚未结婚的年轻员工,企业可能给他们安排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员工的基本信息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人员安排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二)人事档案的潜在信息 在人事档案信息中,员工的工作经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源。员工曾经的交际圈将可能会给现在的工作带来一些有利的因素。所谓的人脉关系就成为人事档案信息中的潜在信息,同时也是员工给企业提供的隐形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依据员工曾经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以及工作成绩为员工安排适合的岗位和提供发展空间。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员工潜在的信息应该比基本的、直观的信息更受重视。潜在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员工尚待挖掘的资源。企业应该利用员工所有的资源,无论智力资源、体力资源还是人脉资源。在资源共享的时代里,广阔的朋友圈往往能给企业带来意外的商机,使企业在竞争中也能处于不败之地。此外,人事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对员工的人事信息进行合理的保密存储,不要未经本人许可随意透露员工的个人信息,以免对企业和个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 二、人事档案信息为员工合理调配提供可靠信息 (一)人事档案信息为合理安排员工工作内容提供参考 人事档案信息将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合理安排员工岗位提供可靠的信息。在现代企业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招聘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而现今,城市间人口流动量大,工作更换频率,许多人一年之内就换了几个工作。人们的工作观念已经不像多年之前,寻找“铁饭碗”“终身制”的职业了。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寻找薪资福利待遇更丰厚的职业和企业。年轻人虽然工作经验相对欠缺,但是有朝气,有热情,更倾向于寻找发展潜力大的职业和能为自己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的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应该查阅员工档案中的思想言行、业务水平、个人素质、历史情况等原始材料,结合工作意向,薪资要求等来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把真正能为企业服务,能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发掘出来,并高效地利用起来。 (二)人事档案信息是员工晋升、裁撤的重要参考 人事档案信息常常会记录着员工的各项工作成绩。在用人过程中对定级、调资、任免、晋升、奖惩等方面的呈报、审批材料都会汇总归入本人档案,因此,用人单位在人员录用、晋级、考核时,都会经常使用档案,考察其德、能、勤、绩等情况,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个人的情况,为人力资源的正确选拔和配置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在经济出现危机时,很有可能遭受打击甚至是重创。此时,企业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以保存实力,必然会选择裁员,那么人事档案中的相关信息就会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裁员活动提供参考。工作成绩不突出,工作能力相对薄弱,人际交往欠佳的员工都可能成为裁撤对象。这些对企业参与下一轮竞争工作帮助甚微的员工被裁撤,也是企业内部整顿的一部分,为企业今后立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在人事档案显示中,工作成绩突出,有上进心,有合作精神、富于创造力,敢于迎接挑战的员工,自然会被发掘、重用,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人事档案是记录员工成长历程的重要信息库,是人事管理部门为人员发展制定方向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员工今后选择职业的参考之一,也是企业定位员工和员工寻找自我认同的重要资料。 三、人事档案信息为社会保障情况提供参考资料 (一)人事档案信息为国家提供劳动保险情况 人事档案信息不仅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选拔、任用人员的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各项事业统计、调查的依据。中国正处于社会全面改革时期,面对人口基数大,人口流动性强等社会现状,相对准确的人事管理档案将为国家的人口统计、升学率、就业情况、生育情况以及子女教育等情况的了解、掌握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建立相对公平、完善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科学、合理的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也要依据企业职工的人事档案信息进行统计、核算。人事档案信息对员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证明。在人事档案中包含了员工工资金额,个人收入缴税情况以及各种保险的缴费情况,是员工各种社会信息的集合体。国家相关部门将根据企业职工的各项社会信息制定并兼顾全社会劳动者利益的劳动保障机制和劳动保险体制,为劳动者日后的养老问题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 (二)人事档案信息为国家提供医疗保险情况 人事档案信息中除了劳动保险信息之外,另一项重要信息就是医疗保险信息。中国现在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各方面都在献计献策,希望尽快尽早解决这个关乎全国人民就医看病难的问题。人事档案信息可以为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员工的医疗保险缴纳信息作为医保制度建设的参考资料。促使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出更合理、更有利于企业职工的医保制度。人事档案中的各项信息都有助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更具普遍性、广泛性。在人事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尽量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不仅是对企业发展负责,也是对员工负责,更是对国家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负责。人事档案信息应该用在正确的地方,为企业员工和国家提供更多更具体的人事信息。 四、结语 人事档案信息具有其特殊性,其中包含了众多详细的个人信息,是对一个职工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生活状态和工作成绩的原始记录,不仅是职工享受各种社会待遇的凭据,解决劳动纠纷的依据,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是职工接续保险、享受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要依据;更可以用于企业对人才的选拔、任用、晋升、裁撤等诸多方面,也可用于国家的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为国家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人事档案信息不仅是个人的信息汇总,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特点。人事管理部门应该妥善保管,不要随意存放,造成泄露、丢失等不良后果。人事档案是个人重要的信息资料,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事档案信息的重要性,并把人事档案信息用于正途,为企业、员工和国家谋福利。 作者:李元琳 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应用 摘要: 为解决现行航标遥测遥控系统运行使用中的通信问题,实现对离岸较远、移动数据信号无法覆盖区域航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设计基于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方式架设的航标遥测遥控硬件结构和软件控制系统,提升沿海航标维护管理能力。 关键词: 港口;北斗卫星;航标;遥测遥控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运规模不断扩大,海上通航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航海保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在航标管理维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北方海区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已在近海海域得到广泛使用,可以实现港域航标的有效管理。这些监测系统多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PRS/GSM(通信分组无线服务/蜂窝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航标的精确定位及信息传输,但是受到GPRS信号覆盖范围小的限制,尤其是渤海湾内沿海港口大部分为人工疏浚航道,航槽狭长且离岸距离远,无法实现对远离陆地航标设施的遥测遥控。《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发展战略(2013—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配套完善、装备先进适用、运转协调规范、应急响应及时、服务可靠高效的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基本实现航海保障现代化,形成沿海全时域、多维化的综合保障能力,满足船舶航行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目标。因此,进一步提升航标管理维护效率,推进卫星导航应用,构建从远海到近岸层级递进的立体助航网络,成为航标管理单位的重点工作之一。 1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发展现状 航标遥测遥控技术是“数字航标”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建设对于转变传统航标管理模式,提高航标管理质量,提升航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航标遥测遥控主要应用于航标灯器的监控、供电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航标工作状态报警等方面。可采用的监测、控制设备包括遥控终端(RTU)、可编程控制器(PLC)等,可实现数据通信的设备包括数传电台、蜂窝电话(NMT)、卫星通信、无线通信和有线电话等。欧美航运大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电子和通信技术建立航标遥测遥控系统,为航运业提供了高效服务。我国于2000年开始航标遥测遥控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尤其是北方海区渤海湾沿海人工疏浚航道中离岸较远航标遥测遥控数据通信问题成为遥测遥控系统推广使用的瓶颈,例如:天津港25万吨级航道里程22+000以东、黄骅港综合港区20万吨级航道里程20+000以东和渤海湾中部部分孤立危险物灯浮标等,遥测遥控终端无法依靠传统移动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传输。 2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通信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是一个分阶段演进的卫星系统,提供定位、集团用户管理和精密授时服务,不仅可以提供精确定位、导航和授时,还具有双向短报文通信功能,其卫星信号已实现我国全部和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无缝覆盖,可以实现GPRS信号覆盖不到区域的数据传输,完全满足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对偏远航标的远程测控管理需求。[1] 3设计原理 利用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实现的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同其他遥测遥控系统设计原理类似,均由航标运行信息监控平台和航标遥测遥控终端组成。终端上安装的信息检测装置可以检测航标灯的工作状况,将采集的终端数据及指令执行结果封装后,通过北斗卫星通信模块发送到北斗卫星网络中,网络将数据转发到北斗MQ服务器,北斗MQ服务器解码信息后将数据发送到MQSocket数据服务器,经过信息过滤,数据被保存到数据库中,数据处理服务器会定期检测收到的航标终端返回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处理,再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以供应用服务器调用整合,并将最终结果展示给终端用户。用户也可通过基于应用服务器提供的Web界面,对指定航标终端发送遥测遥控数据,指令通过数据处理服务器过滤编码后保存于数据库中,MQSocket数据服务器实时监控数据库中待发送指令,发现新的指令后MQSocket数据服务器将遥测遥控数据重新封装,并通过指定端口发送到北斗MQ服务器,北斗MQ服务器将信息转发到北斗卫星通信网络中,数据到达航标终端后,航标终端解码并执行相关指令。[2] 4系统设计方案 4.1系统架构 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具有复杂的系统功能,包含高带宽接入、高性能的软/硬件平台、网络平台和安全可靠机房环境等一系列软硬件措施,涉及网络与系统管理、服务器系统、数据存储体系、应用软件及自动检测与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3]利用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的航标遥测遥控系统采用SAN架构为核心的互联方式。 4.2通信网关子系统 4.2.1与航标终端数据通信 通过北斗卫星通信网络与航标终端进行交互,接收航标终端上报数据信息,并依据系统定义的数据传输通信协议验证信息有效性(由于可能接收到不完整的信息,必须对信息进行拆包、组包操作,保证传递给应用程序的信息完整可靠),并将监控端下发的各种指令实时传递给航标终端。 4.2.2与应用程序通信 系统在接收针对航标终端的遥测遥控信息时,首先将信息缓存在北斗通信服务器收发缓存队列中,系统提供应用程序的通信接口,通过该接口将航标终端上传的完整信息传递给后台应用程序,并将遥控的相关信息传递到北斗服务器发送队列中,通过北斗网络发送到相应的航标终端。 4.2.3与Web服务程序通信 提供与Web程序人机交互界面接口,可以接收Web程序下发给航标终端的信息和航标终端的反馈信息,并选择相应的通道直观地展示给用户。 4.3系统结构 系统中北斗通信模块主要负责与北斗通信系统进行信息转换,提取北斗通信系统接收的航标终端信息,将Web服务接口发送的遥控指令放入北斗通信系统所对应的通道队列待发送。 5结语 随着北斗二代导航系统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研究和应用基于北斗二代通信技术的航标遥测遥控终端设备将被提到各航标管理单位的计划日程。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航标遥控遥测单元的设计可以有效丰富航道安全监测信息的传输途径,对于远离海岸航标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英龙 王剑 单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航标处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应用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技术,重点介绍卫星通信技术在中海油应用领域上的发展以及小站卫星通信方式的应用。 关键词: 卫星通信;海上石油卫星;VSAT;自动跟踪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从中海油开始建立第一个卫星端站至今,已经有超过20年的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湛江、天津、深圳、上海这4个中心站点为核心的网状网络,且已经具备了链路相互备份功能。 2卫星通信在中海油的发展 2.1TES卫星系统 TES(TelephonyEarthStation)是基于卫星的全数字话音和数据通信的网状网,它在多个地球站之间提供网状连接,支持系统内任意地点远端站之间的电话、同步、异步数据通信,TES系统在中海油的应用主要用于话音与数据传输。运用的是C波段卫星的频分多址方式FDMA实现与地面站间的通信,使用四相相移键控QPSK或二相相移键控BPSK调制方式,信道编码采用编码效率为1/2或3/4的前向纠错FEC。TES是中海油海上平台初期使用的一种主要的卫星通信方式,主要承载的业务为话音业务,所使用的卫星资源前期以亚洲3号卫星为主,后来转至鑫诺1号卫星。 2.2VSAT卫星系统 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地面部分由中枢站、远端站和网络控制单元组成,中枢站的作用是汇集卫星来的数据然后向各个远端站分发数据,远端站是卫星通信网络的主体,VSAT卫星通信网就是由许多的远端站组成的,一般远端站直接安装于用户处,与用户的终端设备连接。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中海油海上平台主要的卫星通信应用方式。此系统的特点是天线口径小、灵活性强、可靠性高、使用方便及小站可直接装在用户端等特点,利用VSAT用户数据终端搭配复用器使用,可同时承载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VSAT卫星系统主要配合Netperformer系列复用器使用,Netperformer系列复用器使用了信元中继cellrelay技术,将语音流和数据流分割为特定的信元cells,然后将不同业务类型的信元cells复用到单一的物理或逻辑链接上,根据对时延的敏感程度不同对业务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传输优先级,能有效保证话音业务质量,为中海油的海上平台及移动船舶提供稳定的话音及数据业务。目前中海油主要使用的是中星10号的卫星的转发器来承载卫星话音及数据业务。 2.3STARWIRE卫星网管系统 STARWIRE系统在网管NCS的支持下可提供PAMA,DAMA等业务,使用了先进的PCMA载波叠加专利技术,能有效的节省卫星转发器带宽。主要由NCS网管系统、ST用户终端、卫星三部分组成。STARWIRE卫星网管系统是第三代按需分配的卫星通信系统,终端设备内置路由功能,直接支持先进的IP网络互联业务。NCS网管通过控制信道监控ST的工作,ST之间通过控制信道FOW/ROW建立业务信道。中海油下属的4个中心站点通过STARWIRE网管系统能够有效管理所属辖区内的卫星小站。相对于早期卫星通信技术应用,NCS系统能够更加有效的对小站进行管理,节省卫星资源带宽。 2.4SKYEDGEⅡ卫星网管系统 SKYEDGEⅡ卫星网管系统是一个双向卫星通信系统,由两个方向的传输构成:入境基于DVB-RCS标准,采用MF-TDMA技术对资源进行预约分配减少数据碰撞;出境基于DVB-S2标准,支持CCM及ACM工作模式,可用于单播和组播数据、VoIP、ABIS等业务数据。系统主要由卫星主站、卫星/转发器、远端站三部分组成。SKYEDGEⅡ支持三种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网状、多星状。SKYEDGEⅡ卫星网管系统是目前中海油主要使用的卫星通信系统,利用此网管系统,将中海油的4个海上卫星中心站进行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大网管系统,对各中心站点进行链路互备,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功能卫星网管系统。 3卫星通信技术在中海油的应用形式 3.1海事卫星A/C/F站的应用 海事卫星共有4颗卫星覆盖全球海洋,它们分别是大西洋西区、大西洋东区、印度洋区、太平洋区。海事卫星A站于2007年底正式停止运营,中海油海上船舶与移动式钻井平台目前以C站、F站为主要的应用。 3.2固定天线式的卫星通信应用 固定天线式卫星通信主要应用在中海油海上固定式采油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陆地端站上,是一种常规的卫星通信应用。固定式采油平台及自升式钻井平台主要以3.7米C波段的卫星天线为主,Ku波段卫星天线为辅。卫星中心站使用的是大口径卫星天线来承载卫星通信业务。固定天线式在中海油是最早的卫星通信应用,也是中海油目前最成熟的卫星通信应用,中海油内曾使用直径为12米的卫星天线作为卫星的主站使用。 3.3半自动跟踪天线式的卫星通信应用 半自动跟踪天线主要应用于中海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天线以C波段的半自动跟踪天线为主。由于工作环境需求,自升式钻井平台需要经常更换钻井位置,期间钻井平台需要拖航至新的目的地,使用固定式卫星天线则需要经常性地对天线的方位及俯仰进行调整,且拖航期间无法使用。采用半自动跟踪天线可以在拖航期间自动寻星,主要缺点是无法360度旋转,实现不了全自动跟踪,有时需要人工进行干预。 3.4自动跟踪天线式的卫星通信应用 自动跟踪天线C波段主要以美国的SEATEL的97型全自动跟踪天线以及西安盘古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自动跟踪天线为主;Ku波段主要以SEATEL的4006自动跟踪天线以及国内的一些动中通天线为主。中海油海上半潜式钻井平台一般以C波段的自动跟踪为主要的卫星通信,南海9号钻井平台所使用的自动跟踪天线卫星系统经过测试能够提供4Mb/s以上的链路带宽。Ku波段的自动跟踪天线主要应用与海上的移动船舶,包括拖轮及勘探船,这些移动船舶受限于天线的安装场地要求,而且对链路带宽要求不大,Ku波段的自动跟踪天线的应用非常适合在这类环境使用。 4结束语 卫星通信技术在中海油海上平台及移动船舶上有着超过20年的应用,从早期的TES小站的话音应用,到现在的多功能SKYEDGEⅡ网管系统的多业务综合应用,中海油在卫星通信应用方面已经覆盖了C,L,Ku等波段。随着中海油向深海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将在中海油海上勘探、开发、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施建衡 单位: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系统不仅为航天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还因其具有频带宽、覆盖面大、容量大等优势,还被应用到了很多其他的领域之中,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文章对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和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卫星通信技术未来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卫星信息技术;发展趋向;应用研究 0引言 卫星通信系统是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或者地球站与地球站之间所建立的,通过信号的转发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方式,一般情况下包括卫星移动通信、卫星中继通信、卫星固定通信与卫星直接广播四个方式。 1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1.1卫星通信系统的网络发展 卫星通信系统的实现是由网络的形式进行服务的,它在现代的发展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组成方式是多星形式的卫星通信网络;第二类的组成方式是单星形式的卫星通信网络。其中卫星通信网拓扑结构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以单星的组成方式为例,来对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通过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使用的结构为星状网的结构,然后经过了网状网、网状与形状混合网、地面通信链路与卫星通信链路的混合网,由此可以看出,在单星组成的卫星通信网拓扑结构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1]。多星组成卫星通信网络可以提供国际移动式通信的业务的海事卫星系统和国际固定通信业务中的国际卫星系统两种。这两种系统分布在全球所有的辅助地面线路和地球站之中,这些系统之间还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星间链路。 1.2卫星通信线路频段的发展 卫星通信线路频段的发展中最早所利用的商用通信卫星通信频段就是C频段,通过技术的发展,向上扩展到Ku、X和Ka频段之后,又向下扩展到L、S、VHF和UHF频段[2]。在以后的发展中还会拓宽到V频段或者其他更高的频段,另外,还有可能会利用激光的形式。卫星通信馈电线路是指卫星间通信线路、上行站、关口站与中心站。由此可见,当线路的频率提升的时候,可用带宽就会变大,传输容量会随之提高,这一方式比较容易适用在多媒体通信进而高速率数据传输之中,如果频率增加,波束宽度不变,天线尺寸如果变小,那么它的重量也会越轻。通过铱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就,能够将地球上的任意两点形成同心,实现的方式是利用星间的线路。 1.3卫星通信体制的发展 卫星的通信体制在近年来也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体制的改变就是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改变。例如卫星通信中所使用的信源编码方式、信号传输方式、信号交换方式、基带信号传输方式、基带信号多路复用方式、信号调制方式、差错控制的方式、多址方式、交换方式、信道方式和信号处理方式等等,这个结构呈现一种比较复杂的模式,所以用户会有很多种的选择方式。基带信号多路复用方式中分为:时分多路复用和频分多路复用两种方式,基带信号传输方式中分为:多路单载波与多路单载波。通过对卫星通信体制工作方式的具体介绍,可以分析出卫星通信体制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它在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节省射频信号的功率和带宽,还能够有效的提升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质量。所以经过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如今的卫星通信体制的标准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商和卫星运营商所指定的具体标准,而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还比较模糊,在生产的标准上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国外比较先进的调制和编码技术进行借鉴,有效的改善编码的调制,让微信通信的技术适应更多种的实际工作模式。在这一目标上,近年来的尝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例如互联网的接入、交互电视、VoIP业务和高清晰度电视等等,其中DVB-S2通信体制的结构就有效地使用了比较先进的编码等技术方式。 1.4卫星通信中星座和轨道的发展 在卫星通信轨道的发展中最早是使用单星的静止轨道进行工作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通信的轨道已经从静止的轨道变为多种轨道的卫星工作,并在工作中组成星座的形式。所以在目前的卫星通信轨道为大椭圆轨道、静止轨道和低轨道三种并存。其中大椭圆轨道在组网的过程中的卫星系统主要是由三颗天狼星组成,并对全时区域进行了覆盖。这一组网的轨道形成了美国移动的广播系统。而静止轨道分为三类,分别为多星共位组网区域覆盖工作、单行独立组网区域覆盖工作和多星异位组网全球覆盖工作。 1.5卫星通信中的卫星天线波束的覆盖发展 在卫星天线波束的覆盖发展上,最早是使用静止的卫星通信电线,后来经过发展而变为单重频率复用单椭圆波束覆盖、多重频率复用单椭圆波束覆盖、多椭圆波束覆盖,截止到现阶段,已经发展为更加多重的覆盖方式。一般情况下,会按照不同的实际情况使用波束的覆盖方式,最近出现一种新型的覆盖方式为蜂窝状多点波束覆盖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利用波点来对天线增益进行提高,用户所使用的终端也更小了,从而达到了多次使用的目的。 2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2.1卫星通信技术中转发器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中转发器的使用可以实现信号的变频和放大。最早在卫星通信中的转发器是透明的,包括一次变频和两次变频的转发器。这种透明的转发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在目前依然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一部分的卫星通信使用了处理转发器的设备,从而对卫星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制与调制等步骤,还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就能够让卫星通信的过程更加顺畅。处理转发器还分为空间交换转发器和信息处理成转发器,同时还有两种转发器相结合的处理转发器。在这之中,空间交换转发器在应用的时候是将接收到的多波束信号进行交换处理的方式,处理的时候一般都使用基带交换矩阵网络的方式和微波交换矩阵的网络。另外,信息处理转发器应用的时候,首先要将上行频率信号进行接收,再将接收到的进行解调,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编码识别、再生、帧结构重新排列等工作,处理完成之后再将这些信号传输到地球站当中。转发器在卫星通信中应用的功能很多,例如对信号进行再生与解调就能够有效的减少信号中的噪音,从而有效的提升卫星通信信号传输中的质量标准;对转发器的上下链路分别进行设计,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的工作,就能够让上下链路具有不一样的多址方式和调制体制,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地面设备的复杂性和传输的要求;在转发器进行信号的处理的时候,通过星上处理方式就可以实现用户线路的频率、信道、功率与波束的动态分配,才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卫星的资源。 2.2卫星通信平台的应用 卫星通信平台是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中的重要形式,它在运行的时候一般时通过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和低轨道卫星平台两种,其中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要比低轨道卫星平台更大。近年来卫星的发射质量越来越趋于稳定,其发展趋势正在朝着高处理技术、大容量和高G/T的方向发展。静止轨道卫星平台也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趋于稳定,例如罗拉公司所开发的LS卫星平台。 2.3通信地球站的运行 通信地球站已经开始越来越趋向于便携式的发展方式了,最早的地球站是重量大尺寸大的固定区域,但是经过技术的发展,重量和尺寸都逐渐的减小,如今最小的地球站已经变为一种手持终端的形式,所以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在智能化、人性化的优势上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 2.4卫星通信技术未来的应用趋势 除了用户终端的变化,卫星通信技术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视节目的直播就可以不通过地面中转的方式,进行实时的传输。广播电视业务也已经实习前了单向到双向的转变,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双向通信与卫星直接广播业务单项通信之间的特性区别已经越来越迷糊,而且技术的发展也让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接广播和卫星固定通信等业务都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会利用其的功能会越来越多,其发展的功能也会越来越趋于完备化。目前卫星通信的发展空间还很大,需要相关的人员对技术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让卫星通信技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 作者:李会青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四九一台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新技术的网络教育 一、基于地面的网络教育问题及卫星解决方法 1、卫星通信技术概述 (1)基于IP的卫星通信 IP(InternetProtocol),为互联网络协议。所谓基于IP,是指数据通信能透明地遵循IP通信协议。过去的VSAT卫星通信不能直接支持IP通信协议,而今天的VSAT能够很好地支持,且与地面IP通信几乎相同。人们也称其为卫星数字通信。 (2)DVB-S 标准卫星通信需要制定传输信道编码和调制标准。欧洲制定的卫星数字信号广播(DigitalVideoBroad-cast-bySatellite,DVB-S)标准,已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采用,我国也于1999年制订了《GB/T17700-1999卫星电视广播信道编码和调制标准》,与DVB-S标准兼容。 2、具有回传功能的卫星通信技术 该技术出现时间较晚,还未普及,特点是能够实现教师端和学生端的互动,具有如下两种方式: (1)卫星小站直接回传。如欧洲标准的DVB-RCS,能够直接通过小的卫星天线将数据传回。 (2)通过地面网回传。将基于DVB-S标准的VSAT通信系统和地面互联网通信系统相结合,形成环路网络。本文中卫星通信新技术特指该技术(后文简称新技术)。 3、基于卫星通信新技术的网络教育优劣分析 传统卫星通信技术的优势:①通信距离不受地面距离和地形影响且覆盖面宽,这一特点适合我国地面通信不发达的偏远地区;②以广播方式工作,点对多点,使用者越多越便宜;③基于IP的卫星广播可传输以文件形式保存的多媒体课件,这一点是传统广播电视做不到的,容易和基于TCP/IP协议的软件联合使用,便于教学软件的使用和二次开发。传统卫星通信技术的劣势:①卫星带宽费用高,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点数,才能实现和地面网费用的平衡;②只负责发送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间没有互动,学生无法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无法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跟踪,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而新技术在解决地面互联网多媒体数据传输路由限制的同时,也解决了卫星双向通信费用较高的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应用上行数据量少(请求信息为主)、下行数据量多(是海量信息或长时间的流媒体)的实际需求。这种方式避免了地面网的劣势,减少了卫星带宽的占用。 二、基于卫星通信新技术的网络教育应用模式 新技术有效弥补了原有卫星网络教育的不足,主教育/课件制作室里老师上课或者播放课件,能够通过互联网送到卫星主站,由卫星发送广播到各个接收站,接收站再把接收到的视音频或课件通过电化教育系统传到到各个学生面前。如果老师提问,学生端可以回答,回答内容通过电化系统连接互联网发回给老师;学生如果有问题,可通过电化系统连接互联网向老师发出提问申请,老师对于各个接收站的学生端可分别准许他们提问(这样避免了多个接收站同时提问造成的麻烦),然后学生的视音频或文件便可传给老师。这就形成了老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通过卫星,学生向老师传递的内容通过互联网的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圆满完成了教学闭环。该结构适应了老师端发送内容较多、发至各个学生端的内容一致,而学生端反馈内容较少、因人而异的需求。如果引入一些即时课堂出题回答软件,老师拿出题目,学生作答,学生则能够实现与老师类似面对面的交流。 三、基于卫星通信新技术的网络教育系统组成 基于卫星通信新技术的网络教育系统主要由以下5部分组成: (1)主教室/课件制作室。在一个多媒体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将授课信息,包括授课教案、老师讲解的视音频信息等通过摄像头和视频采集卡实时采集下来,同步合并生成课件,然后将录制好的课件进行剪辑和审核,最后加密。 (2)互联网。包括专线、ADSL、拨号等多种方式,负责传送教学内容和学生返回信息。 (3)卫星广播站。卫星广播站通过地面网络接收内容,并通过通信机打包成卫星信号传输上星。 (4)卫星接收端。卫星接收端由室外天线、变频器、馈线、室内卫星数据接收卡/接收盒、计算机等组成,卫星数据接收卡/接收盒安装在计算机上使用。卫星接收端从卫星信道接收广播站发出的信号,并还原成原始的教学内容。 (5)辅助教学单元。辅助教学单元为显示设备、麦克风、扬声器等,与卫星接收端的计算机联合完成教学活动。 四、基于卫星通信新技术的网络教育系统配置 1、硬件平台 (1)主教室/课件制作室(授课端)。主要包括计算机、摄像头(带同步录音)、视频采集卡及其配套的多媒体教室。 (2)播出内容服务器单元(授课端)和卫星广播站。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地面宽带网络接口。 (3)卫星终端(学生端)。包括接收天线等室外设备、卫星接收卡或接收盒、计算机等。 (4)辅助教学单元(客户端)。按用户教学需要配备单机、局域网、计算机教室、投影仪、打印机、音响设备等。 2、软件平台 (1)教学内容制作系统(授课端)。包括视音频压缩软件、课件制作软件、加密软件等。 (2)课堂教学系统(授课端)。由以下模块组成:支持TCP协议或UDP协议的教学软件、卫星信号接收卡/接收盒驱动程序、接收程序(含设定卫星接收参数、调频道、测试信号强度和质量的界面、条件接收PID识别)、解密程序等。 (3)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客户端)。提供了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平台,能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该软件只有在客户安装了计算机教室时才需要配备。 作者:顾捷 单位: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系统发展以及关键技术分析 在通信进入了高速传播、大容量宽带和多媒体个性化的移动时代,卫星通信成为了无线通信中最特殊的通信方式之一。但是建立在无线电微波通信系统基础上的卫星通信系统依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开发问题和应用难点,需要在通信技术上找到关键的突破点。 1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把卫星作为信号中继站来接受和转发多个地面站之间微波信号的通信系统。一个完整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卫星端、地面端和用户端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在地球上空作业的卫星端在微波通信的传递过程中起的是中转站的作用。包含了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的卫星星体在空中接收地面站的电磁波,放大之后再发送到另一个地面站。设立在地表之上的多个地面站是连接卫星系统和地面公众网的固定接口和传送点,由地面卫星控制中心、跟踪站、遥测站和指令站等部门构成。人们连接网络的用户端通过地面站传送出入卫星系统的微波信号,形成庞杂而宽泛的通信链接。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很广,在卫星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意地点都能够顺利进行通信,不会因为距离的变化而影响通讯信号的好坏。卫星通信的电磁波主要在大气层以外的区域传播,微波传递的性质较为稳定。所以卫星通信的工作频带宽,通信质量好。即使部分在大气层内部传播的电波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仍然是一种信号稳定性和通讯可靠性很高的通信系统。但是,运行在高空轨道上的卫星在同时进行双向传输时,传递速率会延迟到秒级,电磁波的精确度也会有所下降,用于语音通话时会出现明显的中断现象。卫星在高空上的位置是按照预定轨迹运行的,因此,卫星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然而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线路连接都是无线链路,管理微波接收和微波传递的控制系统相当复杂,不易操纵和操作。 2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2.1成本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现代的大众通信集中体现为宽带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在宽带领域中不及光纤宽带便利迅捷,在移动领域中也没有地面蜂窝移动系统的性价比优势。在移动的长途通信费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卫星长途通信的转发器费用却没有任何变化,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成本。这种成本高需求低的矛盾是卫星通信系统面临的最大尴尬。 2.2宽带IP的传输和实现问题 中国当前的宽带IP卫星系统基本上都采用的是ATM的传输技术。这种技术的性能支持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的指标要求,实现起来却很困难。在卫星ATM需要分层实现的说法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就是否改变现有卫星协议结构的问题展开着激烈的争论。含有ATM交换机的子网移动性管理因为过于复杂,至今也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案。 2.3数据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问题 信息时代最需要的就是传递信息的快捷方式。建立在频分复用和码分复用技术基础上的传统传递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卫星通信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虽然随后又研发出了分组交换技术,但长距离传输延时的问题还需要更加有效的技术和措施来降低传输延时对实时数据的影响。 3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1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不仅可以节约传输时间和存储空间,还能提高通信的便捷性和频带的利用率。数据压缩技术在处理数据的专业领域里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不管是静态的数据压缩还是动态的数据压缩都可以为卫星通信系统在时间、频带和能量上带来相对较高的传输效率。例如ISO对静态图像压缩编码的标准和CCOTT的H.26标准,以及MPEG62设计中的同步交互性和多媒体等技术都成为广泛应用于多媒体压缩的公认标准。 3.2多媒体准信息同步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传输中所使用的多媒体准信息同步技术大致可以分为连续同步和时间驱动同步这两类。在卫星的多媒体通信中,可以选用缓冲法、反馈法或者时间戳法来实现多媒体准信息的精确同步。目前开发出来的同步技术有建立在近似同步时钟基础上的“多业务流同步协议”和以时间因果同步为特色,支持分布式协议的“多信息流会话协议”。 3.3智能卫星天线系统 要成功传输多媒体信息,对通信系统的带宽要求是2500MHz及以上。降雨等天气因素和地面吸收电磁波等客观的影响因素都会导致卫星ATM网络产生较为严重的突发错误。为了完成多波束覆盖的范围最大化,研究智能高性能天线的技术开发和具体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在平时采用多波束快速跳变系统,在需要完成跟踪和同频复用的低轨道系统中采用蜂窝式天线,在星上和同步轨道系统中采用相控阵列天线。 3.4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对传输速率的要求很高,就目前来说,卫星通信系统的载波都是电磁性的微波。但微波天线能够接受和传递的微波数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激光通信的辅助甚至替换。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在减轻卫星密度重量和体积大小的同时增大卫星的通信量,提高卫星通信的保密性、可靠性和传输速率。而且卫星通信的激光传输之间是不会相互干扰和影响的,是卫星通信在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4结束语 和其它通信系统相比,卫星通信系统多具有的特点和优势是不可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发展至今,卫星通信的成本问题、宽带IP问题和数据速率问题是最主要也是最紧要的问题难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和难点,就要完善和开发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卫星通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高。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和政策法规,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因此,精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技巧,教授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理论体系和精髓是国际金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分析了该课程的课程特色以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并提出国际金融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 1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 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 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3 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述课程信息。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授课的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除了要以文字的形式介绍有关的内容之外,还可以插入图片、播放视频文件。这些图片、播放视频文件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达到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显著特征。这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师主导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增加案例教学、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推广网络教学,灵活开展双语教学,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贸易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者提供认识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未来金融经济走势及对国际贸易管理的影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国际金融实务能为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国际金融也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及全国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指定内容。所以,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的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变革。 1 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精选案例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就著名的“广场协议”,谈谈日元被迫升值后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今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如何升值及升值后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的思考与讨论;在讲解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这三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有什么不同,针对根源探讨如何防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在讲汇率制度选择时,可分析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成效及后续改革的方向;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由教师课堂讲解,有的可以让学生成立案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对案例教学不仅开拓学生思路,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2 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目前,许多财经类网站提供免费的模拟交易账户,学生在这些专业网站注册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以模拟账户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美国嘉盛集团提供的模拟外汇交易平台。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就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最终计算盈亏情况。模拟交易的基本程序如图1,一是针对教学目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设计实训方案(见表1)。二是呈现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动态模拟,教师给予操作指导。三是学生完成操作报告。四是教师总结归纳,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训内容实训要求 实训一外汇交易的商品――外汇掌握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主要货币名称与代码缩写;了解外汇交易账户和交易头寸的定义。 实训二:外汇交易中价格――汇率看懂报价行的报价;计算汇率报价差的基本点。 实训三:实盘外汇交易熟悉实盘外汇交易账户的开设程序;进行实盘外汇交易的实务操作,平仓并分析盈亏。 实训四:虚盘外汇交易熟悉虚盘外汇交易账户的开设程序;进行虚盘外汇交易的实务操作,平仓并分析盈亏。 以仿真、务实为特色的外汇模拟交易所带来的“实战”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等。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相关实务性强的课程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和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参观、经济调研等。例如在讲授金融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期货经纪公司实地参观和模拟,同学们可以亲临其境,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期货交易的运作过程和分析方法,书本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在参观和模拟金融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公司投资顾问和业务经理们的指点,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讲授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时,可深入外贸企业了解这些措施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及局限性。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也可“请进来”,聘请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有丰富经验的主管领导和校友,对相关的业务环节进行专题讲授。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理论功底见长、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4 提高市场适应性,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教学容量大、方式灵、信息快捷、模拟生动。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知识,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除此之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5 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要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利用双语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文献,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灵活,双语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定,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而定。否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理解,对双语课程内容的掌握过于浅显,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跟进。 上述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就笔者的教学工作体会以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反馈意见看,教学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积极效果。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对现实金融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得到锻炼,描述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当然,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将会出现更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总结和完善上述教学改革方法之外,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探索出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思考 摘要: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其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要注重引入“启发式”、“案例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而且也与现实的前沿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要学好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没有掌握好西方经济学原理、数学等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教学理念、方法等滞后的问题。 1 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综合性、关联性强。 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看,该课程同许多课程有着紧密地联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账户的推导、新剑桥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国际收支理论、乘数理论和吸收分析法、汇率形成机制中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论都必须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二是货币金融学中的系列理论。例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学科。例如,要用到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还要涉及到一些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等等。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较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内容体系庞大、复杂。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问题。它主要阐述汇率的相关概念、汇率政策的概念及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制的概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国际金融》的研究和教学口径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3)内容更新速度快。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海啸、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新变化、WTO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升值压力等热点和核心问题。 上述《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让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重视教师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专业性、时代性较强,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自以为很认真听课了,但真正学到的知识还是很贫乏或理论与现实无法衔接,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成绩均下降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对自己希望看到或喜欢看的就有兴趣并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为了培养21世纪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适应金融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需要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方面的创新,而且还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增加知识的传授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主要重视开发和引导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以及模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能及时吸收并充分反映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而且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内容得到优化,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业务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实践性品格。然而,从目前国内《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钩现象。为了使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国际金融基本理论、金融应用科学与金融业务技术相结合,重视开发性应用理论和实务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仅校内建立实验室,而且还需要建设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能力培养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3 向“启发式”教学方法转变 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多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大学教育必须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向启发式教学迅速转变。 (1)增加互动教学环节。 《国际金融》是一门结构完善、逻辑严密、研究方法独特的课程,任课教师可以将讨论、对答、辩论、写论文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相互争辩和交流中,增添知识,锻炼能力。几乎所有国际金融教科书中,都有两章分别论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货币体系,涉及许多历史资料及发展的渊源,如果由教师讲学生听,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固然有很多供求方面的因素,但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鉴于国际金融中的很多理论与现实中问题的紧密联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空洞地说教或者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向学生提问,刺激学生思考,有意识地在课前准备生动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课堂讨论,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检验,而且还锻炼了随时应变不同问题和环境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具体可包括: 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国际金融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征,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便可加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谈谈金融危机引起的亚洲各国汇率变动及汇率变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等等。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选择案例应有遵循具体的原则:首先,案例选题一般是以往的事件。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示,避免重蹈覆辙。所选事件早已尘埃落定,选题的结论也已经确定,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其次,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事件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案例本身应具有可探讨的价值。最后,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 ②课堂讨论。这是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便今后实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讨论教学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国际金融课程讨论教学前,教师应认真做好动员工作,拟定讨论题目时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并且在事前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指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及时给予引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 ③操作性实践活动的组织。操作性实践活动是课程实践活动的重点,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如讲到外汇和汇率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内的金融模拟实训室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学习外汇投资技术分析方法,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课余时间可安排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作实践调查等,使学生能接触社会,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课程作为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积极性,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懂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目标。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摘 要】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决定了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金融专业不同。 【关键词】国际金融;非金融专业;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通与运动规律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既要沿袭传统的理论,又要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然而,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仍放在金融专业方面,对非金融专业的探讨关注不够,这不适应当前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应讲授的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所处地位的比较 金融专业与非金融专业由于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二者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为此,通过对我校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状况,对国际金融课程在这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课程所处的专业地位不同 在我校,《国际金融》在金融专业中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设置54学时。在非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一般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学时多为32学时。显然,国际金融课程在非金融专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对靠后,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将有所不同。 (二)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不同 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金融专业的特色相对偏重于理论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对专业课程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把握,专业性较强,就业导向更趋向于金融领域,而非金融专业相对偏重基础知识和实务应用,就业面较宽,就业导向更趋向于广大企业。因此,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侧重,不能照搬照套。 (三)前开课程和后续课程不同 在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的前开课程一般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概论、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课程体系完整,学时充足。而在非金融专业中,金融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而且课时有限,不具备金融专业完整的金融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比较来看,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不能简单照搬金融专业的模式,应能体现非金融专业特点。 二、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汇率相关概念、理论、管制及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从一门课程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来看,对任何专业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授课内容应有所侧重。对于非金融专业来讲,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开设的金融相关课程较少,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学课时的1/3多应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放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的学习上,并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来理解。对于其他国际金融理论学习,通过现实中发生事件如欧盟货币领域的合作、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把握。 (三)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 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其他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由于本部分中的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已经学习,所以重点放在欧洲货币市场的学习上。再者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因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五)国际金融实务 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由于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非金融专业更偏重于实务应用,因此,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重点。学习内容应突出各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各种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风险控制理念。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次,加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这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对后经济危机时代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根据经济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国际金融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我国国际金融教学发展的特点,提出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就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努力培养适应未来、适应人才竞争国际化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后经济危机时代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显突出。《国际金融》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金融业务、国际货币制度和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等。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大环境发生了突变。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也应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一变化。 一、全球经济环境突变 随着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台,一场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上演。这次危机源于美国的金融市场,由最初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之后又从虚拟经济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最终酿成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如在这次经济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华尔街许多重量级的银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许多州出现大量银行挤兑现象。而在实体经济方面,作为美国重要经济支柱和美国文化象征的汽车产业也是噩耗频传。美国汽车三巨头相继向美国政府求援,之后不久通用汽车公司还是破产了,使得汽车之都底特律失业率激增,一派萧条景象。 目前美国失业率已创25年来新高,将近10%。同时据IMF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将萎缩2.6%,而外债却高达6.494万亿美元。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和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同样严峻。 二、对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反思 这场世纪之初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地区带来了巨大损失,当我们痛定思痛,反思其根源之时,就会发现它源于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 自国际金融产生之日起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对其母体――实体经济的依附程度较强,发展相对平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程度的加深和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随着数学、物理上的各种新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各种各样新型的金融理论纷纷出现,而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金融产品也呈几何式的方式增长。美欧各大知名金融机构通过穆迪、标普等评级机构给这些产品纷纷冠以A级标签,进行精美包装,再将这些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国的央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手中。就其本质来说,这些产品的标的物是风险非常之大的有毒资产,经过了纷繁复杂的数学或物理模型的精美包装,并以高额为诱饵,吸引机构和个人去购买。然而再精美复杂的包装也无法改变其性质,一旦经济环境突变,其有毒的本质就将再也无法掩盖,最终使购买者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于购买这些产品的机构和个人来说,它们根本起不到其本应拥有的保值增值、避险等作用,反而使购买者的投资处于与其承受能力不相称的风险之中。这些金融产品本质上早已和实体经济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一种高级的零和博弈游戏。游戏的最终埋单者就是购买了这些金融产品梦想获得高收益的机构和个人。因此,这次经济危机的过程就是原本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由小变大,远超其母体――实体经济的需要,显现出虚幻的繁荣。而当这一美丽泡沫破裂之后,其原本所含的毒素就开始反噬其母体。最初制造和销售这些产品的金融机构看起来好像是受益者,但最终无论是谁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形成“多输”的局面。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在对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反思之后,作为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的教师应及时反思,在经济大环境发生突变的情况下,探索今后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是面对国际金融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培养出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知识与技能,语言基础扎实,能熟练从事国际结算和金融营销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金融人才。而这只强调了技能即“才”的培训,却忽略了“德”的培养。 我们可以看到在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设计了史上最大金额的“庞式骗局”,诈骗了至少500亿美元,受骗人名单长达162页。而揭穿这一骗局的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证券分析员哈里・马可波罗斯,如同安徒生童话中小男孩一样指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有穿”,而美国证监会及其他金融从业者则都保持沉默,集体失语。又如接受美国政府超过1700亿美元救助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却向公司高管寄发高达1.65亿美元的奖金,这惹得众怒,遭全美各界大力抨击。诸如此类的丑闻,使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形象大损,华尔街成为人人咒骂的地狱。 由此看到,此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无不是高智商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但他们有着金钱至上的观念,对社会毫无责任感,贪婪地追求金钱。因此,今后在注重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本课程一直有着“宏观化”即“学院派”模式的倾向,偏理论探讨忽略技能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大量需要掌握一定金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凸显对教学内容“微观化”即“商业派”模式的要求。因此,今后的教学内容必须重新设计,理论与技能并重,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总之,只重视理论,会无的放矢,只强调技能,是无本之木,二者均不可偏废。 其次,吸取此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紧密性,摒弃那些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讲授。改变“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的惯性思维和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习惯作风。对国际金融这一舶来品认真鉴别,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采取平视的态度来取舍本课程的内容,不再全盘接收。 最后,从该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科学化无疑是其重要特点。科学化进程使得数理逻辑和数学分析工具被大量引入该领域,使其成为可由数学描述的学科。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又使数学工具大量应用于现实企业管理中。因此,国际金融学的科学化进程又是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推动的。当今,国际金融教学科学化的核心是数学的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的重点是熟练应用数学工具,分析、研究实际金融问题。同时,信息技术使数学工具在金融业的应用成为可能,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也日益依赖于信息系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强化数学和计算机运用,加强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培训。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学起来没兴趣,学后记不牢。因此,可尝试以下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可采取案例化教学。它最大的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类型的经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判断,作出决策,提高分析和创新能力。本课程涉及的理论较抽象,平时难接触到,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智力潜能,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可采取情景模拟教学。这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使学生有效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再次,可采取社会实践教学。它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特定事件的交互式探索,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其形式可多元化:与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建立直观印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管理论文: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 摘要: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金融业面临着各种复杂交错的风险,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四条对策,通过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以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风险;金融管理服务 一、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行为既可能带来收益,又可能带来损失。那么,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1]。一般来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活动都隐藏着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一旦风险过大,金融风险便会爆发出来,甚至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从金融业的布局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在我国,实行银行改制以来,我国几大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仍然处在绝对支配地位而没有什么改变。资金链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控制,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广大群众缺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面临着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选择的是宁愿把钱存于银行中。与此同时,企业要发展,则必须对外部资金具有很高的吸纳能力,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直接融资不能够获得自由的发展,百姓的投资渠道缺乏,企业只有靠向商业银行借贷方能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结构的僵化,使得银行风险处于高水平地位。 第二,从操作从面来看,金融机构存在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金融业中,就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又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风险;其次,业务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无规章可循。金融活动是一种多主体互动性质极强的经济活动,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这就导致了金融活动操作的异化。 第三,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第四,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五,从金融的自由化层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在金融业面临着那么多风险和挑战的今天,如何从实际困难中寻找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办法,从而能够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总结以下几条,用以加强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用现代的眼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2]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通过银行卡、股票、支票、债券、汇票、期货、保单等新型金融工具,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另外,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让人赏心悦目。 第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第三,从准入制度来看,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体现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建构的基础依据。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使那些不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都不能进入金融市场。 第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优化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要加强本单位激励机制建设,在人事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考核、市场营销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对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增强本单位的软实力。 金融管理论文:浅析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 摘要: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金融业面临着各种复杂交错的风险,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四条对策,通过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以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风险;金融管理服务 一、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行为既可能带来收益,又可能带来损失。那么,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1]。一般来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活动都隐藏着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一旦风险过大,金融风险便会爆发出来,甚至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从金融业的布局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在我国,实行银行改制以来,我国几大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仍然处在绝对支配地位而没有什么改变。资金链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控制,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广大群众缺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面临着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选择的是宁愿把钱存于银行中。与此同时,企业要发展,则必须对外部资金具有很高的吸纳能力,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直接融资不能够获得自由的发展,百姓的投资渠道缺乏,企业只有靠向商业银行借贷方能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结构的僵化,使得银行风险处于高水平地位。 第二,从操作从面来看,金融机构存在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金融业中,就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又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风险;其次,业务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无规章可循。金融活动是一种多主体互动性质极强的经济活动,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这就导致了金融活动操作的异化。 第三,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第四,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五,从金融的自由化层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在金融业面临着那么多风险和挑战的今天,如何从实际困难中寻找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办法,从而能够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总结以下几条,用以加强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用现代的眼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2]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 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通过银行卡、股票、支票、债券、汇票、期货、保单等新型金融工具,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另外,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让人赏心悦目。 第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第三,从准入制度来看,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体现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建构的基础依据。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使那些不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都不能进入金融市场。 第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优化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要加强本单位激励机制建设,在人事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考核、市场营销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对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增强本单位的软实力。 金融管理论文:规范地方金融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地方金融以其定位于区域、服务于微小、成长于地方的特点而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青睐,各地相继成立专门机构,出台相应法规推动其发展。在促进地方金融发展壮大的同时,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金融管理基本情况 1、地方金融管理范畴 地方金融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并主要为当地居民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地方金融管理对象看,包括以下三类机构。 (1)地方正规金融机构。此机构是指依法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非中央管理金融企业,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该类机构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相对健全的监管制度。 (2)地方准金融机构。此机构是指经营业务具有金融性质,但不受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直接监管。近年来,为弥补“三农”、中小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国家降低了地方准金融机构的设立门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具有准金融性质的机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目前,该类机构一般由地方政府负责监管。 (3)其他地方性机构。此机构是指以合作制形式存在,主要为合作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如在民政或扶贫办登记注册的农民资金合作社或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该类机构通常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业务发展上也欠规范。 2、地方金融管理特点 随着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目前“一行三会”和全国性金融机构均已实现垂直管理的格局下,地方政府参与金融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归纳来看,地方金融管理呈现以下特点。 (1)管理主体上。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信用联社、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由“一行三会”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实施管理。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则以出资人身份,通过选派、任免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并负责管理地方金融机构财务;小额贷款公司由省金融办负责机构准入和市场退出,有关重大事项和高管层任职资格也由金融办审核;担保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由省经信委负责;典当行则归口省商务厅管理,并由商务厅对其进行年审评级。 (2)管理手段上。一是根据法律规章对地方金融直接进行监督管理,如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的管理。二是通过财政部门,以出资人身份委派高管人员积极参与到地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事务中。三是充分利用其行政管理职能,如出台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四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如为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地方政府在资金组织、优质项目推荐和对外宣传等方面积极进行政策扶持。 (3)管理方法上。地方政府以整治信用环境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辖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金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湖南省政府一直以来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近十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协调推动、部门参与的创建模式。 3、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职责重叠,易形成工作推诿。如部分地区明确规定金融办负责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与变更审批及监管工作,但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审批和日常监管仍由经信委负责。由于职责存在重叠,在以后工作中易形成工作推诿。 (2)制度缺陷,准金融机构管理不到位。目前,对准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典当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法规,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造成准金融机构运作比较混乱,一些准金融机构偏离主业,进行高息借贷、变相融资。 (3)条块分割,部门沟通协作不充分。如各地虽已建立金融稳定联席会议,但联席会基本没有召开过,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一行三局”虽也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但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很难保证。 二、目前地方金融管理模式及利弊分析 1、地方金融管理模式 (1)“分类管理、专办协调”模式。分类管理指的是不同类型地方金融机构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各自行使监督权。专办协调指的是地方专设的金融办代表地方政府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部分金融办还被赋予对地方特定金融行业进行指导和监督职能。目前,绝大部分省市采取的是这一模式。 (2)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其行政管理职权,通过成立金融办,授予金融办相应职责来主导地方金融管理。这一模式以上海市金融办和宁夏金融办为典型代表。而两地金融办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又有所区别,上海市金融办接受当地国资委的委托对市属金融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事实上已具备“金融国资委”的职能。 (3)金融控股集团模式。这一模式以天津泰达和重庆渝富两大控股集团为代表。天津泰达控股集团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职能。重庆渝富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综合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功能是对银行、投资公司等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属于典型的股权控制管理。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控股集团整合地方金融和产业资源,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实现了对地方金融的掌控。 2、利弊分析 (1)分类管理模式的利弊。分类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适应错综复杂的金融资源配置国情以及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局面。但随着监管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这种模式日益暴露出问题。一是不利于统筹规划,制约了地方金融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和部署。金融办虽然具有协调职能,但各地普遍存在级别定位不明晰,履职能力有限的问题。二是导致“风险大锅饭”局面,可能出现谁都行使监管权利,谁都不担监管责任,金融风险遭到漠视,出了问题财政和央行兜底的局面。 (2)上海模式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的利弊。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行大金融监管战略,具有规模效益,能有效节约成本。上海模式下,上海市金融办通过国资委授权管理资产,集资产、人事、业务管理于一身,既是国资出资人,还具有金融市场监管职能,由此变成一个复杂的利益体。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下,虽然避免了金融办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但一般对于服务于地方、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三农的地方性微利型金融机构和民间草根金融组织兴趣不大。两者在功能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上海市金融办具有行政监管职能,是一级政府机关。 三、规范地方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议 1、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 针对地方金融快速发展的局面,首先,国家应出台地方金融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或各区域发展重点,加强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引导,防止出现一哄而的上局面,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标准,加强对地方准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管理,规范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2、明确地方政府行为边界 地方政府要真正树立起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观,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为协调和服务,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为主导,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 因掌握的资源较多,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金融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地方金融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内容较丰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行三会”、工商、税务等部门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合作,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4、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职能 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分支行与地方金融机构联系紧密的优势,继续加大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密切关注地方金融发展态势,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及时向有关部门提示风险,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安全和稳定。 金融管理论文:浅析用新的金融管理方式平定金融风险 论文关键词:金融风险 债券 利率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本文简单阐述了金融风险的概念,并对金融风险的九种类型分别进行了简单说明,然后列出了平定金融风险的措施,指出了金融风险可能产生的原因,并应对金融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什么是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企业或者机构的金融安全是产业安全的核心。 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会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风险分类 1.金融结构失衡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风险集中于银行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长期位于绝对主导地位。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资金流转困难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同时,居民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使得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边际储蓄率也在不断提高。 2.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放大 在金融改革过程中,一直未建立金融与财政间风险隔离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中央银行在资金运用存在财政化倾向,巨额再贷款难以收回,因此金融风险不断向财政转移。同时,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普遍偏高,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存在大量隐性债务,因此财政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的趋势。 3.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 由于中小金融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非常困难,就被迫要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 4.机制转化中金融机构的风险突出 首先,由于国内银行业缺乏竞争,创新能力差,管理方式落后等,因此银行业风险比较集中,资产质量令人担忧。其次,保险证券业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有待提高,有一定的累计风险,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督。 5.严重弱化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 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的严重弱化会导致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比如假外资的寻租性流入和资本外逃。资本不正常的大规模流动,会增加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影响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 6.人民币汇率机制缺陷导致国民福利损失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导致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引发国际经济摩擦,导致低价值链增值模式,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增大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造成巨大的国民福利损失。 7.日益凸显的利率风险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行的程度还不够,政策环境还不宽松,商业银行不能自由调整利率,面临很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同时利率的波动不断加剧,而大部分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8.房地产业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个不容忽视的是事实,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中约有一半是以房地产贷款或其相关的形式存在的。房地产行业存在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突出;假按揭在个人住房贷款中问题严重;基层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操作风险明显;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新法律法规可能限制贷款抵押品的执行,法律风险增大等不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很可能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9.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拉美化”风险 所谓金融“拉美化”,主要是指国内金融活动越来越依赖国际资本,因此导致本国的资产定价权、证券服务业、投资收益等等大多为国际投资者和外国金融服务机构所控制或支配的一种现象。这些直接表现为我国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丧失;股市并未真正与国际接轨,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融资能力逐渐降低,导致国民财富流失,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就会存在很大风险。 三、平定金融风险的措施 1.建立并完善基于风险机制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有风险的,建立和完善股票市场的风险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是通过放开股票价格,减少行政干预,增强股票风险意识,提高股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允许股市价按照市场规律变化,从而以便投资方正确认识股市,掌握股市运动规律,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公有股适当上市。公有股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总称,通过共公有股上市,促使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的流动中实现增值,缓解股票市场供需关系,违规操作。三是扩大股票试点范围,适当增加证券交易机构。由于一些地方存在内部股票,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将这部分定向募集公司批设为上市公司。目前国内上市股票数量还很缺乏,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些地方适当发行上市股票,同时加快改制步伐,提高上市企业在改制企业中的比例。 2.银行业面向市场化。中国的银行业一直是作为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身份出现的,自然其本身存在很多弊病,承受外界风险的能力很弱。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通过引进相关行业的战略投资者或者通过上市等途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增强自身盈利能力。通过与国际接轨,可以拓展银行的业务能力,激励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国银行业通过进入市场,将会与实力雄厚与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发生正面冲突,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变得越来越强大,将会有助于改善国内银行存在的诸多弊病,如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盈利单一,股份单一等。同时,假如银行上市的话,就必须如实的披露公司的各项信息,这样有助于加强银行的管理和盈利目的性,也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自然就增强了银行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中国银行业适当的开放.积极的挺进世界资本市场,可以快速优化企业机构,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充足企业资本,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各项素质。 3.开拓并利用债券市场筹资。债券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方式。债券筹资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筹资范围很广。与股票的股利相比较,债券所付利息允许在所得税前支付,因此企业在税收上可享受到一定的收益,故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成本比股票成本要低;同时,无论发行公司的盈利多少,持债券者一般只按照协议收取固定的利息,若公司盈利丰厚,增加的收益远大于支付的债券息额,则会增加股东财富和公司价值。由于债券持有者一般无权参与发行公司的管理决策,因此发行债券一般不会失去公司的控制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需要定期偿付本金和利息,假如某个时间财务有困难,而又必须偿本付息,因此,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同时,债券的发行规模受到政策的约束,一般只能筹集一定额度的资金,而且债券的发行与贷款,融资等相比较,其限制条件更多也更严格,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使用。 4.利率调整逐步市场化。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利率的上下波动,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管理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发展比较快,市场化的程序已经很深。我国根据国际汇市的变化,不断地适时合理的调整利率。通过调整利率,银行就具有了定价权。即使这样,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注意。首先,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应该迅速,因为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流动的流动是双向的,就有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撒走存款。否则,就会引起一定的危机,时间越久,危机的程度机会越深。其次,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金雄厚,客户多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就会越来越强大,这些优势是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就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最后,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展开,会使一些中小型金融企业的融资越来越难,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平衡与健康。 四、小结 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认知能力,严格规范与约束相关的金融活动,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金融环境。目前,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逐步开放国内的金融业来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在整个阶段,时刻要注意金融风险的严峻性,对它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金融管理论文:论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对策 摘要: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金融业面临着各种复杂交错的风险,文章通过对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四条对策,通过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以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风险;金融管理服务 一、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行为既可能带来收益,又可能带来损失。那么,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1]。一般来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活动都隐藏着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一旦风险过大,金融风险便会爆发出来,甚至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从金融业的布局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在我国,实行银行改制以来,我国几大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仍然处在绝对支配地位而没有什么改变。资金链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控制,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广大群众缺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面临着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选择的是宁愿把钱存于银行中。与此同时,企业要发展,则必须对外部资金具有很高的吸纳能力,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直接融资不能够获得自由的发展,百姓的投资渠道缺乏,企业只有靠向商业银行借贷方能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结构的僵化,使得银行风险处于高水平地位。 第二,从操作从面来看,金融机构存在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金融业中,就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又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风险;其次,业务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无规章可循。金融活动是一种多主体互动性质极强的经济活动,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这就导致了金融活动操作的异化。 第三,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第四,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五,从金融的自由化层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在金融业面临着那么多风险和挑战的今天,如何从实际困难中寻找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办法,从而能够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总结以下几条,用以加强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用现代的眼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2]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通过银行卡、股票、支票、债券、汇票、期货、保单等新型金融工具,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另外,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让人赏心悦目。 第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第三,从准入制度来看,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体现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建构的基础依据。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使那些不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都不能进入金融市场。 第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优化金融机构发展,保证金融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要加强本单位激励机制建设,在人事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考核、市场营销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今天,要对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进行培训,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增强本单位的软实力。 金融管理论文:浅探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 摘要:阐述了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提出了新形势下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的对策措施,以期推动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 风险 管理 服务 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没有彻底消散的今天,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受害者,加强金融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手段,对于提高金融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准确把握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意义重大。 1.金融布局与发展单一扩大银行风险。尽管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中小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没有改变。广大百姓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同时,随着衣食住行教医保成本的不断攀升,老百姓只有选择将钱放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度很高,在直接融资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结构的失衡与融资形式的单一化发展,加大了银行风险。 2.地下金融规模庞大危及金融安全。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一些人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资金,用于发展地下金融服务。多年来,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往往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地下金融服务由于不具合法性,缺乏有效监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庞大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已经成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甚至会危及金融安全。 3.利率风险影响日益显现。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管制仍然比较严格,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会不断加剧,而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 4.信用风险时刻存在。信用风险由来以久,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由于政策、业务扩展等的推动,导致银行领域积累大量不良贷款,往往会自然抬高银行信用风险等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就会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因此,信用风险时刻存在,是金融业要时刻认真关注的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强化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风险、操作规程不规范、合规性差等方面。比如: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把关不严,就有可能导致假按揭现象的发展,增加银行的风险;对抵押品的审核把关不严,有可能使银行蒙受损失等。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要强化对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是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通过规范有序的常态性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胜任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本领。同时,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和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防范金融犯罪。 二、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探讨 金融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除了要强化金融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外,还要积极开拓视野,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以创新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创新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1.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金融机构面临市场多元化,客户需求多层次化,金融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要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经营策略,将“以客户为本”落到实处。要通过创改变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企业的收益。客户是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就离不开客户。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金融工具是金融产品的一部分,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种劳动,为客户获利、避险、支付便利提供帮助。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服务产品与 领域,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不止金融工具,还应当包括咨询、信息服务等,并进下发挥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支票、汇票、银行卡、保单、期货等的作用,以新的模式促进服务的增值升值。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尽可能为客户提供舒适、整洁、大方、美观、庄重的服务环境,提升金融企业服务形象。 3.创新金融管理。管理出效益、出战斗力。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创新为提供更有效地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与考核,以及市场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积极探索设立独立的信用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引入风险管理一票否决制、贷款终身责任制。信用卡的收费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向受益客户收费的模式,转向了以向商户费为主的商业模式,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使信用卡像手机一样普及和便捷。同时,要加强金融技术创新,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使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服务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金融管理论文: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 [摘 要]阐述了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提出了新形势下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的对策措施,以期推动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 风险 管理 服务 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没有彻底消散的今天,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受害者,加强金融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手段,对于提高金融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准确把握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意义重大。 1.金融布局与发展单一扩大银行风险。尽管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中小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没有改变。广大百姓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同时,随着衣食住行教医保成本的不断攀升,老百姓只有选择将钱放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度很高,在直接融资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结构的失衡与融资形式的单一化发展,加大了银行风险。 2.地下金融规模庞大危及金融安全。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一些人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资金,用于发展地下金融服务。多年来,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往往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地下金融服务由于不具合法性,缺乏有效监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庞大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已经成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甚至会危及金融安全。 3.利率风险影响日益显现。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管制仍然比较严格,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会不断加剧,而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 4.信用风险时刻存在。信用风险由来以久,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由于政策、业务扩展等的推动,导致银行领域积累大量不良贷款,往往会自然抬高银行信用风险等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就会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因此,信用风险时刻存在,是金融业要时刻认真关注的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强化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风险、操作规程不规范、合规性差等方面。比如: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把关不严,就有可能导致假按揭现象的发展,增加银行的风险;对抵押品的审核把关不严,有可能使银行蒙受损失等。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要强化对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是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通过规范有序的常态性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胜任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本领。同时,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和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防范金融犯罪。 二、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探讨 金融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除了要强化金融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外,还要积极开拓视野,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以创新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创新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1.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金融机构面临市场多元化,客户需求多层次化,金融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要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经营策略,将“以客户为本”落到实处。要通过创改变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企业的收益。客户是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就离不开客户。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金融工具是金融产品的一部分,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种劳动,为客户获利、避险、支付便利提供帮助。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服务产品与领域,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不止金融工具,还应当包括咨询、信息服务等,并进下发挥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支票、汇票、银行卡、保单、期货等的作用,以新的模式促进服务的增值升值。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尽可能为客户提供舒适、整洁、大方、美观、庄重的服务环境,提升金融企业服务形象。 3.创新金融管理。管理出效益、出战斗力。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创新为提供更有效地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与考核,以及市场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积极探索设立独立的信用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引入风险管理一票否决制、贷款终身责任制。信用卡的收费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向受益客户收费的模式,转向了以向商户费为主的商业模式,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使信用卡像手机一样普及和便捷。同时,要加强金融技术创新,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使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服务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金融管理论文: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管理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以网络金融管理概述作为出发点,分析了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多方面探讨了具体解决措施,以期为完善金融管理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网络经济;金融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金融已深入各行各业,且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较大便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论是支付宝还是P2P网贷平台,都对传统金融的地位有着较大冲击和影响。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给经济、社会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需要相关行业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展开处理和解决。 一、网络金融管理概述 (一)金融管理 所谓金融管理是指组织和指挥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章或者规律,计划信贷活动和货币流通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协调,是一项全过程的管理活动。金融管理隶属于金融学,包含的内容较为全面,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才开发等。在从事金融管理或者展开经济核算过程中,需要遵从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原则;第二个是经济核算原则;第三个是责任与权力统一原则。 (二)网络金融范围 现阶段,网络排金融主要由电子银行金融和电子证券金融两个主要成分组成。其中,银行和证券交易所是这两种金融的传统管理方式。结合相关实践经验表明,传统管理方式具有管理效率低、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但是安全性较高,而现代的网络金融虽然便利性较大,风险较高。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看出任何风险的出现是网络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也有较大利润空间。 二、网络经济下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法规不完善这一问题,有些制度法规存在较大的漏洞,从而大大增加了金融发展的风险。加之金融管理经验不足,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显著特性,在金融发展以及执行制度法规过程中,存在不少不法分子,以“低风险、高收入”的承诺诈骗投资人资金。 (二)网络金融自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网络经济下,保密性是网络金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网络经济中开展任何一项经营活动,都可能存在信息被盗窃这一风险。一旦信息被泄露,其后果不堪设想。另外,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加强对网络金融信息的保密工作尤为重要。但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存在一些漏洞,不少专业黑客为获取利益,通过各种方式盗取金融信息。或者利用木马、病毒等方式展开攻击,甚至有内部人员受他人诱惑,做出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给网络金融企业带来致命威胁。 三、网络经济下完善金融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完善制度 结合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一特征,我国应针对金融管理风险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制度,进而确保金融活动的顺利展开,并起到降低网络金融犯罪率的作用。另外,政府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网络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进而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提高降低网络金融风险。除此之外,需要加强信息保护,减少黑客攻击率,并结合网络经济发展情况构建网络交易保护法案,进而促使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网络安全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电子产品和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为人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于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而言,一旦没有做好信息加密保护,就会造成信息的泄露。结合这一情况,首先需要金融企业树立科学正确的意识,提高自身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信息保护工作的重视。并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其次,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入病毒查杀软件和防火墙技术,养成常杀毒的习惯。最后,相关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并针对病毒和木马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实现提高安全防护能力的目的。 (三)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进一步促使网络金融的良性发展,需要加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且完善的网络金融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要想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网络金融模式,需要定期加强对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提高他们业务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网络经济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步伐加快,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额待解决。对此,相关行业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国家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健全和完善制度,加强对金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为促使网络金融的健康、稳定、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唐远航 单位:长沙县第一中学 金融管理论文: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 摘要: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金融管理,特别是在今天金融管理的位置越来越高。未来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度,以及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企业就需要注重金融管理工作。目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如何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金融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比方说,可以合理的整合企业的北部资源,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是通过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金融管理对企业的作用,以及需要面对的问题,从而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一、前言 市场经济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就是资金的融通,可以说资金融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限制着企业经济的进步。企业为了能够保证经济的快速进步,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资金的融通,因此,就需要加强金融管理工作。然而,就目前我国发展中来说,金融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致使企业不能够有效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心,从而限制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甚至于无法提高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只有有效的认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特别是了解金融管理对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结合实际的情况找到科学有效的道路。那么在企业发展中有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呢? 二、金融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定义 简单的解释就是金融从本质上就是资金的融合,是进行货币的流通、资金信用的传递,以及与资金有关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概括。从广义上来说,金融就是指货币,从货币的始发、储存、更换、结算、流通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而金融管理主要的就是以上的经济活动给予合理的管理以及制定一些规则,以此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金融管理,其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涵盖了预算编制以及财务管理,当然,金融管理也是一个企业能否正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金融管理作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上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时候,都会需要一些规章制度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比方说在资金的结算、货币的流通以及货币的信用问题上面,都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金融管理。然而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依照经营的理念去制定出相应的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大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困难,因为,这要求整合所有的资源,以此来提高生产率,而解决这个问题基础的事情就是做好金融管理。资金能否融通是确定一家企业经营是否顺畅的保证,企业管理应当是凌驾金融管理之上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行,因此,金融管理尤为重要。金融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运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只有保持其正常的运行才能在市场中保住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躲避遇到的风险,可以说金融是一个企业能否承受风暴的保护伞。 四、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到的金融管理的主要问题 现如今,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过多的问题,首先,金融管理的体制比较落后,这也是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就是企业的资金框架建设不合理,缺乏全局观;最后,就是所有企业需要面对的收款问题,如何确保安全的收回所有的款项,是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着重考虑的问题。只有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金融管理落后 目前,国内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金融管理的模式还是沿用之前的,严重的滞后。这些金融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仅使用不方便,同事使用的人员也没有具备专业的技术。因此,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应该注重金融管理的重要性。某些企业在实际工作没有过多的去关注金融管理,这也就造成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与此同时,很多的企业领导者本身就不具备金融管理的知识,这也就造成他们不都重视金融,在数据分析的时候也缺乏科学的方法。而落后的金融管理也在某种程度山制约中经济的发展。 (二)资金框架不科学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时候,最要的事情就是保证资金的流通,这其中包括融资、银行贷款业务、以及自身持有的资金三个方面。企业在日常的运行中会经常发现资金流向不明确的问题,大多数的企业在运营之前都有小笔数量的资金,这些资金都是限制着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被是企业还要面临着社会带来的压力,企业在承受这些要开的时候,如果企业自身的经济出现了问题,那么毫无疑问的说此时企业面临着双份压力,自己都没有能力去拯救自己又何来竞争了。此外,还有部分企业不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也不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时候如果向银行贷款,其承担的风险是企业无法估量的。 (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收款 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收款,可以说一个企业如果对于需要借款的单位了解不够透彻,那么在后续收款的时候将会遇到各种阻力,对于借款的单位一定要做好数据调研,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信用评估,才能很好的掌握借款单位的资金运转情况,如果不这样操作,那么后续企业收回贷款将会难度增加不止一倍。 五、提高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处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就必须要充分了解金融管理的模式以及使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管理。金融管理只有很好的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才可促进其发展。 (一)建设独立、科学、完整的金融管理部门 企业应当建设独立、科学、完整的金融管理部门。还应当设有专门的人员去负责企业的贷款回收工作,此外,还要及时的将回收的款项转交给相关的管理科室,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以及需要承担的义务和权利,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这里要说明一下,在回收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借款企业的资金流通情况,比方说,是否有欠债的情况、欠了多少债务,以及现今企业的信用度是多少等,只有有意识的将这些问题带入进去,才能根据不同的企业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此,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做好企业金融管理预算 企业的预算工作是指在某个固定的时期之内,对资金的使用状况以及经营中涉及到的所有方面的手指、资金运行的整体安排。预算是对资金数据话的统计管理,而预算管理又是金融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预算是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到一个平台系统中的重要方式。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利用预算进行整个企业财务的经营效益。可以这样说,企业对于预算工作一定要重视,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化,其次就是在加强对预算的编制工作,预算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对项目的划分,此外,还要结合有关的部门对数据进行精确的审核,务必要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各个部门的财务状态。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于预计已经做好的预算编制工作,不可以随意的篡改,倘若发现问题,一定要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修改。只有建设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在规定时期内进行考核,对于参与考核的人员来说一定要严格审查,确保没有弄虚作假的人混在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三)加强管理水平,完成信息化 目前就发展的商机来说,主要表现在谁是第一个发现,只有先发现先操作才能在未来经济危机的时候做好准备,才能及时的抓住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特别是如今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好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事半功倍。前面我们说到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还比较落后,因此迫切需要企业注重信息化的建设,只有集中化的管理,才能有效的进行整合,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的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性,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金融管理的工具能否完善也是确保管理科学化的因素。气压在财务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建设数据库,如今是网络化发展的时代,只有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提取才能有效的安排工作。 (四)创立科学的信用评价系统 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之前,一定要调查好借款单位的实际状况,比方说借款单位的生产产品、产品的质量如何、企业是否具有品牌、品牌的口碑如何、企业资金的运转状况、是否有欠债的情况等,这些问题在进行合作之前一定要了解透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完整的信用评估体系,才能确保自身所要承担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 (五)扩展金融渠道 在上文中我们有说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中,最重要是对资金来源的整合、银行的贷款业务,以及自身所持有的资金。可以说这些资金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叫单一,企业为了能更好的增加资金的来源,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扩展资金的渠道,打个比方,企业可以直接上市融资,一旦上市,银行对于其贷款业务的要求就会降低,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上面,只有扩宽资金的渠道,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不仅可以直接上市,还可以间接的上市,比方说可以和银行达成某种协议,共同承担风险,这样企业在银行贷款的时候也会相应的减小风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企业可以提供给其他企金融管理服务,比方说资金的评估上面,又或者在资金的结算和融资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用这样的方式来确保企业金融上面的管理创新工作。 六、结束语 金融管理的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特别是现今,金融管理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的突出其地位,企业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意识。首先,就是要确保企业领导者有这个意识,只有领导层有意识了才能有效的下达各项指令;其次,就是要制定相应的制度,确保操作规范化;最后,就是要积极的开展各项有利于金融管理的工作。企业只有做好金融管理的工作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有效的措施。 作者:王稼 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管理论文: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 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金融管理,良好的金融管理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减缓,以及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各大企业应当适时完善企业金融管理制度体系,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力与适应能力。本文从实践角度对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针对性的提出完善企业金融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实践角度;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 我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始终坚持贯彻改革开放的思想,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今天,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艰辛。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调整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开展,我国将实现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全面改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金融管理成为企业控制资本流动、调整市场配置的主要手段,因此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与内容,深入研究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所起到的作用,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能否得到提高,以及企业时候能够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1.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全面的资金支持与管理。为获得足够的运营资金,企业往往采取贷款的手段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随着融资手段的不断丰富,社会融资和各类融资手段也逐渐成为企业快速获得资金的重要手段,只有资金充裕企业的经营活动才能有序展开,所以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开始的基础,它的核心地位无法取代。不仅如此,科学的金融管理制度是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作用,企业经营势必会遭遇各种资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托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在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的保障下,企业承受金融风险能力将会大大增加,在企业金融紧张时期,通过有效的金融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使企业渡过危险时期。 2.加强企业金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办法 为保证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企业金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其中包括设置专业的金融管理部门、规范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以及定期检查企业信用评级等措施[1]。 2.1设置专业的金融管理部门 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中,金融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经营资本正常流动的重要保障,需要予以特别关注。例如,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基础上,设置独立于财务部门的金融管理部,并聘请专业的金融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进行统一调配,使企业资产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并且,企业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职责,提高企业经营成本意识,随时关注企业负债风险,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资金回收的手段,保证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避免因负债率过高导致的企业经营风险增加[2]。 2.2规范企业财务预算编制 企业金融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财务预算报表,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工作中,规范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将直接关系到企业金融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关于企业财务编制的规范化,首先应加强财务预算报表制作之前的调查与取证,确保财务预算数据来源的正确性。其次,财务预算一旦形成,则不能随意更改,对于财务预算报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数据为更改依据,并追究相关共组人员的责任,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编制的权威性[3]。最后,企业财务预算需要全面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全面的财务预算编制将确保企业管理层相关决策的正确性与及时性。 2.3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企业管理已经逐步实现信息化,在企业金融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缩短金融数据的采集时间,有助于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人员实时掌握企业最新的经营动态。并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信息化手段的企业金融管理工作将实现统一化与制度化,以更少的人和更高的效率,为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信息化建设保障。 2.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经济活动的热情高涨,然而企业的经营无法脱离资金的支持独立开展,因此企业的经营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做后盾。在此情况下,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多方面拓展融资渠道,在维护传统银行贷款渠道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利用社会融资的手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社会融资的优点是企业的风险由企业所有人与投资人共同承担。然而社会融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企业投资方参与企业分红,虽然企业因资金充足而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企业经营者实际所获得收益需要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来定。具体来说,当企业营业额增长幅度较低时,企业所有者获得的实际收益明显减少,随着企业营业额的增加,这一问题才会得到明显改善。 2.5定期检查企业信用评级 由于企业信用评级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得到银行贷款,以及银行贷款额度,所以,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对企业信用评级进行检查。实际操作中,当发现企业信用评级下降时,需及时明确下降原因,并采取有效及时的手段进行弥补,第一时间恢复企业的信用评级,确保企业的信用评级维持在良好状态。然而,在检查企业信用评级时,应当注意检查频率,高频次检查企业信用评级将导致银行方面怀疑企业贷款风险增加,反而会不利于企业融资。为此,企业信用评级检查建议一年时间为周期,历年信用评级查询记录需要归档,以备相关金融部门查阅[4]。 3.总结 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不仅取决于国内相关经济和体制改革的政策,也取决于我国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情况。基于全球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已经进入全面增速调整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在不断的放缓,给我国经济发展制造了更多的麻烦和挑战。在此增速换档期间,加强企业自身金融管理制度建设,夯实企业资本基础,提高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管理论文:计算机金融管理体制运用 一、现阶段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运行状况 我国金融管理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管理体制无法建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才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管理体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才逐步走向成熟,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我国金融管理的模式逐步明确。 我国金融管理的初期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主要负责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主体,而各级的政府部门担任金融管理的部分职责。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因此,为了转变金融管理的模式,应该将管理的模式明确,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有关财政工作的新模式。 2.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经历了重要的变革时期。 旧的金融管理体制由于在管理主体上划分不明,使得我国金融管理改革的重点落在了明确管理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目前我国金融管理的主体有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个部分。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主体,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负责我国的货币金融流通,货币政策以及监管其他的商业银行,被称为“银行中的银行”。证监会负责监督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保监会负责保险行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得我国金融管理的各个行业和各个环节都有了明确的管理主体,有了明晰的职权划分,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经济市场健康的运行。 3.金融管理的过程中具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管理行业的法律数量也在不断的递增,比较具有代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监督管理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金融行业的管理奠定了法制基础。现阶段我国金融管理体系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金融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程,很多情况都是不可预测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金融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二、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金融管理体制中的各种问题暴露无遗,最为严重的是没有灵活的预警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对防风险的意识不足。 金融风险主要涉及到了资金运转的风险、理财的风险和监管的风险,而具备风险意识是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管理理念,我国金融管理机构虽然还重视设置行业准入制度,但是对行业所属单位的风险监管力度不够。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对新加入银行个体进行资格的审批,主要考虑商业银行的盈利性,而对商业银行控风险能力和运行机制缺乏考核。由于我国金融管理风险意识不足,导致金融危机初期银行没有做好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测,最终让我国消费指数持续上升,导致通货膨胀。 2.我国现有的金融管理机制反映不够灵活,能力有限。 在金融管理部门对重要的规章制度修改的时候,必须要按照一套完整的程序进行。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银监会作为我国金融管理的主要主体,在制定或者修改某些政策时必须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批,有些重要的事项甚至要通过国务院的研究。再加上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业缺乏与上级地区金融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金融管理机制的信息反映不及时,不够健全。在遇到突发性的金融危机的时候,迟迟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这样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世界经济千变万化的大潮下,灵活有效的金融管理体制会为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有力的保障。 3.我国金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管理机构,它主要负责对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但是,由于职能有限,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往往是联合了银监会等其他的部门进行监督。而且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部门设置过多,导致很多交叉性的权利长期存在,这给我国金融管理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是金融管理体系中的主要问题,金融行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金融监管的不完善会让金融机构的管理失去约束性,从而从制度化走形自由发展的方向。完善有效的金融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要提高我国监管部门的工作水平外,还要明确划分监管部门的职权,以及强有力的技术作为保障。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我国金融管理的技术保障。 三、运用计算机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 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主要标志,也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它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金融管理中利用计算力防控金融风险,无疑是未来金融管理在信息时代的最佳选择,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利用计算机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 1.运用计算机可以及时地了解世界经济环境。 利用计算机可以建立起经济发展的动态数据库,对定期范围内的国内外经济发展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这样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态势,对可能存在金融风险也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当前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系统是webservice技术,它可以完成对经济环境的监测。 2.利用计算机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并且有效地防范金融机构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运行的风险,其中主要存在于银行业。我国的银行全部由银联作为机构的枢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覆盖较广的网络体系,在银行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客户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查询、转账汇款以及支付等一系列活动。但是,银行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很有可能由于外部或者系统内部的网络问题而导致银行网络系统的瘫痪,从而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转。但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比如,国外的很多银行尝试运用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技术来维护银行网络的正常运作。 3.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金融管理信息沟通和快速处理金融管理问题的机制。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在未来改革的方向主要是设立独立于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专门性的金融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构将会行使以前所有金融管理主体的权利。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金融管理信息沟通体制以及处理问题的机制。运用计算机可以将全国范围的金融机构纳入专门化的网络之中,管理机构可以随时掌握信息沟通与问题的反馈处理,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协调各种防御力量,还可以预防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作者:陈琳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金融管理论文:小议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权的完善 一、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履职面临的现实困难 按照现行金融监管框架,金融管理职能主要由“一行三局”承担,而证券、保险行业在市、县的监管机构为空白,监管效率不足,形成监管真空;而银监在市、县的监管人员太少、监管力量太弱,其监管力度和监管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基层人民银行日常性监管手段不多,日常监管主要集中在金融统计、征信、账户、外汇管理等方面,较为突出的案例是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业务的检查,地(市)中支及支行没有检查权,必须先获得分行授权才能开展,处罚权更是集中在分行或总行;利率政策由人民银行制定,却没有相应的检查权限。此外,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是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对证券、保险机构仅仅有一个协调机制,而没有监管职能,基层人民银行在对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缺少抓手。 二、对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权边界的诠释 确定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权的边界,首先须明确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的边界。主要应包括:一是地方金融服务。主要是为中央在各地的金融管理机关即“一行三局”服务,为当地金融机构服务,为当地的民众(即金融消费者)服务;二是地方金融管理。主要是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农村资金互助会等准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退出、经营业务进行管理,同时履行风险救助责任;三是促进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四是支持金融创新;五是管理地方国有金融资产。在确定了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的边界后,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权的边界,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及不与银监、证监、保监和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权重叠、交叉的原则确定。具体应是:(1)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适时调查反馈货币政策实施效果;(2)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方法,加强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准入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合规合法经营;(3)对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统计、支付结算、国库、征信、外汇、银行卡、反假币、反洗钱等金融业务实施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检查,防范金融机构业务风险;(4)适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综合评价及稳健性现场评估,有效防范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及系统性金融风险;(5)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切实防范区域金融风险;(6)密切关注地方金融发展态势,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安全与稳定;(7)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金融稳定协调工作机制,实行监管信息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共享,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发展。 三、强化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权的重点与方向 (一)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为基层人民银行高效履职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建议尽快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重点应对金融管理相关条文进行修改。首先要增加相关法律内容,将总行新“三定”方案中确立的相关金融管理职责写入人民银行法中。其次是要及时对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如“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报表和资料”,建议删除“银行业”三个字,应该是所有金融机构,而不仅仅限定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后是对相关具体执法检查处罚条款进行细化或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增强检查处罚条款的可操作性。二是制定完善金融管理法规。尽快颁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法》、《信用法》、《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法》、《金融机构购并条例》、《金融清算条例》等,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三是建立中小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除按照有关制度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外,还可受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委托直接履行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 (二)强化金融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地方法人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加强金融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基层人民银行可在不违背“三定”方案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从现有执法职能部门中抽调高素质金融管理人员组建金融管理专职部门,负责金融管理日常工作。二是加强“一台两库”建设,即加强金融管理工作平台、金融管理信息库和金融管理人才库建设。三是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要依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及相关金融管理法规,制定出台符合地方金融管理实际,以“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管理制度、办法、指引等。 (三)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升整体监管效率。要转变金融监管的理念以及调整监管目标与重点。在监管目标的模式上,要完成合规性监管向目标导向型监管的转变。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发挥监管的合力作用。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内部监管体系、外部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管体系三个部分。首先要加强自律性监管,即要筑牢金融从业人员自律、金融机构自律及协会自律三道防线;其次要加强专业性监管,培育独立且公正的社会监管机构,其中包含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特别是要强化审计意见对金融监管的作用;第三要加强社会性监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加强金融监管。 (四)积极创新金融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拓展金融管理的范围和空间。当前,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创新可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突破:一是开业管理。目前试行的开业管理工作,仅止于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必要时可由银行机构延伸到证券、保险机构及地方准金融机构;还应延伸到老金融机构开办的新金融服务与管理项目。二是重大事项报告。目前,金融机构报送《重大事项报告》中存在迟报、瞒报、漏报金融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为此,应增加瞒报、迟报、漏报金融突发事件等重大事项的惩戒、处罚条款,以确保金融重大突发事件报送的时效性。三是综合评价。要在现有《综合评价办法》的基础上,将综合评价范围拓宽到证券、保险机构,并建立分类别的《银行业法人机构综合评价办法》、《银行业金融分支机构综合评价办法》、《证券业综合评价办法》、《保险业综合评价办法》等评估办法,并适量增设定量指标数据及标准,以确保综合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四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要通过金融侵权案件深入挖掘违法违规线索,及时查处金融违法行为,督促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辖区金融安全与稳定。五是综合行政执法检查。应延伸综合行政执法检查触角,不仅应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常规业务,而且要检查其衍生、及中间业务,着力消除金融风险隐患。同时综合行政执法检查也应延伸至保险、证券(期货)机构。 (五)加强金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和增强金融管理内外工作合力。要坚持“使用与培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培训、岗位交流、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执法实践等多渠道、多方式锻炼人才,促进成才,努力打造一支进得来、出得去、知识齐全、业务精通的金融管理队伍。 本文作者:夏旺春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 金融管理论文: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 摘要: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为了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好企业现代化建设,便必须重视金融管理。现在社会市场竞争也愈加的激烈,企业也必须重视自身金融管理水平的提高,合理地利用自身的内部资源,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笔者主要分析了企业管理中金融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企业;经营管理;金融管理 资金通融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其也会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为了确保企业发展的快速,必须重视金融管理。但是就现在而言,我国很多企业都无法将金融管理很好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这也会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所以,现代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策略,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管理本身便具备滞后性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金融管理的模式还不够完善,甚至还会选择传统管理模式,并且实际工作开展的时候,并没有聘请专业金融技术人员来进行管理。并且进行金融管理的时候,主要领导还是企业的领导。这些领导在工作开展的时候,很容易忽略金融管理本身的重要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其金融管理知识并不专业,这也直接导致了无法对一些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企业这些工作开展的效率比较低下。 (二)资金结构不够合理 企业在进行经营和管理的时候,往往会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渠道往往是企业自身的资金、融资以及银行贷款。企业在运营的时候,经常会存在一些资金流转方面的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这也会导致企业压力比较大。若是企业面对的压力比较大,那么其经济运转便很容易出现故障,企业没有资金,自救能力也比较差,甚至会影响企业生存。 (三)企业收款比较的困难 很多企业在经营的时候,收款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很好的了解借款单位的实际信用情况,没有系统的评估借款单位存在的风险,不了解借款单位资金流转的实际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也会导致企业收款的难度比较的大。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将金融管理作用发挥出来的措施 (一)重视金融管理机构的完善 完善金融机构指的是成立专门、完善以及科学的金融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人员来回收相关的带宽,并将得到的款项交给专门部门管理,并且还应该对自身责任、义务和权力进行明确。在进行资金回收的时候,需要全面的了解单位资金流转情况、负债情况以及单位的信用情况,并系统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拖欠的原因,并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措施的制定,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运营。 (二)对企业金融管理工作预算进行完善 企业预算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收支情况以及先进流转情况的整体规划。通过预算能够合理的对资金进行控制和管理。预算管理也是通过预算来管理企业资金运转的实际情况,通过预算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的实际效率。这便要求企业必须认识到进行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对预算编制进行规范,在预算选择的时候,需要细化相关的项目,并将其和相关单位以及部门来核对。此外,还应该落实公平和公正的原则,通过预算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并做好预算管制方面的工作。此外,对于已经制定的相关预算编制,不能够随意的进行更改,若是真的存在问题,那么需要进行报告分析的提高,更改也必须严格根据程序进行。还应该重视监督预算部门的完善,在规定时间内需要定期的来考核,若是考核的时候,发现某些工作人员存在问题,那么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处理,特别是处理那些弄虚作假的工作人员,从而给预算编制的合理和规范提供一定的保证。 (三)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切实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商机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先人一步,才能够占得先机,抓住机会,帮助企业更好的进步和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也需要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去,做好信息化的建设,集中化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金融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其管理水平,让财务管理更加的合理,切实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方面的效率,帮助企业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此外金融管理手段的完善也能够让管理更加的科学。并且,企业还应该进行内部数据库的建立,做好监控工作,让企业运营管理更加顺利的进行。 (四)进行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交易进行前,企业需要全面的了解借款单位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合作单位的情况来确定合作是不是要继续进行,而想要做到这点,必须完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了解投资的风险,保证企业资金安全。 (五)重视融资渠道的拓宽 对于企业而言,其经营管理的时候使用到的资金,主要包含了银行贷款、融资以及企业自身的资金,这便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融资渠道的拓宽。比如可以上市融资,上市融资的渠道的相关要求要比银行贷款低一些,能够帮助企业高科技项目更好的投资,融资渠道的拓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转型。除了直接上市融资之外,还可以间接上市融资,和银行达成利益共享风险工单的机制,这样不但能够降低风险,还能够约束银行贷款。 三、结语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的突出,这便要求企业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并做好金融管理工作,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荣海 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市分行 金融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 【摘要】 近年来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成为战略转型重要抓手。但是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过度依赖核心企业(平台),伴随着核心企业脱媒和跨界发展,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客户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本文分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并从内部组织管理和产品创新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发展四大趋势。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和“三期叠加”关键期,商业银行面临着利率市场化提速,金融脱媒加剧,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等内外部形势,供应链金融已成为各商业银行寻求竞争力与战略转型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供应链金融根本在于抓住“核心企业(平台)”,因此对合作方依赖度较高。二是核心企业(平台)加速脱媒,部分核心企业成立下属金融机构或保理公司替代商业银行,或通过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手段替代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来源。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适应合作与竞争的局面,深入研究经济新常态下供应链金融特点,强化内部管理和产品创新,打造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一、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供产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组建总分支各层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专业团队,打破传统条线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和管理,负责辖内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营销、方案制定、产业链分析研究、线下产品线上迁移推广等工作,提升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专注管理与服务。 (四)盈利综合化趋势 将供应链作为整体服务对象,依据链条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紧密度、业务量等要素,制定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综合定价机制、收益分配机制。转变传统的以单一客户、单一产品为对象的思路,向充分挖掘整个链条的需求,考量供应链全链条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度进行综合定价,实现单点盈利到综合化盈利模式的转变。 作者:赵洁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 金融管理论文: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完善 【摘要】 本文是针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问题的探讨。文章首先分析了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重要性,然后就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相应的完善对策,展开了详细地论述。 【关键词】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问题与对策 一、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同时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在新的金融行业环境中也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仅能有效地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能满足不同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要远远领先于北方地区,目前暂时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完善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体制也就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管理不到位 我国部分地方的金融机构本身存在许多问题,如内部结构部完善、资产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多数来源于金融管理机构本身的管理系统。另外,一些地方性质的金融控股企业,由于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同样也增加了政府对其监管和制约的难度。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 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地方政府部门设置的。但有的地区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没有设置金融管理机构的问题。同时,不同地区的金融管理部门在名称设置上也不同,其职责权利也有差异,这样就导致了彼此之间存在职责重合的问题。具体到各地方的金融管理过程中,有的金融管理机构会结合地方的规划政策展开相对应的管理措施,而有的地区则是根据具体的金融管理对策来规划管理体系,这样就会出现职能上混乱的局面。 (三)央地金融管理存在协调难题 现阶段,我国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缺乏硬性的指标约束,都是各地方自下而上的自愿行为,没有好坏考评标准。中央和地方就金融管理存在着不少协调难题。例如:协调机制不顺畅。各地方“一行三局”与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很难形成管理合力。尤其是当某一方牵头开展工作时,另外一方很难给予全力的支持和配合。又如,双方缺乏行之有效的金融风险应急预案。各地方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缺乏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和联动机制,彼此之间在风险处置上难以分清各自的职责,导致了应急预案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措施 (一)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指导与管理 应建立完善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有效防范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降低不良资产的转化率。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从而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效率。具体来讲,首先,需要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和约束金融机构的内部激励体制,达到对整个金融机构内全部决策、执行与监督行为全程监控的目的。其次,优化管理各类新型的金融机构,尤其是细节问题,可以通过对外部监管规范或制度的经营来避免一些金融风险问题。最后,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机构信息对外的透明度,并且定期面向社会公布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二)明确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 在开展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时,重点应坚持中央直接管理与地方协调管理的原则,依照专业化的金融管理模式,明确地方金融管理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范围。其原因在于,本身地方性质的金融管理就较为复杂,为了有效开展金融管理措施,应当明确区分开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管理界限。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管理体制是统一而协调的关系,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的引导有利于推动地方金融与地区经济的快速融合,提高金融机构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同时,明确地方和中央的金融管理机构彼此之间的主体权责关系,还有利于推动中央和各地方金融管理模式的开展。(三)建立金融监管的地方与中央协调机制地方和中央的协调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和中央金融监管权限上的明确性。一般来讲,在确保金融市场统一性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的差异化,并且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科学划分金融管理的权限,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与调动地方政府对金融监管的积极性。这样既给予了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的权利,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监管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平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意义重大。另外,建立金融监管地方和中央协调机制,还可以通过对区域金融活动合法性和合理性判断避免监管盲区。 四、结语 强化地方金融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中央管理部门设计好顶层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指导作用,同时还需要各地方结合自身的金融生态特点与地方金融的内生性制度需求,逐步完善地方的金融管理体制,为地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王鹏 单位: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办公厅 金融管理论文: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1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1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的前提 因而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现有资金及银行信贷。除此之外,发行股票、第三方投资也是企业生产资金的来源。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资金,涉及到企业的金融管理。金融管理是企业筹措资金进行生产的前提,在经营管理中处于基础地位。 1.2金融管理有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 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保证资金链的持续供应极为重要。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时,需要通过扩大投资来获得更大的收入。但投资发展,就必然涉及到资金的使用,要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避免资金链断裂,就需要强有力的金融管理。 1.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金融管理至关重要充足的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证。不难看出,企业要想长足发展,获取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控制好现有资金。要将金融管理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安置和使用资金,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2现阶段企业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资金回收较难当今经济格局下 企业往往将目光放在多个方面,涉及的项目较为复杂,导致企业无法准确评估信用风险。有些公司信用等级较差,资金回收困难,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有些企业资金链严重断裂,直接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 2.2过度依赖银行信贷 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目前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股票、第三方投资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但过度依靠银行信贷,容易导致企业现金流不稳。而且,过度依靠银行信贷,还容易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一旦国家调整政策,将对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巨大打击。 2.3金融管理手段落后金融管理 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还未足够重视金融管理,甚至有些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也没有设置专业的管理人员。这直接导致企业金融管理手段落后,影响企业对金融管理的正确认知,从而造成金融资本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3规范金融管理,重视金融管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面对我国企业在金融管理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要想快速平稳的发展,就必须重视金融对企业的影响。否则,一旦资金链断层,企业经营活动将遭受重创。 3.1企业要设置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 负责监控企业的金融资金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金融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同时,身为企业金融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欠债单位的资金流转速度,分析其信用风险,并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资金回收手段。另外,企业还可加强自身的金融控制,在重大经济投资前先进行风险评估。 3.2注重资金来源渠道 确保企业资金供应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前,要明确现有的经济实力,提前预算,避免资金链断层。这主要涉及到对企业资金的预算、分配,加强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企业的资金链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3注重企业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升金融管理手段企业金融管理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引入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管理。针对落后的金融管理手段,要进行改革创新,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使之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步调一致。 4结语 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要坚持与时俱进。企业的金融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企业必须重视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充分发挥金融管理的作用,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条件。 作者:宋蕾 单位: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现代人事档案管理诚信问题研究 摘要: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的诚信问题比较突出,反映在人事档案造假严重,内容陈旧单一、信息量不足,人事档案内容失真、鉴定把关不严,多重政治、轻业务等四方面,基于此,应加大宣传档案法规的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的档案法制意识,做好收集工作并把好源头和鉴定关,从制度上防范假文凭,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杜绝人事档案中的造假行为,树立诚信的人事档案管理意识。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诚信 在社会发展的各时期,人事档案一直是关乎个人命运前途的重要资料,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重视。但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席卷,人员流动的增加,各方面对人事档案的重视不够,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许多问题,在诸多问题中,尤以诚信问题突出。所谓诚信,简而言之就是诚实、讲信用,是规范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准则。诚信是档案的灵魂,是一份材料之所以以档案形式存在的价值体现。诚信是人事档案管理活动正常开展的观念基础,是充分发挥人事档案作用的精神铺垫。古语云,人无信不立。离开诚信,整个社会都将失去生存的基础。因此,讲诚信必然成为人事档案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准则。 1 现代人事档案管理中的诚信问题分析 随着近几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流动人员的大幅度增加,社会不良风气等均对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加之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本身的缺陷,一些配套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跟上等,导致了当前人事档案造假严重,诚信度低下。 1.1人事档案造假严重 据济南档案信息网公布,从网上点击人事档案造假,有9 400条信息,点假人事档案,有2 800条信息,点击文凭打假,有45 200条信息,点击人事档案打假,有976条信息。可见人事档案造假多么严重,打假的形势是多么严峻。出现档案造假的原因也是有多种情况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从人事档案当事人来分析,受个人利益驱动是导致档案造假问题发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1];第二,、从人事部门分析,主要是因为有的人事部门的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管理不严,导致档案丢失重填;第三,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人们的人事档案观念也有了转变,有的单位为了引进人才,可以实行“三不要”。一可以不要人事档案,二可不要人事关系,三可不要组织关系。引进的人才,在原单位不放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重新建档的新政策。重建的人事档案主要由其本人回忆或参考一些证件填写,这样形成的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1.2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单一,信息量不足 人事档案是人的“说明书”,应能全面、详细地反映一个人各方面的情况,做到“阅卷如见人”或“档若其人”。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人人事档案内容涉及个人政治思想品德、家庭历史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东西较多、术语性的东西较多,在对人进行评价时,形式雷同,格调一致,空洞的语言比较多,如在评价优点时反复使用的是“学习认真”、“工作态度较好”一些笼统概括的话。在评价缺点时,则用“进取心不强”、“表现一般”等词语一笔带过,详细、具体的评价则很少,缺乏定量与定性的综合性评价语句。 1.3人事档案内容失真,鉴定把关不严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是人事档案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和赖以存在的前提,内容失真的材料会误导人事工作,造成严重的后果。然而,目前一些单位的人事部门在审查材料时,把关不严,甚至有的根本不检查,使一些虚假材料顺利地进入个人档案。如个人年龄越填越小,参加工作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等。有的单位的职工调出时,突击办理录干、提干、职称评审等,原单位领导有的也是极为不负责任,经常来个“顺水人情”,认为反正人已调出,与本单位没什么关系了,何不做个“老好人”呢,使本来非常严肃的事情,带有了许多随意性色彩,从而使人事档案的真实性无从保证。另外,由于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及变动的频繁,也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有的学校或单位图省事,不按正规渠道进行档案的转递,而让毕业生自揣档案,造成档案乱放、涂改、遗失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政治觉悟低,对工作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造成许多虚假档案进入人事档案。 1.4人事档案多重政治,轻业务 人事档案在反映一个人的情况都是注重业务和政治两方面。但传统的人事档案反映政治方面、家庭历史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东西较多,而能动态反映某人情况的信息,如人员的身份认定、出境出国情况、合同项目转让、发明专利项目、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各类荣誉称号、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素质测评、人事协议、养老金、失业金的缴纳等情况,则少之又少[2]。 2人事档案坚持城信管理的对策 2.1加大档案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的档案法制意识 要加大对《档案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提高政治觉悟,认清制假危害[3]。另外,还必须加大《档案法》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要告诫、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人人都要具备档案意识,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记载自己的每一张履历,要加重对涂改、伪造档案行为的制裁。对那些情节恶劣的、影响很坏的违法犯罪行为,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本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毫不犹豫地绳之以法,予以坚决打击。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不管是什么情况,不管其职务高低,要调动和利用档案都必须按规章办。只有完善相应的档案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有效地避免虚假档案的产生。 2.2做好收集工作并把好源头和鉴定关 做好人事档案工作必须讲究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其词,因此,要求人事档案材料所记述的内容必须真实而且准确,不能前后矛盾,模棱两可[4]。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严把“三关”。一是要把好材料的入口关,对来路不明及有疑义的材料,要亲自进行调查核实,验明正身,做好初步认定工作,切断问题文件材料的源头。二是严把人事档案材料的转入关,各部门平时在积累文件、材料时,要做到去伪存真,不让虚假文件、材料有任何留存之机。对新形成的档案材料,一律严格执行登记制度,并进行认真细致地鉴别。三是严把人事档案转递关。在人事调动时,档案人员接到调档函,要将其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收集,认真核对,并分类、编号、装订,填写档案回执单,密封后加盖公章,通过机要发至用人单位档案部门或由组织派专人送取。严禁个人办理人事档案事宜或自带人事档案[5]。 2.3从制度上防范假文凭 从源头抓起,要严密防范、彻底杜绝“权学交易”这种丑陋现象,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严格执行教育部门学籍管理规定,把好入学关。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对那些需要继续学习深造的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单独设立学籍档案,实施教学质量的全过程重点监控,帮助和督促他们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业。对于少数不按时上课,不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困难,企图靠与任教老师拉关系、混学分的学生,应采取劝其退学或强制中止学习等措施。要坚持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从制度上防范假文凭,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籍、学历证书的真实性。 2.4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工作的主体,提高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是人事档案工作质量的关键。积极学习本单位专业对口的各项知识,熟悉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更好地为部门以及某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提供优质、快捷服务。档案管理人员还要通过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来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责任心的加强,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浅析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摘要】人事档案是党政军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管理所属人员时形成的以各个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的一种特殊的专门档案,是全面地历史地考察和了解一个人的依据,是党的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依据。人事档案管理又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医院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材料,就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医院; 人事档案管理: 信息管理 1 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人事档案是一个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人事文件组成的,其真实性、可靠性由该组织的领导及其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由于人事档案本身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医院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保证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1.1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随着人事制度的 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由于人事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2000年,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事档案时,发现有两名国外留学博士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调动、派遣手续。之后通过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了人事,但也不能取得其在国外的人事资料。更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原单位停薪留职出国留学而扣留了档案),他们的原始档案至今没有转到我院,造成人事档案材料的不完整,给新录用单位在人事审核、审批工作中带来不便。 1.2 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人事档案 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事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事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人事办公室在一起。由于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事管理工作量大,人事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事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因为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管理人员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 医 院 规模的不断扩大,分院和经济实体增加,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事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事管理(含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 2.1 增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医院 人事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事信息的共享都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2.2 加强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2.3 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2.3.1 建立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建立卫生技术 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①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②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核表和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任合同。③卫生技术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④其它材料:“三基”、“三严”考核及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材料、证书和奖状;专业技术失误差错材料。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的建立,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2.3.2 实行人事,促进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 管理人事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相适应、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事有利于促进单位人事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的流动数量和质量会逐步增强。而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自1999年起,我院开始逐步实行大中专毕业生人事,将人事档案托管给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了人才流动,促进了人事档案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2.3.3 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管理 系统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实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是实现医院行政管理一体化川的根本条件。人力资源信息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是保证信息准确可靠的基础,是有效服务的生命。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就是为了充分使用资源,达到一方收集,多方共享。以人事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如通过人事信息系统,完善财务工资系统,人事上的工资变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传发给财务科发放,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而其它的行政管理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系统中收益,如院办、党办、工会、计划生育及后勤、医务、科研和教学更能因此得到众多的信息和帮助。 2.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新形式下要提高档 案管理的水平,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具有“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多素质人才。①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②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新的工作业绩,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③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择优录用,竞聘上岗,把真正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选拔到档案管理岗位上来。④医院要将档案人员的培养纳人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和工作业绩,使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公正回报。 2,5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图增加资金 投人,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设置防火、防盗的自动监控系统。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人事管理的一部分,我们也相应制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平衡计分卡。通过愿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的设定,使我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及业绩。总之,平衡计分卡通过指标分解让职工参与管理指标的设立,让员工都了解医院的战略规划,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医院战略及整体业绩的作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应规范新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 阐述了新建单位在人事档案交接、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指出加强人员政审、规范环节管理是做好新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人事档案 规范管理 素质要求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严肃性、政治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是一个涉密程度高、保密要求高的工作岗位,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更要坚持工作原则、坚守保密纪律,政治素质高、大局意识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1 新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不规范的种种表现 一些新建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监管不严,在交接、经办、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不仅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的严肃性,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应有的麻烦,具体表现为: 1.1 交接手续不严肃。新建单位人员调入频繁、数量较多,如果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档案管理意识及保密意识不强,极易出现他人代交档案,甚至调入人员本人递交档案或者档案未密封转递等现象,违背了人事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原则。 1.2 信息核实不认真。有些档案在转递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密封,特别对那些由本人递交上来的档案,有的超过了转递期限,有的材料不完整,有的甚至存在人为涂改迹象。如果对调入单位的人事工作人员不严格审查核实,势必影响档案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3日常管理不规范。由于是新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方法不得当。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保密意识都没有,譬如随意将看过、用过的人事档案放在办公桌上,不经领导批准、审查就将人事档案借给外单位查阅等等,这样极易造成失、泄密事件。 1.4 硬件设施不达标。有些新建单位未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有的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库房,有的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的甚至连专用档案柜、除湿器、碎纸机等必要的设备都没有,人事档案与其他行政档案归在一起保存,库房钥匙不是由专人保管,而是人人随手可拿,没有丝毫的保密观念。 1.5管理人员政审不严格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严格政审即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政治素质低,有的保密意识差,有的原则性不强,不该外传的机密外传,不该说的话乱说等等,有的甚至利用职务之便篡改、伪造自己的人事档案,弄虚作假,以权谋私。 2 加强新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必要措施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一旦管理不善,发生失泄密事件,就会损害职工的切身利益,挫伤工作的积极性。规范新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从源头入手,抓好环节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做好人员政审工作。这是一项源头性的工作。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必须选拔政治上过硬、思想上端正、原则性强、保密意识高、工作一丝不苟的同志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那些思想素质低、保密意识差、不坚守工作原则的工作人员要坚决调离。 2.2 搞好人员业务培训。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为专职,对于一些合署办公的新建单位,也应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应进行认真的业务培训,强化保密意识,严肃工作纪律,端正工作态度,能够以娴熟的业务技能、良好的职业规范胜任此项工作。 2.3 配好相应的设施设备。新建单位应进行科学规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专用的人事档案管理库房,即使条件有限,也要设立专用的保密档案柜。配备除湿器、温湿度表、碎纸机等必要设备。 2.4 把好交接审核关。人事档案的交接,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由调出单位和调入单位的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当面交接。档案在交接过程中要做到密封传递、专人经办。对人事档案中的相关信息,经办人员要认真核实,严格审查,发现疑点和偏差,要坚持原则,及时整改,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5 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任何环节都不能马虎。库房禁止非工作人员出入,档案柜要专柜专用,随时上锁。查阅人事档案,如为外单位发展党员政审等需要,需出具单位证明信;如本单位工作需要,需分管领导批准。除非特殊情况,禁止将人事档案带出库房,应就地查阅。查阅人事档案应需要什么内容,查阅什么内容,不得人为扩大查阅范围,更不能将整本人事档案全部查阅。查阅时,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在场监督。职工的任免通知书、在职教育证书、入党材料、年度考核表等随机性材料应及时收集,立即归档。在整理人事档案时,不得违反工作纪律,请非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插手,不能将人事档案带出库房为了避嫌,人事档案负责人的档案应交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单位负责人的人事档案应按相关规定送交有关部门管理。对于因工作责任心不强、保密意识差发生失、泄密事件,给单位工作造成损失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要严肃处理,对利用职务之便弄虚作假的要加倍处罚。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特别是新建单位,更应从源头抓起,规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堵塞漏洞,避免偏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职工,方便于工作。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卫生事业政策,人事管理制度以及医院经济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明显滞后,阻碍着医院的医院经济建设,限制医院各方面工作包括内涵和外延建设。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 当今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院建设发展的需要,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日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问题 (一)管理思想陈旧,管理体制滞后 现在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从微观方面看,日常进行的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不能环环相扣,人事档案工作呈现出非系统性、地域性、非共享性等缺陷。从宏观方面看,封闭的单纯强调保密的观念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人事档案其利用率。医院的人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滞后,缺乏激励性、创新性和探索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院发展建设之需要。 (二)基础设施差,管理手段落后 人事档案档案基础设施差,收集、整理、归类、编目等工作还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程度不高,电子子化档案的管理经验缺乏,保密程度不高,影响了案卷质量和收集效率及档案利用率。传统的人事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即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是新生事物,它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相联。它以纸质文件无法比拟的高容量、高利用率加速了信息的高效率流动,充分体现出信息利用的价值。电子文件人事档案资料的产生。给人事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产生新的问题,因其原始性与证据性难以确认以及寿命短、读写系统更换频繁、维护其内容的准确性与机密性的难度大,其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以及其组成和结构复杂等给鉴定与保管等出难题。 (三)档案资料编撰宣传少,社会利用效率低 保存人事档案,仅仅是人事档案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编撰档案宣传资料,提供给社会阅览,使宝贵的档案资料受益于社会,才是档案管理的目的。医院的人事档案资料是医院广大医务、科研和管理人员长期从事实践活动的结晶,但目前对档案资料的应用价值重视不够,对档案如何为医院的医疗、科研、管理服务的目的不明确,人事档案资料利用领域比较狭小,多数档案仅具保存价值,不能很好地为医院的医、教、研、管服务,不能很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 二、转变区院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更新管理观念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积极主动地为医院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服务,是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对此就注重强化三个意识。首先,强化档案利用意识。档案的管理不仅是收集、整理、保管,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医院档案室应对现有档案进行归档整理,编写出一些适合利用者查阅的编研材料。其次,强化开放意识,将编研材料整理成册编写出目录,并将一些文件通过计算机整理出专题目录,提高查阅速度。方便阅档。第三,强化服务意识-将被动服务改为主动服务,随时了解工作动向,及时掌握有关需求的信息,使档案工作由被动存放、保管变为主动提供利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二)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首先必须明确档案室的管理职责,医院领导要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医院办公会议的议事日程,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要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指导和管理,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考核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落实。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专业队伍。加大对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医院的专职档案人员应有档案管理专业的技术职称资格。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档案保管条件,要想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满足档案室的办公用房,有相对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医院人事档案室应配备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数码录像机等,提高档案信息的基础质量。扩充档案的种类,使医院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文字、照片、录像、多媒体等形式的记录。 (四)推进资源共享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传输技术的发展,各种载体形式大量增加,对档案部门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以电子档案为代表的新型载体档案可能会取代传统形式的纸质档案。这是未来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趋向,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现代化的专业技术。其次,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应开发一个统一的档案软件,并能和现有的办公,网络相连,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和电子文件信息共享,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也使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另外,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 三、结论 人事档案是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真实历史记录,人事档案因其真实性、原始性和较强的机密性以及无可置疑的证据作用备受重视和信赖,是考察、了解人才的重要手段,是科学使用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就医院人事档案而言,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创造条件、提供相关人事数据和信息支持的重要活动,在医院人才开发中起到了人才“信息库”和“资政院”的重要作用。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理念,改进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加快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对医院合理配置人员、开发人才资源,促进医院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人事档案工作者严谨的、科学的工作精神,也需要医院领导、职能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创医院人事档案工作的新局面。总之,提倡人事档案的个性化特征,打破“千人一面”的固定收集模式,尽可能地将个人人事信息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地提供给组织人事管理部门,积极对人事档案进行开发、挖掘和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地利用效力,将是人事档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今后医院人事档案改革的主导方向。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浅析完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 问题 措施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在分析人事档案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指引新的方向。 一、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旧的规章制度条例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出现了一些混乱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人们加以解决。当前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 1、企业人事档案材料内容质量不高 由于上述原因,当前企业许多人的人事档案质量不高,缺乏利用价值,其人事档案材料空洞的、形式的多,细致的、实际性的少;反映个人经历、学历、工资、政治面貌等一般情况的多,反映个人道德品质、业务能力、技术专长的少;反映过去情况的多,反映当前情况的少。尤其是一些材料定性结论多,定量描述少;或者只讲优点,避免缺点;内容空乏,个人总结和组织意见尽是套话,无法全面、公正的评价和反映一个人的情况。 2、“弃档”增多 所谓“弃档”就是抛弃了自己的档案,对于有关记载个人信息的档案下落和管理不闻不问。一位“弃档”的先生袒露心迹:“10年前从国企出来,到处瞎折腾,哪有心思管档案的事,想的是弄出点儿名堂再说。后来做生意,只关心赚钱,档案的事早就抛到脑后了,生存第一嘛。如果档案能让我生活更好的话,让我不管我都不愿意。但它无助于生活,我才懒得理它,没有它,我照样活得很轻松。” 3、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新的形势 表现为管理体制上实行多头管理、管理体系上仍按传统的三大类管理、管理方法上实行“档随人走”、管理模式上实行封闭式管理,人力、物力、资金不到位,重复浪费极为严重。 二、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收集的对象范围太窄 一些企业的人事部门只关注收集单位主要领导人及高层干部的材料,而忽视了广大普通职工的材料收集,造成了领导干部的材料多,普通职工的材料少的现象。事实上,人事档案并不是人物档案或名人档案,其收集的对象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著名人物和主要领导人,而应是单位的每一个员工。无论员工现任何职,是否出众,都是该单位宝贵的人力资源,有关其个人的材料,都是单位的宝贵财富,人事部门均应根据规定收集齐全。 2、整理不规范 整理人事档案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中曾明确要求整理工作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通过整理使每一个档案达到完整、真实、精练、实用”的目的。同样,对于企业人事档案工作来说也应如此。把个人材料归档成册是人事档案规范化的基本前提,许多单位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欠缺。材料混杂、散乱,甚至根本没有清理,有些单位档案随已立卷成册,但没按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处理,给档案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 3、企业员工人事档案意识淡薄 有一部分企业员工对于自己的人事档案不够重视或根本不重视,认为人事档案是“身外之物”,可有可无,要用时想到、不用时不要,认为人事档案根本不影响自己的发展,有意无意地就遗弃了档案。中新网曾经公布了一项调查数据:在2068名被调查者中,认为“工作中注重的是能力,档案没用”的占到被调查者人数的49.03%,另有12.33%的人表示“无所谓”,只有38.64%的人认为“择业自由,但档案不能遗弃”。这些数据将目前社会上人事档案意识淡薄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机制不适应或规定不合理等因素可以很快改进,但这种社会整体意识上的欠缺是非常严重的,这是导致大量弃档现象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企业完善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 1、探索区域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的管理方法 建设区域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就是建立保管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人员的人事档案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并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对人事档案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和开发利用,使其更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这里的区域性主要以行政区域为主,可以指一个县、一个市,也可以指一个省的范围。从整体上看,全国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是一个人事档案的管理系统,它是由众多的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就是人事部门统一领导下的各省、市、县的人事档案怜理中心。这是一个控制系统,它保证了国家人事部门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与控制,既必要又可行。在操作上,形成档案的员工或单位可委托人事档案管理中心保怜个人或其员工的人事档案,由单位及时补充新材料,按期交纳一定的保管费用,用工单位利用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的档案成功招聘了人才,也必须向其交纳一定佣金。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通过保管、提供利用乃至信息开发等众多职能,实现服务人才,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2、完善企业人事档案内容制度 切实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把反映个人业务水平、技术专长、工作业绩、个人信用、职业培训、违法记录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人事档案中去,适当采用定量指标考核作为对个人工作业绩和态度的记录,突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第一,强调“个性化”与“辨识度”;第二,减少主观内容;第三,摈除冗余内容;第四,扩充新内容。 3、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结合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体系,探索市场化的企业人力资源评估体系和人事档案评估体系,是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直接的效益。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第一,主管部门定期考核制度,主管人事档案的各级档案局(馆)、人事组织部门等,有义务对企业人事档案的保管进行监督,可以采用定期考核的办法来执行;第二,中介机构测评制度,从长远发展看,人事档案的测评体系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事制度的施行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会对人事档案的测评体系要求提高;第三,个人监督制度,就是同一内容的档案材料交由档案当事人和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两方共同审核、鉴定,尤其是组织机构的主观评议部分,对于持有异议的部分进行重点核实,对组织和个人双方负责。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我国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探究 论文关键词:人事档案 管理体制 管理制度 论文摘要: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人事档案内容失真、材料不全、管理政出多门、档案利用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就必须采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等措施。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 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 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 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人员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人事档案的性质决定了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办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是非常必要的。遵循《收集制度》,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遵循《鉴别归档制度》,明确鉴别的内容和归档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及时存真去假、查漏补缺;遵循《保管保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保障人事档案的安全,延长使用的寿命;遵循《查阅制度》,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重质量,抓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制度来维护管理,以管理来保证质量,切切实实做好管理工作,让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外档案管理很多已使用计算机,就是在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也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四)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要改革现行“人档合一”的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按照“人档分离”和集中统一的改革思路,将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重新上收归政府所有,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除公务员身份的人事档案仍由党委组织部门管理外,企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改制破产的企事业单位置换身份后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统一由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建立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浅议企业人事档案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改进对策 论文摘要: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人事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人事工作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合理调配使用人力资源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新时代、新世纪的企业变革使它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机制变革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困境的对策,以使其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人事档案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 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人员流动频繁,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事档案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已成为我们必须努力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当前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模式。但旧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企业发展对人才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已显露出来。具体可以总结为: 1.1 企业人事档案单一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职工层次的多样性不适应。 目前,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大都采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进行,这种管理模式适合本单位内部人事档案来源比较单一,仅限于本机构人员,同时这种模式也方便查找和利用,涉及面比较窄,也很有利于人事档案的保密工作。企业职工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要与之相适应。企业人事档案还是要坚持统一由人事部门管理,以及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也必须由企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自己的管理权限负责某一级的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已经没有办法再适应企业职工的这种多样性的特点了。 1.2 僵化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与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不适应。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在招聘使用员工的时候,更多地看重个人的能力,企业对员工的约束主要是靠合同、协议,而不是人事档案。员工如履行了合同、协议,即可自由流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用工制度的变化以及人才之间激烈的竞争,出现了许多员工为求个人发展而从原来的单位跳槽到另一单位另谋出路的情况,而旧单位为维护本单位利益而不放其人事档案等情况,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死档弃档”、“人档脱节”、“人质档案”、“档案克隆”、“虚假档案”的情况。加之企业人才流动较快,使现行的人事体制包括人事档案管理体制难以发挥其服务功能,因而也难以适应这类型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需要。 1.3 企业人事档案的内容不够完备。 现代企业制度最明显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也要完善起来,要能够正确反映出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德才情况等。企业是以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创造力,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作为目标,这跟一般的机关干部的做法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企业的人事档案除目前的基本内容以外,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管理需求充实一些内容。同时,通过调整企业人事档案的内容构成,才能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而不是仅仅照搬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系。 1.4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薄弱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被裁减,且一岗多职,造成档案工作兼而不顾。还有的档案人员更换频繁,因业务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档案工作。随着当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数量不断增多,档案数量也与日俱增,档案管理难度增大,有关的管理措施未跟上。 1.5 档案利用价值不高 由于档案材料的不完善,不能客观地反映本人的全貌,使得档案的利用价值相对降低。不重视企业内部的实绩考核,轻视人事档案记录,人为地造成了人员与其档案的两者分离,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企业人事档案利用率的降低。 2 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改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规章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及时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档案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在档案的鉴别上必须遵循“取之有据,舍之有理”;档案的整理归档要严谨、科学;档案的借阅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应有所区别,注意档案安全;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完整,尤其应注意对档案的新内容进行及时、主动的补充收集。 2.2 建立科学的人事档案分类系统,充实档案内容 人事档案的内容大同小异,它们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性,但不同类别的人员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职业特点、素质要求、任用方式、考核内容、社会评价、报酬待遇等方面的不同,在人事档案内容上也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家公务员的档案体现了政治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档案侧重于服务社会、创新技术的业绩记载,中介组织人员的档案体现其诚信和非官方人员的特色。在同一个人的人事档案中也是有差别的,如有的内容可以进入公共信息体系,有的则只能处于高度的保密状态。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分类管理人事档案。根据不同类别的人员设计不同的管理制度,对档案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增加反映个人个性特点和专业能力的资料,使人事档案更加贴近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提高人事档案的价值。 2.3 加快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既包括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又包括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最终是要在企业中建立一个以企业员工人事档案信息为基础的员工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初步要求则是建立人机结合的技术性管理系统,实现人事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2.4 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人才是企业前进、发展的动力,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来说亦是同样的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引进高素质的档案人才是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注重对现有档案人员的培训,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2.5 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的提供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知人、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人事档案信息的提供,所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改变长期以来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 2.6 建立人事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增强人事档案的信息服务 功能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就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开放式的人才信息服务网络则为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构建了坚实的实用平台。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之一,其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在这一改变过程中, 改变旧有模式,建立新型管理系统,借助现代化的技术与观念,全面开发信息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人事档案的价值,从而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1 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根据十余年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实践,笔者就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谈几点拙见。 1.1 档案移交不及时 已辞职、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有些没有及时移交当地人才服务中心,有些没有人事权的单位擅自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造成部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丢失、材料不齐全、手续不完备等情况出现。 1.2“弃档”现象较严重 一是人事档案作用逐步淡化,医院在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时往往只是面试即可。 二是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有的人受利益的驱动,不顾组织是否同意,一走了之,新用人单位还可以在当地人事部门的帮助下为其重新建档。 三是人事费普遍过高,也是导致“弃档”的原因。 1.3 档案管理不规范 有的单位对档案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用人不规范,考核、档案工资晋升、评定机制不健全,不注意平时材料的形成,导致档案材料缺失,给出国政审、职称评定、出具人事档案相关证明和办理流动手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1.4 人事缺少特色服务 目前大部分地方人事还处在单一服务阶段,在很多业务领域里还是空白,缺少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无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 1.5 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尚未健全,部分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变化较大,对人事档案管理业务不熟悉,有待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2 加强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 为了保证医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促进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流动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应该加强对其的管理,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2.1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营造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氛围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规定,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建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 2.2 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政策法规 一是对过去不合时宜,制约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加以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杜绝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加强对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力度,规范对人才中介机构的管理,不准民营和合资人才中介机构从事人事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事调动业务,促进我国人才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2.3 创新人事服务形式 要不断丰富人事档案的内容,提高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经常了解用人单位和人才对人事档案材料的新要求,树立人事档案利用的“受众”意识,变过去“守摊式”服务为“开发式”服务,重视研究人事档案用户的多方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健全管理人事档案的机构,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成立人才服务机构档案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人员配置、经费来源、安全保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档案管理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朝着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4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组织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要本着对流动人员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与协调,明确各自的人事档案管理范围。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档案应当移交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并建议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应当打破身份、学历、职称、行业等各种限制,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同时强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应以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办法减少“弃档”现象。 人事档案管理论文:气象系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气象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旧的气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丰富档案服务内容,进一步提高气象部门人事档案工作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气象系统人事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使我们的人事档案事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 制度建设 信息化 人事档案是我们党选人用人和正确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干部工作的规范化、人员管理的法制化,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更快更好地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是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仅从目前人事档案对人才选拔的作用、档案管理的现状、改进措施等方面加以阐述。 1 人事档案对气象系统选人用人具有三个有利于 1.1 有利于气象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掘利用人才 选拔使用干部,关键是知人善任。人事档案是个人历史的真实记录和个人本来面目的客观反映,利用人事档案有助于动态分析单位人员的综合情况,从而预测其发展潜力,及时发现新人,避免压制人才,埋没人才;任何人才都是人才系统的组成部分,凡有利于气象事业发展的都是有用人才,只是类型不同,作用各异。依据人事档案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各类人才扬其长,避其短,司其职,用其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力。 1.2 有利于促进气象系统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利用人事档案能够进一步了解局内同志的相关信息,从而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和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在气象系统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因事而择人,用人以治事,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避免人才积压和用非所学的现象产生,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迅速地配置人力资源。 1.3 有利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影响气象局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组织内部,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对分析局内人力资源状况是否适应气象事业的变革与发展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制定人才资源计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脱离人事档案管理而作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一定是不科学、不规范和片面的。 2 目前人事档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观念陈旧,对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如何对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既重视又忽视的现象。人事档案管理设施老化,长期得不到改善;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化、电子化进展慢;人员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缺乏培训提高;单位领导关心少、帮助检查少,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动力。 2.2 档案材料内容不完整,手续不完备 干部人事档案中缺少中组部1988版和1999版的干部履历表、“三龄一历”表,1997年以后的年度考核表不齐全,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聘任材料、干部职务晋升材料和工资审批材料缺失,极少档案中没有党员的入党志愿书,干部任职手续不完备,缺少干部任前考察材料、干部任免审批表。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数干部自身忽视各类表格的重要性,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和规定进行填写并上报;二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缺位,没有按照中央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及时催交归档,造成档案材料的缺失;三是组织人事部门在考察和提拔干部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中组部干部考察任免程序进行,造成干部任免手续材料不完备。 2.3 档案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人事档案正朝着从文本档案到电子档案过渡的阶段, 有硬件不足的问题,也有软件跟不上、计算机技术没有广泛运用的问题,还存在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培训,不能熟练掌握运用电子化管理的问题。总的来看,在人事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不易操作、信息处理慢、标准不统一、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还普遍存在。 2.4 利用率较低,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领导过问人事档案工作少,误认为是人事工作中的一件具体事,有个部门负责人主抓就行了。领导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确保人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没有充分考虑如何运用信息资源;档案工作人员兼职过多,常常被人事部门其它工作所牵扯,用于人事档案工作的时间有限,使得无法集中精力来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只好将档案资料安全保密存放,分类整理多、统计分析少,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收集、整理,对档案利用工作的设想、规划考虑得不够。同时,档案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尚不健全, 缺乏规范性、计划性和针对性地培训力度。 3 新时期做好气象人事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抓观念,档案管理工作切实做到“藏用并举” 更新观念是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知人、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人事档案信息的提供,所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改变长期以来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经常深入各科室之中,主动了解情况,收集档案资料,并要求员工如实填写干部履历表,客观、准确地撰写自我鉴定、自传和个人业绩材料,积极主动地为气象局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3.2 强领导,提高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 领导重视是做好人事档案工作的保证。气象系统领导干部要重视人事档案工作,一是要从人员配置上保证专职专用,并落实政治经济待遇,保证管档人员安心工作,尽职尽责;二是从经费上保证投入,凡是工作需要的经费,都给予支持,保证硬件设施符合达标要求;三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过问和研究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切实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议上级部门采取“以会代训”、“以干代训”、“知识问答”等多种灵活形式,不断提高气象系统干部档案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选拔和培养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专业人员,着力打造一支作风硬、业务强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队伍。 3.3 抓管理,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档案工作既要靠管理人员的素质,又要靠制度。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规章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及时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得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档案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在档案的鉴别上必须遵循“取之有据,舍之有理”;档案的整理归档要严谨、科学;档案的借阅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应有所区别,注意档案安全;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完整,尤其应注意对档案的新内容进行及时、主动的补充收集。 3.4 重科技,加快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一是从保护人事档案原件和提高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开发电子档案,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实施人事档案动态管理,使干部档案数据化、信息化。可以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人事档案资料整理输入微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甚至声像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也方便自动检索统计、加工整理、及时更新和提取利用;二是为适应人才柔性流动的需求,为便于档案的查阅流转,可以开发研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数字档案和多媒体档案,并实行联网,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人才信息收集、反馈和跟踪系统,提高人事档案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减轻档案工作的工作量,减少纸质案卷因磨损而造成的毁坏。 3.5 抓队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做好新形势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有一支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过硬的人事档案工作队伍。要抓好队伍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对档案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及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其次要严格挑选档案人员。注重选拔淡薄名利、忠于职守、踏实工作、事业心强、守纪律、守机密,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及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的人员从事档案工作,还要根据形势的需要,选配比较年轻、学历层次比较高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人员;三是要加大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业务知识,使员工了解管理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心,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在职自学、开展研讨等方式提高档案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4 小结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只有从档案管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健全机制,并将总结经验反复运用到整理的实践中,才能获取档案管理最有效地方法,确保干部人事档案反映干部情况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为干部选拔、人事管理等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稳速发展。正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在生活、经济方面的重大作用,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特点进行详细阐述,进一步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应用现状,进而深入探究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活、经济领域的应用,大大提高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全世界鼓励发展信息技术的时代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专业人士关注的重要内容,其当前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更是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1电子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应用特点 随着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目前最为活跃、最具渗透力的科学技术。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噶种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信息,是对事物发展运动状态的一种阐述,更多的是对事物呈现及所传达的形式进行描述。例如,文字、数据、图片等都成为当前需要处理和传递的内容。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当前一种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其主要通过一定的电子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传递、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手段。它更多地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以用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科学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包含了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领域的广泛使用,国家对其发展越来越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取得重大进步,产品创新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电子信息技术受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得到积极地推广。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相关的网络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储存,能够实现大数据的快捷保存,大大提高了信息储存的效率。面对电子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储存空间大等特点,使得数据更加网络化,信息更加数据化。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和集成化的应用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数据处理,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电子信息技术还具有高效化的应用特点。伴随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多种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整合,使得电子信息技术自身拥有较高的运转效率,具有便捷高效、信息传输速度快的优势。当前生活中的智能手机,则充分显示了电子信息技术的这些优点。人们对于智能化工具的喜爱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变得更加依赖智能化工具。 2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受到多数人的关注。目前,我国的电话用户数稳步增长,其中包括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等,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的通信网络规模居世界第一,并且成功研发具有我国蜘蛛知识产权的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其在我国成功运行,为我国的电子信息实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与此同时,我国的半导体市场发展规模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品最大的消耗国之一,我国对此加大对半导体技术的研发。在我国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月球表面的通信、测控、遥感数据的收集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需求,我国加大对巨型计算机的研究和开发,现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并接受世界国家的订单,出口海外。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为我国经济增长也贡献较大的力量,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得到较大的提高,移动通信手机、彩色电视、微型电子计算机以及彩色显示器等集成电路产品销量呈增长趋势,在国际电子信息技术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优势。面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与世界顶尖技术尚有较大的差距,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的较少,相关的创新成果不是很理想,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建设中仍面临艰巨的历史任务。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是我国追赶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时代,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与社会各领域结合发展的时代。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的需求量,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其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产业发展。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业务、互联网经济、手机业务、网游等新型通信业务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线下支付等新业务随之出现,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的金融行业、电子行业联合发展,为同住“地球村”的我们打造一个只带手机便可走遍天下的生活环境。正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但面对电子新技术一些重大发展项目,例如我国的集成电路发展虽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当前我国主要电子设备使用的大多仍是外国的芯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致命”的缺陷,严重阻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国际上集成电路芯片的研究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为集成电路发展带来新的变革,这也意味着硅集成电路时代的结束。我国在对集成电路的研究中,要想突破这一难题,需要寻找新的原理、材料和工艺,以实现继续缩小芯片特征尺寸的新目标。 3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取得骄人的成绩。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朝着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开拓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领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无线通信系统仍将作为研究发展的重点。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广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在我国社会中逐渐得到普及,与此同时,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都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宽带接入网、近距离无线通信等都成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当前世界已进入4G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速高效,呈现出较大的优势。我国在推广TD-SCDMA的过程中,在技术方面时刻关注世界上的新发展,力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突破性发展。在这种信息技术发展中,其更多的适用于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而B3G的实现,也标志着个人宽带时代的真正来临。在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将朝着全球化、梯次化的方向发展。地理大发现,将世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个体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其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面对世界上运行的任何工具,其组装的各个零部件可能来自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世界资源被充分调动起来,各国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正是这种发展变化,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提出较大的要求。世界全球化在促进资源流动的过程中,仍然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作为其中的一员,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的有限,使得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获利较少,市场竞争力趋于弱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以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竞争中谋得一席之位。面对发展的不同要求,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总体而言,正逐渐向产业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面对这一发展现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要随之扩展,以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例如对于处理器技术、纳米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的研究,能够更好地顺应市场发展变化。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电脑消费者的增多,消费者对计算机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开始追求轻便、高速的计算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一般意义上来讲,计算机的体积越小,其处理器的配置会越高。现在我国的计算机处理器已经实现单核向多核的转变,计算机的体型更加小巧化、轻便化。在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将朝着多媒体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就当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其未来将以多媒体化、智能化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多媒体化更多强调的是一种人机交互式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以及媒体的传播技术,主要包括影音、图像、文本、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在当前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的市场经济环境发展中,多媒体成为人们进行高效交流的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使用。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丰富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交流途径和获取信息数据的渠道。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在社会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多媒体的影音、图像、文字等多功能的使用,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增强学生对课堂的体验感,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但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中,必然会面临智能化的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对智能化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体验感,将更多的信息数据融合到一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在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会伴随光电技术的深入发展,取得值得飞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则需要对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其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和专业化的光电科研中心进行研究。就世界当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光电技术成为世界多个国家谋求发展的重要技术,同时也成为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就光电技术涉及的内容而言,主要包含了光显示、光计算、激光等多个方面。尤其是激光技术在我国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加的广泛,同时光计算具有的独特优势也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创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光电技术在促进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可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建设和发展,使其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进而为人类生存创造环保、绿色、节能、高效的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当前世界各国较为重视的技术发展,其在推动人类科学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当前其中新兴的技术产业、朝阳产业,已经在多个社会领域得到运用,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特点及其应用现状进行深入的阐述,根据其现有发展状况,研究其未来发展趋势,在对其深入研究的同时,推动其朝着趋势发展,以在国际技术发展环境下谋求一席之位。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问题及策略: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在消防部队里,财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各类经费的使用效率,如何进行高效的财务工作是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就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加强消防部队的财务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 消防部队 财务工作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是部队后勤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类经费的收支、记录、审核、分析等内容,对后勤保障和部队的各项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部队后勤建设改革步伐的加快,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提高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综合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依法理财观念薄弱,预算执行约束力不足 当前,我国各级消防部队普遍存在依法理财观念薄弱,预算执行约束力不足的问题。有的单位依法理财观念薄弱,编制出的预算得不到严格执行;有的单位只注重经费来源数量,而忽视经费使用上的质量,经费使用率不高,忽视财务工作的分析、控制作用,不能对经费使用进行科学的决策;有的单位办事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造成各项经费没有真正用在部队急需的建设上。同时,很多单位都认为预算工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此,其他部门可以不参与,导致单位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进而造成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执行效果不佳,对消防部队的重大决策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 目前,消防部队中很多财务人员都不是财务专业毕业,很多都是从其他岗位调过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财会培训,甚至连基本的从业资格也不具备。另外,财务人员队伍也很不稳定,调动较为频繁,随意更换财务人员,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阻碍了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部队财务工作的需要。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是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制度并不健全,在制度执行上也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没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未能严格落实专款专用,且各专项资金的供应范围也过于宽泛。同时,白条抵库等现象非常突出。 二是在资产管理上,很多单位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对上级配发或地方赠送的物资没有进行计价挂账,造成物资的不必要浪费和损坏,甚至发生物资转移、流失等现象。 三是债权债务制度不完善,很多单位往来款长期累积,未及时处理,导致往来款项挂账金额越来越大。 四是物品采购缺少验收登记制度,有些单位实物验收流于形式。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部队整体财务工作的提高。 三、加强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对策 加强对财务工作本质的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具体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要解决好以上问题。 (一)强化党委理财意识,加强预算执行 坚持党委理财制度是部队财务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做好财务工作的根本保证,党委理财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党委集体决策制度。各单位党委要紧紧依靠集体的智慧,做到民主决策,特别是一些事关部队长远建设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委集体研究讨论,集体决策,绝不能个人说了算。 二是科学决策。要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预算执行制度。要将预算执行作为党委理财的重要内容,使单位各部门充分认识到预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预算一经党委审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确需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坚持保障重点、量入为出的原则,把有限的经费用在部队建设的刀刃上。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财务工作必须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离不开财务培训。首先,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入口,高标准选人,选拔懂财务,又了解部队发展的人,将其放到财务工作岗位上。其次,要抓培训,高规格育人,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再次,要重视政治教育,高要求管人,财务人员除了应当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外,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信念,提高防腐拒变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切实增强财务队伍的稳定性,提高财务队伍的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抓好制度执行 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抓好财务工作的基础,财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的相关制度。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制度规范为财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强大武器。其次,有了制度,就一定要严格执行,要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再次,要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实现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充分发挥部队内部审计的监督制约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消防部队的工作职能随之扩展,消防部队的财务工作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加强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加大监督举报的力度,切实推动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为部队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北碚区公安消防支队)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问题及策略:当前基层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文章以海南省为例分析了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经费保障机制化、经费使用效益化、财务管理规范化、财务队伍专业化等工作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财务综合保障效能。 关键词:消防部队 财务管理 对策 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深入推进,海南省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为海南省消防部队做好财务保障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海南省财政厅印发了《海南省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消防部队地方消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财务综合保障效能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海南省基层消防部队财务工作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消防部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本文结合海南省消防部队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财务规范化建设、提高财务综合保障效能谈几点意见。 一、当前海南省基层消防部队财经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新《消防法》和《海南省消防条例》赋予了消防部队很多新的职能任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必须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目前消防部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培训基地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海南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投入消防部队经费较少,特别是在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营房基建、器材装备等项目建设经费投入更加严重不足,公共消防设施欠账问题突出,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滞后。 2.预算管理水平不高。虽然各级部队严格执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预算管理工作规范》,预算在财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不够严格、预算调整不够规范的问题在一些单位依然存在。有的单位经费投向、投量不合理,经费没有向中心工作倾斜、没有向基层部队倾斜,没有集中财力用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改善基层部队的执勤、训练、生活条件;有的单位行政消耗性开支管控不严,如水电费、油料费、车辆维修费没有大幅度下降,没有很好地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和总队《关于进一步加强几项经费管理的通知》要求;有的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落实不好,编制资产标准不严谨,资产购置预算随意,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发挥资产最佳效益。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的领导对财务基础工作不重视,认为财务基础工作对部队建设的作用是间接的,抓不抓无所谓,对财务管理问题熟视无睹,年年检查有问题、问题年年都相似,得不到彻底根治;个别单位因为财务内控制度落实不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致使资产不实,数据失真;有的单位办事缺乏科学规划、长远打算,基建工程超规模、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三超”现象时有存在;有的管理手段单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数据库还不健全,财务信息无法做到“快速查询,资源共享”。 4.财务队伍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基层大队财务干部与大队理财要求不相适应。随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消防部队投入的不断增加,全省基层大队迫切需要有一支专业性强、稳定性高、敢管会管的财务队伍。而目前大队财务干部无编制、无专业技术职称,兼职财务人员临时思想严重,专业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新规定、新方法、新要求掌握不准,对后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财务工作不能很好完成或完成不好。 二、提升海南省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1.着力于建管并举,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各级部队要突出争取政府投入这个关键,把贯彻落实地方消防经费保障标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大力提升消防经费可持续保障能力。一是全面落实地方消防经费保障标准。各级消防部队要继续抓好《海南省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用足用好这一争取地方消防经费的政策文件和法理依据,加大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力度,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将消防部队经费保障提升为政府行为,推动各级政府加大消防经费投入,确保地方消防经费保障标准全面落实。二是建立健全项目支出专项保障机制。各级消防部队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危险源特点,制定出既满足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发展需要、又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消防装备、基础设施、应急救援体系等建设规划,推动地方政府将消防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项目分年度予以保障。三是积极推动省级财政实行消防装备建设资金转移支付。充分利用重大安保、重大火灾或重大抢险救援的机会,密切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沟通协调,推动省财政厅财厅参照中央、省级财政对贫困市县财政转移支付的作法,采取“省级财政补助、市县财政配套”的保障模式,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消防部队装备建设,打造一个拉得出、攻得上、灭得了、打得赢的装备平台,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 2.著力于绩效预算,努力实现经费使用效益化。经费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龙头”,是经费使用的“总开关”。一是突出经费保障重点。各级消防部队在编制年度经费预算时,要注重科学统筹、管住投向、统住总量、依法理财、确保中心、保障重点,整合部队建设需求,立足财力可能,制定符合部队实际的建设规划和科学聚财、用财、管财、理财的具体措施,大力压缩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集中财力用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提高财经管理绩效,最大限度提升后勤综合保障能力。二是严格经费运行监督。要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切实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防止超预算办事、超标准花钱;要严格落实党委理财原则,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首长分工负责制,落实“一支笔”审批制度,形成了“集体决策―首长负责―部门把关―审计跟踪―处室细化执行”的工作程序。三是全面推行资预结合。要进一步增强钱物并重的管理理念,强化责任管理,加强资产核算,落实资产清查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进一步加强资产购置预算管理,建立资产配备标准,核实单位资产存量,在此基础上,编报资产统计报告,确定资产购置计划,杜绝资产闲置浪费现象的发生。 3.着力于严格监督,努力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要深入推进财务规范化建设,不断夯实财务基础,提升财务保障效能。一是加强党委管财。各级党委要把财经政策法规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增强法纪观念,树立按章办事、科学理财意识,做到聚财有方、理财有法、管财有道、用财有效。二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要着眼工程招标、施工管理、经费支付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强化监督,规范操作。着重发挥纪检督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凡是发生问题的,必须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三是健全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军队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抓好总队集中采购管理规定的执行,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机制,规范物资采购程序,提高物资采购效益。四是突出财务信息化建设。依托消防部队网页,在做好保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财务操作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资料应用网络化,做到网络查询、资源共享,网络监督,公开透明。五是注重资金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会计出纳分管等内部监控制度,落实公务卡结算制度,推行消防部队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增强经费支出透明度,强化对资金运动的适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4.着力于提高效率,努力实现财务队伍专业化。按照“快节奏、高效率、零误差”的标准,以及“快、准、严、细、实”的要求,狠抓财务队伍业务建设。一是推进消防财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特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设置基层消防大队财务人员编制,解决大队财务人员职称问题,把那些业务精、专业强、懂管理、会参谋的财务业务骨干保留下来,并确保财务队伍稳定。二是狠抓财务人员能力建设。坚持集中学习制度,请专家学者讲授财务业务、法律知识和公文写作等内容,提高财务干部“四种能力”,即为党委理财当好参谋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指导基层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做到站着能说、坐下能写、下基层能指导;要针对基层财务干部兼职多、变动快的特点,建立按岗施训、全员参训的财务队伍教育培训长效机制,苦练财务人员基本功,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财务人员干事创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海南省消防财务工作,为海南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海南省消防总队 海南海口 571100)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问题及策略:当前我省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随着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海南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为我省消防部队做好财务保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各级消防部队紧紧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主动作为、靠前保障,财务保障效能明显提高,为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消防部队财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当前建设海南现代化消防铁军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问题一:经费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2009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消防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消防部队职能任务的进一步拓展,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日益繁重,打造“铁军”、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等建设任务的不断增加,对经费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我省消防部队执行的经费保障标准仍然是省财政厅、公安厅2006年出台的《武警海南省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管理实施办法》,只是为消防部队防火、灭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对应急救援等工作没有明确的经费保障,地方财政对消防部队投入不足,经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问题二:预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省各级部队严格执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预算管理工作规范》,从预算编制、审批上报、执行调整、分析报告等各个环节都执行得较好,预算在财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预算编制仍不够科学、预算执行仍不够严格。有的单位经费投向投量不合理,预算管控作用不强,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经费没有完全用在刀刃上;有的预算执行不严,公务接待费等行政性消耗性开支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存在超财力建设、超预算开支、超标准接待问题;有的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资产清查不彻底,普遍存在重供轻管、重钱轻物、重要轻用、重建轻护的“四重四轻”现象,资产账账、账实不相符;有的没有编制资产标准,编制资产购置预算比较随意,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比较普遍,浪费比较严重,没有发挥资产最佳效益。 问题三:财务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有的单位领导依法管财、科学理财、节俭用财的观念淡薄,按章办事、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办事缺乏长远规划,基建工程超规模、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三超”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管理手段单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数据库不健全,财务信息无法做到“快速查询,资源共享”;有的财务经常性管理工作不到位,领导来了突击抓,上级检查拚命抓,缺乏经常抓、抓经常的意识和手段;甚至有些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不重视,认为财务基础工作对部队建设的作用是间接的,抓不抓无所谓,只要找到钱就行,对财务管理问题熟视无睹,年年检查有问题、问题年年都相似,得不到彻底根治;有的单位资金安全管理有漏洞,个别单位内部制约监管不力,出现票据丢失的问题。 问题四:财务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基层大队兼职财务干部与大队理财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地方财政投入的增加,基层大队资金流量越来越大,目前,大队资金流量小的单位有上百万元,多的有数百万元,有基建任务的单位资金量高达几千万元,迫切需要有懂管、会管、敢管的专业财务人员。如果没有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进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大问题。而目前基层大队没有财务人员编制,没有解决兼职财务人员技术职称问题,财务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新规定、新方法、新要求掌握不准,对后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在部分单位比较突出,不能完全胜任部队财务工作的需要。 对于上述问题,本人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坚持保障力就是战斗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经费使用效益化、资金管理规范化、基础建设制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工作目标,为消防部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保障。 对策一:着力于建管并举,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要针对目前消防部队职能任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费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积极协调省公安厅、省财政厅,争取理解支持,推动尽快修订消防经费保障标准,扩大经费保障范围,提高经费保障标准,确保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根基牢固,运行长效。一是建立“双考”机制。一方面,提请省政府将地方各级政府在消防经费投入作为指标,纳入省政府与各市县政府签订的《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年度考核,政府督办;另一方面,采取总队军政主官与基层支、大队军政主官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各单位争取消防经费纳入班子考评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基层主官工作积极性。二是落实“双促”措施。积极与省财政、省发改委沟通协调,争取采取“省级财政补助、市县财政配套”的保障模式,促进省财政在消防经费安排上,继续向贫困地区消防部队倾斜;采取总队党委成员联系贫困地区消防部队,定点帮扶,沟通协调,帮助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对策二:着力于绩效预算,努力实现经费使用效益化。要大力推行绩效预算,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缓解经费收支矛盾。一是重点把好经费投向投量。要以战斗力生成为标准,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向投量,科学统筹配置财力资源,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增强财力资源综合保障效能,确保中心任务保障及时有力、重点项目保障扎实有效。二是重点把好经费运行。要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在监管经费运行上下功夫、求实效,切实做到严格预算管理、不超预算花钱,严格经费供应、不超标准保障,严格经费审核、不超限额开支,大力压缩“三公”等行政消耗性开支,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是全面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要按照公安部消防局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增强钱物并重的管理理念,深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逐步建立资产配置标准化、管理动态化、处置规范化、统筹资产购置与经费预算安排的“三化一统筹”机制,充分发挥资产最佳效益,杜绝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对策三:着力于严格监督,努力实现资金管理规范化。要充分汲取山西总队苏东虎、福建总队胡海涛违法违纪案件的教训,深入贯彻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坚持教育与查究并重,监督与建设并举。一是加强廉政教育。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时刻提醒后勤人员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走钢丝、如踩刀刃”的畏惧心,增强后勤人员算好“三笔账”的意识和能力,如有贪污腐败,政治上将断送前途,经济上将两手空空,家庭上将支离破碎,从而做到警钟长鸣,自觉抵制腐败。二是完善后勤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着眼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后勤制度建设,严密制度设计,堵塞漏洞,努力形成更加有效的预防腐败的新机制。三是落实审计监督措施。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把资金安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作为审计重点,纳入审计全过程,努力防止商业贿赂问题的发生。四是发挥内部监控作用。要严格落实会计出纳分管、资金定期核对、票据稽查等内部监控制度,推广网上银行结算,规范资金电子支付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流动的适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对策四:着力于规范管理,努力实现后勤基础建设制度化。要不断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集中采购,不断夯实财务基础,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财务保障效能。一是加强党委管财。各级党委要把财经政策法规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增强法纪观念,牢固树立按章办事、科学管理意识,切实做到聚财有方、理财有法、管财有道、用财有效。二是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要依托海南省消防部队网页,在做好保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财务操作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资料应用网络化,做到网络查询、资源共享,网络监督,公开透明。三是健全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军队和省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抓好总队集中采购管理规定的执行,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机制,规范物资采购程序,提高物资采购效益。四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军队颁布的各项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着眼工程招标、工程管理、经费审批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强化监督,规范操作。要着重发挥纪检督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凡是发生问题的,必须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对策五:着力于提高效率,努力实现财务队伍建设专业化。按照“既要干事,又要干净”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会管理、梯次结构合理的财务队伍。一是不断推进消防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特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重点设置基层消防大队财务人员编制,解决大队财务人员职称问题,把那些业务精、专业强、懂管理、会参谋的财务业务骨干保留下来,确保财务队伍稳定,努力实现财务人员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二是进一步优化基层财务人员的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片区集训、跟班轮训、个别指导、以审代训、以会代训、专题研讨等方式,苦练财务人员基本功,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深入开展财务岗位大练兵,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财务人员干事创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我省消防后勤建设工作,为消防工作和后勤建设贡献力量。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管窥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制的构建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1.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也是按照“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内容,即:筹资业务、长期资产构建业务、存货采购与付款业务、生产活动业务、销售与收款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及利润分配业务等;后续课程《审计》在实务中也是采用“业务循环”审计。因此,三门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应保持一致。《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训。对企业进行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收入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利润核算等。 在此过程中具体项目包括:建立财务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试算表、编制调整分录、调整后试算表、结账、报表编制、会计报告。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工作严格遵守会计工作规范化要求。对已完成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进行装订、整理存档。《审计》课程实验教学侧重于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设计八个实验项目:审计承接业务、安排审计工作、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存货与仓储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审计报告的编写等。 2.以《税法》、《财务管理》为延伸的实践课程体系 (1)《税法》是为适应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而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分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各税种的计算、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能进行纳税调整的相关会计处理。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只有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实验机会,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 (2)《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着重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财务管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分析筹资、投资、资本分配等一系列理财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交完成分析报告。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验教学方法。 在“职业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下,以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过程设立了实验情景后,每一个技能目标的实现,都以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任务描述与导入;任务分析;小组讨论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实例练习实现技能目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2.“角色扮演”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仿真的学习情景,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我们根据分工的要求,设计了对应的工作角色。通过让学生担任具体角色进行实训学习,从而更好地体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下促进学生执业行为的养成。 3.“多元化实践教学法”实验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针对教学任务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之后利用校内的仿真实训环境进行综合实训;再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引入网上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网络课程利用率,实验过程以下达任务、总结评价为主,课外辅导、作业练习、答疑解难、问题讨论等通过网络课程完成,打破传统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增强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使实践体系更加完善。 作者:杨帆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析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酒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内容讲解与呈现的讲授法,这种单项信息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创立,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体会是讲授较吃力,而学生则感到枯燥难懂,并觉得专业术语多、难度大、理不清头绪,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为实现酒店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亟待改革与完善。 1.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但学生只能在大量理论灌输和大量作业练习后,只记住了课程有许多计算公式和决策方法,却不知如何运用财务知识和技术手段去分析具体公司的财务状况。忽视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财务知识的实际应用。 2.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学角度考虑,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课程教学都是采用课堂老师灌输讲授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极少,从而造成课程教学的沉闷、无趣,便使得学生提不起兴趣去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动手能力较弱的一门课程,如果在课程中一味的以理论教学为主,采取填鸭式教育,极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消极态度。 3.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不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讲授相关的财务知识,但学生整体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高。随着近几年大学的一再扩招,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没有打好良好的基础。再加之财务课程中会涉及相关数学计算的内容,大部分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开设相关的数学课程,致使财务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 4.课程考核方式呆板。 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一般以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采取笔试闭卷形式,学生只要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冲击一下,也能顺利通关,因此更容易导致学生在对课程没有兴趣情况下,只为考试而学习。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策略 1.摒弃为学习财务而学财务的观念。 21世纪是数字信息和财经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作为管理者不必成为会计,但必须了解会计;不必从事财务工作,但必须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人物。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其进行启蒙性的财务管理知识教育,使其对酒店行业中所涉及的财务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最终形成一种财务思维模式,学会用数字说话,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财务知识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做出一定的决策。 2.充分考虑经济法规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企业在理财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和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的经济行为是由各类经济法规来规范的,企业与府的关系主要依靠税法来协调.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受到《公司法》等企业规下由股东大会制定公司章程及有关决议的制约.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则是依据《合同法》通过双方共同签订的合同来协调。因而,企业的理财活动,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考虑到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理财的影响和作用。 3.课程设计要以企业资金运作流程为主线,增设创业教育。 创业是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充满坎坷。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展开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讲解。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实施建议 基于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在心理行为和学习上的特点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取舍度。 一门课程的教学改进,首要任务就是重新思考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行业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否符合所在专业课程体系连贯性、纵深性学习,避免与其他课程出现高度重复性;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是保证教学全过程的前提条件,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方法来展示,学生通过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全身心融入教学全过程,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应以设计完成的项目活动为基础,通过多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强调学生做中学,突出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3.改进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考核大多采用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单一方式,且考试形式多为闭卷理论知识题。这种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基本熟知程度,学生平时放松学习,在期末花短时间能冲刺也基本可以考试通过,这样,开始仅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检查,无法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以能否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任务以及完成情况给予评定。 作者:李峰 许文素 鹿彦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标准化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首先表现为部分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理事、监事机构;其次是制度建设不完善,未按相关法律和制度规定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岗位职责分离制度、盈余分配管理制度等,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制度,但制度挂在墙上作为摆设,执行不到位。笔者调查了浙江省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12家、地市级示范性合作社21家、县市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其他10家),有72%的合作社建立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12%的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根本就没有,这必然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会计核算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已经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使会计核算工作有了制度规范。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薄弱,会计核算工作还很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很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调查显示,示范性合作社都配备了专职出纳人员,但配备专职会计人员的比例只有70%,而非示范性合作社财务无人专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整体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低,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系统学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财务分析能力比较差。职业素质不高,对国家财经政策理解能力低,没有掌握财务制度和财政税收政策。很多会计、出纳都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2.会计制度的误用,无法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调查显示,9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但还有1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制度的误用,无法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3.筹集资金未入账,权益资金得不到真实反映。有些合作社在筹集股本金时没有向社员开具收据,会计账面上不能反映出社员在合作社中所占的股份比例。有些合作社理事长另办有公司,合作社在向其公司借款时不开发票,没能在会计账中核算,合作社权益资金得不到真实反映。从调查的结果看,92%的合作社已经设置成员账户,并详细记载成员出资和权益量化情况,但还有8%的合作社社没有设置成员明细账户,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合作社成员的利益保护。 4.原始凭证不规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原始凭证不规范,表现在合作社使用的发票很不规范,管理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这就使得合作社在进行财务核算工作时各自为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财务票据。调查结果显示,40%的合作社能使用财税部门的发票,32%的合作社使用农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还有少数合作社在使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票。许多合作社在购买生产资料时未取得对方单位出具的正式发票。合作社存在着大量的自制原始凭证,有些原始凭证没有经手人签字,有些原始凭证没有财务审批人审批就入账。原始凭证不规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5.会计账簿设置不完整。有些合作社只设有总账,没有必要的明细账。调查显示,合作社与成员、非成员发生交易只有80%的合作社分开核算,没有设置成员往来明细账;8%合作社的股金账户只有总账没有明细账,从会计账中看不出有多少社员,每个社员交纳多少股金,这必然要影响盈余分配的正确性。 6.会计核算不正确。进行账务处理时,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科目不能准确使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如不会使用“内部往来”科目,把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经济往来记入应收款、应付款账户中;有些会计核算简单化,把合作社的费用都记入经营支出;还有合作社把所有开支都记入生产成本;农业资产,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没有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正确核算等。 (二)资金资产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资金是任何企业和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资金是贯穿财务管理工作始终的一根红线,但很多合作社的资金管理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金管理存在隐患。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设置成员账户,没有把股金量化到社员,社员不了解自身权益增减变化情况,一些合作社连最基本的股权登记制度都没有,不发给社员股权证明,社员的利益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得不到保障。2.货币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随意性。有些合作社没有建立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原始凭证没有经手人、审批人签字。有些合作社还使用存折户管理货币资金,没有实行支票结算。资金使用随意性大,尤其是非生产性开支,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货币资金管理失控。 3.没有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大多尚未制定完整的资产保管制度,导致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缺乏有效控制,合作社在资产管理上缺乏必要的固定资产登记、保管和使用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增减变动情况不能及时、准确、如实登记,从而不能有效保证账实相符,确保资产完整无损。固定资产长期不计提折旧,存货资产缺乏盘点制度等。 (三)盈余分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盈余分配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成员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合理盈余分配是合作社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动力。目前,中国已经就合作社的盈余分配作出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盈余分配制度却出现多样化、不规范,甚至混乱等问题。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合作社盈余水平不高,可分配盈余较少或没有;部分合作社为了积累资金扩大规模,不愿意分配盈余;部分合作社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混乱,账面无法反映盈余情况,“家底不清”而不敢分配;部分合作社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盈余分配,认为合作社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给社员,或较高价格从社员处购买物资,社员们已经享受了“优惠”,不需要再进行分配;部分合作社有盈余,但来源于合作社的投资分红收益,按现行政策规定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为了不交税,等待观望,暂时就不再返利。这些做法显然不利于合作社的长久发展,也违反了兴办合作社的目的和意义。不分配或盈余分配比例过低,农民就会失去合作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会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会失去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 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业务指导,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1.加强社员理念引导。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加大宣传力度。将合作社社员培训列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合作社社员开展财务管理知识培训。一是培训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使合作社理事会成员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二是培训合作社监事会成员,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民主理财知识。三是培训普通社员,告诉社员的权利和义务,提高社员的理财水平,使社员能看懂合作社财务公开的资料,激发社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热情,关心合作社财务运行情况。 2.加强对合作社财会人员的业务指导。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制度及方法及时印发给各合作社,把规范典型的合作社的账务处理过程,包括规范的自制原始凭证的格式,以内部资料的方式印发给各合作社参考。同时建立一些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合作社财务辅导员制度。充分利用农经队伍的业务优势,从乡镇农经员中挑选事业心强、会钻研业务的人员组成合作社财务辅导员,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业务指导,提高合作社财会人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合作社会计核算中心。组织专业会计对合作社账户进行记账,减少合作社单独聘请专职会计的成本。三是建立合作社会计上岗培训制度,担任合作社会计必须经过必要的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鼓励财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新要求。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资产资金安全完整 切实建立健全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理事,依规办事。制度建设要兼顾政策性、实用性和操作性,认真做好合作社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和财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的资金安全;认真做好合作社资产保管清查、资产台账登记、资产评估和资产经营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的资产安全完整;认真做好合作社货币资金、采购、销售和投融资等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会计信息的准确和经营效率的高效率。通过集体讨论制定并张榜公布各种管理制度。 (三)加强会计核算,规范财务管理 1.规范财务管理机构设置。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财务工作管理,设立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设置会计、出纳和保管岗位,会计可根据业务需要设置,规模小、业务简单的合作社可以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出纳要安排专职人员担任,不能由监事会成员或董事长兼任,实物保管要由熟识业务的人员担任。做到财务人员要持证上岗,特别是会计、出纳人员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才能从事财务工作。 2.规范货币资金的审批使用程序。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会计、出纳要及时对账,严禁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以白条抵库、公款私存行为。各项支出须由经手人签名、监事会审核、理事长审批,重大项目支出由理事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止贪污、侵占、挪用资金行为的发生。如有扶持资金和项目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3.规范票据使用和管理。建议在省一级行政辖区内实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票据统一监制制度,由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监制票据种类,设计票据格式,规范填写要求。税务部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销售监管,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销售发票,销售发票统一使用税务部门提供的发票,然后在一个省或一个地区内本着“先试行,后推广”的原则,逐步推广开来。通过统一财务票据,理顺财务核算工作。 4.规范账务处理流程。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统一会计科目,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并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建立会计核算体系设置账簿,包括总分类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库存现金日记账、股金明细账、成员往来明细账、产品物资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代购代销明细账等。再次,要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正确核算经济业务,并定期定点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让每个社员心中有数,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增强财务管理透明度。再次,合作社要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准确、及时、完整地编制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科目余额表、收支明细表等会计报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等,详实地反映合作社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努力提高会计报表的编制水平,报表要满足表内和表间的勾稽关系,并主动将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及时报送给登记机关和所在地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接受监督与指导。 5.规范收益分配。成员账户是合作社成员利益的载体,按照合作社法律规定设立成员账户,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率。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认真履行《合作社法》中有关盈余分配的规定。合作社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成员大会形成的决议,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依法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按照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计入个人账户,对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式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二是根据本社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盈余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的比例。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应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可以按照出资额和盈余公积份额、形成财产的财政补助资金量化份额、捐赠财产量化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合作社要建立盈余支付机制,将提取的盈余及时、全额支付给成员,坚决杜绝虚提盈余、不及时不足额甚至不向成员支付等现象的发生。总之,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只有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合作社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才能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朱水玉单位:杭州富阳市银湖街道综合服务中心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 【摘要】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的质量是反映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围绕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毕业论文的难点,分析了当前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写作论文本文首先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进而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提出了具体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实用化”,希望企业成为人才的“用武”之地而非“练武”之地。作为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产品”供不应求,又可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与相关企业单位实现较为紧密型的合作,携手培养更加优秀的财会人才。同时,这一模式可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一个准财会工作者的身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践,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在毕业时真正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作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和实践性。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提炼,才能让他们真正体验企业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符合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文件精神 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即“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生“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学院化培养与社会化选择的矛盾”下的必然产物。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的教育层次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截至2006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学生人数为780万左右,研究生已达115万人左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与各地高级技工型人才还没毕业就被大企业“预订”的现象形成较大反差的是,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据2006年的有关资料,截至9月1日,我国高校2006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全员初次就业率为71.69%。这种现象固然是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技工人才的大量需求所致,但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应用性”不够,求职时屡屡因“经验缺乏”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也是不争的事实。产生这一结果与许多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欠妥、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等不无关系。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要以未来的职业岗位来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出口”畅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 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如此定位,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极少有人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的应用人才去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学生的就业范围、就业目标看,必须与研究型(重点)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盈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适定位。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需要转变两个观念 1.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工商企业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因此,要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对相关课程进行系统性整合。具体课程的设置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准则,体现专业知识结构需求,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要由一味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变为注重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的紧密性。 2.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 在学科定位上,众多国内学者从西方资本市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金融学出发,阐述了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财务管理学三部分组成,从学术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加之很多国内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内,正因如此,他们在学科定位上偏重微观金融课程。但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主要理由: (1)财务管理是以企业为主体而进行的微观金融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始终是站在企业角度进行的,并服务于企业整体资金运作和管理活动,理财人员首先要对企业这个微观理财主体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然后才是运用理财技术和手段,借助金融工具为企业整体财务服务,其始终立足于企业财务而不是资本市场。 (2)我国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也将财务管理专业视为“会计类”专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申请人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下同)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审计学、财务管理、理财学)学历(或学位)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 (3)从历史的角度看,应该说财务管理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延伸和拓展,财务管理学是会计学的分支之一。但从企业等单位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服务于财务管理。 (4)根据笔者对本校近3年500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跟踪调查,有407人在中小企业从事出纳、成本核算、往来、总账等会计岗位,占81.4%;在企业或金融机构从事资金筹集、金融保险等岗位的62人,占12.4%;从事财务经理岗位的19人,占3.8%;其他岗位的12人,占2.4%。从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即在课程设计时注重会计类课程的设置,惟有如此,才能保证绝大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会计岗位工作需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在确保培养计划学分总数及基础课程学分与其他班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先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推广。“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 1.理论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应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和理财学四方面的知识,因此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包括:一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本经济理念和管理素质的课程、基本理财理念和基本理财技能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哲学、伦理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培养对象参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素质和促进其个性的完善。 (2)学科基础课的设置。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经济法、税法、非营利组织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培养对象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3)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包括财务管理、金融学、企业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学等;专业核心课,包括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英语、财务管理专题、证券投资、计算机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培养对象掌握一定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 2.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模拟实习 校内模拟实习主要包括几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模拟实习一般在该相关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部分单项实习项目可穿插在课程中),在大四上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前完成。 1)财会基本技能实习。主要包括珠算、财经书法、出纳业务等财会岗位的基本技能。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掌握珠算、财经书法等基本技能,并对企业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业务如原始凭证(支票、收据、银行进账单、汇票等)填写应注意的事项,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出纳到银行办理业务时有关凭证的传递等知识有较好的认识。 2)财务会计实习。将学生安排在会计、财务主管岗位,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一定期间工商企业从凭证的填制、审核、账簿的登记直到报表的报送全过程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 3)财务分析实习。本项实习主要包括报表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杜邦财务分析、财务比率综合评分表等。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费用的控制、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调整、全面预算等相关活动。 4)审计与纳税申报业务实习。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对一个企业的报表进行全面审计并完成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等工作。熟悉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制,使学生了解纳税申报业务的整个流程,具备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与纳税处理能力。 5)财务信息化与财务软件实习。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悉使用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下载网上信息和软件、在网上进行信息和数据上报等。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单位财务日常业务工作,熟练进行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财务软件等操作,并能针对本企业单位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财务数据录用、信息存储、财务数据分析和编制报表。 6)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各个职能的工作流程都要熟悉。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从而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7)资金运作实习。本项实习是综合性较强的实习,主要包括资本市场投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资本扩张(资本输出以及兼并、重组、联合、破产等)几方面的内容。通过本项实习,学生要学会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资金运作目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准确地选择投资项目。 (2)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从联系实习单位开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在确定实习单位后,要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根据实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与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订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习目标,用以指导实习过程。在学生实习前,要指导学生根据实习目标、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起到把关和定向作用,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选好相关合作单位。“3+1”人才培养模式,不只是简单地选派学生到相关的企业或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而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因此,合作企业单位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企业组织运行良好,内部制度规范、齐全,有充足的业务,员工有饱满的工作量;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企业有一支较高专业水平的财会队伍。 3)选好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选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理论和实践)的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保证每位实习学生都有1名以上固定的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得超过3名。合作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该培养计划的落实,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工作。同时,合作单位有义务安排每位实习学生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岗位轮岗实习,以切实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协议中,应该明确合作单位如有用人需要,优先录用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紧密衔接。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用型的学生培养需要“双师型”的师资作保证 可以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鼓励业务课教师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包括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经济师等资格证书,并在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鼓励、帮助或扶持专业教师合伙开办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可作为准工作人员在此实习。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注意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 学生实习期间,应要求合作单位参照本单位员工的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实习管理,双方共同负责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要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互联网促进了企业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金融创新,企业投融资行为的整合,互联网金融的运作。这对与企业密切相关的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剖析了互联网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影响,针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给财务管理行业带来的变革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互联网金融与企业运行关系密切。金融与财务具有统一性,企业将经营与投资进行积极融合。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化金融发展迅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需要重视几个问题的处置,即正确对待互联网时期货币变化的形势,重视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承受之间的配合度,尤其是关注金融风险外溢程度和监管强度之间的关系,重视技术创新,积极进行商业模式的发展,对创新过程进行合理监管,有效解决与市场回报之间的关系。①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模式。在当前多数大型企业中,都积极与信息接轨,开展数字营销,整个企业转变为数字化和信息化。企业运行中涉及诸多信息,如生产、销售、物流、仓储以及财务信息等,借助实时数据方式,推动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更好地将业务与财务进行融合,形成共享的企业生态系统,协助企业实现对业绩、内控、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形成全面、综合的财务系统,②这种方式与传统的财务处理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促使整个财务进入急速的调整期。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教学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与时展关系密切,息息相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紧跟时展,立足时代需求,促使财务管理人才的发展能够满足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要积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发展。 二、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性质与高职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矛盾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隶属于工商管理范畴,其主要的职能是提高人才在财务理论知识方面的基本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重视宽口径,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强调专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仅仅强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注重实践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很难严格遵守宽口径与厚基础性。即便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设计,但是,鉴于学制的影响,实际上只是对本科知识进行了压缩,很难彰显职业教育自身的系统性。 (二)专业定位较模糊 在很多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上,与会计专业的相似性较为严重,仅仅是会计专业重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专业更加注重财务的实际应用,二者存在差异,但是,本质上差别又不大。不同高职院校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存在差别,特色鲜明。有的认为财务管理特色并不突出,应该定义为会计或者金融的一个分支。由此,各个院校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的差异代表其各自的观点。有的院校将财务管理作为单独的专业,但是,隶属会计学院,有的将其归属为金融学院,有的将其作为会计学或者金融学的一个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不同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其特色教育的开展,导致学生观念不清,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方向性指导。 (三)教学与评价手段的单一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学习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立足实际,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存在单一性,灵活性不足,使得财务管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对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评价方面动力不足。教师更加侧重使用教学大纲、计划等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金融领域,信息网络技术突显影响,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评价已彰显无力。 (四)校企合作现状 企业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支持力度不足,校企合作、学徒制函待推广。企业依托互联网发展,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对象为民营企业,其提供校企合作岗位的可能性较低,校企合作难以形成规模化。依托互联网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比如金融企业,要求员工掌握证券销售的电商化、互联网融资,整合线上、线下平台,以互联网为工具向客户提供经济服务等。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对口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探索“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务管理专业重新定位与设置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企业商业模式面临变革,金融创新发展迅速,企业投资行为不断整合。在互联网进入运转模式下,财务资金风险、理财以及进入工具方面发展迅速,应用更加频繁,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区别较大,预算领域备受关注,证券化在企业资产中占据比重较大,促使企业在投资、融资和财务方面强化重构,在根本上讲,金融学科影响增大。在当前高职财务管理中,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配置与会计专业的主课程相似,差别不大,在财务管理方面,与会计专业区别不大,没有真正体现其专业自身的特征。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修订 立足互联网环境,企业财务模式需要进行积极创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需要立足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满足市场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关系密切,关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财务管理专业需要立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关课程需要融入“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思想。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关键性的原则是尊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针对性设计。立足市场对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使得知识能够有效转为价值,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实力,实现对职业的合理规划。专业主干课是财务专业形成的重要核心,也是其区别与其它专业的显著特征。专业课需要展现自身课程的优势,也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其中,满足时展的需求。 (三)“互联网+”课程建设 1.借助“互联网+”实现专业课程的升级改造。可通过与财务培训机构、财务软件公司、证券金融公司等企业共建的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升级改造工作,建立一个基于技术含量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群,在突出各门课程的特色的同时,建立起课程互通基于云平台的专业资源库。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信息化课程所需的网络空间、教学软件、资源获取与共享平台服务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的云服务。2.借助“互联网+”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即时互动、资源分享和学习指导。计划进行课程的移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微课替代传统教学录像,建设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替代传统纸质教材,建设与学习场景融合的课程资源库,让学生实现即学即查、随时扩展、贯通学习。通过移动教学客户端平台助力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互联网的当下,整个社会面临新模式和新的格局,投行化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海量的数据和资源,需要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构建,为此,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模式下,这种新的投融资及经营彰显网络一体化的特征,需要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满足实践性的特征,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财务管理投资组合等方面课程的实验,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重视建立互联网相关的实习基地,实现对于校内模拟实验的结合,彰显互联网特征,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外,要重视对学习策划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发扬创新精神,推动实践教学,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与协作性。 (五)“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其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共享性,实用性较强,能够推动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和交流。鉴于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网络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企业与学生的协调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要重视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将校企合作基地的相关业务转向云平台,实现相关主体的线上互动。这一网络平台的功能是进行信息的有效收集,强化资源整合,推动相关合作项目的发展和管理,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有效监控,强化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和专业教育的需求。校企合作平台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使得学生、企业与专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习,保证未来优质的就业,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校外实习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保证校企合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校友会,促进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为学生创业、就业营造优质的环境,强化互动。 (六)开展“互联网+”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人力范围存在狭窄性,采用了传统的建设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其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立足几个方面,首先,要对狭隘的人力范围观进行摒弃,重视网上师资资源的利用。例如针对网络专业资源,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实现与专业团队的关系的构建,形成师资的一部分。其次,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例如,可以积极组织师资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信息教学能力和素养。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面临挑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容等进行改变,重视学生的行为。在教育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需要更多具有信息化专业的教师。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提升,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全面应用线上和线下资源,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高职教师需要重视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全新的姿态投入高职教育改革实践,实现职业能力的增强。 作者:彭春香 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论文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特点 (一)盈利返还合作社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 (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二)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2013年8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 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 (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的重视。 五、建议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融资难、财务决策民主缺失、财务运行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合理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抓住当前特区经济的机遇,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利政策和优惠措施,努力对外发展交易业务,对内完善内部管理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适宜当前合作社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各种财务活动有序进行,合理筹集资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增加利润;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真实反映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健的发展。 作者:黄倩雪 黄景贵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综述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独立学院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如何办出特色,赢得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是独立学院当代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论题。通过分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专业办学特色不够、师资队伍建设欠缺、课程教学薄弱、实践环节脱节,都会制约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此,提出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实践环节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引言 国务院在2015年10月24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改革中,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成为改革的必然趋势。纵观国外,欧盟、美国等高校毕业生中,约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机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论题。 二、国内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及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1998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当年正式开始招生。至2015~2016学年,全国开设有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达到435所。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既有重点本科院校,也有一般本科院校,还有高职高专类学校。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其中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加迅猛。2014年,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365.1万户,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达到1万户,同比增长45.88%。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多。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财务筹划、投资理财设计、风险防范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均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三、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特色区分度不够 国内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多,各类高校都比较重视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这充分反映现阶段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急需。独立学院现有办学特色不够明确,无法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显著区分。 2.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教师职称结构有待提高独立学院是依靠公办院校举办,从职称看,自有教师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较少。从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看,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比例只有9%。教师职称偏低,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2)教师群体普遍较年轻,缺少实践经验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教师更多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而独立学院的老师大多数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执教,虽然具有活力和激情,但是普遍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缺乏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讲授理论知识时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联系。(3)教师知识体系与时代脱节教师承担着教学工作,要把最新的理论、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如果不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仅仅以自己当初毕业时学到的知识应对当前教育形式,就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严重的会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不足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有时需要由不同教师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同教师实际授课内容、难易程度会有显著差异。而对于由一位教师担任的课程,授课内容缺乏有效监控。此外,有些课程还没有成熟的教材,有些课程的教材未必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 4.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仍需完善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专业。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部分模拟实习和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毕业实习中,学生存在盖章写报告的应付思维,加之企业财务岗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一般不会轻易接受学生实习,学校也没法监管学生在校外的实习,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实践环节的薄弱,将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感到迷茫与困惑。 四、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明确专业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办学定位必须明确,充分考虑学校特点与学生特点,充分考虑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1)充分认识到独立学院的特点与学生特点独立学院没有名牌大学的名气和声望。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成绩都不算太高,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有的是学习态度不太端正,还有的是高考发挥失常。总之,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入学时有自身特点,在后期教学的时候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2)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最终必须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现今,大部分企业认同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岗位分工。有的单位已经专门设立了财务管理中心,有的也表示有意向专门设置财务管理岗位或部门。即使小微企业,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在岗位设置上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做到分工细致,但财务管理的理念还是被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所接受。财务管理人才比传统会计人才更受企业欢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时刻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3)充分认识区域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整体实力不如重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学校所在区域,首先获得区域优势。不管是从信息获得,还是从应聘成本考虑,独立学院应以学校所在区域为核心,逐渐辐射到其他区域。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应成为独立学院关注的重点,只要区域经济发展得好,财务管理专业自然不愁出路。 2.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加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加快学术梯队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制度,打造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充分发挥现有师资队伍中学术、学科、团队带头人的作用。(1)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独立学院应根据教学需求平稳增加教师人数。在引进人才时,优先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优先考虑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坚持不懈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鼓励和支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高级职称。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两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2)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法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包括教学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学院要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加强专业建设与教研、科研工作的结合,把教师在各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进行整合,提倡科研反哺教学,组织教研、科研成果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鼓励教师攻读高一级的学位或者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邀请知名学者、企业管理者对教师进行专业课程的培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对新进青年教师,选聘一名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能得到较快、较大的提高。(3)加快学术梯队建设各学科方向上选拔一定数量的具备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积极组织他们到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和系统培训,使他们逐渐成为专业课程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独立学院要加快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现有师资队伍中学术、学科带头人作用。(4)打造财务管理教学团队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独立学院可以建立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由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任团队负责人,在财务管理教学团队下设立多个教学分队,每个教学分队主打一门基础(或核心、特色)课程,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加强课程建设 (1)建设标准化课程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或核心课程,如《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等,由于上这几门课程的学生多,不同的教师在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其实际授课内容、难易程度有显著差异。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虽然统一了教学大纲,但各个教师授课的内容还是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对某些知识点和案例的讲解,把握程度不同。通过标准化课程的建设,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每一小节课,充分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进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2)建设特色课程各个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主办院校在通信行业具有学科优势,因此选择《通信组织与运营管理》这门信息通信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特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通信企业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具有“通信+财务管理”综合知识素质的人才。 4.强化实践环节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没有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工作基础,造成学生觉得理论枯燥无味,仅仅学习理论课程,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影响学习效果。实践课程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应用,是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综合运用的能力,必须强化。通过建设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达到使学生在仿真的企业运作环境中切身体会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室面向财务管理专业开设实验、实践课程,对于无实践环节的理论课程,也可以将部分理论学时放在实验室进行,满足其实践、演练的需要。同时,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内容,放在综合实训实验室进行。 作者:曾璐 孙玺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模式 一、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一)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双元制教学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双轨制教学模式,其主要是从德国学徒培训制度中发展而来的。双元制中主要包括职业学校与企业两个方面,其中学校主要承担的是学习文化与基础技术理论的职责,而企业主要承担的是职业技能培训职责。将两种合二为一,可以有效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的要求与目的。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普通文化知识,并且将其充分运用在企业实践中,不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结合,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从而有效的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更好适应社会岗位需求,最终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首先,双元制教学模式需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地点进行,不仅需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还需要在企业进行实践,巩固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其次,受训人员具有两个不同的身份,在学校需要具备学生的身份,而在企业实训的时候,需要充分扮演好学徒的角色。再次,培训人员也需要由不同的人员来承担,在学校需要理论教师来承担理论知识的传授,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在企业实训的时候,需要以实训技师来承担实践技能的培训工作。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需要以教育部门以及本院校的教学大纲来执行,而企业需要以政府以及本企业的培训规章制度来完成。 二、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于财务管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只流于形式。出现这一现象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由于我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缺乏法律的支持。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学校领导以及企业领导关系的基础上,没有法律的约束,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随意性较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更愿意招收具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不是承担培训学生的任务。其次是因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国教育事业通常是由政府拨款,款项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同时,高职院校资金不够充足,无法为双元制教学模式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而企业更不愿意出资,导致双元制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二)学校的理论教育与企业的实践不相符。在目前的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其岗位所需知识更新较快。新技术与新要求的不断发展,需要以学习课程的创新与发展为基础,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需求,知识过于老旧,从而导致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内容不相符。 (三)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大都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力不从心,其主要是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导致的。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教师本身的实践专业技能不够强。 (四)实训条件差。首先,实训基地不够稳定。目前,双元制教学模式才刚刚引进到财务管理专业中,其实习基地不够稳定。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没有充分运用基地资源,学校在办学思想方面,没有考虑到产学研一体化,与实际行业脱节。 三、财务管理专业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办特色双元制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双元制教学模式提供法律保障。由于国外职业教育已经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开展保驾护航,从而确保双元制教学模式顺利的开展,并发挥出积极作用。根据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我国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确校企合作的权利与义务,以便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的顺利推广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我国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与制度,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再次,需要充分调动企业,使其积极参与到双元制教学模式中来。 (二)加强校企合作。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与企业需要将教、学、做三者有机的结合,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要在实训基地完成,以便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实训来巩固知识,并熟练操作流程与技巧。其次,在教材方面,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改革课程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逐渐改革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平稳。在教材方面,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岗位的职责等来设计教学内容,以便确保教材内容贴合实际,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时,需要将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实践教师相互结合,在教学中进行互补,以便提高各自综合素养,达到优势互补。定期给所有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高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接轨;在实训教师方面,需要其参与高职院校的定期培训,增加理论知识学习,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从而为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前提依据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水平,以便更好的适应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 (四)需要为实习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首先,需要企业定期开展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一来,可以全面了解到各个部门配合实习的情况,能够及时掌握与了解学生的意见。其次,企业需要对学生来实习表示肯定和欢迎。应该让学生熟知财务管理实践流程,并且应配备优秀员工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技能。同时,应根据实习实践的时间长短,设定定期轮岗、多岗位培训等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不仅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次数,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便充分发挥出该模式的价值,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学会及时寻找各种途径与方案来解决问题。 (五)建立并完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考核制度。首先,需要实施以证代考。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需推行职业资格认证,以技术等级考核标准要求为该专业的培训目标,并制定教学大纲与内容等。鼓励学生注重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考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考试,通过考取多个证书来取得毕业证,从而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技能。还需要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通过相关证书来免考相关课程。其次,以技能培养为途径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技能的培养过程为掌握逐渐到熟练的过程。另外,还需要建立终身教学体系。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随着企业发展而开设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因此,需要建立终身教学的体系。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不仅学生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从而确保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作者:赵文伟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一、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特征和重点 1.中职教育专业的区分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主要包括中专、职高、技校。中专和职高由教育部主管,技校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中职学校在管理上具有部门的区分性。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专业的工作人员,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员。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立一般符合社会职业性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置旅游餐饮专业、机械加工专业、幼儿教育专业或者电子加工专业等。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还开拓了计算机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现代化的科目。中职学校在招生方面要求宽泛,主要的招生范围就是初中毕业生,这种教学模式就决定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以专业性和基础性为主,以实现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中职学校不同于高校,更不同于专业性强的教育类型,而是以专业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要求。中职学校的基础性专业教育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以应用性为主要要求。 2.课程体系以专业性实践性为主 财务管理专业在高等院校属于重点科目,高等院校在教学设计上,各个学校也有明显的区别。但是,财务管理的课程体系都是大同小异的。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财务管理专业同样需要规范的课程体系,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专业课设置要充分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时限,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科目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具体科目可以包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金融市场、投资学等科目。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专业性实践性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既要以基础性知识为常态教育,更要兼顾教学活动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教师在专业性的教学中,将基础知识集中进行传授,然后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基础知识和高一级的教学标准,这样就会使教育教学活动符合不同基础的学生,使中职学校的教育更具活力,更加符合教育对于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 3.突出中职教育特色,倡导教学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如何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财经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职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经济需要,就要从教学方法和教育机制上进行改革。改革是为了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珍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以知识的全面化、科学化开展教学实践。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查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更新教学设置,以学生的需要为现实要求。中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与教育环境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知识体系相融合。 二、中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处于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阶段,在对中等职业专业化教学上,无论是社会群体,还是教育机构,都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财务管理的教学设置内容不科学。职业教育的任务不同,采取的教学环节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在预习、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答疑等方面没有完整的进行。理论教学不实际、不具体。同时,教学实验和社会实习都缺乏一定的安排,实践性教学占据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就会使教育教学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从本质上的突破。财务管理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无法得到充分的肯定。对财务管理专业化教育,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很多人都认为财务管理教育需要进行专业化程度高的培训,而忽略了财务管理专业要以基本的财务素养引导为主。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专业化程度的怀疑。 2.生源知识结构与教学常规化模式产生矛盾,影响教学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既需要从财务知识学习的角度考量,又需要从知识实践能力角度衡量。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的基础不同,生源的不稳定性,造成教学活动无法有效进行。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教学与高等教育是有形式上和教学目标上的区别。职业技术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进行定向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实教学中,财务管理专业缺乏知识的针对性,更缺乏具有社会参与性质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学生知识基础的悬殊,导致在统一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开展高水平技能的应用,教学过程得不到应有保障。生源知识素养基础的障碍,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对于中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升级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3.财务管理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不利于现代化教学实施 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教学工作的支持。但是,在现阶段的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基础设施还处于老旧的状态,一台计算机或者一个工具已经应用很多年。而学生的接受能力是直观的,没有教学设备作为模具的讲解,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设施是财务管理教学的载体,缺乏必要载体,或者基础设施的不对称,就会造成学生无法调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造成最初兴趣的缺失。中职教育作为专业性的教育机构,教学基础设施是快速提升教学效果的辅助设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涵盖的内容较多,在现实教学中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或者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中职学校更愿意采用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可以采用,但是,不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一些特殊的理论知识上,如果没有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就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提高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1.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教育,是当前社会比较稀缺的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在教学的前期,就要明确中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是以高标准的专业知识为主体,而是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引导使广大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产生兴趣。例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会计模拟和案例教学法等,在第一学期设置《基础会计学》课程,在各个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阶段性教学。例如在《企业会计学》方面,要使学生进入管理现场,充当一个真正的会计角色,进行出纳、材料、成本费用、财务报表等实践。在模拟实验阶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使学生通过仿真操作,明确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实际上就是知识梳理和整合的过程,针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财务管理专业还要涉及财务软件的学习与操作,以适应财务管理专业的新发展。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在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只有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才能为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指引明确的方向,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方面有较大提高。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将实效性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其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其次,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提高其针对性,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能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满足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再次,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满足专业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进而达到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整体效果的目的。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还要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积极实行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生活化教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会涉及到财务管理问题,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留意。比如说很多学生在过年的时候都会收到一笔数目可观的压岁钱,应该怎样处理这样一笔钱呢?很多同学会选择将它花掉。可以建议学生从自己价值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想怎样才能让它实现增值?而要实现增值,就必须进行投资,那么应该采用哪种投资方式呢?用来购买股票,可以取得较高的收益,但是风险较大;用来做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风险低,但是收益也低。这样,就可以引出投资收益和风险之间的管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投资方式。 3.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保证中职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基于这一认识,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主动积极的将财务管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达到快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目的。在探究式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提高探究式教学效果。例如:某家庭贷款买房,月工资收入为2500元,向银行按揭贷款20万元,借款期限为20年,年利率为5.04%。签约时他选择了按等额本息方式还款。这样,他每月需要还款1324.33元,总还款317829.20元。总支付利息为117839.20元。同样算一笔帐:若按等额本金还款法计算,首期还款额1673.33元,总还款301220元,总支付利息101220元,所付利息比等额本息还款法要少付16619元。讲完此案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是否有按揭购房计划,如果有的话,可以让学生给他们提一些建议,让学到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也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在讲授股利分配的常用方法后,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前面学过的现金流、业绩评价指标等内容与工商银行的股利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分析,由此可提高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职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设置。职业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专业,在就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对该类型的学科设置和内容设计一定要符合专业课的要求,更要符合时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上,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要积极进行仿真练习,通过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金融素养培育,形成教育对能力全面提高的教学目标。 作者:伍瑛 单位:眉山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分析 一、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现状 1.ERP课程设置合理,理论与实践兼顾。科文学院ERP理论与实务课程属于实践教学课,利用教材、ERP软件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和实践课时各占总学时的一半。ERP课程开设在财务管理专业第7学期,在此学期学生已完成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ERP课程帮助学生实践、应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促进就业。2.ERP软件选用恰当,专人管理实验室。科文学院2012年与金蝶(中国)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合作,选用了金蝶K/3WISE作为财务管理专业ERP理论与实务教学软件。金蝶K/3WISE系统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供应商及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管理组件为一体,以成本管理为目标,计划与流程控制为主线,通过对目标责任的明确落实、有效地执行过程管理和激励,帮助企业建立人、财、物、产、供、销完整的管理体系。科文学院建立了能容纳120人的财务管理专业ERP实验室。ERP理论及实务课程在该实验室上课。财务管理专业ERP实验室和ERP沙盘实验室由科文学院实验中心专职教师负责管理,进行日常维护。3.校企合作,开展师资培训。ERP课程由母校专职教师或科文学院兼职教师担任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练习为主。引入ERP软件之初,金蝶徐州分公司培训师对科文学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介绍ERP的基本原理与框架体系及ERP系统各业务管理模板的基本教学操作等内容,保障ERP教学的开展。4.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和ERP工业企业经营沙盘引入ERP教学体系。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理论与实务课程选择供应链和生产制造模块进行学习,之所以没有选择财务管理模块,是因为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第5学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该课程也在ERP实验室进行,使用金蝶K/3WISE财务管理模块。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金蝶K/3WISE财务管理模块操作技能,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力。另外,科文学院引进了金蝶工业企业经营沙盘,建立了ERP实物和电子沙盘实验室,将ERP企业经营沙盘逐渐引入到ERP教学体系。 二、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复合型教师。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条件和经费的制约,师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所依附的公办高校。科文学院亦是如此。而且,ERP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需要相关教师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及实践工作经验。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制约及ERP教学特点,能胜任ERP教学工作的复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目前,科文学院ERP理论与实务课程由母校专职教师或科文学院外聘兼职教师担任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没有自有专职任课教师,限制了ERP教学的发展。2.ERP企业经营沙盘与母校电子沙盘使用的系统不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科文学院虽建立了ERP企业经营沙盘实验室,但财务管理专业还未开设相关课程,大部分教学时间实验室属于闲置状态,仅在进行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培训时实验室才被使用。而且,由于母校ERP企业经营沙盘使用的是用友的电子沙盘,母校专职教师在培训时以用友的企业经营沙盘演示为主,学生使用金蝶电子沙盘时无所适从,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3.通用的实践案例,缺乏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首次使用K/3系统,往往需要创建一个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账套,各种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一些辅助信息等都存放在其中。金蝶公司提供的实验资料中,包括一些以实际企业为蓝本建立的账套信息。但是这些账套是适合管理类各专业通用的企业案例,各子系统设计复杂,不适用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 三、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改进措施 ERP教学,对于企业、学校和学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文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完善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1.聘任专职教师,加强师资培训,成立专门的ERP教学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提升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招聘专业教师,完善自有专职教师队伍。在ERP教师聘任中,优先考虑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他们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教材以外的新知识,还能将实践经验融入课程学习中,使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场景一致。由于ERP教学需要复合型教师,所以在有了专职教师之后,学院还需组织相关培训及提供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系统化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最终建立一支由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组成的ERP教师队伍,保证ERP教学质量。2.开设ERP企业经营沙盘课程,丰富和完善ERP教学体系。将ERP企业经营沙盘课程嵌入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在第7学期开设ERP企业经营沙盘课程,以便学生运用先修的专业知识辅助决策。自有专职教师担任ERP企业经营沙盘课程讲师及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培训师,充分利用金蝶ERP沙盘实验室,完善企业经营实战演练,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丰富和完善ERP教学体系。3.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设计适用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ERP课程需要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学院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完善ERP教学,科文学院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1)金蝶公司与学院合作设计账套信息,包括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账套和ERP理论与实务教学的账套。设计账套时,仍要注意真实性,参考具体企业。同时,要考虑到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就要求以企业为主导,学院各专业教师参与,共同设计账套信息。合适的账套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就业。(2)ERP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证书认证考试相结合。学院可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与ERP教学内容相结合,课程结束后,学生可自主选择“ERP财务应用师”考试。而且,学院可采用金蝶认证体系及金蝶顾问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全面ERP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束语 在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展ERP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完善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应聘任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并将会计电算化、金蝶工业企业沙盘和ERP理论与实务课程融合到ERP教学中。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办学,提升ERP实验室整体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作者:薛杰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对策 一、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通过对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调研,收集了相关资料后,统计和分析表明:截止到2013年底,本省共有依法已经在工商执法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759家,平均每月增长350家,注册资金达到230亿元,涉及农民社员10.95万户,带动农户15.25万户。从产业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果蔬种植类专业合作社占56.2%,家禽养殖类占16.5%,渔业水产养殖类占8.9%,花卉、经济林类占18.4%。据调查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农民高出6%左右。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趋势迅猛,,但由于合作社的登记门槛较低;加之一般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是由种贩销和养殖大户担任,没有足够的会计基础知识,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审查和监督等等。因此众多不规范的行为也日益显现,阻碍了合作社的积极发展。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寻找有效的对策和建立完善的制度来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加强财务管理意识,改善农村合作社的现状。 二、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家虽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但是合作社对于制度的执行却不彻底,存在许多漏洞。并且没有建立自己内部的一整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没有规范具体的措施,只是根据部分需要建立了相关制度,缺乏研究量化标准和定性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入社成员也偏少,业务量不多,运作较简便。因此,合作社的负责人完全忽略了财务问题,合作社没有设立专门的会计核算岗位,当需要结账的时候,通常找临时的人员以“流水账”、“豆腐帐”草草了事。一些出纳人员和会计管理人员甚至是由一个人承担,并且合作社负责人在大多时候一兼多职;合作社的管理层和普通成员都没有强烈的财务管理意识,没有意识到规范的会计制度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在合作社初建立的时候,就没有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而且合作社所有事务都由负责人主观判定,这样就使得财产的流动和使用变得不透明,权利过分集中在一个人的主观意识上,缺乏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不利于理财。 (二)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中规定道“合作社应按本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但是合作社却没有按照制度严格建立完整的会计账簿,大部分建立的账簿是只记录了收入和支出的“流水账”。有些建账人员甚至没有合格的会计从业证书。”;合作社的部分农业生产材料的购买,没有向对方收取正式发票,或者也有一些已开具发票的,发票上却没有标明清楚的用途和没有经过审批人的审批。这些使得合作社的财务资料失去了真实的信息,非常不利于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存放和管理机构,没有对会计档案进行集中的管理。大部分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直接放在合作社负责人或者记账人员家里,不仅非常的零散,导致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无法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和归档装订。 (三)资金运作流通性差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的资金,基本来源于农民和入社成员的入会基金、股金,加之国家对合作社的财政补贴和向银行的贷款,资金的结构非常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社员是农民,所以投资范围少,投资额又小,盈余有限;对于大部分的固定资产,仓库存货,应收账款没有进行相关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导致这些资产分配混乱,没有明确的分工。还有《合作法》中有明确规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但多数合作社对于利润分配没有按照这个规定去制定相应的分配制度,而是负责人随意决定盈余分配情况。从而导致了社员的个人应得利益受损,普通社员和负责人或者股东的所分配到的利润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提高社员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四)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设立了监事会,理事会,但是在走形式,真正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大部分的日常经济事项以及大的经济活动都是由合作社负责人一手操持决定,缺乏民主意识。国家要求地方政府需要按照法律来规范监督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合作社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使得政府管理机构没有多少过去的经验可循,需要不停的在实践中进步,这难免导致在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中出现漏洞。另外,审计、税务等部门都各有其侧重点,没办法全面的监督,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产生的组织没有太多的关注度。 (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当中部分是不能完全了解会计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国家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专业素养低,法律意识淡薄。这些财务人员不能按照规定的记账方法记账,也不懂得科学的财务管理,不了解最基础的税务知识,不懂得如何规范填写税务报表;并且合作社也没有开展一定的专业培训来提高这些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之农村的条件有限,熟悉电脑操作的人更是缺乏,财务人员基本不会使用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错误率高,最新的财务信息获得渠道匮乏。 三、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 首先根据法律规定和合作社实际情况分析,制定相应的量化和定性指标,列举有效的改革措施,建立适合本合作社的财务制度,然后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财务管理;其次聘请具有专业会计知识,熟悉国家会计法规和政策的专业会计人员出任财务人员,并且要将出纳和管理人员等等分开,避免亲属担任重要会计人员,将管理账本和管理物资的人员明确的分配;举办讲座、活动等宣传财务管理意识,加强负责人及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定期学习最新的会计法规和相关政策,增强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特别是对合作社负责人财务管理观念的提高,需要让负责人以身作则,提高整体合作社员的水平,让大家了解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息息相关。 (二)合理规范会计核算 根据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按照统一的记账方法,记账科目来记录账簿,相应的建立明细账、总账,对于经济业务的往来要及时记入账本,在年终的时候及时编制会计报表;编制和执行预决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对于资金流动和经济往来,必须向有关单位收取原始发票,每一笔业务都要有明确的原始凭证,仔细检查凭证上的来源用途、审批情况等细节信息,确保无误后完好保存,支票和财务的印章分开存放。并且要做到账物匹配,需要专项记账的则单独记账,严格将凭证装订好,禁止“白条”入账,私自挪用资金;根据会计档案管理条例进行建档和会计档案管理。 (三)增强资金流通,提升资金增值 资金是合作社发展的核心,首先应该扩大资金筹措渠道,从合作社自身角度来说,可以扩大合作社的自身规模,增强水平,吸收更多的社员,再根据这些社员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分配入社时候所缴纳的股金,增加合作社创立的本金。从外部筹资条件来说,合作社应该积极利用政府的财政资助资金,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并且政府应该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同时要尽量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创造积极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另外银行、贷款机构可以增加一些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业务,以便合作社更快的赶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其次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合作社需要定期盘点清算固定资产和存货,观察是否发生贬值,记录好相关信息,需要赔偿的则立即处理,资金资产要及时核对;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规范的盈余分配制度,一定要从盈余分配中提取公积金,风险基金,发展基金,并且可以实行二次返利,在按照法律规定从盈余分配中提取相应基金之后,再依据盈余部分原则,进行适当的股利分红和产品贩销量的利润分配。以此来促进合作社成员的向心力和主动性,有利于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健康发展。另外,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做到帐实相符;定期清查和核对各种应收款项,对外单位和本社成员欠款,应采取措施加以摧收。 (四)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从合作社内部来说,充分发挥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避免监事会人员为负责人的亲属,制定科学规范的内部监督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社里的财务情况和财务信息,并且将财产在年终进行公开化,增加财产的透明度,接受社员对财产疑问的质疑,保障所有社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民主意识;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有关部门要定期检查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人员是否依法上岗,依法从业,其次职能部门需要经常派遣人员到合作社进行检查和指导,审核政府的财政资金是否有被合理使用,是否出现公款私用的状况,加强对合作社日常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而社会上的审计单位,也可以专门成立有针对性的合作社审核,毕竟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在未来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五)提高财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 组织财务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深入了解会计法律法规,然后不定期的开展培训班,鼓动财务人员参加培训,不断完善强化会计专业知识,再结合合作社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尽量的聘用有高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实行奖励机制,或者定期开展考试,确保财务人对财会信息的熟悉度;另外也可以派遣财务人员到其他的模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吸取工作经验,取得进步。 四、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种新型的特殊的组织,在没有过多的过去经验的情况下,想要促进合作社的积极发展,财务管理问题则是重中之重。而只有按照法律规定来实行正确的财务管理,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规范和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增加农产品的贩销量和使得合作社加入现代的要素,尽快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能确保社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支持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且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领农民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一种新型的合理的有效地渠道。 作者:张仁杰 单位: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专业市场财务管理问题浅析 一、当前专业市场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财务战略定位问题:专业市场管理者缺乏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思维一个成熟的专业市场的财务战略,往往是结合其市场定位和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是根据经济周期和企业发展的阶段去选择相应的财务战略。当前的专业市场,除了部分已经上市的企业(小商品城、东方市场、海印股份等),还都处于发展阶段,以及对自身特点的认识阶段,市场的管理者还未能理性的总结和综合的判断,从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思维。 2、投资战略问题:投资战略不明确,缺乏必要的决策流程在没有明确的财务整体战略下,让管理团队去策划投资战略,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对于大部分的专业市场来讲,当前的投资基本都是围绕市场周边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新建市场的简单的、重复的投机行为。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基本上都是凭个人主观上的感觉或者经验来决定,根本不重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投资的分析和论证,无法准确衡量投资的风险程度、预期收益的大小,从而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盲目决定执行,很容易就造成投资的失败。 3、内部财务管理问题:专业市场内部管理松散,财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财务理念。但目前很多专业市场的管理者,缺乏财务理念和财务管理知识,从而过多的关注市场的出租率和收租率。市场管理和资金周转、利润控制没有能有效结合、统一,最后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专业市场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现阶段很大部分的专业市场仍未摆脱家族式管理这种不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这样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同时,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才能不能有效的施展。考虑到家族式管理,财务岗位的家族内部任用、任人唯亲,不能有效的进行财务制度化管控,实际控制人将会承担所做的判断失误的最终结果,还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费,从根本上无法提高专业市场的市场竞争能力。 5、专业市场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根据当前专业市场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属于集群式发展,几个专业市场部署在一起,部分岗位和职能可以外包,甚至可以共用,而不能完全的因岗设人,增加人员编制,导致人力成本浪费,增加企业负担。 6、资金运营问题:专业市场缺少适合的可抵押资产,影响其直接融资我国的大部分专业市场地处城郊结合处,所占的土地都是从当地租来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制或者是宅基地,不能进行转让,在金融部门不可以进行抵押。同时,专业市场的固定资产少,缺少可抵押土地和房屋等资产、无形资产无法量化、流动资产非常容易发生变化等,很难与金融部门的要求相符合,进而无法从金融部门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因此,专业市场的融资门槛高、融资时效较长、融资成本过高,导致其后续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7、专业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简单并且效率低下市场经营者当前多是采取现金、现货、现场等传统交易方式,而非现金结算、信贷、担保等现代交易结算方式和手段的市场交易多样化暂未体现。 8、经营风险控制问题:行业风险和道德风险比较高当专业市场经营的产品受到冲击或者政策方面的影响,以及行业的交易方式转变,专业市场的商户的忠诚度就会下降,对于市场的粘性也会下降,最后导致专业市场的招租率和收租率同时下降,最终影响专业市场的发展。大部分的专业市场,由于是非上市公司,同时也是民营企业,不需要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专业市场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 二、专业市场财务战略的制定思路与对策 1、投资战略的制定:立足主业的相关多元化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是集团财务战略的核心,应该选择投资战略的路径,处理好投资方向和防范风险,应采取稳固发展型的投资战略,并以专业市场发展为主,围绕专业市场相关产业多元投资的战略。这与其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息息相关,也有利于配合公司的发展战略,提高核心业务竞争力,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实践已经证明,专业市场的单一投资主体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专业市场发展的要求。多元化经营既可以获得协同效应,也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融资战略:基于现金流预测的稳健融资战略 融资战略就是对企业资金来源的宏观管理,即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的状况和趋势,对资金筹措目标、筹资总额、筹资渠道、资本结构、融资方式等一系列财务战略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管理,以期在较低风险、较低成本下获得企业所需资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以及慎重稳妥推进宅基地流转的试点方案。以农村宅基地为主要根据地的专业市场的规模扩张发展有了政策基础。专业市场的融资门槛高、融资时效较长、融资成本过高,导致其后续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基于现金流预测的稳健融资战略。 3、成本领先战略 当前,专业市场集群式发展已经成熟,整个价格体系已经形成,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战转向内部成本管理效率战、广告招商战、物业配套设施服务战等。因此,当前专业市场的管理重点是如何通过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内部价值链等的分析,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制定科学的成本费用预算,并加以有效控制,使整个价值链的成本耗费降到最低,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 三、优化专业市场财务管理体系 1、资金运营体系的优化方案 通过组织架构重建,专门设立财务公司或者财务结算中心,其功能主要包括三大功能。(1)内部资金结算和监控功能。对下属专业市场和相关企业的资金进行实时归集、统收统支管理模式,如图1。专业市场与内部商户签署租赁合同,但商户在缴纳合同租金时,是直接统筹到F公司,由F公司统一管理资金收支。这样操作的意义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资金进行结算和监控,并且通过和银行机构协商,降低财务结算费用。与物流配送商建立战略联盟,由专业市场为商户提供仓库租赁服务业务,要求商户的商品物流配送和仓储业务通过专业市场运作(见图2)。在建立好信息化系统之后,通过对市场内部商户的交易量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哪些产品畅销,从宏观的角度去挖掘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最大程度帮助商户提升产品销量。(2)资金内部调度功能。F公司通过集团统一进行资金管理,避免内部企业资金闲置或分散,同时还能够进行有效资金调配,实现资金内部调度功能。(3)资金外部融资功能。大量的资金流由原来的单一的、分散的专业市场,全部集中到集团,增强了集团的社会实力,提升集团在银行的信用等级,可以与银行谈判,取得额度较高、成本较低的银行贷款。(4)理财功能。F公司目前的现金流可以包括专业市场日常的租金收取,还包括市场内部商户的日交易额。因此,日交易量和存款余额非常大。F公司财务中心必须通过定制了个性化的整体理财方案,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分散投资风险,增加财务管理收益。 2、电子商务渠道设计方案 传统的专业市场,在运营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交易成本,同时,交易的范围也仅仅限于市场内的商品。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难免会牵涉到交易的时间、地点、支付方式等问题。这些都或多或少的降低了交易效率。在信息时代,电子商务是未来商业的发展方向,专业市场也应该积极应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交易。专业市场拥有庞大的商户数量和交易量、交易金额,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大数据”的企业运作模式。如果能够探索专业市场大数据,提升专业市场产业升级、效率提高、交易提升,不仅能够成为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未来可能还会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改变,意义及其重大。针对电子商务渠道设计的基础,可以分四步走,对专业市场进行电子商务渠道设计。第一,建立自己的网上电子商城,招聘信息技术运营团队,购置相应的信息系统,准备好硬件和软件基础。第二,通过战略联盟,与服装批发商、物流供应商、银行机构合作,为电子商务快速实现提供准备,并对未来的高速发展提供基础。第三,快速挖掘移动互联网APP技术开发,并向义乌小商品城学习“价格展示、信息汇集”功能,提升网上电子商城品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商户加入。 四、结语 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战略致胜的年代,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高度依赖于它能否选择和实施一个好的战略。对于专业市场本身来讲,是一种特殊的商贸企业形式,同时又带有商业地产的发展特点。其自身又经历了基础发展、升级改造、成熟蜕变等阶段。并且其市场内部经营的产品类型多样化,经营商户实力差异化,市场管理者的管理模式由也不尽相同,没有可以参考的大型企业的战略进行参考。因此,找出一条适合专业市场发展的企业战略和财务战略,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作者:王建 单位:广东博爱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财务管理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研究 摘要:发展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评价理念。它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重过程化、多元化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评价活动。目前,由于传统考核评价模式的弊端,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现状,必须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的六个转变,即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目的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财务管理专业 发展性评价 教学评价 一、引言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已有十几年发展历程(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列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截至2014年全国范围内已经有417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其中将近8成的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从近年人才需求情况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重实践教学偏轻、课堂教学偏重实际操作偏轻、看重分数轻视能力、对学生统一要求多而忽略个性多样发展等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甚大,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又是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生常常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论科研不及研究型大学,论实践应用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改革问题虽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思路。但无论是引经据典的思辨型研究还是经验型研究,都未能点名实质,进而提出有效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问题,根本点在于针对性和实效性,核心是要求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教学体系建设上要体现“应用”二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发展性评价为切入点,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将教学评价贯穿始终,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注重过程的学习与探索,善于反思、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性评价的缺失 各专业学科和理论流派针对现有评价模式的弊端,纷纷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形成“注重人”发展的新转向。发展性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注重过程化、多元化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评价活动。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教学评价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用不同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现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性评价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评价理念陈旧。长久以来,我们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比较强调整齐统一,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教学评价上也受其影响至深,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价,即通过书面考试来测试学生,以学生最终考试成绩来判定其水平的高低及人才的优劣。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者的评价理念仍是以知识为本位,注重知识的讲解与记忆,但较少关注对知识的领会、分析、应用、综合与批判,教学过程中忽略培养过程,忽略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忽略客观衡量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过程。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评价主体都是将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和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尺度,其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教学评价理念的陈旧与发展性评价观念的缺失所致。 (二)教学评价主体一元化。教学评价主体是指个人或团体通过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活动,并对评价客体实施标准判断。传统的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学评价采用的是一元主体,即以教师为核心的个人或团体为评价主体,来判断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的分数和评价,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未能得到提高,也无法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被划分在不平等的两个范畴内,两者地位不对等,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家长、社会被置于教学评价体系之外,被评价、被检查不但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评价双方形成对立后也无法很好地发挥教学发展评价体系的作用。现行的量化评价标准通过学生的成绩来直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个人偏好,同时教师也无法正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参与、探究等素质与能力,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个体差异性彰显不出来,学生必然千人一面,主体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懈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学评价内容简单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其个体能力与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围绕其学习和掌握间接知识的效果来展开,即财务管理专业的传统考核评价内容上将知识数量积累及其精确记忆和再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只重视知识的死记与掌握,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较重视理论教学,片面强调测评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能力,教师主要通过“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唯一模式就是“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书面考试模式,而书面考试的内容又多是教材上的知识点,基本没有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灵活多样的题型,历年试题类型相差无几,无外乎填空、选择、简答、判断等主要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题型,且所有的标准答案都源自教材,以学生通过课程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等各种等级水平考试来衡量,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与学习情感的体验,不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实践操作能力,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实验、实习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更没有考虑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这样简单的考核内容无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单纯通过统一化、标准化的考试内容来评价学生,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发展。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户增收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制约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文章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财务管理 问题 一、引言 作为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合作社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而且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但在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财务管理工作不完善的问题。为了寻求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策略,本文详细地研究海南省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筹资过程出现的问题 1.注册资本过低。合作社最原始的资本是农户在入社时缴纳的股金和会费。根据屯昌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2016年6月,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总额为4.3206亿元。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下的占合作社总数的88.69%;出资总额100―400万元的占合作社总数的10.86%;出资总额400万元以上的只占合作社总数的0.45%。其中出资额最多的为屯昌永青南吕果菜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达到3 500.3万元。 合作社的大部分注册资本为货币出资,只有个别以土地使用权和固定资产等出资,资金主要投资于生产和销售领域,例如:养猪和养鸡等养殖业、农产品销售及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等,极少投资于仓储、运输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2.财政扶持力度不大。合作社获得资金的方式除了农民出资之外,还可以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方面获得。屯昌县政府在党中央扶持三农的号召下,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对于被评为县级以上示范社的合作社,财政有配套的拨款。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合作社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能够被评为示范合作社的数量极少,普通合作社根本就没有机会获得财政支持。 虽然政府出台很多惠民措施支持合作社发展,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加之规模小的合作社大部分不符合补贴条件,所以导致政府资金投入倾向于规模较大的合作社。项目扶持方面,屯昌县准备向屯昌农民合作社联合会购买服务,解决合作社在法律咨询、财务报表出具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只是解决了合作社极小的资金问题。 3.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不足。通过对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能够通过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的合作社仅42家,占调查总数的42%。 4.成立“空壳社”套取国家扶持资金。据屯昌县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T反映,个别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由于这些合作社只是挂名存在,发起人并没有将合作社的补助金真正用在合作社的发展生产上,没有进行有实质意义的生产销售。而发起人对于合作社成立以后将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则缺乏全面的规划,短期行为比较突出。 (二)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但是真正根据合作社实际情况来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多。通过问卷访谈的资料分析,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并且制度上墙的只有33家,占调查合作社总数的33%。大部分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即使建立相应的财务等规章制度,也只是走形式而已。有些合作社没有制定资产管理条例,存货的出库入库登记比较随意,资产管理混乱;有些合作社制定的资产管理条例不规范、不科学,执行难度大;没有专职的仓库管理人员,而是由财务人员或者业务员等其他人员兼任,资产管理不完善最终将会导致合作社的账实不符。 2.会计业务核算不规范。有些合作社没有按照财会制度的要求来填制会计账簿, 很少能结合自身业务的特殊性来设置会计科目和填制会计凭证。例如,制度规定“成员往来”科目核算合作社与成员的交易活动。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制度中所介绍的“合作社为成员提供购买生产资料,购买服务,合作社为成员销售商品”,还包括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水稻收割、畜牧防疫等服务。这些业务内容并未在制度中提到。因此,合作社登记的“成员往来”科目所反映的合作社与成员交易情况存在很大误差。 合作社收购社员的农产品,再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出售,或者直接对外销售。有些财务人员对这两种情况的销售业务,没有分开单独进行核算与记账,只是简单地以流水账的方式登记交易数量与销售金额。这些账目不能详细反映合作社的销售业务,更不能真实反映合作社的会计业务。 合作社成员账户除了示范合作社和个别规模大点的合作社外,在账务处理上几乎采用的是手工记账。有的合作社只设有总账,每个社员交纳多少股金没有通过设置明细账来登记,从总账中看不出有多少社员加入合作社。部分合作社各项收入支出没有正式发票,白条顶库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正规的各类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有的合作社没有实行支票结算,存在“坐支”现象,财务运行流程不规范。年终为了应付检查,合作社会计人员在理事会的示意下根据实际需要来“记账”,生产经营成本和销售收入难以准确核算,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3.账务情况很少公开。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社员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比较关注,而对于合作社年终利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公积金是否量化到社员账户等财务会计信息很少关注。正是由于大部分社员缺乏关心合作社财务的意识,有些合作社公开的账务资料内容含糊不清,不易于理解。账务公开的做法流于形式,信息的真实性缺失,社员的监督权没有得到保障,违反了当初办社的初衷。即使有些社员主动关心了解合作社账务信息,但是这些合作社并没有定期公开账务情况,社员根本就无法根据财务资料提出有价值的财务建议。 4.缺乏内外监督。在对100家合作社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概50%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即使有制度,也是为了应付政府部门的检查,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外部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发挥出来。 合作社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成立以后,农业部门和工商登记管理部门便很少进行后续的检查和指导。由于工作能力不足及人员有限,工作人员极少定期走进合作社调研、了解合作社生产发展情况与业务开拓情况。 (三)财务决策民主缺失的问题 合作社的决策权一直以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经过调查发现,按照规章要求一年召开一次社员大会的有70家,占70%;从来不召开社员大会的有30家,占30%;公开账务情况的有40家,占40%;不公开账务情况的有55家,占55%。由于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账务不公开或是不完全公开,广大社员根本就不清楚合作社实收资本的使用等诸多情况。召开的成员代表大会很少由全体代表参与投票决策,只是走形式而已。不论大事小事,多是合作社理事长一人来决定,财务决策缺乏民主,财务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 (四)收益分配过程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有些合作社由负责人决定是否进行利润的分配。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3%,大部分社员只是得到合作社代购生产资料、代售农产品等方面的销售差价,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合作社很少将收入对社员进行二次分配。 大部分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召开过社员大会,存在专权和幕后操作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和股息分配金额的计算,利润分配的比例制定得比较低,打击社员投资的积极性。有些合作社按出资额量化返还,但是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不低于60%的比例进行。 对于合作社非货币出资的社员如何进行收益分配,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合作社社员无法通过有效途径维护自己在合作社中的权益。即使是销售收入比较高的合作社也不一定能够合理向社员分配利润,社员不清楚利润留存合作社是作为内部融Y,还是作为别的用途。财政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很少按规定平均折股量化到每个社员账户。合作社的利润分配比例不合理,很难通过利润分配来促进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五)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低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见表1)发现,40%的合作社没有设置财务岗位。大部分的会计岗位人员没有上岗证,由理事长直接指定人选或者由理事长的直系亲属兼任,违反了会计核算制度中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规定。即使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也只是简单地对合作社的账务进行处理。虽然能够及时出具报表,按时报税,但是财务人员不能分析财务报表数据,不能根据这些财务数据披露合作社隐含的有利和不利于合作社发展的因素,不能根据这些财务数据预测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能为合作社将来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即使能够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财务人员也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披露合作社的重要事项等,公开的财务数据让缺乏财务知识的社员一知半解。年度终了,没有财务人员的合作社往往是委托外部机构或者财务人员出具会计报表,目的是为了应付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会计报表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存在很大的缺失。 三、结束语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财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屯昌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将与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合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关的财务咨询与服务,给予合作社财务技术支持。 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难以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立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合作社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引领社员共同致富,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例如,从思想上增强合作社领导与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多元化开拓融资途径;完善财务运行机制,包括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公开社务情况;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完善内部管理、完善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督机制、通过外部监督完善内部监督;完善盈余分配机制等。优化财务管理工作,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认真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在企业管治中使用精细化管理方法进行探究。企业管治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要求,精良的管治方法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精细化管理是所有管治方法中最有效的管治方法,精细化管理相对其他的管治方法来说,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进而减少了企业的管治成本,还可以从根源上提高企业的管治质量。所以,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的管治规章制度,精细化管理思想,来提高企业的管治水准,进而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一、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含义 精细化管理思想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科学管理》一书中提到的。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所以精细化管理方法已经被大部分企业领导应用于企业的管治之中。在企业的管治中,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资源方面的支出,实现企业运行的准确性、协作有效性等。精细化管理实行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精湛的运营手段,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前提。在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的硬件环境,还需要将顾客的需求作为参考,对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提出新的工作要求,进而提高顾客对于企业提供服务的满意度,从而促进了企业在经济市场中顺利运营。 二、在企业管治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的原因 精细化管理的最大特征是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管治的精准性,缩短业务的程序链条,在企业的管治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管治手段的实效性。从对企业的资源管治角度看,精细化管理方法有很多的优点,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资源利用率越高,业务程序链条越短就越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精细化管理可以增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在管治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因此,精细化管理方法在企业管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现阶段在企业管治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老套 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的管治工作仍在起步阶段,还需不断地进行创新、调整。摒弃以往的管治观念采用能够顺应企业发展潮流的管治观念是目前企业领导必须要做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有很多企业的领导及基层管理人员的管治观念还比较老套,进而造成企业管治方法跟不上时展的潮流,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提不上来。这种老套的管治观念使得精细化管理方法不能在企业的实际管治工作中得以实行,使精细化管理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进而也就影响了企业管治工作的质量。 (二)工作人员素养不高 在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到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治工作中的展开,如果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都比较高,那么精细化管理就能够快速地被应用到企业的管治工作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都不高,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够,企业的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存在错误就会严重阻碍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治工作中的顺利实行。此外,企业的基层工作具有繁复的特点,因此造成很多员工的工作态度都比较迟钝和懒散,这种错误的工作态度也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工作质量没有保证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采用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盈利,而矛盾的是很多企业又不想在精细化管理中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资金,因此一部分企业就会挑选几个重要的环节加以实行,进而忽视了简单环节所起的作用,这种简化式精细化管理虽然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情况,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只是获得了暂时性的盈利。省略精细化管理的一些环节,不仅会导致企业员工不能正确的、快速的认识精细化管理方法,而且还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收益未能从根本上有所提升,阻碍了企业的整体经济发展。 四、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治工作中的应用 (一)将精细化管理与企业规章制度相融合 在企业的管治工作中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企业的规章制度,因为精细化管理是以企业的规章制度为依据而进行的,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将企业的管理资源进行充分优化和利用,以使管治工作发挥其最大作用。因此,就要制订和依托健全的规章制度来提升工作质量,健全的规章制度为精细化管理方法的实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及保障,会避免在实行过程中出现失误而浪费企业管治资源。因此,在进行精细管理前,严格实施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为精细管制的实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还可以使员工详细的认识精细化管理理念。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精细化管理的方法过于苛刻,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精细化管理不灵活和过于片面,就现实情况来看,现在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管治方法都过于苛刻和片面,使企业的运营支出大大提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精细化管理是要求企业对员工工作态度及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治,同时也要求管治方法要公平合理,在管治过程中要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给予员工奖励和权力。 (二)将精细化管理与员工管理相融合 利用精细化管理观念,对员工的管理办法进行调整,将员工安排在合理的岗位上,使其发挥优势。在大多数的企业管理方法中,都非常注重具体的业务及操作人员,时常会给予其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且对于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在一些情况下,相关领导人员也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这就造成员工形成侥幸或者嫉妒的心理,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分层奖励,并且每个阶层的奖励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阶层可以是两倍工资。第二种是带薪休假。第三种是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素养,这样划分的方法既激励的员工,又公平公正,进而提高了劳动资源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将精细化管理与业绩评估相融合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员工的薪酬对于企业来说是一大笔支出,所以员工的业绩评估也成为管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通过业绩评估对员工进行奖赏或者惩罚,来激励员工的工作欲望。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就是因人而异,对企业不同层级的员工进行详细的划分,这就使得测评目的更加明确。首先,相关员工应该严谨的制订相对健全的规章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的执行。其次,评估人员应该是每个部门的管理者,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部门需要对员工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对下层员工的业绩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第三,将业绩与薪酬相关联,能够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提升自身的业绩,进而使得员工整体的工作质量有所提升,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还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素养,使企业和员工都能获得好处。 (四)将精细化管理融入企业现代化技术创建中 精细化管理能够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精细化管理就是将企业领导者们以往的管理方法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企业管治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管治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紧跟时展的步伐。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治工作中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那么,现在的管理方法与以前的管理方法有什么区别呢?从管理的角度看,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关的员工能够明确的认识到工作中的每一项管理内容。可以在进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用一些现代化的运算管治器材,与企业的信息技术部门进行商量,这些精细化管理器材必须能够长久地帮助精细化管理的实行,其次,企业需要创建良好的网络系统,能够防止员工在工作期间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整体员工的工作品质。 五、结束语 总之,精细化管理观念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在企业的经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把精细化管理方法应用到企业管治中,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管治工作的品质,减少企业的经营支出,大大增加企业的盈利。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制订完整的规章制度,为精细化管理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让企业的员工们充分的认识精细化管理,端正工作态度,为企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卢晓茜.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7(09):29-30. [2]黄刚.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企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8-10. [3]武浩.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01). 作者:张楷云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