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小论文: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发挥,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最大限度地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 下面笔者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谈几点设想和体会。 一. 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讲究课堂的导语艺术。地理课堂的导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导入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 2.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琐的钥匙,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都至关重要。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里要遵循的原则是:(1)要循序渐进;(2)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3)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3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设疑恰当,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讲授七年级的“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就把手电筒和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上会发生什麽现象 ?假使地球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表面上,会发生什麽现象?假如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又发生什麽现象?带着这些神密而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有关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兴趣。课外活动,最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最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有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测、小论文写作、播放地理录象、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地理课外活动,是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指导学生预习,通过练习达标。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地理知识学习,都可以采用练习的形式去让学生预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练习题 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达标。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而获取地理知识并形成能力。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布骤进行:(1)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2)交流讨论达标;(3)归纳总结;(4)进行测平补救。通过上面几个布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主导,抓好能力训练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抓好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1.通过读图训练培养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容量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注意读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即:(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的符号;(2)在图上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其二是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其三是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加强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知识与智力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地挖掘和发挥。因而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2)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最佳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力的培养;(4)加强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摆脱陈旧的思路,采用非习惯的方法,并产生新思维产品的思维。集中思维训练,以及读图填图,以及图文转化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面向创新的问题,当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引导学生反过来 思考,往往会获得新方法、新思路。又如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应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探求创造性的解决某些问题。 4.也可以通过地理课外过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前面提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 在讲授中国地理时,要指导学生认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及有利的自然条件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在讲授世界地理时,指导学生认识和熟悉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世界地理教学中渗透热爱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增进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教育学生保护森林资源,认识森林的生态作用及意义。教育学生珍惜矿产资源,懂得怎样合理利用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要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例如讲授世界地理“巴西”一节时,将巴西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对照、类比,同时又将巴西开发内地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相联系,有机的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但要真正搞好初中地理的素质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初中地理小论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新授课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市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以及市教研室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市地理教研室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套符合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结构】 一、明确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紧扣三维目标,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此目标不仅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学习目标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学习目标是学生应达到的学习要求,应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目标应注重于双基的落实与巩固,体现地理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自主学习 1、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纲要,便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自主学习纲要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可以是知识结构、问题、填空、图表等形式。呈现方式可依据当地教学条件,多种方式呈现,例如,学案、多媒体、黒板、小黑板等。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习提纲,学习有关教材和有关资料,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 三、展示交流 学生在依据学习提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与讨论。交流的形式包括组内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活动方式主要有互查、讨论、组内提问 展示类型主要包括学习成果展示、疑难问题展示、错题展示。成果展示即导学提纲中的学习成果,方法、思路等的展示;疑难问题的展示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或非常棘手的问题的展示;错题展示即学习过程中做错的题目,及错题的原因和思路的展示。 展示形式主要体现在组内宣读,生生对话;组间讨论,班内板演,投影;师生讨论、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方式。展示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把握好时间和注重提高效率。同时注意对展示内容和对象的层次性和基础性。 四、自主构建 这是回扣目标,归纳总结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简练的语言建构本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备课和操作中需要教师灵活驾驭。 五、智能测评 1、精选习题 教师要全面把握学习内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重点,覆盖知识点,注重技能的培养,紧扣学习目标,尽可能地运用各种资料,精心编制科学、新颖的训练题。 2、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书写规范;评价重在学生的互评,教师的点评及归纳式讲评;评价时注意学生展示能力的提升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提高,并利用好评价结果。 六、迁移拓展 针对本节内容,运用现实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编制具有开发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集思广义,以达到知识迁移和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切忌课课必须有,牵强附会和难倒学生。 【几点说明】 1、本策略的理论依据 该策略符合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体现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的观点。 2、策略特点 该策略符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3、注意事项 (1)不要把该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节课大体的设计程序思路。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按以上六个环节机械进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时间顺序,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每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应突出“展示交流”环节。 (2)要充分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明确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活动所占时间,一般应不低于2/3。 初中地理小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模式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独特区域性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大量地图、图表、资料背景、对比分析、纵横联系等等方面知识的交叉,多媒体技术则为地理课堂提供了极佳的交流通道,它改变了地理教学中传统模式,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增添了课堂教学魅力,作为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 【关键词】:地理学科特点; 多媒体技术优势 【正文】: 地理学科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每章节都有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去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和运用能力。而在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学科应用的优势。 一、 地理课的学科特点 (一)地理学科具有整体性 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地理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 地理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等等信息;其次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三)地理学科具有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由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组成的。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它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也是地理学科独特的地理思维培养的方向。 二、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特点。 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并能够突出要点,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点。 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多媒体技术具有可重复性。 这种可重复性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真实情景展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还具有针对性。 多媒体技术让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优势 (一)创设学习情境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关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我们常常会告诉学生: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之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生硬的课本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客观体验,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运用多媒体动画呈现这个漂移的过程。板块是如何漂移的,是如何逐渐形成现有规模的,就会变得清晰,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而且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 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难以直接体验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地理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说: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南极地的别名“白色沙漠”“风库”,在北极有庞然的北极熊,在南极有绅士的企鹅,但是这些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平时的课堂只能通过语言和图片理解。但是多媒体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看到难以直接观察、接触到的各种地理生物环境。师生在地理课堂中共同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帮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弥补知识结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技术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区域地理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展视云南独特的建筑、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景象。它的民族风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少数民族文化与热带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底蕴的不断传承。有些知识是在课堂之外得到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价值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协作工具,结合课内的知识的同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更多地理奥秘。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具有形象、空间感、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讲授,要求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地区。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良好的地理识图能力,空间感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他们海峡、运河的名字,一点实用性都没有。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好,但是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欧洲 石油运输的轨迹),知识点变得更直观,更真实,学生也易于理解。 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不仅能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还能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课堂教学魅力。 初中地理小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是关系学校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就对搞好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考前复习,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大家指导: 1.认真学习、深入研究《2006年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 2.地理复习课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新颖性。 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3.地理复习要注意“三法”。 第一:读、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对教材的内容要求做到读、划并行,以进一步加深印象,为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并行的则是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 第二: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步的复习,在掌握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第三: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种讨论,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够使学生弄懂弄透。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复习教材。相信更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4.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地理能力是由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综合而成的,主要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图像运用能力和地理记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能力方面的考查做参考: A.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多角度地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收集相关信息;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 B、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谓分析,是指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是与综合相对的基本思维过程和方法。分析能力的高低,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品质和质量,关系着解决问题的水平。这种能力能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把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有扎实知识功底。踏在这两个立足点上,是展现该项能力的关键所在。 C、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储备仿照题例提出相关的地理问题、并且还要根据自己所提出的地理问题进行是非判断。这类题目学生会觉得比较新鲜,但也往往容易出错,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D.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E.描述论证的能力 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术语使用情况。术语是定义明确的专业名词,是专业学术体系中的知识单元。学生对这些术语的掌握和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一般来讲,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也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初中地理小论文: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和思想能力不断得到开发和提高,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而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以提高课堂效益,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报刊新闻配合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适时引入报刊新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异。故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改的关键所在。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课前,我首先读了一则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达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说这是杞人忧天,而当我详叙布朗的论据后,许多学生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我加以引导,布朗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通过学习《农业的发展》这一节,我们就能找到驳倒他论点的论据。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从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的能力养活自己。 2、拓宽知识面,增加趣味性。 地理趣闻是报刊乐于刊载的题材,恰当地结合到教学中,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到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时,补充介绍:撒哈拉阿加尔山区有在已过去的20世纪的8年里未下过雨的记录,其干旱程度可想而知!这里的气温日温差特别大,一日之内温差可达40-50℃,当地人常用“白昼烈日如烧,夜晚寒风似刀”来形容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起伏山区,当太阳下山以后常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初到这里的人还误以为是鞭炮声,其实这是由于热胀冷缩使石头爆裂而发出的声音。地理趣闻的引入使学生乐于上地理课,他们盼望教师给他们带来奇闻异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二、适时引入报刊新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供准确数据,理解课堂知识。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笼统,报刊杂志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 例如:讲到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适时引入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段短文:“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在目前使用速度下,全球的石油最多还能用39年,天燃气为60年,煤为221年。”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煤、石油、天燃气等矿产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的需要。 例一:联系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提出问题:长江中下游是指 以下的长江流域地区,造成灾害天气的原因是由于副高气压位置长期 ,使北上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 ,长期偏 ,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之故(答案:宜宾;偏南;锋面雨;南;稳定停留)。 例二:联系澳门回归问题(读下图) (1)经济特区:① ,② ;(2)A是 包括 半岛和附近的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已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我国政府将于 对A地恢复行使主权。(3)制造业、 、建筑业是A地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4)B是 ,是我国第一个 行政区。(答案:深圳;珠海;澳门;澳门半岛;1999.12.20;旅游业;香港;特别) 例3:联系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提出问题:南斯拉夫联盟位于 半岛。轰炸时间-北京时间为1999年5月8日6时,位于东一区的贝尔格莱德当地时间则为 (答案:巴尔干;1999年5月7日23时)。 三、为寓德于教提供生动具体的事例。 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学生感觉可信,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例如:在讲到长江水能的开发,正在建设之中的三峡工程时,补充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其年均发电量为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具有发电、环境净化、治水防洪、供水灌溉、开发航运效益等等。三峡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宏伟壮举。 一些反面事例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震憾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如讲到我国水资源问题时,介绍作为“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下游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不断向 上延伸,1997年断流时间达到126天,断流河段700公里。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对黄河水的过度引取和利用的结果。对这种情况学生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需要保护水资源,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节约用水。 总之,报刊新闻对地理素质教育的帮助在多方面,但也需适时适度。否则会主次颠倒,有暄宾夺主之感。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资料并与地理知识有机联系,才能使引入的报刊新闻恰到好处。 初中地理小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中学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对初学者来说,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笔者在实 践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下面举例说明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种形式: 1、对比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 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 生把所学知识巩固在图上;二要多采用对比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附图{图} 2、借比法: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只靠简单的语言 文字表达很难达到效果,如果借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具体化、 形象化、简单化。例如:通过书本受挤压变形,来说明褶皱的形成原因。再如:在讲地震时,可以用炸弹的爆 炸力与杀伤力的关系来说明、引导,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运用借比法讲述,能引起学生兴趣,再简单的一解释 ,学生就听得明明白白,易于消化。 3、类比法:在初中课本中,有些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学习 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英国时,教师可通过列表与日本进行比较,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附图{图} 4、联比法:在教学中,有时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编排时,有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没有全部放在一 章中,而是分散到各章、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联系以前的内容进行比较。例如:有关地球外部力量对地形 的影响的知识,就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 ”,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最后我们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得出完整而又科学的结论。 5、专比法:在讲课时,为了明确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同另外知识点进行逐一对比。例如:对中国 的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经济特征进行专题比较:①比较两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②比较两个地 区的交通、资源分布。③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6、群比法:在系统复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认识上的新的飞跃,一 般进行综合性比较,例如: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的全面对比: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比较法只要运用得当,注意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但要注 意,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相互比较,应该根据教学需求而灵活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初中地理小论文:浅析如何培养初中地理教学兴趣 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必然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它,掌握它。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绩,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也自然成为每一位地理教师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教学直观形象。地理研究的对象,包罗万象,时空广远,内容广博,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较难掌握,必须借助地球仪、教学挂图、景观图片等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等手段,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方能缘情引趣 。 1、充分发挥地图册、课本插图和教学挂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认真设计地理板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板图,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形有意,化静为动,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充分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优势突显其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手段,填补了传统教学形式的许多疏漏,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仅靠语言讲述、挂图、板图无法跳出静的框框,多媒体将静态的图、物变成动态的过程,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便于学生形象的感知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如大气循环、昼夜交替、气候成因等,都是一些难于讲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重难点迎刃而解。 二、巧用口诀,激情引趣。广义的口诀,包括民谣、谚语、古诗词、歌诀、对联、顺口溜、打油诗在内的知识性强、趣味性浓、概括性强又简单易记的句子。有形象性、概括性、韵律性等特征。巧用口诀是教师充分运用各种语言,形象地概括各种地理现象、地理数据、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中学生机械记忆为主的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单位时间的知识摄入量。 1,利用民谣、顺口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例如:“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我国地理歌谣非常广泛,有许多专门的书籍,只要平时注意搜集,合理应用,对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大有益处。 2,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的美景,可吟诵《白早发帝城 》。短短几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韵律和谐,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3、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能客观反映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4、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思维,拓宽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船出长江口”——上海; “江淮河汉”——四川;“红色之路”——赤道;“孔子墓”——丘陵。 口诀教学法可以活跃丰富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地理学文理兼顾,在教学中适当引用文学作品,不仅能揭示地理现象和特征,还有陶冶性情的艺术感染效果。口诀概括性强,韵律悠长、简单易记,符合初中生好奇心强,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年龄特征,能激发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2、建立理课外活动小组,寓课本知识于各种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可组织学生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观星空找星座,观月相等。这样,地理教学就会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 激发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初中地理小论文:语文诗词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巧整合 【关键词】地理教学诗词地理知识整合 【内容摘要】根据课改的要求,新版教材的教学中,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重视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依托,大力加强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培养了学生课标中要求的各种能力。 地理学科,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学科这一特点,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与语文诗词的巧妙结合,以达知识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横生的乐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探究创新,以求达到满意的课改实效。 一、诗词巧用,贴切生动,教学生花 例如,《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识图,试用一句诗词来描述黄河‘地上河’的情景。”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语如珠说黄河。在众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本来这句诗,是形容黄河发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言简意赅。把黄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加上黄河“地上河”图片的帮助,学生们想象力的发挥,便对黄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再者,这句熟悉诗词的运用,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十足,而且学生对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语文诗词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形式,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例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使学生们在极高的学习兴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体参与的精神。 二、地理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兴趣无穷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例如,《地球运动》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经过同学们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再如,同学们也利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充分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诗词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诗词引用,探究趣味更浓 例如,《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部分的处理:学生们通过小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呢?”学生们结合识图,经过小组内小段时间的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一、二级阶梯与二、三级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到:“三峡处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学生们热情洋溢的尽情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地理热情深深感染,便补充:“一声猿叫未停,小船已过千万重山。虽是夸张,但也道出三峡处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呢?”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本节内容进行到这里,同学们那种对所学知识的陶醉与满足,不言而喻;对三峡处巨大水能的自豪与合理开发,也叹服无比。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教学实效、思想教育双丰收。 还如,中国地势特点的分析中,学生们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层层深入的讨论、探究,推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随即我展示了以下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请同学们说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学生们迅速抢答:“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是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 缘故。”我继续追问:“我国这样的地势特点,会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们开动脑筋,小组内快速讨论,提取信息,继而派代表抢答:“我国的地势,使同一纬度地区,大致气温东高西低,降水东多西少。”这样,通过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充分印证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也使同学们加深了我国地势特征与我国河流流向、气候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们充分体会了探究的乐趣和意义,也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的问题能力,归纳、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更使学生们逐渐形成创造性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语文诗词与地理知识巧妙结合的例子还很多,如:利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词,来理解碧草青青、羊肥牛壮的草原景观;借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来想象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词,来体会我国东部深受夏季风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内景象的不同等等;不一一列举。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倍感有趣,教学效果颇佳,而且学生积累的诗词宝库自然得到了挖掘,语文技能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诗词的陶冶下学习,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地理、语文的双重能力,更养成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学习习惯。 所以,我把教学点滴,总结出来,告之大家;请你一试,以体会其中之奥妙。 初中地理小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策略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在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式的革新,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仍然非常的重要。地理思维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广阔性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思维的共性,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地理事物、现象及蕴含于其中的规律,进而认识到这些事物、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三、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四、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 新课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力争搞清重点,突破难点并将抽象概括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表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如在讲解美国时分析农业发达的原因。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分析方法,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环境(市场、交通、科技、劳动者素质等)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不仅能够分析美国也会分析其他国家,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地理老师的高度重视。 初中地理小论文:试论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情景教学 初中地理 【论文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物产富饶,世界广袤无限、风土各异,地理为我们了解祖国,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天窗。地理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生物、地貌、地图等等。通过地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培养他们爱国情操,而且可以为将来“行万里路”奠定基础。所以学好地理非常有必要。本文就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浅析。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特点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如下特点: 1.形象逼真 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线,而是简化了的模拟,可以形成于实体相思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们对模拟体的兴趣,进而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实体的特征。 2.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之中,情景教学倡导“情趣”“意象”,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3.视觉、触觉、听觉,感知能力共同体会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情景教学法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方法,它的灵活性,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目,不同科目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用模型,可以用语言创造现场,可以走出去接触自然、走进生活。 二、目前地理教学的不足与现状 应该说地理本身是一门比较有趣的课程,它里面内容丰富,各式各样的知识里边都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人文地理,地质地貌,气候环境等等,应该说:地理是一本旅游的导游。初中的地理内容比较浅显,并不会深入的涉及某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它给人一个大的构架。就比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上学到祖国的省市划分,认识中国的地图,各省市的地图,几大地区的地形地貌,但涉及风俗人情的东西就较少。这个特点,决定了,老师在教学时不能机械的照本宣科。初中生是一群在生理上处于叛逆阶段,对事物耐心不足的年龄阶段,所以对他们的教学要注重趣味性,增加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吸引力。这些都是我们现阶段部分初中老师们较缺乏的。我们欣喜的看到,部分老师的授课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他们自然不自然的都用到了趣味教学,情景教学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好情景教学模式需要将初中地理的教学贴近日常的生活,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这一点在学习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气候。地形等运用较融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包括:“生活即教材,生活即知识”。地理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我们在学到华北地区地形地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学生们接触到得地形,地貌,气候,风俗等来进行教材与课本的联系。季风气候单纯的解释不容易理解,但通过学生经常生活的家乡的气候,来解释季风气候等,学生们学起来就能够加深理解、记忆。 2.运用模拟场景,及器材形象的展示地理魅力 地理涵盖的世界性的东西,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可以通过地球仪,铁塔模型,金字塔模型等教学设备来形象的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声古迹。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记录片的形式来向学生们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屏幕上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几各自的形状,特点。可以通过电脑模拟火山形成机理,海啸、地震形成的过程来向学生展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等等。 3.情景教学的良好运用,需要老师用精妙的语言,引学生入胜,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有效运用都需要老师用巧妙,风趣,有魅力的语言组织起来。老师在中间扮演的引导者,启迪者的角色。只有老师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并时常注意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意识,通过巧妙地提问,给学生以自主思索的机会,从而培养其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情景教学需要情、景交融,情景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与鼓励,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初中地理小论文: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教育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地理 教学整合 平台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机整合的必要性出发,两者有机整合的方法与注意问题,较为全面地解决了整合教学活动平台中的实践操作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教学的日渐普及,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面对信息社会到来所造成的强烈冲击,初中地理教学也应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走在时代的潮头。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发生转变,逐步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进而构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它的教育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它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正日益成为推进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促使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必要因素 1.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积淀。通常我们对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但其却庞杂繁多,数不胜数。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地理资料及快速查询资料成为可能。 2.《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地理学科教学新的内容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学习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其核心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变教师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 3.地理教学同样担负着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会,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更新,很多知识在我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时候,它却已经被新的知识所取代了。地理学科教学以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略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地理CAI教学课件的商业化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演示学习探究过程 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辅助教学。这类课件可以是线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学顺序来组织各种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既可按顺序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主菜单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学习内容或重复同一内容。 2.高密度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和灵活的文字板书应用 这类课件多用于专题课和综合复习课中,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代替教师的口授,它具有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容量大、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 3.创设信息情境,让学生主动完成意义构建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一个由教师预先创设的信息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将声、光、电等多种信息资源构建成学习地理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可能。 (二)基于校园网等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由于客观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套较为成熟的初中地理教学配套的电子材料出版发行。要经常性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就必须善于积累地理电子教案、分类电子地图、地理CAI积件,构建自己的地理数字化素材库;就必须善于积累图象、声音处理经验、动画制作经验、课件的制作经验,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局域网,使之与相对成本较低的卫星电视互联,教师、学生既可以共享通过卫星电视互联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料,又可以通过校园网等局域网实现交互式教学,防止出现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教育现象的产生。 (三)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抛开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束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对多的关系;网络教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地理课堂,这里提供了优秀的地理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可将学习情况及时地提交给教师,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以此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四、中学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多元转换 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思想是否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实际需要,不断转换自身角色,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占有量大的特点,提供给学生地理学科领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启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2.地理教学方法的转换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注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CAI课件及网络教学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转换,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多元素质的和谐发展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多元而广阔的教育平台,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也要落实我们的最终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多元素质的和谐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初中地理小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浅谈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初中地理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使当代中学生明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及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正确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1.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33%)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数量。我国(大陆)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上升至2010年的14亿,平均每年都新增大量人口。 (2)我国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发达国家高1.72%,2009年,我国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由2000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23%,仍然比发达国家低13%-35%。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与发达国家比也有很大差距,如:婴儿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比发达国家低等。 (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由于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我国东南部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以上。2000年我国老龄人口占6.8%,(进入老龄化的标准是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到2010年达到7.6%。 2.人口现状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则相应减少,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过多,人均占有量却处在世界后列。过多增加的人口,给就业、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严重。 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加上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我国已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1.正确认识我国在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又是资源小国,这是我国在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2.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的体现 (1)人口迅速增长导致耕地锐减。我国人口众多,需要的粮食等农产品数量也多,但我国土地中耕地占的比重较小。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善,我国每公顷土地需要养活的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5人上升到20世纪末的14.4人。 (2)水资源严重不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多北少,分布不均。因为缺水,我国北方的粮食大幅度增产受到限制,有些工矿企业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停产。 (3)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损失严重。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的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滥采乱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等,导致我国面临矿产危机。 三、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全球环境恶化已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已相当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的污染和浪费问题突出 在我国,有近一半的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质较差,鱼类减少,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上人们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据报道,2010年,我国已进入严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国缺水量将达400-500亿立方米。 2.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合理地滥垦乱伐,超载放牧等,导致了我国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严重等后果。 3.其他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中的粉尘和酸雨(二氧化硫)含量增大,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公布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排名中,我国有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重的城市。当前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在施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当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目前我国已有七成城市不适合居住。由于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许多珍贵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此外,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碱化面积也逐年增大。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口过多,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对,就会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资源的过多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类生存。例如,1998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人民币。造成长江特大洪灾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与人为因素有关,人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多种粮食,在长江流域大量毁林开荒、围湖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湖泊萎缩等后果,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排洪能力。目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此,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渗透以下几点: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在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归根结底是人口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公民的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保护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在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今后的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还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措施。为此,我国已制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2010年,基本遏止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2011年到2030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从2030年到2050年,在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国家已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我国全体公民特别是中学生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高资源环境意识,积极参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各项活动。 只有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适应,才能做到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又能保证子孙后代的需要。 初中地理小论文:浅析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活动 有效性 参与教学 个性 论文摘要: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十分有利于课堂潜力的开发,是贯彻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必然途径,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开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提倡参与教学,其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更为具体的教会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在我国素质教育日趋深人,新课程改革也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初中地理教学如何响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使得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教学中,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为加大初中地理课程对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初中地理课堂活动,其使得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得极其重要。如何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应建立在参与教学的基础上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缺少了必要的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易遗忘。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师与生的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应建立在参与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参与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的思想,教师是处于辅助和引导角色,那么,如何体现学生这个独立的主体?这就取决于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从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可以知道,初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多要素,而各要素之间又相互穿插相互连系。同时又具有差异性和地域性,比如说山地、丘陵、平原、物质、矿产、江河等等要素构成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根据初中地理课程的这样一些特点,通过活动教学课程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接受地理知识,发现地理问题,共同探讨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撑屋知识,加深印像,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能力发展为宗旨 从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来看,不是所有学生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和同一条道路来发展自身的心理幸质的,其中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就注定了每个学生的个性是朝向不同方向发展。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活动中,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首先,每个学生是个体性的具有独立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学生所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形式。其次,教师撑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其实际学习状况来实施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以青春期,好动是初中生的典型特征,传统教学往往是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导、讲授、演示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以及对教师重复演示的所谓活动课并不感兴趣,而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也是策划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是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师的备课中,备学生是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不同的学习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备好学生、备好学情,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被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其是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包括了分角色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学生授课、多媒体地理图片展、实际观察观测地理知识、制作及实验、模拟操作、探究等等非常多的初中地理课堂活动形式,教师应斟酌学习内容与学生具体学情合理采用更进一步的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十分有利于课堂潜力的开发,是贯彻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必然途径,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开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提倡参与教学,其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更为具体的教会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应用。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浅析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要: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字: 分析 招聘 使用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 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三、人才使用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 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险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论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负伤、致残者,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关系到维护千百万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目前的工伤保险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一)我国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在覆盖人员范围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基本上是“全民企业执行”、“集体企业参照执行”。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量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劳动条件较差,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伤事故及职业病的发生率较高,而国家又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劳动保护法规,在“预防”上予以强制及约束,也没有相应的工伤保险法规强制对职工进行工伤保险,甚至出现有些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只发工资、不管伤亡的“生死合同”现象。 工人为了赚钱与雇主签订“生死合同”,一旦发生伤亡事故,一切损失由工人自己负责。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此种免责条款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没有强制的工伤保险作为后盾,赔偿也是不可期待的。即使很多劳动者没有签订所谓的“生死合同”,用人单位也往往是在出现工伤事故后,草率处理或仅付给受伤害者医疗费用,或索性与受伤害者“解除合同”,将其踢出单位大门,对于死者的赔偿也不一致。尤其是在三资、私营、乡镇企业中的职工中缺乏劳动保护,发生工伤后,以双方“私了”方式对工伤职工只支付极低补偿金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由于工伤保险没有立法,大部分外资、港澳台及私营企业不愿参保,严重制约了工伤保险的发展速度。 (二)必须进行改革以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工伤保险是我国目前政府文件唯一提出在“中国境内”实行的社会保险项目,范围比较广泛,但目前社会化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较低。工伤保险范围的扩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它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贯彻和社会成员的安全,并保证企业机会均等、效率优先的竞争原则得以实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保险制度要逐步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在我国,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尽快把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纳入到工伤保险范围中来。这些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差、设备陈旧,发生工伤事故的数量已占全国工伤事故的一半。只有实行工伤保险的“广覆盖”,才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减轻企业的负担,保证职工发生工伤时得到公平合理的保险待遇。如果没有一种社会统筹的工伤保险机制,一旦发生事故或意外,企业就要单独承担全部风险,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实行工伤保险就是要通过社会共济,达到风险分担的目的,免去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改善整个投资环境。深圳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更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国外一些国家的工伤保险社会化程度都是很高的,职工和企业双方面都得利。当然“广覆盖”是一个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参加工伤保险,权利义务应该是对等的,不能少缴费甚至不缴费也享受同等待遇。 二、工伤的认定标准问题 (一)我国工伤认定的标准及其存在问题 1.现行制度中工伤的认定标准 在工伤保险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于工伤的认定问题,因为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就在于给予因工伤亡者优于非因工伤亡和疾病受害人的待遇。我国目前对于工伤的认定,立法主要采用列举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明确、具体。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能使应当按照工伤处理的工伤伤亡被排斥在工伤范围之外。 我国现行工伤认定的依据是劳动部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工伤的认定,规定了10条界定标准,对全国企业统一工伤标准和认定工伤,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使大量的工伤得到工伤保险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但实际中仍有一些工伤事件按10条标准难以界定,例如,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于深夜在办公室被害可否认定为工伤?职工值班期间外出用餐突发疾病能否认定为工伤? 2.现行工伤认定的10条标准存在着词汇界定不明晰的问题 《办法》界定工伤的标准表达含混,很多词汇的含义难以界定。例如,“履行职责”的范围有多大?如果包括了职工正常上班从事本职工作的行为,为何上班时间遭人蓄意伤害却得不到工伤认定;因“公”与因“工”又该作如何划分? 笔者认为,可对“履行职责”作扩大理解,在正常生产工作中遭受的不法侵害导致的人身伤、残、亡,也应划入工伤范围。只要劳动者在工作生产的时间和区域内从事正常工作生产,遭遇来自他人的伤害,就应认定为工伤,给予工伤保险待遇。至于因“工”作为工伤,应该是无可非议的。目前难以把握的主要就是因“公”。公与私相对,因“公”是为了区分因“私”,由于个人私事而造成的伤害不属工伤范围。这也许就是因工与因公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工伤保险法规中的原因。但是因“公”的尺度较难把握,因“公”与因“私”某些时候不能完全的区分。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劳社厅函[2000]4号文件规定,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认定工伤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损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对暂时缺乏证据,无法判定受伤害原因是因公还是因私的,可先按照疾病和非因工负伤、死亡待遇处理,待伤害原因确定后,再按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笔者以为,从保护劳动者角度出发,此规定对受伤害的弱势劳动者的保护不利。应当先认定为工伤,使受伤害的劳动者能尽快康复和恢复劳动能力,若确认不是工伤,则可向劳动者追偿。 3.不认定为工伤的6种情况 《办法》中还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况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1)犯罪或违法;(2)自杀或自残;(3)斗殴;(4)酗酒;(5)蓄意违章;(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工伤保险中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无过失责任”原则。所谓无过失责任是指劳动者在各种伤害事故中只要不是受害者本人故意行为所致,就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对其作出伤害赔偿。在这个原则中排除了受害的劳动者本人的故意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劳动者故意实施的行为导致自身的致伤、残或致死,用人单位及雇主可免责。工伤保险制度源于近代私法中的雇工赔偿制度。最初,劳动者只要存在过失或过错,雇主即可免除责任。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不断加强,发展到现在,劳动者的严重故意才能构成雇主免责的要件。 我国的劳动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限定雇主免责的要件,但基于对劳动者权利的倾斜保护,笔者以为也应该对用人单位及雇主的免责条件进行严格限制。而《办法》中的6条内容规定不明确,存在着难界定、尺度难把握的问题。如果一概不认定为工伤,不利于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比如蓄意违章,蓄意与故意的尺度如何把握?在工作过程中明知是违反工作纪律的,仍然故意违章,这是否算蓄意违章?目前还缺乏对蓄意违章的权威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蓄意违章,一般是指职工凭主观臆断,故意制造事故以达到个人目的;或因违章行为发生事故,但不采取任何措施遏制事故,任其扩大;或经常违章作业屡教不改的。劳动者及其家人蒙受着巨大的不幸,因此要朝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倾斜。而且相对于受伤害的劳动者而言,单位取证要容易一些。但是,如果所有的举证责任都由单位一方承担,又会过度加重单位的责任,所以劳动者一方也应承担部分举证责任。在西方国家,没有独立的劳动法律部门,劳动法包含于民商法之内,而民商法一般都涉及平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也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劳动者虽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还无法也不可能达到与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同等的地位,因此不可能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承担所有的举证责任。简单地说,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劳动者的伤亡属于工伤,举证责任的分担就是“谁主张,谁举证”,用人单位主张不属于工伤,就要由用人单位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 三、工伤保险的待遇问题 (一)我国目前工伤保险待遇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目前工伤保险的待遇构成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待遇标准和水平均偏低。现行的工伤伤残待遇和死亡待遇都是按本人标准工资计发的,基本上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标准。改革开放后职工收入提高了,工伤待遇标准与工资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再加上待遇没有正常的调整机制,伤残待遇及死亡抚恤就显得更低。伤残职工及死亡者遗属本来就属于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在此情况下,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1.待遇项目不完全,缺乏明确的、专门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规定。职工无论轻伤、重伤或死亡,只有医疗免费及勉强维持最低生活的待遇,死亡待遇和残疾待遇都过低;没有一次性抚恤待遇的制度,不能适当弥补职工及其家属突然遭受不幸所造成的损失;劳动者自身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工伤职工在心理上失衡,损失得不到适量的弥补,这是社会对具有不同风险等级的行业、企业的价值不予承认的表现。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中没有明确规定各项目随工资或物价水平的增长而变动,使工残职工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由于待遇长期不作调整,全残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2.现行制度中待遇水平未体现“伤残程度越重,补偿越优”的原则,没有在待遇水平方面形成合理的阶梯结构。医疗停止后的伤残待遇明显低于医疗期的水平,致使伤残职工拖延医疗期,不愿意办理退休手续。现行体制不能很好体现赔偿原则,达不到赔偿的目的,而且伤残退休人员与正常退休人员一样领取退休费,亦未体现“赔偿”的意义。 3.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并未提及职工致残后的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只规定残疾用具按普及型标准配给。职工既然残疾,就是无法恢复正常的状态了,也就是说残疾职工的后半生生活必须得依靠残疾用具,而残疾用具就象其它任何的用具一样,会折旧、损坏和丧失其原有的功能。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没有规定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也就说更替费用需要伤残的劳动者自己负担,笔者以为这对残疾的劳动者极不公平。残疾用具是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之一,劳动者致残后无收入来源,无力承担这一本不该由自己支付的费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改革工伤待遇制度,加入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按残疾用具一般的折旧年限,规定每几年发一次。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浅析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关键字:分析招聘使用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三、人才使用1、人才开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当前就业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 摘 要:进入21世纪,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文科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引来各界的探讨。鉴于此,有必要在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2005年共有338万人, 2009年共有611万人, 2015年则达到749万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以来,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提到章程上来。党和国家针对此问题制订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及休学创业等,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整体的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总体失业率为3.8%,分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达到13%。第三方教育科研机构麦可思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 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 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 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国家政策 1999 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 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 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如何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正逐步向现代企业体制转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但一些企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有的人借改革之机,钻体制不健全的空子,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如何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强化监督机制,防止和遏制腐败行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体制改革中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工作较软弱 在少数企业中,监督机制残缺不全,监督部门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或流于形式,避实就虚,不能真正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其原因,一是这些企业的党政领导对监督工作不重视,“一手硬,一手软”,使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孤立无援,硬不起来。二是有的领导干部自恃权力大,责任大,贡献大,是“特殊公民”,不要监督;有的领导干部听不得逆耳、刺耳之言,“闻过则怒,讳疾忌医”,拒绝监督;有的领导干部本身就心术不正,行为不端,视监督为“芒刺在背”,必欲去之而后快,想方设法排斥监督。三是纪检监察机构弱化,人员缺编,素质不高,难以发挥作用。有的则身兼数职,精力不济。四是有的纪检监察人员心存杂念,患得患失。监督领导怕受到打击报复,监督其他人员怕得罪人,失“人缘”、丢选票,因而对违规违纪行为睁一眼闭一眼,不能履行监督职能。五是政策观念上的模糊,一些似明非明的提法和“政策撞车”现象,使人产生困惑。如业务接待,我国已跨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建立良好的对外业务关系和社区关系是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业务接待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接待的“度”上不太好掌握。况且,各地情况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属旅游热点地区,接待量和接待费用自然要比其它地区多。又如通讯费用,市场千变万化,商机稍纵即逝,企业领导和业务负责人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是掌握市场信息,捕捉商机开展经营业务的必要手段。通讯费用的报销标准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党政机关的标准来套,但也不能漫无节制地实报实销。究竟报销多少合适,是个费斟酌的问题。政策观念不明确,监督的信心自然不足。 2、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 在一些地方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封建特权思想,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潮成为一种“时髦观念”侵入一些意志薄弱者的头脑,产生消极腐败现象。并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地遏制而逐步蔓延开,成为一种“社会毒瘤”。其主要表现是:1、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2、公款吃喝玩乐,奢侈浪费,腐化堕落。尤其是有些亏损企业困难重重,职工工资都没有保障,企业领导依然手机随身,小车出入,吃喝玩乐;3、官僚主义,失职渎职;4、损公肥私,“富了方丈穷了庙”;5、任人唯亲,培植个人势力和关系网;6、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涨价,搞行业不正之风;7、欺上瞒下,虚报浮夸,骗取成绩和荣誉;8、滥用权力,盲目决策,造成重大失误等等。上述腐败行为使国家和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破坏经济建设,损害干群关系,分化瓦解企业的凝聚力,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引发和加重社会犯罪。腐败已成为一种逐步蔓延的社会公害,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强化监督机制,是遏制和消除腐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它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 二、在国企改革中如何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发挥监督保障职能 在国企改革中要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发挥监督保障职能,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解决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政治思想教育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针对我州企业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应从四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一是抓好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明确前进的方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进行党风党纪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自觉抵制以权谋私的不良风气;三是抓好艰苦奋斗教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勤俭兴业”的观念,反对享乐主义,抵制铺张浪费、奢侈腐败之风;四是抓好法纪教育,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法纪意识和自律自控能力,做到自律、自省、自警、自励;五是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对监督工作的正确认识。监督工作既是抑制腐败,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必要手段,又是发现腐败苗头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犯错误的干部越走越远,坠入犯罪深渊的预防性措施,因而它是关心爱护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认识统一后,纪检监察工作才会得到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支持,从事纪检监察的同志也才能理直气壮地大胆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健全法规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 离开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廉政监督将无以为据,处于“因人而治”的无序状态,难以保证廉政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稳定性,因而法规制度建设是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制度化建设中,着重应抓好以下几项:(1)党的民主集中制。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通过集体讨论决定,才能有效地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因个人专权,权力失去控制而必然导致的腐败行为。 (2)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党内民主监督,洗去身上的“尘埃”,轻装前进。如果领导干部虚怀若谷,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将造就民主的氛围,大家都敢于在会议上或当面发表不同意见,并进行争论(而不是唯唯喏喏,随大流,或心存意见埋在肚里形成积怨),一是对领导的正确抉择会有很大帮助,二是有助于领导同志及早发觉自己有什么事做得不对,或自己身上存在什么缺点毛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早作改进和纠正,避免犯错误。而表面上的随声附和,一团和气,一派升平景象,往往危机就潜伏于其中。 (3)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制度。民心是杆称,也是一面镜子。坚持民主测评制度,将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使得有腐败意识和行为的干部有所顾忌,及早收手。 (4)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代会依照《企业法》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赋予的权力,对企业重大事务和决策进行审议,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体现。企业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工作机构,应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多发挥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党风廉政责任制。它是廉政反腐领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责任、目标、监督、考核、追究”为一体,对责任人有一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特别对企业党政“一把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6)领导干部任期交流和重要部门岗位轮换制度。这项制度既有利于干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也是廉政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 (7)健全企业财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险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论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负伤、致残者,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关系到维护千百万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目前的工伤保险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一)我国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在覆盖人员范围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基本上是“全民企业执行”、“集体企业参照执行”。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量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劳动条件较差,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伤事故及职业病的发生率较高,而国家又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劳动保护法规,在“预防”上予以强制及约束,也没有相应的工伤保险法规强制对职工进行工伤保险,甚至出现有些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只发工资、不管伤亡的“生死合同”现象。 工人为了赚钱与雇主签订“生死合同”,一旦发生伤亡事故,一切损失由工人自己负责。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此种免责条款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没有强制的工伤保险作为后盾,赔偿也是不可期待的。即使很多劳动者没有签订所谓的“生死合同”,用人单位也往往是在出现工伤事故后,草率处理或仅付给受伤害者医疗费用,或索性与受伤害者“解除合同”,将其踢出单位大门,对于死者的赔偿也不一致。尤其是在三资、私营、乡镇企业中的职工中缺乏劳动保护,发生工伤后,以双方“私了”方式对工伤职工只支付极低补偿金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由于工伤保险没有立法,大部分外资、港澳台及私营企业不愿参保,严重制约了工伤保险的发展速度。 (二)必须进行改革以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工伤保险是我国目前政府文件唯一提出在“中国境内”实行的社会保险项目,范围比较广泛,但目前社会化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较低。工伤保险范围的扩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它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贯彻和社会成员的安全,并保证企业机会均等、效率优先的竞争原则得以实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保险制度要逐步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在我国,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尽快把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纳入到工伤保险范围中来。这些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差、设备陈旧,发生工伤事故的数量已占全国工伤事故的一半。只有实行工伤保险的“广覆盖”,才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减轻企业的负担,保证职工发生工伤时得到公平合理的保险待遇。如果没有一种社会统筹的工伤保险机制,一旦发生事故或意外,企业就要单独承担全部风险,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实行工伤保险就是要通过社会共济,达到风险分担的目的,免去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改善整个投资环境。深圳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更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国外一些国家的工伤保险社会化程度都是很高的,职工和企业双方面都得利。当然“广覆盖”是一个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参加工伤保险,权利义务应该是对等的,不能少缴费甚至不缴费也享受同等待遇。 二、工伤的认定标准问题 (一)我国工伤认定的标准及其存在问题 1.现行制度中工伤的认定标准 在工伤保险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于工伤的认定问题,因为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就在于给予因工伤亡者优于非因工伤亡和疾病受害人的待遇。我国目前对于工伤的认定,立法主要采用列举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明确、具体。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能使应当按照工伤处理的工伤伤亡被排斥在工伤范围之外。 我国现行工伤认定的依据是劳动部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工伤的认定,规定了10条界定标准,对全国企业统一工伤标准和认定工伤,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使大量的工伤得到工伤保险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但实际中仍有一些工伤事件按10条标准难以界定,例如,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于深夜在办公室被害可否认定为工伤?职工值班期间外出用餐突发疾病能否认定为工伤? 2.现行工伤认定的10条标准存在着词汇界定不明晰的问题 《办法》界定工伤的标准表达含混,很多词汇的含义难以界定。例如,“履行职责”的范围有多大?如果包括了职工正常上班从事本职工作的行为,为何上班时间遭人蓄意伤害却得不到工伤认定;因“公”与因“工”又该作如何划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笔者认为,可对“履行职责”作扩大理解,在正常生产工作中遭受的不法侵害导致的人身伤、残、亡,也应划入工伤范围。只要劳动者在工作生产的时间和区域内从事正常工作生产,遭遇来自他人的伤害,就应认定为工伤,给予工伤保险待遇。至于因“工”作为工伤,应该是无可非议的。目前难以把握的主要就是因“公”。公与私相对,因“公”是为了区分因“私”,由于个人私事而造成的伤害不属工伤范围。这也许就是因工与因公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工伤保险法规中的原因。但是因“公”的尺度较难把握,因“公”与因“私”某些时候不能完全的区分。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劳社厅函[2000]4号文件规定,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认定工伤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损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对暂时缺乏证据,无法判定受伤害原因是因公还是因私的,可先按照疾病和非因工负伤、死亡待遇处理,待伤害原因确定后,再按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笔者以为,从保护劳动者角度出发,此规定对受伤害的弱势劳动者的保护不利。应当先认定为工伤,使受伤害的劳动者能尽快康复和恢复劳动能力,若确认不是工伤,则可向劳动者追偿。 3.不认定为工伤的6种情况 《办法》中还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况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1)犯罪或违法;(2)自杀或自残;(3)斗殴;(4)酗酒;(5)蓄意违章;(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工伤保险中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无过失责任”原则。所谓无过失责任是指劳动者在各种伤害事故中只要不是受害者本人故意行为所致,就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对其作出伤害赔偿。在这个原则中排除了受害的劳动者本人的故意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劳动者故意实施的行为导致自身的致伤、残或致死,用人单位及雇主可免责。工伤保险制度源于近代私法中的雇工赔偿制度。最初,劳动者只要存在过失或过错,雇主即可免除责任。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不断加强,发展到现在,劳动者的严重故意才能构成雇主免责的要件。 我国的劳动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限定雇主免责的要件,但基于对劳动者权利的倾斜保护,笔者以为也应该对用人单位及雇主的免责条件进行严格限制。而《办法》中的6条内容规定不明确,存在着难界定、尺度难把握的问题。如果一概不认定为工伤,不利于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比如蓄意违章,蓄意与故意的尺度如何把握?在工作过程中明知是违反工作纪律的,仍然故意违章,这是否算蓄意违章?目前还缺乏对蓄意违章的权威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蓄意违章,一般是指职工凭主观臆断,故意制造事故以达到个人目的;或因违章行为发生事故,但不采取任何措施遏制事故,任其扩大;或经常违章作业屡教不改的。劳动者及其家人蒙受着巨大的不幸,因此要朝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倾斜。而且相对于受伤害的劳动者而言,单位取证要容易一些。但是,如果所有的举证责任都由单位一方承担,又会过度加重单位的责任,所以劳动者一方也应承担部分举证责任。在西方国家,没有独立的劳动法律部门,劳动法包含于民商法之内,而民商法一般都涉及平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也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劳动者虽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还无法也不可能达到与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同等的地位,因此不可能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承担所有的举证责任。简单地说,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劳动者的伤亡属于工伤,举证责任的分担就是“谁主张,谁举证”,用人单位主张不属于工伤,就要由用人单位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 三、工伤保险的待遇问题 (一)我国目前工伤保险待遇制度存在的缺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我国目前工伤保险的待遇构成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待遇标准和水平均偏低。现行的工伤伤残待遇和死亡待遇都是按本人标准工资计发的,基本上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标准。改革开放后职工收入提高了,工伤待遇标准与工资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再加上待遇没有正常的调整机制,伤残待遇及死亡抚恤就显得更低。伤残职工及死亡者遗属本来就属于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在此情况下,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1.待遇项目不完全,缺乏明确的、专门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规定。职工无论轻伤、重伤或死亡,只有医疗免费及勉强维持最低生活的待遇,死亡待遇和残疾待遇都过低;没有一次性抚恤待遇的制度,不能适当弥补职工及其家属突然遭受不幸所造成的损失;劳动者自身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工伤职工在心理上失衡,损失得不到适量的弥补,这是社会对具有不同风险等级的行业、企业的价值不予承认的表现。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中没有明确规定各项目随工资或物价水平的增长而变动,使工残职工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由于待遇长期不作调整,全残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2.现行制度中待遇水平未体现“伤残程度越重,补偿越优”的原则,没有在待遇水平方面形成合理的阶梯结构。医疗停止后的伤残待遇明显低于医疗期的水平,致使伤残职工拖延医疗期,不愿意办理退休手续。现行体制不能很好体现赔偿原则,达不到赔偿的目的,而且伤残退休人员与正常退休人员一样领取退休费,亦未体现“赔偿”的意义。 3.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并未提及职工致残后的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只规定残疾用具按普及型标准配给。职工既然残疾,就是无法恢复正常的状态了,也就是说残疾职工的后半生生活必须得依靠残疾用具,而残疾用具就象其它任何的用具一样,会折旧、损坏和丧失其原有的功能。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没有规定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也就说更替费用需要伤残的劳动者自己负担,笔者以为这对残疾的劳动者极不公平。残疾用具是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之一,劳动者致残后无收入来源,无力承担这一本不该由自己支付的费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改革工伤待遇制度,加入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按残疾用具一般的折旧年限,规定每几年发一次。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险如何推进消防工作发展 内容简介:保险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行业,消防与保险都是以危险为存在前提的,由于没能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改善极为缓慢。为缓解这一矛盾,本文提出征收消防税、开发新险种、真正行使防灾防损职能,扶植发展火灾保险公估人和相互联动等五个方面的设想,希望通过这些途径来实现保险推动消防工作发展。 关键词:保险、消防、防灾防损 危险与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保险与消防是现代社会预防和减少危险损害主要的社会化防灾机制,危险是保险与消防存在发展的前提,商业保险通过危险财务转移获取商业利润,消防通过危险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危险发生,都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可是当前社会消防安全环境的改善却远远滞后于保险业的发展步伐,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据统计,全国保费年收入1980年的64亿元到2002年入3053亿元,人均保费(保险密度)237.6元,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保险深度)为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78.3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从2000年的3373.9亿元,仅两年就达到了6494.1亿元。保险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获取得了最大的利润。 同样作为危险管理手段,保险与消防如何形成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特别是如何推动消防安全工作发展,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 一、国家应当征收消防税,为消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消防经费完全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预算拨款,政府负担很重,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消防队伍建设等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已成为不争的现实,缺少经费是根本原因之一。而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除了政府拨款外,都向保险企业和个人征收消防税,消防经费充足,社会消防安全保障程度很高。 作为朝阳产业,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按照现行税法,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了保险企业的各种优惠,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大税种,同时征收城市维护税、印花税等小税种,并不征收消防税。“洋保险”即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可以预见:“洋保险”不但会抢占保险市场份额,还将获得高额利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按照目前的财政税收政策,这些利润很大程度上是在消防等部门危险控制管理下取得的,实质上是“洋保险”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经营风险获得的,这种结果对国家、对内资保险企业都是不公平的,对整天忙于防火灭火,时刻与危险战斗的消防部门来说,更是无法接受的。 我国应当调整税收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向商业保险企业征收消防税,税收收入专门用于补充消防经费。方法之一可以根据保险企业固定资产增长迅猛的实际,将消防税作为固定资产税种之一,加以征收。办法之二是改革目前国家实行的33%的单一企业所得税率,进一步细化所得税率,统一中外保险企业税率,征收保险企业所得税,其中包含消防税或者消防附加税。方法之三是对火灾保险险种收入征收消防税(属于营业税税种),适用单独的税率。通过上述办法,完全能够逐步解决国家消防经费的困窘。 二、商业保险企业要进行产品创新,实现保险产品保障无缝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产品创新是推进、培育和繁荣保险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保险产品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这个核心,针对消防工作的重点,开发新的火灾险种。 我国目前举办的财产保险是传统的火灾保险及其附加险组成的综合保险,把火灾及火灾以外的风险直接列入保险基本责任范围。也可以考虑设立单独的火灾保险险种,将火灾以外的机器损坏险、营业中断险、第三者责任险、水渍险等危险列为火灾保险的附加险,保险责任虽然相差无多,但在险种经营上会更灵活,投保人可针对自己需要选择保险产品。 在西方国家公众责任险已经成为企业、个人乃至政府部门都不可缺少的危险保障工具和各国保险企业的主要业务种类,很多国家对责任保险推行强制保险制度,如:汽车责任保险。但在我国,公众责任险特别是场所公众责任险发展缓慢,很多公众聚集场所消防条件简陋,所有者或者经营管理者不投保或者不愿投保,一旦发生火灾,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往往无力赔偿,受害人权益得不到保护,不但影响社会稳定,也大大加重政府灾害救济的负担。近几年来发生的新疆克拉玛依友谊宫、河南天堂歌舞厅、焦作上,北京蓝极速网吧等特大火灾事故,足以为戒。 为减少火灾的危害,国家要鼓励境内外投资者成立专门的火灾保险公司,专门经营火灾保险、公众责任险等保险业务。应当开发新的场所责任险种,如:公众聚集场所火灾责任险、娱乐活动火灾公众责任险、展览会火灾公众责任险等险种。同时,针对公众聚集场所伤亡大、赔偿难、变动频繁等特点,在公众聚集场所火灾责任保险实行强制保险,根据《保险法》第十一条二款,建议在修改《消防法》时明文规定。 三、商业保险企业要充分发挥防灾防损的职能 在《保险法》和《财产保险合同》都有防灾防损的规定,不仅是保险的职能,也是保险企业的产品。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防灾防损职能在保险中体现得越来越突出,以至于国外许多企业购买保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从保险公司获得有关灾害事故的专业指导。 政府和消防部门提供的是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而保险企业作为营利性机构,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和消防部门,必须认真开展防灾防损工作,防灾防损做得好,其利润就会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入世后,“洋保险”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击不可低估,保险企业不具备与洋保险拚费率的实力,这必然迫使我国的保险业注重完善和充分发挥保险的防灾功能,才能与国外的保险公司竞争,也有利于全社会进一步树立预防为主的消防安全观念。 但是,近几年,一些保险企业不认真开展防灾防损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例如:不考虑企业消防安全状况,只要交钱就承保;防灾费用于消防装备和宣传方面投资逐年减少,甚至有的地方不投入的现象时常出现。保险企业要克服“重保费、轻消防”错误观念,主动开展防灾防损工作,重点要积极开展做好以下几项: 首先,要积极参加社会消防工作,加强与消防部门的联系。主动参加或者组织各类消防宣传活动,将防灾防损费用真正用于消防,补助消防安全教育、投资消防装备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资助防火科技研究。 其次,要认真进行防灾检查,参与抢险救援。对被保险人要经常进行防灾防损检查,不断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减少不安全隐患提高被保险人和投保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帮助其克服“重保险、轻消防”错误观念;在火灾事故发生时,要与消防部门一起组织抢救财产,提高便利,防止灾害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三,要将防灾防损真正贯穿于整个保险经营活动。在保险条款的设计上,要明确被保险人的防灾防损义务;在保险费率的拟定上,根据保险标的消防安全状况,实行区别对待、浮动费率;承保前要对保险标的进行全面的消防安全检查。 四、保险监管和消防部门要共同扶植发展保险公估人。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估人作为保险辅助服务机构,将越来越发挥很大作用,从保险业健康发展出发,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火灾保险公估人的发展。在消防工作改革过程中,消防部门也可以委托火灾保险公估人实施火灾原因调查、损失统计、计算等工作。火灾保险公估人也可受保险企业委托保险标的消防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火灾理赔,参与保险企业的防灾防损工作。 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的损失管理服务公司(INALossControlServices,Inc.)的主要业务就是提供包括火灾在内的危险管理咨询,依据自身在危险控制方面的专业优势,对企业做出深入的调查,估测存在的潜在危险,提出评价和改进意见,或者设计新的方案。美国还有一家名为FM(FactoryMutual)的防灾科研咨询机构,拥有2000多名技术和科研人员,拥有全球最大的火灾试验馆和设备齐全的检测中心,用来为美国三大工业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只有通过FM的标准,才可在三大保险公司投保,享受低费率、高赔付的好处。目前,随着通用、摩托罗拉等大公司来华建厂,FM的业务已经延伸到中国。这种立足于主动预防灾害事故的保险机制,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五、相互联动、信息共享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对参加投保的企业,保险企业要建立资料库,并与消防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消防部门在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投保企业存在火灾隐患,要及时通知保险企业。保险企业在防灾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因素,也要及时报告消防部门。消防部门通过行政执法,保险企业通过合同约束、费率调整等手段,共同督促企业整改隐患,从而达到减少火灾危害的目的。 消防部门要改革目前火灾损失计算和统计方法,制定科学、准确的火灾损失计算标准,既方便当事人主张财产权利,又便于开展保险企业理赔。同时,要将火灾情况与保险企业共享,便于保险企业对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损失进行分析、研究,科学计算保险费率,减少保险企业经营风险。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险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非理性人寿保险行为 保险是一项风险转移的商业活动。由于风险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理性的人们应该厌恶风险[1],需要丰富多彩的保险产品规避风险。这正是保险公司存在的理由。 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是心理学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面对风险决策,人们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保险公司如何面对客户非理性——甘冒风险拒绝保险的行为呢? 一.人的非理性拒绝保险 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1000,1),B是50%可能性赢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2000,0.5)。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超过80%的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元(-1000,1),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2000,0.5)。结果,超过70%的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2000元,那么肯定赢1000元,也就是从赢来的2000元钱中肯定损失1000元;50%赢2000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50%的可能性损失2000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 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喜欢躲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却又倾向于冒险了。这是卡尼曼[2](Kahneman)与特沃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论”[3]的重要观点。理性使我们规避风险,非理性又让我们有风险偏好。 在人寿保险行为中人们有同样的非理性行为。纯粹保障型产品没有储蓄型产品受欢迎。保险是一种损失性风险,这是由保险基本原理——损失补偿——决定的。用“前景理论”的实验描述人寿保险就是两种选择保险A有50%[4]可能死亡损失生命和1000元(保费)获得2000元(保险金),50%生存但损失1000元(保费),不保险B有50%可能死亡损失生命,50%生存而没有损失。如果把保险金当成对生命损失的补偿,那么A是(-1000,1),B是(-2000,0.5)。大部分人选择不保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所以人们的非理性拒绝保险——风险规避——而寻求风险。 二.非理性人寿保险产品 显然,保险公司不会有上述的损失概率达到50%的产品。保险人经营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一般不高。这是保险产品的经济可行性要求。理性上讲,保险的目的是风险转移与损失分担。只有纯保障性产品才是被保险人最理性的保险选择。由于人们面对损失的非理性,纯保障性保险产品往往不被市场接受。人寿保险市场主要是具有储蓄[5]功能的产品。长期死亡险和短期意外险占总保费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加上健康险也不到五分之一。 2002年全国人身保险保费2275亿,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79亿,健康险保费122亿,寿险保费2074亿[6]。占人身险保费91%以上的寿险保费中属于纯保障责任的保费不到10%。大量的还本性的两全险和养老金险,客户可以反还保费同时又得到了保险保障。其实是用客户保费的利息充当了保险保障的保费。这种利息收入对客户不敏感。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钱就是钱。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拣来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这证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另一个方面: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同样的,保险客户对所交保费与保费的利息建立了不同的帐户,保费是自己付出的而利息是获得的“意外”之财。显然,保险客户更看重保费。 这种保险市场的选择正好映证了“前景理论”的结论。面对客户的非理性选择,保险人要有针对性的非理性产品。 三.非理性寿险营销 面对人们的非理性决策,在寿险营销中必须抓住客户心理,理性地进行非理性营销。 1让计划书看起来很美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7]。 来看一个奚教授于1998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评点: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 在为客户设计保险计划时,可以附加风险很低的保障责任。客户花相对主险保费很少钱获得很高保障(保额)。这让客户看起来很美的计划书必容易让客户满意。 2突出客户获得“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在寿险营销中通过适当的话术突出客户获得的快乐,弱化损失的痛苦。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萨勒曾提出的问题: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低于美国年均车祸的死亡率)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那么现在请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如果说现在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 健康险中有一种住院津贴的责任,相对补偿性的医疗报销责任,住院津贴是很受欢迎的产品[8]。被保人觉得报销性责任没有给他带来额外“收获”,而津贴却有“收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再来看一个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著名实验:假定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罕见疾病的爆发做准备,预计这种疾病会使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显然,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A方案。 现在来看另外一种描述,有两种方案,A方案会使400人死亡,而B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选择方案B。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人等于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于1/3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表述方式上将得与失参照点平移以“获得”为中心。例如损失20元保费,获得200020元保额(保额加反还保费[9]),表述成(净)获得200000元。 3改变客户的参照系 不过,损失和获得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参照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比如有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万,50%的可能盈利100万。这时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标定得比较低,比方说是100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万,而B则是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盈利200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大多不愿冒风险,倾向于选择方案A;而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300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万,而B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少赚200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是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冒冒风险说不定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选择有风险的投资方案B。可见,老板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在制订保险计划时,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参照系。一种是将保费损失隐含必要消费中或相对必要消费不明显。例如,航空意外险保费相对机票价格不是损失。同样,可以有列车旅客意外险、汽车旅客意外险等,只要保费不超过车票价格的5%,人们是不敏感的。另一种是提高客户对现有生活的优越感,进而产生保持这种生活持久下去的愿望,从而厌恶风险增加保险需求。 4帮助客户完美 再来看一个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实验。比方说现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你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多少钱呢?结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这里显示了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完整性”本身是一种美。一套餐具件数再多,破了几个就不美了。如果客户已经买保险了或是老客户,我们可以指出他保险计划存在“缺陷”,需要新的保险保障来完善。象补充医疗是对社保医疗的完善,补充养老是对社保养老的完善。人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保障。“完整性”是我们拓展保险市场的金钥匙。 5调整客户“心理帐户” 人们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同样,也为不同的消费建立“心理帐户”。有些消费帐户预算总是会比较充裕而稳定,有些帐户波动性大而成为临时和备用帐户。如果说服客户动用临时帐户进行保险计划相对比较容易。在客户收入帐户与消费帐户之间有些关系紧密几乎是同一个帐户,有些比较随意,有一个分配过程。往往固定收入用于固定消费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有盈余时才分配到非固定消费和投资帐户。 我们不要将保险计划固定到消费帐户。针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让投资帐户贫乏的客户把保险列入消费帐户,让投资帐户充足的客户把保险列入投资帐户。有些收入帐户的“意外”收入需要时间分配到消费和投资帐户。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客户参与保险计划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小数法则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往往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概率论中贝叶斯定理的大数法则告诉我们,一个理性推断行为不仅会使用大样本的所有信息,也会利用所有的先验信息。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只是重视了条件概率,而忽视了先验概率。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提出了他们称之为“小数法则”的许多例子,即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已知的少数例子来作推测。我们都知道,概率论中存在“大数定理”,指的是当分析样本接近于总体时,样本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概率。而“小数法则偏差”是指人们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人们在根据现有信息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似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与“样本无关”。例如,投掷6次硬币如果出现4次正面2次背面,人们会将这个结果“推论”到投掷1000次的情况,因而高估出现正面的概率。这也说明人们往往会过于简单地将对不确定事件条件下的判断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础上。中国有句古话,“亡羊补牢”。如果发现邻居被人偷盗,会加强自己家的防盗系统,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网等。其实,从社会总体上看,入屋盗窃发生的概率与邻居家被盗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往往从身边发生的小数有时是偶然事件去推理,判断。这正是与大数法则相对的小数法则。如果保险人从大数法则出发判断损失概率是理性的,那么个人从个别事件推理出的损失风险是非理性的。 保险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用专题节目、专栏[10]形式广泛报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灾难事件,加深读者对各种危险的印象,触发客户非理性联想,提高公众投保意识。 7悲剧的感染力 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户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但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户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万美元。 90%的破坏性产生的悲剧色彩给人们以震撼。这正是航空意外险在没有推销的情况下购买比例超过80%的原因之一。因为航空事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加深了人们对航空事故印象,提高了对航空危险的厌恶程度。同样的原因,保险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报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灾难事件时,要选择更惨烈、悲剧色彩更浓的事件进行更深入的跟踪报道。 四.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们最终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金钱。这是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人们在追求金钱时,往往异化了。金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根究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我们不能一味地用金钱来衡量客户的得失。安全感的满足、爱心与责任心的体现、时尚的追求等是一份保险计划给人们心理上幸福感。所以在引导客户的享受保险的诸多幸福与快乐前提是保险的交费计划要确实可行,不至于成为生活的负担。只有这样客户才能体验纯粹的幸福与满足。 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保险人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使客户产生归属感。 五.结语 大多数人的行为作为个体不是非理性的,人们不会断然地去冒险、也不会不加考虑地去买保险。我们总是会遵循某种可以使我们有预见地或系统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只不过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绝对的理性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占有足够信息,二是具有完备逻辑。这两个条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无法真正满足,何况在比较紧急时还有一个时效性问题,即运用逻辑尽可能快。所以人们非理性是绝对的。保险产品的特点和人们需求隐性化决定了人们非理性地拒绝保险。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要针对人们的非理性进行产品设计和保险营销。
质量管理学论文: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刍议 一、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直接实施者,若是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实施下去;而同样,作为接受者,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接受方式,不想再去接受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较重要,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并积极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以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一,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第二,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三,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里会涉及许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而仅靠书面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和课下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 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质量管理这门课上,要在完成本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质量管理这一学科,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理念:首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要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如质量相关理念,西格玛等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应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那些质量管理软件和工具,最终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的;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工厂和企业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和学生协同配合 由于质量管理学课程针对的是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一些想尽快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和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已经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和学习了,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考虑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间达成共识,既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们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具体考虑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在转变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1)主讲教师和助教配合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各方面变得比较成熟,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小学和中学那样亲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很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们只在课堂上才能见面,课下接触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有必要设置助教职位,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发挥作用。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助教可以由对质量管理课程比较熟悉的在校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讲教师负责课堂的讨论,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既减轻了主讲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够加深同学生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TRIZ的教学方法。TRIZ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前苏联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剖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技术进化的规律与模式,总结出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概括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建立了TRIZ体系。TRIZ思想方法有助于从长远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由于不同质量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和章节安排都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讲解,这就要根据TRIZ分割原理,按知识点重要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重新分割组合为不同部分,再以重点讲授、案例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40条发明原理不仅可以指导工程及产品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的决策过程,对于非常规出现的创新性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思路。同时,可以将物质-场模型运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有效地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实现质量管理创新。[3]将TRIZ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教学中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于那种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性比较强而讲解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非常有效。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适用性,即对学科的适用性、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用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就以质量管理学来说,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O9000体系章节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教材中的ISO9000相关内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对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里面只是单纯的规定条款,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们很难真正的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案例跟自己有关就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依托精品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政策,是教学资源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项目。自200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至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包含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和学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4]随着我国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增加、涵盖的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展及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作业也不限于传统的课程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精品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以质量管理课程的精品课程来说,它能够及时做到课程与学术前沿和管理实践的结合,满足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精品课程中的电子教案和习题自测和相关案例等网络资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 三、结语 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理念,再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应用新手段和新方法,以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声音,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才能够有更好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不管如何创新方法,都要以学生为导向,以学生为本,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曹馨升 赵春艳 张惠琴 张薷予 单位: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质量管理学论文:学院质量管理学发展性评估 摘要: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传统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性评价则立足于过程方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视角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逐步达到质量管理学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质量所做的价值判断。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即使决策无误,依然无法挽回已然形成的资源浪费。课堂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成细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大学的特点又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独立和松散,重教轻学的思想使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诊断,还是对大学生涯个人发展的评判。如果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运用过程方法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放在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优势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就能有效降低过程的无效性和资源的浪费。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当代学生,无论所学专业背景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质量管理学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运用质量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获得何种身份,都是质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都需要拥有面对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完全受制于教学情境、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完美方法可以畅通无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希望通过评价了解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以及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1]。依据相关问题诊断结果得到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课程后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2]。 (三)突出评价的过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突击复习达到考核目标。而质量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是由日常教学活动串接而成,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运用过程方法识别、测量、改进,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条件所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则更为明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但由于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班级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文化课挂科较多,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呈现出自卑感重,受挫能力差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需重点关注,通过挖掘其发展潜力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在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是教师和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二、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课堂永远是教学理念实施的主阵地[3]。要想站稳教室的三尺阵地,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更要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环节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控制时间资源,记录学生发展变化,以实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诊断和改进功能。 (一)授课对象的信息收集及时向教学干事、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上课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科背景、学习态度、班级学风等信息。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文科学生擅长于发散思维,理科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大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前期先行课程没有开设,问题讨论中缺乏理论支撑,思考较为片面。大三学生理论基础宽泛,知识迁移较快,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但是学习纪律性较差。因此,在授课之初,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评价目标和指标的确立质量管理学课堂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其核心思想都是创造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更应该通过项目小组团队的合作,通过问题讨论、辩论,在同学之间形成多边互动,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现其过程特点,评价的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实现。质量管理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过程评价的诊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日常化,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前期的评价中由于不涉及考试的问题,可以按照实际评分再化为百分制进行。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为教师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素材。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诊断功能,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质量专业软件Minitab做过程控制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根据过程综合评价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做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如图1所示。由控制图发现,3号学生成绩异常,与相邻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该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旷课、不参与小组活动所致,与班主任及其本人沟通,对其提出忠恳的意见帮助该学生回归课堂。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建立教学过程档案袋,将各项活动得失、学生的提高与发展记录在案,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改进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改进遵循PDCA原则。尤其是课程授课之初,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方法的接受和熟悉过程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独立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惯性成为探索性学习的障碍,网络的便捷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帮凶。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实际相关的问题,结果答案的雷同率高达48%。以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受到欢迎,但是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沉默的倾听者,双向的互动往往会遭遇冷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其严重。小组活动中发言者不是滔滔不绝占用时间,就是语言单调匆匆结束。因此在教学改进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惯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资源,贯彻过程评价准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强调规则,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如提前发放课程资料,布置小组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环节,请学生发表观点,互相提问答疑,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改变学生读死书形成的高分低能,以及突破及格红线的“突击手”现象。在整个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视线关注于学生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郭志清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质量管理学论文:抓好教学质量管理学年总结 如果说企业管理出效益,那么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评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的管理策略是:常规教学经常抓,创新性教学重点抓,学科整体推进全面抓。划学年,分兵把守,责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学科,学年初确定教学质量目标,明确各年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质量检测既看单科合格率,又看全科合格率。既横比看自己所在同学年同学科位置,又纵比看自己的提高幅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过程管理与评价,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制定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组织教师讲三课和研讨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抓备课。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备课组要集体讨论,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情景的创设、备问题的提出时机、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学法指导、备板书设计。 第二,抓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如力和场的关系。教师可比作磁场源,学生是磁场中的物体,要被场源磁化,就要调整场源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即调整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使主导和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产生强力作用。这股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爱学、会学。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的内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怎么有效就怎么上。比如,在教学语文《过零丁洋》,让学生想象意境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另一位教师未使用课件,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全词的理解,以画配诗。第三位教师既未让学生描述,也没让学生配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将其改写成白话文。这三种教法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我们更青睐于后者,因为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想象时空。但有几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每周安排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3)凡检查性听课,均要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 我们的评价方法是: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来进行设计,在每一阶段中都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加以检测,构成“三阶段、四个板块”的评价模式。 (一)、准备阶段(15分,前1、2项3分,3—6项各3分。) 准备阶段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可以说是教- 师隐性的一些工作。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由教学领导和教学同行来评价,通过听、看、查三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这一阶段四个板块所呈现的主要评价内容是: 1、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 2、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3、教学器材和电化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学需要。 4、学生是不是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准备。 5、学生是不是准备好相关学习辅导材料。 6、教师教学设计和预期目标是否合理。 (二)、实施阶段(共70分,每项4分) 实施阶段评价的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水平和质量。这一阶段的评价是教学相关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共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教师与学生能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2、学生能否聆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3、学生能否争先回答问题。 4、学生是否与教师能进行丰富对话。 5、学生能否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6、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提问技能。 7、教师能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 8、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9、能否把学生引向学习深处。 0、教学器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11,学生能否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12、学生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13、教师在课堂营造的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14、教师能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15、师生是否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三)、效果阶段(15分,每项3分。) 效果阶段评价主要是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是否掌握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2、教师能否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措施。 3、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4、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 5、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有价值。 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通过访谈、阅读(包括教案)材料来进行。在这一阶段我们是由教学领导进行检测评价,对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反馈形式进行。 实施阶段的评价。我们是所有的评价者(包括领导和教师)到课堂上进行实地听课、观课,按实施阶段的评价内容分到评价表,进行量化评价。 效果阶段的评价,我们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有的是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试或笔试,有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也有的是通过同行们的评课进行评价。 三个阶段的评价,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对前或后一阶段相互照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铺垫,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印证。同时也要看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是不是有利于后一阶段的展开,后一阶段是不是按前一阶段继续实行。为体现三个阶段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多样方法,并充分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管理评价上收到了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效果。 第三,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个农民家庭,关心每个农民子女。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采取了“六优先”包教保学措施:一是座位优先,让他们远离被爱遗忘的角落,坐在便于教师指导的前排;二是提问优先,便于教师及时反馈,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作业批改优先,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补课;四是有了成绩鼓励优先,以保护其微弱的自信心;五是帮助解决困难优先,以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家访优先,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他们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是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所必须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困生队伍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实践证明,只要学困生不掉队,普九控流也会减少很大的压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四,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以发展为主旨,以痕迹为依据,做到有目标、有检查、有反思、有整改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进行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教案、作业批改);三座谈(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四总结(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第五,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不允许将未经筛选的现成习题布置给学生,造成学生重复劳动,加重负担。在作业的质的方面,我们提出巩固与求新结合、单一与综合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由于我们对学生的作业严格控制使得教师必须精选作业题,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第六,做好质量分析。对于学校组织的测试,我们决不把它仅仅视为对教和学的结果的简单小结,而是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抓好教与学质量的实在有用的分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依据有关数据,召开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生的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不只是单看分数,看“三率”,而是从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诸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分层指导和补救的措施。 正是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评价,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 质量管理学论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4个方面入手,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改革;内容;实践;方法;考核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不仅要讲授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更要结合食品安全案例开展教学,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河西学院自升为本科院校以来,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一句空话,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关键。因此,为更好地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适应食品行业发展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最新版本的《食品|量管理学》为2013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就目前的教学需求而言部分重要内容已经稍显滞后。其中涉及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2011年颁布施行的食品法律法规,而2015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修订并通过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导致所有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中的该部分内容均显滞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除细化了原有的部分内容,还重新定位了食品安全的监管视域。食品监管模式、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完善,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食品法律发展的历程,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将新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定期浏览食品、食品质量、质量管理相关网站和论坛,查阅最新相关期刊文献,适时掌握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深化,优化教学质量。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课程内容较多。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尽可能精炼,重点难点突出,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将教学重点放在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法规标准、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具、食品质量检验及GMP、SSOP、HACCP、ISO22000系列标准的应用以及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上。教学内容便于因材施教,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2 加强实践教学 2.1 参观实习 在系统地完成食品质量管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后,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工厂。通过工厂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让学生熟悉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了解食品安全隐患的来源,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也可在系统学习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机械设备和食品质量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后进行参观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针对企业某一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质量安全分析,总结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2 调查调研 可以利用假期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根据地区特点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及调研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从而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责任感和食品人的使命感,使学生自觉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 2.3 课程设计 目前,部分高校将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理论教学后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加工产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计,选题越具体则设计越具有针对性,设计报告也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1]。河西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还未设置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但有部分学生将该课程设计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应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最好是在参观实习或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在课程设计中,避免选题大而空、选题雷同,同时避免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2]。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网络教学 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上抽象的理论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课时一再压缩的情况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效果。同时也便于不断更新食品质量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新型课堂。将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在线调查问卷,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快速调查,其数据统计直接使用网络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也为调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将信息技术植入课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高校教学APP的不断开发,手机教学APP逐渐被用于课堂教学,下载一个云班课APP,教师就可以通过其管理班内每一个学生。通过手机可以进行课堂签到、提问、提交作业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还可以通过云班课的互动功能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进行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等。这种新颖的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比较适合现在的大学生,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 3.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学授课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践经验。选择案例时,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案例[4-5]。 例如,在第八章食品质量控制的讲授中,在讲解如何利用食品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识别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时,以某糕点生产企业的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质量问题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再结合实际生产分析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在讲到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时引入“立顿速溶茶氟中毒事件”和“啤酒甲醛事件”,通过该案例分析对比不同国家在同类产品上的不同质量标准与规范,进而深入分析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并从食品质量标准与规范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启发并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维持专业课堂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 丰富考核形式 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考核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作业、出勤、期末考试以外,平时的表现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对教师布置的话题、案例、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均被视为平时表现,并直接影响最终评分。另外,适当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不断应用,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质量管理学论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及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现象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发,阐述了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的要求,通过采用课后调查的方式,分析保健食品标签以及保健食品特有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对《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以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健食品标签;“蓝帽子”;《食品安全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提高食品与营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十分重要,该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课程安排学生针对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规范以及市场流通过程中保健食品标签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展开调查,以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维持温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许多保健食品应运而生。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很多效用的保健食品,然而即使是具有相同效用的保健食品也有不同的品牌供消费者挑选,令人眼花缭乱。因此,针对保健食品的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保健食品标签及保健食品标志使用规范性调查,使学生深入理解保健食品的含义以及保健食品的申报流程。同时,针对保健食品标签不规范以及保健食品标志缺失的现象,引起学生对保健食品审批流程及市场监管制度的重视。 对于保健食品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针对其定义,保健食品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缓解视疲劳、改善皮肤水分、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生长发育、抗氧化、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改善记忆、促进消化、清咽、通便、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27类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27种功能以外,保健食品将营养素类也纳入了其管理范围,统称为营养素补充剂(以矿物质、维生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为目的(2003年5月1日《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 一、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 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详细解读了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2015年4月24日修订,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划归为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从注册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监督、广告管理以及违法处罚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保健食品管理上有不少突破性的举措。例如,设立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针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其中针对于保健食品管理作出了较大调整。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保健食品的申报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种双轨体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执行的单一产品注册制度。正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标注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年号】××××号”,或“卫食健字【年号】××××号”。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国)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面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数保健食品一般都符合相关条例依法进行注册并备案,同时在其商品上都贴附了“蓝帽子”标志,并标注了详细的信息,可见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较为规范。 然而,2015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据了解,保健食品行政审批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原则上应予以取消。因此,保健食品要取消注册审批的传闻在业内流传开来,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称为业内热门话题。一直以来,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监管制度不合理,其中审批制首当其冲。但是,当面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或取消”的消息时,业界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利大于弊,而有些人则担心此举会使得市场更加混乱,而截至目前为止,相关部门是否取消审批,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二、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调查 既然我国并没有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制,因此,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W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的使用规范性展开了调查。针对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保健食品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一举措,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国产保健食品”,搜索到15866条注册审批记录,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记录中的产品并非都标有“蓝帽子”标志。例如,味全活性乳酸菌饮品(国食健字G20150042)、大寨牌核桃露(国食健字G20040923)、碧悠牌达能酸牛奶(国食健字G20060258)、静心口服液(卫食健字(2002)第0489号)、力度伸维生素C泡腾片(国药准字H20056946)、露露杏仁露(卫食健字(1997)第258号)、益力多牌乳酸菌乳饮料(国食健字G20041493)等,这些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保健食品均有注册备案,不仅标注了产品成分、功效、针对人群以及使用方法和用量等内容,还标注了相应的批准文号。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在调查中能够查找到的极少一部分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的产品,可见这种标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对于营养专业的学生,这类问题查找起来尚较为困难,公众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可见,普及保健食品专业知识对监督、规范管理保健食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以及保健食品的生产实行审批制度,对市售的保健食品实行标志管理,即大家熟悉的“蓝帽子”。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蓝帽子”,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评审五个阶段。既然申请审批保健食品如此烦琐复杂,为何已经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却选择隐藏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呢?就是因为保健食品作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上应注明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和用量,因此有些品牌选择将保健食品的标志隐藏,同时不标明其适用人群、使用方法及用量,掺杂在普通食品中销售。 保健食品进入法制化管理以来,我国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进行管理探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也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相信会对我国保健食品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保健食品使用其专用标志“蓝帽子”,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三、使用分组调查法进行教学的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调查检索等方式对保健食品标签和保健食品专用标识“蓝帽子”进行调查分析,使得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了保健食品的定义。通过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使其直观了解保健食品标签内容,同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保健食品标签各项内容的含义以及市场保健食品标签标志不规范的原因。引起学生对市场保健食品监管混乱现象的重视,从而促进保健食品未来向着监督有序、管理有力、政策规范的方向发展。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工程管理学加强土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建筑项目当中的土木工程质量对于建筑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土木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中质量的控制措施,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监管;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城市规模扩建以及老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土木工程建设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类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注人了活力,同时还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实践经验。但从大量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来看,很多建筑企业在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意识不到位等,使得土木工程质量出现严重的缺陷,社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质量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直接隐患。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监管部门以及工程施工企业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从强化自身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来提升土木工程建设的水平,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土木工程不同于工厂生产,工厂生产有固定的厂房和车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一次性和复杂性特点。建筑土木工程在施工中不可能拥有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应用的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很多的偶然性因素都影响着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是露天工地,受地质、气候条件影响非常大,施工周期也会由于其他原因被拉长,各工种间交叉及穿插作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各种工序的交接及中间产品等非常繁杂。若不对隐蔽工程及时进行检查,只依靠事后的观察和调整,无法进行有效判断,从而难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以上种种因素对工程质量都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体现就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部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工程建筑整体发挥其基本效能具有直接的制约性影响,并且对工程建筑内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建设已经屡见不鲜,市政建设中对于土木工程施工队伍的资质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术缺陷,甚至一些不具备土木工程施工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违规施工,使建筑质量远远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还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控制施工成本,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使用劣质低价的材料,使得建筑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参与施工的工程师、项目监理、技术员等必须具备专业化的施工资质,然而我国在进行全方位大规模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施工监理人员的缺失,具有专业化的施工监理人员“供不应求”,一些小监理公司通过挂靠大型施工企业,在不具备独立工程监理资质的条件下参与工程现场的施工监理,一些监理人员工程施工技能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无法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对工程质量做到全方位监管,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却无法及时得到解决,监理市场秩序混乱,无法对土木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 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科学建议 (一)建立健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土木工程建设需要从工程效能的提升方面来提升工程质量的基本管理要求,理论上对于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降低工程成本投人,采用多元化工程管理方法,完善工期衔接等方面。因此,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必须在项目施工之前充分做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从制度方面约束土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应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方针政策,实施可行性分析,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将质量体系作为施工全过程的内部行为准则,并予以坚决贯彻落实。 (二)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环境的具体建设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应当重视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土木工程施工对于施工区域附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当培养科学合理的施工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防治一是外部环境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着其中包括天气因素、季节因素、交通因素等情况对于土木工程施工条件造成的影响,切实做好“因地制宜”的特殊环境防范措施,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特殊情况应急预案的实施。 四、结论 总之,土木工程的管理同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复杂而有实际效用的工作,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且,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久发展的有力手段。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多项完善的措施综合运用,产生合力。思想上的重视、管理与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 摘 要: 本文针对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分析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质量管理 教研结合 启发式教学 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质量管理理论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高校里,一般管理类、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类的专业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对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质量管理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理论,并具有解决企业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1]。但目前大多高校仍偏重质量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学生解决质量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弱,与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质量管理课程势必面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和挑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教研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启发式教学的思路指导质量管理学的教学,将科研项目渗入质量管理学实践,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1.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要清晰地了解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而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1.1.1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质量管理学涉及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2]。 1.1.2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重要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很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仅靠书面的理论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后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1.3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顾客需求的复杂多变,现代质量管理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质量管理理论不断更新,例如ISO9001:2015就较ISO9001:2008有重大改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又要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 1.2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 现在某些高校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学,并将质量管理学作为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渴求也极大地推动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建设,但是高校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企业、社会的需求仍有不小的距离。 1.2.1课程内容设置较零散,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各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将各部分内容独立地介绍,学生只是掌握了某些知识点,但实际的质量问题往往要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才能解决,因此学生不懂得如何将各知识点串接起来运用,应用能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 1.2.2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学办法为主,实践环节较少。 教材难懂且枯燥,教育模式上注重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较少,课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后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轻视实践环节,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教学过程实践性强,这增加了课程的教学难度,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对质量管理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育原则的精辟概括。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3]。 2.1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在第一节课有必要给大家介绍学科、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近几年以为中心的党中央对质量的关注尤为重要。例如2014年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理在2014年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升经济质量效益上,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2011年―2020年的质量发展纲要更是提出质量是立国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在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后,列举美国宝洁、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宝马汽车等百年企业,指出支撑品牌的内在基础管理手段其实就是内在产品质量的卓越加上全球化战略。加深对质量时代背景的理解后,接着学习前人的质量管理理论,有必要重点介绍日本是如何由一个制造劣质低档产品的国家转变为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这当然与他们质量观及质量理论的应用密不可分。通过对质量管理的背景和前人质量理论的了解,不仅让学生看到质量管理的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让他们树立质量强国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质量管理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2课中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重在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可以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随着近几年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的很大反响,这给质量管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在备课期间,我们需要准备大量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案例,并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既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09000体系章节,如果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IS09000相关内容,里面大多是单纯的规定条款,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很难真正地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或是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2.3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实践教学。 要真正掌握质量管理知识,只学习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我们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中提炼整理出一批创新性实验,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实际。将科研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教研结合模式主要选择自愿、优秀的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给学生提供实验室条件和设备,定期进行课题交流,给本科生解决课题研究与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拓展本科生的创造性研究思路,给他们有实现创新想法的实际落脚点,真正实现“教研结合”模式的开发与运用。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教研结合的模式,以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为试点,同时辐射其他专业,要求本科生进科研团队,旨在充分发挥学院的科研优势,以科研带学风,以科研促创新。科研团队共分成分析化学组、模式识别组、质量管理组、信息系统组、管理模型组等小组,分别由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小组负责人。学生通过听取系列讲座、考核和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每个月各小组分别安排一名本科生汇报科研进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科研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科研团队了解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兴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教学。经过一年的科研锻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对科研有了全面认识,不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而且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一年的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不仅获得了生动的教学题材和案例,将科研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并进。 3.结语 对于老师来说,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可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科研与教研活动中的亲身实践,积累自身创新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成果会给教师带来创新的火花,给教师的研究以启迪和帮助,更好地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素质。 质量管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基于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提出案例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实施步骤, 总结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并指出案例讨论式教学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提高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案例讨论式 教学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 实践 质量管理的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60 年代,是由朱兰博士、克劳斯比及美国通用电气总裁费根堡姆由等人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1]。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质量管理在食品科学专业的应用,该课程知识含量大,涉及面非常广,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因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对于纯理论课程的精神集中程度较短,容易倦怠和抵触,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传统教授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较少,积极性下降,且机械记忆也不利于深度理解,致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的学习只知其原则而不知如何运用。笔者在过去两届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尝试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相关热点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度认识,这样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案例讨论形式,也促进了师生互动。 1.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2],是指教师根据大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和组织一个相对应的案例,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通过对学的行启发和指导,学生可以进行独立且积极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以讨论的形式在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各小组绕某个中心问题或者理论观点叙述小组的认知过程,在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相应理论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这种针对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分析理论成因,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显著增高。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合适的案例和学生的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而教师资料提供者及辅助引导者。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论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恰当的营造讨论环境,让学生学会在意见不同情况下学会分析,激发学生建构知识。 2.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 2.1案例的设置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课程重点难点创设合适的讨论题材,或者在互联网上摘取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热点案例。可以先根据官方评论或专家评论分析案例的侧重,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提出讨论题目,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事先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案例视频或者新闻报道等,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思考这些材料的深层内容。案例的提出是讨论教学法的核心,这个案例紧密要结合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好的案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2积极主动的讨论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课程讨论环节的重点,这要求老师要提前安排相关知识的预习,让学生多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对讨论的案例和知识点充分理解,这样才能在讨论环节中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讨论案例的设置不能过于狭窄,同时也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有的班级班风比较活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快就被带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但是有的班级班风比较肃静,没有活跃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课堂中参与讨论。最终的目的是尽量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 2.3激发讨论热情 案例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于新观点和新思路可以让学生及时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找到支持证据。同时教师要变换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允许质疑和反对,如果能找到质疑和反对的理论支持则更加能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2.4讨论要及时总结 激烈的讨论能带来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无限制的讨论下去,因此每一个小案例讨论到恰当的时候都要及时总结。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讨论案例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作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在此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3.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为了让纯理论课程不再枯燥乏味,笔者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运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讲授课堂中穿插案例讨论,不但创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大大得到提升。在实际案例处理中, 学生以食品质量管理某一方的角度, 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个小案例:客人在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面做好上桌后,客人发现根本没有牛肉。就问服务员“喂,牛肉面里面怎么没有牛肉啊?”服务回答:“老婆饼里面有老婆么?”。这个案例主要讨论就是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及与顾客沟通等。对这个案例很小,但内涵却很丰富。恰当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案例的正确性以及包含的食品质量管理学知识。同时,讨论的过程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刚才的案例还可以延伸讨论:食品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内部沟通体系等等。 案例讨论式教学强调有针对性的讨论及探究, 强调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大学校园是个充满活力,思想火花不断闪耀的地方,但让学生释放活跃思维的课堂却很欠缺,因此鲜有学生能在课堂这样的环境中和不同观点的人一起讨论理论知识,以至于很多学生走入社会时都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欠缺。而通过课堂中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更能增强自我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不能提供实践。书本知识不是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究不堪一击。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情况下在课堂中只有通过主动思考和讨论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通过案例讨论环节,不但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更能提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不再枯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对接,对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战能力,培养食品质量管理学综合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 4.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食品质量管理学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结合食品质量管理学的实际, 设计或者摘录了一些模拟管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4.2引导学生思考 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但如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难点也是重点。这需要设计案例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甚至可以设计一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案例让学生立刻和相关理论联系在一起,而后进一步加深案例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每个案例对应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分开看都是零散的,只有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并且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需注意的问题 5.1教师方面 首先,恰当选择讨论的案例。合适的案例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不仅要求案例生动,更需要这个案例贴近本节课所需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讨论式教学模式被学生尽快接受,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还要考虑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可能出现不同观点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引导。对于可能出现争议的案例也可以安排学生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预习, 有些较大的资料可以提前发给学生阅读和思考,在做好这些充分准备工作之后,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充分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思考。其次,恰当处理课程环节。案例讨论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时间和讨论的节点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分配好,何时引入案例,如何开启讨论,教师要控制好节奏才能进一步完成交流和总结环节,不至于耽误教学进度。最后,角色分配好。在讨论环节中教师是配角, 学生是主角,如果准备的充分甚至可以让学生来主持讨论。总之,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后,明显感受到教学中主角的转化,学生也很享受这种讨论过程。学生在讨论环节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大大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更深知识层次的教学效果。 5.2学生方面 在学生的思维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手握点名大权,无论是否喜欢听这门课程都得按时来课堂,这使得课堂的学风不正,很多人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而我上课则一直主张如果不喜欢这门课程可以直接和我讨论不喜欢的原因。和学生聊天过程中得到一个结论就是纯理论的课程学生听不进,其实问题的实质还是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理论,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呢?把课堂交给学生是一个最简洁也最有效的方法,而讨论环节的创设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堂,做课堂在主宰者,亦能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主动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还要善于在讨论中总结、讨论后总结,才能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讨论课程中,才会彻底转变观念,亦会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摘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课程,是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成为食品质量管理人才而开设的课程。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入手,展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实例,使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能力导向;食品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食品科学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为基础,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自建立以来为各级食品生产企业培养了大批食品检验人才[1]。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地改变,充分认识到食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各大食品生产企业也将食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从事后检验转移到生产中的管控上来[2]。因此,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陆续开设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专业和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以应对企业不断增长对高级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与直观的企业和市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3]。这些年来,虽然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的。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并不能使学生记住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内容,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深刻的印象[4,5]。但基于能力导向教学法却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以能力的培养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通过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理解明白食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意义,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质量问题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6]。《食品质量管理学》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贯穿于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的工作总和。这门课程与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包装学、食品物性学等多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学生前期所学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将所学检验方法体现至食品企业生产活动中,以能力为本位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不再追求检验分析过程的枝节,重在整个检验流程的设计管控,才能培养出能独立进行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 为了注重对学生食品质量管控整体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本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已学习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贮藏原理、食品分析与检测等基础课程。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我们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设计、质量管理工具、抽样检验、HACCP、GMP、SSOP上,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为了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从当地企业如阿布拉馕、巴口香、新疆八大怪等食品企业中引入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在实际应用部分方面安排较多的课时,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指导教学,制定出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案。 三、教学方法 把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把以内容为主,改变为以问题为主。学生只有学到了知识,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以培养工科学生的能力为主。讲授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项目管理法授课,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项目教学法,就是以项目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采用目标推进式进行完善。如在抽样检验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何对生产中的巴口香牛肉干进行抽检?如何取样?取多少样?如何进行判断?通过对项目流程的分析,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解决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同时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些细节上若能结合区域本土特色实际的企业食品管理问题,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达到,师生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的备课准备中应多参观考察企业的生产实际,并多与企业交流,才能达到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食品质量管理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 因为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学时少的课程,因此在整个授课时间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HACCP章节的讲解之中,主要采用了视频资料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HACCP的引入过程中,让学生先观看美国牛肉企业HACCP内容的宣传片,让学生对HACCP的概念有个清楚和感性的认识。这样的宣传片学生较感兴趣,但若只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不深,看完视频后学生很快就会遗忘。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结合学生的兴趣对HACCP的原理进行分别详细的讲述,将重点以板书的形式长时间停留在黑板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教学效益能达到最大化。而在作业环节中,针对食品质量管理学作业,改变了以往的上一次课,交一次作业的方式,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先把学生分成3~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然后采取学完一章或相关的几章之后交一次作业的方式,以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不懂到逐渐理解再到完全理解,项目作业从刚开始的设计到一次又一次的完善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而对于作业的监督,采取PPT汇报的形式,对不做作业的学生扣除相应的平时分,在检查中询问难题、难点,给予集体讲解和答疑,效果非常好。 五、考核方式 考察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我们采用了设计论文的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引入项目化的设计论文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来具体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论文更有实际意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制定计划、合作研究、产生结果、相互交流、撰写论文的程序,自主自觉地开展课程论文的写作。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收集、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各个小组感兴趣的课题,然后再经过充分时间的小组内安排和讨论论证,根据图书资料、网上查阅和实际调查获得对某企业食品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这样的课程论文比考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以能力为基础,用富有当地特色的企业案例资源作为教学资料,遵循质量管理的原则、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全部课程内容的讲授。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在企业注重大学生能力应用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质量管理学论文:《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浅谈 【摘 要】质量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质量管理学;教学;问题;方法 质量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 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关系到其产品质量的高低。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产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处于不败之地。因此,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质量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凡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等,均可以适用。为了使学生树立现代质量观,掌握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很多大学为管理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概述 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提。要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就要重视质量管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长远角度来看,推广现代质量工程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质量管理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重视。 《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对生产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过程优化管理的工作原理,树立质量管理理念,掌握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四个问题 :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部分高校教学时只是笼统地对每个知识点做了简单介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不深刻不牢固。2、教育方式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和实践机会较少。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4、教学条件较差,一方面我国有关质量管理的研究不完善,教材显得难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缺乏硬件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质量管理学》教学效果普遍不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就需要在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改革。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推动《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一定要反映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学校要及时更新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要根据本校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本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优选,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实现课程的科学设计。 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国内质量管理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有关的教材内容设计也不是非常科学合理。国内的质量管理学教材编写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实践指导。使用这类教材会导致课程的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性环节而存在,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和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改革理论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机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参考国外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的理解有限,最终导致理论教学的效果不突出。引入案例教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力度。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要改善课程实践教学。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保证学生可以掌握课程设计要求掌握的质量管理技术。其次,实践课程可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尽量做到社会接轨。比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在不影响课程安排,不占用课内学时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最后,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课程的学生实践教学的长远、有序进行,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成工商管理仿真实习实践系统。仿真系统内要配备投影仪、摄像机、计算机、照相机、电动屏幕等设备,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需要。在仿真系统建立后,根据教学需要开设校内仿真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习,从根本上确保学习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2、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质量管理课程学习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大量的教学图、表格、图像、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使讲解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使用网络论坛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如布置论坛作业,让学生在论坛讨论中对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通过QQ、E-mail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等。 (三)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才能了解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信息反馈工作要定期进行,保障所反馈的信息的实时性。信息反馈工作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分析原因。收集的信息包括教学方式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两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效果等。其次,要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小测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尽量确保信息的全面。最后,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分析原因就是要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目前的教学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经过分析,发现教学确实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教学纠正,制定恰当的矫正措施。信息反馈工作的目标就是对教学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高校质量管理学教学实践的不断升入,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设计也必然会逐渐走向完善,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质量管理人才。 质量管理学论文:CAI课件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结合食品质量管理教学的实践,对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的思路、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使CAI课件与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能有机的结合,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CAI;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 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学结合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逐步获得实施食品质量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卫生管理、产品认证等工作能力,养成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职业道德,同时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抽象的质量管理理论、怎样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等,往往是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1]。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可以把抽象的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企业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企业文化、质量认证等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将概念的、图形的、生产设备影像的、微观的和抽象的知识表述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易懂、声画并茂,也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作用的情景,同时也帮助学生由理论认识向实践认识的过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果[2]。因此,将高校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CAI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促进CAI课件在这方面的开发与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一、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科技发展,食品质量管理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如《食品安全法》替代了《食品卫生法》,HACCP体系逐渐完善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在质量管理教学原有的质量、质量管理概念、质量形成规律、PDCA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质量决策、SSOP、GMP、HACCP、ISO9000等内容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5S、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等内容,使得原本40学时的课程完不成相应的内容,通过CAI的制作,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可以为教师节省大量用于板书的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的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图文并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按照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授课教师多年授课内容、授课经验、企业实践、企业管理资料等的积累,制作了具有食品质量管理学特色的CAI课件,采用了大量flash动画,见图1,视频(如讲到服务质量特性的文明性时,引用金正昆的商务礼仪内容)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做到了简捷、生动、重点突出,并通过flash动画、录像、图片、声音使授课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也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突出重点内容,区分内容主次,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知识内容,使得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3]。比如酒醅中酸度与酒度的散布图的绘制,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时,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静止的图片讲解,学生觉得乏味、复杂、抽象,而且绘出效果不理想,而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形式演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懂,直观形象容易记忆,也提高教学质量。再比如讲到5S管理内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时,看似简单的5个词,10个字,但真正应用到食品企业怎么能够做到5S,应用CAI教学可以连接大量应用图片,如企业的行迹定位,就是在存放工具位置上画上它的形状,工具取走,行迹仍留在原处。 3.资源共享 CAI课件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校内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可以促进学生课下交流,转化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二、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多媒体CAI课件所要达到的功能,我们选择Windows为操作平台,采用Authorware7.0作为开发软件,使用Adobe photoshop进行图像的制作和处理,利用Macromedia Flash制作动画。 AuthorWare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它是以图标为基础、流程图为结构的编辑平台。能够将图形、声音、图像和动画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多媒体系统。 该课件采用了“目录树” 框架结构,层层深入,还可层层返回,也可以实现不同内容间的跳转。 课件包括电子课件、案例分析、录像、试题库、教学队伍、课间音乐等6个模块。 电子课件为最主要模块,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质量与质量管理、第三章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第四章质量成本管理、第五章现场质量管理、第六章GMP与SSOP、第七章HACCP体系、第八章ISO9000管理、第九章企业文化等九大章节内容。各章节的知识图片、文字、声音、录像、flash动画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可以进入自己想学习的任意章节。美观友好的界面及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在欣赏的同时,更容易理解质量管理的内容。 案例分析模块包括国内外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案例、企业安全管理案例、企业文化案例、法规标准案例等,通过按钮可以查看案例内容及案例分析。 录像模块包括乳品、大米、油脂等企业工艺及关键控制点录像、商务礼仪录像、先进管理理念录像等,进入录像演示模块,选择想要了解的录像,点击后打开播放,显示作品所需的播放时间, 也可中途停止, 进入另一播放内容。 试题库包括含5 种题型:填空、概念、选择、简答、论述,有些题是用于检测、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思路。点击题型还可进入练习状态, 对于填空、概念、选择等客观题用“√”代表答对,“×”代表答错,在提交后可自动统计答对数及百分率。简答、论述等主观题则只给出参考答案或设立讨论, 让学生进行参考对照或进行讨论。 三、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实际应用 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已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上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课件以陈宗道主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为蓝本,配合几百幅的彩图、flash动画,信息量大, 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扩充,形态直观, 便于学习理解。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画图、板书的工作量,但在扩大信息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会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生既要抄写大量笔记,又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教学内容,这有可能造成学生跟不上老师进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图片、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简单堆积,使学生只顾欣赏新颖的图片、动画,而缺乏思考,一节课下来所获甚少,可能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因此,要重视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时,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要过多运用声音、动画、色彩等手段,否则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和学习兴趣的转移,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虽然CAI课件有自身的优点,教师用于增大单位授课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但也不能离开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书本和黑板,学生通过记笔记可以加深记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没有谁优谁劣之分。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把老师与计算机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CAI这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必将为广大教师所掌握,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CAI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的优势中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应当保留。理想的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和谐统一。CAI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促进教学乃至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质量管理学论文:现代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 要:本文概述了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内容特点,分析了质量管理思路所发生的转变,对质量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面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城乡教育论文:从城乡师资资源配置差距看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教育师资资源配置不均衡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城乡教师性别年及龄结构上的差距、城乡教师学历结构上的差距、城乡教师职称结构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分化。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导致的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差距可以说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只有将国家、学校和社会三者力量结合起来,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师资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差距。才能促进原州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一、关于原州区城乡师资资源配置上的差距 1.城乡教师性别年及龄结构上的差距 教师性别和年龄的城乡分布差距是目前原州区基础教育阶段师资资源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2012年,原州区小学共有专任教师2604人,农村教师1605人,城市教师999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农村比城市低20.4个百分点。农村初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比城市低24.7个百分点。 农村中小学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而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城乡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分布实际上反映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的特点,农村学校事实上成了城市教师的培育基地。 2.城乡教师学历结构上的差距 2012年,原州区农村小学教师1605人,专科以上教师占63.6%。城市教师999人,专科以上教师占90.2%。农村初中本科以上教师436人,占64.1%,城市本科以上教师544人,占84.1%。小学专科率和初中本科率城市比农村分别高26.6和20个百分点。城乡之间教师学历的差距突出表现在高一级学历指标上,小学专科以上和初中本科以上人数,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3.城乡教师职称结构上的差距 职称是用来评定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2年,原州区农村小高职称教师799人,占49.8%。小一职称教师557人,占34.7%。城市小高职称教师582人,占58.3%。小一职称教师411人,占41.1%。小高和小一职称城市比农村分别高8.5和6.4个百分点。 农村初中中高职称教师77人,占11.3%。中一职称教师168人,占24.7%。城市中高职称教师157人,占24.3%。中一职称教师265人,占41. %。中高和中一职称城市比农村分别高13和16.7个百分点。在教师职称结构上,农村教师整体职称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职称水平。 二、关于原州区师资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 谈到城乡教育差距,通常看到的是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距。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教学硬件设施上的差距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而明显缩小,农村学校在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计算机生机比等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城市学校。但是,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和教学质量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究其原因: 首先,由于原州区历史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民转公教师多,这些民转公教师基本都在农村任教。2001年-2005年间原州区没有补充新教师,导致教师在年龄结构上断层,教师老龄化严重。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学校规模扩大,每年要从农村招考部分教师进城,无形中把农村学校变成了城市教师的培训基地,农村学校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一年不如一年。 其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生活工作环境的差异导致城乡教师在待遇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使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城市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均多于农村,这就意味着在城市学校任教就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包括观摩学习、在职进修、职称晋升机会等。 再次,由于师资资源上差距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上的差距。部分农村教师不能安心农村教育,职业倦怠,敬业精神差,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时,教学质量差距很大,导致部分农村学生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学校的校舍及硬件资源浪费和城市学校的“大班额”严重。 三、关于缩小原州区师资资源配置城乡差距的对策思考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通过制度强制建立城乡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把教师流动与晋升挂钩。提高下乡教师补贴,使教师流动由外力型流动转变为具有实效的可持续的内力型流动。 其次,加大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近年来,原州区多方筹措资金,为农村教师每人每月补贴50元交通费,每位农村校长每 人每年发放1000元校长津贴,一定程度上从待遇上向农村做了倾斜,但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建议国家要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制度。由国家通过中央财政负担的方式来承担全部所需资金,津贴额度应有一定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才能稳定、巩固和壮大农村教师队伍。 再次,依靠政策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应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流动的专项基金,用于提高对农村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流入农村学校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综合补贴,增加农村教师在职进修机会与职称晋升指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在关注城乡教师流动的同时,政府还应关注城乡校长流动机制的研究,帮助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满足优秀中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职业前景的追求。 城乡教育论文: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1前言 随着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实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在基本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之后,教育质量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体育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体育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体育教育失衡问题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本研究通过分析地级市市区中学(简称市内中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县城中学与乡镇中学三类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差异,探究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并据此提出措施,试图为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以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体育教育之间的差异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因特网等手段检索有关学校体育、教育社会学以及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收集相关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2.2.2.1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问卷效度检验: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自行设计《河南省中学学校体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初稿,就问卷的效度进行专家访谈。根据专家建议,确定最终调查问卷。 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 2.2.2.2问卷调查实施方法 利用在校大学生教育实习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参加调查的同学进行培训,在教育实习及社会实践之后收集问卷。 2.2.2.3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88%。 2.2.3统计分析法 采用excel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再使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比较 教育资源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良好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可以保障学生有同等的教育机会,脱离这个前提,教育均衡发展就是空谈。中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同样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体育场地与器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然而长期以来经济条件稍差农村中学相对城市中学而言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3.1.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设施场地的比较 3.1.1.1河南省城乡中学田径场标准化比较 3.1.1.2河南省城乡中学田径场质地比较 3.1.1.3河南省城乡中学其它运动场的比较 3.2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师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程度及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本研究对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88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共登记了172名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现对所调查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结构进行统计分析。 3.2.1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的比较 3.2.2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性别的比较 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生的数量配备一定数量的女体育教师。根据专家意见,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在25%-30%之间比较合理。 3.2.4河南省城乡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的比较 教师职称反映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登记的172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占调查人数的11.6%。与河南省2009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通报数据(全省普通初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达11%)基本一致。 尽管学历调查结果表明市内和县城中学高于乡镇中学,但职称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市内、县城和乡镇三类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差异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 0.05)。这可能是由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高于市内和县城中学的体育教师,工龄也相应长一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河南省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在体育器材场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百分比方面一般是市内中学优于县城中学,县城中学优于乡镇中学。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场地器材的数量、标准化和完好方面差异不具显著性意义,但在场地的质地方面市内中学明显好于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 (2)河南省市内中学和县城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优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 (3)河南省市内中学、县城中学和乡镇中学在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女教师所占比例在百分比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具显著性意义。 4.2建议 (1)增加投入,城乡统筹,促进乡镇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2)广开途径,多措并举,优化乡镇中学体育教师结构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 一、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教育改革 1、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因我国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质量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完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淘汰危险。比如国内高校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办学规模过小,没有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导致学校无法为农民工提供高质量教学,最终造成农民工能力下降,无法满足岗位工作需求。相关调查发现,现代农民工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并不是发展,而是生存。原因在于,一方面,城乡统筹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为农民工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教育发展的背景是具备的;而另一方面,农民工教育在当前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并不佳,甚至某些院校为农民工提供的教育并无效用,无法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也无法实质性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此,农民工教育必须改革,以充分满足和适应在城乡统筹发展。 2、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1)不重视农民工职业教育 有专家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发展难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关部门不具备长远意识,看不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可能会给社会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带来的作用。所以,我国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缺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全。尽管有关部门及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措施不当,没有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导致农民工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教育失效。另外,由于当前国内的农民工教育不具备相应的管理机构,教育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无法配合工作,从而导致教育管理质量低下,影响到教育质量,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加等问题。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除了以上两点缺陷以外,农民工职业教育还存在经费不足问题。由于国家及相关部门所投入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民工教育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最终导致教学失败。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措施 许多学者对如何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从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具体建议对策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政府应该对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负主要责任,如果完全交由市场运作,政府置之不理,必定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教学中,务必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使其具备教育使命感。而政府责任强化的重点在于: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舆论导向完善政策、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统筹规划,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四个方面。 (2)增进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企业向农民工培训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设备并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培训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训课程改革,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体制,与生产企业紧密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承担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参与课程建设,尤其是引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使农民工培训的师资队伍成为真正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以供给带动需求式培训 政府主动以供给带动需求,充分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与大中型企业结对子,利用网络课程、职业规划讲解、继续教育等形式送教到农民工中去。在市场哺育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动员各级继续教育学院送教上门,在招生期间不定期举办各种项目介绍、职业规划讲座。帮助农民工群体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定继续教育学习项目。对培训后顺利拿到培训项目合格证的员工给予精神、物质奖励,树立学习榜样等。当这些形式的教育“供给”带来更多的成功个案后,将会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继续教育市场繁荣发展。同时,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可以带给农民工个体更多的创造发展机会,这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工职业教育一定要改变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优化教育管理,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利用新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来开展教育活动,为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有利条件。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教育改革问题作了探讨,分析了教育改革原因,并给出了几点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希望对同行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刘海妹 郭领燕 常淑凤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管窥 一、导致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的因素 1、教育直属部门的不重视 基础教育在我国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高等教育,这种严重的思想偏差也是导致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的直接原因。首先提到的是国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弥补教育水平较差的地区,进而导致城乡教学水平高低悬殊。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所在地区的教育事业进展速度也就不同。教育直属负责部门对于基础教育的意义认识存在问题,尤其是在乡村。交通条件、信息通讯都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学生没办法第一时间学到更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内容,从而在教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落实不到实处。 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城镇与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是长期存在的,变更这种状况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地方政府对各自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量不具合理性,导致地区教育资金投入量无法达到办学条件的要求,造成受教育生源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水平上不去又会制约经济水平的发展,二者在相互制约的状态下存在。除此之外,加上文化因素影响的原因,乡村文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城镇,在思想观念上保守,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乡村人群的文化涵养相对不高,导致了自身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乡村的孩子辍学现象严重,认为读书没有用处,不能及时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大多在龄学生没有完成学业,就会去城镇靠体力打工赚钱,荒废了自己的文化教育机会。 二、实现城乡教育不公现象的方法策略 1、政府加强资金政策等管理制度 加大对乡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减少教育的城乡区域差别,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资金问题带来的基础教育不公现象。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财政拨款项目开展相对困难,出现拖欠教职工工资等现象。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经济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政策扶持,加强监督管理制度,确保教育经费用在实处,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在财税税收上增加政府财力保障,提升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职能。利用社会媒体力量,进行宣传和鼓励乡村教育水平发展的政策和目标。提高人们对城乡不公现象的认知度和带来的弊端,地方充分配合中央对指定政策有效实施。在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教学辅助设备上努力进行政策落实,完善乡村办学条件,以此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2、壮大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进程因素,也是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除政策资金支持外,科学的分配教师资源,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师资能源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课堂教学效率。对乡村老师定期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加强老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对老师的教学观念加以引导,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迎合教学课改要求,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课堂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前提下,更多的介绍给学生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发学生对城镇生活的向往,为了摆脱贫困而发奋读书。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拉近与城镇学生素质水平的距离。城镇与乡村的孩子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进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减少因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导致乡村孩子与城镇孩子产生综合素质上的差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领域,城乡间的教育不公现象是长期以来多重矛盾挤压而产生的。政府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政策投入量的同时有效进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失公现象。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条件下,教学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避免教育失公现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铺垫。 作者:曹伟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教育管理的区别 1“农村生”与“城市生”差异表现 1.1文化修养水平的差异 几年前曾经流行这样一则黑色幽默:“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改吃菜了,俺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搞独身了,俺们刚吃饱穿暖你们又要减肥瘦身了,俺们刚装上电话你们又改网上聊天了……”包括很多内容,大体的意思就是农民抱怨永远也追不上城里人的生活步伐。的确,城市生活讲究得多,节奏变化得也快;这则幽默反映的不单单是农民与市民的生活差异,也同样适用于“农村生”和“城市生”的生活状态;一个人如果要在一群体里健康自信地生活,他必须找到给他自信和快乐的理由。 1.2个人精神面貌的差异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农村生”和“城市生”之间往往在个人气质、精神而貌方面相差很大,通常人们通过衣着、表情、眼神、表达方式,甚至走路的样子就能对他们进行区分。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显得更阳光、自信、潇洒。当然,“城市生”反面也会有一些奢侈、不学无术的城市“混混儿”或“纨绔子弟”,但这并不能影响城市大学士的整体面貌。而“农村生”则常常表现得害羞、胆怯、“土气”、“不懂风情”等等。 1.3待人接物方式上的差异 大学校园生活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有着一致的内容与形式。大学里的班干部、学生会成员、其他一些方面的活跃分子或焦点人物,多数为“城市生”,只有在少数一些边缘协会或“民间”小型组织,如“老乡会”等等才能时常看到“农村生”的身影。 2“农村生”与“城市生”教育管理建议 2.1运用爱心帮助“农村生”逐步建立信心 “农村生”从一个相对闭塞地区走进城市,走进独立学院。高中时期大家把所有目光关注在学习,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丰富多才的生活。“农村生”在学习上不输给“城市生”,但在文艺等其他综合能力方面还是逊色一些。特别农村学生较少与异性交往问题上。之后“农村生”发现他们逐步被边缘化,个人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学生教育管理人员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但受到伤害“农村生”往往选择封闭自己内心,不与老师、同学们沟通。此时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应积极管理该生情况,为其提供各方面的帮助,逐步建立联系,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各项知识,特别学好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将是他们立身之本。鼓励他们主动放开心灵包袱,告诫他们之前存在差距要正视。做到正视过去,迎头赶上,拥抱未来。对“农村生”应加强自信心训练,减少自卑感,增强她们的社会交往和独立自主能力,提高其成就预期,鼓励他们敞开心扉,要利用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难得的机会,通过大学一点一滴积累,逐步缩短与“城市生”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城市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赢得先机。进一步充实人生,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应有价值。 2.2让细心帮助“城市生”找回理想、信念 进入独立学院“城市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同时他们家长也十分忙碌,他们与家长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减少,进而造成他们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缺失。当然“城市生”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有明确学习目标,确立人生目标,在学校发奋学习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但是其他“城市生”在独立学院学习失去了学习目标,到学院来学习主要是父母要求,被动到大学来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拿到学位证、毕业证。大学是学生人格塑造和知识积累重要时期,教育管理人员如何正引导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一部分学生个性很强,也拥有一定社会阅历并建立一定社会关系,教育管理人员仅通过思想动员等传统方式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从小父母忙碌,他们急需与人心灵碰撞。对于此类学生我们应加大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力度,细心关注他们在学校变化。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甚至做好亲如家人关系。从而获悉他们困惑,为我们提供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建立良好关系之后,多鼓励他们参与学校各项活动,让他们发现校园生活乐趣,各项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不断磨练当中,让他们找到生活目标、学习目标、理想与信念。“城市生”拥有较好物质基础,通过大学期间刻苦学习与训练,将能更快适应社会,且迅速为社会创造财富。 2.3让第二课堂成为“农村生”和“城市生”成长的有效载体 通过爱心让“农村生”重拾信心,让细心帮助“城市生”找回理想、信念。客服“农村生”、“城市生”心理障碍之后,教育管理人员通过组织第二课堂各类学生活动,并且根据在各年级特点开展不同类型学生活动。例如:一年级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英语演讲大赛等各类活动,让同学们确实体会大学生活,并让同学们在更大舞台展示自我;二、三年级开展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知识竞赛经济沙龙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扎实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四年级开展考研经验交流会、就业知道课等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考研信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第二课堂所有活动目标只为了帮助“农村生”和“城市生”成长,为他们创造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独立学院学子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3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属于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讲来未免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之嫌。笔者一直在思考,在根本的经济问题上,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等的投放力度来解除乡村学子的后顾之忧。目前独立学院发展困难重重,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确实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能够给予独立学院发展更大空间,加大帮扶力度。 作者:龚亮华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城乡教育论文:谈城乡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城乡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问题 1.农村单位人口托幼机构的数量严重不足 在目前我国现有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地方在政府投入、政策制定及自身内部优化而实现的城乡居民享有的学前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合理以及学前教育消费可选择性均等方面,城乡学前教育非均等化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目前我省幼儿园总数约为6400所,拥有班级数量为29660个,其中城市为6687个,占总数的22.6%,县镇为7420个,占总数的25%;15553个,占总数的52.4%。表面上看,农村幼儿班数量达到了半数以上,但从现实考察的情况来看,城市、县镇幼儿园班容量远远大于农村幼儿园的班容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单位人口托幼机构的数量应该不足30%。 2.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省在编幼儿教师总数为66922人,其中城市为23507人,占总数的35.1%;县镇为19369人,占总数的27.7%;农村为24046人,占总数的35.9%。就所学专业来看,幼教及相关专业毕业的为27554人,占教师总数的41.2%,总体比例本来就小,但约有80%左右的幼教专业的分布在城市或城镇以上幼教机构。由于城乡二元化户籍政策,同样是在编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相差很多,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在农村呆不住,而由于编制等问题许多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不愿意回农村任教。因此,导致了目前城乡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差异非常明显。 3.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极其贫乏 我省目前在园幼儿总数约为151.3万,城市幼儿为22.4万,占总数的14.1%,;县镇幼儿为34.5万,占总数的22.8%;农村幼儿94.4万,占总数的62.4%。但从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配备上看,城市1所标准化幼儿园基本上要在100万元左右,而1所普通农村幼儿园也仅有几万元或十几万元,说明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极其贫乏。同时,反映出城乡幼儿园资源配置的倒挂问题十分严重。 4.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 从城乡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来看,由于师资队伍等问题,目前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幼儿园采取“小学”作为“方阵”进行授课;二是一些幼儿园采用小学的课堂规范;三是部分增加幼儿的机械练习时间和频次;四是个别幼儿园布置作业并要求幼儿提交正规的作业。表面上看,这种倾向是托幼机构为了迎合部分家长“不懂得幼教规律而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学习知识”,或是幼儿园师资教育理念的陈旧而违背规律教育教学。 二、对策与建议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之一,能否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均衡化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集中体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重要瓶颈,而反映在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上的突出问题造成了城乡距离进一步拉大,这是与实现我省“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中小城市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相悖的。站在城乡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的高度,提出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1.抓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契机,争取国家财政的更多支持 我省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以争取到上亿的支持,这将为促进我省学前教育均等化发展解决一定的燃眉之急。虽然从资金的总体数量上看不少,但要想真正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等化发展,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抓住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契机,争取国家财政的更多支持。地方各级教育、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出台地方性政策,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编制问题 国家五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各地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幼儿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城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异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的主要原因,然而编制—“名分”问题却是内在的根本原因。要想真正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可以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的经验,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其编制问题。 3.构建城乡园“结对—帮扶”网络,实现城乡优势资源共享 城乡幼儿园拥有各自的优势与发展瓶颈,站在“优势互补”的角度,挖掘城乡托幼机构各自的优势资源,并鼓励城乡幼儿园“互帮、互助、互学”,实现城乡优势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网络,改变以往人们的思维模式,在关注城乡财政投入、政策指定以及现实层面探讨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不足、政策失衡、校舍及设备等严重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同时,而且要发掘城乡各自有利的因素,并提出二者“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互通有无、资源优化”的系统性应对策略。 4.建立城乡幼儿教师“流动机制”,盘活省域人力资源 借鉴中小学教师城乡流动机制的成功经验,试点幼儿教师城乡流动机制,鼓励城镇优秀幼儿教师下乡或挂职锻炼,改善农村幼儿教育信息匮乏问题,同时,鼓励农村优秀幼儿教师城镇幼儿园交流、学习,把农村“因地制宜、就地挖潜”的做法和理念带给城镇幼儿园。真正盘活省域人力资源。 5.利用大中专院校的学术平台,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模式,涵盖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等培养院校近80所,拥有省内外知名学者、博士、教授等宝贵的学术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学术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培训、交流等活动,提升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 作者:张振平 单位:石家庄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快转型的今天,我国的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较大。在农村由于教育经费紧缺、教育条件匮乏、教育管理水平低下、学生家庭贫困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辍学率高,如此严峻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相比城市家庭子女所拥有的良好教育资源,农村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怎样将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缩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及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相应的一些措施及他国经验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城乡基础教育;重要性;启示 基础教育,即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一切教育之基础。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每个人、对于整个国家都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亦是对提高整个民族与国家素质的重要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已经卓有成就,但是在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基于此种原因,从城乡差异角度探索基础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何为教育公平 教育的公平问题,易与“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相混淆,将二者与“教育公平”混为一谈有失妥切,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作为实现教育民主化的前提,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平等”来自于政治、经济的平等,包含着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经过使用与推广,“教育平等”的概念在相关文章中特指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可与“教育平等”的概念相通用,两者皆反映数量的一种相等,属于一种实证的概念。“教育公平”的概念则综合教育的各种内外因素,并对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判断,按照公平原则进行教育策略选择,它涵盖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属于一种规范的概念。从范围大小来看,“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包含在“教育公平”之中,与“教育公平”分属于不同层次,比较而言,“教育公平”的概念更为宏观。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以不区分种族、性别、家庭成分、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条件为前提的,在教育领域中进行利益分配,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质量相同、机会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2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 教育公平是主、客观相统一的概念,人们所处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视角等不同,故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国社会正值转型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正由原来的显著化向隐形化的教学质量差距转变,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更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受教育的个体十分重要。由于教育城乡失衡,引起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致使一部分儿童、青少年缺少受教育的机会,缺乏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和文凭。迈入社会后,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城市人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部分人也只有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这样的个体无法平等的分享文化资源,也没有好的物质条件,他们亦无法享有同等的各项公民权利。且他们的后代也同他们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需要比其他同龄人花费更多的汗水与艰辛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但其后的一代甚至几代人仍旧在社会的底层与边缘苦苦挣扎。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社会十分重要。第一,教育不公,为教育腐败的滋生提供温床。一些教育部门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又由于有效监管、规范、相应制约的缺失,使得违法乱纪与腐败滋生。第二,教育不公,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均衡,阻碍经济发展。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势必加重城乡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加大贫富差距。第三,教育不公,加大社会分层,不益于社会稳定。由于社会保障与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社会流动不畅,致使贫困农民的后代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城乡教育不公,使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微乎其微,导致他们对社会绝望,甚至会造成他们对社会充满仇恨,如果这种不公平继续夸大,势必会引发社会动乱,不益于社会稳定。关注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对教育体制十分重要。教育不公将导致教育发展秩序的混乱,如教育乱收费现象、教育腐败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在教育不公的环境下,教育目的无法实现,教育反而会变成一种剥削、歧视的手段,导致教育的办学目的偏离。由于城乡经济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致使乡村师资流失,乡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不公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3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改进措施和启示 3.1措施———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实行劳动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对基础教育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同时编写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反映当地自然资源社会风情、历史沿革等的乡土教材,以此激励学生献身家乡建设的事业。第二,大力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兴办职业班,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同本地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在专业设置上重视实践能力,把系统职业技术知识和单项实用技术技能整合在一起。第三,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农村教育难题是农村师资不足、素质不高,不但要保障农村教师利益,而且要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 3.2国外教育公平经验的启示。 日本的启示。日本保证了各学校的软、硬件水平都处在同一水平。通过“教师定期流动制”,细化管理中小学教师的流动规定,使得择校现象鲜有出现。鉴于此经验,我国政府应尽力保证城乡各校的教学环境、设备等硬件和软件师资处在一个基本相同的整体水平上,以此减弱各校之间的差距,推动“择校”等问题的解决。同时,在各个中小学推行教师流动制度和校长轮换制度,以此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古巴的启示。古巴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做法堪称世界典范,各级教育免费制四十多年来始终不变,在享受教育权方面全体公民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政府首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受教育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使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子女仍能接受义务教育,学校更是配备了网络教学设施,为“一个学生学校”提供必要的教学器材。由此经验得出:第一,我国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投入义务教育以保证各阶段的学生享有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政府的政策应优先向经济落后的地区倾斜,对贫困学生进行费用的减免和补助;第三,对贫困学生无息贷款的力度加大,并加强监管力度,使无息贷款提供给那些真正迫切需要的学生。 作者:李慧聪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体育教育论文 一、城乡体育教育差异分析 1、二元结构的分割体制 美国学者S.W.Rothstein曾说过,“个体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他的阶级身份……这决定他住在哪儿,上什么学校,将来可能从事什么工作,等等。”而就我国而言,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也形成了二元分割的局面。受“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体育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2、资源分配的均衡差异 体育的场地与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而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的占有量还是拥有体育器材的数量与质量上,城乡之间的差距都很大。处于乡镇的青少年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大都较为简陋,其体育器材配备率更是远低于城市的学校,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体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顺利开展。 3、经费投入及师资对比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制度,因此,在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农村地区大都由村、县和乡、镇负责,而城市地区的体育教育经费则由区政府支付。从体育教育的教材、设备到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城市与农村相较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据统计,我国城市中的体育专职教师存在超编现象,而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教师却常年缺编,对于体育专职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更是鲜有机会。 4、教育教学的内容差异 城乡中小学中,体育教育从其实施方案到教学大纲均有较大不同,而差距最大的便是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在城市学校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在农村地区却鲜少实施,仍有绝大部分的乡镇学校按原旧时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得不到改进与改革的新教学,对于青少年们而言,其接受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又扩大了。 5、受体育教育观念对比 尽管城市中,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较大,但就师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城市的重视度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情况,尤其在学校寒暑假放假期间,95%的城市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投入到篮球、轮滑、网球、舞蹈、跆拳道、户外攀岩等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中去,而农村地区青少年却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体育消费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6、结论城乡体育教育的不均衡 发展是制约我国教育、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态度上来看,城市的体育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都明显的好于农村地区,要实现城乡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 二、加快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一体化 发展的建议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如何使城乡体育教育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处理好的问题。 1、政策的倾斜与转变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政策却也使得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落后了下去。在当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因此,由“优先”向“一体化”的转变,才能更符合新时期的国家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把重心由城市转为城乡并重,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2、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投入 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滞后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不足。在促进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大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之上,完善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设备拥有量,实现城乡体育发展的物质公平。 3、专职体育教育师资优化 专职体育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责,专职体育教师其师资力量的优劣程度,关系着学生体质、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缺乏、能力欠缺使得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出现滞后。要适应新农村教育的时代需要,就应当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优化问题,让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优化、专业优化——优化体育教师的年龄层、性别层、学历、职称等,提升其体育专业知识与教育水平,完善专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及水平。 4、统筹区域特色结合本土优势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先天匮乏,充分开展体育教育事业仍然举步维艰,在此种情况下,就更应当结合当地特色,提高体育教育课程的区域性与推广性,并发挥本土优势,使体育教育与当地先天自然条件相结合,适用替代性教学模式,并可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发扬地区优势,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5、转变教学观念 提升体育教育地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转变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体育“副科”思想和“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以及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现象,把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之上,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同时,还需要秉承现代的“科技体育”、“人文体育”、“绿色体育”三大理念,进一步促进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一体化发展。 三、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终身体育”、“大众体育”等观念也逐渐发展,深入到了各个方面。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可以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同时,推动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展示新农村、新农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形势下,体育教育的发展明显受到制约。因此,农村体育教育可以软件先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推动硬件发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作者:姜玉豪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一、现象与分析 1.城乡学前儿童家长都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让孩子真正接受艺术教育的比例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长大部分不在家乡,孩子都由祖辈带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当我们将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会写字。这样的隔代家庭,祖辈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学坏就好,在应付生活的同时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较进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经济状况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许。每月家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父母寄钱回来支付。在勉强照顾了全家人生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了。 2.城乡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3.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4.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5.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6.城乡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7.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八大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二、引发的思考中国古有孔子云 1.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不能只要自己觉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动和观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对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要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家长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教育机会,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3.幼儿教师方面。教师不仅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幼儿,为幼儿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教师应该将学前的艺术教育课程重心转移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来,而不只是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关键期的教育,尤其是乐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养好了,如何欣赏美和创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将教育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只有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机会少的问题。 作者:陈碧溪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城乡教育论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研讨 摘 要:从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情况看,城市高中在高考升学率和学生所升入的高校类型上都明显优于乡镇高中,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十分显著。而乡镇高中学生本来就很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部分是通过一年或多年的复读而获得的。从普通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看,城乡差异十分显著。有相当部分的乡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而城市的情况则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学生之间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中以及之前阶段的教育机会差异决定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缩小这种差异。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高中教育 有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表明,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显著,城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明显高于农村子女。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为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还体现为接受什么类型的高等教育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以高校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状况。而从高中阶段教育入手考察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很少。高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延续,从高中阶段入手来探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能够更深入地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程度。本文拟从城乡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和获得机会的难易程度,以及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的视角来更深入考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程度及其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参考。 一、从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城乡高中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档案调查法,调查对象是广东和河南四所高中学生,调查样本共2544份,全部是有效样本,另外还获得了这四所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方面的数据。这四所高中分属于四种不同类型,即城市重点高中、城市普通高中、乡镇重点高中和乡镇普通高中。 1. 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 表1给出了所调查的四所高中2006年高考升学率的情况。可以看出,乡镇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城市重点高中和非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前者相差33.1个百分点,后者仅相差13.8个百分点。对比城市和乡镇高中高考升学率可以看出,即使城市非重点高中的高考升学率也远远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二者相差了14.8个百分点,表明城乡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差异非常显著。 在城市,许多重点高中的升学目标已不仅仅定位于毕业生的升学率,而是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总体上,我国城市高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升学率,这就意味着,如果能生活在大城市,并有机会进入高中就读,基本上是有机会升入高校的。而农村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最终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更何况,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接受普通高中的机会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2. 城乡高中学生所考取高校类型的差异 表2给出了所调查的城乡高中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情况。我们对城乡高中学生升入高校类型的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城乡高中学生考取重点大学的差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在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其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乡镇重点高中的9.13倍。我国的重点高中有不同的等级,一般分为省级重点、市级重点、县级重点等。本文所调查的城市重点高中是省级重点,乡镇重点高中为县级重点。可见,进入重点高中尤其是城市重点高中,就意味着有更多机会升入重点大学。通过对比城市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可以看出,后者要高于前者;从上面的升学率看,是前者高于后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重点学校制度所造成的学生升学机会的差异性。不过,如果以当地总人口来对比,不能说乡镇高中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更多,因为当地的总人口很多,能升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比例是很低的。 (2)城乡高中学生考取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差异 城市高中学生所考取的高校主要集中于本科层次。表2的数据显示,城市重点高中和城市普通高中学生分别有48.3%和39.8%的比例考取了一般本科院校,均高于乡镇普通高中学生考取该层次院校的比例。即使是城市普通高中,升入该层次院校的比例也高于乡镇重点高中4.4个百分点。其中,比例最低的是乡镇普通高中,只有30.1%,与比例最高的城市重点高中相差了10.2个百分点。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与考上一般本科的比例相加可以发现,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有83.9%的学生考上了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这就意味着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不能升入一般本科以上的高校。而乡镇高中的学生考取一般本科以上院校的比例还不足50%。从中可以看出,城市重点高中学生接受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多的。 表2中的数据显示,两所位于乡镇地区的高中学生选择高职高专的比例很高,乡镇普通高中和乡镇重点高中分别为50.3%和49.2%。这说明,乡镇高中学生所享有的极少的高等教育机会,也只不过是停留在相对较低层次的高职高专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距之大。当城市学生在为争取更多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之时,农村学生还在为争取有限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会而努力。 #p#分页标题#e# (3)城乡高中学生考取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的差异 表2给出的数据表明,在选择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上,城乡高中存在较大的差距。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城市非重点高中(33.6%)和乡镇重点高中(11.5%)。乡镇非重点高中的比例则为16.7%,高于乡镇重点高中。为什么乡镇高中的学生选择这类高校的比例那么低呢?第一,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虽然没有一般本科那么高,但要高于高职高专,而位于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受教育的有限性,首先可能在考试分数上就决定了无法进入这类高校;第二,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的收费要远远高于一般本科,而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即使能达到该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放弃选择这类高校。城市重点高中学生选择的比例低,是因为高考成绩足以使他们选择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而城市一般高中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其考试成绩达不到更高一层次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时,就选择了这类学校。这些学生的家庭有能力支付高昂的学费,相应地也为子女创造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是解决城市学生入学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乡镇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所接受的高中教育质量的原因,则更多地是选择收费和高考录取分数都相对较低的高职高专院校。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生升学机会上,城乡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中生的升学选择存在明显差异,重点高中和位于城市的高中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非重点高中和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高中的学生则很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其中高考选择机会最少的是乡镇普通高中的学生。那么乡镇高中学生很少的升学机会是付出了多少努力而获得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复读生的情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二、从高中复读生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乡镇高中学生的复读现象是很普遍的。复读生通常占有高中学生总数很大的比例。下面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加以说明。表3是我们所调查的县级市1998—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以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可以看出,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与三年前升入高中的学生数相差很大,即前者大于后者。比如,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有2661人,到了这批学生应该参加高考的2004年,参加高考人数却增加到了4310人,远远高于2001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数。考虑到辍学等学生减员的因素,本应该是入口人数大于出口人数,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复读生多的缘故。该县每年升入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复读生。复读生现象在我国农村和县镇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由于这些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等阶段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导致他们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通过复读才能不断提高应试水平。许多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甚至今后几年的复读上,他们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观念,即高三第一年考上大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复读才能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因此,很多高考落榜的学生便走进了高考复读的行列。中国青年报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连续刊发了“河南多所省级示范高中哄抢复读生”和“河南:违规公办复读班击垮合法民办校”两组系列报道,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屡禁不止。[1]这一方面反映了复读生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复读生之多。复读生中,有一部分经过了一年或多年苦读,最终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复读以后,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这种机会。城市高中则不存在复读生现象,这些高中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这也就意味着城市高中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小于乡镇高中的学生,而所获得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却要远远大于乡镇高中的学生。 复读生现象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高考竞争中,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的竞争力相差甚远,前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数量极少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又进一步得到了证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是隐性的,而实际差距则更大。第二,由于每年高校招生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复读生的存在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机会。复读生的累积和持续增加的高考竞争压力等因素,将会引起很多问题,会影响到乡镇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信心。在高考竞争这么激烈的状况下,有很多孩子可能还没有进入高中就已经失去了将来要考大学的信心,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 三、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从以上论述可知,乡镇高中学生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还要付出比城市高中学生多倍的努力。这是从高中出口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而从高中的入口,也就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来考察,能够更进一步揭示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因为,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是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前提,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更遑论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所以,接下来我们要从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口来考察城乡之间的差异。 #p#分页标题#e# 表4给出了我国1999-2007年城乡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情况,对该表数据进行统计得到表5。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7年,总体上,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在逐年增长, 2007年比1999年增长了18个百分点。而从城乡对比来看,城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和增长幅度都远远高于县镇和农村。2007年城市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高达91.99%,比1999年增加了36.6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市有将近92%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就读普通高中,从而有机会参与高考竞争,并获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县镇和农村与城市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虽然县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 2007年比1999年只增长了22.82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低于城市将近14个百分点。到了2007年,县镇仍有32.5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农村的情况则更为严重,1999年只有6.19%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只上升到8.14%,仅仅增加了2.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7年农村有91.86%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 我们以2007年为例再对绝对数字进行对比。当年农村有初中毕业生8,306,158人,城市有3,187,500人,农村是城市的约2.61倍。而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城市则是农村的约4.20倍,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通过计算可以知道,2007年城市只有25万多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而农村则有700多万的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如果再考虑到初中和小学阶段学生辍学的情况,农村青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在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已经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异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四、讨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城乡高中学生在升学机会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乡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而且这极少的机会也是通过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倍的努力而得来的。而且从高中教育的入口看,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很少,这样就使得乡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上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说,从高中阶段来看,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更为显著。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对乡镇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倾斜。教育公平中“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是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2]。但是,实际上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资源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都要明显优于乡镇和农村。 城市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广泛;有充足的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的配置也可以充分满足日常教学、学生课外学习和兴趣培养等需求。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这些硬件条件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拉开了差距。 软件方面,不管是师资还是生源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城市学校由于在教学资源的获得和支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不仅能招聘到综合业务素质好的教师,还能从弱势学校引进有教学特长和经验的骨干教师。另外,由于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城市相比较差,因此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质量也较低,相对来说,乡镇和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较低。 在硬件和软件条件都与城市相差甚远的情况下,乡镇和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这揭示了一个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就是乡镇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基础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制度下与城市学生竞争,无疑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更要关注城乡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隐性和显性差异,关注高中及之前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问题。 首先,增加乡镇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高中教育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乡镇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都很少的情况下,更遑论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要首先保证这些群体能够有机会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一方面需要在乡镇尤其在农村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首先在数量上保证大部分初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乡镇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初中毕业生能够有能力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其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镇高中倾斜。硬件和软件配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均衡发展”应成为首要的理念。在资源配置中要适当向乡镇高中倾斜。同时,建立城乡高中之间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使城市高中的教师能去非乡镇高中指导和参与教学,乡镇高中教师有机会去城市高中学习。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高中之间的差距,进而缩小城乡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 #p#分页标题#e# 第三,高校招生向乡镇高中学生倾斜。城乡高中无论是在生源质量还是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差距都是很大的,要缩小这个差距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和城市学生在同一个平台竞争,农村学生取胜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所以在高校招生中,要为农村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向农村学生倾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缩小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管理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及其成因,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均衡;对策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8亿人,其实施程度、公平状况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基本人权的保障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障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 从根本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办学经费、设施和师资力量、生源等物力和人力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从我国999-004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看(表),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44.78元增加到004年的9.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345.77元增加到004年的03.80元;城市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639.63元增加到004年的46.07元,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999年的508.58元增加到004年的073.68元。整体上看,城乡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显著,999~004年,城市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高于农村。 (二)师资的差距 师资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数量、质量、稳定性三个方面。 数量: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从00年的情况看,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为.04:,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8.74:,农村小学生师比为.88:。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9.9:,其中,城市初中生师比为6.67:,农村初中生师比为0.6:。农村生师比高,教师缺乏,内部效益低。从学科分布看,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情况比城市严重,各科均缺编的学校几乎占/3以上,其中,以短线学科的教师最为紧缺,如专职音乐美体教师,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各地普遍较缺。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质量: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在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3%,分别比城市低8.9和4.5个百分点。另外,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00年,全国普通小学代课教师58084人,其中农村55394人,占88.74%。 3稳定性: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稳定性较差。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据调查,高达4.36%的农村教师打算调动工作。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更加不均衡。 (三)办学条件的差距 学校的理科实验、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配置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过低,城乡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004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9:;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4:。另外,农村学校危房问题也十分突出。00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面积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就占到总面积的49.86%和8.73%。以上因素,影响了农村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造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既有外部条件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以及教育本身的因素。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对于城市,农村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其发展必然受环境和发展水平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城乡分割局面逐渐打破。但在现实中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现行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教育投资体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首先,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主体责任不明、层次较低。一方面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的份额较低,家庭反而分担了较大份额的义务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过大,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分担,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分担的比重偏低。这种把发展基础教育所需资金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其结果只能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降低。其次,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最后,教育投资分配使用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在《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中,虽然规定了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强调要增加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人,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但并未建立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来确保教育投资“三个增长”的落实,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约束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以致他们常常受政治利益的驱动或短期行为的影响而将本应用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转移到城市义务教育或挪作他用。 (三)教育投入失衡 主要表现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先予以保障,在安排议事日程、调配资金时,首先和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大工程,因教育投入总量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统筹能力明显不足。()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树立起均衡发展的理念,对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重城市、轻农村,重高中教育、轻义务教育,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集全县之力建设一中,却未顾及村级小学的改造,有的地区还为了政绩建设豪华型学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三、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 其一,中央政府要下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在00年达到4.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确实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其二,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在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体制安排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责任。 (二)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三)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互动与共享的基本思路是,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做起,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外,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彼此分享,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具体实行的措施可以有:()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农村孩子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样做,既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助于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一是通过建立城乡校长、教师“校对校”交流制度(范文),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落实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有关政策,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006年月,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曾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城市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问题作了部署。建议在贯彻落实上述《意见》的基础上,国家还应进一步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充实和加强农村师资力量。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学生体质健康对比教育 摘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问湖北省内多位知名专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湖北省内五所高校中湖北籍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乡大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为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 1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大学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良好的体质状况是大学生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保证。通过对我省城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比较分析以了解和掌握城乡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为我省城乡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五所高校中的湖北籍城乡大学新生2021名,其中男生1008名(城506名、乡502名)女生1013名(城510名、乡503名),以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来区分城乡学生。 2.2研究方法 (1)文献参考法。参考2005年上报国家体质健康数据库的数据资料。 (2)专家访问法。访问与本研究相关的多位湖北省内知名专家,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2.0统计包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逻辑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身体形态 选取城乡大学生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进行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大学新生身高和体重均要高于农村大学新生,其中城镇男生在身高和体重和农村男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城镇女生的身高和农村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城镇女生的体重和农村女生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城镇经济水平要好于农村,城镇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比农村大学生普遍要好,营养结构更合理;由于农村家庭祖辈几代都从事体力劳动,遗传上农村大学生身高要普遍低于城镇大学生,并且大部分农村男生进入高校读书之前在家中都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而农村中女生承担家庭体力劳动的比例相对男生要少。 体质指数(BMI)是反映成人体重与身高关系,且与身体成分密切相关的、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体质指数(BMI)的正常范围为18.5-25,小于18.5为营养不良,大于25为超重或肥胖。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于2002年6月通过“中国人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WGOC)”的讨论,认为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大于或等于24的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的为肥胖,BMI超过24,许多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就会增加。 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学生偏胖的比例比乡村学生的比例大,而乡村男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比城市男生的比例大;城、乡学生中女生体重偏低和体重正常的比例都高于男生,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但城镇女生营养不良的比例高于乡村女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镇生活富裕,高营养高能量的饮食结构是导致超重或肥胖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城镇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更加优厚的待遇;而乡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没有过多地讲究饮食结构,有的贫困家庭基本上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加之较多的体力劳动,都是乡村学生营养不良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城市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身材苗条的审美观以及追求时尚服装潮流的需求,使女生相对比较注意自身体形的发展。有意识地注重对自己体形发展的控制,社会上的各种“减肥方法”、“减肥运动”,甚至对“美女”的评价标准,都对女生有着较大的影响和诱惑力,以致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女生为了“减肥”而进行节食和体育锻炼,这是城镇女生营养不良比例较大的主要原因。而城镇男生超重的情况则不同,较少受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贪吃、贪睡的习惯,造成身体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超重或肥胖。 3.2生理机能 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台阶实验指数主要反映学生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并间接推出受测机体的耐力。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与其身高标准体重的情况相吻合,说明农村学生的呼吸机能好于城镇学生。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台阶实验指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农村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要好于城镇学生。 综合城乡大学生肺活量指标、台阶实验指数比较结果,说明农村学生的生理机能要优于城镇学生,这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量比较大是分不开的。城镇学生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和便捷的交通都限制了他们基本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锻炼。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害怕长跑”。 3.3身体素质 进行握力、立定跳远测量是对大学生的上、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与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的评价。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学生的握力和握力体重指数均好于城镇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从立定跳远的指标比较来看,城镇学生要好于农村学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农村学生的上肢肌肉的发育水平和力量比城镇学生要好;但下肢肌肉的发育水平和力量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比城镇学生要差。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的体力劳动比城市学生的体力劳动要多,而他们在学校的体育锻炼却相对较少,忽视了“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的区别;城镇学生的身体活动主要来自学校的体育活动,所以身体的协调能力也要好得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农村男女生身高均值比城镇男女生的低,从身高体重标准值(BMI值)比较,营养不良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女、乡女、乡男、城男;肥胖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城镇女生的体重和农村女生的体重差异不显著。 (2)农村男女生的呼吸系统机能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比城镇男女生的好。 (3)农村男女生的上肢肌肉力量比城镇男女生的好,而城镇男女生的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与身体发育水平的和谐度比农村男女生的好。 4.2建议 (1)合理的膳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丰富、科学的营养结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保证,建议城乡学生定期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学校的体育和卫生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共同维护城乡学生的身体健康。 (2)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者和社会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的健康观和审美观。 (3)加强城乡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充实、业务水平较高的农村体育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证。 (4)在城乡中小学切实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城乡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有所区别:农村学校应适当安排一些增强爆发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素质项目,积极发展耐力性优势项目;城镇学校应适当安排增强耐力的素质项目。 (5)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行党的农村政策,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 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中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文章结合近年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新时期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作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教育;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置于首位。党的十七大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教育也就成为全部工作的基础,而且这一点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教育是切入口,它涉及人的发展,包括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发展,对于根本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该具有并发挥其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 一、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基础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重点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而这些都需要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基础。 (一)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根本上讲,实现城乡统筹,应筑基在农村人口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首先是开发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农村,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实现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是提供知识贡献。研究表明,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代替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知识的获取要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建设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使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够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及时更新必要的知识,提供知识贡献。 (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则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载体。通过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完成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第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较快地培养训练成为以智力和技能劳动为主的人,进而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通过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和培养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实践的引领。教育是培养公民和谐理念的手段,是传播和谐文化的渠道。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在思想观念培育上的先行性 一是促进观念更新。任何一项改革和试验,都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城乡统筹发展更需要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改革试验时期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树立全新观念。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通过国民教育能为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舆论氛围、推进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 二是促进思想认同。国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直接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同体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信念的认同、心理的认同、行为的认同。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思想认同度。通过思想观念的先行和引领,提高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在城乡文化融合上的引领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而文化的融合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不但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风俗习惯等要素都是影响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深层次的核心是实现城乡文化的统筹。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城乡文化的统筹需要教育的引领与导向。第一,传播先进文化。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通过教育,维护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先进文化传播到城乡各地,尤其是农村。第二,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与传承。通过教育这一纽带,可以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联结起来,并相互吸收文化营养,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平稳磨合、传承与融合。第三,引领文化方向。只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城乡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才能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和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三、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改变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在其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表明,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思维相对开阔,越易于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具有更强的自信和更高的收入预期和社会预期以及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探险精神,越易于实现转移。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越难实现转移就业。文化层次越高,劳动技能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劳动报酬也越高,农民转变为市民也就越快。职业教育作为与农民自身素质基础最符合、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联系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农民素质提高、向城市化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已成为提高劳动力技能、技术和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民向市民过渡的“传送带”。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城乡统筹中,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科技优势,将高校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智力资源,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强大生产力,将高校的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培育广大农民崭新人文精神的先导力量,从而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进而有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尤其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拉动农业、工业与建筑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中就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通过教育推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原有的城乡经济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此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再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另一方面,使部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促进从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促进社会公平,以保障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对此具有保障作用。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通过实施教育公平,使城乡居民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一)促进城乡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当今社会,教育具有改变人的命运的价值,因而教育公平不仅关涉到当下个体合法权利的实现,而且影响着个体潜在利益的获得;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因而教育公平不仅体现着当下社会正义普遍实现的程度,而且关系着社会全体成员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主要期待。通过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社会公平的基础。 (二)促进城乡权利平等 统筹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使城乡公民有一个公平的发展前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精英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权。体现教育公平,是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首要价值取向。一是建立适应城乡统筹要求的教育制度,即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基本制度。从制度上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均等,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二是实行教育政策的重点倾斜。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关注弱势群体、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问题,赋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受教育权。通过统筹城乡教育,从政策和制度上促进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进而有力推动从整体上实现城乡权利平等。 总之,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教育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系统中,充分发挥好教育的基础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保障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城乡教育论文: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发展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 (一)农村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事关最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大城市建设,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农村教育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量大面广,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村学生都能读上书、读好书,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扎实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今后一个时期市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要求,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推进城乡教育管理体制一体化、经费保障水平一体化、办学条件一体化、教师编制水平一体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学校保障水平 (四)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从年起,由乡镇管理调整为市直接管理,实施与其他市属学校一样的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学校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职责,越城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统一制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一筹措教育经费,统一发放教师工资,统一管理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越城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负责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基本建设。镇政府负责制订并实施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镇、村要共同负责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年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做到保工资、保平安、保运转、保发展。加大预算内教育投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缴、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扩面、贫困学生爱心营养餐、学校校舍维修改造等所需经费实行全额保障。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从年开始,对农村中小学执行与市区同类学校统一标准。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合理收入和社会保障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网点调整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六)加大网点调整力度。*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要根据*大城市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学校网点布局,加大中小学网点调整力度,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努力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合理整合镜湖新区现有初中,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再撤并一批小规模学校。 (七)加快校舍建设步伐。将中小学布局纳入开发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落实校舍建设资金。结合省万校标准化工程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校舍建设。重视开发区配套学校建设,今后凡新建拆迁安置小区和成片开发房地产,必须按标准化的要求规划建造中小学和幼儿园,做到与小区同步建设、同步竣工,竣工后作为国有资产,及时将产权无偿移交教育部门。加快*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标准化学校建设。 四、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八)逐步推进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管理。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等特点,保证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参照目前城市学校实际编制标准,合理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加快推进城乡教师编制水平的一体化。 (九)加大城乡学校领导和教师双向交流力度。建立健全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市教师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每年安排50名左右市属学校教师,开展为期一年的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建立城乡学校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师资扶持,在每年新录用教师时,农村学校先行招聘;新调入的教师中,引导和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十)对农村教师评职评先评优给予政策倾斜。农村教师申报中、高级教师职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比例;适当增加农村教师评先评优的比例,必要时可实行指标单列。 (十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完善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大力弘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良好风尚。深入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拓展。加强校长岗位培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五、实施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十二)扎实开展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教育水平高、管理水平高、师资水平高、办学条件现代化、教育装备信息化、学校布局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切实加强农村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市区农村力争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三)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英语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全社会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足开好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切实增强学生体质。 (十四)积极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从2010年开始,实行把*一中、稽山中学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市属和越城区直属各初中学校的招生政策,合理引导生源流向,稳定农村生源,减轻初中择校压力。 (十五)切实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文明学校、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促使农村中小学强化内部管理,重视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大力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市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创建成为市级示范性学校。积极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以城带乡,促使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城乡教育论文:城乡创新教育交流 创新培养教育机制。城步县以“委培责任书”的形式为大学生“村官”选好“三个老师”。第一个是乡镇组织委员。要求乡镇党委组织委员既当好领导,又当好“老师”,向“村官”传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并释难解惑,提高他们抓党建促发展的能力。第二个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求所任职村的党支部书记主动向“村官”传授农村基层党务工作经验,加强“村官”与基层党员、农民群众的联系,为他们快速融入基层架桥铺路。第三个是种养大户。为每一名“村官”选定一位种养大户作为“实习老师”,负责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农村实用技术,促使他们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农村工作实践迅速结合起来。 创新目标考核机制。在目标考核管理上,该县围绕“既要促进工作进步,又要促进个人进步”的双赢目标,为大学生“村官”确定“三大任务”,即:“基层党建上台阶、村级经济大发展、个人素质全面提升”。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所任职村的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示范点建设上一个台阶;所任职村选准并实施一个致富项目,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元;个人思想政治、组织协调、引领发展、构建和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具备在工作上独挡一面的基本素质,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创新组织关怀机制。该县对大学生“村官”实行组织部长定期谈话制。县委组织部长每月找大学生“村官”谈一次话,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基层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该县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和“村官”交朋友,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学习、食宿及日常生活。并为大学生“村官”找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党员进行“一对一”第传帮带活,使之尽快地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引言 从最新的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来看,未来电子商务一个重要的特征和趋势就是将融合物流供应链。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正逐步成为全国各大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物流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如何加强其相关知识与电子商务的有效衔接,让学生从电商角度去了解物流的重要性及其运作程序,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商务专业中物流课程的特点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中一门核心主干课程,电子商务的概念中就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物流更是把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环境与配送仓储等实体操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可以不夸张的说,缺少了现代化物流的保证,电子商务也就不复存在。而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电商物流的教学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鉴于现在教师在教材的挑选上,主要是根据各门授课老师的意见进行,国内现在有很多电子商务的系列教材,分别由各相关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情况组织编写,所以在教材的内容上差别很大,导致各门课程之间相互有重复和冲突,有的前沿知识未学习过,譬如关于JIT物流模式,有的却是反复学习,如物流组织的架构,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电商课程串联,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另外,大部分电商的物流课程中,在实践环节上更注重的是电商的运用,譬如如何在电商平台采购等,或者是纯粹的物流管理实训,如仓储作业和配送作业等,学生无法将电商和物流这两个线上线下的功能联系起来,形成有效地知识网络。 (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力度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学科,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商务和管理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迫切需要丰富的实践教学。而物流课程的实质更是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齐头并进,很多院校在此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仅仅用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安装一套简单的模拟实验系统,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这样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缺乏专业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电子商务的复合型决定了该学科的跨越性,精通电子商务的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而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老师中,电子商务专业尤其是研究方向在电子商务物流的老师很少,所以往往是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但物流专业的教师对电商专业的核心思想又不甚了解,在教学中更喜欢从物流专业的角度出发,突出物流基本的职能,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且在面对电商的实际问题中无法与学生更多的指导,譬如如何运用电子商务交易和网下物流配送进行协调,使得物流这个“第三方利润源”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更体现了电子商务的便捷、廉价的优势的这个问题上无法融合。 (四)学生本身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本身有限,自己不愿意主动开动脑筋,以往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式的讨论、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不认真配合,回答寥寥无几,要不就是不会回答,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氛围和效果,这从笔者几年的教学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如何变被动于主动,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的难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思路 (一)在教学观念上,要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在教学方法上,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发散性的思考相关问题,形成有效的知识神经网络。鼓励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素养,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解放出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修订和完善现有的课程标准,正确架构课程知识体系。 鉴于物流本身的独立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就物流整体的框架和知识点进行学习讲解,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认识到物流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譬如物联网这一新概念的流行,物流信息系统的同步就必不可少;再从电子商务的角度出发,告知作为高职学生,需要掌握哪些与电商相关的物流常识,譬如仓储的有效性、运输规划问题、实际报关问题等等,将物流与电商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的结合,让学生在正确的知识体系下全面的学习物流知识。 (二)从兴趣入手,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现今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电子商务物流相关的教材,尽管大多数理论上都比较系统,但这些理念由于诸多原因都停留在书本上,难以实践,导致让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了教和学的兴趣,再加上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不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应以书本知识为纲,不断穿插问题和解决思路,用多媒体课件和机房等为载体,建立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体系。譬如由学生自行体验网上购物,再通过快递的查询,分析淘宝的第三方配送与京东的自营配送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过程,并由此为线,让学生更深一步的考虑这两种方式面临的风险、配送以及法律责任等等,起到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发散式教学体系模式。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让教学面向市场,面向职场。 加强和电商企业的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校内教师到企业中学习锻炼,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实际操作经验。让电商的教师更多地参与物流的设计与实践中,让物流的教师更多的从电商的角度出发,双方定期的探讨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从而将电商专业的框架融合汇总,形成一支适应形势、教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更多的实际运作、更多的模拟仿真,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成为新时代的电商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聘请行业的专家、第一线劳动者,由他们讲述身边的、行业的看法和趋势,使学生更能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电商物流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案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应用表明,相对于之前的电子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现在的学生明显对物流的整体概念和与电子商务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物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改进,能更好的为现代化信息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物流课的高效教学方法 摘 要:物流课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科目,对于电子商务这个职业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其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虽然看似物流和电子商务在空间上面是不同的层次,但是电子商务却离不开物流的辅助,是商品成功流通的保证。所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先掌握物流过程、掌握掌控该过程的方法和品质的控制。 关键词:专业特点;物流实验;课堂效率;合理规划 一、联系专业特点,将物流课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的掌握应该是比较熟练的,但是忽略了现实生活的联系。物流课是专业课的一种,虽然其重要性在课程方面有所明确,但是因为其作用的潜在性和暂时性,很多时候都被师生忽略。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作为老师,要将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讲解清楚,并且举出实例给予证明。实例可以是正反对比的,以增强其说服力。另外,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发讲解其中的关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二、通过物流实验实习来增强物流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种做法可以在室内的电子商务实验室进行,主要是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指导老师提供仿真运行。当然,在正式运营之前,一个物流公司在系统中注册是必须的步骤,并把它们的关键部门,如管理中心、调度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等建立完善。将这几个部门分别分配给几位同学,让他们之间通过沟通协商其交流方案和运作顺序,完成物流任务。管理中心主要是接受订单和资源管理,调度中心是对货物进行分拣和调度,运输中心主要是对车辆进行管理并对按调度中心的货单调度派车运输,仓储中心主要就是管理储藏货物。通过在物流市场上购买资源,承接订单,货物出仓卖出,调度运输成本等来实现盈利的目的,从而实现物流课的真正运营模式。 通过这样的计算机实验模拟,能够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物流课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采用情境式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 情境式教学在很多科目中都得以实践,在物流课中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老师可以在课上设置较多的情境,例如,调度分配出现问题如何解决,成本过高、入不敷出如何解决,何种货物应该选择哪种运输方式,每种运输方式的成本和利润如何计算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物流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情境题目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学生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知识的实用性,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心。 另外,通过物流课的情境式教学,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物流的过程,能够通过使用知识来深化记忆知识,通过运用知识长时间储存知识。因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更有效地学习。 四、使用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物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每个环节对于整体的运作来说都非常重要,甚至我们可以使用“木桶理论”来解释每个环节对整体品质的影响力。所以这门课程特别需要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专业精神,为此老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合作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小组可以负责一个环节,组内成员需要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例如,调度分配问题,组内成员设计出几个方案,然后总结出组内认为的最佳方案。组与组之间也需要交流,交代工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锻炼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对于物流这样一个步骤繁琐、程序较多的工作来说非常有益。而电子商务也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好的口才,能够和客户、同事之间有很好的交流。 另外,分组也可以是每个小组构成一个物流公司,然后再由老师评比哪个“公司表现”最好,这样可以锻炼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小组和实验学习的结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来说,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能够将知识付诸于实践,又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 五、老师需要合理规划各部分的教学内容 物流课作为一门具有较强技术特色的专业课,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根据相应的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学习的特点、技术要求合理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将教学目标定在掌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上。因此,老师一定要对教材具有灵活驾驭的能力,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挖掘教材的内涵,扩充深度。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增减、组合和整理。对于物流课教材的重点、难点要讲清、讲明,对次要的内容可以略讲。 课堂教学在整个电子商务物流教学过程中占较大的比重,老师掌握大量的教学技巧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老师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学习、观摩公开课,学生提建议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环路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从《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出发,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探讨,为改善此类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校;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模式;多元化 1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网上完成交易的货物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系统送到购买者手中。另一方面,现代物流的信息交易和组织管理也要借助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从而使现代物流效率更高、物流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专门用于研究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及物流中的电子商务手段的课程《电子商务与物流》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主要是电子商务专业及物流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教学要求则各有侧重。 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电子商务与物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课程,课程从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影响、互动关系出发,结合案例详细论述电子商务下的物流模式、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物流配送及配送方案设计等问题,探讨电子商务下的法律、电子商务下的传统产业物流网络的发展及电子商务与国际物流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本课程的开设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对高职专业更是应该选用“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但是,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大多是打着电子商务的旗号谈论物流问题,与物流概论重复内容过多,还有的是电子商务理论与物流知识的简单堆积,合适的教材少之又少。对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学习都比较困难或缺乏兴趣。因此,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任重道远。在此环境下,教师应选择尽可能接近课程要求的教材,教学过程进行内容整合与补充,以保证本课程的系统性与指导性。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以前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备课、讲授和考试。学生的精力则放在了被动的学习和应考上。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部分爱学习的同学也只是围绕着书本和笔记,自主获取知识和思考的能力不高,学生“好学”的品质与“学好”的终极目标难以达到有效地统一。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不能单纯地一味讲授课本知识。教材上的内容或者说课堂上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应该靠学生课下学习完成。教师要以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正确途径,提高学生课下学习的能力。在这种理念下,教学模式也不应是单一的课堂讲授,而应该提倡根据内容及效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3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3.1授课方式的多元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的课件,课件中可插入大量的图片图表来丰富讲授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有价值的网站地址和电子文档等形成资料库,内容涉及网络技术、支付技术、安全技术、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网络广告、商业模式等内容,这样可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比如网络银行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其功能和业务。还可在课件中提供很多专业性的网站或学习型网站的链接,为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拓展知识提供方便等。 除传统教学方法之外,还可引入案例分析、热点问题探讨、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调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增强动手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当当网或淘宝网亲身体验一次网上购物的流程,享受网上购物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B2B、B2C、C2C流程;并增强其理解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更好地理解HTML语言的应用。因为此类实践性活动具有趣味性,学生大多愿意积极主动完成,并提升了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3.2案例的实时性与多元化 课本上往往每章内容后都附有相关案例,但内容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入相关网站,讲解案例中的相关背景,不仅可以拓展要讨论的问题,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印象。尤其是一些现实中经常接触的案例,比如电商企业凡客诚品、天天网、当当网、唯品会、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生产型企业海尔、戴尔等。也可以在进入网站的同时介绍其企业发展历程,业务模式,库存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等。 另外新闻媒体中一些与电子商务及物流相关的问题案例如“疯狂的快递”也可以让学生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升其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3移动电子商务的体验及移动学习 作为90后的大学生,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必备品,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已超乎想象,但大多局限于听音乐、观看视频、阅读电子书、QQ聊天、微信等娱乐与交流功能的使用。若能引导学生课余利用智能手机来体验移动电子商务,既可以解决生活用品及图书等购买成本的降低,也可体验移动电子商务的一系列使用问题,将学生娱乐与学习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另外还可利用智能手机浏览一些相关的学习网站,拓展其专业视野。课余的体验及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充分发挥,切实提升课堂讨论效果。 3.4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的融合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后,讲解后续内容时以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比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以便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内容的扩充和介绍,以保证学生所掌握物流知识的系统性和新颖性。 3.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课程考核成绩为标准,课程考核也多以书面试卷来测试,对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的考核几乎没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及评价方式多元化。如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学习效果等。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进行作业评价和以实训项目为单位进行课堂评价。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无从考查,没有实际意义。 4结束语 物流管理人才的巨大缺口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高职教育,如何使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仅要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及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其实施效果则更为重要。而培养方案的实施最后又会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因此,如何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大批既懂物流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将为专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提供正能量,不断地总结与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将成为释放能量的催化剂!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交叉知识点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重复讲解或教学空白、知识点混乱等教学问题,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提出交叉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教学改革 民办大学 一、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关系紧密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关系紧密,两者密不可分[1],因而在讲授物流管理类课程时,需要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样地,在讲授电子商务类课程时,也需要讲授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我国高校和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人才时,都会同时开设电子商务类课程和物流管理类课程。这对学生而言,同一知识点需要在多门课程中分别、重复地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引起一些教学问题。下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探讨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交叉知识点方面的教学问题及改革意见。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现状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学院简介。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教发函[2004]41号文件)成立,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先后通过“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创业产业基地,同时携手校外合作企业,共建学院校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学院历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生源特点。由于是三本院校,学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纯理论的教学不感兴趣;二是数学能力普遍较差;三是头脑灵活,喜欢实践和创业,动手能力较强;四是家境较好,父母或亲戚能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二)开课情况 目前,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方面,开设的相关课程是《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这3门课程的开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限选:学生在限定的几门专业课中按兴趣选择其中几门学习,选定后学习要求等同于必修。 经管系目前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为信管)3个本科专业,1个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专业(简称为工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这4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为前导课程,一般在高年级比如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限选或必修,学时一般为48学时,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上存在重复教学的问题。由于工科专业只开设《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课程,不存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重复教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问题 移通学院自开设《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后,为完善大学生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表1可知,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学环节需要调整。 1.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表1可知,先开设《电子商务》,再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就容易造成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没有足够的理论学时来学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进而,在一周的电子商务上机实习中,就不可能操作电子商务的订单处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优化、物流服务水平测评等环节,导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脱节,达不到学院预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重复讲解或者教学空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往往都会在各自的课程教学里讲解“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章节,或者都认为对方已讲就粗略地补充一下,或者干脆不讲。这种教学情况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或者教学空白,对教师和对学生都不利。 3.知识点杂乱。由于不同教师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思维、重难点知识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都不同。前后两个教师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不同讲授方式,重者造成学生对后讲老师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怀疑心理;轻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等困惑。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造成上述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两课程教学进程安排不妥,以及两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由于本院属于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上与其他综合性重点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本院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更注重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两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如下改革: (一)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 不管是本科专业还是专科专业,均应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因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为48学时,在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时,稍有充足时间来学习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且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另外,物流知识杂、难、多,在《电子商务》课程里是讲授不了物流知识。故而《电子商务》课程不应先于《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开设。 (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应增加实践学时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物流功能的实践操作要求高,因此要增加实践学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实践学时有两种方案。一是48理论学时+1周实践学时,1周实践安排为2天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与操作, 1天“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2天企业实地观摩学习。此方案适合工商管理类各本科专业。二是40理论学时+8实践学时,8个实践学时安排为 4学时软件系统应用,4学时“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此方案适合专科各专业。 (三)交叉知识点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 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进程,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交叉教学模式。 浅谈电子商务物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与物流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本文通过介绍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认识及构建的意义,谈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做法和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 0 引言 电子商务与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理论教学内容直接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物流及其相关业务的作业流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传统的物流教学方法中偏重教材和理论,而轻视操作和实验所带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还可以深化专业思维和开阔专业视野。 1 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意义 近几年,各类院校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有很多,简单地来讲,“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从“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方面来理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基础,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才是最终目的。体现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其次,课内外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再次,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更科学地确定授课任务、目标,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五方面的优点:第一、可以为学生服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第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三、有利于保持教师的教学生命力,教师要备好上好课需要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第四、通过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负责和对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促进对知识的熟知和掌握;第五、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 2.1 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好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 教师是直接为学生服务的,“教”是为了学生“学”,“学”才是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在讲解理论基础知识同时避免以教材为主讲解过多,而是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寻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中,凡是最基本的概念特别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其他课程中还会重复涉及到的内容都交由学生自己学习掌握,教师只讲授学生自学有难度的内容和问题解决思路。 2.2 建立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和人际交流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学习,还要能够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两点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和交流,必须在课堂中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且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实现。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少不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发思维潜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组织形式上,以5-6名学生为一组,将教学班级进行分组,每组不固定组长,每次分配的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担任临时组长,这样尽量保证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任务中来。 2.4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将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下笔者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1)教学资源的准备。丰富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需要来制作和准备课堂教学中所需要授课资源。资源的形式有三种:文字、图片和视频。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事先明确资源的使用方式,比如,在讲到“物流成本”时,准备了今年中央电视台对于中国物流顽症最新的材料视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并真正掌握解决中国物流成本过高的思路。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师需转换传统只“教”的角色,加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部讲述和演示和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知识的拓展和深化都是靠学生课下学习完成。因此,必须提供给学生一定量的其他类型的学习资源,比如经过专门特定设计的教学课件、思考题和视听材料等进行课下自学习使用,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课程QQ群来组织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 (2)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演示文字、图片和视频给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牢固性。 (3)案例与问题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案例与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说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比如以国际著名的联邦快递为例,通过播放视频,了解和学习联邦快递的快递服务,进而掌握如果在电子商务下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将国内最新发生的某快递公司“让包裹飞”的例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如何去做好物流服务。另外,每讲到重要的知识点后,都要设置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事先分好的小组去讨论,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论写下来,并派出代表回答。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讲课。教师事先安排内容,指定小组进行讲授,小组按要求熟悉组织教学内容和讲解思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把要讲解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案。要求组内每位同学必须完全熟知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分工进行讲课、发言。学生上台讲授内容,一般是每人三分钟,然后其他小组对他们讲述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同时对学生把握不到位或者讲解出现偏差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通过评价和完善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完善对自己所讲知识的认识。 3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问题与思考 (1)教师自身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只是试点,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很长的过程,难以避免观念转变得不彻底的现象存在。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因遇到阻力可能会存在放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念头,回到传统的较熟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去。对此,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心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认识的提高。 (2)学生方面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还有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和主体意识不明确,阻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及时提供帮助、交流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来排除学生带来的障碍。 (3)校内外环境条件有限。目前,校外的学习资源溃乏和设计不当,不能很好地为教师和学生直接使用。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整合,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环境与实验教学环境。同时也要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见习基地,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学环境与资源。 4 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与物流》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又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考与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调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类论文:网络工程类的状况及特点 作者:李恒波 乔荣爱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 从网络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案例教学有以下特点: 1.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网络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内容丰富并非常注重于实际应用。但在学习阶段,学生一般无法去做真实的网络项目,而在专业学习中仅靠做实验无法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网络应用。学生无法切身感受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就会迷茫、吃力、枯燥。而案例教学模拟的网络环境,有具体的场景,实际的需求,会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通过完成一个案例,能够让学生具有收获感和成就感。同时,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然后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具体的网络案例需要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再利用所学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需求。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无法进行有效的师生交流,教师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先就一个案例进行仔细分析,然后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师生间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示。这就调动了师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集思广益、取得良好教学效果[2]。 4.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像以前做实验那样按照实验大纲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完成,面对一个案例,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弄清楚需求是什么,该采用什么技术来满足这个需求,然后自己动手去实现,在实现案例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问题,还要通过查阅资料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自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网络工程专业案例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案例是整个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3]。网络工程专业案例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就是设计一个总分结构的综合性案例。案例教学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如果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只是生搬硬套,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好的效果。结合前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多样化的现状和特点,必须将分散的专业课程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各门课程不能各自为阵,要站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角度去设计本门课程的案例。网络工程专业的案例设计思路应该是:首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能够囊括各门专业课的总体案例,而各门专业课的案例,应该是这个综合性案例的子案例。各个子案例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如图1所示。 1.明确网络工程的培养目标,建立跨课程的综合性总体案例网络工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综合性网络应用人才。鉴于网络多样性、复杂性,网络工程开设的课程也是多样性的,涉及网络设备、网络服务、网络应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为了能够让学生将所有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站在网络整体角度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必须建立跨课程的、涉及网络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总体案例。这要求全体教研室人员、任课教师参与其中。这样的综合性总体案例并不是哪一门课可以独立完成的,每门专业课只能完成其中的某个部分,虽然其他部分暂时不能完成,但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网络工程这一整体概念,并能知道正在学习的专业课程在网络中的具体位置和应用范围。这样的综合性总体案例设计非常重要,它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的迷茫,避免“管中窥豹”。学生每学习一门专业课,都很清楚这门课在网络工程专业中的定位,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激发对其他未学课程的热情。当所有课程都结束后,这个总体案例也全部完成了,这时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网络工程的整体含义。 2.每门课程精心设计案例,并作为子案例融入总体案例之中不同的专业课程在设计案例时,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案例要能够作为子案例很好地融入专业的总体案例中,明确本课程的地位,并要兼顾已学和未学的专业课程,建立内在联系。其次,子案例要具有综合完整性,能够覆盖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第三,案例要具有真实典型性。所设计的案例应取材于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4]。并且案例应是网络中普遍应用的并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能够体现网络应用的普遍规律。第四,案例应该具有可考核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考核可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如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对所有案例解决方案进行分析,集体打分。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个好的案例,也必须有一个好的实施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5]。为确保教学效果,我们根据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状况专门设计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精心准备在介绍案例之前,教师必须首先知道本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接下来要全面了解该案例的核心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并考虑如何讲授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引入案例,案例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性思路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案例一般要多久才能完成,教师必须能够掌控整个案例的实施过程。 2.学生分组教师要事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到平衡,不能把学习程度好的学生都分到一组,也不能把较差的都分到一组。一般情况下5人为一组,并由学生选出组长配合教师工作,负责组内部的分工协调等。组成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重组。学生分组非常重要,要确定组的成员之间能够很好地在一起进行分工合作,坚决避免有的同学闷头做,而其他同学无所事事的现象。 3.初步分析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将案例材料发给每组讨论,再对案例进行简单介绍。每个小组内部要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由组长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并引导方向。这一步的主体是学生,要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在不同的组之间走动,掌握讨论的情况,也可以适当参与讨论。在点评每组解决方案时,应指出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并给予启发性的引导,但不能直接告诉该怎么做。同时对于正确的地方要适当肯定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p#分页标题#e# 4.解决方案每组学生根据上一步教师的建议再次讨论并修改和完善解决方案,确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后开始实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一步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需给出建议,只需在各组之间进行观察,掌握情况即可。学生如果在这一步仍有错误,可以在后面案例总结的时候进行改正。 5.评比考核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考评。做完案例后,每组由组长向全体同学简要介绍其案例解决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就该解决方案提出问题和建议并集体给出成绩。这样,每组成员不但可以知道自己的解决方案的对错,还了解了其他组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能够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6.案例总结经过师生共同对每组案例解决方案的分析和讨论,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心目中可以总结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但也许还有不足的地方。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一个完整的、合适的解决方案,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这一步也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如果在这一步存在多种不同的但又都可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每种思路和方法的优劣,明确最佳的方案。 7.案例完善每个班级的案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分析和总结该班案例教学的情况,对案例不断更新和完善。 案例教学取得的效果 网络工程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后,经过不断的完善,总结了一套适合专业特色的案例,并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如下。 1.解除了学生对专业的困惑学生从最初的专业课就开始接触到这个总体案例,虽然当时只能完成其中和该课程相关的子案例,其他案例还不能去做。但学生从这个总体案例看到了未来,知道自己学完所有专业课程后,就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案例,从而了解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广博,无形中也增加了对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渴望。学生不再因为课程繁多找不到方向而迷茫,很少有人再向教师咨询诸如网络工程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毕业后能做什么,现在学的这门课有什么用,是不是只要学好某一两门课程就可以了。因为学生在这个总体案例中了解了网络工程专业要掌握的知识和能解决的问题。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具体和典型的案例,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仅仅从教材上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主动在课下去查找、阅读和学习相关资料。例如在进行Web服务器负载均衡案例时,学生们充分讨论,拿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有的在防火墙上实现负载均衡,有的在交换机上实现,有的在服务器上实现,有的在DNS服务器上实现。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的特点,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案例教学生动活泼,学生既独立思考,又积极和教师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教材,学生听,师生之间交互不多。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在评比考核阶段有的学生为了说明自己解决方案的优越性,需要引用资料反复和教师论证。积极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6],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不能再只凭大纲和教材讲课,必须了解各种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才能够设计出好的案例。其次,针对案例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从容解决。第三,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非本课程知识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分析和点评。 网络类论文:创建网络工程类教学体制 作者:马慧 张志立 单位: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虽然传统高校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课程设计与市场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足,毕业后不能快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企业看中的是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企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精英型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师岗位职责掌握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的网络施工保障、网络运行维护、系统安全运维等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和维护网络工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及安全维护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能较好地组织网络工程施工工作、网络运行维护工作、信息系统安全部署和维护工作,具有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 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模型根据企业对于网络工程师职位能力要求,把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核心能力(完成本职工作、考核目标的能力)、专业能力(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能力)、基本能力(确保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合岗位基本要求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网络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网站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网络应用,网络设计与信息安全。 构建多类型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现今大多数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讲到某个原理或方法时就开设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按照这种模式开设的实验课往往不成体系且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占实验总课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同时加大学生自主性实验的开设比例。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精英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制定了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实训包括课程实训与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实训在开设课程的学期最后一周进行,综合性的实训一般在相关课程学完后,在最后一门课开设的学期最后一到二周进行。为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这个平台有以下几个特点:1)该实验平台不仅要加强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绝大数开设实验的课程都应有一定数量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2)该实验平台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3)为了实现各专业的交叉融合,该实验平台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也要重视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或校级、省级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4)加大实验室对外开放的时间。 建设生产性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缩短与岗位需求的差距,我们实施了“4-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传统4年的课程设置压缩到3年完成,最后1年时间所有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针对某个岗位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战能力。根据精英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分析与我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为学生定位五个岗位:网站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与信息安全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个岗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在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立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建立院级创新基地。院级创新基地由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成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在研项目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2)校级的创新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有学校单独建设,也可校企共建,这类实训基地应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关键在于基地应采用企业运作模式,建有与企业对应的机构,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在实训基地,教师参与生产过程管理与产品开发,学生职业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3)校外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向学生无偿或优惠提供实习岗位,并为学校教师提供高新技术技能培训。同时,企业也将学校部分教师纳入其人才库,为推广企业的先进技术或设备积累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优秀学生可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为企业带来了相应的利润。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都要在实训基地完成。 打造多种创新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实践教学既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既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等,又包括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如电子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创新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创新,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可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创新,提高竞争力。创新平台既可以由学校建立,也可以借助一些外挂项目。学生可以在以下几种创新平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1)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与校级研究机构;2)教师的科研项目、社会活动项目;3)校级,院级各种创新培育基地;4)大学生科技立项研究项目。 依托岗位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通过跟岗或顶岗来实现。通过以上三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职业人或社会人,缺乏相应岗位工作能力与职业能力,因此,学生必须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了保证学生跟岗顶岗的质量,应选择企业资质较高、软硬件设备配置齐全、性能较好、企业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企业合作数量应该达到一定规模,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岗位跟岗顶岗实践。四个平台与四种能力相互对应且相辅相成。在实验教学平台上,也可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初期培养。在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上,也可以继续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激发竞争能力并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初期培养。在创新教学平台上,也可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及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岗位教学平台上,也可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及竞争能力的培养。#p#分页标题#e# 基于“职业岗位”,通过四大平台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但体现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同时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按照能力递增、工作技能由简到繁的进度安排,既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又遵循教育规律。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集中培养学生的职位核心工作能力,极大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网络类论文:网络工程类教学体制探析 作者:杨瑞君 刘云翔 陈颖 瞿彬 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工程化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核心在于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推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分析 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人们积极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尤其是面向工程实践的一线工程师人才。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校企合作研究、产学研结合研究等几个方面。国内外不少大学的众多院系加入了CDIO全球工程教育改革组织,采纳该组织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性的工程内容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将工程教育视为一系列的服务性工程产品制造过程,并以层次化的架构来组织师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一定的创新性工程教育。国内外相关的基于CDIO的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仍在反复修正和继续完善中。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者大都认同“既要遵循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又要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一般都是根据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体现本科教育的厚基础与岗位技能的有机结合。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一些教改方案中,主要包括了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打造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实践创新氛围、实施职业技能考证,强化岗位应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搭建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一些措施和建议,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阐述了适合各自学校或院系的发展思路和教改理念。部分研究者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内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明确实践教学的基本定位;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改造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课内培养与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拓展学生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空间;校内与校外共建进行有机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整体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施因材施教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和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后,国内绝大多数大学都在积极实施卓越计划,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践效果来看,卓越计划的确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各高校在卓越计划实施中,不少高校对于工程化理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措施。考虑到人才的多样性,决定着不同类型的人才质量,所以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人才,即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卓越。有研究者认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和责任,都应该能够在各自的层次和领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应该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引导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鼓励办出特色。“卓越计划”提出的“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事实上也强调了各种类型的高校,应该在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领域,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追求卓越。所以,同样的理念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去实施,其内涵必定有较大的差异,工程化理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也应是各有特色和各自错位发展。综上,可以看到,基于工程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国内外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但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阶段,还有较多内容需要加以深入探讨、详细论证,更重要地是如何将研究成果能更好地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本文所述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基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085工程为引领,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按照学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试运行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重构方面做出尝试。 工程化理念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意义和方法 通过把工程化理念引入到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对于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将促进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同时促进专业和外界,尤其是信息产业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有利于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其次将促进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结构的改革,不断增加实践课程,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促进实践教育环节的增强,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教学,尤其是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再次可以促进本科生科研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鼓励本科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创业,在保障制度上进行一定的探索。同时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通过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证书计划等方式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时,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也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原则,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实行滚动式推进,理论研究领先,在提出理论假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设计后,开展行动研究,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为新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研究和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将逐步试点,在具体的某些年级某些班级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初步的试运行,观察、分析、评价和论证前期研究成果的具体落实情况,通过不断的验证和实践,逐步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坚持专业发展特色的原则,专业将坚持自己的特色发展,力争实现不仅与上海本地兄弟院校,而且与国内同类型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的错位发展。基于此,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时,采取的研究方法将不拘一格,充分采取适合专业发展和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科学方法,即:深入的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文献分析将对实践教学方面的专业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理论研究包括系统钻研实践教育、实践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体系构建和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外同类专业在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先进成果,坚持特色基础上,合理引入成功的理论、方法和相关制度、成果等。专业将研究适合本学院需要的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工程化的理念,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将在专业内进行一定的试行,在试行中不断进行论证、完善和总结。构建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将逐步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通过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不断扩充教改的内容,力争使实践教学能与理论教学能有机结合。#p#分页标题#e# 工程化理念下构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工程化的理念应该贯穿到整个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中。 1突出工程化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在大量企业、行业协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征求各方意见后,不断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修订,突出“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网络工程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专业学习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实践环节不断线”和“素质教育不断线”,以适应网络工程领域对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首先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分析和引入网络工程各类型工程项目的内容,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完善中注重学科的整体性以及应用性,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其次教学实践中,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实际项目的引入,采用“平台加柔性化模块”的教学架构,通过搭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平台,以及可选的专业课柔性化模块,体现出培养应用人才的定位。再次专业技能培养中,注意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让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展开,紧跟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精选教学和实验内容,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学生在4年的大学中,专业技能逐步得到增强。 2形成1个主线3个层次5个模块的框架结构网络工程专业在创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时,坚持“课内外贯通、校内外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化理念,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分解,尝试建立“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主线”,是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一条主线;“三层次”,是指将学生的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强化技能三个层次;“五模块”则是指根据实践教学不同环节的特点,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企业实战项目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强调实践各模块的衔接与循序渐进。 3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实践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构建体系时,应更多地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体系尤其是师资建设的内容。教学目标体系建设:实践是对理论的验证、深化和提升,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在基本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方面,具备了从事网络工程及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理念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作风。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包括有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等。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不断调整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块,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量,尝试改变实践教学法,按照学生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的接受过程,分别进行相关的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强化技能的训练。网络工程专业常规实践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网络工程专业基于对对历年来采取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梳理,尝试对实验类模块进行整合与重构,将原来的实验内容进行精选、合并和补充,按层次结构分段设出基础型实验、专业提高型实验、实训创新型实验。比如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工程、网络管理、路由交换技术、协议分析与测试这几门主干课程的实验部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内容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重叠,这就需要不仅仅在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进行合理的和科学的整合,更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将这几门课的实验部分,按照网络工程专业的内在特点和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层次结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整理,整体重构出科学的实验模块,具体可以在实验内容、实验类别、实验适应阶段、实验的前后承接次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并进行试行,及时进行相关论证。网络工程专业按照发展要求重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如下表所示:教学条件体系建设:在实践体系中,教学条件的改善越来越显其重要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二是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包括有专业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工作室。硬件条件的改善,往往需要数年的建设和积累,通常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具备有有“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协议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网络程序设计实验室”、“网络基础实验室”等,且应该在课余时间面向所有学生免费开放,并配有专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工程实践场所和实践时间。网络工程专业要突出工程化理念来建设硬件条件,就必须建设较多的校内外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尽量能在大2下学期开始,直到大4毕业前,都可以进入到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不仅锻炼专业技能,而且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学习(实习)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体系时应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现有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课程或环节)、入选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主要面向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企业或研究单位。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培养基地。 师资力量的改善,更需要专业进行长期的队伍建设,师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在工程化理念下,应该重视师资的网络工程行业专业工程背景,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立“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其一线工程知识背景,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或者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来学校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这将有助于将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的科研项目成果直接带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方面,可以较大比例的采取校企合作的题目,大大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缩短从学生到工程师的培养时间。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学研究成果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使专业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p#分页标题#e# 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在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制定的相关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的基础上,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需要针对自身特点,制定适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实施细则。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制、实践教学实验室、基地的日常运维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来说,要突出工程化的培养理念,还应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编著适合专业自身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类教材,出版的教材绝大部分是围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型教育特点,有效支撑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评价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质量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于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严格检查和审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内容,注重过程管理。综上,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5个方面,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条件体系的构建,将大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结论 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与工程化教育相关的先进理念,基于工程化理念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基础为核心、以实战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形成合理的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企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将形成基础性、应用性、开放性、实战性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网络类论文:网络环境下的分类案例教学 作者:吴结 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与时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1]能有效地减轻存在高度抽象基本理论内容课程的教学难度,特别是对于面授课占时较少的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来说,更是一种多快好省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构建及其质量是案例教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笔者结合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一直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类案例教学方法(包括分类案例库的建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分类案例教学实施流程 (一)预期学生情况分析对学生情况的事先了解是案例库构建及案例分类的关键性一步。三年来,我们坚持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广东电大校本部)课程学习前的预期学生情况分析。首先在新生入学前后发放调查表,摸清学生的职业、入学前学历、兴趣爱好等背景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本专业本科学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中小学教师,二是特殊教育教师,三是企业管理人员(其他)。实践表明,不同来源背景的学生,对课程案例需求或兴趣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二)计划型案例库的建立在未正式开课之前,根据预期学生情况分析以及专业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的要求,提前收集、整理一批案例建立起计划型案例库。案例库划分为问题评审型、分析决策型、拓展深化型、应试备考型四个子案例库,[2]所选案例充分兼顾预期学生背景类型的不同需求或兴趣,并依此在前三个子案例库下建立二级案例库,即在每一个子案例库下根据中小学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其他)不同学生来源再划分为三个二级案例库。应试备考型案例库则立足于考试实战应用,精选历年考试案例,并根据课程考试重点内容配备相应的案例。 (三)现有学生情况分析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有较多流失或转学等变动情况,所以有必要对本学期实际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是及时把握学生整体情况,了解其学习需求,使整个案例库保持动态性,增强其教学适应性。 (四)实施型案例库的建立在对现有学生情况分析基础上,修改计划型案例库,形成本学期实施型案例库。实施型案例库为可应用性案例库,其所纳案例充分体现了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与时效性特点。实施型案例库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保持动态调整。 (五)已分类案例的具体运用四个子案例库在不同的教学环境或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应用侧重。由于电大开放教育面授课时间安排较紧,所以一般着重于问题评审型案例(给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方案);非面授课期间则侧重于分析决策型、拓展深化型案例;期末复习阶段主要讲解应试备考型案例。 (六)案例应用效果的评估在每一学期计算形成性考核成绩的前一周,在课程论坛上发动学生对所学习的案例进行有效性评估,学生参与评估的情况计入其形成性考核成绩。学生终结性案例考试成绩也是案例应用效果的一项重要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学期计划型案例库的修改依据。 二、分类案例库建设及其实施效果 以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为例,该课程分类案例库从2004年春季学期开始建设,目前共收集有案例42个,见表1。在三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分类案例库显示出如下教学效果: (一)互动性强主要利用网上讨论课、课程论坛和小组讨论三种形式,策划组织若干案例,并培育和发展案例讨论的冲突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启发和激励、相互作用和协作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把有着相同背景的学生组成案例学习小组,大大提高了案例学习的互动质量。[3] (二)适应性强分类案例库的建设,能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来满足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习需求,增强了与其工作实际的联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分类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中,始终保持动态性调整状态。此外,通过案例评估,使得案例始终与学生的需要或兴趣保持动态一致。 (三)学生更便捷地理解与掌握重难点知识分类案例库中案例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容保持高度一致,即优先选择与课程内容中理论性强、难于理解的知识点相关的案例,以便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案例分析中较容易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四)学生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分析决策型、拓展深化型案例在案例库中占较大比重,但都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以角色身份讨论分析后提出决策方案,或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课本没有直接提及的决策方案。通过这种案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促进,另一方面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五)学生应试能力有所提高在大量的问题评审型、分析决策型、拓展深化型案例训练基础上,再针对性地开展应试备考型案例学习(包括对历年试卷案例与案例解题要求的讲解),使学生更容易做到触类旁通,降低了应试难度。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案例库建设的工作量较大由于考虑了满足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习需求,在把所有案例分组成四个子案例库的基础上,有时对于某一知识点还要同时设计出几个二级案例,所以案例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工作量非常大。所做的初步措施是发动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供一部分案例,经过甄别选择后纳入案例库。目前,正考虑利用电大系统优势,在远程教学平台建立网上分类案例库,围绕案例库组织全省课程任课教师开展分类案例网上教研。 (二)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的学生应试心理较重,不太注重除应试备考型案例之外的其它类型案例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专门设立案例成绩,综合了学生参与案例学习讨论的情况,其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15%。计算方法是:案例成绩=案例学习的参与质量(40%)+案例学习材料的撰写情况(40%)+提供案例学习反馈意见的情况(20%)。 (三)分类案例教学实施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分类案例教学实施在预期学生分析、现有学生分析、评估三个环节上必须依赖学校有关部门和辅导员的协助。如预期学生分析需要在开课前一个学期着手进行,电大学生又是业余学习性质,所以必须依靠辅导员发放和收集调查表。但由于这完全属于教学个体行为,不存在利益机制,所以有时出现辅导员配合不积极的情况,造成学生信息收集不及时,影响了计划性或实施性案例库制定质量。目前,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争取分管辅导员的系办公室支持,并与辅导员保持较密切的个人联系。#p#分页标题#e# (四)分类案例教学实施范围还有局限分类案例教学实施范围目前还只是在省校本部实行,其应用效果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检验。为此,当务之急是利用网络搭建分类案例库应用平台,抓紧建立和充实网上分类案例库,利用课程论坛、网上讨论课、网络直播课等形式,发动市县电大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学习讨论。 网络类论文: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估的价值 作者:司娟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以来,各种文学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的陆续的建立起来,网络文学空前繁盛。“网络”这个特殊的存在让所有的“声音”、“文字”都有了一个平等的、公平的、自由的发表机会,使得文学逾越了被“精英”和“权威”掌控的文学话语权,尽管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背后还有着作品良莠不齐、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它的兴起让原本神圣的文学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坛,打破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在网络文学中的评论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文学人类学对于业界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实践,文学人类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研究突出的成绩之一。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学已经毋庸置疑的遭到了巨大的威胁,就是网络文学。现代传媒的革命性发展,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学就坐以待毙,叶舒宪先生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从人类学的角度开启在知识全球化阶段文学研究的空间和美好前景,本文就讨论了现今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论中的重要性。 一、文学人类学和网络文学 1.文学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即从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相关与互动着眼,是首次系统地专门研讨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关系的理论专题,是文学和人类学两种学科的边缘交叉性科目。顾名思义,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从文学视野来研究人类学,用文学来充实人类学;二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文学;自1970年以后,随着全球知识化的发展,从文化背景着眼,考察文学,或者考察文化现象等都成为文学人类学的范畴。事实上,我国的文学人类学尽管已经有所发展,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其所面临的问题和课题都很多。由于我国研究文学人类学的学者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因此造成知识结构失衡、理论知识不全面。 2.网络文学 实际上,网络文学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定义,其简单说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文学方式。但是很多专家对于网络文学还存在着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文学根本不是文学,本体空置、主体缺省、空间虚拟,根本不符合“文学”的规范。然而,这种质疑并没有阻止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自1995年我国出现本土的网络文学网站,十几年了已经达近千个,发表原创作品约8亿多。网络文学的存在表明,传统的文学经过互联网的这种特殊媒介的传播,在一定阶段内影响了很多人的写作和阅读习惯,从一个新的角度、视野给人们提供了全面认识文学的机会,包括文学的功能、本质等等。 二、网络文学评论的局限性 尽管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但是文学界对这一新兴的文学方式却态度冷淡,并不十分热衷。文学评论界一边哀叹传统文学生不逢时、日渐衰败,另一边却对被称为“文化快餐”的网络文学嗤之以鼻,不予评论,即使评论,也仅从文学的角度对其百般刁难,将其与传统文学进行比较,并且不重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所处的大环境、阶段不同,只一味的指责网络文学其中的肤浅和浮躁。然而,网络文学并不是全无经典的作品,必须要经历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成就经典,并且还要看某个阶段的文学特点。例如,陶渊明的诗作在当时根据评论标准《诗品》仅列二流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也仅仅是流行,并未到广为传播的境地。以此来看,网络文学尽管发展迅速,但实际仅十余年间,某些专家就断定其不会出现经典还言之过早。有些评论也只是一边倒,认为网络文学不属真正文学的范畴,但是并不能这样简单的就将其否定为非文学。李敖称其为厕所文学,陈村称其为卡拉ok,更有甚者说其是文字泡沫。但是其实网络文学跟传统的文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其的方式不一样,传播的方式不一样,都是为读者提供阅读素材,很多的网络文学,都是在网下写好了传至网络上的,即网络只是文学的表现工具;另一方面就是笔者可以不用担负过多的重任和局限于身份,超越名利进行自由写作。拘泥于现有的角度对网络文学做出种种的否定和否决,更多的是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对旧事物要消逝的担忧,更显示出网络文学评论的主观的、人为的视野的狭隘。 三、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论中的重要性 就目前的网络文学而言,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其与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其创作特点及文本特征;二是对其创作现状进行文学价值评定,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预测;再者就是探讨网络文学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文学传统与革命的差异的体现,表明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着变迁。因此,对于网络文学进行评论时应当考虑文化、文学所处的大环境,应该站在人、人类的高度来研究和评论网络文学。文学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的高度上认识和评论网络文学的。 无论是从文学的视野看人类还是从人类的角度看文学,都必须要对人类和文学有着透彻的研究。而我国的文学研究方面着重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甚至少数民族及外国的文学,基本没有网络文学,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不可否认上述文学都有着让人们探索的渊源,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同样的,网络文学同样能够成为人们研究现代的文学特点、状态和文化变革的重要对象。 据可考证的文献记载,我国文学最开始的传播方式是人们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论中的重要性司 娟(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 要:文学人类学真实的把握了人类学与文学、知识全球化的关系,从人类学和文学的相互作用方面入手,解析了自20世纪以后文相互用口、用手、用肢体来传播,直至五千年前传说中的仓颉造出文字,才有了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学,如果稍稍的深入研究一下网络文学,就会发现,现代的网络文学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回归了最初的传播方式的特点,自由——每个人都有话语权,超越了权利和名利。那么,这是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呢?研究网络文学是一种对文学的重视,是对于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大环境下的“自视”,这明显要比“后视”和“他视”更为重要。首先,网络文学虽然传播广泛、速度快,但是由于其发表方便,量大,很容易也会像最初的口头传播一样消逝在网络的海洋里。及时的对它进行现行研究,肯定要比它成为历史时像现在对甲骨文的研究一样要容易的多的多,并且更能从研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到我国文化的变迁和革命。#p#分页标题#e# 其次,只有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够坚持比较文学的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正确的认识我国的文学、文化,才能够尊重其他的文化,欣赏其他的文化,才能够有真正的文化自由;再次,只有正确的自视,才能够在全球知识化的趋势下保证我国的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蚀。从人类学的高度出发,我们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还要看到其潜在的文化侵蚀和文化殖民。在全球知识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但是只输入不输出,那么早晚有一天,我们所为之骄傲的文化会彻底的化为虚无。在研究网络文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较为直观的看到文学上对文化变迁的实际反映。专家们认为庸俗的例如拯救世界或者拯救人类的英雄小说,虽然比较落入俗套,但是其中的不同情节却反映出了儒家文化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换句话说就是体现出了在不同时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性特点。这个简单的例子表明,运用人类学的视野能够看到更多深层次的含义,能够以更公正、更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对其进行评论、研究。 四、总结 通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我们应该摆正对于网络文学的态度。不能因为它对传统文学的威胁而不屑一顾,更要看到它的优势和真实的表现出的一面,毕竟网络文学宽待所有的文学内容,不强制、不打压、不屏蔽,有充分的自由和话语权。综上所述,文学人类学能够以其视野的优势公平、宽容的对待网络文学、评价网络文学。我们应该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文化大环境以及文化的变迁有所了解研究,这也是文学人类学重视网络文学的问题所在,是文学人类学的实际意义和动力所在。 网络类论文: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比较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提出关于网络教育的几个观点,期望促进网络教育,实现全球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国家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结语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福阳 张灿 熊莉君 单位:.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南昌大学中文系 南昌大学图书馆 网络类论文: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论文 一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许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的高校在网络营销教学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仍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营销的教学过程中,丰富贴切的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不仅能使理论内容得以深化,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网络营销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营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缺少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二是现有许多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本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互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比重偏小,这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继续培养,那么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这就促使高校必须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调研和分析 国内同类院校网络营销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研讨针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网络营销课程知识体系,满足当今网络营销发展潮流和社会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多款电子商务平台投入使用、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网上直销、物流技术等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种网络营销策略得以广泛应用,网络营销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最初以搜索引擎优化、企业网站建设、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应用能力为目标,到新网络工具(博客、微博、新闻组、讨论组、微信等)广泛应用。销售前这个阶段,网络销售工具、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应用环节的重要基石。 (2)探索 由传统授课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课堂集中教学向网络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创综合性、设计性和课外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研究建立 以网络课程、师生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广泛收集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奠定基础。 (4)探索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研究加强课堂、实验环节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全面、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全面考核,考核更为科学、全面、公平公正。 (5)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配套教材 从培养学生网络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将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引导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应用结合、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本项目以全面课程建设为宗旨,主要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教学共享资源、提供网络辅助平台、编写教材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水平为依托,锻炼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探索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跟踪国内网络营销课程发展动向,以全面课程建设为宗旨,研讨针对我校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探索和改革我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对提高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作者:吴昊梁春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网络类论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1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1.1高职设计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 1.1.1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等环节,实践和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分开的。例如:传统园林CAD的教学方法就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先逐一讲解命令,然后示范操作,最后留作业让学生上机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讲练分开,导致了理论与实践无法融合一体。老师上课吃力,学生对讲解枯燥的命令很反感,课后自己练习又感觉无从下手。这样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怕学情绪,教学效果差。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习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创造性差。 1.1.2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例如: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迫切想知道他们所熟悉的园林小品、园路、植物景观的画法,而传统的园林CAD的教学方法往往从机械零件图开始入门,学生掌握的都是零散的命令、方法和知识,其结果是课程学完了学生却仍然不知道怎么设计绘图,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 高职设计类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只注重教会学生设计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仍处于从属位置,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后续支持。 2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 2.1教学资源丰富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各种媒体素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讲义等,这些教学资源远远超过教材与教师所能提供的资源。 2.2沟通无障碍,信息反馈及时 一些高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QQ”、邮箱等,学生只要有问题,就可以通过这些通讯技术与教师随时沟通。通过网络,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友好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为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2.3学习自主性 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偏好选择学习内容,更容易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选择的、高效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3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3.1采用创设情境,仿真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注重学生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因此,专业课程在实施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目前,到实习基地和相应企业进行实训仍然受到包括实训内容、实。例如在《园林建筑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仿真实习环境,可以直观、科学地展示不同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措施的效果,实时、直观地显示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操作流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仿真系统,采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根据经典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成小组,在仿真的情境下,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协作、竞争等来完成实践任务,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 3.2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例如:《园林建筑设计技术实验》等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发放自学提纲,提供相关参考学习网站)自行查阅与实验课程相关的文档和与相关资料(包括讲义、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录像等)进行自学,实验课程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诱导启发,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归纳整理后进行讨论,同学之间可进行效果评价,教师最后可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现自主学习。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个性化的知识建构,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信息及成果,培养合作意识,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3基于网络资源系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是指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启发、引导、指导的作用,又要充分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就目前资金紧张状况而言,硬件条件很难满足开展网络化教学的需求,但是如果把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交替混合使用,网络化教学还是可以实现的。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方式多样,教学效果好。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面向班级群体进行教学,利用网络面向个体、小组、小群体进行指导,便于因材施教,这样优生更优,差生进步更快。绝大部分课程都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有限的教学时空与无限的网络资源融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实时地调出一段操作过程的视频、一个实际案例或一个实验的虚拟动画,用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演示,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具体,而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共同刺激下,提高了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因此,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4模式构建,实例分析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使得多媒体和网络成为一种工具,一个课堂,一个教学途径,一个实现交互式教学的平台,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下面以学院《园林建筑技术》课程为例说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课程的构架、内容、特点等,以及如何实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园林建筑技术》课程的设计有学习指南、课堂讲解、情境模拟、仿真实践、在线测试、网络资源、网络答疑等环节。 4.1学习指南 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学习建议等,方便学生了解本门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以使学生更好地安排学习进度。 4.2课程学习 其中课堂讲解部分主要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划分6个学习情境,按任务展开教学。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任务—导入—设计技能讲解—练习(情境模拟,在线测试)—实训(仿真实践,在线测试)等环节,整个课程学习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中,课堂讲解环节,可以适时插入教学视频、技术操作视频、实例展示等内容,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演示,使教学效果更生动具体;情境模拟部分有20个训练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训练项目进行自我训练,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仿真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仿真实训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初学者实践经验不足、实习基地少、人数多等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园林建筑工作过程的流程、规则、特征,学生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器物库、场景库、材料库等逼真的3D模型库,根据不同场景设计,设计的效果能利用三维视图多角度观察。该软件还可以应用于学生日常实训和各阶段考试,学生的创作成果可交由老师评分和评语。 4.3网络答疑 网络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可以通过QQ、邮箱、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4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网站、相关视频、课程课件、讲义、行业信息、参考书籍、学生实训实录等补充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这样便于因材施教,使好生更优,差生进步更快。总之,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师通过改良教学模式,可以创设一个求知、探究、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驱动学生去主动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认真设计,并在设计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作者:王颖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生态学系 网络类论文:略说网络的地震相分类 1方法实现与测试 为了建立地质模型,在该剖面上共采集了25个岩石样本,并在实验室中测量了岩石的纵波速度与密度等物性(曾凡平等,2009),测量结果所示.取各成因相的纵波速度均值和密度均值计算对应的纵波波阻抗值.对比各成因相的纵波波阻抗值,可看出内滩最低、外滩和礁基次之、礁核最高,而台地介于礁核和外滩之间.地震模型基于露头写实以及地质解释结果,并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建立了地震波阻抗模型,运用褶积的方法计算出了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用以验证及测试本文所提出的地震相分类方法.为了方便,试验省去了时深转换的环节,直接建立了时间域的地震波阻抗模型.波阻抗模型大小为200×300的网格,深度间隔为1ms,CDP间隔为10m.对应的合成地震记录采用主频为30Hz的雷克子波,并加入了5%的高斯随机噪声.地震属性笔者根据地震属性对地质体反应的敏感性和符合率较大的原则,选择了8种地震属性作为地震相分类的基础数据,包括:瞬时振幅、瞬时频率、均方根振幅、平均绝对振幅、绝对距离、欧式距离、互相关距离和相似系数.是根b计算出的地震属性结果.分类模型的构建及训练由于没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作参照,无法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设定地震相分类贝叶斯网络的先验信息(初始网络结构和网络参数).因此,在网络结构训练前,仅定义了网络节点,将其作为初始网络结构,而在网络参数学习前,将各节点参数的条件概率分布表均设定为均匀分布,作为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的初始网络参数.由于礁基、内滩和外滩的波阻抗差异小,在地震上较难区别,因此在实验中将礁核和礁基合并为生物礁,把内滩和外滩合并为生物滩.为了区分台缘背景沉积中的单层内部的随机噪声和层序界面对应的地震相,实验中将台地分为内部均匀沉积和层序界面两类地震相.因此,以礁核、生物滩和台缘背景沉积这3种成因相组合为最小划分单元,试验将地震相的类别数最终确定为4个:1类为生物礁,2类为生物滩,3类为台地1-内部均匀沉积和4类为层序界面.由于各种地震属性的数值大小及值域范围都1147不同,考虑到基于离散变量的贝叶斯网络算法容易实现,故在样本数据输入评价模型之前,均对其进行了离散化处理.本次试验的离散化规则为:根据地震属性的值域范围分成5个区间,按照其数值从大到小的规则将其编号(1(大)~5(小)).选择模型中的部分典型区域按照所属的沉积相类别编号,逐一提取对应区域的各地震属性值,并对其进行整理,最后将结果用于贝叶斯网络的结构训练和参数训练.贝叶斯网络的训练采用了K2算法,该算法将同时完成结构和参数训练.结构训练的结果所示. 2地震相分类 本文所选用的评价方法为全局联合树推理算法,a为地震相分类的类别结果,分别显示了各类地震相的分布范围,与地质模型相比,其整体分类结果较好.其中1类(生物礁)和2类(生物滩)的地震相分布与地质模型总体比较吻合,3类(台地1-内部均匀沉积)和4类(层序界面)的分布范围也较准确.b~8e分别为1类(生物礁)、2类(生物滩)、3类(台地1-内部均匀沉积)和4类(层序界面)地震相的概率值分布图.但是,还要注意到a中白色框的部分与地质模型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可能是由于1类(生物礁)太小或者由于周围生物滩的影响,地震波对于部分生物礁相的响应不好造成的.对比地震模型、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分类结果,以及各地震相的概率分布图发现,虽然a~5c,5g和5h中地震属性较好的反映了地震相的分布形态,中强幅值与礁滩的分布也较吻合,但是也有d~5f成为了地震属性进行地震相分类的干扰因素.这是因为d~5f所表示的地震属性对剖面中沉积相的变化不敏感所致(所得各类别概率值接近于均匀分布).若在地震相分类前进行属性优选,剔除如d~5f对分类结果具有负面影响的地震属性,按照节所述方法,重新对地震相分类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的分类结果如所示.分类结果相比,分类结果的精度有了提高.但是在未进行属性优选的情况下,本研究所得到的地震相分类结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依然得到了准确性较高的地震相分类结果.究其原因,就是在网络参数的训练过程中,由于地震属性与分类的不相关性,造成该地震属性的分类概率值接近于均匀分布,自动降低了不利于地震相解释的地震属性对于地震相分类结果的负面影响,且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干预.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震相分类方法,并以巴楚一间房组台缘生物礁-滩沉积体系的典型露头剖面所构建的地质模型为例,描述了地震相识别过程中贝叶斯网络的建模、学习和分类的步骤,并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与现有的确定性地震相分类方法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经过实例数据的测试,证明本文所建立的地震相分类方法是可靠的,为地震相分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输出分类的结果,原则上将概率值最大的类别作为待分类样本所属的类别,分类结果的概率分布即是分类的可靠性评价;通过引入先验信息,降低了对训练数据样本分布的过度依赖,并且提高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智能地完成了各地震属性权值设定;当某些地震属性结果对地震相分类不利时,该方法可自动降低其对分类结果的负面影响;在地震相分类过程中,由于不需要人工干预,因而更客观可靠.由于时间有限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本文提出的地震相分类方法仅对理想地震数据进行了应用,对于实际数据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深入研究.致谢: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焦养泉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顾元朱培民荣辉曾凡平海洋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网络类论文:关于艺术类大学生网络创业构想 1.研究背景 由于培养过程中办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封闭、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条件不足、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等盲目扩招带来的问题,导致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这些现实迫使我们反思当下设计教育的弊端,正视学生自主就业创业的意愿与需要,寻找设计教育与社会、市场、行业和创业接轨的途径,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资助信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2011TJK293)革创造条件。 2.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特征 就大学生创业活动来说,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除了有着与其它专业大学生同样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最为明显的有以下特征 2.1实践性强,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联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强调实践性,往往以所创作的产品项目直接面对消费人群,或跟进企业项目、或自主成立设计公司。这些项目以短、平、快为特点,虽然容易见成效,但还需要通过指导把握市场运作内在规律,以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形成良性循环。 2.2创新性强、附加价值高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也是艺术设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的根本。在相当多的创业活动中,他们都以独特的视角去演绎各自的生活态度和观点,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在市场同质化的今天,成为创新经济的新动力,也为创业者带来更高的回报。 2.3.应用涉及面广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一般最直接的选择是发挥他们的专长,比如绘画、雕塑等美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也有直接利用其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如各类产品创意、室内设计、装饰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拓展开来,只要是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都可以产生创意和设计,甚至带来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其创新创业潜力是无穷的。分析表明,充分发挥高校资源的集约优势和专业研究能力,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特征,研究和建设将专业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网络创业平台,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和创新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自身发展和定位打下实践基础;逐渐实现创业创新的常态化,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成果从概念到市场化转换提供整体支持和服务,这一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3高校网络创业平台现状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作为市场改革的先行者,在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根据社会发展及就业形势变化,较有成效的建设了一批立足于高校的网络创业平台。其从性质上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以本校创业学院为依托的网络创业平台,鉴于资金、资源的问题,这一类平台相对较少,其中有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作为国内网络创业学院的首批创建者,已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创业平台。这类高校网络创业平台涉及面较广,拥有创业动态、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创业指南等模块,每个模块均下设数个子模块。另一类为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等依托企业,针对高校大学生共同联合建立的网络创业平台,这类平台在资金、资源和技术上都相对充裕,社会影响力较大。目前,全国共有不超过7个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依托社会资源建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此类网络创业平台一般以强有力的主办单位作为后盾,所以在网站建设、信息资源、社会联动、平台推广、创业项目级别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 以国内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淘宝网为例:阿里巴巴集团2009年的联合教育部、银行联手推出网络就业创业护航行动,这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大学生C2C创业服务网站,这个创业平台将作为一个子频道直接镶嵌在淘宝网上[2]。对支持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推动网络商务人才成长,促进高校学子就业创业有相当大的贡献,其覆盖范围广、门类多、资金资源充足和品牌效应,在创业实践上与单纯的高校创业平台甚至其他市场创业平台相比有绝对的优势。综上所述,无论是高校自主开发的网络创业平台,还是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主办的网络创业平台,在近几年都发展迅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也有所不足:首先,在网站建设方面,并没有得到各大高校的充分重视,在平台建设、信息、社会联动、平台推广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其二,这些高校网络创业平台均以经济、管理等专业为依托,基本没有针对艺术设计特色的专业指导;其三,多以程式化创业为主,忽略创新,更忽略了就业这一根本目的,没有通过平台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形成指引;其四,这些网络平台虽有良好的创业能力专业指导,但缺乏与常规教学活动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创新;最后,大部分的创业实践受益的只是少数学生,不能解决大多数学生创业实践的问题。面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的成长需要明确方向,从专业特性出发对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过程进行贴身指导,将创业创新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将创业目的由压力性、生存型向兴趣型、发展型转变,将创业过程由项目型、阶段性向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转变。 4网络创业平台建设构想 根据对国内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感受,我们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的构建有了以下构想: 4.1基本理念创业教育包含着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learntounderstandentrepreneurship);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learntobecomeanentrepreneurial);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learntobecomeanentrepreneur)[3]。创业平台同样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构建,以达到如下目标: 4.1.1用足政策、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家政策,校内、校际、校外资源相结合,通过高校更好的集约、使用这些政策,使之落实到实际创业项目中; 4.1.2建立完整的创业指导机制。针对学生缺乏市场认识与经验的问题,全方位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完善的创业前、中、后服务与支持; 4.1.3打造实战式的创业环境,课堂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创业平台,将创业活动纳入课堂教学,专业教师介入就业教育和指导,使教学更具有实战性,达到教学与创业就业的双赢; 4.1.4构建可操作性强,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创业平台。个体、团队、企业等都尽可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各自所需,让尽量多的同学都能有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同时,开放性的平台管理也可不断加强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从各自分散的创业模式到通过创业平台集中多种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4.1.5专业团队与综合团队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各校优势和各地经济需要,各专业可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创业平台,提供共享服务与指导;也可组建多专业综合团队,利用各专业集成优势,吸引企业参与,提供更多机会,汇集更多人才; 4.1.6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相结合。各团体和个人进驻该平台均为开放式的,可在各自空间自由信息,但在交易、评审环节严格创业,针对性的进行扶持;另外,一旦通过评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创业项目和创业者以全方位的扶持和指导。 4.1.7创业模式多样化。专业和兴趣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校课程学习相结合,长期项目和短期开发相结合,自主开发和社会项目相结合,达到创业模式的多样化。 4.2创业平台基本架构网络平台主要从创业三层体系来进行构建。 4.2.1了解创业部分由首页动态、专业学习指南、创业信息、创业政策、创业案例、校友联谊会等板块综合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信息,分析市场动态,创业案例,通过沟通了解创业现状,从而了解创业的基本内容,明确自身定位,为系统的创业学习做好准备。 4.2.2学习创业知识部分由以下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分散在不同的板块,形成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环境。1)教育板块:内容包括创业教育网络课程,课程资料库,教学管理和评价,艺术设计学生课程作业展等部分组成,以促进校内课程建设与改革。2)学生频道:创业求助,学习心得、个人网络教程,以老带新、个人积分制度、下载频道等部分组成,构成包围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创业创新知识学习渠道;3)教师频道:包括教师成果展示、互动空间、个人教程等,将专业教师的特长带入网络平台,进行充分展示,同时也为及时进行创业辅导提供方便。4)资源板块:汇集各艺术设计类专业资源,包括文章、作品、研究、调查等;5)外部系统:则由专家频道和企业频道组成,包括企业讲坛、设计讲坛、成果评价、专业研究、行业研究、网上创意集市等,学习了解设计和创业的专业知识,分析市场需求,分析最新趋势,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4.2.3创业经营部分创业经营是学生的弱项,需要各方面更多的扶持与指导,内容应该包括以下环节:1)项目系统:可将企业、教师、学生项目出来,供同学们选择,竞争;2)项目评价: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专家评价等;3)项目辅助:政策分析,经济经营知识,项目策划撰写,初期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保护,项目交易及投资等方面组成;4)项目运行:项目跟踪信息库,导师记录,互助平台,合作召集或项目问题;5)项目总结:阶段成果会,网上网下展会,月度或年度优秀创业项目评选,电子期刊、杂志等,形成阶段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推广,带动创业氛围的形成。 5总结 高校需要客观面对当下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定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教育目标,利用自身资源及专业优势,进行高校网络创业平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创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的能力的、能够在各种岗位进行创、就业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研讨高校网络创业平台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的作用,与时俱进,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理论体系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和理论价值。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跟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需要。 作者:谭杉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网络类论文:网络信息资源数据挖掘类型和应用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急剧增长,网络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然而,目前中英文搜索引擎均存在查准率、查全率不高的现象,这种现状无法适应用户对高质量的网络信息服务的需求;同时,电子商务以及各种网络信息服务迅速兴起,原有的网络信息处理与组织技术无法赶上这样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挖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网络信息检索、信息服务领域的热点之一。 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不仅包括对网页内容本身的挖掘,也包括其链接模式,以及用户访问、存取、浏览、、操作等操作行为、访问行为所产生的信息的挖掘。有效地研究、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的放矢地吸引用户群,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一、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放置在英特网上能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信息集合。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农业、生物、化学、数学、天文学、航天、气象、地理、计算机、医疗和保险、历史、法律、音乐和电影等几乎所有专业领域,是知识、信息的巨大集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网络信息资源是一种新型数字化资源,与传统文献相比有较大的差别。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一下特点: 1、数量大,类型多传播范围广。网络信息类型多样,有文本、数据、图像、图形、声频、视频信息、多媒体信息等;内容既有高质量的信息,也有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有个人信息也有在政府信息。最为特殊的是各种非正式信息被广泛生产与传播。 2、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信息安全缺乏保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色情泛滥成为网络的三大痼疾。为防止有害信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3、网络信息资源分布零乱无序,信息更新快,寿命短,管理相对困难。信息自由,来源广泛,内容混杂,质量不一,控制也比较困难。 4、以网站为信息活动的单位,以网页为信息和收集的单元。 5、信息利用水平取决于网站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网络信息提供方式是以网站为基点并可在网站间灵活链接的信息服务网。 6、网络创造了多层次的信息交流模式,全面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网络和传播功能。 二、数据挖掘的语言 数据挖掘语言有助于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标准化,推动数据挖掘应用的发展。数据挖掘语言根据功能和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数据挖掘查询语言、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通用数据挖掘语言。 (一)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 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由数据挖掘原语组成。数据挖掘原语用来定义一个数据挖掘任务,通过查询的方式实现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获得所需信息。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主要有五种基本的数据挖掘原语定义:任务相关数据原语、被挖掘的知识的种类原语、背景知识原语、兴趣度测量原语、被发现模式的表示和可视化原语。DMQL是基于这五种数据挖掘原语设计的查询式语言,类似于SQL语言的语法,因此很容易与SQL关系查询语言集成,很容易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知识信息。MSQL是另一个数据挖掘查询语言,由Imielinski和Virmani提出。它使用了类似于SQL的语法和SQL原语,为了规范规则产生和规则选择,提出了被称作GetRule和SelctRule的原语。 (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 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全称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redictiveModelMarkupLanguage),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描述和定义的语言,使数据挖掘系统在模型定义和描述方面有法可依,各种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共享模型,又可以在应用程序系统中间嵌套数据挖掘模型,不需要独自开发,就能使数据挖掘达到深度挖掘的目的。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是一种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利用XML描述和存储数据挖掘模型,使用标准的XML解析器对PMML解析,可以得到预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PMML2.0主要由:标题(header)、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数据流(dataflow)、挖掘模型(miningschema)、数据转换(DerivedValues、Statistics、Taxonomy、Normalization)、预言模型(TreeModel、NaiveBayes、GeneralRegression、RegressionModel、Sequences、GeneralStructure、AsscocationRules、NeuralNetwork、CenterandDistributionbasedClustering)、模型组合定义(ensemblesofmodels)、选择和联合模型和模型组合的规则(rulesforselectingandcombiningmodelsandensemblesofmodels)、异常处理的规则(rulesforexceptionhandling)等九个部分组成。对于复杂的数据挖掘任务,由多个数据源和数据挖掘模块,需要在各个模块之间交换结果,预言模型标记语言PMML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这种灵活的模型交换能力和数据格式转换能力,并实现模型与数据和工具部分分离。因PMML是基于XML的数据挖掘建模语言,适合部分学习、元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数据挖掘应用程序。 (三)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 通用数据挖掘语言OLEDBforDM是2000年3月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数据挖掘语言,目的是为数据挖掘行业提供一个业界标准。OLEDBforDM综合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DMQL和数据挖掘建模语言PMML的特点,既能定义模型,又能作为查询语言与数据挖掘系统通信,进行交互的和特殊的数据挖掘,实现了数据与模型真正分离。OLEDBforDM是一种基于SQL预言的协议,扩充了SQL语言语法,可以轻松地与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挖掘算法嵌入数据挖掘应用程序。OLEDBforDM为了更接近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定义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挖掘模型(DataMiningModel,DMM):DMM像数据库中的关系表,但是它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列,这些列被数据挖掘中的数据训练和预言制定使用。DMM既可以用来创建预言模型,又可以产生预言。标准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而DMM存储被数据挖掘算法发现的模式,对于从事WEB挖掘的开发人员,DMM所有的结构和内容都可以用XML字符串表示。 预言联接操作(PredicationJoinOperation):预言联接操作类似于SQL语言中的连接操作,在一个训练好的数据挖掘模型和输入数据源之间映射一个连接查询,将能得到符合需求的预言结果。这个预言结果通过OLEDB的行集合或者ADO记录集(recordset)发送到消费者应用程序内。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SchemaRowsets):OLEDBforDM模式行集合用于特殊目的模式行集合允许消费者应用发现临界的信息,例如:可利用的挖掘服务、挖掘模型、挖掘列和模型内容等。 三、网络信息挖掘的类型 根据挖掘的对象不同,网络信息挖掘一般可分为三类:网络内容挖掘(Webcontentmining)、网络结构挖掘(Webconstructmining)和网络用法挖掘(Webusagemining)。 (一)网络内容挖掘 网络内容挖掘是指从网络的内容/、掘内容挖掘语言。的关系表用来存储原始数据,据挖掘任务,数据/文档中发现有用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类型众多,目前WWW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主体,Internet出现之前的Gopher、FTP、Usenet资源逐渐隐藏到WWW形式之后,但这些资源仍可以通过Web进行访问。然而除了大量的人们可以直接从网上抓取、建立索引、实现检索服务的资源之外,一些网络信息是“隐藏”着的数据,如由用户的提问而动态生成的结果,或是存放在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或是那些私人数据,它们无法被索引,从而无法提供对它们有效的检索方式。以上是从网络信息源的角度探讨,若从资源形式看,网络信息内容是由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元数据等等形式的数据组成的,因而我们所说的网络内容挖掘将是一种多媒体数据挖掘形式。 (二)网络结构挖掘 网络结构挖掘是从WWW的组织结构、Web文档结构及其链接关系中推导知识。主要是针对Web潜在的链接结构,通过网页链接找到隐藏在页面之后的链接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挖掘的目的是发现Web和页面的结构及其蕴含在这些结构中的有用模式,对页面及其链接进行分类和聚类,由此获得有关不同网页间相似度及关联度的信息,有助于用户找到相关主题的权威站点,并且可以通过浏览权威网站企业可以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信息,了解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发现Web文档自身的结构,这种结构用于用户的浏览,也利于对网页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三)网络用法挖掘 通过网络用法挖掘,可以了解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所具有的意义。网络内容挖掘、网络结构挖掘的对象是网上的原始数据,而网络用法挖掘则不同于前两者,它面对的是在用户和网络交互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的第二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网络服务器访问记录、服务器日志记录、浏览器日志记录、用户简介、注册信息、用户对话或交易信息、用户提问式等。 四、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的应用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网络信息挖掘,可以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竞争对手、供求、客户等有关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改善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网络信息挖掘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例如: 1、科学研究。随着先进的科学数据收集工具的使用,如观测卫星、遥感器、生物信息技术等,所涉及的数据量非常大,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无能为力,网络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强大的智能型自动数据分析工具得以广泛应用。 2、市场营销。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顾客购买取向和兴趣的信息,从而为商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金融投资。由于金融投资的风险很大,在进行投资决策是,更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向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挖掘可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处理,找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模式进行合理的预测。 4、产品制造。数据挖掘对产品数据的分析,有助于对改进产品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提出信息的更高效的控制模式,从而为制造厂家带来更多的回报。 5、教学管理。如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资源发现,分析教学网站的结构组织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规律、教学评价等。教学评价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传统的定性与定量教学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将数据与挖掘这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教学评价之中,可以提高教些评价技术水平,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6、Internet或其他通信网络管理等的应用。 下面主要介绍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竞争情报中的应用。 (一)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应用的必要性 电子商务是指个人或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络,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活动。电子商务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挖掘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由于Web的易用性、实用性,它很快占据了网络信息主导地位,目前已经成为使用最为广泛、最有前途的信息传播技术。电子商务中产生的数据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数据挖掘技术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机结合,选用适合电子商务数据的挖掘方法,可以提供数据挖掘的效率,让数据挖掘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是以网络技术和Web数据库技术为支持的,其中,Web数据库技术是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Web数据库的发展成为新的热点和难题。Web数据库能将数据库技术与Web技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数据库系统成为Web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实现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的无缝有机结合。客户是数据挖掘研究的对象之一,它能发现客户的共性和个性、必然和偶然、独立和关联、现实和预测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如客户消费的心理、能力、动机、需求等作出比较客观的统计和准确的分析,为电子商务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电子商务组织管理者必须通过访问网络最新和最准确的信息,对产品、客户、合作伙伴和进程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近年来,电子商务站在企业商贸领域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网络信息挖掘主要用于商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分析,以辅助制定市场策略,还可以用来分析购物模式,预测销售行情等。 2、网络信息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应用 (1)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销售商可以获知访问者的个人爱好更加充分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根据各个细节市场,甚至是每一个顾客的独特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了使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更好地应用,商家必须记录访问者的特征及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某网站时,有关访问者的数据便会逐渐积累起来。 (2)发现潜在客户 对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来说,了解、关注在册客户全体是非常重要的,但从众多的访问者中发现潜在客户群体也同样非常关键。如果发现某些客户为潜在客户群体,就可以对这类客户实施一定的策略,使他们尽快成为在册客户群体。在对客户访问记录的挖掘中,利于分类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潜在客户。先对已经存在的访问者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三种:新来访者、偶然来访者和常客。对于新来访者,通过分类发现,识别出这个客户与已经分类的老客户的一些公共属性,从而对这个新客户进行正确的归类。然后根据归类判断,决定是否要把这个新来访者作为潜在的客户来对待。 (3)挽留老顾客 二八定律表明企业80%的业务收入来自于20%的客户,而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要6倍于向现有的客户进行推销的花费。通过Web数据挖掘,可发现什么样的顾客群在网站上购买了什么商品,哪些是网站的忠诚客户,以便对其进行个性化营销和人性化关怀。 (4)延长客户的驻留时间 为了使客户在自己的网站上驻留更长的时间,就应该了解客户的浏览行为,知道客户的兴趣及需求所在,动态地调整Web页面,以满足客户的需要。通过对客户访问信息的挖掘,就能知道客户的浏览行为,从而了解客户的兴趣及需求,并根据需求动态地向客户推荐页面,提供特有的一些商品信息和广告,以使客户能继续保持访问站点的兴趣。 (5)改进站点设计 站点上页面内容的安排就如超级市场中物品在货架上的摆设一样,把具有一定支持度和信任度的相关联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有助于销售,利用关联规则发现可以针对客户动态调整站点的结构,使客户访问的有关联的文件间的链接能够比较直接,让客户更容易访问到想访问的页面。网站如果具有这样的便利性,就能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增加了下次访问的几率。对Web站点链接结构的优化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通过对Web日志的挖掘,发现用户访问页面的相关性,从而在密切联系的网页之间增加链接,方便用户的使用。二是通过对Web日志挖掘,发现用户的期望位置。如果在期望位置的访问频率高于对实际位置的访问频率,可考虑在期望位置和实际位置之间建立链接,从而实现对Web站点的优化。 (6)电子商务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就向客户推荐商品或提供信息来引导客户购买什么商品。推荐系统可以根据其他客户的信息或此客户的信息,模拟销售人员帮助客户完成购买过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荐的形式包括向客户推荐商品,提供个性化的商品信息等。推荐系统具有如下作用:(1)将浏览者转变为购买者。有时人们只是看看网站的内容而没有购买的意思。推荐系统可以帮客户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愿意买的商品。(2)增加交叉销售。基于用户已经购买的商品,推荐客户购买一些相关的商品。(3)建立忠诚度。客户往往愿意到那些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网站购物。 3、实例:顾客行为模式分析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一般不是在线创建模型,因此首先要将诸如会员基本信息、会员在线消费文档、会员在线行为文档\服务器认证日志等所有的相关数据从服务器上下载下来,并按照以下步骤处理这些数据。 (1)数据聚合与过滤 在这一步中,从不同的文档聚集所有数据汇成一组基本数据记录,在聚集的处理过程中,这些信息中有错误和漏掉的部分都需要得到修正。例如在信息提取的过程中,遇到购买为零时会导致空白,因此需填充缺省值来处理空白。然后将与该模式无关紧要的栏消去。例如,消去顾客的ID栏,因为它自始至终对于顾客行为模式没有任何作用。 (2)数据整合 预处理过的数据才可被挖掘工具进行整合。要注意数据挖掘工具只能处理数字,因此文字数据就要提前处理转化出来。不同的数据挖掘工具可能采用不同的挖掘技术,如有的可利用遗传算法,有的则可采用神经网络技术等等。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会因为数据整合的方法不同而有差别。以下是两个实例,表4-1是提取和过滤过的会员数据,表4-2是分析的顾客行为模式。 (二)网络信息挖掘在网络广告分析中的应用 网络广告是指在Internet站点上的,数字化格式的各种经营性广告。网络广告一般是指多媒体广告,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种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感受商品或服务。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广告形式,将大大增强网络广告的实效。 对于网站来说,它必须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网络广告不仅仅找到一个业主,为它放上一个超链接这么简单,要想让广告主看到成效、增加宣传费,除了网站要完善自身建设,扩大用户群外,还应主动向广告主提供用户信息,由于点击广告的用户基本上是对此产品有兴趣的潜在顾客,因此,广告主也愿意付出较高的费用。网站要想长期大量的而拥有广告主的投资,利用数据文件技术为广告主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应用,文件算法的日趋成熟,都为网站提供这种服务创造了条件。 网络信息挖掘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就数据准备而言,网络广告主所需的数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户的背景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登记表;而另一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用户的点击流,这部分信息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行为表现。人们在访问某网站的同时,便提供了个人对网站内容的反馈信息:点击了哪一个链接,在哪里浏览时间最多,用了哪个搜索项、总体浏览时间、个人姓名和住址等。所有这些信息都被保存在一个数据库中,生成大量的记录文件和登记表,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充分了解用户的喜好、购买模式,不仅可以使网站设计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要的个性化网页,增加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广告主提出行之有效的广告方案,实现商家渴望的个性化市场营销。在数据准备阶段一定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这是数据挖掘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肯定有多种算法。目前有很多厂商正在开发专门用于网站挖掘的软件,可以根据网络用户浏览广告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利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概率知识库和模糊知识库,对信息进行概率分析,通过对广告访问者潜在的信息特征进行模糊划分,判断哪些网络用户是本产品的真正客户,而不是一般性的浏览访问者,从而为厂家组织生产和商家营销计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利用网络数据挖掘,广告主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用户信息,有的放矢地发送广告。可见网络公司在已有的条件下,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无论是对自身发展还是个广告主的宣传都是有利策略。当然,数据挖掘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要想获得最佳的网络广告效果,不仅与网络广告投放的位置,所选网站的日常浏览量,广告自身的视觉效果等密切相关,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而且,就数据挖掘而言,也不应把它看得过分神秘,认为只要有了一个数据挖掘工具,就能自动挖掘初所需要的信息,能更好地进行企业、商业运作,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其实,要想真正做好数据挖掘,工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企业、企业业务的深入了解和数据分析经验。无论是企业还是网站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有些数据挖掘方面的专家,专门从事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在同其他部门协调,才能做到量身定做广告。 (三)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作用 竞争情报是指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的信息。互联网为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网络信息挖掘工具很难获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个企业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谁忽视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谁就已经失去了领先的机会。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就是获取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网络信息挖掘技术的实现流程来看,网络信息挖掘不仅仅是像网络信息检索那样只是把符合查询要求的记录返回给用户,这样得到的结果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包括很多不相关信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WW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它还能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这对于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网络信息挖掘在竞争情报搜集和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从网上可挖掘的企业信息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通过网络信息的数据挖掘可以从大量完整、彼此关系不明确的敏感信息中找出隐含的和事先未知的有用信息,揭示数据内在的复杂性,帮助情报人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1)充分获取、开发和利用竞争对手和客户的信息 网络信息挖掘不仅能够从Web的大量的数据中发现信息,而且能够发现权威站点、有重要价值的“隐藏”信息,并且能够监视和预测用户的访问习惯、购买行为,发现顾客购买模式趋势。 (2)挖掘Web日志记录来发现用户访问Web页面的模式 通过分析和研究Web日志记录中的规律,可以识别电子商务潜在客户,增强对最终用户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质量,并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 (3)网络信息挖掘在反竞争情报子系统中的应用 反竞争情报子系统是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活动,低估竞争对手搜集竞争情报的能力势必导致企业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Web站点是企业与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获取竞争情报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因此,对它进行监控是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的重要途径。在竞争情报计算机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Web挖掘技术,通过运用分析访问者的Ip地址、客户端所属域、访问路径分析等Web监控技术、统计敏感信息访问率等方法实现对竞争对手的防范,以达到识别竞争对手保护企业敏感信息的目的。 结论 网络信息挖掘是网络信息处理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是指在大量训练样本的基础上,得到数据对象间的内在特性,并以此为依据在网络资源中进行有目的的信息提取。网络信息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的普及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何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信息挖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网络类论文:网络期刊的分类及特点 一、什么是网络期刊 网络期刊称为电子出版物、网上出版物。就广义而言,任何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期刊皆可称为网络期刊,涵盖通过联机网络可检索到的期刊和以CD-ROM形式发行的期刊。现在网络期刊已经进入第三代,和iebook电子杂志一样,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网络期刊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电子期刊延展性强,未来可移植到PDA、MOBILE、MP4、PSP及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二、网络期刊的分类与特点 网络期刊,论坛或博客时代下,采用论坛技术或博客条件,制作的精美而有针对性的网页,可定期而连续更新,形成主题或内容或风格的相关性,亦可称之为“电子刊物”。这种电子杂志只能保存网页,往往体积虽不大,但页面幅度满屏,甚为不便,网页防御木马病毒技术很薄弱。但网络期刊,从投稿、编辑出版、发行、订购、阅读、读者意见反馈...全程均完结于网络环境。这是目前大部分网络期刊的局限性。 网络期刊,最终方向是以电子邮件为传送方式的互联网络信息服务,或免费或有偿。因近年电子信箱技术崛起,造成电子邮件产业化,网联工具产性一次大爆炸性革命。因此,电子报这种资讯工具,可直接传递至手机等用户终端机器,网络刻板传输的感觉,大大为邮件灵活的穿透性所覆盖。手机直接链接各大门户网站,手机登陆网络,一种新的“时尚秀”应运而生——手机电子报、掌上订阅虚拟期刊。 网络期刊,另则可指媒体平面刊物——直接的网页和网站。无须复杂而漫长的传统印刷过程,周期比传统报刊杂志更精细更准确快捷,而且网页编辑直接命意网站称谓,网刊地位突出而风格专业。出版周期短,信息速度传递快,无纸化操作避免了印刷发行投递等环节,投稿编辑发行订阅阅读的全程,网内完成。有的电子期刊,收稿到被阅读,时间之短,穿透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及因特网,实现高速跨越,其传播速度非常惊人。 网络期刊,逐步形成网络检索功能。读者通过网络检索期刊,获取网络期刊资源,不受时空限制,检索途径多样——网站引擎检索和图书馆目录检索等等。自然语言与智能检索,突围到篇名、关键词、作者、全文等任何一个入口词为代表的信息点,多半或全能地检索到目标,途径丰富,效率惊人。 网络期刊,嫁接了多媒体功能。网刊,当前多是多媒体合成期刊,动态效果,影像声音动画插入,丰富性生动性活泼性,不可同日而语,况且能制作或订阅特殊化,可谓姿彩斑斓。网络期刊,其咨询稿件来源,跨越了时间空间限制,作者、出版者、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直接,论文作者可以异地万里提交稿件,和编辑商榷。电子期刊的进化,大为改变了文化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和交互性。网络电子期刊,逐渐成为主流媒体,旺盛的生命力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知识产权、著作权法、网络版权纠纷层出不穷、用户问、问题及时解答、期刊稳定性问题、网络传递问题、保存寿命问题、联机电子收藏、永久电子存档等等。 网络类论文:网络技术发展对人类交往方式的影响 摘要人类交往方式总是受历史条件制约,交往方式不断变迁。网络时代下,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给交往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产生了网络交往方式。文章主要从人类交往方式的类型、形式、特点及本质角度探讨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并从正反两面总览网络技术带给人类交往方式的具体变化。 关键词网络技术;交往方式;网络交往 交往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存在方式的一种体现。人类之间的交往方式总会受历史条件制约,网络技术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影响了人类的交往方式,继而引发了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甚至改变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以人类交往方式的改变为切入点,理清并反思网络技术对于人类交往方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类交往方式的历史进程 1.1何谓交往方式 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连接方式,还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存在方式、发展条件。交往过程离不开交往主体、客体以及交往媒介。交往媒介也称为交往方式,它联结着主体与客体,是达成交往目的的手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交往方式总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社会性。人类交往方式难以超越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制约而独立存在,是为历史性;人类交往方式总是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不断发展、创新,是为社会性。 1.2人类交往方式的历史变迁 人类交往方式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而交往方式的变迁,其标志就是交往工具的变化。“正如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标志一样,人类交往工具的变革也可以看做是交往方式变革的历史标志。”[1]结合人类历史演进,可以将人类交往方式的变迁根据不同交往工具划分如下。语言的运用。在语言出现之前,人们以面对面的肢体动为交流方式,难以实现信息有效传达。语言的产生不仅是人类交往史上的革命性进步,更是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文字的出现。文字进一步发展了交往方式,弥补了语言的缺陷,保存了更多信息。这种以符号为载体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文明的传承。但传播速度慢是其缺陷。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是以文字基础,使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突破了范围及数量的限制,进一步传播了文明。而印刷品在有效传播的同时却受到保存方式及受众文化修养的限制。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以电报、电话、电视等为载体,较之传统交往方式,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人类交往在时空上的局限,缩短了人类交往的距离。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渗透,推动社会交往各领域、各阶段、各层次的广泛进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它自身具有超现实、超地理区域、超时间概念特点。 2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 2.1网络技术影响下人类交往方式的体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交往区分为两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交往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则包括文化、价值、艺术及意识形态的交往等。物质交往占据人类社会生活基础地位,一切社会关系都受其制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方式涵盖了物质交往以及精神交往。网络交往中的物质交往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上。人们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交易,网上交易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上订餐、购物、买票等各类形式的拓展使物质交往的范围愈加丰富。跨越地理局限,人们可以买到世界范围内的产品,也可以将产品卖向世界。人们可以实现实物购买及虚拟购买,促进经济发展。网络交往中的精神交往主要体现在网络交流上。网络技术的发达带来了丰富的沟通工具。不仅仅是微信、QQ等聊天工具,还包括各类学习网站、在线课程等,网络技术为人类的精神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来源。网络交往中的信息交往突破了以纸张、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传统方式,而代之以最快捷的网络方式。网络上的各类信息传播不再受限于时空,网络时代将人的交往推向了普遍自由的广泛交往。 2.2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的形式 得益于强大而丰富的网络技术的支持,人们有不同的交往工具可以自由选择。一般而言有: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寻呼、社区软件及网络游戏等。首先,电子邮件是网络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电子邮件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快速便捷、交往对象广泛、信息涵盖全面以及安全。借助它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用户联系。其次,网络论坛及公共交流平台也是常见的交往形式之一。包括bbs、贴吧、天涯等在内的网络论坛,人们通过版面讨论和发表文章来进行交流,集合相同兴趣点,加强心理认同感。公共交流平台则涵盖博客、微博,国外的推特、脸书等,人们可以分享生活、观点并相互交流。第三种是即时网络聊天。网络聊天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主要手段,它比以往电话通信更为方便,实现了低廉、便捷的交往。通过聊天时的图片、音视频的分享使人们的交流达到了极致体验。 2.3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的特点 交往主体广泛化。网络交往中,每个人既是交往主体,也是信息传播者。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曾指出:“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性得到张扬。”[2]人们在网络上各抒己见,而不受社会地位、职业、性别、地理位置等社会背景的限制,也不受熟悉与否的制约,主体之间广泛而平等。交往形式虚拟化。不同于以往以语言交谈为载体的交流,网络主要以电脑字符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都是一定的符号,一切都以一种虚拟的交流方式进行。交往手段的虚拟化带来信息的迅速传播,但过度依赖交往手段虚拟化会出现弊端。交往效率迅捷化。首先,网络交往主体广泛;其次,网络技术的发达可以使交流主体想要传递的内容可以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网络交往是一切交往方式中最能够突破各类限制的、最广泛的交往。所有的交流主体可以看作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糅合了多方面的功能,使所有内容传播效率迅捷化。 2.4网络技术影响下的人类交往方式的本质 披着虚拟形式外衣的网络交往,其本质仍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交往方式的虚拟性工具并不能否认人类交往的现实性,传播内容仍源于人类社会。网络上的信息虽被虚拟的符号代替,其内容依然是人类思维、意识活动的体现,其彰显的仍是人的社会性。[3] 3网络技术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的反思 3.1网络技术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的正面影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任何人在网络空间都可以发挥主体意识,可以在新型的交往方式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新的社会形象,建立新型社会关系。其次,开拓了交往主体的视野。海量信息、高效传播、高速获取,人们在网络时代可以就各类信息与网上各种观点、思想进行交流,从而拓展视野,展现个性。第三,满足了人类物质及精神需要。网络技术为满足人们需要提供了手段和途径。它首先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方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还提供了各类生产、生活、学习的信息需要,更提供了各种交往平台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第四,建立多样社会关系。网络交往摒弃了现实中制约人交往的社会地位、身份等因素,交往主体可以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网络技术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上,发达的交往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反过来,交往方式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交往媒介及工具的更新换代,促使人类交往从“个人交往”迈向“普遍交往”,推动社会经济大融合。政治上,网络交往可以促进民主化。网络问政、政务公开、微博问政等网络参政议政方式扩大了政治参与、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精神文化上,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等精神层面的信息实时集聚、分享。网络时代下的人类较之以往得到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养料。 3.2网络技术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的负面影响 虽然网络技术带来众多益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沉溺网络,违反道德法律乱象等等,继而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沉溺网络。一是过度依赖网络手段获取信息。盲目接受网上信息,对于冗杂信息不加分辨。一些毒害信息广泛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长此以往,民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逐渐被网络别有用心的人引导,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4]二是某些不良价值观信息广为流传。某些信息、人群为博取关注度无所不用其极,一些在过去根本不会被关注的人却在网络时代因无下限行为而人尽皆知,如凤姐、郭美美等人,其行为展示出的价值观会误导大批年幼的网民。三是过度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性的行为。部分人已然将虚拟世界当做现实世界,集中表现在沉迷网络游戏,难以回归正常生活,继而引发各类社会问题。违反道德法律的现象频现。网络技术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的便捷度,却让不道德行为得以广泛迅速传播。首先,网络交往方式的丰富便捷,却由于在匿名状态下完成而导致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其次,由于虚拟性,网络主体容易自身道德失范,现实生活被隐藏得不好的一面在网络上却肆无忌惮地暴露出来。最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道德除了融合之外也存在冲突,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产生冲击。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方式带来巨大影响,其中利弊各有,要一分为二看待。网络技术在长足发展、造福人类同时,必须采取相应规范和解决措施。网络技术的应用及交往主体都是人,故而必须以人为本,从技术、伦理、精神等多层面对其规范引导,正确处理好人与网络、社会与网络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技术为人类造福! 作者:刘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类论文: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对比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比较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提出关于网络教育的几个观点,期望促进网络教育,实现全球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国家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开放国外课程门数及比例见表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表一清华教育在线境外大学开放电气信息类课程门数及比例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 八、结语 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 (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网络类论文: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不同阶级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将当下已有的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分为三类:与思想政治教学配合的舆情教育类课程、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以技能为导向的舆情调查与分析课程,并初步探究各课程的现状。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课程建设;舆情人才 1.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的定义及分类 舆情广义上指社情民意,网络舆情一般被认为是人们对于某客观事实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在当下社会,网络已成为各个群体交流的平台,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它针对跨专业、跨学科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分析舆情事件及舆情走向的能力,搜集处理数据的技术以及使用新技术报道新闻的能力。目前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与思想政治教学配合的舆情教育类课程。此类课程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配合开展,对象为全体学生,也可单独设计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一般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或者其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教育课程,对象为全校学生。此类课程中网络舆情相关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具体为当时的时事热点等内容,学院辅导员或政治学院专业教师负责教授。以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为本科阶段新闻专业学生设计的舆情教育课程为例,此类课程体系为养成性舆情教育课程,内容分三个板块:舆情基本教育模块、业务技能中的舆情教育模块、理论知识中的舆情教育模块。此类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在三个模块中加强关于舆情的内容,及与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理论相关和讨论等环节。 (2)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该课程为新闻院校新闻新媒体相关专业设计的专业课程,面向全日制本科学生。该课程站在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视角,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被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课程性质为新媒体新闻实务方向的选修课。学生将学习对社会热点事件分析的方法,数据分析和搜集以及危机公关的相关知识。 (3)以技能为导向的舆情调查与分析课程。第三类课程体系以为政府舆情管控部门、舆情监控系统软件开发公司等专业从事舆情监控的岗位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针对在本、专科院校学生,主要培养学生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舆情事件的能力,同时配合人文学科的学习。 2.网络舆情分析类课程的现状 (1)与思想政治教学配合的舆情教育类课程。思想政治课是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思想政治课很“鸡肋”,学习热情并不高。这与部分老师讲课方式比较死板,课堂上的活跃度低等因素有关。 (2)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该课程是新媒体新闻采写编评系列课程的延伸,课程建设依托了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一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该课程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三部分。理论课有三个专题:网络舆情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专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专题、政府形象重构专题。实验课由两个综合型实验组成,实验课的性质为专业提高型综合实验,其开设目的是为了辅助和深化理论课程的讲授。 (3)以技能为导向的舆情调查与分析课程。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日益成为政府、企业常规性工作,社会对专业性舆情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舆情人才,特意做了广泛的数据分析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舆情信息工作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政治素养、实践经验等。为此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建了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2009年面向专转本的同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2010年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收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学生。经过四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舆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设置了八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也体现专业性和实践性,并以此与其他专业进行区分。 作者:乔雪颜 翁书婧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摄影与插画的设计结合 艺术与科学不断推动着平面设计花样的翻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形式的不断多样,为人们实现更多的设计诉求奠定了基础。多层次的表现手法必定是设计的发展趋势,也是设计在完美、完善自身方面的方向之一。先锋的新锐设计师们总是在不断地找寻属于新时代的视觉符号,这个过程是自然和必然的,因为全新视觉体验的开拓是设计永远的主题。 在平面设计领域,图像与绘画,这两种设计元素可以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得到发挥,其各自的表达特色和表现手法可以通过更加新颖的形式进行结合创作。 新艺术运动以来绘画、插画的商业运用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并成气候,绘画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表现手段是传统审美与工业大生产自然传承的产物。绘画艺术作为平面形式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创作语言,经过人类历史千年发展的不断变迁,无数派系在世界的舞台上百花齐放,从未间断地为人性的释怀、精神的企及打开一扇扇窗。如今,在电脑科技和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宛如长出了独立和自由的翅膀,在这片崭新的设计天空翱翔,让人惊叹,难以捉摸,又保持着新的期待。 绘画的概念从我们已知的有据可查的岩洞原始人绘画涂鸦中便已确定。即徒手用绘画工具(毛笔铅笔钢笔水彩笔蜡笔圆珠笔水笔等等)在画面载体(画布纸张墙面木板等等)上进化艺术创作的形式。 插画则是传统绘画中比较新的一个门类,涵盖的样式非常广泛,最初是商业化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艺术新形式。现今插画在表现技法多样性的探求,或是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展示出非常强的魅力,从而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 手绘插画的特质: 1、原创性 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是不可复制的带有个性的原创产物,附载着特定时空下的作者“灵魂”。 2、直接性 由于和人的身体关系密切,所有的插画作品都可以非常直白地反映出心理特点和创作者的个性和习惯,作品便同心灵的距离非常接近。直接通过肉体与物理工具的作用,每一笔都记录着特定的时刻与情感状态。 3、不确定性 手绘和材料运用结果的无法精确预料,更随性更接近自然法则,特别体现在传统绘画语言中。比如水墨的晕染,水彩的融合交替,线条的轻重力度。粗细角度或是手势体现,更可以是纸片木料的撕扯拼贴结果,喷枪的墨粒和水渍的形状。 所有的墨迹,形状与色彩都不是绝对被控制着的,而是充满着无数微妙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无法被统计。 4、表现形式灵动多样 综合了手绘插画的以上特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灵动多样,具有很强感染力。为画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5、摄影与插画的结合 摄影艺术作为现代图像艺术的主体,在设计中的运用始终是处于基调位置的,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无论是传递基本信息,还是引发观众共鸣,无论是独立作用平面,还是交错于字里图间,有着不能替代的独特品质。 相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摄影的诞生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领域。从此,艺术能以完全再现的写实手段来记录和表达情感和进行艺术行为,物理感光和化学冲印同绘画的写实性不可比较,体现了其特殊的存在价值。摄影、影像图形在处理光与影以及构图方面更具有细腻的感染力,相对于普通绘画艺术来说光影的自然过渡、景深感,物理成像载体的色调感,这一切的艺术把握能极大地产生平衡自然的美感,在设计中也可调动起感染人、说服人的力量。 在传统的图文混排样式中,我们发现文字作为图形的角色可以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文字走上了向图形化发展的支路,并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变化完善,放开手脚,最终,图形符号完成了与摄影的结合。 从摄影和插画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双方的出现都比较晚,但发展得非常迅速,曾一度遭受到了传统美术界排斥。摄影与插画一直为自己的存在意义而求证。在不断的界定与融合之中,我们看到了交叉互动的融通可能性。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进步,摄影与插画已经日趋完善,各成体系,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正是科技的进步,为它们殊途同归的艺术效能开启了可能之门。 他们能够“结合”的技术范畴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共性与关系,致使他们的联合贯通成为平面设计的又一走向呢? 各种手段媒介手法的交互应用已成为设计界的趋势,对平面设计来说也是如此。多媒介的声色组合在不断创新变化,在形式上满足不断变化进步的社会文化。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摄影,在以主题展现为价值走向的过程中,同时也披裹着艺术素养的外衣,恰恰在这两点上,插画元素的介入都可以起到相辅相成亦或是画龙点睛的效果。当今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的以摄影为主题的招贴海报中,比较流行的手法诸如在人物四周加上矢量动作效果线条增加漫画效果,或对话框写出海报主题,增加情趣;用电脑软件修改照片中的人或物使其一半拼接在另一种人或物上(可以是实物摄影,亦可以为绘画等任何形式的图像)利用替换的心理效应达到吸引人和清晰准确表达信息的作用等。有时,成功的设计作品单就摄影上其语义是单一的,一旦经过精妙的其他元素介入,结果使其成为含有双关语义的有趣之作。而这非摄影元素往往便是绘画元素,因为其在形式上富有对比性和人性味。 纯粹的增加视觉美感的非摄影元素的添加,同样非常流行多见。如富有东方韵味的笔墨晕染在摄影作品中的渲染铺展,“静怡”可体现东方的雅致气质, “张力雄浑”是文化气度的挥洒;或是水彩淡雅的茶花纹案,同午后阳光中的贵妇组织成图,凸显欧式风情。 在视觉感受上,摄影与插画的属性又产生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对比,这种对比的效果是通过同样的两维平面,却由截然不同的物理方式(胶片光影成像,画笔在画纸上的笔触)在同一时空中呈现的有趣结果实现的。在人类普遍认为美的视觉成因中,“对比”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大项,对比能通过视知觉实现内在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一种舒适感,如色相对比,红和绿;明度对比,白与黑;材质的对比,光滑与粗糙等。摄影的顺畅平滑特质同插画的自然随性可以带来特别的视觉刺激,蹦跃出平衡的火花。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插画对中国近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广告的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工作日益繁忙和紧张,我们在接受广告信息的同时,更想得到娱乐和艺术享受。当今广告必须在传达信息的同时通过娱乐性、艺术性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审美需要。插画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开放性的内容,千变万化的视觉形式,使之在视觉设计的各个领域应用相当广泛,除了传达信息,插画还作为一种图形形式出现在平面广告的主体中。 一、插画的起源与发展 在最初,插画仅限于书籍插画以衬托文字,其表现形式只是以“画”的形式出现,表现题材多是战争,宗教故事。插画在当时注重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并不多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人书”的出现无疑是推动了插画的发展,尤其是在70年代,以后,压抑许久的“书市场”文化,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其中很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现在的收藏家门争先收藏。 而现代,随着电脑软件的加入,插画的元素也日益丰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不断大量涌现的“新鲜人”以日记的形式,开始绘制风格另类的故事。例如,现在在网络上火热传播的“东京留学绘图日记”画面诙谐有趣,简单易懂,内容多是个人情感的一种宣泄。绘画插图多少带有作者主观意识,它具有自由表现的个性,无论是幻想的,夸张的,幽默的,情绪的还是象征化的情绪,都能自由表现处理。 二、插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 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功能包括吸注功能,看读功能和诱导功能。吸注功能主要是指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插画的看读功能则主要指快速、有效地传达招贴广告的内容。最好的招贴广告插图应是简洁明了、便于读者抓住重点的插图。插画的诱导功能指抓住消费者心理反应,把视线引至文案。好的插图应能将广告内容与消费者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画面要有足够的力量促使消费者进一步想要得知有关产品的细节内容,诱使消费者的视线从插画转入文案。 三、插画的特征 1.认知性:广告设计中,认知性是图像语言的生命。例如:现在我们在步行街看到的奥康皮鞋的新款上市的海报招贴,不再是冗长的文案与形态的结合,而是采用了比较清新淡雅的画面作为新款上市的海报,让人在这个沉闷的夏天不由得眼前一亮。 2.普遍性: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的传播,设计的图形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接受。 3.通俗性:任何语言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文字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相关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但是图形不同,可以说它是通用语言,无论谁都能够看懂。 4.独特性:在平面设计发展的今天,“求异”是关键,而插画以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插画是用视觉艺术语言来传播信息,它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直接化的特性。插画的设计是在整体广告策略的指导下进行,表现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广告主题,突出商品信息的个性,设计创作新颖的、有诉求力的图形语言。 四、插画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 插画的设计是在整体广告策略的指导下进行,表现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广告主题,突出商品信息的个性,设计创作新颖的、有诉求力的图形语言插画可以有几种:黑白画,喷绘插画,绘画插画,摄影作品等,表现形式有写实,象征,卡通,装饰等手法。插画轮廓线是牵引消费者进入主题的导线,它使广告版面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从而抓住观众的视线,轮廓线要求简洁、明快,用曲线、直线或图案描边线。插画的色彩则反映广告的主题,比如,红色,体现的是强有力的色彩,能引起肌肉的兴奋,热烈,冲动;绿色,具中性特点和平色,偏向自然美,宽容色彩,可衬托多种颜色而达到和谐,抓住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也就更贴切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让色彩激起人们购买的欲望。 现在插图也可以被分解成片段,或由众多的、从资料抽取的一些图像组合起来。计算机系统使“拼贴”这种技巧得到发展,只需扫描图像,再天衣无缝地切割和粘贴各片段,处理后再将它们插入到一个整体设计中,其最终的视觉复杂性和整合的高水准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 传统手绘插画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平面广告,现在已经开始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消费品中来。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被那些琳琅满目的物质所吸引。越来越多的商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何选择也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在同样性价比的商品面前,我们常常更愿意选择那些色彩美丽,包装精美,能一眼抓住我们眼球的商品。 例如, “心相印”――这个品牌,最初的平面设计中以面、线的运用为主,到现在将几米大师的插画,运用到招贴海报,甚至包装上来。在众多市场品牌中,其新颖的设计,使人眼前一亮,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口碑。 总之,插画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平面广告的设计,它无疑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插画与平面设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插画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表达“语言”。同时,插画的商业价值也需要平面广告来体现。在以后的设计中,我相信它们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学院)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论插画设计与宣传美好滁州的融合发展 宣传美好滁州的方式大多停留在普通照片阶段,没有升华后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题材,用插画来宣传滁州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艺术文化将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插画可以手绘、可以电脑制作,可以是写实、唯美、抽象、卡通等风格,如果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将形成极其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对宣传美好滁州有着重要的意义。 插画是以形象生动的视觉语言,以直观真实的形象吸引人们的眼球,并展示它所蕴含的内容。插画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设计领域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的实用功能很强,例如,它使电影海报、影视文化等内容更丰富,增加商业活动的宣传效果,使文娱活动能更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在包装和宣传上更能发挥作用。滁州地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悠久的民间艺术文化、秀美的山川景物,有较好的旅游潜质。本文从宣传滁州地方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对滁州周边县区的地方文化特色进行调研及深入研究,结合插画的艺术特点,将插画与宣传美好滁州相融合,力求用插画的形式来宣传滁州的人、景、物以及勾勒新滁城建设的美好前景。这既提升了产品的审美价值,又宣传了滁州的地方特色,有利于人们对滁州地方文化特色感知度的提升,为旅游产业和宣传滁州形象做贡献。 一、插画艺术中宣传与消费的关系 插画中宣传与消费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宣传是插画最基本的作用,现代插画首先是要最大限度地引起受众的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那么怎样做到将信息以最简单明了的形式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受众,那就是要看插画所传递的宣传内容,是否能够使受众信服。从这一方面来看,插画艺术是有利于消费市场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它既可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市场经济的需求又不断督促插画艺术的更新和改革。例如,通过插画来“美化商品”“强化主题”可以增强受众视觉吸引力,从而快速接受商品信息,这些艺术的形式是插画存在的载体。这些无所不在的广告插画,以及在各种产品包装中所运用的插画,不仅能够将信息传递给观众,而且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引导受众消费。 二、用插画艺术宣传美好滁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一)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插画是世界都能通用的语言,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包装宣传、商业活动、影视文化、文娱活动、社会公共事业等,因此,它在现代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插画是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视觉传达形式,它具有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强烈的感染力等特征。插画的表现形式极其多样,如植物、动物、人物、抽象的、卡通的、写实的、夸张的、荒诞的、黑白的、彩色的、多材料运用的、照片的、手绘的、电脑制作的,只要是能形成“图形”的,都可以运用到插画的制作中。 现代插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由传播媒体分类,也可由功能分类。以传播媒体分类,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即印刷媒体与影视媒体。印刷媒体包括招贴广告插画、报纸插画、杂志书籍插画、产品包装插画、企业形象宣传品插画等。影视媒体包括电影、电视、计算机显示屏等。 (二)用插画宣传美好滁州的内容 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襟江带淮,东临南京,西接合肥,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城市和合肥经济圈城市,近年来依傍南京和合肥,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迅猛,也为推进生态滁州、美好滁州打下基础。2012年滁州市做出的《关于建设“美好新滁城”五年行动计划的决定》标志着滁州城市建设跨入了新阶段。为全力推进滁州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滁州提出了《滁州市生态强市建设行动计划》,从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等方面规划了增强滁州生态竞争力、建设生态强市的蓝图。因此,建设美好滁州不仅是滁州市领导的决心,也是滁州人民的愿望。 滁州市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滁州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来安花红、滁州贡菊、天才龙岗芡实、女山湖大闸蟹、池河梅白鱼等优质特产。滁州有着悠久的民间艺术文化,滁州南谯、全椒、凤阳三县区荣膺2014-2016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早在2009年凤阳县就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凤阳花鼓与花鼓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阳凤画、来安秧歌灯、洪山戏、明光丰收锣鼓等都已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琅琊山、醉翁亭、凤阳明皇陵、白鹭岛风景区、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驰名中外。这些都是滁州的名片,也是宣传美好滁州的立足点,而插画这种宣传形式更简洁明了,也更易于人们接受。 三、宣传美好滁州的艺术载体及宣传途径和效果 (一)宣传美好滁州的艺术载体 所谓载体就是广告的渠道方式。目前存在的一些广告媒体,有公交广告、电梯广告、楼顶广告、高速大牌、电视广告、电台广告、网络平台广告等。 而用插画的方式宣传美好滁州,可以将设计好的插画作品印在纪念品包装盒、企业形象宣传册、有关滁州的出版物以及手提袋、服装等产品上,也可以将插画作品制成挂件与手工艺和土特产品相结合,并与旅游景点合作,还可以将插画作品到美好滁州微信公众平台等。这些宣传载体大众喜闻乐见,既能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又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 (二)宣传美好滁州的途径和效果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插画设计已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在现代数码科技影响下,插画设计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在书籍、广告、商业包装、电视媒体、网络传播中无处不在。美好滁州的插画宣传途径包括海报、漫画、贺卡、挂历、装饰画、包装等,延伸到现在的网络及手机平台上的虚拟物品及相关视觉应用等。 插画能够真实客观地把产品特征形象化,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使人们易于接受,而且它的独创性能够带来审美价值。宣传美好滁州的插画若与当地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创作,加入民族、地域元素,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不仅强化地方特色,还将大大提升宣传效果。例如,滁州的琅琊山、醉翁亭、凤阳花鼓、凤阳凤画、小岗村等都声名远扬,若与插画相结合,具有O强的辨识度、审美性和宣传性。 四、插画艺术对宣传美好滁州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视觉图像越来越重视,图像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介中。特别是当插画成为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高效的表达手段时,插画艺术的作用也就突显出来。当前,插画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多媒体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插画艺术在对美好滁州的宣传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展示生动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形象,直观地传递信息,也可以吸引观者的视觉注意力,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对产品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增强广告的说服力,还可以强化产品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欲求。插画艺术不仅能提升产品的审美价值,也能够形象又直观地展示滁州的自然景观、旅游景点、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等,为提升滁州地方文化的品牌形象打下基础。插画具有商业价值,插画创作的表现内容、手法、媒介、受众具有多样性,审美标准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具有创造性、审美性、趣味性和艺术想象,是艺术与经济的结合,两者相互依托,共同繁荣。 五、结语 滁州市要正确认识插画的价值和作用,用插画提高滁州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寻找并建立合理的产业链,以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以插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并宣传,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通过对滁州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挖掘、整理,笔者研究了滁州地区文化的特色,希望人们可以提高对滁州的认识水平,设计出既彰显浓郁地方特色又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插画艺术作品,让更多外界人士了解滁州,增强滁州的宣传力度。 作者简介:王荣荣(1984-),女,安徽凤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美术、艺术设计。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浅析插画艺术在包装设计中重要性 摘要:在读图时代的大环境之下,插画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代替了文字成为人们快速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经济竞争越发的激烈,文创产业大量兴起,致使插画艺术在包装中占据着越发重要的地位。插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之在包装之中成为不可替代的视觉语言,由于插画表现的多样性,也使得包装风格的多样化,从而更能传达产品的核心观点,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流通。 关键词:插画艺术 包装 应用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包装设计中传统的摄影图片随处可见,但是由于摄影风格都是一味的以图像的风格呈现,势必会导致包装的单一性和乏味,插画自身是一种很灵活的艺术表现手法,不管是传统的手绘方式或者是以手绘板的形式,有灵活性的画面都能够在视觉和心理上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并且插画艺术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插画艺术在包装中的应用正日益得到设计师和消费者的认可和关注。 二、插画艺术的概念和功能 对于插画艺术有很多的解释,因此定义也就变得越来越模糊,实际上插画与绘画艺术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插画是从传统绘画中延伸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传统绘画是插画艺术的基础学科,插画艺术是绘画艺术的应用学科。 插画作为视觉语言一般意义上有三个功能,第一、作槲淖值牟钩洌图像图形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现出中心思想;第二、能够使人们得到感性认识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第三、能够表现出艺术家的美学观念、表现技巧、甚至能够表现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插画在包装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的前两点功能,除了这三点功能插画还具有诉求功能,简单的来说插画的诉求功能就是能够将视觉语言简明又清楚的让消费者接收到,致使消费者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信服接收到的信息。并导致他们最终的行为,例如可以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等等。 三、当下体验设计环境下的插画形态 纵观国内外插画范畴下的传统功能性,无论是关于自然崇拜、生存意识的岩画,还是具有生活场景化的装饰画,还是佛教的手抄经,再到版画等等形式,这些传统形态插画的呈现,有别于纯绘画艺术的主要区别就是插画作为一种应用科学门类,它的最大功能就是解析,阐释和说明,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各种文创产业的兴起,体验设计悄然出现,插画运用到包装中已经成为了大致趋势,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包装中的插画艺术 在包装设计中插画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表现形式,能够引领人们的时尚审美,插画把商品作为服务对象,将商品的一系列信息能够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并且能够非常直观的让消费者了解到产品信息,从而激发购买欲望,插画运用到包装中可以提高包装的创意感和时尚感,能够快速的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例如“三只松鼠”这个品牌,它的零食包装就充分的运用了插画的优势,运用插画的表现手法将三只松鼠的形象运用到包装中,各种变化的动作都离不开活灵活现的形象,提起这个牌子就可以想到松鼠活泼清新的形象,从它们的清新形象使人们联想到天然、新鲜以及非过度加工。其实三只松鼠的形象和包装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定位出来的,而且三只松鼠的性格类型不样,很容易然消费群体联想到自己的性格,并因此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拉动了产品的消费,所以说将合适的插画运用到包装中,不仅可以使人们达到欣赏美的目的,更能够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从而也能够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 五、插画艺术的优势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插画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来分析商品的特性从而找到合适的插画表现形式将其运用到包装之中,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怎样才可以使包装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插画艺术不仅能够帮助商品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快速的促进商品的流通,而且插画可以根据对市场的定位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可使消费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包装不仅是产品在市场流通的物质载体,同时还是使产品和消费者之间达到情感上共鸣的一种手段。插画艺术在包装上的应用,一方面丰富着包装设计的视觉语言,并且使包装在精神层面上更加的据有吸引力和艺术性,因此我们要非常深刻的研究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插画艺术更好的运用到包装设计之中,进而促进商品的流通。 六、结语 在读图时代的大环境之下,插画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代替了文字成为人们快速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经济竞争越发的激烈,文创产业兴起,致使插画艺术在包装中越来越重要。插画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之在包装之中成为不可替代的视觉语言。它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给消费者商品的内在信息和商品价值,插画的运用逐渐对产品包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锁定了受众群体后,可以根据受众群体的需要来创作插画,来达到受众群体所需要的包装形式,并且把产品的特质和属性充分的展示给消费者,插画可以把冗长的品牌故事加以总结并且升华,并且用生动有趣的画面传递给消费者,能够使消费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增强他们对产品的理解,随之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因为将插画艺术运用到包装之中,不仅能够增加包装的个性和美感,而且能够使商品更加的亲切,能够拉近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品牌包装设计插画元素的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对品牌包装设计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尤其是插画设计比较突出。同时插画元素成为品牌包装设计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表述与代表的重要途径。许多品牌包装设计通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我国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增多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品牌包装设计的功能与广告的作用同等重要,不管广告宣传的如何之好,在琳琅满目消费品的选择中,品牌包装始终是商品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呈现出更加多的时尚感、现代感、国际感的特征。特别是品牌包装设计中插画元素的应用,使我们品牌包装设计在国际上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关键词:插画元素;包装设计;艺术符号;视觉体验;品牌设计 一、概述 (一)包装设计的概念 从字面上讲,“包装”一词是并列结构,“包” 即包裹,“装”即装饰,就是把物品装饰和包装起来。从设计角度来说的话,“包”就是把东西包裹起来用一定的材料,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包裹方便运输和保存不受损坏,这是实用科学的范畴,是属于物质的概念;“装”指给物体的装饰美化。这是美学范畴,是属于文化的概念。就是用不同的美化装饰去修饰包裹,使他看起来更加美观。“包装”就是集合两种不同的概念把他融合在一起。包装就是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具有代表性,并给包装本身带来不一样的个性特征。包装设计还反映商品品牌内涵,同时包装设计还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的特征。 (二)插画元素的概念 插画元素常常出现在书籍文字中的插画,具有很强的视觉表现能力。它的功能使整体的感官视觉显得更加形象生动和插画还更好的补充说明。插画以它特有的形式将文字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来。品牌插画元素和传统的插画元素有所不同。品牌的插画元素的服务对象都满足包装设计上的一切需求。插画元素通过在商品上的艺术美感来体现它的不同。这种美感鞔锔消费者,是人们因为它设计的不同来满足人们的艺术美感和购买欲望。插画元素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品牌包装设计领域中,插画元素具有美的感染力和在品牌包装设计中更具形象直观的特点,所以插画元素成为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在包装设计中更加显现。 二、插画元素的设计理念 插画元素在设计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它可以减少人们对文字识别的困扰,就是插画元素突出的特点。插画元素与电脑做出来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插画元素设计是与大众沟通,软件做出来的设计就是和自己沟通。VI设计是用符合、统一的视觉语言来传达企业的理念形象,其它本质是一种沟通和传播的工具。现在这种设计在VI设计中越来越简洁明了,清楚简单的东西传播力和感染力更强一些,标志设计开始趋向中英文相结合,这样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加之英文意思则更具国际化。如图1茶子木《蔬菜》这种工具的传播再加上插画元素它具有的独特表现形式所迸发出更多的火花,使企业差异化和个性化跟突出明了从插画元素表现出来。运用具有亲切感的传统插画或是形式多样化的数码商业插画,新颖、独特的画面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1]。 三、插画在包装设计的状况 插画元素在商品包装上的设计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人文认知的更替,使插画元素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时间段都有着不同的变化在品牌包装设计中。但是主要通过两个领域表现出来,一方面是插画元素在图书和杂志等产品上在市场上出现的众多。另一方面,商品包装设计上的插画元素应用上带给消费者不同的视觉感受,这种设计在人们眼里成为一种习惯。在插画应用于设计领域的时代,整个市场规范且竞争激烈。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插画元素设计在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具有运作队伍和很好的市场。插画在包装上的出现,在中国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北宋山东济南刘家针铺包装纸上的小白兔图案,或者更早时期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2]。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国外设计文化传入中国,对我国的设计产生冲击力。使我国的插画元素的发展受国外设计的影响使她在包装设计中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限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商业之间的转换速度太慢,使插画设计在市场面出现的比较少。另一方面,新奇的事物出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的传递,加上人们的认知度还不够,以及我国设计方面对这方面的人才重视培养的比较少。另外国外出现一大批插画设计案例来自于成熟的插画家和成功的商业,不仅使我们知道我国的设计和国外有所差距,而且让我们知道品牌中国设计文化的危机。插画元素设计和现在市场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需要中国人们有开阔的头脑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只有这样,插画元素设计才能在商品的包装市场中有立足之地,同时也会对产品包装产生良好的推进作用。如图2本尼科里根《OO BEANS》插画对商品包装既具有服务性,同时又有实用性。而且正是这种实用性让插画在包装产品上得以广泛应用。同时打破了以前固有的思维模式,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让大众更加喜爱这种插画元素设计。 四、插画在包装设计的优势 从我国社会市场的角度来看,产品大量发展和大量的销售,品牌包装设计发生巨大发展反映我们现在的水平,品牌包装设计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不同的插画元素设计在包装设计中有不同的美感,包装的最基本的功能是防止产品在运输和搬运的过程中发生破损。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从包装上看出产品的档次,为此来吸引消费者,这对产品的销量产生直接的关系。 (一)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品牌包装设计是商品表现形式最直观的手法,产品包装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它的表现力、感染力来体现它的价值,消费者一般是通过通过包装的产品来看出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更好的看出商品的真实形态,逼真的商业摄影就有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对于商品特质的表现,用来强调插画元素设计的与众不同具有它的内涵和品质,采取插画元素的画法是另一方面来表现是个更加有效的做法。对于设计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也有更多样化的手法和角度通过插画元素设计来表现,发散自己的思维和创意使其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舞台。使插画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二)多变的设计风格 包装设计中的插画元素是不能独立设计脱离开消费群体而独活。相对于品牌包装设计,我们追求、达到一个高度完美的统一在设计中。品牌包装设计中插画元素经过不断的提炼和发展,为了更好地销售,成为服务于品牌商业的实用艺术,也不断完善它的优点从而创造出社会价值。 数码商业插画元素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其风格的多变性。可以借鉴插画的创作风格,分析商品本身属性和特质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极强视觉吸引力的包装作品。针对年轻人的商品包装设计可以采取时尚的风格,也可以采取强调个性的涂鸦或荒诞的风格[3]。 (三)丰富的装饰风格 插画元素本身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图形来使用,具有部分绘画艺术的特点,具有不同设计的装饰效果。数码商业插画元素通过手绘设计加上不同的装饰纹样,也可凭借它的特征在视觉语言,在其创作环境中模拟和创新出更多效果的肌理图案,这些主要图形语言也在包装设计中表现出来,也可以作为底纹或背景等辅助图形,以获得更加多样化的艺术美感。包装设计中插画,不管在图形的设计上,还是的配色上,都力求恰到好处地表达主题,避免大众在选择的过程中产生的视觉信息解读的误差。 五、插画对包装设计的启发 商品中插画元素设计通过在包装设计而表现出它的特点,其特点具有着两面融合感性和理性,是一种有形的视觉艺术。品牌包装设计中的插画元素,不仅确保了有包装本身的价值,而且还提升包装本身的价值,同时也增加了包装设计商品在市场的销售份额。设计只有主动地融入这个时代,才能够创新出与时代相符的精神价值,让其背后所含的美学、文化等内涵与大众的需求发展相一致。[5]要想提高品牌包装设计在销售中包装的份额,那我们就要对品牌包装设计进行创新和设计发展。插画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就有它的艺术美观,在插画设计中有更多的内涵,而又不缺乏生活气息。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有共性和个性,设计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只有掌握各方面的世界潮流的变化、艺术文化、消费心理,插画元素艺术才能在品牌包装设计中产生独具特色的魅力。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浅谈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 摘要:插画艺术是在传统的图画创作基础上,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相互结合,传播于多种艺术环境中。插画艺术拥有较为独特的视觉语言,在传统媒体向着多媒体信息化平台转变中,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彰显其优势,顺应时展。基于此,在本文中浅谈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 关键词:插画艺术;平面设计;视觉语言 前言: 在插画领域中,通过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与描述,捕捉到独特的视觉观察生活、寻求灵感,将创意呈现在纸上,并传达给受众。良好的插画艺术语言比较丰富,能够呈现出更多的想法,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艺术元素。分析插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主要从插画艺术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起,研究插画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创作手法。 1.插艺术与平面设计 1.1插画艺术 插画艺术在中国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插画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如今,插画艺术已经远超过书籍插画范畴,在应用形式上能够突破传统平面设计的束缚,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扩展到光盘封套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影视等诸多个领域中。此外,插画艺术在功能上充分的延伸,包含了文字补充、版面美化,并且实现对视觉信息的传播。插画作品能够具备艺术品的特征,引入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使得插画作品彰显出感染力[1]。 1.2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插画艺术呈现的主体形式,平面设计主要包含了对于二维空间中元素的布局与艺术性整合。如字体设计、插画、版面设计、摄影等。平面设计通过以上内容将作品的含义进行深刻表达。平面设计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以“视觉”作为情感沟通和语言表现的方式,借助多种方式创造出图片、文字,实现艺术设计想法和信息视觉传达。 2.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有:通俗性表达、形象性表达、创造性表达等。 2.1通俗性表达形式 一般意义上的插画艺术比较抽象,在造型上难以理解,而在随着快文化环境的发展,改变了插画艺术的视觉传达,快捷、明朗、直接的方式能够提升插画艺术语言影响力。当今社会是充满了时尚元素的时代,插画艺术的通俗性表现能够赢得更多青睐者的关注,并且逐渐的符合大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插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需要精炼,既要保障其视觉元素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也要保障其艺术创造性[2]。 2.2形象性表达形式 插画作为视觉艺术中的一种,在图形信息传递上扮演者较为重要的角色,如,在商业插画设计当中,插画艺术的形象性表达具备了生动、醒目、通俗易懂的特点。形象性表达形式能够为插画艺术平淡的外表提供装饰,在视觉上吸引受众,并且提升传播的效率。在某旅游公司的广告宣传中,通过宣传海报反映出牙买加当地浓厚的民俗文化,在具体的插画设计中,设计师通过鲜艳的色彩流程线条的勾勒,当牙买加当地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应用到旅游宣传海报上。该种插画设计中,通过绚烂的色彩碰撞,为人们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旅游氛围。由此可见,插画艺术的形象性表达形式应用,对于插画的视觉语言产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3]。 2.3创造性表达形式 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插画艺术多能够反映出来意境不同,但是无论插画设计如何变换,其表现形式一定要有创造性,这也与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相辅相成。基于插画艺术的创造性设计,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思维作为支撑,利用视觉符号以及相关的视觉语言,探寻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如,在汉堡王的宣传广告中,将汉堡王的宣传文字以奇特的组合方式应用到产品上,在夸张的造型下,产生一种新奇的视觉表现。使得人们在欣赏广告创意本身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插画设计的幽默性。 3.插画艺术的创作手法 3.1在平面的视觉情节设计 情节作为平面设计的核心内容,对于插画艺术设计要求较高。插画艺术通过何种设计方式才能够体现出平面设计的视觉情节,并且有效的吸引受众,是摆在平面设计面前的难题。在插画广告情节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其一,提升插画设计情节的简洁性。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人物形象,保障人物形象的丰满,在人物得实际设计上体现出情感色彩。然而,目前,我们所看见的网络插画广告对尺寸有严格的限制,在网络媒体中不适合长期停留,所以广告情节的设置要尽量简洁新颖,并且具有传播意义;其二,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情节需要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具有普遍性,既要投受众所好,又要彰显出插画设计的艺术性。 3.2平面图形设计 图形是插画艺术是主题意象,为了实现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呈现,需要分析平面图形设计。在平面图形设计当中,需要考虑到平面设计所属平台的规格局限性。如,在网络平面图形设计中,网络页面规格限制比较大,因此在插画的选择上既要吸引人,也要提升图画的表现力。具体的图形设计当中,首先,了解客户需求,保障插画广告的视觉传播语言简洁、生动;其次,在具体的图形设计上,应用科学的动画技术,FLASH技术在网络广告中的应用,其自身流畅的显示效果增加了网络插画广告的故事表现力[4]。 3.3平面文字上的设计 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呈现,一方面借助艺术性的图片来实现,另一方面借助有利的文字来丰富视觉语言。如,广告语需要将图片以及广告信息进行高度的提炼,并用最吸引人的叙述方式向读者表达,不仅需要有文字的震慑力还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针对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进行研究,掌握插画艺术视觉语言规律的同时,实现平面设计全新探索。插画艺术的视觉语言在平面设计中发生着变化,作为插画设计者需要紧跟时展步伐,方可在未来的平面设计领域中灵活设计插画作品,使得插画内涵能够完全表达出来。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探讨插画设计的分类 插画设计涉及在艺术设计的很多领域,包含内容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上,插画设计可简要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写实风格插画,通过写实的绘画表现或通过电脑手段对摄影作品进行结合处理。第二、抽象风格插画,重在发挥人们的想象力,表达思想意识中的概念及朦胧情感。第三、装饰风格插画,讲究画面的平面化、图案化,用平面设计的理念作画,表现形象特征,对其形态进行归纳、简化、夸张,运用重复、对比、穿插等造型的形式法则,创作精美的插画作品。第四,卡通风格插画,随着科技进步和媒体发展,该风格除了受少年儿童的喜欢,还得到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喜爱。 根据插画设计的应用领域可大致将插画设计分为以下三类: 1.书籍设计插画,主要包括传统纸媒书籍插画和新媒体电子书籍插画两大类 传统纸媒书籍插画主要指为书籍的封面、版面、正文而设计的插画,大致可划分为绘本插画、小说中的插画、杂志插画、散文、诗歌插画、民俗插画、儿童绘本插画、科普插画等类别。不同类别的纸媒书籍插画对插画的设计表现要求是不同的。如儿童绘本插画一般使用夸张、想象、拟人、游戏、幽默等手法来进行设计,表现形式上可以分写实、抽象、卡通三种。如写实绘本的代表作《玛蒂娜故事系列》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而希尔福斯坦的《失落的一角》的抽象风格则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卡通的表现形式较为普遍,在绘本中多为常见。科普插画的功能在于增强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或表现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晰的内容,图解文字的内容。在在表现手法上常使用写实的形象、解剖的图形来准确无误的表达对象的形象、功能和结构。 新媒体电子书籍插画主要包括掌上媒体电子书籍插画、计算机媒体电子书籍插画、展示媒体电子书籍插画等几个方面。新媒体电子书籍插画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规格、尺度、阅读模式等三个方面,不同媒体的差别主要集中在由于规格与尺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大小与画面精度。 2.商业设计插画,主要包括设计类插画与游戏影视类插画两大类 商业设计插画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从属性,目的主要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引导消费推动经济,传递商业信息促进商业流通。设计类插画主要包括平面设计插画、环境设计插画、服装时尚设计插画三个类别。第一、平面设计插画又包括吉祥物插画设计、招贴插画、产品包装插画、vi插画、pop广告插画等多个类别。第二、环境设计插画主要表现在环境引导系统上,主要包括手绘地图、城市色彩系统和城市标志应用、城市交通系统辅助设计。环境设计插画对插画表现有独特的要求,如手绘地图需要讲究线的规范和变化、色彩的简色和同色系处理。第三、服装时尚设计插画从17世纪以来曾是时装信息、时尚流行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以时装表现为主体的插画形式。现在时装设计插画逐渐演变出一个分支――时尚插画,代表人物为新锐时尚插画师杰森.布鲁克斯。时尚插画建立在时尚元素互为作用的原理下,通过对时装中时尚元素、流行词汇、流行色彩的提炼,表现出插画在时尚视觉中的应用。表现手法是通过收集提炼的时尚元素转化为插画图形要素,如韩流时尚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 游戏影视类插画包括电子游戏插画、动漫插画、影视插画等几个方面。表现内容分为设定类插画、内容类插画、宣传类插画。设定类插画主要分为形象设计类、场景设计类、故事脚本类、概念设定类四个方面;内容类插画指影视媒体中的影视插画,如在电影、电视中出现的插画。宣传类插画主要包括游戏宣传壁纸海报原画和影视动漫宣传原画等插画内容。 3.特殊范围的插画,主要包括材料插画和表现插画两大类 材料插画包括墙绘插画和综合材料插画。墙绘插画内容广泛,插画设计师需要根据墙绘风格和目的的不同进行设计,如家装墙绘大多讲究墙绘表现中的优美和协调,而街头墙绘大多讲究造型的张力和色彩的艳丽。创意墙绘需要插画设计师因地制宜,借助门、窗、墙体等结构组织画面与结构的结合,3d墙绘也有绘制角度和图形空间处理等方面的技巧。综合材料插画重在利用材料本身的肌理来表现画面效果,在材料选择上不仅包括传统的木板、纸张和布帛,还包括羽毛与牛皮等,在表现方式上会应用缝合、刺绣、拼贴、镂空等方式,形式上接近于浮雕,通过有折叠、堆积、剪切等多种工艺塑造立体效果。 表现插画接近于纯艺术性的绘画,包括自由插画创作、个性插画订制、交叉学科的插画设计等多个方面。自由插画创作没有一定的限定性和目的性,多是插画师自我情感的表达。个性插画订制主要应用在婚礼新人插画订制、社交平台个人形象插画订制、纪念性插画订制等方面。交叉学科的插画设计主要体现在舞台美术中插画背景的绘制、纺织品装饰插画的设计、公共艺术中的插画设计等方面。 插画设计分类丰富,涉及内容广泛,不同的设计分类对插画设计的要求也不同。优秀的插画设计工作者除了要具备自己擅长的插画技法和风格外,还应了解不同行业对插画设计的要求和评价体系、学习不同风格的插画类型、不断提高插画表现水平,融入到更广阔的插画市场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艺术分院)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多元化的发展,动漫设计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而插画艺术则是动漫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插画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够突出动漫的主题思想,而且能够增强动漫整体艺术的感染力。人们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使其对待动漫效果的期待值也不断提高,这是动漫设计者不断突破传统动漫形式的一份动力。因此,本文将主要针对插画艺术形式,对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做出研究。 【关键词】 插画艺术 动漫设计 应用 研究 前言: 插画艺术在现代动漫设计中,起到传达视觉效果的作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在动漫设计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针对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将是从动漫设计中插画艺术产生原因入手,结合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存在意义,提出其在动漫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动漫设计与新型艺术的结合发展提供一份借鉴。 一、动漫设计中插画艺术产生原因 动漫设计中插画艺术的产生与插画自身的产生原因息息相关。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着动漫产业的高效率发展,而快捷通俗的图像信息正是符合时代特性,使之更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插画艺术逐渐应用到插画艺术当中。传统的插画艺术操作比较繁琐,需要不断的修改和保存,如今,插画艺术得到更新,商业中也出现了CG插画等艺术形式,扩大了环境格局,为动漫设计的应用提供的有利条件。 二、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存在意义 插画艺术的存在,对动漫设计来说具有重要的优势。现代插画与动漫设计相互联系,达到艺术的相通。插画艺术是以色彩和内容作为依据,对具体事务做出一个艺术感的图案。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构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物。让观赏者以最短的时间,与作者感同身受。 另外,动漫与插画在艺术形式上存在着相同之处,都是给人感官上的享受。插画在动漫设计中的存在,是完善了动漫的创意美感,以专业的色彩和更形象的形态,体现动漫中的人物和画面。 三、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人物刻画上 人物角色是动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同时也是通过角色表达思想主题。在人物刻画方面,插画艺术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大到人物的动作体态,小到人物的表情神态,都可以通过插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真实的刻画出来。再加上动漫的动态效果,使二者优势相互融合,更好的体现人物性格和形象,加深观众的印象。另外,动漫中有时为了突出其他重点部分,要求人物刻画简单抽象一点,插画仍然可以发挥夸张抽象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无论是简单的,还是较为复杂的人物刻画,都能够通过插画的形式吸引到观众[1]。 3.2效果氛围上 动漫艺术和插画艺术相似,都需要一个突出效果氛围的背景。在有内容的背景中,动漫的设计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坏境的刻画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氛围的变换能够使观众感受其表达的任务感情和情节变化。对于增强动漫环境氛围,插画可以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例如,插画中设计一些能够表达主题思想的意象,填入到动漫之中,以花草树木等意象烘托并提升动漫的环境和氛围。使整个画面更加自然合理[2]。 3.3主}表达上 如今,技术的融合已经体现在各个生活领域。在微博上时常出现一些插画形式的小动漫。例如,《生存的意义》、《父与子》、《奶奶的机器人》、《海港》等。这些动漫的时长并不长,人物形象以插画形式存在,形象较为简单,色彩比较单一,但是其内容都蕴含者丰富哲理。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片段,表达人情冷暖、社会现实、社会批判等。并且时间简短,画面直观简单有趣,能够吸引很多读者去观看,然后勾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使人们逐渐发现生活中缺失的难能可贵的东西[3]。 四、结论 随着插画艺术在各个领域的普及,插画艺术逐渐成为突出动漫主题,增强其艺术感染力的一项艺术,在动漫设计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优秀的插画艺术的运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动画设计者的审美能力。本文针对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是从动漫设计中插画艺术产生原因入手,根据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存在意义,提出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包括人物刻画方面、效果氛围方面和主题表达方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动漫的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剑侠情缘网络版叁》同人插画设计调研分析 (浙江范大学 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摘要:本文对《剑网3》同人文化形势进行调研,重点对剑三同人文化的发展形式与造成现在剑三同人文化大热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文献资料和网络搜集进行研究,本次调研旨在为之后的插画设计找到创作方向,设计出更加符合剑三同人文化中大众玩家审美的插画,最终目的为更好地宣传与推广《剑网3》。 关键词:《剑网3》;同人文化;插画设计 1.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ACGN文化的延伸,同人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而《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以下简称《剑网3》),是国内到目前为止同类游戏之中同人文化上升势头最旺的国产网络游戏,但受制于其收费模式,游戏收益比不上国内其他同类网游,导致它的宣传力度和效果都收效甚微。因此需要通过调查进一步开发剑三同人文化生态圈,为使《剑网3》同人插画更为突出特有的魅力而做出建议,从而创作出更符合玩家审美的同人插画作品,更好地宣传与推广《剑网3》。 2.调查的目标市场范围和方法途径 对于《剑网3》同人文化的相关调查,主要是在微博、知乎、贴吧等社交软件和半次元绘画频道、pixiv、17173等大型同人文化聚集网站进行资料搜集。关于插画设计的调查主要是在维普、万方、知网等网络文库平台进行资料搜集。本次调查采用文献资料、网络搜索和统计分析的调查方法。 3.设计调研情况汇集和分析 剑三同人文化形势原因分析 同人文化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剑三作为国内到目前为止同类游戏之中同人文化上升势头最旺的国产网络游戏,其成为同人热点的先决条件,首先是剑三优良的制作品质。剑三作为国内传统武侠风的代表网游,其剧情设计、美术水平和用户体验都处于国内网游建筑中的高层,又有中国武侠元素的加入,十分成功的本土化了网游。同时剑三一直不断地在升级引擎,从开始和其他在线游戏没有什么不同的图片质量,逐渐稳步上升,不断添加游戏的可玩性,系统也一直在试图更新,并逐渐拥有了一个属于剑三的独特玩法,作为剑三亮点之一的轻功系统也在不断的更新与进化之中。成为同人热点的原因其次是引人入胜的剧情和赋有魅力的角色设计。有故事的NPC在剑三中数不胜数,主角设计也都各有魅力,每一个门派都被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气质,为了符合游戏世界观,在造型的设计上思路也十分清晰,从颜色、服装款式、门派符号、甚至搭配的场景和动物都直接指向人物的性格,让人对每一个门派背后的故事都有遐想。 插画设计分析 “插图是一种造型艺术。它因文字而缘起,伴书籍而产生;它是文学与美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文字与绘画熔铸而成的艺术。” 插画最初用于绘制在书籍上以增加文本的趣味性,由于情报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插画的含义已从过去狭义的概念(只限于画和图)变为广义的概念,“插画”就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在文字间所加插的图画,统统称为“插画”。现在插画设计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可以说是最直接和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在报纸和杂志的编辑、图书出版、广告、平面及包装设计音乐、时装、网站和品牌创建等诸多领域,插画都大放异彩,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社会发展到今天,插画被广泛地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插画艺术不仅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头脑,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更开阔了我们的心智。随着艺术的日益商品化和新的绘画材料及工具的出现,插画艺术进入商业化时代。插画在商品经济时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插画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规定的范畴。纵观当今插画界画家们不再局限于某一风格,他们常打破以往单一使用一种材料的方式,为达到预想效果,广泛地运用各种手段,使插画艺术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在中国,插画虽然发展的较晚,但追其溯源,方远流长.插画经过解放后黑板报、版画、宣传画格式的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对国际流行风格的借鉴,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更多使用电脑进行插画设计的新锐作者涌现。未来,插画势必成为被众多企业及公司所争相看好的广告宣传方式。 4.《剑网3》同人插画设计优劣分析 剑三同人文化的优劣性 剑三同人文化作为现在同人文化中的热门代表,带来的话题性与热度毋庸置疑,且处于一个被外来输出文化影响的大潮下,剑三也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武侠风的代表,更加具有本土性。但是因为是同人文化,也就是同人中的二次创作,自由度虽然较商业作品高上不少,但还是受其游戏本身的限制,只能局限于游戏同人发展。 插画设计的优劣性 插画作为一个新颖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巧妙、奇异的特点,作为游戏海报宣传,比起纯文字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让人对游戏内容产生兴趣与好奇。但是其本身受格式与空间的限制,一个画面内对于可以展现的内容是有限的,无法十分深入细致的进行展现,且其本身是以二维为主,展现形式与内容都有所限制。 5.调研总结 《剑网3》虽然是国内到目前为止同类游戏之中同人文化上升势头最旺的国产网络游戏,但受制于其收费模式,游戏收益比不上国内其他同类网游,导致它的宣传力度和效果都收效甚微。但是剑三同人文化还是凭着游戏自身高品质的制作。插画设计具有独特、巧妙、奇异的特点,作为游戏宣传手段与剑三同人文化相结合,比起纯文字更加的吸引人的眼球,让人对游戏内容产生兴趣与好奇。本次调研分析出剑三同人插画的设计方向,会顺应剑三同人文化其大流又会保留插画设计其自身特点,在视觉与情感上带动人们对《剑网3》的了解欲望。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现代装饰插画设计中徽州版画创作语言的应用 [摘 要]徽州版画拥有独具特色的创作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将其应用于现代装饰插画设计中,可以丰富插画的表现手法与精神内涵。文章从创新与应用的角度出发,将徽州版画与装饰插画结合起来,研究徽州版画线条、构图、空间等视觉形式语言要素及其所蕴藏的民俗内涵在现代装饰插画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关键词]徽州版画;装饰插画;创作语言;民俗内涵 徽州版画是在徽州地区特定的经济环境、意识形态和民俗文化背景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和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内涵[1]。其版画视觉语言体现了独有的艺术美学特征。将这种包涵着独特文化审美气质和艺术形态的版画视觉语言与现代装饰插画设计相结合,既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又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创新。它旨在在对传统版画艺术进行传承和再创时融入革新的思维方式,激发我们今天的创作热情。 徽州版画既继承了我国历代版画的优良传统,又与徽州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造就了其独特的风格面貌,影响深远[2]。因而将徽州版画视觉语言创新应用到现代装饰插画中,自然可以丰富现代装饰插画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本文从这种创新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实践作品创作的案例分析为基础,将徽州版画与装饰插画结合起来,从徽州版画的特点、形式和技法入手,研究徽州版画线条、构图、空间等视觉形式语言要素及其所蕴藏的民俗内涵在现代装饰插画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一、装饰细腻的“线条语言”之创新应用 徽州版画最具代表性的视觉语言当属“线条语言”,欣赏徽州版画作品,发现大量线刻造型形式,它不同于版画常见的大面积黑白块面对比特点,而是通过线饰来表现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视觉形态美感。这些线条层次结构清晰、表现手法细腻、刻画造型逼真,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和风格特点。此外,徽州版画还尤其善于运用各类线条来表现多种物象特征,如:山石刻画铁笔勾线、皴擦有力,突出山石的结构和硬朗之美;而人物刻画则线条柔美,行云流水,富于动感,寥寥几笔则将形体结构和人物表情交代清楚;繁密的树木花草之刻画更是细腻严谨,无一错乱,恰到好处[1]。如若在现代装饰插画设计中巧妙地借鉴徽州版画的“线条语言”造型形式,通过画面线条的粗细、刚柔、曲直和疏密对比来强化整体画面的装饰效果和层次空间,将有助于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富于律动和次序美感的装饰作品,形成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装饰效果。木板插画作品《霾》的创作中,我们在表现形式上围绕创作的主题,用清一色的线条描绘形体,在线条的起伏与穿插、变化与对比中,既丰富了画面的形式结构和层次内容;又明确了图底空间关系、突出了创作主体形象,最终在形式与内涵上共同渲染出这幅装饰插画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情感。那些纷繁细腻的线条在变换穿插中将一个个破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看似和谐,实则惊心,表象平和的画面,在解读之后给人的警示却足够强烈,让读者直接感受到“霾”的毒害与危险。这幅插画作品将徽州版画独有的线条之美与现代插画追求的强烈情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传统版画的创新应用。 二、虚实相生的“空间语言”之创新应用 画面空间的“构图”即中国画中所讲的“布局”,又叫“经营位置”,它是画面视觉造型艺术的一大关键因素,处理得当既能突出主题、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又能协调整体关系、明确空间层次感。徽州版画十分讲究画面的构图,其作品总是体现出层次分明、繁简适宜的布局效果,于虚实转换间巧妙相生,表达出独具气质的意境美感。这种布局的画面构图往往具有广阔的空间效果和精巧的细节内涵,既能表现多人物、多场景的宏大气势场面,又能渲染清疏冷淡、静谧深邃的意境氛围。实践创作作品《Royal Blood》、《对谈》、《归》中,我们都从画面构图的对比、层次与虚实关系上进行了仔细的斟酌,力图通过画面的空间和虚实对比来强化作品的主题情感。在主题作品《对谈》中,作者通过细密复杂的背景烘托出主体的三个人物形象,又通过黑白虚实的空间关系将他们处理成视觉焦点,并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暗喻不同思想人群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困惑。而作品《归》,则是通过空间构图的虚实、疏密对比,表现主体人物孤独与痛苦的内心,以及对“归”的渴望与恐惧的双重矛盾心理。这些作品借鉴传统徽州版画虚实相生的空间语言形式,并结合大胆、现代的装饰表现手法表达出作品最深刻的主题情感和成熟的形式美感。 三、吉祥寓意的“民俗内涵”之创新应用 徽州版画作为地方民间版画艺术,无论用于民间木板年画,还是用于民间甲马、纸牌及鸳鸯礼书等,它都脱离不开与农民群众精神追求和生活习俗的关系,会受到当地民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的影响。因而传统的徽州版画作品里也会常见一些带有强烈象征性与寓意性的图形图案,并形成极具地方民间精神和吉祥观念的民俗语言。现代的装饰插画设计在吸收传统徽州版画视觉形式语言创作方法的同时,亦可以转换思路,从精神内涵上吸取地方民间艺术的精髓,用时尚现代的手法重新诠释传统徽州版画的的民俗内涵,实现传统徽州版画创作精神在今天的意新生。如装饰插画作品《早生贵子》中,我们以海藻和石榴为创作元素,其意是分别取海藻的“早”之谐音和石榴的“子”之寓意,将“早生贵子”这种民间美术常见的创作主题用全新的插画形式表现出来,即从寓意元素上实现了变更又从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但其追求吉祥寓意的精神内涵却依然如故。这幅插画采用拼接与重置的手法,将徽州民间木版画的民俗精神内涵提炼成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并融进了现代插画创作中,同时呈现给观者传统的内涵和时尚的形式。鲁迅曾说:“保存着地方色彩,反易成为国际的,即为别国人所注意。”创新具有本土特色的装饰插画,必须从地方艺术中汲取养分,因此将现代插画的表现手法与具有典型民俗内涵的徽州版画艺术相结合,是一条积极的创新之道。 四、结束语 传统的徽州版画艺术作品具有典型的原生性和地域性创作特征,它所内含的民俗精神和民间艺术韵味在长期的积淀和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内化为更深层次的地域精神内涵和视觉语言资源。对于一幅幅传统的徽州版画来说,无论是其细腻丰富的线条、虚实相生的空间,还是表达吉祥寓意和美好追求的民俗内涵,他们早已浓缩成一种质朴、天然的情感符号,体现出浓郁的情感特征。所以我们今天再来学习和借鉴这些创作的视觉语言资源和民俗精神内涵时,就不能单纯的照抄照搬,而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从创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学习和应用。当然,这种学习和应用还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对传统徽州版画创作形式与创作内容进行打散与重组,并结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对其加以提炼和运用,令其更加具有时代气息。也只有如此创作出来的装饰插画作品才能既可保持传统艺术的视觉魅力,又与现代设计趋势相吻合,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自然衔接和创新融合。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浅析CG插画的设计和应用方法 摘 要:“CG”原为Computer Graphics(电脑图像)的英文缩写。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而CG插画就是利用电脑进行插画创作,简单地讲就是利用电脑里安装的绘画软件通过连接鼠标或者手写板,数码屏来进行插画的创作。应用领域包含图书内部插画、杂志内贞插画、封面、包装的插画、网络插画素材等。 关键词:CG插画;设计应用;方法探究 1CG插画设计的特性 GC插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数字化、可复制、节约性。 数字化: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上绘画软件,B接数码板就可以享受创作插画的乐趣了,完全的数字化感受。 可复制:CG绘画改变了传统绘画不可复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绝世”“独版”的作品的束缚,借助电脑存储复制功能以及打印输出设备等手段,可以将作品复制出多个品质、笔触完全一样的副本。 节约性:CG插画的节约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节约时间;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节约成本。如果在真实绘画中,创作一幅水彩类的插画作品,我们会需要给它时间,笔触才能十,画错一笔也需要时间进行叠加或修改,但CG插画中只需要在软件里的一个命令即可达到相仿的效果。瞬间完成。节约了创作时间,大大提高了作画效率。同样,如果在真实作画中我们会需要买大量的纸张和各种绘画工具和染料。但CG插画创作则不需要,电脑软件里给你提供了丰富的各类画笔,各种纹理的材质。各类染料,比如水彩、油画、铅笔、水墨等等。 2CG插画构成类别和常用创作软件 CG插画的构成类别分为两类――矢量图形和位图图形。 2.1矢量图形由数学方式描述的线条组成的图形。记录图形中的内容,形状。它的特点是:①可任意放大或缩小,不失真,且图像数据量小;②色彩不是十分丰富,无法表现逼真的景物。 绘制矢量类插画的常用软件为Core1DRAW和Illustrator。 2.2位图图形的概念:在位图图像上不管是直线或圆形,应用程序都会将它转换成为一个小小的正方形我们称每个小方格为像素而每个像素都有明确的颜色,像马赛克一样。它的特点:①可以表现出色彩丰富的图像――图像效果;②可逼真表现自然界各类景物;③图像数据量大,当放大过度会出现“马赛克”,不能反复放大或缩小,将影响最终输出效果,会不清晰。 2.3绘制位图类插画的常用软件:Photoshop和Painter。 3CG插画的创作流程 3.1目标分析 这里我们就原创而言,如果想创作插画,首先需要进行目标分析,目标分析包括所创作插画的风格类型分析,也就是分析打算创作哪一类的插画。是写实类还是幻想类,是绘本创作还是单幅插画创作。其次就是内容分析,也就是所创作的画面主角是人物、动物还是自己独创的生灵之类,这样才能去相应寻找素材和创作灵感。 3.2搜集素材 确定好需要创作的类别和内容后,就开始搜集素材,比如你想创作以人物为主的插画,那就寻找相应感觉的人物图片或照片,可以通过网络、书店、生活摄影等方式搜集这些素材,这样在进行创意草图绘制时就有个参照了。比如借鉴素材中人物的动态、服饰等。好素材为我们的CC插画创作提供了便捷。 3.3绘制创意草图 这里所说的绘制草图并不是在电脑里,而是在正式电脑绘制前,用真实纸张绘制你的对创作此幅插画最初灵感的展现。可以选用A4普通复印纸,也可以是速写本,用铅笔或者签字笔随意勾勒出创作的多种构图草图,在这一阶段,大家绘制草图时要多画几套方案,这样才能从中选择出一个比较满意的来进行下一步的创作。 3.4CG阶段的创作 前期准备好后就开始进入制作阶段了,选择相应的CG软件进行创作完成。 4CG插画的艺术表现风格 4.1时尚类插画 时尚类插画表达的主题均与现代社会时尚元素相协调,表现主体往往是穿着时尚的俊男靓女,在人物配饰上和画面色彩以及画面背景中均与当下流行元素相符,在造型上也多采用夸张手法。此类插画多应用于网页设计,时尚期刊杂志面以及内页中,在宣传时尚类产品的平面广告中也经常会运用。 4.2写实类插画 写实风格的插画是广泛被大众接受的插画风格,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CG插画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刻画深入、细致、真实,更容易和观者产生心理生理上的共鸣,应用领域非常广,这类风格的创作需要作者有一定的写实功底和表现力。比如武侠电影《七剑》的海报,就是完全写实风格的插画应用。 4.3唯美类插画 唯美类型的插画画面清新,色彩柔和浪漫,表现内容丰富。在CG插画创作唯美插画往往选用淡彩类画笔进行绘制创作,此类型插画多用于言情小说封面或内页中。 4.4幻想类插画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但在CG插画世界里,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这就是CG的魅力。幻想题材是当下很多插画师都热衷表现的。无论是画面角色、场景、色彩等都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创作者的想象力。此类插画多应用于科幻类小说内页或封面,游戏角色和场景的设定中。随着近几年图形图像设计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升级,使CG插画的创作更加趋向于多样化,明显的呈现出多重发展的形式。大大繁荣了插画设计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变化。CG只是插画设计创作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好的CG插画作品一定要从内容到形式以及技术的完美统一,这需要创作者不断地学习探索,相信未来的CG插画领域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动漫插画设计中水彩技法的应用 摘 要:插画自兴起以来,就与设计艺术密不可分,形式多样的表现题材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插画也是现代动漫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插画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动漫设计意识中得以体现,用水彩技法表现出来,展现了动漫插画自身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动漫;插画设计;工具;水彩技法;表现 插画设计在设计领域中是逐渐兴起的热门行业,其涉及范围广、社会需求量大,对各种信息的传达及设计领域的影响很大。插画迅速化、大众化、频繁化地丰富起来,符合现今这个读图时代大众的需求,且插画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随着设计领域的扩大,插画设计融入了设计与绘画艺术的元素,越来越具有社会性与时尚性,更有表现意味,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文化和艺术三者关系的日益密切,插画的应用领域和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插画和动画一样,需要通过画面来讲故事,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功能。插画本身使用的材料、技法多样,在日本,由于动漫的商业化起步较早,手工插画在现代化数码插画出现之前就已经十分发达。手绘插画一般使用水彩工具完成,水彩画的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名家众多,艺术流派纷呈,画面流畅透明、轻松亮丽。在绘画艺术门类当中,水彩画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画种,具有独特的地位。水彩画的表现技法能够与插画设计的风格特点进行结合,水彩插画的独特艺术魅力使越来越多的动漫艺术家选择这种表现技法来进行艺术创作。水彩画的技法被广泛应用在动漫插画设计作品中,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彩画工具材料是绘制动漫插画设计作品的最佳选择 水彩画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较简单,且经济便利、易于携带。水彩纸张有很多种,有袋装的水彩纸,也有本子形状的水彩纸,这种水彩纸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也方便携带。其他类的纸张,如素描纸、卡纸、水粉纸等都可以作为作画的材料。水彩颜料有透明和不透明颜料两种,平时绘画的时候一般喜欢用透明水彩颜料。包装上有很多形式,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有锡管装的也有瓶装的。液体水彩颜料用透明玻璃瓶装,透明亮丽、彩度相当高,重叠后透明度高,画插画是最好的。经常使用的水彩画笔一般有圆头和扁头两类,圆头水彩笔主要适用勾勒绘制与细部刻画;扁头水彩笔主要用于平涂,画方块类的面与线条,还可以用排笔进行大面积的平涂等。我国的水彩画家也经常用画中国画的毛笔来画水彩画,所以笔的选择没有特定的要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进行选择使用。画板用木板或者有机玻璃板,在写生或采风的时候能方便携带就可以。因此,水彩画工具相对于油画或国画等其他画种来说更简单便捷。 2 水彩画丰富的技法适宜动漫插画设计作品的表现 水彩画技法按照材料特性一般分为干画法、湿画法以及干湿结合的画法。还可以利用特殊的工具和手段创造特殊的效果,如使用含清水的笔、吸水纸或海绵等趁着色未干吸去颜色的吸洗法;在色彩还没有干燥时用喷水壶喷水,造成大小不一的白点效果的喷水法;趁着色未干,用树枝、小刀等在画面刮划,刮出亮点、枝条等形状的刮色法;还有遮挡法、蜡笔法、撒盐法、油渍法、对印法等多种方法。当前CG插画应用较为广泛,常应用于漫画、动画及游戏的创作中,相较于纯艺术画,CG插画在操作上更直观、简单,而且便于修改和保存,但其商业性较重,表达语言和表现手法单一。随着人们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纯艺术性手工绘制的插画作品更受大众的欢迎,水彩插画尤其受到追捧。水彩插画既可以表现动画的场景,也可以用来表现动画的角色造型等。应用水彩技法表现的动画场景及角色造型,画面效果清新独特,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艺术价值。总之,水彩画中丰富的表现技法能更好地体现出动漫插画夸张、幽默、充满想象力的特点。 3 水彩画独特的视觉效果能更好地体现动漫插画设计作品的艺术性 3.1 纯净透明、清新亮丽 水的美感多在于其清澈、洁净,水彩画颜料大多也是透明的,水彩画最具魅力的特点也在于其透明性,这种透明性有助于分层晕染,更好地表现光和营造美妙的画面,从而达到纯净透明的画面效果。油画及水粉颜料主要是覆盖性的,虽然也有透明画法,但不可能与水彩相比,所以画面效果多以凝重、浑厚、典雅为特征。国画也以水作画,但其颜料的透明性不及水彩,且表现语言多以线条、墨色为主,难以像水彩这样尽显水色之美。用水彩技法画出的动漫插画纯净透明、轻松亮丽,笔法自由写意、笔触清新自然,也更符合动漫的特点,适合表现动漫中的一些角色及场景。 3.2 气韵生动、一气呵成 流动是水的特性。水彩画家善于利用水的这一特点,使水色结合在特制的硬质纸上活跃地流动、渗化、衔接,达到气韵生动的视觉效果,尽显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而油画与水粉画靠的是堆砌、覆盖,是不能流动的;国画的“泼墨”“泼彩”虽有一定的流动性,但由于是画在柔软的、吸水迅速的生宣纸上,水色的流动也难以与水彩画媲美。用水彩技法来表现动画中的人物角色及场景,可使作品中的动作姿态灵活多变、一气呵成,角色个性更显鲜明,完美地展现了动漫插画设计的中国式美学魅力。 3.3 提炼概括、层次分明 水彩画由于其工具材料的限制,没有必要像油画一样去追求既丰富又逼真细腻的效果。为了发挥其优势,应该对客观对象的形体与色彩进行概括提炼再加以表现。水彩技法中的湿画法是把纸浸湿或染湿后着色的方法,适合表现朦胧、虚幻、柔和的动画场景,如远景、雾景、雨景及物体的暗部等,对画面明暗层次的归纳,强化色彩的构成之美。多种水彩技法的使用可以使艺术创作者对画作进行把握,使最后呈现在画面上的是单纯而不失丰富的升华之美。 3.4 水色交融、意境朦胧 动画片中故事的描述很多必须依赖动画场景来表达,因此场景是动画创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表现场景的作品画面中,为了突出表现故事的题材和故事背景,在绘画过程中注重营造环境氛围,而水彩对于营造、渲染气氛和统一氛围的手法又具有别具一格的要求。以奇幻和言情题材为主的动漫作品为例,其水彩效果和唯美的画面交相辉映,堪称完美,这种类型的表现方法使创作题材的内涵丰富、意境朦胧。水彩颜料比较稀薄,容易打造唯美的效果,湿画法的水乳交融可以将唯美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可见意境无疑是艺术家和观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插画艺术在运用水彩进行表现时,能轻松实现这种效果。 4 结语 动漫插画设计作品中水彩技法的应用除了以上的突出特点之外,还有色彩的亮丽之美、轻捷之美以及水色渗化的偶然性、肌理效果等不可替代的美感。动漫插画艺术从技法材料到表现形式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在作画时,应当尽量发挥媒介和材料的优势,营造形式魅力,体现其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水彩画技法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作用 摘要:经济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现代插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众多现代插画作品中,水彩画作为主要表现手法,具备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各界的欢迎。水彩画通过质、量、空间的变化和语言表现手法,充分显示现代艺术作品的灵动与自然之美。在现代插画中合理运用水彩画技法不仅可以将中西方传统精髓融会贯通,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水彩画技法作为我国的传统技艺,一直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从水彩画技法的现代特征出发,讨论水彩画技法在现代插画中的作用,评判水彩画技法的现代艺术之美,以期能够实现现代插画和水彩画技法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水彩画技法;现代插画;设计;作用 插画主要是为实现视觉上信息的传递,最初来自于出版物上的说明图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跟上时代的脚步,传播媒体变得多式多样,插画所要展示的内容范围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表现主题、表现主体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被应用在现代各行各业的设计领域之中,比如影视作品的宣传、商业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等等。从古至今,我们通过研究插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插画与我国传统的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插画中使用不同的绘画技术会体现出不同的时代信息,绘画技法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插画自身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与人类的进化,水彩画逐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在插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给现代插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一、在插画中应用水彩画技法的优势 (一)水彩语言独特的魅力 水彩画技法最大的展现手法在于水彩语言,水彩语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韵、彩韵、纸韵、笔韵、意蕴等等。 水韵决定水彩画的本质和水彩画的精神品质。水量、水时和水速都反应了水彩画面的最终效果。水彩的基本要素便是水,水彩画的颜色也是由水确定的。合理地运用水可以让水彩语言展现出朦朦胧胧之美和阑珊垂厚之力。彩韵可以勾起读者内心的感受,采用色彩分明的对比之法可以帮助作者传输内心的情感,从而视觉上传递给观众作者内心的情感,实现思想上的共鸣。纸韵是水与彩的舒展渠道,不管是色彩还是水,都是通过纸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所以不同的张与水和彩结合起来,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笔韵是水韵和彩韵物体上展现的托付对象,不管是什么物体都离不开笔的怀抱,所以笔韵在水彩画技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蕴是指作者通过手中的笔和纸绘制出水和彩之后表达内心的想法,水分与彩理的不同都会体现出不同的主体思想。 (二)水彩的方便性 水彩的方便性主要展现在水彩材料上的便捷性。水彩的颜料购买起来比较容易,而且价格便宜,方便画者的使用。和其他画种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水彩画需要的工具也是比较少的,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不大,十分适合现代插画的绘制。同时水彩画使用的画笔也比较随意,即使是平时使用的马克笔、水溶笔也可以作为水彩画的画笔。这样方面且广泛的水彩使用原料让水彩画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就算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简简单单的设施也可以通过水彩画展现出曼妙的图案。这也是水彩画被使用在大型绘画草稿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水彩语言的唯一性 水彩语言的优势不仅仅展现在绘画工具上。在上述描述中本文已经探讨了水彩语言的韵味以及特性,在插画中使用水彩语言其实更具有代表性。水彩画的主要工具是水,水让水彩画整体看着更加干净,具有一定的韵律,同时水的加入让水彩画的色彩更加鲜明,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这个优点与插画本身的优点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插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视觉设计加强观众的注意力。水彩的工具也间接决定水彩语言的特征,在万变的水纹中,更能展现水彩画的空洞美灵,让观众直白地感受作品的内在情感,这是制造水彩画气氛的主要手法之一,也是重要手法之一。 (四)意蕴表现之美 将水彩画技法应用在现代插画中可以展现其意蕴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彩画是一种暗含诗意的语言,将各家之长融汇起来更能体现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让绘画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美意,千变万化的水理可以根据画者内心的想法转变起来,从而制造出不同的氛围,使得观众可以在体会绘画的美好时感受作者内心的意蕴色彩。 二、水彩画技法在现代插画中的作用 水彩画技法作为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具体写实表象,并融入了一些夸张的元素,所表现的内容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自然万物的基础之上,加入一些象征含义,不仅在现代插画中表现出实物之美,更有一种意境之美,使得现代插画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味。水彩画技术中所运用的自然万物都会表现的比较灵动,如果我们对这些艺术作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每一个现代插画上的绘画主体都远远的超出绘画对象的原始之美,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都放入绘制的对象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与希冀,对于观赏者具有更大的感染。 在现代插画中使用水彩画技法不仅可以方便作者进行整体图案的构思,加快绘画的设计速度,让作者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展现插画对象的色彩、形象和氛围,还可以深刻的表达出作者内心潜伏的真实想法,帮助作者完成较难的二次创作,通过使用意象化表现手法让水彩画更好地展现插画主题,帮助观众在真实领悟插画表象的同时,感受插画内在的意境。这样的意境表现手法在我国绘画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当然,现代插画与水彩画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别,现代插画偏向于商业信息的传递,这使得现代插画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不过将水彩画技法应用在现代插画中,可以使用水彩画独特的笔触手法,增强插画内容的随机性和抒情性,帮助现代插画展现更加个性的元素,提高插画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现水与彩的优势。两者只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创新,才能给我国现代插画提供更加广阔和深远的发展空间,提高我国现代插画的整体水平,实现更快更好的进步。 插画毕业设计论文:商业插画在艺术设计中的独特魅力 【摘要】“商业插画”是一门关于视觉传达表现技法的设计形式,其实质是从绘画走向设计的视觉传达手段。它的应用范围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领域, 在成功彰显插画师的个性设计的同时兼顾着商业信息的传达,“商业插画”是艺术设计家族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员,受到越来越多的受众群的喜爱,赢得更多得设计师的青睐。 【关键词】商业插画;艺术设计;传播媒介;表现形式;绘画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领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如专业的商业摄影、多媒体运用等等,形成了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百花齐放的局面。商业插画在这个设计时代中独树一帜,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纳并成为很多运营商的首选推广信息的形式。这与其自身属性与特色是分不开的。本文着重阐述商业插画在艺术设计的独特魅力。 一、商业插画的含义 插画,按汉字表意理解,可以说是插附于书籍或文字之间的绘画,给文字做附图,即“附图以助说解”,其目的是解释文字内容,增强文字的视觉感。“插画”这个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这种解释主要是针对书籍插图作为的定义,是一种狭义的定义。【1】 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插画的含义已从过去狭义的概念(只限于画和图)变为广义的(下转第72页)概念,“插画”就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在文字间所加插的图画, 统统称为“插画”。插画,在拉丁文「illustraio的字义里,原是“照亮”的意思。望文思义,它原来是用以增加刊物中文字所给予的趣味性,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而在现今各种出版品中,商业插画的重要性,早已远远地超过这个“照亮文字”的陪衬地位。它不但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商业插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广泛的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到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诸方面。但凡带有一定商业行为的绘画设计,均可纳入“商业插画”的范畴。【2】 二、商业插画的特点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插画设计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它与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插画艺术的许多表现技法都是借鉴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插画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联姻使得前者无论是在表现技法多样性的探求,或是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着长足的进展,展示出更加独特、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艺术已逐渐成为基础学科,而商业插画则成为应用学科。纵观插画发展的历史,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特别在信息高速发达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商业信息的今天,商业插画设计已成为现实社会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商业插画和艺术绘画的本质区别在于:从创作主体上看,绘画艺术在创作中只需考虑到自身的创作情感,最大限度的体现自身创作欲望;商业插画在设计过程中却有很大的限制性,既要考虑到商家的需求又要兼顾客户需求、市场规律、商业信息等诸多因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设计的创作。从价值产生和所有权上看,绘画艺术作品在没有被个人或机构收藏之前,可以无限制的在各种媒体上刊载或展示,作者仅得到很小比例的收益。但是作者对作品拥有绝对的所有权,且作品本身不可复制;而商业插画只能为一个商品或客户服务,一旦支付费用,作者便放弃了作品的所有权,相应得到比例较大的报酬,且作品本身可以无限复制进行传播,没有真赝之分。从使用寿命上:艺术绘画作品流传久远,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其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成正比发展;商业插画的使用寿命则是短暂的,具体表现为一个商品或者企业在更新换代时,此幅作品即宣告消亡或终止宣传。 从这一点上来看,商业插画的结局似乎有点悲壮,但另一方面,商业插画在短暂的时间里迸发的光辉是艺术绘画不能比拟的。因为商业插画是借助广告渠道进行传播,覆盖面很广,社会关注率比艺术绘画要高出许多倍。 三、 商业插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范围 商业插画在设计领域中涉足非常的深广,可由传播媒体分类,亦可由功能分类。以媒体分类,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即印刷媒体与影视媒体。 印刷媒体包括招贴广告插画、报纸插画、杂志书籍插画、产品包装插画、企业形象宣传品插画等。影视媒体包括电影、电视、计算机显示屏等。概括起来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招贴广告插画:也称为宣传画、海报。在广告还主要依赖于印刷媒体传递信息的时代,可以说它处于主宰广告的地位。但随着影视媒体的出现,其应用范围有所缩小。 报纸插画:报纸是信息传递最佳媒介之一。它有着最为大众化、成本低廉,发行量大,传播面广,速度快,制作周期短等特点。 杂志书籍插画:包括封面、封底的设计和正文的插画,广泛应用于各类书籍。如文学书籍、少儿书籍、科技书籍等。如今商业插画在电子书籍、电子报刊中也担任承载着大量信息量的重任,并逐渐成为其主要的展示形式。 产品包装插画:商业插画在产品包装上的运用促使产品信息传播的更广泛。产品包装设计包含标志、图形、文字三个要素。商业插画在包装设计中有双重使命:一是介绍产品,二是树立品牌形象。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介于平面与立体设计之间。有助于产品信息的生动化,有利于受众群对商品信息的接受。 影视媒体中的影视插画:是指电影、电视中出现的插画。一般在广告片、电影海报中出现的较多。影视插画也包括计算机荧幕。计算机荧屏如今成了商业插画良好的表现空间,众多的图形库动画、游戏节目、图形表格、都是商业插画的一员。 商业插画的形式、特点符合现代信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媒介的丰富多彩使受众群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广,商业插画的形式和分类恰恰适用于多种多样的媒介手段,有利于商业信息的传递速度。 四、商业插画的基本职能 现代插画的基本诉求功能就是将信息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信服传递的内容,并在美的熏陶下欣然接受宣传的内容,诱导他们采取最终的行为。 (一)商业插画展示生动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形象,直观地传递信息。在插画师的精心设计下,产品信息和服务形象以其自身的设计思维,设计意识生动的展现给受众群体。使商品信息与个人情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溶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要求插画师对产品信息进行严谨分析和深入了解,对受众群体的调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是成功的商业插画设计的前提。 (二)商业插画担负激发消费者的兴趣的职能。商业插画本职职能是传达商业信息,商业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是刺激消费,所以如何引起消费者感官兴趣尤为重要,此时插画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和个性创作发挥重要作用,让自身的作品具有大众的感染力,让个性充满商业插画设计中,从而得到认同感和激发消费者的兴趣。 (三)增强商业信息的说服力是商业插画的另一职能。商业插画是商业信息的载体,其设计紧紧的围绕着商业信息进行,对商业信息进行阐述、展示、强化以增强商业信息的说服力。 (四)强化商品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欲求。 商业插画的这些特征为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受众群的喜爱。成为越来越广泛的艺术传播形式,并且为其服务的商品增添艺术魅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商业插画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更好的顺应了时展、艺术发展的趋势并形成独具自身气质的艺术类别。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应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创新教育有机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多种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1.1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这种由分数决定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否则一般的同学只能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教师要求掌握知识点,考试取得满意的分数。教师中心主义在语文教学中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学生对于语文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语文创新。 1.2语文教学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语文教学的身上。但语文教学不是历史教学,不是将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对名家名作的理解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对之不加以思考。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参或者标准答案来讲授,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那么,学生也只能在旧框架内因循守旧、徘徊不前。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将必然会止步不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汉字、生词、语法的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人文性的培养目标要远远重于工具性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没有工具性属性,某些文学知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并加以牢记。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措施 2.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 首先要解决所谓“人才观”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涉及到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笔者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他在客观上却能体现出,如果用狭隘的一种智力模式去对具有各不相同智力倾向的所有学生做好与坏、优与差的评价,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是要尊重和激活每个学生的个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最适合他自己走的路。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后面再议,这里只涉及观念,即指导思想的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一是不能“单向”,即在刨新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倡导师生互动:二是切不可再搞满堂灌,即使是知识的教学,也应着眼于让学生掌握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三是关于“知识”的内涵也要有新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知识既包括教材提供的知识,也应包括教师和学生所了解的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以及在教学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第三个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知识经济的产生为背景而呼唤出来的创新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教育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逐步形成,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积极互动、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教师要树立现代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念。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学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要求学生围着教师进行一切活动。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解。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由于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师教学的态度和蔼可亲、富有幽默,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理解,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收知识,发展能力。 2.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要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在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均可精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诱发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新见解、新命题,设法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思路思考。突破常规去探根究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新知识。对于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都要尊重,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具有创新意识的资优学生,往往他们跟别人看同样的问题却能得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即使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的见解,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情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逐渐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的融人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的为学生刨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略论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 摘 要 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处理好师生的关系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正是由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加之职校高中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密切相关,才更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灌输师生互动、交流的意识。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口,着重阐述了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针对师生关系的处理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 职校高中语文 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两大主体,也是决定教学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因此,无论在何种级别、何种类型的教学中,都必须巧妙、和谐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之为教学的进步、学生的进步提供帮助。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正是要依赖师生关系的塑造、维持,从而推进教学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尤其在新形势下,探究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相关话题,更具现实价值。 1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是职校高中语文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往往占据着较为主动的地位,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学生相比于教师略显被动,是教学知识、理论的接收者,同时也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主体。正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共同“主导”教学的方向,才使得师生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在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教学工作并立而行,这就更加要求广大教师要想方设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重进步。 以职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说明教师的个人水平是决定教学走向的重要“砝码”。反之,无论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多高、教学手段多好,一旦职校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那么职高语文教学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步。所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师生的关系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都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 其次,和谐、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好比一剂“润滑剂”,将极大地促进职校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这一点很好理解,当师生关系处于和谐、融洽的局面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师生的彼此尊重度高。此时,教师的教学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手段、方式的创新也会层出不穷;而在学生这一方,当他们感知到教师的善意、温暖与付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尊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处理好了师生关系,将师生“捆绑”为“利益共同体”,语文教学才能不断进步,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才能全部进步。当然,处理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发挥主导性、关键性的作用,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全心全意的奉献。 2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处理的有效思路 诚如前文所述,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必须谨慎处理、“用心呵护”。基于此,以下思路、策略值得一试。 2.1尊重、理解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度 师生之间关系的处理,其实关键词就是“平等与尊重”。老师尊重学生,学生会更加尊重老师,而基于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尊重与理解,则是师生关系升华的关键。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他们年轻气盛,有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主意识。所以教师在处理与职校高中学生的关系的时候,一方面要倾听学生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呵护,既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努力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语文是职校高中阶段教学的基础学科,其地位十分显著。广大语文教师要发挥“主人翁”精神,不断深入教学一线,主动与学生们打交道,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足够的自由度,让学生们有尽情想象、发挥的空间。当然,这样的自由度是基于保障教学大纲、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之下的,教师要拿捏清楚。例如,教师在常规的40分钟授课中,可以预留出10分钟时间给学生们。具体的做法是,前面的25分钟教师仍然“按部就班”的授课,后面的10分钟可以交给学生们自由发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内,学生们既可以向老师、同学发问,也可以自主思考、独立作 等。总之,类似这样的空间与自由,是职高学生们需要的,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语文教师充满敬意,会对语文课心存向往,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就越来越好,这对语文教学而言无疑是值得推广的。 2.2师生要在课外、生活中加强沟通、互动与交流 很明显,职校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绝不可能仅局限于课堂与教学过程中,而是应该更多地出现在课内和课外的各个层面。反过来说,倘若职高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仅仅发生在教学的40分钟内,那么这样的互动是暂时的、临时的,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师生关系也会难以维系长久的。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维持就更显其重要性了。教师与学生都要更加积极主动,努力与对方就学习、生活甚至社会中的各类话题开展交流。即使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对话,都可以使师生间的关系上升一个台阶。也就是点点滴滴的沟通、交流中,教师与学生才能慢慢达成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职校语文不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更要主动在课下、生活中与学生们开展沟通、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诉求和情感变化,努力的融入他们的圈子,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不但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才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的推动下,职校语文教学的质量会逐步提高,学生们的进步也必然“水到渠成”。 如果将课内或者课堂看作是师生关系处理的“第一战场”,那么课外或生活中则是打造优质师生关系的“第二战场”,甚至是更重要的“战场”。职校高中语文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提升师生的良好关系,带动语文教学的整体进步。 2.3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师生关系 职校高中语文教学是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综合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其显著地位不容忽视。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总之,运用多种策略培育优质的师生关系,是职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全体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广大职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同时提升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沟通的频率和质量,让学生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安排定期组织学生们开展书法竞赛活动、成语游戏活动等,帮助学生们感受语文、文学的魅力。在此期间,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思维,果断为学生们创造更为人性的活动场所和环境,同时发挥“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与学生们积极互动,形成和谐、愉悦的师生互动局面。 综上所述,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职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搭建了稳固的平台,提供了多样的机会。只有处理好师生的双边关系,形成“亦师亦友”的良性局面,职校高中的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学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再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所以,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我较广泛的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的创设是灵活多变的,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赋予了情景教学极大的生命力。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到的情境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合理利用音乐,渲染课文情境 音乐最能激起人的听觉感受,温婉的音乐使人陶醉、引发无尽的遐想,凄美的音乐令人哀思,澎湃的音乐让人内心激昂、奋发向上。教师通过选择和文章内容情感等相似的音乐,借助音乐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进入到美的意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文本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然后播放包美圣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在播放了音乐营造了悲伤气氛的基础上,对课文凄婉的感情基调也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如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五段时。描绘的正是月下荷塘的美态,我播放音乐《荷塘月色》,伴着轻柔的民族音乐和如诗般的文字,使学生仿佛沐浴在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那静、那美,默默地在学生心头荡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借助音乐的渲染,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意境中,使之产生强烈的感情,并用情去阅读和欣赏课文,做到情理结合。音乐也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让他们在良好的心情和环境中学习,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画面,再现课文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图画。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又如几乎没有学生到过长江三峡,很难让他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在讲《三峡》这篇文言文的时候,通过播放一段纪录片《长江三峡》作为课文的导入,画面感非常强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讲到三峡一年四季的景色时,还可以投影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文字和画面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课文的情境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当今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来说不是很丰富,很多东西都没见过,很多事情也没亲身经历过,借助多媒体,把文中描绘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名前,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生活,展现课文情境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由于课文内容的时空差异、 历练差异等,使当下的学生很难与课文情境产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反映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感情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思考建立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之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情境产生共鸣。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进而改变生活、创造生活。 四、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课文情境 情境教学中角色表演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根据教材内容中人物的要求扮演相应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强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一些适合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的文本让学生进行自编自演,学生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以此来把握人物性格,甚至还可以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例如在讲授《雷雨》或《威尼斯商人》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和特长,深入地研读文本,积极地去揣摩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心态,再经过同学间亲密的合作,把戏剧中的场景在课堂中呈现。通过角色的扮演,扮演者就有一种和剧中人物相似的感受,而观看者也仿佛如临其境。如在教学《鸿门宴》这一课时,让同学们自编自演,把课本内容编排成课本剧。学生接到任务后积极地在课后写台词,进行角色表演的彩排工作。经过学生的精心准备后,学生便在课堂中演绎课文的内容。整个课堂气氛很浓厚,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很熟悉了。如在教学《守财奴》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加强对小说人物的印象,让学生在班里挑选出适合的角色表演的同学,可以适当增删课文内容,课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排成课本剧。经过学生几天认真地写剧本、记台词、排练,课堂上学生展示课本剧中的守财奴的语言俏皮幽默,再加上学生找来一些道具配以夸张的动作表演,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创设表演情境,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会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理解文本,熟悉知识,增强体验,丰富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实效性。表演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更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当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品质 【摘 要】 所谓的教语文就是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的品质。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参加应试教育考试为主,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人自身品质的培养,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理念。所以,语文教学需要大力提升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 语文 品质 提升 教学 新时期,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在发生着碰撞与融合,语文教学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考验。所谓的教语文就是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的品质。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参加应试教育考试为主,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技巧的培养,而忽略了人自身品质的培养,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理念。所以,语文教学需要大力提升教学的品质。 1 从审美的角度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教学活动品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审美的方式。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时代的发展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的提升作为重点,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健康的学习特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所以,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前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方案,使语文课堂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愉快的进行学习。 利用审美的眼光来提高教学的生活品质。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老师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指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来感受到作品中文化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在进行作品阅读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主动的去体会自然的丰富性与人生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并从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语文学习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必须以生活作为基础来进行的。 2 从塑造人的角度提升教学品质 通过以教学作为平台来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对于老师与学生来讲,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课堂将会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非常难以忘记的经历。老师与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由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学课堂品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也会影响老师的从业态度。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老师和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所以老师实施教学的时候,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以教学作为平台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性的教学课程。所以,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优势。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选择良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老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将作品内容形象的表述出来,并结合文中所特有的形象来对学习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其次,把培养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作为重点。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首要途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了解文章的审美因素,并对其进行展开,使学生从中进行审美的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思想情操。 3 从求效的角度提升教学品质 以高效为目标,建立动人的教学情境。语文老师在教学课堂上,需要将文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立出丰富多样的情景内容,使学生产生切身体验的实际感受,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的,在课堂朗读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深情并茂的朗读来营造动人的意境,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另外,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情景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习惯。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分工合作,积极交流与沟通,最后获得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需要对学生的特性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趣味活动。例如:知识竞赛活动,自编短剧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总的来讲,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老师在课堂上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创造力。 以高效为目标,建立起心灵世界的触动。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与帮助者。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要求,老师必须要与学生建立起心灵上的沟通,真正达 心灵的了解。首先,老师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树立起平等、民主的思想观念,认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其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真心实意地对学生倾注爱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学生对老师的真情。爱是师生之情的升华,也是老师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在教学中,老师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要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抛弃一些陈旧、粗暴的教学方式,多亲近与关爱学生,使学生主动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特性进行了解,并学会欣赏学生的特性,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四个阶段进行了阐释,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素质教育 培养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这个时代赋予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 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 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 第一步,教师示范,向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基本知识”和文章阅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充分运用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拨。最后,我们便开始实施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熟练运用基本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个“基本”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综上所述,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因为这四个“基本”的综合体正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的重要内涵。所以,现代文阅读教学如能狠抓这四大“基本”,是一定能达到真正培养阅读能力和不断提高阅读水平这一目标的。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浅谈 原文作者:陆国平 目前的初高中之间的知识衔接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高中教师多埋怨初中教师很多知识没有讲或没讲透,自己必须再花上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弥补;而初中教师又怅叹高中教师的不够理解,认为有些知识是不需在初中阶段讲解的,那本来就该是高中教师的职责。 譬如语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而高中教师却说,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我觉得除了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之外,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教学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又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已经在补程序性操作策略知识,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趋实在,更趋理性,使人文性有厚重的土地可以植根,也使初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找到一个可操作的衔接点,达成顺畅的过渡与提升。比如部分初中教师,弱化部分选读课文,挤出时间恶补必要的语法知识,且基本参照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中的体系,使弱化了的语法重新被重视起来。 所谓“初高中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进一步使之养成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阅读方法上,初中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高中要求“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在理解方面,初中要求“理解主要内容”,高中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在分析评价方面,初中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高中要求“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在鉴赏方面,高中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言文阅读方面,初中要求“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论文网]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 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改进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为探索适合高一新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一方面调整课时结构,想方设法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把自己对高一学生进行教育的理解融进课堂教学,归纳总结出重在诵读、涵泳,重积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 第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对于教材,初中阶段是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则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尽力做到“老生常读不读,人云亦云不云”。 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引导学生听课时重视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提高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3.指导学生高效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高一学生难点在古文阅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传授规律,如涉及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殊句式的辨析与翻译等,学生练习时要进一步强化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尤其在指导学生用好“语文读本”与上好“青春读书课”的同时,写作读书札记和心得。 5.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强调背诵、强调朗读等等。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实践,我们在培养高一新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注意文面的习惯,课堂积极参与的习惯,广泛阅读习惯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作者单位:甘肃高台县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语言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国家重视,社会更关注,大众更感性,而我们语文课,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才能让语文课堂有效有趣。本文将从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语言理解。 高中语文课程的新目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一些语文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程红兵先生的“语文人格教育”,认为“学科当中承载着多少年来社会的文明财富,人类的文明财富转化成课程资源,来发挥它的培养人的作用。所以,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的人格形成的主要的教学形态”。还有王尚文先生的“语感中心说”,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钱梦龙先生则把“语文素养”分成“语文知识”、“读写听说的能力”、“对母语深厚的感情和正确的态度”、“文学审美的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五个要素。可见,大多数专家都强调语言基础,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又以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为基础。这也正是把握住了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根本要务,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深刻领会和探索。笔者以为,语言的理解在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一、语言理解在人类语言学习中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汲取前人积累的大量的书本知识,而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则要把这个学习任务及知识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知识理解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其中语言理解就是最基础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下的基本科学概念都是由语言文字来形成并定义的,而语文知识就更有意思,它以语言文字来定义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的概念,如“汉语”、“甲骨文”、“启蒙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等。基于这种特性,语言理解对人类语言(文)的学习就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学科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性概念,如“普通话”、“简化字”、“意识流小说”等,就更需要学生加强语言理解,形成活跃的思维内部言语,来和书面的文字达成统一。 二、语言理解是语文两大性质的和谐保证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流通语言中最简省而又最深奥的古老表意语言体系,不仅独此一家,别无参照,而且在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进程中,又衍生出了一整套繁复而绵密的文化蕴涵,笔画繁难的繁体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曾经使汉字和我们汉民族的文学文化成为上层贵族的专享,愚民统治的工具。笔者以为,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个定性也是必要的,这对于语文课程虽有难度,但仍然不宜回避,只是不可保守僵化,也不应随波逐流,总要取法中庸,道行和谐。如今新课标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承认了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的工具基础,又肯定了要提升语文课程中“文学文化”的人文素养,于课程自身是实现了完整的两条腿走路,于一线教师是扫除了迷惘,明确了方向,相信将大大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和效率。所以,语言理解实际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融通的金桥,需要牢牢把握,紧紧立足。 三、语言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 语文,既是知识,也是能力;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除了知识要求,当然也少不了能力要求。新课标提出了“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钱梦龙先生提出了“读写听说的能力”和“文学审美的趣味和能力”等能力要求。作为对高中生语文能力的最高最全面测试的《高考考试说明》则将语文能力具体细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相比以往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多则多矣,但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学仍应以培养和提升语言理解能力为中心。识记最基础,当然也不能忽略,但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高中阶段可在理解能力提高后反过来优化识记。所以高中生不是理解高了、够了,而是还低、还不够,更不要说是在理解之后,内化为思维言语,外现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评价能力,故而,立足语言理解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更是当务之急。 总之,人类的理解力实是一种静态的智慧,它不是知识,却是掌握并运用知识的重要能力,对于高中生,它也还不过是一个不大的正数,只有自己不断地开发,教育培养,减少误解,增加理解,才能成长为一个聪明的、有力量的人,他最后的动态智慧才可能是一番事业。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理解方面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的感受分析 2010年9月,我结束高三教学工作返回高一,挣脱题海的樊笼,思绪亦开始飞扬。眼见崭新的107位学子,新奇感和创造感与日俱增,月份系列随笔创作的念头亦牢牢盘踞于心。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时常提及他们学长的“四月随笔”、“五月随笔”,只见他们眼光闪烁,当我把“薪火相传”之“十二月随笔”的创作愿望在座谈会上与学生和盘托出的时候,他们的反馈是让我惊喜的,甚至有了更多的设想,比如“摄影散文”,比如“十二月班级日记”等等。楼凌辰同学说:第一次看到李老师以前班里的那些随笔集,就觉得我们应该也要一本,真的很想李老师在教下届的时候,可以举起我们的十二月随笔,可以很自豪地说这篇是考入哪个大学的某某写的,希望那里也有我的名字。如此冲动一份份汇聚起来,势不可挡,十二月随笔乖乖地进入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一个个新的语文生命顺势诞生,让人喜不自胜。 在过去的随笔综述中,我已经阐释了“投其所好”、“开挖宝藏”、“奏响诗弦”、“阅读彼此”、“名家映衬”、“移情共振”、“师生舞墨”、“摘抄孕养”等写作教学的方式。本文将从“畅想激发”、“影评拓展”、“日记普及”、“专栏嘉奖”等四个方面继续论述,期待“写作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美的歌唱”。 一、畅想挑动创作神经 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中说:“意欲作文而又为自身羞愧乃是一种罪恶。为自身羞愧的心田上不可能生出任何创造性的嫩芽。”①周国平也曾感慨:“岁月把一个个小哲学家改造成了大俗人。”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平庸冗长的灌输式教学只会禁锢思维,抑制心灵,以致好奇的天性逐日磨灭,畅想的快感遥不可及。 因此,我们需要畅想!畅想可以解放心灵,畅想可以放飞思绪,畅想是信马由缰,畅想是野渡无人,畅想能激发欲望,畅想能获得自信,不激动就不灵动,不自信就不创造。 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发言时曾强调:“作文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气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表达言说的欲望。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②鉴于此,我在这组随笔正式启动前,提前半月上了这节“畅想我们的十二月随笔”课,创设写作的氛围,开启畅想的心扉。 站在讲台上,我满怀期待地述说着我对十二月随笔的期望: 它应该很真(本真) 它应该很美(唯美) 它应该诗意盎然(超然) 它应该飞向未来(永恒) 之所以写下这四行字,是源于我对优秀作文的理解。真正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作品首先是真诚和自然的。应该尊敬文字、贴近文字才能喜爱文字,坚决反对无病呻吟。自然、生活、阅读共同组成肉体和精神的真实。不浮游,不空洞,踩着泥地,用好我们的文字。“邮票传递信件”是平常,可邮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是诗意,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陆春祥在杂文《向邮票学习》中充满智慧地阐述了邮票的精神,使邮票的韧劲中透出率性气质和浓郁诗情。诗意来自哪里,来自轻柔的心,来自深沉的思。那么——如果有雪,一定不让它孤单落下! 十二月的风信子,十二月的燕子掌,十二月的君子兰…… 十二月的世界艾滋病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澳门回归纪念日、国际篮球日、诞辰纪念日…… 十二月经霜的树叶是否“猝然脱离树枝,像一群飞鸟一般,在风中飞舞”?(莫泊桑语) 十二月,浪涛起伏般的千山万岭,是否“很快变得荒凉起来”,“再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颜色”?(路遥语) 十二月,严冬封锁的大地,是否“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萧红语) 在我们的笔下,将诞生一个怎样的十二月? 薛静怡:我会愿意用我的眼睛,去凝视哪怕一只卧藏在落叶下挣扎的小虫;我要俯身用我的鼻子,去努力地呼吸哪怕一丝被冷落的空气;我会用我的耳朵,去聆听哪怕花瓣落下的声音;我要用我的手指,轻抚哪怕再凛冽的风的形状…… 徐恬:我想要在十二月记下身边的人给予我的温暖,我想要在十二月对自己的无聊想法表示嘲讽,我想要在十二月描述各种因为忍受不了气温而走在一起的感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日益走近的十二月! 当我看到史立竹同学的畅想之后,我便决定速速打印张贴到班级展板中,让它定格,让它燃烧…… 世事总是易被淡忘,我们总是在许久之后,在我们已经长得很大的时候,试图回想年轻的日子里,我们在做什么,或吵架、恋爱,或奔跑、沉思…… 可惜时间就像沾了水的毛笔,将回忆的画卷点淡,淡得看不出颜色。 于是我们需要一支笔、一本册子,承载2010年十二月的我们的喜悦与忧愁。 经年累月后,当我们再翻开它时,记忆仿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般回放,也许我们会想起张狂岁月里那些飞扬的轮廓,那些曾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少年的脸。 十二月随笔,我期待着! 畅想的魅力何在?聪明的你一定感受到了。你看,这些文字足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幸福的舵手了,这些文字蕴蓄的能量足可以鼓起风帆。十二月随笔,已然起航。 二、影评拓展创作时空 十二月随笔创作期间,恰逢教学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其间备课组设计了观看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战争影片《钢琴师》并要求完成影评创作的活动。 在我心中,《钢琴师》这部“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被誉为“史诗般的杰作”的影片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它之于写作,就是一眼深厚沧桑的井,就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当学生置身其间,他们的眼睛、耳朵、心灵都将接受暴风骤雨式的洗礼。那些在战争中被侮辱、被践踏、被放弃的景象和命运将深深震撼着每个人,“自由、和平”绝不只是口号,那将是从心灵深处激荡起来的呐喊。 邢乐怡:当我看到钢琴师走在死一般空寂的城市——不,应当说是城市的废墟时,心中感到一种难以言尽的绝望,并且我相信这绝望不及那钢琴家当时心中情感的万分之一。这样的城市,连飞鸟也从不飞过。 影片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时空,给了同学们丰富的情思和创作的激情。结合电影评论写作指导,同学们从作品主题、现实意义、人物、场景、细节、悬念设置、矛盾冲突、叙事线索、情节节奏等诸多方面生发议论,不仅能紧扣“电影”来“评论”,亦能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优秀作品更是构思独特,见解独到。《钢琴师》影评掀起了十二月随笔创作的一次高潮。 三、日记深化创作习惯 “真正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我要再三强调写日记的重要,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他就已经进入了写作的实质。”(周国平语)这次我们提出的班级日记有别于个人私密的日记,它既有一个相对共同的写作对象——“我、班级”,又可以靠近日记细密和琐碎的特征。似乎可以更自由、更个性,三行两行,长长短短,可以不布局谋篇,即便只是灵感的一个速降,神来一笔,未尝不精彩。谁说这一短暂的精彩不可能成为未来某大作的萌芽呢?曹禺写下旷世巨著《雷雨》之前引起其写作兴趣的,不也“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么? 从2010年12月1日起,两个班的同学分别开始了这项为期31天的日记创作,一天之内写作者无数,既有自始至终的日记拥护和跟进者,也时时有新面孔、新形式、新风格,兴之所至,不拘一格。 陈伊俐(12月3日去黄龙体育馆聆听李云迪独奏):所有人都静默了,连呼吸都变得慢起来,他的钢琴声征服了听众,征服了冬夜的冷风。 陈扬航(12月11日感慨冷暖不定的天气):这个冬天来得犹豫不决,地理老师的知识突显匮乏。明明已经冷锋过境,今天突然来了片会下雨的乌云,气温却有所回升。早晨一起床便对着一柜衣服不知如何是好。 叶诗瑶(12月25日圣诞节记忆):静静地下了场小雪,空气比昨日冷得多,但却有几分难得的如浸洗后的清新。淘气的气体急匆匆地钻进鼻子,一会儿又缓慢地从鼻子里出来,变成了暖暖的热气,然后一点点消失在眼前。任由冷空气在你的鼻子里穿梭吧,那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这是一趟超级自由的列车,任何同学都可以创造方向,任何同学都可以描画沿途,风光无限,无限风光。我完全退席了,只有满满的好奇、惬意的惊喜。 四、专栏嘉奖创作先锋 在畅想十二月随笔的时候,我看到敖雨飞同学的畅想:“我想开辟一个小板块,叫‘单身万岁’,让各位无身边之人的光棍们写一篇赞颂单身生活的大型随笔。”看到敖总(同学们都这么叫)的设想,我哑然失笑,真是率真可爱得紧,从教12年来,我也是第一次碰到敖总这样的女孩,有魄力且充满智性。当专家教师家长都在论述早恋危害的时候,学生中已有如此清亮的声音,岂不可喜可赞?敖同学一直痴迷创作,我阅读到她的第一篇随笔《生死之地的记忆》时就盛赞其记忆之富裕,感受之鲜活,我真的很想搭建一个平台,让像敖总这样的创作型选手来施展手脚。当即,我找到她,对这一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愿意做最强大的后盾。有此激励之后,双休日一过,敖总带着优盘来找我,原来她觉得应该正式的招募启事,阐述她对这次主题创作的设想,希望选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招募启事摘选一二: 恋爱如果不能让人愉悦,那么这段半空中的感情就没有开始或继续的必要。 我们相信,自己也是可以当自己的太阳神的,单身简单,两个麻烦。 单身的并且还想继续单身的人们啊,我们一起大喊:单身万岁! 我真诚地希望,“单身万岁”可以成为一个心灵的借口,可以让失恋的人们振作起来,让单身的人们不要感春悲秋。 期待欣赏各位的作品! “幸福的爱情都是一种模样,而不幸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成因,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太早,或者,太迟。”“要耐心等待。不要太早地相信任何甜言蜜语,不管那些话语是出于善意或是恶意,对你都没有丝毫的好处。果实要成熟了以后才会香甜,幸福也是一样。”相信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稍有不慎,便会沦为说教,非但不能心如所愿,反而风起云涌。如何与学生讲早恋,如何借语文教师的特殊身份与学生讲早恋,我一直孜孜以求良方妙药,今天,敖总给了我一个良机,岂能错过?再则,我始终坚信同伴辐射的力量,某些时候,这些力量绝不亚于更高级别的教育。事实证明,敖总的呼唤是充满感染力和行动力的。在一月中,敖总一共征集到9篇大作。且看: 秦诗画《当一个人》:上帝赐予我们两只手,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一个人取暖;上帝赐予我们两只脚,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一个人走。 徐恬《单身万岁》:如果你足够有勇气/那么数一数各个时期陪在你身边的人吧/会永远陪伴着你的/除了天空、土地、空气/只剩下自己 来程颍《不如相忘于江湖》:既然一把伞下撑不下两个人,总有一个人的肩膀会让雨落到,那就一个人大步往前走吧。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愿意相信青春的孩子自有青春的理性,青春的孩子自有独立的“木棉树”精神。青春珍贵,青春不容奢侈消费,我即是我,不是谁的附属,这样的自我觉醒弥足珍贵!感谢敖总,这组随笔正是开在“十二月随笔”中的奇葩! 五、结束语 2010年12月,31天,107个孩子,留下一本22万余字的《十二月,沿途》,而记忆的厚度、情怀的宽度以及抱负的远度或许远不至此。承蒙老天厚爱,十二月的雪的确来得那么迅猛,那么酣畅,那么慷慨,那么多情。我想说的是:雪,没有辜负十二月随笔;十二月随笔,亦没有辜负雪。沉醉于斯,心向未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主体地位?长期忽视,甚至把他们看成知识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育策略,主要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自我意识,增强内驱力和自信心,获得成功的机会。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成功机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成功动机是培养兴趣的有效方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 1、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兴趣的形成和巩固是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的。利用各种形式如晨会、班会、座谈会、活动课等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放、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学生就喜欢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对学好语文有了很大的信心。 3、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如结合班会活动适时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迎新联欢会、记者招待会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语文方面的特长。教师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热爱语文、钟情语文。 二、实施快乐教学,调动情感,激发成就动机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快乐教育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的“快乐圈套”里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1、努力创设有声有色的视听情境 视听情景令学生沉醉其中,与课文中。人物亲密接触,同喜同悲。特殊的情境形成的情感辐射力使学生关注课文,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2、力求创设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创设一个激疑导思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另外还应允许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对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多启发、多帮助,决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得以保护,提问的兴趣得以激发,成功动机得以增强,使教学获得成功。 3、激励学生的成功体验。提供成功体验,做到随机应变。对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难易深浅,教师都可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并且表现出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由教师口头言语表达,也可以由学生互评甚至自评。教师还可以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包括教师的笑容、兴奋的神情和期待的眼神等非言语行为。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是脱颖而出的契机。在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开放、多彩、活泼的语文活动,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才华得以展示,使之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1、课前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即兴发言、佳作鉴赏、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诗文片段背诵比赛、名人伟人介绍、学做主持人、小品表演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及学生需要,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2、自编自演课本剧,在实践中提高语文水平。演课本剧就是将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性文章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可采用话剧、诗剧、双簧剧、哑剧等形式进行表演。开展辩论会、赏诗会、成语接龙赛、故事会、记者会、即兴演讲赛等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人人积极参与,个个眉飞色舞,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思维变得灵敏,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成功动机得到培养,语文课成了大家的最爱。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语文活动应以语文教学为中心,用它鲜活色彩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之为教学服务,在激发学生兴趣、展现个性特长的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活动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安排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行设计、自觉参与。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的缺点: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1、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来弥补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小缺憾,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讲座课上,学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文化修养得以提高。讲座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应在开学初拟订好计划,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不随意改变。举办讲座时教师应尽量使课堂容量丰富充实、具体到位。大到文学史上某个热点问题,小到课堂上某个容易忽略的知识点,都可以作为讲座的内容。讲授时教师尽量以口若悬河的旁征博引吸引学生;以声情并茂的即兴发挥感染学生;以才华横溢的自由挥洒驾驭学生;以收放自如的学者气质征服学生。总而言之,要使学生在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们经常领略到读书人特有的潇洒进而羡慕这种潇洒,从而在内心涌起对学好语文读好书的真正渴望。每次举办讲座时的对象不一定相同,应以自愿为原则,但每次要记录下到场同学的姓名,以便进行讲座内容的抽测。抽测应及时,重点应体现讲座内容。 2、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读物量。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包括有中外名著,唐诗宋词鉴赏等等。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多种读物。例如可以以《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3、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发言。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 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师当众发表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只有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语文教师若不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不仅要落后于时代,而且要误人子弟!当前高考也正不断加大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考查,因此素质教育已经不是要不要开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开展的问题了。因此,教师工在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时,必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营造一方广泛的天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美化语文,课尽趣尚浓——浅谈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学艺术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盛行使得语文教学只重功利,没有灵魂,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实行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学,必须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艺术的涵盖十分丰富,我仅从挖掘教材中的人性美、营造扣人心弦的心境美、激发学生的创造美三方面来浅谈我在语文教学艺术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语文 人性美 心境美 创造美 一、从教材中挖掘蕴涵其中的人性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课程,其内容的丰富,反映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采,新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无不是作者“情”的结晶,有对美好事物的热切向往,有对高尚人格的至诚赞颂,有对丑恶势力的愤怒鞭笞,也有对生命的执着追求等。这些浓烈的情感,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我在教授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名篇《小狗包弟》时,导入时指出,巴金是十年浩劫的受害者,也是无责任者,可他为什么要主动忏悔自己的“罪过”?如何评判他的忏悔意识?讲授课文时我侧重引导学生体会巴金老人真诚解剖自己,用真诚、良知感染读者的为人、为文的态度。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的解剖我自己。”启发学生作品所描述的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提问大家在文中找出作者的态度,学生回答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崇高的人性美。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当中不仅教会他们掌握文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感悟到蕴涵其中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课堂之外的世界更精彩,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在讲杜甫诗时,我就在教材之外,补充了“百家讲坛”中莫砺锋教授所讲的《杜甫的文化意义》、散文《草堂•诗魂》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感受他的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还专门为学生朗读了《天地一沙鸥》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我每每哽咽,而学生也是热泪盈眶。后来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的飘零身世,想起他的忧国忧民。老师和我们为他流的每一滴泪,柔柔地嵌进了我们青春的记忆。不管将来身在何方,闪着爱之光芒的眼泪都永远是灯,微弱但温暖的亮。”所以征服学生的不是知识内容,而是杜甫的人性美。 二、运用多媒体,营造扣人心弦的心境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为了使课堂成为一个信息丰富,能满足学生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环境,就不应使课堂教学变为一种单调乏味的刺激。因此,教师应当十分注重运用变化策略去组织和维持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吸收信息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多媒体手段使用的“度”得当,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像,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将语言文字改描述的内容变为形声搭配结合的立体平面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情景,扣击学生心灵,营造心境,以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比如,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创设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境地,有诗情,也有画意。为了让语文课堂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充满高雅的文化情调,我在讲授课文之前,先放了一段杨善乐作曲的小提琴曲《夏夜》进行情境教学,因为《夏夜》描写的湖光月影,睡莲垂柳以及小桥流水的那种宁静,安祥的自然美,正与《荷塘月色》中所描绘营造的那种情景相吻合,相协调。在此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再作配乐朗诵,这样一下子便把学生带进那种氛围当中,产生一种如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在分析第四段“荷塘”、第五段“月色”时,我出示了几张《荷塘月色》相关图片,这样就让学生有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的是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学生在浓厚的诗意中精神振奋,体验丰富,感悟良好,理解也自然深刻具有个性。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教师已经不是作为被动的“雇佣者”而存在,而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参与者,行动者。因此,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需要,教材的特点,把各种有意义的刺激组合起来,这种“变化”的学习材料,将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感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留足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为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夫隐之为体,义生之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教师讲授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里的讲授中,还要给学生一点回味思考的余地,课不要“讲完”“讲尽”这是教学中美的升华,这种空白给了学生消化,吮吸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既具备了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就其蕴含的深厚文化智慧和人文精神,更应当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多留出一些空白,只重视学生思维的激话,只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将空白留给学生,将给答案变为给问题,进而将给问题变为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布白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逐步掌握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人文性的语文学科责无旁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老师必须具有“美化”语文的才华,艺术地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在美的熏陶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使他们用语文,拓宽视野,砥砺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美化语文,课尽趣尚浓。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学科间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网络概念,通过教师主机的主导,学生机的联网,使课堂中学生成为一个网上的整体。 我们相信交互网络在教育上的确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然而把一项新的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毋庸置疑,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中,一方面确实可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这诸多问题中,对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使用的问题。本文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模式方面作些教学实践上的探究。 一、用课件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要知人论世,要联系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教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可选取一组北京胡同的图片,配以京腔京味浓郁的歌曲《北京的胡同》导入新课,为阅读教学营造一种京味十足而略带感伤怀旧情绪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体会作者情感和语言风格奠定基础,利用课件巧妙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用课件设置生活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如教读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可选取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中有关丑恶的奴才嘴脸的片断组成课件,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作者对王权思想、奴才意识的尖刻讽刺和对民主精神的强烈呼唤,有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用课件渲染气氛,引发情感共鸣 如教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选取与课文相符的地坛景物图片,选取富有感染力的与画面一致的段文录音制成课件,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教师授课语言声情并茂,就能很好地烘托出气氛,进入课文情境。然后紧扣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细读慢品,解读母爱,可设计下列问题:文中关于母亲的描写,哪些细节特别能打动你?为什么?学生找出语段朗读、体悟。这就架设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沟通的桥梁。这种自主化、个性化的解读能很好地达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的目标,也能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 四、用课件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教读沈从文的《边城》,文中多次写到虎耳草,写到翠翠梦中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可将虎耳草的特写画面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虎耳草心形的叶面联想到它爱情的象征意,从而解决阅读中的难点——翠翠上山摘虎耳草的心曲。 五、用课件整合课内外知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如教读林庚的《说“木叶”》,教师必须明白:“木叶”只是能体现“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的一个例子,如果仅仅停留在为说“木叶”而说“木叶”,为教课文而教课文,必然上不出一堂好课。此时,教师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能够体现诗歌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和多义性的意象还有哪些?哪些更为典型?教师可搜集一组咏柳、咏梅、咏月的诗句制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丰富内涵,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迁移学生知识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有效途径。 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统讲台的局面,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已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尝到甜头。但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处理时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则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用的实效。 总之,网络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彻底改变了课堂教学靠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统讲台的局面,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已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尝到甜头。但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处理时如不能把握好“度”和“量”,则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用的实效。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网络信息化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之中利用网络信息帮助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这个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较大的趋势了。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网络信息的应用还不是非常的熟练和成熟,所以教师应将网络技术在语文课堂中有一个更好的应用,让整个课堂变得更为高效。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去帮助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突出重点 网络教学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教学模式,但是高中语文毕竟是语文课,语文课是有一定的文本特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对整个文本进行一个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整个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文本方面已经不仅限于简单地浅层次理解课文,而是要对文章有一个深层次方面的情感体验。比如说,有这样一节网课,是对《雨霖铃》这篇文章的解读。整首词主要利用的是一个幽冷凄清的秋天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和自己的情人之间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里面是一个离别之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是让学生先随着音乐进行朗读的,这是为了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较好的氛围,然后教师再利用网络提供一些与词有关的大量的信息。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的信息量不够集中,如果只是一个画面的话是可以较好地说明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多个画面在一起就不能够较好地表达出问题了,甚至于这些画面还会产生自相矛盾的问题。最后教师虽然让学生积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但是学生在一起讨论的却是与整个文本没有很大联系的东西,关注点不在文章上面。这就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重点不够明显,对于文本的分析鉴赏也不够,对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也不够,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所以说,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顾及到语文的特殊性,在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语文中蕴含的人文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参与 学生的参与是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授课要求,通过学生参与能够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和主动学习。在这里以作文为例,探讨高中生的课堂参与。作文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语文考试中所占比分最大的一个部分,也是语文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是难度比较高的,作文不仅仅是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程度的体现,也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语文作文的讲评之中,让语文作文的评讲工作和学生的写作一同进行,让整个语文课堂的效率变得更高,并激发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欲望。由于网络技术在信息含量方面是比较大的,而且在形象方面也是可以较为直观的展示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是可以同步完成作文评定的。教师在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的时候,要最大程度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宽松舒适、民主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或是看法,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价,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一些互相性的评价,如此,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精确的作文点评,较好的网络技术应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写作方面的欲望,让学生写出一篇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语言文字应用较为得体的文章。 三、网络信息化高中语文教学应丰富体验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它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开辟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网络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一些诗词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意境,就可以利用一些音频文件,以跌宕起伏、富有情感的声音,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情境之中。比如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著名的艺术家夏青老师所吟诵的这首诗歌的音频文件,在声音的基础上,再用PPT配上一些天姥山的美妙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笔下奇特的山上风景,让学生深入诗人所描述的世界当中,更好地体会诗人在此意境之中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还可以较好地深化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和体会。语文教学是比较注重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体验的,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教学当中将这四个方面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丰富的、鲜活的文章意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举个例子,教师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威尼斯》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威尼斯的风光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其中美好的景色,理解诗人心中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可以丰富语文的内涵和情感。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语文教学中已经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内涵。教师要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起来,让整个课堂的效率有所提升,让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有所提高。 作者:滕成刚 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新高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高中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不只是因为学生语文基础的考验和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因为高中语文是最接近高考的一个学科,面临着高考的考验和检测。因此高中语文就变成了迎接高考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学习气氛还是学习方式都要适当的进行调整。教育体制日新月异,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不断发展和改革教学模式,发现和探求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语文教学,使其满足新课改要求,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利于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实践 教育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语文学科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重要产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优化语文教学,使教学更有意义。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利于实践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全面落实。 2.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索知识。长此以往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语文阅读、语文知识学习、语文习作能力,这对于提升学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有很大帮助。 3.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 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十分单调、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就将明显降低。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是照着书本,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但是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就应该适当的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现阶段我国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多,但是都没能和实践教学相联系,所以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1.改进阅读方式,合作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基础的一步。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阅读文章,掌握文章重要信息,应当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来改进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合作阅读,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文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时,教师在教学伊始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合作阅读,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文章提出困惑或问题。在此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2.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技巧 从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出发,运用自主合作探索模式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创新教学方法,有技巧地展开语文教学。因为,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生动形象的表达语文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基于自主合作探索模式的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以新课改要求为基准,运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加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思考与探索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进行评价工作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课堂呈现出自主、合作的优势,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评价也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激发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中,学生在探究以后也可以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这时学生对于探究的问题印象也会更为深刻。所以在此种前提下,教师也应该相应地建立起展示平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更为丰富的手段对学习方式进行展现,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发挥潜能也将起到重要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将更为真实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实现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将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明显。从新课改角度来讲,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素质、增强能力。对此,我们应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科学改革和教学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意识和兴趣,使学生主动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探究知识。 作者:王玮 单位: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这个经济与科技发达的世纪里,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些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的语文教学来充分地体现,通过语文教学把这种创新落实到实践中,让我们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进而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现在的教育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教学中去实现创新呢?这是我们大家都在思考的主要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种用创新的思维去完成,这种创新的能力在现在的经济科技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发展也是要不断地创新,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那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养成一种“问题意识”,因为这是我们创新的推动力量,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语文教学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怎么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在学校中的老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求老师对教学理念进行改进,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学识渊博,善于思考对事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富有主见,阅历丰厚,而且对于现在教育技术熟知并能运用,而不是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来上课。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搞好课堂的气氛,并不是一个在整堂课中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而是要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慢慢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培养创新思维。其次,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有一种创新的意识。正所谓人的行动是依靠自己的意识来完成的,这时候就需要学生的脑海中牢牢地记住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而并不是只有老师的定论是正确的。在一个问题的出现时,如果学生经常独立思考得出结论,那么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一种创新。第三,学生还要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首要的前提,那就是基础知识。如果没有知识的基础又哪里来的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并不是能够天生就有的。 2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激励学生敢于进取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学生对于失败很恐惧,很担心出差错,对于风险也是有所畏惧的,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当成笑话,取笑他们,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才会导致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提出来。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学生出差错了,失败了,这时候我们的老师就要激励学生们要敢于面对失败,端正态度,找出自己失败的缘故,学会总结,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让失败变成有意义的,变成真的“成功之母”,成为通往成功的途径。学生的自卑感强烈,他们没有自信。所以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看到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2让学生拥有大胆的想象力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的重要性,并不是有知识就够了,知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然而想象力是无穷大的。正所谓想象力是人们在科学领域里翱翔的翅膀,要有创新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要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发掘他们所潜在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得以加强。 2.3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多疑多问 作为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疑问,并且还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有耐心地去解答。对于问题提出不同的疑问也是创新的一种,也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即便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很低的层次或者不对时,老师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要激励他们,让学生一直保持这样的积极性。正所谓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的学生。所以,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培养学生的好问,使他们在好问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着一定的作用的。 2.4安排具有创新型的功课 伴随现在教育的进步,对于我们学生的作业也应该有一定的变化,而不是之前那种很传统的理论知识或者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突破这个,多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作业,这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来作答,没有标准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推进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的活跃,增强创新能力。所以,具有创新型的作业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需要。 2.5让学生踊跃的参加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在户外活动时,可以不用被书本范围所制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 3小结 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怎么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创新,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教育事业里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李晓辉 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美国基础教育研究综述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对其教育的研究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从教育管理、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等多重角度认识美国基础教育的全貌,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 当下我国教育界对于美国基础教育的研究颇多且通常以实地考察为主,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本文试图分析、比较、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得出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 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内部的机构设置,领导成员构成和职责权限划分等。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是比较典型的以地方分权为主的自由化管理体制,教育主要由各州立法,自行管理。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教育的权力,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向地方划拨教育经费,收集教育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等。负责美国基础教育管理的有不同层次的两类机构:一是各级教育董事会,它属于民间社会组织,包括代表地方民意、经选举产生、由社会各界代表(包括商人、教师、医生、律师、教育官员等)组成的州、郡、市和学区的教育董事会,主要负责沟通社会与政府,从而达到全社会参与教育事业的目的。二是政府的教育部门,主要包括联邦教育部;各州教委;学区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法律和教育董事会的决策进行一些被认为是必要的行政管理,从宏观上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不直接参与学校具体的管理。在实际中,学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美国的中学,通常都设有一个学校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校长向校董事会负责,具体管理学校事务,除此之外,学校一般设有两位副校长,分管教学和行政工作。美国基础教育的这种管理体制调动了学校的自主性和社会的办学热情,但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灵活的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是指学校教育谁来组织承办及选择怎样的经营形式方法与制度。美国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比较灵活,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共同发展。公立学校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公立学校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80%左右。公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各级政府拨给基础建设的固定资金、按学生人数的拨款、特殊拨款等,其规模大、学生多、本社区学生免费。私立学校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政府拨给的资金、教育基金。学生每年需要交纳学费3000至25000美元,所以私立学校的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但私立学校规模小,质量好,入读的学生一般也是成绩优秀的,一般入读私立学校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10%左右。公私合作的学校一般是企业出校舍,政府派教师,这种学校都办在公司总部内,如惠普电脑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在总部办了学校。此外,美国也允许家庭承担子女的教育,只要参加有关考试,取得一定学分一样可以毕业。所以可以说,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体制与我国一样是多元的。 巨大的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它包括政府和社会力量为发展教育事业所支出的全部费用。美国基础教育实行高投资办学,依照教育法规定,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其中以地方政府为主,经费主要来源于纳税人上交的教育税。一般来说,联邦政府投资占12%,州政府占53%,地方政府占35%,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赞助。美国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水族馆、纪念堂、主题公园等各种类别的教育资源及其他娱乐设施随时对中小学开放。每一个馆所都由私人投资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但都为教学服务,以免除相应税收。从此可以看出,美国基础教育的经费是有保障的并充足的,中小学可以开展与教育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 个性的教育观念 注重全人教育,即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而提供相应的环境,以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不同需要,使他们成为积极、独立、自信、有责任感,适应社会需要的个体。美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化和协作精神的结合,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此外,美国基础教育的另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积极倡导给学生充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在充满爱、阳光和温暖的集体氛围中尽情张扬。这是美国教育中极其宝贵的部分。 朴实、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环境 美国中小学校的校园都是朴实无华,经济实用,与社区紧密相连。学校的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学校没有大校门和围墙,有时在校园散步一不小心就会走进了社区。社区里有学校、社区学院、公共图书馆、体育设施等,学校是整个学习化社区的一部分。校名只是标在进入学校主要路口的一块牌子上,或标在一堵短小的墙上,很简朴。但学校注重内部实用,教学设备先进,通常有较好的电脑设备、计算机网络、体育设施以及艺术教育设施等。教室内的布置更是和我国的中小学校不同。教室中所有的墙壁都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图片、各式各类的表格、知识性的卡片、地图等。教室内还有壁橱、图书角、动物角等。图书角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及各类科学常识书籍,供学生查阅资料之用。教室内的桌椅摆放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摆放的,有的摆成半圆形,有的摆成几个小圈。总的来说,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环境建设与我国大不一样,我国则是规矩、严肃、有秩序。 不拘一格的课程和教材 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一般都是由各地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提出大致要求,规定各学区学校的课程基准及毕业的起码要求。中小学的具体课程是由地方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以课程管理人员、指导主任、校长、教师及家长代表为团体的“课程委员会”制定的。 (一)美国课程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比较重视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具体来说,小学和初中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课程,包括英语的读写和理解,数学、历史、地理、计算机、环境保护、理科的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初中和高中开始开设选修课,其比重分别占到总课时的1/3和1/2。必修课是由学区教育局规定的,其内容很多,选修课是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兴趣设定的。此外,还有社区服务课和辅导课程。社区服务课是鼓励学生做义工,为社区服务,不算学分,但必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精神。辅导课是为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指导学生升学和就业、改进学习方法等而开设的,课外全天候向学生开放。 (二)中小学的教材是多元化的,学科系统性内容与专题内容、综合性内容并存。中小学教材常常就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案。例如下面的一个教案: 主题: 美国的起源 讨论题: 1、哥伦布为什么想航海去印度(着重谈一谈他用于航行的三艘帆船)? 2、这位探险家在何地登陆?为什么误把“新陆地”称作“indies”,误将土著美国人叫成“印第安人”? 3、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形的”,这与传统的“地球是平面的”观点针锋相对,人们刚开始时是怎样怀疑他的看法的,反应如何? 整合思想: [数学]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缩小,用纸模仿制作帆船和探险家哥伦布。 [地理]学习球的形状,认识世界是一个球体,指出费迪男德和伊沙贝拉居住过的地方。 [科学]因为当时冰箱尚未发明,哥伦布和海员们在漫长的大海航行中储存的是什么样的食品。 [写作]以自己是哥伦布的身份写一篇作文,谈一谈你会做些什么。 [艺术]发给学生黄棕色的烤面包、乳酪和纸,要求他们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出船、帆和海员戴的帽子。 [音乐]学唱《克里斯托夫.哥伦布》、《节日之歌》等歌曲。 从上面的教案可以看出,美国的课程和教材是整合的、多变的、不确定的,给学生留下了广阔了想像和创造的空间。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注重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包括师生讨论、辩论、实验、项目研究等。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办法把孩子引向浩瀚的知识海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对待,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点点努力都要倍加赞扬,更不会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天真、幼稚或愚蠢而拒绝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千方百计保护和激励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教师不以自己的固定思维和教材内容去约束学生。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地提问、争辩、思考、交流。数学课,教师引导学生玩不同的游戏,如模拟生活超市、计算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概率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历史课,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古人类的生活工具、在石头上画画来体验远古人们的生活;辩论课,学生唇枪舌剑地辩论是否应该支持布什总统;化学实验课,学生事先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向老师提交实验报告,老师再准备相应的实验器具。也许就是这些独具匠心的教学培养了具有美国特色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 美国中小学常常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责任感。美国中小学推出了许多社会实践计划,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到公园、旅游景点帮助清理垃圾,去老年人和残疾人中心照顾老年人和残疾人,在文物保护、动物保护机构或某些高雅艺术团体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学生参加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事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学生从中获益匪浅。 考试评价机制 美国中小学的平时和阶段检查评定学科成绩及教学效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平时检查作业、测验评分占50%;二是项目考试占25%,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时,要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设计或制作,教师评出成绩;三是阶段与期末考试,每学年大约5次,评分占25%,重点考试,各州统一编写学科考纲,统一组织进行。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考试的内容有时与学生的教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考学生的逻辑和分析能力等,例如“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目的是发现问题,帮学生找到不足,并设法帮学生进步,而不是排名次或淘汰,这可从学生每次参加统考的成绩报告单中看出来。成绩单的最后部分是对学生的全面总评,对长处、短处都进行概括评价。同时强调“这个成绩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该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考试时,很可能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其成绩。”另外,美国政府于1991年制定一套自愿参加的全国统考制度,称为“美国学业考试”,考试对象是全国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考试科目是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学科。在“美国学业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获得总统教育优秀奖。这种统考虽是自愿性的,但美国政府要求各大学把统考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之一,并要求雇主在招工时应参考应征者的统考成绩,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参加此项考试。 以上本文从美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办学体制、教育投入、教育观念、教育环境、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考试评价等九个方面论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慨况,总的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具有其显著的文化特征:张扬个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实用主义突出等等。美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为培养一个完整人做准备的教育,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做法,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小班教学等,但也不乏一些日益凸显的教育问题,如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严峻以及学生犯罪频繁等。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以及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正采取积极的措施改进基础教育的状况和质量,期待美国基础教育的新面貌。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浅析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已成为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离不开教材,而教材内容都是按一定的规范编写的,有其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但未必就说他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认真编排,注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强调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生源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大学生进校时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情况在学习深度上进行选择,也可以更好地执行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分层次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避免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的教学局面,对计算机完全零基础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补习。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切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以任务加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每次上课时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任务,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了解office中各个软件的每一个菜单和按钮的具体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作课程,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机实习课,教师要针对课堂授课的内容,认真布置实习内容,让学生认真练习,仔细体会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做好辅导工作,随时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逐个进行辅导,可以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生帮学生,滚雪球式”的方法。 五、改革考核方式,施行教考分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管理,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非常必要的。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考试通过可获得全国通用等级证书,可作为学生将来升学、用人单位选用的重要参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明确,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试既权威、公平、合理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六、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教育部决定,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经过前面的近10年的努力,新课程的轮廓已大体趋于清晰和稳定。我们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我们应该有一种思想准备,即课程改革将是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策略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策略问题。 (一)重构基础。 我跟许多教育专家谈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即“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在今天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依靠的是什么特色?”很多同志都认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好”。什么是基础?基础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夯实什么样的基础?在选择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策略时,我们应该考虑这些问题。 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要完善。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意义。 知识是一种基础,也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基础。在对待知识基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内涵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样的知识都“拿来”,这样的做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开始重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用”这个问题,开始重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筛选。那么,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对知识进行筛选呢?第一个原则就是要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总量在无限增加,知识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第二个原则就是要选择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我非常同意科技部前部长朱丽兰女士的观点:我们要重新认识“知识就是力量”。只有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在选择进入课程的知识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能力也是一种基础。人的能力多种多样,我们能够罗列出几百种。在当前要注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竞争性能力:首先是专业能力。一个人走向社会后,要想从事某种职业,就必须具有某种专业能力。当教师的要有教育的专业能力,当工程师的要有当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其次是具有方法意义的一般能力。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事跨专业、跨文化的活动,如果你不能很快地适应,就说明你的身上缺少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保证一个人在从事不同的职业活动时,掌握一般的、通用的方法。所以我们才经常说,方法能力更重要。获得信息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一般的思维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积累和提炼经验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都属于这一种类型;第三是社会能力。人都是在具体的社会中生活的,合作交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这种社会能力已经成了今天我们生活能力的基础。 诸如此类,我们的课程应该反映这些基础的变化。这就是重构基础。 (二)突出素质。 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它的目标是为全体国民的素质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过去的教育过分强调了文理分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准专业教育。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突出素质的综合发展。 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强化对学生的“四有”新人教育。以理想教育而言,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人从来都不是今天就用的人,而是十年二十年后发挥作用的人。基础教育是典型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不能简单地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思未来。最近一段时间教育理论界有一个热点问题: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这种提法是不是妥当可以另行讨论,但这里包含着一种教育对于理想的追求,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让孩子形成理想,就是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素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把各门学科割裂开来去掌握孤立的知识。高中课程首先要解决知识相互割裂的问题。如果只知道应付考试,考什么就记什么,不能在生活当中让知识彼此沟通,就不能算具备科学素养。前些年有些高等学校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过评估,发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知识是僵死的,知识只是一些孤立的点,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灵活发挥作用的体系。第二个条件就是要能够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认为,高、中、初各级研究人员之间的差别主要不是表现在占有知识的多少上。当年,他曾经非常风趣地谈到: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物理学定律中的那个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谁也没有否认我钱三强是个物理学家。他认为,高级研究人员,就是知道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包含着的那些未知的、潜在的发展目标在什么地方,在哪里能够打开那些未知的洞口,而且能指导别人打开这些洞口,去探索和解决全新的问题。中级研究人员能自己打开一、两个洞口的盖子。而初级的研究人员则可能在整个领域里找不到一个洞口的盖子,两眼一抹黑,找不到洞口。所以,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探索未知能力的大小。第三个条件就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有了科学的素养,我们就能够把知识真正变成实践的强大力量。不能在实践中实现转化的知识就不是力量。第四个条件就是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科学是什么?科学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祸害于人。原子科学就可以起到这两种作用。因此,我们在考虑课程改革的策略时,应该注意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 (三)面向现代。 课程的内容要不断地反映时代的特征。比如,在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世界眼光。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谈论知识经济,但如果我们没有世界的眼光,就很难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经济的实质,理解知识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发现知识经济在生产力前进方向中隐含的东西。现在,我们都在强调江苏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要用现代化总揽全局,可是,在我们还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现代化”的情况下,“后现代”已经变成了一个讨论的热点。我们必须抓住时展的脉搏。至少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现代化并不是什么都好,现代化带有许多负面的效应。比如,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出现了许多危机。同样,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过分地夸大了工具理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了情感与认知的失衡。所谓精神危机,就是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理性之间的关系。美国人也开始承认,他们的文化正在走向一种封闭的美国精神。这些冲突和危机如果不解决,现代化就无法进行下去。当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反现代化的因素,并不意味着倒退。反现代化不是说要回到农耕时代,而是希望遏制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现在的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已经摒弃了动物、植物的界限,立足于人和生物圈,了解可持续发展。这种变化就是时代的反映。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明确,教学内容应该反映现代,另一方面要理解现代化本身的发展。如果说传统的现代化的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那么可以说,以知识经济为典型特征的生产力的新发展,表明人类已经开始了第二次的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新的动力。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没有哲学思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面向现代,没有哲学思考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必然是缺乏时代感的行动。 (四)交叉综合。 课程的交叉综合,首先要实现目标上的综合。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和身心素质,把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综合的要求。 第二是要实现内容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已经明确提出要开设“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课程教学的综合,教师必须具备综合设计教学的能力。 第三是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综合形式的课程。人类知识的创新常常就是通过交叉综合完成的,制定课程发展的策略应该反映这样的规律。 研究性学习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占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也反映了我国课程建设所达到的新的水平。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差别。理解这种差别、形成正确的课程观,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体现创新性学习的特点。 课程形态上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来自于课程总体指导思想、课程的基本理念上的差异。研究性学习在总体指导上,就是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在人的所有的发展性能力中,创新性学习是一个核心。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有积极意义的一种力量,因此,我们要努力地提高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体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中国******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发展人的创造性。这是对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高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停留在空喊上。不能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二)从学生个性成长出发,体现多样化、差异性学习的特点。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项重要的目标就在于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学习、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风格。这个目标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成长,所依据的背景则是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就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表现的那样,其特点是大批量、少品种、标准化、流水线,把人变成统一的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变成机器的一个零部件。我们今天的教育,正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反映。五十多人一个班,全国使用一本教材,考试实行标准化,这是传统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就在我们的身边,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典型的特征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柔性化。这种个性化、差异性的生产方式或早或晚会引起教育形态的改变。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或多或少已经反映了这种变革。 (三)从学生主动性发展出发,体现主体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这门课程的创造主体之一就是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这门课程的计划与实施。国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课时空间,作出目标上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具体的课程计划并予以实施,这种课程主体的变化,正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学生是创造课程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没办法形成统一的教材,也不应该使用统一的教材。每一所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计划组织,到资源利用、成果表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具体的实施形态上,应该是校本化的。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它的统一性。如果我们编一本统一的教材,各个学校按章按节地实施,就偏离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特点。 (四)从学生创造性发展出发,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满足学生探究世界的需要,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对个人阅历中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究,对自身及周围的现象进行探究,也就是要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探究是没有边界的,作为一门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自身也没有边界,是不断生长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世界的变动大大加快,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办法,用一种稳定状况的宇宙现在线性的因果框架内来指导课程设计,那肯定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再加上全体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参与课程,其积极性、主动性所激发的创造才华导致的成果是教师无法假设和预测的。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不断探究这门课程的新特点、新规律,以获取指导者的主动权。 (五)从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体现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现代的科学创新,大多不是靠个体完成,而是要通过群体的协作。研究性学习课程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合作完成,因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群体性发展和师生互动性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有不少老师反映,走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自己就再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跟学生处在乎等的位置上,相互学习。处理不好这一关系,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就会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促进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这个“群体”不是狭小的群体,不只是指学生自己的“小圈子”。学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师生群体与整个社区环境都应该包含在学生群体性发展的本义当中。学生走进社区,不只是要从社区里“汲取”自己学习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是在与整个社会“互动”,在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里,他们能够体验到生活的涵义,社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员还包括年轻的一代。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本质。 (六)从学生和谐性发展出发,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人才观必然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这也决定了课程目标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意诸方面都获得发展。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就有这种和谐性目标,而且以综合性的课程形式来达到这种目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交融,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举,主体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俱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总之,通过交叉综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总结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的基础建设工作有关。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 (一)研究和培训相结合,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扼杀人的发展。教师与教改同样是这个关系。教师可以是教改的动力,也可能是教改的阻力。历史的发展总是一个进程,常以观念的进步为先导。意识到这种进步总是从少数人开始,但必须等到大多数人的观念都进步了,这个过程才算结束。因此,我们只能让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促进观念转变,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谁都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成经验,因此只能是边实践、边探索。 加快队伍建设,首先要促进教师观念的进步。教师至少应该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实质。要认识到,这一次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外,还有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考试评价制度、课程管理的改革等等。为此,应该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增加通识培训的成分,让教师尽量把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实质弄清楚,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第二,要解决一个本领恐慌的问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情况尤其是这样。教师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课程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感到很害怕。当年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就曾针对我们党的一大批干部中间存在的本领恐慌现象提到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能适应新的局面,又如何完成领导的任务?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尽量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招。让教师们知道,开展研究、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何迅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太仓高级中学经过探索,总结出两条很好的经验:一条是利用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特点,把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进行合作,共同承担指导学生的任务;另一条就是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支持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社会化。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教育资源大多数还限于学校的范围。我们的教育还是典型的传统学校教育,走向现代的教育形态、在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实现教育与社会整合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到位。研究性学习本身要求我们对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开发教育资源就意味着要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因为一个学校的范围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部学习需求。 开发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社会化,第一个渠道就是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解,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有些家长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有顾虑的,他们看不到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担心这样的学习会影响他们的高考;第二个渠道就是进行资源的调查和储备。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了解资源的分布。这些资源可以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也包括信息资源。在做好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注意筛选、开发和配置资源,形成课题和项目,并围绕它配置基地和师资。因此,开发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建设。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立足于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实质是什么?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看,主要是信息交流的广泛性,这种交流可以说是全时空领域的交流,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地。这种信息交流的载体就是媒介。媒介成了现代教育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中得到强烈的感受。传统的教学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在开放的学习条件下,媒介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分层次地推进实施学校的校校通工程。校校通的技术水平可以有所差异,但应该具备网络的功能。 建设校园网,并不是要把它当作展品,而是要真正地把它作为教学改革服务的工具,为研究性学习和其它一切形式的学习提供手段。数字化校园能够促进学校建设达到现代化的形态。数字化就意味着开放性。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有一个差距就是开放程度不同。但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借助于数字化的工具,就同样能够走向世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 (四)建立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各类课程之间的良好关系。 我们应该把研究性学习的真谤传达到各个学科当中。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程,但从范畴上讲,它又是交叉的,它是典型的校本课程,但我们又不应该把研究性学习仅限定在15%的课程范围里,而应该立足于校本,在选择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同时,注意把它的精神实质迁移到各学科教学中去。 由此出发,如果我们将来所有的课程都能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那么,就可以不需要出现独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单独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像信息技术课程一样,如果将来学生们能够很自如地运用信息媒体进行学习的话,这门课程同样是不需要独立开设的,但现在却仍然有强化的必要。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础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城市中学也好,农村中学也好,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探索与实践。如果我们江苏基础教育在这门课程上不能有所突进的话,建设教育强省就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我们任重道远。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评价 冲突 融合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是改进教育的前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存在观念、标准、目的和主体冲突等问题,为了使基础教育评价由冲突走向融合,需要用发展性评价取代奖惩性评价,需要协调内外部评价,并实现评价标准和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就教育本身来说是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过程,对受教育者个体来说是左右其发展方向的路标,而对国家来说又是实现其教育目的的关键。自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以来,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冲突。 一、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举措与成就 (一)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举措 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最早从1985年开始,以中小学学校评价(如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和方法、办学水平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作为主要内容,以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提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操作手段为重点。1986年,除继续开展中小学学校评价外,还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等活动。加大了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督导和检查力度。此时基础教育评价以教育督导部门的检查、督导为重点。到1993年,我国转向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此时的基础教育评价主要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服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这就更加细化了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评价”列入九项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教育评价的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评价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活动。 (二)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就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基础教育评价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转变办学观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成就从宏观上有:第一,促进了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避免了只注重中、高等教育而出现的教育脱节现象。第二,基础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第三,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9%,比2002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9.3%,比2002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从微观上来看:第一,明确了基础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了评价的教育性功能。第二,初步建立了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第三,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评价的实践模式。 二、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存在的冲突 (一)基础教育评价观念的冲突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教育评价的心态重眼前轻长远,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盛行,造成了人们的浮躁心态,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想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却希望获得好的评价成绩。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已经蔓延到基础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唯升学率论,评价目的的唯选拔功能论,评价结果与奖惩的紧密挂钩论,评价对象的防卫心理,甚至弄虚作假行为,以上这些,无不出自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价值观不同,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就可能出现评价范畴的变化。特别是当前,对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即素质教育评价观。 (二)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冲突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两种评价标准:国家标准与世俗标准(传统标准)。前者的评价内容是反映国家意志的评价标准,是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利益而提出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后者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评价标准,它的功能性特点是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假设为少数,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常。评价无形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一边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评价功能;另一边是希望寄身于少数优秀者行列,以同伴竞争成败论英雄的“金榜题名”式评价标准。这两种评价标准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和教学。 (三)基础教育评价目的的冲突 近几年来,我国提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目的。然而,在当前基础教育的评价实践中,促建、促改、促管的力度不够,而评价结果与利益奖惩紧密挂钩,教育评价成了奖优罚劣的杀手锏。评价目的的偏离,迫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上,而忽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人们迎评的精力也只好放在显性的指标上,忽视隐性的、长期起作用的柔性指标;被评对象改进工作的重点也局限在几项未得高分的指标上,而缺乏整体上的谋划。 (四)基础教育评价主体的冲突 基础教育评价主体就其需要的不同可分为“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两种类型。个体评价是指一种以个人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是个体从自身的需要、利益、情感出发,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社会评价是指从一定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和评定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明现象对社会的作用之善恶、美丑、功过及其程度。…这两类评价主体所处的位置不同,评价的角度和需求不同,对同一客体的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应该以哪类评价主体为准呢?评价主体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主体的冲突给基础教育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从冲突到融合:改革基础教育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须将教育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转化为激励性功能 发展性评价取代奖惩性评价。教育评价及其标准反映了教育行为的不同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学生及其家长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学校自身及其所属主管行政部门的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都会渗透其中,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形成了国家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评价标准与以升学为目标的世俗传统的评价标准。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较多地强调被评价者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提高,以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不断对话,互相修正自己的观点,使评价结论尽可能取得一致。在转变教育评价观念中当事者的转变是首要的。学校作为教育的承担者,有义务在学生发展性评价中指导家长配合其教育行为,以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在教育功能方面,无论是国家还是世俗就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被世俗广泛接受的。这也说明了国家评价和世俗评价之前的矛盾是可能解决的。从考试评价的角度看。一方面教育要避免因升学考试做帮助或强化社会各阶层分离的事。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利用利益杠杆,促进大众教育的实施。考试改革是实现新的教育目标和发挥教育积极功能的必要手段。 (二)要加强对学校的督导与评价,规范其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 促进学校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创新的良性发展机制以及加强政府督导的专业性来协调内外部评价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理解每一方法的价值,遵循适应目的性原则,把“设计与目的相适应的评价”牢记在心。在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观上,应坚持以“形成”、“改进”为主,真正使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因素,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馈、纠正、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新教育评价认为,教育评价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应该从一个分数、一个单一的统计数字的观念中走出来,寻找其他“深度描述”学生成就“质”的方式,作出“适应个体差异的学生行为描述”。 (三)要改变政府的政绩观 很多地方政府都是将高考、中考成绩作为政绩的,政府以成绩论英雄,对高考、中考过分关注,导致学校对考试成绩的过度追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只剩下单一的“考试成绩”了。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所以,给学校创造宽松的发展条件,制定综合评价办法,全面科学评价学校,这些工作需要政府做好、做实。让一个不合格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无疑是教师的失职;让一个不合格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误人子弟,那是教育管理者的失职;让一个不合格的学校年复一年地制造不合格人才,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社会的犯罪。学校要生存,要看社会需要。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办学,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以此取得家长的认同,所以,社会评价需要引导。 (四)教育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对基础教育进行评价无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评价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和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刘本固教授归纳作为教育评价的主体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拥有行政监督权,能代表政府对教育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2、拥有办学的宏观决策权,能代表政府为办学创造各种必要条件,具有把客观条件变成现实的能力。3、有对学校的管理权,能组织评价工作,并能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可行的对策。4、有对受教育者进行评价的权力,评定他们的品行与学业成绩,并能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承担直接责任。5、有权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对其目标完成与否有亲身体验,对教育成果的评价具有直接发言权。实际上,能作为基础教育评价主体的并非以上五种类型。如学生家长、上级学校、用人单位以及教育工作者等都可以提供评价信息,成为评价主体。但是,无论哪种类型不仅必须具有与其评价范围相称的知识外,还应具备公正、规范的办事品质。他们的水平和思想境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乡土教材研究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乡土教材 2008年10月25-28日,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以《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为案例,通过专家讲学、案例分享、现场观摩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围绕乡土教材的开发及使用这个中心,进行了充分地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有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30多名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民间教育机构的代表。 一、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10位专家作了有关乡土教材的专题讲座。专家们分别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发乡土教材的价值与意义,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通过专家讲学,与会代表进一步了解了乡土教材开发的背景,明确了乡土教材的地位,树立了做好乡土教材工作的信心。 编写和使用乡土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乡土教育。可以这样认为,乡土教育更具生命的活力和与学习者的亲和力,其展示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与读者的已有经验、知识和技能产生呼应和关联,使其所学更具拓展性和关联性,不仅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生动的知识及其相关生态,还易于据此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和实践。乡土教育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个性化教育,依据地方的特有资源和优势资源进行宣传。不了解家乡的人何以有根?不热爱家乡的人何以爱国?不关注家乡建设的人何以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乡土教育的力量和魅力不可小看,因为真实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是由此建构成型的。因此,开发乡土教材,实施乡土教育,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 学校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当地的专家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才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为乡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给乡土教材带来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乡土教材正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进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视野。因此,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二、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与会代表就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就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共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乡土教材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乡土教材建设中,有些人认为乡土教材的内容多为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课程会占用国家课程学习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致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代表认为,在对待乡土教材的问题上应做到“五个尊重”。一是尊重乡情。要理解当地人对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解当地人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与特点,理解当地人对自己的定位、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追求。二是尊重乡民。乡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对当地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与对人类的尊重衔接起来,从地方的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人类的文明中去,让学习者感受到自身的人类角色,从而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三是尊重学生。乡土教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目标,以学生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四是尊重教师。学校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中心,教师正是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尊重教师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乡土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五是尊重乡土文化。编写乡土教材要积极地欣赏与尊重乡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以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为本,把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中的文化内容编入乡土教材,让这些乡土文化影响学生的未来。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持续发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为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源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因此,他们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乡土教材开发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发了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目前在全州9所小学试点使用。 会议还对一些比较好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讨论,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发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地方课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巴河县开发的乡土教材《我爱哈巴河》等。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把乡土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爱家乡的乡土教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工作综合考虑,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是一个公认的、显然的事实,但是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数学工具,探究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对所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初步构建了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的数学模型,证实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有显著作用;研究结论也佐证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以及切实保障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公民素质;显示度 一、背景及意义 提高公民素质是使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有效手段。人才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 进入新世纪,不少国家(地区)赋予了公民素质教育新的内涵,更加重视公民素质的提高。例如,欧盟提出的苏哥拉底(socrates)计划,旨在强化“欧洲域”意识(european dimension)、培养积极的世界公民;在日本,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则为选修课程,其目标在于“培育学生作为公民所需的知识和基本素质”。在国内,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指出,公民教育的欠缺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尽管是显然的、公认的事实,但本研究的侧重点不是进行理论的思辨,而是进行实证的调查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并进行初步数学模型的建构。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主要关注公民素质的现状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教育杂志《phi delta kappa》一项持续33年的调查显示: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年轻人公民素质的信念,没有随时间变化而动摇;“袁克敏等人围绕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进行了调查,对影响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剖析;何向东等人关于西部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证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正相关性。” 然而,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尚缺少用实证调查的方式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所起作用的研究。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本研究的概念界定及问卷设计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调查涉及面广、样本大;数据的类型多,分析处理难度很大。本研究对于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工具研究教育问题是大胆的尝试,对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是有益的探索,也为研究其他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公民素质 公民素质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一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稳定性,代表着个人的品格特征。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公民素质的构成,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本研究采用五分法,将公民素质划分为五个维度:思想品德素质(以下简称“思品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下简称“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下简称“劳技素质”)。进行这样划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第一,比较全面,各种素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第二,认同度较高,各种素质的具体内容既包括传统意义上对公民素质的理解,又较好地结合了时展所赋予公民素质新的含义;第三,比较科学,指标体系明确,条目较清晰,便于维度的再划分,便于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 (二)显示度 就目前所查阅的文献,在教育学领域,较少涉及显示度的概念,对显示度的认识也尚无定论。本研究将“显示度”界定为“作用或者重要性的显现程度”,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是指基础教育对于公民素质提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显示程度以及社会对其了解认同的程度。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刻画显示度: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除遗传因素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皆有影响,通过对几个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二是从影响时间(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公民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与公民素质高低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影响范围(五个维度)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个维度的影响情况。 三、研究假设、思路、方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同时也是完善个体的素质结构、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活动。为此,本研究的假设是: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所受基础教育年限越多,人的素质越高。 本研究以现状调查为基础,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基础教育与公民素质提高的相关性,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影响和作用,所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2.0。 四、问卷的编制以及调查样本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以前文所定义的公民素质结构为基础,划分为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以分量表的形式出现。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内容的著名量表基础上,根据理论构架和实践要求自行编制题目。问卷先后共进行两次试测,分别在重庆市的两个公共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共362名,通过试测,剔除题意不明、有歧义且不能满足相关心理测量学指标的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liket5点记分:1表示完全没有、2表示可能没有、3表示说不清、4表示可能有、5表示肯定有。最后确立了包含31个题目的正式问卷,经信度检验,其克伦巴赫α系数=0.852,这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高。在内容效度方面,我们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对问卷题目所反映的行为样本的代表性进行判断,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在结构效度方面,绝大部分分量表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符合量表编制的一致性与异质性的要求。 (二)问卷的调查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集中于2007年6-7月,由专门的调查人员,在重庆市选择了颇有代表性的酉阳县、忠县、巴南区、北碚区四地进行,发放调查问卷1832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811份。巴南区属于主城区,北碚区属于主城区,也是城乡结合地区,忠县处于较贫困的农村地区、酉阳县处于贫困的偏远农村山区且是少数民族自治县。 经统计,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从年龄上划分,5~6岁占2.6%,7~17岁占32.2%,18~24岁占13.8%,25~34岁占15.7%,35~44岁占16.2%,45~59岁占14.9%,60岁以上占4.6%;从文化程度上划分,学前占3.7%,小学占11.1%,初中占36.5%,高中占32.4%,大学占14.5%,研究生占1.8%;从职业划分上,学生占34.8%,工人占12.7%,农民占11.0%,干部占8.1%,教师占8.8%,医务工作者占7.5%,商业人员占8.0%,个体户经营者占6.1%,其他占3.0%。 因此,从总体上说,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充分体现了区域、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诸多方面的代表性,过程符合随机抽样的要求,结构较为合理,反映了重庆市公民的基本状况。 五、数据的分析及研究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数据处理分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中第一、二部分内容是第三部分内容的前提与逻辑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是前两部分内容的推演与深化。 (一)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分析及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对公民素质与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学校、社会、遗传及其他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5、0.638、0.316、0.114、0.090,且它们与公民素质均成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学校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最大,由此说明影响公民素质的首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亦即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分析及结论 1.不同学历的公民素质得分总体描述 由表2可以看出,公民的综合素质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学前到小学,综合素质均值增长率为92.47%,从小学到初中增长率为17.68%,从初中到高中增长率为10.19%,从高中到大学增长率为2.53%,从大学到研究生增长率为1.14%。以受过大学教育的对象为参照,基础教育阶段的贡献率58.93%,这充分说明基础教育阶段对公民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由上分析看出,学校教育对提升公民素质有着积极意义,随着公民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公民素质基本上都呈现较稳步增长的态势。 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 2.不同学历公民总体素质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检验不同学历公民素质的差异。我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表明,各个层次学历之间的综合素质得分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729,p=0.015)。 为了明确哪些层次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进一步作了组间的两两比较,见表4。 表3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公民综合素质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表4表明,学前与其他学历层次的公民之间在综合素质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公民素质存在显著差异,但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不再显著。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明显的;高等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虽也有帮助,但作用不再明显。因此可得到基础教育阶段是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 (三)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初步模型的构建及结论 前文分析表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有显著作用,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为了进一步定量刻画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构建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初步数学模型,在(一) (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作了较深入的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1.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线性关系分析 为更进一步明确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的关系,我们根据有效问卷的数据,以“教育年限”为自变量、“公民综合素质得分”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如下:y=9.543+0.835x,其中y为公民综合素质得分,x为教育年限(各种学历对应的教育年限为: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研究生19年)。 为了验证该方程式是否具备统计意义,我们对该等式进行了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检验。表5、表6为方差分析与模型综述结果。 我们知道,当回归系数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时。回归式具有统计意义。在本次检验中,表5中的f=60.696.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表6的模型综述表明,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为r=0.878,说明二者(综合素质和教育年限)关系密切;r2=0.771,说明变量x可以解释变量y的77.1%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综合素质的关系可以用如下方程表示:y=9.543+0.835x。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表现为直接的正相关。 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2.公民综合素质与五种素质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解五种素质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 以五种素质得分均值为自变量,以综合素质总分均值为因变量,应用全回归法,结果见表7、表8。 首先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由表7得知f=147.275,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随后得出回归方程为:y=1.740x1+1.747x2+1 236x3+1.017x4+1.097x5+1.718(系数的大小表明对总分影响程度的大小)。其中,总分为v,法律素质为x1,文化素质为x2,劳技素质x3,健康素质为x4,思品素质为x5,可见,对综合素质影响比较大的是法律素质、文化素质两项,比较低的是健康素质、思品素质两项。 从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技素质的作用都是正面的。同时,各种素质对综合素质的影响系数大小不同但是都有显著性意义,这说明基础教育对公民各项素质形成的影响并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对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弱。 结论五: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维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响不均衡。 综合以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五,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维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响不均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定量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不仅实证了研究假设,而且刻画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的显示度。这加深了我们对基础教育作用及意义的理解,即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对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战略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创新,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原来的做法。在当今的教育中,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教学要创新,学校管理也要创新,这样才能在学校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需要管理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战略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学生管理创新。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 内部管理 创新 我国是一个具有9亿多农村人口的大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的未来,学校内部管理又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管理体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运行的效率。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的创新,是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含义 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一部分。它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农村地区中等以下学校教育。它的主体是农村中小学教育, 但其范围还应上下延伸, 上至成人教育, 下至学前教育。学校内部管理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学校管理创新是指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也就是指学校管理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手段,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管理格局,产生新的管理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上创新,就是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利用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学校管理中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更加合理、更加规范。 二、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现行内部管理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调节的经济活动。在供求关系上,它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自由适应;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把社会可以掌握、利用的资金、劳力、资源以及土地等有限资源,有效地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现代教育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有益事业,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它的产品是“人的劳动能力”,因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劳动。六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基于这些认识,农村基础教育,还未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在当前教育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矛盾加剧的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自身生存与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周济同志2009年在国家行政学院春季开学典礼发表讲话指出,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和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剧增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较低矛盾尤为突出。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地区学生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将子女送往城市名校、重点学校接受优质教育。而农村地区学校,生源越来越少,有的村小甚至出现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或招不起生的现象,再加上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原因,办学质量不高,升学率逐年下降,升学率的下降又影响来年的招生,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学校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危机。 三、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方法 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危机关键所在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这一过程,管理创新,是提高学校内部管理能力不可或缺的举措。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战略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学生管理创新等方面。 (1)管理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学校管理主要是指对人、财、物 、事、时间、空间、信息七大要素的管理。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创新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这是由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在管理观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所决定的,如重主观意志、轻群众监督;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重眼前发展、轻长远规划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学校管理观念的创新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管理理念,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平等”的教育观念。 (2)学校管理战略的创新。学校管理战略,是对学校管理的宏观思考,它的创新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由于受当地经济、地域环境等影响,其质量发展较为缓慢。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时代要求,学校管理者就要从管理战略上创新,要把眼光跳出农村地区,放眼开去,特别要树立国际意识、发展意识、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做到学校下一步发展有计划,长远发展有规划,跟进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3)教学管理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主要表现在意识和管理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意识创新。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 管理工作者就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进行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因此,学校应重视制度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要重备课建设,提高备课质量;强化课堂规范化管理,提高课堂效益;重课后复习巩固与提高。 (4)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应更多地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因为只有人才能盘活教育资源。教师是农村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不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创新。作为管理者,只有不断创造并实践新的教师管理理念,才能造就心态正常,人际关系正常,事业兴旺发达的教师队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容易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心态的不稳定。因此,在教师队伍管理中,既要建立动态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的活力,又要关注教职工的心灵,视教师为亲人。要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构筑教师的人格大厦。要多渠道挖掘教师的潜力,使其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另外,要实施教师多元评价。教师评价是导向,评价的目的不是把教师分成等级,而是对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采取教师多元评价办法,一是请学生评价老师,每学期学生从教育教学、言行规范、处理班级事务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请家长评价教师,每学期的家长会,请家长评价老师;三是按学校内部评估规则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评价,使教师了解自己的状态及在学生、家长中的信誉,也引发教师反思。 (5)学生管理的创新。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明确一个责任,树立两个观念,利用好五个阵地。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学生管理要与时俱进。一个责任是:培养学生追求成功能力的责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两个观念;创造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运用好学校、班级、课堂、作业、家长会五个阵地,发现学生优点,表扬优点,促进其成长。其次,积极构建学生培养自主能力的平台。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培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如升旗仪式、班会等由学生组织主持,庆祝活动等表演由学生自行举办,学生还可向老师申请班级自我管理日等等。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平台和一切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自主能力。再次,学生评价体制创新。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更要构筑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要多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多渠道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成功的动力。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浅析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比较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比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现存状况和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的特点,进而明析国外基拙教育课堂管理方式对我国课堂管理改革的启示。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可以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控制有碍学习的违纪行为,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中,部分教师仍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动服从。客观地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在教育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1管理原则:部分教师倾向于专制独断 课堂管理一般分为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三种。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较多的是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过度阶段,仍然偏向于专制型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总是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依据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同样的问题行为由成绩差的学生做出,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大,处罚程度也重。这种偏见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处理设下了障碍。 1.2管理风格:部分教师倾向于任务中心 根据管理科学的“四分图”理论,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依其对完成教学任务重视程度,分为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高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综合型;高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等四种。一般而言,除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外,很难说那一种风格绝对好些,一切以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决定。但是,审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其管理风格多为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的,教师始终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及生命意义的关注。 1.3管理效率:相对底下 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受到个别学生干扰时,为了控制课堂秩序,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进行冗长而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的“转化教育”。对此,学生厌烦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不仅老间题未解决,反而产生了新的课堂问题和“病原体传染效应”,增长了学生对纪律的淡漠与厌烦情绪,也使教师成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2.国外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 2.1管理观念:以人为本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在课堂管理观念上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从而营造出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重视班级社会、心理和生理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微观生态环境。 2.2管理技能: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和交流方式 2.2.1倾听技巧:西方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善于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的途径,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2.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通过眼神接触,教师能读懂每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握整个课堂情境,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身体接近,只须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学生行为端正;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即教师以此辅佐“说话”,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2.3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国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师生的人格与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随时与教师对话、讨论甚至争辩。并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环节中学会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还拥有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3.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启示 3.1转变管理观念 3.1.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课堂管理的核心是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场所中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将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辨证统一。 3.1.2坚持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虽然教师是课堂管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师生共建的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管理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管理。在处理课堂问题时,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3.2提高教师的管理技能 3.2.1教师自身的管理 教师是学生心志的培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著名学者艾普尔认为“如果教师所具备知识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也就很难谈及对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他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期望”。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朝着学生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2.2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一方面要维护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行为。教育和管理的结果就是要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过度,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觉地维持课堂纪律。 3.2.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管理过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应作到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合理传授、课后全面总结。 3.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平等友好。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犯成长性的错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既有闪光的一面,又有失误犯错的时候,并且每一个人又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总结经验、成长进步。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在犯错后明白一个道理,懂得自己总结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及其启示 【摘 要】西方基础教育改革在其推进过程中,各国学者认识到了改革阻抗问题的客观存在,分析了权力阻抗、心理阻抗、价值阻抗、社会阻抗等阻抗因素,提出了阻抗的消解策略。对这些研究及其策略加以借鉴与反思,会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西方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 改革阻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各国相继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它们相继多次进行基础教育改革。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阻抗力量不可避免地随之而出现,如何消解这些阻抗保障的改革顺利进行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问题。 一、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问题研究之分析 随着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出现了阻抗问题。此时,受改革理论研究问题领域的影响,教育理论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和思考有关教育改革的阻抗问题。 从字面上解释,“阻抗”即“阻止”和“抵抗”。阻止和抵抗这个词,所表明的是人们对某事所采取的一种反对策略,即以各种方式和手段,使某事不能发生;或者即使无法使之不能发生,也要使其不能顺利地进行以阻止行事者达到其目的。[1] 西方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存在的阻抗因素,在不同国家是有所不同的,但不管各国存在什么样的阻抗,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共同之处。学者们所总结各国阻抗之因素,可以阐述为如下阻抗因素:权力阻抗、心理阻抗、价值阻抗以及社会阻抗。 1.权力阻抗 改革会涉及人们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再分配、再调整,这就出现各种复杂情况,产生了权力阻抗。西方研究者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最大的阻抗来自于教育改革中的利益集团之相互对立,即所谓权力阻抗。各级利益集团(如领导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等)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种种影响,抑制或阻挠改革的推进,影响进程和结果。 西方基础教育改革时,教育者的利益与社会其他利益集团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利益有时是不一致的。非教育的利益集团在教育领域中都存在自己的权益,他们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其自身利益会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实行的效果。而在教育者集团内部,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也不尽一致。行政管理者往往缩小教师的自主性空间,削弱教师的专业特性,导致教师与其对立,相互指责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问题。另外,学校内部斗争也经常涉及收入等经济问题。由此,当某些教育改革的实施损害或危及相关利益集团时,它们通常会表现出消极或反对的态度,甚至会给执行工作设置种种障碍,严重影响其实现。 尤其要指出的是,任何西方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最终都要落实到或作用于学生身上,而家长是学生利益的直接代言人,是重要的利益群体。因基础教育改革很少真正能全部放在学生利益之上,教育改革也还需要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及其家长为了自身利益而形成了利益集团,以便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这也是权力阻抗的一方面。[2] 2.心理阻抗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阻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也是极其复杂的。易法建先生在改革心理阻抗研究中指出,个人对改革的心理阻抗,具体表现为个人对基础教育改革缺乏了解或错误理解,存在思维定势,有某种失衡感和不安全感,担心地位,恐惧未来和依赖心理等因素,使其产生阻抗;因经济利益受损或失业,社会群体及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可能产生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组织对改革的心理阻抗方面,也有组织领导、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经济效益、团体规范和人际关系等影响,这些方面极有可能引起心理阻抗。[3] 基础教育改革的所有参与者在面对改革时,总会或多或少地面临心理上的压力。其过程中,主要有认知偏差、习惯心理和不安全感等。[4]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引起参与者心理上的失衡和行为上的抵制,他们担心害怕、不稳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心理无法承受,这就在心理上产生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心理阻抗。 3.价值阻抗 价值阻抗存在于个人和群体的不同思想意识、基本信仰等方面。改革就是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而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并不是容易改变的,他们不一定适应或认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举措,他们甚至有着与改革相反的价值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产生了价值阻抗。 4.社会阻抗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复杂的想象,是理念、政策和体制结构、历史和文化的大融合。基础教育改革本身与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社会方面涉及公平和社会凝聚力的问题,也涉及在阶级或种族基础之上建立学校和社区,而且也要考虑人口、社会风俗习惯、劳动力市场、人权观和能力观、法律和性别角色的变化问题,改变教育环境意味着对以上问题的改变。况且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收入和贫困差距扩大的现象,经济上的松绑和结构重组孕育出更大的社会不稳定性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原子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很容易出现社会阻抗状况。 二、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之消解策略 多重阻抗因素对基础教育改革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克服这些阻抗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西方一些学者研究了阻抗消解问题,如格罗斯就提出了克服改革阻抗的模式概念,它强调改革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清楚地意识到改革引入前的各种抗拒,对于成功的基础教育改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5] 又如库尔特·列温提出了“力场分析法”,他认为,任何改革都会有两种力即支持改革的动力与反对改革的阻力起作用。“力场分析法”就是对所有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每一因素的强度,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逐步减少并消除其阻抗。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阻抗因素,为了克服其阻力,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更好效果,一般可采取以下消解策略。 1.消解权力阻抗之策略 领导—阻抗指导模式是这一阻抗消解的策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动、组织实施和组织化或拒绝阶段这三个连续的阶段里,政府应考虑各利益集团,加大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投入,消解因经费不足和失衡给改革带来的阻抗;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筹集改革经费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建设具有科学、民主、服务型的教育行政体系,来化解利益集团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阻力;设立领导和决策咨询机构,利用集体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决策;开放信息公开、传播渠道,保证决策的民主、合理、科学;下放领导和决策权力,赋予学校、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以学生的利益为重,考虑学生和家长的要求,使这些阻抗因素减少或消除。 2.消解心理阻抗之策略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人们会对未来的工作内容、经济收入、能否适应等表示担心,由恐惧发展成为反对改革。要消解心理阻抗,就要改革消极的观念、习惯、传统并建立起新的观念和社会心理定势;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兴趣和心理情绪,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调适,从而使人们欢迎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鼓励人们参与并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来鼓励其参与改革,吸引他们对教育改革的关注与支持;让人们对改革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其合理成分吸收到方案中,使改革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领导从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任务,从而使他们关心改革、支持改革,消解心理阻抗因素。 3.消解价值阻抗之策略 价值阻抗存在于个人和群体两方面,应利用“群体动力学”原则来推动组织的改革,也就是说,利用群体来改变个体或群体本身的行为,这是消除改革阻力的一种可行的办法。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一个群体越具备凝聚力,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越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要努力使小群体的目标与改革方向达成一致,做好小群体的工作,发挥小群体的凝聚力,使因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阻抗得到消解;要对有关教职工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改变观念,提高素质,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适应改革的新要求,以此来消解价值因素所带来的阻抗。 4.消解社会阻抗之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社会阻抗涉及许多方面,社会背景环境、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都可能产生阻抗作用。为了消解这些社会阻抗,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改革涉及的公平和社会凝聚力,考虑在阶级或种族基础之上建立的学校和社区,加大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等,并尽可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为其提供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的思想、观念,让社会了解目前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宣传教育改革的目标、措施、方法等,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明确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从而消除社会大环境所产生的社会阻抗因素。 三、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之启示 基础教育改革并不能使人人都能够受益或同等程度地受益,有些人甚至会受到损失或暂时受到损失。正因为如此,那些受到损失或没有受益或受益较少的人就会这样那样、或多或少地具有抵制或反对改革的动机,形成对改革的阻力。借鉴各国学者对阻抗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更有效地推进。 1.基础教育改革阻抗是改革中所不可避免的因素 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阻抗是任何改革中所不可避免的因素,基础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抗,而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消解阻抗的过程。阻抗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其目标的实现。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阻抗的消极作用,也应该看到改革阻抗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积极的价值,它可以提供一定的信息来帮助改革者选择好改革的策略,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并接受改革阻力存在的客观性。 2.教育改革阻抗的形式与性质不同,其消解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在西方基础教育改革进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多阻抗。从中可以得出对权力阻抗、心理阻抗、价值阻抗、社会阻抗等不同的改革阻抗,消解策略是不同的。而这些改革阻抗产生的原因不同,其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以后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可借鉴西方的经验,针对不同的阻抗因素,根据其原因、性质、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消解基础教育改革阻抗。 3.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阻抗因素并努力克服之 基础教育改革阻抗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非常重要并且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阻抗,那么改革最终的目的就很难达到。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阻抗,正确认识它们的性质,分析不同的阻抗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个别的阻抗提炼出一般阻抗之因素,从中概括出共性,审慎地理性地对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阻抗,从而更好地解决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出现的各种阻抗问题。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谈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村基础教育 教师教育 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研究——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概述 论文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化成为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焦点。本文初步阐述了适合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的公民教育课程之一——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实施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效性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不能昙花一现,而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公民教育纳人学校教育长期计划和中小学的日常教育课程,脚踏实地践行公民教育,是实施我国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它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课程的特点,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课程模式。 一、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培育人们有效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公民教育是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它是指一门课程,通常开设在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中。”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构建对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下面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背景和基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条件。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伴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改革国家取代社会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在原则上放弃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权力,而仅仅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和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允许市场主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一个相对自主的、不受公共权力控制干预的社会空间产生了。”公民社会的产生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提供了践行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时机。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改变了过去只强调知识掌握的学校教育,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重视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变革。具体来说,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社区服务活动中的公民教育因素分析。首先,从活动的环境求说.弛区是社会的缩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实施的情境。“征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诸因素中,社区披认为培影响个品豫发展最复杂、最难以控制的社会环境。”“儿童生活在何种社区,就意味着将接受何种性质、何种类型的环境影响。”其次,从活动的性质方面来看。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具有主体参与性、实践性、生成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征,随着学生的参加活动.这些活动持性也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再次,从活动内容来看,社区服务活动涉及人、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涵盖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领域。最后.从活动的主体来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具有和成年公民相类似的民主活动形式。 “民主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 国外相关成功经验——美国服务学习。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务学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参加了服务学习的学生,多年以后更多地参加社会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投票等政治活动,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和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建立提供了背景;社区服务活动的本身具有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相关因素,是课程存在的理论前提;国外的相关学习方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课程性质与特点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指学生作为公民,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区情境,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养成服务精.州时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实现自身的生长,并通过活动理解民主的意义,增长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技能和养成公民品质,成为负责任的新公民。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课程整合。首先,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整合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服务社”。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同时在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服务活动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其次,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一门整合了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关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公民教育的原义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2.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师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的区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服务社区目的是使学生关注社区中的问题.并学会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往,懂得理解、尊重,形成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公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会民主参与技能,养成公民品质。3.强化服务活动在公民资格生成中的作用。形成服务伦理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服务精神的养成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学生民主生活体验。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合作能力,获得民主生活体验。 三、课程内容: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党的十七大在关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论述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探索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形态——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内容领域,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部领域,利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发展主体性。2.权利义务意识。课程在实施时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此外,学生通过参加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了义务意识。3.民主参与意识。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民主生活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学习过程。4.道德意识教育。学生通过参加公民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了解社区的概况和社区公民应遵守的日常道德规范,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养成良好公民品质和价值观。5规则意识。公民教育产生的土壤是当代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与法治。法治社会的建立需要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学会与同学、他人的相处,了解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的规则,并按照组织规则开展活动。此外,通过与社区相关机构(法院、公安等)的接触,了解社会公共机构的办事规则,接受相关法律法规教育。6.生态意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的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扩充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作为重点通过社区服务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课程目标:三个“服务” “服务”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经验集合,由学校开发,学校和社区一起协调活动,能够服务学生学习和符合社区真正的需求。此外,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课程融人服务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或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发展关心他人的情感。 “服务”社区和社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服务”和“学习”的结合,除了服务学生的学习,它还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它有利于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验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充实与愉悦。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生存体验,舒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服务”公民教育。“个人生活于社区之中,‘社区精神’也必然内在于人心之中。因此,为社区做点什么,使社区更美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一个好公民与成为一个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具有服务精神和公民素养,既是个性发展亦是民主社会的要求。设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民主教育的内在要求。”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的公民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首先是指活动的过程中公民知识技能的运用、内化以及适当的公民行为,直至活动后公民知识、技能的增长,公民品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学生通过服务社区,在服务中形成服务伦理,根据杜威的相关理论,服务他人、自然和社会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离开了服务伦理,民主社会将不复存在。隐性功能是指社区环境和社区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关涉对于学生社会性和公民资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环节。 (一)活动准备 首先,研究学校的各项资源。在组织开展活动前,学校要了解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次,分析社区的需求。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是开展服务实践活动的场所。再次,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理念与实施过程。因为学生在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学习的效果更好。活动与真实世界越接近,学生为真实世界所作的准备越充分。同时,让学生了解服务的方法、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活动要求。最后,选定服务主题。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由学生个人或集体来确定活动的主题,使学生选择的主题与学科内容结合,采取合科或单科的方式开展活动。 (二)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方案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服务活动目的和目标。制定服务活动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整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确定目的和目标最好由教师、学生和社区机构三者共同商定。2.确定服务活动项目与所学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关系。在服务活动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体现课程标准:一种是先确定必须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来设定计划;另一种是先设计项目,然后与课程标准对照,选择与项目相符合的标准。3.教师、社区人士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计划要由社区人员、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共同参与,以便社区团体、机构以及学校方面做出安排。 (三)活动实施 行动和反思是服务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活动中呈现循环往复的关系:反思——行动——反思。行动是指在实践中运用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反思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让学生在可以安排的时间里深层次地理解服务的经验。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服务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 (四)活动评价 对公民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非常重要。服务活动的评价可以采取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侧重过程的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服务活动计划实施过程的优缺点以及学习参与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结果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服务活动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来检验服务活动的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标,并提出建议,作为制定后续计划的参考。 六、课程意义 考察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的历史,公民教育课程有三种形态:独立课程、渗透型课程、综合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将公民教育理念渗透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中;开发校本课程。如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推出的《新公民读本》,它是一种选修课程;江苏等省实施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种课外活动;中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涉及公民教育,但没有鲜明地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借鉴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理论和经验,尝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板块之一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公民教育的理念融人这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体现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将它打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民教育课程。它适应了国际公民教育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也弥补了我国社会课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注重行为训练的弊端,从而尝试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浅析我国基础教育小班化体制推行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班化教育 可行性研究 [论文摘要] 阐述了大班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原因,深入分析素质教育下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和优点,提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对小班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所谓“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 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势在必行。 1.1 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1.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或沦为形式。而“小班”正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切合的教学环境。 1.2.1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小班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阅读和娱乐。 1.2.2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小班的组织形式给师生彼此的认识提供更多时空。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关心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加强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传递。 1.2.3 小班化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为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课堂的主人。例如,可以充分进行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1.3 小班化教学可以改善我国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小班化教学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作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意识,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小班化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改变我国学生缺少自信、恭顺无创造精神的个性。 1.4 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 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教育不容小视。在亚太一些地区,如新加坡、泰国等都在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缩减班级规模。在我国,小班化教学也已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2.1 计划生育效应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制,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班级的庞大给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80年代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明显下降,升学压力降低,这就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可能。 2.2 我国gdp总值的不断增加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投入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各方面情况类似于我国),政府资金是泰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总的教育支出从1987年的13.48usd增加到1997年的68usd,再到 2000年的70usd。2000年,总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预算的25.7%。从1991年开始,教育支出成为中央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份额。而在我国如果能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可能。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某城市为例):现任小学教师为6000人,按师生比1: 19.5 的比例来说,学生有117000人。一个有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有2人左右,把班级拆为25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1人,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数却减少了一半,若实行包班,就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教师的情况下实现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gdp已达到小班化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效果,但是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后续发展。 2.3 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为“综合性的课堂”的推行展开一片新天地。其次,本科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壮大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的教学资源,缓解小班化校舍紧张的问题,将就近的学校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合理分配老师以及教学场所。 2.4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应“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小学已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策略和模式上已有了初步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成本提高了,但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而大班教学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克服。 不难看出,小班化教学以它特有的优势,逐步引领着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小班化教学带给我们的将是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曙光。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国内外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2010年5月和2011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先后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江苏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这些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焦点。 一、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意义和现状 1.基本内涵 汪维民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之一。其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1]。他从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三方面来阐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层次:区域之间要解决省域、市域、县域、乡域及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学校之间要解决一个区域内部各个学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群体之间要解决社会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总之,要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从区域、学校和群体三个方面同时推进,根据不同的层面采取不同的政策。 2.意义和现状 几乎所有学者都指出,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体现了人权的平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是实现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重大,但现状却不容乐观。从教育资源供给角度看,出现了少数“重点中小学”和一大批“薄弱学校”;从社会教育需求角度看,当前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总是供不应求。我国的基础教育失衡,已经从一般性的教育现象上升为政策问题。政府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使公共教育资源在地区间、校际间平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这表明,我国区域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 我国基础教育失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有着显著的差距;校际之间,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异;城乡之间,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群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教育失衡。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的困境和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所有的青少年和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当前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政策 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教育民主、教育公平,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近十年来,世界各国逐步实施和推进全民教育,一些发达国家从政策、学校、教师、办学条件等方面采取各项措施来进行教育改革,以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政策 进入到21世纪,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中,布什总统勾画了本届美国政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计划所涉及的改革都是历届政府教育视野中的焦点,但本届政府在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作用以及加大对教育改革计划资助力度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显示了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也清楚地表明了新世纪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从而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整体优异[3]。该计划把“消除差距、促进平等”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它要求提高每一个学生(包括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都应达到较高的学术标准。各州、各学区、各学校应树立起公正、平等的态度,从经济上、政策上、情感上扶持困难学生,发展学生的心智和培养学生的品格,严格制定和执行学校的学业标准,努力提高美国中小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水平。该政策包含的具体措施如,要求通过推行“阅读第一”计划和“早期阅读第一”计划提高学生的识字和阅读水平,通过双语计划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水平,通过改进数学和科学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等……这些都是实现教育民主、公平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2.日本“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政策 日本的基础教育发展扎实,教育投入一直居世界较高水平。据统计,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中等教育入学率达到99.5%,居世界第一。日本全面贯彻平等基础教育方针,保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其推行教育公平的种种举措,造就了文化素质较高的日本国民。 提高教师质量正在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关注“指导力不足教师”的问题,在政府推动下,各地教育委员会纷纷建立了针对“指导力不足教师”的管理体制[4]。为了培养优质的教师资源,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制度,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指导力不足教师”。对于不合格教师的问题,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努力将每名不合格教师转变为合格教师,二是让不合格教师下岗。这充分表现了日本政府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优质师资的决心,对于提升师资水平,缩小地区间、城乡间和校际间的教师差异很有效果。 3.美国、日本政策的启示 从美国、日本等国推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应将重点放在政府、教师、资金等因素上,以便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师资质量,从而推动本国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各国在推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都注重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在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家教育目标》《美国中小学法案》《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等政策法案,投入大量教育经费,致力于教育改革,保证各学校有充裕的资金来规范并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计划,提倡要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不管是健康还是残疾,都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以便于消除差距并促进平等。因此,在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2)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各个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的培养。学校是基础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的基石,优质的教师是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体现。在日本,通过师资的轮换调整,各个学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相对平衡,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得各学校师资水平大体相当。 (3)我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分步骤实施。针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失衡的现状,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政策有步骤地进行教育改革,是美国和日本经验的共同点,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应正确认识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我国东中西部的教育差距大的发展状况,定好目标和重点,分步骤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三、国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国各地也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涌现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各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操作策略,大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努力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其次,构建起区域现代教育体系,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位发展中小学教育、多元发展学前教育、加强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等;再次,向弱势群体倾斜,推进农村地区农、科、教结合,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最后,促使人才交流制度化,让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所有教师全面享受同城同待遇,追求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最优化,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福建省曾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措施,如制定中小学预算外资金户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实施“百万平米危房改造工程”,启动贫困学生助学工程,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5]。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农村学生的真切关怀,表现了我国正在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不懈的努力。 广州市以“同步资源”建设为抓手,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6]。2007年初,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学研究室等部门和专业人员共同开发了“广州‘教育e时代’同步教学资源包”项目,将其作为新课程实验的配套教育资源,并首先启动了七、八年级地理和数学两个学科的配套资源开发且正式投入使用。全市城乡学校的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宽带专网,公平地使用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实施国家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此举有效缓解了教育失衡的矛盾。 济南市以“五个一教育优化升级工程”为龙头机制,培植县(市区)域基础教育内生三种机制范式,形成“一带三”的新机制[7]。他们仅用1.2亿元教育投资就启动地方计划外资金30.75亿元,同时带动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均衡发展,以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并推进教育公平,成效十分显著。济南市教育局同时对转变教育投资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干训工程”“双百工程”和“义教工程”作为提升支点,以此达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目标。 此外,湖南汩罗有“面向每一类教育、每一所学校、每个学生以及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教育四个面向”;山东寿光有“矫正失衡比培养亮点更为重要,从而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浙江宁波有“让三万三千人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享有机会均等的教育”;深圳有“让所有学生都上好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哈尔滨有“提高乡村教师整体水平”;辽宁有“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去打造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整体策略”……所有这些,无不在为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助阵呐喊[8]。 江苏海安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不掉队”的发展理念[9]。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海安紧紧抓住“打造营养食堂”和“推进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不让一个教师掉队”,海安先后出台了“一评三考”“绩效工资”等教师管理制度,高度重视师德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性教学”,组织全县教师研发、打磨优秀备课资源和学习资源,努力使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2011年暑期,完成了县城义务教育阶段6所学校873名教师的全面均衡配置,重新划定县城义务教育阶段施教区。为了“不让一个家庭掉队”,海安成立了具有独立编制、20多位专职人员的“家长学校总校”,各局直单位、各镇建立了30所分校,努力提高每一个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 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 1.政府 在我国,政府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基础教育的合理规划,对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政府是主导者。 (1)明确并强化各级政府职责。要增强区域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种机制,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及对策。如制定区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强化依法制教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乱收费等行为。 (2)政府应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区域教育经费可以向农村学校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质的差距。 (3)政府应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各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规模等资源的均衡。政府还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发展。为了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政府应配合社会和学校共同办好公办学校,也可以吸引民间资金发展民办学校,催生出具有名校优势和自身特色的民办学校。 (4)要保障人人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保障贫困家庭、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如通过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形式,在经济上扶持家庭困难的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渠道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问题。 (5)政府应积极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人事聘用制度,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大面积提高城乡教师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责,开展校本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脱产研修、各类教学科研活动等。 2.学校 (1)应鼓励形成办学特色。各学校应争取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育资源,同时要加强教育科研,优化师资结构。有条件的学校要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使得更多的学生早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2)应借助于教育现代化工程实现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们要构建现代化教育信息的平台,积极参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构建起信息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在区域内建立网络教育体系。 (3)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率。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要先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提高硬件软件的整体利用率,将“校校通”和中小学网络资源平台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保证学校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拓展的过程。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除了需要智慧和眼光,还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要】近几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应“艺考热”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缓解艺术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基于对艺术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案例,从社会、政府、毕业生等角度,探讨拓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新出路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困境 综合实践教学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艺术类毕业生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还增加了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类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10年的十几年间,由4.1万人增至46.3万人,增长超过10倍,是所有学科大类里增速最快的。而这十余年间,与艺术学科对口的岗位补充人数却不足100万人,即年均补充人数不足10万人,伴随大学扩招而凸显的就业难问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特别是特色鲜明的艺术类毕业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个性群体,在就业中受学校、单位、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期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在瞬息万变且竞争日益严峻的社会市场体系之下,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严格,致使很多艺术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不得不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选择以专业技能知识为主攻方向的艺术类院校,而艺术类院校对学生提供的教育内容与课程安排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应对将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以艺术教育为培养方向的相关院校同样面临这种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编排依旧停留在早期的教育模式上,所教授的课程还是以一些传统的内容为主,这种完全与社会脱节的教育模式与内容虽以艺术技能为教学宗旨,但是陈旧的教育理念却让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变的古板狭隘。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相关院校所教导出的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是由于所学知识过于老化而导致其就业依旧面临困难。 这种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求相违背的教学方式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因此,艺术类高校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市场需求,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调整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思路,拓展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艺术类毕业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摆脱地域局限,调整心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定位,将就业目标首先选择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基层单位,以便寻求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自我定位方面,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实力的高低,对自己做出合理的定位。其次,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供求状态,并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不会被应聘大军淹没。再次,在实际的就业选择时可以适当降低标准,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在从业环境中体现出一定的个人价值,还能保证不会在短时间内被从业压力击垮,只要在短时间内安定下来,韬光养晦,积累经验,在今后的工作发展中就一定会有再次提高的机遇。 把握国家出台的利好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高校应该大力开展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艺术类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他们在就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可以积极举办就业论坛、毕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开设专门的就业教育课程,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切实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实践经验。此外,要鼓励大学生灵活选择就业渠道,80、90后艺术类毕业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更倾向于灵活就业,艺术类毕业生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公司,也可以开设培训班,实现灵活就业,在这一方面,学校要予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加快高校课程调整步伐,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需求变化,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科学地制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关系,艺术教育要充分考虑专业的延伸和发展,要将就业作为十分关键的因素,课程设置应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性,及时整合和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普通高中毕业学生相比,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文化水平方面不占优势,高校要时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提高文化课程的教育力度,优化学生的知识构成,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学生不仅博采众长,而且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科目,进而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和基础扎实的艺术类人才。艺术类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广泛学习选修课和实践课,为学生学习第二专业和第三专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出国深造,为学生参加策展师资格证书、设计师证以及教师资格证等正规培训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同时,学校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快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集学者与管理者、教师与行业专家、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教师,他们对行业动态及行业标准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引导。高等艺术院校要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就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和科研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各方合作,为艺考热降温,使之逐渐回归理性,把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控制艺术类学生人数。高校要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学校方面应加强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让毕业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学校要大力挖掘就业机会,开拓就业渠道,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机会。 破解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深入研究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尝试,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符合现代艺术专业特点及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新的体系对加强学院与民族地区的横向联系,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扩大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体系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三个结合、五个阶段”:三个结合是指民族地区的实践考察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实际考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媒体推广与合作。其研究结构以学生为创作主体、从调研到创作再到媒体推广的渐进式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和多维度作品展示的教学成果总结、逐渐形成一个基于推动民族地区创意设计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实践项目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多维度、渐进式、全方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研究、实践创作和社会活动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 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独立存在局面,综合了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实践创作、画展汇报、科研课题、媒体跟踪等全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由于该项目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师及未来的设计师团队深入到民族地区,对推动民族地区设计产业的发展,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加强内地与民族地区的信息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从谈判、制作、跟踪的全套流程的亲身参与中体验专业的工作状态,通过媒体的跟踪报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更能让学生确立自己的自信心和社会参与意识。 构建艺术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需遵循独立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综合性与科学性并重,循序渐进、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发展原则。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传统艺术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是快速而科学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职业规划,完成职前培训的一套系统课程体系,对深化艺术类毕业生课堂理论知识,完善毕业生的知识储备结构,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毕业生通过完整地参与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训练,基本上在毕业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无需再另花时间和学费参加社会上的职前培训,用人单位和机构可以通过毕业汇报展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个人网站空间的作品展示来选拔人才。 内地市场的艺术专业人才需求已逐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专业人才输送依旧匮乏,在未来的几年,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事业将蓬勃发展,民族类高校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的沟通,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新的渠道,为艺术类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机遇。 “艺考热”会遵循抛物线式的演变规律,从兴起到结束经历发轫、升温、鼎盛、本色以及理性等一系列发展演变的过程。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艺术专业毕业生在经历了就业低谷以后,必将迎来新的春天,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艺术类毕业生也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责编/王坤娜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建议 [摘要]目前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逐年提高,其必须具备核心就业能力,才能够满足新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的要求。 [关键词]就业状况;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 1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艺术类高校及艺术类的招生也在不断的升温。许多高校本着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发展思路纷纷开办艺术专业,艺术类考生每年的报考比例也在不断的攀升。以山东省为例,2011年全省报名参加艺考的共87574人,但是据统计,山东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不足50%,不仅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就业率,甚至低于师范类学生50%的就业率。一些艺术类名校,例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就业率在广东省高教厅公布的数据中已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河北省的艺术类毕业生的一次性协议就业率也仅在27%~35%。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多年来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也低于同期全国其他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就业面相对狭窄,每年不断攀升的毕业生人数使市场供大于求,这些都加大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高校必须从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思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等多种方式齐入手,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2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点 一是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生源却逐年下降,我省的许多高校纷纷开办艺术专业以吸收更多的生源,许多学生和家长希望通过艺考完成孩子的大学梦,没有经过系统的调研及对就业市场的前景分析,专业选择存在盲目性。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在扩招的大趋势下生源本身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毕业生质量有所下降,加之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前几年开始的艺术类招生热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开始显现,而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三到五年时间。 二是艺术类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与人力市场需求脱轨。目前,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普遍存在,个别学校只追求招生数量和综合型大学的专业数量,忽视对教学体制的研究和对市场的考察。个别高校只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却轻视能力培养,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难以适应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要求。直接导致企业有效上岗率低,用人成本的增加,企业不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对毕业生的再教育、再培训,这也是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三是劳动力市场对艺术类人才需求量逐年缩小。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求职。目前,河北省共有文化产业单位1.1万余个,但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高达70多万人,占全省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左右。以河北日报集团、河北旅游集团为代表的文化企业集团,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一些大型的文化产业集团也面临着改革和精简机构的局面。一方面用人单位需求量逐年缩水,另一方面艺术类人才不断地增长,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远远大于求的尴尬局面,使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为狭窄,就业困难。 3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中出现部分大学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失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更有一部分同学仍然有较强的“等、靠”的依赖心态,指望家长给安排工作,害怕参与市场竞争。大学毕业生对求职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择业目标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落差,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为了进入心仪单位工作,不少大学生选择观望等待。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既面临着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共性问题,也因其专业特点而具有一些特殊性。 一是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式存在特点。目前河北省各高校开设的艺术类专业大致有4个专业方向,即:工业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综合绘画专业。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有需求的公司例如装饰公司、演艺公司、工业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艺术品设计公司等均以私营或民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机制和用人方式都十分灵活,即我们所说的“打工”,但是企业大多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有的甚至今天创办的公司,明天就不见踪迹。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签订灵活就业合同的方式参与就业,并且这也是目前河北省艺术类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式。 二是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存在特点。艺术类毕业生毕业后的流向呈两种趋势:一种是回生源地就业或是在生源地附近就业,这种趋势近几年尤为明显。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可以说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大学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依托父母、同学、亲戚朋友的社会资源寻找工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另一种是到大城市、相对发达的城市就业。艺术类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多为文化产业及服务业,这些行业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开放的城市发展的较为成熟,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机遇好、工资待遇高等都吸引着无数毕业生前往。 三是艺术类毕业生存在鲜明特点。尽管近些年艺术类招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但是对大多数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入学前要经过严格的艺术考试,因此在入学前他们就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艺术类毕业生有明确的专业目标,热爱自己的专业。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更注重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比较注重专业领域的自我认知和成就感。艺术类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过程中,大多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程度的自主性。他们不会盲目地跟从,希望通过就业实现专业领域的自我价值。艺术专业以创新为特点,因此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求新求异的意识较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行业,喜欢迎接挑战,不喜欢墨守成规。这些特点使得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心态存在盲目性、不稳定性。 四是艺术教育自身存在特点。艺术专业需要从事的人具有一定的先天素质,另外还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奋训练。艺术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是“精英教育”,虽然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成为艺术家的资质,但是艺术教育不论从教育的形式、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都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特别是对艺术类报考和就业前景的错误理解,大量学生涌入艺术类专业就读,导致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艺术专业谋求职业。艺术教育也从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的精英式培养走向工厂式的批量生产,艺术教育“大众化”与艺术类人才需求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加凸现。 4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径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七大举措。要解决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转变就业思路,转变就业教育方式。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按照教育的规律和人才市场的规律来办学育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 一是强化就业教育,转变就业思路。将就业教育前移,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进行就业教育,使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继续推进“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专业化。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该阶段职业指导的目的与作用就是结合大学四年的教育,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使大学生具备“三大基础,四种能力”,以便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与学生面对面,用实战的标准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前“把脉”,对症下药。 二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经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学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获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的重视,已远远超过对专业知识和学历的要求。在市场竞争激烈和人才济济的时代,只有发展个人的竞争优势,才能抱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校内、校外多渠道的社会实践平台。依托艺术类专业特有的“教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机会。此外,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比赛,通过参赛促就业。实践证明,通过参加高水平的专业比赛,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就业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尤其是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用人单位多是慕名而来,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校友的资源优势,广开就业信息渠道。艺术类专业教师作为从业者与相关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本行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对于促进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在专业领域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的工作室,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就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另外,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纽带,更是检验高校教育成果的主要参数。经过几年、十几年的打拼,他们已经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尤其是在所学专业的领域里拥有着非常宝贵的经验。高度重视校友工作,搭建校友与学校沟通的平台,充分利用校友与母校的“情感联系”,帮助应届毕业生了解市场目前的状况,及时做好各类信息的反馈工作,这些反馈对于应届毕业生的生涯规划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学校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反馈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能够在教育中不断的反思,从而对教育目标、教育的方案作出及时、合适的调整。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 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一些改革,学校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令人反思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大学的门槛低了,教育对象及其层次发生了变化,学校应随教育体制的变化在市场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选修课设置、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培养身心健康、专业技能过硬又不乏个性的复合型人才,并成功将其推向市场。 一、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为就业增长寻求突破口 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其中就不乏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和艺术院校扩招的原因。我院艺术表演类学生较多,在校学生年龄跨度大,生源地分布广,学生入校年龄小,很多学生家长都把教育的责任几乎全托付于学校。尽管学生管理有班主任和辅导员,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使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不尽人意。例如:有的学生娇生惯养,拈轻怕重;有的爱出风头,但受挫心理较弱,经不起打击;有的不注重专业外的素质拓展;有的缺乏专业钻研能力,等等。以戏曲表演专业为例,学生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专业课程主要有武功、声腔、把子、身段等,二年级以后开始增加剧目排练、表演等课程。部分学生因平日缺乏吃苦精神且大量荒废早晚功,导致基本功和表演技巧不过关,在校几年甚至没有独立担当过剧中的角色,更没参加过完整的剧目演出,专业技能令人担忧。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课外技能培训,除了部分学生通过普通话、教师资格考试外,没有更多职业素质拓展,导致就业能力单一,就业范围狭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盲目扩招,加之许多综合类院校纷纷设立艺术专业,给艺术类高职高专学校的招生和就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除此之外,就我省而言,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昆明的消费水平总体低于其他大中城市,对于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大学生来说,这里的生活压力较小,容易满足物质需要。同时,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宜居城市的不错选择。因此,许多外省的毕业生也愿意到昆明就业,无形中增加了省内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我省一些公办艺术团体已经先后进行了体制改革,演员数量基本饱和;个人艺术表演团体面临演出市场极度萎缩的困境;部分个人艺术团体或演出公司制度不健全,演出方式和要求不规范,收入参差不齐,不能给学生及家长提供较为安心的工作环境,学生跳槽频率高。 第三,现阶段省内的职业艺术教育缺乏对现实的应对能力。艺术职业学院缺乏职教理念的研究,许多专业闭门造车,与职业定位严重脱钩,鲜有对外交流和经验的相互借鉴。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材也十分陈旧,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广博知识的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创新能力欠佳。 二、寻找就业对策,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第一,新生入学后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奋斗目标,并为之有步骤地做好安排,指导毕业生多考虑如何适应社会的要求,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及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学生的就业做出前瞻性指导。 第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罗斯金看来,不管是高级艺术,还是实用艺术,都应该起到对人的改造和教化作用,使人懂得如何过健康生活,提高生活的审美趣味。”而在当今物欲横流、文化乱象丛生的现实面前,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与主流意识都在发生着变化甚至发生偏移。因此,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必要准备,教会学生用艺术陶冶高尚情操,注重积累,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加强素质拓展,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眼光不拘泥于本地区就业。教师要让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广泛涉猎课外知识,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寻找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四,多渠道推荐学生就业。学校就业部门组织用人单位进校举行供需见面会,联系招聘单位参观毕业汇报演出,举行现场招聘;落实毕业生就业方案,委托和定向培养的学生按合同就业(如滇剧贵州班、大理白剧班);其余自主择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就业咨询指导、职业介绍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向学生宣传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第五,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消除焦虑、浮躁的不良情绪,为毕业生顺利毕业提供精神支持和人文关怀。教师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乐观自信,始终保持工作的热情和信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艺术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不仅有学科特点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学校应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人才。学生自身必须认清形势,转变择业观,适度调整自我定位,注重实践积累,从理论和行动上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艺术类毕业论文:浅析艺术类毕业生个性特征对其就业的影响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艺术类大学生因为个人个性特征和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突出的困难。本文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基础上,将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研究,试图对新形势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个性特征 就业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涌入社会,给本来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升温的“艺考热”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毕业生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 与其他专业科类相比,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高。由于其专业特殊性,与大学毕业生传统就业方式不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而不是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希望根据项目的紧密程度来招聘毕业生,毕业生也希望暂时在中小企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转到相对较好的大企业或进行创业,由此决定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不签订正规的就业协议书,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特点明显。 2. 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性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艺术类专业学习的高投入,导致毕业生预期收入过高。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他们在就业上也想得到更多的回报,这种高投入必然高回报的思想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所以使他们不愿离开专业对口的行业。而且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文化课和外语普遍不好,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 3. 就业地域的相对集中性 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机会。 4. 艺术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近几年艺考热的升温,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比增加,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供大于求。 5.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如上所述,他们就业期望值高,大多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在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有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等,导致个人期望值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鼓励高校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就业 结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局限性特点,政府部门应通过各项措施,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比如国家启动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同时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力度。 2. 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从时间上,就业指导“重心”要下移。即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对其进行“全程化”指导,以就业带动学业,全面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其次,就业指导内容要全面、深入,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其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除组织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等形式外,要鼓励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了解社会,认知职业,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早日成才。 3. 积极开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工作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工作,既是及时反馈社会信息、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将毕业生追踪调查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合起来、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4. 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增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艺术类学生在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才能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使之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探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新途径,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 毕业生 就业 创业 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也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由此看来,党中央已将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高校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但随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1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1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特点分析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普遍呈现出就业盲目、定位不明、抱着“宁可不就业也不低就业”、“宁可在一线城市哭,也不去二线城市笑”等不良的就业心态,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等。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艺术类大专、成人高校、高职院校等更是严峻,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甚至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产生扭曲心理,把所有问题归咎在父母身上,埋怨父母没有给他好的家庭环境等,有个别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家待业,还在继续当着“啃老族”。 1.2 艺术类用人单位现状分析 部分艺术类用人单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首先,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艺术类用人单位出现年龄要求、性别歧视、生源地歧视等现象,这就将部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无形的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次,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过分关注学历文凭等,将第一学历作为入职的硬性条件,如要求第一学历是全日制本科,这就将一部分第一学历是高职或者专科的艺术类硕士毕业生拒之门外等;再次,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培训机构等钻国家政策空子,打出假招聘广告,以诱人的工资待遇做诱饵,将部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招进来,然后以业务技能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等毕业生工作了好几个月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这使一部分单纯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容易上当受骗等,对此,国家应采取有效方式制止这一行为,同时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做到慎重就业。 1.3 艺术类高校方面存在问题 虽然部分艺术类高校已建立了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也在努力的提高就业服务工作质量,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毕业生流动机制不够完善、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不到位、部分冷门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个别艺术类高校盲目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存在部分就业协议造假行为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改善。 2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2.1 转变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关键 在天津考察时也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此看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要打开就业之门,转变观念至关重要。 第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要转变以往“眼高手低”的观念,放低姿态,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向中小型城市就业;第二,转变就业心态,为自己量身定位,以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三,转变以往坐以等待的就业习惯,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信心,主动推销自我;第四,转变以往专业对口的就业思想,为自己拓宽就业渠道,如公务员、高校毕业生预征入伍、大学生村官、农村特岗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向;第五,转变观念还应着眼于基层,从2003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扎根基层,10年后的今天,仍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就业,实施“三支一扶”就业计划,鼓励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工作,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平凡的岗位上仍然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2.2 以创业带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2013年国家已对高校自主创业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减低注册门槛等自主创业的政策,可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重视。应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加强和完善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项目,借助网络媒体、就业指导课程等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和创业成功案例,以加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信心,真正做到大力扶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用专业作为创业的突破口,始终抱着“创业成就梦想”的心态,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如音乐学院毕业生可以开办琴行、音乐培训机构、演艺公司等,美术学院毕业生可以开办设计公司、画廊、文化传播公司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带动了部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也要慎重,不能操之过急,盲目创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 2.3 完善艺术类高校的就业服务体制 艺术类高校应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就业管理体制。第一,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主体,艺术类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长期合作,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第二,艺术类高校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大力度思考和改革艺术类高校课程设置,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完善艺术类高校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等加大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宣传,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服务;第四,加强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艺术类高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建立就业创业实习基地,为广大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第五,加大力度开展特色的就业洽谈会,如美术院校开展“展就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音乐院校开展“演就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全面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第六,加强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应从新生入校开始;第七,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帮扶机制,做到“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扶更多、特别是贫困毕业生群体走出心理阴影。 最后,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放开思路、转变观念、提高自我,最终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艺术类毕业论文:谈艺术类毕业论文的写作 摘要: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学生四年本科成绩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和学校向社会提交的一份重要答卷。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尤其关键。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对写作能力的检验,也是对设计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检验。要写好毕业论文,除了教师和学生主观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还要了解毕业论文的性质、要求和写作规范,追求论文的专业性、理论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写作中不断的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写出有一定价值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选题构想到正式开始撰写论文,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并且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好的选题、一段时间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避免写作过程中的徒劳返工,也会对论文最终的价值有所保证。因此,学生在写作之初需要对文章选题的技巧和方法、资料的搜集等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1把握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选题 避免题目缺乏价值。“题好文一半”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究竟如何进行选题,到哪里选题,怎样才能选好题是写作毕业论文的关键性环节。可见毕业论文写作要考虑的问题从论文的选题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在进行选题时,要从大学本科四年专业学习的总体着眼,进行宏观把握。选题要有意义和恰当,毕业论文写作的各环节如论题的最终确定、论证角度的选择等就能顺利进行,文章也容易写好。选题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论文的写作价值和效果。写作效果和价值取决于论文写作的最终完成和客观的评定,但选题有其不可轻视的作用。这是因为,选题不仅仅是给论文定下题目和简单的勾勒范围,而是毕业生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种确定。这种确定不只是对论文具有引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能够提前对毕业论文做出基本的评估。一般来说,只有选择了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论题,才能写出有意义和价值的文章。论题毫无价值,即便费了很大的精力也是徒劳。因此,论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偏爱于图片而忽略文字的特点,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应该有所着重点。比如统一把握选题的范围和相对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论题进行推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目前本科院校对毕业论文的评估不仅仅要看论文的质量,还有看选题的水平,甚至把评定论文成绩的标准第一个就放在论题的选择上。通常状况下,初步研究工作可以获得预期效果时,其选题就可以作为论文的题目,成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论情趣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古典园林的山水画语言》等。 避免题目大小不当。选题的方向对了,题目的大小也要把握合理,量力而行。选题有分量而不能胜任,论文写作就无法顺利进行,缺乏分量写的轻松又不能把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达不到真正锻炼的目的。太大的题目难以驾驭也不可能用短短几千字分析论述清楚,如《论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传统元素太多,现代设计的种类也很广。因此,题目范围太大,完全可以用一本书来阐述,岂能用一篇论文完成?相反,如果题目过小,手脚难以伸展,观点得不到应有的展开,使内容空泛,论述肤浅,文章也不会有较为宏观的气魄。因此,选题要大小适当,以便于开展研究和论述。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能够提前对文章做出基本的评估。这是因为在确定选题钱,作者总是先在前期接触大量的资料,然后从中确定自己的方向直到定下题目。 优秀的选题可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是专业研究的开始,大多数本科生在四年来一直致力于专业设计而忽略系统的文字表达,以至于连表达自己思想的设计说明都写不完善,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会作图的技师,更重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设计师。通过毕业论文的系统化训练,学生可以进一步树立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确定研究任务的方向。甚至成为他们以后学习的航标。并为毕业后的专业实践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选题如果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的比较透彻,就会为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从事该项工作或科研、创作、美术教育等带来很大便利。并且容易获得成果。及时在写作过程中对此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也会为以后继续同类研究奠定基础,可以在进一步深造的过程中写出系列性的文章甚至专著。 2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 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是正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大学专业学习的系统总结和独特展示。在很多情况下,那种不能集中反映四年学习而形成的基础状态的论文,往往不是选偏了题目就是写起来力不从心,只有把专业学习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吃透了,好的文章才有可能诞生;其次,毕业论文是专业水平的文本依据,它是对自己的毕业创作或毕业设计理念的逻辑陈述。一次来表明这种陈述的过程是否能自圆其说或过人一等。 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一般来讲指导教师会对毕业生的论文在各自的专业范畴内设定一个可行的大方向,但在以往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部分同学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了稍微偏离自己专业方向的文章题目。事实证明这种选择并不是完全不可行的。之所以要限定大的方向是因为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专业的知识各有所长,比如环境艺术的、工业设计的,即便是同样专业方向的学生,也不可能对学科知识有相同程度的掌握。所以论文的选题必须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选择有利于自己知识特长发挥的主题,容易开展也容易深入。另外选题要兼顾兴趣,是指在专业知识领域内对某一学科的热爱,迷恋而产生的强烈的追求与探索。有人在选题前就已经对某论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进行了一定的前沿研究,那么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有的在深入探索后对选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如果在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兴趣只好放弃选题,另辟路径。几年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大家往往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某些环节或知识点非常感兴趣,回顾一下,这些点在哪里,它是否适合发展成一个恰到好处的论文选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之后,将其强化、集中、明确起来,再进一步进行资料的收集。 3掌握选题的基础方法 在掌握了选题的原则之后,在资料文献的积累基础上进行选题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泛读捕捉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的、大量的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广泛的浏览资料。在浏览中勤做笔记,记下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观点、论据等,并写下对此观点自己的体会。然后将泛读所得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组合,从中找出问题,如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不同的观点,最新研究成果等。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和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到新资料,新观点或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深化主题,研究的深入了,就更加容易有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及时捕捉这种灵感把它转化成文字并记录下来。 另外一种方法是追溯验证法。以主观的意向为出发点,沿着一定方向对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从中获得自己的见解,这种意向并不是凭空想象,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依据。在调查过程中看自己的观点是否弥补了研究的空白、是否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深化或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如果得到认定,再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否能顺利完成该选题,然后做定夺。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捕捉瞬间想法,在看到某张图片,某件产品,或者某幅广告时突然激发的灵感是很可贵的。尽管这些想法很不成熟,但是不要轻易放弃。因为这可能是对某一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后潜移默化的理论升华,研究下去直至成为自己的观点。 4准确全面的搜集资料 在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资料的搜集是贯彻其中的。选题前要广泛的涉猎资料,以便找出可行性的方向和范围。在确定好大的方向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资料搜集,包括图片,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对所要研究的范围内现有的成果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一方面迅速了解该范围内那些已经被研究过,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有没有继续下去的可能。也就是该选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垄断资料,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游刃有余,既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以作为引领。因此,文献综述的制作是必要的。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字资料的搜集和图片同等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图片分析,并作为论据出现在论文中,以便辅助论述。尤其是一些造型色彩方面的阐述,图片比文字更加直观,更清晰易懂。搜集资料的方向方法大致如下。 搜集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主要是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实现,尤其对于一些民俗性的特色艺术,需要深入到乡村和民众中调查。这些实践经验和采集到的图片等资料非常珍贵,会成为以后研究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最好的素材来源于自己亲身实践,实地考察,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思考或者感受,这样得来的材料,真是可靠,说服力强。如很多论题,中国民族服饰、民间美术、地域文化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写出的论文根基深厚,逻辑性强,论述鲜活生动有说服力。 搜集相关背景材料和学术研究性材料。除了第一手资料外,背景材料的掌握也很重要。搜集各种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有助于打开写作思路,比如研究一件作品,要研究它所处的时代的审美特征,社会背景,甚至政治经济状况等。背景材料了解的越充分,文章的底气越足。并且可以在答辩过程中顺利的回答遇到的问题。有了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就有了很好的论文写作基础。但要使自己的理性认识更上升一步,视野更加开阔,还要了解该领域内或相关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成果及进展情况。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获得。总之充分可靠的研究材料才是成功的前提。 5结束语 无论是何种专业何种层次的毕业论文,都要在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急于求成或者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对待毕业论文都是不明智的选择。古人曰,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之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比喻人在知识宝库中,探求钻研后终于有了发现和创新后的惊喜。相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准备阶段或许更加艰辛,让我们有意识的自我修炼,知难而进,以便发现更深的知识领域和更完善的自己! 艺术类毕业论文:浅析民办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崭露头角,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民办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更凸显其特殊性。面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思路、新载体、新方法,正视民办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应用型艺术类毕业生,则成为挽救民办高校艺术类就业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严峻的大背景下,而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凸显其特殊性。如何构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的工作经验及个人见解,认为影响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办院校毕业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就业形式严峻的背景下, 社会对民办教育认知不全面, 民办院校毕业生常遭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大多盯着“985”、“211”高校的毕业生, 而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民办院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无法与国办高校相比, 其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样不如名牌大学。在这种情况下, 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大缩小, 总体就业质量在降低。 (二)学生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民办院校相对普通的本科院校“门槛低,学费高”,民办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学费一般在10000元/学年左右,读完四年大学,大概的投入为7万元到10万元不等,对于家庭背景一般的同学来说,高额投入的背后,是希望能得到高的回报,而面对招聘单位开出底薪的薪资待遇,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在毕业生的意识里,微薄的薪资待遇与高额教育投入不成正比,使得他们面试一家被拒绝一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有压力,而是因为找不到薪资待遇满意的工作而感到压力。因此,过重的教育投入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微薄的薪资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自身定位不准确,高不成低不就。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艺术毕业生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剖析,一味的给自己定位太高。岗位工作目标重在追求大型设计类公司,对于小型设计公司和其他非专业对口岗位不屑一顾;再加上自身因素去面试大单位时总是受限,对于适合的中小企业岗位视而不见,导致大单位进不去,小公司不想去,产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更有部分毕业生因就业现状与就业理想差距大而引起较强的心理冲突。 二、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一)从事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应对对策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连续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面对巨多的就业问题,从事民办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调研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做好艺术毕业生就业调查工作,调查好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心理,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改变工作方法,而在各阶段调查的基础上,辅导员应每年编写一份毕业生调查报告,其统计数据包括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就业领域、薪水及求职方法的介绍。这份报告对以后的毕业生选择求职策略及提出薪水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针对不同群体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多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就业指导课为平台,各类就业指导讲座及开展专场招聘会咨询为辅助,只有这些足以不够,个人认为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例如:优秀学生群体、女生群体、考研学生群体、考公务员群体、以及特困生群体,对于不同的群体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克服就业中的各种困难,缩小民办院校艺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民办院校的就业的质量。 2、辅导员应加强学习,做好企业调研工作,开拓更广的就业平台。民办院校毕业班的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特殊的角色,从而要求辅导员们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利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的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实现就业问题的“零”距离。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班的辅导员必须要努力赢得市场,一要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保持已经有供求关系的企业客户;建立毕业生在企业表现反馈机制,巩固已有就业市场;二是辅导员还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及生源所在地分布情况等,积极到相关企业中去,与企业建立联系,调研企业真实需求、招聘要求等,开发新的企业客户。 (二)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自身因素。作为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要积极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准确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做到先就业再择业,积极献身基层,扎根基层,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通过艰苦锻炼,全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当今是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并重才能突出自己的就业优势。为此,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生一方面需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应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书本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民办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政府和学校的与时俱进对策。依据当前就业形势,要解决这一就业难题,非一朝一夕之势,而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做出努力,共同寻找解决途径。第一,政府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鼓励自主创业,为就业工作创造良好前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第二,民办高校要积极与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平台,为就业工作做好前提条件。学校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约,搭建平台,建立实习机制,鼓励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学生和单位在这中间是一个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过程,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为单位提供有水准的人才,学生也从中积累经验,便于尽快就业。第三,强化专业和素质教育,为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和素质教育,再根据当年不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下一年的培养计划做出及时的动态调整和革新,迎合市场的需求。第四,学校要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就业工作做好前提准备。民办高校要增强服务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毕业生实习就业监控,使就业由被动变主动。且针对性地对艺术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服务,同时,要重视调查研究,不断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民办高校的就业工作应通过高校、学生和社会三者的协同努力、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切实提高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全面正确认识自身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优劣势,正确面对求职择业,创造有利于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构建有利于综合性应用人才成长的新型就业机制,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 摘 要:本文简述了当前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同样十分困难,市场的激烈竞争,陈旧的就业观念,不合理的治学模式等因素导致当前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关系着祖国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否则很有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文中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如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技能培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艺术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指导 0 引言 人才竞争是当前时代的关键,作为最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备受用人企业单位重视。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但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普通高校不同,艺术院校的文化分数较低,因而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少等原因,同样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状况,应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完善自身素质,培养新时代与时俱进多方面综合素质。 1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众教育逐渐普及,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毕业后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就业人数达到680万,2013年则上升到700万,据推测,2014年将达727万。其中,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不断攀升,但就业率相对低,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对口率不及20%,出现了“艺考热,毕业冷”的局面。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招生规模扩大,市场需求变化。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考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前几年曾出现“艺考热”,吸引了更多考生,各高校相继开设艺术专业,但实际就业岗位比例偏差较大。相对而言,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较高,而音乐、舞蹈、表演、绘画等专业偏低,以至于近80%的艺术生都不得不转行。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下,高职迅速发展起来,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与普通高校和艺术院校相比,更受市场需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看重实用性,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 (2)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中,有些是因为文化分数低,有些是无奈之举,更多的考生是怀揣梦想,认为读艺术专业,就可能会成为艺术家,或能够找个既体面又挣钱的工作。显然,现实和梦想是有距离的,因为培养一个艺术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加上现代大学生从小很少吃苦,对农村、“三支一扶”等方向不愿意。很多艺术生就业观念陈旧,死守专业对口,如学美术的就一定要到与美术有关的岗位。好高骛远是艺术毕业生的另一特点,希望能有编制、一步登天,就业时优先选择公有制单位,但自身条件却未必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另外,艺术类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该专业学费昂贵,相应的回报期望值自然很高,却很容易失望。正值青春年纪,许多毕业生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缚,很难在一个单位长久下去。 (3)治学模式不当,缺乏就业指导。不少高校在开设艺术专业时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如职教理念缺乏,教育模式陈旧,难以跟上时代变化,与实际有脱离。教学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有所忽视,与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不相符。就业难现象是我国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高校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就业指导,使得学生的社会经验薄弱,不了解就业现状和趋势。 2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 面对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局势,首先,应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既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完美的人格,以适应市场需求。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就业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各高校必须开设有专门课程,并聘请有经验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发展较晚,但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起系统的理论,通过教学,令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不足,在发挥长处的同时对缺点加以改进。能够以长远的目光对未来做合理的规划,并能够脚踏实地,步步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现状、国家政策、简历填写、分析就业信息、面试技巧、毕业程序、创业指导等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就做好就业准备,从容地面对各种竞争。 (2)改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期望值。万事开头难,很少有人一进入社会就能平步青云。纵观古今中外,成功者都是经过多年打拼才能取得各自成就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针对以往出现的“对口就业”“有编制才就业”等不合理的观念,应予以纠正。例如,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首先,学生应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并将长处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应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可将一切都当作完善自身的平台,从实际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实现目标。其次,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当前市场所需。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避免好高骛远,降低期望值。刚出校门,大学生往往是一无所有,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积累,把握好自己的能力,不把眼光定得太高。 (3)提升综合素质,学会观察时势。人才竞争中,综合素质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对艺术类的毕业生而言,除了专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如想成为演员,就培养一专多能的本领;想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就应下苦功积累自身知识;想成为音乐人,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我推销展示,坚持原创,打造独特的自我风格;想成为知名设计大师,就应该时刻把握时代潮流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于实践创新。此外,毕业生应准确把握时势,把握机会,敢于做不同的尝试,走就业多元化道路,开拓新兴领域从头做起,坚持下去一样可以成功。 (4)鼓励基层就业,动用社会力量。对于艺术毕业生而言,缓解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到基层就业,如山村支教等。大城市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稍高,但过多的毕业生竞争,只有少数人能够胜出。淘汰者不如深入基层,如当一名音乐老师或是美术教师等,发挥特长,干一番平凡但有意义的事业。此外,也可动用社会力量,建立艺术人才就业网络系统,为艺术生就业提供一份帮助。 (5)鼓励创业,勇于开拓新领域。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校期间,可在相关培训机构上课,熟悉整个流程经济模式。同时自主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心态,做足心理准备,并应了解国家政策,能够合理运用大学生就业贷款相关政策。学习和借鉴成功教育机构“新东方”的经典案例。了解“新东方”的创始人如何从一个勇往直前,不怕失败的刚毕业大学生创业至今变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的奋斗经历。 3 结束语 就业难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现状来看,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如社会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个人能力等。短时间内,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还会呈上升趋势,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更大,过去的就业观念难以适应当前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学生就业观,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地降低预期值,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艺术类毕业论文: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不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 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研究 1 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持续走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才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其次,高职教育自身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关键;再次,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创业意识薄弱、求职定位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不成低不就,人为地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一些地区、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就业、招生两旺的喜人势头。但是总体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从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问卷统计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艺术类学生政治素质高,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有限、心态偏差等几个方面。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如招聘职员、干部竞争上岗或轮岗,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高职艺术类学生应拓宽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总体上能够较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在经济全球化、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艺术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交往协调能力。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同时高职学生就业难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更好的研究、解决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对一些高职艺术类院校进行调查,反映出当前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据此,我们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意见。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传媒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心态不正,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 根据笔者对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有占调查总人数47%的同学认为自己期望值过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从事基础工作;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地区就业和发展。个别同学甚至只把目标锁定在广州一个城市。个别同学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通过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或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 2.2急功近利,认为自己学费高,投入大,一毕业就想到高薪单位就业 众所周知,艺术类高校生的培养费用是很高的,而寻求一份高薪工作成为平衡投入和产出的最佳办法。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天之骄子”们找起工作来越来越浮躁,就业心态已经被喧嚣的世界扭曲:急功近利,就想“一锄挖个金娃娃”。投入大了,期望值必然也就高。艺术类毕业生自然而然对于职位和薪水的要求高了起来。然而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期望越高只能是失望越大。 通过我院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的月工薪依次为:2000元以下占9%,2000-3000元占75%,3000-3500元占14%,3500以上占2%; 2.3公司、企业认知度低,觉得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知名度高而认知度底在相应一部分公司、企业中矛盾突出。他们都认为公司企业的发展必须靠高科技人才,把高学历、高资质、多经验的老牌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自然也被忽视和冷落。据调查表明,很多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被高学历、多经验的高门槛拒之门外,连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都被无情的剥夺,反而被企业、公司以动手能力差,素质底等借口搪塞。其实,高职艺术类学生动手能力并是差,因为他们多以实践、实训课为主。 2.4就业指导弱,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学校就业指导弱,求职路上,与毕业生脱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或“学院就业方面的知道课开设太少”。这说明,信息渠道不畅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了解,成为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对策思路 3.1以行业为依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根据2002年国发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同时必须以行业为依托进行办学,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企业,熟悉了社会。同时,也为企业通过实习实训选择优秀毕业生到本企业工作提供了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在人才选择和学生就业的“双赢”。 3.2以优秀毕业生为纽带,形成学生就业链 优秀毕业生是学院方方面面的骄骄者,他们的就业单位让很多毕业生羡慕,同时,他们也是企业、公司等单位业务工作的顶梁柱。他们到单位工作代表的是学院形象,可以起到的“传帮带”的作用。学院可以通过他们在企业中留下的良好的印象,吸引企业对我院人才的需求。如此良性循环就会形成我院毕业生的就业链条。 3.3以网上就业信息为补充 信息时代网络已为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所离不开,在这个时代中,学生就业已运用了网络这种高科技手段。 3.4以学院招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主阵地 招生就业的主管部门,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全院提供招生就业的具体信息,各院系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不能离开这个主阵地。各系部必须随时关注学院的招生就业信息,及时与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沟通,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快捷的服务。 3.5招生计划辐射全国,以减轻就业压力。 目前,很多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计划重点在本市,如果招生计划辐射全国,大量艺术类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相对减轻了该艺术类学院的就业压力,同时,以“出口拉动进口”形成良性循环,既扩大了高职艺术类院校在全国的影响,又解决了学院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存在的瓶颈。 艺术类毕业论文:我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愈演愈烈的艺考热和艺术类院校的大规模扩招,面对大批的艺术毕业生,高校应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高校应尽快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途径 传统艺术 应用艺术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每年五六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就业压力。在踏上艺术殿堂的道路上,不乏有真才实学的艺术追求者,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把参加艺术专业考试、进艺术院校作为通往大学校园的一条升学捷径。例如像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专业考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更主要的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低两三百分,录取分数上的悬殊对艺术类考生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使得不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纷纷瞄准了艺术、体育这条道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能考上大学,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转行。特别在2005年,由于教育部规定2006年艺术类院校全部停招免试生,数学成绩将在录取时全部计入文化考试总分,教育部这一要求无疑提高了艺术类招生的门槛,因此2005年是艺术类专业文化课不计数学考试成绩的最后一年,这使得原本日渐升温的艺术专业招生变得更加火爆,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都争先抢着享用这最后的丰盛“晚餐”。另外,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急功近利心理。许多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是出于名利之心,一些报考音乐类、表演类的学生,他们对艺术并不了解,只是非常羡慕明星们的风光生活,希望能够通过报考艺术院校,实现明星梦、艺术家梦。殊不知全国每年几十万艺术生,能崭露头角的却是寥寥无几,一夜成名的梦是不切合实际的。对于音乐和美术专业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然而,这种机会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还是被迫改行到与艺术毫不相关的行业。例如,有资料表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2级有15人,现在还在从事表演的只有两人;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22人,毕业后没有一人成为职业编剧;中戏1999级导演系15人,毕业后只有两人有机会做导演。 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增加,艺术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一些综合类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十几所艺术类院校,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2004年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就已有700余所设立艺术类专业,全国艺术类专业招生总数也增加到26万人左右,当年全国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约在百万人以上,到目前为止这个人数仍然是有增无减。 艺考持续走热的根本原因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由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对艺术事业越来越尊重,对艺术人才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艺术变得更加生活化,它曾经被人们视为生活奢侈品,现在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正因为从事艺术工作和学习艺术的人逐渐增多, 有了这样一个市场,才有艺术专业大规模扩招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其二,学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也日益增多。最近几年艺术专业报名的火热场面正反映了这一点,所以艺术专业的扩招和火热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将呈现旺盛之势。然而,对于艺术专业的火热形势,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对家长和学生而言,通过这种途径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并不为过,学生得到了再教育的机会,对其长远发展和成长还是有利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扰,当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毕业生也就只能向其他领域拓展就业空间了。由于每年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仍在增多,报考的生源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类人才出现就业竞争也就成为必然。 央视的一份调查也许会让很多艺考生对将来的前景产生一些危机感,这项调查表明,仅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或者大批人马开始涌向考研队伍,而到近几年这种形势更加严峻。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2010届艺术设计传媒类的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54%)。 尽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于以往更加严峻了, 但艺术院校扩大招生本身也是社会需求增长的反应。专家们表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是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的,一些业内人士通过调查发现,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的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毕竟大城市容量有限 ,选择大城市并非是最好的选择。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认为,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想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金铁霖说,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尤其在那些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却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 其实在小城市里,大学生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批学生选择了到甘肃、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从他们工作情况的反馈来看,这些学生在这些所谓的小地方, 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非常器重这些大学生,不到一年,有的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人员。因此,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对目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途经作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就业途经。这种方式是大多数考生考试报考的原因,因为报考成绩低,能上大学,获得本科文凭。这些人最终可能不会从事这方面的职业,要改变专业谋求其他的职业。这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1)家庭安排。上大学时就已经设计好了如何回来就业,当然有的人可能找到好的岗位,但是经过4年的学习会发生变故的比较多;2)准备拿到学历,学习一些别的专业知识,从事自己喜欢的非专业行业,比如,从事相关行业的消费品,教育的服务等等;3)政府企事业单位。通过正常的就业途径,国家提供的机会选干等。 2.专业的就业方式。1)通过过硬的专业技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或研究、留校、参加乐团、剧团等;2)考取研究生、博士生继续学习,还有就是出国深造等;3)以自主创业为主要途径。 当前,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风潮逐渐扩大,不论是一毕业就有创业打算,还是放弃稳定工作重新创业,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都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不应被束缚的,与其受制于人,不如自己给自己打工,于是不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毕业的几位学生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中央美院的一位毕业生说,他的五个师哥、师姐毕业后合办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北京服装学院的几个毕业生说,他们也打算毕业后开个服装坊。这些自主经营的小老板们都认为,虽然自主经营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是为自己打工,所以大家也就会格外地卖力,工作起来自然也就干劲十足。总之,对于这些就业新群体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就能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针对以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其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和艺术专业对口的就业渠道较少,无法满足大量毕业生的需求;2)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艺术专业种类较单一,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3)由于艺术专业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较扩招前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功不扎实、艺术悟性有所欠缺;4)毕业生不能较好或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盲目地投递个人简历,自身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5)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客观、恰当的就业目标。 总之,从当前市场需求的形势来看,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比较狭窄,而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日益增长。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正逐渐呈现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特点,而一些设计艺术学科也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领域。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艺术教学特色,即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办学优势。艺术学科已经向着普及性、交叉性、边缘性和大众性发展,并诞生了许多深受考生和社会欢迎的新兴专业,如装潢设计、数字艺术、动画艺术、文物修复、设计管理、家具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类考生太多的问题,而是高校应懂得如何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何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各高校应尽快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艺术类毕业论文:浅析艺术类毕业生个性特征对其就业的影响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艺术类大学生因为个人个性特征和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突出的困难。本文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基础上,将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研究,试图对新形势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个性特征 就业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涌入社会,给本来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升温的“艺考热”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毕业生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 与其他专业科类相比,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高。由于其专业特殊性,与大学毕业生传统就业方式不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而不是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希望根据项目的紧密程度来招聘毕业生,毕业生也希望暂时在中小企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转到相对较好的大企业或进行创业,由此决定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不签订正规的就业协议书,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特点明显。 2. 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性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艺术类专业学习的高投入,导致毕业生预期收入过高。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他们在就业上也想得到更多的回报,这种高投入必然高回报的思想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所以使他们不愿离开专业对口的行业。而且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文化课和外语普遍不好,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 3. 就业地域的相对集中性 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机会。 4. 艺术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近几年艺考热的升温,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比增加,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供大于求。 5.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如上所述,他们就业期望值高,大多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在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有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等,导致个人期望值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鼓励高校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就业 结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局限性特点,政府部门应通过各项措施,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比如国家启动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同时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力度。 2. 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从时间上,就业指导“重心”要下移。即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对其进行“全程化”指导,以就业带动学业,全面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其次,就业指导内容要全面、深入,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其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除组织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等形式外,要鼓励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了解社会,认知职业,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早日成才。 3. 积极开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工作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工作,既是及时反馈社会信息、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将毕业生追踪调查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合起来、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4. 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增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艺术类学生在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才能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艺术类毕业论文: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随着多年来"艺考热"的持续,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呈现递增态势,社会未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严峻。因此,本文深入分析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开辟途径、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 多年来,随着"艺考热"在我国的持续升温,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日益增多,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呈现递增态势,然而社会并未提供相应就业岗位,造成艺术类毕业生生源过剩。并且,由于艺术类专业就业有其独特的特征,这就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一、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艺术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市场整体疲弱的矛盾较为突出 引发的后果是对口工作岗位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处于饱和状态,就业市场上供需极不平衡。同时,毕业生就业普遍考虑区域的选择、自由度的选择、劳动关系处理方式的选择、就业后再择业等特点,致使签约普遍困难。 2、硬件设施投入有限与教育质量相对下降导致的困惑 目前,艺术类专业自身也在走向适用性,大力提倡实践教学,在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力求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但从现实情况看来,还有不小的困难,拿空间上的问题来说,依据艺术类的专业特点,每班应拥有专用教室,一方面便于学习,增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画具可存放于画室,不至于天天携带),二来便于交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而现在的状态是,艺术类身处综合性大学排课特点的限定中,导致学生们缺乏归属感和较好的学习环境。 艺术类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在近些年不断改进完善,但由于学生人数的庞大,致使在课程进行的教与学中存在一定的现实情况,如合班上课、一名教师需要两班同段穿插授课等,也就是说在贯彻教学的宗旨方向上确实有较大的困难。当然,还有快速扩张背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和学生整体素质下滑的问题。 3、专业方向趋同、就业面相对较窄引发的就业市场单一 在艺术类的专业设置上各大学有明显的专业趋同现象,就业面相对较窄也成为导致艺术类就业难的一大问题。艺术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就业市场较单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进入私企、中小型工作室或设计公司工作,而这些单位大多不具备正式签约的条件,且这一行业具有不稳定性,从业人员流动性高,从而使得签约成为一件困难的事。艺术类毕业生中,只有极少部分进入国企和党政机关就业。灵活就业便成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然而,由于艺术类毕业生普遍不够重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个人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社会保障也普遍难以落实。 4、艺术类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市场实际情况不匹配 由于艺术生投入学费较高,就业期望值也较高,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存在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不匹配的现象,大都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层次低、偏远地区的工作。而往往用人单位又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给出的待遇很低,因此,有些毕业生的个人就业理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 二、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培养要有准确的专业方向定位,与市场挂钩,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设置,实施教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资讯和最前沿的专业技能;加大专业教学实践力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适时地调整授课模式,引入具有良性竞争特性、展示教师能力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室制度。加快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签订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就业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学生提前对所学专业以及想从事的行业的岗位要求做进一步了解,提高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2、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职业生涯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艺术类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设计普遍不重视,现实情况是,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为普及教育;就业态势早已从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变为由市场选择人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生一入学便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将职业生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开多方面职业能力培训,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应帮助学生在大二以后即给自己合理定位,逐步培养就业意识。所谓定位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倾向性,继而认识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应从需要、兴趣及自我发展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心理特征,应从自己的气质、性格与能力来决定职业生涯的选择。好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使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彰显。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大学期间对学生将来职业道路的引导、对学生明确并选择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强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能力。 另外,在就业过程中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致使不少学生心理上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心理误区,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既有大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又有艺术类所谓特立独行的行为与心理特质,因此这对就业是十分不利的。应努力帮助学生调试良好的择业心态,例如从主观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真诚待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增强信心;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和赞赏等,还可以在学生求学阶段,就帮助学生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在班级内或学院、学校内,经常搭建一个竞争的平台,让学生有意识地适应竞争环境。还应努力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比如"先就业,后择业,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择业心态"、又比如在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较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用实力去拼搏和竞争的职业心态。在21世纪,与时代合拍的择业心态与观念,是就业成功的基础与前提。 3、加强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力度,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多层次、多角度的举办学生艺术作品展览,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直接展示自己的平台,邀请相关企业前来参观,使用人单位了解我院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学习情况,近距离的感受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为他们提供更有益、有效的就业渠道。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基层意识。艺术类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所以转变就业地域局限观念是有必要的。当然会面临很多困难,例如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者工资福利状况差别也十分显著等。不过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才能促进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 对艺术类来说,就业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这对艺术类学生创业是个很好的契机。转变就业方式与思维,鼓励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也会迎来较好的就业前景。而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看,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在未来仍然是充满潜力的。 艺术类毕业论文: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文章摘要】 随着艺术类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生具有典型的生源特点,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随着近几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类企业需要创新艺术人才。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所需人才条件脱节的现象。本文主要从艺术类高校通过发展职业指导,使得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得到改善,同时在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和提高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论述了职业指导对促进艺术类毕业生优质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指导;艺术类毕业生;就业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已经逐步实现,高校生源扩大,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政府、高校共同关心的难题。艺术类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培养创新艺术人才的同时,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对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职业指导,从源头解决艺术生就业障碍,对促进艺术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1 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1] 艺术类高校通过开展职业指导能够帮助艺术生深入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发现自身潜能,培养创造力。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进入高等学府求学已经不是难事,近几年毕业生大军源源不断涌入劳动力市场,求职、就业、待业等一系列词汇被各种媒体所报道,“就业”也成为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本营,不仅教授学生专业技能,更应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确定明确的职业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进行客观而实事求是的职业设计,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结构和市场机制导致对口就业供需不协调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型阶段,一些传统的文化馆、艺术团、展览馆等行业都面临改革和调整。而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类生源也逐年递增,造成艺术类毕业生对口工作供需比例失调,同时,由于政府的就业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和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较少,就业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 传统就业观念导致艺术类毕业生择业范围受限 传统文科理科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就业选择范围较大,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比起艺术生在选择工作时更有竞争力。同时,受到家庭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父母认为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是最稳定的工作,对学生的择业产生影响,艺术类的国有团体毕竟有限,竞争激烈,形成了毕业生扎堆挤独木桥,最后受到打击后反而对就业缺乏信心。 2.3 艺术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导致就业盲目 艺术类大学生多数是:重专业轻文化,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过于自我,思维活跃,不愿墨守成规,喜欢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功利心较强,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欠缺。这些独有的特征,使得艺术生在求职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职业规划意识淡漠、不愿就业和无业可就共存,就业领域和范围的选择缺乏灵活性、就业后缺乏工作稳定性,稍有不如意就辞职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很多艺术生对于自身职业生涯没有详细的规划,更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职业性格类型或对将来择业有明确的目标。在就业时眼高手低,选择工作范围过于理想主义,如:表演专业毕业生只考虑当演员进剧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则是非大公司不进,一门心思考虑4A广告公司。这些就业观念都存在误区,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绕了一大圈后才明确自己的定位。还有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各类行业间探索,频繁的换工作导致门门都不精,最后为了生计而隐忍就业。 3 职业指导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3.1 有助于培养艺术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艺术类高校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知识,结合自身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职业指导从学生入学开始,引导和帮忙他们合理的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将来的职业范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职业规划的意识。大一入学是职业指导的初探阶段,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专业教育,使之了解本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就业前景,初步建立起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大二是职业指导的深入阶段,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职业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大三是职业指导的实践阶段,此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和实习,通过参加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艺术节及各种专业性比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发展,提前接触业界资讯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职业信息,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四是职业指导的关键阶段,在经过了三年的预热后,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制作简历、模拟面试以及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做好就业咨询工作。 通过职业指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自我规划意识,降低职业期望值,更现实的理解就业。同时,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够对自己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做出准确的判断,依据自身实际来规划职业发展。 3.2 增加艺术类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 职业指导有助于艺术类毕业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当前就业形势和趋势,通过对行业和区域的就业政策分析,引导他们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职业,增加自主择业的信心和主动性。在职业指导中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拓就业的视野,不再等靠学校安排,主动出击寻求就业渠道。同时也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以及社会需要,选择适合创业的领域和项目,提高学生们自我就业的能力。 3.3 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培养全面型艺术人才 艺术类高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人才是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在帮助艺术生就业上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不难看出,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就有较强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艺术类学生受到专业特色的影响,过于开放自我,责任感较弱,往往毕业后很难适应有严格时间管理的上班节奏。职业指导能够通过模拟面试、模拟公司等形式,提早使学生感受到职业责任感。同时,聘请校外资深的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能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为培养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总之,职业指导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类高校开展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位置,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树立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在择业和升学中增强自主性。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塑造健全的艺术生人格也是艺术类高校的育人目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指导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的实现全面发展。
赏识教育论文:师德——赏识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有医德,当演员的有艺德,做教师的有师德。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几天来的师德专题培训,更加强对自己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从教水平。 尤其在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方面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赏识教育。赏识-成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就是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应该说,赏识教育的提出对于中国家庭教育而言是一剂良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们习惯了对孩子指责、挑剔、贬低,孩子即使有了进步也被要求“不要骄傲”、“好上加好”,如果不如人意就更不用说了。缺乏赏识、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显得动力不足。 但对于赏识的“度”的问题,我想谈一些比较粗略的看法。大批父母以“赏识”为圣经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指出“赏识教育”的局限所在。在学校教育)中,赏识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赏识毕竟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既然是手段,它就缺乏作为一种模式来推广的根基。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赏识不可滥用。我们需要认识赏识的作用,但也不能把赏识作为万用万灵的法宝。 孩子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节制,要有原则,要有具体目标,否则“赏识”就是一种让人上瘾的,单纯的赏识将造成教育的灾难。 首先,赏识不可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不等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换句话说,“赏识”其实改变的并非孩子的现实,而只是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无限度地对孩子一切方面“赏识”,孩子的心理感觉与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这时,孩子便可能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幻梦,而不愿去面对现实。这还不单单是我们常说的“被表扬冲昏了头脑”,更重要的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可能是让潜能永远成为潜能,他不愿意尝试着去使之成为现实。为什么?因为恐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更聪明,当自己真的在别人心目中显得“更聪明”之后,我们又盼望 保持住这种良好的感觉,我们会惧怕做事,因为它可能打破这个美丽的肥皂泡。在一部最近火热的韩国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男主角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绝对不要夸奖你的孩子聪明,要是那样,他们就永远不会学习。 其次,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大人欢喜,每个孩子都信任大人的权威;而这又埋下了一种危机:如果一味用赏识满足孩子,并让孩子一味期待大人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原本,赏识孩子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后来却转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父母、教师当然乐于充当孩子的拉拉队,但问题在于,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 危险在于:许多孩子已经养成了因为表现良好就期待奖赏和刺激的习惯,他们念念不忘表扬,因为做好了一件事情而想得到金色的五角星,父母的夸奖或者金钱奖励。在整个童年以及少年时代,他们或许会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宠儿,但一旦长成,成人的赏识失去作用,他们便或多或少地感觉失落,他们没有学会从自己的行为本身获得满足和动力,他们没有学会自己为自己加油。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方,“赏识”有点像精神上的兴奋剂。它的确可以让人精神一振,力量倍增,但如果使用不当,它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害的。一位教育专家这样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种鸦片的。”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它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而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赏识教育”实施方案 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赏识教育是实现自身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校园的细胞工程,更是提高师生责任心和爱心意识的一剂良药。2011年我校进行过赏识教育尝试性试验,通过教师理论学习,行为引导,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针对学生的“闪光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写“赏识卡”,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家长也都能积极参与,满意度很高。回顾和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就如何将赏识教育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发展,特提出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宗旨,以创建“和谐校园”工程和学校常规教学为途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赏识自己和他人,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健康的心理,促使学生快乐成长。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我校的每个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进步、成长。提高师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品质,努力形成“赏识激励”的特色校园文化。 三、实施对象: 本校所有在校学生 四、实施人员: 全体教师,建议家长也参与进来 五、具体程序: 1、成立领导机构:赏识教育特色领导小组 组长:金新妮 副组长:陶遵君 孙亚敏 成员:全体教师 2、宣传发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本方案。 3、开展赏识教育专题讨论。 4、 在教师中征集赏识教育鼓励语言,制定课堂评价赏识激励语言及赏识课堂忌语。 5、采用赏识卡、语言激励、评价激励等方式。重在理念,形式不拘一格。 6、组织教师写好“赏识教育课堂雨露”及赏识教育反思。 7、鼓励教师在学生的评价报告书中写好赏识教育评语。 8、开展“拥抱赏识,远离抱怨”紫手环行动。 8、举行赏识教育经验交流会。 9、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方案,做好下一步工作计划。 六、对策与措施: 1、组织学习,形成对赏识教育的共识 本学期将把有关赏识教育的理论学习纳入业务学习的内容,德育处将搜集有关赏识教育的内涵、意义、理论依据,以及现有的他人对赏识教育的成功研究成果,利用周四培训学习的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和研讨,从而使全体教师对赏识教育能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 2、赏识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统一 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由此生活而变得积极,学生更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因此,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迫切需要被认同,被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以赏识教育为载体帮助后进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学校进行研究实施的重要课题。这对于成长中的后进生来说是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 学校此次开展“赏识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热情,形成内聚力,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 3、赏识教育要因材施教 实施“赏识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蕴藏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呈现着独一无二的性格。因此,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此通过种种途径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对学生的教育能更有针对性。 对于班内的一些后进生,尤其要多加以关注,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在适当赏识的同时还要多提新要求,使其改掉不良习惯。 4、将赏识教育深入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是最有效的。在课堂上提倡要善用多用精彩的课堂用语,时刻提醒自己不说带有侮辱性的伤害学生自尊和自信的话。教师的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语,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赏识学生就要坚信学生是聪明的,永远鼓励学生,从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要学会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当学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态度要宽容,语气要和蔼,批评时不大声指责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充满尊重、信任,也许他们更懂得自爱和自信。所以本学期我们在课堂中实施《赏识课堂激励语言及忌语条款》评价要求:学校制定了激励语言120条和忌语60条。要求每位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在一堂课中至少使用四五句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得出现有损学生人格的污辱性语言,尤其是条款中规定的忌语60条。如发现教师出现类似忌语,将在课堂综合评价中扣除相应的分数。反之激励性评价语言没有达到要求也要相应扣分。(附:赏识课堂激励评价语言及忌语条款) 5、将赏识教育融入日常细节之中 赏识教育不应该是刻意的,而应该是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自然而贴心的。赏识他人除了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之外,一个温柔、慈爱的动作,也是一种赏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疼爱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友好地轻拍一下他的肩或背。一个饱含爱意、赞许的眼神,也是一种赏识,当孩子在课堂上有一个精彩的发言,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投以赞许的目光。一个和蔼可亲的微笑,也是一种赏识,当孩子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时,我们的微笑会让孩子的心田感到无比的温暖……我们要让教师认识到赏识教育无处不在,要做一个有心人。继续开展“赏识卡集锦”和“每周一记”活动,赏识卡的操作跟上学期一样,班级每两周更换一次赏识卡,制作成“赏识卡集锦”,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赏识。重点加入教师对学生能家长对孩子的赏识。操作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赏识5名学生,填写赏识卡赠送给学生。家长每月至少写一张赏识卡给孩子。这些项目均纳入教师考核和班级考核之中。德育处每周进行抽查,量化,打分。让学生在抒写赏识卡的活动中学会赏识他人,在每周的“发现”和“感谢”之中鞭策自我、提升自我。 6、开展“拥抱赏识,远离抱怨”紫手环行动 在全校教师中开展紫手环行动。做到不抱怨从我开始,将紫手环运动进行到底,让阳光积极心态照亮我们多彩的生活。紫手环运动目的是邀请每个参加的教师戴上紫手环以达到“三不目标”即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抱怨只会让自己更烦躁,更没安全感,没自信,而这些却一直都没发觉。自我检视一下:当我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时,背后的原因严重吗?作为教师对自我的要求要高,有时无意中流露出抱怨的情绪,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样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同时也会形成负面循环,所以要向铲除瘟疫一样,铲除我的抱怨情绪,时刻警醒自己。 7、注重赏识教育经验和成果的积累 将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时地记录下来,可以是一个成功教育的案例,可以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丝感触,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反思等等。只要是做的,都可以记下来,最后汇编成教师自己的“赏识教育手记”。我们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赏识教育经验座谈交流会,赏识教育随笔评比,优秀教育手记展评等。不断地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我校对赏识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8、全面实施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赏识,作为一名教师还要能赏识自己的同事,赏识学生的家长。我们将利用队会、班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学生也懂得如何去赏识他人,同学之间、同桌之间也要进行赏识。还将利用家长会和校报等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使广大的家长也能认识到赏识教育的意义,做到每天赏识孩子一次,以达到家长、老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赏识学生就要坚信学生是聪明的,永远鼓励学生,从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经常会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当学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态度要宽容,语气要和蔼,批评时不大声指责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充满尊重、信任,也许他们更懂得自爱和自信。所以本学期我们在课堂中实施《赏识课堂激励语言及忌语条款》具体内容如下: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1、要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孩子的特点当优点;夸奖要适度,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幼儿的虚荣心,效果适得其反。 2、要全面对待。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孩子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赏识教育要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意者,平时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地位不高,自信心不足,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可以让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对自己成才充满渴望;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激励中职生逐步进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赏识教育 中职生 自信心 教育观念 恒心耐心 从二零零九年以来,国家对中职学校加大了政策扶持,凡是农业户口学生、城市低保学生等困难学生减免学费,雨露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到二零一三年的免除学费,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可以说,除了“3+2”学生有较低分数等条件限制外,小中专、大中专几乎没有成绩、年龄等入学门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职学校中中考成绩在400分以上的很少,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一届不如一届是不争的事实。课难上,班难管,如何上好课,成为中职教师共同免了的棘手问题,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既会教好学生,也会教学困生。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老师同学不待见的“差生”,批评打击是家常便饭,早已形成“橡皮脸”,所以批评教育已效果不佳,那么我们何不改变观念,用赏识教育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恢复自信,体验进步和成功的乐趣。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周弘运用赏识教育,把自己全聋的女儿,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全国自强模范”,取得一系列荣誉,成为一个成功案例,那么,我们四肢健全的学生,通过赏识教育,也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1 赏识教育的益处 1.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几乎所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心很严重。这时,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安慰、认可。而有的老师为了给学生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手段,对学生进行狠狠的打击,这种教育方法表面上让学生被迫“低头认罪”,另一方面的不良后果是: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破罐子破摔”。此时如果老师能及时采取宽容的心态,正视学生的错误和失败,给他们以安慰,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不仅能让赏识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甚至成为好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老师的激励,奋发向上。 1.2赏识教育能挖掘中职生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其能力水平 我们在肯定个别孩子智力超群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相差无几,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这说明老师要懂得教育理念,懂得欣赏自己的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要承认中职生的个性差异,发现学生的任何一个优点都要肯定,帮助其发展,学生的缺点要及时委婉的指出,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1.3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 赏识教育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失败,勇于放手,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得到磨炼,老师给予其勇气和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尝试,逐布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中职生能在失败中进行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 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必定能发现他们的优点,所有的孩子都有获得爱的权利,爱才是老师最美的语言。即使他们做了错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如果说父母对自己子女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 2 赏识教育的方法 2.1赏识教育从提高学生自信心开始 中职生大多成绩差在英语和数学上,理解能力弱,智力中等较多,所以学校对小中专和大中专学生课程设置上进行改动,不设数学和英语课,只保留了语文,其他开设有: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体育等课程,那么这些课程难吗?不难!关键是自己学不学,只要愿意学,都能学好。所以不管以前学习如何,那一页早已翻过去,现在我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你好好学习,遵守校级班规,那么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都会成为未来的 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每个心灵都有梦想,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学习上进的动力。经过开学第一课的学动员,大多数学生都是信心满满,精气神十足。 2.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恰当运用赏识教育 教师要把这些孩子看成是自己孩子,是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孩子。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了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些都表明,赏识能使人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并能发掘人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将每个学生都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而高兴,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喝彩。虽然有的同学成绩不好,却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认同,当他们遵守纪律,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帮助其他同学时,都及时伸出自己的大拇指,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肯定,在每周的班会上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口头表彰,突出的同学给个棒棒糖、苹果、水笔等小物质奖励。 赏识学生要在每时每刻,因为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里坚信孩子的言行,宽容的允许失败,让这些“后进生”重新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如火山爆发一样势不可挡。 2.3和家长配合,共同做好赏识教育 众所周知,中职生整体素质较差,身上或多或少存有不良习气,在初中是学习上的困难户,是被抛弃的一群人,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很少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最容易自暴自弃。但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独立的人格,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大多数厌学、逃课的同学,成长和生活环境比较特殊,有的是单亲家庭,孩子在性格上有缺陷;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做生意等无暇照顾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不爱学习,所以闲暇时常以朋友的身份与这些孩子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学生也乐意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日常烦恼告诉班主任,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注,当他们在学习或是劳动纪律等方面有进步时,点点头,或是恰当表扬一下,使学生觉得自己还是有些优点,还可以做得更好,老师在关注自己,所以需要更加努力,才能不断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进步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赏识教育论文:用矛盾分析法理性看待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然而,时至今日,对赏识教育的纷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结合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有必要对赏识教育给予理性地认识和反思。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对事物作全面地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点论。反之,一旦在思想方法上陷入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就会犯以偏概全,好走极端的错误,就难以明白事理,难以做好工作。 赏识教育不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方法手段,同样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赏识教育满足了受教育者尤其是一部分生理、心理上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渴望被人理解、重视、尊重、关爱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在一种宽容、温暖和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不顾及对象、场合、程度而到处滥用。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贻害无穷。赏识教育也仅仅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并非拥有了这种方法就能使所有的孩子走向成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水的载歌载舞,能使鹅卵石日臻完美,而锤的严击厉打,才能使铁百炼成钢。赏识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成效。 二、恰当实施赏识教育,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企图用一种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对于教育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他们呈现出的问题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必须针对他们的差异而作出不同的回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儿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做到具体分析;二是针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本身做出具体分析。 就个性特点而言,对于性格开朗,充满自信,上进心强的学生,没有必要把表扬整天挂在嘴边,一个期望目标的提出就是一种激励,过多的夸奖反而会带给他们不必要的负担;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书面式的交流称赞、及时的提醒和进步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会让他们感到更自在和乐于接受。而最需要赏识的恰恰是那部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而表面上又似乎若无其事、满不在乎的学生,对于这些同学,教师要做的也不是动不动的就表扬夸奖,而是首先主动地全身心地去了解他们并在此基础上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接纳他们,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理解、重视的过程,然后再不失时机地亮出他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一些可取之处,一步步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融入到班级集体中。而这并非是一蹴而就、单靠几句表扬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长期的责任心、诚心、爱心、耐心的付出和大量的艰辛劳动来完成。 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棒、棒、你真棒!”“好极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很有创意!”“老师为你骄傲和自豪!”乍一听到这样的表扬,很多学生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久而久之,就有些“飘飘然不知所以了”,你棒我棒他也棒,到底谁棒?这也棒那也棒到底哪里棒?笼统、泛化的程序化赏识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迷惑和无所适从。所以,赏识必须针对学生所做的值得赏识的具体事情本身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具体有据,既要指出其优点所在,也要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被赏识者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亮点,明确自己的欠缺,对自己有个正确的估价。周围的同学才能够心悦诚服,才能够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被赏识者才能真正获得激励和信心。这样的赏识才是学生们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助推器,才是学生们所真正需要的。 三、合理运用赏识教育,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个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共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赏识教育”是南京周弘老师在教育女儿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提出的。他对自己的聋哑女儿周婷婷,通过表扬、激励手段开发她的潜能,最终创造了特殊教育的奇迹:16岁的周婷婷被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破格录取,21岁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到心理咨询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周弘老师把自己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归纳为“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后不久,赏识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范围内被大力推行。 毫无疑问,周弘老师对女儿的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正是在这一成功特例的基础上,周老师根据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出了“赏识教育”。这遵循了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追根求源,赏识教育也有其理论基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尊重需要。只有当人的最本质的需要得到满足,即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尽管如此,在推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每个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冷静地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什么时候该夸?夸奖的程度如何?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具体需要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把每个学生比作一把锁,那么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企图用一把“金钥匙”去开所有的锁,那只能是机械的、达不到目的的。所以,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切不可生搬硬套。应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全面把握好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坚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积极倡导赏识教育,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问题要善于把握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做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也要做到统筹兼顾。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在倡导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提出不要批评,不要惩罚。甚至有些教育管理者提出,批评和惩罚是教师最无能的表现。一时间,课堂上表扬、夸奖之声不绝于耳,即便是有些学生犯了明显的过错,有的老师也是轻描淡写地说上两句。殊不知,这些做法已经走向了赏识的反面,动辄表扬,泛泛夸奖,不但失去了赏识的积极作用,还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但听不起批评,经受不了挫折,还会产生做事情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盲目自满的毛病,甚至会导致有些学生难以辨明是非、美丑、善恶。过去我们一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一味惩罚,动辄批评,一幅师道尊严的面孔,那是违背教学原则的,是片面的;而只有赞扬、夸奖,同样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我们倡导实施赏识教育,应该强调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多赞赏,多鼓励,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没有批评,没有惩戒。恰恰相反,对学生的批评和必要的惩戒不仅需要,而且必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学生的闪光之处,哪怕是细微的,也要大力表扬,而做了错事,犯了错误,理应批评,不能姑息。假如是很严重的错误,适当的惩戒会让犯错者吸取一个深刻的教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告诉我,对学生既要赏识,也要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惩戒。其中的关键在于赏识要恰如其分,批评要方法得当,惩戒要讲求艺术。赏识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相加,刚柔相济。这才是符合辩证法的一种正确的教育观。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不是万能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会理性地对其做出正确分析,善于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其精华,并不断完善创新,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育人风格,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育人氛围。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赏识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教育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赏识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认识赏识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对音乐教育中的赏识教育作初步的探索,旨在遵循教育规律,活跃音乐课堂,培养具备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小学生。在新课改下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学生最珍贵的东西——自尊心,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鼓励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孩子的方法。”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了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能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既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帮学生们树立自豪感,就要给学生力量,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更加自爱、更加自信、更加自强。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声音非常陌生,因为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是由耳骨传送的,与声波传送的有所差异。针对这点,我经常使用电脑对学生的歌声录音,让他们了解自己那美妙的音色,激发他们的演唱激情。 三、教师要用赏识性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首先要以发展的眼 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等赏识性的评价。其次,还要有一颗赏识之心,无论是成绩还是过错,都要用母爱去包容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使他们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自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宽容同学的错误。而宽容产生的巨大力量让学困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能愉悦地接受老师的帮助,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 四、让学生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方法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赏识性评价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活动,本质上是一次独创性很活的精神之旅,是一种从书面知识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因此,通过赏识评价来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必要。如何在赏识的同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同时学到学习方法?教师的巧妙引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赏识”与“引导”融为一体,在激励的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也在老师的褒扬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赏识会让落后的孩子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赏识会让优秀的孩子喜出望外,备受鼓舞,充满自信。学生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争取更大成功的愿望。要让课堂评价的艺术,唤醒他们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音乐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一样,不时地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每个学生的点滴精彩鼓掌,让每个孩子在音乐中自信地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自我欣赏”也是一种美——浅析赏识教育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 摘要:自我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怀有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其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起点,也是新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赏识教育视野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即在教育者的赏识教育下,让学困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据此,本文对学困生自我赏识在小学赏识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赏识教育 自我赏识 学困生 实施策略 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理念。小学赏识教育视野下的自我赏识,即在教育者的赏识教育下,小学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小学中的学困生来说,学习中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容易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特点,更甚者会出现自我放弃的学习态度。这些孩子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些学生的第一心理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训练来培养。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一个是成功的诱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时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 从这一理论来说,学困生的成就动机强度是较弱的。如果能在这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困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自我赏识改变学困生的心理状态、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心理上转变学困生,从而达到帮助学困生“脱困”的目的。 那怎样形成自我赏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多方面配合,形成自我赏识的实施途径。 (一)从教师的角度 1.带上赏识的眼光看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既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的赏识对于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其他学生对于学困生的看法,也影响学困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肯定。因此,教师带上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赏识的途径。 首先,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不要为了赏识而赏识。过度的赏识,会导致学生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同时,教育者应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学生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学生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学生、任性的学生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的赏识要富有感情。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应该是师爱的自然流露,真诚、亲切地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2.给与积极肯定的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应是积极恰当的评价。学生普遍存在很强的表现欲望,而学困生由于学习上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所以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对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持之以恒的激励能促进成功。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以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困生个体的进步和长处,才能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在“评价”中获得信心,获得自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二)从学生的角度 1.心理暗示 通过阅读故事、案例等材料,让学困生了解消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直接导致学业的落后;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利用榜样原则,介绍通过树立信心、提高自信,最后到达进步和成功目的的示例。 2.操作练习 除了知识上要了解自我赏识之外,很重要的是每天对它的练习。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练习:准备好纸笔,写下至少七件你对你自己赏识的事情,每星期做这个至少三次。久而久之,实验者写下的对自己赏识的事开始成为被人赏识的闪光点。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当你写下自己的优点时,你就会时刻关注这个优点是否发挥出来,是否让别人关注到,如果这个优点都无法让自己欣赏时,实验者就会更努力地做好,力争得到别人的赞同。一旦坚持一周以上,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也成为别人的欣赏点。自我欣赏要发挥其作用,势必也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练习。 (三)从家长的角度 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引导者和教育者,应当为孩子创造自我赏识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正确的行为和进步。首先,不要总是带着批判的眼神看孩子,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其次,在话语上多带上鼓励和赞扬的色彩。对孩子表扬的话语也不要单方面的“你”怎么怎么,可以适当地换成“我”如何如何。比如:“你今天这么用功,我真为你感到骄傲。”稍作改动:“你今天这么用功,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引起孩子对自我的肯定,逐渐提高对自己的信心和动力。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为他们骄傲,但孩子们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帮助他们的一个简单办法是指出他们做得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们从内心承认自己。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你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你可以教孩子玩一个自己跟自己谈心的游戏: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名字,一个爱称,并且在心里这么称呼自己。这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头衔,比如“××总统”,也可以是一个甜甜的昵称。告诉孩子,当他们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自己对自己说话:“来吧,小机灵鬼,只剩最后一道题了,我们一起把它做完吧,我知道你一定行!”告诉孩子,当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哦,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自我赏识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诚如某位学者说的“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只要他们在自我赏识的过程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态,在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不就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大的期望吗? 赏识教育论文:中学生的赏识教育初探 【摘要】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经过了20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所摸索、创造、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广。 【关键词】赏识教育 中生学 教育模式 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经过了20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所摸索、创造、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广。 什么是赏识教育呢?所谓赏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又叫激励教育)是指在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优点长处)加以不断地赞扬、鼓励,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善于引导、先扬后抑,使其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醒悟,内心产生一种改正错误,要求进步的愿望的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育方法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缺点一味地批评、指责,不问任何情由,不给犯错学生申辩机会。有时甚至用学生的某些缺点、错误掩盖、抹杀学生的优点、长处。 赏识教育在今天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赏识教育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当前我国实施的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通过推行赏识教育,不断激发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赏识自己,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的变为“我要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勤学、团结、守纪、拼搏的良好学风,有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2)赏识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要求在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的具体实际复杂多变。教育、教学方法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灵活多样,不断变化的。如何才能在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就要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推行赏识教育,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不断地加以赏识、激励、引导,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追求知识的欲望,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使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发出来,从而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求,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3)赏识教育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一种情感教育,它在教育学生时,主要从关心、爱护、挽救、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激励学生不断发扬优点长处,学会赏识自己,使学生不断奋发向上。对学生偶然出现的缺点、错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指责,而是站在同情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通过谈话,拉家常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诱导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及危害,并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委婉的批评,使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深刻自我反省,深受教育,并主动自觉地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既能使学生容易改正错误,接受老师的教育,搞好师生关系,又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思想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一个班集体是由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知识层次组成的复杂的人群集合体。每个学生的目的、愿望和动.机都不同。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性格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根据教师所掌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纪律教育,因为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指引,行动才会向正确方向前进。理想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纪律是学习的重要保证。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和守纪的自觉性,才会有学习上的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在思想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呢?它主要是通过运用赏识教育,从思想上使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优点、长处)。既要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又要学会赏识自己,发扬自己的优点、长处,充分地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每个人都可以成才,激发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要求学习进步的愿望、动机、不断克服思想上消极因素,发扬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并在学生思想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赞赏、鼓励,使学生不断发掘潜能,自觉地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勤学、守纪、拼搏的良好学风。并在班集体中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人人为构建和谐良好的班集体而多作贡献! 我所任教的初一(4)班原来是一个学风差、纪律差、成绩差的班。早读、晚读不是读书声,而是讲话声、嘻笑声,比市场还热闹。针对这种现象,我通过搜集一些典型的教育材料,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触动和心灵上的共鸣,自觉纠正思想偏差和错误认识,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追求知识,刻苦成才的强烈欲望,并化为一种自觉学习的行动。 二、在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在一个班集体中,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的不同影响,导致 学生在学习进步方面的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有的学生学习进步快,有的学生学习进步慢,甚至退步。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怎样从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学得更好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入了解、分析学生学习不同情况,找出学生学习进步或退步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灵活不同的对策,通过运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好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据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等等。每个人的智力因素(即智商)的差别是很小的,并不是说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比成绩差、进步慢的学生聪明很多,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其实,学习的进步、事业成功,除了智力因素、勤奋拼搏外,还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或工作方法)。只要我们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拼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能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的,每个人都能够刻苦成才。当学生在学习上经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地予以赞赏、鼓励,以使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发奋努力,不断取得进步,从而使中下层学生摆脱自卑的阴影,增强学好的信心和勇气,不断转变学习 态度,不断追求学习进步。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全班的教学质量。 三、在行为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一个班集体中,中下层学生占大多数,这部分学生(尤其是下层学生)在行为方面经常容易犯错误。如对学习不重视、不认真、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上课不专心、懒动脑、讲话、开小差、不做笔记,有的学生甚至破坏公物,打架闹事。对这些错误行为如不及时教育、引导、制止,势必影响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为了有效制止这些错误行为,就要从学生的错误行为入手,分析并找出产生错误行为的原因。通过赏识教育,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委婉批评,用其正确行为引导其错误行为,指出其行为错误之处,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并在他们改正错误方面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肯定、表扬、激励,促使他们不断地改正错误、争取各方面进步。 总之,赏识教育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作为一门高深的教育艺术,正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接受、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赏识教育一定会在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结出累累的硕果,必将会引领素质教育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赏识教育论文:浅谈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 新课改给师生新的机遇,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从教材形式都具有现实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学生也盼望在这次改革中他们能摆脱以往枯燥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下作业。的确在上课形式上有了大大改观,上课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良好局势开始。但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下,师生还是关心评价的标准——分数。另外历史与社会课有原来认为的老师上课划划,学生下课背背,到半开半闭卷考试,以及到现在的全开卷考试。随着考试形式的变化,试题的开放度大大增加,平时只认真钻课本的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而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同学的成绩却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因是开卷考试要求的知识面宽了,相对来讲难度也就增加了。历史与社会课的地位在初中五门功课中的地位也每况逾下。学校不重视了,其他老师也认为这门功课没必要和其他功课一样花大时间学习。只要课堂上听听即可。家长认为考试都可以看书了,还有什么好学的。对这门功课的工作不给予支持,如果有的学生语、数、外、科学作业没做好或成绩没考好,家长马上会与任课老师联系。但如果是历史与社会这门功课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任课教师与家长联系,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原因致使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考试时成绩差,最终导致厌学。另外新课改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学生学习时需要的时间增多,作业量大也使学生厌学。 一、课堂是赏识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你的心中有学生,学生的心中就有你。在课堂上,我常常会发自内心地表扬、鼓励学生:“你的观点有创意”,“你的回答很精彩”。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话语对待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亲近你、佩服你,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爱。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新课程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施。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作业是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业也是我和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我细心察觉某些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会写在作业本上。“今天你的作业做的真好!very good!”;“帅气的你今天上课表现很好,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将来能成大器的人”。有的同学作业不做就交上来,我不去找这个同学,而是在他(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你今天按时教作业表现很好,但你昨天的作业没做完,老师知道你一定是来不及或有什么原因耽误了,老师相信你会找时间补上的。”等下次你批作业时你会发现,他(她)把上次作业全补好,并且这次的作业做的非常好。上课时你细心观察厌学学生的上课状态,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我会在作业本上写上“今天老师发现你上课很认真,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作业做的很好,这证明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如果能坚持的话,明天会更好”。等你第二天上课时你会发现受到表扬的同学听课特别认真。我会不间断的表扬那些厌学学生,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老师能坚持,对自己和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有的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上“老师,这题我看不懂”。我会在题目旁边写上解题思路和鼓励的话语。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厌学有了很大改观,更重要的是学生相信老师。有的学生作业没完成,他会在作业本上写着“老师,今天的作业我来不及了,我下次会补上。”我在作业本上回复:“老师相信你。” 三、多媒体是实施赏识教育的现代手段 现在的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网络、拥有通信工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利用好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积极的引导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家长和教师不妨用在网上聊天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关怀无处不在,从而和孩子们的心灵拉近距离。因此我会把自己的网名和qq号给学生,上网时我会给学生天南地北的聊。告诉他们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引导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今后要走的路。网络是个虚幻的世界,学生愿意向陌生人倾诉,在网络上可以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梦想。而把精神寄托在网络上的人,多是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在青少年中就表现为那些厌学的学生或成绩较差的学生。现实中不能满足对成功的渴求,在网络上会通过成功来满足自己心灵上的空缺。 运用赏识教育改变厌学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且受外界的影响,厌学学生的变化,也时有反复。因此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一直以来,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英语学习是以应试为主,为了应付各种笔试英语考试,在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教授更多的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进行交流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哑巴”英语已越来越成为学习英语最大障碍。而英语交际能力现在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项社会生活必备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紧要,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地位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关键词:赏识教育 英语口语 激励 1 赏识教育的内涵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期待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都足以改变学生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赞扬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其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内心的上进意识,进而由进步动机付诸行动。从而使他们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所学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与交流。 2 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2.1 用赏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用激励的办法让学生敢于开口,有兴趣并敢于进行口语训练,这是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关键所在。 2.2 用赏识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每个学生的智慧都相差不多,但最后的成就却大相径庭。这说明老师要懂得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高职学生在普高和职高时,培养英语的“笔头”应付能力,而口语的训练是少之又少,使“口头”和“笔头”不能达成一致。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笔头”表达能力,却无法将其转换成口头表达,原因在于英语口头表达有心理障碍。教师在赏识教育的引导和鼓励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后进生要鼓励,好学生要表扬。赏识让学生在主观能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天分,使英语口语每天都逐步提高,越说越敢说,越练越有兴趣。 3 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施 目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长期地培养和熏陶,其教育本身就贯穿于他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因此在这种教育中,尤为重视的是情感陶冶。因而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知识传授,而是以心理气氛的形成为准绳。 3.1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 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理交流的纽带,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发、诱导后进生的情感潜势,以独特、深厚而有个性的真情来感染他们。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来作为实施赏识教育的入口。因此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流利地英语口语,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心准备教学,为学生做标准化的示范。并且尊重学生,激励并感化学生,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打好基础。 3.2 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无论是在内容上、方法上还是速度上都要照顾好各种层次的学生,帮助每个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英语口语水平必然是不平衡的。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因人施教,将每个学生存在的潜能给予充分开发的机会。对待学生的课堂回答或发言,尽量多说“good”、“excellent”、“wonderful”等鼓励用语;如果遇到学生的发言不正确,作为教师不要一句“no”就将其否认,最好说“good idea,but i don’tagree with you,in my opinion...”,尤其是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在课堂上多给予关注,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其进行回答,增强其自信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对话中的主要句型,自编新的对话,即兴表演;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主要句型,并表演对话;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掌握主要句型,能够朗读对话即可。这样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标,能够让他们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3.3 赏识教育要把握好度。 对于学生,他们渴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关注和赞美,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此时教师的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有一个适度的范围,因此教师的赏识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当学生英语口语取得进步时,往往会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所以教师要多用肯定性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固教师应该适时、适地、适人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于尖子学生,应该在表扬的同时进行适当提醒,让他们知道“学无止境”,鼓励探索未知;对于中等生,应该在表扬的同时,鼓励向尖子生靠拢;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都予以肯定与鼓励,让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尊重与关爱,帮助其恢复学习自信,提高英语能力。当然不能对不同的情况都用相同的表扬,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回应均是一句“excellent”,这样让学生感觉不到差异,消除了其积极性。 4 教学成效 笔者发现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上质的飞跃,自信心的提高,英语口语成绩自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融解人心中的冰山,给人们注入无穷的力量。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赏识教育,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形成“我要学”的心理状态,明白奋斗的甘甜,在语言能力和整体素质上都得以提高。赏识教育如同阳光,在阳光下长大的孩子,心智一定是健康快乐的。 赏识教育论文:用赏识教育催开班级管理的优质之“花” 【摘 要】:赏识教育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是给学生一份信任、尊重和理解,与他们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让每个学生充分受到尊重和欣赏,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关键词】:和谐 学习兴趣 凝聚力 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却怨这怨那:学生太坏啦.班干不得力啦等等.有的班主任说:“天天讲纪律,讲规范,为什么总不能改变班里的歪风邪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单靠反复强调,天天批评这,批评那,就能建立进来吗?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全国闻名的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因此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向农民学习,秉承洋思的理念,而不是一味怨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二流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思想品德等方面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更适合我们这些学生?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积累,我认为可以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而赏识教育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是给学生一份信任、尊重和理解,与他们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让每个学生充分受到尊重和欣赏,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的一种教育方法,它能够全面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一、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谐班级的人际关系 据调查统计:中学生中要求被人理解、关心和尊重的占调查对象的82.4%,这说明了中学生需要尊重的强烈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自卑感和失落感,赏识教育正好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则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其能力的幼苗都会茁壮起来。为此,我非常注意学生的发展情况。哪怕只有微小的一丝进步,我也会大力表扬。考虑到孩子们最愿意把自己获得表扬的情况告诉家长,以再次获得家长的鼓励,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双重动力。于是,我除了注重口头表扬之外,还精心设计了各类漂亮、精美的喜报,有“学习进步的”,有“纪律进步的”,有“回答问题进步的”......只要发现哪个学生稍稍有进步,就当众发给他喜报。但当他看到别人获得喜报时,眼里也会露出羡慕的神情,也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可是他属于“只有三分钟热度”的特点,一转眼就又不能自控了。眼看着别的同学都拿到了喜报,我也替他着了急。于是就单独找到他,对他说:“刘闯,你的字越来越好,作业进步也很大,这些老师都看到了。我认为你可以获得学习进步的喜报。老师已经给你写好了,就等班会课时发给你。但是我更希望你能获得纪律进步的喜报,那样我会更替你高兴的。你有信心获得吗?”刘闯非常激动,不住地点着头。果然,那几天,他在课上课下的纪律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把“学习喜报”放回“档案袋”时,我看到了他妈妈写来的意见:“刘闯获得喜报后太兴奋了,并且一再表示一定能得到纪律进步的喜报。这几天,他在家表现得也非常好了。谢谢老师给予了他自信的火花。”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刘闯已经获得了纪律进步的喜报。 实践证明,在老师的赏识中,每一位学生在高兴、激动之余,都会加倍的努力,都会不断的进步。 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孔子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由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个别甚至品德、操行也有问题。这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失败和责怪声中,家庭、社会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已降到了冰点。赏识教育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 几年前任教初一(1)班语文的时候,班里有位淘气的男同学,各科成绩都较差,别人经常挖苦、批评他,并当面预言他将来肯定没出息。然而,一句赏识的话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次语文测验,由于该同学做了一道全班只有他答案正确的题目,在语文课上,我表扬了他一句:“××同学是我们班的佼佼者......”就是老师这一句不经意的表扬,激发了那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后来,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了学校的语文尖子,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因此,我们有必要赏识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有时哪怕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或一个大拇指,都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坚持以正强化为主:表扬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愉快,受到鼓舞。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正确行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学习兴趣。 三、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有些班主任上班会课时,喜欢指出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于班中存在的好形象却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他们认为:对学生要求越严格,学生的行为就会越完善。我却认为:只有集体有了凝聚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 每周班会课时,我都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另外,我非常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上次的年级组拔河比赛,我在赛前便鼓励学生们,我们相对于其他班级存在着种种优势。使全班对赢得这场比赛充满信心。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周弘说得好:“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班主任老师如果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全面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赏识教育之我见 摘要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赏识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切教学实施都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赏识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 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 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 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一)精当的指导性 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二)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一)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 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 (二)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赏识教育论文:浅谈赏识教育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那么,赏识教育对学生自我认识会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呢?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去找回自尊和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赏识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的大量的出现,对于他们的教育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赏识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浅谈一下自己对此的看法。 一、“赏识”和“批评”的认识 首先赏识和批评,就象人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让他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就有让他人可批评之处。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有些老师,手里握着赏识和批评两种武器,却戴着“惟分是举”的有色眼镜,用的是“变脸”教育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笑脸赏识;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板脸批评;对学习中不溜的学生,表情平淡,既不赏识也不批评。作为老师就应该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不应戴着“有色眼镜”进入教室。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让别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让别人可批评之处。正确地赏识,可以给予他们以极大的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他们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积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挖掘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二、赏识则鼓励、信任和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对有些学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忽略了一点:这些学生其实更期待鼓励和赞扬,他们其实更渴望上进。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一个积极的认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有闪光点”,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去鼓励他们,给于他们一个美好的目标,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期待,我相信他们会对自己更有自信。 其实,在班级中我们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的人缘非常好,源于他热爱班集体,乐于帮助他人,而且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让同学们感觉他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非常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学生更期待别人的赏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一些自信,给予他们一些信任和鼓励,就会很乐意去展示自己,上进的动力更大。 三、赏识则“两勤” 大家在一起常常说“不怕学生学不好,而是怕他们不学。”是呀,只要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就是好学生。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地自觉地去学呢?作为老师首先要“嘴勤”。只要孩子们有一丁点的进步,我们就应该积极的给予肯定,如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你今天的作业非常及时,字真漂亮!”“你走路的姿势真美!”……我觉得这些“一丁点的进步”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其次,要眼勤。作为老师就应该拥有一双善洞察的慧眼,时时、事事去捕捉学生的点滴变化,不怕麻烦及时的给予对错的指出或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无处不在,其奥秘就是让孩子们拥有“悟心”,在不知不觉中去推掉压在身上自卑的巨石,让他们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就会形成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我们老师都所期待的,所以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我开始用看待朋友、同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深深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总之,赏识是一种认识和欣赏,是一种理解和信任,更是一种激励。它是在差异和尊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良性的教育方式;是帮助孩子获得自信;是让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动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真正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让孩子心灵的苗圃普照阳光,景色宜人,张扬个性,挖掘潜能,茁壮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浅析幼师生自卑心理与赏识教育探究 论文关键词: 幼师生 赏识教育 行为管理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针对目前幼师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实践,分析了幼师自卑的心理原因,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对幼师教师有所帮助。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中教育越来越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上高中。以我的母校安阳市内黄一中为例,我是1996年上的高中,当时一届是六个教学班,一个班70个人。现在一届是20个教学班,一个班80个人。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现在上大学已不是什么难事。而幼师正处在一个被冷落的角落,幼师的生源数量在急剧下降,幼师生的程度差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在幼师中专学校女生占绝大多数(97.4%)[1],她们一贯是不被老师关注、喜欢和表扬的,她们的学习、行为等各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造成了她们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心理群体不健康的表现之一。而处在群体学习、生活中的青年学生则属于高发群,其中,幼师生又是重灾区。[2]所以,加强对幼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针对目前幼师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对幼师生自信心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其自卑的心理原因,再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来施以措施,以促使她们健康成长。 一、幼师生自卑的心理原因 1.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好,处在经常被批评的状态中。 来幼师上学的学生许多都是学习成绩差、上高中没有希望的。她们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批评、责骂,在家里也经常被家长训斥。幼师生的受暗示性很强,长期的批评使她们在内心深处就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面对新的环境她们没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而是继续逃避现实,得过且过,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旷课、迟到。这又会使得师生关系不良,继续招来老师的惩罚,而惩罚又会造成她们深深的自责。 2.自身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制力。 幼师生程度差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而且表现在行为的方方面面。她们做事情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她们觉得自己的基础差,所以有时也想好好学习,但一遇到困难就不想努力,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愿坚持到底。她们做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自己从来就没有对自己负责过,作业不按时上交,做操迟到,打扫卫生不干净。总之,她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干净利落地马上做完,而是得过且过,能拖多长时间就拖多长时间。以作业为例,我教的心理健康课平时成绩是五十分,作业就占三十分,但是一个班总有十几个同学就不按时交作业,我催了数次他们都无动于衷。这种拖拖拉拉的性格使她们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完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于是加重了自卑心理。她们的自制力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见别人玩,我也玩”“见别人旷课,我也旷课”“见别人谈恋爱,我也谈恋爱”,整天处在随波逐流的状态中,荒废学业,自我麻木。 3.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其实幼师生自卑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确切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初中时,考高中是她们唯一的目标。但是,到了幼师她们一下子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很多同学觉得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减弱了很多。据我带的09级秋季班和10级春季班学生就“你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调查,40%的学生回答“好的工作”,40%的学生目标不明确,20%的学生是听爸妈或老师的意见。另据调查,幼师生学习勤奋程度同初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5%,差不多的占30%,有所下降的占40%,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15%,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33%,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40%,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12%,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二、利用赏识教育提高幼师生自信心的方法 1.确立奋斗目标,摆脱茫然。 幼儿师范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幼师被认为是没有多大前途的。其实不然,历史证明,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极为重要,俗语云:“三岁定终身”,虽说这有些偏颇,但却是很有道理的。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主要以女性教育者为主,负责教育学龄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记得有一个很有成就的学者,当人们问他:你的成功主要是受哪位老师的影响时,他说幼儿园的老师。可见幼儿时的教育可能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同志在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所以,学幼师是很有前途的,是大有作为的。“1300名研究生应聘卖猪肉”事件的背后,透视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幼师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一片大好。我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所以幼师生应相信自己的选择,在入学之初就确立奋斗目标。而教师应懂得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赏识,真诚地相信她们能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幼师没前途”的观念的误区。 2.相信学生,帮助她们找回自信。 从整体上看我们对学生的赏识不是太多,而是不足;对学习好的孩子赏识多,对学习差的孩子赏识太少。幼师生以前在家里、在学校经常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自信心已严重受挫,到了新的学校因行为不良受到老师的批评就更容易破罐子破摔。赏识教育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善待学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3]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学生行为的消极影响,对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她们找回自信。我以前带的0715班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我曾多次对她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任课老师也都对她不满意。后来,在改选班长时很多同学都选她当班长,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态度把班级交给了她。没想到自从她当了班长以后,班里各方面的情况好了很多,而她也不旷课了,学习成绩大有提高。照她的话说是老师看得起我,我当然要表现好点给老师看。每个人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是老师的信任帮助她找回了自信。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她们有自己的优点,相信她们都能成才。 3.加强行为管理,强化责任意识。 学习的压力、成长的困惑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幼师生感到茫然,感到无所适从。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会出现自我逃避、松散不羁的状态。她们出现了很多行为上的问题,如迟到、早退、旷课等。教师应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她们进行行为上的约束,让她们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如我校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书面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作业。教师就可以利用平时成绩来控制约束学生的行为。谁旷课就按规定扣她的分数,这样做还是很有效果的。再者,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德育积分来达到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但行为控制只是表面的做法,我们应注意了解学生行为不良的深层次原因。如我在心理健康课上就了解到一些学生行为不良是因为自我厌恶或家庭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我们要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她们多一点赏识和关注。赏识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通过赏识激发学生奋进的内在动力,唤起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一个人一旦有了奋进的动力,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和约束。 总之,我们应对幼师生的自卑心理进行客观的分析,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自信心教育,强化学生的目标定位、责任意识。要多赏识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她们在自信中找回自我。但任何事物都要有度,赏识教育也不例外。赏识并不意味着纵容,在适当的时候也要进行批评。一味表扬,会模糊孩子的认识,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希望幼师生能在赏识教育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升华。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方法实践 摘要: 赏识教育是与训斥教育相对的,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让学生朝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赏识教育积极践行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氛围;平台;激励语言 赏识教育,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赞美,并使学生在不断获得赏识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来将赏识教育有效应用其中呢?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粗浅的意见和见解。 一、积极创设赏识教育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通常不会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如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踊跃发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关,还与学生有着自卑、害羞心理有关,他们害怕一旦说错就会受到别人的嘲讽、讥笑,因为不敢轻易发表个人的想法与见解,语文效果自然也达不到理想状态。鉴于这种情况,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创设一种赏识教育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大家对自己的态度是激励的而非嘲笑的,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感和兴奋感,进而在日后语文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并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例如,在课堂上,当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用期待的眼神望向班里学生,让学生知道我们希望与他们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希望听到他们的意见想法,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关注的。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要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欣赏和肯定,让他们因此感受到鼓舞,产生身心上的愉悦感,如此,被赏识教育的氛围包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活跃,进而实现高效化的课堂教学。 二、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我们就得为学生提供被赏识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即,让学生有机会得到赏识和赞美,体会到被肯定和鼓励的兴奋与愉悦感,进而对语文课程迸发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并积极进取逐渐达到所制定的学习目标。比如,以《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必须爱护地球、珍爱地球,并明白应该以怎样的行动对待地球,于是,在这节课上,结合课文教学内容,我让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平时是否真正做到了爱护地球,如果有,实际行动是怎样的,于是,学生纷纷开始发言:“我从不乱扔垃圾,在大街上看到有随意丢垃圾的人,我会明确地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应该爱护环境”“我也是,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根据学生的发言,我对学生各种保护地球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和赞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十分正确的,尝到被鼓励和赞美的甜头,学生在老师这里得到欣赏和肯定之后,在日后会继续将珍爱地球的行为付诸行动,并且对语文课程内容产生十分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使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对学生说一些抱怨式的语言,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你是不是笨!”“跟咱们班的×××比比,你真的差太远了,感觉你没救了!”“你的成绩真的太差了,老师对你特别失望”等等,这样抱怨式的语言,其实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大的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也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缺乏自信。鉴于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得在课堂上抓住一切时机,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肯定或鼓励,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成功的满足感而非失败的自卑感,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比如,在学生回答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我们都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你的答案与众不同,说明你的想象力很好,继续发扬”“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真惭愧”“非常好,正是老师想要表达的,看来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的很强!”等等,诸如此类赞美性的话语,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被别人夸奖的需求,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课程的自信心。 总之,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一种教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的优越性,并且积极将这种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作者:王燕 单位:甘肃省敦煌市郭家堡中学 赏识教育论文:初中数学教学赏识教育研究 摘要: 初中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场所,赏识教育的运用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营造出更富有情感的教学过程,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优点,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赏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取得了诸多成就。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赏识教育 初中数学的教学条理性与理论性都有一定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出现较多的困难。由于初中数学知识较多、较杂,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地掌握知识,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进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赏识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学习稍差的学生,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学生得到很大鼓励,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例如,我班里有个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学习中也极少发言,走路都会低着头不敢直视教师与同学,但是我发现在一次数学习题的练习中,他的答题习惯非常好,运算的步骤清晰,有逻辑。因此,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对他进行表扬:“数学学习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保持答题步骤的清晰会对后续检查和学习有很大帮助,老师相信,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答题习惯,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甚至超越其他学生。”这样的鼓励与肯定,使他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逐渐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摆脱了自卑心理,在后续的不断努力中,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上数学课时逐渐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数学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耐心 数学教学因为理论性较强,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因此,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足够的兴趣和精神。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垂线一课时,教师通过开设疑问:“经过直线L外一点N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挑战心理。对于这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真正展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对于学生各种形式的回答不要急于肯定或批判,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宽松环境下,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中,有时学生在不经意间迸发的想法是极具创造性的,富有大胆的认知以及出乎意料的想象,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赏识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与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善于因材施教,对每位学生负责。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教学和作业的布置。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教师布置作业时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的运算,学会运用方程式解决问题;对于中等生,则要求他们在一些常见综合题中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了解它的现实意义,并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等生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满足优等生的探知欲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完成并掌握了学习知识后,教师要善于采用表扬的手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做错了数学习题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教育,要善于分析、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认真指导,鼓励与安慰,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内心深处喜欢数学,从而增强自信,端正学习态度。此外,还有众多赏识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对学生长时期观察,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将赏识教育与适度批评相结合,以防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无法端正态度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赏识与批评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作者:孟玉银 单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中学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污染及清洁分析 1纺织品的物理和化学操作 纺织品所用的纤维有三种:天然纤维(棉花、羊毛等)、纸浆与化学品反应生成的纤维质纤维(醋酸纤维、人造丝等)和石化原料制备的人造纤维(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丙烯酸类纤维等)。天然纤维和纤维质纤维的生产从净化和卷曲处理开始。纤维相对均匀后,几股扭在一起,通过高速纺锤纺成纱线。最常见的织物生产技术是编织,即在织布机上将一组纺线和另一组纺线交织而成。编织之前,纱线要先浸泡上浆料,以防止擦毛或磨损。另一种织物生产技术是针织,也是把纱线交织而成。织物成形后是湿法处理步骤,他们有可能会产生污染,可以从不同工序入手消除,其中最关注的是脱浆(用加酶或不加酶的热水洗涤以去除除浆料)和洗涤(用碱性溶液去掉杂质)过程。染色是一个有污染问题但必不可少的湿处理过程。染料的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取决于要染色的纤维、希望达到的不褪色程度和可用的颜色。由于明亮的颜色和高质量的纤维是人们所追求的,染料一般都含有金属、硫化物和其他可能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成分。要完成织物的生产,还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其中包括通过化学处理以提高织物的抗污能力和通过机械处理以最优化织物的结构与外观。 2潜在的环境问题 2.1固体残余物 在纺织工业中,固体残余物是问题最小的。其中,最显眼但并非很重要的固体残余物也许是库房里进货过多而堆积如山的衣物,他们的质量加起来往往超过工厂产生的废钢的质量。 2.2气体残余物 废气排放是这个部门一个主要的潜在问题。在美国,2001年纺织工业排放的废气主要含3种化学品。甲乙酮和甲苯在排放中占的比例最大,其来自涂层操作中溶剂的挥发;甲醇在排放中占第三位,来自使用聚乙烯(乙烯醇)上浆操作时的排放。所有这些排放物以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主,是潜在的烟雾制造者。 3部门前景 3.1发展趋势 与其他部门一样,纺织工业也在采用大量污染防治技术来解决自身的环保问题。这些努力的第一个成果是提高了能量效率,降低了用水量,并使水的再循环率上升。在上浆、染色和涂层工艺中,少用有问题的化学品。此外,减少硬纸板、草垫等可能产生固体废料的材料用量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本质上讲,这些令人想要的潜在变化都是定性的——他们减少了资源的使用量,但没有明显改变生产工艺。尤其在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方面,做的工作很少。这个部门第一个转变将会是利用再生资源生产高质量的均质纤维。带来这种转变的最可能的方式是应用生物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技术将能够生产更好的动植物纤维、更均质的兽皮和更坚固的纤维素。第二个转变有可能是在加工机械中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控制。这种方法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具有很大潜力,可以精确测量和控制工艺流体,实时监控编织或印花缺陷,使用激光精确裁剪衣服和其他产品等。许多这类技术现在就可利用,但在很多情况下资金紧张构成了启动障碍。纺织业发展最迅速的是采用电子技术制造衣服和织物,使其增加许多特性,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试验阶段。一般来说,这种方法是在织物中添加金属粒子、金属丝或电子元件。可以很简单,例如引入银粒子增加抗菌特性;也可以挺复杂,例如,将衬衫设计成能监控病人的生命征兆,并能通过添加无线电话有求救功能。其他产品想法包括能播放MP3音乐的夹克和能够监测盗贼及火灾的地毯。不是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可行的,但有些是有希望实现的。 3.2前景展望 在绿色世界里,高科技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带来高的能量效率,大大改进水利用效率和有效消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另外,服装工业也将转向使用安全的生物技术来生产面料。在这个新时代,衣服将会主动或被动的提供许多新的特性。 (1)热调解衣服,其含有许多能够存储能量的微囊体,在热的时候吸收热量,冷的时候通过结晶放出热量。 (2)气味中和衣服,其含有在布料摩擦时能够释放适当化学品的囊体。 (3)衬衫,含有部分陶瓷纤维,可以抵御太阳红外和紫外辐照。这些性能以及其他功能时的衣服的制造、洗涤和再利用复杂化了,但是他们在绿色世界里将从环境的角度加以强调。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遗产发展前景 1历史及现状 青岛纺织工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崛起,主要有德、日帝国主义和国内民族资本家建立的机器缫丝和棉纺织印染等企业.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市政府将原属中纺公司的8个棉纺厂和印染厂、机械厂、化工厂、针织厂、梭管厂收归国有,年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位,与上海、天津同称为纺织工业的“上青天”[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产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的9个国棉厂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新式的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其所属工业类型及现处的地理位置均对青岛市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响应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国棉厂决定厂区迁出青岛市老城区,迁往城阳区.但由于旧有的工业厂房大部分始建于德占和日占时期,虽然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生产需求,但其建筑的外型和样式及其建筑结构依然完好并富有特色,并且保留了大量的人文价值和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因此这些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就提上了日程. 2概念、分类及保护更新方式 工业遗产(IndustrialHeritage)研究起源于1950年的英国.然后以英国为发源地,工业遗产的研究活动在欧美各国陆续展开.一般来说,工业建筑遗产根据当时的生产功能大体可分为:“大跨型”工业建筑、“常规型”工业建筑和“特异型”工业建筑[2].“大跨型”是指跨度在15m以上的单层工业厂房、仓库等,具有高大内部空间的建筑,其支撑结构多为巨型钢架、拱、排架等,形成内部无柱的开敞高大空间.青岛的纺织工业属于轻工业,20世纪初的生产厂房多数以小跨度的木框架、木屋架为主,跨度并不大,但是建国后新建的工业厂房却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特别是原有的国棉厂仓库,多数建筑跨度比较大.这类旧工业建筑可以保留原有的开敞空间形态,内部空间比较容易进行重新划分,空间布局比较灵活,可更新成剧场、商场、展厅、博物馆、美术馆、仓库等要求有高大空间的建筑.“常规型”是空间较前者为低,空间开敞宽大,大多为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这类建筑常见于青岛国棉厂的轻工业多层厂房、多层仓库等.这类建筑空间灵活度相对较大,适合更新为餐厅、超市、住宅、办公楼、娱乐场所等需要层高和空间较小的建筑.“特异型”是一些特殊形态的建、构筑物,如国棉五厂的发电厂、水塔、冷却塔,国棉七厂的发电厂等,它们往往具有反映特定功能特征的外形.这类建筑空间由于其生产功能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空间形态的特异,因而可以将此类建筑处理为空间的标志性节点,特色的酒吧等等.具体的工业建筑保护更新方式可以分为寄生更新、复合更新以及加建更新.寄生更新即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而在原有建筑内部加装新的使用空间,此方法多用于大跨型工业厂房改建中.复合更新即原建筑有部分保留下来,其他部分进行改建,此方法多用于常规型工业建筑的更新中.对于现在的多数工业遗产,由于其功能在改造的过程中变数不定,所以在其本体的基础上加建是现在多数工业建筑的更新手法. 3未来发展模式 具体到青岛纺织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及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上来,青岛的工业遗产大致可分为以下八种发展模式. 3.1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广义的工业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yHeritageTourism)和现代工业旅游(ModernIndustryTourism),是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生活场景、工业企业文化、工业旧址、工业场所等工业相关因素为吸引物和依托的旅游.青岛的9个国棉厂,其规模都比较大,容易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旅游体系.通过一个特例形成青岛工业旅游的“小气候”,这样可以继续拉动青岛纺织工业遗产改造的步伐,对于进一步调整青岛的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3.2公共空间开发模式 对那些占地面积较大,厂房、设备等具有较大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可考虑将其改造为公园或广场等一些公共开发空间.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这种开发模式国内成功的案例以上海长丰产业园区2A绿地公共空间和梦清园活水公园公共空间为代表.青岛的国棉二厂同样具有同等的开发价值,与上海的梦清园紧靠黄浦江一样,青岛国棉二厂紧靠青岛市内的海泊河入口.现在的海泊河也同样成为了青岛市的污染河流.当时的梦清园是老上海啤酒厂,保留了两栋老的工业厂房后改造成了梦清馆.现在的国棉二厂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现存的工业建筑中有许多值得保留的德日时期历史遗迹,并且在国棉二厂的门口就保留有青岛党支部旧址,历史价值十分宝贵.由此可见,现在的国棉二厂与当时的上海啤酒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借鉴梦清园的开发建设模式,把海泊河周边打造成青岛的活水公园,与周边的住宅区配套,提高工业遗产的利用率. 3.3历史展示开发模式 工业遗产能反映出当时工业化过程的特定阶段或者功能,也具有了物质文化意义.因此,在原址上修建工业博物馆比在传统博物馆中展出旧有物品更方便,也更生动[3].它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也激发市民参与感和认同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该模式的开发形式国内外都有先例.国外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最为典型,国内以福建船政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为典型,而且现在青岛已经有了成功的实例[4],那就是青岛啤酒厂博物馆.但是青岛纺织业,曾经的“上青天”之一的青岛,至今却没有规模成型的纺织博物馆.因此,如何去开发青岛自己的纺织博物馆,展现当年青岛的纺织业的风采和纺织技术的先进流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青岛国棉六厂始建于1921年,历史久远,当时由日本人建设,但是厂区内部的主要建筑物,却又是日本人模仿德国人的建筑设计手法而建,因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比较高.另外建筑的质量非常好,有着100年前的地暖采暖系统,这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采暖方式.同时整个园区绿化系统完善,厂区有多处参天大树.更重要的是在青岛国棉六厂曾经有个历史人物的出现,她就是一位影响全国的劳动模范郝建秀.郝建秀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效、快捷、节约的工作法,这套工作法被有关部门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该工作法推广以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3年3月郝建秀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国家领导人.正因为这所有的因素合在一起,青岛国棉六厂最适合成为青岛的纺织博物馆. 3.4创意产业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是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一种开发模式,因为大多数的工业建筑由于地处市中心,早期租金较便宜,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上厂房开阔宽敞的结构,可随意分隔组合,重新布局,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北京的798工厂和上海的M50创意产业园也是秉承了这种理念,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入驻,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也为国内工业厂房的开发改造注入了新的理念.然而在青岛,这种模式并没有完好地复制下去,青岛的创意产业也比较发达,虽然现在的创意100———青岛的第一家创意产业基地,是由老建筑更新改造而来,但却不是纯粹的工业建筑改造.因此,在青岛也需要有这样的地方为这些喜欢放飞梦想的人提供创意空间,也为青岛的国棉厂提供可以继续保留发展的空间. 3.5综合功能开发模式 从整个区域来看,工业建筑往往成片集中建设,特殊的时代烙印使其可以作为整体展开复兴计划,即对一区域的工业遗产进行统一性开发,称之为综合开发模式.如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一体化开发,它以19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12个典型的工业聚落为一整体进行组合开发,从而形成了一条包含500个地点的25条专题游览线[5].纵观青岛的国棉厂,国棉一、二、三厂都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海岸路沿线,同时还包括杭州路四方机厂,规模都比较大,三厂区之间距离也比较近,而且几个厂区周边的居住环境现在并非十分的优越,因此这几个厂区非常容易进行综合开发.并且由于此区域缺少购物、休闲、娱乐的场地,也可以参照德国的奥伯豪森(Oberhausen)中心购物区(见图5),促使该地寻找一条振兴之路。 3.6住宅地产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是指在旧工厂原址或附近地块内打造精品住宅、人文社区,对已有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景观式的改造与再利用,以此提高住宅的环境品质和审美趣味.此种模式以天津的玻璃厂的再生———万科水晶城为代表.目前,青岛市内旧工业厂区已经决定采用房地产开发模式改造的主要是国棉四厂,腾出的4.5hm2土地将建现代化住宅小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青岛市的大部分地产开发模式都缺乏对历史文脉和人文因素的呼应,国棉四厂也是一样,现在的国棉四厂已经被拆成了一片平地,只是对原有旧工业建筑盲目地拆旧建新的过程的简单重复,但这毕竟为国棉四厂的再利用模式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3.7科教文化产业模式 青岛市部分国棉厂所在的四方区在经济发展上,实施“工业立区、三产强区、科教兴区”战略.四方区内高校相对集中,除了海洋类科研机构外,制造业科研院所大都集中于此.同时四方区作为青岛市的老工业基地,在建设科技园区的同时,也完成了旧城改造.该方面的相关经验可以借鉴国外较成功的案例———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的措伦煤矿的再生与二次开发(见图8、图9)[5].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的措伦煤矿及其附属炼焦厂是德国第三个(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业遗迹.在更新过程中,每个建筑都具有了新的功能,包括:老的动力机房中一部分被用做爱森大学的教学功能;另外一部分老的动力机房被利用为设计中心以及设计博物馆.所有这些举措都保证了煤矿工业遗产的持续性发展。 3.8物流集散中心开发模式 此类开发模式并不多见,笔者至今也未能找到与此模式吻合的相关案例.但依托青岛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和青岛的港通优势,这种模式完全有成功的可能.国棉七—九厂的位置本身就比较偏僻,但是交通方便,北接济青高速,青银高速,东靠青威高速,西邻胶州湾、青岛港和胶州湾高速,交通非常便利,而且工业建筑本身就有着房间跨度大的储存货物的优势,更甚至每个厂区也有着自己的仓库.因此,将现有的厂区改造成为青岛的物流集散中心便有着先天的优势,实现资金的利用率和建筑的使用效率一举两得. 4结束语 要让青岛市国棉厂的工业建筑遗产真正地通过再利用的方式得到保护并融入到活跃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一项具体、成功的改造实践,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开发商的资金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岛国棉厂的工业建筑遗产得以保留与再生。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交联淀粉运用 1交联淀粉的制备 交联淀粉的制备原理是淀粉的醇羟基与具有两个或多个官能团的化学试剂进行反应,引起淀粉分子之间桥连,或分子之间形成交联,使不同淀粉分子的羟基间形成二醚键或酯键。淀粉经交联后生成立体网络结构的大分子,分子间的氢键转化为化学交联键,使得淀粉颗粒的强度增加,性能稳定,提高了糊化温度、黏度和抗剪切力。交联淀粉的抗酸、碱能力也大大优于原淀粉。交联淀粉的制备方法一般是在淀粉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搅拌,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量的交联剂。反应停止后用盐酸调节pH值,过滤,用无水乙醇洗涤,滤饼干燥,即得交联淀粉。交联剂一般采用环氧氯丙烷、三偏磷酸钠和三氯氧磷等[1]。淀粉经过交联以后再进行其他变性,或者先经过其他变性再进行交联变性,这种采用两种以上处理方法得到的淀粉称为复合交联变性淀粉,如氧化交联淀粉、酯化交联淀粉、醚化交联淀粉等。复合交联变性淀粉具有两种或多种变性淀粉的优点,克服了单一变性淀粉的某些缺陷,并可获取一些新的性质。复合交联淀粉属绿色化学品,因其性能优良、原料资源丰富、易降解等优点,近年来在纺织、造纸、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交联淀粉由于其耐酸、耐碱以及抗剪切能力强,应用非常广泛:在造纸工业中,可用作造纸助剂;在食品工业中,常用于罐头、冷冻、焙烘和干制食品,保持产品质量稳定,也可用于罐状或瓶装婴儿食品,以及用作水果和奶油馅饼的填充料;在医药方面,可用作外科手术用橡胶手套的润滑剂等[2]。 2交联淀粉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2.1用于经纱上浆 为降低经纱断头率、提高经纱的可织性及产品质量,必须对经纱进行上浆,赋予经纱更高的耐磨性,令毛羽贴伏,并尽可能地保持经纱原有的弹性。经纱上浆的目的在于提高经纱的可织性,在纱线表面形成保护性的浆膜,提高其耐磨性。并且,浆液能够渗透进入纱线内部,加强纤维之间的黏合力,使经纱的机械强度得到提高。淀粉经交联处理后再氧化得到交联氧化淀粉,其黏度稳定,耐热、耐剪切,能很好地满足纺织工业对浆液热稳定性的要求。专利CN101104642[3]用过氧化氢先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氧化,然后再用交联剂环氧氯丙烷或氧氯化磷在氢氧化钠存在条件下进行交联反应,这种变性淀粉对棉和混纺纤维具有较强的黏结力,浆膜柔韧耐磨,浆液冷热稳定。专利CN200710025591[4]先通过氧化淀粉与有机硅偶联剂在较低温度下采取有机硅改性氧化淀粉,再用浆纱助剂形成交联结构,制得有机硅改性淀粉浆料。该项发明降低了成本,增进了有机硅改性淀粉与浆纱助剂之间的交联反应,增强了浆料中各组分之间及与纺织纱线间的结合力,延长了贮藏期,减少了环境污染。专利CN101676308[5]经接枝、交联和氧化等多元反应制备得到的多元变性蜡质淀粉,具有糊液黏度稳定性好、透明度高、抗剪切力强、水溶性高、冷冻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好等特点,是良好的胶黏剂,可用于经纱上浆。目前,国内正大力进行浆料性能的提升与新品开发,主要方向就是使用高性能的交联变性淀粉。如专利CN200710016706[6]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与淀粉的交联以及一系列反应后,可得到一种完全取代聚乙烯醇的交联变性淀粉,用于经纱上浆,具有分纱快、毛羽少、成本低且效率高等优点。可以看出,用于经纱上浆方面的报道很多,尤以专利为主,且多为交联氧化复合变性淀粉。目前,研究热点是制备工艺及其应用,对应用后退浆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这将是今后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大产品的开发推广,以拓展其在纺织领域的广泛应用。 2.2用作印花浆料 交联淀粉可作为碱性纺织印花浆料。印花浆料在加入印花色浆之前,一般先在水中溶胀,制成一定浓度的、稠厚的胶体溶液———印花原糊,是具有一定黏度的亲水性分散体系,可使印花色浆具有一定的黏度,防止渗化,从而保证花纹的轮廓光洁度;是印花色浆中染料、助剂或溶剂的分散介质和稀释剂,可使印花色浆中的各个组分均匀地分散在原糊中。交联淀粉作为印花浆料,既可作为色浆的增稠剂,使印花色浆具有一定的黏度,保证花纹轮廓清晰,当印花固色过程完成后便可从织物上除去;也可用作黏着剂,参与染料的固着,使色浆黏着在织物上不易脱落,成为印花的组成部分[7]28。用交联淀粉制成的印花浆料有一定的渗透性,使浆料能渗入织物内部。烘干后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有弹性、耐磨的薄膜。交联淀粉还可提供短流的、不成丝串状的浆液,与树胶混合使用时,可得到鲜明且良好的图形颜色接界。在印花浆料的碱性条件下,交联醚化淀粉可阻止黏度的变化。专利CN1563558[8]发明了一种黏度可调的复配变性淀粉,是一种羧甲基淀粉和交联-羧甲基淀粉复配得到的复合变性淀粉,可用于活性染料用的印花糊料。该复配变性淀粉黏度可调范围大,利于上浆和印花,可部分取代海藻酸钠糊料,能明显降低活性染料印花成本,其在水中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其他化学辅料的混溶性、糊料耐磨性等均较优良。交联淀粉还可作为染料的传递剂,起到载体的作用。印花时,染料通过由交联淀粉制成的原糊传递到织物上,烘干后在花纹处形成有色薄膜,汽蒸时染料再通过薄膜扩散到织物内部。此外,在印花过程中,以交联淀粉制成的印花浆料还可用作汽蒸时的吸湿剂和印花色浆的稳定剂,以及印花后抗泳移作用的匀染剂[7]28等。 2.3用作织物整理剂 手感是织物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织物的整理过程中,表面处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感。天然淀粉整理会产生刚硬的手感,这是由淀粉薄膜的性质所决定的。经历漂洗的织物常用能促进手感的变性淀粉来整理,而使用交联淀粉得到的薄膜具有柔顺性,有利于改善织物的手感,得到耐久性的整理。另外,疏水性纤维如聚酯纤维,由于有很多疏水基团,用作衣料时吸汗性差,且容易吸附油污,产生静电,用交联淀粉与聚酯共聚物的混合物处理,可提高织物的吸水性、耐洗涤性及染色牢度等。河北科技大学研制的一项科技成果———酸化法生产羧甲基淀粉,通过交联、聚合、氧化等多途径改性,可用作织物的整理剂。 2.4用于污水处理 交联淀粉直接用于纺织或印染废水处理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多采用复合交联淀粉,如交联接枝淀粉、交联淀粉黄原酸酯、交联醚化淀粉等。应用复合交联淀粉处理废水,尤其是处理重金属离子,其效果非常理想。如季靓[9]通过交联、醚化、胺化、加成等步骤合成了二硫代氨基甲酸改性淀粉,具有优良的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能力。交联醚化淀粉由于含有阳离子基团,因而对废水具有很好的脱色效果。如姜应新[10]应用交联亚甲基二甲胺盐酸盐淀粉醚、交联新型季铵型阳离子淀粉进行染料(活性艳红KE-3B)废水絮凝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色度去除率均大于94.8%。专利CN101759808A[11]以淀粉为原料,通过复合酶制成多孔淀粉,再将多孔淀粉进行交联、醚化改性后,接枝不同的多胺分子,可得到多胺改性多孔淀粉。与多孔淀粉相比,产品吸附性能增强两倍以上,选择性高,可用于印染、纺织、化妆品行业等废水中多种染料及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处理。目前,有关交联淀粉或复合交联淀粉用于纺织废水的研究报道不多,但由于其可生物降解,属绿色化学品,用于纺织或印染废水处理极具优势,因此具有很大的潜力,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 2.5其他用途 除了上述应用外,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交联淀粉在纺织工业中的一些其他应用不断被开发出来。如周向东[12]通过水溶性淀粉与磷酸氢钠作用得到淀粉磷酸酯盐反应型阻燃剂。利用封端基水性聚氨酯与阻燃剂及棉纤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交联反应,可赋予棉织物耐久的阻燃性能。专利CN1546530[13]发明了一种醚化-交联-预糊化三元复合变性淀粉。该发明产品通过对淀粉同时进行醚化、交联、预糊化变性的方法而制得,使其同时具有醚化、交联、预糊化淀粉的特性,可用于纺织工业的施胶剂。 3展望 我国淀粉资源非常丰富,交联变性淀粉在我国有着非常优越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就纺织工业来讲,现在我国合成浆料的上浆性能远不能满足要求。随着纺织品质量的提高和出口量的增加,对交联淀粉等变性淀粉的质量要求更高。在纺织行业中推广使用低成本、高效率、污染小的新型复合变性淀粉浆料,以满足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纺织品进出口的要求。总体来看,交联淀粉在纺织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纱上浆方面,印花浆料方面的研究不多,用作织物整理剂的更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国内使用的印花染料总体质量不高、染料稳定性差、固色率低,用于印花的浆料新品研发不够等。交联淀粉绿色无污染,在污水处理方面极具发展潜力。此外,研究开发多功能的交联淀粉可提高织物的多种性能,更具发展前景,但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几乎为零,应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同时,还要注意产品的开发推广工作。相信随着研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关交联淀粉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多可喜的成果。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废水氧化法处理策略 1纺织工业废水高级氧化法深度处理技术 1.1臭氧氧化 臭氧是一种强有力的氧化剂,它对除分散染料以外的所有染料废水都有脱色能力,能够氧化分解染料分子的发色或助色基团,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酸和醛类,从而达到去除色度的目的[1]。G.Ciardelli等[2]在实验室中试规模处理纺织工业废水的试验中发现,臭氧对废水色度的去除率为95%~99%,虽然处理出水中CODCr去除率最高只有60%,但将出水回用于染色工艺效果令人满意。张健俐等[3]用臭氧和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淄博市某纺织企业的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当进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80~100mg/L时,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6~10mg/L,可以满足该厂冷却水水质标准要求。A.Bes-Pia等[4]将臭氧作为纳滤的预处理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生化出水,试验发现,当臭氧投加量为4g/h,氧化时间为60min时,CODCr去除率达43%,纳滤后电导率下降了65%以上,出水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回用标准。H.Sel觭uk等[5]考察了臭氧氧化对纺织染整废水急性毒性、色度和溶解性CODCr的去除效果,在臭氧的质量浓度为129~200mg/L时,废水的急性毒性可降低80%~90%,色度去除率可达86%~96%,溶解性CODCr去除率可达33%~39%,总CODCr去除率可达57%~64%,处理后废水的CODCr浓度低于排放标准。In-SoungChang等[6]用臭氧-膜过滤组合工艺处理数码纺织印染废水,以臭氧作为预处理工艺,处理之后的废水经过超滤-反渗透工艺处理后可以达到废水排放和回用水水质标准(韩国双水质供水系统水质指导标准,CODCr的质量浓度小于20mg/L,色度小于20度)。臭氧对于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十分明显,但臭氧并不能完全破坏所有染料的分子结构[7],因而对CODCr的去除效果比较差,较少被单独采用,可在臭氧氧化后进行活性炭吸附或膜过滤。由于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将臭氧溶于水是该技术研究的热点。另外,臭氧氧化产物毒性的研究和低成本臭氧发生器的开发,也是该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2Fenton氧化 Fenton试剂利用Fe2+作为H2O2的催化剂,生成具有强氧化性和反应活性的•OH,形成的•OH通过电子转移等途径使水中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为小分子,同时Fe2+被氧化成Fe3+,产生混凝沉淀,将大量有机物凝结,从而去除。由于其极强的氧化能力,特别适合处理成分复杂(同时含有亲水性和疏水性染料)的染料废水。史红香等[8]对Fenton试剂氧化处理印染废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印染废水的色度去除率达到99%,CODCr去除率达到91%,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达到61mg/L。顾晓扬等[9]研究了Fenton-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处理酸性玫瑰红印染废水,结果表明,Fenton试剂预处理可去除色度和部分有机物,且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再通过后续BAF工艺可去除大部分有机物,最终可使出水色度低于20度,CODCr的质量浓度低于20mg/L,达到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WangXiangying等[10]利用混凝-水解酸化-Fenton试剂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牛仔服装洗水废水,CODCr、BOD5、SS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95%、94%、97%和95%,出水可以达到GB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王利平等[11]采用Fenton法对某印染废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CODCr、TN、NH3-N、TP、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4%、27%、46%、75%和83%,出水水质达到了DB32/1072—2007《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FengF等[12]采用Fenton氧化-MBR组合工艺,对综合印染废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经过Fenton氧化后,废水的TOC和色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3%和69.5%,氧化后的出水经过MBR处理后可以达到GB/T18920—2002的要求。Fenton氧化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可产生絮凝、设备简单、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等优点,在纺织工业废水处理研究中应用较多。Fenton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H2O2在运输过程中分解,从而导致氧化效率降低;反应产生的沉淀物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二次污染。由于出水中常含有大量的铁离子,因而铁离子的固定化技术是今后Fenton氧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3二氧化氯氧化 二氧化氯可以与许多直接染料和活性染料反应,在pH值小于或等于7时,二氧化氯的分解产物对染料的发色基团具有取代作用,并能与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双键进行加成,破坏染料的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从而达到脱色的目的。基于二氧化氯的这一性质,可将其用于处理印染废水。林大建等[13]利用二氧化氯作为强氧化剂对漂染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对CODCr的去除率大于78%,对色度的去除率大于95%,水的循环利用率可达72%。苏玫舒等[14]研究了混凝-二氧化氯法对有机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CODCr、BOD5、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8.3%、91.8%、94.5%,出水符合GB8978—19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郑志军等[15]采用二氧化氯氧化-活性炭组合法处理印染废水,最终使印染废水的脱色率达到92.44%,处理后的废水指标符合GB4287—92的要求。曹向禹[16]采用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法对沉淀后的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二氧化氯投加量为100mg/L,催化剂投加量为1g/L,溶液pH值为6.5,反应时间为45min)下,氧化后的废水CODCr的质量浓度小于120mg/L,色度小于或等于40倍。二氧化氯对于印染废水中的染色助剂和洗涤剂等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差,因此,二氧化氯氧化法的发展方向是与混凝、气浮、吸附、过滤和生化法等组合,以满足深度处理和回用标准。 1.4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氧化大多采用光敏半导体TiO2为催化剂,以太阳光为潜在的辐射源,激发半导体催化剂而产生空穴和电子对,空穴与水、电子与溶解氧反应,分别产生•OH和O2-,二者都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作用,可以催化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和降解反应。当应用于纺织工业废水处理时,废水中的染料本身就是一种光敏化剂,在染料分子的协助下,催化剂可以被较长波长的光间接激发,扩展了其应用范围[17-18]。N.N.deBrito-Pelegrini等[19]使用TiO2对经过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含有活性染料的印染废水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在最佳反应条件下,CODCr、BOD5、TOC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5%、40%、29.3%和92%。金亮基等[20]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Al2O3为载体对实际印染废水进行光催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光催化处理染料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4,催化剂投加量为6g/L,30W紫外灯光照1h,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46mg/L左右,色度接近0,水质达到印染厂回用标准。冯丽娜等[21]采用TiO2/活性炭负载体系对印染废水的生化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光照时间为30min,催化剂投加量为3g时,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50mg/L,色度为2倍左右,可以达到印染行业回用水标准。高永等[22]利用MBR-光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某纺织园区综合废水,废水经MBR工艺处理后,大部分的CODCr、浊度和色度都被去除,出水的透光性大大提高,经光催化氧化后,出水水质可以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排放标准和CJ/T48—1999《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的生活杂用水要求。L.S.Roselin等[23]使用ZnO作为光催化剂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在太阳光照射下,经过2.5h光催化氧化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完全去除,处理出水能够回用于染色工序。光氧化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脱色效果较高,但处理后TiO2难以回收且产生自由基的量子效率较低,设备投资和电耗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光催化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廉价高活性催化剂的制备、分离回收及固定化,以及反应器的设计、光能利用率的提高和与超声波、微波等物理技术的联合应用。 1.5光电催化氧化 由于光催化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二氧化钛为粉末状,在使用后很难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光催化剂受到光照射后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复合概率较大,光子利用效率较低,光催化活性不高。为了解决以上不足,将TiO2粉末固定在导电的金属上,同时,将固定后的催化剂作为工作电极,采用外加恒电流或恒电位的方法迫使光致电子向对电极方向移动,从而与光致空穴发生分离。这种方法称为光电催化方法。光电催化技术能够减少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提高光催化效率[24]。Y.S.Sohn等[25]使用TiO2纳米管对含有甲基橙的废水进行光电催化降解,在反应30min内,即可将溶液中浓度为40μmol/L的甲基橙完全降解。M.G.Neelavannan等[26]以TiO2作为工作电极,对含有染料的纺织废水进行光电催化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经过7h的光电催化氧化,可以去除废水中90%的CODCr和全部的色度。卑圣金等[27]使用以负载改性纳米TiO2的活性炭颗粒为填充电极的三维光电催化反应装置,对活性染料染色废水进行原位光电脱色处理,脱色后的废水可以回用于织物的活性染料染色中。陈智栋等[28]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膨胀石墨负载锐钛矿型纳米TiO2,以NaCl作为支持电解质,对主要成分为活性蓝的印染废水进行光电协同处理后,脱色率达到99.3%,CODCr降低约93.1%。目前对光电催化技术的研究方向是高活性、高稳定光催化剂的制备,光电催化过程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新型反应器的开发。 1.6湿式催化氧化 湿式催化氧化是在高温、高压下,利用氧化剂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和水,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极少有二次污染,氧化速率快,可回收能量及有用物质等特点。S.Kim等[29]使用交联粘土作为载体,负载Al-Cu作为催化剂,在80℃常压条件下对含有活性染料的废水进行催化降解,在反应时间为20min时,活性染料可以被完全去除。MaHongzhu等[30]采用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了CuO-MoO3-P2O5催化剂,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对含有亚甲蓝的染料废水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低温(35℃)常压下反应10min,亚甲蓝的去除率为99.26%,且催化剂在使用3次之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A.Santos等[31]使用商业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对纺织废水中发现的3种染料(橙黄G、亚甲蓝和亮绿),在160℃,压力16bar条件下,废水在很短的停留时间内就取得了完全脱色的效果。ZhangYang等[32]使用生物模板法制得了具有纳米管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Zn1.5PMo12O40)催化剂,该催化剂处理含有番红花红T的废水,在室温常压下反应40min,可以去除废水中98%的色度和95%的CODCr,反应后番红花红T被完全矿化为无机物(HCO3-、Cl-和NO3-等),TOC去除率为92%。BiXiaoyi等[33]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了CuOn-La2O3/γ-Al2O3催化剂,使用微波强化ClO2催化氧化处理含有活性艳黄染料的废水,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废水脱色率可达92.24%。为染料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湿式氧化一般要求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设备费用大,系统的一次性投资高,仅适于小流量高浓度的废水处理;且在氧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毒性较强的中间产物,在实际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湿式氧化的发展趋势是制备在温和条件下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解决催化剂的流失和失活问题。 1.7电化学处理 废水电解处理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污染物回收净化的过程,包括直接电化学过程和间接电化学过程2个方面[34]。印染废水中的染料分子的降解主要是通过间接氧化过程。电化学处理法包括电化学氧化还原、电凝聚电气浮法、内电解、电渗析等方法。E.N.Leshem等[35]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纺织废水,并考察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各工艺的效果,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回用于深色染色工序和作为冲洗水,若回用于浅色染色工序,则需对染料浓度和助剂做调整。N.Mohan等[36]使用电化学法处理纺织废水,在电解产生的强电极电势物质的氧化下,废水中的CODCr大幅降低,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回用于染色工序。S.Raghu等[37]采用电解-离子交换联合工艺处理纺织染料废水,该工艺能够高效地去除和降低废水中的色度、CODCr、铁离子、电导率、碱度和总溶解固体,经过处理后的废水水质可以满足纺织工业回用水标准。王宝宗等[38]采用内电解法对经过生化处理后仍不能达标的印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废水的色度去除率可达87.5%,CODCr的去除率也可达到50%~80%,处理后的出水完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的要求。刘勇健等[39]利用铁炭微电解反应器对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工艺对CODCr的去除率均达到70%以上,色度去除率为99%,盐度达1000mg/L以下,硬度达220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印染废水的回用水质标准。电化学法能有效地破坏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的稳定结构,使污染物彻底降解,无二次污染,但电能及电极材料耗量大,氧化过程中会产生有机氯副产物,处置不当会产生环境问题。电化学氧化法今后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新型电催化阳极、电化学反应器和电化学氧化处理工艺的开发。 2结语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纺织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提高,升级现有处理工艺或采用新工艺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能够达标排放或进行循环利用,是目前我国纺织工业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工艺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成熟,在继续开发和研究新的低成本的深度处理高级氧化工艺的同时,一方面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氧化处理效率,消除不利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将高级氧化处理工艺与其它技术相结合,进行工艺改进和优化,使工艺和技术更加成熟,这样既可提高处理效果,又可降低处理成本,是今后纺织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火花探测熄灭体系 1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工作原理 导致多数火灾的微小火花,经常在风管、气袋、砂光、刨床、干燥、升料斗、螺旋输送过程中产生,特别是粉尘的输送过程,如麻纺厂栉梳车间除尘系统、棉纺厂的清梳车间的除尘系统、粉尘收集及分离系统。火花探测及熄灭系统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案。应用火花探测和熄灭技术,预防在纺织粉尘操作系统中传输的火花和燃烧的余火可能形成的火灾和爆炸危险,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技术,其功能需要一个或多个能源才能实现。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即由火花探测头检测近红外能量,探测火花或余火的存在,发出警报,它们把警示信号传给控制台,然后由控制台处理信号并自动给出应对措施。接收到来自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的警报信号,控制器立即开启连接下游喷水嘴的电磁阀,在检测点的下游喷水,熄灭火花或余火,对于不适合用水来灭火的,采用转换门或者阀门和防火拴来隔离原料流,或通过输出电压发出警报指令给CO2系统,系统的相关部分阀门同时关闭,让CO2进入并起作用。控制台是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核心。安装在工厂各个区域的火花传感器把所采集的信号都传给一个微处理器,并由它来处理,受到影响的区域的熄火装置将立即被显示出来,没有任何延时。对于一般的单一火花会立即被熄灭,但是如果探测到火花很多或长期的燃烧源,系统将会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如关闭受影响的生产区域或机器,隔离或关闭材料传送等。从而避免火灾和爆炸的发生。 2纺织厂火花的来源 火花的产生主要有静电放电,如除尘管道里纤维材料与管道壁面或纤维材料与其他物体相摩擦时,往往会产生正负不同或电荷大小不同的静电,以及电磁火花,纤维与机械摩擦发热引燃纤维,纤维中含有铁钉、石块等杂质与机械碰撞引起火花,电器设备启动和关闭时,运转中电机电刷、各种电器元件的启闭,都有可能产生电火花。对于车间内在除尘系统外发生的火花,通常不会引起火灾,一般也不会引起较大火灾事故。但是这个火花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被吸尘管道吸入,在负压条件下,将进入隐燃状态。与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纺织厂的通风除尘系统的回风管道。其特点是燃烧并没有停止,处于无焰燃烧状态。当这个处于隐燃状态的阴火到达除尘室,由于气压回升到接近常压,将会恢复明火燃烧,而引起较大事故。在管道里的火花,隐蔽性很强,不易发现,夹杂在粉尘中输送,就相当于在输送连环爆炸,如果将火花探测头安装在除尘的管道上识别火花并立即发出灭除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发出信号打开喷水熄灭系统,就能较完美的消除火灾和尘爆。 3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基本组成 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系统一般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火花探测器(火花识别装置)。探测火花或余火的存在。目前使用的火花探测头有三种型式。低温型的火花探测头使用于探测温度小于80℃的环境,探测视角是100°,一般探测使用环境温度在-40℃-+70℃之间。高温型的火花探测头,带光导纤维检索装置,使用探测温度小于350°,光纤探测角度70°,探测使用环境温度-40℃-+70℃之间,光纤使用环境温度在-40℃-+350℃之间。日光型的火花探测头,探测精度可调,探测视角100°,探头使用环境温度-40°-+60℃之间。(2)熄灭火花装置。喷水熄灭装置有一个快速启动的电磁阀和一个或多个喷射喷嘴组成。水是最好的灭火工具。它不仅易获得,而且它可以大量地吸收热量,具有良好的冷却性能,喷嘴喷出的水雾,同时也可以在粉尘间形成阻隔膜,防止粉尘的骤燃。为了得到最佳的灭火效果,水的覆盖面要尽可能大。这可以通过特殊的喷头和充足的水压力来实现的。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可以保证灭火用水量最小。装置设计时要注意避免由此而造成管道、过滤装置等的堵塞。(3)控制器(控制处理中心装置)。控制器就是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指挥部,这里需要存储并计算火花流产生的准确时间、火花流产生的准确位置、火花流严重程度的分析数据、灭火需要的时长、系统何时停止运行等,并立即发出警报,指令启动自动控制装置给出相应解决方案。(4)增压水装置:灭火装置的工作压力至少要7Bar。如果压力不足,需要连接一个增压单元。包括增压泵、蓄水罐、马达、压力开关和流量传感器等。(5)声/光报警装置。声光报警器通过声音和各种光来向人们发出示警信号,它的优点是不会引燃纺织厂里易燃易爆性粉尘,可以和国内外任何厂家的火灾报警控制器配套使用。当生产现场发生事故或火灾等紧急情况时,火灾报警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启动声光报警电路,发出声和光报警信号,完成报警目的。系统示意图见图1。控制器、辅助传感器和喷嘴等都应使用经过认证,可以直接在粉尘存在区域使用的产品。 4管道火花探测熄灭的安装位置 火花探测熄灭系统是用来探测纺织物料输运过程中的纺织粉尘在被点燃之前的火花、灰烬和火焰,从而防止这些火源点被传播到下游的过程设备,如各种除尘器、粉尘分离器、粉尘收集器等。因此在纺织厂的粉尘除尘系统、粉尘过滤装置、粉尘收集装置等风力或机械输送系统,原料储存系统,过滤设备,其他危险的积尘环境,摩擦过程可能引起火花的地方,都可以布置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另外,在送回气流的管道上也需要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由于大量的纺织物料被收集在粉尘过滤系统,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允许把干净的气体回收到生产间。因为这种办法可以大大地节省热能。但是,火花也可能迅速地被带到生产区域,从而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为保护这样的抽取系统,所有抽取管道和传送到竖井的管道都需要装备火花熄灭系统。安装上现代的火花熄灭系统,就可以迅速探测出火花和炽热灰烬。 5火灾探测熄灭系统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前景 目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我国密度纤维板生产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在纺织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却较少。因此,目前成熟的火花探测熄灭系统是否完全适应于纺织工业企业环境,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检验。也需要通过试验和实践去探索研究新的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不同纺织原材料的着火点,着火性质,开发普适性更好的火花探测器,确定火花报警控制器的报警阈值。了解不同环境中火花运动速度规律,为能及时熄灭火花准备一手资料。比较水喷雾熄灭与化学物质熄灭的性能,选择更合适的灭火剂。以及优化水喷雾时喷头布置;探求在不中断生产的情况下既保证熄灭火花或余火又不会造成纺织材料品质受影响的喷水量大小;研究适合于纺织工业企业环境中的成雾时间和水雾型式;传感器的最佳响应时间;一个控制器的最佳监控点数等等。另外,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火花探测器属于光敏元件,为了防止漏光造成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误启动和频繁启动,在管道上安装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后一定要严格进行严密性检测,在常规检修、停产检修时,注意,这里也是检点。减少了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因光线泄漏而造成的误启动和频繁启动,更牢固了该系统在防火防爆工作中的地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纺织工业企业中没有得到推广应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标准和规范的缺失。目前,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各组成部件生产采用的标准还是国外标准,国内没有统一标准,不仅亟需建立生产的国内标准,就是各部件安装的国内规范也没有,同样亟需建立。纺织品因种类不同,其着火点会不同,燃烧性能也不同,在标准、规范中要分别明确规定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各部件的工作环境和性能以及安装要求等。另外,为了把火花探测熄灭系统在国内纺织工业粉尘爆炸防护与隔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规范应纳入纺织工业企业粉尘防爆规范中,并强制执行。 6结语 本火花探测熄灭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发现火花立即熄灭,与一般系统相比,其不同在于它能消除火灾根源,并且熄火后生产线可以继续运行,而不需要停止。这种特殊的性能正是该系统区别于一般的洒水系统、浸水系统、爆炸抑制系统等的地方。为彻底消除引发火灾和爆炸的隐患,为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往往还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采用多种保护方案组合,所以即使安装了这种火花熄灭系统也不能忽视或拆掉那些防护设备。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表面活性剂运用 1.表面活性剂 自20世纪40年代进入工业生产以来,表面活性剂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被誉为“工业味精”。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两亲性,在水溶液中极易富集于表面,从而显著改变溶液性质,且随着分子中亲水和亲油比例的不同、结构的不同,表现出的性质亦有差异。它们具有分散、润湿或抗黏、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以及增溶、洗涤、防腐和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能,这些基本性能对纺织、印染加工十分重要。据统计,纺织行业中用到的表面活性剂品种达到3000多种[1],纺织工艺生产过程,从散纤维的精制、纺丝、纺纱、织布、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各工序,都离不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其作用是提高纺织品的质量,改善纱线的织造性能,缩短加工工期,因此表面活性剂对纺织行业的贡献很大。 2.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2.1洗净剂 洗净剂也称洗涤剂,在纤维纺织过程中应用广泛,如棉布的退浆和煮练、羊毛的脱脂和洗涤、生丝的脱胶、合成纤维的脱油、织物染色和印花后清除未固色的染料等工序,都使用洗净剂。其在水中具有乳化、润湿、起泡、胶溶和悬浮等性能,从而表现出显著的去污能力,且耐硬水,遇到钙、镁离子不会产生沉淀,在水中不产生游离碱,不会损伤丝、毛织物的强度,不仅能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使用,还可在酸性溶液中使用,洗涤过程快,用量少,低温也可洗涤[2,3]。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产生静电吸附,导致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向着水溶液,分散后的污垢容易再沾污到织物表面,这样对于织物净洗极为不利。因而,作为洗涤用的表面活性剂多用非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4]。其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用得较多,但是由于其泡沫多,刺激性大,有一定致畸性,且耐强碱性差,生物降解性能相对较差,而逐步被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仲烷基磺酸盐(SAS)、α-烯烃磺酸钠(AOS)、α-磺基脂肪酸甲酯钠盐(M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EC),以及新型产品茶皂素、多肽基表面活性剂代替[5]。 2.2匀染剂和分散剂 避免染色不均匀或染斑,是印染工艺的主要任务之一。匀染剂是指染色中能延缓染料上染纤维速度(缓染),并能使染料在纤维上从高浓度的部位转移到低浓度的部位(移染),从而避免出现深浅不均和色斑现象,并且不降低染色坚牢度的一类助剂。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染料的溶解度,增强其纤维上的渗透力和附着力,增强其色泽和提高纺织品的耐洗度。某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磺酸钠、高级脂肪醇硫酸钠盐等,可用作天然纤维、锦纶纤维的亲纤维型匀染剂。高级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于还原染色,也可用于分散染料、直接染料的染色。苏喜春等人[6]在进行羊毛染色实验中发现,十八烷基胺聚氧乙烯醚硫酸酯钠盐能显著改善弱酸性艳蓝RAW对羊毛的匀染性和润湿性能,浓度越大,匀染性越好。现在匀染效果较好的匀染剂是各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或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分散剂是染料加工和染料应用中不可缺少的助剂,分散剂在染色中具有两个主要特殊作用:一是拆开聚集离子的反絮凝作用;二是保持分散粒子稳定的能力。有的分散剂本身就兼有分散性和移染性等多种作用,既可作为染料加工用扩散剂,又可作为印染中的匀染剂。当前使用的分散剂中,以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主,主要有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和木质素磺酸盐等;其次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后者常与其他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阳离子型和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各种新型染色技术的逐步成熟,比如微波染色[7]、泡沫染色、数码印花[8]和超临界流体染色[9]等,对匀染剂和分散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柔软剂 织物在印染和整理前,一般需经练漂等前处理,会使织物产生比较粗糙的手感。为使织物具有持久的滑爽柔软手感,就需使用柔软剂,大部分柔软剂属于表面活性剂。阴离子柔软剂应用较早,但由于纤维在水中带有负电荷,所以不易被纤维吸附,因此柔软效果较弱。由于对纤维的吸附性弱,则易于清洗除去,因此有的品种适用于纺织油剂中柔软组分,主要有磺基琥珀酸酯和蓖麻油硫酸化物等。非离子型柔软剂的手感和阴离子近似,不会使染料变色,能与阴离子型或阳离子型柔软剂合用,但对纤维的吸附性不好,耐久性低,并且对于合成纤维几乎没有作用,主要应用于纤维素纤维的后整理和在合成纤维油剂中做柔软和平滑组分。其中以季戊四醇脂肪酸酯和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单酯这两类最重要,柔软效果在松软和发涩之间,能大大降低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摩擦系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各种纤维结合的能力强,能耐高温和经受洗涤,耐久性强,用于整理织物可获得丰满的手感和滑爽感,使合成纤维具有一定的抗静电效果和良好的杀菌和消毒能力,并能赋予纤维很好的柔软效果,是目前最为重要、使用最广泛的柔软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目前绝大多数仍为含氮化合物,常用类型有叔胺盐类和季铵盐类。其中叔胺盐类只在酸性介质中呈阳离子性,而季铵盐类在任何介质内均呈阳离子性,是应用最广的一类[10]。双十八烷基二甲基季铵盐是柔软性能突出的织物柔软剂,用量仅0.1%~0.2%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还有润湿和抗静电作用,但较大、生物降解困难;双氢化牛油基二甲基氯化铵作为柔软剂,虽有优良的柔软效果,但存在抗静电性差、生物降解性差,易在污水处理中被污泥吸收而污染农田。取而代之的新一代绿色产品大多是含有酯基或酰胺基或羟基等亲水性基团的表面活性剂,极易被微生物分解为C18、C16脂肪酸和较小的阳离子代谢物,对环境损害小。 2.4抗静电剂 为消除或防止纺织过程中各工序产生的静电和在织物整理工序时或过程中的静电,必须使用抗静电剂。其作用主要在于使纤维的表面具有吸湿性和离子性,从而降低纤维的绝缘性,提高导电度,并能中和电荷,达到消除或防止静电产生的目的。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的品种是最多的。油脂、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醇等的硫酸化物,既有抗静电性能,也有柔软、润滑和乳化性能。其中以烷基磺酸,尤其是铵盐、乙醇胺盐等抗静电效力较高。不过,在阴离子型抗静电剂中,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类效果较佳。一般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仅是效力较高的抗静电剂,而且具有优良的滑爽柔软性和纤维附着性。其缺点是能使染料变色,耐晒牢度降低,不能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合用,腐蚀金属,毒性强,对皮肤有刺激性等,故使用受到限制,很少用于油剂,而主要用于织物的整理。用作抗静电剂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季铵化合物和脂肪酸酰胺两大类。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除具有良好的抗静电作用外,还有润滑、乳化和分散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吸湿性强,能用于纤维的低湿状况。它们一般对于染料染色性能不发生影响,可在较宽范围内调整黏度,其毒性小,对皮肤刺激性小,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合成油剂的重要组分。非离子型抗静电剂主要类型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等。 2.5渗透剂和润湿剂 渗透剂和润湿剂是促进纤维或织物表面快速地被水润湿,并向纤维内部渗透的助剂。能使液体渗透或加速深入孔性固体内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渗透剂。渗透的前提是必先润湿才能吸附。润湿就是指液体与固体接触后,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程度。因此,渗透剂和润湿剂不仅用于退浆、煮炼、丝光和漂白等前处理工序,并且广泛应用于印花和后整理工序。对于渗透剂和润湿剂的特性要求是:1)能耐硬水及碱;2)渗透性强,能缩短工时;3)经其处理后的织物毛细管效应改进显著。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适于作润湿剂,因为它们会吸附在纤维上阻碍润湿。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用作渗透剂与润湿剂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有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此外,在纺织工业中,表面活性剂还可用作精练剂、乳化剂、发泡剂、平滑剂、固色剂和防水剂等被使用。 3.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中的发展 3.1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所谓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千以上,且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很有发展前途的表面活性剂,它能形成胶束把染料分子包裹起来,在某种条件下控制染料分子慢慢释放,起到匀染效果,在纺织工业中应用广泛。其中,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由N-乙烯基吡咯烷酮经聚合而成的线性高分子聚合物。PVP以其良好的络合能力、生物相容性、低毒性、高分子表面活性、胶体保护能力以及与其他化合物良好的复配能力,被广泛用作纺织助剂[11]。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成为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合成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但是,在不断开发新型产品以及探索研究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尚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重视新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开发,合成高分子量和高表面活性的聚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此外,开发低廉、无毒、无污染和一剂多效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势。 3.2元素表面活性剂 含有氟、硅、磷和硼等元素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元素表面活性剂。由于氟、硅、磷和硼等元素的引入而赋予表面活性剂更独特、优异的性能。其中含氟表面活性剂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无毒或毒性非常小,它们具有高表面活性、高耐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和憎水憎油等优良而独特的性能。在纺织工业中,含氟织物整理剂主要用作织物防水防油整理剂、防污、滑爽及耐洗整理剂和纤维加工剂等[12],经其整理后的纺织品具有多种优异的性能,因而倍受国内外市场的关注和欢迎。美国3M公司配制的Scotchgard(全氟羧酸铬络合物)及全氟烷基丙烯酸酯共聚体具有优异的防水、防油性能,且耐洗涤,织物手感柔软。以氟表面活性剂代替传统织物净洗剂氯乙烯可减少蛋白质纤维对水的吸收,从而避免了以往因过热干燥而导致的纤维强度下降的缺点[13]。含硅表面活性剂是随着有机硅新型材料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耐高温、耐气侯老化、无毒、无腐蚀及较高生理惰性等特点,还具有优良的降低表面张力的性能,是仅次于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特殊表面活性剂品种。在纺织行业,含硅表面活性剂赋予纺织品柔软、滑爽手感及抗菌防霉、抗静电、亲水和防水等特殊功能。至少含有一个羟苯基取代的聚二有机硅烷与等量苯酚混合可作纺织纤维的润滑剂[14];含环氧基的硅整理剂可赋予织物良好的手感,抑制泛黄以及提高织物的吸水性;含铵基的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人体呈生理惰性,不刺激皮肤,整理后的织物手感较好。聚硅醚类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既可用作消泡剂,也可用作稳泡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用聚硅氧烷与烷基糖苷配比为0.5∶1.0~10∶1.0的乳液对印染后的涤(或涤/棉、涤/毛)织物进行整理,在保持原来的柔软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耐洗牢度。以磷酸酯表面活性剂为代表的含磷表面活性剂在化纤工业中已作为高效抗静电剂、润湿剂和乳化剂。其中烷基磷酸酯是很有前途的一种,可在前处理过程中用作精炼剂、渗透剂,其去污力优于牛油醇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有机硼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半极性的化合物,是由具有邻羟基的多元醇、低碳醇的硼酸三酯和某些脂肪酸所合成的。通常为非离子型,碱性介质中重排为阴离子型。含硼表面活性剂高温下极稳定,可以水解,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抗静电性及抗菌性,毒性较低,其用途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3.3Gemini表面活性剂 此类表面活性剂是通过一个联接基将两个传统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其亲水头基或接近亲水头基处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类新型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比,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显著的缓染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缓染剂应用于纤维染色[15]。众所周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用于洗涤剂有一定的毒性和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且对酶会产生失活作用。而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可作为乳化剂产生O/W乳液,以便在低浓度下即产生更好的洗涤效果,且Gemini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强于传统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如向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极少量的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就可使溶液中自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降低1个数量级以上,因此可显著消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负面效应和改善洗涤效率。而两性Gemini表面活性剂是温和的多功能表面活性剂,在特定的应用中仅需添加少量到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中就可显著改善配方性能[16]。目前,由于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售价较高,因此尚难以大规模用于洗涤剂工业,采用较多的方式是将Gemini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 4.结语 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中应用广泛,其技术作用和经济价值都相当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助剂。近年来,许多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功能性表面活性剂以及绿色表面活性剂等应运而生,可为纺织生产提供更适宜、更高效的化学助剂,同时,纺织工业的发展也不断拓展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表面活性剂在纺织工业的应用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厂房支撑构造 一、纺织工业轻型钢结构厂房的特点 钢结构一般分为普通钢结构和轻钢结构,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其计算规则都是一样的。所谓轻钢结构,一般是结构荷载较小,结构杆件也较小,构件壁厚较薄的一类结构,一般采用门式钢架、屋架和网架为主要承重结构。正因为轻钢结构上作用的荷载较小,所以,使得结构效应产生的内力一般较小,这就使得结构的强度往往不成问题,而由于构件断面较小,截面惯性距较小,使得结构的刚度也随着减小,结构的整体和局部稳定成为在设计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这就是轻钢结构自己的特点。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可以采用增加支撑和拉条,以满足杆件的长细比要求,增设加劲肋以满足构件的局部稳定等。 二、门式刚架结构支撑结构的特点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其结构一般由主骨架和支撑系统构成,支撑结构包括:1)墙架;2)檩条等;支撑系统包括:1)刚架柱之间的垂直支承;2)刚架梁之间的水平支撑;3)刚性系杆、拉条;4)隅撑等; 三、檩条的设计 1、檩条作用:承担屋面荷载,并将其传给刚架。檩条还通过螺栓与每榀刚架连接起来,与墙架梁一起与刚架形成空间结构。2、檩条的形式:实腹式檩条、空腹式檩条、格构式檩条。3、截面高度的确定:实腹式檩条的截面高度H,一般取跨度的1/35~l/50;桁架式檩条的截面高度H,一般取跨度的1/12~1/20。4、截面宽度的确定:实腹式檩条的截面宽度B,由截面高度H所选的型钢规格确定,空间桁架式檩条上弦的总宽度B,取截面总高度的1/1.5~1/2.O5、檩条荷载1)恒荷载屋面材料重量、支撑及檩条结构自重2)活荷载屋面均布活荷载、雪荷载、积灰荷载和风荷载,当采用压型钢板轻型屋面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应取0.50KN/m2。6、檩条的布置、连接与构造檩条在屋架(刚架)上的布置和搁置1)为使屋架上弦杆不产生弯距,檩条宜位于屋架上弦节点处,当采用内天沟时,边檩应尽量靠近天沟。2)实腹式檩条的截面均宜垂直于屋面坡面,对槽钢和z型钢檩条,宜将上翼缘肢尖(或卷边)朝向屋脊方向,以减小屋面荷载偏心而引起的扭距。3)桁架式檩条的上弦杆宜垂直于屋架上弦杆,而腹杆和下弦杆宜垂直于地面。4)脊檩方案:一般应采用双檩方案,屋脊檩条可采用槽钢、角钢或圆钢市目连。檩条与屋面的连接檩条与屋面应可靠连接,以保证屋面能起阻止檩条侧向失稳和扭转的作用,这对一般不需要验算整体稳定性的实腹式檩条尤为重要。檩条与压型钢板屋面的连接,宜采用带橡胶垫圈的自攻螺钉。檩条与刚架的连接檩条端部与刚架的连接应能阻止檩条端部截面的扭转,以增强其整体稳定性。1)实腹式檩条与刚架的连接处可设置角钢檩托,以防止檩条在支座处的扭转变形和倾覆。檩条端部与檩托的连接螺栓应不少于2个,并沿檩条高度方向设置。螺栓直径根据檩条的截面大小,取M12~M16。2)桁架式檩条一般用螺栓直接与屋架上弦连接檩条的拉条和撑竿1)拉条的设置:檩条的拉条设置与是否主要和檩条的侧向刚度有关,对于侧向刚度较大的轻型H型钢钢和空间桁架式檩条一般可不设拉条。对于侧向刚度较差的实腹时和平面桁架式檩条,为了减小檩条在安装和使用阶段的侧向变形和扭转,保证其整体稳定性,一般需在檩条间设置拉条,作为侧向支撑点。当檩条跨度≤4m时,可按计算要求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拉条;当屋面坡度i 1/10,檩条跨度 4时,宜在檩条的跨中位置设置一道拉条;当跨度 6m时,宜在檩条跨度三分点处各设一道拉条或撑竿,在檐口处还应设置斜拉条和撑竿。拉条的直径为8一12mm,根据荷载和檩距大小取用。2)撑竿的设置檩条撑竿的作用主要是限制檐檩和天窗缺口处边檩向上或向下两个方向的侧向弯曲。撑竿的长细比按压杆要求入≤220,可采用钢管、方管或角钢做成。目前也有采用钢管内设拉条的做法,它的构造简单。撑竿处应同时设置斜拉条。3)拉条和撑竿的连接斜拉条与檩条腹板的连接处一般应予弯折,弯折的直段长度不宜过大,以免受力后发生局部弯曲。斜拉条弯折点距腹板边距宜为10~15mm,如条件许可,斜拉条可不弯折,而采用斜垫板或角钢连接。 四、屋面支撑与柱间支撑的确定: 1)支撑的作用主要是保证结构体系成为空间体系,有足够的空间刚度,2)支撑所受力主要是风载和地震作用,温度作用;3)计算支撑内力时一般假定节点为铰接,并忽略偏心的影响,并且一般的支撑都是按拉杆考虑,所以,一般适宜双向布置。1.屋面支撑屋面支撑受力较小,杆件截面通常可按容许长细比来选择。交叉斜杆和柔性细杆按拉杆设计,可采用单角钢;非交叉斜杆、弦杆、竖杆以及刚性系杆按压杆设计,可采用双角钢组成十字形或T形截面。当屋架跨度较大、房屋较高且基本风压也较大时,杆件截面应按桁架体系计算出的内力确定。计算支撑杆件内力时,可假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交叉斜杆中的压杆退出工作,仅由拉杆受力。2.柱间支撑对厂房来说:分为上层支撑和下层支撑上层支撑计算时,为避免由于支撑刚度过大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支撑腹杆按柔性拉杆计算。交叉体系的下层支撑当吊车较小时一般用圆钢,较大时通常采用角钢或槽钢。交叉斜杆常按拉杆设计,但为了提高厂房的纵向刚度,当吊车较大时,应按压杆设计。 五、隅撑的作用与设置 隅撑的作用主要是阻止梁的下翼缘及柱的内侧翼缘失稳。并在设计计算中作为减少梁柱的平面外计算长度的最不利侧向支撑间的最大间距。隅撑之所以要设,是因为刚架斜梁的受力的变化。在恒荷载和活荷载等荷载组合作用下,一般的梁受力是上翼缘受压,下翼缘受拉,这样檩条与钢梁的有效连接为梁上翼缘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支撑。所以一般情况下梁的平面外计算长度取两倍的檩条间距。上翼缘的稳定可以保证。但是在受到风吸力荷载作用时时,下翼缘受压,上翼缘受拉,这样下翼缘的稳定性没有可靠的平面外支撑,因此在梁的下翼缘上加设隅撑给钢梁的下翼缘提供支撑。隅撑一边与梁的下翼缘连接,一边与檩条连接。隅撑的做法可以详见门式刚架的规范。研究表明,门式刚架的破坏和倒塌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受压最大的翼缘屈曲引起的,而斜梁下翼缘与刚架柱的相交处压应力最大,是结构的关键部位。本规程规定,“在檐口位置,刚架斜梁与柱内翼缘交接点附近的檩条和墙梁处应各设置一道隅撑”,就是为了确保该处的稳定性。此外,还规定在斜梁下翼缘受压区均应设置隅撑,其间距不得大于相应受压翼缘宽度的16(235/f3,)1/2倍。该规定便于执行,也便于施工质量检查。若翼缘宽度较窄,理所当然地应使隅撑间距减小。规程还特别规定,当斜梁下翼缘不设隅撑时,应采取保证刚架稳定的可靠措施,如设置刚性撑杆或加大截面等。这就较好地保证了结构的安全。至于柱的隅撑,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当柱高较大时,要求分段进行平面外稳定性验算,一道隅撑通常是不够的,此时一般应设几道隅撑。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一、环境设计问题 工业建筑的环境设计包括厂房内部环境(内环境)设计和厂区环境(外环境)设计。内环境设计包括厂房的采光、通风、保温、空间效果等,由于纺织工业的特殊性,工艺上对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有较大的空调需要量,传统的锯齿厂房是自然采光、空间大,但空调需要量大、耗能大。现在一般采用钢结构无窗厂房,做轻钢龙骨矿棉板吊顶,可以节省空调用量,但吊顶高度一般只满足工艺要求,当厂房空间较大时吊顶高度如只满足工艺要求,则车间产生压抑的感觉,这就需要建筑专业和空调专业沟通交流以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外环境包括环境治理和建筑环境两大方面。环境治理指对废气、废水、噪声、烟尘等污染环境的因素予以治理的设计。在过去的设计中,对环境治理是较为重视的,尽管有时受投资的限制,个别工厂的环境治理尚不够理想,单从设计角度看还是尽心尽力了。建筑环境包括群体布局、空间组织、形体协调、景观配置、厂区绿化以及色彩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和现代人类工程学的高度来看,上述这些方面应该是外环境设计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工厂环境的好坏已不仅仅是美观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关系劳动者精神、情操和健康的问题,而且还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和衡量工厂管理水平等深层次的问题。未来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人性化。纺织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应注意对工厂外环境的处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设计院内部的运行机制是以工艺专业为主体,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为从属的多工种配合进行的。在厂区的环境设计而言,往往是以工艺专业为主体,以如何组织好工艺生产流程和交通运输路线为主,而建筑师的任务只是各单体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具体设计。尽管在设计中对建筑布局、结构选型、建筑立面色彩等方面予以统一协调处理,而对整个厂区的空间组织、形体协调、景观配置、建筑立意和厂区绿化等诸多重要方面却无能为力,因此,对营造工业建筑中的人性化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无法付诸实施。 二、纺织厂房漏水结露的问题 新型金属压型板屋面具有造型美观、施工工期短、环保可回收率高、跨度大等多项优势,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纺织项目采用。纺织车间一般要求温度在20-30oC、湿度在65-85%,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寒冷,最低气温多在-5oC以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湿度高,设计和施工稍有疏漏就可能冷凝结露,影响生产。施工时无接头、大长度屋面板施工难度之高,保温层的保温性能之严格都是空前的。两个方面成功与否决定纺织车间的成败。一旦产生漏水、结露几乎无法弥补,近两年已有多个这样的工程事故,损失相当惨重。由于屋面板整坡无接头长度较大,只能现场制作。多数是把设备架到屋檐高度,直接把彩钢板出到屋顶上。但纺织车间多数有几百米长,压板机是固定在一个部位,从压板处把彩钢板运到其他部位,多数施工单位完全用人工搬运,经常遇到划伤、折断等问题,这就为厂房日后的使用埋下了隐患,时间稍长后,经过风吹雨淋这些部位可能就会发生渗漏,这就需要提高施工工艺。如把彩钢板搬到利用C型钢做导轨的特制小车上,小车沿着C型钢走,数个小车把彩钢板托起来,再用人工推着小车运送到指定位置,有效解决了以上的问题。现在针对金属压型板屋顶结露原因分析如下: 1、设计保温层厚度不足热核计算所用的热阻数值是在实验室中检测得到的,能反映不同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保温材料的特性、储存的状态、施工时可能产生的缝隙等,因此热核计算出的保温材料厚度若直接应用到工程中就可能导致产生结露。 2.安装过程中的细部构造处理不当导致产生冷桥合理的保温结构设计应当使保温层任何部位都不产生冷桥,然而由于所用保温材料的特性,导致在设计和施工中稍有疏忽某些部位就会产生冷桥。室外冷气从冷桥处传入室内,此处屋顶室内表面温度就要低于露点温度,恒温、高湿的环境时就产生了冷凝结露问题。因安装而产生的冷桥一般有以下两种:a)保温材料安装缝隙产生的冷桥大部分金属压型板屋顶保温层都是由许多独立的保温材料拼装成的,拼装缝隙的处理不当就是冷桥。在固定保温材料时所用自攻钉产生冷桥。b)、玻璃丝棉保温层安装固定时的压缩冷桥c)、保温材料的隔气层隔气性能差下面就以某工程保温层(玻璃丝棉)结构设计为例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选择合适的金属压型板板型,相邻两块板的连接成180o咬合;确定玻璃丝棉的厚度与错缝结构,必须保证任何部位的含棉量不低于最小含棉量,玻璃棉错缝结构弥补了客观存在安装缝隙的缺陷,保证了任何缝隙处的最小热阻值。加高的支架和支架垫块把金属压型板和檩条之间支撑开,这种结构达到一定厚度时,就能保证檩条处的最小热阻值。保温支架能有效地阻止从固定支架自攻钉传入室内的冷气。W38贴面锁缝工艺能有效地隔断湿气对保温层的影响。总之,通过完善细部构造,再加上科学地选择玻璃丝棉的规格和厚度(包括檩条处的最小厚度),就能有效解决金属压型板屋面纺织建筑结露的难题。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生物技术的运用 1.生物技术在新型纺织纤维开发上的应用 将现代生物技术巧妙的运用于纺织纤维的开发方面,不仅能有效的改进现有纺织原料存在的不足,还可根据需要开发出适合纺织生产的新型纺织纤维,为纺织原料的研发开辟新的途径。 1.1天然彩色棉纤维 天然彩色棉纤维是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棉花品种,其开发的原理是将彩色基因移植到白棉DNA中进而获得具有天然色彩的彩棉纤维,我国也已经成功的培育出多种彩棉品种,并在新疆、河南等省区有大面积种植。目前已有棕色、绿色两种性能稳定、可纺性强的彩棉纤维投入到纺织生产中,并利用这两种纤维开发出了品种丰富的彩棉系列产品,其中包括彩棉纯纺纱、彩棉与其它纤维混纺纱、彩棉机织物、针织物、服装、高档内衣、床上用品等。。彩棉产品因具有天然色泽,可省去染色、印花等工序,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产品也不会残留偶氮染料等有害物质,因而被普遍认为是理想的生态纺织品,另外彩棉系列产品也是纺织业冲破“绿色壁垒”、提高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之一。基于彩棉纤维与生俱来的生态环保特性,其产品一问世便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青睐。 1.2抗虫棉 棉的生长极易受到虫害尤其是棉铃虫的侵袭。通常的做法是施农药,而农药会对环境及棉本身造成危害。现在已找到了一种有毒基因,将这种基因转入棉体内,培植出的棉具有抵抗棉铃虫的能力。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将苏芸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入棉细胞内,培育出了十多个抗虫棉品种,这种棉能产生一种对抗鳞翅目昆虫的毒素,抗棉铃虫能力达80%以上。此外,转基因抗蚜虫棉,转基因抗虫又抗病棉也相继培育成功,已在我国实验推广。 1.3其它新型棉纤维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基因工程技术可向棉纤维中引入其它成分,形成天然多成分棉,改善棉纤维的性能。如生产在棉纤维中腔内具有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内芯,生产天然的涤棉混合纤维;引入动物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含动物纤维的天然多成分棉,对改善棉纤维自身的不足,提高棉纤维的性能有很大贡献;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一种对草甘膦有抗性的基因,转入棉体内所获得的转基因棉表现出了足够的抗草甘膦性能。 1.4蜘蛛丝 蜘蛛丝因具有超高强力是开发高强织物的理想原料,但如何获得大量的蜘蛛丝来满足纺织生产的需要成为产品开发过程的难题,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这一难题便可得到解决。加拿大Nexia公司将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的有关基因转入奶牛和山羊的乳腺细胞中,而后从其分泌的乳液中获得经过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并从中提取到了与蜘蛛丝性能相似的丝蛋白纤维。另外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有关基因,人工重组到可以用发酵法大量生产蛋白质的诸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这一类微生物体内,在其细胞中产生蜘蛛丝蛋白。由于这类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极快,可廉价的大批量生产,故称为“微生物加工厂”。利用生物技术将蜘蛛的基因引入桑蚕体内,可使桑蚕吐出具有蜘蛛丝性能的丝蛋白。因为人类有丰富的养蚕经验,可以大规模饲养,又因桑蚕生长快,合成蛋白质效率高,可为人类生产许多宝贵的天然丝。 1.5改性羊毛 随着DNA分析技术及DN段分离技术的进步,已有可能从遗传学的角度对绵羊作出全面鉴定,鉴别出优秀绵羊,从而更加科学准确的选择良种绵羊,以便大批繁殖。研究人员将能控制羊毛细度的基因转入绵羊体内,从而获得又细又长又软的羊毛,直径只有3—4微米,为生产高档轻薄型毛织物提供原料,这正符合当今毛纺织品向轻薄型发展的世界潮流。另外人们正在寻找一种合适的彩色基因导入绵羊体内,培育出具有天然色彩的彩色羊。 1.6具有生物特性的纺织纤维 1.6.1抗微生物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美国MICROBAN公司已将抗微生物技术应用于纤维中,把抗微生物渗透到聚合物结构的分子间隙中去,抗微生物形成的膜与表面涂层不同,它耐洗,可制成医疗保健和家庭护理用品。 1.6.2甲壳质和壳聚糖在纺织上的应用 甲壳质广泛存在于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中,也存在于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壳聚糖是甲壳质在浓碱溶液中脱去乙酰基的衍生物形式,将其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可制得甲壳素纤维。这种纤维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从而具有良好的吸附性、粘结性、抗菌性和治伤性能,所以适合制造特殊的医用功能纤维产品。 1.6.3Lyocell纤维 Lyocell纤维是一种不经化学反应生产的纤维素纤维,可生物降解的具有生态环保意义的“绿色纤维”,被誉为21世纪“绿色纤维”,它具有其它纤维所没有的特殊风格和性能,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 1.6.4聚乳酸纤维 聚乳酸纤维是利用可再生的玉米、小麦等淀粉原料经发酵转化成乳酸,经聚合达到纺丝级,纺丝而制成,这种纤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生物降解,有利于生态平衡。用聚乳酸纤维制成的面料,触摸时有舒适的肌肤接触感和手感,还具有真丝般的光泽。 2.生物技术在苎麻纤维脱胶上的应用 苎麻纤维属于韧皮纤维,其表面的韧皮组织必须在纺纱前去除,称为脱胶。传统的脱胶方法是用强酸或强碱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这种方法虽然脱胶效果理想,但存在成本高、污染严重、耗能高、纤维损伤严重等缺点,因此近年来发展的用生物酶对苎麻进行脱胶备受相关人士的关注。生物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是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容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无害。用生物酶对苎麻纤维进行脱胶具有麻纤维强力损失小,纤维光洁柔软,成纱性能好,且生产效率高,能耗小等优点,酶法脱胶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3.生物技术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和安全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纺织品印染加工对环境的污染及纺织服装残留的各种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利用生物酶对织物进行整理是一种符合环保要求的整理方法。 3.1生物酶退浆 织物用生物酶退浆用的是淀粉酶,它对淀粉类浆料具有很强的分解作用,退浆效果较好,与传统碱退浆工艺相比,淀粉酶退浆工艺具有很多的优越性。首先,用淀粉酶对织物进行退浆时,可以在毫不损伤纤维的情况下去除淀粉浆料,不会造成织物强力的损失。其次,淀粉酶反应条件温和,环境pH值接近中性,所需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短,实践证明,相同温度下,用碱分解淀粉达到退浆的要求,一般需要1-2h,而用淀粉酶退浆只需要30-60min即可。此外,淀粉酶作为一种生物蛋白质对环境友好,无任何毒性,淀粉酶可回收再使用,退浆产生的废水可生物降解,解决了退浆废液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3.2生物酶精练 生物酶精练用于纤维素类纤维,精练酶一般为复合酶,对纤维的各种共生物起分解作用,主要组分为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基于生物酶的专一性的特点,一种生物酶只对一种或一类特定物质具有分解作用,所以酶精练对织物的损伤小,并且精练后织物表面光洁,手感柔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3纤维素酶风格整理 用纤维素酶对织物进行整理可得到特殊的效果。(1)减量用纤维素酶对织物进行减量处理,使织物具有丝绸感。该技术已用于高支精细织物生化洗涤加工和人造纤维优化风格加工。(2)柔软用酶加工能使织物具有较好的柔软手感,这种柔软性不同于一般柔软剂加工。一是无柔软剂等化学品的毒害性,对人体安全,加工时也无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二是穿着过程中,经不断洗涤可长期保持这种柔软特性。(3)去除茸毛棉织物由纤维素酶处理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茸毛可以大量去除,从而改善织物光泽,染色后色光更鲜艳。(4)牛仔服的“生物洗”牛仔服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石磨的工序,用浮石和成衣放在一起振动磨洗去除部分颜色,达到仿旧的风格。用酶洗工艺可减少石磨时浮石用量,保护机器不受损伤,避免浮石尘屑,减少环境污染。酶洗工艺利用纤维素酶对织物表面上产生可控制的刻蚀,并借助水洗机的揉搓和摩擦作用的协同效果,使染料脱落,茸毛去除,从而得到不均匀的褪色效果。酶洗不会引起织物强力的过度损伤,并具有独特艳丽的表面和柔软的手感。若将不同的纤维素酶加以多种组合,并采用不同的工艺,则可产生数百种的外观效果。 3.4蛋白质纤维的酶处理 对于蛋白质纤维的酶处理主要集中在羊毛和丝绸上。羊毛酶处理主要用于防毡缩、柔软丝光处理和降低染色温度等,是羊毛制品高档化、高附加值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酶处理可明显地减少污水中AOX的含量。目前我国桑蚕丝的精练方法主要有皂碱法、酶解结合皂碱法和酶解结合洗涤剂法三种。酶解结合皂碱或洗涤剂法对丝绸织物进行精练后织物上茸毛少、手感柔软,采用该类工艺可节能节汽、减少污染,也是丝绸精练发展的一个方向。 4.展望 生物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重要性会不断凸显出来。生物技术将会对生态纺织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利用生物技术一定会使纺织品在新的层次上实施“绿色纤维”、“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的“绿色纺织”,这种“绿色纺织”可在污水治理、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已呈现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为纺织工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我们完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生物技术必将给纺织工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及意义 一、纺织业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纺织业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纺织业无论是在为人民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的微观方面,还是在增加政府财政,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等宏观方面都具有也不可或缺的作用。1.我国纺织业的特点。首先,我国的纺织业所生产的产品过于单一,缺少复合型产品,且纺织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高端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纺织产品品牌,这样导致了中国的纺织品只是单单的以加工为主。其次,我国的纺织业没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纺织业还是采取了一最简单,最原始的人力资源投入为主,没有做到纺织行业的机械化的生产,即纺织业的科技化程度不高。最后,纺织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纺织行业的低碳化程度不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综上所述,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的行业。2.我国纺织业的现状。在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额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金,其增长幅度超过了70%,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业出口额翻了一番,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们也得看到目前我国纺织业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针对,倾销与反倾销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在纺织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重视纺织业的发展的形势,利用本土优势以及飞速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的扬长避短,已达到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取得令人欣喜的发展成果,就目前而言,纺织行业的最大的问题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便将传统的纺织行业与科技紧密联系,使之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二、纺织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 1.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概述。现代企业与原先的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现在企业运用了更加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企业不单单只是一味的生产,而是更加的追求企业的综合效益,譬如企业出现了聚集效应,也就是运用类似的原料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便来节省生产环节的支出,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的充分利用原料,实现废气废渣再利用,从而扩大生产利润,实现低碳环保的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态纺织生产。2.我国的精益模式。目前,我国纺织业的精益模式有以下的特征:2.1将产品作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式。在纺织行业中,通常将产品作为生产的中心,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生产,通常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多道程序相互协调进行,也就是说成品的形成不单单是一道工序,而是多道工序综合而成,这就需要来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精益的模式下,经过严密的计算,充分的利用各方的技术以及专业性的技能,使得一个最终产品的形成是非常合理化的。2.2生产调度是控制生产方式的中心。围绕着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就必不可缺少的就是生产调度,在整个纺织生产当中,将生产的任务进行下放,落实到每台生产的机器上面,每个生产部门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来进行生产。对于总公司而言,是不可能知道每个生产部门的具体的生产的计划以及时间,这就需要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衔接,所以一旦出现某个工序的滞留将会影响整个生产计划,精益模式下,生产调度就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将各个部门的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而不再是各个部门关起门了计划自己的工作,而是统一规划,这样就节省了各个部门生产的衔接时间以及衔接所耗费的资源,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2.3生产控制有序化。就纺织行业而言,生产的各个环节是节节相扣的,也就是说,前一道工序的成品就是后一道工序的原材料。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弥补计划环节以及控制本身的缺陷,从而达到全公司生产的有效的控制,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各分厂在总厂的带领下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安摊生产,由此整个生产是一个并联的生产方式,是齐头并进的模式。这种形式由于严格控制的计划控制和整体均衡,使得整体的生产时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2.4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相对于旧模式,精益的模式管理下,企业更加具有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在一套标准的流程下,更方都是有序而行,各方的配合也是更加的紧密,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标准来依次进行,各个环节也是有序的进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各方均衡的有序的发展,企业的认识管理也是具有规范化,不再是过去的家族式的管理,讲人情攀亲戚的局面,而是有着严格的人事制度。2.5管理目标明确。纺织业的工序化流程,以及工序之间的诸多的因素,使得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大批量的生产方法以及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的管理规模越来越脱离市场的发展,这一传统的生产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应势而生,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世界市场的需求,采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揉合后以取代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制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2.6管理手段的计算机化。精益模式将计算机系统引入了纺织行业,这无疑是纺织行业的一大创新。利用计算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了传统的纺织行业,是一次科技与手工的伟大的结合,这一结合大大的提升了纺织行业的管理水平,改革了纺织行业的陈旧的管理观念。从原始的多层次的人工管理到标准化、程序化的计算机管理是纺织行业的一大进步。只有把握这种先进管理方式的企业,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 三、纺织行业再发展的意义 纺织行业的精益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树立了新的观念,譬如管理内涵更加的深化,效率一效益一效果的兼容观念,以及管理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另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机制,纺织行业不再是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的机制,而是顺应时代以及市场的需求,柔和了现代的科技以及管理手段,是纺织业的再发展。在科技信息的时代,我们在追逐信息化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传统的经济产业赋予新时代特性,而不是放任自流,最终淘汰于市场的发展之中,我们应该将时代性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传统的纺织行业再次发挥其经济的职能,重回其经济的巅峰时代。 四、结语 整篇文章,通过了对传统的纺织行业在精益模式下的新发展研究,来表达传统的行业并不是意味着淘汰,利用现代的生产管理的模式,依然能够发挥其在现代市场的经济价值。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纺织行业在精益的生产管理模式下能够更好的发展,发挥其经济价值,巩固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韩俊鸣 单位:江苏省纺织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电子商务Web挖掘技术分析论文 1、Web数据挖掘技术在纺织业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既包括了低层次的电子贸易等,还包括了利用Internet网络开展的贸易活动,在多个环节中实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销售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在纺织业电子商务采用Web数据挖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用。电子商务进行Web数据挖掘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查询数据、Web页面、在线市场数据等。服务器数据主要是指用户在访问电子商务网站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如服务器Web日志文件。查询数据通过搜索引擎产生的查询数据,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数据。服务器数据是网络信息的中转站,服务器数据一般具有防火墙功能,是网络信息的中转站,采用缓存功能,能够大大减少服务器的网络流量,加快运行速度。任何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在Web数据挖掘过程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包括数据的准备、挖掘操作以及解释过程等。Web数据挖掘应用到纺织业电子商务中,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掌握生产状态,更加快速的提出企业的销售信息,准确把握市场销售的变化,进而提高纺织企业对市场的应对能力,也能提高企业对生产的控制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利用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指导企业的开发发展和销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客户资源,对客户进行分类,寻找潜在的价值,加强纺织业客户的管理工作。企业的信用状况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跟踪调查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保证体系提供数据资料。客户在选择任何一种销售商并没有太大差别,企业本身想要留住客户,就需要想办法让客户驻留更长的时间,想要根据客户的习惯来设计,就需要了解客户的兴趣和需求,动态调整页面,满足用户的需求,挖掘客户访问信息,进而了解客户的需求。根据序列发现客户浏览行为的信息,明白客户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设计别出心载的界面,增加客户的驻留时间。Web数据挖掘在应用中能够帮助纺织企业更好的挖掘潜在的信息,商家可以根据潜在客户的需求和愿望来进行分类,正确的分类新客户,判断潜在的新客户,强化显示客户的需求,保证企业获得更高的客户收益。纺织业电子商务在应用Web数据挖掘中能够改进Web站点的设计,提高站点的效率。纺织业电子商务Web数据挖掘的使用不在依照专家来进行设计,而是根据客户的意愿来进行设计,利用关联规则来进行推理,发现潜在的规律,为客户的下次访问提供帮助。纺织业电子商务应用Web数据挖掘能够改变营销机制,在一般企业的宣传中可以看到,花费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宣传,所起到的效果不是很好,若是通过电子产品的的方式就能得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2、纺织业电子商务面向Web挖掘的新型架构 2.1Web数据挖掘的流程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流程为特征信息的识别制定目标问题的描述关联分析聚类决策树等。纺织业电子商务网络在挖掘数据中首先需要记录调库眼特征,包括购买历史、广告历史等信息。目标制定流程是寻找不同的隐含模式,关联分析主要是发现顾客喜爱的商品组合,聚类则是找到能够提供访问者特征的报告,决策树就是流程图,采用最少的步骤解决问题。先记录访问者的条款特征,当访问者访问网站时能够逐渐积累访问者的数据,交互信息包括广告历史等。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有效的评估访问者的反应,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电子商务网站想要将顾客购买信息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容易出现浏览中出现遗漏的情况,在流程设计中采用聚类,能够确定网站的数据,向不同的访问者提供相应的报告。 2.2纺织业电子商务面向Web挖掘的新型架构 2.2.1Web挖掘关键技术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主要动作构成包括服务注册中心、服务请求者、服务提供者等,服务提供者就是一种可通过网络地址访问的实体,服务请求者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服务,服务注册中心是联系服务提供者和请求者。Web服务协议可以分为网络传输层、消息层、模型层等。网络传输层是Web服务协议栈的基础,可以采用任何格式,要求具有安全性、性能以及可靠性。数据表示层主要是提供数据描述手段,标准数据建模语言主要是XML。基于XML的消息层提供一个松散的、分布环境,是在分布式的环境中交换信息的轻量级协议。服务描述层主要是提供认识机制,服务分线层在实现中创建一个独立的开放框架,发现Web服务的功能,Web服务工作流语言是协议栈顶层的标准语言。Web服务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SOAP协议、WSDL描述方式等,SOAP协议是分布式环境中交换信息的简单协议,能够与现有通信技术最大程度地兼容,独立于应用程度对象模型、语言和运行平台等,本身不定义任何应用语义,一个SOAP信息是一个XML文档,AOAP规范主要由信封、编码规则、绑定等组成,AOAP信封定义整体的消息表示框架。移动Agent技术应用到电子商务中有非常大的优势,移动Agent技术具有响应性、自主性以及主动性等特征,应用到电子商务系统中能够减少电子商务活动的通信代价,减少网上原始数据的流量。电子商务中的教育要求包括访问流程信息,要求系统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反应,由中央处理器将移动Agent派遣到系统局部点激活消除隐患。 2.2.2Web挖掘平台设计 产品的功能实现在Web数据挖掘平台的设计中至关重要,要求数据挖掘平台具有动态、可伸缩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还要求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需要注意架构的合理性、简洁性和可扩展性。根据数据挖掘、Web服务和相关结束,设计数据挖掘架构,见图1所示,Web服务的组合由Agent负责,待返回结果后,能够有效解决数据的分布性、可扩展性等,负责服务之间的通信,降低网络通信的负担,减少相应时间,实现挖掘算法库的动态管理。在挖掘平台的设计中,各种挖掘算法均采用采用Web服务封装,实现挖掘系统与算法的耦合。各个Agent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架构逻辑层主要分为4层,数据存储层为最底层,数据处理层主要包括Web服务的架构和数据挖掘的是吸纳,在Agent环境中将XML文件转换,将查询结果再打包成XML文档,形成模式集合最后提供给客户信息,把访问层和逻辑层设计为数据访问的功能封装。客户端的设计主要包括胖客户端和瘦客户端,大部分的系统功能集中在胖客户端。典型的Agent结构应用到Web服务,其他的Agent搜寻和定位这些系统。移动Agent应用到Web数据挖掘中能够弥补很多的不足。在Web挖掘架构设计中,独立出了搜索引擎,使得搜索引擎更加具有灵活性。传统的数据挖掘引擎主要包括算法调用模块和算法管理模块等,算法分布Agent子模块股则命令的传输,向UDDI请求,删除已有的挖掘算法等功能,UDDI服务器与Agent相互交换信息生成算法的WSDL文档,将信息保存到UDDI服务器上,完成任务。 3、Web挖掘原型系统的实现 在纺织业电子商务中采用Web挖掘技术能够及时发现顾客的爱好,提高网站设计的安全性、便利性,延长用户浏览的时间。Web挖掘系统设计中,一般用户界面包括图形用户界面、Web界面等部分,图形用户界面和Web界面工作在命令界面之上,通过GUI提交数据,转化为DMQL语言的的形态,然后转换、挖掘数据处理,将各组件返回到客户端。在上文的分析中形成电子商务Web挖掘系统原型,能够满足纺织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实时性要求,也满足了平台分布式数据挖掘的特点。原型系统主要包括用户模块、个性化模块、购物模块以及商品模块等,用户模块是电子商务网站的入口,包括用户注册、用户信息查询等,只有注册并登陆网站的用户才能订购商品。商品模块是基础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商品的分类以及显示等,为用户提供商品的查询功能,与个性化服务模块有一定的联系,供用户浏览选择。购物模块是电子商务核心的模块,主要实现订购流程、销售商品的状态管理流程等。 作者:刘成轩 何运双 纺织业论文:当代低碳纺织业经济论文 一、低碳纺织发展方式 低碳纺织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纺织行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探索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在净低碳排放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优化纺织产业结构、改革纺织工艺流程、创造低碳新产品和拓展低碳纺织新领域,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观,以及纺织材料和产品的循环使用,实现高效率、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可持续增长模式。实现低碳纺织即为减少碳排放,实现单位碳排放量的高产出和高附加值,提高碳效率。具体实施措施一是新能源开发,二是能源高效利用,三是节能减排,而目前的最高可行性路线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加快纺织业的低碳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原料尽量采用低碳材料,同时开发利用生物质纤维等材料,利用已开发成功的纺纱、织造及印染新技术项目,开展节能减排的生产加工工艺,从而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纺织业的低碳化发展,提高科技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 二、德州市纺织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德州市纺织企业经济发展现状 纺织业作为德州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凭借资源优势,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但后经济危机时代,随着纺织企业“寒冬”的来临目前处境艰难,多数企业处于维持生产的状态。据调查,国际市场低迷和纺织企业的成本及产业结构不平衡,是寒冬降临的主要原因。而此时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于中国纺织业是希望还是绝望?如何抓住低碳化的核心,通过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有效化解能源和资源制约,解决生存与发展、公平与效率之两难,是我们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思考的关键点。 (二)纺织经济发展转型期仍然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不足,造成资源能源浪费 德州市纺织业虽然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所采取的发展模式仍然以生产加工为主,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差。产品结构以纱线、坯布及针织产品为主,缺少拥有特色鲜明的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最终服装品牌。服装、针织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本土生产的纺织面料生产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同时,调查中发现产品同质化严重。在近十年的发展中,虽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如德棉集团与华乐实业有限公司进行高新技术开发,开拓了“德棉牌”等7个中国品牌和10个山东名牌,但总体依然存在忽视设计力量,忽视产品研发,使得大多数企业缺乏独立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企业更愿意生产大规模的常规品种,某些大型的纺织企业甚至常年制作同一个类型的纱线,逐渐陷于低层次价格战上,不考虑新产品研发与创新,缺乏创新精神。这种发展状态,生产规模越大、毛利低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等问题,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就会使企业处境困难。同时,当设备更新、新产品开发及人才引进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时,不但最终导致企业发展慢,抗风险能力也差,调查结果显示,德州市的纺织服装企业2010年收入超10亿元的仅3家,众多企业收入1亿元以下。与山东省大型纺织企业魏桥集团相比,由于科研投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限制,即使拥有同数量的纺锭,也无法获取相同的效益,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总而言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存在着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2.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平台形同虚设 德州市纺织的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的整个产业链中,从起点处的化纤生产产能就不足,以纺纱为主,印染业发展更不充分,印染业的生产水平会直接影响高档面料为服装加工的供应,导致纺织服装深加工的关键领域处于劣势,很多高档面料不得不依赖进口,从而缺乏自己的最终服装产品,很难实现市场集聚效应。不仅德州市如此,染整环节也一直是我国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瓶颈。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环境友好是必然选择。后危机时代,融资难、原料压力、出口疲软、成本增加等问题制约了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整个国内纺织服装出口达到两年内的增长低点,目前纺织市场的需求逐渐转向科技型产品、功能性产品,调查中却发现,德州市的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依旧停留在传统产品,缺乏长远计划,销售量必然受到限制。从2012年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来看,德州市的陵县恒丰、富华等企业积极开发了天丝、莫代尔、圣麻等新型纤维产品,产品类型多样,新型纤维的加入,使用棉比例下降到了25%左右,避开了棉价波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且平均利润高于传统产品10%。只有迎合市场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使产品多元化,不断调整发展方式,使企业从对资源依赖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才能走过行业“寒冬”,促进低碳纺织经济的发展。存在的另一问题是企业间联系较少,区域行业协会虽然成立,但基本流于形式,企业间有严重的相互拆台、压价现象,发挥不出产业集群的作用。 3.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用纺织品比例低规模小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的需求增长也日益加快,目前,德州市的服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占比为60:29:11。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偏小。而发达国家已将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作为优化纺织工业结构、保持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是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核心,且离不开科技创新。 三、依托德州市区域优势,寻找有效途径,加快低碳纺织发展方式转变 (一)利用资源与地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强调供应链的健全 新能源开发和能源高效利用是实现低碳纺织的有效途径。德州市太阳能产业发展较早,有“太阳城”之称,充分发挥德州市太阳能产业优势,将其应用到纺织服装领域,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与物流配送中的浪费,提升碳效率。清洁能源资源的利用是促进低碳纺织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德州境内三纵三横的铁路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使德州成为连接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特别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使德州跨入首都北京1小时经济圈。地域优势有利于从原料到产品销售市场供应链的健全,经济发展时期,建立生态环保的产品供应链至关重要,企业在重视成本控制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供应链的管理与监控;重视品牌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产品的低碳环保附加值。打造绿色纺织生产链是保证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的关键。而随着消费者在对低碳消费概念的认可程度上逐渐提高,环保低碳已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节能减排,土工布、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需求逐渐加大,产业用纺织品真正成为了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基于打造“蓝黄”经济区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将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加快培育和发展。目前山东省产业用纺织品产量较大,仅次于浙江,已经涌现出一些典型企业和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京沪高铁的开通为德州市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契机,高铁最基础的路基、护坡均使用了本地企业宏祥集团、东方股份生产的高强土工布、土工膜、土工格栅等土工合成材料,目前已拥有土工合成材料生产企业156家,品种涉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9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工用纺织材料基地。为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进行技术革新,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打品牌战略 德州市已将纺织服装产业列入未来三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集群,致力打造纺织服装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要实现这一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纺织是基础。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碳效率必须进行技术革新。针对目前德州市纺织服装企业现状,应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同时,重点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引进新型、高效的工艺设备,利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不好的时机,加紧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印染和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污染物排放严重是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集体瓶颈,德州市纺织服装经济发展的下一步规划中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快技术革新步伐,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下决心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不要过分顾虑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一定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有步骤地关闭那些污染重、耗能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并通过以扩大融资和支持兼并重组的方式,让一批有市场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通过引进或者消化吸收目前先进的工艺技术,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从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健全的产业链是保证行业发展并实现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的产业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原料的保障供应,德州市是全国棉花生产基地之一,但保证最终产品的绿色环保应从源头抓起,这方面可以借鉴山东鲁泰集团的做法,创建企业自己的棉花生产基地,采用生物基因改性工程获得性能更加符合产品需求的环保绿色的长绒棉;同时重视新型纤维原料、生物质原料的生产和利用,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不断升级的策略已使得德州部分企业从中获益。二是注重产品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这条路走起来困难重重,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利润也是可观的。政府的相关激励机制及高科技技术手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保证,例如山东省的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开发的“如意纺”技术,可将纱支的细度提高到500支,这项技术的出现不仅为纺织面料超高支、轻薄化提供了可能,同时拓展了原料适用范围,并使落地毛、落地棉等下脚料也可以得到循环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环节尽量采用环保新型纤维、使用新能源,尽量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都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三是打品牌战略,目前德州市众多服装企业依然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而我们每年所生产的坯布大量出口到西欧、北美和日本、韩国,制成成衣后都成了大品牌,销售价格可观。中国是世界服装出口大国、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却不是品牌大国。当我们失去了劳动力和成本优势,品牌才是能够带来更大产品利润的部分,消费者更认可的是品牌而不是制造商。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了,环境清洁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可以实现了。 (三)合理的经济规划,健全低碳经济管理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模式要求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规划,在自身能力所及范围内实现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更应考虑国内市场状况,重视产品内销,不能一味地把出口作为纺织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当然,当我们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拥有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不仅有助于我国经济摆脱对出口高度依赖的轨道,更重要的,这是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运行轨道。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每家企业的碳排放档案,摸清其节能减排的家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尤其要重视碳排放的评估、监测体系和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德州市太阳能产业优势,将其应用到纺织服装领域,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与物流配送中的浪费,提升碳效率。 四、结语 只有抓住德州市纺织服装业的优势、区域经济特色,结合纺织企业目前存在的运营机制缺陷等问题,才能找到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与发展策略。纺织服装企业只有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好行业发展、资源和环境三者的关系,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张会青 单位: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业论文:纺织业企业出口与行业生产率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建立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整理于国家统计局1996—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是自变量出口规模Export、企业盈利能力Profit、企业规模Y、全要素生产率TFP。 (二)模型的建立根据前人研究、纺织业的特点以及数据获取难易程度,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假设纺织业某出口企业i的生产率为tfpi,出口为exi,企业盈利水平为proi,企业规模为yi,那么该企业i的生产率等式设定其中,TFP为行业生产率,用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法计算得出;EX为纺织业的出口水平,用当年该行业出口总金额表示;PRO为纺织业的盈利水平,用当年该行业的利润总额表示;Y代表该行业总体规模,用纺织业在当年的工业总产值表示,η为误差项,α、β、γ分别为EX,PRO,Y的待估参数,反映三者分别对行业生产率TFP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要分析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果关系及建立VAR模型,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通过了平稳性检验的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因此,本文首先应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以及他们的差分序列作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整理之后见表2,其中临界值以10%的为例,二阶差分在1%~10%显著水平下都是稳定的,也说明LNTFP和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二)OLS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分析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对变量LNTFP、LNEX、LNPRO、LNY进行OLS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变量行业出口水平LNEX、行业盈利水平LNPRO、行业规模LNY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变量出口水平LNEX、规模LNY都是负显著相关的,而盈利水平LNPRO则是正显著相关的。上述回归结果可以说明以下几点:表2ADF的检验结果资料来源:整理于本文章Eviews的ADF检验结果,其中C,T,K分别表示单位根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加入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音表3OLS回归结果资料来源:整理于本文章Eviews的OLS回归结果第一,企业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确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经济学界中把出口阻碍生产率发展的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也说明出口企业的自我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并不十分明显。第二,企业规模与行业生产率也呈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协调企业生产中的管理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从而对生产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第三,企业利润和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换言之,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大,就越有能力进行技术革新,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生产率也得到提高。但并不能排除反向因果关系,即由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企业利润的增加。以上分析是根据总体样本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不过这里所使用的总体样本回归是存在局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所使用的数据只是1995—2011年纺织业的相关数据,数据经过处理之后仅有15年左右的数据,这对回归分析来说数据是相对不足。第二,假设的变量之间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例如企业盈利水平与企业规模之间就不是独立的,因为很大程度上企业的盈利水平的大小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的关系,除此之外,企业的出口水平也与企业规模有关,众多研究证明,企业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该企业才具有从事出口事宜的能力。第三,本文研究是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并没有使用详细的微观数据,而且本文建立的模型中自变量只有企业的出口、盈利水平以及企业规模,其他有可能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本文并没有引入,原因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出口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其他因素引入太多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而且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知,其他因素的引入与否并不影响我们要得出的结论。四、政策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纺织业企业出口并不符合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质量并不高,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除此之外,纺织业出口方面,我国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是发达国家的加工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可能政策启示:第一,出口贸易不一定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在我国甚至出现了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的情况,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质量还没有那么高,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企业需要提升出口产品结构,走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路线。第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扩大企业的规模,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能促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扩大企业规模,重视生产效率的改善,从而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这样一个良性的自我循环形成,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出口规模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加工贸易比较多,所以我国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应该尽快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发挥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竞争力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积极作用。第四,虽然研发投入和职工教育投入在短期内很难见效,但在长期内还是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所以国内企业应该更多地重视研发和职工的教育培训。 作者:王敏聪 单位:武汉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纺织业论文:谈纺织业贸易合作趋向 一、两岸纺织业贸易合作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深化,特别是ECFA的实施,为两岸纺织业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ECFA在两岸纺织贸易合作逐渐显现效果时,两岸纺织业的合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和有利的条件,也存在不少亟需破解的问题。 (一)ECFA制度存在贸易摩擦制度隐患 ECFA的目的是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建议双向、和平、便利的合作保障机制,不论是出发点还是目标都是通过优惠性市场,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减少生成成本、提高竞争力。但是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引起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比如在ECFA中,一方对另一方采取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双方保障措施”的最长实施期限不得超过一年。这一要求不仅不如CEPA的规定,同时也低于了WTO中《保障措施协定》最长4年、特殊情况下最长8年的实施期限,那么也就是意味着双方可以根据WTO的规则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保障性措施,不利于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二)两岸政治关系还未建立完全互信关系 虽然两岸都定位ECFA为“经济议题”,不涉及政治争议,但是在台反对党认为ECFA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事实上他们认为涉及了利益分配,也将造成社会冲击。ECFA签订时,两岸关系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重大政治分歧依然存在,使得两岸难以实现政治互信。此外,台湾岛内持反对意见的政治势力十分强大,这些反对势力给两岸经济关系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成为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非经济因素。尽管两岸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降低签署EFCA造成的政治影响,但是由于两岸关系的敏感性以及两岸政治的巨大分歧,EFCA绝不可能仅仅被看做是一项经济合作,政治因素必然会在EFCA推进过程中发挥作用,特别在推动经济合作在深度与广度上发展时遭遇的阻力会更大。 (三)两岸间的贸易不平衡,台湾对大陆长期出超 台湾对大陆出口与自大陆进口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状态,与此同时大陆始终都处于逆差逐条,这种不平衡性且随着两岸贸易规模扩大有逐渐拉大的发展趋势。两岸贸易不平衡的情况是由于台湾运往大陆的货物远远大于大陆输送到台湾的货物,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台湾当局的贸易政策不限制出口,但是做进口管制严格,很多大陆产品无法进入台湾市场,而台湾几乎所有产品都可以间接的输送到大陆市场。二是大陆对台湾始终坚持开放政策,从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就单方面向台湾开放市场,还针对台湾出台了同等质量产品优先选择的优惠政策。换言之,大陆允许从台湾进口所有需要的商品,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放宽对台湾商品质量和价格的限制优先考虑。(四)两岸纺织业自身存在问题,国际竞争力下降大陆的纺织品出口虽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相对于台湾而言仍属于低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其次大陆纺织业的自主生产性不强,产业链亟待升级,并且大陆的纺织行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80%的企业生产中低产品,6%的企业生产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品质低、价格低的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对台湾纺织业而言,台湾的劳动力不足,工资成本高,使得纺织业的成本相对也高,并且由于台湾纺织业发展已久,产业政策历经萌芽期、发展期最后到成熟期,目前属于转型期。相对许多正在起步或者是推展阶段的国家,台湾对当地纺织业的着力明显落后,这给台湾纺织业带来了莫大的竞争压力。 二、后ECFA两岸纺织业贸易合作前景展望 签订ECFA可以实现区域经济贸易的合理规划,为两岸创造更多的经贸合作机会,通过体制改革降低关税水平以打破贸易壁垒,进而将贸易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此外还应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高贸易便利程度,从而提升两岸间的纺织业合作水平。 (一)降低关税带来的两岸纺织业贸易经济效益将逐渐显现 在2009年之前,两岸对纺织品的进口关税在10%左右,甚至超过15%。而在后ECFA时期,2011年大陆对台湾出口至大陆的纺织品就已经有18项征收零关税,台湾对大陆出口至台湾的纺织品中有4项征收零关税。直至2012年大部分纺织品已经实行了零关税,在2013年1月1日开始所有纺织品都将享受进口免关税的优惠。就原产地证效益而言,在2011年ECFA早收计划实施的头两个月,仅仅广东、福建两省就签发了364份ECFA原产地证,为企业减免关税98万美元。2011年直接经济利益超过150亿美元,占两岸贸易额的1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中小型企业利用ECFA原产地证书较大型企业更为积极,体现了EC-FA涉及惠及台湾中小型企业的初衷。 (二)分工上不断优化两岸纺织业贸易合作 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湾有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台湾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土地、人力资源,并且大陆为台湾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如果台湾纺织品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大陆的政策和优质资源,积极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大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将加快推进其产业调整升级。将提高产品附加值,控制生产成本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方针,将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力为经营目标,以更好的利用EFCA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综上,台湾纺织品企业应当将大陆市场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向大陆开放市场,加快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实现纺织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在未来,两岸纺织业合作发展的领域应主要包括功能性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附加值面料、节能减排与循环再生、产业梯度转移、品牌与营销渠道等。在后ECFA时期,真正形成两岸纺织品市场双向开放、合作竞争的均衡机制,打破传统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日本进口—欧美销售”营销模式,推动两岸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两岸纺织业互惠互利、均衡发展,形成更加密切、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共享ECFA框架下的利益。 (三)两岸纺织业贸易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有待探索 近年来,大陆关注经济结构性调整,而台湾经济只是在2010年触底反弹,之后就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当中。因此,双方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双方的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需要作出调整避免矛盾深化。台湾对进入大陆内需市场的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陆更关注两岸经贸的双向交流,希望双方能在实现各自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开展产业合作,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两岸双方共同发挥政治智慧,通过对话沟通实现合作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对知识技能共享而言,大陆纺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纺织产业发展受阻,而台湾地区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时间较长,在国际市场的营销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优于大陆企业。对大陆来说,受ECFA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清单的影响,大陆纺织业分享从台湾引进各种高端的生产性服务,比如说研发设计、电脑与会展服务等。两岸纺织业贸易有着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相信未来两岸纺织业贸易将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欧祈福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纺织业论文:信息化技术在纺织业中的实用性 1生产资源规划与管理系统 企业的生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是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的核心系统,可以说没有先进的企业生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就没有优秀的现代化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无人工厂、先进的制造企业都离不开这种先进的制控制系统,这种先进的制造控制系统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其可以对涉及生产的所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而调配的基础则是生产指令单,而生产的指令单则有三条传送途径,一条是由决策层的责任厂长直接下达,一条是由销售根据客户的提货时间与生产速度提前下达,一条则是由来自网络等外部的订单下达生产指令。主控计算机在接收到生产制造指令以后会首先根据需要生产的产品去查询该产品的BOM表(产品配方表)在BOM表上标明了每一制造过程所需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数量,主控计算机再根据生产的数量以及客户的来厂提货时间以及生产能力,自动进行生产按排,各辅助生产部门在接收到主控计算机下达的,将某种物料于几时几分运送至某某处的指令以后,只要在使用该物料之前将物料运送至某处即可。这样的生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的完美之处在于,任何一种物料都不需要事先堆放于生产环节、物资供应环节等环节,任何一种物料都可以根据需求计划,只要保证在需求之前到达即可,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节约在途的材料与仓储的费用,对于任何一个工厂而言,节省的资金与提高的效率都是极为惊人的。它是本软件应用的核心系统,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对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项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处理生成句(按每月上、下句)生产成本。通过组织相关部门、车间人员对句生产成本的分析,找出影响生产成本的各种因素并采取改进措施,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达到“预测”生产成本变化的日的(相对于月少成本核算)本系统的管理流程:(1)企业销售本部及在各个办事处将所签订的销售合同相关信息通过局域网及远程网络传送到总厂服务器。(2)生产部了系统根据销售合同信息自动生成月生产计划,同时制定原料采购计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3)各生产车间了系统根据生成的生产计划在排产的同时制定材料需求计划,通过局域网传送到服务器。还要向服务器提供生产过程时实数据,如每道工序的班、台、人、时产量、机台运转率及在制品的存量等。(4)供应部门了系统根据各车间的物资计划和仓库库存自动生成物资采购计划,在网上经主管厂长审批后实施。(5)仓库了系统向服务器提供各车间原料物资的领用和成品入库数据。(6)劳资了系统提供计件工资单价、管理人员工资和人员配备等。(7)则务了系统提供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用等。(8)动力车间了系统提供水、电、汽的消耗量及成本单价、辅助维修费等。通过对上述大量数据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可自动生成月或旬生产成本。 2供应链管理系统 (1)以最少的库存资金,保证企业的正常及连续性生产。供应管理了系统帮助采购人员控制并完成从采购计划分采购申请汁采购订单~到货接收气险验入库的全部过程。可有效地监控采购计划的实施、采购成本的变动及供应商交货履约情况,从而帮助采购人员选择最佳的供应商和采购策略,确保采购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及低成本地执行,使企业具有最佳的供货状态。(2)本系统与生产、库存、应付账款管理及质量等了系统均有接日。采购需求信息可由生产、库存等其他部门直接下达,也可以从中长期采购计划生成。(3)开展电了商务参与网上采购。该网络实现了物流采购的全过程透明,建立了在采购数量、质量、价格、库存等方面的网络监控系统,供应部门向全厂公开。策事长、总经理及企管部门可以在网上对物资的采购、领出进行审批。 3销售链系统 销售链子系统通过计算机远程终端将各办事处与总厂服务器连成网络,实现整个营销网络从签订合同、安排生产、产品入库、销售、销售回款、总厂库存和异地库存等各种数据全部进入计算机网络,使得各地办事处都能享受到工厂的生产、经营信息,使产品销售能力不断增强。策事长、总经理通过网络监控生产销售整个过程,提高了销售工作的透明度和监控力度。结束语亚麻纺织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将亚麻纺织企业变成了一座缩微工厂,工厂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任何一项涉及到人员、资金以及重大生产事件的变动都会纳入到企业管理者的视线之内,而且,信息化技术还将为企业打开一道让世界了解企业,让企业走向世界的窗口。 作者:郑秀梅 单位:大庆市肇州县肇融亚麻纺织有限公司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机化新技术现代农业建设论文 1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 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农机化技术推广既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和经济活动。农机推广部门在推广工作中,不但要大力强化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更要注重引导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积极调动各部门能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来,推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把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进来,通力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于艳翠 单位:大安市联合乡农业机械推广站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发展新技术的推广研究 【内容摘要】:物联网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生产 一、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站在农民群众的角度上看,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许多农民百姓供应了许多免费学习知识的机会。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工作能力水平技术,改善了农村生产技术水平,鼓动农村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地革新,并且获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通过了解物联网上的信息技术之后,农民可以清晰地了解市场状况,根据市场状况进行生产,使农民生产出的产品适应社会的供给需求,以此来扩大农民的收益。再者说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物联网技术使农民生产更便捷,也为农民生产提供了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农村的自然发展情况提供了硬件设施,这种社体有利于农民对信息的了解,和对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种硬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机械的使用过程,而且物联网技术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学指导,将科学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使农村发展更加可持续,生态建设更加平衡。农村建设可以依靠物联网的技术,可以实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胜利,这种胜利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道路选择和多种途径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资源利用和资源监测方面上,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的区域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利用卫星系统对土地进行监管,在地面接收位置上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达到农业的区域性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区域的全方位管理,我国运用传感技术结合全球定位体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技术对农业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准确的定位,对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系统管理。现代社会要求农业发展也与之前有些不同。现代农业对技术的要求比重加大不仅仅要了解农田的状态情况,还要将农田信息的归纳整理和卫星定位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么做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农田的状态,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并且能够形成空间分布效果图形,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使生产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促使农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据调查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湿地数据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搁置在水源进出口处,进行数据的监管,通过对传感器对湿地附近的环境采样收集,将传感信号通过远程设置发送到监管中心,而通过远程设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分析,对数据进行了解和检测,并能够及时检测出影响水资源状况的因素和水污染情况的分析,提供具体的改善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一)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 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安全是生态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监测农业的生态环境,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高科技生态监管系统,完善监测网络体制,为农民提供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广泛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国家应该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生态建设。例如:法国进行了生态环境系统的革新,对生态系统采取信息归纳、传播、管理、公布四个方面。美国在运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作物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种植的需求方向,为此来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在我国,晶遥感技术和定位系统相结合与地面监测系统取得联系,这种方式被利用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监管系统之中,前期主要运用传感技术进行人工信息的监测。人工监测和地面监测系统相结合,这种方式是目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方式。在我国多个省市,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的监测,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 现代化农业是数字化农业的基础。数字化农业包括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具体的装备设施,信息收纳和农艺系统为基础的,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数字化农业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农业的数字化仍然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和信息收集者、农民的长期努力和奋斗。假如缺少了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还仅仅依靠初级的生产工具的话,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因素极大的限制。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谈不上技术化,也不是数字化的系统所控制。现代农业的信息是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它是各个阶段都应用先进的技术集合而成的,在各个方面都有信息化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主要表现在在数字化上,同时也不能离开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导,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化,就需要符合上面所描述的所有条件,与此同时数字化农业不仅仅是上述条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作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数字化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是不完整的、留有缺陷的的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精华部分,将现代化农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现代化农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实施,但是它的出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模板,在技术等诸多方面也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标准。所以现代化的农业不能没有数字化农业。 三、结语 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在农业的使用率,为农业数字化提供物质基础,数字化农业要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产结果提供物质准备。 作者:龚艳艳 单位:兰陵县矿坑镇政府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农机化新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所以农机的普及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而农业机械是科学技术的具体体现,通过农业机械才能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发挥其高效优质的作用,达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目的,农机化推广是科研及生产之间的桥梁纽带,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农机化推广工作,要通过一些试验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技术在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新技术装备的各方面特性,比如实用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经济性,经过实践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形成标准和规范的机械生产模式及配置方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1.2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增产增收 农机化推广工作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及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另外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及农业增效的手段。 1.3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机、农艺、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融合问题,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长期磨合才能使其相互融合,达到应用的生产效果。在推广方面,有的机构性质不明确,在投入上经费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还存在农机农艺难以融合的情况,所以对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深入的细节还很多,任重而道远。 2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服务 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费短缺是很多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上不去,服务能力低下,推广工作开展不利。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定位,对于推广工作的条件加以改善,完善运行机制,对于工作活力及服务水平都非常重要。 2.2努力创新,提升成效 坚持创新完善机制,采用多元化、服务优质化的工作方式构建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长效机制,对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新产品、新技术能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完成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推广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员的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对于推广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要积极开展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加以强化,促进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使其在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以适应新时期推广工作的需要。在高校、职业院校吸纳毕业生加入到推广队伍中来,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村级农机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一线的技术力量,促进推广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2.4加大宣传,建立试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加强宣传,提高各级群众及领导对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进行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宣传,传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加深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要建立示范点和推广基地,通过实地的示范作用,让农民朋友在实际的操作中对新技术、新产品有直观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和新机具的优势,转变传统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生产行为。2.5大力实行农机补贴政策新技术、新产品刚开始推广价格都要高一些,这对于农户来讲有一定负担,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各地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在生产成本上都会有自己的考量,所以在推广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在推广中的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机具的更新换代,科学配套,合理布局,综合当地的生产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及推广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补贴扶持,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3结语 农机化技术推广既是一种技术活动,同时又是一项社会和经济活动。农机推广部门在推广工作中,不但要大力强化推广工作的公益职能,更要注重引导和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积极调动各部门能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中来,推动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把科研院所、农机生产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大户等各方面的力量都整合进来,通力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把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于艳翠 单位:大安市联合乡农业机械推广站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综述 1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推广新农业技术,首先要从人的工作做起。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和素质,严格做到持证上岗。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考试并且考试合格,在人事上实行聘任制度与辞退制度,激励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工作上的热情。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更多的科技人才参与到推广机构工作,为农业推广事业服务。为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需要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 2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配套机械化装备 低碳是时展的号召。在农业机械新技术上引进低碳概念,势必有利于新技术得到更好更广的推广。低碳农业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节约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技术将依靠低碳农业工程技术来完成。低碳农业工程技术主要是指节能技术。而节能技术则依靠低碳农业配套机械化装备来实现。在发展低碳机械化装备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借助机械化提高效率,并且对田间作物进行信息化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地配建排灌水渠,搞好田间道路交通建设,实现大面积、大范围内的统一机械化作业。低碳农业配套机械化装备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对农业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基地环境保护以及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环节的设施装备建设上。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多位一体化的低碳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研究、集成创新的过程。发展低碳装备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开拓以精准播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为重点的土地,充分利用农业土地面积,提高资源利用率。总之,大力发展推广低碳农业配套机械化装备,可以更好地健全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对农业增长的带动作用。 3深入优化农机与农艺结合方式 解决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步。简单来说,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大量实践经验证明,确保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优越性。从实际情况出发,优化二者的结合方式,需要制定科学的农艺准则与规范机械作业。充分考虑农作物种植工作的各项因素,如播期、密度、施肥期以及施肥量等。然后,再制定相对应的机械化工艺规范;需要制定主要农业机械的技术规格及性能指标,降低机械使用的运维成本;要加强农艺与农机的协同攻关、农机的研发力度,以提高农业系统的产量、质量与可持续性发展。 4总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新技术为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通过文章对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的相关介绍,笔者坚信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及时在农业中引进并运用各种新技术,完善新技术的推广服务体系,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作者:陈军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心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研究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中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作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的战略性产业,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国务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和环保技术),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公布,主要突出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到了在水资源稀缺的状况下,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国是粮食消耗大国,水资源短缺最大约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从保障粮食的供给方面看,应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粮增效,为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从耕地的土地资源来看,中国现有耕地面积18.26亿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有2/3以上的中低产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而且有占耕地总面积41%的低产田,产量只有总产量的18%。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因此,迫切需要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强化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 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科教兴农”战略提出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重要论断,从“十二五规划”到“中央一号文件”的方向指引,盘锦农业科技发展都有长足进步。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京揭晓,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伯希•米西卡先生将一块标有“盘锦大米2011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字样的牌匾首先授予盘锦;全国三千多知名品牌中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脱颖而出;大棚育苗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3.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由于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为农业的发展开辟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有稳定的收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促进“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迫切需要发展新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加快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幸福指数。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主要方面(如粮食的有效供给、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的技术结构,促进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率,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加强水稻工厂化育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水稻工厂化育苗起着重要作用。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降低了育苗作业劳动强度,省时、省工、省力、省地,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产出。近年来,国家对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在2012年省农委下达水稻现代化示范区大棚育秧中心建设任务中,盘锦38个育秧中心符合建设要求。全市新建标准育秧大棚2630栋,占全省3750栋的70%;购置催芽设备22套,占全省30套的73%;硬盘1024.1万盘,占全省1309.5万盘的78%。盘锦水稻大棚育秧水平走在全省的前列。 2.认真组织水稻高产创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盘锦承担了农业部44个水稻高产示范区创建任务(大洼县25个,盘山县19个)。大洼县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盘山县太平镇是整乡制推进乡镇。 盘锦市高度重视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细化责任分工。一是统一良种;二是工厂化育苗;三是节水栽培技术;四是统一配方施肥技术;五是统一栽培技术;六是统一综合防控病虫草害;七是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八是落实抗灾应变技术;九是统一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通过全程培训、实地指导、加大投入、统防统治和科学管理,使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顺利,示范展示效果明显。经省专家组统一对44个国家级示范区实测,水稻产量全部达标。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的大洼县水稻平均产量680千克/亩,超创建目标产量650千克/亩的4.6%,最高产量超过850千克/亩,全县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作为整乡推进试点的盘山县太平镇,经市、县专家组测产,产量高达724千克/亩。 3.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重点,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农业以土而立,因肥而兴”,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部门重点推广的一项节本增效技术。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年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其中盘山县80万亩,大洼县60万亩,市级打捆单位10万亩),采集土壤样品1400个,获得检测数据115000项次,设立“3414”试验14个,配方校正试验22个,建立示范田和示范区159个(示范面积达109万亩),制定施肥配方5个,发放施肥建议卡60300张,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58个(其中大洼县153个,盘山县100个,市级打捆项目区5个)。重点培植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形成“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良好氛围。 4.加大土壤有机质提升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一块绿地、留一片蓝天”,杜绝田间地头焚烧秸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10%。综合考虑本区气候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和农民生活习惯,在西安农场、东风农场、新立农场、清水农场、沙岭镇、陈家乡等地设10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有标示牌,定点调查、监测,了解、掌握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向农民展示秸秆还田提高耕地质量的效益,方便农民参观、学习,以带动周边农户实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的积极性,使农民了解用地与养地的结合。 5.加强肥料新品种的研制、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针对当前肥料市场存在品牌多、质量杂、农民认知程度低以及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土质恶化、能源浪费、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必须把向农民推广品质好、价格廉、效果明显的肥料作为农业技术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把增施有机肥、应用叶面肥和重视中微量元素等一系列措施作为工作重点,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叶面肥喷施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全市推广秸秆还田面积8.8万亩(盘山、大洼各4.4万亩),安排两个新型肥料实验点,与盘锦鑫美日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硅酸盐新型有机肥料。 三、小结 中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农村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也正在孕育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盘锦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水稻工厂化育苗和实行秸秆还田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全市44个国家级示范区水稻产量全部达标,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的大洼县,平均创建目标产量650千克/亩的4.6%,最高单产超过850千克/亩,全县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要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盘锦现代农业发展,以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需要。 作者:杨瑾 单位:盘锦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新技术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和城乡互动战略,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农业发展,以建设高效、生态、品牌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落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传统的“三农”问题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音乐、吃套餐、睡蚊帐——物理农业养出“贵族菜” 距离大白菜收获还有段时间,可胶州大白菜协会已经接待了好几拨前来订购大白菜的外地客户。去年冬天一度卖到100元两棵,如今又未收先卖,胶州大白菜身份缘何如此金贵?近日,笔者走进胶州大白菜的种植基地,亲眼目睹了“贵族菜”独特的种植管理方式。 胶州市大白菜协会会长徐明振告诉笔者,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是目前物理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声频发生器根据植物的谐振频率、环境因子和含水量等因子的变化,选择产生相应频率波段的谐振波,这些波动能量直接作用于植物神经脉络上的穴位,与植物产生共振,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营养的吸收,加快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随着胶州大白菜名头越来越响,胶州更加注重提升大白菜的品质。今年,该市投资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经过对土壤、水、大气的严格检测,对不同地块土壤取样化验,根据土壤含肥量和不同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的肥量,合理用肥。 来到胶东镇后店口村黑增江的白菜地,老远就看见一座座一人多高的“白纱帐”。罩在菜田上的防虫网就像一顶巨型“蚊帐”,可防止害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对于菜地里繁殖的少量害虫,每个帐子里还设置了一盏中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光、波、色、味四种方式诱杀小菜蛾、菜螟等害虫,彻底杜绝蔬菜害虫。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放赤眼蜂治玉米螟,用生物天敌“收拾”害虫,在青岛地区还是第一次。人们满怀着好奇听生物学博士于毅讲解。“大家看,这就是赤眼蜂的卵。”于博士拿出一个绿网包,里面盛满了一小包一小包的如米粒般大小的白圆球,他拿出一小包来演示说,“这一小包就是3000头赤眼蜂,用针把它别在玉米叶的背面,防风防雨又防高温。两三天以后,赤眼蜂就孵化出来了,它会找到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的卵,把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卵里面,利用害虫卵的营养孵化后代。 这样,害虫还在卵的阶段就被‘吃’掉了。一般一亩地放四次赤眼蜂就够了,第一次只需要放一包,等到了玉米螟盛期,就放三包”以前,农民都用农药打害虫,今年为什么要采用生物技术呢?即墨市农业局局长胡思荣说:“用农药防治玉米螟,每亩地大约需要10元钱,而用赤眼蜂每亩地只需要8块钱,并且省工省力、安全无毒,提高了玉米品质,减少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慢慢的,赤眼蜂逐渐繁殖多了,害虫自然就会得到控制,还能维护生态平衡呢。今年,我们即墨下大力气搞‘吨粮田’建设,所以这次先在粮食高产区内选择了2000亩秋玉米做试验,明年打算大面积推广开,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避灾农业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避灾农业,即在农业生产中,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变主要依靠地利为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及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主动型农业。避灾农业思维的基本点是:消除对抗性,走向顺和性;避免单极性,注重系统性;减少粗放性,增强科学性。 把引进推广新良种、新技术作为增强避灾能力的支撑点和避灾增收的突破口。青岛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 几年来,青岛市还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通过改进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浇关键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水渠渗透,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干旱到来前定期喷施旱地龙、腐殖质酸等抗旱剂,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为配合“避灾农业”的发展,青岛市健全完善了农业抗灾测报防治体系。及时根据灾情需要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服务,保护农民财产安全。“避灾农业”的兴起,为农民买上了一张保险单。 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都市农业分外耀眼 从一碧万顷的海青茶园到烟波浩渺的陡崖子水库,从古韵悠悠的藏马山到帆影点点的灵山岛,胶南处处激荡着都市休闲农业的身影。 利用农业生产场地、农产品、农业经营活动等资源,超前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农业休闲功能,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提高农民收益——都市休闲农业已成为青岛市郊区利用休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 这几年,崂山、黄岛、城阳乃至市郊各地的都市农业已经展现出其耀眼的光芒,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发展城郊旅游观光农业是大城市郊区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青岛市郊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因此,青岛市计划到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功能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成一批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区和高标准的观光休闲农业和都市农业经济带。届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元以上,力争率先在全国建成现代化的城郊旅游观光和都市农业区。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探索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是属于我国整个农业机械化进程的P键组成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因此,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在农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一门总论新课程,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探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意义,分析了现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领域也逐步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农业经济飞速增长,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来说,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这一项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组成内容,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化以及智能化的核心方式之一。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在农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结合当前的新的形势,进一步做好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重中之重的历史任务。 1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概念 农业机械化技术,即农业生产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了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技术,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生产和应用却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现今不仅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糖料、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械化水平也有了一定高度,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旋律。尤其是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更提升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地位,并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离开农业机械化的农艺成果都只能是“水中月”,是落后的农艺。只有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成果才能派得上用场,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的发展、科技飞速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也突飞猛进。而且飞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了乡镇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技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已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基本建成了属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这也体现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水平。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的思想,提高其现代化农业的意识,对于培养农民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数要靠畜力和人力去劳动,这种落后的方式明显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的增产以及增收。因此,要想实现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必须要做到高效、优质而且环保的基本特点。这才是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且逐步实现知识化以及智能化的最终目的。 3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探索 由于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不断在进步,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来说,由于自身对特定空间及时间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侧重点不同,增加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课程中的统一讲解难度。传统课程中的很多原则是被淘汰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尤其是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到形势以及政策这2方面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渠道越来越多,而且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课本上。因此,需要加大对学生实际机械化操作能力的培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正在快速前进,提高在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农业机械化的优秀人才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重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农业,对机械化新技术产生兴趣是仍需努力的目标。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现代农业新技术 摘 要:通过对大豆重迎茬地块的对比研究,了解造成大豆减产的因素,找到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有效措施,并将有效措施应用到生产中,实现丰产丰收的目的。 关键词:大豆重迎茬 原因 措施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很多,有以下几个综合因素: 一、大豆重迎茬使耕层土壤的理化性状恶化,耕层变浅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失调。重迎茬大豆由于比玉米茬等茬口土壤耕作、施肥水平等差,而使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由高肥性的“细菌型”向低肥性的“真菌肥”转化。土壤中养分过分的单一消耗,连续几年种植大豆,每年都吸收相同养分,大豆铵态氮有所增加,磷钾过分消耗,氮、磷、钾比例失调。因而造成营养元素片面消耗,不能满足大豆生育期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从而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影响产量、效益。 二、大豆根系微生物活动中,能分泌一种呈酸性反应的物质。经常不断的分解出对大豆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使重迎茬大豆正常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由于土壤酸度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根瘤菌活动能力减弱,固氮能力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抑制。 三、大豆病虫草害的发生是造成大豆重迎茬减产的重要原因。重迎茬大豆可使以大豆为寄主的一些病虫害逐年加重,如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立枯病以及食心虫等危害加重,另外,也会使大豆的恶性杂草加重蔓延。 为了使重迎茬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重视整地质量、增施有机肥,适时铲趟 1、推广应用秋整地技术,建立以深松为主的三年轮深耕耕作制度。深耕可打破犁底层、消灭病虫害、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抗涝防旱,增温防寒。广辟肥源,每三年轮施一次有机肥,亩施用量3立方米以上,可以大大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改善大豆生长环境。 2、适时深松铲趟防寒增暖。生育期内应加强中耕管理,当大豆供土后进行铲前深松或趟一犁,大豆第一片复叶展开时进行第一遍铲趟。第二遍铲趟在苗高10厘米左右进行,趟成张口垄。第三遍在大豆初花期进行,趟成方头垄,深趟多培土,从而实现疏松土壤、防寒增暖、消灭杂草的目的。 二、选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不同的地区在重迎茬条件下、不同的品种在产量上有很大差别。新的优良品种生长势强、抗性强。按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选用熟期适宜、耐重迎茬的优良品种,可以减少大豆产量损失。2006年表现较好的品种有黑农48、黑农44、黑农50、绥农17、东农42等。 三、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疫霉病和孢囊线虫等。这三种病虫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危害不一样。多雨年份土壤湿度过大,易发生根腐病;干旱年份孢囊线虫病发生较重。2006年我市三种病虫害都发生较轻。要应用好种子包衣技术,应加强对土壤及各种病虫害的防治,选用高效农药品种及时防治。对重迎茬地块必须要加强严防。 四、适当使用氮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辅助其它肥料的施用 1、土壤施肥。由于长年不施氮肥,氮肥量减少,不能满足大豆生长的需要,在增施磷、钾肥同时,可施用适量氮肥,以促进大豆的生长。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要求进行施肥,推荐使用配方肥。 2、叶面追肥。若大豆前期生长较弱,为补充其营养,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逆性,根际追肥要在铲后趟前进行,每公顷追施尿素45―75公斤(每亩3―5公斤),追后立即中耕培土;叶面追肥要在大豆初花期进行,每公顷用10公斤(每亩0.7公斤)尿素加磷酸二氢钾1.5公斤(每亩0.1公斤),溶于500公斤水中喷施。施用高效叶面肥可以补充养分的不足,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发育,对提高重迎茬大豆产量有很好的作用。市场上有一些大豆重迎茬调节剂、叶喷剂、专用肥的效果也很好。 五、控制杂草的繁衍 重迎茬大豆杂草危害较正茬严重,与大豆伴生的苍耳、寄生的菟丝子等恶性杂草能加速蔓延,与大豆争夺营养、水分和光照等,同时,由于长期或重复使用普施特等残效期长的豆田除草剂,使杂草增强了抗药性,又增加了土壤残毒,致使化学除草对恶性杂草的效果不好,还影响大豆和下茬敏感作物的生长,严重者可造成大豆籽粒留有残毒,降低质量,影响出口。最好做法为秋季拿大草,使草籽在未成熟时消灭掉,减少了下年的草害发生。 六、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大豆重迎茬种植,由于生长势弱而导致病虫危害加重以及营养不良容易出现死苗、病株、弱苗,减少田间绿色面积。应适当加大播种量,要保证亩播种量在4.5公斤以上。合理分布群体,可以提高大豆产量。 七、应用化控剂促进作物成熟 在大豆初花期选用审定推广优质、高效大豆叶面肥,超低容喷雾,均匀喷施于大豆叶面,促进大豆提早成熟,具有降低株高、防止倒伏、降低结荚部位、增加有效结荚数的作用,增产增收显著。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现代农业中的高新技术 农业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命脉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农业科研投资和研究开发力度,以谋求在2l世纪取得各自优势和重要地位。由此,2l世纪的高科技农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人类提供的粮食及其他食品将更加丰富。 目前,高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如何呢?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德国农业专家在收割机上安装一台估产装置,同时再装一台卫星导航仪器。卫星定位系统和估产装置便会记录反映每块农田实际年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每块地产量不同的原因,比如土质不一样、使用肥料的差异等。另外,为了除杂草方便,在耕作之前,农业工人携带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在农场地里走动,接收器便会准确定位杂草多的地块,并将杂草多的地块的坐标输入手提式计算机中,再将其他有关数据输入拖拉机上的计算机内,这样当拖拉机耕作时,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便会监视拖拉机行驶方向,在到达杂草多的地块时自动喷洒除草剂,达到除草目的。 在监视虫害情况方面,卫星技术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国科学家运用卫星遥控技术监测葡萄园的虫害,取得重大突破。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主要的葡萄生产基地,往往因葡萄蚜虫的侵害而造成巨大损失。科技人员利用飞机和卫星对加州的葡萄园进行地面扫描,然后大面积收集葡萄叶面反射的热量和光度变化两方面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出葡萄是否正受到蚜虫危害。由卫星遥控技术提供的遥感分析,为葡萄蚜虫的早期防治争取宝贵时间。 卫星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很突出。2006年9月15日,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实验。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人介绍,卫星上装载了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种约215公斤农作物种子和菌种,搭载数量和种类是1987年开展航天育种研究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负责人还介绍,这是我国发射的第23颗返回式卫星,今后一段时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对卫星进行跟踪并按计划将其回收。中国返回式卫星将为国内外“空间微重力实验”用户提供商业服务,全面迈向卫星商业服务市场。 近4年来,航天育种增加了农作物新品种,并按计划推广了850万亩,粮食增产3.4亿公斤,创收约5亿余元。此前我国已成功进行13次航天育种实验,可以说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用适当的激光对农作物加以照射,既能提高产量,还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种。俄罗斯科学家先用波长441.6纳米、强度10瓦/平方米的蓝色氦-镉激光束照射小麦种子两小时,隔三小时再用波长632.8纳米、同样强度的红色氦-氖激光束照射两小时。经照射过的小麦种子分蘖抽穗多,穗头饱满结实,平均亩产可提高60千克,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增加了5%。 近来,日本滨松霍德尼克斯电机厂用半导体激光照射培育水稻也获得了成功。由于叶绿素容易吸收红光,他们就用以红色为主的半导体激光对稻苗进行照射,用此法培育水稻,3个月就可以收获。 美国科技人员发明的激光成像装置可以发射低能激光脉冲,并记录反射光束返回的延误时间。安装了这种装置的直升飞机起飞后,激光束能扫描飞行的垂直方向,在自动搜寻时如果发现没有树叶便会关闭喷嘴,避免在果树间的空地上喷洒农药。这样能够使得向果园喷洒的农药节约40%,既节省了资金,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利用红外扫描的方法,还可以为农作物诊断“疾病”。美国科学家派出飞机在900米高的夜空飞行,机载红外扫描仪沿途测量其下方农作物散发出来的热量,然后计算机可自动将其绘制成彩色地图。这样农作物患病或遭受虫害侵袭的情况便一目了然,一方面可以及时查出病情,有针对性地喷洒农药;另一方面可以预测庄稼的潜在疾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激光应用在我国农业中也取得很大进展,例如利用农产品对激光的吸收和反射来检测其糖酸度、质地、ph值、成熟度、干物质。应用激光诱导莹光技术来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叶绿素、成熟度、干物质量。利用激光控制光谱技术来检测农产品水分损失量、农药残留量。对于激光检测应用的未来趋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工业机器人对人们来说早已不再陌生,而如今农业机器人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农田里,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极大便利。 美国研制的施肥机器人能从土壤的实际情况出发适量施肥,因减少施肥总量而降低农业成本,并且有利于地下水质的改善。西班牙发明的采摘柑橘机器人由一台装有计算机的拖拉机、一套光学视觉系统和一个机械手组成,能从颜色、大小和形状判断出橘子是否成熟并决定能否采摘,平均每分钟能摘柑橘60个,是人工采摘量的7倍。另外,该机器人还能依靠装有视频箱的机械手,将采摘下来的柑橘按照大小进行分类。 英国西尔索研究所开发的采蘑菇机器人装有录像机、红外线测距仪和视觉分析软件,能确定哪些蘑菇可以采摘以及属于哪种等级,然后测出其高度以便采摘。它每分钟能摘40个,比普通的手工方法快2倍。 法国研制的分拣机器人能在潮湿肮脏的环境里工作,把大个番茄和小粒樱桃加以区别,然后分别加以装运。它还可分拣不同大小的土豆,并且不会碰坏它们。 英国推出的全自动挤奶机器人用气作为动力,韧性大,适应性强,即使奶牛踢它,两者皆不会受伤。有意思的是,它能使奶牛自己选择挤奶时间,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丰富,农业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农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为加速农业市场化、信息化、现代化以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在“十一五・863计划”中设置了多项与农业机器人相关的科研选题,包括水果及蔬菜收获机器人、农业机器智能导航技术、自主作业农业机器人和农田自动获取技术等。 当代高新技术中,现代生物技术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前沿学科。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及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21世纪将有大量农业生物技术产品问世。 美国科学家利用抗除草剂基因培育出抗除草剂大豆和小麦新品种,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病毒西红柿和烟草。通过转基因植物研究,使土豆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淀粉含量提高20%至40%。 研究人员正在研制能够代替注射疫苗的超基因蔬菜瓜果,他们用基因工程方法把微生物抗原基因植入蔬果细胞中,并在培养基中用这些细胞培植出秧苗,然后移栽到农田中,结出的种子含有异已基因。这些种子长出的蔬果能够合成细菌原始基因所控制产生的特有物质,也就是说,食用这样的胡萝卜或香蕉,就如同接种了疫苗一样。 用生物技术遗传工程还可以培育出特殊牲畜,促进畜牧业发展。美国科学家给两千头种猪注入生长基因后,约有20%的卵子发育成超大型猪,生下的小猪相当于普通小猪的两倍,3个月后便可上市,省下大批饲料。预计到21世纪前期,用基因工程培育出如牛一般大的猪将有可能成为现实。 在农业防旱、节水方面,发达国家也有新进展。“化控节水”是除生物育种节水之外最有效的防旱抗旱措施之一。“化控节水”是一项用于农业生产、花卉、园林绿化、荒漠改造的先进技术,它采用一种高分子吸水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甚至倍数更高的水份,同时还具有超强的保水性,将它放入土壤中不仅能吸收空气与土壤中的水份,而且能将大量雨水或灌溉水牢固地保存在土壤中从而形成农作物的“小水库”。它对作物无毒害、无污染,可与任何肥料农药混合使用,同时还能吸收肥料、农药和各种微量元素,使之缓慢释放,从而提高肥料、农药和各种微量元素的利用率。 “化控节水”能抗旱保水,有效提高幼苗成活率,推迟作物萎蔫的时间,提早作物成熟期,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这种技术在我国河南有些地区已试用。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商水县:以现代农业新技术 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我县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彻底解决我县农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以及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低等问题,近年来,我县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把我县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黄淮流域最大的小麦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攻高产、高效、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起步较快 我们首先从抓宣传和示范入手,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技术标准,并印成明白纸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经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使我县又组织申报5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全县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9个,涉及多个品种。在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同时,围绕“调优调高”的原则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优质农产品的比重逐步上升,几大主要作物农产品的面积逐年增加。 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全县依托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初步形成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即:黄寨镇的万亩无籽西瓜、城关乡的2000亩花卉、郝岗乡的1.2万亩烟叶、姚集乡的5000亩日光温室蔬菜、练集镇的500亩美人指葡萄,以及沿城巴公路的舒庄、白寺、农场的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等。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势头良好 我县紧紧围绕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截止2007年,全县成功申报了爱普饲料、佳利达纺织、福音食品、郝岗乡绿色工程、国家1439粮食储备库等11家为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又筛选出固墙镇绿源精品果业、固墙宏达农科贸等企业.将申报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小麦、玉米、棉花、肉食、中药材、木材等产业链条。目前,各类龙头企业可以带动20多万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订单农业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企双赢、解放“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了有效地避开市场风险,解决农业种植的盲目性以及企业原料的不稳定性,在广泛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订单农业和标准化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本地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了产后附加值,实现了农企双赢。2007年我们发展优质订单小麦40万亩,基本实施了未产先销,仅此一项就为我县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投入平衡分析 一、投入少而不均导致“入园难”、“入园贵” 对于“入园难”、“入园贵”,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较少。多年来,谁该为幼儿教育承担责任,承担多少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各级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承担幼儿教育责任尚未明确,这些直接影响着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政策与经费投入。多年来,政府投入的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3%左右,而这一比例在巴西是5.1%,墨西哥是8.9%,泰国是16.4%。[1]在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家长。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幼儿教育公共投入上的差距极大,学前教育共同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仅为0.035%,与发达国家的同类投入相差10~60倍。即使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政府的公共投入仍处于最低状态。 “入园难”、“入园贵”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非常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城市或县镇公办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特别是示范幼儿园。例如,在以大量农业人口为主的县,幼儿教育财政投入集中在县级幼儿园,乡镇以下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表明,对县级幼儿园的财政拨款占到对幼儿园财政拨款总投入的60.3%,乡镇所在地幼儿园为17.7%,村办幼儿园(班)仅为15.7%。[2]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对农村幼儿园几乎没有财政投入,仅有的财政投入也集中在小学附属的学前班等;而在一些地级市,却能投入上亿元建一所幼儿园。幼儿进入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主要依据父母职业、级别、工作单位、居住社区等人为门槛,流动儿童的“入园难”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缺失,导致幼儿未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儿童在非户籍所在地入公办幼儿园,还要缴纳高额或名目繁多的赞助费、建园费、借读费、管理费等额外费用。那些无力承担高额费用的父母,只好将幼儿留在家乡农村,交给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而这些监护人由于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或者由于体力、精力等原因,致使多数留守幼儿得不到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适宜的教育。 二、幼儿教育新政策落实的关键 目前,幼儿教育公有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公平问题。2010年,我国3~6岁幼儿的入园率仅为56.6%[3],同时,存在公办幼儿园稀缺化、民办幼儿园两极化、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特权化、幼儿教育收费贵族化等现象,优质教育资源基本被社会强势群体占有。这种情况会导致“马太效应”,社会阶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并将在下一代中延续。2010年,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要求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和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要求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2010年11月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会议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会议认为,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会议确定了5条措施,要求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给予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同时要求,合理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现象。[4]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在10条意见中有5条涉及到投入,要求将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不得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重申了“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半年内密集公布学前教育新政策,显示出国家解决长期困扰民众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决心。要使这些新政策依照民众的意愿得以落实,并保障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用好财政杠杆。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自身在不断的复制着新的不公平;二是由于全国范围内多数地方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由政府全面满足全体幼儿接受公共幼儿教育的要求。2006年,中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占幼儿园总数的57.8%,2007年该比例上升到60.1%。[5]2007年,全国共有民办幼儿园7.76万所,在园儿童868.75万人。按照幼儿园生均经费3,121元计算,民办幼儿园所需教育经费约为271.14亿元,财政经费的比例仅占总投入的23.8%。[6](P60)这一统计还未包括全国各地大批没有办园许可证的所谓“黑园”、“山寨园”的投入。仅北京市目前就有1,290家无证园[7],与该市合法注册的幼儿园基本持平。这些无证园的情况尽管不完全相同,有条件差、质量低、安全隐患多、小学化严重的;也有条件尚可却因政府不愿担当责任而没有申领到办园证的。由于整个幼儿教育供求关系的畸形,已经形成有权有钱者进公办园、无权无钱者进民办园、农民工子弟进“黑园”的生态链。 公共投资是支持和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世界各国的公共投资机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往往采用多种投资机制的组合。无论何种公共投资机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都是公共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中低收入家庭或弱势群体,各国政府都提供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尽力保证所有儿童都能够接受幼儿教育。面对现状,为确保幼儿教育的公平性,我国的财政投入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在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保障最大程度的公平、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率应作为投入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将有限的投入公平、公正地分配到全体学前三年适龄儿童身上。第二,在既有的不均衡状态下,政府财政投入首先要解决的是雪中送炭的问题,而不应锦上添花。从发展现状、对事业发展的贡献度(投入的效益)、家长负担比例和负担能力等角度而言,农村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教育事业投入中的最先选择。 三、地方政府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中央的幼儿教育新政策出台后,一些地方紧接着也制定了相关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但大都缺乏具体执行细则,使这些政策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政府主导”,只回答了政府财政投入四个基本问题中的一个,即“为什么应该由政府财政投资?”但是,如果解决不好“为谁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以什么方式提供服务?”三个问题,“政府主导”的财政投入就缺少“完整路线图”。[8]2009年,在广州市财政局网上公布的资料中,有9家市机关幼儿园年度财政补贴高达6,000万元,平均每年每个在园幼儿可获得2万元补贴[9],此消息引发了“公共财政养公务员,为什么还要养公务员的孩子?”的质疑。“有权的进公办园,有钱的进民办园,无权无钱的进无证园”这一流行在百姓中的说法,确实道出了公共财政投入方向存在严重错位的问题。所以,当前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利用公共财政发展的公办幼儿园应该面向谁?谁应该成为它的首要服务对象?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保底”或称“底线均等”,即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同理,公办幼儿园也应该是底线均等的保障者,公办幼儿园的招收对象首先应该是低收入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幼儿,为他们提供基本服务是幼儿教育的“保底”要求。因为他们缺少条件通过市场获得合格的早期教育服务,如果政府“不提供保障措施来保护处于不利境地的儿童,学校体系则会成为不公平的源头”[10](P28)。 因此,政府在加大投入发展公办幼儿园时,必须突破其“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的传统定位,转向“提供基本保障性服务”的新要求。公办幼儿园要改变服务对象,立足于提供能满足大众、特别是弱势家庭儿童需要的基本服务。然而,在那些热衷于“政绩工程”的决策者那里,公办幼儿园真的能按照“国十条”所强调的“安全、适用”即可吗?若按照目前的“示范园”、“一级一类园”来建设,它真的还能像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按照“保底”的原则,优先满足弱势家庭幼儿的需求吗?因此,必须制定更加具体、细致的财政投入细则,保证政策实施方向。利用公共财政发展公办幼儿园是这样,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同样如此。如果奖励的是优质民办幼儿园,那么,获益的依然是优势家庭;最需要雪中送炭的那些人仍未被关注,公平状况将继续恶化。如果说,公办园有一个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和如何服务的问题,那么,公共资金购买服务也有一个为谁购买、向谁购买、购买什么和怎样购买的问题。凡是政府财政投入的工作,无一不需要认真思考投入的方向、目的和方式,无一不需要考察受益的人群,也无一不需要监控其过程、评估其效果。无论直接还是间接投入,保障幼儿、特别是那些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幼儿的利益,才是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根本目的。 (一)地方财政投入政策出现的问题 目前,各地幼儿教育投入政策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区域幼儿教育整体发展的长远规划 不少地方的政策方案或零星或庞杂,却都缺乏对该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注重具体项目,缺少对公平、均衡、体制、软件建设的整体考虑;着眼于局部,没有重点考虑该区域学前三年适龄幼儿的整体状况(含非户籍);着眼于公办幼儿园,没有将民办幼儿园放到适当的位置加以考虑;着眼于眼前,未顾及长远;着眼于园舍等硬件建设,未能重视师资、体制等因素;着眼于增加经费投入,没有重视建立公平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以及经费保障体系。简言之,重硬件不重软件。 2.对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有限性缺乏认识 财政投入幼儿教育永远是有限的,完全靠政府投入包办,或者完全靠公办幼儿园的方式解决普及学前教育的问题,除极少数地方外,绝大多数地方在短期内都难以实现。所以,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考虑那些投入使用的公平合理、大量家庭排队报公办幼儿园的情况,不仅仅说明公办幼儿园数量少,而且凸现幼儿教育经费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只有进公办幼儿园才能享受到政府的学前教育的补助。在这种情况下,排队现象和“入园难”的问题仍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3.对投入方式与体制变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态度 多数地区的投入明显存在扩大公办幼儿园的倾向,客观上构成了对民办幼儿园的挤压,其生存空间被压缩,便需要更多的公办幼儿园填补。依照这种模式,便会进入政府经费越增加,幼儿教育经费越不足的恶性循环。如能改变这种思路,落实对合格民办幼儿园的经费补助,并建立透明、公开、稳定的机制,就能充分调动社会参与办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就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进来,使幼儿教育的投入进入良性循环。因此,要改变这种投入思路,即便对未经登记的“黑园”(事实上他们在满足了一定数量幼儿的学前教育需求),也应采取软性淘汰(即家长觉得不愿将孩子送去)的方式,而不宜采取刚性的强行取缔办法。 (二)对改进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建议 第一,依据招生数对合格民办幼儿园每生给予定额补贴,而且,对所有合格的民办幼儿园一视同仁,各园都能享受同样的补助。 第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实施定额幼儿教育补助,根据该幼儿自愿选择入园的情况,将经费补助给他们所受教育的幼儿园。将财政资金支付给供给方,可增强经费收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第三,建立覆盖全体适龄幼儿的学前教育经费补助体系。通过建立公办幼儿园和补助其他幼儿园两种方式,保障学前教育的公平最大化和学前教育的效率最大化。进公办幼儿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政府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的方式,因此,这些幼儿不宜再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补助。凡进不了公办幼儿园的,政府均应给予适当的定额补助,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通过家庭直补(额度稍高)的方式;不符合低收入家庭条件的,通过对合格民办幼儿园补助的方式,按入园学生数直接补助幼儿园(额度稍低)。 这种投入方式的好处:一是解决了政府无法全额提供学前教育经费的问题,较大程度地利用了社会资源;二是在现有条件下,以较短时间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学前教育公平;三是从长远发展看,不会积累成学前教育体制问题,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一致。在幼儿教育发展上,公平问题至关重要,充分利用财政杠杆保障幼儿教育发展的公平,是发展好幼儿教育的关键。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情商培养分析 一、认识自己的情绪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对自己和他人情绪反应的理解或推测能力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商,应该教会幼儿学会合理认知他们自己的情绪。首先,成人应让幼儿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快、乐观、和善等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愤怒等不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除。并且让幼儿懂得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以便让幼儿能自觉地掌握,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其次,成人对幼儿的表现要有正确的评价。幼儿大多是将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作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依据。家长和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些言行往往会包含有对幼儿的评价内容,它们对于幼儿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形成和发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 幼儿与周围环境越来越丰富的互动会遇到很多开心与不开心的事,并会触动他的情绪,家长和教师应仔细观察并合理引导幼儿能公开地、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特别是在幼儿受到挫折、感受到不愉快时,要让他有机会不受压抑地表达和发泄,这样可以减轻幼儿心理上的压力,促进幼儿以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产生过激行为。帮助幼儿学会以一种可被人接纳、又能达到较为满意结果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使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尤其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是灾难时能很好的调节自己,渡过难关。 三、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有人刚到公司不久,就认识了公司中几乎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并和其中的许多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与公司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他的人际关系网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那么这种能力要从幼儿期培养起,让它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习惯。比如说我们要设计一些情境给幼儿创造跟老师跟家长跟小朋友沟通协调的机会,也可以搞一些活动比如说演讲赛等让儿童学会展示自己、感染他人。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小男孩在玩滑梯时挤了一个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就哭了。这时我没对男孩说教,而是和蔼地问那小男孩:“你知不知道她为什么哭呢?”小男孩沮丧地说:“因为我挤了她的手。”我就笑着说:“噢,原来是这样。那么,你试试用个什么好办法,让她愉快起来。”那男孩想了想,就走到那小女孩面前,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那小女孩不吭声,但停止了哭泣。老师便蹲下来,问那女孩:“你感觉好些了么?”小女孩提出自己的要求,说:“我觉得用凉水洗洗手会好些。”老师就赶紧表示赞成,启发那小男孩陪小女孩去洗手间洗手。一会儿,两个孩子就手牵着手从洗手间出来了。两个小朋友和好如初。 四、挫折教育,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失败,产生挫折感,指导孩子想办法去克服困难、走出失败,从而磨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今的孩子成长在赞扬声,听不得半句批评,更谈不上什么遭受挫折。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经得起考验,办得起大事,因此我们有责任来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必须能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形成持之以恒的品质。爱迪生为找一根灯丝失败1000次,索尔纳为找脊髓灰质炎疫苗98%的时间花在试验室里,我们的科学家为了搞科学研究夜以继日,不知耗费了多大的心血,经过了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失败当时给孩子带来的感觉会是焦虑、痛苦、悲哀等复杂的心情,教育孩子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学会承受这样的感情。挫折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一旦孩子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教育孩子:不管多么痛苦,都要正视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并让孩子懂得犯错误或者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出失败的阴影,而不是逃避。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将来会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要加强孩子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力、意志力、自我激励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交往的能力等情商的培养,为幼儿未来的美丽人生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乡村幼儿教育投入分析 1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 1.1农村幼儿教育设施匮乏 课题组对安徽省怀远县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怀远县所辖19个乡镇、365个行政村,目前共有幼儿园23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只有1所,已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幼儿园14所,其余均为无证幼儿园;全县总人口为133.6万人,其中3~5岁学龄前幼儿50000余人,在园人数为20362人;幼儿园教职工总数为1393人,其中专任教师803人。从总体上看,农村地区幼儿入学率低,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当地幼儿上学的需要;民办幼儿园尤其是无证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差;幼儿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幼儿园布局极不合理,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在覆盖范围之内。课题组调查了马城、常坟等6个乡镇,发现大多数乡镇仅在镇中心有一所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一些乡镇只有少数的民办幼儿园。从办园规模上看,一般只有2~3个班,教师人数多为3~5人,小规模的幼儿园居多。许多幼儿园没有幼儿寝室、食堂,甚至连户外活动场地都没有[1-2]。这种情况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应当引起社会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1.2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整体偏低,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与师资队伍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1条明确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3]在农村幼儿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30%,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师范类学校正规培训,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二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了70%以上,主要来源于本地区,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少之又少,同时年轻人都有对城市生活的渴求,都有走出农村的愿望,因此,会寻找各种机会离开农村幼儿园,专业精神淡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三是专业师资缺乏。农村幼儿教师中由小学优化组合后分流到幼儿园的教师占了30%左右,他们虽接受过专业学习,但专业方向不对口,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专业基础薄弱,往往在实践中摸索,加上是分流到幼儿园的,主动寻求专业发展的可能性低[4]。 1.3教育者教育观念陈旧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村幼儿家长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缺乏教育幼儿的教育理论知识,导致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各种问题。二是农村幼儿教师教育观念普遍比较陈旧。走进农村地区幼儿园或小学,就会看到承担幼儿园或学前班教育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50岁左右的老教师,年轻教师少之又少。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没有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带孩子玩”,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不存在危险或不发生事故就行。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把幼儿当作“小大人”来看待,不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不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园看成是帮助家长看护小孩的集中场所,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1.4管理不规范 农村幼儿教育管理不规范,“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农村地区幼儿园规模小,有70%的幼儿园是附设在小学校园内的某一角落,用围墙隔开,由其隶属的小学进行统一管理,没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体制、方式等方面仍是“小学模式”。课题组在进行调查时,了解到很多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都只是在小学作息时间的基础上做简单的调整;对幼儿教师的培训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教师,无法体现幼儿教育师资管理的特点。由于长期的小学教育管理习惯,导致农村地区幼儿园管理模式以及日常工作的运作模式趋于“小学化”。 2农村幼儿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重视农村幼儿教育,加大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投入 近年来,虽然农村幼儿教育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但也要看到农村幼儿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性。由于农村幼儿教育的起点较低,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村幼儿教育,推动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是地方政府要重视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支持和监管力度。在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时,要扶持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制定支持幼儿教育的优惠政策,设立农村幼儿教育专项经费,加大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力度,使之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完善办园体制,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幼儿园布局合理化、建设标准化,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对民办幼儿园要加强管理和监督,把他们纳入到农村幼儿教育的体系之中来。对于那些质量不合格、设施不达标、硬件不齐全的民办幼儿园,应该进行相应的整改,情况特别严重的要予以取缔。在远离乡镇中心区的偏远农村地区要合理布局幼儿园[5]。二是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促进全社会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幼儿教育;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家长的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积极送子女入园接受教育,配合幼儿园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三是农村幼儿园内部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幼儿园负责人要负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努力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2.2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措施。结合课题组调研的实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实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对农村幼儿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培训,逐步提高对幼儿教师的资质要求,鼓励幼儿教师在职进修,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历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二是要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的数量。高校中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加大农村幼儿教育的宣传,从高校中选拔有志于从事农村幼儿教育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稳定幼儿教师队伍,防止专任教师大量流失[6]。 2.3转变观念,促进家园合作共育 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幼儿家长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心幼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的新风尚。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尤其是幼儿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如通过建立家长联系簿、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开放半日或一日活动、宣传栏等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宣传关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早期幼教的方法及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只有家园共同配合与合作,才能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2.4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幼儿园行政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明确职责,培养一批掌握幼儿教育管理理论的管理人员,增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力量,保持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性,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监督、服务和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合力[7]。 3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8]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大力改革和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才能推动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生活化研究途径 一、增添课程自然气息,拓展幼儿学习空间 幼儿生活的大自然、大社会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在大自然中收集丰富的自然材料,进行园内环境创设,让幼儿园环境更具自然气息。同时,大自然也是幼儿学习的第二课堂,奇妙的自然现象、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活教材。将课堂搬向园外,以大自然为素材,引入课程内容,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让幼儿真切感受大自然,认识和适应大自然,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主题活动“秋的喜悦”中,让幼儿观察农田忙碌的收割景象,市场里丰富的蔬菜、水果,感受丰收的快乐;组织幼儿到附近果园参观,听果农介绍果树的种植培养过程,与果农一起收果子,体验劳动的艰辛;运用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丰收的景象,表达幼儿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体验劳动的快乐。另外,我们在园内开辟“种植园地”,根据季节种植各种蔬菜,从播种、施肥、除草、收获整个过程都让幼儿参与,让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融于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中班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三、充分利用乡土材料,浓郁课程乡土气息 美丽的农村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乡土材料,泥巴、石头、玉米、苇竿、棕叶,还有民间艺人的草编、竹编,小吃、民俗节日等都可以适时地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我们收集丰富的乡土材料,开设有趣的区域活动。如泥工区,孩子们自由创作逼真的泥塑形象;绘画区,可以进行年画创作,也可以为石头变“脸”;制作区,可以进行草编、竹编、纸编,也可以利用芦苇秆、玉米棒等自由创作……。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让幼儿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使幼儿园课程凸显特色,更具乡土气息。例如,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结合本地每年一次的“梨花节”,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赶赴这春的宴会,满山的梨花带来春的气息,感受春天里百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同时渗透“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教育。在了解本地文化特产“绵竹年画”的活动中,孩子们能够从过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年画中,感受到一种浓浓的风俗习惯;在“年画节”时,欣赏惟妙惟肖的年画人物表演,各种各样的年画制品;请民间艺人现场作画,了解年画的绘制过程;幼儿进行年画创作...…活动中增添幼儿对年画的兴趣,对家乡的热爱。 四、注重家园结合,发挥家长的角色价值 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家长、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而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则是从家庭中得来的。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将家长作为课程实践的参与者之一,明确家长作为教育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例如,美丽的春天里,家长带领幼儿去看梨花节,去田野放风筝,进行种植活动等,自然地将学习内容融于生活实践中。“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幼儿能真实地谈到对自己家的认识,积极投入到区域活动“我的家”的布置中,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制作家具投放到区域里,更增添了“家”的温馨。“妇女节”、“母亲节”里,邀请妈妈与幼儿同庆节日,幼儿自制礼物送妈妈;“六一节”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袋鼠妈妈救宝宝”、“大丰收”、“穿衣服”等活动增进亲子间情感交流,实现家长的角色价值,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让课程内容人性化。综上所述,生活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关注幼儿,关注生活,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与内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体现。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学前幼儿教育游戏 一、鼓励赞扬式语言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发挥个体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激励。教学实践也证明:幼儿在获得教师的赞美与鼓励后,就会非常开心,乐于进一步学习,而且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幼儿的这种心理,不断地发掘幼儿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赞美与鼓励。很多时候,幼儿在课堂上的一些出色表现都是“刻意”做给教师看的,有时甚至还会说谎。例如:教师让幼儿们画画,小明的画画得很好,可是小兵课下就拿过来给教师看,说是自己画的。这时教师不能拆穿他们。因为年龄较小的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缺乏分辨“自己的”、“别人的”、“公共的”意识。而稍大一些的幼儿,虽然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自我控制的能力还较差。等到下课以后,教师就可以另行地、单独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对于年龄较小的,我们要注重让他们分清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等;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我们则要逐步地教育他们要勇敢地承认错误等等。我们要让幼儿从心理上接受教师的教育,并且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赞扬和适当的纠正、引导使幼儿健康地成长。 二、利用游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游戏。例如:在一次语言活动“记得牢”中,笔者便以游戏的口吻导入:“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作客,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吧?”语言中的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笔者又使用“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教学效果非常好。游戏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活动。例如:在学习序数“6”时,笔者就采用了“森林里开运动会请小朋友去当裁判”的游戏形式把幼儿带到游戏情境之中:既然是“裁判员”,就必然要对小动物各项比赛的名次做出判断。这样幼儿就会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轻松地学习并理解了序数的概念,并且教学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不管是哪门学科,只要恰当地使用游戏,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中小班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游戏,因为中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所以只有通过游戏才能使学习过程富有情趣。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游戏的情景 中班和小班的幼儿,因为认知水平或游戏角色不同,往往会出现一片混乱的现象。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并辅以说明,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很轻松地弄清楚游戏的规则和要求,从而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听说游戏“食物在哪里”中,笔者就先让幼儿戴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头饰到布置好的“草地”上选出一样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然后再使用多媒体导入游戏:屏幕上出现了一只在树林里飞来飞去的鸟妈妈,它用着急、伤心的声音告诉小动物们:它的幼儿被狐狸抓走了。要想救出它的幼儿,就必须按照狐狸的要求去做。它想请小动物们帮忙救救它的幼儿。接着,笔者宣布了游戏的规则。由于形象逼真,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地进入了角色。为了救出小鸟,不让鸟妈妈着急,每个幼儿都十分认真地听着游戏规则,从而为接下来的听说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良好的氛围中,游戏就可以帮助我们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对幼儿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良好的提问具有教育的指向功能,能引起幼儿的思考与探究,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没有内涵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就没有教学的有声有色。而且,提问的积极态度也会对幼儿的思维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地面上有很多蚂蚁,于是笔者就把活动的内容及时转移到了幼儿的关注点之上:“你们认不认识这位小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并引导幼儿观察蚂蚁的长相和它的一切行动。当他们有所发现的时候,笔者又问道:“你们发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它是不是叫蚂蚁?”等。而且在活动结束时,笔者又给幼儿布置了一个思考题:“蚂蚁对我们有哪些好处?”于是,在以后的几天里,他们便把抓到的蚂蚁放在一个空间较大的瓶子里进行观察和研究。正是教师的及时关注和支持,使幼儿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自信,感受到了参与活动的成功和快乐。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情绪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动画片价值观 一、动画片的设计与儿童的心理维度相契合 (一)形象设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动画片是最符合儿童心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大多是夸张的、传奇的、生动的、快节奏的。你看动画片里的形象,嘴巴都是特别大,泪珠都是滚滚而下,这种夸张是最能吸引孩子的。”幼儿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具体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只要是借助感知和动作。[3]动画片以卡通形象为主,而这种卡通形象又非常可爱,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念,满足幼儿天生寻求快乐的本性。《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在国产动画片一片暗淡之时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它之所以那么受幼儿喜爱,原因之一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动物形象,如用蓝色衬托喜羊羊的冷静果敢,用粉色装扮美羊羊的温柔可爱,而懒羊羊因好吃懒做,所以总是胖乎乎的。这些形象十分可爱,获得了孩子们的好感。又如美国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小老鼠杰瑞,机智灵敏,小巧可爱,而老猫汤姆总是在和汤姆斗争中被弄得狼狈不堪。日本动画片《机器猫》的主角机器猫虽然叫“猫”却怕老鼠,水桶的腰身既形象又夸张,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眼球。 (二)语言动作设计 夸张的形象固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幽默搞笑的语言和动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幽默创造指能觉知人、物或概念间不一致的关系,且能将原不相干的关系加以巧妙联结,以口语或文字、甚至设计作品等方式传达给别人的能力,其结果能引发微笑或大笑,且让人有同味的余地。”[4]动画片的节奏简洁明快易被幼儿理解,如果剧中的对白和动作很幽默,就能给幼儿带来轻松的情绪体验。据1996年央视调查中心所作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特别能逗人笑(占38.80%)。[2]不管内容还是情节设计,都是通过语言和动作传递快乐的。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日贺礼中,灰太狼在森林中遇到给慢羊羊送生日贺礼的小乌龟时,灰太狼对初出茅庐的小乌龟说:“初生的乌龟不怕狼?”该句是对习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模仿,将原不相干的“乌龟”和“狼”加以巧妙的联结,形成幽默,使人会心一笑。 (三)视觉设计 对于视觉感知到的事物,儿童会按照视觉的本能反应来把握,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知觉。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有人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给婴儿看颜色不同的两种色盘,结果发现婴儿注视彩色色盘的时间较长,而注视灰色色盘的时间较短,前者差不多是后者的两倍,这表明婴儿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而根据吉布森知觉理论的观点,在观察图形时,幼儿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寻找那些相对保持稳定的特征,也就是图形的边缘。这一特性甚至延续到小学一、二年级。审美上,他们偏爱于那些看上去吸引人的画面:具有明亮色彩;表现儿童喜欢的事物;画面与它所表现的事物最相像。比如国产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爸爸长着很小的脑袋,而儿子却顶着个大脑袋,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常情不符,却丝毫没有让儿童觉得不习惯,反而被主人公这种奇特的外貌所吸引。又如BBC的《花园宝宝》中,穿着圆点和长条纹衣服的汤姆布利柏三胞胎以及总是拖着一条红色毯子、长得酷似泰迪熊的依古比古等主要角色,外形个性十足、可爱有加。即便小角色,也使用各种颜色和形状组合而成,具有明显的特点。 (四)听觉设计 从听觉特点上看,婴儿喜欢规律和谐的声音,不喜欢杂乱无章的声音。[6]而在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直到7、8岁才能够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国内学者的研究证实,6~7岁是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飞跃期。代表日本最高动画水平的《苹果核战记》,在听觉设计上非常精彩,绝对是一部盛大的听觉大餐。由于是动画片,没有了经费、道具、场景和特效制作的限制,所以给了动画人员天马行空般的发挥空间,只要能想到的都能做出来。无论镜头的运用还是动作场面包括背景音乐,该片都不输给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能给幼儿带来盛大的视听享受。 二、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动画片本身汇集了诸多艺术形式的优长,带有浓厚的艺术审美价值。动画片所具有的多元形式美,如色彩、形象设计、动作造型、视听设计、语言幽默等,也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动画片所独具的这种多元的综合的形式美,会对幼儿审美器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进而打开幼儿审美器官的通道,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之中。这种可看可听、能动能静形式的动画片所蕴涵的内在美,其实质就是对善的人性美的宣扬。而人的审美情操的培养、道德修养的完善,都可以在宣扬人性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等,便是以幽默、风趣、充满想象力和动感的美的画面来传递一种人本论的主题,它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丑。儿童在笑声中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同时又透过形式美领悟其包含的内在美,道德修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动画片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是要抓住其泛灵心理。泛灵心理是幼儿的一种特殊心理,是孩子观察力、思维力、认识力较低的一种表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倾向。比如:孩子听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对小羊充满同情,认为狼是个大坏蛋;当孩子不愿意吃鸡蛋时,如果这样说:“来,我们一起动手帮鸡蛋宝宝把它的衣服脱下来”,孩子往往就乐意了;等等。同样,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要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渗透情感教育,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替他人着想、怜爱他人。比如看《功夫熊猫》,当孩子们看到阿宝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败为胜时,会感受到巨大的快感,为阿宝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把感情都集中在阿宝身上,而不是雪豹身上,所以他们不会对雪豹的失败感到压抑。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幼儿的亲子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三个大方面。[3]本文主要探讨动画片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榜样模式的观察学习获得的。他还特别指出,电视在呈现引人注意具有特征的模式方面特别成功。动画片的情节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物间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来展开的。这些人物间的语言与行为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幼儿在观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行为模式的刺激,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已有研究表明,那些观看过动画片中表现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的幼儿,要比没有看过节目的幼儿产生更多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例如《小马王》中的小马王、《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都是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素材,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可以增长孩子交往方面的知识。再如《花园宝宝》力图表达朋友之间的友爱,两个主人公每次见面的时候都要相互亲一下对方,导演安妮•伍德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幼儿传递一种朋友之间的亲密———喜欢你的小伙伴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要善待你的朋友。 (四)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 动画片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富有情趣的对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动画片人物的夸张变形、举止言谈,体现了儿童特征,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艺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使孩子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乐意与他人交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扩展词汇量,在形象化的语言中体会愉悦感,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感受语言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观看动画片,幼儿还可以学到本民族语言的特殊韵味,同时倾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此外,动画片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交谈的平台,使其语言能力有了自觉发展的机会。比如《机器猫》中叮当猫有一句台词:“变,变,变,要你好看”,幼儿一下就能记住这种有个性的语言,也多一些和其它幼儿进行交流的机会。 三、国产动画片市场开发对策 尼克罗迪恩(NICKELODEON)频道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传媒集团维亚康姆旗下的王牌儿童频道,其总裁贺嘉(HERBSCANNELL)用孩子似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生产优秀动画片的“奥秘”:第一,要让孩子哈哈大笑;第二,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第三,完全以孩子的观点来看世界;第四,不存在与孩子无关的事;第五,新品上市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对以上五点成功要素稍作归纳,不难发现———全部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子呢? (一)“养育自己的孩子” 提起国产动画,很多人会想起《喜洋洋与灰太狼》、《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和《西游记》等,然而数量的有限以及能够让我们记住的经典的贫乏,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尴尬。国产动画一心学习外国,演绎了一个个现代版“邯郸学步”的故事,结果本领没学到,反而弄得得不偿失。基于这样的共识,笔者认为“拿来主义”不如“养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优生优育”,养育一个健康、具有潜力的孩子呢?首先,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特点,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尼克儿童频道总经理塔克曼说过,儿童电视节目的标准是从儿童的观点和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作为儿童喜欢的动画片,更应该一切从儿童出发。其次,立足本民族文化,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发展道路。外国可以非常巧妙地运用中国文化资源、中国元素创造出充满无比想象力的《功夫熊猫》,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充分挖掘本国资源,创作出令世人震惊的动画作品?中国文化是一方沃土,国产动画只有牢牢地根植其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枝繁叶茂,蔚然成景。我们必须从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民间传说、爷爷奶奶们的故事库中,挖掘与少儿生活经验及现有知识经验发生意义联系的好题材,制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动画片,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少儿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打造行业“火车头” 中国政府已经为动画行业铺设好了铁轨,中国的动画企业如同准备待发的火车车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例如江苏省无锡市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无锡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单位《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但是,要想启动中国动画行业这辆巨大的火车,还需要一个火车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掌握最新生产技术的动画生产基地。这方面初具苗头。比如,长春的3D动漫产品生产基地是基于CGI的“3D产品”包括影像、动漫、游戏的制作以及变换2D产品为3D产品的项目“、3D实时产品”制作的。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3日,东莞举行了首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东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说,博览会落户东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莞已成为动漫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动画片有了生产基地这个“火车头”便有了驰骋的方向,定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得更远。 (三)用玩乐理念成就受众本位 喜欢游戏、爱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将游戏、玩乐贯穿于动画片,是动画片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动画片在市场开发中处于竞争地位的有利保障。很多儿童把看动画片看作是“玩”,他们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通过对节目里人物“玩”的乐趣进行感知与移情,进而进行模仿,从而获得快乐。比如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日贺礼》一集中灰太狼与小乌龟的对白,《大小药丸》一集中吃了变小药丸后的灰太狼居然被小羊们当足球踢,而吃了变大药丸后的懒羊羊居然身体比狼大几倍,可以一只手抓起一只狼等。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每一集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度过的,从而可以让孩子们在玩耍和游戏中发展有趣的经验。小羊们高兴了,孩子就高兴了;小羊获得了快乐,孩子们也就获得了快乐。从此,孩子们就喜爱上了这个动画片。 (四)及时有效地进行关联产品开发 就动画产业发展价值链而言,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动画片—动画商业形象—关联产品。我们要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动画片,必须遵循这样的创作规律。在这条价值链中,一部成功的动画片,无疑是关键。一个优秀的动画形象,更是树立大文化品牌的关键。而衍生产品则是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动画产业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如《花园宝宝》在2009年5月13日央视首播半个月之后的6月1日,《花园宝宝》第一期杂志同步上市。《花园宝宝》杂志为半月刊,与央视的播出及宣传推广节奏相配合。杂志内容以节目为依托,突出互动性,也是是一种可玩的杂志。《花园宝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遵照了动画产业链的模式,衍生产品的开发及时有效。而像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产品的开发包括童装、玩具、日用品、护肤品。而制作方下一步将开发游戏。不光是成人,孩子也会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喜欢这部动画片了,印有这种动画片人物形象的相关产品都会喜欢。进而又回到价值链的开端:动画片,从而促进动画片进一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动画片的市场开发和发挥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给幼儿带来优秀的动画片作品,由政府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作战,集中精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故事,进行动画内容创作,为动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持;而且还需要组织衍生产品开发,像办奥运一样办动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国动画的强势规模,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画企业,使我国的动画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动画片作为儿童认识世界和精神娱乐的重要媒介其教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者在选择和使用动画片的时候,不仅要选择能吸引幼儿的感性的动画片,还应该更多的注重对幼儿的理性教育,发挥卡通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卡通动画片中除了获得视觉的快感外,还接受文化的启蒙。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生活化研究 幼儿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由于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我们的教育应是保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寓教于生活之中。通过对《纲要》的学习,我们知道:“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地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把幼儿的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中,启迪智慧的火花。我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生活中,在生活的过程中成长,从中积累经验,增长见闻,孩子更是通过生活认识和感知世界。孩子在生活中的状态是随意、愉悦的,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种状态,让孩子在无意间学习我们想要孩子获得的经验和技能,而不必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心理压力呢?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小班初期,我们进行了一个主题教学叫《金色的秋天》,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而且都是在生活活动中完成的。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活动一—《香喷喷的果子》:让幼儿和父母去采购水果,了解秋天水果的种类,带几种水果到幼儿园和小朋友共享;幼儿和同伴一起比较水果的外形、触摸果皮、闻闻果香,品尝果子的味道,说说吃各种水果的不同感觉,满足孩子“贪吃”的天性。孩子在吃和玩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枯、广柑、抽、苹果、梨、柿子等水果,又真正感受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的含义,丰收是什么呢?孩子们说:“噢!就是那么多好吃的果子长好了,可以吃了!”。 活动二—《美丽的叶子》:和孩子一起去捡落叶;选一个有风的下午,看秋叶飞舞,模仿树叶扒落的样子,让孩子们随音乐歌唱舞蹈:“飘啊,飘呀,秋叶儿,随着秋风飘,秋叶红呀秋叶黄,秋叶真美丽,我要问你职呀飘啊飘到哪儿去?……”让孩子给树叶找妈妈,了解树叶的不同;用各种形状的树叶拓印各种颜色的树叶画,用来装饰环境;既满足孩子“贪玩”的天性,又能把语言、艺术、科学融合在一起,使各学科的目标在生活活动中得到有机地整合。 活动三—“看月亮,吃月饼”,让孩子了解中秋节的风俗,感受亲惰,爱自己的家,依恋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过了中秋节后,告诉老师说:“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妈妈买的月饼真甜。”情感的培养足需要体验的,只有让孩子有亲身的经历,从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感受,才能培养起美好的情感。活动四—《秋天里的小动物》:观察秋天里昆虫、鸟类的变化。通过观察,了解动物与人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爱动物、与动物和平共处的环保意识。活动五—《秋天里的花》:带孩子去公园赏菊,观察菊花的颜色、形态,感受菊花的美,还知道:“把这么美的花摘下来多可惜呀!”通过赏菊—爱菊—画菊,让幼儿欣赏生活中的美,用艺术表现美。 总之,这个主题都是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没有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材料提供。孩子对秋天里人的活动,秋天里节日的风俗,秋天里动、植物的变化,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对秋季的特征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感受美,并学习用艺术来表现生活中的美,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各领域教育在活动中有机的联系、整合,这实在是一举多得。富教于生活之中,充分利用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能使孩子和教师都从中受益。这个活动之所以让孩子感兴趣,是因为多变的事物,无拘无束的生活化的氛围,因而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各种知识、技能得到了潜移默化。教师无需费尽心思去准备各种材料,无需纹尽脑汁地去思考教育策略,更无需使用各种方法去灌输知识,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生活对于教师的价值在于它使教师从过去的教育模式里解放出来,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多角度地去审视教育活动,从而探索更有利于儿童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何以让幼儿乐于参与?是因为生活化的教育活动贴近幼儿的兴趣、特点和认知方式。因为在生活活动中,孩子们没有压力,兴趣、需要表露无遗,而又不乏探究的好奇。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注重孩子的感受,注重孩子的亲身经历,注重孩子经验的积累,满足了《纲要》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生活对于孩子、对于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借生活提供的教育环境、机会,使生活活动为教育所用,真正成为教育的强大支持系统。因此如何挖掘生活的教育价值,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 一、充分利用生活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事物、将各领域的教育目标融于其中,拓展孩子的经验与视野。孩子最喜欢过节,有吃、有玩、还有父母送的礼物,这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了,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良好机会,于是我们设计了许多有关节日的主题,如“快乐的六一”、“三八”节时的“我爱妈妈”、“吃月饼、看月亮”、“团团圆圆过大年”等,通过孩子亲身感受,讲述过节的趣事,发展语言;了解节日来历及过节的风俗,增强社会性;装饰环境或制作札物,表演歌舞,从生活中感受美、表现美,不露痕迹地在生活活动中让孩子们得到锻炼。这些只是幼儿感兴趣的众多事件和事物的点滴而已,如果我们能将贴进幼儿生活而又为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和事物充分利用,该是生活赋与教育的多大一笔财富啊! 二、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尽可能选择在孩子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物,给他们感知和了解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和学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在他们的生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和经历后,才能一点一滴形成、积累起对事物完整的印象,拓展视野,这是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阳光、空气、水对植物的重要,缺一不可,孩子是不会位的,因为这个道理太过抽象,但我们通过种植、观察、对比、记录,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对孩子的一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每一个生活环节,使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在一日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强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跌到了爬起来”,对大孩子来说轻而易举,对小班孩子则不易,教孩子自己站起来,擦干眼泪,学习做个坚强勇敢的人,对教师来说,不近人情却实属用心良苦;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挑食、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午餐和吃点心时,让孩子知道食物来得辛苦,来得艰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挑食,才能长得高,长得漂亮”;给孩子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自主的活动、交往,既有助于语言发展,也有助于社会性的培养。 总之,幼儿的生活活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积累了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情感,培养了品质,从中获得无数的经验,成长了,进步了!要使生活活动真正为教育所用,我们还必须注重其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认真观察孩子的反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只要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我们便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教育机会,使生活成为幼儿教育用之不尽的资源。我想幼儿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快乐的、自主的、平等的、安全的;各尽所能按自己的兴趣、特点发展;教师应该是慈爱的、包容的,给每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感受成功的喜悦。摒弃过去那种小学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我们面对的毕竟只是年幼的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过于高深的知识,会给孩子造成不安,影响身心发展。而生活化的教育,就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氛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寓教于生活中,还可以使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在生活中整合。语言领域的目标不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吗?在生活中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交流;科学领域的知识也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健康领域更是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在生活中,孩子们一起活动,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生活中的美,从中增长审美能力,学习社会规则;生活,实在是教育最为丰富的资源!当然,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层出不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应该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应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生活化可能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联结理念启发 一、联结理论对幼儿学习目标的启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使某一刺激与某一特定反应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联结,并使其联结力量得以巩固的过程。[1]学习就是要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固定联结,即幼儿的学习就是要建立起学习情境中的学习材料和条件等刺激物与幼儿对学习情境做出期望反应的联结,并在不断的强化练习中使建立的联结恒定化。由此可见,幼儿学习具有三重目标:幼儿对学习刺激,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境、学习材料等通过反复尝试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是幼儿学习的初级目标;幼儿通过练习强化和结果强化熟练掌握学习刺激与行为反应的联结是幼儿学习的中级目标;幼儿将已经固定化了的联结应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实现顺利迁移是幼儿学习的最高目标。 二、联结理论对幼儿教学原则的启示 (一)教学要预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在饿猫实验中,桑代克为了观察和研究饿猫的学习行为,预先为其提供了一个能够不断尝试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设有打开门闩装置的谜箱就是饿猫形成S-R学习联结的特定环境。只有事先设定好了问题的情境,学习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试误获得学习。在幼儿教学中,也要强调教学情境预设的重要性。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给幼儿提供了学习的可能性,并使幼儿在这种可能学习中逐步走向必然,完成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学习的联结。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在学习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预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2]这个过程虽然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但是也需要相关因素的满足,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桑代克提出:学习过程是由动机、问题、试探、偶然成功、淘汰与选择、整合与协调这六个阶段先后构成的。相应地,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学习的先后次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为幼儿提供有障碍的问题情境。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才会自愿地进行不断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偶然做出成功的行为。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如反复练习,来巩固幼儿学习的不稳定性,强化幼儿学习的结果,最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使幼儿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三)教学结果是可以通过幼儿的不断尝试得到的 在饿猫试验中,可以打开门闩的装置是预设的。桑代克为饿猫提供了一个可能且必然的结果。因为在饿猫不断尝试中,它最终会试探出这个装置的功能,从而建立学习。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所预设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多次尝试中最终可以达到成功的反应和行为,即教学结果是幼儿通过努力试误可以最终实现的。良好结果的出现还可以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由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把教学结果的必然实现性作为首要条件来分析,确保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避免幼儿的习得性无助。 三、联结理论对幼儿与教师角色的启示 (一)幼儿的角色 在桑代克预设的理想学习过程中,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幼儿是用动机推动行动的好奇者。动机是促进一个人进行学习的重要前提。在理想学习的最初阶段,幼儿扮演着好奇者的角色,用强烈的动机推动自己做出实际行动。只有幼儿对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扮演“我想知道,我就做!”的实际行动者。幼儿作为好奇者为其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和开端。其次,幼儿是心存问题的不断尝试者。理想学习的中间阶段,幼儿从好奇者转变为具体行为者,通过对自己意志力的挑战培育“我做了,失败了,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做!”的不懈精神。不断尝试的结果就是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最后,幼儿是最终成功体验的获得者。正确答案的最终出现是幼儿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时刻。在理想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幼儿可以充分体会到“我做成功了!”的喜悦情感。此时,幼儿已经建立起了学习的联结,达到了预设的成功目标。理想结果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强化下一次的“联结”。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 在桑代克预设的理想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是有意学习环境的预设者。教师是“桑代克实验谜箱”的设计者、提供者和安排者。在理想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学习的各种条件,有计划的设计学习情境,准备学习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其次,教师是观察者和适当引导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你做的时候,我看,你总是做不好,我就提示和指导你。”这在教学中段十分重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引导,幼儿能更快的建立学习、达到目标。最后,教师是提供诱惑的促成者。在理想教学的最后阶段,幼儿的学习已经建立了应有的“联结”。为了加强联结,此时教师的教学强化是促进幼儿不断继续学习行为、巩固学习结果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利用“我有好东西给你,但你要先做好”的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坚持性,以最终达到幼儿学习的最高目标。 四、联结理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预知法 桑代克的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要有对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准备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预知法,使幼儿在学习某具体知识和技能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学习动机准备。动机是学习者进入某项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3]所以,在教学伊始,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幼儿的学习动机存在独特的特点: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外在动机逐渐增长并表现为渴望得到成人的肯定、鼓励和表扬。[4]由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应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引入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幼儿充分恰当的肯定和鼓励。 (二)反复法 桑代克的练习律是指学习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巩固联结,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练习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反复法,使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后反复练习和复习,以帮助幼儿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运用反复法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重复同一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分别利用儿歌诵读法、游戏法和绘画法等来组织“我们是好朋友”的课程内容,使幼儿在反复活动中熟练掌握学习内容。当然,反复的次数和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过多或过长的反复练习可能会增加幼儿学习的负担,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练习中,教师也要做到明确学习结果,积极反馈和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因为“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5] (三)奖惩法 桑代克的效果律是指学习最终出现满意的结果会增强学习行为的出现频率,而学习结果令学习者不满意则会消弱学习行为。学生学习取得成效,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就能促进其未来的学习,反之则阻碍其未来的学习。[6]根据效果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奖惩法,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要给予积极反馈,运用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强化幼儿的学习行为。运用奖惩法,教师应该明确奖励和惩罚都对幼儿学习有积极强化的作用,“不论表扬或批评,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加强学习效果”。[3]在学习过程中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也是一种有效的奖励方法。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成功,能力的转化是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6]让幼儿获得学习的圆满结果和成功体验正是桑代克学习效果律的最终体现。教师在运用奖惩法的同时可以加入成功教育的成分,这会更有利于幼儿学习行为的强化。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乡村幼儿教育师资分析 现如今,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农村幼儿教育师资良莠不齐,以至于有些幼儿园不但没能“育人”,反而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记忆最深的,莫过于侄女上幼儿园。 每天去接她,见面她就要吃的。开始以为孩子嘴馋,但时间一长,渐渐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幼儿园老师在午餐时,只负责给孩子们盛饭,并不管孩子吃不吃、吃多少。速度快的孩子一会儿便吃完去玩了,而速度慢的孩子经不起诱惑,常常也放下饭碗去玩。 甚至有时候,老师在孩子吃饭的时候,还催促其吃快点。这样,好多孩子中餐并没有吃饱。而下午的点心,是每个孩子一块饼干,根本抵不了什么用。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孩子晚上怎么也不肯早一点睡觉。以往的她,可都是睡得早早的,头一挨着枕头就睡着的,现在是怎么了?原来,问题还是出在幼儿园。 为了少烦神,她的老师常常在午饭后不久便要求孩子午睡,一直睡到下午家长去接孩子前的半小时,才允许他们起床活动。其实,问题远不止这些。诸如整天放电视给孩子看、布置大量作业给孩子做等等更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所幼儿园只是农村幼儿园的一个缩影。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农村幼儿园的教师素养过低有着极大的关系。这类幼儿园,绝大多数是私人所办。一两个人,三两间房,便可以招上三五十个孩子办一个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师。也有规模稍大点的幼儿园,招生数能达百余人,但真正有资历、懂幼儿教育的教师也只有一两个。其余的也都是无资质人员充当幼儿教师。 这些所谓的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的严重匮乏,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首先,他们不知道该教什么。曾与一些农村幼儿教师交流过,他们并不清楚幼儿园应设置哪些课程。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想法,他们开设与小学类似的课程,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 其次,由于自身素养过低,没有根据现有条件尽量优化教学的意识。 因而,在空间狭窄,孩子年幼,难以照料的情况下,他们便采取了“圈养”这一最简化的方式,让孩子们或看电视、或睡觉、或写字,以求得自身轻松。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育部门规范农村幼儿教育的时候,应将农村学前机构的师资是否合格作为第一步。唯如此,才能在现有条件下,让农村幼儿做到快乐入园,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的误区诠释 一、我国目前幼儿教育中的误区 在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之中存在着简单化、功利化和统一化的误区。其中统一化指的是在幼儿园之中存在着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授内容和教授进度的现象,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之中,使用这种“标准化生产化的方式”,缺乏对幼儿人格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重视。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有相同的礼仪规范、使用统一的动作进行规范,无论是走路还是站立都要有统一的模式,甚至在吃饭的过程之中,也要听从教师的安排,这种过于强调统一化的工作,是对社会性和共性发展的错误认识,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幼儿的成长。功利化的幼儿教育,就是将幼儿教育作为幼儿园和家长等获得收益的工具。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幼儿园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获得文化知识,能够提前进行小学教育,能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幼儿园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抢占市场份额,所以不断迎合家长的要求,在幼儿园中传授给孩子基本的文化知识,但是减少了对幼儿尊严的重视。 不仅提前教授幼儿写字、识字、计算、数字、英语和拼音等知识,同时建立各种文艺特长班,教授戏剧表演、钢琴、芭蕾、小提琴、剪纸、电子琴、绘画、古筝、书法、扬琴和竖笛等。在体育方面也设置了很多特色课程,如跆拳道、武术、国际象棋、围棋、艺术体操等。在这些课程之外,很多幼儿园还设置了计算机、英语、珠心算和读经等方面的课程,在教育方式上不断向小学化的方向发展,使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留下了很多课后作业,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优秀的幼儿教育应该在教育之中培养幼儿的品德和习惯,将知识的学习放在次要的位置之上。在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之下,幼儿承受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一些幼儿教师使用错误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幼儿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功利化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对生活的好奇心大大地减少,抑制了他们爱玩、爱想和爱动的天性,使学生的游戏的权利和童真的思想大大的减少,严重缺乏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没有关注幼儿的生长特点和需求,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没有使用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幼儿进行培养,没有解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简单化的幼儿教育就是将综合性的教育方式使用简单粗暴的惩罚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形成良好的学习和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的教育阶段相比,有着复杂、微妙和深奥的特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学者认为,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幼儿具有懵懂的特征,所以对幼儿教师的爱心和耐心都有很大的要求。目前我国评价幼儿教师的标准多集中在舞蹈、音乐等专业方面的水平,将这种标准和评价幼儿教师联系在一起,但是缺乏了对其爱心和耐心的考核。 正是在这种简单化的思想的影响之下,幼儿教师队伍缺乏爱心和耐心的现象时有发生,使用惩罚和规则对幼儿实施教育。教师采用分别处理的理念,通过使用各种的操练对幼儿的行为和动作进行训练,通过规定和纪律对幼儿进行约束。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固定的床铺、碗筷和玩具,甚至对幼儿交朋友的范围也予以限制,一旦违反了教师的规定,儿童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通过这种简单化的训练手段,使幼儿不断变得温顺听话。幼儿教育的本质是幸福教育,不仅仅是幼儿,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对生活最原始和最根本的动力就是追求幸福。因此,幼儿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儿童对幸福的渴望和热爱。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将培养具有幸福感的幼儿作为目标,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精神上的幸福感。使用规则来训练学生,虽然简化了幼儿教育的步骤,减少了幼儿教师繁重的工作量,但是使幼儿的幸福和快乐丧失掉了,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习惯,遏制了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以生命教育为起点 在幼儿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整体的生命品质得到提高,使学生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使学生能够使用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处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幸福感。同时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存能力,在幼儿教育之中使用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首先要养成学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情感,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人本化的关怀,提高使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之中,避免功利主义的倾向,减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而进行的空洞、生硬的教育,重视幼儿在教育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开展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配合生活化和情景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的在生活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二)幼儿教育以全人教育为导向 全人教育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使幼儿的身体、创造性、知识、灵魂、技能、精神、智力和道德都得到发展,最终促进学生成为完整的个人。不仅仅将教育作为社会统治的手段,更应该在教育中重视人的作用,在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同情心、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等,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使学生在物质社会之中体会社会存在的价值,避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全面的人格和情感体验。1999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共同制订的《全球幼儿教育大纲》认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是针对儿童整个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必须考虑儿童的身体状况、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状况等”。 (三)幼儿教育以爱心教育为依托 罗素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如果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之中,缺乏爱心,那么学生的智慧和品德就无法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幼儿教师的首要品质是对幼儿的热爱,这也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是幼儿教师在实现幼儿教育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这种爱心的品质能够使教师的潜力能到充分的发挥,使用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对幼儿进行培养,关心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爱心作为幼儿教育的依托,就是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即用爱的目光表达出对孩子的赏识和赞许;就是要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 总之,要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解决制约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避免简单化、功利化和统一化现象的发生,将生命教育视作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成长。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中动画片的意义 一、动画片的设计与儿童的心理维度相契合 (一)形象设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动画片是最符合儿童心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大多是夸张的、传奇的、生动的、快节奏的。你看动画片里的形象,嘴巴都是特别大,泪珠都是滚滚而下,这种夸张是最能吸引孩子的。”幼儿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具体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只要是借助感知和动作。[3]动画片以卡通形象为主,而这种卡通形象又非常可爱,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念,满足幼儿天生寻求快乐的本性。《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在国产动画片一片暗淡之时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它之所以那么受幼儿喜爱,原因之一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动物形象,如用蓝色衬托喜羊羊的冷静果敢,用粉色装扮美羊羊的温柔可爱,而懒羊羊因好吃懒做,所以总是胖乎乎的。这些形象十分可爱,获得了孩子们的好感。又如美国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小老鼠杰瑞,机智灵敏,小巧可爱,而老猫汤姆总是在和汤姆斗争中被弄得狼狈不堪。日本动画片《机器猫》的主角机器猫虽然叫“猫”却怕老鼠,水桶的腰身既形象又夸张,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眼球。 (二)语言动作设计 夸张的形象固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幽默搞笑的语言和动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幽默创造指能觉知人、物或概念间不一致的关系,且能将原不相干的关系加以巧妙联结,以口语或文字、甚至设计作品等方式传达给别人的能力,其结果能引发微笑或大笑,且让人有同味的余地。”[4]动画片的节奏简洁明快易被幼儿理解,如果剧中的对白和动作很幽默,就能给幼儿带来轻松的情绪体验。据1996年央视调查中心所作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特别能逗人笑(占38.80%)。[2]不管内容还是情节设计,都是通过语言和动作传递快乐的。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日贺礼中,灰太狼在森林中遇到给慢羊羊送生日贺礼的小乌龟时,灰太狼对初出茅庐的小乌龟说:“初生的乌龟不怕狼?”该句是对习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模仿,将原不相干的“乌龟”和“狼”加以巧妙的联结,形成幽默,使人会心一笑。 (三)视觉设计 对于视觉感知到的事物,儿童会按照视觉的本能反应来把握,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性知觉。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有人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给婴儿看颜色不同的两种色盘,结果发现婴儿注视彩色色盘的时间较长,而注视灰色色盘的时间较短,前者差不多是后者的两倍,这表明婴儿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而根据吉布森知觉理论的观点,在观察图形时,幼儿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寻找那些相对保持稳定的特征,也就是图形的边缘。这一特性甚至延续到小学一、二年级。审美上,他们偏爱于那些看上去吸引人的画面:具有明亮色彩;表现儿童喜欢的事物;画面与它所表现的事物最相像。比如国产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爸爸长着很小的脑袋,而儿子却顶着个大脑袋,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常情不符,却丝毫没有让儿童觉得不习惯,反而被主人公这种奇特的外貌所吸引。又如BBC的《花园宝宝》中,穿着圆点和长条纹衣服的汤姆布利柏三胞胎以及总是拖着一条红色毯子、长得酷似泰迪熊的依古比古等主要角色,外形个性十足、可爱有加。即便小角色,也使用各种颜色和形状组合而成,具有明显的特点。 (四)听觉设计 从听觉特点上看,婴儿喜欢规律和谐的声音,不喜欢杂乱无章的声音。[6]而在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直到7、8岁才能够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国内学者的研究证实,6~7岁是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飞跃期。代表日本最高动画水平的《苹果核战记》,在听觉设计上非常精彩,绝对是一部盛大的听觉大餐。由于是动画片,没有了经费、道具、场景和特效制作的限制,所以给了动画人员天马行空般的发挥空间,只要能想到的都能做出来。无论镜头的运用还是动作场面包括背景音乐,该片都不输给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能给幼儿带来盛大的视听享受。 二、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动画片本身汇集了诸多艺术形式的优长,带有浓厚的艺术审美价值。动画片所具有的多元形式美,如色彩、形象设计、动作造型、视听设计、语言幽默等,也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动画片所独具的这种多元的综合的形式美,会对幼儿审美器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进而打开幼儿审美器官的通道,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之中。这种可看可听、能动能静形式的动画片所蕴涵的内在美,其实质就是对善的人性美的宣扬。而人的审美情操的培养、道德修养的完善,都可以在宣扬人性美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等,便是以幽默、风趣、充满想象力和动感的美的画面来传递一种人本论的主题,它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丑。儿童在笑声中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同时又透过形式美领悟其包含的内在美,道德修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动画片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是要抓住其泛灵心理。泛灵心理是幼儿的一种特殊心理,是孩子观察力、思维力、认识力较低的一种表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倾向。比如:孩子听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对小羊充满同情,认为狼是个大坏蛋;当孩子不愿意吃鸡蛋时,如果这样说:“来,我们一起动手帮鸡蛋宝宝把它的衣服脱下来”,孩子往往就乐意了;等等。同样,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幼儿观看动画片的时候,也要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渗透情感教育,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替他人着想、怜爱他人。比如看《功夫熊猫》,当孩子们看到阿宝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败为胜时,会感受到巨大的快感,为阿宝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把感情都集中在阿宝身上,而不是雪豹身上,所以他们不会对雪豹的失败感到压抑。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幼儿的亲子交往、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三个大方面。[3]本文主要探讨动画片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榜样模式的观察学习获得的。他还特别指出,电视在呈现引人注意具有特征的模式方面特别成功。动画片的情节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物间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来展开的。这些人物间的语言与行为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幼儿在观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行为模式的刺激,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交往技能。已有研究表明,那些观看过动画片中表现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的幼儿,要比没有看过节目的幼儿产生更多助人为乐、合作和共享行为。例如《小马王》中的小马王、《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都是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素材,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可以增长孩子交往方面的知识。再如《花园宝宝》力图表达朋友之间的友爱,两个主人公每次见面的时候都要相互亲一下对方,导演安妮•伍德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向幼儿传递一种朋友之间的亲密———喜欢你的小伙伴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要善待你的朋友。 (四)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 动画片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富有情趣的对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动画片人物的夸张变形、举止言谈,体现了儿童特征,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艺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使孩子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乐意与他人交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扩展词汇量,在形象化的语言中体会愉悦感,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感受语言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观看动画片,幼儿还可以学到本民族语言的特殊韵味,同时倾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此外,动画片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交谈的平台,使其语言能力有了自觉发展的机会。比如《机器猫》中叮当猫有一句台词:“变,变,变,要你好看”,幼儿一下就能记住这种有个性的语言,也多一些和其它幼儿进行交流的机会。 三、国产动画片市场开发对策 尼克罗迪恩(NICKELODEON)频道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传媒集团维亚康姆旗下的王牌儿童频道,其总裁贺嘉(HERBSCANNELL)用孩子似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生产优秀动画片的“奥秘”:第一,要让孩子哈哈大笑;第二,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第三,完全以孩子的观点来看世界;第四,不存在与孩子无关的事;第五,新品上市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对以上五点成功要素稍作归纳,不难发现———全部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中国的国情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子呢? (一)“养育自己的孩子” 提起国产动画,很多人会想起《喜洋洋与灰太狼》、《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和《西游记》等,然而数量的有限以及能够让我们记住的经典的贫乏,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尴尬。国产动画一心学习外国,演绎了一个个现代版“邯郸学步”的故事,结果本领没学到,反而弄得得不偿失。基于这样的共识,笔者认为“拿来主义”不如“养育自己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优生优育”,养育一个健康、具有潜力的孩子呢?首先,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特点,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尼克儿童频道总经理塔克曼说过,儿童电视节目的标准是从儿童的观点和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作为儿童喜欢的动画片,更应该一切从儿童出发。其次,立足本民族文化,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发展道路。外国可以非常巧妙地运用中国文化资源、中国元素创造出充满无比想象力的《功夫熊猫》,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充分挖掘本国资源,创作出令世人震惊的动画作品?中国文化是一方沃土,国产动画只有牢牢地根植其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枝繁叶茂,蔚然成景。我们必须从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民间传说、爷爷奶奶们的故事库中,挖掘与少儿生活经验及现有知识经验发生意义联系的好题材,制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动画片,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少儿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打造行业“火车头” 中国政府已经为动画行业铺设好了铁轨,中国的动画企业如同准备待发的火车车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例如江苏省无锡市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无锡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单位《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但是,要想启动中国动画行业这辆巨大的火车,还需要一个火车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掌握最新生产技术的动画生产基地。这方面初具苗头。比如,长春的3D动漫产品生产基地是基于CGI的“3D产品”包括影像、动漫、游戏的制作以及变换2D产品为3D产品的项目“、3D实时产品”制作的。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3日,东莞举行了首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东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说,博览会落户东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莞已成为动漫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动画片有了生产基地这个“火车头”便有了驰骋的方向,定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得更远。 (三)用玩乐理念成就受众本位 喜欢游戏、爱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将游戏、玩乐贯穿于动画片,是动画片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动画片在市场开发中处于竞争地位的有利保障。很多儿童把看动画片看作是“玩”,他们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通过对节目里人物“玩”的乐趣进行感知与移情,进而进行模仿,从而获得快乐。比如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生日贺礼》一集中灰太狼与小乌龟的对白,《大小药丸》一集中吃了变小药丸后的灰太狼居然被小羊们当足球踢,而吃了变大药丸后的懒羊羊居然身体比狼大几倍,可以一只手抓起一只狼等。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每一集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和游戏中度过的,从而可以让孩子们在玩耍和游戏中发展有趣的经验。小羊们高兴了,孩子就高兴了;小羊获得了快乐,孩子们也就获得了快乐。从此,孩子们就喜爱上了这个动画片。 (四)及时有效地进行关联产品开发 就动画产业发展价值链而言,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动画片—动画商业形象—关联产品。我们要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动画片,必须遵循这样的创作规律。在这条价值链中,一部成功的动画片,无疑是关键。一个优秀的动画形象,更是树立大文化品牌的关键。而衍生产品则是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动画产业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如《花园宝宝》在2009年5月13日央视首播半个月之后的6月1日,《花园宝宝》第一期杂志同步上市。《花园宝宝》杂志为半月刊,与央视的播出及宣传推广节奏相配合。杂志内容以节目为依托,突出互动性,也是是一种可玩的杂志。《花园宝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遵照了动画产业链的模式,衍生产品的开发及时有效。而像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产品的开发包括童装、玩具、日用品、护肤品。而制作方下一步将开发游戏。不光是成人,孩子也会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喜欢这部动画片了,印有这种动画片人物形象的相关产品都会喜欢。进而又回到价值链的开端:动画片,从而促进动画片进一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动画片的市场开发和发挥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给幼儿带来优秀的动画片作品,由政府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作战,集中精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故事,进行动画内容创作,为动画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持;而且还需要组织衍生产品开发,像办奥运一样办动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国动画的强势规模,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画企业,使我国的动画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动画片作为儿童认识世界和精神娱乐的重要媒介其教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者在选择和使用动画片的时候,不仅要选择能吸引幼儿的感性的动画片,还应该更多的注重对幼儿的理性教育,发挥卡通动画片的教育作用。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卡通动画片中除了获得视觉的快感外,还接受文化的启蒙。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生活化分析 一、充分利用生活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事物、将各领域的教育目标融于其中,拓展孩子的经验与视野。孩子最喜欢过节,有吃、有玩、还有父母送的礼物,这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了,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良好机会,于是我们设计了许多有关节日的主题,如“快乐的六一”、“三/、”节时的“我爱妈妈”、“吃月饼、看月亮”、“团团圆圆过大年”等,通过孩子亲身感受,讲述过节的趣事,发展语言;了解节日来历及过节的风俗,增强社会性;装饰环境或制作札物,表演歌舞,从生活中感受美、表现美,不露痕迹地在生活活动中让孩子们得到锻炼。这些只是幼儿感兴趣的众多事件和事物的点滴而已,如果我们能将贴进幼儿生活而又为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和事物充分利用,该是生活赋与教育的多大一笔财富啊! 二、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尽可能选择在孩子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物,给他们感知和了解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和学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在他们的生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和经历后,才能一点一滴形成、积累起对事物完整的印象,拓展视野,这是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阳光、空气、水对植物的重要,缺一不可,孩子是不会位的,因为这个道理太过抽象,但我们通过种植、观察、对比、记录,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对孩子的一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渗透于每一个生活环节,使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在一日活动中得到实践和强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跌到了爬起来”,对大孩子来说轻而易举,对小班孩子则不易,教孩子自己站起来,擦干眼泪,学习做个坚强勇敢的人,对教师来说,不近人情却实属用心良苦;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挑食、浪费的现象严重,在午餐和吃点心时,让孩子知道食物来得辛苦,来得艰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挑食,才能长得高,长得漂亮”;给孩子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自主的活动、交往,既有助于语言发展,也有助于社会性的培养。 总之,幼儿的生活活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积累了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情感,培养了品质,从中获得无数的经验,成长了,进步了!要使生活活动真正为教育所用,我们还必须注重其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认真观察孩子的反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只要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我们便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教育机会,使生活成为幼儿教育用之不尽的资源。我想幼儿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快乐的、自主的、平等的、安全的;各尽所能按自己的兴趣、特点发展;教师应该是慈爱的、包容的,给每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感受成功的喜悦。摒弃过去那种小学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我们面对的毕竟只是年幼的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过于高深的知识,会给孩子造成不安,影响身心发展。而生活化的教育,就能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氛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寓教于生活中,还可以使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在生活中整合。语言领域的目标不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吗?在生活中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交流;科学领域的知识也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健康领域更是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在生活中,孩子们一起活动,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生活中的美,从中增长审美能力,学习社会规则;生活,实在是教育最为丰富的资源!当然,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层出不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旨应该是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适应孩子的发展,幼儿教育生活化可能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的应用 摘要:教育游戏可以让幼儿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拓展思维能力,同时又兼备教育的功能。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征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智力的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育游戏;幼儿教育;特点;应用 教育游戏是指以幼儿教育为目的专门开发的游戏,兼备娱乐和教育两个特征。在幼儿园课堂中用游戏作为教育的途径,教师要用教育理论来支撑游戏的设计,从而在实际效果中取得游戏性和教育性的平衡,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现整个教育过程。 一、教育游戏的特点 (1)易操作。由于幼儿阶段特殊的身体特征,这一时期的幼儿身体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还没有完善。因此,幼儿教师在创设教育游戏时要考虑到难度不能太大,在设计游戏时一般要设计简单、易操作的教育游戏,使幼儿能够在这些游戏中很快发现乐趣,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感官体验。(2)趣味性。趣味性应该是教育游戏最突出的特征。在幼儿教育中实施教育游戏时,游戏必须具备趣味性,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漫画形象,如喜羊羊、光头强、海绵宝宝等。与此同时,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采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吸引幼儿的目光。(3)启发性。教育游戏在激发幼儿的兴趣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提升幼儿的各项能力,以实现游戏的教育价值。幼儿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引领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发现、思考,在游戏中融入启发教育和语言教育,通过教育游戏实现教育目的。例如,在游戏中为了提高幼儿识别颜色的能力,幼儿教师可以结合语言配音展示卡通造型的颜色,熊大熊二灰褐色、喜羊羊雪白色、海绵宝宝亮黄色。同时,为了增强幼儿的记忆能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间隔播放卡通形象,并且让幼儿说出卡通形象的名字。教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识别能力。因此,教师应逐步增强教育游戏的难度,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4)多元交互性。体验式教育游戏是当前很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幼儿是教育游戏的主角,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中体验快乐。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幼儿行为的信息反馈,以便教师和家长交流更加有针对性,从而使用更加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展开智力游戏,开发幼儿智力。教育游戏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经常开展教育游戏,有效开发幼儿的智力。例如,在幼儿搭积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积木中找到两个相互契合的部分,并且完整地把积木搭好;教师可以在游戏前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之间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率先完成游戏;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玩拼图小游戏,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这些开发智力的教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2)展开动手游戏,提高动手能力。有不少教育游戏需要幼儿动手才能完成,如剪纸、画画等,都需要幼儿手脑并用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游戏任务。例如,在剪纸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教授给幼儿剪纸的步骤和操作的方法,让幼儿操作有依据。在幼儿剪纸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在剪纸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结合自己的想法来剪纸,这样既能锻炼协调性,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练习,会在其他游戏中更加得心应手,使动手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3)展开角色游戏,培养情感体验。教育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时,都会主动积极地全身心投入。例如,在玩过家家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设定游戏的角色和游戏的情节。这样,在游戏中幼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情节的需要展开行动,并会思考如何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与此同时,游戏的情节会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况,幼儿在游戏中能感受成人的情感体验,感受成人的责任,逐步培养社会交往能力。(4)展开竞技游戏,锻炼儿童毅力。在教育游戏中,有些游戏有很强的竞争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输赢的问题。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在跳房子的游戏中,有一部分幼儿在取得胜利后,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也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中会失败,或多或少会产生挫败感。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幼儿赢了游戏开心,游戏输了也不要伤心气馁,一次失败代表不了什么,应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找到错误的原因,这样在下次的游戏中就能获得成功。竞技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力,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优秀品质。 三、结束语 总之,教育游戏可以让幼儿了解世界、了解生活,开发幼儿的智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富有趣味的智力游戏、动手游戏、角色游戏、竞技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快乐的童年。 作者:施林莉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滨海幼儿园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与价值 摘要:幼儿教育是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幼儿教育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变化,进行了改革,但获得成效并不大,对于幼儿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对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价值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完善幼儿教育的方式,力求为此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规定性;本质及价值 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基础的阶段,是一项需要灌注心血的事业。幼教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所以必须从幼儿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解,不断的探索与发掘新兴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幼儿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下就对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价值进行探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出发,将遇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共同阐述,力求为幼儿教育做出贡献[1]。 一、幼儿教育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幼儿教育是让孩子走向学习的第一步,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为了更加了解幼儿教育,我们去了几个幼儿园,分别和那里的孩子进行了大量交流沟通,通过和家长、老师的深入探讨后,我们发现现在的幼儿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比如:(1)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强制性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和补习班,用家长的话说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很多孩子同时学习舞蹈、围棋、书法、英语等,对孩子来说,童年就是在满满的课程中度过的,缺少了童年应该有的乐趣。(2)为了开拓孩子的天真烂漫,国家推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文件,主要是规范幼儿园将游戏互动带入课堂,以此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但是,虽然国家了规定文件,实际上很多幼儿园虽然也为了孩子的童心努力,但幼儿教育还是日渐像小学教育靠拢。(3)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展双语教育,但是孩子连母语拼音都没有学好,就开始学另一门语言,很容易让小孩子混淆视听,对小孩子来讲,压力也比较大,小孩子的教育还是要放松一点比较好[2]。(4)幼儿园也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吸引更多学生,会传授一些课程之外的知识。 二、幼儿教育的本质 大家都知道,幼儿教育是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过程。幼儿教育的本质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孩子保持童心,有的人则是让孩子提前适应学习。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充满乐趣与爱心的教育,它更多的是让孩子放大天性,让他们保持一颗童心,而不是有的家长认为的提前适应学习,孩子以后学习的时间还很多,现在还是应该珍惜这段时间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也应该在这个阶段陪陪孩子。总的来说,幼儿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体现:(一)幼儿教育是人生探索的第一阶段幼儿作为人生中的初始阶段,孩子这时候还是一个稚儿,天真烂漫,心智也没有完全发育好。幼儿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全身心感受这个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个世界,以此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认知基础[3]。(二)幼儿教育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幼儿教育是幼儿开启学习的第一阶段,在每个人的学生生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步。现在很多小孩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的宠爱包围,却少了同龄人的陪伴。因此幼儿老师应当做好引导作用,让幼儿与同学多接触,要学会分享喜怒哀乐,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开始去认识朋友,去结交朋友,与朋友建立信任。(三)幼儿教育是一个认同的过程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幼儿处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需要的是赞扬与肯定。在幼儿讲课中,老师一句小小的赞美都可能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幼儿老师需要积极去赞扬幼儿的正确行为,给他们一个提示,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此来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对幼儿的一生是有极重要的影响的[4]。 三、幼儿教育本质的价值 幼儿教育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的独特性,但它也是全面的,从各个方面来完善幼儿的教育。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涉及,健康状况,语言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及科学的认识包括艺术的熏陶,从基础阶段给予幼儿一定的辅导,注重幼儿的协调发展,完善幼儿的心智,保证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1)从健康教育来阐述幼儿教育。健康教育也是由多个形成的,它不是单一的,从身体到心理再到生活等都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健康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教育,在行为习惯上给予幼儿更好的帮助。幼儿的健康教育需要一个基准作为参考,不断的完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幼儿懂得与安全相关的常识,懂得保护自己,获得帮助。总之,幼儿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2)从语言教育来阐述幼儿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时期,同时它也是相对快速的。幼儿的行为特点普遍的好奇心十分强,教师应该从幼儿的性格实际出发,创设有趣生动的情景吸引幼儿的注意,保证幼儿的注意力时刻保持集中,引导幼儿的语言发展,多方位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从社会教育出发,引导幼儿教育。幼儿的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在生活中可以让幼儿参加不同的活动,加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促进幼儿社会适应力的发展。让幼儿了解社会的发展及各种行为规范,为幼儿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好铺垫。幼儿的社会教育从多角度出发,包括自我的认识,对于他人,家庭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渗透,帮助幼儿了解社会。(四)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对科学的认知可以说是在启蒙阶段,从科学知识到兴趣及面对科学的态度,都是从零开始培养的。幼儿的科学教学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五)从艺术角度出发,诠释幼儿教育幼儿的艺术教育是对幼儿审美的培养,也是艺术的启蒙阶段。通过艺术来影响幼儿的行为,让幼儿的情操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幼儿独特审美的形成,这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结语 总之,幼儿教育作为人一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教师应该给与幼儿更多的空间,帮助幼儿完善教育,给与幼儿足够的关怀,保证幼儿在呵护中茁壮成长。 作者:刘彦俊 单位:宁夏西吉县新营中心小学 幼儿教育学术论文:幼儿教育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人际交往活动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和谐。作为最基础的启蒙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教育中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至关重要。幼儿渴望被理解、被关爱,需要与教师和同龄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我,为未来健康成长打下基础。本文对当前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幼儿教育中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会交往能力;现状;培养对策 幼儿教育是最基础最启蒙的教育,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新时期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要求。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应变能力,进而适应社会,实现自身更加价值。幼儿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对社会交往等还没有概念,一切都是未知的有趣的好奇的,所以重视幼儿教育中社会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心智不断成熟,对社会和周围人更加信任,安全感更强,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加强新形势下幼儿教育中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幼儿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自身等多种方面的影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现在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往往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过度溺爱,在孩子身上投入很多的金钱、精力,希望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家庭中孩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家长过度关怀和溺爱,使孩子养成了不爱分享、自私自利的性格,在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2.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阻碍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开发。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主要开展基础教学,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很少开展教材外的课外活动,幼儿之间互动交流有限,教师不愿意去创新和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单一,过于依赖教材,幼儿之间互动和交往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部分环节,交往沟通等课时安排严重不足。3.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导致幼儿在交往中缺乏独立逐渐。当前社会大环境等很多不良风气,使幼儿进行模仿,随意打人骂人,容易恶语中伤别人,不爱惜公物,加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各种微信、手机、电视上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和体验的东西出现在市面上,使幼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这些新生事物上面,对于现实人际交往等缺乏独立性和主见,影响了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针对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容易受到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迫在眉睫。具体在幼儿教育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从明确人际交往的态度出发,提高幼儿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能力。人际交往必须要秉承平等、尊重、友好的原则,对于幼儿教育也应如此,所以要明确幼儿教育中人际交往态度的正确认知,引导幼儿在学校教育期间尊重他人,在学校教育以外的时间尊重长辈,团结伙伴,教师要为幼儿作出表率和示范,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会谦让,让幼儿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体谅别人,进而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提高认同感和同理心。2.完善学校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幼儿社会交往水平。幼儿教育中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学生的很多做法往往都是从学校学习实践中来的,所以教师要完善教育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更多的、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学互动活动,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幼儿主动参与到团队互动中来,通过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之间的互相接触交流,进而增进友谊。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锻炼和提高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氛围支撑,家长要有正确的定位,给孩子做好示范,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鼓励孩子与家长进行互动,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孩子面前减少冲突和打骂等,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长大,进而为其在社会交往中营造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4.提高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协作力,确保人际交往培养方法的一致性协同性。家长和教师要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在不同成长时期的特点,找出影响和制约其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同时结合幼儿自身的特点探索更多的多元化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路径和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做好对接,确保一致性,从而强化正确的行为,给予幼儿更多的正激励,进而达到巩固和强化社会交往能力的目标。同时要组织开展更多的社会互动活动,让幼儿主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人际交往等活动,比如开展我是交通指挥员、参与爱心捐款活动、参与幼儿社会团体活动等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完善心智,培养爱心、责任心,进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陈正佳 单位:卸甲镇卸甲幼儿园
教育方法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方法的科学借鉴 论文摘要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常用实施方法上存在教育方式单一,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加强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时代要求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借鉴古代丰富理论资源,并学习国外思想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实施方法的科学化迈出重大的一步。 论文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借鉴方法 高校作为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使命。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突出表现在将古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以及东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即在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一些国家成功的德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科学运用。 一、坚持自我教育 随着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彰显,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指导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化发展。然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能有效地体现“以学生为本”,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课仍以灌输为主,其内容仅仅停留在知识化层面,教育过程偏简单形式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思想道德观点,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无论是通过对古代还是国外的道德教育了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引导学生坚持自我教育。 (一)学思结合与克己自律 学思结合是自己解决认知问题的一种修养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通过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自己解决认知,提升理论修养。克己自律就是要通过行为修养方法达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约束的要求,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内求与慎独 儒家思想中,自省内求,即自我反省,是在思想深处进行的自律修养。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并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他认为,自省是完善人格,追求道德至高境界的一种途径。慎独,是一种习惯的自律养成,指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来思考并付出行动。它们二者不仅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应当追求的崇高境界,均为我国古代修养传统中的精华。 当代西方国家的德育体系无疑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与他们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单纯地肯定或者否定其德育发展,要看到他们的德育发展长处,实现一定条件下的“洋为我用”。在加强“自我教育”这一问题上,英国和荷兰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如,英国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德育观念给于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国家德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淡化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点具体说来,英国学校的德育既通过一些与德育紧密相关的课程开展,也用过其他课程的渗透方式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学习;还广泛开设道德课,使用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打下基础。荷兰高校则主张让学生在开放中去思考,去选择,重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给于学生自由的空间去释放创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引起我们高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潜力,教育工作不能离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真切关怀,如,将丰富政治理论学习置于生动的载体之中,与分组思考讨论相结合等方法。由于每一个学生秉赋各不相同,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对象性格和能力等不同,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顺情引导增强学生对道德的判断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个人应该通过自己内心不断反省,产生对一种思想的认同感,通过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实践,即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特色之一,古人在道德教育上不断强调身体力行,重视道德践履,如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都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于辞令却躬行实践道德规范的人士而耻于那些言过其实,知行不一的小人。 联系今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重理论,轻实践”的德育现象在各高校仍普遍存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实践离不开富有创新的理论指导,反观美国近百年的道德教育发展史,只有尊重按照规律办事,在不断反思传统德育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创新符合现实实践要求的德育新模式。如此看来,只有形成符合我国高校实情的创新德育理论,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满足高校现代科学化的德育发展要求。然而,在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规范培养过程中,亦需要一定的“硬性”辅助方式帮助学生内化思想道德教育,我国古代教化民众的方法就拥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主要以强制训化和民间自发养成为主;类似于这一性质的还有英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制定校规,硬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严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坚持渗透式教育 (一)隐性教育 西方国家在表面上虽不太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他们重在将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渗透在教育规范之中。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抓好显形教育,还要学会运用隐形教育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古代人们除了利用制度载体,教育载体外,还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教化活动,如编写和普及启蒙教学的手段进行道德教化等。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有效普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限于课堂灌输与开会宣讲等传统方法,更应当充分利用传媒资源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丰富化。西方大多数国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美国在德育教育方法上开展多样化教学,重视隐形教育与显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一切可能资源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坚持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把它融合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或通过校园建筑中增加名人塑像,纪念碑石等物质形态来激发学生成长,且开展生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这种以渗透为特色的德育方式,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环境陶冶与教育者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甚至是国外一些国家,运用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德育方式。儒家思想中,认为良好的环境熏陶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认为家庭环境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是道德教育最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构建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入手,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建立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除了环境陶冶对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还特别重视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孔子认为,如果教育者自己不端正自己的行为,却要求教育对象遵守道德准则,是不能令人心服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学生行有方向,用负责的精神和谦恭的态度去感化学生,最终令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还要学会用丰富的道德实践去锻炼学生,这点上韩国在培养德育教师的工作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韩国的德育教师一般要求具有专门进行道德教育学科的教学执照,在具体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韩国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对教师提出了四点重要的要求,即教师应该重视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用不同的图片、表格以及音频视频媒体等来反映传统道德的精髓,努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传统道德的意愿和意志力,让学生能对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进行理解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 我国高校在培育优秀的德育师德和师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者不但要给教育对象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更多地要提升自身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儒家思想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源于道德理想人格的感召力,主张通过塑造理想人格来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古有孔子塑造了圣人君子,仁人等理想人格来作为引导人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榜样和标准;孟子塑造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当今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化等负面问题,这些负面影响着高校的新一代思想健康发展,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效应和感召力,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拥有优秀品格。 教育方法论文: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 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地位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和钟爱。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另外两个基础是能力教育和双语教育),使之具有战略地位。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有的国家还专门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的有关工作。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这与韩国、德国十分相似。 (二)途径广阔,方法灵活。 第一,学校德育。 1.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专门设置了德育课。英国中学的德育教材是《生命线》,很有特点。如教材上有这样一些问题:有人纵火会发生什么?一个男孩请他喜欢的女孩看电影,该由谁付款?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学会做判断。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发展深思熟虑的生活方式。日本的道德课教学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辨论等。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在美国,虽没有专设道德课,但包含了许多德育课程的科目。而且,美国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以上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学习。 2.组织课外校外活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他们推行真实教育,课堂讲授结合社会生活,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样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 3.隐蔽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所以西方国家称之为“隐蔽课程” 。日本极其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对教师的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有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行评定标准、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一是力求课堂学习与环境教育活动目标一致。二是校园环境应与社会环境相一致;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一致,这样在校内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4.务实的管理。许多国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导师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香港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第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 1.宗教教育。西方国家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美国政府极其重视利用公民宗教作为实行统治的思想舆论工具,美国公民自幼年起就时时处处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美国精神”也随之一点一滴沁入心脾,铸成他们的灵魂。在今天,俄罗斯总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处于东正教精神思想控制之下,教会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构。 2.政党与政治活动。政党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两党竞选往往被看成是一场政治闹剧,但从普及和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看,又是很有时效的。新总统的就职演说的主旋律就是爱国主义 。约翰·肯尼迪在就职典礼时讲的“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成为美国人崇尚的名言。1993年46岁的比尔·克林顿在就职典礼上喊出了 “振兴美国”的口号,他号召年轻一代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政治活动给美国公民上了一堂关于美国价值观念的政治课。 3.家庭教育。新加坡视家庭价值为东方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观念,所以对于家庭教育格外关注。政治通过立法、政策导向来维护家长的完整,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补充和深化。日本的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通过建立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来促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 4.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和重要途径。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媒介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目前,电影、广播、电脑网络、高保真唱片等技术已被国外学校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包括德育教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 二、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第一,借鉴别国经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我国现代化比发达国家晚了近一百年,我们已没有时间重演别人的悲剧。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由政治拨专款资助研究工作的进行。 第二,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将学校德育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往,我国的学校德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认识情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固定其思想的基本思维模式,达到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道德观念的建立到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只有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道德实践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真正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第四,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它方式的配合。 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搞“大政工”的观念,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教育方法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 在最近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有关领导全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面向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的历史任务,要紧密联系实际,在工作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尤其需要讲究教育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是指在人们进行思想教育中,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塑造人们灵魂、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调动起人们积极性,完成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它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志曾形象地把工作方法比喻为过河的船或桥,强调没有桥或船就不可能顺畅到达彼岸。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教育方法的选择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教育方法往往又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某一特定的教育内容来源,其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对象的情况,以及变化的形势和环境,即因时因地为转移,因条件因人而异。同一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群众和个体在不同时空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也是确定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群体中进行的,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是有较大差异的。同样,同一专业中不同年级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年级的不同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又有上、中、下之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的情况。当然,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管教育方法如何千变万化,思想教育的目标无非都是通过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形式去实现的。因此,最后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强调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迅速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高校这个青年人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对社会的变革不可能无动于衷,在其现实表现上,反应更快捷、更强烈,更富有现代意识的青年学生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对高校思想教育本身来说,所面临的则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积累很多经验、很多好的办法,原有的传统的有效方法固然可以继承,但毕竟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勉强应付的水平上,这需要不断创新,需要科学地选择。而是这种创新和抉择的需要,比过去已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只有抓住机遇,重视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快改革的步伐,改进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温故而知新,在教育过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主动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以及等价交换特征,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必须跟上新的形式,迅速摆脱过去那样单调的说教、单项的灌输、简单的“你说我教”的方法,而向具有平等对话、开发式的、自我感受与现实生活的自我审视和比较的方式方法过渡,引导人们自觉去评判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确立人生的正确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的根据,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总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过程,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客观环境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从思想的规定性看,它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量的规定性看,思想状况则具有一定的范围性; 从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它又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从思想存在的内容和形式看,它还具有社会生活的广泛性;而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看,思想在不同阶段的状况,则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影响。总之,人的思想是以纷繁复杂而多彩的形式存在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具有多样性和适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每一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具有完全等效的可能,这说明,思想教育方法上有抉择的需要。这种抉择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对象的协调性。方法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从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入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的最佳方案。做到即有的放矢,又使得教育方法、内容、对象三间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之中。 第二是要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对象层次的适应性,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方法的选择,应照顾到不同层次,方有可能为多数的教育对象所适应和接受。就高校而言,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有所不同和侧重。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也就不能整齐化一,铁板一块了。 第三要坚持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对象影响的实效性。教育方法的选择,要着重考虑它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当代青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感染,对现实中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事物容易产生共鸣,有一种亲切感和仿效倾向。而对上辈的先进典型,多数觉得有较大的距离感,认为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不可比、也不可学,他们的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事迹,只能令人赞叹而无法企及。因而,无法从内心去产生趋近。据此,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就应注意挑选同龄人的先进事迹,这会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同时要反对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搞繁琐哲学,要提倡方法上的简易而具时效、自然而富有技巧。那些兜圈子、拐弯摸角的方法,只能使人不得要领,无所收获。最后,坚持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的正导性。思想教育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主张多做宣传鼓动工作。正面激励的方式,有助于创造宽松愉快的气氛,使教育对象能够自 觉地把枯燥的说教变为有趣味的精神食粮,又不自觉地达到最佳的领悟程度。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讲理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为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时即要有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运用正确的时事,加以分析,;即要讲明成绩,又要讲透其不足,同时还要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解决同学的思想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事实,摸准摸透,剖析得当,分析合理,不夸大,不缩小,不怀偏见和成见。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才能提高学生恶毒缩小认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对比教育 对比教育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典型材料进行比较,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要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要看到矛盾的诸方面,正确的分析是非,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学生会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真理与谬误的比较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某些必要的比较教育,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如:运用新、旧中国的对比,两种制度的对比,好坏典型的对比,改革前后的对比等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三、以情感人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要做到以情感人,教育者必须关心和体贴受教育者,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大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和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并把这种关怀和帮助看成是对自己的信任,鼓励与安慰。教育者应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大学生身上,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在思想、政治、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深厚感情。当他们有了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了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尤其是对少数后进生,要情真意切地给予教育,决不能讽刺、挖苦,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使其感到温暖看到希望,鼓起勇气,尽快进步。 四、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是针对学生各自矛盾的特殊性,用谈心的方式解决各种不同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采取的基本方法之一。 大学生的气质不同、性格各异,若忽视了他们实际存在的个性差异,而企图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一种模式去塑造,一种方法去对待,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在进行普遍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个别的工作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房。 个别教育有时需要比共性的教育花费更大的气力,讲求更高的艺术。在个别教育中要注意与大学生互相交心,以心换心,真诚坦率。循循善诱、不急不躁、耐心工作、耐心等待。这种个别教育会起到特殊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树立榜样、典型示范、自我教育等等,都要注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运用。 上述各种方法,常常由教育者交叉和综合使用,仅仅依靠某一种方法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进,还会创造出更好、更好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争取获得更优的效果。 教育方法论文:浅谈初中生的批评教育方法 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谁能无过?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在近三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我几乎批评过每一位学生,又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我始终注意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促使学生在批评中成长起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会不承认自己的错。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 例如:班上有个学生叫李晓龙,常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真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要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好他与犯错误有关的全部材料,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之后找他来谈,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在期末考试将近的班会上,他还主动上台发言,表示一定以实际行动,自觉守纪,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在期末考试中要进行进步5名。家长十分高兴.说班主任能掌握好批评这武器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批评要有的放矢 批评有针对性,收效才会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既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天,就是指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上,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 初二下学期的中段刚过,电脑统计表明,调整之后的我班在成绩上没有优势了。我立即召开班干部会议,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在班会上我作了有的放矢的批评。列举一些同学在学习上做得不足的具体事例成绩下降是因为上课不专心,自修课不抓紧时间而造成的。然后给他们提出目标,先在中段考的第一次测验将成绩提上来,有了良好的基础,在期末考试将名次提到XX名,最后还各指派一名干部对他们督促和指导,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促使他们进步。结果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班又各科领先了。 三、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一种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我班有位学生叫卢斌,常常不交作业,以往老师批评他都听不入耳,老师将他“判了死刑”。有一次他又不交作业、我就批评了他,不过我不是历数他的过错也,不讲他屡教不改,而是叫他将以往不交作业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第二天,他对我说,没有什么站的住脚的原因,以后他将按时完成作业。于是我就说:“古人有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你已懂事.自己想想吧”后来他果真想通了,作业能按时完成了。 从学生的心理承受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让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评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刚制柔,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任,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着名的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批评的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美国着名的管理家亚科卡说过:“表扬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评打个电话就行了。这就说,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更好。 张剑同学,性格较暴燥,批评他时他常常会以歪理反驳老师,是个批评不得的人,但他又三天两日自修课违反纪律。后来,我任命地为管理自修纪律的干部,要他自己先约束自己,带头搞好班的自修纪律,他做得不对的就轻描淡写地和他谈谈心。慢慢地,他的纪律好转了,成绩进步了。我想,在教育中,刚与柔的方法若能运用得当,总会有一定收效的。但使用之前必须摸清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五、批评要迂回启发 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直接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晋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这种方式由于能融思想性和形象性于一体,深人浅出,大大增强了批评教育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格守的。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老师的用意。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式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育方法论文:论初中化学教育方法的选择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一、结合学科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化学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必须要学好的学科。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身为中学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让其主动去发现、分析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如可以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电、酒、醋等生活用品入手,并在研究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引入物质概念,让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和成分等知识。学生们也会因为这些内容是他们所熟悉的,进而对其产生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通常来说,完备的教学设备及优良的硬件设施系统,不但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实力,同时对开展教学活动也更有利,这一点在化学教学上是格外突出的。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应按照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由于化学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实验的科学,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并科学地解决问题。这不但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学习化学更感兴趣。 三、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的是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而真正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选择化学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必须要考虑的,最起码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其中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年龄、生活环境、所处地域、家庭条件等因素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有所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教师应该让教学方法更具有时效性与灵活性,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其在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教师应认真对待,积极努力去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方法论文:分析职业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美术在高中的地位分析 虽同为高中美术课程,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地位和功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对普通高中的普通学生来说,美术课程就是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的“休息课”,学生把学校的教学任务和美术课应有的教育功能抛之脑后,将主要文化课的作业放到美术课上做,而与之对应的美术老师也全面响应学生的这种号召,自己轻松,学生乐意,何乐而不为。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参加高考的艺考生而言,美术科目无疑占据了半边江山。高考对美术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远低于一般考生,所以,只要美术考生的专业课的成绩能够达到所报考学校的要求,就等于向大学门槛跨进了一大步。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动机,完全忽略了美术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美术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美术课程“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况,促进身心健康;助益人生规划,拓宽发展空间”的教育目的。纵观两种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不难看出,美术对高中生的作用并非是怡情养性、助益身心的德育之美。在高考的重压下,美术课已经沦为为高考复习的利器,这种现象在职业高中更为严重。 二、职业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在义务教务阶段,美术课程是作为鉴赏课,或者“副科”而存在的,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识都停留在这一层面。到了高中,美术课的定位发生了改变,对参加高考的艺考生而言,美术科目无疑占据了半边江山;而对普通考生来说,学术科目可有可无。美术教育的两极化比较明显,这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的美术教育具有“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况,促进身心健康;助益人生规划,拓宽发展空间”的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同时也是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凸显的一个体现。 (二)美术教师教学的动力不足 如上文所阐述的,高中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造成了普通考生和美术科目艺术生在对待美术课程上的两极分化状态。对参加普通类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课业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大部分精力都分配给了语、数、外等主科,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另外,美术课在大多数学校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远远居于语、数、外这三门课程的后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美术课的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对参加美术高考的艺考生而言,美术科目就是他们步入“象牙塔”的“杀手锏”,该门课程成绩的优劣直接关乎他们能否成功晋级到大学生的行列,以及所考大学的好坏。由于这些年来美术高考的范围相对固化,主要是素描、水粉、速写和设计等。相应的,高中为美术生特别开设的美术课程,本质上成了专门针对上述几项美术高考科目配套进行的技能培训,结果导致美术高考不涉及的能力或综合素养等被排除在美术课程教学的范围之外。如此一来,美术教育的灵魂和精髓丧失殆尽,美术教学完全沦落为职业高中一种低层次的技能教学。 (三)美术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性欠佳 除了上述两点,职业高中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两个方面。教师方面,很多学校没有制定统一、全面、可行性强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只要美术老师能够完成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学校长期奉行这样的行为准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逐渐降低的老师教学的兴趣,损害了整体学生的利益。学生方面,在倡导素质教育之前,学校单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在素质教育时代到来之后,这种思想观念依然留有残余,根据一张作品是否符合高考的评分标准来给分,再凭一个分数判定学生的美术能力,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导致了设定标准的极端片面化。在高分取得的背后,是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损坏,和学生个人个性的泯灭。 三、针对高中美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功能,克服美术教育的功利化 美术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放眼当前我国职业高中的美术教育工作,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以 高分和高升学率决定的教育观,在这一点上,学校的做法和学生的态度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大家都在为怎么获得考试的完美结果而焦头烂额,统统将学生考取大学美术系视为高中美术教育的唯一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同小可,办学者和任课教师不能窄化对高中美术课程的定位,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美术对个人的终身影响,只有认识这一点,美术教育在职业高中才可能真正被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重眼前、重显性价值,轻未来、轻隐性价值”的功利主义误区。 (二)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由一味追求高升学率导致出现的偏科现象,以及对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的疏忽。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急需要改变这一长期影响美术教育的思想,只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重视了,美术教师的地位提升了,家长和学生才可能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美术教育。再者,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不应该只局限在“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狭隘范围内,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体会到美术教育的多姿多彩,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景和动机。第三,国家教育部门应改革和完善美术高考的招录模式。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变现出更多的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在教师的评价机制上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的学期评定和年终评定直接与学生的分数挂钩,这是最显眼的变现。针对这一绩效评定现状,众多高中需要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统一和完善的考核制度。在对美术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把课前准备、授课过程、课后辅导等多方面的工作整体纳入评审范围;对表现突出、工作积极认真、为人正直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激发美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和智慧。同时,在衡量学生的表现和优劣上,教师同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始终坚持以正面肯定和积极鼓励为主的方针,不要打压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和价值。 教育方法论文:改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方法 1西方经济学课程师资不足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西方经济学师资不足而且不被重视,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只有2名,在日常的集体备课中无法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完善的相互学习。尽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了案例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是国内的西方经济学优秀的案例材料较少,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使用案例的材料就更少了。其次,案例资源脱离国情,缺乏针对性或过于陈旧,与现实经济活动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8]。 2改进授课效果的建议 2.1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通过比较国内和国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会发现这两类的教材内容组织是不一样的。国内教材内容较为系统的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而国外教材大部分都是以现象、问题为导向的。笔者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初学者更适合国内教材的组织框架,但是缺乏与中国国情结合良好的案例,教师不仅要能讲解国外的案例,还要能结合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进行讲解,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要实现专业理论和教学能力的改进,教师必须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一方面能够在教学中与本课程的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能向其他西方经济学课程开展得较好的学校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2.2调整教学内容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的教学和数理模型的推导,教学内容求全求深,使学生普遍感到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理论深奥,造成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信息管理专业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肯定不能和一般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内容相同,应该侧重不同,例如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内容就比较重要。 2.3利用数学工具要适中 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如何对待数学工具,要依据学生的情况以及专业特点来确定。对于经济学原理的课程,可以只使用图表等最简单的数学工具,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集中精力在经济学思想的阐释上。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近十年在医学类院校教改的热点之一就是PBL教学的研究,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9,10]。这种教学方法出现后在欧美国家被很快广泛应用[11]。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医学类院校也开设了改良后的PBL教学,原因在于我国和国外的医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国外的医学生一般都是在综合大学学习了4a,取得学士学位后才进入医科院校学习,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这些是开展PBL教学的基础。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直接由中学升入高等院校,相对于国外的医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而且接受中国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方式多年,独立学习能力较弱,基础知识积累较少,十几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习惯的思维方式[12]。PBL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在当今社会新知识不断涌现,分工不断细化,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1,12]。根据国内外关于PBL教学开展的院校和专业的情况,似乎说明了,医学专业甚至是临床专业更适合这类教学方法。笔者以为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经典的案例教学是可以向PBL教学吸取优点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尝试适合该课程的PBL教学,同时应该联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学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料,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的学习也可开发以课程为对象的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分类明确,组织互联的一系列课程资料,而且还可以进行互动教学,教师在线答疑,运用网络建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沟通[13,14]。 2.5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通过延伸课外阅读、增加与教师的交流来增强学习兴趣。比如推荐阅读一些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经济学家茶座》等散文小品式经济类文章以开阔视野,丰富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方法论文:化学与环境教育内容及方法论述 1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污染是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 如室内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动向。用新的化学方法解决传统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当今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化学的问题还必须要化学来解决。作为一门课程,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此,本课程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只作简单、形象的介绍和描述,重点介绍常见的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本课程形成了以下教学内容体系:一、绪论:介绍化学的发展、化学的贡献以及化学污染与环境问题。二、化学与能源:能源的分类和能量的转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核能等的使用与相关环境问题,化学能源,绿色新能源。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都与能源的使用直接相关,三、化学基本原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有机化合物结构。四、化学污染物:概述常见的化学污染物,无机金属、非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有毒污染物。五、大气环境与化学:大气的组成及大气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大气环境问题(煤烟型污染、光化学烟雾、酸沉降、臭氧层耗损、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的防治。六、水环境与化学: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天然水的组成、性质,水中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水环境污染与治理,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需氧物质污染、水体中有毒元素污染、有机有毒物污染,水质标准。七、土壤环境与化学、固体废弃物: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污染过程,重金属、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防治。八、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质量,常见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监测。九、生命现象与化学:生命的元素,生命有机化合物,环境激素,核辐射与基因突变。十、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食品主体成份,食品霉变污染,食品添加剂污染,食品加工污染,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十一、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发展趋势。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文理科学生同班上课,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兼顾外,还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授。(1)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如环保类系列丛书;或让学生联系家乡或自己亲历亲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再查阅相关资料,写调研报告。(2)借助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图文并茂,介绍历史和当前的重大污染事件。如在学习化学与能源专题时,给学生介绍《石油与战争》及相关视频资料,以更加突出能源的战略地位,同时在能源的争夺中,又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学习水环境与化学时引用央视的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以事实讲述水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科学的数据、直观的画面和视觉效果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环境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采用案例教学,鼓励课堂讨论。如引入新闻事件,关注新闻热点。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与环境相关的新闻事件,如近年的紫金矿业含铜废水污染汀江、墨西哥湾原油泄漏、浏阳的镉污染事件、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泄漏、2012年中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等,都可以是课堂上的讨论话题。(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如中国环境教育网(//)、环境教育网(//.cn/)以及各大网站的环保专题等,学生可以从上面获得很多相关知识和环境方面的信息。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相应的专题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扩大学生的视野。 3教学效果 《化学与环境》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四年,每期有学100多名学生选修。这些学生的构成包括理科、文科、体育、艺术等各专业学生。通过几年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目前学生已能适应本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愿意选该课程。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部分,理科学生一般很容易理解,而对文科学生来说,往往很基本的理论和概念,也需要多遍讲解。学生普遍欣赏与现实结合的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少理论,多直观画面。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每一章都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围绕本章主要概念和术语来命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题,撰写专题论文,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问题讨论、作业、期末考查等给出综合成绩。经过几年的实践,该课程已经形成相对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基础相差太大,影响教学进度;一些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不认真,上课就是为了挣学分;由于课程都是安排在晚上,无法给学生开设实践课。 4结语 实践表明,在高校开设《化学与环境》公共选修课很有必要。精心选取适合多专业学生 基础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大家关心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获得化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方法论文: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理念、方法和机制浅谈 近几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针对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组织会议精神,大胆改革,勇于探索,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有差距。多年来,由于司法行政工作环境氛围相对薄弱,对司法工作队伍的培训总是处于一种“临时抱佛”的状态,需要了就培训一次,没有树立帮助干部不断演进更新的培训宗旨,没有真正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机制不健全。首先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司法行政工作干部队伍的推荐、选用、考核、考察,没有把是否接受培训的层次、次数纳入考察内容。大部分地方只在任用后才例行培训,导致司法行政工作干部队伍本身对培训不够重视。其次,培训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费用没有保障,有些单位对司法干部参加非本单位的业务培训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培训任务无法落实。 (三)方式不完善。一是培训总量不够。培训的比例太小,许多司法干部常年没有接受一次政治培训;二是阵地建文秘站网-//设不完善。当前,市、区二级没有专门为司法行政干部培训的阵地,只能依靠党校,而党校这方面无论从教材、教师及积极性上相对薄弱。教训方式较为单调,无评估、无交流,无法增强培训实效。 二、对策与思考 (一)实现思维创新,为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提供思想基础。任何创新都是以思维创新为前提。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首先是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必须完成两个转变,即由拓宽知识面转到开发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上,由计划教训转到按需教训上。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市场化理念,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法制化理念,树立教育培训国际化的理念。通过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 (二)加强宏观管理,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提供制度保证。一是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建立科科学学高效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教育培训宏观管理的重要方面。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当前干部培训工作的实际,组织力量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标准和体系,为干部教育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制定科学的依据。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思路,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上,将质量评估要求引入具体操作。二是规范对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管理。为杜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等现象,要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施办班申报制度,规范干部教育培训秩序。凡各部门举办党政干部为参训对象的培训班、研究班,必须于年初向上级申报计划,经审核后统一下达招生计划,避免多头培训和重复培训。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对干部教育培训实行依法管理。制度建设作为依法管理的重要环节,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适度市场调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市场机制在教育培训运行中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以适度市场调节方式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重点应放在解决市场调节的领域与方式。体制创新中市场调节的重点应是:建立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培训机构在竞争中以效益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建立培训项目的市场选择机制,对出国出境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培训机构;改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划拨方式,由把培训经费给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高速为根据培训任务,选择培训机构,再划拨培训经费的方式,发挥资金对教育培训的调节作用;尝试对部分培训项目特别是干部的中长期培训进行市场化动作,有的培训项目如出国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可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拉动市场化动作,有的培训项目如干部的高学历教育则可以完全进行市场化动作。 (四)倡导组织推进,加强对体制创新的领导。在培训体制创新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起着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要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形成有利于推进体制创新的合力。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责任制,真正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作为党委政府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组织,切实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党委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主管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能,在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牵头抓作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干部教育培训的综合管理部门协调沟通,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共同抓好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工作;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投入,改进教育培训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益。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宏观指导。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涉及到经济体制、教育文化体制、干部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指导,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水平。 三、培训创新探索 (一)注重做好培训需求调查。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等多角度深入研究司法行政部门和司法干部的培训需求;将培训与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联系起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将培训内容与司法工作业务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员在接受培训后真正在司法业务水平和工作技 能上有明显提高。 (二)不断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把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个性化、差别化培训,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提高培训的综合效果。探索参与式、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强化实践环节,根据司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新培训形式,通过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或辅导报告、工作论坛、知识和技能竞赛、组建业余学习小组、在线学习和工作调研等形式,形成促进司法干部不断学习的外在氛围和内在动力,努力开创司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积极推进司法行政系统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继续完善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网,强化网上课堂、视频点播、信息与交流功能。司法部门要努力探索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四)积极拓宽国际合作培训领域。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出国培训力度。国(境)外培训要力避一般性、重复性,增强针对性。要加强中高级人才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既能把握国际交往规则,又能利用国际资源,为我国司法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司法干部队伍。积极与先进国家的有关部门加强信息沟通,拓宽培训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其师资、资金优势和远程教学手段,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研讨班。 (五)进一步完善培训质量评估标准。要将培训质量评估作为参训学员信息反馈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学全面地设计评估标准,从教学管理、培训师资、后勤服务等方面综合评估施教机构的培训质量。 教育方法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小学习作教学的方法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习作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立足于社会,进行人际交流的基石。然而,当前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对社会上的信息掌握不够,阅读量欠缺,知识面不广,学校和家庭两方的生活单调无味、枯燥重复。所有这些都导致我们的孩子“习作无趣,习作无话”,处于一种“家长逼学,老师要我写”的消极状态。面对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的习作教学带来了一片光明的春天。本文就个人的工作实践,谈谈粗浅的做法。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激发并使学生保持兴趣 我们通过对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调研发现:90%的学生由于受阅历、见识、年龄的限制,在习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或无法表达,久而久之,他们会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失去兴趣和信心。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情感激励功能来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聚合,利用其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突破时空,实施“穿越”,将习作的内容或范例等呈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习作训练时,通过课件突破习作教学的重难点,使习作要求可视化、直观化、可操作化,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变怕写为乐写,以习作为乐事。如指导《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习作时,让学生带相机去家乡特产区,拍摄家乡特产制作成演示文稿。上课时再让学生通过图像把自己的家乡特产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学生各个十分兴奋,纷纷上台发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收录并再现生活,丰富“话源” 常言道:“生活如泉源,文章则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畅流不停。”农村的孩子们虽然能充分地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充分地接触生活,习作材料随处可见。但他们“不识金镶玉”,习作时就无话可说,究其原因,这些孩子80%以上从小就随祖辈生活,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祖辈只能照顾其起居,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等。不像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长期照顾并陪伴他们学习和生活,带他们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观察、说话,不知不觉的就使孩子们丰富并积累了“话源”。这些都是农村的孩子们所不及的。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他们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观察,事过境迁,对人、事、景的习作只凭模模糊糊的记忆,结果只能是无病呻吟。针对此症,我们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即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视频等高科技技术把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与休闲,劳动与收获等等素材进行收录,在学生习作时再现此情此景。如:庆“六一”联欢会开完了,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可没想到大多数同学的习作是流水账,所有的节目都写了,但没有一个精彩镜头。好在我事先录制了学生联欢会的精彩过程,再经过剪辑配上字幕,上课时再现给学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再次回到联欢会现场,联欢会的开始、经过、结果无一遗漏,场内场外的热闹气氛,精彩的表演,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叙述某个节目时,将镜头定格,便于学生仔细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丰富生活情感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信息的了解与掌握非常闭塞,除了从电视上了解外,别无渠道;再加之:一是跟随祖辈生活,他们的思想守旧,即使星期假日也只允许孩子们看看动画片而已;二是现在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学业负担重,疲于应付各种辅导,几乎没有时空去感知社会、品味生活、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谈何关注外面的世界啊!最终导致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根本激发不了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代性强、更新快的特点,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精彩的信息,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厚他们的“话源”,让他们有话可讲,有情可发,写出发自心底的真实情感。 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启发联想想象 小学阶段,孩子们处于身心和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在学习中好奇好问,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他们不会“墨守成规”,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但仍有无限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可以把孩子们的这个特点作为契机,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感知生动活泼的画面或视频,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如临其境,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的感受,引发联想和想象。如习作教学《智牵骆驼》剪纸类想象作文时,我用课件出示《智牵骆驼》的剪纸,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文中的小主人翁为什么会牵着骆驼?骆驼为什么会到外面去?骆驼肯跟着小主人翁回家吗?结果怎样?……学生的精彩联想和想象层出不穷,思想的火花爆发出光芒,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异彩纷呈。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我们恰到好处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独有优势,就一定能优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并提升其质量。 教育方法论文:网络教育信息库建设方法与步骤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库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它的开发和建设是网络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立对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实现其教育信息的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校教育资源库建设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信息资源实现了高度共享,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网络教学这种先进教育方式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网络教学不仅仅只是信息的传输,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潜力,就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教育行政部门都在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我校网络资源库建设是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但现今我校教育资源结构杂乱,资源类型繁多,数量庞杂,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错乱无序,形式不规范等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资源数据共享,提高教育资源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让教育资源库得以更好的利用与实施,为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创建以教育需求为前题,以理论为指导,以合理的观念与方法对我校教育资源库进行管理和利用,让教育资源库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二、我校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方法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应该从宏观上对方案的设计实施进行调控,规范每个步骤,以保证教育资源库的质量和通用性。1、规范数据格式实现资源统筹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和多样性特点,会出现大量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因此我校有必要制订一个锦州师专教育资源建设规范,让教学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以保证教育资源统筹、资源交流和共享。根据《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教育资源分成六类,即媒体素材库、试题/试卷库、案例库、网络课件库、网络课程库及文献资料库。我校教育资源库可根据具体需要而有所扩展。让教育资源的建设与资源库系统的设计按照规范化要求操作,实现二者的整合。当然,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需要长期建设和维护。2、我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对存储于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为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和资源库,同时与其它高职院校联合,形成资源共享体系,我校的网上教育资源库系统的采用B/S模式实现,通过信息技术在浏览器中实现信息的存储与输出。网络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将用户分为三类:普通用户、前台管理人员、后台管理人员。将系统分为以下四个功能模块(1)数据资源管理模块该模块具有资源浏览、上传、检索、下载、删除、收藏功能。在对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用户在进行资源检索时,可以采用几种方式进行检索,如数据库字段检索、数据库全文检索等。由系统管理员根据服务器的性能和用户访问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为用户提供相关检索服务,以使资源库服务器达到最佳运行效率。另外,资源删除时,只能由系统管理员删除不符合标准的和过期的资源。(2)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对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维护。主要功能是资源库系统的访问控制、安全控制、配置管理等。由系统管理员来完成。(3)用户管理模块网络教育资源库有三种不同的用户,为确保系统的安全和资源的质量,为每个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普通用户:以使用资源为主,不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的教师或学生。该用户可以对资源进行浏览、检索、上传。前台管理人员: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学科教师或学科负责人。该用户可以浏览资源、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对资源进行审核。后台管理人员:网络资源库的系统管理人员。该用户可以进行公告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资源格式及类型管理、资源分类管理、学习者管理等。(4)计费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对网上的课件、录像、录音资料等实现网上销售。通过信用卡、银行卡、邮寄等结算方式进行信息管理。 三、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库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资源粒度问题资源要能入库应该怎样分解?这个问题还值得去研究。比如一道/!/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和解题方法的数学题,如果为方便日后共享将其分解成文字和图片分别入库存储。但这样信息资源管理难度大,而且分解入库存储无意义可言。因此资源粒度问题对资源库的结构、规模、效率有一定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智能化资源库资源库的无限扩大,必将构成庞大资源空间,用户在进行资源检索和重组时带来问题。因此资源库应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辅助用户进行资源的发现、检索等。3、建立激励机制,体现教育资源价值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让教育资源不断发展扩大,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免费贡献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机制,让提供资源的教师获取一定的效益,使其更积极地投入资源库的建设中来。因此真正的实施还需要更加完善的 规划。 四、小结 我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专为学习和教学而设计的结构化的资源库,它不仅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还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教育方法论文:初中化学教育方法的选择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一、结合学科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化学课程在初中义务教育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必须要学好的学科。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身为中学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让其主动去发现、分析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如可以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电、酒、醋等生活用品入手,并在研究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引入物质概念,让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和成分等知识。学生们也会因为这些内容是他们所熟悉的,进而对其产生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通常来说,完备的教学设备及优良的硬件设施系统,不但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实力,同时对开展教学活动也更有利,这一点在化学教学上是格外突出的。所以,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应按照学校教学设备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由于化学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实验的科学,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并科学地解决问题。这不但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学习化学更感兴趣。 三、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的是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引导者,而真正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在选择化学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必须要考虑的,最起码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其中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年龄、生活环境、所处地域、家庭条件等因素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有所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教师应该让教学方法更具有时效性与灵活性,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同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让其在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教师应认真对待,积极努力去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方法论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 参照Thomas C. Reeves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分类体系,对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从中不难发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23年来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主体,在2975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定性研究占68.1%,定量研究占25.2%,合计占论文总数量的93.3%;运用其余三种研究方法,即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分别占论文总数的2.9%、2.1%和1.7%,三种合计占论文总数的6.7%.而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中,定性研究占绝大多数. 定性研究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定量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运用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显上升.其中以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较为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方法并用和多范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论文四种研究方法分布Hannafin在分析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时指出,"三种主要力量影响了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即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传统、创新推广研究特性以及学术界对研究的态度".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行为科学研究传统,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为新兴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我们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主体.只是在近一些年,其他研究方法开始逐步增多,这说明心理学研究传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稍有减弱,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完全移植和照搬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善,其他研究方法逐渐被教育技术学研究主体所接受."最近,发现和证明知识的不同范式的概念,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讨论焦点."在我们的分析中,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主流,这一点似乎与美国实证主义研究传统相背.这也许是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形式具有特殊性,它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同时,这一结论也印证了Barbara B. Seels和Rita C.Richey的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变化的观点,"从学术的角度看,这些变化的范式包括了向接受定性研究方法的转移,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的转移.教学技术也感受到了许多相同的影响". 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题目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从对美国23年来2975篇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教育技术学研究目标角度来看,解释性研究占绝大多数,而且在近几年,其数量在总体上略微有所下降;而理论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开发性研究与评价性研究基本上变化不大,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角度来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23年来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主体;定性研究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定量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运用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显上升;教育技术学研究多范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斗胆做出预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教育技术学研究仍将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流,但是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随着教育观念的日益丰富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议题分化与多样的局面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由实验性与量化为主流的实证主义研究传统,转向诠释性与质化的建构主义研究导向已是社会科学的一项整体趋势.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中,实验性与量化为主流的研究导向将逐步增加,诠释性与质化的研究导向将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日益明显,为学术界认同的统领整个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式,将随着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而渐渐形成. 教育方法论文: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创新方法 所谓科学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性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有:一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教育;二是物理学习方法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完成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培养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本身,而且掌握了研究和学习物理的方法,以及探索物理的精神. 1 指导阅读课本,培养自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读书掌握物理的科学语言;二是通过反复读书,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准确;三是通过读书提高自学能力,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正确指导读书呢? (1)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对其中的重点字母要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因为这些字句或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两个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把这些重点字句“抠”出来搞清楚、弄明白.如功率的概念中把“时间”限制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而不能简单说成“功率等于功跟时间的比值”.又如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阻碍”的含义不是“阻止”,它是指:原来磁场增强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原来磁场减弱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同向.在教材中“这段”、“该点”、“某时”、“某刻”、“任意”、“总是”等字眼很多,切不可轻视.要养成“抠”字眼的习惯,正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 (2)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物理学上的图形很多,如速度图线、振动图线、波动图线、交流电的图线、气体状态变化图线、电场线、磁感应线、电路图、受力图等,是用来描述量与量之间关系或变化规律的,是最简单的物理语言.学会识图、读图、画图是一种基本功,决不能忽视.通过对图形的理解,以提高空间想象力,增强物理综合能力. 2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马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如“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好例子,可将教学过程组织为较完整地体现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建立概念、发现规律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 重视物理学史,体会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把科研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早一点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使教和学的思路去尽量接近科学家认识的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教学和物理学史结合,当然教学过程不同于科学研究过程,但在必要时,结合重要的物理史料用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这也是物理教学实质性改革的途径和方向,是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模拟科学认识过程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遵循前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思路来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将物理学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将科学方法教育融于物理学史教学之中.具体地讲就是善于把学生推到若干年前,让他们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去重温科学家们在什么问题上、什么环节中、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和思路作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从而把这些关键的步骤联系起来.在“自由落体”教学中,首先应阐明:历史上,伽利略首先通过落体佯谬的思想进行实验,否定亚里斯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然后运用数学工具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s/t2=常量;进而用斜槽实验验证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的运动是符合s/t2=常量的规律;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伽利略之所以敢于首先用一个理想实验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是因为他此前已进行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他曾多次观察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轻重不同的物体(如两个球体或两块石头等)的下落情况.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某种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这一哲学思考,使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关于落体的全部研究都是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而进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他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抽象思维,数学推导,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发展,是人类物理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后引导学生重做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4 加强物理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是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例如“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下述方法论的教育: (1)平衡原理:温度计与被测物体达到热平衡,温度计的液柱不再变化时的示数即是被测液体的温度;(2)转化原理:把被测液体的温度转化为温度计内液柱的高低,是看不见向看得见的转化;(3)放大原理:温度计内径做得应当小些,以便观察的现象明显,能表现出温度变化的微小差别;(4)使用所有有刻度的仪器仪表都需首先观察刻度盘刻度 和每小格的读数.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从众多的实验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时注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就可让学生掌握某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5 巧妙设计习题,训练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教师生动精辟的讲述,学生对于知识只能达到理解的水平,要达到运用的水平,就非要经过学生本人参与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不可.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和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联想思维等专项训练.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求解,教师要点明这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应用.如习题:一半径为R的光滑竖直圆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并与水平地面相切,小球从轨道上距离桌面h(hR)高处由静止释放,求小球经过多长时间到达轨道的底端.这个题要和单摆相类比,用单摆知识来求解时间.在教学中要点明此题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又如习题:斜面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B放在斜面上,有一水平力F作用在B上时,A、B保持静止.A受到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f1,B受到A的静摩擦力为f2,现使F逐渐增大,但仍使A、B处于静止状态,问f1、f2大小怎样变化?此题讨论f1的大小变化时要用到整体思维的方法,讨论f2的大小变化时要用到局部思维的方法.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育方法论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对该门课程就会很用心地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很多学生同样感到计算机是何等的神秘。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运用计算机打游戏、网上聊天及看电影等,完全忽视了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面对这种现状,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法,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的看待信息技术,让其摆正认识;通过正确的兴趣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在极高的兴趣中迅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这样老师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也学到了教学规定的一些基本技能,实现了两全其美。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掌握很快,有的领悟有些迟钝;同时,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有的学生很早之前就学会了上网,懂得运用一下信息技术。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于那些接触计算机较早的、基础较好的、领悟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培养他们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运用能力,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老师应该有耐心地引导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他们先把基础打牢,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 三、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运用技术来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运用能力培养,采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网络的连接,老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的同时,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应该比先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紧接着学生自己操作更加有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体会知识的运用,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独立地完成老师分配给的任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思考,最后进行交流和总结,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很明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五、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区别于网上游戏,它是一种愉快的教学方式,老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素养。学生对游戏都有一种天生的喜爱,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游戏的特点及教学的目的结合起来,通过上课中的一些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游戏来辅助教学,这样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健康的游戏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不仅仅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过程大体上是首先预定学习任务,紧接着指导学生理解学习规划并给出技术指点,最后进行交流和反馈。 总之,在当今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更应该得到重视,同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得到学习和提高能力就需要考虑一下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学会在创新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本文笔者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得出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式、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及游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有试点性的开展。 教育方法论文:中小学开设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1 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我国已有多年,在中小学素质教学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中小学生的课程设置,也趋于相对合理,适当拓宽了学生对各方面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压力上也有一定幅度的减轻,许多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教师的素质上也有很大提高,使素质教育的口号深入人心。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却发现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应试教育的枷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同时也造成了素质教育的缺失。 新华社曾有一篇报道指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1)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2)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3)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4)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5)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6)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 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 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可以全面增强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培养、品质提升、身体素质提高、审美能力上升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一个新途径。其实,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我们绝大部分人越大越不会“舞”了?这就与我们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重知识、轻艺术;重理性、轻感性;重智商、轻情商的教育,抹杀了许多人的艺术天性、埋没了很多人的舞蹈才能。 (1)舞蹈素质教育。舞蹈素质教育,是从素质教育中衍生而来,在素质教育包括审美教育,即美育,在美育中包括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中则包括舞蹈教育,于是舞蹈教育即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衍生为舞蹈素质教育。舞蹈素质教育,不但从外在塑造了形体美,并且内在的塑造了心灵美。通过舞蹈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素养。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舞蹈教育的独特魅力。 如右所示:舞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通过对舞蹈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人在外形上得到良好的训练,而且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学习舞蹈的学生经过长期地、专业地、系统地训练后,身体外形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身材更挺拔,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着明显提升,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的感觉。 (2)舞蹈素质教育现状。我国当前的舞蹈素质教育面临着严重的脱节问题,尤其是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教育中,没有文化学习的压力,舞蹈素质教育开展应有很大的空间,孩子们在幼儿园又唱又跳;中小学对于文化和知识的学习同样并不是十分的繁重,舞蹈素质教育课程可以作为一个缓解学习压力,陶冶身心,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课程;目前不少中小学校忽视舞蹈素质教育,片面地认为舞蹈教学是为了排几个精彩的节目获奖出名,或完成某种宣传或应酬任务,或为了供成人欣赏,有的则是为了培养少数舞蹈尖子,用于考试升学加分,而放弃全面地发展教育。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小学舞蹈教育是素质基础教育,青少年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是舞蹈金字塔的底座。大学生的舞蹈素质教育也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飞速发展。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组建了学生舞蹈团,配有专门的舞蹈排练室等。近年来,高校开展的舞蹈节、舞蹈活动有声有色。但是,中小学生由于处于应试教育中,一直受到升学的压力的影响,舞蹈素质教育处于相对贫乏的状况,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 3 中小学开设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和学校美育,应该走进每一所中小学校园及课堂。舞蹈艺术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一种融音乐韵律、人体美感、肢体技能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教育的基础,应从小抓起。在中小学开展舞蹈教育课程,一方面可以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接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小学生课余 生活,培养了青少年对于美的追求和审视。通过对舞蹈的学习,不仅使人在外形上得到良好的训练,而且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多年来的实践验证明,学习舞蹈的学生经过长期地、专业地、系统地训练后,她们的身体外形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身材更挺拔,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着明显提升,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的感觉,无疑学习舞蹈可以给人带来很多的益处。 3.1 中小学生与舞蹈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有良好的可塑性,是以审美现象为媒介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共同参与和运作的教育活动。美育及艺术教育的落实,在于自身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从而体现了素质走向全面和谐而自由地发展;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方面,使社会和谐有序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形式。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必修课程,是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是塑造完美人生的基石,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品行素质、自身修养及智力开发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舞蹈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强身健体。2)舞蹈源于生活形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有利于美化青少年心灵。3)舞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陶冶情操提高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4)舞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反应能力。5)舞蹈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自信心,使青少年具备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6)舞蹈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 3.2 中小学推广舞蹈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1)思想观念。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依附于其他艺术的思想。在教育系统内,一些学校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还有一些学校视舞蹈为广播体操等一类的简单肢体动作组合,抽去了舞蹈内在美的艺术本质。所以在思想上转变对舞蹈素质教育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舞蹈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2)教材同步。教材即课本,所谓课本乃一课之本。中小学舞蹈教务的开设,课本必须在体现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思想,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目的同时,必须做到舞蹈的美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相结合,舞蹈的动律教育与身体体能教育相结合,必须要有适应中小学各年龄段的学生的舞蹈教育使用的教材,同时配置较完善的舞蹈设施,这样才能推动舞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师资跟进。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让舞蹈教育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普及舞蹈教育,师资问题是根本问题。在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选择了一条新的出路。 3.3 推广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充分的显示出舞蹈教育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在中小学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非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要求、目的、目标,希望能从多方面充分展示其审美功用的一面。目前世界各国普通学校都开设了舞蹈教育课程,其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表内,成为必修课;一类是作为课外活动,对全体或部分学生施行舞蹈教育,具有选修课性质。当然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前者的优势性更强,像美国就舞蹈作为了一种对学生身心、思想都有益的运动,把其列在必修课中。但在我国至今还普遍的采用后者。其实从美育的角度来看,在中小学中开设舞蹈课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力度,适当改革教育体制。中小学的舞蹈素质教育的薄弱是普遍现象。社会和部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认识到舞蹈对全面素质培养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中小学出现的这种舞蹈素质教育的薄弱现象,其问题根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升学的压力。因此,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舞蹈界要重视它、在师资、教材、教学上给予支持;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界改变现行的应试制度,在教育制度改革上做文章。 (2)科学引导,为中小学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做好基础。舞蹈培训学校的存在说明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实际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舞蹈培训学校的快速发展表明舞蹈素质教育是“民心所向”,有着极大的需求空间。尽管不排除有的学生和家长为将来学生择校、升学、择业进行考虑,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已逐渐认同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开展和推广舞蹈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普通中小学承担着为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起着奠基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我们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提高我们未来栋梁的综合素质的大环境下,艺术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了。那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理想形式的舞蹈素质教育,它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对学校舞蹈素质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对基础教育中的舞蹈素质教育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教育方法论文: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两种方法 中小学教育研究目的的实用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式的实证性。对教育问题所做的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搜集资料,作记述、调查和统计,进行典型事例的研究,以此把握教育问题的实质。从延安中学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看,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实践来实现,下面重点介绍和分析延安中学教师在研究中常用的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理论工作者的问题研究相比,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研究是为了改革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碰到大量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研究的资源,关键是对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加以分析和界定,形成特定的问题域。而要分析问题,就必须对教育事实进行调查,了解问题的成因。其次,要检验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也要回到教育实践中。研究者要在教育实践中搜集证据以说明教育措施的效度。总之,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切假设都要到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这其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教育实际。下面简要介绍一个问题研究的实例: (1)问题的发现:高一某班学生M在期中考试前后的表现极为不同。 根据学籍档案的记载,M以较高的分数考进高中。在班主任老师的印象中,M性格开朗,学习认真。但是,期中考试后不久,M变得寡言少语。为什么? (2)问题的症结:问题的成因。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教师与M的母亲交换了意见。据M的母亲说,在初中的时候,M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名列前茅的,这次期中考试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试,M没有想到自己仅是处在班级的中等水平。看来,M从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来到市重点高中后,没有适应“高手”如云的学习生活。又据家长介绍,M的数学是弱项,为了考取重点高中,家长专门请了家教来辅导数学。进寄宿制高中后,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跟得上,就没有再请家教。 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班主任认为M来自一所普通初中,优势意识过强。尽管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也有家教的原因。进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M还未适应,加之这所中学是以数学特色闻名,数学尖子很多,而数学正是M的学习弱项,这也正是M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另外,M还未适应学习强手如林的班级生活。 (3)问题的解决:帮助M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生活。 班主任与M的家长交流信息以后,对M情绪出现反常的原因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形成了如下教育方案:一是找M进行个别谈话,帮助M客观地分析自己,对自己在班级的状况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二是请家长多关心M,帮助M尽快实现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三是请各科教师帮助分析M的学习情况,尤其请数学教师分析M在数学方面的处于弱势的原因。经过老师们和家长的一致努力,M走出了心情的低谷,灿烂的微笑又洋溢在青春的脸庞。 (4)反思:教育入是一个情感与理智相互交融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家长和教师集体的共同参与。对于学生行为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要及时地把握,并进行准确地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2.教育个案研究 若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教师就要把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成为教育个案。这种个案研究类似于医生的“病例研究”、律师的“案例研究”。于是,有学者也把教师进行的个案研究称之为“教例研究”。 总结延安中学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体会,主要是把教育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教育案例研究报告。 通过案例研究,中小学教师把实际工作与教育研究相结合。教师围绕教育个案进行分析,并形成研究报告。教师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大量案例研究的积累可以总结出诸多的教育策略。这就为教育行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教育逐步摆脱对经验的依附。 以上文中提及的解决学生M的问题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案例写作的一殷要求。一是背景描述,对学生M所在学校、班级的概况以及学生M表现出的问题作简要介绍;二是特定问题的分析,对学生M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三是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四是结语,对于教育方法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性分析。 对于学校问题而言,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学校的教师。因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有许多复杂的、多变的、 综合的因素参与其间,而且常常直接以人的思想、行为、态度为对象,尤其是情感信息这类整合的、流动的因素,构成教育情境的复杂性,也使得旁观者迷,当局者清。所以,“局外人”是很难真切地把握学校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生态教育论文:创建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特色学校创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特色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各项工作取得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学校向更高的层次努力,是办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提高自己的办学品位,谋求学校、教师、学生更好地发展的一种办学行为。我们认识到,特色学校的创建必须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特点和教育优势资源,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校遵循特色学校的创建规律,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阶段进行了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办学特色逐步彰显,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日益鲜明。目前,在创建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从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出发,形成《创建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创建过程中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凸显学校个性,提升办学品位,打造教育品牌。 二、创建背景与基础 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转型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需要。学校只有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发展的历史、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办学,才会有生机,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创新人才。从XX年联合办学伊始,我校就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探索,先后经历了“特色项目”开发和打造“学校特色”两个阶段。 (一)初期探索:立足优势资源,开发特色项目(XX年至XX年年) 1.多元发展的学校德育:(1)变传统家长会为开放的“家长论坛”、“专家讲坛”、“家长委员会”,开发与利用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效率;(2)变传统的家访为动态发展的“创建‘学习型家庭’”,制定创建条件与评价指导标准,设计创建活动记录与评价本,清晰呈现创建全过程,提高创建成功率;(3)变传统师德建设为自主修炼的“师德论坛”,根据教育实际需要确立论坛主题,以论坛形式促进教师自觉修炼与提升;(4)变单向的师德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多向互动的师德评价活动,以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5)变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以主题体验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区为基地,以家庭为练场的德育践行,开发了“传统文化寻根之旅”、“我爱书香之家”、“东城文化一日游”、“走进对联世界”、“保护东江水资源环境”、“我爱我家——共建理想家园”、创编《花园小学一日行为规范儿歌》、“每周一歌天天唱”、“教育经典日日诵”等践行项目,引导学生全成经历并体验思想道德建设的知、情、意、行。(6)率先推进心理健康教师c证培训,倡导“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导师”,把心理健康教育高度融入小学德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优化,显著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2.绿色动态的校本教研:(1)变传统教研为多元动态发展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把课例展示、课例研讨与教师专业培养有机结合,发挥本校名优教师作业,使专业引领贯穿于教师学习反思、同伴交流的全过程;(2)变单兵作战的传统公开课为多形式多层次的“磨课”,如“同课同构”“同类共构”“同课异构”等,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动态的磨课过程即评价研讨、课例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过程。(3)制定《花园学校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指引》与《课堂观察记录表》,以课题评价与课题观察引导课堂教学的优化,以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改革实践,减少随意性,提高校本教研的规范性。 3.活泼开放的第二课堂。根据自身特点与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自编韵律操、武术健身、“练字育人”、“诵读经典,书香校园”、射击、主题中队会、大课间活动等特色项目,并取得显著成绩。 (二)中期探索:整合特色项目,打造学校特色(XX年至2010年) 精心设计与实践特色项目,充分体现了我校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办教育的科学的工作作风。我们力求在教育实践中探寻教育最本质的规律,摒弃好高骛远的“作秀”式的浮夸做派,注重承前启后,减少短期行为,立足于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把教育的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有机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题大做”,把每一个特色项目做细、做实、做精,努力从每一个具体的小问题研究中获取有价值的大成果。事实证明,特色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与我校的自身特点与教育优势资源高度吻合,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它们为我们打造学校特色提供了一个个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域”,让我们从一个个特殊的角度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直至触及教育的实质层面。再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一个个有深度的“小”问题,提出有新意的命题或观点,这样,就为发现有重要价值的“大”问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有了坚实的探索精神和大量的“小题大做”成果作为基础,就可以深入地透过表象看本质,从教育的本质层面发现和提出教育的“大”问题,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状况,深入研究关键点,打造特色项目精品,进而走“大题大做”的教育创新道路。通过对我校六年来的特色项目进行整合与分析,我们发现,我校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教育本质规律,融传统教育精华与当代素质教育精髓为一体的教育之路,即生态教育之路,已经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学校特色。这“学校特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简明扼要的阐述: 1.生态德育文化特色。形成“一点双翼”的生态德育文化网络结构模式,即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点,以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为基本点的“学校德育文化网络”、“家庭教育文化网络”、“社会实践文化网络”。我校以生态德育理念为指导,更新德育内容,“渗透感染,环境熏陶,协调发展”的德育工作策略,追求“优雅自然,宁静致远”的思想素质境界,以“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倡导自主自觉自律的养成教育,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努力打造 “绿色校园•精神家园”的生态校园文化、“履行责任•共营理想”的生态家园文化、“孕育心灵•精彩人生”的生态践行文化、“双向互动•和谐共生”的生态关工文化……以环境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影响为逻辑基点,按照系统网络的观点,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通过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勤学奉献”为主题的基本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师生与环境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全新局面。 2.生态校本教科研文化特色。校本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生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着力于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在以“磨课”为载体的“教研训一体化”的绿色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优化,确立“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从科研的高度统领校本教研,拓宽教师的教学研究视野,更新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模式,引进文献综述法,规范科研程序,帮助教师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教研管理机制,切实提升校本教科研层次与实效。 3、生态工会文化特色。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我校密切关注教师的健康与生存状况,把改善教师状况的主动权交还给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教师团队根据教师本身的状况和需要,自主设计活动项目,在学校工会协调组织配合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如登山、开联欢会、打球、看电影、聚餐、野炊等等,促进教师与工作、生活、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目标 通过全面调研与整体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时机已经成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生态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创建“生态教育”品牌这一目标已经十分鲜明。 生态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获得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所提倡的“生态教育”与以往的“环境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均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重视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利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生态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态教育”重视“生态场”的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教育”中,师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而存在的。而“环境教育”仅注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单向影响,而忽视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忽视了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的功能。二是“生态教育”具有明显的“场”的特性,这是“生态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质的不同。“生态场”与“磁场”一样,具有强烈的吸引性和传递性,它能实现“场”与物质的转化。“环境教育”则没有这一特性。 1.远期目标 通过生态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生态教育素养,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学校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 中期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营造具有生态教育特色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出适合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适应生态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把和谐教育作为学校的一种新的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律自强,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与学习习惯。 3.近期目标: 把生态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中。对教师进行生态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认识,构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网络与操作模式,使每位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 四、可行性论证 特色学校不是由外而内的增设附置,而是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的自内而外的挖掘与提炼。“实践是真理唯一的检验标准”,我校近十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充分体现学校本身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发挥了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相应的工作与管理制度,生态教育理念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并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德育工作、校本教研等学校主要工作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体现办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我校遵循了特色学校创建的基本规律,并且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育优势,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学的显著成效有目共睹。 五、创建实施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2月——6月) 1.创建方案通过可行性论证,学校向上级部门申报核准本校特色创建方案; 2.成立创建特色学校的组织机构和实施部门,组织学习生态教育理念与成功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把生态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各教育领域中具体可行的工作策略; (1)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负责特色教育的组织领导、协调与落实、监督与检查工作; (2)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小组,负责特色教育方案的具体实施策划与工作实施; (3)成立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研究创建工作的科学规划、实施步骤、学术指导和效果评估。 3.全面构建生态教育文化网络,在学校各个教育领域开发相应的教育内容与活动项目,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并把创建任务落实到各个实施部门。 4.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1)在各学段基础课程渗透生态教育系列;(2)设计生态科普基地活动体验课程系列;(3)开发生态教育校本教材;(4)形成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精品系列。 5.制定创建运作保障机制,搭建好生态教育成果共享平台(校园网展示交流与创建论坛);处理好常规教育与特色创建的关系,处理好学校稳定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使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得以系统性、长期性进行; 6.向省市各级科研机构申报课题立项研究,以科研手段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 (二)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2年7月) 1.各部门全面实施活动项目,把每一项教育活动做精做细,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模式,积累和丰富生态教育经验,形成本校特色的生态教育; 2.定期举办生态教育主题论坛,共同研究生态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3.每年举办体生态教育特色现场会,进行交流展示,推动学校特色教育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4.向省市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课题成果奖项;向上级部门申报特色教育校评估命名。 5.总结阶段性成果,对创建工作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总结生态教育经验,推广特色学校创建成果; 2.继续完善和优化生态教育特色建设,进一步提升特色教育层次。 结束语 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教育系统一项整体性的发展战略,实现学校的特色创建是对学校办学策略的优化设计,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通过此项工程,在我校内部创设有利于师生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特色化发展,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与学校个性。同时,通过此项工程,我们要打造出优质的教育品牌和办学成果。我们相信,特色化的办学最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最终确保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办学的高效益,使我校迎来辉煌的明天。 生态教育论文:论教育生态视阈下的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 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选修课的开设和完善一直备受讨论。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早就明确提出: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有机结合,以保证培养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河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投身英语改革的热潮,也曾先后开设不少英语选修课程,包括语言知识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和语言文化类课程。根据研究调查,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类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教育生态视阈理论的观照下,本文认为文化类课程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显著辅助作用,然而仍面临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西方文化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作用 首先,西方文化选修课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文化知识储备,拓宽了文化视野。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西方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教育到人文、艺术、风俗乃至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国际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有益于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提升,能够客观辩证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再次,西方文化课所采取的小组讨论、小组报告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师讲述法的挑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西方文化选修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采用双语教学模式,降低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文化课上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热忱。 二、西方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1.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教学理论基础 教育生态理论从整体性、适应性和多元性的角度来审视学习,认为学习是作为信息探测者的学习者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借助有目的的反思实践对其情境所能提供的给养进行调适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定角色,并引导其参与讨论或者其他探究性团队活动,可使学生在共同的参与行动中取得进步,感受参与的快乐。通过这些互动活动,学生不仅在从边缘到中心的参与过程中构建知识的意义,而且在共建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共同体的归属感、依赖感,完成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构建。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是单向性的讲述教学,更要考虑教学活动的设计,重视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以及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和各种道具来打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小组报告或者小组表演等多形态多样化的团队活动,也可以模拟国外课堂的上课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西方文化。教育生态理论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尊重每一个学习活动参与者的专家身份,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教师在一旁扮演协助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事物的本质,并辅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建构起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比如提示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性来帮助学生意义建构。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同伴、教材资源和认知工具的互动中,学会学习、分享智慧,还激励学生在参与越来越成熟的学者式的研究讨论中,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会话以获得群体的认可。这些对于让学生逐步适应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在真实情境中的灵活应用与迁移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多元的话语空间,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学科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与人交流、参与对话并倾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隐喻和陈述方式的声音,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西方文化选修课更应以教育生态理论为依托,建立多元的、动态的教育平衡系统。 2.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设计 西方文化选修课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泛的课程,可以分成若干个学期,每个学期侧重介绍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一方面学生的选择更多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学期或者多个学期的课程;另一方面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课程内容精细化、系统化。 (1)教材选用。如今市面上关于文化类选修课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侧重点各不相同,质量也良莠不齐,有英文版,也有双语版,但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可选教材不多。教师应根据自己不同的侧重点参考一本或者多本教材,选择出适合本校学生也适合自己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融合。在准备教学材料时,应从教学目的、思想内容和影像材料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因为西方文化选修课的内容广泛,可以发展出多个内容分支,教师应该先明确授课的目的,是侧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还是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礼仪行为;是侧重讲解北美文化,还是侧重阐述欧洲文化;是侧重文化的精神层面,还是侧重文化的生活层面;是侧重概况的综述,还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时期的精析。教师只有明确授课的目的,才能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第二,选择教材时,应该认真考虑:教材内容是否过时,思想观点是否陈旧或者有所偏颇,内容难易程度如何。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比如教材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对学生产生实际帮助等等。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提前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来确定教材内容。第三,与文字材料相比,影像材料更加直观和生动,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选择教材时也要考虑是否有配套的影像材料,即使没有,也应利用互联网等其他手段寻找相关的影像材料,或者借助学校的外教资源亲自录制,以丰富课堂内容,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设备,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上课之前,利用相关影像资料制作电子课件,使抽象化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时,应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避免自顾自讲、一味灌输而忽略学生。教师也可将学习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提问,分析思考,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答。学习材料多样化,可以包含一个小故事、一则新闻或一篇文章,只要跟课堂主题相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活动设计上应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达到生生和师生交流的教学思想,可设计小组内部讨论,小组之间讨论,小组做主题报告,甚至是情景表演来展示小组成员的思考成果。课堂话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和接受程度,同时也要考虑话题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专门抽出一两个学时安排有关西方文化的电影赏析。为方便学生学习,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建立学习公共邮箱或博客,分享相关材料,打造一个课后师生、生生交流思想和分享知识的平台。 (3)考核手段。西方文化选修课因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程度高,师生和生生互动性高,考核手段适宜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评方式,例如“出勤+课堂表现+小组报告+论文或考试”的多元评价手段:其中出勤占10%,缺勤次数大于3次时此项为0分;课堂表现占20%,为平时学生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需教师平时有所记录;小组报告占20%,学生自由分组,每组确定一个文化主题,教师规定报告时间和要求,小组在课堂做完报告后,教师根据小组表现打出分数;论文或考试占50%,教师可任选其一。若是论文考核,应规定论文要求,包括内容、字数、格式,确定上交的时间和方法。若是考试,教师应确定是开卷形式还是闭卷形式,提前通知学生考试范围、时间和地点,例如将本学期讲到的文化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分析题的形式考核,规定答题时间90分钟。学生在任何一项的表现都决定了其最终成绩,最终成绩超过60%则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三、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出勤率偏低,缺少有效监督管理 据了解,目前大学英语选修课学生出勤率普遍偏低,西方文化选修课也不例外,造成这种现象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都有责任。学生对于选修课认识有偏差,认为是选修课就可以随便逃课,反正老师管得不严,考试容易学分也好拿。而学校对于选修课的一级管理不严格,对教师上课资格审查、教师教学纪律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管理过于松散,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二级管理,使得教师在学生出勤管理和成绩考核上不够严谨,甚至在教学上也备课不充分,上课马虎应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无固定统一教材,缺乏相关视频材料 目前很多高校西方文化选修课都没有统一教材,教师备课没有现成教材和课件,需要自己搜寻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备课量大,费时费力,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布置作业困难;学生也没有办法提前预习,只能上课记笔记或拷贝教师的电子课件,课后复习也不方便,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同时,有关西方文化的相关视频材料缺乏,网上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找到切合主题质量又高的视频材料。 3.备课量大,对教师提出高要求 西方文化选修采用双语教学,涵盖内容广泛,包含西方各国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教育等各个文化层面,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基础,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同时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然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必修课本身课时量已经相当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选修课的开设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 4.教学活动缺乏互动,容易造成满堂灌式教学 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试验,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报告等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不少学生认为这些活动开拓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多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在课堂上一味填鸭式教学,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没有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慢慢失去兴趣,自己也缺乏教学热情,最后造成学生出勤率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解决办法 1.树立正确观念,加强监督管理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管理部门,都应重新认识选修课 的作用和重要性。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是学生知识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开设选修课资格的审核,加强对选修课教学纪律和成绩考核的监督和管理,更应为教师开设选修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师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完善和进步。教师也应认识到,选修课教学不是额外的负担,选修课不仅是学生自我提升的平台,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锻炼机会。学校和教师只有对大学英语选修课树立正确的观念,在管理上、教学上和考核上做到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英语选修课。 2.根据学生需求,编写统一教材 虽然市面上西方文化选修课教材不少,但内容难度、编写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很难从中选择出一本合适的教材。为了让教师和学生使用方便,建议有关出版部门组织中外专家学者,结合学生的需求,加入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和主题,每个主题或单元都加入相关的视频材料,系统地编写出一套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西方文化选修课教材,同时配套方便教师备课的教师用书和电子课件,节省教师自己甄选教学参考书、搜索网络资源的时间和精力。 3.减轻教师课时量,加强师资培训 各高校大学英语必修课程量普遍偏大,许多教师虽然很想开设选修课,但往往力不从心,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建议学校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增加班级人数,减少班级数量,同时引进更多的师资力量,减少教师的平均课时数;另外,加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培训力度,为教师定期提供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教师自身也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选修课视为拓展和更新知识机构的平台,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4.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批判性,乐于展现自我,更倾向于接受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传统满堂灌式的填鸭教学早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西方文化选修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国际文化素养、为学生打开国际化视野的选修课,更应该实行开放的、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给学生自我学习讨论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五、结语 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应革除旧弊、与时俱进,大学英语选修课体系的构建是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将成为广受学生喜爱的选修课课程之一,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使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程得到最大的价值体现,构建良好的、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生态教育论文:生态人类学:中国初、中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引进西方的社会科学,在我国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此学科在西方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生态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人、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生态人类学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说法颇多,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伊谷纯一郎,他指出生态人类学是“生态方面的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分担生态学层面的领域,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本研究中使用生态人类学的基本要义就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 一、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必要性 在我国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主要目的是教育人民从人类整体着眼,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活和命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经济已经成为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旗帜之下暗藏着“征服”和“掠夺”,而就社会层面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关” 、“竞争” 、“备战”,这种现代意义对于建立关系、对待关系、处理关系的认知理念可见一斑。因此,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内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重塑人类角色理念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大体经历了畏惧、崇拜、征服、和谐相处等几个阶段。当前人类正处在由征服阶段向和谐相处阶段的过渡期。传统的工业文明,向自然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征服力,而后工业阶段显露出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和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又给人以警醒,去思考过去的作为,从而反思自身的发展。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尽管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发展举动不可能从其发展的问题和弊端中全身而退,相反,却深受其害。 作为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反思人类生存和发展上当成为先行者。人本源于自然,在自然的进化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发展到了万物之灵长,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人类是自然一部分这一既定的事实。可以说,人类是生态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升和活动空间的扩大,人类中心主义不断扩张,并日趋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由此人类的自我定位与其自身应有的角色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渐行渐远。 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错误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定位,从教育着手,使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的自然角色,并且在自身角色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 2.培养人类人文关怀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个体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因而,社会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关系的总和。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基于人类意识本真的自我感官享受,人与人之间除了竞争就是合作,亦合作亦竞争的相互依赖关系操控着整个社会,社会的种种关系中也充斥着基于现实需求的经济的味道,而缺乏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人文关怀。 通过对生态人类学的内容及理念的学习,在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基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理念转化到人类社会自身方面,培养人类对自然及人类自身的人文关怀,改善现有的社会关系状况,使人能更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二、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模式 1.借现有课程体系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 在现代的小学教材中有社会、自然等课程内容,均涉及到生态人类学的相关内容。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主要有地理课程,地理课程不仅担负着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渗透关乎人类生存和生活现状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也是在地理课中涉及一些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相对更加零散,而当前的文理分科的现状,在理科中缺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课程载体。 综上分析,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对于生态人类学关注的内容只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做了简单的了解性介绍,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关注度不高。尤其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文理分教分学,使得理科学生失去了学习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机会。 基于以上初、中等教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必须拓宽生态人类学内容教学,在小学的社会、自然课程中继续渗透该领域的知识内容,在初中的地理课程中加大该部分 知识内容的比例,并列为重点考察的内容。此外,在政治课程中也应普遍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在高中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深化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尤其针对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应在化学、物理等相关的课程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小学、初中、高中关于生态人类学知识内容的渗透应既有一定的延续性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和对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 2.开发独立的生态人类学教学模块 除了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课程内容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知识外,应在每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专门有效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继续丰富自然、社会课程的内容,而且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对这部分课程加大重视的力度,有必要将这部分课程作为升级、升学考试的考查内容。 在现有的初、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课程内容,对生态人类学知识进行教育。而且就当前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预想有效的进行生态人类学教育必须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加入到升学考试的内容当中。尤其对于高中的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因其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是未来相关领域内直接作用于自然的职业人员,所以必须进行独立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现有的初中和高中课程体系当中缺乏承担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载体,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的课程内容开发,这是对初、高中学生全面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总结 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而形成的专业领域分支,对于初、中等教育来说,专业的生态人类学教学和知识传授自然是勉为其难。但是,笔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自然不是将如此专业的学科知识作为初、中等教育的必修内容纳入其教学体系,而只是强调在其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将生态人类学具有的专业价值理念引入其中。初、中等的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是除了家庭教育这样的初级群体外,最重要的个体人格塑造方式,是个体基于初级家庭教育外,最先接触到的社会单元,也是最为重要的单元。在初、中等教育中,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将现有成熟体系的生态人类学学科理念加以引进,让个体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应该具有的和谐关系。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少动植物在遭受着难以容忍的对待。这是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我角色定位,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但是这些革命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必应先从初、中等教育入手,从学生群体开始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教育,塑造人类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培养并深化对万物存在的人文关怀。 生态教育论文: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对教育真谛的深度追寻,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知识、学生生命在生态课堂环境中的共振共生,整体提升。其基本流程必须经历“领受──领悟──提升”三个阶段。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预示着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曲折道路,终于确定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1]并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参与该课题部分研究的实践和思考,对课堂的生态模式进行探讨。 一、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2](23)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态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3]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活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好学出发,把全部的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课堂环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知识的“精选”。这是由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既要适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更必须尊重知识生成规律和儿童学习的特点。吕达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知识、儿童和社会喻为“一尊鼎的三只脚”,“只有‘三足’都兼顾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时强调在承认社会对课程的制约作用的同时必须尊重知识和儿童自己的特点。[4]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认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2](75)社会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其教学效果却可能是负面的。所谓“尝试”即意味着“适合”,儿童只有穿上“合脚”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本源和本质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装饰,使“整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人的学习积极性,阻滞了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5]因此,生态课堂教学必须把教材当作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儿童视界,只有儿童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在广州、深圳、梅州的生本实验学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笔者目睹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灵动与热情,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对一种苦差的“应酬”,课堂成为学生最依恋的地方。这是与生本教材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知识和精神生命获得一种整体状态,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教育假象”,虽然是严肃认真的却是徒劳的努力。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已“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讨论的常规化,使儿童的体悟水平得以提升。儿童具有天生强烈的对集体所具有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一致是儿童的一种强烈愿望。儿童个体的体悟有时也许不是很深透,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使儿童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讨论的常规化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和谐自由的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正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压抑、不自愿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可能有“出格”的表现。因此,只要是学习需要的就可以讨论,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才能使学生进入“乐知”、“好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学习生态。为使讨论常规化,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中的“生态位”,将座位的“行列式”改为“方块式”,在目前课堂环境条件下,这种“生态位”的改变,正是体现了生本教育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生活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人生历程。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2](49)深圳南山学校李先启校长认为教育应是“充满爱的教育”。同时,学生又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大教育的视野看,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且应该成为先行的永远的学习者。教师只有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和精彩,才能精神感奋,充满乐趣与活力,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生活的地方。 因此,可以认为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选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时空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感悟层次的常规化讨论,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二、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儿童的接受特点,要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的教学,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没有必要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花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再提升的,提升的速度和广度常常是令人震惊的。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中,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我们在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例如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预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生态教育论文: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生态位策略 [论文摘要]准确的发展定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从生态位理论角度审视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现状可以发现,定位理念的落后、定位模式的滞后、定位方法的单一和定位机制的缺失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加以解决。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定位 生态位 策略体系 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重要基础的巩固与强化是以职业教育发展的准确定位为基本前提的。与之相适应,从理论上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具体方法和客观规律,合理提出有助于推动和实现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科学化、合理化的策略体系,便成为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生态位理论正好给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 一、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和体系 作为生态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研究范式,生态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在生态学界,格林内尔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使用生态位一词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的人。在格林内尔看来,生态位是“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格林内尔主要是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立足点,以生物的空间分布为侧重点,强调生物对环境的广泛需求度。1927年,艾尔顿从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和作用出发,将动物的个体大小和取食习性视为其生态位的组分,以动物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将动物生态位定义为该物种在其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突出了生态位的功能地位,特别是物种在群落营养关系中的角色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实际上,真正为现代生态位理论奠定基础的人是哈钦森,他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着多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资源因子的供应和限制,每个因子对该物种都有一定的适合度阈值,在所有这些域值所限定的区域内,任何一点所构成的环境资源组合状态上,该物种均可以生存繁衍,所有这些状态组合点共同构成了该物种在该环境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哈钦森以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为考察重点,将生态位看成是一个多维超体积模型。按照这样的理解,生态位是生物单元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是物种生存发展所依附的n维资源空间的一个超体积。因此,生态位就能够用物种在n维空间资源轴上的坐标来描述。生态位既体现了物种生存的时空位置,也反映了物种对环境中生态因子的适合程度,还表现了物种在环境空间中的功能作用和角色扮演。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潜心研究,生态位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国内学者尚玉昌教授将其概括为重叠与竞争、宽度、压缩与扩充、态势属性等方面。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生物物种或单位在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有一部分资源空间被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所共有,即发生生态位的重叠,进而导致生态位的竞争,重叠程度越高,竞争程度就越强。生态位宽度是指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总和,它可以表现出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关系。生态位宽度通常与物种的特化和泛化相连。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较宽,表明该物种的特化程度较小,倾向于泛化物种;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较窄,表明该物种特化的程度较强,倾向于特化物种。生态位压缩是指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生物物种,遇到外来竞争物种的入侵时,就会被迫限制和压缩对空间的利用,将取食或其他活动限制在生境中,但不会引起食物类型和利用资源种类的改变。生态位扩充是指在资源有限或竞争激烈的条件下,物种为了生存而对另一物种的生态位进行入侵,从而导致被入侵物种释放出所占有的资源空间,使自身的生态位得到扩充。在自然界,每个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生物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生态位是描述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是生物单元“态”和“势”的相对比较与有机综合。 二、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生态位审视 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原则、发展途径和发展空间。这些方面既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层次的主要方面,也是职业教育构成其生态位的核心内容。如果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层次教育之间的生态位存在重叠,就会导致彼此生态位的竞争,重叠范围越大、程度越高,竞争态势就越激烈。当环境空间资源处于短缺状态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层次教育之间的生态位往往会发生高度重叠和激烈竞争。此时,竞争优势较强的一方就会占据或者享有竞争优势偏弱一方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条件。现实中,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存在定位模糊、不准确的情况,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1.定位理念的落后。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过程,需要基于特定的理念来加以开展。定位理念引领着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整个过程及其管理,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绩效能否取得和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定位理念是指在分析职业教育生存发展内外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是职业教育定位思想的具体化,是一个有机综合的体系。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理念的基本目标主要由发展绩效和发展内容构成。发展绩效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效果的有效尺度,也是职业教育满足内外环境需求,是实现其他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发展内容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是职业教育实现发展绩效的依据和保障,其结构的合理状态直接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绩效的取得和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外部环境竞争的日渐激烈,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者的日益增多,优质社会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不足,使得定位理念的合理确定成为职业教育实现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多数职业院校在发展定位过程中,既不重视定位理念的合理确定,也不重视定位理念内容的系统研究,仍然禁锢于传统的发展理念之中,非但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正确方向,反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竞争优势的正常发挥和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 2.定位模式的滞后。定位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定位理念转化为定位实践的有效载体,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更高目标的动力机制。定位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定位模式的选择直接反映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是职业教育整合诸多定位内容的动力平台;二是定位模式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各层面内容提供了活动境遇,对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实践起着统筹作用,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主体能够有效选择与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因子,保持职业教育竞争优势;三是定位模式的合理确定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使职业教育获得长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实际,可以将定位模式划分为领导决策型、集思广益型和专家研讨型。领导决策型是指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主要取决于职业院校高层领导的意志和想法,职业院校高层领导的理论水平、知识背景和管理经验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定位的方向;集思广益型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和提炼职业院校师生员工意见的方式,形成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方案的定位模式;专家研讨型是指职业院校通过聘请职教专家针对发展定位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研讨,最后确定发展定位方向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职业院校在发展定位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模式,以保证发展定位的合理和准确。然而,多数职业院校普遍采用领导决策型定位模式,不注重对学校师生员工、职教专家意见的广泛收集和系统整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3.定位过程的简单。随着职业教育竞争范围从国内转向国外,竞争焦点从教育规模转向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内容越来越细,定位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就必须合理设置定位过程,以适应职业教育内外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过程主要包括计划制订、组织实施、领导控制、优化提升四个环节。在计划制订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和系统研究定位目标选择和计划制订的各种因素,至少应该从环境层、学校层和个体层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尽管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要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定位能够持续有效开展,必须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计划和目标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的构成应该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条件相关。在组织实施阶段,需要合理协调各要素、各层面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找准要素、层面、环节之间的关系结合点,构建稳定有序的实施机制,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在领导控制阶段,必须要充分发挥定位主体的领导、控制作用,使得发展定位能够有序进行,这是因为发展定位过程涉及主体间关系的失衡无序极有可能导致相关主体对发展定位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在优化提升阶段,就是要对前三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绩效性。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将发展定位仅仅视为一个简单的过程,只明确了“要做什么”,对于“由谁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问题则考虑较少,没有将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加以实践。 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生态位策略 1.发展空间的选择是前提。职业院校不论规模大小,其所占有和享有的环境空间、环境条件和环境因子具有相对性。外部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既会引起职业院校环境空间、条件和因子的变化,也会造成职业院校满足社会要求的有限性。职业教育既要保持自身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优势,也需要围绕自身的特色优势进行环境空间的优化整合。为行业企业发展、社会经济进步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空间。明确发展空间以后,就要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职业教育教学机制体制,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确定评价体系,使得职业院校内部系统能够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并不仅仅是发展空间的定位,更是发展内容和发展结构的定位。对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机制、体制和模式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重要内容。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是复杂多样的,面对这种情况,职业教育就要系统分析与合理总结社会发展不同层面的人才需求及其规格要求,确立能够适应和满足多层面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并据此确定职业院校的内部结构体系。不论是发展目标和方向,还是发展空间和条件,都是影响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发展空间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内核,没有明确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就不可能拥有完善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资源,实现持续发展也就会失去基础。 2.发展氛围的营造是保障。确立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设置有利于自身优势特色的内部结构,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前提。不仅如此,还要积极营造发展氛围,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知,确立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和价值目标,培育职业教育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得到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涉及诸多环境要素的有机过程,大量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需要得到及时供给和准确处理,这只能依赖于发展氛围的合理营造,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来加以实现,并且日渐激烈的教育竞争也对职业教育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提出了要求。可见,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依附于特定环境氛围的动态过程。首先要根据发展定位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出有利于营造职业教育发展氛围的计划,采取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和手段广泛传播职业教育的发展信息和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系统,动态收集社会发展变化各层面的信息,并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职业教育能够不断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最后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实施外延式发展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机构协会的沟通联系,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使得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推动行业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发展定位的调试是关键。发展定位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内聚力”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只能建立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这种由于定位生成的“内聚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灵魂。增强“内聚力”的关键在于保持定位的持续稳定性,然而忽视定位的合理调整也会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误区。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原有目标会出现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既影响职业教育的正常运作,也制约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调试,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职业教育发展根本目标的基础上,扩展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体系,丰富职业教育发展价值内涵。随着社会发展的递进深入和教育竞争的日渐多元,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内容体系及其蕴涵的特色优势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如果职业院校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肯定会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走向衰退。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进行发展定位的重新选择。这种选择,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的能力现状,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和超前性。发展定位的调试既是职业教育发展能力、适应能力提高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能动反映;既能够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因子,也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生态教育论文:关于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调适与优化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所构成的结构生态环境;描述了当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不适应、布局结构不平衡、类型结构不丰富、层次结构不系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了优化专业结构、丰富类型结构、完善层次结构、调适布局结构的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调适与优化 一、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域(布局)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和人员知识结构等。任何事物的结构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而存在,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教育的结构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整体状况,构成了结构生态环境。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其结构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社会观念结构等。这里择要述其前三点。 (一)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样式、成分及其构成。如通常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等,都是就其经济结构的主导模式、成分而言的。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完成农业化,发展工业化,进入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并行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大幅度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都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迫使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层次、科类、形式、布局)也要相应进行调整。”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产、二产、三产的组合方式及比例关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2000—2002年三年的数据为例,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7.1%下降到8.7%;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47.4%下降到41.0%;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则由35.5%上升到50.3%。“现在发达国家一产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都在10%左右,二产就业人口在35%左右,三产就业人口占55%左右。”对我国而言,现在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崛起的套合叠加阶段,正在向着以科技为先导,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转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这样的宏观生态环境对高职教育发展应该说是有利的,但必须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要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使高职教育的人才产出能够跟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三)职业结构 职业结构是指职业的组合与构成形态。它构成了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维,对学生就业乃至教育本身产生影响,职业结构是变化更新的。有资料显示,“上海每年约有四五十个新职业产生,2004年上海又有65种新职业亮相。如美甲师、茶艺师、商务策划师、数码影像技术员……”另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在过去15年中有8000多个低技术职位相继消失,出现了6000多种新技术职位,其中不少是高技术职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工厂里,职业劳动呈智能化趋势。20世纪初有90%的人从事体力劳动,现在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等智力劳动的人占80%。”[6]职业结构的需求变化和更新升级,必然会对教育供给方(学校)和需求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会根据职业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学生也会选择职业需求热、未来预期好的专业学习,以求得高质量的就业。 二、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状况 理想状态下的高职教育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作用,相互适应,良性互动的关系。但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产业升级加快与专业调适缓慢的差异,职业变化的频繁与就业观念滞后的冲突,以及受其他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相反,却使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外部生态环境出现了不适应、不协调、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对高职教育的生态结构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专业结构不适应,类型结构不丰富,层次结构不系统,布局结构不平衡。 (一)专业结构不适应 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要求高职专业结构必须加以调整变化,才能跟进外在结构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缓慢,适应性差,跟不上外在环境结构变化的步伐。这就必然造成专业结构失调、学用错位,就业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客观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影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外部环境结构的动态流变特性和制导引领功能,使专业设置总是处在“跟班”和“随从”的地位,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稍不留神,就会被拉下;另一方面,专业本来就是相对稳定而且具有滞后属性的,与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存在着时间差、异步差,如果再缺乏调适观念,不能有意识地调整跟进,就必然会带来专业设置落后和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类型结构不丰富 所谓类型结构,也称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职教育的构成状态。当下高职教育类型构成,主要有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股份制高职院校、国有民营高职院校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民办与公办高职两个大类。就我国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总量来看,所占份额比例还比较低。诚如教育部有关专家指出:“现在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仅仅是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关系,因此,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格局。”[7]就是说,民办教育还仅仅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在校生人数角度看,在我国整个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为1174万人,民办高校128万余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约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0%多。而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大学(学院)占了大多数,其中日本占73%,韩国占75%,我国台湾地区占70%。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职教育最基本的二元类型结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民办高校只占高等教育供给中的一小部分,由此造成了类型结构生态环境的单一,不够丰富协调,这样的类型结构的环境和状况,要想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36%(2009年为24.2%)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大力拓展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 (三)层次结构不系统 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等构成,形成一个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又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但就我国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现状看,还停留在以专科高职为主的单一层次上,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还非常少,整个体系的配套性不强,专、本、研、博的层次结构系统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层次结构生态环境,使我国的高职教育难逃“断头”教育的厄运。这是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有序推进,着力改变的。 (四)布局结构不平衡 布局结构,也称地域结构,是指高职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区域间布局、资源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仅以区域布局看,截止2005年底,江苏、湖南、广东、山东已达到71所、68所、65所、64所,而西藏、宁夏、青海却只有2所、8所、8所。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的失衡与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布局结构不平衡,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均衡发展。如不加以改 变,势必会成为全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对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调适与优化 (一)优化专业结构 服务产业的风生水起,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兴未艾,说明我们的时代正发生着深刻的产业革命。过去,是实物产品才能增加财富,现在,服务行业已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压倒优势。因此,首先,专业设置应该跟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走向,进入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长期潜在需求被忽略的产业、市场短缺的行业、高智能的行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这样才能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中,执市场和教育发展之牛耳,永葆主动态势和竞争优势。其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既要服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三,优化专业结构,还要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给企业话语权,了解企业需要,倾听企业呼声,接纳企业建议,与企业共建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在专业设置上的融入市场、“水暖自知”、熟知需要的优势和特长,与企业联动,保证专业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与企业合作,保证专业和人才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与企业互动,保证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企业共荣,保证专业的就业率和优效性。 (二)丰富类型结构 丰富类型结构,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模式。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单一的办学体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模式,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及多元合作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三条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大力举办民办高职教育意义良多:一是改变政府主宰高等教育的“一家独大”的办学格局,完善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二是打破政府“统包独揽”的一元化办学格局,有利于形成竞争;三是有利于改变政府独立支撑高等教育,以致规模过小、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四是有利于解决政府单一供给的财力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局,实现资源的多元和优化配置;五是有利于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路子、积累经验,在市场化环境和经营模式下走得更远。丰富高职教育的类型结构,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职盘子太小,比例失衡的状况,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关,即今后新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民办性质为主,严控公办高职院校审批。其次,政府要调整办学体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成功的企业家把投资目光转向教育产业,投资兴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第三,实施民办教育绩效资助政策。所谓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就是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社会声誉的好坏等情况,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资助政策。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办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三)完善层次结构 作为高职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职业不断更新和高移,必然要求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才能适应外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功能。“在台湾1974年创立工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生;1979年设立工业技术研究所,开始招收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1983年又开始招收职业技术博士研究生。各种高规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及时输出,有效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陆高职教育也应该逐步放开对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的管制,构建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层次人才相适应的层次结构体系。这样做,一可以使职业教育类型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二可以完善教育层次,满足人们对不同层次教育的追求;三可以更好地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教育选择。做到这一点,第一,要尽快给本科高职教育“松绑”,不要限死和冻结本科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的梯度需求,从严控制本科高职乃至研究生高职的准入门槛和发展数量,采用温和过渡方式逐步发展而不能“一刀切”,把门关死。否则等到大量需要本科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时,就会形成人才“断档”和“真空”,引发一哄而上的“大呼隆”发展。显然这是违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平稳、有序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二,要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院校适时举办本科高职教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经济发达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强烈呼唤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因而可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城市率先突破和“试点”本科高职,并按需求适度的原则择机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点”上突破,积累经验,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四)调适布局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与经济、人口、教育发展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布局在中等以上城市,这是由高职教育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调适高职教育的结构布局,一要科学规划布局。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应按照区域和人口进行配置,每50万人口居住城市应设置一所高职院校。即高职院校要在全国中等城市均衡布点,并逐步向经济发达的县级城市延伸,到2020年,全国百强县应每县设置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二要适当倾斜布局。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应采取扶持倾斜政策,高职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设置的标准和门槛可以放低一点,鼓励他们加快新建院校扩容的步伐,尽快缩小院校偏少、布局失衡的差距,另外,还可以通过省市共建、对口援建的方式,改善布局结构,尽量弥补和实现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三,高职院校的设置绝非多多益善。现在一些中等以上城市的高职院校有超越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滥设的苗头,这种过量布局在行将到来的生源萎缩的境况下,必然会引发恶性竞争而导致共同落败的结局。因而高职院校的布局“应本着‘面向区域、特色为主、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思路,各区域之间的高职院校要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品牌,错位布局,避免趋同。要坚决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布局的现象,以实现高职教育布局结构的最优化。” 生态教育论文:关于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探析 论文摘要: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web3.0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成为人们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在强调远程教育网络学习便捷高效的同时,还应该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关注网络学习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考虑网络学习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探讨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建设,倡导绿色学习。文章拟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予以生态定性关注,从学习者、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三个方面分析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web3.0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已逐渐成为人们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以其海量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的人际交互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在这多样化的、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只需轻点鼠标,各种资源就会扑面而来。但由于网络学习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者容易产生孤寂感、焦虑感,而且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也会使学习者产生挫败感甚至自卑感,网络学习生态缺失日益凸显。 事实证明,当前在强调远程教育网络学习便捷高效的同时,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考虑网络学习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关注网络学习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探讨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建设。1999年詹·威瑟在《战胜欠发展的学习:一种跨学科的观点》中首次提出学习生态的观点;之后,许多学习者对各种学习予以生态关注;最近,桑新民教授又首次提出“绿色学习(green learn-ing)”这一新概念,并呼吁倡导绿色学习。 学习生态观用生态学的视角观察学习,该观点认为“是各种生命体与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共同存在、协调进化,正如学习者和他所处的学习环境一样,学习共同体可以看作一个学习生态系统。”根据这个观点,学习者在和他所处的学习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助学者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和机会,以支持他们的学习需求、兴趣和个人学习情境。当前,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实现最佳网络学习生态环境,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拟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予以生态定性关注,从学习者、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三个方面分析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以期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为构建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二、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表现 学习者是网络学习的主体,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的两大功能要素,所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的表现。 (一)学习者方面 网络学习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主体地位,从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远程教育把“以学生为中心”视为宗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当前学习者方面存在的生态缺失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和主体性被忽略两个方面, 1、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多数学习者习惯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多数学习者习惯于传统教学,学习方法和技能欠缺,他们不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成了“不会学习”的人。缺少了老师的当面监督和指导,要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学习者则会因一时不适应而感到茫然、彷徨。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有的学习者面对网上丰富信息的诱惑,不能控制自己专心学习课程内容。其次,远程教育的学习者面临工作、学习、生活三重任务,承受多重压力和工学矛盾,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第三。由于网络学习的特殊性,不同学习者的课程运行环境可能互不相同,经历的问题也可能不一样,技术问题状况也可能与他人的不相似,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即使求助于同学,他们也可能望尘莫及。由此可见,要取得网络学习的成功,必须先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学习者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但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主体性常常被忽略。一方面,在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中,海量的信息常常使学习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课程的设计者往往根据他们自己的意图想当然地对学习者的学习任务进行设计,很少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和需求,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当学习者无法明白设计者的意图,不知道设计者想要他们做什么时,就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迷航。这不仅浪费了学习者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方面 学习资源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性或隐性的资源。当前的教学媒体资源主要是文本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的整合,课件主要有网页、文字文本、图表、ppt、图片、视频等形式,虽然信息内容比传统教学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显得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习形态不够丰富和多样化。还有部分网络课程仍停留在“书本搬家”、“课堂搬家”的形式,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未能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更不利于学习者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形成。因此,资源建设方面的生态关注应该是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情感交互的设置。 1、资源整合不够。网络上的信息是海量的,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甚至可能是负面的。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不应该算作资源,所以,我们要对学习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目前,网络课程建设的普遍现象是“重开发、轻应用、疏管理”,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无法共享和交流,造成许多低水平重复开发;有的课程提供的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整合不够,缺乏针对性,学习者在使用资源时,要耗费很多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积极性;更严重的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评价机制,有些毫无用处的“信息垃圾”。甚至还有不少是错误的和有害的信息也出现在教育资源中,所以,有效的资源整合是当务之急。 2、情感交互缺失。交互是任何形式学习过程和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是网络学习的先天不足。师生交互机会的减少,使众多学习者产生了学习的孤独感、无助感,如果没有一个交互的环境,学习者学起来就会困难重重。网上交互主要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相比较而言,关于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和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对学习活动的设计比较容易实现,但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比较难以实现,而这种交互更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情感交流虽然有bbs、实时的视频、音频聊天等手段,但这些手段只能进行肤浅的情感交流。如bbs讨论中,由于讨论周期太短,学习者可能因对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就匆匆回帖,这会影响他们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还有的学习者人云亦云或在线却不发言,表现为从众和退缩。有研究证实,如果学习者对教师和同学们的面貌和声音感到愉悦,学习者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强化和促进。但在目前的网络学习中,教师的手势、体态、面部表情等一些重要的表达情感的手段无法使用,教师榜样、教学艺术等极具感染力的内容还难以传递,基于网络的讨论也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缺少了诸如眼神的交流、手势、模仿等重要的非言语交流信息。 学习者在独自面对一台缺乏生机的机器时,如果无法进行有效的交互,内心必然产生困惑和苦恼,无法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对他们坚持学习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和探究式学习过程的灵动和生机也是缺失的。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凸现了认知的教育,却限制了情感交互,容易导致情感教育的缺位。 (三)学习支持服务方面 网络学习中的学习支持服务尤为重要,也包括很多方面。但技术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重要因子,评价反馈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交流,所以,这里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网络技术支持缺乏。网络学习对技术具有依赖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持,极可能遭遇学习的不便。网络技术支持缺乏有技术本身的问题也有学习者不懂技术或网络技术不熟练的原因。 目前,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某一课程时,经过多次尝试仍无法打开课件,进不了网页,看不见课程,可想而知会是什么结果;有的视频文件由于容量过大,网络播放不流畅,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还有的资源在内网模式下用着还方便,到了外网就会很慢,在宽带互联网的今天,有几个学习者会耐心等待慢如蜗牛的网络资源的打开呢?有时还可能出现bbs系统故障、网络堵塞,记分作业无法提交等问题,这使得学习者因焦躁而产生挫败感,学习者感觉被逐出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因此,保证网络的畅通和对服务器的维护是最基本的。 另一个问题是学习者不懂技术或技术不熟练。有时课程需要链接到教师指定的学校服务器上寻找资料,如果学习者不会操作且又没有人可以求助,无法与服务器连接,就只好退出这一部分学习;有时下载信息时,由于技术不熟练,要花费很长时间,事倍功半,让学习者感到恐慌、挫败、生气甚至愤怒。 2、评价反馈不及时。在对网络教学的效果调查中,“65%的学生认为有问题不能及时反馈是网络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而在关于影响学习的最大障碍的调查中,有70%的学生提出了相同问题”。 评价和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习者来说,教师不及时的反馈也是引起焦虑和挫败的因素,因为学习者非常重视自己的学习绩效。目前网络课程建设中,往往只注重内容的传授和各种现代技术的应用,而对如何评价却没有很好地设计。目前,网络学习中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作业和考试)为主,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却很少考虑,而这两种评价对获得学习成就感也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对资源的评价也很少,目前还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和模型。 三、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的思考 鉴于上述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表现的阐述,我们做出了如下思考。 (一)尊重学习者主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学习是一种高自主性的独立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要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我们要以尊重学习者主体为前提,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网络运用能力,学会网络学习。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内在动机,让他们自己想学习;其次,要加强网络“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习者掌握必要的自学方法和技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会网络学习的人;第三,加强对自主学习的督促检查,促使学习者逐渐由被动的自主学习转为主动的自主学习,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此外,在学习生态观看来,学习者是实践学习共同体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旁观者。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习者发挥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和理解课程设计、资源建设等工作。如参与收集、制作、更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版图片、音频、视频、案例;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置讨论、辩论话题,等等。这种师生共建共享网上教学资源的形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快速地建设和整合网上教学资源,还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主体作用。 (二)加强资源整合,注重情感交互 网络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迫切要求为学习者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在加强资源整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交互。 1、加强资源整合。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的物质保障,也是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的保证。但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整合、没有针对性就等于没有提供资源,丰富并不等于优化。因此,我们提供的资源不仅要丰富、有针对性,还要分类存放。一方面,在资源设计与开发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做成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种种信息的学习包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供下载,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以便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丰富性、共享性、自主性和个别性。另一方面,教师和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课程中的不同主题和知识点,对学习资源进行分类设置,如可以分章节或按知识点呈现,也可以根据资源的类型呈现,如文本资源、视频资源、网站资源等等,关键是要提供良好的导航,以便学习者恰当地选择和及时找到所需材料,提高学习效率。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资源建设不应该一劳永逸,需要定期进行更新、调整。这不仅是因为知识本身需要不断更新,还因为需要根据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如果资源使用者能及时把资源使用情况反馈给设计者,让他们对资源进行进一步修改,这样通过不断的“反馈一修改一应用一反馈一修改”,就能产生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2、注重情感交互。交互是促进信息和能量流动的根本动因,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凸现了认知的教育,却限制了情感交互,容易导致情感教育的缺位。对情感学习和情感交互的关注可以协调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通过交互可以使网络学习者反思和确认自己对知识、观点的理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注重情感交互,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课程设计、开发时必须考虑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同步、异步的交互,让学习者感觉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还有其他人与自己一起学习,以减少孤独感。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除了有静态的教学内容外,更需要有动态的交互功能,如在线答疑区(含实时和非实时交互)、论坛、模拟实验、虚拟情境等,在交互方式上,除了已有的e-mail、qq、短信、视频、音频等方式外,还可以增加博客、微博等为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提供空间。 其次,在网络教学中,要让助学者引导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利用技术中介有效地与学习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进行互动,在享用外部资源的同时将自己的见解、思想表达出来。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为弥补网络学习中学习者情感缺失的问题,我们还应该对学习者倾注人文关怀,组建各种以学习兴趣为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学习者的归属感。 (三)以技术促进学习 技术促进学习是指通过技术设计教与学的模式,并通过技术支持教与学的实施,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可能,恰当地运用技术,让学习主体和谐共生,有效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才能真正体现网络学习的优势。针对目前的形势,我们首先要降低网络环境中学习和教学的技术门槛。在技术支持方面,不仅要保证基本的技术支持,更要注重一些习以为常的技术的创新应用。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会为网络学习者提供更先进、更便利的学习支持。 1、保证基本的技术支持。首先要加强技术培训,让学习者和教师了解更多的网络和计算机知识,了解新的信息技术,掌握基本的网络学习技术。通过技术塑造不同的学习交互,形成不同的学习情境,如用电子评估工具造就评价交互;通过在线社会工具为多人共享和创建知识提供机会,以便进行协作学习,利用游戏技术可以创建快乐学习环境;采用丰富的移动技术则可以使探究学习跨越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利用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系统,不仅包括对学习者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对课件使用的评价。并能及时反馈。 2、注重一般技术的创新应用。近年来,互联网的双向视频、手机飞信、oq群等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网络教育。我们要创新一些习以为常的技术应用,如利用电子档案袋或其他手段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教与学的成果,记录学习者浏览课程的时间和浏览的页面内容,这样既可以对学习者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还可以分析哪些内容是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者会在哪些时间段进行学习、学习者存在哪些学习困难和问题,等等;利用手机的各种功能。进行移动学习。 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广大致力于远程教育研究的有识之士和广大远程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学习者以学习生态观的思维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育出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 生态教育论文:探析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系统的生态考量 摘要:加强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重建大学生诚信系统应从整体着眼,进行生态考量,并且依据生态系统的原则,建立良性循环的诚信生态系统。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生态系统 建构 诚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以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诚信进行考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又一有效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生态内涵 1.生态的内涵 生态,又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这一概念是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泰勒斯(a·g·tansley)首先提出的。1949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william faulcott)提出了生态平衡的概念,用以指自然环境没有遭受人类严重干扰的天然状态。 现代生态学在与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等渗透融合的同时,也与人文社会科学生机勃勃地交叉综合着,由此诞生了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物生态学、数学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心理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并迎来了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的进化与发展,和由自然生态学向社会生态学的必然跃迁,从而开创了当代生态科学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2.诚信教育生态系统 “诚信”即“诚实、守信”,在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诚实守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如果失去了诚信原则,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诚”就是诚实、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自欺、不欺人。《孟子·离娄上》篇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认为诚是自然的根本规律,做诚实的人也是人的本性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国宋代著名思想家司马光强调,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坚守一个“诚”字,他就必然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论语·为政》篇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对信的形象比喻说明信在人际关系中是最关键的环节,缺少这个重要因素就无法做人。因此,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使其实现。 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考察高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把诚信,诚信关系运行问题视为一个系统,诚信也是一个具有许多生态学特征的范畴。诚信教育生态系统就是诚信教育实践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系统。诚信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各种因素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一种因素的变动会影响到其他因素乃至整个系统。诚信教育生态系统既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受教育者的情智和人格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诚信也是一种“生物”,它的命运如何,关键要看它所处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它生存和发展,能否维持诚信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诚信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就是诚信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的整体互动,而个别的诚信教育活动或环境改造也无一不影响到诚信教育总目标的实现。这个原则要求我们要有整体关联的全局意识,把诚信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在物物相关、事事相联思想的指导下,优化和利用环境因素,避免系统的分割和单方面着力的现象。第一,把德育和其他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互相呼应,获得整体效益。学生的诚信水平与学生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诚信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既要把诚信教育贯穿在学校所有课程之中和寓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同时诚信教育活动也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第二,从诚信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寻求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也要从整体上考虑,既注意从思想上加以引导,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只有从宏观、整体上着手,才能使各种工作形成合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在诚信教育的内容上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系统中的一分子,在保持个人的独 创性、主动性的前提下,要适应社会整体的需要,以推动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发展为己任。 (二)开放性原则。诚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组分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开放的。这就要求诚信教育内外系统都具有开放性。首先要实现诚信教育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开放。从生态学角度看来,诚信教育与环境构成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大系统,诚信教育不应躲避、也躲避不了环境。相反,我们应顺应生态系统开放性的要求,把诚信教育置于环境之中,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诚信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环境的要求和条件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抵抗能力,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以自身的努力改善环境。因此,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还要依靠社会和家庭的共同促进。多种渠道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采用多种形式,有理论的灌输,有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还有各种轻松活泼的课内外活动,在多种形式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其次,诚信教育系统内部要实现多种形式、方法和渠道的融会和沟通,如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流。 (三)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多样性原则要求:第一,诚信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这要求我们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诚信教育的内容。第二,诚信教育要求的层次性。学生个体诚信水平和发展阶段是多层次的,学生的诚信水平也不可能在完全划一的水平和发展阶段上。不同学生掌握的文化知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交友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诚信意识。这就要求诚信教育应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区别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诚信教育要求。第三,诚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决定和影响诚信教育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应该改变单一的诚信教育形式,充分挖掘社会潜力,使各种教育形式形成合力增强诚信教育实效,避免出现目前“在学校里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二步,踏上社会退三步”的不良现象。 (四)动态性原则。在高校诚信教育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诚信教育实践探索而形成的。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能量的转换、信息的交流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但生态理论告诉我们,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和动态的平衡,决定和影响德育的环境因素是多变的,环境的变迁不断为德育提出新的课题和提供新的工作条件。所以,德育系统应根据德育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德育目标,更新教育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改变以往德育相对滞后于客观环境要求的情况,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理论、敏锐的触角、准确地捕捉诚信生态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促进诚信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总之,以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维持诚信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构建高校诚信教育生态系统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教育论文:浅析原生态民族音乐 儿童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天然课堂 论文关键词: 原生态民族音乐; 生态式艺术教育; 天然课堂 论文摘要: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人的全面文化素质的教育,它强调认知、感情、体验的融合,关心人的整体人格的形成。黔东南民族音乐是进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天然课堂。新时代,我们须将传统与时代对接,更好地发挥原生态民族音乐“歌育人”的特有功能。 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全面的文化素质。现代教育各学科之间不合理的区分,使人不再是整个的、立体的,和谐发展的人,而成了一种局部的、片面的的个体。这种教育所创造的个体是一个没有长久精神生命力,不能持续开放发展的人,也就失去了人的本真(个体的人区别于类、群的特征,就是其本身在教育中所形成的整个的、独特的精神世界)。然而,现代教育存在的无所不在的分裂,不仅使儿童的精神遭受惩罚,也会让人在物欲的海洋中失去了与自然、他人以及社会的和谐。 人,如果失去了其精神的追求,那他将失去了自身作为人的本质特征;如果教育所造就的是没有开放的心态、不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人,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育必然失去自己的本真,人类也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园,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一潭死水,止步不前。 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具有一个接纳百川的开放心理和心态,而生态式艺术恰恰是造就这种心态的重要途径。[1]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不为艺术而艺术的教育,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文化素质的教育。这样的艺术教育不仅对个体,更对民族、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目标 如果说地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是保持自然生态平衡,那么人得到持续发展,教育的灵魂得以保持,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精神家园得到保卫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健康的生态式艺术教育。健康的艺术教育是“不为艺术而艺术教育”的生态式艺术教育。这样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艺术教育,是展现人的高级联通智慧的综合艺术教育,是充分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后发展出的艺术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努力营造使人和谐完整发展的环境,并使人拥有与社会真正文明前进所不可或缺的生态智慧与生存智慧。这种生态智慧致力于建设生态系统内部人类和自然的其他成员在物种丰富性、多样性、变化性基础上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平等,从而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其他成员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环复始的生态关系。生态智慧是一种“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生态关系,也是一种“人与世界整体同一的”生命境界[2]。因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作为人的“真正自我”的实现。 关注人作为人“真正自我的实现”必然关注人的和谐全面人格的形成。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用“爱”“生命”“美”的整体、全面和谐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启迪儿童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激发与发展,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特征 以美为切入点的整体性建构的课程模式是生态式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感受和体验是生态式艺术教育主要方法 它注重以儿童熟悉的、亲身经历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启发他们用心灵深处最敏感的顿悟认识自我;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自我反省,在和谐的心理环境与氛围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2.艺术是洞察感情模式的源泉 艺术本身以其特有的表现力,直达人类生命的最深处,它是人类对生命的感悟、体验,是人作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再创造与升华。艺术特有表现力能使人将其内在的精神与情感深刻地融入自身的生命之中,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 3.生态式艺术教育注重情感领域和认知领域的整合 生态式艺术教育以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突破了以前只注重儿童认知领域发展的不足,它以儿童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与模式,注重的是儿童全面立体(即认知、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它将儿童认知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儿童在与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自然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并使其人格不断获得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三、原生态民族音乐,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天然课堂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歌舞,是生态式艺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置身于这样的歌舞世界中,就是置身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天然课堂。 神奇的天籁之音苗岭飞歌、侗族大歌,美丽锦鸡舞……是黔东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与文化的典型代表一部分。置身于歌舞的海洋,我们可以忘情地体验人类对生命亘古不变的呼唤与追求。也是这样的歌舞,因为与生活、与自然、与生命的水乳交融:这里的人们生老病死离不开音乐、生产劳动离不开音乐、逢年过节离不开音乐、社会交往离不开音乐、表达情感离不开音乐。儿童便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为这样社会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是进行生态式音乐教育中最典型的原生态民族音乐,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混声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3]。这里就以它为代表介绍一下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音乐的独特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特点。 侗族大歌的歌唱形式把学习音乐与人格的培养和生活的积累融合为一体,它是侗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侗族人民倾其全部的生命热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大歌世界。侗乡的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开始唱歌。除唱小歌外,侗家的歌唱活动,都是有组织的、团体的,合唱的形式。而通过合唱,能有效地在一种和谐的生态艺术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教育,这是一种家庭和个人无法给予的教育。音乐合唱教学不仅能使人将自身融入团队之中,而其最深层次的功能,就是让人不断地突破自我狭小的一隅,而达至人的生命作为“类群体”的新境界。 “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应当不仅是教育的主旨,也应是生态式艺术教育主旋律、和艺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体现。侗族儿童一开始学习唱歌,就开始了他们的“类群体”生活,在歌唱中,他们彼此交流情感而感受生命体验之美;在歌唱中,他们感悟大自然的四时变化、万物和谐共生的秩序,感受人间的真情与关爱,他们在充满爱和艺术的氛围中成长,感受人类的生命之美,最终而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与文化的一部分。 感受与体验生命之美,就是人作为人感受与体验自身生命的本真,而这种本真即就是美。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的歌唱形式,本身就是艺术真善美统一表现形式。通过在一个年龄相仿的歌队感受各声部之间的和谐,歌唱者体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彼此依存的力量与生命之美。因而侗族人民音乐世界,不仅是一个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世界,更是一个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的世界。 侗族大歌所表现的对生命的体验,是一种当下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动态的、主动的体验;是在有序游戏规则指导下意兴盎然的、灵动活泼的体验。这种体验从本质上说是“感受生命、关爱生命、表现生命”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宗旨与应然。 除侗族大歌外,在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还有更多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天然素材,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探索其特有的教育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了几乎地球的每个角落,现代化的气息充斥了几乎地球的每一分子空气。从教育角度来看,一方面,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这样的生态式音乐与文化中注入新的时代活力,发挥“歌育人”的特有功能,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种形式理想的结合起来,达到真正培养人的目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上尽自己的一份子责任。 生态教育论文:浅析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摘 要】加强语文课程建设,深入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态资源,以其文本中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对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资源 语文教育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论语·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几个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毕,愉快地吹着风、唱着歌儿回家去,轻松、温馨而宁静。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清静,而清净。人心的清静、清净与自然的清新、明净相谐共振、融会贯通、平衡和谐,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这是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类似的例子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很多,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 自然养育了人类,也养护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无不给人类以美好的想象,给人以丰富的审美追求,给人以旷远而深邃的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是“天、地、神、人”四方集聚之所,是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经》《离骚》及唐诗宋词中的部分诗歌作品,《庄子》《论语》的部分节选篇目、部分唐宋散文以及《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等现代优秀散文作品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和生态智慧,寄托了人类崇高的生态美学理想,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 生态教育论文: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生态教育论文: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系统,即社会环境大生态、教育系统生态环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协调契合的关系。还可以从个体或群体所经历的全部社会活动场所的不同,将以上生态系统的内部关系区分成家庭、社区、学校、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等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课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关系;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又特别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方面。本文所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加吸引力与凝聚力,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我们需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科学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坚持统筹协调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 可以认为,统筹协调方法的基本内核是系统观点,也可说成生态论观点。不难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获取教育有效性存在着一个生态环境或生态关系的问题。这种生态环境与生态关系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是指一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这种生态关系至少涉及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系统:从相对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内部又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的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这里不是指自然生态含义的环境,而是指由社会运作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构造环境),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政治修明状况以及文化传播、社会文化生产的健康与否,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教育系统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协调契合的关系,必将有助于厘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各种变量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从学理性看,这种研究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领域,将原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由静态单项研究转向动态系统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分门别类地分析三大生态系统的内在因子联系,是人们所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是社会大生态环境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即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和社会意识 (理论形态)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运行状况等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政治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政治关系、政治体制运作状况、政治组织的运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状况等构成的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成员面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的自理反应,如需求、愿望、认知、情感、信念、社会态度等,社会心理气氛 (其中主要指社会情绪),社会风气和习惯,社会文化心理积淀等构成的环境。而社会意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主流文化(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亚文化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力的关系、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公共政策制定及推行两者的关联等所构成的环境。认真研究以上四大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同时又要注意分别研究这些生态环境的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重点研究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内部的小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其次是教育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环境,即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与社会人才需要关联度所构成的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趋势等,它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与社会人才需要关联度所构成的环境主要包括普教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普教德育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铺垫影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评价与反馈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高校智育、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影响等。 再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构成的“微”生态环境,这一系统实际上又包含着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子系统,它们紧密关联相互制约,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校风建设就是学风与教风、治学风气的有机统一。两个子系统内部又包含着更具体的生态关系,如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岗位评聘、奖惩体系、师德建设等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中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相互协调的关系。 二 在生态环境或生态链中,起码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二是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破损或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环链的危机。其中每种基本关系又分别存在着协调与紊乱、整体效应与局部功能显现、互补效应与对冲现象等。当然,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整合关系,在表象上并不都表现为相互支持关系,而可能表现为局部上的相克与冲突,但这种相克与冲突却有利于整体上的协调、平衡和相生,犹如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生存竞争的事例一样。 其实,以上的分析都是从社会活动内容的视角展开的,将生态环境因子分成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教育等。我们还可以从个体或群体所经历的全部社会活动场所的不同,将生态环境因子区分成家庭、社区、学校、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等。可以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内容与活动场所两者是紧密相连、高度统一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分离,仅仅是为了便干清楚明白叙述问题的需要,我们才将两者分别阐述。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活动内容必然要展现在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中,而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又是体现、聚合、交融各种社会活动内容的必须条件。其中值得重视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社会活动场所是否与社会活动内容相关的程度问题,更在于不同的社会活动场所体现、聚合、匹配和交融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内容的状况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人们的研究还比较粗浅。但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大概描绘一下不同社会活动场所在匹配社会活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征,如学校这种社会活动场所表现社会活动内容比较全面,能充分兼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的综合性,但相对而言,它的经济色彩不突出,即人们对经济因素的细微变化不大敏感。人们的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尽管也类似学校那样对社会活动内容有较大的综合性聚合,但相对而言,它的经济色彩比较浓郁,也就是说,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的影响比较明显和直接。而在政治因素聚合方面,不同的工作单位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如民营经济方面的小企业,它所体现的国家政治层面的内容微乎其微,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活动的组织成员也不可能发展出较强的政治认知能力,因而比较关注经济层面的东西,而作为政府机关这种工作场所而言,其对政治因素的体现则成为首要因素。至于家庭这种活动场所,其社会功能在不断流变,即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传统社会中,大量存在着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在这种大家庭中,家庭同时发挥着以下三种主要教育功能,即传递生活技能的教育,使后代能自然进入职业活动领域或自主进行家庭生活,以处理家族与家庭成员关系为主轴的道德教育.以效忠统治者和遵从专制等级秩序为主要目的的政治教育。三种家庭教育功能中大量家庭以前两种功能为主。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教育功能中智能化倾向日趋突出,道德教育功能开始式微,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基本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个体政治社会化功能出现明显衰退。至于社区的影响问题,目前还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但人们不得不意识到:由于现代化的消极成分的影响,包括家庭住房空间的扩大与隔离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邻里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征,也给社区的社会资本增生带来一定困难,社区想要像学校和工作单位那样全面整合与匹配全部社会活动内容是一桩比较困难的事。也就是说,社区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对人们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在经济、道德、社会心态方面的影响则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及人们最大量感受的社会刺激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些社会活动场所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进入生态分析的视野,即可以根据人的有机体发展的不同时段与相应活动场所的关联程度,展开关于这种活动场所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并从中探索这些不同场所发生影响的内在关联性。可以认为,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大致经历着家庭、邻里、学校、职业岗位、国内活动场所、国外活动等,这些不同的活动场所对人们发生着有意识影响或自发影响等各种作用,其中包含着相互一致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对冲的状况。 三 以上三种生态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其中有一些共性因子在发生着综合作用,如利益的聚合与分化作用,群体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变化预期和现实的差距,市场化、国际化特别是信息化、多样化特征等。在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课题。 1.社会转型的深刻效应和社会转型的全部特征,都可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程度不同的显现,并对此发生者各种各样并且是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尽管从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决不可忽视这些挑战。不难看到,随着社会分层的明显进展,各种利益群体的形成,势必使得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不可避免的分层,这种分层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而不会显示十分具体的分离状况,但它们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却不可忽视。一些因素在一定的教育制度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放大效应,诸如教育收费制度、大学生就业状况等生态因子的双重影响等。例如,大学收费制度一方面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客观上形成形式公平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公平尺度同时又显露出因求学者家庭的经济差异而造成的相对经济压力的不同,而导致实际上的不公平状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我们不得不重视如下的困境:一方面,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表征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并不断适应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按照特罗的观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是一个目标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对历史和现实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至于具体数值的划分标准,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仅仅是作者对教育形势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在t上的扩张,它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从而提出一种警示,即不能忽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存在的潜在危机。[2]可以认为,这种危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如今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居高不下,高等教育的规模从总体看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不扩大教育规模,则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迫使大量的适龄青年选择到国外就读,从而导致大量的教育资金向国外流失。而如果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显得更加严峻,这就形成了一种两难选择。在这种境况下,学生与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也开始出现某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即增大着学生的选择性。 就政治认同方面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曾经认为民众对政治共同体、典则与当局的支持可以体现在隐性(态度上)支持与显性(行为上)支持两方面。[3]其实,两种支持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变式。它们可能存在一条由政治支持分化到政治支持统一的连续谱,即态度上不认同、行为上不体现(不支持)—态度上认同,但没有相应的行为(虚假支持)—没有明确认同态度,但出现随大流的行为从众(非理性支持)—态度上认同,并且有相应的积极行为跟进(实质支持),等等。大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的增大,无疑会增加这种连续谱系上的多样性。 2.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定位与政治学习两者之间的关联。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预期与自我发展预期,即人生发展定位,这种发展定位与大学生的努力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高期望与高努力、中期望与中努力、低期望与不努力等。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目前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之中不乏未来的精英人才,但这一社会群体人员未必都有相同的人生发展定位,于是不同的人生发展定位影响着他们对政治学习的选择。从社会要求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看,无疑希望将社会要求,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但客观上总是存在着大学生人生发展定位的个别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动机充其量保持在“保底”的水平。这种状况规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以致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依靠较高的投入来维持较低的产出。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包括政治上对自己提出不断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这类学生的有效性比较明显,教育投入产出比也比较合适。这就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分类和分层教育的问题,尽管这里可能涉及教育公正性的问题,但这种公正性与人们的选择性紧密相连,就像权利可以合理享用也可以自动放弃一样,于是这种公正性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公正性。 3.在利益多样化的社会情境中,知何正确理解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界限与区别,对任何社会人都是一种考验。对于具有一定理想主义情怀的大学生来说,这一难度更大。可以认为,一方面,多年接受许多“应然”理论教育的大学生,大多具备了一定的正义感、是非感。另一方面,社会现存又使得大学生能够轻易发现许多社会“实然”与理论“应然”之间的明显差距,而这种“实然”又常常被人们错误地理解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成为“政治正确”的一种表现。这种状况常常构成大学生的正义感、是非感与“政治正确”两者的内心冲突。一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常常打着“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旗号,充任着“政治正确”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增加着社会正义与 “政治正确”两者之间的区分难度。2007年发生的厦门px项目风波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一些最先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成员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给人们的心理投下了灰暗的阴影。在这样的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隔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确立正义感、是非感与对待“政治正确”两者的区分难度逐渐加大,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4.教育选择的两难困境。在教育发展中,社会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批评是教育内容老化,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和脱离社会现实。客观地看,这种指责是值得分析的,一方面,高等教育中确实存在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方式方法老化陈旧等问题,需要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克服改进.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教育是保持社会良好传统的一种重要路径,教育必须有传承历史经典内容的功能,这种经典内容不能轻易被社会时尚甚至时髦所冲决。现今的社会正陷于单一功利化取向的情绪之中,使得人们简单以眼前或局部的“有用”或“没用”来判断教育的价值,甚至指望用职场训练所的技术标准来考t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从这种立场与情绪出发对高等教育枉加指责是缺乏道理的。不难看到,这种指责同样存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它所指的教育现象主要是指正面教育一与学生社会适应性两者的矛盾关系。可以看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的理性教育是一惯立场,这种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义感、是非感和道德感,也是高等教育接续社会良知、型塑社会精神脊梁的重要表现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但目前这种正面教育正面临着挑战。由于人们(包括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这种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必然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以包括自觉与自发相交杂的无数方式影响着人们。在大学校园中,教育组织人员尽可能精良地遴选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情景、阻抗不良干扰,以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比较规范和纯净的文化熏陶。然而,大学校园的开放性使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征得到放大,各种以社会事实为表征的负面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中汇集,这种所接受的理论教育与所感知到的社会信息两者之间的反差,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就感受到思想困惑,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能坚守学校倡导的理论立场,到毕业后踏上社会,一下子真切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之后,就可能对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高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经验性判断,这种由无数个人经验出发而形成的判断一旦得到社会聚合,就会形成一种公众舆论,使得后来者对高校的理性教育产生心理怀疑甚至鄙视。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坚持理想性、科学性要求与社会世俗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 5.多样化与单一性的矛盾。不容置疑,目前多样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多样性要求与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等全部社会活动之中。这种多样性增加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与自由,使得原本那种以计划控制为主的活动要求被人们看得仿佛不合时宜而对其漫不经心。 同时,社会行为标准的单一化倾向,导致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路径依赖日益明显。社会正倾向于用一种标准衡量成功与否,甚至试图用这种标准去衡量善恶,这种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寡或单一经济指标,以致达不到这种标淮的人员就会感到沮丧或失落,这种情绪长期郁积就成为产生心理疾病与精神障碍的温床。这也就是现代精神心理患者比例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而制造这种单一化标准的重要社会组织与机制就是大量社会组织的营利化倾向与社会文化生产的“泛娱乐化”两者紧密结合以及相互推波助澜,这种绝对市场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心理构成巨大冲击,也势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转化为市场交易行为,就连曾经是神圣庄重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开始浸润铜钱气息,如高校中众多研究生每年计议如何通过付费成为悬临于他们头顶的一把毒剑,严重侵害着他们的心灵和毒化着学术风气,更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一种助燃剂。在这种社会场景中,功利标准成为人们遵从的行为原则,这种“现实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至善原则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总之,注意运用生态分析方法来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我们的理论视界和研究视野,注意整个工作的系统平衡与系统协调。它更注重从整体效应的要求来看问题,同时又不忽视一些关键的细节因素,因此不能认为强调生态分析就可以不顾个别或细微的生态因子,而是关注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全部因子的综合作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合力”。其实在这方面,恩格斯早就给人们指出了方法论,即历史发展的合力论,[4]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合力论。
农林论文:农林业领域保水剂应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保水剂的一般性质;保水剂的发展现状;保水剂的应用展望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保水剂作为一种化学节水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开发成功、保水剂是一种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保水剂的类别不仅包括传统的淀粉类、纤维素类、合成类、抗旱保水技术是其重要内容、开发保水剂的制备新方法、研究保水剂的有机一无机复合、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添加到保水剂中,实现其多功能化、研究高吸水性树脂在实际应用中与土壤、作物、肥料等的效应问题、目前我国保水剂的普及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等,具体请详见。 1引言 保水剂作为一种化学节水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开发成功。随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对保水剂在农林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国内对保水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大部分产品已有一定规模。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共在全国示范推广达1100多万亩。目前,土壤固化剂、复合土工膜料、坡面积雨固土材料、植物蒸腾抑制剂、种衣剂等大批保水剂已经在我国农林业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2保水剂的一般性质 保水剂是一种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采用含有羧基、羟基或氨基等的亲水性单体,在引发剂和交联剂的作用下,通过聚合、交联等化学反应而形成。高吸水性树脂能通过水合作用迅速吸收自重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水而呈凝胶状,常压下对其施加压力,水也不会从凝胶中逸出,常称其为高吸水性聚合物。高吸水性材料或超强吸水树脂等。 保水剂作为农作物干旱时的“微型水库”,具有应用范围广,高保水性,改良土壤,促进生长,节约肥料等多方面优点。据资料显示,在相同水肥条件下,使用保水剂可明显增加作物产量。增产幅度达10%~30%。节水节肥5%~20%#在花卉等经济作物上,使用保水剂可明显延长浇水时间(3天~7天),花蕾大,持续时间长,经济效益高I在旱农试验区开展的保水剂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保水剂对保蓄雨水效果较好,尤其促使了作物生长后期根区土壤水分的补充和提高。 近年来由于新原料的选用和材料的复合化,保水剂的类别不仅包括传统的淀粉类、纤维素类、合成类(聚丙烯酸类、聚丙烯酰胺类等)。还包括生物降解类(氨基酸类、壳聚糖类等)、有机一无机复合类、缓释功能类(腐殖酸类)。保水剂的聚合工艺主要有水溶液聚合法和反相悬浮聚合法,也可采用辐射引发聚合、微波引发聚合以、喷雾聚合、高温快速反应法等方法。目前,国内生产和供应保水剂的厂家多达40多家,主要有胜利油田长安集团、北京裕德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科瀚树脂有限公司、天津晨光化工有限公司等。 3保水剂的发展现状 现在我国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中西部开发战略,农业重点推广旱作节水技术,而抗旱保水技术是其重要内容。近年来,保水剂越来越受到农业领域的重视,研究重心也开始从如何提高保水剂的性能向其在农林业的实际应用转移。有关保水剂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开发保水剂的制备新方法 新的制备方法要在保证产品具有优良的吸水保水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吸水速率、改善耐盐碱性能和产品凝胶强度以及热稳定性能,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措施:引人非离子型亲水基团到主链上;使用含有大量亲水基团交联剂;用表面活性剂对树脂进行外层处理等。天津三农金科技有限公司用玉米淀粉作原料,在引发剂作用下,用乙烯或丙烯单体在淀粉的天然高分子骨架上接枝共聚,最后接枝共聚物靠爆聚放热自交联,从而生产出高效抗旱保水剂。该方法称为原子经济反应,实现了清洁生产。杨瑞成等利用高温快速反应法成功制备了聚丙烯酸/蒙脱上高吸水性纳米复合材料。在外界温度为20℃时,该复合材料水凝胶所需干燥时间为128h,此复合材料可望广泛应用于西部高温干旱地区的沙漠化治理。 3.2研究保水剂的有机一无机复合 通过有机一无机复合方法,可制备出性能优良、成本低廉、实用性强的吸水材料。赵娜制备出了白鳝泥/(丙烯酸一丙烯酰胺)高吸水保水材料,吸蒸馏水的倍数可以达到1900左右,同时吸自来水倍数可以达到380倍左右,吸生理盐水能够达到124倍,在4000r/min的情况下离心1h后,其保水能力为98.97%。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首次采用丙烯酸或丙烯酰胺与凹凸棒土合成有机一无机复合保水剂。抗钙、镁离子性能明显提高,原料成本进一步降低,与环境更友好。产品吸水倍率≥400倍;吸盐倍率≥70倍;该保水荆适合中国西部年降水量小于400mm,降雨比较集中,沙漠化、盐碱化严重的特点。 3.3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添加到保水剂中,实现其多功能化 制备多功能化保水剂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行简单的包裹;另一种是使两者发生某种形式的化学反应。林晶将保水剂与化学肥料按比例配合制得了既能吸水保水抗旱保墒,又具有缓释肥料功效的保水缓释肥,并以药用植物板蓝根为试验对象进行盆栽试验,对其保水效应及板蓝根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了保水缓释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合理释放土壤有效养分、促生长作用明显的结论。 3.4研究高吸水性树脂在实际应用中与土壤、作物、肥料等的效应问题,以及对灌溉模式。耕作制度和农业设施等的影响 目前国内关于保水剂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增加入渗、抑制蒸发等方面。但是大面积推广应用尚缺少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庄文化采用离心机法,分别研究了聚丙烯酸钠与聚丙烯酰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砂土、壤土、黏土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分子对砂土的作用效果要优于壤土与黏土,因此大面积推广应用应首先选择在土壤偏砂的地区,实验证明8/1万~20/1万用量效果较好其高分子吸持水分的约83.7%可释放出供植物利用。杨瑞香等以华南赤红壤为基质,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保水剂对桉树幼苗抗寒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可以有效提高华南赤红壤的保温性能,有利于桉树苗木抗寒生长。 4保水剂的应用展望 在国际上保水剂被称为继化肥、农药、地膜之后最有希望在农业中大规模应用的化学品。但是目前我国保水剂的普及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产品价格高。二是产品使用性能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三是没有认清合理的使用方法。随着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加剧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展节水农业、恢复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近几年来,保水剂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业高效节水、造林种草绿化、蔬菜果树栽培等领域的重要的化学节水技术:相信不久的将来,以科技为先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保水剂在我国农林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农林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关系分析论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摘要]本文介绍复合农林业的崛起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复合农林业的内涵,并在广泛了解各方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 [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林论文:农林系统发展论文 一、农林系统的概念 农林系统,也有人称之为混农林系统、农林复合系统及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等。由于各国(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人口、自然资源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义各有千秋。国际农林业研究委员会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给农林系统的定义是:“农林系统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系统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棕榈和竹子等)与农业和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组成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该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国外研究进展 农林系统的实践活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19世纪50年代缅甸就出现了一种叫塔亚的系统。塔亚是缅甸语,其原意是山坡农业。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将这种塔亚系统引进到国内,并加以改进以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积的柚木、水稻和烟草的间作。塔亚系统在东南亚各国迅速发展,最后传入非洲,如肯尼亚、赞比亚等国,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这些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塔亚系统以及各种由它演变而来的其它系统在本地区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对于农林系统国外主要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有的是从土壤养分变化方面进行研究,如等对农林系统的氮素动态变化进行研究,认为影响系统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土壤中有机质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温度及湿度变化;还有的是以作物与土壤的相互影响为着眼点对农林系统进行研究,也有研究农林系统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国外在农林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基础研究较多,而对农林系统的应用方面,将农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林与农、牧、渔等相结合的工作则相对较少。 三、国内发展状况 农林系统在我国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开始已延续了几千年历史,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农林系统类型。广大的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如河南省的农桐间作,全省75个平原县中有40个县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林系统不仅使这一地区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生态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改良了大面积盐碱荒地,使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高产田。江淮地区的菜农间作、桑农间作以及水网地区,别具一格的农林系统类型,如江苏高邮县、江都等地的池杉与作物系统、池杉+作物+渔系统、池杉+渔系统、池杉+牧+渔系统等,还有广东省佛山、肇庆、惠阳和韶关、汕头等地的各种渔塘类型,如桑基渔塘、蔗基渔塘和果基渔塘等,这些类型在水网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使低洼湿地和海涂荒地得到改良,而且还保证了现有良田的高产稳产,提高了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生物资源潜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南方大面积的杉木人工林基本上实行了幼林阶段与农作物的间作,还有油桐与农作物间作、油茶与农作物间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如重庆市大足县)的稻+桑+渔系统、稻+林+渔系统、稻+果+渔系统、林草、果草系统,福建的林药、桔梗间作等,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地的自然潜力。总之,我国农林系统实践遍布全国各地,类型繁多,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四、农林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农林系统研究发展早期,人们结合各地特色,把农林系统分为:农林结合系统、林牧结合系统、农林牧结合系统及其它如农林渔,农林轮作等系统。并对适宜间作、套种的植物种类进行了研究,得出许多有益的间作套种模式。如我国北方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果粮间作;江淮流域的茶农间作、桑农间作、池杉与农作物间作;江南丘陵的松茶间作、果茶间作;华南山区的胶茶间作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多样化的农林复合系统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农林系统类型较为单一,对农林系统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我国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是在生物物种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时体现出来的,应根据不同生态区的特点和不同目的,研究选择什么树种最能充分挖掘农林系统的潜力,以达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对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未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实践。农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安排树木与作物,不能充分发挥农林系统的优势、很好地利用资源及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如何对农林系统进行经营管理的研究。农林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农林系统理论的核心,只有当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产前、产中的管理、产后的供销以及加工运输、服务设备、推广等环节配合恰当、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农林系统高效的整体功能,挖掘更大的生产潜力。水土流失是我国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农林系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对南方丘陵山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珠江流域等显得更为重要,但在这方面缺乏从农林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林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对当前农村自发出现的一些农林系统模式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实用性,最大限度的减小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注重研究机构与生产基层的有机联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建立实验示范区和实验示范点,使农林系统生产模式更容易被基层生产者所接受,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系统。进而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多学科深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理论基础研究,用以指导农林系统的发展取向及应用研究。 农林论文:农林复合模式分析论文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在北魏《齐民安术》中就有记载,记载的是桑园间作的经验。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从来就是以农林结合的形式发展至今。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复合经营阶段、传统农业复合经营阶段、现代农业复合经营阶段。“刀耕火种,游种轮作”是原始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定居种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则是传统农林复合模式的写照;而现代农林复合模式始于商品生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永续利用等。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从经营的目的不同组成比例的轻重又可将其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三种经营模型。其中又可细分成:林农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的经营方式,例如: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果农间作;绿篱型—在农田、庭院周围种植绿篱,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护果园的作用;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广泛采用农田林网型,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抵御风沙、台风、干热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经济林产品;农林轮作型—把农作物与林木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换种植的模式。 (2)林—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业与牧业或渔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木型、林渔结合型。总之,是将林业与牧业进行间作或者把林业与渔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类型。 (3)林—农—牧(渔)复合型它可分为林—农—牧多层种植型、由林农型转变为林—牧型、林—农—牧庭园兼营型、林—农—渔结合型。在注重农业、林业的同时,不放弃牧业与渔业的发展。 (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等复合系统组成。 3.农林复合经营的结构。由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人工复合群落,其物种多样,结构复杂,对土地的利用也更为充分与合理,可按其物种成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1)空间排列结构是各种农林复合模式内的空间分布,即物种的互相搭配。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空间排列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结构是指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种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构成水平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各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层次和垂直距离构成农林复合经营的垂直结构。一般说来垂直高度越大,层次越多,空间容量也就越大,资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时间顺序结构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时间顺序结构分为季节结构变化和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变化两种变化方式。主要受气候以及生物生长发育节奏的影响。 4.农林复合模式的物种组合设计原则。由于生物物种受生态幅度范围和抗逆能力的影响。因此生物组合的设计应因地制宜,间作的农作物要求适应性强,短杆直立,耐阴高产,或有根瘤的豆科植物。树种选择要求树冠窄,干通直,树叶稀疏,冬季落叶,春季放叶晚,根系分布深,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树种。种群组合要求慢生与速生,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有根瘤与无根瘤的树种和作物组合在一起为佳。总之,要求树种生态幅度较宽,物种之间能够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排除异株寄生现象,避免种群间有相同的病虫害。 5.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评价。(1)生态效益。改善农田小气候农林复合后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杉木与玉米间作,林地在整个生长期相对湿度提高了3.5%。据俞心妥(1991)研究表明,农桐间作使风速降低40%~5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7%~10%,绝对湿度提高2000毫巴,蒸发量减少34%,土壤含水量提高7%~10%,显著地减少了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减少土壤流失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有效地防止土壤流失。 (2)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能在相应的时间内获得2—3种以上产品的收获,这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较单一种植优越得多。在造林初期间种粮食、经济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以短养长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对林下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以耕代抚降低了抚育成本。在墨西哥用桃花人工林和玉米间作,营造人工林的费用减少了27%。 (3)社会效益。首先,由于农林复合经营有多种产品输出,如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药材、木材等,这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其次,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集约性的特点,要求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因此,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另外,农林复合经营不但能够增加短期收入,而且还可增加长期收入,因此,这种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随着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农林复合经营的定量化研究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在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已经成为生态农林的主要内容。但因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是一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农业、林业、牧业等研究领域。许多工作者受学科的限制,对于模式的优化、评估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农林论文:农林系统发展论文 一、农林系统的概念 农林系统,也有人称之为混农林系统、农林复合系统及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等。由于各国(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人口、自然资源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定义各有千秋。国际农林业研究委员会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给农林系统的定义是:“农林系统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系统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乔木、灌木、棕榈和竹子等)与农业和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同一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组成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该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二、国外研究进展 农林系统的实践活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19世纪50年代缅甸就出现了一种叫塔亚的系统。塔亚是缅甸语,其原意是山坡农业。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将这种塔亚系统引进到国内,并加以改进以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建立了大面积的柚木、水稻和烟草的间作。塔亚系统在东南亚各国迅速发展,最后传入非洲,如肯尼亚、赞比亚等国,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这些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又都是发展中国家,塔亚系统以及各种由它演变而来的其它系统在本地区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充分利用以及增加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对于农林系统国外主要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有的是从土壤养分变化方面进行研究,如等对农林系统的氮素动态变化进行研究,认为影响系统土壤中氮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系统土壤中有机质的提高,而并非是土壤温度及湿度变化;还有的是以作物与土壤的相互影响为着眼点对农林系统进行研究,也有研究农林系统的管理方式,研究怎么能使其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国外在农林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基础研究较多,而对农林系统的应用方面,将农林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林与农、牧、渔等相结合的工作则相对较少。 三、国内发展状况 农林系统在我国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开始已延续了几千年历史,我国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农林系统类型。广大的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系统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如河南省的农桐间作,全省75个平原县中有40个县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林系统不仅使这一地区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生态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改良了大面积盐碱荒地,使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高产田。江淮地区的菜农间作、桑农间作以及水网地区,别具一格的农林系统类型,如江苏高邮县、江都等地的池杉与作物系统、池杉+作物+渔系统、池杉+渔系统、池杉+牧+渔系统等,还有广东省佛山、肇庆、惠阳和韶关、汕头等地的各种渔塘类型,如桑基渔塘、蔗基渔塘和果基渔塘等,这些类型在水网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使低洼湿地和海涂荒地得到改良,而且还保证了现有良田的高产稳产,提高了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生物资源潜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南方大面积的杉木人工林基本上实行了幼林阶段与农作物的间作,还有油桐与农作物间作、油茶与农作物间作以及南方丘陵山地(如重庆市大足县)的稻+桑+渔系统、稻+林+渔系统、稻+果+渔系统、林草、果草系统,福建的林药、桔梗间作等,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充分挖掘了丘陵山地的自然潜力。总之,我国农林系统实践遍布全国各地,类型繁多,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四、农林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农林系统研究发展早期,人们结合各地特色,把农林系统分为:农林结合系统、林牧结合系统、农林牧结合系统及其它如农林渔,农林轮作等系统。并对适宜间作、套种的植物种类进行了研究,得出许多有益的间作套种模式。如我国北方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果粮间作;江淮流域的茶农间作、桑农间作、池杉与农作物间作;江南丘陵的松茶间作、果茶间作;华南山区的胶茶间作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多样化的农林复合系统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农林系统类型较为单一,对农林系统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我国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是在生物物种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时体现出来的,应根据不同生态区的特点和不同目的,研究选择什么树种最能充分挖掘农林系统的潜力,以达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对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未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实践。农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安排树木与作物,不能充分发挥农林系统的优势、很好地利用资源及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如何对农林系统进行经营管理的研究。农林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性是农林系统理论的核心,只有当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产前、产中的管理、产后的供销以及加工运输、服务设备、推广等环节配合恰当、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农林系统高效的整体功能,挖掘更大的生产潜力。水土流失是我国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农林系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对南方丘陵山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珠江流域等显得更为重要,但在这方面缺乏从农林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林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对当前农村自发出现的一些农林系统模式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实用性,最大限度的减小农户生产的盲目性。注重研究机构与生产基层的有机联系,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建立实验示范区和实验示范点,使农林系统生产模式更容易被基层生产者所接受,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系统。进而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多学科深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理论基础研究,用以指导农林系统的发展取向及应用研究。 农林论文:复合农林业分析论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林论文:农林复合模式分析论文 1.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发展历史在北魏《齐民安术》中就有记载,记载的是桑园间作的经验。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从来就是以农林结合的形式发展至今。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复合经营阶段、传统农业复合经营阶段、现代农业复合经营阶段。“刀耕火种,游种轮作”是原始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方式;定居种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则是传统农林复合模式的写照;而现代农林复合模式始于商品生产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追求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开发资源、争取资源永续利用等。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从经营的目的不同组成比例的轻重又可将其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三种经营模型。其中又可细分成:林农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的经营方式,例如: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果农间作;绿篱型—在农田、庭院周围种植绿篱,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护果园的作用;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广泛采用农田林网型,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抵御风沙、台风、干热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经济林产品;农林轮作型—把农作物与林木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换种植的模式。 (2)林—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业与牧业或渔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木型、林渔结合型。总之,是将林业与牧业进行间作或者把林业与渔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类型。 (3)林—农—牧(渔)复合型它可分为林—农—牧多层种植型、由林农型转变为林—牧型、林—农—牧庭园兼营型、林—农—渔结合型。在注重农业、林业的同时,不放弃牧业与渔业的发展。 (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等复合系统组成。3.农林复合经营的结构。由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人工复合群落,其物种多样,结构复杂,对土地的利用也更为充分与合理,可按其物种成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1)空间排列结构是各种农林复合模式内的空间分布,即物种的互相搭配。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空间排列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结构是指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种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构成水平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各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层次和垂直距离构成农林复合经营的垂直结构。一般说来垂直高度越大,层次越多,空间容量也就越大,资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时间顺序结构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时间顺序结构分为季节结构变化和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变化两种变化方式。主要受气候以及生物生长发育节奏的影响。 4.农林复合模式的物种组合设计原则。由于生物物种受生态幅度范围和抗逆能力的影响。因此生物组合的设计应因地制宜,间作的农作物要求适应性强,短杆直立,耐阴高产,或有根瘤的豆科植物。树种选择要求树冠窄,干通直,树叶稀疏,冬季落叶,春季放叶晚,根系分布深,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树种。种群组合要求慢生与速生,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有根瘤与无根瘤的树种和作物组合在一起为佳。总之,要求树种生态幅度较宽,物种之间能够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排除异株寄生现象,避免种群间有相同的病虫害。 5.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评价。(1)生态效益。改善农田小气候农林复合后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杉木与玉米间作,林地在整个生长期相对湿度提高了3.5%。据俞心妥(1991)研究表明,农桐间作使风速降低40%~5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7%~10%,绝对湿度提高2000毫巴,蒸发量减少34%,土壤含水量提高7%~10%,显著地减少了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减少土壤流失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有效地防止土壤流失。 (2)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能在相应的时间内获得2—3种以上产品的收获,这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较单一种植优越得多。在造林初期间种粮食、经济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以短养长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对林下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以耕代抚降低了抚育成本。在墨西哥用桃花人工林和玉米间作,营造人工林的费用减少了27%。 (3)社会效益。首先,由于农林复合经营有多种产品输出,如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药材、木材等,这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其次,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集约性的特点,要求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因此,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另外,农林复合经营不但能够增加短期收入,而且还可增加长期收入,因此,这种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随着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农林复合经营的定量化研究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在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已经成为生态农林的主要内容。但因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是一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农业、林业、牧业等研究领域。许多工作者受学科的限制,对于模式的优化、评估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农林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关系论文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复合农林业的崛起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复合农林业的内涵,并在广泛了解各方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 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 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林论文:农林院校合唱艺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林院校;合唱艺术;合唱 【论文摘要】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林院校中合唱艺术普及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从多年的合唱教学和组织工作经验中分析,认为普及合唱应从明确意义、分析现状、创新手段等三方面着手。 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合唱团体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合唱赛事促生了众多的大学生合唱团,在一定的程度上呈现了合唱艺术面上的繁荣,但冷静地思考后不难发现,在农林院校中,由于种种因素合唱艺术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拥有令人欣喜的局面,在普及效果和普及手段上都有很多的不足,笔者认为普及合唱,意义还需明确,对象还需分析,手段更需创新。 一、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意义 (一)合唱是培养团队精神最好的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群体性艺术,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方面因素的高度统一的艺术,达到这种统一,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聆听、默契,更需要队员拥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自控力,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使合唱队员潜移默化的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达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合唱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形式之一 事物的进步来源于诸多的假设,这种假设更多是基于一种想象,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林木镇一说一个离开想象力的人,他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说:“我的成就得益于我童年的音乐教育。”合唱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载体之一,“想象”是其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如合唱曲《雪花》,需要演唱者想象雪花飘落的情景,又如合唱曲《回声》,需要想象生活中回声的效果才能把握好演唱效果。学生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和理解,想象力也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合唱艺术是营造大学生“和谐”心理的良好途径 早在《国语·周语下》中记载,单穆公、伶州鸠的音乐审美评价,“声和才能心和,心和才能人和。”另《溪山琴况》开首即写到:“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为琴,其首重者,和也。”君子和而不同,合唱艺术作为声乐交响形式的艺术,其完整的演绎实则是对一种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追求,而不是克隆的相同,艺术为追求“真、善、美”的本质,更能让学生心灵时刻记住美好,心适则行适。 (四)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 合唱艺术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在这百年的进程中,都处于中国进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动最激烈时期,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这种社会政治变革的曲折反映。演唱和学习中国合唱音乐作品,能让演唱者更加生动的了解我国革命历史,例如《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套曲,生动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和抵御外敌的情况,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演唱这类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很好途径。 二、合唱艺术在农林院校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合唱艺术认知偏低,实践比较少 由于传统艺术教育的薄弱和社会大的文化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合唱艺术更入其列,笔者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300份问卷中了解到,有98.8%的学生没有现场看过一场合唱音乐会,只有10.2%的学生在高中时参加过合唱活动,97.6%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任何合唱艺术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走访中大多学生认为合唱形式就是一群人规矩的站在舞台上齐唱革命老歌,少部分学生能提到合唱有声部,论及作品时只能谈到《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为止,合唱的发展历史更是一无所知,谈到合唱的作用时,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合唱是一种政治工作的需要,合唱艺术原有的面貌受到扭曲,其间不禁令人深思。 (二)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潜在需求较大 在同上问卷中统计得出,有99.4%的学生选择喜欢音乐艺术,其中选择酷爱音乐的学生占19.3%;9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非常必要,有85.6%的同学认为合唱有利于团队精神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等作用,有62.5%的同学选择愿意参加各类形式的合唱艺术活动。这些数据在一定的程度上客观的反映了学生对合唱艺术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和表达出乐于参与合唱艺术活动的意愿,合唱作为声乐交响体裁,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倡导,定将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农林院校大学生参与合唱艺术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学习合唱艺术的途径一般有选修合唱艺术课程、参加合唱团等方式,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十几个农林院校的情况却不乐观,一是基本没有开设合唱艺术方面的选修课程;二是长期坚持训练的合唱团不多,往往有比赛就进行突击训练;三是校内合唱活动不多、活动质量不高,为军训拉歌、纪念一二九活动等歌咏形式开展的居多。综上三点也是导致了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识缺乏、实践偏少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农林院校中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其间既有学生的流动性大,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师资缺乏等实际困难因素也有学校本身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等大环境因素。三、积极创新,唱响普及合唱艺术的三部曲 (一)积极引导,感悦于耳 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音响是其惟一的表现,合唱作为音乐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她的普及,首先要改变大学生对合唱音响的一贯思维,由于大学生对合唱艺术认识的缺乏,对合唱音响接触比较少并且单一,往往会把合唱音响局限的想象成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丰富的合唱艺术内容及音响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被大学生所知,阻碍了其学习或探索合唱艺术的积极性,这也是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什么不愿参加合唱的原因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既是学校向学生传达一个倡导高雅艺术的信息,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扫除学生对于合唱音响上的盲区,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合唱音响之美。 (二)循序善诱,理解于心 在学生对合唱的丰富音响有一定了解后,应该进一步创造条件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一批合唱艺术的合格欣赏者和组织者。一是通过第一课堂帮助学生增进对合唱艺术历史及优秀合唱作品的了解,掌握欣赏合唱艺术的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合唱艺术选修课,没有条件开设的学校,可以借鉴跨校选修课的模式来实现,现在高校相对集中,这样做既可以整合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群体的串联,形成氛围。二是可以通过一些群众性较强的歌咏比赛为契机开设指挥培训班。除此,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进行合唱普及讲座,集中欣赏一些经典合唱曲目,阐述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合唱艺术实践。 (三)精心组织,唱不离口 合唱实践是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最好载体之一,是实现合唱艺术在大学生成才中意义的重要途径,因此,精心为学生搭建平台,实现最广泛的合唱普及十分重要,也是关键。如下参考: 1.由分院团委组织,以新生班级为对象,进行班级歌咏比赛。目标:通过一次集体的创作和表演,促进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形成,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合唱基础知识。手段:以奖促进,突出班级合唱节目的创意和集体参与,在演唱技巧和内容不为重点,内容健康,体现一般的演唱即可。效果:学生参与热情高,班级同学间迅速熟悉,体验到歌咏的快乐和意义,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技巧和知识,为许多分院所推广和欢迎。 2.由学院团委组织,以分院为单位,进行主题合唱汇演。目标:进行主题教育,让学生体验一次有一定难度的合唱实践,掌握合唱的形式和理解合唱的内容,同时营造全院良好合唱的氛围。手段:下拨经费,要求各分院团委精心组队,并要求聘请相关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排练,规定演唱曲目,要求一个月的时间跨度,确保整个过程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效果:学生熟悉了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要求,感受到了一次专业式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我院办学五年期间成功举办过四次合唱汇演,合唱活动现已成为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一大品牌。 3.由学院团委组织,以全院学生为对象,组建学院大学生合唱团。目标:打造一支相对专业的业余合唱团,培养一批良好素质的合唱队员,对内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外代表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手段:进行日常训练,每周2次训练,学分认证,专业指导,严格管理。 大学生应该是人类文明主要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更是人类文明的受益者,合唱艺术作为人们近千年的文明积淀,承载着人类近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一本涵养丰富的教科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和谐,人们需要合作,作为人才熔炉的大学校园里需要合唱艺术,艺术教师们应该努力倡导合唱艺术,从普及做起,合唱艺术的唱响必将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呐喊助威。 农林论文: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复合农林业的崛起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复合农林业的内涵,并在广泛了解各方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农林论文:农林高校财务论文 一、农林高校财务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科、研究生业务费项目的开支范围不规范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四项教学经费包括本专科教学业务费(实验材料、实习费、答辩费等)、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笔者统计了湖南某高校2010—2013年的实际支出,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四项教学经费占本科教学业务费项目总支出的67%,其余办公费、打印复印费、电话费等间接费用占33%的比率。本科教学业务费中交通费支出比率过大,按规定学院可从创收经费中计提一定比率的公务费,用于学院的公务用车和招待费支出,其他创收分配的项目中不允许开支用车和招待费(学生实习用车除外),由于用车和招待费支出较大,计提的公务费不足,一些公务用车只能是挤占教学经费。本科教学业务费中交通费占了总支出的12.39%,严重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研究生业务费中答辩费开支比率过大 答辩费支出主要指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的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和招待费。据笔者统计,某农林高校近三年研究生业务费中答辩费开支占了总支出的43.64%。答辩费过高,用于研究生培养等其他方面的支出无法保障,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 3.学院自筹教学业务费使用中漏洞较大,管理难度大 自筹教学业务费是为各学院弥补教学业务费不足而设立的开支与教学相关的费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学院认为是创收所得,应由学院自主支配,大量教学环节的劳务、餐费、用车等开支占用自留经费和自筹公务费,变相从中开支。据统计,2011—2013年某农林高校学院自筹教学业务费中用于行政办公支出的办公费、印刷费支出占了总支出的28.45%,而用于教学的差旅费、教师培训费、实习材料费、教学设备购置费支出仅占了总支出的25.25%。致使教师误认为学院运行经费挤占教师福利而产生矛盾。还有的从自筹教学业务费中变相拨付一部分经费资助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实质是发奖金逃避上缴收入调节基金,把支付给教师的个人奖励费用化。 4.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结余大,管理混乱 截至2013年9月,某农林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结余539.81万元,总预算为2768万元,结余资金占总预算的19.5%。“十二五”重点学科结余2130.54万元,预算已下达2650万元,结余资金占预算的80.39%;项目的设置没有规律,经费统计起来就很困难。重点学科项目设置比较混乱,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十一五”重点学科,哪些是省重点学科、哪些是学校重点学科;仪器设备购置比率过大且信息库数据核算不科学,学科经费购置设备情况更是一笔糊涂账。 二、解决高校当前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正相关,“教学差旅费”越大,教学质量不一定越高;“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越高,教学质量不一定越高。管好教学经费与增加投入同样重要,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想办法在其他方面降低费用,决不能挤占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经费。只有建立以预算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制度,考核预算执行进度与教学安排计划是否匹配等,年末项目经费清零处理。真正做到预算绩效评价是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基础,经费使用效率高的,列入扶持对象,下一年度增加预算经费,反之扣减。 2.全过程控制引导教育经费直接投向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对“教学业务费”项目应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学校年初部门预算采用积分体系中的相关因子计算各学院本科教学业务费,各学院应根据预算安排数,编制本科教学业务费的具体预算明细;财务部门根据预算审核原始凭证,设计不同内容的报销单据,比如实习费用报销汇总单须经分管教学院长、带队老师、学生代表(实习班班长)签字;实验材料费一要注明经办人(采购)、验收人(实验室老师)、审批人等;年末终了,各学院派专人负责教学经费指标评价,出具报告。对本科教学业务费的过程监控,可以减少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浪费资源,保障教学经费用到“刀刃上”。 本文作者:卿惠幸丽萍工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农林论文:农林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论文 农林院校图书馆对馆员队伍的素质要求 农林院校图书馆的教学要求农林院校图书馆是农林院校的图书情报中心,它根据农林院校教学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种知识为广大师生服务,同时还利用Internet跟踪国内外农林专业的教学概况,为教学和教务部门及时提供国外农林专业的教学参考信息和教材信息[3]。要及时圆满地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农林院校图书馆有一支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懂得专业知识的馆员队伍。他们的作用在于:一是及时提供教学方面的供求信息,广泛收集和宣传地区性教育资源信息,提供给本校师生享用;二是能够给使用者导航,让他们知道如何获取有关本校的信息、如何获取有关教材与辅助资料的信息,业余爱好者如何学习、向谁学习、向什么方向努力等,如为学生提供大容量、时效强的教材辅助参考信息,使得教材上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农林院校图书馆的科研要求农林院校中的相关科研人员,他们的需求主题突出,即需要了解国际、国内的研究动态,需要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希望自己的研究有所突破,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图书馆的作用就是选择具有某课题知识的馆员,参与服务用户课题组的研究,及时掌握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如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学科信息导航、期刊论文全文传递,提供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信息、专利资料等。根据学校科研状况及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保障体系,同时统筹、协调全校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农林院校图书馆的业务要求农林院校中各系之间所设的学科,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就需要图书馆配备知识面广,专业水平、业务技能、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的馆员。他们不仅要了解本校所设学科专业情况,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在业务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精通各种先进的处理技术,引导读者利用各种文献。农林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是图书馆界的永恒话题,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价值都要通过服务这个环节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界生存的根本,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图书馆才能有美好的生存和发展前景。而农林院校图书馆更是如此,农林院校图书馆要在继承传统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以满足教师和学生信息需求为本,为他们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准确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农林院校图书馆员还可以利用本馆资源,把农林业知识传播到农村以及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下乡活动,真正发挥科研和实践的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林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继续教育被定义为:在工作生涯中进行的持续不断、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系统地改善和增加员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员工工作和提供服务时的效能和效率[4]。农林院校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是将本馆的全体人员组织起来,根据不同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批地进行培养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根据我馆与其他农林院校图书馆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一是图书馆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图书馆专业知识是每个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掌握图书馆基础理论和图书管理技术,更好地把图书馆的馆藏和功能展现给读者。二是科学文化知识和在职学历的继续教育。农林院校图书馆的馆员在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了解农林业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深加工,传播给教师和相关的科研人员。通过在职学历的继续教育,提高馆员自身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三是现代技术和外语知识的继续教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深入,馆员应熟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复印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还应掌握外语知识,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以及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林业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效能。农林院校图书馆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可以定期开展讲座,我馆每月都举行讲座,内容涉及各方面,如图书馆风气、人文素养、学术科研等。可以邀请外面的专家和教授来讲,也可以请馆内的业务骨干来谈工作经验与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半脱产学习。馆员要想提高自己的学历,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这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三,结合本职工作自学。馆员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岗位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巩固原有知识,补充新的理论和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农林院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能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农林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应包括:爱岗敬业,爱书、爱读者、爱图书馆事业;求实进取,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团结协作,严于律己,顾全大局;精诚合作,公平竞争。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加强图书馆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意识;二是加强道德管理,制定和完善图书馆道德规范;三是加强道德监督,增强道德实效;四是倡导自我修养,注重实践磨炼。人才学科馆员制度是指图书馆选拔一批既熟悉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信息咨询和检索能力,又熟悉某学科知识,与相关院系的教师、科研部门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即“学科馆员”,分别承担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工作,由此建立起的一种对口服务制度[5]。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各学院、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他们要深入到各学院、各学科,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学科馆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为各学院和各学科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满足各学院和各学科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农林院校图书馆可以以本校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农学、林学、植物、生物技术、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生态等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团队,为农学、林学、植物、生物技术、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生态等重点学科量身定制信息服务,包括宣传学科服务网页、资源使用指南以及多渠道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 本文作者:方飞燕王长金工作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 农林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改革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就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公务员之家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增加实务类课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属于“软科学”类专业,这类专业较大的问题就是专业实践技能的缺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因此,在课程体系中,一方面应增加实务类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增加课程实践环节,还可以与技能类证书考核相结合,如注册会计师、市场营销经理助理、市场营销师、报关员等。 农林论文:复合农林业发展措施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复合农林业的崛起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复合农林业的内涵,并在广泛了解各方资料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复合农林业的关系。 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 (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 (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 (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公务员之家: (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 (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科技实验论文: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重要阵地 摘 要:素质会影响和决定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素养的途径有很多,笔者认为在当下的教学条件下,实验课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多数中学都具有开设实验课的条件,无需创设新的教学硬性环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扎实开展实验课教学。 关键词:科技素养;实验课;理论;技能 一、实验室有较好的情境化教学环境 实验室是生产生活中最简洁的提炼,它模拟或再现了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境。我们应该清晰地记得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时眼睛透露的光芒,虽有可能忐忑,但更多的是明朗和兴奋。为什么呢?实验室具有真实的情境化教学环境,可全方位感触,学生可以全方位参与。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比较单调,一般在墙面上挂着实验室守则,缺少实验室的特色。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实验教学,把每一类实验的设计方案、一般原则、方法、操作图示悬挂在教室里,学生可按图索骥,有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师也可选择中学阶段有代表性的实验,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在教室里,学生先学会模仿,再有所突破和创新。实验室不只是公共教室,也可以开辟属于学生的领地,把他们的实验成果、体会、影像展示出来,给他们留恋、寄托,让其感受到家的感觉。 二、实验课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综合体 实验课按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方式,主要分为试验类、验证类、体验类、探究类、操作类、制作类。技术涉及工具、方案、设计、操作流程、工艺、合作、交流、评价。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式,各类自然现象的总结,教师在课堂上穷尽各种办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拓展,这种课堂更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没有实物供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学生无法真实地体会到学习科学的、直观的、可触摸的结果,学生也无法有效体会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巨大作用。科学作用于生活、服务于人是通过技术产品或技术指引来实现的,实验课恰恰就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综合体,实验课在自然科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技术设计操作流程,实现科学与技术的有效结合。离开技术,科学永远都是飘在空中的云;离开科学,技术就是无头的苍蝇。实验课是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实验课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是融合统一的。当下中学的教育现状,理论学习铺天盖地,学生除了解题能力提高了,实际综合素养呢?作榻逃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有序地开展实践性较强的实验课教学。诚然,因为学生基础等原因,实验课的开设初始难度较大,教师和学生需付出极大努力,但是一旦走入正轨,学科的教学效果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四、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迷茫与明朗、挣扎与顺畅,哪怕经历痛苦,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实验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参与性高,学生可以零距离学习知识。在实验课堂上,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可能付出了努力却达不到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即使如此也不能认为是实验课教学的失败,因为实验课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真实性、应用性,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相信科学、利用科学,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 五、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任何单科的实验课教学中,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展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有些实验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有些实验体现了生活技能的综合。如通用技术学科讲到的结构稳定性,广泛地涉及物理学力的分析、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知识。化学实验的开展,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流程的概念、材料的特性、工具的使用等知识。实验课的课堂上往往出现多学科的交叉、多技能的运用。实验课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从另一方面讲,实验课也在培养着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要积极开展实验课教学,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要主动投入到本学科的实验教学中。 科技实验论文: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 摘 要 科学技术的传播效果,不仅会影响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还会影响其社会价值。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类期刊等这类传统的科技传播形式,常常涉及专业知识与术语,除本专业研究人员外,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术语的专业背景和内在含义,也很难理解这些术语和知识,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导致公众无法通畅、有效、便捷地获取科技信息。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等科学传播作品,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感因素作用于人的感性认识,让公众觉得“科技有意思”。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让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广泛,让公众感受科学的魅力,让科学方法的应用更加合理、正确,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 科技传播;艺术;科学秀 艺术是人类社会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艺术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充实了人生幸福的内涵,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科学事物的创造离不开艺术。艺术追求的是美,而科学追求的是真。艺术是形象思维,反应社会与生活的现实,突出的是事物的个性;而科学是抽象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强调的是事物的共性。正是因槿绱耍有人说,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艺术与科学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需要艺术,并体现着艺术;艺术也体现着科学,且越来越需要科学[ 1 ]。 社会科技意识的提升,可以让公众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增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科研人员的社会环境,影响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技事业。这些均依赖于科学教育和对科学技术的传播。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它的传播效果,不仅会影响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还会影响其社会价值。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等科学传播作品,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感因素作用于人的感性认识,让科学知识更易被理解,更易被接受,让公众感性并潜移默化的感受科学方法、科技过程、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艺术在这里发挥出的作用,犹如一粒种子在荒漠中无法生根发芽,自然看不到这粒种子的作用,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中,种子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后才能盛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 2 ]。 1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相生互补 1.1 艺术的3种主要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在我国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艺术主要有3种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典型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艺术的认识功能包含了认识社会的功能和认识科学的功能。事实上,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推动着艺术活动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从简单走向复杂。在这个层面上,在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科学方面,艺术的认识功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艺术的教育作用是以情感人,接受者先被情所动,继而引发理性思考,从而受到教育。道德、法律、哲学以及科学知识的教育作用可以用立竿见影来形容,唯独艺术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艺术的审美功能指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审美,塑造各种典型艺术形象,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审美能力[3]。 1.2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物质功能[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R.K.默顿(R.K.Merton)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概念。 科学史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讲到,“科学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满足我们物质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们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里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他认为,科学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功能。其社会功能包括了认识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物质功能。 科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自然界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所以科学研究揭示的是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从古至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科技认识功能的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拓展人的认识空间的同时,也冲击着人类传统的或者已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体系。核物理学在核能发电领域中的应用,造福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却造就了核武器这个20世纪出现的人类全新武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军事格局的变化。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在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的益处;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如造成生物的单一性而走向灭绝等。 科技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就要提高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改善劳动手段、提升管理水平。科技的进步调整并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科技不只为人类带来物质、经济上的利益,更重要的价值是其带来的精神文明的发展。科技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内在要素协调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体制建设以及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审美和信仰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性质、内容和趋势。这些都是科技文化功能的体现。 科技的物质功能指的是,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最直接的利益是物质生活更加丰裕。它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收入得以增加,同时也为人们消费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消费方式[4]。 1.3 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生互补 艺术是人类智慧生成的动力源泉。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相生互补,它们是走向共同繁荣进步的动力源,是人类的创新型思维。这种创新型思维是创造奇迹的心理能力和思维智慧,为人类所独有。艺术的知觉方式为科学思维提供了思维的元素和依据,启迪着科学家的思想,甚至导引他们思维的方向[5]。 科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发展[6]。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生产工具、工艺方法、控制手段、劳动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发明、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变革。电脑的出现,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样,艺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的表现形式演绎着对科学的认知。科学研究因艺术思想和表现力的迸发而变得更加活跃、生动。艺术和科学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即相互独立又有交集,它们改变着客观世界,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7]。 科学可以使人认识抽象的真理,艺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艺术的认识功能和科学的文化功能,让公众通过科学传播作品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的同时,也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8]。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科技传播活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技传播这一重要环节。所以,科技传播与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 2 科技传播――传播科学,让公众觉得“科技有意思” 2.1 什么是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是指利用适当的传播方法、媒介、活动,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信息的传播普及,促进科学技术的扩散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分享,激发公众个人、群体、社会组织对科学技术的意识、体验、兴趣、理解、意见的过程[9]。 “科学传播”是一种科学普及理念和现实发展形态。它代表着科学信息在社会中的流传状态由主要是通过科学家自上而下向公众灌输的单向过程,拓展为在科学家、政府、公众、媒介、工商企业以及教育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之间交流与对话的传播活动。 2.2 科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传统的科普往往表现为知识的单身流动过程,从实践操作到理论研究都建立在一个预设前提之上,即科学总是神圣的、科学家总是正确的,需要考虑的总是只是如何更快更好地使更广泛的受众接受来自科学家的教育。这种理解在对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法以及传受双方关系的认识上都过于简单。 我国《科学素质纲要》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明确界定为“了解必须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0]。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科普需要也在不断地增长。从趋势上看,科技传播正迈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科技教育、O施传播、媒体传播、科普活动成为科技传播的基本渠道。作为重要的科技传播手段,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等科学传播作品能够吸引公众,通过获得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帮助他们加深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体验和认知,进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 2.3 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 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类期刊等这类传统的科技传播形式,常常涉及专业知识与术语,除本专业研究人员外,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术语的专业背景和内在含义,也很难理解这些术语和知识,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导致公众无法通畅、有效、便捷地获取科技信息,无法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科技信息,就会形成公众与科学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科技信息便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功用。 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这类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科技传播形式,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让传播内容由枯燥变生动,由平淡变精彩,直观性强、趣味性强,更具吸引力,能够使公众有兴趣且轻松地接受科技信息,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技术方法,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重视科技的社会价值,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技术,在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自觉地应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 “秀”科学,让科学在表演中传播 3.1 全国科学表演大赛 2016年7月23日,第四届全国科学表演大赛表演类作品决赛在克拉玛依市落下帷幕,作为首届“丝绸之路”科学节亮点活动之一,这场囊括科普剧表演和科学秀演出的比赛,将科技与艺术巧妙融合,为现场观众打造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沙尘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最常见的自然现象。10个维吾尔族孩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表演中穿插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讲述了家乡从过去的荒凉到如今老百姓与自然斗,用科技改变现状的故事。“我的家在民丰县安迪尔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每年有200多天的沙尘暴天气,我们不怕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家一起种植红枣树,种下安迪尔绿色的希望。”动听的维吾尔族歌曲响起,民丰县安迪尔乡中心小学学生带来的《可爱的安迪尔》开始了青少年组的科普剧表演。可以说,生动有趣的“科学秀”将科传播与艺术表演融合在一起,拓展了科普文化的内涵。丰富的表演形式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也让教师在科学教育方面有了许多新思路,用科学表演带动科技传播效果会更好。 3.2 福建“小小化学家・科普夏令营”实践活动,科普情景剧引围观 2016年7月6―7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与福建闽侯团县委共同合作开展的以“青春建功新福建,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 大学生志愿者们将化学实验以有趣的话剧形式表演了3场妙趣横生的科普情景剧。其中《捉妖记》,更是让小朋友们呼声不断,惊叹连连。 狡猾的大师和他的徒弟利用所谓的“捉妖大法”让普通的手帕像是有保护膜一样烧不坏,神奇的“水碗”加入液体后自动燃烧,白纸血印,大象牙膏等江湖骗术敲诈别人的钱财,让现场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乞丐与黄金雨》中的乞丐妄想制造黄金雨来发财的白日梦最终也因为贪心落空,以及《柯南破案》中的碘粒现指纹实验也让小朋友们疑惑不解。而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都在化学人哥哥姐姐最后细心的讲解之下揭开面纱。 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舞台动作,美妙的音乐,别具一格的美术设计,让科学在表演,搭建起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传播科学知识,让公众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3.3 大型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 2016年7月,大型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作为国内首档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将“专业性”的科学搬上了“娱乐化”的舞台,为的就是能够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示科学的快乐,用更加生动可感的方法探索科学的奥秘。每期节目播出前推出的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就是要通过互动的方式挖掘出科学本身的趣味性,带动全民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让更多的人关注科学。 3.4 国内首档互联网科普秀《耐撕科学姐》 2016年9月2日,光明网联合映客推出了国内首档互联网科普秀《耐撕科学姐》。这期以“与亡灵对话的人”为主题的互联网科普秀不仅吸引了众多网友观看,还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热议。网络直播中,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所长、专业法医学博士邓亚军不仅就具体的案例分享了如何帮助刑警查案,还做了人血确证试验、精斑确证试验。 光明网联合映客创造性地采用“直播+科普”的方式,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把法医的实验室搬到了线上,节目适当稀了知识的“密度”,增强了公众与科学之间的“黏度”。节目让网友走进实验室,与专家时实互动,不仅传播了知识,还激发了网友的科学兴趣,让网友真切地感受到了节目所传达的严谨科学精神,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随着网络直播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个更加多元立体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4 科技传播与艺术相融合 感受科学的魅力 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艺术教会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人们眼中的世界改变了样子。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活,道德情操高尚,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对科技传播成功与否的判断,已经由公众是否掌握科学知识,转变为公众是否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是否主动去探究科学。 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发展与异变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包括艺术工具、材料、艺术载体、传播媒介的更新与使用。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份子,艺术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社会经济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更新了艺术形式的深广性,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范围。艺术源自生活,生活亦离不开艺术,每个领域都可能出现艺术,科技传播领域亦然。 随着科学发展的日益复杂化,科技将进一步加快社会生活的节奏,科学知识在总量上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全方位改变了人的学习、工作、交友、娱乐和消费的方式。如何正确、合理地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摆在每一个现代人眼前的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目标已经由科学知识单向传递转向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进国民对科学特别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全面培养的全人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让科技传播的载体更加多种多样,艺术展现形式更丰富。拥有了艺术魅力的科技传播作品,用艺术表现中的情感因素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进而影响公众的思想、情感乃至行动。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让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广泛,让公众感受科学的魅力,让科学方法的应用更合理更正确,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科技实验论文:现代科技产品冲击下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 摘 要: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对传统校园生活与教学产生了显著影响。文章从现代科技产品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出发,提出了现代科技产品冲击下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并分析了其实验教学效果及前景。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走进大学课堂,你会发现与过去十年完全不同的场景:纸质的笔记本、教科书、打印讲义这些传统教学工具正悄然淡出课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则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究其原因,首先,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对新科技的接受度和掌握能力远远强于其他人群。其次,现代科技产品的功能更多体现在大众娱乐这一方面,这对大学生而言显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最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学生消费心理欲望的增强,电子产品在校园的普及和快速的更新换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科技产品挺进教育领域,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也成了必然趋势。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科学、化学研究、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其课程特点在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严格要求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强调,新兴的科技产品对丰富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提供了可能。反之,实验教学如果一直维持传统模式止步不前,不与现代科技接轨,那么学科的发展与先进性必然受到影响。就教学角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将现代科技引入化学实验课堂,利用现代科技产品为课程服务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自2013年以来,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利用两年多的时间,通过将平行多组化学专业实验分为传统教学组和科技产品辅助教学组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分析结论和研究成果。 一、现代科技产品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像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手机和电脑的受欢迎程度位居前两位。目前,智能手机在大学校园几乎是人手一部,尤其在近两年其持有率的增长速度惊人。关于电脑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近六成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特别是对新生来说,电脑已经成为入学的必备“家当”之一。其中部分新生更是在入校时就已持有智能手机、电脑等多种电子产品。低年级学生的电子产品拥有率高于高年级,从另一侧面表明电子产品的持有率会持续走高,而现代科技产品功能的日益强大也会进一步加剧其在校园的普及。 现代科技产品尤其是便携式电子设备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首先是因为其丰富的终端功能和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可以极大满足学生群体的多样需求,比如苹果公司生产的平板电脑产品iPad,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项学生生活的应用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它进行视频通话、网上购物、浏览阅读,甚至可以对一些其他的电子产品实现智能控制,当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其次,广泛覆盖的校园无线网络为各类电子设备的推广提供了宽阔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类电子产品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师生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互平台。最后,依据通信电子行业的摩尔定律,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丰富,而售价却越来越低廉,这促使各类电子产品风靡校园,同时,其也为依托电子产品进行深度辅助教学的尝试提供了可能。 当然,电子设备的普及对校园生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期生活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充斥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产生了诸多变化,由此衍生出他们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从生活角度而言,大部分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学生睡眠时间减少、健康状况变差、人际交往能力减弱;从学习角度而言,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过分依赖网络导致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就教学角度而言,上课时间玩手机的学生比例上升,与教师的交流减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对这些现代科技产品加以利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其用途从娱乐转向学习;另一方面利用这些科技产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目前的教学状况将成为可能。 我们对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抽出的320名学生就此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76%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借 助于各类现代电子产品及在线通信工具,他们将难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些依赖主要体现在:近80% 的学生会利用电子邮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主要通过平板电脑、便携式电脑以及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实现。71%的学生利用电子阅读器浏览学习指导教师发送的各类教学文档。87% 的学生会利用电子设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展示。这项调查充分说明有效利用现代科技产品辅助教学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现代科技产品冲击下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相比其他理论课程而言,化学实验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更好地发挥电子设备的辅助教学功能。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经过对比发现,通过引入多种手段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后评价模式、预习和复习模式进行改善,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对课程的重视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充分应用实验检测、数据处理等软件 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及大部分专业化学实验课程往往包含大量的数据记录、作图、数据处理等内容,目前,这些工作都是用纸质的实验报告完成。而在涉及大型化学仪器的使用时,其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则都需要在电脑上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在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中具备熟练使用各类实验检测和数据处理的相关软件的能力。Excel、Origin等数据处理和作图软件使用方便,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而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都可以安装类似的软件来辅助实验检测和数据分析。尤其是智能手机,其除了具备常用的通信功能还具备数据处理及存储功能,加之携带方便,如果将其引入实验课堂,再结合传统的检测、计算和作图方法,那么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会得到全面锻炼,学科的先进性能够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以“强酸强碱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为例,实验内容包括用秒表计时、测定温度、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实验中学生用秒表计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纸质表格中,借助计算器计算数据,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但是准确度欠缺。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和实验的准确度,我们在保持传统方式的同时增加了利用智能手机辅助完成实验的内容。一部智能手机集成了秒表、作图、计算器、数据记录等多种功能,实验中先用手机秒表功能确定时间,数据记录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上的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完成,除了利用手机科学计算器解决数据计算,还能够使用Excel的公式编辑器来计算中和热的数值,这样获得结果更加快速、准确。之后通过对比传统和引入智能手机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依据对比结果自查实验过程,修正计算错误和遗漏。除了秒表功能,很多智能手机具备温度、湿度和压力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为学生完成自主设计性实验提供工具支持[1]。利用下载安装的作图软件、常用化学常数表和在线化学数据库等多种应用程序,结合传统实验教学和检测、数据分析手段,既发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广泛利用通信软件 目前,大多数电子产品都安装了QQ、微信等多种即时通信软件,既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发送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文件,还支持多人实时对讲[2]。化学实验课每组实验的学生人数在15―30人之间,这样的人数规模建立微信群和QQ群便于教师管理、减少无效信息。在建立“群”后,很多和教学相关的内容可以快速给学生,从而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随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课前任课教师将下次实验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学生自己准备的工具提前在群内。学生则可以及时反映个人问题,比如请假等,教师则能第一时间通知学生补做实验的时间、地点。如果下节课内容中有重点、难点操作,教师可以将视频短片、幻灯片、教学图片或语音片段提前发给学生,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理解实验相关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统一规范实验操作。传统课堂限制学生使用手机,而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发现,在不影响正常实验课秩序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学生对部分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拍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实验结果准确性的要求。课后,鼓励学生将所拍摄的结果在微信朋友圈或者QQ空间,这样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信心,同时,也给学生家长提供了学校相关学习内容和进程的资讯。鉴于实验课过程中教师无法时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通过学生的照片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及时反馈意见给学生。学生也能清晰地理解教师的反馈,在今后的实验中纠正错误手法和动作,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微信等工具和全组同学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通信类软件的使用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对课程的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多,课堂气氛活跃。此外,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实验操作得以规范,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明显。 (三)发挥电子版实验报告的自用 电子产品的普及同样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方式,在作业形式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缓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纸质作业正在不断减少,电子版作业则逐渐取代传统的作业方式。电子版作业的优势在于提交作业变得方便快捷,作业的完成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但是电子版作业也存在弊端,抄作业会更加便利,学生过多依赖网络完成作业,缺乏独立思考。化学实验报告册作为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扬长避短,将电子版作业与纸质报告册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判断学生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中,纸质报告册内容依然依照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内容)、数据记录、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等。纸质实验报告主要帮助学生复习实验的内容和过程,训练学生传统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技能。电子版实验报告册为了避免作业压力过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不再累述,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以课中拍摄实验现象和重点操作的照片或者小视频为主,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借用别人的实验现象,在第一节课开始前任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实验仪器做个性化标记,这样就能保证后期照片的真实性。数据记录、作图、数据计算依托Excel 等软件完成,最后将以上照片、数据处理等内容整理为word或者幻灯片发给教师。在接收学生的两种版本报告册后,通过电子版作业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直观地呈现给任课教师,操作的失误、无意识动作、不规范的手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比较明确的掌握,之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重点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操作,规范其实验动作。教师通过对比两种报告册的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部分,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实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单一依靠纸质实验报告册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片面性。此外,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发挥,能更好地掌握实验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四)丰富视频资料 各类视频播放器已经成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的必备软件之一,相比文字视频文件,其体现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制作的实验微课,网络共享的实验视频,学生制作的实验视频等多种优秀的视频学习资料不但可以用于学生实验课的预习、复习,更能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团队合作进行科研训练时为其提供完备的资料。 传统的预习与复习方式都以教科书为依托,因为化学实验课程有较强的专业性,在书写预习报告和考前复习时,学生发现很多文字表述晦涩难懂,逐渐从主动地理解学习转变为机械地抄写背诵。视频文件中将具体的文字以实际操作演示的形式呈现,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而在众多视频资源中,由甘肃农业大学授课教师亲自录制完成的实验微课在学生中反响良好。由于是针对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课具体情况比较了解,所制作的微课更加具有针对性,难易程度适中,与甘肃农业大学实验课程内容吻合度高,更加贴近实际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传统实验考察,以实验操作考察和考试为主,在此基础上增设学生制作实验操作视频的考察既可以丰富评价方式也能为今后教学提供教学资料。教师给定题目和范围后,由学生根据要求分小组自行录制实验操作视频。学生完成的视频资料中,教师可以筛选优秀视频作为来年的教学资料,也可以筛选出学生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的视频来提示学生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些来自学生自己的实验视频,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信心,也可以在有错误操作的视频中发现问题,加以避免。视频资料的使用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学习热情也明显提升。 三、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及前景 为了研究多种现代科技产品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将平行多组化学专业实验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引入电子产品的创新组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发现,传统组的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较少,对实验课的兴趣和重视度不高,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存在“混学分”的现象。由于使用了通信软件,创新组的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感大大缩减,学生敢于和教师交流,教师也通过这类软件增加了对学生性格特点的了解,做到了更好的因材施教。为了检验两组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课程结束后选择不同组的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小组。走访科研小组指导教师得出的结果显示,引入电子产品组学生的能力提高明显,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对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分析,与教师和小组其他年级同学的交流能力等方面。 虽然很难想象未来的教学完全由实体教室转移到手机和电脑屏幕上去,但以目前的形势看,由现代科技产品参与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至少会是当前教育形式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如果应用得当,这些科技产品所具备的丰富软件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更能成为辅助教学的优秀工具,为未来的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科技实验论文:浅析实验室环境下的学生课外科技社团建设 摘要:对于目前的大学学生课外科技社团专业指导以及社团的交流场地和管理上比较混乱的局面,提出实验室环境下的社团建设,这将有助于学生科技社团建设的成长。课外的科技社团和实验室环境相互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场地固定和资源固定的优势,又能够发挥社团文化的活跃性,是一举双得的益事。进行两者结合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是有益于学生课外科技社团发展的。 关键词:实验室环境 课外科技社团 建设 科学型社团作为大学社团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和学术型社团、文化型社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课外科技社团的建设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和科技认知能力。课外的科技社团在培育科学爱好人才和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流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建设的一种渠道。在这种课外科技社团里,学生能够根据自我的爱好、自由的发展特长、促进自身的建设和成长。 一、学生科技社团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瓶颈 学生的这种基于兴趣爱好而建立起来的文化、科研组织形式,客观上带动了他们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但是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备 从我国目前的学生社团建设来看,学生的社团大多都是挂靠在校团委的支部下的。这其实对双方的发展都是一个阻碍。因为,校团委本身承担了校园的文化宣传以及校园活动组织工作。对于社团的建设有心无力。而且,课外科技社团的建设和其他的社团不太一样,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性的事业。文化社团像是“轻工业”,而科技社团就像是“重工业”。课外的科技社团对人员的素质,教师的支持、资金的支持和场地的支持都非常严格。但是就目前的社团管理体制来说,这些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师的支持上,由于科技社团不是教学部管辖的,是学生自建的,因此教师并不会认真教导和全力支持,只是出于对学生的“善心”而做到“礼节”上的到场指导;在资金的支持上,校方由于课外科技社团的研究成果缓慢,研究人员素质不一,并不会基于资金支持。这些问题对当今的社团发展都是一个阻碍。 (二)场地不固定,缺乏专业指导 众所周知,学校的社团一般都没有固定的场地。经常是很多的社团在默许的情况下认同多个社团公用一个场地,或是在教学区寻找空教室。这其实对课外科技社团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对于文化社团来说,场地的选用很简单;对于科技社团来说,设备的选择,安全设施的布置,常态化的社团文化建设都是有一个固定的场地作为依托,但是,就目前的高校社团来说,固定的场地还是比较缺少。而且,科技社团缺少教师指导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科技活动中有许多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这些学生都没有。对教师来说,参加科技社团只是闲暇时的一种放松和消遣,是和“孩子们”交流的一场活动,并没有对学生课外科技社团有足够的重视,而且,教师参加科技社团并没有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目前的科技社团缺少专业的指导原因之一。 二、开展实验室环境下的课外科技社团发展新模式 学生的科技社团和其他的文化社团不一样,它需要高耗材和固定场地支持,而实验室环境下的科技社团建设就能够促进学生社团的高效快速发展。 (一)建立全天候的资金、场地支持 大学校园的实验室场地充足,设备齐全,资金也有充足的保障。高校的实验室完全可以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支持场所,而且,实验室的安全设备、安全教育比较制度化和常规化,对于学生的科技社团活动来说,作为场地是最合适的。实验室中通常有计算机和一些基本的操作工具和检测设备,这些设备对于学生科技社团来说减少了资金投入,促进了成果的产生和出现;对于实验室来说,各种闲置的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促进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能够实现教师的专业支持 在实验室有大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这对于课外科技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而且,实验室不单会对课外的学生科技社团开放,也会对专业课的学生进行开放,这对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也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式。在实验室里,教师可以根据原有的知识对专业课的学生进行教授,也可以对课外科技社团的学生进行教授,这种实验室的教学就是一种大的阶梯教师式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课外的科技社团的学生能够接受正规的教育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语 在实验室环境的课外科技社团建设能够很好的发展起来,和教师的贡献以及校园的管理制度的升级是分不开的。课外的科技社团学生只有抓住这样的机遇,在实验室的环境更好的把科研想法付诸实践才能够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更好的带动整个科技社团的发展。高校的教师也应该支持学生的社团建设,促进他们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然而,教学的实践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今后的社团发展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科技实验论文:课堂实验探究与校园科技活动之比较 一、一点一面,延伸科技触角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节课只能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而全校性的科技活动则可以通过项目的设置,对某个知识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到的《看不见的空气》,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针筒的挤压,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对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只能通过图片介绍;而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各种利用压缩空气的活动项目,如:1.通过打气筒往管子里打气,当气压足够大时,会把管口的乒乓球挤压出来,打靶射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连接的气压表看到管内的气压达到多少帕,球会飞出。2.也可以通过打气筒往装满水的可乐瓶打气,从瓶口冲出的水柱托起乒乓球翻滚旋转,瓶子里的气压越大,喷出的水柱越高,乒乓球翻滚得越快。既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原理,也利用了伯努利原理。 某些活动项目还能综合多方面知识的运用,如我们设计的“吸盘射箭项目”,即利用了拉弓时产生的形变具有的弹力,也利用了箭头吸盘上靶的大气压力,还应用了瞄准时三点成一直线的光传播原理。还有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的项目“升空的塑料袋”综合了热量传递、冷热空气对流等方面的知识。 知识从点到面,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对已有的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对同一科学原理在不同项目的应用得到思维的拓展。 二、相辅相成,构建知识链条 课堂探究活动掌握了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在校园科技活动中加以应用。在课堂实验中,我们让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和验证科学结论的过程,能够从中培养他们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及处理实际问题,与合作者交往的能力,而校园科技活动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得以应用,是科学学习的深化。比如,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有趣的磁现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磁铁靠近大头针、磁铁靠近磁铁)让学生总结出两个规律:(1)磁体的磁性分布位置(两极强中间弱);(2)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书本拓展的知识也能在设计的科技活动中体现。如对电磁铁的应用方面,书本介绍的是上海的磁悬浮列车,而我们的科技活动器材中就有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呈现的磁悬浮陀螺,在通电的情况下,底盘与陀螺会产生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使陀螺悬浮在空中,学生则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找到稳定陀螺的平衡点,否则它会反弹出来,掉落在地板上。通过活动的尝试,让学生能亲身体验磁悬浮的原理与应用,让他们在今后的理科学习中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三、张弛有别,丰富活动形式 以我校开展过的科技活动为例,我们选六年级全体学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有必答题和抢答题。涉及的知识面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汽车的发明者、飞机的发明者、电话的发明者;也有马德保半球证明的大气压力、曹冲称象利用的浮力、苹果落地证明的万有引力;也有日常生活的家庭电路电压、干电池电压、蓄电池电压、手机锂电池电压、人体安全电压;还有胎生、卵生、哺乳类、爬行类、节肢动物的分类选择等。短时间的紧张比拼使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科普知识的普及水到渠成。 校园的科技活动也同样有时间的要求,但相对于课堂的40分钟,它显得充裕,也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他们在每个活动项目排队的时候已经留心观察前者进行的情况,然后总结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轮到自己时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里并不是说后者优于前者,而是两者属于科技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 四、单一多元,扩大受益范围 1.科技活动参与的对象能面向广大师生 近几年,许多学校都开展具有各种特色的科技活动,有科技制作比赛,桥梁承重比赛,海陆空模型、建筑模型的比赛、水火箭比赛等。目睹众多的比赛项目,我发现这项竞技性较强,器材设备要求较高的活动只能针对少部分学生,而且是长期训练的学生,不能面向大众,器材成本高昂,知识普及对象的范围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与课堂探究活动密切相关且更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的项目。 校园科技活动作为普及型的大型学科活动,可以面向更多的学生,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我校连续几年都是分年级实施,效果良好。在活动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同台竞技,边赛边教,即学即用;老师不但是主导者,也是参与者,可以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师生间的沟通更密切,现场引导更直接到位。 2.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是组长,科技活动学生可以是老师 在我们开展的多个项目组成的校园科技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每个项目由一到两个学生组成进行管理,这样既能减轻工作人员人手不够的压力,也能锻炼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示范教学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对于所学的知识: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能记住一部分;亲自做过,能牢牢记住;亲自教过,能深刻理解;所以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充当工作人员和小老师的角色,能使他们对该项目的原理深入理解。 经历过多个学校科技活动的参与和指导工作,我们还可以用盖章领奖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每个项目的参与度。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本次科技活动项目表,每参与一项活动就给工作人员盖一个章,然后通过印章的数量领取一定的纪念品,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每个项目参与度。 通过科技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学有用武之地的活动平台,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止是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也让他们知道许多事情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总而言之,有效开展与组织好校园科技活动,是促进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乐从小学 广东】 科技实验论文:自制实验设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利用自制实验设备,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举措契合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本文从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应用及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制实验设备 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且应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这就需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对于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来讲,自制实验设备属于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 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 自制实验设备是为了弥补现有教学资源的不足、缺陷而专门研究设计制作的,这就要求自制实验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所以,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进行自制设备研制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将一些新技术融入自制设备的研发设计中。 第二,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且各模块均具有独立电源,可独立使用;各模块均设置对外开放的接口,用户在使用时可对各模块灵活组合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可方便地实现设备功能的扩展,方便设计性、综合性和工程型实验的开展。 第三,自制实验设备的性价比和利用率要高,便于维护和维修,方便携带。 第四,要积极鼓励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入自制设备的研发队伍,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集团队所有教师的力量,研发出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高质量设备,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第五,使一小部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加入自制设备的研发,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1999年开始,在学院领导的积极鼓励支持下,成立了自制实验设备研发团队,团队由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和若干名讲师组成,团队根据学院的教学要求,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陆续进行了一些专业实验教学设备的研制。从早期的“多功能教学电源”、“模拟电子教学实验箱”、“智能车”等基础教学设备,到后来的“PLC综合实验平台”、“太阳能光伏发电教学平台”、“两轮自平衡教学平台”、“汽车生产线模拟装置”、“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以及“16位单片机开发平台”等等,先后进行了多种实验教学装置的设计开发,并陆续应用在理论及实践教学一线,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 自制实验设备在学生科技创新中的应用 我院开发的一些针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设备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2007年底开发的“16位单片机开发平台”是基于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和MSP十六位单片机双核心的单片机实验平台,该平台囊括了当时学生竞赛使用到的大部分功能模块,学生通过该平台学习16位单片机的使用方法、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应用和软件编程方法,掌握其基本应用。学生可通过组合不同功能模块并编写软件程序,来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近两年开发的针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功能更为强大,该平台包括电源信号源单元、CPU单元、显示单元和电机单元四大板块,还包含DDS信号源、数字示波器、物联网通信模块、GPRS通信模块、SD卡识别模块、TFT触摸屏显示模块、各类型电机驱动模块、4×4键盘模块、CAN/RS485总线接口模块、高速串行A/D和D/A模块等几十种常用模块,满足了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学生对硬件设备模块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效率。 在物联网创新设计竞赛中,学生利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的物联网通信模块,较快速地了解了ZigBee模块的通信协议、硬件连接,为竞赛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实验平台;智能汽车竞赛中,学生经常会使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中的电机驱动单元,学习各种类型电机的控制原理、控制方法,以及速度PID的实现过程,为智能车的调试节约了大量的前期时间,也减少了设备的投入;在大学生科技项目中,数字示波器模块使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了整个简易示波器的构造原理以及控制方法,学生也可以通过更改示波器的软件固件实现更多的功能;平时各个创新项目的实现,均离不开各种显示模块的应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由于拥有各种前沿的显示模块和通用显示单元,可以为学生项目的制作提供便利的硬件显示应用,提高各种项目的运行效率。 自制实验设备自研制以来,使用效果良好,学生利用自制实验设备设计调试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从而提高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 自制实验设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 自制实验设备自研制以来,使用效果良好,从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教师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好评。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例如华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展、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毕N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大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也正是由于具备了各类自制设备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围绕自制设备进行的实训,学生在诸多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我院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展活动中,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利用自制实验设备设计开发科技作品,成功设计制作出“履带式排爆机器人”、“GPS导航仪”、“自动循迹智能车”、“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类人机器人”、“摄像头循迹智能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置”、“智能楼宇模型”、“智能晾衣机器人”以及“声音引导装置”等百余件作品。其中“履带式排爆机器人”获得2008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GPS导航仪”和“自动循迹智能车”获得二等奖。“类人机器人”获2009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获得二等奖,“摄像头循迹智能车”获得三等奖。 我院从2008年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首次参赛获得华北赛区光电组二等奖,为后续参赛队伍创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09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中,参赛的两支队伍分别获得华北赛区摄像头组二等奖,光电组二等奖;2010年获得华北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11年参加的三支参赛队全部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全国二等奖两项;2012~2014年每年有一支队伍入围全国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 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在2009年华北赛区比赛中获得赛区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优胜奖两项,其中专科组闯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二等奖两项,河北省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2013年获得河北省三等奖三项。 此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取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若干项成绩。自制实验设备的使用为比赛中学生的测试调试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并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测试资料,也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 四 结束语 自制实验设备具有适用性、经济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从而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人,真正体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科技实验论文: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 摘要:本文包括汽车单片机实验板的主要设计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了汽车转向灯控制、汽车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汽车车轮测速系统、车内温度传感器四个实验模块的功能设计和硬件设计。实验板以STC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通用的程序下载模块,对于汽车电子技术的教学和实验提供方便。 关键词:单片机;实验板;汽车电子 1.引言 本设计由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资助,旨在开发一款能够满足本科汽车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使用的单片机控制实验板。根据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本设计重点在实验板上完成四个汽车电子控制实验,分别是汽车转向灯控制、直流电机的旋转控制、汽车车轮测速、车内温度检测。 2.实验板的设计思路 本设计根据教学需要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汽车转向灯的控制实验:用两个按键模拟左右转向灯的开关,用两个LED模拟对应的左右转向灯,通过按键操作实现转向灯控制。 (2)汽车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实验:直流电机的两个引脚与两个继电器相连,通过正转、反转、关闭按键来控制直流电机的正反转工作。 (3)汽车车轮转速检测实验:通过一对红外发射接收管作为转速传感器,当旋转物体在接收和发射管之间转动时,通过遮挡与否来测定转速,并显示在数码管中。 (4)车内温度传感器的实验:采用一个DS18B20温度传感器,模拟车内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3.实验板的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 本实验板单片机采用STC89系列,为了方便验证实验效果,采用在线程序下载的设计,通过通用的下载模块连接到单片机P3.0和P3.1脚,可直接将编写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单片机的晶振选用12M,电源电路由5V电源供电,通过一个开关S4控制整个实验板的启动和关闭。如图1所示为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3.2 按键与显示模块 本实验板使用三个按键以满足设计要求,三个按键可用于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与关闭控制,同时其中两个按键还可用于转向灯控制实验,分别接在单片机的P1.2-1.4口,具体定义可由编程完成。显示模块有两个,分别为两个LED和四个数码管来实现其功能,LED用以模拟转向灯,接在单片机P1.0和P1.1口;数码管显示车轮转速和温度检测的结果,其位选和段选通过两个74LS573连接到单片机的P0口。如图2为显示与按键模块。 3.3 继电器与红外模块 实验板通过两个继电器控制电机的正反旋转。工作时,由按键控制继电器的接通和断开,当一个开关按下后,其中一个继电器接通电源,另一个继电器接地,电机向一个方向旋转;当另一个开关按下后,则之前接电源的继电器接地,而之前接地的继电器接电源,电机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当按下关闭按键时,两个继电器都闭合到接地,电机停止转动。电机的旋转接一个有间隙的圆盘,圆盘置于红外发射和接收管之间,当圆盘中的间隙经过红外发射端时,红外传感器有信号接收,否则则无,依次来进行直流电机的测速。红外模块设计有四个引脚,分别为电源、接地和数据输出口DO,AO口不使用。下图3为继电器和红外模块。 x3.4 温度传感器模块 为了模拟汽车内的温度检测功能,本实验板采用DS18B20来模拟车内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对其进行单片机控制,以检测出外界的温度,并将温度数值显示在数码管当中。图4为温度传感器的接线图,其数据输出口与单片机的P1.5口相连。 4 总结 汽车单片机技术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课程,本实验板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满足课程中的教学需要。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汽车电子设计等活动提供了支持。 科技实验论文:发展国家实验室 助力占据科技制高点 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其研究方向覆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等学科,实现了五大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在量子信息、纳米科技、高温超导等领域共11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国内获此荣誉最多的研究机构。其中量子信息作为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的特色研究领域之一,已在若干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量子信息科技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化发展、快速突破的历史阶段,需要量子光学、原子分子物理、量子电子学等多学科的密切交叉,需要光电技术、材料工艺、空间技术、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集成。以往单一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已不能很好解决量子信息这一交叉学科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国家实验室的定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学科交叉与融合为特色,非常适合于量子信息这样迫切需要高质量协同创新的研究领域。 我曾对美国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进行一些调研。美国大型研究机构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上,大体上有两种运行模式。一种为专注于某一学科方向的,比如费米实验室专门从事高能物理研究。这类似于我国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等;另一种则将大科学装置作为开放的大型研究平台,应用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研究,比如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在这点上,前不久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集中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超导托卡马克、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所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具有类似的功能与定位。第二类是以某一学科方向作为研究主线,并将其中发展起来的关键技术应用于多个交叉领域。比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在其先进的测量技术基础上,在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和信息科学方面源源不断地产生对人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发现。在过去10余年间,NIST在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领域产生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们为人类带来了超冷原子、原子钟、光梳等革命性新技术。 可以看出,国家实验室是需要面向重点学科开展高质量协同创新,在定位和功能上类似于NIST,因此NIST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NIST首先得到国家高强度和稳定的支持,每年运行经费将近9亿美元。在运行机制上,NIST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同时又与很多大学和企业保持密切和广泛协同,每年面向全美国的合作研究人员超过1600人。这点上,目前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在筹建阶段与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政策环境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除了科技部支持外,我国其他科教主管部门在近年来也已对促进高质量协同创新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比如,在教育部和中科院支持下,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研究团队为核心组建了量子信息领域协同中心,初步整合了全国的优势研究力量。 借鉴国外经验并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国家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整合全国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在筹建阶段运行的经验基础上,完善制度与管理办法,比如,公开招聘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可以依托于某个大学或研究所,但区别于法人机构的固定人员编制,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等等。在整合资源和完善制度基础上,建立一种类似于NIST的国家级实验室。依托国家实验室平台,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或重大工程支持下,协调高校、科研院所最优势的研究力量,同时与相关企业保持密切合作。通过采取类似“两弹一星”的模式,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应该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科技实验论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摘要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多年来,秉承科技支撑发展的原则,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及实验示范。在对现有实验区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计划类别、经费来源、参与形式、应用领域等方面,分析了“十一五”以来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现状,并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发现,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破解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科技示范与引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了管理机制与模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通过部门联动,科技惠民计划成效凸显。文章通过探寻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现实验区项目对接的特点与规律,查找实验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科技支撑实验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现状;成效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始于1986年,是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9个部门共同推进的一项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工作,旨在解决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枯耗,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验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领域,受到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整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多年来实验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区发展状况的总体分析与评价,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对实验区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特色领域、成果经验等方面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1-2];二是基于特定实验区的实践探索,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3-6]。实验区作为我国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很多方面的研究还待深入开展,如有关科技支撑实验区建设发展的调查研究基本是空白。 科技支撑始终是实验区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着科技支撑实验区发展这一主题,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十一五”以来实验区推进、实施的科技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实验区的科技需求及科研活动支撑能力,探寻“十一五”以来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现实验区项目对接的特点与规律,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更好地发挥实验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载体和平台作用,提升科技创新对实验区建设的支撑能力。 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社会事业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1986年,原国家科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省常州市和锡山市华庄镇开始了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1992年5月,原国家科委和原国家体改委共同了《关于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了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办公室。1994年3月,实验区工作中心转向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2]。 经过28年持续有效的推进,实验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大城市改造、小城镇建设、社区管理、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中,各实验区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实验示范,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引领带动作用,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也为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积累了重要的经验[1-2]。截至2014年3月,中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56个,各省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0余个,遍及全国90%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 姚娜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2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团队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先后对上海市崇明县、北京市石景山区、河南省济源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湖南省资兴市等实验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了10余次座谈和访谈,与数十家实验区的管理人员、项目主持单位和实验区示范任务承担单位进行了交流。同时,向全国156个实验区发放《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情况调查问卷》,就各实验区“十一五”以来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来源与管理、项目运行情况等信息进行调查。问卷按项目填写,共有107个实验区反馈28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65份。研究团队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2.2科技计划类别分析 265份有效问卷显示,实验区承担的项目中,所属的主要计划类别为科技支撑计划(87项)、“863”计划(19项)、星火计划(27项)和科技富民强县计划(15项),其他项目计划还包括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国家创新基金、科技惠民计划、火炬计划等。 总体上看,实验区承担的科技任务所属领域与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实验区建设关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验区开展的科技工作主要集中在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较为薄弱的资源环境领域,265个项目中有117项属于资源环境领域,占项目总量的44%。另外,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城区型实验区外,绝大多数实验区都涉及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实验区承担科研任务的另一个主要领域就是农业领域,共有60项属于农业领域,占项目总量的23%。处在第三位的属城镇发展领域,占项目总量的9%。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生物医药、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 2.3研究经费来源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1月-2013年7月期间,265项课题共获得国拨经费支持7.02亿元,自筹经费37.25亿元(见表1)。 2.4参与形式分析 在项目参与形式上,实验区作为牵头组织单位的课题有150项,占56%;作为子课题承担单位的课题有46项,占17%;承担课题示范工程或试点工作50项,占19%;其他形式占8%。 2.5成果实际应用领域分析 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领域与研究所属的类别领域是直接相关的,因此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也直接反映了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重点。在课题的实际应用领域方面,面向资源环境领域的147项,农业89项,高新技术70项,城镇发展64项,人口健康46项,其他应用领域还包括公共安全、文化科技、社会管理和减灾防灾等。 3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成效分析 实验区的宗旨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引领,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带动。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著提升。实验区建设不仅需要“面”上的统筹协调,更需要“点”上的突破和创新,对科技支撑引领当地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调查显示,“十一五”以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 3.1破解区域发展制约因素,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各实验区在建设伊始编制了为期五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规划》,认真分析了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确立了实验区建设的主题。调查显示,在实验区已经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中,近一半都紧密结合了实验区建设主题,另外近一半项目内容属实验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同时,被调查项目中,有80%的项目降低了资源消耗,52%的项目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41%的项目实现了居民生活环境与质量改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上海崇明实验区确立的实验主题为“低碳发展”,以“自然低碳、人居低碳、产业低碳”为发展主线开展建设。崇明实验区围绕这一主题,实施瀛东村生态民居建筑低碳改造示范工程,依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制了国内首个“低碳建筑导则”,在建筑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化调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2突出科技示范与引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项目是实验区通过认真筹划、科学设计、积极申请所获得。其中超过七成的项目在立项后实验区管理部门进行了跟踪管理,与项目组织单位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通过专家指导、技术培训和协会科普等形式,极大地推动了适用技术应用,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实验区的科技意识显著加强。 另一方面,在项目申报、实施的过程中,实验区紧密依托各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专家力量,特别是实验区专家委员会的智力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区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程度紧密的有156项,占59%;产学研合作程度较为紧密的有99项,占37%。与智力资源的对接,不仅协助实验区更好地凝练了本地的科技需求,使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在实验区落地,同时在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实验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实验区地方政府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依托实验区建设和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密切了与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联系,加强了科技信息与干部交流,全方位提高了实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实验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甘肃敦煌实验区自2010年创建以来,认真分析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凝练申报了一批针对性、前瞻性强的项目,先后参与了“863”计划(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领域)、科技惠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敦煌实验区建立了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引进、培育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葡萄、大枣等特色林果品种,林果产业达到19万亩,瓜菜8.2万亩,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建立了光伏发电产业示范园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扶持发展科技型企业9家。依托科技计划项目,大幅度提升了实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 3.3积累项目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 各实验区在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过程中,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机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调查显示,265项科技计划项目中,有203项在立项后进行跟踪管理,占调查总数的77%;186项与项目牵头单位密切配合,推进项目的实施,占70%。许多实验区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公共信息平台,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成果交易会、科技创业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科协、学会和各种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逐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了实验区的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管理举措。探索形成了“人才+项目+资本”三结合的创业创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提升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财政扶持保障;建立了集科技信息收集、整合、浏览、于一体的“科技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加强区科技局与各区属科技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 3.4部门联动促进,科技惠民成效凸显 调研发现,相对于“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惠民计划在实验区显示出更好的成效。科技惠民计划旨在“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广普及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综合能力”,这一目标切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实验区经过多年能力、意识提升以及实验示范项目的经验积累,也具备了相当的承接优势。调查显示,目前已对接的科技惠民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部门联动,协同促进,效率高,成效突出。不仅项目成果直接面向百姓民生,同时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河北省迁安市于2012年开始实施科技惠民计划“迁安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市领导为副组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建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专家工作组、工作推进组、经费监管组等3个专门工作组;各试点企业也都分别建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真正实现了多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推进的机制。 4对策与建议 28年来,实验区建设伴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实验区的实验示范任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这对实验区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一方面,实验区需要科技创新来改变、替代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技研发也需要突破发论文、制样机的阶段,将研发成果逐步落地,切实驱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现有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也暴露出规模不足、体系不完备、顶层设计不够、地方能力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在宏观管理上加大统筹,梳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共性关键问题,做好科技项目顶层设计,全面对接各类科技计划,为实验区搭建桥梁;二是充分依托实验区专家委员会,面向实验区开展系统的能力建设,逐步提升地方科技管理能力,包括项目需求筛选凝练能力和项目实施、管理能力;三是完善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管理机制,提升对实验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如尽快建设实验区科技需求库、项目信息库、管理与交流信息平台等,以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民生科技的实验示范基地,成为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互联网运营论文:移动互联网发展对运营商的挑战及机遇 摘要 文章主要介绍目前运营商在新一轮产业链转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Rich Communicatin Suite(富通信套件)逐步拓展互联网业务市场的思路。 关键词 数据业务 应用商店 CS 1 运营商数据业务发展状况 3G商用后的数据业务,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并不能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为运营商获取高额的利润。事实上,在欧洲高达数十亿的3G营业执照,使得欧洲运营商在3G的运营上蒙受亏损。因此如何刺激数据业务的需求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同话题。寻找“杀手级”业务,更是这个话题中的关键词汇。国内更是希望能有一种业务能像SMS那样为企业带来上亿的利润。 另外,运营商也面临着互联网业务的冲击。互联网具有天生的全球适配性,它不像运营商的移动网络需考虑漫游,终端适配等问题,它的业务可以快速上市并传播。近几年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如开心网、QQ、FACEBQOK、MSN等社交类业务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这类业务充分满足了用户个体自我展现个性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它的业务维护费用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可以免费提供服务给用户。当聚集到一定用户群的时候,广告的平台就逐步形成,广告商即开始为其注入现金流。这类业务的开发初期虽然只局限于互联网,但是随着3G网络商用后,移动互联网这方新领域成了新的市场空间。互联网业务开发商也开始利用这一新网络平台扩大其用户群,使得其广告覆盖面通过3G网络得以延伸。运营商在这片乐土上,虽然贡献了自己的网络资源却无法从中得利,运营商被管道化的趋势似乎已无法逆转。 正当运营商还在寻找3G杀手级业务和应对互联网业务冲击时,原有由运营商主导的业务产业链却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苹果推出应用下载平台后,数据业务的需求被唤醒了,苹果成功地在自己iTune音乐下载销售平台的模式上开发了应用商店的销售平台。苹果还利用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开发应用软件,并将软件放置在应用商店上供用户下载。这样,应用开发者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渠道缩短了。用户的需求从传统的通信语音需求,迅速提升到精神和个人发展的数据需求,而应用商店概念的推出符合了目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苹果、谷歌、诺基亚、微软这些看似来自不同领域的公司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店和智能手机,从而这些新兴力量向通信领域的扩张迅速加剧。运营商在这新一轮的产业链转型中也面临着出局的挑战。因此,如何赢得这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至高点是运营商避免沦为管道化的关键。 2 应用商店与互联网业务对运营商网络的影响 运营商除了在业务上受到互联网业务及应用商店的挑战外,在网络的部署战略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苹果的应用销售概念使得数据下载量需求瞬间提高了,这无疑让运营商看到了大数据需求的曙光。应用商店的商业模式为运营商和手机厂家广为接受,并相继展开,希望能够通过销售应用为他们取得收益。应用商店业务能为用户提供很多种类的应用,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这也是它吸引用户的原因。虽然应用商店的下载销售模式为运营商带来了数据流量的爆发性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网络的负荷冲击。 应用下载的需求并不符合原先3G网络的设计,因为每次连接的建立,需要一连串的信令建立后,数据的传输才能开始。然而由于是下载类业务,一个数据通道建立后所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相比原先基于视频通话、语音通话的业务)。应用商店的用户增多后,对运营商的信令资源将会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导致AT T的网络在苹果的应用商店推出后一度无法支撑的原因之一。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即时通信业务上(如:MSN、QQ等)。使得问题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手机厂家针对这一问题,为了节省手机耗电,在3GPP推出了Fast Dormancy的需求。当手机在没有下载业务或IM业务活动的状态下,强行终止断开数据链接(如:HSPA上将CELL_DCH转为GELL_JDLE)让手机快速进入IDLE状态,这一方式使得运营商的信令利用率降低。因此,应用商店和互联网业务带来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应用商店和互联网业务的开发进程并不会基于运营商网络的支持能力,这使得运营商在面临挑战的同时还需不断根据互联网业务的需求提升自己的网络(被动部署网络,增加自己的运营成本)。 运营商如要跳出这一困境,需掌握自己网络升级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数据业务需求来提升网络能力,扩大自主业务用户群,让运营商的数据流量不需完全依赖应用商店的下载类业务。运营商可以开发具有运营商特色的应用商店,并针对自己的需求提供应用业务给用户。然而如要与互联网的社交类业务竞争,还需进一步考虑开发其他业务。国际标准组织如GSMA已开始在推广移动广告、移动支付、移动医疗等运营商可掌控的业务。 3 富通信套件(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3.1RCS的介绍 GSMA提出了基于业务融合的概念――RichCommunication Suite(RCS)。RCS的目的是定义通信业务的互操作性和业务融合性,加速基于IMS多媒体业务的商业化部署。RCS定义的业务将丰富目前的移动通信业务,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终端互操作性是业务成功推动的关键点。如果新业务不能实现跨终端跨网络的操作,用户对该新业务的吸引力就会减少。RCS是一个业务能力的集合,主要是指在IMS的环境下开展多个业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网络框架基础上,对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种业务进行融合,提供不同业务之间统一的用户体验,并努力将底层技术对用户体验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RCS的关键是业务融合和一致的用户体验。业务融合主要是基于IMS技术,将IMS所提供的众多业务,包括Presence,PoC,XShare,IM业务等等,将这些业务进行整合,实现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切换。IMS为移动通信构建了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统一的体系架构和基础设施。基于IMS技术可以快速地开展众多业务,如流媒体、可视电话、Poc、Presence、IM、VideoShare等。IMS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完成各种业务的快速部署,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3.2RCS业务优势 很多国内外的文稿均已对RCS业务及版本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解说,本文不再赘述。目前互联网业务的社交网络服务商已有不少,如MSN、QQ、Gtalk等。随着3G网络的成功推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更突出,用户的上网时间更多。这对互联网业务的巨头们意味着是新的争夺领域,因而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版客户端,将矛头指向了移动网络市场。然而移动版的社交网络业务并不如预期般那样获得用户的共鸣。其制约因素如下: (1)这些社交网络的客户端软件是基于不同应用服务器、不同业务应用的开发方式,以及服务商基于对用 户信息的占有及保护方式(通过用户注册信息)的,因此各家的用户均不能相互联系,用户为了与好友保持联系均不得不在多个社交网站注册帐号。推出移动版的客户端,意味着用户需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多个应用客户端,以满足与不同好友进行多媒体联系的需求,这使得移动版本客户端的便利性大大降低。 (2)社交网络的客户端与手机厂家并没有完全配合,社交网络服务商需根据不同的手机终端版本为其开发相同的客户端,这无形中增添了开发成本及被动性。由于社交网络用户对手机的偏好各异,导致移动版本的社交网络客户端不一定能及时满足他们的用户需求。 (3)由于社交网络客户端需要通过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实现上网后,才能开始相关的通信业务(如:即时通信、博客等),因而登录的过程并不能给用户很好的体验,特别是在用户处移动的环境下。 RCS业务的主要亮点体现在对手机地址簿的增强利用上,这是它与目前社交网络业务客户端最大的不同。基于增强型地址簿,用户可以直接在地址簿上实现多媒体业务的通信需求。用户能够更直接更方便地与好友保持联系,与好友实现各类通信业务(如:语音、短信、即时通信、Email、图片共享、视频共享等),用户在应用上更直接更方便。它也支持多终端的业务环境,用户在通话时可以与对方通过宽带终端(如电脑)同步共享一段视频等,这使得RCS的业务更加具备竞争力。这也为未来实现固网移动网融合奠定了基础。目前RCS标准制定已经到第4版本(R4)。新的业务,如图片实时共享业务(用户间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PC终端,同步对图片进行修改)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数据应用体验。由于RCS是基于运营商、设备商和手机终端厂商共同支持的统一技术标准,因此RCS通信终端具备实现与不同国家、不同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可能性。 3.3推动RCS的挑战及优势 各终端厂家推出的RCS终端与各运营商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是推动RCS业务的关键因素,这样用户才可以使用不同终端厂家的手机在不同运营商网络中进行多媒体通信业务。RCS业务的互联互通性是关键的竞争力。由于SIP协议的灵活性,3GPP和OMA对于IMS的接口协议及业务流程并非像基于ISUP的PSTN业务那样严谨,运营商、设备厂商和终端厂商在实现上存在很多差异,导致移动IMS业务不能很好地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新业务的不断涌现,进一步加剧了业务之间的互操作性、操作界面以及用户体验的一致性等问题产生,给业务的开展和使用带来了混乱。 为了消除差异,GSMA RCS工作组在标准上积极协调设备商、终端厂商以及运营商,推动RCS业务的互通性以及确保与现有业务的平滑升级。在互通测试上,国外多家运营商都与设备商展开了互联互通测试活动,如,法国的Orange、SFR和Bouygues,意大利的Telecom Italia和Wind,日本的E-MobiIe、KDDI、NTTDoCoMo和软银。西班牙的Telefonica与法国的Orange也开展了预商用试点。除了运营商多方面积极配合GSMA-RCST作组的互通测试外,还需要终端厂家在实现原厂预装RCS方面投入更大的开发力度。这样才能让RCS业务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业务客户端实现真正的差异,改善用户的体验。然而目前在推动RCS业务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1)终端厂家对RCS终端的开发大部分都停留在客户端安装的层面,因为这样便于根据各家运营商对RCS业务的选择来安装客户端。然而这样的方式也使得用户无法真实地体验RCS业务,用户很难感受其与现在社交网络客户端的差异。 (2)运营商虽然积极地参与RCS的测试活动,但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形成的对RCS业务偏好不同,导致对RCS终端业务的选则各异。因此,运营商各自在向终端厂家作出定制需求时,终端数量也分散了,这大大减弱了厂家为各个运营商单个开发预制RCS终端的兴趣。 各运;营商应该先统一部分基础的RCS业务,如即时通信、呈现业务等相对容易开发,而且低成本的预制终端。运营商的统一定制能在数量上满足厂家的需求,同时也能降低运营商间互联互通的难度。最重要的是,能尽快让用户体验到RCS终端与目前社交网络客户端的差别,促使运营商开发自己的用户群,为后续的数据业务做准备;同时,有助于鼓励终端厂家加大对后续RCS业务的开发力度。 推动RCS业务的开发,将有助于运营商在产业链转型过程中掌握新的至高点。RCS业务在盈利方面虽不像目前应用商店那么立竿见影,且前期投资大(RCS是以IMS网络为基础的融合业务平台),但RCS业务基于它的网络资源需求,使进入该领域竞争的门槛提高了,与目前应用商店处于多家竞争的格局相比,运营商的资源优势将得以体现。运营商对网络的完全掌控,使得业务衍生能力及开发能力可以更切合运营商的发展需求,运营商也可根据自身网络的部署规划有序地开展业务。RCS的业务平台能够提升运营商的基础业务,更好地吸引用户,有效提升用户ARPU值与黏性。RCS业务是否能成功推动,取决于RCS终端的开发,而这需要运营商与终端厂家的在业务需求和定制数量上达成共识。 4 结语 运营商目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应积极探索迎接挑战的手段。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多元化,运营商可以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思考应对的手段,以捍卫自己现有的业务领域,使之不被互联网业务和应用下载业务管道化,同时又能让用户体验到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便利性。未来的移动通信业务,不仅需要网络融合、业务融合。更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思考上融合一致,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加蓬勃的产业链生态环境。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企业资本运营方式探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创造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新模式,对于我国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在资本运营方面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企业资本运营产生的影响,并探求互联网背景下优化企业资本运营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企业资本运营 措施和途径 一、引言 互联网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对金融市场的深度介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建立对企业资本运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是互联网与金融市场相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企业融资、投资和支付方式因互联网的渗透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互联网金融对于健全我国金融市场、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市场资本运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传统的金融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展现出很多独有的特点,对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对企业资本运营方式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成本 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交易双方仅需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交易,减少了很多繁琐的中间环节,节省了企业跑网点、线下办理业务和支付中介费用等成本。同时,传统金融模式对于占我国企业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关注不够,而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填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空缺和不足。 (二)互联网金融提高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 互联网金融极大地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形式,网络化的平台使得信息传输更加迅速和全面,突破了地域和时间对于金融服务的限制,灵活机动的模式缩短了金融业务的办理时间,提升了企业对资本运营的效率。 (三)互联网金融丰富了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的选择范围 互联网金融创新了资本运营模式,在金融C构、企业与个人之间建立便捷的金融流通服务渠道。企业除了可以选择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对接之外,还可以通过个人或企业满足融资需求。 例如,2016年,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小赵,在家乡创办了一家小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急需一笔30万的短期资金,如果通过向银行贷款需要诸多手续,小赵选择了众筹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创业理念、创业项目的规划以及回报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两天内小赵就获得了30万元启动资金,解决了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 (四)互联网金融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一定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交易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的线上交易,网络安全问题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隐患。网络犯罪对企业进行线上资本运营安全产生了威胁。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企业进行资金运作时,可能会因为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了解不足而导致企业资本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受到损害。 例如,近年来很多P2P网站,成为网络犯罪份子从事诈骗的工具,天使计划、蚂蚁贷、淘金贷等公司发生骗贷问题之后,由于无法追回投资人的本息而纷纷跑路,导致不少投资人的资金损失,同时很多将闲置资金投入到这些网贷平台的企业也受损严重。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创新和优化资本运营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一)企业需要不断更新企业资本的运营理念 互联网金融正以极快的创新速度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运营理念,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把握互联网与我国金融市场相融合的趋势。企业的资本运营应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在资本运营方面,企业应以更加长远的和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进行规划和操作,不能固守于传统的资本运作方式,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企业在对其中存在的风险作出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可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面对那些高品质的金融模式,尝试更加灵活的资本运作模式。 (二)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资本运营的管理制度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资本运营面临着新的课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加强资本运营管理制度的完备程度来对企业资本运营进行系统规划。在企业贷款、投资等资金配置和流动增值方面,企业必须通过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资本运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资本运营要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基础,在成本控制、资本结构、资本性质、投资组合等方面,对于常规化的项目要形成制度化的规定,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确保企业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需要合理选择资本运营方式 资本运营方式方面,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大型企业的融资数额巨大,对资金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适宜采用较为传统的金融模式。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一般是短期、快速的,需要更加灵活的金融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款项的用途和需求来选择资本运营方式。并且,企业的发展阶段、资本结构也是企业在选择资本运营方式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将不同的金融模式按合理比例的组合使用,是降低企业资本风险和提高资本效益的正确选择。 (四)企业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控 互联网金融在给企业带了资金流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网络安全风险和社会信用风险。网络安全以及金融犯罪给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要将新的金融模式列入风险控制管理的范围,特别是要加强对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鉴别能力,避免将企业资金置于风险之中。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投资时,企业也要更加注重对投资对象信用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对其还款付息的能力做出科学评估,将回款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四、结语 互联网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我国资本和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我国企业金融资本的运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模式,特别是为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条件,规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资本运营制度,以更好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探析 摘 要: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微利时代,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是降低运营成本。目前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成本控制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成本控制 互联网企业要保持行业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和运营模式,还需要时刻对运营成本进行控制,扩大企业利润空间。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通常是指互联网企业在运营中所消耗的人、财、物力等资源。成本控制作为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创造价值等目标。 一、我国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手机客户端的结合,互联网企业价格优势和便利性凸显,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存在一定优势: 首先,互联网企业可以运用计算机将有效信息和资源整合,科学地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同时通过远程信息交流和沟通,大幅度节约了管理成本。 其次,运用互联网储存商品信息,建立库存系统,库存信息掌握准确。通过互联网向供应商订货,订货成本低同时获得最优折扣。利用互联网将采购、生产、销售等信息即时对接,有助于存货管理。在网上直接下单,完成交易迅速,减少程序,降低了采购成本。 再次,互联网企业信息传递便捷,能以低成本跨越时间和空间实现信息交换。企业运用网络优势进行直销,降低中间商利润分成。互联网企业相互合作,在网络平台上免费广告,降低了销售成本。 二、我国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互联网企业的行业特点使运营成本控制存在一定优势。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便捷性以及市场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加入了互联网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强化运营成本控制,成为互联网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运营成本控制持续性不足 许多互联网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关注如何降低成本,但对降低成本后如何使效应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重视不够,使成本降低效应未能长期保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控制制度、成本控制程序等存在缺陷。 2.运营成本控制系统性不足 成本具有系统性,对成本需要系统地进行管理和控制。如果互联网企业没有对成本控制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就会导致运营成本控制系统性不足。成本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处理,运营成本就容易失控。 3.运营成本控制方向性不足 互联网企业由于无地域性、无国界性的特点,更需要法律法规的指引。目前互联网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不能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制度保障。规范不统一,互联网企业成本控制就缺乏明确方向。 三、我国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对策 1.采用全面成本管理,树立全面运管成本控制理念。 全面控制成本就是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全部运营活动,贯穿事前、适中、事后各阶段。运用全面成本控制理念,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才能有效控制运营成本。事后成本需要控制,事前成本更需要规划,避免成本控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全面控制成本的^念,要求互联网企业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应关注运营成本所带来的效益。以成本控制为宗旨,融合互联网交易的创新性,运用互联网运营手段,增强企业价值链的增值点,是降低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价值创造的根本路径。 2.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实现运营成本控制价值最大。 信息化普及和技术化不断发展,产品被模仿和替代越来越容易,互联网企业应进行战略成本管理。一方面发展差异化战略,提高产品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合理进行资本运作,通过战略兼并重组优化运营成本。通过资源的渗透和扩张来提高自身议价能力,延伸价值链,减少对合作方依赖,掌握运营成本主动控制权。 3.采用动态成本管理,防止运营成本反弹。 运营成本动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保持降低成本效应长期性和稳定性。从互联网企业成本构成开始,进行成本制定和分解,关注成本关键控制点,分析成本关键项目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及时反馈成本控制结果,从而实现对运营成本动态管理。 动态成本管理并不是制定一个运营成本控制目标绝对值,而忽略其他因素的变化。成本控制目标必须服务企业整体战略,应统筹考虑成本、市场、价格、收入的关系,运营成本控制才能实现竞争优势。 4.采用多阶段成本管理,充分考虑产品市场周期特征。 互联网企业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包括导入、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特征非常明显。导入期主要以创立产品品牌形象为主,成长期以提升产品品牌为主,成熟期以巩固产品品牌地位为主,衰退期以战略调整为主。互联网企业应根据产品不同市场生命周期的特征,确定运营成本目标,制定成本控制策略。 综上所言,互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互联网企业具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机会越多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风险。互联网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健康发展,需要重视运营成本控制。在运营成本控制过程中,全员配合、实时监测、及时纠偏、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才能使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卓有成效。 作者简介:张润潇,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时代通信行业企业多元化运营策略研究 【摘要】针对互联网时代通信运营商所面临的同质化和异质化竞争,从长远解决运营商收入增长和利润提升角度出发,选取区域内主导通信运营商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和标杆研究等方法,针对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外部环境特点,明确以业务平台运作模式探索带动战略业务单元的组织结构调整,实现多元化经营策略的落实。以此为基础形成依托管道连接规模优势、聚焦资源垂直布局连接应用,打造以管道服务为核心的“行业/数据基础平台”的实施举措体系,以期能够为上海公司成功跨越新的增长曲线,实现多元化运营转型并获得新的高速成长动力提供决策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多元化 平台 通信运营商 一、前言 互联网时代浪潮已经席卷而来,在这波巨大的浪潮下,通信行业企业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机会――各行业的“互联网+”的探索或多或少都与通信行业企业相关,同时,通信行业企业也受到传统领域市场饱和、OTT侵蚀业务根基等一系列困境,必须尝试做出改变。本文尝试以多元化运营策略的角度提出思考与建议。 二、互联网时代通信行业环境变迁分析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通信行业先后经历固定通信时代、移动通信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都非常显著,对于行业通信企业的发展路径和竞争格局影响都非常深远。 首先,应当把通信行业的发展放到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思考。现阶段,中国正经历深刻的经济转型,将融入到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跨入新经济时代。产业大变革将是未来经济的重要特征,它将带来社会消费、生产供给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影响各行各业。从需求端来看,消费需求呈现差异化、个性化、升级化等特征,消费方式进一步多元化、网络化发展。从供给端来看,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定制转变,营销方式从传统的线下、粗放模式向线上线下结合、精准化、定制化方向转变。 其次,从行业发展来看,融合趋势下,产业边界不断扩张,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跨界竞争的新的威胁。产业融合已渐成趋势,传统电信产业边界不断扩大,催生无限延展的数字化信息服务领域,为运营商开展数字化服务提供了历史机遇。此外,新技术催生新领域,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从全球来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市场都将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已有大量企业提前布局移动互联网,运营商的跨界扩张受到阻击。总体来看,在移动互联网、政企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领域,IT企业/互联网等企业已领先布局,形成相对领先的服务能力,对运营商的跨界扩张构成阻力。 再次,从竞争角度来看,OTT加速对运营商传统领域的异质替代,跨界侵蚀运营商生存根基。OTT业务对短信的替代效应仍在扩大,对语音的替代影响也开始显现,这将进一步加剧语音业务价值萎缩,蕴藏着极大的经营风险。同时,传统领域趋于饱和,区域竞争十分激烈,持续增长压力加大。且绝大多数省份移动用户普及率已超过100%,顶部压力加大带来行业用户、收入双趋缓;固移替代作用逐步消退,几无空间,运营商传统优势领域被竞争对手挑战,面临极大增长压力。 最后,行业改革政策密集出台,开放化、升级化、融合化进程加速,同时新、老领域的规范化管理渐成新的政策焦点,改革政策倒逼运营商向互联网等新领域扩展,并不断提升自身运作的规范性。 综上,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运营商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并启动多元化运营的尝试。 三、通信行业企业发展历程及困境研究 从通信行业主要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进步和主管部门的指令性重组是行业格局及业务领域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且从时间阶段来看,通信行业的发展与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基本保持一致。在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行业的合并重组、主营业务的定义基本由国家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形式确定,如2000年左右的电信拆分、之后的电信、网通南北分治以及08年3G启动后六合三的格局变化等。但也同样应当关注到,政府对电信行业格局的影响方式目前也正越来越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如以申请和市场准入的方式引入虚拟运营商等。通信运营商应关注这一方向性的变化,在遵从主管部门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逐步适应并尝试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业务转型方面的问题。 从核心能力视角来看,运营商的核心的业务能力主要集中在庞大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满足规模客户的基础性通信需求方面。从运营商在互联网方面尝试的过往历史来看,移动、电信曾设置的各种互联网基地目前基本上已经在互联网的业务竞争中出局,实践证明,传统运营商的层层控制、职能清晰的组织运营模式和缺乏足够人才贡献激励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互联网方式的多种经营,要想实现业务的突破,必须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此外,从产业链竞合的视角来看,在互联网时代,产业各玩家的状态和关系将更为复杂,传统的以上下游业务价值传递和增值为主的产业链条已逐步转化为综合性的纵横交错的产业生态圈,竞争与合作并存是产业各玩家之间关系的常态。因此,运营商如果需要探索互联网新市场,必须首先摒弃之前不管做什么都想主导一切的思路和做法,以开放和合作的态度与产业中各玩家共同拓展,分享利润,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综上,可以看到运营商在拓展新的业务方面主要遭遇三方面困境:一是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及行政要求会影响运营商的业务拓展;二是对新的互联网业务的核心能力储备不足,且配套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并不适应;三是以往的惯性造成与产业生态圈中其他玩家的合作的困难,不利于新业务的成长和发展。 四、通信行业企业转型之路及多元化运营策略思考 从目前区域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移动受到行业环境的变化的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作为电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区域价值高地,上海一直是各类互联网公司和虚拟运营商竞争关注之地,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在传统通信领域,一方面,上海移动用户普及率已超过140%,“天花板”效应非常显著,传统通信领域增长已逼近极限。另一方面,上海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上海电信和上海联通的实力都非常强劲,主要的虚拟运营商都集中在上海率先开展业务,造成传统通信用户的争夺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发展大环境下,上海公司推动业务转型,启动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 现阶段,上海移动在业务转型和多元化扩张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一,上海移动是区域领先的电信运营商,具备优质的客户资源和领先的规模优势;其二,上海移动的现金流充裕,且在4G业务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传统通信业务短期内发展良好,能够为多元化经营提供充裕且稳定的现金流;其三,上海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组织、流程、信息化等多方面的管理已经日渐完善,相对大多数初创型企业而言,管理水平整体上相对先进;其四,上海移动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公司品牌和平台也日渐受到行业内各大领先企业的认同和认可,并与大多数专业的领先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往来,拥有丰富的合作伙伴资源,对于公司业务转型和多元化经营能够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支撑。 在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路径上,可对标互联网企业和标杆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经验,为上海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提供借鉴。互联网企业普遍采取从应用层向平台层下沉的发展了路径。首先瞄准垂直应用及应用下沉平台的巨大价值空间,不断以创新应用切入以寻求用户价值。随着行业的发展,通信运营商收入结构逐步从传统的以语音短彩为主的“老三层”变为以流量为核心,向应用和平台延伸扩展的“新三层”,国际标杆运营商(如NTT Docomo、AT T、Verizon等)也逐步重视依托现有的管道资源,持续向垂直应用领域的业务拓展和布局。随着标杆运营商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通过不同路径向数字服务演进,各运营商起点不尽相同,但从长周期来看,以连接服务为核心的“行业基础平台、数据基础平台”是主要发展方向。并且,从目前电信、联通的整体业务布局来看,其意图也在开放平台。 因此,借鉴标杆运营商经验,上海公司多元化经营路径也应尝试基于传统通信业务的优势能力,向垂直应用领域进行拓展和布局,自下而上扩张价值领域,逐步形成多元化运营的协同和放大效应,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通信行业企业各级公司多元化运营实施建议 如前所述,中移动、中电信在多元化运营方面曾以设置专业化基地为主要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但实际的运营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本,仍以传统运营商的管理模式开拓互联网业务,且未创造良好的组织和机制环境是基地模式收效甚微的核心因素。 现阶段,上海公司尝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条件整体较好,时间窗口仍然相对充足,在尝试多元化经营落地实施时,应汲取中移动和中电信集团的发展经验,重点考虑公司的组织管理模式与新型业务开拓所需的机制环境方面的差异,为新型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和机制环境。 具体而言,在组织架构方面,应以独立的专业化战略单元的管理模式推进新业务的开拓与尝试,这种模式能够为新业务拓展战略单元提供比较宽松的发展组织环境,且较少地受到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的束缚和影响,有利于互联网新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在机制环境方面,应以独立财务核算的方式对新业务战略单元进行管理,同时赋予较强自由度的用人权,并将业绩发展与核心员工的整体收入回报做较紧密的挂钩,加强正向激励,以提升新业务战略单元的创新和开拓积极性。 综上,为新业务战略单元提供较为宽松和独立的组织、机制环境,使之愿意积极尝试和创新,是上海公司多元化运营落地实施的必要举措,当然,结合公司的资源优势给予一定的先期业务支持,并在战略上为新的业务单元指明方向能够更好地推动多元化战略的落地实施。 六、小结 本文对互联网时代通信行业环境变迁进行系统化分析,结合通信企业的发展历程,认为通信企业普遍面临着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且受到跨界竞争替代的压力,走多元化经营的转型之路势在必行。并以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为研究对象,提出总体性的多元化运营策略思路及相对具体的多元化运营实施建议,以期能够为上海公司成功跨越新的增长曲线,实现多元化运营转型并获得新的高速成长动力提供决策参考和支持。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创新策略及运营模式研究 摘 要:我国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运营模式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而高校读者群体不断扩大,读者对于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以及隐性信息和自我学习探索意识正逐步加强,所以从传统图书馆向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建的转型设既面临着机遇,更面对着挑战。本文重点论述如何将智能化服务与高校图书馆进行接轨并对其运营模式进入研究探讨。 关键词:智能化服务;高校图书馆;运营模式 图书馆是高校知识文化的聚集地,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更是广大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精神宝库,所以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时代化、人文化建设尤为重要。现代智能化阅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期刊、报纸、图书等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移动电子终端设备可以使阅读可以具有可视性、可听性、可读性。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旨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广大读者师生提供互动阅读、移动阅读、广泛阅读、碎片阅读新模式。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与现代科技相集合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智能阅读建设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图书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高校特色的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创新策略及运营模式。 1 智能服务创新须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模式紧密接轨 在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新时代,大环境以及读者的变化已经对高校图书馆产生了影响,这集中表现在服务的方式、内容、理念、用户几个方面。高校图书馆正在从原始图书馆向图书馆2.0、图书馆3.0梯度建设。高校图书馆不再像从前仅仅需要提供检索借阅、书籍采编、咨询服务等基础单一服务,而是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多样化、碎片化、零散化、互动化等虚拟服务方式转型。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理念侧重于以读者为服务中心,多方面层次注重用户体验,摒弃传统图书馆相对封闭的服务方式。在用户体验层面,需要满足读者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需求提供随时、随地、任意场合的“懒人化”服务,使获取具有高效便利性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及时化信息需求,能够提供专业深化的资源信息服务。其在资源上要求能够提供多样化,专业融合交互化、个性化、全面广泛化的一站式阅读体验。 对于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创新应涵盖在逐步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创新、转型、超越。对于广大师生读者需求应最大化满足,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从以文献资源建设为主的原始模式逐渐过渡,高效集成信息大同融合,并对师生读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进行保护,形成互相信任的机制体制。在高校智慧化的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应与之相互呼应,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当然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建设必须要具备长远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坚持绿色、低能、环保、健康的整体发展路线,并持之以恒的为之努力。 结合目前高校图书馆中的用户需求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建设可以在原有的传统基础服务层级上进行优化改良创新,例如目前一些高校就利用电子移动终端阅读设备构建了“行走中的图书馆”,用新理念在原有的基础模式进行开发,既能整合图书馆现有资源又能节约投入成本。当然,对于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开发新的应用技术,需要升级拓展馆内原有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改善单一图书馆的应用局限性,在图书馆内覆盖wifi、蓝牙、校园网等,构建基本的网络通信结构,引进电子服务终端设备、云计算、物联网RFID等能够更好地实现泛在化智能服务。对于新技术和核心设备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机构联盟共建,既能弥补资金问题又能解决技术上的不足,能够实现服务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 必须以创新性技术人才为依托,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术、提高服务认识、对设备操作进准把控,对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化有深刻认知,对于图书馆馆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和业务培养,提高行业准入和资质认证制度,培养智能化推广和服务研究团队,从而推进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服务建设。 2 智能服务图书馆基础运营模式以人为本 在保留原有的传统图书馆基础人工服务外,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能应该引导广大师生读者利用馆内电子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自助试服务,对于新书查询、借阅须知、截止日期、馆内部门分布、延期缴费等服务项目可以实现用户的自主、自助化参与,使图书馆的资源配置达到最大程度优化。图书馆馆员需要引导师生用户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使用电子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快捷高效的自我服务。 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已经不再是各自为战、信息闭塞。而是对于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有的新的认知高度。高校图书馆联盟就是这种互惠合作模式,是高校间进行阅读一站式合作,将彼此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跨越了时间、空间、馆间达成相互资源沟通的合作形式。其实这不单单是资源共享,这同时也解决了资金、版权、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基础上,各门学科分门别类,有效整合,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性、广泛性、专业性都能够形成统一体系。 新时代的学生读者和教育工作者个性化逐步增强,对于此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的智能服务也要体现个性性,开放性、广泛性、包容性。每个读者用户都能够通过注册账户建立自己的阅读服务,根据读者大数据下的阅读偏好信息有针对性的推荐读者相关书籍,使服务具有延展性,这种个性化服务体现的是读者与智能图书馆的交互参与,构造读者隐私性个人阅读空间,让其真正享受到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舒适性、安全性、贴合性、专业性、个性性。 构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服务不仅要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重视顶层设计、寻求合作与支持,增强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的品牌推广,积极进行有策略性的宣传。只有让智能化图书馆服务深入广大师生读者心中,才能够营造出积极地、个性的创新氛围和运营模式。 作者简介 徐展,辽宁葫芦岛,汉,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硕士研究生。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时代的广电产品运营模式及其创新路径 摘 要 目前,互联网又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应运而生。所谓的“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与别的事物所进行的融合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积极地响应“互联网+”的号召,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通过积极地创新发展,广播电视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 互联网+;广播电视;运营模式;创新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网络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他们已经不是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是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的物质伴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将我们带入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会渐渐地发现,只要和互联网有着紧密关系的行业,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互联网+”已经不是什么新社会的宠儿,但是他却越来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广播电视行业也开始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发展,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形成了“互联网+广电”这样崭新的发展形式,改变着广电的运营模式,并且增加了广电的创新路径。 1 “互联网+”时代的广电产品运营模式 1.1 电视台和互联网联播的运营模式 现在的电视台为了增加收视率以及广告效益,借助于“互联网+”,将电视台和互联网进行联网的运营模式,从而达到自己运营的目的。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几大广播电台积极地响应,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其中包括近几年逐渐发展兴起的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以及深圳卫视。例如,江苏卫视采取的就是在各大视频网站上共同播出的战略:在江苏卫视这样的战略模式之中,往往能够还未播出就吸引了多数的观众慕名而来,从而增加江苏卫视的声势,带来不错的效益以及收益。浙江卫视采用的运营模式是建立属于自己卫视的视频网站“中国蓝TV”,通过自己视频网站的建立,浙江卫视采用了自产自销的方式进行自家卫视的运营。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浙江卫视大大加强了综艺节目的质量,并在播出之后就收到了极大的反响,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这种互联网与电视台之间相互联合的运营模式,都积极地推动了互联网和电视台的共同发展。 1.2 湖南卫视独播的运营模式 在之前的多年,湖南卫视一直是一家独大。但是随着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大卫视积极地配合互联网,都开创了自己的经营模式,从而将湖南卫视一家独大的那块大饼分散出去了几块。湖南卫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就开启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建立了芒果TV这样的湖南卫视独播平台。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之下,湖南卫视采用了自产自销的独播模式。因为湖南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属于自己固定的收视群体,所以这样独播的模式只会将自己的收视群体更加的聚拢在自己的平台。但是我们后来也渐渐地发现,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以及东方卫视的崛起,给湖南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湖南卫视和乐视TV建立了盟友的关系,其个别节目和电视剧都会在乐视TV这样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播出,这也是湖南卫视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所采取的营销策略。前些日子看到的一则新闻的题目是这样说的:“芒果永不死,只是渐凋零。”湖南卫视的各种发展终归是成功的,现在流行的弹幕以及多屏互动等,都是湖南卫视的创新及成功之作。 1.3 河南卫视大媒体集团产业发展的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与电视平台的融合之下,河南卫视积极地响应时代的号召,紧跟时代的步伐,组建了大象融媒体集团,并且借助于阿里的平台组建了“阿里云”,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与腾讯建立起了“互联网+广电”的合作关系,这样大的改变都是信息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因为河南卫视和腾讯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河南卫视建立起了中国首个摇周边的“云点智能平台”和“摇电视互动平台”,运用高端的技术将全省人民的电视节目进行了大屏和小屏之间的互动联系。 2 “互联网+”时代的广电产品创新路径 2.1 谋略式的宣传策略 在互联网和广电融合的时代之下,对于即将要播出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先在各大网站和卫视平台进行大量的宣传,比如参加的明星都有哪些等,造出很高的声势从而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在未播出之前先锁定一部分的收视群;然后再将定档播出的时间给发出来,再在一定的程度上掀起一阵热浪,将人们对于节目以及电视剧的期待值拉到一个顶点;在最后综艺节目或者电视剧播出的时候,适当的造出一些关于其中人物的声势,将节目推到极高的收视率之上。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无疑给广电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收益。 2.2 “摇电视”互动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摇电视”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大平台。在电视节目播出的时候,观众可以通过摇电视,与电视进行实时的互动,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从而拉近电视和网络平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近些年春晚的时候,还有跨年晚会的时候,各大卫视就会联合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微信摇大奖和微信摇红包,从而增加卫视的收视率,带动卫视的广告效益,为卫视增值。 2.3 多机位直播 多机位的直播方式从湖南卫视发展而来,目的就是要让湖南卫视的观众在观看直播节目的时候,能够从多个方面和角度看到自己所想看到的,了解到自己所想要了解到的。贴心的为观众服务,用爱和温暖将自己的受众紧紧地留在身边。这些无非都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之下所产生的效果。 2.4 弹幕交流评论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观看节目或者电视剧的时候,都有弹幕的功能存在。那么弹幕的作用,就是我们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所进行的评论,也就是双向互动。但是现在平台上所出现的弹幕,大多发展成为了观众发泄的窗口平台,这无非又是一种稍见病态的形式。现在的弹幕不仅仅是在视频节目中出现,就连QQ音乐上面都具有弹幕的功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4 结论 “互联网+”时代将我们和网络信息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推动着社会一直不断向前发展。对于电视行业而言,在现在信息社会的冲击之下,原有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于那些仍然无动于衷的卫视,如果继续的固步自封,只会离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远,和在时代潮流下积极发展的电视台产生天差地别的距离。但愿中国电视台都能够积极地响应时代的召唤,同“互联网+”时代共前进。但是在追求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要一如既往的坚持对于优秀电视剧和优秀节目的创作,以受众为中心,衷心的服务于大众。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冷链物流运营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就互联网+冷链运营模式进行研究,先探讨线下冷链的运营模式,再结合线上生鲜电商展开探究。让冷链信息快速流通与技术层面的温度监控结合,促进冷链高效运作,提高冷链参与方的效益。 【关键词】冷链;温度监控;电商平台;互联网+ 0 引言 冷链物流可以使生鲜食品在流通过程中始终处于配有专门制冷设备的物流网络中。它是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物流业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冷链物流使用的范围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奶制品、肉类产品、及特殊的化工产品和药品等。 目前冷链物流的发展仍然有很多不足,诸如冷链基础设施设备不足、冷链第三方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冷链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其中尤其是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冷链发展的一大因素。 因此,本文将线下的冷链与互联网相结合来形成新的运营模式。首先,从冷链供应商对商品信息采集并传递到互联网开始,做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及时更新。然后,再通过冷链物流商的运输设备的温度监控和借助互联网有效监督,冷链物流商分布式冷库建设运用,使冷链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提供商品回库的增值服务,以及零售商商品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进行商品信息展示。最后,将线下冷链结合线上互联网功能来构建一套互联网电商平台系统。 1 供应商信息采集 供应商信息采集,主要是采集冷链上的商品的各种信息。本文以蔬菜的信息为例进行说明,蔬菜的信息包括:蔬菜的种类、数量、生长记录、成熟时间,菜品等级等,还包括蔬菜的产地地址、货主、货主联系方式等。此类信息的收集主体可以是供应商,供应商获取相应信息并加工以后,投放到互联网电商平台上,此类商品信息可以被互联网电商平台上有该需求的生鲜销售商看到,从而促进交易的达成。 信息的获取途径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供应商直接通过电话或人工直接得到相应的信息。第二种是,生产地通过终端将蔬菜信息录入并形成文件,发送给供应商。未来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第二种获取的途径将是主要途径。 供应商把经过筛选处理后的商品信息通过数据输入至冷链生鲜电商平台,客户根据自己需求通过生鲜电商平台搜索、浏览并刷选所需商品信息,然后向对应的生鲜商家发出需求订单,当产品需求订单以数据形式通过电商平台发至相应的供应商,供应商根据订单需求信息去生产地进行产品的原地采购,然后把产品集中,进行产品的初加工处理。具体包括:根据不同的生鲜产品的特性进行相应的预冷处理以及包装处理,并对其进行RFID电子标签编码,把相应的信息录入数据库。处理产品同时通过生鲜电商平台联系冷链物流商进行产品的配送。 2 冷藏车的温度监控过程 冷链中商品的温度保证主要有三个环节:生产地预冷、运输仓库配送温度控制及在外界监管。这里主要从技术层面出发,实现冷链商品的全程监控。 2.1 生产环节控制 为了实现“冷链温度”和“冷链商品”的及时一一对应,从而更准确的实施温度控制和监管,需要对商品的信息和冷藏车及仓库信息进行及时的获取。生产环节主要是给商品添加标签和对商品进行预冷。 2.2 运输、仓储环节控制 运输环节的主要是要保证车厢温度的监控和调节,车辆位置、车厢温度信息和商品信息的及时传递。仓储环节相对于运输环节,位置固定,基础设施完善,商品在库储存能够达到精准化控制,但依然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和监管。 2.3 监管机制 一方面依靠的是政府机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冷链企业的物流信息对政府部门和公众的透明程度。对于后者,主要是商品属性和商品从生产都消费整个过程的温度信息的公开。只有对商品属性和所处温度一致性的全程监控,才能解决冷链“断”而不知的局面。 首先,商品在生产地被附上相应的电子标签,电子标签携带着商品各种信息。在预冷环节,预冷设备可以自动读取商品信息进行相应的预冷操作。经过预冷后,商品被转到冷藏车,同时冷藏车能够自动识别商品品类并进行自动调节车厢温度。然后,车载终端获取商品信息和车厢温度信息,并上传到物流公司和互联网电商平台,通过对二者信息的匹配处理,来判定货物的温度环境是否达到标准,从而实现物流公司对车辆信息的监控。物流公司也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实时的商品的温度信息查询服务。 3 互联网+分布式冷库 在销售终端的上一环节设立分布式冷库:即根据需求预测结果,通过重心法选址,在需求服务中心位置设立存储分拨型冷库。 冷库的服务对象为生鲜生鲜销售商,生鲜销售商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选择所需商品,互联网电商平台会通过大数据做出分析,根据商品信息选择离客户最近的供应地进行实地采购,采购完的商品经过初加工处理及物流运输到最近的冷库。物流商根据不同生鲜商品进行相应入库、分拣、上架、配送等操作,最后送达客户手中。 互联网电商平台有冷库管理功能板块,当零售有商品回库需求时,可以根据生鲜商品基本信息,在电商平台上提前“下单”预订库位,平台将处理后的信息发至对应的冷库库位提供商,交易达成后,回库商品被运用到冷库,由冷库专业人员经过处理后,入库上架冷藏。 4 互联网+生鲜零售商 互联网电商平台为零售商提供商品展示服务,通过这个服务,零售商可以把线下生鲜商品的存货量共享到线上,零售商后台可以实时统计生鲜商品的销售量,不断更新电商平台上生鲜商品信息。 消费者通过到平台上查询所需生鲜商品,系统根据所查询信息自动匹配附近生鲜商家信息及所需商品信息,消费者可以选择线下交易模式;也可以选择线上交易,待商家接到订单后,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5 生鲜电商平台 互联网+冷链更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所需的生鲜电商功能系统如下: 客户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中心以及客户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为供应商、物流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系统主要是对用户注册、登录、交易信息及个人信息等进行管理。客服中心提供人工服务为用户解决各种有关生鲜电商交易运营的问题。 冷链商品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处理、整合电商平台上的交易信息,涉及信息的分类、排序、统计等操作。系统能自动、智能、快速的帮助用户筛选信息。根据用户的浏览量,交易信息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可以对市场进行预测,从而减少供应链的牛鞭效应的影响。 电子交易系统:该系统引入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方便,同时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公平。 冷链物流信息系统:该系统针对冷链物流的一系列运营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供应商提供的冷库信息、运输设备信息等。该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排序,并实时根据冷链物流商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更新。例如:零售商有生鲜商品回库需求,只需在电商平台的上搜寻附近的、相应冷藏货位的信息,该系统会自动对冷库信息与零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智能匹配,并将分类和排序好的冷库信息显示给零售商,零售商可以根据的得到的结果预定冷藏货位。 后台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电商企业内部人员对电商平台进行管理的后台运营操作,包括日常的数据处理、电商平台的功能更新、平台网络安全管理等,保障整个平台的安全可靠。 信息监督系统:系统主要有两个部分作用,一是为外界(政府机构及消费者)对平台运营及线下冷链物流安全的监督提供服务,二是平台对用户的绩效评价。 6 结论 随着“ 互联网+”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纷纷转型,新的运营模式纷纷确立,冷链物流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互联网+冷链的思路来构建新的冷链运营模式。 通过线下冷链的运营模式,结合线上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加快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之间信息传递速度,整合供应链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改善冷链现阶段温控监督不到位,货损率高等问题,以促进冷链运营不断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联网运营论文:浅析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助力教育信息化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教育对信息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2016年接连下文对教育信息化进行部署安排。明确支出教育信息化不仅要快速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更要保证优质资源全面覆盖,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在此基础上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应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助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运营商向互联网化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及机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 运营商 三通两平台 云计算 互联网+于2015年在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行各业,教育信息化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进入2016年教育部接连下发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文件,明确了要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坚持不懈的推行教育信息化,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活动,激发广大教育参与者对信息化教学的兴趣,并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定为评判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首先需要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其根本是加快“三通工程”的建设。三通中最基础校校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必然离不开运营商。运营商这两年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宽带中国战略,未实现校校通的学校大可借助此契机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二是班班通,即优质资源班班通。简单归纳起来需要通硬件、通资源、通方法。“通硬件”即每个班级须配备适量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通资源”即在通硬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教育特色配备与其硬件相适应的教学资源。“通方法”即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活动,打造“创新”的信息化教与学模式。三是人人通,即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最终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归根结底是要解决资源从哪来?资源如何共享的问题?据统计截止十二五末80%的学校都具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设备利用率很低,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为什么?因为现如今教育信息化仅停留在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导致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及其严重。 运营商和教育有着较深的渊源。从政策上来看,自2011年开始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均与教育部本着“政企联动,优势互补,支持教育,战略共赢”的原则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3月4日,教育部又与中国电信签署为期五年的第二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产品上来看,从移动的校讯通,联通的家校通,电信的翼校通实现简单的家校沟通,演变到今天三家运营商针对三通两平台所做的班班通、教育云等信息化解决方案。由此可见,运营商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该如何为信息化服务呢? 针对教育新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方面,运营商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这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后,对教师来说越来越多的视频资源正在教室进行实时创造,优质的资源也正在教室进行实时传播。对家长和学校管理者来说,通过实时的视频可以查看孩子在校的各种表现,关注孩子的安全。这就对校园的宽带提出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要求。各运营商积极响应国家宽带中国的口号,2015年中国电信提出了“百兆中国校园大提速”的光改行动,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光网的建设和改在升级,为教育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方面,一方面需要解决资源从哪来?2014年中央电教馆推出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很多学校重视并积极参与。对学校及教师来说,通过参加此活动,进行优质课的评比,对老师评职称提升都是有益处的,对教育局来说,通过此活动,亦可将各学校的优质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共享。但目前教师自行录制微课的途径都有哪些呢?一是通过教育局的专业团队,由于专业团队工作安排较多,只能是满足部分的需求,而且,周期一般较长。二是聘请外部专业公司,如电视台或广告公司,但拍摄剪辑人员不懂教学,也很难保证拍摄出的视频课程的效果,且费用较高。显而易见,这两种途径大大限制了微课产生的速度。现在各学校往往通过自建录播教室来解决。但建一间录播教室成本约20万元以上,自建的成本居高不下。那该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运营商依托自身丰富的网络及平台建设能力,打造能力开放的接口,与教育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开展合作,为资源创造带来手段,助力打造教育生态圈。如运营商本身拥有自己的教育基地进行专向研发,如中国移动的全通教育,中国电信的乐智教育,中国联通的沃教育。亦通过自身的优势整合业内优秀的软件厂家,如移动与科大讯飞强强联合打造智慧课堂,联通与威科姆合作打造优教班班通,电信与能龙合作打造云录播。 由此可见,资源创造方面,运营商已整合了业内知名厂家。通过多方合作整合,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针对教师录制微课的核心诉求进行研发创造,可大大降低现有单一录播教室建造的成本,为教师录制微课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径。 另一方面资源如何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资源创造的活动中来,资源量会在短期内成爆炸式急速增长,这就对资源的可存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营商可凭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全国丰富的网络、基站等基础网络建设基础,利用自己海量的数据及运营的经验,协助教育主管部门打造专有教育资源云。将云计算与通信基站进行结合,在同城或异地的数据中心搭建一个跨地域的“云”资源池,打造双活或多活结点,实现平台迅速搭建,扩展灵活方便,提高资源利用率,摆脱传统服务器对于硬件的束缚和依赖。针对教育部门开说,资源数据上“云”,灵活共享和快速使用,不用再关心机房的建设装修,服务器的购买搭建,存储空间的大小,机房的维护升级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大可本着按需使用的前提,通过直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使用,有效的降低了综合成本,解决了资源存储和共享的问题。 教育部门大可本着政企联动、合作共赢的态度,积极引入优质合作厂家。在此前提下,各运营商应积极开放接口,接纳更多厂家,以教育参与者诉求为核心,建设统一资源平台,解决教育信息化孤岛问题。同时相较传统的集成商,教育相关系统出现问题,网络需要联系运营商,硬件需要联系硬件厂家,软件联系软件厂家,一个一个排除,才能进行问题定位,即耗费时间精力还耽误工作。相比IT云、互联网云,运营商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后,可利用他们无法比拟的线下营销推广渠道,提供从网络到硬件到软件一站式的服务。出现任何问题教育参与者仅需对运营商一家,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解决有保障。 互联网+的崛起,必将为教育和运营商结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运营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以教育参与者的诉求为导向,整合优秀的厂家应用、汇集丰富的资源为核心,推动互联网+教育的落地,助力互联网+教育生态圈的打造。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时代下的工程机械车联网产品设计和研发运营体系建设 摘 要:文中介绍了工程机械车联网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路线及趋势,重点针对产品设计和运营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车联网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工程机械;车联网;产品设计;运营体系 0 引 言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 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去思考和生活,按照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和标准去开展产品设计和研发运营体系建设。 车联网(Telematics)作为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中,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和GPS获取车辆各类数据,包括传感信号、位置信息和工况数据等,通过通信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分发、解析和存储,应用主要包括构建信息管控平台、设备监控平台等。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工程机械车联网正经历一个从粗放到精益、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等环节中扩散、应用,互联网领域中的产品是满足互联网用户需求和欲望的无形载体,是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运营的功能及服务,是产品功能与服务的集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工程机械车联网必须按照互联网思维去打造产品,按照互联网市场规则去研发和运营产品,因此,工程机械车联网的产品设计、研发、运营必须突破原有思维,不拘泥于以往的模式,重新构建思维体系,打造时代的产品,构建时代的研发运营体系,才能保证其一直伫立在时代前沿,不被淘汰。 本文正是基于此,结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设计和研发运营的特点,希望对工程机械车联网行业的发展有所裨益。互联网时代的车联网总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1 工程机械车联网生态圈产品设计 1.1 总体介绍 工程机械车联网的产品设计遵循互联网行业产品规划设计原则,提供包括软件、硬件产品的设计,结合传感器、GPS、数据中心、云平台、Docker等技术,倡导平台产品的平台化、微服务化,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PaaS/Saas产品,基于Web、iOS、Android等平台的移动式产品,以及定制和非定制化的车载终端、硬件设备和大数据应用等服务,致力于打造工程机械行业车联网生态圈。 工程机械车联网生态圈的产品设计,按照环状结构,由外而内层层深化,由内而外层层开放,层与层之间相互依赖,互为支撑和扩展,每一层均可为特定用户提供核心产品,既自成体系又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特性,保证了每层核心功能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也为产品的打造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体系支撑。工程机械车联网生态圈示意图如图2所示。 1.2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作为整个车联网体系的核心架构,既针对底层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优化和存储,又为各数据层提供快速有效的实时支撑。数据中心的网关平台架构如图3所示。 数据中心采用云计算平台、分布式架构和模块化设计,具有可配置性、扩展性、兼容性和持续升级能力,能够适应用户规模性增长、新应用配置和新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 该架构的技术优势是系统平台将数据处理和业务处理做了分离,数据的处理放在了PaaS层,业务的处理放在了SaaS层,此架构的设计充分保证了数据安全,提高了平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了业务系统的开发/定制成本,多级负载均衡的体系提高了平台海量数据处理的能力和可伸缩性。 图4介绍了最新的基于Mongo+Hadoop技术的数据湖,即刚才提到的数据池应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1.3 Docker+微服务化 用Docker+微服务化做为架设本层生态圈的主要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为真正的互联网化的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接口,不论以何种形式实现(接口、API、PaaS、SaaS化等)。 本层的目的是利用数据中心各种类型的数据为上层提供透明式服务,既要求上层调用方便、快速、有效,又要求具备平台可移植性、快速响应、容器化以及交互公正、明确、无疑,Docker+微服务化的设计是最合适的。 首先,Docker已经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例如,降低系统部署复杂度,使系统维护更加容易,减少不必要的系统开销,加快企业对业务的反应速度。 其次,微服务是一种架构类型,属于轻量级的面向服务体系架构,这些服务都专注于严格执行同一件事并把它做好,在产品设计中,可以将底层功能设计成由单个微服务来实现。每个微服务都有单独的运行线程,并且可以独立于其他微服务进行部署。同样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专用数据库,尽管每个微服务都会与其他微服务协作与沟通。分布式微服务设计模式如图5所示。 Docker的设计和应用可依托分布式开源管理框架进行设计,包括kubernetes、Mesos、OpenStack等。目前行业主流的Docker云平台大部分都是基于开源平台进行的二次开发。 此外,使用微服务作为主要架构类型的系统是一个拥有大量协调微服务的分布式系统,每个微服务分管自己的进程。由于微服务之间紧密协作,每个微服务只提供拼图的一小块,而系统作为完整的作品存在。协作时,各服务彼此通过一个不绑定具体平台的轻量级媒介进行沟通。 1.4 客户化应用 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对于已经完成微服务的系统架构来说,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尽可能的开展客户化应用,针对不同的领域、对象、种类、范围进行产品功能设计,但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不应该打造同质化的产品,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客户化应用结构展示如图6所示。 客户化应用平台按照服务对象类型的不同,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主机厂应用服务平台、大客户应用服务平台以及真正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 1.4.1 主机厂应用服务平台 基于车联网系统的建立,为主机厂的科研机构和营销机构提供车辆生产过程、运输、销售、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实时跟踪监控和数据统计。包括位置监控、轨迹回放、工况参数监控、工作时间统计、报警分析、故障统计等。主机厂应用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如图7所示。 1.4.2 大客户应用服务平台 为工程机械主机厂的终端客户定制化实施应用服务平台。为终端客户企业实时提供所购车辆的车辆位置和工况数据,为企业的生产调度提供数据服务及支撑其ERP等企业信息化系统。大客户应用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如图8所示。 1.4.3 真正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 致力于打造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式的移动客户端App,推出iOS、Android和微信版,为工程机械行业内的各个工作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不再局限于车俩本身的监控,更要扩展到各个领域,包括电商、位置服务、社区/社交、金融、新闻和后市场等,此平台秉承工程机械行业,借助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和运营模式,旨在打造一个行业内真正的车联网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功能模块如图9所示。 真正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涉及到工程机械行业的诸多方面,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化工具,着力于打造这样一款产品,是顺应行业发展,适应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1.5 用户行为分析及大数据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尽可能正确、快速、有效地获取用户使用信息,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使用产品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产品策略等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所使用的产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产品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客户提供及时的预知服务和信息推送以及活动预判。 一切用户行为分析都离不开场景,只有制定出详尽的用户使用场景,才能达到以上目的,包括收集客户位置、购买习惯、个人喜好、访问周期以及用户群体和消费习惯等,这个信息的获取非常重要。 针对大数据应用,按照用户类型,几大平台的大数据应用各有不同,需要打造商业智能分析服务,具体包括出厂车辆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车辆分布)、车辆在各地区的总工作时间统计(热点工作区域)、故障反馈统计等。最终达到辅助主机厂科研机构提高科研质量,帮助营销部门管理销售车辆,从而达到加强主机厂企业竞争力、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此外,应该收集大客户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类重要数据,比如生产资料信息、实验室数据、车队管理日志等,一方面可以作为存储备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预判大客户的行为,从而为销售提供依据(如客户数据显示缺少某材料或者设备,销售人员就可以开始销售行为)。 1.6 智能化设备 工程机械车联网的实现离不开相关智能化硬件,这些智能化硬件如GPS设备、行车记录仪,或是针对某一工业领域的传感器,可以起到采集车辆位置信息、工况信息和传感器数据的作用,通过移动通信网络(GPRS/GSM)等方式传输至后台,在这个过程中,智能设备是基础设备,其耐受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等特性非常重要,一般使用工业级产品。下面介绍几款常用的工业级智能化设备。 1.6.1 通用型无接线隐藏式GPS终端 此设备的特点十分突出,安装、调试和维护非常容易,只定位和上传数据,电池一般可用三年,可通过终端上配置的唯一二维码,结合车辆编号、车牌号、发动机编号进行绑定入网,且非常适合搭配移动App,打造真正的互联网化产品。通用型无接线隐藏式GPS终端如图10所示。 1.6.2 接入型CAN/串口GPS终端及配件 此设备通过与车辆底盘发动机或控制器对接(CAN/串口),获取工况数据,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主要用于车辆定位和获取工况。接入型CAN/串口GPS终端及配件如图11所示。 1.6.3 双模双协议双存储行车记录仪 目前国家要求所有货运车辆必须安装行车记录仪,但许多主机厂也有物联网/车联网管控的需求,许多主机厂的解决方案就是在设备上安装GPS与行车记录仪,此设备可以完成这些功能并达到要求,实现了双模双协议双存储空间,实现了降低成本,优化高效的目的。双模双协议双存储行车记录仪如图12所示。 1.6.4 工程机械车载屏 车载屏作为车联网重要的设备,承载了数据传输、信息交互的作用,功能清单展示如图13所示。 1.6.5 其他相关智能化传感器 其他传感器作为与整车相关的传感器,将其安装于车辆上来获取车辆的传感信号,并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传输至数据中心,下面介绍几款常见的传感器。相关智能化传感器展示如图14所示。 2 工程机械车联网生态圈研发运营体系建设 2.1 总体介绍 互联网时代下的研发运营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何正确、快速和高效地搭建研发运营体系,并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是产品能否快速响应、能否快速适应市场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软件组织将开发、IT运营和质量保障设为各自分离的部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采用新的开发方法(例如敏捷软件开发),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按照从前的工作方式,开发和部署不需要IT支持或者QA深入的、跨部门的支持,但却需要极其紧密的多部门协作。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倡导开发运营一体化,DevOps技术是必然的选择。DevOps结构展示如图15所示。 DevOps是Develop与Operations的缩写,它是企业内开发、技术运营和质量保障的融合,用于促进开发、技术运营和质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与整合。有研究显示,在那些引入了DevOps概念的企业中,开发与运营人员在设计、构建、测试工作中共同在内部应用上进行协作之后,可以将产品开发的效率提升20%。 DevOps实施路线如下: (1)明确DevOps的定义,调动开发和运营部门之间的协作,鼓励运营人员采纳软件开发方法,并利用云计算基础设施来完成真实的测试和代码部署。 (2)在软件开发、测试、质量保证(QA)、集成、预生产和生产部署等方面的任何旧小团队必须打散,因为每个小团队都可能拖延开发周期并且带来不可预料的问题。 上述策略能更好地整合开发和运营,通过整合团队成员来产生效益。 2.2 研发体系建设 产品是否适应市场的变化,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否能够快速响应等,这些都是考验研发体系的标准,因此需要构建一套适用于互联网时代需求的产品研发体系。产品设计结构图如图16所示。 2.2.1 设计原则及规划 完整的流程应分层次设计,自下而上去完成。 (1)策略层:定义产品使命、价值、目标人群; (2)愿景/功能层:定义核心场景、功能列表; (3)结构层:做流程图、信息架构,确定主导航、主菜单; (4)框架层:梳理每一个主界面的内容、布局; (5)表现层:视觉设计,涉及图标、配色及切图。 2.2.2 设计研发流程 设计研发流程遵循一般互联网公司产品设计流程,其整体结构非常适合打造互联网式的工程机械车联网相关产品。产品设计研发流程如表1所示。 2.2.3 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 众所周知,瀑布开发模型以文档为驱动,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瀑布的整个开发过程中,要写大量的文档,把需求文档写出来后,开发人员都根据文档进行开发,一切以文档为依据;而敏捷开发只写有必要的文档,或尽量少写文档,其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它强调以人为核心。敏捷开发模型如图17所示。敏捷开发任务看板如图18所示。 敏捷开发方法强调以人为本,专注于交付对客户有价值的软件。在高度协作的开发环境中,使用迭代方式进行增量开发,经常使用反馈进行思考、反省和总结,不停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2.3 运营体系建设 运营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数据中心的运维和产品的运维,其中数据中心的运维遵循一般性云平台的运维思路,提供包括数据中心、客户、IaaS、PaaS、SaaS等运维,为上层产品应用化提供必要支持。产品运营-改变-创新模型如图19所示。 2.3.1 运营思路 世界上的任何物体,若发生相互之间的传递、转化时,一定会导致损耗,换言之,投入的资源不可能完全转化为想要得到的东西。产品设计也一样,再先进的产品也不可能达到100%的转化率。 漏斗模型普遍适用于互联网产品,如网站、App、客户端,用户从刚进入到完成产品经理设计的产品目标,中间步骤肯定会发生很大的损耗。比如,用户进入一家电商网站,从浏览商品,到把商品放入购物车,直至最后支付,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的用户流失损耗,没有哪样产品能够做到100%的转化。漏斗模型如图20所示。 因此,产品运营人员要对用户群体进行有目的的组织和管理,增加用户粘性、用户贡献和用户忠诚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用户活动,增加用户的积极性并提高参与度,配合市场运营需要策划活动方案。对产品和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推进产品改进,始终保持敏锐的用户感觉。 2.3.2 运营方法与运营手段 产品运营方法划分示意图如图21所示。其运营手段可分为以下几点: (1)拉新:即为产品带来新用户。 (2)留存:即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确保用户被拉到指定的产品和站点上之后,最终愿意留下来使用该产品。 (3)促活:即“促进用户活跃”,让用户愿意更频繁、更开心、更长时间的使用该产品。 运营方法还可细分为如下几点: (1)发现用户。为用户画像,开展调查、需求分析等工作,需要深刻理解自己的产品,并能够找到相应产品的用户群。 (2)以合理的成本发展用户,让其使用自己的产品。可以通过开展市场投放、渠道拓展、商务合作、内容编辑、社会化媒体策划等活动来发展,也可以找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去推广和运营。 (3)保持用户持续使用自己的产品。可开展用户运营、社交运营、社区运营等。 (4)保持用户在不用产品时的联系。可开展产品召回、微博微信运营,持续关注反馈,并且与别的产品展开商务合作等活动。 3 结 语 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运营体系建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对于身处传统工程机械行业之中的我们更需要好好研究,工程机械车联网秉承“互联网+”的东风正逐渐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工程机械车联网的产品设计和研发运营体系建设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介绍了在互联时代下用互联网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工程机械车联网产品,并就时展和行业特点开展研发运营体系建设的讨论和研究,希望对工程机械物联网和车联网行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互联网运营论文:公务机运营的“互联网+”思维和“共享经济”理念 2015年一整年以及2016年过去的这几个月里,国内公务机包机的市场情况如何? 张洪超:相比2014年,2015年公务机包机市场的总飞行小时数是增加的。例如,每年的3月份是公务机包机的淡季,但从我们公司今年3月份的包机业务量来看,是超出我们的预期的。公务机包机有庞大的客户群,但是需要引导,因为很多潜在客户并没有意识到公务机出行的优势。 你们去年推出了一个“我要拼机”APP,把“拼机、包机、二手机买卖”等业务通过O2O的方式连接起来,是哪些原因令你有了这种想法? 张洪超:我们想把“互联网+”的思维和“共享经济”的理念引入到公务航空的领域。以往,公务机运营商不知道他们的客户在哪里,而公务机使用者也不知道怎么找到合适的公务机,我们把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公务机运营商运力的同时,也为公务机使用客户提供可以完成线上直接支付的便捷式“指尖操作服务”。 为什么要主打“拼机”这个概念? 张洪超:公务机的调机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我做了一个调机资源调查,粗略统计,每年有超过2500个航段的调机是“空腿”飞行,即没有乘客。所谓的“空腿调机”,是指公务机的空载转场飞行,比如客户需要从A点飞到B点,但飞机原本停在C点,这时需要飞机先从C点飞到A点,而从C点飞到A点的这段航程就是“空腿调机”。假如平均一个空腿航段耗费10万元,一年总的空腿调机就耗费了2.5亿元。如果把这些调机航段以较低的价位销售出去,不但能减少浪费,还能让公务机出行惠及更多的人。所以,我们想通过“我要拼机”这个移动端APP整合这块资源。 “我要拼机”APP的亮点是什么? 张洪超: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关联支付宝、微信,银联账号,就可以直接完成线上支付,还可以自由选座。 中国的公务航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在你看来,未来国内公务航空的发展会是什么趋势? 张洪超:公务航空为GDP贡献的体量毋庸置疑,会越来越大,但是市场细分会越来越分明,比如公务航空产业链下游的地面服务公司、航食公司,以及我们这种做平台的第三方公司会更多更专业,这些公司依托公务机运营商生存;而产业链上游的制造公司、购机咨询公司也会越来越多。目前,公务航空市场表面看似沉寂了,其实只是行业发展进入了稳步成长的阶段,发展初期的浮躁已经没有了。 互联网运营论文: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及转型举措研究 【摘 要】为了帮助运营商借助“互联网+”发展之力尽快走出困境,首先剖析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遭受的冲击及转型困境,其次站在运营商的角度,阐述对“互联网+”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及服务标准。通过以上分析,最后得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化转型 电信运营商 1 “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与运营商转型困境 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电信业务收入总共完成 11 2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扣除“营改增”对电信业务收入的影响)同比增长仅0.8%,创近10年新低。行业竞争加剧、资费下降、“流量当月不清零”等固然是导致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但“互联网+”时代的“分享、开放”理念更是迅速冲垮了运营商因信息不平等筑起的各种围墙优势,运营商需要解构和重塑生产经营体系,其面临的冲击及转型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模式方面。随着个性化需求激增及强化,传统的标准化大生产已明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紧密连接生产与消费,帮助企业实现按需生产甚至按需定制。运营商如何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核心价值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是营销模式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及服务更多是以信息方式呈现,媒体合作及广播式诱导消费难以为继,用户是媒介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如何构建高效的互联网化营销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成为运营商转型发展的另外一道门槛。 同时,转型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三个新要求: (1)大平台要求:一是跨地域、跨业务的数据整合和分析平台;二是支付、社交、位置、通信等能力的云化和开放;三是高速智能网络,快速支撑产品部署。 (2)小团队要求:一是技术水平高,产品开发能力强;二是灵活多变,因需制宜,形成快速作战的虚拟团队;三是富有“创业激情”。 (3)一体化要求:一是集团公司、省公司和本地网的纵向一体化运营;二是营销、开发和运营三位一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2 研究评述 从2015年以来在“通信”、“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来看,在发展模式及策略、技术演进及方案、业务探索及实践等领域有部分代表性成果,具体如下: (1)发展模式及策略方面 高歆雅[1]剖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服务商竞合的新生态,观点如下:一是互联网厂商通过打造低价平台进入传统产业;二是传统IT企业利用新技术优化产品及服务模式重构传统企业流程;三是运营商应立足通信能力优势,通过大量合作整合产业链,实现业务创新。李蓉蓉、杨新章[2]对运营商业务现状及业界发展趋势剖析后,提出运营商通信业务在场景化、平台化和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建议。吕恒、任晓亮[3]认为“互联网+”即是“互联网+各行各业”,主流运营商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关键在于颠覆传统模式,形成高效灵活的销售、交付、服务模式。张锦顺等[4]认为“互联网+”等于通过“协同创新、跨界融合、数据流动”对产业资源和分工进行重组,以实现效率提升、多方受益和产业升级,提出如果要构建以运营商为中心的多赢生态环境,必须开放基础资源、开放渠道资源、开放大数据资源、开放产品能力和开放营销体系。 (2)技术演进及方案方面 赵远、沈蕾[5]在基于互联网思路介绍电信运营商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富媒体通信)方案建设及运营的过程中,总结出五条互联网思维法则:一是得“潘俊闭哂天下;二是用户体验至上;三是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四是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五是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冯伟等[6]认为运营商应在立足于用户和业务区分的基础上打造智能管道,技术上使数据网络具备疏导、感知、管控等能力,应用上主要集中在后向收费、闲时引导、带宽保证、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吴列宏、林海等[7]认为互联网思维与运营商思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支撑的封闭思维与互联网开放思维的冲突;二是传统的数据管理思维与大数据精准营销思维的冲突;三是以技术为中心的思维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的冲突。运营商可借鉴互联网思维改造运营商传统支撑能力,一是以平台化能力开放的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互利价值;二是以大数据精准+体验营销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应用价值;三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用户体验。陈飞[8]提出在运营商统一支付平台上自行引入第三方支付机制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构建新型支付平台,实现低本高效运营。 (3)业务探索及实践方面 邓煜熙等[9]对欧美日韩等标杆运营商互联网化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客户体验;二是跟随用户需求与产业形势来革新产品与应用;三是利用运营模式的多元化以应对互联网浪潮挑战。胡世良等[10]认为与传统洗衣行业相比,荣昌e袋洗O2O模式在下单方式、费用结算模式、衣服交接过程、互联网营销方式、线下配送体系具有明显优势。e袋洗对运营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一是向互联网产业高价值市场进军,拓展“互联网+”应用;二是有选择地切入“互联网+”垂直领域,强化产品创新,注重客户体验,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三是以打造开放平台为核心,加强产业链合作,积极开展战略投资、收购等资本经营,推进跨界融合;四是打造适应“互联网+”转型的干部员工队伍;五是深入推进创新业务运营“自主化、区隔化、特区化”,新兴业务领域实行独立化运营。 综上来看,站在运营商角度,基于“互联网+”的理解提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服务标准及转型举措等方面的成果非常之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观点供参考借鉴。 3 运营商对“互联网+”的理解 “互联网+”在微观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时代的不适应性将迫使产业重构,具体表现为:一是生产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产业分工更细,各企业更专注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核心价值;二是基础设施继续下沉,生产性服务业活跃度及贡献度大增,掌握用户、平台等优势资源的企业均有可能成为生产性服务商,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撑及服务。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摘自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从运营商角度看,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通信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运营商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光纤固定网络、2G/3G/4G/Wi-Fi无线网络无缝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关于电信运营商如何理解“互联网+”,本文认为运营商应充分发挥优势能力,将互联网作为生产要素融合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对企业全领域、全过程的互联网化改造和升级,推动企业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全新商业形态。 4 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运营商应通过自身互联网化转型,致力于成为“互联网+”的推动者和赋能者。具体指,一是提升自身和城市互联网能力,二是将互联网能力通过技术与非技术手段等赋予实体经济。 具体来看,运营商应快速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以软件化智能通信网络和云技术为基础,以能力开放平台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核心优势,辅以用户资源和线上线下渠道资源,重新定义“云、管、端”2.0概念,构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帮助行业及企业实现信息传递互联网化、资源调配智能化、生产定制化、销售电商化、经营精准化、客户管理个性化的互联网转型目标,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图1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云、管、端”2.0是市场驱动下的基于新技术应用的高度开放、紧密合作的多赢生态,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驱动下依赖于硬件的网络服务,其内涵已经发生改变,分层将更清晰,强调基础设施的下沉、共享以及运营商服务内容的衍展。表1为运营商“云管端”2.0的目标及路径。 5 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标准 在持续构建、提升自身“互联网+”服务能力的同时,运营商作为“互联网+”的赋能者,应不断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重新定义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标准,具体如下: (1)实时:业务需求实时响应,快速交付; (2)按需: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资费和服务组合; (3)在线:将产品和服务全量构建在云端,便于随时获取; (4)自助:让客户自主获取业务和服务,零等待; (5)可分享:实现在线沟通,打破行业协作的信息鸿沟。 6 “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推进企业愿景,解构和重塑生产经营体系,需要通过改革、创新、集约推动“四大重构”(包括业务重构、网络重构、运营重构及管理重构),促进企业全面转型。 (1)业务重构 如图2所示,业务重构培育新的增长点,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传统连接向新连接转变;二是前向经营向前后向并重;三是松散捆绑向深度融合;四是基础业务向“互联网+业务”转变。 (2)网络重构 如图3所示,网络重构注重灵活开放智能,实现网络、平台、IT“分离”向“融合”的转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一是DC为核心网元且云化;二是实现SDN/NFV;三是OpenStack开源;四是分布与集约。 (3)运营重构 如图4所示,运营重构注重互联网化变革,实现销售、服务、运维“分离”向“协同”转变,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线化、O2O化;二是集约化、智慧化;三是开放化、市场化。 (4)管理重构 如图5所示,管理重构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守旧守业型向创新创业转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人本化。 7 结束语 2015年我国电信业创近10年新低,从2016年6月底看,2015年减收因素在今年依然将延续,同时还将面临另外四个现实的“不利”局面:一是用户红利将终结,2015年全国电话用户同比增长0.1%;二是互联网应用对传统话音短信业务替代进一步加剧;三是竞争白热化的局势将从移动通信领域扩展至固定宽带领域;四是“提速降费”政策预期可能导致行业结构性减收。综上,运营商保增长压力倍增,必须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拓展新的增长点。 在国家大环境层面,“互联网+”无疑将促进产业互联网大发展,市场前景将远超传统市场,为了帮助运营商找到“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本文以运营商的视角阐述对“互联网+”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并提出基 于“云、管、端”2.0概念的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并建议运营商提高“互联网+”的服务标准,最后建议运营商从业务、网络、运营、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重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互联网化运营,拓展更多的市场增长点,走出一条适合“互联网+” 时代的运营商发展路径。 互联网运营论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 自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及改造了多个行业,而在此进程中也浮现出诸多问题,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该如何融合创新、传统产业该如何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变革、电信运营商如何借助“互联网+”之力打造新的增长点等。因此,本期专题既提出了针对物联网、车联网等的解决方案,也探讨了“互联网+”在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并对运营商如何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及其转型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借本次专题回顾“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几年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成果,同时也对其发展方向与前景进行展望。 【摘 要】为了探讨如何解决目前车联网行业发展的信息化问题,首先分析了车联网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当前阻碍车联网行业发展的行业解决方案欠缺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集云应用、管道、应用终端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旨在为运营商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同时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车联网 智慧交通 绿色低碳 1 项目背景 1.1 国内外车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智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当今车联网技术也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美国与日本等国家已经通过建立车辆和道路之间有效的信息通信实现智能交通的管理和信息服务。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五年内,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并且至2020年将会达到90%的车型配置车联网技术。 我国在2010年将“车联网”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第三专项的重要项目,并在同年提出两项涉及车联网的关键技术的项目;在2011年明确提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率先部署;2012年指出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在出厂前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督平台;2013年交通部推进“两客一危”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并接入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2014年正式实施《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当前国内互联网汽车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在地图领域开发方面,腾讯通过12亿元购买四维图新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而阿里巴巴也以11亿美元收购高德;在硬件与接口开发方面,腾讯拥有路宝盒子,阿里推出智驾盒子,淘宝网开始涉足汽车维修O2O,百度也推出了开放车联网协议Carnet。 1.2 车联网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至2016年3月,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达2.83亿辆,目前,缓解交通拥堵与减少交通事故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车联网的提出成为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引领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车联网的组成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规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人之间、车与人之间、车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从而达到车辆控制智能化、信息服务移动化、交通智能化的智能交通物联网络。 构成车联网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包括车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等,涵盖汽车、计算机、物联网、通信等多个行业,这决定产业链条的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与应用整合。 随着车联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实现道路利用情况的动态实时反馈与掌握各类车辆的驾驶行驶状况的方式,达到合理分配利用城市道路资源、监管各类车辆驾驶状态的目的,最终实现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优化车辆行驶路线、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及发现与排除车辆安全隐患等,实现城市交通的透明化管理。 车联网的信息化将会带动智能交通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公交管理、智能停车场管理、车流量监测与管理、智能信号管理等功能,以做到合理疏导和调度道路车辆行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与利用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与交通堵塞,降低城市能耗以促进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 2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 2.1 技术架构介绍 图1为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技术结构。该解决方案的技术架构由“云、管、端”三个部分组成。“端”主要由感知终端组成,由个人PC、手机终端、行业终端、企业信息终端以及车载Wi-Fi等组成;“管”是实现车联网通信的承载移动网络,由GSM/WCDMA/LTE移动网络、专线APN(Access Point Name,接入点)、共享APN与Wi-Fi组成,同时搭配防火墙、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验证、授权和记账)认证与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防护等技术;“云”部分由车载音乐、实时路况、位置服务平台、车联网辅助分析平台以及微信客户端等组成,并由云数据中心实现对所有云应用的承载。 2.2 关键功能架构描述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从纵向划分为云服务+智慧管道+行业应用终端,横向划分为车载音乐+实时路况查询+位置服务+辅助分析+专网Portal服务+微信客户端等应用,通过横纵结合发力,构建基于“云应用+网络运营+多元终端”的车联网综合解决方案。 (1)云应用 “云”端由自建平台或者与第三方合作建设的平台共同组成,包括位置服务平台、路况查询服务平台、物联网自辅助分析平台、微信平台、音乐平台、视频空间、语音对讲、支付平台及其他应用平台,如图2所示。 1)位置服务平台:位置综合服务平台(LCS)采用了LBS和GPS两种定位技术,以提高GIS并发能力及综合处理能力,并可以在LCS基础上建设位置通等其他业务系统。平台实现在位置服务的基础上建设面向车联网的位置服务共享应用平台与GPS定位平台,并提供扩充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开放接口。 2)交通服务平台:通过与深圳市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平台合作建设的交通服务增值服务平台,实现城市路况、高速路况、公交出行、地铁出行等多项功能,结合高速3G WCDMA与4G FDD-LTE移动网络为用户提供便捷出行功能。 3)物联网自服务分析平台:物联网自服务分析平台提供“贴身的”增值服务给迫切需要部署物联网应用的车联网企业,平台由几大功能块组成,涵盖了用户管理、账户查询充值、流量预警、充值和机卡分离控制、漫游控制、报告报表等功能,从而实现了车联网企业的自服务平台系统。 4)微信服务平台:面向车联网客户提供专属的官方微信,实现用户设备与卡号码的绑定关系,为车联网客户端提供基础服务功能,包括登录、查询、充值、转套餐、报失等基本功能。 5)专用Portal平台:通过提供专网Portal,面向客户提供免费享用Wi-Fi上网服务的同时,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包括业务查询、支付等专网通道。通过广告引入消费环节,将普通Wi-Fi设备升级成为商用广告Wi-Fi,实现多元营销。 6)音乐平台:与三方音乐平台合作提供客户音乐定制下载业务。 7)语音对讲:与三方语音对讲平台合作开发基于IP的对讲平台,通过车载电子设备实现车友间的对话和群聊功能。 8)语音识别:与三方语音识别平台合作开发实现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对车辆下达操作指令。 9)支付平台:通过三方充值平台实现用户充值功能,支持微支付、支付宝、银行卡以及充值卡的用户个人充值方式。 (2)智慧“管”道 移动互联网智能“管”道主要从移动网络与安全网络机制两方面实现: 1)移动网络:依托高速与成熟的WCDMA/LTE无线网络技术,并利用APN技术提供的安全机制与接入手段,实现车载终端用户的无线数据的传输功能。 公众网:采用普通公网卡,实现与所有网络的互联互通,具备高速、开通便捷的特点。 共享APN:行业客户所有的APN卡采用共享的域名,其内部网络通过公共互联网(有固定IP地址)与公网GGSN设备相连,实现车载终端与行业客户内部网络的互联互通,具备低成本、开通方便快捷的特点。 专线APN:行业客户所有的APN卡采用特定域名,其内部网络通过专线(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与公网GGSN(Gateway GSN,网关GSN)设备相连,实现车载终端与行业客户内部网络的互联互通,具备安全性高、高质量保障特点。 2)安全网络机制:对于行业安全性需求较高的客户,提供企业级的硬件防火墙、AAA认证服务器及DDOS防护设备与系统等安全防护体系。 防火墙:提供包括过滤防火墙、应用网关防火墙、状态检测防火墙以及复合防火墙等多类产品,为行业客户提供不同层次需求的防火墙设备。 AAA认证服务器:AAA认证提供给行业客户APN接入的二次认证管理平台,完成认证、授权、审计三项功能,实现对用户身份合法性的认证授权,控制用户的不同服务访问权限。通过AAA认证服务器平台能够满足APN用户的安全认证需求,并能提供业务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通过与APN产品结合,为企业提供AAA认证服务,既能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无线通信安全解决方案,也能增强传统APN产品的竞争实力。 DDOS防护设备/系统:通过在骨干网络为行业客户部署DDOS检测处理设备,通过把控正常数据流量的通行与攻击流量的清理过滤,实时检查用户流量安全。通过部署DDOS防护设备/系统,为行业客户提供安全性高的互联网络。 (3)多元终端 实现包括手机类终端、PC类终端、企业信息终端、SIM卡芯片嵌入的车载终端的多元云接入解决方案,打造“云服务+多元终端+车联网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1)手机类终端:支持目前主流的IOS操作系统、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接入。 2)个人PC类终端:支持目前Windows操作系统、苹果Mac O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的电脑终端接入,同时支持IE、Google、Safari等主流浏览器的登录。 3)车载类终端:支持安卓类操作系统的车载类终端接入。根据不同厂家设备将会对兼容性做进一步扩展。 4)行业应用终端:提供特定厂家(中兴、华为)芯片模组的网络接入,并根据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支持更多行业应用终端。 5)车载Wi-Fi:实现车载类Wi-Fi的访问,实现车内移动终端免费上网功能。 随着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管理系统的规模放大,将会不断扩大终端的支持数量与内容。 2.3 方案关键技术描述 (1)实现面向企业与用户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打造面向企业级(B2B)与面向用户级(B2C)的免费的增值服务平台,并实现个人渠道的充值系统平台。通过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不仅向企业提供强自服务平台,并且向个人客户提供贴身的个性化服务平台,从而强化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与用户的使用黏度。 (2)实现从“传统SIM”至“机器专用M2M卡”的转变 针对汽车环境因素所具备的温差变化大、潮湿、强振动等各种因素,满足车联网企业特殊要求,量身打造专用芯片和汽车专用模组。 方案使用工业级的车载设备专用M2M异型芯片卡取代传统消费级的SIM卡,具备耐高温、防尘、防潮的特点,并可集成于汽车专用通信模组,达到低成本、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高集成度产品的目的。 (3)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分析方式 通过对每天50 TB左右的原始话单与位置定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参照3GPP通信协议规范挖掘原始数据中的CELLID、IMEI、IMSI、流量等所需字段信息,并按需求制定分析与统计规则,实现机与卡对应匹配、位置定位与流量统计等相关应用分析。 (4)多源定位技术 通过LBS与GPS两位定位技术的结合,并支持AGPS定位技术,实现精确度达到5 m的精准定位。同时结合凯立德实时路况数据,为车载用户提供多元定位服务。 3 项目意义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对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城市智慧交通发展,以及绿色低碳城市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1)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车联网产业链的构成包括车厂、内容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网络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涵盖汽车、计算机、物联网、通信等多个行业,这些应用要求相关行业的协同发展,这将会带动这些行业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应用整合。在中国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将会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2)城市智慧交通发展:通过车联网运营项目可以动态实时地掌控道路利用情况、各种车辆的驾驶行驶状况等,由此实现对道路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监管(营运、私家)车辆的驾驶行驶状态,可以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减少车辆尾气污染、及时发现和排除车辆安全隐患、优化车辆行驶路线等,实现了交通、车辆的及时透明化管理。 (3)绿色低碳城市建设:通过车联网运营项目带动了智能交通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公交管理、智能停车场管理、车流量监测与管理、智能信号管理等功能。这些能够在现有的道路交通基础上,对道路上的行驶车辆进行合理疏导和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的通行能力,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道路交通堵塞,降低燃料消耗,提高经济性,提高道路的利用率。 4 结束语 车联网一体化运营综合解决方案旨在实现运营商对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开拓进程的一次强有力推进。本项目融合车联网行业发展需求,采用“云+管+端”技术架构,再结合运营商网络资源等几大要素,符合现代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方向,实现了城市交通“低碳环保”和“科学管理”等系统目标。希望通过该方案促进城市智慧交通的建设,并且有效带动车联网行业的发展,为车联网上下游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运营论文:浅谈4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为4G技术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应的对其他信息产业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4G技术较之3G技术而言,无论是网络数据传输速度还是稳定性,都存在明显的差距。由此,文章主要就4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阐述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4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机遇和挑战 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连接到互联网中,开展互联网业务和服务,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有机整合。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悄然发生了改变,有助于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商业发展模式,对于社会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就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4G技术成为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升级标志,大大促进了我国信息市场的繁荣,竞争愈加激烈,呈现明显的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为电信运营商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 4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1 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就我国工信部权威数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4年2月,我国的电话用户增长了358.1万人,电话用户总人数超过15亿人。也正是由于移动电话终端用户的快速发展,固定电话用户规模逐渐缩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3G移动互联网带动了移动电话市场的发展,3G技术逐渐替代2G上网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此外,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突破到19217.2万,较之上一年净增人数326.3万。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在3G技术的推动下,移动电话用户规模逐渐增加,相应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互联网用户人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同样是计算机互联网的好几倍,并且这个差距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据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统计,我国在2013年Android用户使用时长每天超过150分钟,较之同期增长了25分钟,移动终端用户每天查看手机53次。同用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用户的上网兴趣,诸如互联网理财产品、社交软件,以及最近几年较为火热的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以及QQ红包等,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尤其是微信红包,用户增长速度令人咂舌,成为国内6亿微信用户的火爆项目。而支付宝作为人们日常互联网消费的主要支付手段,用户数量呈直线上升。2014年支付宝用户数量接近4亿,支付宝用户日常使用百分之34%为移动终端,较之前年增长了10倍以上。 由此看来,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3G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转朝着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 1.2 4G时代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随着3G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实践,4G网络时代逐渐到来,较之3G技术而言,4G网络无论是网络数据传输速度还是稳定性,都要远远高于3G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移动推出4G LTR服务带来的影响。据中国移动2014年1月数据披露显示,中国移动的3G用户较之前一年增加了1426.3万人,3G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总计超过2亿;2014年2月底,中国移动公布了4G用户的数量,为134万户。在网络宽带业务方面,主要是由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经营,用户数量同比增长,分别为6573万户和10157万户[2]。 2 4G时代电信运营商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在3G网络时代,电信运营商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并且吸引了大量的运营商用户,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和依赖程度。电信运营商的快速发展,运营商的3G用户数量远远超过了移动用户增长速度。尽管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促进了3G用户的增长的,但是较之传统通信业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固定电话用户和固定电话语音业务大幅度缩减。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我国当前多数应用软件是从安卓市场、腾讯应用商城以及其他第三方应用平台下载,或是从手机品牌厂商的应用商店下载,最为弱势的就是从电信运营商渠道下载软件[3]。在当前火热的社交软件背景下,微信和微博的火热,吸引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诸如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live、翼信产品,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等产品,较之微信和微博而言,功能单一,缺乏足够的社会吸引性,所以未能吸引到足够的移动互联网用户[4]。如图1。 但是,电信运营商由于本身具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础,大量的实体营业网点和安全技术,能够更有效的增加用户安全感,所以针对用户实际需要运营商推出一系列理财支付服务产品,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5]。 3 结束语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4G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很难发现电信运营商的身影,应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开发用户需要的软件,充分发挥自身大规模用户优势,谋求长远发展。 互联网运营论文: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运营模式研究 摘要:本调查报告选择沈阳市居民及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调查、发放问卷的方式来获取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发展提供丰富、高质量、个性化、综合化的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企业是一种必然趋势。最后报告提出发展该企业的4个经营战略:1.兼并重组,协调企业内外资源;2.互联网+管家式物业服务运作平台;3.丰富企业服务内容;4.提升企业服务品质。 关键词:管家式物业服务;互联网+物业服务;经营战略 引言 为研究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发展物业服务企业,本课题组选择沈阳市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不同层次业主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及满意度,以求对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得出结论:物业服务企业的企业领导者要用互联网思维管理和发展企业,并基于“互联网+”概念创建居住区物业服务网络平台,加快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实现信息网络化。 一、沈阳市目前物业公司管理现状 本报告结合实际情况,在对沈阳市市已实施物业管理的部分小区和有关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的物业服务管理行业发展状况广泛调研后,对沈阳市物业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沈阳市物业服务管理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目前,沈阳市的物业管理工作在全省是领先的,在全国处于中上等管理水平,但与深圳、广州、上海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1.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2.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3.物业管理收费难且不规范 4.物业管理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 5.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并缺乏专业人才 6.物业管理经营内容不全面 二、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加上传统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意愿的实证分析(业主角度与物业公司角度),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Logistic模型估计,对样本采用Enter方式得出Logistic物业公司可否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大多数变量的作用与预期的结论一致,结论如下: 1.业主对物业公司现状的满意度比较低 2.物业公司对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堪忧 3.不同层次业主的需求 4.业主对基于“互联网+”概念的智能化住区的期盼值较高 5.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是必然趋势 三、发展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模式的建设措施 1.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协调企业内外资源 目前物业公司普遍存在公司规模小、公司实力弱、公司经营模式单一和公司亏损等问题。像这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行的物业公司,可以考虑被兼并重组。而像某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公司则可以选择性的兼并这些小规模物业公司。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解决小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又可以使兼并重组的公司具有公司规模大、公司实力强、公司经营模式多样化、公司经营成本低等优势。物业服务可以按照互联网思维,即社会化思维,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途径,众包协作,按照管作分离的模式,物业服务企业只做各类物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的组织者、监管者,将物业基础管理事务、业主服务需求发包给他们去作业落实,从而让所有管理和服务事务都能专业地实施。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提高顾客响应速度。使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做得更大、更强,实现规模效应,增强自身竞争力。 2.互联网+管家式物业服务运作平台 二十一世纪Internet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的平台。例如网上电子商务、社会信息数据库等。“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因此,可基于“互联网+”概念创建居住区“互联网+物业服务”模式以提供智能化服务,紧跟行业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实现信息网络化。将传统的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有机整合到一起,实现线上获取信息、浏览预约,线下跟踪服务的智能化体制。“互联网+物业服务”模式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a.创建基于互联网的短信信箱系统,实现与业主群组的双向、实时、快捷、低成本的沟通。 b.创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c. 创建全方位监控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3.丰富企业服务内容 如今业主更关注物业服务的内容、服务的质量、服务的品味等,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新理念的物业服务已进入现代居住区,它不仅要安排整个家庭的日常事务,更兼具私人管家的身份,向业主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例如: a.管家式服务:接送朋友或孩子、代收邮件快递、照看老人 b.家政服务:清洁服务、代买服务、衣物洗熨 c.综合服务:代订礼品、车辆租用、室内设备设施检查服务。 4.提升企业服务品质 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公司的服务品质。那么如何提高公司的服务品质呢?首先是经营战略。一个企业要有合适的明确的经营战略;其次是:高端技术。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采用射频、红外、二十四小时摄像及动态分析等高端的设备。然后是: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作为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备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物业涉及到设备维修、保养等方面,也需要物业服务公司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最后是:实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对每一位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礼仪礼貌”培训,培养员工们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是做好物业管理的一大优势,让每一个管理员都能注重和业主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热情地为每一位业主服务。让业主们真正体会到物业公司“以人为本,业主至上”的服务宗旨。
校外教育论文: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意见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基层关工委在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中的创造。自1986年以来,我市各级关工委在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作用,各种公益性的书画班、科技活动小阵地、少年农科院、小巧手制作班、未来工程师俱乐部、假日学校、三点半学校、古诗文诵读班等校外教育辅导站应运而生。至去年年底,在全市1193个街道(镇)、社区(村)中,已成立773个校外教育辅导站。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江苏省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 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未成年人整体素质,促进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通过主题教育、学习辅导、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文体活动、助学帮困、社会实践等形式,使校外教育辅导站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基层关工委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 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把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至2010年,要实现每个区县都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每个街道(镇)都要有一所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每个社区(村)都要有一所校外教育辅导站。同时,要鼓励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教师、老干部成立家庭教育辅导站;鼓励民营企业家出资联办校外教育辅导站。经过努力,尽快形成以市级校外教育基地、区县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街道(镇)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社区(村)校外教育辅导站、家庭教育辅导站、联办教育辅导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外教育网络。 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的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不断完善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教育功能,具体要做到“七有”: 一有组织。由街道(镇)或社区(村)领导、关工委负责人、老校长、老教师、妇联、共青团负责人等组成校外教育辅导站领导小组,并明确辅导站站长由党政领导兼任,副站长由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担任。 二有活动阵地。街道(镇)中心辅导站应具有图书阅览室、教学辅导室、电脑教育室等活动阵地,有条件的还应配备必要的电教设施,以满足讲座辅导、文化活动等基本需求。社区(村)辅导站要能基本满足未成年人学习辅导、图书阅览、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需求。室内活动场所(可一地多用、资源共享)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 三有辅导员队伍。动员有专长、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五老”人员,特别是老教师、老校长、老干部担任校外教育辅导员。 四有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规章制度要简单、明瞭、管用;活动计划要年度和月度相结合,有的放矢,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不断增强吸引力。 五有活动台帐。有参加活动的“五老”和中小学生名册、会议记录簿、活动记载簿和有关文件资料汇集等。 六有协调制度。街道(镇)、社区(村)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解决校外教育辅导站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七有考核制度。要把校外教育辅导站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进行考核,并组织各辅导站负责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创办校外教育辅导站,完全是一种公益事业,各级财政应当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建设校外教育辅导站,各地可因地制宜,依托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等,配套建设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场所。该场所可一场多用,办成集教育、文化、科技、娱乐、体育“五位一体”的活动中心,校外教育辅导站就设在其中。校外教育辅导站要根据各街道(镇)、社区(村)的实际情况,就地就近、小型多样,不强求统一。现有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少年宫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经常为青少年举办有本场所自身特色的主题活动。要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经营性游戏机室和网吧的管理,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不断加强校外教育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坚持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关键是要有一支热心青少年教育事业、有较强辅导能力、具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辅导员队伍。要坚持以“五老”为主体,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要动员和组织退下来的老教师、老干部,参加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做到校外教育后继有人。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学习新知识,探索校外教育的新经验、新规律,不断提高辅导水平。 校外教育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同在职教师密切结合,同有一技之长的“五老”密切结合,同大学生志愿者密切结合,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五老”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逐步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市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局每年将举办一期校外教育辅导站负责人培训班,每三年对校外教育辅导站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全面提高校外教育辅导员水平。 四、进一步丰富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活动内容 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活动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切实做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活动的方式,要校内与校外结合,以校外为主;学习辅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为主;大活动与小活动相结合,以小活动为主。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七个方面:一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进行文化辅导,提高青少年文化知识水平,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三是开展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科技兴趣、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四是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才能;五是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六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七是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 校外教育辅导站应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采取综合性与单一性相兼容,知识性、实践性和娱乐性、趣味性相融合,长年活动与寒暑假、节假日活动相结合,满足广大青少年求知求乐的需要。 校外教育辅导站要关心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辍学生、失业青年等特殊群体,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辅导。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要歧视他们,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专人结对帮教,释法说理,疏导劝戒,转化其思想,使他们找准人生方向。 五、切实加强和规范对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作出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规划和部署。区县文明办要把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作为本区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列入文明区县、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区县关工委要发挥“五老”作用,具体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区县教育部门要组织发动老教师积极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对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的在职教师,其工作情况要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评体系。 校外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要加强同文化、科技、民政、财政、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为校外教育辅导站开展活动提供条件。街道(镇)、社区(村)关工委组织要发挥好主体作用,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和部门配合。同时,要把加强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纳入创建“六好社区”关工委的考核内容。总之,各部门要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各区县要及时总结推广本区县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闻舆论部门要及时宣传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五老”在校外教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各级校外教育辅导站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持之以恒,与时俱进,为提高未成年人整体素质作出积极的贡献。 校外教育论文:青少年宫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策略研究 摘 要:青少年宫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实践活动是关键的环节,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文章从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两方面对青少年宫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策略 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青少年宫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自然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现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就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些要点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校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校外的教育机构中、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外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专门活动场所,是校外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青少年宫校外教育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成为教育环节中的关键部分。 1. 促进思想教育的途径 思想教育对于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校也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设了相关的科目进行学习。但在实际情况下,学校的安排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即便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来进行教育,仍然会因为学生不感兴趣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丰富的校外教育活动就成为了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宫的教育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并融入活动当中。青少年本身也处在好动的年龄段,精力充沛,对于这种实践活动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在课堂内的学习,实际的教学效率也会有充足的保障。不难看出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是促进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2. 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但是在学校的教育中,仍然摆脱不了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的束缚。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开展素质教育的成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青少年宫则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活动当中,在实践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青少年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3.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时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在这个年龄段,他们身上的学习负担相对较轻,迫切需要接受良好的学校和社会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而学校能够进行的教育更偏向于求知教育,即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人际交往、生存训练等教育方面的内容却有所欠缺。青少年宫的各项实践活动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陶冶了情操,磨炼了意志,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4. 促进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青少年宫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学校内的活动基本都是固定的,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生本身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性格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爱好,在青少年宫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参与各类活动,扩大知识领域,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 1. 以培养兴趣爱好作为最终目标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有更重要的作用。培养青少年兴趣爱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本能过程,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日常开展的校外教育活动当中,也应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针对一些喜欢看书、写作的学生,可以创办一些文艺类型的兴趣班,在节假日或是自习课的时候进行相关的活动安排;对于喜欢探索的学生,可以利用夏令营的方式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对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一些比赛中获得重要的比赛经验。不难看出这些安排都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展开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创造学习条件,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并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能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能力的提升。 2. 要体现时代特色 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全新的模式,所以除了校内教育,校外教育也同样非常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而校外教育活动同样要将青少年作为教学主体,并将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提升自我的平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例如,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进入教学工作中。在校外教育的内容中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互联网的操作学习,包括如何搜索新闻,如何收发邮件等,这些都是未来人才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且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内容很有可能会有更大的变化。所以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安排应符合现代特色,应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主要目的。 3. 充分了解校外教育的本质属性 校外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培养人才,而不是单纯看重利益因素。校外教育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其最终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最适合广大青少年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具备成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素质。从日常的工作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而作为青少年宫,也需要将服务对象扩大至所有的未成年人,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活动场所,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活动安排上,必须根据场所自身的类型和规模,充分拓展其各项教育服务功能。青少年宫应主动与学校做好联系和衔接工作,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在管理体系上实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当然,针对一些基本的设施消耗和维护,可以在政府部门的管控下酌情收取一些成本费用,以保障校外教育机构能够可持续、长期稳定地发展。 4. 要具有社会性的战略眼光 校外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必须以社会为依托,紧紧依靠社会。开展校外教育,是基于社会现状和社会的未来人才需求实际。这也给青少年宫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借b和参考,即必须具有社会性的战略眼光。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校外教育问题也是社会性的问题。针对现阶段校外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号召社会的力量进行解决。比如有些青少年宫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或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此时政府部门应发挥其职能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大力支持,为青少年宫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时代性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青少年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对他们的教育中需要采取更有效和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校外教育作为辅助学校教育的有效模式,责任非常重大。青少年宫要认清形势,不断完善自身,从制度上和体系上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优质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校外教育论文: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拓宽学校育人途径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对于现阶段教师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拓展教学平台,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而充分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探究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途径,希望可以为今后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拓展;育人途径 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要想不断深化教学内涵,学校就要加强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深化学生周边人群的价值观念,进而为学生的素质能力形成与成长提供优质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知识拓展以及自身责任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整合自然社会资源,全面践行创新平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社会资源,不要过于拘泥传统课堂模式,把教育与教学转移到自然社会中,全面有效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假日以及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与教育,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通过各种社会调查,不断增强自身对社会的了解,再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相关实践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综合自身学校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状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小组,进而明确相关课题,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时事热点等;这种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优化自身的脑力与体力能力,进而为自身的成长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民的一年”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春天,带领学生观察农民伯伯的工作,通过摄影、照片以及日记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夏天,让学生观察农民伯伯如何在炎炎夏日之下除草、施肥;秋天,带领学生参与收获,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这种具有一定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活动的参与中,无意识地增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使学生逐渐养成节约粮食、感恩等内在品质,进而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起到推动作用。 二、领略行业风采,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可以适当地拓展教师的范围,通过对各种社会名人、企业家以及励志人物的邀请,通过演讲的形式,让学生与他们直接接触,进而通过他们的故事与自身的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榜样,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邀请专业教育专家开展讲座 学校可以邀请国内优秀教育专家来校与家长、学生交流,通过专业的指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进而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求知之旅铺平道路,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推波助澜。 2.邀请当地优秀人才开展校园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本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来校,让学生了解其能力与素养,使学生感受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会取得成功。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环卫工人,让他讲述自己的工作,使学生感受到环卫工人工作的艰辛,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小小环卫工”的活动,进而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德;学校可以邀请农民伯伯讲述现代化的农业工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种植相关农产品,让学生在农民的讲述与自己的体验中,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学校也可以邀请人民警察,让学生了解警察工作的危险,普及各种法律知识;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派出所,对其工作的场合以及具体状况进行了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国家的政策,诚信为本的可贵品质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工业园区、经营企业等,在活动的开展中增强学生自身的体验感,进而为学生的品质形成与能力塑造提供有效的平台。总之,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感受到自己o法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此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种后续活动。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自身效能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进而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在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之下,不断成长,不断优化自身。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就要整合各种校外教育资源,拓展拓宽学校育人途径;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活动开展,不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总之,通过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能为学生的长足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校外教育论文:重视校外教育,把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 校外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在这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一些庸俗低级的东西也在社会上滋生蔓延起来,其中,语言和行为的低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农村的中青年当中,一直流行着一些低俗的语言。有些人总是喜欢把一些脏话挂在嘴边,他们不分场合,也不管周围都有什么样的人,污言秽语成了家常便饭,仿佛只要说出一些脏话来就能成为社会上的老大一样。受社会丑恶行为的影响,一些学生便把社会上的脏话搬到校园里,于是一些低级下流的语言在校园里蔓延开来,文明礼貌被抛到一边。而导致学生不文明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而且担负着持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甚至不去教育孩子,对孩子说出的脏话竟然报以阵阵的笑声。这样,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们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致使学校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的教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代代的教育家,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再到现代的陶行知,他们都总结出了深刻的教育理论和良好的教学经验。历代教育工作者也都竭心尽力、恪尽职守地工作着。然而,中国的国民素质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一些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前阶段一直是个好学生,而到了小学后阶段或者上初中以后品行就开始变坏。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学生变化这么大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除了在学校和教师接触的时间外,其它的时间几乎都是和家庭在一起,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语言低俗,行为不检点,这些语言和行为直接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于是孩子便学起家长来。家长们看到孩子们这些低俗的语言和行为之后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家长竟然回以一阵笑声。家长们的这些回应无疑是煽风助火,于是,孩子们也就得寸进尺,一天天学会了更多的低俗语言和行为,而这些低俗的语言和行为又会慢慢地在学生中间传播,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品行。 社会影响也是促使学生品行不端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学生回到家里以后,很容易接触社会,很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品行不良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语言低俗,行为粗劣的,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语言和行为。有些学生会以为这些语言很时髦,很好玩,很能抬高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地位,于是便学着大人们说起脏话来。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民众素质,只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将来毕竟要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因此就很容易沾染社会上那些丑陋的东西,这样一代一代的恶性循环,便是造成民众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民众的素质就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入手实施教育,双管齐下,使每个公民在离开学校以后还能继续学习,继续接受教育,特别是学习怎样教育下一代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素质,而且对于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安定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而家长学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其实,家长学校我们已经开办许多年了,问题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虽然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年年检查,但是各校都是编造材料应付检查,各地方的家长学校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各级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重视还不够,二是家长对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他们总觉得自己不需要接受什么继续教育了,他们每天想的只是怎么挣钱、怎么娱乐,至于孩子的学习好坏、孩子的品行好坏那都是学校的事,与他们做家长的无关。孩子好了就说学校教育得好,孩子不好了就说学校教育得不好。他们根本没有想过在同一种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为什么你的孩子学习和品行不如人家的孩子呢?难道这不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吗?不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原因吗? 家长学校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有着深远意义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目前,家长学校工作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要想真正把家长学校办好,就一定要使家长学校走上正规化,还要有一定的资金做保障。 2. 没有校舍。现在的家长学校都是靠挂着学校的,有的学校给家长学校誊出一间教室,挂了一块牌子,有些家长学校根本连教室都没有,但不管是有教室的还是没有教室的,也都是个形式而已。 3. 没有专业教师。由于各地的家长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也就都没有专职教师,一般都是在学校的教师中随便指定几名教师做兼职。 4. 没有统一教材。多年来,家长学校一直没有统一实用的教材,各地学校都是随意捏造几节课以应付上级检查。 5. 家长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本来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可是他们宁可打麻将看电视,也不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和培训。他们不仅不重视自己素质的提高,也不重视孩子素质的培养,对参加家长学校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6.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分布广泛难以集中。 针对以上难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 1. 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适当投入,也可以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 2. 配备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做到上课正规化。 3. 编写国家统一教材或地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颁发结业证和毕业证。 4.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法律约束家长的学习。 2. 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要由当地政府组织,定期接受当地家长学校的培训。 总之,家长学校工作重在落到实处,只有切实抓好家长学校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 校外教育论文:浅谈校外教育舞蹈专业课程设置 (甘肃省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关键词:课程设置;校外教育;实施 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是国家2001年首批扶持建设的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之一,2004年建成运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7年春季开设专业已增至33个,班级达到112个,学员人数突破3000人次,成为陇南市乃至全省规模较大的校外教育场所。舞蹈专业是中心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与校史同龄,伴随着中心的发展与壮大,有着13年的教学实践历史。该专业现有学员900余人,教师22人,专业教室5个。 作为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品牌专业,十三年来,共培训舞蹈学员20000余人次,其中10000余人通过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考试。中心被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小学艺术教育委员会授予中国舞蹈教育传统校,20余名舞蹈教师取得舞蹈教师资格证书,一人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舞蹈作品《成州颂》获全国第三届“华艺风采青少年艺术人才评选活动”暨2015年全国青少年新春电视文艺晚会金奖。舞蹈作品《三字经》《兵娃娃》在甘肃省第四、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艺术表演类作品小学乙组一等奖。舞蹈作品《茉莉花》受邀赴兰州参加甘肃省音乐教师技能大赛暨“繁荣艺术教育,共圆中国梦想”庆七一大型颁奖晚会演出。舞蹈作品《家乡核桃是个宝》参加甘肃电视台《百姓大拜年》录制。学员16人取得中国歌剧舞剧院十级证书,38人取得九级证书,32人取得八级证书,48人取得七级证书,1800余人取得一级以上考级证书。 这些奖项和证书,客观地证明我们的舞蹈教学成绩。纵观舞蹈专业的发展过程,学生规模、学生水平都经过了一个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逐渐递进的漫长过程。取得这些成绩,管理、硬件、演出活动、教学质量、家长认可等等因素都是成因。我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试想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谈谈中心舞蹈专业发展壮大的内在成因,从理性的层面对舞蹈教学实践做一些分析和总结,能够让中心舞蹈教学更加规范、理性、高效,促使舞蹈专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局面,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导指点。 一、指导思想 (一)坚持普及性原则。 (二)坚持学以致用,实践体验原则。 (三)坚持科学规范教学原则,夯实舞蹈基础。 (四)坚持艺术创新,创编舞蹈特色作品。 二、师资培训 (一)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教师培训,经考核取得一至十级教师资格证。 (二)每年组织参加文化、教育权威部门组织的舞蹈教师培训,学习前沿理念和最新教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三)利用陇南师专高校资源,邀请专业教师来中心现场指导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陇南师专舞蹈基训课及民族民间舞蹈课观摩。 (四)定期组织校内培训,根据校本教材进行舞蹈示范课、公开课教研交流。 三、教材选编 (一)教材编写本着实用性、趣味性、规范性、实践性、创新性原则,以本中心舞蹈专业师资力量为基础,聘请国家、省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做指导,借鉴权威机构教材内容,根据中心多年办学实践经验和特色,结合学员年龄、水平特点,注重教学和表演,编写校本教材。 (二)特色 1.规范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分班分层次教学。 2.考级考试。通过权威部门和中心组织的学员考级考试,对教学水平进行检查考核。 3.研讨课。通过公开课和示范课展示,让教师更加娴熟、灵活地运用教材,掌握教学技巧和方法。 4.创新课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立足教材,拓展补充,大胆创新教学。鼓励学员根据音乐节奏大胆进行创编活动。 5.课题研究。要求教师积极撰写专业教学论文,申报课题,形成教学成果集。 6.实践表演。通过各种大型演出和汇报活动,充分为学员提供展示自我的实践平台,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表演水平。 四、课时安排 中心每年教学培训活动分四期,具体时间在春秋季双休日及寒暑假,每期培训40至60课时,每课时时长50分钟。 五、课程实施 针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采用自学、集中学习、专家辅导、走出去等相结合的方法。 (一)备好课。课前向教务处提交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学管理人员随机听课,进行测评。 (二)写好反思。课后写好教学反思并上交教务处。 (三)课程研讨。教研组定期进行校本教学研讨,及时反馈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四)规范课堂。了解学情,围绕教材,注重环节,做好示范,提高课堂效果。 (五)检查考核。采取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方式,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及时予以反馈通报。 (六)专业考核。每期培训结束后进行教师技能大赛,对教师进行专业素质考核。 六、课程评价 (一)对教学的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 2.领导、专家、教师听课后的评价。 3.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 4.社会的评价。 5.学生学习人数的增减。 (二)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学时总量。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坚持上课、是否有兴趣有积极性、是否课后练习等。 3.学习效果。是否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和方法、是否敢于大胆自信表演、是否对舞蹈审美有基本的认识等。 校外教育任重而道远,随着成县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新一届县委、政府领导把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扩大重建纳入国民发展整体规划,校园新建正在实施之中。成h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坚持公益性和公平性,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服务于全县青少年儿童,逐步形成以兴趣特长培训为基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以实践体验活动为特征的办学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扩大培训规模,深入实现教育公平,努力使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舞蹈培训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校外教育论文:农村“校外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校外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目标意识,主人翁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创新能力,使青少年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学生;校外教育;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下一代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首先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农村素质提升。一方面,社会发展表明一个人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另一方面,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农村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喜欢独处,缺少集体意识与团队意识,这对良好性格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校外教育有助于使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愉快地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 其次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校外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明确,富有计划性,在社会教育系统中处在特别重要的位Z上。校外教育可以通过对无序的社会影响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科学的选择、过滤、强化、控制,以知识和技能启迪与训练的方式,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 再次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教育主要由家庭、学校、社会三部分组成。目前农村学生有大量时间生活在校外,如何在学校以外的其他环境中,借助社会力量培养教育子女已成为家长强烈的教育需求。校外教育本身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集中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家庭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实现,从而也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前校外教育的基本现状和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界和社会上普遍对校外教育认识上的片面、投入上的不足、工作上的缺失,农村校外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认识定位上存在偏差。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将校外教育单纯定义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或是补充。这使得一些教育机构把校外教育学校化,热衷于针对应试教育开办数学、英语等课业辅导班,让学生“望而生畏”;另一些教育机构则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把目光瞄准低层次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等培训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拓展,陷入了职业教育的迷途。 其次场地经费制约突出。由于投入上的不足,普遍存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少、规模小、设施老化等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而条件相对较好的校外活动场所被出租、挪用、挤占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多数校外教育机构资金状况较为紧张,有的连基本工资开销都不够,更谈不上添Z设备设施,有的迫于“生计”将部分场地出租弥补资金缺口,有的则片面追求开办高回报的培训课程。 再次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当前,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多数都是聘请在职老师兼职,还有的校外教育机构招收非师范毕业生进行教学,基本上只需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即可从事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加强校外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农村校外教育工作已成为农村健康成长、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农村及家长的欢迎和认可。然而,在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在物质支持、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和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提高校外教育的对性。校外教育工作者在活动中对农村的心理特征,即兴趣、爱好、能力等应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有针对地举办广大农村所向往、喜爱的艺术、科技、体育、娱乐等活动。如在社区校外教育活动中,可以在项目设计上以参与类活动、体验类游戏和实践类操作为主,并在游戏和活动设计中蕴涵教育内涵;同时,兼顾各个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农村的不同需要,如针对低龄少年儿童,可以体验类游戏为主,针对在校农村以实践类动手活动为主。 其次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校外教育应改革掉一些陈旧的课程与制度,建立新的专业和课程,通过积极开展适合农村发展的活动,拓宽农村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实践能力,使其适应时展的需求。如开设与互联网、动漫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可增设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与此同时,根据现代农村的心理特点,摒弃传统教学中单方面交流的弊端,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加强与校内教育的衔接。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等农村健康成长的主要责任,而校外教育则为学生的特长培养、潜能开发、终身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确保校外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是确立服务学生的宗旨,把农村健康成长作为校外教育永恒的主题,特别是让那些有特长、有潜能的农村在这里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其次是在开设的专业或科目上,尽量与学校的课程设Z保持一致。第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拔高和拓展,确保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四加大对校外教育的投入。基于农村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活动场所建设、师资力量培训等应纳入政府的农村工作项目,并在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寻求多元化、长效化的物质支撑。建议在教育经费中设立农村校外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活动阵地等的建设和农村校外教育。同时,积极争取有关企业、社会农村组织、慈善机构甚至个人的资金投入,多途径地筹措建设经费,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因此,校外教育不仅要为农村娱乐、休闲提供场所,更要让农村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动手能力,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加强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 校外教育论文:浅谈青少年宫在校外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摘 要 青少年宫是对青少年开展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青少年的艺术修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宫 校外教育 作用 近年来,青少年宫以贴近和服务广大青少年为宗旨,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了校外教育的主阵地。 1开展适合青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 1.1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儿童特点的校外培训活动 青少年宫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形式多样、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培训活动,先后开设民族民间舞、拉丁舞、街舞、肚皮舞、艺术体操、形体训练、声乐、视唱练耳、钢琴、萨克斯、二胡、长笛、小提琴、吉他、古筝、葫芦丝、国画、水彩画、水分画、简笔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新概念英语、剑桥英语、奥数、跆拳道、武术、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科目。只要青少年儿童需求,我们就想方设法开设,更好地补充了学校教育没有涉足或涉足不深的科目。 1.2根据社会需求实时调整 青少年儿童每个时期的需求不同,社会的要求也不同。20世纪90年代,社会比较认可民族民间舞、声乐、美术、电子琴等科目。90年代末期对作文、奥数、英语等科目需求较大。进入2000年又对体育舞蹈、街舞、简笔画等需求增长较快。我们适时调整科目设置,紧跟时代步伐,服务青少年儿童。 1.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 我们向社会招聘教师,开办有自身特色的培训项目。同社会上有一定培训能力的教师合作开办项目。寻找品牌知名度高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办项目。对自身的教师也采取多种分配方式,调动教师开发特色科目的积极性。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我们都积极尝试。为解决教室空置和更好的为青年服务,我们还在空余时间开设分时段的青年拉丁舞训练,较好地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好,服务广大青少年儿童。 1.4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办好长效服务 我们根据学员的水平和学员的需求,将学制分成长期班和阶段班,成立宜昌市青少年宫鸽子花少儿艺术团。对有需求的学员开设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把艺术素质较高的学员招收到艺术团。鸽子花少儿艺术团已成立15年,每年定期组织专场晚会,组织对外交流,已成为我市少儿艺术交流的一张名片。 2开展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 我们在教学上采取有别于学校的教学方法,经常组织学员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演出。美术类学期结束或适时组织户外写生活动。舞蹈声乐类学员组织宫内汇报课、公开课、参加各种演出,文化类学员组织节日汇报。通过各种比赛和活动,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家长的好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以鸽子花少儿艺术团为主体的专场晚会已举办十余场,成为我市生命力最旺盛、活动最活跃的少儿艺术团体。参加与泰国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参加国家、省、市大型比赛并获得好成绩,为我市青少年儿童提高艺术水准、培养艺术人才、活跃表演舞台、促进对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3提供面向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服务 我们根据青少年儿童的需求开展对青少年儿童的服务。依托青少年宫服务平台,开展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咨询,开辟场地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心理矫正、心理疏导,为青少年儿童成长服务;开展青少年儿童法律普及和法律咨询,使青少年儿童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开展升学信息咨询,提供相关学校信息,为青少年儿童进一步学习知识服务。成立青少年儿童兴趣小组,为青少年儿童兴趣交流提供平台,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培养青少年儿童动手动脑能力。组织各种青少年儿童比赛,为青少年儿童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平台。 4向各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推荐和输送艺术人才 青少年宫成立十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十万青少年儿童,使他们成为自己身边的明星和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中小W学员在学校都成为艺术骨干,成为省市活动的主力军。累计向艺术院校、艺术团体推荐和培养百余名优秀学员。向中国传媒大学、武汉音乐学院丶湖北省艺术学校等输送人才。有些已学有所成,进入专业艺术团体;有些到国外继续深造;有些成为各大专院校的学生会负责人或艺术骨干。 总之,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大有可为,我们肩负的使命任重道远。我们将全面为青少年儿童素质提高和道德水准提升而努力奋斗。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的创新实践 作为一个朝阳行业,校外教育在培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消费升级、需求多元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更加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势头蒸蒸日上。尤其是当社会竞争加剧,复合型人才成为“香饽饽”后,以素质教育、特长教育为重点的校外教育,更加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因此,校外教育行业、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业务和校外教育师资等,都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家长期望、尤其是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这将对校外教育机构提出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作为创新型校外教育管理机构的童心飞扬教育集团,整合多方资源,融汇各科实力,开设各种有助于孩子们德、智、体、美、情等方面发展的课程,最终形成集语言、科技、舞蹈、音乐、美术、智体六大学科于一体的“一站式”教学平台,让孩子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和活动。 校外教育蓬勃发展 在“2016 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亚太区比赛”上,来自亚洲1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机器人战队参加了激烈的角逐。中国深圳市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代表队10个战队37名队员参加了此次比赛,成为最大的参赛机构和这个国际赛事的亮点。 面对强大的对手,童心飞扬代表队的孩子们依然全力保持镇静,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积极应对,沉着应战,与现场来自亚洲各个国家的代表队,通过论文答辩和现场操作两大环节进行了PK、切磋,并在比赛中以优异成绩喜获最佳论文答辩表现奖和小学组总决赛第三名(季军)。 据了解,童心飞扬教育集团是一家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对接国际的知名校外教育管理机构,而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友健曾是一位在公立学校任教的老师,2002年毅然下海后,创建了童心飞扬教育集团的前身――木子琴行,一时间名声鹊起,2005年开始与深圳市少年宫合作办学,2010年后陆续创办民营青少年宫。 校外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陶冶思想情操,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专家曾指出,校内教育因受教学大纲、教材、考试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不能全面地顾及到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潜能,丰富多样的校外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党和政府重视下,我国校外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校外教育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教育部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在建设场所、开展活动、培养队伍、完善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努力实现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 2014年,教育部专门就校外教育制定了《蒲公英行动计划》,对校外教育场所建设、治理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重大问题进行整体谋划。 各地教育部门和校外活动场所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渗透“趣味性”、体现“服务性”、确保“安全性”,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上文中提到的童心飞扬,就是校外教育行业的典型代表。除了承接管理深圳6个市区两级的青少年宫以及若干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中心之外,还创办并管理了深沪等地的9家民营青少年宫(取名为童心飞扬青少年宫)。 这些青少年宫根据公益和市场需求的不同,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办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同时还开设有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课程内容多种多样,有语言表演、创意机器人、舞蹈、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传统文化,以及丰富多彩、极具挑战的课外实践,例如国韧庋莩鼋涣骰疃、军校成长夏令营等。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 校外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当国内外风险资本大量角逐这一领域时,该行业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如何在迅速壮大的校外教育行业中,既经受得起市场的考验,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呢?归根到底要依靠教学质量。 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以及高质量教师的吸纳,是完善校外教育最重要的法宝。研究表明,如果校长(教育机构负责人)不具备应有的个性,就会缺乏战略高度,将难于合理、有效地配置机构内部的资源要素,以及灵活、主动地应对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势必导致机构(学校)缺乏柔性,显得单调、古板。所以,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具备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是优化校外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例如,童心飞扬创始人李友健从音乐教师到创办吉他班,再到全面进入校外教育行业;从与政府青少年宫合作,到创建民营青少年宫,再到正在进行的童心飞扬青少年宫全国连锁复制经营。已是中国人民大学DBA博士、全国青联委员的他一直在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童心飞扬十多年不断发展壮大,与李友健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创新有很大关系。 对于教学质量,除了教育机构负责人,辅导机构的教师素质也至关重要。眼下,家长对于辅导机构教师的认可度普遍偏低,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资料显示:有近三成家长对社会辅导机构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持质疑态度,同时,家长对于各类小规模和“散兵游勇”式辅导机构教师流动性大也表示了普遍的担忧。 在这方面,以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为代表的创新型校外教育管理机构,坚持长期有效的师资规划,通过和某些院校进行对接,如湖南女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使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而名师和老教师在继续授课的同时,侧重于培训各院校新输送来的老师,以及编撰教材。这样一个以老带新的模式赋予校外教育行业薪火相传的良好生态环境。特别是,整个教师队伍里有很多“90”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在教学研发方面有很多奇思妙想。 全国城区少年宫研究会会长兼秘书长王振民指出,要加强校外教育研究才能真正促进校外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李友健也表示,在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正规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连自己的教材和教研都没有,显然是不能与我国校外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因此不仅要有专职老师,还要有自己的教材,形成体系。 以童心飞扬为例,目前,该机构自主编写了珠心算初中高培训教材6本,《小提琴启蒙》教材1-2级,《现代吉他演奏、弹唱系统教程》4集、武术初中高级教材6本、语言启蒙、初中高级系统教材21本,科技机器人启蒙、初中高级教材28本,每个学科均研发了教学指导书,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在目标、方法、价值、课程上都达到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的需要。 校外教育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教育,既然是社会教育就要以社会为依托,广泛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把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来利用,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李友健认为,办校外教育要有“大教育观”、“大资源观”,要紧密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妇联等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童心飞扬常年请一些知名社会人士参与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机构的发展中来,以借助外力的影响,为孩子们提供丰富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 以校外撬动素质教育 现在,我国的未成年教育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尤其是出现了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协调的尴尬局面,往往重智轻德,忽视孩子们思想品德塑造,结果导致孩子读死书死读书,一味地为考试而学习,出现了有智商但没有情商,有智力但没有能力(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教养等不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育专家指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在决定其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并长久起作用的是全体成员素质水平的高低。 李友健表示,校外教育应该重点放在与学校教育互补的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等方面,但是目前校外教育很多都是单纯的学校教育延伸,甚至大部分停留在学校学科补习,或针对中考高考的提升,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替身和强化,失去了校外教育的宗旨与意义。国家应该对此有理性引导,有严格的行业规范,出台相关的政策甚至法律。 但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被空前重视,加之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式存在局限,致使应试教育成为中小学的主导。家长和学生都把考取大学作为获得理想工作和改变命运的契机。高考的指挥棒既影响了学校教育,也深深影响着校外教育。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参与率在逐渐提高,可是,校外素质教育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仅以2013~2014学年为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贾男和刘国顺的调研显示:26.74%的初中生参加了校外学习班,其中10.01%的初中生同时参加了校外补习班和校外兴趣班,有13.11%的初中生只参加了校外补习班(主要是数学、语文、英语),仅有3.35%的初中生参加兴趣班。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曾指出,校外培训机构确有存在的必要,但要加以整顿,培训机构应推进素质教育,不应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所作为,出台一些政策,抑制校外教育行业存在的不良发展方向和无序竞争。 错误的校外教育绑架了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提前进行学校教育课程,学校教育被迫按照校外教育的进度实施课程教学,学校依据校外教育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班,家长因担心孩子被分到普通班而必须让孩子上补习班。错误的校外教育绑架了学生家长――尽管父母大多也不认同课外培训,却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依然趋之若鹜,相互裹挟着越来越多地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当下教育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保留一些,在校外再教一些。如果把这种教师这样的后路和设想堵死,或者说令其很难“延伸”,那么不仅能节省家庭在教育方面的额外支出,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培养。 在这方面,童心飞扬管理者头脑是清醒的。为找准校外教育的定位,童心飞扬坚持开办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又别具特色的教育项目,做到虽然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但又不重复学校教育,炒学校教育的“冷饭”,真正承担起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任务,为青少年健康迅速成长提供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使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之外较早启蒙,开阔眼界,在不同年龄段得到动手实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多方面的锻炼。 李友健表示,目前许多社会培训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是商业化过于浓烈,几乎是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而童心飞扬自始至终坚持既教书更育人的理念,并贯穿于教育教学与机构管理全过程。通过培训、活动、团队三位一体,特别是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孩子在教学过程得到全面提升。 据介绍,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儿童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专注于国内外青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早在2009年,童心飞扬就已开始进行青少年儿童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并与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其唯一协力开展国内外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截至目前,童心飞扬已组织30余万人次青少年儿童,参加市级大小赛事1万余场,省级赛事3000余场,国家级及国际赛事100余场,足迹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获得金奖700余项,银奖1000多项)。同时与央视、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深圳卫视等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其常年进行活动宣传或携手录制少儿特别节目。 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 随着我国校外教育日益加快发展,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然而,综合类培训机构却屈指可数,许多培训中心均以单项培训分布的状况,无法满足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综合性或复合型需求。 尤为不容忽视的是,校外教育培训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市场准入和监管混乱,由于准入门槛低,行业利润巨大以及竞争激烈,许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过于分散,造成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且因身份属性模糊,监管多头,类似乱象已成为行业顽疾,屡禁不止。 因此需要一个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管理平台为青少年儿童的校外学习提供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像童心飞扬这样的综合性校外教育管理机构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才”的服务理念,坚持公益+市场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整合国内外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品牌和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遍布各大城市和社区的“学习超市”、“现代信息化学习平台”,提供“一站式”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学习服务,以方便细致的校外教育产品,使孩子们都能蛞谰葑约旱男巳ぐ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项目,并随时、随地、快乐地学习,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童心飞扬还引入并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品牌,与其共同发展。“我们这个平台容纳的空间比较大,你有你的特点,而我都可以‘包罗万象’地把你‘包’进来,可能之前是竞争对手,但之后则变成合作者了,如此,竞争就一下子化解了,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李友健说。 据了解,目前,童心飞扬已与英孚教育、狮王教育、美国本土品牌凯斯教育等39家国内外知名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合作,为青少年朋友提供综合素质培训等“一站式”校外教育服务。 李友健表示,“一站式”教学平台也避免了青少年儿童孩子在求学路上的诸多不安全因素,也免去了家长为接送孩子求学而在各个机构间的奔波之苦,从而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目前校外教育仍存在的市场乱象,李友健提出,主要突出问题就是违规问题,比如重点体现在:小型培训机构的教学混乱现象,尤其是教师个人的“家教”等方面,和部分机构的越线违规行为……这些都应该在严格整顿的同时,引导其向合规的机构去流动与整合,并对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机构给予更多的支持与政策倾斜。 现在,在校外教育这个产业中,90%的企业仍处在“红海”中,生存困难,而10%的企业已经走过了这90%的企业正在走的路,实现了转型,帮助别人成功,譬如加盟模式。 童心飞扬目前处在那“90%”向这“10%”过渡的阶段。据了解,在负责童心飞扬青少年宫体系的建设、连锁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同时,童心飞扬早已广泛开展受理全国范围内童心飞扬青少年宫的加盟申请和审批管理。 “但是,搞加盟也是比较容易被复制并赶超的,比如教材和服务跟不上,其他机构和企业就学会了,并且自己单独做。不过,搞加盟的企业又能够锻炼出来咨询指导的能力。”李友健说,相信童心飞扬很快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且帮助别人获得成功,在行业内通过合作与引领,达到共赢。 “下一步,我们在校外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要做很多事情,但目前首先专注做一件事,那就是进行创新型的童心飞扬青少年宫全国连锁复制经营。你不攻城,别人就会登陆,守是守不住的。我们要扩大战线、全面出击!”李友健提出了奋斗目标。 校外教育论文: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担负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对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阵地,校外教育阵地对青少年的教育同样重要。现阶段我国校外教育阵地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校外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现状和策略,以期为我国的校外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教育;发展现状;策略 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发挥作用,校外教育对青少年而言,同样重要。在某些方面,校外教育甚至具有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条件,因此,为了青少年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发展校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校外教育阵地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外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在市场化背景下趋向营利的转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校外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一、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现状 1.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的校外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建立了各种校外教育的活动场所,诸如少年宫、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但是从社会重视程度来看,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人们对校外教育的观念还存在偏差,认为校外教育不过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青少年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校外教育日益边缘化。 2.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在建立之初,多是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校外教育的各种基础设施变得陈旧,出现老化的现象,基本面临淘汰。然而,校外教育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更别说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了。基础设施缺失的校外教育阵地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要求。很多对青少年校外教育有显著作用的校外教育场所因为资金的制约而被迫关停,这对于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3.校外教育的教育内容单一化 校外教育由于受到资金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只能维持耗资相对较少的单一教育内容,使得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的现象严重。另外,校外教育的理念发展相对落后,对数值教育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各种艺术特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校外教育的内容大多是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对于那些能够拓宽青少年视野,健全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则严重缺失。 4.校外教育营利化现象普遍 校外教育受到资金制约较为严重,各种校外教育场所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渐由公益性转变为营利性。各种校外教育场所迎合市场的需求,开办各种谋求利益的学习班,培训班。针对应试教育的特点,开设了大量的数学辅导班、英语辅导班等。更有甚者,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将教学场地进行招商出租,收取商业活动租金。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校外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实际教育效果。 二、推动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策略 1.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推动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校外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各有所长,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校外教育具有很多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校外教育能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提高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校外教育。利用校外教育的资源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加大校外教育的投资,提供政策的支持 地方政府要在转变对校外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向校外教育调拨更多的活动经费,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并提供政策上的优厚条件,支持校外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拓宽校外教育资金的来源,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财政向校外教育拨款,另一方面,要开辟多种渠道为校外教育筹集经费。通过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对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M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的要求。 3.把握校外教育的本质,提供公益性服务 现阶段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普遍,这偏离了校外教育的本质,不利于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把握校外教育的教育本质,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的教育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要立足于公益性的原则,杜绝营利化的各种经营活动,回归校外教育的本质,增强为青少年进行教育服务的能力,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4.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对于校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过于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淘汰以往的培训班教育模式,采取各种形式新颖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推动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校外教育论文:论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摘要】校外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的管理尚未形成清晰、一致的价值取向。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校外教育管理应基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同时,坚持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采用一种整体关照生命成长的视角,支持并促进每个孩子的生命多元发展,让每个生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校外教育;价值取向;人本主义;科学管理 青少年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统一。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场所,专门针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包括教育的发展,校外教育的发展空间、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且愈来愈多的团体、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来。校外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类别,在整体上影响着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价值。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校外教育机构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时间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校外教育机构之间难以实现Y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在服务对象、项目设置上都有重合,不利于横向联合,发挥服务合力。第二,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学校因为教学时间、安全顾虑等因素限制或不支持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少校外教育机构的空间及师资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校外教育机构与当地社区难以实现有效互动,大多数活动局限于教学场所的围墙或大楼以内。社区中的未成年人缺少就近的活动场所,而公益性活动场所也难以向社区输送教育资源。第四,难以形成完善、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使校外教育机构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从根本上讲,校外教育管理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价值取向,使得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遵循校外教育机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是实现校外教育机构长足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人本主义价值观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最初的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很多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太注重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极力推崇人本主义。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挑战和替代。总之,行为主义者多注重学生要干什么(行为),而认知主义者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相比之下,人本主义教育多注重学生的感受(情感)。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观念,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了人本主义目标、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目标,都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者采取整体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意味着在进行备课和授课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认知和精神等)。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人类潜在的心理活动,然而,在教育领域,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亚瑟・詹士德、亚瑟・库姆斯和唐纳德・斯尼基。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从卡尔・罗杰斯的观点中借用过来的。罗杰斯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咨询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无条件积极注意(认同学生而不进行判断和评价)、真诚(诚心诚意)和移情(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教师所采取的是一种更为间接的教学方法。 建立在人本主义观念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应该是这样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迫切需要,以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表达同情心;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目的机会,来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发现那些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自我意识,提供多种渠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做出批评和指责,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认同学生的个性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学生相处,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喜欢或关心的事情,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天赋。 人本主义观认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像进行进步主义教学的教师一样采用一种“整体”内在的学习方法。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课程目标综合了情感、认知和行为目标。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是学生的顾问,他们相信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以及每个个体的个性价值,支持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完善。人本主义主张教学包括合作学习,强调集体的力量。学习目标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 对于校外教育管理者而言,需要意识到,校外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青少年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是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要做好青少年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爱孩子,喜欢跟孩子相处,与孩子打交道。首先,各青少年宫有一批跟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为孩子付出毕生精力的同志。要向他们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青少年宫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带着对青少年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把对青少年的爱作为青少年工作的职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青少年工作。其次,要提高专业化水平。青少年工作是社会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当前,青少年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教育内容更加复杂,社会教育方式需要创新,这对青少年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外教育工作者需要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努力提高从事社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校外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习关于青少年工作的政策法规,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还要学习青少年宫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此外,还要研究青少年新的需求和特点,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规律,成为了解青少年、善于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行家里手。因此,校外教育管理工作要围绕“人本主义价值观”展开,要从青少年共性的特点、普遍性的需求出发,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看参与的人、看受益的面和深度,把目光投向广大普通青少年,把普遍性够不够、广大青少年认可不认可,作为评判、管理校外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二、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作为我们构筑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样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这里的素质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高度个性化的今天,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不只意味着传授和学习知识,而是使人们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代表了一种从知识中心主义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变革。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确立,转变了教育的主体观,实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 冯健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唯才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符合知识论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划一性的制度对生命独特性的阉割”,这些因素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出现。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中,认为“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当代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异化:教育对生命的漠视、教育对生命活力的压抑、教育对生命意义的扭曲”,呼唤着生命教育的产生。不同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表达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消解与异化。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生命的忽视或无视。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生命。生命不仅仅指人的自然生命,还包括价值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性的,是自由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是个体“种”生命与社会“类”生命的统一,是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和协调,是能动性和受动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四个面对与和谐的统一,即面对自身、面对他人、面对自然、面对社会和了解自我、协调他人、融入社会、认识环境的和谐统一。既然生命是完整的,那么生命教育同样是对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的完整教育。所谓个体性是指把他人当作个体生命看待,当作一个现实的、特殊的、活生生的生命看待,而不是仅仅看作抽象的人。张文质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的、永难言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真正、实在、活生生、独特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完整性就是要求把彼此分割、割裂开来的各部分加以统整,看作一个整体,否则会有被异化的可能,如人的身心二分、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划分等。过程性是指人的存在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正视,而我们的教育要么忌讳、避而不谈,要么只关注学校教育阶段,而忽视整个成长历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教育,是对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对生命异化和遮蔽、对教育盲目和迷失的拯救;素质教育要求回归生命原点,找回散失的“本心”。 生命或教育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完整性和过程性,抓住这个核心,凡是能够凸显中小学生生命中的灵动、关注中小学生生命的完整、张扬中小学生生命的个性的一切管理方法、手段都可以采用。在微观操作上,可以借用各种管理原则,如幸福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题间性、生活化、体验性等原则;在时间上,不仅要关注在校学生的个体生命,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完成学业后的生命成长,给予“全人生指导”,这也符合当今“终生教育”的思潮;在空间上,不仅要在学校采取各种活动与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而且也要关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体因素,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协调好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生命教育氛围与外在环境,以求内外相合,贯穿一体;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可利用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在管理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综合。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爱好培养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更应重视青少年的共性,用同样的内容、方式和目标进行教育,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青少年教育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不应只看重分数,不追求升学率,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得以在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很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科技教育,无论是兴趣小组还是群众性活动,都要以青少年的自愿参加和自由选择为基础,强调基于兴趣、发掘潜能、因材施教,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活动,使青少年的兴趣得以满足、爱好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形成。因此,校外教育的管理更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和影响源,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当前,现代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在深刻引导改变着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在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上,要研究不同传媒对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影响,利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此外,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管理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有条件的教育机构,要办好内部电视台、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等,通过开发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歌曲、卡通片、动漫、儿童剧、手机视频短片等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利用网络游戏、流行读物、电子书、电子杂志、博客、播客等时代性强的教育载体,渗透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管理内容,使得青少年社会教育更具娱乐性、趣味性、时尚性。 三、校外教育管理的手段:科学管理,凸显教育性 目前,社会对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在增大。受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子女希望值增高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改善的影响,城镇居民在青少年教育上的投入,特别是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上的投入在增长。然而,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校外教育造成了较大冲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了一些文化课补习、考级培训等项目,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正确判断。目前,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和参与素质教育,如何维护自身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公信,需要深入思考。此外,校外教育机构多头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资源比较分散。在青少年社会教育实施主体多样化、实施途径多渠道的新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总体要求,该怎样创造和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载体和路径来保持自身特色,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青少年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 首先,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内容或活动的管理。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具有综合性,以区别于学校的知识教育。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一是指校外教育机构应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场所,应开展多方面活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二是指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活动,内容是综合的。而很多社会教育机构内容是单一的,比如科技馆以科技产品为主,文化馆以文化作品为主,博物馆主要是文物展览等。其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方式的管理。校外教育的教育方式应更具互动性,不同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应以开展互动式活动为主,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某种教育活动,自主选择教育活动类型,多方面地参与,在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最后,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自身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管理。政府公共性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作为公共性社会教育单位,是政府公共教育服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发挥差异化优势,为青少年提供适合的社会教育产品,满足青少年在校外接受社会教育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作为教育的本体价值,在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教育价值,进行价值选择时,最终要用一种规范的表述彰显教育价值,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方向与导引,这就需要明确教育目的。如果确定了价值体系,然后制定出教育目的并正确选择各教学科目,则教育的各种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人为起点和终点。这一过程正如一个环形操场,“人”始终站在操场的中心,而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始终是指向这个中心的。 (作者系童心飞扬教育集团董事长) 校外教育论文:关于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活动的认识和思考 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机构一般是指专门从事青少年校外教育成建制的单位。在校外教育机构广泛开展的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基本职能任务的体现,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外科技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本文就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谈谈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以期校外教育机构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大后备军的需要。2016年5月30日上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同年12月24日,在给北京市八一学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学生回信中表示:“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是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我们耍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养强大后备军和栋梁之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二是达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20年国家目标的需要。在2016年6月22日召开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收官阶段,到2020年公民具备10%科学素质的目标,青少年是重中之重。根据中国科协组织的第8、第9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有研究表明,公民科学素质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对应关系。因此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10%的目标才能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才能实现创新驱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五大重点人群中重点就是青少年。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形成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通过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教育和在校外、课外开展的科技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青少年科学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度提升。 三是实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2016年9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六大素养有关阐述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要求培养学生能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辨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使素质教育更具有指导性、操作性。青少年科技活动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校外活动场所有效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实现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举措。 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必要性 一是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的基本要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1995年6月发文;2014年8月修订;7部委联合下发)是指导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工作的法规性文件,是规范校外教育机构行为准t的行业标准。《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把“普及科学技术”,培养少年儿童“爱科学”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基本任务。把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活动的基本内容。规程中关于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的要求,是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本依据、基本遵循和基本要求。 二是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中小学校科学课程教育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实践教育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学校科学课程教育注重和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一般性、完整性的科学教育。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注重和强调参与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实践性。它以实践性为基础和灵魂;以自主选择、自主参与为核心特征;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满足、发展青少年个体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世界科技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新理念强调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被动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的、探索性的学习,强调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灌输、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小学校内外科技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 三是满足青少年科技兴趣和爱好的必然要求。校外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少年儿童乃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以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为例,这种特殊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满足一部分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的需要。对于急需发展科技兴趣爱好而且又具备相应发展潜质的青少年来说,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满足其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的各类科技、科普活动,在其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需参与的。因为只有这类以参与、体验、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活动,才能使热爱科技的青少年发展特长,培养兴趣,满足偏好,实现个性化需求,进而使他们的科学技术潜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发掘和发挥发展。 对校外教育机构进一步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几点建议 目前,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从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和基层实践等方面看,均有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有活动缺特色,有场地缺O施,有教师缺培训,有经费缺口大,有实践缺品牌,有发展缺研究等。建议校外教育机构学习借鉴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如科技馆)开展科技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在与各类科技竞赛结合的基础上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活动;组织开展与科技活动相关的业务交流与科技辅导员培训;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活动的评价标准;开展校外教育机构科技活动课程体系研究和探索等,以利于推动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创新发展,满足热爱科技的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校外教育论文: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探究 在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关系到造福亿万青少年、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把校外教育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那么,如何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校外教育健康发展,为新时期的教育添上新的独特亮点呢?多年的校外教育工作,形成了点滴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确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关系 “校外教育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的教育”。可见,校外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学校教育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在较为统一而稳定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约束下,完成最基本的教育任务。因此,学校难以“随时”供给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孩子所需要的养分,社会和个人需要的W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使校外教育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教育内容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调整,及时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新需求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这较强的应变机制,使得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发展校外教育来加强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 二、明确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目标 明确目标是办好校外教育的行动指南,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力于自主创新、完善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观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对校外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我认为,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发展目标应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1.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以扩展知识面为目标,帮助孩子不断获取“校内”以外的知识,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信息及时告诉他们,让他们感受求知之乐。 2.培养兴趣,引导志向 校外教育的任务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个体的成长差异,助长个体特长,保护和培育天资,发展个性特色,力求每一个少年都能自有所好、各尽所能,成为这个地球上唯一的一片“树叶”,这样“因材施教”有利于孩子学得有兴趣、心中快乐,从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孩子开始关注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生命价值观,从而立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志向。 3.提高能力,健全人格 建设一个新的时代,仅仅有理想、有志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力、有健全的人格。校外教育应利用“小社会化”环境的优势,培养和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探究、实践、自律、合作、守则、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校外教育机构应当力求建设成为少年儿童兴趣发展中心、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少先队校外活动组织中心、家庭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校外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三、确保校外教育活动平台建设 校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加强校外教育平台建设,保证校外活动阵地、师资、管理等建设适应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当务之急是抓好三大基础性建设: 1.加大阵地建设 没有阵地,何以从教!目前,我区才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校外活动场所,远远不能满足上万名小学生参加活动的需求,难以承担校外教育多样化的活动。所以,校外教育阵地建设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当务之急。应抓住当前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大校外教育投入,加快阵地建设。 2.培养师资队伍 没有教员,何以施教!校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职称难以落实,况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家长对特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名望的名师很难请进来施教,影响了校外教育的发展。所以,选拔、培养懂教育教学且有特长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关键。 3.创新管理机制 没有管理,何以兴教!管理是产生效益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约了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如优秀的校外教育人才受管理体制的约束不能及时引进;当地财政还不能保证校外教育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校外教育还要进行合法的创收活动等。所以,要构建与校外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新模式,必须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积极面向社会,面向教育市场,主动承担社会职责和服务孩子个性成长需求;由单一化管理转向系列化管理,要着眼于孩子成长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建立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管理体系;要由相对封闭化转向开放化管理,要在开放环境下服务好社会需要,要推进决策的社会化,要使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校外教育论文:有效实施校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加强校外教育重要意义及作用,并结合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校外教育的有效实践,对当前校外教育的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推进校外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校外教育 必要性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由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团体,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广阔时空里,有目的、有计划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情趣,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它具有活动参与的自主性、内容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体验性等特点。加快发展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更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 一、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校外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早在2006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就明确指出,校外活动场所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在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服务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校外教育能有效整合各类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组织开展经常化、大众化、实践性与互动性较强的各类教育活动;能结合学校课程改革,广泛开展怡情益智的文体、科技、劳技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校外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博士加德拉,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每个人拥有语言、数学―逻辑智能、音乐、体育运动、视觉空间、自然观察、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生命存在、整合、伦理道德等十多种智能,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都是因智能的组合不同。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注重语文、数学两种智能,还有九种之多智能被束之高阁。如何开发这些智能,让孩子们发挥智能强项,发展智能弱项,扬长补短,螺旋上升,全面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校外教育所具有的多样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让学生在多彩的培训与活动中,有效激发各种潜能,多种才智得到充分发掘、发挥和发展。 3.校外教育是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需要。新课程与原课程体系相比,有两方面的特点比较明显:一是新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在高中阶段设置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从目前中小学校现状看,由于受场地、师资、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校都无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这就对校外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一方面,要求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加强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场所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开发、落实一批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外教育培训场所。另一方面,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和场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想尽一切办法,开辟、建设一批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通过校内外教育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校外教育是丰富学生闲暇生活、构建快乐学习体系的需要。我国自1996年实行每周双休日制度后,一年之中,双休日和各类节假日有115天,加上暑假45天,寒假28天,学生的休假日达188天。如何帮助学生利用这些闲暇时间,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素养、开发潜能,成为校外教育机构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校外教育机构应在学生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与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体验收获快乐中增长知识与才干,还给他们一个多彩的童年生活。 二、校外教育的现状分析 1.校外教育活动场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各地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校外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1年至2006年,国家投资40亿元,计划新建各类青少年宫1094个,各地自建769个,覆盖了90%的中部县城和80%的西部县城,惠及了国家贫困县354个。从绍兴实际看,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在城东新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从原来占地仅5亩的老少年宫,一下子发展到占地105亩、省内面积最大、设施一流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还投资三百多万元,新建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劳技实践基地、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馆,以及划船、钓鱼、烧烤等休闲娱乐活动设施,为绍兴市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2009年,市委市政府又出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活动中心二期工程建设。 但从各地发展情况看,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一是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场所大多分布在城镇,在人口众多的农村甚至少数县城还是空白。二是像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校外教育相对发展较快,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校外教育刚刚起步,国家虽然帮助他们建起了青少年宫,但不少场所因缺乏运作资金及管理经验,闲置在那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校外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也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文明城市创建达标要求,市级青少年宫的占地应不少于4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8000平方米,县级青少年宫占地应不少于2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从我市实际看,虽然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但也只有市本级与上虞市达到了规定标准,其他县市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诸暨、嵊州青少年宫建筑面积仅3000平方米左右,新昌县的青少年宫仅为租用的一幢学校教学楼,而绍兴县由于县城搬迁、新城区常居人口相对较少等因素,至今还没有青少年宫。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校外教育的教育实施。 2.校外教育的功能逐步完善,但与中央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目前,根据中央的要求,各地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都已积极行动起来,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整合各种资源,开辟了一些具有校外教育特质、实践体验式的活动项目。如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利用场地优势,把“做中学、玩中学”作为学生开展校外教育的理念,建起较为完善的劳技实践基地和素质拓展基地,开发了一大批富有实践性、创造性、体验性的劳技项目,在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的支持下,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课程加以实施。由学校统一组织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到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一天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并运用各种工具,采用不同的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制作出一件件工艺品、玩具和生活用品,可以从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创造的乐趣……此活动从2003年推出到现在,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称赞,也得到了、浙江省委、省委宣传等领导的高度肯定。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还专门设立了“公益活动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怡情益智、寓教于乐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成长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从不少校外教育基地的现状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偏重于只是在重复学校的教育功能,一些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活动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无法较好满足学生、家长对劳动实践活动的需求。 3.校外教育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课程比较单调。大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上以文化补习类培训为主,科技创新与实践体验类的活动项目极少,即使有,培训的学生也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数家长只以考分论英雄,把孩子的文化补习放在第一位,大多数校外教育机构为抓收入而迎合需求,加之科技、劳技活动类辅导老师缺乏,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补习类的培训上。二是公益性主题教育活动内容还欠丰富,由于不少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校外教育机构为了解决生计和生存问题,没有更多的精力、财力去组织开展公益性教育活动,一些校外教育工作者还认为搞实践活动既要花钱、花精力,又要承担安全风险,不值得,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校外教育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不少校外教育的培训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尤其是文化类的培训,几乎与学校教育雷同,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练,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三、加强校外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管理工作的实旋意见》([中发2006]4号)文件精神,把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整合青少年宫、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活动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逐步形成市、县、区、镇(乡)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体系。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要切实增加对校外教育的经费投入,帮助改善校外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保证校外教育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构建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内容。校外教育机构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文化补习性质的与学校教学内容重复的培训课程,巩固并发展音乐、舞蹈、书法、美术、表演等艺术类和体育类培训课程,重点开发劳动技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综合实践类型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增设新的学科和项目,及时增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新内容,使学生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人类最新创造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形式上,要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校外教育场所延伸到社会。要综合运用设计、交流、探讨、游戏、表演、实验、比赛、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活动的参与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体验。要多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现实的真实感受,通过内心体验和感受,让认知转化为行动、内化为人格。如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组织学生设计制作玩具、模型、饰品、点心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团队拓展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与可贵。 3.精心设计开展公益性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校外教育平台。校外教育机构要根据不同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公益性主题教育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科技创新、科普考察、社会实践、动手制作、爱心手拉手、模仿秀、读书交流、团队合作、游戏、生活体验、家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感受体验中,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多种智能得到充分开发,社会生存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校外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校外教育的多样性、活动性、实践性、体验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外教育的老师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组织活动与协调能力,更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但从现状看,校外教育的师资有90%以上由学校老师兼任,由于学校课务繁重,他们无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校外教育中,能从事科技创新、动手制作、活动策划的教师更是稀缺,使不少校外教育机构无法开设这类课程。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专业特长的、有一定组织管理和活动能力的校外教育基地师资队伍迫在眉睫。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加大现有师资培养力度、加快引进一批专职师资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建立起一支由高校与职业院校专职教师、高级技工、设计制作人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民间艺人等组成的兼职师资队伍,为校外教育基地高质量开展各类劳技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校外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加强对校外教育功能作用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类主要媒体,宣传报道校外教育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要让学生、家长、社会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青少年成长需要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知识教育,也需要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在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形成、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大力宣传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引导学校、社会、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教育观和素质培养观,要让家长们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有多种技能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如果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忽视孩子的个性特长需求,忽视对孩子的动手实践、创新意识及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有可能会培养出一批“书呆子”,就会增加被社会淘汰的概率,只有重视从小对孩子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良好行动习惯的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重视、参与校外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 校外教育论文:浅谈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整合 校内外教育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在总的教育目标上是有一致性的,校内外教育的结合面是育人,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是未成年人的发展。校外教育是在学校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是面向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校外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针对校内教育而言提出的,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存在以下两个特征: 1、校外教育开放性。现代校外教育办学模式的开放性使校外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外教育吸引了众多的教育投资者和有志践行其教育理想的热心人士,使得校外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并打破了传统公办教育垄断教育行业的状况,形成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争相发展的可喜局面。校外教育具有开放的知识系统,更有利于少年儿童获得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新的生活常识和新的生活理念。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教材的改革周期相对比较持久,如何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校外教育在实现这方面目标时比校内教育更有优势,如校外教育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增设新的学习内容等。 2、校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性。相对校内教育以学科课程为主而言,校外教育更侧重活动课程,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校外教育相对校内教育而言,更容易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一、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学生不用必须接受,从而为其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第二、校外教育没有统一的教育教学大纲,不需要参加统一考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可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为其选择提供了现实性。 二、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整合策略 现代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双重互补性,两者之间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互补,形成整体化的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我国的大教育,笔者对校内外教育的有效整合有如下粗浅认识。 1、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校内外教育理念要趋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同等重要,在青少年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双方教育齐头并进,有效衔接,青少年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为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角度,带着思考主动走进学校,通过学习、观摩、听课、座谈、探讨、交流等有效形式亲身体验,更直接深入地认知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化程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校新课改的目的、意义和重点,吸收校内教育营养成分,补充校外教育的不足,然后结合校外教育的理念,最终达成校内外教育理念的一致。在学习同时,更要发现校内教育的不足和教育盲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校外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点才能不断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 2、发挥优势,凸显互动 首先,发挥培训优势。校外教育集聚了各个门类大量的教育资源,积累了培训、活动、研究、指导等的丰富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一方面培训指导本区域学校的老师,提高校内老师的活动素养,提高学校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衔接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协助学校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发挥校外教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研究优势,培养校内教师自主开发教育活动的能力。 其次,发挥场所优势。校外教育应发挥场所、地域、实施器材和人才优势,吸引学校或青少年来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教育活动,满足青少年的学习成才需求。为了让青少年接受全面的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校内外教育结合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校内外教育要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找到结合点,将学生的业余时间更多地安排在校外教育阵地,让学生业余时间到校外教育阵地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一是可以有效解决校外教育场所“五日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实施《意见》所要求的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能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诸如网络游戏、异教等的诱惑,进一步巩固了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才意义重大。 3、发挥网络优势。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它带给人类便捷,开阔人们的视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网络既消耗了青少年的很多精力,又会让不良的网络信息毒害青少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利用青少年喜欢网络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结合,开展“网上少年宫”“空中少年宫”、“网上学校”、“天天网络工作室”等网络教育活动,用我们丰富、生动、有益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占据青少年的网络阵地,吸引青少年参与网络学习、互动,培养青少年文明上网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延长校外教育手臂。 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根本无法胜任,校外教育要适应形势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结合学校教育,主动创设教育活动品牌,如开设心理辅导、边缘青少年教育辅导、生存教育、团队意识等新兴教育活动,做精品项目,起教育示范的目的,并总结、提炼、推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分析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正确理解上述概念有利于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就这三个概念在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概念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之外的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在概念的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各有特点,但是人们常常感到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甚明晰,因而造成了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不知划归何处。本文尝试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概念制定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概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一、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在我国的起源 校外教育的概念最早起始于我国解放初期。1949年,解放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借鉴其校外教育模式,我国建立了第一家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辽宁省大连市儿童文化馆,这一事件被公认为是我国校外教育的开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集中体现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学校教育内容以及学校个性化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几个方面。基于上述认识,校外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相对于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首先兴起了社区教育,1986年上海市普陀区“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社区教育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目标在于社区支教,社区补充学生课堂外的其他需要,内容以青少年德育教育为核心,行为以学校为主导。该阶段的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原有教育体制的发展。1993年以后,社区教育在教育观、职能承担、内容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其实质是借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来营造学习化社区,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促进社区及成员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教育一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教育概念的使用,从官方来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教育始于1912年。当时的临时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正式使用“社会教育”一词。也有学者认为近代社会教育一词,并非从1912年才开始使用,“社会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近代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和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股教育思潮。自民国始,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社会教育一事,从此,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涵义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 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 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 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 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 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 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 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 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三)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 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四、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 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五、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分析对比,发现目前这几个概念在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 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证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 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校外教育论文:论校外教育活动中培养儿童自主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促进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由于儿童缺失自由表达的权利、家庭教育价值观扭曲、缺乏儿童自主成长的文化生态,导致儿童自主性的失落和消失。唤醒儿童的自主性,需要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营造自主的儿童文化生态,从而促进儿童生动、自主、全面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儿童 校外教育活动 自主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多次强调,如何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校外教育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校外活动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承载着全面提高青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使命。然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儿童在校外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自主性缺失的问题不容回避,这大大影响了其教育效应的发挥,关系到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为此,对如何培养儿童校外活动自主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意义重大。 一、校外活动中儿童自主性的重要性 校外活动儿童的自主性表现为儿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根据活动的预期目标独立、自由、自决地对活动对象进行支配和调节,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了自主性,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童年时期是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和建立的黄金时期,儿童向少年时期的发展阶段是成长过程的精神断乳期,儿童正艰难地寻找和建立自我。解决好儿童自主性的缺失问题,对儿童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的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唤回教育活动中儿童的自主性,强化儿童的地位和作用,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校外教育所开展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一度被遮挡住了,儿童的自主性消失了。 二、校外活动中儿童自主性的失落 校外活动中儿童自主性失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儿童在活动中处于弱势。虽然多年来一直倡导活动的开展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很难普遍实施,学生多数情况仍然处于惟命是从的被动地位,“自主性”仅仅是一种口号。二是儿童的独立性差。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之下的儿童往往独立性较差,很多小孩从小到大,小到生活小事,大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是由父母决定,已经习惯了接受家长的安排,习惯跟着走,照着做。于是,这类小孩抉择能力差,意志相对薄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依赖性特别强。因此,在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中,也是习惯跟着走、照着做。三是儿童的个性不够明显。儿童对大人的依附,使得儿童的思想和文化趋同于成人。今天的儿童,正遭受着可怕的成人文化的入侵,儿童精神日趋边缘化。许多儿童都是主动融于他人,总是在探求着别人的思想。当他在寻求共同点的时候,自觉地放弃了独特的个性,盲目地屈从于大众,思想缺少独特性与深刻性,久而久之,自主性也跟着没了。 三、校外活动中儿童自主性失落的原因 校外活动儿童自主性的失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只有探究儿童自主性缺失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重新拾掇起儿童的自主性,培养儿童在校外活动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儿童缺失自由表达的权利。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儿童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儿童的多向思维和多元声音得不到肯定,教师没能俯下身子虚心倾听学生的声音。有的教师依然用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标准来要求和评判儿童的反映和表现,而没有给儿童预留足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空间,校外教育活动依然游走在儿童的世界之外。二是家庭教育价值观扭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许多家长对儿童的成长进行控制,甚至包办。面对孩子,家长往往有一种输不起的心理,孩子成了弥补家长为实现未完成理想的工具。因此,儿童只能无奈地、被动地走着由家长设计好的成长之路,渐渐地失去了自我。三是缺乏儿童自主成长的文化生态。现在的儿童大多数少了原来的纯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少了儿童自己的文化,儿童文化在许多教育者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在教育领域中,许多校外教育者没有意识到儿童是儿童文化生态的构建者、拥有者和实践者。儿童对自己的生态文化没有自我构建的权利,相反,是忍耐,是适应,是妥协。儿童的自主性被剥削,失去了个性和自主。正因为如此,找回儿童丢失的自主性,在校外教育中探索如何发展儿童的自主性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四、校外教育活动中唤醒儿童自主性的对策 一是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是引导孩子自主发展的前提,培养和发展儿童自主意识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自主意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独立自由与成长的支点。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首先,要让儿童真正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地知道自己所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只有真正地了解自我,才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意识。其次,儿童要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不管是学校、家庭、抑或是校外机构,都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自在的生长环境,让孩子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 二是要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是指促进儿童在不受他人专断意志强制的状态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计划行事,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儿童自我发展的意愿。尊重儿童的自我发展的意愿,需要家长、老师在校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真切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让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其次,要创造自主实践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次,要帮助儿童理智地运用自主能力。自主发展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而要考虑到孩子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够完全地自由发挥,任其肆无忌惮地乱闯乱撞,以至于误入歧途,走向歪路。理智地运用自主能力,需要家长和老师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孩子进行大方向的指导,引导其自主健康地成长。 三是要营造自主的儿童文化生态。营造自主的儿童文化生态,首先,需要学校和家长建立起“儿童文化”的概念。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儿童文化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教育者和家长要意识到儿童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认识到儿童在其文化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只有儿童自己积极构建自己的文化,才会是他们最需要的文化,这种文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引领儿童健康、快乐发展。校外教育活动中,要还原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宰,在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中体现自主性,做儿童文化的真正主人。 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培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让学生真正做主,在校外教育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加强自主意识,倡导自主管理,创造自主实践的机会,强化自主体验,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营造民主、开放的儿童文化生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自主、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 校外教育论文:办孩子们需要的校外教育 我们的工作对象到底是谁,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外教育,今天的校外教育应当做什么,从这三个方面,对办什么样的校外教育,才适合孩子的发展,才利于孩子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 校外教育孩子办班视野据调查,目前全国有15000余家校外教育单位,遍布全国各地,以个体经营居多,各校外教育机构资金的投入和规模大不相同,发展状况层次不齐。我国的校外教育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发[2006]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两项意见颁发之后,确实已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我们的工作对象到底是谁 其实,答案谁都清楚,但关键是校外教育机构的选择权不在我们的工作对象身上,而在家长的手里,家长要的是什么?是高分!那些个不良校外机构就是紧紧抓住家长的心理打出了“提高升学率”的王牌!可是社会的发展要的是什么?要的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我们在确定培训项目及培训方式时,要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否有帮助。为了扭转家长的想法,我中心创办了“家长学堂”,每周以讲座、沙龙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们明白:高分数与优秀无关,高学历与能力无关。 二、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外教育呢 为了了解孩子们最真实的校外需求,首次开班前,我们到周边学校进行“民意调查”,让孩子们用打“√”的形式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校外活动,统计结果表明,需动手操作的、新型的、具有创意的项目排首位,如机器人、三模、手工、彩陶等,约占46%左右,舞蹈、器乐等音乐艺术类的项目次之,约占39%左右,与语、数、英等相关的学科拓展类项目选择人数最少,仅15%左右,这说明孩子们急需活动内容多样化、办班视野国际化的校外教育来开阔视野、提升素养。 三、今天的校外教育人究竟应当做什么 1.要打开国际化的办班视野。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要以国际视野引领各项工作:建构国际化的校外课程体系、引进国际化的校外教育品牌、举办国际化的活动赛事等等。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青少年校外教育团队的联系与沟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校外赛事和展示活动,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风采。 2.要寻找多元化的办班资源。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要始终坚持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提供青少年校外社团冠名权、与其它部门联合举办各种校外活动、将各类公益活动推广至社区、特殊学校等方式,获取良好的校外教育成果,真正实现多赢化的局面。 3.要创建多样化的运作模式。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运作模式将全面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既要坚持打造自主品牌,又要不断拓展市场,采用外包、加盟等多种形式增设项目,并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努力寻找平衡点,促使多种运作形式有机渗透、和谐发展。 4.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始终坚持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校外教育服务传统,努力创新服务内容、建设服务载体、拓展服务人群,如向家长提供“候课服务”,为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一校一品”创建工作提供优秀师资,启动“流动少年宫”为乡镇和边远农村地区提供校外教育服务,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校外教育。 四、在坚持“四要”的基础上,充分落实“五项工程” (一)项目结构优化工程 1.突破提升优势项目。对现有项目逐一审视和梳理,在保持强势的基础上优化发展,从而形成一批品牌教师和领先项目,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拓展与时俱进的新项目。 2.重点扶植传统项目。民族传统项目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使民族传统项目得以继承与发扬是每个校外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校外培训项目开设过程中对地方戏剧、武术、京剧等民族文化、国粹项目应当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并逐渐推广与强化。 3.创新研发特色项目。科技、艺术等培训要继续保持优势,继承与发展并举,要大力鼓励、倡导教师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开发新的资源和项目,通过多项目、多学科的整合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项目。 4.多方论证合作项目。。对一些合作(加盟或外包)项目要深入调研、多方论证,形成可行性报告,签定合作意向书,明确相关责任,同时还需不断根据市场规律审时度势,实行最佳方案。 (二)三支团队建设工程 1.打造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是核心,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将影响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总体方向,因此将实行内部竞聘上岗,在竞争、优化中不断适应、推动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 2.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是建立校外教育名师工作室。二是培育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骨干教师。 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正常运营离不开后勤服务部门的基础保障,要强化专业工程师等后勤专门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三)活动品牌突显工程 各项活动的展开要紧紧围绕校外教育核心的办学理念,开发系列化、品牌化活动,突显“四新”: 主题“新”――活动主题要结合本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紧扣时展的主题。 支撑“新”――每次活动开展要主动争取多元资源的支持,如通过当地媒体的支持扩大活动知晓率,通过企业的投入解决经费问题,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提高活动层次,通过学校、社区的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等等。 模式“新”――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活动模式。“点”主要指短期的重点活动,“线”指具有连贯性、承前启后的各类活动,“面”指覆盖面较广的活动。 成果“新”――加强国际交流,拓宽青少年校外活动的渠道,使每次的活动成果能够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进。 (四)特色项目扶持工程 1.创新格局。努力探索形成“普及项目――特色项目――高品项目”阶梯式发展的格局,让各项目呈现出比例合适、互相衔接、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普及项目数占70%,特色项目数占20%,高品项目数占10%。 2.重点打造。相对于普及项目及高品项目来说,特色项目易出成果、易推广,应全力培育,生点打造,使之成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外交流的名片。 3.科学管理。首先要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项目考核评估办法,每年举办1~2次的公开展示活动,尽量让参培人员“人人有特长,个个能上台”,展示率达100%。 (五)受益人群扩大工程 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对象,努力提高本区域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覆盖率,充分体现校外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 1.请进来。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现有的活动场地,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性未成年人培训、讲座、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参与率。 2.走出去。通过“流动少年宫”、夏令营、“送课下乡”等形式切实增大校外教育的辐射力,扩大受益面。 3.两头扩。增设面向初中生的校外培训项目和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早教项目,将校外教育服务对象努力向两头延展。 总之,新时期的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民生所需、时代所需。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摘 要:文章以一个教师的视角,结合当下社会人文环境和校外教育的特点,从教师的师德、专业水平、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以及个人魅力四个方面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校外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士的品德,有守的情怀。从专业的角度做有利于学生的事情;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时时站在本专业的风口浪尖,把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了解家长带孩子前来学习的初衷,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建议或意见;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等诸多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校外;教师;素质 我是一名专职声乐教师,在校外(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任职近十年,对校外教育颇有一些感悟和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有感最深的还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今天我就来谈谈校外教育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首先说明一下“校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常规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校外教育更能全面体现学习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不受教材、场地的限制,有较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提高少年儿童全面素质方面具备了更多的教育优势,第一,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第二,校外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第三,校外教育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广大少年儿童兴趣发展、充实闲暇生活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根据校外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对从事校外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有着特别的要求。在这根据十年专职校外教师的从教经验,谈一下我所总结的校外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校外教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要具备教师应有的一切基本素质。 “有学者,可教人;有德者,可育人。学高无德者,可为师,然从之者,恐多为有学无德之辈。有德者,可育人,然恐不为教之优。故非二者合之,方可为师之典范。”所以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可用一句话概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是我的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训。我想学高和身正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两个基本素质。由于校外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工作特殊性,对校外教育教师又有着更多的、有别于学校教育的素质要求。 一、师德 教师师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校外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更是如此。有的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海”了,有的是身在朝廷心在汉,根本没有把教学当回事儿,只是计较得失;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变成了买卖,教师成为兜售知识技能小商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教育教学的内容质量、用心程度、工作态度都与经济效益挂钩。我觉得这种行为对一个孩子来说,导致的后果不亚于一个检察官在办案时以金钱为指挥棒导致的结果。校外教育更是先天就带有这样的问题,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相对缺乏强制性和必需性。它没有法律规定必须学习,也没有必须学的必要,可选择性很强。这个选择的权利在家长手里,给校外教育带来了很浓的市场意味。这就促使这样一种现象产生,一名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校外教师反而不如那些会忽悠家长的老师受欢迎。跟家长沟通很重要,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销售教育上,为了迎合“门外”的家长而制定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必然走向教育的歧途。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选择了清苦。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士的品德,有守的情怀,从专业的角度做有利于学生的事情。教师平时也要有意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2.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炼。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炼,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4.加强内省和慎独,这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教师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二、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校外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校外教师应对学校教育内容有所掌握了解。在学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教学内容。校外教育教师相对中小学各门类课程教师在专业上更要精专深。相对于学校的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要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我会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告诉我的学生和家长,即使你没有当歌唱家的打算,我依然会给你最专业的声乐训练,因为我不知道来到我这里的你们中有哪一个会成为歌唱家。我想这就是校外教育教师的职责之一。再者,由于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不受教材延迟限制,有较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丰富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时时站在本专业的风口浪尖,把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从我一个声乐老师的角度谈谈自我提高的经验,与大家交流。1)虽然是声乐教师,但不要远离舞台。声乐是表演艺术,需要舞台的实践,需要与观众的互动,舞台的实践经验对表演至关重要,绝对不能在琴房里闭门造车。只有多在舞台上检验、实践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把最有效的,最经得起推敲的表演演唱技巧和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2)多学习,多交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念,站在专业的前沿,保证跟得上家长和学生在音乐方面紧跟流行的步伐。 三、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了解家长带孩子前来学习的初衷,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建议或意见。对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尊重家长。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校外教师不要为了留住学生而趋势于家长,但是家长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2)以正面引导为主。教师要多称赞和肯定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肯定学生的优点要比指出他的缺点更重要,如果只是指出错误,而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是毫无意义的。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这样说: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如果再这样或那样一点就更好了。这样讲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3)给家长支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我了解到一名学员家长整天担心孩子的学习,每天跟在孩子后面不停地批评指正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没达到家长的期许,反而适得其反,极大地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委婉地提醒他父母应该给自己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多肯定,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家长按照我的建议去做果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我更加信任。4)及时了解、解答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初次接触歌唱表演艺术的,大都是音乐的门外汉,我们搞专业的,很多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却是高深莫测的,有的时候还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询问,我们要凭经验或凭借老师的职业敏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解答,良好的沟通能解除学生和家长的心结困惑,才能使其更好地配合老师接下来的授课。 四、个人魅力 学生很可能因为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也可能因为一个老师对一门课失去兴趣。校外教育的生源流动性强,作为一名校外声乐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让学生能够追随你学习的必要条件。其实,做到了上述的三点:高尚的师德;优秀的专业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就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细节。如,服饰的干净整洁,作为声乐教师还要穿着的有艺术家的气质和品位。外在的气质形象是教师内在的外延,教师对衣着的品味是其内在修养的体现,特别是小孩子大部分是“以貌取人”,喜欢外形漂亮的老师,家长也会在初选老师的时候凭借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外在形象。要有亲和力,既要有为师的高雅庄重,又要时刻保持微笑,给人以和蔼可亲的阳光形象。要与学生交朋友,在人格和思想上平等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的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师生之间的谈话才会深入人心。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有幽默的语言,那更是锦上添花了。德国著名学者海因-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教师幽默睿智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缓解学习的疲劳,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作为一名校外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与大家共勉。我想从我做起,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不做教书匠人,要做真正的“师”,燃烧自己,发光发热,辛勤耕耘,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点滴的努力和贡献。 校外教育论文:美术活动回归生活在校外教育机构的有效实践 摘 要: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是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有效形式。目的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进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能自觉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让美术活动回归生活。 关键词: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美术教育;生活;回归 美术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类生活多角度的剪影,校外实践基地的美术课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地开展活动。青少年学生只有参与实践,才能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创造灵感,才能用画笔去描绘生活、诠释生活。上杭县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从2011年正式开营以来,其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活动的实效性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根据校外教育的特点及本人的教育实践,就“美术教育与生活”这个话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多渠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到美的熏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一、校外美术教育要走近大自然 综合性学习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相合作能力等。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的朋友。针对现在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很少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对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更是知其名不知其形的特点,我们基地设置了“走近自然――寻找识别中草药”这一课程。在实践活动中,首先,通过视频、图片、文字介绍等手段让学生观察、了解几种当地常用、常见的中草药(如鱼腥草、夏菇草、薄荷、麝香、百合、金银花……)的形状与功效;其次,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这些中草药的特点与功效;再次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勾勒出中草药的形状(注意外形、脉络、颜色、质感)并在纸上注明功效;最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拿着自己描绘的白描作品,深入大自然,到实践基地的后山(专门种植的中草药基地)去寻找、认识这些中草药。通过本项活动,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之中,并用口头及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情感,即兴汇报查找的结果。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中,拓宽了美术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美术活动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二、校外美术教育要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 美术新课标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实践基地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地域特色,安排诸如陶艺、漆艺、泥塑、木刻这样的实践性课程,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从中得到灵感,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创造。 实践基地附近有不少古建筑:围屋、古祠堂、凉亭、庙宇,针对这些建筑内部结构及外部形式有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这一特点,基地开发了“谁不说俺家乡美”这一美术教育实践课程,并在中学生中成功地实施。在具体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感觉教师课前准备的图片影像资料;其次,提出问题,明确体验任务,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组织实地参观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用绘画、文字、语言、摄影摄像设备记录美的元素;再次,将收集的素材转化为创作表现活动;最后总结与鼓励评价。活动流程是: 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收集学校或家庭周围的古老建筑中的纹饰、窗花、雕刻等美术元素,并用各种方法把它记录下来(如拓印、描绘、摄影等),其深厚凝重的民族图案、瑰丽多姿的纹样色彩、原始古朴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与伟大,并鼓励将美的元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让美术回归生活。 三、校外美术教育要把握流行与时尚元素 在流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媒体信息传播迅速,每天都有数之不尽的流行文化在产生,身处于当今社会,流行文化以无所不在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微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在教育中融入流行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设置了“我们的基地实践生活”这一活动,要求用微电影的形式将在基地实践的过程记录下来。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多是城区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家里一般都有摄影摄像等多媒体设备,而且现在智能手机非常普及,部分学生不乏是电脑、软件高手,要完成微电影的制作并不困难。我们在学生进驻基地之前的通知中,要求每班准备一两部照相机、摄像机;进驻实践基地后,以班级为单位,明确任务,一周内完成一部本班《我们的基地生活》微电影,将在基地训练、生活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时间不超过10分钟。然后按“分组―探讨主题―找寻素材―记录―感悟―展示”流程开展微电影制作实践活动,星期五返校前每班进行汇报展示、评比。内部分组按成员的兴趣特长进行分工、合作、整合。老师在资源整合、拍摄、剪辑等技术层面给予指导。通过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用相机、手机等设备记录生活,收集了军训、大脚板、帮厨、陶艺、攀岩、针线活、农耕等各种活动素材,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学习了制作微电影的知识。 对流行文化的体验实质上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通过实地考察、作品鉴赏以及制作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在创作过程中,结合开放的资源,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校外美术教育要关注身边生活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以新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单是教师的灌输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校外美术教育活动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去,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和课堂模式开展活动,关注学生参与过程、现实体验及感受。主要活动形式,如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亲密接触身边的田野、河边、草地、花丛。在游玩中渗透美术活动。这样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作品也富有真情实感。在工艺手工制作中,让学生活用各种素材,开拓表现手法。如运用溪边的卵石、农家的各种秸秆、家禽羽毛、各种树叶、泥土进行工艺制作。利用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进行巧妙构思,精心制作,变成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在身边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利用身边生活材料在学生的手中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或一个个有用的东西。 作为校外教育基地的一名美术老师,要根据上杭实践基地地处农村校外、课程灵活、实践时间短的特点,要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利用当地、身边的教育资源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让美术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中职德育论文:中职德育环境研究——试析南宁市中职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以南宁市中职学校为例,就中职德育环境现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中职生德育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德育环境的不足与中职德育效果不良的关系,试图从改善环境着手来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效果,并为建立中职德育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环境 社会德育环境 虚拟德育环境 中职德育环境依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社会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家庭德育环境、虚拟德育环境四大部分。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选取与中职生德育关系密切的部分环境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2006年11月初至12月底,就南宁市中职学生德育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包括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在内共有6所学校,每所学校发出问卷500份。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许多可贵的数据,这些数据较为客观地描画了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思想状况,显现出在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中中职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回收后,经逐项统计、归纳、分析,现将问卷调查结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结及分析如下: 一、家庭德育环境分析 (一)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条件,而亲子沟通是形成良好关系的前提 调查表明,有48%的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良好,还有32%的家庭沟通情况一般,15%沟通少,4%无沟通,这明显不利于孩子成长。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首要条件,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反映了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劣。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即是家教,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就是家教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的沟通情况会导致孩子不同的个性。对孩子来说,如沟通情况良好,证明父母的教育能有效地引导子女,子女的人格能够健康成长。反之,对子女的人格成长很不利。 就本研究结果来说,由于一半多的被调查者家庭成员关系不理想,特别是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之间没有沟通,这意味着这些学生背负着家庭问题来上学。在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偏执、没有认同感、自我封闭或不善于沟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因为管理的不力,其根源大多可追溯到家庭。因此,在管理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沟通方式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进一步调查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发现,沟通的方式也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调查表明,发生矛盾时能与父母作交流并以父母意见为主的占65%,这属于沟通方式良好的情况;争吵或赌气的共占35%,这属于沟通方式不理想,这部分家庭的成员关系可能不太稳定。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首要条件,而沟通方式决定了沟通的结果。良好的沟通方式应是双向的、协商式的。有些父母家教时用讲道理的方式。子女与父母讲理由,意味着双方互谅互让、互相理解。但是以讲道理的方式家教,需要的技巧比较高明。讲得好就是循循善诱,孩子的反应是心悦诚服,即使有矛盾,也会和父母作良性沟通,并能尊重父母的意见;讲得不好就会变为讲大道理、讲空话、老生常谈,孩子的反应是面上不说,心里不服,有时会阳奉阴违。由于心里不服,产生矛盾时就会和长辈争论,争不赢时就会冷战,赌气不理。 有的沟通是属于单向的。父母过度威权,家教使用高压的方式,意见单方向从父母传递给子女;或者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意见单向从子女传递给父母,这两种沟通方式的结果都不太好,最后容易导致争吵或“冷战”。争吵意味着子女与父母双方互不理解,各执一词,父母的教育基本不被子女接受。高压的家教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完全由父母一方说了算,孩子服也要服、不服也要服。小时候可能没问题,长此以往,到了青春期时孩子要求独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家教方式常会导致过度逆反。最大的弊端在于以一方意见为主,没有养成良性沟通的习惯,最后双方互不理解,各执一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不被接受。孩子没学会沟通,在社交场合要么孤独沉默,不善言辞;要么唯我独尊,一言堂。调查表明有35%的家庭沟通方式与结果不容乐观。在管理中发现有些学生脾气倔强不服管教,或者有些学生嚣张跋扈,有些学生冷漠以对,根源可能就在于家庭环境。 (三)交友指导反映的是父母的人际态度,也是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态度 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除了内部沟通良好,还需要对外良好的沟通。由于朋辈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德性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交友态度是考察家庭德育状况的一项指标。到了一定年龄,青少年必然要求面向家庭以外,寻找更广阔、更精彩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朋友是他们认识外界环境的一道桥梁。但是外环境比家庭环境复杂得多,青少年热情有余、警惕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朋友的蛊惑。父母对子女进行交友指导,反映了父母人际态度开放,子女能较全面地认识外环境,成长将会比较顺利。反之,青少年依靠自己的本能结识朋友,容易受到伤害。为人父母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注重教会孩子结交朋友的技能,孩子就会自己勇敢的长大。 调查结果表明,2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交友指导。在另一项调查当中发现,在面对老乡会的邀请时,43%的被调查者选择参加,这表明了部分中职生择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而在管理中,中职生的朋辈关系依其密切程度来区分,最密切的是同班同乡,其次是其他同班同学,隔班交往的很少。有些学生终其中职生涯,朋辈仅限于同乡,与其他人少有交往。这说明中职生的交友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在入学初期一些学生往往能认真对待学习生活,当与一些散漫学生结交后,会慢慢变得懒散、怠慢,逐渐游离于管理之外。这提示德育工作者考虑,应在德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交友,使学生在指导下选择好的学友,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礼仪礼节的教育,是为人父母的首要责任 礼仪是社交的润滑剂,掌握了礼仪,至少能让一个人在社交中不被排斥,不令人讨厌。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有15%表示父母不曾对其进行礼仪教育,这表明这部分家庭德育有责任不尽之处。很多中职生的社交生活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在管理中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礼仪方面比较缺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莽撞,对待同学不懂得相互谦让,有时为此而生出事端;对老师态度冷傲,或者公然顶撞老师;对陌生的同学或老师显得非常隔膜,等等。这部分学生并不会蓄意违纪,但是由于礼仪方面存在欠缺,和他人打交道时显得笨拙,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五)父母的价值观影响着子女成长的方向 望子成龙的家长会对子女作各方面要求。调查结果表明,仅重视智育的家庭占16%,并无特别要求的占7%。为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必须出类拔萃,因此在智育方面过度要求,这也是社会上常见的一种现象。本调查结果与此不符,原因可能是中职生的家庭背景与高中生的有所不同。中职生家庭一般对子女成长较为疏忽,要求普遍不太严,因此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太优秀,人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道德领悟来自家庭的少,而大多得自社会、学校及其朋辈等。这些学生的道德知识来源不专、构成复杂,因此其德性是飘忽、游移不定的,在日常管理的观察中可以得到同样的印象。 健康的成长意味着德智体共同发展。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稍微偏低。调查结果表明65%的家庭要求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还有35%的家庭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这些在教学管理中都得到相应的验证。 二、学校德育环境分析 制度是学校德育环境区别于其他德育环境的特征,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保障。了解制度是遵守制度的前提。调查表明,6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造成这种局面,学校制度过于复杂、抽象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学校制度应简明扼要、学生化,容易理解、容易遵守、容易执行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一)制度应人性化 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德育的开展,因此,好的制度应是人性化的。也就是说,要考虑人的本性,从人性出发,限制人性弱点,发扬人性优点。以往制定相关制度,都是由上而下,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制度为管理者的方便而设。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被调查者的24%阳奉阴违,37%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将近2/3。这说明制度施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网络普及,消费经济、快餐文化兴起,对学校德育冲击很大。几年前的一些制度现在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很多规定因为过时而无意义,很多行为又没有新的制度约束,因此。管理制度应随环境改变而适当修改。10年或5年前定的制度,今天已有一些条款失去了其意义。以无意义的制度来管理学生,无疑会损害制度的权威。因此有些学生阳奉阴违或排斥拒绝就不奇怪了。好的制度既应考虑管理者的方便,也应考虑被管理者的意愿。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参考学生的意见。 (二)校园生活应丰富而贴近学生生活 校园生活包括学校校容校貌、生活设施、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还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校园生活独立、自由、单纯、安全,学生在同龄人群体当中生活,遵守共同的行为标准,关注共同的热点话题,其个性可得到更大的舒展。 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校园生活,有38%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这可能是由于学校的设置有所不当,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中职生活有不正确的理解所致。例如,对于学校设置的课外活动,就有68%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还有15%表示部分喜欢,仅有17%表示喜欢。对此,学校可设置一些集体活动,以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舒展学生身心,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可开展校运会、各种球类运动、歌唱、演讲、书画手工艺、计算机技能等比赛,还可以开展电影、音乐、生理卫生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等各种讲座,力求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接受程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三)加强校风建设 全校或年级大会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形式。内容一般是对学校重大事项的通报,或者重要政治内容的学习。形式包括星期例会、新生入学典礼,学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大会的态度,表示认真听的被调查者为0;39%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的地方听一下;42%表示懒得听,睡觉;37%表示不听,自己玩自己的。这表明校风、学风建设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是中职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的时候,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往往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中学,没有把握准中职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校风教育应务实,注重实践性;应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职业性;应与社会相联系,保持社会性。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的时候应认真把握学生求学的心理。学生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学习成绩不好,不想按部就班地读高中,考大学,但是又不想脱离学校马上进入社会。二是家庭困难,难以维持学业,于是走捷径以读中职的形式先求职业再谋进修。以上两种都是经过了认真考虑后才选择中职的。三是受父母之命或是从众心理的,这部分学生数量也不少。 (四)半封闭式管理 半封闭式管理是管理方式的一种,学校出于为学生安全考虑而设的制度,客观上对学生的出人造成不便。调查结果表明,28%被调查者认为不应该;29%认为有必要,但太严;43%认为很有必要。半封闭式管理是教育单位为了保证教学秩序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它能避免外界过多干扰校园,有利于营造一个清净的学习环境,使得广大学子能专心受教。和其他所有的管理制度一样,半封闭式管理带来一定方便的同时也会导致一些不便。学生对此的态度,可以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是否认同学校的管理方式;二是学生看待制度能否辩证,反映了学生受教化的程度。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懂得制度的利弊,能否善用制度,自觉遵守制度。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所有方面都对学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中职生受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不大,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通俗音乐、大众电影或热门电视剧 通俗音乐、大众电影或热门电视剧是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风潮的风向标。这些形式的社会文化所宣扬的精神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调查结果表明,86%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喜欢的流行文化内容。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的一种消费型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势。这三个特征都决定了流行文化既容易为中职生所接触,也容易被为人们所接受。 流行文化消解了文化的层阶,对传统中关于文化的高级与低级、典雅与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流行文化的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但是它的精神不是提升人的内心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中职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由于流行文化的娱乐性,许多中职生明确表示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对流行文化的青睐甚至痴迷。 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流行文化的支持率远高于学校设置的校园文化。这表明,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形式上可适当参考流行文化的成功之处。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 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等是流行文化、世俗精神的代言人,俗称“偶像”。偶像的存在反映了学生的精神依托对象。调查结果表明,75%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偶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亟须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因而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各种资料。 偶像崇拜表达的是青少年对梦想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其发泄不满和倦怠情绪的大胆呐喊,也是对传统价值体系与教化内容的叛逆表达,其终极目标是在寻找自我。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既不应采取淡化态度或者不干预态度,也不应把偶像崇拜定义为一种纯品德行为,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需要某种精神皈依,需要一个精神指引人,这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我们在德育中应该好好利用。 (三)书、报纸或杂志的影响 书报杂志是比较传统的获取课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是中职生接受社会文化的一个主要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喜欢某种书、报纸或杂志。这说明大部分的中职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他们的知识面、人生观、世界观等受到课外读物的影响。这也表明,德育可以从图书馆开始。图书馆的建设应严把质量关,严格拒绝庸俗图书进馆,另外图书的购置要考虑学生的精神需要,在购置前可以在学生中作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采购书籍。 特别要提出来的是,中职生已经性成熟,但是心理还没成熟,图书馆应成批采购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的书,考虑到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而且有部分学生会主动寻求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应批量购置青春期心理学方面的书,特别是针对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分析的书,更要注意采购,从这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虚拟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虚拟环境即网络,网络对中职生来说,意味着讯息沟通、娱乐互动、学习创造、精神寄托等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对中职生身心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职德育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介而居第一位。 网络是一种工具,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对中职生来说,网络世界里面的规则、秩序都是新奇的:现实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这里不用遵守;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或者不允许存在的,网络世界里都有;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这里可以得到。当中职生们在现实中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感受不到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就会投向网络,抛弃许多正需要他们认真去做的事情,包括学业、前途、休息、健康、亲情和老师的殷切期待等。 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网上信息量相当丰富,上到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百态,其中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种信息的丰富性,对于正在增长知识、好奇心强的中职生来说,肯定是一大兴趣刺激点。这种海量的信息使得许多中职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脑网络上,乐此不疲。但是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中职生上网主要是聊天和娱乐(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用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学生比较少,这说明他们主要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寻求心理满足和利用网络创造新人格面具。这也表明,要让学生善用网络,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一方面培养他们对色情、迷信、封建、庸俗等信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环境发展“自主型”道德。 网络所具有的符号、自治、开放等特点,改变了“依赖型”道德形成条件,即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方式,却有助于“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的匿名性和网络主体角色的“不在场”不是网络道德作用弱化的理由,反而是网络道德大有用武之地的根据。“网民”等于“符号”,而不是“同学”、“公民”等角色。现实社会的舆论对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符号”几乎失去了控制,这似乎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但是这恰好是自主型道德发展的契机。自主型道德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有着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在网上“求助”往往会得到及时的帮助,资助者也完全不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纯粹是履行道德义务。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德育工作者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控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逼真、开放、自治等优点,把网络建设为最强有力的德育环境。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部分家庭德育环境建设有明显不足之处,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并对家庭德育作出相应的规划与指导,以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其次,学校德育环境对中职生影响力偏小,原因在于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精神追求不符。应从学生精神需求出发,发挥学校德育环境可控性、系统性等优势,增强学校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力。再次。社会环境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对中职生道德影响很大。社会文化的内容、形式与中职生的精神追求相吻合,对学生吸引力极强。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吸收社会精神财富,扬弃社会文化垃圾。又次,网络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中职生的道德感染力极大。网络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德育工具,学校应该善用网络,促进学生的现代化观念、自主意识、平等和民主观念等。最后,德育环境诸因素之间未能有效整合,需要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整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的德育合力。 中职德育论文:浅谈基于后现代教育观下中职德育目标的定位思考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德育 德育目标 中职教育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德育观理论,从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现状入手分析,认为对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要从力求实用效果、体现自由精神和个体差异、蕴涵人文关怀、注重发展效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下的德育观 受现代教育封闭僵化思维的影响,在中国的中职德育中,道德往往被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人的行为的律令,道德教育强调灌输和说教,不重视理解和内化。因此,中职德育工作低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现代教育观否定批判传统教育模式,为创造性地构建中职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主张偶然性、开放性、平等性、重视主体性和创造性。他“通过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原先预设的观点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见,从根本上威胁现在教育的可能性。”[1] 1.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崇尚差异性,主张主体性、创造性的德育目的。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现代教育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认为“这种教育目的往往是为了培养优势文化的支持者,强调教育具有一种‘文化中立性’,以此来推演一套民主和平等的理念。”[2] 况且,人要在教育过程中达到完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的完人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后现代教育观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达成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引导学生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以及认可多元文化的公民。 2.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多元化,提倡对话、内化的道德方式。后现代教育家反对以理性主义、认知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道德教育,认为通过对学生实施理性和行为上的训练很难完全使其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则,成为有道德的人。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这种方式是一种对待物的方式,是把一套“世界如此这般”的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一种粗暴的道德权威主义。因此,后现代教育观主张道德教育多元化,主张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方式应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倡道德情景和道德体验,以平等交流、理解、关怀的态度来对待差异的“对话式”教育方式[3]。 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开放性,主张去中心的德育课程。后现代教育观批评学科中心主义,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要求在课程组织中倾听不同的声音,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4]后现代教育观提出:德育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注重道德经验之间的联系;在德育课程设置上,事实和价值二者应该紧密结合,建设开放性的课程,德育课程内容应具有批判、怀疑的特性,应扩展到各个领域,关注那些边缘性的道德主题,让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台演出;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应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达到科际整合[4]。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平等性,提倡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现代教育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关系“主体论上”的平等,提倡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5],提倡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在道德对话中交往,二者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没有尊卑的区别,同时也反对教师中心主义和教师的权威话语,反对教育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分类,采取二元逻辑施教和管理。因此,后现代教育观主张在大学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道德讨论、对话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扮演专家的角色,而是道德对话的推动者。“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并不是拿出真理的人。”[6] 二、中职教育德育目标现状及反思 中职德育目标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中国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定位的突出特点是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同时,又缺乏层次性,忽视教育对象(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和其他高校同等级模式去塑造所有的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职学生在“德”的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德”的素质局限在一个过于狭窄的空间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体精神的张扬受到一定抑制,“德”的养成缺乏丰满的内容,缺乏梯度层次,缺少选择的自由度,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较符合共性规范的要求,但其独立自由的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精神,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求则在统一要求和进程中被大大地忽略了。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职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素质化目标,综合社会发展共性需求和中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个性需求,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真正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检视我们中职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实现从理想化的模铸到素质化的转变。 三、科学的中职德育目标的建构 1.力求实用效果。现实的德育目标是从较接近社会生活实际和人的实际精神境界的,是从当前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而设置的目标,它存在于教育过程参与者的教育思想之中,为教育实践所实际追求的目标。实际上,真正实用的德育目标的实然性是很强的,它能依据德育对象的品德认知心理与品德发展所呈现的规律,为德育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提供可行的具体标准。因此,所设置的德育目标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必须实用,必须把德育目标和实际德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乃至小学以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良好得学习品质,他们的道德意识淡薄,旷课、随意迟到、早退、男女生接触过密、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也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因而,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水平和德育效果差等问题来实施德育活动,才能使中职德育目标产生实效。 2.体现自由精神和个体差异。德育的最高价值是使教育对象达到“慎独”的品德自由境界。[7]所以,只有给中职德育目标赋予自由精神,在德育实践中,德育主体中职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时,德育目的不是强调让受教育者达到统一标准,让他们臻于完人,而应让他们了解他人并接受道德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人格,使之成为真实的自我。为此,中职德育更应该应尊重中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差异性、偶然性以及主体性地位,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人格。中职德育目的应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应该再以统一的理想化的道德规范来约束甚至是压制中职学生,而应该是重视中职学生自我的实现,并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设计开展德育活动,鼓励中职学生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错误,引导中职学生理解他人以开放心态对待他人,培养中职学生成为真实独特的自我。 3.蕴涵人文关怀。一直以来,德育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把德育对象当等待灌装的容器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承认道德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就个人而言在当今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高水平的智力素质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提升到道德尊严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德育的对象首先是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德育应该培养“善良的人”,即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8]。中职德育必须围绕关心人来重新组织,教会中职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在中职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要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来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让中职学生体会到个人道德生活的幸福,从而达到促使他们追求一种更高更完善道德情操。 4.注重发展效能。德育目标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现实承认,另一方面要对自己进行批判与否定,才能使自己既基于现实又能不断地超越现实并高于现实,使自己既在现实之中又在提升和发展之中实现德育活动的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让前一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为后一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作铺垫,并且每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对自身的超越[7]。中职德育应打破以往传统封闭的一元教育模式,走出“规范化”的束缚,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以积极开放的姿势对待各种外来的精神产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面对各种矛盾和丑恶现象,尽可能在各种领域中最大限度地扩展,利用丰富的信息开阔中职学生视野,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重视发展中职学生道德推理、判断及选择能力;注重中职学生在对自我和他人的对话理解上,将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自发、主动地关心他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在德育活动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在生活环境中进行道德渗透,促使中职学生个体产生内在需要和情感共鸣。 中职德育论文:浅析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提升中职学生品行素质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品德 素质 市场经济 【论文摘 要】中职学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品行素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难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是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角度来探索相应的对策。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杜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备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刨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实施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以学生的进步为已任。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第四,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中职教师更应快速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抓好教师业务水平,采取全方位的培养教师的德育管理能力与人性化教育的思想。 一是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二是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开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务中。 三是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德育活动必须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现实情况出发,我们应该率先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使我们能够满怀信心地去发现和珍惜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步培育起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通过活动“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一,注重学生自我推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职校的学生离校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推荐,自信地步入社会,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谋职技巧、社会调查等方面加以辅导。 第二,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第三,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两者的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这两个学生团体运作模式从教师组织开展,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校园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管理方法,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到本市内的相关学校对流,邀请来访等形式,拓宽学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和谐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筹划和宣传的能力。 中职德育论文:论析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课程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值得实施和推广。作为德育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本文作者作出了相关的思考。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要求德育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实施和推广。那么怎样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把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其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能力倾向、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社会联系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合作,这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并非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应该仅仅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前提.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恰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德育课改对认知、知识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德育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中职生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生活环境等重新整合教材。开拓和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课,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计为“5.12地震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心灵的感悟与震撼中真正理解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在“企业中的劳动者”这一课,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计为“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爱岗敬业、技术熟练、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劳动者,从而立志奉献社会、苦练专业本领。总之,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应该具有时代性、生成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认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 1.指导学生分组分工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要尽量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最大程度的差异,使小组成员在各方面形成互补。组与组之间则要尽量保持相对均衡的水平,从而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例如各小组设小组长,负责组织督促组员开展合作学习;设资料员,负责多渠道搜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设书记员,负责及时记录整理小组各成员的学习成果,并汇总形成本小组统一的结论;设对外联络员,负责联系采访、调查、社会实践等事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才华,既增强了责任感和成就感,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教师还要指导各小组内部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等待观望或盲目跟从。产生“无效合作”的尴尬。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案。由于缺乏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其实,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例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为“中职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独立思考,为交流合作做好准备。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要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有的认为要进修培训以提高学历,有的认为要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有的认为要抓住创业的机遇,还有的认为要当公务员,为百姓办实事,等等。有了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才能踊跃发言,互相切磋,甚至据理力争。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3.促进学生团结合作 在竞争激烈的2l世纪.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将更多地体现在与他人的合作上。同样,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教育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协作。教师应该教育每个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以小组集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奋斗。 (2)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是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教师要教育学生倾听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发言.要注意听出别人的主要观点,听完后要及时评价。并发表不同意见以展开探讨。而对于别人正确的意见则要虚心接受。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需要每个人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有些中职生发言不能紧扣主题,表达也不够精练,教师应该帮助其训练语言表达的技巧。还有些中职生由于自卑胆怯.不敢大胆、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则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克服自卑胆怯的不良心理,并尽量为其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是一个人事业走向成功的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做到礼貌待人,真诚待人,宽容待人;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尊重对方,赞美对方。亲和微笑,培养友情等;教育学生掌握思想沟通、情感沟通甚至心灵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教育学生以谦和友好的态度对待争议,求大同,存小异,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四、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对各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 小组的整体表现和总体成绩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评价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各小组的学习是否认真,探究是否积极,可设立最佳态度奖;各小组内沟通是否有效,配合是否默契,可设立最佳合作奖;各小组搜集资料是否全面细致准确,可设立最佳资料奖;各小组学习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总结发言是否科学严谨,可设立最佳成果奖。除了单项奖外,还应该对照以上指标评出各小组的总分。总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共同进步才算得上成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2.对各小组成员个体表现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展示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教师的评价要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比如要让探究能力强、合作热情高的学生更优秀更自信,让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体验到宽容与鼓励,让成绩落后、自卑怯懦的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与闪光点,增强信心与勇气。 除了教师外,小组长、组内学习同伴、学生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能保证评价的科学与公正。 中职德育论文:浅谈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工作过程中的反思 [论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认知教育 反思 感情智力 智商 [论文摘 要] 中职的德育教育比较偏重于认知教育,对于情感教育有所忽略,本文从反思角度切入,论述了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过程中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甚至会影响认知教育的效果。 一、在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绝不可以忽略了情感教育 一般来说,认识教育都以教育学生认清道理为主,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记得当学生违反了宿舍纪律时,我曾当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指出和批评这种行为是如何地损害了班级其他同学的利益,直到看到违纪的学生把头低下来为止。事后此学生找到我忧怨地说“老师,你怎么可以当着全班同学把宿舍违规这事连说了三遍啊,弄得我在同学中的面子全都没了”。当时我还想:就得这样啊,效果多好,本人认识反省得够彻底,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然而今天回想起来,真得好好地进行反思:如此做法是多么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呀,帮助学生认清道理固然没错,但如果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是毫无益处的。面对违规了的学生,教师在说理的同时能否也顾及学生的感受,从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加以扩展从而缩小其存在的缺点呢?反思: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情感的需要。这样,才会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兼顾,下面两点非常重要: 1.教师要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通过各种事情来体验以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本无对错之分,作为师者,去欣赏、信赖和尊重你的学生,同时给出相应的规矩就行了。给学生“规矩”、进行认知教育是必需的。在认知教育的同时,教师只有本着“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的心态,才会对学生的感受感同身受,才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老师、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其本身的违规行为,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用教师尊重、信赖与欣赏的眼光陪伴着学生,使学生自觉屏蔽粗野、轻浮、急躁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谦虚、勇敢、进取、尊重他人的情感。这样师生双方都心情舒畅,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2.情感教育的准确实施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绪 淡泊名利、不为“文明班”或“先进班”等荣誉所诱惑;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看到学生灿烂的笑容、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听到学生学有所成为满足。教育者不被名利所左右后,能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绪,做到关心、热爱学生,准确地解读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去控制其变化。上例学生违反宿舍规定的案例中,我当时就是只考虑到因此班级中被扣了十分从而弄丢了“先进班”,只顾让名利占有着大脑,心中窝着火,批评学生的语气与态度已经相当地重,再加上只顾着自己生气而没看到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学生自尊心的挫伤。今天回想,实感惭愧。反思:做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让智慧引领着师者控制好交往中的情绪变化。老师需要的是引导学生用自我的优点与自我的缺点进行斗争,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老师成长的必需。 二、对越聪明、智商越高的学生,越需要进行感情智力的培养 智商英文缩写IQ,用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包含了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构成智商的“一般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性条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智商一直被确立为判定一个学生聪明与否的标准。一般认为,智商高的孩子聪明。然而,一个学生智商高低与成绩的好坏、工作的成败并不成正比。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越是聪明的学生、往往也就是问题最多的学生,如果他们的感情智力不能同步发展的话,他们往往会成为令家庭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对待越聪明、智商越高的学生,越需要进行感情智力的培养。 1.高智商又低“情商”的学生容易走上毁人或自毁的道路 1991年的11月1日,被公派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留学的原北大高材生卢刚,在拿到了博士学位后,却因为妒忌自己的中国同伴山林华、对自己的博导戈尔咨教授和史密斯教授误会以及对副校长安妮克黎利(Anne Cleary)女土的误解而将他们有目的、有预谋的进行了枪杀,最后自己也举枪自杀,制造了震惊全美的校园枪击事件。卢刚在学有所成时毁人和自毁,其实他的智商高乎常人,同时,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感情智力的低能儿,高智商和低“情商”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悲剧、惨剧的发生。 2.高智商而低情商孩子的教育反思 作为家长,面对你的特别聪明的孩子时,要万分地呵护其心灵,你对孩子的心灵满足比你物质上的给予更为重要,要常与你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让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为其制定适当的“规矩”;作为老师,遇到这些智力特别不一般的学生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尽可能快地获取到其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协同家长一起共同制定出这类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方式与方法,绝不可以被他们的“好成绩”所蒙骗。引导这些智商很高的学生正确与其他同学相处,赞赏这类学生把他们的“智慧”分享给别的同学的做法,全然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本身有足够强的能力把把事情做好,同时给予他们适时适度的帮助,让他们融进班集体中,让这类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小老师”,帮助这些特别聪明的学生享受到班集体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通过情感教育来加强和巩固认知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道理,其实就是进行认知教育。要提高认知教育的效果,最好先确保学生能够乐意主动地去“认知道理”,或起码不对“道理的认知”产生反感情绪,其所谓“亲其师,信其行”。 1.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激励,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方面,教师善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造就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教师对自己所教科目、所教知识充满着热情,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处处显露着对知识本身的热爱、体验着知识带给人类的积极良好的感受,这样的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喜爱去认知与学习。反思:当教师本身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充满反感时,对学生说的 “要遵守学校的XXX规章制度”是毫无说服力的,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知效果将会极差。有如家长自己在麻将桌中“乐不思蜀”时,却对旁边的小家伙说“你好好读书、好好完成你的作业”,这种孩子的作业肯定写得不好,书也读得不好。另一方面,教师善于把握学生中出现的良好品质,及时地、充满情感地进行激励,能使认知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很好地遵守了“规章制度”的那个时刻,及时给予充满情感的激励,认知教育的效果就会很好。相反,如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某某同学不随意踩踏草地,遵守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对于“不随意踩踏草地”的认知会随风飘过脑边一样,老师说完也就吹走了,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认知”。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认知教育,而认知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教育的途径,能把认知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至。 2.教师要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 “轻声细语”体现的就是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情感流露,显现着教师在认知教育过程中的个人修养与教育智慧。“轻声细语”即以学生能够接受、乐意参与的教育方式,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特征的认知教育。“说重话”:对于学生某些屡教不改的不良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师决不姑息与放纵不管,而是严格要求与纠正。现在的学校需要学生认知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很多,学生必需共同遵守团体中的这些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反思:在进行这些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尤其重要,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是教师智慧体现的一个过程,教师用智慧使法律法规、行为规范深深地印留在学生的大脑深处,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一门需要教育者不断提升的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的学习、就业、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是人对于情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学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认知教育固然必需,情感教育同等地重要,甚至影响着认知教育。因而,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工作过程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都善用情感教育这个法宝吧,以助认知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职德育论文:提升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师培训路径的探索和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信息素养 专业成长 论文摘要:中职德育课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炼了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培训路径,一是通过开网络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采集素养,二是通过协作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评价素养,三是通过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管理素养发展。关注和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其专业成长的关系,对有效进行校本培训改革,优化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2.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1.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2.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3.以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助式培训提升信息管理素养 实践证明,有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化发展的整合,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教师要将新的信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学会信息的应用,要探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够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教学,还要能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此外,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需要对自己关于信息应用的看法进行反思,思考信息在社会、在学校教学、在自己的13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应该发挥哪些作用。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方法,教师可以节省大量学习时间,可以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资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得信息获取与分析加工成为厚积薄发过程。但每位德育课教师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技术基础,整齐划一的培训会使教师产生厌烦情绪。自助式培训可以使培训内容与他们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提高教师解决问题及适应发展的实际能力。我们学校有非常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成为我校稳固的校内讲师队伍。每学期,我们根据需求开列培训项目“菜单”,提供必须的技术支持。这些培训项目不一定以讲座的形式,有的就是以网络资源的形式,让教师有选择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很多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能够多渠道寻找信息,并能制作个人、班级网页以及开通博客信息,有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Moodle课程推广德育课程教学。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的过程,这是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中职德育论文:浅析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提升中职学生品行素质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品德 素质 市场经济 【论文摘 要】中职学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品行素质,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难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是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角度来探索相应的对策。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在各地已经遍地开花,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职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德育教育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整体的和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个杜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的主流意识的自我觉醒。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德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备类教育所共有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职业学校还承担起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进心理能力的义务,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刨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前提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实施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学校是否重视德育教育,是否以学生的进步为已任。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学生的认识,还有教师和领导的认识,只有两方面都到位了,才能真正搞好德育教育,实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其次,是学校主动增加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有些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知识不能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老师要言传身教。把教做事与教做人结合起来,以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良好地效果。 第三,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像高等院校一样多的正式德育教育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第四,加强对人文社团的扶持。比如,文学社、诗社、书法协会、公关协会等。对这些人文社团的扶持,一是给经费。二是关心社团组织者的成长。三是帮助和鼓励他们搞一些大型活动。 三、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坚强保证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需要,中职教师更应快速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抓好教师业务水平,采取全方位的培养教师的德育管理能力与人性化教育的思想。 一是加强“班主任校本培训”课题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对以往学期所开展的班主任培训与实务比赛等资料进行收集,并对班主任论坛、案例分析、优质主题班团课教案组织教师进行筛选与汇编。排定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讨,在学期期末形成课题的初步框架。 二是抓好教师参与学生个案研究的培训与实施工作。学生处对受到处分的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逐步推开教师联系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教结对活动,从而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投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务中。 三是增强班主任助理的培训工作。适当调整各班班主任助理,明确与细化班主任助理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时间,及时协调与沟通班主任与班主任助理的工作,使之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最大合力。由专人落实班主任助理的培训与考核,注重培训与实践的结合、个体自学与集中交流的结合。 四、学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德育活动必须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现实情况出发,我们应该率先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使我们能够满怀信心地去发现和珍惜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步培育起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个性,通过活动“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特点“量体裁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一,注重学生自我推荐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职校的学生离校后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与推荐,自信地步入社会,成为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在人际交往、谋职技巧、社会调查等方面加以辅导。 第二,以开展社团建设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能力、交流的沃土。通过各种活动,为学生的团体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文学社的指导和工作条件创设的力度。使文学社既成为学校的氛围营造者,又成为文学社成员交流思想、培植能力、发挥特长的团体。指导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2至3次学习、交流沙龙和校外采风等活动,同时确定运行机制和相关章程,使文学社有机地运转,服务学校,服务学生。职教校园的氛围应体现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筹划与布置,使校园的墙、黑板、草坪都成为我们体现职教特色和提升学生专业思想的载体。 第三,优化学生会的工作职能,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进一步理顺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两者的工作内容与分工,让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使这两个学生团体运作模式从教师组织开展,逐步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模式,形成学生管理学生的校园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通过定期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管理方法,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到本市内的相关学校对流,邀请来访等形式,拓宽学生干部的交流面,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和谐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活动,通过活动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筹划和宣传的能力。 中职德育论文:浅谈基于后现代教育观下中职德育目标的定位思考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德育 德育目标 中职教育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借用后现代主义的德育观理论,从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现状入手分析,认为对中国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要从力求实用效果、体现自由精神和个体差异、蕴涵人文关怀、注重发展效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下的德育观 受现代教育封闭僵化思维的影响,在中国的中职德育中,道德往往被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人的行为的律令,道德教育强调灌输和说教,不重视理解和内化。因此,中职德育工作低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现代教育观否定批判传统教育模式,为创造性地构建中职德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主张偶然性、开放性、平等性、重视主体性和创造性。他“通过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原先预设的观点的脆弱性,揭露教育中存在的偏见,从根本上威胁现在教育的可能性。”[1] 1.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崇尚差异性,主张主体性、创造性的德育目的。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现代教育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认为“这种教育目的往往是为了培养优势文化的支持者,强调教育具有一种‘文化中立性’,以此来推演一套民主和平等的理念。”[2] 况且,人要在教育过程中达到完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的完人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后现代教育观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达成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引导学生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以及认可多元文化的公民。 2.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多元化,提倡对话、内化的道德方式。后现代教育家反对以理性主义、认知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道德教育,认为通过对学生实施理性和行为上的训练很难完全使其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则,成为有道德的人。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这种方式是一种对待物的方式,是把一套“世界如此这般”的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一种粗暴的道德权威主义。因此,后现代教育观主张道德教育多元化,主张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方式应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倡道德情景和道德体验,以平等交流、理解、关怀的态度来对待差异的“对话式”教育方式[3]。 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开放性,主张去中心的德育课程。后现代教育观批评学科中心主义,主张构建动态的开放式课程,“要求在课程组织中倾听不同的声音,关注课程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4]后现代教育观提出:德育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注重道德经验之间的联系;在德育课程设置上,事实和价值二者应该紧密结合,建设开放性的课程,德育课程内容应具有批判、怀疑的特性,应扩展到各个领域,关注那些边缘性的道德主题,让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台演出;德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应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达到科际整合[4]。 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平等性,提倡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后现代教育观反对现代教育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关系“主体论上”的平等,提倡主体间性的道德关系[5],提倡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在道德对话中交往,二者是平等的,在地位上没有尊卑的区别,同时也反对教师中心主义和教师的权威话语,反对教育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分类,采取二元逻辑施教和管理。因此,后现代教育观主张在大学德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道德讨论、对话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扮演专家的角色,而是道德对话的推动者。“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并不是拿出真理的人。”[6] 二、中职教育德育目标现状及反思 中职德育目标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以来,中国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定位的突出特点是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同时,又缺乏层次性,忽视教育对象(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和其他高校同等级模式去塑造所有的中职学生,更多的是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而没有充分注意到中职学生在“德”的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德”的素质局限在一个过于狭窄的空间和理想化的模式中,主体精神的张扬受到一定抑制,“德”的养成缺乏丰满的内容,缺乏梯度层次,缺少选择的自由度,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受教育者比较符合共性规范的要求,但其独立自由的思维、创造的意识、批判精神,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个性化发展需求则在统一要求和进程中被大大地忽略了。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职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素质化目标,综合社会发展共性需求和中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发展个性需求,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真正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检视我们中职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实现从理想化的模铸到素质化的转变。 三、科学的中职德育目标的建构 1.力求实用效果。现实的德育目标是从较接近社会生活实际和人的实际精神境界的,是从当前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而设置的目标,它存在于教育过程参与者的教育思想之中,为教育实践所实际追求的目标。实际上,真正实用的德育目标的实然性是很强的,它能依据德育对象的品德认知心理与品德发展所呈现的规律,为德育实践活动实际操作提供可行的具体标准。因此,所设置的德育目标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必须实用,必须把德育目标和实际德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乃至小学以来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良好得学习品质,他们的道德意识淡薄,旷课、随意迟到、早退、男女生接触过密、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也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因而,中职德育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水平和德育效果差等问题来实施德育活动,才能使中职德育目标产生实效。 2.体现自由精神和个体差异。德育的最高价值是使教育对象达到“慎独”的品德自由境界。[7]所以,只有给中职德育目标赋予自由精神,在德育实践中,德育主体中职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时,德育目的不是强调让受教育者达到统一标准,让他们臻于完人,而应让他们了解他人并接受道德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的人格,使之成为真实的自我。为此,中职德育更应该应尊重中职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差异性、偶然性以及主体性地位,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人格。中职德育目的应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应该再以统一的理想化的道德规范来约束甚至是压制中职学生,而应该是重视中职学生自我的实现,并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设计开展德育活动,鼓励中职学生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错误,引导中职学生理解他人以开放心态对待他人,培养中职学生成为真实独特的自我。 3.蕴涵人文关怀。一直以来,德育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把德育对象当等待灌装的容器来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承认道德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就个人而言在当今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高水平的智力素质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提升到道德尊严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关注德育的对象首先是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德育应该培养“善良的人”,即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8]。中职德育必须围绕关心人来重新组织,教会中职学生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在中职德育目标的设置上,要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来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让中职学生体会到个人道德生活的幸福,从而达到促使他们追求一种更高更完善道德情操。 4.注重发展效能。德育目标对德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现实承认,另一方面要对自己进行批判与否定,才能使自己既基于现实又能不断地超越现实并高于现实,使自己既在现实之中又在提升和发展之中实现德育活动的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让前一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为后一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作铺垫,并且每个层次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对自身的超越[7]。中职德育应打破以往传统封闭的一元教育模式,走出“规范化”的束缚,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以积极开放的姿势对待各种外来的精神产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面对各种矛盾和丑恶现象,尽可能在各种领域中最大限度地扩展,利用丰富的信息开阔中职学生视野,培养中职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重视发展中职学生道德推理、判断及选择能力;注重中职学生在对自我和他人的对话理解上,将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自发、主动地关心他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在德育活动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在生活环境中进行道德渗透,促使中职学生个体产生内在需要和情感共鸣。 中职德育论文:中职德育环境研究——试析南宁市中职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以南宁市中职学校为例,就中职德育环境现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中职生德育的作用机理,探讨了德育环境的不足与中职德育效果不良的关系,试图从改善环境着手来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效果,并为建立中职德育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 学校德育环境 社会德育环境 虚拟德育环境 中职德育环境依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社会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家庭德育环境、虚拟德育环境四大部分。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选取与中职生德育关系密切的部分环境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2006年11月初至12月底,就南宁市中职学生德育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包括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在内共有6所学校,每所学校发出问卷500份。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许多可贵的数据,这些数据较为客观地描画了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思想状况,显现出在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中中职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回收后,经逐项统计、归纳、分析,现将问卷调查结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总结及分析如下: 一、家庭德育环境分析 (一)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条件,而亲子沟通是形成良好关系的前提 调查表明,有48%的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良好,还有32%的家庭沟通情况一般,15%沟通少,4%无沟通,这明显不利于孩子成长。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首要条件,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反映了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劣。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即是家教,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就是家教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的沟通情况会导致孩子不同的个性。对孩子来说,如沟通情况良好,证明父母的教育能有效地引导子女,子女的人格能够健康成长。反之,对子女的人格成长很不利。 就本研究结果来说,由于一半多的被调查者家庭成员关系不理想,特别是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之间没有沟通,这意味着这些学生背负着家庭问题来上学。在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偏执、没有认同感、自我封闭或不善于沟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因为管理的不力,其根源大多可追溯到家庭。因此,在管理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沟通方式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进一步调查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发现,沟通的方式也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调查表明,发生矛盾时能与父母作交流并以父母意见为主的占65%,这属于沟通方式良好的情况;争吵或赌气的共占35%,这属于沟通方式不理想,这部分家庭的成员关系可能不太稳定。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首要条件,而沟通方式决定了沟通的结果。良好的沟通方式应是双向的、协商式的。有些父母家教时用讲道理的方式。子女与父母讲理由,意味着双方互谅互让、互相理解。但是以讲道理的方式家教,需要的技巧比较高明。讲得好就是循循善诱,孩子的反应是心悦诚服,即使有矛盾,也会和父母作良性沟通,并能尊重父母的意见;讲得不好就会变为讲大道理、讲空话、老生常谈,孩子的反应是面上不说,心里不服,有时会阳奉阴违。由于心里不服,产生矛盾时就会和长辈争论,争不赢时就会冷战,赌气不理。 有的沟通是属于单向的。父母过度威权,家教使用高压的方式,意见单方向从父母传递给子女;或者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意见单向从子女传递给父母,这两种沟通方式的结果都不太好,最后容易导致争吵或“冷战”。争吵意味着子女与父母双方互不理解,各执一词,父母的教育基本不被子女接受。高压的家教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完全由父母一方说了算,孩子服也要服、不服也要服。小时候可能没问题,长此以往,到了青春期时孩子要求独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家教方式常会导致过度逆反。最大的弊端在于以一方意见为主,没有养成良性沟通的习惯,最后双方互不理解,各执一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不被接受。孩子没学会沟通,在社交场合要么孤独沉默,不善言辞;要么唯我独尊,一言堂。调查表明有35%的家庭沟通方式与结果不容乐观。在管理中发现有些学生脾气倔强不服管教,或者有些学生嚣张跋扈,有些学生冷漠以对,根源可能就在于家庭环境。 (三)交友指导反映的是父母的人际态度,也是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态度 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除了内部沟通良好,还需要对外良好的沟通。由于朋辈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德性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交友态度是考察家庭德育状况的一项指标。到了一定年龄,青少年必然要求面向家庭以外,寻找更广阔、更精彩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朋友是他们认识外界环境的一道桥梁。但是外环境比家庭环境复杂得多,青少年热情有余、警惕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朋友的蛊惑。父母对子女进行交友指导,反映了父母人际态度开放,子女能较全面地认识外环境,成长将会比较顺利。反之,青少年依靠自己的本能结识朋友,容易受到伤害。为人父母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点,注重教会孩子结交朋友的技能,孩子就会自己勇敢的长大。 调查结果表明,2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交友指导。在另一项调查当中发现,在面对老乡会的邀请时,43%的被调查者选择参加,这表明了部分中职生择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而在管理中,中职生的朋辈关系依其密切程度来区分,最密切的是同班同乡,其次是其他同班同学,隔班交往的很少。有些学生终其中职生涯,朋辈仅限于同乡,与其他人少有交往。这说明中职生的交友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在入学初期一些学生往往能认真对待学习生活,当与一些散漫学生结交后,会慢慢变得懒散、怠慢,逐渐游离于管理之外。这提示德育工作者考虑,应在德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交友,使学生在指导下选择好的学友,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礼仪礼节的教育,是为人父母的首要责任 礼仪是社交的润滑剂,掌握了礼仪,至少能让一个人在社交中不被排斥,不令人讨厌。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中有15%表示父母不曾对其进行礼仪教育,这表明这部分家庭德育有责任不尽之处。很多中职生的社交生活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在管理中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礼仪方面比较缺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莽撞,对待同学不懂得相互谦让,有时为此而生出事端;对老师态度冷傲,或者公然顶撞老师;对陌生的同学或老师显得非常隔膜,等等。这部分学生并不会蓄意违纪,但是由于礼仪方面存在欠缺,和他人打交道时显得笨拙,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五)父母的价值观影响着子女成长的方向 望子成龙的家长会对子女作各方面要求。调查结果表明,仅重视智育的家庭占16%,并无特别要求的占7%。为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必须出类拔萃,因此在智育方面过度要求,这也是社会上常见的一种现象。本调查结果与此不符,原因可能是中职生的家庭背景与高中生的有所不同。中职生家庭一般对子女成长较为疏忽,要求普遍不太严,因此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太优秀,人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道德领悟来自家庭的少,而大多得自社会、学校及其朋辈等。这些学生的道德知识来源不专、构成复杂,因此其德性是飘忽、游移不定的,在日常管理的观察中可以得到同样的印象。 健康的成长意味着德智体共同发展。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稍微偏低。调查结果表明65%的家庭要求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还有35%的家庭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这些在教学管理中都得到相应的验证。 二、学校德育环境分析 制度是学校德育环境区别于其他德育环境的特征,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保障。了解制度是遵守制度的前提。调查表明,6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造成这种局面,学校制度过于复杂、抽象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学校制度应简明扼要、学生化,容易理解、容易遵守、容易执行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一)制度应人性化 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德育的开展,因此,好的制度应是人性化的。也就是说,要考虑人的本性,从人性出发,限制人性弱点,发扬人性优点。以往制定相关制度,都是由上而下,仅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制度为管理者的方便而设。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被调查者的24%阳奉阴违,37%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将近2/3。这说明制度施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网络普及,消费经济、快餐文化兴起,对学校德育冲击很大。几年前的一些制度现在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很多规定因为过时而无意义,很多行为又没有新的制度约束,因此。管理制度应随环境改变而适当修改。10年或5年前定的制度,今天已有一些条款失去了其意义。以无意义的制度来管理学生,无疑会损害制度的权威。因此有些学生阳奉阴违或排斥拒绝就不奇怪了。好的制度既应考虑管理者的方便,也应考虑被管理者的意愿。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参考学生的意见。 (二)校园生活应丰富而贴近学生生活 校园生活包括学校校容校貌、生活设施、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还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校园生活独立、自由、单纯、安全,学生在同龄人群体当中生活,遵守共同的行为标准,关注共同的热点话题,其个性可得到更大的舒展。 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校园生活,有38%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这可能是由于学校的设置有所不当,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中职生活有不正确的理解所致。例如,对于学校设置的课外活动,就有68%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还有15%表示部分喜欢,仅有17%表示喜欢。对此,学校可设置一些集体活动,以调剂枯燥的学习生活,舒展学生身心,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可开展校运会、各种球类运动、歌唱、演讲、书画手工艺、计算机技能等比赛,还可以开展电影、音乐、生理卫生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等各种讲座,力求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接受程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三)加强校风建设 全校或年级大会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形式。内容一般是对学校重大事项的通报,或者重要政治内容的学习。形式包括星期例会、新生入学典礼,学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大会的态度,表示认真听的被调查者为0;39%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的地方听一下;42%表示懒得听,睡觉;37%表示不听,自己玩自己的。这表明校风、学风建设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是中职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的时候,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往往把自己等同于普通中学,没有把握准中职的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中职学校的校风教育应务实,注重实践性;应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职业性;应与社会相联系,保持社会性。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的时候应认真把握学生求学的心理。学生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学习成绩不好,不想按部就班地读高中,考大学,但是又不想脱离学校马上进入社会。二是家庭困难,难以维持学业,于是走捷径以读中职的形式先求职业再谋进修。以上两种都是经过了认真考虑后才选择中职的。三是受父母之命或是从众心理的,这部分学生数量也不少。 (四)半封闭式管理 半封闭式管理是管理方式的一种,学校出于为学生安全考虑而设的制度,客观上对学生的出人造成不便。调查结果表明,28%被调查者认为不应该;29%认为有必要,但太严;43%认为很有必要。半封闭式管理是教育单位为了保证教学秩序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它能避免外界过多干扰校园,有利于营造一个清净的学习环境,使得广大学子能专心受教。和其他所有的管理制度一样,半封闭式管理带来一定方便的同时也会导致一些不便。学生对此的态度,可以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是否认同学校的管理方式;二是学生看待制度能否辩证,反映了学生受教化的程度。受过教育的人必定懂得制度的利弊,能否善用制度,自觉遵守制度。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所有方面都对学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中职生受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不大,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通俗音乐、大众电影或热门电视剧 通俗音乐、大众电影或热门电视剧是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风潮的风向标。这些形式的社会文化所宣扬的精神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调查结果表明,86%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喜欢的流行文化内容。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的一种消费型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势。这三个特征都决定了流行文化既容易为中职生所接触,也容易被为人们所接受。 流行文化消解了文化的层阶,对传统中关于文化的高级与低级、典雅与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流行文化的产品有其精神上的内涵,但是它的精神不是提升人的内心世界的动力,而是满足欲望的一种消费品。中职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由于流行文化的娱乐性,许多中职生明确表示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对流行文化的青睐甚至痴迷。 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流行文化的支持率远高于学校设置的校园文化。这表明,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形式上可适当参考流行文化的成功之处。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 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等是流行文化、世俗精神的代言人,俗称“偶像”。偶像的存在反映了学生的精神依托对象。调查结果表明,75%的被调查者拥有自己偶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亟须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因而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各种资料。 偶像崇拜表达的是青少年对梦想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是其发泄不满和倦怠情绪的大胆呐喊,也是对传统价值体系与教化内容的叛逆表达,其终极目标是在寻找自我。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既不应采取淡化态度或者不干预态度,也不应把偶像崇拜定义为一种纯品德行为,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需要某种精神皈依,需要一个精神指引人,这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我们在德育中应该好好利用。 (三)书、报纸或杂志的影响 书报杂志是比较传统的获取课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是中职生接受社会文化的一个主要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有8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喜欢某种书、报纸或杂志。这说明大部分的中职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他们的知识面、人生观、世界观等受到课外读物的影响。这也表明,德育可以从图书馆开始。图书馆的建设应严把质量关,严格拒绝庸俗图书进馆,另外图书的购置要考虑学生的精神需要,在购置前可以在学生中作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采购书籍。 特别要提出来的是,中职生已经性成熟,但是心理还没成熟,图书馆应成批采购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的书,考虑到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而且有部分学生会主动寻求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应批量购置青春期心理学方面的书,特别是针对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分析的书,更要注意采购,从这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虚拟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虚拟环境即网络,网络对中职生来说,意味着讯息沟通、娱乐互动、学习创造、精神寄托等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对中职生身心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职德育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介而居第一位。 网络是一种工具,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对中职生来说,网络世界里面的规则、秩序都是新奇的:现实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这里不用遵守;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或者不允许存在的,网络世界里都有;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这里可以得到。当中职生们在现实中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感受不到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就会投向网络,抛弃许多正需要他们认真去做的事情,包括学业、前途、休息、健康、亲情和老师的殷切期待等。 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网上信息量相当丰富,上到天文、地理,下至生活百态,其中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这种信息的丰富性,对于正在增长知识、好奇心强的中职生来说,肯定是一大兴趣刺激点。这种海量的信息使得许多中职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电脑网络上,乐此不疲。但是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中职生上网主要是聊天和娱乐(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用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的学生比较少,这说明他们主要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寻求心理满足和利用网络创造新人格面具。这也表明,要让学生善用网络,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一方面培养他们对色情、迷信、封建、庸俗等信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环境发展“自主型”道德。 网络所具有的符号、自治、开放等特点,改变了“依赖型”道德形成条件,即公众舆论监督的作用方式,却有助于“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网络行为的匿名性和网络主体角色的“不在场”不是网络道德作用弱化的理由,反而是网络道德大有用武之地的根据。“网民”等于“符号”,而不是“同学”、“公民”等角色。现实社会的舆论对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符号”几乎失去了控制,这似乎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但是这恰好是自主型道德发展的契机。自主型道德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有着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在网上“求助”往往会得到及时的帮助,资助者也完全不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纯粹是履行道德义务。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德育工作者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控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逼真、开放、自治等优点,把网络建设为最强有力的德育环境。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部分家庭德育环境建设有明显不足之处,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并对家庭德育作出相应的规划与指导,以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其次,学校德育环境对中职生影响力偏小,原因在于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精神追求不符。应从学生精神需求出发,发挥学校德育环境可控性、系统性等优势,增强学校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力。再次。社会环境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对中职生道德影响很大。社会文化的内容、形式与中职生的精神追求相吻合,对学生吸引力极强。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吸收社会精神财富,扬弃社会文化垃圾。又次,网络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中职生的道德感染力极大。网络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德育工具,学校应该善用网络,促进学生的现代化观念、自主意识、平等和民主观念等。最后,德育环境诸因素之间未能有效整合,需要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整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的德育合力。 中职德育论文:浅析当前中职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当前 中职德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 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通过对湖南近十多所学校的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与同仁们一起研究其对策,希望这些能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在中等职业学校从教十多年以来,社会在变,学生在变,职 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 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 式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通过对湖南近十多所学校的学生现状 进行了调查,并与所到学校的同行们一起分析其成因,研究其对 策,希望这些能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借鉴、参考。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 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用人制度的改革 尚未完善,才起步,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建 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 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 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 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出息; 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 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 混个文凭;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 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 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行为意识方面 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 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 酗酒、以及赌博等。 3.纪律卫生方面 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 低层次。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自习、就寝讲话、随 意走动、进出;个人生活用品不全、生活习惯不好,常用他人碗 筷、毛巾、牙刷、梳子;衣服、袜子、鞋子、头发等不勤洗、勤 换,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吃、乱吐、乱扔等。 4.勤俭自律方面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 不强。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 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 5.礼仪交往方面 不善于与身边的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形式为:不谦恭礼让,不 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给他人以侮辱 性绰号,公开揭他人伤疤和隐私、男女交往过度等。 6.心理障碍方面 看到社会腐败现象,忧虑、焦急;目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思想陈旧,对学生教育不当,产生逆反心理;学业成绩不好, 缺乏自信,苦闷自卑;竞争激烈,感到压力大;感到家庭压力大, 烦躁苦恼。突出表现为:排它心理、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破罐 子破摔等。 二、导致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 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 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 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 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 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 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 家庭的不良影响相关。如,有的家庭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行 为不检点,作风不端正;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破坏,有的 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等,但影响更 大的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如,有的实行家长独裁, 要求孩子唯家长命是从,不允许孩子有自主权和主见,否则就训 斥、体罚或打骂;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的家 长对孩子不放心,实行全方位监控,时时、事事唠叨、指教;有 的家长实行放鸭,认为孩子自会成人,不需要家长管理和干涉; 有的家庭成员之间思想、意见不一,导致孩子经常处于家长争执、 “我自得利”的教育空白地带;有的家庭家长缺乏对孩子内心的 了解,缺少与孩子的对话、沟通与交流等,致使学生缺少健康成 长的环境、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因素:首先,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 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 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 其次,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需求。 2.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用发展的、 辩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喜欢用狭隘的视角、个人私利、宿命论的观点来为自己消极的人生价值观作辩护,加之外部 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人生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准确理解社会道德准则在社 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缺少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很容 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 (3)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追新猎奇,盲目模仿消极东西。 仅凭一时好奇或兴趣,便对新鲜事物不加辨别和选择的模仿、实 践,误入歧途。 (4)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从而 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 (5)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甚至舒适 的情绪体验,从而又成为实施不良行为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 便形成为不道德行为。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年代,许 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 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 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 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 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今天的职校学 生正处于历史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 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 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 础性工程。为此,职校学生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中的 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 位上尽职尽责,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爱国主义表现。 2.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 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 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 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 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 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 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 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 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3.加强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廉耻心。 在我们的德育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三观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中职学生而言,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 识。荣辱观、廉耻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中最起码的道德要 求。无论市井与乡村,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荣辱观、廉耻心的体 现俯拾即是,如“人穷志不穷”、“人要脸、树要皮”、“廉者不受 嗟来之食”等等。进行荣辱观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廉耻心, 即自尊心,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 有利于“三观”教育。古人云:“人有廉耻,百事可立;人无廉 耻,百事不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这种主张当作封建糟粕而弃之如敝 屣。每每看到我们的国人违背了道德规范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 时候;每当我们的国人触犯了法律,非但不投案自首,反而畏罪潜逃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他们廉耻心、荣辱观丧失的表现。与中 国古代文化有着某种渊源的日本人十分注重面子,脸面是他们受 尊敬的标志。日本人的行为均离不开对“面子”的维护。这种观 念的产生,植根于日本的“耻”文化,使多数日本人不会也不敢 造假制假,日本人作了某种违背道德规范或法律的事,他们会因 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寝食不安,甚至在法律还没有制裁时,就自 寻短见,以死谢罪。对于日本人这种过于看重“面子”而轻视生 命的做法,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重廉耻、知荣辱的观念已 成为日本人行为规范的重要部分,对日本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 信、秩序井然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党 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制国”的今天,增强学生的荣辱观, 培养学生的廉耻心已经迫在眉睫。“徐力弑母”之后,人们普遍 呼吁:改变人才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家庭和学校对学生进 行科学的竞争教育。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发生后,有识之士 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是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人格确实的表现;“马 加爵事件”更是引起社会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注。这些都是 我们痛定思痛后的深刻反思。愿这些反思能对我们的德育走向完 善、趋向成功有所推动,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德育,愿我们 的德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4.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专职校应当特别注 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 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 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 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 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 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 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 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 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 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 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 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 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 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5.培养感恩习惯,让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让学生列一 张名单,写下他最感激的人,很快,他们写了,有的写父母,有 的写××老师;我再让同学们写出感谢他们的理由,同样,感谢的往事就历历在目,很快他们就完成了。最后,我让同学们写出 最近一次向名单中的人员表示感谢的时间、行为,这时他们大多 都有点窘迫了。感谢需要表达,感谢可以和谐人际关系,感恩应 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个学期给父母 写一封感恩信,在爱父母的“感恩教育”中,树立责任意识、自 立意识,同时对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心生愧疚。在多年的工 作过程中,我总是非常乐意和同学们唱这首《感恩的心》。歌词 写到:……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 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便会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和谐之 光就会熠熠闪耀。 中职德育论文:浅论中职德育的有效性途径 论文摘要:中职学生是个特殊群体,其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中职德育不仅需要传授道德知识,还需要以公共生活为中心,向生活世界回归,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还需要道德体验的交流,并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特殊群体;中职德育;现状;理论认识;有效途径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苟况在(苟子中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着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实效,中职德育更是如此。 一、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中职学生的弱势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大多数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歧视。他们不是中考的胜出者,而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不积极。 第二,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家境较为贫困。 第三,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我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做不好”等成了其心理定势。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有的迷失了方向,上网成瘾,沉浸在虚无缥渺的空幻之中,进网吧、聊天、玩游戏、吸烟、酗酒…一忘却了生活目标。而且,学生的不良心理有相互“传染”之势。 二.学校德育显得苍白无力 中职德育的现状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照搬普高德育经验,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偏离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未注意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区别。 其二,德育课特色不明显。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德育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重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容器。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脱节,学生拥有一定的道德教条,却又在多元的现实中手足无措。有调查表明: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抱喜爱态度,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不合拍。 三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的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存在许多负面影响。譬如,有的流行音乐和影视节目,基调消极、颓废、低俗;网吧可随意进入,网上一些不良的内容诱惑着学生。使得学生在校接受的道德约束急剧减弱甚至消失。其次是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突出体现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索取和给予,孩子认为父母的给予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完全物质化、金钱化。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简单化和极端化。 四 中职德育的理论认识 第一,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_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显然,道德的目标指向是个人幸福生活。德育是快乐的、是有用的。 第二,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开发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 第三,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夯实,要构筑道德精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第四,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训练,还需要道德感受与道德体验的交流。 第五,德育理论专家对普教的德育与心理研究深入,但对职教德育未予攻坚。中职德育不应孤立无助,它需要在呈现中张扬,在张扬中认同,在认同中壮大,因此,它需要专家的系统理论支持。 五、中职德育的有效途径 1.把中职德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第一,创建职业的教育环境和实施环境。 培养企业所需的员工,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能,更需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没有专长的人才是次品,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中职德育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作为主线,学校的德育内容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组织,按岗位需求进行德育创新。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管理模式。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职业教育必须引进企业文化开展学生德育,要让学生熟悉企业,不能关门搞德育,要把那些职场能手(尤其是自己的毕业生)请进来,现场说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培养方式可分为集中与分散,集中训练形式至少有拓展训练与成长训练等,其内容可为: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学会沟通、熔炼团队、自我保护、吃苦耐劳、抗击挫折、逆境求生、顽强自立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逐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专业纪律的养成。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同伴影响作用,形成一个富有道德影响力的德育“场”。 第二,突出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进行的,只有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意识为统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胜,使学生具有在岗位上发挥才能的思想基础和职业基础。离开职业特色,中职德育就会失去立足点。 在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职业特征、职业纪律和职业行为,如幼师专业与模具专业就有不同的职业要求。因此,中职德育要强调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强调特色是质量的标志,质量特色除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特色和行为规范特色。如若忽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就业,就难过用人企业检验关,就缺乏竞争力。 2.引导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在心态上相差很大,因此,中职德育必须在抓住同龄人的德育共性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其个性,即抓住中职学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应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未来,如通过拓展训练,让其点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感悟生活。同时,以心理辅导为牵引,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目将“教育、辅导、咨询、服务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自信。 设法让学生领悟: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则是登堂人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在等待着你,并庆祝我们努力的结果。我们不会遭遇失败,碰到的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且让学生在成功训练中经历磨砺生存意志的逆境体验,使其遇到挫折时而不选择逃避。 3.填补以往教育内容的空白——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感恩教育。现在,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容易忽略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有位退休老师曾伤感:有个班级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仅一次在教师节收到该班学生的贺卡。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却得到了学生的鲜花和礼物。这说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在意,而对于已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并不珍惜。再如,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嘘寒问暧,不但不感动,却认为是唠叨。 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从教师开始,做好“感恩”榜样,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 事实说明,我们不要责备学生缺乏感恩,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教”成不懂得感恩的一代。 4.为学生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据统计,在13亿人口中,有1.38亿网民。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混乱。比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产生了网络恐慌。 然而,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应该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中职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为此,学校应购置和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由老师值班指导。明示上网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5.在实践中锻炼和检验学生品德 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大多数学校采取了分项扣分评比的方式对班级进行考核,但效果欠佳。因为对于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来说,可能会出现全班口诛笔伐的现象,用集体的舆论压力来惩治学生个人的过失。对于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班级来说,扣多少分都无所谓,且德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重视学校的检查与评比,而是让学生接受扎扎实实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经常化生活化的公民教育。因此,学校应让各班教师具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开展特色班级活动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高尚的时间和空间。要在实践中锻炼和体验学生的品德,就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和检验。换言之,就是学校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和机会,让他在社会上、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干,同时也暴露出问题,很多问题没有机会和环境就检查不出来。 6.构建师生平等高效对话交流机制 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转化学生,需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教师真正与学生互动起来,给学生以人性的温情,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从而从认识上取得一致,使学生与教师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进而达成共识。因此,中职道德教育应构建一种机制,使师生之间的道德交往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用教师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除此之外,中职德育还需强化队伍,加强研究,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形成合力。换句话说,中职德育工作只有进一步“洗脑、补钙、壮骨”,方可从“贫血”的背景下突围出来。 中职德育论文: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德育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中职德育教育新模式.是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创新中职学校德育观念,选择德育内容,拓宽德育途径,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与指导思想。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除了因其专业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为重要的而往往又被我们所忽视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工程,高质量的中职教育不仅体现在培养人才的高技能上,而且体现在其思想素质上。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新模式,就要积极创新德育观念,选择、设计中职德育教育内容,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德育观念 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强化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功能,善于把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渗透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育人环境。 1.树立中职德育人本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把德育融人中职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将其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引导人的优势,又要发挥其关心人的强势。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德育就是德育人本观的最好体现。 2.树立中职德育实践观。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就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求理论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1.从而使中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这一本质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通过实践体验来内化教育内容,调节自我意志,完善自我认识,形成道德品质,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3.树立中职德育开放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就要求中职德育也应是开放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中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教育要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学生德育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调整、充实和提高。从横向来看,中职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中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实习基地)、到社会都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就决定了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除受校内影响外,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的影响。而学生的德育素质,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选择德育内容 中职德育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对德育内容进行选择、充实、调整和创新。要求所有德育教育内容必须能融入和贯穿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之中,确保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和穿透力,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基础工程。目前,要重点抓好“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2.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特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良好的择业观念应该是:以发展的观点审视自己,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只要顺应市场需求、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人才就都有用武之地 3.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内力所在,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之所在。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并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如要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培养营销专业学生“诚实守信、不欺诈”的思想,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一丝不苟、谨慎稳妥”的态度,等等。 4.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重要补充。中职学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从而增强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德育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这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德育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德育资源。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是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并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在方法上突出引导和启发,突出案例教学。在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让“两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真正做到管教管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但这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理应成为德育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 2.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中职德育实践。中职教育中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忽视了道德的实践。从而没能形成“德行”。中职学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统一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在企业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职业要求。对学生建立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训练制度,从着装、打卡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要实行严格的规范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3.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环境育人”是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创造育人环境。首先。校园文化的设计应该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根据联合办学的企业或订单式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来强化校园文化,在办学理念上凸显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引进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其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主题。多开展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活动.如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举办企业招聘现场会,成立就业指导协会等社团组织。 综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创新德育观念,选择、设计中职德育教育内容,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新模式.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中职德育论文:关于中职德育课教学应贴近企业贴近学生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德育课教学要了解企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现状,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实用性。 论文关键词:中职德育;贴近;企业需求;学生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能适应岗位的变化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由此德育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了解学生的现状,结合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从中职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大多都是中考的失利者,曾经的理想破灭,进入中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精神压力,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他们有着很强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一旦遭遇挫折,便萎靡不振。他们似乎淡忘了理想这个词,单纯的只是玩,把学生生活当成是摆脱家长管理、逃避社会责任的场所,有着很多的不良习惯和人生态度,表现在: (一)学生的人生目标不够明确,人生理想不够清晰,开开心心地度日月,忙忙碌碌地谈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二)目标模糊、无追求,有的学生直接说我是来混时间的,要不要毕业证无所谓。 (三)态度懒散,生活无约束,无视校规校纪,对老师的管理抵触性强,把老师的严格要求看成是一种管制。 (四)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视为正当要求,不考虑是否有合理性,享受型心理比较严重。 对企业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是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一位企业的老板说:有理想的员工总是有责任心,讲业绩,讲贡献,勇于挑担子;有理想的员工总是只要有一份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直到成功;有理想的员工总是善于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技术,善于提高,善于创新。我们的员工要努力成为有理想的员工,成为值得信赖、引以为豪、能作为、有大作为的卓越员工。 针对学生的现状,为唤醒学生心中那已经破灭的理想,结合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为职业理想奋斗的信念。 二、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优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只想到自已的需求,而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回报他人的意识也很淡薄,感谢他人的言语和行动匮乏。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父母付出的认可,认为所有的人对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学生的自我倾向相对较浓,主要表现为自私、霸道、个性强,不懂得付出,人际关系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对父母:大多数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稍不顺心就与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得关心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追风,挑吃捡穿,相互攀比,不懂得体贴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 对老师: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认为老师的提问和改错惩罚都是故意刁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甚至顶撞老师,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 对同学朋友:表现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只重索取,不求贡献,需要朋友的时候一个样子,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不能宽容别人,甚至想找机会报复。 从企业的需求看:感恩之心是职业精神的核心。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如果一个员工有能力,就会是一个可用之才;如果一个人懂得感恩,就会是一个优秀的员工;如果一个员工既有能力又有感恩的心,那么可以把工作放手交给他去做,因为这样的员工不会找借口来搪塞自己的职责,也不会做任何表面工作来欺骗老板。他们会珍惜一切,善待别人,并认为努力工作是对公司、对事业最好的回报,也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交代。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对家庭、对公司、对朋友、对社会都真正负起“责任”。一个企业重点要培养和提拔那些懂得感恩的人。学会感恩是一个员工做好工作的动力。懂得感恩是一个员工优秀品质的重要体现。 鉴于学生的现状,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一)让学生学会“知恩”。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她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他人、学校、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二)让学生学会“报恩”。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懂得对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不断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和报恩能力,学会如何回报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学校和社会。 (三)让学生学会“施恩”。当我们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时,还应当怀着宽容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三、要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应对挫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不少学生在求学、求职、就业时只想到成功,没有想到失败,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一份来自企业的调查发现:一个优秀的员工即使面对失败也是积极乐观的,因为失败对于他们来说是成功道路上最为平常的一个插曲,失败能够让他们更加努力,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竞争中更胜一筹。为培养优秀的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挫折教育,联想集团会定期邀请专业心理人士来为知识型员工作《压力管理》讲座,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提供类似的心理培训课程。可见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应该有抗挫能力,能够满怀希望地完成工作。 为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让学生了解挫折是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树立自信心,让挫折成为他们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努力战胜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四、要对学生进行注重细节的教育 从在校学生的现状看:由于他们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身上毛病很多,而且大多都是些小毛病,小细节。如:走路左右摇晃,站坐没规矩,坐在座位上双腿不停的晃动。衣冠不整,见领导,老师不问候,不起立,上学迟到,上课串座位,摆弄手机等。 从实习学生的现状看:来自企业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实习生不注重自己生活中的的细节,面试时言谈举止随意,叼着烟卷,衣着打扮很随便,手放在口袋里,东张西望,接听电话等一些细节问题而造成面试失败的超过了77%,一份份职业梦随之破碎。步入职场的实习生有的迟到、早退,无故请假,工作中煲电话粥,发短信,见到领导同事不打招呼等。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现在很多企业都倡导“细节之处出效益,精细管理促发展”的管理理念,引导员工注重从细节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中,公司规模日益扩大,员工成千上万,其分工越来越细,绝大多数员工从事的都是繁琐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正是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才构成了公司卓越的成绩。这是细节的美,细节的魅力!即细节决定成败。各类企业的人事部门经理表示“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细节,注重他们的'软'素质”,不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经验上,还要考虑人才的性格、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等等,注重从细节上考察人才。很多企业要求优秀员工应做到:(一)一定要有时间观念,上班决不允许迟到,下班绝不能早退;(二)不要把请假当成小事,有些人一旦有什么事就马上请假,非常随便,这是一种非常对公司不负责任的表现。只要能坚持上班,最好不要请假,必须秉持平日认真上班的态度;(三)见面问声“早上好”,是一天工作情绪的开始,是精神充足的保证,更是沟通人际关系、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的要素;(四)上班时不要随意离开座位乱串门、办私事,用公司电话谈私事;(五)和领导谈话、汇报工作或开会时关掉手机这是有教养的表现;(六)工作场所一定要保持整洁,一天的工作从工作场所整理和打扫卫生开始。可见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没有小事的积累也成就不了大事,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对待任何工作都要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原则。 总之德育课教学只有贴近企业、贴近学生才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还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抗挫折教育,注重细节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做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中职德育论文:论析中职德育课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课程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 论文摘要: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值得实施和推广。作为德育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本文作者作出了相关的思考。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要求德育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实施和推广。那么怎样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把社会心理学中的合作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其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性别、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能力倾向、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社会联系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倡导“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合作,这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并非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应该仅仅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前提.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恰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主题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德育课改对认知、知识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符合德育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教师应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中职生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生活环境等重新整合教材。开拓和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课,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计为“5.12地震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心灵的感悟与震撼中真正理解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在“企业中的劳动者”这一课,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计为“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爱岗敬业、技术熟练、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劳动者,从而立志奉献社会、苦练专业本领。总之,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应该具有时代性、生成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认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 1.指导学生分组分工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要尽量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最大程度的差异,使小组成员在各方面形成互补。组与组之间则要尽量保持相对均衡的水平,从而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细致的分工。例如各小组设小组长,负责组织督促组员开展合作学习;设资料员,负责多渠道搜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设书记员,负责及时记录整理小组各成员的学习成果,并汇总形成本小组统一的结论;设对外联络员,负责联系采访、调查、社会实践等事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才华,既增强了责任感和成就感,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教师还要指导各小组内部实行角色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有学生等待观望或盲目跟从。产生“无效合作”的尴尬。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案。由于缺乏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其实,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例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为“中职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独立思考,为交流合作做好准备。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要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有的认为要进修培训以提高学历,有的认为要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有的认为要抓住创业的机遇,还有的认为要当公务员,为百姓办实事,等等。有了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才能踊跃发言,互相切磋,甚至据理力争。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3.促进学生团结合作 在竞争激烈的2l世纪.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将更多地体现在与他人的合作上。同样,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教育学生树立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协作。教师应该教育每个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以小组集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奋斗。 (2)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是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教师要教育学生倾听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发言.要注意听出别人的主要观点,听完后要及时评价。并发表不同意见以展开探讨。而对于别人正确的意见则要虚心接受。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需要每个人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有些中职生发言不能紧扣主题,表达也不够精练,教师应该帮助其训练语言表达的技巧。还有些中职生由于自卑胆怯.不敢大胆、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则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克服自卑胆怯的不良心理,并尽量为其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是一个人事业走向成功的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做到礼貌待人,真诚待人,宽容待人;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如尊重对方,赞美对方。亲和微笑,培养友情等;教育学生掌握思想沟通、情感沟通甚至心灵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教育学生以谦和友好的态度对待争议,求大同,存小异,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四、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对各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 小组的整体表现和总体成绩是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基本依据。评价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各小组的学习是否认真,探究是否积极,可设立最佳态度奖;各小组内沟通是否有效,配合是否默契,可设立最佳合作奖;各小组搜集资料是否全面细致准确,可设立最佳资料奖;各小组学习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总结发言是否科学严谨,可设立最佳成果奖。除了单项奖外,还应该对照以上指标评出各小组的总分。总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共同进步才算得上成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2.对各小组成员个体表现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展示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教师的评价要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比如要让探究能力强、合作热情高的学生更优秀更自信,让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体验到宽容与鼓励,让成绩落后、自卑怯懦的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与闪光点,增强信心与勇气。 除了教师外,小组长、组内学习同伴、学生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更能保证评价的科学与公正。 中职德育论文:浅论中职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德育探索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教学 德育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环境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阵地之一。积极开发英语教材的与人价值,勇于推广英语教学的育人实践,尽力优化英语教学的育人环境,努力提炼英语教师的育人魅力,方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开创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德育工作相融的新局面。 英语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肩负学校的德育任务。德育虽居于学校工作首位,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各门学科教学之中,从而影响着学生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尤其是中专职业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缺乏升学压力,他们空闲时间多,剩余精力多,小缺点多。空闲时间多就需要大量的活动填充空虚的心灵,剩余精力多就需要适当的方式供他们释放和发泄,小缺点多就需要学校和老师花费大量的和精力帮助他们改正。单纯的应试英语教学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纯粹说教式的德育方法更无助于他们的态度转变和人格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英语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我们要利用好英语教学这块舞台,开展有特色的德育工作,是新课程的迫切需要。 一、开发英语教材的育人价值 每一本优秀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育人资源。翻开江苏省中职学校的英语教材,篇篇都是绝佳的育人素材。经过归纳分类,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从十个方面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1.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food" , "keeping fit" , "sports" ,"growing up" , "health”从我们的日常饮食和锻炼谈起,提醒学生不但要从均衡的饮食、日常的运动方面注意保持身体健康,而且要从控制自己的情绪、释放白己的烦恼和避免亚健康状态等方面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培育和谐的交流环境。"going places" ,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告诉学生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除了有风格各异的自然美景,还有当地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形成的别具一格的风俗人情。世界的融合需要交流,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条件是了解。所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人乡随俗,尊重对方的社会习俗,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更畅通。同理,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不是遥不可及。 3.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通过对“popmusic", "films", "fun-ny stories”的学习,学生会拥有基本的影视知识,会就具体的作品和任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英语教师可以钊一对学生的时下喜好作出正面引导,提倡男孩的阳刚之美和女孩的清纯之美.减少学生的“哈日”、“哈韩”及“非主流”倾向。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success and failure" , "wealth andhappiness”明白地告诉学生在人的一生中,人既要与自然打交道,又要与社会打交道。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幸福,也有失败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时的考试失利并不意味着自己永远的失败,一次的名列前茅并不能代表自己可以“一劳永逸”。抱一颗平常心,失败和成功就不会成为烦恼的事。 5.拥有充分的环保意识。"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ural disasters" , "problems of our times”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的同时,也呈现了一个不断受到人为破坏、污染和自然灾害所侵害的地球:污染加剧、森林消失、土地沙化、灾害频发,除了无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人类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越来越多。地球作为人类的共同家园,需要所有的人承担起保护它的权利,那样我们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作为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创建清洁校园和绿色校园。 6.形成规范的文明礼仪。“good manners”向大家展示了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规范性语言和行为。简单的举手投足、招呼问候,小则反映一个人的基本文明素养,大则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文明礼仪应该是先由外而内的强制行为,后由内而外的自发行为。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生将课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什么样的素质。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就是对其人格素质施加影响,使之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让其一生受惠的目的。 7.走进伟人的心灵世界。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和信息时代的独生子女们,伟人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利用教材帮助学生走近伟人,了解伟人的内心世界,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和精神。great men and women就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邓小平:在留学法国期间,他做过许多工作,充分体会了低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没有强大祖国作为后盾的失落;他有雷厉风行、坦率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有普通和谐的家庭生活;他为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因为疾病的折磨而未能亲眼目睹香港回归祖国。号召学生学习他的诚实、坦率与务实,踏踏实实、努力勤奋,因为任何的成就都离不开平时的脚踏实地。 8.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将“planning your future" , "jobhunting”和“三创”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职业,什么是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简单步骤是什么,职业规划要遵循哪些原则等问题。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楚而全面的规划.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9.保护传统的文化遗产。"festivals" , "cultural heritages"告诉我们,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面对中华文明的瑰宝,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并且懂得继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10.学会辩证地对待新生事物。“televis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让学生懂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everycoin has two sides.”教育学生在运用任何一项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服务的同时,不要对那种技术产生依赖,不要成为技术和机器的奴隶,过理智而充实的生活。例如:电视和电脑游戏可以作为适当休闲的方式打发业余时间,但是不能作为主业替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切勿本末倒置,学生应当清醒地过自己的青春生活。 二、推广英语教学的育人实践 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德育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育人价值的开发,还可延伸到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 作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竞赛、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是充分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最佳舞台,可以是英语教师自行进行,如:课外阅读、能力竞赛、英语应用文写作竞赛;也可以与校团委和学生会协作,举办一系列的英语课外活动:唱歌、朗诵、演讲、讲故事、单词接龙、智力大冲浪。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也是在进行育人实践,因为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锤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刻苦勤奋的优良品质,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的课堂内外,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避免陈旧的说教给学生带来的老生常谈。 三、优化英语教学的育人环境 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环境所不同的是,我们所提的英语环境是在中文生活环境下营造的英语氛围。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用心经营出一个既不丢弃母语教育又在英语方面有所突破的育人环境,使他们耳濡目染学到许多东西。英语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人格塑造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英语教师对此不可忽视,而应加以利用,特别是教室英语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板报。将黑板报辟出一隅,作为固定的英语德育小故事的刊登地,简单易懂,增长知识,既语言诙谐,又意味深长。 2.学习园地。教室后方黑板两侧任意一端,发动学生,创新设计,作为专门的英语交流场所:英语作文,择优选用张贴,英语竞赛活动场景及获奖照片等。如:与奥运会同步推出各种赛事项目的英语表达,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知识和乐趣。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就要不吝纸墨和精力。 3.英语格言、谚语、名句。"faster, higher,stronger”不但简单,而且激励学生,催人奋进。 4.英语美文和英语歌曲欣赏。如若机械记忆英语语法必将抹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那么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和短小精悍的美文就可以改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成见。课余十分钟,教师可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没有负担的英文歌曲,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同时,给学生一种惬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5.亲情树。一般地说,亲情常限于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和爱意的表达,在学校呈现出来更多的是友谊和师生情。但是,只要英语教师细心,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英语教师,在充分关注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给某些单亲家庭或“留守孩子”如亲人般的目光,在他们过生日时送上一句简单的"happy birthday”就足以让他或她心存暖意。根植于师生和同学之间的这颗小树,只要有了大家的共同浇灌,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四、提升英语教师的育人魁力 为人师表即德育,英语教师在德育生活化的推进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学生一起构成学校这个大的生活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势必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质形成。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躬白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师德要求;同志也曾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如果迟到或有事不能上课要用英语说明原因并且真诚道歉,用英语向为教师办公室拖地倒垃圾的学生表示感谢,用英语表扬取得细微进步的学生,用英语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中肯的评价和祝福过生日的同学,用别具一格的颁奖仪式对学习态度欠端正的学生进行由衷的批评指正。只要有英语教师的身体力行,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一定会在心灵上有所触动、有所进步。 总之,只要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处处注重细节,勇于实践,那么处处即德育实践的课堂。
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学的经验基础与解释学 摘要:经验与陈述的关系并非归纳或演绎的逻辑关系,因此科学的经验基础就构成一个难题。仅仅把科学看作命题体系的观点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同时经验主义的平台也不能提供任何通道。科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惟有语用学和解释学的平台才能为这个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科学的实践性、公共性、主体间性、情境性为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提供了线索: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的基础。劳斯进一步主张:自然科学本身就是解释学的事业,科学是不断重构的叙事。科学的解释学与客观主义形成对立,而这并不必然使科学滑入相对主义。伯恩斯坦提出了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方案:解释学本身就为这种超越提供了资源,解释学循环恰恰对科学范式的开放性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经验基础 语用学 解释学 叙事重构 一、 经验与陈述的逻辑鸿沟 自然科学被公认为经验科学,但是,科学哲学家对“什么是经验”、“如何进行检验”等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波普尔把经验基础问题界定为“关于个别陈述的经验性质以及如何检验它们的问题”。([1],30)经验基础问题涉及经验(或观察)与基本陈述(或观察命题)的关系、陈述与陈述的关系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它构成科学哲学的基础性的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预设了某种中性经验或者说无主体的经验以及描述这种经验的中性语言。逻辑经验主义处理经验与陈述的关系的典型方式是逻辑原子主义式的,基本经验或原子事实与基本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以此为前提,它用形式逻辑的方式处理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提出其科学检验和科学划界的原则即证实原则,主张科学理论与基本命题之间存在着归纳证实的逻辑关系。作为其弱化形式的概率论仍然坚持中性经验和中性语言的设定。 波普尔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集中于基本命题与理论命题的逻辑关系层面,他对归纳主义的证实原则的驳斥在逻辑上是无可反驳的:任何普遍的科学的理论命题都是不能由有限数量的观察命题得到证明的。经验与陈述的关系这一层面并非波普尔的主要关注点,但他对此也有所反思。他认识到经验与陈述之间并不存在类似于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经验与陈述之间存在着一个似乎不可跨越的鸿沟。经验并没有直接的证明作用,“陈述只能由陈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1],31)“由于要求基本陈述和其它科学陈述具有客观性,我们将剥夺了我们自己本来希望把科学陈述的真理性还原为我们经验的任何逻辑手段。”([1],33-34)简言之,一切基本命题(或观察陈述)的真值是无法从经验上予以确证的,所谓科学的检验——基本命题对理论命题的证明或证伪——就丧失了原有的基础。 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对经验基础问题作了富有启发的分析。他指出,独断证伪主义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的基础包含两个错误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理论命题和观察命题之间有着自然的、心理的分界。第二个假设是:观察命题是由事实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实际上这两个假设对逻辑经验主义同样有效。拉氏驳斥了这两个假设。他认为,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并非如通常所以为的那样直接来源于中性的、纯粹的经验,观察渗透着理论预期,观察命题以更高层次的理论为背景。针对第二个假设,拉氏指出,“观察”命题的真值是无法明确决定的,“任何事实命题都有不能由实验得到证明,命题只能由其它命题导出;不能由经验来证明陈述,‘就象不能用敲桌子来证明陈述一样’”。([2],21)他进而断言:“因而,我们既不能证明理论,也不能证伪理论。软的,未经证明的‘理论’同硬的,业经证明的‘经验基础’之间的分界是不存在的:一切关于科学的命题都是理论的,而且都是不可避免地可错的”。([2],22) 科学的可错论无疑为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敞开了大门。那么,如何实现可错论与科学合理性的调和呢?约定主义的策略似乎不可避免。波普尔既承认科学理论的可错性,又试图坚持科学的批判理性。他必须决定如何把受检验的理论与不成问题的背景知识区分开来,背景知识中的理论将获得“观察的”地位,作为检验其它可怀疑理论的基础。波普尔强调背景知识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并承认其约定性:“批判永远不会从无开始。…讨论问题时我们总是承认(但愿只是暂时地)各种不成问题的东西,它们暂时为讨论这个问题而构成我称之为背景知识的东西。在我们看来,这种背景知识很少始终绝对不成问题的,它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受到挑战”。([1],205)批判总以特定时空下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并保留着对这些背景知识提出上诉的权利。科学知识的增长就处于这种约定与批判的循环之中。但无论如何新理论总是以其真值不确定的理论为基础,因而这样建构的理论大厦归根结底是缺乏基础的。拉氏很幽默地表达了这种怀疑:“我们的方法论证伪主义者骄傲地拒斥了这种逃避主义:他敢于不减可错论之威,且又敢于以大胆的、冒险的约定主义政策毫无教条地避开了怀疑论。他完全知道所冒的危险,但他坚持人们必须在方法论证伪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间作出某种选择。他提出了一场几乎没有希望赢得的战争,但声称说参加这场游戏比放弃这场游戏还是要好些。…有人甚至会说,方法论证伪主义与独断证伪主义的不同就在于它是空讲可错论!”([2],41) 可错论、约定论和对背景知识的实用主义的强调都是由科学的经验基础问题导出的合理结论,是对科学的理解的一种进步。而波普尔之所以有“空讲可错论”之嫌疑,其根源在于他仅仅局限于陈述间的逻辑证明(或证伪)层面,而放弃了对经验与陈述的关系作出合理说明。鉴于经验与陈述之间的逻辑鸿沟,任何回避而不予解释的科学合理性理论都是空中楼阁。 那么,科学的经验基础问题究竟能否被解决呢?答案是;在经验主义的平台上该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经验主义的根本性难题在于,它导致了唯我论的困境。经验主义所谓的经验不过是个人化、私人化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并非是主体间有效的:我的经验不同于你的或他的经验,所谓的经验检验也就不是主体间有效的。因此,摆脱该困境必须引入主体间性以及语言的公共性。当我用私人语言说“这朵花是红的”的时候,别人无法理解“红的”代表着什么感觉;而当我用公共语言说出这句话,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时,这句话才变得有意义、主体间有效了。因此,惟有在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的平台上经验基础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或者说该问题不存在了。经验主义考查命题是否为“真”,而在新的平台上则考查命题是否“有效”。这涉及科学观念的根本性的转变:科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其主体不是单个的科学家而是科学共同体,科学理性也是情境性的。 二、逻辑鸿沟的弥合: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 正如阿佩尔所言,“在分析哲学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哲学的兴趣重点逐渐从句法学转移到语义学,进而转移到语用学。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3],108)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彻底地了转变了我们看待科学的方式,科学的实践性(活动性)、主体间性和情境性或者说局域性都能在语用学的平台上凸现出来。语用学把句法学与语义学纳入对语言的整体性的语用分析之中,分析对象由名词性的“语言”变成动词性的“言语”。“言语”是一种活动,奥斯汀说“说话就是做事”。把语言视为言语行为同把科学作为活动来理解是一致的,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由技术兴趣引导的介入世界的活动而非静态的知识。维特根斯坦明确指出不存在私人语言,语言总是公共的。同样,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总是在共同体中发生并获得有效性,科学的主体不是单个的主体而是共同体。“真”为“有效”所取代,“有效”即主体间有效:在主体间得到一致认可。维氏的“语言游戏说”把语言、生活形式和世界理解视为一个整体,各个“语言游戏”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不可通约。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它同时还是在更广阔的日常实践的语言游戏中展开的。科学的情境特征和局域性可由此得到说明。以此为背景库恩也就好理解了。 如果说前库恩时代科学哲学的主流把科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考察的话,那么库恩的范式理论则是把科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考察的一座里程碑。他在《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一文中表达了这种取向:“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4],265),“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4],267)。 库恩对经验基础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对波普尔的证伪逻辑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波普尔所谓的认识逻辑名不副实,因为它只局限于陈述间的逻辑关系而忽略了对陈述与观察之关系的探讨。在波普尔看来,理论要成为科学的,只能通过观察陈述而被证伪,不能通过实际观察。库恩认为,这种逻辑的证伪并不能给认识逻辑提供基础,而认识逻辑的规则及其逻辑要求“已不单是意义的符号关系。它要求认识论家和科研工作者把理论所导出的句子不是同其他句子相联系,而是同实际观察或实验相联系。这就是卡尔爵士‘证伪’一词必然引来的后果,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却始终保持沉默。…当一种业已公认的理论不是面对实验陈述,而是面对实验本身时,逻辑在什么条件下才要求科学家放弃这种理论呢”?([4],280)库恩很清楚,波普尔不能、他自己也不能为观察与陈述提出一种通常意义上的逻辑,在这个层面上,逻辑是无效的。他阐明,“提这些问题目的是要表明逻辑尽管是科学探索有力的、最后总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但人们也有某种可靠知识在形式上并不需要逻辑。同时我还要提示,逻辑证明的价值并不是为了逻辑本身,只是在条件需要而且需要到一定程度时才有。”([4],281)这乃是对科学理解中的逻辑迷信的破除。 那么库恩针对上述经验基础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他指出:“我曾引进‘范式’这个词以强调科学研究依存于具体事例,它可以跨越理论内容同理论应用之间的鸿沟”。([4],281)库恩强调范式作为范例的意义,他认为,科学共同体承认的合乎范式的范例是具体的题解。 “共有事例即以发挥一般都归之于共有规则的认识功能。事例发挥这种功能时,知识的发展不同于知识在规则支配下的发展。”([4],313)作为范例的科学范式是一种具体的题解活动,科学家通过一系列题解活动的示范和训练而习得他所在科学共同体中科学活动如何进行的知识。科学的语言、概念和理论在具体的题解活动中、具体的科学实践中被赋予意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化离开了活动便无法理解。因此,经验与陈述的连结要在特定的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唯有参与特定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游戏,才能理解经验与陈述在该科学范式中的特定连结。归根结底,经验与陈述的关系不是一种逻辑关系,而是一种非逻辑的活动关系;经验与陈述间的鸿沟是靠“活动”来跨越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是连结二者的中介。 库恩的范式理论既不是指向单个科学家的活动,也不是指向无主体的知识增长的逻辑,而是考查科学共同体的实际活动。范式可以粗略地等同于科学共同体。科学有主体,但既非先验主体也非自我封闭的经验主体,而是现实的科学共同体。科学知识的有效性以能否在科学共同体获得主体间的认可为基准。而对于赢得这种认可来说,经验证实或证伪是不充分的,论辩、说服、修辞、宣传、权威甚至权力都在现实的科学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共同体首先是交往共同体,它是科学得以可能的条件,其中进行的意义沟通和理解使得科学语言和活动获得特定的意义。阿佩尔指出,“自然科学家的实验共同体总是表现为一个指号共同体。而这种主题间性水平上的沟通决不能由某种客观科学的方法程序来取代,原因就在于这种沟通是客观科学之可能性的条件。”([3],71)“一个交往共同体的存在是一切在主体-客体维度中的知识的前提;这个共同体本身乃是对世界材料的客观描述和说明的主体间性元维度”。([3],73) 科学活动也是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语言游戏”。语言游戏同特定的生活形式与世界理解相联系,科学范式之不可通约不过是语言游戏之不可通约的合理结论。科学的语言游戏植根于特定科学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不存在中性语言,语言与经验世界相互耦合于特定的实践活动或者说生活形式中。逻辑分析在这个层面上是无效的,对这种经验与称述之间关系的把握需要深入地考查并理解特定的科学实践活动乃至作为其背景的更为广泛的生活世界。语言与世界的这种耦合关系可以说明科学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为什么理论之间或是语言之间的翻译如此困难?因为,正如经常议论到的,各种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把世界说成各种样子,而且我们没有任何道路去接近一种中性的亚语言的转述工具。…学习一种语言或一门理论就是学习描述世界,该语言就是随着这个世界而起作用的”。([5],362) 科学家总是在某个科学共同体中从事科学活动,总是从属于某个范式。库恩的范式由形而上学信念、理论框架、选择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标准构成,不同的范式中的科学家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工作的。不同的范式构成不同的科学世界,其中的科学家面对着不同的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及其相互连结。因此,科学家的工作本质上也是解释工作,其从属的范式构成他解释、理解世界的前见。范式是历史地形成的,既有的,构成科学家置身于其中的情境(当然情境不局限于自主的科学共同体),科学理性也只有置于情境之中才能得到真实的理解。对库恩而言,不存在不依赖于特定的科学范式和文化的、所谓客观的事实的宇宙。实际上胡塞尔早就揭露过科学的客观主义假象,他认为关于表面上客观的、由事实构成的世界的知识,实际上先验地植根于前科学的世界之中。科学分析的可能的对象,是事先在我们原本的生活世界的现实中形成的。哈贝马斯指出:“胡塞尔正确地批判了客观主义的假象。这种假象用合乎规律的、结构化的事实的自在现象蒙蔽科学,掩盖这些事实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无法意识到认识和生活世界的利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6],123)世界如何呈现依赖于主体的特定的实践活动,依赖于主体所属的科学共同体和生活形式。 对科学活动的主体间维度、公共性、不可通约性、情境特征以及局域性的揭示,一幅新的科学形象浮现出来。科学的解释学维度昭然若揭。科学无本质。科学总是文化的、历史的产物,科学的形象并非静止的、普遍的。正如夏佩尔所言,“在科学中不存在任何神圣的、原则上免受修改或摈弃的东西:所谓事实是如此,理论、概念问题、方法、思维方式,甚至包含在一些所谓免疫的‘元科学’概念群中的‘科学’定义也如此”。([7],446)库恩赋予范式过强的约束性,然而,即使在同一范式中也存在着不同解释之间的竞争。用解释学来区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还有意义吗? 三、作为解释学事业的自然科学 在伽达默尔那里,解释学经历了本体论转向,理解成为人之存在的基本状态,这样,解释和理解的普遍性得到了确认。自然科学同样是解释学的事业。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的文化研究都揭示出了自然科学的解释学维度。“科学的知识也像一切知识一样,涉及对某人揭示(诉说)某事。科学探讨意义,这些意义就是体现在语言中的、在经验中修改和实现的,并在实验室的特定的实践中和科学文献及文化中传递的社会存在物。…科学有某种与其自己的(历史的)令人信服的判断和论据有关有历史空间或‘此时此地’。解释学哲学为把历史和文化重新引入自然科学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8],9) 狄尔泰把解释学方法作为区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据。查尔斯?泰勒(Charls.Tailor)继承了这种区分,他坚持: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天然就是解释学的;自然科学的对象没有意义,对不同的文化是一样的,不依赖于人的解释,因而解释学在自然科学中是没有位置的。库恩的范式理论表明,自然这本大书并非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具有不同范式的科学共同体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着自然界。在与泰勒的争论中,库恩表明了其解释学立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样,其中没有某套中立的,文化中立的范畴,自然对象或行动能由这套范畴来描述”。([9],21)“我的观点一直是如此:任何时期的自然科学家乃是基于一套概念,当代的实践者从他们最近的先辈那里继承下这套概念。这套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包含在文化中,当前的实践者通过训练进入这种文化;对于非共同体成员来说,仅仅通过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理解其它思维模式的解释学技艺是不能进入这种文化的。同时,我已作为特定时期的科学的解释学基础提到过它。你们可能注意到,它非常接近于我曾经所谓的范式。”([9],22) 库恩强调了自然科学的文化历史性,科学范式是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相联系的,一种范式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自然的一种解释。因此库恩反对泰勒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所作的简单区分:自然科学中没有解释学的地位。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解释学的解释。不过,他仍然相信可以从解释学角度去区分这两种科学。他认为,范式更替确实意味着解释和理解自然的新方式,具备解释学的基础。然而,追求一种新解释并非促使这种转换的产生的研究者的自觉意愿。与之相反,新的解释却是人文科学游戏的自觉目标。因此,他坚持其早期的观点:自然科学区别于其它科学的地方在于,自然科学有支持常规的解题研究的范式,而人文科学不存在范式或常规科学时期。“自然科学尽管要求我所谓的解释学的基础,但他们本身不是解释学的事业。另一方面,人文科学通常如此,它们别无选择。”([9],23) 劳斯(Rouse)的解释学立场比库恩更为坚决和彻底。与泰勒相反对,在承认自然科学也是处于历史与文化中的需要解释的事业的立场上他与库恩是一致的。劳斯认为:库恩坚持,在遇到外来的、不熟悉的文化或本文时,存在着一种特征性的解释行动,而进入一种外来文化或本文的方式基本上不同于我们或多或少毫无问题地生活于一种文化(包括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中的方式。劳斯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即使在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熟悉的文化中仍然存在着竞争的意义解释问题。“传统是由对传统的不同解释的冲突构成的,这种冲突本身有着一个易受相互竞争的解释影响的历史。”([10],615)他认为,在库恩所谓的常规科学时期同样存在着经常的对范式的解释,常规科学的共享实践就包含着对实践的多元解释。劳斯在《科学的叙事重构》一文中指出,自然科学的历史演变总是伴随着科学的叙事重构。共享历史的科学共同体成员总是微妙地、竞争性地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以往的科学研究并筹划自己的研究工作,都希望自己的叙事能为更多的共同体成员所接纳,从而主导共同体的研究方向并确定自己的研究地位。“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实践,研究者由此构造叙事情景,过去的研究通过这种叙事情景被理解和认同,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可能性被筹划。这个叙事领域展示了对该领域的连贯的、共享的理解和在不同的筹划、解释威胁下的不连贯之间的持续紧张。”([11],179)劳斯主张解释的普遍性,“以解释学循环为特征的解释,以及理解与自我理解的纠缠,并不划出一个行动或探究的特殊领域,而是使事物清楚的一个普遍特征”。([12],55)他坚持解释学并不构成区分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依据:“我主张,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不能形成一个天然的类别。...所有的学科为一个内在发展历史以及与其它科学领域和社会实践的互动的历史所形成。...不同科学的成功实践总是已经并将继续避开方法论者所施加于其上的限制和类型学(typologies),这些方法论者提供一门科学为了成功必须如何的最新描述。”([12],56) 劳斯坚持科学本身是历史的偶然的产物,并将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产生变化,科学没有不变的本质;他反对任何全球性的(global)、普遍化的科学合法化叙事,他坚持科学是局域性的(local),隶属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阶段;科学的可靠性并不依赖于全球合法化,科学的局域性并不削弱科学的可靠性。 自然科学的解释学反对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理解,尽管这种客观主义的自我理解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不过,反对客观主义是否必然滑向相对主义?如何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伯恩斯坦认为,解释学提供了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途径。“伽达默尔提醒我们,在传统、历史和语言属于我们以前,我们便属于传统、历史和语言。我们无法摆脱效果历史的动力学力量,后者决定了我们将生成为什么。”([13],212)历史、传统和成见并非人类理性的限制,而是本质上理性有限的人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前提。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性并不意味着范式的绝对封闭和自主性,仅仅意味着不能把特定范式的标准强加于其它范式,因为不存在超越的标准。不可通约性恰恰要求开放性。对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科学范式的隶属恰构成理解其它文化、传统和科学范式的可能性条件,构成这种理解的本质特征的是解释学循环。因此,解释学追求的并非是封闭和自足,而是开放性和相互理解。而惟有在与古老本文、外来文化的遭遇中才能促进自我理解和自我超越。“科学共同体使用的理性和论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且指导科学活动的标准和规范从本质上说来是开放的。人们对于解释在科学活动的每个阶段的认识已经有所发展,并且在观察和理论之间的任一固定的分界上开始探询。” 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 摘要:在儿童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引出更多的问题或引导出儿童探索的新方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儿童具有选择性的思考,多重性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给儿童已有的自然科学事实和规定的实验程序,而应允许并且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科学,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分类、问题解决、推论以及逻辑。这也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过程。 关键词:自然科学 知识 幼儿园 其它领域 渗透 黑龙江高等教育厅规划课题《有效提高幼儿教师自然科学素养,促进幼儿科学潜能激发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zc1212037 自然科学并不是一系列已被人发现了的事实,它是一个过程,一种对世界进行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预期、对预期进行检验和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解释几个方面。研究者提出“儿童是通过‘建造’而非指导来掌握科学知识的”。他们一定会对所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结果给出一个自己的解释,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解释。在儿童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引出更多的问题或引导出儿童探索的新方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儿童具有选择性的思考,多重性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给儿童已有的自然科学事实和规定的实验程序,而应允许并且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科学,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分类、问题解决、推论以及逻辑。这也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过程。 一、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观察激发儿童的科学热情 在幼儿的科学课程中应该呼吁:“请亲手触摸!请亲自探索!”我们必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并且鼓励他们问:“如果……会发生什么?”然后给他们相关的材料去发现答案。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定义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如儿童可以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再到开花,最后又产出种子这样一个生长周期。他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不同部位,发现它们在颜色、形状、相对大小和组织等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儿童也可以观察环境元素,例如水、光、温度等所起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是通过他们的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婴儿和学步儿童以及学前儿童,他们的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看到、听到、品尝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适合发展的科学课程通过激发观察、质疑、兴趣和描述来拓展这一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情形。 作为教师,也将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提问、预测、实验和验证很多科学事实。这就是科学教育在幼儿阶段所包括的所有内容。为发现世界创设环境并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我的环境中都有什么?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能做什么样的改变?”态度是在早期形成的,我们应该培养儿童天然的好奇心,满足他们想要知道“为什么”的需求,这也会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当你想方设法来进行探索和发现时,你会认识到“我们应该把科学作为整个课程中正在进行的一部分,融入到日常活动和常规中”。当儿童激发起科学热情时,可以自发地和创造性地去改变物理环境(室内的布置),还应该利用户外环境,允许儿童在那里花费大量的时间,提出问题探索假设的情况,拓展观点。这可以点燃他们终身热爱科学的火花。 继续展示你对科学和发现的热情。吉尔玛提供给我们一种刺激性的方式来做到这点:当你在初夏的早上抬头看橡树上最高的树枝时,你可能没有思考树木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传送到树干以及每片新叶和橡树果胚芽的科学原理。但是你有下面那样的意识,并指导你的学生们也知道,这也是教学的一部分。问一些问题:“我在想,是什么让叶子变得那么绿?我在想,这棵树要长这么高得需要多久……”我们可能没有教授具体知识,但是我们在教授好奇心。 二、鼓励儿童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完成儿童对自然科学的自我解释过程 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相比教师直接告诉儿童事实是什么这种方式,儿童在自我解释过程中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师应继续为孩子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鼓励孩子对他们在活动中所做的观察进行加工和总结。这个过程会促使更多的问题提出,并实施进一步的探索。 对于教师来说,与幼儿一起分享自然世界是一 件很兴奋的事情。孩子们渴望主动获得第一手的经历。如果教师希望儿童用他们的感官去探索自然世界,就需要鼓励孩子与世界的真实接触。从触摸软的泥巴或凹凸不平的树皮,到闻新鲜的干草或腐烂的树叶;从看到盘旋的蜂鸟,到听到蟋蟀重复的叫声;从品尝脆甜的苹果,到酸葡萄的味道一一没有什么能像大自然一样提供如此丰富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觉体验的机会。 儿童可以品尝或看到空气吗?他们可以触摸到它吗?怎样做?在操场上,引导儿童体验风(移动的空气)怎样来自不同的方向。儿童可以用风向带、风向袋、风铃等来进行体验。 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散步的过程中有很多进行发现的机会。在去散步之前,鼓励儿童做望远镜。把两个卫生纸筒(或把一个纸巾筒剪成两个)绑在一起。在筒的一端打上洞并穿上一根绳做成颈带。蝴蝶或小鸟飞是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望远镜来观看的很多事物中的一部分。每个儿童可以做一个户外散步用的“收集袋”,用折叠的建筑纸或标签纸来做并穿上绳子,绳子要留足够长来作为肩带。用结实的纸板做书页并用环扣在一起来做一本课堂书。儿童把他们在户外散步中发现的东西贴在书页上。把书放在图书区给儿童玩。 哈姆弗瑞斯说:“儿童有想把他们发现的所有东西带回家的倾向。要向他们解释自然的平衡是非常微妙的,大自然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目的(例如,豆荚为来年的生长保留种子,一块树皮可能是很多昆虫的家)。鼓励他们收集一些他们以前没有收集到的东西……”新鲜的树叶可以放在报纸中间,这样很容易被压平,可以夹在两个纸板之间并用橡皮条紧紧地保护好。一周后,树叶可以移动并粘到剪贴簿上或以其他方式在教室中展示。 通过种草,也可以进行一次“自然科学探究”,儿童可以寻找在他们生活环境中生长的不同种类的草。在教室中为儿童提供草籽来种植。使草发芽的最快并且最容易的方法是把一块湿海绵放进一个有水的平锅中并把草籽撒在海绵上。这些草籽通常能在任何地方生长,只要给它们定期浇水并且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很好玩的是把海绵剪成不同形状,然后看草长成圆、三角形或心形。这是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的一种方法。另一种种草的方法是在塑料杯里面装上泥土或陶土 (儿童可以把杯子装饰成一个脸的形状)。把草籽撒在泥土上,然后浇水。不久,儿童会很高兴地看到“头发”长出来。 对幼儿来说,他们计划、种植并照顾植物时,就学会了对他们以后生活都有帮助的、有用的概念和技能。当他们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时他们学习了科学,计算以及把种子分类时学习了数学,读种子袋上的字和种植指导时学习了语言。并且,当儿童把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株茂盛的植物时,他会有一种自豪感。儿童可以在沙水台或窗台上的花箱里种植出一个室内花园(花和蔬菜)。这一活动是另外一种鼓励儿童对植物主动负责的方法。 自然科学论文:关于自然科学方法与语言学理论建设 论文关键词:乔姆斯基 形式语言学 自然科学方法 语言能力合成说 论文提要:本文是对司富珍《语言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一文的回应。司文主要是通过把乔姆斯基理论与自然科学的简单比附,为其进行辩护,但是司文的论据既未准确反映科学发展的史实,又有悖于科学理论建设的程序,同时也不符合科学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目的是讨论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如何从自然科学研究实践中得到启示。 1.引言 学术争鸣是学术健康发展的标志和必要条件之一。不同的学者由于知识背景不同,研究的经验各异,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别,很自然会对同一理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前文《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缺陷》(《外国语))2005年第3期)刊登出来以后,形式语言学派阵营的学者反应很激烈,我们已经听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外国语)2oo6年第4期发表了两篇与我商榷的文章,其中一篇已对王强某些错误说法给予回应,另一篇就是司富珍的文章,本文就是对司文批评的答复。 司文的论证代表了形式学派为自己辩护的典型方式,那就是把乔氏理论与自然科学进行简单的比附,认为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形态和发展符合自然科学的特征,因此也是科学的。比如宁春岩(2000)由此得出形式语言学是一种“纯科学”的结论,乔姆斯基在批我的前文时,甚至认为自己的理论符合牛顿以来的所有科学规范,是“标准科学(standardscience)”(王强,2006)。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创始者和追随者对科学的向往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一门学科是否科学,主要是看它的研究实践,而不是根据任何个人的美好愿望。本文将通过考察科学发展史,弄清真正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什么,可为我们语言研究提供哪些借鉴。 我们前文的核心思想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不是根据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而建设起来的,而是生硬地把数学的概念和结构直接移植到语言中来,在数学和语言这两种极不相同的系统之间进行简单的类比,结果造成了研究中的削足适履、扭曲割裂语言的现象。很遗憾,迄今尚无一个乔氏理论的维护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乔氏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对此的澄清,有助于人们对当代语言学理论的正确了解。 2.科学理论建立的程序 科学理论必须基于观察和实验,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任何科学假设的提出必须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这是科学实践区别于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之一;二是任何科学假说必须经过大量观察、实验的验证后方能成立。简单地说,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存在于实践,发展于实践。 司文说道,“从理论建设上来看,大量的科学史实表明,理论建树对于科学实验和数据调查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先理论思考后事实验证则是建构科学理论的常规程序之一。”然而这并不符合科学理论建立的程序。我们前文(石毓智,2005)曾引用牛顿受苹果落地启发而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只是要说明观察实践对理论提出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个对有关科学史的全面描写。司文认为我们的引例与科学史“正好相反”,她认为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是根据伽利略关于力的“假想”。乔姆斯基也是引用牛顿的科学实践来支持自己“先理论后事实”的语言学理论建构的合理性。那么就让我们以伽利略和牛顿这两位现代科学的奠基人的科学实践,来说明科学理论建设与实验观察之间的关系,讨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语言学理论建设有什么样的启发作用。 除了牛顿,伽利略要算是现代科学的最伟大奠基者了。一种关于科学的哲学是由伽利略开创的。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伽利略认为科学必须寻求数学描述,而不是物理解释。这一方法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扭转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加深与加强了数学的作用。他的工作成为牛顿伟大工作的开端。伽利略提出了一个科学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第一,找出物理现象的定量描述,即联系它们的数学公式;第二,找出最基本的物理量,这些就是公式中的变量;第三,在此基础上建立演绎科学。 上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都是关于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第三步才是建立理论系统。伽利略强调物理现象的数学描述,但是他并不是把已有的数学系统强加在物理世界中,而是探讨特定物理现象背后的数量规律。乔姆斯基也很重视把数学应用到语言学中去,但是他的程序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他是把已有的数学概念和系统移植到语言中去,而不是研究具体语言现象背后的数学问题。由此而导致其理论的重大缺陷。 自然科学家应该毫不含糊地让自己所提出的假说接受试验的检验,这不仅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理论取信于人的必要条件。伽利略经过反复试验找出了自由落体的公式:s=gt2/2。由此推出,同高度的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将同时落地。为了让大众信服,他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彻底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念。这种对待自己研究成果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任何高深的理论在事实面前都会变得简单易懂。然而为乔姆斯基辩护者态度却不是如此,当遇到有人批评他们的理论不符合事实时,往往会辩解道:“我的追求跟你们的不一样,我的理论是高深的,直捣人类的心智,因此你不能用具体的语言现象来衡量我的理论;你理解不了我,那是因为你的水平太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普遍语法的假设以来,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说明:一个说英语或者汉语的小孩的天生普遍语法到底是什么样子?又如何代人所谓的“参数”变成了具体的英语或者汉语?而且认知心理学家所做的独立实验观察也不支持乔氏的假说。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以与其他科学的某些表面相似性而声称自己就是科学的了,都必须接受自己所分析对象的反复检验。 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二个依据是开普勒的天体运动三定律。新天文学除了对人们关于宇宙的思想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以外,还有两点伟大的价值:第一,承认自古以来便相信的东西也可能是错的;第二,发现科学真理就是耐心收集事实与大胆猜测相结合,这两点在他的后继者那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在布拉埃观察的基础上,开普勒提出了天体运动三定律:(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在此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从太阳到行星的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3)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可见,开普勒的三大定律也是在耐心收集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之上,然后进行大胆的科学猜测的结果,而且最终还要接受观察事实的检验。牛顿在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和他同时代的科学家共同奋斗的结果。牛顿熟悉伽利略的运动定律,知道行星受一个被吸往太阳的力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力,按照运动第一定律,行星将作直线运动,这个想法许多人都有过。哥白尼、开普勒、胡克、哈雷及其他人在牛顿之前就开始了探索工作,并且有人猜想,太阳对较远的行星的引力一定比较小,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大,力成反比地减小。但他们的工作仅限于观察和猜测。牛顿在他们观察猜测的基础之上借助微积分的帮助,给出了万有引力的公式:。其中的f表示引力,k是常数,m、m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运用过如此单一化和统一化的方程式来描写如此广大的现象。从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公式很容易推出地球上的运动定律,在伽利略的地上物理运动和开普勒的天体运动定律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联系。 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性还在于,据此而做出的许多科学预测被一次次地证实了。最有名的要算是哈雷的预言和海王星的发现了。哈雷仔细研究了有关彗星的各种记载,根据万有定律推算出彗星出现的规律,他的预言最后被证实了。天文学家阿达姆斯和勒未累分析了天王星的运动的不规则规律,得出结论:这种不规则性是由其他行星的引力而发生的。勒未累根据力学法则计算出这个行星应该位于何处,最后用望远镜发现了这颗行星。任何科学规律都应该具有预测性,它的说服力突出地表现在它的预测被证实的时候。 牛顿发现万有定律的过程有四个特征:一是充分吸收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二是依据自己的观察分析;三是统合了地球和天体两种类型的运动规律;四是据此而提出的科学预测被反复证实。乔姆斯基的理论建设过程不符合上述的任何一个特征。首先,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说并不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独立观察试验的结果,而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纯粹假想,迄今还没有找到它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现实,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似有不着边际之感。其次,乔氏把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截然分开,不重视语言应用现象的调查分析,其理论大部分是纯粹思辨的东西,缺乏证据和说服力。 第三。乔氏理论在共时现象的分析上似乎勉强可自圆其说。然而对于历时现象则一筹莫展,根本不能把语言中不同领域的规律联系起来。历史语言现象是任何语言学理论的试金石,因为很多语言规律只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才能展现出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语言的共时和历时规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历时的事实有助于共时规律的探讨,反之亦然。最后,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会带来很多逻辑结论,如果小孩真的有一个天生的形式语法系统,那么他们在出生时或者出生不久就会创造复杂的句子结构,然后代人参数变成具体的语言。但是小孩的语言发展过程根本不是如此,他们在10个月左右才开始出现独词句,18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双词语。2岁以后才逐渐出现复杂的语法现象,他们的语言能力是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对周围世界观察的深入而一步一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看不到任何证据支持所谓的普遍语法的存在。 3.论证的逻辑和对待新理论的态度 人们在论证过程中,一种最常犯的错误是诉诸权威的言论。这在文科论文中尤其普遍。司文多次引用科学哲学家kuhn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陆俭明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并没有论证他们的话为什么就是真的、对的,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权威人士的话就应该是真理。利用权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属于论证的常见逻辑错误之一。 kuhn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一个科学家,他并不从事科学实验与分析。他对科学实践的概括和科学发展的预测带有很大的主观i生,并不完全与历史事实相符,也不能准确预测科学发展的方向。他的学说在科学哲学界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因此以他高度主观化的哲学概括来支持乔氏的理论,显得不着边际,空洞无力。 司文所引用陆俭明的下述一段话也不符合乔氏理论的发展事实:陆俭明(2004)作了很好的解释:“从表面看,乔姆斯基的理论年年在变,年年翻新,似乎表明他的理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但他的假设,他的研究目标始终未变。”那么变4-1=的是什么,正如陆俭明(2004)所言。变4-1=的是实验方案和具体理论细节。 然而事实上,乔氏的理论自创立到现在半个世纪,已经经历了五种理论形态的变4-1=:(1)经典标准理论;(2)扩展的标准理论;(3)原则一参数理论;(4)管辖一约束理论;(5)最简方案。平均下来每10年变一次。如果如陆俭明所说的是“年年在变、年年翻新”的话,那应该是50余种理论形态。乔氏理论每次形态的变化都涉及到重要假设的改变,包括新的假设的提出和旧的假设的取消。比如他的原则一参数理论明确提出了前期没有的“普遍语法”假设,而且研究目标也有重要的变4-1=;又如其“最简方案”就抛弃了早期的“深层结构”的假设,研究目标随之也发生了变4-1=。乔氏的理论系统基本是思辨性质的,并不包含什么“实验方案”,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实验方案的变化。 司文再次引用陆俭明(2004)的一段话,批评我们前文对乔氏理论只是“贴标签”,没有深入了解乔氏的理论。其实贴标签也包括好的和坏的两种。对一种理论。或者因为自己长期的研究选择了这一理论框架。或者因为自己不了解其他相关的理论,或者是自己缺乏科学知识。或者因为对语言事实没有深入调查过,由此而产生的对某种理论的盲目崇拜,也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我们认为我们前文的论证是严谨的,论据是充分的,我们也能充分理解不同理论背景的人我们文章的不同反应和评价。 汉语学界缺乏理论创新,这与我们的学术风气不无关系。对别人提出一种新思路,在汉语学界往往会经历“三部曲”:第一部是对你“不屑一顾”;第二部是 “冷嘲热讽”;第三部是对你“围堵封杀”0在这种寒风凄雨的气候中,新的理论思想大都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影响汉语语言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门派错综复杂,无原则地推举夸饰自己门第的人,无原则地封堵诋毁其他学者的工作。这种状况只有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汉语语言学才能健康地发展,我们也才能对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做出真正的贡献。 司文评述我们的“语言能力合成说”道:“除了罗列了一些心理学中关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几点常识外,也没有做有说服力的论证,更没有做任何建设性的工作”。话中透露着轻蔑与不屑,但是她并没有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想要说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层级系统,语言能力是由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协同合作的结果,而且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还合成其他知识系统,并初步论证哪些认知能力共同形成了语言能力。这一思想不仅语言学界迄今尚没有人明确提出,即使认知心理学界对此也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并不是要声明我们发现了某种认知能力,而是探讨人何以能够创造和学会语言这一问题。现在把我们的初步思想拿出来跟大家交流,是想听取大家的意见,从而来发展完善它。我们这一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从那时至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现代汉语和汉语史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果都以对自己母语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来比,在我们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研究也是卓有成效的。以汉语史为例,我们已有三部著作对汉语上下三千年的发展全貌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它们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2003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科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确立历时和共时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文提到,历史语言现象是任何语言学理论的试金石,只有能够成功解释语言发展规律的理论才是科学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们这一标准太偏颇,因为不同的理论适用的领域不同。但是如果了解语言的本性的话,就会明白这个标准的合理性。 第一,任何语言都不会停留在一种状态而不变,都必然会发生变化;语言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可以把语言变化看作一个连续函数,设定代表在i时间点上的状况,f(xi一1)代表该时间点之前的状况,代表该时间点之后的状况。 第二,如果一种理论声称它是可以解释共时状态的,那么就意味着它必然能够解释该语言等时间位置的状况。又因为时间是连续的,f(x)代表的是一个历时过程,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任何能够解释共时状态的理论必然能够解释历时状态,反之亦然。从理论的过程可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以乔姆斯基的理论发展为例,它创立于1957年,至-4""-已有50年的时间了,如果它能够解释这个时间区间的每个时点的共时状况,那么它就必然能够解释这50年的连续变化过程。如果乔氏的理论是学继续存在下去,那么就可以解释未来的l0年、100年、1000年的语言状况。结论是该理论可以解释语言的整个发展史。可以用一个比喻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发展过程。语言发展史如同一条历史长河,它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组成的,现在是过去发展的结果,是走向未来的出发点。要解释现在的状况必须了解它的过去,方能说明它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过程,能够预测它的发展方向。 第三,乔姆斯基的理论在历史语言研究中派不上用场,一筹莫展,那么声称能够解释共时现象的论断必然也是虚假的幻象。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典籍的连续性和丰富程度在世界上无与伦比,全面而系统地记录了汉语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l0余年,对汉语史语料做过广泛调查,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进行过多项研究,这是我们评说各种理论是非曲直的最重要基础,-tg是我们从事理论假设的主要依据。 4.结语 要提高语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以从自然科学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但是与自然科学的简单比附,或者把自然科学的概念方法简单移植到语言学中去,或者采用自然科学的符号描段,这些方法都无助于提高语言研究的科学性,只能给人以一种科学的假象,而不能解决实质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 我们的语言学理论假设还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欢迎任何真诚的学术批评,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对我们的关心和鼓励。我们期待着年轻一代的朋友,能够以一般的科学逻辑方法,在深人探讨语言现象的基础之上,做出更多的独立的理论思考。 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 摘要:近代科学革命以前的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就近现代自然科学而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它完全是诠释学的;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它的基础是诠释学的,但常规的自然科学研究却不是诠释学的。 关键词:自然科学 诠释学 自然科学诠释学 自然科学的诠释学问题在两个层面上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首先,自然科学究竟是不是诠释学的?其次,如果是,它又如何是诠释学的?在什么意义上是诠释学的?在何种程度上是诠释学的? 这里将跳过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直接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在我们历史地澄清了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以及它在什么意义上和在何种程度上是诠释学的这样的问题之后,也自然对第一个层面的问题给予了一个肯定的回答,而且是一个被清楚地澄清和界定了的肯定回答。 一、古代、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诠释学与自然科学 “诠释学”一词来源于赫尔默斯(hermes)。赫尔默斯在希腊神话中作为诸神的一位信使,其任务是来往于诸神与凡人之间,给人翻译和解释诸神的消息和指示。由于神的旨意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自然现象来体现的,自然万物本身也都体现着诸神的到场,所以,古代的诠释学也意味着通过自然现象来解释神的消息和指示。又由于占卜等也是一种猜测神的旨意的技术,所以柏拉图在《伊庇诺米篇》中把占卜术与诠释学归为一类。 在中世纪,诠释学主要是圣经诠释学。不过,对圣经的解释也包含着对自然的解释,因为自然被认为是上帝之手写就的大书,被称为“自然之书”。“自然之书”观念可以追溯到圣经的经文。在教父时期,许多神学家都发挥了圣经中所包含的自然之书观念。在中世纪,自然之书观念则广泛流行起来。 所以,古代和中世纪的诠释学本来就没有把自然排除在外,它因而包含着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科学,也可以说,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科学作为对自然的解释,本来就是诠释学的。 这样的诠释学自然科学一直延续到近代科学革命时期。在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这种自然科学甚至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而且也正是这种繁荣才拉开并推动着科学革命的进程。狄博斯说:“尽管我们指出数学抽象和量化的出现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在当时的意义似乎不如现在这么重要。对于当时的许多人来说,回复到‘真正的’神秘主义和自然法术似乎远为重要。”([1],p156)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秘主义和自然法术以当时广泛流行的赫尔默斯主义(hermetism)为代表。这个赫尔默斯是一位被附会为埃及智者的人物,并被认为是由费奇诺(ficino)所翻译的《赫尔默斯全集》的作者。他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法术复兴中最为重要的人物”([2],p.18)。赫尔默斯主义属于新柏拉图主义,它的最大特点是使用自然法术(包括炼金术和占星术等)来研究对自然的控制,把自然法术看作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在它看来,隐蔽着的自然的神秘力量、日月星辰的支配性力量等都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可以解释和运用的,自然法术就是探讨自然过程的最完美的科学。帕拉塞尔苏斯及其学派的活动就典型地代表着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自然法术特色。 以“自然法术”形式存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不仅是要理解和解释自然中的神意和神秘力量,而且更在于要把这种神意和神秘力量运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与古老的诠释学一样,是“理解的技巧”、“解释的技巧”和“应用的技巧”的完整统一,属于一种特殊的“实践智慧”,所以也应该属于诠释学的范围。 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默斯主义与“自然之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更早时期流传下来的“自然之书”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乃至整个科学革命时期都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在文艺复兴时期,《圣经》和传统自然哲学著作的权威一步步受到削弱,自然之书的重要性则越来越为自然科学家们所认同。人们“抛开盖伦、阿维森那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自然进行界定——它是由上帝亲自书写、制作并编辑起来的图书馆”,“每一块土地都是自然之书的一页,而那些想探究自然的人必须用双脚踏在自然之书上”。([3],p195) 托马斯•梯米(thomas tymme)在1612年的书中说:“自然之书的智慧……吸引我们去思索伟大的、难以理解的上帝。我们会为他的伟大的作品而感到荣耀,因为各种天体的规则运动……各种元素的联系、一致性、力量、道德以及美……又有如此多的诠释学者在教导我们,上帝是它(他)们的动力因,他们侍奉的上帝作为终极因显现在它(他)们之中,并为它(他)们所证明。”(转引自[1],p20。对照旧译本做了稍许改动) 作为近代物理学奠基人而为科学革命做出卓越贡献的伽利略也没有跳出自然之书的观念。他认为,我们能在上帝的所有工作中发现上帝的伟大,能在打开着的宇宙书卷中读到上帝的伟大,自然之书包含着深刻的无穷奥妙。对于神圣的自然之书,我们须使用神圣的数学予以解读:“除非我们首先学会理解其语言并阅读构成它的字母,我们就不能理解这本书。”([4],pp237-238) 甚至牛顿也认为自然是真实的天启之源([5],pp232-3)。 二、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诠释学 自然法术传统和自然之书传统的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这一点应当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自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和诠释学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与诠释学已经成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 首先是自然科学经过科学革命而摆脱了自然法术传统,并逐渐远离了自然之书传统。 持有自然之书观念的开普勒比较早地批判过赫尔默斯主义和自然法术;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机械论和普遍数学思想则早在自然之书观念和自然法术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破坏着它们的基础;伽利略在解读自然之书的时候,由于拒绝“原因”解释而仅仅使用数学描述,实际上也已经在侵蚀着自然之书传统,与自然法术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牛顿曾全身心地从事炼金术研究,却把有关炼金术的手稿都封存起来而不予以发表。这被人看作是一个象征:接下来的世纪将是神秘主义和自然法术被封存起来的世纪。 伽利略和牛顿已经不再妄想追溯现象背后的本质,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理解而言始终是不透明的,甚至是永远也无法理解的。用外在描述方式来代替解释方式并以此来说明自然,由牛顿所定型的这种力学方法,自此之后迅速地扩展到物理学的其它领域,继而又迅速地扩展到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到19世纪的时候,“实证的”自然科学已经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与此同时,自然之书观念也逐渐地在科学家那里失去了市场。地质学和生物学的革命向不变论提出了挑战,这也使人们很难相信始终变化着的自然界仍然是上帝书写的神圣之书。 另一方面,诠释学自身在文艺复兴以后的演变,也使得它越来越远离自然和自然科学。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既展开了对自然的研究,又开展了宗教改革运动。就诠释学的发展来说,宗教改革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圣经的世俗化。它把圣经与古典作品同等对待,而这种同等对待就使得诠释学逐渐成了对文本的一般性解释方法。在18世纪,诠释学从圣经注释方法发展为语文学方法论。到19世纪初期,施莱尔马赫把诠释学发展为关于理解和解释的一门普遍科学或艺术,使之包容流传下来的所有文本,而不只是那些古典的、权威的或神圣的文本。从此以后,自然法术就不再是诠释学所关注的对象了,而自然之书观念的衰退也使得自然这本大“书”不再被包含在诠释学的“文本”之中了。 到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实证性”和有效性给人文科学提出严重的挑战:人文科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何在?为了给人文科学奠定基础,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并同时与自然科学区别开来,狄尔泰进一步把诠释学发展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在狄尔泰这里,人文科学是对世界的内在“理解(verstehen)”,即理解世界的生命和精神,而这种理解所需要的程序、方法或技巧就是“解释”(auslegung)。由于生命和精神具有类似性和普遍性,所以人的内在经验通过心理转换就能够进行转移,人也因而能够进入内在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一点使得以关于理解和解释的诠释学为其方法论的人文科学具有了科学性和有效性。狄尔泰确实在一定意义上为人文科学争得了自身的独特地位,但是他的做法实际上也已经默认了实证科学的强势地位,只是力争这种实证科学不要再进一步侵入到人文领域。同时,狄尔泰的诠释学也由此确认并强化了科学与人文的二分。 按照狄尔泰的说法,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直接观察的、没有目的的、自在的并受普遍必然自然法则所支配的物理事实,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而把个别事例归入一般规律之下,但诠释学所探讨的是对生命和精神的理解和解释,而生命和精神是不可直接观察的、有目的的、从事着价值判断的、有传统的和变化着的东西。狄尔泰的“理解”和“解释”特指对所说、所写和所做的语言、文字、符号、遗迹和行为的把握,也就是对一般表达所包含的意义的把握。由此,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说明(erklarung)”根本就不能是这样的“理解”和“解释”。“解释”是阐释性的、揭示性的,而“说明”则是外在描述性的、因果性的。如果我们说“理解自然”,那也只是一种形象化比喻。 所以,只要把诠释学看作是纯粹人文科学的方法论,并以实证主义的方式来看待自然科学,那么,自然科学就不可能是诠释学的。 三、20世纪有关自然科学诠释学的争论 波普尔既不同意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也不同意狄尔泰仅仅把诠释学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他认为,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一种译解或注释,是不可能不出错的;再者,知识绝不可能始于虚无,它总是起源于某些背景知识和某些问题,所有的观察都是渗透着理论的、有选择性的,总是在一定的境况中去发现某种结果。另一方面,波普尔认为,理解无疑是人文科学的目的,但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的目的。人类和自然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爱因斯坦对宇宙实在的理解与人文科学中的理解至少有四点相似:“(1)如同我们由于共有的人性而去理解别人,我们可以因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去理解自然。(2)如同我们由于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有某种合理性而去理解人们,我们可以因为自然规律中固有某种合理性或某种可理解的必然性而去理解自然规律。这几乎是所有的大科学家(至少是从阿那克西曼德以来,如果不提赫西俄德、希罗多德的话)的自觉愿望;而这种愿望至少首先在牛顿、以后在爱因斯坦的引力学说里得到某种暂时的满足。(3)爱因斯坦信中提及上帝,表明了另一种与人文科学相同的意义——试图按我们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方式去理解自然界,把它当作一种创造。(4)自然科学里有这种情况:人们意识到自己全部的理解活动最后归于失败——这一点人文科学家进行过许多讨论;而且被归咎于其他人的‘异己性’,任何真正的自我理解的不可能性,以及理解任何一个完整、真实的东西时的不可避免的过分简化。”([6],pp194-5) 所以,波普尔反对“把理解的方法说成是人文科学的特点,说成是我们用以区别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标志”,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完全是把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看作是适合自然科学的唯一哲学。([6],p195) 波普尔的观点对于自然科学诠释学家来说是令人高兴的,但是波普尔对狄尔泰和实证主义者的否定是以朴素实在论为前提的,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又与其证伪主义观点一样犯了简单化的错误。在上述引文中,他所谈论的自然科学实际上指的都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他所列举的科学家都是一流的大科学家。当一流的大科学家探讨自然科学的基础性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作为哲学家在探讨自然哲学或科学哲学问题,这些探讨确实是诠释学的。但是,大多数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并不总是每日每时地去研究这些宏大的问题,并不总是连续不停地去提出新理论、证伪旧理论。[7] 库恩就在自然科学的诠释学问题上纠正了波普尔的这种偏颇。 波普尔的诠释学观点是在批判狄尔泰等人的观点中提出来的,库恩则是在与charles taylor的直接辩论中明确提出其诠释学观点的①。taylor持有与狄尔泰相似的看法,认为人类行为的意义需要诠释学的解释,而自然现象则不需要这种解释,如果说它们具有某种意义,那其意义对于所有的文化来说也都是一样的。库恩则认为,同一个自然物体对于不同的文化或共同体来说,其意义是不同的,我们今天的天体就与古希腊的天体不同,而且这两种天体概念之间是不可通约的。这是因为关于自然界的概念都是为一种范式或一个共同体或一种文化所拥有的,从古希腊的范式到我们的范式,其中已经发生了革命,我们和古希腊人生活于不同的世界之中。 由于任何时期的自然科学都是以其从事者所接纳的一组概念为基础的,这组概念又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必须运用诠释学的技巧才能让非共同体成员加以接受。所以,库恩把这组概念称为科学的“诠释学基础”(hermeneutic basis),实际上也是他以前所说的“范式”。但是库恩认为,在有了这种“范式”或“诠释学基础”之后,科学家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常规科学研究——则通常不是诠释学的,因为这些工作只是根据范式来解决难题。因而,库恩的最终结论是,“尽管自然科学可能需要我所说的一种诠释学基础,但是它们本身却不是诠释学的事业。”([8],p133) 虽然库恩在科学诠释学问题上得出了谨慎的、限制性的结论,但受到他本人极大影响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却并没有遵守他的限制。他们大都把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概念加以引申和改造,把整个的自然科学,包括具体的科学知识甚至具体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都看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并都看作是诠释学的。不过,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大都把自然科学诠释学作为他们工作的前提,然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社会学分析之中了。但受到欧洲大陆现象学-诠释学强大影响的自然科学诠释学家们则与之不同,他们不仅仅承认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性质,而且还对自然科学展开大量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分别从科学史、科学实验、科学发现、科学交流、科学描述等不同的方面来揭示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性质。 综上所述,自19世纪末期以来,关于自然科学诠释学问题的争论,大致已经出现四种不同的态度:受狄尔泰和实证主义影响的学者都否认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性质;波普尔在科学哲学领域首先批判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也看作是诠释学的;库恩通过科学革命和常规科学研究的区分,承认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诠释学的,但否认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自然科学诠释学家则大都把“常规科学研究”也看作是诠释学的。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说完全否认自然科学诠释学的实证主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对于近现代科学来说,它又究竟如何是诠释学的呢?是仅仅自然科学的基础具有诠释学性质,还是整个的自然科学都是诠释学的?如果用库恩的术语来说,这里争论的焦点显然就在于:“常规科学”究竟是不是诠释学的? 四、存在论诠释学与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 至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诠释学本身的含义。实际上,诠释学在20世纪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革,已经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诠释学了。经过海德格尔和加达默尔的根本性改造,诠释学不仅是方法论的,它首先而且根本上就是存在论的(本体论的,ontological)。用希兰(patrick a. heelan)的话说,诠释学已成为指向存在的“强诠释学(strong hermeneutics)”,而不是仅指向狭义文本的“弱诠释学(weak hermeneutics)”。([9]) 海德格尔首先把诠释学改造为此在诠释学意义上的存在论诠释学。此在诠释学要展示的是作为此在的人的本己存在的意义、一般存在的意义以及在人的周围世界中的非此在事物的意义,它也因此为认识这些事物的科学提供基本的视域或方案。另一方面,此在诠释学通过对人的生存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展示,也为历史科学(精神科学,人文科学)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在更深层次上也把狄尔泰的诠释学包容了进来。 作为此在诠释学,存在论诠释学的理解不是与“说明”相并列的一种认识方式,也不是要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理解本身作为此在“在世”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构成狄尔泰式“理解”和“说明”之共同基础的东西。存在论诠释学的解释也不是狄尔泰那作为方法和技巧的“解释”,而是指理解的“造就自身(sich auszubilden,developing itself)”([10],p188),即,把在理解中所突开的存在的种种可能性整理出来。这种解释因而就具有理解的前结构,即“前有(vorhabe,fore-having)”、“前视(vorsicht,fore-sight)”和“前概念(vorgriff,fore-conception)”。这种“前结构”是由事情本身所决定的,并构成解释者不言而喻的先见。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后期,随着他的ereignis的转向,其存在论诠释学也随之有了进一步的含义,这就是突出强调对存在意义的聆听和归属,对ereignis的圣言(sage)的接受和遵循。至此,海德格尔又在存在论层次上回复了诠释学的某种古老的意义:诠释学首先意味着“承载消息和音信”([11],p29),“在引出音信、保存消息的意义上”([11],p32)来使用“诠释学”这个词。 加达默尔遵循海德格尔的思路,把诠释学进一步变成系统的诠释学哲学,并以此来揭示那“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而与我们一起发生”的东西([12],p4),也就是揭示“先见”、“权威”、“传统”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如果对存在论诠释学加以简单概括的话,可以说它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存在论诠释学把理解、解释、保存和运用“存在的意义”看作是人之生存的本质;二是存在论诠释学旨在从人的生存或存在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人的认识方法的角度,去揭示人是如何理解、解释、保存和运用“存在的意义”的,亦即它是从人之生存整体的角度去揭示人追求存在意义的一般诠释学处境的。 从第一点来看,由于对存在意义的追求是人之生存的本质,所以它在本质上体现于人的所有活动之中,从而也体现于人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活动中,体现于自然科学的各种认识活动中。由此,对自然科学基础的研究与常规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在根本上隶属于对存在意义的理解、解释、保存和运用,也因而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诠释学的性质。 从第二点来看,在如何追求存在意义的问题上,存在论诠释学给我们展示出来的一般诠释学处境是:不管是在哪一种生存活动中——无论是日常的衣食住行活动,还是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也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认识活动——人都是从已有的对存在的源始理解出发,去追求存在的意义的。由此,作为人的生存活动之一的常规科学研究活动,必然与自然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以及人的所有其他活动一样,作为本质上对存在意义的追求,都同样是从已有的对存在的源始理解出发的,具体来说,都是从理解的“前结构”或“先见”出发而进行的一种“视域融合”。因而,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诠释学的一般处境,它必然具有诠释学的性质。 当然,常规科学研究是严密的、精确的、程序化的解题活动,常规科学知识是体现在命题、定律和理论中的确定的、客观的知识,它不是像人的主观精神那样流动不居,它本身是主观精神的客观化和永久化。但是,常规科学知识正是以这些确定不变的形式,来长久“保存”在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有关实在的信息,进而也长久“保存”在其范式和基本方案中所揭示的存在的意义。希兰就认为,“生活世界的意义场域不断地被科学的理论活动所精炼、替换或改变”,这恰恰显示出科学的诠释学性质。([13]) 常规研究从一个方面说无疑是一种实验研究,这种实验是通过对实在的控制和逼迫,而提取出有关实在的信息。但这种控制性和逼迫性的操作是在认识过程中由原初的理解所必然衍变出来的,并归根结底隶属于对存在意义的理解。常规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无疑是一种数学研究。但这种数学研究正是由自然科学的“数学因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为常规研究奠基的时候,那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比如伽利略的工作)事先从数学的角度为常规研究打开了视域,提供了对存在意义的基本理解,具体的研究只能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只能活动于这种数学的视域中,只能是一种数学研究。([14]) 数学化的常规研究恰恰表明,其自身有一个数学化的“前结构”,是对原初数学式理解的展开、保存和运用。 总之,从存在论诠释学的角度看,常规科学研究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活动,必然归属于对存在意义的理解、解释、保存和运用,因而必然具有诠释学的性质。 五、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 在我们揭示出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之后,有必要再进一步指明其范围和限度。这个范围和限度就是:仅仅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常规科学才是诠释学的。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常规科学不是诠释学的。 方法论与存在论本来是不可绝对分开的,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有其存在论预设。但是,当我们所说“任何一种方法论都有其存在论预设”的时候,我们已经表明方法论和存在论其实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存在论是方法论的底层和基础。这样,当常规科学在存在论上具有诠释学性质的时候,它在方法论上未必也保持其诠释学性质。实际上,它恰恰在方法论上失去了其诠释学性质。所谓在方法论上失去其诠释学性质,就是说它的方法在整体上和细节上都失去了诠释学的性质,其方法不是诠释学方法。诠释学方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哲学方法严格说来不是方法,也就是说它不是那种程序化的和对象性的技巧。这样,常规科学的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更为具体的方法,就其作为方法而言,都由于其程序化和对象性的特征而不属于诠释学,因而在方法论上不具有诠释学的性质。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库恩为什么要否认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了。他的否认完全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的,他完全没有涉及存在论问题。(库恩的否认还有另外一点考虑:他的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概念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而且事实上也确实导致了相对主义。这一方面引起了许多科学哲学家的批判,另一方面对于库恩自己来说也确实是出乎意料的。于是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限制,并与传统科学哲学观点进行了某种妥协。在自然科学的诠释学性质问题上,库恩的这种限制和妥协就表现为仅仅承认自然科学基础的诠释学性质,而否认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 至此,关于“自然科学如何是诠释学的”这个问题,我们除了进行历史的追述和廓清之外,又对近现代意义上的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进行了专门分析。现在让我们概述一下自然科学究竟如何是诠释学的: 古代的、中世纪的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在诠释学的最古老的意义上,即作为对神的音信和旨意的理解、解释和运用,都是诠释学的;从后来的方法论诠释学和存在论诠释学的角度看,它们也都具有诠释学的性质。对于近现代自然科学而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它完全是诠释学的,也就是说,不仅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诠释学的,而且常规科学也是诠释学的;但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只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诠释学的,常规科学则不是诠释学的。 对于近现代科学的诠释学性质,我们明确区分了存在论层次和方法论层次,这具有特别的意义([15])。因为如果我们不加区分的话,笼统地说“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很容易引起误解。这种误解首先是对自然科学本身的误解:既然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那它就与哲学人文科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了,它与神话、巫术和近代以前的科学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这就不能使人们真正把握近现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甚至会对科学的自身发展造成一种干扰。这种误解其次是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科学诠释学的误解。由于科学家本身不是哲学家,他们一般对存在论诠释学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只可能知道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诠释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分别地告诉他们说自然科学是诠释学的,他们就会认为诠释学家完全是胡说八道:严密的、精确的、实证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怎么能是“诠释学的”呢?索卡尔(alan d. sokal)之所以会写文章嘲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科学诠释学家,其原因正在于此。 对于自然科学家难以理解存在论意义上的诠释学,我们也应该予以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出于宽容,而且也有着学理上的根据。自然科学方法不可能把握自然科学本身。物理学实验能够研究物理的世界,但不能研究物理学本身。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当他作为自然科学家而不是作为哲学家的时候,他是身在科学的“庐山”之中而纯粹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他因而就不能跳出科学之外来认识科学的“庐山”真面目,他无法看到那“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而与我们一起发生”的东西,无法在存在论的层面上看到常规科学的诠释学性质。 所以,在与科学家对话的时候,我们必须申明:就方法论和方法而言,常规科学不是诠释学的;科克尔曼斯(joseph kockelmans)所说的“科学事业自始至终都是彻头彻尾的诠释学事业”、“在每一方面都具有诠释学的成分”、“生来就具有诠释学的成分”([16])等,只有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恰当的。 自然科学论文:浅谈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 摘要:经验主义是近现代科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经验主义对科学研究和人类认识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经验主义在哲学及科学史中的发展历程,在揭示其内涵的同时不断将内在矛盾和问题呈现出来,以便人类能正确认识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性质以及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为科学研究服务。 关键词:经验主义;原则;科学研究 经验主义被认为是实证科学基础,它主要包括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感觉优先原则强调感官经验是一切认知活动的起点,拥有对认知活动、经验和理论的科学资格的裁判权;客观性的经验作为实证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是通过严格筛选及加工后获得的;经验证实原则是根据实验对理论的真理性的判定原则,由此对整个科学研究定性。正是如此,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曾一度将经验主义当成从事研究的“神兵利器”,虽然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纵观科学技术史,经验主义带有不可遮掩的片面性,给科学研究带来了重重阴霾,阻滞了科学研究的进程。 一、经验主义在科学史中的发展 1.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发生、发展 在欧洲科学技术史和哲学史上一直交织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斗争,它们就认识的来源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进而成为欧洲哲学史上两个基本的认识论派别。在科学研究未形成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自古就有了,认识论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它是经验的与超验的矛盾复合体。在古希腊早期,哲人们已经表现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随着哲学的发展,这两种倾向的对立便逐渐展开,赫拉克利特的经验主义色彩比较突出,毕达哥拉斯派的理性主义色彩比较突出,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开始产生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直接对立。亚里士多德等人虽看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各自的片面性,但也未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最终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在二者之间的摇摆不定。到了欧洲中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经院哲学中以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近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来说,力学、数学和天文学较其他学科发达,这就使得人们在用科学和理性认识世界时,必须付诸于当时的自然科学。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把经验和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验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主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也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理性主义。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以及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认识论上的两种比较典型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展开论争。他们在对认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暴露出自身严重的局限性。可以说16—18世纪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发展史。正是这两个认识论派别的哲学论争,也相应引发了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斡旋,从这个层面来说,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也是科学研究史上思维与方法论的斗争。厘清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史的脉络,有利于提升自然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 2.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外延、内涵的伸缩 经验主义强调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以及感觉优先原则。在培根那,经验论仅是一个认识论原则,它的意义在于确立不同于神学知识的科学知识的来源。宗教知识来自于天启,而科学知识则来自于人的感官经验。起初人们只是要求一个科学知识应该有其经验来源,后来这个要求就演变为判定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的标准,即如果一个命题没有相应的经验背景支持,那么它就不能算是一个科学理论。到了洛克的时代,人们开始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宗教知识。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经验论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知识来源的唯一理论,“经验”也仅指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经验。比如一个人说“看到”上帝或“感到”上帝就在他身边等相关经验,是不能被科学家承认的。科学会判定类似经验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异常活动的表征或是观念的非科学的排列组合而否定其合法性。在这种认识论原则下,上帝、灵魂这类东西就渐渐地丧失了实体地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验论逐渐越过自己的疆域,获得判定存在者是否存在的特权。也就是说,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中作用与职能均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非经验的素材将不能被其认可、真正的科学知识被拒之门外,阻碍了人类探索与认识自然的进程。 (1)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判定的是理论是否是“科学理论”的资格问题,而不涉及是真假问题。但在现实研究中,经验主义却往往能根据经验给与那些理论以真假判断,扩大了经验主义的适用范围。且论按照经验论原则,凡是没有感官经验基础或来源的理论都不能认作是科学理论,故而在这里“科学”一词也不能称的上是真正称得科学上的正确或真理,而只能指一种归属性,隶属实证科学范畴之内的理论。 (2)就事物的存在性来说,经验主义原本并不具有直接判定事物存在与否的能力,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和人们对它们是否有感觉是不能等同的,却在研究中或是生活中具备了这种“神力”,它对事物存在性的判定资格源于人们凭着个人经验主义或者大众认可的日常的朴素经验对其的误用。但抽象的反对并不能阻止人们日常思维中的“惯性错误”,人们在无意识中,依然很自然地用经验之有无来判断事物之是否存在,听到“这个那个不存在”之类的武断判断。所有这类断言都是与科学精神是不相称的。通俗点说,经验主义者只有断定某物存在的能力,而不具备断定某物不存在的能力。 (3)经验主义中的原则作为一个理论判定原则实质上是个程序原则,它重点关注的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程序,只有通过特定认知路径获得的经验、理论才能被承认,这无疑是抹杀了其他非经验等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哄抬了经验主义在获取真理中的作用。这也就是所说的感觉优先原则:即只有经过感官经验确认的事物才能被接受为客观的存在,成为科学研究的合法对象;它要求感官经验在认识过程中或科学理论建构过程中具有绝对的否决权,甚至一个理论或一组经验如果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感官的确认,它也不能成为“科学理论”加工的材料,进入科学领域。所以,感觉优先原则是个程序性的资格认定原则,仅仅针对一个知识产生的来源、路径进行判断。这就是经验主义影响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必要组成。正是由于经验主义酿成的恶果,才有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复杂坎坷的命运,导致中医的科学地位至今不能被完全承认的悲凉局面。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外延内涵的膨胀,指定特制的科学路径,导致“只手遮天”的科学结果,其实已经悄然违背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初衷。 二、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种种责难 1.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强调经验的绝对“客观性” 以感觉优先原则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并不盲从直接的感性经验,它对“经验”有着特殊的要求,即必须是客观的绝对的经验。所谓客观的经验就是“可公共感知的”的普遍经验。 (1)在科学材料的对象选择上,经验主义设置外在的壁垒,对其加以筛选。“可公共感知性”是指某一经验必须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感知到的,它强调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即如果某经验是某人用身体感官直接感知的,那么它必须是其他人用感官也同样能够直接感知的。否则,该经验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材料。如神话中的牛鬼蛇神的经验历来都属于个别人的经验,是不可公共感知的,是非普遍的,所以,它不能被科学承认为合法的研究材料,不能进入科学领域。即所谓的“可公共感知的”,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合法材料。只有这样的经验才能满足实证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可重复性”要求,并且成为最受实证科学欢迎的加工材料。这就是在实证科学中经验主义对科学研究中材料的外围限制。事实上一些“非可公共感知性”的事物依然可以成为科学青睐的对象,只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已。 (2)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科学材料的处理程序上,经验主义强行添置复杂筛选工序,对其进行取舍。经验主义认为一个具有普遍感知性的经验虽然获得进入科学领域的资格,但由于经验的相对性,它还必须被进一步处理,把和主体有关的因素都过滤之后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可公共感知的经验必须依托具体主体的感官、凭借一定的感觉方式、依赖于主体的感觉能力。我们知道人的经验受人的身体和感官的状态、心理状态、观察视角等多种个体因素的影响,它导致人的经验具有“可变性”。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物体的感觉会是变化不一的。如何使参差不齐的具体经验达到齐一、使之能够相互交流、相会认可从而成为科学研究的“客观”材料呢?人们采取的方法主要通过对经验的非主体化或外在化处理实现的。通过设立一个外在于所有人的衡量尺度,比如人们用气压计来衡量对象或环境的气压大小,而不再使用和人体感觉有关的压抑和舒张这类主体性较强的概念。这种经验就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经验,而演化成一组数据。这样的数据既摆脱了具体个体,又可以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换算。这样的“数据”才是真正客观的经验。相关仪器以及参照系的发明成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成果。这正是经验主义对科学探究中科研工序的第二层限制。数据固然重要,固然客观理性,但理性的处理与非理性的遐想,也是伟大的科学发现必不可少的。 (3)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科学或是经验主体的特殊处理。忽视特殊群体(如极少数感觉特别敏感的人、感觉特别迟钝的人)所获得的别人或非感官性感知能力获得的经验,假设人的感知能力相同,经验的来源、渠道相同。这实质上是把普通人的感官能力作为衡量一切人的感官能力的尺度。这样主体之间的差别以及个体的特殊性被抹平了。这也使主体的因素被从经验中抽出,从而也使经验成为 “与主观主体无关的”成分。这是经验主义对经验主体第三层限制。所以,在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主体必然是以普通人为基准的抽象的人,人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差别,仅仅像一符号,经验的主体因素被彻底抽象掉了。实证科学中盛行的经验主义通过对科学和经验主体的限制,使普通经验论上升为科学经验论:实证科学所研究的经验是可公共感知的、与任何主观因素无关的被抽象的数据及符号。看似客观,却在无形中丢失了“被遗忘的角落”中的科学以及科研中关于人自身的意义。 2.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中诸原则的冲突与紊乱 作为一个判定原则,感觉优先原则不同于经验证实原则。经验证实原则是对理论或命题真理性的判定,并由此对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做出判定;而感觉优先原则是对认识对象或认识材料的“科学”合法性或资格的判定,而不是“真理性”。在严格的经验证实原则下,一个理论如果它本身或其推论能够在实践或实验中获得经验证实,那么就可以确认它为科学研究,而不是伪科学等。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是建立在可公共感知的经验基础上的,他的“理想实验”是公然对感觉优先原则的否定。按照感觉优先原则它必然不能被科学所承认,因此它曾四处碰壁。随着现代科学提供相对论所使用的概念、公式的科学运用,以及后来相对论在各个领域实践的成功,它才慢慢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地接受。如果说人们基于感觉优先原则不能承认,人们却基于经验证实原则给予承认,相对论就只有在科学门外徘徊的份儿了。因此,经验证实原则和感觉优先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冲突与紊乱,影响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和判断。 总之,作为实证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是科学经验主义,它表现为感觉优先原则、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和经验证实原则三个方面。经验的客观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作为科学研究材料的经验因“可公共感知的”而成为科学的材料。感觉优先原则具有对科学研究材料和理论“科学合法性”的资格认证权时,不能认证其真理性,是程序认证,当遇到“非可公共感知的”类的材料或是客观性经验时,难免会出现混乱;当遇到感觉原则自身无法认可而又被经验证实原则结果认证为具有真理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时候,这两种认证方式以及这三个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几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与紊乱,人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协调几者冲突的最佳方法。这不能不说是经验主义在实证科学运用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的批判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对的经验批判主义,是以唯心地曲解“经验”这一概念为基础的。经验批判主义者把经验理解为与客实在无关的人类体验、人类感觉的总和,他们断言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世界的要素”或“经验要素”,每个物体都是“要素的复合”。马赫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经验主义,没有意识到即使是经验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科学并不全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它迄今具有的不可靠性、可错性、局限性、片面性等缺陷,主要是经验主义的过错。自然科学的重担不能只让理性来背负,作为“大胆假设”,非理性也经常起到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 ,一无所有的旧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获得辉煌的科学成果。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中国科学研究中,旧的经验主义始终笼罩着科学精英,束缚着他们的思想,阻碍着重大理论的构成的现状。事实上,科学史上但凡卓越的发明家和科学家都离不开对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等的强烈对抗。特别是对经验主义 ,恩格斯早在19 世纪就进行了严厉批判。观察、实验若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 ,非但不能获得科学真理 ,甚至会使科学家对经验的盲目崇拜,误入感性知觉的歧途,最终走向真理的反面。然而迄今在科学研究中 ,许多科学家依然一味地信奉经验归纳 ,较少注重各种非理性方法的应用。其实早自本世纪初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之后 ,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和归纳方法就开始受到抨击。英国的罗素把一些科学家好比自作聪明的“火鸡”,仅凭经验归纳,常得出荒谬透顶的结论。库恩认为科学主要来自科学家的灵感和顿悟;而费耶阿本德则径直走向非理性和认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使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由此在科学研究中一些典型的非常规的方法和思想势如破竹般地流行起来,并直接对传统的经验主义针锋相对。 传统经验归纳的给科学研究设置的重重障碍。科学史上 ,从培根起 ,直到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都认为科学理论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先是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经验事实,后对经验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和分类 ,进而对筛选材料进行逐级的抽象和综合 ,直至得出一般的科学理论。而所有这些认识都不能超越经验范围,经验成了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和界限。这种经验归纳方法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受到波普尔以及历史主义学派彻底否定。特别是费耶阿本德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科学哲学中影响最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正是在这里存在最严重的经验主义。在他看来,认识史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觉和事实,即对着同一幅图像,由于不同的理论背景、文化经历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印象和经验事实。如古希腊的“地心说”事实,到近代就发生根本变化,同一“感官印象”变成完全相反的“日心说”事实。所以科学家的劳动都是作为一种在复杂社会和物质条件下的决心和行为的结果而变化着的。因此必须去除那些僵死的、无所不包的原则、术语、概念及解释。对于那些与旧的知觉、事实相对立的新的知觉、事实 ,必须采用新的术语、概念和范式。人们正是用广阔开放的感官和丰富旺盛的智力探索世界,且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发现。费耶阿本德因此极力主张“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旨在摧毁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敦促人们锐意创新和采纳生动活泼的思维方法。 经验主义推崇的经验的、固定的科学研究范式定位亟待变通。历史主义学派否定科学的经验性,企图用格式塔心理学和集体心理主义完全取代科学实在论。在库恩看来,科学家认识的世界内容是由科学家的共同信念所约定。既然范式的改变,不表明是人们对同一世界认识的加深,而仅是科学家心理信念的波动,新旧范式之间也没有通约和比较的必要了。美国科学哲学家范•弗拉森也从建构论的角度,否定了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认为科学实在论对理论术语所作的形而上学诠释,并不能保证构成的科学理论就是对实在世界的真实描述。好的理论不一定为真,经验的真实性并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科学的证实也只是限于经验,不能说明经验之外的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概念框架的‘透镜’来了解自然。这些概念框架以及嵌在框架之内的语言 ,可能给我们所认识的事物染上一种不可避免的‘色彩’”。经验的、固定的科学范式也失去了它亘古不变的重大作用,对它的定位亟待调整与变通。 四、小结 因此 ,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经验主义并非是追求真理、探究科学的唯一形式,不能仅立足于感性经验来否定某项发明创造或假说。在研究中,切忌因经验主义就错失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经验的不可靠性,早就给人类早早的上了一课。在一个由人为设置的理想世界里,人们可以将某个在探索科学奥秘时,也只能从尊重自然界本身开始,而决非人类的智力所能够完全办到的。科学具有可错性,即使卓越的科学家在下结论的时候,也不应该武断地下断语。即使在人们自以为已经完全掌控了必然性的时候,要懂得一切必然性和规律性都是在“茫茫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自然科学的揭秘过程,要正视经验主义的存在与内涵,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不仅只需要经验,更需要辩证思维、理性及非理性去综合推敲、把握,也需要那么一些特殊的顿悟和直觉,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然科学论文:文理学科的交融——试论张之路小说的“自然科学情结” [ 论文 摘要]张之路作为一个“半路出家”、先理而后文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受到了长期伴随其生活的 自然 科学 及其高级形态——科学技术的影响,而形成一种“自然科学情结”,在大量表现于其创作中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反思的精神,从而使张之路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保持儿童喜闻乐见的趣味性还具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张之路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文 理学 科的融合,而且是一种高层面的融合。 [论文关键词]张之路;儿童文学创作;自然科学情结;文理融合;理科知识 “情结”一词最初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但它在19末至20世纪初开始被弗洛伊德和荣格这两位精神分析学说和原型批评的大师广泛运用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中。于是“情结”的意义从单纯的心理学层面有了进一步的延展,它已不仅仅指那些无意识的行为,许多执著于某一方面的感情也被纳入其中,“情结”已经成为今天在中外文学批评中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某种甚至多种情结。作家们自然也都有其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些体现于其作品便是他们努力的去表现某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就存在着一种“自然科学情结”,他在作品中总是着力描写、刻画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人或事,同时还对自然科学产生的科学技术予以关注:或正面对科技进行肯定,希望其普及;或从反面对科技的 发展 进行批评、反思。这些构成了他“自然科学情结”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张之路的“自然科学情结”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时密切相关的。他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又做过多年的中学物理教师,因此他对自然科学,具体说来就是理科的知识有着很深的理解。这在张之路的心底已经成为一种积淀,并表现于作品中——他的小说中塑造的教师形象几乎都是理科老师:《第三军团》中的班主任可子晏是化学老师、《题王许威武》中的许威武是物理老师、《夏雨》中的夏雨也是化学老师,等等。这些有的是与作品有很大的联系,是作品所需要的,但也有一些人物和他们所教授的学科几乎与整个作品的故事进程并没有太多的联系,是可以不必具体交待的,但是张之路却把他们都十分明确的写了出来,这只能说是他的一种情结所致——他对自然科学太过于熟悉,在创作中很难不予以流露。另外正是由于张之路对理科知识的熟悉,在一些作品中他对上课(当然是理科的课)的过程也有细节性交待。例如曾在其多篇作品中出现的那个用香烟灰来做糖燃烧的催化剂的实验。这个实验的原型正是张之路自己,他曾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央电视台给小朋友们现场演示过这个实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这些与内容关系不大的理科知识和情节,并不能说是张之路的有意卖弄。这就与同为儿童文学作家的董宏猷在他的小说《十四岁的森林》中,每隔几章就插入一篇有关动植物介绍的科普短文有着异曲同之妙:它们都是知识的介绍,但是作家却能很好的将这些糅入到作品中,不会使读者们感到枯燥、突兀。张之路的创作主要是儿童文学,读者自然是以少年儿童居多。所以像这样在作品中适当出现的介绍理科知识的内容便会在孩子进行文本阅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孩子们不一定都会理解,但是至少能够使他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粗略了解以后再去学习,更有助于促进儿童对知识的掌握。在这样的过程中少年儿童既欣赏到了文学作品,更从中收获了文学以外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而且这样的知识的获得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呆板地实验更加行之有效。张之路这种对自然科学的介绍应该说,更多的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正是这使得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趣味性中蕴含了智慧的启迪作用。 如果说张之路在小说中对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理科知识的交代尚处于一种情结的无意识状态的话,那么他作品中的许多涉及到先进科学技术的情节内容便可以说是有意而为的了。张之路喜爱自然科学,这就使他在作品中不会仅有表层的流露,不会满足于仅表现一些理科的基础知识,而要再进一步触及更高层次的内容,那就是科学技术知识。 张之路曾说:“科学史这样神奇,这样有力量的把一个肉眼凡胎几乎不能相信的景观拉到你的眼前,使你心有所悟!”这足以说明张之路已把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提升到了 现代 科技的高度。这已不再是“情结”的不自觉表现,而是有意识的要体现出来。这种思想也大量的出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张之路有很大一部分作品属于幻想小说,但它们又不同于纯粹的科幻作品。幻想小说扎根于现实,其中有很多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不是科幻小说所虚拟出的过去或未来的景象。他重视科技,但科技不能够象文学那样浪漫神奇,它十分严谨,是一种周密的现实逻辑。可是这也并不影响在文学作品中有关科技的想象力的发挥,科技是幻想的翅膀,二者并不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它们的紧密联系,在张之路的小说里才总是出现与科技相关的幻想:如在《魔表》中,他对最后被制造成手表机芯的外星不明飞行物的残骸首次出现的情形进行的描写: 据世界科技组织报道,今天清晨四点半,一不明飞行物在电力层发生爆炸。据权威人士分析,它极有可能来自外际星球。世界各国都希望得到爆炸的残片…… 这段文字描写既交代了这个神奇机芯的来历,同时经过渲染又烘托出了一种神秘的感觉。另外,《好玩!佳佳龟》中从电脑里爬出的小乌龟也是。这些作品中的幻想的核心部分都与科技相关联,科技可以说是它们的载体。我们当今的时代是 科学 技术飞速 发展 的时期,各种新的技术几乎是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因此国家想要发展进步,科技是必不可少的,而掌握高尖端科技的主要力量在于青少年。张之路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今天科技的现状,以便使阅读这些作品的孩子们能够紧跟住时代的步伐。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科技对于孩子的帮助和影响,科学技术对孩子而言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抽象形态,而是一种内化的心理机制:他们对科技不仅向往,而且十分崇尚。《非法智慧》中的郭周,从小就泡在电脑上是个电脑天才,也就是靠他的力量最终摧毁了“阴谋”,挽救了同学。张之路以幻想文学的形式来表现科技,科技也是幻想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科技促进幻想,幻想启发科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张之路认为“幻想使人变得聪明”,所以科技与幻想相结合是让孩子接触高科技,提升想象力的很好途径。这也是他着力于表现科技的目的之一。 张之路尽管热衷于科学技术,并将其体现在创作中,大力向小读者介绍,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受益,但是他所具有的并不是那种狂热的思想,而是对科学技术辩证地去看待。我们不可否认科技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的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壮大,它所涉及的领域也正扩大,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更使其迅猛发展。一个事物的发展壮大的过程必然衍生出许多负面的影响。科技的某些消极方面 自然 也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凸现出来。 张之路敏锐地捕捉到一些生活中由科技的极速发展而造成的弊端,并用文学的形式给予表现。他对科技有执著的表现,积极的倡导、推广,但同时也注意到了科技的不良影响,这就使他的作品中带有了一种忧患意识,为作品增添了一层反思的色彩。在《非法智慧》里,陌生人一伙向青年学生身体中插入一种可以遥控的能提高智商的芯片,为的是可以通过芯片控制这批被机器化的高智能学生,进而达到控制整个国家命脉的罪恶目的。在这里“芯片”就是高科技的代名词。这种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东西本来会造福人类,可是却被应用到阴谋之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书中的结尾,张之路借用陆翔风的口说道: 有些东西我们有能力去做,但是我们不应该做,就像许多年前我们可以制造核武器进行战争;我们可以用水银提炼黄金;我们可以用ddt农药杀虫。可我们最后决定不去用这些最终毁灭人和环境的东西。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崭新的科学技术潮水般地向我们涌来。如果,我们没有人性化的思考,人类终究会有一天遇到自己制造出来的天大的灾难!…… 由此我们应该看到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可以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人类本来应该对科学技术有掌控的能力,否则也就不会产生出高科技,但是由于科技所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和报酬使人们发生了异化,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非人了。这便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异化后的人再生产出对人类不利的科技,这样的科技再去异化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可以循环往复的可怕过程。儿童是产生新科技的希望,所以儿童正是一个应该予以充分关注的关键点。孩子们应该去接近科学技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他们对于科技的分辨能力也是最为薄弱的,最容易受到其负面影响的冲击,面对科技的异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张之路的小说起到的便是这样一种警示的作用:引导孩子们正确的认识科学技术,使他们现在及日后真正做到能够使科技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又不被其消极方面所囿。张之路能在对科技进行展望的同时也对其进行高层次上的反思,这对一个作家,尤其是为关系到国家将来前途命运的儿童进行创作的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张之路走上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是偶然的”,他作为这样一个“半路出家”,先理而后文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自然会受到长期伴随其生活的自然科学及其高级形态——科学技术的影响,形成一种情结。并且大量表现于其创作中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反思的精神,从而使张之路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保持儿童喜闻乐见的趣味性还具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张之路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文 理学 科的融合,而且是一种高层面的融合,意义也十分深远而重大。 自然科学论文:西方自然科学家宗教信仰探析 摘 要:科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西方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宗教和科学彰显着和谐。这些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并非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干涉自然事件、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神,而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世界秩序,这种信仰是一种无神论的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高动力,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研究科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 关键词:科学;宗教;上帝;宇宙宗教情感 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宗教的本质是以信仰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它相信超自然的上帝或神灵主宰世界,用超自然的原因去说明世界,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而科学本质上则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把一切研究对象都视为不依任何人的精神或神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们的产生是基于事物本质所决定的自然原因,它们的变化服从于客观规律,科学不承认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及其对世界的作用,也反对用超自然的力量和原因去说明世界的任何现象及其发展进程。在对事物的说明和理解中,如果引进超自然的力量和范畴,那就不再是真正的科学。宗教和科学的信仰方式和理解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宗教信仰是宗教的基石和指导思想,科学家是科学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实践者,从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对立而言,似乎科学家应该无缘于宗教信仰。然而纵观科学史,我们却不难发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坚定的宗教信仰者。那么,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宗教信仰是怎样的一种信仰?这些信仰又是如何“引领”他们在科学上取得建树? 1 上帝——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它的著作里留下了许多关于上帝、宗教、圣经等方面的论述,他在76年的生涯中,曾多次坦率地谈到过他的宗教信仰。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从纽约发了一份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你信仰上帝吗?”并要他用电报回答。爱因斯坦当日就发了回电,内容为“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那么,所谓斯宾诺莎的上帝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欧洲哲学史上,斯宾诺莎的上帝就是有名的泛神论。泛神论的核心观念是: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上帝和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唯一的无限实体,上帝和大自然是同一回事。黑格尔曾指出,斯宾诺莎把自然当作现实的神,把神当成自然,于是神就不见了,只有自然被肯定了下来;叔本华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客客气气的无神论”,费尔巴哈对此也有过类似的见解:“泛神论是站在神学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无神论是颠倒过来的泛神论”。在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思想史上,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深深影响了西方整个文化——从哲学到文学、绘画和音乐,再到自然科学,西方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优秀的艺术家和杰出的科学家无不受惠于斯宾诺莎把上帝还原为大自然这一光辉思想。泛神论成了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泛神论者在宇宙中看到了上帝和在上帝那里看到了宇宙,在对宇宙秩序的赞美、欣赏中,他们的观念和情绪相混合,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发现了宇宙间的许多本质现象、规律……他们心目中的上帝不是一个躲在天宫中、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了的神,而是颠扑不破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 普朗克的宗教信仰也很突出。1947年,这位行将辞世的伟大理论物理学家在一封书信中解释了他的宗教信仰,说他本人“一向是一个具有深层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具有人格的上帝,更谈不上相信一个基督教的上帝。”作为一个具有深沉宗教气质的人,普朗克心目中的上帝即世界秩序,他将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等同于宗教的上帝,在他看来,外在世界是一个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绝对的东西,适用于这个绝对东西的规律代表着、体现着一种神性,宇宙结构中显露出的秩序和美丽,就是上帝的化身。 牛顿对上帝也有类似的看法“上帝根本没有身体,也没有一个体形,所以既不能看到,也不能听到或者摸到他,也不应以任何有形物体作为他的代表而加以膜拜……我们只是通过上帝对万物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显然,牛顿的上帝是宇宙和谐、绝妙的安排,上帝的本性不是别的而是熔铸在他的物理学本身之中,熔铸在他关于绝对空间、时间和重力等的概念之中。 此外,现代的许多科学巨匠,如莱布尼茨、康托尔、法拉第、玻恩等等,都是具有深沉的宗教信仰。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按照数学法则建造了整个宇宙,上帝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数学中集合概念的创立者康托尔心中的上帝是熔铸和体现在数学的宏伟体系中的;法拉第心中的上帝是世界的终极和谐;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m·玻恩心目中的上帝是在各种飞驰的现象中,那根巍然耸立不变的规律之杆;…… 上述有关科学家心目中上帝的表述尽管不尽相同,但其隐含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信仰的上帝没有任何拟人化的特征,不需要任何外表的形式,诸如直指蓝天白云的教学尖顶,还有半明半暗的烛光以及其他仪式,与教会信奉的那个干涉自然事件的“上帝”有着天壤之别,更与尘世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祈求赐予幸福的那个“神”没有任何关联;他们的上帝本质上是井然有序的宇宙结构、世界秩序、不容颠扑的自然规律,他们的信仰实质上是对实在——外部实在世界——理性本质的信赖,有着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 2 “朝上帝走去”——上帝伫立在科学探索的尽头 什么样的志向和信仰,就产生什么样的成就。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学本立于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 爱因斯坦信仰宇宙是完美的,简洁的和可以被理解的,并且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的努力有所感受,他的志向始终是思考一些大问题,用其自身的努力去猜测上帝的方针,揭示大自然的普遍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上帝、接近上帝。在他看来“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能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的浮现在我的心目中。”爱因斯坦这一最高目标,正是他的志气和信仰所在!在漫长而多艰的科学旅程中,他的这种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宗教信仰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激发其志气,使其勇于求索宇宙之秘、析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不可穷竭的源泉。 普朗克,在大自然的规律性、对称性面前表现出了无比的敬畏之心和激赏的情怀,认为这种规律性、对称性恰是宇宙结构中显露出来的秩序和美丽,而这就是上帝,是绝对的东西。在《科学自传》中他曾写道:“外在世界乃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的绝对东西,寻找那些适用于这个绝对东西的规律,这在我看来就是科学生涯最美好的使命。”在《宗教与自然科学》一文的末尾,喊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口号:“朝上帝走去!”他对绝对东西(如物理学中的普适常数)的追求和依赖,走近上帝的渴望,不仅构成了他从事科学研究最深厚的动力,而且使他饱经忧患的一生充满着温暖、慰藉和光明。最终他提出了量子假说,发现单个光子的能量e与其频率之间有恒定的倍数关系:e=hv,h=6.62606896×10-34j·s(为纪念普朗克后人称之为普朗克常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量子力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 牛顿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同他对宇宙合理性的深挚信念,以及热切地想了解它的愿望,也是分不开的。在重力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前,他竟怀着一种深深敬畏和赞叹的感情:“重力必然是由一个按一定规律行事的主宰造成”。这个规律牛顿最后找到了,那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但宇宙最初的推动力又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他苦苦追索之后归功于“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是上帝推动了宇宙各星体的运动,从而产生了万有引力。 莱布尼茨也是一个渴望能看到宇宙中“预定和谐”的人,数学在他眼里,全然不是别的,而是上帝的杰作,他一向把他渊博的知识、认识和研究工作同上帝联系起来,对上帝的认识是他的工作的最高目标,研究数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康托尔深信无穷数列是森严、和谐、永恒宇宙秩序的象征,它们都具有神性,集合论中的(连续统)势是一种神圣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通向无限的皇冠、通向上帝的皇冠的阶梯;对法拉第而言,同样是与上帝近距离接触的渴望引导他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并且做了许多伟大的实验,揭示了大自然的一些基本奥秘;玻恩在科学研究上的冲动也是源于他对上帝、美和真理的敬畏和追求,他渴望在飞驰的现象中、急旋的万物中找到这些固定的、安静的东西。 在这些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看来,科学研究是通向“上帝”之路。上帝在无限远方的召唤,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支撑点,于是他们的心灵在这个支撑点上找到了平衡,达到了神有所归、虑有所定、心有所寄和灵有所托的安稳境界,这种境界完全可以使他们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打破物质界的种种诱惑,心中无任何偏见、私意地投身科学,不考虑个人荣名,甚至为捍卫科学真理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为利夺,不为害怵。众所周知的布鲁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为捍卫“日心说”他被教皇处以火刑,至死都临危不惧……反之,如果他们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上帝,那么他们的精神支撑点将会崩溃。上帝是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因子和人格力量。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指引着、激励着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探求科学真理。理解上帝、接近上帝的渴望,乃是他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动力。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他们的宗教观是泛神论,他们信仰上帝,实质上是信仰宇宙的和谐、完美和可以被理解的特征,是对实在——外部实在世界——理性本质的信赖,是对宇宙合理结构和井然有序的一种献身、崇敬和赞叹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但他们对宇宙和谐、完美的虔诚和狂热,对宇宙合理结构和井然有序的崇敬、赞叹甚至愿意为之献身的感情和心理状态却同宗教的精神如出一辙。这种虔诚、狂热、崇敬、赞叹的感情和心理状态无时不在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对他们而言,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运用科学的理性去发现宇宙的法则和秩序则是通向上帝的唯一正途。爱因斯坦生前常常说“大自然是一位难以接近的女神”,科学的探索困难重重,接近上帝乃是他们克服困难、追求科学真理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一种崇高、庄严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而且也是使科学研究最富有生气的灵感源泉!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一个科学家可能信仰宗教,一个宗教信徒也不妨碍从事科学研究,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在一个人身上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科学是理性和逻辑的象征,而宗教则是情感和直观的代表,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还是情感的动物,人不会充当一部只按逻辑运算的计算机。科学取消了作为第一因和目的因的上帝,却无法取消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终极思考,尽管这种终极思考可能是非理性的,但这种非理性的思考却给理性的科学指明了航向。难怪爱因斯坦在《科学和宗教》一文中指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情感的源泉却来自宗教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一种信仰:相信那些对于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我不能设想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科学没有宗教是盲目的,宗教没有科学是跛足的。”“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更加深远了。” 自然科学论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论文 一、抓好三个环节,实行分段管理 从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过程来看,可以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管理重点各不相同,只有针对性地把握其管理要点才能获得最大效益,达到管理的最优化。 1前期管理 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前期管理是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能保证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前期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搜集信息;做好申报项目动员工作,让每一位有条件的研究人员都积极主动地申请资助项目;开展系统的申请书写作培训讲座,严格申请书的规范性审查;严格项目预审与评审制度,完善评审机制;注重依托优势学科,提高申请书的竞争力。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管理,帮助研究人员提高基金课题的中标率则是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重点。对于科技人员而言,获得这一国内最高水平的科研基金的资助,更是其科研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客观体现。 2中期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期管理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对获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要求负责人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包括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对每一个项目执行期的情况都应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不良情况的出现。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中期管理情况的分析,以及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若干问题,研究认为中期检查评估能够起到较好的督促与纠错作用。对于可控因素,通过科学的过程控制可以及早识别隐患,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克服技术难点并化解风险,对于一些不规范现象予以进一步规范。例如,对于研究内容需做较大调整,建议项目负责人提出正式申请报请自然科学基金委知晓并批准,特别是在技术遇到瓶颈或是实验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可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为其提出解决方案、参考或找出新的研究点。对于检查过程中因客观原因无法顺利按规定时间完成的项目,要及时提醒,尽早按规定时间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延期申请。对于实验记录不规范的,要督促其做好规范的实验记录,并加强今后实验记录的抽查与管理。同时还要加强检查后的追踪与评价,分析检查后的管理实施效果。 3后期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期管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在这一阶段,不但要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而且要对验收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跟踪管理,关注其成果转化情况,因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研究成果得以应用,促进社会进步。在后期管理中,必须充分地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宏观上要管理住,微观上要搞活。也就是说,在进行后期管理时,必须同时注重发挥基金委、科研单位及项目主持人的积极性,共同协力进行多层次的管理。基金项目的后期管理涉及基金委、受资助单位和受资助者即项目主持人三个层次的管理工作,只有这三者默契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基金项目的顺利进行,才能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后期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本身是一个系统过程,前期、中期及后期管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衔接,单纯地依靠做好某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是很难提高整体管理效益与水平的。只有将前期、中期和后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每一阶段不同的管理要点采用正确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效益,实现其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要完善科学基金管理,加强科学基金管理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一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应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应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谦虚谨慎,保持高度的公正性;既要防止和克服管理工作中的浮躁情绪,又要避免不思进取的管理作风;在实践中要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坚持实事求是,辩证思考,与时俱进,共同改进与完善科学基金的管理工作,为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作用而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二是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应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要不断努力学习科学基金管理新办法、新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对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勤学相关管理论著和管理文献;将创造性思维方式引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不断强化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服务。管理部门是为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服务的,所以基金管理部门的管理要体现在做好服务工作上。三是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队伍,必须要有一套专门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基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专心从事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看到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光明前途。在生活方面,多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工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设立行政管理类奖项,对那些业务精通、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确保其积极性、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 作者:郝志鹏黄丹丹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自然科学论文:近代自然科学教育法论文 一、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革命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而17世纪是欧洲社会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被誉为欧洲历史上“科学的世纪”。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17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 中世纪人们对自然现象普遍缺乏兴趣,其根源在于一种超自然的观点和向往来世的思想占据支配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表现出研究自然的兴趣,这种状况主要是自然主义精神促成的。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截然不同,前者关注现实生活,重视经验和事实;后者则倾向于神秘。“而那时期比较鲁莽的人,要揭示外在世界的秘密,却采取荒诞不经和虚伪欺骗的手法。他们不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却不耐烦地希望用神秘的手段和高于感官知觉的特殊的内在的启示,来迫使自然供出自己的秘密。”其他人并不满足于这种探究自然秘密的方法,而是急于要掌握控制自然的能力,迫使它符合自己的愿望。“但是,他们确实认为自然是神秘力量的表现,相信同这些精灵发生神交就可以控制自然现象。他们希望通过秘密的技术和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神秘的方式,或者发现毕达哥拉斯学说所指出的写成自然这部书的隐秘的数字,来达到这种目的。这就是巫术或魔术。……他们还极重视用巫术的方法转化金属,这就是制造金子的技术或炼金术。”总之,人们希望找到探索自然奥秘的试金石,并对自然完全加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唐的因素逐渐被剥除,炼金术演化为化学,占星术演化为天文学,巫术演化为实验,而神秘的毕达哥拉斯数论则培育了对数学的兴趣。 英国学者沃尔夫指出:“科学的近代是跟着文艺复兴接踵而来的,文艺复兴复活了一些反对中世纪观点的古代倾向,而且部分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对中世纪的生活和实在观心怀不满的人都拥护文艺复兴。……中世纪基督教趋向于自我克制和想往来世。恪守宗教生活誓约的理想的基督教徒一心想着天国。他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从根本上说毫无兴趣。……重见天日的希腊和罗马古籍犹如清新的海风吹进这沉闷压抑的气氛之中。诗人、画家和其他人激起了对自然现象的新的兴趣;有些勇敢的人充满了一种渴望自主的理智和情感的冲动。”随着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和人的自然本质的揭示,他们开始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尤其是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进一步振奋了人们的探索精神。他们不再把对自然界的理解建立在信仰和启示上,而是直接诉诸于对自然界的考察和探究。“和中世纪的思想家大多开始于对传统文本的阅读不同,近代早期的科学家最为看重的是观察和假说的建构。”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蓬勃兴起,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世间再度看见往昔于二千年前在希腊化的亚历山大里亚所见的景象———为数众多的研究者与教师、实验室、资料收藏、交换知识观念的设施,简言之,一种适宜于科学进步的社会与知识环境。”这是地球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一场伟大的科学复兴。在这场科学革命中,出现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他们成功地利用了当时的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成果,在天文学上突破了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地心说”,创立并发展了“日心说”,由此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序幕。 随着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发现自然界,对周围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是当时的时代个性。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古典科学著作得到广泛传播,有利于人们摆脱希腊和拉丁古典作家的观念及经院主义哲学的束缚。17世纪是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大学的外面,到处都充满了对科学的好奇,这种好奇心在平信徒中比在神职人员中更富于创造力,因为长期以来神职人员几乎是学术的惟一的监护人。在意大利以及别的地方,科学团体正在兴起,讲师的职位正在设立,重要的本国语著作也不乏人在撰写。应用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正在飞速发展;不久,培根将强调自然知识的功用,并把手艺人的经验提升到几乎与哲学家的见识相等同的水平”。这场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与理解,并为整个欧洲思想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种科学文化界的巨大变化,德国著名教育史家鲍尔生指出:“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超自然主义的旧神学的崩溃,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尤其是作为现世主义的新哲学基础的数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神学和基督教的兴趣,在宗教改革运动和反改革运动的斗争中,曾经再度兴起,并曾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在某时期还几乎压倒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世俗教育的势力;在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宗教兴趣却被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学术势力所排挤,而且在很多领域中确实被消灭了。”正如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一样,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则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培育了人们的理性、自信心、优越感、乐观主义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科学教育的探索:倡导科学教育的先驱们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探索科学教育的兴趣空前高涨。 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最早敏锐地洞察到科学的实用价值及其教育意义,并积极倡导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拉伯雷的《巨人传》、培根的“所罗门宫”、弥尔顿的学园、配第的科学组织、夸美纽斯的泛智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以及洛克的绅士教育,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 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在长篇小说《巨人传》中通过描述巨人卡冈都亚受教育的过程,将经院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进行鲜明对比,讥讽经院主义教育的可笑和无用,突出科学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拉伯雷的科学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卡冈都亚给儿子庞大固埃的信中。在这封信中,卡冈都亚为儿子拟定了一份新的教育大纲:“……至于七艺中的几何、算术和音乐,在你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你不过五六岁),我曾经教过你一点儿,你要继续学习下去,如果可能,把余下的都学完。至于天文学,要学习所有的规则。……至于自然科学知识,我要你仔细地学习;要做到没有一处海洋、河流和泉水里的鱼类你不知道;天空中的飞鸟、森林里或是在果园里的一切灌木和乔木、生长在地面的各种草和花卉、隐藏在地球内部的各种矿产以及世界东方和南方可以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宝石,所有这一切你都应该知道。此外,必须非常仔细地阅读希腊、阿拉伯和罗马各地医学家的著作,也不要轻视犹太法典的学者和谶纬学家的学说;你应该学习解剖学,获得关于微观世界即人的充分的知识……”卡冈都亚的要求几乎囊括了当时自然界的全部内容,是一个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幅现实主义教育的宽广图画。在新教育大纲中,拉伯雷主张通过旅行、参观、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把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已经意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在整个完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伯雷重视自然科学及直观教学等观点,为后来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培根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近代科学归纳方法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处处洋溢着对新知识、新发明以及科学的热情向往和赞扬,充满了对僵死、空洞的经院哲学的嘲讽和轻蔑。他在1594年圣诞节演出中借“王子”之口表达了征服自然的科学教育理想:(1)建立一个最完备、最广博的图书馆,以便收藏一切对启发理智有价值的书籍,而不管它们的出版年代、印刷方法、使用的语言和地区等因素;(2)建造一个宽敞奇妙的花园,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十分茂盛的植物,花园与放养适当种类的淡水湖和咸水湖相连,在花园四周的房屋饲养一些珍禽异兽;(3)开设一所美丽的陈列室,分类陈列任何人工或机器所制造的东西;(4)开办一个设有工厂的实验室,拥有生产工具、熔炉和实验器具等。培根的科学教育理想后来成为他在《新大西岛》中描述的“所罗门宫”的雏形。“所罗门宫”是专门为研究自然和人类而建立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科学教育机构,它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设施。例如,用来凝结、冷冻和保存各种物体的大洞穴,用来进行土壤实验和嫁接、发芽、试验的各种果园和花园,用来饲养各种鸟兽的动物园,用来配制各种各样的药草制剂、药材和药品的药房等。“所罗门宫”还拥有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实验馆,如光学馆、音乐馆、机器馆、数学馆、香料室和魔术室等。总之,在科学主宰着一切的“所罗门宫”,科学与学术享有极大的自由,人们热心从事各种科学研究。可以说,培根在科学上具有远见卓识,他几乎预见了现代科学的各种实验和创造活动。他的构想揭示了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科学知识的世俗化绘制了蓝图。培根的后继者受其鼓舞把“所罗门宫”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各国科学社团正是顺应这种新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也是科学教育的倡导者。他对传统经院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建议创办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兼具实科性质的学校,他称之为“学园”。学园的课程计划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和自然科学四部分,其中自然科学占很大比重。弥尔顿为学园拟定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算术、几何、天文、自然地理、物理、数学、三角、筑城学、建筑学、工程、航海、农业、生理学、医学、解剖学、自然哲学中的气象史、矿物学史、植物学史、动物学史以及自然哲学方法论。他还主张让学生阅读一些医学家的著作,使他们了解一个人的气质、脾气、幽默以及如何应对粗鲁;主张把猎人、捕野禽者、渔夫、牧羊人、园丁、药剂师和其他科学家、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解剖师的实践经验引入自然科学的教学。“这些知识和经验给他们染上真实的自然色彩,使他们不会忘掉,并且给他们以与日俱增的快乐。”在弥尔顿生活的时代,近代自然科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自然科学的成就还不足以取代古典著作的权威,因而他虽然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却主张学生从古希腊罗马著作中学习自然科学,这说明他的科学教育观具有新旧交替时期的两重性。这种使古典主义课程和实科教育相结合的理想,在17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创办的学园中变成了现实,而且在洛克的《教育漫话》中得到进一步发挥。配第是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针对当时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各自为政的弊端,他主张建立一个有利于科技传播与发展的科学组织。这一建议被认为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先声。为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普及科学技术教育,配第建议创办劳动小学和机械中学。劳动小学主要对儿童进行基础知识及能力和制造业训练,因而课程分为两部分:前者包括阅读、写作、绘画、制图、算术、几何、外语、音乐等;后者包括车工、制作数学仪器和钟表、雕刻、制作乐器、磨制玻璃工艺、植物栽培和园艺、船舰模型、地球仪、解剖学等实用技术。机械中学是一种实科中学,除学习科学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旋工、钟表、雕刻、造船、地球仪、罗盘针、香料等。机械中学设有科研机构和配有科研设备,如生物示范园、水族馆、陈列馆、机器模型、图书馆、天文馆、地球仪、试验田等。受培根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配第主张采用直观教学原则,强调学习与劳动相结合,重视儿童在工场中的实际操作。为更好地了解手工艺知识的发展状况,他建议对所有知识重新审查,并从中筛选一切有关实际或实验的学问,将它们编成一部大型著作。配第强调教育与科技及手工业生产相结合,设计新的学校模式,反映了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强烈要求改革传统教育的愿望。他的关于收集各种科学知识汇编成书的建议是夸美纽斯泛智论及百科全书的先导,他所描述的机械中学与培根《新大西岛》中的“所罗门宫”交相辉映。配第在教育史上首次使用了“实科”这个词,后来德国教育家席姆勒将在哈勒创办的新学校称为“实科中学”。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他从1634年起开始致力于探讨“泛智”问题,所谓“泛智”是指广泛全面的科学或智慧。1650年他应邀担任匈牙利政府的教育顾问,期间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为该校拟定了一份教学计划,名曰《泛智学校蓝图》。这份计划内容丰富,自然科学占有较大比重,如五年级逻辑班教室门口上方写着“不懂自然哲学的人不得入内”,墙上贴满了逻辑法则,学习内容有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光学、机械发明史、文体、希腊语、戏剧表演等。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和重视科学教育的主张体现在其一系列著作之中。例如,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为6岁以下儿童提出了一个广泛详细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政、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他认为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拟定的国语学校课程除当时流行的读、写、算、宗教和唱歌外,还增加了经济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自然、世界历史等常识;拉丁语学校除了开设文法、辩证法、修辞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外,还增设物理学、地理、年代学、历史等学科。总之,他主张加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夸美纽斯对科学教学法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他把教学中的直观性奉为“金科玉律”,认为“科学的真实性和确定性有赖于感觉的证明者胜于任何其他证明”。作为一种知识结构,泛智论贯穿于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之中,这一理论适应了张扬理性、尊重科学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美好愿望。康帕内拉是17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他设计的太阳城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古典主义和神学几乎销声匿迹。按照他的设想,从2、3岁起儿童就应在有学问的老人带领下,一边在城市中散步和游戏,一边观看和学习四周城墙上的图画,从而获得最简单的科学知识;从7、8岁起儿童一边学习初等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边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生产劳动,如各种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接着开始研究比较抽象的科学,如数学、医学等,并经常举行讨论和辩论;最后大家在各种科学和手工业部门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职务。在太阳城各城区的内外城墙上都悬挂着华丽的图表,这些图表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天文、占星学、几何、历史、逻辑、修辞、文法、医学、物理、农学、地理、动物学、地质学、政治学等。太阳城有许多教师负责讲授这些图表和绘画的意义,因此儿童在10岁以前就能毫不费力地通过直观教学掌握各种科学的基本知识。康帕内拉认为,仅从书本研究某种科学的人只是一些外行和学究,只有联系实际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随机应变的有才智的人。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创立了一种社会主义国家学说,太阳城里知识统帅权力,除了按知识划分外,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差别。教育是普及和强迫的,它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训练学生适应各种职业。《太阳城》是继莫尔的《乌托邦》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其中的科学教育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德里亚是17世纪德国思想家,他在《太阳城》和《乌托邦》的影响下,于1618年写成《基督城》。基督城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例如,在解剖室,研究者从事动物和人体解剖实验,以帮助人们弄清人体各器官的位置,认识生命和各器官的运转;在物理大楼,展示着自然发展史的各种图像,包括气象万千的天空、各个地区迷人的景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动物的画像、万物的形态以及各种石头和宝石,这些都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自然界样品;在数学大楼,有供研究用的天体图和地图,有星罗棋布的天空图和日月星辰的仿制品等。基督城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了有利于科学技术应用的各种工场,这些工场从事金属加热、冶炼、溶化和铸造、制盐、制砖、制造玻璃和陶器。基督城强调培养公民的科技兴趣,要求人人接受科学教育,因而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中公民对于科学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在很久以前就受过训练,深谙科学工作的个中三味,并且对于自然界的内部奥秘感到由衷的兴趣。”基督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在基督城中心有一所宽敞美丽的学校,学校设有8个讲堂,分别是文法、算术、逻辑、天文学、自然科学、音乐、伦理学和神学,青少年可以自由地在8个讲堂接受科学教育和训练。安德里亚重视通过直观教学进行科学教育,基督城与科学教育相关的设施有实验室、解剖室、药品供应室、机械器具陈列室、绘画和图片工作室、数学实验室等,学生在这些实验室接触实物,能更形象地认识事物。安德里亚在《基督城》中重视科学实验和科学教育等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既不是教士或学究,也不是朝臣,而是事业家。为使绅士掌握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艺,洛克提出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教学计划。在这份教学计划中,他依据“功用”原则选择学习科目,主张课程设置应把现代实用科目与古典科目结合起来,兼顾实用与装饰。洛克要求绅士学习的科目包括书写、阅读、图画、速记、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地理、写作、算术、商业、数学、天文、几何、历史、年代学、伦理学、民法、法律、逻辑学、修辞学、自然哲学、跳舞、音乐、击剑、游泳、骑马、园艺、细木工等。他以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论述了绅士学习各种科目的意义。“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是一个绅士所容易知道及必需知道的,此外,还有许多事物乃是以愉悦与利益,作为对寻幽探奇者的艰辛劳动的丰厚回报。不过我认为,上述种种事物宁可从诸如那些亲身进行过合理实验与观察的作者去获得,而不是来自于纯思辨方式的构想。”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许多领域进行探索,广泛地阅读,大量地研究人类及其思想和生活方式,就会具有精神上的自由;而一个虽然深入彻底但只研究了少数几门学科的人绝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洛克倡导实物教学,主张让儿童亲自观察各种事物,使他们获得有关事物鲜明的印象,从而牢固地记住它们。洛克为年轻绅士所拟定的教学计划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弥尔顿科学教育观的新发展。《教育漫话》成了17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学园的理论支柱,直到18世纪末以前这种新型学校还在英国久盛不衰。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上述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探索科学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科学教学,这种科学思潮是教育理论中对经院主义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的催化剂,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学校盛行宗教神学、古典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 三、科学教育的实施:新型学校与科学教育的传播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家们对科学教育的探索和大力倡导,在欧洲主要国家诞生了一批新型中等学校。 这些学校除开设原有的古典主义学科外,科学技术知识开始普遍受到重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观察、实验、实习等)也得到广泛运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传播。16世纪德国教育家梅兰希顿按照新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新型中等学校,其主要课程除人文学科、古典语言和宗教教育外,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高年级还讲授科学基础知识,如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在17世纪后半期就开始酝酿的哈勒学园堪称当时教育革新的典范。这是一所以贵族学校为基础招收高年级学生的寄宿学校,它试图把传统的古典学科与现代语言、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在现代科学方面,学园设有几何、数学、生物学、解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而且把重点放在实物教学和实际应用上。例如,几何课尽可能增加野外实习,数学中的分数要以实物讲解,夏季应到乡村或田野讲授生物学,冬季要利用雕刻或动物尸体讲授解剖学。在哈勒学园的影响下,大多数地位较高的学校都在课程中增加了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一所“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这所学校以数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研究为中心,讲授数学、物理、机械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绘画和制图等实用科目,在教学法上广泛应用了绘画、图表、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1747年赫克尔在柏林创办了经济—数学实科学校,设有算术、几何、力学、建筑学、制图、贸易、商品制造、自然知识、人体知识、动物学、植物学、桑树栽培和养蚕等课程,学生按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簿记、矿业、商业等分为不同的班级,先接受数理基础训练,然后按志愿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这在科学技术教育上迈出了一大步,随后在德国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实科中学,成为德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世纪法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掌握在教会团体手中,学生均需服务教会并恪守共同的教规。1637年曾在耶稣会学院受过教育的笛卡儿发表了《论正确指导理性和在科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一文,认为耶稣会教育并未给他留下任何确定的信念,于是转而依靠理性方法研究哲学和科学,他认为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是确定无疑的。受笛卡儿的影响,基督教圣乐会首先对耶稣会教育权威提出了挑战。圣乐会崇尚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致力于改革中等学校。圣乐会中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新观念特别是现实主义:古典文学在课程中占显著地位,但也包括法语、现代外语、法国史以及数学、地理、物理、化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大多数课程用法语教学,强调历史、代数学和算术,运用地图和其他直观教具讲授地理,在实验室从事物理、化学和解剖学研究。圣乐会虽然在名望和势力方面不能与耶稣会相匹敌,但其教育活动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该时期法国贵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除学习贵族的必修科目拉丁语外,更注重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等现代语言;经院哲学被笛卡儿哲学所取代,数学和新兴科学代替了传统的“四艺”,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讲授;为了提高贵族子弟未来的行政管理能力,历史、地理、法律和政治备受重视。该时期国家对工商业的干预也刺激了法国科学教育的传播。例如,17世纪中期在朗格勒为战争孤儿创办了一所贸易学校,开设数学、建筑学理论课程以及织布、制鞋等实践课程。法国政府也成立了一些专门学校教授艺术、设计和建筑等科学知识,如1648年的皇家绘画学园、1671年的皇家建筑学园、1682年的国立航海学校、1688年的艺术学校等。18世纪法国高级技术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给海陆军部队和建筑业输送工程师,1716年奥尔良公爵创建了“路桥人才集团”,专门提供建筑、数学、物理和化学教育的路桥学校由此诞生,该校是欧洲最好的土木工程学校。与此同时,采矿学校、绘图学校、商业学校、军事学校、航海学校也纷纷建立。科学教育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法国在技术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实行科学教育的先驱机构当推“学园”。由于文法学校和大学都掌握在国教徒手中,许多非国教派教士创立了一种规模小而且收费廉的新型中等学校,他们吸收了弥尔顿和洛克的思想,重视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运用英语教学。例如,1715年瓦特在伦敦创办了一所实科性中学,学校拥有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建立了科学实验室,采用演示和实证等教学方法,传授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航海学、军事学、簿记和自然科学等。1740年由约瑟夫•兰德尔建立的希思豪学园,专门为中上层阶级提供所需要的课程,8岁至18岁的学生达170人,图书馆拥有藏书1400册,科学仪器包括太阳系仪等。后来兰德尔在约克开办了另一所学园,宣称不采用文法学校僵化、专制、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更灵活和实用的方法。随后,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创建的瓦林顿学园在课程现代化上更进了一步,课程包括英国文学和文法、历史、化学、地理、解剖学和自然科学等。18世纪末弗罗兰在巴斯创办了一所学园,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博物学和应用科学;第二类阐述人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包括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文法、逻辑、修辞学、诗、绘画、音乐和体育;第三类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古代和近代史、政治学、经济学和名人传。与此同时,弗罗兰的妻子也为女子建立了一所实科中学,其办学精神与男校基本一致。以上这些学校注重科学知识教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同时有助于训练一批作为工业革命先驱的职员、机械师、技术革新者和企业家,因而深受社会特别是中产阶级欢迎。该时期传统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也开始增加一些现代学科,如1770年伍得彻尔文法学校在招生广告上声明,除希腊语和拉丁语外,还讲授算术、簿记、对数、几何学、测定法、三角学、力学、测量术、水准测量、航海学、地理学、自然哲学、天文学以及地球仪的使用等。17世纪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在17世纪80年代的莫斯科,只有24%的城市居民(成年男性)识字。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考察欧洲各国后,为增强国力,在军事、财政、工商业、农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其中创建实科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要措施。为培养军事和工业部门的各种专门人才,1701年在莫斯科建立了炮兵学校,要求教给炮兵及官员子弟以读、写、算及其他技术的科学知识。学校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前者学习读、写、算,后者学习几何、三角、制图及炮兵技术等,学制四年,合格者送往部队或参加其他工作,不合格者送到炮兵厂当工人。随后,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创办数学与航海学校,要求教授数学、航海学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各种科学。学校分为数学班和航海学班,学制四年,所设课程有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测量学、航海学等。学生毕业后大多送往荷兰、英国等地深造,回国后担任舰队军官。从1701年至1716年,数学与航海学校为俄国海军培养了1200名骨干,还培养了不少造船业的专家和教师。18世纪初彼得一世还允许设立了外医科学校、工程学校、外国语学校、计算学校、矿业学校等,这些学校在科学教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学校中,知识的世俗倾向、新的教育形式、与实践的联系扩大了人的视野,增强了人认识周围世界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世俗文化的活动范围。”可见,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批新型学校的建立、课程内容的世俗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在这场科学革命中形成的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方法,不仅给欧洲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此以后,欧洲教育逐渐朝着科学与理性所指引的方向迈进。 四、近代自然科学对教育科学化的贡献自然科学的成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理性精神得以确立。这些变化对西方教育理论及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是推动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分化,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光学、热学、电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解剖学、医学、生理学、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等,都在16-17世纪得到长足发展,推动了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随着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具有实用价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扩大了在课程中的影响,并日益取得主导地位,而不切实际的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受到排斥。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如培根、洛克等,明确阐述了与形而上学和神学知识观不同的新知识观———科学知识观。“因此,如果说,在知识观念问题上,16世纪还只是一个对形而上学和神学知识观进行怀疑的世纪的话,那么17世纪则是一个真正解构和建构的世纪。”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一些人对通过感觉经验的新方法探究自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例如,英国的哲学家培根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已经看到一个新的课程轮廓,即依据科学而构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自然科学对教学内容的冲击打破了传统的学制框架,导致了新型学校的产生,如弥尔顿的学园、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配第的机械中学、各种实科学校等,对后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型学校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中产阶级和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削弱了宗教教育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并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古典主义提出了挑战。其次,自然科学注重观察、实验、经验、独立思考,否定传统与权威,推动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理论中的某些新方法、新工具被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以取代往日机械背诵、强迫记忆、盲目服从权威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口耳相传的旧传统。“自然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经验和实验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它通过对经验和实验结果的归纳和分析,提出一种逻辑构造型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框架。”实物教学、直观教学、模型、标本、图表、参观、实验、实习、制作等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根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他在大力提倡科学知识的同时,对于如何获得科学知识的新方法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科学当中迄今所做到的一些发现是邻于流俗概念,很少钻过表面。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他认为过去科学和哲学之所以毫无结果,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求知的一种新途径,那就是新逻辑、新工具。培根提出了科学归纳法,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从许多具体事物中寻找共同规律,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由归纳而来,可靠的知识必定来源于正确的归纳法。同样,夸美纽斯深信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最可靠,洛克认为感觉是心灵“白板”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些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再次,自然科学发现了宇宙内部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秩序,在其启示下一些教育家努力探索存在于教育工作中的客观规律,使教育教学研究由单纯的经验总结上升为教育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科学化。顺应自然既是人文主义学者在教育活动中遵循的原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同时还是他们进行理论探索的依据。如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应当摹仿自然,“教导的确切的规则只能从自然借取”。根据这一原则,他论证了学校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纪律等。过去人们往往引用圣经或宗教教条论证教育规则,夸美纽斯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旧传统的窠臼,但他在引用圣经之余力图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据和论证方式。夸美纽斯引证自然的做法表明他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可贵尝试,突破了教会宣传“圣经包含一切真理”的禁区,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天国转向现实生活,有利于教育工作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有学者指出:“在教育学史上,是夸美纽斯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规律。……在教育学史整个发展谱系上,夸美纽斯开创了近代的‘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之先河。”可见在教育理论中自然适应性、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反映了人们探索教育及教学客观规律的愿望。最后,自然科学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抛弃了以往有关人性问题的原罪论、宿命论和悲观论。正如罗素指出:“科学引起的另一件事就是关于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的想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哥白尼学说本来应当有伤人类自尊心,但是实际上却产生相反效果,因为科学的辉煌胜利使人的自尊复活了。”一些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热情歌颂人性,崇尚人性的美好,以全新的观点重新讨论人性问题,改变了对教育目的观的看法,主张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新的教育目的观将在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结合中得以建构。甚至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的传统从此慢慢让位于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影响,包括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另外,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巴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柏林学院为代表的科学社团也应运而生,既开创了科学专业化和社会组织化发展的先河,也从思想观念和教育实践方面极大地扩展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及内涵。⑥同时这些专门的科学社团也是推动科学知识传播的主要机构。 作者:易红郡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自然科学论文:关于学术期刊的自然科学论文 1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科技期刊担负着缔造中国科技文化的选择、优化、传播与积累的重任。作为出版工作者,期刊编辑肩负着社会责任、政治责任以及文化责任。因此,期刊编辑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明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现、世界观,时刻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编辑的政治素质主要指编辑人员如何紧密结合编辑工作实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学术期刊,人们一般认为社科类学术期刊比较容易出现政治问题,而对于自科类学术期刊则稍有忽视。文献[5]中舒干列举出了一些自科类编辑人员因对政治问题的忽视而出现的政治错误。笔者也曾在期刊校对过程中遇到作者将台湾、香港的股票数据与欧美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而在文章的图题里面因为疏忽将以上两个地区和其他国家统一写成了多少个国家的对比图,在文章编辑过程中却没有发现。因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更应该重视从细节处发现政治问题,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有良好的政治判断力。 2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期刊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业务能力。期刊编辑出版的双层学科性质决定了期刊编辑人员既要具备学科专业业务素质,也要具备编辑专业业务素质。关于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即:狭义上的业务素质和广义上的业务能力。狭义的业务素质如文献[2]中所提出的,包括:①语言文字修养,②论文审读与编辑加工能力,③现代化办公能力;而广义上的业务能力包括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要对市场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无论是狭义上或是广义上的理解,总体来说,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既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通晓编辑工作的规律;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自然科学学术编辑又必须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并且还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 首先,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大多分为两类:综合类和基础学科类。综合类学术期刊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电子学、环境科学等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中国科学》杂志。基础学科类一般只涉及某一种或者几种相互交叉的自然学科,如:《数学学报》、《物理学报》等。无论是综合类还是基础学科类的学术期刊,都对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现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许多已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极大部分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是一支科学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专业知识都基本满足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在已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身学科的“专家”,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学术素养,及时更新各种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杂家”,从而更好的完成编辑工作,为读者服务。 其次,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通晓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一般来说,期刊编辑主要是熟练掌握编辑出版学科知识及详细了解国家关于出版方面的方针、政策。而对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学术文章中涉及到的数理公式较多,变量符号、图表更是数不胜数。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自然学科知识,也不可能像电脑硬盘一样存储大容量的数据,因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更多的将自然科学常识与编辑理论常识以及编辑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指导日常的编辑活动。 最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无论是稿件由纸质版变为电子版还是接收方式由邮寄变为互联网接收,都显示出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现在我们面临的是计算机网络,是多媒体世界,是电子出版物,这些都要求期刊编辑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从而使期刊编辑工作更方便,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编辑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自然科学学科来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容易,因此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做好国内与国外学者交流的纽带,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3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娴熟的编辑业务技能,同时也要有道德素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神,使自己所编辑的刊物成为对读者、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精神食粮。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是用来维护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人、编辑与读者、编辑与编辑群体等相互关系和利益的准则。为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奉献精神,以质量为标准选稿,始终坚持为作者、读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保证期刊质量严格把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 4结语 总之,在这个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开拓,勇于实践,不断加强各种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在编辑工作中大力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相适应。 作者:张晓庆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部 自然科学论文:探微自然科学下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 1项目分析 项目难度在人格、态度测验中称为“通俗性”,100个词汇的通俗性在0.4到0.8之间,基本符合要求。大部分项目的区分度也比较高,鉴别指数小于0.2的词汇被剔除,总共有28个项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 经过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了载荷小于0.3的项目、删除了在2个或2个因素上存在载荷差异小于0.15的项目,最后形成一个32个词汇项目的结构模型。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是各变量之间必须具有相关性。KMO统计里的值为0.886,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5801.538,p=0.000,说明32个词汇具有相关性,这544个样本的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一共7个,总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6.34%。32个项目的共同度都挺高的,达到0.4到0.7,都可以保留。各项目在各因素中的载荷如表1所示。根据问卷各项目的具体内容,要对各因素进行命名。因素1的项目涉及偏激、焦虑、急躁、冲动等,将其命名为“神经质”;因素2的项目涉及锲而不舍、刻苦等,命名为“勤勉坚毅”;因素3的项目涉及和蔼、友善、重感情等,命名为“真诚友善”;因素4的项目涉及低调、谦虚、深沉等,命名为“淡泊沉稳”;因素5的项目涉及激情、幽默、浪漫等,命名为“激情敏感”;因素6的项目涉及精明、逻辑等,命名为“逻辑性”;因素7的项目涉及天真、可爱等,命名为“孩子气”。 3内在一致性信度检验 测验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同一批被试多次施测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包括4大类: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在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进行信度检验时,仅采用内在一致性信度进行评价。将验证用的数据进行内在一致性信度分析,计算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salpha)。7个因素的α系数分别为:0.8、0.803、0.799、0.671、0.685、0.715、0.633,基本或良好地达到了心理测量学对内在一致性信度的要求。 4效度检验 (1)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的“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的有效性,将438名验证样本的数据汇集后,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该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使用LISREL8.70程序,依据各个项目得分的协方差矩阵来完成参数估计。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的32个项目重新调整顺序,设置7个潜变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去衡量模型的各项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使用X2和自由度一起来说明模型正确性的概率,当X2/df小于3时,模型拟合较好;在5左右,表示整体模型可以接受。除此之外,GFI、NNFI、CFI、IFI、RMSEA、SRMR等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情况。GFI、NNFI、CFI、IFI等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越接近于1,拟合度越好;RMSEA的变化区间也在0到1之间,但越接近于0越好,临界标准一般是0.08。拟合指数表明,X2/df为2.4,CFI、NNFI、GFI都在0.85以上,模型可以接受。RMSEA小于0.06,比较好。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度比较好。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7个维度:“神经质”(6个项目)、“勤勉坚毅”(5个项目)、“真诚友善”(6个项目)、“淡泊沉稳”(4个项目)、“激情敏感”(4个项目)“、逻辑性”(4个项目)“、孩子气”(3个项目)。 (2)效标效度 将本结构7个维度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4个分测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激情敏感、孩子气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达到相关系数为0.4的中等相关。而神经质、淡泊沉稳、逻辑性则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的相关相对较低,大约从0到0.3之间。这可能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更倾向于测量个体的创造愿望有关。 5讨论 5.1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构成和具体特征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100年来也没有形成一个被全世界广泛认可的结构模型,特别是在特定领域中的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研究中。本研究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结构应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研究是可行的。采用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才进行词汇评定研究,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由7个因素构成,它们是:神经质、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淡泊沉稳、激情敏感、逻辑性、孩子气。因素一被命名为“神经质”。它描述的是一个人遇到困难时精神上出现的不安状态。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偏激、焦虑、自负、急躁、冲动等方面,平均分在2.21到2.48之间,并没有出现高分的情况。因素二被命名为“勤勉坚毅”。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认真和坚持态度。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敬业、坚韧、刻苦等方面,平均分在3.78到4.14之间,得分非常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勤奋努力、对所追求的事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因素三被命名为“真诚友善”。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际关系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友善、和蔼、重感情等方面,平均分在3.58到4.02之间,得分比较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真诚、友善、比较重感情。因素四被命名为“淡泊沉稳”。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和情绪稳定性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低调、儒雅、谦虚、深沉等方面,平均分在3.26到3.75之间,得分中等偏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比较低调、淡泊名利、坦然、谦虚、深沉的特点。因素五被命名为“激情敏感”。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反应强度和深度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激情、浪漫、幽默、想象等方面,平均分在2.93到3.44之间,得分中等偏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比较有激情、比较富于想象、稍浪漫、具有一定的幽默的特点。因素六被命名为“逻辑性”。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和是否具有才干和逻辑性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精明、逻辑、成熟、镇定等方面,平均分在3.62到3.94之间,得分比较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思维深刻、考虑周到、逻辑性强、遇事镇定的特点。因素七被命名为“孩子气”。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纯真、童贞方面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天真、可爱、顽皮等方面,平均分在2.33到2.85之间,得分处于中等。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孩子气方面的特点并不明显。 5.2关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形容词表的形成 采用词汇法对人格维度进行探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其作用也日益被研究者们所关注。陈利君曾利用Gough形容词检查表对自然科学领域的高创造性者进行过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由公正性、宜人性、开放性、内倾—外倾性、神经质5个因素构成[11]。但是我们试图通过词汇法对中国本土高创造性人群的人格进行探讨,建立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创造性人格理论。研究搜集了中国有高创造性的人物传记中的描述稳定人格特点的词汇,还搜集了高创造人群的日常生活中的稳定人格特点的词汇,对这些词汇进行分析整理,应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人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5.3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的心理测量学验证 运用自编《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人员进行了5级评定调查,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7个维度:“神经质”(6个项目)、“勤勉坚毅”(5个项目)、“真诚友善”(6个项目)、“淡泊名利”(4个项目)、“激情敏感”(4个项目)、“逻辑性”(4个项目)、“孩子气”(3个项目)。经探索性因素分析,KMO、Bartlett's球形检验、各词汇项目的共同度、各项目在各因素中的载荷等指标都符合因素分析的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各拟合指数都达到优良水平。测验项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整个模型结构的内在一致性克龙巴赫α系数、效标关联效度等指标也基本或良好地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本结构模型可以继续为以后研究所用。 作者:彭运石 莫文 彭磊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自然科学论文:浅谈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创新 一、生物类通识课程实验探索 (一)实验内容的选择设计 1.呈现基础性和趣味性 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虽然缺乏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但对生物学实验却充满着好奇与渴望。据王国强等(2005)调查显示,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对生物实验课很有兴趣和有兴趣的高达96.30%②。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各异,全面开展基础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其工作量会非常繁重。因此,根据非生物专业不同学科的需要和学生不同的基础,同时设置不同层次的生物学基础实验项目,着重扩大共享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大多数非生物专业学生而言,既体现基础性又有趣味性的生物实验,通过认真观察、探求尝试、独立思考,同样会对生物学基本内容产生较深刻的感性认识,使之提高对生物学的兴趣,达到促进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的目的。据此,设计大量基础趣味性实验,能在侧重提高身心素质的实践教育中实现严谨笃实与轻松快乐的平衡,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享受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突出交叉性和探究性 理工科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在基础性生物类课程学习后,应进一步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去参与探索生物学奥妙,大胆尝试更加专业的生物学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生物学问题后进行主动学习。设计的基本和综合性实验,能给予学生一些潜在的才智得到发现和发挥的机会,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的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一些基础。教育也要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服务③,对于少数特殊需求的学生尤其与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经过一些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参与特殊类拓展型实验,设计条件允许的创新性实验,鼓励其与生物专业学生课外研学,共同开展跨专业领域的研究,从而扩展实验的创新空间。 3.实验模块的应用 通识课程面对的学生是多样的,不同模块可对应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图2)。模块1的设置主要针对艺体生、文科生,实验项目无需太多的实验技能就能完成,如生物鉴赏、植物水插生根、玫瑰精油的提取等;模块2主要针对理科生、工科生,项目设置以预备性实验为主,包括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模块3、4设计体现生物学特色,难度适中,具可操作性,如体表微生物的检测、DNA提取、动物养殖等,对学生进行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模块既可单独进行,也可穿插合并,基本能实现学生专业分流和对口所需,并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下限数项目,可预约多选多做。 (二)更新教学模式 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合理衔接、互相促进,可以充分发挥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的创新优势。但选修生物类通识课程的人数众多,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就要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选择性学习的空间。实践中,实施以培促教,培训专业学生尤其是师范专业学生成为实验教学助教,与指导教师共同成立“三三制项目组”,每两名本专业学生负责三个层次各一项实验,指导教师1/3时间用于指导预实验、1/3时间用于管理和协调、1/3时间用于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价。专业学生参与指导非专业学生的选择性实验,从实验教学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大提高学生动手的“面”。通过“生生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专业与非专业学生互动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多类型、多层次的适应性要求,真正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图3) 改革评价方式,科学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摒弃终结式考核。教师从设计思想、参与程度、实验组织与操作、实验报告书写等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评,最终把学生从应试教育引向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改革效果与思考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实施开放性实验,打破了理论教学一统天下的不利局面。通过生物学实验,学生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在宽松真实的实验环境中,获得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性教学有效地延伸和补充了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比单纯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也提供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性和求新性的实验实践后,个性品质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本校举办的课外素质拓展活动之生物学知识竞赛中,参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协调了横向课程与实验重复之间的矛盾 生物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各课程条块分割,但实验实践环节都有交叉和重复。统一开设非专业开放性实验,打破独立的课程界限,弥补了没有统一教材的缺陷,也转变了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项目服务的观念,避免重复购置,减少了资源和空间的浪费。实验项目共享,受益面广,学生各学所需,既可根据所学课程针对性选择实验项目,也可以不拘泥于课程而尝试有自我兴趣的实验。教师也能根据教学需要,择机选择一些实验项目引入课堂,因材施教。同时,把热点问题或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根据个人所长进行实验指导。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兼融,组成了具有交流意识和科研意识的教师团队。 (三)专业学生的再实践,提升了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专业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开发和指导,改变了他们的被动学习状态,增强了其动手能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开启了学生限制性思维向开放性思维的转变之门,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等非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导向作用。在课余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将学生从考试型引向研究型学习,增强了对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也培养了其团结协作的精神,建构了师生间互为主体的和谐关系。 三、结语 通识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无论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是对其以后的专业教育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的课程应该具有无限的开放度④,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便于向更高层次发展。开放性的实验活动,是整合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确实能增强通识课程的影响力,提升课程的品质。如何改进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优化实验项目、提高管理策略并逐步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需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探索。 作者:温涛 颜鈺梅 单位: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宜宾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自然科学论文:文科生自然科学类书籍阅读现状探微 1文科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是当代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变化神速的时代,技术、经济和政治、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和机遇,也带来了众多的未知风险和潜在隐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国际政治多元化的格局仍然存在。和平与发展虽为世界各族人民的良好愿望,但整个地球并不平静。军备竞赛、核武器的研制、空间技术竞争、贸易摩擦等等每天都在上演。虽然人类的异化得到许多人的认同,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不争的事实存在着。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技成果,而且一些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依赖新的技术去解决,而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只达到3.27%,是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下,作为未来主人和生力军的大学生们,就决不能再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了。就必须打破文理分科隘口,广读各科书籍,做到真正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达中外各国风情民俗、地理状况,了解人类技术成就和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代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正确的民族立场,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能源意识,领悟世界先进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更好地做好社会和时代的主人。 2文科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就业与工作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不确定性和职业的不稳定性,使所学专业与所选择工作要求相脱节的情况大量存在,无形中加大了就业风险。而文科专业中的历史学、哲学、法学和管理学是初次就业对口位率最低的学科,供需失衡也造成法学学生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要应对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自主学习自然科学类相关知识,以便扩大择业范围,更好地在职业竞争中把握机会,获取成功。当前文科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突显的一些问题也让更多的人呼吁打破专业局限,以便培养全面优秀的专业人才。中国新闻网2009年3月13日引《检查日报》中《代表委员称文理分科不改革无法造就法学大家》一文中,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对记者的谈话充分表达了对当前法学生在文理分科背景下表现出的“先天不足”的感慨。侯欣一强调:“法学人才除了法律专业素养以外,还应具备两种素养,一种是人文素养,一种就是科学素养”。“一个法律问题背后肯定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没有对社会的解读,只会生搬硬套,怎么会成为优秀的法律人才”,“只有人文素养,没有科学素养,也不行。比如知识产权这门课,文科背景下的学生就无法深入进去,一遇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就卡壳了,而有些教师自己也是不通的。”[3]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学专业人员在解决房地产、知识产权等涉及多项技术指标的法律纠纷时表现出来的失误和纰漏更是让众多的社会人士闻之寒心。而一些具备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的人员则在法学领域做出了惊人业绩。如被喻为“神探”、“中国的福尔摩斯”的世界著名的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早年取得的是警察和刑事科学学位,之后又获得的是纽约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许多侦查结果的取得,都依赖其掌握的化学和生物学知识。而这是大多法学人员不具备的。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文科生特别是文科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法学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3促进文科生自然科学类书籍阅读的引导策略 3.1积极聘请自然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营造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交流氛围 文科生缺乏理科自然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理科生人文素养的缺乏问题已有多人撰文讨论并引起社会关注而加以改善,许多理科院校都不断聘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交流讲学,以便向师生渗透人文社科知识,加强其文化素养。而对文科生自然科学类知识的欠缺问题加以撰文讨论的则几乎为零。文科院校开展学术讲座或交流会议也多以与专业设置和学科属性相同或相近为主,很少聘请本专业或学科以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讲学。如2009年是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比较多的一年,粗略统计全年共开展讲座和学术报告108场。除5场题目未报外,其中政治法学类76场,占总数的70.4%,哲学、文化、社会学共11场,占总数的10.2%,经济、管理6场,占5.6%,英语3场,占2.7%,教育及就业专题5场,占4.6%,其它两场,一场为《图示的态度和方法》,一场为国家授时中心的董军主讲的《现代时间斗量于北京时间》,显出明显的自然科学技术特点,但占总量不到3%。由此可见文科院校学术交流活动中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而当前学术和社会问题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综合治理的趋势,作为学术文化重阵的大学,就应积极感知和响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挣脱自身专业和领域局限,关注其它专业和自然科学发展动态,积极与自然科学领域单位和个人进行交流和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造访学讲学契机,从而打破专业学术局限,开阔师生思维视野,为增强理科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渗透氛围。 3.2针对图书介绍薄弱环节,加大自然科学类书籍介绍力度 现代开放宽松的图书阅览环境下,对图书的介绍推广亦是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有大型书店的热销书或新书推介、网上图书资源的重点书目介绍、电视或广播节目中对名小说或书籍的导读。而大学生进入校门后,有教育部高教司指定的大学生必读书目100种,各专业老师也会开列本专业所须阅读的书目,梁启超、胡适等人也曾开列过青年必读书目。但仔细考察各家所列书目,大都倾向于人文社科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极少。这样使得整个社会阅读超于功利性、消遣性和单一性,不利于在全民范围内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科普环境,不利于全民科技意识的树立和提高。介于此,各图书文化事业机构和单位团体,特别是肩负着培养国家人文社科领域人才的文科院校,就要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改变跟风趋势作风,积极引进自然科学类书籍和文献载体,利用音响、视频、报刊、网页等多种方式向读者灌输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生态知识和意识,介绍优秀的自然科学读物和文献资源,调动其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3.3突破专业局限,开展自然科学类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 中小学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比较普遍,而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并不多见。2008年江苏省举行了首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是这方面的创举[4]。此举是在认识到“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响应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激发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而实行的。其主要知识点和要求为:①重点了解物质、能量、信息和宇宙、地球、生命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主要方法。②一般了解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内涵、外延、作用和发展概况;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功能、历史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尊重科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布局,相互间的分工、联结、交叉与融合,以及由此形成的功效,了解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知识[5]。可以说较为全面地涵盖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这种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兴趣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不但能起到较好的刺激作用,而且能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知识普及作用,值得文科院校借鉴推广。此外还可通过定期参加自然科学实验室活动、野外考察、参观科技馆、制作手工机械等方式,调动其学习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万彩红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 自然科学论文:略谈自然科学论文政治质量意识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出现的政治类差错的表现形式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主题与观点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不涉及政治性言论,但它仍有政治原则与方向问题。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政治原则与方向首先体现在文稿在主题与观点中是否与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例如,有一篇名为《中医退出正当时》的文稿,作者以大量事实论证我们应放弃对中医的投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西医发展上会有更大效益。审稿人认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大胆、独到、新颖,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刊载。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观点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的观点相悖,不予刊用。而与此同时,有刊物刊出了类似观点的文稿,虽在学界引起了反响,但给举步维艰的中医发展在舆论上又人为制造了不该有的麻烦。一篇名为《公立医院应走市场化道路》的文稿,作者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公立医院走市场化道路解决发展问题的观点,观点有理有据。审稿人认为,该观点对我们许多陷入发展困境的公立医院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刊载。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观点与国家医疗制度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公立医院必须承担社会义务的原则相悖,不予刊用。审稿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与缺乏政治意识有关。学术类科技期刊的政治原则与方向表现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出版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求学术类科技期刊保证所载内容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为提高影响力,置泄密于不顾 许多刊物为提高刊物影响力,喜欢刊载一些有“爆炸点”的文稿,而许多作者为提高自身学术地位,也希望刊载文稿能引起学界广泛影响。为此,都在围绕“爆炸点”做文章。“爆炸点”不好找时,自然想通过捷径来制造“爆炸点”。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大尺度地暴露研究方法与过程,以此来赢得别人的兴趣与关注。在医学期刊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期刊把一些非常有情报价值的种族基因信息刊登出来,为敌对国家制造基因生物武器提供了资料,这种教训是惨痛的。有资料显示,国外情报机构获取我国情报的主要渠道是公开出版物。因此,期刊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在审阅一些高科技项目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把好保密关。 (2)就学术而学术,置潜在不良影响于不顾 许多编辑在审稿时就学术而学术,置潜在不良影响于不顾。比方说,有一篇名为《XX族艾滋病感染调查及分析》的文稿首次披露了一个封闭地区、学者们认为不存在艾滋病流行条件的地区发生了流行情况,这是一个颠覆以往普遍认识的一个新的学术观点。审稿人认为,该文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该予以刊载。但编委会在慎重思考后予以撤稿,认为这种情况发生在民族地区,如果被人利用,很可能将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演化成政治问题。有一篇名为《某地鼠疫流调报告》的文稿将一个地区发生鼠疫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审稿人认为,该文稿意在总结某地鼠疫的发生规律,对鼠疫防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编委会认为,文稿不宜公开发表,其如若散布到社会上,极易引起社会恐慌。一篇名为《XX族X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的文稿将某一个民族的某个基因情况进行了报道。审稿人认为,该文稿发现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基因特征,对人种研究提供了证据。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貌似一篇纯学术论文,但文中涉及到的观点有种族歧视问题,文稿不宜发表。 (3)重视文稿总体思想,置细枝末节于不顾 编辑工作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加体力加眼力的工作,很少有不超负荷工作的编辑。故而许多编辑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文稿的主题思想上,而忽视了对细枝末节的审查。殊不知,一个小小的不注意便会引发大的政治波动。有一篇名为《我国人口肿瘤分布地区特征》的文稿宣称统计范围为“全国”,但我们细看并无台湾资料,对此我们的编辑及时在文中加注“除台湾地区”字样。这种情况很多,易给人以口实。有一篇名为《海西州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地方病调查》,我们对文稿的敏感问题进行了审读没有发现问题,而在付印时,一位蒙古族激光照排人员提出“抗议”,原来作者把“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写成了“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我们在审读时没想到会发生此类问题。此外我们在常见问题上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常常对国界也十分注意,而对省界、区界关注不够,引来意想不到的纷争。 (4)重视文稿主体审读,置参考文献于不顾 随着文稿规范性的增强,参考文献成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参考文献的审读,我们许多编辑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或仅对关键文献加以审核,或只是对文献引用格式予以规范。在对一篇国外来稿审核文献时,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作者提供的是一个文献来源网址,但无意点开这个网址,发现它是一个别有用心的链接。对文献链接我们要有十二分的注意,对指向一些特定域名的网址进行不厌其烦的检查,防止将读者引向境外别有用心的站点,例如对含.tw的站点,应着重检查,其常常隐含有分裂祖国的内容。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政治质量的把控 (一)编辑主体的审美原则是学术期刊把控政治质量的关键 编辑主体的审美原则是保持刊物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的关键。任何学术期刊,包括自然科学类期刊,总是由一定的阶级所掌握,总要表现其所属阶级的立场、观点、利益和愿望,为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因此办好学报的最根本的原则,即是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性原则,必须讲政治。因此,编辑主体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首先要看文稿的政治质量,如果一篇文稿仅从学理上有严密性,但政治倾向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那么,再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也是不可取的。所以编辑主体在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必须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审视文稿,否则就失去了作为编辑主体自身应尽的职责。[1] (二)切实做好审读的制度设计是学术期刊把控政治质量的方法 审读制度是我们的防火墙。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审读意识,审读一直贯穿于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每个出问题的编辑部都有审读制度,本文强调的是“切实建立”。作为一项制度设计,我们要把审读制度设计成一项不可逾越的程序性制度,而不仅仅是一项可有可无、可松可紧的附加性制度。 (1)构建学术期刊外部审读机制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十分必要。 (2)重视审读者的第三方性。往往请单位内部的专家来做审读工作,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许多问题他们看不到或不愿说。而从单位外聘请相当比例的审读员,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不放松知名专家稿件的审读。应加强对约稿的审读,对审读出的问题不迁就,不通融。 (4)审读决不可抽样,必须全刊审读。综上所述,自然科学类期刊编辑要从思想上树立起对自然科学类文稿的政治审查意识,不因其为自然科学类稿件而忽视政治质量审查,要辨别、厘清一字不着但潜含于文稿内容之内的不良政治问题,按照“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发表分内外”的原则,切实确保自然科学类期刊的整体办刊质量,严格做好自然科学类期刊政治质量的把控。 作者:陈芃 单位:青海大学 学报编辑部 自然科学论文:浅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1充实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1.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对幼儿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数据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而幼儿科学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对幼儿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将会直接制约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笔者也在学前教育专业任教,在2012年冬季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侯(12月22日),有学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放弃考试。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这一愚昧行为中可见一斑。 1.2适当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2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2.1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的通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而三年制大专的课程除了表1所列举的相关课程以外,并无其他自然科学相关课程。那么三年制大专是否可以增设与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类似的自然科学课程呢?三年制大专的同学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完整的学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那么知识的简单重复学习,便没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课程里面几乎没有了自然科学。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各校学前专业现行的教育大纲几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学(教育学、心理学)加技能(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方面,当前各校学前大专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而没有将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体制当中。[3]这样的后果导致学前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参差不齐,良莠不一,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过以后也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怎样传递给幼儿。 2.2三年制大专需要怎样的自然科学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前专业大专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一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总体教育实践为60~80个学时为宜。第二,对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园(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活动54—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4]该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初显的认识电和磁的相关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对自然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此活动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但很多的同学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在自然科学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通以上类似的活动示例为背景,让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动手完成活动示例中要求的各项内容,然后对活动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对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把这种对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叫做“从运用到知识”法。第三,现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应根据实际为该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逆推或归纳过程,从幼儿教学的实际出发,归纳出需要学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的编写可以按照“从运用到知识”法,重点以剖析幼儿科学教学中实际教学活动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结语 近几年,全社会都在持续的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幼儿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的规范有效开设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以及对幼儿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者和专家共同努力,让我们从幼儿教师培养开始,逐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作者:周春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自然科学论文: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报道内容综述 1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报道内容 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报道内容,因各个学报的办刊历史和学校特点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个性。科技期刊在选稿方面要提高话题意识、注重选题创新,注重期刊载文的科学性、新颖性和先进性[7]。高校学报报道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其报道的学科上,也反映在其作者群上。另外,科普等相关功能的探索也在业界有讨论,有的利用封二、封三报道科研快讯,有的开辟了研究简报的栏目。总体来看,报道内容体现各高校的特色,没有统一的要求,也没用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专门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对于部分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目次中的栏目设置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1.1核心类高校学报报道内容 这里指的核心类高校学报主要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栏目设置选择部分核心类高校学报近3年的情况(见表1)。通过分析,发现这类刊物报道内容特点如下: (1)与本校学科结合紧密。有的是独具特色的交叉领域,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复杂性科学;有的是所在学校的优势专业,如武汉大学的化学、生物,武汉科技大学的冶金科学与工程,福建农林大学的作物科学;师范类的报道内容则紧密结合了所开办的专业,全面而细化。 (2)反映了地域科技资源。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城市圈研究,宁波大学的海洋水产与生物技术。 (3)在拓宽报道内容上有新的尝试。由于这些高校学报办刊的优势,在吸引优质稿源上有条件,也逐步在尝试宽口径的栏目设置,如沈阳师范大学的主编约稿、武汉大学的综述,河北师范大学则设置了专题研究和学科综述两大栏目。 1.2综合类高校学报报道内容 综合类高校指的是世纪之交高校合并后出现的学科相对齐全的一般院校,具体栏目设置情况见表2。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类刊物报道内容特点如下: (1)栏目设置比较全面,优势学科体现不足。部分高校学报没有栏目设置,究其原因,有的是栏目正在形成中,有的是办刊实践中发现栏目设置与报道内容有冲突,干脆取消栏目。 (2)开始注意与学科、地域结合来设置栏目。如江汉大学的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研究栏目,依托于部属重点实验室举办特色栏目;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科学;东北大学的信息与控制、材料与冶金栏目;武汉工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等。在地域科技资源上,贵阳学院开设了区域经济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开设了工程质量、安全与防灾减灾。 (3)办刊实践中的新尝试。综合类高校学报难以借助刊物影响吸引优质稿源,在拓宽报道内容上也没有太多的内动力,但也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青海大学的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这里一个重要的尝试是浙江海洋学院和青海大学推出的研究简报。一般高校学报在高端的努力是必要的和艰难的,但在快速报道方面是有优势的和有需求的,研究简报的推出,很好的挖掘了自身的办刊优势,值得推广。 1.3农林师范类高校学报报道内容 选取农林师范类高校单独分析,是因为这类高校围绕优势学科办学,专业特征明显,对它们的分析也有解剖麻雀的意义(见表3)。通过分析,发现这类刊物报道内容特点如下: (1)与学科、地域的结合十分明显,所报道的内容能够全面反映办学资源。关于这一共性特点这里不再展开。 (2)在学科的纵深方面有探索,从理论和应用上都有拓展,很好地体现了栏目设置的延展性。如杭州师范大学的有机硅专栏;新疆师范大学的竞技与健身研究。 (3)在报道的时效性上也有初步尝试。如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简报栏目。 1.4学报自然科学版报道内容的主要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当前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报道内容的主要发展趋势。 (1)立足优势学科开门办刊。学报是“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披露心得之机关”(见《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编辑略例》)。与本校优势学科的结合是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办刊的立足点。 (2)着力报道地域科技资源。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同特点,学报应抓住这些优势科技资源,在与地域科技资源结合上不断着力。 (3)创新办刊思路注重延展性。高端的主编约稿、院士特稿,大综合的专题研究,注重时效的研究简报都是栏目设置的新趋势。实际上,学报报道内容和栏目设置的领域相当宽广,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学科的动态、学校的建设紧密相连的。按照中国图书分类办法,与自然科学相关的类别就有10大类,其中T类就有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业,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H机械、仪表工业,TJ武器工业,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TU建筑科学,TV水利工程,等等细类。在国外,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得到重视和应用。学术期刊论文中阐述的新方法、新实验和新观念,也会作用于人的思维,具有科普功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学术期刊中完全可以融入科普内容,成为重要的科普载体[8]。科普报道以科技在线、编辑精选、网络观察、读者来信、学科视点等栏目出现在诸如Nature、Science等刊物上。然而,我们的高校学报编辑部多以“不能改变读者对象、降低学术水平为代价来招揽读者”的理由,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总的来说,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报道内容上既要细化栏目、精耕细作,又要提高固定栏目的比例、强化优势特色栏目。 2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特色栏目建设 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典型的小众传媒、综合性学术期刊,文章数量少却专业种类众多,难以体现学科特色,是这类期刊的致命弱点。 2.1学报界和研究者多数主张策划特色栏目 多数研究者和学报界同仁认为高校学报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涵盖的学科和专业太多,信息集中度太差,最终造成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的下降。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压缩报道内容,甚至举办专业期刊成为时尚。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变更为《地球科学》,成为地球科学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大幅度上升;《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刊载论文内容集中,脱离了一般学报大综合的特性,成为全国众多高校学报中的佼佼者。为此,自科学报界多主张向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习,举办特色栏目。他们认为突出特色,以特制胜是普通大学学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9]。《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辟了“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专栏,《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辟了“热带药用植物化学”特色栏目,《湖北民族学院学报》有“民族医药”栏目。综合性大学按照重点学科凝练特色栏目,民族师范类院校按照地域和传统优势学科打造特色栏目,专业明显的农林类学校更不用枚举了。这些特色栏目立足本校的重点学科,主动围绕栏目组稿约稿,成为倍受业界注意的重要阵地。 2.2不少办刊人和管理者主张坚持办刊规律不强求特色 也有学者质疑了大学学报的“特色论”[10]。他们的理论依据是学报是学术期刊,不能同文学期刊等消费类期刊等同,不可盲目学习其特色建设的规律。他们列举了中科院系统的学术期刊、国外的期刊办刊实践,特别强调:科学无特色,创新和反映创新的科学研究是学术期刊的第一要务。其精神实质在于质量[11]。当然,这些质疑论者也没有否定编辑的策划努力,他们承认学术期刊有学术引导的使命,提倡以问题为中心。 2.3对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特色栏目建设的建议 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建设自有其规律可寻,在坚守职责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报道内容是总的趋势,这一趋势必然同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动态和学校建设紧密相连。开办特色栏目不是学报的唯一目的,在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和不断分化组合的总态势下,相对集中地形成自己办刊的特色才是自然科学版的社会职责。这方面要有所创新,不能有固步自封的心态,不能回到过去那种“你拨经费我办刊,不愁期刊没人看”的旧思路上。对于特色栏目建设,不搞不必要的争论,而要在建设中不断打造队伍,凝练特色。这也许是面向未来的办刊之道。 作者:叶冰 曾婷 单位:江汉大学 期刊社 自然科学论文:中医理论与自然科学研讨 1科学理论的特点 自然科学理论,其所有的边缘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比如西医,其观察人体情况,都是用眼睛、耳朵。所以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都是来自于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这是导致笔者能够理解、认同自然科学理论最重要的原因。总的来看,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手、眼睛等人体外部感觉器官的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2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概括、抽象而形成的理论。 与物理理论相比,中医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但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如:金、木、水、火、土,阴、阳、邪气、邪风、卫气……是不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的。因为现代的科学家包括普通人,总是试图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中医理论,他们总是问“什么是气,什么是金、木、水、火、土”,看不到气,也检测不到。所以这导致了中医理论不被认同。但是这就如同要求人们用眼睛看到香味、臭味,用手摸到红色、绿色,这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是人脑对来自于身体内部感觉神经的信号。 为了证明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中药的药性。在中医理论中,中药的药性是通过品尝,甚至将药草吃进肚子,从而感受药草的药性。这证明了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觉神经信号的总结。 所以,自然科学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外部感官信号的抽象、总结;中医理论是人的大脑对人身体内部感官信号的总结、抽象。 3展望 本研究所提出的观点首先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其次为中医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 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关于“情感”的物理模型,这个“情感物理模型”对于认知科学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构建人脑中知识库模型有很大作用,笔者希望通过进一步对五行理论的研究了解情感与大脑的联系,从而为人脑“知识库”的研究提供益处,为我国自动化程度进行质的飞跃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孟晓宇 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自然科学论文:柏拉图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实用性 数学天文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将“理念”应用到天文学,“理念”在希腊天文学中的本意是形式,毕达哥拉斯借用“理念”来指称理想的几何图形,以区别于纸面上画出的几何图形.苏格拉底将这一思想推广到伦理范畴,柏拉图将这一思想推及到整个宇宙18Pg.柏拉图的宇宙论由形式、个体和造物主构成.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世界本原的观点.他用理想的、数学的天文学来代替观察天文学,是一项激进的观念变革.柏拉图第一次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盘旋在天文学家脑海中的行星运动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如何组合各种均匀的圆周运动,使其结果对应于所观测到的行星运动l8]2,围绕着柏拉图提出的问题,经过了500多年,从欧多克索(Eudoxus)到托勒密(Rolemy),希腊天文学家利用数学原则与圆周运动来说明天体运动的各种不规则的现象.柏拉图提出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学说,由人类组成的微观世界与宇宙的宏观世界相回应,他的思想影响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思想.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他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用数学表达描述了神圣的天体运动,他设想宇宙开端有直角三角形,他坚信地球是固定在宇宙的中心,同太阳、月亮和行星一起与不同的速度围绕地球旋转.柏拉图认为只有一个宇宙,他认为不同的天体都是由四种元素的微粒组成的.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柏拉图的正多面体,多元素体现了把自然数学化的一大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哥白尼和伽利略也遵行了柏拉图的数学天文学思想而取得成功的典范,伽利略在《试金者》中曾这样描述过:宇宙这本书是上帝“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其文字是三角、圆和其他几何图形”四巴柏拉图受到了毕达哥拉斯派关于数的神秘主义的影响,他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天文学中.在《蒂迈欧》中,柏拉图强调“一个”世界的完美性.他用“一”这个数字的概念说明了世界太完美了,并和德漠克利特的机械论展开论战,推动了天文学向前发展.柏拉图的天文学体系不涉及可见天体的可感知的运动,而是与想象中的天空中数学点的完美运动有关,这些完美的数学点描绘出圆周运动,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组合来解释天体运动的不规则性这一思想为数学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欧多克斯(Eudoxs)在柏拉图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天文学的天体的同心圆理论.托勒密乃至哥白尼一直延续这一思想研究完美的同心圆运动轨道. 柏拉图:理念论与数理思想相结合的古代典型柏拉图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他将在认识论体系上的理念论与在本体论体系上的数理思想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方法论理论体系.柏拉图对真理的认识是和他的理念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特有的唯心主义,后世称之为“唯实论”.“唯实论”对科学史的影响,超过了他的任何其他理论.科学史学家丹皮尔认为柏拉图的唯实论是一种现代形式观念的“实在论”,比一种粗糙的唯名论更接近真理7竺柏拉图的唯实论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在方法论上表现为注重推纳演绎法,重视数的观念.柏拉图将几何学作为演绎推理的一个很好的实例,柏拉图曾经明确地把上帝看成一位几何家.他以几何学为蓝本,认为数理学家要利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思考,但是这种图形不是现实中的图形,而是理念中的图形,经过假设和逻辑推演,最终形成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各种的理念.E•迈尔(Mayr)将这种思维称之为“类型逻辑思维”〔10183.这种思维模式认为自然界中应该重视研究典型现象,柏拉图本人建构的宇宙模型正是用了这种方法,欧几里得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如此111].波普尔认为,柏拉图是提出几何世界图景的第一人,是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近代科学奠基者的思想噶矢112].研究科学史的历史学家林德伯格(Lindberg)这样描述柏拉图在科学上的影响:柏拉图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现代口吻—理想化是大多数现代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在建构模型和定律时,为了把握本质就需要忽略偶然因素的作用110183.而物理学也是遵行了这一方法论而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解决杠杆原理时,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想化思想,忽略了杠杠本身的重量、支点的摩擦以及空气阻力的因素,同时把物体作为质点,把杠杆的位置定位为一个理胜化的数学点来处理.同样,伽利略的对接斜面理想实验就是试图在排除所有阻力和干扰的理想状况下描述物体的运动,解决了物体的运动问题,这是柏拉图的“类型逻辑思维”延伸的一个经典实例.后来的牛顿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即赓胜定律,惯性定律是不能直接用实验去严格的验证,它也是理想化逻辑推理的产物.柏拉图的自然哲学思想记录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蒂迈欧篇》.科学史学家WC丹皮尔曾这样评论《蒂迈欧篇》:这部书差不多成了中古时期的知识的唯一来源,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遗忘的几百年中,它给中世纪带来了一种自然哲学,当时的异想天开的见解有许多就是从那里来的Iv]51.柏拉图还通过举办学院的形式传播他的科学思想,他注重实证研究,培养了欧多克索斯、亚里士多德等大批杰出人才. 作者:张瑶 吴文良 徐楠 单位:昭通学院物理系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自习能力培养 一、教会学生读书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规律,从而形成“自能读书”能力,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读的训练,实际就是一种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具备了“自我读书”的能力,便能独立地阅读有关书籍,以较快的速度较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读书步骤: 1.疏通读:学习新课,先把每句话读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掌握。 2.了解读:在初步读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探索读:了解课文内容后,进一步思考重点词句的含义,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探索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布局谋篇的特点。 4.检查读:通过读来发现文章中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5.巩固读:理解课文内容、特点再读,巩固获得的知识。 6.弥补读:琢磨琢磨再读,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7.回味读:教过的课文经常诵读诵读,反复体味课文运用的语言文字的妙处,熟读或背诵某些段落。以上读书步骤符合”感知——理解——评论——运用”的阅读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读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上述步骤进行自读训练,就能渐渐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的目的之一,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可依靠教师逐字逐句地机械讲解。而必须促使学生在阅读时自求了解,养成“自能理解”的能力。而讲规律、教方法是培养学生“自能理解”的能力的关键。为此目的,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评注的方法。即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用笔圈画出重要词句,然后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并动笔在旁边加上评注,评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些词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春景一节时,我指导学生根据写景文章的特点,边读边圈出具有春天特征的景物。划出有关写春天的词句,再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些词句写了什么,评评作者是怎样写了出春景美丽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划圈评注,学生体会到小兴安岭的春天是美丽的,是生机勃勃的。接着,我便让学生用此法学习欣赏写夏、秋、冬景的三个小节,自己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深切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组课文《田园诗情》一文时我让学生再次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去学习、理解,以强化、巩固“自我理解”的能力。边读书边圈划评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使他们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教会学生探索 现代教学方法主张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积极开展紧张的智力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思维,培养探求精神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指引一条探索的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如何启迪小学生语文课的学习兴趣研究论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以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的小蝌蚪)这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的呢?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3、猜谜语,激起兴趣。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蜜蜂》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低年级儿童 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学生词汇,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这样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教师就能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语文知识的故事性,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常以故事进行教学,如教第二册基础训练与看图说话教学中《迷路和小白兔》,我先让学生看三幅图,看后让学生说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一幅图画的是:早晨,小白兔走出家门,擒着篮子去森林采蘑菇,找不到家了,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与小白兔说话,乌鸦给小白兔指路。为了使学生能围绕故事中心有目的进行说话训练,我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起出了如《勤劳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小白兔》、《找不到家的小白兔》等题目,最后我板书《迷路的小白兔》,当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后,我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声中进行完整的表演。有的学生扮演小白兔,有的扮演乌鸦,学生们声情并茂,兴趣盎然,这样教可使学生实践与表演相结合,以趣引思,知趣结合,掌握了辩别方向的知识,学生愉快地受到了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习惯培养教育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国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本世纪初,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到学习、生活、人格辅导,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从师资培训到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制度、人员使用、服务范围等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历经30年,也基本上在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学校辅导工作等系统形成网络,使这项工作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理论技术,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专家指出:心理适应不良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学习的“症状”:多动分心、情绪波动、易怒、爱寻衅挑事……这样的学生个性不成熟,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工程。 然而,家庭背景差异和个性差异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学生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也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教育者都充分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未来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健康地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学校和教师应尽的天职。 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正如俄国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进行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并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研究内容: (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 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动之所为。《墨经》说:“行,为也。”行乃行动,为系作为;行与为可以互训。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就叫行为。2000多年后的今天,心理学仍沿用这一观点。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 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 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 3、外显性:行为是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和完成的,具有突出的外显性。教师必须及时捕捉现状,对症下药。 4、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5、习得性: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学校的责任尤其重大。 6、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7、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于这种教育活动不仅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观念,而且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 本课题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思想行为后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教育的途径、矫治的方法、研究对象转化的评估;并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分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根据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成效。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优化人文环境。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 a、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 b、语言示范: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c、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d、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谐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教育。 e、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证做到,决不食言。 B、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校园《三字经》,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 (2)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有一种特殊的血源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 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3)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们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文化传统、社会风气、政策和舆论导向。 a、历史文化传统。 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过程,都是传递一定社会文化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离不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丰富的民族;对下一代的学习成长就有很大的帮助,就能使之在前人创造的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之一。因此,只有每一个人都遵守社会规范,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b、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习惯、志气、爱好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来说,社会风气表现为一种无意的社会外部控制,对改变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这种决定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是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一定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对人们积极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人们对于生活、事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信念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刻苦学习,实现理想和目标。可见,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c、政策与舆论导向。 政策与舆论导向,都是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正确的政策与舆论导向,可以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浓厚的学习风气的形成;反之,则挫伤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和积累。 政策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还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政策,特别是有利于学习的政策,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强大的推动力量。 在我国社会,要做到自觉学习,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造成舆论,形成学习空气,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注意舆论的作用,千方百计造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能促进学习、能鼓励学习、能坚持学习的广泛的社会舆论环境。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 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做到两个结合,一个强化: A、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把行为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 B、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C、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 (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 (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三、研究法效果分析: 该课题无论是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过程的策划,活动环境的提供,活动评价的构成,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革新和尝试,其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课题从1998年8月----1999年6月为初试阶段,1999年9月为发展阶段,2000年2月----2000年7月为深化阶段,2000年9月----12月为总结阶段。课题研究历时3年,我们对实验班在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日常行为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方面作了调查或测评,并与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认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已经达到。 (一)课题研究前后的数据对比。 我们共有26位教师进行课题实验,分别就语、数、英、体、音、自然等学科进行抽样调查。为了广泛地掌握实验情况,我们随机抽样400人次学生进行研究前后的行为习惯发展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1、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前后对比。 (二)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们在对外进行的各项活动及调查反馈中,纷纷收到来信或接到来电:学生的习惯好,行为文明,整体素质较高。 一中领导给予学生的评价是:“清潭小学进入我校的学生,经过一阶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在校园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敢于质疑,敢于向困难挑战。例如有位叫杨旭冬的同学,他已形成自觉学习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得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攻克了许多电脑难关,并被选往新加坡继续深造。再如今年毕业进入我校的李莎、张梦琛等同学,初入校门,就体现出原来学校所培养出的特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坐立行走端正有礼,预复习工作自主而有系统。这些都得益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 清潭中学的领导给予我们的评价是:“a、学生的学习行为品质及习惯能在较短时间内与中学的要求相适应;b、个人行为习惯、规范及文明礼貌比较好;c、集体荣誉感强,团结友爱精神较好。”一居委、二居委、三居委领导说:“该校学生在家庭以外和学校以外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习惯很好。” (三)来自家长的心声。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对家长进行书面征询,他们普遍反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启发很大,感触更深的是学生的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这一研究很有必要。”郁葱同学的家长说:“从平常与学校的接触和孩子的反映来看,教师为人师表,学校在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确是花了很大的功夫,而成效也是家长们有目共睹的。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广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并强调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家长联系会,主动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信息,从而也进一步促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我认为一个好的学生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但更离不开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离不开一个学校好的素质教育。” (四)学生们的体会。 经过三年实验,学校学生都明确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生们对习惯培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问卷调查,四(3)班学生沙志超说:“我家庭作业老出错,我想我的学习方法一定不对。自从学校发了三字经后,我认真学习,牢记心理,并付诸于行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作业错误减少了,而且上课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另外,三字经介绍的学习方法,使我能先审题,再动笔,现在不管做什么作业,我总要细心地一道一道地检查,错的马上改正。我会不断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争取不断进步,学好知识,建设祖国。”戴宋一同学说:“上课时,专心听,习惯好,早养成,好习惯,重培养……”通过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的背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必须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打好基础。我深深地感到:“只有靠自己,样样都能行。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会成为对社会用的人。” 五(1)班栾宇晔同学说:“以前,我在做作业或课外活动时,经常会和同学闹小矛盾,还强词夺理。现在呢?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改掉了往日的面貌,遇事总是以礼相让,不和别人争吵,因为我做到了这一点,我与同学的矛盾减少了,与同学更加团结了,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 五(3)班任艳婷同学说:“自从开展了这项研究,我胆子逐渐大起来了。上课能积极发言,跟以前的我简直没法比。以前,老师提出了问题,我即使会回答,也不敢举手。我非常羡慕其它同学的胆量。老师看到这一缺点,上课有意识地经常鼓励我发言。我也在暗地里对自己说:“我能行!”老师总是及时表扬我。现在我发言可积极了,甚至站起来,希望老师叫到我的名字。” 六(1)班学生李心怡说:“结实的房子要从地下造起,房子才能经得起长年风吹雨打的考验;我们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抓起。因为学校非常注重习惯培养,我的进步可大了!平时在学校不时有老师从我身边走过,可我却旁若无人,只顾低着头走自己的路,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自从学校进行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改正了许多。看见老师都能主动说:“老师,您好!”回家时遇见老师也能说一声:“老师,再见!” (五)教师堪为人范。 实验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变了教育观念,教师们都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去考虑和对待,对各类教学的评估都坚持把是否进行了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能微笑着面对那些有思想缺陷或学习差的同学。在与学生交往时应以礼待人,多用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语言的熏陶、感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板书工整规范,操作轻拿轻放,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境界,坚韧的意志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学校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已逐渐形成为一支有理论底蕴、教学言行规范的教师队伍。 (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习惯的形成与智力的发展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掌握心理辅导艺术,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了学生的心理偏差与行为偏差,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探析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关心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会对教师教学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课堂氛围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积极地运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二、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调动学生感情、点燃激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玩是孩子的天性。精心创设与学生知识相关的,使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思考、体验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活泼有趣,更有实效。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要求分角色朗读。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头饰,让朗读的学生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学生又高兴、又激动,每个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游戏的气氛中,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扮演角色也是有效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对写景的课文,让学生当“向导”带着大家旅游观光。如《桂林山水》,当向导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桂林山水的美景,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景色之中,深深陶醉了。对写小动物的课文,如《猫》,可让学生当“小饲养员”,向大家介绍动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等,孩子们都很投入。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小学生关注的多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把教材图画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尤其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说,说写结合,不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能收到实效。 三、设置疑问环节,抓住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兴趣 质疑要抓住课文的难点,例如教《万年牢》这课,我问学生:“课题的意思是指坐一万年牢吗?”学生哄堂大笑,有学生说:“万年牢”是指父亲做糖葫芦的技艺高,做的糖葫芦质量好,赢得了众人的口碑,同时体现了父亲做人的态度与方式。“那么你吃过糖葫芦吗?糖葫芦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一下。”同学们兴趣很高!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最后我问:“做糖葫芦和做人有联系吗?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人?”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不知不觉中一堂课已结束,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断的创新小学的教学模式,要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其中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将枯燥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形象,在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信息量,能在学生在本身的基础上,得到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图、声、动画等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能在一些图画和音乐中插入标准的朗读,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表达。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语文课外活动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年龄小,但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候,学习任务并不轻松,课堂时间有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围绕课文内容开展直观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习《乌鸦喝水》时,如果教师能在课下模拟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有些在我们眼中不值一提,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能在学习中得到的快乐的最好的资源。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我曾经召开过一次班会,主题是“我是最棒的”,内容是学生讲讲自己成功的上事情。如“我的朗读水平提高了”“我为班级争光了”“我会模仿宋丹丹了”等。学生面对简化的谈话内容,侃侃而谈,无拘无束,很容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起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更要耐心帮助学生,学生有了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我们要共同努力,让学生树立自信。 七、总结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死板的教育,而是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子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快乐发展。 作者:杨秘良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总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论文 1.增强学生日常的阅读素材积累 小学生想要写好了作文,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素材是作文的骨血,只有合适的作文素材支撑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寻找生活素材,细心的观察生活。作为素材的来源非常多,在生活中可以将日常的事件积累起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也可以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拓展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包括大量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因此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作文教学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很多的课外优秀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认真的阅读这些优秀的中外经典,从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其次,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好词好句,在阅读中将喜欢的优美的句子和精美的词汇收集起来,还要经常的翻看这些摘抄,做到孰能成诵。教师还要鼓励同学们将阅读中的体会写下来,毕竟只有写下来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深刻。在进行课外知识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积极地理解经典中的场景,能够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推荐的优秀经典书目一定要仔细的筛选,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层次。推荐的书目不仅要有中国古代的优秀经典《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还要有外国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悲惨世界》等,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就能够提高对人物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在作文的过程中就可以合理的使用进去。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教师尽量的选择一些简单的书,例如是《弟子规》《三字经》等,在高年级学生中,就可以提供一些高难度的书,《论语》《资治通鉴》等,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2.学生要多多的进行写作的实践 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合理方法还是积极的进行写作训练。小学生只有多多的进行写作训练,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方法,提升写作的能力。小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在日记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每天在睡觉之前的半个小时,回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可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记录,也可以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描述。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就会这样写道:今天天气非常闷热,天上的太阳虽然很大,但是空气很闷热。经过这些年的经验,我知道这是要下雨了。我早早的将外面的被子收了进来,趴在窗台上向外看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蜘蛛在结网。我仔细的看了一下,原来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平面上的蜘蛛网,现在它正在织的网是竖直的。下雨之后,我急急忙忙的来到了屋外,发现横着的蜘蛛网已经被雨水打坏了,而这个蜘蛛正在这个竖直的网上悠闲的呆着,这个竖直的蜘蛛网还是好好的。于是,我就学会了看蜘蛛网识别天气的能力。学生的这个作文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细心观察,体现了学生的细心,这样的作文才是优秀的作文。 3.结语 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兴趣。教师要鼓励同学们细心的观察生活,在生活和课外阅读中积累优秀的生活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作文写作方法,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作文的真情实感。 作者:周丽萍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主动学习是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要求学生先预习一遍,再展示出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回答都认识哪些动物,哪个动物是小蝌蚪的妈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词的拼音标注和解释,对生词进行发音,通过发音看学生在音标的认识和发音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纠正,最后通过生词的偏旁部首学习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如生词中有“辶、艹、女”等部首,教师就可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回想以往所学汉字中哪些字有这种偏旁部首,并要求回答这些汉字是什么意思,按照这种教学方式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小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书本知识都是固定的,只有将固定化的知识进行活灵活现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把握,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能对文章中的词句进行学习,而且能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开花时间,推算出当地的农业季节,这些都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 创新教学要营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依据现阶段应用较多且教学效率较高的方式,认为小组讨论、情景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比较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小组讨论式语文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动力。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赛,能间接激励到那些不爱思考和学习的学生也参与其中。比如在讲解《》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熟读课本,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回答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结合课本或是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情景教学能增加学生创新的源泉。情景式教学不仅能营造学习的气氛,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创新提供源泉。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的内容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画,展示自己所理解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能比较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具体的形象,比如在讲述《翠鸟》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翠鸟的外形图、鸣叫声以及捕鱼的动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翠鸟的外形特征,再通过阅读课本,看书中是如何描述翠鸟的,与自己的描述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三方面的探讨,我们看到,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弄清楚创新的内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和完善创新教学的方式,并使这些方式能有效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改革创新教育的作用。 作者:于婷泽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劳技课实践基地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与实践 摘要2012年,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愿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儿童大讲堂”;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引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语文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着重培养的也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不仅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积极倡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1~2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3~4年级的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能提出问题,并学会合作,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想法;5~6年级的学生,要初步了解利用多种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策划简单的活动,并对策划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讨论、专题演讲等。以上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多年来也在不断的摸索,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核心载体是在班级中开设“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己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形成正式的讲义后走上讲台给同学上课。2012年,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带课,每周开设一次“儿童大讲堂”,一直坚持至今。现在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儿童大讲堂开设近120场,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当至少一次“小讲师”。2015年,学校支持和肯定了笔者的工作,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儿童大讲堂”。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愿抛砖引玉,得到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二、“儿童大讲堂”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实践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笔者最初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或者是重要节日、家庭与学校生活、当前社会关注热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这可能也是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法。通常先由教师指定一个大致的选题范围,学生在课外收集和整理资料,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想法,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制作或撰写简单的PPT或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有时,教师还会让个别学生上台做一些简短的讲解。这种方法确实能起到一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但是,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能真正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尤其当需要学生主动发言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怯场等因素,一学期也不开口,变成一个“透明人”;另一方面,受限于这种交流形式的宽泛性特质,学生们讨论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一般都很不够,有些内容只是点到即止,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些现象对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经多方摸索并参考一些成功经验,笔者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设“儿童大讲堂”。 (一)“儿童大讲堂”能弥补传统实践方法的不足 每一名学生不仅能得到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且还能拥有可持续性互相学习和提高的平台。1.一学期18周,每周笔者都会腾出一节课,交由学生开设“儿童大讲堂”,学生可以自主开讲,也可以合作开讲。每一名学生都有站上讲台当“小讲师”的机会,本学期没排到,就顺延到下学期。2.“小讲师”的上课过程与笔者这些“大讲师”一样,不仅要使用PPT来展示教学内容,以方便听课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设计问题,与听课学生进行互动。3.听课的学生能随时向“小讲师”提问,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一点很考验“小讲师”的课前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4.每一名学生每周都有借鉴当堂“小讲师”成功经验或汲取他们失败教训的机会,然后扬长避短,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二)“儿童大讲堂”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课前:“小讲师”要根据选题查阅、收集和整理资料,按照40分钟的上课时间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互动环节、制作PPT(可请家长协助)、反复演练(讲给家长或同学听),必要时还得根据演练效果调整相关内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讲师”们为了上好一堂课,往往提前十多天就开始热火朝天的准备,那股子投入劲,经常连家长们都吃惊。有的学生甚至会跑来向笔者请教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互动才能让学生们爱听、想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都能得到强有力的锻炼。课上:“小讲师”要姿态大方、声音洪亮、注意语速的轻重缓急、突出和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讲解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听众状态,及时互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回答,暂时无法回答的,可以告知课后再讨论和交流。该阶段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建立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当过“小讲师”后变得开朗,不再惧怕当众讲话。用他们的话说,“我们都当上老师了,还怕开口吗!”课后: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拥抱,在综合能力得到大幅锻炼的同时,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大讲堂”在全校推广后,有同事请笔者所带班的学生去给他们班讲一次课。课后,同事激动的对“小讲师”说:“你讲的太棒了!我们班上有个不爱听课的学生,今天他听的眼都不眨,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可想而知,“小讲师”当时的自豪感会有多强! 三、开设“儿童大讲堂”的几个小经验 (一)“儿童大讲堂”适用于每个年级 笔者所带班的第一次“儿童大讲堂”开设于一年级的第1周,不过,那其实只是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开学第一周,平均年龄6岁的小学生们以为上学跟上幼儿园一样,天天书包里都带着玩具。开学第三天的课间,笔者看到一名小男孩在桌上摆了大大小小好几杆枪模,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些都是什么枪啊?”结果小男孩立刻如数家珍般的讲解了起来。眼看快上课了,可小男孩还没有停嘴的意思,而且笔者也被小男孩的介绍所吸引,就灵机一动“老师周五有一节课,给你40分钟,你能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枪械知识吗?”结果,周五小男孩带来了他的全部珍藏,没有讲稿,没有PPT,整整40分钟,“小讲师”讲的是激情四射,笔者和学生们听的是欲罢不能。下课后,学生们拥上来,有的说“我能讲飞机”,有的说“我能讲星星”,有的说“我能讲小兔子”……笔者干脆答应“好!以后我们每个周五都请一位‘小讲师’来讲课。”就是这么一次“灵机一动”的活动,拉开了“儿童大讲堂”的序幕,至今仍在“连载”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即使是一年级的“小豆包”,也有值得学习之处。所以,请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给提供讲台,他们就能当好“老师”。如果可能,笔者建议“儿童大讲堂”开设的越早越好,低年级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和班级荣誉感强,推崇有力量的英雄,渴望得到关注和表扬。而且,教师们往往会对年龄小的学生更加宽容,只要学生能勇敢的站上讲台,哪怕有些磕巴,哪怕照着PPT念,也会为他们的勇气可嘉点赞。下课了,等学生回过味来,感叹“噢,讲课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没什么好紧张的,下次我会表现得更好”时,自信心自然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由选题 教育学家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概念,他认为,理想课堂要具有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相信很多一线教师,包括笔者在内,都在为建设这样一个理想课堂而努力着、探索着。没想到,由学生开设的“儿童大讲堂”竟已是接近完美的理想课堂了。这种感受初觉不可置信,但细思后却是“的确如此”。理想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当然,是学生心目中的样。学生希望自己是课堂的一份子,希望教师亲和,希望能自由发言,希望能亲自动手实践,希望能用旧知识学好新知识,希望所学知识能用于社会生活。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当他去讲课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朝这方面努力,会寻找更好的素材,会设计更有意思的交互,而他们在此过程中的付出也会转化成自身能力的提高。笔者开设“儿童大讲堂”近4年半,低年级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出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考虑,由学生自由选题。三年级开始,每学期伊始就会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例如三年级的主题是“民族”,四年级的主题是“古代人物”,五年级的主题是“科学”),学生从中选题,并向笔者报备,一是避免内容重复,二是初步审核学生的选题。至今,近120场的“儿童大讲堂”上,教与学的气氛始终都是热烈的,而且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磨练,“小讲师”们已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驾轻就熟,甚至于笔者都会经常“偷师”,把看到的一些好方法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 (三)家校一体,共办“儿童大讲堂” 语文课要锻炼的是学生在识字认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至于如何制作精美的PPT,是《信息技术》课老师负责的工作。在讲课时使用PPT是必要的,一是可以在课前帮助“小讲师”对讲课内容进行安排、归纳和总结,二是可以在课上提示“小讲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三是便于听课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理解和记忆。有时候,光用耳朵听“小讲师”讲,所获得的信息量是不够的,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是不深刻的。因此,在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相关课程之前,PPT的制作还得由家长代劳。为此,笔者曾专门给家长开会,讲解“儿童大讲堂”上PPT的作用和做法。对于自信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好的“小讲师”,建议家长以绘本的形式制作PPT,每页PPT以图片为主,附有少量文字。“小讲师”在讲课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绘本仿讲,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会很快。对于害羞的、理解力或记忆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一些文字,但要告诉孩子,PPT上的内容只是给你作提示用的,不能在讲课时照着念,要把这些内容理解后换一种方式讲出来。这种换个方式表述的过程,也会“小讲师”在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有所进步。低年级的时候,开设“儿童大讲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开口,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在一群人面前(人群中可能还有老师和家长)流畅清晰的进行口语表达。所以,哪怕家长代办了资料收集、整理与PPT制作等工作,也是可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老师和家长们可以逐步放手,先让孩子使用网络、图书馆查阅和收集资料,再指导他们对资料进行重整和取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将慢慢减少,甚至全部消失。 (四)“儿童大讲堂”,让学生自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笔者在开设“儿童大讲堂”的最初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前和家长、学生沟通教学内容,上课时帮助维护秩序,准备“小讲师”临场发挥失常的应对方案,以及进行课后点评等。当学生们养成了“每周一讲”的习惯,“儿童大讲堂”也渐入学生自主管理的佳境。因为4年多的坚持,现在学生们已经把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节当作“儿童大讲堂”的时间,雷打不动。每到这一天的中午,“小讲师”就会提前拷贝PPT,并准时站在讲台上,只等铃声一响就开始上课。其他学生会主动打扫、布置教室,在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因为将心比心,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希望下面的同学们热情响应。如此,笔者的工作直接被简化成课后点评。至于需要每周腾出一节课,时间是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 四、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儿童大讲堂”在这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们能像叶圣陶先生所希望的,“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作者:郭丽萍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析 摘要: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然而,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培养,同时也需要汇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给语文课堂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增加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更加积极和高效化。新课标的理念在于学生可以进行主动、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在这方面,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合作探究的学习。所以说,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1.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力度,全面开展语文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语文教学不再只是停留在原先的教学模式阶段,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需要依靠情感体验和利用图画来进行,而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转化,比如,可以利用立体化的图画以及相关的声音效果,从而绘声绘色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系统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可以感受到教学内容中的美,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易于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时代,电脑以及网络走进学校和课堂,教师利用电脑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学习的内容通过动画、音响、图片以及文字等传授给学生。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地址或者将这些资料进行下载,让学生自觉欣赏与阅读。资料中的图画和音乐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这些丰富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读写水平。 2.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可以激发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可以利用电脑以及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因为很多教学内容都不需要教师一一讲清楚,而学生就在多媒体提供的内容中进行细细的品味,有自身的体会感悟。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将音乐以及图片融入其中,让学生跟着音乐朗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转变其身份,在适当的情境下将自己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以及指导者等,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基础。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可以通过习惯慢慢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时可以养成的,它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性格的考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将这种习惯逐步延伸到课堂之外,当然,教师要在其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比如说,对于学生仔细读书的习惯的养成,就是需要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需要仔细看清,读准音调,不增加或减少字句;在读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些字词和语句的大意,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勾画,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方便对文章的理解。 3.加强语文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相关指导,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对学习过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独力思考,完成文章课前要求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此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但是,有时候课堂预习并没有达到其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后,在检查上不够重视和及时。所以说,检查学生预习状况,既是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情况,也是和学生进行沟通。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学习的结果,并希望老师能认可他们,课堂交流正是给了学生这么一个展现自身成果的机会,即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调动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与思考 问题,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营造融洽的氛围与情境,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声音、图片以及游戏等方式,带给学生比较直观化的立体感受,对于喜欢探究新事物的小学生来说,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与重视。探究式学习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由简单逐渐变得较难,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多且为多样化的探究问题以及活动,而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进而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创新,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充分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后,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并不是学生自身摸索性地探究,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目的性地探索。学习方法养成后可以有效实现主动探究,所以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在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 5.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开放式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低年级学生,他们并不能够认识和理解语文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学习效果进行开放式的评价,促使学生可以自由而独立地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进行多层次和全面的评价,及时挖掘学生自身的信息知识,将他们身上的优点要着重表扬,注重引导他们理解作为独立个体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加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之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进行相关的建设。语文科目的学习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就需要学校将自身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建立一个统一化的知识共享平台,促进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同时,家长是小学生的监护人,需要在学生上网以及浏览网页的时候提供保护,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另外,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社会各界要为小学生建立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使他们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把学生放到核心位置上,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手段进行优化。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竞争、创新以及合作,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黄云秀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东水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探求和知识构建,养成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下面我就小学语文学科信息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技术,提高小学生信息环境下有效学习的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教学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感受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快乐。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适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学习的本领。提高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要在小学语文学科实现信息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必须重视学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指导,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自我感悟,重视学生自身价值观和态度情感的价值观。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焕发了教与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让学带着问题和任务,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任务驱动法,就是给出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或一个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交互的信息环境中,自主、有目的地运用互联网或者是校园网中的海量资源开展信息资源的查找,通过对信息的融合和处理,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主题(问题)的观点和答案。如在学习欣赏《秦兵马俑》这一课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兵马俑到底有哪几种类型,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形象?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喜欢的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同时说出喜欢兵马俑的原因。学生会带着任务就会去上网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老师则只需要通过网络监控就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和查阅知识的过程,如果发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则可以应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既要发挥老师在学习中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也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四、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标准指出,要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则认为合作要比竞争更为重要。进行分组协作学习之前,老师的主导(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要分析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资料,上网学习探究。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任务,为了相同目标,共同协作,共同完成。学生通过协作探究、交流讨论,形成了小组讨论结果,最后以小组汇报交流,全班学生一起来分享,学生在信息化网络空间中进行相互的学习,一起进步,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网络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结合课堂内、外,根据小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心理特征,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网络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效学习、快乐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人,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室上网进行专题学习写作,专题学习网站呈现出家乡风景名胜。如此巧妙开展作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美景。进而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自由选择写作的题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越进行情境写作的难关。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增强了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及针对性,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性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高国华 单位:金湖县教育局电教中心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 一、精读课文,体会手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像一汪清泉,文章就是这个生活的清泉中流出的溪水”。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课堂之外的知识源泉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有很多知识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因此教师应经常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从一些科普文章中,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诗歌,散文,童话,小说中获得美感,当然也可以从电视节目中获得知识,如《动物世界》等,还可以直接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勤于观察生活,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河流湖泊,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往往很感兴趣,而且有很强的想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小动物,小台灯等,先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然后进行联想和拟人化,赋予这些事物人的情感、语言和动作。再比如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各种行为动作时的神态。长年累月的积累之后,就会发现积累的素材不断增多,在写作时语言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滚滚而来。再结合课本中学习到的各种方法,便不再惧怕写作,反而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先开始不断的仿写,然后不断创新,写作水平就会突飞猛进。 二、读说结合,提高表达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才能在读得正确流畅有节奏的基础上把话说清楚流利并富有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再进行朗读或齐读等,由于每一种朗读的形式都有它的独到之处,究竟何时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但我们主张多进行个性朗读,以展示学生的个性,齐读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进行,如文中反复的部分。以《长江之歌》为例,诗中有四行反复的内容可以齐读,但其他的部分最好是个人朗读,以读出个性特点。至于齐读和自由读等朗读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减轻阅读的疲劳感。有时还会有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三亚落日》、《卢沟桥烽火》时都可以配上优美动听的与文中情感相一致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入情入境,不断地渗透自己的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以读促写,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所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多数为名家名篇,文章结构合理、语言优美,是学生初学写作模仿的佳作。学习中要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对写作有用的因素,在读写中渗透为习作服务的指导思想。阅读方式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愿意接受和乐于接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一些重点句,并学会精心品析,透彻理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词的含义,获得感悟,以期在以后的写作中得到迁移。以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为例,文中人物的心理矛盾是通过具体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斗争要通过朗读慢慢体会。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在对环境的描写方面也要仔细体会,作者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题的写法值得借鉴。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深度,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多,积累的写作素材也会与日俱增,对学习写作有百利而无一害。教师在教学时再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作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训练写作,开拓思维 法国教育家库西内说:“作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情趣”。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书写,告诉学生写字是一项基本功,在给予人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做事认真的良好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喜欢模仿学过的课文,按照范文的结构和写作思路来写作,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习作的方法,快速入门。但经常这样,学生就会一直在这种思路中徘徊,没有创新,只在大家都熟悉的套路中逗留,永远找不到自我和个性。此外,生活以及学习中我们应多提供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去发现自然和感悟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发现我们身边的美。在不断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比如在学习《广玉兰》、《夹竹桃》等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把植物的美尽情地表达出来。总之,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读写训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引领学生将读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写和不断思考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作者:许鑫鑫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多媒体对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作用 一、通过课堂精心设计激趣 1、课堂导入趣味化设计。课堂的导言是小学语文课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气氛,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也关系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室设计语文课堂的导言可采取与语文教材有关的语文趣闻、语文小故事、语文谜语、歌曲、漫画等等内容,增强趣味性。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被导引起来。还可以利用古诗词导入,巧铺垫,巧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过程生活化设计。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语文阅读的兴趣源头在于其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存在,并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语言以解决学生的疑惑,满足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就能够极大的刺激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使其能够较为积极和主动的融入语文阅读的学习中去。 为此,这就需要教师们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选取一些具体和实际的生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互动,使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的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学会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具体到教学生活中,教师就要善于时刻捕捉生活中有用的语文事物和语文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语文,了解语文,掌握语文。 二、基于课外实践活动增趣 兴趣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持续,如果仅仅是依靠课堂的时间,那么兴趣是难以长久存在的,所以,在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通过开展课下“第二课堂”,进一步巩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们学习阅读的兴趣长久保持。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设置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字、词、句的趣味练习,通过该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对课堂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字、词、句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的兴趣不断的保持。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学语文识字比赛,来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备战比赛,通过该活动不仅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语文字、词、句的学习环境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应对比赛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进行课外活动教学时,教师应该起到微观的指导的作用,一些具体的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等等方面需要一一做到位,使学生在浓厚趣味的语文阅读中真正的动起来,将“要我学”的心态改变为“我要学”。语文教与学的过程长久性的充满快乐,学生的兴趣自然会长久保持。 作者:王亚梅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乡中心小学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学术交流方面,而其中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新应用,本文从以往的语文教学与运用了信息技术后的语文教学相对比,得出了巧用网络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的,一、查阅资料,课外延伸;二、增加阅读,开卷有益;三、加强交流,以说促写;四、了解社会,拓展视野;五、打字训练,熟悉拼音。 关键词:网络信息,小学语文,辅助教学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在很久前提起,并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同,是一个不容质疑的真理!在十几年前,这个“渔”,主要指的是学习方法。而这里的“渔场”也莫过于工具书、爸爸妈妈或同学、图书馆(有条件的地方)。例如,给孩子解释词语时,往往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告诉孩子使用几种方法:1、近义词解释法;2、逐字义相加;3、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4、联系上下文推测,5、问爸爸妈妈或同学。 记得当时在山区工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围魏救赵”的意思,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成语,要想自己解决,除了上面第3外,好像没别的方法,于是让他查字典,字典上的释义很简单: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而学生对这个故事来龙去脉并不清楚,又跑来问我,我便详细地讲了这个故事及与之相关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这个学生当时听得认认真真,听完后,仰头期盼地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我也能知道你这么多?”我只能说:“多看书,慢慢积累吧!”今天,已进入了网络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我又突然想起了这件往事,现在想起来,要是能把这个问题交给网络解决,那该有多好啊,学生知道的可能就不单是词语的意思,而且能够独立地查阅到与之相关的无限广阔的内容,可能是图片加文字,可能是动画,还有可能引出其它的成语故事……并且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学生主动的、系统的、满腔的热情进行的,这比查阅书籍或看书偶遇,以及请教别人来得很丰富,更方便。人一生读的书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 可也有不少小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谈网色变”,生怕孩子沾染网瘾而难以自拔,于是一票否决,让孩子远离网络。我认为网络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一方面不足而不用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合理发挥网络在学习方面的巨大作用,尽力引导避免和杜绝网络弊端,通过实践,我们总结,网络在语文学习中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查阅资料,课外延伸 网络是相当丰富的知识宝库,对小学生知识结构来说,网络搜索比起在图书馆查阅图书也是极为方便的查寻方法。在例如我在让孩子预习《小萝卜头》一课时,让孩子查阅关于“小萝卜头”的相关资料,结果没想到孩子们不仅查到了小萝卜头的生平资料,还查到他父母的资料,以及白公馆、渣滓洞等资料,并且包括一些图片。查找到资料的孩子们交流时异常兴奋,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悟人物的情感来得更快。在学完《鲁班造伞的传说》一课后,我说:“鲁班是传说中古代的名匠,除了造伞之外,还有关于他很多的传说,你们上网查找下,明天我们交流。”第二天,孩子们也很兴奋,有交流《鲁班学艺》的,有交流《鲁班造锯》的,有交流《鲁班雕凤》的,还有的观看了动画片和电影…… 二、增加阅读,开卷有益 网络中有不少的信息,我国网络阅读率6年增6.5倍。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自然有着其他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网络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而互通信息,而且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据估计,每天网上刊载的免费阅览的新信息将近100万页,这是世界上英文图书出版产量的lO倍多,而今后3年网上刊载的东西将超过自印刷机发明以来,以印刷形式出版的总和。网络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便捷了读者的阅读,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 三、加强交流,以说促写 上学期我为我们班学生创建的QQ群,想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和思想状况。自开学加入以来,学生积极主动和我讨论班里的状况,我才发现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的确有很大好处:第一、是班主任老师班级管理的好助手。网络班级中的师生互动能为老师提供一个与学生的沟通引导的新形式,弥补面对面教育引起的一些局限性,网络班级中的各种活动和展示能为老师提供一个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新平台,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我发现我们班存在的问题,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想法,好多同学也能积极地提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方便我做好班级工作。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文字,这无疑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写作能力。 四、了解社会,拓展视野 网络就是一个社会真实、快速的反映,是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了解社会万象,分析根源,使孩子受益匪浅。 五、打字训练,熟悉拼音 打字是一个人一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从小训练就很有必要,小学生在打字时多使用拼音,所以这不失为一个熟悉拼音的方式。 作者:徐晓勇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二小学校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途径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站在一个把握全局的高度去加以认识,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关注其人文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工具性,只有本着这样的认知,才能有效地学好这门语言。 一、倾听――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地基 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反观我们的课堂,语文比较好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上课认真听讲的,当然不光是在课堂上,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这些孩子也很善于倾听,从婴儿时的咿呀学语到幼儿时高声歌唱,无不是在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倾听模仿中而不断习得的。这个倾听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获得了大量的语言信息,然后对这些庞大的信息自觉地进行组织再加工,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孩子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由量变积累达到质变飞跃,实现了知识能力和语言层次的逐步提升。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在老师讲课时,还有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更要认真听讲,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各说各的,而是在听取别人的回答后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这样的课堂问答模式才会更加地全面、有效。课堂上的专门训练肯定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正面地引导,这样他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就在有意识地学会倾听,捕捉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语言能力的提升也就在稳步推进了。 二、能说――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支架 如果把“倾听”看做是低层次的信息输入的话,那“能说”便是较高层次的信息输出。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了很多,表面看上去似乎是“能说”,细细琢磨,前言不搭后语,与要回答的问题牵涉不多,废话不少,里嗦的比比皆是。尽管现在的一些声音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说得越多越好,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把话说准确,说到点子上,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清楚,就不要浪费过多的口舌进行无效劳动。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说”的训练,这可以是一个要求标准由宽到严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先大体把话说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上说得比较连贯、得体,接下来可以说得更有水准,让人信服。 三、悦读――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砖瓦 信息输入的途径有很多,倾听只是其中的一种,要论其主要途径,还是“读”。古人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都是这个意思。平时,很多家长反映:“我们给孩子买了不少书,可他就是不读”“我家孩子老是看那种漫画书,又没多少字,也不知道他咋想的”“孩子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根本提不起看书的兴趣”…… 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一般的应对措施莫过于“亲子共读”“家长少看电视、少玩电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等,当然这些也是比较有效的应对办法。在这里,我们提到的是“悦读”,笔者认为,这才是解决孩子读书问题的一剂良药。让孩子充满喜悦地读书,课堂上精读,习得阅读的方法;全班共读一本书,交流书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互相提出一个问题,轮流回答,看谁对书中细节了如指掌;交流自己最喜欢读的书,实现资源共享等都是经过实践验证能使孩子们充满喜悦的爱上读书的好方法。 四、慧写――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宝塔 写是最高层次的语言输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孩子写作文时无话可写,抓耳挠腮、甚是无奈;有些孩子写了很多,仔细一看却是言不达意,不知所云;有些孩子则是完全为了凑字数,眉毛胡子一把抓,记流水账式写作,主次不分……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读的书太少,阅历少,视野太窄导致无内容可写;缺乏系统有效地指导训练导致写作技巧欠缺;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大多是面上的蜻蜓点水,很少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平时写得太少,一般是在上交语文作业或考试时被动地写作文,导致兴趣减弱等。对于这些原因的分析可能不够全面,但大体上应该差不多。我们如何才能使孩子们爱上写作,充满智慧地进行写作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写作兴趣及能力的最佳途健H帽欢地写作变为主动地抒发内心地真情实感,好像在和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内心深处的秘密一般,内驱力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正如巴金先生说的那样――只有多写,才越来越会写。 倾听、能说、悦读、慧写,这四个方面是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基本点,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而不能孤立地把它们分开。 翟吉修,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中心小学教师。 小学生语文小论文: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摘要: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小学生语文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探索创新意识培养的最优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手段。小学生是一个民族鲜活的生命力象征,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力量支撑。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是多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学语文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创新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小学生中语文创新意识培养教育呢? 一、教师创新理念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要从源头开始关注,设置创新理念课程,培养教师创新素养和创新教学理念。不难理解对教师开展创新理念课程,分析一下教学过程:教师培养、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学生创新,源头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是授道解惑者,也是学生的榜样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模仿,所以对教师创新教育理论的培养是势在必行。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新课标实施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创新教育课程,定期开展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流会,不断更新教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一直是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是开展创造活动的起因,只有在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意识也是最为活跃的,新的想法和思路才能像开闸的洪水一般涌出。在开始一节语文课程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在《美丽的地球》一文时,生动的展示一些现在地球环境破坏的照片,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态度,在阅读课文中描写的地球美丽景色。两者强烈的反差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心中涌起无限的悲愤,呼吁学生一起保卫我们的地球。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Q和情感,也是学生开始探索之路的开始。 教师要把握课堂中的时机,适当点拨,设置提问,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以后在生活中应用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中要巧妙的设置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在《美丽的地球》一文中,在引发学生共鸣后,要抓紧时机提问,作为地球的一员,你为保护地球的美丽可以做哪些努力呢?现实中污染地球的问题,你能给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呢?小学生的思维是不受限制的,只要教师能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学生在习惯了思考,才能大胆的设想,才能更富有创造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 课堂的构成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学生接收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更能理解学生的思维。应试教育只会固定学生的思维模式,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在的创新也会随之掩埋。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打破思维的牢笼,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 比如实施小组学习模式,语文是很复杂、意思很深远的学科,对于语句和文章的理解,都是各抒己见。小组学习语文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学习语文是最能发散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模式。小组交流学习是建立一种愉悦的环境,学生的身心都能在其中得到释放,良好的心境会使人的思维更为活跃,感情更为充沛,在一种思维高度碰撞下,创新的思路更容易产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尽量设置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宽松氛围,带动学生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美丽的地球》一文中,教师提出学生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就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小学生的思维就如一匹野马一样,想象驰骋,让思路相互撞碰。其中可能会有些异想天开的想象,但是教师不要为此打断学生的想象思路,要注意保护他们这种创新的意识。创新开始是没有对与错的,不到实践中验证,谁也没有权利评判一项创新的对与错。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创新意识的蹦出是要有一定的刺激的,也只有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深远。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空白的,教师不应该一锤敲定事物如何如何,要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多面性,才能为创新埋下种子。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要因材施教,发散学生的思维逻辑。比如《夏》一文中,文章是描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地球中各个地方的夏天是不一样的,不能单单以此让学生认为这就是夏天。教师应该多找些不同地区的夏天景色来供学生了解。事物的全面性了解是学生创新的必要知识储备。其实还有很多发散性的教学方法,如举一反三、一题多做、对立面思考等。 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创新培养,也要从各方面训练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以后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空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表现为对专业的认知和情感归属。本文从学校、社会和自我三个方面调查了空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结果表明,空乘专业的自我和社会认同感较强,学习积极性与情感认知呈中等水平,本科培养方案认可度有待提高。最后,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空乘本科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乘专业 本科 专业认同 我国本科层次空中乘务专业培养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3年,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了空乘本科。截止2013年底,国内有20多所高校设置了空乘本科专业[1]。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空乘本科生往往存在专业认同模糊的问题。分析专业认同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对空乘本科专业培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1.相关概念 弗洛伊德《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一文中使用了认同(Identity)一词,它是由人的潜意识下的欲望或内疚激发的对他人的模仿[2]。威廉・詹姆斯则认为认同是一种“性格”[3]。国内学者认为,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4];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持久的模仿学习[5]。 关于认同的研究热点有文化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等,但“专业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海宁等人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专业的主观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核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6]。国内学者杨晶认为高师学生的专业认同表现为学生从内心喜欢本专业,对本专业有积极的情感和评价,并愿意把本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目标[7]。本文认为,专业认同是学生在认可所学专业基础上,愿意将本专业作为奋斗的事业的态度和决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空乘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3.研究结论 3.1学习积极性与情感认知呈中等水平 调查中有学生46.7%的对学生持积极态度,仅有6.7%表示不喜欢本专业,有46.6%的专业情感不明确,而学习兴趣则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呈下降趋势。 3.2培养方案认可度有待提高 45.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完善,38.0%的学生认为很不完善,只有5.6%的学生认为“很完善”。学生认为学分制硬性规定选修学分偏多。实践教学中的硬件设施未充分利用。 3.3空乘专业的自我认同感较强 如有机会78%的学生仍会选择该专业;46.67%的学生乐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多数同学相信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空乘人员。总体上,空乘专业学生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3.4社会是影响空乘专业认同的宏观因素 60.0%的学生认可空乘本科学历未来的就业价值;85.0%的空乘学生认为非本专业人士对空乘专业“很羡慕”;89.2%的空乘学生认为社会评价是自己认同本专业的最重要因素。空乘专业的社会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3.5学校是影响空乘专业认同的基础性因素 62.0%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课堂管理;尽管有47.69%的学生认可专业实习的重要意义,但38.97%的学生认为实习环节未达到应有效果,且部分学生以旅游的心态实习。学校的培养目标与部分学生自身目标不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认同度。 3.6学生自身是导致专业认同差异的内部因素 由于新鲜感的下降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专业认同度随年级增长有下降趋势。乐意推荐亲朋填报该专业的倾向为一年级57.5%,二年级12%,三年级31.67%,四年级26.67%。54.36%的学生不确定未来职业方向,26.67%的学生目标很明确,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4.提升空乘专业认同感的建议 4.1学校从多角度鼓励和关心学生,完善课程设置和实习机制 加强入学教育,让学生熟知本专业的办学特点、发展方向及师资队伍情况,增强专业信心。加大企业进校园的力度,邀请民航资深人士以报告或课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学工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外,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改革培养方案,扩大情景教学内容,增加实操学分。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4.2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国家加大对空乘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学校与航空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巩固实习基地建设,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定期选派内部优秀管理人才和员工入校授课和企业文化宣讲。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国内空乘专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实施办学优惠措施,以适应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4.3学生主动培养专业兴趣,提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通过广泛宣传,使学生和家长在填报空乘志愿时,对该专业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校期间课堂内外兼修,多渠道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多与专业教师沟通;做好职业规划,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形体礼仪课对中职学校空乘专业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航空事业近年来的发展,也促使空乘专业水涨船高,成为当下学生报考的热门。从大专院校还是高职中职,都在尝试发展自己的空乘专业学科。而形体礼仪课,对提升空乘专业学生职业形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凸显形体礼仪课对于空乘专业实际价值,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视,使人才的培养能够紧紧贴近职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形体;礼仪;空乘;意义 形体礼仪课是中职学校空中乘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塑造学生外在形象的基础科目,同时也是学习空乘人员的行为礼仪、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形体礼仪课没有高深的内容,大多数内容易懂、易会却难以培养成习惯,具有很强实践性。尽管当前很多学校空中乘务专业虽然都开设了此课程.但或多或少因为重视程度不高,或者对于课程在专业中的价值性定位不准等问题,致使中职学校的空乘专业发展不是很理想。 一、形体礼仪课的开设是当前空乘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形象礼仪是空乘学生将来就业空乘服务人员的基础条件,民航服务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服务航线,在形象礼仪等各方面都赋予了极高的要求。就我国当前的民航事业发展现状来看,空乘服务人员既需要拥有优美的体态、健康的体质,又需要优雅的气质、高尚的情操以及全面的礼仪素养。因此,加强空乘专业学生形体礼仪课的教学,对于提升空乘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看,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了中学阶段的的升学压力洗礼。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忽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姿态等形体问题,不少学生在形体上表现欠佳,耸肩、溜肩、驼背、双肩不平等情况均有存在。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专业性训练和技术性矫正,学生将来从形象关就败下来了。 中职学校空乘专业学生形体礼仪课应当以掌握形体礼仪知识为基础,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最终目的。通过课程的开设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空乘职业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的基本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注重细节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以及符合职业要求的动作习惯。通过模拟训练加以强化,全面提升职业形象与职业技能。因为,形体礼仪课程内容并不难,难点是如何让行为变成习惯。故要想确定空乘专业的实践性发展,开设形体礼仪课是必然所趋。 二、形体礼仪课开设内容有利于提升空乘学生职业形象。 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将形体礼仪训练可分为基本身体姿态训练和体态语言训练两个部分。首先,身体姿态训练主要包括站、坐、蹲、走姿等几个方面。站姿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最基本的姿态,是优雅举止的基础;坐姿是人际交往中举止的主要内容之一,优美的坐姿让人觉得安详、舒适、端正、舒展大方;蹲姿也称捡姿,当物品掉到地上,当我们需要整理工作环境,给宾客提供必要服务时,都会用到不同的蹲姿。走姿又称步态,是以标准的站姿为基础,雅致的步态不仅能体现出服务人员的教养、风度、身体状况。其次,体态语言训练主要包括手势、表情、致意、接递物等姿态。手势是人们交往时必不可少的动作,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和情绪;表情则是一个人内心情感在面部、声音或身体姿态上的综合表现,接递物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举止行为,同时也是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 事实上,形体礼仪课开设的内容不仅在身体体态和体态行为上对空乘专业学生有一个好的塑造,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气质提升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气质不仅包括一个人健康的体魄、优美的形体、挺拔秀美的姿态,还包含着一个人的内在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精神风貌等,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也是形体礼仪训练的终级目标。 在形体礼仪教学上主要以芭蕾基础、民舞声韵、形体舞蹈等内容为主,充分吸收借鉴了健美操、瑜伽等特殊的塑身功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形体训练,既能够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还能够有效降低身体内的脂肪含量,促进学生线条的发展,进而实现身形体态的塑造与改变,使得空乘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优美的身体形态,而且还有健康青春的活力。 三、形体礼仪课训练有利于提升空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形体礼仪课的开设可以提升空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知道,在空乘实务中,空乘人员会经常遇到突发事件或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要求空乘人员在整个特殊情况处置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采取正确的措施、规范处置程序和方法。学生在形体礼仪课程中,通过礼仪与形体训练的综合教育,可使学生学会尊重、宽容、理解、真诚、镇定、坚强等人格素质,在碰到困难和危险时,心理素质不断增强,从而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充满信心。 其次,形体礼仪课的开设可以提升空乘学生对职业人格素质形成。形体训练与空乘礼仪教育相结合,不仅符合空乘专业未来职业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的审美要求,同时能够使学生认识美的道德情操与美的仪表仪态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影响,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审美内容,提高了他们对仪表美、仪态美、举止美、言谈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 再次,形体礼仪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精神品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场景模拟和集体舞蹈动作的规范要求,不断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从理论上讲,良好的礼仪品质和形体素养,也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在沟通合作时得到切实有效的相互支持,加速信息传递,快捷地进行团队性合作,获得社会的认可。特别是在空乘服务行业,由于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经常性地遇到强气流、恶劣气候等紧急情况下,这种合作是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空乘礼仪与形体训练,是空乘专业学生构建自主与合作的精神品质的基础所在。 最后,形体礼仪课程能够帮助空乘专业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素质。我们空乘人员,除了较好的外在形象以及极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还应该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融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处理矛盾能力,以达到内外美的统一。形体礼仪课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本范畴,培养空乘学生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仪态、得体的表情和恰当的礼貌礼节,培养他们在交往、交际、沟通、合作过程中,尊重他人,相信自己,真诚守信,理解宽容并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当空乘人员能掌握现代礼仪、形体训练的技能并运用于服务实践中时,他们就能够获取多方信息、多方知识,争取多方理解和帮助,是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通行证。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礼仪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影响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我国航空事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对航空人才,特别是航空服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这里对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她们具备更专业的职业素养。现代礼仪对空中乘务的学生形成良好心里素质和职业人格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礼仪 空乘人员 职业素质 本文主要以空乘人员礼仪修养为中心结合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经历谈谈礼仪对空乘人员的影响。 前言: 空乘服务作为一个特殊而又严格的服务性专业,它不同于其他服务性行业(比如酒店,商场等),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出现,对航空运输特别是中短程航线的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服务的竞争。空中乘务员工作是客舱服务,高质量的客舱服务,成为航空公司对外展示公司形象,吸引顾客最好的窗口,在空乘人员服务过程中,基本的礼仪和素养的好坏对航空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礼仪的基本知识 礼仪的概念: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对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貌、主动、热情、细心成为服务礼仪的代名词,同时服务企业要求服务更加细化,具体,讲究个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企业带来更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礼仪对空乘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身体素质而且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由于空中乘务工作是在飞机上工作的一种特殊服务行业,服务的对象,都是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应具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修养可培养学生如下心理品质: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在客舱服务和生活中既充满活力,又心态平静,言行规范,举止得体,既能充分认识自己且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公众意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计划和步骤较切合实际。意志坚韧,并善于自我克制。人格健全,有鲜明且较完善的个性。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乐于交往,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行为同组织行为和公众利益能协调一致。在复杂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现代礼仪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现代礼仪教育是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出发,教会学生讲究仪表美、仪态美和言谈举止美,符合空乘专业未来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美的情感意识,提高了学生对仪表美,仪态美,言谈举止美的感受力,鉴赏水平和创造能力。 2.有助于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这是空乘职业对学生主体品质的一种重要要求。良好的礼仪品质和形体素养,能够使个人在与别人沟通、合作时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加速信息传递,快捷地进行团队性合作,获得社会的认可。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或者出现机械故障等原因需要紧急迫降时,这是空乘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包括她们和旅客之间的配合特别重要,而且这种合作是确保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航空公司的损失。因此,现代礼仪的教育,是空乘专业学生构建自主与合作的精神品质的基础所在。 3.礼仪有利于空乘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我们中国文化日益渗透,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与认同,他们都比较热衷于西方文化,更原意去了解它们,比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在国际航空运输中,空乘经常面对外国人,如果她们了解一些外国文化,她们能够更好地和国际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也提高了她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2] 四、礼仪在空中乘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沟通作用。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言谈,得体的举止可以使空乘人员和旅客进行成功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2.协调作用。礼仪是社会活动的润滑剂,它对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礼仪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尊重,尊重可以使旅客在心理需要上感到满足,愉悦,进而产生好感和信任,有利于空乘人员服务工作的开展。 3.教育作用。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方式纠正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使得遵守礼仪的人客观上起到榜样的作用,使旅客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改正缺点,端正品行。 4.美化作用。礼仪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礼仪讲究和谐,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使美好的心灵与美丽的外表,优雅举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空乘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良好的形象和美好的风采,让旅客有种美的享受。 结语: 空乘人员的整体素养,不单具有扎实航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美丽的外表等,更应该在她们的一言一行中透露着一种优雅的规范的礼仪,同时又为通俗中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气质涵养的升华。 空乘学生礼仪的提高在学校要加强模拟情景教学和实践训练,比如:在学校模拟舱中完成一次飞行过程全面服务的情景设计,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相结合教育,才能真正让礼仪成为空乘学生中的一种生活习惯。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人才专业素养培养思路研究 【摘 要】空乘服务的专业素养体现专业操作技能和人文素质的综合表达,因此,空乘人才的专业素养应该是表现为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的人文素养。如何有效培养空乘学生,为航空公司的人才选拨提供教育层面上的方法和思路,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专业素养;情景设置 专业素养是现代职业人才的外在与内涵的体现,表现为专业方面的技术能力以及内在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素质养成。作为服务性极强的空乘专业,面对较为复杂的服务对象和环境,职业素养更能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而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始终将培养思路摆在首位,从学习环境、人本角度等方面来开展。 一、以情境设置提升人才技能培养 空乘的教学,最大的可实施性就是设置情境,通过机舱交流沟通及环境的设置和渲染,把握顾客与服务人员的双方关系,将空乘专业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利用视觉、听觉、描述、练习等手段,同时结合五官感受,对专业形成一个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情境设置关键点在于教学中导入空乘机舱服务或者地面服务的情境设计,仿真的客舱设施与空间构造,还有旅客的扮演、道具与教具的实施,为学习者提供模拟真实的环境,达到视觉和感觉、触觉和心觉的高度统一,从而给学生以职业的刺激和技术能力上的优化提升。在体验式通过情境教学的开展,使空乘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能够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特别是使学生职业化精神和兴趣的接触感受,更能读懂专业学习的涵义及目标指向性,从而对未来的就业形成顺承关系,有利于企业的用人适度与深度培养。 二、教师的业务与空乘实践一体化 空乘专业的教师,业务水平直接来自实践经验和体验,因而,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空乘实践水平和实践长度的工作体验,因而,教师的来源更应靠近航空公司,使专业教学贴近服务实践,以切身的体会和经验,传导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和技术水平。专业教学的目的不单纯表现在空乘专业学生接受、掌握知识,同时,教师也要最大限度的激发空乘专业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不断强化其学习能力。在专业教学的情境设计中,教师应当对航空机舱及地面值勤服务具有熟知性,教学形式以及情境结构认识清晰,不但要体现出教学价值,同时更要使空乘专业学生充分理解,增强其接受能力。这些因素的设定范围,应当与空乘专业学生的客观学习能力相一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空乘专业学生的潜能,在最佳的情境设计下完成相应教学。在情境教学设计中,要重点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时空乘专业学生感受到与现实同步的和谐体验。 三、突出个体的素质培养 空乘专业教学,是以人的素养培养为核心思想,因而应该以每个受教育者鄂个性为依托,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思维和个性,充分展示个体的才能和技术领悟能力。调动发挥个体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在职业面对时提出创造性的简介以及职业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服务风格,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特质,更能展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个性之美。因而,课程与专业的设计要以情境设计为准,以教师的过程把控和参与互动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对情境的缠绵设计和交流设计,特别形成案例的教学,以形成学生独特的处理和应变能力,加强差异化的表达,开展不同的评价指导,从而达到教学的分享交流,个性差异的培养思路。激发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提升的追求。 四、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空乘人才不仅仅是单一的职业技能的熟练,在机舱内由不同国籍和不同文化的人组合成一个临时性的小社会,存在语言、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差异。如何面对与处理。如何沟通和交流,使乘客的要求和心理能体会到共鸣感染,是空乘服务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以人为本,是各项研究中的首要基础,因此,交流在于心灵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取决于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包含礼仪、历史、语言文字、民族知识等多元性的知识演绎。是较为复杂的和体系化的、又是体现个体的内涵素质的外在张力。因此,在空乘专业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构建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个人形象、礼仪、沟通交流、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培养,形成温婉和善、处变不惊、知识丰富的空乘人才。这样就能在空乘工作中达到职业的升华,发挥人文素养所具有的感染力与推动力。 五、结语 总之,专业素养的养成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教师、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构建教与学的情景、把握个体的特性、强化教师的职业背景、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围绕这些方面,积极地开展多种途径的培养思路和措施。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高校空乘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迎来了大发展契机。在民航类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分析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院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改革,还能够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与民航类企业更好地完成对接。本文通过介绍目前我国民航业空乘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并对空中乘务专业进行了必要的战略定位。 关键词:人才培养;空乘专业;人文素养 空乘专业是目前所有专业当中就业率最高,薪资最高的专业之一,是比较高端的服务专业,也是很多帅男靓女梦寐以求的职业。空乘专业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机场服务人员。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成为民航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从空乘服务专业来说,近年空乘队伍大扩招,该专业毕业生更是吃香走红,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航空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对视力、身高、体形都有严格要求。此外,有责任心、守纪律等拥有良好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中的。航空公司的录用偏好已经从“唯学历”的观念上转变过来了。 一、我国空乘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业界人士介绍,当前中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三巨头”――国航、南航、东航,还是新兴的各家民营航空公司,无不具有机队规模扩大的需求。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民航乘务员的招聘人数在12000名左右。特别是我国将在2015年实现低空开放,民航系统的人员需求量将在现有基数上增加一倍达到80万名。除原有人员和国家现有能力培训的乘务员外,缺额在30%以上。因此,未来航空市场对于空乘人员需求仍将持续旺盛。这让空乘专业报考热进一步升温,有条件的学校纷纷开设空乘专业,已经开设空乘专业的学校则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笔者认为,目前空乘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空中乘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这要求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与学生沟通,且不拘泥于课本的内容与形式;注意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并且能结合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明确教师的专业定位以及更深层次的培训,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每位老师的特长和优势,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向和主讲课程,使老师们能清楚自己的主攻目标。 (二)教学模式传统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有所转变,模块式辅导教学模式中突出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方法,强调师生交互,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一旦被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从而使他们在学与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 模块式教学的教材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重基础知识、重知识应用、重技能训练、重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空乘专业并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教材,并且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教材,只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时间的长短来编写培训模块教材。应组织力量有计划地编写部分特色鲜明,能满足航空乘务专业使用的专业教材。 二、空乘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一般航空公司招聘空乘人员需要的素质和条件包括:即使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具备高水准的服务方向和责任感;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能力;友好的风度和整洁的外观;跨文化的能力;独立、积极、主动的性格等。因此,要做一名好的乘务员,比人们通常想象的难得多。根据这些要求,高校培养目标必须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一)注重人文素养培训教学计划的制定 高校空乘专业教学要加大沟通技巧、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专业化形象及礼貌用语、美容化妆、团队建设等素质培训课程的教学以及实用案例教学的力度,及时对教学计划做出修改,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 (二)注重学生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 空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空乘现代商务基本理论与技能,从事综合性的乘务与旅游、商务公关、文秘等专业人才。可从事空中乘务、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等现代商务社会复合型技术与管理工作。鼓励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其他证书,拓宽自身就业的门路。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人文素养教学法该着重培养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应变及压力管理能力等软件教育,帮助学生完善综合素质,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根据知识认知、知识转化、知识创新三个层次来设置、组织教学辅导,以期达到分解难点,局部突破,整体理解知识结构来龙去脉的效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摆正教师角色位置,运用差异教学策略,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结合航空公司聘用人才的标准,空乘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更多的追求管用、够用、实用的原则,确保为航空公司输送合格的人才。 空乘专业论文:高职学校空乘专业何去何从 摘 要:近年来,空中乘务专业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中“遍地开花”,这个看似“风光红火”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到招生、专业建设、职业证书考取和就业推荐等多方面的瓶颈。本文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利于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空中乘务 专业建设 近年来,各地高等职业学校掀起了一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热潮,空中乘务专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了我国日益增长的民航客舱服务需求,实现了一大批空姐空少“飞天”梦想,为提高民航服务能力、丰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空中乘务专业教育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1 空中乘务专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供求失衡造成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需求与工作岗位供给的矛盾在空中乘务专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以现阶段全国民航客运每年新增150~200架飞机,每架飞机配备20名空乘人员计算,每年空乘需求量为3500~4000人,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的学校至少有200个左右,每年培养的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达10000人以上,尚不统计航空公司不限制专业地通过社会招聘进行“招乘”的人数比例以及现任乘务员们的流失率,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近60%以上是无法在“空中乘务”这个岗位就业的。在不了解内情的外界看来,所谓的“升空率”无法得到保障,专业的发展似乎“堪忧”。 1.2 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 空中乘务专业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才培养模式优劣的重要标尺。作为一门比较新的高职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的现象,大部分学校中,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部分的高职学校还是处于闭门造车,或者仅是“实习实训基地、培训证书”等浅层次的合作,专业建设难以跟上行业需求的变化;一些高职学校则是与“金通、天业”等航空培训中介机构合作,利用中介机构在民航领域的人脉资源,参与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指导,在校企之间搭建合作办学的桥梁,然而这种模式下,学校其实并未与航空企业直接接触,难以了解行业实际需求,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利,更何况培训公司收取的费用最终要转嫁到学生身上,必将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只有少数民航直属院校或民航企业自主开办的职业教育能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 1.3 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各地高职学校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综合素质(政治理论、哲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专业基础(民航理论和法规、乘务英语、航空地理、服务心理学等)、专业技能(空乘服务、礼仪、形体、安检、机场运营等)以及部分选修课程。课程设置较为全面,但是针对性不强,服务技能性专业特点体现不充分,突出表现在对学生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较为薄弱,外语小语种的教学较少顾及,实习实训质量难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常有没学到突出技能的突出感受。 1.4 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我国空中乘务专业发展至今,大部分学校实际上仍没有形成实力壮大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多数学校从事空中乘务专业教学的教师是从旅游、艺术、语言、管理等专业转行过来的,虽然在理论知识上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弥补,但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却是最大的短板。 2 对策建议 2.1 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 空中乘务专业过多、过滥,与行业需求相比严重过剩,既影响了招生的质量,也加剧了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专业发展不利的局面,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对专业发展的调控和引导。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要“优化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布局,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科学制定空中乘务专业发展规划,在现阶段专业数量过剩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应当暂停对新设该专业的审批,同时组织对全国各空中乘务专业的评估,对办学质量低下、规模较小、就业推荐存在乱象的学校予以整改,无法达到办学条件的要坚决予以撤销,整合学校、航空企业、培训中介的办学资源,对办学模式有效、质量上佳的学校,鼓励扩大招生规模,从而从整体上优化专业发展格局、提升教育质量。 2.2 谋求共识,全面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空中乘务专业不能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一方面是由于高职学校培养的该专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满足企业的职业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民航企业处于强势地位,且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愿意放下身段与高职学校合作。要加强校企合作,笔者认为关键是有关各方要从提高民航服务水平和提升专业人才素质的大局出发,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共识。一是,政府部门要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教育、民航等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当好“红娘”,并研究制定推动校企合作的鼓励政策;二是,高职学校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发挥各校优势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用工需求的职业素养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增强合作办学的吸引力;三是,民航企业要转变思想认识,社会招聘虽然可以吸收到形象气质佳、职业技能不错的人员,但是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梯队,招聘成本较高,而且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通过短期的培训是无法养成的,而通过与学校合作办学,参与学校招生、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等,提前介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2.3 优化专业课程 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名航空企业岗位明星成功经验做法的同时,逐渐领悟并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品格。其次,要侧重通过情景模拟,锻炼学生在突发事件和危机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再次,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上,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要两条腿走路,下力气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到航空公司、机场、大型会展实地实习实训。最后,要加强外语沟通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外语听说方面的练习的机会,并进行反复的模拟场景的对话训练。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师与一般的理论学科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的经验,不能是动动嘴皮子、坐而论道式的。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就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轮驱动”来实现。一方面,要加强本校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要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教员培训、交流研讨,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要创造条件选派专业教师到航空公司进行轮训,同时在教师的职称晋升上要加大对专业技能和经验的考察比重;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外聘航空公司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乘务长、培训师到校授课,并参与指导学科建设。 从民航大国逐步向民航强国转变,是今后我国民航的战略目标。而从“遍地开花”向做精、做特、做优、做强以努力形成科学发展新优势以立足,是今后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战略目标。 空乘专业论文:浅析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的教学要点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于工作的需要,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给空乘专业的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对空乘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视力、身高和形体上,还体现在人才的职业素养上,所以,形体训练课对培养空乘人员的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对空乘专业形体训练教学的要点进行重点的分析和探究,以提高形体训练教学课的效果。 关键词:空乘专业;形体训练;教学要点;教学方法 形体训练课的教学对于培养空乘专业人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形体训练课的学习,对学生良好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修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形体训练课教学的要点,提高学生的综合气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目的。本文结合形体训练课的重要性,并重点分析形体训练课教学的要点,以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乘务工作。 一、形体训练课的重要性 (一)塑造完美身形:通过形体训练课的学习,能够对身体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身姿不正的学生,可以起到矫正身姿的作用;形体训练中的延展性练习,能够提高关节的灵活度;科学、系统的训练,有利于消耗多余的脂肪,改善人体的形态,使女孩的线条变得更加优美;采用多种综合手段进行训练,有利于健美形体,使关节的韧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增强体质。 (二)培养高雅气质:形体训练不仅具有塑造体形的作用,它对于人的心灵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形体训练,会让学生越来越具有内在修养,富有高尚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高雅的气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满足航空公司的要求:空乘人员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航空公司的外在形象,通过空乘人员的表现,往往能够体现航空公司的人才素养、管理水平和信誉,因此,通过形体训练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各个方面的素养,无论是形体语言,还是服务态度,都满足航空公司的需要,一批举止优雅、落落大方的空乘人员是航空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 二、形体训练课的教学要点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造成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姿态,影响学生的体态美。作为空乘专业的学生,代表的航空公司的形象,因此,形体训练课教学的要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高雅气质,包括矫正学生的不良姿态,热身、站立练习及把上、把下练习等内容。 (一)热身:形体训练课开始前,老师应让学生做好热身活动。活动身体的每个关节,并进行缓慢的拉伸关节屈伸,运动负荷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促进心率变化从低到高,有利于促进心血管、消化、呼吸系统等渐渐处于运动的状态,从而为后续的形体训练课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站立训练:站立练习一般要通过身体姿态和古典芭蕾基本功的组合,凭借把杆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直立姿态,并伴有音乐,通过肢体动作,培养正确的站姿;具体方法:腿部肌肉线条呈螺旋形,并收于尾椎,收腹、立腰,放平双肩,自然下垂,拉长脖子,颈椎向后靠,微收下颔,面部肌肉放松,眼睛看向前方,学生可以较快掌握这种训练方法。 (三)把上训练:对于形体训练课而言,把上训练是练习的重要内容,凭借把杆,结合学生的特点,把姿态站立加进把上部分,借助把杆的作用,保持身体动作的稳定,确定身体各部位在不同方向的本体感觉,例如:腿不同方向的伸、曲,手臂的伸、弯等;加强身体各部位肌肉的控制训练,脚背的勾绷、下肢的延伸等,确保学生协调动作的准确性,正确的姿态练习等;像下肢的压腿和不同方向的弹腿、踢腿,身体的移动、转体等动作是提高性的训练内容。 (四)把下练习:把下训练的内容以肢体的延展性、协调性及挺拔性练习为主,凭借摆动、屈伸、弹性等基本训练,充分调动身体各部分的肌肉、韧带、关节及内脏配合,并得到发展;通过舞蹈的基本动作训练、跳跃练习、舞姿舞步组合练习等,锻炼动作的协调性、优美感,发挥胸、腰的表现力,通过把下练习,锻炼了躯干部位的灵活性,增强了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培养了漂亮的手势、优美的姿态等。 (五)能力素质训练:能力素质训练分为一般能力和针对性能力素质训练。一般能力素质训练是基础,主要包括姿态练习、身体素质发展和音乐游戏等环节;针对性能力素质练习是以需要的某种特殊的体态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匀称的体态,改善学生本身具有的不良身体形态习惯,训练时,老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体态进行各关节的专项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和动作的协调性。 (六)收尾部分: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内脏器官都处于运动的状态,要进行全面的放松,并配有缓和的音乐,采用腹式呼吸,使运动负荷减小,运动强度下降,心率变低,从而使身体的关节、肌肉得到全面的放松。 三、教学方法 (一)口传教学:老师在上形体训练课的时候,不管针对新动作,还是练习老动作,老师都要对所要教授的动作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动作名称、要领,动作的标准和做这个动作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克服存在问题的方法,适当讲解动力学、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形体训练课开始后,学生练习动作时,会伴有老师的讲解,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将动作做到位;老师的言谈举止对于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学生之间吵架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方法,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情操。 (二)身教:在形体训练课上,老师应先将整体动作完全做出来,给学生以美好的感觉,促使学生想要尽快学习;老师的综合素质越高,其动作就会做的越完美,学生在惊讶于老师动作优美的同时,也会对老师产生崇敬感,进而使老师的威信得到有效的树立;在授课中,老师要善于分解动作,并进行示范,老师示范一个动作,就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动作掌握熟练后,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可用手比划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 四、结语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只有加强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满足航空公司的需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形体训练课教学的要点,并简单介绍了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空乘专业论文:探索空乘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新方法 【摘要】随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航空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对空乘人员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空乘人员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因此,空乘人员在校学习期间英语课程就显得愈发重要,全面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对从事该专业英语教学的老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本文认为,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综合英语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ESP教学方法,并融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空乘;英语;教学;课堂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过程中。目前,中国航空运输业在全球的排名已跃升至世界第三位。民航业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属于极有潜力的行业。同时,民航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对民航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空乘作为专业的服务人员,其发展前景也非常良好。据权威部门提供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我国注册运输飞机比2009年年底增加了143架。而每增加一架飞机,必然就会增加相应的空乘人员。从事航空服务工作,具有工作环境好,收入高等优势。 二、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空乘专业的主要培养模式是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与进公司实习,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精通航空服务理论基础,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从而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符合民航需求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从这一点来看,空乘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它不再是往日简单意义上的服务人员,而应该集安全、医护、导游、服务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民航及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现状,空乘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着重于他们的职业能力,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在为旅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语言作为沟通的基础,这也就使得英语水平成为了空乘人员不可或缺的硬件。随着我国的对外交流的全面扩大,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空乘人员作为对外交流的直接参与者,是外国人到访中国了解中国的第一张名片,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门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所以笔者认为现阶段培养出来的空乘人员应该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同时还要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因为空乘人员在航班上会遇到来自全球各国的旅客,能否与这些乘客顺利沟通决定了他们能否为客人提供细致、周到、专业化的服务。因此,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从目前航空公司的招聘要求来看,对空乘人员英语交流能力的标准日渐提高,有的航空公司甚至把“英语口语流利”列为招乘的首要指标。这就要求在校阶段,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三、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空乘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师,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首先,大专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且学习自觉性较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授课式教育,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的兴趣。学生由于基础差,短时间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从而致使其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而语言的学习正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降低他们对英语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其次,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大部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多数强调语言的形式性和准确性,学生的语言能力虽然能够增强,但这种方法枯燥繁琐,易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总之,被动式的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易忽略语言学习中的实践环节。因而,改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 学生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与人顺利沟通。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后,学生要与客人进行简单交流并不难,但是要了解客人的潜在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体贴和人性化的服务就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乘客的文化背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仅仅只是把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所使用的英语定义为我们的目标语。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英语作为一门工具,使用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英美国家,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因此也就涵盖了非英语国家所使用的英语,如印度、香港、马来西亚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运用英语去进行交流沟通时,不仅仅只是和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行沟通,还要考虑到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和地区。这一趋势,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意味着老师自身需要充电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在充分了解全球各地的文化之后,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向学生传授。 同时,在空乘专业也应着重强调ESP教学,把英语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衡量综合英语教学成功的标准不能仅着眼于语法、单词量和考试分数。如果我们的英语课程仅仅只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不能服务于学生的专业,不能让学生借助英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那么我们的教学便不算成功。因此,我们要突破基础课与专业课完全脱节的现象,让基础课真正成为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事实证明,只有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英语教学才能有效提高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首先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掌握状况,结合学生的水平来开展教学。其次,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发展成主动学习。同时,文化作为和语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教师也应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及其背后的文化知识。最后,还要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把语言和其他科目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通过英语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摘要:近年来民航经济的迅速发展,空中乘务专业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追捧,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空中乘务专业。尽管航空公司对乘务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日益提高,但目前的空乘英语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力能力更差。如何使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培养能更好的获得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英语听力能力,满足航空公司的需要,是专业课教师一直探索的主题。本文通过对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探讨,分析了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航业发展迅速,国际航线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国际旅客来到中国,这使得各航空公司对乘务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乘务人员的英语听说能力符合相应要求已成为各航空公司的招聘条件之一,因此培养乘务员的英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各航空公司迫在眉睫的工作,也是专业院校急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空乘专业,但该专业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同,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其他专业要低30%左右,英语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更不可相提并论。教学中,高职空乘专业也让笔者深刻体会到了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比如英语基础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口语交流困难。 二、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听力基础薄弱 高职空乘专业的学生一般是艺术生,他们的入学成绩较低,而英语更是这些学生的难点。对我院2013级空乘专业学生的调研,得知他们的英语入学成绩最高分84;最低分22;平均分53。我国现阶段的绝大多数的中学英语教学是针对高考的,高考中英语听力所占的比重不大,有些地区高考甚至不考英语听力。所以造成了学生听力基础普遍薄弱的局面,这给接下来的英语听力教学造成了不少困难。 此外,中学教学不注重口语发音,认为只要会听就可以了,殊不知听说读写是一脉相承的,当学生掌握不了正确发音,英语语音知识欠缺、英语语言知识不足、有关背景知识匮乏,长此以往,他们就辨别不出易混淆的音素,对于发音相近的词就会混淆,导致听力水平下降。 2.高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较少 语言是文化最为直观、传播最广的表现形式,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在了解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同样的,英语学习必须要首先了解一定的英语国家和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习俗习惯等。因此,为了有助于理解语言,听懂英语,也为了更好地胜任以后的岗位,高职空乘专业的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 3.高职学生进行英语表达时心理素质较差 听力是脑力劳动的一种,同时也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因为中学英语教育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学生形成了“哑巴英语”的思维方式,一旦到真实的英语听力理解的环境中,就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就会紧张、焦虑,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结果却因为心理素质较差而出现卡壳、头脑空白的状况导致没有听懂,使得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4.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课时少 高职空乘专业英语课程的时间本来就比较少,专门的听力课程时间更是被压缩的所剩无几。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大学英语》和《空乘英语》的总课时约为360 学时,分四学期实施。从教师的授课计划来看,听力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0-15%。由于听力课时少、课下练习又没有跟上,就出现了学生在听英语时眼熟耳不熟,跟不上语速的问题。听力课程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一旦开启这项训练就需要一直坚持下去,这项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听力训练的进程。再者,空乘专业学生本身英语基础知识较弱,在听英语时会遇到大量生词,就是掌握词汇较多的学生也不能在听时抓住已经掌握的单词,眼睛看得懂的单词耳朵不一定听得懂。 专业院校“科班出身”的乘务专业毕业生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岗位培训和实际工作中更快入手,为航空公司节省投入和时间,因而受到航空公司青睐,但薄弱的英语交际能力却成为他们长远发展的桎梏,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成为提高空乘专业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提高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的教学策略 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英语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是:生源复杂,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并且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以及内容。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英语教学时间内,应集中时间和力量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加强听力训练和情景教学力度 对于老师来说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西方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把英语教学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考虑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去进入语境,得到语言和文化的双重熏陶。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真实情景的模拟,比如设置机舱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空乘人员和乘客,大家就一个问题展开对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情景对话也是“行路”的一部分,使得学生能够身处英语文化的真正环境中,更能够把握和理解语言教学的技巧和窍门。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与英语文化有关的录像、电影等等,在这种文化熏陶中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情境, 使自己身临其境,较为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等,在为乘客服务时,可以根据乘客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服务,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2.高职院校需增加听力课程安排 教师的计划再完美,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也是无法将计划进行实施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增加空乘专业英语听力训练的课程,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指导。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听力训练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情景教学,信息技术具备声、话、形同时传达的作用,这样可以将课堂进行大范围的延展,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进行生活场景的重现,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4. 精选听力材料,设置听力练习。 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计划,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比如:要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可选择多种语音、语调的听力材料,设置练习,目的是让学生熟知各种语音、语调,以便在实践中从容应对。听力材料的选用首先要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其次要保持它的原声特点。材料的难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当前水平,难度要有阶梯性,不然会扼杀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材料形式应多样化,以此帮助学生熟悉各种语音和话题。根据材料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听力练习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应根据听力材料所涉及的内容特点以不同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信息的捕捉和理解。可用画示意图、填充图表(表格)信息、对观点进行赞同或反对的表决、回答问题等方法。 5. 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口语训练。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听力课不应是单一的听力训练,而应以听力训练为主,同时兼顾说的训练,这种以听带说、以说促听的听说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在多数学校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所采用的反复式、穿插式、讲解式、选择式等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单一的听力能力的训练,训练中学生是被动的,所以对学生听力理解的提高不快。 总之,对于高职空乘专业英语听力训练来说,拥有足够的训练时间、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延展灵活的训练内容、长久有效的训练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在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同时拓展学生在英语国家地域的知识面、提高心理素质,才能真正提高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既为学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我国空乘人员的整体素质,一举多得。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设计构想 摘 要 客舱乘务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端庄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要培养兼具形体美和气质美的空中乘务人员,形体训练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化形体训练,不仅可以使空乘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更可以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 关键词 空乘专业 形体训练 课程设计 作用 1 形体训练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形体训练奠定在人体科学理论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优化形体,增强人体的控制力与灵活性,更好地表达形体美。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学生的五官端正、体形良好,但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缺乏美感,让人感到空洞且没有内涵;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衣着朴素,但是让人感到文雅大方,在优美的形态中透露了独特的气质。对于空乘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很重要,同时优美的仪表、形态和气质也必不可少。例如,行走时保持平衡与协调、站立时身材挺拔、精神抖擞,这些都体现着空乘专业的学生对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和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给人们带来成熟、稳重、可信赖的感觉;试想,如果空乘人员挺胸凹肚、耸肩歪脖或者走路姿势懒散,一定给客户带来反感。从形体教学的实践表明,系统性的形体训练具有其他运动项目不可取代的作用,既可增强空乘专业学生的体魄,确保身体的灵活性、稳定性、柔韧性,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给乘客一种美的享受。 2 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的设计 2.1 芭蕾形体训练 在芭蕾形体的基础训练中,要求“开、绷、直、立、长”,而“开、绷、直、立、长”也正是展示个人形象形体美的核心点,针对空乘班学生无基本功基础的这一特点,芭蕾形体训练的内容设置难度不大,通过把杆上对头、肩、胸、腰、腿、各身体部分的分解训练;及中间部分小跳、旋转、脚位、手位的组合训练;到舞姿成品舞蹈的训练,由易至难、由浅至深来展开,达到纠正学生的身体毛病、练就高雅气质的目的。 2.2 形体仪态训练 形体仪态训练主要包括站、行、坐、手势、蹲、鞠躬等姿态训练。其一,站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根本姿态,只有具备优美、典雅的站姿,才能提高举止的优雅性;其二,坐姿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美的坐姿给人舒适、安详、端庄大方的感觉;其三,不同的走路姿势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形体训练课中开展形体仪态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另一方面可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过程的自信心,为形成最佳仪态奠定基础。 2.3 瑜伽体式训练 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就在于瑜伽体式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能完整地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航空乘务班的学员来说非常合适,只要方法得当,练习时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坚持练习,就能达到调节身体柔韧性的效果。同时,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宁,防止浮躁。 2.4 古典舞身韵“元素”与“短句”的训练 “元素”是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元素训练是身韵训练最基础部分,从元素训练入手逐渐达到动作的深化练习,重点训练学生腰部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起于腰”的动作规律,同时辅之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和眼神的配合,正确掌握各动作元素的不同方位,这部分训练为准确规范地完成动作提供了有迹可循,有轨可行的基础,从而逐步引导学生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 “短句”训练是在一定音乐长度的配合下,将若干动作经过科学的选择与衔接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短小精炼的组合训练形成,它是动作“元素”向动作“组合”过渡的桥梁,在整体训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训练旨在使学生重点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连接方法,在“满、赶、闪、抻”的节奏变化中,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这部分训练要在包括节奏、性格、动作轨迹(即平圆、立圆、8等各种类型的短句强化训练里,把“形、神、颈、律”贯穿于动作的始终,为下阶段舞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储备多方面的能力。 2.5 拉丁舞训练 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和斗牛舞,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是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一般体育项目的健身和竞技价值,又有其无法比拟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社会观赏功能。拉丁舞的学习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直接而生动地影响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及价值观。 3 形体训练课程开设对空乘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 3.1 增强学生的体质 形体训练具有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间练习,有助于向脑部供氧功能,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运动的时间不同,应强化训练基本动作,落实各种强度的成套动作,确保身体的韧带、关节、肌群、内脏器官等处于合理的运动负荷下,对优化心血管功能、改善体重、减少脂肪,增强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产生效果;通过徒手动作、成套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舞蹈动作,可以锻炼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同步运动,体验肌肉运动时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的体能协调性。通过瑜伽中腰腹肌、背肌、腿部、手臂的训练来积累力量,提高动作力度和速度;通过练习跑跳操,增强耐力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 3.2 塑造优美的姿态 人的美丽直观的表现首先在于形体美。形体训练动作形式多,锻炼部位广泛。通过各种臂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姿态组合、腰腿的柔韧性组合、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练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基本完善,由于各种变化的客观存在,他们对自身美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通过系统性、有效性的形体训练,可挖掘正在发育机体的遗传优势,通过后天训练来弥补先天体形缺陷,改善身体的不良形态,确保人体的健美、匀称,运用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塑造出美的形体、好的形象。 3.3 培养优雅的气质 气质与人们的思想、文化修养等密切相关,既体现了外在美,也是内在美的自然流露,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通过形体训练,塑造了健美的体形,也提高了学生的高雅气质。例如,适当的举止、潇洒的动作、幽默的谈吐、尊重他人、自尊自爱等,这些都是社会规范所提倡的,也是个性特点的充分表达。 3.4 锻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来自人们自觉确定的目标,为实际行动提供支配动力;是一个通过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达到最终目标的心理过程。通过形体训练,尤其对于个别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形体训练,在训练的初期遇到各种阻碍和不便,如柔韧性差、协调性差、动作不到位等,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下去。长期反复的锻炼,就会产生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磨练培育学生的顽强意志。 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训练越来越被大家喜欢、接受,它具备健体、健心、健美的作用。高校应不断探索发展形体训练运动,增设形体训练专业课程,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体魄更加健康、形态更加优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空乘专业论文:论空乘专业形体训练的重要性 摘 要:客舱乘务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端庄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要培养兼具形体美和气质美的空中乘务人员,形体训练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化形体训练,不仅可以使空乘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更可以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 关键词: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设计;作用 一、形体训练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形体训练奠定在人体科学理论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优化形体,增强人体的控制力与灵活性,更好地表达形体美。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学生的五官端正、体形良好,但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缺乏美感,让人感到空洞且没有内涵;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衣着朴素,但是让人感到文雅大方,在优美的形态中透露了独特的气质。对于空乘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很重要,同时优美的仪表、形态和气质也必不可少。例如,行走时保持平衡与协调、站立时身材挺拔、精神抖擞,这些都体现着空乘专业的学生对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和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给人们带来成熟、稳重、可信赖的感觉;试想,如果空乘人员挺胸凹肚、耸肩歪脖或者走路姿势懒散,一定给客户带来反感。从形体教学的实践表明,系统性的形体训练具有其他运动项目不可取代的作用,既可增强空乘专业学生的体魄,确保身体的灵活性、稳定性、柔韧性,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给乘客一种美的享受。 二、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芭蕾形体训练 在芭蕾形体的基础训练中,要求“开、绷、直、立、长”,而“开、绷、直、立、长”也正是展示个人形象形体美的核心点,针对空乘班学生无基本功基础的这一特点,芭蕾形体训练的内容设置难度不大,通过把杆上对头、肩、胸、腰、腿、各身体部分的分解训练;及中间部分小跳、旋转、脚位、手位的组合训练;到舞姿成品舞蹈的训练,由易至难、由浅至深来展开,达到纠正学生的身体毛病、练就高雅气质的目的。 (二)形体仪态训练 形体仪态训练主要包括站、行、坐、手势、蹲、鞠躬等姿态训练。其一,站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根本姿态,只有具备优美、典雅的站姿,才能提高举止的优雅性;其二,坐姿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美的坐姿给人舒适、安详、端庄大方的感觉;其三,不同的走路姿势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形体训练课中开展形体仪态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另一方面可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过程的自信心,为形成最佳仪态奠定基础。 (三)瑜伽体式训练 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就在于瑜伽体式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能完整地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航空乘务班的学员来说非常合适,只要方法得当,练习时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坚持练习,就能达到调节身体柔韧性的效果。同时,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宁,防止浮躁。 三、形体训练课程开设对空乘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体质 形体训练具有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间练习,有助于向脑部供氧功能,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运动的时间不同,应强化训练基本动作,落实各种强度的成套动作,确保身体的韧带、关节、肌群、内脏器官等处于合理的运动负荷下,对优化心血管功能、改善体重、减少脂肪,增强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产生效果;通过徒手动作、成套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舞蹈动作,可以锻炼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同步运动,体验肌肉运动时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的体能协调性。通过瑜伽中腰腹肌、背肌、腿部、手臂的训练来积累力量,提高动作力度和速度;通过练习跑跳操,增强耐力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 (二)塑造优美的姿态 人的美丽直观的表现首先在于形体美。形体训练动作形式多,锻炼部位广泛。通过各种臂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姿态组合、腰腿的柔韧性组合、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练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通过系统性、有效性的形体训练,可挖掘正在发育机体的遗传优势,通过后天训练来弥补先天体形缺陷,改善身体的不良形态,确保人体的健美、匀称,运用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塑造出美的形体、好的形象。 (三)锻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来自人们自觉确定的目标,为实际行动提供支配动力;是一个通过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达到最终目标的心理过程。通过形体训练,尤其对于个别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形体训练,在训练的初期遇到各种阻碍和不便,如柔韧性差、协调性差、动作不到位等,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下去。长期反复的锻炼,就会产生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磨练培育学生的顽强意志。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训练越来越被大家喜欢、接受,它具备健体、健心、健美的作用。高校应不断探索发展形体训练运动,增设形体训练专业课程,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体魄更加健康、形态更加优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空乘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院校空乘专业的综合素质 摘 要:空中乘务专业作为教育部近年来新成立的一个特色专业,为各大航空公司输送了大批的优秀空中乘务人员。形体舞蹈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训练形式,在提高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培养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素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空乘专业;形体舞蹈训练;综合素质 一、形体舞蹈训练的课程特点 形体舞蹈训练课作为空中乘务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其它的专业课程是有显著差别的。它是一门集合舞蹈训练、形体塑形、音乐欣赏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在科学合理的训练过程中,配合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在塑造学生优美的外在形象,培养学生高雅气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在形象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全面提升心理综合素质。 二、空中乘务专业形体舞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盲目自信 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是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面试录取的,她们无论从身体条件还是外在形象气质而言,都比普通班级的同学条件要好。其中的一些同学就认为既然我有这么好的条件,形体舞蹈课的意义就不那么重要了。作为形体舞蹈教师,首先应该端正存在这种思想同学的态度,使她们认识到形体舞蹈训练是一门科学的综合训练课程,身体条件只是外在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形体舞蹈训练课在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的学生内在气质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二)教师的训练要求过高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虽然身体条件较普通学生要好,但她们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舞蹈训练,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腿、腰等部位都很僵硬。教师一定不能按照专业舞蹈学生的条件去要求她们。因为对于这些身体已基本发育完全的成年人来说,要在短时间内使她们身体的柔韧性得以改善是十分困难的。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感受形体舞蹈训练,有针对性的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使她们逐步适应形体舞蹈课的训练模式和节奏。 三、形体舞蹈教学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形体舞蹈训练课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旋律舒缓、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陶冶美的情操,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形体舞蹈课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形体舞蹈课中包含的美学因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形体舞蹈训练中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训练的初期动作僵硬,常常不知所措,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会逐步放开自己,敢于用富于表现力的动作和表情来展示,音乐欣赏水平无形中也有一定的提高,自信心得以提升,同时,学生请假的比例会大幅度降低。学生在拥有健美体型和优雅姿态的同时,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心理状态趋于稳定,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形体舞蹈训练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坚持形体舞蹈训练能够使学生拥有自然的健康美和优雅的气质美,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自信心。 (二)形体舞蹈课可以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人对周边客观事物的生理反应,它对人的生活、学习、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通过形体舞蹈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提高学习效率。经过近几年形体舞蹈训练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大部分空中乘务专业学生都认为形体舞蹈训练课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积极探索适用于空中乘务专业特点的形体教学方法 (一)建立学生对形体舞蹈训练课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形体舞蹈训练课的内涵,懂得这门课程对于自己今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才能使她们真正对形体舞蹈训练课产生兴趣,从而使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结合空中乘务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选择性的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艺术体操、街舞等多种风格的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训练变为主动学习。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形体舞蹈训练 形体舞蹈训练课和其它的课程不一样,教材只是作为教师的辅助参考资料,不可一味的依赖教材,一定要灵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积极借鉴舞蹈、艺术体操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针对空乘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形体语言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体会到形体舞蹈训练这门课程所独有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 “身教”胜于“言传” 语言表达,即“言传”,是多数理论性课程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途径形体舞蹈训练也不例外,教师需要“言传”向学生讲解阐述动作,包括动作的名称、要领、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等。 空乘专业论文:浅谈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 摘要:培养空乘专业的学生,造就具备外在美、形体美、气质美的未来空中乘务人员或服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形体训练是提升空乘专业学生形象气质、加强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形体训练是在借鉴芭蕾基训的基础上,结合瑜伽、舞蹈、音乐等艺术,近几年在航空领域专业新起的学科,是顺应人体结构、功能及特点的一门科学,它以严格科学的训练体系,高雅的审美倾向,成为塑造形体美的坐标,也在民航领域空乘专业得到广泛的运用! 关键词:形体训练;空乘专业;形体美;芭蕾;舞蹈 引言 近几年,空中乘务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瞩目。人们乘坐飞机不仅想享受飞机的硬件设施,在软件设施上也想得到享受,最直接的就是为其服务的空中乘务员。空乘服务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靓丽的外在形象和优雅的举止。那么对于作为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讲,要锻炼出优秀的身体素质、符合职业特点的内外为气质身型,只能通过后天的长期的形体训练才能实现。因此,形体训练课程则是提高这一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 一、形体训练与芭蕾基训的结合 形体训练是新起的一门艺术课程,它结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变人形体的原始状态,以提高人体的灵活性、控制力和形体美的表现力的基本素质训练,它是外塑个人与组织形象的重要途径! (一)形体训练及芭蕾基训的概念 1、形体是指人体结构的外在表现。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优美、体型匀称的整体美。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主要由“芭蕾基训”为训练主导,配合瑜伽、体能训练、音乐等多项艺术的结合,为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 2、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有“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现在芭蕾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塑造人的外在形象,还可以升华人的内在气质。 3、形体芭蕾是由芭蕾延伸而来的,在形体训练课中运用芭蕾“开绷直立”的每个动作特点中,纠正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均衡的发育,雕塑舒展优美形体,培养高雅脱俗气质。 (二)芭蕾形体训练对学生的运用 形体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在芭蕾基训的基础上针对形体美而设计的,其动作结构皆是为了塑形美体。训练的难度不是很大,非专业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对训练者的形体有很大的修塑作用。在培训这些未来空乘人员时,通过芭蕾形体训练中“开、绷、直、立”的要求配合各项动作,能造就人体自身的形体美。从运动学角度讲,芭蕾的“开、蹦、直、立”四要素具有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使人练后身材会变得更修长。因此虽然也有体力上的消耗,也是做运动,但它的动作更强调肌肉的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运动强度不是很大,一般人都能接受。 二、形体训练与舞蹈的结合 (一)舞蹈的概念 舞蹈细分很多舞种,每个不同的舞蹈种类有其不同概念,简单来说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它是一种表情性的时空艺术。由于舞蹈是用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为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感情,因而,人们称舞蹈为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自然离不开手舞足蹈,但是不能说手舞足蹈就是舞蹈。因为,人们欣喜或悲时,所表现的动作,不能算是舞蹈,它只是一种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然形态舞蹈动作。 (二)舞蹈组合在学生形体训练中的运用 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讲,舞蹈组合练习是形体训练的更高形式,也加强了形体训练的难度,是学生在得到美的形体的同时,运用身体语言,配合音乐表达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美的舞蹈组合训练,可培养出较强的音乐节奏感和优美的舞蹈感受,使得形体美得到更高层次的表现,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但在舞蹈组合的选择上得有针对性,要结合空乘专业的特点,例如:街舞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舞蹈动作重心体态都是下沉或者有些含胸的动作,不利于民航专业学生对于气质挺拔的训练,而中国古典舞的一些身韵的练习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身段韵律,还可以训练有中国特点的含蓄美、内在美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组合的运用要慎重! 三、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从事民航类专业这种具有服务性质的专业人才来说,要想使自己在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中立足,得到社会、同行以及周围人的重视,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健康优美的外形、高雅的气质,良好的举止、仪表、修养,只有具备了以上素质的学生,才会在踏入社会后信心十足,迎接挑战。只有通过形体训练使学生在体型上得到改善,气质上得到提升,才能有效地提高空乘人员的质量!形体训练是作为民航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研究 【摘 要】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运用口语来沟通的技巧,变得更加重要;引导学生适应各种文化背景的口语沟通,就成了英语教学的关键性目标。空乘专业的同学在平日学习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专用性英语。因此,有必要指引同学熟悉文化背景,强化他们对于知识所处背景的认知,提升他们在英语科目上的学习深度。 【关键词】空乘专业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空乘专业有着独特的职务特征,在空乘的工作条件下,学生应当具备更强的口语沟通能力。随着航空业的国际化,航空公司对专业学生的需求标准也在升高:乘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要达标,自身的文化积累也要深厚。在这样的形势下,空乘方向的学生除了识记基础性的英语常识以外,还需要了解词汇语言背后的地区文化。目前,不少学者开始探究整合英语教学与文化塑造的途径,但是这些学者还停留在描述表象的阶段中,并没能探究到导入操作的深度。我们应当设计文化导入的有效措施,并提出关键性的导入步骤。 一、传统英语课的弊端 空乘专业中的英语课,可以归属于公共英语授课。在培育空乘人才方面,英语大纲提出了等级考试的要求。在这样的标准下,英语课堂的核心任务,就被设置成传授基础性的词汇等知识,这种讲解内容是与等级测试直接关联的。不少空乘方向的同学反映:他们在等级测试中可以获取较满意的分数,但是在实习或接受培训时,却无法恰当地把握语言的社会背景,这阻碍了高效的英语沟通。在平日的授课中,教师过于注重基础性的单词、语句结构等,却没有侧重介绍英语篇目依托的文化与社会实际。学生在运用口语时,会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困扰,导致经常误解沟通的重点部分等。这样的现象,影响到了空乘人员的工作能力,也会削弱口语交流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指引同学们深入语句的背后,去探究英语所适用的文化情境。 二、导入文化的基本规则 要有效导入背景性的文化,就需要培育空乘同学浓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指的是同学对于不同类别文化的敏感程度,它构成了了解文化的前提。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文化差别的认知,能够帮助他们选取适宜的形式,来完成跨文化的口语沟通。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顾及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英语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带领同学认识多样的异国文化,还在于激发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导入不同类型的文化,应当遵循次序的规则。具体而言,应当首先介绍知识性的背景,再介绍交际性的背景。知识层面的文化,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学等要素;而交际层面的文化,包含了这一民族的传统性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惯性、交谈技巧等要素。 三、高效的导入措施 空乘方向的英语教学,可以被分为课内与课外两类。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整合常规性的授课活动与文化常识;在课余时间内,教师则需要提倡同学们运用多样化的资源,来接触特定区域的背景文化。 (一)课内的措施 在空乘专业的外语课内,教师要科学安排导入步骤、讲解步骤、训练步骤、归纳步骤以及设置作业步骤。要侧重关注导入以及讲解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入文化层面的常识,有序整合分析与比对的程序。 在导入的步骤中,需要重点讲解英文篇目的背景性文化。教师要善于发现英文教材中关系着文化的篇目和语句,挖掘这些词句隐含的背景性常识。要指引同学们感悟创作的意义和基本论点,对于关涉到历史常识的篇目,应当增添一些历史事件、名家评析、历史性价值等讲解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独立宣言的篇目之前,可以向同学们介绍独立战争的背景性故事,带领同学了解美国国旗象征的内涵等文化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就摆脱了机械背诵篇目的负担,产生了对于篇目内容的浓厚兴趣。再如:在讲解相对枯燥的英语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唱一首英语歌曲,来调动同学的探究热情。 在重点讲解英语词句等语言性的关键点时,教师需要改造旧式的授课策略,在注重讲解单词发音、拼读规则和表层意义的同时,重视这些词汇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要指导同学区分那些表层意思类似、文化的深层意义有差别的词语,让同学们明晰特定文化下的用词规则。 例如:单词“blue”就具有多重意义。在汉语中,这个词仅能代表“蓝色”的意思;但是,西方人在平日交谈时,如果在句子中加入了这个词,就可能代表“情绪低落”等含义。教师要引导同学重视这类依据文化背景而变换意义的词汇,提高学生在沟通与协作时的能力。 (二)课外的措施 在空乘英语课之外,教师要倡导同学们采纳多样性的措施,来补充有关文化差异的常识。目前,多数学生宿舍都安有网线,教师可以向同学推荐一部分优秀的英语短片、视频等学习材料,也可以鼓励同学下载一些优美的英语曲目、戏剧等。学生在欣赏和娱乐的同时,也就扩展了文化常识视野,感悟到区域文化在表述上的差别。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外教来参与空乘学生的课余活动。例如:在圣诞节等传统的欧美节日里,让外教与同学们共同策划晚会等活动。在这种准备的程序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浓厚的人文区域色彩,并学会这种文化下的常见沟通策略。在业余时间,空乘专业的同学要主动阅读外语刊物,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和文明背景。报纸刊物中的报导,能够为同学提供直观视角,指引他们认知不同类型的文明。 在航空国际化的推动下,作为通用性语言的英语,成为各类航空单位的工作用语。航空业的进步,客观上需要熟悉英语的乘务人员,来推动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进展。英语也是乘务人员对乘客进行服务的惯常用语,乘务人员在英语沟通上的技巧,属于核心性的岗位技巧。因此,空乘专业的同学认识词句承载的地区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了解不同区域的历史进程、传统风俗、文学进展、生活方式等,有利于空乘人员更准确地与乘客沟通,培育良好的工作素质。 空乘专业论文:空乘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摘 要:英语的发音、用法和单词,组成了英语学习的三种要素;而在这三者之中英文词汇占据着主要位置。然而空乘专用英语的单词量很大,这就导致了许多同学僵化记忆单词,却收不到良好的实效。这样的现状,削减了学生在英语科目上的热情,也挫伤了他们的信心。对于高职中空乘专业的同学而言,依靠纯粹的背诵,是难以准确记下大量英文单词的。因此学生有必要了解记忆和运用单词的技巧,提高词汇积累过程的策略性。 关键词:空乘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通过调查某学院乘务专业的同学,了解了空乘专业同学在学习、运用和归纳英文单词方面的大致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这一专业的同学整体词汇学习方法不明确,对于各类策略的运用程度低;空乘专业同学善于运用情感关联的词汇方法,这与他们的专业性质相关;英语成绩差距较大的同学,在单词策略的掌握方面也有差别。因此有必要训练空乘专业同学在认知、联想、归类和构词等领域的技能,以提升他们的信心,提高单词学习的实效性。 一、选取样本 抽样的方式,指的是从一个总体的调查对象中,选取那些代表性很强的样本,用来判断调查对象的某方面特性。选取样本的方式,可以被分成随机和不随机两个大类。在我们开展的空乘专业调查中,选择了非随机类型的样本抽取。这种方式,又可以被分成判断型、定额型和方便型的样本抽取。 方便型的样本抽取,是指调查人员随意抽取调查对象,通常是就近选取对象;判断型的样本抽取,是指调查人员依据某种判断来选择样本,这种判断是来自调查者对于整体的认识的,凭借的是对有关研究方式的熟悉;定额型的样本抽取,是指将调查对象依据特殊标准来划分类别,然后再决定各个种类中可以选取的样本数量。从每个类型中选择样本的时候,调查者可以依据判断,自主选择某些个体来构成样本。 二、具体的策略安排 在调研了空乘学生英语单词学习的状况之后,就可以针对同学们的困惑来具体地安排单词学习策略了。这样做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具体策略可以运用的时间点,并改进效率低的识记方法,提升英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元认知的方法 元认知的学习途径,属于词汇学习的管理性策略,它比普通的认知途径层次要高。这种元认知途径,关系到设定目标、选取方式、安排学习词汇的时间、评价认知手段的效果,以及调整认知方法等。恰当采取元认知的方法,可以确保英语单词识记的良好效果。空乘学生在掌握词汇上的学习质量,通常取决于运用元认知的效果。如:教师在讲解元认知的方法时,可以将操作途径划分成如下步骤:第一步,带领同学们明确各个阶段中的词汇规划;第二步,指引同学设置可行的具体规划,明晰如何扩展英语词汇量、通过什么途径来识记单词、用于记忆单词的时间计划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第三步,指导同学选择单词学习的层次,依据某个单词在英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繁程度来确定识记这一单词所用的精力;第四步,在完成每天的单词学习之后,提醒同学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思考成功识记单词的经验,或者学习成果不佳的根源。 2.联想的方法 英文单词的联想识记方法,指的是学生从一个英文单词联想到某种事物,或者从生活中的事物联想到特定的英文单词。空乘专业学生掌握单词的过程,并不是单纯输入词汇,而是构建新单词与现有单词的桥梁,通过经验的互动来完成的。要关联起现有的单词与需要掌握的单词,并认真构建二者的联系方法。学生在识记某个英语词汇的时候,可以在头脑中创建出一幅图片,将这个单词放在整体的情境中来识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同时用语言和印象来了解单词,可以强化输入的单词信息。如:教师在介绍紧急抢救病人的课程内容时,为了帮助同学们识记大量有关身体部位的词汇,可以向学生展示直观的人体图示,方便他们运用直观视觉来辅助记忆。 3.趣味识记的方法 趣味性强的事物,容易给人长期的印象。在联想的过程中并非依照既有的逻辑关联,而是整合多样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在看到一个词汇时,就会产生出与惯常逻辑不吻合的趣味性想象,但是这种想象往往可以有效加深词汇的印象。如:学生在识记“steep”这个单词时,可以首先想到“step”这个表示“台阶”的词语,然后想象后加进来的那个e,表示台阶的高度又增加了,也就是坡度更陡峭了。 空乘专业的独特属性,决定了这一专业同学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多数同学没能形成学习单词的好习惯。许多空乘专业同学认为:专业的英语单词十分生僻,识记起来很困难;即便是能够背诵这个单词,也难免在短时间内遗忘掉。因此,学生惯用应试型的单词学习手段,不能了解词汇在出现频率方面的差异,并区分来识记。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讨高效的英语单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育空乘学生在外语学习领域的兴趣,并锻炼他们运用英语单词的实际能力。
文学教育论文:探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文学教育论文: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一、 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消息说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 文学教育的特点 文学是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甚至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比如同样的一首诗,让五十个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如果非得五十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达成绝对一致的认识那就只能是糟蹋艺术,糟蹋文学!正因为此,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学。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一首诗,一篇小说,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它的常识性问题进行一些介绍与阐释,以利于学生去理解、领悟其中的艺术性,而恰恰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是我们万万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 这样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题:你如何启发学生去感受一部作品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作品的个中滋味?如何把你自己对一部作品的情感稳定藏起来而不致误导你的学生在领悟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之前就已经从你语言中,甚至从你的脸色上判断这部作品的优劣?更重要的,你如何从更高的角度,从文学史乃至艺术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学生所作的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事实上,我们的教师所多的是常识,是对作品字面上的理解,所少是恰恰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性的高妙把握。 简单点儿说,我们通常认为疏通字句,再多读了几遍,乃至耳熟能详,就算完成了文学教育,其实这些都只是文学教育的准备与铺垫。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获,看人生通透明朗,处世事游刃有余,可算过院。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见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兴叹,方谓登堂入室。至于恣肆,至于卓尔不群,至于苦心孤诣,孔孟之后,非敢奢望于今日之教育。 三、 文学怎么考 但有一点人们似乎很有信心,那就是文学引入高考之后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并由此衡量其“素质”,其实恰恰是这一点让人迷惑。 如果我们认定了高考的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准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那问题就会简单的多,考就是了,反正是一张试卷,考什么其实都一样,都是考学生背书做题猜答案的功夫。但遗憾的是主张将文学引入高考并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者不在少数,其实这样只能造成阅卷的更深层次的不公平。 本文不想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再添什么乱,所以放弃“素质”,不谈,只想就文学以正面免冠照的形象进入高考后的状况作点儿猜想。 文学鉴赏题是近几年来每年高考必考的题目,通常是对一首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古诗新诗都有,占3分或6分。但这仍然是我们所说的常识性考试,不是真正的文学性的考试,是文学常识的另一种考法。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同样对某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这句话通常是一句具有文学色彩的话,即要求学生透过字面的意义,透过修辞手法看出它本来的意思,这样的考题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题目也不是文学的考题,它考的是语言。作文似乎是最应该接近于文学的考题,然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所提供的题目都是毫无文学性可言的,比如“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比如“尝试”,比如“战胜脆弱”,这样的材料,这样的题目本身给考生提供的信息与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再加上所要说的话就是那么一些,还谈什么文学性? 这样的回顾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2000年的高考题再有革命性的变化也只是原有题型变化,最多出现一两个新题型,增加一两个新要求,如此而已,因为首先要保持的是高考题型的连续性。毕竟,那是高考,是十三亿人的高考。 到底,文学怎么考,换句话说,怎么考文学?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 体裁上不作限制,可以并且鼓励写成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 二、 改变供材料作文的形式,提供某种实物或图形,自由写作; 三、 考文学鉴赏; 四、 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多种修辞手法。 诸如此类,但问题首先不在于考生有没有经过这些训练、能不能写得出来,同样的,让那些“文学”去考“不得写成诗歌”的考题是赶鸭子上架,让“不得写成诗歌”前提下教育出来的考生去考什么“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或许,更难。而更重要的在于试卷怎么改,因为上文所说的文学的非标准化特征必然带来评分的困难,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文学是难以把握的,更何况我们有的阅卷老师自己并无文学修养可言呢?考生意气风发写了一篇“文学作品”,恐怕命运只会比老老实实写一篇“记某某某二三事”更不可捉摸。 四、 结束 我们既已知道文学离我们的课堂如此遥远,我们又知道了文学离我们的考试如此之近,2000年将成往事,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文学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文学教育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就业 教育创新 师范 文秘 [论文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基础上,针对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方向,另一类则是文秘方向,本文就这两个方向的就业教育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文学教育论文:谈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内涵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合适的机会,适时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语文学科集社会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在生命教育方面具有不能比拟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将教材中一些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也有很多,如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在阅读感悟中体会生命的珍贵,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珍爱宝贵生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对蕴含生命哲理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如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就很值得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中,可以充分挖掘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作为一位残疾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剖析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一死了之?又想“我为什么要出生”?想通了这两个问题后,又继续想了“怎样活的问题”。这些不都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的素材吗?地坛风雨沧桑而生命更为精彩更为炽烈——落日映出的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这些景象,正暗示史铁生虽然残疾但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甚至是更为坚定地活下去。而读者也很容易得到精神鼓舞,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史铁生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除了地坛成为他精神的支柱,给了作者生命的启迪外;还有他的母亲一直陪伴他进行着艰难的跋涉,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她对待苦难的命运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以及她奉献给儿子的毫不张扬的的母爱。这些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作为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用心体会课文中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去关爱生命的大写的“人”。 二、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理解生命价值 在挖掘到生命教育点之后,怎样让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觉得手段很多,朗读感悟、小组探讨等都是有效的手段,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命真谛。如果把它上成思想品德课,一味地说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文章。《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韩愈以满腔悲情,悲老成,悲兄嫂,悲整个韩氏家族,因侄儿之死十分悲痛,所以他在文中悲叹“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然而作者想到今后的责任,即使如此悲痛欲绝,即使感到对人世没有什么留恋,但韩愈还是坚强地面对生活承担起抚养并教育十二郎子女的责任。“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对此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品中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认识到个人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理解生命的宝贵价值。 再如,必修二上的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病重的年轻画家琼西有坚强的意志力生存下去,在雨夜为常春藤树画上最后一片叶子,自己却因此而患上肺病死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挽救了琼西年轻的生命,更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生命的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琼西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西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赞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也让我们学生更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三、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释放生命张力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研读文本、朗读感悟等渗透生命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生命的真谛。语文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如我们教授了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后,开展了“直面挫折”的语文活动体验课,让学生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进行小组讨论,在活动体验中,学生懂得了要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的道理,懂得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的重要性。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促使学生的思考与了解,并指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围绕生命专题进行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 我们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意在引导学生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我在教授了这个专题后,布置了一篇以“大自然的启迪”为题的作文,我们年级里印发的四篇佳作,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典例。如陆紫兰同学从校园里的马樱花的开放中获得这样的启示:马樱花不因我的悲伤而留恋冬天,也不因我的喜悦而延长花期。你欢乐或者忧伤,它都在那里静静地绽放、凋零。所以我们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在评讲这篇作文时,除了从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肯定其优点,引导学生借鉴外;更从文章的立意层面作拓展延伸——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做,同时请两位同学即兴发言。通过作文评讲,学生既学到了由物及人的写法,懂得了文章的立意要积极向上,同时思想上受到了洗礼—— 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要学会努力绽放自己,证明自己。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不同的生命阅历,学生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因此,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注意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文学教育论文: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因为它不像法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还担任着提高全民族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挖掘。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并非要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 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文学教育论文:远程教育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探索出适合时展,符合学员要求的崭新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 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所谓灵活,就是要求学员除了具有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其中包含着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所使用目标语言相关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就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2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应该只把它看到语言知识和交际工具,而是应该从文化入手全面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关键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员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英语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障碍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对于英语学员的学习十分有益,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其中的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 课程教学时数少 英语专业本身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而英美文学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实用性不强,因此在考试和功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通常周学时不超过3学时,有限的教学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少了,无法正常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会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也就使得任课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授课方式也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学员有着很多的益处,那现在却出现了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本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那么从学员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语言基础方面,学员在英语语言方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如果作品内容都没办法理解哪还谈得上赏析呢?其次,学员还要对英美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是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可是,学员本身对这门课程却有着很大的抵触,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再加上历史事件较为遥远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也就减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学员遇到的困难呢?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大信息传送途径,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目前英美文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PPT文档、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和网上的文本资源。 1、 PPT文档 PPT文档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从而加深学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且难于理解,所以越是对于学员来说生僻的内容越是需要用直观的形式引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平面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穿插地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这样就能解决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溃乏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 2、 视频材料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员除了要掌握文学背景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其中还包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到文学作品的赏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文学作品的长度过长,其中又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这些都会成为学员学习中的障碍,从而直接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在现如今,多媒体资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视频与音频材料将文学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来呈现给学员,组织学员收看英文原着电影,以此拉近学员与英文原着作品的距离,学员还可以通过影视材料与英文原着对比,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扰, 提高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 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给养,提高文学素养,因为课程中理解的内容多于记忆,而理解的任务是任课教师无法替学员来完成的,只能依靠学员自己来理解与领悟。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引导学员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让学员利用网络来深入地了解文学背景与文学作品,将网络作为学员自学的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 四、 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的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 文学教育论文: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1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的英语技能、英语情感以及英语使用,英美文学类课程进入大学英语教育之中,无形地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文学情调,即为文学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坚持新型的人本教育理念。其一,实现“技能教学”向“素养培养”扩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英语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英语专项技能提升,如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应用文书写能力等,同时,相对于技能教学来说,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更为缺失,这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之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及心理等,而英美文学类课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其以文学情境创设、中英文化比较以及中英文学教育的方式,加入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内容,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者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社会性人才的需求标准。其二,实现“教师结构”“教材结构”向“学生结构”转变。素质教育条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基本,展开“以师为本”、“以教为本”的教学,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了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造成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以情境教学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教学的情境范围,如展开文学人物对话、进行文学场景模仿等,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力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发展。 2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环节实践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非专业英语教学来说,一般设置于大一、大二,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出于对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多元性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内部课程设置越来越偏向人文教育,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成为首选,但是在其课程改革中,必须以各环节的人本性落实为基础,才能实现英美文学教育功能的实现。 2.1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改革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基本,服务于大学英语整体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基于英语言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基本教学目标,英美文学类教学通过创设交际对话场景,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电影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言语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力量的实现,即为人的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上,这就要求其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上,通过其课程目标的指向作用,再展开教学内容的挑选与教学。如设置学生审美感受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内容补充或是教材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2.2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精选英美文学作品,展开作品教学。英美文学类教学展开的基础是文学作品,在对教材的选择上,不仅要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要以精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其包括审美性、对比性、教育性、情感性以及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选择《简爱》展开情爱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选择《理智与情感》展开人性纯美教育;选择《雾都孤儿》展开历史情感教育;选择《老人与海》进行人与自然之挑战,人性能动力教育等,促使包涵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被学生认识与感知,让这些民族的、人民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本发展、社会发展和心理发展。2)选择“大众性”作品,展开学生心理教学。这里的“大众性”作品是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或是着名的作品,便于学生理解的作品,用此类用作品展开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因为此类文学作品本身含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更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要求,因为学生对这类作品本身就已经有所感知,或是因为作品影响力而想去了解,所以,在设置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在展开教材教学中,要适应于学生的心理要求,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最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心理走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3)教学内容设置人本化,展开阶段性教学。对于非英语专业来说,英语课程一般作为必修课设于大一、大二,由于此阶段是大学生进入校园的起始阶段和适应阶段,其心理新鲜感与滞留感较强,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进行学生心理分析,采取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如在大一上学习,学生心理处于高中向大学升华过渡期,在其中对情境性教学的适应性较弱,所以教学内容要以轻快、感受的基本内容为主,如展开优美诗歌赏析、进行电影欣赏等,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情境感受能力;在大二时,则偏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展开情境教学,如进行文学情景对话、角色演出等。 2.3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1)以阅读、欣赏为基础,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对于文学类学习来说,文学感受力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以美文阅读、音乐播放、诗歌朗诵以及影片欣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供平台,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喜爱度,而文学揭示普遍的价值,描述日常生活之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使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2)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学生学习主体性情境。课堂是实现学生各项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场地,文学自身的情境属性,要求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有高氛围的情境进行支撑。一方面,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采用角色教学、模仿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将教材人物引进课堂等。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如采用合作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以有效激励方式,促使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效地将学生变为课堂主宰者。 2.4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 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要展开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加强基本英美文学知识学习,丰富其教学技能,而且要求教学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以及素养。 3总结 素质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基础,以自身课程特点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根本,以全面化的指导理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学方式的展开上,同时,加强英语教学素质培养,以强有力的教师素质为支撑,来实现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情感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文学教育论文:谈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今天,素质教育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可是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实施者不容回避的问题。语文教育则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各种建设人才的培养都要从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开始,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高中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教育目标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教育。由于语文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清楚地界定语文素质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是不可能。一般语境下多将语文素质分解为语言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这样五部分。 语言素质:语文素质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指的是识记汉字的量,积累词汇的量,语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文化文学常识的了解,文学名着的阅读,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的关注程度,以及正确的普通话语音和规范化地书写汉字。 心理素质:语文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指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毅力、良好习惯和情绪,对学习策略的调控能力,以及正常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品德素质:指的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学传统和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文中学做人。 智能素质:指的是以理解为其本质的听话和阅读能力,以表达为其本质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以思维为其本质的观察能力,以语言为其工具的社会交际能力。 审美素质:语言素质与语文能力中最高层次、最富球艺术性的部分,指的是对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发现和感受,并具有初步的赏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在内的广泛的艺术爱好和兴趣。 六、提高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途径 “大语文”观认为,生活就是语文教育的课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这无疑为我们进行提高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因此,我们在寻找最佳途径时,既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也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失去了方向,而应该把内外课堂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主渠道。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并把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渗透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及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上。做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这也对于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现代生活起到积极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所以,课堂、课外、生活三者相联系,并且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实施。 二、提高语文素质的方法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对话”式教学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 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建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做的开放氛围,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学生敢于说“不”,勇于探究,在交流中对话,在对话中创新。 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13自然段写了母亲三件事,那么母亲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朗读课文相关语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刚开始还没有投入进去,甚至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朗读了“母亲亲筹巨款送我上学”这件事,也许是受了老师情绪的感染,同学们变得主动起来,甚至有的同学朗读的时候不觉有了哭声。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真诚地叙说也感动了我。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一种平等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2.语文素质的提高,知识积累不能忽视 在语文教学中,不注意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乏,学生的语言源泉就会干涸。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语文素质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而要做好知识积累,就要在“记”“背”上下一些功夫。“背功”为识记能力,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力的训练、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种“积累不能局限于课堂,在课外、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这些爱祖国,爱亲人,爱老师的感情,才能引起学生蕴藏在心底的真挚感情,才会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样,提高学生素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能否适应当今飞速前进的社会,心理素质的好坏至关重要。设想一位满腹才华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站在讲台上语无伦次,手脚发抖,满脸汗珠,这怎能是优秀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心理素质太差,因此,中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讨论。刚开始,可能不太容易,没关系,可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自己说“这节课,我一定要回答两个问题”,这样,慢慢锻炼,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多参加一些公开活动,不为得奖,只为参与的过程,长此下去就能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不仅是家长、老师、学生的呼声,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育论文:语文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不少学校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并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然而由于从业人员数量过少,专业水平又普遍不合格,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以课堂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不失为一条弥补的好途径。而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教学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浅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中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空前迫切,独立意识强,渴望与他人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成功。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应该是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热烈与深沉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挖掘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报复、自杀现象触目惊心。青少年对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令人忧心。在震惊、惋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广大学生而言势在必行。只有从小教导青少年敬畏生命,才能促使他们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因此,在课堂上当我们慷慨陈辞赞颂“文天祥宁死不屈”、“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临危不惧”的英雄壮举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树立“生命最宝贵”的理念。诚然,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但不一定值得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们学习和效仿。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以帮助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无疑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和自信心。 如学习《小桔灯》,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在困境中仍对生活充满信心,镇定、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课文,教育学生学习那些革命者在黑暗社会中坚强地站出来与反动势力英勇地斗争,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心是何等强烈,又是多么不容易。同时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写读后感,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学生常会因为学业担忧、社交障碍、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到身心健康。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他们从中吸取力量,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尽力去补救或改变,走出困境。 如学习课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学习。他四十几岁才进入长安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一年后就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可他并未消沉,而是蔑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让学生在阅读伟大的心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各科教学之中,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角落,这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尝试。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与同行们一起开辟一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学教育论文:古代文学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论述 对于姜太公来说,他自己把“人鱼”都忘却了,所以在这首诗中主要突出的是一种乐观、宽容的初始心态。白居易在对待人和事物方面,也积极地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他面临人生困境时,就算是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无论是遭遇到了怎样的打击和挫折,都要笃定地生存下去。或许通过这样还有机会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价值,并有机会洗刷莫须有的罪名。白居易正是通过此诗,借助垂钓这一活动来展现自己内心中的思想情操。在另一个诗人吕从庆的创作中,通过以钓鱼为主题,说道“我志不在鱼,毋问寡与多”,其中传达出来的思想境界与白居易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同的,宋代苏轼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明代王兆云的《王世懋性嗜佳山水》等都共同展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和人生志趣。古人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养身,并说道“养身先养心”。的确,无论是做什么工作,首先应该追求的是一份好心情,体育运动不仅仅能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借助体育锻炼这一形式能获取好心情。明代刘基着的《郁离子》一书中,其中讲到一个《郑有躁人》的寓言故事,从反面来说明一个不擅长射箭等体育活动的人就无法进行自我改善。寓言中的人物直到病死后,都还不明白他的病源是因为内心的暴躁。 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的锻炼方式,体育运动中有一些是竞技型的活动,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搏击有很大的关系性。有些体育特长者不仅身强力壮,还在搏击、砍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造诣。因此,从古至今,所有练习武功和刀剑的人,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熏陶。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文学作品对这些道德高尚和严以律己的人进行歌颂,而对于一些居心不良、欺世盗名的人则进行批判和讽刺。在清代纪昀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录了打虎的事情。书中说道安徽旌德县有老虎已经打伤猎户多人,于是当地人特地去请远近闻名的唐氏打虎家族,把人请来后,其中一个是老翁,已经长满了须发,并不断地咳嗽;另外一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众人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但在最后还是依靠这祖孙两人的力量杀死了老虎。从这一则故事中可以得知,祖孙两人自身拥有不凡的绝技,但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有需要的地方,而并没有以来博得众人的热捧。在《清史稿》中,王来咸是一个专门帮助人解决纠纷的人,有一个人愿意出高价让他杀害他的弟弟,王来咸果断地拒绝了。他认为兄弟之间的不和睦很多都是为了争夺家财,但不论责任在谁的身上,兄长找人去伤害弟弟都是禽兽行为。只要是真正武艺高强的人,往往都是不轻易显露出来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地使出自己的绝招来伤害他人的。 在《甘凤池》一书中,大力士张大义听闻甘凤池的名声后,特地从济南来到了京师想和甘凤池一较高下,但甘凤池拒绝了他,而张大义则执意要和他比武,并在脚拇指上佩戴了一个铁套,意图通过这样来处死甘凤池。出乎意料的是甘凤池借助他的脚,反而使张大义的拇指套入了铁套之中。甘凤池在扬州的时候遇到了身强力壮又懂轻功的马玉麟,马玉麟看到甘凤池坐在地上心中感到一阵不悦,于是要和甘凤池比武,但在最后他却十分羞愧地狼狈而逃。最有趣的是清代吴炽昌着写的《淮阳难子》中,描写了一群脚夫和一个力气可以劈断树木而又十分自大的人,这些人竟然都不及一个遇难沿路乞讨的女子。最让人深深折服的是当这个女子把这件事告诉她父亲后,她父亲严厉责骂了她,训斥她不应该用泰山压顶势来伤害别人,并责骂她说,这样的行为是会“败人衣食”的。 从中可以看到其父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情操的人,而这个女子也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施以颜色的,并不是做得很出格。这些摘选自不同朝代和文本的故事,都采用生动的语言和情节来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思想道德和个人的修养在一个擅长武功的人的身上是很重要的。在《礼记?射义》中也记述道,一个惨败的将军和亡国的士大夫以及不能守护家族利益的人虽然不能参加射箭活动,但对他们应该以礼相待,这是因为永不倦怠的学习和根深蒂固的礼仪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从中可以说明,体育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它的总体状况可以集中展现出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水平,而反映在个人的身上,就集中展现在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之上。 文章中所摘选的一些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都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庄子?达生》中记录了一则故事,吕梁游在三十里外的飞瀑下面,而在四十里外鼋鼍鱼鳖都不能够适应,更别说吕梁在这个之下。所以孔子认为他必定会死,并命令弟子沿着河流去救援他,但令人吃惊的是吕梁竟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孔子问他其中的缘由,吕梁说他是随着水的漩涡而前进,与上涌的水一同出现,并且完全依照了水的性子,这也正说明了吕梁熟悉水性的原因。无论是哪一种技能,都必然是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积累而来。还有些古代文学作品则详细地讲解了日常学习和体育训练中应当遵循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指导下取得成效,反之相悖而行,只会带来害处。在《孟子?告子上》中描写了一个《二子学弈》的寓言故事,说明在学习和运动训练中都要十分的用心和专心;摘选自《吕氏春秋?审己》中的《列子问射》一书中,则主要强调“悟”在学习和运动中的积极作用,领悟其中的道义和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在《庄子?达生》一书中记录了《东野稷败马》的故事,说明人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根据自身体力的承受情况来看,这和训练马的道理是一致的;在《孟子?滕文公》中讲述的《王良与嬖奚》的故事中,特别强调学习一门技术应重视规律性的作用,并应遵循公众共同遵守的规则。古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前秦时期着作的寓言故事《羿射不中》,还是《赵襄主学御》,都共同说明了:无论是在学御上,还是在学习射箭的过程中,都不应该把成败看得过重,而是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技能。而在《吕氏春秋?壅塞》中讲述的《齐宣王好射》的故事中,则从反面印证,如果学习射箭时只喜欢听别人的夸奖,并欺骗自己,是永远都不可能学好一门技能的。另外在《列子?汤问》一书中所记述的《造父学御》的故事中,专门讲述了学习御术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 这些摘选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对我们今后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借助这些体育上的技能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潜在规律。综合来说,以体育作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分别从多个方面给我们一些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启迪。每一个求学者,都应积极地完善自身的人格和思想情操,并要适当地规范自己,从而进一步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做一个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人。 文学教育论文:技工古典文学教育研究 一、古典文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材设计上存在“厚此薄彼”现象。以现正使用的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教材《语文》为例,教材将学习内容进行阶段分类。一些优秀、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节选自《红楼梦》的《宝玉挨打》虽然也纳入了课文学习的范畴,但却作为鉴赏作品排在课本的最后。前面的单元内容已经将教师的授课计划占得满满的,很难腾出多余的课时进行古典文学的学习、讲解,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难以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教育。 2、教师思想上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存在惯性思维,惯于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力求让学生掌握这些好学、易学、能用的知识。对于需要花时间、需理解、重领会的古典文学教育,教师囿于自身的文化功底、兴趣爱好等因素,觉得教古诗文不如教现代文轻松自如,往往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古诗文进行肢解,机械训练,极尽繁琐之能事,把美的语言变成了僵死的符号。 3、学生学习上存在“不学亦可”的思想。技校生的文学知识基础薄,底子差,往往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厚。他们的学习目的较为明确,技能知识的获得对他们而言更为重要,单纯的人格与审美教育在目前很难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二、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技能因素 实际上,古典文学教学本身包含了多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1、听的能力。古典文学中不乏美的诗歌、散文,细心听,用心领悟是古典文学必备的基本能力。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同音字、同音词的存在也是一大特色,在“听”中锻炼学生前后词语的连贯能力,用心领会其中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日后在求职、社交活动中能够准确把握他人话语意思,加强沟通。 2、说的能力。古典文学作品适于朗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技巧,培养学生公众演说的能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停顿、快慢、抑扬顿挫等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流畅且富于逻辑,使得学生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也使他人愿意与其交流。 3、写的能力。很多学生都会写,但很难写好。当前是信息迅猛发展的年代,“火星文”、“3Q体”、“鲸鱼体”等各种奇文异字层出不穷,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现正接受教育的学生。面对这些难以理解、稀奇古怪的不规范文体,古典文学作品是最好的纠正范本。古代作家对写作要求极高,用字遣词不仅考虑词义、通顺,更要考虑意境、语境,一字一句都经过反复推敲而成。掌握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的书写交流。 4、分析鉴赏能力。一篇古典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要分析当中的人物形象、主旨思想,更要联系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刻内涵。同样,这种分析鉴赏能力不会局限于文学作品,更可运用在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和对一般事物的分析上。对于社会中各种繁杂事物,我们都需要一种客观的判断、鉴别能力去了解原委,掌握关键。在古典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分析、鉴别的技巧,形成良好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三、加强古典文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充实课本选材 (1)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大众性的作品,教师教授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要强调其艺术性、故事性,更要着重对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进行讲解,如《三国演义》的领导艺术,《西游记》的团队精神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岗前教育”。 (2)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与专业课程有较强联系性的古典文学作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大多以理工、经管类为主,古代有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涉及了大量的科技、商业内容,适当加入相关的作品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3)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现今频繁使用的应用文文体都与古代应用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优秀的古代应用文简洁、精美,如现在家家户户门口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请柬、信函,更是体现了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在教学大纲加入古代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的写作技能。 2、提高教师素养 技校语文教师应夯实古典文学基础,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如果只知道搬书本搬教材、照本宣科讲课,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学生的。语文教师的知识应该说在大学期间就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本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背诵与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妙用已学或将学的古诗文,给学生做出榜样。当然要带好头,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教学古典文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更是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3、创新教育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古典文学的教授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情感以及接受知识的具体情况出发,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创新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转换角色,成为与学生平等研讨的参与者,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发现和感悟的过程中,实现个体能力的提高。 4、引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选准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导入课堂尤为重要。古典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经典的故事情节及有趣的人物形象,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特点,以耐人 寻味的故事情节和鲜活有趣的人物形象吸引学生关注。现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已以电视剧、电影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些也是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红楼梦》“黛玉葬花”的片段,引导学生去学习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将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秀的思想内涵与现今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也是引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不能局限于了解苏轼被贬到黄州的遭遇及体会其感情变化,而应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理想受挫、身处逆境之时应如何面对,启发学生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这样更容易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 文学教育论文: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俄罗斯文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群星璀璨,作家们以反对封建农奴制度、追求人性解放和人身自由的抗争精神,以同情小人物坎坷命运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进步,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所展示给人们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所创造的富有哲理、栩栩如生的语言,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社会最为动荡的年代。俄国的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俄罗斯社会的舞台,荡涤着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此时,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亮相,出来表现自己。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流派纷繁的局面。除了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继续发展和创新之外,象征派、未来派、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的流派也相继兴起,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证实,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低,标志着他文化素质的水平。由此可见,不仅文学家、语言学家的文学修养要高,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对文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物理学历史上的罗蒙诺索夫,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语言学家。我国的鲁迅和俄国的契诃夫都曾学习过医学,后来他们都成了世界知名的文学巨匠。 文学有两个重要功能,即教育功能(воспита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和教养功能(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前者为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功能,后者为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功能。文学能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语言中的许多成语、典故、新词、新义或源于文学作品,或被文学作品所认定。如俄语中的человеквфутляре(套中人)源于契诃夫的作品;сплечдело(万事大吉)源于格里鲍耶多夫的作品;汉语中的“罄竹难书”源于《旧唐书?李密传》;“风马牛不相及”源于《左传》。这些语言现象没有文学、历史或其它方面的背景知识,就很难正确理解,更谈不上准确运用了。成语голодныйфранцузворонерад(饥不择食)中,为什么要用француз和ворона两个成素,而不用англичан和курица或其它词表示,是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正如汉语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不能用其它官职代替一样,因为这一成语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人们正是通过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大量语言材料及表现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及表述能力,使语言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这一切对语言都有直接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对这些现象有具体而形象的感受。这里我们不妨摘引一段普希金在《杜布罗夫斯基》中对俄罗斯人犯讳的描写:Вдомесмотрителясиделвуглупроезжий,оннеспрашивалсебеничай,никофе,поглядывалвокноипосвисталквеликомунеудовольствиюсмотрительши,сидевшейзаперегородкой。(在站室的角落里坐着一位旅客,他不要茶,也不要咖啡,他望着窗口不断吹口哨;这使坐在隔壁的站长老婆老大不高兴)。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得知,客人吹口哨对主人是不吉利的征兆,会给主人带来麻烦,从而引来“站长老婆的老大不高兴”。由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某些作喻体的词逐渐获得了指喻或联想意义。如俄语中经常遇到трещатькаксорока(喋喋不休地说,像鹊鸟似的),болтливыйкаксорока(像喜鹊般的唧唧喳喳)。这种比喻使сорока(喜鹊)一词获得了“铙舌妇”的指喻意义。 俄罗斯童话中有сорока-воровка(偷东西的喜鹊)的形象出现,又使сорока能联想到воровка窃贼)。汉语中有一付广泛流传的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因而使得“松树”获得了“长寿”、“青春永驻”等象征意义。“松鹤延年”也对此作了印证。社会在不断发展,新鲜事物在不断涌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表达新鲜事物的新词新义必然在语言中出现。它们往往首先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后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最后在传播领域和文学领域中进行加工和选择而加以确认和吸收。汉语中的计算机———微机———电脑和俄语中的электронно-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машина----компьютер----электронныймозг就处于被选择的阶段。这里文学对语言起到了丰富和净化的作用。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中文学的教养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文学作品能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染给读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教人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催人奋进;一部坏的文学作品能毒害人的心灵,把人引向邪路。这就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学教学决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它们自始至终承担着育人的职责。 正如伟大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Поэтомможешьтынебыть,ногражданиномбытьобязан.(你可能成不了诗人,但必须要做一名公民)。因此,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突出。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和时代的要求去审视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思想和主张,我们或接受、或扬弃、或吸收、或排除。但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应根据文学自身的规律进行。文学创作是以情感人,理寓于情之中,我们审视文学作品时就要以理释情,从审美的角度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在过去的文学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文学教育功能,在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时存在着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特别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审美原则对审视文学创作的意义。这样,有些作家和作品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十年动乱时期,有人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把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称作“文艺界修正主义的鼻祖”,称他的名着《一个人的遭遇》是宣扬“战争恐怖”和“叛徒哲学”的大毒草。我国着名翻译家草婴因为翻译了这一着作而受到了“批判”。这种做法,完全失去了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原则,也背离了基本的审美原则。在我们的文学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作品,正确认识社会和时代,从而正确对待俄罗斯文学的价值。不仅要从中学到俄罗斯优美的语言,了解俄罗斯民族的生活,还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丰富我们的知识。只有这样,文学教学在俄语教学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学教育论文:分析新闻传播广告的古代文学教育 一、教学重点 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知人论世,详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重点还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重点强调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以此来理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而在新闻与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新闻学广告学的理论知识,把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新闻传播广告的内容。例如《西厢记》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反封建的思想、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等等。而对于新闻与广告专业来说,教学的重点不妨放在由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变过程,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受到时人的称赞。《莺莺传》的思想观念是唐朝门第观念和门阀制度的婚姻观念下的产物。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所以产生了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从中可以看到,对于作品的改编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时代的影响息息相关。同样,还可以引述后人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西厢记》的传播。同样,在《梧桐雨》教学中可以介绍引述《汉书》等资料,联系王安石《和王介甫明妃曲》等昭君题材的作品分析梳理昭君故事的演变过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于昭君的不同理解。其次,在新闻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广告素养。现有的古代文学教育多反映的主流思维,大学生尤其是新闻学、广告学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换句话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以《西厢记》为例。主流观点认为该部作品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选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提前读一读司马光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司马光曾说当时朝廷上下对于变法的态度是“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赐参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即《与王介甫书》,来反对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言:“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见悔故也。”说明王安石决定抛开其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坚持推行自己的既定方针。结果,变法还是失败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而对于新闻传播与广告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妨从舆论舆情的方面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材引申 面对新闻与广告专业的学生,除了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广告元素,对此要发挥引申。例如讲《诗经?卫风?氓》,可以讲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包含的古代实物交易中的广告元素:实物广告。讲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的时候,可以结合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李中《江边吟》“闪闪酒旗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谈谈其中的酒旗文化,谈谈古代的招牌广告。关于教材的引申发挥,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新闻广告对于古代文学的运用。例如讲杜甫时。可以联系《杜甫很忙》事件。杜甫很忙是2012年3月发生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涂鸦、恶搞语文课本插图《杜甫像》的网络活动、话题,“杜甫很忙”成为3月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之一,并被商业广告利用。某公关团队和新浪微博先后声称此次网络行销为其策划。从传播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现代网络对于经典的解构,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解构心态。此后。“杜甫很忙”事件继续发酵。众多商业人士继续演绎“杜甫很忙”的创作,推出各种各样的广告。例如:2012年4月2日,杭州市,街头出现了“杜甫很忙”的广告。被恶搞的杜甫推着一辆购物车,旁边配着文字称:“杜甫很忙,现在买钻流行去卖场。”4月,在京东商城首页,杜甫成为三星笔记本的“代言人”。沈阳华邑世纪城的房地产广告打着杜甫很忙的图片,配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买到现房才欢颜”。除此之外,长春中冶蓝城、重庆金悦城、重庆中房千寻等项目也运用了杜甫形象进行宣传炒作。尽管,这种恶搞的经典人物的方式有待商榷,但至少说明了古代文学与现代广告的结合。再如讲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可以引申发挥到西安华清池的大型历史实景山水歌舞剧《长恨歌》。该剧斥资5000万元,打造具有亚洲唯一的全天候折叠式全色真彩LED软屏、国内首创水中机械组合多变式立体活动舞台和户外演出设施全隐蔽式设计,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上舞台,并请来了国内一流的音、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大师和阵容庞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倾力打造这台完美的演出。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台组合元素,以白氏《长恨歌》为歌舞剧情节线索。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科技之奇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交融一起,较好地演绎了该诗主旨,给人无限遐思。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引申思考当代旅游业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结合:随着张艺谋发展了中国第一台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后,中国各大景区都对当地古典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比如三峡艺术团的《盛世三峡》,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等。启发学生把古典文学与广告结合,经典的古典文学本身已经为人所熟知,广告在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挥,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在讲《西游记》的时候,可以联系近年来对于《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1982年,用六年时间拍成了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轰动一时。上世纪90年代,香港TVB电视台分别拍出了《西游记》(1996)和《西游记2》(1999)。到了2002年,台湾八大电视台与香港中天 公司联合投资,再次拍摄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接着刘镇伟和周星驰合作了《大话西游》系列。 2010年,浙江永乐影视制作公司制作了《西游记》。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可以联系87版的经典《红楼梦》,也联系当下出现的红楼梦热潮,百家讲坛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以及由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李少红担任总导演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启发学生分析在光电媒体下中国古代经典的传播的优劣得失和当代人对于古代经典的接受心理,进而鼓励学生研究在新的技术下、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古代经典的对策。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为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学生讲授《古代文学》的教学策略。其实,还可以运用设置思考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等方法,引导学生把两个专业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只要教师主动了解一些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的知识,结合古代文学的知识,用心思考,总是可以发现两个专业的知识结合点,给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的学生以更多的古代文学知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启发。 文学教育论文:对远程教育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探索出适合时展,符合学员要求的崭新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 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所谓灵活,就是要求学员除了具有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其中包含着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所使用目标语言相关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就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2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应该只把它看到语言知识和交际工具,而是应该从文化入手全面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关键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员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英语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障碍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对于英语学员的学习十分有益,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其中的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 课程教学时数少 英语专业本身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而英美文学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实用性不强,因此在考试和功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通常周学时不超过3学时,有限的教学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少了,无法正常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会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也就使得任课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授课方式也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学员有着很多的益处,那现在却出现了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本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那么从学员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语言基础方面,学员在英语语言方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如果作品内容都没办法理解哪还谈得上赏析呢?其次,学员还要对英美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是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可是,学员本身对这门课程却有着很大的抵触,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再加上历史事件较为遥远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也就减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学员遇到的困难呢?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大信息传送途径,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目前英美文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PPT文档、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和网上的文本资源。 1、 PPT文档 PPT文档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从而加深学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且难于理解,所以越是对于学员来说生僻的内容越是需要用直观的形式引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平面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穿插地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这样就能解决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溃乏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 2、 视频材料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员除了要掌握文学背景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其中还包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到文学作品的赏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文学作品的长度过长,其中又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这些都会成为学员学习中的障碍,从而直接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在现如今,多媒体资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视频与音频材料将文学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来呈现给学员,组织学员收看英文原着电影,以此拉近学员与英文原着作品的距离,学员还可以通过影视材料与英文原着对比,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扰, 提高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 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给养,提高文学素养,因为课程中理解的内容多于记忆,而理解的任务是任课教师无法替学员来完成的,只能依靠学员自己来理解与领悟。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引导学员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让学员利用网络来深入地了解文学背景与文学作品,将网络作为学员自学的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4 四、 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的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 文学教育论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中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实用理念下英美文学受到空前冷落 由于受到不同理念的影响,从1990年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对诸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更加注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专业英语等级考试,而对英美文学这个英语主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习外国文学不会对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有太大的帮助。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英美文学受到空前的冷落,师生只强调学好语法和词汇,掌握好语音的准确发音,培养好听力理解能力,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种忽视内涵丰富的文学教育理念和方式,导致学生外语整体素质较低,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较弱。 2.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的就是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对教学内容上事先进行了规划和统筹,不具有创新性。而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英美文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想象力的提升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审美意识在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这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急需完善。 二、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宽容精神 英美文学主要凝聚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结晶,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和审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意义重大的。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英美文学作品过程中,不仅可以对西方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西方文明进行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充分了解和认识,进而可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提升审美情趣,加强文学艺术修养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语言的充分分析和揣摩,进而来研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思想,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对语言的欣赏能力的一个过程。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文学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还可以开拓知识面和人生的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从而陶冶情性,提高人生的境界。 3.培养思辨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学习文学作品可以获得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学生构建健康的道德观和高尚的审美观。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渗透作用极强,文学语言的丰富多样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素材。英美文学有很多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对这些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 1.更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应对一些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观点进行及时的更新。在讲授英美文学作品时,应重视对一些文学常识的介绍,增加对文学研究理论等知识的重点讲解,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 其次,除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外,还要背诵其中一些优美的语句。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思想与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 第三,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安排。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适当安排和课程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诸如将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改编,或者进行舞台表演,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应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其创新与创造的能力。 2.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的一些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师生的广泛交流和互动,增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流行且实用性较强的Jigsaw模式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这个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配合能力、相互合作的和谐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利用Jigsaw模式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首先要合理设计需要教授的课程,然后进行分组教学。初次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避免强弱结合,否则学习能力水平低下的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学习了;另外,教师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有力的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且,也要注重对课堂效果以及信息的反馈。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回访,按照反馈的结果考虑以后教学的课程设计,不断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 在此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英美文学作品包含的丰富思想,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灯的能力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3.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亟待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减少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就会改变原有的学习状态,不再被动地去听课,而是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主动地去寻找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思想和内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备手段之一。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一门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外语类的学科建设中,尤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思路,适时更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进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贯穿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始终。 文学教育论文:高校英美文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着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 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现状的研究,针对普通高校的英美文学被“边缘化”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指出英美文学课程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探索了英美文学教材选择和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好英美文学的兴趣与热情,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较好的人文素质的优质外语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学教育论文:古典文学教育危机分析 一、中国古典文学面临的危机 首先,整个社会的古典文学水平普遍偏低。在当今的中国,不说用口语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文章,不认识繁体字的大有人在。中国古文博大精深,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和文化之一,其中“假字”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各大古典电视剧中,由于怕电视观众看不懂文言文,而对其字幕的配制全套是白话文。其次,古典文学人才的严重匮乏。现代教育中,也许只有大学开设的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一些古典文学爱好者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数只是迫于义务教育或无意识而接触到它,古代的文学着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古典文存在危机的原因 首先,文学教育以现代文学教育为主。、新文化运动至期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的文学思想。直到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恢复高考,才让中国古典文学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层面。但由于深受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为主。 其次,应试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为例,中国的高中教育,老师会给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点,而学生则根据重点去刻板的面对高考。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诗歌鉴赏考查由选择题型变为简答题型,改变了以往的诗歌鉴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选项分析能力考查的状况。 第三,现代文学多元化的趋势对古典文学造成威胁。文化也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1998年,第一本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使台湾和内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的狂潮,此后的题材除了爱情,也有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拉开了一股“新新人类”的“新新文化运动”,人们更加愿意喜欢阅读新颖的题材类型。文化种类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娱乐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学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典文学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学的接触渠道较少。中国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鸭式教育,这也让在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机会只限在课堂。但书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对于中国2500年的历史文化来说,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古代文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繁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在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如何面对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危机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古典文学的传教,不一定要按严肃、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课内课外的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也必须加强古典文学“深”度、“广”度,才能满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讲诗经侧重于艺术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渗透;讲唐宋文学,侧重想象力的发挥,扩散学生的思维;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识的扩展,不应只按教材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古典文学拓展到学生心理。 其次,通过多渠道传播学生宣传古典文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学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的阅读古典。老师经常带动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不断拓展古典文学的传播渠道。 第三,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中发展古典文学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随着电脑的走家入户,我们的学习、写作条件已相当优越。我国最早论述为学问题的着名专论——荀子《劝学》即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联翩喻体强调了诵读积累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常为人们所称道。古典文学电子版的出现,能给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又无迹可寻的人,提供一个大量的传播信息库。 四、结语 读古典文学,就是读祖先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倾听最原始的民族召唤,我们甚至可以将读古典文学看做是品古典文化。网络快捷,信息交流容易、自由、个性甚至先进性的影响,我们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随着现代学科分化的发展与审美自律观念的确立,形成了专业化的古典文学教育,我们应该在人类教育史与当代教育体系这个坐标中确定古典文学教育的位置。当然,在古典文学面临“失重危机”的今天,古典文学的发展也需要全民的支持,在中华名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中国文学精髓——古典文学,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一、前言 在高职院校幼儿教学专业中,幼儿语文中的文学教学是比较基础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鉴赏,再到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社会和每个家庭的重视,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逐渐都开设了开放教育的模式,为高职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平台,提高高职幼教专业学生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 二、现阶段幼儿文学教学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有所欠缺 很多幼教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幼儿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幼教生在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择上也有着偏差。这样就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幼教生很难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实例讲解,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引起学习兴趣。 2、没有站在幼儿的心理层面去体会幼儿文学的精髓 幼儿文学的教学过程其实是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研读过程。很多幼儿文学作品都需要站在幼儿的心理层面去审视幼儿视角中体现的世界观。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中幼教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幼儿文学教学方面的学习中缺少对于幼儿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导致教学工作进展不顺利。 3、没有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理论 幼儿文学有着其特殊的创作基础和素材来源,对于幼儿文学的教学工作首先就是要学习和整理幼儿文学作品在创作和鉴赏方面的理论依据以及基础知识。由于缺少理论支持,现阶段很多高职幼教生在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幼儿文学作品的赏析讲解很吃力,整个教学过程都缺少理论上的依据。 4、幼教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缺少情感的交流 在幼儿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上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幼教生在实践中往往忽略了情感交流的环节,这就导致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与教师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师生关系,大大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幼儿在幼儿文学的学习中无法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变化。 三、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提高幼教专业学生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实践能力 1、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 阅读能够使人头脑清晰、思维敏锐,在幼儿文学的教学 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幼教生不断加大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尤其是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利用开放平台提供的优秀资源去选择适合自己和幼儿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例如下载一些新锐的幼儿文学杂志的电子书籍,或者在平台网站上了解一些关于幼儿文学发展的最新动向,这都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讲解能力。关于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有很多技巧和学问,首先可以选择一些知名的幼儿文学网站,这样的网站发展都比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幼儿文学杂志去筛选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幼儿文学作品。阅读量的提升能够明显提高幼教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2、在学习的过程中综合幼儿的心理学特点进行教学实践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幼教生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重幼儿心理的变化。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有大量的幼儿心理学的资料查阅,通过系统地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对幼儿的学习心理进行一个大致的估算,例如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一个文学作品的讲解要控制在多长时间内讲解等等,在学习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去感知文学作品带来的影响,这样就能够设身处地区设计教学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 任何教学工作都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教学的支撑。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利用庞大的数据平台和开放教育模式,来学习幼儿文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于幼儿文学创作理论和阅读赏析的学习,去理解幼儿文学的写作手法特点和文章结构框架,继而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应对地更加从容。 4、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模式 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幼教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对于教学模式的教导过于单一,在开发教育的方式中,教师应当教导学生通过开放教育平台去观摩更多的关于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加以融合,最终应用到教学实践工作中,带给幼儿更好的幼儿文学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也逐渐提高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能力。 四、结语 幼儿文学是一项需要长期学习和研读的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在教学工作进行的同时带个幼儿情感上和理论上双重的文学体验。在开放教育的平台上,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能力。 作者:翟红霞 单位: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儿童文学视觉下的幼儿园哲学教导 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 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 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文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文学教材定位及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已有多年。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很多任教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希望能看到显性的东西,所以不遗余力地逼着学生写写写;有人觉得对幼儿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所以重点应培养学生表现和传达作品的能力;有人沿袭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知识、文学史轮廓及文学史观的认知,等等。这种不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课程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实践中,可安排个人独立鉴赏,也可安排小组合作鉴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外的阅读更是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整理相关的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课前和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带着喜欢的作品去幼儿园或社区进行阅读推广;等等。 (四)课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评价时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幼儿文学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6]其次,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力求多样化。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幼儿文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定位与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已有多年。这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很多任教者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希望能看到显性的东西,所以不遗余力地逼着学生写写写;有人觉得对幼儿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所以重点应培养学生表现和传达作品的能力;有人沿袭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知识、文学史轮廓及文学史观的认知,等等。这种不明确的定位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文学课程定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培养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课程占有怎样的地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怎样的关系。幼儿文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由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决定。首先,幼儿文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忽视幼儿文学的幼儿教育是畸形的教育。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进行幼儿文学教育,可以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简单的训诫和枯燥的说教,帮助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学会感受各种形态的美,在情绪和意志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其次,幼儿文学教育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幼儿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美光照人类,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取代的。[1]59-62但是,幼儿尚未识字或者识字不多,需要借由成人的辅助和引领才能走进幼儿文学的世界。尽管家长也是幼儿文学的传播者,但这种传播是自发性、随机性、无序性的活动。只要有幼儿教育存在,幼儿文学的传授主要还是依靠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155 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对幼儿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尽管幼儿文学的主要接受者是幼儿,但是在那片“秋空霁月一样澄明”“晶球宝玉一样莹澈”的境界里,在那些自然、美和爱的永恒主题面前,成人也一样会受到感染。安徒生曾经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我也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可以说,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也会促进成人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幼儿文学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幼儿文学中包含许多教育儿童的方法,反映了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幼儿文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也对学生的鉴赏、创作实践影响巨大。幼儿文学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师口语两门课程关系更为密切。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文学作品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文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有关幼儿文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挑选、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幼儿园文学作品教学打下基础。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开始趋向文学化,这对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会让学生对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在作品文学魅力的展现方法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教师口语课程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也会提高学生传递幼儿文学作品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拓宽专业视野,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性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提高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设置构想 (一)课程目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述定位即是本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要确定本课程的微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弄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对部分任教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主要着重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及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如何促成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等等。调查发现,教师们一致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这一目标,并认为确立这一目标是为了学生日后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但在“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一问题上,答案纷纭。有的认为是对幼儿文学的兴趣态度;也有的认为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有人认为了解了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就代表具有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因而,在“如何促成学生良好幼儿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有重视阅读经验积累的,有重视写作能力培养的,也有重视理论知识讲授的,等等。如果教师不清楚幼儿文学素养的内涵,那么,提高学生的幼儿文学素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文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幼儿文学素养的具体构成。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作品。尽管如今幼儿读物种类繁多,幼儿文学作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作品良莠不齐,幼儿园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学阅读教材。 要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审美需求的、为幼儿所理解和喜欢的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选择者具有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审美特点、文体特点、接受主体的特性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教师要对作品进行细细的品评。该作品好在哪?是奇特的构思、有趣的情节、动人的情感还是优美的句子、欢快的节奏、出色的想象?作品能让幼儿得到情感的陶冶、念诵的快乐、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是知识的教育、想象的丰富、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想让孩子感动,自己先感动。教师对作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影响文学作品传递的质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幼儿可能会重点关注或喜欢哪部分?哪些地方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疑惑?作品是适合集体欣赏、亲子共读还是自主阅读?一旦发现作品某些地方不适合幼儿欣赏或不方便进行教学,教师往往要有能力进行改编。然后,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将作品传递给幼儿。创设什么情境?用什么方式呈现?设计什么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结束语?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等等。理想的幼儿园文学教学既要彰显其文学性,也要突出其儿童性,前者指向诗意、感性、美,后者指向快乐、有趣、游戏精神。[2] 这需要施教者具备如下素养:热爱幼儿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幼儿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组织幼儿文学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3]154-155这其中,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主要由教师口语课程训练,而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主要由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课程来训练。综上所述,幼儿文学课程的微观目标就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各文体特点和作品的学习以及鉴赏、诵读、表演、创作、见习等实践,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的情感,提高对幼儿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丰富阅读幼儿文学的经验,培养鉴赏、表现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初步创编的能力,为幼儿园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应依据教学目标,但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先来看看调查情况。我们在本校发放问卷90份,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各发放问卷20份。四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比例高达94.5%(138人),喜欢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有趣、能开拓视野、能更好地认识幼儿等方面。89.7%(131人)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理论加实践课型。在回答“希望怎样学习这门课程”时,52.7%(77人)的同学都提到了希望通过实践(表演、创作、见习等)来巩固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超过90%(132人)的学生喜欢童话和图画故事,认为它们富有幻想色彩、直观形象、贴近幼儿的心理;不喜欢的文体则不太统一。95.9%(140人)的学生认为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和必要的,81.5%(119人)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幼儿文学文学史,还有18.5%(27人)的学生则觉得幼儿文学文学史“没必要学”。在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上,多数学生愿意选择作品进行鉴赏分析或者选择某种文体进行创作,有10%(15人)的学生愿意选择专题做小论文。调查发现,学生阅读面较窄,而且希望教师介绍某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告诉他们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一作品组织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我们将本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理论讲授模块———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幼儿文学的特点等),幼儿文学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及幼儿文学传递的特点,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简史,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及相关的主要作家作品的鉴赏,幼儿文学各文体的创作要领等。课内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三部分: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诵读,童话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表演等直观演绎部分;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片断创作实践部分。课内实践与理论讲授同步进行,其中作品鉴赏实践操作部分是重点。课外延伸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课内实践课时不足而设置,主要包括:幼儿文学阅读及创作活动,与教师口语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文学作品读诵讲演类比赛活动及社区推广活动,与幼儿语言设计活动课程有紧密联系的幼儿园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观摩见习活动等。 (三)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只有经过有效的组织也即具体的教学才能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做到: 1.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源于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在讲授幼儿文学的特点、功能、接受等理论时,要结合具体幼儿文学作品和幼儿教育实际,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实际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正确的理论。而这种主动参与理论构建的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极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 2.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文学课的教学,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4]幼儿文学作品以真善美为永恒的情感主旋律。感性的朗读表演、理性的表述、教师的示范等都是可以采用的让学生体验的方法。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情感世界更为细腻、深沉、丰富。[5]345 3.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幼儿文学课程必须迎合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课程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要教给学生不同文体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在鉴赏实践中,可安排个人独立鉴赏,也可安排小组合作鉴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外的阅读更是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比如,每月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整理相关的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课前和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带着喜欢的作品去幼儿园或社区进行阅读推广;等等。 (四)课程评价 以往本课程评价时在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文学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方法上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而评价主体也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幼儿文学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6]其次,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力求多样化。可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幼儿文学论文:儿童文学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摘要: 发展幼儿审美情感要以幼儿园有效地组织的文学活动为基础,为了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发展从语言方面入手进行培养。本论文通过日常研究观察进行了初步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 儿童文学;审美能力;幼儿 文学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的作用。儿童文学表现在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启智、道德品质等方面;儿童文学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幼儿充满愉快的精神等几方面。人们对于幼儿文学的功能有许多有差异化的想法。 1幼儿文学的近况 为了使幼儿喜欢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并使幼儿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发展了幼儿文学活动。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幼儿发展意义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有的认知。幼儿通过儿童文学活动得到了多种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是第一层次学习。通过语言文学作品来了解四周的事物,属于第二层次的学习。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所构成,幼儿在通过学习各种语言作品来认识四周的事物。了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世界是为了幼儿更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发展。幼儿文学以幻想、快乐、优美、荒诞等品质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征服幼儿,使幼儿乐此不疲。儿童文学活动的美体现了幼儿纯真的心灵,带给幼儿轻松快乐、幽默等审美品质。这些特点都使幼儿文学在进入语言活动时成为最被幼儿期盼、最受幼儿欢迎的内容。 2用文学作品丰富幼儿审美想象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幼儿的纯美心理,以一种完美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许多文学作品故事内容的曲折情节,总是在不完美中造就幼儿完美的心态欲望。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蒙蒙细雨,阴沉沉的天空,给孩子们一种压抑的心情。一次,户外活动,李想小朋友对着天上的乌云情不自禁地说:“乌云啊!你怎么还不回家呢?你为什么天天把太阳遮住呢!赶快回家吧!你的妈妈等着你呢!”从这个孩子的言语中,笔者感觉到她的话语代表着所有孩子渴望阳光明媚的心理情结。之所以她会用这种完美、纯真、善良的童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文学作品给她带来语言美的提炼。这是文学作品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审美价值观。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她绝没有这种对大自然审美心态的唯美表达。幼儿的潜意识于审美情感上的定位,国外艺术家进行儿童的画作研究时,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0岁以下幼儿所作的画与成人艺术家的画之间。我们跟随上述艺术家的研究去观察幼儿的认知活动,就会发现幼儿在感知客观物体时,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与人类祖先所采用的泛灵论原则相一致。孩子们经常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映射给客体,因为语言和形象的叠加拉开了与实体的距离,使一般的感觉和愉悦增加了审美和情感色彩。幼儿的主导活动——创造性游戏的发展,为幼儿审美情感发展创造了条件儿童玩游戏时,可以完全通过自己意志尽情使用各种物品,离开游戏之外的各种束缚,自己组建事物和内容,借以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在努力地饰演并体验的角色感情,假戏真做,相互渲染,乐不可支。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情绪的独特、虚幻、创造和超功利等特点同审美感情有相似之处。审美兴趣、审美感知、情绪积累现代传播信息艺术的发展,不断增加孩子们接受艺术情感熏染的机会。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儿童能聆听音乐;观看电视、电影、相片;阅读书本;使用玩教具对故事进行演绎和通过原始的方法——倾听成人口头陈述等,儿童体验到的愉悦变成了情绪记忆和情绪积累,不断增强今后参与活动的兴趣。 3幼儿文学鉴赏中建立以审美能力为主体的功能系统策略 3.1艺术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为主体第一,挑选以具有美感的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具有多元化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态。研究表明,幼儿比较能接受优美意境的文学作品,中、后期的幼儿能够接纳喜剧色彩的作品,悲剧感一般不存于幼儿。实践中也发现,幼儿对部分有悲剧情感的作品会产生共鸣。因此,主要选择一些优雅、高尚、幽默的作品,使幼儿感受一些美好的感情如关爱、友谊、诚信、善良、勇敢等,还可以挑选悲而不伤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幼儿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第二,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如安徒生所作《白雪公主》,幼儿可以理解欺骗的最终结局,可以深入地了解讽刺的含义,以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3.2家长教师要以幼儿角度欣赏美文学活动为主体家长和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该尊重幼儿的欣赏需要,引导幼儿形成健康正确的欣赏习惯,帮助幼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审美判断。家长和教师在挑选文学作品、选择指导方式等方面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以儿童年龄和性别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性格爱好的不同作为挑选文学欣赏的主要条件。同时,适合儿童的文学活动易于被儿童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共鸣,对培养儿童阅读趣味,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精美完整的文学作品能使幼儿提升对书的理解和感悟力提高阅读意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激发儿童在对图示观察推理时的思维能力。在文学活动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起幼儿的感官与感知,可以通过课件、朗读、情景表演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感知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王雪倩 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一、根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的关键文学欣赏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幼儿对作品的创造表现,而表现的前提是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解是表现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与孩子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紧密结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幼儿的互动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1.图谱法:图谱法是教师根据诗歌、儿歌特点设计的形象符号画面,用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图谱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符合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住诗歌的顺序。 2.仿编法: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摇篮》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小图片,让幼儿创编,孩子们受到提示,能创编出:书架是书的摇篮,摇着书宝宝,风儿轻轻吹,书宝宝睡着了;汽车是摇篮,摇着小宝宝,爸爸轻轻开,小宝宝睡着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会进入假想的意境,真实有趣地表现内心对作品的感受。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的欣赏活动中,在故事欣赏的开始环节,进行体育游戏“好饿的毛毛虫”,不仅让孩子感受故事的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既紧扣了活动目标又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以游戏为链接,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更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调动多种表现方式是让幼儿创造性表现作品的途径 1.借助动作表现: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合适的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欣赏《谁会爬》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运用鱼尾、翅膀等道具运用动作让幼儿很快理解爬、飞、跳的动作,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2.借助绘画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借助绘画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表达和自己想表达内容之间建立有效的对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来了解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情况。 3.借助音乐表现:以音乐作背景,能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文学欣赏活动中,适宜的音乐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巩固幼儿的表面记忆。 4.借助表演表现: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愉悦、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小班幼儿初步具有扮演的意识,具有简单的表演,多为群体表演,说简单的话,教师为主。中班幼儿表演时要求能较好把握角色,有一定创造性,初步合作、协调,可分小组、个别表演,教师为辅。大班幼儿可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能在教师的轻微指导下设计、组织表演活动。 总之,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各方面的教育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让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逐步构建美好的情感,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作者:辛月单位:福建省罗源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课表演鉴赏法教学 幼师学生在入学时一般入学分数较低、语文基础较差、综合文化素质不够高,而幼儿园教育工作又急需能编会导演并在活动中进行语言教学的幼儿教师,二者构成尖锐的矛盾。如何在幼儿文学课堂上使学生文学素质和职业素质共同提高,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戏剧寓教于乐、发人深思,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天然沃土,可以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于是我设计出幼儿文学文体鉴赏中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表演欣赏法”的特点就是在“动”中鉴赏幼儿文学作品,即让学生直接参与作品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作品。例如教师可以一边朗诵儿歌、幼儿诗,一边引导学生比比跳跳,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师除了用现成的剧本外,也可以将幼儿童话、幼儿故事改编成剧本,指导学生排练、表演,供学生观看欣赏。 一、理论依据 1.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技能型、实用型劳动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2.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能动性原理,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无个体积极参与,个体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个人发展起着决定意义.。因此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重视。 3.杜威的教育观,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4.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主张师范学校最大的事是“教学生变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 二、教学程序 幼儿文学各种文体鉴赏中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讲(或读)。对幼儿童话、故事、戏剧,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课前充分准备,通过课堂讲故事,把人物形象、事件过程和环境气氛立体的呈现在听众面前;对儿歌、幼儿诗(叙事诗)较简单,让学生第一步按其节拍美读直至背诵出来,这一步要求人物语言要有“角色感”,做到“声如其人”,着力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要求绘声绘色,为下面表演打基础。第二步:导,即对学生把握作品角色、主题、性格不当之处进行指导、提示。充分挖掘作品的美学和情感因素,进行启发、诱导,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演。如《龟兔赛跑》中,兔子骄傲,说话盛气凌人,讲话声音高、嗓门大,无所顾忌,目中无人;乌龟谦虚,说话平静、真诚,语速较慢,语中含笑。注意通过语气、语调变化刻划人物性格,更好地表现主题,让学生在体验感情中酝酿如何用肢体表现。第三步:演。让学生分组分角色直接参与作品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作品。通过表演,再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演者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演出来,观看者欣赏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跃跃欲试。学生亲身参与的文学鉴赏和游戏活动联系在一起,学习积极性很高。第四步:评。师生共同评析表演成败,并联系理论知识,如儿歌、幼儿诗是否读出节奏感,肢体语言是否形象,故事、戏剧是否表演到位,是否活灵活现。 三、教学特点 通过“表演欣赏法”开展戏剧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 1.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变单向课堂教学结构为双向或三向课堂教学结构。一扫“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气氛,从而改变学生所处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活动,共同讨论。 2.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变单一的灌输知识为知识能力并重而行。由于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加速了幼师“学生”变“先生”的过程。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变生硬的说教为灵活的启发,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四、教学结果: 1.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表演欣赏法”教学不仅要学生动脑记,而且要动脑想、动口讲、动手做。同学之间无形中形成一种互相比较的竞争关系,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不仅学得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幼儿文学作品开展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她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对课堂学习、对未来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3.有利于幼儿文学鉴赏目的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在“做中学”,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讲课时增加了针对性,增强了幼儿文学鉴赏的实效性。 4.有利于体现师范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表演欣赏法”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作品、动作表演等从教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幼儿文学课不好体现师范性的难题。 此外,“表演欣赏法”教学还应体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各种比赛相结合等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刚刚开始尝试,期待的教学结果还没完全出现,只是“初露曙光”,有待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完善。 幼儿文学论文:意识形态对幼儿文学翻译影响 一、缘起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其实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用所谓的“儿童读物”来进行儿童教育了,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正如周作人所说的,中国的儿童历来只能“偶然从文字堆中——正如在秽土堆中捡煤核的一样——掘出一点什么来,聊以充腹,实在是很可怜的”。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儿童读物中有很多荒诞无稽的唯心主义思想和不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荒谬东西。所以他号召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为儿童翻译和写作一些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 二、意识形态与翻译 一般意义上,“意识形态”是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即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世界观的普遍观念。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伦理的等等。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翻译文化学派旗手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提出“改写”的概念,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中,意识形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和翻译过程本身,也会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诗学形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学手段、文学体裁、作品主旨等,二是一种文学观念,即文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起到的作用。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对西方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翻译介绍。 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中国早期儿童文学翻译 (一)宗教意识形态影响下最早期的儿童文学翻译 在中国,最早进行西方儿童文学译介的,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们。传教士们到中国传教,常用的方式之一是兴办教育。而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要从创作和翻译儿童读物开始。由于传教士们身负的使命是传教,要在上帝的指引下对中国的儿童实行宗教的救赎,他们很自然地开始了福音小说的翻译和创作。这个过程从1846年持续到19世纪末。福音本来是基督教用语,意思是耶稣的话及其门徒传播的教义。而福音小说是以小说为载体,传播这种教义。传教士们翻译的福音小说主要以儿童作为预设读者,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1856年吉士夫人(CarolineP.Keith)翻译的《亨利实录》等。这些作品一般都是逆境中的孩子在某种情况下接触并虔诚地信仰基督教,不甘沉沦,最后被好心人解救,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如《亨利实录》这部小说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舍伍德(MaryMarthaSherwood)所著,讲述了一个在印度出生的英国孤儿亨利,遇到一位传教士的女儿。女孩用心教他念书,把做耶稣门徒的道理告诉他。亨利体弱多病,但凭借悟性和毅力,成了一个虔敬的基督徒,在病中也不忘感化仆人蒲师。尽管这些故事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这些翻译作品在中国开了风气之先,把世界各国的重要童话介绍给了中国儿童,也把西方现代儿童观带到了中国。在这些作品的潜移默化之下,中国的有识之士们也开始了对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的译介。 (二)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第一次儿童文学翻译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以戊戌维新为中心的近代意识启蒙运动,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译介西方的思想文化。当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时,他们也看到了儿童,知道了儿童是民族命运的改变者、民族未来的建设者。1901年《杭州白话报》刊文“儿童乃为国之宝,儿童教育休草草”。重视儿童教育当然要考虑给儿童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在这种政治性启蒙的照耀下,大约从1896年开始,我国出现了近现代第一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高潮。其间,也有供儿童阅读的作品。如1900年周桂笙在上海《采风报》上刊登《国王山鲁亚尔及兄弟的故事》和《渔夫》。这是《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在我国的第一次中译。1902年,他在《寓言报》上发表了译自《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和《豪夫童话》的15篇文章。1903年他把这些译作故事集结成《新庵谐译初编》出版。这部译作注意选择爱国御敌、弱者智胜强者的篇目。他将第一部译作献给少年儿童,抱有希望通过翻译输入西方文明以拯救祖国摆脱贫弱的意愿。1904年周作人翻译《侠女奴》(今译《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奚若翻译的《天方夜谭》4册,共收故事50个。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录的第一篇即是周作人翻译的《安乐王子》(今译《快乐王子》,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作品)。1914年7月,《中华小说界》发表刘半农翻译的《迷洋小影》(今译《皇帝的新衣》)。1919年一月,周作人在《新青年》6卷一号发表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1918年1月,陈家麟和陈大蹬翻译安徒生的童话,译名为《十之九》,共收安徒生童话6篇。林纾和严复的两个儿子严培南、严璩合译的《希腊名士伊索寓言》共收寓言298则。 (三)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第二次儿童文学翻译高潮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勇们,以反帝反封建、改造社会为己任,必然会把目光投向国家的未来,寄希望于少年儿童。同时,提倡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必然会由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产生民主的儿童观,认识到给儿童以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致出现“凡学习外国文学的,开手不久便选择童话”。(鲁迅《小彼得•序言》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19年,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这个观念大大冲击了“父为子纲”的陈腐观念。可以说,“五四”时期“人”的启蒙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的发现,中国的儿童问题也才得到了极为密切的关注,与此相关照的是,文学界开始大量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出现了第二次童话翻译高潮。1922年,鲁迅收集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1923年译介了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还有1928年由未名社出版的《小约翰》。郑振铎翻译了《高加索民间故事》《莱辛寓言》《印度寓言》和《幸福王子》(也就是《快乐王子》)等,还写了《安徒生的作品介绍》,对这位童话大师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LewisCarroll,1832-1898)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卡罗尔的另一部儿童小说《镜中世界》也出了中译本(陈鹤西译,北新书局,1929年)。科洛迪(CarloCollodi,1826-1890)的《木偶奇遇记》共有7种译本。 (四)儿童文学翻译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 在大量译介外国童话的影响下,我国作家们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童话的因素。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人,他的童话创作成绩最突出。1921~1936年共创作43篇童话。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并标志着中国文学童话的成熟。鲁迅说《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立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鲁迅,《 表 •译者的话》)它把现实世界引进童话创作,把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渔民等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构成的现实生活显示给儿童,充满着浓郁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民族生活气息。叶圣陶在其《我和儿童文学》中说到:“我写童话,当然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五四前后,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陆续介绍过来了。”在叶圣陶的《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安徒生童话和王尔德童话,尤其是王尔德童话的影响的直接和深刻是清晰可见的。我们不妨将作为童话集名的《稻草人》这篇代表作和王尔德的童话名篇《快乐王子》做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惊人相似之处:首先是童话主人公形象,一个是立于城市广场高圆柱上面的塑像,一个是立于农村田野里的稻草人;其次是由于这两个童话形象都不能移动,只能通过他们的视野来展现人间现实的苦难,一个是城市穷人的惨状,一个是农村贫妇的悲剧;再次,在情节结构上,快乐王子因一次又一次惨状的刺激,最后铅心碎裂,塑像拆除,而稻草人也因一次又一次目击的悲剧致使伤心倒地。所以,无论是童话形象、情节结构,还是所展示的社会主题,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基本方面《稻草人》有着《快乐王子》的影子。还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石像的倒塌而且,和其他童话中温馨快乐的结局不一样,王尔德童话和叶圣陶的这两部童话均以悲剧结尾,融凝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把生活的残酷面展示给儿童,认为儿童也不能躲在成人的庇护里。郑振铎为《稻草人》做序时也说:“再试读王尔特的《安乐王子》,燕子飞在空中所见的景象是何等悲惨的景象呀!少年皇帝(王尔德童话,现译《少年国王》)在梦中所见的景象又是何等的景象呀!没有,没有,在童话中的人生也是没有快乐的!”而译者和作者在选择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表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又是多么强烈。 四、结语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语境中。它首先借助西方传教士基于宗教意识形态而进行的译介活动才得以发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特殊的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土壤下,通过翻译家和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以逐渐开花结果的。到了当代,虽然进行儿童文学出版和创作的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是经得起读者与时间检验的精品少之又少,具有长久魅力的作品寥寥,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早期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发展历程应该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审美接受探讨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八个字原本是在揭示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实,文学欣赏是一个读者从文本中提取意义并重建文本的过程,也包含了文本与读者,即“物”与“心”两个部分,欣赏的过程需要“随物”也需要“与心”,所以在这里,本文想借这八个字来描述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接受。作为客体,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简单而不粗糙,夸张而不浮躁,浅显而不浅薄,是文学中一个特殊的门类。作为欣赏的主体,幼儿也是读者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因而他们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有其独有的特征。幼儿的文学欣赏的过程是“随物宛转”的过程,要体验把握幼儿文学作品的特殊的美,同时也是“与心徘徊”的过程,要尊重幼儿审美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审美愉悦。 本文将以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为例,从幼儿心理接受的情感性、动作性、想象创造性三方面特征来欣赏幼儿文学审美接受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碰撞相融合所产生的美。 第一,幼儿的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文学欣赏活动中包含了审美感知与审美判断,即感性和理性两个部分。作为幼儿,其分析与归纳的理性思考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所以感受和情绪成了文学欣赏的重要工具。幼儿不仅在欣赏过程中体验作品情感,也在欣赏过程中丰富自身情感。幼儿的文学欣赏中要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尊重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来丰富幼儿情感。 《猫头鹰宝宝》讲述的是三只猫头鹰宝宝在一天夜里醒来发现妈妈不见后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都以三只猫头鹰宝宝的对话形式出现。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夸张的情节、有趣的形象可能是更能吸引住注意力的东西,而心理的描写对于幼儿则是枯燥沉闷的。但在这个故事里,心理的描写充分契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三只猫头鹰宝宝有着代表各自年龄特征的心理活动,而且在对话和动作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猫头鹰宝宝》的欣赏活动是在中班进行的。老师讲了一遍故事后问幼儿在故事中听到了什么,幼儿的第一回答便是“我要妈妈”。这句话是故事中最小的猫头鹰一直叫嚷的一句话,可见这句话唤起了幼儿以往的情感经验,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我要妈妈”是幼儿在离开妈妈后的第一反应和最终呼唤,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幼儿的感受,也成功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已经促发幼儿欣赏动机的基础上,老师趁热打铁,利用幼儿的情感投入,再次讲述故事,并请幼儿细致体味故事情感,注意感受故事什么地方最温暖、什么地方感觉担心、什么地方感觉害怕、什么地方最高兴。第二次听故事时,幼儿听得更投入了,而且之后的回答也热烈而精彩。有的说“听到羽毛和树枝的家和温暖”;有的说“‘我要妈妈’很温暖”;有的说“猫头鹰宝宝扇翅膀跳起舞很高兴”;有的说“妈妈回来了,他们蹦蹦跳跳”幼儿的表述中的“扇翅膀”、“蹦蹦跳跳”已是故事语言之外加入了幼儿理解的有特色的表述,这充分表明了幼儿的感受和情绪不仅使他们完全沉浸到了故事中,也完全把握了故事的动人之处。 虽然幼儿文学担负有教育的功能,但决非“对儿童讲一句话,眨一眨眼,都非含有意义不可”,文学作品更重以情动人,对幼儿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感情熏陶,在学习内容上更重情感和态度的学习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别林斯基告诫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幼儿文学欣赏时,要少领悟一些,多感受一些,正是提醒注意幼儿的文学欣赏过程是一个心随情动的过程。 第二,幼儿的文学欣赏是一个感于中而形于外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从动作式再现表象学习开始,经图像式再现表象学习,再到象征式再现表象学习这样一个序列性过程。根据这个序列性原则,可以知道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伴随着动作的。事实上,幼儿文学作品中,越是“乱七八糟”,幼儿往往越感兴趣。幼儿的动作在文学欣赏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在欣赏中不利用动作是很遗憾的事,而不恰当的动作又会干扰幼儿真正进入故事。小熊温尼·菩是世界儿童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温尼·菩串门的遭遇》就记录了他所做的一件傻事。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两个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一个是“卡”,小熊因为吃得太多,卡在兔子洞口,进不去也出不来了;一个是“拔”,小熊饿了一个星期后,被兔子和兔子的亲戚们像拔萝卜一样拔了出来。在中班的欣赏活动中,动作在两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加登纳说“: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进行着、保持着节拍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出现。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对这种艺术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 在听过第一遍故事后,幼儿都觉得故事中的小熊“好玩”、“滑稽”、“调皮”。带着这样的印象,在第二次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在倾听过程中表现的专注已不是安静,而是不时发出的笑声以及在有趣的地方与老师一起重复。此时的幼儿对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笼统的理解,于是,在讲到兔子和亲戚们一起拔卡住的熊时,老师提议“:我们一起来拔好不好?”这个提议得到了幼儿异常热烈的响应,他们或兴奋或严肃,个个都认真地一边前仰后合一边喊着“嗨哟”。通过拔小熊的动作,幼儿不再只是故事的旁观者,更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与故事有了进一步亲密的接触。 二是动作帮助幼儿表达欣赏感受。幼儿的语言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常常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妙,却说不出来,情动于中而无法形于言,所以身体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赏活动中,故事最后,小熊终于被拔出重新获得了自由,老师在此时放了一段《杜鹃圆舞曲》,因为《杜鹃圆舞曲》轻快的旋律一方面能够表现小熊自由后的心境,另一方面也能让整个活动留有余韵。出乎意外的是,活动竟在此时到了高潮,幼儿开始很兴奋地随着音乐开始跳舞,有扮小熊爬的,有扮兔子跳的,也有两两牵着手随意跳来跳去的。此时的幼儿是真正的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事的欣赏也变成了一种游戏和享受。 由此可见,幼儿的欣赏与成人的内隐性反应不同,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通过表情和动作而外显出来的。在欣赏过程中适当地帮助幼儿利用动作,其感知、理解、表达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幼儿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幼儿充分想象,重建文本的过程。幼儿文学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丰富奇特的想象。这与幼儿的接受心理有关,一方面幼儿在感受事物时还不够细致,奇特、夸张的东西更能刺激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幼儿作品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也充分满足了幼儿爱好运动、向往新奇的本能和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所以,优秀的幼儿作品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它也必将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能创造比作品本身更丰富生动的情境。《太阳和月亮》是一首很简单的小诗,将白天的热闹与夜晚的安静作了对比,比起背诵来,幼儿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更为重要。小班幼儿在欣赏中,幼儿不仅想到太阳出来后小猫小狗小花小草会醒过来,还想到了汽车和斑马线也醒过来了,其想像既根据自身经验又突破常规,极好地创设了情境。 《大衣飞起来了》文本本身就是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调皮的大衣逃离了主人,飞到了烟囱上,猎人打枪也不能让它下来,后来,裁缝丁姆拿来了一枚扣子作礼物,大衣就乖乖地飞下来了。幼儿听完故事后,老师启发幼儿想别的办法让大衣听话。幼儿的答案不一而足,却也出人意表:蝴蝶结、漂亮的粉红的亮晶晶的扣子、风筝的线、粉红和白色的拉链幼儿不仅把故事中的大衣当成了大衣、也当成了风筝。这些想象有的合理,有的合情,有依据文本的想象,也有离开文本天马行空的想象。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文本重建过程中的自由幻想,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 接受美学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在被读者阅读,读者参与再创作后,整个作品才真正完成。所以,整个幼儿文学欣赏过程,也就是幼儿接受作品并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文学作品,必将使欣赏活动变得刻板,如果迁就幼儿,则会使幼儿无法提升。只有根据接受主体心理特征,关注文本的特点,做到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文学欣赏才会成为一种自由自在的令人愉快的游戏,使欣赏中的幼儿获得难以言喻的审美快乐。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策略研究 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让幼儿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发展幼儿前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任务。作为一种文化传递行为,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是一个由欣赏主体对文学作品中承载的各种信息进行感知、联想、理解、体验、评判、价值认同、内化的过程。幼儿园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幼儿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对促进幼儿语言、智能、情感、审美能力、价值观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多方面价值。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对幼儿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创造性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幼儿园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由于幼儿教师文学素养水平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此类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课程设计者期望的质量要求。具体表现为:在目标和功能上,过分关注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强调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却弱化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主动建构与创造;在学习方式上,过多地采用单一的感知记忆,而忽略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意境感受、意义建构,更忽略了幼儿主动参与的意愿、情感的体验、合作分享与创造性想象。这些状况都表明目前的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难以发挥幼儿文学作品的多方面教育价值。诸如此类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中教师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策略。因此,探究出一套适应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使幼儿成为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文本解读者和意义建构者,需要我们做认真、深入的思考。 二、重建活动目标,找准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的价值定位 文学欣赏活动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引导幼儿主动投入并沉浸于文学活动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品是以精练、生动的文字,表现儿童真挚感情世界的人和事物,重视意象的浮现,营造音韵、图画美感的意境,让幼儿乐于阅读且能促进其正面成长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欣赏活动是一个能实现儿童发展的过程,它最能集中反映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思维能力及情感体验。 文学欣赏活动的目标应当关注以下几方面:第一,作品审美。幼儿文学欣赏活动的突出功能是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具体包括语言与韵律美、幻想与想象美,而活动在智育、德育等方面的功能也是在审美过程中实现的。第二,作品体验。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作品,轻松、自然地接受情感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应由从对作品做理性分析转为运用直接感受,强调意会、体悟。第三,作品情感基调。引导幼儿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想象,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再现作品。第四,激发想象,以多种方式再现作品内容。 三、依据欣赏过程,探索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对作品意境和情感的体验,是幼儿文学作品欣赏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各阶段,应当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前期经验的准备是加深体验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即将欣赏的作品内容,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和体验,并在活动开始时配合相关的谈话和讨论,唤起幼儿原有的经验或体验。通过教案分析、观摩课评议、录像反馈等方式,我们总结出了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在选材、导入、提问、体验、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选材策略 文学作品的选择是幼儿园文学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总体上要求作品的复杂程度较低,作品应当情节简单、主线分明、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趣味性强。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小、中、大班选择的作品应当有所区别,如关于故事的选择,小班的故事简短、主线单一、角色形象鲜明、语言浅显易懂、有一定的韵律感、循环中有变化;中、大班在选材上,应选择作品情节较复杂,多主线、语言优美、丰富而有变化的。 (二)导入策略 导入是引导幼儿为即将开始的文学作品欣赏活动做好心理准备的过程。一般可分为稳定幼儿情绪、启发相关经验、营造情绪氛围等方式,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不同年龄导入方式也各不相同。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宜多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中、大班的幼儿有了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活动的经验,这对于即将开始的欣赏活动是很好的基础,有助于幼儿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在进行作品感知活动之前,可通过谈话启发幼儿的相关经验和情感体验,以便于幼儿对作品更好的感知和理解。 (三)提问策略 提问是利用作品引发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地感知作品内容、体验作品情感、评价作品形象及其行为,从而提升幼儿欣赏水平的重要方式。常用提问方式有:事实性提问(如故事里面都有谁、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某一个角色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果关系分析提问(故事里发生什么事情、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评价性提问(如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个故事美吗?美在哪里?)。 针对不同的年龄,提问的方向应各有侧重。小班多用事实性提问,且不要求幼儿按照角色的出场顺序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回答,只是在幼儿回答之后,教师给以归纳;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应强化因果分析提问关系,引导幼儿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大班在中班的基础上,要强化评价性提问,引导幼儿对故事和故事中的角色进行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 (四)体验策略 角色行为扮演是在幼儿对作品和角色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幼儿重复作品中角色的行为、语言、表情和神态,促进幼儿体验相关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从而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表现和表达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体验;通过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如在欣赏故事《小蜗牛看姥姥》时,对于“小动物的游行、爬行、飞行速度”,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扮演小鸭子游泳、梅花鹿奔跑、大雁飞行来让幼儿加深体验。 (五)多媒体使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欣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发展文学想象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教师要逐步减少多媒体的使用,以提高幼儿依靠听觉和想象力理解的能力和欣赏水平。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顺序依次为:动画故事课件、静止画面课件、声音课件。如《笨狗熊的故事》中,播放课件时让“笨狗熊”提问:“你觉得我哪里最好笑”“为什么说我是一只笨狗熊”,然后再完整欣赏故事课件。其中,在小班多可使用完整的动画故事课件,在中班多用核心片段课件,而大班则多用静止画面课件或者不带画面的声音课件.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育论文 一、合理选择教材,提升幼儿文学的质量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优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最佳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幼教的培养与选拔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对于幼教的资格认定以及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儿园在选拔师资的过程中,除了对于学历、普通话、艺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强化教师耐心、文学素养、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借助综合水平高的教师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来提升幼儿文学素养。在幼教资格证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适当增加幼儿文学阅读、讲解能力的考核内容,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有着显著的必要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方式,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的开展才具备实际的可行性。总之,幼儿文学是幼儿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学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发掘文学中的趣味性,提升其对于文学认知的水平,增强其对于哲理探究的能力。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提升幼儿文学的教育地位;同时以合理的教材以及适宜的主题情景,不断提升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性;最后,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为开展好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作者:黄爱琴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章郭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戏剧教学综述 西方研究认为,戏剧对幼儿身心发展有治疗作用,戏剧作为教学的重要媒介,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幼儿园孩子喜爱,也同样深受未来幼儿教师的幼师生欢迎。但由于幼师生学习戏剧内容时仍采用传统的教法,教师介绍幼儿戏剧基本知识、改编创作方法,学生看看剧本就完事,课堂气氛太平静,学生主体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过后学生的从业技能没得到提高,师范性在教学中更没得到体现。针对这种情况,为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对幼儿文学中戏剧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灵活改编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幼儿文学理论部分若“照本宣科”,对学生从教能力的指导必然会显得过于“纸上谈兵”。根据陶行知说法“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它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于是,我对教材进行灵活地改编、整合、再创造。学生掌握幼儿戏剧表演技能,不仅可提高幼师生专业综合素养,而且能帮助其掌握更多指导幼儿进行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表演的技能。此能力具备对幼师生今后教学实践更具有可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这正是我们人才培养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把课定位在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型上。由于教材中没有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我便结合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学生参加幼儿戏剧表演的经验,从幼儿戏剧三大特点里挖掘出幼儿戏剧表演的技巧,即:幼儿戏剧活动的游戏性特点要求表演时———空间模拟要逼真;幼儿戏剧冲突单纯而有趣的特点要求表演时———表情语气要鲜明;幼儿戏剧语言动作化形象化特点要求表演时———动作语言要同步。让学生在这些补充的理论指导下,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原本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运用科学教法“:理论———实践综合型”课堂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独角戏”式的课堂,特别不适合幼儿戏剧这一章的教学。我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理论———实践综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拟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理论;到开始上课时,再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观看表演片断,使她们观赏的同时,直观对理论知识有准确认识;接着,分组讨论,自我发现表演技巧;最后,进行练习指导。这样,学生讲讲、练练、说说、做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又在优秀幼儿戏剧的示范下,把握作品很到位,学到的理论得到及时消化。例如学习《幼儿戏剧概说》一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一上课我先提问学生练表情、拟声摹状训练。接着,让学生看幼儿戏剧表演视频《海的女儿》、《自作聪明的小花猫》,再让学生归纳概括戏剧、幼儿戏剧的概念,并根据体会说幼儿戏剧的作用。最后,分角色演张继楼的《“我知道”》。这样,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看看、玩玩中,增长了知识。 三、大胆创新学法,成效显著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即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对幼师生学得太死、太被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就站在学生的角度,创造出适合学生接受水平、欣赏水平,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法。一是积极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如课前提问我设计了针对性非常强的特色训练:表情训练、拟声摹状训练(即幼儿戏剧表演形体训练)。然后师生共同唱着儿歌练表情:开心,微微笑;着急,跺跺脚;伤心,撅撅嘴;生气,哇哇叫,气死我了;我开心的不得了,又拍手,又大声,哈哈哈,笑得我肚子痛死了;难过得不得了,你的眼泪鼻涕一把找,哭得爸妈皱眉毛,哭得男女老少谁也睡不了觉。我从网上下载了《十二生肖体操》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模仿。再让学生演《小熊请客》、《“妙乎”回春》,就逼真多了。这对提高学生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非常有效,同时也使多數学生增强了自信,摆脱了心理障碍。二是为避免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我把理论与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如配合表情语气训练,我设计了“双簧”练习,如果表演不到位,课外组织学生看网上下载的大兵、赵卫国演的“双簧”;配合模仿能力训练我设计了“十二生肖跳舞”的游戏;配合综合训练,我设计了一个演(有提示的情况下)、一个猜的游戏,找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带头做,起示范作用,其余学生跟着学。师生共同学学、练练、评评、点点,在轻松愉快中,情绪高涨,自信心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四、将幼儿戏剧教学延伸、拓展 为将“动”的课堂成果不断发扬光大,我还将此法不断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一是向幼儿文学其他体裁拓展,让学生边表演边欣赏领悟作品。如学习儿歌《数鸭子》时,我让学生边念诵儿歌,边跳跳、玩玩,结果在歌舞组合中,学生学会了儿歌内容;学习幼儿诗时,我让学生边背诵樊发稼的《说话》,边做出相应动作,对小鸡、小鸭、小黄狗、小青蛙拟声摹状,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幼儿诗的三大特点。尤其是幼儿故事、童话,在教师启发下引导学生改编成剧本后,再让学生表演出来,如童话《小马过河》,学生演出过程中理解了作品主题、童话特征及表现手法,同时锻炼了排练能力。在教学中形成了表演欣赏法,使幼儿文学课堂由“静”走向“动”,学生在动态中欣赏了作品,提高了从业技能。二是向课外延伸。将幼儿戏剧教学成果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并与舞蹈课、体操课、听说课、写作课加强融合,保证有充足时间进行练习。在幼儿戏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做做、玩玩中学知识,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教师教得愉快,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是新课改中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文学是从生活中精炼提纯而来,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幼儿文学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她不同于一般的幼儿读物,浅显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社会与人文知识,具有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智慧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智育功能;还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兴趣等品质的德育功能;又有陶冶性情和培养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对这一年龄段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将“人之初”的基础打好、打牢,那么以后则“如水之就下”而水到渠成。假如养成某些不良习惯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为越早养成的不良习惯越难以纠正。这些早已是不证自明的道理。因此,充分利用幼儿文学的教育作用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幼儿时基本上无理性、无逻辑思维,靠好奇作支撑,以兴趣为动力。而幼儿文学则以寓意深刻之功,收潜移默化之效,于欢声笑语之中净化其灵魂,正是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幼儿文学之所长、之所能。因此,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本是融合在一起的,为探讨方便起见,姑且分而论之。 一幼儿文学的认知作用 (一)在认知中走近科学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启迪认知的关键与发端。幼儿正处于认知的初始阶段,他们求知的触角伸向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任何角落,探索的目光向着未知世界不知疲倦的搜寻。于是,解读幼儿头脑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幼儿文学作家和幼儿文学作品必然的责任与内容。考虑到幼儿识字有限,可以让幼师、家长读给他们听,朗读时,神态、语气要以文中语境相呼应,使幼儿听时容易集中注意力。三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观察力等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期。让幼儿自己看一些彩图配文的故事书,在锻炼、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教幼儿识字和认识自然世界。在讲述与朗诵作品的同时,关注培养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学会朗诵的技能。幼儿科学文学,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作品。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以形象鲜明、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它是以介绍科学常识和宣传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颂扬科学业绩为主要内容。其中,吴城固的《转呀转》,方惠珍、盛璐德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高士其的儿童科学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樊发稼的儿童科学诗《家》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幼儿在感受认知的同时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二)语言智能是认知的前提 首先,幼儿文学在认知作用上有和语文教育相似的地方,语言功能就是它们的交叉点。严格的讲,语言是认知的前提,也是一切社会实践的前提。在培养幼儿的各项智能中,培养语言智能应列在首位,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口语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们交流、思维的工具。通过口语,相互交流思想,积累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幼儿时期是掌握口语的主要时期,幼儿的大脑发育很快,求知欲很强。有研究表明,四岁以前的幼儿有着惊人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这是因为幼儿有超强的记忆力,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为幼儿尽快掌握语言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正常的幼儿都具备的,并非天才的灵光。年龄超过十岁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就差些了。因此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 其次,中国古诗是世界上最精炼的语言,也是最富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而想象和激情正是人情感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的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和激情的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除朗诵诗歌外,还有复述故事、猜谜语、看图说话等等。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与情节,可以于学习中收获大量的新的词汇以丰富其语言。还可以通过启发幼儿自编故事以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并以此进一步提高言语质量——即发音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发展语言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关于言语的功能,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陈鹤琴先生指出:“言语是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借助于言语,使思想的交换成为可能。固然在社会关系的沟通方面,图画、文字等也非常重要,但最简单而最基本的工具,还是要算言语。”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会经常遇到问题,在思考并提出问题时,离不开语言的借助,如:“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那是什么?为什么那样?”等等,有时弄得成人不知所措。一般情况下,语言发展越好的幼儿,求知欲越旺盛,知识积累越快,智力发展也就越好。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语言发展好的幼儿,往往具有活波开朗、思想活跃、交往能力强等优点;语言能力发展差的则相反。这表明幼儿口语能力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目前社会,精神健康已经超过身体健康而成为人类健康最大最棘手的问题,造成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来自语言障碍或语言能力差的缘故是其原因之一。因此,语言教育以及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前提。 二幼儿文学对道德品质的启蒙 (一)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 幼儿文学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启蒙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作品中的正义感、爱国情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对儿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童话、故事、寓言中存在着大量能够启蒙道德品质的材料。幼儿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对故事中出现的榜样人物会产生自然的崇拜心理和模仿行为。这是德育的巨大推动力。其次,作品里出现的爱国精神会对孩子年幼的心灵产生很明显的影响。爱国热情、民族意识是要在幼儿期就要培养的,年幼的心不可能自然生成国家概念与民族意识,因此幼儿期的爱国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心理品质的早期培养也须借助幼儿文学的作用,从小培养完整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等品质。再其次,德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禁于未发”。在幼儿茫然的时候、疑惑的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一则故事的启发而获得帮助。一部好的幼儿文学作品是可以让幼儿在其中获得勇气和力量的。 (二)好奇心与兴趣的培养 首先,北师大著名的儿童文学教授金波先生曾指出:“想象力是儿童所特有的潜质”“尊重儿童,首先是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从小喜欢在好奇的心态下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对孩子们的想象力,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宽容、尊重、肯定和赏识。”“小读者也许对书中一个个小故事更感兴趣,但它不是一般的故事,它不以知道一个情节为满足,它引发的是故事之外的思考——让脑筋转个弯儿,或扩展思维的空间,或举一反三进行再创造,等等。”所以,选材恰当,内涵丰富,极具启发性的故事更受小读者的欢迎与青睐;也是培养道德情感、思维能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不失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坚实基础的最佳途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爱是什么?其实,最大最完全的爱——莫过于“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赏识。”。幼儿虽然缺乏理智,但其情感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声“尊重”的问询,都会让幼儿感到莫大的满足与欣慰,也将变成继续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次,兴趣是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培养兴趣是保障心理健康的措施之一。任何教育机构如果唤醒或培养了受教育者的某种兴趣,不论这种兴趣是否达成未来的功利价值,受教育者都会因此有充实感和期待感,并愿意为此投入智慧与热情。兴趣可为我们终身的心智生活奠定基础。没有兴趣的支撑,光靠廉价的鼓励与苍白的说教,任何学习活动都是难以以较好的效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的,因为幼儿只对他们能够理解和感知的事物和活动感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幼儿热忱投入活动、沉浸其中,才能够主动的学习、提高,各种潜能的充分发挥都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也就无从发展。因此,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同时,兴趣又是一个标志,是判断我们的教育做得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优秀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于那些好动性强的幼儿来说,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幼儿配合着诗歌做一些动作,会使他们逐渐养成专心的习惯。那些“好动”的幼儿被吸引到正确轨道,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久而久之,在幼儿的言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幼儿文学中的审美教育 人天生就是爱美的,并终其一生追求美,但审美能力却是因人而异的。在幼儿期就给予幼儿审美教育,能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因此,审美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形成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学习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幼儿文学中的美是无穷无尽的。 首先,语言美。符合幼儿天真、纯洁心灵的审美接受能力的干干净净的文字,以快活的节奏轻松自然地流入幼儿心灵深处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滋润心田的清泉。儿歌,是一种凝练的文学精品,简单质朴的文字里诉说着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诗歌是以精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内容的文学形式。 其次,意境美。幼儿文学在优美的语言中为小朋友们描绘的是一个个美好的意境。尤其是童话,以其丰富而充满生趣的离奇幻想为儿童呈现新奇的意境。像《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优秀作品。它吸引幼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幻想意境是神奇而优美的。 再次,人格美,主人公的高尚风格是小读者美化心灵的主要途径,作品中的人物令人赞赏的品行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正义感,这个主题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如《哪吒闹海》、《葫芦娃》等,小朋友们都想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为正义的化身。最后,幼儿文学的美育效果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让幼儿通过听、看、做、谈等形式去感受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刘绪源先生在谈到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时,指出“只有以审美作用为中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有可能实现”。当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就会给幼儿一种强烈的美的刺激和艺术的陶冶。如让幼儿欣赏散文《春天来了》的情景:湛蓝的天空中,漂动着几朵白云和几只刚刚放飞的风筝,嫩绿的柳丝倒垂着且极富节奏地随风摇摆,小燕子于柳树行中飞来飞去,小朋友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奔跑嬉戏。把春天美丽的景色淋沥尽致地展现出来,向幼儿展现美,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激起幼儿强烈的欣赏欲望。审美教育并不是要教师教给幼儿多少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而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幼儿感受美的词汇,美的语句,美的意境,并且使幼儿主动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意识、情趣,获得对美的自我体验,使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毫不掩饰,喜欢表现、创造,并用美的感受再造美。 审美能力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能力,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而不会迷失于低级趣味的贪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艺术大师罗丹有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用心体会,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美的影子。老师的关怀,父母的呵护,朋友的帮助,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一张亲切的笑脸,一双认真的眼睛还有那专注的眼神……而儿童文学恰是生活中这些美好事物的浓缩版,是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放大。特别是童话和儿童小说,你可以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发现美的事物,发掘人们内心深处所珍视的东西。学会感恩、知善知恶,成为有良知的人。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由此可见一斑。 四结语 美好的生命情感总和教育及其体验息息相关,教育虽不能完全决定人生的幸福,但幸福人生都是从教育的体验开始的。因此,就早期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致力于知识与能力的赋予,而是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望、对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及健康向上的快乐幸福的情感世界的形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幸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乐观感知,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而这种良好的愉悦的生命情感,就是为幼儿面对未来做好的精神准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美好的情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爱,就是对人与自然的爱。因此,“以人为本”和“绿色文明”永远是幼儿文学欣赏与表现的两大主题。 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感知,并萌生其探究精神、审美意识和创造欲望,此三者对于幼儿未来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都有着良好的奠基作用。幼儿通过感受这些美好的事物而产生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萌动的创造欲望与热情。便是幼儿文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或目标。一般情况下,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愉快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如打开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和顺利发展。继而,尽管年龄增长、岁月流逝,一些难以忘怀的片段将成为永久的记忆,进而体会也将越来越深刻,以致成为心灵的净化剂,终身受益无穷。即使做不到尽善尽美,则也是“虽不中,不远矣”。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课程教育考虑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幼儿文学论文:培养幼儿语文学习能力之我见 摘 要: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现代社会中幼教领域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阔,人们开始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去认识幼教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在幼教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是幼儿最基础的教育启蒙。 关键词:情感;多媒体;阅读;自学 语文是一门蕴含丰富文化知识,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学科。幼儿语文教育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的起点,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认知力,思想得以启迪和升华。在幼儿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和个性特点,以注重培养儿童对语文学科的感情为出发点,授予能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作为幼教老师,如何使天真活泼的孩子认识语文,喜欢语文,学习语文呢?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的看法。 一、寓情于教,增强儿童学习的情感 儿童在学习时,心理接受能力有限,无定性,容易情绪化,教师通过情感教学是必要的。教师给予儿童亲切的关怀和呵护,犹如春雨和阳光洒在了孩子的心田,他们能拥有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有愉快的心境乐于接受教师的教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将爱心给予每个孩子,形成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比如,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沟通双方的感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的孩子性格活泼、调皮、胆大;有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孤僻。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爱护他们,不能摆出一副死板的说教面孔,这样就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对孩子要像严父一样严格要求,又要像慈母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谈心,与家长谈话,掌握孩子的情况,与孩子交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弟妹。付出就有收获,孩子丰富而敏感的心灵能感知教师的关爱,他们一定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老师的讲课。 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习变得活泼生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单一的书本教学,让儿童在学习知识方面比较被动,显得枯燥无味,程式化的教学让老师在孩子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教师的教学更加苍白无力。幼儿年龄小,在学习中容易受兴趣、情感的影响。多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以及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强化了孩子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幼儿期的孩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十分旺盛,经常会问老师各种问题,喜欢看内容丰富的图书。利用计算机将书本制作成声情并茂的读物,拓宽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看图书或边看边听录音,或者看计算机等。丰富了孩子阅读经验的同时,还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孩子的学习插上自由翱翔的双翅。 三、阅读教学是幼儿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早期阅读包括的内容广泛,幼儿不识字,翻看图画,听老师讲故事,描述图书内容等都可称为阅读。早期阅读不是单纯的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让他们接受各种信息和整体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早期阅读教育非常有益。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单调的读,灌输式的讲解,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建立一所丰富多彩的阅读乐园,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真情实感,激发阅读兴趣。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从咿呀学语开始,孩子们就喜欢看动画片,对周围那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突出的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色彩感知、事物辨认、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与日俱增。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孩子的阅读不只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孩子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图书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三五成群地在坐在秋千上、草地上,或围坐在老师周围阅读优秀的图书。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境下自由地选择、观看、讨论,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内容,促进了人的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等的发展,与大脑思维有密切关系。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园阅读教育的传统模式多是注入式,教学中单纯地去看和读、听和写,孤立地看待和处理相互的关系,只有把它们整体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比如,开展故事大会,让孩子们把看到、听到的人和事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交谈,建立感情,使他们愿意说话,愿意表达,当孩子出现用语不当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图画读物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图书形式。它的内容比较形象,色彩鲜明,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和家长同时要指导孩子正确的看书方法。教给孩子按顺序看,观察图画中的动作和形象,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图画内容。即便幼儿不认识字,但是,通过看图就能讲述自己的理解,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自学能力是学习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性的教学,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比如,让孩子描述天气、花草树木等方面,孩子会积极地思考和观察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从中又了解了很多自然知识等。比如,让孩子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学习习惯,把身边的事物写在纸上,体现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灵。通过看到、听到的,经过思维活动把这些写出来、说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写作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幼儿提高了知识,自学到很多方面内容。教师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孩子,使他们在表扬中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更加自信、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的引导。 总之,幼儿教育是学龄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时,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教育,学到知识。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中心校大葛村幼儿园)
中医高等教育篇1 近年来,随着中医队伍出现人才不足,名老中医递减,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减少,人们开始反思中医教育。于是,从上至下进行轰轰烈烈的中医教育改革,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我们看一下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外乎案例式教学、分段式教学、网络教学等,这些改革都没有触及到中医教育成败的根本问题。中医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某个教师、某个学科的教学改革,需要职能部门从体制上进行彻底的改革。建国以前,中医教育一直以家传或师承与自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主。那个时候,名医辈出,百姓也相信中医,事实证明师承或家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符合中医教学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建国以后,学校式的中医教学模式成为主流,各省中医学院相继成立,使得中医教育得到普及与重视,国家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大力发扬中医,造福人类,可事实却是名医越来越少,我们可以调查一下,各个中医院校前10期的学生在中医临床方面是主力军,他们的中医基本功比较扎实,这和当时的教育有关,学校式教学初期,邀请了国内当时的名医授课,教学内容以中医为主,外语、计算机课等开的很少,不追求高学历,不考硕士、博士,学生人数少,带教老师认真,重视中医基本功的传授,所以这几批学生培养得比较成功。再往后看,学生的中医水平一年不如一年,我们去各省的中医院走一圈就会发现,会辨证开方的医生很少,大部分人是运用西药和中成药。毕业生就业难,临床技能低,人们对中医产生怀疑态度。是中医无用,还是我们没有学好中医?笔者认为,大部分人属于没有真正学透中医,只是一知半解,临床疗效不好,因此而得出中医无用的结论。其实这结论很偏激。如何学好中医,除了自身的努力,教育的模式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成果,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医教育改革很关键。 1生源问题 笔者认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中医,学中医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对中医的热爱,建立在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弱化了传统文化,从小学习数理化培养出来的学生逻辑性、概念化思维方式较强,对中医很难有“悟性”,因此不爱学习中医,排斥中医。笔者从事中医教学10年,经常发现有非常聪明的孩子考试不及格,甚至拿不到学位,原因在于不喜欢中医。学好中医需要矢志不移的心态,耐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踏踏实实,不计名利,安下心来做学问,历史上有许多虔诚的中医学者,四处游学,拜访名家,矢志不移,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2思维方式的培养 中医有其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气血、阴阳、藏象、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是治疗的核心。培养中医,就是培养中医的思维方式,使医生能够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入手,诊疗疾病。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这样的中医了吗?中医院新毕业的学生有几人会诊脉并能仔细望、闻、问诊?即使有诊脉,也只是形式,大多数医生会让病人做大量的西医检查。在医院候诊室经常听到有患者抱怨,专门来看中医,不给号脉,只开西医的检查项目,与其这样,还不如去看西医呢。如何培养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集中强化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排除一切干扰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即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仅仅接触中医,不学西医,不用西药,完全辨证用药,待中医学成后再学一些西医知识,以利于中西互参。 2.1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载有大量的资料供学生学习,同时教材也具有导向作用,可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对于教材的要求应相当高,内容的准确性、深度、广度,以及留给学生和老师想象的空间,都要经得起推敲。我认为,现行中医教材的设置与内容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远离经典,象《神农本草经》、《濒湖脉学》、《难经》等经典根本不开课,全靠自学,学生很少有人自觉去读,即使已开的经典课,也作了很大的删改,不以原文为主,而是妄加注解,让学生读不到原汁原味的经典文献,因此基本功不扎实。二是中西结合,中西结合的前提是中医、西医都学得很透彻,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取长补短,比较分析,中西互参,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中西医课同时开的结果则是一塌糊涂,中医没有学好,西医只是一知半解。现行中医教材中掺杂了许多牵强附会的西医理论诠释,甚至一段中医理论,一段西医理论,这样把根本无法融合的两门学科混杂一处,老师无法授课,学生无所适从。当然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现行中医教材所具有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始资料要比二手资料更有价值,尤其是当你对某一中医问题做深入研究时,你必须首先明确中医典籍对此问题的原本描述。 2.2教学进程问题:一种是先上中医课程,再上西医课程,或为我们现行的体制,中西医课程同时进行。其实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行的教学安排,中西医课程同时进行,学生容易接受西医,西医学属于公式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学生易于掌握,而中医学则是建立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之上,以气的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不易学习,初学者很难深入进去,导致越来越不爱学,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应该先上中医课,强化学习,强化训练,培养兴趣,进入状态后,即中医基础打好之后再学西医知识,尚不为晚,这就是先入为主。其次是中医课程开的过少,一个中医学生不先学好自己的主业,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外语、学计算机、学西医课程,结果是杂而不精。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的人才,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的“通才”。所以中医毕业生就业难,去西医院水平赶不上人家西医院校毕业生,去中医院又不会开中药方,中医理论水平也不行,这是深刻的教训。 3师资问题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讲授中医的教师多数不参与临床实践,没有临床经验,讲课只能是照本宣科,望文生义,脱离临床实际而机械、教条的授课。中医本来就是实践医学,来源于实践,并回到实践中去,因此也应该在实践中学。所以授课者应该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这样才能理论实践相结合,讲授起来灵活,可信,生动。 4实习问题 中医临床实习是学习中医非常重要的一环。医学本身就是实践科学,只有亲身亲历,与所学的理论加以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所以早临床、多临床已经成为公认的学好中医的必要环节,教育部门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环境。目前我们的实习环境不容乐观,所谓的教学医院都是以盈利为主,而不是以教学为主,老师很难做到“教”,学生也很难学,大部分时间是雾里看花,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笔者认为,理想的教学实习环境应该是教学医院以教学为主,限制患者人数,医生和实习生对每一个病人都能仔细望闻问切,辨证分型,遣方用药,并认真讨论分析。中医教学改革,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做到,需要职能部门政策的支持及改革,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任重而道远。人民期待中医教育改革硕果累累,谱写新篇。 作者:张丽艳 中医高等教育篇2 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中医药面对新形势的紧迫任务。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但当前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存在创新意识不足,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为适应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中医高等教育需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创新性思维的研究和培养。 1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激发大学生求真务实的责任感、使命感。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高等教育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业已成为人才素质的重要内涵,研究创新性思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中医高等教育的创新性思维,必须以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为目的,遵循中医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并尊重高等教育的规律,孕育创新性思维的文化氛围,创立中医药研究的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培养中医人才创新性思维素质,发展现代中医理论和技术的教育新思维模式。中医创新性思维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创新精神”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把新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思想转化为某种形式的思维“产品”,提高中医学人对中医理论的应用能力和中医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能力”,使创新和创效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教育的创新性思维为中医创新精神加中医实践能力,它包含几个基本点: 1.1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继承和创新应成为中医教育创新性思维的基本内容。中医几千年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思维模式,即突出人与自然和谐、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既重视整体内部相互联系、又重视整体与外部的有机联系,并自创了中医急诊、内、外、妇、儿、针灸、骨伤、养生等全面的医疗科目和技艺,形成了中医自身完整的体系,奠定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因此,中医文化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扬弃的思想,去除糟粕,取其精华,成为中医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 1.2在中西医对话基础上的创新。有人担心在西医全景式包围现代医院的背景下,中医前景堪忧,遂将中西医对立起来。自上个世纪初,中医地位囿于西医的长驱直入而不断弱化,但在新中国建立后逐渐受到国家的重新重视和扶持,使中医事业在秉持传统中不断创新发展。西医对同一种病证的处理规范有余,灵活不足;而中医则同证多法,可外用膏药、可内服汤药、亦可针灸推拿、饮食调补等,从中收到最佳疗效。由此,中医学人如何扬中医之长,如何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使中西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成为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关注点。 1.3在博采众长基础上的创新。中医自古传道以师带徒,尊师敬师奉为古训。各家学说也重在培养本家衣钵传承者,门户之别成为中医的一个特色。毋庸置疑,各家学说的特色诊断和医药方剂独具特色,中医要可持续发展,各家学说需要打破门户之见,相互联系继承发展。有如温病学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完善的,攻下派发展了寒凉派,补土派发展了易水学派[1],这些古代名家均知道传习和超越是保证技术愈久弥香的不二法门。因此,渗透一种创新精神,不惧怕各家之说的争锋,不回避自家理论之短,实现兼容并蓄、有序竞争将成为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 1.4以提高医疗疗效为目的的创新。传统中医特别强调临证的重要性,大量临床经验造就了中医卓有成效的临床奇功。但面对西医“短、平、快”的诊疗模式,中医如何更新诊疗模式、方法、手段等,突破疗程长、疗效慢的窠臼,在不丢失传统的微观辨证,应用生物化学、药理量化分析学等知识,激励学生探究和解决中医药诊断、草药的量化难题,将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纳入现代中医学教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范畴,是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 2当前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缺乏的归因 长期以来,囿于中医历史自成一体,中医药文化难与其它医学文化简单融合,加上中医高等教育与研究的相对滞后,致使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不足。 2.1中医学人的科学精神不足。科学精神体现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包含丰富的内涵。一是以人文科学为主体展示的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一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展示的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求真务实的活动[2]。在古希腊哲学中,“至善”不仅是哲学,而且也是人类一切知识追求的最高目标。“求知”不过是人的“爱智慧”本性的体现,是人自我完善、通向自身真正的存在目标。哲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发你思考,促使你去提问,指引你去思辨。传统中国文化尊崇儒家,过于倚重和谐,忽略了自然科学强调的挑战和质疑精神,缺乏一种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致使创新乏力。在中医学院校里,真正愿意谈哲学的人不多,认真研究哲学并将其用于医学者甚少,科学知识求真务实的作用在高等中医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加之当下对科学意蕴的解读和应用又失之偏颇,缺乏浓烈的哲学思辨,维护多于更新,巩固多于创造,必然造成理论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严重,创新性思维滞后,这既是忽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间接后果,又是科技主义盛行的直接产物,从根源上阻滞、抑制了中医人才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2.2中医学人的中医信仰弱化。中华文化和科学素养是全面理解中医起源、创新中医思维、坚定中医信仰的基础。现代中医药大学逐步被现代西方文化所浸润,一个从小就与数理化、计算机分分不能脱离的现代教育体制已经严重改变了中国学生的文化兴趣和思维习惯,他们对传统文化已在不经意间产生了陌生感和疏离感。没有了信仰也就奢谈执着、发展和创新[3]。尽管20世纪50年代全国相继成立中医院校,但从中毕业的学生已经缺少了中医先辈们的那份虔诚。尤其是“80、90”后入校的学生,不少对中医感到茫然,对其科学性不置可否,结果是渐渐失去了信任中医,仰慕中医的文化和土壤变得贫瘠,中医人才对中医信仰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中医创新和发展。 2.3中医药文化传承渠道不畅。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提升。而今年轻的中医师更多持退守为攻的防御心理,维持步步为营的被动局面,失去了对中医浓厚的好奇心、想象力、洞察力和注意力[4];老的中医药专家诸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弘扬,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科研开发能力囿于资金、技术、设备等限制,学院派中医人才惯于困守大城市大医院,脱离了广大的基层医疗市场,传承创新中医药技艺的渠道变得狭窄。放弃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精神,弱化医学服务于大众的朴素而神圣的济世感,将失去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思维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基础。 2.4中医教育的全球观念淡薄。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包容、吸收创新的产物。历代中医药学都曾广泛吸取外来医药知识,唐代、元代均吸取了印度、阿拉伯医药知识,丰富了中国医学,促进了中医药的进步。当下学界提出一种新说法叫国际理解教育,即培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拥有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差异的教育观念,这就更加强调教育过程的开放、民主、多元、法制、竞争和契约意识等。从中医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效果看,我们的全球化观念仍然淡薄,这严重影响了中医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3高等中医教育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加强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需要强化中医科学精神,倡导中医自主创新,拓展中医人才的视野,逐步增强中医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3.1尊重中医文化,弘扬中华医学精神。中华医学精神既包含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医学文化和医学道德智慧,又包含从异族吸收的优秀医学道德思想,以及广受国际认可的医学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正像“科学人文主义”主张的那样,在今日的大学建立一个深深地建立在科学-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它将赞美科学所包含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它使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圣徒结合成单一的教派[5]。中医高等教育首先应该让中医学生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开好开足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广阔视野和实现文化复兴的远大理想来激发中医学生的求知欲。如开好中国哲学史、中医发展史、中国古代文学和科技手段等课程,以科学学习、训练、研究、传播将创新性思维的特质,既内化为科学的心智结构、思维习惯和良心,又外化为人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科学的社会风气,促成传统思维科学的聚合性与科学发现的开放性相结合。其次,始终不忘大学宗旨是培育“全面的人”,坚守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核,建筑中医学子独特的中医思辨特质、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节。 3.2潜心基础研究,培养原创性思维和批判性精神。中医药基础研究是高等中医教育创新性思维的基点。首先要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名家医案和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研究,启发学生的中医原创思维,批判性地继承中医文化的科学精髓。古老中医曾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医思维科学新领地,如中草药名趣说趣闻,以趣味性吸引习医者的注意力和亲近感。到今日辅以文学口诀式和音乐歌曲式强化记忆医学《三字经、百家姓》、中药方剂歌和经典原著,这些中医教育原创思维值得继承和发扬[6]。其次,要启发激励中医学子的批判精神。中医一方面要坚持自我解剖的批评精神,彻底改变人们冠以中医药从业者“经验医学者”的观念,确立现代科学体系和中医学自信;另一方面要提倡质疑的精神。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需要经验和实践的逐步融合,才能达到证伪去伪的目的,这并非以西医标准规范中医诊疗的简单替代[7]。 3.3更新观念,培育中医学人的全球视野。首先中医高等教育要树立从治学到课程建设全方位的国际意识,变固守为开拓。凭借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大好时机,主动向国际输出中国人的卫生健康观,输出中医文化的整体论和方法论,争取世界理解中医,接受中医。在课程建设上,不以大量西医课程置换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但也不能完全不了解西医。放弃中医理论转而以西医为重,这本身就向世人证明中医不如西医,对中医支离破碎的解读也加速了中医的衰败。只有跨学科间的相互启发,跨国界的相互弥补,输入和输出都以创新和发展中医为目标,中医才能发展。其次造就中医药国际型人才。中医高等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通过课程教育和对外交流培养理解中医又兼具外语能力的人才,为对外输出中医医疗理念、诊疗技术和药理标准提供语言和人力资源保障;第三,培养懂国际法、经济法的医事法律人才。中医教育走在医学和法学密切关联的时代里,还需要培养医学经济学人才,积极争取金融界的支持,为中医药界培养具有大视野远景式的领军人物,才能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创造中医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3.4注重教学各环节,培养中医学人坚定的中医信仰。信仰可以激发思想,激励创新。维柯曾说过:“当一个国家在文教上最为繁荣之时,也就是这个国家在战争荣耀上最为显赫、在统治权力上最为强盛之时。”[8]要让更多的人信仰中医,首先要让更多的人信仰民族文化。文化的自信又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综合国力密切相关。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强调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环节。治学态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思维活跃的教师能极大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强调教育者的责任心、创新意识,用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启发习医者求知的内在动力,增进学习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把科研工作的创新性作为教师核心素质加以考核[9]。实践包括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教你研习理论,直至纯熟应用理论,是中医高等教育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在传授理论时,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包容质疑心,这是创新性思维的种子。教学模式可以不拘一格,真正体现大学的恰当作用就是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获取知识。[10]临床实践亦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临床疗效是医学价值和尊严的最直接体现。中医临床实践要突出中医临床思路,而非以西医临床思路主导临床实践,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辅相成。 作者:刘捷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 中医高等教育篇3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竞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入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入,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入西医院、也可以进入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目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3西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5结语 中医事业的兴衰全系于人才,而人才的优劣则决定于教育。在现行中医学教育发展的学生-学校-医院各个链条中,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很多学生临床能力差,毕业后不能进入医院工作,利益得不到保障,学校为保证自身利益,大量招生,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中医药的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中医临床阵地萎缩。考虑学生的需求,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学校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医教育和中医临床之间协调发展,中医教育为临床输送合格的人才,中医临床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为中医教育提供更大的就业缺口,带动中医教育的发展,打破“中医人才的低能-就业困难”这一恶性循环,中医教育事业才能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作者:安祯祥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师管理论文: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 普通教师眼中的学校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不是物,人是在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只有把人的管理视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才能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从而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本身是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则万物生长,人类和谐则快乐幸福,民族和谐则国泰民安。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要说,学校和则教育兴。 “亲其人信其道”,中国人历来把老师与领导的良好关系,作为管理者的美好境界来追求。和谐的学校关系能使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面对工作。教师会因为喜欢一位领导而喜欢一所学校,也可能因讨厌领导而讨厌学校。一个被老师喜欢的领导,其管理效果总是明显的。作为领导者,身兼领导与管理的任务,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呢?也许一位哲人的话能给我们教益:“领导的任务不只在管理,更要重人情。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而且是教师的益友、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另一位学者说得更明了:“领导就是重言行,就是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一个人人赞颂的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教学外,更应该关心老师的品质,老师的作风,老师的生活,老师的情绪,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是一个好领导,同时也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看来,只有从小事关心教师的领导,才能达到了管理的完美。一句话,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 俗话说,领导易得,好领导难求。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当领导把“做老师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当领导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时,当领导主动与教师交流、谈心,为老师服务时,我们校园将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在实践中,管理学再次证明: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既是领导工作的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学校关系和谐则校园兴,声誉好,发展快。反之,学校不和谐则校园衰,声誉差,发展慢。 既然如此,那该怎样建立和谐的学校关系呢? 一、让微笑搭起学校关系的桥梁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领导与老师间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彼此交往上。而初期的交往莫过于尽快消除成见,尽快的悦纳对方。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笑”的:“笑容好比机器上的滑润油,可以减轻摩擦,使齿轮之间的运转灵活;又犹如桌椅脚的胶垫,可以缓和锐角,增加彼此之间的和睦与协调。”生活同时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面镜子,你对他们笑,他们也对你笑。人在笑声中生活、工作,带着笑容交流思想情感,比板着脸孔要自然、要快乐、要有效,这是心理学教给我们的智慧。实践的结果也证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沟通,当领导和老师的情感特别融洽和谐时,教育的效果也特别有效。如果领导能充分利用交往的最佳契入点--笑,在领导与教师间架设起沟通之桥,让领导从老师眼里走进老师心里,那么,领导与教师间的和谐就已经开始了。 在许多“笑”的方法中,管理学仍然与 “幽默”有缘。“幽默”是什么?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品德的表现。”列宁也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米·斯维特洛夫说得更直接更明了,他说:“我一直认为,领导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领导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老师与学校互不理解的高墙:领导不理解老师,教师也难理解学校。”国外早有研究表明,领导的教育语言与管理老师的效果是呈正比例的,特别是幽默的艺术语言,则更能大大提高管理效果。心理学家追踪调查发现,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领导语言生动形象、风趣、有幽默感;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没有幽默感的领导。有幽默感的领导是随和又理性的,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损人自尊的伤人话语来逗趣取乐。有幽默感的领导会自解嘲,会转移冲突不硬碰硬,会运用智慧巧妙教化老师,所以幽默的领导通常是受欢迎的。 但是,幽默也并非是老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乃至化解师生冲突的万灵丹,正本清源之道,仍应知已知彼,做好情绪管理工作。运用幽默时,有许多方面还需考虑到:首先,领导平日就要培养开放豁达的胸襟。心境的开阔,不是临时一句幽默话就可以代替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欣赏、乐天的心情,较能从多角度去看世界、看老师、不会趋于僵化又保守固执。其次,接纳老师情绪,讲理而不专制。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自然也有,容许老师宣泄其情绪,但必须就事论事,讲理而不霸道,如此才有可能在心中存有幽默的根。第三,事后澄清与表白不可省略。幽默的应对,在哈哈一笑之余,避开了僵局和尴尬,但彼此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许对方并不确知,所以在事后适当场合,应该澄清与表白,说明自己的看法,也了解对方意图,如此彼此感受才能正确传达。倘若老师有不当思考模式时,领导还要给予指正开导,因为老师的不成熟言行或冲动行为 ,领导可以容忍他、接纳他,但务必教导他、指引他,才是为领导之道。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而幽默感则是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融洽,信息的互动更流畅。但不要流于耍嘴皮,不分场、不顾轻重,只是一味嘻皮笑脸展现伶牙俐齿,或者损人伤已,那就不恰当了。为了让沟通带点笑声,聪明的沟通者是懂得调侃自己、搜集笑点,而且拥有开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用宽容之心悦纳老师 管理是为了发展。学校面对的是成年人。老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如同世间万物一样,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不足是正常的。尤其是现在的老师,面对的是急剧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对的是紧张沉重的工作生活,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心灵生活,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景下,领导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错误和过失,宽容老师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愉快的接纳老师,并且帮助他们长善救失。用宽容的心悦纳老师,宽容就是欣赏,你就会看到每一个老师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美丽。有宽容才有学校的和谐。 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赋予教育更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民主性,使得宽容显得异常重要。管理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对老师的宽容程度,大宽容大成效,小宽容小成效,无宽容无成效。尤其是身在第一把手的领导应该很明显的感觉到,现在的老师难管了,现在的老师问题多了,现在的老师挑剔多了。以前容易做到的要求,现在三申五令仍然无济于事;同样的问题用同样的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出错;管理的度难以把握:松了,老师就乱;严了,老师就怨。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惟有以宽容之心悦纳,方见成效。此时,宽容就是理解老师,尊重差异;宽容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就是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关爱所有的老师。有宽容才能助和谐。 在管理学的理念中,宽容就意味着: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多提建议,少做要求;多点肯定,少点批评;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苛求;多一次商量,少一点独断;多一种办法,少一句指责;多一丝笑容,少一副冷面;多一份冷静,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温和,少一点严厉;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种可能,多一次机会,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在学校的集体中,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但不准放弃教学;允许生活随意,但不准危害工作;允许百家争鸣,允许老师发脾气,允许老师质疑领导的要求,允许保留意见等等,有了宽容才达到了和谐。 宽容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情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为。领导者要思考宽容,学会宽容,用好宽容,让自己的心灵与宽容相容和谐,使它奔涌在我们的血液中;让我们的眼神闪动宽容,让我们的语言跳跃宽容,让我们的生命与宽容相伴。宽容和谐,和谐宽容。 写了这段文字后,读到一些伟人的名言,觉得与学校管理可以互补,摘录如下: 一位名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当你在处理老师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能忘记每个老师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老师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 另一位哲人的话:“你这糊涂的领导,在你呵斥下有钱梦龙,在你的冷眼里有魏书生,在你的讥笑里有孙云晓。” “为了有效地对待老师,领导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老师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莫里斯-比格) “只有高尚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老师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蒙台涅) 三、以师为镜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途径 说到“镜”,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与魏征君臣和谐的故事流传千古。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敬佩唐太宗的英明,依然佩服魏征的勇气,他们君臣相携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奇迹。封建君臣尚且做到民主,我们新时期的领导者又怎能不认真思考,不引以为鉴呢? 领导与老师的关系,历来是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位名人说:“领导是老师的朋友和同志。”另一位哲人也说:“领导和老师,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是领导与老师双方心灵的交流,生命的互动。在管理工作中,领导和老师双方都用各自的言行、情感和品性影响对方;它不再是领导对老师的单向传输。现在的社会提倡平等对话,呼唤民主互动。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当领导的人不仅仅是领导,他同时也是老师。”“以师为镜”,这是我在探索学校和谐关系时感到的最好的一种方法。经济学者告诫大家:“在管理中不要不理老师的批评,要好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以师为镜”,就是把自己交给老师,让老师 “面刺”领导。这需要领导有相当的勇气、胆量和自信。每一位领导都会有一个面对老师的问题,尤其是第一把手。与其在背后被老师说,与其在调走后让老师议,不如在今天就听听老师的意见,长善救失,益于双方。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何况老师毕竟还是自己的下属,至少不是“敌人”;即使是“敌人”,也有可能化敌为友嘛。我们在提倡领导做老师 “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应大力倡导老师做领导的“良生益友”。 因为老师对领导的长处短处看得最清楚,老师对领导的缺点想说敢说也会说,老师的意见虽是尖锐的,却是善意的。听取老师的意见,就像照镜子,看到脸上的污点,及时地擦干净;发现衣服太花俏,立刻换一件。之后,整个人精神大振,焕然一新。领导与老师关系更加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想起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在民主的学校里,领导的观点正象老师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老师和领导的尖锐批评。这样老师和领导都能学习,教学相长。” 相反,在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的群体虽大,却历来是弱势。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人格个性,从来都是被置于领导的眼光之下。而领导则高高在上,套着虚幻的光环。在这种假的死的管理中,一方面老师主体被弱化到最小,一方面领导被虚化到模糊,活生生的人开始变形扭曲,直到最后被异化。畸形的管理终于酿成可怕的恶果。我们在反思畸形管理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健康活泼的新管理。若能在“以师为镜”的同时,辅之“以已为镜”,尽力使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势必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大好局面。试想一下,由一个人评一百五十六人转为一百五十七人评一百五十七人,其管理效力有多大?其管理效果是多好? 既能为老师服务,又能向老师学习,领导与老师互动,“教学相长”。我们相信,这样的新管理的学校一定是和谐的,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在这里,领导与老师共同创造壮美的人生,共同经历生命的体验。这不就是管理的本质吗?所以,管理学的告诉我们:和谐是一种极致,和谐是一种力量,和谐是一种境界。 教师管理论文:探讨坚持人格化管理,激发高校教师工作热情 [论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人格化 管理 工作热情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其工作成效与社会的进步有着较为直接的相关性。探索高校教师合理的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人格化管理的角度对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做一下探讨。 人格化管理,亦指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了解满足人的正当愿望。高校教师是一个有异于其他劳动者的群体,有其特定的劳动特点和劳动规律。了解高校教师的特点,遵循其工作规律,采用合理的、人格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性人才。 一、高校教师的特点 1.高度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校教师具有高学历,受过系统专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视野开阔,知识面广,重视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组织给予其自主权,以便能够以其有效的方式工作,完成交给的任务,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高校教师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认为成果的质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而金钱等传统激励手段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 高校教师不仅富于才智,精通专业,科技知识接受度高,而且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提倡推崇扁平的层级结构,希望组织资讯公开、科技导向、强调绩效,以创新方式解决问题。他们尊重知识,崇拜真理,信奉科学。此外,由于他们是知识型员工,掌握着特殊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对上级、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4.具有较大的职业选择权 高校教师由于占有特殊生产要素,即隐含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而且他们有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职员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组织,寻求新的职业机会。所以,高校教师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组织做出承诺。 5.渴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高校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占有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因此,他们渴望拥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被动地适应机器设备的运转,受到物化条件的约束。他们适应能力强,不会割地自限,希望主宰自己的时间和创造力,追求的是一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忠诚度。他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共同的目标和有创意的成果努力,并乐于成为团队的一分子。 高校教师的职业劳动特点和需求分析表明,高校教师的主导需要具有高层次和精神性特征,完全有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主导需要。因此,高校教师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内激励,取决于内在需要与外在目标的统一,是教师个体的个性需要与职业角色规定和期望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格化管理,激发高校教师的内驱力,使创造性和积极性成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体验和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单纯以外在的监督去管理复杂的内在思维性劳动,其效果微乎其微。只有根据教师职业劳动特点和主导需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法,才能使高校教师自觉选择努力行为,持久而稳定地提高工作绩效。 二、对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的意义 1.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因此,高校要调动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讲究管理的艺术。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重视对教师人格的尊重,采取各种人格化的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的载体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上下等级管理、严格规章制度、规范教师行为、提高理性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约束作用。但其被动的强制服从性束缚了教师识和智慧发挥最佳的时候。对教师实行人格化人管理,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让其有机会参与各种重大问题的讨论,得到信任且受到重用,使之以愉悦、舒畅的心情进行工作,从而培养其归属感,使其同舟共济,着眼于集体成就,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这样,学校对教师形成了一种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3.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以及行为反应等。一般可分为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子相互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教师文化的一个成熟表现就是教师群体拥有一种共同的教育信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这种信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教师文化的另一表现是教师的职业精神、持续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文化对教师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一种教师文化观念,认识到教师文化是保持整个学校内在秩序、促进教师开拓进取并赋予其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构建。这是一种内在约束机制,但同时却具有把外在的规范制度转化为教师自觉发展的行为能力,并能濡染教师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以保证高校的良性发展。 4.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理论与科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全面履行这些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就要保证教师队伍这个重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特点是进行较高层次的人才生产,他们所认同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具有及其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他们的工作业绩和状态,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和高校的职能。他们的人力资本含量最高、“跳槽”的机会最多、可能性也最大。他们一旦“跳槽”,给学校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因此,留住校内教师、吸引校外优秀人才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必经之道,而实行人格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人格化管理”是具有较强“人情味”的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及工作热情为主的较高层次管理方法。这种方法除尽可能满足教师合理的生活需求外,更主要是满足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满足教师在工作上的追求感、事业上的成就感,并通过领导与教师在价值观上取得共识,使学校的管理逐渐转移到“自我控制”的轨道,由此而达到学校“人格化管理”的最佳状态。 1.尊重教师是“人格化管理”的基础 在人格上、工作上、日常生活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学校将领导和教师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 2.教师的参与是“人格化管理”的保证 “人格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管理转移到“自我控制”的轨道,因而就必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统一到学校的整体利益之中,形成“学校是大家之学校,成员是学校之成员”的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学校精神。这种精神是教师拼搏向上、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强大动力。 3.相互理解是“人格化管理”的精髓 相互理解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处在教师的立场上体谅、感受对制度要求的承受能力。当教师提出要求给予帮助时,管理者应将它当成自己的困难去协助解决;当教师工作中出现失误、犯了错误,我们既要批评教育,更要帮助查找原因,妥善处理。学校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但也应该根据教师工作特点,相信教师觉悟,允许教师在正常工作时间处理些私事。如果教师有困难个人解决不了,学校就派人、出车协助解决。我们这样做,劳动纪律不仅没涣散,相反,教师更热爱学校,更尊敬领导,工作责任心更强,纪律更严明。 4.听取教师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是“人格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听取教师,特别更注意听取愿对学校工作发表评论的老教师的意见。这样才能密切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5.解决教职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人格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创造条件协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定期解决在岗及离退休职工家庭中存在的困难等等。这样做,不仅对老同志是一种安慰,对在岗同志更是一种教育,使教师在工作上有紧迫感,在生活上有方便感,退休后有安全感。 此外,在教师管理中,还应把“人格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内的“小法规”、“警戒线”。它一经制定,本校内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都要受它的约束。实行制度化管理,这本身是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成功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能抑制人们的消极面而保护和促进积极性,它是一个法规范畴。而人格化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从深层次上挖掘教师的潜在能量,也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只不过它是一个道德范畴。前者是管理的一般性规律,后者是对它的深化和发展。因此,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因为执行制度而否定人格化管理,也不能因为进行人格化管理而废除必要的规章制度。 教师管理论文:从公平理论论析民办高校教师薪酬管理 【论文关键词】公平理论;民办高校;教师;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对薪酬不满的情况,而对薪酬不满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对报酬公平度的不满,本文从公平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管理,将公平理论应用于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管理工作中,旨在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 (J. S. 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关心他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值而且也关心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得到的相对值.人们都倾向于将自已的报酬与投入与他人是相等则感到公平合理反之即会产生不公平感觉并且试图采取各种相应的行为来恢复公平。 2、民办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工作现状 2 .1民办高校教师薪酬来源 根据调查表明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薪酬的主要来源是学生的学费而依靠继续教育以及科研项目取得的收入所占比重极少基本上走得是以学养学的道路。招生人数直接影响着学生学费总收入教师的薪酬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满意度从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一个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也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招生情况。如此形成一个结构性循环系统形成招生定全局、招生就是民办院校的生命线的局面。教师薪酬来源单一教育资源受限。 2.2民办高校教师薪酬的结构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普遍由基础工资、岗位津贴、职务津贴、超课时课酬、奖金、其他补贴等几个部分组成。学院确定标准工作量,如确定每位教师的标准工作量为12课时/月岗位津贴包含标准工作量课酬,超过标准工作量的部分计算超课时课酬。教师单位课酬按照职称、学历等级别分为多个等级。设置正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个层级四个层级分别确定相应的课酬标准。 从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结构来看工资收入是教师所获得的大部分报酬一般按照职称等级进行评定和发放,而职称等级单一成为教师不公平感的主要成因例如:在讲师这一个层级上很多老师已经评讲师多年做了很多科研工作但是离评副教授职称还有一些距离,而其薪酬水平和一个刚刚由助教评为讲师的教师相同这样通过一个横向比较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感从而降低积极性进而通过减少备课时间、上课混时间、消极怠工、离职等方式来平衡自己的不公平感大大影响了学院的教学质量。 奖金是最为对教师超出预期绩效的奖励这一项薪酬部分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公正公平从而影响教师的满意度。但实际上,民办院校的绩效管理往往涉及许多主管上的因素而难以落实使奖金成了一种激励作用不大的做法甚至成为教师应得的薪酬。 职务津贴按照职务层级制定相应的层级标准一般有系主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等相应职务。相应层级的职务津贴制定的公平程度取决于每一层级教师的资历及工作成效。这也是导致教师不公平感的又一大诱因。 3、公平理论在高校教师薪酬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1岗位竞聘,体现公平 在竞聘岗位时要确保考核、评议及竞聘的公正性学校要成立专门的考核、评议及监督领导小组,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观念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2设置多级岗位确定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体现公平 当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教师校岗位层级划分主要以学历和职称为导向层级单一。容易导致不公平.降低教师的满意度。应设置多级岗位实行等级制薪酬。可将教师岗位分为多个层级例如:正教授岗位为卜3级;副教授岗位为4-6级中级职称岗位分3个等级即7-9级;初级职称岗位分3个等级即10-12级。每个层级要确定相应的任职条件.在确定任职条件时,要公平公正.考虑全面既要考虑资历也要考虑能力。 3.3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将制度落到实处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的重点。在进行薪酬激励制度设计时要兼顾公平和效率,运用公平理论寻求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的薪酬平衡点对不同岗位的价值贡献进行科学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绩效考核要应注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考评过程要注意公开、公平、公正对教师绩效考评的结果要积极反馈、合理利用,绩效考核需要不断的总结,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优秀的组织文化支持。 绩效考核是激励员工、实现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考核政策的优劣决定绩效管理是否有效。对考核对象来说.通过报酬的获得.他们得到的不仅是一定数量的薪酬.更是一种心理满足,包括物质利益的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体验组织情感的满足等等。通过这一过程.员工会做出评价评价自我、评价组织,并在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工作状态。因此绩效考核的任务就是激励员工选择更加积极的工作状态。为了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民办高校具体岗位人员的考核结果应与该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例如连续三年考核称职或连续两年考核优秀晋升一档一次性考核优秀可在下一学年度内上浮一档工资。 教师管理论文:论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教书育人 【论文摘要】文章在阐明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教师育人的要求这两个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尊重教师、激励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思路。 中国高职院校正在蓬勃兴起,这支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人才培养基地已显现出它巨大的作用。中国高职教育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以来,据2006年的统计数字,已经发展到1009所高职院校,这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新型的、民主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也就是施之以人性化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吸引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师人性化管理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加快,人们更注重于如何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在团体中实现自身价值,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正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日益为各层管理者所理解而不断得以应用。 (一)人性化管理 就是通过对员工本身特性以及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剖析,在及时、有效满足员工多元物质、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恒久良性互动,确保组织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模式。 人性化管理,将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以尊重他人人格为起点,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思想,强调要了解人的特点,关注人的需要,开发人的潜能,将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置于管理的核心,使管理充满人情味和激励作用。 (二)教师人性化管理 就是在整个学院管理过程中,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各项管理活动都以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教师展示个性的机会与发展自我的平台,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院发展的目的。 学院的管理是制度的管理,更是人的管理、情感的管理。教师人性化管理,把学院看成是一个整体,是全体教师的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完善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激励制度,保障全体教师合理的、合法的权益,实现一个用事业留人,用条件留人,用情感留人,用待遇留人,力争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冒得出、流得动”的用人机制,营造齐心协力抓教学的氛围。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确保教师经济地位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教师的精神需求也很强烈,他们求知进取、善于思考、喜欢说服、讨厌压服,同时,为人师表的社会期待和强烈的自尊心,促使教师能自觉地严以律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有着追求事业的强烈愿望,其事业心、责任感强烈而持久。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是伴随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肩负着大规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理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时期,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十五”期间,高职教育需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这样强大的教育需求,高职院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是教师育人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一个院校的灵魂,是院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院校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治校的重要战略。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以掌握特定的生产技术以及与该生产技术有关的科学知识为主的专门教育,既有文化基础课程,又有专门教育所特有的专业课程,以及在技术教育中占特殊地位的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课程,还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这种特殊的社会作用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要具有发展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作为高职院校则需要人性化管理的价值观去构建一个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机制和环境。 三、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思路 教师人性化管理,尊重是前提,爱护是基础,信任是动力,善待是关键。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只有尊重教师、激励教师、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使教师不断地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高职院校把教师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学院管理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尊重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的前提 学院管理的秘诀在于尊重教师。人的管理就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得到尊重,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严格的管理是不完整的管理,是一种脆弱的管理,是缺乏人性的管理。惟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给教师充分成长的自由空间,才能唤醒教师的潜能,才能使教师身心舒畅的放开手脚工作,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才能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激励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关键 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应该全面关心教师的需要,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各种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形成教师持久的激励动力,注重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高职院校较丰富的物质待遇是留住教师的基本条件,而精神需要主要是指政治思想需要、求知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成就需要,精神需要具有持久性的激励特点。通过完善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激励制度,保障教师合理的、合法的权益得到尊重,克服少数教师在荣辱地位上独享利益的弊端,使全体教师得到全面、有效的激励,把管理的外驱力变为内驱力。 (三)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的保证 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设备、教学器材等,这有利于正常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良好的硬环境是办学的优势。但软环境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领导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对管理教师的规章制度、管理教师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更具有人性化。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进展离不开给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源于简单和谐、竞争进取和齐心协力的心理环境,可使教师心情舒畅、心理平衡、精力专注,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相信高职院校通过推进教师人性化管理,定会摆脱经验管理的泥潭,迈上科学管理的台阶,登上文化管理的殿堂,创造高职教育的辉煌。 教师管理论文:浅谈高校教师压力控制与情绪管理的缓解策略 论文关键词 压力控制 情绪管理 缓解策略 论文摘要 心理压力在高校教师群体的日益显现,致使许多高校教师由于过高的压力、情绪问题,引起焦虑、失眠现象,甚至产生许多心理困扰、忧郁倾向、悲观情绪,通过有效疏导,缓解压力危机的方法,使教师排解压力,平衡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93%的教师感觉压力过大,50%的教师想辞职,只有17%教师愿意执教;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为:教师的平均寿命倒数第二;英国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压力是他们最关心的5件事情之一,并且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生命危险”,4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压力过大。 1 高校教师的压力来源 1.1 来自职业竞争的压力 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为了符合职业要求和职称晋升的需要,追求高学历在高校教师中已屡见不鲜,而且需要完成的学术科研也有硬性的指标,同时,在现今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教师岗位聘任制、挂牌授课制、末位淘汰制、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等,加之,有些中青年教师属于人事或者年薪编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带来的同工不同筹的心理冲突,承受着巨大压力。 1.2 来自教学评价机制产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合理,更没人性化的测评体系,也无法从根本上反映来自学生、教师群体、教学督导、领导层面的客观评价,某些非理性的、随意的、甚至是恶意报复式的不客观、不真实评价在所难免。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做出不利的评价,影响年度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会选择讨好学生的做法,这种做法丧失了其应有的教书育人的作用与职能,极大地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焦虑与不安,不仅成为教师产生生理、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且对教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1.3 来自知识分子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 由于教师职级晋升的压力,导致对评选先进、争当优秀比较有功利心,加上教师群体具有孤芳自赏、清高、比较自我的特点,使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相互不往来、不做深入沟通,致使许多教师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更没有文化生活的支撑,个人的精神生活无法满足。 1.4 来自婚姻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压力 由于高级知识分子比较注重精神追求,因此对情感的需求比较高,对婚姻对象要求也很高,特别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在两性关系中常常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表现出唯我自大、惟我独尊的姿态,令人感到高处不胜寒,因此,婚姻生活中常有不和谐因素。 2 压力主要表现及其特征 2.1 教师群体压力的主要表现 现代教师群体常出现疲惫、焦虑、失眠、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健忘、挫败、烦躁不安、易生气、嫉妒、仇视、愤怒、怨恨、哀伤、怀疑、恐惧、迷失与茫然等情绪,这些压力与危机感等情绪被称为“身心症”。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没有及时、恰当的排解,被压抑、隐忍,以致长久得不到释放,转而会攻击身体的其他器官与神经系统,久而久之,会导致诸如: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恐慌症等情感疾病,以及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肿瘤等疾病,严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质量。 2.2 教师群体压力的表现特征 运用普遍调查与个别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高校教师压力与情绪现状进行调查,搜集到高校教师压力的实际案例,通过心理学测量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不能如实反映和确切体现教师的压力与情绪问题,因为高校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往往很自我、很主观,针对压力所做的调查,具有隐藏性、压抑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比较善于表达,对于心理危机、压力与情绪的管理,理论上认同,而行动上不愿意面对甚至不愿意承认自我压力管理失调的状态,而采取抗拒、掩盖等主观行为,因此,在其他心理治疗手段中,往往会产生抵触、伪装、狡辩、甚至不愿意配合等等现象。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催眠治疗中,教师往往采取自我设限、自我保护,无法配合治疗师,更不愿意暴露隐私,特别碍于面子,无法放开自我。 3 缓解压力的几种策略方法 3.1 采用沙盘疗法、色彩画等道具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沙盘游戏治疗,又被称为箱庭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等沙具,来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沙盘疗法,针对教师群体主要治疗焦虑情绪、心理压力、自闭症、忧郁症、攻击性倾向行为、人际关系困扰、亲子关系问题、两性关系不和谐等。做沙盘游戏治疗,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2 采取团体辅导,举办专题沙龙讲座、心灵成长工作坊,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针对压力与情绪进行再认知,获得重视,并加以舒解,再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教会一些实用的方法,对压力进行控制,改善情绪。具体可采用的方法:(1)放松训练,参加对象:考试紧张综合症、梗椎病、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性疼痛;(2)压力调适与情绪发泄演练,参加对象:忧郁症、燥郁症、自闭症;(3)角色扮演与情绪疏导,参加对象:婚姻情感危机、亲子关系危机。 3.3 应建立一套控制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支持系统——网上心理预警在线交流空间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自身特点,可借助现代网络的自由、便捷、隐蔽、私密、保护、安全的优势,建立一套网上心理援助支持系统——包括量表自测评分机制、心理压力色彩自测游戏问卷、亚健康测试问卷评估系统等等,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测试与疏导服务的平台,一旦遇到心理危机,教师可以寻找到支持系统,同时可设网上在线交流、心理咨询的空间,以利于有压力的教师寻求协助、获得组织的援助,认识并建立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当然,教师本人更应该重视与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防御意识,确立核心价值观,在集体中获得认可与尊重,从多方面、多层面预警、排查、支持援助,是彻底抗击压力与管理情绪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各种躯体化、强迫、焦虑和不安等心理问题,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压力认知与鉴定专题沙龙、心理情景剧的演出,组建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形式,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疏导等方法,使教师学会舒解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方法,能够自我调节、平衡因工作压力与不良情绪带来的失衡状态,真正成为掌控情绪的主人,从而提升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 教师管理论文:浅析教师教学价值的旨归: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 〔论文关键词〕教学价值 课堂管理 课堂领导 教师 〔论文摘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领导则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学生朝健康方向自我实现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和艺术。二者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都有本质性的差别。教师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的行为变革是教师教学价值的回溯和延伸。 在教育改革浪潮澎湃的今天,课堂始终是教育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西方工业时代“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影响着国内外的教育事业,由于“管理太多,领导太少”,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管理日趋精细化,而在人文主义教育突显时代,这种管理取向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模式的需要。据悉,在素质教育刚刚启动的2001年有专家对小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行为占大多数,教师的指导性组织行为与诱导性组织行为厦乏,严重压抑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发生了偏差:课堂教学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教学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突出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作用:追求民主、开放,抛弃秩序、规则。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价值的思考:教师的工作重心到底在哪儿?难道只是为了完成超额的升学率而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吗?抑或是仅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现实是残酷的,答案却是肯定的—教师要深化自己的职业生命价值,必须学习课堂领导的艺术,真真实实践行“教书育人”的理想。 一、从课堂管理现状透视学生人性的缺失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生态场域,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首先有思考、交往、沟通的自由才有共享共创知识的可能,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形成的课堂管理体系为此做出的贡献却相当有限。即使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大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现状也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调研及其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教师的课堂管理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原则倾向于任务中心;管理风格倾向于专制独断;管理方式多为控制监督;管理内容侧重纪律约束。从这些结论来看,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为实现教学目标,为提高教学成绩。这种管理取向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尊严的不平等—民主精神的缺失;个人发展特质的抑制—创新精神的缺失;心灵交往的绳束—人文关怀情感的流失;成就动机的误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断层。 著名学者昊康宁说过“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因此很多教育实践必须从人来考虑”。从上述的分析来看,现行的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是极有限的,因此,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必须对课堂管理进行“人性”的开发,深化教育工作。 二、从课堂领导诉求寻觅教学的价值旨归 领导理论之所以受时下国内外专家的推祟,是因为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思想已在侵蚀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知性和灵性。领导理论相继引人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正好是人们对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呼唤。课堂领导作为一个话题在此讨论并不是因为我国传统和现代的课堂教学没有过教师的领导,而是因为各种考试制度的劣根性与教师对教育改革的非理性适应导致了今天的课堂教学价值在渐渐模糊和淡漠。从理论上的分析来看,课堂管理与课堂领导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主体的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有着区别(如表1)。 由表1可见课堂领导在“育人”的教育价值上要远远大于课堂管理,更彰显出对学生人性的关照。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相互独立的,一定程度上,课堂管理为课堂领导提供“基层”工作的准备和支持,如学习质量的管理就包括对课堂环境、纪律的管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前提下才能从更深层面展开对学生在知识、文化、人格和道德上的领导。我国历来就有“教书育人”的传统,从孔子的“道而弗牵,牵而弗抑”到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国际教育理念的呼应说明了一个问题—教育的永恒价值在于对人更好生存的引导,而课堂领导的本质就在“引领”学生自我实现。因此,辩证地来说,教师既需要有课堂管理的技术,又要深谙领导的艺术,只有超越常规的管理站在领导的高度来统领教学才能深化“育人”这一教学价值。 三、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教师教学价值如何拓展 课堂管理的工作主要围绕提升学习质量展开,主要体现在课堂环境管理和对教学监控的事务上。教师参与课堂领导就要在管理和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在获悉知识、感悟文化、人格提升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引领”职能。教师要实现“引领”职能,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情境是指课堂环境与各种课堂资源的一种动态组合。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对课堂情境的研究主要是从利于师生建构、互动生成知识的角度出发。传统与现行的课堂管理多限于对物质条件、心理氛围与纪律状态的改观与调适,而情境创设则侧重于在教学策略上开发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这种情境不仅要安全、人性化,还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未来的动机,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探究、合作。 2.组织课堂文化,开发感化力量 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课堂文化不仅体现在课程中要学习的文化内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中围绕文化进行的活动中。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文化普遍的特点是:专断、单调、背离,原因就在于多数教师将课堂管理与教学环节隔离了,所以教师不仅要依靠知识、能力组织好教学活动,还要动用其文化修养、人格道德上的魅力创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在这种文化中感悟学生,潜移默化其“学做人,学做事”“学求知”“学共处”的素养和功力。 3.建立学习共同体,融合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学习组织形式,它体现了人的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共同体意在师生融洽沟通、交流,共同分享课堂资源,在相互影响、促进中实现共同的学习、成长目标。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组织团体学习、工作的形式,取得集体努力的“一致性”,因此教师要具体做到:指导个人学习目标,确立集体共向;赋权学生参与组织合作活动;权责义务和分享权利的角色定位;运用课堂文化引领学生成员理解、体验共同信念,融合共同愿景;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 4.整合师生人力资源,开发互导式领导 师生人力资源是课堂资源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师生以知识、经验为载体的各种智力和能力。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活资源”,引导学生自动生成经验。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要有一种意识:这些资源同时也是学生群体影响力的见证,教的活动同时也应该合理接受学的过程的领导,这种主体间的互导式领导就是一种隐形的课堂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教学价值。 5.驱动学生成就动机,引导“自我实现” 动机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学生的内在动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情感上,外在动机则体现在对学习的奖赏和对外在的压力承受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森豪斯的成就动机理论,教师要驱动学生内外动机要从以下细节着手:了解学生“成长上限”,包括学生的……创设实践条件;强化成就感;归因引导,帮助形成成就的心理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这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完善过程,而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工程。因此,教师的课堂领导最终的着力点在对学生可持续生长能力的培养上。 归结全文,教育的价值在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课堂领导思想的成熟和领导力量的践行是对教育教学价值的旨归,是新教育时代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中对教育家园的张望。本文的撰写就在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平台,厘定教师的认识,坚定教师的信念,继续他们的崇高事业之旅,不畏风雨。 教师管理论文:试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论文摘要:通过调查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冷落的原因;结合自身的经验,阐明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经验与理念;介绍一些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 论文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网络 1前言 作为信息技术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都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时常利用它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整理、存储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存储的资料越来越多,有时经常会找不到需要的信息,从而悔恨当初没有将其妥善保管与整理。相信很多教师对此深有体会。于是,该如何高效便捷地将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管理便显得迫在眉睫。 如今,有很多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诸如Mindmanager、Google日历、mybase等。笔者在其使用过程中觉得确实好用,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方便,可是在与一些学科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其并不重视。主要原因在于:1)软件多是英文版本,操作起来十分不便;2)软件版权因素,网络上流传的版本多为试用版本,存在使用时间有限制与部分功能模块无法使用的问题,且有时运行不稳定,而有些正式版需要收费;3)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作支撑;4)教师没有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以上问题在年纪偏大的、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身上尤为明显,他们对其有~定的抵触情绪,称“增加了自己的负担”。介绍什么样的工具或者方法能够照顾到这部分教师呢?于是,一种“零技术”或者“傻瓜技术”且低成本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念与技术,值得人们去探究与发展。 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最常见的知识管理技术有文档管理技术、内部网技术、知识或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群件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知识地图等。对于个人,文档管理技术、搜索引擎技术与智能检索技术是利用最多的。下面以这3种技术为蓝本,介绍如何将其具体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化为一个个“妙招”,从而轻松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以下操作皆在WindowsXP系统下实现)。 2.1本地电脑篇 方法一:我的电脑我做主 1)文件夹分类技术。利用文件夹结构,建立个人数字化资源库。例如在主文件夹下创建教案、课例、论文集、教学视频、动画、专家讲座等子文件夹,将不同的文件资料放入相应的子文件夹下,从而方便查找与利用。 2)利用本地IE收藏夹。本地IE收藏夹(IE收藏夹的地址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Allusers\Favorites或已设置用户名的将ALL Users换成自己的用户名即可)可以帮助人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将有价值的网站的网址保存,以方便再次利用。其实,它还可以保存本地文件夹的地址。例如打开论文集文件夹,点击窗口上面的收藏选项,将其添加到收藏夹,以后就可以利用收藏夹直接点击访问该文件夹。 3)桌面快捷方式。将最近需要频繁访问和重要的文件夹或文档利用桌面快捷方式进行管理,具体流程为:鼠标右键单击需要的文件夹或文档一发送到一桌面快捷方式。这样就可以在桌面上轻松访问目标文件夹或文档。 4)文件命名。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一稿再稿,特别是在电子稿中,有时分不清哪个是原稿与修改稿。因此,文件命名时采取“文件名+日期”的做法,可以省时省力。例如在2009年12月10日写的教学反思,命其名为“教学反思20091210”;如果在2009年12月27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则命其名为“教学反思20091227”,这样既避免重复,而且方便记忆与查找。 2.2网络篇 方法二:活用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E—mail),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的信息传递业务,现在有很多企业提供免费的电子邮箱业务,下面以网易163免费邮箱为例进行介绍。 1)资料收藏。邮箱支持自定义文件夹的建立,如同本地计算机建立一个数字化资源库,将整理好的资料以邮件的形式发到自己的邮箱,再将其移动到建立好的文件下,实现轻松网络管理。网易163邮件还支持全文搜索功能,不仅支持邮件收/发件人、地址、标题、正文、附件名关键词搜索,还实现对附件正文搜索。搜索结果更提供多重条件筛选功能,帮助迅速定位目标邮件。该邮箱支持单个5OM的附件上传发送,如果需要更大容量的传送,则推荐使用QQ邮箱的文件中转站功能,最大单个支持1G附件上传发送。但需要注意的是,该附件免费在网络中存储的时间只有7天,还需尽快下载到本地电脑。 2)备忘功能。利用邮箱自带的记事本功能,轻松记录需要办理的事情,而且利用归档的搜索功能,方便回溯。另外,邮箱的定时发送也可以用作备忘功能,将重要的事情以邮件的形式定时(可以精确到分钟 发给自己,实现“大事不忘”。 3)其他功能。利用邮箱提供的其他服务功能,如网络硬盘、百宝箱等实现网络资源的“一网打尽”。例如在百宝箱栏目中,万年历、公交查询、万用计算器、城市地图等都是十分实用的,而且操作简单。 方法三:巧用Blog+RSS组合 1)Blog(也叫网络日志,Weblog)。Blog现在是很多教师的最爱,由于只要会打字,就会Blog,所以可以将Blog称为“零技术”起点的网络平台。同样,Blog也是个人知识积累很好的工具。 以新浪B1og为例,该平台是集合了传统的博客、播客(视频功能)还有微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在博客中,将搜集的或者自己写的文章进行分类管理,它的收藏功能还能快捷地将其他新浪博客中的文章直接收藏到自己的“博文收藏”栏目。新浪博客还可以存储照片,照片收藏与管理的方法与博文是一样的,支持上传的格式有GIF、JPG、PNG等,只要单张上传大小为5M,每月累计上传总量不超过200M即可。另外,博客的归档功能(按时间顺序排列)与站内全文搜索功能也能更加方便地支持教师进行资料的查找与使用。 在播客中,最大上传视频的大小为200MB,且支持的格式有MPEG、AVI、MP4、3GP、RM、RMVB、MOV、WMV、FLV、ASF等,而且如果本机配有摄像头与麦克等设备,可以进行在线录制并实现实时上传,此录制支持的连续时间为1O分钟。录制的操作方法类似普通播放器,根据需要点击录制、停止、回放或保存键即可完成。 微博是近年来兴起的。通过微博用一句话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丰富,写一句话的同时还能发图片、音乐、视频、文章链接等。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及时记录自己的心情与感悟,或者用它来做备忘录都是不错的选择。它的正文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此外,它还可以与移动手机绑定,实现多层次的交互。 2)Rss(也叫聚合内容,Real1Y simP1eSyndication)。大多数人在阅读别人的博客时,都是采用直接浏览的方式,这样一个个的访问会花掉自己大量的时间。如今,Blog平台都支持RSS等新闻聚合的方式,借助于在线或者客户端RSS阅读器,能使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在第一时间按照人们的要求直达桌面,最大限度提高上网效率以及节约时间。 3结语 最后引用黎加厚教授的话提醒大家:“重要的东西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这也是个人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有备份意识。个人知识管理在于平时的积累,只要有心,相信各位教师在个人知识管理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宽。 教师管理论文:试论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新视角——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知识的再认识,形成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在考察了信息时代下教学设计新特点的基拙上,提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解决教学设计问题的基本思路。 论文关键词: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知识管理 教学设计 知识流程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存在于每一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可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知识爆炸又使人们很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人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教育是知识密集的领域。如今,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式以及管理理念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面对动态的、多变的教学系统,教师要吸收新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可以保证成功的教学。 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很有经验,有的经验不足,如何让一些好的经验被大家共享,如何让没有经验的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有价值的帮助,如何让这些教学设计的知识在组织内能够得到积累,共享和应用,知识管理是起源于商务经济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存在于经济领域中的孤立单元,其理念有必要渗透到与知识活动紧密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如何借鉴和学习知识管理的思想来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知识管理简介 (一)对知识的再认识 1.知识的分类 知识管理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的分类。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外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Know-Why)—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Kn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4)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第一种分类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在其著作《创造知识的公司》中提出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 (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群化; (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外化; (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融合; (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内化。 转化模式如图一所示: 3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所谓知识管理是组织采取的有意识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三、教学设计与知识管理 (一)教学设计所呈现的特点需要知识管理的思想 1.教学设计专家和学科教师都是组织丰富的知识资源 教学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进行成功教学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教学设计专家设计了很多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有着抽象而精美的逻辑。他们把这些模式交给学科老师,希望得到“充分”应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把自己的设计付诸实施,得到很多的经验和知识。当老师们在这个设计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这些脱离实际的模式并不能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原本应该进行密切合作的教学设计专家和学科教师之间无法进行交流。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专家和学科教师都是组织丰富的知识资源,采用知识管理的思想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原因如下:①学科老师的教学设计知识很多处于隐性知识的状态,是组织最大最丰富的资源。②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应用才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教学设计方案。③知识不是自上而下的流动,而是自下而上的流动。即教学设计知识不是由所谓的教学设计专家强加给学科老师,而是老师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2.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个过程 教学设计不单是一个过程,也不单是一门技术,对于教师来说,它是教师必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教学设计的水平暂且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水平是指懂得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工具,但是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的能力水平。比如刚进人教学领域的老师,他们只是具备理论上的一些知识,还不具备实践的经验。中级水平是指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能够利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工具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水平。高级水平是指具有丰富的教学设计经验,并且可以运用所掌握的教学设计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如何提高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实践证明,“在做中学”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在做中学”是指在老师的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提供帮助。这些帮助从哪里来,我们可以采用知识管理的思路把这些“帮助”形成知识库,进行有效的管理,让高级水平的教学设计者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显性知识,同时让中低水平的教学设计者者从知识库中得到及时的帮助。 (二)教学设计中知识管理框架的建构 构建教学设计中知识管理的框架,必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教学设计知识流程的分析 知识流程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在组织内各个驻点之间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积累、共享、交流的过程。知识驻点是知识价值的增值环节,知识流程就是知识在不同驻点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流动形成的。 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知识流程,仔细的分析其流程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知识的基础编码与标准化机制 (2)知识的分类与模块化机制 (3)文档的积累与更新机制 (4)外部知识的内化的机制 (5)知识重用与授权机制 (6)知识地图与知识搜索机制 2.本体分类 所谓本体分类就是一套表达术语的定义。其核心的作用就在于定义教学设计领域的专业词汇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系列概念的支持下,知识的搜索、积累、共享也成为了可能。 3.框架建构 (1)门户系统:这是用户进人知识管理系统统一的人口,用户通过界面对知识的分类,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使用他所需要的功能。 (2)知识流程:这个模块建立在对教学设计知识流程分析的基础之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图中橙色区域功能模块层和黄色区域的知识管理模块层。功能模块层为进一步的知识管理提供工具和平台的支持,不直接实现具体的知识管理操作。而应用模块层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可以实现诸如知识的导航、检索、评价等功能。 综上,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却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开发价值的系统,不仅在商业上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在教学当中,也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潜力。 教师管理论文: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 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外还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当前对教师关注的多为业务水平和身体情况,而教师的心理问题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教师特点设计出各个心理指标数据,设计了一个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各个地区各种层次教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本系统对有效分析教师心理疾病提出了有力的依据,对完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伴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目前,社会各界纷纷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投以关注的目光,对教师们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师所得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2]。教师心理素质良好对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做好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广大教师常见心理疾病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并掌握教师的综合信息提供有力依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教育人数多、地域分布广、教师的文化层次所处环境差异大,同时,开展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的各级教育机构在心理学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高低不同,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提高查治率,是目前教师心理疾病查治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1 本系统的特点 教师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涉及面广泛,应由各级教育机构来承担。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应区别对待。如果统一采用专网形式,则需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还要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难以收集。本系统通过一系列方法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信息收集指标全面 通过专门的心理因素分析,将按以下三大块进行信息采集:(1)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出生地,生长地,教育经历,个人特长,家庭情况等。(2)教师职业经历-包括教师的从业经历,如从事教师之前的工作经历,从事教学工作后工作过的学校,教授过的年级,教授过的课程等。(3)教师心理问答-包括了教师的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由心理学专家进行设置。 信息的采集以选择题为主,部分题目是问答题,需要进行人工收集。因此信息的采集工作也很重要。 1.2 信息采集方式灵活 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各个地区信息化程度的不同,现将信息采集的方式分为两类:网上收集和纸质收集。条件好的学校可通过网络收集数据,而部分网络建设不够发达的学校可以通过相应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纸质文档,由教师填写进行纸质收集。通过以上二种方式的信息采集,将确保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心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在采集数据的同时,遵循分级管理原则,利用统一的地区编码规则以及教师层次代码规则,以县区乡镇教育机构为基本数据收集单位,建立和管理各地区的原始数据库,按要求收集教师的各项信息数据。按地区将搜集到的教师信息提交到现属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并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逐级上报。设置有查看权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查看下级提交来的数据,反之不行。同时与心理治疗机构合作,进行数据分析。 1.3 信息处理功能强大 系统具备个案疾病的初级诊断、数据信息档案保存、统计分析汇总等多项功能,尽可能覆盖业务工作全部,电脑自动处理能力尽可能高,以利提高工作效率。系统设计时,考虑到系统数据的安全保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数据库及数据库数据被恶意破坏,防止无关人员非法操作系统。 1.4 数据监测管理机制完善 在数据的监测过程中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汇总与实时跟踪,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疾病查治信息监测评估机构与制度、监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和定期的数据分析制度。 2 本系统的功能介绍 本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转接、系统维护五大功能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多项子功能。 2.1 信息采集 完成教师基本信息、职业经历和心理情况的录入、导入、存储、编辑、修改、删除等功能。信息的录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网络采集的数据可直接导入到本系统中,另一种是通过手工方式录入纸质文档,尽量避免重复数据。 2.2 信息查询 采用模糊条件查询模式,可对教师信息的检查结果进行跟踪,打印输出相应结果,并且可以实现简单数据汇总。 2.3 统计分析 可进行组合条件的统计分析,可组合的条件包括教学层次、地区、性别、年龄、心理疾病种类、教育程度等,自动生成汇总统计报表,可打印输出。从而从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上对心理疾病严重的教师进行提示并提供连续追踪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或对学生教育危害较大的教师进行预警和预报。 2.4 数据转接 通过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以标准统一的文件形式,实现同系统不同用户间数据的归集,满足管理工作数据集中汇总分析需要。 2.5 系统维护 系统的辅助功能,根据系统的需要而定,一般包括基础数据维护(地区、单位、教师层次、权限、心理疾病种类、诊断结果等数据的初始化和日常管理)、数据传输、数据备份、数据导出、操作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功能。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的不断推广。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将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最终发展方向。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心理数据的逐级上报,教育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教师心理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可提高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工作的进一步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教师管理论文:浅谈信息时代的教师知识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师知识管理 信息化教育 教师个人知识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其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来自于教师。教师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教师整个团队以及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都有迅速提升的作用。本文是对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引言 在知识社会中,教师是一个专业的知识工作者,担任着知识传递与创造的重要角色,必须不断地追求专业成长才能适应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而教师专业成长就是其有关教学技能的提升,主要的焦点就是教育专业知识的获得、转化、创新与应用。内涵与目的都与知识管理相符,所以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技术,将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研究教师的知识管理必将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对象:教师隐性知识 教师的知识管理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对教师知识的把握。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具备的智力资源,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而教师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长期积累及教学实践经验的产物,是个人化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容易传播与扩散。教师隐性知识的洞察与学习、挖掘与利用,是教师知识管理的关键。因此,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对象是教师隐性知识,而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教师隐性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 教师利用隐性知识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以隐性的控制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技能与知识。有不少优秀的教师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很有方法,能很巧妙地在工作中用自己独特的管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不知不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调节自身的行为,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种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职业中很典型的隐含性知识部分。 其次,教师教学机智的技能与知识。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一次成功的课堂讲授往往是教师根据实时实地,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结果,这里面常常体现着个人的经验与机智,所谓优秀教师“教无定法”正体现出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而这种知识通常在书本中是难以找到的。 再次,教师在教育科研、学习新知方面的技能与知识。教师个人的科研方法与治学策略是依据教师个人实际工作情况逐步形成的。对教学工作有着实践指导意义的个人知识也属于隐性知识,而且这类知识一般具有习惯性,甚至有的已成为教师个人的一种风格,不易被他人掌握。 三、教师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对于教师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教师知识库 教师知识库是实施教师知识管理的首要条件,提供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基本资源。学校应对有关教师的教案、教学笔记、论文、教学参考资料等显性知识进行有效地分类与整理,将其文件化、档案化和电子化,并存人到教师知识库中。应予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库的内容应及时更新,并加以妥善维护。 2.建立教师知识地图 隐性知识分享的重要途径是要与知识拥有者本人沟通与交流,因此,学校应对每一位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与专业特长进行分析,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当然教师知识网络地图不能仅仅只限于学校内部教师,应当不断地扩大地图版块,建立校外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等人员的人际知识网络,这样在所需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直接咨询、请来做报告、指导课题研究、交流互访以及直接登门拜访的方式分享其知识。 3.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是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交流和分享的组织条件。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协商和共同探究,交换经验心得,相互启发,促进专业知识的分享。 4.建立分享的组织文化及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创建分享知识的良好氛围 学校应为知识的传递与吸收提供各种机会、并建立一种奖惩制度,从而增进教师分享知识的动机和意愿,最终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 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我们可以把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步骤和方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对知识资源的需求 教师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该根据个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确定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资源,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资源的获取途径很多,教师经由研读期刊、杂志、书籍;参与教学研讨会、专题讲座;观摩实际教学;检索网络资源以及访问存储了大量与教师相关的知识与资源的教师知识库,以及访谈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学术研究活动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从学校内部及外部及时获取所需的资料、信息和知识。 2.选取合适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能帮助个人存储、组织知识资源,方便与他人之间共享与协作,更高级的应具有知识、协作学习的功能,如网络日志软件Weblog和博客,不仅可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进行记录,随时选取网上获取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并具有文档编辑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树形文件夹的形式来对文档进行分类管理,而且也能通过用户连接,查看到其他用户开放的信息,在有相同兴趣的读者之问分享信息,让人人成为“编辑”变成现实。 3.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库并进行维护、更新 教师知识库是存储教师个人知识的数据库。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库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知识分类和编且准则,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知识、教师专业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建立索引并进行储存和管理。个人知识库的建立不仅能使教师个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校其他教师在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时能及时地查询和分享。同时,更应该及时并且持之以恒的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维护及更新个人知识库的内容是教师适应教学发展的基础。 4.教师知识的应用 教师知识的应用是指教师在学习与吸收专业新知后,应用到专业教学和研究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检验知识自身的适用性,并通过反思来发展、创新知识,从而促进教学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因此,应用知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重点和目的。 5.教师个人知识在教师专业共同体内交流、互动 教师应积极、主动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成员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的交流,共同解决在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经过知识互动交流,知识在群体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使得整体的价值得以提升,同时还能激发教师创新专业知识的潜能。 五、结论 教师的个人知识因其具有个性化、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个体层面的应用,是管理个人知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信息时代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知识管理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教师管理论文:关于心理效应与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心理效应 学校管理 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蚂蚁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霍桑效应等都是被广泛运用于管理领域的经典理论。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培育组织精神,创设和谐环境,确立梯级目标,慎重分配任务,提供展示机会等,引领、凝聚、调控、提升幼儿教师队伍。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如能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 1 对几个心理效应的解读 1.1蚂蚁效应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每只蚂蚁都依赖集体生存,蚂蚁内部分工明确,每个个体都在为集体的生存和幸福而劳动。有的负责寻觅食物,有的专门负责运输,有的专门负责照看幼虫,有的负责抵御外敌,甚至还有一些专门在蚁群中穿梭……但令人惊奇的是,蚂蚁一旦形成组织,随着成员的增加,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随着个体越来越多的加入,似乎到了某种临界值或法定数时,思维便开始了。这样的蚂蚁组织可以瞬间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啃成一堆白骨,也可以横扫整片森林或一幢幢高楼,这就是“蚂蚁效应”所产生的威力。“蚂蚁效应”对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是:管理者不但要培养全体成员认同的组织文化,还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并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分工明确,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树立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皮格马列翁效应 皮格马列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赛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期望与少女生活在一起,由于他的真诚渴求,竞使这个少女的塑像变成了活人,期望得以实现。这一效应的理论假设是:管理者把自己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并且给予一些特殊的帮助和指导,而由于这种不同的期望和对待,教师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管理者作出反应,这就加强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从而导致了更多的期望行为,因而教师的成长就朝着管理者期望的方向提高。 1.3霍桑效应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个名为霍桑的工厂,当时,这个工厂设备先进,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和福利制度,但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长期低下,达不到期望的状态。从1927年到1932年,有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之为霍桑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最重视的是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需满足的要求中,金钱是一个因素,更多的是感情、安全、归属感等。领导者要善于倾听下级的意见,使群体的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取得平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 1.4社会促进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对个体来说,感受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或被人评价的焦虑,而表现出对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与社会促进相反,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小的现象。社会惰化的原因:群体活动责任意识下降,评价的焦虑被减弱。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分配任务时应定岗定员,抓岗位责任制,强化全员责任意识;建立奖惩机制,杜绝责任不清、意识淡薄等问题。 2 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现状分析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与广大女性一样,同时承受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就工作性质来说,她们和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差异,除了教育还承担很大部分的保育工作。就教育对象来说,面对的是2~6岁的孩子。而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敏感时期,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深刻性。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得幼儿教师的情感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今天,人们对其劳动给予更大的尊重,同时也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从管理现状分析:重刚性管理轻柔性管理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管理者过分强化制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忽略教师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会使整个校园犹如一潭死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相互猜忌。二是管理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导形象,利用领导者的权力对教师实施影响,而忽略了与教职工的情感交流。三是管理者忽视教师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需要。以上问题和矛盾在幼儿园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情感发展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在当今,尽管人人都在强调管理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所偏离。 3 心理效应在队伍管理中的运用 鉴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应围绕“以人为本从心开始的管理原则,借鉴心理效应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培育组织精神,引领队伍 组织精神是组织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积淀、提炼出来的体现组织意志、激励组织成员行为的精神成果。它是组织的精神支柱,体现了组织成员的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关注态度和价值取向,渗透到组织成员心灵中,附着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中,对组织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发现并捕捉其中所蕴涵的组织精神的胚芽,并对其加以培育和提炼,以形成全园教师所认同的精神目标。然后幼儿园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将这个目标贯彻于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使精神目标从口头上、纸面上转变为全园成员的一言一行,成为弥漫在整个幼儿园的组织氛围,进而成为一种优良的园风。 3.2创设和谐环境。凝聚队伍 教师队伍是一个文化群体,其素质的培养和发挥往往受环境氛围的制约。因而,在园内,既需要教师个体的勤奋努力,更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凤正、人和的工作环境。作为园领导,要善于把全体教师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通过计划、组织、协调、评估等工作,使实现办园目标的工作过程成为形成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尊重、协作、互助的关系,造就一个人人心情舒畅的人际氛围。 日常生活中,管理者应力求营造“爱”的氛围,既是领导者,又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对待教师以诚换心,用真诚的感情去关心她们,尽可能满足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需要,通过“和风细雨式”的交谈、节日慰问、生日点歌、婚礼祝福等途径与广大教师建立情感联系,对她们的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婚姻恋爱给予关心和帮助,使教师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人格上的尊重。以这种情感纽带促使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 3.3确立期望目标,协调队伍 当教师接受一项任务后,便千方百计想知道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期望程度,尤其是领导的看法,以便能更好地控制、支配、衡量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依据教师的所长、所短,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出发确定对教师的期望目标。而对教师的期望必须是为达到最终目标所形成的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管理者还要不失时机地将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3.4慎重分配任务,调控队伍 当一个教师接受一项既艰巨而经过努力又能够完成的任务时,他就会由被信任而产生一种荣誉感,进而激发起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圆满完成任务的责任感。这里,任务的分配十分重要,它是衡量领导是否知人善任的重要标志。为此,园领导在用人时要做到识才、爱才、用才。每分配一项工作,首先考虑的是:某人能干什么?而非某人能否和我合得来,不以个人的好恶划分亲疏。 其次,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性格爱好和特长各有不同,如有的老师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好;有的专业水平高;有的家园沟通细致,家长信任度高;有的课堂调控能力特别好等等,所以,幼儿园管理者要做有心人,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避免教师职业角色混乱,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再则,人员的组合,注意合力效应,力戒“内耗”现象。如班级教师的配备,可采用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由教师选择愿意配班的候选人,而后,领导根据各部门人员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和教师的年龄结构,优化人员的配备。或“老带少,少促老”,老教师在低段任教,年轻教师在高段任教等方法,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力求1+1 2,避免1+1=0。 3.5提供展示机会,锻炼队伍 在教师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拥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特长,因此,管理者应当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承认和接纳个别差异,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给他们创造进修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如针对老教师对学科缺乏探求感和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堂调控能力等,开展“扶老助弱”系列活动。对老教师进行本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教材教法运用等方面的培训;请他们当师傅,对青年一代进行“传、帮、带”;通过老教师上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激发老教师再学习的动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上示范课、上精典课,引领青年教师科研兴教;破除论资排辈、伯乐相马的传统选拔方式,大胆启用年轻教师。在青年教师当中,实施发现、培养、创造、使用“名师”工程。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基本功比赛。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承担指导老教师业务培训的任务,帮助老教师掌握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开展“教学中坚”、“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对有些业务能力强,但怕吃苦、对幼儿缺乏耐心的教师采用“逼、拉、拽、推”等措施,让他们身上蕴含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快马”一领风骚,使“弱马”迎头赶上。 将心理效应运用到管理层面,归纳起来两句话:管理者用“心”去管理;教师用“心”去体会。当“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一种自然时,组织和个人共同成长成为可能。 教师管理论文: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 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外还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当前对教师关注的多为业务水平和身体情况,而教师的心理问题则较少受到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教师特点设计出各个心理指标数据,设计了一个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收集各个地区各种层次教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本系统对有效分析教师心理疾病提出了有力的依据,对完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心理;心理学;信息管理系统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伴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目前,社会各界纷纷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投以关注的目光,对教师们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教师所得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2]。教师心理素质良好对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做好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广大教师常见心理疾病的收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并掌握教师的综合信息提供有力依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受教育人数多、地域分布广、教师的文化层次所处环境差异大,同时,开展教师心理疾病查治工作的各级教育机构在心理学业务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方面存在着高低不同,因此,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提高查治率,是目前教师心理疾病查治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 1 本系统的特点 教师心理疾病的查治工作涉及面广泛,应由各级教育机构来承担。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应区别对待。如果统一采用专网形式,则需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还要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师信息难以收集。本系统通过一系列方法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信息收集指标全面 通过专门的心理因素分析,将按以下三大块进行信息采集:(1)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的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出生地,生长地,教育经历,个人特长,家庭情况等。(2)教师职业经历-包括教师的从业经历,如从事教师之前的工作经历,从事教学工作后工作过的学校,教授过的年级,教授过的课程等。(3)教师心理问答-包括了教师的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由心理学专家进行设置。 信息的采集以选择题为主,部分题目是问答题,需要进行人工收集。因此信息的采集工作也很重要。 1.2 信息采集方式灵活 由于教师的层次不同,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各个地区信息化程度的不同,现将信息采集的方式分为两类:网上收集和纸质收集。条件好的学校可通过网络收集数据,而部分网络建设不够发达的学校可以通过相应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纸质文档,由教师填写进行纸质收集。通过以上二种方式的信息采集,将确保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心理数据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在采集数据的同时,遵循分级管理原则,利用统一的地区编码规则以及教师层次代码规则,以县区乡镇教育机构为基本数据收集单位,建立和管理各地区的原始数据库,按要求收集教师的各项信息数据。按地区将搜集到的教师信息提交到现属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并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逐级上报。设置有查看权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查看下级提交来的数据,反之不行。同时与心理治疗机构合作,进行数据分析。 1.3 信息处理功能强大 系统具备个案疾病的初级诊断、数据信息档案保存、统计分析汇总等多项功能,尽可能覆盖业务工作全部,电脑自动处理能力尽可能高,以利提高工作效率。系统设计时,考虑到系统数据的安全保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数据库及数据库数据被恶意破坏,防止无关人员非法操作系统。 1.4 数据监测管理机制完善 在数据的监测过程中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的汇总与实时跟踪,以便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建立健全教师心理疾病查治信息监测评估机构与制度、监测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和定期的数据分析制度。 2 本系统的功能介绍 本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转接、系统维护五大功能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多项子功能。 2.1 信息采集 完成教师基本信息、职业经历和心理情况的录入、导入、存储、编辑、修改、删除等功能。信息的录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网络采集的数据可直接导入到本系统中,另一种是通过手工方式录入纸质文档,尽量避免重复数据。 2.2 信息查询 采用模糊条件查询模式,可对教师信息的检查结果进行跟踪,打印输出相应结果,并且可以实现简单数据汇总。 2.3 统计分析 可进行组合条件的统计分析,可组合的条件包括教学层次、地区、性别、年龄、心理疾病种类、教育程度等,自动生成汇总统计报表,可打印输出。从而从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上对心理疾病严重的教师进行提示并提供连续追踪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或对学生教育危害较大的教师进行预警和预报。 2.4 数据转接 通过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以标准统一的文件形式,实现同系统不同用户间数据的归集,满足管理工作数据集中汇总分析需要。 2.5 系统维护 系统的辅助功能,根据系统的需要而定,一般包括基础数据维护(地区、单位、教师层次、权限、心理疾病种类、诊断结果等数据的初始化和日常管理)、数据传输、数据备份、数据导出、操作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功能。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的不断推广。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将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最终发展方向。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心理数据的逐级上报,教育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教师心理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教师心理疾病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可提高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工作的进一步认识,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教师管理论文: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 论文关键词:教师发展 学校发展 师德形象 精神引领 校本教研 论文摘要:面向新世纪,学校管理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新的管理机制。通过设计形象、唱响师爱、造就人格来塑造师德形象;通过读书舒展心灵、合作体验快乐、实践享受成功来凸显精神引领;通过展开案例行动、组织互动专题、进行课题研究来强化校本教研,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教育的创新,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而能够承担这一任务必须是拥有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肯奉献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 面向新世纪,我们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去探索、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使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人生能够得以充分地焕发,为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塑造师德形象,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师者,人之模范也。”“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从古至今没有一个时代不讲师德。因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桥梁、智慧的火种,更是道德的楷模。一所学校要办好,要充满勃勃生机,必须拥有精于业务、勤于育人、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群体。 1、设计教师的形象。学校形象需要教师形象体现。处于新世纪的教师,其“形象包装”也是马虎不得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我们围绕教师形象展开讨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教师进行个人形象设计,开展“新世纪我怎样做教师”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讨论等活动。通过了解殷雪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观看《殷雪梅》电视剧,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交流,从中领悟到教师形象的表现,就是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消除了教师思想上的疑惑,理论上的困惑,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广大教师摆正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这样的教育活动,能让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自我思考、自我启迪、自我奋进、自我塑造。 2、唱响神圣的师爱。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投入自己的全部力量,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教师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应该全身心地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在师德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组织的作用。带领全体教师学习《说师爱》《赏识你的孩子》《爱生一例》《教师忌语》等材料,把塑造“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个体及群体形象作为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围绕“师爱与父(母)爱”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坚持在学生中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让每位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位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3、造就崇高的人格。优秀杰出的教师不仅在于他们有着生动、幽默、丰富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学生面前一站,就是教育。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人格。师德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显现出来,教师最重要的是要造就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通过抓住节庆时机、校庆纪念活动、期末表彰活动等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设“优秀教师论坛”“今天怎么做教师论坛”;举行“我的讲台我的爱”“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等演讲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了“理想、信念、奉献”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了“名师风采”栏目,大力弘扬身边优秀教师事迹,鼓励先进,树立理想,积极宣传和培育示范群体。在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中,造就独立的人格品质,展露独有的师德魅力。让教师体会到不能仅仅把教育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作为生命去追求。 二、凸显精神引领,彰显教师职业内涵 凸显精神引领就是凝聚和激励教师群体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和群体品质的积淀,在学校各种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能显示出教师的特质和个性,并显示出永恒性。 1、通过读书舒展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反思更新的过程。教师的读书,趋向于领导的价值引领。学校应创设条件,每年从经费中拨出专项购书经费,用于教师购买书籍。教师每学期学习一本教育专著,定期交流读书心得,打造学习团队。 我们为老师列举读书目录,印发精彩篇章,如《陶行知文集》《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100个建议》《孩子们!你好!》《和老师的谈话》《论语》《老子》《孟子》《庄子》以及诗词歌赋等,当然还有《读者》,甚至小学生喜欢看的《淘气包马小跳》都向老师推荐。成立读书沙龙,建立身边的图书角,鼓励并鞭策教师在网络中学习,在书海中畅游……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读书使人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读书使繁重的事情,有快乐;读书使细小的事情有智慧,使老师们的心灵充满阳光,人人树立笑对人生的境遇观,人人争做“阳光老师”。 2、通过合作体验快乐。现代社会的竞争让教师感到了生存和工作的压力,但我们的教师是快乐的。在工作中,我们的教师不仅重业务,更重人际关系;不仅重个人进取,更重合作竞争。在工作中,他们经常换位思考,相互宽容;他们经常沟通鼓励,彼此信任。这都源于学校给予他们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着力打造团队精神。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出现,这个个体就是团队的一名成员:作为一个班级出现,这个班级就是一个分团;作为一个年级组出现,这个年级组就是一个师团;在大型活动中,一个年级组就是一个突击队;对外展示的时候我们全校就是一个大的军团。无论在什么时空都能充分体现这种团队精神,无论在组织活动或开展工作中都能发扬这种团队精神。让老师在合作中工作,在合作中思考,在合作中生成,精神得到了升华。 3、通过实践享受成功。教师的成功以离开教学一线为证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论。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人人都充满着追求成功的欲望。他们不断地改变自己,因为唯有改进自己,才有方法服务学生、服务家长与社会;他们不断改变着行走方式。因为唯有他们在反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再思考、再提炼、再总结、再提升。教师往往习惯于默默无闻,习惯于琐碎,习惯于忙忙碌碌,不习惯于包装自己。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写一点,记下片言只语的随感,记下点点滴滴的思考,坚持不懈,勤思一些问题,多写一些小文章,将来一定能小有成就,从中一定能找到幸福的感觉。近几年中。我们的教师每年在各种报纸杂志都有100多篇。已有好几位老师出版了专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学校是实践的集体、研究的集体、成功的集体。我们的老师一直用成功来抒发情感,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三、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为教师创设一个在线平台,营造一个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工作生活的发展空间。使它成为教师终生学习的帮助,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成为教师不断提升的舞台。 1、以互动为形式进行对话。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要让教师主动参与,内容应有针对、有价值,要专题化、微格化。自2002年开始,我们就以“专题研讨”“青年教师学习沙龙”两种形式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专题研讨是利用骨干教师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较高的理论、实践水平,捕捉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交流,接受教师的咨询;青年教师学习沙龙每期一个专题,人人参与、互动研讨、集思广益,以平等的对话,引起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升华。 在最近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分别由三位教师共同执教一堂课。在这次的活动中,全校老师就这三节风格迥异的课堂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讨和交流,引发了一场关于“生成性教学”的大讨论,大家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预设生成性预案”、“调控生成性教学”和“对生成性教学的评价”等四个角度进行现场诊断与评析,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探究、自我感悟等四个方面积极进行了反思,在畅所欲言和各抒己见中。大家取长补短,整合视角,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2、以案例为载体进行行动。实践性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讲授获得,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案例正处于纽带中介的地位。它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面对日渐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案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我们提出一课“三设计两反思”建议,规范“说、上、评”三课制度。设置了由精品课(骨干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教研课题而设)、家常课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体例。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慧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进行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的课堂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月评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3、以课题为先导进行研究。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抱定“让每一位教师都具有科研素养”的管理宗旨,分类扶持,分层递进,依靠一批科研骨干,潜心研究带有联动效应的系列课题,以点带面,组织、带动全校教师展开研究。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多级的课题网络。做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让一部分人先冒出来。”如选派外出学习、取经,聘请专家指导,落实结对指导活动,帮助总结经验,出版书刊,宣扬、推广科研成果等等。对一些成果突出、影响较大的教师更要精心包装,以使其产生更大的效应。 “让人人都能冒出来。”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背着过河”,当科研骨干已有相当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要求骨干教师通过结对方式,加强联系,吸收其他教师到自己的课题组来,进行手把手的全程示范、指导,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第二步是“扶着过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们要求骨干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结对成员承担研究任务;第三步是“摸索着过河”,在第一、二步的进程中,向结对成员介绍一些如何联系实际,寻找有价值的研究专题的经验,让他们自己从教学实践中寻找一些新问题,进行独立研究。 总之,促进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的价值与追求,我们通过塑造师德形象、凸显精神引领、强化校本教研等有效的手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书育人”四个字后面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业务技能精湛、富于人文素养、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管理论文: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组织管理研究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这种转型是一种整体性的、结构性的和加速性的社会结构性变迁,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人们的利益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这对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和习惯于平稳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成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因此,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心理压力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和健康问题[1]。 在这个大背景下,为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的管理体制也进行着改革。大部分昔日安于清贫、潜心教学和科研的高校教师,现在不得不面对各种新的挑战。众多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正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压力。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2]。还有研究显示高校教师中有81.7%感到心身劳累不堪,45.4%的人有换工作转岗位的想法。心理压力已对高校教师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约有61.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3]。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4]。在痛惜中,高校教师俨然已经成为了学术制度下的“弱势群体”。 一、 压力的概念和认识 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压力,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压力,那么,什么是压力呢?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压力最初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直到20世纪初,医学界才有了压力的概念,著名心理学家Selye将压力定义是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即我们常说的应激【5】。Cannon将压力定义为外部压力事件的刺激作用,个人关系、工作和经济状况等生活变化都会形成压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Lazarus 和Folkman 认为压力不单指外部刺激事件,也不单指机体对其的反应,而是指个体对环境认知评估的的动态过程[6],目前多数心理学的压力研究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压力”概念的。还有人专门针对教师给出了一个压力的定义,认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不良情感,如紧张、挫折、焦虑和沮丧。【7】 压力本身并不是坏事,它也有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适当的压力往往是一种动力,如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满意度等,在组织行为学上通常认为,压力与工作绩效呈倒U型关系,也就说随着压力感的增加,工作绩效会逐步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一个拐点,这时候工作绩效最高,如果再对个体施加过大的压力,就会导致工作绩效的迅速降低,导致旷工和消极怠工、玩世不恭和缺乏责任心等[8]。 压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导致健康状况的破坏,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这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了。压力感能使人们新陈代谢出现紊乱,以及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癌症、关节炎、呼吸道疾病、溃疡、大肠炎等各种疾病。有研究显示,持续不到1个月的严重压力与患感冒的概率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那些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慢性压力就会导致患病率的显著升高【9】。压力还可以导致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如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甚至自杀等反社会行为。 二、 教师心理压力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关于教师心理压力研究,从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增多,90年代至今全面深入,取得了大量成果。很多研究表明,教师是一个工作压力很高的职业,过高的压力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一)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 1. 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过高的压力对教师的健康会带来了严重威胁[10]。 Travers 和Cpooer在他们合著的《Teachers and Pressure》一书中对教师的压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严重者可谓“心力憔悴(burnout)”[11]。和普通人相比,教师处于一种心理紧张和工作不满意的高危水平。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 Teachers在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因为压力问题去看过心理医生,20%认为酒精摄入过多,15%的人认为自己的酒精依赖者。在国内也有很多研究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如广东省教育工会2002年9月份的一份涉及19所高校8417名教师的调查发现,广东省高校教师中有7成处于亚健康状态。范存欣等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以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多梦、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焦虑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为主【12】。 2.教师的流失 压力被认为是优秀教师不断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1998的统计显示,有1/5的教师离开了学校去寻求其他的工作【13】。Cadre研究发现,那些承认可能要在今后两年内离开教学的教师比他们没有表示离开的同事承受着更高的心理压力的水平,这些潜在的跳槽者显示了更多的情感疲惫、个性丧失以及工作的完成能力【14】。为了弥补不断流失的教师,政府为培训新教师需要支付了一大笔费用,因此,Merrow认为以培养新人来解决教师短缺问题是错误的想法,而应该想办法留住教师,因为教师的交换过于频繁不但会影响高校科研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而降低教师压力是留住优秀教师的最好的办法【15】。在我国,高校教师流失的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我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3.旷课和怠工 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过高的压力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以至于出现矿工怠工的现象,在教师中也不例外。Gaziel研究显示,由于过高的压力,每年教师缺课的天数以及提前退休的人数都在不断的上升的现象【16】。还有研究显示,由于压力的不同,两个地区的教师的缺勤天数也具有显著性的差异【17】。旷课只是工作绩效下降的一个极端,在教师队伍中,更多是因为过大的压力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效果下降,甚至出现和学生关系紧张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于教师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涉及到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组织管理、微观的个人的认知、心理承受力和压力管理策略等方面。有研究显示了教师心理压力的年龄、性别、婚姻和家庭结构的差别[11,12]。Fong对护理教师的研究显示“心力憔悴”明显相关于工作需求和时间压力,而社会支持则有助于缓解“心力憔悴”[18]。有人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压力,显示日本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不在于“学术评估”而在于“时间制约”问题 [19]。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教师的压力源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如大多教师都面临经济的压力,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社会责任的压力以及个体的因素等等,这些本文就不在深入讨论【12,20,21】。下文将就当前比较凸现的几个因素作一简单的分析。 1. 社会的变迁和高校体制改革 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高校也正进行着体制改革,“北大教改”在没有正式定案的时候就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受到了很多人的强烈批评。如 “up-or-out”(不升即离)制度确实给青年教师带来的巨大的压力。教师已经不再是安稳的职业,随时面临下岗的威胁。但鲁小彬的一项调查却显示,在高校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大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总体上未达到严重的程度。认为其原因是大学教师拥有比较高的人力资本,有足够的竞争力和较强的心理适应力面对变迁带来的竞争和挑战等等【22】。因此,在这一点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社会角色冲突 社会角色冲突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中国高校教师传统以来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社会精英,灵魂工程师,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但是在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化改革后,高校教师正面临着“打工者”的角色。而学生作为服务的购买者,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理,这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这种颠覆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二是科研和教学的冲突,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要“取悦于”学生,而另一方面,更面临着沉重的科研负担,因为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就,和职称晋升,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在目前学术失范非常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其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最后一个冲突来自于“传统的知识分子良心”和“面对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是面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难解之结【22】。 3.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要特点就是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人力资本是影响高校教师就业、科研、收入和晋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高低将间接影响到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 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资本的积累将是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指出,比之于西方社会,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的社会关系网络非常发达,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强关系在社会资源获得方面具有绝对优势【23】。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既取决于他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的多少,也取决于每一个人关系对象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高低,还取决于特定关系对象社会地位与其的关系远近程度。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最近几年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在测量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通常大多学者都同意社会学家普特南的观点,用信任、规范、社会网络等要素来衡量社会资本的大小。 在国内,社会资本已经被用于多方面的实证研究,如再就业、流动人口、社会变迁、企业发展等等【24~26】。也有人尝试研究社会资本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27】。我们认为,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体制下,社会资本可能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资本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下面本文就针对它的几个要素略作分析。 第一个要素是指信任,社会资本的集中体现就是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然而,在当今高校中,大学教师对社会缺乏信任,对组织机构缺乏信任,对学术规范缺乏信任,甚至对同事和合作伙伴缺乏信任,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通常来说,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容易使个体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缺乏合作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因此会对个体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第二个要素是指规范,主要体现在行业规范、学术规范和制度规范几个方面。其中学术规范的丧失乃至腐败已成为学术界以至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学者道德滑坡”,造成了学术的单一化、狭窄化、形式化以及学术管理中的非人本化倾向和部分知识分子特权,成为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原因之一【28】。由于学术失范的存在,部分高校教师把学术成果得不到发表或承认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不积极认识自己内在的不足,因此,逐渐就会形成一种失衡的心理,而影响到心理健康。对高校制度规范的不认同也是形成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高校中,晋升和学术评价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制度失范,研究表明,晋升制度已经是造成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的最主要原因,因为,这种晋升制度带来了一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的现象,使得大学教师必须抛开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计划,带来慢性的隐形压力和困惑【22】。学术评价制度也存在失范的现象,北大改革中建立了教授会议制度,校外同行评议以及学术委员会制度等,看似合理公正,但是中国大学基本是一种官本位的体制,学术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行政权利的左右,如学术委员会这样的评价机构都是在行政权利领导之下的,甚至还包含不搞学术之人,已经是一普遍现象【29】。 第三个要素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林南认为对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的,它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社会网络越丰富的个体就能从中或许越多的资源,因此,积累的社会资本就越高【30】。社会网络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关系,如家人和朋友;另一种是弱关系,如工作上的联系。通常认为弱关系更可能带来异质性的信息,因此它的作用可能比强关系更有力。 从社会分工来看,行政和科研通常是不能兼顾的,因为不能体现优势,科研是多数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体现高人力资本的价值,而行政的主要指责是管理,协调组织成员的关系,需要有比较好的关系,即社会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相互促进的,人力资本显然也能促进社会资本。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的个体往往能够进入资源丰富的社会圈子和团体中。但是对于个体来说,不断积累社会资本的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就会受到限制。行政和科研被认为更多是排斥而不是互补的。 但是,看看我们的高校,行政和科研往往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浓厚的“官本位”“关系本位”体制,如学术委员会通常是行政权利领导的,外聘专家也是行政聘请的,而且一旦具有一定的职务,就会有很多的机会拓展自己社会网络的范围,会有很多的弱关系,能从社会网络中获取更多的资源;根据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从对资源的接触和控制来看,呈现出一种金字塔的形状:位置越高,占有者的人数越少;位置越高,在结构中所拥有的视野就越开阔(尤其是往下看时)。金字塔型的结构意味着不论从占有者的人数(较少)还是从对位置的接触来说,离顶端较近的位置都具有优势【30】。社会资本丰富青年优秀教师争着当官,一旦处于金字塔的上端,就会带来诸多的收益,如科研经费的获得,科研成果的发表等等都会变得相对容易。使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业务优秀的教师在利益分配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从而失去心理平衡。因此,社会资本的大小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压力源,在高校中,社会网络测量的具体指标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网络,包括强关系和弱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网络的使用情况。 另外,作为社会资本的其他组成要素,个体和组织层面的互助和合作程度,以及对集体事物的参与程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失范和变革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损耗着宝贵的人力资源,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要压力问题的处理。压力管理是处理压力问题的中心环节,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减少缺勤、差错和事故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大有益处[31-32]。明确人群在面对压力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制定压力管理方案。但迄今为止国内对教师压力的研究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 国内很多研究都涉及到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但是大多只是局限于表面的讨论,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33】【34】。而根据现代压力理论,压力应对策略可以总结为两个层面,分别为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也适用于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1. 思想层面 通常是指个体的内部资源,主观观念。其一是积极的思想策略,如乐观,坚韧,高自我效能等良好的心理状态被证实有助于成功的处理压力事件,因为他们对压力事件的评估也更为积极。这些个体通常都会直接面对压力,迎刃而上,着手解决困扰的问题。其二是消极的思想策略,指回避压力的一种表现,但是有时会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敌意。因为当这些个体面对压力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有一种悲观的心理,因而更多的是选择回避压力事件,但是这种心态往往不利于压力的缓解。思想消极的人还可能会产生敌意的心理,他们不去积极的解决压力,却把造成压力的原因都归因于外部因素,会出现一种怀疑、怨恨甚至报复等不良心理【35】,而且这种心理往往是被隐藏的,受压抑的,对健康的威胁更大,而且很少能获得社会网络的支持[36]。也有学者认为,在处理压力问题上,回避压力反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直接面对压力者会在短时间内更加焦虑一些。 2. 行动层面 在思想策略的指导下,要成功的应对压力,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和行动。通常可以有这么几种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压力管理技术,主要分解为两个步骤,一是知觉到压力,要认识到压力事件(压力源),并形成一种信念——积极的心态和情感反应对处理压力是有效果的。第二步是明确干预的目标,不断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在努力过程中,可以使用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技术等,并在达到阶段性目标的时候使用正强化来鼓励自己。Liza Nagel博士提出了一种ABC方法,即承认(acknowledge)——行为改变(behavior modification)——沟通(communication)的模式【37】。另外,很多文献报道时间管理、放松训练、体育锻炼以及认知行为技术等等都是有效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38】。目前大多的压力管理方法都是针对个体,这些压力管理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我们认为高校教师目前最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至于高校组织的变革,学术失范和制度失范。因此,高校教师压力的缓解关键还是在于制度的改革和构建,更多的需要在组织,在宏观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认识压力的存在和根源,在高校体制改革中,内容方式要适当,进度要合理。 (四)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很多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探索,在心理压力的测量上,较多的使用了SCL-90调查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等【39】【40】。但问卷题目繁多,影响了受访者的合作程度。杨廷忠教授经过研究,研制出了中文知觉压力量表(CPSS)。知觉压力量表(PSS)是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英文版一般性的压力测量工具,其由14个反映压力的紧张和失控感的问题构成,4、5、6、7、9、10和13题反向评分【41】。经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国情【42】。 许多心理压力的研究都采用了一次性的自填式问卷调查法,但是这种方法已经收到的强烈的批评【43】【44】,因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些问卷都是假设压力式相对稳定的一个状态,然而压力却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二是因为一次性的问卷调查经常是回顾性的调查,而没有考虑到压力事件和调查应答的时间间隔,最后是问卷调查经常是收集一些影响压力的孤立因素而缺乏一个理论体系的指导。因此,1999年Lazarus提倡使用叙述性的,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深入了解压力的过程,情感的变化和压力应对。他推荐使用多种方法代替使用单一的数据收集方法,强调将深入访谈作为研究压力的必需方法之一,另外还可以使用心理咨询情、瞬间评估法、感叙述法等专业方法。总之十分强调调查的过程性和连续性。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目前对于的压力研究很多仅仅提出了干预的策略和方法,缺乏较好的干预效果的评估。而且压力管理策略大多集中于个体层面,然而更多的压力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组织因素造成的,而这方面研究却涉及甚少,因此,这些都是将来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教师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视诵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 需要层次理论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中。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结合当代青年教师的特点,特别是需求特点,以此来分析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结合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学校教师成为了学校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高校实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功能的必要保障。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重点研究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问题。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师队伍之中,青年教师具有自身特点,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重要力量,研究青年教师的激励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高校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教师的激励问题,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管理目标。而在教师队伍之中,青年教师占有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随着高校招生扩招和高校规模的壮大,对新教师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对青年教师的激励问题也显得日益重要。 一、青年教师的需求分析 要研究青年教师的激励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首先了解当代青年教师的特点,特别是青年教师需求特点。 高校青年教师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一样,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与其他年龄阶段教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青年教师泛指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职工,年龄基本分布在35岁以下,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一般来讲,青年教师在学校工作的时间比较短,都处在事业的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近两年新进的毕业生来讲,他们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相对较短,工作经验不是很足,更需要学校管理者给与足够的重视。 激励指的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从而强化、改变人们行为的反复过程。激励的对象始终并且只能是人[1]。内在需求是激励的内在机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我们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都是有需要的,其未满足的需要是产生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他们工作的原因。马斯洛把人需要分为以下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具有自身特有的需求特征。只有正确认识青年教师的需求,才能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应对措施,从而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J、具有较强的物质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和安全需要是较为低两个层次,但是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才能满足生存和安全需求。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工作时间较短,获取劳动报酬相对较少。特别对于刚刚毕业任教的新教师来讲,完成学业基本上靠父母的资助,毕业参加工作需要自己积累生活的资本,而当前物价上涨特别是房价居高不降,将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应对恋爱、购房、结婚生子、抚养父母等重担。因此,物质需要比较重要并且比较迫切。 z、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的需求 对于个体人来讲,人既是“经济人”,即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但同时也是“社会人”,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青年教师毕业任教,同时也就意味着以前学生时代学校集体生活的结束,需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与工作环境中,开始新的人际交往活动,建立新的的人际关系。他们迫切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同和学生的热爱。 3、具有较强的发展需求 发展需求是指对主体素质或者条件不适应状态的趋平衡要求[[21。青年教师要满足发展的需求必须依赖于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为其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高校中从事行政工作和教辅工作的青年教师大多为优秀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中有的担任教学秘书,有的担任学生辅导员,有的担任实验辅导教师,尽管这些角色在学校中都是缺一不可的,但相对而言,他们在学校中的发展空间较小,因此这些青年教师具有强烈的深造欲望,渴望通过深造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水平,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具有较强的事业,‘ 高校青年教师,不管是行政人员、教辅人员、还是专职教学人员,都希望在岗位上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学以致用,有所成就,获得其事业上的成就感。人从事工作的成就感往往会激发更高的工作热情。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管理者能够重视青年教师的创造性,给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管理者对青年教师激励进行了大胆探索,采取了一些举措,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 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认识不足,这是导致对青年教师激励不足的直接原因。学校管理对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也难以制定出较为切合实际的针对措施。同时,在认识上,高校管理者”重引进轻使用”,对青年教师培训不足,同时缺少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管理。 2、具体措施不到位 高校虽然重视青年的工作生活,但是在具体的激励措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 1物质激励不足 青年教师收入偏低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的发挥。整个教师队伍都存在这个问题,就是高校教师物质奖励不足。虽然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与其他行业同学历、同水平的员工相比较,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不具有外部竞争性【31。特别对于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讲,受到工作年限和职称职级影响,他们工资津贴收入普遍不高,很难满足其物质方面的需求,因此往往会挫伤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2激励方式单一 高校激励方式单一,表现在不同的年龄段的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有不同的需求,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的结合J但是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在管理理论中,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思想工作、适当的工作的安排、培训、民主管理。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措施中,重视物质激励,但是忽视了精神激励,还有就是缺乏对青年教师的培训,目前高校仅仅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而缺乏专业深造和技能提高的培训。 2. 3激励中公平性失衡 根据公平理论,人们是需要公平的,而公平主要在比较中获得的,如果在激励过程中缺乏公平,激励效果就难以达到。在高校中,进修培训和职称评定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普遍存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流于形式、考核奖励中的轮流坐庄,既抑制了高校教职工工作的热情,有抑制了教职工的创新动力。青年教职工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而所得较少。 三.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措施 根据青年教师的需求特征,并结合当前高校对青年教师激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下面的针对措施。 !、提高认识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讲,一定要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激励工作,并能够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全校营造出重视青年教师、尊重爱护青年教师的良好氛围,把青年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本来看待,重视其需求。 2、改革分配制度,满足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 分配制度要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配”的分配原则。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了工资之外的岗位津贴制度!4]。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财务状况,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工资分配方式。首先,报酬和奖励的种类应当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困难,并据此确定报酬和奖励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报酬与奖励制度的有效性。比如住房问题是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对此,学校应根据财力,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其次。报酬和奖励的多少应与工作业绩挂钩,建立向青年教师适度倾斜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3、建设校园文化,满足青年教师社会交往的需求 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是任何一所高校必不可少的的精神支柱[[5]0高等教育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校园文化生活都是他们进行人际交往,满足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讲,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关心青年教师,解决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在全校形成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时机,深人到青年教师中间,与他们交流,了解其实际苦难,帮助其解决困难,使其产生归属感。学校还要适时举办一些能够体现青年教师特点的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 4、健全进修培训制度,满足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建立与完善业务进修、培训机制是优化教师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迫切要求满足的需要。特别是刚组建升格的高校,更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在职培训、脱产进修以及出国深造等,以多种形式的培训满足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对要求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视工作岗位的情况酌情安排工作量,尽可能提供方便,为其创造条件。 5,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学校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公平地评价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做出的贡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对青年教师做出的成就予以肯定和奖励。同时应该为青年教学提供帮助,帮助他们进行专业深造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并且为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要有效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激励,必须结合青年教师的需求特点,并且结合当前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如何加强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摘 要: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必然产生互动,只是互动的方式和互动的程度不同而已。面对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老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开始重视与幼儿的交流和互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可是怎样才能有效地形成积极的师幼关系呢?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强幼儿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一点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关注学生;师幼互动;提问 一、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 在过去,很多幼师认为只要教授幼儿知识,让他们能够掌握知识就可以了,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表现,这样对于师幼互动和交流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幼师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高对幼儿的关注度。举个例子,幼师发现孩子围在一个墙角观察一堆蚂蚁,有的孩子还很兴奋地说:“快看,蚂蚁在搬东西,蚂蚁越来越多了。”这时老师可以走过去,蹲下和他们一起观察。然后适当地提问孩子:“为什么蚂蚁大军在搬家呢?”这时幼儿就会和幼师交流起来,有的幼儿说:“是因为他们饿了,在找东西吃。”有的说:“是他们的巢穴太挤了,重新找地方住。”老师可以倾听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然后和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天要下雨了。”孩子们便会饶有兴趣地想听幼师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幼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了,而幼儿的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 二、师幼合作,增进感情 要知道,幼师要想真正融入孩子中,与孩子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就需要主动和幼儿一起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和互动。具体来说,幼师可以在例行的课间操时间里,和学生一起玩游戏,老师做“母鸡”,而孩子们做“小鸡”,另一个幼师做“老鹰”,母鸡为了保护小鸡,便与老鹰斗智斗勇,而小鸡在母鸡身后也快速地移动,不让老鹰抓住。这样一来,幼师和幼儿通过通力合作,一同赶走了“老鹰”。通过这种师幼合作、共同游戏的方式,使得幼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了,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增进感情,从而改变了幼儿眼中“严师”的形象,有利于促进师幼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提问机制在教学互动中的运用 提问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提问的过程中幼师与幼儿的互动也不断增强。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提问机制呢?有的幼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提问就是有效运用了提问机制。其实不然,在提问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问题,切不可什么都问,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来说,老师在教“果实在哪里”这部分小知识时,可以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找找看图片中的果实藏在哪里呢了?”有的幼儿举手回答:“老师,我看到桌子上有果实。”这时老师就可以接着继续问:“那你知道这种果实叫什么吗?”学生摇摇头,那么老师就可以顺势给学生讲解果实的知识,让孩子能对果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幼师和幼儿在无形中便增强了彼此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过去老师单一讲授、孩子一味接受的情况,使幼儿教育活动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与幼师的互动需要幼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幼师的教导为主,而是以幼儿的成长为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积极关注幼儿的成长,有效地运用提问机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得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和幼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师幼互动,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浅析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文明习惯培养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国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代代相承,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从幼儿心理发展学的角度看,幼儿的行为习惯发展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教师,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觉得,除了幼儿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等有着一定的影响外,幼儿教师更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对幼儿的文明习惯等进行培养。经过多年的从教经验,我认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文明习惯培养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生活交往,以言促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人们常说“三岁看到老”,这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发展而言的。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那么在今天我们再看这个说法,也真的会从中感觉到幼儿的教育有多重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学校的教育,尤其是看重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让我们都知道,生硬的道德灌输不会被幼儿接受,所以,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大量进行着德育教育,但是仍然有大部分幼儿怯懦、不敢见人、独立自私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对于幼儿的行为养成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入手,从其日常细节入手。而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要放在幼儿每日在园的过程中,即:教师要脱离只有在课堂对幼儿才能进行教育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有意督促幼儿对人有礼貌,要果敢、大方,自信、自律,在小伙伴间要爱护对方,学会在集体中的生活,同时见到师长要有礼貌。而多数在幼儿表现的过于局促、胆小之时,不管是否是这个幼儿的任教教师,都有责任对幼儿展示笑容,用礼貌的语言向幼儿打招呼,要让幼儿打破对外界的恐惧感,进而产生愿意与人交往的情绪和意愿。 二、课堂教学,言传身教,促进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正人先正己。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教师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我班幼儿是中班的幼儿,美德意识比较差,因此在孩子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田里播种一颗“爱”的种子,让它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是我们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为更好的传承中华美德,有效地进行幼儿道德教育,我院把价值取向的重心放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和做事的态度、习惯等非智力要素上,让幼儿生动活泼地度过一个愉快并能终身受益的童年。因为课堂教学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如果单靠一节两节的思品课,很难达到效果,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所有开展的课堂教学中都进行德育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体验到文明习惯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在教育学中有“言传身教”这一要求,那么当我们站在幼儿面前的时候,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教师就是幼儿学习的对象。如果老师在课堂中用一个善意的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幼儿,认真倾听着孩子的表达,那么孩子们在这种被尊重的过程中也就会学到了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去与别人交流。这就远比我们说十次“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别人”来的更实在。我在教学手工课《好玩的瓶盖》中,就是运用了这样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活动中我蹲下来与孩子们一起活动,并在每个幼儿表达意见时,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倾听幼儿把话说完。这无形中也是对于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一个影响。因为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之间也在彼此专注的倾听着。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手工工具我也一个小组备一份,让他们在用工具的过程中懂得分享。知道大家 一起用。 三、细节把握,点滴渗透,促进幼儿文明习惯发展。 作为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指导者的教师,始终要明确的就是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来看,虽然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对幼儿的教育包含着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知识,但相互间却不是脱离、脱节的,对于幼儿的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联系性和兼容性,所以每一个主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统筹设计,创造性的挖掘教材。而三、四岁的幼儿,又是正处在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阶段,但又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和理解他人、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所以在这一阶段对于幼儿文明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游戏活动的开展到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每个细节之处,教师都要做到在点滴处渗透德育教育,使幼儿学会与人相处,养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四、正面强化,心意导行,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发展。 很多人总是在不经意间犯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习惯于对孩子进行随机评价,而这个评价的随意性,导致了很多时候让我们错误的引导了孩子如何去做错事。如:我们在看到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制止说“不许说脏话”,很多老师也会说“说脏话不好,不许说”,但是重复这样的制止语言的结果,就是孩子并不知道到底说些什么话才是不说脏话,也就是我们所要求孩子必须达到的文明礼仪。因为幼儿毕竟是幼儿,他的认知是要在不断的强化中形成的。而作为幼儿的引导者的成人,如果不能给幼儿一个正面的强化,势必会让幼儿这一方面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用心创设适合幼儿健康发展的空间,合理运用正面强化教育,用心引导幼儿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如幼儿出现说脏话的情况,不要仅仅用一句“不要说脏话”了事,而是要用道德品质好的孩子的言行为例,告诉他“你看,像他这样说话就是大家喜欢的好孩子,你也做这样的好孩子,好吗?我相信你”,久而久之,正面强化就又产生一定的效果,就会在不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幼儿健康的行为发展。 幼儿是有个性的主体,而且其年龄特点又制约了其接受教育的效果,因此只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中细化对幼儿的行为养成教育,那么幼儿的一生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幼儿教育活动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如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有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与责任。 1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幼儿的眼睛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适合其接受水平的事物,他们接受什么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内化程度是受其感知能力和情绪情感制约的。因此,作品形式要多样化,将传统中华文化展现在幼儿面前,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帮助幼儿形成美的认知与体会。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能产生直观感受,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理解,为促进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感悟,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幼儿。教师可根据作品内容先做一些欣赏提示,比如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它)们在做什么,分析其特征、关系,然后让幼儿自己欣赏,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创设与特定美术作品相关的情境,选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为幼儿欣赏背景,或配之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使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其实施在于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杰出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给予幼儿以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中现代化教育也很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运用科学的形式和良好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由今引古:结合本地特色从实际生活引导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特色、地方文化等。中外包容,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在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引用。如,和幼儿交流中国的饮食时,就拿幼儿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比较,使幼儿更好地把握传统饮食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中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多彩的外来文化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加生动。 5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要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玩猜谜游戏、手指游戏《五指歌》和《手指一家》等,说童谣《排排坐》、《丫头丫》、《颠倒歌》等,讲童话、传说、美德故事《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牛郎织女》、《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到幼儿。 总之,通过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浅谈幼儿教育活动中创新环境的建构 摘 要: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转变观念,为创新教育营造氛围;创设条件,为创新教育提供“土壤”;丰富活动,为创新教育开拓天地。幼儿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创新环境 陶行知是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先驱。他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儿重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当前培养儿童创造力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幼儿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他的这一思想被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所证实。他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而大力培植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实践创新教育必须创设有利于幼儿创新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为幼儿提供创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因此,创新环境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观念,为创新教育营造氛围 杜威说:“只有傻瓜才把创造视为离奇幻想的事情……一个3岁的儿童发现他能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6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5分钱和5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件事情,他也真是一个发明家。”我们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并正确认识其创造力的巨大发展价值。 1.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诱导幼儿学会创新的因素之一。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视幼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全身心来倾听幼儿的心声,使幼儿感到自己与老师是平等的,是受重视的。切忌时时处处左右幼儿的行为,对其发号施令,限制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特别要关注发展相对落后的幼儿,对他们在同伴的成功中增强自信。还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幼儿稚嫩的心灵需要成人尤其是教师的呵护,幼儿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在“自我”得以充分尊重的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 2.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幼儿的“大朋友” 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幼儿会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和幼儿一起活动,能极大地增进师幼间的感情,缩小心理差距。在平等、和谐的活动气氛中,幼儿会对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问题提出疑惑及求解、创新的愿望也大大加强。 3.激发幼儿创新能力的发挥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正如美国学者史蒂芬・利汉斯所说:“2~6岁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和好奇心。以往,教师相对忽视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幼儿身上闪现的瞬间创造火花,被不当的教育方式给无情地扑灭。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孩子画出了别样的图案,正津津有味地向小伙伴讲述时,却被老师给否定了。在韵律活动中,幼儿创编的动作与“标准动作”有了距离,让幼儿反复模仿“标准动作”,这样长此以往,幼儿的创新意识就被泯灭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和兴趣,及时鼓励、奖励有创新的幼儿,使其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创新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 二、创设条件,为创新教育提供“土壤” 1.营造发展创新能力的活动环境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幼儿园的园舍园貌、班级活动室和其他活动场所,都应体现出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特点。例如,幼儿园的建筑群就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应把它整体装扮成富有童趣,又能够唤起幼儿想象力的造型。班级活动室布置应更有创意,墙壁的一角设置“创作园地”,活动室的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尽可能以幼儿作品为主要内容,并经常更换布置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另外,适当调整、变换幼儿的座位,让幼儿经常感受新环境、新伙伴,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2.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 中国封建教育一直不让孩子动手,因而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列举爱迪生、瓦特等发明家的事例来说明动手的重要性,主张我们的教师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让孩子们有动手的机会。玩具、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及特点,教师要选择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提供给幼儿。例如,各种包装盒、瓶子、纸片、轮胎、线头等等,幼儿可以用这些废旧材料创作成各种新玩具。还可提供一些模仿自然或带有冒险性的玩具,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和向困难挑战的勇气。不要给幼儿提供过多的制成品,因为成品的玩具材料用于重新组合、拼装新物件的余地小,可供幼儿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有限,不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从而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三、丰富活动,为创新教育开拓天地 1.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是根植于幼儿自己“自然生长的土地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法则的。首先,教育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避免小学化、成人化,让幼儿能理解,能产生感情共鸣。其次,教育内容应具有时代特点,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三,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增强教育的选择性与开放性。第四,为应对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现有教育内容,增加观察、欣赏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内容。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自由发挥、大胆创造。 2.教育方法的创新 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创新哪里来?来于幼儿的亲自探究,来于幼儿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育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作为教师,就要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观,摆脱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输出―输入法,去寻求顺应创新教育新形势的教育方法,即以师幼互动机制为前提,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环境、操作环境、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解决环境中的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幼儿提问题、想假设、寻答案。做到问题在前,答案在后;尝试在前,解释在后;探究在前,结论在后;启发在前,指导在后。保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由教师来选择和控制,使幼儿在教师的导演下活动。教师要想法让幼儿处于主动地位,尽可能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究来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无论是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侏罗・朗格郎的广义环境观,还是今天的“环境育人”原则,无一不是说明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活动机会,诱发其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激发其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目的。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浅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想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继承发扬就必须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作为幼儿教师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营造传统文化环境 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让他们对某事物感兴趣就必须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以浓烈的气氛渲染,他们才会去感受、想象和发扬、创造。首先必须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能与之亲近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其次依据教学活动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使幼儿身临其境;创设多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农家院”“戏曲服饰表演”“传统小吃坊”,使幼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专门性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是教师按计划专门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学习活动,它的种类丰富,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教学来说,它的教育价值也是不同的。 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开展主题教学活动。通过音乐《闹龙宫》,了解京剧是中国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泥工《捏面人真好玩》等活动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经验,同时还能丰富各类游戏活动内涵,使各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自主、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四幼儿园)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如何运用藏区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摘要:几千年来,先辈为我们传承下来珍贵的民族文化。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然而,随着生活的日益现代化,大多幼儿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却越来越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我们少数民族文化,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教育活动,促使更多的孩子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本民族文化加深了解。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藏族聚居区,这里藏传佛教文化发达,藏族民俗风情浓郁。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古老民族,他们穿藏袍、住帐篷、食牛羊肉、青稞面、以游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徒、豪放粗犷、有独特的歌舞艺术特别是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孕育了广泛流传在民间的藏族文学、音乐、舞蹈、神话、戏剧、曲艺、诗歌、故事、绘画、雕塑等特色文化瑰宝。而这些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用甘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1.创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环境,渗透民族教育 甘南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广泛,我们可以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民族风情的环境,充分体现民族传统特色。教室的正门画了几个性格特征不同的人物脸谱,让人一看就想到藏剧。教室正墙布置了民族气息浓重的民居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如诗如画的草原牧景。这些都是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来的,通过墙面布置帮助幼儿了解藏民族文化。教师再创设教育环境《美丽的香郎节》,香郎节是一种群众型的游山活动。人们身穿盛装在山岗上、小溪边、草原上宰牛煮羊、熬茶做饭,在组织幼儿体验这种活动时,可以让幼儿亲自到"香郎节"体验传统节日的气氛,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了初步的人际关系技能。在正墙一旁还有家园配合制作的《美丽的甘南》风景。收集了甘南各地区的旅游景点:由著名的背包发烧地郎木寺、"高原之巅的蓝宝石"尕海湖、甘青川最大的藏族宗教中心拉布楞寺、桑科草原、则岔石林、腊子口等,幼儿通过亲自体验生活来表现艺术中的美,体现了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让幼儿自由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2.利用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甘南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独特、少数民族聚居、风土人情各异、将这些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进行选择、设计、引用到课堂教学中,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来开展活动。如:在幼儿饮食文化教育中,我们以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特产为内容(蕨麻、酸奶、包、冬春夏草等)。让幼儿了解食品营养及保健知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在《饮食加工厂》活动中,通过加工酸奶来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索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科学领域的教育目的。幼儿在了解各民族饮食文化后,进而产生以家乡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情感,体现了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在幼儿服饰文化教育中,由于境内"一江三河"流域,不同的气候,孕育了多种多样服饰文化,服饰表演又是一道风景线,甘南藏族服饰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绚丽多彩、做工精细、美观大方、我们选取幼儿熟悉的服饰的种类、图案、色彩为内容,通过服饰表演、手工制作,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的表现,感受藏族少数民族文化的服饰美,激发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从而更好的推进本土民族活动的开展。幼儿在学习民族歌舞、器乐中让幼儿知道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利用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乐器对幼儿实施美育,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民族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独特的艺术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格,还有童谣、民间游戏、竞技活动中感受少数民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还了解传统手工艺、建筑文化教育、民俗风情文化、自然资源教育等。经过一阶段的活动后,孩子们不但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而且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势,在活动课上的使用上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课件运用得恰到好处,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孩子的多种能力。但有的却运用得有些勉强,仅仅是单纯的用课件取代了图片或实物,甚至非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限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学课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优势,做到合理运用如在《欢迎小朋友来甘南做客》中通过课件介绍,幼儿看到了甘南藏区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悠扬的曲子,欢快的舞蹈,奔驰的骏马,吸引幼儿步入了异族风光,他们像看动画片一样专注,热情,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挂图教学,短时间内向幼儿注入了大量信息。又如在"甘南香巴拉艺术节"活动中,孩子们从网上观看了整个艺术节的场景,非常清晰的观察到了什么是"巴郎舞"、"朵地舞"等,了解了甘南的历史文化及赛马会等节日。提高了观察及审美能力,加深了幼儿对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了幼儿初步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随着幼教观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将会以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而被很快的融入其中,成为幼儿教育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加强幼儿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我们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有待于继续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容,加深对民族文化精髓的理解,继承优良传统,使民族文化及其精神伴随孩子们的成长,铸就民族之魂。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幼儿教育活动中“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摘要:每个幼儿都有一定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发现、发挥这种潜能。潜能需要星星之火来点燃,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让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较好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孩子潜能的重要手段。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幼儿的主关键词: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幼儿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纲要》也明确强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里,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幼儿自主的选择,主动的发展。”这一切都已阐明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一、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语 幼儿天生好奇好问,而且对事物的认识完全是凭他的兴趣所为,对教学活动中所接受的知识是由教师的一个个提问,通过讨论、实践、操作而来的,教学中的提问,融设问、探究、质疑为一体。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通过自己精巧创设的问题,结合恰如其分的语气及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到问题的探求中去,萌发出学习、探究的欲望。如在活动《影子》的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物体不动,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会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这活动,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二、用愉悦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 一个好的环境不仅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发挥出教育功能,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其熏陶、感受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会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学习知识文化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使之感染幼儿,使幼儿懂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例如在命题画创作活动中,如果有幼儿认为教师的命题妨碍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或是近日的生活体验中有他更感兴趣、更愿意表达的内容,或是他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完成命题,那么此时使用集体式的指导方式,就易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交谈或个别辅导,去顺应幼儿的表现需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尽可能为每个幼儿提供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学习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要教师盲目地迎合幼儿的每一个兴致。教师可以顺应幼儿的需要临时改变或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也可以根据事先设想好的多种应变方案,给予幼儿灵活机动的教育引导,以满足幼儿的表现需要。这样幼儿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三、正确的评价、避免在心理上打击孩子 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歌德曾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孩子的自尊心本来就非常脆弱,自信心非常难于建立,如果心理上再受到打击一次,等于两年的努力白白的浪费了。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是最基本的“看得起”。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正确评价幼儿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肯定是鼓励孩子持续学习探究的动力。当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调、建议、共享,或给予帮助与求助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学习愉快。 例如:在绘画“鸟”的活动中,王雨露小朋友画着一只大鸟卧在鸟窝上,旁边有一只飞着的小鸟,嘴巴里叼着一条小虫好象要送给大鸟吃,当我看到他的画后随口说道:“你画的鸟宝宝怎么比鸟妈妈还大呀?”谁知,王雨露却对我说到:“不是的老师,这只大的是鸟妈妈,她老了,飞不动了,鸟宝宝找了食物给妈妈吃”。多懂事的孩子,多美好的想法,竟被我误解。孩子的话再一次提醒了我在教学中不要只看表面的效果,而要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幼儿的表征。再如:许刚小朋友画了许多五颜六色的鸵鸟蛋,他对小朋友说:“我想让驼鸟妈妈的孩子生出来后都漂漂亮亮的。”看起来孩子的想象似乎超越了常规,不合情理,但却表达了孩子的真情实感,如果我们按常规的想法进行引导,就会打断孩子原有的思路,扼杀他们的想象,挫伤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因而作为老师,我们要怀有一颗理解之心,宽容之心、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去引导,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幼儿留下一个求新、求异、丰富而广阔的天地,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四、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来 “老师,您不要说了,让我来!让我来说!”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会遇上这样的情景,一些学生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会要求发表一下,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 其实,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做一个睿智的幼儿教师,转变学习方式,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让教学活动更精彩!更绚丽!在精彩的活动中真正为幼儿撑开智慧的天空!转变学习方式,可以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被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浅谈如何成功设计幼儿教育活动 俗话说:“三岁看老”,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品德、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而由于幼儿时期学生心理的特点,幼儿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由形式多样的活动组成的。因此,好的教育活动设计对于幼儿教育至关重要。 在幼儿阶段,教育活动大部分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什么是游戏?我国著名幼儿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形式”可见,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和心里特点,进行严肃的教学活动是不符合实际的。那么什么样的活动能称为好的幼儿教育活动?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建立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一)安全性 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健全,很多方面缺少自我保护能力,所以无论是在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教育,都必须以安全为第一要义。无论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活动的组织过程各个方面,都必须要注意。而由此引申的一点就是――保证幼儿健康。作为安全的升级强化版要求,任何时候都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 (二)适宜性 在保证了安全和健康的基础上,成功的幼儿教育活动的最关键得一点――适宜性。所涉及的活动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文化背景、性别差异等等。比如,白人幼儿和黑人幼儿的文化习惯就截然不同。因此,美国要求每个幼儿园都必须有一定数量比例的黑人老师。在实地观察中,笔者发现现今的一些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天性并没有充分的尊重。“老师告诉你哈!老师特别不喜欢这样。”这样的话语比比皆是,其实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隐藏的影响。 适宜性的另一个方面的要求就是:满足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多数幼儿对与食物有关的游戏都会有极大的兴趣。此外,如男孩对汽车等玩具感兴趣,女孩子则对娃娃等感兴趣。你符合孩子的兴趣,孩子才会听你的话,认真去做,并能有所收获。比如家长在做饭、做家务等时候都可以和孩子互动,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在一些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的问题上需要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提前预防,而不是严防死守。比如在性教育问题上,提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以防止他的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尝试。在比如在电脑的问题上,提前让孩子接触,解除他对电脑的好奇心,可以使教育更加容易和顺畅。只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使活动更好的开展,使孩子健康的成长。 (三)目的性 所设计的游戏或者说活动需要有目的性,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以姓名游戏为例:在孩子们用自己的名字编顺口溜的过程中即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练习押韵;又可以增加孩子的归属感,更好的融入班级,增加存在感和自我的认同度。在结合孩子的兴趣的同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为教育毕竟不仅仅等同于游戏,不能是一个大人带着孩子玩。 二、高等要求 当一个活动满足了安全健康、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和普遍性、并且满足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育活动至少是合格的。而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还有: (一)融合性 一个活动最好融合多重目标,提高孩子的多种能力。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做面食的时候就可以既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又可以让孩子模仿,创造。 (二)可行性 也就是说活动最好成本低,具有可操作性。我们都知道乐高玩具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很有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买得起乐高玩具。所以,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实际情况,节约设计成本。最简单的例子:你不能给南方的孩子设计一个玩雪的活动,因为不可行,很多南方的孩子甚至就没看过雪。 (三)多种课程的结合 在参观中科院幼儿园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幼儿园有很多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再比如: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的结合。在课上播放的视频中就发现,很多美国的课程都是在户外进行的,可以扩大孩子的感官;甚至,很多课程都是在博物馆、甚至大使馆内进行的,让孩子身临其境。 (四)课程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在同一所学校中,设计的活动最好循序渐进,使孩子的能力可以不断的提升。同一周可以针对同一主题设计活动,针对某项能力连续锻炼,并不断增加新的能力,是孩子的各项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 (五)灵活性 这点主要是指设计的活动最好留有一定老师发挥的余地。比如:设计了一个关于夏天除外郊游的游戏就意味着整个冬天都不能玩这个游戏,这样的游戏就有局限。 (六)与家庭的良好互动 在美国,学校会交孩子在母亲节的时候手工做一朵白花送给母亲。这就是与家庭的良好互动。包括孩子们制作的饼干在家长会上给家长品尝等等活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持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形成两方的互动,建立统一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品质。 (七)潜移默化 好的活动最好不要将目的暴漏的过于明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天天喊口号,但收效甚微。而好的教育活动应该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得到提高和锻炼。 当然,真正好的教育活动需要兼顾的内容还有很多。并且,想设计出一个好的活动也需要长年累的功力和积累、反复的实践和个人的不懈努力。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一再要求幼儿倾听,却不太注意引导幼儿关注参与者发出的有效语言信息。在围绕话题谈话时,也是教师总结得多,幼儿得不到充分的表达。谈话活动是在教师间接引导下,幼儿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自由交流的活动。如何更好地开展谈话活动,其基本条件是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相互注意和引起注意。有的教师更不太关注幼儿运用语言交谈的规则,导致幼儿交往水平总是得不到提高。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谈话活动时,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帮助幼儿学会交谈策略。 一、选择有趣的话题,引起幼儿交谈的兴趣 教师在选择谈话内容时可以基于以下三个途径:第一,预设的话题。在目前的幼儿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个谈话活动。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多方、自由的交谈。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呢?从实践来看,这个话题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新颖的,大家都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如“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帮助幼儿交流各人对城市看法的一个活动,如果平铺直叙幼儿看到的城市,幼儿会不知从何讲起,渐渐也会失去谈话的兴趣。教师若从幼儿听过的故事着手,从幼儿熟悉的标记引导谈话的方向,或把幼儿感兴趣的场所作为重点的谈话内容,幼儿就会投入到活动中去。第二,源自幼儿生活的话题。幼儿的生活中有很多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发生,教师只要稍稍加以调整、筛选,就能寻找到有价值的内容。如小班的幼儿喜欢妈妈,对妈妈非常熟悉,开展“我的好妈妈”这一活动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对妈妈的记忆和了解,继而让幼儿乐意进行谈话。第三,偶发性的话题。幼儿往往对突然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有时还会因此打断正常的教学活动。这时教师不能轻易遏制幼儿的行为,而应耐心地把幼儿的困惑解释清楚,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例如一次数学活动中,突然有一只小鸟飞进来,顿时引起了幼儿的兴奋。小鸟受到惊吓后一直横冲直撞没能飞出去,教师发现已经不能让幼儿回到数学活动中去,就和幼儿谈起了小鸟。“你们说,小鸟怎么会飞到这里来的?”幼儿一边看着小鸟一边猜测着。教师说:“一定是小鸟看见你们学得认真,才飞进来看你们的。可是,你们却把它吓坏了!”幼儿这才意识到要安静下来,一瞬间只听见小鸟扑腾的声音。有几个反应快的幼儿,立刻打开了几扇关着的窗户。小鸟总算飞出去了,幼儿也都高兴地拍手笑了。这样的随机谈话活动,只要引导适宜,幼儿既能很有秩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拓展相关的经验。 二、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起幼儿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愉快交谈 提问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的思维与活动紧密联系,引起一场大家都乐意参与的谈话活动,实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1.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教师的提问通常面对所有幼儿,但每个幼儿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个性不同。因此,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和教师交流。如针对胆小、声音轻、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可以采取先鼓励、后提问的方法;针对不安静听讲但思维活跃的幼儿,可以先提有点难度的问题,再提醒他安静听讲……使得每一个幼儿都能融入交谈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2.注重提问的语言艺术,激发幼儿交谈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特别要注意提问的语言艺术,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体态语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交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在“有趣的饼干”谈话活动中,如果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吃什么饼干?”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幼儿交谈的积极性。为了使幼儿乐意和同伴交流“饼干”的话题,换成说:“你们觉得最有趣的饼干是什么?它什么地方有趣?”这种令人遐想的语言配上教师猜测的神情,必然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掀起幼儿交谈的热情。 话活动突出强调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幼儿有时会在集体面前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谈话时,需要及时捕捉有效的信息并给予回应,使幼儿和教师的对话更加紧凑、幼儿之间的谈话更有联系。如大班谈话活动“动画片里的人物”,小明说自己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为他聪明、勇敢。这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原来你喜欢聪明、勇敢的孙悟空。那么还有谁也喜欢孙悟空,喜欢他的什么呢?”这样就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幼儿之间也有了更多共鸣。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直接影响到幼儿交谈的气氛和效果。 3.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主观设问 每一次教学活动,教师都要设计提问,仔细琢磨每一句话的表述方式。现实中常有一些因为没有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出现启而不发、“开无轨电车”的现象,使教师和幼儿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在“春天来了”谈话活动中,有个教师出示了几张卡片,问幼儿:“小朋友,请你们找找,哪些卡片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幼儿的回应是:“咦,怎么会有落叶,还有围巾,真奇怪!”幼儿对教师的提问并不理会,出现了答非所问的情况。预设这个提问的初衷是为了让幼儿分辨春天的季节特征,然而由于教师忽视了幼儿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思维特点,导致提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应善于站在幼儿附角度来衡量问题是否恰当,避免主观设问的倾向。 在谈话活动中,有时需要幼儿都参与一个问题的猜想,从中引发幼儿之间观念的碰撞。当幼儿之间的见解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提出疑问,让大家都参与,顺势引起持有不同观念的幼儿之间的争论。在争辩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会更加注意对方的观点,然后及时、有效地说明个人的见解。如大班幼儿在讨论“大的空心铁球和小的玻璃珠谁会下沉”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的幼儿认为空心铁球会下沉,因为它是铁做的;有的认为空心铁球会下沉,因为它重;还有的认为玻璃球会下沉,是以前玩过的等。各种各样的观点导致了幼儿之间激烈的争辩,这时教师适时介入:“想一想,物体为什么会下沉呢?哪个小朋友说得对呢?”促使每个幼儿都踊跃地加入到集体讨论的队伍中去,谈话活动自然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造机会学习谈话规则,提高交谈的水平 1.学习用修补的方法延续交谈 谈话过程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原因中断,对此教师应该意识到,并且通过示范、提问或引导的方式,唤起幼儿交谈的记忆,使幼儿学习延续谈话的修补方法,增强这方面的敏感性。 2.采用轮流的方式交谈 在谈话过程中,往往会有2~3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参与,这就需要幼儿按照一个潜在的顺序逐个说话。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轮流交谈的习惯,可以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也能使幼儿明确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的方法。如谈话活动“各种各样的桥”中,教师先提出轮流交谈的要求,如“一个一个说,别人讲的时候你要仔细听”,然后请幼儿和同伴讨论。幼儿讨论时,教师巡回观察参与讨论,并随机指导幼儿交谈中发生的问题,最后把问题交给幼儿去解决。 3.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谈 每个人在说话中所处角色不同,相应的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体验不同角色,幼儿会掌握与各种人交流的方式、态度。如在“假如我是……”的谈话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表述自己扮演的人或动物。有的幼儿扮演奥特曼,就会用勇敢、响亮的声音说话;有的幼儿扮演机器人,就会用平稳、一顿一顿的声音说话;还有的幼儿扮演小白兔,就会用轻轻的声音和简短的句子说话……在这个活动里,幼儿体验到了多样的交流途径,获得了有关语言运用的方法。 总之,通过谈话活动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支持、合作、引导下,才能增强幼儿的交谈能力,促使幼儿更加自如地与他人交往。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幼儿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幼儿教育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小孩子的行为,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本文就幼儿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 问题 探讨 1、幼儿教育活动目标存在的问题 就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来说,就是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人员期望通过活动来获得幼儿某些方面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其归宿,还是检验这个活动效果的标准。很多教师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以及能力,活动的性质等来确定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是,在操作起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活动目标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既作为教育活动的目标就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但是,在一些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对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没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在中班美术活动中,开展《扇子的设计》活动,活动目标是: A: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作不同的扇面; B:体验扇扇子时的凉快的感觉; C:不断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再比如,在大班体育活动中《我是小虫子》的主要目标为: A:培养孩子爬的能力,提高肌肉群的灵活性; B: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目标制定的不是特别明确,美术活动中的第三条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顺序观察"还是"比较观察"?这点不太明确,所以,可以设定为"培养幼儿有是允许的的观察事物"。后面的例子"培养幼儿爬的能力",也比较笼统,是"手脚着地的爬"还是"手和膝盖着地的爬",不够明确,所以,可以设定为"培养孩子手脚着地爬行的能力",活动的针对性就体现了出来。 (2)目标过易或过难,不适宜幼儿发展。有的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结合幼儿的实际年龄特征,目标确定要在一个最近的发展范围内,让孩子跳着可以够得着,不能任意的拔高,也不能滞后。比如,在大班中开展活动"手口一致的数出10以内的数量的物体",这个目标显然比较低。因此,在制定活动目标的时候要切合实际。 2、幼儿教育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 选择幼儿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材料和经验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机能,还包含幼儿学习中所持的情感态度以及相应的价值观等等。其中,存在的问题有: (1)内容局限于"教本",忽视幼儿的兴趣 教材是实践的结晶,但是它也只是反映某个时期的教学思想,很难涵盖未来的教学实践,要在教本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实际,吸纳新的教学理念,体现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有的教师就过分拘泥于教本内容,没有重视幼儿的兴趣,导致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性不明显。 (2)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生活 生活对于幼儿教育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生活是孩子最自然的课堂,包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如果教学内容脱离孩子的生活,就会事倍功半。比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时,选择"我是中国人",有的教师查阅了很多方面的资料,向小朋友介绍了很多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人物事迹,让小朋友听得是一头雾水,难以理解。事实上,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以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选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让幼儿介绍爸妈带自己去玩的地方,感受历史人文古迹,或者在中秋节,元宵节大家是怎么度过的,感受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等等,增强小朋友的民族自豪感。使小朋友愿意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培养他们参与的态度和习惯,激发思维,是小朋友教育目标完成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让他们终身受益。 3、幼儿教育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活动过程是实施教育活动目标的流程,也是重要的步骤。教师作为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人员,其教育行为在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存在的问题有: (1)活动过程没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一些幼儿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主导作用太过明显,没有顾及到幼儿自身的需求。从活动的目标、主题、美容到过程一手操办,在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比如,在大班实验课中设计《浮与沉》的活动,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进行实验的演示,让孩子们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浮沉沉的现象; 第二步:给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 第三步:总结物体浮与沉的规律。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在频繁的演示和讲解,幼儿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科学的本质在于认真的探究,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这次实验如果加大幼儿的主动探究,培养孩子手脑并用,从而获得有益的认知。可以把实验过程修改: 第一步:幼儿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实验的物品; 第二步:帮助孩子控制变量,让幼儿自己实验; 第三步:幼儿总结实验的规律,说出进行实验的感受。 (2)活动中提问缺乏有效性 提问是教师用语言跟幼儿沟通的一种基本方式,一直贯穿在活动的始终,良好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探索。但是,在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在设计提问的问题的时候偏离的方向,准备的不是特别充分,随意性很强,很难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问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好不好啊?"、"是不是啊?"等等,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效果不明显。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的基础作用。所以,要认真分析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幼儿园活动开展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 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实质;因素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近几年来,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凉州区幼儿教育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幼教工作者、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开设蒙台梭利教学班的数量逐年增加,现已遍及城区幼儿园,并向乡镇幼儿园发展。然而,蒙台梭利教育毕竟是一种西方幼儿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由于国情和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不同而与我国幼儿教育存在差异。如何合理借鉴和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中国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认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提出并以其名命名。其教育理念强调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注重幼儿的童年阶段的性格和特征,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作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内容,运用“先观察”的教育方法,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营造一种使儿童易于应用这些实物进行学习的环境,让儿童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自由学习。通过幼儿学会选择、判断并调整自我的活动,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潜能,在幼儿自由操作和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提高幼儿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等能力。 二、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精髓和实质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个由儿童观、教育观(包括教育方法)组成的整体,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通过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模式。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比如,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评估与环境互动中的儿童;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到蒙台梭利教育法重视的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注重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等。 三、合理改造和应用蒙台梭利课程中教育因素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一些内容也不符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在教学内容方面,蒙氏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五大领域,缺少社会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个体教学,不利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正确应用蒙氏教育模式中合理因素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及其操作程序等教学因素进行改造和拓展,改变其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部分,构建符合幼儿教育道德风尚和时代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创设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构建科学的教育内容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发挥幼儿能力的场所和材料,是唤起幼儿能力萌发的基础。在蒙台梭利教学中,一是要充实扩展活动区域。注重学习和吸收多元智能理论,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二是注重开展多样性的幼儿活动。要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人活动等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交替的方法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五、搭建蒙台梭利教育互动平台,延伸教育范围 要树立幼儿园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观,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共识。一是通过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设置家长园地、定时填写家园联系册等,向家长们宣传蒙氏教育的精髓和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和科学育儿的方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二是及时了解和采纳家长对幼儿园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调整教育行为。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试论多媒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摘要: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幼儿的是一种直观、生动、立体的效果,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给予幼儿强烈的感染力,不但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还极大的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动脑的参与欲望,促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能更积极地表现自我。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提高兴趣;开拓视野;促进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及其配套的数字设备,把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创设教学平台,优化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形式。多媒体教学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教学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幼儿求知欲,提高教学的互动性,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将幼儿教师从传统的说教模式中解放出来,减少了教学示范内容,减轻了教学管理压力,提高幼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多媒体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年龄较小,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大量接受,促进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才是真正早期开发幼儿学习潜力的途径。相对于其他教学手段来说,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更能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使幼儿能充分地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能力、潜能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理念,我们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需要来设计美术活动,从而使每一个幼儿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感受美、创造美和表现美。 笔者在组织中班绘画活动《各种各样的服饰》时,制作了有关服饰的课件,了解到幼儿在生活当中虽然也看到过一些服饰但是不够丰富多彩,不太容易激起幼儿兴趣。所以在课件中笔者收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服饰图片,如朝鲜族、藏族等民族服饰,T恤、摆裙、牛仔等时尚休闲服饰,并在课件中插入了好听的轻音乐和简单的讲解。当幼儿看到了如此色彩斑斓、艳丽华美的服饰时表现很激动,有的在睁大眼睛看,有的还七嘴八舌的讨论,完全被这些风情各异、造型别致的服饰吸引住了。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幼儿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使幼儿增加了感性的认识,激情高涨的参与到了活动中。 (二)多媒体教学,开拓幼儿视野。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样,在评价一幅幼儿绘画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提供生动的形象,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幼儿从科学与艺术相融的视觉中感受抽象、理解复杂。有利于开拓幼儿思路,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是将大干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知识传授给幼儿,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这就存在着如何提取.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由于幼儿生活范围、经验的有限,有些知识内容和经验是孩子所不具备的。利用多媒体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特征,制作一个动画课件,通过声音的感受和图像的刺激,可以为儿创设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使幼儿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小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为让幼儿通过对小蝌蚪的认识和成长过程的了解作为认识青蛙的契入口,在考虑到幼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对于小蝌蚪的认识的单一性等因素,为了让幼儿观察到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全过程。笔者根据教学要求,制作了小蝌蚪成长全过程的动漫课件,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过程中孩子们开阔了视野,激活了创作源泉。 三、实施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新生事物,其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进步性与优越性无可置疑,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和大容量,一味地追求新颖和现代化,结果不是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就是搞得幼儿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手段及其他媒体教学方式,合理地组织一次活动,利用多媒体的特有优势服务于教学,为幼儿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帮助幼儿提高兴趣、拓展视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使我们获取了新的美术教育资源。通过电脑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开发新的教育内容,使幼儿产生对活动的兴趣,探索了新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愿意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准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从而更好的推进了现代教育的长足发展。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应从幼儿教育抓起 【摘 要】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潮中,一部分人对学习雷锋精神的意识淡漠,更是缺乏对幼儿进行学习雷锋教育的意识,因此,影响了对幼儿进行启蒙性的道德教育,这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相应的果实。因此,“德育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应大力倡导在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教育,并通过挖掘一些适宜幼儿教育的“雷锋车精神”的素材,创编一些学习“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教育案例,创编一些适宜幼儿传唱的学习“雷锋车精神”的歌谣,促使幼儿能够做到从小学雷锋,长大做雷锋,进而成长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品德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幼儿教育 “雷锋车精神”是我们连云港人的精神,是“雷锋精神”的一个缩影。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多少年来它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茁壮成长,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潮中,一部分年轻的家长对学习雷锋精神的意识淡漠,认为学雷锋过时了,只要孩子聪明学习好就行了;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雷锋精神的教育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使得我们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雷锋精神的教育力度远远不够。也因此影响了对幼儿的启蒙性的道德教育,这给幼儿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雷锋车精神”教育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状分析: 目前,在本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涉及到了一些学习雷锋的教育内容,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较少。譬如,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计划中,只能偶然浏览到有关学习雷锋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或者是经常性的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也存在着活动不深不实的现象。这显然与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有关,作为计划的制订者和计划的实施者,她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同样存在着“学雷锋就是走过场”、“学雷锋已经过时了”的思想意识,上级有号召就应付一下了事。就象那句不合适的流行语——“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通过访谈等我们了解到,本地区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着对幼儿进行“学习雷锋”教育的淡漠。有的家庭会偶尔对幼儿进行一些学雷锋的教育,而许多的家庭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过此类的教育。这些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学雷锋教育没有太大的必要,一是孩子小,只要智力发育好,长大后就能够学习好,就能够有出息。二是觉得,现在是经济社会,强者就能够生存的好,学雷锋有什么用呢?因而,很多的家长认为学习雷锋没什么意思,是无所谓的事情。 存在问题: 1.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活动重视不够。 2.适宜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少,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的活动缺少材料依据。 3.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的活动不深、不细,缺乏长期性。 4.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幼儿进行“雷锋车精神”的教育意识淡漠,缺乏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 二、“雷锋车精神”教育是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它应是本地区幼儿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德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许多的教育家皆指明了这一点。譬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依赖六岁以前的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理论也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相应的果实。但是近年来,一些家长在教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期望值过高,重智轻德,形成孩子“娇生惯养,任性骄横,以我为中心”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 2004年2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再次明确了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就必须从幼年开始,那么,学习“雷锋车”精神也应从娃娃抓起。它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利用身边的“雷锋车”精神,使德育种子能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能够让“雷锋车”精神在幼儿的思想意识中升华。 三、对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建议。 思考: “雷锋车精神”集中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内涵。 幼儿教育是奠定人的一生的教育,要想使幼儿成长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而对幼儿进行“雷锋车精神”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地对幼儿实施“雷锋车精神”教育,就必须将幼儿教育渗透至家庭之中。 建议: 1.加强“雷锋车精神”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者观念。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车精神”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雷锋车精神”科研意识,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对“雷锋车精神”的再认识,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实践活动,并以此来促进幼儿园“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开展。 2.创设良好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环境。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晨间谈话活动、幼儿的就餐、幼儿的游戏活动、幼儿园的文化创建等,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坚持做到“雷锋车精神”的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建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环境。 3.开设“雷锋车精神”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雷锋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道德生活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活动为中心,以幼儿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有利于幼儿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发扬幼儿的主体精神,体现“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实践化”。通过一列教育活动的开展,让“雷锋车精神”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细微之处,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懂得从身边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努力创建节约型幼儿园、家庭;在幼儿园中,要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到不乱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保持每一处清洁;要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散播我们的爱心。 4.不断拓宽“雷锋车精神”的德育途径,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将幼儿园“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真正使“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设想: 1.挖掘适宜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雷锋车精神”的教育内容。 2.探索出适宜幼儿园“雷锋车精神”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3.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活动案例。 4.创编适宜幼儿传唱的“雷锋车精神”歌谣。 “思想道德建设也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要把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来实践,通过认识雷锋——学习雷锋——争当雷锋,让“雷锋车精神”在幼儿细小的心田生根发芽,营造“人人学雷锋,天天有雷锋,时时有雷锋”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学习雷锋树新风,做最美中国人”。 “雷锋车精神”,它能够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依然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一方纯净的家园,它让我们感动。“雷锋车精神”必将永远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雷锋车精神”也必将永远感召着人们向善、向美前行。 幼儿教育活动论文:浅谈“尝试教学”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自编自导,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结合幼儿特点和教学。我园在幼儿教学中开展尝试创新教育,鼓励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使幼儿树立自信心。“尝试”教育理念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被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引导和鼓励幼儿尝试,在尝试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尝试教学活动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尝试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知道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往往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好奇心。这时他们就有了“尝试”的愿望。因此我们利用孩子们这一特点来吸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培养其能力。“尝试”教学不失为一种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为尝试活动本身就能调动幼儿情绪,使幼儿跃跃欲试。如科学活动中《电池与电珠》,教师给幼儿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电线、小电珠、电池,看谁能让小电珠亮起来。在尝试问题之前,让幼儿之间相互商量、交流、讨论,这是教师在给予指导。开始时幼儿显得手足无措,怎样摆放小电池也不亮。先让孩子们玩一玩手电筒、电动玩具,看一看它们的构造,经过孩子们的看、玩、模仿、操作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知道电池有极性,就像小河的流水,有方向性,怎样接灯才会亮,哪样安装是正确的,经过引导,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小电池终于亮了,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其他幼儿。尝试活动带给幼儿无限高涨的情趣,让幼儿有兴趣地“乐学”。这种活动强调的不是先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变幼儿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探索、寻求,强调的是保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以尝试教学,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把幼儿看成是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实际操作、尝试,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围世界的事物变化,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尝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法,而让幼儿主动去试、去想、去探索、去发现,变“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被动局面,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如在主题网络教学《我爱家乡——油田》的活动中,我们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亲自查找资料(教师或家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带幼儿参观;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等方式去了解油田的各个方面。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孩子们喜欢去发现和探索,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鼓励孩子亲自动手和动脑,而并非教师一味地“引导”,幼儿只是跟在后面“接收”,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以尝试教学,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 “尝试”教学即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师手把手教幼儿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尝试原则,让幼儿先想、后试、再做、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操作能力。如计算活动中学习《二等分》,教师提供用纸剪的五颜六色的几何图形、有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线段、有玻璃球、糖果、蛋糕、面包、各种器皿、水、剪刀、小刀、尺子等等。让幼儿动手操作、尝试等分,尝试前引导幼儿:“小朋友能否试着把自己喜欢的实物分成相等的两份,记住是怎么分的,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选择操作”。在尝试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对折等分为两等分,有的幼儿运用组成式在左边一粒、右边一粒的等分玻璃球,有的用大小相同的容器等分水……通过操作实践,幼儿学会了测量等分,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感性经验也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在尝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因势利导 在尝试教学中,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要有效的把握时机,激发幼儿尝试欲望和操作的热情,为幼儿指明操作的方向,时刻鼓励幼儿直至操作成功。如在体育活动《花样玩轮胎》中,我们引导幼儿先玩,后讲,即在体育活动中,先让幼儿在游戏中亲自尝试,不断摸索不同的游戏方法,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模仿,再由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学习,使幼儿逐步掌握并创新各种各样的玩轮胎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以尝试教学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规程》指出:要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尝试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善于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感知事物,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在开展尝试活动中教师发挥着指导、观察、鼓励、建议等作用,幼儿是真正的探索、思考、学习者,他们大胆操作,发表建议、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通过尝试教学的运用,使我们感受到尝试带来的动力,为幼儿教育注入了活力。尝试引导成功、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促进了幼儿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师的德育教育技巧 摘 要: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子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农村幼儿园德育教育现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就是树人,教育人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幼儿园期间至关重要,良好道德品质的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教学合一;模仿能力;自理能力;幼儿教育;德育为本;人格魅力;初探 古人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语道破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家长所关注的已不是孩子的衣食温饱,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知识教育。许多家长望着这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时代,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伍掉队,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当你全力以赴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是否忽略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举--那就是培养孩子的道德观。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幼儿抓起,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幼教从事者,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幼儿从小树立讲文明、懂礼貌,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德育给幼儿启到了什么样的重要性,为什么大家都要来关注德育教育,提倡德育教育呢?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幼儿,是今后的建设者,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对象是21世纪的接班人。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信仰、有社会主义经济观和价值观;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打下基础,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了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就要靠教育,关键又要靠德育教育。从表面形式看,幼儿园德育教育似乎不可能形成人的良好品德。然而一个人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在幼儿时期。这是被很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了的. 二、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德育教育 在幼儿园时,品德教育历来被视为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培养的主渠道,例如,我们幼儿园的保教主任宋主任为了使幼儿更有针对性的让幼儿掌握德育教育,组织我们看有关《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电影啊、组织我们去军营,学习解放军叔叔是如何监守自己的岗位保卫我们的国家,从小培养幼儿热爱祖国,认真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还有每年清明节组织幼儿去烈士纪念堂,悼念那些最“可爱”的人等等,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德行为要求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开展学习德育童谣、以德育为主题创设环境,使主题墙与幼儿对话,增进幼儿学习德育教育。其实教与学,自古以来都是合二为一的;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怎么去教,而学生应该明白怎么去学。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因为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 三、言传身教、榜样教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就是一个优秀的典范,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认真的掌握孩子的心理,有针对的性的开导和教育,让他们在感性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从一开始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正确引导,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而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也养成了。再如:有的幼儿有不收拾玩具的坏习惯,如果教师一味批评,希望她能改掉,往往事与愿违。此时作为教师应当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即时教育”。比如,当你发现某个幼儿穿戴特别整齐、漂亮。此时教师称赞的语气表扬小朋友们:"咦,你今天特别漂亮,对不对"?幼儿肯定会高兴地回答说:"对",教师可趁热打铁说:"单你自己漂亮还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样漂亮才行,你看,你现在的玩具把屋子搞的有点乱,你说怎么办好呢?"这时幼儿肯定会自觉收拾,教师要加以及时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幼儿,变批评为指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也会逐渐改正。 四、德育教育一定要注重原则 对这些不经事的孩子应坚持从正面引导,因为他可能会因你一时的迁就而产生误解。有的小朋友在家只要一哭,家长就会答应他的一切要求,就是因为他们的迁就,养成了小孩乱哭乱闹的坏习惯。虽然,孩子的哭声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说是情绪的表现。但是,如果长期这样不分场合、无理地乱闹的习惯,这也是脆弱的表现了。为了纠正小朋友的的这个坏习惯,我们一定采用坚决果断的态度。每次有的小孩哭着对我说她的要求或她的不满时,我总会对她说:“你又哭又喊,我听不清,你不哭,好好地说清楚我才能帮助你。”不知不觉中,她就改正了这个坏习惯。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每位幼儿都很快地穿好了鞋子,一个小朋友因为鞋子不好穿而慢了。她看见其他幼儿都排好了队,一急又想哭了。她看着我,泪水盈满了眼眶。我摆摆手示意她不要哭,并说了两个字:“加油!”她赶紧穿好鞋,然后擦擦眼睛对我说:“魏老师,我刚才想哭都没有哭!”我当然没有忘记在全体幼儿面前表扬她,让大家向她学习,做个坚强的好孩子! 总之,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子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当今幼儿园德育教育现状,正如所说十年树木,千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就是树人,说明教育人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持之以恒对幼儿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从培养幼儿道德情感入手,无私地奉献爱心,组织好各项活动和交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集体的力量,逐步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协助。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品德高尚的人。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幼儿园德育教育 摘要:“德”是指人道德品质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德育就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通过幼儿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与环境所需的品德、行为的教育。简单的说,它以社会公德、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等规范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习惯。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正面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这句话足以体现出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的重要地位。幼儿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抓好幼儿时期的思想教育是必要的,可以为幼儿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是我国的花朵,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从小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白事理、明辨善恶。使其喜欢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运动,爱父母 ,爱老师,爱同伴,爱祖国,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了幼儿德育的重要性,还扩充了德育的主题,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为了贯彻新时期的新主题,我们必须要改革幼儿德育的内容,克服脱离社会实际、背离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重视幼儿德育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一致。我们选择教育方法时要注意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之既能引起幼儿对美好理想世界的追求,又能让幼儿学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问题,要根幼儿思想品德和行为发展特点,做到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关于幼教德育教育的方法 1.要有新颖的渗透教育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需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中,应充分利用空间、活动材料等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利用教室或走廊的空白墙,布置“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等主题环境墙。通过图片的收集与展览,不仅使幼儿培养了动手交流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的真实情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启蒙教育;在幼儿园举行升旗仪式后,幼儿对国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跟他们讲有关爱国旗方面的知识,并让幼儿去观察红旗的颜色,以及星星的数目方向和设计意义。 2.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 陶行之曾说:“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的道德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接人待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的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 3.要重视用艺术美来陶冶熏陶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他律阶段,他们时时刻刻都是模仿行为,而且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简单,对抽象的道理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在教育中可利用幼儿喜欢的故事、歌曲中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孩子。如给孩子们听歌曲《尊老爱幼歌》,教育幼儿要尊老爱幼;领孩子们做体育游戏《送衣服》,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分享帮助别人后的快乐;给孩子们讲故事《孔融让梨》,让孩子懂得谦让和尊重长辈;当然也可以利用生活的具体的事实来教育孩子。例如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教育孩子不浪费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带领学生打扫卫生,教育孩子讲究卫生,爱护卫生。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4.家长和幼儿园要同步做好德育工作 现今的家长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部分。他们对幼儿的行为过度的迁就和放任,致使孩子们并没有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家长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用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如:孩子的玩具乱了,鼓励他自己去收拾,锻炼他们的生活本能;孩子做错了事要让他明辨是非,知道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改正。家长要本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态度,重视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幼儿的思想品德便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日常生活所表现出来的。老师应该用细心、耐心、虚心和爱心去竭力培育,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协助,逐步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德。 三、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学前教育德育工作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使道德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特别是在调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发挥特殊的作用,使学前教育机构正确处理享受个人正当权利与承担和履行社会义务的关系。其次要在评价方法上讲求创新性。学前教育群体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群体,他们受教育多,知识面广,接触当今科学技术前沿,对德育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手段的技术化程度都有着极高的感知度,对德育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也高。因此幼儿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最后要坚持品德教育家校社合一。家长是幼儿的直接教育人,教师是引领人,而社会教育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整合作用,来完成育人的任务。 综上所以,幼儿是一种对外界事物懵懂的状态,各种观念能力才开始发育,是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可以说幼儿教师教学是一项十分“操心”的工作,需要操心学生的学习,操心孩子的生活,操心子的身体健康,操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操心孩子的人际交往等等。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不同的想法。教师要管理好每一个孩子,必须在平日里做个有心人,观察学生行为,用爱来温暖他们,用爱来感化他们,用爱来打动他们,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幼儿德育教育之我见 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大班刚开学时,我发现芳芳小朋友走路时右腿有点跛,画画时只能用左手。我就询问其家长原因,她妈妈说,她是先天性的脑瘫造成的右手、右腿的残疾。听后,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冷悯之情。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更多地给她关爱。 后来,我发现班级里的孩子不但不知道同情、帮助她,似乎还有些歧视她,甚至欺负她。一天,凡凡走在芳芳的后边,嫌芳芳走得慢,挡住了他的路,他使劲地推了一下芳芳,还没好气地说:“走快点,真讨厌!”推得芳芳差点摔倒。 现在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在家中便感受到“至高无上”、“惟我独尊”的地位。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只知道一味地对孩子“施爱”,而不懂得引导孩子去感受理解成人给予他们的种种关心和爱护。因此,孩子只知接受,不懂回报。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思想,使得这些在爱河中泡大的孩子,缺少了一份对同伴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看到这种现象,我觉得大力开展幼儿的德育教育活动已经刻不容缓。 一、幼儿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迅速发育的阶段,可塑性很大,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他们可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由此可见,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一条长河,那么,人生最初的几年就是河的源头。源头上一丁点的扭曲,都有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只要在源头上轻轻引导一下,就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方向,这正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在一日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 现在存在道德价值标准虚化的现象,使得很多幼儿在道德能力上面临挑战,就是说幼儿在道德认知上知道怎么做,然而在道德行为上却做不到。原因是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往往采用说教的方式,常常直接告诉幼儿对与错、是与非。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思维又以形象性、直观性为主,他们很难在缺乏直观感受的情况下,仅凭抽象的语言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我根据自己多年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了如下的德育教育方法: 1.换位思考法。“换位思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俗地讲,就是设身处地地想到对方的感受和难处,从而修改和调整自己的举止、言行。在幼儿园主要是让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性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晴。例如:关心生病的父母,让幼儿想想自己生病会如何?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妈妈生病会如何?心情怎样?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让孩子扮演别人也是一种换位思考方法,让幼儿从他人的立场体验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如:针对凡凡推芳芳的行为,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假如我是芳芳”的主题活动,幼儿在扮演芳芳时,体会到芳芳的痛苦,产生对芳芳的同情心,从而能够设身处地的为芳芳着想,而且想出了许多帮助芳芳的办法。 2.故事诱Хā4佣嘀纸嵌炔捎貌煌的方式方法,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故事教学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和智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更能让幼儿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幼儿园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且他们往往会把故事中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来看。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和信任来选择和创编一些品德故事,并适时让孩子对故事中的是与非展开讨论,加强印象,明辨是非。记得我带中班时,班上有个叫宝宝的小姑娘年龄比较小,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总是提不好裤子。当我讲了《七色花》等乐于助人的故事后,很快收到了的效果:当宝宝提裤子时,小朋友们会主动去帮助她。 3.树立榜样法。“儿童是好模仿的(陈鹤琴语)”。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涌现出的良好的行为,善于观察和捕捉孩子身上闪现的美好品德,并及时地当众表扬鼓励,以肯定孩子的行为,引起其他孩子的效仿。除了把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树立为学习榜样外,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也是一个优秀的典范,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人师表,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用深厚的感情、进步的思想和文明的行为去感染幼儿,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 同时,还要家园配合,要求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躬行身教,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相互协调一致,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才能使幼儿在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4.游戏法。幼儿具有爱玩的天性,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游戏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揭示了正确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例如贴人游戏、老鹰抓小鸡、捞鱼等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培养。再如幼儿玩《三只蝴蝶》角色游戏时,真切地感受到同伴间相亲相爱的友情,有效地培养了幼儿互助友爱的情感。 游戏能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能使幼儿园德育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德育教育在幼儿的社会陛发展中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只有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出发,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教会幼儿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交互作用,把德育的单渠道变为多渠道,有效开展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真正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教师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幼儿在3至6岁期间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幼儿教师,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幼儿教师;德育;有效途径 幼儿德育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品德上的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在和周围大人、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习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教师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1.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幼儿德育 日常生活对幼儿的德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幼儿在平日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直接参与社会经验的机会,所以,对幼儿的德育应该穿插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常规和制度之中,通过一些生活训练,让幼儿严格遵循生活中的秩序,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秩序、诚实、勇敢、关心他人、不怕困难等优秀的生活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培养幼儿养成讲卫生、有秩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平日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 2.通过专门的德育活动实施幼儿德育 (1)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 幼儿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传统节日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与一些活动,如在3月12号的植树节,组织幼儿给小树浇水或让幼儿自己动手种小树苗,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树木、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在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中,教育幼儿要爱奶奶、爱妈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在教师节的时候可以教育幼儿尊重教师;国庆节的时候教育幼儿要岚祖国妈妈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中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 (2)组织幼儿春游参观 幼儿教师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组织幼儿春游,参观名胜古迹,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祖国的雄伟壮观,在幼儿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组织领域活动中实施德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语言活动往往都是丰富的、吸引幼儿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活动,专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给幼儿讲《三只蝴蝶》的故事,告诉幼儿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小朋友明白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要爱妈妈;《三只小猪》的故事,告诉幼儿要勤劳勇敢,不能懒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小朋友明白要学会谦让有爱;音乐活动《国旗红红的》让小朋友明白了要爱祖国、爱国旗等。这些都是领域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 3.运用游戏培养幼儿优秀的道德行为 在幼儿园中,游戏是主要的学习活动,也是幼儿获得一些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而且,孩子都是特别喜欢参与游戏的,所以幼儿教师利用游戏进行道德教育是特别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主动地去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体验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发展幼儿德育需注意的问题 1.尊重幼儿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是要先学会尊重幼儿,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和热爱,是幼儿接受德育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幼儿,了解、关心、体贴幼儿,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较好的环境。如果教师随意责骂、体罚幼儿,就会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不仅危害幼儿目前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其长远健康人格的发展会有很消极的影响。 2.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 比如,在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时,可以先从培养幼儿身边的人和事物入手,由近到远,逐渐扩大范围。可以从对爸爸妈妈、家庭成员、老师小伙伴的爱,引导到对家乡、生活的爱,然后对祖国的爱才会形成。 3.直观形象,切忌说教、空谈 由于幼儿形象思维有限,幼儿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必须要形象、具体,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例如,通过给孩子讲拔萝卜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团结友爱,就比教师直接讲道理要有用得多。如幼儿打扫卫生时,教师表扬幼儿“你们真是热爱劳动呀”就会显得比较抽象,孩子也可能不太理解,如果教师说“你们把桌子擦得真干净,这样小朋友就不会弄脏衣服了”,这样就会比较生动具体,幼儿就会清楚地知道教师是在表扬我桌子擦得干净,增加幼儿自信心,从而使幼儿热爱劳动。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和专门的德育活动来开展德育,也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开展德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幼儿的德育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个领域的活动之中。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抓住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教师要做教育的有爱之人 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孩子身上难免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琐碎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付出更多的关心,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关心下体会爱,学会付出爱,从而更好地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儿童最直接、最自然的办法和手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有的小朋友在家娇生惯养,行为骄横,用餐时经常挑食,还有浪费现象。我就在活动实践中,带领孩子参观食堂,让孩子们看着食堂工作人员辛苦地为大家准备的餐点,若条件具备,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劳动的辛苦,让他们懂得应该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浪费饭菜现象是不好的行为,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充满爱的教育,会如“南风效应”,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二、教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之人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德育的契机。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发现契机,积极开展行为习惯教育。例如,在课堂活动中,有心的教师,不但会注重对幼儿各项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智育培养,更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互助合作,对能帮助同学、不乱扔垃圾、主动帮助整理活动器材等好行为,给予拍手鼓掌,加油鼓励;对一些不好的举动,如,抢小朋友玩具、欺辱他人的行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明确的语言指出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从而辨别是非,对好的行为方式模仿和尝试,从而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让孩子的言行举止都形成良好的习惯。寓教于活动之中,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生活和学习。 三、良好学习环境是教育好帮手 《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会让孩子们心情愉悦,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真、善、美的教育。例如,我根据一次主题活动的需要,在活动中创设了一个以爱祖国、爱家乡为内容的活动角,并随着活动的变化更换不同的内容,使幼儿一进活动室就能感受到德育的气息;也可以给孩子们开辟一块空间,让他们将自己亲手画的画、系手种植的小花小草、自己拼出的各具特色的积木、七巧板有特色的玩具等放置其中,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只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成为德育的好阵地。另外,作为教师,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影响很大,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有一次,我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一位小朋友的脚,我连忙跟那位小朋友说对不起,并帮他揉揉脚。或许,这种无声的行动要比你在课堂上讲很多次都要奏效得多。 四、德育离不开家长配合 3~6岁的幼儿,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对于真善美、假恶丑没有辨识能力。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行为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其他小朋友的水彩笔拿回了家,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园时把水彩笔带回。可当我们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地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我们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还有很多例子,我都能和家长及时沟通,使幼儿在园里体会到快乐、和谐。而家长之间,也能针对幼儿的一些特点互相交流育儿经验,像现在的微信群、qq群都可以成为大家交流经验的平台,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浓厚的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幼儿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连接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另外,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把幼儿培养成健康向上、活泼好学、勇敢自信、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研究 【摘 要】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式教育,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事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地教育环境,提供了新的教育契机,丰富了德育教育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课程 伴随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许多新型计算机产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例如说宽带、多媒体产品等等。同时,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为我国的教育环境提供了变革力量。信息化环境下,幼儿德育教育拥有了新的朝力。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幼儿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信息化环境对幼儿园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 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社会性都在日常地生活里逐渐形成。他们是否能够养成良好地道德品质和教育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产生于发展,信息化技术为幼儿德育教育活动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教育空间,更加深层、更加广泛的体验空间,推动了幼儿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一)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教育环境对幼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为幼儿德育教育提供了许多可选教育环境。 1.音频和视频环境 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视频与音频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环境中两项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这两种技术利用音频来传播声音、利用视频进行画面传输,通过它们可以进行声画并行传输。例如广播系统、视频播放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等。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现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科技力量的快速发展,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今,幼儿园已经采用了许多网络化信息系统,例如方便与孩子家长沟通的互动网络,即QQ与校讯通等等。 (二)信息化背景为幼儿园德育课程带来的影响 1.拓展了德育教育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的是为了实现课程教学而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我们必须要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此,为了使德育教学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德育课程资源是必须要得到拓展。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过程里,课程资源比较封闭、单一,然而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课程资源的变革。正是信息化技术的高效、高精度特征让德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拓展,并且弥补了以往德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着的一些空缺与弊端。 例如,传统式教学资源通常是以图片、文本和教师的论述等,然而在信息化背景下,资源将会以愈加丰富地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里。以“一块玩,更开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把日常教学过程里拍摄的图片以及摄像进行筛选,然后在孩子面前进行展示,孩子可以通过视频回想起当初的幸福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式教学中的枯燥地围坐讨论,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德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实现部分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改革,同时还具备了鲜明地时代特征。基于幼儿数字环境下的幼儿德育教育,更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地行为品质,引导他们实现社会化精神。例如说利用广播、网络等一些技术可以加快德育教学的实施,创造出一种良好地教学气氛,凸显教学活动过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例如,以往放学之后,幼儿往往会在园内玩耍,许多玩具最后都没有被收拾。在现环境下,我们通过校园广播以及一些信息系统开展实施以“怎么样有效管理幼儿园玩具”的论坛,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这个论坛,一起来讨论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玩具。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提高所有孩子们对玩具管理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投入到幼儿园玩具有效管理的活动中去。 三、总结 幼儿教育作为儿童的启蒙式教育,为了培养他们良好地道德品质,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以有效开展幼儿德育教育活动为目标,选择合适地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环境,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拓展德育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来打造出一种快速便捷的幼儿德育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全力合作。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日常地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里,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新式动力资源,实现幼儿德育教育的快速性发展。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摘 要:幼儿园德育是幼儿体验与习得道德品质与社会性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独特特征为幼儿园德育提供了新的、跨地域时空的支撑环境,拓展了新的幼儿园德育的教育资源,活化了园本德育课程,为幼儿园德育课程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育;信息技术;资源;课程 随着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宽带、云计算、互联网络、多媒体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形势下,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变革。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的跨领域流通,给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 幼儿园德育与信息技术的内涵 1.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指根据社会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形式的活动总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覆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社会公德是每位儿童必须习得的技能之一。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开始初步发展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也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可见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信息技术 20世纪末,随着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全球化日益加深,突破了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呈现全球流通的态势;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教育行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变,逐步趋向开放知识、多元需求、自主探究、合作型的教育;再者,知识与创新成为时代的关键点,知识将成为了财富与权力的源泉,信息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大信息流的冲击下,如何收集、分析、处理、利用与共享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创新与求进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 信息技术使得教育具有了崭新的特点,该特点也为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信息技术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活力 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与形成的,环境的熏陶与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幼儿添置与提供了一个更多维度、更深广度的认知与体验的空间,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幼儿园教育与环境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增添了更多可选的支持环境。 (1)音视频环境 音频和视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音视频环境是指以音视频技术为支撑的传播声音、画面或者声画同步传输的系统。幼儿园内的全园广播系统、影音播放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数字视频系统以及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构成了幼儿园校园音视频应用环境。 ①全园广播系统 全园的广播系统在幼儿园里的利用率非常高,大型的活动宣传、每周的升旗仪式、每天的公开播音(如小小广播站、正面新闻信息的讲述简析、陶冶性情的音乐播放等),很多幼儿园利用了校园广播建立起正能量的宣传阵地,成为宣传的窗口,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 ②影音播放系统 VCD或DVD+电视机或投影等构成了幼儿园简单的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几乎应用于所有幼儿园当中。 ③闭路电视系统 幼儿园的闭路电视系统已经逐步普及,应用于监控视频和广播视频。监控视频主要面向幼儿一日的生活与活动记录,可作为个案的分享与分析;广播视频主要是电视或教育教学的统一筛选与播放。 ④数字视频系统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字视频也开始在幼儿园中逐步推广,数字视频系统中的资料源主要通过自制、购买和网络下载等途径获得,自制通常是拍摄后加工处理的相片和视频,能够提供实时的记录或幼儿园外的有用记录。 ⑤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 大部分幼儿园基本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麦克风、便携性音响、投影幕、实物展台、幼儿电脑、IBM等幼儿软件,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互动式的电视机、交互智能平板等等。完善的多媒体系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并为师友互动、人机互动、自主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平台得以应用与推广。幼儿园内常用的网络信息系统主要包含物理网络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网络资源(如可为教学提供支持的资料或音乐视频等、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具等、可供幼儿学习的软件素材等)和互动网络(如家园沟通使用的校讯通、电子邮箱、QQ、微信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课程的创新 (1)园本德育课程资源的拓展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设计、实施、评价等)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德育课程资源是“可能进入德育课程活动,形成德育课程实施必要条件,并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的一切素材和条件”。传统的德育课程资源存在单一、封闭等弊端,而信息技术的精准、高效以及其独特的信息的海量性、动态性、共享性与可变换性等特性,恰恰能弥补传统德育课程资源的空缺。可利用的文本、音像、社区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数字技术下一览无遗,从园内资源的分享开发到园外家长、社区、世界各地区实时资源的利用都能“一点到位”。 ①鲜活资源的引入 传统的幼儿园德育资源一般为文本、图片以及教师讲述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资源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贴近生活形态、更具感染力的动态呈现。 如,小班活动《一起玩,更开心》中,针对小班孩子日常抢夺玩具、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为切入点,以愿意和小朋友游戏、友好提出加入同伴游戏的要求,与同伴友好相处为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日常拍摄到的照片、录像镜头筛选展示,让孩子们通过数字视频系统重温当时真实情景,即刻吸引了幼儿的专注力,引发讨论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帮助他们学习换位看待与思考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平实枯燥的围坐讨论,更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水平与思维、表达等能力水平,降低了讨论活动中“无话可说”的几率。 ②班、园、家、社资源的共育共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合力教育是教育发展中一种必然的趋势,家园合作更是幼儿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德育教育更需要家园共育的熏陶与教导。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快捷地获得与传递一切文明成果,为人与人之间搭建起密切交往与对话的桥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幼儿园各班级、全园、家庭与社区资源将得以高效流通、共享,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广泛、更有效的“四位一体”的课程参考与可用资源。 如,《国庆节亲子活动》中,幼儿园通过幼儿园网站向家长发出活动设计、游戏组织、可支援的教育软件和硬件等的调查和邀请,通过网站留言板、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等回收反馈的意见。邀请家长委员、老师代表共同根据收集到的意见与可用支持,召开会议制定计划与方案。“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征集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们的意见,通过他们的参与挖掘了身边其他可用的丰富资源,而通过互联网络的多种沟通方式,图文并茂地及时掌握幼儿园本次活动的需要与欠缺的物品等,在短时间内集众人之力,解决幼儿园经费、物品、人员不足等问题。如:有的家长承接了民族展示与服装租借,有的家长联系了提供活动户外音响设备的广告公司,有的参与收集游戏中使用的废旧物品,有的家长承担了活动当天的摄影摄像工作……活动后,通过幼儿园网站的快讯回顾、班级网站相册的展示等,幼儿、家长、教师与社会各界都感受到了这一国庆主题活动的有趣与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教学参考书中,而可随时随地寻找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资源;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此时此刻此地,还可随时回放、直播在社会、周边、自身发生的当地或异地的事件,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幼儿在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的过程中,得以认知、模仿、同化与强化。 (2)园本德育课程的活化 幼儿园德育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撑下,其规划、设计与实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借助幼儿园数字化环境,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技术能推进德育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氛围、展示活动进程、凸显活动的效果,构筑无空间、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幼儿园德育大广场,促进幼儿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的逐步养成。 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与成长。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才能达成幼儿园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的支持,多彩的图文声画,能提供给孩子更形象生动、更贴近生活的体验,符合幼儿认知的年龄特点。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唤醒幼儿的记忆与共鸣。 如,针对放学后,幼儿经常在园玩耍,玩具没有收拾,皮球、单车等乱停乱放现象,利用全园广播系统与内线电话系统,开展了一场《放学后该如何管理幼儿园软玩具和设施》的师生论坛。广播直播室中邀请了不同年级的老师、不同班级与年龄段的幼儿以及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参与,讲述放学后的玩具设施被乱摆乱放、孩子们只玩不收拾的现象,展开如何科学管理放学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讨论。各班老师组织孩子收听,并展开讨论,通过“热线”(内线电话)向直播室中传达意见与建议,并通过广播系统全园开播。一场热火朝天、打破班际的讨论就开始了,利用广播、班级多媒体系统以及内线电话系统,全园老师、幼儿、各部门的教职员工都收听并融入讨论活动中,实现了全员性的、深刻的、鲜活的德育教育活动。孩子们与老师们在活动中共同收获感受规则、遵守规则、爱护身边的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的德育教育。活动报道于幼儿园网站的快讯栏目向家长分享,同时让孩子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学习,利用幼儿园留言板、QQ群等反馈讨论后孩子的改变与幼儿园玩具和设施的变化,共同达成遵守与互相监督的共识。此举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全员参与的社会公德、环境意识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在传统教学模式是下无法轻易实现的。 以幼儿园德育为目标,适度选择合理的信息技术支持环境,恰当切入有效的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打造便捷快速的教育教学信息流通渠道,达成积极参与、互动探究、多维合力的认知效果。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德育的结合,给幼儿园德育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适时运用好信息技术将为幼儿园德育提供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目标做以下论述:“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城市、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这一时期个性塑造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良好个性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对幼儿以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态,是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当今社会现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优越,成人的溺爱娇惯 纵容,使得幼儿产生‘以我为中心’的恶习,养成任性执拗粗暴的个性,不爱惜东西。不善于与人合作,自私,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因此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启蒙教师应从小处着手,细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采取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德育培养。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布置合理的环境,把德育渗透进去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物质环境这种意识和氛围来感染和熏陶幼儿的情感,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如;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为了突出这个主题,在我们幼儿园楼道有大型壁画:各族小朋友手牵手迎奥运,贴有福娃,有小动物在进行各种运动比赛等。幼儿走进幼儿园就能感受浓浓的奥运气息,渲染了友爱和平的气氛。在活动室内有师生制作的福娃教我学英语,有废旧光碟拼成的中国龙“2008”字样,五环旗。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自然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奥运的真实情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把德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去 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 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德育教育 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幼儿听听,学学,讲讲中学英雄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英雄的情感。如2008年的5・12我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知道,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灾区人民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房子,没有吃的,穿的。没有玩具,没有亲人他们多可怜,可是各族人民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从此孩子们知道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向英雄学习,激发幼儿同情心,离园时孩子们纷纷要求家长捐款,有的幼儿宁愿把买奶的钱都捐出来了,献出了爱心。 (二)教学活动是幼儿德育的主要渠道 幼儿教学与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幼儿品德实践的主要途径。利用教材本身内在的思想性,在完成各科教学要求的同时,顺理成章的提出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 如在纸的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纸的种类,特性。作用。来源都有了解。他们模仿造纸过程,体验到一张纸来之不易,孩子们主动的提出要节约用纸,怎么节约呢?经过一翻讨论他们决定要爱护书,轻拿轻放不乱画,于是孩子们行动起来看书时不乱翻乱扔,把废旧纸收集起来,制作一本新图书,摆放在书架上,活动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提高,道德品质得到培养。 (三)户外活动和区角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高跷、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与尝试帮助。 (四)利用重大活动,培养优良品质 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阿姨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小礼物献给妈妈、今年“十・一”国庆节是我国60周年大庆的好日子,设计‘爱祖国’画展。幼儿用绘画,手工的方式表现祖国的美丽,使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抓住生活中的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它的教育融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要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个契机。如要求幼儿来园后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有一天,我发现一棵大蒜有点枯黄了,我连忙对孩子们说:“哎呀孩子们,你们看这棵大蒜怎么变黄了。”“大蒜妈妈肯定很伤心”。你们说该怎么办呀?”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给它浇水,可能是渴了”,“给它换盆子吧。”以激发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以及关爱情感。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德育教育中的环境影响 摘要:幼儿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提起德育很多人便认为是思想品德教育,实则不然。德育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从幼儿教育中的环境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浅析当下幼儿的德育教育问题。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环境;家庭教育 一提起德育,很多家长就自然地想起我们平时说的那种空洞理论,或者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品德课程。其实幼儿的德育就是其周围的环境,他的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一切。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长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一个婴儿从母胎降临到这个有各种关系组成的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来,他要经受各种考验才能够长成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的人。所以幼儿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决定了他要成长成什么样的人。 1.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必要进行德育教育,"树大自然直,等长大后再进行德育教育",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不注意语言卫生或者不注意自己的举止,这样忽略德育教育的结果,是孩子从小就说脏话甚至和别的小朋友大打出手。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品德,"江山易改,本性难易"。结果任由孩子发展,听之任之,有的孩子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为了孩子能够成才,大人不要把小孩当成孩子看待,从小开始就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紧抓孩子的德育,净化孩子周围的空间。 2.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的德育是非常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一部分,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分辨是非的良好时机,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小但她是独立的个人,每个孩子除了具有他这个阶段儿童的共性以外,还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有关思想品德的苗头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3.幼儿德育的实践最佳策略及其价值取向 所谓幼儿德育的实践最佳策略及其价值取向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幼儿德育的着眼点和着重点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怎样实施德育才能切实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问题。整个幼儿时期都应该把德育的基本着眼点放在行为规范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上:首先,幼儿理解能力差,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就决定了对幼儿实施德育不宜单纯,过多的进行空对空的抽象情感教育,而应更多地偏重于道德行为练习,并以此作基础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使他们多有一点实际感受。 其次,幼儿的道德认识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辨方式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很难以老师灌输的正确的道德认识来自觉的指导自己的行动。幼儿优良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只有经过反复的被动练习,形成条件反射,才能变成自觉行动,这样就能使幼儿在不必懂得很多道理的情况下,通俗自然的按老师所教给的正确处事方法去待人接物。因为幼儿不仅道德认识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道德情感也极不稳定,可塑性大,说变就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幼儿间交往最多,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的亲身体验,使幼儿自我发展。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礼貌教育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在无压抑的游戏环境中进行。如创造性游戏中让幼儿去尝试如何礼貌待客。通过评比竞赛的形式,更可以激发幼儿不断进步,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4.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由成人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比如,大人在家中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并且教导幼儿要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幼儿就会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大人抱着幼儿在路上散步,碰到熟人停下来叫一声大爷,打一个招呼。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如何在藏区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幼儿阶段的教学在对学生德育意识培养方面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在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探讨在藏区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以及对策。 【关键词】藏区;幼儿;教学;德育;方法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德育教育工作,更是成为各个学校关注的重点。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师的工作,更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都知道,幼儿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在藏区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一)德育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提升,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不仅仅需要成绩好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学生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其中,德育教育关乎着学生的人生观的建立,因此,教师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幼儿阶段的学习属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启蒙阶段,是幼儿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幼儿阶段的课堂教学来说,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帮助他人的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藏区幼儿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实现言传身教 虽然幼儿思想不是很成熟,但这并不代表幼儿本身的认知能力不足,他们仍然拥有很好的认知能力,对事物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幼儿,让幼儿进行学习以及模仿。例如,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一定要书写规范,这样一来,幼儿看教师书写规范,自己自然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也跟着教师学习起来。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础以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风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例如,教师一定不能迟到、早退,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出现辱骂孩子的现象,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要以幼儿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尽最大可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给幼儿提供舒适、愉悦的教学环境,进而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感染幼儿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高尚品格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升,社会已经逐渐衍变成一个信息化的大学堂,很多教师更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多媒体教学法。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渗透德育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励志的故事,借用这些励志故事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幼儿播放一些抗震救灾的图片或者是战争的图片,进而让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应该爱戴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让幼儿理解到,长大以后一定要学会多多帮助他人。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实践教育也是幼儿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也可以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将幼儿每两个人分为一个小组,一个人扮演妈妈,另外一个人扮演孩子。然后设置这样的教学情节:妈妈由于淋雨而患了感冒,爸爸出差不在家,妈妈现在还在发烧,这时,作为妈妈的宝贝,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幼儿便会想象自己生病的情况下,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然后进行模仿,采用同样的方法照顾母亲,且教师要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实现对于幼儿的德育教育。让幼儿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了解到父母照顾他们不容易,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学会一些照顾病人的方法以及手段,以至于将来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状况,他们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的父母,同时,在小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幼儿阶段的学生本身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促进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使幼儿得到健康的成长。最后,希望在本文相关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建议的帮助下,藏区幼儿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都能有所提高。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分析 在幼儿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更加关注幼儿个人品德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引导。幼儿园是文明启蒙之地,在幼儿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全面优化幼儿德育教育方法,更新幼儿德育策略,才能实现培养幼儿健康人格与优秀道德品质的目标。积极分析幼儿德育教育的误区并改革教育措施,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幼儿德育教育的误区分析 (一)幼儿教育工作者德育意识不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重视伦理道德内容,很多教育家与哲学家都提出过修齐之道的价值。德育教育具有隐形性,在近代教育环境发生改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实施。正是因为如此,德育教育成为许多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忽视的一部分。相关社会调查表明,只有极少数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认清德育工作的真实目标,认识到幼儿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绝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德育教育与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一些幼儿教师的责任感不足,不重视德育教育,很难在日常工作中给幼儿做表率,甚至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面教材。 (二)幼儿德育方法说教性强。 德育教育,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根据幼儿教育的相关调查结果,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的德育方法多种多样,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说教法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所谓说教,就是成年教师以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向幼儿传递知识或者灌输某种规则,并且要求每一位幼儿无条件地接受与践行这些说教内容。只依靠教师的一张嘴实施说教式的德育教育,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相符。幼儿正处于前运算这一思维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活动不能缺少形象事物的支持。很多幼儿教师在不考虑幼儿思维水平的情况下实施说教,语言空洞无物,德育教育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只能换来幼儿似懂非懂的回应。在说教式的德育活动中,一些教师会认为德育低效是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太低,不进行教法改革。 (三)德育教育中幼儿主体地位不足。 德育教育,有目的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引导被教育者积极认知与体验品德活动,从中汲取正确的思想理念。德育,是一种互动行为,是社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道德知识的灌输。道德知识的记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学生能够在内心深处认可且接受,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在当前的幼儿德育工作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理解能力较为低下,总是不乐于给幼儿讲解德育知识,也没有及时给予幼儿行为上的指导,幼儿很难参与到德育活动中。 二、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的德育合作。 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是实施教育的三大主要力量,三方的教育工作是否协调,对于教育成果有直接影响。与家庭、社会相比,幼儿园在教育专业性方面具有优势,发挥幼儿园的主动性,促成家园合作与社会合作,积极扩大幼儿教育网络,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全面实施。幼儿园方面应当定期组织家长会活动,通过德育会议与家长园地等方式,将科学的德育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家长,促进家长意识到品行引导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实施家庭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生。扩拓更多有效的渠道,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建设幼儿园与家长的信息沟通平台,促进家长于家庭中了解幼儿的在园生活,得到家庭生活反馈。只有让家长建立积极的德育态度,才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积累正确的教育经验。 除此之外,社会是幼儿成长的大环境,对于幼儿品德观念的形成影响较大。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中的各类资源,帮助幼儿拓展学习与成长的空间。积极组织各行各业的人士共同探讨幼儿德育的方法,比如,幼儿园可通过与社区医院的结合,让幼儿在了解看病流程的过程中习得排队、守时、懂礼貌等行为。利用孤儿院或者养老院等爱心活动,培养幼儿的慈善之心。 (二)丰富幼儿德育教学方法。 在幼儿教育中落实德育教育,需要幼儿教师提高专业程度,努力组织与实施形式丰富的幼儿德育活动,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实施德育活动,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出发,考虑幼儿的真实成长需求与实际智力开发水平,明确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除了特别针对性的德育课堂之外,幼儿教师还应当将德育教育与幼儿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结合起来。像幼儿的饮食、游戏、区域活动与睡眠都是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场地,在这些环节积极落实德育教育,有利于幼儿了解生活的意义。 比如在幼儿吃午饭过程中,一些幼儿总是说话,吃进嘴里的饭喷得哪里都是。这时,教师要用眼神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从而让幼儿意识到个人行为的问题,安静下来好好吃饭。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午休时间组织“我睡得最快”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比赛看谁睡得最快,以此减少无用的睡前“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与生活环节结合十分密切的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方法,才能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三)重视幼儿德育学习主动性发挥。 忽视幼儿在德育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只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会影响幼儿的正常行为。幼儿德育教育之所以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幼儿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需要幼儿教师规范德育教育行为。 幼儿教师应当从幼儿发展的需求入手实施及时教育。每一个道德准则都与幼儿的个人行为密切相关,幼儿不懂得这些道德准则,自然会在生活与交际中受挫。在幼儿活动中,一些小朋友想玩别人的玩具,但玩具拥有者拒绝了他,他会十分伤心。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将此幼儿叫到一边,告诉幼儿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先与玩具拥有者商量,达成共识,得到允许之后一起娱乐。或者让此幼儿拿自己的玩具与之交换,实现和谐交际。教给幼儿方法,让幼儿实践,以此为方式让幼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才能让德育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幼儿成长。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品德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在幼儿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不良社会风气的束缚。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当与幼儿家长相互协调,共同探索一条积极健康的德育教育之路,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氛围。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教育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很多人片面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即是让幼儿学读、写、画、唱、跳等等,忽视了幼儿的早期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新世纪人才。 关键词:家园共育;德育教育 事实上,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且并不尽善尽美,幼儿期又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每周一各班老师带幼儿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面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随后由老师作国旗下的讲话,让幼儿在升旗仪式中受到爱国教育;教育幼儿见到老师和同伴要懂得问好,离园时懂得与老师和同伴说“再见!”,人家给你东西或帮助你时,要学会说“谢谢!”,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平时交往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又如: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吃饭不依赖老师喂,饭后要漱口及用自己的小毛巾擦嘴巴,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了。 另外在游戏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积木玩具,不争抢角色,学会合作及分享,游戏后要求幼儿帮老师把场地收拾整理好、把玩具放回原处等,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不同领域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利用领域教学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并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 如给幼儿讲《诚实的列宁》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三只蝴蝶》的故事,让幼儿明白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拔萝卜》的故事,说明了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听故事时,幼儿会全神贯注的,此时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音乐课《分果果》、《小娃娃跌倒了》等也是教育幼儿要有爱心、帮助别人的好题材。 又如上手工课《粘贴国旗》时,先让幼儿观察认识国旗,红色的国旗左上角有4颗黄色的小星星及1颗黄色的大星星,每颗星星又有5个角,幼儿从中既巩固了计算的有关知识,又在动手粘贴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了国旗,让他们懂得了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道理。 三、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三八”节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爱奶奶、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以及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节对幼儿进行尊师教育 , “五一”节爱劳动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争做老师、妈妈的好帮手;“十一”国庆节爱祖国活动,我给孩子们讲了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为祖国妈妈争光的小故事,使幼儿懂得了祖国妈妈和小朋友一样有生日,爱祖国就象爱妈妈一样。通过各个节日活动无一不在孩子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四、在参观游览中进行德育教育 带幼儿外出参观名胜古迹,组织幼儿观赏家乡的秀丽山河,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 我们利用春秋游组织幼儿到凤凰山公园、荔枝公园、古谯楼名胜古迹等参观游览,告诉幼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到处乱扔果皮纸屑及乱大小便,爱护花草树木等;带幼儿到步行街参观摄影展,从照片中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这些活动都给幼儿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们难以忘怀,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 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迁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幼儿都以“我”为中心。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从而变得任性、骄蛮、无礼、自私、冷漠。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是因为他们觉得分享就是使他们失去所得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爱劳动方面,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事事为幼儿代办,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变得事事依赖他人。 建议家长可以利用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图书、食物,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的快乐。在家里,父母要教育孩子给家人分东西应先分给爷爷奶奶,再分给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好品质。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勇敢自信的新世纪人才。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德育教育 摘 要: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期的教育对性格的塑造非常关键。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期的教育对性格的塑造非常关键。《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让阳光下的花朵长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栋梁之材,就需要幼儿园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所以,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幼儿园在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占据首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一、影响幼儿德育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有关专家以为,人在幼儿阶段的可塑性最大,判定好与坏、善与恶的一些形象概念,就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作为正在形成思想、性格的幼儿时期,教师是最直接的引导者和教授者。在幼儿眼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效仿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构成了幼儿思想道德的主力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说明教师不单单是机械的教书匠,而是具有智慧、知识和人格魅力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幼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 (一)寓德育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如何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环节渗透,细节观察,把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进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久而久之,“请、谢谢、对不起、不用谢”等文明用语已被幼儿常挂嘴边,打架、骂人的现象少了,乐于助人的现象却随处可见。幼儿大多以我为中心,对事有特别强烈的占有欲和好奇心,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机会,如:在课外,组织幼儿做游戏丢手绢、贴鼻子、贴壁等,在教学中鼓励幼儿互帮互助,从同伴中挑选自己最信任的人担任自己的“小老师”或竞争对手;课堂上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让幼儿在特定的情景中往辨别、体验、理解他人存在的情感,对于幼儿之间的矛盾纠纷,放手让幼儿自己发现题目、解决题目,从而让幼儿熟悉到合作谦让,团结友爱,保持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寓德育于良好环境的创设当中。环境的创设来促进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不失为一条好路径。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各种品德教育融于班级的环境中,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弥散在班级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例如,在幼儿园大班可设立“德育之星”栏目,这个栏目中可设“我为集体做好事”“我帮助了小伙伴”“我会讲礼貌”等若干个小栏目。在每个小栏目中评出若干个“德育之星”,教师要为被评上的孩子在相应的栏目内盖上“星星印章”。每个月再根据这些评选结果来统计哪个孩子得到的“星星印章”最多,这个就可以当选为当月的“德育之星”。这种正面激励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个孩子内心潜在的向上性。 (三)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从而完成主题活动的目标。结合关爱他人的教育我们课题组开展了“谁对谁不对”、“我们都是好朋友”“学会礼貌朋友多”“我是爱心小主人”“假如我是他”“关心朋友故事多”“他怎么了”“齐心合作力量大”“谁有困难我来帮”等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不同情感达到各项目标。并且在每一个主题中都运用了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动耳等多种感官手段使幼儿从思想上到情感上再到行动上都有了不同的转变。 (四)资源整合共同培养。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在思想上与幼儿园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幼儿园,参与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从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德育训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要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让家长获得了教育的知识经验.品德教育是多方面的,幼儿园德育工作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我们要培养幼儿最基本的德育知识,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情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有礼貌和守纪律,会与人合作,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自信心和同情心。 总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达到良好品质的塑造,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把握德育的时机,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教学、环境、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用正面引导、积极鼓励的方法,正确地加以教育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浅议幼儿德育教育 【摘 要】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德育资源,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做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德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园;家庭德育;社区德育;可持续发展 当前,幼儿德育教育相对独立,封闭的、模式化的德育教育与开放的社会教育不相适应,幼儿经常受来自家庭和社区的负面影响。从家庭德育教育来看,德育教育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家长的价值取向和家教观念不同,德育行为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家庭和幼儿园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不能达成一致。从社区德育教育来看,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真正涉及社会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甚少。另外,社会错综复杂,它的影响有时会使幼儿园教育无能为力。这种各自为阵的德育现状,不利于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寻求一种能扩展教育时空,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合作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以幼儿园为导向,连接德育纽带,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主体。因此,幼儿园不仅要健全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还应在家庭、社区教育中起关联作用。 (一)健全幼儿园德育教育网络 幼儿园内部要建立由园长为组长,副园长、各年级教学主任、各班班长和后勤代表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德育工作网络,园长负责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副园长负责工作落实,各年级教学主任负责指导班级开展德育工作,各班班长负责具体实施,后勤代表负责与社区进行联系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大家分头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管理水平,使幼儿园德育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幼儿园在家庭、社区德育工作中的关联作用 幼儿园要加强和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家长委员会、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使幼儿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同时,还应加强家园联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可采取家园互动网络、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班级 QQ 论坛等方式,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三)发挥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体作用 积极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系列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如以环保为主题的待物之德教育、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为人之德教育、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教育、以爱国为主题的为民之德教育、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教育等。对大班幼儿侧重于热爱祖国的情感、责任心、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中班幼儿侧重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礼仪教育的培养;对小班幼儿则侧重于文明礼貌、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以家庭为支点,架构德育桥梁,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幼儿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开展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幼儿园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家长进行家庭德育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出来的。各班通过家园之窗引导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幼儿的好榜样。还通过班级 QQ 群、微信群,让家长互相交流和学习,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用自身的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及时纠正幼儿在道德修养方面出现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和价值观。 (二)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园应把家庭教育作为德育的支点,引导家庭进行德育教育。可每月致家长一封信,传递幼儿园的教改信息,让幼儿园教学与家庭教育互动起来;还可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留言信箱”,实现家园德育的双向沟通;改革家长会内容,定期召开教育学术讲座、家庭德育心得交流会、家园学习生活反馈等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设立家园联系卡,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促进幼儿在家做好孩子、在园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市民。 三、以社区为平台,开辟德育新天地,是幼儿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以幼儿园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使德育教育从封闭、独立的状况走向开放、合作的局面,为幼儿德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平台。 (一)幼儿园德育对社区的辐射作用 幼儿园可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组织取得联系,合作开展“一班一居委”结对子活动、 “学雷锋”活动、 “小小志愿者”活动等,使幼儿在志愿者服务中增加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社区也可把幼儿园德育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促进社区建设的发展,使幼儿德育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幼儿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二)社会资源对幼儿园德育的服务作用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宝贵的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育,确立与幼儿园德育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实践基地。可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调查,将社会德育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如,服务类:华联超市、福利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实践类:社区居委会、快递公司、少儿活动中心等;参观类:高新经济开发区、现代蔬菜示范基地等南宁市会展中心、科技馆、英雄先烈纪念碑等;展示类:梦之岛舞台、社区活动中心、军民共建单位等。幼儿园利用这些社会资源,通过组织幼儿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实现对幼儿的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论文:重视幼儿德育教育 实现幼儿全面发展 摘 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德育”是被放在首位的,我们常说“做人要以德为先”,也非常重视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幼儿时期正处于孩子们各项情感认知的养成阶段,也处于培养孩子们个人品质、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日常教育入手,做好幼儿的道德教育;也要创设德育契机,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另外也要重视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还要通过游戏模拟形式培养学生的德育认知;更要做好家校联合,共同完成幼儿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策略 传统幼儿园教学中为了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尽快显现教学成果,不少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于幼儿进行技能培养,而忽略对于幼儿的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幼儿自我意识过强、道德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新时期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德育对于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抓好教学契机,做好学生的德育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一、重视日常教育,为道德教育打好基础 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点点滴滴的渗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微小角落,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进行道德学习,以便能够从细微处着手,不断提升幼儿的道德素质。比如在吃午饭或点心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幼儿说说食物的由来,让他们知道食物不是简单从超市买来的,而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再经过厨房的叔叔阿姨精心制作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不浪费粮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认知,引导他们养成节约粮食、不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大班时期正处于幼儿习惯养成、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幼儿早上来园主动和老师问好,跟父母再见,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爱老师、爱家人的情感,让他们能够养成懂礼貌、懂道德的良好认知。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帮助个子小的同伴搬下小椅子,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也要鼓励学生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让他们能够养成关爱生命、重视细节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爱自然的情感。做好了这些工作,相信幼儿就会有很大的学习收获,他们的道德素质也会不断提升。 二、运用教育契机,为道德教育做好引导 在做好日常渗透、教育之余,我们也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契机,通过良好的教学契机渗透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比如节日就反映着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引导幼儿在节日的时候了解节日含义,鼓励幼儿参与节日活动也是引导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现在有很多德育教育的重大节日,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国庆节”等等……这些节日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良好的契机。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挖掘节日内涵,比如在国庆节让幼儿了解祖国的成立与发展,进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重阳节时,让孩子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温暖,给爷爷奶奶捶背、帮外公外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三八节”时,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讲一讲妈妈哺育孩子的经历,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并发自内心的想付出爱,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或者给妈妈唱首歌;……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使幼儿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此外还可以鼓励幼儿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不能够只顾自己快乐,要认识到这是妈妈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培养他们善于换位思考的良好情感。 三、运用情境教育,为道德教育营造氛围 在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不了理论的说教,如果教师教授的内容过于抽象、理论性过强,就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及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感受,渗透道德教育。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今天我来做家务》的生活情境,通过父母、孩子角色的扮演来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在家里的劳累,注重培养幼儿对家人的情感,让幼儿从体验、理解亲子之间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感出发,由此及彼,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意识与责任感,萌生亲近、关爱自己生活周围的人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角色互换》《找朋友》《我是环卫工》等一系列情境模拟活动,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提升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综合认知,体会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知道家庭的温馨,学会如何去爱父母,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家人的爱。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家庭意识与社会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四、运用游戏教育,为道德教育丰富渠道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渠道,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最喜欢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科学改编游戏形式,让道德教育融合在游戏之中,让幼儿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到更多的道德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我来当小动物的爸爸妈妈”游戏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亲自给小动物喂食,抱着小动物去走路等等,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当爸爸妈妈的不易,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另外还可以通过《今天我是小老师》《今天我来当爸爸》等活动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家长的辛劳,提升他们对于师长的情感。 五、结合家庭教育,为道德教育巩固成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道德养成的重要渠道。由于大部分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人、亲戚的溺爱导致他们的道德水平相对欠缺。教学中我们就要联合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学,让幼儿在家里独立进餐、收拾碗筷、扫地、自己穿脱衣服等,培养幼儿独自生活、为他人服务的能力,以免出现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状态,在家里是另外一种状态。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同步,才能够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巩固幼儿的德育教学成果。 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小学语文第四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呈现出多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指导朗读过程如下:1、这句话写西沙群岛的什么? (海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 (读一读)。2、你觉得这句话的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里海水的异常美丽? (五光十色)课文怎样具体写海水的五光十色?读一读。3、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的确异常美丽,我们来齐读一下好吗?像这样,多遍朗读同一内容的课文时,每遍读提问的角度不同,训练的目的各异,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加深了,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浅谈《形体训练》课程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摘 要】随着民航业的迅速发展,广泛的社会需求,使得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以及优雅的言行举止等,都是一个航空服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形体训练作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形体训练课程 航空服务专业 意义 随着民航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才的需要,我院新开设了“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对其办学思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它涉及旅游、酒店、商务、物流等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广泛的社会需求,使得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高的要求。形体训练对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美的形体,优雅的仪态等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形体训练的概念 形体训练,指的是形体美的训练。它是外环境对机体的一种刺激,以身体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通过各种方法来塑造健康优美的形体。不管是从事空乘、地勤工作还是旅游酒店等辐射领域的工作,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优雅的言行举止,给人们带来的是稳重、成熟的感觉。从形体教学的实践表明,科学系统性的形体训练对于增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体魄,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文明仪态及综合能力水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形体训练课程的内容 形体训练是个循序渐进、合乎规律的练习过程,一般从地面形体训练开始,再到扶把形体训练,中间形体训练、舞蹈形体训练、瑜伽形体训练、形体仪态训练等。 (一)地面形体训练 地面形体训练主要是对身体各部分及关节的柔韧性和弹性的训练,一般采用坐、躺、跪等姿态进行头部、腹部、背肌以及呼吸等训练,例如:盘坐上身伸展,勾绷脚,吸、伸、抬腿及环动练习,压腿,踢腿等,其目的是为了能充分展示人体各种动作的幅度和线条,以及身体所具备的软度、开度和力度,为进入把杆练习和中间练习做好准备。 (二)扶把形体训练 扶把形体训练是形体训练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要求是“开、绷、直、立”,这四个基本元素始终贯穿融汇在整套训练之中。这部分的训练内容是借助把杆的支撑力量,单手或双手扶把,完成身体部分机能的训练。通过把杆上对头、肩、胸、腰、腿等,身体各部分的分解训练,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等得到全面的锻炼,逐渐形成一种由静止到运动中的向上提升、线条优美的完美形态。这部分训练是过渡到中间形体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中间形体训练 通过地面训练和扶把训练后,就可以进入到中间的组合训练了。中间形体训练主要是学生脱离把杆后在中间完成把上的动作和造型以及各种舞姿的训练。在学习中,掌握手位、脚位、跳、转和舞步组合的技能技巧,从而训练出协调、优雅的站姿和舞姿,改善胸、腰、髋三个围度的比例,提高人体在运动状态中的稳定性。 (四)舞蹈形体训练 舞蹈形体的训练,是个全面的、综合的练习。通过舞蹈组合的训练,可以掌握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表现性,增强动作运行间的连接性和流畅感。这部分训练可以是简单、简短的舞蹈小组合,也可加入较大的成品舞蹈,例如古典舞、民族舞、交谊舞等。在各具特色的音乐中,展示每个民族或者舞种的优美舞姿,体验轻舞飞扬的感觉。舞蹈由浅至深、由易至难来展开,达到纠正学生的身体毛病、练就高雅气质的目的。 三、形体训练课程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体质,净化心灵 形体训练具有强度低,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通过科学的训练,身体的肌群、韧带、关节等处于合理的运动负荷下,对增强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产生良好的效果。形体训练从表面上看是一般的健身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艺术化运动。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形体之美,力量之美,既增强体质又净化心灵。 (二)修正不良体态,塑造优美形体 人的形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是社会生活中最丰富多彩、最怡心动人的美。通过地面形体训练,扶把训练,舞蹈训练,瑜伽训练,以及站、走、坐仪态训练等,使学生的身体各部分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形成了正确的身体姿态。在大学阶段,学生对自身美感的追求是越来越强烈,形体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弥补先天体形的缺陷,改善身体的不良体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形体训练,塑造出美的形体、好的形象。 (三)陶冶情操,培养优雅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通过形体训练课程中的各种练习,塑造了优美的体形,练就了优雅的举止,提高了学生高雅的气质。优美动人的体态和举止,让人从外在的形态直至精神内涵都能得到愉悦和陶冶。 (四)提高职业素养,综合发展 形体训练既符合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要求,也使学生认识到美的道德情操和美的仪态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影响。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的技能并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其端庄优雅的仪态,得体的表情和礼节,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通行证。形体训练培养学生追求美、塑造美,对提高学生自身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训练课程越来越被大家喜欢和接受。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发展形体训练课程,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健康,形态更加优美,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探究 摘要:为了能够培养高技能型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各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了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了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在航空服务专业中如何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航空服务 双导师 培养模式 1 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民航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逐年降低,如何培养出专业功底深厚,职业素养高的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问题。通过最近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研,当前的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自我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工作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和岗前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尽早地接触企业导师,把职业文化和职业技能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 2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和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2-4-6”即2名行业专家,4名技术能手和6名兼职教师的作用,在践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四阶递进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入校一个月内,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校内校外导师。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见表1。 表1 航空服务专业“校内外导师”职责一览表 [[导师\ 职责\ 校内导师\ 1.全面关心与指导学生的学业与成长。 2.指导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和专业实践计划并督促其实施。 3.承担学生理论课程教学。 4.参与学生专业实践指导和成绩考核。 5.指导并督促学生按照专业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确保论文质量。 6.加强与校外导师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协商学生的指导工作等。\ 校外导师\ 1.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指导。 2.参与学生个人培养计划,特别是专业实践计划的制订。 3.负责协调学校与所在实践基地的关系,协调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 4.指导或协助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并进行考核评定。 5.结合专业特长为学生开设理论或实践课程。 6.与校内指导教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并提出培养意见。 7.开展就业指导。 而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实践和职业进行指导。依据学生职业成长的四个阶段,分别设立岗位认知导师、单个项目实践导师、综合项目实践导师、顶岗实习导师,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升、素质不断拓展。具体实施过程见表2所示。 3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注意的问题 3.1 双导师的合理选聘 在选聘校内外导师时,应从德能两个方面去选聘。校内导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扎实,学术功底深厚,对学生认真负责。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应把真正的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选进来,还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五年以上企业相应工作经验。 3.2 建立双导师约束机制 要建立一定的校内外导师评价与约束机制。校内外导师要全方位参与学生的培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承担部分教材的编写任务;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还要参与学生各种校内外活动,以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 3.3 建立双导师激励机制 要建立校内外导师激励机制,鼓励导师参与教学、科研及各类学术活动。对在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导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 结束语 在航空服务专业中实施四阶递进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地选聘校内外导师,建立一定的双导师约束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升、素质不断拓展,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家间的交流活动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也使得社会对航空服务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如何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且具备优秀外语应用能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教学焦点。本文即从航空服务专业日语课程实际出发,探讨相关问题,以期就提升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质量提出相关有益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外语教学 1 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教学的不足 现如今,航空行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不断深入、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航空服务专业学员仅仅掌握英语已不足以满足需求。高校航空服务专业语言教学中,应当对英语、德语、日语、法语,乃至闽南语、粤语等常用语种都给予一定重视,从而培养真正高素质航空人才。随着中日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深入,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以主修、辅修等多样形式在高职院校普遍开展起来。语言能力作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受到了学校和学员的重视,如何合理开展相关日语教学课程设置,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日语应用型人才值得深入探讨。以下将分析航空服务专业先行日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1 相关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航空服务专业中的日语课程设置,普遍停留在基础教学范畴上。基础日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员语言基础,却缺乏对行业日语实际应用中听、说能力的支持和培养。另一方面,依照航空服务实际需要而开展的日语课程中,却缺乏语言基础知识的支撑。这种两头独立,缺乏有机结合的日语课程现状,大大制约了学员日语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另外,相关课程设置和开展中,还存在课程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学员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1.2 学员日语能力评价体系相对落后 语言是以应用为最终目的的学科,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中日语课程的开展情况看来,对学员的日语学习成果的评定仍旧呈现严重的“应试化”倾向。这样不合理的能力评价模式下,日语教师被潜移默化地被异化成“应试能力培训师”;而学员的语言学习行为,也成为死记硬背的“填鸭”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应用能力。高职学员航空服务专业以培养适应性、高素养职业人才为教育目标,职业观念、个性差异,乃至各科学习成绩的分布都可能成为学员毕业后职业方向的判断依据。因此,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更需要制定更为完整合理的日语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学改革,造福学员整个职业生涯。 1.3 对航空服务专业日语定位不合理 高职与本科是两个并行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教学也应当从需要出发,分别对待。一般本科日语教学中,更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夯实基础,从而为学员后续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而准备;而高职性质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则应当以“实用”作为根本出发点。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现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课程中,无论是学校的课程制定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变成了本科教学的“缩减”版本,极度缺乏航空服务职业特色,缺乏特定工作岗位中日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形式下,即使学员通过日语测试顺利毕业,也很难获得需要的日语应用能力,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的。甚至可以说,目前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课程的弊端,本质上是因源头上认识的偏差引起的。 2 对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具体的改进建议 从广义上认知问题所在,再以狭义、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扭转航空服务专业中对日语教学的认识偏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有实际意义的则是在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改进建议下,不断完善日语教学方法,继而量变引起质变,实现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下就航空服务相关专业参考、实践提出一些日语教学的具体改进措施。 2.1 从课程需要出发,选择适宜教材 现阶段看来,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中,教材不合理是比较明显、突出的一个问题。首先,市面上符合航空服务专业日语教学培养目标的教材不多;其次,市面上的教材种类繁多,难度各异,难以选择。高校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难度适宜,以实用性为主,精读、泛读、听力、会话等实践操作练习内容较多的教材。教材必须与时俱进,根据行业发展而改变,也鼓励各个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真正适宜的教材。 2.2 基础课程,实训课程(听、说)的合理整合 日语本身虽说发音较为简单,但实际的词尾、假名、字尾、汉字的语法变化极为繁琐。因为这样的语言特点,日语教学中,长时间一知半解的状态极易使学员丧失信心,最终半途而废。日语基础课程整合上,要突出航空服务专业“综合性”,将听力、会话、日常语法、辨析等不同特色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认知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实训课程中,建议将视、听、说课程的边界模糊化处理,视、听、说结合,使各项实际应用能力互利互补。其次则是要依据日语教学特色,开展多元化的日语教学模式。最好的语言教学,就是亲身深入到语言的实际使用环境中去,从语言思维、理念、使用习惯等全面提升、改进,让语言扎根在脑海里。现在网络技术发达,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日语的影视作品、报纸、漫画等,也可以依据航空服务专业的特色,在课堂开展情景剧形式模仿日剧片段,既逐步熟悉日语的日常使用,又能体会日式生活,锻炼学员礼仪形象,一举多得。 2.3 增加校园与日企的合作,重视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引入 增加校园与日企的合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日语教师在本职工作外,积极利用业余的时间到外企中去学习或者培训,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日语使用能力;二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与当地的日企展开合作,为学员安排短时间、多频次的企业实习,如兼职秘书等。这种职业模式,较之课堂模拟更进一步,对学员日语学习很有裨益。重视国际化师资力量,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赴海外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或是与日本院校“结盟”合作,争取引进日本本土教师来校指导工作。中方教师侧重语法教学,日方教师则负责口语教学,在双方的共同授课中,学生将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 2.4 在日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教学 语言不是单独存在,语言是在文化的土壤上生长的,学习语言,本质上而言,就是对文化的学习。航空服务中与顾客交流,不仅是沟通、了解其需要,更应当在文化习惯、地域禁忌上表现到位,体现优秀航空服务人才应有的职业素养。因此,航空服务专业中,必须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日本文化普及教育,了解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语境与思维模式,使日语学习更高效。另外,文化教育的历史性、趣味性将大大提升课堂活跃度,激活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 2.5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日语课程学员成绩评价体系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以最优就业为最终目标,而考核评价体系则会推动、促进日语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我们追求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中,最终的成绩考核应当包括课程表现成绩、日语测试卷面成绩、实习单位评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因为航空路线的差异性,我们有机会与航空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对学员更加精细的成绩评测,全方位展示学员的能力和特色,从而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日语以及其他语种的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学会参与相关校内活动、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的行为,学校也可以通过评定成绩的形式加以表现,最终形成全面、合理的日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3 总结 高职院校是一个平台,培养拥有一技之长并拥有较高职业综合素养人才的平台。航空服务专业的日语教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语言学习和专业语言应用的综合提高。日语教学中,必须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材、设定课程,培养学员航空服务行为中日语践行的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如何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摘 要: 本文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并论述了职业素质对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 航空服务 职业素质 培养策略 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每个人在工作后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多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航空服务专业是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民航与管理第一线,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及专业素质的机场运营服务与管理的人员。通过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民航运输生产和机场运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够为民航机场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 专业主修课程:航空服务实用英语、民航英语口语教程、民航客票销售、值机与行李运输服务、航班运行服务、飞机载重与平衡、机场运营与管理、航空运输地理、航空服务礼仪概论、民航服务心理学等。 专业特点:两好、两高。两好是工作环境好,发展前景好。两高是工作层次和接触的人员水平高,工资报酬高。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依照民航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为后备民航企业员工初步形成符合未来工作要求的职业素质和修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礼仪素质的学习 主要进行礼仪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作技巧的训练。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在“掌握知识、强化能力、养成素质、善于实践,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的民航服务人员”的整体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既强调扎实的服务礼仪理论基础,又着重培养优秀的民航服务礼仪技能;既注重培养良好的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形象的塑造;注重学生纪律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 2.性格和品格的培养 航空服务工作是一项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每天在机场、飞机上要接触上千名旅客,随时需要与旅客进行沟通,没有开朗的性格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同时,航空服务员的工作其实承担了人们所想象不到的辛苦,国际航线时差不同,国内航线各种旅客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在学校里,教师要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活动多采取分组方式进行,小组组合采取轮流组合的形式,没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让学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开朗、坚强、容忍他人的性格和关心他人的品格。 3.亲和力的培养 亲和力指的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相融的一种感觉。对于亲和力的培养可以从微笑开始,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人们把微笑比做人际交往的润滑油。微笑能表现你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让他人感到愉快和温馨。微笑能反映自己的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使人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自然轻松,不知不觉地缩短心理距离。微笑看似很容易,可是要求在校大学生对每一位同学都做到这一点却相当不易,他们往往是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横眉冷眼”。航空服务的职业要求学生对各种各样的人都友善。在教学时,老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英语能力的培养 外语主要针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教学时更应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也就是交谈能力的培养。航空服务口语有别于普通的英语交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补救),它更加强调航空服务人员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技巧。例如把普通高校口语课所注重的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观点的培养转化成对某些民航服务岗位紧急情况的处理和解决上,或者在进行口语操练的时候,将侧重点放在一些常见的民航英语问题上。具体可以由专业英语教师给出机场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订座、值机、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此外,英语教师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表述某个国家或城市的概况、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等,在丰富学生知识之余,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要通过系列化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为民航机场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在参加岗位实习和面临企业招聘时,更要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做好职业规划,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努力成长为合格的航空人。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浅析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情况,通过分析民航业及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对策,对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民航高职 航空服务 就业现状 对策研究 一、民航高职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高职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出现了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院校毕业生争抢就业机会的局面。高职院校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技术一线、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熟练型劳动力,适应当今社会职业要求不断更新、永久性职业减少、经济转型等就业形势的需要。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用人观念比较理智,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名牌院校,而是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高职毕业生受到了青睐。 通过对民航相关企业的实地走访、以及对民航相关企业负责人和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问卷调研得知,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中主要存在于两方面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同时还出现以下几方面的新趋势。 (一)毕业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依然拘泥于传统 90%的毕业生在就业地区选择方面依然局限于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诚然,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比较大,人才政策相对更加灵活,生活条件也比较便利,但航空类专业毕业生未将目光投射的更远,仍没有理性分析中、西部城市良好的人才政策,宽松的创业环境等利于职业发展的因素,一味地遵循传统就业地区选择观念,即一线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始终是就业的最佳选择。 (二)毕业生在薪酬待遇的定位上不太理性 在薪酬待遇的定位上,毕业生虽然会结合人才市场的行情、自身价值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实力三方面来对薪酬进行综合评估,但是毕业生在对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薪酬的考虑上呈现出不太理性地趋势,对我校前几届毕业生调查中发现,有23%的毕业生选择了1001-1500元的水平,有20%的毕业生选择了1501-2000元的水平,有20.1%的毕业生选择了2501-3000元的水平,选择3000元以上水平的学生比例占到了40%左右,而根据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2010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本专科)》,其中显示:广东2010届本专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6.41%,与2009届基本持平;去年广东大学生的平均月薪为1699元/月。由此也可以看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对求职薪酬的定位有的高,有的低,未很理性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显得举棋不定。 (三)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能力逐步提高,但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通过调研可知,所有企业都认为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总体精神面貌上积极乐观,符合时代要求。超过7成的企业负责人认为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相关工作(实习)经验,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 但是中国民航业在近一两年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用人需求量也逐步攀高,且民航业属于朝阳产业,在薪资待遇上收入较高,因此企业在用人方面会提出更高要求,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等因素,企业认为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有待提高,70%的企业认为毕业生需进一步提升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80%的企业则认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亟待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日趋合理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类专业学生接受的是2+1的教育模式,即前2年进行专业课程的在校学习,第三年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完成。通过在在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完成,让学生接触到了行业、企业的用人机制、岗位需求等内容,很好地规避了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缺乏工作经验等老大难问题。70%的民航高职航空服务类毕业生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时,已经把关注的重点由良好的薪酬福利、稳定的工作岗位转变为注重吸取企业的从业经验、良好的专业技术,积极获取该行业前沿知识信息,培育广泛的人际关系这四个方面,再加上民航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以及民航总局对外航开辟中国航线的政策逐渐放宽,这些都让毕业生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时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同时,超过7成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碰到困难时,乐于接受去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民航单位就业,将所学专业知识回报社会。 二、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过去的十年间,西方国家政治经济联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5%,而我国仅为15%;发达国家技术工作构成中,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而我国城镇企业共1.4亿职工,高级技工仅占4%,中级技工占3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在高技能人才的数量高出几倍到几十倍。从这一形势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有专家预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100万个就业机会。另外,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多,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将提出更高要求。根据以上新趋势分析,提出以下有一定可行性的对策、措施。 (一)基于行业标准,扎实推进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毕业生 2010年中国民用航空局提出了“民航强国的战略”,并确立了这样的工作目标:到2030年,要拥有一个以上全球知名品牌的航空公司,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5名;形成一家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货运公司,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5名。建成3个以上国际枢纽机场,10个以上全国性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机场数量及布局将满足全国95%以上的县级行政区、95%以上人口能得到航空运输需求,所服务区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总量的98%以上。 另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预测,中国将会成为民航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2400架新飞机。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100:1,而我国民航业这一比例为200:1。这意味着,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如果以我国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48万人。显然中国民航业已经迎来新的高速发展期,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航空服务人才。因此作为中国民航局唯一直属的高职院校,作为本校航空服务专业群的教师、管理人员更应基于民航业标准,扎实推进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内涵建设,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1.更加注重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的技能性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所培养的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具备的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纪律和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能力和岗位角色意识较强,能具备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的工作特征。因此,作为航空类的职业院校,它以培养能胜任各大机场、各类航空公司等基层或者高端服务岗位工作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强调以应用性职业能力的需求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重在求实求用,动手能力强,工作见成效,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所进行的设备改造、设计修改、技术革新、方法改进等都能符合工作需要和收到显著效果。 2.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航空服务专业人才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对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具备覆盖面较大的基础性知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除了掌握岗位对应性专门知识外,还要能通晓两个以上所属职业服务岗位的一般知识和常规技能。同时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需求和职业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变动性。这样,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由专精向广博发展。而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规格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进行技术应用、技术开发工作,而且同时也要能进行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 根据调研得知,55%的民航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所获得技能证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时,须重点做好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要求精通本专业学识,同时还应要求取得该专业就业趋向岗位所需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比如民航运输类的国际客运员、货运员证书等等。 (二)将行业需求融入办学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融合,培养适应用人单位的毕业生 1.充分了解民航类相关企业需求,提高“软实力” 具体说来,民航类的相关企业比较看重毕业生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应聘者专业知识和学习水平这些硬性条件来说的,它通常包括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求职者所具备“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的能力,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在求职择业时会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参加工作后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因为在工作中时刻与别人进行信息交流:向上司汇报工作、向同事提出建议、向客户介绍情况等等。所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一般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一个方面。第二,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我国所要大力培养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也称为“银领”,即知识与技能都要具备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指动手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生产第一线,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才能和作用的发挥。所以高职学生必须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注意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第三,创新创造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性、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各行各业也都开始重视创新的作用,用人单位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实现更大的价值。然而,我国不少高职学生既缺乏创新的观念又缺乏创新的欲望,既没有创新的毅力又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所以在这一方面还应加强。第四,组织管理能力。现代社会不仅要求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对其他专业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每个高职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以科技人员为例,随着现代科技的综合化、社会化,科研规模日益扩大,科研中的协作趋势日益加强,一个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将无法胜任工作。实践已经证明,纯“书生型”的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论什么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第五,与人合作能力。很多企业的招聘人员在谈他们选择员工的标准时,都提到了团队精神这个方面。由于现代分工越来越细,一个项目通常会由几百乃至上千人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已不足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因此,用人单位也越来越看重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个不能与别人进行很好合作的人,将会极大地影响工作的进展,势必会被淘汰出局。因此,自觉地培养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三) 加强融合,培养适用型人才 相比于其他行业,民航业的人才引进是相对独立,甚至是闭塞的。按照传统,机场、航空公司的首选是各对口学校。以往90%的人才通过定点培养、定向就业,行业外人士很难参与,直到今天还仍然保持着这个传统。故应积极倡导合作办学,提高办学层次。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的合作办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常规的学校培养、企业接收的关系,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机场、航空公司建立委托培养关系或者委托培养班级,即利用校方和用人接收方双方资源,共同教育、管理,培养出民航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其次,在学生生源上,学校应完全按照民航业标准要求,聘请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面试、考核,保证行业对生涯的基本要求,也能保证生源质量。最后,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由校方、用人单位方共同依据该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专业技能实习、模拟用人单位方工作环境,使得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完全依照岗位标准去做,因此按照此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必然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同时学校也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充分信任。 (四)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拓宽就业途径 当前社会技能型人才紧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每一次新科技革命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都会引起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同时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我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在技能型人才培训方面仍属薄弱环节,常常见到“高级技师断层”、“高薪招聘高级技师竞无人应聘”的消息见诸报端,这些都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我国劳动力结构失衡,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以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确定的四个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领域为例,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10至20年。这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普遍缺乏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有关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从事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体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工作的高职学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 据资料记载,目前全美航空公司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而我国的从业人员不足20万,有近50万人的缺口。这个数字也许会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员工配置而有所调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航空人才都将处于短缺状态。另一方面,除了国内航空公司、机场的人才需求,近几年,随着国内民航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各大航空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各大外资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民航业衍生的航空服务企业等都有人才需求。随着近年来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开放,加上人才紧缺危机不断袭来,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已无法填满人才缺口,民航招聘也越来越社会化,每年各大航空公司如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厦门航空、东方航空等国内航空公司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社会招聘活动。 以上多方面的利好消息,无疑成为航空服务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此,对于航空服务类毕业生而言,虽然在工作经验、人际沟通与交往、压力承受等方面稍显稚嫩,但应积极主动改变以往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稳定,收入丰厚的传统就业观念,化劣势为动力。摈弃以往单纯依赖校方推荐就业的方式,主动拓宽就业途径,即积极、高效利用校方提供资源,比如通过我校每年春季和秋季两次有针对性的校园招聘会;校方与部分机场、航空公司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又积极、大胆参与国(内)外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民航业衍生的航空服务企业举行的社会招聘,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石,为就好业积累更多的经验、教训。同时,航空服务类专业毕业生还做好几点: 首先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便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是目前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绊脚石。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铁饭碗”和“大锅饭”被打破,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个人的才能往往也是在职位的变动中得到不断的开发。高职学生不必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在最初没有令我们满意的岗位时,不要局限于所学的专业,先从事一种相对容易投入的职业,在帮我们减轻生活压力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稳步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点。事实上,许多成功者都是在不断与工作相磨合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的。因此,毕业生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其次应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是否具备竞争意识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一条标准。全国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大学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就业,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主动参与应聘的行为,显然是很难顺利就业的。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中获胜,仅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等,是在大学生活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塑造的,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就业竞争是现实的,有时也是无情的。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尤其要注重提高遭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竞争受到挫折后的颓废情绪,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争取新的机会,决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最后应树立发展专业特长与注重素质提高并举的观念。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里,常常会有不少毕业生为了种种原因盲目放弃专业。比如为了留在大城市,让干什么都行,盲目追求热门职业而忽视专业特点等等。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知识结构的主干决定了就业的适应范围,虽然我们不提倡绝对的专业对口,但是应该考虑所掌握的主体知识的适应性及所具专长的拓展面。因此,高职毕业生择业时应该首先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想放弃自己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权衡利弊。但是由于受到“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的影响,用人单位,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四方都信奉专业对口的原则,结果导致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多,划分越来越细,许多学生专业口径很窄,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味强调专业对口并不现实,高校也在逐步减少专业设置并积极拓宽专业面。因此,高职毕业生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机会,树立发展专业特长与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并举的观念。 (五)进一步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统筹规划、管理教育作用 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客观问题。也是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同时,通过对14个民航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我们得知,超过半数以上的民航相关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总体发展趋势符合时代要求,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同时,他们也认为大学生目前在就业方面最欠缺的素质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在关系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也得知,现今民航相关企业的录用偏好大多已经从“唯学历”的观念上转变过来了。虽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适应性强,但是稳定性较差,做不了多久就会跳槽。从稳定性上考虑,民航相关企业更青睐高职毕业生,他们更加适合现代服务业的素质要求。高职毕业生在英语能力、服务意识、问题处理成熟度上比中职学历的毕业生更占有优势,进入岗位后虽然起点相同,但是以后晋升的机会较多,发展速度也较快。 同时,在调查中74%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有要求,其中28.3%的企业要求英语达到六级水平,15%的其要求达到四级水平,28.3%的企业要求英语达到四级水平,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没有拿到国家英语六级证书,只有少部分同学通过英语四级,再加上扩招后毕业生增多,就业形势严峻,他们的要求就更难满足。在对学生卷问卷的调查中,45.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在面试中缺乏求职技巧,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今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用人单位与学生要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过程达成最后的协议。学生决不是靠一个纸文凭就能就业的,他们需要了解掌握求职择业的程序,收集用人信息,学会用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宣传自己、推销自己例如怎样制作求职简历,怎样接受用人单位面试,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等,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都应在这些环节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甚至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上都有一定的技巧。 因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应适应企业、行业需要,发挥统筹规划及管理作用,进一步加大在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方式,如可邀请企业、行业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不定期进行指导,并增加实践类、讲座类课程,对应聘技巧、用人单位信息、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进行重点引导。 (六)毕业生应进一步摆正就业心理,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毕业生要摆正择业心理,客观地评价自我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为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毕业生,应首先正确认识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就业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事业是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事业是人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劳动。一个人在就业过程中做出职业选择,进入工作情景后,依据工作经验,就会找到一种能满足自我的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中那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就是事业的体现。职业和事业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矛盾的。当职业和事业矛盾时,人们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源于自己的拥有和归属的矛盾。如果你能在职业中找到归属感,就解决了事业和职业的矛盾。有工作的职业人是快乐的,有事业的人是幸福的,当职业和事业一致时,人是既快乐又幸福的。高职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实现就业、职业与事业的完美结合,实现人与职业的完美结合。当然,就业之初所从事的职业,可能并非你所想、所愿,这就需要树立“立足当前职业,才能成就事业”的信念,在适应职业过程中逐渐解决职业和事业的矛盾。如果你意识到当前的职业并非你的事业,那就要在对职业负责的前提下向你的事业方面转移。即使已经错过了精力充沛的年龄阶段,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希望、梦想和事业追求。 其次辩证看待当前社会就业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就业的能力和需求影响明显下降,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而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增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导致就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这就增加了就业的供求矛盾,增加了就业压力。高职毕业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辩证地认识社会就业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应当看到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了,个人的境遇也会好起来;社会状况不佳,个人发展也将受到制约。因此,高职毕业生应当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发展,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每个高职学生都希望毕业以后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劳动报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学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此外,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毕业生理应对口就业,但是由于有的专业设置还比较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经济建设的需要。所以,高职学生在择业时要注意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值,面向基层,面向乡镇企业,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职业技术人才完全可以在那里大显身手,实现自身价值。 毕业生在做好这两方面的认识后,则应树立就业信心,培养竞争意识;面对挫折做到泰然处之,提高心理承受力;主动调整就业心态,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同时,还可以向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专业老师、辅导员、家人、亲戚朋友寻求支持与帮助。毕业生做到以上这几点,定能在就业之路上越走越顺利,就业竞争力也将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影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几点因素与对策 【摘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学中应该尊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同时,增加语言输入,督促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 【关键词】高职英语;听说;对策;航空服务 近年来,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在航空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行业对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语言、技能、形象等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机场地勤服务人员还是客舱乘务人员,语言能力包括外语能力是服务技能的核心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能力的提升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成为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短板。经过几年的航空服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尊重学生实际能力,搭建自信的平台,解决开口难的问题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航空服务专业由于其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特殊性,这一情况更加明显,而行业与学校对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却有较高的要求。进入高职学习阶段,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训练的力度大大加强。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并不明显,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自信,怕听不懂,不知道该怎么说,怕说出来的词句有错,出现这样那样的焦虑,直接造成学生“开口难”的现象。 除却学生自身英语水平这一因素,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其性格、爱好以及学习风格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语言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定是在不断的运用实践中实现的。不开口讲,听说能力永远停滞不前。为帮助学生摆脱困境,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多观察、交流、分析,找出引导学生自信的突破口,让学生意识到“我能”,为不同的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航空服务专业男生G,入校英语摸底成绩为42分,平时上英语课很少主动开口加入交流。但该生对NBA十分着迷,打得一手好篮球。某日,同学在做值日报告时提到了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我请G与大家分享他对NBA的了解。他对球队名称、篮球规则甚至美语解说词精彩讲解得到大家热烈的掌声,并且在说的过程中展示出了不错的语音面貌。自此之后,G同学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愿意开口练习并踊跃参与课堂活动,迈出了英语学习重要的一步。当学生的能力有了释放的平台,得到承认和鼓励之后,这种愉悦的经历会使其逐渐建立信心,从而提升听说水平。 二、先听后说,积累语言输入,帮助语言产出 听不懂所以说不出——这是大部分学生为“开口难”现象给出的解释。影响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语言输入不够。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的原则之一即是“先听后说”,只有在学生通过多听,积累大量的语音、词汇、语境之后,才会有语言的输出和正确的输出。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因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听说练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便是一些读写水平不错的学生,到了高职学习阶段也发现听说问题难以突破。这些学生平时积累较多的都是阅读词汇(reading vocabulary),而缺乏听力词汇(listening vocabulary),即可识音的阅读词汇。这些学生尚且如此,英语基础薄弱的大部分学生问题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多花一些心思,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多为学生提供能唤起学生兴趣的、优质的、原汁原味的听力材料,做好引导并监督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听力输入。对时下学生们热衷的一些美剧、英文歌曲可以进行筛选加工,作为学生们磨耳朵的好帮手。即便只是单纯的听,也能辅助提高学生对英语信息捕捉的灵敏度,对语音语调的提高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同杜甫的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样,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改变。 三、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丰富知识,丰富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语言的学习无法脱离对文化的了解。航空服务从人员接触到的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乘客。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文化的渗透。飞行途中得到美国乘客对机组人员优质服务的称赞,空乘人员应该高兴地表示感谢,说一声“Thank you.”,而不是谦虚谨慎的回答“哪里,哪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机上餐饮服务中涉及各种特殊餐食,如穆斯林/清真餐 Muslim Meal ( MOML )。学生对伊斯兰教的常识了解不够,在语言产出上肯定会受到影响,说不出或说不好。如果教师能因此进行一些简单的引入和铺垫,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也会更加牢靠。好的英语老师不仅会教授英语,还会为学生传授广博的知识与文化,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另一方面,笔者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过分依赖网络,知识面狭窄。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文化的积累与语言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英语老师也有义务督促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益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言内容的积累,帮助语言的输出,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起到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表率作用。 另外,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曾经反复纠结——“我愿意说了,开口说了,可说错了怎么办?”“怕犯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学生问自己的同时,期待的却是老师正确的对待。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不打断,不过度纠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在学生听说的过程中打断学生进行纠错或采用指责的语气与态度对待学生,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思路与发挥,还会为学生带来心理负担,瓦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教学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师生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学生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老师的角色是导师而不是领导。老师的所作所为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教师本人的看法,更会在情感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担当好教师的角色,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形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势必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摘 要: 近年来,社会上空乘服务人员招聘场面火爆,而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招生情况却不容乐观,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从招聘与招生现状着手分析,得出实践性教学在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优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 实践性教学 人才培养 优化 一、空乘服务人员招聘与航空服务专业招生现状 (一)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现状 近年来,媒体对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空姐的火爆场面不乏报道,下面是相关的一些新闻: “15日上午10时,‘中国亚运空姐招募大汇’北京选区的海选在新东安广场揭开帷幕,这是此次‘招募大汇’的第六站,活动一直持续到16日晚上。截至14日下午5点,已有6000名有飞翔梦想的女孩报名参加北京选区的招募,争夺拟招聘的40个空姐岗位。” “中国亚运空姐招募大汇广州赛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因为广州赛区是本届招募大汇招聘名额最多的赛区之一,共有80个名额,所以活动刚开始就达到10800人次的报名人数。海选现场不得不出动数十位警察和保安员维持秩序。除报名人数创历年之最外,选手的学历之高也是少见,其中不乏在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外知名大学的留学生。此外,还有不少其他赛区落选的选手来‘冲刺’广州赛区。” 由此可以看出,空乘服务这个职业的第一特点:非常受追捧。 粗略地看看招聘的条件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除了婚姻状况、身高、年龄外,还有就是“晕车、晕船”,与高星级酒店招服务员的要求差别不大。但是,当6000:40和10800:80的比例出现的时候,这个职业的招聘就变成了“选美”。 但是,招聘的评委们不会忘记自己挑选的是服务人员,对于航空公司来说需要的是秀外慧中的人才。所以,各大航空公司在海选的时候先对选手的外观进行考核,而之后的笔试、复试则是专门考核参选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由此可见空乘服务招聘的第二个特点:对外貌、气质等要求很高,所谓的“秀外慧中”之中的“秀外”。 从招聘还可以看到空乘服务的第三个特点:对于是否有航空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的要求。即使是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人也没有任何优势,而不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也可以被聘上。 这样的招聘导致空乘服务这个职业从本质上是服务业,和大酒店的服务人员是一样的。作为服务行业,对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并非任何气质的人都适合做这一行。外貌的过于强调和竞争,忽视了服务行业从业者应有的心态,无法判断所招聘来的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是否愿意沉下心来练就较高的职业素养。 (二)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招生现状 与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的火爆场面相对应的,是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招生出现了大幅度的萎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009年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现场报名的第三天,看着校园内稀稀拉拉的报名者,空乘专业委员会总监郭文一脸愁容地说:“到现在才来了100多人,是往年的1/10。”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遇冷并不是这一所学校的个别现象。如外省一所民航大学来江苏招生,该校在东北招生时已经发现了生源下滑的苗头。该校招生办负责人介绍,往年网上报名人数比现场报名少,今年东北地区网上报名人数是460多人,现场却只来了400人;而江苏前期网上报名人数是700多人,在该校近10年的招生中,江苏报名人数都维持在千人以上。 联系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的特点,很自然地想到,既然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有更多的优势,谁还来学这个专业?航空公司需要的空乘人员,是具备“三好”条件的人员:面容身材好、个人修养好、职业素养好。所以,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如何让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在对口的行业应聘中具有优势;第二,没有在对口行业竞聘成功的毕业生,如何成功地转向其他行业。 二、实践性课程在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从招生到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航空公司招聘的要求,一切围绕“三好”运作。把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分成四大块。 一是关于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知识,属于必修内容。一般的学校开设的是《民航概论》,中国民航大学的《飞行与航行》、《空运地理》也属于这一类的课程。二是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比如《播音与主持》、《客舱服务》、《客舱安全》、《服务心理学》等课程,由于高空服务的特殊性,还必须会一些卫生保健与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有些院校还开设了《空中医学》。三是关于气质方面的培养。一般需要开设礼仪、形体、游泳等课程。形体课与游泳课除了培养良好的气质外,还能强身健体,有利于将来职业生涯中的不测发生后实施救援与逃生,有些院校为此开设了《游泳与水上救生》课程。四是与空乘相近行业的相关知识。比如酒店管理、导游、营销、文秘等专业。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如此激烈和残酷,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得不为将来学生在空乘方面应聘失利后另辟一条出路,做好铺垫。 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航空公司的招聘、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航空专业院校的生存三者的难题。这些课程的重中之重,就是包含在每一部分中的实践性课程。 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两样东西,一是专业知识,二是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可以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获得,而职业素养(所谓“秀外慧中”当中的“慧中”)其实是在招聘中比外貌更为重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性课程教学质量。就目前来看,一般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对职业素养没有特别关注;相反,因为招生时候的特殊要求,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一般都是以漂亮女生为主,导致班级风气普遍比较骄傲,学生个性十足,缺乏团队精神,少有服务意识。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因为纪律、学习态度等原因,这个专业的课比别的专业难上。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培养学生的亲和力与服务意识?只有一个办法:还原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明白,航空服务就是一个普通的服务行业。学生在校的学习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练就高超的服务技能。高校开设的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除了要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教学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强化服务技能,明白这个专业要培养的是能动手、会服务、敬业的空乘人员。 三、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穿插在理论课中的实践性课程 1.空乘服务概况的课程。一般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都开设了《空乘服务概况》这门课,不少学校把概论一类的课全部作为理论课来对待,实际上,就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来说,这是一个实践远大于理论的课,如果仅仅拿着书空谈理论,则其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一部电影,比如《紧急迫降》。 2.心理学的课程。空乘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密度地与各种乘客打交道的服务性职业,具有特殊性。“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空动态作业,具有一定风险性;二是服务的对象来自全世界,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性格和职业等,因而对服务水平要求较高;三是工作环境和性质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高空低气压和缺氧、时差的影响、作息时间不稳定、飞行工作任务繁重和飞行事故的应对等。所有这些都使他们经受能力、体力、耐力、应变力和心理的考验。因此空乘人员所承担的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工作,工作压力也远大于其他服务行业”。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广泛的社会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健全的人格。高校开设最多的课程名称叫《服务心理学》,一般也是把它当作理论课来上,需要学习两方面的心理学的知识:从一般的心理学角度了解自身的心理,从服务行业的心理学角度去了解乘客心理,让学生确立服务意识,同时为将来化解服务危机和化解空乘人员的心理问题打下基础。其实心理学也可以设置一部分实践课,比如中国民航大学除开设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外,还开设了相关的拓展训练,有专门的身心素质拓展训练场。 3.礼仪的课程。礼仪有其理论性的一面,重点和难点却在实践这一部分。比如最简单的“微笑”,理论上讲起来很简单,但是,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同样的,站姿、坐姿、下蹲、走姿等,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4.空中医学的课程。高空交通工具不像地面的交通工具,气温、气压、高度等都比较稳定,所以容易引发一些疾病,而在高空的特殊环境,病人又不能及时送往医院,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到生命的安全。对于航空公司,则会带来飞机因机上乘客的病情返航或迫降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所以,空乘人员必须了解一些易诱发、突发的疾病的症状及缓解、急救措施。有些急救措施,是必须通过训练才能掌握的。如中国民航大学就设立了一个心肺复苏(CPR)训练室。 5.播音与主持课程。语言是空乘服务的基础。关于语言的提高,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训练,练发声、练表达、练表情,让乘客通过甜美的声音感受到服务人员的亲切和周到。 (二)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1.客舱服务的课程。客舱服务是空乘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航空公司打造自己的优质服务的形象的窗口,以及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这门课程按照上岗前的培训要求对硬件要求非常高,一般院校采用的是空客模拟舱。因为模拟舱的造价昂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在学生的管理、模拟舱的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培养学生的气质、服务意识及严肃模拟舱内纪律,所有进舱的学生包括教师,需着制服、黑色皮鞋,女生盘头、化妆,严禁喧哗。否则在狭小的模拟舱内容易产生混乱、嘈杂的感觉,影响实训效果。 2.客舱安全的课程。乘机安全是乘客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门课的实训内容主要是关于客舱内部安全管理、安全问题出现后的应急措施,以及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应急能力是空乘人员必备的安全文化素质之一。在遇到异常情况时,冷静地判断,科学地选择对策,并正确、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将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责任心,对客舱有足够的熟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训练时也要用到模拟舱。 (三)全部为实践课的课程 1.形体训练的课程。应聘的时候,体态的健康与美丽是一项重要指标,这个必须通过实践训练得来。 2.水上救生的课程。水上救生和游泳是相关的,游泳是水上救生的基础,但是,水上救生又很大地不同于游泳,要熟悉救生器材及其使用方法,必须加大利用腿游泳的方法的训练。 高校课程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旅游及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涉及酒店、导游、商务、公关、文秘、形象设计等领域的知识,应用性非常强。作为高素质的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供优质的服务才是旅客最需要的。高校应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整合在一起,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为适应航空业对人才的需要,许多院校都开设了“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和分析该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认真分析专业办学思路,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促进该专业健康良性发展。对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思路、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模式的创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航空服务;特色建设;专业发展 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它涉及旅游、酒店、物流、商务、形象设计等专业领域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故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今天,它无疑有着强烈的市场吸引力。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多达百余所,仅武汉地区就有十余所,其中高职就占有7所(湖北省2008年公布的招生信息资料统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由此说明,该专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各大航空公司大规模的招聘人才,更是将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向高潮。 1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社会交往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对交通运输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对航空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武汉地区作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中部经济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密集地区,航空服务专业的规模和水平都需要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民航局测算,“十一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保持在14%左右,为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左右,机队年增长达到100-150架,到2010年将达到1400-1500架,2020年将达到3000架。机场将由 2005年的133个增到2010年的190个,2020年的230个。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 100 :1 ,而我国民航业平均的人机比是 200 :1 ,这意味着,仅以过去民航水平计算,未来 20 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 24 万人,而如果以我国现在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要人才 48 万。可见,航空企业每年需要航空服务专业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这些都为航空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我们对武汉地区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时发现,目前武汉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5%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是甚少。航空企业表示,随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航空服务专业正是适应这个社会潮流于2006年兴建的专业。该专业立足于现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多种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本专业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面向社会,放眼世界,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和发展自己,为培养出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掌握多种先进技术方法的高素质、高质量航空服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前进,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我们可以预见该专业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2 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及办学思路的思考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是理论指南,也是质量标准、评估标准。它决定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鉴于高职主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性质,为武汉地区培养合格的航空服务人才是我们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目前,随着航空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空中服务、地面服务、流程派签、票务销售多元化复式行业。针对武汉地区航空业需求的各类人才,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我们把培养人才的目标锁定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两个方面。即建立航空服务专业和开设航空服务(空乘方向)。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我院2008年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航空服务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航空服务工作技能,能从事机场航站楼内辅助服务、航空业务及航空业相关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我们对新建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 重积累,由于航空服务专业是新开办的专业,我们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院酒店管理的专业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专业优势与特色;求突破,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工学结合三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弱,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二证二结合”:一是引进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要求学生参加考证,使学生的航空服务基本理论和服务意识增强,从而达到知识积累与服务技能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顶岗实习经历证的教学管理制度,即根据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经过第三学期的教学顶岗实习和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的锻炼,取得相关实习单位签发的实习经历证明,使学生的职业经历和岗位能力得到认可,毕业时能够顺利谋到岗位,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从而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专业特色。 3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特色,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其主要思路是: 3.1 体现培养目标突出实用价值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目标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航空服务人员是对顾客进行服务,考虑到目前航空企业的对人才形象上的高要求,我们对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比重,如开设了航空礼仪、形体训练、形象设计、播音技巧等课程。一是满足航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使部分学生毕业后也可以从事单纯的礼仪服务和形象设计工作。另外,由于空乘人员是在空中作业,对于他们的培养就是要既管理知识又具服务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在企业和顾客之间起到组织、协调和沟通的核心作用。为此,我们开设了职业道德、民航服务心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公共关系、民航法律、沟通技巧等课程。但专业培养目标仍是培养以技能为主,管理为辅的技能性人才。 3.2 强化实训比例,突出动手能力 由于航空服务专业的应用性很强,纯理论的课程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了课程实践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有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除此外,还有专门的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还给出了四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供学生选修。使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比例达到54.8%。同时,还帮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2007年的“女足世界杯”礼仪服务、“六城会”颁奖礼仪服务,首届湖北省礼仪大赛等,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逐步形成职业能力。 3.3 增大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培养 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适应不同方向的社会需求,结合我院现有的师资情况,我们在修订教学计划时,进一步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比例,进一步增大了跨专业的比例。如增加了武汉市市情、中西文化鉴赏、酒店督导管理、导游实务等选修课,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4 加入资格考证突出办学特色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应用能力技能上比中专学生技高一筹,在职业综合能力素养上比本科生服务意识更强,我们为此提出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证,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了加大了有关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外,还专门针对《南太平洋国际航空公司乘务初始培训课程》所包括的六大知识模块,职业道德、旅游常识、机务知识、形象礼仪、救护处理,客舱服务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航空职业道德、旅游文化、航空运输地理、空乘服务概论、乘务礼仪与训练、客舱运行及管理、舞蹈与形体训练、乘务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机上急救医护常识与训练等对应课程。将航空企业的职前培训下沉到专业教学中,做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我院办学的特色。 3.5 加强师资建设突出双师结构 为保证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对教师队伍加强了建设,本专业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2人,100%具有“双师”资格,其中:2人取得民航业资格证书、6人具有相关的形象设计、化妆、营销策划等资格证书。专业教师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为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根据高职的性质和培养人才的要求,从民航企业中聘请了3位兼职教师,(其中:高级乘务考评员1人、高级乘务安检员1人、高级人力培训师1人)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两支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了教学课程的质量。此外,我们还通过选派教师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加强合作研究,到企业实践或兼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等模式,尽快建设一支学风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4 结语 航空服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其专业体系并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我院来说,该专业的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武汉地区该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并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力图将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纳入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探究 摘要:基于工学结合的航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相互区别的显著特点,有利于降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增强了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重构课程体系新内涵。 关键词:工学结合;航空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航空服务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极具特色的专业之一,要系统论证航空服务专业专业面向和定位,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切入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有效形式,必须重构课程体系。笔者就“工学结合”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谈点浅见。 1 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呼唤开发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伴随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民航客货运输及旅游服务产业链已成为最活跃、吸纳劳动力和专业人员最多的行业群之一。中国民航2008年旅客运输量一亿八千八百万人次,排全球第二。“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计划增加运输飞机136架,预计到2020年运输飞机总量增加到4000架。保守估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企业至少需要增加技能型人才约7.6万人,每年对空乘人员的需求将达到3000人左右。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空中乘务、地面服务、航空货运、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现代服务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航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航运输企业深化体制改革、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航空企业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急需一批懂得航空服务业务的新生力量。另外,近几年随着国内民航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各大航空公司也纷纷进驻中国,各大外资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民航业衍生的航空服务企业等都有急需大量的外向型的基层管理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我国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若以每架飞机需30名左右的空乘人员计,加上相当数量的自然减员,未来20年我国空乘人员缺口将超过10万,市场呼唤大量高素质的民航服务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发展,今后将不再聘用未经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中乘务员,“大学专科”将成为主要的学历要求。业内企业期望本专业高职毕业生集必备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项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于一体。懂技能、会操作、通外语,的空中乘务高技能人才已成为热门人才;业界专家预测,武汉地区空乘人员缺口接近1000人/年。这些都为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空乘服务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依托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虽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其专业体系并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来说,该专业的建设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必须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特色建设,通过武汉地区该专业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工学结合等问题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品牌专业,成为学院办学的特色。并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力图将武汉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纳入一个科学、健康的轨道。 从区域内开设同类专业的院校来看,武汉市内有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省旅游学校、武汉工商职业学校、武汉市财经学校等7所,年输出学生约1200人。人才培养数量基本吻合空乘人才需求,但由于院校培养条件的差异,导致人才质量“良莠不齐”。针对企业旺盛而迅速“升级”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高质量的空乘高技能人才成为各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相关院校对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开始起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航空专业在校企结合上对航空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已取得了成果,但对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还缺乏整体的调研与推广性的成果,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构建“工学结合”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也需有关专家、学者共同研究。 2 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特色 按照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各阶段、各方面工作,努力争取达到或接近评价体系,构建适合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要求的核心课程体系。 2.1 本课程设计特色 2.1.1 设计理念特色 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学生职业意识引导、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1.2 设计原则特色 (1)行业“零距离”。在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商讨确定行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构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情境,选择与序化教学内容等。 (2)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仿真)工作情境,聘请行业一线管理人员作为课程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训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四位一体”,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仿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第二课堂与项目活动相结合。制定严格的专业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提高实训教学课时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凸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特色。 (3)职业生涯可持续。课程体系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养成“严以律己”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修养身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气质,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3 职业岗位特色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服务业活动频繁,各种会议旅游、会展等活动的增加,航空服务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也对航空服务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根据人才需求调研,本专业既立足于当前行业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又兼顾到了未来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因此,职业面向包括:航空乘务、地勤服务、候机服务、机场餐饮及宾馆服务、民航运输企业客货运输组织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2.1.4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特色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深化和完善航空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素养,形成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情境教学。 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对应的岗位,深入岗位工作第一线,通过对完整工作过程的跟踪调研,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其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及能力的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以此归纳出工作岗位群的行动领域,建立起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开发平台。 2.2 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2.2.1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特色 重点是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能力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比例,占到全程教学计划的50%以上。通过民用航空法、航空概论、航空旅游地理、民航职业道德、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客舱设备运行与管理、民航旅客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导游业务、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同时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已基本形成体系,各种类型的实验室正在紧张筹备之中,校外实习训练基地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2.2.2 实施双证教育特色 为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达到高素质与高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服务应用能力技能上比中专学生技高一筹,在职业综合能力素养上比本科生服务意识更强,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证,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有关职业技术课程的比重,包括的六大知识模块,职业道德、旅游常识、机务知识、形象礼仪、救护处理,客舱服务等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航空职业道德、旅游文化、航空运输地理、空乘服务概论、乘务礼仪与训练、客舱运行及管理、舞蹈与形体训练、乘务员化妆技巧与形象塑造、机上急救医护常识与训练等对应课程。将航空企业的职前培训下沉到专业教学中,做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办学的特色。 2.2.3 创新教学模式特色 本课程体系针对来源于企业实践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紧紧围绕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和行动导向原则进行教学模式设计,在培养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体现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来我院进行的航空空乘与地勤面试过程,就各航空公司对空中服务员的职业要求以及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训练体系及如何改进今后的相关教学活动。 【关键词】航空服务 职业素质 性格 亲和力 近几年来随着武汉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武汉航空市场也快速持续升温,客货流量呈现迅猛增长势头,尤其是去年10月武汉成为国内首个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又设立了航空发展引导的专项基金,更使武汉航空市场成为了各家航空公司眼中的“焦点”,纷纷在武汉增大运力投放。但目前武汉地区航空业空乘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15%左右,大都只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非常少。随著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航空企业表示,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本文综合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在我院进行的专业面试过程和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要求展开讨论。 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面试状况 众所周知,面试主要是测验应试者的社会意识和反应能力。从理论上讲,面试可以测评应试者任何素质,但由于人员甄选方法都有其长短,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则事半功倍,否则就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人员甄选实践中,业内人士并不是以面试去测评一个人的所有素质,而是有选择地用面试去测评它最能测评的内容。各大航空公司对航空服务学生的面试,在程序上基本都达成了“共识”。对航空专业的面试主要分初试和复试。一般来说,初试阶段,主要对应试者的身体(身高、体重)、身体姿势进行目测,评价应试者的总体印象。评价应试人员的站姿、走姿要求。站姿高雅,两眼永远凝视对方,走时身体挺直,面带微笑,保持与考官的距离。航空公司面试人员根据参加应试者简单的几个动作,对应试者的身体比例、气质、五官进行测试,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应试者,进入下一轮的面试。每轮面试后,应试者都要求在考场等候下轮面试通知。在第二轮面试时,面试官会要求应试者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姓名,特长等,对应试人的声音、吐字是否清楚做出判断。第三轮面试,由考官对应试者发问。面试内容包括英文对话以及和行业相关的问题,内容较为详细。考官根据考生的回答衡量应试者的亲和力、说话技巧、应变能力、求职动机和英语能力等。 二、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从各航空公司考察应试者的面试过程直接反映出航空公司对于航空服务员这一职业的要求。首先飞机客舱服务是民航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空姐的形象和工作态度,对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民航地勤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仪表仪容、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基础、服务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也体现了服务质量与展示企业形象的作用。作为一名专业的航空服务人,职业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杨虹女士曾说过,航空服务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当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的空姐生活被现实工作的辛苦打破后,要能一如既往地主动、热情、周到、有礼貌,要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好工作,面对任何环境的诱惑,依然能坚守岗位。 2、有较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民航企业最关心的是旅客和货主,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旅客,就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是经过训练后逐渐形成的,是不能用规则来保持的,它必须融化在每个航空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 3、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空姐在人们的眼中是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飞远程航线时差的不同,飞国内航线各种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 4、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一名航空人,需要掌握许多的知识,比如,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空姐首先要掌握中国和美国的国家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基本内容,还要了解航线飞越的国家、城市、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空乘服务人上要懂天文地理、下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 5、学会沟通。语言本身代表每一个人的属性,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影响每个人的说话习惯,作为一名乘务员要学会沟通的艺术。不同的服务语言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服务结果。如对老年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特殊旅客的沟通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沟通技巧、对重要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的沟通技巧、对航班不正常时服务的沟通技巧等都要掌握。在空乘服务中,一句话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三、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侧重方向 根据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课程要素,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并召开企业专业顾问和校内教育专家参加的岗位工作分析座谈会,详细讨论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由此分析得出的工作过程特点,显示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职业区别,为后续学习载体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指导。企业专家指出,在地面、空乘各岗位,服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确保安全、提供服务和展示企业形象。公司对员工有较高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为此要求工作人员在个人形象举止、礼貌语言运用、服务行为、异常和突发事件处理时符合公司服务标准中的职业要求。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依照民航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以使学生作为一名后备民航企业员工初步养成符合未来工作要求的职业素质和修养。 1、礼仪素质的学习。主要进行礼仪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作技巧的训练。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在“掌握知识、强化能力、养成素质、善于实践,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的民航服务人员”的整体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既强调扎实的服务礼仪理论基础,又着重培养优秀的民航服务礼仪技能;既注重养成良好的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形象的塑造;注重学生纪律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 基础训练部分以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个人礼仪为主。例如个人礼仪中的仪容仪表要求、着装要求等。在这部分的训练中,主要通过礼仪规范、行为规范、专业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民航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树立服务意识。模拟实训部分主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服务礼仪技能水平,在礼仪规范、行为规范、专业形象、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各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对民航服务的正确认识,培养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以及对问题和事故的处理能力,以满足服务性行业职业活动的特殊要求,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2、性格和品格的培养。航空服务工作是一项与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每天在机场、飞机上要接触上千名旅客,所以她随时需要与旅客进行沟通,没有一个开朗的性格就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同时,空中服务员的工作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飞远程航线时差的不同,飞国内航线各种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在学校里,教师要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活动多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的组合采取轮流组合的形式,没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让同学学会与其他各种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完成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开朗、坚强、容忍他人的性格和关心他人的品格。 3、亲和力的培养。亲和力指的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相容的一种感觉。对于亲和力的培养可以从微笑开始,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气氛。于是人们把微笑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油。在面试中,微笑能表现你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够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让他人感到愉快和温馨。微笑反映自己的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轻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微笑看似很容易,可是要求在校的独生子女们对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到这一点却相当的不易,他们往往是对待自己不乐意的同学“冷眉冷眼”,连正眼也不会多看一下,但航空服务员的职业又要求他们对各式各样的人都要真情友善,让人感到愉快、温馨。在教学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不容忽视。教师应该做到言传身教,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对在校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主要针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教学时更应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也就是交谈能力的培养。空乘口语有别于普通的英语交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来补救),它更加强调航空服务人员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技巧。例如把普通高校口语课所注重的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观点的培养转化成对某些机舱内紧急情况的处理和解决上来,或者在进行口语操练的时候,侧重放在一些常见的面试英语的问题上。具体的做法可以由专业英语教师给出机舱里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换座、和生气的乘客进行沟通、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此外,英语教师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同学表述某个国家或城市的概况、人文地理、名胜古迹等,在丰富学生知识之余,又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内在修养、行为习惯也不同,航空人要以个人良好的文化素养、渊博的学识、精深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形成一种非凡的职业素养。良好的风度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在校期间应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本身性格的培养和自身的修养,使他们将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相结合形成航空人特有的气质。特别是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要通过系列化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来锻炼自己,在参加岗位实习以及面临企业选聘时,更加要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实现自己的蓝天梦。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服务专业产学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训室建设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对如何建设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实训室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航空服务专业;产学结合;一体化实训室 一.加强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民航运输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各类民航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民用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从业人员中,对航空服务人员(包括客票销售、问询服务、值机服务、行李运输服务、航班运行服务、行李查询、民航国内货物运输、危险品运输、安检服务等)的需求更是增长很快。产学结合、培养大批高素质的航空服务高技能人才,是民用航空业发展中对航空类高职学院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任务导向,学做合一”为模式,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依据岗位工作内容设置。在教学实施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减少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产学一体化实训室是其有力保障, (三)学生学习的需求 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学习依据岗位工作内容设置的课程,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岗位证书,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实现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零距离转换。因此,建设航空服务专业产学一体化实训室尤为重要! 二.专业实训室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专业实训室现状 在示范建设期间,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新建了电子客票销售实训中心、机场地面服务实训中心、化妆室、语音训练室四个校内实训室;在体育部形体训练室的基础上改建了形体训练室;2011年,新建民航货物配载实训中心。目前共有六个实训室用于专业教学。 (二)专业实训室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建或改建了六个实训室,为航空服务专业教学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硬件方面问题 场地问题。受场地条件限制,有的实训室在建设中未达到规划面积,导致无法安放完整的实训设备,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实际操作内容较多,且很多都是完整的服务流程,需要较大的实训场地去实施,而目前由于场地限制和实训设备不完整,无法设置与岗位一致的工作场景,也不能设计与工作内容一致的实训项目,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部分过少,教师不能正常完成服务流程的演示,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设备问题。近几年,学院为各实训室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但本专业一些实训室在设备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如机场地面服务实训中心,因资金不足,导致设备不完善,安检实训布局与机场真实的安检通道布局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真实完成旅客通过安检通道工作任务的学习,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耗材问题。实训过程中需要各种耗材,如登机牌,行李条、乘机申请书、行李运输事故记录单等,这些耗材目前在市场是无法直接购买的,只能依靠民航企业提供。这些民航运输工作实训的耗材,存在成本较高、损耗过大的问题。从2008年至今,航空服务专业的实训耗材基本依赖设备供应商提供,虽能保证正常教学,但存在耗材过旧、与行业规定不相符、数量不足的问题,给课程教学及实训环节带来很大阻力。 (2)管理方面的问题 综合管理存在缺陷。目前实训室都是由专业老师负责,受上课时间限制,实训室的开放程度不够,学生只有在上课时间才能进入实训室学习,完成岗位工作流程的演练,课堂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操作只掌握了表面,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导致实训室的利用率较低,实训设备成了摆设,利用程度不够。校企合作存在瓶颈。虽然目前已经和西安航旅票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德纳达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民航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校企合作关系中只是企业单方面的为学院提供着教学、师资、校外实训基地等资源,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只是被动的接收,不能主动把握合作关系,合作的发展受企业的牵制较多,校企合作未实现双赢。 这两方面的问题限制了航空服务专业产学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发展,同时也给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如何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实现校企双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专业实训室建设构想 本着“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原则,贴合民航服务岗位实际和发展要求,加强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强化人才技能培养,促进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民航服务人员。 (一)指导思想 (1)完善实训室功能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岗位的综合实践应安排在企业进行,但目前各大机场和航空公司以没有经验为由,拒绝接收学生实习。在解决航空服务类专业学生的岗位实践上,我们只有尽可能的建立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的实训场所,保证学生学习与工作场景的一致,同时,完成在校期间取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培训,在就业时,实现学生角色与岗位角色的零距离转换。 (2)充分发挥实训室综合效益 本专业实训室建设,资金投入大,不能只单一的用于教学,还应考虑实训室的效益。实训室的收益可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开展校内职业岗位证书培训,收取一定培训费;另一方面可考虑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解决校内教学实训的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实训校企合作双赢局面。 (二)建设要点 (1)硬件建设 针对各实训室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学院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完整的产学一体化的实训场所建设。 ①电子客票销售实训中心:购买服务器一台,完善实训条件建设; ②机场地面服务实训中心:寻找面积适合的实训室搬迁,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再增加两个值机柜台(含配套设备),托运行李X光检测机,手提行李X光检测机,机场广播系统,机场航显系统,行李发放转盘,完善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建设; ③民航货物配载实训中心:引入标准的民航货物运输系统软件,货物运输相关单据等其他设备,完善硬件条件建设; ④贵宾休息室:新建贵宾服务休息室一个,完善贵宾服务实训条件。 (2)管理建设 和企业一起设置合理规范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保证实训室的正常运行,保证教学的正常实施和校企合作的正常发展。 同时,提高实训室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模拟实习环境。航空服务类实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实训室的开放程度,保证学生对实训室的利用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使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校企深度合作 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经过前期调研与协商,企业开展以下合作项目,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企业不再单向被动地付出,专业发展也不再被动地受制于企业 (4)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目前,民航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由中国航协负责考核发放,为了均衡资源,一个城市只设一个培训点。我院申请时间较晚,因西安的培训资格已授权给别家单位,因此不能直接建立培训中心,可考虑和有培训资格的相关单位合作,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四.结语 按照以上四个要点,改进和完善航空专业实训室建设,建设成产学结合的一体化实训中心,这样既能保证我们正常的教学需要,又能满足民航企业的相关培训,还能实现实训室的创收,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以实训课程改革提升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航空服务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我们降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主观性,消除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痕迹,增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使实训教学直接贴近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这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结合武汉商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经验,分析了目前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探索一条符合企业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训课程改革与发展之路。 随着“天空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目前正处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国家已经把航空产业作为我国最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按照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100:1,我国民航业人机比200:1来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48万人。可见,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的航空服务人才缺口巨大,这些都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航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敬业精神 空乘服务工作具有高收入、高风险、高付出、高规范、高封闭的特点,工作时间不固定,突发事件较多,服务对象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服务人员面对任何对象,都能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岗位。 2.较强的服务意识 现今的航空公司竞争早已演变为了服务竞争,员工的服务意识是要逐步培养的,它不仅仅是一句机械化的“您好”,“再见”,而是存在于对客服务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高质量的服务并非是用僵硬的条款规定出来的,应该是融入到员工的身体里,形成一种本能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 3.沟通技巧 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频发冲突,究其原因常被解释为互不理解,其实也就是沟通不畅的问题。沟通不单指语言,也要求服务人员通过肢体、倾听等相关技巧,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达到对不同群体,如老年旅客、初次乘机旅客、重要旅客等特殊旅客的有效交流。 4.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强调成员的共同贡献。航空服务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成员不可能单独完成所有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协同配合,创造性的解决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让乘客满意的服务。 (二)航空公司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行动能力是从岗位能力要求中提取归纳的,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集合,是便于进行教学实施的内容归纳。普通教育以学科体系为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承接关系,注重概念。而职业教育是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以协调性的操作技能,程式化的服务技能,规范化的管理技能为培养目的。 1.民航客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订座、客票销售及异常问题的处理,要求员工能够处理各类订座业务及客票销售,并妥善处理退票、遗失、变更等相关业务。 2.民航货运员 主要工作任务为收运、运送、交付货物,要求员工能够进行检查、称重、清点、填单、计算运价、理货、表价、装卸等工作,同时能熟练交付货物,进行费用处理及异常问题的处理。 3.民航地勤服务员 主要从事值机、行李、安检等服务工作,应熟练掌握客票查验、座位安排、问询、引导、特殊旅客服务、民航客运、货运安检等技能。 4.空中乘务员 主要进行客舱安全、问询、播音、餐饮服务及紧急事件的处理工作,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各项服务流程、紧急安全救护及设施设备的使用,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处理各项突发的异常问题。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构建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我国专门培养空中乘务乘务人才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已有百余家,在航空服务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各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依托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建设走势;其二,依托不同办学环境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此蓬勃发展的格局下,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航空服务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学生接受的理论教学比实践教学课时量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在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在职业素质上的需求等严重问题。 以武汉商学院为例,我院航空服务专业按照民航客运、货运、地勤、客舱服务等工作要求,开设了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地勤服务、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民航职业素质修炼、民航乘务英语、民航旅客心理学、空乘服务礼仪、公共关系学、形体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和岗位专业技能。从总体上看,实训课程的开设与推进在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结合其在整个专业设置中所占的分量,仍然是有所欠缺的。 (二)航空服务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实训课程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实训教学都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师常常在讲述大量理论后,通过极为简短的演练作为实训教学环节,根本无法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由于实训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更为随意,实训教学环节考核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实训课程的学习,在分组训练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造成实训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较慢的现象。 2.实训操作方法单一 空乘服务的工作特点是现场的服务与沟通交流,这需要员工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随机应变、善于临场发挥。如今,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一年已超过2亿人次,仅今年夏季因航班延误而产生的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恶性冲突就有数起,除了制度原因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实不尽相同。在实训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某一情境作为当天实训的基础,由教师进行现场示范或讲解,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练习。但单一的情境会导致各小组模拟操作过程基本相同,在一两个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的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如何在同一情境下设置多种可能性成为大多数教师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3.实训设备投入欠缺 作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空乘专业,需要大量的实习教学条件,如模拟客舱、模拟飞行环境、水上救生设备、各种应急设备甚至各种机型的飞机等。但是购买这些设备,不仅要求学校有能力承担,还要求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如果学生数量规模较小,投入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当前很多开办该专业的院校并不具备必要的师资和办学设备,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实践教学训练,有的甚至连飞机都没有上过,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市场的需要。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已投入大量资金建有航空模拟舱,能满足40人同时进行模拟实训,同时建有形象设计室,礼仪实训室,并配备具有特色的航空公司制服若干套、化妆品等,营造职业氛围,满足相关课程的需要,力争塑造符合航空标准的职业形象。然而,这些设备依然无法满足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如民航计算机订票操作课程,由于所需的正版计算机订票软件价格昂贵,购置计划一再搁置,使得学生的实训操作不能良好进行。 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行业需求及专业发展的限制,目前国内少有航空服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因而,现阶段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由旅游管理或其他一些专业转行过来的,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相关的行业背景,他们经过短暂的培训或者自学就上岗任教,有些甚至连客舱设备都没有接触过,更谈不上实践操作经验了,从事实训教学便显得力不从心。而一些外聘的行业人员,由于空乘服务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通常只能进行短时间集训或讲座,不能长期按课程安排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这些都成为实训教学发展的瓶颈。 三、航空服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思路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的培养,对学生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变、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变的重要过程。 根据专业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技能,确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并列出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整合如职业素质修炼、形体训练、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程,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民航客票销售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客舱技能综合实训、航空保健与急救等专业拓展课程,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而应改变过去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二)确立科学的实训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是否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做到“学”与“用”的无缝对接,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其中理论与实践能否在工作过程中得以高度结合,实训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训课程除了可以在专业课程内部进行横向融合外,也可与其他基础课程进行纵向的整合。以《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课程为例(如图1所示): 这样,一方面将空乘服务播音技巧与普通话相整合,避免了课程讲授过程中对语言基础发音的重复练习;另一方面与民航交际英语相结合,能更好的针对空乘服务过程当中容易遇到的各种沟通场景,进一步突出工作实用性,从而减少重复教学带给学生的厌倦感,提高学习质量及效率。在中英文语言基础之上,再对学生进行播音训练、用语技巧训练及特殊情况的沟通训练,则能更系统的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市场链条上航空公司这一重要环节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等有利条件,征询行业专业人士的要求与建议,依据瞬息万变的行业发展及时对实训课程设计作出调整,甚至聘请专业人才为实训课程进行合理的设定,让校内实训能真正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让学生离开校园就能真正成为符合行业要求的合格员工。 (三)建立新的实训考核体系 目前的实训课程考核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考核,这种方式教师往往只看到了学生最后一次的课堂表现,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在各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情况;其二是按不同的技能单元,当日学完当日考核,这种方式注重了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但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态度,到期末结束时已把前期所学的知识遗忘了。因此,新的实训考核体系不仅应对每次的实训课程设有明确的量化达标标准,同时还要在课程完成后进行综合考核。这种全程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成绩评定时兼顾到考核的公平性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实训教学的开展。 (四)完善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安排专任教师定期进行业务进修、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专任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考试,掌握基本技能,参与实践教学。同时,积极寻找合适的在职人员,利用武汉发展临空经济区的优势,积极与武汉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天河机场等民航企业合作,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将他们引进学校专事教学,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行业人员无法切合学校课程安排时,推行“师徒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了解第一线需要,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的优势,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办学水平的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航空服务专业的办学实践和成功经验,通过对教学体系建设的剖析,对航空服务专业如何改进教学以提升办学水平、如何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适应航空企业需求的人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 【关键词】航空服务;职业素质;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航空服务是服务行业的一个特殊门类,是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航空服务尤其是空中服务和地勤服务往往代表了一家航空公司的营运水平。所以,各家航空公司都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尤其是服务素质,分别力争树立起带有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世界知名的航空公司,首先引起大家共鸣的是他们的优质服务口碑,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是世界公认的服务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空乘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于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着这家航空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很多,有些取得了成功,但整个行业的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旅)自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就致力于建立整套行之有效的、贯穿航空服务教学体系的模式,围绕着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教学,以满足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市场目标。所以,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诠释如何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观点。 一、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一)以航空服务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航空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强、分工明细的高端服务,涵盖航空售票、候机楼服务、客舱服务等多个具体的专业方向。随着全球航空业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各航空公司无不从提升服务入手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航空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对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的要求,更是质量的要求。基于对这种市场需求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山旅对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减少理论课教学,以实践课带动理论教学,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把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项能力,按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内容,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来完善专业体系。这样做的效果是使课程内容及各个教学环节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更直接、更清晰的对应关系,突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技能性和针对性特征,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实践课,忽略能力培养的弊病。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要点 1.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落实技能本位。即培养方向就是在航空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淡化知识的理论性,而是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的教学形式来获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是通过实践教学在环节上的系统性、完整性、渐进性来实现。突出了人才培养注重专业能力开发的特点,以适应航空服务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2.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把专业教学需要和岗位知识需求结合起来,强化对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理论基础课的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理论知识和基础性课程在职业活动中的应用性特征,弱化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强化理论课程的职业指导性价值。在满足专业课学科理论需要的前提下,克服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强化专业教学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3.在专业课教学上,立足岗位能力培养,注重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建立“一专多能”的航空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航空服务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从事其它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注重引进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利用山旅先进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航空实训中心等),引进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得知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需求,引进模块化教学。如引进企业案例教学模块。通过知名航空企业成功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素养;引进职业心理学知识模块,使学生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多种非智力素质方面得以提升,更好的追求职业发展;引进管理学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以贴合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三、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通过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近年参加各大航空公司招聘面试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企业面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内容,聘请业内专家讲授面试技巧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通过相关技巧培训,能够顺利赢得面试官的好感。“面试技巧”由航空公司资深乘务长授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信心和面试心态,并通过技巧运用把自身职业素养和优点展示出来,达到最好的面试效果。其中模拟面试环节,通过营造真实的面试氛围,使学生在多次反复训练中掌握面试技巧。通过围绕面试技巧的教学和培训,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最新用人标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一)企业需要爱岗敬业的员工 航空公司面试官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到航空公司工作?”应聘者的回答可能是类似“待遇好”、“体面”、“有发展前途”等等。这些可能都不是企业想要的回答,因为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除了看上员工的能力是否胜任外,更希望其是因为喜欢热爱这个工作而选择它,这样员工才会真正理解这个工作的辛苦、风险,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热情服务、爱岗敬业。空乘服务人员在人们的眼中是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国际航线因时差的不同,国内航线因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 所以,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对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个人修养的培训,就应该成为重要的一环。 (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服务意识的员工 对于航空公司的面试官而言,良好的仪表不过是增加了印象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毋庸讳言中国的航空公司在招聘时还是比较青睐外表,而我们看到的空乘人员也是如次。但是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招聘规则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当然具备良好的仪表仪态,又兼具服务意识的应聘者是最受欢迎的[1]。很多时候,那些长相最好的应聘者不一定被录取,而外表稍差但表现出很强服务意识的应聘者却往往如愿以偿。这体现在教学方面,就是要把服务意识培养提高到核心的位置。 (三)员工的礼仪修养、细微服务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航空服务是一种高端服务,其表现形式包括外在的举止行为和内在的服务细节。首先,空乘人员彬彬有礼、优雅大方的举止,甜美亲切、热情友好的微笑就是航空服务最佳态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航空企业对客人的尊重,同时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而细微服务表现在服务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服务态度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服务环节上既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又动作娴熟热情周到。在航空公司面试时,面试官往往要设定一个服务场景,来考察应聘者的服务素养和礼仪修养。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航空服务的必备能力 航空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会通过一些现场环节来测试应聘者的这几项能力。如设定场景,要求应聘者通过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根据其普通话或外语是否标准、流利,是否善于沟通,是否善于解决问题等来打分[2]。在课程设置上,将沟通技巧作为必备能力,根据乘客服务要求,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如对特殊旅客的沟通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沟通技巧、对重要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的沟通技巧、对航班不正常起飞时服务的沟通技巧等都要求掌握。外语主要针对空乘人员的职业特点,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加大口语课的分量,并由外国专家任教。同时还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还经常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将普通话和外语训练结合到机舱内紧急情况、乘客与空乘人员之间发生的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来,由教师给出机舱里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换座、和生气的乘客进行沟通、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 (五)空乘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知识修养 作为一名空乘人员,尽管不要求掌握高深的学问,但知识面必须宽广。比如,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如果空乘人员能掌握美国的国家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情况,如果能掌握途中飞越的国家、城市概况、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在为乘客服务时就能游刃有余。空乘人员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空乘服务人员上要懂天文地理、下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相关知识讲座,也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积累和个人涵养的提高。 四、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航空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为民航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适应航空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加强实践教学,一是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抓好模拟操作、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境中加以应用。二是要走出去。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航空服务行业一线去实地考察、实际操练,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操作本领。三是要请进来。在教学过程中,把民航业的专家请到学校,传授职业知识、开办专业讲座、进行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四是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已经和航空公司联合成立了教学基地。学生在教学基地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了岗位实践技能,学生就业后立即就能顶岗,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校企结合”办学模式是山旅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成功的保障 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教学要与行业发展同步,师资素养要与时俱进。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一直坚持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路子,一直坚持引进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坚持师资以各种形式走进企业充电并反馈教学的模式,保证了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人才培养能充分反映市场需求。 (一)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 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在2003年创立前,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由此发现山东省的航空业虽然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时机正确恰当。到2006年,山旅每年专业招生人数为60名左右,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积累了办学经验。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对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时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力量已很难做到专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形势要求山旅必须寻找更好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经过多次交流和洽谈,山旅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建立了联系,通过大量前期工作和务实协商,最终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从此以后,双方的校企合作之路就越走越好。借助企业在市场宣传、专业培训、实习就业和雄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专业建设迅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山旅先后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了航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伴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宽,专业吸引力越来越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资金投入的加大,专业教学硬件设施条件也逐渐提高,新建的航空实训楼及其内部设施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随着合作的发展,专业实训渠道和实训岗位不断得到拓展。双方的合作还体现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始终贴合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获得了长足发展。合作办学的第一年,招生人数就扩大到172名,2008年又增加到200名,目前有航空服务专业(空乘方向)在校生500多名。山旅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渠道也拓展到国航、南航、东航、山航、深航、厦航、大韩航空等各大航空公司,以及民航管理局、北京首都机场、济南国际机场、深圳机场等。 (二)与济南国际机场的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取得显著成效后,山旅更坚定了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的方针。2008年,山旅与济南机场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即每年为济南机场定向招生航空服务(安检专业)一个班,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均为量身定做,专业课程由机场安检部门派出专业人士讲授,学生实习和就业由机场以订单的方式全部承担。这种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几年来合作办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是指导山旅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山旅与济南机场的合作最大的亮点是引入专家教学机制和相关安检设施的引入。一方面,利用企业投资引进的设备,使课堂教学可以做到实景化,提高了实践课的现场感,同时机场安检的主管和一线员工定期亲临授课;另一方面,学生有机会到机场进行短期实训,亲身体验机场安检的真实过程,进行职业岗位的体验。2009年9月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举行,济南空港迎来空前的运力高峰。在此期间,山旅航空服务安检方向的学生有机会到济南机场安检部门的一线岗位参加实训工作,从安检员助手做起,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工作,并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实习安检员。学生的收获颇多,他们的实践技能、服务理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优异表现也得到机场方面的高度赞扬[3]。 六、结束语 中国航空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需求,这就向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的高素质航空服务人才的要求,以满足航空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中转变思路,改革教学,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专业竞争力。 航空服务专业论文:航空旅游业发展对空乘服务人员专业化的影响 航空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同时又反作用于航空业,随着航空业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一个新的行业――航空旅游业正在诞生。本文研究了航空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空乘服务人员就业的新影响,和空乘服务领域的专业化。 随着低空领域的开放和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航空旅游业将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航空旅游业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就给了空乘服务人员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对于空乘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在我国航空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目前航空业和旅游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空中服务人员面对的大多数顾客都是旅游人群,因此研究本文不仅对于未来扩大空乘服务人员就业机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于提升空乘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有积极的意义。 一、航空旅游业的概念和发展 1.航空旅游的基本概念。要了解航空旅游,首先要了解通用航空,IOAO给国际航空下的定义是:“通用航空是指除定期航班和除用于获取报酬或租金以及空中作业的不定期航空运输外的任何民用航空活动。”一般认为,通用航空指包括除了军事和定期航班活动以外的所有飞行。 航空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狭义航空旅游,指人们以获得愉悦为目的而前往异地所进行的,依托通用航空器的,与通用航空相关的短暂活动经历。广义的航空旅游实质上是通用航空游憩活动,即人们基于愉悦、放松、学习、挑战等游憩目的所进行的依托通用航空器的,与通用航空相关的包含旅游、娱乐、运动等在内的游憩活动。 2.航空旅游的发展。早在2500年以前,中国人就尝试使用木鸟飞行,后来发明了风筝,之后旋翼机和扑翼机开始问世,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Montgolfier)的载人热空气气球和法国科学家夏尔(J.A.CCharles)的氢气球相继研制和实验成功,之后热气球成为了航空旅游的主要飞行工具。在莱特飞机发明之后,航空表演开始成为休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战以后,航空企业开始推广航空旅游业。目前航空旅游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加拿大,欧洲和澳洲的航空旅游发展也较为迅猛。 而我国目前航空旅游业还没有发展起来,航空器主要应用于航空作业,目前私人飞行还没有大众化,航空旅游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目前航空旅游形式主要包括航空主题旅游、飞行体验、航空体育等项目。 3.航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未来大型商务旅游和休闲娱乐活动,比如航空公司组织的大型商务机旅游,这就对于空乘服务人员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低空领域还没有大规模开放,航空旅游业还在起步阶段。大型的航空旅游一体化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随着航空业的发展,笔者相信,未来航空企业组织大型的航空旅游,飞机上配套各种休闲、娱乐和健身设施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德国一家航空公司组织的同趣爱好者旅游,A380飞机上已经逐步提供健身房、赌场和spa服务等,墨尔本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上还提供了卡拉OK和空中酒吧等服务,其实这都是航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二、航空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空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项2013年的调查表明,在201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3.6%,而空乘专业则高达80%。虽然,空乘专业我国当前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但是必须要看到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空乘专业都在扩招,而且其他专业报考空乘服务人员的毕业生也逐渐增多。因此,未来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将会逐渐增大。 航空旅游业的发展给立志从事空乘服务专业的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这对于缓解当前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使空乘服务人员能够从事更多的空中服务工作。 航空旅游业的发展给空乘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机会,在未来,他们不仅仅是从事于一般的客舱服务,而是会提供更为广泛休闲、娱乐和旅游服务,比如空中导游以及其他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未来航空旅游业将会把传统旅游服务逐渐引入高空和相关旅游,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三、航空旅游业促使空乘服务人员专业化 传统的民航客舱服务强调的空乘服务人员单一技能,其中以空乘礼仪为主,以优秀的服务质量来响应客户的要求,跟客户进行沟通,打扫机舱,为客舱提供咨询等服务。简言之,在本质上,民航客舱服务人员和酒店行业服务员、列车服务员并没有本质区别,还属于“服务员”。 但是航空旅游业的发展要求空乘服务具备专业化的技能,能够响应旅客不同的休闲娱乐需求,而不是从事简单地端茶倒水、打扫磕碜等工作。比如在设有赌博娱乐设施的飞机上,就要求空乘服务人员具备验牌发牌等专业技能;在进行低空游览和比较刺激的体育活动的飞机上,一方面要求空乘人员充分保证乘客的安全,另一方面空乘服务人员具备专业导游技能;在设有健身娱乐设施的飞机上,空乘人员应该具备健身教练和裁判的技能,比如飞机上设有斯诺克桌球,就要钱空乘人员熟悉斯诺克规则,还应该具备摆球技能;在设有电玩设备的飞机上,空乘人员还应该熟知电玩游戏;在各种地面航空博览园内,空乘服务人员还应该具备地面服务技能。 概括之,航空旅游业的发展使空乘服务人员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空乘服务不仅仅是过去的客舱服务,而是发展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根据航空旅游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旅游类别的不同,逐渐培养空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技能。这不仅使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的范围变得更加广阔,还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
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环境离不开生态系统。以人的意志来破坏生态,就无审美可言。青山绿水变为穷山恶水,大部分物种灭绝后的寂静春天,即使琼楼玉宇、红砖碧瓦、亭台楼榭造型再富有诗情画意,高楼大厦再宏伟,也谈不上环境美。 生态美学还给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克鲁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文学批评的实验》,首次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以生态的视野展开文学批评,呼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批评以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为批评对象,继社会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之后,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生态音乐之一的具象音乐,直接取自于蛙鸣、鸟啼等自然的声响,加以合成,反映艺术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原生态”音乐、舞蹈也是方兴未艾。 二、环境:一种审美对象 在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环境美学蓬勃发展。环境成为继艺术之后的重要审美对象,大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而环境包含了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城市景观,涵括了人所有的活动场所。不过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认为环境既是人所观察的对象,又是围绕着人、让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环境可被视为这样一个场所:观察者在其中活动,选择他的场所和喜好的地点。”柏林特则更为深邃地看到环境与人的不可分离,环境是生存着的人感知周围的世界而形成,没有人就没有环境。但是又不能将环境客观化,视为外在于人的物质。 环境美学给传统美学带来很大的改变,它彻底扬弃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审美方式由静观式转 变为介入式,审美感官超越了视觉与听觉的局限,扩展为嗅觉、味觉、触觉等人身上所有知觉,归根究底在于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发生了变化。 环境美学的景观,正如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一样,成为审美对象。文学由文字构成,音乐由音符组合,美术由线条、结构、颜色光影构成,舞蹈由肢体语言呈现,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是由自然环境与人的审美理想构成。环境美学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国外环境美学的三名主将瑟帕玛、卡尔松、柏林特分别有侧重地研究了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自然景观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自然的创化有浩瀚星际、蓝天白云等天象景观,有巍峨山脉、奔腾江海、大漠草原等大地景观,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在自然中生存繁衍,四时交替、风雨雷电、寒雪冰霜等自然规律运行其中。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农业景观是自然与人工一同创造的景观。卡尔松在其《环境美学》提到了北美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新农业景观。陈望衡既有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又有诗情画意的阐述,全面地概括了农业景观分别有农作物、农业劳作、农民们生活的场所、农民们田园诗般的生活方式。无疑后者的理论更适合于建立中国当代的农业景观。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景观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柏林特是较早开展城市景观美研究的学者,他呼吁建立人性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审美性与功能性一样重要,并从广场、喷泉、自然与生活的声音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城市景观。 由此可见,与传统美学中的艺术不一样,环境这个审美对象不只是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的质量。环境美学思索如何改善人所生存的环境,在探索环境伦理、环境审美之余,还注重结合建筑、园林、规划等应用性学科,指导或亲自参与环境改造、景观创造活动的实践。如哈佛大学米歇尔•柯南的《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从构思到营建,详尽地研究了景观设计家拉絮斯改造喀桑采石场为高速路段景观的全过程。美国当代艺术家兼环境工程师帕特丽夏•约翰松设计了许多的景观,有达拉斯的泻湖游乐公园、旧金山的濒危物种园、肯尼亚的内罗毕河公园、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公园等。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人不可能完全遵从自然的生态,还要根据需要以及人文精神来创造家园。“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环境美学的景观需要人根据文化内涵与审美理想来参与、创造,有着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摆脱对自然的膜拜与恐惧,对自然有一定的认识、能利用自然之后。而自然审美意识、情趣的发展,对欣赏自然景观也至关重要,如中国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对山水审美的推动,西方“如画”观对自然风景审美的推动等。现代西方欣赏自然景观的盛行,正是由于对工业化漠视、破坏自然的批判的兴起。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就更是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渗透着人文性。柏林特一直坚持环境美学的人文性,人生活在文化的环境中。“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也必然具有我所称的文化美学。”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相互依存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美学为美学与艺术提供关注生态的新维度,环境美学侧重于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创造,具有应用操作性。相对于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以人文性作为其核心原则。但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美学,因为环境美学必须要以生态为其准则,人文性与生态性都不可或缺;而生态美学的审美维度要落到实处,最终是通过环境美学的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 正如上文所说,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维度。因为生态性重视维持生态平衡,人的文化生产活动,以及创造农业景观、城市景观,都是建立在自然生态之上,不能违反生态性。当代的重要环境美学家分别从环境美学的学科?畴与发展历史、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环境的概念、景观的创造几个方面,阐明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基础。 约•瑟帕玛直接承认他的环境美学理论得益于生态美学家利?W波德的《沙乡年鉴》。他认为环境美学属于环境哲学的一部分,而环境哲学的所有工作都可置于环境伦理实际即是生态伦理的?围内,生态伦理“最重要的问题是生活在当今的人们是否有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无限度地开采现存的自然资源而为后代留下无法摆脱的污染”。环境美学必须以生态伦理为准则。他在回顾环境美学的发展时着重于其与生态的关系,认为如果没有生态维度,环境美学就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现代环境美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对生态的强调把当今的环境美学从早先有100年历史的德国版本中区分出来。” 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中思考何谓“环境”的时候,认为在摈弃身心二元论的环境概念方面,“生态学的环境论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迫切,生态学的理论逐渐被认同”。“环境”是以生态为准则,在现代的环境理论与环境美学里是不言而喻的。卡尔松在分析日本的园林景观时,指出其是人工地创造出自然的本质。在分析农业景观时,他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不被破坏,“是生命的生物过程”。陈望衡也指出:“环境美学是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卡尔松还特地提出了“丑东西”的论点,认为胡乱G弃的垃圾、报废的汽车、条形的矿山由于其对生态的破坏是“丑东西”。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是一种维度,不能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所以只说自然美、环境美,而不是生态美。这样生态美学在审美本体、实践应用方面遇上了障碍。西方的约•瑟帕玛、卡尔松等一众美学家由生态美学转至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比起环境美学的研究要逊色得多,就是这个缘故。如果说环境美学无视生态美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生态美学无视环境美学,将会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生态美学在对生态、自然的促进上,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环境美学的本体——景观呈现出来。虽然说生态美学涵括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等艺术,以此促使、推动生态观的发展与普及,但是落到实处的保护生态,却是环境美学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如约翰松所设计的旧金山濒危物种园,造型是旧金山吊袜蛇。它形体纤细、蜿蜒层叠,有着明艳的色彩与变化多端的图案——条纹、鳞片、腹部,构成了公园的主要结构,头部与颈部形成的小山丘为蝴蝶提供了避难所,而尾部下方的梯形平台沿着海滨向下延伸,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这个景观是约翰松的生态观与审美趣味、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还有美国学者保罗•高博斯特、加拿大学者夏庞德,分别以生态美学的维度来研究森林与风景的景观管理,也是将生态思想融入景观创造中的?例。 可以说,海德格尔“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人的“诗意地栖居”与“还乡”,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共同的理想目标。尽管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是反思人如何与自然共处,它们在推动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一宗旨上可谓殊途同归,它们彼此的关系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环境与生态论文:试析江西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江西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生态农业分布及构成。显见,江西生态旅游 资源相当丰厚,理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关键词] 江西;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仍在执行的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因此,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自然形成关系。本文主要在江西的自然资源、历史遗产、生态农业方面加以分析。 一、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动植物、水资源、人文生态资源等 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地质内外合力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地理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和气候、土壤、植被、水系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区不同形成的特征也不同。江西特征性地形地貌有:丹霞地貌,著名且各有特色的有赣州的通天崖、定南的武当山、宁都的金精山、南丰的弋廉石、弋阳的龟峰、贵溪的龙虎山、余江的岩前等。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北部,著名的有庐山、九宫山、大沩山、严阳山、武功山等;山地,主要有幕阜山、九岭山、怀玉山、黄山余脉、武夷山,、九连山、武功山、万洋山和广山;岩溶地貌,在修水、永丰等地表现为锯状、垄状的山峰,在宜春的表现为石牙或石林式的山脊,在九江、彭泽、井冈山、宁都等地表现为溶岩;平原,鄱阳湖平原内湖泊星罗,港汊交错,土质肥沃,丰产粮、棉、油和水产品,是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基地。 2.土地及土壤 土地及土壤是人们生存的宝贵资源,具有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江西土地和土壤种类丰富,是可以进行生态感受的一个方面。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7%。江西土壤按颜色可分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黑色)、紫色土、石灰土、黄褐土;按土壤的形成可分为:火山灰土、新积土、粗骨土、潮土、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土壤按功能分为:多宜性土壤、双宜性土壤、单宜性土壤、难宜性土壤。不同的土地和土壤其生态状况也不同,因而江西是土地土壤与生态表现对比的丰富资源地。 3.水资源 江西水资源丰富,拥有量排在全国的省级区域第七位。地表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的水汇成鄱阳湖水系,年拥有量1034.6亿立方米(2004年数据),占全省年均降水量的一半,且水质优良,主要河流1至3类水质断面比例达75.2%。地下水以鄱阳湖平原为主,其次是袁水、锦江和泸水流域。江西还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平均水温40.8摄氏度,有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有75处。水资源是生态旅游资源组成部分,江西著名的水生态旅游资源是鄱阳湖。 其他与水相关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资源有:横跨永修和武宁两县的柘林水库、万安水库还有新余仙女湖、龙虎山的芦溪河、大洞山峡谷、南丰的紫宵溪、临川温泉、星子温泉、温汤温泉、法水温泉、汤湖温泉等。 4.生物资源 江西处于世界最大的常绿阔叶森林带的中心,在这个典型的中亚热带植物王国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全省有种子植物4000余种,其中有木本植物1970余种,淀粉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500余种,观赏植物500余种,纤维植物、油脂和芳香植物各200余种,及为数众多的野果野菜和蜜源植物等。全省有孢子植物1780余种,其中有蕨类植物430余种,苔藓植物530余种,大型真菌400余种,藻类植物500余种。目前数量稀少或濒危植物有150余种,如阿丁木、观光木、红彬豆等。数量相对丰富的典型植物有:木材类的彬木、马尾松、毛竹等28种;油脂类的油茶、油桐、乌柏、油橄榄等;干果类的板粟、枣、核桃、香榧和胡桃;特种经济作物有漆树和南岭黄檀;淀粉类植物有苦槠、甜槠等16种;芳香植物有山苍子、黄樟等6种;野果类植物的中华猕猴桃、余甘子、金樱子等30余种;等不一一列举。野生动物资源: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植被环境,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故江西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江西有淡水鱼类182种,两栖类42种,爬行类74,兽类67种,昆虫4500种,他们占全国同类动物种数的16.2-30.3%。江西珍稀动物有江豚、白鳍豚、华南虎、云豹、金钱豹等97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4种。 5.自然保护区 江西省已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保护总面积达9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到2004年底,全省已批准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含生态保护区建设试点地区)3个,生态示范县22个。已建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4个,省级森林公园41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073.2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4%。江西自然保护区有6种类型,分别是: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典型代表有九连山、官山、武夷山保护区等;保护珍稀物种,典型代表有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桃花岭梅花鹿保护区、东乡县野生稻保护区等;自然公园类型综合保护区,典型代表有井冈山、庐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包括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典型代表有婺源灵岩洞森林公园、景德镇枫树山森林公园等;资源管理保护区,典型代表有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等;山地水源保护区,典型代表有安福武功山南坪水源林、安远三百山自然保护区等。自2001年以来,江西省还建立了鄱阳湖、东江源2个国家级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和4个省级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仙女湖水源涵养地及生物多样性、章江源、贡江源、修河源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作用是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 二、历史文化遗产 江西在南昌、赣州、景德镇等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南昌 有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军事教育团旧址、旧居、二十军指挥部旧址等代表了革命军事文化;名人荟萃、寺观林立、古墓成群的梅岭和自古柳如烟云、春花似锦的百花洲代表了山水文化;青云谱、滕王阁、绳金塔代表了园林建筑文化;象山公园、天香园、青山湖、羽衣仙女代表了城市候鸟文化;万寿宫、佑民寺等代表了宗教文化。 2.赣州 有宋代的城墙、排水系统福寿沟、舍利塔、赣州古瓷窑、虔州八境;晋唐五代以来的最古老的六街;明代的红玉塔;明清的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巷;清代的文庙建筑群和民居建筑群。 3.景德镇 人文旅游资源量与质均属上乘,特别是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现存古窑遗址与陶瓷文化遗迹有30余处。除此外,还有千年红塔遗址、江南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明、清建造的古戏台、气势宏伟的龙珠阁、明代古街、红十军办事处旧址、阳府古寺等。 江西的历史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还有如乐安的千古第一村流坑就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工艺、书法工艺、雕塑与壁画工艺等;萍乡的工人运动史文化遗迹;抚州的王安石、汤显祖文化遗迹;鹰潭的道教发样地文化、春秋战国崖墓(以其分布广、数量多、位置险、造型奇特、文物丰富而成,为研究古越族史及中国纺织史、乐器史、音乐史诸学科的珍贵资料)遗迹;宜春有历史文化遗址496处,典型代表有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和江南首次发现的吴城商代遗址等遗迹,“药都”樟树闻名遐尔;新余的会仙台、昌山庙、万年桥遗迹;上饶婺源的小桥流水人家-古建、古桥、古亭、古树遗迹;九江是著名的米市、港口城市、茶市,庐山有本省唯一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景点。井冈山、兴国、瑞金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等。 三、生态农业 江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在发展江西生态旅游战略资源,有些为生态农业游直接提供了条件。比如婺源将生态农业与文化生态旅游业的结合,建设了金山茶庄、晓起生态农业示范村等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形成了龙头辐射,农业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10万亩。为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04年投资60万元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梳妆打扮”。同时,部分农户抓住该县推出“农家游”这一旅游产品的契机,把游客引进家、引入园,实现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双赢”。截止到2004年底,江西省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遍及32个县市,总面积达62.6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6.43万公顷,这些地区大多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条件。 环境与生态论文:协调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型城市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协调好资源型城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并制定了协调两者关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资源型;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个学科关注重点和理解的差异,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对城市化涵义进行界定,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从城市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同时面临资源衰减,那么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将会积累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生态环境指人类环境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最直接相关的那类环境。是自然界中各种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遵循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规律,也受技术、体制、文化等社会关系的支配。具有调节、净化等功能。 一、鄂尔多斯市城市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人,下辖七旗一区,毗邻晋陕宁,南临古长城,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与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隔河相望,属“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东部临近环渤海经济圈,西部沟通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东中西结合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 (二)资源概况 1.煤炭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煤炭是鄂尔多斯市能源矿产中的最大优势。鄂尔多斯市煤炭的储量大、分布广、埋藏浅、易开采,以高发热量、高挥发性、高灰熔点、低灰、低硫、低磷的“三高三低”闻名于世。鄂尔多斯市也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区,目前鄂尔多斯市盆地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2337.44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个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 2.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建材资源遍布全境 鄂尔多斯市的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蕴藏丰富。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 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黄土、花岗岩、大理石等。 3.水资源相对缺乏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相对少雨和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年降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水库和内陆湖泊外,由于植被覆盖不好,水土保持差,大部分通过黄河水系汇入大海。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总量为29. 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 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1. 0亿立方米,人均和地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三)生态状况 鄂尔多斯市属内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市48%的面积为沙漠化土地,东部为丘陵山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但矿藏丰富;西部为高原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中南部为沙漠区,库布其沙漠居北,毛乌素沙漠位南,是国家“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地段;北部及南部边缘为平原区,属黄河、无定河冲积平原,是鄂尔多斯市的粮、油、糖、果基地。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且集中,风大沙多,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十倍以上,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有40多天,十年九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四)城市建设状况 鄂尔多斯市建成区面积250.2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5034.94万平方米,供热面积7189.30 万平方米。全市燃气普及率达78.13%,污水处理率达93.2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69%。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05平方米。 (五)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实现了资产开发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进入我国地级市前列,2012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6.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0%。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0.0亿元,同比增长3.0%。 二、生态环境对鄂尔多斯市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优质的空气和水资源,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提高城市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口,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增强农民进城的意愿,促进城乡一体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 (二)约束效应 恶化的生态环境会降低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水资源缺乏会使生产和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严重会增加改善环境的成本,土地资源被破坏会抑制城市空间拓展,从而减慢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进入,缺乏城市竞争力,从而降低城市发展速度;恶化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危害了人体健康,城市居民会选择迁出,这样就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的形象,降低城市吸引力,不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增强。 鄂尔多斯市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并且沙漠化严重。而且,鄂尔多斯市处于能源工业发展初期,发展模式仍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三、鄂尔多斯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一)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创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预防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解决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做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得子孙后代能够有一个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对于鄂尔多斯市而言,“生态城市”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城市环境基础差,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人口素质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尤其是领导决策层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二要加强城市生态立法。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化、制度化是保障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三要建立生态城市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在政府领导下,设立跨部门的、综合的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四要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态城市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高产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创建节约型城市 目前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化发展,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占用过快、资源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面对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诸多不协调问题,鄂尔多斯市应该吸取先行城市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坚持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理性增长”的道路,构建节约型城市。在制定鄂尔多斯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时,应该注重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把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要把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经济实力、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使得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能够同步增长,居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多方面内容的水平得到提高,整个城市充满创造力。 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原材料,大力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建设节约型城市。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产业,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社 会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鄂尔多斯市将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必然选择。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和草原生态奖补制度,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落实“三区”发展规划,推进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5万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好中心城区百万亩生态圈、企业碳汇林、乌审旗“一河三园”等地方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群众增收。二要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整治和复垦绿化力度,积极化解矿区矛盾,推进和谐矿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意识,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体系。 结论 城市化实质上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区域发展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支撑的基础面临着退化。城市化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能耗增加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通过限制人口、排斥资本和干预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但是,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高速发展中的鄂尔多斯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未来还会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协调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作者简介: 王珊(1980- ),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讲师,博士,从事人文地理和资源环境的研究; 金良(1974-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教授、书记,博士,从事生态环境的研究。 环境与生态论文: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探析 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也会日益提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条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园林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美化城市,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游览、休息场所。 1. 城市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压力 地区开发会对城市及周边的大气、水、植被等环境带来影响。大气环境方面,由于拟开发的功能均属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小的类型。只要整个片区的燃料类型以燃气为主,相信东部地区南片的开发不会给整个大气环境带来显著的影响;植被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植被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植被环境的受影响程度将可得到有效控制。 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关于净化空气的功能 现代城市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为控制空气污染,加强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产生750公斤氧气,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绿化的地方比没有绿化的市区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少85%以上。 2.2关于调节气候,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的功能 实践证明:夏季绿地的气温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广场等建筑区的温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温度高达30℃-40℃,而草地的温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温度更低,一般情况下,公园中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由于城市绿化能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人们创造了遮荫覆盖、防暑降温、凉爽舒适的良好环境。防护林带,可以抵御风沙的侵袭,并使保护区范围内冬季温度得到相对提高。 2.3关于降低噪声的功能 城市中的噪声是一种有损听力中枢神经的环境污染。林木对声音有散射与吸音作用,所以,在城市中特别是道路两旁多植树木可以降低噪声。据资料记载,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噪声可降低8-10分贝。 2.4关于美化城市的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运用形状、色彩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道路、河流及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美化市容,使城市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使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得优美、舒适、清新。 2.5关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 城市中的公园以及其他各公共绿地,是广大群众游览、健身休息以及进行某些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绿地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这些功能是其它基础设施所不能比的,但这些功能,许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间接体现的,或者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的,不像其它基础设施比较直接,短时间可见效。因此,还有很多人的绿化意识以及保护、爱护绿化的意识不是很强。 3. 针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3.1维育山体与森林 东部地区东北部和中部的山体与森林是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东部主要的旅游资源。保护这些山体、大力增加森林面积一方面能弥补城市建设带来的植被损失,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在有效提升东部地区生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 增加生态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还能带来生态保护的收入(这是《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来有可能实施)。 3.2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东部地区严重缺水,中水与海水的利用不仅需要,而且可行,关键是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管道布设,在楼房建筑上要有此项要求。将东部地区的用水建设建成全国科学用水的典范。 3.3规划好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和场所 在方法上应着重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无害化,还应尽量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并从源头上控制(如采取垃圾处置收费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垃圾排放的成效;在固废处置场地的选择上则要充分考虑所采用方法的长期环境效应,切忌只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短期的无害性。 4. 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和环境保护 现在,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 4.1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整体规划,严禁侵占规划绿地。城市绿地的规划应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点、线、面结合,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4.2加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绿档次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市政建设项目),必须从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加强其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特别是施工前的设计审核把关必须严格,以提高绿化档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的建设,其配套绿地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档次,不要再出现只见草坪不见树的现象。 4.3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现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基本无严格地、强制性地、比较细化的标准,不像建筑工程。而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又是具有观赏性的,那么它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硬性地去套某一标准,而只能靠施工单位(企业)的自律去选择植物。 4.4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把历史运用和体现于园林之中,提高园林的历史文化底蕴 4.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绿地的养护水平和质量 绿地的建设是短时间的,而养护管理是长期的,因此,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具体体现的是城市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绿地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对照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标准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任重而道远。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环境与生态论文:简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路径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形势不容乐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 一、西部地区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和职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沿海赤潮、太湖污染和淮河污染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树立在经济发展之前或发展的同时就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为此,西部地区政府应汲取教训,首先转变政府工作观念和职能,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绿色gdp观念,建立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经济增长的衡量采用gdp这个统计指标,但是这个指标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忽视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例如,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以及人们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和代价并没有反映在gdp这个指标当中。因此,若采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是不全面的,若使用不当甚至会误入歧途。西部地区政府应该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全面考核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1)建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所谓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采用这个指标可以克服传统gdp统计指标的缺陷,重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进而全面、综合地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2)建立自然资源浪费损失指标。这个指标用于计算自然资源的损失情况,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3)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全面准确地统计出污染的状况,具体包括“三废”排放、噪声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等。(4)建立不良品经济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和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 (二)在引资的时候应考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在我国,很多投资的项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凡是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项目,投资者就愿意投资,政府就愿意鼓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的项目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会阻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传统的项目评价往往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并未充分考虑到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进行详细研究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项目的绿色环保性。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在引资的时候应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领导小组,专门对审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评价,从源头控制有污染的项目入选。审批上,评估领导小组应严把以下原则: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该地区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土地利用的规划;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有关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等。只要违背其中的一条,项目都应被列入拒绝入选的范围。 (三)建立政府科学决策体制,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建立政府的科学决策体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还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应该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决策体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的失误。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济决策、经济问题和经济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形成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咨询。即根据广泛的调查研究,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情报,经过分析研究,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系统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第二,拟定方案。根据需要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后果,拟定出各种有价值的决策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第三,协助决策。参加决策的讨论,为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协助决策者进行方案调整并提供咨询服务。 (四)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为特征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为15.1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01%。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黄河、长江的泥沙多达30亿t,其中70%来自西部地区。长江上游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5亿t,其中1/3的漏水进入干流,2/3的粗沙、石砾淤积在支流河道和水库中,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729.5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3%,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农牧民背井离乡在西部地区已不为鲜,因石漠化贵州全省需搬迁人口达30万人。 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下降,鼠害严重,草地质量不断下降。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西部地区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出现水质性短缺现象。天然湿地萎缩,自然调控能力降低。荒漠化问题突出。西部地区90年代旱灾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比80年代增长了7.5%和49%。根据有可比资料的广西、四川等9省、区计算表明,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494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3%。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目前,外部性是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解决办法除了依靠必要的经济手段引导以外,还要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和法律政策来加以规范。因为法律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规则,具有能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的行为。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这种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造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混乱。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西部地区应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制定法律制度。例如,废物产生者是防治第一责任方。按照“准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要自行处置或交由有经营资格的单位集中处置废物,使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必须支付相应费用。违反者要限令整改,并处以罚款。此外,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还应当建立废物产生量和流向的档案,强化废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过程管理。另外,还应该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法规,比如环境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适当提高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事处罚标准。最后,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体制和实施机制。比如,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扩大新闻媒介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执法检查制度,使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三、应用多种手段。尤其是以经济手段来治理和保护环境 在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具体作法如下: (一)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合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对于稀缺的资源供给而言,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逐渐提高才能及时反映自然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低价甚至无价,其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加速浪费和环境退化,也使西部地区的企业缺乏主动节能和环保的意识,造成了后备资源的供给不足。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逐渐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西部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加强我国产权制度,尤其应重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有效的产权制度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明确界定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及获益或受损的边界,从而使每个经济当事人使用资源或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和收益都内部化地由自己所承担或获得时,才会产生一种有效的约束,促使人们尽量减少资源利用或经济活动的成本,避免从事无效率的经济活动。同时,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也会自动产生一种有效的激励,鼓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能带来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活动。此外,通过适当的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还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因此,要确立合理、清晰的产权制度,必须通过立法明确界定产权,使自然资源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并允许产权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同时,还要通过立法保护产权所有者或产权交易各方的权益。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促成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主要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河流、湖泊等)的产权主体,并将这些产权主体人格化和具体化,尤其是应该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是村组织、农户,还是国家,从而避免重要资源成为共享资源而被过度利用和破坏。其次,对于一些共同所有的资源,如湖泊、江河、沿海渔业等资源,除了明确管理主体外,主要应根据社区或各区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乃至地方法规,维护这种共有资源的集体产权和持续利用,避免由于几个产权主体的同时存在而引起的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资源破坏。 (三)环境税收和补贴 环境税收手段又称为庇古手段。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对污染物征税的思想。他认为,应该根据污染物所造成的社会损害对排污企业征税,从而使企业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后来,人们将针对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质量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庇古手段主要是利用税收手段、财政手段、收费制度和责任制度进行的,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产品收费、财政补贴、利率优惠、押金一退款制度等。通过对污染行为征收环境税,既能调节污染行为、减少污染,又能增加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以后,不仅可以对好的经济行为少征税或进行补贴,而且可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结构的优化,使整个税收体制朝着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又有助于鼓励保护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四)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它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体现,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手段。在西方国家,排污权这种交易方式已经普遍采用。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拥有排污权的主体,将其排污指标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其他现在或将来的排污者,其他排污者支付相应的代价而使之达到投资生产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排污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排污厂商之间进行买卖,通过这种方式来创建市场,有效配置污染削减责任,以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因而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方法。具体来说,排污权交易首先由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计算出该地区可能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排污许可总额,并将其分解分配给各个排污单位,然后允许各个排污单位进行许可额度内的自由贸易。每个单位可能将所分配的许可额留着自用,也可以在市场上卖掉。 四、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目前,西部地区间产业雷同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差;二是行业之间相互封闭,缺乏合作,重复引进,盲目发展,使资源不能合理流动,技术不能共享;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差。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模式造成了西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应该加强西部的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比如,现在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天然防护林工程和成渝经济走廊规划就是很好的典范。因此,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立足本地资源和特色,避免城市和省份间产业过度重复投资等。在西部地区政府统一的规划指导下,搞好地区之问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加强西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尤其应当扶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发展;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推行清洁生产、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也叫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和扬弃。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它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另一端则在产出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诸如废水、废气、废渣。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将有害物和无用物变为无害物、有用物。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六、控制人口规模,提升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人力资源是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最活跃最积极的主动性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本是一国实现经济发展、增强环境意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就成为首要的选择。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控制人口增长,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人口的过快增长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建国以来,西部地区人口激增,人类活动空前剧烈,过度垦殖,过渡放牧,超薄平面的种植,技术条件的限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绿洲外围及边缘地区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而且已危及整个绿洲。此外,人口过多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由于人口增加,会引起城市化的膨胀,居住条件的恶化,噪声污染,“三废”物资增加等问题,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其次,由于人口增加,会造成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紊乱。因此,西部地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尽快实现适度的人口日标。 (二)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与正式制度相比较,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是对正式制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它在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确立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要通过教育,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要重视西部地区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使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整个西部人民深层次的自觉的意识,并使这种自觉的意识深入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克服各种急功近利、破坏资源与环境的不良行为,才能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各种关系,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环境与生态论文: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分析 [摘要]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为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手段,促使政府、消费者、企业形成环保合力。 [关键词] 生态环境政府采购绿色消费环境税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降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政府责任重大。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多管齐下。本文主要分析政府依靠财政税收这一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 一、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过去的15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解决我国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造成的后果,政府责任重大。 1.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必须改变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结果,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一五”时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要求,政府必须下定决心确保完成。 2.经济增长的高环境成本必须降低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等现象。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降低。2006年我国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仅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可见,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会更高,政府必须下决心改善生态环境。 二、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律,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1.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通过制定财税政策,鼓励使用、消费环境标识志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有利于消费环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政府机构实行绿色采购、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全社会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增加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财政资金转向绿色采购 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财政资金要优先购买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形成政府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所购物品: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车辆等办公用品,都必须达到特定的环保标准,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这有利于带动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必需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2006年11月我国公布了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它涉及汽车、打印机、彩电、板材、家具等14个行业获得中国环保标志认证的上百种产品的采购清单。它规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可以拒付采购资金。 (2)税收政策促进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费者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进行绿色消费还存在一些障碍,还需政府出台财税加以引导。 ①减少税收鼓励购买环保产品 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乃至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它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标志产品受到重视,消费者更注重购买环保产品。但是有很多不法厂商,擅自在产品包装上印刷环保认证标志,消费者难辨真假。本来,发放环境标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环境标志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引导企业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但是市场上假冒的环境标志产品,产品质量低劣,成本低、价格低,不利于消费者对真环保产品的购买。 鼓励绿色消费,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假冒环境标志产品的打击力度,而且要对获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减免税收。通过减免税收,增加其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共有近200家企业,40多个大类,5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其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上处于有利地位。不仅能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环境认证产品,而且能鼓励生产者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②消费税限制购买非环保产品 促进绿色消费,减少对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必须完善消费税制度。去年4月1日,我国对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大排量轿车提高了消费税,限制对其消费。还有许多产品,消费者看不出它对环境的危害,然而,生产中对环境危害巨大。例如,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很少知道它对环境的危害。黄金生产中的氰、砷、汞、浮选药剂、悬浮物、重金属,腐蚀性气体、粉尘、尾渣、废石及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危害极大,尤其是汞和氰,严重污染空气和水。对这类生产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政府应提高消费税,限制百姓对它的消费。 2.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生产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推行绿色生产。企业是绿色生产的主体,政府要制定财税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 (1)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绿色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状,就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就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鼓励企业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环保相关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政府财政资金都要予以支持。 ①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电 国家环保局公布,去年上半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增长4.2%,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环境目标所要求的每半年降低1%的目标。2006年1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计,中国2.9公斤,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为1.1公斤。我国煤炭消费高速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燃煤电厂又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一方面,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财政资金要支持绿色发电。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使用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财政资金投向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绿色发电项目。 ②财政资金支持绿色交通 我国汽车尾气和烟尘、噪音等造成的交通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公交车辆使用的燃油普遍含硫较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控制城市空气质量恶化趋势,财政资金要支持发展绿色交通。财政资金项目资助企业研制清洁、廉价新型环保公交电动能源,财政资金补贴公交公司使用尾气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的新型电动公交车辆,淘汰老旧车辆。 (2)税收政策限制污染型企业生产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改变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但是,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放任自流,导致污染型企业大量生存,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一方面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坚决关闭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另一方面,开征环境税。环境税是对破坏环境的活动包括碳排放、硫排放、生成有毒废料、使用原始原材料、排放汞、生成垃圾,通过税收予以阻止。根据我国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征收高额环境税。通过征收环境税,大幅提高污染型企业生产成本,迫使其转产或停产。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工程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实施最早的大范围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农业工程把地球生物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空气、水、土壤等作为研究和实施的对象。然而过去的农业工程研究常常集中在妨害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上,而很少深入研究涉及的诸多生物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没有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导致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加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1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农药喷洒不当,造成生态失衡 由于森林害虫繁衍快,危害大,人们往往会借助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消灭害虫。虽然农药杀虫效率高,但容易导致以这些害虫为食的鸟类误食害虫而亡;同样,以这些鸟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也容易中毒致死,害虫的天敌大规模死亡之后,害虫又将肆虐发展,进一步造成农药的持续、大量使用[2]。同时,农药的喷洒也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当,破坏土壤生态结构 不当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旋耕方式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旋耕实现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实际上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过于松散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旋耕也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为减弱。由于旋耕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人们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只能施用化肥等,长此以往,土壤肥力减弱,农作物产量会降低。 此外,有部分地区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都是由人们的耕作不当造成。因此,在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的同时,应处理好农业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 应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2 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水和空气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土壤质量下降,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3]。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3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研究实施生态工程 3.1 加强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并预知这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防微杜渐是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应该存在的想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工程生态预警系统,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总之,要不断探索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环境与生态论文:为何要谈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探索 1999年10月下旬,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办、南方航空公司海南分公司协办的“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海南省召开,来自中国以及美、法、澳、韩等国的作家和学者张炜、李锐、苏童、叶兆言、格非、乌热尔图、方方、迟子建、蒋韵、黄灿然、蒋子丹等三十多人与会。25日晚,在三亚市南山生态文化苑,参加这次会议的部分学者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就环境—生态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座谈。参加这次座谈的有黄平(《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李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主编)、陈燕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福建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王鸿生(河南省文学院研究员)、耿占春(海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等。韩少功作为会议东道主也出席了座谈。参加研讨会的部分其他人员及外国同行列席了座谈。现在呈现出来的,是根据参与座谈的人的发言和相近思路整理出的一个提纲,以期作为继续思考和广泛征求批评的基础。 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生态一直在恶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扩展,温室效应,有害气体排放量急增,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都不仅危及到人类的物质生存,而且加剧了全球和地区范围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族群的冲突乃至危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在全球排名160位以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的加快,资源与开发的矛盾、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迅速激烈化和外显化。近年来,黄河断流,长江泛洪,淮河变黑,西北等地的快速荒漠化,华东、华南等地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等,危害着很多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剥夺着他们的生存权利;许多城市的垃圾公害和食品污染也正在对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威胁。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有30%的水资源遭到污染,3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上千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这意味着环境—生态代价几乎将抵销掉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从整体上说,淡水缺乏,水质与大气污染,土质退化,耕地减少,水土流失,酸雨增多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也只有在经济增长起来以后,对环境和生态保护才能有更多的财力投入。 需要对此提出的质疑是:从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来看,全世界并不缺乏对环境—生态进行必要的和基本的保护的科学技术,全世界的资金也足以用来解决诸如水质的大面积污染和大气的工业污染这样的问题,但环境—生态恶化还是在一步步加剧。这说明,环境—生态破坏后面隐藏着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环境—生态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 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水资源都严重缺乏,但即使是在这些严重缺水的地区,仍然不时掀起大兴土木的热潮。高级宾馆高档写字楼层出不穷,而一个三星级宾馆的标准间的设计供水,居然是每天一吨。很明显,只是笼统地说缺水,不是毫无意义吗?不足世界人口5%的美国,每年需消耗全世界年开发能源的34%,人口不到20%的发达国家每年需消耗全球能源的80%,但与此同时,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利益,至今仍然拒绝在全球保护大气的国际协议上签字。那么,笼统地说大气污染需要治理有什么意义?究竟是所有的人都缺水、都在污染大气,还是一部分人缺水、一部分人在污染大气?是哪一部分人缺水、哪一部分人在污染大气?缺水、大气污染这类问题,仅仅是个科技问题,或者,仅仅靠科技进步就能解决吗? 从性质上说,环境—生态问题涉及到对自然资源如何占有、如何利用和如何分配的问题,而这种占有、利用和分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下发生和展开的。对这些社会领域和社会过程的关注、反思、批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作家—艺术家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 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 环境—生态和发展的问题,常常被构造成二元对立和两难的困境:似乎要发展,就要破坏环境—生态;要保护环境—生态,就只能牺牲发展、忍受贫穷。这种发展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流行话语正在很多人那里内化成某种“常识”或“共识”,阻碍着人们对发展与环境—生态问题做任何严肃而富有积极意义的探讨。 关注环境—生态问题,并不是要追捧极端的环境—生态主义神话,不是要建立凡生命(甚至包括病毒)和凡自然之物(包括洪水)都必须崇拜和保护的现代泛神论,也并不否定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以及更早期的其他文明形式长期以来与自然界的确存在着的紧张关系,并不否认人们追求日益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合理性。但是,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相对平衡,不也是“舒适”的应有之意吗?而且,这种相对和谐与相对平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对成功的范例。今天,无论是在海南,在云南,还是在山西,在江西,我们都可以看到某些局部地区有很多发展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从而增进了当地人民福祉的生动事例。各种文明形式与自然的冲突如果说曾经已经发生,丝毫也不能说明如今坐视环境—生态的恶化具有正当性和必然性。而在“发展”与“环境—生态”两者之间建立非此即彼的两难关系,通常情况下是对掠夺性破坏性开发的辩护。 大规模、高速度的环境—生态恶化趋势,并不是历史上的常态,而是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出现的现象,是全球性发展主义思潮和体制性开发带来的恶果。在这里,“发展主义”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指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生活在各地的人们的正当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和开放的目标。而所谓“发展主义”(严格地说,应该是“开发主义”)指的是一种源起于西欧北美特定的制度环境、并在六十年代之后逐步扩张成为一种为国际组织所鼓吹、为后发社会所遵奉的现代性话语和意识形态。它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等的许诺,对广大的“第三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贫富悬殊拉大、环境—生态恶化,等等。冷战结束以后,发展主义更是演变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这种潮流将“发展”简单地还原为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又简单地等同于GDP或人均收入的提高。在向所有的人许诺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发展主义再生产着一种不均衡的经济格局和不合理交换—分配体系,同时也严重地破坏着资源日益减少的环境,损耗着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的生态。 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忽视环境—生态问题,常常把环境的代价、健康的代价等等排除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效益分析之外;同时也忽视人文协调和社会整合问题,使社会的伦理、信任、安全、亲情、团结、互助等社会得以维系和延续的基础日益崩溃。发展主义的话语是一种唯物质主义,唯增长主义,甚至是唯GDP主义。 这种发展主义的话语体系存在着很多盲区,比如其关于增长的统计就常遮掩着人类生存的真相:大量砍伐森林以满足木材业和市场的需求,如生产木质家具、纸浆、一次性木筷等,这一类生产拉高了GDP,但这些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如制浆过程对河流的污染、林木减少既导致了水土流失又降低了空气质量等),却没有从GDP总值中扣除;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保护健康人们又不得不购买矿泉水(富人或中产阶级甚至需要乘飞机去其他地方度假以呼吸新鲜空气),而对矿泉水的购买和度假的消费等更增加了GDP:一次破坏竟成为GDP的两次增值,“美好生活”就是这样被再生产出来的! 国民生产总值(GNP)或本地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等是对社会总体收益进行估量的一些必要概念,但这一类统计如果成为唯一的社会进步的指标,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和社会—伦理代价便会被掩蔽起来。而且,这种统计往往并不反映出增长或开发的主要获利者有多少人、是什么人,主要代价承担者有多少人、是什么人。这种以货币来衡量价值的方法也总是将未纳入货币流通过程的劳动(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亲友互助及自给自足的农业劳动等)和其它代价(环境—生态破坏,以及健康损害、安全损害、尊严损害、信赖损害,等等)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外,因此常常掩盖了增长之下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正和不合理。 增长至上和财富至上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与欧洲启蒙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决定论存在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也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又一轮全球性扩张的产物。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主义蓝图之下,少数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及亚洲“四小虎”)由于战后种种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文化的综合因素而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这被描述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和道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战后接受发展主义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技术安排的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如发展主义所许诺的那样发展起来,或者在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社会—政治和环境—生态代价,有些甚至日益陷入了经济的困境和社会的危机。 联合国开发与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大约四十个国家的经济比十年前更糟了,非洲、南亚、拉丁美洲乃至昨日的超级大国俄罗斯,都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即便排除冷战时期的政治性援助等因素不计,“四小虎”的成功与四十个国家的不成功,也充分显示出全球发展主义浪潮中的不均衡性和排他性。事实上,发展主义不是一种包容性强而是排除性强的丛林竞争游戏,正如它不能解决贫富差异问题而只能带来更大的贫富悬殊一样,它也没有解决环境—生态问题而是带来了更大范围和程度的更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这是由它本身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它内在的“赢者通吃”的逻辑决定的。 发展主义所到之处,是更多的自然物变成了发展主义体制和话语下的“资源”,而一旦具有了这种“资源”的价值,这些自然物就在被迅速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本土的或全球的资本—技术的依附关系,越来越集中到了各种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的手中。在权力垄断和资本扩张的体系之下,这些集团总是用这些“资源”去满足自己或少部分人的利益需要,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 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满足自然欲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名义下进行的。问题是:如今人们层出不穷的欲望并不是原生和自然的,而是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扩展逻辑下,由跨国性的生产与销售商团和传媒与广告公司联姻精心建构和再生产出来的,其完全不同于其它生命种群万代不变的自然欲望,也不同于在环境—生态相对和谐的情境下人们对物质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例如一家一辆汽车,一人多件貂皮大衣或多件羊绒毛衣,每周打打高尔夫球,每年到避暑圣地度假,等等,显然是当代消费文化引导和谋划的产物,与人的所谓自然属性(即使有的话)并无直接关系。这种非自然的消费欲望正在大大加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事情往往是,为了满足少部分人的这类欲望,多数人的饮水、呼吸、衣、食、住、行等基本而正常的需要反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是忽视乃至取消人们更多非物质性欲望(情感的、尊严的、安全的、审美的,等等)的直接原因之一。在这里,发展主义恰恰是以少数人“高级”(奢侈)的欲望去压抑多数人“低级”(基本)的欲望,它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人类多维度多层面的“幸福”只剩下对物质的占有和对商品的消费,从而对人类的欲望构成了严重的扭曲和践踏。 全球性环境—生态恶化是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发生的。据联合国开发与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和最贫穷的国家的人口的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已从1960年的30比1扩大到1990年的60比1,又扩大到1995年的74比1。 需要指出的是:特定的“贫困”概念,是在发展主义的语境中才出现的,并且在这样的语境下也才有意义。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各种形式的社会和生活结构被打破,许多地区的人都先后被卷入了片面追求利润的“增长”和盲目追求集中的“规模”的进程:土地被征用,家园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人口外出漂流,战争和动乱也比以前有增无减,很多人变得一无所有,从而真正沦入了赤贫。 人们在阐述环境—生态问题时常用“人类”、“发展”、“现代化”这一类过于抽象的词语,而它们常常遮蔽着现实中的差异:是什么人在“发展”和“现代化”?什么人被排斥在“发展”和“现代化”之外?是哪一些“人类”在受害于环境—生态恶化而哪一些“人类”在环境—生态恶化的过程中大获其利?……显然,对发展主义的反思和清理,必须以反思和清理各种普遍主义的话语为方法论前提,至少须防止以习语代替思维、以话语代替事实的反实践态度。 发展主义在中国 世界总人口的1/4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成功解决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矛盾,对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针对民族积弱甚深情形的一种政治选择。但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等于赚钱是硬道理,更不等于破坏环境或毁灭生态是硬道理。现在,“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上上下下的口头禅,而真正的中国特色,首先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足。这就使中国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西欧或美国早期的发展模式为“现代化”的样板和“赶超”目标。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其早期大规模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同时伴随着对外殖民、贩奴和侵略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掠夺基础上的,本土的人口—资源矛盾因为大量向外移民而得到缓解,域外的资源因为其殖民主义的政治—军事霸权和强国的经济—文化霸权而得到控制和支配,核心国家(占全球人口15%)和边缘国家(占全球人口85%)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依附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确立。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关系可以得到缓和;在经济发展出现萧条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关系则得到强化和加剧,并引发各种危机,包括战争。这种“以外疏内”、“以外养内”以及“以外安内”的现代化过程,是他们利用了特殊的历史条件的特定发展道路,是后发展国家不可能重复和照搬的。 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都值得中国学习和汲收,但中国不仅在国情方面大大不同于欧美,所面临的时代与上两个世纪也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各国不仅已经拥有先发的优势,而且已占有在金融、电子等高技术和无污染产业里的优势,而与众多在发展主义模式下正在被“郊区化”和“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被迫廉价出卖资源,在被迫从事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达国家可以不砍本土的森林而用域外的木材,不采本土的石油而用域外的石油,包括用取自发展中国家的丰厚利润来缓解本土的各种矛盾,来维持本土的相对良好的环境—生态。但是,在既有的全球体系和世界格局下,中国已不能通过向外移民的方式来缓解本土的人口—资源张力,相反,只有极少数精英正在被强国有选择地吸纳;中国也不可能向外转移环境—生态代价,相反,中国正在接受“夕阳产业”的进入和转移,正在为此牺牲自己的森林、草原、河流、土地,而且发达国家的垃圾还通过不法商家一次次运往中国。 因此,中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坚持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路,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发展之路。这既是对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的贡献,也是对欧美现代文明所蕴含的创造性精神的最好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八十年代以来,以恢复和建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并被国家确定为发展的战略;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权势和利益集团采取了忽视乃至取消社会公正、忽视乃至取消保护环境—生态的开发方案,甚至与某些跨国资本势力的掠夺性开发联手,从而导致了种种反社会和反生态的恶果。姑且不说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例证,即便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和草原地带,由于某些大资本集团开发触须和国际市场收购网络的渗入,由于某些管理机构的腐败性纵容和配合,老鹰、狐狸、羚羊等急剧减少,加上过度放牧、特别是以破坏草原植被为代价的山羊的过度放养,一方面使羊绒和皮毛的超额利润流向了少数新富集团,另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生物链,导致了鼠祸猖獗和植被毁坏等极为严重的环境—生态灾难。而这一类正在危及广大民众基本生存条件的开发活动,居然常常被描述为“改革”的政绩和“搞活”的图景。 这些现象常常被有些人以“阶段论”给予辩护。“阶段论”认为现在的环境破坏只不过是阶段性的,中国也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先污染后治理”。诚然,任何人都能理解,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局限,通常会造成破坏与治理之间的时间差。但“先污染后治理”并不是一项通则,更不是发达国家的普遍事实,因为很多发达国家的破坏根本没有得到过治理,只不过是将破坏的后果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将一批批高污染产业逐步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很多环境—生态的破坏是无法在事后得到治理的,比如物种的灭绝就是一次性事件,另外很多环境—生态破坏则需要漫长的时光和巨大的投入才有可能相对缓解,比如土地的严重荒漠化就须穷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之努力才可能予以缓解。更重要的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增长是为人的生存服务而不是人的生存为增长服务。当掠夺式的开发已经危及到人的呼吸、饮水和生命健康的时候,当洪水、干旱、毒气等等已经使很多人含恨而亡的时候,当我们“豁出生存搞发展”的时候,“后治理”还有什么意义?当这种“后治理”是由某些在破坏中获利而根本不承担任何代价的人来宣扬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理论主张吗? “代价论”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辩护。这种观点认为环境—生态破坏是人类为增长必须支付的代价,不值得大惊小怪。这说法在一般意义上同样能够让人理解,没有人会天真到以为可以白得好处而从不付代价的程度,何况中国长时间来的积弱状态更决定了代价——包括环境—生态代价——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值得注意的是:“代价论”的滥用,常常有利于维护一切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安排,因为历史上一切罪恶和悲剧几乎都可以在“代价论”的粉饰下获得其合法性:殖民主义也带来了科技的传播,侵略战争也促进了工业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官僚集权体制也曾促进了GNP的提高,这些都可以被有些人视为“成绩和代价”、“主流和支流”的关系,都可以在“代价论”的逻辑下得到肯定。因此,对“代价论”必须具体分析。问题不在于增长和发展有没有代价,而在于这种代价是否超过了社会或社会中某些阶层可以承受的程度?这种代价是由谁来承受?比方说,“代价论”的制造者们是否也在与环境—生态破坏的受害者们共同付代价?事实很明显,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全世界非核心国家的居民的主体并没有或很少分享到发展主义带来的好处,核心国家的贫困阶层也没有或很少分享这种好处,但恰恰是占?蜃苋丝?5%的他们,在风景区没有度假别墅,没有定期出国度假的机票,甚至正在失去曾经赖以为生的土地、森林、草原以及河流,正在承受环境—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后果。 另外,不能不提到“残余论”。这种说法认为当前包括环境—生态破坏在内的一切社会问题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只要彻底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只要完全与欧美等发达社会的体制实现“接轨”,一切问题自会迎刃而解。持这种观点的人,看到了中国五十年代以来“人定胜天”、“赶英超美”等盲目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对环境—生态的忽视和破坏,但没有看到这些过程内含的“进步”、“增长”、“工业化”等基础性观念其实是与西方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同出一源;他们看到了在集权的计划体制内的浪费和腐败现象及其对环境—生态的重大破坏,但抹杀了这种“化公为私”正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官场表现,大规模的“化公为私”更常常是以联系资本集团的裙带关系为直接支持和必要条件。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侧重阶级斗争与社会关系,在环境—生态方面早就存在着知识盲点,而且正是这一点突出显示出它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进步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亲缘关系,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反思与清理的。但这种反思与清理是以重建社会的公共性为道德前提和价值尺度的,与废弃社会公共性的“市场浪漫主义”或“市场原教旨主义”,与借口“效率”以反对或压抑“公正”的发展主义思潮,毫无共同之处。 在冷战结束以后,在发展主义最为风行的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是世界公认的环境—生态最为恶化的地区;在发展主义最受尊奉的九十年代,也是全球臭氧层破坏、酸雨增多、海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时代。这说明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旧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之物,而是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全人类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从世界体系的角度而不是以一国为分析单位,只有从历史长时段的角度而不是以一、两个年代为观察视域,才能较为清醒地认识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才能较好地解除各种环境—生态困境,包括反思和纠正中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中出现过的破坏环境—生态的错误。 文学、文化工业、意识形态 发展主义观念能够如此迅速获得普及,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工业在九十年代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大众文化的繁荣和扩张。文化工业借助报纸、杂志、图书、电视、电影、广告、流行歌曲等等传媒,一方面生产与市场经济相应的一整套文化价值和是非标准,迅速地破坏、颠覆人们的传统道德和伦理,另一方面还将发展主义的一整套观念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灌输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 八十年代以来,体现发展主义观念的种种文化产品大量上市,已经成为近些年来文化生产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中“成功人士”不仅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神话。这与八十年代早期的“寻找自我”运动以及人性论思潮紧密相关,与八十年代晚期很多人对“中产阶级”的想象以及市场化进程紧密相关,当然西方、港台的商业文化的大举输入也是一种重要动力。根据一位评论家的分析,“成功人士”的典型形象一般是这样的:中年,多半为男性,微胖,受过良好教育,有美貌的妻子,调皮的儿子,驾名车,出入高级宾馆及高消费场所,拥有欧陆风情的住宅,打高尔夫球,去大剧院——而这样的形象,常常被很多人视为人生理想的目标,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指南。问题在于,在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真实原因总是被掩盖了,他们中不少人靠勾结、欺诈、叛卖、残酷以获取暴利的肮脏,他们中不少人忍受劳苦、孤寂、侮辱、盘剥而终于出人头地的辛酸,都化作了他们脸上空洞的微笑。在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的含义也大大地被扭曲了,人生价值的丰富性也被粗暴地单一化了,因为这些形象无一不在标榜高消费的富贵奢侈豪华,而从不具有任何道义、责任的指涉,与贫困关切、生态关切及一切人文价值关切毫无关系。他们是钱的化身,是消费的化身,是社会等级的化身。他们总是成为跨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大众美学,因为一个等级森严和高消费的发展中国家,总是更容易出现对外国商品和外国资本的依赖,更容易强化世界体系的不平等关系。毫无疑问,他们通过遮蔽现实和误导公众,将严重危及健康的、人民的市场经济以及文明发育。 与“成功人士”符号相关的还有一系列时尚的潮流。时尚成了精神的上帝,成了国家权力之外最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时尚使一切“旧”的东西贬值,而“新”的,亦即“现代”的,“世界”的,统统成为人们追捧和追求的对象。于是摇滚乐和流行歌无论好坏都是好的,民乐京剧无论好坏都是坏的;大哥大保密箱无论有用与否都是要有的,四合院自行车无论方便与否都是要丢的。这一系列潮流背后是跨国商品的倾销和商家高额利润的赚取,其单一化和强制化,更扼杀了人们精神的丰富性和个异性,一步步取消了人们在文化上应有的判断力。因此,当真正腐“旧”不堪的文化糟粕如“三陪女”、“拜财神”、麻将赌博乃至无知迷信被当作最“新”时尚的时候,被当作“现代”与“世界”文化流行色的时候,最为痛恨传统的众多新潮派人士倒却很少例外地津津乐道趋之若骛。他们在文化上貌似激进主义的先锋的态度,常常伴随着他们最为古典和老派的堕落。这是消费主义文化极为寻常的景观之一。 文学是文化生产中重要的一个领域。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从整体上来说,面对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浮现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很多作家似乎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和艺术准备,甚至还可能在纷纭多变的世俗生活中迷失价值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创作倾向值得回顾和检讨。一种出现在某些描写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里:作者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压力,对老百姓的生活有较为生动的再现,却时常采取了为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进行辩护的立场,比如总是将新富人士美化为新的救世主,其为所欲为、欺行霸市、宿妓、行贿受贿的行为也常常被谅解或者得到羡慕,而下层百姓则被要求对这些人逆来顺受。这种“强人救世”、“富人救世”的作品,向读者散布着绝望的情绪,指示着低头屈服的出路,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着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 另一种倾向出现在某些表现个人世界的作品当中: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社会政治大叙事,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个体价值的确立,在艺术形式上则常有现代主义的奇异和狂放。但这些作品中的相当部分时常滑向了人性论,用人性论的本质主义来抹煞“人”的历史性(人的主体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历史过程)。似乎人性即人欲,而人欲是自然的、原真的因而是神圣至尊的,完全掩盖了现实生活中所谓“人性”赖以形成的全部文化过程和全部社会关系,制造着一种绝缘独立和一成不变的人性神话,与发展主义的哲学逻辑是一脉相通。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往往还有浓厚的消费主义色彩,虽然有时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但对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向往之态却不时跃然纸上。有些作品还表现出浓厚的极端自私主义色彩,不断渲染和扩散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冷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时流露字里行间。金钱是生活的意义。美女和美酒是感觉的源泉。趁社会分化刚刚开始赶快捞一把,成了这些作品对读者的隐性教导。这种写作当然是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天然盟友,差不多是一种消费指南和社会钻营须知。因此这些作品虽然有时也会貌似“先锋”,但不可避免地相互雷同和自我重复,日益显出时尚快餐文化的通俗品格。 nbsp; 结语 一次新的思想创新正在世纪之交临近。保护环境—生态,在当前已成为重建社会公共性迫切的现实课题和重要的思想入口,也成为最有社会动员力的行动旗帜之一。但这个问题并非新世纪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全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须有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考虑到环境—生态标准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中打压对手的筹码,考虑到某些人崇拜自然而恶待父母的奇怪世相,考虑到某些绿色恐怖主义的施暴行迹……南山座谈的参加者们深知问题的复杂性,希望这一次座谈能通向今后更多角度和更多层面的思考和批评,通向更为成熟和健康的社会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超越八十年代以来的某些思想定势至关重要。人类/自然,市场/政府,社会/国家,现代/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增长/贫困,发展/环境,等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具有貌似强大的解释效能,正在成为各种媒体上的流行话语,正在妨碍人们对历史和现实作出真切而准确的诊断。如果我们真要面对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从这些日益沦为教条和迷信的思想定势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个人既得利益—地位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中国因特殊国情注定要在现代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承受环境—生态的超常压力,中国的知识界和批评界也因此有可能从这一视角开始思想和文化的创新。这可能正是一种幸运。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这一观点,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农业发展实质性问题展开探讨,综合得出通过改进农业生态环境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帮助快速实现农业全面经济发展建设目标,为管理计划落实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 1.1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出资源循坏利用,对所要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其中的部分成分通过过滤提取等方法可以继续运用,最终经过处理的废弃物排放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工种植区域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计划也具有可持续性,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为农业发展区域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收益。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量的现象,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并且难以恢复,这一点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得到了解决,能够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影响降至最低。 1.2生态环境平衡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提 依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的经济发展计划,不具备生命力,这样的农业发展建设计划开展一段时间后,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缺乏资源支撑必然会停滞不前,所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也逐渐增大,最终影响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的建立,最大程度避免生态失衡现象出现。 2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基层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有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工作观念是首先需要转变的,传统的农业管理体系中注重过程监管,缺乏关联体系的建立,不利于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宣传工作模式,这样能够帮助建立起更适合基层工作任务发展的环境,基础农民运用环保技术开展农业种植生产后在经济收益上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认识到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 虽然现阶段的环境保护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常常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利于生态农业经济计划的全面开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快完善监管制度,对所开展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监督[2]。 2.3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在所开展的工作计划中,通过示建设范区域,可以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农村生态区域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建设发展计划开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避免建设中的计划终止。经济发展计划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符合环境特征才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内多生产技术做出指导,种植成果目标实现后,可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推广运用,避免其他区域所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出现技术上的误差问题。 2.4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也要在经济发展区域内落实。要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做出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深入基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可供利用的资源。充足资金保障前提下,实现环保治理工作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更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宣传落实,以免影响到基层工作任务的深入开展。通过预防与治理措施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特征。 结束语 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亟待从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全面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白建英 单位:原平市畜禽繁育工作站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联性 摘要: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旧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支持,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张彩霞 冯俊霞 王尚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邯郸站经济管理2013级在职研究生 环境与生态论文:绿色设计与生态环境关联解析 生态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生态学”一词“Ecology”源于希腊文,由“Oikos”(意为“住所”、“住宅”“、环境”)和“logos”(意为“话”、“言语”)组成,合起来意思是“住所的研究”,所以这门学科原本就是侧重于环境的作用的。实际上,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的研究,人也是生物之一,于是人类生态学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事。—般地说,设计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围绕着设计主体并对其设计行为发生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物,便是设计生态自然环境。设计生态社会环境情况较为复杂,它是指影响设计主体及其设计行为,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结合的那部分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交互作用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体现为纷繁复杂的多种形态,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家庭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这种种关系也可以称为设计生态社会环境诸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对设计发生着不同的作用。现代设计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建构的框架,现代设计的种种展示、表演、动作、嬗变,都在这个框架中实现和完成。这个设计生态环境框架有着许许多多变动的结合点,例如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空间、人类关系网、医学与保健、战争与和平等等,它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现代设计。 自然环境与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当代有建筑师在构想未来的理想建筑时,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从那里诞生的大自然,提出了“生态建筑”或者称“仿生城市”的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全面认识,现在学术界还在探讨,自然环境对木构建筑形制的制约作用,是很有道理的。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特征及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平面展列、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绿色设计,生态先行。近年来,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在全球建筑行业逐渐普及。发达国家在规划城市与建筑的时候都是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环境总评估。例如:日本的设计都是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哪些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一般都会留出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市,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此外在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的公共休闲场地。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设计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并且讲究美学,达到美与和谐统一。 社会环境中的设计 当下,社会环境随之变化,人们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沉浸、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往往是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设计生态社会,设计要从外部环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力以及原料、技术和手段,例如物资、人力、知识、信息等,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超时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时代历史社会环境里的现实的存在。农业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没有可能设计航天飞机,偏远山区的人不会去设计信息密集型工业产品,电脑设计技术只会出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和平环境里的设计师们不可能以主体力量投入军用品的设计。人们总是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所限定的条件下从事文化活动,设计师也总是在有关设计的诸种社会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限定条件下行动。设计师不能随心所欲,他对社会环境的某种偏离有时是可能的,但那正是在遵从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一基础之上着手设计的。所以说设计师应当遵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切实进行设计活动。 总结 从绿色设计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往往协同对设计发生作用。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有些成功的设计正是认识到设计的力量和效应与环境的关系,自觉地与环境相联系而完成的。一个有典型价值的例子是全球性的“贝内通”(UnitedColorsofBenetton)广告设计。这些服装广告设计并不着眼于服饰展示,而是关注当代人类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艾滋病,民主与和平,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平等与和睦,难民问题,等等。设计师从特殊的视角选择内容并给以特殊的摄影艺术处理,比如充塞画面的无数个大小、形状一致的十字架,不同肤色的三个小女孩快乐地向观众吐舌头……别出心裁的创意,统一的图式原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思维穿透力,使这些关注全球热点的广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从而达到促销贝内通品牌服装的目的。最后,环境一直都是对人类行为举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力,环境也对现代设计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影响着,设计师们同时也受环境的渗透、唤醒、激发,会在自己的所有设计中自觉不自觉地打上生态环境的印记,而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生态问题,来传达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本文作者:滕艾娟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环境与生态论文: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捷发展的带动下,畜牧业产业模式正从散户化向规模化过渡。这种变化既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病原污染等方面。本文通过剖析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影响,试图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规模化畜牧养殖背景下如何维护生态环境提供借鉴性意见。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关联性探析;改善措施 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第一产业的支柱。要想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畜牧养殖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在科技革新的引领下,畜牧行业中落后的分散养殖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就目前情况看,规模化畜牧养殖能够显著拉动经济增长,但弊端也在于其扩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1]。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影响 不可否认,规模化畜牧养殖给农户带来了利润,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畜牧业的稳健发展,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地域的蔓延 在农村地区畜牧养殖接近饱和的前提下,规模化畜牧养殖在城镇区域实现了二次扩张。站在农户的角度而言,将规模化畜牧养殖地点圈定在城镇,有利于缩短畜牧产品或副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通过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实现了物流成本的节流。反之畜牧养殖城镇化也将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地域转移:城镇实施畜牧养殖后,大片土地被占用,相对农作耕种的占地面积减少;由于缺乏对排污治理的认知,规模化畜牧养殖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倍于散养农户的畜牧排泄物、污水等废物无法实现回收转化。更有甚者将之就地排放,加重城镇环境的负担;家畜家禽的大规模养殖也会对空气产生影响,动物的聚集会排放大量氨气,且其排泄物经过发酵分解会产生其他有害气体。空气质量受到破坏,会对城镇居民及经营者的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 畜牧养殖以散户形式存在时,由于所养殖的畜牧数量有限,因此动物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均在可自行处理范围内。随着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其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不仅无法实现自行利用,且会影响养殖区域周边的土地;随意排放的废水也对地下河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废弃物中富含氮磷钾等有机物质,在其接触水体后,会使地下水富营养化,经过自然汇集后,水体受到污染恶化,导致水中生物死亡,致使局部生态失衡。加之废水、废弃物中存在各种弧菌与致病菌,最终可能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工作造成威胁,从而危害人类健康[2]。 (三)规模化畜牧养殖利用肥料质量难以保障 在传统畜牧散养过程当中,其所利用的通常为农家有机肥。随着规模化畜牧养殖的推进,化学肥料取而代之。尽管化学肥料具有使用定量、操作方便且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畜牧产出的粪便及尿液中含有化学成分。在没有良好污水循环设施的处理下,这些废物无法实现有效回收利用,化学元素的肆意传播也对我们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原因剖析 (一)养殖模式及规模发生根本变化 传统畜牧养殖中,养殖规模小且多分散,因此对养殖动物产生的废弃物用以处理,但集中处理不仅成本较高,且容易处理不彻底,因而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化学原料的过度添加 为了保证养殖动物的快速繁殖、出栏,规模化养殖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制剂进行养殖操作,从成本上化学原料也远比有机肥便宜,但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却无法被利用。 (三)必要污染处理设备的缺乏 大部分农户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收入上,忽略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应对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受限于资金及其他条件,多数规模化畜牧养殖农户没有添加污水处理设备,导致产生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 三、应对策略 (一)树立生态循环观念,加强废弃物管理 我们在肯定规模化畜牧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正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而其有否控制余地与畜牧场的管理者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当加强对管理者环保理念的树立及培养,引导他们加强对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管理,鼓励农户寻找环境与生产中的平衡支点,优化畜牧产品的品质管理。 (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 环保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规模化畜牧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着力引导管理者及相关农户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主要可以表现在:对环境进行利弊要素分析,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出现问题的进行整改,保持科学先进性的农户给予政策倾斜,从鼓励农户积极性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扶植研发力量,鼓励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污染处理设备的研发,优化现有污染处理资源,争取研制出易操作、价低廉的处理设备,能够使农户迅速接受并广泛应用。 (三)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与利用 规模化畜牧管理的一大难点在于对其排泄物及废弃物的管理,工作流程繁琐且数量庞大。因此作为职能部门应当建立规范且完善的废物管理设施,通过控制排放或研制新的降解循环系统实现废物循环回收利用。可以与生物科技公司、化肥厂等相关企业进行协作的方式,寻找几者当中利益平衡点,通过发挥供应链的作用,最终实现基于保护环境的稳步发展。 作者:张丽梅 单位:祥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环境与生态论文:管理控制系统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本研究同时研究了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的组合如何帮助组织成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测试因果研究模型。研究发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短期绩效有负面影响,而对长期绩效有积极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广泛设计有助于组织和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并且管理团队多元化还能减轻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绩效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管理团队;短期和 长期绩效新型的管理模式是许多企业和组织为提高效率和强化服务应遵循的标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巨大的财务及环境效益。企业和组织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污染和资源的使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环保举措的实施往往在短期内失会导致许多企业和组织的业绩不佳与浪费的资源。绩效收益与损失的共存可能会对执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果产生使人迷惑不解的证据。本研究探索了公立医院管理团队多样性和管理控制系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公立医院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企业和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分散化以及激励不同层级之间工作关系的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研究试图确定促进战略实施的管理因素以便增强短期和长期绩效。Pondeville,Swaen和DeRongé(2013)认为广泛的管理信息有助于鼓励管理人员在战略问题上进行管理辩论和互动,并且认为这是成功采取战略政策的必要条件。Hambrick(2007)在战略管理研究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构成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研究总体目标是同时分析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如何应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处理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相互矛盾的需求。 二、研究假设 管理团队是企业和组织实施战略、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可以更好地解决矛盾,因为管理人员可以从不同来源收集和处理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方案。在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多元化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快作出反应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1:管理团队的多元化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更加广泛的信息和更复杂的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保障。更多的信息能够鼓励管理团队在战略问题上有更多的辩论和互动,并促进企业和组织实现长期目标。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2: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调查数据和档案资料,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有关管理控制系统和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息,并通过档案资料中获得的数据来体现绩效。研究对我国300个公立医院的管理团队成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获得了687份有效回应。这使本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2.变量设计管理团队的多元化按五个人口特征衡量,分别是年龄、任期、教育背景、经验和性别。其中年龄和任期的多元化通过变异系数来衡量。而对于教育背景和经验来说,调查问卷要求管理人员填写他们的学历及其实践经验年数。研究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教育背景和经验的多元化。研究还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该指数的分数越高表明管理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越大。管理控制系统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测量。问卷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非金融类问题、未来导向、外部导向和长期导向。研究使用档案资料中的数据来衡量短期和长期绩效表现。研究采用了2013年至2016年间收集的六项非财务业绩指标数据来体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六项指标是:入院率、手术室使用率、再入院率、住院时间、死亡率和等候时间。 四、研究分析 我们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来测试我们的假设。偏最小二乘法允许比基于协方差的模型更小的样本。表1为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高级管理人员是男性,只有29.17%的管理人员是女性。表2为相关性分析,同时偏最小二乘法验证了变量的可靠性。表3显示了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短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长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短期和长期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管理团队异质性有助于组织采取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实现短期绩效。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则鼓励组织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同时实现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医院和卫生机构应设计综合管理控制系统,以保证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特点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采用新战略与短期业绩下滑之间的矛盾,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长期和短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提高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因此,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和组织应该努力确保管理控制系统向,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提供广泛的信息。 作者:王晨曦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水库的运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保护。本文对水库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库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资源 在人类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库对水资源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对于自然水资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也有积极的改进作用。所以针对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有重要意义。 1水库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缺乏科学性 人类的生产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影响的途径和类型日益增加,所以在进行水库管理时,应积极对相关的管理进行更新,针对外界发展的趋势以及生产方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所产生的问题较为普遍,如污染物,其对水资源的破坏度非常大,因此污染物的处理是水库管理工作的重点,水库管理必须制定严谨并且切实可行的污染物处理办法,确保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进而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较好的保障。 1.2没有充分把握工作重点 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在各管理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都应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尤其是水库的重点环节,更应强化管理力度。但是在现阶段,水库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库管理对生态资源保护作用的发挥。管理过程中没有充分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点位置,导致在开展相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贯彻落实不到位,对生态环境仍有不利的影响,无法实现管理与保护工作同步[1]。 2水库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在制定水库管理工作的相关重点时,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充分融合,确保管理工作与保护工作同发展。水库管理工作的重点为水质监测、涵养林的建设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护。水质监测主要是通过生物监控和理化监控两方面进行,有助于确保水质的无污染。生物监控主要是对水资源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是水质监测工作的关键,确保水资源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植物对生态环境无害。水资源的涵养林对维护水库水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确保水库管理工作主体、水资源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应加强对水库涵养林的建设。水库建设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后期水库管理中应加强对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减少土壤的裸露,扩大绿色覆盖面。对水库周边的湿地应加强监管力度,保护野生动物及植物。贯彻落实节水工作方针,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或节水技术优化水库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对渔业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养鱼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以此作为管理和发展的目标,促进水库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周边区域环境的改善,推动水库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共同发展和进步[2]。 3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力度 水库管理工作人员应深入污染源头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并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之后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解决对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加强对水库周边的管理力度,禁止周边居民或者企业在水库周边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水、工业垃圾等;在水库周边禁止采取极端手段对渔业资源进行破坏;在水库中禁止有水面经营活动或者娱乐经营行为出现;在水库的集雨范围内,禁止发展规模养殖,要取缔有污染的企业。此外,还应对其他情况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水库无污染。总之,水库和生态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水库的长远发展,必须深入分析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定针对性地措施,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进而推动水库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韩平年 单位:民乐县童子坝河管理处 环境与生态论文: 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摘要: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关键词:草原;畜牧;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1]。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作者:呼格吉勒图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 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监测技术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水质恶化等问题。有效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论文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2.33S技术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即GPS、GIS、RS。目前,我国已经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当中。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与反射,将该特点与遥感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监测和分析出电磁波信息的的变化,继而掌握住该物体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信息充分整理和反馈。在环境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则能保证生态监测的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 3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2)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3)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1)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2)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3)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4)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5)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7)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8)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作者:张希成 单位: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环境与生态论文: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摘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建设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实际、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分析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作用。首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对城镇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交互胁迫关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势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会冲击生态环境的平衡。首先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即城镇人口数量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即人为的破坏,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就会跟着增加。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城镇,城镇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发生改变,人们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健壮性越来越脆弱。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以及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交通系统的扩张,汽车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表现为以下及格方面:第一,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降低,不再有人愿意进入城镇生活,阻碍城镇化进程;第二,招商引资困难,不再有商家愿意进入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另外本地企业也会外流;第三,当恶化的生态环境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往往会发生诸多灾害性事件;最后,为了改善已有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新投入的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镇化形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城镇绿地不足 从地理范围来讲,城镇的占地面积是固定的,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平均土地占有面几率的降低,如何提高占有率是城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只能牺牲绿地面积,将绿地面积变为建筑面积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员需求。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GDP,对开发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开发商为了私利肆意开发土地盖楼,于是城镇的绿地越来越小,钢筋水泥越来越多。绿地的减少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破坏了CO2与O2的平衡,更多的有害有毒气体无法被植被吸附过滤,细菌和粉尘越来越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居住舒适度越来越差等等。2.2城镇空气污染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根本成因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积聚造成的。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这些废气中所包含的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nm的颗粒物,简称为PM2.5)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有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暴漏在雾霾天气中会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死亡。而更可悲的是近些年雾霾天气不但没有减少,更有增加的趋势。 2.3城镇供水紧张 城镇供水紧张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认为的破坏。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的核心因素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城镇中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用水量也随之增加,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城镇用水水源都来源于地下。长期大量的给水给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位也一再下降,以前距地面4-5米就可以出水的地方现在要挖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能出水。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的目标,对污水处理这一问题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域当中,给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4噪声污染增加 噪声污染往往得不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聚环保部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们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些噪声包括交通噪声、机械噪声、建筑噪声、生活噪声等等。噪声对身体的危害虽然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多种疾病,例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有研究显示,人口密度越大的住宅小区人们患高血压疾病的人员也越多;立交桥越多的地区心脏搭桥病人的比例也越高。这些都印证了噪声污染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作者:赵永志 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而分析了建成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问题;措施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大众对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深化,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有必要在整体施工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上制定合理的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 1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首先,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破坏原始水文地质,由于挖方、填方作业,造成其沿线的地质地貌被破坏,同时还对山体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其次,会造成施工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工程多在一些山区,然而这些地区其生态环境都是十分脆弱的,在开工过程中会对沿线的水源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最后还会造成施工当地的景观以及生态被破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施工现场清理,同时还需要建设弃土场以及取土场,而这些都会导致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被破坏[1]。 2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会使一些陆地成为水域,潜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建筑完成之后水域内的污染物其流动扩散能力相对流水要差很多,这就会造成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弱,严重时还会致使水域内生物由于缺氧而死。 2.2对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会导致施工地陆生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对于下流而言其淤泥减少就会致使其肥力降低;对于中上流而言,土壤长期被浸透会出现严重的浅育化和沼泽化,土壤环境的改变会使陆生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库区蓄水会导致土地资源被淹没,进而使陆生植物被破坏,这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施工人员在施工地的居住也会产生一些生活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措施 3.1增强生态保护观念 首先,需要水利水电企业在其营运中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生态观念,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施工当地的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无论是施工前的前期规划设计,还是在施工过程的施工调度,以及后期的维修处理,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整体强化企业的环保观念。还需要加大国家环境法在企业内的宣传力度,进而引起整个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2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渐构建出一个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发,谁补偿”的机制,在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且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进而构建出一个强制性、稳定性的环境补偿机制。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在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环境测评。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建设对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故此政府主观部门也需要引导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之中,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避免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 3.3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综合化的了解,并以工程的周期为基础进行实时环境的检测,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以处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要及时处理,施工完成之后还要进行绿化工作和原始景观的恢复工作,最大程度的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2]。 3.4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综合性的对社会、经济以及环保方面进行统筹考虑,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施工中需要重视工程的生活用水,同时还要兼顾到施工下流用水情况。工程日常管理需要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要求,在各项内容上的实现综合化协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计划,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施工当地会造成原始水文地质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景观和生态被破坏,在施工建设完成之后会在生态方面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根据问题和特点加强生态保护观念、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是切实有效避免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应在施工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作者:王新华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黄灌区水利管理处 环境与生态论文: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摘要】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作为“地球之肺”不仅能够净化空气,同时还能涵养水源从而实现径流的调节,并且对于水土流失以及防风固沙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本文笔者就将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 前言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是以乔木为主体辅之其他的动植物、微生物与土壤所形成的生态群落,通过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的相互制约,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拥有庞大的森林资源,但是从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来看,却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呵护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森林和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护森林资源,不仅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稳固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帮助。一个良好的森林和生态环境,能够更好的帮助我国进行社会经济建设,并且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帮助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一)平衡生态系统,促进林业旅游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让人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去感受不同文明及自然景观所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能够开阔人的眼界,让他们认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奇人异事,从而增长见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国民在旅游上的选择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的人们更加喜欢原滋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的时候,更倾向于挑选拥有原生态自然生态资源的地方。这样一来,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就能够开发更多的林业旅游路线,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林业旅游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就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必定会出现因为游客对当地生态环境不足,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生态环境破坏。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分进行配合,积极向游客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做到不仅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保障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促进林副产品的开发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除了可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外,还能够促进更多林副产品的开发。比如说,在柳州市柳江县,就根据当地气候以及环境的特点,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形成部分以果园、油茶等为主体的林业景区。这样一来,游客不仅能够在景区中感受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特色,在离开时还可以购买当地的特产。这样一来,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三点:调节径流、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并保持水土。(一)调节径流的作用森林之所以能调节径流,主要是因为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因此可以说森林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水库”。众所周知,水在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有着重要意义。人类社会的起源,就是依水而生。而树木不仅有着蓄水的作用,同时在阳光的作用下将水蒸发,使水重新回到大气当中。有数据显示,一公顷的森林一年就能够蒸发约8000吨水。(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功效,是因为树木拥有庞大的根系以及繁茂的树冠。通过树身和树冠,可以降低风速,而庞大根系则可以帮助树木抵挡大风。而当降雨时,因为树木根系的蓄水功能,使水以地下水的形式流出,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三)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就是因为森林具有极强的净化空气作用。从树木的特性来看,每一棵树都是天然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和氧气生成器。通过光合作用,150公顷的阔叶林在一天之内就可以产生100吨的氧气。除了吸收二氧化碳以外,森林还能够吸收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并且将这些气体进行净化,从而形成氧气。这对于当前的温室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一)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在任何一座森林当中,都无法避免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而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对森林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会对森林中树木的生长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不同的病虫害对森林中的树木也会造成不同的伤害。除此之外,由于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每一棵树木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当森林中发生病虫害时,通常会对整个森林树木的生长产生危险,从治理上来说具有极大的难度。(二)影响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效益当森林中出现病虫害之后,除了会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威胁,同时也会危害到当地整个生态环境以及林业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病虫害的出现会对树木的形态造成破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会影响到生态景观的观赏性。这样一来,除了会损害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外,也会对当地的林业旅游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一)引进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想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进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而要如何开展该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防治技术对病虫害去进行整治,比如说新型生态防治技术相比起传统的农药化学防治技术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就更为有效,并且,采用生态防治技术不用担心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不用担心会改变当地土壤的结构和性质;第二,在引进先进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一定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意义的宣传工作,并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防治知识和新技术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三,在基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一定要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条例,这样才能保障防治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最后,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一定要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防治方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二)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要让他们意识到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三)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来说也有着重要作用。定期检查工作的开展能够让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森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将病虫害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使森林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森林植物的来源一定要进行细致的检查,防止移植的花草树木上存在病虫害隐患。(四)改善森林生态结构在以往技术和时代的限制之下,传统的人造森林都具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结构十分的单一,食物链也非常简单。而简单的结构和食物链会造成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十分弱。因此,为了提高人造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改善传统人造森林的生态结构,采用混交林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从而令森林可以更好的生长。(五)电子工程的应用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也被应用到当前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实现对病虫害源头的监控,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病虫害预警机制。当森林中出现病虫害的苗头时,预警机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工作人员,从而使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及时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是对生态环境同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必须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工作人员对森林的保护意识,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改变传统人造森林的生态结构,通过计算机以及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建立一套预警机制,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作者:韦柳姣 单位:柳州市柳江县林业局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 摘要: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电资源的开发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目前仅仅能达到百分之十几,而有的发达国家甚至都达到了90%以上,这样巨大的差距预示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然而如何妥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外围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润滑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作者:曹斌 单位:泾源县水务局水利服务中心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和语文技能(听、说、读、写)是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众所周知,学习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 关键词:合作学习;识字;阅读教学;朗读训练 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语文,合作学习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在学习中与他人做到合作,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才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化”的新千年里,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必须变“经验型”教学为“科研型”的育人,指导学生有效快捷地进行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因此,在安排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与能力水平精心设技教学环节,使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点拨、启发、激励、自主、互动,将一把一把的金钥匙紧握于手,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开发知识的宝藏。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对于一年级学生如何实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体会。 一、识字教学中的同桌合作 识字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识字、记字。学生的创造力是难以想象的:有用谜语识字的,如,《语文天地3》中第三题:看看图,猜猜这是什么字。我就这一题让同桌看图,一起给猜出来的汉子编字谜。有的说,请你猜两个木是什么字?有的说,一边怕虫咬,一边怕水浇。有用儿歌识字的、有用熟字加偏旁的、有用熟字换偏旁的、有自己看拼音学的、有向父母请教的。 同桌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并进行互补。通过对学生同桌合作学习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到合作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高效率、高质量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在快乐和主动中学习,也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二、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将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小组阅读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学习前先给小组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和分配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类型如:角色扮演、话题讨论。活动结束时小组成员共同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总、整合,力求获得最佳成效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有时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的次数多,而内向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经常性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并指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培养他们发言的习惯和兴趣。一年级的后半学期,课文的篇幅逐渐加长,对于语文的训练性有的比较开放,识字更趋于多样性和复杂化。比如,在《乌鸦喝水》一课,紧紧围绕乌鸦口渴了―想喝水―喝不着水―怎么办―动脑筋―喝到水这一线索来展开课文的分析。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用手来比画瓶口的大小,找出文中重点的字词感受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再体会乌鸦的心情,最后反馈各组的讨论结果。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必将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 三、朗读训练中的师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合作,且师生合作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针对课程的需求,有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个学习伙伴,积极主动地承担部分学习任务,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解决课堂问题。 一年级下半学期的课文角色性比较浓。字、词、句的教学,从单一的认识,上升到朗读的要求,在读中促进理解,又在理解中提高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常采用的是师生合作读。比如“下面老师想和我们同学一起读课文”。话音刚落,每一个想和老师合作的学生睁大了眼睛,表露出的是得到老师的关注的眼神。在上《小马过河》时,我和学生合作读了小马、老妈、松鼠和老牛的话,在合作过程中出示了《小马过河》课文内容的图片。我读引言的部分,并将手中好看的图片送给了回答问题的学生,作为鼓舞。 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来到小学课堂,总在接受变化中的新事物,获得知识,各人有个人的性格特点,对事物的认识、对课文的理解、对老师的教导、对同学间的争论以及个人的爱好习惯千差万别,形成个性特征,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允许共存差异、互补差异,有时候往往对立面是矛盾统一的开始。 虽然一年级的学生,看起来比较稚嫩,需要大家的关爱和帮助,但多种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多种学习渠道。古人说:“开而弗达则思。”开导学生自己学、自己悟,而不是代替他们作结论。结论只不过是能力的标志,思维的一个成果,绝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开导下,读书思考的过程中不能缺少合作互学这一环节,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更不能忽视学生间的知识互补这一点。 培养好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语文能力形成的要点,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要点。互助学习则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与各种人物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会慢慢体会到: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与他人合作的,没有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农村村级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体会 人人都说教一年级孩子难度大,尤其是教农村村级孩子难度更大,他们没有上过幼儿园,地方口音较浓,什么都不知道,更没有什么自控能力,一切从零开始,点点滴滴都要教。家长的意识也不高,并且还存在一种粗暴行为,更谈不上辅导孩子,不管孩子学习怎样,他们都毫无反应。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难很难的,因此教师不太愿意去村级小学教一年级的语文。以下是本人对村级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首先要从孩子的行为抓起,矫正孩子存在的野蛮行为,让孩子意识课堂纪律和要讲卫生的习惯,然后教他们坐与写字姿势,训练课堂上不说话,再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好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在教学拼音时 因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拼音,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拼音的学习上,这也是很多一年级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学生识字的好帮手。拼音教学要让学生发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能借助图形帮助记忆。在上课前,教师要准备一些小红花,看孩子们谁上课坐得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把红花奖给他。比比看,谁能得到小红花最多?这样孩子们坐得很端正,教室里很安静。如:教学单韵母""时,教师示范发音,让孩子们听清音,看清教师的口型,孩子们再试着发音,教师进行纠正,反复练习,长时间的练习,教师编顺口溜:"张大嘴巴、、;小女孩练唱、、",帮助学生记忆。再引导学生观察""的形,""像小女孩的头部,左半圆像头,竖右弯像小辫子。让孩子们以各种方式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如:用抽学生检查发音口形,同桌互检,"开火车"练习发音,小组比赛等。利用小红花做奖品孩子们很积极。 2.在教学识字、写字时 要在学生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拼拼音的方法,使他们不再要教师教读,而是自己借助拼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要采取多样的识字方法。如:同桌之间比、组与组之间比、男生与女生之间比等方法很有效。看谁先能把词语读通,利用一些时间给孩子们先练习拼读,过些时间就看到很多孩子纷纷举手,教师进行抽查了解学生利用拼音识字的程度,对一些三拼音节的字,教师重点标出来,并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声母、介母、韵母,让孩子们区分清楚,才能拼得准确,还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我们身边的一些学过的字,如: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包装袋名称、教室学习园地的主题名称,学校标语等,巩固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这样学生的识字量会不断得到扩大。学生的写字教学,教师首先示范书写,带学生伸出小手进行书空训练之后,告诉学生田字格分为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观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让学生在书本的田字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检查并纠正,学生的字写得很好,写字的好与坏从小培养。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写字教学中写字姿势、执笔姿势都很重要,长期严格要求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因此,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写字笔画、笔顺,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把写得好的字进行展示。写字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会按书照抄,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音、形,理解它们的意思。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听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如:利用加偏旁、减偏旁、比较法等方法记忆字形,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的提高。 3.在教学课文时 因能读通课文且做到读得流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在拼读一些时间,并宣布谁读通谁举手,看学生大部分举手之后,抽个别学生试读,能读通的给一点小奖品,每位学生都想读。通过这样训练,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孰能生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形成依赖性,使他们不能自主地去学习,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课文、熟读课文,如采取同桌之间、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比赛朗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4.在教学用字组词,用词说话、写话练习时 尽量用简单又经常碰到的字来组,如:用"鸟"字来组词,教学生用会写的字"小"来组成词"小鸟",其它不会写的字用口头组,学生就会觉得轻松简单。用词说话写话也是这样。看到学生疲倦时,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轻松轻松,待会儿教师喊口号"1、2"学生都坐得很好了。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组词、说话、写话练习。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生字练习组词,鼓励学生用一个字组多个词,同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句话,并写下来。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今后的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5.在教学看图说话时 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可以抓住时机多说些鼓励的话:学生说错了也要鼓励,下次学生才有胆量说,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有学习的自信和勇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意思完整、表达清楚的一句话,并写下来。但最好用到的字是认识的会写的,语句短而完整,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还要掌握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大纲,认真备课,设计好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分钟要效果。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连接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对学生学习上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所进步,村级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对村小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知识点有些还是复杂,孩子学习的虽然是基础内容。但表现出很吃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的同时,教师利用早读时间对学生辅导与复习学过的知识,多加强巩固,否则,会更加糟糕,同样要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本,以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为重。才能缩短村级的学生与镇、城的学生差距。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摘 要:一年级学生刚开始语文学习,阅读积累少,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差。如何进行教学,使我们的语文课事半功倍?美同教育家毕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参与课堂的情感体验,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成长特点和生活实际,以生活为源头活水,通过有目的的教学和活动,激发共鸣,是打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通道。 关键词:一年级语文;生活;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应积极寻找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故事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故事中接受所学的东西。我也在努力的尝试着这种方法,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推广都有一定的摸索期与试用期。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一方面让他们感觉不到累,能够充分接受所学的东西。另一方面在愉快的心情中学到东西。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毕业,踏入小学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在他们刚入学的时候,先给他们定下规矩,赏罚分明,课堂教学中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利用好前半节课讲知识,后半节课安排时间写字或者游戏。如果一节课安排要学的知识过多,老师讲的时间长,学生容易疲惫不堪,不仅学不到老师一节课讲的知识,还会降低他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比如在上课前我做了一些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时,先拿出来给学生看,学生们都很发出赞叹的声音,都很想要。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看这些东西,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现代社会提倡人们大胆展示自我,“推销”自己。从现代教育的观念上说,培养小学生有自我“展示”的精神和自我“推销”的意识,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拼音,天天拼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时间长了,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厌倦的现象。而天天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就会感觉新鲜,有成就感,都会报以极高的热情。再加之教师激励性评语的推助,学生就会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前,教师先出示字母a、o、e、i、u、ü让学生看看谁会认,或认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都可以。采用“我会认”“我会读”“我会念”等语言,展示给同学们听,再说说是怎么学会这几个字母的。教师赞赏一个,启发带动大家主动获取新知识。教材根据掌握的情况,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还可采取课前说发现、课中讲发现、课后谈发现的自我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兴趣,发展智能。因为小学生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实践,大胆展示,趣学新知。 二、联系生活丰富文本 生活就是课本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善于用生活充实文本,才能学到鲜活有用的语文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在学习了一些汉字后,让学生结合拼音认文具名,与家长上街时在家长帮助下认店名、认商品名,不仅巩固了汉字,且有意无意问增加了识字量,培养了识字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观察习惯。口语交际《打电话》,不仅在朋友生日时打电话祝贺,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打电话的机会,对孩子的表达交流也是有好处的。《我们来讨沦》带孩子实地认识一些交通标志,了解些交通规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以文本为范例,结合生活还能丰富生成语文知识。例如,《春到梅花山》语言优美,其中两个长句和“晶莹”一词,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品莹透亮”比较抽象,用录像直观花瓣带着品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通透晶亮,引导回忆《冰花》的品亮,在孩子们意会后,让孩子们找一找、说一说他们见过的晶莹透亮的东西,他们说出了露珠、蛋清,有的摘下头饰,有的掏出玉坠……再让同学们评一评,看一看,在兴趣盎然中解决了难题。 三、联系生活实践文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生活到语文学习再到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使语文教学密切联系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文本,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文本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例如在第二册课本《练习1》中有这样一道练习:先加上标点,再分角色读一读。这是一段母子对话,内容简洁明了,在点好标点、体会生活场景分角色读的基础上,我要求现编一段对话,并指名一学生和我示范,“师:昨天你怎么没来上课生:我感冒了师:今天好些了吗生:谢谢好多了”然后,我以最快的速度打出字幕,让孩子们练习点标点,对这些来自生活的句子,孩子们读得高兴,点得快乐。有些同学下课还聚在一起兴犹未了地写句子,点标点。我又因势利导,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标点常思考,多请教,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进行知识的迁移,培养了能力。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一年级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最喜欢听到的是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其他同学就会受到感染,也会像自学像守纪律的学生一样做好。当学生正确回答提问,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一年级如何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摘 要:新课改中提出,教育教学要“轻负重质”,做到低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要想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教学”的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谈下如何“轻负重质”的教学,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识字;正确写字;充分备课;教师指导 一、引导学生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小学生必须打实扎牢的,这关系到以后学生的写作、阅读的能力,是学生以后创新的基础。但是小学一年级刚刚进入学习生涯,学习的识字量很大,学生学的快,忘得也快。因此,要引导学生有效的识字、写字。 (1)归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汉字的“造型”都很有规律可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引导学生对相似的文字进行归类,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和效率。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要认识的字“淋、洒、滴、油、澡”,要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回答、讨论。有的学生回答的还是很好的:“这些字都是三点水偏旁,都与水有关”,“要记住这些字先记住偏旁是三点水,再记住另一边,都和水有关”等。《识字4》中,要认识的字“蚯、蚓、蚂、蚁、蝴、蝶”等字都是形声字,都是“虫”字旁,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规律,总结出哪些部分相同,哪些部分不同,拓展课外知识,要学生写出自己认识的和这些字相似的字,板书在黑板上,供大家学习。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了课本上的生字,也学习到了一些课外的生字生词,拓宽了识字面。 在学习“清、请、精、情、晴、蜻、倩、睛”,可以变成顺口溜的形式,“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有精神”。这样善于学生记住字词,经常读背,加深生字的印象。 这种归类识字法,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可以有效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领悟能力,一举多得。 (2)规范写字,重质不重量 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写字、规范的写字,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书写,规范学生的书写,把写字与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写质量”包括:是否正确,是否规范,写字习惯。 许多教师应该发现,先很多学生的字十分的潦草,歪歪斜斜,,写字要做到的“规范、端正、整洁”根本看不到。给学生批阅作业、试卷,“难度”提高了,因为不知道他这个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虽然字形正确,但是笔画规范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当堂指导、当堂书写、当堂反馈”,保证课堂上的指导时间,书写时间。 首先,教师要重视起来笔画的教学,完善自己的不足,避免在课堂上给错误的指导,学生的对任何事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深刻,第一次出了错,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如在学习“点画”的写法的时候,要学生“会看、会画、会写、会读”,也就是会勾画字体的外形结构,明白字体的写作轨迹,会说出写字的过程,会完整的手笔。要学生多临摹字帖,现在都有卖写字帖的,要学生每天完成2-3页的写字,写完后自己在练习本上在进行临摹,多写多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要规范学生在田字本上的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字体的结构,上下结构的应该注意些什么啊,左右结构的应该怎样书写啊,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消化。 二、教师上课前要充分的备课,备好课 良好的备课是一节开课程的开端,备课分为“有形备课”和“无形备课”两种。“有形备课”就是指课前的教案文本,课程学习的卡片、图画、模具、课件等;“无形备课”指的是教师自身素质,文化底蕴等的提高。 在学习五单元第二课时,我提前准备了一个谜语:“一天,小丁出了个谜语给小东,、小明、小红猜:言来互相尊重(打一字)。小明笑了笑,假装猜不出来,也出一谜语:心至令人感动(打一字)。小丁猜不着,问小东,小东也出一谜语:日出万里无云(打一字)。小东就更摸不着头脑了,又问小红,小红也出一谜语:水到纯洁透明(打一字)。四人互相看看,哈哈大笑,我们出的是同一个字。”老师猜不出来,下面的小朋友有没有能猜出来的呢? 调动同学的兴致,要学生开动脑筋,讨论答案。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争强好胜,针对这一特点,这个备课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师要进行适宜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全盘的灌输学生知识,而是在讲解知识点后,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摸索,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增大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不停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学习中充当引领者,促进者,学会倾听学生的问题,想发,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成为领路人,而不是帮助学生走路。 比如在朗读方面,往往教师会设计多种方式来进行,“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杜,领读,范读”等,但是这些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如果只是盲目的要学生读课文,想出再多的方法也不会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让这种朗读不止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经过这种形式,要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语调进行阅读,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就会不近相同,传递的感情也会有微妙的变化。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实施新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文本。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教育游戏融入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性 摘 要:本文探讨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教育游戏融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及价值性。教育游戏的成功融入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增加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游戏;教学效率 目前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依然严重存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1]。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通常采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感性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游戏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游戏界面,而且生动、形象和直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果能够把这样好玩、形象又具备良好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融入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孩子们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教师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育游戏融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教育游戏兼有教育性、娱乐性、规则性、竞争性、交互性和公平性等基本特征,从而具有巨大的生存空间。教育游戏不仅符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互动性等教学特点,还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由讲授与传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改革要求。因而教育游戏融入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有其合适的实践契合点,是切实可行的[2]。 二、教育游戏融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性 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性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游戏,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3]。 1、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有的孩子还没有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学习时还依赖在幼儿园“玩”的学习习惯,喜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孩子在教育游戏中,能够提高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加快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从而满足现在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要求;玩益智类教育游戏,能开发儿童的智力,如玩《小鸟排排坐》、《儿童填色》等。这些益智游戏通常以游戏的形式锻炼了游戏者的脑、眼、手等,使儿童获得身心健康,增强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敏捷性;玩一些操作性的教育游戏,如玩《驾驶员训练》、《蜗牛过山车》等,小孩子能体验到模拟操作的感觉,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而游戏又回过来加强了认知活动[4]。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学习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教育游戏中角色扮演,为孩子再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学会学习,教育游戏包含丰富的知识,能够增加学习者的生活常识;学会生活,在教育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模拟生活,感受生活,比如组建自己的庄园、种菜、交易,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总之,在教育游戏中,有利于孩子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终身受益。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一般采用识字卡片的形式教学,由于学的汉字很多,长时间以来,孩子们感到枯燥无味,对这种学习方式失去兴趣。而在教育游戏中识字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设计“识字大闯关”、“识字蹦蹦跳”,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变识字为乐趣。另外,孩子对一些声音是非常敏感的,在教育游戏中,如辅以悦耳的声音,孩子便会乐于学习。其次,通过教育游戏中的精神奖励,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如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教育游戏软件就予以过关、升级等奖励,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游戏趣味性、互动性和学习性强。一年级学生可能学习十几分钟就感觉厌倦了,而在教育游戏中却能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教育游戏培养学习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开动脑筋,动手实践,并且孩子在教育游戏中可以与同伴、教师、游戏专家进行合作学习,不断在合作过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教育游戏设计一些帮助性向导信息,能正确引导孩子,以免其迷失学习的方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为了避免孩子因长时间学习产生疲劳,教育游戏可以安排在课堂的最后阶段,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5],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孩子在教育游戏中,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图片能够唤醒记忆力和反应力,逼真的虚拟形象,有利于把知识由抽象化为具体,有利于孩子的多元智能的培养。总之,教育游戏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育游戏作为未来教育形态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投入精力研究的。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性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游戏,使教育游戏的成功融入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效率与注意问题 【摘 要】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上课时听讲不专心,注意力容易分散,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现象会经常出现。那么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如何设计教学,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以及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效率;问题 孩子由幼儿园升入一年级后,需要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学生刚步入小学,对什么都感兴趣,一年级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打实基础,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关注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求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地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一、一年级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刚从学前班上来的学生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他们爱看动画片, 喜欢小动物, 爱听故事。上课时, 讲个故事开头, 创设一种情境, 让他们扮演其中―个角色, 为故事里的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 那兴奋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 我利用图片、音乐, 把小朋友们带到这样的故事情境中: 小马要帮妈妈把半袋麦子送到磨房去。去磨房得经过一条小河, 小马该怎么办呢?牛伯伯说河水很浅, 小松鼠说河水很深,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小马到底该相信谁呢?小马非常着急。小朋友们, 请你们帮帮忙, 帮小马解决这些难题, 可以吗?孩子们可高兴了, 谁都想帮助小马。整节课, 小朋友都把自己当成了大英雄, 每解决一个难题,就感觉成功一次。就这样, 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掌握了课文内容。 2.生动亲切的教学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一年级孩子不同于高年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作为他们的老师,每一句教学语言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多用通俗易懂的词语、活泼简短的句式,使用儿童化语言。这样,既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比如称拼音、词语为拼音朋友、词语宝宝,做连线题,如果教师说让我们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教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教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情景教学。如在教学《东方明珠》一课时,由于盐城离上海较远,学生对“东方明珠”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体会东方明珠夜景的美丽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在课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相关课件,让学生一睹为快。这样不仅能融会贯通地掌握本课知识,而且学生对东方明珠美丽的夜景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在教学中除了创设情景、引入表演之外、还可以运用编故事、儿歌、顺口溜、找朋友、送回家、摘苹果等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难易适度的课堂练习 课堂作业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口的,必须和教,学内容有关,必须难易适度,量还要适中。小学一年级课后一般不留书面作业,但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课外练习,让学在闲暇和玩耍中自主地学,愉快地学。如在拼音教学阶段,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练习: (1)每天回家听读十分钟拼音磁带。拼音朗读磁带.发音准确规范.经常听,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读准拼音,培养语感。 (2)自录拼音磁带。让学生用录音机把自己读的拼音录下来.带到课堂放给同学听,互相欣赏交流。 (3)布置学背诵或者自录儿歌、故事和课文.参加全班比赛活动。这样,学既养成在家自觉朗读的习惯.又丰富学习体验。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学习习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起始年级,养成好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终生有益。首先,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首先应加强说话训练,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开展讲故事大赛、说日记活动等,要让学生敢说、想说,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其次,写字基本功的培养,注重一年级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培养,只有端正坐姿,执笔规范后,才能写出端正、匀称的字,重点指导 23 种基本笔画,从而培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再次,预习、复习习惯的培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合理培养学生预习、复习习惯的养成。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一年级学生日常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去记等学习行为,注意教育引导学生课堂上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 2.关注“个体差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生的个体差异注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效果的差异。 同一时间、同一内容讲授完以后,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对新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的“学困生”,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孩子中显得尤为明显。 因此,在一个班里面,老师经常不经意地就从学生中分出了后进生或者叫 “差生”。 其实 “差生” 并不姓“差”。 在教学中,尤其我们一年级的教师,要改变自身偏见的认识,要改进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针对后进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和对待。 是家庭原因的,就多家访,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换思想、意见,帮助学生进步;是教育方式的就改变教育方式等等,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老师都要有诚心和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学生感到温暖,同时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弹”,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3.关注“合作意识”,从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合作意识的培养简单地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关键词、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内涵。 第二种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时,学生就会成为完全的指导,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去尝试搜集一些信息资料,例如冀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8 课《多想去看看》,可以上网搜索一些有关北京天安门及天山的图片及内容,让各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让孩子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课堂就变得容易、生动了起来。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老师付出真情和真爱的,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去关注学生的一切,这样才会得到学生们的欢迎、信赖和爱戴。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在这和谐与轻松的氛围里得到开展和完善。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正式入学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接下来就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汉语拼音;个体差异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以后,要学会的知识明显增 多,但是这时候的小学生正是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渴求知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教师这时候能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将对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着重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学生的终身热爱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巧妙设计学习的方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抓住学生渴求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学生爱听故事、喜欢游戏的特点,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儿歌情境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为学生因为自制力差、活泼好动等特点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知不觉、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本领。 二、关注汉语拼音的教学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重要工具,汉语拼音掌握扎实了,学生才能借助汉语拼音进行大量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可以说学好一年级语文,汉语拼音是基础,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连b、d、p、q都分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只会读、不会认,对于拼音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当教师具体指某个拼音的发音时,学生却不认识,在教学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会学生发音方法,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耐心是指当学生学不会时要认真分析学生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细心是要仔细观察学生,看学生是否在滥竽充数,是否有眼高手低的现象,确保汉语拼音教学的扎实有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的笔画书写顺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一二年级的书写基本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但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同学甚至高年级学生书写的笔顺都极不规范,这都和小学低年级没有掌握正确的笔画书写顺序,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脱不了关系。 因此,在语文课上,针对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在书写指导时,要一笔一画讲清楚,尤其是对于特殊字的笔顺规则必要时教师要让学生记住,只有从小养成正确的书写顺序,写规范字,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开始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终身受益。首先,要促使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对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来说,多数学生的拼音学得还不够扎实,如果课前不预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就不能够完整、流利地读下来,更别说在课堂进行有感情朗读了。及时复习巩固自己的语文知识,以便加深印象,作为重点学习目标,实践证明,预习、复习不仅仅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效果,它对所有年级段的学生都有着重要作用;另外要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听课不仅仅是听,还要学会认真思考,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只有学会听课,才能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才能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会听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习惯,从小养成至关重要;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流利说话表达的习惯,认真朗读,认真书写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的良性循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让一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相对落后还是因为基础不够扎实,也就是拼音基础不够扎实,因而导致在自主拼读音节的过程中相对较慢,句子朗读不够连贯、不流利,句子读得不熟,自然就不知课文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俗话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有的同学在读课文时磕磕巴巴,但是说起话来却非常流利,这充分说明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教师还没有掌握教会学生的方法,因此,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学习落后而把学生定位为“差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尤其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正等待着在上面画上宏伟的蓝图,他们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他 们成长的空间还很大,切不可使任何一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 线上。 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年级正处于整个学习阶段的基础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以上问题,才能为学生的语文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有效地进行一年级的语文教学 【摘 要】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告别幼儿园这个童话王国步入小学的大门,他们的生活方式由玩为主转以学为主。小学语文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既新鲜好奇又充满挑战和压力。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入另一个脑袋。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的知识殿堂里学习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所包含的特点,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语文的乐趣,愉快地进行探索。 【关键词】有效 激发 语文 上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在这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和不断思考探讨中,我深刻认识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好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没有和老师同学进行相应的互动,所谓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如何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学习。一堂课40分钟,开课前三分钟的吸引力最为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要设计有趣的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猜谜、唱歌等。再来就是有效地利用好前半节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教材出发寻找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要安排过多,太多了反而没能达到意想的效果,后半节课大约10分钟可以进行回顾总结,也可以练习、游戏等。课前有时会说“今天我们进行小组赛,看谁能为自己的小组争红旗。”有时会说“老师手上的贴纸漂亮吗?喜欢吗?这节课谁的表现棒,就有机会得到它,比比谁得到的多。”利用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形式多样性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我发现课堂教学形式如果单一,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提不起劲来。从而转移了学习注意。多样的学习形式能吸引学生心甘情愿学习。因为在一年级学生中,对学习内容真正感兴趣的人毕竟不多,教师还是得想方设法把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掺和到有趣的游戏、比赛中,让他们在娱乐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尝到学习的甜头。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坐坐好”师:“1、2、3、4、5老师等得好辛苦”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耳朵耳朵在干吗?耳朵耳朵在听讲。”“眼睛眼睛看哪里?眼睛眼睛看黑板。”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坐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有效的肯定机制是课堂延续的动力,它的吸引力无可比拟。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比较容易满足,当他或她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简单的一个大拇指就能让他或她久久地激动不已。当然,要想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得要靠长久的肯定机制。 要上好一节课,最最重要的就是这节课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只要这节课有吸引力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听你指挥。我认为学习,交流,应用,反思是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过程。作为一个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需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无论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是对教案的设计,无论是对课堂的调控还是对学生的把握都极不成熟。只要我们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钻研,时时总结,常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之我见 摘 要:一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约15分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能力处于初始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的心理特点,有效的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以下是我个人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一年级;思维;培养;品质 一、开阔视野 开阔视野是丰富思维的源泉。“任何一本教科书上所编辑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生活是无限的。”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大多是间接的经验,这就违背了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就僵硬化。诚然间接经验对于人类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人类文明最有价值的成果得以传承,人类历史得以不断延续,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可以建立在前人和他人的基础之上,超越个体生命周期。但这些知识既不来自生活,也不在完成之后直接回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验往往被掩盖。“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卢梭主张从直接经验去学习,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思想。一年级作为学生系统接受学校教育的起始年级,一开始就必须让学生以生活为土壤,眼光应更多地投向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的表象。在这方面,我认为:1、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在自然界中欣赏和发现音乐的旋律美。让学生倾听蜜蜂嗡嗡、小鸟啾啾、树叶沙沙、流水潺潺等,让学生从中学会领悟大自然的美。2、在家长的配合下,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多观察,多了解,多参观,多体验。例如,我经常在周末或假期布置一项开放作业:将你认为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就会把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画下来,然后讲给我和其他孩子,我们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一一回答我们。这样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语言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的好习惯。3、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描摹、再现,使学生的思维宽度得以延伸。小学语文课本中画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我们对这些插图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让学习小组进行讲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班内讲一讲图画上的内容,最后再把你说不出来但想表达的内容画下来。在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画这样的活动中,让他们充分发挥,尽情表达,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则大力表扬、引导,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注重学科的整合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科的整合、渗透。比如,教学生学习“花”字,就可以拿来许多种花让学生认认。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花介绍一下或者把它画下来。学生在介绍的同时进行了扩词训练:红花、黄花、白花、桃花、梨花、杏花、花瓣、花蕊、花枝、花叶、花香等等,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得以训练。学生在画花的过程中,也不是“单纯的把世界中的事物挪到纸上”,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并积极地欣赏和创造着世界。再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画春风,有一位学生把春风画成黄色的,我笑笑说:“当春风裹着沙土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有一个学生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因为春风吹来到处都是绿色,于是就把黄色的风擦掉画成绿色。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他们都不对,风是看不见的,所以画不出颜色。”于是,他又把绿色的风擦掉,画上一边倒的小草,说:“风有些大,小草都被吹弯了腰。”我给他鼓掌。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呀,我原本准备得很完整的语文课一下子变成了美术课,而孩子们的反应越来越活跃,学生的思维、语言和绘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科的整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赫尔巴特的统觉原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学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或协同解决问题的习惯 某一个问题被提出来,这就意味着思维的活性发挥了作用,因此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比如闭上眼睛想一想或一分钟思考。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学生学会了“看见”这个词,我及时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现在你也到了‘弯弯的月儿’上,你会看到些什么?”经过片刻的沉默,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我看见了星星”、“我看见了宇宙飞船”、“我看见了漂亮的嫦娥”……片刻的沉思,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一吐为快。 2、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要打破课堂上沉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手、脑、眼、口活动起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要设置一些具有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作业。在这一方面,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如“口述见闻”、“模拟角色说话”、“观察说话”等作业。还有一些操作性作业,如:小作品制作、书写绘画、自制学习用品。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认真动脑思考,更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设计,设计要凸显创造性主线。 四、Hands-on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孩子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从周围生活取材,自己动手,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探索和交流。六七岁的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考察家”,让孩子思考周围各种事物和现象,提出一些以观察为依据的思考任务,可以激发孩子进行智力创造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游戏、幻想和童话,发展他们的智力,通过体验和讲述,触及孩子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打开通向无边世界的窗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要贯穿“以生活为源头,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训练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技巧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该用愉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深厚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教师教学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发现、探索,在愉快的实践中体验、感悟,让学生主动学习,老师用爱去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快乐 ; 语文技巧 ;兴趣 ; 积极思考快乐是生活的主题,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体会学习的快乐。因此,如果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习而言无疑是件事半功倍的事。 我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对于我班初入校门的新生来说,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是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开户中他们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做,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除了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语文课上我们怎样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有趣的问题,以趣味来启动他们的思考之门 一年级学生的求知欲不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受兴趣爱好的支配,对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愿意学习,反之则不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将一些抽象的问题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况提出来,是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的。比如说:教学一年级的识字这一知识,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孩子放学回家,妈妈问他的你今天认识几个字,字在哪里?这样问题就不再枯燥、抽象、学生的思维就有了一个着陆点,就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二、 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动手来促进动脑,以动脑来指导动手 动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验是相当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一年能的学生愿意动手、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能将游戏融于语文教学之中,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注发展,尊崇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制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构建学生的阅读目标时,既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应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个性发展需要,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 三、力求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如此,就像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相声艺术一样,很多人之所以爱听相声,是因为相声能逗大家乐,使人们在乐的氛围中得到娱乐和某项启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也能巧妙地融入相声中“逗”的艺术,如是关注发展,尊崇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制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构建学生的阅读目标时,既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应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个性发展需要,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我们教学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字等等,那么就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让一年级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好语文,寓教于乐,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语文可以用阅读激发学生,推举创新。一节好的阅读课绝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框死在课本中,而应在深入领悟文本意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超越课堂,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入广阔的生活,使学生学会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学会关注时事、关注生活,从而积淀文化底蕴,增广知识见闻。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意见,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批判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与愿望。一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除了教他们识文字和朗读外,还要让他们用方法去解答与图片有关系的问题,并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语文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让学生课内外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学习效力,语文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语文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教学工作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用愉快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深厚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教师教学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从而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语文时,在愉快的学习中发现、探索,在愉快的实践中体验、感悟!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摘 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关键词:合作;科学;指导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更是生本教育下的一种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的激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构建。 教学中,小组合作尤其是低年级的合作应该如何组织实施,才能使合作学习发挥它最大的优势,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问题的存在,谈谈自己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科学有效的组建小组 要想充分发挥小组的功效,小组的组成是关键。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3人或4人的。如果是每小组四人的,就有1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三人一组的,就有一名优等生,一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这样分既能保证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的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自己教学中的资源,挑战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成长。小组合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保证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及时加强小组长的培训工作 说起小组长,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长作用可大了。是老师的左右手、是顺利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催化剂。一年级的学生基本就是白纸一张,为了各小组能及时完成我布置的任务,解决提出的问题,我对小组长定时加强培训。如:学习汉语拼音时小组长通过我的培训,知道合作学习时不仅要让自己的组员读准音节,读清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四中声调的变化,还要让他们大胆的读出来,尽管读错了,也要表现出来,让组员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学习小韵文时,不仅要把每个音节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勾画出整体音节、三拼音节、给二类字准确的注拼音,大概了解小韵文主要写了什么,还要积极发言,大胆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发言的规则是弱者先说,强者补充。到学习课文时文章比较长了,内容也多了,教学要求相应的提高了,问题也难了。就得让小组长明确第1课时学习课文,首先把一类、二类生字要读准确,词语认会;接着要会分析生字,音节、结构、偏旁、组词、形近字等;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学会求同存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教师要对小助手进行及时培训,才能更好地服务老师,帮助学生。 三、及时对小组学习加以指导 在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教师要把讲解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小组合作时巡视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他们有不会或不懂时及时向组长或老师质疑,教师要重点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措施。在合作学习中,要求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欣赏,讨论时如果有的同学出现差错(特别是害羞的学生),同学之间不要相互取笑,应给予理解和鼓励,共同找出问题所在,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及时对小组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 评价学生,无疑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小组成员的评价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每个小组成员不管是性格也好能力也罢,他们都有所不同,有接受能力快的也有接受能力慢的,致使学习结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时的评价就要侧重于小组整体的表现,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2、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时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3、提出活动是问题的改进方法。教师要及时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以便更好更科学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4、强化小组学习的欲望和激情,及时进行评价活动。我定期的进行诸如最佳小组长、最佳小组、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把整个评价的中心有鼓励个人转向大家合作,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从而达到由个人目标的达成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 五、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我面对的是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孩,上课习惯差:想说就说,拿出吃的就目中无人的开始大吃,自己根本没有约束力。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表现还是学习效率都使人焦虑不安。不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少了,就是比预定的时间长了,有时怕完不成预定的进度就一再的催促学生快点完成,结果学生无法从容的进行学习交流,小组展示时不是后进生答不上来,就是小组配合比较混乱,问题层出不穷,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有时候又对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过长了,又出现了打闹玩耍、东张西望的不良行为。在不断的失败不断的摸索改进中,逐渐的把握了合作学习时的关键,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对合作学习的时间有了准确的预算。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一年级语文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孩子由幼儿园升入一年级后,需要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学生刚步入小学,对什么都感兴趣,一年级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如何夯实基础,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关注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求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地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掌握知识;教学目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可见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从学生进校那天起就应该扎扎实实地抓起来,切实关注这几个问题。 一、关注“激发兴趣”,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体验求知的愉快,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记忆的牢固性和想象的丰富性。?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起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渗透一些激发兴趣的环节,巧妙设计学习形式,挖掘教材的趣味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诱发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唱歌,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讲故事、唱儿歌来“激发兴趣”,激发兴趣环节的设计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选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寓言、故事、史料、身边实例、自身感受和时事热点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愉悦的学到知识,掌握知识。 二、真正认识每个字 儿童机械记忆能力强,一年级的课文又短,一篇课文读几遍就会背了。但会背课文并不代表会读课文,一部分孩子读书时眼睛并没有看着字,捧着书好像在读,实际上是在背。把文中一段话、一句话或一个字抽出来让他读,他就不会了。教师要对孩子强调,读书时眼睛要看清每个字。个别认字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允许他用手指着读,以后再逐步做到不指读。课后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拼音读物,日积月累,就可以认识大量的汉字,为今后的大量阅读做好准备。 三、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我们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字都写不好,很多字不按笔顺写,这和一年级初学写字时没养成好习惯有很大关系。一年级学完拼音,刚学写基本笔画时,就应该细细指导,严格要求。每一笔画起笔、行笔、收笔都要慢慢教。一些难写又容易混淆的笔画,如竖弯钩、横折斜钩与横折弯钩等更应重点指导,甚至手把手地教,让人人都过关。基本笔画写规范了,以后写字就容易写规范了。学到写字时,语文课堂上、早读课上,教师都要让学生多读字的笔顺,牢牢记住笔顺,写每个字时严格按笔顺写,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注重一年级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培养,只有端正坐姿,执笔规范后,才能写出端正、匀称的字,重点指导23种基本笔画,让学生认真观察汉字的运笔方法、间架结构,从“摹”到“临”,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从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说话能力早培养 一年级教学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但不能单纯强调识字,而忽视说话能力的培养。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但肚子里的词汇并不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说出通顺完整的一句话、两句话,渐渐地说出一小段话、一大段话,有了说的基础,将来写话、作文就不怎么困难了,就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这样既能使学生有了读书的动力,又能保证每个学生训练说话的时间。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首先应加强说话训练,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开展讲故事大赛等,要让学生敢说、想说,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语文书上每一课都有非常漂亮的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训练儿童的说话能力。 五、关注“个体差异”,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生的个体差异注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效果的差异。同一时间、同一内容讲授完以后,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对新知识理解、掌握不够透彻的“学困生”,这一现象在低年级孩子中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在一个班里面,老师经常不经意地就从学生中分出了后进生或者叫“差生”。其实“差生”并不姓“差”。在教学中,尤其我们一年级的教师,要改变自身偏见的认识,要改进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别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坚持分层次教学,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及时弥补,巩固新知的同时,注意适当安排一些以往旧知的练习穿插其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时刻回忆旧知,从而加强记忆,减少遗忘,让我们的学生永远站在所学知识的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老师都要有诚心和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学生感到温暖,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六、关注“合作意识”,从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合作意识的培养简单地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关键词、精彩句子以及文章的内涵。第二种合作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时,学生就会成为完全的指导,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可以让一年级的学生小组合作去尝试搜集一些信息资料,让各小组分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让孩子们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课堂就变得容易、生动了起来。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启蒙的相关建议 【摘要】一年级的小学生,仅仅有在幼儿园与学前班受到的语言文学教育仅仅是读写汉字、背诵唐诗宋词等的浅薄基础,刚刚进入小学,并没有形成各种学习习惯,上课依然爱贪玩、思想不集中,常常做一些小动作,不认真听课。这就需要我们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发现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以及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启蒙教育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里对语文并没有太多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对于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启蒙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是我们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必经阶段,只有这项启蒙工作做得好了,才能令学生在以后都能够喜欢语文,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不贪玩不做小动作,这样我摩恩的课堂效率便会更高,以下便是本人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启蒙的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无论做什么事,开端都是最重要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开端也是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而在我们的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的课堂中,最重要的开端便是营造一种令学生喜爱的、愿意去配合老师认真听课的氛围,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一些多媒体动画、卡通图片或是动画录音等来营造出本节课堂的所学内容的氛围,这样学生便能跟随这些动画、图片或是录音来进入到角色中,就会在之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这样一来我们本节课的开端便达到了想要的目的。而对于那些多媒体动画、卡通图片以及动画录音的运用,我们可以设定出学生最喜爱并且热播的一些卡通人物,作为本节课的学生的导师或是陪他们学习的朋友,利用动画人物要求学生去学会需要掌握的内容,或是在学习一些动物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利用录音播放动物的叫声,并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去让学生认识这种动物,再比如学习公园及公园里的相关设施的名字的时候,可以利用大的公园示意图来引导学生们“逛公园”,边逛边学,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在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可以掌握这节课所需要学的内容了。 二、使用儿童拟人化语言 著名的德国戏剧家莱辛曾说过:“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更何况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依然拥有着一颗童心,儿童的好奇心与对任何事物的兴趣都是最浓厚的,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求知欲。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可是,据经验,一年级的学生不想搞年级的一样听话,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别的事物带走,自制力不够,仅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语文启蒙老师,我们教学的语言一定要去精心准备,认真设计,多用一些亲切、活泼、生动、易懂的词语,用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比如,我们可以称黑板为黑板先生,粉笔为粉笔姑娘,拼音为拼音宝宝,文字为文字小朋友等等,而做一些找同义词反义词的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帮喜羊羊找他的朋友(同义词),或是帮喜羊羊找出哪个是灰太狼并把他消灭(反义词)等等,这样以来,小朋友的兴趣与善良一定会驱使他们的兴趣,认真的找出同义词反义词的。若是哪个学生找不出来或是找错了,我们可以用儿童的语气比如:“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我们的某某小朋友一起为喜羊羊报仇啊?”鼓励别的学生帮他们找,而学生找到的并且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多做鼓励。教师使用儿童拟人化的语言不仅能令学生产生好奇心以及浓厚的兴趣,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信赖老师,听老师的话。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普遍的教学方式,可是我们利用多媒体并不仅仅是做课件,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视频、动画以及科普知识等,这样子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更加了解更加熟悉,不再局限于陌生的字、词,而是懂得了所学字、词是建筑物,动物、或是植物的名字。这样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四、布置有趣的课堂作业 我们以往的课堂作业都是些抄生字,识字、词以及默写字、词等等,这样学生只会拿这些当做是最为头疼的像魔鬼一般的字、词,而若是我们把这些作业转换为级几个人合作制作一套生词卡,或是你画我猜这类的游戏来进行的话,会比以往的布置繁重的作业更能有效的反馈本节课学生的收获,对于他们需要掌握但是没有掌握的一些字词,他们自己会由于在游戏中失败而明白自己的不足,更是对这些字词加深了印象。不仅如此,这种游戏类型的课堂作业更是让学生从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便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出他们的团结精神。 总结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启蒙教育,因为这关乎着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与学习成绩,我们身为教师责任很重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对一年级语文教育的启蒙工作。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一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利用40分钟做到减负提质 学习,肯定得有一定程度的负担。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减负提质”,这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固然,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大大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学生向“书呆子”引导。尽管素质教育提倡这么些年,“减负提质”提出这么些年,还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和做法没有转变过来,或者说是还没有找到转变的方法。万事开头难,笔者现在就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40分钟做到减负提质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及想法,以期和同行商榷。 一、精心备课,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准备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的一环。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要求,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切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教学的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明确教什么、怎样教、怎么学等。决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用参考资料代替自己钻研教材。教师还应注重了解研究所教学生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解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使短暂的课堂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少,读书的语速很慢,仿佛是在“数字”,听惯了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再去听他们读心里很着急,我也知道朗读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那怎么办呢?首先是范读,让学生听老师读,在备课时仔细设计自己的范读,然后让学生把容易读错的字主音并做上记号。当学生朗读有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当部分学生快速地背下这些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时让他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说自己是如何背下来的,看看他们的方法是否科学和有效,是否值得大家学习,慢慢地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天天进步! 二、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一年级的学生只有20分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讲,老师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创造出融洽、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地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倾注极大热情,用最简洁的语言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就是说要缩减教师“表演”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发挥个性,走上创造之路。同时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做到保护学生积极性与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相结合。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再教,光有教的主导性、积极性,而没有学的主导性、积极性,可以说这种教是失败的。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积极思维的能力。然而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是忽略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我们可以本着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这样,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及时地加以沟通和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多通道的信息交流网络,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互补,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 一年级学生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课前预习,没有自学的能力,因此,老师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抓住预习的内容,把握重点从而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合理布置课堂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作业,有助于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靠,把技能练得更纯熟,从而为继续学习创造条件。而课堂作业,应该是检验和巩固课堂学习效率的有力武器,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甚至是个别后进生的巨大包袱。因此,课堂作业必须要有实效性, 我们应该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作业有趣点、开放点、有层次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收获,把作业当成“甜饼”,让他们在作业中也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和成功感,而不是学习的负担。 总之,要想向40分钟要质量,首先得精心备课,其次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第三,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要合理布置课堂作业。只有做好、做实以上四点,我们才能做到减负提质。 一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摘要】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明确训练目标,综合运用,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兴趣 基础 指导 评价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方式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承载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要求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思维,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增加感悟。而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达到真正喜欢朗读,并在朗读中感悟,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一、以兴趣为先导,感知魅力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思想情感,但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鼓噪、乏味、单一,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却只是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和效果。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的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注重字词,精心指导 指导一年级孩子有情有趣的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很费事的事。初入小学的宝宝们识字量不大,句子读不通,字词读不准,所以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字词段的指导需要逐步进行。 读字。首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学生在朗读句子时,有时难以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比如:“草丛”,学生在朗读中时容易读成翘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帮助学生及时正音,切实做到学生讲字读准,进而形成习惯。 读词。指导一年级宝宝朗读时,读好句子的词语是尤为重要的。词语是朗读的基础,同时读好词语也对理解句子和段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星星”“妈妈”这样的重叠词出现在句子中时,要指导学生读准轻声;“石子儿”“小腿儿”出现这样的儿话音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三、丰富的读的形式,在读中感悟 有人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的确,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才有了跳跃着的生命,才能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慢慢内化成自己有序的语言。 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打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我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导入新课后就先让学生坐端正,眼睛看着老师,小耳朵仔细倾听老师的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结束后,学生不约而同的响起了掌声,并交流了自己听到的内容。记得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主要指面部表情及手势等动作)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讲话如此,朗读当然也不例外。 对比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比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这课时,我出示了一张满是星星的夜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天上的星星像什么,学生在朗读“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不断的替换词语,将“珍珠”换成“水晶、露珠、钻石…”。通过对比读,学生了解到了朗读句子,感知句子中的词语可以采用相似的词语替换,从而对满天星空的感受更美了。 领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分角色读。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一个奇怪的问题》《谁的本领大》《筷子的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比如学习《谁的本领大》这课,学生在表演读中能将手的“傲慢”“愤愤不平”,嘴巴的“火冒三丈”“跺着脚的样子”表演的淋漓尽致。 评价读。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我在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我评道:“呀,这个,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 其实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还有许多形式,比如:想象读、比赛读、合作读、轮流读、自由读、配乐读等等,课堂上不断丰富朗读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朗读的兴趣。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明确训练目标,综合运用,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书籍设计论文:关于人文主义精神与书籍整体设计 论文关键词 :人文主义 以人为本 书籍设计 论文摘要:书是人所阅读的,人通过各种书籍得到不同的信息,书的设计必然要围绕人而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我们不要陷入某一方面的漩涡之中,迷失了方向。 《辞海》中对“人文主义”的解释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即“人文科学”;另一方面,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古代中国作为礼仪文明之邦,对于“人文”有着独特的理解。《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化成”基本上是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等级关系的伦理概念。这时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精神,即按当时社会的标准塑造教养有素的、多才多艺的人。同样的概念在西方社会也存在。在古希腊,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起,就开始为培养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实行全面的文科教育。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束缚与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驱散中世纪黑暗,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 上述历史语境下的人文精神之旨趣,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注重人的感性生活追求以及自由运用其理性的权利。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人文主义在中国书籍形态演变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中国书籍设计历史就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最好例证。 装潢工艺的产生、自右向左的阅读方式、简牍装被卷轴装取代、卷轴装被册页形式取代等,都表明了人文主义精神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及意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其中得以充分体现。简牍始于周代,至秦汉最为流行,直到东晋末年才被纸取代。中国古代许多著作都是写在简策上的,如《诗经》、《礼记》、《春秋》等,但由于竹木的分量很重,长篇的文字翻阅和携带很不方便,并且时间长了编绳容易折断,易产生脱简和错简的现象,很难复原。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寻找其它用于书写的材料,这样就出现了写在“缣帛”上的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书籍形式——卷轴装。为了方便人们查阅,卷轴装的结构更加明确,分为卷、轴、、带四部分,并且每个结构上都进行充分设计,以满足阅读的不同需求。但卷轴装同样存在不易查阅中间部分的缺点,由此又产生了龙鳞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等,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与现代书籍形态结构几乎没有太大区别的包背装、线装。 从以上可看出,书籍形态的更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需求。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不可忽视,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设计之源泉所在。在现代书籍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类发展的规律。人是社会的、自然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此为人的设计不是一种片面的行为,而应充分总结前人经验,不能认为书籍设计是一个简单的包装过程,装个封面,美化了事,应充分考虑“为人的设计”,以人的需求为设计的出发点,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去创造和满足人的更高需求,创造出消费生态和观念的有序化。人文主义精神在设计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设计、创新,其创造性则更能够给人以启发,进而引导人们赋予生活以不断更新的内容。 成书的手段一般是通过印刷,而纸是印刷的载体之一,但不是惟一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印刷系统被桌面系统所取代,使以前种种不可能印刷出的效果成为可能,印刷方式的发展使得能够印刷的载体更加丰富,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内容选择纸、布、皮革、海绵、有机玻璃、塑料等。只要是能够运用于不同印刷手段,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所讲授内容的材料都可应用。在现代印刷中,单是纸的种类便十分丰富,要考虑诸多要素选择纸张、确定开本,不同的主题,都有其适合的纸张。 一本书不单单是几十张或几百张印有文字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是一个“活体”,并且是一个极富“表情”的“活体”。在这个活体中承载着写书人和做书人共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合体”,可如君子之交般的淡然,可如暴风骤雨般的猛烈,可如清泉流淌般的平稳,亦可如浪花拍打岩石般的碰撞。写书人已运用文字将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做书人则要充分运用书籍的要素,构成人们享受这些内容的特有空间。书籍是人们交流的平台,实现这种交流,就要使读者融入其中,而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书籍的结构设计。可以通过一些独特的设计,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走入这个“世界”。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一些行为、动作使阅读成为一种互动,使读者的阅读方式成为主动接受。 在书籍这个“舞台”上,文字、图形、色彩都是其中的角色,它们的不同组合、搭配能够达到各种效果。在文字、图形、色彩的编排过程中,则要符合人的一般视觉习惯,并设计出与同类书籍不同的视觉流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读者接受信息的程度,营造该书特有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并在享受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把握。不同种类的书籍,视觉流程的特点是不同的,如文学类的小说,其视觉流程应具有连贯性,在设计过程中应把握其“单线条”的整体性 ;而信息较多的杂志,其视觉流程可以是多条的,可并列而行、可主次有别、可正反相对。这其中的种种变化,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提高人的阅读效率。另外还需考虑版面的调性变化,通过调性的变化使人的视觉得到调节,达到松弛有度。 书是人所阅读的,书的设计必然要围绕人而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我们不要陷入某一方面的漩涡之中,迷失了方向。如今“超文本”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颇具发散性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相互沟通和多声渠道的性质,从而有利于对确定词语的多元对话,并使读者从作者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超文本的读者和作者被称为是互相学习者、共同创作者。由此可看出它同样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书籍”设计中永存。 书籍设计论文: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 内容摘要: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但过去,书籍装帧被理解为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这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书籍设计是指对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文章对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两个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诠释。 关 键 词:书籍装帧 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了,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装帧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对书籍装帧概念的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通常意义上的装帧概念 装帧一词的使用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记载,装帧是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装帧”是指将纸张折叠制作成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国的先辈们还没有将“装帧”一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分别对“装”和“帧”进行认识:“装”在《大辞典》中有十四种解释,其中第十种是“书册装订的形式,如线装、精装”;“帧”在《大辞典》中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是指“量词。画一幅,相片一张,叫一帧”的意思。“今人以一幅为帧”。①这说明从明代就已将书籍的内页用帧来计算。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感受到“装”“帧”与书籍的紧密关系。同时,古人常将装订作装帧使用。如清代《藏书纪要》中对装订这样陈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②这里的装订就是装帧。 近现代的一些书籍都对装帧一词做出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装帧的解释:“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豪华的装帧,是我有生以来,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装。’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书的装帧都是很考究的。’”从这里就能看出,通常意义上的装帧已经包括了封面设计、版面编排、印刷装订等。《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对装帧设计也有非常翔实的解释:“装帧是对图书的整体形态的规划,即图书在成型前为其装帧活动提出的设计方案和草图。图书装帧设计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围绕封面,对书脊、扉页、插图及题花、尾花等方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后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装饰方式等,两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一个完整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装帧一词已经不能适应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要用“书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等说法替代,因为这些观念认为书籍装帧的概念过于狭窄,这是对装帧概念的误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装帧本身在范畴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局限,装帧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而且,频繁的更新概念名称虽可能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意也会很快过时。而历史却会因为频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迹,这不仅造成概念的混乱,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历史特征及民族特性。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书籍装帧的含义,来适应新时代书籍的设计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装帧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涵,这是书籍装帧实现自身进化的一个途径。 二、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 “书籍装帧”一词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中翻译过来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层意思,有捆绑和粘合之意;也指(书的)装订、装帧的意思。另外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还能看到与“binding”相关的词语如:“平装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装 hard cover binding、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国给书籍做具体的设计,通常都使用“ binding”这个词。“ binding”和“装帧”这两个词汇都是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词汇,都恰当地表达了书籍的构想与制作的概念。 对书籍的装帧是不能与书籍分离开来经营的,装帧即是书籍的一部分,是书籍的脸面,并内含着身体的各部分,是浓缩书籍的精华内容并直观表现于装帧之上的。“书的脸即书的内脏功能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中表现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是从外部看不见的部分,将它提取出来,赋予‘造型’,让它动起来,充满生机。这是第一张脸的意思;第二张脸触及更大、更深的东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寻觅今天文化底层潜藏着的文化古层,文化的根。这是第二张脸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将书籍的第二张脸喻作书籍文化的根,这给书籍装帧以很深的内涵。同时,也是对书籍装帧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现代书籍装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且更加具体。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面对现代的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在将书籍的信息内容文本转化为二维或三维(虚拟)视觉形象的时候,装帧不仅要赋予字体、图形、色彩等新的视觉元素,还要赋予书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书籍装帧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更新,内在的气韵与文化底蕴也在逐渐延展与深化。 三、书籍设计的理解 设计(design)一词字面解释为设想和计划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设计有两种解释:“①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毒,重相设计。’②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从本质上看,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计划,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过程。设计是在各种条件和限制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设计的大致内容包括计划、构思、传达、应用。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基本如此,无论是复杂的宇宙航空器或飞机汽车等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的包装或广告设计。 自上个世纪以来,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设计”进行分类,可分为:建筑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礼品首饰设计等)、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等)、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书籍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并运用于社会实际中。所以它们在设计程序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书籍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中体会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商业行为的造型艺术,它的概念中还包括了书籍的营销,这是从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认识书籍设计的。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承,也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读者对象。“书籍设计就是以书籍的销售方式和读者为基础而进行的书籍设计活动。它也称综合设计,是关于书籍的性质、印制、销售等图书设计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技术性规划的实现。”④可见在书籍设计中,是不能避开销售不谈的。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阅读,人们读书是为了从书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书籍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书籍的这一主要功能而设计。书籍设计不仅要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市场”作为书籍选题规划的起点,而且还要运用现实的商品市场需求来辅助书籍设计的具体构想。 书籍的营销活动是出版行业为满足读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及预测,还包括书籍成型后的销售宣传。实际上,加入营销概念的书籍设计,更强调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对书籍的整体装帧,还有对书籍的选题定位和对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读者的互动。对书籍选题的定位是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书籍确定一个市场范围,并根据选题的需要确定书籍的装帧方向,寻找契合读者群体的书籍装帧风格,以此来带给读者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所以,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中,融入营销观念的模式之后,使书籍设计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功能性。在这种强调系统与功能的书籍设计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书籍设计。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的概念是指对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而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因此,书籍设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的过程包括:第一,选题的定位,这是书籍的策划部分;第二,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这是书籍的装帧部分;第三,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这本书周遭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与读者的互动,这是书籍的营销部分。因此说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对书籍艺术理念的认识。书籍装帧是书籍设计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跨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概念都将不断地深化,并将不断超越它们原有的内涵。 书籍设计论文:书籍的节奏设计 【摘要】书籍是文明的载体,书籍的形式要符合内容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设计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内容的影响,这是产生设计节奏的基础,内容影响可以贯穿整个书籍设计史,我们把这种形态整理出来,并应用到的设计中去。 【关键词】书籍设计 版式 节奏 一、节奏的要素 在我们的印象中,节奏应该是专属于音乐或舞蹈的范畴。那么,什么是节奏呢?节奏是由相近的或相同的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反复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连续或流动的状态,是运动中都带有某种规律性的韵律动感。在大自然中,昼夜交替,四季循环,海浪拍岸,心脏搏动等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木匠锯木、船工划船、体育运动等等,就会发现他们是怎样有规律地一动一停,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变得轻松自如。可以说,节奏能使从事活动的人和旁观者同样感到愉快。在书籍设计之中,对于节奏不同的把握,我们可以把每一本书都设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读者阅读不在枯燥乏味,而是从节奏表现中积极引导读者,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愉悦,在视觉艺术中,节奏的表现性特征同样与其快慢的感觉有关,只是这种速度快慢的感觉主要是由各个元素之间的距离间隔来决定的。 书籍的节奏设计并不是单一运用哪一种元素,而是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共同发挥作用。插图、色彩、文字版式、艺术图形以及材料等这些要素的参与,那它们将会成这个乐章的重要音符!从而使节奏富有变换,对于形式的表现更有说服力。 二、书籍整体节奏的多元化表现形态 1.插图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历来对于一本好书的评价就是图文并茂,插图作为装帧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得到相当的重视。《书林清话》中说道:“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应该说,插图和文字是“相依为命”的。合理使用插图,对插图如何配置,也是在整体设计中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过多使用插图或者过少的使用都会对整体的节奏产生影响,大量使用可以会使大调子失去变化,会增强作品的平稳感,节奏变化变弱;少量使用可以影响节奏的形成,让部分元素孤立又往往让节拍产生强对比。 2.色彩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色彩设计是一门学问,人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一幅设计作品时,最先被吸引的就是作品的颜色。所以对一本设计成功的书籍来说,色彩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在书籍表现形态中色调的运用和把握是节奏设计的主旋律,它可以影响整个设计作品的方向和艺术风格。色调的对比、协调、平衡等语言都是节奏所形成的重要语言。 3.文字和版式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文字和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它也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文字版式设计中节奏感是由疏密、大小、多少、长短、高低、粗细等的变化产生。版式的疏密对比的美必须有聚有散,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形成虚实的节奏感。在排版中如何使它们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变化,有层次,主动活泼,富于节奏美感,这就需要疏密交叉处理得当,在书籍设计中每个页面所出现的疏密关系都不同,那么这种层次分明,互相之间关系明确后,在书籍的翻阅过程中也就产生了一种节奏感。 4.材料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材料是一种语言,设计师选用什么材料会让两本设计风格相同的书籍设计作品大相径庭。材料学对于设计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同材料产生的肌理效果可以形成丰富的节奏韵律,这也是其他表现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所以要把握一本书的基调可能还是要从材料上做文章,这样对于整本书的设计语言表达就用更好的操控性,使节奏表达更趋于灵活。 5.辅助图形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辅助图形也在书籍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们起到的是给主调作解释说明的一种补充作用,但其系列化、有组织的应用会形成一定旋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在声乐中“和声”。因此,辅助图形可以让节奏更富有韵味。它是书籍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 6.翻阅设计 翻阅设计是由书籍的装订形式所决定引起的,装订形式的不同则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翻阅形态,翻阅形态又可以影响人的阅读心理,从而产生节奏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读者和书籍之间的这种翻阅状态所引起的交流所形成的。 7.书籍整体节奏的形成 书籍设计的整体节奏形成是不同元素共同发挥作用而形成的,每一单元的强弱变化和其他元素相互协调,而形成对比、平衡、律动、舒缓、紧张等不同感受,从而使整体产生一种连续性的变化,那么插画、色彩、辅助图形、材料、文字版式、翻阅形态等等这些构成主旋律的基本元素,所以设计师是不可以忽略这些基本设计形态的。 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著的《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克莱夫·贝尔认为: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情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形式”就是作品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纯形式。那么我们认为节奏设计会是这种有意味典型的艺术形态。我们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装帧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由大至小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另外,线的节奏、符号的节奏、黑白的节奏、形状的节奏,色彩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伊索寓言》的封面设计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封面的“有意味的形式”发挥了关键作用。强烈的色彩对比、鲜明的节奏、色块的张力、明快的曲线,这一切都成为该书封面“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这也是节奏表现的重要手段。 三、 谈吕敬人先生对书籍节奏的表现 吕敬人先生曾经说过:“最美的书是内容和形式统 一、审美和功能统一的书。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能够读来有趣,同时能够益,让你赏心悦目的书才是美的书。”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正是内容和形式与翻阅过程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的节奏,才能真正和读者产生互动。吕敬人把这种境界看成是书籍形态设计的至高境界。那么这些都是节奏的表现方式。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可以看作吕敬人这方面追求的一个代表作。盒函书脊将陶艺家高振宇的青瓷器皿的归纳图形,形成本书各卷的识别记号。此记号也渗透于文内、扉页、文字页、隔页、版权页中。全书的设计疏密得当,繁简有致,表现出浓郁的和谐之美和整体性。在每次的设计构想中,吕敬人总是在原著信息的理解基础上,理性地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等元素纳入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运用。即使是一个装饰性图形、一个页码或小符号也不能例外。这样,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焕发出了比单体符号更强大的张力,并以此构成视觉节奏的连续性,引导读者以流畅连续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卷帙浩繁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是这种设计的典型例子。全书14卷均采用统一的书函底纹、封面格式、环衬纸材、分章隔页、板芯桓线和提示符号,而每个分卷则以分编色标、分卷图像、专色标记和内页彩底显示出共性中的个性,整体中的变化,从而使各卷既保持了横向的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纵向的连续性,造成了全书视线的有序流动。在借鉴传统和当代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并大胆地实验性创造各种新的视觉样式,采用各类材质,运用各种手法,从而显示出前所未有对节奏的实验,也是吕敬人设计的一个显著追求。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书籍形态设计中,吕敬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这种节奏性的实验,这使他的书籍形态设计一直保持着创新特征。 四、 总结 近两年,书籍设计艺术发展很快,每次去书店,总能看到一些装帧精美的新书,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人们的设计意识普遍增强,同时,对书籍装帧理论方面的探讨也空前活跃不少人提出新的理论与见解。然而,一些设计师对书籍设计的理解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不能对书籍的节奏有较好的把握。 书籍设计发展到今天,书籍的结构和设计形态在不断演变、进化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多元化的书籍形式是书籍设计的发展前景。书籍设计具有桥梁作用,它应始终是优秀书籍的得力基石。书籍设计师将司空见惯的文字、图片融入新颖的形式、理性的秩序中去,从外观的开本到版心的内文,从天头到地脚、从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到触觉,全方位地纳入设计的想象和创意之中,用书籍特有的“身体”——封面、版面、图形、色彩、纸张、字体、油墨,来传达文稿内容的核心。只有掌握书籍设计一般规律特点与设计创作方法,并且结合印刷工艺、编排设计原理来进行书籍设计,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视觉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书籍设计论文:关于现代书籍设计与版式探讨 论文摘要:通过对书籍设计的要求:表达书稿,体现创意;合理引导阅读顺序;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等,分别阐述了版式在其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最终使书籍的设计具有可读性,可视性便利性。 论文关键词:书籍设计;版式 “书”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载体。这个我们称之为“书”的载体一直伴随着我们,并随着读者对书籍设计更高的审美需求、愉悦需求等更高层次和更为人性化的需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书籍的设计已从构成形式单一枯燥发展到现在的设计风格自由多变,细观书籍设计的变化,发现除了字体、图案、色彩这些必要元素外,将这些元素合理整合在一起的构图版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对于一本书来说,版式设计的重要性仅次于文字,它影响着书的可读性、可视性甚至便利性,并存于书的每一篇每一页中,无处不在。 1 表达书稿,体现创意 装帧设计服务于书稿,在装帧设计中体现书稿的精髓、气质、文化感是装帧设计的第一使命。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区别于同类其他书籍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一本书稿包含的内容繁多,装帧设计前要从书稿中挖掘作者要表达的深刻涵义,整合繁琐的信息,从中提炼出书稿的精髓,再以与书稿同样的主体旋律节奏来表达,将其图像化、视觉化,使读者通过设计直接体会出书稿的内涵。而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配图说明。 成功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又总是需要设计师具有创造力,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的束缚,体现现代艺术美,反映时代风尚,更体现设计者作为个体对于书稿的理解、与自身的意识、情感。 书籍版式设计应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设计过度.设计者应懂得用版式语言传情达意,在处理版面时注意合理安排各级标题层次、图文编排、色彩运用、装饰线条图案以及由疏密、大小、色彩的对比带来的节奏感等的版式语言,为更好地表达书籍内容服务。 2 合理引导阅读顺序 书籍是立体的,所以书中的空白页,扉页等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引导阅读的作用,在读者翻阅书籍的同时渐渐静下心来,层层进入到书的中心内容中去。而在对书的各部分做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解决的是在书籍的每一个平面中依据信息的重要性合理引导阅读顺序。 在确定了每页的图文信息后,需要设计师明确的排列出它们的信息等级,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来合理安排各信息占版面的大小,以求明确视觉顺序,使信息在同一个平明面内做到条理清晰。通常情况下占版面较大的图文会容易引起读者注意,最吸引读者注意的为视觉重点。当然,视觉顺序的产生与图文之间的颜色对比也有关联,通常以纯度较高在前,暖色调在前。 还应根据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将有关联的图文安排在较近的位置使图文一一对应,做到信息整体、明晰。 明晰的视觉顺序引导,能使书中每一页的重点突出,内容顺序一目了然,便于读者阅读,以免含糊不清,无处着眼。 3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书是立体的,而这种立体由许多平面所组成,同时每本书也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也是由许多小的独立的个体组成。仅看书的外封,我们整体的称它为书封,拿在手上时呈立体状,各个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当一本书排放在书架上时,我们看到的书封部分就只有书脊了,这时书脊就独当一面,作为一个整体传递信息。 书中的每个平面单独看是都应是一个整体,有着完整的信息和版式,而当作书籍整体看时,它们又应有统一的风格和紧密联系。设计者可以通过版式设计的统一达到整体与局部的视觉统一。我们或称它为“同一”,也就是将一种基本版式始终的运用在书籍的每一个单独的平面中,即使是左右页的整体效果,也至少可以达到基本对称。使整本书条理清晰,整齐统一。这种方法常用于理论书籍等较严肃的书籍。如果要在统一中又求变化,我们可以采用网格来完成,网格可以将各编排元素组织在一起,构成互相关联的整体。 4 点睛细节处理 版式的绝对统一常常会使设计显得呆板、没有生气,缺乏变化。设计者可以通过其他部分的设计和处理作为点睛,曾强视觉效果。 设计者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对材料进行一些创新,如书封的用料,可以根据书籍的的内容和性质适当进行改变,使书封能够更好的表现书籍的内容和气质。书籍的装订形式也可以根据书籍的性质进行一些改变,许多体现我国文化的书籍都会选择线装的形式,更有设计师将线装进行再设计,在线装的部分用线组成文字,使书籍即显古朴又不乏现代气息。 书口处也可以有变化,可以在书口上上色,来呼应书籍其他部分的设计,更可以在书口处印上有关书中主角的照片等,如《梅兰芳》的设计。书口的形式也可以有少许改变,如将书口设计为阶梯状,而不是我们常看到的切齐的书口。 现代书籍的风格更为多变,版式的设计也相对自由化了,但不能改变的是版式在书籍设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它影响着书的可读性、可视性甚至便利性,作为设计者,我们应通过设计,使书成为真正实用的艺术品。 书籍设计论文:现代书籍设计与视觉传递 世界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丰富多彩,数字信息、快餐、广告天天涌入人们的视野,时代大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现代意识的观念逐渐加强,书籍装帧也赋予了新的概念,即图书的视觉传递。在现代意识观念的趋使下,审美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书籍装帧设计渐渐趋向于从情韵美、含蓄美、内在美、形式美和广告味到图书市场定位与读者心理分析等全方位的整体设计,并注意书籍传递的广告信息、陶治情操,以增强装帧设计的内涵。 一、市场意识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全球经济正走向一体化,整个社会思潮,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高速传递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科技的创新与展现,生物工程、计算机高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对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起了巨大的影响。书籍视觉传递是一门艺术,是通过特有的形式、图象、文字、色彩、向读者传递图书的科学知识信息,设计者必须根据社会审美意识和视觉心理,市场需求,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在设计手段上进行创新,并掌握市场经济运畴规律,赋于创新意味,与时俱进。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外国早有定义,在国内今天也逐步为大多数人认同,对市场经济而言,图书是“商品”,就有一个商品形象的竞争,尤其在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飞快,人们往往只凭第一印象决定事物取舍优劣的环境中,书籍商品的视觉传递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图书的生存。图书的视觉传递强化了商品的概念,研究了市场需求、市场空间、市场消费心理、社会时尚、审美情趣等市场运畴规律,在市场中优胜劣态,竞争日益激烈中脱颖而出。而不象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不考虑市场需求,不研究读者心理,孤立地单纯从图书出发,书籍装帧设计只限于“从属性”、“书卷性”。现代设计观念以融进了市场意识的概念。设计者运用高科技电脑设计手段,表达图书内容,展现最佳视觉广告艺术效果,将现代、后现代、超现实等各种手法用尽用好,用最能发现图书内容需求的装帧材料,传递视觉新感觉。以广告设计的手法介入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将更有效地传递图书商品特性,使图书具有“广告味”,赋有更好的视觉传递效果。也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作为图书商品,必须对图书从内到外整体设计视觉传递体现,充分体现了图书“文化与商品”的关系,让图书要在市场销售中醒目,图书的视觉传递正是体现了现代意识趋使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观念,是符合时代追求创新的特性。 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优胜劣态,以质量取胜。创新是每家出版社所关注的问题,书籍的视觉传递,必须是图书整体创新,以提高设计视觉的冲击力, 给读者强力传递着新信息、新感觉,又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的现代设计,在浩如烟海的图书的市场中醒目。 二、书籍视觉传递的“商品”特性 书籍作为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陶冶人类心灵和精神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便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书籍视觉传递设计比书的内文更具有商品的特性,既保护图书,有传递信息。在国外,图书可在超市里销售,在国内,图书也进入了不少超市。书籍设计本身的辉煌,是经过人类几次工业革命而实现的,图书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制版印刷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不同于绘画艺术崇尚个性和艺术表现,它是现代设计的一枝,现代设计本身包含着商业性的功利、目的,存在市场促销的功能。如严格地把图书视觉传递设计与商品包装设计相比,图书的封面,护封、函套,腰封及环衬扉页,类似于商品的包装设计,职能是美化商品,促进销售,保护产品不受损伤。而版式、插图、开本、字体、纸张设计,类似于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书籍的视觉传递设计正是从这两点架构来进行考虑,仔细地研究不同层次读者的消费动机和需求,不同的图书有着不同的视觉设计要求。日本装帧设计家原弘先生说“尽管说书是文化产品,但只要在书店里出售,就必须把它看成商品,因此,有必要把书的外观设计作为商品包装来考虑,将重点放在书籍外观的装潢上”。书籍视觉传递设计的本身也有二重性,第一是艺术设计,第二是工业设计,作为商品必须进行工业方面的考虑,对装帧材料、制版印刷工艺、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即工业性复制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设计师三者之间,在整体上进行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把艺术设计与工艺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这正是国外书籍设计质量高的奥秘所在。 三、现代意识对书籍视觉传递的定位 市场经济把图书出版推向了市场,人们不断接受新信息、新思想、读者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美国史坦福研究所一份研究报告,把在社会活动中的人划为九种不同价值与生活型态的群体。即生存型、持续型、追随型、模仿型、自我中心型、试验型、成就型、社会意识型、完成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型态(一个人的态度、信念、意见、期望、偏见和对时间、精力、金钱的支配方式)。因此,读者价值观不同,物质文化需的不同,所以产生文化市场需求选择的多样化,这就决定了图书视觉传递的多元化趋势。人类已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世界经济也已全球化,各民族的文化加快了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于本国文化之中。电子计算的广泛的应用,对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与制版印刷带来了革命和繁荣,书籍视觉传递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多元化轨道,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制版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对于设计手法本身赋予了强烈的商品竞争意味。在设计手段上充分利用具象、抽象、半抽象,现代、后现代形式互相渗透,注重视觉传递设计,运用置换构成,将无生命与有生命合成;变异构成,将物体不合理地变形,产生迷惑;视动构成,利用计算机制作数字图形;断置构成,将物体进行不规则地错位与排列,造成碰力感等手段。同时,要注重书籍视觉传递的“广告性”,兼容“文化性”。图书封面设计是将广告的符号,如点、圈、角、线等来解释,视觉传递时给人以间隙与节奏感。书籍视觉传递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广告艺术,它必须是以图书内容作为统一协调的中心,设计上着重烘托主体和美与传达,注重设计定位,及对读者的定位,强调隐含价值。一件好的图书视觉传递设计,应具有视觉传递的广告性(商品宣传),正如鲁迅所说,一切艺术是宣传,但一切宣传不等于艺术。图书的视觉传递设计要借鉴广告设计方法来加强自身的设计,首先,要做到作品欣赏性(艺术性),要调动读者的审美情绪,否则广告性也失去意义。因此,要调动一切营造美的手段、形式、风格、根据现代图书内容,读者对象、市场规律,从单一到多元,从古朴到现代,从国外现代设计到中国民族风格,散发时代气息。其次,作品的保护性(物质性),用各种物质材料去体现它于广告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关系,同时,恰如其氛地表达思想内容和实用价值,并保护图书商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图书视觉传递的“广告性”与“书卷性”相互辨证统一,“广告味”具有一定的视觉传递诱导性,诱发人们去购买图书的欲望,它和图书视觉传递的“书卷性”(文化性)统一,能相辅构成,相得益彰。图书视觉传递的设计是对读者的诱导,是视线的流动和渗透,是图书内涵的再现。现代图书装帧设计注重视感、质感、手感三方面,它包含着造型设计、材料运用、印装质量。德国、美国、日本等,它们的设计风格各具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它最终是将设计通过工业生产来体现代设计风格,设计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懂得设计艺术如何过入工业技术先进设备去完善设计艺术思想,使艺术跨越工业性设计的障碍。 在市场经济中,对书籍视觉传递艺术我们必须要有现代意识,充分利用现代设计手段与科学技术精益求精进行设计和印刷,制作高质量,创名牌效应,形成自己的风格,去赢得图书市场的青睐。实践证明,现代图书视觉传递的价值观,又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图书市场上,符合市场与艺术设计要求好作品的魅力决定了图书的销售量。图书视觉传递的价值,既可以推动图书经济价值的增值,时也可以提高图书装帧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作者:黄强博客斋) 书籍设计论文:书籍装帧设计中互动性的探讨 【摘 要】书籍装帧设计的互动性是指在书籍装帧设计中,通过特别的设计让读者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使读者与书籍实现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书籍 装帧设计 互动性 一、书籍装帧互动性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 (一)可视性 文字传递明快,视像画质精良。书籍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文字和图形,它们是书籍传递信息的载体。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要保持的就是文字和图形的清晰传递,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现,文字和图像都必须清晰和准确,模糊的文字和图像在书中不能传达任何信息的,更谈不上美感。 (二)可读性 翻阅轻松舒畅,排列节奏有序。书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阅读,设计应该是帮助阅读,方便阅读。对图像的随意分割,破坏图像的传达效果;把文字当成一种设计元素,为了视觉效果版式的完整好看,而一味的改变其正常的阅读大小和连贯性;过度的强调美感,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很大的障碍,使内容的正确理解面临巨大的困难,破坏了书本身所存在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三)便利性 方便传递,利于存放。书籍装帧设计中我们不只是要考虑到书在阅读和展示的过程。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它的运输和存放。所有标准书籍尺寸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印刷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放。大胆打破了规格的标准,使用了很多的特殊开本和造型,虽然可以宣扬书籍的个性或是突出主题。但也增加了书籍的成本,并给运输和存放带了很多的不便。 (四)愉悦性 视觉形式有趣,体现五感得当(即书的视、触、听、嗅、味五觉)。书籍装帧设计反对那种纯粹形式化的、无灵魂的、简单构成游戏,也忌讳废话连篇不到位的牵强堆砌。美观和内容同样的重要。单纯的美观并不符合书籍装帧设计的要求,书籍装帧设计是将每一个设计元素当作附着在于设计中的灵魂,无论是静止的点,还是流动的线,给作品带来的不应该是表象的美感,更多是要表达出一种力量,一种与书相符合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才能使读者在读书中真正进入书中,去感受书中的感情,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 二、书籍装帧互动性设计中的要素 (一)开本 开本就是一本书的形态,幅面的大小。在开本的选择上要考虑到:(1)书籍的内容和性质;(2)书籍的容量;(3)书籍阅读的对象;(4)书籍的用途;(5)书籍的成本及价格定位;(6)阅读的方式。尽管我们可以用一些复杂的印刷技术来融合各种设计要素,从而做出独一无二富有创意的设计,但是对纸张和纸张尺寸的选择是任何一个设计的起点。 在互动性的设计中我们对于开本的设计要从封面和内页两个方面去进行。 1.封面设计中,对开本形式的处理上打破了平面而向三维立体 发展 。由于材料的不同可大致分为纸品类和非纸品类,对于纸品类多采用剪切、折、切折、模压、粘贴、插接等方式;而对于非纸品类结合材料本身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加工。例如对于金属材质可以使用切割、凿刻等。使之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增加审美层次感。 2.内页设计中,以纸张的运用为主,混合少量其他材料的使用。对于各种三维效果营造也要考虑到书籍的整体效果,应该多用折页、粘贴和裁剪等简单的处理手法。内页设计要方便读者的阅读,字体和图像要清晰准确并以服务主题为主,美观的设计不能脱离主题而独立存在。内页设计可以打破原来内页开本一致的模式,为了表现主题适当使用多种尺寸,产生不同的层次效果。但是无论是封面还是内页在设计中风格一定要统一,不能单独进行思考和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是种整体性的设计,必须要内外统一,表达同一种声音。 (二)材料 材料可以算是书承载信息的容器,器物之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材料之美。虽然材料的种类繁多,其性质也是多种多样,但任何材料的使用都必须在书籍的主题之下,为表达内容服务。精贵不一定是最佳,质朴也不是最差,只有适合内容,材料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魅力。 互动性设计中材料以不局限于纸张,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材料,只要它适合主题就是我们最佳的选择。在对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注意:准确把握材料的视触觉感受;把握材料的个性,要把表达的内容用材料充分地体现出来;材料的多样化组合,要把文字潜在的表达力通过多种材料充分表现出来。 (三)版式 尽管设计师要依赖文字和图像元素进行版面设计,但是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要提供一个传达信息的气场,即使没有文字和图像元素,或者只有图像没有文字的场合,以精确的表达内容的设计视角来分解组合,并将原始元素解构和重构,重新合理配置各种元素与版面空间之中,其中包含着精心 计算 的数学式版面构成。在互动性的设计中对于版式的设计要有引导视觉动线,提高阅读兴趣,增强理解能力,表现说服能力以及引起认同感觉。在视觉传达上要表现出于内容相呼应的势态,使读者在阅读中如同在听 音乐 ,感受到书中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对于连页、跨页、折叠页等的使用中,要和单页保持一定的整体和连贯。要在统一的形式构成上展开设计,以控制版面的结构状态及视觉次序。可从色彩、空间、空白等形式上构建连续的视觉印象。 (四)色彩 色彩是表达含意和传递感受的多棱镜,是书籍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在互动性的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必须根据书籍的主题,把握好色彩的个性情感与主题内容一致,掌握好色彩使用上一个度的问题,充分运用色彩联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时在使用上也要考虑它在版式上的位置,混合使用时对画面的影响以及有序的排列。 (五)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单纯的文字只是起到传达作用,在互动性设计中其目的则是赋予文字既传达内容又能启示意念的双重功能,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使书籍产生出丰富的表情,增强书的内涵。在文字的编排一定要有清晰的条理,明确的阅读顺序。对于大段文字的要进行合理的隔离,为读者创造最佳的阅读条理。对于内文、标题、旁注、页码等要整体的秩序化运筹,文字的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的细微感觉的运用,横排、竖排的组合变化,文字组合的疏密节奏及导向性。 (六)图像 图像首要宗旨是对文字内容作清晰的视觉说明,同时对书籍起到装饰和美化作用,再则是对作品意思的读解,发现和挖掘。互动性的设计中适当的运用图像,可以丰富版面的层次,赋予书籍信息传达的节奏韵律、扩大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对于与主题相关的照片等在表达上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摄影照片、手绘插图等可以综合使用,在处理手法上也可以对图像进行适当修饰处理。只要是和主题相符,无论是图像本身的切割分解,还是局部的夸张都是允许的。 总之,我们在互动性的设计中必须结合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思路,运用好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每一个元素,使它们能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书籍的内容和美感发挥到最好。书籍设计论文: 书籍设计论文:浅谈书籍装帧艺中的动态设计观 论文 关键词:书籍装帧 装帧 艺术 动态设计 论文摘要:把握书籍的当代形态,要求设计者把书籍看作是“一种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的整体。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三维视觉概念的、立体的、动态的书籍装帧设计观,以使书籍装帧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精美的书令人赏心悦目,甚至会吸弓l你把书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玩赏。这是一种什么魅力在吸引你?是一种怎样的神秘内心体验?或是因色彩浓重,强烈绚烂;或是因风格隽永清丽、飘逸古雅;或是因构思巧妙,堪留百代之奇;或是因考究精致,有巧夺天工之妙。人们在为精美的书籍感叹不已时,往往更多的是注意书籍装帧的美给我们以直接感受的愉悦,并不深思这构成装帧美的一种潜在力量,而这种潜在力量实际上存在于缤纷满目、风格各异的精美的书籍之中.成为所有精品图书的一个共性,这就是书籍装帧的整体美。这种潜在力量——整体美,从审美主体来讲,来源于主体视觉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从客体来说,它又取决于书籍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整体性。 1美在整体的文化背景 我国先秦思想家苟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苟子·劝学篇》)极为强调美的整体性。孔子说“《韶》尽美业,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虽然包含了伦理内容,但“尽”字显然也表达了全部、整体的含义。 西方美学自古希腊始,各时期的美学家也都洞见了整体美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力图以 科学 的方法给以解释。古希腊 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在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体。”中世纪时,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更明确指出:“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断言:“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 现代 西方美学家对于整体美的研究更加深入。格式塔心 理学 的“完形说“认为“视觉思维不是对刺激物的被动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因此,视觉中的整体并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一个具有新质的、全新的整体。这种整体的美虽然通过各局部之和“突现”出来,但它的特征与性质却是在局部成分中找不到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精美的书籍都有一个共性——整体美,而整体美这~要素却神秘地潜藏在“完形”之内,它似乎贯穿于各局部之问,游离于表里之外,却显现于人的主体视觉经验之中。 更使我们有兴趣的是,西方美学家深入研究了形的整体的三度视觉概念,认为“一个物体的视觉概念,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之后得到的总印象。”[2]一件雕塑或一座建筑只有从各个方面被观察之后,它们的整体美才会被我们感知。因此,所谓整体视知觉,完全是人的一种经验中的组织与构建活动,是与活动、运动密不可分的。人的视觉整体概念绝不是在静态下产生的,而是人与物相对运动的视觉结果。 所以,整体美是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动态系统.它绝不是一贴僵死的膏药。书籍装帧的整体的视知觉.既然来源于动态,那么,“整体美”与“动态”两者便如影随形,紧密结合在一起。 2动态的设计观 任何一本书都与任何一个立体物的视觉概念一样,只能以三度媒介加以再现,而且在动态中形成。因此,应该确立动态的书的设计新观念。 2、1动态的多侧面性 书籍的三度空间是形成书籍外部装帧视觉概念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装帧设计中应对整体中的多侧面性有明确的认识。 雕塑家们往往对人与物在运动中的审美关系具有特别的敏感,他们的创作思维是立体的、连贯的和多侧面的。书籍装帧与雕塑艺术有共同点,书籍也是让人们从多方面、多侧面欣赏的艺术品;把书籍装帧艺术只理解为简单的、平面的封面设计,绝对是一个错误。书籍装帧设计者要确立动态的书的多层面设计观,并要具备把多层面的复杂的连续的相对独立的单位,转化为“完形”整体的能力。所以,设计者应该树立与雕塑家类似的多侧面连续的整体设计观。 2.2动态的多距离视点 人对书的注意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书籍的包封既要对几米以外的读者具有感召力,又要适应站在面前的读者欣赏,即便是读者把书拿在手中,也有任其抚摩品位的魅力。因此,人与书之间距离变化的运动性,产生了书籍审美合适视点的多元性。 合适视点距离的多元性,决定了装帧设计可视内容的多元性。如果我们把人与书的合适视点假设为远、中、近3种,分别为3m,1m和0.3m,设计者就应当为这3种距离都提供完美的视觉形象。当今的许多优秀的装帧设计,都特别注意大号、中号、小号文字在装帧设计中的运用,特别注意装帧的大效果与装帧中精致图案要素的视觉互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书籍装帧多距离视点的心理感受。 2.3动态的视觉相继性 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在其所著的《巨鲸》中认为:人在审美活动中,“凡是在感觉中彼此直接衔接的运动在感觉后也还是联在一起的。”这就是“相继的视觉作用”1]]。视觉的相继知觉作用使我们形成对物体的整体把握。 人类的视觉总是不满足于只看到物体的一个局部,而要把握它的全貌。这就意味着,人类视觉上的不满足心理,总在引导人们去看暂时看不到的部分,去寻求整体的完整,甚至把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要用想象加以补充,来满足追求整体把握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对书籍的审美活动中,书籍是在动态中使各个部分相继显现,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反之,任何局部的中断或欠缺都会对整体美造成致命的破坏。 书籍是在动态中展示着三维空间。在动态中整体的各个部分相继显现,从而给人以经验中的“完形”。因此,设计者只有具备了把整体的书籍看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的能力,才标志着他把握住了书籍在动态中三维空间的整体特征。 2.4动态的视觉时间性 书籍与雕塑一样,在人的审美活动中,通常被感知是只涉及空间而不涉及时间的。但是,书籍的动态审美特征恰恰表明,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紧凑连贯的活动或事件”【4)。人的视觉特征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一开始往往只知觉到一个模糊的整体,随后便逐渐对其修正、润饰和细节加工。这时审美知觉选择的对象和重点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象特征的逐步展现,主体的目的、需要、能力、情绪等发生的变化而不断转移。这种感知选择重点的不断转移,构成了书籍视觉的时间性。 读者的阅读,是一个时间的动态过程,充分表现在对图书翻阅浏览的每一个瞬间。从封面、环衬、扉页的欣赏,直到篇、章、节的细读,时间随着空间展开。设计者在文字与图像设计中制造的繁与筒、详与略、前与后,诱导读者的视线循序渐进,是阅读的空间过程成为时间的审美过程。 2.5动态的多层性 书籍是一个多层的形态,它决定了装帧设计的多层性,这是书籍装帧 艺术 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通俗地讲,书是供人一页~页翻看的,它在翻动中展示着动态的多层的美。而书籍的多层性,规定了书籍多层性的设计要求。这种多层性的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渐入佳境,要求设计者把精美的封面、勒口、内锋、环衬、扉页、每页正文直至封底,依次在动态中展现在人们眼前。 18世纪法国美学家狄德罗在《论美》一书中提出的“美在于关系”这一著名论点,揭示出形式美的一个内在 规律 。在书籍中,层与层之间疏密的对比与和谐关系,图像符号的变化呼应关系,封面、环衬、扉页之间的色彩节奏关系,甚至之间质感与肌理的变化关系,都转化为“符合目的性的形式”(康德语),使书籍层与层在动态中展现出无限的魅力。 书籍设计论文:试论书籍设计新趋势电子书设计 论文关键词:电子书 书籍设计 网络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阅读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电子书作为此一种新型的书籍形式,与传统书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电子书的产生进行分析,并与传统书籍形式比较。对电子书的设计进行探索和思考。 现代所说的电子书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e-book,二是指专门阅读电子书的掌上阅读器。本文所说的电子书设计,是指区别于传统纸张为载体的静态书籍出版物。是通过将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并配以一定的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后,以数码方式记录在设备中,然后借助于特定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的新的书籍形式。 一、电子书产生背景及特点 电子书的产生,是人们步入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改变。互联网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人们获取信息的常用方式。 因此催生了电子书的产生。电子书的特点是其动态的多媒体信息和良好的交互性,能有效避免传统书籍只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单一性,集多种感官刺激于一体,调动了读者的兴趣。并通过其可在电脑、手机、掌上阅读器上阅读的便利性;网络传播,方便与人分享的优势;储存容量大、便携、使用方便;兼容性好,可以下载到电脑或手持设备上阅读,并且适应现代生活,无纸化传播,符合绿色环保要求,被认为是书籍未来的发展趋势。甚至有人预言,电子书籍是纸介质书的终结者。 二、电子书与传统纸质图书的比较分析 电子书区别于传统纸质图书,有如下特点: 1.书籍形态与内容呈现方式不同 传统书籍以纸张作为主要介质来记录文字和图片等信息,而电子书籍则是以光磁等新型介质作为书籍信息的记载媒体。传统书籍的形态比较固定,其开本,装订方式,材质纸张,虽也有创新。但大体上变化不大。都是以印刷输出为主,纸张作为主要媒介。而电子书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显示器,或手机、掌上阅读器等电子设备来显示其信息内容。和传统书籍相比,电子书籍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提供文字,还提供活动的影像和声音信息,通过专门的阅读器,电子书籍丰富的声音,图形,文字等信息即可以从显示器和扬声器中表现出来。有的电子书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生动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快速检索和查询的功能,使信息传播更快,电子书籍的诞生使传统的书籍概念被彻底地更新了。 2.人们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的改变 电子书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媒体,它的出现将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首先,传统书籍是由抽象的文字符号组成,读者阅读时,必须要通过对一定词语的理解、组织和选择,需要读者更多的逻辑和思考,难以从中获得直接的快感。而图像文本,非常直观。直接刺激着人的视觉系统,使其更易被理解接受。其次,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愉悦,追求新奇时尚和速食文化。而图像性内容更能满足这些需要。大量图文书的产生,引导了“读图时代”的到来,图书中配插图、照片的比例越来越大,绘画、摄影、插画越来越多。古典文学艺术、精英文化也不断地以图形、图片的形式,展现给人们。文字似乎成为图片的辅助和注释。 但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最终会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它将使我们面临阅读方式改变之后所带的阅读心理以及知识接受模式的转变。这一变化势必使人们,尤其是伴随视听信息成长的青年一代对于图像、视听类信息的依赖加大,而疏离文字类的逻辑表达。 三、电子书的新特点及其优势 1.电子书丰富多样的传达方式 电子书的出现,给书籍设计带来了风格和形式上的新变化。电视视频、网络动画、交互式设计等多种传达方式都能够综合应用于电子书的设计中,从而使电子书的有更强的可读性,趣味性。电子书的开本可以随意设定,设计不受纸张开本的限制,大小比例也可以根据,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自由设定,版式灵活多样,能够充分体现书籍内容和风格。 2.电子书的信息量丰富、信息容量大、成本低 目前,电子书的储存媒介主要有:优盘、光盘、手机等移动储存设备,以及网络出版物等。电子书占用空间很小。但与此相对的是,电子书的信息容量却相当的大和丰富,集文本,视频,声频,图形,图像为一体,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同步接收,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书籍内容和体会整体的氛围和感受。 在成本方面,电子书更具有优势。传统书籍经过了排版、编辑、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之后。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增加;电子书籍的制作成本、使用成本都比较低。你可以在很多网站和共享空间里,找到供免费下载的电子书,即使有一些因为版税、知识产权等原因不提供免费下载的资料,它的收费情况相比印刷书籍也会便宜很多。这也使他与传统书籍相比更加具有优势。 3.阅读操作方便,用途广泛 电子书籍通过电脑屏幕阅读,可以随意放大或缩小,你仔细观看某一细部的画面,也可以全景观看一个整体的大画面,让人感受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设置了搜索或查询功能,能够让你快速检索需要查看的章节或你想要查询的地方,上次结束阅读的地方或随时调出注释,以方便你的阅读和理解,功能强大,便捷。 由于电子书的便捷性,它除了用于阅读之外,也可以用来作为引导和展示。比如,博物馆可以用它来作为整体介绍和内容引导,还可以用于商业,比如企业宣传画册、广告宣传和提案展示等需要,可谓是用途广泛,前景广阔。 四、信息时代电子书设计探索 可以预见,电子书籍的设计将是数字时代书籍设计的一个新方向。如何使用好这个电子书,这个新媒介对书籍设计者提了更高的要求。 1.信息传达是版面设计的重点 电子书虽然有不同于传统书籍的形态和信息传播媒介,虽然综合了文本,视频,声频,图形,图像等新的表达方式。但它呈现在屏幕,被人们阅读时,依然是以文字、图形、色彩这三大传统设计元素为主构成的,书籍设计者对电子书籍进行的文字编辑,图形、图像处理,动画的制作、版式的设计,都是属于视觉艺术设计。都应该遵循视觉设计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但特别要注意的是,电子书设计应以信息流程设计为主,视觉元素、色彩、图像都应该围绕信息传达来表现,视频、音频也是为信息传达服务,切不可干扰了信息的传达次序性和准确性。 2.通过交互式设计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在电子书籍设计上应充分利用交互体验的趣味性,给读者创造期待与好奇,使读者有机会感受到新颖的科技体验与特殊的情感体验,展现交互设计动态性与趣味性的特征。但交互式设计应当适量,突出人性化、实用性和趣味性。 3.适量设计,避免视觉混乱 有的电子书,为了博人眼球,采用个各种视频、音频,以及炫酷的视觉手段,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孰不知,过度的设计,反而会导致视觉流程混乱,造成视觉疲劳。有序设计,准确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视觉手段的适度运用,才能达到好的传达效果。因此,优秀的电子书设计,应该是书籍内容表达准确,信息流程清晰,注重书籍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和设计的人性化。 书籍设计论文:色彩个性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如何运用个性色彩,将各类书籍的特点展现出来,凸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就需要书籍装帧设计师对此进行深入思考,这也是受众对书籍封面设计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 色彩个性;书籍封面;设计风格 书籍封面设计属于一种创作,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设计的关键在于学会创新,展现出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而封面设计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个性色彩的运用,色彩也是人们表现生活美的一种重要元素。因此,设计师应深入研究个性色彩的运用,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书籍封面设计。 一、色彩个性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个性色彩在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 文学书籍的封面设计应以简洁明朗为主,颜色可以单调一些,而且搭配的色彩的纯度和色相都要相近,这样就可以凸显出书籍的品位。主用灰色和白色,再辅以一些绿色、蓝色和棕色进行搭配,就会让整个画面变得十分和谐[1]。比如说陆智昌在书籍封面设计方面就自成一派,他运用自己独到的语言表现出了书籍的简约雅致,比如《洛丽塔》这本书,他把主色定为鹅黄色,花和英文签名则是白色,吸管和可乐选用橙色,其余部分则是黑色。鹅黄色表现出了朝气和俏皮,橙色体现出了活力,白色象征了纯洁。我国古代的书籍大多是采用花青、胭脂红和宝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近现代则是把现代元素和古代元素进行结合,比如《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它的主调是图腾纹样和淡宝蓝色,再结合现代的仿宋体文字,展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特点。再比如鲁迅先生的《夜秋•两地书》,它的主色调是灰蓝色,并插入了一张鲁迅年幼的照片,文字选用白色显得非常突出,表达出作者反抗社会制度的迫切愿望。现代的文学书籍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设计元素也更加丰富多彩,设计风格更加大气明快。比如中国画报出版的《四大名著珍藏精装版》,这四本书以灰白色为主,再以红、蓝、绿和黄为辅色代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四本书,从经典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独特的个人风格,色彩运用也十分和谐与灵活。 (二)个性色彩在历史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 历史类书籍一般都是运用黑、白、灰这三种颜色,主要是因为这类书籍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使用这几种颜色会给人带来庄重严肃的感觉,让人心生崇敬之感。读者在阅读时进入深刻思考,思考着生命的脉搏和智慧,体验着作者流露出的情感,现代的图像文字给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阅读享受。书籍装帧则是设计师帮助作者完成传达内容的任务,对一整本书进行细致的设计,让上下文的联系更加密切。比如《马克思手稿影真》一书,吕敬人通过灵活运用木材、皮革和金属雕刻出一个完美的书籍装帧设计,木材的不同质地和雕刻形式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感觉,让文字和图像显得愈发古朴雅拙。不论是书法字体,还是使用现代的设计字体,文字框架的文武线都是按照传统的格式设计的,只是注入了不同的文字符号,让文字和图像之间取得平衡,达到动静的和谐相处[2]。利用桐木面板进行反雕刻,字体也是采用印刷木刻的方式,全木材属于紧固带系列,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书籍装帧形式,呈现出一种质朴独特的风格。另外,吕敬人先生的《梅兰芳》和《共产党宣言》也都是成功的代表作。 (三)个性色彩在艺术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 艺术书籍的颜色需要更加丰富和富有个性,而且色彩是精神文化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是否能够成功,而书籍的好坏是交由读者来评定的。所以,书籍封面的色彩要以人为本,需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兴趣指向,不能只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好的色彩不仅可以让画家和读者进行审美方面的沟通,还可以成为传达视觉艺术的媒介,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色彩与社会生活的快速融合将是未来的大趋势。这些都是人本思想对色彩创作提出的要求,色彩是无法与大众和市场脱离的,但是作者也不能过分依赖市场,而是要结合市场、社会和大众,然后把自己的感情完整地表达出来。作为书籍封面设计师,要学会通过视觉印象去发现本质,并利用视觉语言与受众形成共通印象,达成视觉传达的效果。另外,色彩设计对于培养大众审美和引导大众消费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欣赏色彩作品,就可以领略到色彩艺术的魅力,达到愉悦精神世界的效果。 二、色彩个性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色彩个性对于书籍封面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含义,也是传达书籍内容的一种途径。比如说蓝色,西方国家认为它代表着忧郁和悲伤,而在我国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色彩,代表着安详、沉稳和广阔。所以设计师要根据时代特征和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设计,对我国的传统色彩加强研究,把它带向全世界,这样可以扩大色彩领域,让色彩更具特色和个性,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设计师因为专业经验的积累,在设计书籍封面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设计师可以从颜色方面打开缺口,从惯性思维中跳脱出来,使用不同的颜色去装点书籍,因为色彩的变化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色彩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书籍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也可以借助颜色来传达种族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内容。个性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传达出书籍信息,还可以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获得双重感受。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事物的审美品位也在提升,所以设计者应该根据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创造出彰显时代特征的特色书籍封面作品。不同类型的商品有着不同的个性色彩,要想创作出好的商品,就要制定最好的配色方案,除了要符合商品性能的特点,还要考虑社会认可度和商品信誉,然后根据商品的销售面积和消费者喜欢的颜色,利用个性色彩传达出有关书籍的信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色彩的内容决定了形式,色彩就要为设计内容服务。因此,当书籍内容限制个性色彩的时候,书籍封面设计的色彩也会受到形式因素的影响,设计师只能在固定空间选择色彩,而且要达到形式和颜色的统一。因此,书籍封面的颜色必须要与书籍的主题和等级相契合,在设计之前设计师要先知道推向市场的书籍封面的设计特点,并针对书籍内容进行市场调查,从而确定封面设计的定位,达到个性色彩和设计内容的统一,正确地传递出书籍信息。 三、结语 书籍装帧包含的文字元素和设计元素都是包容性文化,对书籍封面进行设计也是一种文化印记。当读者第一次接触书籍,最先吸引他们的就是书籍封面的颜色和图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也在提升,所以对书籍封面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会通过颜色来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运用个性的色彩来凸显书籍的艺术风格。当然,书籍也有不同的分类,针对不同的书籍类型设计师也要学会运用不同的色彩,每种设计风格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个性,其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运用。 作者:汪伟志 单位:邵阳学院 书籍设计论文:书籍艺术设计三维空间表现 书籍,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肩负着当代广大读者的审美修养和时代责任感,不同的时代气息引导书籍不同的设计动向,当代书籍装帧的形式开始从平面二维空间设计方式向立体空间设计方式演化,从单一印刷内容向视觉、触觉等一体化方式演化。因此,设计者需要开拓全新的设计思路,赋予书籍装帧艺术新的文化蕴含,带给读者更加舒适愉快的情感体验。书籍装帧设计是将零散的文字、必要的图形、恰当的色彩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流动的版式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以传递信息,呈现美感。 一、文字、图形、色彩等二维设计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书籍的视觉元素组成主要有文字、图形、色彩、版式等几部分内容,精美的书籍装帧设计离不开这些视觉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有机组合,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1.文字在装帧中的二维表现 文字作为二维平面的视觉元素,是书籍内容的展现和表达,读者通过文字了解书籍的内涵和文化。文字设计的差异性体现不同的审美价值,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体验。例如,黑体粗犷厚实,形方字正,给人刚毅、稳重、坚强的心理感受;宋体严谨大方,体态端正;其他字体也独具特色,具有自己的风格。在二维平面的表现中,设计师应该对所用的字体进行反复推敲,不断挖掘不同字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字体的形态、大小、色彩层次、空间关系等与书籍风格特征保持一致。 2.图形在书籍装帧中的二维表现 书籍往往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形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以增加内容的说服力。图形可以作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形象,传递丰富的信息,具有不可忽略的审美价值;图形也是构成书籍形态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它的表现力可以填补甚至超越文字表现力本身,带给读者情感上的审美愉悦,有利于竞争和促进销售。设计不讲究奇异怪和过分的张扬个性而让人费解,在设计时,需要符合书籍的内容和主旨,通俗易懂的图形语言,以便于读者对书籍认知和理解。所以,图形的选择和使用无疑是给书籍设计的艺术构思装上了想象、腾飞的翅膀。设计者在进行图形创意时,可以通过对书籍内容深层次的挖掘,设计出贴合内容,深化主题的图形,这也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必须把握的要点。 3.色彩在书籍装帧中的二维表现 艺术美离不开恰如其分的色彩运用,在书籍中,色彩有其自身的语言魅力,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色彩可以联系书籍装帧的风格特点,让两者在视觉上协调统一,并对内容上进一步的强调补充,强化视觉表现力。在二维平面表现中,运用色彩自身的情感表现,从色相、纯度、明度和冷暖关系上来考虑调和与对比,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色块的面积、形状、位置等因素,要恰当分析各色块的色彩关系,用色彩的性格、情趣来强调书籍内容的情感基调,或强烈、或柔和、或悲怆、或欢乐、或抑郁、或明朗。将书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倾注与色彩,用色彩的红、橙、黄、绿渲染书中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从图书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书籍三维空间的视触觉互动体验 现代高科技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子书籍的出现,对传统媒介形式来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也对实体书籍的装帧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实体书籍以其独特的造型肌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书籍装帧中的图形、文字、色彩等二维平面元素开始向三维立体的构造学的设计思路发展,它作为一种立体的形态结构,成为与人交流最为直接的信息载体,并叙述着书籍的情感。对于书籍的材料肌理、纹路、软硬程度、味道等的触觉感知,形成了对书籍多方位的认知把握、带给读者心理上的愉悦。 1.由书籍视觉设计中平面元素带来的三维表现 人们在观察物体时,对于相同的物体,由于远近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大小,我们可以将这种视觉效果运用在书籍装帧中,通过文字的大小、疏密;图片的位置、比例关系;色彩的虚实、肌理等使平面元素产生前进或隐退的三维视觉空间效果。传统美学讲究“计白守黑”,即黑白灰在版面中的层次关系,巧妙的运用黑白灰三色,可以使版面产生远、中、近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产生三维空间层次。 2.由书籍版式设计中视觉流程带来的三维表现 设计者有意识地把图片、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并适当配以渐变、大小、疏密等安排,为读者创造一种隐形的视觉流动线,诱导人们视线按照既定的规律进行阅读,从而形成一种脉络线,产生空间层次感,这条隐形的虚线即所谓的视觉流程线。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时,书的实体是静止的,随着视线不断的变化移动,距离的时近时远,连续性的视点留下运动性轨迹,在阅读中产生动静结合的视觉舒适度,从而产生视觉空间的节奏感。 3.由书籍触觉设计中造型质感带来的三维表现 书籍设计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设计行为,在造型中,选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表现书籍不同的情感特性,而不同的材料和造型给人不同的触觉感受,或平滑、或粗糙;或温暖、或寒冷;或奢华或朴素……通过触觉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某种共鸣、回忆或遐想,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这是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所不能代替的。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强调造型设计,他认为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是人们接受知识的媒介;它既是观赏阅读触摸之物,也是心灵感受之物。书籍的造型设计可以提供生动的形象思维材料,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获取外界的反应,以产生非平面的立体空间。 作者:闫会恩 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 书籍设计论文:书籍封面设计影响 摘要: 本文探讨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陶元庆的书籍装帧的设计风格,剖析其内在的封面设计的审美理想和文化主张,同时将其与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风格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相似点,阐述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产生的重大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图案与寓意的结合及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关键词: 陶元庆;鲁迅;书籍封面;设计;影响 陶元庆(1893~1929)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书籍装帧设计师。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鲁迅先生相识,之后在鲁迅先生的鼓励下大胆创新,与鲁迅先生合作设计多个书籍封面作品。从侧面来说陶元庆是鲁迅先生发掘的一位封面设计师,他的装帧设计开启了我国书籍装帧设计采用新图案作装饰的先河,在中国装帧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鲁迅对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在民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为人生”派艺术家创作的现代书籍封面设计风格因陶元庆逐渐发展壮大。因此,陶元庆的封面设计风格对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和设计形式的统一是陶元庆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特征。“为了达到内容和设计形式的统一,设计者必须对原著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知晓著作者的文化心态及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通过提炼书籍中的精神内涵,用美的形式使书籍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力。”[1]陶元庆对日本的图案颇有研究,这使他在创作《苦闷的象征》封面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支配各种设计元素,根据该书的内容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设计其封面:画中有一半裸女子,在红与黑及灰色线条交织的图形中展现出革命的思想性,设计师的目的是使物象与观者之间能够准确快速地沟。书的形式与书的内容完美契合,同时他也注意避免书籍内容的低级图解,在创造过程中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发挥和组织各种设计因素,从而使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陶元庆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风格。陶元庆为《苦闷的象征》设计的封面与鲁迅的翻译充分展现了厨川白村对文艺问题的见解。鲁迅从小热爱美术,留学日本归来后更是对日本的艺术有独特的情感。因此鲁迅能够理解陶元庆的设计的立意和基调,陶元庆也可领悟鲁迅翻译日本厨川白村一书的内容及感情。二者的精神素养和审美需求非常契合,在书籍封面设计方面相互促进,成就了《苦闷的象征》的诞生。随之,鲁迅对陶元庆的极大肯定使鲁迅的封面设计风格受到陶元庆的设计风格的影响,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例如,1931年出版的《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一书,鲁迅第一次用中国传统装帧方法装帧西洋画册,十分精美。鲁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认知及受到陶元庆设计风格的影响,在书籍装帧方面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法则运用自如,与陶元庆共同将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图案与寓意的结合 图案与寓意的完美结合是陶元庆书籍装帧设计的另一重要特征,更是陶元庆引领新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方向之一。《彷徨》的封面设计是陶元庆成功表现图案与寓意完美结合的著作之一。在《彷徨》中,他主观地调动各项设计元素,通过符号本身传达出一种在结构上与人的情感相似的信息,完成物质对象的形体结构与主体的心理情感结构相呼应的过程,与鲁迅想要表达的思想相得益彰。由此可见,陶元庆在鲁迅的鼓励下大胆革新,将书籍设计的图案抽象化并完美契合了寓意,这使他开始由美术家的身份向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家转变,影响范围也普及文学领域。由于文学家与艺术家其自身具有自主性,陶元庆对鲁迅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在两种不同思想的指导下书籍封面设计在图案与寓意结合方面存在冲突与平衡。因此,二者在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异性使合作存在分歧。1926年10月29日,鲁迅在致陶元庆的信中还说到:“《坟》这是我的杂文集……可否给我作一个书面?我的意思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文字这样写:鲁迅《坟》1907~1925(因为里面的都是这几年中所作),请你组织进去或另用铅字排印均可。”[2]但陶元庆在设计时没有遵循鲁迅的意见,而是主观地采用高度概括的几何化造型手法,运用线条和形状等视觉传达语汇向大众传递书的情感和思想。或许在当时,陶元庆几何抽象化的图案与寓意及夸张前卫的表现手法还不能被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完全理解,但陶元庆的这种设计风格却对之后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陶元庆逝世后,二者在抽象几何化图案及寓意的契合方面慢慢由暗性的技法冲突转变为内部的思想平衡。在鲁迅的字体设计风格这一特点上我们可以找到陶元庆图案几何抽象化设计的影子。不得不说,陶元庆的书籍封面设计思想不仅对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鲁迅的文学艺术创作也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20世纪初,现代主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变革而登上历史舞台,众多海外学子纷纷回国促进新艺术教育及西洋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元庆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与中国民族气质相结合,其书籍装帧设计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故乡》中采用绍兴戏中的“女吊”形象,是陶元庆表现民族性方面的典型案例。《苦闷的象征》用简洁夸张的线条描绘的半裸女子以及《若有其事》中用线条和色彩表现重叠交错的形体和动作,充分展现了陶元庆在结合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的基础之上赋予作品的新的时代特征。与之相似的是,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中民族性和时代特征结合得也较为巧妙。鲁迅的书籍封面设计善于使用红色,这种红色近似于国画中的胭脂红。醒目而稳重,使古朴的封面更加清新和典雅。这与陶元庆对国画等传统文化的热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陶元庆自小学习国画,对颜色颇有研究。因此,鲁迅在与陶元庆的密切交流中耳濡目染地提升了对颜色的视觉感受。1926年《呐喊》再版时,封面用枣红色书面纸,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陶元庆书籍封面设计中对民族性的批判继承也成为鲁迅书籍封面设计的一大特色。陶元庆的设计风格与鲁迅的中西结合思想不谋而合,二者对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问题达成共识,对当时的书籍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结语 简而言之,陶元庆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图案与寓意的结合及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等设计特点方面对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自主性,陶元庆对鲁迅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二者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互相影响的过程。合作中由于二者的文学思想与艺术追求不同,鲁迅与陶元庆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和平衡,也正是因为冲突和平衡的复杂交错造就了当时鲁迅与陶元庆的书籍设计风格,在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的探讨时要时刻保持对立和相互的态度,这对当下的书籍装帧艺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唐也栋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书籍设计论文:书籍装帧美术设计分析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书籍的质量要求与审美要求也随之改变,传统单一的书籍装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添加一些美术元素,在能凸显出书刊的艺术特点和独特风格的同时,使书籍更加美观耐看,内容更加充实。 [关键词] 书籍装帧;美术设计;应用分析 一、创新书籍装帧设计思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一本书从最初的文稿到成品书的出版的一系列的设计过程,也是书籍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过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凸显出该书刊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阅读优势,还要适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考虑书刊的营销特点、适宜人群、媒体宣传等。书籍装帧其原则首先是保护书籍,使之不被一些外界的因素损坏;其次,将阅读功能与审美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单纯地用美丽的图画点缀装饰而已。书籍的装帧设计包含了艺术思维、创新思维、技术手艺、构思创意等设计思维,还包括开本、装帧形式、封面、封底、字体、版面、填色、插图、选纸张材料、印刷及装订等工艺流程,是一个整体性的设计,人们所了解的版式版面插图等部分设计,只能称作封面设计或者版式设计,属于装帧设计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书籍的形式也逐渐增多,比如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所以读者对书籍的设计也开始有了新的要求,比如纸质材料,书籍形式等等。从传统的单纯文字叙述变成现在的图文并茂艺术形式,由单一的普通黑白印刷发展到现在的多色彩印,读者观念的改变推动着书籍装帧设计者的探索步伐,设计者在适应社会群体阅读的同时,也赋予了书籍装帧新的内涵。 二、将书籍装帧与美术设计完美结合 美术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事物进行美化的整体构想,以及把这种思维方式和构想用某种形式或方法表现出来,使其视觉化、形象化、具体化,帮助事物消除其不适用因素的同时,发展其实用性的功能。由于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书籍的装帧工艺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书籍装帧并不仅仅是给书籍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而已,它需要设计者结合社会因素、读者心理、书籍内容、营销策略等因素,与美术设计完美结合。根据书籍装帧要素与美术设计的特点,在原稿的基础上,赋予书籍新的灵魂。书籍装帧的设计要素主要是文字、图形、色彩和构图。在书籍的封面上看到的或简练或繁琐的文字,主要是书籍的名称、作者姓名或笔名以及出版社的名称,有的还包括书籍的丛书名和副书名等,这些文字向人们传达了这本书的一些基本信息,在封面的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籍中的图形包括照片、插图和图案,有属具象有属抽象,还有一部分有写意作用,相比于四四方方的文字,图像不会那么枯燥,对某些人物或事件的叙述也会更加直观,增加书籍的可读性。色彩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易与读者内心的情感发生共鸣,所以书籍的基本色调要与内容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构图的形式也有多种,例如常见的水平、垂直、交叉、叠合等,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籍,选择适合该书籍的构型可以使读者对书籍有一种源于细节的深刻认识。 三、应用美术设计,使书籍装帧艺术更加完美 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所以读书获得的是精神财富。对于读者来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本书的封面,封面可以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由此对该书留下最初的印象并对该书的“好”与“坏”产生一个基本的判断。精美恰当的封面可以令读者赏心悦目,甚至爱不释手,这样便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在市场上的销售也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这就是美术设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影响,也是美术设计的魅力。书脊,顾名思义,其重要性就如人的脊背之于人,书脊在书籍的封面和封底之间,起着一种桥梁的作用,所以,根据美术设计的应用,装帧设计者们就应该把书籍的色彩、图案、字体字形等与书籍的封面和封底协调统一起来,不仅要做到将封面和封底有效地区分,还要使二者能够自然地过渡,不至于产生明显的分界,影响书籍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封底的设计要简单明了,将封面的色彩、底纹等有效延伸、扩展,使之与封面相互呼应,同时又不可以相互重复,增加书籍的赘余感。在现代的社会,书籍装帧的美术设计已经不再是一成不变,需要设计者们发散思维大胆创新。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不仅要内容充实,知识准确,还要让读者培养出自主阅读即能使读者主动拿起书籍主动去学习的兴趣,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将美术设计融入书籍的装帧艺术,根据书中的内容,运用适宜的颜色、图案、条纹、字体、排版形式等,使书籍看起来或是简单大方,或是可爱有趣,或是恢弘霸气,为书籍增添一种独特的魅力,充分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再将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这就是美术设计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即使一本书的内容很充实,故事很精彩,知识很全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装帧设计也难以吸引读者的眼光,让读者驻足详读,也难以将书中的内容以最好、最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一个好的书籍装帧设计就应该应用美术设计的思维,使之与美术设计相融合,展现出书籍的艺术风采,满足读者对书籍日渐增高的要求。 作者:和一星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书籍设计论文:书籍封面设计与符号学 1书籍封面的设计 1.1设计要求 一本书的整体设计包括封面、书脊、封底、勒口、环衬、扉页、护封、开本、插图等,而一本书最为主要的设计点就是书籍的封面设计,一本书的销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封面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注意书籍封面设计的科学性,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的设计技术与理念,提高自己的设计审美观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最新的设计手段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封面包装,另一方面也要有科学的构思,要充分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体裁、风格与所倾向的读者年龄阶段等,使所设计的封面能够切题、有感染力。其次,书籍的封面设计要有审美性。在所有的图像表达中,具象的图像能够表意明确,突出特征,准确表达书籍内涵,却缺乏感性与设计的元素,使画面枯燥无味。而与之相应的抽象设计却可以开阔读者的思维空间,增添美感。因此应当综合具象与抽象这两种设计理念,把具象简化至抽象的概念之中,用具象表达书籍的内涵,再用抽象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最后,我们要考虑书籍的适应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承,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及时转换思维,与时俱进,考虑国外读者的欣赏习惯。 1.2设计要素 书籍封面上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书名是封面主要的设计点之一,根据书籍里的内容不同,作者可以改变字体的大小、空间、颜色或者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字体。对于说明性的文字(书号定价、责任编辑等)我们可以有机的把它们融入点线面的设计里面,使之更为出色。书籍封面的图像在封面设计里尤为重要,它在封面的比例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是封面设计的重要环节。图像设计的好,可以达到与读者共鸣的特点。就像摄影书籍封面会选择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一样,科普类书籍会更贴近自然与科技,新闻类杂志封面会选择有关人物和场面,图像的选择也要和书籍的内容相呼应才行。书籍封面的色彩设计必须和书籍内容与读者的年龄层次、文化层次相协调。要体现书籍不同的内容和思想的颜色对比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儿童的书籍封面一般色彩艳丽醒目,色调高,符合儿童单纯、天真、可爱的特点;中老年人的读物封面颜色一般沉着、和谐、大方;专业学术杂志色彩端庄、权威;时装杂志色彩个性等。除了色彩的协调,作者还要注意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对比,来提高封面的质量。 2符号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开始,符号就产生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通过人们自觉或者无意识的肢体语言与话语来产生符号丰富促进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从甲骨文等的记载都能体现出符号对远古社会的秩序有着深刻的影响。“符号”这个词最早先出现于古希腊,而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萌生在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符号学”最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来的,他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是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奠基人。索绪尔对符号的定义为“一种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理论的学科,现如今,它的研究已经穿插和交融于很多学科里面,如语言学、哲学、逻辑学、文学、艺术、宗教学、认识论和翻译理论等。它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可认知性、继承性、可创造性”的特点。在书籍封面里的书名、标志、图案等都可以看做是有指示作用的图形符号,而这些图形符号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传达书籍内容上的实质,从普遍的研究领域将它分成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不同的类型。张锦华等于90年代翻译过“要研究是什么使得文字、图像或声音能变成讯息,就必须研究符号学,而研究符号和符号的运作的学问就是符号学”,符号学是让人类了解宇宙与自然世界和人类本身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也将会更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里面。符号学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巨大,为人们提供了对各种研究的多方面视角。 3书籍封面设计与符号学的关系 3.1书籍封面设计是将设计符号化的过程 书籍的封面设计是将符号视觉化、设计符号化的过程。符号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在书籍封面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字体设计、图像设计还是色彩的设计都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的传递,每位设计者所设计出来的封面所包含的特色的符号,也都会以符号的形式传达到读者的脑海里。从另一方面来看,读者也是通过这些设计者所表达的符号来获知书籍的内容。比如一本书的书名字体设计是以水墨笔画来设计的,那么,对于这个图像就会以符号信息的方式传达到读者的脑海里,读者就会立刻联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而一本书的封面图像若是以可爱的卡通形象为主的,那么这个图像符号的传达也会使读者联想到这是属于儿童阅读类的书籍。符号可以说是承载与传递信息的中介,是简化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书籍的封面设计就是这样的设计语言,设计者通过对书籍内涵的理解使用非语言的符号,让读者理解到书籍封面里所表达的符号语言。 3.2书籍封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 书籍封面的展现给人们视觉感受的整体效果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图形符号,封面的图形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综合效果,而意指是两者结合的行为。书籍封面的图形符号可分为直接意指和蕴藉意指两个层面,所有的书籍所表现出来的意指系统都包含了一个直接表达平面和一个间接内容平面,意指的存在就相当于两个平面的相互关系。书籍封面的设计是以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主要途径的,这也说明了它肯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书籍封面设计的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也是用符号的方式与原理为根本依据的。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对于符号的如何运用,是否正确合理,对信息的传达最终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若设计者在运用图形符号的同时可以用一个符号A来正确地传达出符号B的信息,那么其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个封面的成功与否。 4符号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里面是一种被运用的过程,能否合理准确地运用符号来转达信息,是一个设计者的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书籍封面设计包涵在符号这个大体系之中,对于符号的直接或者间接运用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1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图像符号 图像符号是很具有形象性的,每本书籍的封面设计都会选择用具体清晰的图形符号来展现主题的内容,封面的图形设计包括封面整体图形、标志、字体等因素。图像符号的使用就是将图形视觉化和符号化的过程,我们对于图像具有很直接的感知能力,图像符号也是专递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够使读者更准确快速地了解书籍所表达的信息。回顾人类历史,最初的原始人类所创造的结绳记事和后来的图腾崇拜,都是图形符号的发展历史。在现在的很多杂志等读物里,标志设计在封面设计里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成为现代封面设计里的新亮点。标志的设计图形是基础,达意为生命,注重小而精致,能够包含所有被浓缩的语言符号,具有很强的认知性。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就很有标志性的特色意味,从古至今,铜钱这一形象一直以来都象征着财富,中国银行的设计融合了中国的特色元素古钱的外形与“中”字的结构基本形,从而形成一个简洁、稳重、寓意深刻、很富有中国风格的标志设计。 4.2书籍封面设计的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具有传达、命令指示性的作用,“所指对象与符号之间有时空上的关联,人们通过指示符号辨识符号的指示,它简略的图式具有直观的特性”。符号具有一定的指代功能,而读者可以根据指示符号了解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在图像里面符号与对象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两者具有高度的共性,能指是指读者可以从书籍的封面设计里面了解到书籍的内容,而所指则体现了书籍的指向性。指示符号不仅只是个符号,它所显示出来的内容是可以被大众一致所承认的、有意义的,能达到认知的目的,赋予书籍更多的含义。就像门的指示是建筑物的出口;商品标志图案指示商品;蓝色指示海洋和天空;剪纸指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春节一样,是从能指引出所指的过程。 4.3书籍封面设计的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一门有规律可寻的学科,它与指示符号不同,它与所指的符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群体思维通化的结果,是经过时间的积累形成很多人的联想感受集合而成的,简称社会习俗。比如在书籍封面设计元素的色彩里面,红色会让人联想到吉祥、春节或者革命;金色会让人联想到财富、皇权。象征符号往往是长时间的感受积累,读者见到一本书的封面,根据它的排版、形象处理、色彩的运用、纸张、开本,便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对书籍的属性进行大致的分类。这种归类大都是凭借读者长时间的个人阅读经验积累的,如精装代表高贵;封面风格活泼,颜色鲜亮的大多是儿童读物等。“符号的三种类型相互独立并存而不可取代,但是它们之间却又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从图像符号到象征符号,符号功能的表现逐步深化,整体信息传达的含量不断扩展,文化立场和行为态度持续得以延续。”图形符号、标志符号与象征符号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它们在符号这个大系统里面都有特定的功能,当所有功能相交一致时,才能发挥出来最强的符号效果。比如一种拉面的标志,从招牌看来它是一个商品标志图形,用来招揽顾客,也是一个商标,它又可以被看成一种象征性符号,象征拉面这一饮食名牌的传统符号。 5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的发展 5.1挖掘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里的能动性 符号负载着书籍封面设计的内涵,是封面设计的灵魂,符号的能动性取决于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一方面我们要提升符号在设计里面的指代作用,使符号的传达思想更加丰富完善,如果设计里面需要和平的意念,就可以运用人们对鸽子的感受来用鸽子的形象或者代表鸽子的符号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在封面设计里面运用符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群的划分,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年龄层次、历史传统都是不同的,如何在众多不同的划分里面求同存异达到最好的符号表达效果最为重要。就像代表公共厕所的符号,无论何种人群都能够轻易识别。 5.2使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对象社会化 正确理解符号与封面设计之间的联系,是使符号合理运用于封面设计的关键所在。时代瞬息万变,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越发丰富,书籍封面的设计更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忘推陈出新,与世界同步。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离不开人的能动性。探索符号的能动性,使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的对象社会化。 6结语 书籍是一种载体,书籍封面是这个载体最直观的符号表现。日益完善的符号学原理运用在书籍封面设计里面,为书籍设计领域的创新不断提供新的元素。只有各书籍封面设计遵循符号学的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效果,最终使书籍的封面设计的艺术形式内涵更加丰富多样,五彩缤纷。 作者:向世前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
思想品德论文: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初级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和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课堂中,如何在课堂上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揣摩的问题。 一、环境是前提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而言,首先就要在教学中 “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与鼓励,激励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氛围。这也就是新课改强调的“课堂小组评价”。 二、精心设计是关键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精心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活动课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交流和评价,结果同学们兴趣高涨,思路大开,讨论积极,表达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整个课堂完全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三、教师是“导演”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主演”的角色,学生是观众,采取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即教师要成为导演。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激发兴趣是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 五、联系实际是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既包括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的内容,又包括反映社会发展、国计民生的内容,可以说,它与时代、社会、青少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教师的授课只注重课本教材知识的传授,而根本不与生活结合,使得思想品德课堂与现实生活有了距离,学生也不喜欢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甚至感到很厌烦。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教师可以讲现在的钓鱼岛和朝鲜的核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索中成长,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 思想品德论文:浅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知识的掌握运用与良好的思想品德共同构成个体的心理面貌,又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实践者很难把握的一个课题。 下面就此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首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浸透知识传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二者形式而言,传授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复属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其次,知识内容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这种教学态度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但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差异性。知、情、意三种因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行为则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错误认识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抹煞了道德为行训练的作用,教育结果往往出现言行脱节,道理会讲,但实际道德行为没有。 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人认为:学科教师只讲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师及班主任的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这种教学态度片面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忽视了二者的统一性。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职人员,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分工明确”的错误态度不仅没有看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而且把教育简单化了。 只有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统一性、差异性,我们教育工作者才会做到知识教学时,不断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带有明确的思想品德教育意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也不缺乏知识运用,而做到论据确凿,以理服人,避免空洞说教,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实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抽象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课堂教学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将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变得鲜活,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生活化 一、生活化课堂的含义及理论渊源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反思的结果,是适应新课改的重要措施。 课堂教学生活化即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课堂教学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个体的可能生活。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根源于美国教育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力理论。在陶行知看来, 生活无时不变, 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故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意味着学校教育要伸向大自然、大社会, 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打破封闭的学校教育。 二、思想品德课呼唤课堂生活化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材内容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也往往都是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种脱离生活的理论说教,淡化了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生活化课堂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应用意识。这也是创建生活化课堂的内涵。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呢?为此本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三、对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与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一个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就是是把思想品德课中的抽象理论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一)平时注意积累素材,以备后时之需。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只重视对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应把课内知识的学习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世界结合起来,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思考并解决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就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我的做法是做素材本,自己做,同时也鼓励学生做。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东西还是需要我们去记下来,特别是现在有了电脑的帮助,搜集材料就更加方便、容易。对于学生,我的要求是每日一篇,可以是身边有感触的事,可以是新闻报道,范围广泛: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但不是简单的摘抄,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既可以自己加评论,也可以对这个材料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然后去探寻答案。这种做法,经过证明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讲授新课时,还能向大家提供材料或案例。 (二)结合社会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内驱力。如现阶段学生生活中也可能遇到的房屋拆迁、物价上涨、职工下岗、贫富悬殊等问题,或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腐败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中学生也是关心的,但限于能力又无法搞清,如果放任不管,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意识和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好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辩论、布置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考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并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珍爱生命”时,我列举了最近几年出现的”虐猫事件”以及有人抛家舍业收养流浪猫这两个案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在讲“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时,我引用那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重庆最牛的钉子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刚刚通过的《物权法》这样一个大背景,说明我国法 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三)编排小品,创设课堂真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社会体验、生活体验,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保持教学的时代性和生活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我鼓励学生成立一个班级剧社,每周根据所学内容来编排小品,既将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实现,又为学习提供了帮助。例如,在讲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将一个学生在一天中的遭遇编成小品,而他所经历的恰恰是平时学生经常遭遇却又不注意反思的,引起学生在道德情感上的碰撞,从而学会去尊重社会中的其他人。巧妙地将这种“小我”的实际和“大社会”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注重乡土教育,引导学生爱家爱国。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在此过程中可有机地和乡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比如,在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时,要求学生首先对本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礼节、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调查,又通过网络、报刊等搜集了其他国家的民俗,不仅增进了见闻,学会了如何对待外来的文化,对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不仅学会了学习,而且学会了合作;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创造。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不完全知识变成了完全知识。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当然,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不是容易的,特别是在当前考试成绩还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成绩与能力的统一对教师提出了诸多的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深入学生当中,掌握能与学生共鸣的生活素材;不断地学习,多接触新生事物,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不要让生活化把我们难倒了。 总之,教师只有多发挥些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思想品德论文: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新课导入论文 摘要:小学思品课是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内容涵盖“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诸方面。每一主面的教学均须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大目标。换句话说,最终要解决小学生“该怎么做”、“愿怎么做”、“能怎么做”的问题。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习惯和思品课的特殊使命,知识讲授不宜繁难艰深,情感引导不能空洞说教,行为养成不应有名无实。而要想轻松愉悦、了无痕迹地实现目标,每堂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要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既能暗示即将学习的内容,又能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关键词:思想品德 新课导入 学习《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用《狼来了》这个古老而又富含哲理的故事开端,学生很容易明白不诚信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个道理,再顺势探讨什么是诚实守信,做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就变得易如反掌了。学习《勤劳节俭》一课时,可先讲这样一个故事:“有这样一户人家,老两口一生都非常节俭,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为了教育孩子,使家业一代代地传下去,老两口特意做了一块大匾。上面刻了四个字:'勤劳节俭'。不久,老两口都去世了。两个儿子过不到一起,一定要分家另过。他们把所有的家产都一分为二,一个一半。最后剩下这块大匾,怎么分呢?只得从当中一锯两半。老大分到'勤劳'这一半,从此他终日辛勤劳动,但却忘记了'节俭',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吃光花光了。老二分到了'节俭'那一半,从此他省吃俭用,但却忘记了'勤劳',不久,便把分家时分到的东西都用光了。两个人都过着穷苦的生活。”听完后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光勤劳不节俭不行,光节俭不勤劳也不行。教师顺势总结出:“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学生对此二者必须相互依存的关系便有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有责任心》一课时,可先剖析对白求恩高度评价的作八个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毫不利已”就是一点儿都不为自己考虑,“专门利人”意即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再简要介绍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待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典范。至此,学生一定会迫不急待地进一步阅读课文中介绍的白求恩的故事,也急切地想知道他在工作中是怎样尽职尽责的。 学习《勤劳节俭》一课时,可先剖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话:“成由勤俭败由奢”。“成”即成功,“破”即破败、失败;“勤俭”包括勤劳和节俭两方面,“奢”即奢侈,也就是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这句话产意思是勤俭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而铺张浪费只能导致失败。若再列举历史上或身边的正反面事例加以阐述,学生会不明白勤俭的重要意义吗? 学习《勤劳节俭》时,若能让学生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情商较低的学生也能激起对粮食的珍爱,对节俭的认同吧?学习《敬爱父母长辈》时,请学生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向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歌缠绵的意境或许能让学生产生感谢母亲的共鸣,从而激起敬爱父母长辈的情怀。若让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幸福哪里找。”学生定能动感受到母爱的弥足珍贵。唱一唱:“那是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相信小学生也该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抚育后代的深情…… “有人问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你导演过许多部电影,最喜欢的是哪一部?'他说:'下一部。'有人问著名足球名星贝利:'你踢进了那么多球,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他回答说:'下一个。'这'下一部''下一个',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学生回答是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要学的新课题《积极进取》。 学习《自立自强》时,可尝试这样导入:“同学们,人都需要自立自强的精神。当体育健儿摘取金牌,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的时候;当登山队员登上珠峰,五量红旗飘扬在世界屋脊的时候;当科考队员深入南极,五星红旗飘扬在冰天雪地的时候。你有何感受?想过没有他们是靠什么精神取得了成功? 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引入多媒体教学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教学《为人正直》时,可播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中包振大义灭亲、秉公断案、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精彩片断,来激起学生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嫉恶如仇、趋真向善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思考:包公何以能如此正直坦荡?本质在于无私无畏。这样很容易就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教学《助人为乐》时,可先播放电影《雷锋》中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以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踏着泥泞、冒着暴雨送大嫂回家的感人片断,再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既不图名也不要利,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哦!原来他是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快乐,也就是“助人为乐”。于是学生明白了“助人为乐”的深层含义,再列举大量事例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助人为乐,哪些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助人为乐,很容易就能完成教学任务。 思想品德论文:谈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 道德概念是构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体实施思维操作的元件,是建构道德观念的 骨架。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 谈道德概念教学。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 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 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 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 ,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 —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 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 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 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 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 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 ,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 ,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 ,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 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 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 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 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 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 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 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 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 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这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即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共同点。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抽取、领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道德概念巩固 主要是运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道德概念具体化的 过程。随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促使对它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总之,道德概念的建构,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经过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学方法 对于道德概念教学,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响鼓重锤法 道德概念是由词语组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有的就凝结在关键性词语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概 念中,关键词是一个“终”字。它点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完做好。采用“响鼓重锤法”,就是 抓住这个“终”字,加大力度进行剖析,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领略该概念的内涵。 (二)情理协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表达道德概念的 词,一般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恨的感情色彩,既然评价性因素渗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学生在感受、理解 和接纳它时,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如教学 “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启动认知因素,让学生获得“该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坚持做;不该 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认识外,还要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正负方向上得到管 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获得愉悦的体验;管不住自己,就会出现过失、心情沮丧的体验。像这样借助认知 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学生才乐意接纳并掌握这个概念。 (三)讨论辨析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道德概念,可围绕设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既“辨”又“析”,教师则伺机点拨, 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内涵。例如,“助人为乐”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师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位老大爷三次过马路的事。 2.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讨论辨析: (1)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一次要过马路,李丽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正与一个人讲话。老大爷说:“ 请说话的这位小朋友,扶我过马路,好吗?”李丽同学满口答应,并迅速将老大爷搀扶过了马路。老大爷向李 丽道谢。李丽说:“不用谢,我应该主动地帮您。” (2)学生发言(略) (3)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二次过马路,魏铭站在老大爷身边,魏铭想,这是一个机会,我把大爷搀扶过 去,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魏铭的想法对不对? (4)学生发言(略) (5)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三次过马路,冯星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他赶忙上前搀扶大爷过了马路。老大 爷向冯星道谢,冯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伴盲人老大爷安全过了马路, 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 请同学们讲讲:冯星为什么要帮助老大爷,他帮助别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学生发言(略) 3.(教师借助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讨论进行小结)魏铭是为了图表扬才帮助人,这不好。李丽是应别人 请求,才帮助人的,不是主动的。冯星是主动助人,当别人因获得帮助而克服了困难,他感到快乐。 4.(抽象)通过这次讨论辨析,我们明确了帮助别人 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和求助对方,也不是 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这是非常 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领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这个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题,让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一层层“剥皮”,一层层“过渡”后,学生就能把握道 德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学要强化运用 注重实践性,是道德概念教学的又一特点。俗话说:经常用的钥匙才是光闪闪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和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迁移和活化。 怎样增强道德概念运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类型一般 有三种:其一是“变式”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上有变化、而本质属性不变的问题。借 助这类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 式相似而本质属性有别的问题,借助这类“似是而非”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 属性。三是对概念间易混点的辨析,如对于“刻苦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 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区分两者的内涵,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选择题: 请你从题后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读书、做作业不用别人督促,落下的功课自己补上。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 B.主动学习) 2.夏天的蚊虫很多,努努同学把脚放在装满水的脚盆里,目的是防虫蚊,为的是多读一会儿书。这是具 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 B.主动学习) 通过练习,显化区别,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明确“刻苦学习”的侧重点是刻苦认真, 而主动学习的内涵则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以上谈了道德概念的分年段教学水平,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方法以及道德概念的运用等问题。加强 道德概念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发展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需要,同时又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论中需 要突破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应加大研究力度,为继续探索、寻觅道德概念教学的客观规律而努力。 思想品德论文: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是让学生把握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将德育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使思想品德课不能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思品课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运用电教煤体教学手段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电教媒体、图音生动,增强实效 幻灯是小学最常见、最普通的教学媒体。采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可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加深理解知识。教师要利用幻灯片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看图,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从而理解其中的道理。如:《改革开放普新篇》采用幻灯片展示深圳高楼林立图,学生脑海中就建立了深圳城市繁荣景象,老师再从一个边陲小镇怎样崛起为一个经济特区进行描述,学生就能感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认识到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大。 录音机是每个班的必备品,利用录音范读课文、讲故事,能向学生提供生动的形象语言,烘托气氛,把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总之教学中在关键处,利用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教学内容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教学重点形象鲜明地浮现于学生脑海之中,抓住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听课,使思想品德课学文明理达到实效。 二、电教媒体、加大信息, 加深理解 多媒体计算机将课前输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显示出来,既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的画面的演示,达到形象化、具体化目的,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完整、具体的事物现象,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使思品教学落到实处。如《保护环境》通过计算机演示,恶劣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滔滔的洪水冲毁粮田,冲垮房屋;沙尘暴侵袭北京,天变颜色,满街黄沙,人们在沙暴中艰难的行走。。。。。。实情实景促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三、 电教媒体,营造情景,最具感力 电教媒体的运用,集音画于一体,灵活、形象,情境逼真,它能揭示教材的内涵,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最具感力,往往传知、冶情、明理、能一气呵成。如《祖国一定要统一》利用电视机播放《国歌》激情,用多媒体播放《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知史,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实况录像,揭示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领土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多媒体教学,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扩大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力,同时也掌握现代化学习手段。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新课导入艺术例谈 一、创境育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情感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珍惜劳动成果》一课,老师让学生和着《锄禾》乐曲轻轻吟唱,并配上锄禾动作,在看、听、唱、演中师生共同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境,在情感共鸣中,板书课题。这样,用一段音乐、歌曲等,创境育情,把学生引入“佳”境,增强讲课的感染力。 二、开门见山 如教《我是中国人》一课,老师这样开头:“母亲,生育我,哺育我成长,是人世间最亲近、最可爱的人,我们都爱自己的母亲,中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母亲,祖国母亲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我们要为祖国母亲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板书课题。这种直截了当谈主题的开头艺术称之为“开门见山”,它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明确教学目的,进入主题探求,一般用于新课或一册新教科书的教学开始。 三、设疑导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一开讲,老师提出疑问,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如教《真正的好朋友》一课,老师问: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当你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这个问题提到学,生心里去了,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相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朗读导入 “当你背上书包高高兴兴上学的时候,当节假日你同爸爸妈妈愉快地去公园游玩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是谁日日夜夜地守卫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使我们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习和生活?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入境生情,老师板书课题。这种朗诵句段、诗文、名人名言等的方法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导入新课,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五、图像激趣 新教材图文并茂,我们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作用,看图导入新课,或利用电化教学,让插图“活”起来,制作幻灯片,配上解释词,生动形象地再现插图,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在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下,板书课题。 六、直观启示 实物、实验等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出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实验等,有利教学,导入自然。如教《要珍惜劳动成果》一课,老师带来一个大包,装的都是学生平时扔掉的纸笔、本子等,一件件展示在讲台上,学生望着这一大堆被浪费的学习用品,惊讶极了。老师抓住学生内疚心理板书课题,引导讨论: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为什么要珍惜?怎样珍惜?平时我们还搜集自编了一些微型小品,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里即兴表演,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气氛活跃热烈,对学生思维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故事诱导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老师搜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 八、温故知新 如教《孝敬父母》一课时,让学生回忆一、二年级时学习的内容“要爱父母,听父母的话,对父母有礼貌”等,通过温习导出今天学习的课题“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敬爱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这样温故知新,自然贴切,通过回顾低年级的学习,导入新课学习,既是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发了对新知的积极思维,加深道德内化。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教育“五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深化,社会上的腐改现象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一些逆向影响。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坚持“五个结合”的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颇为有效。 一、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就是上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规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横向一是树立身边榜样,即“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学生模范;二是走向社会,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的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的班主任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讲《小珊迪》、《年关》等在学生中开展“三对比”,即新旧社会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我与旧中国、资本主义儿童对比,使儿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课外,设法为学生创造一 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儿童的爱好,通过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颂老前辈,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教育。 四、显型教育与隐型教育结合。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分析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即显型),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召开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偷东西,看黄色书刊等问题(即隐型),以个别谈话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的根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抵制。 五、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模仿性强,意志薄弱,缺乏自觉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性格上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他们需要适应性格发展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成人的关照。因之,班主任首先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表率。其次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衣服破了,给他们缝补,冻了让他们到房子烤火等,这样不仅能消除他们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而是使他们爱教师、爱学校。 思想品德论文: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时代: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谈起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于今年4至6月进行了一次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在校的800名青少年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上网的时间过长 调查数据表明,青少年的上网时间总的来说是过长的,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3至4小时的占18.3%,5至6小时占5.7%,7小时及以上的占4.4%,2小时左右的占21.4%,1小时左右的占21.1%,少于1小时的占29.1%。调查中,当问到您最长一次上网的时间是几小时时,回答9小时的竟占31.8%,5小时至8小时的占25.9%。 调查数据显示,一星期中天天上网的青少年占11.3%。 青少年上网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如下午放学后或晚上,而占用上课时间上网的将近13.5%。 青少年上网的时间过长,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给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2.青少年上网的内容 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些什么呢?调查表明,“查资料/做研究/学习”的占27.3%,“聊天”占27.2%,“玩游戏”占14.6%,“收发电子邮件”占12.5%,“下载歌曲、电影、图片等娱乐内容”占13.9%,“看新闻”占1.8%,也即是说,用于聊天、玩游戏、下载娱乐内容等的比例高达55.7%,超过“查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的39.8%。 在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分地呈现在青少年的面前,使得没有足够辨别能力的青少年较容易受到影响。调查发现,29.9%的青少年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与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格格不入的政治言论”,64.8%的青少年玩过网络游戏,而玩过的网络游戏中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占14.3%。 在网上,由于其匿名性,使得一些人缺乏约束力,可以在网上尽情地发泄。调查发现,27.2%的青少年在网上把自己装扮成另外一个人,而在网上实行一些违规行为(如说脏话,施行人身攻击,盗用别人的用户号码或密码,进行智能犯罪等)的青少年占19%,(其中经常占4.1%,偶尔占14.9%),青少年对黑客的态度,崇拜的占6.7%,欣赏的占9.7%,无所谓的占26.7%,厌恶的占56.9%。 在上网时,50.2%的青少年曾经无意中看到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网页,39.2%的人表示没有看到过,青少年喜欢上网聊天,57.1%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在网上有特别聊得来的朋友,表示没有的占42.9%,同时,19.3%的人认为自己曾经跟网友见面。他们在网上认识和交流的主要是与自己年龄相当的人。 3.青少年对上网的态度 调查中,青少年认为使用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占35.0%,“弊大于利”的占13.9%,“利弊相当”占51.1%,可见,部分青少年已经意识到了过度使用互联网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青少年上网时间过长,上网成瘾。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本人都认为自己有上网成瘾的迹象,并且认为,因为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2)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的内容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调查表明,青少年认为人们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是“网络游戏”,而目前的网络游戏中暴力内容已经在毒害青少年。据了解,很多青少年是接触网络后走向犯罪的,而在押的青少年犯罪者中,有70%左右曾经沉溺于网络游戏。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大量接触游戏中的暴力情节会习以为常,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往往会想到用游戏里的方式解决。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网络充斥的色情内容,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极容易受其影响,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3)网络上个体身份的虚拟性、多样性、随意性和隐匿性使部分青少年放纵自己的言论,尽情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具有煽动性,使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容易使青少年受到影响,仇视社会。 二、面对现实的反思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我们的教育和青少年工作者,值得好好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究竟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原因何在? 1.青少年为什么会长时间沉溺于网络 青少年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时期,他们本应该无忧无虑地在学校快乐学习,在社会快乐成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并不快乐,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1)学业压力大。现在虽然高考入学率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但学生的学业压力是有增无减,在学校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英雄,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家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的高期望值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就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感到苦闷,觉得生活没有乐趣。 (2)心理压力烦恼无处宣泄,因此,网络游戏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吸引青少年,在这个虚拟世界,青少年能够做很多现实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事情,比如结婚、杀人、随意骂人等,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一部分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青少年就很容易被吸引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3)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很多都是家庭方面出了问题。有些是父母离异,在家里得不到温暖;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无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觉得孤单,因而上网打发时间,寻求温暖;有的是父母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与子女沟通存在障碍,亲子关系紧张等等。 (4)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弱化。在人的一生中,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的城市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都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或没有意识与子女多沟通,因此,他们在家中比较孤独。现在城市住的单元套间,邻里之间的孩子也不像过去那样互相来往,社区又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孩子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愿望只能在网上实现,上网交友,网络聊天,使很多人欲罢不能。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较差,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孤独时,就会寻找发泄的途径,而网络恰恰能满足青少年这方面的需求。 2.青少年为什么这么容易受网络的影响 青少年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学校就向他们灌输各种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道德观,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现在的很多青少年缺乏人生理想和追求,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自私、冷漠。这说明,我们过去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空洞,教条,没有从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习惯做起,缺乏生命教育。 (2) 教师、家长不能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引导青少年,而是以一种权威式的灌输方式来教化青少年,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使得亲子关系紧张、对立,孩子们不愿意听家长“唠叨”式的教育,而更愿望听网友的意见。使老师、家长的教育无法入脑入心。而网络却能以一种平等的、互动的方式满足青少年这方面的需求。 (3)成人社会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在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深受影响。 (4)缺乏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在中国大陆,学校、家庭普遍缺乏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面对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上的各种良莠不分的信息,青少年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分辨,极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总之,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在观念上、具体的做法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当青少年在网络上遇到各种不健康、甚至非法的东西时,缺乏免疫能力,轻易地受到影响。 3.青少年为何这么容易接触到暴力、色情等游戏 对网络缺少有效的监管是目前产生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未成年人可随意进出网吧玩游戏,一些游戏软件的开发商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为增强游戏的刺激性,不断开发出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网络游戏。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也缺乏对网站的监管,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和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 三、网络时代:如何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 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络上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他们的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主体意识较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成效的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1.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更加贴进实际生活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做法,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要求他们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品德教育的目标,脱离实际,收效甚微。在网络时代,如果我们不进行改进,还是按照以往的做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对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作为一个现代公民,他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将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等内容逐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笔者从近年来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当前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有几点要着重加强。 (1)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使青少年拥有“精神家园”。鼓励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经典名着,陶冶情操。 (2)强化日常生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公德意识培养。要让青少年知道怎样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教育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懂得遵纪守法,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生命教育。目前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尚属起步阶段,很多家长和学校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关爱身边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感。这样,就不会轻易伤害生命,不至于碰到一点挫折时,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轻易地受网上流行的“自杀手册”之类的东西的影响。 (4)生存教育。在应该教育的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都围绕考试的内容来开展,缺乏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等一类生存教育。家庭教育中,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和保护,使得青少年懦弱,依赖性强,缺乏毅力,缺乏合作精神等。因此,要多开展户外拓展活动,通过户外拓展活动,磨练青少年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5)媒介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媒介教育的核心。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媒介教育,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同时,学会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帮助青少年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大众媒介能力,促进自己健康发展。媒介教育是最具建设性的,也是最有效的防止媒介负面影响的方法。 2.在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注重应用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1)在网络时代,开展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权威式的,教育式的方法和手段,巧用现代媒体和工具,变单纯灌输为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 (2)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既然青少年喜爱上网,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来开展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如大力发展青少年教育网站,以生动、丰富的内容来吸引青少年。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游戏开发商开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软件,利用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来培养他们的优良的道德情操。 3.净化社会风气,整个社会要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成人社会要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改进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以及选择人才的机制,使青少年真正从应该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 4.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父母是青少年网络经验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笔者多年来的研究经验表明,提高家长的素质,改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对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长要与时俱进,树立科学成长观。对子女长远的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急功近利。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片面地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重点大学,孩子将来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因此,一天到晚逼着孩子学习,给孩子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产生厌学心态,觉得生活毫无乐趣,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或上网成瘾,或离家出走,或自杀等。 (2)家长应改进与子女沟通的方式。21世纪的青少年,他们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通过网络,他们获取的信息甚至已经超过了家长,家长的权威性正在逐步丧失。因此,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尊重自己的子女,以一种平等的对话方式与子女沟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 (3)家长要学会电脑,掌握网络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和孩子一同上网,引导孩子怎样分辨信息的好坏,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家长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适当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但一定要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每天不宜超过2小时,这样,家长与子女沟通时共同的语言就更多一些。此外,利用过滤软件,避免孩子接触到不良的网络内容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5.共青团等各级青少年工作机构,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共青团,少先队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室内活动多,户外活动少;模拟体验多,生活体验少;间接体验多,直接体验少。针对这种状况,共青团、少先队可以 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如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希望工程,青少年户外拓展训练,夏令营等。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培养青少年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此外,利用青少年普遍喜爱上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编程大赛,动漫设计比赛,将青少年从单纯迷恋网络游戏引导到电脑程序设计这方面来。 6.加强社区内青少年工作,活动阵地的建设 青少年除了在学校上学的时间外,寒暑假、节假日大多数时间都在社区里,过去,我们较忽略社区的青少年工作的开展。实际上,加大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力度,对培养青少年优良的思想品德是非常必要的。在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敬老爱老活动、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社区还可以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开展亲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家庭和睦、改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此外,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增加一些体育活动场地,图书馆等,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去运动或娱乐,而不至于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或上网,客观上可以尽量避免青少年上网过多,影响身心健康。 7.加强对网络游戏,网吧的管理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立法的工作,做到“以法治网”、“以技治网”。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加强信息网络方面法律的执法力度,加大对现有的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同时,应积极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控、过滤纪录,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尽量避免青少年接触到不良或有害的信息,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坚决取缔黑网吧,对现有的网吧加强监控的力度,政府或社会团体可以投资兴办“绿色网吧”,各个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让青少年在学校里就可以上网,避免他们到网吧里去,通过网络运营进一步的规范化,法制化以及网络环境的逐步净化,将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前言 实践教学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开展一定的活动,创造适当的活动情景,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利用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 思想品德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目前我国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思想品德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情况脱节;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出发点,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自身的思想觉悟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1、树立"德育为先"原则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消极作用,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深受"分数至上"、"文凭至上"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更多学生在对待思想品德课的态度上更加扭曲。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快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原则,坚持"教育为先",从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和精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统一原则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当提及思想品德教育,就会出现抵触和排斥的情绪,究其原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离是其重要原因。因此,在建设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统一,创造性的实现适应性教育,尽快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成才目标,有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省、自律、自觉的实践学习内容,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3、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重视对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而忽视了学生能力上的培养。建立思想品德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积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对策 1、提升科学育人理念,培养育人意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主,提升科学育人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努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出发,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紧紧围绕着"人"的发展,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构建三维目标,明确科学价值取向,提升科学理念。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科目,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完善自身道德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帮助教师端正教学态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社会的多元化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核心价值。 3、完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在完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应的组织保障,一方面,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还要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形成指导小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努力为思想品德实践教学提供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制定相应的实践形式、实践成果、成绩与学分等具体的规定,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运作机制。 思想品德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的问题和策略 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广大的青少年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理念为目标的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有利因素,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将表现人们意志力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到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看做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进行知识扩展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研究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观点辩论等活动。例如,学习“情绪多样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感受进行描述与表演;学习网络交往时,可以让学生对上网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拓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充盈创新氛围与时代气息。 当前,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这样学生会充满创新的激情与能量,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实际生活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途径。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关注生活,注重从实践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例和材料,建立新旧知识和材料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并且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 三、教师要巧妙利用一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一般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要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从外界存在的众多信息中,发现自身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分析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利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哲学的思想,为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让学生能够利用矛盾的观点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就是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例如,社会调查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因为只有发挥思考方法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建立创新的教学环境,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思想品德论文:对思想品德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策略分析 每个学生都是处在人的社会化的特定阶段上,已不是一张白纸。由于先前的各种影响(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教育、自身实践),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前,已经形成某种固定的、往往不被注意的心理准备状态。积极的态度定势使学生对教学抱有欢迎、信任态度,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的知识、理论和道德规范;反之,消极的态度定势则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和厌恶感,形成对教育的顽强的抗拒心理。 初中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校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形象认识事物仍占重要地位,学生本身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了变化,独立意识增强,但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社会阅历不丰富,容易受到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会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污染;(2)社会上不良事物的影响;(3)家庭教育不力;(4)师生关系障碍;(5)教育中的权力主义;(6)逆反心理;(7)教育体制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有一定的困难了,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这些负面影响是可以克服的。 一、造就全社会的大德育环境和大德育氛围 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全社会的任务。某些消极现象发生在学校和课堂上,根子却深植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只有全社会上上下下都关心和配合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学校只有在这个大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在这个大环境中,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施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形成,与早期的家庭教育关系极大。一个人早期受到的教育如何,对其一生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经验证明,孩子在早期的教育中,只要方法得当,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但一旦在早期教育中养成某种恶习,进入学校后再进行纠正,则需要付出数倍的劳动未必有效,学生的德育教育如果能真正取得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必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中,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方向走偏,升学教育统治着大多数校园,德育下降到从属地位,并被狭隘化了,在这个格局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认识,轻情感,重强制,轻人格,升学机器无情的压迫着老师和学生们,也强化了教育传统中的权力主义。只有端正办学思想,向素质教育转轨,才能使学校教育更全面、更科学、更和谐。 四、加强思想品德课的说理性 经验证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中的说理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比较信服。说理与说教相比,他们更倾向于说理,科学的体现、严谨的逻辑、详实的材料、客观的态度、辩证的方法、雄辩的论证能够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实现由知到信得转变。 五、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性 逆反心理和学生的某些消极的情感体验有关,因此,情感教育是克服逆反心理的重要方法。教育实践中,情感教学的思路有:(1)以理育情。即用高质量的说理教学培育学生的信任感以及追求真理和正义的激情。(2)以情育情。教学不应是冷冰冰、留声机的。教师不仅要用舌头说话,而且要用感情说话,教师把对下一代的爱倾注到教学中,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3)以境育情。教师应能够巧妙地利用和积极地创设教育情境。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容易被激发。教育情境是十分多样的,它可以是各类活动,如参观、调查、演讲、辩论等,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则新闻、一个道德两难问题、一句发人深思的警句。如何恰当的选择教育情境,要靠教师的教育机制。(4)以美育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造美、表现美、是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理性的力量加美的力量,足以克服任何逆反心理。(5)以真育情。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理要真、情要真,要能够真实现实,敢于剖析生活,越是这样越能取胜,相反,粉饰生活会使学生产生判断事物的教条主义,禁锢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产生怀疑主义,不再相信崇高的思想和原则。(6)培育教师威信。教师的威信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造诣高深、平等待人的有威信的教师,即使他走上讲台尚未施教,学生以对他抱有某种信任,一种对他将要讲述的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的信任,而缺少威信的教师受到的逆反心理的抵制就会较多较强些。(7)改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放任型和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导致逆反心理,民主型是唯一可取的师生关系。 六、社会实践启迪法 即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搜集分析社会上活生生的事例,及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性。当前德育教育的实效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某些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效应,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待外界的影响。运用此法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调查实际前一定要充分准备,拟好调查提纲,明确调查对象、调查方式,所调查实践项目提纲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方向性。其次,调查实践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最后,调查实践,务必认真组织交流,做好总结,使学生真正有收获。 总之,上述几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实现德育目标的动态体系方法。有机的结合教学,恰当的运用,能够使德育工作最优化和德育效果最佳化。 思想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的概述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道德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制,我们认为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当列出其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用学生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识记: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领会:1.知道“你好、再见、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用语的用法。 2.知道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3.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对个人、社会有什么好处。 辨析:能辨别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情感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接受:喜欢使用礼貌用语。 反应:体验到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及喜悦感。 态度:愿意效仿课文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同学的言行,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达的:领悟: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 习惯: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从横向上看,要使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编制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五)可测性。所谓可测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或几组检测试题,在阶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测验或其他检测手段加以检查,清晰地表示出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及达标程度。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 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书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教学目标编制的准确性。 2.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3.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导教导学。 4.力戒零效应、负效应及形式主义。 思想品德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最热门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现在我也就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所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学生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式地灌输,教育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营造“快乐课堂”? 一、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以下是这堂课教学的简要片段实录: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②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对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初中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着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三的着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 4、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剧本假如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的最充分,环节设计的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课堂管理能力的老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过类似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 “快乐”教学。 2、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3、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比如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副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此外、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 2、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3、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思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初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能在乐中教,生能在乐初中,不亦乐乎!
建筑设备论文:建筑设备安全监管体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越来越显现出其命脉作用。建筑是决定经济水平的参照,所以建设高水平工程成为了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建筑工程机械又是建设的臂膀,所以,严格的管理施工机械,才可以为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提供保障。 1施工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 对于建筑工程,不仅是基础施工阶段还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对施工的机械设备都有着不同需求,建筑工程施工环境恶劣,设备复杂多样,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高,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合理的调配工程的机械设备,对各类设备的运行情况要详细掌握,随时对设备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以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2当前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过分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部分,而忽视了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这对于建筑施工的分布广、设备、人员调配频繁的施工现场来说,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成了最大的隐患。施工企业为了节约开支,精简了部分管理人员,把机械设备归纳为现场的一部分,觉得和管理部门没太大关系,这样就造成了建筑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极大漏洞,严重影响了施工的安全,做为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健全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职能。 2.2机械装备落后,设备盲目购置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程,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施工机械的数量种类都要根据施工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来决定。先进多样的机械设备配置,对施工方法和工艺的多样性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虽然设备配置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工程质量和进度,但是施工企业也不能只盲目的追求量数量而忽视其对自己企业的适应度。要切合企业实际,根据正式的需求进行购置,才能全方位的发挥机械的高效功能,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购置成本。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真实的了解自己的公司现状,对设备配置要有长远规划,才能有效避免造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发生。 2.3机械管理与生产管理存在矛盾 一个企业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运作,就要重视制度的约束作用。完善的管理,科学的考核,就能极大地调动职工、机械设备的工作积极性,消除“大锅饭”意识。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也消除了很多管理上的死角,使机械管理不再仅仅是车辆机械的油料和安全的管理。 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企业管理首先就是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市场需求的发展演变带动企业的管理机制的改进,才是一个市场化的良性循环。合理的管理机制包括很多方面,但是能真正完全调动全员积极性,群策群力,认真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方法就是完善的奖罚兑现机制。经济利益与施工管理有效结合。而且为了更大限度的扩大有利面的影响,要遵循奖大于罚的原则。 3.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3.2制定严格的管理方案,并下发到所有操作人员手里,详细了解施工中的各种相关细则。 3.3严格控制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的的使用情况,实行严要求,高标准,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3.4坚持机械设备的质量检查制度。机械设备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通报,并与奖惩挂钩。 3.5奖罚分明,对在关键岗位和关键工种上的机械工作人员,实行奖金上的倾斜政策。 3.6实行机械设备管理例会。在工程施工的工地,按时招开机械设备管理的例会,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机械设备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使在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的运行问题和进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沟通,并进一步加以完善,设备管理例会使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具体使用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及落实,使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工程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及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 4加强设备维修和保养,提高设备完好率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是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一部分,施工是一个连续性的活动,所以对机械设备的需求就更加严格,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稳定的运行情况是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在机械设备现场,需要有专职检修保人员对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维护,以避免因小故障累积成大事故,导致整个工程停工。所以对于机械设备的检测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设备的操作人员,更要及时发现设备的不正常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以免故障变大,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 由于施工的特殊性,对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感觉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部分设备的维护状况还很不尽如人意,如完成施工任务的设备没有清洗,严重的会造成影响设备的使用效果;部分陈旧的设备维护起来很困难;设备的专业维修人员缺乏,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5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素质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其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强化现场机械设备管理,为安全生产服务的基础。班组在“三级”安全教育中,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但设备的完好与否,是同等重要的。我们要杜绝“三违”现象,同样要强调施工设备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它不仅关系到设备的本质安全,同时直接危及操作人员的人生安全。试想,若一台残缺不齐的设备,操控困难、运行不稳,或是安全装置失灵,甚至缺失,其将要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要强化安全教育、全员参与,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自觉行为,在学习教育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参与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施工设备,朝着大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设备的操作人员以及检修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技术水平、必须与其相匹配,否则,不仅不能发挥设备的正常功能,反而容易造成设备非正常损坏,影响设备的本质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建立和落实设备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地进行技术培训,制定可行的安全操作规程,是保证设备安全的必要条件。结语设备安全管理,不仅属于安全管理的范畴,而且也是设备管理的业务范围,两者是交叉相融的。设备的管理不能不讲安全,安全管理必讲设备的安全。所以,提倡“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无小事、安全从我做起”的全员安全意识,是促进设备安全管理迈向新高度的推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建筑设备论文:建筑设备安装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按照以上分析思路,确定出建筑设备安装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三项: (一)知识目标掌握建筑设备系统的组成、原理、分类、特点,掌握各类系统的布置原则与安装规范。 (二)能力目标能识读建筑设备施工图,能完成建筑设备安装组织和施工;能解决建筑施工及管理工作中土建与安装的协调配合。 (三)素质目标树立协调配合、团结合作的观念、养成严谨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意识。该课程定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前导课程有建筑识读与构造、建筑结构与识图,后续课程有施工组织与管理。一方面该课程在专业学习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专业核心课程起到巩固和支撑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设备安装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水、电、风三部分,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展,包括了建筑给水、排水、中水处理、热水、小区给排水、消防、建筑供暖、通风空调、建筑照明与供配电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的水电知识已经无法完成现代化建筑的施工管理工作。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量有限,一般建工专业该门课的课时量约为60-80课时左右,因此必须以“适度够用”为原则[3]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本课程学习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切入点,按照安装工程施工特点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大的教学项目,依次为建筑给水系统安装、建筑排水系统安装、建筑消防系统安装、建筑供暖系统安装、建筑通风空调系统安装、建筑电气系统安装。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安装工作过程将每一个教学项目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整个课程6个教学项目可分解成24个工作任务。以第一个教学项目“建筑给水系统安装”为例,该项目可划分为建筑给水系统分析、建筑给水施工图识读、给水系统安装、给水系统验收与成品保护四个工作任务。结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来确定教学具体内容,例如建筑给排水系统分析这一任务的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给排水附件和器具,系统的设计与设备、附件的选型。表2是对整个建筑设备安装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分解。 三、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繁多的教学内容,应“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此处的“材”,一为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灵活采用任务驱动[4]、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教学方法;二为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合于本专业本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教学方法。沿着将教学内容重组为6个大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的思路,可以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以“建筑给水系统施工图识读”这一教学任务为例,开展教学任务前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按照任务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拓展训练—总结评价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组织。具体步骤为: (一)任务布置提出案例,要求学生识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给水系统施工图》。教师简单介绍工程概况,学生搜集查阅相关建筑外网供水情况、建筑构造特点、建筑内部供水需求等内容。 (二)任务分析首先分析给水制图规范,然后结合图纸实地参观,分析本建筑供水方式、供水系统的组成。 (三)任务实施1.分组分析讨论。将学生分为三个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区域的供水图纸识读任务。2.代表发言。每个组将各自的识读内容进行阐述。3.纠正补充。其他人对发言人的内容进行更正和补充。4.互评与点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这一阶段要控制课堂节奏,适时就有争议性的问题作出专业解答和补充,必要时在黑板上列出讨论的内容提纲,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重难点。 (四)拓展训练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整栋楼的给水系统试图报告,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学生完成识图报告后进行自评,教师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给出成绩。 (五)任务总结总结内容包括识读的方法与图纸内容,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后,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在教学进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可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建筑给水系统安装”这一教学项目为例,首先在多媒体理论课堂上讲授“建筑给水系统分析”,紧接着在实训室进行“给水管材、附件、供水线路的认知”实训;然后在理论课堂上讲授“施工图识图”方法,再进行“给水系统识图”实训;最后针对施工安装这一环节,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施工准备要点”“安装工艺流程与验收规范”的理论教学,再完成“给水管道加工”“水表阀门、管道安装”“水压试验”等实训内容。 四、结论 以上是从理论上对建筑设备安装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调整教学目标与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特点、教学条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作者:艾湘军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设备论文:信息化建筑设备管理论文 1信息化系统构架 建筑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最大化地实现了建筑设备实时监控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有效实现了对建筑设备的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建筑设备管理体系以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以及人工录入内容为其主要信息来源,通过对两者的集成交互,减少了多余的转换和接口,最大化地实现了数据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全面位地实现了建筑设备的自动化维修及管理。 2信息化系统功能 信息化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建筑设备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其对建筑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即设备信息管理模块、设备运营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以及文档报表管理模块。每个管理模块又分别针对不同的内容详细进行管理控制。 (1)设备信息管理模块。设备信息管理模块可以分为设备基础信息和故障报警信息两项内容。设备基础信息主要是采取编码的方式,对建筑设备的各项特征数据,如设备的型号、设备出厂的批次、设备类别以及设备的安装技术、使用部门、相关图纸及建筑设备的各种配件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更加方便在多种条件下对设备的有效查询和管理。故障报警信息是系统通过自动的方式或者通过手动操作生成建筑设备运营过程中的各类事故的发生原因、事故类别、设备故障的原因及其类别、故障的等级等数据,从而更好地对建筑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 (2)设备运营管理模块。设备运营管理模块可以分为实时数据与统计和设备诊断维护两项内容。建筑设备的实时数据与统计主要是通过自动化的监控系统实现的。通过信息化建筑设备管理体系的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可以提供建筑设备在运营过程中的各项实时数据,如建筑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转速、温度、电流、压力、电压、设备累计运行时间、设备的累计动作次数等,还能对建筑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次数等进行统计,这样就能全方位地、及时有效地对建筑设备采取一定的预防和管理措施等,防止设备故障造成损失。 (3)文档报表管理模块。文档报表管理模块可以分为文档管理、统计报表和计划任务三项内容。文档管理主要是建筑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采取统一分类管理的方式,将建筑设备相关的操作手册和相关的管理规定等资料进行统一的分门别类,使设备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对相关设备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建筑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还能够通过对设备的各项性能(如设备的维修情况、设备的运行时间、设备的运行状况等)进行统计,通过多种方法的统计分析,生成相关的统计报表,更能使设备管理人员一目了然地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更好地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建筑设备信息化系统还能生成相关的维护计划任务。 (4)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分为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日志管理三项内容。信息化建筑设备管理体系能够对设备的管理部门、人员、岗位职责和类别、管理权限等分别进行设定和管理,系统还能够将用户的各种操作生成记录,通过操作的相关日志能够随时了解以往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情况。 3结语 随着各种高速化、集成化、精密化的建筑设备的不断研究和开发,信息化的建筑设备管理模式已经日益彰显其重要性,建筑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企业对建筑设备的管理费用,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作者:徐家良单位: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备论文:能效测评对建筑设备课程改革的影响 1建筑能效测评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入“十三五”时期,国家也将通过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部署实施节能产品、节能产业、绿色建筑面积倍增计划,组织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大工程。建筑能效测评主要是指对建筑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计算,并给出其所处水平,为国家发放建筑能效测评标识证书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确认提供技术支撑。进行建筑能效测评的意义在于“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不但是对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节能技术的一个考核,有效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在设计中的运用,而且对于既有建筑可以量化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常州武进为例,位于武进中心城区西南部、西太湖东岸线建有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该示范区总面积达15.6平方公里,总投资80亿元,在苏南这个区域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带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那么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主要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以信息标识的形式进行明示。 2建筑能效测评的测评对象 以单栋建筑为对象,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分别进行测评,且包括与该建筑相联的管网和冷热源设备。在对相关文件资料、部品和构件性能检测报告审查以及现场抽查检验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能耗计算分析及实测结果,综合进行测评。 3建筑能效测评的依据 我国建筑能效测评的依据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在《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十六条中,加强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的节能管理。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研究制定公共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及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能耗统计制度。要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效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其中能耗高的要逐步实施节能改造。要研究制定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各地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能耗限额。我国建筑能效测评的对象有新建(改建、扩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以上的)、实施节能综合改造并申请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申请国家级或省、市节能示范工程的建筑、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其他居住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可自愿申报。 4建筑能效测评的阶段划分 新建筑建筑测评标识可以反映建筑物能耗水平,引领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扩大新建建筑节能的影响。既有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可以量化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根据我国建筑能效测评依据,相关单位自主申报,建筑能效测评阶段划分为两个阶段:建筑能效理论值和建筑能效实测值。所谓建筑能效理论值是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前,建设单位或建筑所有权人根据工程设计、施工情况,提出该建筑的建筑能效理论值。民用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必须在建筑物竣工验收合格之后进行,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有效期为1年。建筑能效实测值是指建筑项目投入使用一定期限内,建设单位或建筑所有权人应当委托有关建筑能效测评单位对该项目的采暖空调、照明、电气等能耗情况进行统计、监测,获得建筑能效的实测值。建筑能效测评完后,根据相关标准可以颁发建筑能效标识,建筑能效标识的适用对象是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以及实施节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民用建筑能效的测评标识分为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和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两个阶段。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后,应对建筑实际能效进行为期不少于1年的现场连续实测,根据实测结果对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进行修正,给出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结果,有效期为5年。能取得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一年以上的现场连续实测数据,它的意义比较大,可以根据实测结果对能效理论值进行修正,这样可以指导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该标识的取得也可以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很好的参考,可以把绿色三星建筑和一般建筑的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改造方案,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起到了示范的作用。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和旧标准相比较,主要从适用范围、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5学院的课程设置及改革 针对我院开设的三年制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建筑给排水施工、通风与空调工程、供配电工程、照明动力工程等。该专业招收的生源是高中后的学生,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施工、管理、开发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基建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适应建筑设备工程生产、管理第一线要求,满足建设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节能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绿色建筑的不断推广,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也迫在眉睫,所以对于三年制高专的学生来说,掌握能效测评技术是必须的,它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增加筹码,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修改,例如《供配电工程》这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变配电系统接线方式设计,电力负荷的分级与计算和高低压电气设备及选择等。该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和电力负荷的分级计算方法,能选择高低压设备。原来对于变压器检测这个内容,教材里一般篇幅很少,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检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供配电工程》这门课的内容中要增加变压器的检测,变压器检测的主要依据有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公用电网谐波、三相电压不平衡、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检测的主要内容有供电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谐波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和谐波电流。检测所需要的仪器有功率分析仪和绝缘手套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增加变压器的检测这个实操模块,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照明动力工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高低压电气设备及选择,室内配线,常用照明灯具安装与调试,配电箱安装与调试,简单照明线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LED控制技术应用等。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能选择高低压设备,能进行照明系统的简单设计、布线、设备安装、调试及系统维护等。那么该门课程的内容中要增加照明系统检测,检测的主要依据有照明测量方法、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测的主要内容有照度和功率密度,所使用的仪器有功率钳、照度计和卷尺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增加照明系统检测这个实操模块,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通风与空调工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工业有害物与通风方式,全面通风与局部通风排气、除尘与有害物净化,进气的过滤与加热,通风系统施工图,通风管道的设计计算,局部送风与隔热降温,通风系统测试,空调房间冷(热)、湿负荷,空气调节过程与设备,空气调节系统及施工图,空气调节系统全年运行调节,空调系统测试与运行等。该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通风与舒适性空调系统和设备的工作原理、组成构造、工艺布置及有关设计计算知识,领会运行管理基本知识,能识读和绘制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图,具有从事一般通风与舒适性空调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那么该门课程的内容中要增加漏风量的检测。检测的主要依据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通风管道技术规程,检测的主要内容有空调系统在500帕的工作压力下,每小时每平方米的漏风量的值小于等于6立方米才合格。检测使用的仪器有漏风量测试仪、卷尺、胶带、温度计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增加漏风量检测这个实操模块,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建筑节能技术》课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课程,可以把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检测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以上这些建议,学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增加实训室的建设。对于以上这些课程要顺利开展,学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训室的建设和仪器工具的采购,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②加强师资培训。要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师资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③加强实训室的管理。实训室建好以后,后期的管理非常重要,要制订好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加强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实训室实验实训的开出率。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能效测评技术对于建筑设备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为了迎接党的的召开,作为职业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只有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张翔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 建筑设备论文:建筑设备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对供热通风空调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研究,结合供热通风空调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的内容,对教学改革成果予以总结。为进一步完善中高职教育,使其协调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供热通风空调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体现的是基础性作用;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体现的是引领作用。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1]。”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人才培养不能体现其层次性和独特性。当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推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的发展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建设的要求,也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同时还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一批省级示范院校对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筑类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首批辽宁省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院校,我校各系部开展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工作。我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在我校中职和高职系部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培养能从事供热、通风、空调专业设计、施工安装与运行,适应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我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在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改革方面也走在全省的前列。具体内容如下: 1.对接产业发展结构和岗位群技能需求,明确中高职培养定位[2]在分析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和对人才需求层次、类型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高职院校人才特点以及定位,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和就业要求,将中高职分别培养为定位为操作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技能人才。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对接课程体系(1)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树立明确的、具体的同时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目标规划,设计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相配套的能力训练项目、构建教学模块;构建了特色显著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产业界为主导,适应产业发展相关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建立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标准原则,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2)围绕中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调整本专业课程内容,整合资源,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要有机衔接。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设计,岗位和职业资格有层级上的不同,体现能力培养的续接,构筑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3.确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内容,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1)根据行业、企业内部工作岗位分析,在国家或行业标准以及职业鉴定要求的框架内,来确定中高职相应的课程内容,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3]。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单元设计的教学模块。单元设计由浅入深,遵循逻辑递进关系,中高职课程内容分别选择相应的单元设计作为教学模块,使中高职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衔接。(2)专业课程内容应由企业、院校和专业团队联合选定。教学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教学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无须经过岗前职业资格培训,可直接就业。 4.推进评价模式改革,要以能力为核心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标准,通过行业、企业评价模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可将考场设计成模拟现场作为技能考核测评;可以采取问题讨论、答辩、评论、写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使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真正结合起来。 5.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教—学—做”一体,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提升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为了构建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实现学生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我院设备工程系与大连供暖集团建立订单班合作。这将成为辽宁省高职院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首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专业。这也为深化工学结合,建立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教学提供基础。通过我院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的实践,本文对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存在问题以及采取的对策归纳如下几点: 1.课程结构衔接不紧密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必须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然而,现实表明,中职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构建各自的课程项目、教学内容。通过我们院课程改革实践表明,采取中、高职课程衔接,首先要以专业性近似程度为前提条件,来推进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院校应该同企业内专家、职业教育资深人士联合商定,了解企业职业岗位性质、工作任务以及能力需求,让中、高职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更加科学,从而确定出中、高职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进而制定出不同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标准,最终达到企业岗位的不同需求。 2.专业设置上存在缺陷中等职业教育更应该突出职业化,专业划分应该更细、知识面相对较窄;而高等职业教育更应突出岗位化,专业划分可以粗犷、知识面相对较宽泛,二者要根据企业岗位进行专业设置。中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拓展和延伸,应该以专业集群的方式进行衔接,这样能够促使中高职专业相容更强,衔接更紧。结合我院深化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总结如下: 1.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优化职业教育集团是政府、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结合体,是目前实现中高职衔接最好的途径。在职教集团下可以统一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建立起统一的课程标准,中职教育课程突出职业化,高职教育在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拓宽,以实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职教集团能够清楚地了解对方课程的内容,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缺失和重复,为今后职业教育和专业的拓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院设备工程系于2014年6月组建了辽宁建筑设备职业教育集团,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中高职各自的优势,真正将学生的职业教育形成完备的体系。集团化办学后,校企间需要联系密切,中高职院校之间同样需要不断的增加交流,让课程专业设置有效对接,做到不重复、不脱节,资源有效整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 2.校企对接共同设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企业确定的岗位的职业能力来设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作为轴心,来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单元设计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形成“理论教学+认识实习+教师导学+校内实训+岗位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 3.以工作任务为单元设计的教学模块按单元设计内容由浅入深和逻辑递进来划分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中高职课程内容分别选择相应的单元设计作为教学模块,使中高职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衔接。 4.“多证书”使学生具备专业领域的从业资格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资格认证工作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而“多证书”制度则体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要将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安排教学环节和授课内容,同时,需要将“多证书”教育理念融入中高职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就业。 5.实岗育人———教室与岗位合二为一在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教室与岗位之间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种循环式实岗教育机制,使学生经过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同时很快胜任职业岗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因此,需要统筹规划,消除中、高等职业教育间的脱节的屏障,进而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职业教育架构,整合教育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通过改变和提高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不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张健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建筑设备论文:校园建筑设备运营管理系统的构建 摘要:针对传统校园建筑设备运营阶段管理方案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和Access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指出该方案整合了建筑设备运营管理所涉及到的复杂的数据和图纸信息,能够直观的观察到建筑设备的实时状态,提高了建筑设备运营阶段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校园,建筑设备,运营管理,BIM 1概述 目前,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被建筑行业所接受,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了建筑从设计规划、建设施工,到运营使用和最终的废除四个阶段,由于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在这四个阶段中,运营使用阶段成本占据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成本的80%以上[1]。校园建筑一直以来结构简单,使用功能单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校内建筑物使用功能趋于复杂,不但要满足多媒体化的教学、信息化的办公,还对室内的温湿度、含尘量、防静电等级等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园建筑引入了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包含了各种空调、电梯、节能控制装置等,在装设阶段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运营维护阶段更是对运营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以往在建筑设备的运营管理时,管理方多采用的方案是将施工方、设备供应商等提供的资料和设计图纸以纸质方法保存,这些信息存储分散,很难进行各个方面的关联,更新困难也容易丢失损坏,在信息查询时,往往需要翻阅大堆的资料和图纸。 2校园建筑设备运营管理系统 以上问题导致了在后期运营管理阶段,往往会因为校内建筑设备的信息不完整,图纸过于专业,无法实时的快速准确的维护好运营中的设备,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被浪费在无意义的资料查找和读图识图中,使得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校内建筑设备的运营管理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和数据库调用技术的建筑设备信息运营管理方案。BIM技术因其完善的信息融合能力,在行业内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对于BIM技术的使用主要是由施工方牵头设计方跟进,在造价和施工管理上使用较多,在后期的运营管理时,由于工程图集本身没有整合到建筑内部设备的合同信息、状态信息、维护管理信息等,往往不能发挥有效的效用,管理方也就忽视了在建筑设备运营维护时使用BIM的信息集成及可视化功能的可能,既浪费了前期的设计投入,又增加了后期的运营成本。本方案是利用BIM的信息融合能力和3D视图方法,将设计方和施工方提供的建设工程BIM图集进一步精细化,通过通用数据库接口,将复杂的建筑设备的信息,引入到BIM的数据库中,再利用VB建立一个登录及管理程序,简化整个程序的使用难度。研究该方案能够使复杂的建筑设备信息被整合,便于快速查询;使建筑设备信息在管理终端上实时共享,无损传递;使得原本复杂平面的建筑设备信息变成3D可视化的图像,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够快速的掌握建筑设备信息;综合建筑设备的基本信息,方便对于建筑设备运营维护的综合管理,提高了设备的管理效率和整体的管理水平。 3建筑设备管理 建筑设备管理,是指应用多种理论方法,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使得建筑内设备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增强其使用寿命,减缓设备损耗,发挥出各类设备的综合价值,以提高经济收入,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科学管理[2]。在校园建筑运营使用中,设备管理需要详细记录各方面信息,制成表格,形成一个数据库,表格内容主要包含:设备的基本信息、维护维修信息、合同信息、成本信息四项内容[3]。其中,设备的基本信息记录了设备的最基本性能和使用组别等,是设备基本功能的体现,也是设备运营管理的依据;维护维修信息记录着设备的日常维护状态,体现了设备的使用状态,这个信息不但需要保持实时性和共享性,还应包含维护人员和厂商的讯息;合同信息的引入能够完善建筑设备的基础信息,明确管理中的责权和内容,对于维护管理也具有指导意义;成本信息是最后一个信息,它是建筑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记载了整个设备从购买安装到投入使用,维护维修和最终废止这一过程中的全部成本,是建筑设备管理经济性的体现[4]。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能够基本表示出校内建筑设备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往这些数据被分类汇总保存在不同的地方,但通过BIM软件,这些信息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保存在建筑模型中,不但便于观看还能够便于查询,生成表格,如表1所示建筑设备的基本信息。 4基于BIM的校园建筑设备运营管理模型 本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利用BIM能够在三维图纸上汇总建筑信息的特点[5],利用施工方最终提交的BIM图集,把能够输入到BIM自有数据库的建筑设备基本信息输入进数据库中,在模型中实时体现,让管理人员能够方便的查询到校园建筑内每个设备的基础信息,运行状态。把运营维护阶段大量复杂无法整合进BIM的管理信息,利用Access数据库建立表格,在BIM中利用内含的开放数据库互联软件接口调用Access数据,使得管理者能够在BIM中查看合同信息等不属于建筑模型基本信息的内容。 5校内综合楼模拟运营管理 根据上文所述的方案和程序调用关系,本文采用了已有校内综合楼交付的BIM工程图集和工程资料建立了一个运营管理系统,对该楼进行了模拟运营管理,如图2所示为在VB程序中观察中央空调F8-1的状态展示图。 6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IM的建筑运营阶段设备管理的方案,并在实践中开发了具体系统,模拟运营管理,该系统能够实时的观测到全楼的设备状态,汇集全部建筑信息,方便建筑设备运营管理,尤其适合应用于学校多栋大楼的综合管理。 作者:义勇正 单位:山西大学后勤管理处 建筑设备论文:土建类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实践教学研究 一、建筑设备产业细分体系与岗位能力分析 对湖南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湖南永佳裕机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湖南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流建筑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以调研结果作为培养目标的确定、岗位职责与能力的分析的依据,分析建筑设备行业的现实情况及发展趋势,根据典型工作岗位确定工作任务,由此开展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利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软硬件环境,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二、构建“二方向、三层次、五功能”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湖南省建筑行业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考试标准、湖南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湖南永佳裕机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湖南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等优质规模企业职业标准为依据、融合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真实项目为载体,把建筑设备安装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典型项目产品转化为实训模块的内容,明确设置模块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与项目相适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注重各模块岗位训练过程及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估与考核,构建“二方向、三层次、五功能”模块化的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 三、基于真实项目载体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通过从湖南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引入典型建筑设备工程施工项目,确定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形成以耒阳财政大楼、学院图书馆、湘潭市政府大楼等实际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案例库。根据建筑安装工程行业岗位(群)级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模块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实训所需的实训条件,教学活动的设计,内容考核点。制定实训模块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等。 四、创新符合建筑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技能规程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1.基于建筑设备安装施工与管理实践能力需要,以项目为载体,科学实施实践教学组织依托企业专家、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和基地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场所,针对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员等岗位,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务,将每个项目的要求分解为基本技术技能实训、综合技术技能实训、拓展技术技能实训三个层次,采用全程顶岗或全程仿真顶岗的方式开展基于生产过程的分层教学实施活动。此项目是以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注重整个实践环节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倡导现代师徒制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符合典型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训练规律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对实践教学过程组织进行科学设计。 2.基于学生(学员)专业知识获取及技术技能习得规律,以任务为驱动,推行新型师徒制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建筑设备安装施工中真实的工程项目,导入行业标准,推行新型师徒制为主体,多种方法并存的开放式教学。新型师徒制以学生(学员)为中心,以安装施工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采用“师徒制”形式加强学生(学员)综合技能指导,师徒双向选择,通过老师带徒弟,徒弟再带学生,以点带面,教学做于一体,全面提高学生(学员)专项技能水平。 五、实践教学体系评价考核标准的建设 以湖南省建筑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考试标准、湖南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湖南永佳裕机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湖南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等优秀建筑企业的职业标准以及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为依据,与企业专家一起按项目、按模块、分层次制定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采取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学院评价、企业评价等四方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实训和教师认证培训项目进行质量评价。 六、结语 明确建筑工程安装公司等深度合作企业在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岗位对应的职业标准,在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建构“二方向、三层次、五功能”模块化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及教师培训实施方案,以使职业课程教学覆盖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主要技能和所要求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推进基于“精品共享、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课程建设与配套教材开发,并以工作任务、工作项目等作品为载体,在典型岗位的实践中完成实习实训,同时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全程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在确保教学过程有效性前提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考核,形成有层次、分阶段、模块化的实习实训教学。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作者:林爱晖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论文 1.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 为了让建筑设备工程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首先就应该把握施工技术要点,做好设备安装。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导致设备安装存在问题与不足,制约建筑设备工程更好运行和发展作用。今后应该转变这种情况,把握施工技术要点,促进建筑设备工程质量提高,也为建筑工程施工效率提高创造便利。 1.1施工准备工作。为促进设备安装顺利完成,首先应该做好准备工作,建筑设备采购之前,采购员应该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对永久性使用的设备,严格按照规定制定采购计划,报相关部门审批,然后按照要求采购。收货时按照要求对设备进行验收,检查设备是否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材料是否合格,零配件是否满足要求,采购的设备是否存在问题,具备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如果是成套大型设备,更应该做好设备验收工作,在有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在场的情况下,经检查无误之后进行验收,确保设备质量,为接下来进行安装和设备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1.2设备安装技术。安装时要把握每个技术要点,保证安装施工质量提高。重视对设备的位置度、严密性和强度进行严格控制,最好进行设备耐压试验,有效保障设备质量。遵循设计规范要求和技术标准安装设备,把握每个技术要点,避免设备安装时出现故障,促进设备安装质量提高。重视对地脚螺栓安装质量控制,由于其安装工艺复杂,难度较大,质量控制比较困难,并且容易出现倾斜现象,可能导致较大的误差,如果质量控制不到位,容易使得设备出现整体故障,影响其正常运行和工作。另外,设备摩擦容易使轴承产生大量热量,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润滑油太少,润滑油洁净度不够,轴承间的缝隙调整不当等。为预防这些问题出现,首先就要合理调整轴承间的缝隙,做好润滑工作,确保润滑油质量,避免设备出现过热现象,确保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 1.3试运转技术。建筑设备安装完成之后,要进行试运转,在空载、满载、正常状态下运转,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工作,掌握设备运行情况。试运转时应该做好设备各项性能和数据指标的记录工作,对设备性能进行全面分析,对存在的缺陷及时改进和完善。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对设备性能的有效保障,为建筑施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4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注重对技术水平高,基础知识扎实的技术人员引进工作,重视提高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使他们更好适应各项工作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能熟练的操作建筑设备,促进工程建设效益提高。 2.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管理 除了把握施工技术要点,确保建筑设备工程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之外,还应该加强施工管理,提高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效率提高。 2.1材料管理。采购建筑设备各项材料之前,对供应商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做好对各项设备的采购工作,确保材料质量合格,为更好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对材料进行检验,有效保障材料质量合格,为建筑设备安装和施工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促进工程建设质量提高。 2.2质量管理。设备工程施工之前,要提高工程质量控制水平,做好图纸设计工作,对各项设备安装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施工任务和要求,促进建筑设备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重视施工现场巡视工作,做好各项设备处理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和应对,保障工程质量提高。 2.3现场管理。施工单位要配备工作人员,做好对施工现场的巡视,完善现场检查,加强对施工机械和设备、施工人员的检查,确保设备正常作用发挥。重视设备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添加润滑油,促进设备使用性能最佳发挥。对设备存在的缺陷也要及时处理和应对,避免施工现场因设备质量不合格而出现质量事故,提高建筑设备施工效率。 2.4安全管理。完善施工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施工人员管理责任,推动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程。完善现场安全巡视工作,及时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推动建筑施工顺利进行。建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尽量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2.5试验检测。及时对各项设备进行试验检测,全面掌握设备综合性能,对存在故障的设备立即采取措施处理,从而确保设备质量和性能提高,使其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促进建筑设备工程运行效率提高,更好发挥相应的作用。 3.结束语 要想促进建筑设备工程更好运行和发挥作用,首先就得把握施工技术要点,加强施工管理,确保设备性能良好,促进运行效率提高。另外还要重视设备工程的日常维修和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性能和工作状态,推动建筑工程施工效率提高,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作者:靳振清贾志彬 建筑设备论文:建筑设备安装监理论文 摘要:现阶段民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涉及专业多、门类齐全、在使用功能上要求高。尤其是设备安装工程量大,工种多,专业性强,技术复杂,概括起来有建筑电气(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建筑给排水(包括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空调系统、防排烟系统、楼宇可视对讲及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电梯工程等,就高层民用建筑而言,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设备安装监理工程师应知道和掌握以下内容…… 一、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包含了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信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建筑物防雷、接地及安全等。 建筑电气设备具有的特点是: 1、用电设备多,如弱电设备、空调制冷设备、消防用电设备等; 2、电气系统复杂; 3、电气线路多,有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线路、音响广播线路、通讯线路、高压供电线路及低压配电线路,线路敷设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4、供电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高,常采取双电源进线供电或自备柴油发电机组,以保证重要负荷的用电; 5、用电量大,负荷密度高; 6、自动化程度高。 1、配电制式多采用TN-S系统,供电方式多采用放射式或树干式,利用强电竖井敷设电缆桥架,局部用管线敷设到用电设备处;应控制电缆桥架的成品质量和施工质量,桥架一是要注意接地的连续性、二是要控制穿越楼板处加防火隔堵,管线及电缆要控制弯曲半径,不允许钢管连接碰头焊接;应按图计算每根电缆的长度,以便审核施工方所报材料计划,不浪费也不出现中间接头;应认真读电气设备的电气原理图和一、二次接线图,必须达到设备的使用要求(或消防联动要求,如消防主备泵的星三角启动和自动互投部分的二次图),联动调试时必须保证设备接线正确,不能产生事故。 照明部分有楼梯、廊道、商场、车库、设备用房的正常照明、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灯、室外环境照明,均应随土建施工预留到位,应在事前、事中对线路的走向、方位、标高等对照设计进行校核和检查,必须密切配合土建施工同步进行,防止出现错漏。 2、防雷接地:高层民用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来自雷电的反击或感应电压,也是可以造成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的电子设备的损坏和严重破坏。因此对防雷接地应予高度重视,应按防雷类别的要求予经认真的实施,不能马虎了事。应利用桩基主钢筋、地梁主钢筋与柱内主钢筋作防雷引下线按规定要求达到数量。[我在工地上一般建议施工方在每个有引下线的柱,用箍筋将所有柱主筋焊通,这样在有引下线的柱中,引下线就不是只有两根,而是这个柱子的所有主筋了,在后续工序如均压环、等电位、外门窗预留线联结等的施工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且这部分费用很低(不进入预决算费用),施工单位大多都会接受]。屋面及女儿墙,应设避雷带(应明敷用镀锌圆钢),并和引下线及屋面防雷网焊接形成电气通路,高层建筑应考虑防侧击雷和雷电反击。离地面每隔三层楼利用圈梁钢筋焊接并与引下线连接形成电气通路。离地面30M以上的山墙的金属门窗必须与防雷接地网焊接成电气通路的均压环。屋面按照防雷网络尺寸做防雷网,凸出屋面的金属管必须与防雷引下线焊接成电气通路。屋面断水后应测试防雷接地电阻值满足设计要求为止。除混凝土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必须与桩基主筋,地梁上下主筋利用焊接形成电气通路。地梁做完后测试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Ω。工程应明确采用共用接地,预留多处测试板,供测试接地电阻值用。如实测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应另加人工接地体达到要求为止。变配电室应按规范要求做接地环网。 高层建筑中除了防雷接地外,还有电力照明系统、通讯系统、电视监视系统、可视对讲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及紧急广播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都需要接地,都希望有低接地电阻的接地,一般均采用共同接地,在此中各接地极是并联的,总接地电阻比较小,利用基础钢筋作接地极,可以得到比人工接地极小得多的接地电阻。不少建筑物的实测值小于1欧。高层建筑中各种接地全部接到基础钢筋连成的接地网上,在地下形成等电位面,各层的等电位面通过柱内主钢筋和接地干线相连,并与地下等电位面相连,由此开成一个完整的法拉第笼和等电位网,确保了电气安全,所以采用总等电位连接和辅助等电位连接能达到保护接地与功能接地。 3、电梯安装:高层民用建筑物内一般设有消防电梯、乘客电梯、货梯、自动扶梯,观光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只是功能不同,产品品牌和数量的差异而已。电梯安装的要求是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为此电梯施工队伍必须有相应的资质,并受制造厂的委托方能进行施工作业。施工过程中严格检查导轨支架安装的间距,上下端头固定支架距顶、底端的距离。厅门导轨面必须高于室外地坪2-3MM。曳引机组型钢必须伸入墙体中心以上。三方通话应能正常使用。严格各项测试工作,除常规检查外,关键部位和工序进行现场旁站监理。 4、测试通电运行:安装接线前应分别测试电气设备和电缆导线本身的绝缘电阻值。安装接线后测试各线(三相五线制:A、B、C、N、PE)间(十个)和各线对地的(五个)绝缘电阻值,并由三方(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现场实测认真做好测试记录。现场检查是否有相线未经过开关直接进入灯具和设备的情况,如有必须进行整改,达到正确无误。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通电。通电检查能否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否则应找出原因进行处理,达到要求。对弱电部分的各类设备与材料均要进行性能检测和功能测试,符合设计要求并按各自的具体要求进行检查,重点是消防联动部分的探测器应能在接受到模拟火灾信号后迅速反应,其联动设备马上启动,并能实现两地控制启停。双电源末端自动切换、主备泵的启停、互投、反应时间等正常,流量、扬程等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特别是消防验收的要求。 5、预留,预埋与土建的密切配合:各种管线与竖井(如强电井、弱电井、水井、风道、桥架)均与土建施工密切相关。其预留、预埋必须按规范要求随土建施工同步进行。首先应清楚线路走向、标高、方位,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并应考虑电气线路与其他管线、设备的交叉、平行间距的要求。避免以后不必要的开凿、剔打工程量。注意在混凝土中预埋塑料电线管应使用重型管,不得使用轻型塑料管,线路敷设应以捷径为宜,以利节省投资、控制造价。 二、给排水部分: 高层建筑室内给排水系统要求相对较高,如发生供水断水或排水堵塞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因此必须保证高层建筑有安全可靠的水源和合理的管网布置,以保证供水的连续性和排水的顺畅。 高层建筑室内给水及消防水管系统中静水压力较大,为了使管道及管件的静水压力在其允许工作压力内,对给水、消防给水管道要求竖向分区。竖向分区的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大于0.55Mpa,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进行减压或调压力。给水分低区、中区、高区供水的临时高压供水方式,供火灾初期自动喷淋和消火栓用水,对室外消防起补充作用,为此必须控制最不利点的压力,消火栓的充实水柱能否达到规范要求,消火栓的间距、排距以及室内最远处能否有两支消火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自动喷淋系统的喷水强度、流量是否在规范要求之内。一组湿式报警阀所控制的喷头数量是否在800个之内。 高层建筑防沉降、防震、防噪音方面要求较高,加上各类设备、管道种类繁多,管线较长,必须保证管道不漏水,不影响周围环境,不损坏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 给水部分一般分别设消防水池、生活水池或生活水箱、消防水箱或设生活消防合用水箱,屋顶设消防水箱。室内给水管道不应穿越变配电房、通讯机房、大中型计算机房,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并应避免在生产设备上方通过,给水管道不得敷设在烟道、新风风道、风管、电梯井道、排水沟内,给水管道不得穿越大便槽、小便槽且立管离大小便槽端部不得小于0.5M,建筑物内埋地敷设的生活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净距平行不小于0.5M,交叉不小于0.15M,且给水管应在排水管的上面,给水管道暗敷时不得直接敷设在结构层内,给水管道穿越地下室或地下建筑物的外墙处、穿越屋面处应设置防水套管,室外明设给水管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防止光污染,塑料给水管道在室内宜暗敷,塑料给水管不得与水加热器或热水炉直接连接应有不小于0.4M的金属管做过渡。 建筑设备论文:建筑设备自动化管理论文 摘要: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简称BAS),是一套中央监控系统。它通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各种电力设备、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等进行集中监控,达到在确保建筑内环境舒适、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条件下,使建筑内的各种设备状态及利用率均达到最佳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设备自动化集中监控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简称BAS),实际上是一套中央监控系统。它通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各种电力设备、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等进行集中监控,达到在确保建筑内环境舒适、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条件下,使建筑内的各种设备状态及利用率均达到最佳的目的。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中较为复杂的系统之一,现将该系统的设计要点介绍如下: 1中央控制室选址及室内设备布置 (1)中央控制室应尽量靠近控制负荷中心,应离变电所、电梯机房、水泵房等会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15m以上。上方及毗邻无用水和潮湿的机房及房间; (2)室内控制台前应有1.5m的操作距离,控制台离墙布置时,台后应有大于1m的检修距离,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3)当控制台横向排列总长度超过7m时,应在两端各各留大于1m的通道; (4)中央控制室宜采用抗静电架空活动地板,高度不小于20m。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电源要求 (1)中央控制室应由变配电所引出专用回路供电,中央控制室内设专用配电盘。负荷等级不低于所处建筑中最高负荷等级; (2)通常要求系统的供电电源的电压不大于±10%,频率变化不大于±1Hz,波形失真率不大于20%。 (3)中央管理计算机应配置UPS不间断供电设备,其容量应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内用电设备总和并考虑预计的扩展容量,供电时间不低于30分钟。 (4)现场控制器的电源应满足下述要求: ①Ⅰ类系统(650点~4999点),当中央控制室设有UPS不间断供电设备时,现场的电源由UPS不间断电源以放射式或树干式集中供给; ②Ⅱ类系统(1点~649点),现场控制器的电源可由就地邻近动力盘专路供给; ③含有CPU的现场控制器,必须设置备用电池组,并能支持现场控制器运行不少于72小时,保证停电时不间断供电。 3现场控制器设置原则 (1)现场控制器的设置应主要考虑系统管理方式、安装调试维护方便和经济性。一般按机电系统平面布置进行划分。 (2)现场控制器要远离有输水管道,以免管道、阀门跑水,殃及控制盘。在潮湿、蒸汽场所,应采取防潮、防结露等措施。 (3)现场控制器要离电机、大电流母线、电缆1.5m以上,以避免电磁干扰。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可靠屏蔽和接地措施。 (4)现场控制器位置选择宜相对集中,一般设在机房或弱电小间内,以达到末端元件距离较短为原则(一般不超过50m)。 (5)现场控制器一般可选用壁挂式结构,在设备集中的机房控制模块较多时,可选落地柜式结构,柜前操作净距不小于1.5m。 (6)每台现场控制器输入输出接口数量与种类应与所控制的设备要求相适应,并留有10%~20%的余量。 4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布线方式 (1)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线路包括:电源线、网络通讯线和信号线。 ①电源线一般BV-(500V)2.5mm2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线。 ②网络通讯线需由采用何种计算机局域网及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在数据传输率、未来可兼容性和硬件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有同轴电缆(不同厂商的产品不尽相同);有的系统采用屏蔽双绞线或非屏蔽双绞线(分3、4、5三个级别);在强干扰环境中和远距离传输时,宜选用光缆。网络传输限值见表1。 ③信号线一般采用线芯截面1.0mm2或1.5mm2的普通铜芯导线或控制电缆,对信号线是否需要采用软线及屏蔽线应根据具体控制系统与控制要求确定。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线路均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网络通讯线和信号线不得与电源线共管敷设,当其必须作无屏蔽平等敷设时,间距不小于0.3m,如敷于同一金属线槽,需设金属分隔。 5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统计 5.1一般规定 (1)根据各工种设备的选型,核定对指定监控点的实施监控的技术可行性。 (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可通过编制监控点总表来进行统计,较小型 统可编制一个监控点总表,中型以上系统应按不同对象系统编制多个监控点表,组成监控点总表。 (3)编制监控点总表应满足下述要求: ①为划分和确定现场控制提供依据; ②为确定系统硬件和应用软件设置提供依据; ③为规划通信道提供依据; ④为系统能以简捷的键盘操作命令进行访问和调用具有标准格式显示报告与记录文件创造前提。 5.2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监控点总表格式 编制监控点总表,应以现场控制器为单位,按模拟输入、数字输入、模拟输出、数字输出等种类分别统计. 建筑设备论文: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设备能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介绍了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及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主要需求,结合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需求,研究了现阶段可用于智能建筑节能领域的互联网技术,并阐述了互联网技术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融合发展的方案。最后,文章以智能建筑中通风空调系统为例,简单介绍了互联网技术给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所带来的变革。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互联网技术能够与智能建筑有机地结合,并可成为智能建筑的节能提供有力的工具与手段。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 1 节能建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新、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建筑能耗占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的较大份额,而其中建筑信息系统、建筑设备(空调、照明、电梯等)、建筑安防系统是建筑能源消耗中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的增强,舒适、节能及安全的智能建筑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趋势。新兴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一种可以适应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与建筑信息、设备、安防系统相融合的技术手段,能够大幅提高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2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目标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提高建筑通信系统、建筑设备(空调、照明、电梯等)、建筑安防系统的能源消耗水平,通过自动控制,将不必要运行的设备、通道、线路及时置于休眠状态,并提高现有运行设备的运行效率。而智能建筑与以往的旧有建筑相比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基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系统将以往各自为战、互不相同的通信、设备、安防系统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共有的平台,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建筑内的各系统的远程操控。互联网技术在此提供强大的数据传输、计算及处理功能,打通了传统的不同自动控制系统间信息交流和集成的诸多障碍。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集成节能特点具体体现在对智能建筑BAS控制方案的优化与融合,目标是为了对建筑的能耗实现精确的计量,进行能耗分类归纳汇总,计算单位平均能耗,查找高耗能点和挖掘节能潜力。对于智能建筑能耗集成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1)对能源消耗信息的集中采集与监测;(2)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建筑中各系统的集中的远程监控,在保证建筑功能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智能建筑能耗水平。在能源消耗信息的集中采集与监测方面,通过采用与互联网兼容的数据收集单元全面采集对室内外的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信息。在远程监控方面,在考虑了收集上来的不断变化的室内和室外环境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系统的确定变量的控制,寻找最小的能耗输入,远程地控制照明、风机、水泵、空调机组,从而来满足室内舒适度和健康环境。 3 智能建筑节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系统中通常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感知又饕就是完成采集数据的任务。通过各种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装置自动采集物体的各种信息,实现物体识别、信息采集、数据上传的功能。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手段,借助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完成各个子系统的关键数据的采集和存储。这类代表性的信息比如设备用电信息、环境信息、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从而建立智能建筑较完整的系统运行数据库,为下一步的设备运行管理分析和能源管理分析作数据储备。 网络层主要就是实现数据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控制。网络层作为互联网体系架构的中间层,是互联网的中心环节,包括Internet,3G/4G,WiFi 等有线和无线的通信网络,同时还有基于以太网 TCP/IP 等的通信控制网络。 应用层的主要任务是对于已经上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数据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功能。 应用层对于基础的数据分析是根据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完成设备查询分析。应用层软件将基于数据模型,并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能源消耗数据与用能结构,通过对能量消耗状况的掌握,能准确找到建筑物中能耗可能的控制点。根据事先建立的全国的同类建筑运行状态和行业规定标准的能耗数据库,建立标准的数据节能特征数模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能耗偏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一套基本的优化节能管理方案,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互联网技术除了可以收集、分析能耗情况、远程控制高能耗设备,还可以进行建筑设备的故障诊断、维护管理及自动调试。传统的设备维护管理是按照维护计划进行执行,不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备无故障时也浪费了人力。而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到的设备数据信息,可以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对可能产生问题数据的设备及时地进行维护,大幅提高了设备的维护水平,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对于由于设备故障产生的高能耗问题预先进行解决。 通过互联网系统采集到的基础数据也可以用于对智能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实际能耗情况和节能计划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实际的节能效果。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用能单位后期更加详细地制定能源消耗指标,并实时地加以监督,及时地制定改进措施。最终通过节能分析,可以记录并各项节能措施的节能量,并能够清晰了解、展示节能改造的实际效果。 4 智能建筑节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实例 互联网系统应用于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能够让建筑内的通风空调系统运行在全自动状态。智能控制方式可以预先设定若干基本工作状态,根据天气情况、房间内的人员情况,自动地调整房间内的供热、供冷及通风量。例如,在上班时间到来前,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提前开启通风空调系统,使建筑物内的污染物(如甲醛、CO2,Rn等)提前稀释,达到人能够正常工作的安全状态。在下班后或人变少后能够自动地降低通风量或关闭通风系统。再如,互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时时控制房间内的温度、湿度,使房间内的环境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地调整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方式,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除此之外,互联网系统的加入,能够使房间内的环境信息及时地传递给远程的控制室,通过对于房间环境的掌握,从而可以远程地对房间环境做出精准调节。当采用精确调节方式后,智能建筑的空调系统可以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外界自然的冷暖空气,减少机组的运行时间及负荷,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通过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可以提高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减少建筑的维护费用。智能建筑智能通风空调控制系统将普通通风空调人为地控制空调系统转换为智能化管理,不仅使大楼的管理者提高其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而且将大大减少大楼的运行维护费用,并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5 结语 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能够大幅提高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降低智能建筑的整体能耗。但在实践中,仍有较大量的老旧建筑采用的是分散式的控制系统。照明、空调、给排水、电梯、消防、安防等控制系统仍是各自为阵,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不相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各系统的信息传递标准仍不统一,改造成本也极其高昂。这就使建筑中的大量数据不能自动、及时地采集,极大地限制了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未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该要将老旧建筑的系统统一纳入可实行的范围内,并应努力降低此项工程的成本。 建筑设备论文: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与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与要求也随之不断地提升。机电设备的安装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具备着工程期短、专业性强的特点,却仍旧在实施中存在着些许的问题。本文就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项目中对于机电设备工程中的工程质量以及如何能够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以至于提升机电设备安装的工程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展开了讨论与研究,并得出部分结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实际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得到各个环节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而运用有效的措施提升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效能,同时保障机电设备的节能水平,并加强其安装的工程管理水平以及工程安装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是目前建筑设备安装项目所要追求的重中之重。机电设备的安装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机电安装工程是民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重要环节,机电安装的质量以及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并对建筑项目中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节能使用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更深层意义上来讲,机电安装项目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只有严格的在施工过程中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进行把控与监督,确保工程建设中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才能使得整个工程的效益达到最高。 一、机电安装过程管理 (一)质量管理 首先,质量作为整个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针对质量管理的问题,需要采用科学的制度与方法,并通过精细的设计达到对机电设备的安装。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成立项目监管小组,设立监管的专业人员以及各方面的项目负责人,从而达到各个环节均有专人监督和监管,并对整个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考察与监督并长期为项目工程的安装进行管理与安排,从而建立起整个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其次需要对整个项目的特点与基础信息进行了解与勘察,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对项目质量的计划进行严密的制定,同时需要细化项目的各个环节与每个层次,并对每道关卡都进行层层的把关,保障项目安装的环节可以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注意对每个负责人的权责分工,让每个工作与负责人员都可以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尽职尽责,紧抓要务。由组织的带头人进行管理与安排,抓好项目管理的质量问题,结合项目图纸中的设计与细节,保障项目安装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完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个项目建设的质量。 (二)成本管理 完成了对于项目质量的管理,接下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项目成本的管理。作为整个项目是否盈利的关键因素,项目所需的成本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部分。为了对项目成本进行更好地管理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中心成本控制系统,并确定明确的合同预算以及专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制定成本管理的步骤,首先需要将公司制定的各个部分进行细化与分解,并找寻最低成本的制定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完成对于目标成本的细化与制定,并采取详细的措施将其落实到每一位负责的人员手中。并且还需要定期的对所制定的细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之后需要按照整个工程项目的支出细节表制定出适合的节约费用的手段。形成定期的结算与核算,并与之前计划过的目标成本进行比对和分析,对超出目标费用的部分分析其原因,并在未来的工作中着重注意已经出现偏差的部分,并采用补救措施,提前对将要设计到的人员以及材料等进行安置。避免由于浪费以及积压导致的不节约的现象出现,并且需要对项目的负责人采用多人制度,不可只依靠一人之力对细节进行管理,应该建立至少由三人组成的项目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权利的制约与相互的监督,最终达到成本节约的效用。并且制定完善的信息制度,对每项支出进行细节管理,并定期由专人进行检查与核对,对于支出的项目费用还需要层层的把关与签字确认,使得项目的成本支出更具备效率与安全性。 (三)进度掌控 第三点需要注意整个工程实践中的进度,因为机电设备的安装是在装修施工之前开始的,因此必须注意装修施工的进度以及时间,从而合理地对整机电设备的安装时间以及工序进行安排。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时间安排对建筑设备的安装进行施工,才能达到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不延误其他工序的进行。除此之外,对于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进度是对于一个建筑队伍各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估,既可以对施工的队伍组织能力进行考评,又可以检测设备施工的利用率。另外,对于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进度需要注重每个阶段的小节目标,同时将工作进行细化,对每一阶段的工作都进行严格详细的计划与编程。只有及时地对建筑施工进行详细的计划,例如周计划、月计划等,才能使得工程建设的进度及时地赶上整个项目的进度,以至于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耽误下一步的任务,同时也是对建筑设备安装的尽职尽责。科学地根据项目工程的总计划,从而制定分计划,对项目的预期目标进行估算,并尽力推进项目又好又快地发展,完善责任制度,完善工程体系,才是对整个项目最好的推进制度。 (四)安全管理 除了上述的三点之外,对于项目进程的安全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对项目的安全进行管理是对整个项目的负责,同时也是预防并消除可能或已经存在的隐患与危机,对工作人员以及项目建筑安装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树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还可以有效地对项目中涉及的人员以及设备就那些监管与安全生产职责的确认。另外,安全管理机制必须落实至实处,不可以纸上谈兵,必须认真地贯彻落实以安全为第一的施工标准与方针,同时明确项目安全管理的责任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的人员分配也是重要的一项任务。使得安全管理的相关人员可以认真负责地担任起整个项目的安全责任制度,从而保障项目稳定地运行,保障人员的安全问题。 二、小结 综上所述,机电建筑设备的安装工作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项目工程有着极大的联系,并为后期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整个项目队伍的考核点,必须注重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程序性以及安全性,从而保障项目工程可以稳固地运行,推进项目建设安装进度。另外,加强监管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制度,明确人员职责,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 建筑设备论文:建筑设备隔振降噪施工技术简述 【摘要】:分为提升整个建筑环境的舒适度,创造绿色环保、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近年来,各类建筑设备复杂振源隔振减噪施工技术已成为国内建筑机电设备安装专业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基于此,本文对建筑设备隔振降噪施工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建筑设备;隔振降噪;技术 1、震动和噪音在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危害概述 震动是产生噪音的最直接源头,且震动本身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人如果长期处在一种剧烈震动的环境中,可能会造成神经系统和机体的损伤。与此同时,剧烈的震动也会对机械设备及相关的建筑结构稳定性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噪音给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有: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睡觉,干扰到人的听力和思维等。假如长期在较强噪音的环境中,人的听力器官会因损伤而听力下降,更有甚者的会引起噪音性耳聋。关于国家规定的85db~90db听力保护标准来说,许多建筑场所的噪音假如不通过处理都基本是不合格的。剧烈的噪音能够直接搅扰到人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功用受到限制而出现记忆力模糊,头疼头晕等一些表现。严重的还会形成神经系统失调,心血管疾病等。所以,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采取合理的办法来降低设备的轰动及噪音的污染,保证人类生活环境的安全和环保。 2、建筑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震动传递解析 2.1通常情况下,建筑设备的噪音主要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剧烈轰动或者是各种液态的材料在机械设备管道内高速活动所发生的轰动和噪音。在这些震动和噪音传递到建筑物的过程中,一些电机设备所发生的低频轰动,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控制。这就使得这有些的轰动对建筑物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2机械设备的轰动通常情况下能够在具体的规划期间,建筑施工阶段,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控制。首先,在规划方面,能够通过进行合理的设备选型以及相关的体系改进,从源头上进行轰动和噪音的有效降低。其次,在建筑施工期间,设备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应当做好定期的设备修理和维护,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震动所发生的噪音污染。事实证明,即便在设计阶段现已做好的设备体系的详细优化,在运行中,仍是会有各种震动和噪音的产生。所以,要在施工和设备运行中,加强设备的保护和养护,针对各种建筑造备采纳合理的隔振降噪技术处理时必不可少的。 2.3从建设设备的基本构成分析上来看,因为设备,建筑构造,管道等彼此之间的杂乱联接,使得各类设备的震动以这些联接处为介质构成多维空间的传递,这些震动和噪音传到建筑物内部,变构成了一定的噪音污染。 3、对于建筑设备隔振降噪的基本施工计划 传统的隔振降噪施工计划,通常的做法就是在建筑设备正常装置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块能够起到减震作用的垫片。但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减震技术效果机器不理想,特别是一些较低频率的振荡,这种传统的隔振技术是基本上不会达到隔振降噪作用的。根据建筑设备振荡传递的过程分析来看,要想有效地进行振荡的对外传递阻隔,就必须想办法在设备、管道、建筑构造联接处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让振荡得不到传递或者间隔,然后减少振荡或者噪音污染。通过长时间的工程实践,咱们现已在各种联接处的技术处理方面,构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隔振降噪处理技术和办法。 4、建筑设备主要的隔振降噪施工技术战略 4.1设备与建筑构造联接处的隔振降噪处理 对于多台振荡设备或者单台振荡较强的设备,要在进行传统的隔振处理基础上,合理进行二次隔振技术处理,即:使用一种用于隔振的基座,构成对建筑设备笔直振荡向建筑构造传递的隔断。在振荡设备和基座的水平振荡和位移控制上,能够加载一种阻尼限位器,这种限位器的装置方位选择在各镇基座壁面和建筑构造地上之间,完成基座水平振荡的控制。基座装置中应当查看各仿真器的误差紧缩量保持在2mm以内。 4.2建筑设备与管道联接处的隔振降噪处理战略 为有效地阻挠振荡设备将振荡通过联接的管道传递到建筑物构造内部,应 该在设备与管道的联接处进行相应的柔性联接技术处理。例如:在水泵,空调外挂机,制冷机组等的设备联接处,应该选用柔性的橡胶接头或者橡胶避震喉等部件进行减震联接。对于风机的进风口和进风管等处,能够选用一些帆布形式的软接头进行联接。 4.3各种管道与建筑构造联接处的隔振降噪处理战略 设备的低频震动大多都是通过管道与建筑构造的联接处向建筑构造内部传递的,这就要求根据机房和振荡发生的范围,对一切管道与建筑构造联接处的部位进行一些富有性的隔振处理。所选用的隔振吊架应当以弹性吊架为主,隔振支架脚部也应当在适宜的方位上安装具有减震作用的绷簧或者是橡胶减震器等,加强隔振作用。对于需求进行二次隔振的设备,应当适当地调整支架的详细高度,在两个减震器基础上别离叠加二次隔振处理,以增强隔振作用。对于一些需求贯穿楼板和墙体的管道和线路,应当在孔洞四周进行严格的密封隔音处理。 4.4对各种隔振降噪施工技术的检查作用控制 在上述各种联接处进行了相关的隔振降噪施工处理后,需求对全部的隔振降噪体系进行调试和作用监测。通常情况下,这种检查也应当合理的控制检查时间。对于室内噪音等级的检查通常控制在早上6点到黑夜22点之间。对于夜间噪音的检查,时间点则控制在早上22点到黑夜6点之间。一切的噪音检查条件及相关的规范都应当根据国家对于民用建筑隔音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进行,只有经过检查合格的隔振降噪处理技术才能够保证建筑物的使用舒适性和环保性。 结束语 本文在对建筑设备振动传递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设备振动传递的各个连接部位采用各类隔振降噪施工技术措施,本研究分析了建筑设备振动过程,并基础研究出一种解决设备振动和噪声传递的综合隔振降噪施工技术方案,达到了大幅度降低此类污染的效果。 建筑设备论文:浅析高职高专《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研究与探讨 摘 要:《建筑设备工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其内容。因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是教师为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方式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设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一、引言 《建筑设备工程》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与房屋建筑紧密联系的建筑设备的相关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空气调节工程、电气照明及设备安装、建筑智能化系统、供热工程、燃气工程等。通过理论的阐述与讲解,结合实际案例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原理及运用。《建筑设备工程》的前导课程有《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与检测》等,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还不够。而《建筑设备工程》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材版本更新慢,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现今市场上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基本为国内高校的统编教材,教材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材更新周期较长,对于较新型的或正成为主流的一些建筑设备、设备施工工艺并未提及。而且,大部分教材相对比较普遍的覆盖建筑设备的知识点;看似全面,实则没有侧重点,缺乏针对性。以海南省为例,省内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基本为海南本地学生,他们中的绝多数都希望留在本地工作。这种情况下,选择针对于海南省或者南方地区的教材就大有必要。正如建筑设备中涉及的采暖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两个方面,相对于海南省来说,明显后者在建筑设备行业常涉及到,而对于采暖方面,基本上没有需求。而教材在知识点上的详略,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侧重方向。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都是用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将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少媒体”或“单媒体”教学。基本上都是简单的用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讲解,这种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有很大的优势,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课件讲解的形式也逐渐暴露出了缺点。 三、教材的选择应符合专业与人才培养计划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等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了连接教与学的纽带作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则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会有不同的要求。高校服务的城市地理位置的差异,当地人才需求情况,亦会影响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选择。教材的选择应通过教研室会议讨论,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特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过程。同一课程的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选择合适的教材。 四、教学准备工作应充分全面 教师的上课讲台如表演。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歌唱家一次成功的演唱是在台下练习了无数次的结果。同理,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准备工作通俗来讲就是备课。而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案、备课件,还应该包括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板书、备资源、备作业等。 教案应做到重难点突出,知识点全面,时间分配合理。课件应做到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多种表现方式相结合;避免死板单一。了解学生对已授课程的把握情况,以便把握教学的速度,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存在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合理,尽量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教具、教学资源,如建筑设备安装图纸、建筑设备安装模型、教学动画演示视频等应提前准备好,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作业布置应与课程相结合,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加强对重难点的掌握,也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对未讲解到的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 五、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能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如何改进教学、如何提高效率。“一个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而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笔者在学生时代遇到过很多有着独特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让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总体来说,好的教学方法既要适合学生,也要适合教师。不同的学生群体,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教师性格也不尽相同。有的教性格沉稳,有的教师热情幽默,这些性格特点都会在他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一般情况下,这些方法能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当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的时候。很多老师为了追求进度,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ppt与板书相结合的讲授法。讲授法相对来说更适用于那些难度不是很大、学生较易理解的内容。而那些如室内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这样的重难点内容使,简单的讲授法就无法满足课程教学了。在讲这一章节的时候,笔者发现,即使加上一些典型案例,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将它掌握。于是,笔者便利用课余时间,找到几个学生,按一定比例做了一个模型,在上课的时候,将模型带到课堂给学生展示,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并分组制作;最后再花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简介自己的给水管道设计安装方案。在这样的一个互动与实践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教师也可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与时俱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新兴的教学途径不断涌现,教师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方式加以运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冲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新的教学模式会不断出现,教师应与时俱进,做积极的探索者。 六、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职高专院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除了集中实训外,还可以通过技能活动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学生更热衷于对实践实验项目的参与。参与实践或技能竞赛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运用和巩固的过程。以海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中,穿插了大量实践环节。其中就有PP-R给水管道的设计安装。学生通过软件绘制图纸,然后再按一定的比例,将水管安装好。同时,学校通过与校外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实习,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做到实质性接轨。 七、结语 本文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段的改进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不段更新知识体系,不段总结教学经验,这不仅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 建筑设备论文:浅谈智能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 摘 要:智能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有着很多优点,例如:节能、环保和低碳,利用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代替人工管理的模式,大量的约人工费用,自动控制系统管理还能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周期,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 1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情况概述 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系统和设备运转情况实时监测,提升了系统和设备之间的联动性,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升了安全保护接地的性能。 1.1实现了实时监测系统和设备运转情况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建筑工程电路的铺设是整体施工中的关键环节。考虑到建设工程所铺设的电路较为复杂、功能不一,因此,如若安装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或者是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则极易导致在电路铺设过程中留下安全隐患,轻则会造成故障,重则会造成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失。鉴于此,施工单位应当帮助安装人员提升安全生产意识。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相关系统与设备的实时监测,如监测到异常情况,会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1.2提升了系统和设备之间的联动性 施工单位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的配电系统、照明装置、消防设施等的集成化控制,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联动效果,解决了电梯系统依照各层用户流量实现其速度的自动调节,及紧急情况下系统的自动识别、判断,及时实现预设的应急处理方案,开启紧急照明系统、调整水压或开放喷淋灭火系统等,实现子系统间的配置与互动。 1.3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能 从安全角度来看,如若施工现场的电路安装人员存在安装、操作不当等问题,则易于埋下安全隐患。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温度变化、天气变化等),也会对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因此,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技术人员实现对电气系统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从而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同时,也能够提升维修人员维修活动的安全性。 1.4提升了安全保护接地的性能 安全保护接地指电路安装人员对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同接地体间进行连接处理。也就是说,将大楼内部所使用的用电设备和这些设备附近的一些金属构件,使用PE线进行连接,但是严格禁止把PE线和N线直接进行连接。在现代化的建筑内,需要实现安全保护接地的设备很多,主要有弱电设备和强电设备。另外还有一些非带电和导电的设备和构件,这些均是必须采用安全保护接地措施的。如若人体不慎触碰到该设备的破损部位,则将被电伤,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因此,依托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建筑结构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得到提升,进而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2电气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2.1直流与交流接地 为了保障智能建筑中各个系统的安全性,多数情况下在用电上都会选择直流与交流接地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免受电磁干扰,符合科学原理。在智能建筑里,涉及到多种技术的相互配合,例如控制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在这些技术的配合作用下,当有信息输入时,便可以通过传输系统,再进入分析系统来进行信息整合。这一过程需要保证微电位或者电流的高速运转。不仅需要电流保持稳定,电位也要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不仅如此,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是朝着高精度、高频率、以及高集成的方向发展,在工作中很容易受到电磁干扰。而建筑中的接地技术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同时还能有效的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2照明系统 建筑中的电气照明系统可以对建筑中的照明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质量,还能优化工作环境,减少能源损耗、节约用电费用。智能建筑中的电气照明系统是通过电磁调压联合电子感应技术而建立的。全天24小时监控供电系统,同时实时跟踪供电系统的信息,实现优化供电。在智能建筑的电气照明系统下,中央监控能够满足一切照明要求,对照明效果也可以做到实时调节,实现高效监控。在这项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空调技术、消防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2.3测控功能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测量与控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消防安全系统、自动空调机组、自控给排水系统等。在这其中,安全防范系统也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部分:对讲系统、防盗系统、出入监控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而给排水系统又可以分成两个子系统:消防新系统和生活给排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水子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给水:气压给水、高位水箱给水以及水泵直接给水,在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保证给水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不仅如此,给水系统还需要做好监测工作,保障水泵的正常运行。消防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火灾自动报警、消防电话专用系统、消防联动的控制系统以及火灾探测器等;电力及照明系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节能控制、应急照明控制、统计系统、电量计量等;而空气调节系统则由空气加湿系统、空气加热系统和空气冷却系统等组成。 2.4安全保护接地 安全保护接地,顾名思义就是将电气中的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和接地体通过金属连接。或者说,将建筑内部使用的带电设备与这些设备附近一些金属部件,通过PE线相连,但是严禁把N线和PE线连接在建筑之中。建筑中的许多设备都需要进行接地保护,如强电设备、弱电设备,以及一些导电的和非带电的设备,都必须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果没有采用适当合理的保护方式,那么当电气设备的绝缘部分损坏时,设备的外壳就极易带电,而有人体接触到该外壳,就会被电击伤甚至造成生命危险。由此可知,安装接地保护设置,不仅可以保护建筑中的电气设备,对人身安全同样有所保障。 2.5建筑工程的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由前端监视、传输设备、后端控制显示三个部分组成。自从开始应用以来,便一直处于上升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中的监控系统多是由电气监控的,通过计算机自主处理其相应的测量参数,并根据数据采取相应操作,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例如,当建筑工程中出现了故障,监控系统便能自主获得相应参数,再将所得参数及时的传送给计算机,最后和给定的参数做出相应的比较,以此来判断是否出现故障,并且发出报警信号。如此一来,不仅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还能高效的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结语 在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中,需要明确各子系统的功能,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实用性,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并考虑到产品的运行可靠和稳定,布线合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系统越来越复杂,投资也越来越大,运行维护成本在不断增长,因此在设计电气自动化系统时,应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和运行费用,并做好节能环保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