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8.7%。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2036年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值年,老龄化率将突破25%(周鹏飞,2019)。陈卫(2022)指出,2022年起,中国人口进入历史性负增长阶段,快速的人口转变和长期低迷的生育率,决定了中国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无法逆转。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我国的养老方式仍以传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为主。机构养老指的是入住养老院、福利院以及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机构进行养老。徐隽倬等(2019)选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选择机构养老的有369人,有效百分比为17.4%。进入深度老龄化的重庆市,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推动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必要的政策选项。截至2018年年底,重庆市有养老机构1403个(周鹏飞,2019)。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大多基于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需求、入住意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新农保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研究,如胡丹等(2019)基于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需求,纪竞垚(2019)利用联立方程模型探讨了家庭照料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刘佩等(2020)、郝春虹等(2021)分别探究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等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陈希西等(2022)从新公共管理视角提出了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优化的途径,王丹(2022)则对机构养老的困境进行考察。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学界尚未通过养老机构的个案调查来考察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情况,缺乏实证分析。2022年,作为重庆市5大核心区建设重点之一的万州区养老机构入住率有所下降。关于重庆市养老机构的研究,应重点考察老年公寓的开发及市场发展现状,如唐波(2011)调查分析了重庆市老年公寓开发现状,并提出了建设老年公寓的对策建议;周鹏飞(2019)实证考察了深度老龄化态势下,重庆市老年公寓市场发展现状及需求影响因素,但是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情况尚未展开深入调查。本文基于重庆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和已有研究成果,以万州区两所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探究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消费情况,以及入住资金来源、代际经济支持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养老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万州区两所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这两所养老机构均为民营型养老机构,入住人员以农村老年人为主。本文采用普查的方式,对两所老年公寓共157位老人(男性72人、女性85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回有效问卷157份。 (一)年龄及健康状况 由于是对老年公寓入住人员进行普查,所以60岁以下入住人员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从表1看,入住人员中80岁至84岁的老人占比最大,其次是85岁至89岁的老人。8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68.78%,可见老年公寓入住人员以高龄老人为主。60岁以下老人占比为8.92%,稍低于75岁至79岁的老人,这部分老人大多是未婚或离异且需要全护理的人。从健康状况看,入住人员中不需要护理的占41.67%,需要半护理的占43.59%,需要全护理的占14.74%。需要护理的多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比为58.33%。从患病情况看,主要是失智老人,占比达25%,也有患脑梗、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风湿、癌症以及瘫痪的老人。即使不需要护理,老人的身体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 (二)婚姻状况 调查显示,入住人员中丧偶的占78.21%,离异的占6.41%,未婚的占7.69%,三者之和高达92.31%,这说明入住老年公寓的人员基本是无配偶人员,可见婚姻状况是影响入住养老机构的重要因素。此外,有4.49%的夫妻入住同一所老年公寓,其原因是其中一方丧失了自理能力,老伴儿又没有能力照顾,所以夫妻双方均入住老年公寓。通过访谈得知,老人失去自理能力时,首先依靠配偶的照料,其次是子女。当无法得到配偶和子女的照料时,多选择入住老年公寓。 (三)入住原因 在入住老年公寓前,与子女合住的老人占67.31%,独居老人占29.49%,由子女轮流赡养的老人占3.2%。不管是哪种方式,基本上都是因为无法继续得到家人的照料而入住老年公寓。虽然有41.67%的老人不需要护理,但身体健康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有个曾经当过村干部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丧偶,他自述如果能自己做饭,是不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此外,入住老年公寓的也不仅限于高龄老人,60岁以下老人占比8.92%。这个年龄段入住老年公寓,大多患有较严重的疾病,且只有一个子女,而子女没有能力照料,不得不入住老年公寓。 三、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入住资金来源 (一)经济状况 由于调查的养老机构属于中低档老年公寓,且入住的大多是周边的农村老人,收费相对偏低。入住人员最低每个月支付1200元,根据护理服务情况,以100元递增,最高支付3000元。入住人员每个月支付情况见表2。从表2看,超过一半的人员每个月支付不到1500元。尽管如此,从入住人员的固定收入看,仍然有一定的经济压力。从表3看,49.68%的入住人员无固定收入,这部分人员大多是高龄老人;收入不到500元的占12.74%,这部分人员大多是农村贫困人员。由此可见,虽然万州区中低档老年公寓收费总体上偏低,但仍然超过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入住资金来源 调查发现,入住老年公寓的人员入住资金来源情况是,23.08%来源于自己的退休金,61.54%来源于子女资助,7.05%来源于政府救济,8.33%来源于个人积蓄或其他收入。从调查数据看,超过一半的老人需要子女资助养老,即代际经济支持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当子女经济难以支撑时,老年人养老就会存在较大困难。老年公寓的负责人介绍,经济条件好的子女会按时交钱,经济条件不好的子女通常会延期支付,有的子女甚至没有能力给父母支付养老费用。徐隽倬等(2019)指出,当前有一定收入与享受离退休待遇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服务;李晓倩(2021)也通过调查得出,家庭年收入相对较高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更大,费用是老年人意愿选择的重要因素。可见,如果老年人无稳定收入,子女的经济能力则是决定能否选择机构养老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政府救济的人员,多是农村五保户或经济条件不好的城镇居民。他们失去了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其全部养老费用由政府承担。由于政府的帮助和救济,这些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员其养老有了一定的保障,也能够享受所需的机构养老服务。 四、发展对策 (一)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增强自我养老意识 我国传统社会多崇尚“多子多福”“父母在不远游”,典籍记载“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没有养老金、养老机构的年代,老年人只能居家养老。受我国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家庭越来越难以承担养老重任,子女很难在经济和精神上照顾好年老的父母。在万州区,年轻人大多外出到沿海地区务工,子女和父母分开居住的情况比较普遍。如李俏、陈健(2017)曾指出,农村成年子女与父母同居的比例不到4成。同时,子女和父母在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选择分开居住可以避免家庭矛盾。因此,老年人获得来自子女家庭的照料是有限的。在老年人不能自理又得不到子女的照料时,一般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不仅能照顾老年人,还能满足老年人交往、沟通的需求,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减少其孤独感。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思想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吕梦娜(2020)对河南省许昌市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调查,指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直接因素。从本调查组的调查结果看,即使入住了老年公寓,也有61.54%的人员需要依靠子女养老。针对此问题,建议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城乡居民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培养自身独立养老的意识,构建完善均衡的“养老三支柱”(田军,2021)。郝春虹等(2021)提出,完善的养老金来源体系应该是“社会统筹养老”“家庭代际养老”和“个人自我养老”,即社会养老金制度、家庭代际经济支持和个人劳动供给获得的收入,其中“个人自我养老”是最有效和最具自由度的方式。每个人在就业期间,应准备足够的养老金,通过增加个人储蓄、积极参与养老保险等,提升自我养老的能力,提升经济独立性,避免出现“未富先老”的现象。 (二)维持好代际支持平衡 代际经济支持和退休金是老年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子代面对家庭经济压力时,应平衡好代际支持。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中国家庭子女照顾父母既存在利他动机又存在交换动机的结论。通过调查,指出中部地区农村中年人在面对“对子代的教育与进城的责任”与“对父代的养老责任”发生冲突时,他们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进一步考察了农村家庭代际关系,指出代际关系重心下移,“交换”逐渐成为养老条件。万州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较大的经济压力之下,代际关系重心下移更加明显。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在家庭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子代应平衡好下一代养育和父母养老之间的代际支持,尽量为父母养老提供经济支持。此外,建议相关机构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尊老、敬老、爱老等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敬老氛围,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 (三)加大养老补贴力度 面对我国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政府要加大养老补贴力度,尤其要提高对经济困难老人的重视程度。通过代际核算体系来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的代际平衡状况和可持续性,提出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从2009年到2050年每年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补贴2750亿元,才可能实现代际平衡。通过考察得出,2019年,农村居民养老金的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为每年1200元,建议逐步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近年来,为了解决我国居民养老问题,政府、社会通过各种政策、途径来逐步提高居民的社会养老意识,提高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关注解决“低保”“五保”等弱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资金的规模基本达9000亿元;从2022年1月1日起,为2021年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通过延迟退休政策来缓解劳动力短缺以及养老金缺口压力等。然而,“低保”“新农保”等对代际经济支持存在挤出效应,我们应关注和处理好挤出效应对养老产生的负向激励。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指出农村“低保”会显著挤出老年受助者来自子女的代际转移净值,即在挤出效应作用下,子女降低了对老年父母的经济转移。郝春虹等(2021)也指出“新农保”对“养儿防老”和财富代际转移的利他动机有一些减弱。此外,“低保”还会对子女的代际转移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激励,从而减少子女对父母的养老支持。鉴于此,我国政府在加大养老补贴力度的同时,还应处理好挤出效应给养老带来的负向激励。 (四)促进中低档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 周鹏飞(2019)指出,重庆市老年公寓市场供需缺口巨大,整体上供不应求,但局部又严重失衡。即条件好的老年公寓须提前登记排队,条件差一点的老年公寓空床率比较高。本调查组走访了万州区几所养老机构,发现在空床率方面,收费相对低廉的养老机构低于高收费的养老机构,即中低档养老机构空床率反而较低。正如郭瑜、张寅凯(2021)所说,未富先老的人口经济国情决定了我国居民养老适宜走中低端路线。不少老年人把收费高低作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政府应在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注重促进中低档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以满足低收入或无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使其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陈卫.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预测[J].社会科学辑刊,2022(5):1-13. [2]陈希西,张艺睿,唐建荣,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对策探讨——以海南省海口市某国有养老院为例[J].商业经济,2022(8):138-141,152. [3]韩华为.农村低保会挤出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转移吗?——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证据[J].社会保障评论,2020(2):70-86. [4]郝春虹,赵旭东,张慧敏.“社会统筹养老”是否真的挤出“家庭代际养老”和“个人自我养老”——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果的再验证[J].南开经济研究,2021(6):144-161. [5]胡丹,陆慧,姜海婷,等.基于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的机构养老老年人服务需求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9(10):55-57. [6]纪竞垚.家庭照料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基于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19(1):17-22. [7]李梅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代际公平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政监督,2015(17):65-69. [8]李俏,陈健.社会流动背景下农村代际支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7(4):113-121. [9]李晓倩.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21(3):44-47. [10]刘佩,孙立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12):3-18. [11]吕梦娜.影响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社会心理因素——基于河南省许昌市的访谈调查[J].社会与公益,2020(8):69-72. [12]唐波.加快重庆老年公寓开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4):79-81. 作者:廖思语 罗艳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西密歇根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近年来,我国社会环境不断更新变化,各大行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机遇与挑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而石油化工作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重要意义。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针对电气设备运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彻底解决,制约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对此,石油化工行业通过提高电气设备运行质量和效率,为石油化工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相关概述 1.1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的现状 电气设备作为石油化工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直接性的影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体型往往都相对较大,在操作上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员操作得当,熟练灵活,一旦发生失误便会引发安全隐患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需要注重电气设备的日常维修与养护,这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提升,而忽视社会效益。特别是针对电器设备管理、维修和养护等问题有所忽视,影响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不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电气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屡见不鲜[1]。 1.2石油化工电气设备的技术特征 通常来说,电气设备在室内运行,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使电气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电气设备只能在室外运行,这样就难免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对其产生干扰,发生故障的概率也会增加。所以,企业在选择电气设备时往往要选取性能比较高的设备,并在使用当中进行精心维护,减少出现故障的频率。自动化技术在石油化工技术中的应用使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实时监控,一旦发生故障就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维修和管理。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对电气设备的管理和运行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3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的特点 现在的电气设备管理已超越以前的水平。以前在石化行业中,会因为电气设备故障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停滞,只有将电气设备维修完毕才能进行接下来的生产工作。电气设备是石化生产中的主要设备,种类较多,只能由人工进行管理。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中,使电气设备的一切都在监控之中,当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自动化技术是监控电气设备的主要技术,只有保证自动化技术的正常运行,才能够进一一步保障电气设备的运行质量与效率。 1.4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遵循的原则 1.4.1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的首要原则。近年来,石油化工领域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安全作为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每个企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因此,在进行设备管理时,必须进一步完善供电系统和电气设备的管理机制,切实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 1.4.2创新性原则 现阶段,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优胜劣汰是社会的现实。因此,只有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高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才是企业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电气设备管理作为现阶段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必须创新和优化管理形式,创新管理技术、维修技术,注重人才培养,从而更好的推动石化行业不断进步与发展。 1.4.3经济性原则 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是以经营和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活动,因此,经济性原则对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石化行业中,必须从绿色、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加强电气设备的运行管理,可以更好的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同步发展。 2石油化工电气设备运行管理的问题分析 目前,从石油化工电气设备管理的现状来看,依然面临诸多棘手问题,且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从电气设备的价格和质量来看,目前,很多企业针对电气设备的选择问题有所忽视,很多电气设备的厂家、质量问题、价格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适应性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企业在选择电气设备的同时,没有结合自身需求进行选择,缺乏质量、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分析和考虑。轻者会导致设备性能和寿命大大降低,加速老化,给管理和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重者会导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极其容易引发安全隐患问题,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由于石油化工电气设备的专业性相对较高,属于精密仪器,因此,在使用和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部分工作人员难以灵活、熟练的掌握和使用设备。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些老员工针对新型设备的使用缺乏技术和熟练度,导致作业不规范,同时也给后期的设备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在我国特种电气设备技术人才也相对匮乏,不利于该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难以实现电气设备的高质量维修与管理[3]。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针对设备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还缺乏科学和完整性,导致工作流程缺乏规范性约束,致使很多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和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屡见不鲜,极大的影响了工作进度和整体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对石油化工企业相关电气设备的高效运行带来了制约。 3石油化工电气设备运行管理策略 3.1全面加强设备管理力度 首先,管理作为石油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关领域必须针对管理问题予以充分重视,一方面必须对设备的先进性作出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必须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性能的稳定发挥。其次,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有效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扩大化,更好的保障设备的安全、顺利运行。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应进一步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工作,积极完善维修记录。最后,为了进一步保障石油化工领域的顺利发展,必须对设备引进和采购进行严格把控,要求电气设备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货比三家。除此之外,针对设备管理和维护,也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3.2完善电气设备的管理制度,建立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 制度是推进企业管理的根本保证,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管理水平,必须以制度体系作为基础。首先,企业领导者必须树立良好的前瞻性思维,立足整体,统筹兼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方案、工作要点进行操作,并加大执行力度,落实到位,从而切实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最后,必须建立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设备,新人才,切实提高整个工作流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和实践力度。一方面能够切实保障电气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促进正常生产。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技术管理系统体系,有助于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 3.3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 现阶段下,设备的种类各式各样,故而在设备维修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切实保障人才质量,加强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而工作人员作为工作的主体,人为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将会对电气设备实际运行的状况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对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首先,石油化工企业提高人才准入的标准,全面强化人员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队伍,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借助人才力量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必须定期建立考核制度,加大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养,扎实和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扩大知识层面,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总结经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根本需要和标准,从而更好的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5]。 3.4购置性能高的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作为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电气设备本身的质量问题及先进性是至关重要的,是保障该领域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针对电气设备的管理也必须从电气设备机构性能的角度进行考虑,全面优化电气设备的质量问题,保证其质量能够符合基本的生产需求,从而更好地为石油电气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5全面加强电气设备运行环境的改善 运行环境也是石油化工电气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石油化工企业必须要充分重视。在电气设备实际运行过程中,外界环境会对电气设备造成相应的干扰。与此同时,随着长时间电气设备的频繁使用,势必会导致电气设备的磨损以及性能降低。因此,必须为电气设备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例如,电器设备的使用尽量保持在室内,且必须保证室内环境干燥性和防水性,从而最大化地减少和避免电气设备发热问题和短路问题,更好地提高整个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3.6制定维修与管理科学标准,构建设备检修体系 在石油化工领域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维护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领导者要立足整体,统筹兼顾,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保障检修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高效性,实现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对体制机制作出灵活的调整,同时加大创新力度,与时俱进,最大化的提高体制机制的实用性,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转和使用。与此同时,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优化设备的质量和效率,保证设备能够切实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除此之外,也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多方面促进管理与维修技术提升。所以,石油化工企业若想最大化的发挥电气设备检修体系的优势和价值,一方面必须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助于进一步发现故障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检修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相应的考核记录工作,为后期设备维修管理提供依据。 4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加强电气设备管理是当前石油化工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石油化工领域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解决当前石油化工领域在电气设备管理中的问题,文章从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相关概述的角度作为出发点,重点针对石油化工电气设备运行管理的问题以及处理策略两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切实提高设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的保证电气设备顺利、安全运行,促进石油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 考文献: [1]尹东流.石油化工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管理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22,48(4):46-48. [2]张趁趁,曲春林,单小晶,等.石油化工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管理分析[J].清洗世界,2021,37(7):141-142. [3]李冬,刘哲.石油化工企业防爆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探析[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21,37(2):34-38,6-7. [4]殷红.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防爆管理与改进—评《石油化工防火防爆技术》[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3):986. [5]陈文.石油化工电气设备运行管理问题与处理措施[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9):61-62. 作者:杨行 单位: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音乐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不再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文化课程上,而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班级合唱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而且能够从中感受到音乐合唱的魅力,让学生在合唱中意识到团体精神。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掌握全体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激发全体学生的合唱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合唱的效果。 一、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的意义 1.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凝聚力 合唱教学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班级的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具有较强的带动性,而且合唱最重要的是节奏的统一,需要将声音融为一体成为饱满的“和声”,需要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要在合唱中用心倾听其他人的唱速,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能够意识到只有每个人保持最佳状态,合唱效果才会更完美,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和表现,促进了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若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则其学业成就将成为必然。课堂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受老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还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拓展他们的知识。 2.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学生能够获得一项技能,能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在音乐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名家音乐作品欣赏,学生通过合唱教学这一整体性活动,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愉悦感,让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有效缓解了学习中的紧张氛围和压力。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跟得上整体的节奏,而且也非常重视将音乐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保护学生声带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和鉴赏能力。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和强化合唱教学,让全班同学都能欣赏美妙的音乐。在小学音乐班的合唱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合唱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学习合唱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合唱的技巧,又能增强对新知识的领悟,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进行变革、革新、转变观念、摒弃传统观念,探索更多实用的教学手段,以提升小学音乐班的合唱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小学阶段是一个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好奇心都是最强的,所以在学校选择课程时,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音乐。音乐班合唱课的教学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将教材的内容和音乐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在合唱教学中,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团结、互助、团队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音乐班中,每个同学都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乐章。要确保班上合唱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同学的音乐水准,并根据相应的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角色。在合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跑调的情况,因此老师要着重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强化,以免出现跑调,从而影响合唱的整体水准。班集体合唱是最容易组织起来的一项活动,但要掌握好整个歌唱的水准却很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合作。班上合唱课一般都会选用教材中的歌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本的了解,又可以增加对音乐的体验。同时,课本中的班级合唱不但可以在教室里练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很好地掌握和提升。 二、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的方法探究 1.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传统的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多按照教材内容开展合唱教学,音乐曲目比较短、音调简单,易于小学生接受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合唱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提升,而且简单的歌曲也容易让学生们产生枯燥感。通过音乐班的合唱,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效果。在合唱教学中,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充实、发展。在实践中,音乐教师的思想和方法对其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采用创新的、新颖的方式来掌握课堂中的每一分钟,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在每节音乐课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缺陷并进行纠正。教师在合唱教学中要不断地丰富音乐课堂内容,适当地增加一些专业的音乐知识,让小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音乐单元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内容外,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引入课堂,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我爱你,祖国》等,这些适合合唱的歌曲不但更有意义,而且需要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饱满的情感,让小学生在合唱中进一步感受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 2.充实专业的师资力量 音乐是一门艺术,需要专业的教师去授课,因为教师的专业性直接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师资团队够专业、够强大,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提升,但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学校在专业音乐教师配备上仍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学校加强这一方面的投资力度,增设专业的音乐教师,并且重视教师专业知识的定期培训,以期教师能够以更加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与指导,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对于现有的教师,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观念,不再将音乐看做一门“副课”,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对待。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小学音乐班的合唱是一项团体活动,它既检验老师的专业能力,又要同学们齐心协力、努力练习。对合唱教学,不仅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要做到多种形式的教学,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在课堂合唱中,老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统一管理。比如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班级合唱课中各年级课本歌曲的教学,不同时期的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例如,初中生在音乐节奏上表现出了较强的节律意识,而在职业技能上的领悟力则相对较差。所以,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唱练习,保证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3.完善教学设备,增加合唱教学的专业性 音乐教学离不开专业的教学设备,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社会、家长、学校等各层面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在合唱教学中,需要专业的音乐设备,学校要增加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对老旧的音乐器材进行淘汰、更换,做到音乐器材与教学内容需求相匹配,以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指导合唱教学。对于已有的音乐器材,要充分利用好,避免产生音乐器材的闲置与浪费。因为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高音、音准等,完善音乐教学设备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器材的认识、使用效率,对音准做到更全面地把握,提高合唱的效果,提升小学生整体合唱能力。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课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老师提倡全班同学在音乐课上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合唱,学生们不但可以感受优美的音乐,同时也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积累知识文化。同时学校应重视音乐专业师资的配置。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队伍的壮大不仅可以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当前,国内许多地方的音乐教师素质偏低,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造成了他们的专业素质低下。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通过提高各学校的师资选拔标准来促进地方教育的全面发展。 4.在合唱教学形式上要多样化 一是分工合作,即合唱教学中对有男女声部的歌曲分开练习。音乐课堂本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要能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非将合唱教学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基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容易分心走神等特点,在合唱中对男女声部分开练习,通过分工合作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二是分角色合唱表演。比如《吉祥三宝》这首歌曲非常适合合唱表演,对于歌曲中的三个角色,教师可以开展分角色合唱,在合唱中增加相对应的动作表演,增强歌曲感染力的同时也能带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教师应科学提升学生的演唱质量。在目前的音乐课上,新课注重的是民族、世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所以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在音乐教育中,学习歌曲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学习歌曲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优美的音乐和技巧,而且可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5.在合唱评价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课堂教学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当前的合唱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要求学生最基础的配合,如果学生的整体性不强,教师可能会重复地指出这一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在合唱中其他的良好表现。班级合唱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发声技巧、和声方法等方面观察学生的合唱能力,对于学生表现出的优势给予肯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对长处继续发挥,而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也需要直观地指出;同时评价主体也可以是学生,教师要善于倾听并接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效提升合唱教学的水平。 6.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合唱团的成员一般都是从不同的班级里挑选出来的优秀歌手。他们的各项能力相对较强,音乐天赋也是不相上下。但是,在一般的班级里,孩子们的嗓音、音乐能力都不是最理想的,甚至很多孩子的嗓音都不太好。这对于全班合唱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学生的不同。用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孩子,捕捉他们身上最细微的闪光点,抓住一切机会去尝试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如,有嗓音好的学生,就会吹口哨,老师可以让他们用口哨伴奏。有节奏感的同学可以用敲击乐器伴奏,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班的合唱课的顺利进行,调动学生学习合唱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中的班级合唱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并利用好合唱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通过合唱教学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小学生在表演和演唱中增强班级荣誉感,锻炼他们倾听他人、配合他人的能力,为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敏.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新智慧,2020(22):84-85. [2]方阿銮.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分析[J].教育界,2020(31):35-36. [3]程继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科普童话,2020(13):65. [4]于利利.基于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9(11):77. [5]王丽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08):28. [6]雷涛.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14):152. [7]黄春群.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探究[J].当代音乐,2019(05):82-83. 作者:尚雪艳 杨丹 单位:甘肃酒泉玉门油田小学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教高〔2022〕128号)提出,要“积极开展研究性教与学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新乡学院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团队探索研究性教学之路,坚持做教学学术,依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学,多校、多学科联合走过了十余年,从萌芽到成长,研究性教学路径逐渐清晰,教学模式逐渐成熟,该课程也由校级精品课,升级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文章拟以成本会计学课程中一个重点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对研究性教学“五目标定位”教学法,从“兴趣出发—发现和解决问题—分享与合作—责任心和使命感—知识综合应用”各环节描画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路径。 一、从兴趣出发,引导问题,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问题探究体验 研究性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探究问题的教与学活动;狭义是指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进而探索科学研究规律的教与学活动[2]。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将学生兴趣作为课程的起点,这既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也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兴趣,深入兴趣,将兴趣转化为问题,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进而引导学生投入研究性活动,点燃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批判精神,让学生积极尝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探究的积极体验、创新意识和愿望。成本会计学的先修课程是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在成本会计学开课前,学生已经熟悉了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框架和账务处理技能。课程伊始,进行预热。为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你眼中的“成本会计学”。学生的触点五花八门,有的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的借助资料的查询,有的借力与资深会计交流访谈。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可以广泛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个问题,学生有讲成本故事的,有谈自己的成本认识的,还有计算家长对自己的培养成本的……学生的问题分析已经深入到课程后续诸多具体问题,如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级别、成本构成要素、生产工艺流程、机会成本等,学生眼中认识的成本会计深度和广度超出预期。初识学生的兴趣特点,为教师今后量身定制研究计划提供了参考方向。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调研、问题探讨等方式,激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表达和分享。整个过程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收集、检索资料和提炼结果的能力,以及表达自我观点、分享成果的能力。这一过程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信息资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3]。下面笔者以成本会计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为例,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分成三个层次:在认知目标上,要求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原理;在能力目标上,要求提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素养目标上,要求以科学研究精神将理论与成本会计改革实践相结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 (二)教学方法 围绕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直观教学、学生活动(采用头脑风暴和角色扮演两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方案研究方法、互评自评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师生讨论交流等方法。 (三)教学设计 1.第一阶段:(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出案例:通过集体包车出游的经历,提出以AA制结算包车出游费用问题。(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源,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育学的头脑风暴理论,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探索兴趣,让学生获得“我是主角”的体验感。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多是即兴发挥、多向互动,课堂情绪和气氛往往非常高涨,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热情;同时,角色的身临其境以及换位、多位思考的方式更利于解决方案的提出。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此类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学生回答:需要支付的包车费用包括过路费、油费以及司机的薪酬费用,如果聘请专业导游,还要支付导游的服务费用,以总费用除以人头数作为每人分摊费用即可。 2.第二阶段:再次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提到的算账方法很简便,也很常见,说明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思考。但是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假如包车费或者导游的服务费比较贵,大家是不是还会用这种计算方法呢?再比如如果司机或导游是特别斤斤计较的人又怎样处理呢?(设计理念:采用抛锚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分析案例。本环节通过比较和讨论的学习方式帮助同学们了解研究性教学活动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情况下的费用结算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高校培育学生的重要方向。但在过去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中,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其开展的基本条件。研究性教学需要构建课题组,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需要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同时还需要来自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帮助。学生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分工协作中分享自己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性成果[5]。 以下仍延续上述教学设计。 1.第三阶段:分享讨论环节 各小组分享计算方案,提出支撑依据,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具体情况,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更多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例如:如果消耗的包车费用和导游服务费都较多,由参加游玩的同学分摊费用是否会有反对意见?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司机和导游都参与到费用分配中来如何计算。继续引导,如果包车费用和导游服务费用相差比较大,如何计算?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既合理又简便的方法。本组讨论出来的方法,如果其他组同学有质疑,又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去挖掘、探索更科学更准确的计算方法。追问:研究出来的计算方法是否计算繁琐,如果繁琐,能否探索出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2.第四阶段:总结环节 (1)学生总结经过研究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和思路。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提醒。引导学生将总结的计算方法与课本中讲述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五种分配方法进行一一对应,提炼出不同计算方法的规律。通过师生、生生双向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学生对参加课题研究具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课题研究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能够团结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秉承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态度。 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成本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空间。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学会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讨论教学设计的第五阶段:提升环节。开展研究性教与学,要实现由“灌输”式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变,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一起解惑转变,由单一的学校课堂向学校课堂与成本核算制度演进和改革大势相结合转变。 为此,教学团队指导学生梳理出我国成本会计改革发展的脉络和大势: 由财政部发布,于2015年1月1日起在大中型石油石化企业范围内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石油石化行业》是我国首个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是对该行业成本核算和管理层面的具体操作指南,也是制度方面的重大突破。2016年10月8日,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成本会计密切相关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发布系列分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推动企业切实改进和加强成本管理。继《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石油石化行业》后,财政部陆续发布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或特殊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比如,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煤炭行业》,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电网经营行业》。“十三五”时期,政府会计改革成果丰硕,基本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于2019年12月制定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以下简称“基本指引”),为事业单位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依据。2021年11月,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提出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根据政府会计改革与发展需要,继续深化政府会计改革”,“研究制定出台公立医院、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尽管“基本指引”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但为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地到单位实际运用,还需要结合相关行业事业单位特点制定成本核算具体指引,就行业通用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成本范围、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成本报告等作出具体规定,以提高指导性和操作性,完善成本核算指引体系。2021年11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公立医院》,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与此同时,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成本核算制度持续发布。为了规范油气管网行业产品成本核算,促进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2021年9月17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油气管网行业》,并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还提出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开展成本会计核算。上述这些,都为研究性教学指明了方向,即紧跟“十四五”期间成本核算制度演进和改革的大势,师生一起探究成本会计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升目标:建议学生课后研读2022年9月26日财政部出台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高等学校》,并分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具体应用,借此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五、激活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已有的先修课程和本门课程的积累已经为后续提升打下了基础,如果让这些知识处于搁置或分割状态,它们就会逐渐被遗忘,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在综合运用中提升课程知识的价值。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并用其解决现实成本会计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展研究性教学,师生双向提升,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既可以表现为寓教于研,也可以表现为寓研于教。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紧跟成本会计改革大势,对成本会计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在核心期刊《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中国农业会计》等上发表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煤炭、钢铁、电网经营、管道运输、公立医院等)成本核算制度应用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引入教学,使课程常讲常新,做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文章、成果进课堂。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2-04-26)[2022-12-01]. [2]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4-15. [3]黄恒忠.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13-14. [4]谭英磊,陈坤.高校研究性教学中的知识“内循环”策略[J].江苏高教,2021(2):85-92. [5]胡志军,冯丽萍.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32-33. 作者:夏旸 李大伟 单位:新乡学院教育科学院 商学院
从整体上看,国内企业的成本管理理念不断更新,成本管理的受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加。对部分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成本管理的实际状况并不理想,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也给预期成本管理目标达成带来很大难度。不仅如此,如果成本管理中的诸多难点无法突破时,单位数量的专用设备制造成本也会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为此,探寻新时期专用设备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具体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成本高低与利润规模的大小成反比,较好地进行成本控制能够缩小单位时间成本规模,拓宽企业利润获取空间。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财务管理层面的压力也能得到较好缓解,资金资源的利用率将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能够直接提高专用设备产品的价格优势。同时,也有助于企业自身成本控制能力,以及相对竞争力的提升,这对于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企业发展中无论是具体的成本控制,还是预期成本管理目标的达成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诸多难点性因素的制约性也不容小觑。对于专用设备制造企业而言,能否较好地破解成本管理中的难点也会成为成本控制成效取得的关键。 二、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难点 对专用设备制造企业而言,成本管理工作一直是经营管理的重点,占据着整个企业运营成本的大部分,需要持续地采取成本优化管理措施,实现成本的降低。但是,当前很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尚未建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益都起到了制约作用。成本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管控意识不强,对成本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难点较为多样,其中,成本管控意识较为薄弱,对成本管理相关工作不重视是一个共性不足,同时也成为成本管理层面的一个难点性因素。无论是成本管理,还是其他层面具体管理活动的开展,都取决企业管理层的态度。通常来讲,管理层对成本管理重视,良好的管理环境才能形成,各项管理活动才能较为顺利地开展下去。相反,管理层主观上并不重视时,相应管理活动在开展上的连续性便很难得到保障。大部分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往往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产能的提升,以及销路的拓宽等层面,对成本管理事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长期以来,管理者会认为销量的提升是公司业务拓展及经营状况良好的表现,忽视了对成本的管理。在这一情形下,专用设备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支出管理力度就比较松懈,整个企业内也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本管理环境。久而久之,成本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内的边缘化特征会越发明显,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相应管理活动在开展上更加无法产生密切联系,想要取得管理突破也会十分困难。 (二)成本控制体系不健全,成本核算方法不准确 在很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体系并不健全,成本核算的方法也不准确,这也成为有效进行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难点。通常来讲,想要对成本予以有效控制,自然要对成本予以科学、系统、全面的核算,基于准确地核算结果对成本予以管理也最为可取。但实际上,大部分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基于传统的核算方法,采取人工核算的方式进行成本核算,传统的成本归集分配方法导致单项成本与实际间会存在很大出入。而机械性的结合这一成本核算结果进行成本管理时自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难以选取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基于错误的成本核算结果进行成本管理时,成本管理重点会十分模糊,无法精准定位准要的资源消耗点,无法确定出成本管理主要方向时,成本管理上的盲目性也会进一步提升。在这一情形下,很多管理资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浪费,想要提升成本管理条理性,抑或是达成预期成本管理目标也会有很大难度。 (三)成本控制内容不全面,缺乏全成本管理理念 对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其中,成本控制内容是否全面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中,不仅包含着一般意义上的专用设备制造成本与主要的人工成本,一些生产制造所需机械设备,以及营销支出等成本也是基本的成本构成要素。在错误的成本管理理念下,很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并未基于全局视角审视、分析成本管理事宜。在具体的成本控制中也并未对各项内容予以兼顾,这导致所构建出的成本控制体系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固有的成本管理认知下,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更多地将成本管理重点放在了设备生产、制造层面,对于其他层面的成本控制事宜并未给予足够关注,这实际上已经埋下了一些管理上的隐患。上至核心管理层、中至成本管理的主体部门、下至一般性员工均缺乏全面成本管理理念时,集约化生产制造、运用管理环境也难以形成,这实际上都不利于一个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成本监督评价不严格,缺乏有效的考评体系 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也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出现一些具体问题也在所难免。因此,成本消耗以及与之相关的成本管理都应当得到有效的监督评价。但实际上,很多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仅仅初步构建了成本管理体系,并未站在监督评价的角度构建有效的考评体系。缺乏有效的考评体系时,各个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状况在专用设备制造总体成本的管理状况无法较好地获取,财务部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体性部门时,其也很难对企业内真实的成本管理状况予以较好掌握。不仅如此,由于缺乏系统的考评体系,很多成本管理层面的问题便难以被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长时间堆积在一起,导致很多管理尝试成为徒劳。特别是主要的资源消耗点,即高成本支出环节无法通过有效考评被精准定位时,成本管理层面的压力也会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三、新形势下专用设备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策略 (一)提高成本管理意识,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工作 新形势下专用设备制造企业想要实现降本增效首先要提升成本管理意识,并给予成本管理相关工作开展足够重视。具体来说,企业内核心管理层应当提升成本管理在企业综合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确保具体成本管理活动的开展可以得到基础性制度较好指导、规范。考虑到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为主导,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动态管理,因此,提升各职能部门,特别是专用设备制造相关部门、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也非常重要。建议企业核心管理层通过相应制度的建设、实施,营造出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环境。与此同时,确定出一些具体的成本管理目标,增强财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在成本管理上的方向性与目的性。确定出基本制度以及相应目标后,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也应当做好相应的成本管理规划,将相应管理的权责关系予以明确并落实下去,确保各项成本管理工作在开展上都有具体部门、人员负责。在自上而下地提升了成本管理意识后,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也能更好地形成。 (二)健全成本控制体系,提高成本核算方法的准确性 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中需要健全成本控制体系,通过成本核算方法选用上的优化,帮助企业更好地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具体来说,企业应当以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化为切入点,对固有的、较为简单的成本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例如,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以作业量为参照进行作业成本的核算较为可取。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下,作业量的分析与作业成本的分析能够帮助财务部门更好地掌握不同生产、制造、管理环节的成本支出。在取得更加准确的成本核算结果后,成本规模的大小以及成本变动相关信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明确成本控制重点,同时也能为一些成本控制决策制定、实施提供参考。除了在成本核算方法选用上进行一些调整外,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也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引入生产成本管理系统,基于信息技术应用更加高效地进行成本核算。在不断提升成本核算效率以及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率后,成本核算上的突破也能为健全成本控制体系提供一些帮助。 (三)树立全成本管理理念,系统把握成本管理工作 单纯地从专用设备制造,抑或是相应产品销售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并不可取,这不仅会导致成本管理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也会加大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难度。因此,将全成本管理理念作为一个指导性理念,从整体对成本管理予以把握十分可取。具体来说,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可以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并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将预算管理作为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媒介。通过提升预算管理全面性的方式,提升成本管理上的全面性。具体来说,企业财务部门应当对往期预算编制状况和执行状况予以较好掌握,基于往期预算规模,以及实际执行上的差异率,对当年度预算予以编制。在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编制具体预算后,基于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的成本管理也能更具有条理性,通过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的分析可以帮助财务部门更好地掌握成本管理状况,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运转后,企业也能在做好资金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同时,依托成本管理更好地达成降本增效目标。 (四)加强对成本的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成本考评体系 考虑到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动态的成本管理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完全杜绝,为了更好地实现降本增效目标,拓宽企业的利润获取空间,企业也应当加强成本监督管理,并在进行相应管理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成本考评体系。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成立具体的成本监督管理小组,对成本核算方式方法的选用状况、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状况、预算与实际差异状况等进行具体评价。同时,对各个部门的成本管理目标达成状况进行考评。除了常态化进行相应考评外,企业也应当将相应考评结果与奖惩激励机制挂钩,以此增强各职能部门与生产车间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在取得了相应的考评结果后,考评小组与财务部门也应当对成本考评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结果则可以成为下一年度成本管理决策制定中的参考。对于考评结果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成本管理问题,财务部门也应当及时地解决。 四、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各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应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工作,考虑到降本增效目标的达成需要一定时间和周期,且这一过程中需要破解多个难题,需要化解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核心管理层与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好系统的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工作。在不断破解成本管理难点的基础上,结合专用设备制造的业务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成本现状,进行相应的成本管理改进和创新,从而促进降本增效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蒋青云.新经济形势下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途径[J].商业文化,2021(28):2-3. [2]查育蓉.浅谈设备管理在企业降本增效中的实际运用[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1):2-3. [3]熊怀新.当前经济形势下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途径[J].当代会计,2021(17):3-4. [4]陈佩旭.企业如何才能做好成本控制实现降本增效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版,2021(29):2-3. [5]李纬宇.基于零件制造成本的可制造性评价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作者:韩黎红 单位:二重(镇江)重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现如今,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伴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汽车问题也逐渐揭示出来,这就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汽修专业人才。因此,要想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本科高校必须要认真完成该项重要任务,注重汽修类专业教学,将更多优秀的汽修工人输送给社会。通过合理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既能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又能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以确保可以做好自己的汽修工作。因此,对于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要努力培育职业本科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深入挖掘自身的潜能,做一个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进入工作岗位的优秀汽修工人。 1职业素养的基本含义 一般来说,职业素养主要是指职业中必须要遵循的要求以及遵守的各项行为规范,充分表现了一个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往往包含多个方面,比如:职业信念,还有职业道德等等。在许多汽修企业人事主管以及经理看来,刚进入企业工作的汽修专业学生,相对于专业知识技能来说,其职业素养比较重要。良好职业素养体现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可以让员工又好又快的适应自己的岗位,加强工作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打下坚实基础。 2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很多职业本科高校都陆续开设汽修类专业,但是有些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师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 在以往的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尚未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依旧采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讲解汽修知识,这样就很难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也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该教学模式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全方位的学习,视野过于狭窄,只能学习一些浅显的汽修专业知识,这对培育其职业素养是非常不利的,更加谈不上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汽修专业人才。 2.2教学设施不够 在汽修类专业内容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在实际汽修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道德专业知识,必须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但是这需要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在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教学中通常没有完善汽修设施,导致学生就算是开展实践活动,也难以想象真实的汽修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这必定不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不能很好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2.3教学和职场岗位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 在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教学中由于考虑职业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通常教师的教学非常细节化,然而在该基础上依旧不能明显加强学生的汽修专业能力,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教学和真实工作要求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毫无工作压力,依旧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习,责任感不强,不能吃苦耐劳[1]。事实上,汽修工作不仅仅需要脑力,也需要体力,修理汽车往往需要花费许多体力以及精力,若在教学中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将心态摆正,当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能一时有工作热情,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和在校学习环境完全不同,容易形成负面情绪,甚至从企业辞职。 3汽修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 结合调查结果表明,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的学生通常从事的工作有汽车美容、零配件销售以及零配件销售等等。汽修行业对职业本科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和普通行业有着一样的基础。很多企业单位在高校招聘时往往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之后考虑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由此可以得出,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也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培养: 3.1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作为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端正自身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汽修企业对高校学生通常都有这样的期待,到了企业工作岗位后勤勤恳恳工作。但是部分学生思想十分不稳定,经常跳槽,忽视企业的利益,仅仅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进而导致企业不能正常运作。因此,在学校和企业的培养中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念,客观对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管别人对自己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必须要虚心接受,热爱自己的工作。 3.2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 现代企业最看重的工作能力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流能力,二是团队协作精神。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的学生因为受到许多条件带来的影响,产生自卑的心理,相当内容,不想与人交流,不知道怎么交流,很有可能与客户或者同事产生矛盾,造成工作上不能相互配合。这些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刚进入企业的职业本科高校学生,汽修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健全培养机制,主要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企业之所以再培训,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4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职业本科高校的任何专业中,其学生都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否则即便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称不上是高素质的汽修专业人才。因此,对于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着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至关重要的。 4.1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所以要想使该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职业本科高校任课教师在汽修类专业内容的教学中必须要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利用教师的科学引导,了解在汽修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和遵守的各项规则,使学生在该学习环境下可以使自己有更高的核心素养,更加专业,可以又好又快的适应现代社会对汽修专业人员的要求,以进一步促进其全面发展。 4.2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可以培养出合格的汽修专业工人 在目前的汽修企业发展中由于社会对汽修有更多的需求,所以导致汽修专业工人数量日益增多,在该背景下就会导致企业招聘的汽修工人具有的职业能力良莠不齐[2]。利用对职业本科高校汽修专业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将汽修内容全面掌握,具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利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能够使学生事先掌握企业职场的各项要求以及任务作业的各项规范化操作流程,而且能够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科学管理自己,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对从事汽修工作充满信心,以确保可以成为一名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汽修专业工人。 5职业本科高校培育汽修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创新策略 现阶段,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教师为教学中为了可以实现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不断创新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措施,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社会对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采取新型的教学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保证学生升学率的同时,推动我国整个汽修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5.1加强教师技能,培养专业技能 汽车工艺不断进步,涉及的汽车维修技术也日益更新,为了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汽修工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汽修专业的特点以及就业趋势,学校必须要为教师创造机会到企业实习,学习和借鉴企业的经验以及专业技能,还有行业要求和行业标准[3]。利用教师不断学习,向学生传授,加强专业能力,拉近企业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真实案例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掌握故障解决的方法,以充分掌握更多的技能。 5.2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作为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教师,在学生学习汽车电气设备构造和维护中可以积极采用课堂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然而课程通常会涉及到各种电路问题,在学习电路时难免会有些学生表示没有兴趣。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和掌握关于汽车电路维修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班级学生一起成长。例如:对“汽车电动车窗的检测”有关知识进行讲解时,首先教师能够以组为单位将班级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必须要检测车窗,从小组中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组长,扮演教师的角色,正确指导组员高效学习[4]。在小组成员操作过程中其他组员能够扮演评委的角色,对操作的组员打分。这样一来,除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自我检查知识是否所有充分掌握和实训操作过程是否与企业标准相符,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必须要密切关注的是在学生操作中不能发生安全事故,使组员可以迅速找到问题,而且将问题指出来,而如果学生碰到不明白的问题,也能适当的请教教师或者自己的班级同学,直至所有学生都可以做好车窗检测学习任务。这样不只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提升其团结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5.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专业职业信念 众所周知,汽修对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若只是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很难从事好汽修工作[5]。由于汽修工作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比如:汽车零件维修以及汽车发动机和压缩机维修等等。因此,在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教学中教师绝对不可以将理论和时间相脱节,应该将二者进行结合。在该基础上,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而且必须要举办各种活动,包括汽车技能大赛等等。必须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更多的社会实践中,才能使其积累更多的维修经验,进而吸取许多教训。同时,利用该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坚定学生职业信念都是极其有利的。比如:在职业本科高校汽修类专业教学中要想加强学生的汽车维修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要与学生领导多沟通,促进校企合作。比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与部分汽修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到实体店体验真实的汽车维修,做到学以致用,在分析和维修真实故障中灵活运用在校所学的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市级、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汽车维修技能竞赛[6]。利用企业实训,改变以前封闭式的教学环境,而是转变成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企业或者比赛中了解到标准化操作的具体要求,将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事先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以确保自己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提升团队意识,加强职业能力和责任感,进而为将来毕业后进入社会从事汽修工作岗位提供有力保障。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推动汽修企业稳定发展,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优质全面的汽修服务,而且促进职业本科高校学生发展,使其在将来进入社会后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职业本科高校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汽修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和维修技能,而且形成正确的思想,加强服务意识,成为汽车维修行业中复合型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娟娟,方遒,郑美琴.高职学生专业课教学中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包装,2021,41(12):77-80. [2]邵春祥.基于校企合作的汽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12):147-148. [3]王巧艳.技师学院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时代汽车,2021(24):39-40. [4]庄洋洋,吴燕红,刘月芬,陈德亮,徐燕琴.职业本科高校财经类学生创新型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238-242. [5]李茂华.浅谈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9(29):230-231. [6]吴国华.浅谈职校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1):12-14. 作者:李垚 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粗放式的能源开采和利用造成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将近有数十亿吨有害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引起多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温室效应”,预计其可造成高达6.98万亿的经济损失,甚至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节能减排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细分到交通运输领域,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到《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计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专项计划,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在超一线和一线城市中,新能源汽车相应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专用充电站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更加广泛;大量的写字楼、商场、事业单位、企业都安置了充电桩;住宅区,尤其是新建住宅区具备家用充电桩安装条件,许多住户也安装了充电桩。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大部分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和人员保障,目前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电动机、整车控制)已经过多次迭代已,可基本满足城市通勤需求。除此之外,处于高位的油价不但给了燃油汽车当头一棒,同时也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亟需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新能源汽车课程的地位逐渐提高,有望成为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本文深入剖析目前新能源汽车课程在教学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于农业院校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方案,为农业院校新能源汽车课程的发展提供借鉴。 1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地飞速发展,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距离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差距越来越小,汽车由最初的奢侈品已变为千家万户的日常代步工具。然而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促使汽车必须走节能和新能源的道路,截至202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的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300km和新能源汽车500万辆的目标已经完成,而且当今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已远远超过300km,800km续驶里程的汽车也已上市,短短几年间,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也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整体上讲,纯电动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并存,但是混合动力是作为过渡期的技术形式,未来是以纯电动技术为主,混合动力技术为辅的发展形势。技术快速迭代,需求快速变化,新能源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但是目前高校对新能源行业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需求,其中现有的新能源汽车课程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以考试为主的教学反馈模式,缺乏教学过程反馈,更加缺乏实际案例可供学习,所以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改革是必然的[1],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调整: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察觉到,并且做了要求和指示。有了顶层设计,开设新能源汽车课程的各高校应当重视课程改革,将政策要求与行业需求结合在一起,开展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同时也要参考区域或者地方的需求,开设具有院校自身特色的新能源汽车课程。二是课程改革。高校的课程改革也在进行中,传统的教师理论讲授的模式强调死记硬背,大部分学生只学到了皮毛,应付考试还可以,一旦引入实例,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能源汽车课程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授课教师自身也需要开动脑筋,运用多少种手段,提升课程吸引力,把学生调动起来,将课程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中心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社会需求变化。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有用人才的地方,所以高校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可用人才的地方,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新能源人才已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做出改变。政策也支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国家明确了高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地方。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极大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要关注基础并突出前沿,结合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把握前沿知识,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适应性。 2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新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新能源汽车人才有了新的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敏锐的思维、过硬的技能、有道德、有素养。因此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旨在提升新能源汽车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目前新能源汽车课程主要在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2-3],具体如下: 2.1教学内容 高校新能源汽车理论课程32学时(包含4个或者6个实验课时),所选用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动力电池、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这六大部分。课程内容涵盖比较广泛,有两大核心部件:电机和电池,三个(或者四个)应用示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或者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专业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可以的,理论教学内容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还需要增加课程内容,新能源汽车无人化、智能化的内容需要引入,为将来打基础。实验课程在现有学时下,仅能了解各部件简单结构和整车工作流程,需要增加实验课时,加入实操项目。此外,新能源技术迭代非常迅速,参考书目几乎赶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最好能与企业开展合作,将行业的需要引入课程之中。 2.2教学思想 仅仅增加课程内容是不够的,也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需要教师改革思想,真心投入教学之中,在学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先学习课程改革精神与改革工具,提升自身思想文化和教学工具运用水平,精心筛选并安排课程内容,使用新工具、新技术,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目前教师的科研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新进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做科研拉项目,很难有大量的精力去做课程改革。精力有限,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之间交流少,闭门造车自然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2.3教学方式 很多新能源汽车课程授课教师处于填鸭式的授课模式,以PPT讲解为主,相关动画演示较少,不愿尝试新的课程工具,不愿意做出改变,不想尝试新媒体工具,缺乏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畏惧改革,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课程签到、课后习题和实验课程作为补充,但是考试占比还是比较高,学生参与课程度没有体现,学生不积极,更无法调动学生兴趣和主动学习性。 3农业院校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对于农业院校来说,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需要额外考虑两个问题:(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近些年来,高校一直都在探索转型,目前,突出自身特色、服务地区经济是高校转型一个有效切入点,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坚持“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创一流”的发展思路,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办学特色,正在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那么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还需考虑学校的定位;(2)课程改革经费不足,新能源汽车课程不是涉农课程,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十分有限,那么课程改革还必须要考虑可行性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本文探讨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4]如下: 3.1转变思想 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学校要做好动员,开展针对性的讲座,组织教师间经验交流会,给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辟传授技巧的渠道,避免教师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本人参与活动,开阔思维,改变思想,接受课程改革事项,深入参与其中。 3.2革新教学计划 我国汽车的发展过程一路坎坷,最初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路线,合资引进国外的技术,让出国内的市场,但是此路线没有走通,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大量的专利壁垒让国产厂商寸步难行。最初国内的厂商为了生存,采用仿造外观,核心部件花重金购买的路线,以低价低利润艰难的生存。这段时期的汽车课程主要参考国外的课程,由于此阶段燃油车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汽车课程以传统三大件——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作为主要内容。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环境与能源危机越演越烈,新能源汽车逐渐被提及,以节能技术作为重点的汽车课程已逐渐落后于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汽车产业需要大量具备新能源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国内各院校的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要做出改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计划已被证实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的实践能力,所以国内各院校要根据国家教育要求和社会需求制定符合自身的教学计划,将课程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农业院校,更要结合学校涉农的特征,制定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新能源汽车教学计划,例如,展示无人机喷洒农药,有条件的学院可以改造农业机械,应用于无人农场等等,新能源汽车课程实践不能仅局限于汽车,可在电气化、智能化上扩展。 3.3创新教学内容 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电池、电控和电机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这部分内容是必备的基础知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三种最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形式,这部分是技术应用的知识拓展。本文认为这些内容还不充足,不能满足无人驾驶、智慧系统的要求,还需要增加车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需要精细到编程的地步,能够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可。当然,增加课程内容往往需要增加课程学时,在大部分学校中,实施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精简课程内容的方式,将不重要的内容删除,将优化内容后剩余的课时分配给新加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程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实验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条件有资金的院校可以购置或者改装新能源汽车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具备条件的院校如果跟企业能够建立实习基地也是不错的[5],当然如果引入虚拟仿真平台也可以完成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 3.4改善教学方式 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事半功倍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应当改革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方式[6-7]。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拘泥于理论教学,最好的方式是有配套的实物教具,但不是所有院校都会提供足够的资金去支持新能源汽车实践教具,那么可以采取核心内容配套实物教具,其它的内容采取视频讲解的方式。当然对于农业院校来说,给予新能源汽车课程的资金十分有限,很难能够提供实物教具,那么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案,后续升级维护费用也比实物教具低很多。总之,教学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融入课程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课程教学过程需要改变,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调动起来,例如: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微信群、学习通等把课程内容概要发给学生,课程开始时授课教师首先讲解核心知识点,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让部分学生制作PPT在下一次课程开展专题进行讨论,没有参与PPT制作的学生,要做好提问。此种形式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课程上,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起引导学生的作用。课程考核需要改变,要破除一考定乾坤的方式,学生课程参与度要作为考核的重点,例如:通过教学过程的改变,学生参与度可量化为相应分值,积极度越高得分越高,课程考试处于次要地位,即使是考试满分,最终综合量化得分也就是及格,以此逼迫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对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处于农业院校的新能源汽车课程,要在有限的资金下走出一条符合院校涉农特色的改革之路,任务更加艰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需要变革,课程实验环节也不能落下,教师思想要转变,教学计划要调整,课程内容要精选,教学方式要改变,课程实验争取虚实结合,最终提高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汽车理论》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2022XJGLX071);2022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精品教材项目“现代汽车节能技术”(YJS2022JC22);2022年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2XM0167)。 参考文献: [1]范学超.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6):83-84. [2]胡雪芳,曹爱霞,谢建新.应用型本科新能源汽车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建设[J].汽车实用技术,2022,47(10):138-142. [3]吕超.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智库时代,2019(35):210-212. [4]李淼林.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3):70-72. [5]赵京菊.基于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时代汽车,2021(14):47-48. [6]李友才,郏国中,杨宗田,贾振华.《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216-217. [7]慕文龙,李遂亮,王振锋,王恒,孙育峰.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理论》混合式教学实践[J].时代汽车,2021(21):34-35. 作者:高献坤 周开塬 慕文龙 李德峰 孙育峰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0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形式[1]。而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行业和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因此,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建筑市场、土建企业对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人才的数量需求和技术要求,培养理论专业知识扎实全面、实践能力完备的高质量技能人才。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实现应用型土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实验教学是激发本专业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手段和环节。本文结合滨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实际,探讨传统实验教学现状,以加强学生创新协作意识和动手操作技能为目的,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了适合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方法。 1传统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通常将相关实验分为“基本”“设计”和“综合”三个层次,以构筑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绝大多数高校可以开出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等常规实验项目,满足土建专业学生基本的实验实践需求。但是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以下无法轻视的问题。 1.1实验类专职教员短缺,实操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工程类实验实践具有专业性强、危险性高的特点,因而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技术和责任要求。为了保证师生安全和教学质量,需要将学生拆分成小班和小组分次授课,使得实际开出学时翻倍。如万能试验机的相关实验操作危险系数较高,为保障安全的实验室操作空间,常常采用同时指导8~10人/次的授课方式,即一个30人的班级需要开课3~4次,对教师指导和实验管理的工作量要求较大。目前绝大部分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师资还在建设完善中,专职实验教员尤为紧缺,实验教师通常由理论教师兼任。工作量繁重使得专业教师难以两顾,有些教师本身的实际操作并不规范,培训学习机会较少,实验教学水平进阶缓慢,无法保障实验项目的高质量开出。 1.2以演示型实验项目为主,学生难以获得实操和巩固机会 由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时的限制,以及对耗材成本和实验空间的考虑,目前结构力学和混凝土结构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常以基本演示性实验为主。尤其是当设备台套数或者实验耗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条件时,常常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或者组长操作、组员共享数据的方式完成实验项目。实验项目通常安排在相关理论章节完成后分散开展,或者理论课全部结束后集中进行。虽然意图“趁热打铁”,但这样无法保障学生进行足够时间的操作实践和巩固强化。此外,学生对实验项目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比照实验教材简单操作的层面,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和“过目即忘”的不良实践学习效果。 1.3考核方式单一,学生重视理论成绩、轻视实验动手能力 由于师资与生源的比例不足,实验课程的考核常常仅由出勤率、课堂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按比例组成。即使能够安排考试,往往也只是片面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理论机理和操作步骤的记忆程度,无法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对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和对特殊情况的灵活应对。由于分组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更加重视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实验课程,认为只要背过实验机理、记得操作步骤、会处理实验数据就可以了,甚至把实验课当成“休息”和“开小差”的“水课”。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低,很难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差距较大。 1.4教学资源和手段有限,创新不足,脱离行业 现状和工程实际地方高校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内容较为保守陈旧,通常为传统的基础实验仪器,更新缓慢。设计性实验占比较少,学生只要根据教师指定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读数、记录和简单处理,不需要提前阅读大量资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工程意识。实践和经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两大法宝,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实践和经验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几乎没有根据区域经济要求和行业发展现状开发新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往往脱离区域生产和建设实际,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总之,目前国内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实验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体系传统而保守的通病。综合设计性和创新开放性实验项目不足;仅针对理论教学内容而开出的实验项目单一且过时;实验教学手段呆板,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重心、教师为核心[3];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及成果无法体现,不利于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难以满足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实验课程改革建设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滨州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一门独立的“土木工程综合试验”课程(以下简称“综合试验”),将该专业本科阶段涉及的建筑材料、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原理等课程中的相关试验串联起来,加入结构竞赛、力学竞赛和创新创业计划的训练题目,并融入现实工程问题和学科前沿成果,设计一系列以设计性和综合性为主且保证学生操作学时的实验项目,并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平台、讲义等一整套实验教学资源。 2.1实验项目选取 “综合试验”课程的项目选取,在保证巩固常规专业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且三大类实验都有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巩固、能力提高和创新培养的要求。如充分依托“结构设计竞赛”“力学竞赛”等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验创新训练大赛”等创新研究项目开发新的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行业前沿或依据附近区域实际工程情况的开发设计性实验项目,拓展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基本力学、材料性能等验证性实验,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力学等综合性、分析性实验,结构设计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实际工程鉴定与检测等设计性、科研性实验项目等,将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依次开展。 2.2逻辑顺序梳理 紧跟在各自理论课程后面的实验内容分散独立,实验原理常常缺乏相互联系,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试验”的内容设置,注重实验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尽量保证各实验项目新颖实用[4]。安排项目顺序时,遵循各课程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和互相依存关系,以保证知识体系的连贯和完整。项目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最终达到高屋建瓴地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目的。如果能将各实验项目由点串成线或者面,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各实验的精髓,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养成,当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相关的实践问题时,可以在实验体系中快速定位、类比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 2.3考核方式完善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将学生在动手实操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作为重点考察目标。考核指标覆盖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后的分析研讨,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综合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管理和监督学生完整参与实验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前可通过移动终端教学方式,推送提前预习资料后,安排线上自测,测试题目以实验原理考核和操作细节规范等为主;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操技能,并给出评定等级或分值;实验后,应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数据分析过程进行分组评定,重视分析和计算的过程分值,适当降低结果分值;实验完成后,可要求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完成相关习题和实验心得,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由于日常实验前后已实现对实验理论部分的常态考核,期末考试时则以考察动手实操为主,学生抽选实验项目,在规定的准备时间后,开卷或闭卷完成实验操作。 3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3.1基本性实验 基本性实验包括材料力学的金属材料拉伸、压缩、弯曲和冲击试验,混凝土结构原理中的回弹、无损检测等理论简单、操作方便的试验项目。试验前学生自学操作视频进行预习;课上在指导教师简单讲解原理和仪器操作演示后,学生分组动手试验;教师旁观指导,并根据每位或每组学生的操作表现赋分记录。此外,还可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基本性实验的教学中,如每次实验安排一个主讲小组担任“助教”的角色。在实验课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考查该小组成员的预习和自习成果,要求该组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指出注意事项,不足之处由教师指正和完善;正式实验开始阶段,该组成员代替教师进行原理和步骤讲解,并且边操作边讲授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该组成员以“督导”身份进入各组,指导各组学生进行实验并给出操作评价。这种“翻转课堂”模式,不但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在适当压力任务下的积极性和潜力,还可以解决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分身乏术”和无法“眼观六路”的窘境。基本性实验着重于培养和巩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 3.2综合性实验 例如,将分散于各理论—实验型专业课程中的试验项目整合,形成综合试验项目“混凝土梁的制作与加载”。学生需要先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要求,进行骨料材料性能测试,计算和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并据此进行反复验证和调整;然后根据“材料力学”中金属材料性能试验测定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等参数;接着根据所得各项参数,利用“混凝土结构原理”知识设计给定尺寸梁的配筋,并动手支模板、浇混凝土、养护梁;最后,养护完成的各梁用于梁的加载试验。该综合性实验先后串联三门课程的六个项目,使学生在梳理各门课知识网络的同时,体验工程实际的应用形式,锻炼实操技能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考核除关注各组的实际操作之外,试验过程中的分工配合、知识讨论、思考创新等都应纳入赋分点。此类实验突出体现了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3.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目标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图1所示。比如可以借鉴结构设计竞赛的模式,要求学生利用给定材料(如白卡纸、竹皮、白胶、丝线等)制作满足规定要求的模型并加载成功。按照模型的荷载质量比和变形情况进行评分,同时,适当考虑计算书和分析过程。此类项目趣味性和观赏性较强,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奇思妙想,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此外,让学生将行业热点和学术前沿、教师的科研课题等纳入设计性实验的选题库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根据实验室现有仪器(或教师在选题后给出建议仪器)设计一个可操作的实验。要求学生将实验目的具体化,详细描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将整个操作过程边讲授边操作地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实验课的“翻转课堂”,期间教师负责督导和保护。此类设计性实验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以及知行合一的能力。可以说,设计性实验集中展现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潜能的开发。 4实验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综合试验”涵盖专业内绝大多数核心课程的试验项目,打破了课程间的壁垒。对任课教师来说,该实验课独立于理论课单独成课,便于掌握授课节奏,减轻备课压力,能够消除与理论课教师的衔接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对学生来说,长时间对实验课程保持兴趣,有利于在整个学期的教学阶段不断进行思考和操作实践,真正领悟实验方法和原理,同时梳理巩固专业知识;对专业培养目标来说,考虑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科前沿科研项目的实验需求,把竞赛与创新的受众面扩大到所有专业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帮助学校和教师挑选出参与竞赛与科研的种子选手。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已有20余项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数百项校级和省级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参与教师纵横向课题的学生达60余人。为地方建筑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应用型建设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良好。 5结束语 以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实验项目创新,设置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土木工程综合试验。该实验课独立成课,把多门专业实践环节整合安排,满足时间和空间合理性,并将结构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现实工程问题和学科前沿成果等融入其中,既是一门综合性创新实验实践课程和提高型专业技术,又是一座连接土木工程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的桥梁。 6参考文献 [1]蒋建清,曹国辉,陈东海,等.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2):144-149. [2]岳峰丽,陈克,蔡玲,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平台建设[J].大学教育,2019(9):137-139. [3]戴文战.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苗淑杰.大学生实验课举足轻重[J].科教导刊,2015(16):10-11. 作者:陈璐 郎东莹单位:滨州学院
0引言 我国的装备制造行业是目前阶段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针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给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和较大的扶持力度,提出要真正落实装备制造业的深入研究和完善建设,把握住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核心,实现自主创新。真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出现代化的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体系。逐步实现国家发展机制的转变,促进建成创新型国家,为未来阶段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动力,真正实现跨越式转变。 1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对装备制造业来说,如果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就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还要完全消化技术,将借鉴来的技术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理解,融入到技术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创新。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先进关键技术,比如配套零件生产技术深入研究并不断探索吸收其中精华,落实到国产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促进国产技术研发工作的有效进行,带动我国传统制造行业的优化转型。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从单一的技术引入到引进和自主创新,将技术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转换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需求引领,来实现我国装备资产的合理规划和有效改进。企业要实现规模扩大,得到技术发展动力,要根据具体需求加强“产学研”工作的进展,也就是融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究,强化装备制造工业的技术发展,创设技术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投入更多资金融入到技术研发过程中,明确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联系。引进技术进行合理消化,再实现自主创新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明确的是,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自主创新升华技术引进的吸收效果。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是第一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是本质不同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进技术,但技术创新能力却不能引进,只能在自发情况下创造。可以明确的是技术创新是内部系统中衍生出来的,只有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产品研发才能实现技术革新。我们的技术体系要吸取国外的技术,并在自己的技术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积累。再建设技术开发平台,采用独立的方式进行技术研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引进来”以“外来”为重点,而“自主”则以“内举”为重点。但是,自主性创新,并不等于自己的发明,所有的东西,都是白手起家开始的,并不需要拒绝别人的支持和借鉴。实际上,引入和消化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捷径。技术能力发展决定了企业的自主创造能力。如果不是这样,无论我们怎么引入技术,技术上的鸿沟都不会被跨越,更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力量。要实现自主创新,就要解决核心的技术问题,要抓住技术优势,也就抓住了核心竞争力。从当下来看,核心竞争力想要通过交易的形式得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当将关注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利用可利用的技术资源,再根据自身的创造理解来实现核心技术的研制与改进。不断落实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共同价值,不断构建现代化的技术研究体系和创新机制。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有内在的对立性与一致性,技术引入既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前提,又是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在完成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再实现技术引进,就是要求避免全部依赖技术引进要适当开展自主创新,将技术引进学习到的经验作为巩固与加强的手段,为自主创新技术提供发展出路。自主创新是技术引进的升华,也将技术引进当作发展基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未来阶段还需从国外引进大量的技术,一定要将核心重点放在学习与消化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真正吃透技术,才能将引进的真实价值体现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真正改善我国的技术研究环境,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 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现状 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和国防发展的重要支柱型行业,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民族整体的能力。在国家工业政策的支持下,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设备制造行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工业系统,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202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规模达到39.92万亿元,同比增长4.89%,增速较2019年有所上升。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增速最快,达到11.0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比最高,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2.1万亿元。高端设备制造业是一种以先进技术为主,处在价值链的最顶端的关键环节,它支撑着整个行业的整体能力,是支撑着行业结构的支柱,是推进产业转型的发动机。由于我国长期依赖“引入—落后—再引入”的发展方式,致使其在高附加值、高知识技术密集的高技术领域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近些年,由于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关注以及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随着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结构调整,我国的高端设备制造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挑战。2022年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8.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明显回升,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全年加快2.1个百分点。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行动计划或者具体的管理条例,以促进我国工业发展,加速建立制造业大国的进程,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法规。但目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运营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民营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融资难、融资贵、应收账款回款难、物流成本偏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人口老化问题严重,员工整体薪资水平的提高,许多行业都在使用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力工作,这也给国内的高端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从当前的国内外市场形势来判断,当前的装备制造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升级、发展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主要是由于全球生产大国的技术优势、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导致了资源、环境、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和提升的重要支持动力。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转型可以从五大途径进行: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单一工厂向全球供应链转型、借助资本力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打造创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4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4.1环境优化体系: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境 4.1.1加大对产业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重心从企业的生产、管理转向了研发,政府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向各种科研项目拨出一部分经费,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设备的自主研发工作。由政府出资,建立“自主研发”专项基金,对我国的重大技术、设备和共性技术进行消化、再创新有重大影响。政府应当在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政策制定、信息发布、特殊工程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上做好统筹规划,加大对产业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4.1.2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鼓励使用国产装备 通过项目设计、预算控制和招投标等形式,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政府优势购买技术和设备,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政府要支持广大客户对国产设备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批自主生产的国产设备。对于优先引进国内设备的重大工程,政府将对其予以贷款补贴。此外,可由政府与制造企业共同建立设备制造企业的风险投资,为首批企业提供全面保障。 4.1.3加快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 “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方式,建立“公共技术与资源”共享平台,使之与全国的科技基础平台相适应、互促进。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要持续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协助企业扩大合作,加快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实施“走出去”政策。 4.1.4规范外资并购 鉴于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兼并浪潮中处于领头地位,必须注重在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资本、创新技术、改善经营、加强自身发展,确保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保持对工业的绝对掌控,健全对外资行为的监管体系,持续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我国设备制造业的安全。 4.1.5加快制定行业技术装备政策 提高国家行业标准水平,改善国家标准,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促进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要大力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为国内设备制造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有利的环境。加快出台重大设备购置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促进行业公平竞争创造有利的法律和市场环境。 4.2财税支持体系: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源(1)持续增加政府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创投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大型创投资金,加强与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作。充分利用创投资金,实现对资本的洞察力和对政策的掌握。指导和扶持各大银行以自身的创新能力作为信用评估指标,对设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贷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信用评级制度。支持外资企业在国内外资金市场上进行资金筹集,将其由政府贷款的形式转为以国内外资金为主导,同时也要鼓励和指导我国公司采用兼并收购等形式引进国外的技术。 4.3创新驱动体系: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力 4.3.1促进跨国企业实现国外技术转让,并指导其与本国科研院开展业务合作 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技术转让、相关贸易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制定相关的税务激励措施,以促进技术转让或按持有的股权给予适当的税收激励。鼓励外资企业与本国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参与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增强自主研发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并将其所有权归于相关政府部门。 4.3.2强化公司技术研发组织 在政策指导下,鼓励各大公司自行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并建立逐步完善的研发系统。要积极推动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增强其在我国工业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可以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公司中,建立起全国性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推动其在产业中的技术革新。 4.3.3引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鼓励各单位引入更多人才,并带头开展科技创新,吸引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先进人才和各类全面人才,为其开通绿色通道,给予适当补偿及其与相关人员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通过加强合作并有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逐步促进现代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培养。 4.3.4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国家需要注重科技平台的有效建设,也要做好科技资源的改进和完善建设,加强科技基础建设,从而促进科技设施水平的有效提升。 4.3.5组建创新同盟,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与技术协作 鼓励各大企业与研究单位广泛结成技术创新战略同盟,共同研究重大技术问题,通过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构建以“共享”为中心的协作体系。支持有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建立技术中心和合作基地或者通过合资、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正确对待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地位,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态和自主创新模式。根据未来阶段的发展情况,探究有效的发展道路,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力量,也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王成东,李光斌,蔡渊渊,等.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2):58-67. [2]徐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4):51-52. [3]刘威.装备制造业全流程管理创新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6):95-96. [4]李蓁.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RCA指数和钻石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1-2.·6· 作者:梁芃 单位: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
如今,“单身狗”已经从一个贬义词变成了一个自嘲,特别是在许多“90后”年轻人当中,“独自享受”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独自旅行,选择只有一个人的“胶囊公寓”,甚至去卡拉OK也不再是传统的KTV一群人狂欢,而是去“单间”的歌吧,一人食文化强势进入了中国市场。除此之外,疫情的爆发也加速了“一人食”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吃、一个人住,面对城市的单身群体,商家通过各种创意服务于单身群体。在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中,商家纷纷掘金“单身经济”。 一、一人食餐饮经济发展的起因 如今,在抵制“餐饮浪费”的新消费环境下,随着“一人食”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餐饮行业正在倡导统一的食品标准,减少食品浪费,引导新的消费模式。“一人食”就是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一个人生活也要好好对待自己,提升自己的身心状态。当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时,食品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要求,比如购买简单、食用便捷。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8.1%的单身人士表示一个人吃饭为常见的情况,其中32.9%的人群表示工作日以外的时间也以一人吃饭为主。在一人食的情况下,选择外卖的单身群体占比45.7%,其次是吃方便食品占比42.7%。21.6%的单身女性的月均饮食消费控制在1,000~2,000元内,占比最高;而男性单身群体的月均饮食消费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区间的比例明显高于单身女性,各占17.4%和5.2%。而且独身人群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也带动着生活习惯的变化,消费水平进一步升级提升,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以前的生存消费慢慢变成了发展消费甚至奢侈消费。人们变得开始逐步注重生活的品质及质量,也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一人食经济发展市场越来越壮大。 (一)单身消费者的需求。 “一人食”火锅店以及海底捞内没有双人、四人桌,而是清一色的单人餐位,在横排的长桌上,利用正前、左右两边的三面隔板,将座位隔成一个相对私密、独立的单人空间,每个隔间内备有电源、USB接口、装包和衣服的筐子、围裙、头绳、小风扇、调料架等用品供顾客自用,左右两边的隔板可折叠,供双人顾客用餐。性价比方面,根据菜品荤素不同,人均消费在30~50元不等,餐品分量也相应减少。例如,正常餐厅一盘午餐肉是10多片,而“一人食”餐厅的一盘午餐肉则减少一半,方便一个人吃,杜绝了浪费行为。根据调查,“私享火锅”负责人认为,“一人食”火锅小而精,更符合当下顾客追求分餐、卫生、便捷的消费需求,将成为年轻人们未来一段时间青睐的选择。著名的全聚德也瞄准了一人食市场,针对上班族、单身族以及年轻群体的单人消费场景,推出了“单人份”手工片制烤鸭,包括8个鸭肉卷、荷叶饼、一次性餐具以及湿纸巾,并且计划在京东、天猫、盒马、物美等线上平台与线下同时上市,这个产品只需要加热就可直接食用。自热食品、小瓶酒、半公斤装大米成功出圈。事实上,不只是新型餐厅的出现,一些传统的餐饮相关行业也开始为“一人食”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鸭爪、牛板筋等零食也都是独立分装设计,可以多次食用,避免一次吃不完就浪费。品牌连锁便利店正大优鲜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很早就注意到,刚好适量的小包装商品、小份菜受到消费者欢迎。因此,从热餐到零食、水果、酒水饮料等品类,都推出了小份包装产品,既满足消费者的一人食需求,又能减少食物浪费。天猫食品行业工作人员杨筝介绍说,从近一年的数据看,在天猫平台上,像1斤的大米、小瓶的酒这样的“一人食”商品销量同比增长高达30%。“6·18”期间,自热小火锅销量同比增长80%,方便米饭销量同比增长800%。当然,除了综上所述例子之外,比例最大的是独身人士最钟爱的外卖,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外卖市场规模高达5,779.3亿元,同比增长36.0%。 (二)疫情影响引爆一人食经济。 近两年,因疫情的影响,居家办公人数直线上升,在实体店餐饮面临客流量下降的情况下,外卖这种上门送餐瞬间赢得青睐,直线上扬,市场规模高达6,646.2亿元,尤其“90后”“00后”占据全数据的60%,未婚单身人士比例高达44.6%。这种年轻化的独身经济需求成就了一人餐就餐方式的流行趋势。另外,报告还显示不论是甜品或是生活用品,甚至于蔬菜水果的订单迅猛增长,这些无一不推动着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这种便利的外卖、快递行业为一人食群体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保障,成为这种群体生活的心理依赖,也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心理舒适度和群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引领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模式。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餐馆和超市的客流逐渐恢复。然而,人们仍然特别关注安全问题,例如消毒和卫生,而不论食品是在外面还是在大厅里。根据美团的相关数据,“一人吃饭”的日均销售额在疫情期间显著增加。与2020年2月上旬相比,3月上旬的日均销售额增长了252.1%,高于同期食品行业的整体日均销售额152%。“一人食”经济的增长,折射出疫情期间复工节点下餐饮行业“安心消费”的新趋势。在美团推出的“春风行动”升级版中,包括打造“安心餐厅”等的“安心消费”正是重要举措之一,安心消费,正成为餐饮行业新风向。“一人食”消费成为复工人群新的餐饮时尚,也成为了各类餐厅无论外卖还是堂食,都优先考虑的产品供给形式。不仅“一人食”菜品销量高于餐饮整体的日均销量涨幅,线上平台中提供“一人食”相关产品的营业餐厅也在迅速增加。 二、一人食餐饮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一)“一人餐”的单身特异性没有体现。 餐厅不仅接受单身和相亲作为营销点,还将餐厅分为单人区域和多人区域。这似乎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但在商业中心这是不够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会给个人顾客带来尴尬,甚至会让个人在多人晚餐的喧闹声中更加孤独。它不仅不能很好地为这些个人客户服务,而且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疫情限制导致菜品没有优势。 疫情期间“一人食”餐厅的菜品少,并且没有特色,体现不出“一人食”餐厅的优势。餐厅的噱头再吸引人,最终也应该回到餐饮的本质,那就是菜品,无论营销多么出色,如果食品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餐厅的未来也令人担忧。如果餐厅在产品方面做得很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行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后来者想要超越会很困难。未来,“一人食”经济将越来越强大,只有充分了解个人未来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熟悉社会互动模式,才能赢得“一人食”经济这块肥肉。 (三)点单模式没有优化。 在团体出去聚餐时,点单都是菜单点菜,有服务员记录然后完成点单,而一个人的时候,本身就够尴尬的,点单时更不希望有人打扰或者服务员在身边站着记录,这无疑给独身人士的一人餐进餐方式增加了不少的压力,顾客就会加快点单进程,从而印象也会随之减分。(四)“一人食”模式应用很难多品类复制。在我国,一个人去餐厅吃饭是比较尴尬的,单人去人员较多的餐厅实行就餐始终有些格格不入,虽然在疫情的影响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关注更多的是饮食健康,但是这种模式能不能行得通还有待考察。比如一家烤肉店,虽然推出了一人餐的概念和理念,不过在用餐体验上并没有真正突显出一人食。烤肉店的老板表示,烤肉无法快餐化,一人食可以,但不能全是自助没有服务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我们店里帮着客人烤肉,如果客人要自己烤,那我们也会有人会专门看着火候,而且炭火烤肉对客人的技术要求会高一些。”由此可见,一人食烤肉本意是自主用餐,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能掌握烤肉方法,不能实现完全自主化。所以,一人食模式虽然已经十分广泛,但是在模式上一些品类上很难复制,如何在品类上更好地应用这种模式,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三、推动一人食餐饮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体现单身群体“一人食”经济的特异性。 一人一桌一位的餐厅经营形式正在逐渐发展壮大,这种形式不仅仅表现在桌椅摆放上,还有不少品牌专门做“一个人”的生意。也就是说,单身经济已经开始在餐饮行业中渗透。“一人食”经济的特异性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落座自助点餐,菜单简化成一张纸,想吃什么勾选相应菜品即可,面条粗细有六种可以选择,辣度有10个等级可选,配菜也有多放、普通、少放等多个选项,对于选择恐惧症来说既减少与服务员交流,又提高点单效率。其次,店员在对面电动帘子处完成上菜服务,而且不会露脸,人性化的同时又充分尊重顾客私人空间。加快餐品出餐速度,如果还需要其他服务,触碰服务铃帘子就会打开。最后,从点餐到付款离开,服务员只在递菜单、取菜单、上菜和付款环节提供服务,顾客与服务员交流次数几乎为零。对单身主义和社恐群体来说,体验相对友好。当然如果是结伴而来,隔板也可以打开。 (二)优化疫情期间“一人食”餐厅的菜品。 一个人吃饭最注重什么?有人说是私密性,有人说是快捷性,其实除了这些,一个人吃饭相对比一群人吃饭,最注重的就是口味。尤其是疫情期间,要做好人群隔离,当一个人吃饭时,身心都集中在菜品的口味上,一旦口感或者食材出了问题,顾客会第一时间感应到。所以,“一人食”餐厅第一个重点就是把菜品的味道做好,如果只是套用形式、蹭热点,注定是走不远的。(三)优先采取自主点单模式。自主点单无疑是给独身人士一人餐的最佳福利,避免了和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的尴尬,也避免了点单时服务员紧跟着的不安,可以让独身人士舒心地点单,用餐更加安心,也会对店内的环境和服务默默打分,增加了客人的回头率,所以优先采取自主点单模式会是最适合独身人士的点单方法。 (四)创建“一人食”经济消费平台。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市场规模为5,779.3亿元,年增长36.0%。2020年,受疫情影响,在传统旅客销售和流量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外卖订单等“上门经济”经济逆势上升,市场规模达到6,646.2亿元。其中,快餐和简餐继续占据黄金订单轨道,2019年占总订单的23%,在“90后”和“00后”中,外卖群体超过60%,未婚单身者是外卖的主要消费者,占44.6%。年轻群体独特的经济需求使一个人就餐成为主要形式。这种独立但并非独特的烹饪风格与中国独居人口的增加密切相关。报告还强调,甜点和饮料订单的快速增长以及日常需求和新鲜蔬菜等非食品类别的发展,提升了生态的普遍化和扩展。随着“一切都回家”的趋势,外卖食品扩大到更大的人群、更广泛的类别和更多的消费场景。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互联网在推动产业改革和打破经济壁垒方面的重要性。这一便利的创业和外卖行业为“一人食”群体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保障,成为该群体生活的心理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安慰和群体的社会影响,并引领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模式。 (五)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餐饮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餐饮品牌提升以及个性化方面全面引进创新人才,制定相应的引进政策,鼓励企业推进餐饮职业经理制度、管理人员等,促进“一人餐”在模式上可以多品类复制的目标进一步实现,还可以在企业内部专门建立相对应的管理职位和体系,并且建立重要岗位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奖励式培养机制,提高整体的行业素质与口碑,从而进一步推进“一人食”的制度尽快实行,跟紧经济发展的脚步。综上所述,当前独身人群已然成为了一股新的消费群体,而且按照发展趋势来看,数量还会渐渐增加,独身人口的持续增加为产业的创新和转型提供了可能的因素。而且独身“一人食”经济正在崛起,同时绑定了新的消费标签:品质升级。也有人认为,“一人食”并不完全代表孤独,而是其“一人份”的特点,本着不浪费的意愿让人们逐步依赖上了“一人食”的消费模式。据业内人士预计,主打“单人份”给单身人群创造了较多的买单入口,而且不断迭代出新的产品,开始进入消费升级周期拐点。他们常常积极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进行网络化、互动化社交,增进沟通频率、扩大交流群体,也是单身和独身人群的一种生活寄托。单身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实是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社会的逐步转型。商家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一发展机会,为单身人群提供优质服务,以拉动相应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田艳红.覆盖2.4亿单身人群,“一人食”是如何火起来的?[J].全球商业经典,2020(07). [2]臧梦璐.“一人食”餐厅:孤独可以被尊重被治愈[J].光彩,2020(02). [3]王嘉言.“一人食”火爆背后是生活态度的转变[N].苏州日报,2019-07-30(A06). [4]高歌.“一人食”餐厅兴起,商家淘金“单身经济”[J].齐鲁周刊,2019(24). [5]李妍.美食视频平台“一人食”发展优势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 作者: 原晓宇 武妍 徐佳楠 李娟娟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制造业正向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以“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为主要特点,正成为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能否适应发展潮流,顺势而起,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革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人才需求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企业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转型,从国内领先走向全球发展,也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从规模效益向内生增长转型。同时企业人员结构也从劳动密集向智力密集转型,需求结构将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非技能和单一技能的岗位需求减少,复合型技术技能岗位需求增长,设备操作类岗位比重减少,运行维护类岗位比重增加,对人才的职业态度、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行业技术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变化也给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落后专业、适合低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相对过剩,智能制造新产业、新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大量短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智能制造发展新需求存在偏差,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亟须突破。“无有匠师,何来工匠”。为快速适应智能制造的大趋势,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就需要以大师、名师为引领,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突破,全方位拓展教师的视野、更新理念,全面优化“双师型”结构,开展全方位的技术研发、创新和培养、培训,建设一支能适应技术发展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1-2]。 1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1助力支持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制造改革发展的速度,将直接决定着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推进,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而培养一支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队伍,又需要高水平教学团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及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能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提供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支撑。 1.2鼎力支撑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提质培优的压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师资问题,一方面在于数量不足,另一方面还在于师资水平难以满足要求,主要就体现在“双师型”教师总体数量和所占比例均偏低[3-6]。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对教师不仅有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还对其工程实践、技术研发服务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 1.3适应行业技术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立德树人,师者为先。人才质量和服务贡献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目前,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团队普遍存在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双师素质不高,双师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欠缺,瞄准企业高端设备、核心工艺、关键技术培养人才不够,面向智能制造新需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不到位等问题,创新理念、改革意识不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保守,在企业培训、合作研发、技术服务方面也没有对产业发展发挥足够的支撑作用。 2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策略与举措 2.1搭建由领军人才引领的人才梯队 一是按照不同类型领军人才的选拔标准,引进或内部培育选拔,以专业教学为重点选拔教学名师,以工匠技艺为重点选拔技术技能大师,以学术造诣为重点选拔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选拔创业导师等;二是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调整,补齐短板,不断引进或培养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人才;三是通过在职攻读学位、访问学者进修提高、调整技术方向和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调整优化团队的职称、年龄、学历、技术领域的结构,使其更符合专业建设和教学的要求。 2.2建设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一是要结合团队建设目标和自身基础或特点,每个团队成员合理设计个人发展规划,制定能力提升方案;二是以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等为核心和引领,建设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提升作为教学创新团队而言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教学能力水平;三是以国家和省技能大师为核心,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大师在技能攻关和绝技绝艺代际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打造具有工匠精神、高超技艺、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实训优秀团队;四是以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企业技术专家为核心,通过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与咨询等活动,打造技术创新优秀团队;五是以创新创业导师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与教育教学活动,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理论功底、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精通专业知识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2.3提升团队成员教育教学能力 一是要积极申报和承担重大教学活动或课题,针对制约本专业领域教学质量提升的共性问题与关键因素,开展系列研究,形成高水平教学成果并运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研究与改革推动提升教学能力;二是要建立教学名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课程团队、科研团队等团队功能,通过传帮带,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业综合改革研究、教材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等活动,着力培养青年教师,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三是积极遴选、推荐团队骨干成员参加国培、省培项目,行业学会举办的教育教学方法、课程与教材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或课程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资源制作、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评价与总结、团队协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建立企业技术人员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采取自学、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听评课等方式让企业技术人员快速适应学校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五是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积极组织团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师职业能力大赛,通过参赛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及课程模块的重构,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2.4提高团队成员技术 技能水平一是以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为基础,在技能革新、技术协作、技能研修等方面,积极承担项目,实施技术改革,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教学创新团队技术技能整体提升;二是与华中数控、中国中车、中联集体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建专业教师发展中心,团队成员进发展中心轮训,选聘大国工匠或企业领军人才担任团队产业导师和兼职教授,提升团队教师技能水平;三是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建立相关保障制度体系,选派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企业跟岗锻炼,了解行业新岗位体系和技能要求,掌握工程实践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能;四是围绕1+X证书的试点与考评工作,积极开展团队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师培训,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了解所有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的X证书,并熟悉掌握2种以上。 2.5增强团队成员技术研发能力 一是以产教融合一体化平台为载体,整合学校科技研发资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建校企合作科研创新团队,以项目研发技术要素为纽带,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项目推广等合作,激发教学创新团队的技术研发的活力,形成课程教学、技能提升和技术研发的协同育人机制;二是结合已有基础,结合相关课题项目申报与研究,建立面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不同细分技术领域的技术研发小组,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列研究成果;三是要加强推动科研成果或技术研发案例向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的转化,落实和促进科学研究反哺教学;四是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内部的交流及对外的合作交流,探索设立“智造未来”技术论坛,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催生更多研发方向和思路;五是以课题项目资金为引导、团队建设资金为主体、学校配套资金为补充,加强技术研发相关的实验测试硬件设施建设。 2.6培养团队成员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能力 一是围绕院校和企业的创新创业导师,组建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团队,在团队成员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为其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实用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联合企业和其他院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与经验交流,并积极吸纳团队成员参与相关创新创业项目,提升成员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以创新创业团队为核心,结合技术研发小组取得的成果情况,依托已有的实训室、创新创业基地等搭建创新创业实践与孵化平台,吸纳优秀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7提升团队成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全面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专业领域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注重建设经验与成果的总结与提炼,为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教学创新团队或专业建设等提供可参考案例,带动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一是要引进来,包括聘请境外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承担教学或讲座任务及指导团队和专业建设,引进境外院校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教材设备,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国际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设备与相关的培训资料等。二是要走出去,要选派教师前往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相关技术领域的课程体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标准;要选派骨干教师到国际化大企业跟岗锻炼,提升对国际化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的认识;要探索与西门子、ABB等创建产业学院等平台,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拓展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能力。三是培养双语化师资队伍,助力专业群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水准教师队伍,为“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服务,为学生境外实习、就业服务。 2.8加强团队建设经验的总结 宣传与推广一是以教研教改类课题、教学成果奖等的申报为契机,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和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和成果案例的总结和凝炼;二是采用对口支援、研讨会、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外宣传推介团队和专业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扩大团队的影响力,并促进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进步;三是结合“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积极向建立合作的境外院校或办学结构宣传推介团队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做法,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机器人方面的师资培训,对外输出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 3结语 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融入智能制造大趋势、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引领,以校际、校企协作共生发展、共享人才、共用资源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团队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和培训能力,深化专业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实现团队师德师风高尚、结构科学合理、负责人能力突出、专业特色优势明显的总体目标,为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给智能制造的快速推进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领域高技术技能专业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扬,高正春,李娟,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困境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21(1):56-57. [2]李国成,徐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3):86-89,94. [3]涂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重要性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9):131-133. [4]曾照香,李良明.“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53-56. [5]陈琴芳.职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的实践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242-243. [6]欧阳波仪,易启明,汪炎珍,等.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88-92. [7]陈超群,胡伏湘.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一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8):76-79. [8]涂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8):116-117. 作者:赖春明 李培 孟少明 陈土军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引言 合成革涂饰处理不仅可有效提高合成革成品质量,还可多元化合成革品类,从而提高合成革制品附加值,因此选择合适的涂饰剂十分关键。在高分子科学与皮革工业稳定发展及环保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下,合成革涂饰材料已经从溶剂型逐渐转变为水溶液型[1-2]。20世纪60年代初期,聚氨酯树脂首次被应用于皮革涂饰中,其以光亮丰满、耐磨损、易成膜、耐低温、耐曲挠等优点,转变了丙烯酸涂饰剂独霸市场的局面,衍生了新型涂饰特色风格。在聚氨酯树脂类合成革涂饰剂中,溶剂型聚氨酯树脂生产工艺简洁且成膜性能较好,但是需以有机溶剂为载体,成本高且毒性大,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强化与人们环保意识的持续增强,研发了水性聚氨酯树脂,以水代替溶剂作为分散介质,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环保。在皮革工业与聚氨酯工业持续发展趋势下,对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聚氨酯涂饰剂类型也趋向于多元化,性能也日趋优化。虽然由于不同合成革制品配方与改性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合成革涂饰剂发展方向也大不相同,且呈现出制品多样化趋势,但是研究目的相对统一,即最大限度上满足多种类型中高档合成革制品对涂饰剂的要求。总而言之,目前聚氨酯类合成革涂饰剂的研究侧重点在于基于改性提升制品使用性能,并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与涂饰剂乳液稳定性、高固含量等相关要求[3-4]。聚氨酯类合成革涂饰剂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体现在针对不同改性材料的复合改性,研发新型改性材料,提升涂饰剂稳定性,从而普遍应用于球类制品、箱包等多领域,获取良好经济效益方面。 1篮球用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制备 1.1原料 篮球用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5]制备用原料主要有:尿素,山东德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丙酮,南通润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聚四氢呋喃醚,济宁三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己二酸、醋酸铵,江苏普乐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3-丙二醇、二羟甲基丙酸,三井化学有限公司;1,4-丁二醇,山东鑫城化工有限公司;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山东辉安化工有限公司;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济宁三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乙胺、丙烯酸羟乙酯,山东耀佳化工有限公司;乙酸乙酯,济南汇世化工有限公司。上述原料均为分析纯。罗丹明B(人工合成的红色碱性荧光染料),济南汇锦川化工有限公司。 1.2仪器 篮球用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制备用仪器主要有:ZH,24标准口三颈烧瓶,南京滨正红仪器有限公司;RC-2000Ⅲ型控温仪,济南泰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HZ-DⅢ型真空泵,郑州凯米克仪器设备有限公司;CQM750高速搅拌器,青岛科尼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油浴加热装置,苏州迈浦特机械有限公司;涂膜器,山东盛德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H11393台式测厚仪,邢台德延科技有限公司;DV-2-PY0型Brookfield黏度仪,德国布鲁克公司。 1.3制备 适量尿素放置于坩埚内,放上盖子之后将坩埚转移至高温炉内加热,加热速率控制在9℃/min,于60min之内持续加热温度上升至550℃,以此温度持续加热180min后静置冷却,然后移开坩埚盖子,再以550℃温度状态下继续加热180min,这时坩埚中的尿素已经转变成石墨相氮化碳。取出来之后将其倒入丙酮溶剂内,以超声波技术加以剥离,120min停止,制备生成石墨相氮化碳丙酮分散液,留置待用。于三颈烧瓶上设置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控温仪,再在烧瓶中逐步添加聚四氢呋喃醚、己二酸、醋酸胺、1,3-丙二醇,于三颈烧瓶中充入氮气作为保护气体,随后加热直至温度上升到95℃。通过300min持续反应之后,于室温状态下静置冷却,以生成聚酯-聚醚改性多元醇。再加入石墨相氮化碳丙酮分散液,并添加二羟甲基丙酸、1,4-丁二醇、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进行加热,温度上升至85℃时添加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通过240min持续反应之后于室温状态下静置冷却,在温度下降至60℃时添加适量丙酮溶剂加以稀释,然后加入丙烯酸羟乙酯继续进行反应120min,便可制备生成石墨相氮化碳预聚体,最后于溶液内添加三乙胺以中和反应获得盐类物质。将预聚物放置于常温状态下,添加蒸馏水之后高速搅拌快速乳化,再以旋蒸方式去除丙酮,最终生成的物质便是水性聚氨酯涂饰剂。把待涂饰的合成革贝斯放置于水平操作台面上,提取适量水性聚氨酯涂饰剂均匀涂抹于贝斯上,确保涂刷时无气泡和裂缝,涂刷完成之后放置于烘干箱内,在70℃温度环境下烘干2min之后取出,于室温环境下静置冷却,再进行性能测试[6-8]。 1.4性能测试 黏度测试:按照GB∕T39452—2020规定的皮革涂层粘着牢度测试方法进行黏度测试;乳液粒径测试:以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乳液粒径及其分布测试,测量温度为25℃,测试3次取均值;涂膜耐水性:按照GB/T1733—1993规定的漆膜耐水性测定法进行涂膜耐水性测试;光催化活性测试:以罗丹明B光催化法进行涂饰剂光催化活性测试;VOC含量测试:以卡尔-费休法进行VOC含量测试。 2篮球用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性能测试结果 2.1黏度测试结果 水性聚氨酯涂饰剂黏度与多元醇的固含量息息相关,所以合成革贝斯涂饰剂通常都具备适宜的固含量与黏度,并且在制备时可切实应用于判断体系反应的进程[9-10]。所以,在水性聚氨酯涂饰剂制备时,通过监测分析固含量与黏度,可评估得知石墨相氮化碳预聚体内聚合高分子物质的实际聚合状况。据此,水性聚氨酯涂饰剂黏度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表1水性聚氨酯涂饰剂黏度固含量/%15182325313957多元醇黏度/mPa·s1750200024302700310038005550预聚体黏度/mPa·s2000240031003440400046506200由表1可知,预聚合反应120min时黏度指标增长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在适度调整原料与溶解配比之后制备生成的透明无色改性多元醇的固含量<40%时,通过黏度指标测试发现相对偏低且保持稳定;基于此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预聚体(石墨相氮化碳占比1%)表现为浅黄色透明液体状,通过测试明确预聚体粒径处于50~80nm范围,pH值相对稳定,黏度指标偏低且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易加工。 2.2聚氨酯乳液性能测试结果 为确保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效果,需添加既定亲水扩链剂。在不同添加量的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中添加相同量的扩链剂1,4-丁二醇、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以制备生成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以此进行黏度测试[11-12],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添加量越高,制备生成的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黏度越大,但是乳液粒径越小,综合考虑涂饰剂在使用时对于黏度性能的相关要求,需科学合理控制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添加量。根据市场产品特性与具体要求,可选择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添加量分别为4%、4.5%,有助于生产上辊涂等相关操作。 2.3涂膜耐水性测试结果 根据涂膜耐水性测试标准,提取一块已经涂饰完成的合成革,再裁剪为尺寸相同的正方形,以电子天平称重,质量以n1表示,并将正方形合成革小块分别放置于装有纯净水的器具内,经过1d浸泡之后及时取出,以滤纸擦拭合成革表面,将表面水分去除干净再称重,质量以n2表示,据此基于下述公式进行合成革吸水率计算。由表3可知,在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添加量为3%时,已涂饰完成合成革的吸水率最小。 2.4涂膜光解小分子有机物测试结果 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的光催化活性评估依据是将已涂饰完成的合成革放置在阳光下直晒,以测试合成革分解小分子有机物速率变化,据此以罗丹明B光催化法测试涂饰剂光催化活性[14]。根据技术标准配制10g/L罗丹明B溶液,并添加涂饰剂以快速均匀搅拌,再提取少量以涂饰合成革,在中午12时放置于阳光下直晒8h再取回。结果发现含带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的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的光催化活性更加显著,可有效光解小分子有机物。在此基础上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光谱测试,结果表明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经过2h光照之后对于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2.5%。 2.5VOC含量测试结果 以卡尔-费休法对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内VOC含量进行测试[15]。具体即以干净的微量注射器量取既定体积纯净水,再利用卡尔费休水分测试仪器测试5次,以其均值为测试值(σw),并以干净的微量注射器量取既定量涂饰剂,以测试其含水量,测试5次取其均值(ϑv),就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理论固含量(ϑ),可知本文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VOC含量>15%,按照水性聚氨酯涂饰剂固含量计算方法计算涂饰剂VOC含量,计算公式具体即:VOC含量=(100-ϑ-ϑv)×σw×10以相同方式对工业用雾型涂饰剂与油亮型涂饰剂内VOC含量进行计算,以此与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对比分析。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相比工业用雾型涂饰剂与油亮型涂饰剂,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内的VOC含量相对更低,更具生态环保价值。 3结语 在环保理念逐渐深化的趋势下,生态型、环保型、经济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的研发制备越来越重要。据此本文针对篮球制作需求制备了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预聚合反应120min时黏度指标的增长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在适度调整原料与溶解配比之后,在多元醇固含量<40%时,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预聚体表现为浅黄色透明液体状,粒径处于50~80nm,pH值相对稳定,黏度指标偏低且长时间处于稳定态势,易加工;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添加量越高,制备生成的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黏度越大,但是乳液粒径越小,综合考虑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添加量为4%、4.5%时最佳;在亲水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添加量为3%时,已涂饰完成合成革吸水率最小;含带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的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的光催化活性更加显著,可有效光解小分子有机物,且涂饰剂经过2h光照之后对于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2.5%;相比工业用雾型涂饰剂与油亮型涂饰剂,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内的VOC含量相对更低,更具生态环保价值。总之,本文制备的环保型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涂饰剂内的VOC含量相较工业用涂饰剂更低,更加适合合成革清洁生产与生态环保发展理念,且更符合篮球制作要求与性能标准。 参考文献: [1]李钢东.高性能水性聚氨酯皮革涂饰剂制备改进工艺研究[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22,38(1):25-27. [2]洪爱军.PVC人造革用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涂饰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J].科技风,2019(24):164. [3]黄涛.合成革水性聚氨酯涂饰剂的合成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15. [4]李鹏妮.全水性聚氨酯合成革制备工艺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2. [5]陈新,杨明华,沈秋仙.水性聚氨酯合成革表面处理剂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5(16):11-12,56. [6]徐一剡,章建剑,王旭.水性生态合成革涂饰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7-9. [7]胡金刚,吴雪宁,吴婕,等.水性生态合成革涂饰剂的制备及应用[J].广州化工,2021,49(20):36-40. [8]陈新,杨明华,沈秋仙.水性聚氨酯合成革表面处理剂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5(16):11-12,56. [9]刘玉婷,田智杰,邵超群,等.水性紫外光固化合成革用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12,42(7):35-38. [10]孙哲,何亚州,范浩军,等.石墨烯/聚氨酯复合涂饰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6,26(5):10-15. [11]李宁.聚氨酯型高分子皮革涂饰剂的研究[J].中国皮革,2022,51(2):64-68. [12]南雄西顿化工有限公司.一种高物性水性合成革涂饰剂及其制备方法:CN202111481006.1[P].2022-03-04. [13]柴春鹏,徐单单,马一飞,等.一种光敏变色水性聚氨酯涂饰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7,48(5):5216-5220. [14]叶来斌,潘刚,陈新.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在合成革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9):103-105. [15]江西铭川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一种光亮型聚氨酯合成革用水性表面涂饰剂:CN201810191310.4[P].2018-09-04. 作者:于俊振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前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持续变化,服装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此背景下,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服装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剖析,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是解决服装专业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1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结构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毕业之后针对就业而匹配的相关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获得的,为实现自身理想职业而打下基础[1]。当前,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是多维度的,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专业能力,能够将自身的知识、技能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服装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企业要求的服装生产、设计、创业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独立解决问题、整合资源等相关技能,以及服装设计创新意识,能够更加优质地完成相关工作。(2)就业人格。主要是指学生的个人习惯以及个人意识是否满足职业的要求,包括学生性格、学生智商、情商等方面。当服装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到企业中,能够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同时也能和其他同事一起协作完成,找到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和同事、上级、客户等融洽地相处。(3)社会适应能力。指学生能够适应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职工、从学生到老板的变化,并进行自我调节。服装专业学生进入到社会后,具备足够的社会能力,扮演好服装设计师、制版师、质检员、销售员、时尚博主、创业老板等的社会角色,并且符合社会对个体的相关要求。(4)发展能力。与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较大的关系,体现了学生的工作意向,获取信息能力,对于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结构相当重要。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发展能力决定了学生之后职业生涯的高度,决定了是否能够完成理想的职业目标。这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一个针对性地提升,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学习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才能服装专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 2供需耦合视角下服装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 2.1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近几年,每年应届毕业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76万。2015年,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岗位数量有所下降;同时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人代替,进一步减少了工作岗位;此外,近年来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具备足够设计创意的专业人才,如高素质的设计师,而不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还有服装设计就业受限于行业分类和地域分别,因此一直集中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及沿海沿江地区。这导致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逐渐增加。 2.2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用人单位对于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量相对比较大,尤其是对于高端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服装市场庞大,同时我国纺织行业比较发达,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空缺。服装行业作为传统电商的主要项目,促进了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通过线上占领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尤其是中低端服装行业,也产生了服装运营、服装直播等诸多工作岗位,这也给服装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教学内容相对保守,不符合当前人才市场的要求。服装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经验等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两者之间不匹配,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供需耦合视角下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3.1供给侧 从供给侧对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受到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属于学生的主观意愿。对于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非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职业选择心理等三个方面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存水平经过平时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就必须要以专业的服装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因此高校的教育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2]。在供给侧,由于学生个人因素占有主体地位,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无法胜任服装专业相关的岗位,尤其是在职业心态上,无法在求职过程中找到适合的岗位。虽然服装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但是部分服装专业大学生对自身整体职业素质要求过高,而部分学生又要求过低,都会对求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供给侧,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服装知识技能、团队工作能力、执行能力等,同时还要具备正确的职业心理,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信心增强,才能促进学生求职能力提升。 3.2需求侧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在校就读期间通过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知识实践而获得的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得满足自身就业需求,同时适应用人单位以及实际社会需求,并在就业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专业能力。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主要体现用人单位的认可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因此从需求侧分析,社会和用人单位是评价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受到高校就业政策、国家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以及各个单位录取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服装专业学生具有显著的专业特色,对于制约学生就业的外界因素也有相应的专业特征,因此服装专业就业选择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对于用人单位有着一定的限制。因此,高校教育的质量尤为重要,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研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强调培养服装专业学生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4供需耦合视角下服装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对策 4.1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难作为当前大学生面对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就业难度。服装专业学生只有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从学生层面来说,强化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培养:(1)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层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决定因素,服装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利用毕业设计展、采风、校企合作和实习等机会进行专业技能锻炼。(2)在个人特质层面。服装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通用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情商和智商,逐渐累积工作经验,形成个人特质,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才能在就业竞争中优势最大化。(3)在职业动机层面。服装专业学生职业动机可以分为外显性职业动机和内隐性职业动机。职业动机对于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影响,学生必须要具备正面的职业动机,并能够为职业目标不断努力。(4)在职业认知层面。服装专业学生要对于服装专业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能够规划好职业方向,认识到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学生必须要加强知识、技能的发展,强化专业水平;同时,要丰富信息获得渠道,精心准备个人简历,拓展就业渠道[3]。 4.2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检验标准,需要从自身定位出发,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1)加强专业设置。高校要加强市场调研,从人才需求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社会人才需求预测,主动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在专业设置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专业增减、专业方向调整、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人才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匹配,实现供需耦合。(2)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将服装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在社会对服装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及用人标准之上。服装专业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合理规划教学活动。深入研究区域经济人才用人需求,发挥自身人才供给优势和责任,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服装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应用翻转课堂、微课和OBE成果导向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让学生具备多样化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尤其是在学生学习实训阶段,是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实际,需要发挥实习实训的作用,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3)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服装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提炼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建立良好实践技能培养方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水平[4]。(4)以就业为导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以帮助学生获取职业技能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就业为导向,持续优化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足够帮助,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职场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要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结合服装专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拥有竞争力。 4.3加强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高校根据教学目标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专项培养,结合学生专业对口的产业,建立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机制,建立集研究和服务于一体的紧密结构的产业经营实体。产业的建设可以是由学校为主体开办创设的,也可以是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设,使学生能够深入到行业发展的前端,并针对自身不足进行查漏补缺,形成功能更加全面的素养。通过这样的产教融合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技能提升,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和社会更好地接触,了解到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才能让学生能够查漏补缺,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强化就业竞争力。服装专业学生完成学业课程后,需要进行实习实训,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交互,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统筹生产,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当服装专业学生完成实践考核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市场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升服装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让服装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市场更有竞争力。在产教融合机制运行过程中,要对接产业升级,促进专业升级。高校要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发挥地域、产业、行业优势,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教学体系。高校要积极对接优秀的产业,合理地优化服装专业内容,树立精品办学的理念,根据市场需求对服装专业设置、专业内容、教学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此外,高校要发挥技术优势,根据区域内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趋势,打造特色服装专业,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特色,提升教学水平,强化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5结语 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背景下,高校从供需耦合视角下对服装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析,从不同多角度进行分析。根据经济发展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服装专业学生提出新的用人需求。学校基于新的用人需求,并结合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供需双方实现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服装专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耦合匹配。 参考文献: [1]王峰.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 [2]杜福光.供需耦合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GIS专业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5):151-155+160. [3]袁林.基于供需耦合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智库时代,2019(15):290-291. [4]杨璐铭,冉诗雅,张同修,等.“新工科”背景下BOPPPS教学法在《革制品设计史论》课程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1,31(03):88-92. 作者:扶娟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0引言 实验室是高校加深在校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验场地,也是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相关实验论证的科研场所。随着国内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实验室建设逐渐成为学校产学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实验室安全是各项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其不仅关系到实验室实验仪器存放安全与否,更关系到在实验室进行教研活动的师生的人员安全[2]。2019年中国实验室发展大会中提到:我国高校每年发生用电安全事故约150起。由此可见,构建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大多采用人工巡查等方式进行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维护,每间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实验室电力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巡查[3]。上述“人防”方式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实验室的日常安全运行,但许多用电安全隐患不易察觉,用电安全问题发生突然,实验室管理员不易第一时间知晓并处理警情,因此通过“人防”方式进行实验室消防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5]。随着现今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响应国家号召,运用现代科技实现实验室信息10期化、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实验室用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系统分析,排查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工作转型升级[6⁃7]。此举可以保障实验室的财产安全和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完善校园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为安全和谐校园建设添砖加瓦。 1高校实验室用电安全问题分析 1.1不规范用电 实验室实验人员进行教研任务的不规范用电行为是造成实验室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高校逐渐重视对实验人员的实验室用电安全教育,但在实验室饮食、实验仪器工作时无人在旁值守等安全意识薄弱现象屡见不鲜[8]。除了实验仪器,接线板也是实验室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用电设备。使用非国标的接线板,将接线板随意放置于实验仪器旁,同时使用多个接在同一个接线板的大功率电器造成接线板过载等不规范用电行为,都大大增加了实验室消防安全隐患。 1.2维护缺失 现如今,高校在实验室用电安全方面的科技支撑不足,对实验室安全进行维护管理时大多采用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定点巡查等方式。但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对实验室的定期巡查和维护流于形式,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缺岗、漏岗现象时有发生[9]。实验室安全监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实验室内用电安全问题,为火情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埋下了巨大隐患。另一方面,高校校园中部分老旧实验楼用电线路过于陈旧,电力线路检修难度大,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极易产生监管死角[10]。一旦用电不慎,极易导致线路短路或线路功率过大引起火灾。 1.3安全管理体系和手段不健全 基于往年高校实验室发生火灾等事故留下的惨痛教训,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11⁃13]。受人力成本高等因素制约,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大多由实验员、任课老师或安保等人员兼任。然而以上监管人员存在时间精力有限和缺乏专业火灾防控知识等问题,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责任范围模糊,造成“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监管乱象[14]。另一方面,学校对监管人员和实验人员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过于形式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流于纸面,未能落实到具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上[15]。长此以往,会造成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的排查与处理不到位、不合理的问题,存在巨大的监管漏洞。一旦发生因用电安全引发的火灾等事故,会对人员生命和实验室财产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系统设计 运用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校实验室用电安全监测和管理,十分迫切且可行。为了解决上述用电安全问题,提升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建设信息化、智慧化实验室,本文开发了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该系统由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和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构成。智慧用电物联终端是基于物联网、边缘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最新技术研发的硬件设备,包括物联终端及配套部署的各类传感器。根据实验室职能、规模和所在区域等实验室信息可设置终端参数,终端和传感器对实验室的配电箱进行24h数据监控,并将电路和温度等实时数据通过无线通信动态上传至云平台。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物联网云平台,能够对智慧用电物联终端设备进行监测、定位和跟踪,及时获取实验室终端设备数据和运行状况,并将终端上传的监测数据批量存储在云平台数据库中。同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对实验室用电安全状况和用电行为进行评估分析,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监管质量和效率。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主要实现当实验室配电箱内电路出现过流、过压、漏电等异常情况,并在引发电气火灾等更严重的后果前及时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报警,最大限度做到实验室消防警情的早预判、早发现、早除患和早扑救,减少实验室用电隐患的滋生,强化实验室用电安全预防工作,建立高校实验室的防火墙,构筑校园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智慧用电物联终端部署于各实验室配电箱内部,与之连接的传感器布置于箱内的线缆和箱体等部位,终端以无线的方式(NB⁃IoT/4G/5G)入网,与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当某路监测数据达到相应阈值时,终端本地会进行蜂鸣报警,同时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在云平台推送报警具体信息,并向发生报警实验室的安全负责人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和微信平台推送等方式进行通知。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中的用电数据分析、事件电子台账、安全隐患定位等其他功能主要通过云平台实现。 3智慧用电物联终端 智慧用电物联终端是可以检测实验室配电箱内线路各项电力数据的设备,是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的主要监测终端设备。物联终端通过传感器监测的数据通道包括一路剩余电流、四路线路温度、一路箱体温度、三路电压、三路电流。将终端安装在配电箱中,正常工作时终端不间断监控各个通道数据,根据设定通道数据的上下限对实验室配电箱内电力线路进行异常报警和保护。当各通道数据值超过阈值时,终端蜂鸣器报警,立即控制空开脱扣,同时上传各个通道的数据到安全管理云平台,并生成报警事件,通过微信(推送报警通知)、电话(收到智能来电)推送信息给管理员。并且当终端监测到数据出现异常变化或超出阈值,会频繁上传数据至实验室安全管理云平台,直到监测数据恢复正常,停止上报异常情况。当报警事件处理完毕后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手动消音并复位终端,进行新一轮的实时数据监控。终端的控制部分为一个嵌入式系统,主要用于基本功能逻辑实现、数据处理、数据通信等功能。接口电路部分主要用于电流互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的连接和驱动;指示电路则主要通过数码管、LED灯形式指示终端的运行状态和报警信息;报警电路中的蜂鸣器则主要用于产生报警声音和上电提示音等。终端内置4G通信模块(可根据信号覆盖情况更换为NB⁃IoT模块或5G模块),通过运营商网络实现终端接入,与云平台进行双向通信。由于终端使用的是无线网络通信,不需要布置信号线,在供电方面终端从配电箱内部取电,不需要额外进行电源布线,因此终端安装的施工难度和成本大大降低,可以根据实验室配电箱内部情况灵活部署。由于终端使用的传感器均为线路外部安装,无需破坏原有电路结构,不会对原有线路产生影响。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实物如图3所示,终端配电箱内实际安装部署如图4所示。 4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 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能够实现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事故的早发现、早报警、早补救,全面解决实验室用电安全监督难点。云平台接收、显示、处理、存储终端设备动态实时上传的监测数据,且根据设计主要用于智慧用电物联终端的接入,但不仅限于此。云平台不受物联网设备类型的限制,能够接入多种物联网设备,基于多类型标准协议和API开发满足海量设备的高并发快速接入,实现对终端设备的实时监控、报警推送、数据分析、详细定位等功能。目前所实现的主要功能具体如下。 4.1实时监控 云平台实时监控智慧用电物联终端上线时上传各通道数据,生成上线事件推送至云平台,同时实时推送动态到用户Web端。用户端可根据物联终端所在位置查看每个终端设备的详细信息,如设备状态、通道数据、所属类别等。云平台24h监控已上线的物联终端状态,对关乎实验室用电安全的主要因素,如线缆温度、配电箱温度、剩余电流、电路电压、电流等信息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上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部分数据监测页面如图5、图6所示。 4.2报警推送 当实验室的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发生告警情况,可通过Web网页、短信、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将报警通知及报警地址实时推送给对应实验室管理员,管理员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报警推送消息,即可及时联系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管理员可针对重点监管区域的终端进行高优先级设置,实现终端分级管理,设立多道监管防线,避免因个人疏漏所导致的严重事故。 4.3数据分析 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可以实时在线显示监测线路中的电压、电流、剩余电流、温度等动态信息,把用电情况变成可视的数字化监控,查看实时采集的数据信息以及历史数据曲线,并生成统计分析数据表。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分析电器设备回路的相关参数,着重于功率、突变电流和箱体温度等与电气火灾成因有直接关联的参数,按照时间、地点、实验室类型进行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告警事件统计,生成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分析报告,及时排查实验室用电安全隐患,并适时进行提示。 4.4详细定位 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嵌入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每一个实验室配置终端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并将位置信息添加在终端设备管理详情页。管理员在全景地图界面能够直观了解到当前地理位置已安装终端设备位置分布情况,有效解决人力巡检遗漏问题,实现实验室用电安全监管网络全面覆盖,消除安全监控死角。 5部署应用 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已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部署使用,覆盖中心各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用电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智慧用电物联终端及传感器部署于中心44个实验室的55个配电箱中,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云平台本地部署于中心的服务器。通过开通实验中心主任、系统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等不同权限的账号,系统使用人员可以通过Web端登录系统,使用系统各项实验室用电安全管理功能,使用手机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等方式接收实验室用电安全事件信息。另外,还专门开发了大屏信息展示页面,应用于中心监控室大屏,如图7所示。大屏实现监控室人员对实验室用电安全数据和系统状态的监控,以及对外展示等功能。系统在中心已经部署应用了三年多时间,系统整体性能稳定,数据实时性强,用电安全事件信息推送及时,曾多次及时向电路、化学等实验室管理员提示漏电、线路过流、过压等情况,辅助排查原因并消除了安全隐患。系统应用以来,记录和存储了大量的实验室用电安全数据,形成了用电安全电子台账,便于管理和调阅;同时可以成为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数据源,供相关实验和科研项目使用,也可以通过开发,应用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一步改进和拓展系统功能、提升系统性能。 6结语 实验室物联网用电安全系统是融合终端硬件设计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设计的一套高度信息化用电安全管理系统。系统管理方式从传统的“人防”监管转向“技防”管理,侧重对实验室配电箱电力线路数据的日常监测、异常报警和隐患分析排查,实现实验室用电数据信息化管理,将电气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实际损失降到最低。系统部署成本低,是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良好途径,在实验室管理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经过实际部署应用也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有利于营造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淑强,张乐,周磊,等.智能监测技术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72⁃275. [2]李佳霖,李疆,娄杰,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探究[J].实验室科学,2022,25(4):191⁃195. [3]安玲玲,于雷.高校实验室用电设备实时管理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12):40⁃43. [4]李晟延,马鸿雁,窦嘉铭,等.教学建筑室内火灾应急疏散路径寻优算法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2,41(8):1066⁃1072. [5]丁京.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消防,2021,6(6):67⁃68. [6]徐晓明,曲卓荦.信息化背景下院系安全管理创新途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7):62⁃63. [7]史蓓蕾,张秀山,陈修亮.物联网技术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73⁃276. [8]柳帅.基于能源管控系统的高校学生用电特性分析与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9]苏嫄.普通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措施[J].实验室科学,2021,24(6):227⁃230. [10]张晓新,王国伟,林峰,等.电力线路线损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器件,2022,45(4):920⁃924. [11]何有明,李剑宇.基于B/S结构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6):143⁃144. [12]唐士,任昌鸿.基于移动网络的实验室管理绩效评估系统[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13):75⁃79. [13]龙海洋,夏彬伟,姜永东,等.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0):252⁃255. [14]陆和萍.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水平评价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13):115⁃119. [15]支琴,熊顺子,彭华松.基于能耗监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7):300⁃304. [16]赵意涛,王维佳,张宇坤,等.图像融合在实验室用电安全监测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25):76⁃78. 作者:李怡锦 王洪君 房明 单位: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性与危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或将发生和已然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并包括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地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对公众的健康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它具备成因复杂、传播迅速、频繁发生、治理困难等多种特性,这也使得它对人民健康、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形象等方面造成综合性的严重危害。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性 1.1.1事件发生原因的多样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具有多样性特征,包括烈性传染病、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14世纪的黑死病(鼠疫)、夺走数达千万计人生命的西班牙流感、席卷欧亚地区的口蹄疫、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都属于烈性传染病。此外,在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也极有可能出现疫情。同时,交通事故类的事故灾害也会导致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另外,以生物恐怖为例的社会安全事件也常常引发公共卫生事件。1.1.2事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流通环节,在全球化时代交通便利,全世界资源流通、人口流动更加迅速便捷,也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一旦出现传染源便会迅速实现“无国界传播”,造成全球性的大规模影响。1.1.3事件发生频率的频繁性。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复杂,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方面的建设尚不完善、投入尚不充足、防范意识薄弱,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1.1.4事件综合治理的困难性。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要及时控制疾病的传播,还要维持区域乃至国际的社会稳定,要缓和经济损失,抚平民众情绪,综合治理难度非常高。此外,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迅速的特点,时常需要跨区域的协作治理,这也给事件的综合治理带来了难题。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1.2.1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黑死病(鼠疫)在欧洲活跃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夺走了2500多万人的生命;西班牙流感覆盖全球7亿患者,近5000万人因为西班牙流感致死;2003年SARS病毒波及我国260多个县市,致死349人;2018年埃博拉病毒的死亡率更是高达50%~90%……这些血淋淋的数据都反映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生理健康的巨大危害。即便没有染病,人们的心理也笼罩在一片疾病恐怖的阴霾中,使得人们陷于恐慌之中,难以自拔,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产生心理损害的人民更是难以计数。1.2.2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方面对于控制疫情方面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受事件影响人们的经济贸易也会变得更加谨慎保守,甚至会有部分商业因事件发生直接中止。动物疫情带来的经济失最为惨烈,除当即扑杀的禽类经济价值损失以外,还将导致区域商业紧缩、旅游业瞬间步入寒冬。以21世纪伊始的口蹄疫为例,英国当年的经济增速直降0.3个百分点,经济损失达70亿英镑,旅游业更是饱受风霜。受非典影响,我国的旅游收入锐减1200亿元,全年GDP直降1.1个百分点。后续的禽流感使得全球扑杀了超1.5亿只禽类,造成经济损失逾8千亿。1.2.3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在对人民身心健康和经济带来巨大负面效应的基础上,整个社会也将濒临混乱。疾病引发的人民恐慌会持续造成恐怖心理,而经济上的损失也很容易催生违法行为,社会的安定难以维持,社会秩序也就难以照常维持。1.2.4有损国际政治形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国家的国际政治形象也将受到影响。事件背后的社会管理责任使得国际社会对国家的信任将会降低,而巨大经济损失导致的经济滞缓,也使得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失去有利地位,综合以上,便会严重损害国家的国际政治形象。 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主要存在宣传教育、权力分配、信息传递、人才设备、多方协作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有条不紊地实施。 2.1宣传教育缺位,防范意识与能力低下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方面,教育宣传工作还不够到位,大多数民众对这方面的知识还处于空白阶段,且愈是欠发达的落后地区宣传教育工作缺位愈是严重。想依仗民众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形成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知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宣传教育工作的缺位,就导致民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低下,即便有加以防范的意识,也苦于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而在防范能力上显得捉襟见肘。 2.2岗位设置复杂,权力界限模糊 就我国而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方面,岗位设置较为复杂,各岗位的职责不够明晰,权力界限模糊,就可能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此外,受限于职权不明确,一些敢于担当愿意做事的人也会在开展工作时出现“无权过问”的问题。 2.3信息传递滞后,影响事件处理效率 一旦事件发生,基层现场要及时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反映上级,对事件进行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措施。及时、真实的信息,是事件应急处理的基础与关键,在基层某些责任人不能用于承担责任,怀着侥幸心理,存在虚报、谎报、瞒报、拖延等情况,信息传递滞后,直接导致事件应急处理的效率较低,浪费资源且不能如期解决问题。 2.4缺乏应急设备,人才供给不足 在应急处理一线,最急需的就是应急设备和应急相关的人才,而在应急设备方面,许多基层地方准备得不够充分,设备硬件条件不满足应急需求也就延误了应急处理工作的最佳时机,致使事件影响扩大损失加重。同时,相关的人才储备也尤为重要,这一点不光是基层地方储备不足,即便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人才供给也不够充分。 2.5各方协作不力,应急体系不完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跨地区处理是综合应急治理过程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区域间临时协作的相关标准不够具体,在协作过程中区域间信息传递不够迅速不够准确,人员调动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实现抵达现场开展应急工作,九龙治水的情况时有发生。 3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有应对措施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各项难题,我国已逐步推进宣传教育工作,在与非政府组织力量合作的同时,对政府对应岗位的职权做了较为明确的标示,并颁布应急条例对相关的法律责任人进行追责以确保信息及时传递。更重要的是,建立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加强设备供给与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应急工作的高效展开。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意识 针对宣传教育不到位的问题,我国现已通过公益广告、宣传讲座、社区宣传教育等渠道,推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人民的预防意识和应急技能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2厘清岗位职权,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在知悉岗位职权不够明晰的基础上,政府对相关的应急工作岗位的职权先后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同时,也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以基层应急小组、社区应急队伍等形式,集民力、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3.3追究法律责任,确保信息有序传递 早在2003年政府便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其中明确列有“法律责任”章节,“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撤职的行政处分……”,各类条款明确指出了对有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以确保事件相关的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传递。 3.4完善区域应急设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各地方政府出资完善了区域内必需的应急设备,并实行定期进行维修与更新。同时,也积极引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落实相关的医疗、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应急处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3.5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应急体系 政府主持搭建应急指挥平台,各区域协调一致,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开展信息共享、任务分配、人员调拨等各项应急工作,避免群龙无首的混乱情况。以应急指挥平台为中心,以地方医疗、公安队伍为依托,以非政府组织力量为补充,不断完善应急体系,以实现高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对现有应对措施的细化与补充 现有的应急措施已经相当完善,整个应急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但不得不注意的是,信息时代谣言传播异常迅速,民众极有可能被利用,需要政府出面引导社会舆论。医疗机构作为应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需要更为严苛的细节化管理,才能实现应急医疗的“天衣无缝”。此外,要充分表彰应急处理过程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树立社会典型,发挥其模范效应。 4.1注重社会舆论的引导,避免谣言传播 尽管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已经对散播谣言、煽动民意等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禁止,并指出了相应的惩罚手段。但,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非常迅速,而许多网民并不具备甄别谣言的能力,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话筒、扩音器,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要及时关注民情民意,对不实言论要第一时间辟谣,要注重社会舆论的引导,严防谣言扩散。 4.2细化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应急医疗水平 在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中,最关键的一环还是地方的各个医疗机构。尽管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情理之中,但对于医疗器械消毒等工作的严格指标还是要等量齐观。因部分疾病可通过同一注射器械传染的特殊性,对于医疗机构的器械消毒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尤其是在应急期间,更是要上纲上线,以确保器械使用的安全。只有从细节上把握住医疗管理,才能确保应急医疗高水平运作。 4.3表彰先进单位及个人,发挥模范效应 对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及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尽管新闻中也偶有涉及,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这部分人的曝光度还不够高,在树立典型、发挥模范效应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先进单位和个体的表彰,将带动社会全体学习模范的良好风气,能够增强国民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凝聚力。 5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巨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健康、经济、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并对国家的国际政治形象有重大影响。唯有在教育、医疗、公安、法律、经济等多方通力合作的情况下,在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协同努力下,以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有条不紊地展开区域内、跨区域甚至跨国际的应急协作,才能高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才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曲艳丽.医院感染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9):139-140. [2]王晓菲,郝艳华,吴群红,等.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11):827-829+851. [3]马国庆.健康教育及健康传播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9):147-148. [4]梁囡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97):295-296. [5]吕天宇,李晚莲,卢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横向府际合作机制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04):436-439. 作者:南睿一 单位:太原市六十七中学
在科技水平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采油效率和石油行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采油企业应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创新并发展采油工程。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采油工程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采油技术的应用情况,研究了新时期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石油企业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这就为石油开采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我国石油生产环境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这就对采油工程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先进技术不断融入石油行业的发展中,直接决定着采油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加强对采油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视,实现采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采油工程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在油田工作的快速发展中,采油工程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升采油工作人员的整体效率,还能够缓解人工无法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油藏较厚的问题,这就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开发并利用深层的油藏资源。同时,石油开采中存在很多危险性较大的问题,在遇到危险系数和工作风险较高的环境时,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劳动形式,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2我国采油技术的应用情况 石油是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原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石油能源具有高效性的特点,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大家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能源。通常情况下,石油资源被埋藏在地下,需要借助人工和化学等,才能够实现石油的有效开采。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深入分析采油技术的水平,并对其进行优化,适应现阶段采油工作的发展。为了适应采油工程的有效开展,相关技术人员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油气的采收效率,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现阶段,我国油藏普遍存在低产、低渗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这就需要加强采油工程技术的应用,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采油工程技术体系,不断改善传统的采油工艺,为采油工程的发展提供保障。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我国采油工程中仍使用传统的采油技术,采油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石油开发的需求。在石油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我国石油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油位下降、地下水回升较慢,为大泵提液工程的有效开展带来了难度,极易出现斜井采油设备磨损、地下井温差较大等问题,无法有效地控制电潜泵的应用范围。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传统的采油技术已无法满足石油开采的需求,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原油、岩层相互作用的影响,使得采油设备中的垢、锈等问题日益严重,无法实现油田开采的有效性,严重阻碍了采油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使用重复堵水措施,无法满足后期采挖的需求。并且,堵水是石油开采过程中常见的情况,其在开挖前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后期的石油开采过程中,重复堵水措施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开采后期的地下茎温差加大,石油的堵剂适应能力和强度都会有所降低,无法有效地控制石油的耐酸性,使得油藏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出现石油资源流失问题。除此之外,在石油后期开发过程中,石油输送系统的温差适应能力较差,无法实现石油的正常供应。在石油开发初级阶段,油井的产油量和井口温度比较高,这就需要应用无伴热管技术流程,实现石油的有效开采。同时,在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产油量日益下降,油井温度也会有所下降,严重影响着油液的提取和运输。 3新时期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 3.1采油工程技术发展历程 从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石油开采技术,并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注蒸汽吞吐开采试验、防砂试验在大庆油田开采工程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开采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着采油工艺和采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发展阶段。在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阶段,已取得很多成果,如多类型油气藏技术,使得采油工程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根据采油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采油方法,不断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最后,形成阶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采油工程技术在不断优化,有效地解决了采油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预期目标,为采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2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比较复杂,我国作为石油开采大国,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且环境比较恶劣,多分布在海域、沙漠和高山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石油开采难度,在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石油分布环境带来的开采难题。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国采油工程技术的主要方式是常规注水,通过与三采技术和热采技术的有效融合,实现石油的有效开采。但是,采油工程技术的石油产量和采油效率比较低,严重阻碍了采油工程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石油的需求量。因此,在采油工程的发展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重视采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问题,以提升石油的整体开采效率,降低石油开采难度。 3.3新技术的应用 3.3.1热处理油层的采油技术。热处理油层采油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能够使原油升温,降低油藏的粘稠度和石油开采难度,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在应用流体热胀冷缩的基础上,增加原油的体积,将其迅速提升到地面中,其发挥着蒸汽激励、蒸汽驱动以及火烧油层的作用,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采油效率,但其风险性比较大。3.3.2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使用效果好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剂的使用率和使用量,从而有效地降低石油开采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减少了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损耗量。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某种细菌注入油层内,使其与油层进行结合,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能力,使地下残留的原油被开采处理,其主要使用在老油田、含水量高的油田中。3.3.3水力振动采油技术。水力振动采油技术是应用油井管道将激振器安装在井下,使其产生频率脉冲波,并在水力的作用下,清理油层深处的物质,在脉冲波对地面作用的情况下,产生裂缝,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原油的回收效率,还能够减少原油中的水分。3.3.4纳米采油技术。在纳米采油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主要使用MD膜驱动原油技术,将纳米级驱动剂分子和胶束子形态进行融合,提升原油的动态运动能力,提高原油的整体开采效率。3.3.5热超导采油技术。热超导采油技术是在加热的基础上,提升分子的运动能力,其具有经济性、安全性等优势,不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应用前景比较好。 4新时期采油工程技术的创新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石油工程中,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应用,在采油工程技术的创新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创新了采油工程技术,还提升了采油的整体效率和质量。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实现石油开采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采油工程技术的研究,创新采油工程管理模式,提高采油效率,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采油工程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采油工程中的新型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采油过程中会涉及多种新型材料,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材料主要是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推动了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如耐磨材料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增强油气开采的强度和勘测能力;保护材料在采油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材料的防腐能力,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全面提升石油的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 4.2采油工程中的水平井配套技术 我国地质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地质情况差异性比较大,相关技术人员应深入分析地质类型之间的差异,这就使得配套压裂技术应运而生。扶杨油层分段压裂技术是一种与水井息息相关的技术,需要在外围和底水油层中构建新型的水平压裂模式,并加强对水平井完井的研究,将扶杨油层分段压裂技术和水平井结合起来,实现石油开采的规模化。除此之外,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在石油开采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优化并创新相关技术,提升采油的整体效率。 4.3采油工程中的厚油层技术 厚油层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应用成本低、高效的深度调配剂,降低成胶时间,与单向采油技术进行融合的先进技术。单向采油技术的创新和调整,能够对油田进行直接开采,及时获取油田含水量、油田各层产液等信息,以便科学地开展采油决策工作。 4.4采油工程中的信息技术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很多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改善了传统行业的管理模式,如在石油行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因此,在采油工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如石油勘测过程中电子设备的应用,将计算机作为石油勘测数据平台,以便相关技术人员及时分析勘测数据。因此,采油工程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采油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帮助技术人员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勘测数据的准确性。 4.5采油工程中的生物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具有专业性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但控制难度较高,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但是,在采油工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具有控制难度低、生物技术成本低、效果好等优势,能够有效地减少化学剂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在石油勘测速度方面,生物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操作简便、重复实用性较强。 5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优化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很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采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就对石油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企业需要借助新技术和新方式,实现石油的有效开采。现阶段,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采油工程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还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中,石油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提高采油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技能强、素质高的技术管理队伍,并培养转学科的实际优秀人才;其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研究室和实验室的创建;最后,根据石油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实现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有效融合,选取最好的采油工程主体技术,为石油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采油工程是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复杂性特点,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采油技术是采油工程发展的重要内容,采油技术的创新,能够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石油企业应该创新采油技术,有效地解决采油工程中的技术问题,实现采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峰伯,何力源,姚震远.油田采油技术应用与创新[J].当代化工研究,2018(05):112-113. [2]李金宸.新形势下的采油工程技术发展与创新[J].化工管理,2017(28):13. 作者:刘超 单位: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和极大压力,存在就业难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定位不准确,高不成低不就状况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与高校未能做好就业指导,毕业生具有盲目性有一定关系。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就业率应在就业指导上下功夫,不但要抓好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帮扶,还要精准化,以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毕业时找到适合的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指导不足之处 1.缺乏专业性。大学生就业指导非常重要,是促进就业率提升的关键,当前就业帮扶与指导缺乏专业性。高校就业指导尚不够完善,专职师资力量投入少,无法落实精准指导与帮扶的要求。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思政辅导员兼任,平时要处理的事务多,在就业指导方面缺少深入研究,指导不够精准,很多时候为撒网式,不能兼顾学生实际情况,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另外,就业指导具有职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不能帮助学生准确进行定位与职业规划。 2.未做好信息平台建设。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之中,信息化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可为就业提供所需信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虽建立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平台,但缺乏完善性,突出体现在与就业相关的数据信息分享不够及时,同时具有信息推动不精准的状况。大多时候针对所有招聘与用人信息,统一进行推送,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规划、就业意向、择业地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大学生需要在大量信息中进行筛选,易出现遗漏和判断不准确的情况,而且耗费时间与精力多,有时候会错过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 3.过程不完善。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帮助的过程中,服务意识不够强是一个主要问题。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指导工作被当成任务,缺乏相关研究和主动服务意识,存在指导针对性不强,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以及无法协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情况。就业帮扶与指导未深入剖析与深挖就业难的原因,不能对症下药,指导与帮扶效果自然不好。就业指导集中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帮扶主要针对的是一次就业学生,对于就业失败的学生缺乏关注与识别。 4.未能形成合力。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帮扶与指导的实际工作中,高校单打独斗比较多,未能在期间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以及缺乏责任合理分配,最终导致就业指导实效性低下。就业帮扶与指导缺少整体统筹与安排,以高校一揽子服务为主,与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沟通比较少,同时,就业信息与数据来源不够多样化,这些会对就业指导直接产生影响。就业指导中辅导员、班主任等未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责任没有合力的情况下,指导、帮扶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出入。 二、大学生就业精准指导与帮扶路径 1.做好专业指导队伍建设。就业指导至关重要,可促进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在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就能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有利于企业发展,也能强化高校生源保障。就业帮扶与指导要增强实效性,必须精准化,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需做好专业指导服务建设。就业帮扶与指导队伍是否专业,能力够不够强,对于指导成效影响较大,所以必须抓好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增加就业指导教师人数,满足此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确保指导人员具有专业性,可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与问题,协助其形成正确就业观念和准确定位,以及指导其合理进行就业规划等。专业队伍除了要根据大学生各个方面表现和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规划之外,同时还要强化创业创新指导,以及针对与就业密切相关方面进行指导。以撰写简历为例,在就业中非常重要,是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重要窗口。有些学生各个方面比较优秀,但是缺乏简历撰写经验,不能突出个人优势,从而错失工作机会。因此,专业团队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帮扶与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简历撰写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做好面试技巧指导,全方位协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有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存在问题,或者是自我定位存在偏差,这些势必会影响就业,专业团队要根据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就业现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有效防止因为观念偏差而导致难以就业。另外,部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存在焦虑情绪,专业指导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心理疏导。 2.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指导要落实精准化要求,信息平台建设与完善是重中之重。就业指导要统筹安排,明确就业信息平台建设责任,安排专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分类等,然后将其传入信息平台之中,共享给需要相关信息的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就业信息平台中所共享的信息要具有全面性,包含各类与就业相关的信息,比如新形势下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的有关政策,还有当前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与信息,以及各个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公考信息等。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要多样化,过程中要确保信息及时,防止由于信息延误导致大学生错失机会。平台分享的信息要具有准确性与真实性,应是经过核实的信息,以避免由于信息问题误导学生。就业信息平台不能局限于单纯提供就业信息,应适当利用好大数据,对与就业相关的方面展开数据分析,从而实现精准推送。这个建立在对每个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基本信息和情况的分析上,一般情况下要采取多维度统计和分析,涉及大学生所学专业、学历、性格、专业能力,还有除毕业证所考取的其他证书,以及兴趣爱好、个人潜能、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实践情况、职业规划、择业意愿、就业对地域的要求等。在全方位与多维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招聘信息与求职者需求进行匹配,然后精准提供信息。不但要在就业信息平台分享,还要在其他平台进行推送,比如,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和校园网精准推送,也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推送。另外,若大学生为本地人,选择本地就业信息进行推送成功率更高,并且要密切联系学生求职意向,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在考虑双方需求的情况下精准推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扶,大学生就业率将会提高。就业信息平台应具备双向性,为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建立专门通道,确保招聘信息可及时被掌握和精准推送,有助于大学生抓住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成功率。 3.确定好帮扶对象。在大学生就业精准化帮扶过程中,确定帮扶对象是关键。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识别,明确哪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有困难,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指导,帮扶效果会更加突出。在确定帮扶期间,一般要将班级作为整体,然后落实责任,由具体人员负责识别,一定要做到精准,这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基础。大学生中有些家庭条件差,还有身体残疾或者学业问题,应将这些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在调查过程中要为帮扶对象建档立卡,将其信息录入就业帮扶信息系统或平台中,分析就业难的原因,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帮扶。另外,在就业帮扶对象识别中要加强对离开学校,但是并未就业学生的关注,加大摸排的力度,掌握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就业帮扶。就业帮扶,一方面,要动态识别与精准识别,确保就业困难学生都能得到指导与帮扶;另一方面,要坚持回头看,对于就业不存在难度或者难度不高的学生,应当在帮扶系统中清退,增加重新识别的有困难的学生,对其进行帮助。就业帮扶要动态化,针对企业与学生解除协议的,需提供就业帮扶服务。帮扶谁的甄别调整极为重要,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要做到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让所有在就业方面需要帮扶的学生都能得到帮助与指导。 4.指导与帮扶要形成合力。在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指导工作实际开展中,应在责任方面形成合力,相关部门与人员要相互配合与沟通,共同促进指导与帮扶实际成效提升。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多,而且个体之间有差异,故而在实际进行指导帮扶中高校要避免独自揽责任,而是要坚持各方联动与协作,在共同作用下促进就业帮扶成效的提升。高校在就业帮扶与指导第一线,需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安排与之相关的工作,并要做好职责与任务分配,明确对有关方面的要求,强化就业帮扶与指导人员的责任心,促进相关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发展。政府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发挥作用,把握大方向,为高校做好导向。企业也要纳入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指导体系之中,校企深化交流,并要动态共享信息,为大学生培养与就业指导提供依据。高校作为就业帮扶与指导的主力军,应建立专业小组,在学院领导带领下统一安排相关工作与进行决策。校内就业帮扶与指导必须压实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于就业帮扶与指导考核评价,强化各方在此项工作中的责任心,还可掌握其中不足,为优化提供依据,助力就业指导帮扶工作的完善。期间要精准确定就业帮扶对象,需要各个部门相互沟通与合作,然后明确由谁帮扶,在落实责任的情况下,构建全员帮扶体系。就业精准化帮扶既要由专业人员负责,又要将辅导员、班主任等纳入体系中,同时要引入校友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就业帮扶实效性提升。 5.全程精准与个性化帮扶。在就业精准帮扶与指导之中,要针对究竟怎样扶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策略与方法。过程中要重视就业与择业观念的引导,需将其贯穿于就业精准帮扶与指导之中。很多学生就业出现困难,是因为自身就业与择业观存在偏差造成,或者是自我定位与认识不足引起,所以,在精准帮扶中要协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引导与教育不能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的就业指导中进行,应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加强引导,使其在平时就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要精准指导,依据就业困难学生所学专业、个人擅长之处与潜能、兴趣与爱好、性格、专业能力等,使其合理进行职业规划,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校要强化就业服务意识,对于在就业方面存在实际困难的学生,可一对一帮扶,抑或是对该类学生分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将帮扶责任分配给专业人员,由其精准帮扶指导。除了要结合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分析,然后精准推荐就业岗位,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发放补贴。在就业帮扶与指导中,必须做到,学生有什么困难,就在哪个方面扶,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确保帮扶扶到点子上。就业帮扶与指导要全面展开,涉及所有需要帮扶的学生,然后要进行分层帮扶指导与分类指导,最终实现个别指导。在就业精准化帮扶与指导过程中,应提供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还要提供专业培训与创业创新教育,并要实实在在解决就业困惑和问题。要构建校企合作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锻炼与实践机会,使其明确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掌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对其提前帮扶与指导,为就业扫除障碍。6.完善评估机制。就业精准帮扶与指导要做好质量评估,掌握实际成效和不足,为优化提供依据,促进就业帮扶与指导实效性不断提升。建立评估机制,多维度进行评估,不仅要掌握就业人数,还要明确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就业精准帮扶与指导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含师生和社会团体。评估一方面要进行数据分析,另一方面要问卷调查,与学生交谈,全方位进行评估,增强准确性与可靠性。就业精准化帮扶涉及退出,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要确定退出标准,同时要明确退出的程序,工作中严格依据规定操作。通常帮扶对象的退出,一个主要依据是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帮扶评估要动态化,采取跟踪评估的方式,围绕就业率、精确性、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依据反馈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困难,就业精准化帮扶与指导,可促进就业率提升。当前就业精准帮扶与指导除了要做好专业队伍建设,还要精准识别帮扶对象,以及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全过程精准化帮扶与个性化指导、完善评估机制等,促进精准帮扶与指导质量提升。 作者:邵丰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电力企业改革日益深入。在此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关系到企业发展,所以,电力企业有必要立足实际,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工作的创新力度,为自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本文先重点探究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如何进行创新发展,然后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对策,以供参考。在现今社会发展环境下,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对于如何推动企业合理转型,发展新的突破点,成为电力企业需要关注的工作重点。依据电力企业发展情况,人才作为创造性的劳动力,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企业应加强对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发挥人才应有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一、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创新动力及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电力企业对人才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若不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则难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人才管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通过发现人才和利用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积累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人力资源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的保障,需要企业不断发现和支持。 (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动力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企业核心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企业需积极引入高新技术人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管理水平,满足新时代人力资源发展需求。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给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不小的冲击,信息获取越发便捷,人力资源管理需通过不断创新理念,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否则会逐渐被社会淘汰。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企业文化发展,而企业文化发展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管理予以支持,因而只有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力度,才能够更好地形成企业文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企业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就要注重对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众所周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优秀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因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十分有必要,能够充分发挥出人才的潜力。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弊端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管理手段现代化。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越发便捷。因此,企业管理工作也逐渐突破以往时间和空间所带来的局限性。企业在人员招聘和学习培训方面,都能够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例如,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组织人员进行培训,这一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学习效率。此外,利用网络进行招聘,可以增加企业选择的空间,进而选择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2.人力资源资本化。在过去企业人事管理中,企业职工都被视为“劳动工”,而企业职工给企业创造出的价值,也仅限于工作岗位的范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企业竞争也越发激烈,这使得企业对人才越发重视。 3.管理方法人本化。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有效激发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电力企业要注重这方面,落实这一理念,深入挖掘员工潜能。而且,现阶段企业还强调“柔性管理”,也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考虑人的情感因素,尊重并信任员工,站在情感的角度上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企业会借助激励机制和手段,促使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工作任务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陈旧。部分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比较传统,虽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电网结构、技术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在人力管理方面依然处于滞后状态,没有随着企业发展而进行更新,也没有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战略。另外,还有一些电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人员招聘方面出现不良现象。也有部分电力企业在干部选拔机制方面存在不少的漏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小企业管理层权利较为集中,对优秀的员工不够重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其二,电力企业在干部选拔环节中,通常是以工作时间为参考依据,对员工专业技能、个人修养及工作态度等比较忽视。加之受因人设岗、论资排辈等现象的影响,使得企业员工工作热情不断被削弱。 2.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结合实际,不少电力企业管理层对人才资源的投入并不注重,认为在这方面的投入过于浪费成本。这些企业对人员培训和定期学习机会安排就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培训模式和内容方面也逐渐形式化,培训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企业员工专业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无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最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 3.竞争激烈,机制不够完善。对于电力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不高这一现象,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缺少竞争管理机制。因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不少管理者认为只有物质奖励才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容易忽略企业文化和员工能力发展需求,这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被动懒散的情况。另外,对员工的收入更加注重其职称、文凭等条件,而忽视其工作时间、效率等情况,进而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的具体策略 在现阶段电力企业发展中,要想做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工作,则需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选择合理的策略,如树立新型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投入力度、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举措等。 (一)树立新型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对电力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可促进其持续发展,获取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企业应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下,对人才资源管理进行深入创新和改革。企业需树立新型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地位予以重视。在新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深化。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其符合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在人员招聘、选拔等机制方面,要逐渐形成监督有效、奖罚分明的公正制度,以此更好地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电力企业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外包策略的引入,也就是通过选择专业的管理队伍和组织,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而辅助企业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降低企业人才资源的过多流失。 (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作为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合理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目标,切实提高人员管理效率。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方面,企业需立足时代潮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改革。对于如何创新在这方面的技术,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提高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程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应用计算机软件功能,开展人力资源数据分析、管理工作等,以此不断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评估的准确性,确保职工岗位分配和管理的合理性;其二,合理应用计算机软件具有的数据处理功能,建立健全内部职工的信息资料库,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信息的数据化,便于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对职工各项情况的了解;其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职工的沟通网络渠道,期间可利用多个网络渠道,如微信、内部管网等形成企业内部的交际圈,这样可确保各个部门、职工之间的深入交流与互动。 (三)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投入力度 随着近几年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才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最大动力,因而电力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投入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元化的培训方案,不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针对刚进入企业的员工,需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岗前培训,确保员工能够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掌握。对基层员工,企业需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并积极开展各项学习讲座活动,以此能够不断提升员工职业技能,保证工作效率。对业务娴熟的优秀员工,可安排外出考察的机会,如到国家重点电力培训机构、优秀大型电力企业考察学习等,借此不断开拓员工视野,学习创新理念。 (四)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举措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既能够有效提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还可避免员工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进而影响工作效率。为此,电力企业要注重对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首先,开展物质激励工作。结合现阶段市场情况,绩效考核是常用的激励方式之一,因而企业要注重这一点,合理利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之后根据员工工作情况,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其次,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在人员管理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员工针对内部经营管理情况提出问题和意见。具体而言,就是将员工融入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从而提高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责任感,凝聚员工力量,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五)强化绩效考核制度 电力企业在绩效考核工作方面,需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其总体发展战略。因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将企业长远战略作为指导,将企业运行中的各个环节、流程、岗位职责等进行指标化,确定考核主体、部门和岗位,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另外,相关部门还需建立绩效考核跟踪制度,通过与考核主体的交流,深入了解和把握绩效考核制度存在的缺点,并进行针对性修正。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具体包括休假、薪酬等。相关部门应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适时对员工岗位、薪资等进行合理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电力企业也要顺应时代趋势,做好对人员的管理。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改进以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深入研究内部岗位对职工的能力要求,还要同时把握人力资源特点,做好管理创新,为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梁园园 单位:国能孟津热电有限公司
学风建设是一个高校的精神灵魂,学风队伍建设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校园学风建设是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高校教育要把“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深入和发展教育实践工作的基本指导理论。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们既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育对象,也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的重要参与者。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离不开学生干部教育管理。 1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教学方式 学习策略匮乏:我国的课堂以教学为主、课后作业与练习较少,这就会出现学生能听懂理论,但不会实践的现象。无效记忆、恶性循环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自控力差,学习工作主动性不高:其中一部分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师授课无趣,互动少,导致学生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另一部分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活动能力弱,无人督促,做事拖延。缺乏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纪律意识淡薄,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 1.2考核方式 我国考核方式虽丰富但也存在部分课程考试方式单一性,仅以期末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大多数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凭借期末突击,导致基础不扎实,考完就忘现象严重。 1.3管理方式 伴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呈快速上升趋势,学生干部管理人数也随之快速增多,对于这么庞大的高校大学生干部队伍很难做到针对性管理。 2提升学风建设的策略 2.1加强管理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明确学生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方位管理育人的工作职责 班干部是高校学生干部的基本构成单位,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对于不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干部的习惯、上课态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班级、阶梯、校园的学风。学生干部作为优良学风教育的主要建设者和组织者,要始终起到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其次,优良学风的有效建设也主要取决于班级、阶梯、校园是否具有优良的学习生活氛围,学生之间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成绩:首先,班干部应该选择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中上游的同学,这是必要的。若选择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同学担任学生干部,则其在积极开展教育工作时会毫无威信可言。作为学生干部也必须要学会做到正确处理班级工作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否得当,对能否形成良好的师生学习工作风气必然有着直接关系。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应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这不仅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具备的,更是每一位优秀学生干部所必备的。学生干部在学习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会在同学之中起到一个无形的鞭策作用。若高校学生干部长期学习态度不正,则会对其他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积极学习的原动力。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干部是全体师生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力和协调工作能力,热爱工作,热爱学校和班集体,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服务精神:毛主席说过,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学生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要做好联系师生的工作,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要把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通过实际行动为身边学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要提高为师生服务的责任感,在服务的过程中注意服务的质量、要学会体谅和善于理解对方的工作方法。要深入学生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通过服务不断调动同学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挖掘、发挥同学们的才能和潜力,形成合力让学生工作出效果、出成效。学生干部应有为同学服务的精神,端正服务意识,乐于为集体服务。 2.2发挥学生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员共同体育人的作用 (1)承上启下: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是全校师生之间的连接桥梁和沟通纽带。学生干部负责传达高校的管理措施,收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与此同时,学生干部还须学习师生关系的调节。因此,需要学生干部具备过硬的沟通能力。(2)左膀右臂:简单说就是助手作用。随着高校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学生干部能积极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并做到及时沟通与反馈,是学校老师的得力助手。以身作则:“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高校学生干部更应以身立教,为人楷模,把身边学生牢牢地吸引、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不断加强和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充分意识自己所从事的学生工作的职责,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保持旺盛的工作积极性,兢兢业业,积极开展工作,严于律己,做到学生的精神领袖和行动榜样,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做同学们中的“领头羊”。核心作用:学生干部是面旗帜,更是学生中的核心所在,学生干部要有影响力、感召力、向心力,要主动团结和帮助同学,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影响和感召身边的学生,让同学们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学生干部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他们拥有容易形成相近的思想和学习态度等,因此,学生干部成为学生中的核心,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产生积极的作用。服务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5日在陕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身为学生干部同样必须具有服务意识,有服务为荣的思想,无偿为同学服务、为学校的繁荣发展服务,同时学生干部之间要从性格、气质、能力上彼此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互相尊重,从而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 2.3熟知学生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程服务育人 的工作理念重要性: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干部的积极配合,学生干部的工作促进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特征:学生干部要有引导作用,自主性和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自己,适应高校和社会的发展。使命性:为高校服务,为学生服务是每一位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使命。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适应时代发展。工作职能:学生干部除了要具有组织领导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带领同学们共同进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榜样精神。 3“三全育人”管理育人模式的创新途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办学模式充分融入高校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领域,培养一个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工作有重大突出贡献的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组织开展师生思政理论教育建设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召开全国高校师生思政理论教育建设工作,会议中再次明确强调,要始终坚持把高校修身立志养德育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把开展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建设工作始终贯穿高校教学管理建设全程,实现高校师生全程修身立志养德育人、全方位修身立志养德育人,努力开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好局面。 3.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即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到此项工作中,仅靠单一的力量是不够的,各个层面的人员团结起来,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工作中。家庭、社会、政府都需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高校相当于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脱离家庭,这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第二个地方,也是最好的地方。高校应具备完善的管理模式,使每个层面、每个部门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完善工作。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主体,要积极带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全创新协同育人工作方式,调动学生干部等作为育人活动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给广大学生以更多心灵启迪和强大精神力量。 3.2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理念是指要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计划。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不仅是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能力储备期,也是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培育塑造的关键阶段。广大高校教师应把不断深入强化大学生社会使命感和社会担当责任意识建设作为德育教育研究重点,教育广大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世界、全面深入深刻了解实际情况,把握当前中国特色时代社会发展历史大势,提高大学生正确分析实际社会问题、明辨是非和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判断能力,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矢志不渝地认真听中国共产党话、跟党走,把努力实现每一个人崇高远大理想与努力实现党和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伟大命运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来,争做中国特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最具合格性的优秀建设者和国家可靠性的优秀接班人。大一培养习惯,确立目标。学生干部可以带领同学们共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促进良好校风、院风、班风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养,提高理论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干部是一个班级中成绩较优秀的同学,学生干部的专业意识和素养也是班级中比较高的,学生干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同学们提升,起到辅助的作用。大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大学生最终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实现顺利就业,因此高校教育培养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储备,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使高校大学生不断满族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从而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学生干部作为班级代表,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建立和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做表率当榜样过程中具体积极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通过示范效应、朋辈效应,同学之间互相影响,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大四、大五要树立终身发展的学习理念。学生干部可以以身作则,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政治职责,自觉加强终身发展的学习理念,做身边学生终身学习的表率,用自己的实行行动教育引导大家,从而让身边的普通同学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3.3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高校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信息载体,将思政教育寓于其中,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学生不仅可以与老师见面授课,还可以通过“云课堂”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学习。高校可以在线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可以附加课外资料,扩展学生知识获取的空间和学习时间长度,学生通过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和目标,按时按需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线下则更多地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项对医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学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实践。学生教育要充分运用好高校网络课堂学风展示平台,查缺补漏,找到课堂学习中的重难点。高校学生干部要在线及时梳理和反馈学生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打通高校师生之间网络交流沟通的主渠道,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育教学。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实现学生全面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方位立德育人,不仅仅需要高度重视其对思政知识的系统学习,还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德育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大量思政优质教育资源。要充分尊重思政教育发展规律、落实到抓好教学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抓好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环节。提升思政课实效,需要各个环节协同发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不断深化教育增强广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仰,具有坚定信念和实现新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繁荣复兴的坚定信心。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思政教育体验课堂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大学生体验课堂、引导广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不断探索,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社会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做到学以致用,起到带头作用,培养敢于担当中华民族繁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佳瑞 张可新 李 鹤 刘芳菲 张瑞弘 付万兴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自觉学习物理教学的新方法与新理念,提高物理教学的主体性、探究性以及实效性,打造高品质的育人环境。因此,教师开始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基于此,本文深度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并立足教学实践全面分析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借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推理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整合能力。这样,初中生就会获得高端定位、设计合理、科学有序、务实高效的主体认知平台,助力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健康成长。 关键词: 物理教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中生 物理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探究性与规律性,因而需要初中生进行高频率的知识学习、理论验证、规律掌握与实验认知,在理论结合实际中高质量地掌握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开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初中生引入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实现初中生的主体参与、近距观察、动手实践、缜密剖析、信息整合,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活力与能动性,打造科学化的物理课堂。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概述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初中生创设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实验活动,以此实现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主体探究、信息获取与知识吸收。这样,初中生就会从传统教学中的自主虚拟、凭空想象中解放出来,在主体实践、实验认知、合作探究、快乐交流中进行科学高效的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真正成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人,帮助初中生充分展示主体认知活力。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教师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的有效平台,也是教师以生本理念与人文思想科学实施物理教学的必然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而且,初中生受身心发展的强大支持而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因而与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与适宜性,能够成为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认知行为主体,有助于初中生发挥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第一,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活动是初中生进行现象观察、信息提取、知识验证、规律推敲的探究对象,以此帮助初中生摆脱对文本信息的认知依赖。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展示出非常强的实践性,立足物理实验帮助初中生进行知识学习、规律验证与视野拓宽。 第二,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突出的主体性。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初中生成为认知主体,在精心安装实验设施、细心开展实验过程、耐心剖析实验原理中真正成为物理课堂上的认知主人。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展示出非常高的主体性,初中生能够成为项目学习、实验探究、信息处理、知识提取的活动实施者。 第三,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突出的探究性。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的知识说教与直接告知,引导初中生在观察现象、剖析数据、信息处理、规律总结中进行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展示出非常强的探究性,能够给予初中生主体观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整合认知的自主空间。 第四,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突出的实效性。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初中生实现了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因而充分发挥了初中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能力支持。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展示出非常强的实效性,非常有助于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素质发展。 三、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开心交流、自觉表现的生命乐园,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中,初中生能够在准备实验材料、组装实验仪器、操作实验过程、整理实验器材中亲自动手,自主完成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全过程,因而获得了非常充足的动手机会。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因而初中生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主体操作机会,必然能够推动初中生的动手能力的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给予初中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与实践机会,提升初中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课《汽化与液化》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初中生需要自主安装实验装置,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活动。如在铁架台上固定好烧瓶,将水注入烧瓶内(一半高度),将酒精灯放在升降台上,点燃酒精灯,调节升降台的高度,用酒精灯的外焰对烧瓶进行加热,利用温度较低的铁块放在冒大量蒸汽的瓶口处(注意安全),拆解实验装置,清洗实验器材,放置实验材料等。这样,初中生就会立足个人的实验常识与生活技能完成上述实验操作活动,在自主操作、切身体验中获得动手能力的良好发展。而且,初中生还会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以及实践方法,尤其是初中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力度、角度都会得到有效提高,帮助他们成为善于思考、精于动手、心灵手巧的优秀学生。因此,初中生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认知主人,自然会在自主安装、合作实验、集体整理中获得大量动手机会,从而使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与完成能力都得到切实提高,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主体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中,初中生获得了实践认知的好机会,能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文本信息,因而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验证机会。这样,初中生就会在科学化的实验认知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积累与知识提取,推动初中生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之中,在主体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认知灵感与探究方法。因此,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在实验认知、合作探究、友好交流中获得持续不断的推动力而科学发展,持续提高初中生的认知兴趣与求知热情。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课《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初中生提供了一块小石头、一个托盘天平以及一个足够大的量筒,以此帮助初中生测定小石头的“密度”。一个物体的“密度”取决于物体的“重量(或质量)”与“体积”,二者的比值就是物体的“密度”。因此,初中生在精心规划以后决定先对小石头进行称重,求得准确的质量数值,然后再使用量筒测定小石头的体积。而且,初中生会总结出此过程不可倒置,如果先测体积,将使小石头表面有水,再去测质量就不准确。最后,初中生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得小石头的密度数值。这样,初中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科学设计实验过程,且有效避免了错误过程的负面干扰,因而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小石头的密度数值。初中生经过深思熟虑科学设计实验过程,能够使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与设计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切实提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效。 (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中,初中生立足教材内容中的物理知识去进行实验探究、现象剖析、规律总结,从而需要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客观规律与探究性实验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初中生不仅需要立足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还要从实验数据中剖析物理知识与总结客观规律,从而有效训练与提升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剖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因此,初中生在“双向化”探究活动中有效训练与提升推理能力与逻辑能力,助力初中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会科学推理。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课《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问题”,而且,速度涉及路程的长短与时间的多少。教师为初中生提供带刻度的长木板、小汽车、秒表等实验材料,让初中生自主测定小汽车的速度。这样,初中生就在实验活动中慢慢理解速度的真正内涵,所谓“速度慢”,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或路程较短,或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使用的时间较多,而“速度快”自然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较长。而且,初中生还会立足自己的跑步经验,总结出“速度的快慢”与“自身消耗的能量”息息相关,能量消耗越多,跑步的速度自然就会稍快一些。能量消耗越少,跑步的速度就会稍慢一些。因此,初中生就在“速度测定实验”中更好地把握“速度”定义,而且能够立足两种情况去推断出“速度慢”的实际内涵,因而切实提升了初中生的推理能力与思考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中,初中生不仅需要进行“双向化”的探究活动,还要将自己的实验认知结果传递给同学,在合作探究与集体讨论中帮助同学积累知识。而且,初中生也会在聆听同学讲述中积淀更多的认知灵感、求异思维、拓展意识以及创新火花,有效促进自身的兼收并蓄与厚积薄发。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就会拥有高频度、高密度、高强度、高效度的信息交流活动,自然能够有效推动初中生交流能力在实训探究中获得较大提升,实现初中生的互助成长。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5课《探究——使用器械能省功吗》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初中生提供了一个重物、一个动滑轮、一个弹簧秤,让初中生测定提升重物50厘米,看看使用动滑轮这一简单器械是否省功。在实验中,初中生发现使用动滑轮时,拉力很小约为重物重量的一半,但在拉绳子时发现问题,重物升高50厘米,动滑轮的绳子却要拉动100厘米。这样,初中生能够在对比中发现使用动滑轮只能省力,却不能省功。还有,由于器械之间存在摩擦力以及动滑轮自身也有重量,因而使用器械时不仅不能省功,还要做一点额外的功。那么,初中生就会产生疑问:“简单机械不能省功,存在价值是什么呢?”在开放讨论过程中,初中生慢慢发现,简单机械能够帮助人完成一些正常情况下不能完成的工作,自然需要多消耗一些时间与功了。因此,初中生能够在实验中一边探究、一边交流,不仅能够享受认知的快乐,还能够积累更多的实验知识,更能够提升初中生的交流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中,初中生需要完成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验现象的收集与剖析、活动成果的汇总与交流、同伴灵感的接受与提取等主体活动,因而非常有助于初中生整合能力的提升。这样,初中生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以及数据整合活动,自然能够有效促进初中生汇总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提取能力的发展,提升初中生的整合能力。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刺激,切实提升初中生的整合能力。例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3课《探究——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初中生需要将电池、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导线等材料按照实验图示将其一一连接好。而且,初中生要注意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并注意两表的量程,不能超越量程而烧坏电流表与电压表。这样,初中生就会仔细观察并读出电压表与电流表上的数值,利用公式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从而完成对小灯泡的电功率测定。因此,初中生能够在实验中明确知道,要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知道电路的电压与电流,实验必然需要电流表与电压表,以此推动初中生整合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实验教学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能力与教学思想,也是教师推动初中生进行主体认知、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才艺展台,能够对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以及素质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并借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推理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整合能力,以此展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助力初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升初中生的主体能力与核心素养。 作者:许颖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银光中学
摘要: 在我国教育教学中,作业设计是老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流程。而初中数学作业是初中生培养技能、了解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初中生优质学习习惯的主要办法。同时,也是开拓初中生智力、拓展初中生能力的核心手段。利用作业反馈,老师可以细化掌握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有依据地随时对教学过程加以调整,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不仅应该重视课堂作业设计的高效性,还应该注重作业讲解的实效性。良好的作业设计是提升作业高效性的核心所在,倘若在作业设计环节表现得较为理想,不但能够为老师减轻负担,还可以为初中生发展创造优质的条件。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有效对策 基于新课改与新教改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倡导核心素养教育,但是在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作业设计中,老师主要以“刷题战术”进行作业设计,同时也呈现出“无设计”的状况,这些与新时期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有很大出入,同时在一定限度上也抑制了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初中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尽管我国教育部门早就提出了“减负”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微课研究也在积极推进。但是,单从取得效果的层面而言,依旧存在诸多不足。由此,该文对初中数学作业高效性的优化设计与实践,还需实施全面探究与强化。 一、设计精炼的作业内容,提升初中生自主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不但能够有效调控及反馈教学流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老师引导下,由初中生单独应用和亲身感受知识的教育流程。基于新教改背景下,教育机构大力倡导“减负”,卸下初中生作业负担,老师就要全面掌控好作业的“质”与“量”,而初中生作业负担过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刷题状况导致的,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课堂效益不高,一些老师对作业未做到精心选择,致使作业欠缺典型性,且质量不高数量多。另外,作业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生可利用强化练习做到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查漏补缺。老师也能随时采集初中生练习反馈数据消息,对教学做出合理调整。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设计作业内容时,其高效性将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老师需按照初中生个体差异进行精心选题,针对他们的不同学习水平精心设计相适应的作业习题。比如,针对优异生设计探讨性习题时,这种题型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拓展,比一般试题要难很多,老师可让初中生在全面了解与掌握重点知识基础上,切实发挥自身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来加以练习。在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中,老师不但要优化作业“质”的控制,还应优化作业“量”的控制。在优化作业“质”的控制层面,数学作业需要融合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细化选择,应该做到优化基础性训练,还需尽可能兼顾作业题目的全面性、典型性及系统性。在数学作业的选编上,不但要呈现出所选作业具有巩固性与启发性,还应该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另外,需要高度注意的是不能采用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模式,也不要选择一些技巧性过强及刁钻怪偏的作业,应该切实发挥出数学作业原本的效用。在优化作业“量”的控制层面,通常而言,课后作业的量需要控制在二十分钟为宜。当然,作业量的确立因素还受初中生性格特点、年龄、素养及所教内容等诸多层面的制约,不可一概而论。老师需减小不必要的反复性练习,精选辅导习题,为初中生布置独有典型、高质量的习题,努力做到写一题会一类题,将初中生从不必要的机械性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样,不但能够全面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探知欲与超越自我的挑战精神,全面促使初中生思维能力综合发展,进而全面达到减负的效果。 二、实践作业思维导图,巩固学习基础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流程中,老师在优化作业设计及布置上不可仅停留在习题表面,需要全面深化到数学理论基础知识中,单一布置某道题太过局限,数学习题事实上是对基本概念、性质及运算的考查。初中生唯有在对数学基本概念掌握透彻与实践应用较好的前提下,方能顺利处理数学问题。此外,初中生在接触新鲜事物、新概念时均会本能地产生一种陌生感与抵触感,数学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打消这种不良感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所学数学概念的实际内容与具体含义,让他们顺利步入理解学习的流程中。所以,数学老师在新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在作业优化设计环节务必要让初中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初中生唯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方能顺利掌握与理解知识框架,进而全面实施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针对不能科学建立思维导图的初中生,仅是追求作业数量只会起到反面作用效果。比如,在学习到《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一章时,本章涉及了三角形的构造与推理,这是相对简单的一种图形平移方式,在习题中能发现三角形的考点并不是独立的,通常是由多个三角形组合而成。而在《认识三角形》一课中所涉及的知识又可分成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高。初中生在练习解答一些关于三角形的习题时,定会通过这些具有重要关系的理论知识。而思维导图的建立与知识框架梳理恰好就是把三角形知识综合在一起,当初中生在做题过程中,仅需在脑中呈现有关知识即可。初中生不但需要课后作业,更要有实践机会,这时老师在优化作业设计中应该把作业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而思维导图的建立就是作业与实践融合的主要阶段。 三、优化作业设计,需具备不同难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优化设计与布置作业时,需要按照课堂教学内容全面找寻作业习题,不能局限于练习册的习题。老师应在搜到海量习题后,按照习题的难度对习题加以科学的划分,融合初中生具体学习状况把习题分配给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经过搜集习题,老师在学生拿到题目前,便进行了仔细的筛选。加之,老师精心筛选的作业题可让初中生从老师布置作业中寻出一些规律,尤其是同类数学题可放在一起,可让初中生在做题期间有所感悟。如此一来,此种办法不但能够有利于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还能让其把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灵活。比如,针对《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时,老师在给初中生设计及安排作业题时,主要是为了让初中生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或是为了初中生从作业题中系统地归纳出解题办法与规律;或是老师侧重于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不同目标与不同要求,作业设计在难度层面也会有恰到好处的安排。诸如,针对上述第一种状况,老师需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作业习题,以便初中生精准快速地解答。针对上述第二种状况,老师需要设计难度适中的作业习题,让初中生学会相对烦琐一些的知识点应用方法。针对上述第三种状况,老师需要设计难度较大的作业习题,这类题目对初中生思维拓展程度与知识掌握的状况等要求都较高。故此,划分及设计作业习题的难度,确立不同层次,针对初中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方便老师实施教育教学,老师在准备习题期间就需划分出不同层次,同时按照初中生的反馈逐步对题库加以调整及更新。由于作业难度本身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考指标,因此按照初中生做作业的状况来适度加以调整,针对一些题型在难度上加以调整及革新,这样方便老师开展工作,给初中生设计出最适宜的作业。 四、注重初中生多样化发展,革新作业模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中生在掌握基础知识背景下,老师利用设计具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作业来巩固初中生的基础知识,这样可有效提升初中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踊跃学习,提升及培养他们独立思维与探索知识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老师在对系统性与拓展性作业加以科学优化设计时,需全面思考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将难度系数大的问题、难度系数适中、难度系数小的问题科学划分并安排给相对应水准的初中生以做练习。这样,初中生能够在思考与处理问题时逐渐提升及锻炼自身学习能力。另外,设计具有系统性与拓展性的作业也可按阶段性加以设计,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强化初中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准,从阶段性的练习中获得提升,取得满意的成绩。 五、将作业批改融入作业的设计和安排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实施作业的设计与安排期间,应该想到作业批改的问题,尤其要对作业批改制度确立标准,无论是口头层面的标准还是文字层面的标准。多样化作业批改模式力求老师可多拿出一些精力与时间放在作业批改方面,让初中生能够从老师的批改中获取更多信息,为以后学习提供一定指导。在传统作业批改过程中,一些老师仅是判断作业答案的对错,并未对初中生的错误给出科学的改正建议。此种既直接又简单的模式能够加快老师的批改速度,但会造成初中生不能在批改结果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只知对错,不知怎样改正。所以,老师应该为初中生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建议,帮助他们在纠正错题时确立正确解题思路。在针对平时考试时,老师对于作业批改更要做到标准化,应该让初中生从老师的批改中获取正确信息,呈现出更具个性化的反馈。另外,老师也可利用评语模式给初中生鼓励,让其体会到老师对自身学习活动的重视,对自己的关怀。故此,在平日作业优化设计中,老师需要全面认知评改作业流程不但不会加大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值得老师尝试的。比如,在做有关《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课中的练习作业时,老师可从初中生平时的作业中收集一些有关学习状况的资料,以作适当的反馈,同时也要鼓励初中生实施互相评价,提升初中生在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事实上,作业评改也是师生间实施友好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模式,故此,老师应该全面发挥这一模式的重要效用,让作业评改给初中生带来不可估量的收获。 六、作业设计要侧重实践,呈现作业的运用性 基于新课标基础下,若想优化作业设计,务必要从初中生已有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其亲自经历把具体的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同时加以解释与进一步运用。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提倡数学作业设计的运用性与实践性,在亲身感受中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经过实践运用可促使初中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老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时,可设置这样一道实际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已知七年级一班有五十个学生,请大家在班级里开展调查,记录五个学生在五天之内用于购买零食的费用是多少元。那么,问题一:请你估算一下五天之内七年级一班所有学生买零食的费用是多少?问题二:倘若七年级共计有十个班级,平均每个班里有五十个学生,估算下一学期下来,整个年级的学生用于买零食的费用总额是多少?问题三:针对上述估算结果,大家做何感想?总之,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用与初中生实际相关的案例来处理具有抽象性的初中数学知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应用,可有效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调查学习的踊跃性,用平均数来反映自身在购买零食的费用时,还能全面激起初中生的思维潜能与数学兴趣,在面对问题时可全面指导初中生开展进一步思考,将理性的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七、结语 总的来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作业优化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全面考虑与之有关的重要因素,细心优化设计作业,真正发挥作业在提高教学效率层面的推动效用。 参考文献 [1]成秋梅.浅析设计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21,23(23):115-116. [2]温种金.初中数学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探析[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7):54-55. [3]王洛菊.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布置优化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8):108+110. [4]李玉振.浅谈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几种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33):116-117. 作者:翟丽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摘要: 受国际形势和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国际航运企业面临着较多的市场风险,从财务视角看,市场风险最终也会引发财务风险。文章通过分析国际航运企业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总结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最终规避相关财务风险,为企业健康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 市场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0引言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加速了世界大变局的演变进程,世界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受阻,多国经济陷入低潮,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持续走低,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产业链的流通。与此同时,俄乌战争爆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供应链中断,全球能源陷入危机,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国际航运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航运企业与之相关的市场风险陡增。从财务视角看,市场风险最终也会引发财务风险,应加以深入研究,以期最终规避相关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平稳运行。 1国际航运业的经营特点分析 航运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于保障生产、保障民生来说至关重要。国际航运业服务于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国际航运企业迅速发展,航运业也具备了国际化、高度竞争性、高度开放性等特点。首先,航运业同时具备不稳定性和周期性两个特点。航运企业的周期性特点最为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受运输货物的周期性、国际贸易量的周期性以及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周期性特点使得航运企业的盈利和亏损大开大合。周期景气时,抓住有利时机,便能一举获利;反之则会陷入亏损,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其次,航运业具有高风险、投资大、收益慢的特性。航运企业不仅容易受到国际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较为敏感,决定了航运业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航运企业资产规模大,营运成本高,资产流动性不高,且容易受市场环境影响,具备较高的财务风险的特点。 2财务视角下国际航运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 国际航运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又容易诱发财务风险。所以,分析相关主要市场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2.1运费价格风险 航运企业是以船舶为生产工具,为客户提供船舶运输和船舶租赁服务,并收取运费和租金获取盈利的市场主体。运费是航运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运费价格与航运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密切相连,而供求关系又受世界经济水平状况、世界各国的政治形势、国际间各国的贸易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俄乌冲突的爆发造成部分地区政治形势严峻,国际贸易受阻,客观上影响了国际航运市场和国际航运供求关系,也给运费价格带来了不确定性。航运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强周期性,造成运费价格难以平稳,航运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难以保证,这使得企业不得不面对较大的收入风险。运费价格较低,航运企业无法获得利润,对企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均不利。因此,航运企业要对航运价格波动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问题,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措施及时防范和规避,以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2融资及利率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航运企业在融资活动过程中,决策不当和执行不力等原因而引发的偿债和收益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通常受到外部环境、内部决策以及财务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航运企业不仅资产规模较大,且经营中所需要的资金量特别大,因此航运企业大多是负债经营,且资产负债率较高。航运企业通过借入的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可以利用杠杆效应来提高企业的收益;但若航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且融资涉及资金数额巨大,则会面临着巨大还本付息压力,很有可能会导致航运企业的财务危机。航运企业利率风险的含义是因利率的上下波动,给企业融资和投资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国际航运企业来说,重大投入通常依靠银行取得融资,这导致负债数额大、利息金额高。银行利率的变化,常会受到市场的影响,航运公司所需偿还银行的债务,也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利息金额是企业固定成本的重要部分,利率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航运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自身的资产状况,及时了解企业的负债情形,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极有可能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财务上的风险。 2.3外汇和汇率风险 国际航运企业与外汇业务密不可分,不仅表现在融资业务,以及日常的生产经营中,甚至在对外投资中也屡见不鲜。企业的国际业务中,客户和供应商大部分涉及到境外企业,所以在收入和支出中以外币计价的比例非常高。航运企业收取的运费,挂靠国外港口发生的港口费用以及加油费用,与国外经纪代理结算的佣金,在国外保险机构缴纳的保险费,均无一例外地涉及到外币。这些外币不限于美元、欧元,还包括一些日元、英镑乃至挪威克朗、南非兰特。因此,企业的经营无时无刻不受外汇汇率波动的影响。汇率牵一发而动全身,汇率的微小波动都可能给企业的汇兑损益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航运企业持有较多的外币资产,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则会带来更多的风险。汇率风险不限于外币各个币种之间的兑换,还包括人民币与诸多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风险。若不能及时把控汇率风险,航运企业会因此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进一步放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2.4燃料油价格波动导致的财务风险问题 在航运企业经营中,燃油是最重要的原材料,燃油是船舶运行的物资保障。在实际航行中,燃油消耗量大,加上单价较高,燃油成本是主要成本,通常占到航运企业运营成本的三分之一乃至更高。毫无疑问,在燃油消耗量一定的情况下,油价是影响成本的根本因素。企业的燃油成本、运营总成本,乃至经营利润都与油价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美元屡屡贬值以及能源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燃油价格不断攀升,企业在燃料油上所花费的成本较往年相比有增无减,这无疑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增加了较大的负担,同时也大大地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相比于国外的航运企业,我国的企业对燃油价格预测和防范管理的意识不足,也缺少有效的分析和应对工具。因此,燃油价格的波动是航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市场风险,特别容易引发较大的财务风险。 3财务视角下国际航运企业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国际航运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与财务风险紧密相连。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化解相关市场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的健康有序运行。 3.1拓宽经营模式和思路以防范运费价格风险 航运企业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经营渠道,在航运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从而防范和化解运费价格风险。首先,航运企业优化调整船队结构,合理控制和配置自身资产,一方面控制总体规模,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灵活配比船型;其次,利用COA等经营方式,变周期性发展为稳步发展,注重与能源运输、原材料运输等相结合,创新经营方式,采取合营、联营等新的经营模式,稳定客户资源,平抑运价波动风险,确保运费价格稳定;第三,改进营销方式,开展全球营销,寻找细分市场;同时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取得差异化优势,维持客户资源的长期稳定,规避相关价格风险,确保企业收益的稳定性;第四,实行多元化战略,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拓展经营链条,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加强与同业竞争者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而规避恶性的竞争,保障运费价格的稳定。 3.2优化债务结构及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企业首先应结合实际,在筹集资金前合理规划,确定最适宜的借款数额,尽量避免负债资产过重的情形产生,同时注重优化债务结构,合理增加外币负债。航运企业持有大量外币资产,在确定需要负债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增加外币贷款来实现与外币资产相匹配,从而达到汇兑损益风险对冲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利率较低的境外贷款,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其次,航运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可进行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筹集低成本资金。除了银行贷款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债券、股权、基金以及融资租赁等方式。特别是融资租赁,一方面可以筹集资金,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企业的资产投资规模。另外,企业融资的期限也要尽可能与相应的资金回收期限相匹配,避免短贷长用,增加债务风险。航运企业要降低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就要合理规划企业自身涉及利率的方面,还应对未来的市场利率进行合理化的预测,便于企业提早制定规避措施,降低利率风险。航运企业可以基于当前与未来经济状况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利率的走势进行预测,灵活操作,规避风险。航运企业应该加强对汇率的专业化管理,设置专人来进行利率的分析预测和具体操作,选择一些金融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对利率风险进行合理的套期保值。 3.3加强汇率管理并建立相关预警和管理机制 国际航运企业应将汇率管理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战略之中,从长远稳定的角度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战略。首先,企业一方面应提高对汇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将汇率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强化风险管理,建章立制,形成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应对和减少汇率风险的危害,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航运企业要转变思维,不仅重视经营,还要重视金融工具的使用。金融工具的发展,给企业汇率风险的管理提供了较多的帮助。在使用金融工具时,企业应结合实际,坚持原则,以对冲风险为目的,注意控制交易金额的规模、严控金融风险,通过规范的程序操作,切实做到科学合法,把不可控的相关因素化为可以掌控的因素,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化解汇率风险。 3.4善用金融工具防范燃油价格风险 燃料油价格的波动将对航运企业的发展带来财务风险,合理防范燃料油价格波动,尽量降低由于燃料油价格波动造成的财务风险,对航运企业进行正确的企业决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燃油价格风险,航运企业通常主要通过集中和大规模采购、减少能耗或将燃油价格上涨风险转嫁给客户等手段来控制企业燃料油成本,长期来看,这将不利于保持企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期权、互换和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则是较好地控制燃料油价格波动风险的手段。国内航运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评估风险承受能力,从而选择可以接受的期保值工具,保障航运企业掌握主动权,减少由于燃料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4结束语 国际航运业作为各行各业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对保障国计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航运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要正确处理运费价格风险、融资及利率风险、外汇和汇率风险以及燃油价格风险。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应对和管理,才能降低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平稳地运行,最终促进航运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启伟.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航运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4(10) [2]顾婷芳.外币汇率波动下航运企业风险管理的策略[J].交通财会,2011(08) [3]冯欣探.探析航运企业外汇财务的风险及防范[J].时代经贸,2008(11) 作者:于威防 单位: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
摘要: 指出了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基础信息,可促进城市物联网构建,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决策,促进智慧城市的多功能发展。分析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包括在城市规划、路桥建设工程施工、市政管网工程施工、智能云平台完善构建、城市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点,应提高测绘人员的专业性,应用新型地理测绘技术及设备,注重测绘地理信息的完整性。提出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加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实现城市多功能发展。应准确把握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建设原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要求,掌握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方案,建立完善的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发展,实现智慧城市建设。 关键词: 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物联网 我国物联网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应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了解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多元化方式对地理信息结构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提高地理信息测绘效率,以地理测绘信息为基础,全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加大城市信息整合力度,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发展主要是以一种科学智慧的方式对城市进行管理,能够改变传统城市管理中的弊端,采用全新的模式开展城市管理。采用全新的科学技术,真正实现城市智慧化和智能化发展。 1.1是信息技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主要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将其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中,有效实现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改变城市传统的发展模式,有效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管理人员在开展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时,应从根本上重视智慧城市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要明确智慧城市的管理发展模式和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发展速度过快,交通拥堵,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1.2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 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涉及诸多信息,既包含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信息,也包含当地交通信息和环境信息。城市发展应从根本上考虑如何对城市进行建设,如何提高城市建设效率和质量,搭建完善的管理平台,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是推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应了解城市建设的实质核心,了解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应熟练使用各种先进技术,采用传感技术,有效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的准确度,提高地理信息收集和处理效率。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应准确把握先进的传感装置及云计算技术。明确具体的处理步骤,利用传感技术获取城市发展的空间位置,获取相关位置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共享,仔细分析计算处理信息的结果,将这些结果传到相关系统中,实现智慧化、智能化信息数字处理。应加大信息处理效率,仔细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率。 2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2.1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基础信息 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准确地对各种物体位置进行定位,在短时间内快速收集相关数据信息,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依据。信息处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作用,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信息收集效率和处理效率。 2.2促进城市物联网构建 物联网体系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应仔细分析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步伐和建设步伐。互联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重心和实际情况,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利用先进技术作为城市发展支撑。智慧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合理采用测绘地理信息,对城市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 2.3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多方努力和协调,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离不开建设单位的城市化建设。协调各部门及各行业时,可以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优势,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例如在交通建设领域,可以借助这一技术及时查询并了解道路交通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出行路线建议。还可以通过监督控制各路段交通流量来最大程度避免拥挤,及时检测并获取污染物排放数据。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提高智慧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及整合效果,从而有助于推动其实现智能化发展。 2.4提供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决策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智能服务系统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其得到了各行业的重视和应用,它充分发挥了智能化作用,对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提供的测绘智能服务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信息平台,提升城市规划发展水平,有助于最大程度保障建设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更好地制定智慧决策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2.5促进智慧城市的多功能发展 从智慧城市角度来看,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为满足各行业和各领域人群的不同要求提供了重要渠道。例如,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来整合商品生产商、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从而提高对相关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判断,可以了解供应商信息和消费者信息,由此来强化三者之间的信息查询水平和信息沟通效率,这为智慧城市多功能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要做好内部区域规划,以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作用,整合数据信息。城市规划方面,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来开展基建工程地质勘测应用、空间建筑分布规划、功能性建筑分布应用及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应用,这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各区域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3.2在路桥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路桥工程是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满足城市交通需求,还可以提升出行便捷程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对路桥工程的重视,保障交通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可以应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来提高路桥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技术作用来提高设计规划水平、地形地质水文勘测及数据分析能力,做好路桥工程施工设计环节的准备工作,提高路桥工程设计效率和质量,提升设计的可行性和合格性,从而保障路桥工程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可以发挥它的作用来及时获取数据并调整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整个工程进度及安全性。 3.3在市政管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市政管网是基础工程之一。开展工程施工作业时,可以应用测绘信息技术来保障城市居民在用水、用电及用气等方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以将其应用在管网布置优化、管网施工管理、管网分布及管道分布等方面,充分发挥其技术作用来提高对管网及管道设计分布等环节的安全性控制,这对于保障资源供给稳定性、降低资源运输损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4在智能云平台完善构建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智能云平台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设这一平台,可以进一步保障行政管理措施的落实效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应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来进一步加快智能云平台构建进程,为云平台提供地理、交通、城市建设、环境及机构分布等方面信息,其可以更好地推广发展智慧性服务功能,为智慧云平台建设提供更加详实完善的信息,加快云平台内部信息体系的建设进程,从而显著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3.5在城市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智慧城市行政管理方面,要做好各类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作用,获取城市行政管理政策执行效果,为政策改善及优化提供借鉴。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政策实施效果来进一步调整差异化管理措施,其提供的海量数据信息可为行政管理提供重要参考,避免因数据不实而导致资源浪费及效果不佳的问题。 4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要点 4.1提高测绘人员的专业性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测绘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充分保障相关信息的应用质量。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性和技能性。 4.2应用新型地理测绘技术及设备 为了更好地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作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利用一些设备来开展工作,但可能会由于设备操作问题及技术问题而导致信息不准确。基于此,要积极引进新型测绘设备,提高对新设备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详实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3注重测绘地理信息的完整性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最大程度保障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发挥数据应用效果。要注重信息完整性和有效性,避免因信息失真而导致城市规划不合理或施工质量不达标等,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5利用测绘地理信息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 5.1加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 应从根本上了解智能化和智慧化建设的重要性,掌握智慧化城市建设标准和核心,了解决策管理和地理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加大层次管理力度,实现全方位控制。应开展智能化决策,准确把握地理信息,对地理信息进行详细整合分析。为了使信息得到更好的传输,应加强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信息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可应用无人机,快速对信息参数进行获取,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了解城市地区的发展情况,加大地理测绘信息的使用,探讨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加强各系统之间的沟通。 5.2实现城市多功能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对地理信息进行实际测绘,分析城市发展功能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全面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明确智慧城市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相关系统,对各个系统进行严格把控,了解系统运行原理和运行实际情况。应对相关系统进行严格把控和分析,分析城市发展实际情况,了解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需求,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变化,对服务人群的作用和消费能力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将其归纳到特定的系统中。 6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建设原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要求,掌握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方案,建立完善的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实现智慧城市建设。 作者:曹东东 单位:三和数码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最快捷的手段,在各个领域都体现了重要的价值。以电子商务为主的互联网模式逐渐在大范围内展开,它所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由城市向农村发展。在这一情形下,各大电商平台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为主,逐渐打开了农村电商的新思路。面对当前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新形势,本文从其发展的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村电商;市场营销;营销策略;“互联网+” 农村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近几年备受关注,在中共中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指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的诸多优势,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活力。在此背景下,农村电商营销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农产品销售,必须以当地的发展特点为依据,促进农村电商营销在“互联网+”模式下日益兴盛,以此推动农村电商的稳定持续发展,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1电商营销概述 1.1电商营销 电商营销就是电子商务营销,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及优势,完成各个环节的营销。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在新时代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而且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也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通过低成本就能达到高收益。从现代营销观念来看,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模式和结构,生产者更加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其大规模的营销逐渐缩小,消费者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 1.2农村电商 农村电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对农副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而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生产的管理、农副产品的网络化销售、物流运输,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管理等电子化的形式。这些新型的活动能够大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使得农村市场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现阶段,农村电商的发展愈加成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建设都产生了众多影响。如流通方式变革、流通成本降低等,这些变化使得农村各项生产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升级和变革,信息化水平也显著提升,农业市场机制逐渐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这一形势下也逐渐发展起来,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2营销理论 2.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将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环境进行整体分析,分别指出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前两者主要是强调企业之间的对比,后两者则是对所处环境的估算。这一分析法要求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将自身的特长和不足适用于所处的环境,包括妥善处理其中的机遇和威胁,进而获得成功。 2.2目标市场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对消费者群体的有效分析,以其中一个作为目标市场,通过市场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服务。选择恰当的目标市场需通过三个层面:一是市场细分层面,这一层面要求确立细分市场依据,确定不同需求的细分市场。二是目标市场选择层面,这一层面需要分析各个细分市场的具体特征,确定目标细分市场。三是市场定位层面,这一层面需要识别潜在的竞争优势,定位核心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战略。在具体的做法中,可从产品的外观、特征等方面入手,或从客户的心理入手,如奢侈、华丽等。 2.3营销组合理论 营销组合理论是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针对营销策略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最终的营销成果不管经历了多少变化,只会受到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的影响,企业自身可对这四个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以此达到降低企业自身营销成本的目的。 3“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现状 3.1“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优势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当前农村电商运营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网络购物的营销额上,农村在2020年为1.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淘宝村数量为5425个,比2019年增长1115个;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淘宝镇数量为1756个,比2019年增长628个;2020年中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为31533亿元,同比增长37.7%。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农村地区网络消费的市场潜力非常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迎来了“知识爆炸”时代,各种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出一种交互的状态,互联网为信息的飞速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这种情形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年轻一代中非常受欢迎。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数量达到2.97亿,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农村地区电商营销的前景非常广阔。 3.2“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发展的问题 3.2.1物流配送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占据的国土面积远大于城市地区,高达70%,而且人均分布不够均衡,交通问题严重,村落之间的联系较为不便,使得物流配送成为一大难关。农村地区的物流配送主要集中在乡镇一些大型超市,我们所熟知的物流品牌,除了邮政,很难有物流将产品直接送到村民手中,大多是配送至乡镇级的地区,而且配送费用也比较高。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没有设立物流点,即使区域内的村民有开电商的需求,也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其次,一些特殊的产品保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农副产品的保存,为了延长它的保质期限,通常需要放入冷库之中存储,但是农村地区很难有这样的条件。最后,由于村落之间比较分散,加之交通不够便利,不利于电商的统一管理。因此,电商的优势在农村地区难以发挥出来,村民不仅没有购物的体验,而且网络购物的意识也逐渐弱化。 3.2.2农民电商的参与问题 物流运输问题是农村电商面临的第一重困境,而农产品的输出也是一大问题,农产品作为农民生产经营的主要内容,不同地区各有其特色,加之绿色、健康的优势使得其备受人们青睐,但部分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现阶段,农产品的销售主要以淘宝、京东、拼多多这类集成性的平台为主,这些平台在用户基础上、信息化水平上都具有极大的优势,使其成了消费者在线购物的首要平台,他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来自于这些平台。但这类平台大都商品种类琳琅满目,农产品很容易被其他产品所覆盖,它们不具备专门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导致农产品的销售面临较大的问题。加上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知有一定的障碍,很多农民在网上进行购物时,往往不会操作,而且农产品的运输商也大都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导致农民电商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3.2.3营销人才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相融合,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电商行业的广阔前景,参与电商发展的人数不断增多,也就意味着电商行业的发展愈加激烈,要想在众多电商产品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敏锐的目光和专业的电商知识。农村电商不仅要会设计和管理店铺,学会相关的电商营销策略知识,还应该有一定的敏锐度,了解市场环境及服务人群。但现实中农村地区一般学历水平很难达到相应的要求,而且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电商营销培训,对电商的接受能力也不够,在具体的电商运营中,很难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产品。随着业务量增多,人员数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而且岗位工资偏低、工作人员业务发展积极性不高,致使项目发展受到制约。缺乏专业的电商营销人才,导致农村电商发展非常艰难。 3.2.4营销手段问题 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还有营销手段,现阶段,农村电商的发展仍旧是以农产品销售为主,没有个体的特色,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他们不能将农产品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来,很难勾起客户的购买欲望。如商品的数量虽然比较繁多,涵盖的种类可达数十种,但是由于营销手段不到位,导致很多商品出现重复。促销的方式非常单一,宣传也不到位,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电商难以发展起来。 4“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营销策略研究 4.1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物流运输作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阻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可以依托发达的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积极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物流的组织方式,增强农村配送服务的持续性,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双向运输,工业品可以流通到农村,农产品可以运输到城市;建设农村县级、乡级和村级三级物流体系,深入促进“快递进村”工程的实现,形成高效率的运输体系,为农村电商的生产经营、流通运输、物流分配、消费这一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信息科技,把城乡区域链接起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结合,加快物流信息的传播速度,保证人流、物流更加高效快捷。例如在乡镇、村等设立不同类型的快递站,建立起和城市相同模式的快递服务类型,采取就近寄取快递的方式,使农产品可以真正意义上突破空间的限制,运输出去,工业品也可以运输进来。加大物流车辆的运输力度,解决乡镇之间的配送问题。除此之外,还能发展多种运输渠道,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更加方便的物流服务。 4.2以网络技术构建品牌优势 农村电商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具有自身的品牌特色,要善于利用已有的产品优势,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在“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电商可通过多样化的网络渠道,将电商和网络有效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快、知识共享等优势,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以独具特色的产品优势吸引消费者。例如,可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对产品进行宣传,使消费者明确产品优势,进而激起购买欲望;苏宁易购的易购服务就承担着农产品的输出和工业品的输入功能。只有通过对农村农业基地的建设,带动农产品网络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村电商的消费意识,将一些特色产品引入农村,增加村民对电商消费的体验,才能进而扩大电商的规模。 4.3以信息教育促进农村电商营销人才建设 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营销人才,因此,在“互联网+”模式下,我们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教育加强对农村电商营销人才的建设。我们可以建立农村电商咨询信息化平台,将信息化平台和各个区域的信息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营销策略知识共享,给农村电商提供更加专业化和针对性的网络服务。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电商营销人才也可通过信息化平台来指导村民进行科学实践,提升农村电商的经营水平。例如由村委会组织电商人才进行培训,聘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采取“一对一”的服务,给农民讲解电商营销的有关知识,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商业、既懂流通又会经营”的农村电商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构建网络一体化的电商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其进行营销策略知识培训、电商技术的指导及项目的追踪,完善营销人才的信息化教育体系。 4.4以网络平台创新农村电商营销手段 在“互联网+”模式下,我们可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创新农村电商营销手段。农村电商可以“社交电商”为基础,也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农村电商的运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共享已经非常普遍,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所需产品的信息,通过社交,用户的信息和数据得以保存,就可以根据用户对产品的要求,给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例如在信息的推送、产品的推荐及服务的提供上,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农村电商也可通过社群反馈出来的消费者价值,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营销成本,但营销效率却有所提升。除此之外,还可以创新促销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将产品的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如售卖“苹果”,电商可通过制作相关的视频,将苹果的生产售卖流程做成视频在网络上投放广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或者是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促销,扩大促销渠道。 5结语 “互联网+”模式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农村电商随之涌现,为了使农村电商的发展更加长久稳定,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是必然的,我们必须直面当前农村电商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多个方面出发,为农村电商营销提供积极有利的发展条件。 作者:李赫轩 单位:佛山市技师学院
摘要: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培养方式较为单一,且偏重理论知识,已不能适应当下医疗行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不仅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就业率、岗位适应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也能促进学校和医院形成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关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产教融合;教材;人才培养;创业教学 0前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2.10.154产教融合背景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及思考*◆焦俊波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强调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医护人员具备更专业、更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因此,高职院校过去单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满足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高职护理专业需顺应时代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建立特色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贡献[1]。 1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现状 1.1传统教材固化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的部分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缺乏医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1.1.1教材形态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所选教材基本是以学科划分,整书装订,采用一位任课教师贯穿到底的教学模式,缺乏信息化、立体化、可视化、活页化、工作手册式等多样化教材形态,不能满足学生对各个教学内容模块的组合式学习。 1.1.2教材内容更新慢 高职院校所用教材虽定期更新,编者结合当时最新研究编入教材,可当大批量发行作为课本供师生使用学习时,部分内容早已落后于临床。这就造成学生在校内所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工作存在差异,学到的课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被运用到的地方并不多。 1.1.3配套资源匮乏 现用教材所含线上教学资源不足,且不能实时、有效、配套应用。教师备课需从其他网站浏览下载相关教学视频及内容,学生也只能进行课堂现场学习,不能满足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需求。 1.2学生参与度低 在传统高职学院护理专业教学方法中,教师讲授时会采用多媒体,并以图文为主[2]。但护理专业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中所包含的临床实践技能较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差异较大,课堂参与度较低,无法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也无法更好地参与技能学习,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缺乏课堂上的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也缺乏从课堂中获得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 1.3评价方法单一 护理专业的学生只有顺利拿到毕业证以及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才能获得医院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过分注重校内课程是否顺利通过以及护士资格证通过率。使用此评价方式,虽然能较为直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但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具体情境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一评估方法无法展现护理专业产教融合的优势,不适用于护理专业创业教学模式。 2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概述 2.1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对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综合人才发展模式[3],遵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再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将坚定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目标,面向卫生行业培养掌握本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2人才培养方法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护理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4]。高职院校应把行业企业引入学校,使护理专业人才与行业融合在一起,形成师资融合、课程建设融合、文化氛围与实训基地融合的校企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融合方法。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教师队伍,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学校培养和企业获得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3.1教材开发 高职院校可与行业企业合作,共研、共育、共同开发适合护理专业人才的教材,融入校园和企业文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任务为主题,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全方位培养无缝对接临床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把新的内容、新的制度、新的规范、较典型的临床工作案例纳入教材,以适应当前教学需要。同时开发集任务、项目、信息化、思政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教材,满足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有效地解决教材内容落后、脱离实际需要等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2课程体系构建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类型教育,重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动态创造的新课程观,完成理实技强的课程目标,突出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综合岗证融通的课程结构,注重经验获取的活动方式,同时以高水平专业群为契机,专业群内课程互通互选,学分互定互认。护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 3.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贯彻始终,时刻引领专业建设创新改革,最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增加职业面向,丰富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在医院就业外,还可到养老机构、养生馆、医美行业、产后康复中心等参加见习,开阔视野,给不愿去医院工作或不符合医院工作要求的学生增加就业渠道。在行业见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明确认识,拓宽未来就业途径,认识到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在医院工作,还可以多方向多途径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优化调整考核考评机制,以岗位任务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行企与院校多元化多途径共同对学生的理论、实践、素质、现实表现等各项综合能力进行考评,重视过程考核,突出医德素质,综合形成学生本学科的总成绩。 3.4对接创业教学结合点 护理学专业课程除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外,还应开设各类素质拓展课程,突破专业限制,多专业互通互选,实现多方位多角度培养人才。在实施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时,教师可将课程教学与创业教学模式相结合,比如将老年护理学和养老机构结合起来,将社区护理学和社区医疗机构结合起来,将妇产科护理学和母婴护理等机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使学生日后能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学校的知识讲座、公益活动等。总而言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多方向寻找创业教学的结合点,并根据产教融合的需要,完成课程设计。 3.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医院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还需要培养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从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入手,为社会提供护理、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型人才。为此,学校应加大产教融合力度,使人才培养由校企交替进行。在模式改革创新中,可打破传统“2+1”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为“1+1+1”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掌握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知识;第二学年将学生送达联合培养医院,将实践技能操作较多的专业核心课程由医院内临床一线教师讲授,边学习理论知识边临床实践操作;第三学年,学生自由选择医院完成实习。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综合评估能力,实施“医院即教室,病房是课堂”的教学模式[5]。教师在临床中教学,学生在岗位上学习,为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立业打下基础。医教协同模式详见图2。 3.6提升“双师型”师资力量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大力发展创业教学模式的师资建设,选择认同创业新理念、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教师或行业优秀员工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交互式沟通模式可分为学校到行业、行业到学校。1)护理专业可以通过聘用优秀临床一线人才的方式,在学校兼职担任教师,向学生灌输行业文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学校挑选优秀的教师到医院学习,在医院参加技能培训,不断加强护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学校与行业的对接可以通过教师到行业企业的学习和培训来实现。同时,学校也应制定相关政策,给教师到行业企业工作和学习提供充分的保障,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采用这种“教师进企业、企业员工进学校”的模式,可以使护理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6],共同探讨如何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寻找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的有效方法,使在企业学到的实践技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对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3.7实施“1+X”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国外优秀护理教育的做法,开展母婴护理、老年照护等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1”与“X”技能等级训练的深度融合。将“X”技能等级培训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还应按照教学标准,建立相应的“X”模块培训课程,以支撑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同时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培养个人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实行现代学徒制。高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学生—见习学生—实习员工—员工”的模式进行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可以让学生采用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按照一名教师对应一个学生,学生跟着临床带教教师学习,教师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环境、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考核方案。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校内模拟职业技能训练转变为现实的工作情境,切实体现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的真实互动,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提高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4产教融合的不足及展望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从2019年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至今已有三届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发现问题、多方协调解决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护理专业学生认可度低,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第二学年需要去教学医院生活、学习存在抵触心理。虽然学院采取医院宣传、教学讲座、学长学姐分享等措施来解决,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教学医院的综合条件和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其次,由于医院的临床教师需兼顾临床工作和课堂教学,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无法双向兼顾,而符合教学要求的外聘教师数量有限,这也是学院与教学医院一直在协调解决的问题之一。最后,教学医院普遍实训器材匮乏,教学模型配备不足,不能满足每五人一套,且没有专门的实训教室,学生实训只能去临床科室床旁教学,学生不能反复练习与操作,严重影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医院和学校不断优化实训课程构建及实训教室建设。通过联合培养,学院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深化探索,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产教融合办学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焦俊波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摘要: 运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学业情绪为视角,探讨医学生体育学业情绪特征与教学应对,以期更好地发挥网络课程功能。研究认为,由于教学内容属性不同、教学对象性格迥异以及认知能力差异,当前体育实践网课仅对体操类项目学生、女生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有积极影响,而对球类项目学生、男生和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有负面影响。建议从充分发挥科技力量,聚焦短板推进智慧教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突出德技兼修育人价值;转变传统固有认知,提升网课教学应对能力入手,实施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医学生;体育;学业情绪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2]等文件陆续颁布,促使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新阶段。在学校体育领域,“互联网+教育”逐渐成为主要形式之一,并由理论课开始向实践课拓展[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教育部部署“停课不停学”工作,进一步加速推动体育实践网络课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铺开。作为时代发展产物,其被委以更丰富的教育任务,寄予更高的育人期望,同时如何达成课程使命也亟待解决。学业情绪是学习领域中一项非智力因素,因与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有着密切联系,被视为预测学习者学业成就的核心要素,也是检验课程效果的重要依据[4]。2002年,它由Pekrun等人提出,一直受到教育界关注。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助于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5-8],这些成果对促进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目前体育教学中关于情绪的研究还很缺乏[9],现有成果主要集中于触发因素以及作用机制的探讨[10-12],基于课程角度的应对研究有待深入。因此,结合体育“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需求与学业情绪的重要价值以及现有文献中对策研究的不足,本文立足医学本科院校进行研究,在充分了解医学生体育学业情绪特征后提出教学应对,以期更好地发挥网络课程功能,为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在上海医学院校抽取10个班级450名学生。纳入标准:(1)愿意配合完成教学实验;(2)一学期全程以网络形式进行实践类体育课学习;(3)心理问卷填写有效,且得分在实验前同质性检验中没有异常。最终确定研究对象433人,具体分布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第1周课程开始前,了解研究对象体育学业情绪的初始状态;第二次在第16周课程结束后,了解研究对象网络学习后的体育学业情绪变化。使用的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董妍等[13]2007年编制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该问卷包含4个分量表,共72道题。其中,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分量表16题,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分量表14题,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分量表17题,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分量表25题。每题采用5级计分法,符合程度越高赋分越高。问卷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与分半信度较高,相关显著性水平均达到0.01,且在此次研究中统计得到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在0.87~0.94之间,问卷信度好。 1.2.2教学实验法 教学实验通过“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开展,课时16周,课程均为实践类属性。所有网课都建有引导栏、任务点、资料库、习题库、讨论区、作业栏等板块。每周课前,教师基于章节知识发布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流程、重点、难点等;课中,教师建立任务点打卡,利用文本、PPT、视频、在线答题等形式,推动学生逐步完成章节学习,同时在讨论区进行实时答疑,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后,教师布置实践作业,通过短视频检查教学效果,纠正学生不足之处。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计量数据用(x±s)表示,显著性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不同体育项目医学生的学业情绪差异不同 体育项目医学生实验前后学业情绪得分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球类项目组在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分量表方面,除了希望维度外,其他维度得分实验前都高于实验后(P<0.05),在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分量表方面,只有满足维度实验前高于实验后(P<0.01);在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分量表方面,各维度得分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分量表方面,分量表得分及厌倦维度得分实验前都低于实验后(P<0.05或P<0.01)。体操类项目组积极学业情绪和消极学业情绪分量表、维度得分及总分方面,都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不同体育项目医学生实验后学业情绪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积极情绪分量表方面,球类项目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放松维度得分低于体操类项目组(P<0.05或P<0.01);在消极情绪分量表及其维度方面,球类项目组得分均高于体操类项目组(P<0.05或P<0.01),见表3。 2.2不同性别医学生的学业情绪差异不同 性别医学生实验前后学业情绪得分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组在积极情绪分量表方面,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高兴维度得分实验前都高于实验后(P<0.05);在消极情绪分量表方面,厌倦维度得分实验前低于实验后(P<0.05)。女生组在积极情绪分量表及其维度方面,实验前后的得分差别不大(P>0.05),基本属于同一水平;在消极情绪分量表方面,厌倦维度得分实验前低于实验后(P<0.05),见表4。不同性别医学生实验后学业情绪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积极情绪分量表方面,总分、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自豪维度、高兴维度、希望维度、平静维度得分女生组高于男生组(P<0.05或P<0.01);在消极情绪分量表方面,厌倦维度、无助维度女生组分数低于男生组(P<0.05),见表5。 2.3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学业情绪差异不同 年级医学生实验前后学业情绪得分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一年级组在积极情绪分量表方面,总分、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自豪维度、高兴维度、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满足维度实验前得分高于实验后(P<0.05或P<0.01);在消极情绪分量表方面,总分、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厌倦维度、无助维度得分实验前低于实验后(P<0.05或P<0.01)。二年级组在积极情绪分量表方面,放松维度实验前得分低于实验后(P<0.01);在消极情绪分量表及其维度方面,实验前后得分无差异(P>0.05),见表6。不同年级医学生实验后学业情绪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积极情绪分量表方面,总分、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满足维度、平静维度、放松维度一年级组分数低于二年级组(P<0.05或P<0.01);在消极情绪分量表方面,总分及其维度得分一年级组高于二年级组(P<0.05或P<0.01),见表7。 3讨论 在“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统计不同体育项目、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医学生体育学业情绪得分可见,该形式对于各组别的情绪影响各有特点,表现如下。 3.1体操项目学生情绪稳定趋好,球类项目学生情绪多维变差 项群理论指出,按照“属+种差”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探求同类项的共性教学规律和异类项的差异问题十分重要[14]。通过不同项群的集束性特征审视教学活动,可获得全新认知,提供方法学指导[15]。此次研究以不同项群为视角,观察医学生学业情绪,发现对于体育实践类课程而言,全程采用“互联网+教育”,项群间表现大相径庭。体操类项目实验前后总体而言学生情绪波动小,表现较为稳定,且他们的情绪有趋向变好之势。球类项目实验前后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几个维度明显变化,呈现出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上升的特征。究其原因,体操类项目可能一方面由于线上教学多采用视频跟做,与线下教师领做形式相似,学生已形成学习定式,比较熟悉而无负担;另一方面线上视频可反复观看,学生通过加练增强动作记忆与质量,使自我效能感提升,一定程度抑制消极情绪产生。而球类项目的线上教学缺少了项目特有的频繁互动属性,使课堂的趣味性与竞争氛围大打折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困难,尤其是线下同伴协作练习的消失,令多数学生有孤军奋斗之感,无助、沮丧、厌倦等消极情绪相继出现。 3.2女生积极情绪感受更多,男生消极情绪感受更强 关于学业情绪的性别差异,控制价值理论认为男女生情绪结构是一致的,取决于对控制感和价值的评估,评估内容不同会引起学业情绪的差异[16]。研究显示,对于体育课采用“互联网+教育”,女生的评估优于男生,表现为积极情绪明显多于男生(P<0.05或P<0.01),消极情绪少于男生(P<0.05)。积极情绪方面,女医学生正处于外形逐渐向成年女性发展阶段,由于害羞、畏难等心理影响,运动惰性增强[17]。体育线上教学正好在内容上增加了理论知识的比例,使她们运动压力减小,并且理论中体育项目历史、技战术、赛事欣赏知识的输出深化了她们对所学体育项目的价值感,从而提升了积极情绪。而男医学生由于好动的性格特点,喜欢实践多过理论,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线下练习习得技能,获得成就感,线上理论学习比例的上升与他们期望的学习形式有所出入,但又无力改变,致使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方面,女生也好于男生,男生厌倦等感受在线上教学后有所增强。细探缘由,主要是没有了同伴间的实时帮助与鼓励,加上自身技能获得过程中的不自信、不明确以及气氛的缺失,使他们的学习体验时常有挫败感、无聊感,不良情绪由此产生。 3.3二年级学生情绪全面优化,一年级学生情绪状态不佳 差异教学论认为,学习者之间存在智力、个性、认知风格等不同维度的差别,只有找出其中不同,才能实施差异化针对性教学[18]。研究显示,体育课开展“互联网+教育”,不同年级医学生在学业情绪上有极大差别。一年级学生表现为积极情绪明显减少(P<0.05或P<0.01),消极情绪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之相反,二年级学生表现为积极情绪增加(P<0.01)。这一现象可能是认知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所致。认知方面,一年级医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体育课的认识与期待还停留在中学线下课的实践形式,大学线上课的出现以及理论知识的加入,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增加了课程难度,让他们难以应对,不少学生思想上不愿意接受线上课。而二年级医学生经过一年大学生活,心智更为成熟,对新事物持更包容的态度,他们发现了线上教学的灵活性、丰富性,也获得了更好的学习体验。能力方面,一年级医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大多数自主学习习惯尚未养成,面对线上课程的全程自行把控不适应、困难多,情绪低落。而二年级医学生随着学校网课的普及,在大一阶段已训练有素,对网课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进度的掌握等有自己的经验,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业情绪也相对更为正面积极。 4对策建议 从各组别的学业情绪特点可知,体育实践网课的推行对于体操类项目学生、女生和二年级学生群体的学业情绪起到积极作用,但对于球类项目学生、男生和一年级学生群体的学业情绪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为教学内容的属性不同,教学对象的性格迥异以及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差异。对此,提出现阶段需着重针对球类项目、男生以及一年级学生课程进行完善,具体教学对策建议如下。 4.1球类项目课程:充分发挥科技力量,聚焦短板,推进智慧教学 为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从3条路径入手,在线上教学中体现多实操、重互动的球类项目实践课主要特点。一是配备信息化教学场所。以球类场馆建筑为平台,将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场馆建设、改造中,通过语音提示、图像识别、影像重现、智能问答等方式创设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多维交互学习情境,满足线上教学拥有线下体验的课程需要。二是丰富“线下特质”教学资源。在现有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录制实践形式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操练机会与方法,提升课程的运动服务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实践需求。三是开发球类运动专项App。依托VR、AI、AR等技术,构建球类项目虚拟仿真运动环境,借助人机互动方式完成体能、技术、实战水平等级的精准计算,科学反馈,增强学习的目标性、趣味性,实现沉浸式运动体验。 4.2男生课程: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突出德技兼修育人价值 深入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9],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化课程价值、增加趣味感、驱动学习行为。一方面,以传承体育精神为支点、传授运动技能为重点,贯彻德技兼修育人主旨。立足优秀典型,设计“思政讲堂”板块,以体育名人为代表录制运动寄语,引领课程开篇;以优秀事迹为内容剪辑纪录短片,贯穿教学过程;以感受交流为形式搭建互动平台,升华学习意义。另一方面,以叙事教育为主要手段,讲好体育故事。构建体育课程叙事体系,依托生动故事串起各章节学习内容,改变学生只注重技能学习的单一认知,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通过展现体育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培养学生荣誉至上、公平竞争、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4.3一年级课程:转变传统固有认知,提升网课教学应对能力 认真解读《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明确高校体育需要适应信息化建设与革新。从教师与学生角度,共创新生网课教学良好局面。教师角度: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了解“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与教育优势,提高他们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观意愿;二是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设备,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探索学生喜爱的当前网课形式与内容,不断求新求变。学生角度:一要尽快“独立”,通过网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使教师的作用逐渐由主导转向辅助;二要提升“能力”,将信息化学习纳入常态学习内容范畴,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充分用好体育网课资源,发掘课程价值。 作者:陆乐 纪之光 王洪彪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体育教学部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不断引入新的技术,以推动档案管理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探究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区块链”思维的应用,深入分析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契合,挖掘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价值与优势,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进而从管理层面、技术层面与具体措施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其相对于传统网络信息技术最大的区别是去中心化与去信任化,区块链技术在网络系统的搭建中提供了全新的数据组合结构,大大提升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区块链技术的这些特征使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优势作用,满足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特征需求,比如社会性需求、共享性需求、综合性与系统化需求、独立性与安全性需求等。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进行信息化变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传统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形式,进而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管理者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管理模式,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使用模式,这无疑会大大提升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价值。此外,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采用实体管理与虚拟空间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大大节省时间与空间。 2.实现全面化保护。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是以“原件”的形式使用,而且是具有多次使用、重复使用的特点,这必然会对原始纸质档案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可逆的损坏,给档案保存、维护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原始纸质档案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转换为数字档案,这能够满足很大部分“查阅”类档案使用需求,避免原始纸质档案的反复翻阅,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使用人员对原始纸质档案的频繁接触。档案的信息化通过电子化形式满足查阅需求,实现了对原始纸质档案的全面化保护。 二、区块链技术特征及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1.区块链技术的“免信任”特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能够为创建档案智能身份认证系统提供技术思路,并基于“免信任”技术特征构建一个免信任环境,使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内所有节点均可安全记录、交换、更新档案数据信息。当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成功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免信任技术后,则该技术能够为学生档案身份智能认证提供智能“身份证”,即学生独特的区块链ID等。 2.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特征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文件溯源、信息防伪等环节提供全新的体验。当档案信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管理时,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能够生成一定时间段的信息区块与区块间首尾相连的数据链,进而实现追本溯源的功能,而且数据不可修改、不可伪造,有效证明档案原创性与归属,有效解决档案数据信息的防伪与数据追踪难题。 3.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技术特征应用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时,通过建立分布式数据库打造较强冗余性与容错功能的档案信息职能交互系统,使信息交互平台上的档案管理工作摆脱“中心化网络”,有效避免整个系统上的某个节点出现问题时对整个档案信息平台的影响,以确保档案基础设施的防护水平。此外,分布式技术特征还能够为高职学校档案管理机构中的每个归档部门节点建立一份同样完整的区块链“总账本”,从而大幅提升档案信息交互平台运作的稳定性。 4.运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特征,实现对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不同类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提升档案数据传输安全与用户隐私保障两个方面的水平。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技术是针对数字信息的加密与解密中采用两个密码,即“私钥”对信息签名,“公钥”验证签名。高职院校档案可分为“共享档案信息”、“专有档案信息”、“私密档案信息”三类,三类档案信息在管理与使用中具有不同的属性要求,而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技术能够维护“共享档案信息”的权威性,保护“专有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有效增强“私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不仅如此,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运用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技术还能够有效保护和增强用户信息的私密性。 5.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特征的应用,能够高效推动档案管理系统的契约关系与契约原则的维护与执行,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借助智能合约技术,使档案利用的办事流程变得数字化与程序化,尤其是能够自动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程序,实现“职能合约”一旦启动即会自动执行的功能。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问题与可行性分析 1.基于区块链的档案信息化平台问题。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多种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被广泛运用,但由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起步较晚,各种应用程序并不完善,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当前国内外相关领域可借鉴的经验十分有限,这也导致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传统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可能会导致档案数据安全性不高的问题,数字信息的存储介质的单一性也会增大其被破坏的可能性。此外,从宏观层面上看,高职院校档案数据共建共享的难度较大,而且信息化建设中档案利用情况无法实现大规模监管。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是主要功能模块之一。但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特征给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区块链分布式技术要求所有节点共同参与档案共享工作,这给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两个方面的压力,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压力增大,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管理效率面临更大压力。此外,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特征扩大了档案监管范围,对档案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2.区块链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区块链本身的技术特征使其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依然具有明显的价值,再结合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情况,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一是区块链与档案信息具有共性,二是都是电子数据,而且高职院校档案多是个人信息的电子文档,存储于数据库中,而区块链技术则是由一个个数据块以特殊方式连接构成数据链,与电子档案的存储具有共性。三是区块链技术的对信息的追根溯源,以及其分布共享、去中心化、非对称加密等技术特征,能够对档案信息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保护,进而保护档案安全。四是区块链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能够有效增强档案的真实性,比如通过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方式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从而保障档案的安全。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区块链应用策略 1.保障性管理举措。从实践来看,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费用昂贵、人才缺乏等,这需要高职学校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性措施。一是学校要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方案,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各环节的应用规划,做好论证,以确保区块链技术的高水平应用。二是学校要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学习与研究,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不断拓展区块链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场景。三是高职院校要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实践需求,加强这方面人才培养与储备。四是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资金需求。五是高职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安排工作节点,规范行为、监管到位、加强开发,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2.搭建档案区块链智能服务平台。从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来看,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具有特定需求,而且档案管理机构的业务也具有特殊性质,采用区块链技术对档案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不仅需要制定整体的建设方案与规划,而且需深入研究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设计思路与方法。结合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在原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功能模块进行重新设计与整合,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学生档案身份认证模块、用户信息隐私模块、档案基础设施防护模块、文件溯源和信息防伪模块、档案信息数据安全传输模块、契约关系维护模块、馆舍能源智能化调控模块等。依托区块链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实现的这些功能模块,进行优化组合后,形成集内容、用户、服务于一体的高职院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性:一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入口隐性化,为用户提供多渠道的登录捷径,比如移动客户端App、微信公众号、CP端入口、微博官方号等,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二是实现档案信息系统平台用户“粉丝”化,即用户成为档案系统平台上信息的生产者,通过用户提升内容的丰富性与高质量性,进而提升用户“黏性”,借助社交平台壮大“粉丝”队伍。三是实现档案系统平台内容优质化,加大档案开发力度,注重档案内容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有价值、感兴趣的档案信息。四是实现档案系统平台后端服务化,注重增值扩展服务,提升档案系统平台的职能属性。 3.区块链技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一是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特征对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的智能化交互管理,避免传统档案信息化系统“中心式”运行模式的弊端,解决“中心式”模式下一旦遭受攻击则可能整个系统瘫痪的问题,而且还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信度高、查阅便捷的优势,为档案安全管理提供更多保障。二是借助区块链免信任技术特征,依托区块链“可交易平台”,对所有用户进行智能化身份认证,且所有身份认证是在可信任环境下自动完成的,不需要人工操作。比如对学校学历认证档案的管理,通过对每个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认证,为招聘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接口。三是将区块链“时间戳”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的档案信息可靠性溯源环节,且赋予档案信息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等特性,这为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个透明、开放的环境。 4.区块链思维运用注意事项。目前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相关研究较少,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启示又十分有限,这就要求学校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结合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优势作用,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区块链技术并非是一门万能的颠覆性技术”。区块链技术在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适用的场景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需要学校进一步结合实际进行探索。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会影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机构的权威性,短期内如何应对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赵媛 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研究馆员
一、概述 共享经济也称“分享经济”,是一种“协同消费”的生活方式,其特点主要是个体通过一个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整合闲置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从而实现点对点的直接商品与服务交换。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从刚开始的分享信息、分享观点已经扩散到分享商品、衣物到房屋、汽车甚至技能以及货币,这都借助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共享经济的分享范围和分享领域不断扩展并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共享经济这种新的消费模式迅速得到大家的支持,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己的需求或提供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与人们分享房间、汽车、劳动时间、工具等,共享经济涉及交通出行、服务、金融、空间、知识或教育、医疗健康、美食、物品、公共资源等九大领域,人们通过共享形式所建立的撮合买卖双方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可以将供应方闲置或者盈余的资产最大化利用,提高商品的边际效用,降低边际成本,这不但有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经济持续化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共享经济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增长新动力,人人可以利用闲置资产和闲暇时间创业,从而降低了“双创”的门槛。同时,共享经济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和商业信用体系,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消费满意程度进行打分评价以供其他消费者参考,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统计使信用信息共享,有助于打造一个人人守信,失信惩戒的信用社会。共享经济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然而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目前难以将各种新经济形态纳入体系,信用评价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因失信问题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很多。失信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会产生扰乱社会秩序等问题从而阻碍共享经济的发展。规范个人及企业诚信行为以及加速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国家、企业以及个人都要共同去实践的方向。 二、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6-2017分享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共享经济的资本热潮便开始起步,2015年出现大量增长,融资笔数增幅高达100%,融资规模增幅近340%。2016年虽然融资笔数回落30%左右,但融资总额仍保持3%的小幅增长。经历了2016年的资本疯抢,共享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新业态形式层出不穷,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动力[1]。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高达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共享平台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使用共享服务的人数达6亿,提供服务人数约为6000万。共享经济在发展之初,有二手物品置换、拼车等形式,在交通出行领域出现了滴滴出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这类我们熟知的产品,目前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电脑、共享大厨、共享医疗、共享珠宝、共享衣服等业务的共享经济形式也不断涌现,共享经济已经从多个领域介入到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便利[2]。随着科技的发展,从2017年起,共享经济逐渐向工业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等互联网产业渗透。随着“共享+”业态越来越丰富,该行业得以迅速发展,但相关行业规范的发展却略显滞后,共享经济也经历了鱼龙混杂、乱象频发的“尴尬”。2017年,共享单车出现爆发式发展,共享单车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然而高速的发展带来的是部分资金链断裂、押金难退、关停跑路、自行车坟场等负面事件频发,部分项目被指“伪共享”,商业持续性存疑。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技能……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一些“花式共享”项目陆续进入公众视野,这些项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还是只是披着“共享”外衣,实质是新形式的融资游戏,一时间引起诸多质疑。国家支持发展共享经济,从2015年开始,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发展“分享经济”。此外,“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等文件都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共享经济。2017年,发展共享经济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同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的指导意见》,将“共享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高度,表明了政府促进其发展的坚定立场和鲜明态度,期望通过盘活经济剩余而激发经济效益,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我国共享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信用困境及原因 1.信用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共享经济的发展是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然而我国征信行业发展不完善,导致信用信息共享程度差。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征信系统难以全面覆盖和有效服务共享经济,央行征信系统注重金融方面的征信主要针对经济主体贷款和支付结算工具的信用信息,政务信息涉及工商、税务、法院等多个部门尚未完全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而且在此领域多针对企业征信,个人征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依托大数据分析方法商业征信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个人征信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社交类互联网企业依托其平台中大量客户的交易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开展征信业务,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商业化征信机构逐渐形成了消费者信用领域的特色,在共享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但是,目前商业征信领域的信用服务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信用评分标准不规范,加之出于保护数据安全和商业利益的角度考虑,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信用信息共享壁垒的存在,难以形成有效的信用约束。 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我国正处于信用体系建设发展中,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社会信用意识薄弱,失信成本低,惩戒机制不完善,存在失信行为[4]。共享经济模式大多以信用为基础保障才可持续发展,蚂蚁金服的市场调研表明以芝麻信用分免押金的方式进行共享交易违约的程度低。然而目前的社会信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其健康发展,信用约束发挥作用需要大量的用户的守约行为,单靠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和客户任何单方面信用难以保障此模式发挥最大效用,如共享单车使用过程中用户破坏车、不按照规定停放等违约现象大量出现,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和维护成本,2018年开始,大量共享单车企业退出市场。除此之外,我国在信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面还是空白的,与国外发展迅速的信用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的信用法律法规还需完善。法律法规的缺失影响了相关惩罚机制的建立,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失信行为。类似退押金难、共享单车上锁私用、偷换二维码诈骗、共享汽车盗开、短租住宅遭到破坏等问题使人们对共享经济发展前景产生疑问[5]。 3.难以平衡共享经济参与各方的利益 我国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各个阶层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是不同的,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共享经济的发展。在共享经济新模式出现之时,经济主体纷纷参与到共享经济模式中来,甚至将共享经济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共享经济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给各个阶层带来了福利。但是部分参与人利用共享经济的外衣将其仅作为融资的新模式,以业务之名迅速积累资金,挪用押金进行资本运作,未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资本运作失败之后出现跑路、退押金难等现象,损害用户利益;同时,在共享物品享用时,发生屡遭破坏的现象,导致共享企业运营成本、维护费用等成本增加,如有部分地区由于共享单车非法占道将大量崭新的单车送入“坟场”,导致资源浪费,共享企业利益受损。归根结底,由于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尚未有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准入门槛较低,商业模式运作也处于探索中,容易被资本逐利行为利用,因此,出现了无法平衡各方面利益的现象。 4.共享经济模式复杂 ,信用监管难度高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共享经济是经济创新模式的探索,从共享经济的类型来看大体分为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交换服务、再循环等几种类型,由于新的经济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各类型共享经济模式的运营特征不尽相同,行业的界限也变得模糊,部分共享经济平台的监管部门难以明确,而各模式通过信用监管的方式和重点也不尽一致,部分平台交易缺乏安全保障,如金融类共享平台中的P2P,从最初的审核资料、线上整合信息、线下交易实体资源、进行信用评价等各个环节难以保证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共享经济这种经济创新形式使得各利益主体的违规行为缺乏制度化规范,相关机构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如果单靠传统的资质审核、行政检查等行政手段进行“管控”的监管,势必造成监管缺位、越位和错位,平台的自我约束和自律监管不到位,给现有的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构建共享经济平台领域的信用体系 1.完善共享经济的信用制度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新经济形式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以信用监管的方式规范行业发展会成为趋势。政府制定共享经济信用监管制度,通过数据平台监管个人信用记录,并逐步探索推进信用为基础的共享模式,将共享经济信用体系建设纳入相关政策中[6]。将相关主体信用记录、信用数据库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信用评价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内容纳入政策制定内容中,切实做好共享经济具体业态的信用建设[7]。推进共享经济领域信用产品使用的力度,形成信用建设与行业规范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状态。 2.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发展 政府主要负责防范公共数据危机、个人隐私泄露和知识侵权等问题,制定信用数据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信用信息共享规范,扩大征信及信用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第三方征信机构信用评价和企业自身信用监管是约束共享经济交易过程中违约、违规等失信行为的关键,特别是企业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记录是第一手资料,更加有实际意义,企业自身是信用信息源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第三方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及使用权限,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第三方征信机构可根据授权采集公众个人公共信用信息,解决交通出行、生活服务、房屋租赁等领域交易双方身份和信用认证问题,对交易双方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 3.优化用户信用评价体系 共享平台应建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适时对用户信用等级评定及更新信息,并提高信息披露的力度,促进提高客户的信用意识和自律性。将个人共享经济活动中的信用行为与征信记录挂钩,利用信用分的累积采取相应的激励惩戒措施,对失信严惩则会对个人行为形成外在约束,提高失信成本,引导其自觉遵守规则。积极促进共享经济平台企业依托自身平台利用大数据监督、信用评级等手段和机制,鼓励其与政府部门、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健全相关主体信用记录,强化对资源提供者的身份认证、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推进以信用结果和产品为基础的交易。 4.推进信用环境优化 推进信用环境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共享经济平台要以企业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在进行商业模式运作时守信用,维护共享参与各方的利益,因此,共享经济平台企业要提高本企业的信用意识,加强自律,将信用宣传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加强对员工的信用教育,并建立信用奖惩机制,优化信用微观环境;另一方面,从国家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加强信用宣传和教育,推广信用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网站、影视、电台、社交媒体等媒介,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的宣传格局,树立各类诚信典型,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推进社会的信用观念和意识的提高,优化信用宏观环境。基金项目:珠海市社科规划项目(2017YBC138);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校科研发展基金项目(XK-2016-02)。获得奖项: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2018中国信用建设论文征文竞赛”优秀奖。 参考文献: [1]郭师绪.资本大战后共享单车如何盈利?[J].新产经,2017(3). [2]蕾切尔·博茨曼,路·罗杰斯(美).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15. [3]张杰.我国共享经济发展中的信用困境与解决之策[J].经济纵横,2017(8). [4]李鑫.分享经济监管困境与信用监管体系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7(8). [5]胡吉亚.共享经济与共享单车[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5). [6]赵景华,许鸣超,陈新明.分享经济业态下政府监管的差异化策略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6). [7]刘权.分享经济的合作监管[J].财经法学,2016(5). 作者:于菁 林宏芳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微博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语言学习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员工喜欢在工作之余,使用新的互联网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微博平台就为这种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十分便捷的渠道,尤其是新浪微博中的一些热门英语微博,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锻炼英语口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自主学习概述 自主学习是综合性教育中的一个概念,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将这个概念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他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必须要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通过各种途径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技巧,最后再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自发的、主动的,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但是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味地否定了教师的作用,教师还是具有引导和指导作用的,当学生在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经验给学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总体来讲,自主学习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强调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各种资源,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对于教师来讲,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互联网工具中挖掘出更多的资源,引导他们进行独立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微博与大学生英语自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新媒体类型越来越多,微博、微信等,都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微博为例,微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新媒体形式,微博的使用十分简便,方便人们对各种信息进行浏览以及对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比如有的微博的一些消息可以被转载,微博主页可以被随意访问等,很好地实现了互动。随着网络的不断应用,人们在生活中很少进行面对面交流,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平台,而且也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获取多种多样的信息。另外,微博还设计了英文版,使得很多外国人也有机会使用微博,我国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也可以与一些外国人互相关注、互相交流,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具体说来,微博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微博中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大学生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微博平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将微博平台作为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完全吻合,而且拓宽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和方法。微博平台的应用可以从很多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比如在微博上有一些英语新闻,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素材,提高其阅读能力。与此同时,微博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可以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外国朋友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的需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很多学生都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也很喜欢独立思考,微博平台的出现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另外,在微博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一些知名人士和组织也开通了微博账号,定期相关信息,学生可以对这些互联网信息进行阅读和了解。一些电影资源也是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素材,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感。通过微博平台,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多丰富的学习素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当然,在分析热门微博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也应该要看到微博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弊端,因为微博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平台,在微博中也有一些不正确话题,这些话题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极大影响。经过统计发现,目前有90%以上的微博主题内容都是关于娱乐休闲的,比如,在排名前十的微博中,大多数都是关于明星八卦或隐私,这些话题与学生的学习毫无联系,但是在微博中被讨论的次数最多,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再比如,当前很多商家或者明星都喜欢使用微博来营销推广自己的产品,或者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微博中就充斥了大量的广告以及明星的个人生活,这些并不适合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由于微博中的消息太多元化,太广泛,如果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中,对自己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还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三、热门微博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途径 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大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现代化教育、实践教育,是为了加强我国多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可以和谐发展。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出国,越来越多外国人来中国,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英语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不仅要会读和写,还应该要会听说,能够流利地交流。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以大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微博平台是现代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微博的优势,借助微博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微博中的信息,并且对微博中的信息进行充分利用,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从网络上下载学习资料在课后业余时间进行练习,提高英语实践能力。 2.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热门微博进行教学 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可能会听到学生抱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微博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在其中有很多热门微博具有教学教师,可以被当作教学素材,而且微博的素材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微博素材生动有趣,与传统的大纲教材不同。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对微博内容进行把控,尽量选择一些具有实效性和生活性的热门微博,让学生可以从这些微博中找出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地方,从而可以更好地围绕着一个热点或者一个生活化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大学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群体,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渴望都很强,也有很强烈的表达自己思想的意愿,教师可以多与学生沟通,询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然后从微博平台中选出一些学生关注的生活化和时事性的话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还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用英文进行交流,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3.利用微博引导大学生加强英语阅读、听力、写作等方面的学习 在对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巩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英语阅读以及写作问题较多,因此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其他外在的教学渠道的利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1)引导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写作。写作是英语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感觉写作难度较大,在写作的时候一般只会用简单的单词进行拼凑,对于语法的应用不够熟悉,而且在语言中的词汇量比较单一。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练习,微博是一种很好的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学生就可以利用微博发表自己的感叹,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微博内容的时候可以选择用英文进行叙述,并且可以培养自己养成一个每天写心得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对自己的语言写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写日记是给大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机会的途径,在写作的时候,学生不仅会对英语词句的组合与搭配进行思考,也会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思考,从而对自己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可以用微博来自己的心情、感悟,教师也可以随时从微博上了解到学生信息的状态,从而对学生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回复,使得大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2)利用微博加强对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英语听力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认为的一个难点,很多大学生看到英语单词的时候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在听说的时候却不明白单词的含义。因此,在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听力能力进行培养,多听、多练是缓解听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大学生听力练习的过程中,微博平台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当前大学生对微博功能的挖掘还不够,认为微博就是简单的和转载消息的工具,其实微博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比如微博电台、微博资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重要工具,这些微博内容中有一些英语材料可以作为大学生听力训练的英语素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利用微博加强对英语听力素材的收集。在对各种听力素材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微博中的各种英语新闻资讯、英文歌曲、英文小说等资源的应用,不要局限于单一的素材,在收集到各种英语听力素材之后,还应该要引导大学生进行各种英语听力素材的应用,比如可以将这些资料下载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收听,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3)加强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微博平台中,一些热门微博,往往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新闻信息,微博中的新闻消息是多元化的,虽然以中文新闻为主,但也有一些英语新闻,加上微博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用户的平台,因此上面也会有很多英语新闻、英语文摘等内容存在。大学生在英语自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微博中的这些资源,加强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首先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资源作为阅读素材,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加强一些复杂内容的阅读,从而帮助自己提高词汇量。 4.教师利用微博课程学习资源,提供相关链接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学,并不是要教师放任不管,教师依旧有责任,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世界中,很多信息并没有利用的价值,学生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寻找的时候往往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对此,教师必须要学会分辨信息,筛选出更多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利用微博将这些信息出来,而且在资源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对特定的群体可见,比如将自己的学生分为一个组,在一个组内分享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精准地获得各种学习资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5.教师要利用热门微博的话题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学习的任务 大学生的英语自学不仅要对各种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还应该要对一些内容进行拓展,在微博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对教师在微博平台上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很好地完成。比如教师布置学生要对某部英文电影进行翻译,在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翻译任务。 四、结语 微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平台,其中包含了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英语自学的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微博平台的应用,利用热门微博资源促进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翟晓颖.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2). [2]毛诗漫.刍议微博视阈下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J].传播力研究,2018(20). [3]赵涛.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微博提升影响力的路径[J].新闻战线,2018(14). [4]徐晓靓.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39). [5]苏颖.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6). [6]黄文杰.微信平台下大学英语混合学习自主参与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02). 作者:於齐放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马拉松赛事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长跑这一运动中来。然而,由于报名马拉松赛事受到时间、场地、参赛资格等多方面限制,线上马拉松应运而生。线上马拉松,即通过互联网参加马拉松,参赛者在赛事举办当天,按照活动要求,在任何地点,完成相应距离跑步,即可获得官方授权的完赛纪念奖牌或赛事奖品或电子完赛证书。我国的线上马拉松由“悦跑圈”这一手机应用软件发起,随后“咕咚”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截止2017年,线上马拉松的场平均参赛人数超过20万人。线上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发展迅速,本研究首先针对线上马拉松现有开展模式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线上平台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研究,最终达到现状探究和前景展望的目的。 1.线上马拉松的优势 1.1低成本 虽然目前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已经覆盖我国大陆地区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1],但马拉松赛事的参与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对于大部分跑步爱好者而言,参与马拉松仍然存在时间成本以及包括交通、食宿在内的经济成本。线上马拉松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决。在地点方面,线上马拉松对跑步路线没有任何要求,达到里程即可获得成绩证书,参赛者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路线完成赛事;时间方面,线上马拉松通常完成时间为24小时,给了参赛者充分的准备时间,无关门时间的限制也使得大部分报名者能够完成赛事。除了时间和跑步路线更加灵活以外,通常参加马拉松赛事需要支付报名费,而线上马拉松则完全免去了报名费。于是,在不具备实地参与马拉松赛事的情况下,很多跑步爱好者选择参与线上马拉松。 1.2没有报名限制 为了保证赛事可以顺利进行,同时避免报名人数过多的情况出现,大部分的马拉松赛事制定了报名门槛。通常情况下,报名者需要提供一年内马拉松完赛证明以及符合要求的体检报告。线上马拉松的报名与参与没有设置门槛,任何人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报名参赛。这样一来,没有参加经历的新人则同样可以通过线上马拉松参与到赛事中去。考虑到安保成本,马拉松赛事在参赛人数上会有严格要求,因此,“抽签”成了大部分报名者必须经历的过程。2017年,兰州马拉松全程及半程项目累计预报名人数73118人,参与全程马拉松抽签的选手共计26780人,参与半程马拉抽签的选手共计42939人,中签率分别为25.29%及13.57%。[2]也就是说,即使不存在时间与费用压力,同时具备参赛资格,也不能保证能最终报名成功。线上马拉松在参赛人数上并未设置上限,因此,在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线上马拉松成为了一些跑步爱好者的首选。 2.线上马拉松开展现状 为了对线上马拉松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本研究通过网上问卷平台问卷,就跑步爱好者对线上马拉松的参与情况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共发出351份,其中,336份问卷通过手机填写,15份问卷通过网页链接填写。地域分布方面,大陆地区共有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数据来源,同时,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与海外地区均有数据得到收集。在所有填写问卷的用户中,123人为男性,占比35.04%;228人为女性,占比64.96%。对于调查对象从事工作类型,本研究设置了6个选项,分别为国家公务人员(含国企、事业单位)、私人企业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学生以及其他。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从事体制内工作的人员较多,占比48.72%,其次为学生,达到20.51%。由于本研究主要针对长跑爱好者展开,可以理解为国家公务人员和学生较多的接触跑步运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该两类人具有较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利于运动习惯的养成;(2)该两类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由于该研究的研究对象局限于长跑爱好者,因此,不具备长期跑不习惯的填表人将不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填表人中,36人没有养成跑步习惯,315人具有长期跑步习惯。对所有具有长期跑步习惯的调查对象的跑步频率进行调查,其中,63.81%的调查对象跑步频率为每周2-5次,具体人数为201。其次为每周跑步超过5次的人群,占比21.9%。只有不足3.81%的调查对象每周跑步次数1次以下,具体人数为12。另外,男性跑者跑步频率明显高于女性。在年龄分布上,18-24岁的调查对象中仅15人有过线上马拉松参赛经历,而4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中仅12人未参加过线上马拉松。在关于是否有参加线上马拉松经历的调查中,156人选择“是”,159人表示没有线上马拉松经历。其中,男性跑者有过线上马拉松参赛经历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跑者。针对没有线上马拉松参赛经历的调查对象,就未参加原因进行研究,分别设置了4个选项:距离过长无法完成;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其他。选择“其他”则需要额外补充原因。其中,54人选择“不感兴趣”,占比33.96%。“距离过长,无法完成”与“没有时间”分别为48人(30.19%)和39人(24.53%)。在对选择“其他”的调查对象的补充说明进行整理,3人表示对线上马拉松没有了解,9人表示已经准备参加,3人表示曾经报名但因天气原因没有完成,3人表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参赛。在对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可以看出,选择“距离过长,无法完成”以及“其他”中正在准备、曾有报名经历的人群均为线上马拉松潜在用户,共60人,占比37.74%。在选择“距离过长,无法完成”的调查对象中,45人为女性。有过线上马拉松参赛经历的156人为本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有过线上马拉松参赛经历的研究对象的参赛组别进行调查,超过一半的调查者通常选择参加半程马拉松的组别,具体人数为99人。在选择“其他”的用户中,补充内容全部为“10km”,具体人数45人。只有3人选择通过线上马拉松进行全程马拉松,9人参赛组别为5km。在对调查对象的参赛频率进行研究时,设置4个组别,分别为6次及以上/月、3-6次/月、1-2次/月以及1次以下/月。其中,月参赛次数2次或以下人群共有96人,超过60%。仅有18人参赛频率达到6次及以上/月,即超过每周1次。对于线上马拉松的选择标准,99人表示“只要时间、距离合适就可以”,占比63.46%。选择“有意义的赛事”与“奖牌好看”的各有8人,分别占比15.38%。另外9人选择“其他”。对于有过线上马拉松参赛经历的调查对象进行关于线下马拉松参赛经历的调查,可以看出,144人有过线下马拉松的参赛经历,共占比92.31%,仅12人未参加过线下马拉松赛事。其中,24人每年参加线下马拉松的场次达到6次及以上,120人每年参加线下马拉松赛事1到5次。其中,男性跑者对线下马拉松的参赛热情明显高于女性,仅3名男性跑者没有参加过线下马拉松赛事。对于没有线下马拉松参赛经历的调查对象进行原因调查,共设置4个选项,但没有人选择“没有同伴”及“花费过高”。9人认为,“时间不允许”是参加线下马拉松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3人不具备线下马拉松参赛资格。最后一个问题为多选题,由调查对象表示希望线上马拉松所增加的内容。“与线下马拉松的合作,如赛事直通”及“相关文化产品的加入,如更具特色的奖牌及纪念品”均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选择,具体人数分别为112人与90人。同时,66人表示认为线上马拉松应该“时间更加充裕,适当延长赛事进行时间”,占比42.31%。在年龄分布上,18-24岁人群与40岁以上人群最希望“相关文化产品的加入,如更具特色的奖牌及纪念品”,而24-40岁人群最希望“与线下马拉松的合作,如赛事直通”。通过对所有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学生群体为线上马拉松的主要目标客户 通过研究得出,在“学生”这一选项下,没有线上马拉松参赛经历的调查对象达到57人,占比79.17%。其中,仅15人选择原因为“不感兴趣”。因此,对于其他42人而言,在克服了体力、时间等阻力因素后,将会成为线上马拉松的主要目标客户。 2.2年龄因素并不会影响手机客户端的使用 在本研究所提交的全部351份问卷共中,336份问卷通过手机填写,占比95.73%。其中,90份问卷的填写者年龄层为40岁以上,达到25.64%。同时,在所有参加过线上马拉松的研究对象中,40岁以上年龄层有66人,达到该年龄层所有研究对象的73.33%,为所有年龄层中占比最高。因此,年龄并不会成为使用智能手机客户端参与线上马拉松的主要障碍。 2.3赛事的开展时间是决定报名人数的主要因素 对所有有过线上马拉松参与经历的调查对象进行原因调查,99人表示“时间、距离合适就可以”,占比63.46%;在没有参加过线上马拉松的长跑爱好者中,39人因为“没有时间”,占比24.53%;在对线上马拉松提出的改进建议中,66人认为线上马拉松应适当延长赛事进行时间,占比42.31%。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相较于线下马拉松时间上的局限性,线上马拉松时间的相对自由化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此,适当对该优势进行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跑步爱好者参与到线上马拉松活动中来。 2.4相关文化产品的优化有利于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赛事 线上马拉松的奖牌设计同样成为线上马拉松的吸引力所在,在所有有过线上马拉松参赛经历的调查对象中,24人表示“奖牌好看”是他们选择赛事的首要标准;在对线上马拉松提出的改进建议中,90人提出“相关文化产品的加入,如更具特色的奖牌及纪念品”是线上马拉松未来发展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占比57.69%。因此,将奖牌设计得更具赛事特色,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品的加入,将成为线上马拉松赛事吸引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2.5加强与线下赛事的合作是线上马拉松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 有65.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与线下马拉松的合作,如赛事直通”是最希望线上马拉松今后增加的内容。目前,我国大量马拉松赛事存在直通名额,比如,2016年上海马拉松报名须知中表明,“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成绩达到以下要求者:男子全程为3小时25分以内、女子全程为3小时45分以内、男子半程为1小时40分以内、女子半程为1小时55分以内的参赛者。”可以免去抽签环节,直接获得参赛名额。2017年厦门马拉松报名须知中明确规定,“中国马拉松信息平台(www.runchina.org.cn)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公布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官方网站2014年1月-2016年8月期间公布的,马拉松比赛男子净成绩在4小时(不含)至6小时(含)、女子净成绩在4小时30分(不含)至6小时(含)之间完赛的报名者”可以直接获得参赛名额。对于目前我国平均中签率不足50%的线下马拉松参赛名额而言,对于高水平跑者提供直通名额将吸引大量跑步爱好者参与到线上马拉松这动中去。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成绩作弊普遍 相较于执裁严格的线下马拉松,线上马拉松成绩的有效性长期以来被业界诟病。北京马拉松报名须知中直接指出,线上马拉松成绩不得作为资格证明。目前,线上马拉松的作弊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1)用其他交通工具替代跑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部分参赛者采取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方式参与长跑赛事,这样一来,成绩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2)跑步中多次暂停。由于没有严格的关门时间,因此参赛者在赛事进行中,可以多次选择暂停,在休整后继续跑程,休息时间并不算入总耗时,因此成绩并不真实。(3)账号不具备独立性。由于并没有对账号的登录设备进行限制,因此,线上马拉松成绩的来源并不具有可靠性。调查显示,65.38%的线上马拉松参赛者希望“与线下马拉松的合作,如赛事直通”,而线上马拉松防作弊系统的不完善成为了发展中的重要障碍。因此,软件开发方是否能够继续优化线上马拉松的防作弊系统,成为提高线上马拉松成绩可信度的关键。 3.2缺少文化特色 57.69%的调查对象认为,“相关文化产品的加入,如更具特色的奖牌及纪念品”能够提高线上马拉松的吸引力。目前,线上马拉松的相关产品为自主购买,除了奖牌以外,其他产品并不具有任何赛事特色,主要为网站官方纪念T恤、水壶、跑鞋等。而最具吸引力的奖牌,也存在设计感不足的问题。不同于线下马拉松依靠实地风光、特色补给等传递赛事文化,奖牌成为了线上马拉松与赛事联系的唯一纽带。15.38%的调查对象表示,“奖牌好看”是他/她们选择赛事的首要标准。因此,提高奖牌的设计水平,同时对其他赛事相关文化产品进行丰富,是线上马拉松未来发展的必要路径。 3.3赛事灵活性不足 线上马拉松参赛时间和地点的相对灵活性是其与线下马拉松相比的主要优势。然而,调查显示,24.53%的调查对象不参加线上马拉松的原因为“没有时间”,42.31%的调查对象希望线上马拉松“时间更加充裕,适当延长赛事进行时间”,63.46%的调查对象选择赛事的首要标准是“只要时间、距离合适就可以”。可以看出,对于部分长跑爱好者而言,线上马拉松时间的灵活性仍有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线上马拉松赛事依托线下马拉松开展,举行时间为线下马拉松举办当天的00:00—23:59。由于马拉松赛事通常在周末举行,因此,对于非双休的跑步爱好者而言,线上马拉松的参赛时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除了周末的常规赛事,在工作日开展特别主题的线上马拉松赛事,有助于使更多的长跑爱好者参与到线上马拉松这一活动中来。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及对问卷结果的统计研究,可以看出,线上马拉松这一特殊的赛事形式在目前我国的跑步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如何利用线上马拉松固有的优势稳定住使用人群,并持续进行改进吸引更大的参与人群,是线上马拉松未来发展的主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岳川.咕咚CEO申波:马拉松还不够火,带跑友跑遍全世界[EB/OL].2016-1-21. [2]线上马拉松为何到了行业转折点[EB/OL].http://mt.sohu.com/20160816/n464436171.shtml. [3]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2-20. 作者:石珂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本文通过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揭示其互动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和谐校园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1.前言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状态,在东西方文化中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在“和谐”的期盼上东西方在观念和理念上都表现出高度的趋同。中国的《论语·学而》提到:“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在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画面,主张“公正和谐”[1]。“和谐”,从微观上讲它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中观上讲它是社会各系统、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从宏观上讲它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校园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推动,同时也彰显大学精神。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规划(2015-2018年)》的工作任务中也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遴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因此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校园构建的助推器,将势必影响其发展进程,而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强有力的部分,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相辅相成,和谐校园的构建将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蓬勃发展提供“沃土”。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形态之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兼有大学文化与精神的特点,其核心是大学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和价值,按照其结构可分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四个层面。 2.1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保护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屏障,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校园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条例条款,二是专门制定的指导和管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运动场馆以及体育教学等与体育有关联的规章制度,三是体育组织机构为顺利开展体育教学、体育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而体现的结构规范[2]。具体表现为运动队管理办法、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体育场地场馆管理办法以及校内体育竞赛的办法等。体育制度文化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2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核心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上层建筑,它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体育口号、体育价值观等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展现了大学所要呈现的体育价值诉求和体育思想表达,凝聚了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大学体育特色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旨、核心,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引导性,指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发展思路,对形成具有浓厚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长期的体育精神文化熏陶下,学生更容易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投身健康科学的锻炼手段和方式,为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精神文化可具体体现在吉祥物的设计、口号的创编以及代表队队徽的设计,因此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2.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基本层,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它包括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以及体育经费投入,它不仅单指表象性的实物,还包括实物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如体育雕塑、体育场馆设计等都体现了人的体育情操、情趣和意识,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具象,它承载着体育精神文化,通过体育物质文化“传情达意”,并且代表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下,这些体育物质文化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培养着师生们的体育素养和体育价值观,激发他们体育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并逐渐在日积月累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感受体育所带来的魅力,体验体育运动的刚柔并济。 2.4体育行为文化 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落实,它真实地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执行情况,包括上课的出勤率、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运动代表队竞赛成绩的优劣、学生体质测试优生率和及格率以及学生运动会参与率和覆盖面等。通过体育行为文化的展现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要的衡量参数。 3.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互动关系 3.1校园体育文化助推和谐校园的建设 3.1.1建立完善的校园体育制度维护和谐校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制度。校园体育制度是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施校园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来源。校园体育规章制度是学校体育行为规则的描述,是一种显示学校体育文化的制度化呈现,是一种显性的文化特征,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一方面让学校体育的管理者带头遵守其要求,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品一貌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正如“子帅已正,孰敢不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勇于进取、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每一个体育制度的制定都是建立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要求在校园范围内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和执行,体现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素养。体育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化、规范化,最大程度发挥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作用,充分保护学生合法体育活动和体育权利的有效“武器”,同时也约束了不合时宜的体育行为,树立价值标准,因此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发展。3.1.2培育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塑造和谐校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培育一种特殊的大学精神———校园体育精神,它作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具有共同价值理念的校园体育精神的传播。校园体育活动既是展示校园体育精神的舞台,又是培养校园体育精神的沃土。优秀的体育作风和行为习惯,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伙伴的尊重是校园体育精神的主旨。在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中我们要规范和稳定体育道德标准,对在体育考试中舞弊,在体育竞赛中不尊重对手等与体育精神相背离的不良行为予以坚决的抵制。师生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这样我们的和谐校园的建设才具有感召力。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要达到体育物质使用功能和体育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3.1.3打造系统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营造和谐校园。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最主要就是投入硬件设施,这个方面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完成,同时也需要相应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协作,顺畅的沟通、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等都将影响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进展程度。体育设施的质量、运动场馆的设计、体育场地的布局以及体育器材的完备都将影响体育物质文化的最终建设,这些设施、设计、布局本来就承载着体育物质文化,是一种文化表象,而特色体育格言的悬挂、体育场地雕塑的摆放,不仅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体育文化,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因此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前期我们要对整体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哪里设置足球场,哪里设置体育雕塑,哪里设置羽毛球场等都应该讲究体育美学,才能将优化体育活动环境,才能拉近学生与体育文化的距离,而体育美学的体现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3.1.4落实有效的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实践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来体育活动中。切实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体育素养和精神,除开展常规性的运动会和体育竞赛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知识讲座、学术沙龙、专题演出等,通过自身亲自参与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感受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良好校园体育文化风气和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一些体育文化节的的形式,用多种形式推动体育文化,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和释放清楚的舞台,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体育竞赛代表队,通过运动队积极参加在国内甚至国际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来带动更多体育行为的出现,同时在体育行为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加强引导,避免盲目性和间断性,并实施规范的组织和科学指导,才能达到良好体育行为效果,也才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并形成全校和谐共进的局面。 3.2和谐校园的构建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营养“土壤” 首先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设施完备,布局合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在环境上体现为净化、绿化和美化,在教学教风上呈现为知识化、教育化和人文化,师生爱校知校,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师生时刻关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积极参与其中,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交流与沟通,团结协作,共同为目标而拼搏奋斗,形成各尽所能、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加快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步伐。其次由于学校体育目标与学校组织目标存在着协调关系,学校各项体育活动能够获得学校的有效组织并得到师生支持而扩大,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也因此而加快。再次和谐发展教育作为和谐校园教育中关键,实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满足了和谐教育中和谐的教育关系、和谐的教育内容以及和谐的教育过程的要求,达到了真正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目的。最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而这正是校园体育文化所倡导的团结协作、和谐发展。 4.总结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和弘扬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催化,校园体育文化深层的体育观念有助于塑造“和德”,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道德风尚,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追求体育人文精神的境界,而和谐校园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促进师生、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合力互动将营造出更有利于和谐精神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出现。 参考文献: [1]刘芳.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再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08,(03):75-76. [2]何文涛,胡波,顾春先.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及文化哲学意义[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04):74-77. [3]贺建峰.和谐校园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运动,2015,(15):121-122+4. [4]赵克宁.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5,(05):52-54. [5]黄学思,丁荣.高校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11,(02):10-13. [6]刘遹,宁业梅.学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互动关系[J].教学与管理,2011,(24):28-30. [7]王冰.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129-132. [8]刘超,顾春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06):166-167. [9]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08):19-22. 作者:徐瑶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双高计划的提出为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改革指明了方向,是促进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指引。在双高计划指引下,高职各门学科教学活动开展都需要进行对应的改革。会计英语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是学生从事具体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在会计行业自身发生较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同样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双高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开展要求 1.专业技能应用达到较高水平 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是企业和事业等单位重要的工作岗位。在国际化发展进入新时期背景下,会计岗位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企业都要求会计岗位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国际化思维及一定的行业英语应用技能。尤其是对外贸型企业而言,还需要会计人员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对高职会计英语教学而言,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和文字应用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各种场景下熟练应用这些知识,高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具有会计专业英语思维 专业思维能力是指员工在具体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直接性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向,是其专业技能水平的直接体现。会计行业工作要求的巨大变革,要求学生进入会计行业从事会计工作时,就能够具备显性的会计专业英语思维,能够高效、直接、全面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这种能力培养需要长期和持续的训练,需要教师层面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因而给会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3.具有行业内跨文化交际能力 双高计划实施和推行的首要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也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能够满足国际交往活动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业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工作特征、风俗习惯等,以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深入交流。在促成和优化合作的基础上,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4.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 知识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频率不断加速,仅依靠学校阶段的学习,难以满足就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以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是双高计划中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会计英语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还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认知过程有着准确了解,能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能够通过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学习状态的调整,按照计划完成这些目标。通过目标的达成,不断促进自己的自主性学习、终身学习,从而更好地满足岗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求。 双高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变革不足 双高计划的推行和实施,不仅是对传统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改革,还是从理念层面对各门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层次更新。但是在目前会计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还是以传统教学理念为指引,教学内容组织仅是限定在教材内容范围内,教学方法依然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学生学习主要是以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等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滞后 在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教材的具体选择都是以授课教师为主,教材内容相对较为滞后,无法适应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近些年来,会计行业快速发展,财务云、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普及,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体系要更加多元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多数教材内容都没有同步更新,教师也没有结合实际进行对应更新,由此导致学生在毕业时就与行业发展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给企业人才继续培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3.教学方法改革不够深入 目前高职会计英语教学活动开展受制于教学组织模式和学生实际影响,多数教师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地位也难以体现出来。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流程为主,学生也只能够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学习,这使得教学活动开展比较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无法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生就职就业的实际需求。 4.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双高计划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加完善的体系要求,为学生全方位的素质提升提供了方向指引。但是在教学活动组织中,还是以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为基本指引。在会计英语评价体系中,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基本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不足,对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评价不足,因而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成长能力进行合理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导致教师教学内容组织与双高建设要求发生偏差,同时还会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5.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双高计划的具体落实,必然是以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为基本引导的,通过教师层面在教学活动各个方面的变革,才能够推动学生进行对应的改变。但是在目前会计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主要是由会计专业教师或公共课英语教师转化而来。会计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较强,但是在语言功底和跨文化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公共课英语教师则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较为缺失。兼具良好语言功底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较为滞后,无法满足会计英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 双高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1.以双高计划实施为基本指引 在双高计划体系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这就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活动中,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培养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能够依托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应用为基本框架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对会计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同样应当强化这方面的认识,坚持以相关方面理论为基本指导,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层面具有高水平的听说能力,具备应用专业英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以网络支撑重构教学内容 受制于教材编写较为滞后,无法满足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实际需求的情况,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会计专业素养,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尤其是强化自己对外贸企业的深入调研,了解会计英语发展和应用的新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渠道采集和购买更多针对性的教学素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素材与原有教材有机结合,将最新的专业用语和用法等融入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等环节,以此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准则中的应用惯例,了解特殊专业术语在不同工作场景中应用的实际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虽然高职教育体系中,教学方法改革已经较为深入,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多方面的实际问题。结合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开展实际,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应当注意如下方面:一是要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地位认识,切实将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避免出现教师过度引导,学生被动接受等现象的出现。二是要能够将各种新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应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对应性组织,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为基本出发点。三是要能够将教学改革覆盖至教学全流程,确保所有学生群体都能够适应教学改革要求,明确自身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从而为自己的就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虽然多数教师能够在思想层面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指引下,他们仍然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在双高计划推行过程中,必须要推行多元化评体系。首先是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与教学内容组织相一致,不仅要能够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全方位评价,还应当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深层次的评价。其次是在评级主体方面,要将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转变为学生和实习单位等在内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最后是评价路径方面,要能够将线下单一形式的评价,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身学习不足处,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 5.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深化的基本支撑,对教学活动开展成效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在教学体系中,还应当含有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和路径,通过有效的培养方式,引导教师以不同形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只有教师更为准确地把握会计英语学科发展的特征,才能够真正开展好教学活动。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会计人员,以短期培训、远程教育、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实施不同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将体系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结语 双高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活动开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对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级体系完善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就必然要求学校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基本指引,为教学改革提供全方位支撑,解决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才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佳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双语教学改革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0(18):102-104. [2]李凤,杨洪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英语核心素养探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102-106. [3]屈俊玲.“双高建设”+“ESP”视角下高职院校会计英语教学探索[J].陕西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研究,2020,15(2):45-47. [4]李孟珂,冯力沛.西部某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2):23-24. [5]屈俊玲.“双高建设”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英语教学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9(34):161. 作者:王尔东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新商科学院
公路进行施工时,施工质量与技术管理之间存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技术管理和公路养护工作越发重视。这主要是由于技术管理的强化,可以保证工程优质性,并且使工程在高效状态下进行,公路养护可以尽量将公路使用年限延长[1]。 1公路施工中进行技术管理的作用 技术管理应用在实际施工中体现出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内容:①有利于提升工程建设整体质量。技术管理的实施,可以结合项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保证技术工艺运用的合理性,进而使施工质量、效率获得极大程度保证。对于公路建设来讲,具有明显复杂性及长期性,与多个方面相关,通过技术管理,能够使施工操作更具规范性,提升整体工程质量。②最大化利用资源[2]。公路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成本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在施工质量与施工成本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促进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资源出现浪费情况,节约工程成本。③保证工程施工进度。技术管理能够做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之间的调节工作,合理把控施工进度,避免过于关注施工质量导致工期延误。技术管理的科学实施,可以保证工程在规定期限中完成。④加强过程控制。造成公路工程质量受到影响的众多因素中,人员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员的专业能力、认知、管理水平等,都可能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而通过将技术管理应用在实际施工中,能够针对性地调整相关施工内容,为施工技术与施工要求更相符提供支持。⑤促进管理工作的实施。通过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施工技术达到预期的水平,满足施工规范中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进而为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有效地提升管理工作整体质量。⑥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管理主要是对施工技术的规范,其要求施工技术需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人员意识和行为的有效控制,确保施工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性。通过落实高效的技术管理,不仅能够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可以为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提供保障。 2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与公路养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不足 根据当前中国各个工程中开展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成效来看,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施工准确阶段中,技术交底、图纸审核等重点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在材料的采购、配比和管理方面,经常会出现材料超出预算、材料不充足等问题;或者是由于材料的整体质量不佳,造成后续的施工进度、质量等受到影响。②过程管理工作中,严重缺少对应的技术监督工作,大部分施工中都无法保证施工技术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盲目性特点。③工程结束后,对于工程的整体总结和评价,需要保证时效性,才能够获得较好的竣工评价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对于管理人员和部门的职责没有明确规范,在出现违规行为后,没有及时进行处罚和治理,造成竣工后问题变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影响了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2.2公路养护工作中存在不足 公路养护是保证公路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养护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养护机制方面,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制。养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进而对整个的养护工作成果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在部门设置方面,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部门设置、养护工作不协调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养护机制方面,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任务体系,造成养护工作的整体质量受到了影响。②人员素质较差。针对公路养护来说,其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需要专业人员开展工作,为获得更好的养护工作成果提供支持;但是根据当前中国公路养护工作队伍的构成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员在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都存在欠缺,无法胜任标准化的养护,对于保证养护工作质量非常不利。③资金不够充足。公路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科学的机制、高质量的人才给予支持,资金也是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很少有人员或者是机构能够全权承包该项工作,养护工作一般会被分成多个不同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3公路施工中进行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对策 3.1做好施工准备 进行施工准备时,需充分了解施工中涉及到的难点、重点问题,合理制定施工方案,这是工程顺利施工的保证。对于重点问题来讲,主要包括施工原材料、材料配比、施工管理[3]。实际施工时,相关工作人员需把控好施工进度,掌握施工管理具体实行程度,进而使公路管理在实施时获得较好基础。同时应避免施工时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也需考虑生态环境,尽量将污染程度降低,提升施工安全性。 3.2重视基础工作 重视技术交底以及档案管理的实施,会审图纸时,需保证有纪律、有组织、有步骤,图纸在未经会审情况下不能运用在施工中,技术交底在实施时,需实现全员参与,防止工程施工时存在盲目性。同时技术管理应关注试验问题、测量问题及变更问题,测量工作应展开双效核查及交叉核查,并且核查工作在实施时,需对比参考物。试验工作的实施和施工质量、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直接关系,试验记录需做好保存[3]。最后,设计图纸应和国家技术规范具体规定之间相适应,设计说明、图纸说明保证齐全,图纸中的坐标、尺寸、轴线等应保证准确,同套图纸在前期、中期及后期应保证相符。 3.3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过程中进行技术管理时,重点在于执行施工方案和制定技术标准,为使施工方案得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管理工作在实施时,需将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作为参考,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技术标准,结合标准严格监督施工环节[4];②施工项目应将技术管理做好,对于施工重点和施工难点,应运用科学工艺流程,确保施工质量、效率;③做好应急预案制定,公路进行施工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性情况,针对可能会出现的应急预案,应制定对应应急方案,防止在突发情况出现时不能有效应对,进而最大可能将突发事件产生的损失降低。 3.4运用先进技术 公路施工具有长性,并且综合性比较明显,实际施工时,需关注相关进展,积极借鉴价值性施工经验、施工技术、施工方法,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合理运用在施工中,保证施工整体质量与效率。在此过程中,需和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技术管理的科学性。 3.5明确管理职责 各级工作人员需在工作中明确自身工作职责,结合施工方案要求及施工设计认真履行技术管理具体职责,实现分级管理,保证组织活动、生产活动在实施时可以和施工方案中的规章制度、管理规定之间相适应,一旦工作人员出现违规操作情况,需对人员进行适当惩罚,进而使技术管理相关责任可以充分落实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使施工中产生的风险下降到最低。 4公路养护有效实施措施 4.1构建科学养护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重视构建公路养护对应机制,加强对公路养护的整体控制力度,养护工作在实施时,将养和护二者之间分离,推动全新养护市场机制的形成[5]。并且养护应注重分级化的实现,进而使养护工作在开展时更具规范性。在构建养护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责任机制进行完善,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积极开展对应考核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保证养护工作水平[6]。同时,负责公路养护的相关单位,还需要重视和完善公路监督机制,通过结合多种不同的手段,如人工巡查、视频影响分析等,定期对公路的路面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准确了解造成公路路面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展开养护工作。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展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实现高效的公路养护管理,有效减少各种安全事故出现。此外,虽然当前中国公路管理部门下设立了对应的线路管理、专职养护处等部门,能够为公路养护工作提供一定支持,但是针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在灵活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种在机构设置上不足,需要由公路管理部门积极地进行内部机制的更改和完善。通过设立对应的工作目标体系、任务体系,准确地对不同区域公路养护工作完成要求进行明确,将养护工作结合到人员日常工作制度中,确保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养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4.2加强工作人员培训 参与到公路养护中的工作人员,应保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重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的提升。具体实施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针对施工人员进行养护知识培训,由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同时运用定期方式审查工作人员实际工作情况,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工作能力[7]。②促进团队工作模式构建。养护工作要想获得较好效果,就需获得协调能力、工作能力均较强的工作人员的支持;对于公路养护来讲,属于过程型工作,在不同阶段均需实施,涉及到预防工作、检测工作、维修工作、清洁工作、勘察工作等多个方面,只有各个团队之间进行有效配合,才能保证养护水平;除此之外,需注重引进养护人才,为公路养护顺利进行提供保证。③需要引导相关人员及时地参与专业学习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使其能够采用更加高效、准确的方式对公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结合先进的方法,科学地开展公路养护工作。通过创新方法、结合新技术,保证养护工作能够获得最佳的效果。 4.3定期展开检测养护 公路进行养护时,桥梁和道路属于重点,处于灾害高发期时,应将养护工作提前做好,日常积极进行检测与巡查,尽量通过较低成本实现有效养护,同时运用定期方式检测桥梁与道路。首先,为了保证预防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实在实际中,需要相关人员和部门,树立正确的预防养护理念,完善对应的防护措施,通过发挥出预防工作的实际作用,确保公路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如建设公路后,要做好公路边坡的处理工作,强化边坡的坚实度,避免公路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问题。其次,需对道路桥梁实际受损程度以及具体承载力展开检查,将检查获得的数据作为养护工作在实施时的依据;同时,针对平整度、弯沉、构造和车辙指标进行检测,对道路性能形成全面认识与了解,实现养护的动态性管理。最后,需要注重对多种有效手段的组合应用,如可以采取建立公路监督平台的方式,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发挥出监督、检查的作用,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到网站中。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公路巡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养护工作效果,获得民众对于公路管理工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除此之外,养护应注重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运用,可以使工期得到明显缩减,也能使施工质量、施工效率有所提高。并且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推动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科学分析养护情况,保证养护工作在实施时的系统性。 4.4给予充分资金支持 公路养护在实施时,要想在有序状态下开展,就需获得充分资金支持,因此养护需保证资金到位,结合公路实际等级,针对养护费用进行科学安排。在工作中要做到统筹兼顾,对于机械资源、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尽量减少浪费。同时,应将公路养护对应成本评估和成本预算工作做好,在养护各阶段做好资金控制,保证资金控制的严格性。此外,需要大力支持其他机构和人员参与到公路养护权的承包中,只有公路养护权真正下放到人民手中,才能够保证公路养护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于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可以鼓励一些能力较强的组织承包养护权,签订对应的合同,对养护的组织结构、目标体系、任务内容、成果验收等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明确。并且需要强调公路管理部门在整个养护工作中的监督权限和检查权限,起到一定约束养护行为的积极作用,为获得更好的公路养护效果提供一定支持。 4.5做好养护验收工作 养护质量要想获得充分保证,就应注重养护检查力度的强化,针对各种情况进行统一汇报。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就需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避免出现养护缺陷;同时应加强监督管理整体力度,需将保证公路通畅、快速、经济、舒适作为重点,推动养护工作由原本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体现出养护的高质量、高标准及高效率。在此过程中,需积极构建监督体系,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具主动性,通过监督管理有效实施确保养护质量。监督时需注重检查落实,可以运用常规巡查结合重点检查方式,利用多种形式检查并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检查需将公路情况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来。检查以后需按时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汇总资料保证实效性,体现实事求是,这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量化。除此之外,可以制作动态性图表,动态图表可以使收集资料进行明确表达,也能体现出资料的直观性,进而使其在整体上更具说服力,将公路水平、规模以及结构清楚地展示出来。 5结束语 总之,对于公路来讲,施工技术管理和养护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做好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处理,保证公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这2项工作时,应积极借鉴相关的经验,并且做好工作总结,促进工作不断完善,保证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延长公路施工寿命,发挥公路作用与价值,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使公路建设与人们实际需求之间相适应,推动公路建设向着更好方向发展。 作者:焦佳旭 单位:甘肃昶通公路养护科技有限公司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的战略性思想,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恰恰高等教育就是为整个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创业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因此,高等院校当中,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方向进行转变,那么就需要秉承相关发展理念的主要思想,在“双创”教育视域下,对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根据问题,结合实践,就创业教育的路径提出切实可行性的建议。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的背景 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开始不断地从高消耗、低产出、低循环的生产方式,向着创新创业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进行延伸。从目前的形势上看,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创新在就业创业过程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不少高校开始秉承相关发展理念的主要思想,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1]。另外,还存在部分的高校,围绕中国政策的支持,进行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升级。换句话说,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和高校转型发展双重压力下,以创新与实践为基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接着,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在国家、社会及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付诸实践。贯彻落实“众创空间”“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2]。把握市场经济与互联网的契合点,形成高技术、高服务、高产出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尝试孵化到大胆投资的过程,着重探索了众创空间的一般模式与规律。但是,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应用型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培养计划,以此来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相关理论性概述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述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一种类型的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灵活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并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应用。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也开始不断的转变。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看,主要,第一,一线的生产工作。第二,是以一线的生产目标和工作任务为标准。第三,一线生产实践的相互结合。从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上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求知欲望[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备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自我的意识和思想当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外,还需要在学校、自身以及市场等要素的综合性探究过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的人才培育体系。在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品质、能力等内容延伸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创新创业理念模糊,与专业教育不匹配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全国应用型的大学都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并借助“双创”教育的引导,成蔚然之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部分的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另外,对于学生的能力也是不能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位。传统方式上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填鸭式的教育过程,这样长久下去,就会远离“双创”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最终造成创新创业目标变得更加模糊。 (二)师资结构单一化,缺乏专业化师资 近几年来,应用型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时候,师资力量还处于不足的状态。另外,师资结构单一,以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融合较少[5],这样长久下去,很容易就会造成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或者是教师能力欠缺的问题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少教师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上,展现了不够深入的现象。仅仅局限于理论性的讲解,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这样时间一长,创新创业教育就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而不能继续有效地深入下去。 (三)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与社会企业互通较少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深化,应用型大学的数量也开始不断增多起来。虽然不少学校也开始跟风,但仅仅是片面地追求大格局,忽视了学校的内涵提升与学校的质量提升。应用型大学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尝试。例如:邀请企业导师宣讲或是构建“互联网+”创新赛事等互动[6]。但是,在这样集中的活动当中,很容易出现与国内社会需求脱轨现象。换句话说,就是创新创业人才与当地的经济并不能达成一致,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很容易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另外,高校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很多人流动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显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人才培养平台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较晚,针对于创新创业当中的隐匿性和延迟性的特点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把握。培养怎么样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定位,缺少标准化的评价标准。接着,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连贯不起来的问题。部分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缺失创新资金或者是场地,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科学的定位或者是系统性的教学实践方式[7]。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策略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先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创新能力意识。在统一思想的过程中,需要和学校一起进行系统性的明确和统一。协同发展,改革深化,全员建设,贯穿理念。另外,高校还必须打破传统壁垒,增强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创新指标量化,构建监测反馈数据,对学生、对学校、对企业进行三级指标的构建。抽取相关三方数据,实施细致的分析,最终利用这些数据,反哺学校人才培养和办学定位。地方性的高校应该坚持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原则,在市场的需求下,合理的进行分配,完成实践实训教育和行业企业的相互结合。 (二)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注意教育方式的构建,还需要注重学科专业的有效构建,对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第一,在教学的方式上,地方性的高校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等,都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地方性的高校需要在课程的内容上进行下功夫,这些课程需要面向的是企业,也需要面向的是市场。只有在产教研一体化的课程实践过程中,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这样才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展现较强的协同性与实践性、共享性。另外,还需要地方性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实现协同发展[8]。第三,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延伸实践资源平台的构建。学校也需要创新人才教育的质量,整合资源,加大实验室或者是实验场地的整合力度。例如: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构建等。另外,还需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从本质上,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三)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全面协同推进多方共建 从长远的角度看,学校进行创新创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还需要打通校园与社会外部的联通。秉承相关发展理念的主要思想,构筑以高校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培养教育模式。第一,需要高校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发挥政府的作用,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进一步延伸。第二,需要完善学校的保障制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构建创新资助资金与奖励资金,激发师生创业实践和发展。例如:众创空间的构建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园区的构建与发展,创业孵化地的构建与发展等。第三,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另外,还需要在“进企业工厂,进政府单位,进科研基地”的原则下,实现“双管齐下”的教学队伍构建与实施。第四,地方性的高校,还需要完成校内外的协同发展,引发学生兴趣,在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构建产教融合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成果共享互惠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一,需要高校转变对应的思想理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与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内容产生市场联动。第二,需要在“三位一体”——政府、高校、市场共同体格局当中,统筹规划,制定产教融合创新的目标方向。实现多学科、多领域资源的整合共享,打造校企合作的联动服务体系。第三,需要在产教研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激励评价制度,实现校企合作下的创新成果分享。在评价时,需要构建多角度和多维度的产出,打造信息数据一体化工程,通过抓取、筛选、分析,完成利益成果共享互惠。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例分析 这里以XX学院为例,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措施。XX学院是:第一,以育人为核心,理性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院的教育方针为“坚持工程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职业型的创业者”。另外,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育人的核心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展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第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XX学院当中的交通工程系,就与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发了“旺工淡学”的教学模式建设和“理实化一”的课程体系建设。另外,学生也可以在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包岗包生产链的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到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发散。在这期间,XX学院学生立足实践,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共同35篇,专利45个。第三,以创业课程为载体,传递创新创业知识。XX学院坚持“三化”原则(任务课程化、任务工作化、过程系统化)和“五会”标准(会开发项目、会集体讨论、会团队合作、会陈述报告、会评估取舍)。另外,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创业基础》课程。第四,以体认式教育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者意识。例如:XX学院就是在“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基础上,实施一条主线、双基双技、立足双情、实践第一的原则[9]。例如:2018年的第三学期,就可以通过专业实践的方式,获得440万元创新创业津贴。学生组建创业团队153个,获得专利授权90项,获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第五,完善学生考核制度,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比赛、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等。 六、总结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地方性的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的战略性部署,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深化改革,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紧密联系企业与社会。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功能性当中,协调发展,最终更好地为地方性经济的延伸做好准备,实现人才的转型与培养,完成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肖晗,朱民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57-59. [2]祁丽,苏佳萍,林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3):101-103. [3]梁坤伦.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4):127-128. [4]肖利平,邓代强,赵艺璇.混合教学模式运用在大创课程上的优势[J].教育现代化,2017(33):221-222. [5]王先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探讨[J].高教学刊,2018(20). [6]王桂莲.实现国际化创新企业创业人才的“全链条”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7(3):247-248. [7]冯卫梅.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6(3):66. [8]李越恒,张彦忠.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3):64-68. [9]高思峰.大棋局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路径及价值[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8-103. 作者:范峻彤 单位:唐山学院
这些信息都表示农村的信息服务还是要加强各个服务机构的建设,可以通过健全有关农村信息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农村信息资源、构建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措施来促进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生产力的主要能量,各个国家都已经把加快建设现代信息化和充分开展和探究大数据的有关内容作为国家的发展策略。我国有关农业的信息服务研究相对来说还较为落后,毕竟有关它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服务体系、能力和内涵特征等相关研究方面获得了很多成果。针对还没有完全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探究,应当从基本情况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中寻找到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方法。 一、农村的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一)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迅速但运行不通顺 作为信息传播的基本设施就是在农村开展服务的一个基本平台,对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根据资料显示出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市级农村经济网络信息中心和县级、乡镇的信息服务站和文化服务中心,并且建立了很多信息超市,基本形成了以乡村、县和市综合发展的信息站,建立了以农民作经济组织为主的服务体系,能够自己主动去实现有关信息的收集。这些都表明了农村信息服务发展基本设施的发展迅速。但经研究表明,有关农村信息服务建立的基础设施的运转情况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理想,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所在地方的这些设施像是一种“摆设品”,还有人认为对这些设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这些都反映了基础设施并不能够为农民服务,没有运行顺利。 (二)信息传播的渠道很多但深度不够 信息传播的渠道就是从人的发放地点发送到用户接受点之间的所要经历的通道,但传播信息的渠道也有自己的深度和宽度。如果农村渠道的深度不够深,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村信息服务的基本质量。经过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传播农村信息的渠道在逐渐变得高科技性,走出了靠喇叭和广播传播信息的时代,如今大多都已经依靠电话和电视来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跟上时代潮流的农村也使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但经过充分的调查显示,各地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分布散乱。有些处于城郊的农村通过信息传播只能够服务到城郊的经济一带,并不会深入到生产方面中。因此信息传播没办法形成高效的传播模式。 (三)农民的信息需求强但他们的消费能力弱 作为农村信息服务的主体,农民可以将获取的农村信息转变为自己的生产力,在此之后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农民所关心的无非就是农村生活的信息、外出的务工信息和农业技能教育信息等等,除此之外有关气象预报的信息、农业科技的信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都是农民关心的信息。由此可见,农民有着很强的获取信息的意识,并且想要通过获取到这些信息来提高自己的农业生活水平。但经过研究表明很多农民都不想为农业的信息来进行付费,他们想为信息传播支付的意愿不强,这说明他们的消费能力还是有待提升的。 (四)农村信息服务内容丰富,但是适用性较差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要基础和发展服务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到信息服务的内容。如今农村信息服务也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内容,例如从生活到具体的生产、从生态农业到精准农业、从栽培到真正的养殖…很多涉及到的农业生活信息都能够在大部分乡镇中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取到。在市或者乡镇中的服务还包括了有关农业产品在市场中的供求价格、气象的预报信息等等方面。农民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本地的农产品供应情况、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等,还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或者互联网中的视频来观看有关农业信息的节目和讲座,还可以进行读报纸来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农业信息。但如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这些农业信息的服务内容适用性较差,更新的速度非常的缓慢,有些在农业服务中心的报纸已经是几年前的,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如今农民想要了解的信息需要,有些农业的网站也同样如此,网页中涉及到的农村信息也比较有“年代感”,这就大大降低了农业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五)涉农电商的发展迅速,但技术设备不够 网络平台可以为农村资源所服务,农村电商就利用了网络平台的这一特点,将农村信息的服务业务和领域都进行了合理的拓展,因此服务于农业信息的电子平台已经迅速的在各个市和乡镇中传播开来。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有着特殊的发展意义,比如它可以合理的提高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程度,还可以改善好农村信息化的基本设施,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模式,改传统化为现代化。然而服务于农村信息的技术设备还不够成熟,信息服务发展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于农村信息的人才短缺、专业电商的平台较少、物流不通畅等等技术设施的有关问题,都在影响着农村电商的发展情况,制约着农村电商的普及率。 二、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低 如果只是单单的提高农村信息发展的科技水平也不会对信息服务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是由于信息服务的发展还受农民的个人文化素质所影响。有些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素养,不容易形成正确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信息需求,从而不能够把有效的信息转化成合理的生产力。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农民认为影响自己获取农业信息服务的因素就是文化水平低,这就是为什么农民对于现代信息的意识相对薄弱,并且想要获取农业信息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制约着农村信息服务的工作发展。也和农村的环境有关联,如果这个农村处于半自然状态,那么在这生活的农民也就缺乏创新精神,会自动回避新产生的事物,跟不上信息发展时代的步伐。 (二)专业信息服务人员相对较少,队伍不稳定 经过调查显示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从事信息服务管理的部门人员都无法满足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这些工作人员都对信息服务工作有所制约。例如这些服务管理人员缺乏及时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和专业的培训,这就会让服务管理人员有关在本领域的知识更新较慢,不能够及时的跟随大数据时代的步伐。除此之外,还有在农业信息的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的人才数量较少,这就会让我国农业信息的资源滞留在低水平阶段,迟迟不能进步,这些低水平的信息能够被使用的价值非常低。最后一点就是这些处理农业信息服务的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不能够及时的意识到农民存在什么样的信息需求。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人员也很少,服务人员的专业性相对来说很低。 (三)政府的责任意识薄弱,体制不健全 很多地区的政府不了解信息服务会在大数据时代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不了解农村的信息服务会对农业生活生产等方面带来哪些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执行上级的有关指令时,也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并不会深入了解有关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还有些政府部门虽然意识到了农村信息服务的重要性,但进行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不够正确。他们只注重于通过手机短信、计算机媒体和广播电视等硬件设施进行农村信息服务的建设,而忽略了有关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建设,也没有定期给这些基础硬件设施做长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并且有关农村信息的服务体制也不完善,在以政府为主要领导的农村信息服务中缺乏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有部分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只是重视“过场形式”,并不会真正的进行信息服务工作上的有效竞争,这样就会使得各大企业对农村信息服务的积极性降低。没有健全的信息服务体系就难以完成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就会降低农村信息的利用率。 (四)信息服务技术落后,传播不通畅 在有关农业信息的采集中发现有一些技术还没有充分制定好,这就会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复使用。在农业信息共享时,有些基本信息又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会造成农业信息资源不能科学的进行共享。由于我国有些地区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信息较少,就会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成分不够。并且有很多农村地区能够接收到信息服务的平台很少,他们所使用的接收设备相对落后,这就导致了农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不通畅的情形,农民不能够及时接收到信息资源。 三、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 如果能够合理的安排好组织机构,并且制定出一套良好的管理农村信息的方式,就可以充分的保证农村信息服务的顺利开展。要想加强农村的信息服务建设,首先可以加强政府方面的领导作用,让农村信息服务能够在各家传播,并且要求各个政府部门能够积极地配合信息服务工作,努力研究好如何解决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问题。还可以建立高度统一的管理部门,建立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各个部门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从全方面来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要想在大数据时展好我国的农村信息服务,就应当拥有健全的信息服务制度。首先由政府来制定有关制度、发展的方针政策,从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村的信息服务行业。其次就是由政府来制定或者健全有关农村信息服务的法律制度,给农村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积极的发展环境。最后是由政府来制定有关于共享程序或技术的规章制度,目的就是能够保证服务工作能够规范、持续的发展下去。 (三)完善信息资源的建设 根据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缺陷,政府可以继续完善有关农业的图书资料,让这些资料能够及时的更新,丰富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让农民都能够获得有关农村信息服务的基本知识,得到更加丰富的农村信息内容。为农民们多加开展有关农村信息服务的讲座。在农业广播的节目中多加创新,激发农民收听有关农业生产生活的兴趣,这样能够让农民可以更加充分的学习到有关农业的知识。还可以在互联网中创设有关农业的网络信息平台,让农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自己对农村的信息储备。 (四)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处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应当努力完善我国的农场村信息服务工作,政府首先要重视起涉农技术的研发、创新,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农业状况来挑选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技术,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中有关涉农的信息来促进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下的农产品开发和应用,能够快速的将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的农业水平,这样就能够大力推进涉农信息技术的前进。 (五)构建信息服务的平台 “政府”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挑选出当地最优秀的农村信息服务人员和机构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负责将农村的发展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整理,通过网站中的加工和传播,让每个农民都能够运用手机或电脑接收到来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发来的信息。 四、结束语 我国整体的不断发展是离不开农村地区的有效发展的,因此农村信息服务发展也要受到各政府重视。通过不断的调查,全面的了解到影响大数据时代下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原因来合理的思考如何解决这些“抑制因子”。将这些对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能够更好地让农民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农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陈旖.云南省“三农通”信息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2]孙梦娇.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村弱势群体信息服务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 [3]黄河,琼.大数据时代农村信息服务实证研究———基于贵阳市的调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52-63. 作者:范冰玉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文化创意产品是在以文化为前提、创意为核心的基础上,依靠设计师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也是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文化软实力的象征[1]。河南作为我国文化资源的大省,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积累。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郑州、洛阳、安阳、开封)就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2]。丰富的中原文化资源为河南文化创意产品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奠定了一个扎实、稳定的基础。河南的地域文化与河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深入地挖掘河南的地域文化,就必须要了解用户内心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真正需求,即用户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可以将产品与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接从用户的内心获取他们对于产品文化特色的看法与见解。心智模型与河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相结合,不仅可以明确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方向,也可以简化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过程。 1心智模型概述 1.1心智模型的概念 心智模型是人们在理解事物、现象或操作过程时,头脑中形成的模式化概念,它能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是如何构造的,构造的关键要素是如何互相联系的。心智模型具有较强的差异性,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不同,反映出的思考过程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用户的产品体验也会随着用户对外界事物刺激的认知而更新与替换[3]。 1.2心智模型的运作模式 心智模型在不断地接收新信息刺激的过程中,大脑会对这些刺激信息进行处理与反馈,认为好的反馈会保留下来,认为不好的反馈则会被抛弃,正是这种刺激的过程才引发了用户对内心的进一步探索。在文化元素向文化创意产品转化的过程中,用户的心智模型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更新与替换。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用户心智模型的更新需要接受外界环境新的信息刺激,并且不同的刺激对象会对用户产生不同的心理投射。这些刺激对象一方面来自产品新的表达形式,如在物质方面的结构、功能、材质,以及非物质方面的风格、色彩等;另一方面来自产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产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体现在有机的文化元素和无机的文化元素中。开发者将挖掘出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化创文化创意产品是在以文化为前提、创意为核心的基础上,依靠设计师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也是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文化软实力的象征[1]。河南作为我国文化资源的大省,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积累。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省(郑州、洛阳、安阳、开封)就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2]。丰富的中原文化资源为河南文化创意产品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奠定了一个扎实、稳定的基础。河南的地域文化与河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深入地挖掘河南的地域文化,就必须要了解用户内心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真正需求,即用户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可以将产品与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接从用户的内心获取他们对于产品文化特色的看法与见解。意产品设计中,并准确地表达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用户通过观察和使用这些新产品便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与新的认知,这便是新的心智模型。用户将自己主观认为好的想法、理念保留下来,更新并替换心中已有的心智模型,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心智模型的运作模式(见图1)。 1.3心智模型的潜在优势 1.3.1简化产品的复杂性变量的存在使开发者对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变得更加难以把控,而心智模型能够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些变量,进而操控这些变量因素,帮助开发者判断产品的需求方向,简化开发产品的复杂性。1.3.2消除开发盲点大脑在做抉择时,往往会做出一个对自己最有益的决定,这个盲点的存在使开发者常常不能发现产品开发的真正需求。心智模型可以把产品的解决方案都罗列在面前,从中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减少判断失误,最终消除产品开发的盲点。1.3.3把握发展趋势市面上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直接或间接模仿、借鉴其他同类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产品的创新性与地域文化的传播都会局限于此。要想打破常规,使心智模型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可以让心智模型与尽可能多的模型发生碰撞,从经验中不断完善自己,进而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 2基于心智模型的河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流程 2.1分析用户需求 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及时地预测与应对用户需求的变化是了解市场发展现状的关键,也是增加文化创意产品与用户之间交互体验的关键。用户对于产品不同的需求提炼到心智模型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用户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较高级的需求便会油然而生。生理需求方面,文化创意产品必须要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融入河南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的设计提升产品的可识别性;心理需求方面,文化创意产品的图案、色彩等所表达的寓意应使用户感受到一种温馨、亲切之感,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2获取心智模型 在心智模型的研究中,张婉玉等人采用卡片分类的方法构建用户的心智模型,设计出更符合用户认知的智能机器人服务[4]。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将“情感化设计”理念分为3个设计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5]。研究学者通过用户的心智模型划分区域的方式将抽象的心智模型转化为具象的模块单元进行研究。由此,从中提炼出一种用于获取用户心智模型的方法―模块分类法。模块分类法是根据心智模型的特征为收集用户心智模型而设计的一种图文结合方法,先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线下走访调查等途径收集用户的心智模型,然后把收集到的材料划分为高级模块和初级模块。以文化创意产品为例,高级模块分为功能、结构、文化、造型、色彩、材质、价格等;初级模块是针对于不同文化创意产品高级模块下的细分。将用户的材料数据划分为不同的心智模块,再对每个模块进行分析与提炼,提炼并筛选出各个层级中需求度较高的模块,即用户心中理想的心智模型。模块分类的方法不仅可以快速地提取大量的用户心理需求,而且为心智模块的开发迭代、心智模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提炼与整理数据 运用模块分类法对实际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化处理。在不同层级模块中,将用户的满意程度进行汇总,从而可以直观地得出某个模块的需求占比,以及对每个层级的满意程度。以河南安阳文化创意产品―丝巾为例,针对于市面上的丝巾现状,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式对200名用户进行调研分析(如表1)。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在丝巾的高级模块中文化是用户最满意的模块,其次是色彩、材质与功能等。开发者便可快速的定位到文化模块当中,对文化的初级模块进行分类总结,筛选出具有开发价值的初级模块。将各模块的满意度属性分别用字母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表示,计算各属性的所占比例,最终确立该属性在心智模型体系中的优先级(如表2)。从表2中可以得到在文化模块下,属性A的初级模块为甲骨文模块与传统纹样模块,属性B的初级模块分别为殷墟模块、中国文字博物馆模块及安阳风俗模块。这些满意度数据的提炼就为心智模型体系搭建了最为重要的基础部分。通过信息量的不断增大,心智模型的思维导向也会越来越广,而且它的根基也会逐步巩固,每一次信息的收集就是对心智模型的一次扩建,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心智模型体系。 2.4构建心智模型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只有在用户与产品两者相结合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文化创意产品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当用户心智模型的准备足够充分时就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扩展,通过模块与模块间的传递形成一个可以自我更新的心智模型体系,这个过程也称为模块的迭代化。模块传递在模块的迭代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它可以将产品的赋义(即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方向)与心智模型体系紧密结合起来,使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具有准确的行为导向。当开发出的产品效果图再次传递给被调研的用户时,它会与用户原有的心智模型进行碰撞得出新的心智模型,这些模型将再次进行分类整理,不断更新与替换已有的心智模型(见图2)。模块化是一种将复杂系统分解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而迭代化是一种程度依次加深的过程,两者巧妙地将用户与产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迭代开发中,产品可能会经历许多轮的验证与修改,以最接近用户需求的状态上线或投入到生产中[6]。通过循序渐进的迭代将用户的心智模型显而易见地呈现在开发者面前,使开发者能便携地将用户需求与河南深厚的文化结合在一起。 2.5迭代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的迭代可以使心智模型体系的运作得到有力的保障,但仍然不能避免心智模型的不完整性,为了进一步加强心智模型体系运算的成功率,可以通过计算用户在接触到产品后其心智模型的更新率,对体系中的高级模块进行优化。心智模型更新率U(Updaterate)等于用户接触到产品后心中更新与替换的心智模块数量A(After)比上用户在使用该产品前心中已有的心智模块数量B(Before),用公式表示为U=A/B*100%计算用户心智模型的更新率可以深层次的挖掘用户的心理需求,提高心智模型体系运算的正确率。197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布鲁斯·亨德森提出波士顿矩阵(BCGMatrix)的概念,充分分析了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明确了各项业务、单位在公司中的不同地位与战略目标。按照波士顿矩阵的原理,以心智模型的更新率为纵坐标,用户对心智模型体系中模块的满意度为横坐标,将所收集到的心智模块放入该坐标系中。其中位于□区域的模块称为发展模块,以心智模块的更新率为目标,在满足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大力发展该区域的心智模块;位于□区域的模块称为保持模块,保持心智模块的更新率,改良产品的不足之处,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位于□区域的模块称为收割模块,用户较高的满意度代表着产品拥有较高的短期效益,但需要把实质性的文化资源填充进去,提高心智模块的更新率;位于□区域的模块称为放弃模块,对于用户不满意、不接受的心智模块要及时进行清除和撤销,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见图3)。通过心智模型更新率与用户满意度的权重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心智模型体系运算的成功率,而且可以促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和参考方案。 3基于心智模型的河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 依据上述理论分析,把安阳的文化元素甲骨文与女性生活用品丝巾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安阳独特文化的河南安阳文化创意产品―商韵丝巾(见图4)。将商韵丝巾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物质层面,与传统丝巾的不同之处体现在色彩搭配方面,采用温馨的铬黄与古典的深石青配色,无形中就营造出一种古韵淡雅的氛围,彰显了用户别具一格的品味特点;在非物质层面则是对安阳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提炼与简化,在视觉上给用户带来新颖的文化体验。用户通过这两个层面带来的信息刺激,会对安阳商朝文化产生新的认识与感受,即用户新产生的心智模型。 4结语 对于河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研究而言,心智模型体系的构建可以将用户内心层面的想法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进行衔接,使用户的需求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趋势更加透明化。通过模块的分类与迭代,将用户的心智模型融入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环节中,并根据心智模型的更新率不断调整优化整个开发过程。这样的开发思路不仅让开发者能够快速抓住用户的需求痛点,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为河南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与探索经验。 作者:赵威 王倩 单位: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安阳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