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 “同课异构”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借班授课的形式,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水平,注重了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能更加贴近常态教学的教学研究,明确了当前音乐教学研究的方向,为一线普通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方法。教师实施过去对于音乐课学生兴趣不大,对教材中的音乐不屑一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对他们如数家珍似的能为教师报出一长溜的、我听也没听过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教师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什么原因呢? 新课程改革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艺术的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材把握得正确,就能把学生引导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授课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试想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参与其中、没有感受到、体验它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师无论怎样强调和讲解可能都是苍白和无用的。 高中的音乐课程应提倡“聆听——感受——讨论──探索──实践──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氛围。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体验、实践、探究、比较与合作的方法贯穿始终。 一、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适合学生 作为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师最了解本校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实际水平,也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艺术和学生的审美趣味。因此,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希望能够选择更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教材,这时教师就应该调整、补充一些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喜欢,也使我们的音乐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应该敢于昂首做学科的教育决策者。”音乐学科不是考试科目,对学生的学科评价权利“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我们不妨使用一下这个小小的权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教教师所擅长的,教教师所爱好的,教学生所喜欢的。”让音乐教师以“导师”的角色自选教材,从而肩负自己所教学生的音乐教育责任。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材更有活力 教学方法的转变将会促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如何使教材真正“活”起来,某些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式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新课程是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搜集资料的指导。 2、活动式教学方法。音乐学习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课上让教师隐退至后台当“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教学手段的多重组合,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活动。“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舞台上获得能力。 3、合作式教学方法。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之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合作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4、把激情带入音乐课堂 一名好的教师就是一团火,能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点亮;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心总是共发共涌、相互渗透的。 教师语言表达感染力要强。每节课各 有特点,风格不一,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教师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了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在实施学校提出的有效教学研究过程中,不足之处在于: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通过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我想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音乐论文:刍议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摘 要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气息、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理应占有一席之地。推进职校高中音乐教学,仍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方向。本文正是结合上述话题,提出了几种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举措和建议,希望对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学习兴趣 音乐体验 节拍 律动 无论是在普通全日制学校教学中,还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中,音乐学科都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音乐课的存在感与重要性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忽视,与基础学科相比很难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音乐课的教学长期以来限于固化、传统的泥淖,难有创新。基于此,有必要对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音乐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剖析,以得出相应的合理化实施建议。其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就要从音乐课堂教学做起。 1不断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大都与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学科学习为主,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也是职校音乐课教学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所以,广大音乐教师必须首先提振自己的士气,树立信心与信念,要做好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心理准备。其次,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吸引职校高中生对音乐课、音乐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了解、认知音乐的内涵,进而不断产生学习音乐、追逐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改变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的多变与教学主体的转换。教师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自身对音乐的喜爱,从而激活整个音乐课堂。课堂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基地,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工作就很容易取得突破。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即在音乐课堂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协作,共同学习好音乐课程。再如,教师可以将全部学生分为5人为单位的多个小组,然后定期、定量的分配任务,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授课之前,教师也可以选取优秀小组的同学发言,鼓励学生们让他们学习,激发其他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总之,类似这样的办法一来可以创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二来,上述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培养职校高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逐渐培养为爱好、习惯。当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形成的时候,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因此归根结底,职校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音乐熏陶学生们的身心,培育学生们的艺术气质与良好修为。 2为学生创造实践、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艺术范畴中特殊的一种,主要通过听觉、感觉等渠道感受、理解、传递。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运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只有亲身感受、倾听和参与,才会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力量,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音乐学习中。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15-18岁的阶段,他们喜好流行音乐与时尚元素,对于新事物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自然的,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感受、认知和参与音乐的机会,增加学生们的实践与体验,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职校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们都参与到音乐活动或游戏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课堂实践和参与的机会。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基础乐器来演示传统民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当教师演示完毕后,可以选取几名学生上台,跟着老师学胡的演奏技法,然后模仿演奏《二泉映月》,最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进行评点、议论、纠正。通过此类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音乐设施、乐器的作用,让职高学生们有音乐体验的乐趣和快感,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对音乐的良好认知。所以,坚持课堂这个阵地不放松,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不转移,为学生们创设实践、参与和 验音乐的机会,增加他们的音乐感觉与享受,是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选择。 3 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和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职校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由于面对的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因而具备一些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教学的走向。也就是说,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资源和工具作为支撑,以此彰显出音乐课堂教学的风格和吸引力。简而言之,单纯依靠音乐教材和课堂授课来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在当今的职高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即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模式,而音乐教学素材、资源与工具的丰富就是其中之一。音乐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涵盖了教学的器械、工具、媒介和其它多种内容。比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实现音乐教学的数字化和科技化,无疑可以大大丰富音乐课堂教学的层次和范畴,从而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可以融合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可以对音乐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除此之外,将其它艺术资源和素材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构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例如,在爱国主义歌曲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书、电影、电视剧等多类媒介,引导学生们欣赏其中的爱国主义歌曲,并积极思索,产生思维反映。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断的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综合不同教学资源和素材的优势,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看到,“寓教于乐”和“因地制宜”必须成为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让学生既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又可以不断学到知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4注重情绪的调节与渲染,不断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对气氛的烘托与把握,能否将学生们带入到好的教学氛围中,其实是分辨教学优劣的关键点。之于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方设法渲染、调节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的情绪、思想情感与音乐课、课堂活动连接起来,融为一体。要千方百计地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即通过场景布局、音乐调整、课堂活动等形式创设出具备强大吸引力的课堂场景,从而将学生完全带入其中,使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情绪、思维的变得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而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必须完全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拍、挥拍、跺脚、律动、舞蹈等方式动起来,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妙。如在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可以让学生挥拍子或随音乐击掌;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体会圆舞曲的节奏,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跟着音乐跳起来。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们走出座位,在预先设置好的空地上,边听边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用简单的舞步参与到音乐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意境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凡此类的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情绪,进而增加音乐课堂的活力。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教学技巧浅探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因此,要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大幅度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前提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是让他们接受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所以欣赏法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的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音乐的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上课前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说出上课,学生立即用手打出上课使用的固定节奏的形式很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抚慰和放松,这样不仅把学生很快吸引到课堂中,而且为上好每节课创造一个美好的开端,教学效果良好。 三、带领学生进行赏析,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境界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四、引导学生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于中,故形于扬。声从情发,一个好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会给学生传递情感的信息。 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营造了锣鼓经的喧闹气氛,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的学读,用杨子荣的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经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京剧锣鼓经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京剧行当”时,采用新奇美观的脸谱教具和剧照,形象直观地说明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以及它们各自的表演特点。并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和表演段子,各种活动使学生对京剧音乐有初步的识识,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艺术享受,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这一瑰宝。 五、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享受审美的意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乐曲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美、情感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投入音乐活动中,使音乐的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富有情感色彩,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 唱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形式。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产生更真切的情趣。 总之,高中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高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好多次,在上课时我问学生,对传统音乐持什么态度,他们几乎都会用三个字回答——“不喜欢”。对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压力,一直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又能把课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音乐知识缺失得太多,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音乐教学只能仍然在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传统音乐仍然没有走到学生的心里。欣赏传统音乐的难度高,学生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认识到知识的构成性、组织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性。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组织性多是由教师掌握的,学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识的系统组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部分,学习过程基本是由教师安排好的,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下意识地把知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性。一旦当他们置身于一个自主性学习比较强的环境中,内心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时,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我想,这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的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机遇等。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那么,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感悟音乐形象。音乐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悟”,就必须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甚至演奏等音乐实践中,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让自己的情感也丰富起来;随之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真正滋润心灵。这样,就在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人变得高尚。 第三,在音乐的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我们可以把音乐意蕴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如听赏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设计动作,伴着优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达的对生活的希望、热爱尽情地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第四,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在音乐课上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 第五,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了解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知识积累几乎没有,甚至就连课本上的歌曲会唱的也非常少。这样,就常常陷入音乐课教学无法正常实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音乐文化学习中学会积累,如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歌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多参加文艺活动等。 总之,在音乐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智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新课导入尝试浅议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音乐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就不太重视,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思考过后,我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心甘情愿、热情洋溢的跟随你走进音乐课,那么,新课的开端----导入是很重要的。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编辑: 。 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我根据平时学生们的表现而采用的一种方法,长时间来我发现,虽然他们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着天真和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师上来就长篇大论要容易和喜欢,于是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比如说,在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时,我讲到:“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故事讲完,我看到了学生们哀伤的表情,接着我不失时机的说:“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歌声来听听孟姜女的倾诉吧。”由此就把学生们引入到了本课主题,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们很容易的就总结出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视频导入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音乐世界。音乐课不再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架琴、一台录音机”了,它集形、声、色为一体,让学生在强化听觉效果的同时,也从视觉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我在上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走近藏族歌舞一课时,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场面载歌载舞的场景,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他们高亢的歌喉、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三、听辨导入法 听辨导入法是音乐教学独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迅速进入主题。在讲民歌时,我选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两首民歌片断,让学生听,听完后告诉我这两首民歌分别是哪个民族的。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自然就听得仔细认真。还比如,让他们听乐曲中都使用了哪些乐器或主旋律出现几次。通过听辨,学生们有兴趣试探一下自己耳朵的灵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问题准确性高,上课的效果自然就好。 高中音乐论文: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 人民音乐家 聂耳 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为例,从音乐与人、社会、历史三维格局的关系出发,借鉴史学研究方法对《人民音乐家——聂耳》进行尝试性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 教学设计 音乐不是凭空而生,也不会孤立存在。音乐最初的、原始的、本质的形态为音响,只有人的参与、聆听行为的产生,才使其成为音乐。“五线音符或工尺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或腔调是建构音乐的手段,乐声或现代音响也是音乐的介质,所有音乐组合的材料也都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音乐看作“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我们可以说,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文化或文化的反映、载体存在于人类活动中。不论是创作音乐、演绎音乐还是欣赏音乐,本质上都是人的行为的参与,都是基于其所属文化环境下自我体验的感受和表达。音乐鉴赏就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在文化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学习文化,实现审美修养、文化修养以及人格修养的塑造和提升。 《标准》中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这样界定:“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②文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独立感受”三个动势,明确表述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感受与鉴赏”的本质上的不同,即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其音乐鉴赏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文化、音乐与历史、音乐与人生的深层内涵。 本文是笔者对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人民音乐家——聂耳》所做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人物介绍为教学内容,以史学研究的原则对音乐家聂耳进行还原,按“作为音乐家的聂耳”和“作为革命者的聂耳”两条主线,客观再现聂耳的成长道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人民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金蛇狂舞》《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 3.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慢慢导入音乐创作背景,告诉学生有这样一首歌,它诞生于民族危亡,给民众以希望;它传唱于烽火苍茫,给中国以力量;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足迹,它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每一代人的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此引入,介绍作者: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天才音乐家,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用音乐吹响中国革命之号角,为大众呐喊、为民族而歌。他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 然后再设计一种情境:在教室的幻灯屏幕上显示出油画《国歌》,同时放上《义勇军进行曲》(器乐版)的背景音乐,教师此时再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些激励的话,同时对聂耳进行初步介绍及简要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介绍聂耳生平 聂耳(1912—1935年),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应该告诉学生,聂耳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经历,他完全靠自学成才。聂耳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只有1933—1935年这三年的时间,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然而,聂耳是如何由热爱音乐的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接下来再一一介绍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足迹。 由此引出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下一步学生了解聂耳的学习、创作历程做有力的铺垫。 3.详细介绍音乐家聂耳 具体可以给学生做如下讲解:聂耳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特有的兴趣和超人的才能。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方面,有些音乐一经他的耳朵,就能被他模仿出来,久而久之,就有人送他外号叫“耳朵先生”,后来索性他就更名为聂耳。 告诉学生,聂耳的音乐启蒙教师其实是他的母亲。聂耳的童年是在喜爱民歌的母亲的影响下和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中度过的。在聂耳从事音乐创作之后,他更加注意民间音乐、曲调的收集和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比如教材中介绍的《金蛇狂舞》。在聂耳给母亲的信中,在聂耳的日记里,以及聂耳对自己的规划中都曾反复提到过民间音乐素材的重要性(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内容)。③然后,通过一首经聂耳整理和改编的民间音乐,让学生感受、走近这位天才音乐家。 4.对作品《金蛇狂舞》的讲解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具体讲解如下。 (1)音乐片段欣赏。请学生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适合的演奏场合是哪里。 (2)再次欣赏。把乐曲分为几段,问学生他们听后各自的情绪是怎样的。 (3)告诉学生此曲是采用“螺蛳结顶”的旋法(民族器乐创作手法),上下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同时分析这部乐曲的创作手法,带领学生体会音乐的变化,并试着进行相关创作活动。 在具体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形象、flash动画(如龙舟竞渡时的场景)去表现螺蛳结顶的手法,便于学生进行直观了解。 5.介绍革命者聂耳 在介绍聂耳的“革命者”身份时,一定要讲到他的生活经历。聂耳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也没有高学历。他当过兵、闯过上海,曾经流浪街头、卖艺为生,但是聂耳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对于自己的理想有明确的追求。讲到此时,可以给学生播放1959年拍摄的电影《聂耳》的片段,影片中有一段演到聂耳参加上海国立音专考试的经历,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出,考官对于聂耳出身的诟病和聂耳对音乐的认识,与当时主流音乐界还有一定冲突,而正是这种对音乐认识上的不同,也注定了聂耳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走出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新路。 应告诉学生,聂耳所处的时代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中华民族遭受内忧外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的音乐向何处去?这是当时每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面临的社会责任和重要课题。下面可以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去了解当时的主流音乐观念所面临的尴尬与抵触。结合这个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聂耳的音乐创作对当时社会现状下民众的影响,他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中华民族呼声、充满感召力的艺术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革命歌曲,为革命音乐开辟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6.对作品《毕业歌》进行赏析 (1)首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毕业歌》,然后介绍《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歌。该歌曲在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意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同时播放电影视频以增加学生的观影感受,随后再让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介绍这首歌曲时,应告诉学生如果没有毕业的离情感伤,没有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的忧愤与担当,就无法把救国的责任心和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表达出来,整首歌曲既有革命的英雄气概,又充满了强烈的乐观主义,表现出了中国革命青年的光辉形象。 (2)让学生都学唱《毕业歌》。 (3)让学生分组进行编排、设计,展现他们自己心中的《毕业歌》。 结语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这样说:“如果在宁静的海洋上的一个荒岛,一个莫扎特、一个拉法埃尔也只会是一介村夫而已。”他形象地一语道破了作曲家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如果把音乐看做是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表达,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讲述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决定了他们创作的音乐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聂耳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和那个特定的民族时代息息相关。他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正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民众心声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高中音乐老师如何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迎来了高中音乐的课改。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教学研究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自己对本次课改的一些看法,并从心理上和具体的教学策划上来谈了教师应该如何来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2004年国家教育部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颁发了关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文件,提出了我们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要: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 音乐课程改革在近些年一直是音乐教育中备受瞩目的课题之一。出台后自2005年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省市进行了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实在课程改革这件事中,关系最大,也可以说是面对最大挑战的其实应该是我们广大的高中音乐教师们。因为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给高中的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反思,如何培养能够胜任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师资及如何对更高质量的生源进行专业音乐教育将是高中音乐老师必将面临的问题。在此,笔者想在这里简单地从几个方面就高中音乐老师如何调整、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在课改后的音乐教学之路上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1.心理上 我将这个心理上的因素列为第一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哲学上来说,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内因。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心理上乐不乐意做、有没有决心、有多大的决心去做一件事。还有就是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老师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给予我们的音乐知识。这里的传统,其实是因为我们和现在的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不同,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现代化的程度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就不同,然后接受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知识倾向。所以当我们看到新的课改方案之后,我觉得难免会产生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有点儿害怕,担心自己能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从心理上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我们要用一种欣然的态度去接受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方式去解决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我认为心理上的这个接受就是一个想不通想得通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就要跟着时代走,我们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然这些不仅仅适合讲给孩子们听,也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关心国内外最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要时时刻刻地关注到底教给学生们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发展才是最好的。然后再关注一下现如今的社会态势,我想这个课改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认为它是我们教育事业进步的象征。 2.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既然课改,既然我们要改,那我们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里当然不是打仗,而是我们要认真的研读一下课改的趋势。也就是我们之前是什么教学模式,以后要改成什么教学模式;我们之前教的是什么内容,课改后又要教什么内容;我们之前是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以后又要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我们之前缺少什么方面,之后又要补上什么方面??????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课改前后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并且要做一个深刻的思考,最后得出一个自己的全新的教学策划。当然,这个策划要是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生存方式的,能给孩子们提供比之前更好的生活技能和职业保障的。 3.实施 3.1教学内容上。 我们作为老师,要顺应教育部课改文件的指南针,重视我们国家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我国近、现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教授。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祖国的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并弘扬我们的祖国文化。 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死记硬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时候的那一张纸。我们要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如让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能力,还包括一些只有经过行家提醒才会注意到的发音小技巧等等,总之就是在他们离开老师之后还可以自己继续走自己的音乐之路。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真正的学音乐;当然对老师来说,也才是真正的教会学生。 3.2教学方法上 我们要将之前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实践为主,当然,这个以实践为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突破的。 教师在以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即注重学生“德”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人性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像北影的老师对学生说的话一样,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演戏。让学生明白其实这句话在音乐课上同样适用,就是学生要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有资格去学音乐,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否则,你即使是个音乐天才,贝多芬再世,也只能成为这个新时代新社会的垃圾,不同的是,你是一个顶着天才帽子的垃圾。 与时代并进。就是我们的教师要力求做到与时代的步伐一致,起码不能落后。但这是专指教学上。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网络等这种现在最简便的方式来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外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要吸收我们认为好的来大胆地用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让我们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不能和时代、和社会脱轨。因为毕竟学生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如果我们教的东西,学生还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落后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一个教师的严重失职。 鼓励学生要勇于并敢于创新。我们生活在以创新为主题曲的新时代。之前有人说,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不懂电脑的人就是文盲。其实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到处充满创新的时代里,不会创新的人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生活没有光泽。在音乐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要发展,要立足,就必须要创新;要成长,要健壮,更要创新。告诉学生不要怕创新拙劣,因为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出现在无数次得拙劣之后。 以审美为中心。好好利用音乐这一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来让学生明白并体会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就像贝多芬曾说的那样:“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也像冼星海讲过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育及其所起的深远而巨大的作用可概括为:第一陶冶情操,化育高尚人格;第二启迪智慧,开发原创源泉;第三交汇情智,提升精神境界。” 4.小结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课改的号召,顺应课改的方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目的,好好地来对比、分析课改前后在教学上应该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并在以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将最有用,最适合孩子们发展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传授给他们。 高中音乐论文:浅议高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要: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对于音乐的反应固然与其个体的兴趣、爱好、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兴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鉴赏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 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也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藉著学习音乐欣赏课程的机会,对它做有系统的了解.除能感受到音乐特质,也可以在音乐知识,结构,历史演进方面获得基本知识.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懂得欣赏的人,其人生是多彩多姿的,故「欣赏是生活的重要意义.以「欣赏角度看待生命,或许社会上可减少很多冲突,人与人的距离亦可拉近.有了对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则其自发性表现在外的自信心,责任感,气质改变皆为不可忽视的功能. 音乐鉴赏的课堂也是我学习的课堂,教材上的很多作品和风格、学生的很多问题和想法都是我学习的下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观点和能力都有所进步,感谢教材和学校给我这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高中音乐论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 继续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从业水平。而教师继续教育为完善教师整体素质结构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因此,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课题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继续教育是指对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广,社会也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接受继续培训,扩大研究范畴,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华,促进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观念指导行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加以改进,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受训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或者进行集体交流,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每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渴望汲取知识的小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努力。 总之,继续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教师将来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一盏明亮的灯,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等待我们研究和尝试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策略。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要求赋予素质教育崭新的、更深刻的涵义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是开展教育改革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以回应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初次实施,如何在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探讨的热点。如何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地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是很值得探究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它不同于研究型课程,较为开放,较为自由。高中音乐毕竟有其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要以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去处理课堂教学,把探究的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注入式”,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权威”和“服从” 的关系。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另类思想的大有人在,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音乐学科的研究性问题常常可以从多方面来发掘。 ( 1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佚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等等。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 (2)从学生年龄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引出课题。如:校园民谣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影视主题音乐与生活、交响曲等等。 (3)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性来探究问题。如:音乐的调性、曲式与体裁,音乐的隐性标题等等,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4)从学科综合功能出发研讨问题。如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与生活、音乐、文学和历史、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未来、民歌与本土音乐等等。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积极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表现自我的特质,是十分有利于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应由学生合作自主地置疑、设计、调查、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朋友和伙伴。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初期,教师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要阐述明确,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但不要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心目中最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如:在我们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时,一些学生提出不喜欢听艺术歌曲,当时我并没有批评同学们,而是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艺术歌曲,什么是艺术歌曲的内涵,让同学们自己设计有关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问题的调查问卷,走入社会去体会和锻炼,将搜集的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自己从中得到判断和认知。在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想象、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同时,即时准确地进行鼓励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 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学习。它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能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和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自觉的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自主的、自觉的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小集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目的是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步骤设计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要设置选题情境,提出假设、提出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入门线索。例如,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当问及此问题时,90%的学生会回答:“因为流行、好听、易上口、具有时代感”等等。于是,我以“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为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展开主题讨论。经过讨论确定了五个子课题,组成研讨小组: 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学生为什么偏爱流行音乐? 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演唱流行歌曲的态度? 流行音乐都适合中学生吗? (5)中学生对作词、作曲家们的建议。 主题可以由学生单独或者几人合作自己选择和确定;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如;k0206班的同学们是这样来选题的: (1)发动全班每个同学都写出自己最想了解和探究的问题; (2)由本班音乐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从中选出本班研究性学习的候选主题;经过讨论选出了七个候选主题,包括:关于宗教音乐、关于湘剧、关于流行音乐、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关于街头音乐、关于歌舞剧音乐、关于西方音乐; (3)全班同学对候选主题进行投票; (4)根据投票结果,决定本班研究主题为:关于西方音乐; (5)确定小课题、分组和确定研究性学习小组负责人。小课题包括: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西方音乐的分类(古典、现代)、西方乐器的种类及构成、西方音乐的特点、西方音乐在国际市场的价值。选题后,填写音乐研究性课题认定申请表,包括:申报人班级、申报人姓名、课题名称、研究的可行性等等。 2、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 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的条件准备、时间表、 预期的研究结果、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等等。如:“当代中学生音乐空间的探究”: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拟定研究的过程计划和必要的条件准备:第一阶段:搜集资料—记录现象数据;第二阶段: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第四阶段:展示研究结果--自我评价。 (3)? 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搜集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做出问卷调查、处理和分析数据等。 3、探究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方案 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利用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到图书馆、互联网上进行文献检索与收集、资料(包括音像)、以及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方面。 4、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将上述进行综合归纳,将得到的相关结论和成果进行相互交流,接受相关专家和人们的评价与指导,以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和经验。包括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写一篇论文、创作一段音乐、一部音乐短剧等,进行有声有色的交流等。 三、 激励评价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所以,如何评价意义非常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第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而轻总结性的评价;应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 第二:学生在音乐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时,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问题才对; 第三:学生在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取得结果或总结时,指导教师要即时的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能使每个学生都可积累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 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有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一次在研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们都感到无从下手,我正准备自己讲解时,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举手,他说:“让我来试一试。”要在以往,我也许会置之不理,因为我估计可能会回答不上来。然而,这回他跃跃欲试的眼神,让我毫不犹豫请他发言。结果出人意料,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带领其他同学给他以热烈掌声。经过这件事后,他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欣赏、夸奖、鼓励,会给学生本人带来最大的快乐,带来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初探小结与思考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学生们不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合作,使学生各自在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学生们不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工作,精心筹备小组应具备的合作条件。首先,要科学分组。组内人员的实力配备要基本均等,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其二,是小组或组员合作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其三,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和鼓励的依据。让他们意识到小组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共存”的关系,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既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要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始终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原有“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形成有机的统一。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科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在欣赏音乐、掌握音乐和了解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于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之间流动和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掌握了这些音乐学习知识同时,还联想到了文学,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等。在探究通俗音乐种类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在掌握了西方通俗音乐种类的同时,又了解到了美国黑人的音乐特点。在赏析和研讨通俗音乐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应以学生为起点,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一是要避免探究的内容狭窄化;二是要避免选题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三是探究方法不要只注重遵循科学结论的程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它以一种课程形态呈现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学科倾向化。教师应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时挖掘新的探究题材,随着研究活动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指导。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片面注重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积累的参与和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研究的结果,而贬低研究的过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使获得应用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掌握对课题的探寻研究方法,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互动和支持,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研究方法的意义。本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宗旨。使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和不断进步上。 高中音乐论文:探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的歌唱模块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新课程中该模块的教学模式是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着重阐述了歌唱技能的教授方式、歌唱模块与音乐鉴赏模块的整合教学及合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音乐课 歌唱模块 新课标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音乐鉴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按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音乐鉴赏作为优先开设的基础性模块属于必修模块。歌唱模块是大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这一模块作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需要特别关注。 一、加强歌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 要想非常好地表现歌曲,一定要有很强的歌唱技能。歌唱技能的掌握是很关键的。传统音乐教学中,歌唱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练声,虽然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的性不强,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下的歌唱模块,应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歌唱技能的训练,把歌唱技能训练贯穿到教唱的过程之中,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判断力,教师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对其歌曲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上。要从歌曲作品出发,结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指导其进行歌唱训练。只有学生对歌曲作品有透彻的理解,才会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在教授学生歌唱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歌唱的声音融合到音乐的情感之中。 基于学生对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践中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协作的方式,强调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歌曲及所表现情感的感受。而在处理声音和歌曲情感的关系时,应该坚持声音服从于歌曲情感的表达这一原则,要学生做到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情感的变化去调整气息、力度、共鸣、速度、吐字、咬字等关键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歌唱的乐趣,而且也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与音乐鉴赏模块进行教学整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经验丰富的音乐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连续一段时间都上一门课程,学生就会感觉到乏味,产生疲惫感,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音乐鉴赏课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这样的情绪。如果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换换口味,在教授必修课的同时加入趣味性比较强的歌唱课,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且,歌唱与音乐鉴赏是互补的知识构架。学生在不断地听、赏、分析之后,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基础,会迫切地想通过歌唱艺术的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仍继续以音乐鉴赏的方式教授,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加入歌唱技巧的教授,会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对音乐的初步审美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更倾向于在歌唱的艺术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可见,音乐鉴赏课和歌唱课的交叉教学,比较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计划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把两个模块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把这两个模块进行整合后,将其作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可以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更多的思路。教师反复熟悉教材、研究分析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吃透了,也就理出了教学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搜寻更多的音像资料,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重视歌唱教学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歌唱能够直接抒发感情并愉悦身心,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歌唱的表现过程就是实践音乐艺术的过程,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和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歌唱课上,老师应充分发掘、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中,选择曲目时,教师不应该硬性地指定歌曲范围,而应让学生在其指导下主动去收集资料、选择歌曲,以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和探索歌曲的难唱之处及特点,并找出应对办法。同时,在教授学生歌唱时,教师应从讲台走下来,以普通演唱者的身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某些歌唱艺术处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讨论,让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最终的艺术处理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演唱去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音乐教育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抓好抓牢, 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关键词 高中音乐 能力培养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能力的形成、发展、提高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活动中展露出艺术的才华。音乐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到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听赏中激发想象,在思辩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能力,在表现中愉悦身心、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在音乐课中渗透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式调性的听辩活动等,这些教学活动,无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唱式教学模式及结构,从学生兴趣、能力培养上入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课型,变单一的“视唱课”为能力多元化发展的“综合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教师的“导”中一步步去实践与体验,不断掌握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为学生识谱能力及视唱水平的提高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尝到甜头,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课内打基础,课外搞延伸。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的最佳方式。通过艺术节及课外各类文艺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器乐、歌舞、曲艺等活动的训练与表演中进行锻炼,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好知识上的积累。 2. 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而能否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许多创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总结、学会运用。 在器乐教学中看来很难有机会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在进行打击乐器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简易的合奏谱,这其实也是一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弹奏电子琴时,教师弹奏出一个“问句”,要求学生弹出一个“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其他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二、通过音乐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就是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想象的参与。为要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去设想、去构思事物内部的结构联系。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895年,十六岁的他想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假设有人能够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对此,他思考了十年,想象之花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狭义相对论问世了。 想象又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音乐创作比任何其他艺术创作更需要想象,因为它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作曲家要在现实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只能依靠想象作为中介。想象还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心理要素。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也必须依靠人们听觉经验对音乐的强弱长短、高低等变化产生想象来实现。 综上所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依靠想象来完成。 联想是思维经常使用的一种连动思维方式,是培养创造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形象思维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展开联想,可以驱使人们发挥知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解答,从而把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欣赏唢呐曲《百鸟朝凤》时,细腻的演奏会让我们联想到各种飞禽的啼鸣;唐代流传至今的古琴曲《大胡茄》中,胡茄吹出悠扬婉转的旋律,让人联想到空旷辽阔草原上,马群在哀鸣,猎号声引人联想起山林胜景和猎手英姿……几乎所有的音乐都能使人产生联想。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究 记得中国顶级的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讲过:比尔盖茨之所以会成为世界首富,答案是他具有非凡的眼光,选择了最具前景的软件行业,如果他选择卖烧饼,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由此可见“选择”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每一天都在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的工作,但收获颇少,平凡依旧,原因是没有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是与方法。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大纲、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强烈呼喊:我们努力过但没有“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 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 “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的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的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星表演美,是他们内心的“榜样”需求。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没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对王菲特别喜欢,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 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音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映普遍较差,随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样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结构和心里特征,他们对“流行美”的需求还很多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用“行”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时尚、经典的音乐作品。 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 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而要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音画舞结合。例如:在欣赏《爵士乐》时,笔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使课堂得到了良好互动。 教师理性思维,紧跟专家方向调节学生需求 1、改变观念,借助“选择”的力量,选择一些时尚、积极、动听、影响力强的作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科学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选择”。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因为专家不一定都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他们对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是特别到位。 2、相信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为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代表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 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全面实施,音乐教师也在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更好的让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深入人心,并为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担当重任。因为教学内容的好坏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直接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的事,只有教育专家、教师、学生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证音乐鉴赏课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选择”代表方向,“努力”代表付出。而在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诸多方面,努力付出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收获。只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了方向,“努力”付出,探究方法,才能找时间要效率,找时间要效果。也才能使高中生时间里对音乐鉴赏有名副其实的突破。 高中音乐论文:探讨从全纳教育视角探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现状 【论文关键词】全纳教育 平等观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论文摘 要】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平等观和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有多方面的契合点,希望这些理论的建树能为当前课改的实施有建设性的指导。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的核心思想,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虽起源于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又远远超越了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目前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热门的话题。如美国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英国的《每个孩子都重要》的绿皮书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 我国学者黄志成将全纳教育界定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积极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教育平等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它具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 一、全纳教育平等观 全纳—“容纳”(inclusive),是针对排斥(exclusive)提出来的,强调的是平等观念,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教育平等在这里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教育起点平等,应该是所有儿童都在同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接受公共教育,而不是“标签”式的教育,但这种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教育过程平等,应该是为每一位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教育结果平等,应该是保证每一位儿童都有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全纳教育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应该是:教育起点平等——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结果平等——人尽其才。 二、全纳教育与音乐课程标准的契合 全纳教育体现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适应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仅挑选那些适应教育的学生,同时又从教育资源上为面向全体提供了保证。纵观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音乐文化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音乐教育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培养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要把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渠道,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和全体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这体现了音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观念的转变。注重个性发展,众所周知,个性化的形成是基于对差异的尊重。首先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性格、学习基础、音乐能力的差别,进而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便为因材施教;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这体现了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展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始终。教育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长远利益,使学生当前的发展成为终身发展的基础,全纳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儿童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而标准的提出也是立足于学生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高中音乐课改现象 我国普通音乐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全面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是基础性模块,其余为选修内容模块。这和全纳教育所提倡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前课改活动在我国各地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可实际具体实施情况如何呢,根据对山东、南京两地共23所学校的调研,笔者认为情况不是十分乐观。其中对山东各地学校的调研共12所,这12所学校有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而六个模块完全开设齐全的只有一所;南京11所学校中,六个模块完全开设齐全的也只是一所。两地各学校模块实施有一个共同点,主要是以音乐鉴赏为主、歌唱为辅,其他模块基本或完全没有实施。虽然目前从多方面情况来看,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但是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进行分步实施。那么对模块的分步实施如何才能做到践行且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受多方面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对不同模块进行分步实施的情况是一方面,但各地、各校的领导及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等主观因素更不容忽视。 第一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开设其他模块,且分步实施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久而久之,有些学校出现“惰性”,并且现今学校主要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这更推迟和阻碍了其他模块的实施,无形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足矣,其他模块的设置和开设成了或有或无的;第二有些学校存在硬件设施或软件的不足或欠缺;第三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或是教师数量有限,或是教师涉足其他五个选修模块的专业能力长时间“搁浅”而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有些教师认为就算自己做的再好,在升学率的大旗帜下,努力是枉然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针对我国音乐课改现象提出的建议 1.学校方面 转变观念迫在眉睫,不要认为音乐课与升学率毫无联系,所以对其不重视,其实到底有无联系,笔者认为有联系且还不算小,在中国整个大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下抓升学率“无可厚非”,但教育决不是为学生的升学服务,更应是为学生整个的发展服务,应切实认识到音乐课程的性质及音乐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关键。高中音乐新课程设定的五个选修部分,对高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教学方面 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内容可以随不同的学生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音乐的持久兴趣与全面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全纳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实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实现的过程中,多有困难和阻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慢前行的脚步,就算路漫漫,也要上下求索。
心理学类论文:中等师范类学校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举例 摘 要: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中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要做好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师需要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举例 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它对中等师范类学生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理论课,它很抽象,理论性也很强,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尤其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所有理论学科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恰当和有启发性的举例能够有助于开阔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举例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举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与和谐相处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在心理学教学中,举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时,通过举例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贯穿其中;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时,通过举例告诉学生对事物认识要有辩证的观点;讲道德感时,通过举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讲个性时,通过举例把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等内容寓于其中。 二、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感觉知觉的概念时,要让学生理解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时,针对喜欢体育的学生,可以列举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事例,学生要学会一套新的广播体操,就得逐个学会这套体操中的每一个单个动作,这是对整个体操中的一个动作的感觉,而当能连在一起完成一整套动作时,这就是对这一套体操动作的知觉;而对喜欢音乐的学生,则可以列举学习一首新歌的事例,学生要学会一首新歌,就必须先一句一句地学会,这是对整首歌每一部分的感觉,当每句都学会后,能唱出整首歌时就是形成了对整首歌的知觉。 三、典型性 列举事例应选择那些典型的,因为典型的事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通过学生对事例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掌握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概念及其作用,可以选择三个事例来分别说明。用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志之所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就是因为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他在这种行为中体验到了一种道德上的满足,他的这种行为表达的是一种国际主义情感――道德感的一种;在分析和讲解理智感时,可以举出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因为他接触和认识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的,并从中得到满足,在日心说的激励下,始终坚持真理,最终被当作异教徒烧死了,这就是强烈的理智感及其作用的表现;而在分析美感时,可以选用一些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美感。 四、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就是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内容,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去学习,从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将来在教学中妥善处理教学中突然发生的事件打下基础。如,在讲解儿童人际关系的性别特点时,其中讲到,小学低年级的男孩往往借助于恶作剧来表达对女孩子的特有兴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就要求他们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愉快地接受和掌握知识,这样遗忘也更慢。 五、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在举例解释概念时,运用的事例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思维保持活跃并且敏捷,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利用有限的时间接受知识,掌握所学内容。如,在讲到条件反射的概念时,我运用了《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通过讲解这个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无条件反射与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而形成的。 六、适度性 就是说,举例要把握好“度”。虽然事例可以将教学内容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由难转为易、由枯燥转为有趣。但是,这并不是说事例越多越好,而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因为事例太多,就会喧宾夺主、颠倒主次,反而影响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说,在心理学教学中,既要运用事例来帮助教学,又不能过多举例,而应该把握住一个度。 总之,课堂教学中举例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教师需要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作者单位 新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 心理学类论文:三类铃声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电子铃代替人工敲铃是时代进步,电子铃准确省力,但缺少了人工敲铃的故事。音乐铃声的容易引起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的问题,也容易千万学生心烦,语言类铃声选择不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相比之下,单击铃声作为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有其优越性。 关键词:电子铃;条件反射;课堂教学 学校的铃声作为一种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给师生上课下课的信号,要求准确、简单,以不影响教学为准。以前在学校里,大都由固定的人来敲铃,一段时间里与特定的敲铃人相联系。不管是求学时还是教书期间,敲铃人的出现与铃声有着同样的条件反射功能。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学校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代科技,以往的人工敲铃逐渐由电子铃声代替。相比于人工敲铃,电子铃更简便,节省人力,也更准确,不存在忘记的事(除非没电、或者设备坏了),铃声的样式也更多样化。所以,学校里电子铃声代替人工敲铃是大趋势。 电子铃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模仿传统的三、二、一单击敲铃声,分别表示预备、上课、下课;第二类是音乐类铃声,用各种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作为铃声,预备、上课、下课分别用不同的音乐;第三类是语言类铃声,诸如,“上课时间已到,请同学们准备上课”、“下课时间已到,老师、同学们辛苦了”之类的铃声。但电子铃并不是全都是优点,不同类型的铃声有它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三类常见电子铃声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期给学校在应用铃声方面提供一些心理学的参考。 一、模仿传统的单击铃声 模仿传统的单击敲铃声,从形式上来看,与原先的人工敲铃没什么两样,只是节省了人工,但更加准时。学校应用这类铃声比较少,有了高科技的玩意儿,似乎很少有学校还用这种单调的铃声。传统铃声的缺点相对来说,要专人司铃,人工成本较大,不够准时。但相关的是关于敲铃人的那一段学校生活的记忆,或早或晚敲铃的课堂上都会伴随着一些故事发生。那时候农村学校里绝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很少人戴手表,上下课都是听铃声。大多时候,铃声还算比较准,但总会有诸如表慢、不走之类的事情;或者敲铃人回家干农活了,委托别的老师敲,但受托者只顾上课忘记了;也有时候,老师课结束了,也没带表,就估计敲一下;偶尔,上自习的调皮的学生想放学回家也会偷敲几下,但总代表着权威的下课。反正那时我们都是急切地想着下课放学。现在回想起来,在记忆中也是那样地鲜活。但铃声由清脆的金属铃声变成了合成的声音,如果音箱质量不好或者音源音质不佳的话,电子铃声的就有些刺耳了。但敲铃人的故事远比这个机器复杂得多,节约了人力,也简省了孩子们的故事。但相比之下,效率为上、注重结果的时代,过程似乎并不重要,与孩子们的童年一样,越来越“现代化”。孩子们也越来越不会玩了。电子铃声也在为孩子们的“现代化”童年做着贡献。传统的敲铃已经很少见了。 二、音乐类铃声 音乐类铃声像歌曲一样,伴随着美妙的旋律让人享受。不同的时间点设计不同的铃声,让人沉浸,甚至忘我。相比于单击类电子敲铃,铃声丰富多了,让师生在愉快的音乐铃声中上课下课。同样的节省人力,准确无误。但音乐铃声也有自己的问题,相比人工敲铃,这个铃声太丰富了,以至于会让学生沉浸于音乐之中不能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相比一首完整的曲子,上下课的铃声显得太短了,让人有些乐犹未尽的遗憾,铃声停止了,学生还在心中吟唱着未尽的曲子;但同样的音乐反复播放,也会使产生厌烦情绪,但换新曲子会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对上课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不利;再者同首乐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试想如果学生整天听到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又挥之不去,会是什么感觉?如果设备音质和音源不好,副作用就更明显了。在合适的铃声设备前提下,对这类铃声的选择更要慎重,选择学生喜欢、意境美好而单纯、适合各个时间点的铃声尤为重要。 三、语言类铃声 语言类的铃声大都是预先录好的语音,定时播放。在具备电子铃声优点的同时,它更明确指出预备、上课、下课,并给出温馨的提示,同学们一般还是比较接受的。但这种语言类铃声往往会加入一种教育理念在里面。倘若教育理念有偏差,便会潜移默化地对同学与老师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比如“下课时间已到,老师、同学们辛苦了!”好像上课本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在老师与学生的心中无形中形成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的观念,需要很大努力才行。它把学习异化了,与生活割裂了,学习只是单纯地上课,不上课了,学习也就结束了,不上学了就不学习了。这与终身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现念无疑是冲突的。这样的语句长期重复,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样的辛苦观念便会自然涌出,放弃学习、讨厌学习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这种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但这类铃声把学习给异化成了很苦的事。所以在选择这类铃声的时候一定要对语言的内容斟酌再三。 铃声本来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的信号,弄得太复杂了,往往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电子铃声作为一种现代化设备,有着传统的人式铃声有着难以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准确,省力,替代传统铃声是必然的时代选择。在应用电子铃声的时候,应该选择比较好的音质设备,经常检修,有备用电力,使信号正常。相比三类电子铃声,音乐铃声有着铃声之外的信息,容易使学生分心,或者对不喜欢乐曲反复播放的反感,语言铃声有着说教的味道,特别是在落后的教育理念下的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而模仿传统的单击铃声简单明了、干脆利落,没有附带的不良信息,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更有优越性。虽说相比传统的人工敲铃少了许多故事,但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也算是一种进步的选择了。 心理学类论文:信息主管学点心理学系列威金斯的人格环形分类模型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圆形很着迷。圆形很优美,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完整与统一。圆形作为人格的一种可能的表征,同样也吸引了人格心理学家。 20世纪倡导用圆形来表征人格的两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利里与威金斯。他们用现代统计技术提出了环形模型(环形只是圆的一个精美的名字)。 个体差异与人际特质 威金斯从词汇学的假设出发,认为所有重要的个体差异均可以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码;而他对分类学的进一步研究使他认为特质术语阐述了个体差异的不同类型。有一种个体差异涉及人们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即人际特质。 其他的个体差异被划分为以下的特质类型:气质特质,如紧张不安的、抑郁的、行动迟缓的以及易激动的;性格特质,如有道德的、坚持原则的、不诚实的;物欲特质,如贪婪的和吝啬的;态度特质,如虔诚的、注重精神的;心智特质,如聪明的、有逻辑性和感觉敏锐的;生理特质,如健康的和强壮的。 由于威金斯主要关注人际特质,因此他仔细地将人际特质从其他特质类别中分离出来。然后,以早期研究者的理论为基础,他将“人际”界定为人们在交流时的互动。 界定社会交流的两个依据是爱与地位:“人际事件可以被界定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社会(地位)与情感(爱)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互动”。因此,“地位”与“爱”构成了威金斯环形模型的两个主轴。 威金斯的环形模型分类有三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它提出了人际行为的明确界定。因而有可能在圆形的特定扇区依据“地位”与“爱”的交叉对社会交流进行定位。这不仅仅包括给予爱或是承认地位,例如给朋友一个拥抱,还包括拒绝爱以及否认地位,例如因某人不重要而忽视他,不与之交谈。因此,威金斯的模型具有为人际交流提供清晰而精确界定的优点。 威金斯模型的第二个优点在于环形明确了模型内每一个特质与其他特质的关系。该模型区分了三种基本的关系类型。第一种是接近性,或说特质之间彼此接近的程度。模型中彼此接近或邻近的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因此,“社交-外向”与“热情-随和”相关,“傲慢-精明”与“敌对-好吵架”相关。 第二种关系类型是两极性。两极的特质被安置在圆相对的两侧,彼此之间负相关。因此,“支配”是“顺从”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冷漠”是“热情”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明确这种两极性关系非常有用,因为几乎每一种人际特质都有与之相对的特质。 第三种关系类型是正交性,指模型中彼此垂直的特质(以90°为分界,或彼此呈直角)相互之间完全没有关系。换言之,这些特质之间零相关。例如,“支配”与“随和”正交,因此二者不相关。这意味着支配性可以用争吵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为了达到目的大喊大叫,也可以用更随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组织了一群人帮助我的朋友。 类似地,攻击性(好争吵的)可以通过自信/支配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利用自己的职权惩罚敌人),也可通过不自信/顺从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当我沮丧时,通常对他沉默)。因此,正交性可以使个体更精确地区分实际行为中表现特质的不同方式。 环形分类模型的第三个重要优点是,它能够提醒研究者关注人际行为研究中的空白。例如,尽管有许多关于支配与攻击的研究,但是人格心理学家却很少去关注“谦逊”与“精明”这样的特质。 环形模型通过提供人际交流领域的地图,引导研究者对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心理机能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威金斯的环形分类模型提供了了解社会性领域内主要个体差异的地图,对人格分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这些积极的品质外,环形分类模型也有其局限性。 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其人际地图仅有两个维度。有人认为,这两个维度之外的其他特质也有重要的人际作用。例如,“尽责性” 也可能成为人际特质,在此特质上得分高的人对朋友、配偶以及子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即使是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特质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当主人长时间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时,他会反应过度,并坚持与同伴离开聚会。 (本文摘自《人格特质:当代人格心理学教材》一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心理学类论文:西方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反思与建构 摘要:当代心理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分歧,而且在理论和方法论取向上也是四分五裂,以至于很难用一种逻辑标准将各种理论体系进行归类。西方心理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时间逻辑分类标准,将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通过时间线索呈现,这样的理论分类虽然能帮助我们理顺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但我们往往因无法比较而抓不住各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近年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以因果关系逻辑为标准的理论分类体系,将心理学理论分为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关系中心论,这种标准容易混淆某些相近的理论,出现理论的多向归属和无归属现象。文章提出以内容特征为指向的分类体系,包括意识中心倾向、行为中心倾向、机制中心倾向和意义中心倾向。这种分类标准能部分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和时间逻辑分类的不足。而进一步开发出能够适应理论快速发展变化的理论分类体系将成为未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构建;分类;因果关系 1、引言 心理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发展和形成了各具形态的理论体系,且每一理论体系都较为全面的揭示某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现象(Parker,2009;姜永志,2012;叶浩生,2003,p.5),然而心理学理论的庞杂使我们难以区分理论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按照传统的时间逻辑标准来区分,很多人习惯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区分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主义心理学等(当然还应包括当代心理学有影响的其它取向)。人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时间线索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但是这样的分类通常会使我们混淆体系之间的联系,如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时间也存在重合,行为主义更是横跨了几个理论学派而仍具影响力。这样看来,理论的时间线索似乎并不能完美的揭示理论之间混杂的关系,尤其是当代心理学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出现,心理学的社会论取向、生态环境论取向、文化论取向、神经科学取向等并行发展(车文博,2010,p.50),这使我们更加应接不暇。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自古就存在自然科学倾向的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倾向两种竞争的取向,它们在心理学体系中始终处在彼此竞争又难以隔离的状态。虽然实证主义曾因生态效度的问题不断受到攻击,但人文主义却同样因为解释力的问题,无法取代实证主义。在当代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以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简单的理论体系分类似乎是可取的,但这样又会出现方法的模糊交叉,因为实证主义现在也开始注重人文主义的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而人文主义也在使用实证主义的调查和实验法,这种交叉又会使理论分类体系陷入痛苦的纠结之中,所以简单的二元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理论分类。 受实证主义因果关系论的启发,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可以通过因果关系将心理学理论进行归类,通过确定因果关系在每种体系中的位置,史密斯(2001/2005,p.3)将其大致可分为四类范畴:(1)机体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机体为中心;(2)环境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环境为中心;(3)社会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社会建构为中心:(4)关系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关系为中心。按照这样的逻辑标准,大部分心理学理论都能以因果关系归为这四类中的一类,但我们发现这种分类仍使少数理论体系无法进行清晰的归类。如,近十几年发展的环境心理学主要关注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但却使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定义自身,既可以将它分为环境中心论也可以分为关系中心论。虽然这样的理论分类体系可以使我们明晰不同理论体系的归属,但我们仍为那些不能归为某种类别的新出现的理论取向而感到惋惜。因此,文章将在对四种因果关系分类体系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试图以心理学研究内容为指向,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分类体系,作为对因果关系分类体系不足的补充。 2、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批判性反思 2.1 心理学的机体中心论 机体中心论起源于18世纪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和苏格兰的唯理论哲学。它假设我们生存在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世界之中,内部世界经常被转化为生物基础尤其是大脑,然后产生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自身引发的(夏基松,1998,p.248;杨鑫辉,1998,p.87)。机体中心论通常可以用伍德沃斯SOR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这一公式能够表示与机体中心论相同的因果关系线性心理结构。其中,s是引起刺激的环境,提供信息输入到0(机体的大脑),R是反应输出或是行为。而O也可以被称为经验、自我、信息加工、认知、伊底、动机、神经网络或其它介于二者之间的心理结构。这一体系可包括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等。就机体中心论而言,中介变量总被称为意识、心理、大脑或者信息加工而不是环境刺激。心理学机体中心论总是以诸如神经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认知主义)、自我实现(人文主义)以及本能(进化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假设开始其研究的,并根据这些假设来解释研究的结果(Goertzen,2010)。认知主义心理学始终是机体中心论的主导者,它假设心理机制类似于计算机程序,而不是驱力和本能fGoldman deVignemount,2009;Wetterstein,1975;姜永志,刘额尔敦吐,2012)。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因果关系归为自我,而自我是由人本身的本能引起的,如,强调人先天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它几乎没有给社会因素留有余地,具有典型的机体中心论倾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还原,将伊底(id)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内部驱力,不注重主体之外的客体对人格的影响(Steele,1979;郭本禹,2007)。虽然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开始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客体对人格的影响,但这些理论也都受到了弗洛伊德或是驱力、或是本能、或是潜意识的影响,仍保留着机体中心论的某些特点(cabaniss Roose,2005;高峰强,2013;郭本禹,2013;王国芳,2013)。进化心理学引进了认知心理学的机制问题,认为不是行为被选择而是心理机制和本能被选择,强调每一种心理机制的生成都是生物本能对环境的适应进化而来的。这些理论流派的显著特征都是,都强调个体自身的内部驱力或本能影响个体的心理与人格。但是,这些理论似乎并不安于被归为机体中心论,如,认知心理学也具有环境中心论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奉行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和操作主义,这就不可避免的使认知心理学与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扯上关系。而进化心理学虽然强调生物的进化本能,事实上它也强调环境在生物心理机能进化中的作用。机体中心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各理论体系概括为具有某种典型特征,但它不具有随着理论发展而发展的灵活性。 基于辩证心理学与交互行为心理学的相似之处,关系中心论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共性:(1)强调双向性,传统心理学大多强调SR或者SOR的心理反应模式,但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却试图用SR来取代传统心理反应模式;(2)反对传统心理学线性因果关系,反对简单的将心理事件归结为内部因素(心灵主义、神经元、大脑结构、驱力、思维等)和外部因素(历史文化、周围环境、客观他人),认为机体中心论和环境中心论将心理事件简单归结为内部或外部因素,这种简单推论将心理事件还原成了神经网络、无意识冲动、动机、本能、驱力、社会和文化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却忽略了“个体在世界之中”这一命题;(3)强调变化是心理事件的主题。辩证心理学提出心理事件是由命题-反题-合题-命题-反题……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构成的观点,交互行为心理学强调行为场的变化决定了心理事件本身也将随之变化的观点(姜永志,2013a)。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承认,心理与世界是处在相互作用中的,如,作为机体中心论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已经开始关注文化差异对个体神经系统及心理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文化神经心理学的出现就是心理学关系中心论的又一例证(韩世辉,2011;刘将,2011)。 我们也发现,诸如叙事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这样关注文本和意义的研究取向,并不能准确的归为上述四种分类体系,文本和意义明显趋向于社会中心论,现象学心理学强调意义行为是由人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心理事件不能还原为生物和物理事件的观点又使得它与关系中心论有着关联。尽管上述四种体系基本可以概括心理学各理论流派显著特征,但心理学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各流派的内部演变,都使这一理论分类体系难以适应现实要求。如,精神分析自弗洛伊德以来,历经三次较大的修正,在经历了早期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励骅,郭本禹,2012),卡伦・霍妮(1950/1988)社会文化学派对精神分析的外部指向的确认,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将精神分析确认为一种关系取向f王国芳,2007),Schafer(1970)代替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动作语言,以及Steele(1979)将精神分析与解释学融合,新精神分析似乎达成了一个默认共识:即精神分析已经从驱力与冲突的内部指向,转为强调促使个体心灵愈合的外部客体及其关系的解释。其理论和方法几乎完全祛除了传统精神分析的本质特征,远离了它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假设。按照因果分类体系的划分,当代精神分析既可以认为是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还可以看作是关系中心论。心理学理论发展与融合趋势日趋显现,而这种理论分类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下文,我们将试图以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轨迹为逻辑线索,从研究内容上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希望这种分类体系可以弥补中上述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不足。 3、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理论建构 通过对心理学史中心理学各大流派及理论的分析,从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指向进行分类,可以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区分为四个体系:意识中心取向、行为中心取向、机制中心取向和意义中心取向。这四个体系可以从内容指向上涵盖心理学发展中较大的理论流派,而且不会出现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由于时间交叉而出现的模糊和混淆。虽然这种分类体系也会出现个别理论归属于两个或多个类别的情况,不过这种分类的方式却对现象学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和社会建构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进行了较为明晰的归类。这种分类体系旨在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某些不足,并试图对其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超越。 3.1 心理学的意识中心取向 意识中心取向是以意识为研究指向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早期的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及观点,这些心理学理论都将心理学研究指向机体内部的意识、潜意识或还原为大脑的机能,主张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以机体内部作为出发点。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前,古老的哲学就通过思辨的方式探讨意识。唯理论者笛卡尔认为灵魂(意识)是精神实体的属性,知觉、思维、意志、愿望等是意识的形式,是精神实体的表现形式。在笛卡尔的理论体系中,意识是一个只能进行自我观察的、封闭的内部世界(笛卡尔,2012,p.105)。而英国经验论者洛克眼中的意识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共同特性,它表现在观念、思维、情感、需要和意志行动中(洛克,2011,p.29)。对这些内容而言,意识是一种共同的东西,是这些内容的共同特性。在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以来,各心理学派都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提出对意识的看法。张海钟和姜永志(2011,p.28)就曾心理学各流派对意识的观点主张进行了归纳:(1)意识是一种灵魂观念的残余,是心理学还没有完全肃清的古老的灵魂观念的表现;(2)意识和心理等同,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3)心理学不应研究不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意识,而应研究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纯粹行为;(4)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副现象,心理学研究主要是行为的活动过程,虽然也有意识伴随,但意识不起什么作用,只不过像人在灯光下所产生的影子而已;(5)意识是潜意识压抑后的释放物的观点。意识研究作为早期科学心理学最主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备受重视,早期的心理学将其定位为意识心理学也不为过。不管是冯特、铁钦纳、布伦塔诺对意识的关注,还是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关注,这些理论及其观点主张都将意识作为心理学领域最值得探究的心理现象。因此,意识是一个观念会战的特殊战场,意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就在哲学会战与心理学会战的辩论中成为学术界无法理清的问题之一。意识维度是人类向心灵探究发出的第一声号角,这将为心理学历史中其他维度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和批判的基点。我们也发现,尽管以意识为研究内容的心理学理论都可以清晰的归纳其中,但当代认知心理学虽然将大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以心理机制的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指向,事实上它关注的一个方面也包含了意识的成分,不过从整体来看,认知心理学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机制中心取向而非意识中心取向。 心理学类论文:美学和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图像类课件设计研究 [摘要]教学课件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课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课堂实际应用经验,探讨了教学课件的版式设计、文本设计等问题,为教师设计和制作课件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课件;设计;教学;图像 在数字媒体时代,课件作为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对教学效果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图像类课程教学和课件设计经验,以及在课堂中的实验效果,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讨论高校课件设计的方法及策略。 一、美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学追求的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和谐统一。具体到课件制作上,无论从版式到内容,都应该为学习者带来感官和学习体验上美的享受。使学习者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侵入式理解所授知识,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能够烘托教学内容的界面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反之,只流于形式的课件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还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耶认为“之所以要采用多媒体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学信息应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设计”。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经过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已融入到学习者的知识系统。与有意义学习对应的是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是一种被动学习,所获得的是虚假的表面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根据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式进行设计,才能有助于课件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图像类教学课件设计方法与技巧 (一)图像类课程特点 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属于实践类课程,它以计算机为平台,使学生通过具体软件学习有关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涉及美术、影视、摄影、印刷等领域。该类课程一般在机房上课,所涉及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3Dmax等。这些软件都可以称为创意软件,因使用者的创意思维不同而能产生千差万别的视觉效果。课程特点是操作性强,知识点零碎,所见即所得,且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图像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实例操作为主,其中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处理前后效果的对比及处理过程中操作步骤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需要处理的原图像及处理效果和所用到的操作工具有一个大致了解,这个过程为课程的引入阶段,非常适合通过课件表现。 (二)图像类课件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用到的课件大部分是用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软件制作的。PPt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学,能够很方便地集成视频、音频、图表、图片、文字等,并且该软件预置了大量设计模板,为设计者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将从版式设计、文字设计、配色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技巧。 1.课件版式及文字设计 图像类的课程本身就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在该类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美学规律。通过版式的设计能够将图片、文字等元素按照有利于学习者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与排列,能够确定课件的整体风格和颜色基调。由于图像类课程以图片展现为主,文字说明为辅,因此在版设设计上,应突出课堂讲授实例效果制作流程。课件中所用图片的大小、位置应符合多媒体认知原则,保证学习者既能够接受到足够的知识量,又不至于产生冗余信息。 在图像类的课件中,文本是主要起辅助说明及总结知识要点的作用,因此文本一定要言简意赅。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应做到齐、整、简、适,标题及正文字体、字号、样式统一,字体颜色及样式要烘托重点内容,可以用粗体、颜色或大字号着重关键词。在文本的字体设计上,选用的字体应清晰易读,尽量使用系统字体,文字的颜色忌多,并且要与背景颜色有较大的反差。在字号设计上,要以观看者能够看得清楚为标准,一般选用24-40磅之间的字号。 在文本的排版上,如果文本量比较大,可以通过三种方法使文本简化,增强视觉感:1.提炼标题,分段分行,设置行距,标题的提炼与行距的设置至关重要,否则大量的文字信息容易使观众产生厌烦、疲倦感。2.利用图形视觉化、逻辑化文字,并且利用注释解释相关内容。比如把每段文字进行关键词提炼,然后利用图形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样便于学习者记忆。3.利用PPt动画设置,在提炼每段小标题的基础上,分部分逐次显示课件内容。逐次显示能够舒缓观看者的视觉压力,易于记忆。 2.课件配色设计 课件的颜色设计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鲜艳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兴奋、躁动,柔和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安静等。在进行课件的配色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和课程特点。总的来说,课件配色设计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色彩风格要与主题、授课内容、学生特征相符合,(2)色彩基调为内容服务,基调应统一,忌随意变化,(3)用好色彩属性,适当增强背景色调与信息符号色调的对比。在色彩设计上,依据色彩学理论,可采用同类色配色、对比色配色和相似色配色。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只是我们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把课件做好、用对,能够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反正则事倍功半。在课堂上,课件从来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方式和教学思路,这也是课件的灵魂所在。课件是课程导入及讲解过程中的有力助手,切不可过于依赖课件而忽视学生的感受。 心理学类论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适应困难化、学习浮躁化、交往矛盾化、认知片面化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需要确立一个目标,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努力实现四个促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艺术生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很多学者开展了关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和谐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就如何推进艺术类大学生(以下简称艺术生)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作为培养未来精神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的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一直注重培养艺术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艺术院校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我们艺术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期望状态。 一、艺术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趋向 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艺术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例如追求独特与个性,不崇尚时髦与流行;单纯而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创造性强,随意性大;心理矛盾冲突严重,角色反差大等。由于这些特点,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上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一)适应困难化 艺术生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他们出现很多适应困难,例如感情无以寄托的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差的困惑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等。 (二)学习浮躁化 部分艺术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仅凭兴趣学习、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不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弱等原因,出现浮躁化倾向,例如盲目、急功近利、见异思迁、不求甚解。 (三)交往矛盾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艺术生又崇尚独立、自主,使他们个人主义地关注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很多艺术生更多地在网络中寻找寄托。 (四)认知片面化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一般从小都有艺术特长,优越于他人的感觉伴随了他们多年,但到了大学之后,这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少,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出现问题。 (五)情感随意化 2005年9月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来,大学生对待婚恋情感问题较以前明显开放、随意,而初尝爱情滋味的大学生比较容易迷失,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六)个性自我化 艺术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容易养成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强调行为自由甚至落拓不羁,不易为周围环境接受。 (七)价值多元化 艺术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及发展规律。 (八)就业功利化 艺术生职业价值观感性、直接,个人本位突出。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在自主择业时往往导致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需要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加以引导。 二、积极心理学对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创新型经济需要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所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评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艺术生是未来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培育他们和谐、健康、阳光的积极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高智力水平、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艺术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艺术生敏感直率,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 (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艺术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和他们三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因此,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教育,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三、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过去把重点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挖掘人类的潜力和优势。所以心理学不仅仅应该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同志曾经指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心理”,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播撒“心理阳光”。尤其是针对艺术生这一既敏感又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接受暗示能力强的群体,更需要心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提高服务艺术生心理的意识和能力,开启他们“心理阳光”之门。 (一)确立一个目标——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阳光校园的基石是人人具有开放、健康、成熟的心态,实现我与自身、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展示的是“人的价值实现”。艺术院校要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在播撒“心理阳光”的过程中,贯彻“引导与咨询并重、实践与研究并举、成长与服务并进”原则,突出教育性,坚持积极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突出全体性,坚持普及阳光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突出全面性,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突出主体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二)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以两个心理健康节为契机推进艺术生积极心理的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都推进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有的还拓展到学生宿舍,形成了“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宿舍楼心理辅导站—楼层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体系。苏州工艺美院于2010年将班级心理委员、楼栋朋辈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三支心理骨干共同组建成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志愿者队伍,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伍立体体系,该体系以“自助、助人、互助”为宗旨服务广大同学。 苏州工艺美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期都要依托心理志愿者开展“5.25”和“1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5.25”(“我爱我”的谐音)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2.5”(“要爱我”的谐音)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苏州工艺美院在心理健康活动月期间曾经开展了心灵导航——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我知我心——心理测量、心灵之约——咨询与约谈、心灵友聚——心理志愿者建设、心随师动——名师引航、心随影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灵之港——团体辅导、我演我心——校园心理剧、心随身动——户外拓展训练、心灵成长——知识竞赛、心的奉献——服务社会等十一项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艺术生心理健康、锤炼艺术生心理品质、塑造艺术生健全人格、开发艺术生心理潜能、优化艺术生心理素质、实现艺术生自我价值。 (三)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 1.全面、深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包括静态和动态宣传,静态宣传有电子媒体宣传、各类文字宣传、教学和讲座,动态宣传主要指开展各类新生主题团辅活动,例如新生主题班会、主题活动、户外拓展等。通过宣传增进新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促进潜能开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一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苏州工艺美院心理中心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和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具有美院特色、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内容包括:关注心灵,阳光心理——心理健康概述;适应生活,乐活大学——心理适应;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塑造人格——大学生人格;志存高远,快乐学习——学习心理;管理情绪,快乐生活——情绪管理;直面挫折,笑对人生——挫折承受;悦纳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大学生爱情和性心理;厚积薄发,设计未来——择业就业心理。该体系强调施教者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采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种课程表现形式,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学与生活”“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选修课或专题讲座,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并举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心灵关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平面文字、电子影像、以及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将积极心理知识和理念向更多同学播撒。尤其是心理网站可以提高宣传效果,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苏州工艺美院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开展网络宣传,“美院大学生阳光心理”网站成为主渠道,包括心闻快递、心灵成长、心灵驿站、心语心愿、心灵友聚等栏目以及心闻预报、访谈预约、新生专栏、毕业班专栏等几个移动专栏组成。版面清新自然、色彩明快,除了活动的预报和总结之外更多地吸纳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积极心理力量。 2.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访谈。一是坚持心理咨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积极开展个体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推进以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为目标的一系列集新颖性、操作性、灵活性、提高性于一体的户内户外心理拓展训练。三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探索苏州工艺美院关工委“关爱学生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例如苏州工艺美院为了发挥退休老教师的热量,从2010年开始,关工委每学期举办一系列的心理沙龙,曾经开展的“2012,你准备好了么”“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如何拥有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收效良好,成为苏州工艺美院心理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3.积极推进新生心理成长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发放心理宣传单、新生心理讲座、新生心理测评、班级心理团体活动等。在军训期间,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给新生开设“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大学品质”专题讲座,从一个全新的健康观、两个目标、三个重要意义、谨防四类心理疾患、五个重要时期、六条重要指标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尤其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阳光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和创造的个性”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将新生心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参考价值。军训结束后组织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评、筛选、跟踪、反馈新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到指导科学得力、教育有的放矢,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努力实现四个促进——科研促特色、交流促提高、活动带辐射、爱心托阳光 在科研方面,促进积极心理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致力于深入研究艺术生职业价值观、自我价值感、幸福感等课题的研究;在交流方面,积极加强调研、沟通与合作,走出校门,考察学习优秀高校的工作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提高,例如苏州工艺美院推进了苏州国际教育院心理工作者联席会和案例督导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为国际教育园举办高质量、高水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奠定了深厚基础;在活动方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以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学生负面情绪和不恰当的自我认知、价值观等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宣泄、弱化,自身优势、特长、潜能在体验中不断被开发、显现、成长;鼓励心理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心理知识和艺术技能优势,成为心理阳光使者,用充沛的热心、爱心、耐心,走进社区、走入灾区、走进特定人群,奉献爱心,传播阳光心理,用爱心托起一片心灵的阳光。 心理学类论文: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贫困生心理、外省学生心理、及毕业生就业心理,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探讨多种方式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教育质量日益彰显重要性的今天,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往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关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局限在消极层面的个案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所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时候是后期性的,不能很好地被普及和宣传,具有局限性。上世纪末,由Seligma等人提倡的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和眼光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和方法,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等。由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潜能,也符合我国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所以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受欢迎,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积极心理学主要在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相关研究:一是主观层面,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强调人要愉悦地接纳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品质,目的在于找到实现具备积极人格品质的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关系,目的是实现个体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容易产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陈淼2009)。2011年,笔者曾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贫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高职贫困生常常背负着家庭的重大望,对周围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容易出现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乐于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以及自强独立与依赖现实的心理矛盾(陶霞20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维理念。 1.1 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改善对贫困的消极体验 认识贫困的角度是区分真正贫困的分水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对贫困的态度。真正贫困的学生认为贫困是自己成长的绊脚石,而那些自强自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贫困生,本质上已经不属于贫困生(赵青2012)。可见,观察角度影响人的心态变化,所以,给高职贫困生进行心理救助时,首先就是要引导他们接受贫困的现实,不逃避,不掩饰,其次引导他们积极地对待贫困。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让高职贫困生意识到贫困带给他们的另类财富,如感受父母的艰辛,感恩亲戚朋友和社会的帮助,欣赏自身简朴节约的美德等。 1.2 构建积极的帮扶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作为学校和社会更应该提供积极的途径帮助高职贫困生摆脱贫困的消极体验。目前有两种常见的方式帮助高职贫困生解决贫困困扰,并顺利完成学业。一是鼓励贫困生直面贫困的事实,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打证明,申请国家助学金、免息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二是学校和社会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高职贫困生积极行动,靠努力自己解决部分生活费和学杂费等问题,增强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2.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外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外省学生年龄在20岁上下,情感体验敏感丰富,出门在外,心理情绪容易往消极的方向发展。2011年,笔者曾于对我院的外省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测试的外省学生中,有12%的学生对目前的状态表示不满意,22%的学生表示因学业压力产生抑郁情绪,24%表示有人际关系压力(戴志刚2012)。所以,在对外省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救助时,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引导他们走出消极体验。 2.1 引导外省学生积极感受异地求学 高职院校应针对外省学生特殊的心理体验开展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高职院校应开展角色转换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性学习到技能型学习的转变,变消极应付到积极自主学习。二是帮助外省大学生积极感受和适应新环境,不要用过去的环境审视当前的环境,不要因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消极情绪。三是引导外省学生开展积极地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平等和尊重、理解和宽容、真诚与互利合作等积极的人际交往的品质。 2.2 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由表及里分为4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包括校园环境、教学场所等;二是行为文化层,包括日常教科研、课外活动等;三是制度文化层,包括校规校纪等;四是精神文化层,指学校的传统精神(徐亮2013)。美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针对外省学生的心理体验高职院校应该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可在校园餐厅设立异地风味的窗口,感受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可带领外省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可以鼓励外省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可开展“我的美丽家乡”等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教育 近几年,我国就经济发展需要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于我国高校输出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笔者曾在2011年对我院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调查的毕业生中,4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6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在求职过程中,有34%的毕业生认为困扰自己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和专业面狭窄。大学生在就业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存在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而眼高手低、综合能力较差,以及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是形成就业心理问题的最常见的主观因素(闵琰2012)。开展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心理辅导,从积极地角度化解就业心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培养毕业生积极地就业压力认知和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地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就业压力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取积极的意义,从就业压力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在积极的认识、积极的情绪引导下,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可以提高高职毕业生自我选择和管理,提升自信、完善人格,最终带来择业的成功(刘燕2011)。 3.2 开展多层次的积极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多层次开展就业指导,用积极地态度和制度培养高职毕业生积极的就业心理。一、鼓励高职学生参加专业实践,使学生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岗位需求,认识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择业观。二是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做就业创业讲座,以积极地经验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三是设置就业辅导课程,强化就业辅导师资力量,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高职毕业生保持积极乐观和进取豁达的心态,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提高和完善自我,赢得就业市场的青睐。四是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来校开展集中招聘活动,不间断地提供毕业信息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外省学生、毕业生这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既有特性,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导高职院校上述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可以激发他们的活力,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这对于整个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类论文:俄语教学中“隐形分类教学”模式内涵及其心理学依据探析 摘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是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分类的教学体系。该模式依托布鲁姆的知识分类目标,将俄语这一学科内部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其内涵为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所采取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俄语教学;分类;隐形;教学模式 引言: 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外语教学模式,比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就把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在国内,有关教学模式的探讨及分类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类颇多。如,从教学活动的强度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等;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看,分为替代性、指导性和生成性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应用在各种类型外语教学中,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在国内,俄语课堂教学自然也不断延续着这些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教学模式的划分无疑在对相关理论的割裂,其划分的标准与依据在个别方面也有些牵强,在具体的实施运用和操作过程中也很难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国内各高校外语教学的语种本体纷繁,每个语种本身都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而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使外语教学的对象在生理和心理有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外语教学的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科内部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不断变化。针对于俄语教学这一特有的外语教学门类,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隐形分类教学。它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紧张活泼的俄语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俄语的内驱力。本文仅就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提出的心理学依据进行相关论述。 一、 隐形分类教学模式的内涵 隐形分类教学模式的提出不是简单地沿用分类概念界定的。它最初来源于俄语教学实践经验,通过观察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研究俄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再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其存在的理论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被广大教师在认知上进行理解。 隐形,即将俄语中存在的各种繁难语法现象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隐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知识的构建和重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求取者,让学生在习得中操练言语,进而内化为语言的掌握,再通过语言知识的内化量和知识的层次性加强俄语言语的习得,从而使交际过程由“逃避”到“大胆尝试”,由“交际失误”逐渐过渡到恰当得体。“隐形”顾名思义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学对象一般不能从理论层面解释教师的授课意图,在进行言语训练和知识获取时往往存有一定的“好奇”,而教师则是“隐形”的操纵者,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中的绝对头脑清晰者。如基础阶段俄语语法中的一个繁难项目主动形动词(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е причастие)变化及用法的知识呈现中,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一些带有主动形动词的短语或者句子,如спящий мальчик, спящая красавица, спящий в постели мальчик, Мама смотрит спящего в постели мальчика.等。这些短语或者是句子的选取教师需要花费一些心思,既要是常见的且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呈现后要保证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接着进一步呈现相对复杂一些的短语和句子,反复这样训练以后,学生隐约觉得这是一类与动词有一样的词根且与动词支配关系一致的形容词。这就刺激去寻找这些词的来源,从而发现其与动词的真正关系。再通过类比归纳,发现并掌握形动词的词形变化及用法已不是难事。 分类,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将俄语学科内部体系进行知识分类及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特征分类。关于知识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本文的学科内部体系知识分类采用布鲁姆(Bloom.B.S)《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最新界定的二维框架知识分类,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四个类别,即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事实性知识是指掌握俄语这一学科或解决具体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具体指一些术语知识,语言交际、语料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等;概念性知识是指俄语这一学科中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知识之间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具体指语言框架形成的理论的知识,语料中表达各元素组合情节的知识,它们通常都最具有概括、抽象、总结意义,对于描述、预测、说明或确定相关的事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做事可以是简单的常规联系,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新颖的解答,通常指的是如何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恰当完成交际目的方法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及自我认知的知识。具体包括策略知识、认知任务知识及自我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对外语学习者发挥主动性有重要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复述语料内容、重新组织和精加工进行监测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对这类知识的运用理解其认知活动的优势及不足。 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特征分类。人格特征(trait)可以理解为特定的人格元素,通常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性格特征,它可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和统合性。心理学界对于人格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被沿用最广的是人格的五种分类,即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这五种人格的特征分别表现为:外向性人格热情亲切、爱交朋友;神经质性人格焦虑、感情脆弱;和善性人格温厚、易信任他人;严谨自律性人格组织性和自律性强;开放性人格想象力丰富、有创意。 基于以上阐述,不难理解隐形分类教学的内涵。它具体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 教学模式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一)奥苏贝尔(D.P.Ausubel)的“三种内驱力说”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过长期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提出了对现代俄语教学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理论——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根据此理论,学生学习俄语的动机可大体归为三类:“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出于对俄语语言及俄罗斯民族的好奇心而产生的认知需求,它是俄语学习者本人的内部学习动机。一般会随着俄语学习者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对俄语及俄罗斯民族的认知欲望,但也有可能因为外界的压力过大而消减或消失。比如俄语知识的难度过大,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给予的过高期望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而导致认知内驱力减退或消失。而现代俄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其实,每一位初接触俄语的人都有一种认知好奇心,与其说是“增强”,不如说是“保持”,多年的俄语教学实践证明,增强提高俄语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在教学操作者很难实现,俄语教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保持,而非使其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和知识属性,通过外部动机来拉动内部动机,这也就涉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另外两种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及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习者为了赢得长辈和权威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要把学习搞好的需要,它不来自学习者自身也不来自外部社会,实际上它是成就动机的一种转换体。自我提升内驱力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从而胜任工作的一种需要。通过这些能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可,是成就动机的另一种表现。通过对这两种内驱力的加强可以不断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换句话说,这三种内驱力的任何一个得以持续或加强都有利于学习者成绩的提高。 俄语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性格特征、已有知识基础实施隐形分类教学。就人格的五种普遍特征来说,具有外向性及开放性人格特征的学生,教师可多实施鼓励评价,让学习者感到一种独有的教师期待,通过增强其附属内驱力,保持或提升对俄语学习的兴趣。对于具有神经质特征的学习者,教师尤其要鼓励其多参与言语交际能力,不断尝试错误,接受挫折,每次试误后,教师给予的肯定评价尽量比前一次多,这样学习者学习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对于具有严谨自律特征的学习者教师可通过给其布置相对较难的学习任务来提升自我提高内驱力,从而保持其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二)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及核心是“习得”与“学得”的区分,以及习得与学得机制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1。在学习俄语过程中“习得”强调自然的交际过程,是无意识过程,学习者通过反复模仿而达到用俄语交际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更注重言语传达的信息,而非语言的形式。“学得”则相反,学习者更注重语言的结构变化,而非自然的下意识过程。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因个体的差异会有所倾向。如,外向性、开放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往往采取习得途径学习俄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选择自然的无意识的学习环境,通常乐意或主动寻找自然的语言环境,这样的学生相对来说更愿意与外籍教师或者留学生交流。而严谨自律及神经质特征的学习者往往采取“学得”的途径获取语言知识,他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的变化及应用上,习惯追究语言变化形式的由来,交际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是有意识的,在没有充分的准备下慎于与外籍教师或留学生交流。而具有和善性人格特质的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往往采取折中的方式,没有明显的那种途径占主导地位,这样的学习者可能习得和学得处理的相得益彰,也可能两种途径都处理的不好,既不愿主动参与言语交际,对语言形式的了解也一知半解。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实习隐形分类教学,鼓励开放性、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同时,还要引导其关注语言的变化形式,为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具有谨慎特质和神经质特质的学习者教师要不断鼓励其参与自然条件下的言语交流,为其创设更多的言语环境,如课堂上鼓励其与教师进行俄语交流,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而对于具有和善性人格特质的学习者,如两种途径都运用的不好,教师应以一种途径入手,引导其提升学习内驱力。 (三)言语理解机制 交际性原则是俄语教学的重要原则。据此,听懂别人说的话或看懂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就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言语理解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言语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它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言语理解建立在所给语料和交际者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人们在参与交际活动时,总要对所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然而信息加工需要利用一定的策略,言语理解也是如此,常应用各种策略,如语义策略、词汇策略和句法策略等。学习者由于自身性格特质和已有知识体验往往会采取不同策略完成言语理解。教师也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及知识的不同分类预设学习者的言语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游刃有余。 人的言语理解不仅会表现在采取不同的策略上,还表现在对已给出信息的整合。只有当前输入的信息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整合后,语料才能被理解,交际才能顺利完成,相反则难以实现。如在讲解及物动词интерсовать时给出这样的句子:Молодую женщину интересует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музыка.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这样的概念:及物动词与不带前置词的第四格搭配。于是,在看到不带前置词的第四格时便会与以前的知识整合并迅速从大脑中提取这样的信息:现代音乐使年轻女性感兴趣。如果学习者固有信息中储存的是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这个词,对于及物动词的概念了解不清,当出现此句子时,学习者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интересовать与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有什么不同,支配关系和意思上有何异同等等。学习者不同,已有的知识储备便会有所差异,要想让不同的学生理解给出的相同语料,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师若了解这一点便可对症下药。 人在言语理解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语言传递的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来主动发现或掌握言语意义,这常常要进行推理,通过推理可以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促进言语理解。如在与学生训练接续句子的练习中出现这样的句型“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2在看到这个句型后不可避免地要做出推论:(你)毫无办法,(你)不得不如何做(因为事情会如何如何)。很多同学都会接续“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здоровье не купишь.”(毫无办法,健康买不来)但也会有一些同学接续成类似这样的句型“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 я выполню.”(意思是:你毫无办法,我来完成)。基于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类型及学生对言语理解产生推理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知语法现象。有的教师迫于课堂教学的种种客观因素而懒于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俄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学科内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前提下,实施隐形分类教学方能有的放矢驾驭课堂,实现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定义,对隐形分类教学模式从理论构建上进行阐述,并未对该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论证。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采取个案研究方法,论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在俄语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类论文: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足,现代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恰恰弥补了其不足。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指导政治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知识分类观 有效教学 一、传统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类观的局限 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形:按反映的深度分,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其来源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学科知识分,有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按性质分,有知识和技能等。这种知识分类观是建立在对客体化形式的知识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自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教育和心理领域来说其意义却是有限的,其最致命的缺陷是:它无法正确解释和处理教学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二、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的优势 认知主义心理学在知识观上,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基于此,他们将知识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它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第三类是策略性知识,它用于解决如何高效地办事情的问题。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指出了我们传统教学从未把握的不同知识类型,并指出对不同知识应该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为我们使用不同策略对不同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新知识类型划分标准,将知识划分三类: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精细结构领域的知识。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获得方式不同,为我们正确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从“初级学习”向“高级学习”的飞跃,为指导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思维的综合或整合加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观对中学政治教学的几点启示 1.重新审视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教学的知识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而认知主义心理学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二是新建构的知识贮存于长时记忆中,而且会随时间延长而出现遗忘;三是意义的提取和运用。用这种观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知识是能力赖以存在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无法形成能力的。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困难的一项任务。基础知识掌握得再熟练,一旦面对新情境、新角度、新材料,学生往往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这部分教学目标大体应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掌握规则;第二,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向程序性形式转化,实现从规则到技能的转化;第三,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为了实现对知识熟练运用的目标,我们主张:教学中应重视知识背景的呈现,克服离析性倾向,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知识过程应有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之,使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知识分类观,重新审视教材,可以使教师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并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新审视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步骤,实施恰当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的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阶的划分只是提出教学达到的不同目标,而建构主义理论对这些不同目标的实现方式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结构良好领域及其不良领域知识的分类观为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及其基本的方法。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由于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些已有经验,而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其新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正确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教学中通过练习、反馈,达到熟练化即可,这种学习叫初级学习。但是,大量知识则应属没有什么规则和确定性的知识,不能简单地套用有关公式和方法,需要针对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比较、概括、综合方能解决,这仅通过练习是无法达到应有效果的。这就需要进行高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区分结构良好领域或结构不良领域知识,重新审视学生,审视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就成为我们教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基于以上原因,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参与性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学的起点不应停留在一个新知识的介绍上,而是要创设一种基本的情境,在基本情境的展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心理学类论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给飞行学生分类 【摘 要】目的:旨在说明心理学在飞行训练中具有实用价值。方法:调查初教及中教飞行学员中××人,按飞行时间分组(初教与中教)。通过EPQ调查问卷得出的N、E、P、L得分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然后,采用心理干预对有问题倾向的学员进行训练。结果 通过EPQ量表分析,部分学员性格倾向可能对飞行训练安全造成影响,有必要采取心理干预。同时通过赏识教育的合理运用,可以提升飞行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艾森克人格问卷;心理干预 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各个公司对于民航飞行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作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民航培训学校之一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来说自然是压力倍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的飞行训练小时记录也在不断刷新。面对如此大量繁重的训练任务,如何保证飞行安全,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及飞行学员素质成为了民航飞行学院当前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飞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心理学在飞行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飞行经历谈谈我对心理学在飞行训练中的应用。 1.了解飞行学员的性格特征 掌握心理动向 及时作出训练调整 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亦称“心理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待飞行的态度以及飞行中容易产生的错误也不相同。每位飞行教员对于自己学员性格有充分的了解,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也有利于提高飞行的安全系数。艾森克人格测试卷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出被测试者的性格特征一种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对分析人格的特质或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艾森克人格测试详见附录1),而《智力和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与《多重能力倾向成套测试》则可以粗略的对飞行学员进行能力倾向评估。我们对初教和中教的56名飞行学进行了测试,年龄为21-24岁,男性,其中以21-22的人占大多数。中教23人,初教33人。依据飞行小时数进行分组,初教 表1 根据量表标准 (1)E量表:外向-内向,表示性格的内外倾向。 高分特征:人格外向,可能是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外露、冲动;喜欢参加人多热闹的聚会,好交际;开朗、活泼。 低分特征:人格内向,好静,离群,富于内省;除了亲密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冒险和冲动,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很少进攻,情绪比较稳定。 (2)N量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病症。 高分特征: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低分特征: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表现得比较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3)P量表:精神质,也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高分特征:可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且不顾危险。 低分特征: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 (4)L量表: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高分者,示有掩饰,也可能较成熟老练,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飞行学员中典型型的人群比例不在少数,我们也可以从中总结到以下对飞行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情绪。 2.量表高分值对飞行活动的影响 P量表分值偏高对飞行不利的表现在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在教学上可反应为接受能力较差,在飞行技术的学习上常有主见且较难改变,对人保持敌意从而导致团队合作不协调,固执且常考虑不周。而E量表分值偏高表现在情感易冲动,喜欢挑战及冒险,具体可表现为法规意识欠佳、天气条件欠佳下的危险进近等。N量表则表现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遇到紧急情况下此类人往往反应较晚,处置能力较差,这是作为飞行员比较危险的情绪,初教的学员有15%可能存在这种表现。 3.针对典型性人格的人群的心理干预方法 根据EPQ量表分析我们看出问题倾向的人群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的。常用的干预方式有:① 心理教育:采用集体上课的形式,有计划地集中安排讲授心理应激预防方法,每批问题倾向学员进行心理教育1~2次,每次3小时。②群体不同心理问题,设计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为开始、发展、成熟和结束4个阶段。干预期间,每周1次,每次2小时。③个别心理治疗:针对性与婚恋问题、人际纠纷等涉及个人隐私较多的就诊者,事故和疾病后康复疗养者及特别要求单独接受心理治疗者实施。每周1~2次,每次1小时。④对学员进行赏识教育避免加重心理负担。 4.未雨绸缪,培养、增强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 飞行教员可以有预见性的“对症下药”,提前预防,出现问题时迅速解决。充分了解各学员的性格特点,对于提高学员机长训练的安全系数也是很有帮助的。良好的机组配合、严谨的驾驶作风、性格上和技术上的良性互补、合理的座舱梯度等都将是安全的重要保证。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教员对于自己学员性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学员机组慎重而合理的搭配。 总的来说,将心理学全面应用到航空航天活动中早已成为航空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对于我们,如果能够成功将心理科学利用到飞行的教学活动中,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提升飞行安全和飞行质量以达到持续安全,延长安全周期,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目标。 心理学类论文:用心理学分析广告类型\认知风格对体检客户品牌态度的影响 [摘要]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形式,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本文以80名体检客户为被试,以四则广告片为实验刺激,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体检客户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消费者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产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告类型; 认知风格; 品牌态度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引领消费新时尚。而使体检客户认识健康体检产品、了解产品、最终选择购买,不仅是各健康体检中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理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有事实性信息线索的广告,例如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特性等。而善于感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包含情感体验线索的广告,例如幽默、热情、恐惧等。广告形式、个体认知特征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品牌态度,二者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品牌态度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广告类型、认知风格、二方面探讨其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实验方法 1.1 被试 随机挑选体检客户80名参加预备实验,其中男性28名,女性52名。筛选出正式参加实验的被试46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31名。 1.2 测量工具与实验材料 1.2.1 测量工具 1.2.1.1 认知风格的测量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得分越低表示场依存性越强,分数越高表示场独立性越强。低于10分的被试为场依存者,得分高于14分的被试为场独立者。由此筛选出场独立型被试21名,场依存型被试25名。 1.2.1.2 广告类型的评定 本研究的广告将涉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两个类型,并通过一个预备实验确定出作为实验材料的广告片是何种类型。评定方法是随机选取体检客户15名,先告诉被试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定义,确保他们对不同的广告形式有一致的认识。预备实验中选取牙膏广告片4则。被试每观看一则广告片后,要求被试根据他们对广告片的理解进行评定,评定选项为偏理性广告、偏情感广告和不确定三个选项。最后挑选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是偏理性和偏情感的广告片各一则。 1.2.2 仪器 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台式电脑50台。 1.3 数据的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1.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259,p=0.301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1.2 方差分析 表4-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将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作为自变量,被试的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如表4-2方差分析显示,广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1.3 广告类型主效应分析 表4-3 广告类型的主效应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广告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分析。方差齐性,p=0.533 0.05。分析结果如表4-3显示,相比理性广告,被试对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2.2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2.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453,p=0.425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2.2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表 4-5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如上表4-5显示,当产品为牙膏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相同产品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即在情感广告中,被试对牙膏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在理性广告中对牙膏的品牌态度。当产品为手机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同一产品的品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被试在情感广告中形成的品牌态度的平均分较高。这与研究假设一相符合即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所引发的品牌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与Chan(199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Chan的研究中,消费者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情感广告比理性广告更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以往研究显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功能一致性和自我一致性。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较多采用自我一致性这种加工过程。被试将自我形象与广告中产品使用者的形象相匹配,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形象方面的特征,从而情感广告从形象方面的说服作用好于理性广告从功能方面的说服作用。因此,情感广告导致了比理性广告更好的品牌态度。 3.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被试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研究假设二不符合。假设二认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场独立型被试更偏爱理性广告。场依存型被试更偏爱情感广告。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品牌态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品和广告、信息介入度等外在的因素,而个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品牌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的被试人数较少,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也是出现实验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健康体检中心的广告宣传多注入情感因素,用情感影响顾客的消费选择。 心理学类论文:用心理学分析广告类型\认知风格对体检客户品牌态度的影响 [摘要]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形式,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本文以80名体检客户为被试,以四则广告片为实验刺激,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体检客户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消费者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产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告类型; 认知风格; 品牌态度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引领消费新时尚。而使体检客户认识健康体检产品、了解产品、最终选择购买,不仅是各健康体检中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理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有事实性信息线索的广告,例如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特性等。而善于感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包含情感体验线索的广告,例如幽默、热情、恐惧等。广告形式、个体认知特征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品牌态度,二者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品牌态度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广告类型、认知风格、二方面探讨其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实验方法 1.1 被试 随机挑选体检客户80名参加预备实验,其中男性28名,女性52名。筛选出正式参加实验的被试46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31名。 1.2 测量工具与实验材料 1.2.1 测量工具 1.2.1.1 认知风格的测量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得分越低表示场依存性越强,分数越高表示场独立性越强。低于10分的被试为场依存者,得分高于14分的被试为场独立者。由此筛选出场独立型被试21名,场依存型被试25名。 1.2.1.2 广告类型的评定 本研究的广告将涉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两个类型,并通过一个预备实验确定出作为实验材料的广告片是何种类型。评定方法是随机选取体检客户15名,先告诉被试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定义,确保他们对不同的广告形式有一致的认识。预备实验中选取牙膏广告片4则。被试每观看一则广告片后,要求被试根据他们对广告片的理解进行评定,评定选项为偏理性广告、偏情感广告和不确定三个选项。最后挑选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是偏理性和偏情感的广告片各一则。 1.2.2 仪器 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台式电脑50台。 1.3 数据的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1.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259,p=0.301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1.2 方差分析 表4-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将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作为自变量,被试的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如表4-2方差分析显示,广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1.3 广告类型主效应分析 表4-3 广告类型的主效应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广告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分析。方差齐性,p=0.533 0.05。分析结果如表4-3显示,相比理性广告,被试对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2.2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2.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453,p=0.425 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2.2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表 4-5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如上表4-5显示,当产品为牙膏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相同产品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即在情感广告中,被试对牙膏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在理性广告中对牙膏的品牌态度。当产品为手机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同一产品的品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被试在情感广告中形成的品牌态度的平均分较高。这与研究假设一相符合即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所引发的品牌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与Chan(199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Chan的研究中,消费者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情感广告比理性广告更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以往研究显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功能一致性和自我一致性。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较多采用自我一致性这种加工过程。被试将自我形象与广告中产品使用者的形象相匹配,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形象方面的特征,从而情感广告从形象方面的说服作用好于理性广告从功能方面的说服作用。因此,情感广告导致了比理性广告更好的品牌态度。 3.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被试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研究假设二不符合。假设二认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场独立型被试更偏爱理性广告。场依存型被试更偏爱情感广告。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品牌态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品和广告、信息介入度等外在的因素,而个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品牌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的被试人数较少,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也是出现实验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健康体检中心的广告宣传多注入情感因素,用情感影响顾客的消费选择。 心理学类论文:对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学学习状况的访谈 摘要: 为有效地进行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本文作者对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收集了他们在心理学学习中的信息并进行了定性分析,整理出了艺术师范生心理学学习特点。 关键词: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学学习情况访谈 1.问题提出 公共课心理学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教育理论素养、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但目前,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效果很差,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学。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学习状况如何,有什么特殊的学习需要等问题值得调查,这将为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2.研究过程 2.1访谈对象的选定。 从邢台学院06、07美术系、音乐系师范学生中随机选取20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大二学生10名,大三学生10名;美术系学生10名,音乐系学生10名。 2.2研究方法。 访谈法。 2.3研究步骤。 2.3.1准备阶段 拟定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教师印象等。 2.3.2实施阶段 个别访谈。通过访谈,获取艺术类学生学习心理学情况的原始资料。 2.3.3整理阶段 对原始资料加以整理总结,进行定性分析。 3.结论 3.1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课程本身不感兴趣。课堂之外很少关注心理学知识。 3.2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对心理学课程学习很不重视。 3.3艺术类学生反映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联系,对于该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并不明确。他们平常关注的是带有趣味的心理测试、游戏等。他们希望将艺术专业学习的相关知识穿插到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3.4艺术类学生普遍反对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更倾向于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 3.5艺术类学生追求考试简单化,期望教师注重平时学习的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3.6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的任教教师还比较认真。 4.讨论 4.1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追求独特与个性,创造性强却自由散漫,无视纪律,学习的随意性强等。同时艺术类专业教学是单元制,没有固定教材。这些决定了他们普遍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程的学习。 从心理学教材、教学、教师看,在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教学理论性太强,和专业联系很少,方法又单一,加上自身文化底子薄,学生当然听不进去。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少,造成教师只管讲,学生不怎么听。 4.2对心理学课程价值的看法的个体差异。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价值的看法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对自己完全没用,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如美术系一名大二的学生表示,心理学的学习使他作画时心态更平静。音乐系一女生也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她增强了唱歌的勇气与自信心。但更多的学生则持消极的态度,认为心理学对于学习、生活都没有帮助。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大部分艺术类的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重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5.建议 5.1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教学,要精选教材和教师。 一方面,心理学教材应避免选用纯理论的学术性教材。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知识,要开朗、热情、宽容,有沟通能力。 5.2转变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特殊需要。 教师要从心里接受艺术类学生,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改以往“发愁给艺术类学生上课”的旧观念。同时对讲课内容要筛选、精选,尽可能与艺术专业学习相联系,尽量贴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实践性和示范性。 5.3灵活运用各种授课方式。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的制作上追求图、文、声、像结合;可采用课堂讨论开启艺术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组织学生观看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堂教学录像;可设置教学、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寻求解决应对方案,在实际活动中传递心理学知识。 5.4课程评价应侧重过程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结合艺术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平时实际学习表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弱化考试成绩在学生个体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5.5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肯定心理学学习的价值,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课后要多读一些心理学读物,丰富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心理学类论文:“心”风采:探寻心理学类专业 2010年4月14日和8月7日分别突发的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对于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来讲,这两次灾难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应激创伤。灾难发生后不久,心理专家纷纷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各大媒体也不断介绍心理援助知识和心理援助工作进展情况。有专家表示,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大楼的重盖、街道的再修,受灾同胞的心灵同样也需要抚慰,灾区急需一批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干预专家和相关人员,这也让我们不由得把目光聚焦到心理学类专业上来。 家族 心理学类专业包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两朵在时代的召唤下孕育而生的“姐妹花”,成为了教育科学家族里的“新宠”。虽然它们是“一奶同胞”,但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色。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者的基础学科相差不多,理论基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专业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以及一些基本实验和心理测验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它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则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方向。也就是说,它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关注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它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为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而且是一对“孪生姐妹”,为此它们在许多方面自然大同小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学科,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投奔它们的同学都必须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等。 此外,投奔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等辅助学科,以适应将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对于心理学,投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伴随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它们又共同催生了教育科学上的两个新秀――特殊教育专业、运动心理学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后起之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对受伤儿童进行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工作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主要学习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运动心理学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专业,它是传统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又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色。众所周知,国际重大赛事的比赛比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实战经验,更大程度上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原有水平的发挥而与冠军失之交臂。运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正是要培养系统掌握心理学和体育运动基本理论,具备比较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熟练的应用运动心理学专门技能,能在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部门从事教学、咨询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希望 心理学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个角落如车站、酒店、宾馆等,甚至人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寻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家的介入和参与。 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它虽然比较抽象,但应用性很强,可以同很多的专业、行业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当广阔。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到高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担任老师、辅导员,或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也可以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工作。另外还可以到医院和诊所工作,同时也可以考公务员或到中小学从事心理教学工作。 心理学知识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公司企业、教育系统、服务行业、医疗机构。现在很多大公司、学校、机构,都需要心理学人才。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起点低,在理论、技术、方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优秀的心理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家尚不足两人;而在美国,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学家。当前,中国的心理学界经历着变革,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和东方的哲学思想在近些年发生着碰撞,给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将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理学专业前景大好,作为她的“孪生妹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不逊色。据权威专家分析,今后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尤其是偏向于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而就目前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每年的毕业生少,如全国能够培养工业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的大学仅浙江大学一所,剔除升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毕业生外,该校每年毕业本科生仅10余人,因此就业前景良好。 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实际上,他们的就业领域很广,就业领域主要有:进入大中专院校、社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企业、医院、司法部门从事商业心理、市场预测、心理治疗、犯罪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入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人事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设计等工作;进入高校领域进行应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入伍进部队,近些年来,基层连队、武警部队从地方大学招收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人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部队从事战士心理辅导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出成绩,而且待遇也较高。另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培训机构、社会调查专门机构等等。 天地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本科层次的院校均有开设,但这两朵姐妹花生长的疆土主要在师范院校和一些实力强的综合院校。 在一批本科院校中,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基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它们的实力都是有目共睹,在全国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属于南开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为全国第一家,拥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以社会心理学和健康保持心理学为特色,学生实践机会丰富。 中山大学在杨中芳教授的带领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速。 当然,中科院心理所是不可遗漏的,他们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理论前沿。 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且唯一一所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从竞技运动心理和大众锻炼健康心理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竞技体育、大众健身锻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些省属重点院校,他们的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都很不错,像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等。 二批本科院校中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也有很多。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很有特色,都下设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与认知和发展心理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都设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点。 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均有基础心理学和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点,以及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并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江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的心理学都很有发展潜力。 三批本科院校和一批本科院校可以纵向剖析。分数偏低的同学可以把眼光定格到三本院校中心理学不错的院校,如浙江大学行知学院、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 其实,各院校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各有特色,不论是一本还是二本,抑或是三本,同学们都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得到一定的实践机会。如果有同学想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考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都是很好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方向。
普通心理学论文:案例教学对普通心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普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普通心理学的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课前挑选案例,课上开展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心理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普通心理学;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两难情境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由于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心理学既要概括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大学第一年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心理规律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入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有利于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以单纯地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加工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等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生动活泼的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可以从中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出现“填鸭式”、“枯坐式”教学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听多少,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只能在期末的试卷上凭借分数来判断,而且学到的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对案例进行内部消化,然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结合他们理解的心理学原理,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正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所以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求事件背后原因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教学目的,准备恰当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如何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贴近生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案例选择的标准。例如,在讲解阈下知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条经典的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广告的设计者是运用那种心理学现象让消费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商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哪些心理学原理才能避免广告信息的入侵。 2、认真组织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可以采用走下讲台的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另外,根据所选的案例内容及班级的人数,讨论的方式可以选择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3、及时总结,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总结要及时,最好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要留出归纳总结的时间。教师在总结案例的时候要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商业广告中是利用了阈下知觉的基本规律使消费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要做重点讲解。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三、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反思 1、案例的选择要恰当 为了使案例教学例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案例时除了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到案例要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所选的案例要比一般上课所举的例子,内涵更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为复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实践性。最好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思维独特性”的时候,给学生看一个法国的洗衣机广告,广告中的模特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而是大胆地选用了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打出的标语是“八十岁老人都能用的洗衣机”,结果广告播出不久洗衣机的销量猛增。这样的案例,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简单地通过一则案例对学生传授知识,对所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教师的“教”,而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双向互动中的“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打破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其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形式[5]。普通心理学中的心理规律有时是抽象难懂的,在讨论时,不仅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环节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讨论的案例中。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进程,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在讨论中加深对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随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作者:潘玲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普通心理学论文:普通心理学实验对心理教学的作用 摘要:利用普通心理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理论知识,挖掘理论背后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观察力、操作力等多种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掌握心理学的实践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于本文进一步详细探讨普通心理学实验在心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实验;作用 普通心理学实验作为心理理论的基础,会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心理规律,从而检验心理教学理论的准确性。因此,在心理教学中,教师需重视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作用。 一、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教学尤其要抓住这个要点。恰当的普通心理学实验可以高度激发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而且,利用心理学实验展示,学生可获得理论过程与结果,吸引学生对实验与理论的关注,使学生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的许多实验装置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如:由侧抑制导致的马赫带效应、深度知觉的实体镜、做注意分配的双手协调器、人工概念形成的叶克斯选择器等。表1演示马赫带现象的纸盘以马赫带效应为例,马赫带效应:是在一电动混色轮上,用一个圆盘、内是一正六角形制成,正六角形内是白色的,外围是黑色的,混色轮高速旋转形成的。如图所示:在旋转状态下,黑白相间的A点会形成非常暗的一条带,B点会形成非常亮的一条带,这两条带子既是所谓的“马赫带”,由侧抑制导致。课上老师如何讲解关于马赫带的问题,学生都难以理解,到实验室一做这个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马赫带效应的现象。由此,学生掌握了马赫带效应的理论,并连带对其他心理学理论有更深的体会,心理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提供适当感性知识满足学生好奇心 在心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因学生本身并未深刻了解心理学知识,对复杂的情况也无法用心理学解释。此时,若心理学老师能够适当结合心理学实验,以实验为核心呈现现象本来面貌,学生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性知识,并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以短时记忆为例。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给出一系列电话号码,然后让全班学生体验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因为短时记忆记录的信息通常是0.5-18秒,远远低于1分钟。而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平均值为7±2个。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笔者给出的是一组无意义的音节,一旦超过7±2范围,学生的记忆就会发生失误。但如果给出的一组相互关联且有意义的音节,则学生的记忆广度明显增加。这也符合短时记忆强调的意识性。即人们在记忆材料时会将信息转化成视觉编码进行记忆的。实验后,学生获得短时记忆的感性知识,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心理教学效率。 三、全面提升学生实验与观察能力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普通心理学实验,可将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转化的生动、直观且有趣的实践。在心理学实验中,学生注意力会更集中,对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会更认真倾听,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之在普通心理学实验过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学生会对实验顺序有更深刻的记忆。由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大大提升。为更好地验证这一点,笔者曾在心理教学课堂实行了图形与句子类型、句子理解速度的关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率先强调正确肯定句子(TA)与图形研究,发现图形匹配速度最快达到了1秒左右;而后,再进行正确否定句子TN)与图形研究;其次,错误肯定句子(FA)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最后,错误否定句子(FN)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实验步骤结束,得出结论:TN=FA+FN-TA。这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步骤严格,注意事项多,笔者一一解说,并在实验过程中偶尔提出相关疑问让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显著提高。且通过这项实验,观摩性的心理学实验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体验更深刻,因而同行老师可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心理教学。 四、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普通心理学实验与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不同,其实验材料更多来源于人本身而非可触摸的实验材料。因此,普通心理学实验的取材更方便,直观性更强,被试者体验更深刻,得出的实验结论也更符合理论。学生本身也可动手操作部分普通心理学实验,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能获得大力提升。例如在学习STROOP效应时,念字和命名是非常常见的认知过程,学生相互之间可直接进行实验。笔者所在班级的A同学和B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刺激字和书写字体所用颜色相互矛盾时,字的颜色会干扰字义的认定。但C同学在做同样实验时却未发现这种情况。为了再一次验证,笔者又邀请D、E两名学生完成七项被试任务。其中D负责念字,E负责唱色,并各自记录所用时间。全程以拉丁方设计避免实验练习或疲劳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字义不会受命名干扰。因该实验全程由学生自身操作,老师从旁指导,使得学生在获得实验结果,理解心理理论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会就自己的实验过程或结论提出疑问,亦或创新实验方法,有效提升了其创新能力。 作者:何莉 普通心理学论文:电影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1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2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橄榄球,乒乓球,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3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丰富多彩。 作者:路智鹏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普通心理学论文:普通心理学心理教育论文 一、科学精神与专业兴趣的矛盾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填报心理学专业。兴许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在未来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而且大多数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强烈。根据调查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学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在这种色彩的笼罩下,学生对心理学的期待自然更高,神秘而玄妙的东西被称为心理学,而科学和理性的东西则被头脑所排斥,不能被人接受。如果硬是改变学生的这种看法,必然造成学生的失落情绪。如何让学生们接受心理学的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 1)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目标 在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前,任课教师就应该先跟学生讲述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心理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学习效果的检测提供依据。 2)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上提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充足的准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提问题的时候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通过设置问题和讲解问题,很自然地将教学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问题式”的课堂也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一个过程。比如教师提出“为什么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已经很瘦了却还是一个劲地减肥”,这种减肥问题是生活中聊得比较多的话题,学生们自然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每个人对瘦的定义不同,每个人对审美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讲述视觉后像时可以探讨医生在手术室里面穿的衣服的颜色是青绿色的原因;讲述情绪时以“汶川最牛校长叶志平”为案例讲述应激的负面作用;讲想象的时候以“潜伏”里面的人物原型来阐述,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大多数的想象都是来源于生活。课堂上探讨这种问题,进而引出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3)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增加课堂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自己设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常见的“测试你的左右脑”、“河内塔实验”、“视觉后像实验”、“错觉小测验”、“注意分配实验”、“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等活动。在开展这些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不仅动手又要动脑,多方面拓宽学生的思维。一般学生对这种实践性的活动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参与的积极度很高。而且这种实践性的小活动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就当是缓解学习压力,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解压方式。 4)适当的课后习题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习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课后习题的量要适当,一次性最多就出三道题,差不多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检查,教师可以比较清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除了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在每章节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框图建立本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批改完之后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一些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全部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普通心理教育注重的不只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平常的课堂表现也是十分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课堂积极性等方面,都是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作为平时成绩的主体。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所占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加重视课堂表现,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从而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结语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可以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一步步提高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敖雅梵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普通心理学论文: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幼儿园管理专业特性,提出幼儿园管理专业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应从分析目标与对象、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入手,同时在建立课程资源意识、应用延展性意识、问题反思意识、职业意识、知识整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手段,在动态交互作用中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兴趣。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作者:田婧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普通心理学论文: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实施课程、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能力,提高心理调控水平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满足教学需要的因素、条件和方法,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普通心理学是综合性质的基础应用性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是弄清楚人的行为,帮助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并且对此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课程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对神经细胞活动的微观分析,又涉及心理疾病导致的人生悲剧,因此,普通心理学具有广阔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丰富现有的教育内容,从而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提高,创新能力等也会得到全新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及做好将来职业准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 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课程实施、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能力,提高心理调控水平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总和,核心在于实现课程的价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际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满足教学需要的因素、条件和方法,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特点 1.潜在性 潜在性是指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虽然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在本质上都是人类的经验,但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开发利用,才能转换为现实的课程成份和相关条件。 2.具体性 具体性是指由于地域、文化传统、学校及师生的差异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点。如普通心理学中感觉、知觉、注意等内容,由于个体状态不同,感知觉和注意的对象不同,在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就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而有针对性地引用。 3.动态生成性 动态生成性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等互动时产生的资源。动态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生机和活力及非常高的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在学生和教师积极有效交流学习过程中,就能产生有意义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 三、普通心理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指对教师、学生、教材的开发利用。 (1)教师对其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作为课程的素材性资源,其知识、道德情操、教学技能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人力条件资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对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同样的社会文化信息,相同的文本,面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的课程表现,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指教师对其自身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教师的知识。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由四个部分构成: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实体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开展的。条件性知识是指关于“怎样教”的知识。主要是教育科学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程情境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文化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这种广博的文化知识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素质状况决定了其对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要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以为教育教学服务。 其次,教师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体现。道德情操是一种重要的隐性的课程资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示范形象。因为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指通过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语言技能。如:教学设计能力、语言技能。 (2)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的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活动服务。 首先,累积和丰富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经验就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学生的经验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次,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建构主义。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对某一学习问题就会形成不同理解。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3)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材是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印的教学资料,它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为加强教材的适应性,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进行创造性的使用。 2.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媒体资源。媒体资源是指在报纸、书刊、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中蕴藏的资源。媒体资源是一种非常广阔的资源,各种媒体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取便捷,而我们的生活也和心理学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我们既是在学习心理学,又是在实践检验心理学。 (2)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文资源包括历史人物、戏曲、民俗、风俗、宗教信仰等各种历史文化。各个地方由于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资源。 普通心理学论文: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幼儿园管理专业特性,提出幼儿园管理专业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应从分析目标与对象、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入手,同时在建立课程资源意识、应用延展性意识、问题反思意识、职业意识、知识整体性意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不断丰富和多样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手段,在动态交互作用中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兴趣。 【关键词】 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 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 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普通心理学论文: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普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应根据普通心理学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学生的特点实施研究性教学:精选教材,全面归纳分析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促使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思考、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1]。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①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②教师教学具有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兴趣等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③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确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或开展讨论来验证书本知识,得出不同结论。 二、研究性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实施及成效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2]。我们以2014级心理学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改实验。 1.精选教材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给学生所选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该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成为国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新版教材既保留了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了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重点介绍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兼具中国特色。 2.全面归纳分析教学内容 在深入钻研教材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将内容划分为五大模块:概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行为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为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我们根据每个模块的理论特征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成套的教学方案, 提前告知学生, 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在课下认真准备, 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下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 当下大学生缺乏研究意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①鼓励学生有质疑教材知识的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错误进行理性批判。他们发现权威也会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这种方式激活了他们研究问题的动机;②将学术研究引入课堂。对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会归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并阐述理由;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人格”一章内容作为学生自学的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10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承担其中部分内容的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同学在研读教材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制作教学课件,然后进行课堂分享与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从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果来看,研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思维方式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存在问题 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于注重教学方法和技术改革,则很易造成对课程本身特征的忽视,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刚入学的学生专业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知识都是很缺乏的,因此在大学最初阶段进行研究性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教师多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心理学论文:论电影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摘 要】通过打破了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以一种电影文化的视角来解释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记忆等客观心理活动、能力和意志等主观心理体验,从而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不仅从电影中了解到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学系统地认识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感知;记忆;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觉和知觉是个体心理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通道来接收,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感知觉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可以为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泽明的《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觉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四个证人描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故事情节,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角色,记忆水平,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表达能力,动机需要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有所差异或倾向。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曾经说过,“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对的,而我们感知到的或许是一种存在,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本质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组合的光波和声波,并非颜色和声音。所以说,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要相信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所有的知识和真理都是被人们想象和建构出来的。比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学的程式化学习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锢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知识。不仅是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物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到目前崭新的研究领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或者说是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间的一句谚语一样,“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时所用镜片的颜色。” 2 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 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 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橄榄球,乒乓球,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丰富多彩。 普通心理学论文:医学院校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探索 【摘要】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在专业培养、就业方向等方面与传统的心理学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在心理学教学上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入手,对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医学院校;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主体参与性 普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心理学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普通心理学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而医学院校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多偏向临床心理方向,偏重于心理疾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向的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意义对于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如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那么重视,在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与生活事例相联,理论联系实际 普通心理学的“普通”在于它介绍的是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可以将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出心理学的概念或理论,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讲到记忆编码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形象地理解这记忆编码的本质,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生活现象。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各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在学生学习完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条件及方法”、“遗忘规律”的理论知识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如何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为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而且可以达到根据所学知识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力的目的。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学习情景 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和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讲解这些名词或概念,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变为生动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深刻理解,加深记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功能固着”这个名词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对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习惯用法的练习,另一组直接用准备好的工具解决问题。通过两组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最后由老师归纳、解释并总结出“功能固着”的概念,使学生对“功能固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样,在讲解“定势”这个名词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体验“陆钦斯定势实验”,使学生对“定势”这个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许多接触过普通心理学的学生往往被繁多的概念,抽象的理论所厌倦,他们感到所学的内容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自己原来想象中的心理学相距甚远,兴趣骤然下降。其实,心理学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密切联系专业的话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在学完“情绪”这一章节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生医疗纠纷的医患关系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怎样从心理建设的角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学生在这种脱离课本的热点问题思考和讨论中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愿增强,在讨论中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求学态度,对将来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四、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这个课堂就缺乏生机。有效的教育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更深刻理解正常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普通心理学相关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行设计或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如利用多媒体视觉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错觉”、“知觉的特性”、“注意起伏”、“注意广度”等心理现象;也可以播放一些短小的视频,如《脑力大挑战》,让学生体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也可以利用实验教具完成“汉诺塔”、“差别阈限”等实验。这些活动需学生亲自参与,既动手,又动脑,学生对之往往很感兴趣,参与热情高,花费的时间较少。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因长时间学习产生的紧张情绪,适当放松身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达到了锻炼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平时成绩落实到实处 笔者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普查发现,学生从没有或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目前的大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学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期和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尽管平时成绩也细化到出勤、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项目,但是能够落实到实处的较少,在学生的心目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是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导致学生以考试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化并落实学习过程的评价目标,如通过布置作业、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立学习小组,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测试题和思考题,随时检查学习与教学效果。将学生各项的完成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提高并强化了学生进行探索和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 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指导地位。其指导作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法是否适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普通心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树立起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根据学科前沿、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设置教学重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摆脱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创造再学习的机会,通过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总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校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同时,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师要注意医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将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符合培养要求,满足新知识时代的发展需求。 普通心理学论文: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普通心理学教学探讨 摘 要: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学好它对于将来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普通心理学教学却存在理论过多、师生互动少、理论与实际联系少等问题。作者通过教学实践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教学对策,希望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关键词:师范院校 普通心理学 教学探讨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普通心理学论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摘要】普通心理学教学应坚持明确的教学目标、理论与实际和教学互动等原则,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传授,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在讲授中采用“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体验、讨论、教师导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和考核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1、采取多种考试方法。如开卷、小论文、闭卷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 2、将考勤、课堂提问、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结合起来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论文:从普通心理学看幼儿成长 摘要:幼儿教育是时下年轻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发展,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结合心理学的一些概念,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二者的关系,指出心理学在幼儿的成长中无处不在,同时,正确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能够帮助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运用更为恰当和科学的方法,使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成长 心理学 感觉 知觉 记忆 家有小儿,结合着普通心理学,对于小儿的心理发展,有一些感触,比如小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求知欲,又比如小孩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关注点: 3岁,是做规矩最重要的年龄; 6岁,是从家到学校适应的关键时期; 9岁,是建立学习策略的时期。6~9岁最重要的是学习,而不是学习成绩; 12岁,有自己的求知欲,开始慢慢逆反; 18岁以后,每个人的道路来自于自己的主观选择。 虽我家小儿已是6岁,已经过了所谓的0-6岁的黄金段,可学过普通心理学后,回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不禁想,很多的现象都是与心理学息息相关的。由此忍不住想用部分的概念,来尝试着分析我家小儿成长中的一些变化。 感觉―外部感觉(肤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在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而全身发紫,生下来就直接去了儿科,之后一周都放在暖箱。现在想来,暖箱一方面是治疗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说,让婴儿延续在母体中的温度,让他感觉安定和安全。后来查了相关资料来验证以上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婴儿在未出生之前,手心、脚心和生殖器官就已发育得比身体的其他部位更敏感了,从降生人间的那一天起,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因为他刚出生的一周都在暖箱,所以无法母乳喂养,只好用奶粉,且在此期间,亲人只能在窗口看着小小的他在暖箱中安睡。等他回来之后,他对母乳的兴趣不大,从味觉来说,他更喜欢喝那甜甜的奶粉,而不是吃起来费力的较淡的母乳。喝水亦是如此,加了葡萄糖和白开水,他更偏向前者。 婴儿的时候,你跟他说话他会看着你;你拿着小摇铃摇出响声,他的小眼睛也会马上跟着过来。 确实,婴儿从一出生就具备了感觉,让他感受着从环境传过来的各种信息。 所以,现在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多抚摸婴儿,为什么要和他多说话,为什么让他听音乐,为什么让他闻一些味道,为什么让他多看五颜六色的东西,这些其实都是以外部感觉为出发点。 感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如果说外部感觉主要接受来自于机体之外的适宜刺激,那么内部感觉就是机体内部刺激引起,反应内脏器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态的感觉。 我对此印象最深刻的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几个大的运动特征要求: 一月抬头、三月翻身、六月会坐、八月会爬、一岁左右学会走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精细动作的练习,比如手握积木、撕扯纸、拿饼干、穿珠子等。 这样的联系,对于他的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都是很好的促进和提高。同时也让欣慰的是,之前歪打正着,注重了这样类似的锻炼,小家伙现在协调和平衡性都还不错。 知觉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无非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让他能够在各种环境和事物面前,形成更完整和更正确的知觉。 小孩要多经历、多看,增加他的Chunk,即心理容量。坐过飞机的小孩,比只坐过公交车的小孩,Chunk更大,因为飞机表示着距离的加大,所经历事物明显的差异。 曾经看过媒体中的报道,就说美国的一家子,边旅行边生活,在旅行的途中生下了几个宝宝,带着宝宝一起看世界。这样出身的小孩,看过了各地的风景,感受了更多的迥然差异,他的chunk一定很大,心胸也将更宽广。 在这点上,我和他爸爸也曾达成共识,如果有机会外出,就带他多出去看看。每逢有旅游机会,二岁之后基本都带他去;平时周末也会带他出去看看一些新鲜的东西。现在想想,如果当初知道这些理论,可能会做得更好。现在错过了,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即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联系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 说起内隐记忆时,在我宝宝身上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他一岁的时候,我们经常给他放一些儿歌,还有班得瑞的一些经典曲目。那时候他外婆还说,这么小给他听,他能懂什么呀?后来停放了一段的时间。在他2岁,学会说话后,再给他放听时,他竟然能跟着声调一起哼。现在想来,应该在无意识状态下,他自动地对1岁时听到的音乐做无意识的提取吧。 对于记忆过程,小孩子有他独特偏爱的识记方法。曾经有人问:“背唐诗对小孩有帮助么?”学过心理学的人肯定会坚定地摇头。如果放在之前,未听过心理学的课,估计还是有很多人赞成的。“背知识是没用的”,这点在幼儿的教育上,已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因为这样的记忆述属于机械记忆、陈述性记忆,死记硬背之后很快遗忘,而且容量有限。 那什么样的识记方法更能保持记忆呢?对于幼儿而言,多种感官协同识记,或者是体验式的识记,或是有故事情节似的片段记忆,都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想起儿子在中班时,老师们教小朋友们认识中药,号召家长们配合收集2~3种中药。一边给他们看图片,一边给他们看实物,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小朋友乐于其中,同时长了见识,认识了很多中药。看来,幼儿园老师在这方面的运用已经相当有心得。 现在我会有意识地用一些记忆方法去加强他的记忆。比如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经常问他:故事大致讲了什么呀?你觉得兔子怎么样啊?一方面,让他自己思考,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通过他自己的复述,回忆了故事内容,延长了记忆,将一些有效地信息,通过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 以上就是从我家小儿身上,体会到的与心理学相关的点点滴滴。虽提取了普通心理学中几个概念而已,却衍生出如此多的启迪。如果我们能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新《纲要》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建立新型的幼儿园常规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常规;常规教育;纲要 新《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一日活动常规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集体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是幼儿园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更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 “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目的是让幼儿活泼又有序地健康成长。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幼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在新旧思想的交替与碰撞中,幼儿园常规教育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1、高自由――放任幼儿。幼儿处于放任、自由状态,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2、高控制――强制幼儿。幼儿园常规教育公式化、标准化。在农村混龄教学中,以上两种极端现象尤为突出。因为农村的孩子进城不方便,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看。还有些孩子父母离异,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带。由于隔代教育这些孩子大多任性,还表现出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我们的教育大大的不利。 幼儿时期情感比较外露,易受暗示和感染,幼儿园常规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环境、宽松的氛围、以积极的行为感染幼儿,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也就是说,幼儿园常规教育价值取向是让幼儿学会自律。 一、创设良好的熏染环境,幼儿形成自律意识 环境是无声的语言,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方式与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陶冶、暗示、感染、模仿、监督、提醒等形式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它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投放材料,布置环境要有足够的数量,不用担心自己没有,情绪上不高兴。还可以环境的暗示在一些地方贴上标语提醒幼儿注意。如区域活动规则上贴小脚印,让孩子按脚印放好鞋子。在盥洗处可以布置“节约用水”等标语,提醒幼儿别忘了关水龙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的平等、宽容、接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幼儿自觉自愿形成良好的自律行为。 二、行为的熏染,促进幼儿模仿行为 (一)幼儿良好行为的“熏染”。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对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榜样的行为不仅要在幼儿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动中去。让幼儿自觉地以好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同伴之间行为的“熏染”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上幼儿老爱欺侮同伴的孩子,同伴们都不乐意和他玩。有一次,午睡有些孩子鞋子东一只西一只。只有李金波小朋友两个鞋子放得整整齐齐,我表扬了他的行为。没放好的孩子爬起来重新学李金波的样,把鞋也放得整整齐齐。这孩子也重新拾回同伴的好感。 (二)教师良好行为的熏染。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无人能比,模仿教师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游戏,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身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幼儿,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集体活动中,幼儿要有良好的坐姿,像儿歌里一样“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那教师也要像儿歌中的小白鹅一样坐。 (三)家长良好行为的熏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们的一言一行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好的行为让孩子一生受益。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视、电脑、手机。家长们也要少玩这些东西,以免你的孩子也爱上他们。 二、生成规则――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自律意识 在《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也就是说,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使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生成”自律规则。 (一)在自由活动中生成规则 新《纲要》强调“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自由活动中,幼儿是独立的人,是有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在这个小团体中,幼儿是主人,他们有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并遵守各种规则。在一次散步时,孩子们自由的在画好的线上学走钢丝。走着走着,结果,大家挤在同一条钢丝上。这时,幼儿喊了起来:“老师,我们走到同一条钢丝上,不能掉河里咱呀。”一个幼儿说:“这样没法走了,不能插队。””又有一个幼儿说:“也不能从后面上来,要碰头的……”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往前走。这样的规则是幼儿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幼儿也会主动遵守。 (二)在自主游戏中生成规则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容易生成良好的规则。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在玩办家家的游戏,一个当“妈妈”,一个当“爸爸”,一个当“宝宝”。他们都想喂娃娃吃东西,可是勺子只有一个,这时,“妈妈”说:让宝宝先喂吧,因为宝宝最小。宝宝最小这就是幼儿在游戏中生成的规则,而这样的规则是幼儿自己制订的,它不需要教师去干涉、强加。 幼儿园常规教育贵在坚持。同时教师还要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幼儿足够多的自由自主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主动生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形成自律意识,让他们更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和谐地发展。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探析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改革的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前教育这种基础性教育中,对于3-6岁心理不成熟的幼儿来说,让他们接受常规教育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日常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当前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教育 学前教育 创新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常规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不断探索科学的常规教育方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努力。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 摘 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本文结合教育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常规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规则,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他们也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那么如何搞好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呢?笔者的做法是: 1 良好习惯,坚持从小培养 所谓的“首印效应”就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并且“首印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的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在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在一生中至关重要时机,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如规范幼儿不“丢三落四”,就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的好习惯。 2 制定规则,严格规范动作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提出并建立规则,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知道该如何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因此,每个老师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并制定班级规则。这样,不仅能加深幼儿记忆,而且使幼儿更加自觉遵守他们亲自制定的规则。如午睡时应该要求幼儿做到:(1)轻声走进卧室;(2)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具有差异性,在实施建立常规的初期时,要细心的去指导、示范,对于经常违反规则的幼儿,应该强化动作,并且由于孩子本身具有的一些破坏行为,必要时加以小小的惩罚,反复地建立规则意识,再强化动作。对于这种个体我们应该坚持,不能放弃,步调一致,否则其他的孩子就会去模仿,影响整体,最后一事无成。 3 强化激励,做到家园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提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赞扬、奖赏等正面引导。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积极发言而受到了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就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 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里没有严格的要求。即使有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自觉养成为止。 4 以爱为本,建立信号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说:“快去洗手,吃点心”,“上课要坐端正”,“不要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口令,这些口令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吻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所以,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让“爱”成为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在爱的氛围里学习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我们还在长期的常规培养实践中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班级常规文化,主要有:(1)口头指令信号。教师通过口头指令信号,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2)铃鼓信号。铃鼓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变化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师的嗓子,更可以培养幼儿多种良好习惯;(3)音乐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欢快的心情,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4)肢体语言信号。老师可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如: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我们教师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对幼儿常规教育和培养,就一定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十分重要。教师由于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欠缺、疏于关注和理解幼儿的情绪等原因,经常会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失当。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宽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增强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理解能力、协调能力,提高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情绪活动;常规教育;幼儿 一、情绪及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1.情绪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健康幼儿的重要表现。当幼儿情绪处于安定与愉快的状态时,机体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有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愉快的情绪还有助于幼儿积极地探索环境,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情绪安定与愉快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以及产生适应行为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幼儿若能经常地、反复地体验这样良好的感受,便有助于形成良好情绪反应模式和习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还应该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不适当的消极情绪(如生气、悲伤等)转移、缓解与控制的方法,这也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2.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常规是指以维护幼儿的日常生活秩序为目的,教育者为其制定的在集体生活和个人成长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作为需要融入社会活动的幼儿,只有在接受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常规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社会生活常规,帮助幼儿在了解人类社会生活常规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常规来进行自我控制,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秩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约束幼儿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使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成为他们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最终使幼儿走向自律。 二、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问题 1.教师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欠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调节梳理情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在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我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基础上,才能尝试去发现、引导、帮助和影响幼儿。如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己的情绪都容易波动,都无法梳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又如何引导和帮助幼儿管理好情绪呢? 2.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失当 今天是周一,根据轮流选游戏的规则,第五组的幼儿最后选择游戏。眼见自己喜欢的游戏一个一个被别人选走了,轩轩闷闷不乐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大家都开始玩了起来,他抬起手把旁边小朋友刚搭好的雪花片打翻在地上。这一动作恰巧被老师看见了,老师严厉地说:“看看!你怎么玩玩具的?!到一边去,不要玩了。” 在上述案例中,轩轩小朋友并不是有意去破坏别人的游戏,他只是不知道如何来缓解和梳理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采用了破坏这一简单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但是老师不明就里,只看到结果就直接粗暴地判断是非对错,并对其进行批评。这不但没能帮助他正确地宣泄难过情绪,反而让他加剧了消极难过的情绪。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每天都在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幼儿违规行为,使用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和直接。往往不问原因,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只看到造成的结果(违规行为产生),就直接、粗暴地批评幼儿了事。问题在于,教师回应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为什么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只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猜测他们违规行为的动机,并没有意识到幼儿情绪的多变性和善变性,忽略了教师在幼儿违规行为发生时的情绪控制和正确指导。 3.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情绪问题理解和关注不够 幼儿的情绪很多时候都是外显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活动来判断幼儿当时的情绪。所以,教师和家长时时刻刻都要做一个有心人,这样才可能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很多老师经常忽略了这一点,对幼儿情绪活动重视不够,关注不够。在上述案例中,当轩轩闷闷不乐时,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疏导,而不是等到他打掉同伴玩具才来干涉和批评,或许可以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策略 1.宽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因“因”施教 在面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时,教师不能凭借自己主观的判断来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同情、尊重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违规行为背后的“因”,“蹲下来”仔细倾听他们心里的声音,深切感受他们当时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内外因素的影响,幼儿会产生多样的情绪体验。当他们面对不如意或是措手不及的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违规行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情绪失控行为。在他们违规行为的背后,或许有悲伤、难过、尴尬、担心等等,也有可能是不知所措。 一次体育游戏时,大家在有序地进行钻圈的游戏。晨晨一连将几个圈都碰倒了,引来了大家的哈哈大笑,惹得晨晨生气地将其他几个圈都踢倒了。老师看见了,走过去摸摸晨晨的头说:“晨晨刚才可能是因为后背太高了所以没钻过去,如果后背低一点就可能钻过去了,再试试吧!”晨晨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调整了后背的高度,终于钻过去了。这时,老师高兴地对晨晨说:“你看,只要努力一样能成功!真为你高兴!”大家齐声拍手鼓励他,晨晨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随后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刚才踢倒的圈都扶了起来。 晨晨之所以会对体育器械发脾气,将其踢倒,完全是因为动作不到位带来的羞愧和尴尬的情绪。由于老师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并找到了背后的“因”,再以温柔、宽容的方法安抚了他的情绪,帮助他度过了这一难关,晨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调控自己的情绪,化解了自己的怒气。 2.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1)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父母、老师的榜样作用对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但要以积极健康的情绪面对孩子,还要自己控制好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教师早上进班之前要充分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将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家长下班回家前也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不要把压力、怨气、怒气等不良情绪带给孩子,避免在幼儿面前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家长对的情绪调控行为对引导幼儿调控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及时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情绪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及时的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很多幼儿常常把情绪写在脸上,教师只要略加注意就能观察到。笔者在班上开设了“说说心里话”区域,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到那里和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和娃娃说一说。在这一区域,还准备了纸、笔、剪刀等让他们发泄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 (3)创设环境,进行补充干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无法时时刻刻捕捉每个孩子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我们班就通过让幼儿展现自己情绪的方式来“告诉”老师。班级设置了“今天我开心吗?”表情墙,让幼儿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选择高兴、悲伤、难过、忧虑、生气等表情图案贴在自己的名字下面。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根据表情图了解幼儿当时的主要情绪,也能看看后来幼儿情绪是否有变化(幼儿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补充后来的表情图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情绪进行干预和引导。这样,能尽量弥补单靠老师观察带来的遗漏和不足。 (4)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学会调控情绪。活动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我们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学习文学作品等活动,来帮助幼儿了解他人是如何调控自己情绪的,学习遇到不良情绪和消极情绪时如何来发泄、释放。在活动中,要让儿童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前提,学习正确有效的解压方法,如喝水、运动、找朋友聊天、画画、书写等等。 3.创设情绪情境,提高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认识了高兴、生气、伤心、难过等情绪表情,但要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情绪有关的情境却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情境,让他们来体验和理解情绪。如:我园每年“六一”节前都会举办献爱心义卖活动,幼儿会选出自己喜爱的玩具、书籍等进行义卖,收集爱心善款,帮助别人。幼儿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因为它再现了生活中买卖的场景,满足了幼儿模仿生活的兴趣和愿望。可是,幼儿要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卖掉,又有念念不舍的情绪。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的情境,引导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不舍的情绪,提高情绪的理解能力。 4.提供社交机会,提高幼儿情绪协调能力 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参与,少了对成人的依赖,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消解同伴之间的矛盾。要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必须学会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学会收敛、理解和包容,这样的交往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减少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两个家庭都要用到吹风机给宝宝吹干头发,孩子们争论起来:“我家要用,我家宝宝不吹干头发会生病的!我们要用,先给我们用。”“为什么给你们?我们先要用的。”……这时,媛媛站出来说道:“只有一个吹风机,大家都要用怎么办?嗯……我看还是你们先用吧,你家宝宝年龄小,用完了给我们用。”“行,就这样!”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只有一方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才能化解这场矛盾。只有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同伴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对方着急、焦虑的情绪。在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中,一触即发的违规行为就被化解了,幼儿的情绪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摘要: 常规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常抓不懈的主题,也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是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爱 模仿能力 正面引导 教育合力 常规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常抓不懈的主题,也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刚入园不久,他们对幼儿园的各种玩具充满着新鲜感、好奇感。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制度、没有规则,他们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玩一玩。因此,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是老师们最棘手的事情,也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一、常规教育,以爱为基础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上厕所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还要想办法哄。当孩子大小便拉裤子时,还要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如我班的小石头,爸爸妈妈都在甘南自治州上班,从小就有奶奶带,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对他特别照顾。渐渐地,孩子开始信任我了,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关心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行为。 二、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加强常规教育 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这些孩子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某些常规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例如,我要求幼儿每次离开座位前都要把小椅子轻轻推到桌子下面,可总是有许多孩子顺手把椅子一推,发出很大的响声,根本没有达到“轻轻”的要求,我强调了多次,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就利用幼儿时期模仿能力特别强这个特点,每次都拿一把小椅子用很夸张的动作轻轻把它推到桌子下面并且嘴里还要说一声:轻轻,然后才让幼儿放小椅子。 人们常说: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孩子们的“监控”之中,来不得半点虚假。慢慢地,班里再也没有出现乱放、乱推小椅子的现象,幼儿都是很自觉地轻轻地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还有,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寝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寝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为孩子做出好榜样。 三、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富有情趣 老师在向小班孩子进行讲解规则和要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见解,规范和富有情趣。讲给孩子听的话,应该是孩子一听就能明白的。老师可以在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一边做一边说,提高语言的示范性和直观性。一次提的要求不能太多太复杂,要突出重点,语速要相对慢一点。另外,老师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有情趣。要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解各种要求和规则,把要求和规则游戏化,趣味化和情景化。例如在让孩子养成轻轻放椅子的习惯时,我通常会告诉孩子,椅子喜欢爱护他的孩子。如果小朋友大力搬椅子,椅子会摔跤,会生病,他的小脚还会断呢。同时,一边说一边请平时能够轻轻放好椅子的孩子来进行示范。孩子示范以后,老师会告诉孩子,XX小朋友的椅子今天可高兴了,他说以后也会和他做好朋友。这时,其他的孩子也会向刚才示范的孩子一样轻轻放椅子了。又例如在请孩子轻轻上厕所的时候,我也要求孩子学小猫走路。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他们都会模仿小猫走路时的动作轻轻去厕所的。通过以上的训练,我们班的孩子在活动常规,游戏常规,生活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坚持正面引导,适时表扬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xx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发玩具。”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五、坚持教育的一致性,不断实践,及时巩固 在进行常规训练的时候,两个配班老师的意见和方法一定要一致,要形成共识。不可以这个老师这样要求,另一个老师那样要求;一个硬一个软。这样的话,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一个老师如果定下了一项要求,必须让另外一个老师也知道,这样,两个老师才能紧密合作。而且,当常规一旦确立,就必须要天天坚持,长抓不懈。 六、重视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情况,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稳定的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班幼儿更是一张心灵白纸,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耐心守候、不厌其烦、循序渐进地进行常规教育。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教育,就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有规律的生活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自理、自律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教育,从而使幼儿成为将来社会需要的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合作的主人。 关键词:常规教育;行为习惯;个性品质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常规教育和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误区。 一、幼儿园管理误区 (1)教师牵着走为主,将常规教育依然看作以管理为目的,是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口令,幼儿没有自己处理自己行为纠纷和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2)过于放纵幼儿,强调幼儿的自我管理,否定某些环节的老师干预,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要求的行为时而没提出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园的孩子要么被管得太死,缺乏自主性、自理性;要么孩子被过于放纵,自律性不强,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一个新的集体生活,并置身于一个教育环境之中,如果哪个幼儿园重视常规教育,如果哪个班级重视常规教育,这个班的孩子就表现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有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各种工作有条不紊。老师值班感到愉快,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否则,不重视常规教育的班级,孩子表现情绪浮躁,缺乏组织纪律性,规则意识差,不听指挥就成了平常所谓的乱班,同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老师组织活动感到吃力、苦恼、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更不易幼儿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因此,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秩序,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保障,如幼儿每天喜欢上幼儿园,乐意与他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吃饭时,食欲旺盛,不挑食,不偏食,就餐习惯良好;睡觉时,睡姿正确,能按时入睡;上课和游戏活动时,能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等等。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包含科学的生活常规,还包含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幼儿园应加强和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并根据幼儿的生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幼儿园常规的措施和方法。 二、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幼儿常规的建立必须加强坚持,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每天的要求必须相应稳定,不可朝三暮四,今天这个样明天那个样,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始终如一地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 2.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尤其是小班,教师要认真讲解,耐心示范,直到幼儿正确掌握为止。 3.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实施中,包括教师在内不存在“特权”,要将幼儿摆在主体位置,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常规管理之中,最大化地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4.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中规定的大、中、小班作息进行,使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5.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因为孩子智力发展和生活能力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一定要帮助和辅导,使其逐步有序提高。 6.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同时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教孩子。 7.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法,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他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有助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 8.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着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9.教师在常规培养中既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又要做到“言而有信、信而必实践”。 10.制定明确的常规要求,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向他们逐步提高要求。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善于总结和反思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摆在我们保教人员面前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在实施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制定明确的常规要求,始终如一地将道德教育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幼儿自理、自律能力,懂得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使成长产生质的飞跃。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问题与策略探析 摘 要:幼儿社会化是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幼儿园作为幼儿早期社会化的场所,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初步认同并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幼儿社会化。然而,现实中的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常规教育呈现异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优化常规教育的策略,旨在使常规教育的开展更科学、人性化。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常规问题;策略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价值 幼儿园班级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场所,更是幼儿生活、游戏的乐园。在幼儿园班级里,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融为一体。对于幼儿园班级常规的价值,可以从工具性与教育性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工具性体现在教师通过班级常规维护集体保教的秩序;教育性体现在培养幼儿逐步适应集体生活,掌握基本社会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透视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的制定,以教育者为中心,忽视幼儿内心真实诉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幼儿园班级有良好的秩序,班级正常运转,一定的规范约束是有必要的,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常规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除幼儿自由活动中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而自行提出一些规则外,规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管理者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幼儿园的特点,根据多年的经验制定的;二是由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随时提出或更改。由于幼儿未能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接受常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明所以然的过程,所以当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幼儿往往会将常规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和限制,常规没有融入幼儿内心真正的价值需要,教育者较多的是从理论层面考虑进而制定常规,较少倾听幼儿内心的真实诉求。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内心感受,压抑幼儿个性的发展,造成幼儿在教师权威下被动地服从。 2.常规教育突出常规的工具性,忽视其教育性 常规既有工具性又有教育性。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说,常规的工具性是为其教育性服务的。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分地注重常规的秩序、约束等价值,忽视常规的自由、权利等价值,这样就难免会异化幼儿园班级的常规教育。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常规就会由教育手段变为了教育目的。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维护班级秩序,占用了幼儿较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而教师这一行为背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完成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目的,而不是出于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自我发展服务的内在目的。而所谓教育性,即教师要将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以引导者的身份于无形之中将幼儿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行为规范上来。若过分注重常规的秩序约束等价值,那么常规的教育性就不容易真正落到实处。 3.常规教育以说教和强化为中心,教育方式单一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教师开展常规教育时经常会用“不要”“不能”“不可以”等限制性词汇或者以反复说教的形式强化幼儿遵守常规。然而,由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幼儿主要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但还不能充分理解准则的程序和意义,活动中常常以“我”为中心。若幼儿违规,教师较多的是以惩罚的形式教育幼儿,教师类似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仅会带给幼儿情绪紧张等负面情绪,但幼儿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常规就失去了对幼儿行为的指引作用,单一的教育方式将会降低常规教育的实效。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较多采用强权和外控的常规教育方式,较少使用正面或中性的教育方式。这种以权力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关注的是用强制性的方式达到纪律约束的目的,较少关注幼儿规则的内化。单一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利于幼儿对班级常规的掌握。 4.常规教育注重团体需求,轻视幼儿个体需求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幼儿不容易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因而常常出现教师重视团体需求而轻视幼儿个人需求的状况。如教师提出“吃饭不能说话”“上厕所需经过教师的同意”等僵硬刻板的要求,幼儿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阶段,且个体存在差异,若为了团体的一致性而提出过于刻板的要求,显然会损害幼儿合理的个人需求。有的教师甚至会轻易地给违规的幼儿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幼儿阶段正是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势必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探寻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策略 1.灵活、精简地制定常规,让幼儿参与其中 幼儿的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育者制定规则不宜太多,繁多的常规只会让幼儿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教育者可以在不同阶段有重点地培养幼儿遵守常规的意识,并且需要考虑到幼儿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灵活地调整,努力做到让常规为幼儿服务。而让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一个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原则”,即当幼儿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是引导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好时机。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机会,努力引导幼儿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制定常规,把常规巧妙地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从而变幼儿遵守常规听从教师为运用常规为幼儿服务。 2.正确权衡常规的工具性和教育性 常规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常规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相辅相成,教育性侧重于站在幼儿的立场,是指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实现对幼儿的社会技能与社会品质的教育和提高,而工具性侧重于站在教育者的立场,是指教师将常规作为一种教育幼儿的手段,实现教育幼儿的核心目的。工具性与教育性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常规教育的正常开展。教师应正确权衡常规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将常规融入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点滴小事中,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让幼儿不再屈从于教师权威及常规,而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常规,真正发挥常规的教育功能。 3.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教育方式应多元化 游戏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载体,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即教师采用做游戏的形式培养、建立幼儿的常规意识。让幼儿感受到的是在做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常规,这样也便于幼儿与教师站在同一立场上。另外,教师批评幼儿时应注意场合和时机,不宜在睡觉前和吃饭时批评幼儿,以免影响幼儿的情绪。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在教育时也应有所区别。 4.合理协调团体与幼儿个体需求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集保育和教育于一身,与学龄阶段相比,有其特殊性。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低,各方面都处于正在发展的状态,频繁地轻视幼儿的合理需求,或者为了团体的一致性强加给幼儿各种要求,可能会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轻视幼儿的个体需求以实现团体的整齐划一显然是不可取的。合理协调团体和幼儿个体需求间的关系,教师应熟悉每个幼儿的生活背景和行为特点,尽力正确解读幼儿的内心需求,对于幼儿不同的违反规则的行为,教育者要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实际问题,尽力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避免盲目地斥责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应是常规教育的受益者,而不能因接受常规教育让部分幼儿做出自己的“牺牲”。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常规教育 摘 要: 幼儿园是儿童玩耍、学习、生活的场所,幼儿园所处环境及幼儿园教室内外环境都对幼儿教育及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常规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幼儿一些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因此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些适合他们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并从幼儿身边小事出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 幼儿园 环境建设 常规教育 幼儿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创设出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环境,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推动幼儿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学习能力往往比较低下,因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目标。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广泛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老爱幼、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等,这些通常较为抽象,教师在给幼儿讲解的时候往往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幼儿通常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次,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之前通常已经养成一些不好行为习惯,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性格难免比较骄纵。最后幼儿使用的书本中对这些行为习惯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创设相关环境,如在教室较为显眼的地方张贴国旗、国徽、国歌及它们的由来、天安门广场和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等用以培养幼儿爱国思想;在花园旁边张贴爱护花草树木的图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习惯;在楼梯上画上可爱的小脚丫,可以有效防止幼儿上下楼梯拥挤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在水管旁画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图片或标志,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习惯,等等。通过幼儿身边的点滴事件,帮助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园教育还应积极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有一些幼儿不能坚持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因此教师可以在盥洗室水龙头前装配一面镜子,结合幼儿喜欢照镜子的喜好,促使他们积极洗手;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实行“一人一杯、一人一巾”的制度,很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记不清楚自己的号码,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号码,幼儿对一些图案或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选择一种他们可以记住又比较特别的图案,将这些图案贴在自己毛巾挂钩处和杯子上面,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号码;有一些幼儿不讲卫生,不喜欢洗澡、洗头、洗脚,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贴上“我爱洗洗”的图案,并摆放一些小澡盆和洋娃娃,要求幼儿为这些洋娃娃洗澡,培养幼儿勤洗习惯;还有一些幼儿经常忘记修剪指甲,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张贴“漂亮的小手”的图案,这些图案上都有两只干净的小手,要求幼儿定期将自己的手与上面的手对比,培养幼儿勤剪指甲的习惯。 三、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教育要求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引起幼儿探索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他们才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效的环境还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动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如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忙碌起来,小妞妞买来芹菜正准备放在锅里炒,庆庆问:“你的菜洗过了吗?”“还没有呢!我到水池那里洗洗。”“不行,你得先择一择,再洗一洗、切一切,才能炒呢!”这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同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合理创设生活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较为抵触,离开关心、呵护他们的父母,情感往往特别脆弱,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营造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时,教师在“小兔一家人”区域的窗户上贴了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的合影,温馨又亲切;同时提供2只松软又可爱的小熊宝宝和小孩衣服鞋子、梳子、发卡等物品,让幼儿更好地体验为动物宝宝穿衣打扮的乐趣;提供较为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种玩具蔬菜等,让幼儿体验过家家做饭的乐趣。在这样比较生活化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五、结语 总之,幼儿园环境设计一定要充满童趣、色彩鲜艳、布局合理,符合幼儿成长需求,但是教室墙面布置得不能太过凌乱,而且画面布置不能太高,应符合幼儿身高和视觉要求。幼儿园环境设置与幼儿园常规教育及幼儿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合理创设环境,帮助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与自控能力之我见 在普通的教育中,有些幼儿园将常规教育的目标锁定在保障教育环境的有序化,重视以形成表面秩序为唯日的的外在纪律训练,由于外在纪律凸现的是维持教育秩序与便于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往往会以牺牲幼儿的内在发展为代价去换取教育环境表面上的整齐划一,这就容易把常规教育当成了控制幼儿的手段。 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自控能力缺失还会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一项针对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幼儿的纵向研究发现,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具体表现为:早期自控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或保持友谊;在学习生活上更能保持很强的自愿控制,也更喜欢上学;老师对他们的坚持性和抵制分心能力的打分也较高。 一、自控能力的内涵 至今为止,心理学界仍无一个公认的或简单的自我控制的定义,甚至缺乏能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所谓的自我控制能力实际上都包含了一些核心的元素: (一)自控能力包含着对行为、条件、结果之间的列联关系的预测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自控能力的获得必然以对规则的理解、接受和内化为前提。 (二)自我控制能力是主体根据规则和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因此执行规则的能力是自控行为的必要条件,而对规则的执行就与人格特质中个体动机冲动控制倾向有关。 (三)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主性的体现,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掌控能力。Savage认为自我控制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从这个意义龙说,如果主体的行为完全受到外部限制,没有自主地选择和决定的自由,那么即使在表面卜看,其行为符合了某种要求,我们也不能将这种行为视作是其自控能力的体现。由于当主体的行为受到他人监督的时候,其主体性就很难体现,因此要考察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界定为:主体通过对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忍受挫折,遵守规则,使行为符合社会和自身期望的能力。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让儿童逐步解除目我中心走向社会化的过程。虽然我们并不能说自控能力的培养仅仅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乃至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幼儿的自控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然而,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现状一一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最能让幼儿体验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平等交往的场所是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正是从这一层面上说,我们认为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教育。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则又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来实现。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利弊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自控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可以通过说教或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一社会性能力的获得更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从中幼儿能获得许多社会交往的经验。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幼儿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并加以因势利导,就能为幼儿提供掌握和运用社会规则的社会情境,并为幼儿提供学习如何根据情境要求控制行为的机会。 幼儿对社会规则的掌握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而常规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活动,它能够让儿童获得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用纪律和规则约束幼儿的行为,幼儿就能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界限,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自己与所处社会世界的关系。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不利于自控能力发展的现象 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成效。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上比较严格,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抓幼儿园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来要求幼儿的惯性。而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效果,就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 以“听话”作为评价幼儿自控能力强弱的尺度。以“听话”来要求或衡量幼儿的自控能力,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幼儿的自控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容易对幼儿产生误导,使幼儿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暂时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由于这种约束并非出自内心的自愿,就很容易导致被表扬的幼儿在集体环境中过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帮助幼儿形成真正的自控能力,反而会导致其内心的焦虑。 当然,在教育实践中,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做法远不止以上这些,要想从根木上纠正和杜绝这些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做法,既要幼儿园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观念上的找原因,同时也要从当下幼儿园教育的办学机制、管理模式、评价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探讨 【摘 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进行得好,会使幼儿终生受益。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实施途径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贯穿于幼儿日常教育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的首要“必修课”,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常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决定自身的教育方法,良好幼儿教育过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正确的、以幼儿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理念,具有对教育行为经常反思、创新的勇气。因此,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前提。 1.1 常规教育目标 常规教育应本着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情感和自我意识,使幼儿日常活动中学会自主、自觉,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不应以限制和约束幼儿为出发点,借助威胁和批评达到目的,应培养幼儿独立自觉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鼓励幼儿自律与自我负责。具体实践中,应确立以幼儿为主体地位,教师为规则的引导者和共同遵守者。教师应相信幼儿是愿意遵守规则、也能控制自己,不应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控制幼儿,让幼儿保持安静与顺从;也不应成为管理班级的督查。否则,幼儿就会时刻感受到是处于被监督与纠正的角色。 1.2 幼儿自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在自主的氛围下,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幼儿创建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其自主尝试,积极参与,使幼儿在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从亲身体验中认识自己,树立信心。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大胆、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从而使幼儿养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被动等待的好习惯。 2 认知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环境中必须存在的“规矩”的认识。结合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应首先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身心处于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再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出发,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让幼儿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并感悟其背后的原因,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做游戏、生活小片段情景、讲故事等引导幼儿。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学会怎样共同商定活动规则,使其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参加活动的人必须都遵守规则,并按规则开展相应活动。 3 情感体验 幼儿的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知角度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分析、探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幼儿内心对规则的认可、遵从。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纳规则,在后果体验中理解规则,并引导感受体验生活中有规则的益处。例如,可以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编制成儿歌,再附加舞蹈,使幼儿在愉快的歌舞中了解行为规则;还可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扮演角色,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亲身体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激发其遵守规则的内在需求,促进幼儿的自律。 4 行为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尚处于依从和认同阶段。在依从阶段,幼儿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在认同阶段,幼儿因为对榜样的崇拜,产生模仿行为而遵守规则。因此,在启发幼儿规则意识时,教师可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自主练习等,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加以培养、塑造。另外,在对幼儿的表扬、批评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 4.1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在于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道德意识,激发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为幼儿树立模范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示范之中。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行为方式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例如,在集体面前表扬做手工认真的幼儿,并让示范给其他幼儿。这种榜样示范的正面力量比教师的说教、批评效果要好。 4.2 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指从正面肯定幼儿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使受表扬者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荣誉感,增加其上进的内在动力,同时创造一种向上的气氛。表扬可以催人奋进,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善,也有时间和剂量的规定。想要收效显著,教师首先要注意表扬应针对事,是针对幼儿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应针对幼儿本人。其次,表扬幼儿时,注意不能敷衍和空谈,应简要讲明值得表扬之处。例如,“某某小朋友吃饭快、而且很干净,值得表扬”,不能简单的说表现好。再次,表扬还要及时,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还应注意表扬方式要得当,幼儿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应因人而异。表扬表扬还要有新意,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 批评是一种通过指出幼儿的缺点和不对之处,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产生的后果,进而加以改正。批评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对不同的幼儿,应有不同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应从关心的角度进行。出于关心批评幼儿,一方面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会纠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但是批评要注意分寸和频率,次数不能过多。 5 环境布置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常规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对幼儿习得常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合理、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能为教师的教育过程提供支持。 5.1 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 环境是一个隐性的教育渠道,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局和布置的合理,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班级内的常规,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常规。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置,包括房间的装饰、桌椅的设置形式、角落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纪律行为。例如,教学活动时,幼儿离玩具太近,会分散注意力、诱使孩子去玩耍,而教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分心,就产生了一个不必要的矛盾。此外,还可将文明、正确的行为制成图片,贴在墙上,时时提示幼儿。 5.2 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 心理学提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教师设计的室内、户外活动可以交替进行,在自由活动时可以给予幼儿宽松的氛围,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情绪。幼儿园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吸引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习得的各种能力。 5.3 以人为本的作息安排 合理的作息安排使幼儿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方便教师管理班级,但繁多的活动不仅会让教师担忧每项活动的进展速度,也会使幼儿紧张,最后活动效果也会不佳。幼儿教师在活动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度,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吃饭、睡觉、如厕等生理需求下,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安排做小的变动。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过渡时,要减少让幼儿等待的时间,不必经常要求幼儿统一行动,环节与环节之间应形成自然的过渡。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部队资源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隐性帮助 摘 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老师做好幼儿一日生活管理的“基本功”,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所谓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为了幼儿在园内的生活既丰富又有规律,培养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要求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坚持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很有必要。身为部队幼儿园,幼儿更容易接近解放军,通过观察解放军,幼儿更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常规教育;部队资源;帮助;习惯 常规教育是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借以形成幼儿神经细胞的一系列联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幼儿的良好常规呢?我觉得首先应给幼儿创造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管理中。在培养过程中,老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全体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可请接受快的幼儿来做组织者,这样既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又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其次,避免统一的常规教育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因人而异地进行常规教育。在建立常规前,要先想想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后,树立榜样,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激励。幼儿的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身为部队园所,我园的幼儿比地方园所的幼儿更容易见到军人,更容易听到军歌和军号,这使幼儿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好奇。一次,园内组织幼儿参观了战士们的宿舍,当幼儿们走进宿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啧啧”声,他们看到了雪白整齐的床单上放着“豆腐块”的被子,被子上放着战士们的皮带和帽子;床的右下角整齐地摆放着鞋子。个别孩子会轻轻地摸摸战士们的被子。回园后,幼儿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相互讨论着。借此机会,教师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对孩子进行了谈话活动及常规教育的渗透。参观前幼儿的鞋子总是摆放不整齐,每天都需要老师提醒。参观后我通过观察发现,除了个别幼儿以外,大部分幼儿午睡时不再需要老师提醒鞋子应该怎么摆放,起床后被子应该怎么叠,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会试着叠“豆腐块”的被子,下床后会将床单往展拉一拉。保育老师在做最后整理时不再像以前挨个重新整理,只需个别整理,幼儿的寝室就变得非常整洁了。 一个月后,大班组的幼儿又一次观看了各营区的会操,当幼儿来到训练场上看到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叔叔们时,难以克制自己的喜悦之情,大声地呼喊着:“解放军叔叔。”当会操开始时,幼儿立刻安静下来,小眼睛好像不够用一样,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表演,生怕一不注意就错过一个精彩的表演。解放军们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幼儿不时地为他们鼓掌。会操结束后,每个班级请到了两名解放军战士,由他们来给幼儿指导我园自编的军体拳,太阳下的幼儿们认真地模仿着每一个动作,小脸儿热得红扑扑,此时,如果是我们老师在教幼儿们,他们也许早已厌烦或喊叫着太热了。所有活动结束后,在回园的路上,幼儿还感觉意犹未尽,边走边探讨着动作的要领。之后的活动中,我观察到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排队时还会有拥挤的现象,现在不但速度快而且非常整齐,喊口号时也简短而响亮,做操时不再需要老师刻意提醒,他们的动作整齐而有力。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幼儿们喝水、入厕、洗手都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醒,他们能够主动排队并能够互相谦让,偶尔有幼儿在活动中表现不太好时,只需老师提醒他们想想解放军叔叔是怎样表现的,他们就会立刻改正。久而久之,幼儿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幼儿之间也会互相提醒、帮助。在幼儿的心中,解放军叔叔是多么的伟大,幼儿长大想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行为规范都在刻意地模仿着解放军叔叔。 幼儿所有的行为都在受着一种隐性力量的帮助,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相信幼儿们定会更加努力,将被动变为主动,再将主动转换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要跳出以往常规教育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把常规教育合理地融入幼儿的生活中,让它成为影响幼儿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析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摘要: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贯穿着她的整个教育生涯,是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出了纪律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积极、有益的纪律,这种纪律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自由地工作来唤起内在纪律,这种观点对现今幼儿元常规教育仍有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蒙台梭利 纪律 纪律教育观 蒙台梭利是一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她的一生都在从事着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幼儿教育理念,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套教育理论体系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纪律教育只是她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是对她的整个教育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从纪律的涵义、纪律形成的模式来理解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为完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纪律的涵义 蒙台梭利认为使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和瘫痪病人一样不动的纪律,不是真正的纪律,而且这种纪律不利于他们自制能力的完善,是压制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建立真正的纪律,这种纪律应该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和内在的纪律为目标,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1】 这种纪律是幼儿发自内心而认同的、遵从的,不是由于外界强迫而形成,是一种能够被幼儿理解自觉地没有任何粗鲁行为的纪律。只有建立起这种纪律,幼儿才是一个有着自我的人,才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才能使他们的行为从无序行为过渡到自发的有序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守纪律的人。 二、纪律形成的模式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的形成需要从环境、教师、幼儿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考量,纪律的形成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纪律,并在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纪律。 有准备的环境 为了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制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儿童之间规定了享受“儿童之家”优惠待遇的家长需要履行“家长必须按时间规定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保证孩子的身体和衣服都是干净的”、“在儿童教育方面必须同女教员密切合作”等。【2】这些规定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创造了一个利于幼儿形成时间观念等纪律观念的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方面,“儿童之家”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纪律思想环境,为了使幼儿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幼儿在“儿童之家”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教师会观察孩子是否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的概念,根据幼儿的行为来指出幼儿的的哪些行为需要阻止,哪些行为需要逐渐制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3】如:幼儿模仿教师收拾玩具时,教师不应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应当借机教育幼儿有序地摆放教具。其次,“儿童之家”的幼儿用以工作的场地与用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观察,根据幼儿的行为来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以井然有序的座位为例,幼儿的教室会经过精心的布置,并让幼儿明白井然有序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当建立了个性化的纪律后,会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幼儿也能保持秩序。 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的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而这种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4】她认为纪律通常是通过自觉工作来发展的,而不是来自命令、说教、训诫或奖惩,通过说教之类的方式而形成的纪律,也许会在短时间之内产生作用,但是这种纪律会很快不会起到作用,因为它是外力强迫而形成的,不能让幼儿对纪律形成认同感,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工作,有利于纪律 的形成,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集中精力去做,而在做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幼儿的纪律性,我们需要通过给予幼儿的自由来培养纪律性。 蒙台梭利所提到的工作虽然可以由幼儿自由地选择,但是并不是随意的工作,它是指幼儿渴望做的并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如果需要教会孩子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教师需要将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加以分解并对其进行分析。【5】当孩子非常热衷于这件件工作的时,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自动性、创造精神和对同样练习的坚持, 这些实质上是表现都是是纪律的充分体现。【6】 内在的纪律的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内在纪律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纪律的概念,让幼儿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自觉工作唤起了幼儿的内在纪律后,通过工作不断地进行练习,并由老师加以监督才能够形成具有持久性的内在的纪律。这种内在的纪律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幼儿乐于遵守的纪律,当幼儿自觉地进行练习时,这就标志着幼儿开始自律了,也就标志着内在纪律的初步形成。这种练习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见,以一定的方式不断地重复,当幼儿自愿进行的工作,练习几乎每次能成功,幼儿在无形中按照规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会采用“肃静课程”的方式来建立幼儿内在纪律,而教师在形成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让幼儿有时间和机会去测试自己,去估计自己的力量和极限,【7】当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并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目的。 三、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观,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 在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纪律观,知道纪律的真正涵义,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压制幼儿。教师应该先让幼儿有一个关于纪律的概念,而不是命令式的做法,做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纪律,将外在的纪律转化成内在的纪律,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积极的、有序的纪律,而不是纪律的被动者。其次,教师在纪律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充当的是观察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慎用奖惩。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哪些方面的需要加强,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形成良好的纪律的目的,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监督,才能形成长久的内在的纪律,并且尽量将这些纪律观念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音乐等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乐于遵守纪律,而不应该通过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幼儿,并要做到慎用奖惩制度,奖惩的作用只是短暂的、表面的,只能在维护外部纪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度使用奖惩有时甚至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内在纪律的形成。让幼儿成为真正享有内在纪律的人,能从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类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性。 (二)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做好家园的工作 幼儿园常规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创造一个又准备的环境,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使常规教育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活动。 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园规班规,为幼儿提供一个又准备的纪律环境,建立良好的园风班风,一旦制定出园规班规就要持之以恒地帮助幼儿坚持下去,将纪律意识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小班的的幼儿能自己穿鞋子,大班的幼儿能自己穿衣服,并且能够帮助同伴穿衣服;每个活动区规定多少人玩,如果有人想加入需要自行按照规则协商;等等。这些简单易行的规则在家庭中也需要家长加以实施。由于现今社会家庭结构大多是“421家庭”结构或者核心家庭结构,许多幼儿从小被溺爱,规则意识薄弱,需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近况,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开展各种关于纪律的活动(如在班级公布栏上贴出关于纪律教育的方法、开展关于纪律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家长则需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关于帮助幼儿树立纪律意识的工作,主动了解关于常规教育的的先进理念与具体的做法。如,通过从老师处得知信息、阅读等方式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或小游戏(如,123木头人游戏,谁动谁就要接受惩罚),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发展纪律意识;积极参与幼儿园所开展的关于培养幼儿纪律意识的活动。尽量将这些纪律教育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一日常规中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 摘 要:礼仪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礼仪教育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家庭、社会、幼儿园需要三位一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礼仪教育 一、教师要理清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的礼仪教育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生活礼仪(包括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等)、共同场所礼仪(包括升旗礼仪、集会礼仪、购物礼仪等)、学习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活动礼仪)。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我们要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性的行为训练法。力求培养幼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掌握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 在幼儿礼仪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故事启迪法。通过讲述有关真实、贴切、新颖、灵活、生动的故事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如,故事《孔融让梨》《漏嘴巴的大公鸡》等等。(2)行为辨析法。让幼儿辨析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是不符合礼仪的教学方法。(3)示范演示法。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4)情景表演法。就是让幼儿自己上台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5)游戏童谣法。就是把多个有关礼仪的词语或句型融为一体,以唱童谣的形式把它们读出来。游戏法就是幼儿通过做游戏来学礼仪。(6)活动竞赛法。通过比赛活动让幼儿学习有关礼仪的知识。如,《看谁穿得快》《谁做得对》等等。 三、在日常规礼仪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幼儿礼仪教育的关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还要为人师表。”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很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做好幼儿的榜样,正人须正己,以身作则。如,我带着幼儿排队从幼儿园后门出去到院子里参加户外活动,可是刚一踏出后门,我就发现地上有一滩水,于是我大声地提醒幼儿:“小心!地上有水。”我怕后面的幼儿听不见,就重复说了两遍。没想到幼儿竟然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递这句话,直到最后一个幼儿走过那滩水。我紧忙抓住机会对幼儿说:“你们还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可以帮助别人吗?”幼儿踊跃发言:“我们坐公交车时可以给老奶奶让座”“我可以帮助妈妈扫地”“我可以帮助爷爷浇花”……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听着幼儿的话我感到一阵阵温暖。在生活中,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各种礼仪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卫生习惯的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个人卫生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卫生教育以常规教育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当幼儿有鼻涕、小嘴巴有脏物时,教师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取纸,先自己擦,擦不干净的老师再帮忙,帮幼儿擦干净后还要嘱咐幼儿将自己用过的废纸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幼儿知道了要将废纸、果皮、包装袋等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2.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幼儿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室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剩饭菜,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思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幼儿今后在这个方面形成永久的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要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如,在平时活动间歇时候,我就会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认识到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4.规范的养成教育 幼儿集体性教育是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自觉遵守集体规范,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来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做早操时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幼儿穿着统一的服装,戴着绶带,步调一致地随着《运动员进行曲》走到旗杆下,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小升旗手缓缓地将国旗升入天空。 五、要把礼仪教育列入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 幼儿教育活动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如,在手工活动《贴房子》时,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借西用,如,剪刀、胶水等。我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在操作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教育的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绅士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这个话题。在今天,特别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状况下,交往礼仪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那么礼仪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话题,不仅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更加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实践。 作者简介:陈庆丽,女,1978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教育局,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课堂有效复习的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就要从基础年级抓起。我们在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系,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的低效局面不能根本扭转,课堂教学失去了核心的生长环境。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地理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学会回顾课本,夯实基础 在教授新课时,学生因学习时间较短对许多地理物象处于一知半解阶段,对基本地理原理只能做到被动的接受与认识,很难谈到能灵活应用,甚至整个课本学完,有些知识点所处的章节还不能十分清楚,针对于这种状况老师在制定期末复习计划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夯实基础是重头戏,不能盲目地为提升学生能力而一味做题目,或放羊式地让学生去读书看书,进行简单地重复。高一学生的特点是习惯跟着老师走,缺少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假如老师说复习课本,学生就会习惯性的拿出书本像读语文英语课本一样朗读背诵,这种读书方式欠缺条理性和系统性,既浪费时间又让学习变的更加枯燥无味,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如何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书本呢?老师可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尝试: 1.对重点知识进行再圈画、检查 在上新课时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书本重点知识做下醒目的标记,复习时老师编写复习学案时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梳理这一环节,许多重要原理在教材均有简练而全面的解析,教材是最好的知识点的总结,老师可用填空的形式编写教材主干知识,提前告知学生预习填写,师生共同翻看书本找出此知识点所出现的章节,这样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结合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因此,复习时,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温习课本,不拒绝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对学生基础重塑、温故知新的提升。 2.检测题目出处,找到教材落点 考试题目形式千变万化,但解题依据却源于课本,因此课本是本,高一学生解题技能还未成熟,做到题目时习惯就题解题,例如高效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设计了这样两道小题:①高效鲜活农产品的适合的运输方式是什么?②“绿色通道”开通的意义有哪些?这道题目中第一小题实际考查运输方式,需结合不同运输方式优缺点来分析解答,假如解题时抓住“鲜活”二字解答就相对容易,第二小题考查交通运输的意义,结合农业部分知识点,鲁教版必修2书本58页“例如,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这样一段话其实就给了我们答案,老师讲解题目时可不必急于将答案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将书本翻开找到出处然后整合答案:“①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外销数量,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②改变农产品的流通环境,促进商品农业进一步发展”,这样,学生更易理解,同时学习解答题目的技巧。再如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_____我们都知道由于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纷纷外迁。知识点的出处为鲁教版必修2书本45页和48页,老师指引学生翻书远比一一告知答案更有说服力。单纯回归课本很枯燥,还会产生一看就知道,但遇到题目却又不会做的现象,带着问题、带着疑问的回归,能够保证主干知识的扎实透彻,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就少了许多做题的盲从与随便,有根据地答题,有目的的思考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二、学会建构知识体系,整体把握 纲举才能目张、提纲才能挈领,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经常给学生强调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许多学生因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坚持不下来,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高一复习阶段,老师就应该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渗透,不断引导。 三、学会运用资料,突破创新 学生每天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许多学习资料放的杂乱无章或者没有整理的好习惯,老师在设计学案或试题时就不应该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尽量做到一开始资料就要让它系统性和规范化,在复习时,可先让学生将试卷或学习资料分门别类地装订成册,在使用过程中将重点难点易错点作出醒目的标记,同时归纳总结自己答题的薄弱点,许多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时无一例外的都谈到善于积累知识这一经验,如何积累?将做过的题目认真分析、结规律、找出失误点,由于高一学生的复习时间短,许多学生还难以做到有深度的分析和总结,老师也不能给学生提太高的要求如必须做错题集了或者必须重新整理什么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错题做下标记,改错并能写出正确的依据或分析错误的原因老师就应该给予鼓励与嘉奖,因为这是他们突破机械被动学习的开始,是培养自我学习突破创新的良好开端。 四、学会表达,勇于展现自我 在高一复习课中,老师不妨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来提出,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里就有很多诞生了:学生表达能力不足,会不会导致衍生更多的问题与错误?学生过分表演会不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习进程杂乱无章?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有这么多顾虑,我想作为老师首先要能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的一面,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与失误。我们一直强调学生是主体,如何体现其主体地位?不妨将课堂还与他们。为避免以上问题的扩大化,老师课前精心备课,做好调控工作。比方说我这堂课哪个时间段放给学生做哪些事情,老师都要把任务明确化,避免大水漫灌随手撒网,不然学生会无所适从,假如布置的任务量太大,学生难以完成复习任务,很容易使他们对复习模式丧失信心,老师的用心也会赴之东水。笔者在复习课中采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展示如下: 1.精挑细选,把握质量 课前检查学生作业,挑选作业质量高的学生让他们再准备,课堂上讲解题目答案及思路。题目量不必大,一到两道,相对简单的可适度放多一点,在以后的操作中,不必老师提醒,学生很自觉地知道做地理题的步骤,这比老师百般强调还要有效果。 2.合作交流,共同解疑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在复习课中,相对简单的作业当堂分组交流小组合作,老师在每组中挑选代表课堂展示,这部分作业老师不给参考答案完全由学生自己研讨,假如讲解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疑问,其他各组可直接质疑,这样学生就准备的很细心很认真,小组合作精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充分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3.自我展示,鼓励赏识 鼓励学生自我展示,老师提供平台,下一节课问题有自愿到讲台展示的在老师那里报名,老师提前做一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表达更流畅自如。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表达适度进行总结归纳,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做好评价与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老师尤其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一能否学好地理至关重要。那么该如何搞好高一地理教学呢?首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具体怎样做呢?可以从六个方面来做:上好第一节课;充分利用地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多穿插生动有趣的故事;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多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关键词:高一地理教学;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高中地理是文科生考本科以上大学的必考科目,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一作为起始年级,学生能否学好地理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搞好高一的地理教学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莎士比亚也说过:“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才可以得益。”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首先,要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了第一节课,这便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摩擦出了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又容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标题是“宇宙中的地球”。那么,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我们不妨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开讲便创设出了一幅美丽的图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充分运用课本插图和地图册进行地理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使用地图,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我们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这一节 时,参照课本及地图册上给出的相关彩图,可以比较清楚地表现出各类岩石的形态及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借助情景剧形式让学生演示岩石的“运动”过程。 第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 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意识,构建立体思维,还可以突破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单纯用语言描述或者用静态的图形很难让学生深刻领会地球的运动过程及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地理现象。但是我们若借助多媒体,用动态效果来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很多学生认为无法理解的知识都能 迎刃而解,无需教师再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解。 第四,多穿插生动有趣的故事。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如果我们能适当引用一些与教材有密切联系的、学生喜欢的、生动形象的材料予以印证,便在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日界线知识的时候,笔者便给学生讲解了一则有关一位美国产妇生产双胞胎女儿过日界线的趣事,当学生听说前面出生的女孩做了妹妹,后面出生的女孩做了姐姐,便对日界线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追问不止,结果这个知识学生掌握得都很牢固。 第五,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知识触及了其他科目知识。如果割断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就绝对学不好地理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立足地理,兼顾综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合成。 最后,我们还应该多让学生留意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刻意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阐释,让他们充分感触“学以致用”这个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使学生觉得地理学了确实有用,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努力学习地理知识。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对高一地理教学困境的思考与研究 [摘要]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的参加并有发明性地展开,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这就要求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地理课堂进行改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一地理、教学、困境,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最后成绩,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学生们是在随着老师的意念在学习而不是真正的喜欢上这门功课,缺乏对地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转变观念,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大胆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1.高一地理教学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浓、态度不积极。学生升入高中以后,认为地理不重要,当地理教师反复强调其重要时,学生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情绪,态度消极,更谈不上兴趣了。所以,在教学时地理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入手,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爱国情操、人文地理情像、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其次,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总体了解不够,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加强,特别是对地图知识的基础极为薄弱,连最基本的中国行政区划有多少个都知之甚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地理知识范围了解较少,这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非常不利,以至于高三毕业生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到位。最后,学习能力不够自主。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结果发现学生不太适应,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灌输式地给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筋获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够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本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将考点内容掌握透彻就行了,至于能力发展情况,则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些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2.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 对于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一味地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破解这些教学困境,提升地理教学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努力,突破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强调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爱学。在课上,经常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出学生熟悉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时,有同学说:“地理课尽学位置、地形、气候,多没趣,上课就想睡觉。”可见,想要改变地理教学困境,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其次,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在地里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之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学生掌握自己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自然地理中很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借助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各维度昼夜长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第一节课兴趣教学浅析及反馈 摘要: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再说教好地理。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唯有师可亲才能让学生做到亲其师。我们应该放低姿态,弯腰与学生交谈。与学生交流,需要我们是"平视"的关系、平等的地位、平静的对话。 关键词:地理;兴趣;多媒体;反馈 用人格感染学生,用学识引领学生,用礼仪亲近学生,用欢笑感染学生,用一切手段来打造地理兴趣化教学。 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文化功底。对于语文、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应该是一个礼仪周全的人。若如此则学高、身净、礼貌、文雅,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教师。在这里以高一开学第一节课为例,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及地理教师个人魅力在课堂中的体现做简单探讨。 第一部分:课堂实例及效果反馈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课我讲解方式是以多媒体播放霍金"万物起源"。教师对高中生不理解的地方做出解释的形式来讲解的。这节课教师讲解时间约为8分钟,多媒体播放时间为37分钟。 上课,起立后教师深度鞠躬,问好。简述本节课内容设计并播放多媒体影片。 第一处讲解。第一个实验,多普勒实验。靠近的汽车声音更尖锐,远离的汽车声音比较低沉。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眼睛比较敏感的时候,靠近的物体呈蓝色的光晕而远离是红色。同理,我们看到的星星泛红色说明,星空中的星星多是远离我们的。此处说明下西方人实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续播放。 第二处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宏观以及微观理论。宏观的万有引力,物体的引力关系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适用于宏观物理学。但是万有引力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比如对水星轨道近日点处的计算误差;对微观粒子世界的适用性。于是讲解弹簧床理论。当一个物体质量太大的时候,空间变形较大,在空间的作用下,其他小物体向大物体靠近。 第三处讲解。实验二,万有引力实验。在一个光滑平面上放满小钢珠,如果均匀分布则物质不会聚集在一起。而从成千上万个钢珠中拿走随机的五个。则万有引力开始产生作用,因为不平衡所以一部分聚集在一起,开始了物质的聚集。也就是说,星球的产生是因为不均匀。此处再次感慨科学家严禁的实验态度,以及他们不辞辛苦的实验精神。继续播放视频。 第四处讲解。当影片播放到恒星的形成,核聚变为其提供能量时,讲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质量的亏损其产生的能量为亏损质量乘光速的平方。可以简单理解为物质转换为大量的能量。 第五处讲解。当播放到恒星加工各类物质,直到铁的时候,讲解元素周期表,此处强调氢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其余物质都是其核聚变之后的产物。继续播放视频。 第六处讲解。黑洞理论,当物体的质量不变,而距离变小的时候,根据万有引力,质量达到20个太阳而距离只有12公里的时候,黑洞就产生了。地理的基本思想之一,人地和谐。不要试图去征服自然,否则必遭自然的报应。引入全球变暖。讲解人地和谐思想。 从课堂反馈来看:高一4班,第一节课多媒体不能试用。效果最差,几乎没有效果。完全失败,并未取得预计效果。不可能用嘴讲出电影来。此处建议教师准备课程要灵活多变,遇到突发事情要提前设计好应对方法。 高一5班,较好。时间刚好,学生听过后,对于地理教师有认同感。兴趣第一步初步建成。亲其师做到了,让他们知道其师亲他们也可亲;其师敬他们也可敬。地理兴趣养成较好。以后讲课到时候,提到这节课播放内容学生基本都能记忆起来。总体来说,效果比较理想。 高一6班,适中。跟我的关系比较亲近,有些像朋友。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不如5班。上课纪律稍显嘈杂。以后的课堂上,我对6班严格要求。2节课后,6班做的比较好了。对地理老师有比较好的认同感,对地理学科也比较感兴趣。 总结,总体来说取得了理想成果。地理教学以兴趣培养为主。在教学中应多想想突发情况,提前设计好应对措施。 第二部分:地理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地理兴趣教学的基础 只有具有相应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兴趣教学的工作。万丈高楼平地起,让我们打好基础再建高楼。 一、礼貌,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主动亲近你。 开学第一节课,要求我们做教师的有礼貌的举止。礼仪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是打下良好印象的必备因素。每次上课,九十度鞠躬是我们应该做到的。立正行直,衣冠整洁是正常的出门配置。面洁手净,发亮鞋光,服饰得体是我们的义务。语言大方得体,戒骄戒躁,安静讲课又富有激情,这些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老师需要具备的条件。 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再说教好地理。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唯有师可亲才能让学生做到亲其师。这里我们应该放低姿态,弯腰与学生交谈。就如同每个小孩子都不喜欢他仰视的人一样,高中生不喜欢高高在上的"大师"。与学生交流,需要我们是平视的关系,要么我们弯腰,要么学生起立。 如此可以让学生"亲其师",还要让学生信其道。 二、学识 需要教师对与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要细心观察。对于新闻里的地理知识要多多留意,以防学生问起。比如10-11年冬季云南、贵州干旱,其地理知识就是季风气候的自然灾害:水旱灾害严重。云南地区受亚欧大陆与印度洋影响,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冬季风特点冷干。当冬季风势力强大的时候就会造成冬季的旱灾。学生问起你一解释,即讲解了地理知识又让学生佩服你的文化素养。这是地理教师时时都要做的事情。 一个一问三不知的地理老师是很难让人家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的。古人说想知天文下晓地理,我们作为地理教师,理应通晓地理知识。特别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 地理是一门总和学科,较好地理的前提是教师具有很好综合素质。想要做到地理兴趣教学,就必须从我们自身做起。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快乐教育探析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呼声不断,快乐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青睐。快乐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习活力,是教育的一大进步。本文阐述了快乐教育的内在含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地理学科的特征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质提出了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一;地理;快乐教育 引 言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同时又具有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鉴于地理的上述特征,地理学科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1]针对高一学生,教师由该如何践行此理念,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呢?在笔者看来,快乐教育是上述问题的最好答案。快乐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习活力,是教育的一大进步。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曾提出:“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和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2]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然而,纵观全国的高一地理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对学生卷面成绩的极其重视,课堂上,教师们采用的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趣的地理现象在教师那被支离成众多的枯燥的知识点,学生无须深入大自然去感知,只要课后死记硬背便可。这样一来使得我们的高一学生一开始便对地理产生了极强的厌恶感:地理课堂上,玩手机者有之;睡觉者有之;复习其他科目者有之。于是,我们的地理老师会花大量的课堂时间来维持纪律,其教学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一、高一地理教学现状 在全国的教育水平评估中,江苏省的教育一直名列前茅,众多教育专家对江苏的基础教育评价甚高。盐城虽不比苏南部分城市,但相比苏北及苏中一些城市,其教育水平应属于上等。盐城市教委也极其重视本市的教育发展。尽管如此,高中地理教学情况确不尽如人意。笔者现任教于盐城市明达中学,承担多年的高中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以曾执教过的两个班(共100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初中时教育背景和高一学生自身素质的迥异,笔者所在班级学生地理成绩水平差异较大。刚开始学时,笔者做过一个统计,地理试卷能得60分的同学只占到了全体同学的51%,其中一个班25人,另一个班26人,试卷的总分是100分。而能得75分以上的学生却有5人,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5%。笔者继而作了问卷调查,其中喜欢地理的学生仅占到了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34%,不喜欢也不不讨厌地理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21%,不喜欢地理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45%。综合学生的基本情况,笔者认为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存在以下问题:1.地理基础薄弱;2.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高一地理快乐教育的方法 2.1创设场景,寓教于乐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成为理想的人等的认识。因此学生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赢得他人的认可。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营造活泼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4]教师可以采用作游戏的方法来先让学生理解“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含义。具体做法:上新课前,教师无须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是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进行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且需要3至4个同学的配合,首选,让学生围成一个小圈挥舞着手原地打圈,教师可以给其动作取名为“自转”,其次,老师站在中间,让学生自转的同时,围着老师转圈。这就是公转。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自由旋转,或者围着桌子公转,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活跃气氛就会异常浓烈。整个课堂,学生手脚脑并用,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2.2培养高一学生快乐学习习惯 若想让高一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只在地理教学的某个环节创设快乐的情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竭力培养高一学生快乐学习的习惯。也就是说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相应的场景或适合高一学生的娱乐节目。由于地理学科的地域性,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深入大自然,了解盐城的风俗地貌。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习惯。 三、结语 本人作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已有数年,在平时的得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采用快乐教学,收效显著。据统计,现在笔者所在的高一班级里喜欢地理的学生由刚开学的百分之34%上升到百分之71%,不喜欢也不不讨厌数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14%,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15%。在期末考试中,地理学科的及格人数由原来的51人,上升到95人,及格率达到了95%,其80分以上者20人,中90分以上者就有8人。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地图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高一阶段的地理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地图是地理的生命线,也是地理的特色,通过对教材中地图的分析,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有助于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加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必然会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一地理 阅读方法 地图教学 很多地方的初中地理就是死记硬背,初二时结束时对其进行会考。时间经过一年后,当学生们进入高中,学生面对教材第一单元的地球运动部分,是束手无策和头昏脑胀。高中地理不仅要求学生熟悉where与what,还要求学生分析“why”与“will be”。时隔一年,学生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否还在,是否已经忘记了初中时学习的基本地理事物,还是一个问号,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怎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对高中地理有畏惧感,地图教学的策略引导是关键。 一 从地理学科特点来看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激发学生读图兴趣。(第2.5课活动);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课活动、第4.6课活动、第4.2课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3课活动、第4.8课活动)。(2)绘画能力: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较多活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第1.4课活动)、绘制地壳物质循环图(第1.6课活动)、画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的示意图(第4.3课活动)。(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1.5课计算时差活动)。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二 从教师课堂策略来看 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认识规律原则: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实际性原则: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第三,思想性原则: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地图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三 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 平时的习题、考试的试卷中都有“读图回答”类的题目。学生可以先看课本上的一些原理图、示意图,仔细观察,把课本知识落实在图上,同时要注意图形的变异。读地图要做到五个要: 第一,要有目的,即准备读取什么信息。看图如果漫无目的,就会迷失在色彩、符号、注记构成的地图迷宫里。 第二,要有重点,抓住地图上的主要内容读; 第三,要有层次,掌握图中信息的先后顺序; 第四,要有设计,即设计不同的线索,变换角度读,增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第五,要默想地图,闭目冥想,把完整的地图印在脑子里,训练自己的空间记忆。 比如,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可以这样进行: 第一步,确定读图的目的是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 第二步,按设计的线路读,如沿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陆上邻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河、长江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京广线、陇海线经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经纬线穿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第三步,选择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曾经到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仔细读,看轮廓、辨邻省、熟悉空间位置; 第四步,合上地图,默想阅读过的地图信息。 按照以上步骤反复读与训练,必能增进对地理事物的形象记忆和空间记忆。 在地图教学过程中,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图形分析能力的测定和培养,探索出一条能够促进高一学生提高地图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教学中学习困难的探索 摘 要:学习困难是每个学科都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都说地理难学,一定程度上也给高一新生加重了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之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是地理教学的必然之路。就高一地理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地理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地理;困难;原因;对策 高中时期的学生面临即将高考的压力,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许多学生都反映学习起来有困难,本文就对地理教学中学习困难的原因和策略进行一些探索。 一、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不够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对知识的准备程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就说学生初中地理需要掌握的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一地理学习中往往与初中地理知识相脱节。这也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地理不参与中考,加上初三的时候又不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一的时候,由于时间间隔太久,许多学生对地理的基本知识都无法熟记,而且一进入高中学习也随之紧张起来,地理的课时相对较少,但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虽然在教学中对初中知识进行了一些回顾,但仍不能使学生有效地链接原有的知识,导致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高一地理学习中学生感觉学习地理困难,成绩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循环往复下去,不但成绩会逐渐降低,甚至更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 信心。 3.学习不得法,地位思维较低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可见性,而且又是一个文理知识相交融的学科,学生要想提高地理学习质量,就必须加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是很多学生把地理学科归为文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往往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忽略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分析和探究;在课堂中也只是听,不去主动地去思考,无法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链接,也就更谈不上对知识链的构建;习题中也只是对简单的模仿或记忆型的题进行解读,遇到相对灵活的题的时候无法进行知识迁移。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地理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4.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很少看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少了探究这一过程往往会使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压抑,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策略 1.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地理,学了地理有什么用等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地理的好处,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地理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时事热点,补充地理教学,如学习地震灾害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有关的地震资料,让学生自主分析,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意识。 2.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构建知识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如在课前给学生列出学习的目标、重难点,并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内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等;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及时查漏补缺,并设置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借助图示进行记忆、对相关知识链进行记忆、网格记忆等等);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教给学生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方法。通过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当学生看到成绩后必然会激发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困难这一教学现象,必须加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高一地理论文:新课改下高一地理教学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我来说,及时准确把握地理新课程标准,尽快学会实施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尽早地把信息资源转变成师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这既是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的本职工作,又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更是教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1 我就自己半年多地理新课改下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 1.1 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建立新教材观、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课堂观 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吸收了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2 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这使得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具体实施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在“存在生命的行星”一段教学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也是极具探索性的内容,地外生命是一个热门话题,要引导学生敢于畅想,求异,学生畅所欲言,教学形式更加开放和生动。但是科学幻想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乱想”,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惑: 2.1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2 对教材连续性与统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2.3 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要妥善处理需要时间。 2.4 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对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顾虑重重,我们很难不去考虑高考与各种质量检测,这一点是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关键。 2.5 教师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对于这些内容教学中应如何把握教学的标高,还有教材中众多的探索、阅读、案例研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此外,部分探索与案例研究的内容也不符合教学实际或学生的实际,活动时间长,效果也不明显,很难在课堂上实施,又如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案例研究“厄尔尼诺”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太大。 2.6 学生也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以及学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学生基础较差的普通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 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对新课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渐适应,今后的教学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学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为此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 3.1 作为教师,继续加大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的力度,同时加强备课组内、备课组之间的相互听课活动。后一阶段要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如何进一步落实分层次教学等方面下功夫。 3.2 在总结、反思前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后一阶段的教学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几方面的关系主要包括: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与落实基础知识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②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③关于不同学习模式与课堂形式的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研究、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或课堂教学模式,要因人、因时、因课程内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言堂”、“满堂灌”不对,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注重区别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真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④各类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还是在课堂,因此任何忽视课堂教学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3.3 进一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前一学段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各类实践活动兴趣浓厚,期望也较高。因此后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如加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实施,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走到我们面前,作为实验者,我只有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增长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激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对灵宝苹果业发展调查,形成了有一定学术研究的调查报告,愿与大家一起分享,以期为灵宝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自然优势;社会经济因素;发展情况 课题:灵宝苹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发展方向。 辅导教师:黄龙辉。 调查人:高一10班地理小组。 调查方式:利用节假日学生回家调查本乡镇苹果发展情况,再班级汇总,网上查阅等。 【调查过程】 先印发灵宝果业发展的基本资料,学生了解各自乡镇后,利用节假日,各学生回家调查本村苹果种植情况,包括村民人数、亩均收入、苹果种类、种植规模和销售情况。 各村苹果种植情况汇总后,再派出代表调查各自乡镇苹果发展的总体举措、规模和销售情况。然后了解灵宝苹果种植的自然因素。包括先了解本乡镇地形和苹果种植优势。汇总后,小组抽样验证实践。最后根据资料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以提高他们的地理表述能力。 【拟写报告】 分五个阶段实施(时间计划安排9~10周)。 1.分析资料,划分调查区域(一周)。 2.走访市区规划和管理部门实地调查与记录(三周)。 3.资料汇总和分析研究,提出对现状的认识,对未来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和设想(两周)。 4.约请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参加研讨、汇报会,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完善研究和调查报告,完成课题(两周)。 5.综合分析,对调查报告做最后修改,并整理结题(一周) 【调查内容设计】 地理课上,我们学习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灵宝作为我国重要的苹果基地,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近几年“卖果难,果难卖”成为农民最头疼的大事,灵宝果品生产为什么一度步入低谷?今后发展苹果业的新举措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由我班地理兴趣小组对灵宝苹果发展的区位因素展开如下调查: 1.灵宝苹果种植业发展的自然优势有哪些? 2.影响灵宝苹果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3.目前,灵宝苹果加工业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调查。 4.目前灵宝苹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5.今后灵宝苹果业发展的举措和思路有哪些? 【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苹果种植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处于黄土高原与小秦岭东端的接壤地带,其深厚的黄土层,土质优良。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并且雨量中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果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国家确定为优质苹果产业带。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灵宝苹果风味独特,素有“灵宝苹果甲天下”之称。 二、灵宝苹果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区位优势 灵宝地处豫秦晋三省交界,黄河中游,金三角经济带,西安、郑州两大航空港之间,境内310国道、陇海铁路、209国道、连霍高速、郑西高铁等要道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为果品流通提供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 2.种植历史悠久 灵宝苹果自1923年引进栽植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广大果农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赚取了巨额经济财富。 3.种植规模大,品质好 全市现有果品面积104万亩,其中苹果80万亩,年产果品12亿公斤。荣获“全国苹果产业十强县(市)特别奖”“中国果菜加工十强县(市)”等称号。灵宝苹果以其色泽艳、香味浓、含糖高、耐贮运而著称,在全国历届鉴评中屡获金奖,灵宝苹果和大枣并获得国家原产地产品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济学家费孝通提词“灵宝苹果甲天下”。 4.技术因素 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0多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1人。农民技术员10000多人,其中高级技师15人,技师1000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技术队伍,为果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目前,灵宝苹果加工业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调查 果品产业已在我市形成了产、供、销、贮、加、运一条龙,年加工能力40万吨,其中浓缩果汁24万吨,年消化果蔬能力180万吨,形成了果汁、果饮、果酒、果酱、罐头等10大系列29个品种;市境内建成了15个果品交易市场,在全国19个省、市、区,62个城市,168个市场,建立了350个果品直销窗口。在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云南瑞丽等口岸,建立了灵宝果品边贸出口区;果品贮藏库2.5万个,机械冷库130座,年总贮量达到35万吨;全市果品包装企业17家,年产纸箱、果袋、发泡网、保鲜袋及各类果品包装物4类7种,为果品生产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四、目前灵宝苹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灵宝苹果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品种老化、品种搭配不合理;老果区综合征较为严重;苹果管理问题及其所导致的品质问题;销售体制不健全,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卖果难,果难卖”的问题。苹果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层次低。 五、今后灵宝苹果业发展的举措和思路 1.畅通产业销售链,完善果业市场销售机制 2.积极开发苹果深加工产品,提高苹果的附加值 3.积极推广新品种,提高产业后续发展能力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苹果示范亮点 (1)出台苹果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总推苹果综合开发模式,集中打造寺河乡苹果示范亮点。(2)加大政策扶持。对苹果种植户在技术及销售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引导外来资金投向苹果产业。(3)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对苹果的品种选育、栽培及初加工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5.拓宽培训渠道,提升果农素质 (1)邀请外来专家教授深入各乡镇对苹果种植实地指导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果农代表到周边市县苹果园区进行参观学习;(2)建立苹果发展技术人才库,根据苹果发展各阶段人才需求,协调县内技术人员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形成苹果发展技术支撑长效机制;(3)以打造特色果业为重点,实现“公司+基地+农户”订单产业发展模式,扎实开展科技宣传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形成一批上规模、有竞争力的苹果品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科技兴农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开发研究培育新品种,并积极探索治疗果树病的方法,使灵宝苹果的品质和产量不断提高,受病虫害的威胁也越来越小,苹果种植业发展走向稳定。 六、其他相关资料(略) 【调查结论】 苹果是非常适合灵宝的一种经济作物,尽管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其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了一些影响,但苹果产业依然在不断的蓬勃发展这一点不容置疑,其发展前景依然是很光明的。灵宝优良的土质、气候、环境造就了灵宝苹果“甲天下”的风味,加上现在国家积极的惠农政策和经济政策,“甲天下”的灵宝苹果应该能够香飘天下! (作者单位 河南省灵宝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成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通过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成功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成长。“分层成功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更突出教学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目标,值得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高一地理;课堂教学;分层成功教学;研究 学校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是学生间的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有掌握的技能水平等等都存在着差异,包括其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等,因此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就探讨了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成功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例如:C层次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学习有了一定的信心和耐心;B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信心;A层次的学生能力提升很快,并懂得帮助其他同学,做好地理学习。 一、“分层成功教学”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分层成功教学”是指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出发,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他们分成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再根据群体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的分别制定,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成功,从而不断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并达成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宗旨。 “分层成功教学”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个体成长需要更多的关注,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能力的必要性。学生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发展变化,及时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做调整。“分层成功教学”是将学习目标细化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质效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而且教学实施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都有帮助,这也是提升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需要。 二、高一地理课堂教学“分层成功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方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而不是区分学生,分层成功教学是实现平等教学、尊重教学规律基础上的差异性教学,因此在学生分层上,不能单纯通过学习成绩为依托进行机械简单的划分,这样易造成偏差过大,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打击。我们要采取模糊类的分析,进行动态、综合和科学的评价。先根据学科表现进行基础人事,再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心理发展水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评价。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对学科的潜在兴趣的能力发展研究。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分层有较客观的处理。且学生分层也应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有所调整,秉承“因地制宜”教学观,坚持给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更加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空间,更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让学生能感受自己的进步,有冲劲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 具体方法根据以上原则,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B层次的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不够自觉,缺乏主动性,且自控能力较差;A层次的学生是指学习基础好,学习很主动,对学习有兴趣,有热情、有能力。而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度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还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小组,互相帮助与监督,可以采取座位相邻的原则进行分配。 (二)分层实施 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指的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和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可能性,做出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起学习导向和激励作用,在保证基础学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考虑C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可以适度安排一些辅导内容,保证他们的学习基础的达成。对于B层次的学生要保证他们对课程标准的完成基础上,注意能力的发展。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达成教学准则之上,增加难度,关注其知识迁移运用。 例如:学习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目标设定。C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B层次的学生要能绘制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明确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让教师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能灵活运用。A层次的学生就应该学习用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地理问题,比如说气候类型的成因或是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课堂教学的分层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成功引导学生在各自需要努力的学习发展区域内前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掌握一定知识与能力的满足感。这是一个挖掘自身能力的学习过程,关注好学生的学习变化。比如说在完成“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的教学任务中,可以设定三个类别的问题,C层次的学生了解陆地淡水占水体的比例,并叙述相应环节及意义;B层次学生的能作图表示水圈各部分的组成,并制图描述水循环过程;A层次的学生则关注以上两类基础之上,还能联系生活理解三类水循环的差别并作相应的水资源宝贵表述。 而在实现“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就可以联系分组形式,采用小组报告,由简入难,彼此合作,每个人都有任务,每个都要做一定表达,彼此都要对报告内容有认识,在这样的报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被很好的鼓励,有的同学负责报告成因类型、分布规律,有的学生谈如何解决地理问题等的等。而在布置作业环节,也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内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完成水平布置。 三、关于实施高一地理“成功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 实施分层成功教学的基础,在于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自由安排,但必须是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的。这样才能避免分层成功教学出现片面化或是教学目标的降低。因此教师在执行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认为,做出适度的调整,明确自由的限度,在这个大范围内给学生创造出自我认识、自我努力、自我强化,从而达到进步的空间。个别学生教师可重点培养,但不可以牺牲全体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时间为代价。 (二)要摆正心态,不可模糊分层教学的重点 “分层成功教学”为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教师的心态问题,教师要以公正、平和的心态看待分层,我们分层的目的不是划分学生,而是划分教学,教师如果对层次低的学生的有偏见,学生就会感受到并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有对他们层次的要求,而应是让他们多努力充实自己,最终达到从一个学习成功走到另一个学习成功。其次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师不可以模糊了分层教学的重点,因此要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多关注一些学生又喜欢、又促进能力提升的教学活动,形成较好的激励机制、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喜欢上地理课,并尽可能从课堂上多学到一些,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提升。 (三)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实施基本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哲学认识,但用在“分层成功教学”中却十分有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是以学生为本的,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表现,学生是学习成绩的关键主体,让学生感受到分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让学生愿意相信自己能做到相应的要求。分层要成功,就一定要灵活,看到学生的进步,就要及时的对分层进行调整,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提供激励,要观察学生的动态,成绩变化很大,但没有定性的学生不建议调整层次的频率太高。 综上所述,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成功教学”,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也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好的达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发展自我,可以说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通过“分层成功教学”,使学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适宜的方式,使其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学生不再把地理学习看的很难,而会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夯实自己的知识掌握,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浅论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储备 由于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知识储存为基础,综合探究能力为前提,个人兴趣为研究方向,因而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其主题研究学习活动在内容、形式和深度上是有差异、分层次的。因此,学生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顺利与否,取决于学生在学科教学中获取的基本知识与必备技能的多少。地理教学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是以地球表面的事物的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关注现实生活,因而地理内容已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平台。以地理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于课堂,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高中阶段,地理教学高一为必修课,高二、高三为选修课,所以储备这一过程宜在高一学生中进行。 一、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理解全部情况。地理知识的获取大多是在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剥茧抽丝,经复杂的观察、推理、求证等科学方法获得。课堂中通过情境的设置,诱导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求证,重现结论的获取过程。这一过程类似于“体验式学习”。 如漫长的科学史的演变中无不体现那些杰出科学家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列举这些科学知识的形成。如介绍地球的大小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的半径是6371Km,地球测量第一人、被誉为“地理学之父”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说或猜想。教师及时以一成语揭示谜底:“立竿见影”。接着告之埃拉托色尼测地试验的有关背景:夏至日埃及有一城市叫塞恩,阳光直射井底,离此城5000斯塔迪姆(埃及长度计算单位)的亚历山大城的竹竿有一短短的影子(画图表示),请学生用数学方法去计算。根据所给数据,可演算出地球的周长为4万公里,与我们近代测得的数字仅差100公里。教师又提出,世界上实测子午线(经线)第一人是我国唐代僧一行,他用“复矩”(画图)实测北极星的高度,并利用“复矩”测出的北极星高度即为地球北半球当地纬度的特点,测出同一子午线两地纬度差与其相对应的地面长度,计算出每度弧长为132.03千米。教师让学生明了知识的形成后,还可让学生指出两人在解决问题时共同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如都利用地球以外的天体来辅助测量地球)。这些问题的解答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些经典探究所经历的典型过程和运用的主要方法,而不仅仅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这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将有利于学科内部知识的同化,还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是良好思维品质形成的重要渠道。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城乡分布、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的设置等知识都可用影响因素去体验该地理事物形成的内在原因。 二、探究知识的相关内容 新教材与老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不再以原来的体系较强的段落式排版,而是以并列式将知识点罗列。伴随研究方法的增多、研究手段的改革、研究内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各种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地理表象呈现出来,这种罗列形式可避免将学生思维固定在已知的事项上,既为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余地,又为学生的想像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场所。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罗列内容的外延,并拓展这些内容的内涵。它相对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化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潜能。如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中,课文中列举了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而它们各自在形成气候中的作用,叙述相当模糊。学生通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的阅读,可得出: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分别成为全球气温、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分布,各地地表状况的差异,出现了非规律性的分布。这种认识拓展了知识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某些非规律地区气候的探究分析,可加深洋流、地形地势、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影响的理解,这一思维活动又扩展了知识的外延。在教学中,阅读材料和每个单元后的阅读篇为学生进行这类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素材。这种教学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经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经验。 三、质疑知识的正确与否 知识的形成是在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的基础上实现的。获取的资料在同一主题下,由于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会不同。具有极大的混淆性,以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在传授时,不应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可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证据(数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我们谓之“思辨式”学习。 如提到目前的主要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的产生时,书中列举的是已达共识的结论,事实上人类对这一问题的形成机制还不清楚,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在占有证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结论。具体的过程可以是:第一,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质疑。有的学生认为,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时使二氧化碳增多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粉尘,增加云层和降雨机率,会使气温降低,所以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是增温亦是降温尚无知数。第二,收集证据。学生主要从互联网下载了有关资料,大部分是文字,也有一些图片。第三,解释。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这一步骤是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思维火花迸现的表现。学生寻找到符合猜想的依据作为论据,提出自己主张。第四,后期工作。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交流和推广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些活动的研究内容是局限于地理课本知识上的延伸,单科学习性较强,但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起始,是学生真正检验真理和探索新知的开始。第一阶段宜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主。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第七中学) 高一地理论文:浅谈高一地理利用地图加强直观性教学的体会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所以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此教师可借助地图强化学生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气候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教师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青翠,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叶凋落,动物迁徙,草原呈现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 认真设计黑板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而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我在黑板上绘制了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人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两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V”和“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粉笔标在干流上;其次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中游、下游;最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如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支流湖泊众多”,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呈现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着重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多动手画图。图是地理学的灵魂。掌握了图,地理就学好了一多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利用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和学生填充图册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还要逐步教会学生如何读图、识图、填图的技巧和方法。这就得让学生多练,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例如讲亚洲时,我在世界地形图(东西半球图)上先明确指出亚洲的轮廓,随后让学生参照教学图、书中插图,在填充图上用醒目的红笔描出亚洲的轮廓。待学生描出后,我再在挂图中指出北极圈、北回归线和赤道三条线的位置,让学生用蓝色的笔填出这三条特殊的线。这样,亚洲的经纬度、位置范围就被清晰地展现在上述所画的图之中了。接着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总结出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赤道穿过其南部,地跨寒、温、热三带。最后再利用亚洲地形挂图,用同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填出印度洋、北冰洋、苏伊士运河、乌拉尔山、欧洲和大洋洲。这样他们就会很轻松地总结出亚洲北、东、南三面临海,西南面接欧洲大陆的海陆位置。通过这样的教学,亚洲的地理位置在学生的头脑中就非常清晰了。 4 采用易记歌诀、谚语、顺口溜等方式识记图。由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规律性,为聪明的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具有综合性,为中下水平的学生所畏惧。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有了兴趣,负担也就不存在了。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短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就会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有趣,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秀丽风光一览无余。 短小精悍的成语也能为教学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讲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斗转星移”;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地理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充分利用地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地图的识记、绘制,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探究达到学好地理的目的。 高一地理论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模块教学编排计划与疑难问题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就高一地理三个必修模块阐述了教学的编排计划,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 模块教学 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宁夏作为实验区已是第九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新课程“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的情况下,许多中学遵循教学需要和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模块教学。 一、课程开设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二)高一必修课程安排。 按照宁夏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开设,依据整个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来看,首先要开设必修1,必修1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和原理,才能解释必修2和必修3中的许多问题,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应用于必修3区域地理中。 (三)新课程教学工作。 高一第一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为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规律、原理的推理、验证和应用,这些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教和学的节奏需放慢些,给学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间。 高一第二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为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学主要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通过活动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教和学的节奏要稍快些。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必修1。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课时不够:通过对必修1与必修上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实际需要课时的对比分析,发现每周2课时不能满足高中地理必修1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必修1新授课至少需要30个课时,必修上册新授课需40个课时,两者之比为0.75:1,而必修1实际课时数与必修上册课时数之比约为0.67:1(按必修上册每周3个课时,必修1每周2个课时计算)。按比例计算,必修1至少应增加10个左右的课时才能达到原必修上册的教学要求。 2.针对学生:基础差,困难多,兴趣不浓,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呈现方式多,理解较难。 4.教学效益:课时紧,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输理、轻学习能力培养。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必修1的规定周课时数是2,仅是原必修上册规定周课时数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内容与必修上册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许多“活动”、“问题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节是少了,但不少内容是原来许多节内容的压缩,给学生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 3.学习进度超前于其他学科教学进度。如大气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经纬线的知识等在地理学习时,物理、数学等学科还未讲到,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否则学生理解困难。 4.对课标理解的偏差。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导致教材的知识点、教师把握知识点与课标编制人员所默认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们在教学时受老教材的影响都会补充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时间显得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适当增加周课时数。每两周增加1个课时。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至少可以将必修1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更长些,因为必修2和必修3内容易理解,教与学的节奏可以快一些。 (三)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果以上前两点要求均不能满足,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1.深入钻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抓住核心知识。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科能力进行了比较宏观的阐述,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在时间紧张的背景下应该选择最核心的知识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参考教研室的相关建议,将核心知识点列出来,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掌握深度要求。 2.灵活处理教材中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活动和案例。 (1)大胆舍去教材中一些设计较难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明显较难,对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可以大胆舍去这些活动或者活动的一部分。 (2)将一些活动内容进行推后处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并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但有的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深入开展,应推后进行学习。 (3)淡化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课本中有些活动设计较难,对高一学生处理时应淡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只能作为阅读内容去了解。还有些活动开放性太强,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视学情分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学生应该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自主学习、案例等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在“做”中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图”中学,建立空间位置关系。三是在“思维”中学,培养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采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难点,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将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复杂变简单,文字变图形,静态变动态,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增加课堂容量,适当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手段的必要性和适切性,能用板书、板图的则用板书、板图,能用课本和地图册的则不用多媒体。 总之,高一地理必修模块在教学活动中要统筹安排时间,认真分析课标,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力争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一地理论文:浅谈古诗词在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很多是关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景观的名句,古人亦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知识渊博程度。高中地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高一《地理(必修一)》主要讲述自然地理,由于较难懂,所以学生一开始如果建立不起兴趣的话,地理会变得更加难懂,对于教师来讲也会变得难上加难,那么,如何才能在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呢? 一、地球自转教学实例 地球的运动是高一地理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无从下手,并且很难记住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述自转速度时,可以将同志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引用出来提出两个问题:(1)这里的“地”是指哪里?(2)计算一下该地的速度是多少?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同学们通过仔细分析教材中的图得出该地的速度是1667 km/h,与图中的赤道速度1670 km/h接近,而北京有多少度?让学生找地图册(北纬40度),纬线圈的长度应小于八万里,那么在北京坐地日行就应该小于八万里。 二、常见天气系统教学实例 在讲述天气系统时,学生对锋面形成的天气比较模糊,这时引入古诗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述冷锋形成的天气时,运用了一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说明冷锋移动得非常快,梨花是指雪花,所以冷锋过境会产生大风、雨雪天气。冷锋过后,天气晴朗,雪花就像梨花一样开放。在讲到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时,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江淮的准静止锋发生在梅子成熟季节,每年六月中下旬,即“梅雨”。因此从这方面讲,古诗词中还蕴含着很多的地理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着很多益处。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讲到地域分异规律时,共有三个地带性规律,一个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一个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还有一个是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在讲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时,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直接引入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即下降0.6 ℃,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对于我校学生,也可以引用长白山典型的垂直自然带分异情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四、水循环 在讲水循环时,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导入,并提出问题: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了吗?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最后有学生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由此可见,如果诗句运用的好的话,及时地、恰当地引入古诗词,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启发学生回忆古诗词,增强记忆,还可能提高教学效果,陶冶学生情操。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工程资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1施工组织设计 1.1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批手续是否规范,是影响日后结算的重要环节。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完成编制、审批手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先由项目经理编制,交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签字,还要填写报审表,由项目经理和企业技术负责人签字,还要加盖施工企业公章,报监理单位审批签字盖章。审批栏中应有明确的审批意见,公司施工科应建立审批登记台帐。 1.2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投标和甲乙双方结算的重要依据。根据定额子目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重点突出、核心部分深入、篇幅合理、图文并茂,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应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为施工单位能够投标成功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日后的工程结算奠定基础。 2设计变更及技术联系单 实际施工中并不像预期设计那样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得不进行工程设计的变更或者采取其他的措施。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施工技术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取证,记录下详细情况并及时请建设单位签证。工程签证一定要详细、准确记录施工现场出现的情况以及所产生的费用,为工程结算提供相关的书面证据。 3质量保证资料 有些原材料运进来后要查验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质量合格证明文件的内容不得少于设计要求的项目,如果不合格,应及时报告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请示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后签署处理意见,不能使用后退货处理;可以使用者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并注明使用部位。 4隐蔽工程记录 隐蔽工程记录主要涉及到隐蔽验收记录的责任和隐蔽验收内容要求,隐蔽工程记录一定要细致、准确、仔细。隐蔽验收记录由工长填写,并邀请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和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及监理工程师,共同对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重要或特殊部位,应邀请设计单位和质检参加,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工长方可安排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并及时将验收记录交内业技术员审核无误后归档。 总之,编制工程资料一定要内容充实、准确,有针对性,要与现场施工加强联系,不能怕麻烦,走捷径,不要因为一些手续没能及时签字而给后续的合作带来影响,影响工程的最后结算。 作者:赵勤贤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重要性 一、施工技术资料的基本要求 1.1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要保证信息化 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需要把工程资料整理成卷宗并在第一时间递交给建设单位。然后通过建设单位交给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它是将来工程改造、管理、维护、建设和再规划的具体凭证。所以,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反映信息,具有较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1.2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要具有真实性 真实性是施工技术资料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不能保证真实性,资料就会丧失它的参考价值。这样的资料一旦被使用,必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施工技术资料首先要保证是施工整体活动数据记录的真实性,可以体现施工整体活动的实际状况。所以,在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过程中,资料管理人员一定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但是在日常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核心凭证,一些企业为了让验收顺利通过,经常会出现伪造数据的情况,使施工技术资料缺失应有的真实性,施工技术资料的利用价值也会消失。在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如果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建、改建或维修时,一旦使用了错误性较大的资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引起重大的灾难。 1.3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要具有规范性 施工资料在填写时,必须按照正确格式进行填写,同时资料文件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施工资料管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将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妥善完成,避免出现数据涂改、字迹潦草等行为。同时,资料管理人员要对相关行业、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法规认真地进行学习,整个记录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资料整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保证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价值的有效依据。 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2.1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施工资料不真实;施工资料不够完整;现场施工的进度和施工资料不符;材料试验缺失代表性。 2.2解决对策 2.2.1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培训要针对质检员、资料员以及技术员等,要让其明确资料整理和记录的方式与规范,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2.2加强资料管理的责任制 施工技术资料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和专门的部门对其负责,要将岗位责任制充分落实。例如:在控制点放线以及技术变更方面,竣工图的绘制和记载时,要让资料员参与其中,确保竣工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整个资料的管理,实行具体的管理人员责任划分。 2.2.3保证不同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现在,我国很多建筑工程因为领导不重视,或工期紧张等原因,在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导致施工资料的混乱和缺失。在工程施工完毕后,施工技术资料只是形式上的进行后期的拼凑和整理。这种形式的资料整理,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工程的施工行为,让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丧失了意义。所以,不同技术资料必须保证其真实性。 2.2.4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因为工程的工序较多,工序的快慢也不同。资料管理人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跟踪检查项目的进度,保证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进度与技术资料同步,避免出现拖延的现象。 2.2.5加强新规则新规范的贯彻执行 施工单位需要细致地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并及时了解新的规范,对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在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工作。 三、总结 在城市建设档案中,施工技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尽管我们在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施工技术资料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笔者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为以后我国施工技术资料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笔者相信,只要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麦婉桃单位:广东万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 所谓三大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即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交底。这三者都是施工任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性和管理性的文件,它们既是施工过程的控制手段,也是施工过程的准确记录,决定着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办法。但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项目中工程技术资料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控制和记录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本文以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交底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为主线,对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工程术交底能正确指导施工生产等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以加深读者对这三种资料的深入理解,说明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工程技交底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指导工程建设施工生产活动。 一、工程组织设计、方案和技术交底,在工程技术资料中的定位 很多集团公司近几年来,加大了扩建的力度,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也要求更科学、更合理、更专业。工程技术资料大致可分为四大类:①工程施工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如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交底等)。②施工过程的记录性文件(如各种验收记录、测量记录、施工日记等)。③施工过程的质量保证性文件(如各种材料的合格证、复试报告等)。④对产品的评定结论性文件(如分项、分部质量评定,基础、主体质量评定等)。这样分类便于我们对工程技术资料的统筹把握,便于在工程技术资料中合理定位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 工程施工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工程施工过程的特殊管理办法面对的工程施工任务具有两重性——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首先,作为施工项目它必然具有一般项目的特征:这就是一次性(即此项目与彼项目的不同)。就算是按照同一套图纸施工的两个单位工程,也会由于坐落地点的不同、施工力量的不同、施工技术能力的不同、地质条件等诸多外部因素的不同影响而不同,从而导致了项目的终极目标工期、质量、成本的不同。因此,项目属性决定了我们到手的每一个工程都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外部因素对其施工过程分别进行设计和管理。其次施工项目作为商品,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即它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施工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从建筑市场上获取施工任务,建立用户至上的观念,否则,施工企业将会被市场所淘汰。由此看来,正是由于施工项目的这两重属性,决定了施工过程的一些特殊的管理方法、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 二、正确应用工程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工程技术交底是工程施工的前提保证和控制办法 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和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预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工程特殊部位和难点部位进行把握和分析,从而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施工组织设计所要解决的。为此,对施工组织设计就提出了一个标准,这就是必须能够预测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特殊部位和难点部位的施工方法,有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圆满实现。所以说,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针对具体工程,能够指导施工。施工过程中只要按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计划、组织、操作,并对外部影响因素加以考虑,进行适当的调整施工就会顺利进行。既然施工任务有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那么施工组织设计的商品属性又表现在哪里呢?这表现在一项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当体现出以最少的成本投人,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点上(这里的经济效益包括科技进步效益、社会信誉效益等)。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个工程有了完整的施工图纸、确切的施工地点、明确的外部环境后,它的影响因素就由不确定状态进入确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列举出很多种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在这些方法中经过优化,总能找到一个最适合该工程的最好的方案,该方案既能保证工期又能保证质量、成本。因此,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如果离开了它所针对的工程,就无法对其评价。市场经济要求尽量少的投入赢得尽量多的利润,这是每一个工程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是施工项目商品属性的必然要求。这一点也是我们公司在项目投资中所追求的目标。由上述分析可知,施工组织设计是按照施工任务的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从宏观上对施工过程进行总体布置和总体安排,因此它是站在战略上的控制性的思考的结果。虽然它对单位工程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囊括,但对于分部工程就显的指导不够具体。为了控制好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使构成单位工程的各个分部都能像单位工程那样遵循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从更深更细的角度对工程进行控制(可看成是二次控制),这就提出了一个与施工组织设计相类似的分部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因此,施工方案以分部工程为对象,以施工组织设计为指导,按照施工任务的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对构成特定施工任务各个分部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每一分部工程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法以指导施工。所以对于分部工程,按照施工方案去实施就会取得预想的结果。同施工组织设计一样,判断施工方案的优劣只能针对具体的分部工程,离开具体的分部工程任何施工方案都毫无价值。由此可知施工方案是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补充和完善。它从较细的分部工程来探讨如何按照项目的两重性进行施工组织,它与施工组织设计是相符相成的。但施工方案由于以分部工程为对象,它更注重于方法和操作。因此宏观上的筹划、组织功能变得不是十分直接了。更进一步,施工方案对于划分更为细小的分项工程来说,也显得过于粗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按照分部工程是由分项工程构成的原则,又进一步把施工方案进行细化,按分项工程的要求提出了施工技术交底,它以分项工程为对象,以施工方案为指导,按照施工任务的项目属性和商品属性,从最细小的分项工程,把握施工的程序和方法,是施工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可能看成是三次控制)。施工技术交底由于以分项工程为对象,它进一步注重方法和操作,从而导致宏观上的筹划、组织功能更加直接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施工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交底随工程的细化其侧重点是不同的,但都必须遵循施工任务的两重性。它随工程的细化其对应关系是有所不同的。 三、结语 可以这样认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正是由于三者均是施工过程的指导性文件,都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在工程施工前就编写完成。否则是无法指导施工实践的,也就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因此,那些将三者放在施工过程中编制甚至在工程完工后补制,都将失去意义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起来,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地区投入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大幅度提升、规模不断的扩大,在此基础之上自然会衍生出来数量众多的工程技术资料,工程技术资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当中都有所体现,可以将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实际情况详尽的记录下来,也可以在建筑工程竣工阶段、市场开发以及招投标等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有效性比较强的数据支持。建筑工程企业如果想要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那么一定需要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领域当中的管理工作妥善的完成,因此针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问题;现阶段 1.首先针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理论展开研究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技术资料可以划分为,施工流程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其他与之相关的零部件以及设施装置的出厂证明以及实验性报告,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展开的实验、预期性检验工作以及隐蔽工程领域当中的验收报告等等,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些技术资料直接在建筑工程项目整个流程当中产生,是具备一定保存价值的文字性内容、图标以及影响最初的载体,也可以在建筑工程项目后续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有效性比较强的数据信息支持,与此同时也可以从某些层面上将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因此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领域当中的技术资料是应当在归档工作正式完成之前,对其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 2.首先对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 取样工作简易性较强、频率较为低下抑或是取样的数量不具备代表性。站在整体的层面上对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开展的归档管理工作展开分析,取样简易性强、频率较为低下等问题出现的几率较高,现阶段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其实并没有针对原材料取样工作以及频率做出明确的规定,之所以取样上来的原材料不具备代表性是因为实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为低下,为了可以使得技术材料归档管理工作的难度降低,抑或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会衍生出来一定的实验结果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这样的问题,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背景之下,极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得到应用,从而也就会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取样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现行规程当中提出的要求,如果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不科学合理的地方的话,那么应当使得这个地方逐渐的完善起来。施工材料和工程进度之间的适应性水平较为低下。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将施工材料控制好显得较为重要,这一点和以往的质量实验管理机制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强,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不可以应用施工相关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得到的材料,也不可以应用是工行结束之后得到的材料,一定是需要和工程项目整体进度之间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投入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在检验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的,某些工程材料检验工作尚且没有正式开展,检验结果以及质保单据就会被送到施工现场中去,另外一些工程项目是在施工相关工作完成之后才开展相应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只有在对技术材料和工程项目进度之间的适应性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的前提条件之下,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从而也就可以对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 3.建筑工程项目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施行的措施 针对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展开研究分析工作,大多数工程项目的技术资料都是在竣工之后才整理出来,现场检验工作基本上是难以顺利开展的,甚至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之下,某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妥善的完成之后才一次性的开展资料整体里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是难以找寻出来任何一项性能指标,从而也就难以对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出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使得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于可以对相应检验工作的准确性水平做出保证,从而也就可以使得后续的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在城建档案领域当中占据的地位较为重要,它可以将工程建设管理以及质量控制领域当中的实际情况明确的记录下来,与此同时也可以在竣工验收和工程项目等级评估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得到应用,建设单位以上文中提及到的各项工作得到的结果作为依据,展开工程项目检查、。维修管理以及改革等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归档管理领域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单单应当累积下来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应当积极主动的学习崭新的管理技术措施,以便于可以将建筑工程项目领域当中的归档管理工作妥善的完成,最终在我国社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 作者:王隆 单位:瑞和安惠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从工程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以及全过程监理的完整记录,是对施工过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情况的真实反映,也是评定工程施工等级的主要依据。因此应由专业人员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建立施工工程的可追溯性,也为以后改扩建、维护留有宝贵资料。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改进措施 1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具有的特点 1.1技术资料的多样性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专业较多,除了包括主体结构外,还涉及水、电、暖、燃气、通风、节能等多方面,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才能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但在技术资料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各专业的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编制,以方便各专业技术人员的查询。 1.2技术资料的全面性 技术资料包括开发设计、合同签订、施工技术资料、质量控制资料至竣工验收整个建筑过程,建筑工程的技术资料由这些单独独立的工程项目组成一套完善的系统资料。这里面包含的每一张合同文本、每一页技术交底、每一份施工图表都是工程技术资料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工程当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这都为今后的查找提供了方便。 1.3技术资料的阶段性 在实际施工过中是由很多的施工阶段来组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推进,一个环节完成后才能开始下一个环节施工,联系紧密。因此在某一个阶段验收完毕后要及时收集原始资料,防止丢失或欠缺,随着建筑工程的阶段推进也就形成了阶段性的技术资料,直至全部工程结束形成总的技术资料体系(见图1)。 2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资料欠缺真实性 真实性是技术资料的基础要求,也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施工当中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弄虚作假或是碍于人情关系蒙混过关。例如在检测时使用合格原材料,在施工时使用低标号材料,使一些不合格的材料用到了建筑中,而施工记录、监理记录当中为合格产品,未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给建筑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再有随着技术资料的信息化录入,个别资料员直接复制相似资料改换项目名称,未进行实地勘测记录,也导致了资料缺乏真实性。 2.2技术资料与施工脱节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紧张,各单位领导对技术资料管理意识淡薄,普遍存在施工资料不全或未审批就已经着手建设,导致工程优先、资料滞后的现象时常发生。等到一些关键检查或是竣工交付前才去整理资料,敷衍了事,检查完毕再重复以往的过程,导致技术资料是“补”出来的。例如一些施工材料早已使用,等到检查时才将合格证、检测单送达。 2.3技术资料内容混乱、错误较多 一般大规模施工都由多个分包单位同时施工,技术资料经常移交、借阅导致损坏或丢失。另外有很多单位的承包合同资料、质量保证资料、检验评定资料等使用的单位名称不一致或是填写不规范,导致整理资料出现了混乱。施工中包含专业很多,每人只负责自己整理的这一段资料,导致各专业间横向、纵向缺乏沟通,出现填写的记录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2.4技术资料员积极性不高 在施工现场中很多资料员待遇水平不高,或是由其他专业人员来兼职,普遍存在资料员工作热情不高,资料管理业务素质不强的现象,致使资料收集过程中不主动,技术资料未得到有效管理。 3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采取的改进措施 3.1加强技术资料员的培训 人员是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能动因素,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很多技术资料人员文化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够或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不足等。这些专业素质不强的个体会严重影响技术资料的有效管理工作,所以对技术资料员进行定期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培训包括对施工各专业基础知识、资料管理相关制度、资料管理操作规程及新规范新标准等。定期对资料员进行培训,使其思想上重视技术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只有工作人员高标准、严要求、重行动才能使大家形成重视资料管理良好氛围。不要找任何理由逃避培训,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可看到人要不断成长,只有学习成为常态,工作才能有状态。 3.2完善各建设单位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 首先各单位的领导人员要提高对技术资料管理的认识程度,从自身做起对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并给与大力支持。其次建立由班组、部门、单位组成的技术资料“三级责任”管理制度,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层级负责,互相监督。定期由三级责任人召开相关会议,回顾相关管理工作,认真部署竣工等关键点的审查工作,明确分工,并提出相关要求。对未执行或执行不力的单位给与相应惩罚。对于资料员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导致工作负荷大,而且一人做不到每项工作全身心投入,应完善组织结构,做到专人负责。 3.3落实责任,强化审签制度 施工中有很多技术交底、阶段验收报告、材料实验报告、竣工验收报告以及相关图纸的制修订等工作,这些关键点的审签对工程质量关系重大,责任性强。要求编制人员一定要确保这项工作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杜绝不审批就进行施工的做法,一旦出现问题这些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对于工程中的设计变更和工程造价的调整等涉及影响面大,必须由相关方沟通协商通过后,签字确认方可实施。另外对于资料管理人员来说对于合同文本、设计变更、竣工图等重要文件要认真检查、妥善保管。明确各责任人的职责,不得代签、错签,审签工作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严禁弄虚作假。 3.4加强技术资料的阶段性自检工作 在技术资料管理当中,除了上级单位或是外部部门的检查外,还应定期做好本单位的技术资料检查工作,由专业资料管理人员对某些关键点的资料要重点检查监督,发现有漏项、错误、弄虚作假的资料要及时汇报上级部门,防止缺陷扩大化。技术资料的自查工作在一些单位也实施,但实际效果不到位,流于形式,成为了工作当中的负担。对于这种状况,建立技术资料监督小组,对于执行不到位的责任人进行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确保技术资料的进一步完善。 4结束语 技术资料管理是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多方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有效实施。文章通过对技术资料实际管理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但还需技术资料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管理办法,促进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完善、真实。 作者:邵亚萍 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探析 摘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的现阶段,建筑工程领域也随之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工程建设质量与日后使用寿命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质量监督和技术资料管理系统也成为行业重点研究内容。基于此,文章围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进行了探究,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技术资料;管理系统 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迅猛发展的当下,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大力推进的背景当中,而建筑工程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无法保证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而且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要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研究力度。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完善 1.1材料质量监管 材料质量监管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材料的质量对于施工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建设中最为常见的原材料,因此要做好对混凝土的质量监管。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粗骨料和细骨料级配,将含泥量控制在小于1%的范围当中,原因在于级配好的骨料能够较好的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降低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从而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度应力裂缝;而且低含泥量还能够显著减少混凝土自身的收缩。另一方面,要确保其和易性,也就是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为160mm±20mm;同时,严禁在施工现场对混凝土加水,当天气发生变化时应根据砂石的含水率、气温等变化情况对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进行及时且合理的调整,要求混凝土拌合物的初混时间大于或等于9h。 1.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关键环节,其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结合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等来编制详细专项施工方案,人员和机械设备的配备应该能够充分的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在施工过程当中,要对施工技术实现严格的管控,例如,混凝土的浇筑应坚持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以及一次到顶的原则,从而确保各浇筑带之间的上下混凝土的较好结合;分层浇筑的厚度因控制在50mm的范围以内,最长层间间隙时间不可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时还要确保一次性连续浇筑,从技术上防止烈缝。为保证施工质量,通常还需对混凝土进行温测作业,对其各层的温度进行测量,同时就其温度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①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升温不宜大于500℃;②混凝土体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0℃;③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不宜大于200℃;④混凝土浇筑体降温速率20℃/天。 1.3后期养护措施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还应注重对后期养护措施的管理,这是对前期施工建设质量的后期保障。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所使用到的混凝土材料而言,其在完成浇筑作业之后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养护,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混凝土的温度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混凝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温差,较好的满足混凝土抗力方面的实际要求,如可以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的同时进行覆盖,并做好保温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混凝土进行连续12h的蓄水养护,从而有效的避免混凝土的表面因发生脱水而出现裂缝问题。 2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的形成 2.1施工前技术资料把握 工程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保障,其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重视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将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作为强化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对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实现完全的掌握,同时组织进行设计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等工作,并对施工场地进行严格的质量验收,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仔细的审查,特别是要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机械设备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施工单位所提交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提高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水平。 2.2施工中技术资料控制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依托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等系统软件,以此来提高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水平,同时还可以建立同步检查机制,注重监督复核工作,进一步提升技术资料的准确性。例如,对于双掺技术而言,其实际上指的是在混凝土当中掺加具有一定活性的矿物掺合料,从而降低单方水泥的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最终防止出现温度裂缝。因此,通过监理技术咨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选用一定量的煤灰或矿粉等来代替水泥成分,有效的降低拌合物中C3A的浓度和碱的浓度,通过技术资料的自动对比能够保证其真实性,确保工程质量。 2.3施工后技术资料管理 施工后的技术资料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竣工图和其他技术文件资料的审核,包括工程项目的开工/竣工报告、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纪录、设计/技术变更通知与核定单、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资料、试验报告以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施工日志等。另外,还需要对工程技术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目存档,保证资料的签字齐全和分类分项的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当建筑工程项目在结构、形式和工艺等方面出现重大变化时,施工单位应按照实际情况来绘制竣工图;当变化程度不大的时候,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对变更部分进行修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施工质量对与工程使用寿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得质量监督成为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一方面要切实完善质量监督体系,立足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和施工要点,在原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过程管控、温度检测以及后期养护措施控制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起必要的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进一步落实监理技术咨询工作,借助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为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奠定质量基础,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获取。 作者:何远雨 单位:湖南和天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与现行的建筑规范、规程、标准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文件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的相关要求和基本方法。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知道工程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熟悉竣工图、竣工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3)掌握施工资料、建设监理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2能力目标 通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各个建设阶段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归档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训练、案例学习、综合实训,掌握编制整理土木工程管理资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到岗后能很快熟悉工作内容和要求,并迅速成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施工质量管理人才。 2.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去伪存真、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及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 3以往教学情况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是:(1)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资料员的工作责任要求,结合教材和资料软件,采用讲练结合,即一次课一个内容,学生按照范例,机上练习填写一个或几个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2)学生虽然在其他的课程里学习了建设程序等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相关的内容,如果老师们认为讲过的东西到该课程就不提了,如:施工过程等,学生们一是忘记了;二是不会横向联系,因此资料综合实训往往混淆施工程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理顺关系,才能顺利完成实训要求。(3)由于该课程的工程特点和资料员的工作特点,该课程成绩考核确定为过程性评定考核,没有有效杜绝学生作业的复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高。 4存在问题及原因 (1)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大学扩招,我们学院学生的生源差异性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其他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表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到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实习时,一是独立填写资料较困难;二是遇到一些与工程测量有关的技术资料整理困难。分析原因认为:一是《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开设较早(与施工课同时开),学生还没有基本的工程施工素养,对施工工序了解的还没到位,到了工程施工现场不知道资料员该从什么地方干起;二是学生只是在施工课上机械的了解了施工工序和施工质量要求,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尚不明确,对建筑规范了解较少,填写资料时和工序不一致,感觉混乱;三是由于授课过程中由于学时的关系,所有专业课老师没有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应用告诉学生,同学们不会学以致用。如前导课《工程测量》和《工程CAD》在一些技术资料里应用较多,遇到利用线路测量原始数据绘制和导入图形时,不能顺利完成。而目前地区性的土木工程较多,对技术资料的需求也较多,我们以前没做过施工和线路测量整合资料实训,这方面是弱项,需加大实训力度。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实践性训练,教师只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实物图片来帮助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木理论与技能加深理解与掌握。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缺少感性认识,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木文的课改的初步设想和计划,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下,强调了实践和职业属性的教学思想;认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建筑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的职业人才。 5教改情况 (1)基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实用性、技术性原则,应首先确保课程对学生主体的“受用性”,应以工作(情景教学)导向为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思路,为此,可以联络当地城建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并组织学生深入到一线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进行授课,因为一个项目或者建筑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现场观察对各项施工措施和实施情况的了解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实践经验和积累有着现实意义;对于施工验收的过程中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的每一项工程的检查、维护、改造、扩建进行充分了解:在实施施工过程中到哪道工序该做什么资料、)只有通过“现场学习”进行这门课程的改革,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和熟悉了解工程施工从项目立项到工程竣工过程的每个步骤和细节,对工程的施工进程能有具体到位的认识,并且建议让学生步步跟进,紧跟工程进度确保更加全面的学习效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鼓励学生并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学院的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地领会各种专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同时开课,在授课时尽量使施工资料的内容与施工课相联系,实时的给同学们讲明土木工程各个分部的施工工序和验评规范,并多次提醒强调,使同学们尽量做到耳熟能详。 (2)布置课程平时作业时计算机填写和手填相结合,分层次教学,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避免了抄袭和不思考乱填资料的不良毛病,特别强调资料造假也属于职务犯罪。 (3)尝试问题导入式教学。该课程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且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走神,问题导入式教学是解决该问题有效手段之一。对部分教学内容从新的角度局部系统化,使教学目标在局部内容中更加明确,学生对明晰系统的理解和长期记忆会加深。通过先导入问题,再讲解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针对性更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氖“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每一届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色,要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意见,可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够,因此课程调整和更新往往不够及时。该课程引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以后,能够根据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要求及时调整、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求的能力、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相关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训,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培训和产品的开发,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6)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育市场运行机制。引进社会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牵头与相关企业制定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引入生产企业合作经营,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市场化。 (7)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土木工程中技术资料的要求把《土木工程测量》和《土木工程CAD》结合起来。如给出一组线路中线测量的数据和横断面测量数据,测量课老师耐心辅导学生完成地面高程的计算,手工绘制线路的纵、横断面图,《土木工程CAD》老师辅导绘制线路的CAD纵、横断面图,并导入相应的资料位置,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做一份较完整的技术实训资料,否则期末成绩不予通过。 (8)采取就业辅导法,对已经有实习地点的资料员,根据该生所从事的工程是房建类、水利类还是路桥类,辅导她们从资料员的职责出发,进场开始应该怎么做、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施工过程中一般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竣工验收时应该填写和收集整理哪些资料。施工现场还有哪些不归档的日常文件也属于我们资料员的职责。满足了同学们到任何土木工程单位都能胜任资料员工作的需求。 (9)期末课程总结时再次和同学们一起理顺土木工程建设程序,对分配在不同参建单位的资料员,帮助同学们分析资料员工作和其他工种的关系,使他们很顺利的融入工作环境。 6教改效果 该课程通过上述教学探讨和改革与实践,尽可能的培养了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了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查阅规范、应用规范的能力和认真细致、虚心请教、尊重事实、诚信求实的工作作风。同学们对于工程资料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施工现场填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提高,凡是认真完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任务的学生均能胜任土木工程参建单位资料员的工作任务。学生到施工现场实习不到一周便能独立完成资料的填写整理工作,学生们积极向上、认真负责、不断进取的表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7不足与继续努力方向 (1)部分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适应较快,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较慢。表现为浮躁不安,手机不离手,耳机不下头,学习态度极端社会化,认为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手段摆平。漫不经心听讲,稀里糊涂作业,张口瞎说,随手乱填,随意性较多,客观意识较薄弱,对老师的要求情绪化,高兴就接受,不高兴全盘否定。这种普遍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学习任务很好的完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2)每个班级中,以前的学生是主动学习和配合老师一起学习的占多数,现在则是少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坐下来安静学习,优质的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和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们在学校的辛勤培育,实在难以抵御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想做管理者、指挥者,不想实实在在做事,说明大人们本身有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3)虽然老师们做了很丰富的教学准备,也有一些工作经验,但是还不能满足个别好学的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们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和不断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愿望。 8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是相对比较专业和基础的一门课程之一。课程的扎实程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岗位。该文正是基于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改革和优化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该文简单的阐述和教学设计思想,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作者:赵丽萍 单位:河套学院土木工程系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 1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 1.1工程开工报审表缺少监理机构审查意见、公章、总监理工程师签字与审查批复日期。 1.2开工报告表头计划开工日期与实际开工日期均未填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章与批准日期均无。 1.3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表中核查意见与验收结论存在施工单位机打,应有监理单位派驻现场的总监理工程师本人填写,且核查人一栏存在未予填写,核查日期往往不予填写。 1.4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头开工日期未填写,监理单位检查结论未填写,现场监理工程师签字缺以及检查日期未填写。 1.5技术核定单全部为复印件,应加盖原件存放处公章。 1.6技术复核记录表中复核人一栏应有现场质量检查员或现场施工员签字,技术复核记录应有监理工程师或业主住工地代表参加复核。 1.7技术交底表格使用会乱,多种表格使用,表格不统一,且缺少交底统计目录,不便于检索或日常检查,技术交底不全面。 1.8工程测量定位复核记录缺或表格填写不完整、不规范,如缺少坐标或方位标注。 1.9现场施工用的钢筋原材分批进场,现场取样员会同监理单位见证员取样,其钢筋原材料复试报告缺少汇总表。 1.10钢筋出厂合格证部分为复印件,未按要求加盖原件存放处公章和抄件人签字、抄件日期,缺少钢筋原材合格证汇总表。 1.11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汇总表以及砂浆试块强度汇总表填写不规范,建议加盖承建单位红章。 1.12使用的商品混凝土缺少商品混凝土厂家资质材料,且部分商品混凝土粉煤灰质量检验单为复印件,缺少商品混凝土厂家质量专用红章,部分商品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砂、石子、外加剂)放射性检测报告和材料检验报告均为复印件,未加盖原件公章。 1.13基础回填土检验报告份数不够,该部分资料缺少回填土取点平面示意图。 1.14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置不符合规范要求,部分墙体阴角部位或沉降缝两侧缺少观测点设置,观测点布置不合理,观测点平面图中缺少基准点位置;沉降观测未按要求有第三方进行,存在施工单位自行建筑物沉降进行,建筑物沉降资料缺少沉降量观测曲线图。 1.15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检测报告缺少测试日期;地下室防水效果检查记录监理结论一栏中,现场监理结论施工单位进行机打,不符合要求,应有监理单位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本人填写;有防水要求的地面蓄水试验记录表缺少简图;屋面淋水试验记录与建筑物风道检查记录监理单位验收结论存在施工单位代签。 1.16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总表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未签字认可;隐蔽工程检查记录隐蔽部位缺少施工、监理单位公章,部分隐蔽工程部位未做或漏做。 1.17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表头中存在子分部标注,承建工程若不存在子分部工程应予划斜线,以示规范。 1.18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中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一栏中专业工长、施工班组长存在机打,应有本人签字,表中一般项目允许偏差值标注不规范,主控项目也存在填写不规范情况,应规范填写。 1.19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中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进行机打,这样不符合资料要求,应有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填写,可以打“√”或填写“符合要求,验收合格”,监理填写的验收结论填写不够规范标准,施工单位检查结论应有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填写,而不应该机打检查结论。 2如何做好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针对高层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做好高层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建立健全高层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责任制 高层建筑工程在进行现场施工之初,承建该项目工程施工的项目部即建立健全该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管理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进行该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对于分包商的工程内容则要求分包单位也按要求指定分包工程资料员进行其分包工程的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总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汇总工作,确保承建施工的高层技术资料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2及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高层建筑住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应随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收集整理,按工种、按专业进行分类整理,资料应做到是实实在在的原始资料,资料内容应填写规范、完整、准确、真实、有效,字体填写规范标准端正清晰,不存在伪造和涂改资料,资料在施工现场分门别类地进行装盒,每个资料盒内都有资料目录。 2.3工程开工前做好资料整理策划 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项目部已及时安排人员对承建施工的高层建筑住宅工程概况认真熟悉,对工程即将开始的资料收集整理进行整体策划,编制有高层建筑住宅工程资料策划方案,并遵循资料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分类收集,编制有切实可行的资料收集目录,目录按一级总目录、二级分目录,三级细目录进行编排,依此指导原始资料的形成和收集整理。 2.4重视资料汇总工作 高层住宅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竣工时,其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理应从资料的三级目录开始汇总资料,过度到二级资料,二级资料汇总成一级资料,一级资料复查无误后,把合成一级资料组卷编制资料总目录和页码,设计封面,装订成册。 2.5规范的资料交接手续 高层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并经质量认证机构评定等级备案后,要及时与业主(建设单位)方面进行联系,即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办理技术资料交接文字手续。施工技术资料交接单上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要分别履行签字、盖章手续,并注明交接日期。 3结论 高层住宅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承建高层住宅工程施工的各级施工企业应尽快把高层住宅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即重视高层住宅工程的实体质量也重视高层住宅工程的技术资料收集、整理质量,确保本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经济大潮中稳步前进。 作者:崔敬业 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土建处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浅析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整理的问题 摘 要 建设工程文件是指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包括I程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和竣工验收文件等,是工程实施整个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工程交工时的必查文件。本文指出了目前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整理过程中的通病,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建设工程文件;工程验收;竣工资料;整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是建筑物的根本,竣工资料作为记载施工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反映了施工的全过程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竣工资料对建筑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管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竣工资料要符合IS015489所规定的文件特征,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基本特征。合格的工程竣工资料可以为施工单位提供分析总结施工过程的依据,有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竣工验收前某些工程项目的竣工资料常存在资料不齐、检测项目不全、签字不规范等问题。 1 某些工程竣工资料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资料整理不及时 1)隐蔽工程在现场验收以后,需要立刻填写验收记录表,并做好签证手续。而许多工程往往是数天后才办理签证,出现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内的验收日期和实际的验收日期不相符; 2)分部工程验收不及时; 3)由于工程初期事务繁忙,工程资料的整理往往被搁置,不能及时记录,甚至工程完成时才去整理。如工程过程中对水泥、刚才的检测以及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实验,许多工程人员在其使用前不做检测,而是工程快完工时为应付数据再去检测,这就失去了检测的意义和作用。更常见的是一些需分项分步完成的记录,被一次性填写完毕,导致记录不可靠,不可用。 1.2 分包工程的相关施工资料不规范、不达标或不齐全 某些大的工程项目施工时,常常将其中的部分工程分包出去,有些工程甚至分包给无资质的施工企业,这就导致该项工程完工时某些技术资料整理不规范或者资料不齐全的情况经常发生。 1.3 资料的编排、组卷混乱 1)施工管理资料、质量保证资料和竣工图是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并且需分开整理妥当,切不可将施工管理资料和质量保证资料混在一起进行装订; 2)质量保证资料中的原材料合格证或者实验报告的装订次序混乱,没有按照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产地进行分类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1.4 施工日志不详细、保管不妥当 施工日志也称施工日记,是在建筑工程整个施工阶段的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等有关施工活动和现场情况变化的真实的综合性记录,也是处理施工问题的备忘录和总结施工管理经验的基本素材,是工程交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日志可按单位、分部工程或施工工区(班组)建立,由专人负责收集、填写记录、保管。通常有些工程人员不注意施工日志的书写,或不详细、记录不周全,或者潦草应付,敷衍了事。在施工日志的保管理上也是随意堆放,不能做到依单位、工程或施工区域存放。 1.5 竣工图不规范,不符合竣工图绘制的基本原则 1)施工过程中,对于原施工图一般设计的改变,可直接在原施工图上修改作为竣工图。 但需要施工单位在原施工图(必须是新图)上注明修改的部分,并附以设计变更通知单和施工说明,加盖“竣工图”标志章作为竣工图。有些单位在操作时经常对修改部分不做注明,附加资料不健全或者不规范; 2)凡结构形式改变、工艺改变、平面布置改变、项目改变以及有其他重大改变,或者图面变更面积超过35%的,不宜再在原施工图上修改、补充,应重新绘制改变后的竣工图。特别是基础、结构、管线等隐蔽工程部位的变更应重新绘制竣工图; 3)施工图被取消,包括设计变更取消或现场未施工的,不需要编制竣工图。但应在原图纸目录中注明“取消”,并将原图作废; 4)竣工图需要专门技术负责人和编制人员签名,但很多竣工图上没有签名,甚至没有编制日期。 1,6验收结论不明确、不规范 验收结论中不能简单填写“符合设计要求”或“符合规范规定”,正规应填写“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并言简意赅的注明主要内容。 2 规范工程竣工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1)领导重视和良好的制度制约是保证竣工资料规范的关键。施工单位要有良好的制度督促和监督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标准完成竣工资料,主管领导要积极参与组织和督促,对分项工程和质量保证资料进行严格控制; 2)施工管理人员是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也是施工全过程的见证者,是工程交工技术资料的重要形成者。因此,建设单位应把交工技术资料归纳人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3)专职资料员可以申请参加工程建设,掌握工程动态,及时了解工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设计变更,做到心中有数; 4)审核时,必须仔细审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查依据性文件:主要查建设项目论证、申报及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是否齐全、正文的附件、附图是否完整: (2)查设计文件:主要查设计基础文件是否完整;设计部门提供的施工总目录、设计变更汇总表与实际发放的是否一致;设计计算书是否齐全: (3)查施工技术文件:从施工方案、施工日记、竣工图等文件中判断应产生哪些类别的施工技术文件,检查归档文件的类别是否齐全、完整;从文件材料之间的关联上,审核每类文件中实归文件的份数是否完整;对照有关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查文件材料是否齐全;质量保证资料中所有原材料、半成品都要有合格证、实验报告,如为复印件,要注明原件存放单位,并有复印经手人和单位的签字盖章;凡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应具备法定单位的签订认可证明,并在使用前按其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资料;砂浆、混凝土等要有现场取样实验报告;工程质量 检验评定资料要根据国家统一标准的表格及时认真填写;以分部工程为单位对分项工程表格进行整理装订,并附上专用技术资料封面;主体装饰分部以及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为主的单位工程质量,必须附有企业质量技术部门签证。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技术资料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单位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原始资料,是反映工程隐蔽后内在的质量凭证。一旦发生某些工程事故,它不仅能为事故调查和正确处理提供有力的依据,也是工程使用过程中维修、扩建、改建或增层等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技术资料 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对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提高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项目施工中,重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为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和创优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就搞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1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 1)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依据之一; 2)施工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的客观见证; 3)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 2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基本要求 1)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真实性; 2)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规范性; 3)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信息化要求。 3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具体运用 3.1 必须及时做好工程技术资料记录和收集 工程技术资料是对建筑实物质量情况的真实反映,因此要求各种资料必须按照建筑物施工的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建筑工程所用钢材、水泥、机砖、防水材料、铝合金等一些重要原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一般是从检查出厂合格证以及材料取样试验情况加以认可,但由于当前市场机制不完善,许多材料需要经过好几手转售,使得合格证和试验报告不能与原材料同步到位,以往在其他工程上有发现,由于施工人员没有及时收集资料,待工程竣工时,才发现缺少某种材料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因此,本人在承建工程开工之时,就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工程技术资料,负责对质保资料逐项跟踪收集,并及时做好分项分部质量评定等各种原始记录,使资料的整理与工程形象进度同步,做到内容连贯、交圈对口。 3.2 确保各种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灵魂。不真实的资料会把我们引入误区。必须坚决杜绝对原始记录采用“后补”造假的做法,尤其是混凝土、砂浆强度是以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取试块检验评定的。取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非常重要,绝对不允许对制作试块的样料“专门加工”,否则,一旦工程出了质量问题,不仅不能作为技术资料使用,反而造成工程技术资料混乱,以致误判。同时也不能为了取得较高的工程质量等级而歪曲事实。资料的整理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准确。 3.3 准确性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 工程技术资料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方面: 1)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的填写应规范化。保证项目内容填写应详细具体,不能以“符合要求”、“满足规范要求”来概而论之。基本项目的每个子项的等级应按优良百分率确定,并且要用文字说明,不可随心所欲地以符号代替。基本项目中不允许出现不合格的点和处,在资料上不应出现“×”符号;现场发现不合格点或处应及时返工。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应在保证项目符合相应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前提下,再根据基本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的百分率确定。 2)应正确区分分项工程属于哪个分部工程。容易混淆的分项有:钢结构的油漆分项应属于主体分部,不属于装饰分部;水磨石打蜡分项应属于装饰分部,不属于楼地面分部;玻璃分项应属于装饰分部,不属于门窗分部;水落管分项属于屋面分部,不属于水卫分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应包括设计标高±0.00以下结构及防水分项工程,模板分项工程不参与基础分部和主体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 3)混凝土强度评定应明确验收批的概念,区分不同的分部和施工段,正确运用统计和非统计评定方法。同时,在具体计算时,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取一位有效数字,标准差取二位有效数字。 3.4 技术资料必须完整 不完整的技术内业资料将会导致片面性,不能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单位工程的质量状况。技术资料中容易忽略的有:刚性防水屋面细石混凝土强度试块、楼地面基层混凝土强度试块、抗渗用混凝土试块、楼地面面层水泥砂浆试块。如果缺少这部分混凝土、砂浆试块强度,不但使工程技术资料不完整,而且给准确核定工程质量等级增加了难度。 如果一个单位工程有几个分包单位分别负责施工几个分项或分部工程时,总包单位应对单位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各分包单位应按国家标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第4.0.4条规定“检验评定各自承建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等级和整理资料,将评定结果及资料交总包单位,参加单位工程的评定”。个别工程水、电分部工程及装饰工程中的高级装饰,由建设单位分包出去,出现这种情况,应由建设单位向各分包单位收集工程技术资料,使整个单位工程技术资料完整,参加该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的评定 3.5 完善质量记录、做好资料整理 工程项目有很大部分的内在质量和功能质量是不能系统测试和显示出来的,这就要靠用一些质量记录材料来证明。所以,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为了证明一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状况,证明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必须做到有完善的质量记录,做好资料整理和保管工作。使用户通过工程技术资料,对工程的质量面貌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又能体现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工程技术资料是给用户看的,也是给后人看的,是供今后工程管理、维修、改建、扩建时查阅的。资料的整理要系统,装订要整齐,保管要加强,使后人能方便查阅。 3.6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的问题 1)整理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表经常出现的质量缺陷; 2)施工试验记录单上的缺陷; 3)砼强度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4)关于填写“单位工程名称”的缺陷。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中职学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中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建筑工程资料员是建筑施工现场的重要工作岗位之一,其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岗位需求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本文介绍了中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改革的经验,希望为加快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进程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这已经是各个发达国家的共识。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逐步意识到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技工和初级管理人员的培育基地是承担这一课题的生力军,而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八大员之一的资料员,其培养方式成为摆在中职教师面前急需探讨和改革课题。 二、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建筑专业一直沿用老的课程设置模式,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存在诸多的问题:课程内容枯燥且较多,条理性不强,全部是现行规章制度的生硬灌输,学生不易掌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授课效果不好;基本上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毕业后岗位要求差距大。80%的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担当施工现场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课程改革探讨 资料员也称为档案员,是指在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从事施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归档、移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本课程总体改革思路是紧扣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资料员岗位的培养方式,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养与岗位零距离的技能人才为任务积极探索该课程改革。 1.立足岗位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的根本 立足职业能力需要,立足岗位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课程改革的根本。建议对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应本着“够用”“适用”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岗位,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笔者学校在实际课程设置上以行业要求为立足点,以施工顺序和岗位工作顺序为主线,以进场验收和检验批验收、隐蔽验收为引领,使学习内容设置更接近工作岗位。同时,在理论教学上,通过教师知识整合和实际工作的情景模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在岗位上的深浅,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紧迫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训课程设置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而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2.“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是培养技能型资料员的关键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应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操作的一体化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例如,笔者学校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理论教学中就是把学生角色设计为施工单位资料员,把情境创设为学校新校区办公楼项目现场,把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变为有形具体的工程实体,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任务驱动”还具有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效果。“任务驱动”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在探讨怎样去做的过程中,明白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实现专业能力的增长。 3.随时适应岗位发展需要调整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保障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规范和规程是在不断更新中,这就要求课程改革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例如在笔者学校增设了电子文件实训课程,教师充当监理和指导教师的双重角色,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应用“大连市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编制软件2.0版”从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全过程进行模拟,带I学生整理一套电子档案。使学生迅速地获得与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为他们走上资料员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赛代练的辅助手段是课程改革效果的最好检验方法 为了提高职业素养,强化岗位技能,检验实训效果,笔者学校增设了“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编制”的建筑工程技术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通过以赛代练,突出和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建筑工程电子档案的编制整理及实际运用能力,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及职业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无论是在资料收集还是技术管理的方面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提出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首先从地质描述与声波技术这两方面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的方法展开研究;其次根据建筑工程技术智能管理体系框图对智能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该方法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 资料收集 智能管理 建筑工程的资料收集与智能管理是整个建筑项目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完整的施工资料是工程施工与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也是对施工维护的技术保障,因此资料的收集必须及时,填报的资料必须严谨,验收检查的资料必须可靠;智能管理是建筑工程的核心,主要针对建筑施工的作业与质量的检测进行系列的活动监理工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就无法凝聚员工的力量,也就无法提高建筑的质量。因此,研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施工的具体情况,为我国的工程企业提供了个完整的价值凭证。 一、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方法 在工程的建筑中快速的收集技术的资料是安全施工的主要依据,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这将会对整个施工的过程起到凭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的资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保管,收集的方法可以采用建筑过程中的地质描述的方法对地表露出的地质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还可以使用声波技术对资料进行收集。 (一)地质描述 在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岩体是唯一暴露的信息,在施工的时候岩体内部的节理、裂缝和断层都是反映岩体信息是否对建筑有影响的重要资料,通过勘察并如实的记录资料的信息对工程的建筑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1)地质描述的内容有:岩体的性质;断拥氖粜裕还嵬ㄐ缘慕诶怼⒀姨宓穆雎纭 (2)地质描述的要求:在地质描述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就是对现场进行素描,并对资料进行收集,不能在勘察之后再根据回忆对岩体情况进行素描。在素描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坐标纸对周围的岩体情况进行记录,以便能清楚的显示出该岩体的结构以及位置。素描的时间一定要选在建筑开工之前,这样才能确保没有误差,反映的信息比较真实。 (二)声波技术 用声波的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可以提高资料收集的速度,为建筑的工程大大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根据声波对岩体传播的速度,从而来确定岩体的质量,并为施工的勘察提供波速。其应用的原理为:利用声波技术来研究岩体的弹性特征与力学的形态。假设在岩体中勘察出了两端之间的距离为,那么在两端分别放置换能器,并与其中一个仪表器的发射机进行相连。另一个则与接收的机器相连,当发射一次弹性的波束后,可以得出波速为: V=■ (1) 其中:t为声波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时间。由此可以得出岩体的弹性属性模量: E=■・V (2) 其中:p0在压强为时的岩体测试的体积为Q0;p1压强为时的岩体测试的体积为Q1。从而对岩体的情况进行资料的收集。 二、建筑工程技术智能管理方法 在工程建筑技术的过程中智能管理将贯穿于整个施工的过程,对施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智能管理就是针对建筑施工的作业与质量的检测进行系列的活动监理工作,其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制度对开展各项工作具有保障的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各级的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各个机构的管理责任,将职权与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然后划分技术管理的范围,从而实现施工过程中依法论责的管理机制;最后定期的开展全体员工的民主讨论的工作,不断更新智能管理规范的制度。 (二)加强人才管理 人才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核心,任何技术的管理都离不开人为的因素。首先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校园与企业的最强联盟,构建人才储备库,企业为高校的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高校为企业输送专业的人才;然后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培训机构,从而提高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最后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聘用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人才素质低的问题,只有在招聘的管理上掌握好机会,才能避免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的现象发生。 (三)实施新的管理制度 采用新的技术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说是永恒的主题,因此,建筑工程应该改变守旧的观念,努力创新规章制度,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可以定期的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或者组织管理交流经验的座谈会,制定创新的方案,从而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以及技术上的专业程度。 (四)强化资料管理 建筑工程中技术资料的管理是智能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强度对技术资料的管理。首先应该大力宣传资料对整个建筑施工的重要程度,从而使员工加强检查与监督的力度;其次建立资料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督促管理部门按照正确的规定来编写工程的技术资料,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其资料的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将贯穿于整个施工的过程,因此,研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前的原始资料与施工程序相关资料的编写都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而提高技术智能管理水平可以增加工程建筑的经营效益,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工程的开始与结束都需要资料快速收集与智能管理的方法的紧密结合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之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要做好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对施工技术的资料进行认真详细的管理。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是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齐全的工程技术资料,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牵涉到参建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总体要求 资料的收集、整理必须及时,资料来源必须真实、可信,资料填报必须子项齐全,应填子项不得缺漏。检查验收资料应是在按要求内容进行自检的基础上,根据法定程序经有权单位审核签章后的方为有效资料。材料、半成品、构配件等以及工程实体的检验,材料必须先试后用,违背此规定需对已用材料、已交的工程实行重新检验,确定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否则应视为资料不符合要求。国家标准或地方法规规定,实行见证取样的材料、构配件、工程实体检验等均必须实行见证取样、送样并签字盖章。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目的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标准》的要求,资料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愈加显得重要。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真实、准确地反映工程施工情况和工程质量情况,明确各方责任,需建立建筑工程施工资料。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不重视 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施工过程来看,不少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只重视施工现场,不重视施工技术资料,尤其是施工日志,不认真填写,过于简单,不连续,没有实质的东西,只是对当天现场施工内容的记录,而没有对当天施工中遇到哪些问题,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以及采取了哪些技术革新,采用什么新材料、新工艺,实际施工效果怎么样均没有记录,没有起到对以后施工的指导性作用。其实对工程来说施工日志是很重的一项记录,在工程进行结算或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工程管理的好坏都能够通过施工日志就能反映出来。 3.2对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不准确 准确记录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是做好资料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准确的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才能保证工程竣工结算的顺利进行。但是针对目前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上面的数量与现场实际使用的数量不相符;检验批及施工记录的填写不规范。保证项目内容填写应详细具体,不能以“符合要求”、“满足规范要求”来概而论之。并且要用文字说明,不可随心所欲地以符号代替。 3.3对工程施工技术材料整理的不完整 对工程施工技术材料整理的不完整,会导致建筑工程资料的片面性,工程项目有很大部分的内在质量和功能质量是不能系统的、全面的显示出来。在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整理中容易忽略的内容比较多,例如顶板防水细石混凝土强度试块、底板垫层混凝土强度试块、抗渗用混凝土试块、土钉墙用水泥砂浆试块。如果缺少这部分混凝土、砂浆试块强度,不但使工程技术资料不完整,而且给准确核定工程质量等级增加了难度。地铁工程都采用商品混凝土,这样在工程竣工时,商品混凝土公司必须提供一套完整的混凝土资料给施工单位,使整个单位工程技术资料完整。 4.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建议 4.1健全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责任制度 施工资料的管理应实行各级负责制,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现场施工资料管理的指导、检查、服务工作,建立和健全施工资料的管理制度,并按有关规定建立档案室,逐步实现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明确必要的技术人员从事该项管理工作。各级职能部门及施工现场应建立和健全施工资料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施工资料的管理应实行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度,施工现场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施工资料。另外,施工总包单位应加强对分包单位施工资料的检查、指导,核查分包单位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并负责整理汇总各分包单位编制的施工资料。各分包单位应负责分包范围内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κ┕ぷ柿系恼媸敌浴⑼暾性和有效性负责,及时收集和整理提交总包单位。 4.2及时做好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确保真实性 施工资料应随工程的施工进度按工种、专业归类同步收集、整理,并确保及时、准确、真实、有效、完整,同时应做到内容填写完整真实,书写字迹端正清晰。对施工资料擅自涂改、伪造、随意抽换或损毁、丢失的,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施工资料的编制应不少于三套,施工企业保存一套,移交建设单位一套,档案馆保存一套。 除此之外,资料员在应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主动进行收集、整理。对现场施工情况真实记录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将工程隐检项目的隐检内容、质量情况、检查意见、复查意见等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各项建筑工程的合理使用、维护、改造、扩建等所需的重要技术资料。凡未经隐蔽工程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隐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3加强对资料管理员的培训 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和加强档案法规、工程档案基本知识的教育工作,要求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人员学习档案基础知识和施工过程中对竣工资料整编、工程项目验收的基本要求,使他们了解档案业务,提高档案意识,为确保竣工档案资料质量打下基础。 总之,技术资料的管理不仅是整个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未来的质量鉴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各级领导应把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与工程实体同等重视,加强施工技术资料软件化、信息化、规范化,达到技术信息系统化管理的目的。 建筑工程资料论文: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由于工程一般都具有隐蔽性,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往往需要通过资料来体现,如果对工程资料管理不到位,工程资料出现不完整、欠缺漏,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则对该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1.1工程资料的分类及构成 施工企业的工程资料一般按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验收三大类进行管理,概括有:工程测量记录、工程施工记录、工程试验检验记录、工程物资资料、施工验收资料,这些资料是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清晰掌握施工质量管理流程,才能准确知道什么时间该形成什么资料。 1.2全局统筹,团队协作 工程资料的好坏,全局的统筹很重要。工程资料不是资料员生成的,更不应是资料员闭门造车“生产”的,是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竭诚协作产生的。项目开工前,应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项目施工统筹会议,明确各职能分工、岗位职责,工程资料具体运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安排,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全力配合资料员。以某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的桩基础子分部为例,该工程桩基础为冲孔灌注桩。在分部工程开工报告获得审批通过后,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分部工程专题会议,根据图纸会审、施工方案、检测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测量人员根据图纸在完成座标定位测量记录后,再进行基线复核,填写工程基线复核表;材料员要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审核进场材料(钢筋、焊剂焊条)合格证、厂家型式报告、进场数量,确定进场材料需送检批次及跟踪材料检验报告,尤其是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员、质检员要结合施工方案,详细掌握工程施工的难点、要点和工序,对施工班组进行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填写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卡,并在施工过程中填写对应相关的施工记录:冲孔桩成孔施工记录、冲孔桩钢筋笼安装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灌注水下混凝土记录、护壁泥浆质量检查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检测记录、土方开挖后桩基础复核及桩质量检查表,和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桩基础完成施工后,由检测单位进场进行检测,现场施工员、质检员全程跟进。桩基础施工、检测全过程,资料员必须密切与测量、材料物节资料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解决。桩基础完成检测后,资料员要抓紧对收集的工程技术资料按归档要求进行整理、组卷,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施工实际签署桩基础子分部的验收记录: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纪要、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及审核桩基础子分部施工小结。 1.3重视资料的真实性、逻辑性和可追溯性 施工技术资料的填写主体为专业质量检查员或专业工长,要求项目齐全、准确、真实,有关责任方应按规定签字盖章,工程资料员应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并应按立卷要求归类。工程资料不能随意进行涂改、伪造或损毁;当确实需要修改时,应实行划改,并由划改人签署。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施工工序的逻辑先后性,楼板是先支模板,再扎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的施工顺序,要注意资料的时间填写上是绝对不能弄反了的。 2、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原因与建议 2.1原因 2.1.1主观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大包大揽,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2.1.2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 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工程施工的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同时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2.1.3建筑规范深入解读有待加强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所有工程资料从前期的收集、分类、编制、到后期的整理、组卷、归档都需要和现行相关建筑规范密切联系。这些规范涉及的建筑专业领域非常全面,涵盖材料、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管理、测量、质量验收等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内容。这些规范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在相关建筑规范解读方面仍存在参与资源库建设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对部分专业建筑规范与资料,尤其是与填表的紧密结合度讲解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从事资料员工作时对建筑规范的解读能力较差。 2.1.4相关工程资料拓展不足 现有课程资源偏重于房屋建筑方面资料管理,对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拓展不足。从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及相关资源来看,大多数资料编制、表格及相关内容讲解仍以房屋建筑为主。虽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不同的工程领域上有一定共性,要遵循一些国家统一的规范。但不同的专业领域在表格形式、具体内容填写及需要遵循的专业验收规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现有资源库建设明显对市政、路桥、水利工程等领域拓展不足。 2.2建议 (1)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单位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消除误区、熟悉并掌握工程资料形成规律,对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专人负责。(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管。既要狠抓工程质量,更应狠抓工程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3)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资料管理职责、管理规定和流程。制定具体奖惩制度,对工程资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巡检,奖优罚劣。(4)加强对工程各专业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教育专业人员爱岗敬业,负有责任心。(5)资料的组卷工作是工程资料归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项目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意义非凡。近年来,由于资料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充分J识到做好建筑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班主任优秀论文: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琐碎的工作,要求班主任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注重正面教育为主,耐心疏导为辅,理解和关心学生。 关键词:初中生;班级管理;鼓励;理解;自我约束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公仆。班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所以班主任工作事关学校管理工作。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学生能否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规律有所探究。我觉得抓好班级工作,要做到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发挥班委的先锋作用,取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至关重要。用实例说服学生规范、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又能使学生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一、做到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 作为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思想行为进步、学习进步、学习态度进步、成绩达到满分、课堂纪律好、劳动积极、作业认真完成、学习习惯好的同学,经常表扬。班里放一个小黑板,作为荣誉展示台。将表现好的学生姓名写在小黑板醒目的地方。让所有学生看到,向这些同学学习,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让其他学科老师也看到,感受到他们带的学生是多么优秀,也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七年级时班里的女生很胆小,“庆五一、五四”文艺汇演预演时,我不断强调注意表情,由于害怕,她们笑不出来,脸都绷着。演完后她们的动作、服装、头饰都得到了好评。她们的服装,买布料、加工、还价,头上和手上的装饰都由女同学自主合作完成。这次虽然未得到好名次,但学校选出这个节目在广场表演,极大地鼓舞了班上的女生。参加舞蹈的女同学得到男生的夸奖,信心大增。经历这件事之后,班上的女生变得胆大了,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在学校冬季演讲比赛活动和唱歌比赛中都获得奖项。发奖的那天,班上的学生都沸腾了。所以,通过这个事例,我感到鼓励的力量大于批评。 二、发挥班委的积极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风 组建和培养得力的班委,既可以发挥他们的先锋作用,又会使班主任工作_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两年班干部负责,班主任工作省了不少力,但到了九年级,学生之间感情较好,班干部工作积极性相对减弱,这时提高他们在班中的威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来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大多学生比较注重的是调座位和入团。我在班里宣布调座位找班长,想入团找团支部书记,他们说了算。下来我私下告诉他们,他们说了不算,还要班主任掌控,在班中那样说是为了树立他们的威信。当有学生找他们要求调座位和入团时,他们报告班主任,几次要求后,班主任和班干部才讨论调座位,调座位比较麻烦,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座位时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搭配,爱说话的和自制力强的学生配合,男生和女生每组要均衡。商量好后,再由班长在班里按商量的座位调。第二天进班后,班主任像突然发现座位的变化,夸班长座位调得好。这样可大大提高班长在班级中的地位,入团也是一样的方法。由于班委有责任心,纪律有序,劳动卫生自觉,各方面有条不紊,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所以,培养优秀的班委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三、通过家长会和家长沟通,取得理解和信任 平时勤用笔和相机记录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在家长会时,用幻灯片展示学生的在校生活。学生在校园学习的图片、打球场面、运动会参加比赛画面,在文艺汇演时,演讲、唱歌比赛的场景,一一展现在家长的眼前。每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就自豪地向周围家长介绍。也使家长感到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明白孩子在学校干了什么。班里学习园地有班干部亮相台、荣誉榜、才艺展示,家长们仔细端详。当然还有星级评定表,因为经常打架、评价不合格的同学,他们的家长会感到非常惭愧。 七年级时,有几个男生开始很调皮,经常和同学打架,不按时完成作业,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经过耐心地做工作,孩子有所改变。我将他们每一件进步的小事记录下来,当这几位学生的家长听到班主任介绍孩子转变的事迹和得到的表扬时,很激动。经常请家长,使家长感到丢人的孩子,这次也让家长自豪了一回。向家长介绍老师每天繁忙的工作。讲到一个老师的故事时,家长们都感动得流泪了,理解了老师的不易。从这次家长会后,再也没有任何家长告任课老师的状,和班主任说话的态度也变得很尊敬。家长对老师多了份理解,多了份包容。作为班主任,不要老是埋怨家长袒护学生,他们把孩子交到我们的手上,我们就要负责,我们要用真心去打动他们,真诚地对待每个孩子,就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四、对后进生的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耐心疏导为辅 七年级时有几个男生爱打架,经过几次请家长并耐心教育,但收效甚微。我收集了大量法制方面的资料,收集有关青少年犯罪情况,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邀请打架学生的家长和班级学生一起观看资料。几周班会课都围绕这个主题,在班里交流,班里所有学生都受到了教育。通过看资料使他们认识到打架不是小事,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就是从犯小错开始的,应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从这以后这几个孩子打架的次数逐渐减少,我每周都提出表扬,每周找他们谈话巩固他们的行为,再给予鼓励。他们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此后班里再没有学生打架。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大多是基础差、习惯不好造成的,往往时间长了老师都没耐心就放弃了。今年带毕业班感触非常深,有几个孩子整个学期都在混日子。前一段时间,在八年级上课,发现有几个学生不学习,不交作业,各科都一样。老师大都放弃了对他们的管理。我当时受到震动,但并没放弃,盯着他们补作业,纠正了几次,他们开始交作业了。我当时在想,如果各科老师都联合起来对这些孩子管紧些,耐心些,他们是不是能更好。 时代在发展,班主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班级管理方法多种多样,要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方法使用。班主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教育工作需要耐心和坚持,我会坚定地在不断探索、研究的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班主任优秀论文:优秀班主任的多元培养路径 优秀班主任培养得力与否,对整个学校的常规工作及管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班主任的培养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因此,优秀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则是一个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一、构建优秀班主任成长共同体 构建优秀班主任成长共同体,就是要求班主任之间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同伴,或是一个或是几个,形成一个可以相互指导、相互监督的共同体,也可以说成是合作体。如,《没有人能独自成功》一书中是这样界定的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把他们自己联合在一起。拿破仑・希尔把这种合作称之为“团结努力”。在“共同体”中,相互是亦师亦友。 一是有共同的梦想。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可谓是激情澎湃,让梦想“自由”的力量牵引着美国人不懈奋斗,最终使自由之声轰响,可见梦想的力量如此巨大,它可以给前进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有了共同的梦想,才能有共同的搭档,才能有互助互学的好伙伴、好导师。老班主任多年的管理经验经过积累沉淀,形成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燃起新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梦想。 二是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优秀班主任的共同价值趋向就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三是有共同的专注。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注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专注如一,才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即教书育人之伟业),才能唤醒每个人潜在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二、搭建优秀班主任培养平台 好的平台是优秀班主任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发展的机遇。 一是要走出去,带回丰硕成果。一个教师长期在一所学校教书,视野可能会越来越窄。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念一变天地宽!”更何况是班主任。现有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提出“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班主任培训机制,努力为班主任提供更多地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 二是要请进来,为教师专业成长再加油。“高人指路”使我们的教师茅塞顿开。学校聘请知名班主任做报告讲经验,开展“班主任论坛”“班主任沙龙”等,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班干部的培养、班规的制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家长沟通等方面经验。不定期聘请知名心理专家为班主任举行讲座,在向班主任介绍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同时还介绍班主任在工作中应保持的心态,使班主任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等。 三是开展班主任集中培训。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注重理论学习,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为今后的实践创造条件。精心设计班主任学习培训计划,每月召开班主任学习工作例会,学习班主任教育理论,配发相关的学习材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用科学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营造优秀班主任教科研氛围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一是要在教育教学上求精。提高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两点:首先要落实常规,既要求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五认真”(备课、上课、批改、考试、辅导),又要尝试开展“四一工程”活动,即每人每学年上一堂班会展示课,完成一份成功教育的个案,写一节课的评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培训总结。其次是继续教育,针对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鼓励班主任参加各种进修和各类系统举办的班主任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现代教育信息,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技术。 二是要在科研上求深。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应是“奉献+科研”型的班主任。也就是说,优秀班主任应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的态度,具有科学研究的恒心,探索教育规律的能力,较高的教育工作实效性。因此,优秀班主任有以下类型:创新型班主任,首先要从观念上创新,确立以学生为主的参与意识,并且在班级管理中,遇新问题,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反思型班主任,在具体完成某项教育工作后,应对这一工作进行反思,找出成功与不足,进而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使以后的教育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勤于积累型班主任,由于日常工作繁锁而复杂,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留心积累各方面的材料,可以准备一本反思记录本,随时记下自己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酸甜苦辣的故事和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意见等,然后写成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论文。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把自己的文章写进博客日志里,以便更广泛地交流。 四、开拓优秀班主任互助式学习体系 优秀班主任的培养应是多元互助的,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性的。不仅是在校内外,可扩展到更大的区域,需要来自多方的力量支持。 一是校内互助。新老班主任结对子,实施青蓝工程,安排有经验的班主任做年轻班主任的指导教师,要求“老”班主任对他们的每一项工作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如,一位有三十年班主任经验的“老”班主任所说的初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人们常说:“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坏习惯错失好机会。”初一年级正好是起始年级,学生年g偏小,没有定性,抓习惯养成很重要,特别是刚开学的前两个月,更是抓习惯的重要阶段。初二年级重点防止学生两极分化和学生青春期的管理,学生正处于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行为上出现逆反现象,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种情况及时处理。初三重点工作要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抓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与学生、任课教师沟通。对所有学生管理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让学生感觉到“我努力了,我对得起自己”,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二是校际互助。学校之间联手互助,形成互助联盟。区域内外的优秀做法、思想以及资源能互通互用。与名校对接,与名师对话,在互助互通中总结经验、获得新知、激发活力,从而产生动力。 三是远程互助培训。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级的骨干班主任远程培训,都是利用远程网络进行学习,可以与众多的优秀班主任和德育专家进行互动,不断交流心得体会,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平时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建立优秀班主任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大力倡导发展性评价教育的今天,“发展性评价”对班主任队伍建设同样不失为好办法。恰当地在班主任队伍中引进发展性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更大的能动性。 一是情感发展性评价。学校对班主任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要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班主任,既要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提供锻炼他们能力的机会,积极支持和培养,使他们努力向上,又要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从多方面多渠道发掘促进班主任做好工作的情感激励因素,让班主任教师自觉愉快地工作。 二是榜样性评价。每学期末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推荐优秀班主任进行经验介绍,并评选出优秀班主任,把他们的事迹和照片在橱窗展示。在班主任中树立典型,用优秀班主任的奉献、创新精神来激励班主任的使命感,增强献身于班主任事业的自觉性。 三是考核性评价。学校应建立发展性班主任评价机制,做到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要着眼于班主任的教育实绩,着眼于班主任个人发展的引导。在班主任日常考核的基本内容中,主要从“注重学习、师德师风、履行职责、工作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具体评价。 四是实效性评价。让每位老师乐当班主任,当好班主任。首先,精神上鼓励。每学年评选一定比例的优秀班主任予以表扬;在评先评优、学校的德育量化考核方案、职称平定方案、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师德评选方案以及低职高聘方案的制定中,向班主任倾斜,让班主任从精神上感到欣慰。其次,物质上激励。根据班主任工作量、工作年限以及职工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出提高班主任经济待遇的方案,并使之制度化。班主任津贴的发放,要尽可能与班主任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成正比。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培养过程也是艰难和复杂的。构建优秀班主任成长共同体,搭建优秀班主任培B平台,营造优秀班主任教科研氛围,开拓优秀班主任互助式学习体,建立优秀班主任发展性评价体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们一定会打造一批理论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优秀班主任队伍。 (作者单位:山东宁阳实验中学) 班主任优秀论文: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公民接受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的优劣,关系到人的一生,自然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从小学打好基础,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家长会 班干部 体育锻炼 班主任则是学生班级生活和学习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小学生美好心灵的雕塑者。班主任老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班主任工作开展得如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生活能力、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其人格的定位和世界观的形成。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具体复杂,责任更加重大,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名班主任呢?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活泼、好动、更喜欢模仿别人,他们对班主任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感和信任感。所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事事从自己作起,注重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要把博爱的精神与高尚的情操放在第一位,决不因事小而不为。在辅导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一定要树立起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把美德与真情倾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清楚地认识的,老师给孩子们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我曾经无意中听到两个一年级的小女孩评论自己的带课老师。其中一个小女孩说:李老师穿的衣服真漂亮!我喜欢!另外一个小女孩说:王老师长的超漂亮,我很喜欢上王老师的课。看来在孩子的眼睛里,老师的个人形象也很重要。所以在平时我比较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干净、整洁为标准。再者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我要求学生“向我看齐”。例如:在一年级教学生坐、站、写字等方面。我都是先作示范,让学生向我看齐,长期坚持,一学期下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坐姿,站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我此时此刻深感为人师表的重大责任。 二、定期召开家长会 为了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发展情况,促使家长在学校的信息交流,统一家长与学校的共识,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已达到共同教育学生,抓好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班主任必须定期召开家长会。可采取下面的做法:(1)“好家长”现身说法。即在开办家长学校的课程中,安排教子有方,孩子品学兼优的家长现身说法,以更真实的实力带动其他家长科学的实施家教,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让家长也来亲身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邀请家长参与一些班级集体活动,不仅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而且也对学校教育方式和方法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学校更多地了解家长们对孩子成长教育的期望,从而促进和完善学校教育能力及教学水平。同时,家长们积极参与关注孩子的表现,并且通过课后的交流沟通,使家长们对孩子在学校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学校的工作也有了具体的认识,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取得了具体体会,取得了家长对教师辛勤劳动和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有利于在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干部的组建、培养及管理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从而更好的管理班级。 四、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学生时代锻炼得到良好的身w体质是一个人一生的健康基础。所以,我坚持小学教育中必须把身体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小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应当从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喊口令。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当然,要培养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努力与家长的配合,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 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总而言之,一位拥有美好人格的班主任必然受到学生的尊敬,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一位善于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必然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发展;一位能成为学生学习伴侣、朋友的班主任,必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感到倍受关注,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进行自我疏导,自教、自律、自强。 班主任优秀论文:也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职班主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团结和睦的班集体。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各项活动才能积极开展,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欣赏自身修养自尊 当教师苦,当班主任更苦,当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就是苦上加苦,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苦中之无穷之乐,乐中之无穷之趣,却不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能体会得到的。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愉快做班主任的做法和感受,以求共同进步,把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班级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经常与家长联系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去看,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的教育,这已成大家的共识。出色的班主任都有一套与学生家长沟通合作的经验。家长理解支持班主任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也要有家长的密切配合,把热心送给家长,信任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意见,这是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与家长交往的一条原则。当学生有错时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能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训斥家长,不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这样,我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了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在于家长沟通时需做好以下几点:①尊重理解。不论他的社会地位高低,职务大小,不论他的文化水平高与低,不论他的经济收入多与少,不论他孩子的成绩好与坏,都必须尊重和理解他。②要谦虚热情。班主任与家长地位是平等的,交往时要彬彬有礼,讲究礼貌、客气,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③要一视同仁。班主任在与家长接触是绝不能有功利思想,更不能有私心杂念,千万不能把自己变成势利小人。绝不能利用班主任之权去要求家长为自己做这做那。 二、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学生 人需要赏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可以肯定的东西,并且加以赞赏,当学生得到赏识时,就会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尤其对后进生,缺点多,仅有严格要求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班主任适时的赏识,这是学生进步的潜在动力。上学期我所带的班里有个后进生,是个胆小而羞怯的女孩。她的学习方法不对,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排在最后;她的自卑感很重,因为成绩差,她以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她,班里组织什么活动她都采取逃避态度,对人很冷漠。期中考试后,我组织全班同学上讲台当众总结自己在半个学期来的学习、纪律等方面情况,轮到她,她人还未走到讲台,就“哗”地大哭起来,从她的哭声里我看到了希望,她并不是自甘落后的学生,她也懂得羞愧,也懂得自责!她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怀,需要的是别人的赏识。于是我找她谈心,了解到她的手工做得相当好,适逢学校正在征集学生手工作品参加技能文化节比赛,结果在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活动中她发挥了特长,也收获了喜悦,脸上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采。从此她的学习有了显著提高,胆子大了。她的转变说明了后进生身上也有闪光点,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发现,去把握,去赏识,并以此为契机,鼓舞其志气树立其信心,帮助他们跨越自卑,走向成功。所以,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经受“北风”的洗礼;另一方面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赏识,让学生经常享受“南风”的沐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使学生学业有成,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班主任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渊博,智慧过人”的感觉,而且要善于运用谋略来管理学生。作为班主任,要想使学生听你的话,就必须让学生真心佩服你!而要让学生佩服你,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水平,首先,班主任的课要讲得好,这是班主任树立威信的必要条件。一旦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你、信任你,他们自然会尊敬你,听你的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必须认真研究治班的谋略、艺术。如果没有一定的管理策略,而单靠“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或者用一些简单生硬的方法来压服学生,那是行不通的。班主任任要本着“带人要带心”的出发点,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学生喜欢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班主任。学生还喜欢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乏幽默的班主任。这是当今的中学生给班主任出的考卷!班主任只有不嘌习,提高自身素质,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班主任,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班主任。其实,学生崇拜班主任,并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职业,他们更崇拜班主任为人的正直,坦荡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办事的胆识,处理的干炼,崇敬的是一颗永远真诚、热情、年青的心。 四、用换位思考法“处罚学生” 学生最常犯的错误不过是自习课讲话,值日不到位,作业不交,清洁没有做彻底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批评会导致师生“两败俱伤”,所以我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学生区别对待,屡次不交作业的,我让他作一周的课代表,被反映不配合生活委员做好卫生工作的,我让他作一周的生活委员,上自习课讲话的,又不服管的,我让他作一周的纪律委员,一周以后,让他们写一份工作体会和班级情况总结,这样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体会班干部工作的艰辛,他们就会配合班干部的管理了,目的也达到了。有的同学在总结报告中写得很真诚,很感人,我想这对他来说无疑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打算好好保管,在他们毕业的时候作为礼物送给他们。从一位位同学的总结报告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我有些欣喜。 今后,我愿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作更多更加有益的探索!我会继续努力,更加深入地学习现代管理方法,为我校的德育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班主任优秀论文:浅析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 【摘要】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有余的。 【关键词】榜样教室布置 学校的管理又以班级管理为中心,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执行者,可想而知,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小学班主任老师是小学生美好心灵的雕塑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班主任的工作更加具体复杂,责任更加重大。那么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小学班主任呢?笔者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用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的本能,而爱其他人孩子的你就是神,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因此,我想,要做一个问心无愧的班主任,就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其实一个教师要做到爱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能做到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包括那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点,关键是你能否发现他的优点。例如,我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给我写道:张老师,虽然我的成绩不好,但你一点都没有责怪我,我很爱这个班集体,很喜欢你,我虽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我每天都会认认真真的对待我的工作,每天我都会把班级的地面打扫干净。当时看了,我心里很受感动。的确是这样,教师的关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你送给他们一束温暖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哪怕是一个小小纪念品,他们都会倍受感动,并铭记在心。 二、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三、班主任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许多时候是在有意无意的是在模仿中形成的,模仿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因此,班主任应重视模仿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从学生身边、从他们经常接触的人或物中,有目的地选择他们看得见、学得着的典型,树立为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使他们能将学习榜样远近结合,然后向他们提出学习要求,以达到典型示范的目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时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起到带头作用。另外,班主任帮助他们在各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的督促、指导、检查是不够的,班主任要设法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他们成长的自身需要。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以免学生在天长日久中,那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只能望“人”兴叹,在自愧不如的同时,产生低落甚至逆反抵触情绪,使学习越来越下划。如果对他们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使自己与自己比在每一天也有进步,让他们也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后,收获到成功的乐趣,真正体会到我能行,努力去实现下一目标。 四、注重教室的布置 环境作为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我国古代墨子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所以说,教室布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h境育人,就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每次教室布置时,我都非常用心。例如:每月让学生们设计一次学习园地,来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了解外界环境和课外知识;教室内放置一块小黑板,让学生们每天都写给同学们的寄语,来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时刻提醒和增强班干部们的责任心,在教室内张贴了“班委机构”;为了鼓励同学们多做好事,培养同学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我设计了一栏“光荣榜”;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时刻知道自己的成绩提高还是退步,我设计了“成绩栏”,栏内不显示实际分数,只要“十?”号表示增加多少分,用“一?”号表示减少了多少分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们的思想改变了不少,同学们责任心强了,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班内也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级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有效的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使班级不断向上发展。作业是知识的实践,是衡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重要环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与否。然而,在学校教学中,不交、迟交或抄袭作业是制约学风健康发展的一道障碍。为了抓好作业关,我制定了相应的的措施:首先重视学习委员、课代表、组长的地位与作用。由学习委员成立“作业帮扶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科尖子生组成,为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确定重点帮扶对象。课代表和组长严格把好作业关,明确交作业的实践,杜绝抄袭,并做好记录,上交科任老师。其次,强化作业个性意识,对做错作业的学生,肯定其独立思考的成果,然后指出其不足指出,纠正错误。 总之,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只要教育学生一天,就要想着对学生一生的影响,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基础,认真为学生着想。我相信,只要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我们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吸取各位同行的宝贵经验,把班级管理得更好,为学校的腾飞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班主任优秀论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项技巧。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是老师,还要是朋友。只要用心、用爱,就会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尊重与支持。回顾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字当头,树立班主任的严师形象 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这道出了育人的真谛。教师育人,必须严字当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的含糊。记得2004年我刚毕业的时候,学校就安排我担任初二(9)班的班主任。那时我听说,这个普通班的学生就像一群野牛,经常逃课,打架斗殴,甚至还出手打老师。有些老师见我是一个瘦瘦弱弱的小女生,又是刚毕业,就建议我跟领导说一下,换一个稍微好一点的班级。但最后,我还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学第一天,我招集学生在教室里,给他们上了一堂集体“洗脑课”。让他们学习作为学生必须遵守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制定了详细的班规制度张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抬头可见。这样,让学生们意识到班主任是一位严师,从思想上震慑他们,然后,一板一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遵守较好者和违反者奖罚分明,从行为上征服他们。这就让学生摒弃了许多坏毛病和不良的习惯,班主任也能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要善于谈心,这是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法宝 一个班集体如果有了具体的班规制度,许多学生都能遵守。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不一样,有少数比较调皮、顽劣的学生短时间内不适应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经常犯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谈心虽然容易,但是,如果要洞察学生的心理,掌握其内心的思想动态,那就需要教育术。诗人但丁指出:“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最好的思想。”因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谈心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感染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让学生诚恳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我尽量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如我们可以跟他们在课间闲谈,也可以与他们漫步校园,拉近师生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们在宿舍里拉家常……在这样轻松的情境中,学生容易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师生两颗心在愉快的碰撞中,实现了情感的交流与升华。曾经有一位调皮的女生给我写了一封短信,信中这样写到:老师,如果你是我的姐姐那该多好啊,那样我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因此,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做学生青春路上的“闺中密友”和指路人,引起感情共鸣,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要有爱心,这是挽救顽童的灵丹妙药 人人都需要爱,况且中学生还只是孩子,他们初次离开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然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不良的东西学生无师自通,如打架,赌博,早恋,迷恋网吧等等,染上这些恶习的学生相当顽劣,屡教不改,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能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曾记得我所任教的初三(7)班有一个叫李斌的男生,语文基础特差,连拼音都不会读,每次考试都是十几分,并且每天上课都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后来我发现他不但无心向学,而且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于是,我找准时机,在一次课外活动课休息之际,我特意走近他并跟他聊天。我们从现在聊到未来,谈到将来的人生道路,从现在的幸福生活谈到父母的艰苦辛酸。在谈话当中,我发现这个学生有学习的意向,可是由于基础差,不知从何学起。当时,我就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是一个有骨气,有理想的孩子。并且,我表示,只要他肯学,我可以每天抽出一个小时,从拼音开始辅导他学习。就这样,他被老师的爱感动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他学会了自己拼读字词,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摆脱了网络的心魔。因此,化解学生不良习气需要得到老师真挚的爱,而只有真挚的爱,才能挽救走向危险边缘的顽童。 四、要有恒心,这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保证 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我们教育学生也一样,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忽冷忽热,忽紧忽松,必须常抓不懈。有的班主任在心血来潮,或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才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只能取得短时间内的效果,过不了多久,学生的老毛病又复发,之前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师要想彻底转变一个学生,让他改头换面,必须要从思想上进行谆谆教导,长期给他灌输健康的思想,这样学生才会在你的教导下潜移默化,才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才会跟你站在同一条线上。 当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很辛苦的,我们只有在心里时时刻刻想着学生,装着学生,才能把班主任的工作做好,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作者简介: 孙菊兰(1981.7.20~),女,本科,广东湛江,职称:中学语文一级,研究方向: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工作单位: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中学。 班主任优秀论文:优秀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 摘 要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同时班主任只有把班级管理当作自己的核心工作来抓,才能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优秀班主任应具备的具体素质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班主任 心境 驾驭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了解孩子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的去接触他的心灵。”学生的心灵是丰富而又复杂的,许多时候,班主任与学生的身体距离近在咫尺,而心理距离却远在天涯。那么我们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与学生心灵相通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通过反思总结,一名优秀班主任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以平常心看待自己 班主任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班主任角色,就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太阳光过亮就会遮住星星的光芒,班主任如果太突出自己,就会影响学生的发展。魏书生老师说:“人要常有点渺小感,这样自己会自在,别人也会很舒服。”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或强大,就能放下架子,就可以目中有人。 记得第一年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听我的,我的一个动作,学生就知道干什么,使一个眼神,学生就会明白我的意图。后来我才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有独立的人格,只会充满奴性,这是很可怕的。许多时候,班主任总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会让自己很累,也让学生觉得难以亲近。 二、面对环境,改变心境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生活有时是无法选择的。面对环境,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态度。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其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魏书生老师首先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民办教师,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中学条件就可想而知了。很多像魏书生这样优秀的班主任开始的境遇并不好,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积极面对恶劣环境的人生态度。古人云“境由心生”,其实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面对无法选择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选择的是人生主观态度。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一位双目失明、行动不便的老太太,被送到敬老院。进了她的房间,护理员向她介绍房间里的摆设,每讲到一处她都赞不绝口,最后她还问护理员窗帘的花型、颜色,护理员详细的告诉她后,老太太又高兴地夸赞道:“真好看!”护理员看到她高兴的样子,很不解,老太太说:“在我来之前我就决定喜欢这里的一切,虽然我看不见,必须到这儿来住,这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态度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对工作的不同态度,会使工作中的快乐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我们每天想着自己多么幸运,能和这么多学生有这么近的接触,他们那么信任我们,那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就充满了意义。 三、驾驭自己的情绪 谁不会发脾气?谁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作为班主任要切记,学生不是我们的出气筒,即使是学生惹的气,我们也要学会冷静处理。发脾气会使人失去理智,既解决不了问题,又会损害他人的情感。要想有好的工作成效,就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例如:一天晚自习时,有个家长给我来电话,我在门外走廊上接听电话时,听到班上很大的吵闹声。班上有个规定,就是自习课不许讲话。可我刚出门学生就开始闹了起来。我放下电话,火“蹭”地就上来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被不良的情绪控制了,这时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走进教室后,我没有责备学生,而是责备自己没有能力将同学们教育好,为此,我罚自己站半小时不许动,全班监督。这一举动给了全班同学极大的震撼;同学们也开始反省自己,从此再没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试想,如果没有冷静后的机智,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是一种修养,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是超越自己。 班主任优秀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优秀班主任 摘 要 情动人心,理服人智,这是一种教育行为实现的智慧和原则。有效实现教育行为,必须根植于教师本身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学生的爱。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从中找到与其具体个体的共鸣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与他们的感情培养,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了以情动人,还需以理服人。 关键词 班主任 爱心 情感培养 修己以敬 班主任是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老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上面是一个关于班主任的定义。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崇高与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我虽然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多年,但在带班方面,仍处于需要不断摸索、学习、提高和完善阶段。这并非妄自菲薄。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触颇深,有几分耕耘,才会有几许收获。其中有失败的苦涩,更有成功的甘甜。这些年,我觉得自己是充实的,快乐的,没有遗憾的。 学生工作中,我非常推崇并遵循着一句话:情动人心,理服人智。通俗说,就是情感可以拉近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理性会让人更加信服。很多时候,老师面对学生工作上的问题时,常常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更有效。这时,“情动人心,理服人智”,就成了一种教育行为的智慧和原则。 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具体实现这种智慧和原则呢? 一、爱心是一切教育行为实现的基础 有效实现教育行为,必须根植于教师本身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学生的爱。我以为,这也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说过,教师职业之所以伟大,就是当老师的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爱别人的孩子。另一位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学老师李镇西,也以“爱心”而闻名,他的第一本书,就名为《爱心与教育》。 对学生倾注爱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也是我们一切教育行为实现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凡是在教育工作中出名的教师,无不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它是学生工作的起点。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爱心,在学生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以情动人心,用理服人智,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从而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最终实现教育之目的。 二、关心了解你的每一位学生,注重与学生的感情培养 班主任必须要深入了解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包括他们的过去与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经常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处事方式等等。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从中找到与其具体个体的共鸣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他们的感情培养,做到有的放矢。 人是情感性动物,学生在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面前希望得到重视和肯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重视、尊重、信任和喜欢的时候,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方式。这样,对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而且,班主任和学生感情的稳固,也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的趋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无不与他们的情绪体验结合在一起。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班主任要关心了解你的每一位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感情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融入学生的感情世界里面去,与他们荣辱与共、苦乐共享。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时,他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始终与你保持情感的共鸣。 三、修己以敬,以理服人,做学生的楷模 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了以情动人,还需以理服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先自身做到。这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做到理服人智的重要基础。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先做到学而不厌;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自己先做到治学严谨、备课充分;要求学生作业认真、工整,自己则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自身的人格魅力,才会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具有说服力。 教师“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一种鼓励,一种美德。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也强调“修己以敬”,强调教师要洁身、正身、诚身。教师良好的品质就是无声的命令,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理服人的方式方法很多,如组织学生去听报告、演讲、讲述、讨论、辩论,与学生个别谈话、屈膝谈心指导学生阅读特选的书籍、报刊,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去感召学生。一切用事实来说话,用真理启迪学生的思想,用真理塑造学生的灵魂。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还要特别讲究语言的艺术。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富有情感,但切忌言辞激进,不妨在教育前先说说学生身上的一些优点,消初可能的对立情绪。同时也要善于利用你的目光、表情和肢体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却是学校最繁琐的岗位。学校教育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期望和重托,一头挑着孩子们的理想和未来,而中间最有力的那个支撑者,就是班主任。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一个渴望着成功的班主任,我会不断学习,追求进步,把“情动人心,理服人智” 深入贯彻到学生工作中去,用爱心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班主任优秀论文: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摘 要:班主任是在学校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健康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的好坏主要是看班主任在工作中的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的高低。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班主任要与时俱进,才能把班级管理得更好。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优秀班主任 小学班主任是儿童知识的启蒙者、儿童智力的开拓者、儿童心灵的陶冶者。班主任也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联系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培育影响学生健康成民的小环境上起主要作用。当好一名小学班主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做好正确班级舆论引导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演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集体舆论不能只由我们单向灌输,而是要建立在全班占压倒多数的正确认识与言论基础上,主题班会是很好的造势途径,利用得当,可以造成正确舆论,对全班成员都有感染力,我有效地利用好每周的班会课开展一些专题性的活动,分配到各个班干部组织和主持,我从旁指导和做总结性发言。例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等,这些活动大大地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 二、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我刚开始做小学班主任的时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并不理想,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我班的干部每个学期由学生投票民主选出,这一民主举措增强了班干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集体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让他们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而且大胆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例如班干会议、主题班会、编排座位表等有关工作基本上由班干部主管,班主任只是从旁指导,每项工作完成后,都及时找他们来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班干的工作情绪,同时提出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使干部能力得到提高。 三、批评学生注重艺术性 面对不同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讲究批评学生的艺术。对于无意识过失或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容忍式”低调处理;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温和式”批评;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切不可对学生失去信心;对于脾气不好,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商讨式”批评。所以,即使学生犯了再大的错误,他的自尊心也应受到保护。同时当我们想到他们正处在犯错误的年龄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变的“平和”与“释然”了。 四、最大限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最大限度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用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之门。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 1、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 对待后进生要用慈母一般的心体贴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微小进步,要倍加珍惜,使那些微弱的火花点燃起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带着希望去学习。 2、信任后进生少批评、多鼓励 信任后进生,就是相信他们一定能进步,一定能克服身上的缺点或错误。这种信任,会使他们得到认可的喜悦,消除对老师的猜疑和敌对,促成他们心理上的接受,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精神雨露的浇灌,使他们更好参与到学习中来。 五、班主任要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 1、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 每个鲜明独特的学生,都需要班主任与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协调要建立在真诚、尊重、理解、平等的基础上,以诚相待,师生间才会心理相融充分沟通,促进教学相长,班级才会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班主任协调自己与学生间关系的办法多种多样,个别谈话,分类交流,文体活动,评语书信等等。要让学生在内心感受到班主任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化身,更是他们难忘的良师益友。 2、协调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如果说一个班级就像一架钢琴,那么这架钢琴只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紧密配合,才能弹奏出优雅美妙的乐曲。所以,协调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取得任课教师的支持,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班主任要赢得任课教师的支持,自己先要支持任课教师的工作。要尊重任课教师,积极协助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就班级学生的日常情况,经常主动沟通,既可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又可取得共识,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形成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的教师集体。 3、协调家长的关系 (1)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所有家长都要有礼有节。家长不管职务高低,不管工人农民,不管子女学习成绩好坏、表现优劣,都要以礼相待,充分尊重家长。对待家长,尤其是后进生家长,千万不可像批评学生一样“妙语如珠”,可不可七嘴八舌地数落,伤害家长的自尊,忽略了实际效果。 (2)班主任要重视家长会。发挥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家长来教育家长,家长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经验,相互座谈,共同为教育好孩子献计献策。班主任重在策划,为家长们牵线搭桥,提供教育和受教育的机会。家长会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因家长职业、素质、水平等相差各异,家长会应更多地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3)班主任要创造条件,积极家访。家访是与家长协调关系的重要途径。尽管电话联系方便快捷,即使是农村,电话手机也很普遍,但电话联系其作用永远替代不了老师的登门家访。在目前家访愈来愈少的情形下,班主任的家访更应做好充分准备,每次家访的目的,谈什么,怎样谈,效果会如何等都要预先周密考虑好,不可盲目或应付差事。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担负的责任很大,应本着“为了孩子的明天”这个目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多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好的引导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班主任优秀论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 【摘 要】对于小学学生的教育培养,班主任是关键因素。本文通过作者担任小学班主任的自身感受和多年经验,提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 班主任 培养 笔者从事小学教师工作已经30多年了,期间做过很长时间的小学班主任,经过这些年班主任工作的磨练,使笔者感悟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艰辛,更坚定了本人为这太阳底下最神圣职业奋斗一生的信念。从做班主任工作的苦和乐中,笔者认为要做一名受小学生爱戴的班主任,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自己。 一名好的小学班主任,首先应是一名好的任课老师。身教重于言传,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完善自我,时刻保持自己的形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所谓“身教”,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高尚的道德素养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的心灵,造就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仍处于懵懂不会判断的年龄,故对教师的所作所为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如果教师道德修养欠佳,则将使学生因失望而陷入道德迷惘,或使学生因盲目效仿而趋于道德堕落。反之,如果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则将使学生在敬佩中得到熏陶,在模仿中提高修养。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一种无声的强大教育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伴之以生动透彻的说理,才能产生感染、陶冶学生情感的力量。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班主任除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不断完善自身业务,全面发展自己。因为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学生知识结构体系越来越庞大,思想更加活跃,与此相适应的是行为方式更具有不定型性,新情况层出不穷,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更显得迫切和重要。班主任若能凭借自己雄厚的专业知识,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 当然,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深厚的社会和自然科学功底,有广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总之,班主任良好的个人形象,优秀的自身素质,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二、要了解和尊重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班级管理职能。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的职责,赋予了其监督、驾驭、评价他人的独特地位,也练就了其对所管班级“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火眼金睛”。班主任总是以审视的目光,解读着来自管理对象的信息。所以,在管理班级的职能方面,更应该用心,实施正确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1.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教师要有包容一切的同情心和博大的胸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他们渴望理解,渴望老师的信任、尊重和关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鼓励的、信任的眼神可以唤起一个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和希望。反之,教师的恶言恶语、一个厌恶的眼神,都可能会使学生走上歧途。 2.以表扬、鼓励为主,但要兼有惩罚措施。 在常规管理中,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借以调动同学们积极上进的热情,对一贯表现突出的,特别是进步较大的同学都要给予大力表扬,树立榜样,起带头作用。但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当然不能是体罚,主要是进行思想教育。 3.允许犯错误,但思想上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不应过分急躁。但必需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集体造成的伤害,并愿意改正错误。当然,这些同学改正错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中间还是要以提醒、督促、帮助、鼓励为主。同时,可以发动小组长、班干部、周围同学、任课教师和家长一起共同帮助他们,形成教育合力。 三、要注重班级的班风建设 班风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离不开教育。我利用班会、课外活动等时间通过讨论、个别谈话等不同的形式,联系身边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教育,使学生分清是非、明白事理、逐渐成熟。 良好班风的形成有赖于班级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良机是集体活动。在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合唱比赛、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中,我组织班级学生全员动员,积极参与,认真排练,其他同学做好服务工作,我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积极参与。通过努力,班级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各自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天地,同学们团结互助形成风气,推动了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学生时代锻炼得到良好的身体体质是一个人一生的健康基础。所以,我坚持小学教育中必须把身体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培养小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应当从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喊口令。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当然,要培养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努力与家长的配合,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小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善于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班集体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小学生在品德、知识、体育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班主任优秀论文:班主任工作以及优秀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教育,因此,“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学校才能在“育”人上游刃有余,才能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航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不仅是责任和义务,更多的是奉献、关心、爱心,是及时的沟通、沟通、再沟通,是真情的沟通,打开学生的心结,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学习方法,掌握技巧。 我校的校训是“涵德启智,敏学精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专业知识丰富,品德端正,善于学习,技术精湛的人。这里的“德”字就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升服务学生的本领,才能把“德”字落到实处。 1.听专家讲座 记得当班主任之初,带的是电气专业,06技师班级由44名男生组成,管理难度大,又没经验,虽然很努力,但成效甚微。在困难中成长,我利用网络,查找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座,听魏书生老师讲班级管理的艺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魏老师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帮他们找优点,看他们都是“天使”。尝试方法: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学生开始不适应,就从最简单的事做起,提醒值日生擦黑板、检查晨会穿校服,让同学们体味为集体服务的乐趣。 2.多看班主任管理书籍 学无止境。要对自己充电,多读班主任管理的书籍,增强管理的技巧,如抓一个班级的核心是,领导好一支班级干部队伍,让他们各尽其职,承担起自己的工作,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注重常规管理,小问题,大学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凡事从养成良好习惯做起,让细节决定成败。 3.多参加培训开阔眼界 “拿来主义”是我们少走管理弯路的便捷途径。通过把专家、名师的经验稍加改进,适应技师院校学情的方法、技巧都可以拿来应用。适合的方法、技巧发扬,不适合的摈弃。在实践中出真知,开拓自己的视角,结合企业管理,促进学生技能成才。参加职教系统培训,学习到胡卫芳老师管理方法,深深的感动学生,让他们爱你五年不变心。搭建企业构架,老班变老板,班干变厂领导,学生变员工。软环境影响人,树立班风、班标、班训、班级学习榜样。朱倩倩校长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班主任有限的责任人等。通过培训开拓了我的视野,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二、营造氛围,影响学生。 “润物细无声”优美整洁的校园、系部、班级环境,良好的宣传文化氛围,能够直观的给全院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技师学院本着“精细化管理”,切实把学风建设做细、做实、做深。 1.为人师范 “为人师范”简单的四个字,却涵盖了深刻的含义。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做学生的榜样,处处起到示范的作用。很多时候,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第一,礼貌待人。文明是面旗帜,飘到哪里,影响到哪里。我要求:师生见面相互问候。见到其他任课老师,学生很自然的问好,“老师好!”一句简单的话语,温暖了老师的心,学生得到是好的言行。第二,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班主任首先做到。让学生提前5分钟进教室,我保证准时站在教室门口。因此,学生们逐渐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2.班级文化 一提到企业文化,大家都很快的讲出来“5S管理”。一提到班级文化,我们很快应想到的班训、班标、班歌、光荣榜、读书角,其实最重要的是班级独特的风格,催人上进的氛围,大家奋斗的共同目标,职业理想。每学期开学初,我班每名学生都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大家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勤奋学习。班级布置紧密围绕学院开展的学风建设,抓学习、抓技能、抓常规、抓思想,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一个标语、一句名言都能促其上进! 3.思想引领 思想道德教育,是班主任引领学生的主阵地。利用早自习、班会课给学生们上德育。以“德”为先,早自习学习“弟子规”,教学生懂规矩。班会课:安排邹越老师的感恩教育、职业生涯规划、5S管理;金正昆老师的文明礼仪;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等。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洗礼,让爱、文明、理想在班级遍地开花。 三、互助互敬,共同成长。 班主任要用心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互助、互敬。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信其道,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1.依法制班 开学初,发动学生制定班级规定,严格执行班级规定,通过操行评分来检测学生执行班级规定的程度,用制度管理班级,依法治理,收到很好的成效。比如,迟到、不打扫卫生、上课讲话、玩手机等问题都明确规定扣分数,与学期奖学金挂钩。学生的表现好了,学习劲头足了。 2.因材施教 学生各有所长,应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帮扶教育,有的同学英语好、有的同学专业好、有的同学体育好,要看到学生的长处,不断强化他们的优势;不足之处,通过辅导,提高学习成绩。 3.风雨同舟 记得那年成人高考,学生们每天紧张复习,我虽然教电子专业,但晚上也会留下来陪他们上晚自修,进行讲解、复习语文、英语、数学,过着倒计时的日子。每个人都努力学习,考出来的成绩不负重望,41人考试、41人通过,是共同的努力,是一起走过付出汗水的收获。让我与学生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学生生病,有我的陪伴,学生面试,有我的指导,学生考试,有我的鼓励。点点滴滴汇集着浓浓的师生情,每一次都做学生的守望者。也使他们热爱集体,为班级、集体、这个团队,我们一起奋斗,共同成长。 四、技能过硬,争先创优。 学生“精湛技能”是培养高级蓝领,成为企业技术能手的必由之路。让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重点强调动手能力,要求刻苦训练。 1.技能过硬 积极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技能,每年选送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技能大赛,并取得佳绩。我班学生刘××,被选送参加市比赛,荣获第一名、江苏省比赛第二名,为学院创造了全国比赛第三名。奋斗永无止境,技能决定命运。 2.为荣誉而战 人生能有几次搏?让学生们为班级荣誉而努力、奋斗!比学习,让我班成绩补考控制在10门次以内,或者是零补考。比纪律,让学生懂规则,养成好习惯!因此,班级每个人都代表这个集体,他们时刻都严守校规。比技能,他们刻苦钻研,为学校赢得荣誉;比能力,他们积极投身学校各项活动,参加校园维修队,大小会场布置数十次,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安全黑板报多次荣获学院一、二、三等奖。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节、学院运动会,还是参加市职教系统演出,到市主题班会观摩都有他们的身影,培养他们敢为人先、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班级多次荣获先进班集体、文明班级。回首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有欢笑、有泪水,但更多的是阳光灿烂! 总之,学院的发展大计,是以生为本,让他们在技师这片沃土茁壮成长。以生为本的保障是建设一支专业的班主任队伍,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来构建优秀班集体,来影响启迪每一名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唤醒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终身! 班主任优秀论文:探讨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高职班主任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积累,针对当前高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对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工作策略。 【关键词】高职;班主任;策略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是高职学生教育工作最基础、最直接的实施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托,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导向标,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成效,也对每个学生的在校生活甚至一生都会产生影响。而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学生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的教育工作也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肩负起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要想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现状,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的开展。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1.1 思想上 现代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和超前消费的享乐主义。同时能力与智慧也尚未成熟,这一切造成了目前许多学生普遍缺乏求知欲,缺乏内在动力,缺乏自觉与自律,缺乏理性的思维能力,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不愿从基础做起,喜欢坐享其成。 1.2 学习上 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对未来的学习缺少一定的规划,学习的主动性极差。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是因种种原因没有考上普通高校的考生,文化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重,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就读的职业院校缺乏一定的认可度和信任感;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普通高校而情绪波动较大,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差。加上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具体表现在:在进入院校之初产生的茫然无所适从的心理;在了解之后产生的麻木不仁的心理,导致最终失去奋斗目标。 1.3 生活上 父母亲人的过分溺爱使他们怕吃苦、怕受累,在适应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判断能力和自主性方面显得尤为薄弱。 上述特点都对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班主任的工作策略 2.1 以身作则,垂范身教 古人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居于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本身对班级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当然,这种言传身教,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它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另外,班主任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在专业知识过硬的情况下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说话才能有力度,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这里所说的威信不是不近人情、不苟言笑,是要教师在自身实力过硬的前提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2.2 公平、公正、公开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必须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自身的威信也赋予了其话语的权威性,很多时候,学生相当在意老师在公开环境下对自己的评价。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一视同仁,理性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要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3 选择得力助手,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委成员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好的班委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并不了解的时候,不宜组建班委会。如果非要在这个时期进行甄选的话,建议让学生自告奋勇的进行竞选,增进大家之间的了解,也是展示他们自身的一个机会。然后以临时负责人的名义协助班主任进行工作。当过一段时间,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进行正式班干部的甄选,如果之前的临时负责人工作做得好,又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和爱戴的话,可以成为正式班干部。也可以在学生自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投票表决。把有一定能力同时又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选拔出来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这样工作起来也有积极性。由于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班主任一定要重视对班干部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感,还要培养他们关心班集体,帮助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品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例如,班主任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一些优秀学生干部,以座谈会的形式,介绍经验。当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也可以向高年级的学生请教,使班级工作量好有序的开展。 2.4 学会与学生沟通 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经常要处理很多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这就要求班主任学会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全神贯注的听学生讲话。如果教师嘴上说在听,其实内心心不在焉,如一边听一边写备课笔记等,会让学生认为你根本就没在听,甚至产生不愿意与你交流的想法。其实如果老师能够真正的倾听学生的叙述,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其次,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调整语速,音量适中。语速过快,会让学生觉得你不耐烦,赶时间;语速过慢,学生会觉得你漫不经心。而音量过高,学生会误会你在生气,在宣泄不满情绪;音量过低,学生又会听不清楚你讲话的内容。因此,班主任应该根据不用的学生、不同的场合,调整自己的语调和语速。 2.5 创设亲情化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班级就是一个“小家”。班主任要让每位成员都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每个学生都把班级当作一个大家庭。当某个同学生病的时候,其他人能够无微不至的关心他,让他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当有同学生日时,送上一份生日的祝福。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让同学们对班集体的依赖和信任感逐渐增加,最后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班级责任感随之形成。 2.6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在以前的教育阶段,学生自然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规划,那大学以后呢?很多同学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呢?学生感到迷茫。这时候班主任应该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水平、知识基础,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决策能力、个人优势、社交能力和家庭情况等,再根据这些综合情况确定自己在校的短期目标和毕业后的长期目标,从而制定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班级体,离不开一个好的班主任。只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教育方法得当,对班级的管理思路正确,就一定能够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优秀论文: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摘要】班主任必须在学生面前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要在班级内设立良好的班风、班训,在日常的工作中合理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正确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班级内的问题学生,用爱和真情去换取每一名学生的心,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各项安全事宜,并且要经常做自我反思。 【关键词】班主任 模范带头 真情 班主任是学校当中最小的职务,但也是学校当中最重要的角色,因为班级是学校当中最基层的单位,而在这最基层的单位中,只有班主任在其中担任着多重的角色,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心目当中最为敬佩的人。一个班主任优秀起来了,起到的连锁反应是十分巨大的,一个班主任的背后承载着无数人的一生啊!所以说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 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最起码要起到模范的带头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铭记在学生的心中,所以作为班主任,在学生面前一定要高风亮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扮演多种角色,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比如说:学校规定学生每天7:30、12:50到教室上课,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应做到比学生来得更早。又如:学校规定学生不许佩带任何首饰,作为班主任也应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去做。 二、班风建设 作为一个班级,良好的班风会引导和控制学生去向好的方面发展,他对每一名同学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指引力。每个班级的班风好了,整个学校的校风也就好了,学生所呆的环境也就好了,这样也就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检查制度是班风建设的基础,毕竟班主任老师在学生身边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班主任不在学生身边,也没有人去管理整个班级,学生便无所适从。但如果实行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那么整个班级就不一样了,班主任在或者是不在,整个班级都不会出什么乱子,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管理思想,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管理的抵触甚至对抗的情绪,减少很多的麻烦,更甚至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每次犯错误都会给班级抹黑的境界,让学生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会考虑,如果我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后果?这样学生犯错的少了,为班级争光的多了,整个班级也就充满了正能量。 三、合理地处理好班级的每一件事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到促进作用。而在班级里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的时候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去辩证的理解和分析,可谓班主任工作实在是不能小看啊!班级里有50多名学生,每天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所以在位班主任必须要正确地去处理好这些事情。首先处理问题要讲究方法,自己面对的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毕竟不是成年人,所以在处理他们存在的问题的时候要讲究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正确的方法会使事件向着好的方面发展,而方法不对就对孩子影响很大。其次处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学生都是带着美好愿望走进校门的,但时间久了,就会有少数学生放松了警惕和自觉性。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细心地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尽量帮助他们度过迷惑期。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不良的思想和苗头、作为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和他们去谈心,了解情况,并与家长沟通,以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防微杜渐,消除隐患。 四、正确面对班级中的问题学生 实践表明在我们学校当中的每一个班里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大部分的老师也是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有时也会讽刺挖苦,更甚至于体罚和变相体罚。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十分不好的。我感觉对于问题学生就要针对每名同学去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对有的学生也可以采取真诚相待、以爱感化的方式。问题学生也是孩子,也是父母眼中的宝贝,问题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所以做为班主任我们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实时进行激励。让这些学生也充满希望,扬起学习和生活的船帆。 五、真诚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必须要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教育的结果有时会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教育结果的好坏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好的师生关系会伴随着好的教育结果,反之则不然。热爱学生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也要做到三不,即:不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心罚学生,做到严爱结合。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见解,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复杂的工作,教育学生是全社会一项重要的工程,我们必须去不断的探索,去大胆的创新,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班主任优秀论文:也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摘要】中职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不大,学生基础普遍较差。针对现在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现在中职班级管理是中职教育的重心之一。 【关键词】班级管理 鼓励 信任 班主任虽然不好当,且班主任工作不好做,但是一但拥有"班主任"这个称号,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就必须扮演好班主任这一平凡而又必不可少的角色。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总结工作心得,阐述如何当好班主任这个角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以“亲”为主,以“勤”为辅 “亲”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一个好的班主任,他不会动辄发怒,而会耐心地给予教育和引导;当学生有异常表现或行为时,他能观察入微,及时地与学生谈心并帮助解决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时,他能“扶”起学生,鼓励其树立坚定的意志和信心。学生只有得到班主任的爱,才会向班主任倾吐自己的真情,特别是我们的中职生,他们最容易产生自卑感,班主任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爱,必然会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 “勤”即工作要勤恳。班主任要带好几十个学生,就必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主要应做到勤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勤家访、勤谈心。勤观察指的是不论上课或下课,注意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掌握他们思想的动向,以便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防范于未然。勤动脑指的是学生出现的问题千变万化,你得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同学关系,家庭状况或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出一个适合于这个学生的方法,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使他不至于在学习和思想上掉队。勤动手指的是学生在具体工作中,不会或做得不好的时候,老师要亲自手把手的教学生,帮助他们干好每一项工作,让他们从不会到会。勤家访指的是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可以通过电话或亲自到学生家里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这要花去老师很多时间,但却能防止学生出现意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勤谈心指的是平时多与学生交流,把学生当朋友,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谈话,谈谈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最后还要勤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二、多一分信任,少一些造作 班主任对学生真诚的态度,要求在评价自己和评价学生时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尤其是在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时,班主任要放下架子,心平气和,以朋友的身份或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真心实意地爱护和关心他们;要时刻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地改正缺点,而不是吹毛求疵的泄愤整人,不是主人对仆人的训斥和责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间交流情感,沟通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爱,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自己有错时,不必强撑“教师神圣”的精神拐杖,要敢于卸下“面纱”,敢于承认错误,敢于对学生说“对不起”,从而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可亲、可敬、可信,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说出真话,表达真情。 三、班主任应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相关学科修养 优秀班主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精通和知新。一方面是对已掌握的知识达到滥熟于心的程度;另一方面是不断获取新知。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要能在教育教学中,不仅是传授这些知识,而且要运用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心中要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求知欲望,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探险家,对未知充满渴望。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班主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做班主任的,往往会对班级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照、呵护有加,而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歧视、冷落甚至放弃,对于大多数中间状态的学生忽视、淡漠。我们往往对于那些成绩差,给班级的平均分拉分的学生,特别苛刻,老是看他们不顺眼,有了错误就狠狠地批评他们,尽管他们有时就自身来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自身的进步,而是把他们与好同学相比,感觉差距很大,于是总是对他们不满,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在我们的批评中消失殆尽,从而成为了所谓的差生。其实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优点,我们应该从心底里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哪怕一点一滴,都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就会树立起自信心,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相当关键。用这种办法,时间一长,班级的气氛会更加融洽,学生之间会更加宽容,学习起来更有干劲和乐趣。作为班主任,学生会更加喜爱你,从而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班主任是优良班风的培养者 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它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全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是学生思想、道德、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方面的精神思想的综合反映。班风的好坏对班级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优秀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班级正气上升;不好的班风会使他们受到不健康风气的熏染而消极不思进取,使整个集体涣散。由此可见,班风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着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但优秀的班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经过班主任的精心培养和全体学生及相关老师的努力。优秀的班风才可能形成。要培养班风,首先要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它是一个班级的努力方向,班主任要把全班学生的心凝聚起来,靠的就是目标,经常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以荣誉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坚信“世无朽木不可雕”,只有用真心、真爱、真情倾注于学生,不断探索和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才能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班主任优秀论文:浅谈中职青年教师如何成为优秀班主任 摘 要: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作为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负起班主任的职责。加快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紧迫的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关键词:青年教师;中职教育;班主任 一、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生有许多共同点,我主要将他们分为四类:一类是学生的家庭困难;一类学生父母离异;一类父母自外打工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一类是家庭富裕管教缺失的问题少年。他们学习成绩往往处在中下游,甚至有些学生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性格方面比较消极、叛逆、厌学、自暴自弃。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中职班主任不仅要在学习上进行教育示范,在思想上更要耐心进行规范引导,使他们对于学习能够重燃兴趣,对于前途能够重拾信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在职业中学这个新的起点上重新站起来,树立学习自信心,树立更新的人生目标。 对于带领这样的学生重回人生正轨,无疑是一件比担任初高中班主任更加困难的事情,所以更需要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耐心引导、悉心呵护、爱心奉献。 二、作为青年班主任,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青年教师有些也不过是刚结束学生生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实践经验几乎为零,还有的甚至刚成家,刚刚为人夫、妻,为人父、母,家庭负担也比较重,所以对于担任班主任可能比其他人需要付出更多,家庭事业兼顾,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有的时候为了当好这个班主任,带好这个班级,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庭。但是他们有一个先天的优势,正因为是刚从学校毕业没多久,可能更能体会当学生的心情,所以对于学生的心理他们可能更能了解,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更能和他们成为朋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对于自己学生的了解,他们更能走入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更加有效而合理的解决他们的难题。 三、作为青年班主任,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中职班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则,从思想上要端正态度。不能因为带领的是一群问题学生就可以无所谓,得过且过。中职学生大多处于社会的认知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上容易波动,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认识生活过程中,容易固执己见,陷入偏激,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处处留心观察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帮学生解决消极负面、厌学早恋等思想上的问题。 四、作为青年班主任,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 作为班主任,面对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当代中学生,要想管理好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青年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在学生面前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权威。这样,学生自然会对你肃然起敬,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当成可敬可信的师长,愿意接受你的帮助与教诲。 作为班主任,要一碗水端平,孩子们的心灵都是很脆弱的,每个人在家都会被当做宝贝一样被父母宠着包容着,可是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太多,班主任往往会有照顾不到的情况,所以对于公平、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往往就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努力,心思细腻,直觉敏感,能够察觉每个学生的变化,及时的给予爱和帮助,让他们都有被关心、重视、被爱包围的感觉,那么慢慢的他们的心态就会有所改变,慢慢的就会对人生变得积极起来。 当然,有的时候对于一些特别不听话的学生也需要拿出班主任的威严,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忍让。有些学生连父母都管不了,久而久之,就变得无所畏惧,有恃无恐,也给其他学生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针对这样的学生一定要重视起来,要制定一套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按照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班级管理工作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课间操等各方面的情况要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提示、教育、引导,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但在教育、引导的同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促膝谈心,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对待他们,用诚恳的话语打动他们,用真挚的情感感化他们。 五、作为青年教师,要发挥班级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好班级需要做到"管放结合",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人是不够的,需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在开学时就要选取合适的班级候选人,通过考察选出热心为同学服务、德才兼备、学生拥护的干部。再对其加强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改掉他们身上的缺点,弥补不足,大胆启用,培养积极分子,积极分子越多,班级越稳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家”。 人是社会动物,离开了群体,我们是生存不了的,所以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会促使班级进步,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例如运动会、课间操比赛、大型文艺汇演等等,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为每一名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针对不同学生发掘每个人个性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合作共事,这样才能将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将一个集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取得集体和个人的双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贯穿教师教育工作的全部。老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包含着“爱”的灵魂和内容,只有高尚纯洁的师爱,才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亲其师,方可信其道,继而乐其道,进而行其导。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老师,我不断地钻研进取,作为一名班主任,也是一样,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懈努力,不悔付出。希望用爱和真诚来唤醒学生的灵魂,用尊重和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用努力和付出带动学生一起开拓进取,走向成功。 班主任优秀论文:也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摘要】初中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管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才能有效的培养班级学生健康向上的风貌和良好的班风,才能为社会孕育出合格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 情感 班风 初中班主任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生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不仅工作很辛苦,很繁琐,而且责任重大,工作难度也很大,这就存在了很多的问题。由于社会和历史以及现阶段的经济文化水平等原因,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和有效的开展。总结当前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浅谈一点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与建议。 一、班主任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艺术 情感是人心中最柔软和脆弱的地方。如果可以借助感情来推动教学,那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感情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情感暗示开始。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给予学生一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在这种情感环境中,学生才会愿意主动接近你,尊重你,认同你的言行和相关制度。其次,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班主任一定要深入的对学生进行了解,不仅学习上成为他们的导师,更从生活中成为他们的朋友,给予他们帮助,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自觉自愿的听从老师的引导和安排。再者,班主任要尽量参加班级的日常活动,多与学生在一起交流和沟通,对学生批评要适时适当,对好的方面一定要加以赞赏和鼓励。总而言之,情感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和使用情感,在平时的工作管理中经常去总结与提升,通过情感教育推动教学工作进程,全面促进班级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班主任一定要积极培养班干部,形成良好班风 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培养班级干部,只有形成良好的班风,才能不断的推进教育改革,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观察和分析,通过自荐,竞选演讲,师生投票,观察等方法,最终发展并挑选了一些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作风正派、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当班干部选定后,我便加强培养,既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根据实际加强指导,做好他们的后盾。当然我对班干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经过不断的培养和努力,终于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让他们分工协作,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逐渐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团结协作能力 初中学生有了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为人处世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一般比较理论化、理想化和偏激化,所以这些比较抽象的想法,班主任必须做好引导工作。与初中学生交流,教育他们,开展理论教育其效果不佳,因为比较空洞抽象,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效果,所以在团队精神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无效的教育方式。同时,作为班主任,我们也必须清晰的看到,初中学生他们看中事实,看中亲身经历,这也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教育途径,那就是开展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比如在学校举行的一些比赛中,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对于一些体育比赛,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社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效途径,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发明创造类社团,社团活动就要很多学生之间的写作与合作,也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塑造人格魅力是班主任这一特殊工作的内在要求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儿,他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做人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塑造和教育意义是巨大的。班主任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相关的价值观概念,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班主任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要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必须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班主任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才能使学生信服自己, 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以班主任教师为榜样完善自己的人格。实践更证明了班主任教师的人格魅力比任何言教和规章制度的作用都大。因此,班主任教师具备人格魅力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在要求。 五、注重环境的影响,优化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环境 今天,报纸新闻上经常会看见“天价择校费”之类的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因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去硬件和软件情况都好的学校,这里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包括:学校设备、休息条件、学校环境、教师素质、安全系数等等。家长认为,去了这样的好学校,自己的孩子就比其他在普通学校的孩子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实现孩子的快乐成长好成才。而我要说的注重环境的影响,优化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我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他每天要生活在这个家庭之中,具有启蒙的作用。其次,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去好的学校,学校好说明学习氛围好,学校风气好,教师的教育水平好。其实,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共同担负着优化学生价值观教育环境的重担,不要想把责任推给任何一方。 总之,管理是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等各方面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中职班主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工作中做到不断总结提升,帮助自己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学有所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
信息教育论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 陈猛 摘要:本文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六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 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 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 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信息教育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探析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 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信息教育论文:谈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影响着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与挑战并存。事实上,中职教育现代化及与跨越式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职教育的信息化。 1 我国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然而距离职业教育目标还比较远,目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实效,成本,就业者就业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相对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无论建设规划,经费投入还是在队伍建设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推进,即使在目前实施基础能力建设,骨干专业建设等工程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对于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硬件建设非常重视,而对于网络课程,媒体课件等软件重视不够,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1.2 中职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 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需要专业人才开发资源,对成果进行评价,对政策进行研究。而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广力度不够。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建设人才素质不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规划,管理,指导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1.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普遍存在着盲目,随意的问题。建设层次不高,标准不明确,无疑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的浪费。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资金需要,因此,需要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扩大职业学校建设资金的来源。 2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不但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并且也为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经过不断发展实践,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和市场信息化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基于信息化的背景,结合中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改革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2.1 构建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因此,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就业。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构建基于专业为主的教学方式,适应市场发展,为社会服务。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层次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为市场培养初级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充分发挥远程教学,虚拟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为学生学习营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2.2 构建科学的中职教学课程体系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实际上对职业教育起指导作用的是生产活动规律。基于此,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中职教育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化课程的改革力度,使得专业课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 2.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中职教师素质的培养 当前,中职教育师资在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实践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经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影响。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中职教师不但专业课理论基础扎实,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基于此,中职学校需要构建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利用政策引导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中职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提供条件,通过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对新技术掌握应用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信息化技术加快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使用,构建校园网,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得学生自学能力以及网络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按照教学实际,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使得教学效率提高。 2.5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理论而对实际应用重视不够的问题,造成了学生不能适应市场实际工作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及时变革计算机专业设备,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强化对实验和实训的教学,同时,通过教产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结束语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疑一方面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另外一方面,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不断改革探索,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方式,积极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从而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信息教育论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浅谈 2001年11月19日,江西省首届信息技术教育优质课在临川二中拉开帷幕。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百多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者欢聚一堂,这是我省信息技术教育的一次空前盛会,大家首次就新兴的信息技术教育共同进行学习交流。在交流座谈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看法和感受。在此我也不甘寂寞,谈了我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所思所想。现将大家争论最多的问题摘录如下,与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容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课是在教室里上,还是在机房里上?我认为,这是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的,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大家一致认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继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为此,在教学地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取舍上,我们应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上理论课时,我觉得在教室中配合实物的观摩,就比在机房中面对着计算机强;而上实践操作课时,则可在机房通过上机演示、现场实践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身份,积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顺利步入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 2.技术性高、实践性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像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比如讲WORD2000制表这一节“建立并设置表格”的内容时,如果仅用口述或老师演示,那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与不断反复调试才能把握要领,真正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3.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学生可通过对信息技术这一新鲜事物的深入学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如通过运用各类工具软件的制作或编程的设计,可把构筑于脑海中的想像呈现在屏幕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讲网页设计时,在启动FrontPage2000,指导学生建立网页结构之后,任由学生去自由组织与选择各类素材,完成各网页间的超级链接,并根据网页创作主题来让学生相互间进行学习与评比,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通过知识与知识交融、思想与思想碰撞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空间,从而达到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 人们常说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学无成法”,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 2.对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教师的电脑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讲述中文录入,可先用拼音码、五笔码、区位码录入同一个汉字,然后调用高级程序语言自编的机内码换算程序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无论何种输入法,在同一个标准汉字库下其机内码是唯一的,从而打消了有的学生在录入汉字时,因录入错了编码而抱怨电脑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汉字输入法,无外乎就是音码、型码和数字这几种而已,从而打消他们对输入法难学的畏惧心理,并通过自己的练习与老师的分析比较,使学生很快选定各自喜爱的汉字输入方法,更快进入到文字录入的学习状态。 3.自由作业法。数学作业同一个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计算机作业也一样,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在讲述粘贴、复制和移动命令后,进行练习时,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4.讲授与练习相结合。传统的课程教育是在教室中用“粉笔”+“黑板”这一固定模式,便可达到教学目标,然而,信息技术教育传授者却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在机房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对受教育者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不仅让学生可以学到真知,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友情,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三、对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点思考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更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宣传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开设活动课、选修课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纳入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中,不同课程承担不同教学任务。 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2.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绝不能搞满堂灌,而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3.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并应处理好课程内容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 4.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5.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独立发展服务。 四、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 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共同努力。 信息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教育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益尝试 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整合,运用,效果 在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工具有了划时代的突破,数学教学从单一的教学逐步入声、图共存的多媒体教学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它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着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 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信息教育论文:论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系 摘要: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 关键词:信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在信息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质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什么是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即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含量、评价信息价值、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信息素质的不断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1.创新意识发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新知识的火花和新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要依靠信息源的指导。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音像材料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要学会并自觉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导,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因此,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显然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 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多年以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很多高校,对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把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力造就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栋梁之才。 信息教育论文: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 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信息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以素质教育为本的理念在中学教育中的落实 厦门集美中学 刘卫平 刘千方 陈艳昌[内容摘要] 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大综合素质、研究能力将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大综合素质。 [关健词] 自主、协作、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大综合、大综合素质、信息技术实验班、多功能网络教室、超文本、超文本资源库、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主线式综合性课件 一.案例--《渭城曲》信息技术实验班教学过程 1、 教师导读 设置教学重点、难点、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学习问题,指导分组,提供部分网站、网址、文本。以一组为例: 王喆、王 皕:落实"浥"、"进"的音、义;查王维其它的作品及赏析、评论。 颜力、傅倩雯:查王维的生平及边塞诗派、田园派;查柳的有关生物知识。 严倩、叶好秋:查王维的画及《阳关三叠》音乐;查"阳关"、"渭城"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分头找资源(从网上、光盘上、词典等文本上),设计相应的测试试题,制成个人网页。 2、相互交流、讨论(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留在记事本上,求助老师、专家、网友或作为研究性课题留待日后解决)。同时,反馈、完善,提出新的问题,提供新的文本、电子资源。 3、以网页形式建立以《渭城曲》为主线的综合性资源库课案课件-超文本。包括课文导读、有关资料、自主测试、拓展学习、大综合、研究性课题、电子路径七大块。 4、资源放入相应的知识结构图中,构建语文资源库及王维资源库、边塞派资源库等。 二.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习特点和办学意图 上述《渭城曲》的网络教学过程,是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一次教学活动实录。 《渭城曲》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实验班学习的五个特点: 1、自主的学习;协作的学习;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电脑为工具开展交互式的学习 3、提出问题,搜寻材料,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4、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通过以上五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五大素质: 1、自主能力; 2、协作能力; 3、信息素养; 4、研究能力; 5、综合素质。 这正是我校举办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意图。 三、信息技术实验班开办的必要性 1、e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高考大综合的方向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大综合素质。 高考已经开展了"理化生"、"史地政"小综合的考试,正在向大综合的方向发展。"大综合"的理念,与技术、知识和通讯的大爆炸相适应,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场考试的革命。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地基、详尽地学习掌握。人们更多的是以问题或课题为主线,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综合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的革命》告诉我们,终身学习成为必要。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又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方式,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信息技术实验班理论依据 1、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转变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以课本为纲,进行自主学习,课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 师生充分互动,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媒体的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建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2、依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 根据这两个实验,教学应该尽量大限度的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学习,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获得最持久的记忆效果。 3、人们偏爱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学应同时满足多种学生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学习方式偏差对学习效率的负影响。 五。实验班的构建 包括学生、老师、学习空间、课程四个方面。 1、学生的构建 96人,分成2个班,每班8个小组,每小组6人,每人一部电脑,以圆桌式围坐,以利相互讨论,协作学习。 信息技术实验班学生的构建,充分考虑到自主、协作。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电脑夏令营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大综合素质、信息素养的检验和培养。 2、老师的构建 先在全校开展有关网络知识的讲座,学习有关理论,介绍学校信息技术实验班的构想。再由老师自愿报名,组成教师网络兴趣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培训学习。 老师的组成,我们同样注意到了信息素养这一点,特别强调了反主导式、反填鸭式教学,提倡自主式、协作式、研究式、大综合式的学习,从而保证实验班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3、学习空间的构建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主要教学都在多功能网络教室。 配备具有现代意义的多功能网络教室(附图),将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VCD等设备制作成多媒体小车,两间教室共用,教室的功能将由纯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转化。在教室中设置图书角(文本、电子图书),教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布局:6人一小组,一人一部电脑,一小组围成一个圆,总共有8张圆桌坐48人,学生不再统一面向黑板。这种布局具有跨时间、空间的意义,便于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学生将真正体验到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网络画板、联机讨论、电子邮件)为辅的学习乐趣。 4、课程构建 ㈠信息技术实验班的课程由校本教材、课外活动两部分组成。校本教材的建立是课程构建的重点。 我校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由传统的文本教材和全新的电子校本教材组成。在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初期,决不排斥传统的文本教 材,而且保持与文本教材即课本的对应。㈡电子校本教材,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其他媒体信息)。主要由电子教材、课程资源库两部分组成。 ①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教材,包含教学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影像、图片、课件、录音等、网络资源表、自制视频库、优秀的学生作品、学生自建资源库等内容。 ②课程资源库,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材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含课件库)包括学科式、问题式两种课件资源:A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学科式综合性课件;B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相关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以上两种合称为主线式综合性课件。所有资源(含课件)以网状结构互相关联。另外,还有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图(即知识结构树)。 换个角度说,课程资源库由教师电子教案、学生超文本资源库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教件、学件。 同样,其他学科的知识树由相应学科的教师指导构建。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树与学科式综合性课件、问题式综合性课件三方面组成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超文本资源库,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较之传统的知识树、资料、笔记,何止天壤之别。这是网络的优势,这一切将极大的改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 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5大素质 1、教师的备课决定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备课,要求各学科组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每个学习单元至少安排两种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信息技术实验班采取集体备课制,目的是打通各学科知识间的界限。主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同时制定大综合的内容,指出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让学生用各学科的知识帮助解决。 这种备课方式,决定了学生要开展自主学习、大综合的学习,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综合能力。 2、学习过程必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实验班的班级构建及教学与普通班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和兴趣进行自主、自立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很专注,除讨论外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长此以往将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纪律性自然得到了加强。因而,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 信息技术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Word、PowerPoint、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收发e-mail、网上浏览、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讨论、制作网页、参加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并做成网页等等的学习活动中,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拓宽知识面,思维方式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发挥,处理问题更有条理、有目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由于整合课网页的学习和制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特别是音乐、美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审美层次提高。这是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提供资源素材和资源路径;随着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增长,学生资源库中的材料将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其它地方自己搜寻完成,而教师只提供方法,不再提供材料,课程资源库特别是超文本资源库的建立工作将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或由小组协作完成。这一切必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研究能力、综合能力这五方面的素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库(课件库),课程资源库要求以单科为主线,其余学科为发散点或支撑点共同组成综合性课件。各学科每月至少完成一次综合课、安排综合课的公布以及对综合课的评价,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在评价其它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资源库中的知识,落实"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落实信息化、大综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育是未来5至10年内逐步推广的先进的教改方向,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发展潮流。 总之,我们的信息技术实验班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最富冲击的挑战,我们的实验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综合素质、信息素养5大方面的素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刘千方:从事物理教学十余年,92年起从事计算机教学至今。信息技术实验班课题组成员。负责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落实。现担任实验班的计算机教学任务。 陈艳昌:语文教师。 信息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要求极高,同时这也是这门应用型学科本质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精神的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在进入到小学学习之前并不是对信息技术完全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非常精通的掌握,这就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非常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其中包括兴趣、基础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要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基础好、兴趣高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较差、兴趣不高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巨大的魅力,改变他们既有的态度和认识,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改进,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分量,以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者是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等,多重教学方法的结合必然会全面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 三、合理使用教学评价,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较多,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对教师评价的听取能够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逐渐地建立起来,这不仅对于学生眼前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在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四、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多媒体视频、动态图片以及互联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兴趣点极高的信息技术,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这些兴趣点加以充分的利用,并且在这些兴趣点之上进行有效的拓展,例如,可以教授学生制作视频和图片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势必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较为复杂的信息技术都是课程内信息技术知识内容高度的浓缩和升华,因此,这种教育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的信息技术能力。总之,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努力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门课程的教育,提高教育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信息教育论文: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 一、解决好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兴趣问题 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着丰富的趣味性、课程的基础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初中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亦具有调节性、应用性等特点。究其调节性而言,初中学生的学习亦是十分紧张的,每周接受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坐到电脑前,岂不较好地调节了心态。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努力让学生去较为深刻地意识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问题靠我们去讲大道理是极不凑效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应当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实践来解决,这样才既具有实在的意义,又能获取一定的效果。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笔者总是利用课堂教学的契机去较科学地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意义等,如让学生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学生的兴趣都十分浓烈,但一开始就有不少学生出现了操作的失误。在这个时候,教师利用在机房的契机,向学生发去了共同的信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不是像游戏那样简单好玩儿,要想掌握好信息技术,必须潜下心来学习,要不刚才不是有学生在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windows的外观显示时出现了误操作吗?学生们豁然开朗,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打打游戏,它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去真正意义上掌握住信息技术。 二、解决好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能力问题 平时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中,我们总不难发现,学生一进机房,用蠢蠢欲动来形容且极不为过,但是学生操作的效果又如何呢?应当说达到目的的学生不多,因为我们诸多的学生还是在未能去真正掌握其要领的基础上就去操作,往往是误操作的现象比较多。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上,不能被学生坐到电脑前所迷惑,要让学生去真正意义上掌握住一定的要领,在充分具备能力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如同我们其他学科的不去煮夹生饭、不去炒冷饭一样。要想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使得我们的机房里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教师首先要树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教育让我们充分意识到的一点是,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是相当强的,计算机的教学离开了实践是万万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边讲边练,而教师则要少讲,学生要去多练,更为主要的是教师不能老是坐在电脑前,要走近学生,才能发现我们的学生,也只有在发现了我们学生的基础上,才会获取以生为本进而帮助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那就是谁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对谁又要实施怎样的帮助等。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同样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尤其要去认认真真地考虑提高他们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和能力的问题,应当充分地而又优先解决的问题是这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问题,不是说他们对学习电脑没有兴趣,而是说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不够稳定。我们要想方设法保持他们的兴趣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大面积的丰收。 三、解决好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问题 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深谙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深刻道理。民族需要创新,综合国力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为综合国力的发展去奠定人才基础的,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则更需要其手段和流程的创新。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之手段和流程去如何达到创新与创造的目的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力图让学生去充分地做到在学习的活动中得以充分的觉醒,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决定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电脑、MP3、手机、智能家电、网络、游戏、动画、未来参加工作的办公处理,甚至于天气预报……没有能够离开我们在接受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创新学习的。其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这实践性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电脑方面的操作,而是一定意义上的相关制作性的东西。我们所教的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还未能涉猎与社会相关的创新创造的内容,但不等于就不需要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活动中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性的活动,教育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实验性的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去增强实践的能力,学生是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作的能力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去进行循环往复的实验,可以达到螺旋式深化的效果,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品味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教育论文: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一、新课标形势下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过后,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对教师们来说是陌生的,很多的老师虽然操作能力强,但是综合能力很弱,没有及时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觉悟,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不能准确的理解新课改,对学生的教导不能紧密的联系实际,学生和老师之间也缺乏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有固定的模板,给予学生五个选择的模块,学生们对这些模块的了解都不充分,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是盲目跟风。对学生们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制作量规,这些都只是走过场,严重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得到的结果也没有很大的价值。 二、解决新课标形势下高中生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一)采用分组合作和隐性教学 在老师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注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个性,采用隐性的分层教学及分组学习方式。在教室准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要检测学生们具体的能力基础和知识水平,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特征,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层次,作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在心里将学生们划分为不同的群组,给他们分配不同的课堂任务,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或者也可以将能力较强和能力般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一般的学生,共同提高,增进同学感情。 (二)努力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和奇妙特别的电脑技术会让学生们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们对电脑技术的好奇让他们很难自主的进行学习,电脑技术教学一般在机房教学环境很开放,学生们精神处J几放松状态。因此,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教学问题很有必要,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给学生们发放任务,并在学生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向他们传输知识。老师们应该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依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的方式,将课堂变成一个互动与合作的地方。 三、对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法 对高中生信息技术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主要为将量化考核和电子档案袋相结合,传统的方法是检测,电子档案并不能取代上机测验,它只是为考核提供参考数据,将电子档案和量化考核相结合会完全发挥它的优势。电子档案即学生们每次上课中提交的作业、每次活动的制订计划和参加活动的情况,最化考核即对学生们不同阶段的学习进行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中进步的情况进行考核。结语:教师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基础具体制订学习方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金融企业营销品牌战略分析 【内容摘要】 本文针对中国金融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对品牌策略的迫切需求状况,探讨品牌在金融企业营销中的作用,进而分析金融品牌策略的具体内容,最后就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实施品牌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金融企业;金融营销;品牌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需求差异化程度日益扩大,金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面对金融市场竞争的激化,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并进一步发展成了摆在我国金融企业面前的严峻问题,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营销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由于金融企业的整个营销活动实质上都是围绕产品展开的,因此金融产品策略是金融企业营销活动的基础,是金融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其中品牌策略是产品策略的核心。正如CharlesW.Lamb.Jr在其《营销学精要》指出“每种工业品或消费品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在目标市场上区别于其他产品的能力,品牌则是营销商用来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的主要工具”。而美国著名广告研究专家LarryLight则指出“未来的营销将是品牌的战争”。 一、品牌在金融企业营销中的作用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在现代社会中,品牌犹如一面旗帜,是企业个性化的标志,一方面它向人们展示着它所代表企业的品质、特征,象征整个企业的形象以及企业过去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它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信仰。进入21世纪,就进入了一个品牌消费的年代,有品牌的产品和企业在品牌的光环下,攻城略地抢占大量市场分额,获利丰厚,而没品牌的企业在深陷价格战苦海的同时产品却无人问津,每况愈下。在现实的教育和启示下,各行各业都试图设立并营销自己的品牌。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金融开放对金融业提出了创立品牌的要求,而我国金融企业要想在多元金融竞争格局下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因为金融产品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消费品与生产资料,所以品牌在金融营销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产品识别是品牌最重要的作用。 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无形性,同质性,易被仿效的特性,金融企业通过创立品牌,使其金融产品易于识别,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金融业的迅猛发展,金融企业数量倍增,金融产品品种和数量激增,设立金融品牌,通过品牌在客户心目中唤起记忆、联想以及感觉和情绪,可以使金融企业树立差异化竞争优势,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使顾客能快速准确地在众多产品中辨认金融企业及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此,品牌是金融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手段。 (二)品牌有利于金融企业形象的宣传和金融产品的促销。 现代营销中十分看重的是企业形象的宣传,因为企业形象是促使顾客投放“货币选票”的砝码。品牌通过其名称、标识物形状和外形、标识语含义等可以快速传递关于金融企业整体形象的生动、丰富、深刻、具体的信息,以达到触发、沟通金融企业与客户之间联系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金融企业形象宣传和金融产品促销。 (三)品牌作为产品差异化的手段,有助于减少金融产品的价格弹性。 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无形性,同质性,易被仿效的特性,替代性很强,其需求价格弹性也很大,金融产品的这一特点对于金融企业十分不利。然而通过创立金融品牌,通过品牌向客户提供其所欣赏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价值,可以培养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产品的价格弹性,最终既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不会损害到利润。 (四)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超越金融产品生命周期,给金融企业带来长久利益。 产品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制约作用下会不断从产生走向衰亡。虽然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差异很大,但是同样也存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旦进入衰退阶段,利润就会变薄,甚至无利可图。而金融品牌下所包含的金融产品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此外还可以在同一品牌下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使得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金融营销中品牌战略的具体内容 正确的品牌策略可以促进品牌快速成长,从而有利于金融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根据金融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正确品牌策略,无疑是对所有金融企业管理者和金融营销者的一个挑战。要选择正确品牌策略,首先必须明确金融营销中的品牌策略是一个有机系统,它包含许多具体内容,如品牌化决策,家族品牌决策,品牌延伸决策,品牌重定位决策,多品牌决策,品牌创新策等。而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应当予以重视的品牌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品牌延伸决策。 品牌延伸决策是指利用已经成功的品牌,推出修正过的产品或者全新的产品。品牌延伸策略具有多种优势。一是创建品牌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前期投入非常大,金融企业可以利用品牌延伸决策使其新产品快速为客户所了解并得到市场认可,从而可以节省大量宣传新产品的费用,使新产品迅速顺利进入市场。二是品牌延伸策略可以通过品牌资产转移,以新产品形象延续品牌寿命。但品牌延伸策略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方面,一旦新产品的品质不能令客户满意,就会影响客户对同品牌其他产品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品牌过分扩展也可能导致已有品牌名称丧失其在客户心目中的特殊定位,造成品牌淡化。 (二)品牌重定位决策。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企业可能需要进行重定位决策。例如,竞争者或许已经推出与本企业品牌十分接近的品牌,从而侵占了公司原有的市场份额;或者客户偏好已经改变,以致对于公司原有品牌的需求降低、利润减少。此时,在引入新品牌之前,金融企业首先应该考虑是否只需要将既有品牌重新定位。重定位决策意味着可以继续利用过去的营销成果以及所建立起来的品牌认知率和顾客的忠诚性。品牌重定位方法可以改变产品本身特性、功能以及形象,但切忌让产品的新定位与旧定位相冲突,以免失去现有忠诚客户,或使其感到疑惑。同时应当注意权衡重定位的成本与费用支出。 (三)多品牌决策。 所谓多品牌决策是指企业决定同时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竞争的品牌。金融企业可以采取多品牌决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品牌吸引更多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事实上,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客户最关注的是收益和风险。在风险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其决策主要取决于收益,所以一贯忠于单一品牌的客户并不多。发展多种品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企业风险,防止将企业命运唯系在一个品牌的成败上。第二,金融企业发展多品牌,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深入到各个金融子市场,通过提供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产品,扩大整体市场份额。 (四)品牌创新决策。 品牌的创新包括品牌内涵和外延的创新,即通过不断创新的品牌内涵和外延丰富品牌的价值,从而保持其长盛不衰的活力。创新是品牌的生命力,金融企业要保持品牌领先,必须始终将品牌创新作为品牌经营的重心。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客户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收益性、安全性、便捷性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的金融诉求越来越多,只有通过持续创新,金融品牌才能赢得客户的肯定和认同。具体的金融企业品牌创新,不仅应包含开发新金融产品,开辟新金融业务,采用新技术手段,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式,还应包括广告创新,公关创新,文化定位创新,形象创新等等细微方面。 三、我国金融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建议 (一)金融品牌的重新定位和创新必须着眼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金融品牌的重新定位和创新最终是服务于客户需求的,客户的需求就是市场的潜力,为此在进行品牌的重新定位和设计金融品牌产品时必须一切从客户与市场的需求出发。任何偏重于自己的构想,凭直觉行事,而脱离市场的重新定位和创新,最终是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的。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品牌价值不断突显,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二)我国金融机构在设计品牌策略时,在实施避免品牌过于单一的多品牌决策时,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抓住自身优势,有重点地进行品牌推广。 随着全社会金融意识日益觉醒,金融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以及外资金融企业的不断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我国金融企业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各类金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然而面面俱到,眼花缭乱地品牌推广,缺乏重点,往往会造成高成本和低效率。事实上,每家金融企业都不可能包揽一切产品,更不可能样样领先。这就要求各金融企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创立品牌,开发新产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品牌,争取将优势品牌转化成名牌,避免出现一哄而上,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我国金融企业应当重视自身品牌的保护,尤其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在逐步重视打造品牌的同时,品牌保护意识还相对比较薄弱,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了。这往往会造成金融企业在宣传和推广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却仅仅因为在品牌保护问题上缺乏战略眼光、长远规划以及专业素质,而导致各类品牌争端频发,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一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尤为明显。如北京钱袋网智能技术公司申请注册“手机钱袋”商标就因缺乏商标显著性,而遭遇注册受阻。又如“合拍”与“合拍在线”之争以及“余额宝”遭遇“全额宝”事件,都充分说明了加强金融品牌保护的重要性。 (四)金融品牌背后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提升品牌,就必须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对于金融企业尤其如此,这是由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消费品与生产资料,金融产品具有无形性,客户消费金融产品的过程也就是金融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因此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做品牌就是做服务。然而当前国内金融企业所谓做品牌,过于表面化,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形式,忽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建设,过分依赖媒体宣传包装。而从世界范围看,有着悠久历史的成功大型金融企业在品牌经营上往往有着鲜明特色,执着追求和深刻内涵。广告和形象识别系统等只是其外表形式,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标准化、高质量专业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是其追求的核心。 作者:钱婷婷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公路运输企业品牌战略布局探析 摘要:本文对品牌战略的感念、我国公路运输市场环境与相关企业在品牌战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未来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路运输 品牌战略 措施 一、品牌战略的概念 品牌是一种战略性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培育优势品牌,以获得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品牌战略进行准确定义,有学者认为,品牌战略是品牌化工作中一系列挑战性决策的集合,其内容包括品牌化、品牌名称、品牌管理等决策。笔者认为,品牌战略是企业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差别利润与价值的经营战略。 二、公路运输的市场环境的特征 1.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 在公路运输市场中,其经营的产品就是运输旅客与货物,通过交通工具将旅客与或与货物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其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在运输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存储或转移,故旅客与货物到达目的地后,即意味着消费周期的结束。 2.市场需求多样性与波动性。 公路运输是以运输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性产品,消费对象是有运输需求的组织与个人。由于运输需求者的经济条件、需求意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会对公路运输市场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市场的运输需求出现多样性与波动性。 3.容易形成垄断。 一方面,受自然条件、企业发展水平、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影响,公路运输企业容易出现市场垄断力。另一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公路运输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刺激垄断企业的形成。公路运输行业的部分垄断企业会造成市场偏离自由竞争的要求,因此各地政府会增强市场监管力度。 三、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1.不足之处。 (1)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差异化优势不明显。 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就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的,即同行企业也在努力打造品牌形象。因此坚持特色原则,在同类服务中寻求差异化优势是塑造特色品牌形象的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公路运输企业的品牌塑造较为平庸,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内容差异化不足。公路运输企业通常将人性化服务作为完善服务内容的主要环节,如导购导乘、帮助乘客解决困难等。然而这些服务内容严重缺乏独创性,随着行业的发展该类服务项目将越来越普及,导致企业品牌的竞争力下降;第二,服务品牌差异化不足。在塑造服务品牌时,企业在引导目标顾客方面缺乏针对性,造成服务项目趋同化。以“常州快客”为例,企业要求所有客车坚持“站点到站点,中途不得上下客”的原则,但部分乘客的目的地在目标站点的途中,这类乘客只能选择其他交通方式,造成客源流失。企业未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内容,无法突显目标顾客群的差异化,最终不仅无法加强服务品牌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效益造成了影响。 (2)缺乏品牌内涵。 公路运输企业在落实品牌经营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品牌定位以服务广大旅客为主,在宣传时过于强调品牌的名字,而不是其内涵。大量企业在品牌定位时仅强调服务标准,忽视了服务品牌文化的塑造和推广,从而造成品牌内涵下降,严重影响品牌的生命力,使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品牌管理队伍有待健全。 高素质的品牌管理队伍是建设、维护品牌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公路运输企业中,这类人才严重不足,所以完善品牌管理队伍是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1)品牌战略清晰度不足。 目前我国的公路运输企业对品牌战略目标的认识程度不足,市场定位模糊,以致品牌战略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现行的品牌战略的制定也仅是依据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设想,缺乏对市场的综合分析。此外,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的品牌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未成立相关部门全权负责品牌建设,仅是由运务部、发展部、办公室等部门分别管理,导致品牌建设工作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2)促销策略不足。 促销策略能够直接对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产生影响。首先,公路运输企业仍未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促销策略,活动形式杂乱无章,无法产生群体效应。其次,促销活动的宣传力度严重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只能通过主动咨询或他人介绍的形式获得促销的相关信息,使品牌影响力大打折扣[4]。最后,企业在促销活动结束后未采取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对今后开展类似活动进行有效指导。 (3)品牌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品牌建设是由策划、宣传、反馈等多个环节共同组成的,需要负责人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完成,但企业的品牌建设多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他们缺乏品牌塑造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又承担繁重的生产管理任务分身乏术,导致品牌建设工作流于形式。 四、完善公路运输企业品牌战略布局的措施 1.实现服务品牌形象创新。 服务品牌形象的创新,必须做到形象与内涵兼备,二者缺一不可。品牌形象消费者对品牌的直观认识,它应当包括品牌认知与品牌情感两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公路运输企业在品牌形象塑造中通常采用文字描述的形式,然而这种方式无法有效调动消费者了解品牌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以自身的服务理念为基础,设计出具有较高识别度的LOGO图案,通过“有形”的图案,向消费者宣传“无形”的服务理念。此外,企业还应花大力用于创造品牌文化与品牌个性,让品牌形象能与患者的需求产生强烈共鸣。通过品牌建设,企业可以将情感与服务品牌相结合,从而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内涵。 2.加强品牌传播。 品牌传播是培养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重要手段。公路运输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在品牌传播方面的投入,具体内容包括: (1)传统媒体传播。 报纸、电视、广播等是最主要的传统媒体,其优势在于有广阔的群众基础。企业可以在这些传统媒体上播放广告,从而在短时间内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鲜明的服务形象; (2)网络媒体传播。 随着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各大公路运输应借着这股“东风”,果断采取一系列网络传播方式,如建立企业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等,将核心业务、行业新闻、企业文化等信息进行,并增加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3)公共关系传播。 公路运输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社会群众,与百姓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故公共关系传播也是重要的品牌传播方式之一。企业可借助组织赞助、庆典、评选等活动,向社会宣传正面信息,树立良好的形象。 3.完善品牌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的品牌学习机制。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并由专业人员全权负责品牌的建设、维护等,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全方位提高品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构建良好的服务管理机制。第一,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提高服务规范标准;第二,完善相关考核制度,使标准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第三,通过多种渠道手机消费者的意见与投诉,并积极予以回应,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完善奖惩机制。对于业绩优秀、服务质量高的员工,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员工给予批评、教育等惩罚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公路运输实现市场化以后,企业间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趋势。研究并制定科学的品牌战略,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企业应加大在落实品牌战略方面的投入,打造具有独创性、时代性的服务品牌,从而增强市场影响力。 作者:吴斌 单位:茂名市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品牌效应在市场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这种竞争已经从早期的产品功能竞争上升为产品功能、服务乃至企业文化等综合竞争,形成了多层面、立体化的竞争格局。即我们所说的“品牌竞争”。文章从品牌战略的定义和目的入手,对品牌战略的制定、决策和实施进行系统地分析,并结合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品牌战略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品牌战略目的问题对策 品牌是企业整体形象在市场上的定位,其本身反映了企业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品牌形象塑造可以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而有利于建立和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品牌忠诚度”,提升品牌的价值。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甚至被看成是企业的生命,品牌竞争已成为当前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在当代,品牌是企业形象和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与品牌的竞争。品牌的重要性不仅在企业的实体化生产中得到体现,在虚拟化生产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品牌战略的含义与目的 所谓品牌战略是指把品牌和商标作为产品的旗帜与企业的形象,着力培育和拓展品牌优势。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产品的价格性能比,增强品牌的竞争实力。品牌战略也是指企业为了发展而围绕品牌进行全局性的谋划方略,是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为核心而进行的,并围绕企业及其产品品牌展开的一系列行动方法和决策。实施品牌战略的目的主要有: 1.获得高知名度。 高知名度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得以顺畅销售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产品在市场上的高信誉度。 具有较高市场信誉度的品牌,对消费者而言,代表着产品的高品质和良好的服务水平。对合作企业和提供贷款的银行而言,代表着可靠和值得信赖。对企业本身而言,则代表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获得市场主体认同的保证。 3.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 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了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建立了高信誉度,从而在市场上更容易扩大其市场覆盖面,增加其市场份额。 4.获得长期经济效益。 成功的品牌战略在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的背后,带给企业最直接的好处就体现在帮助企业实现巨大的销售额和高额的利润,使企业获得丰厚的资本利益。可以看出,品牌战略的直接目的就是树立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良好声誉,增加产品市场份额,取得巨大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品牌战略则是要实现品牌和企业的壮大和持续发展。 二、企业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许多企业觉悟到,企业发展到今天,再走传统的道路已经不行了,应走现代化经营之路,去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但是,许多企业意识到品牌战略是一回事,在付诸实践时又是一回事。当前,商业企业在实践品牌战略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1.对品牌的认识程度不够。 大多数企业把品牌简单的理解为知名度。认为只要花大价钱,大做宣传广告,引起轰动效应就能够创造品牌。这样做,不但消耗了企业的大量经济资源,对品牌的打造也无用甚至有害。其次,许多企业认为只要给产品设计个好名字,使用有表现力的包装和商标,找个知名的形象代言人等等就可以创造出好品牌。但是,这实际上把品牌认同为一种符号和标志,集中注意力于表面文章。企业形象可以靠设计而形成,使自己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色,但品牌不可以,它必须是打造和锤炼出来的。通过广告宣传、利用新闻事件制造轰动效应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而对于知名品牌的形成没有任何意义。 2.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认为商业实施品牌战略是重要的,但现在企业里要做的事情很多。再说,实施品牌战略既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件事要慢慢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销售抓上去,其它的事都要放一放。其实,把销售抓上去诚然重要,但怎样抓上去呢?不是已采取了各种扩销、促销措施都收效不大吗?与其屡战屡败,倒不如狠下心来研究品牌战略,从这里找寻突破口,从而找准方向。 3.品牌定位不明确,缺乏企业文化内涵。品牌不仅仅是反映不同企业及其产品之间差别的标识,它还体现着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建立品牌,实际上是将一种企业文化充分展示的过程。当企业开始建立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和贯穿其中并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但许多企业并未注意到这一点,造成品牌没有深层、明确、具体的内涵,难以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其它的配套战略就会显得盲目,缺乏针对性,也就谈不上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 4.品牌竞争靠打价格战。 价格竞争固然是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拓展市场,促进销售的一种策略选择,但其中存在着消极影响。大多数企业会身不由己地参与到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中,似乎除了降价就没有更好的营销手段了。如果持续打下去,则会变成恶性竞争。企业由于利薄,技术难以创新,质量难以提高,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品牌价值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中急速下跌,最终导致许多驰名品牌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真正的品牌不是靠降价创立的,它的生命力也不是靠降价来维持的。相反,成功的品牌很少在价格上出现频繁波动。高质量才是创世界知名品牌的根本保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竞争力的源泉。 5.品牌缺乏核心价值。 对品牌而言,品牌核心价值就如同灵魂一般。如果一个品牌没有了自己清晰的核心价值,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势品牌。而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终极追求,是一个品牌营销传播活动的原点。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都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演绎,并丰满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海尔的核心价值是“真诚”,品牌口号是“真诚到永远”其星级服务、产品研发都是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和延展。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是创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反观国内的很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积累。 三、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 品牌战略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品牌创造、品牌管理、品牌传播、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品牌创新、品牌保护等。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为了打造企业品牌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应重视以下策略。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企业的经营者,要不断学习现代商业知识,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的形势,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 2.实施品牌创新。 IBF国际品牌联盟副主席麦奎尔说过:企业要持续不断地对品牌予以关注,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创新,不断巩固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现代经济中的品牌创新,其本质是一种全面品牌创新,包括了产品组织技术价值传播营销管理市场等方面内容的创新,是以品牌创造和品牌培育为核心的综合性一体化创新.,因此,品牌创新是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3.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关系到一个企业兴衰成败、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决策,它是企业品牌经营的提纲和总领,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先做对的事,然后把事情做对。品牌战略就是做对的事,如果事情一开始就错了,那么不管过程如何努力,都会是事倍功半的结果。目前,全世界的大品牌也不过五百强,大企业集团也不过五百家,关键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有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是这一异质性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所有著名品牌正是开发到了区别于同类别产品中的异质性才获得成功的。 4.始终不渝地追求品牌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灵魂。没有质量,品牌就如“无水之源”,失去了根本立足点。优秀品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提供更高的可依靠的质量。许多顾客青睐名牌,甚至不惜以高价购买主要就是由于名牌所体现的质量优势,名牌从来都以优质为基础的。品质是企业创名牌的根本,是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和追随度的最直接原因,是品牌大厦得以稳定的根基。没有高品质,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牌,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质量作为品牌的本质、基础,会影响到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同时,高质量会带来品牌的成长,会带来高的市场份额。对那些雄心勃勃想创名牌的企业来说,质量作为品牌的本质是一道必须攻克的难关。 5.使用定点超越竞争策略帮助企业脱离红海,开创蓝海。 定点超越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西方管理学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理论。它是指企业将其产品、服务和其他业务活动与自己最强的竞争对手或某一方面的领先者进行连续对比衡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自己的最优策略并持续改进,最终实现超越。定点超越不是一种单纯的模仿,它的核心思想是学习竞争对手,创建学习型组织。目的是为了发现竞争对手的优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的竞争策略。与此同时,在不断地学习对方和自我分析中,企业会发现越来越多创造价值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正是企业脱离红海,进入蓝海的途径。所谓蓝海,即与已有的市场红海相对,突破狭窄的竞争视野,明晰决定顾客选择的因素,超越传统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的企业战略。运用到品牌战略中,企业将自身的品牌同竞争对手的品牌相比较,通过观察、收集资料、分析市场占有率等手段充分了解自身品牌与竞争对手品牌的差异性,发现自身品牌中诸如品牌形象、品牌信誉的缺陷。同时吸取竞争对手的优势,模仿但不抄袭,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研究。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创新和研究成果之后,企业发展品牌的思路就会打开,利用所掌握的庞大信息量去开发新的市场,或对原有品牌进行革新,从而脱离红海。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品牌已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品牌战略在现代企业战略组合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已逐步成为企业战略组合的核心战略。因此,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施有效的品牌战略,进行品牌的维护与管理,实现品牌战略的与时俱进,很好地应对国际竞争环境,真正做到将企业的品牌打造成企业的灵魂。 作者:傅红平 单位:宁波广源纺织品有限公司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品牌战略中小企业品牌论文 一、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存在的突出问题 品牌战略的实施,就是企业着眼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以打造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为目标,以品牌经营为手段,以创新创造为动力,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判断、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对技术的持续开发、对质量的品质保证、对服务的全面系统、对营销的渠道拓展等综合措施,使企业品牌不断进行积累的一系列管理和营销手段,使广大消费者能够记住、认同和选取企业的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以此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都高度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将品牌战略作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来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牌战略发展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品牌战略发展理念落后的问题。中小企业之所以存在数量多、品牌少的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将品牌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粗放式经营,始终没有走出“制造”的发展模式。因而在技术创新方面比较匮乏,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较小,普遍都不超过营业收入到的1%,有很多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根本不进行投入,而是采取“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的方式发展,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都在营业收入的3%左右,我国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因而也不可能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二)战略竞争意识比较滞后 由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依赖“价格竞争”,通过低价的方式在市场立足,这就导致我国的品牌缺乏美誉度,特别是由于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具有创新价值的产品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在对国外的创新成果进行复制,特别是很多企业的品牌定位还没有定位在全球大品牌以及个性化、独特化、新颖化方面,因而在国际竞争上根本不具备比较优势。比如,目前我国很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缺乏品牌质监管理意识,而质量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中小企业对品牌战略的实施始终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认为只有提高市场占有率、只有卖出更多的产品,那么就能够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就能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由于忽视市场竞争,因而在质量管理方面缺乏持续性和创新性,最终会导致企业品牌贬值甚至无奈退出市场。 (三)品牌决策体系不够完善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情况来看,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因而很多中小企业在品牌决策方面容易出现问题,这主要是很多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品牌决策体系,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极易导致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出现重大失误,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由于“品牌授权”决策失误,被授权方由于盲目追求利润而使品牌受损,“德州扒鸡”、“镇江香醋”等就是因授权不当而遭受巨大损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为了扩大规模,都采取兼并、重组等方面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一些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品牌拓展出现失误,导致中小企业品牌影响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使自身的品牌受到极大的影响。比如“冠生园”1993年合资后毁灭了“冠生园”,“瑞蚨祥”品牌拓展较慢导致门前冷落,“王麻子”品牌拓展至与刀剪无关的产品导致品牌形象模糊。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品牌决策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自身品牌保护不够到位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品牌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因而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不注重对品牌的保护,导致自身受到损失。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在国外市场屡屡发生商标被抢注的事件,商标被抢注就意味着我国品牌难以进入该市场。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不注重自身品牌的保护,中小企业的品牌被冒充和仿制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不仅影响了中小企业品牌的声誉,而且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中小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使中小企业品牌能够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中小企业品牌被仿冒之后,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品牌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小企业要想更好的实施品牌战略,就必须在理念创新方面狠下功夫。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必须将创新贯彻于全过程,特别是要改变过去以“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的品牌发展模式。从我国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要求出发,大力加强对企业品牌战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特别是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努力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品牌文化”建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品牌文化”与“文化品牌”的互动关系,在品牌定位方面要将“鲜明性”和“差异性”作为重点,使自身的品牌形成特色,进而形成竞争力。 (二)实施品牌竞争策略 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既要努力提升同行业的竞争能力,也要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只有这样,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我国中小企业必须着眼于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将品牌战略纳入到企业“价值链”的管理体系当中,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提升品牌的附加值。还要大力加强品牌“标准化”建设,积极参与国内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特别是要从当前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理念入手,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品牌的绿色价值,同时还要加大技术储备,持续推动品牌创新,这应当成为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任务。中小企业还要高度重视“品牌服务”战略的实施,大力实施“超值品牌服务”建设,既要打造产品品牌,更要打造服务品牌,着力于提升自身品牌的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 (三)完善品牌决策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品牌逐渐转变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品牌决策体系,才能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由于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更应当高度重视品牌决策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还要加强对品牌战略的管理工作,组建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品牌战略的管理与落实,形成健全和完善的品牌战略管理体系,为中小企业更好的实施品牌战略创造条件。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延伸过程中,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能盲目拓展品牌,而是要在夯实核心品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尽量减少“多品牌”战略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的品牌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品牌保护力度 企业品牌的形成往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被假冒、仿造甚至抢注却十分容易。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品牌管理策略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法律意识,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品牌的合法权益。在这方面,中小企业必须下大力气增加法律方面的投入,招揽处理法律事务的人才,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产品和服务品牌的商标注册力度,特别是在企业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遭到侵犯的时候,一定要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这既是保护企业品牌的需要,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中小企业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维护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属于家族企业,因而中小企业对品牌战略缺乏足够的重视,还存在品牌战略发展理念落后、战略竞争意识比较滞后、品牌决策体系不够完善、自身品牌保护不够到位等问题。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着眼于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高度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要加强品牌管理工作,积极创新品牌发展理念、实施品牌竞争策略、完善品牌决策体系、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推动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实施变得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让品牌战略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 作者:黄允健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现代企业品牌战略问题分析 一、企业品牌形成背景及其作用 1、企业品牌形成背景 自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企业品牌已逐渐形成雏形,与此同时,世界的经济市场大门大开,各国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好像在一夜之间涌向了世界市场中。而在此时,企业品牌也随之出现,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至此之后,企业品牌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前提。要有企业,就得先后品牌,只有当企业品牌足够成熟、有良好的信誉时,企业才能进一步的向前发展。 2、企业品牌的作用 企业品牌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企业品牌的作用所在。 (1)、更有利于企业产品参与市场的竞争中去。企业的发展在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如何提高企业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是企业核心发展战略目标,而企业的品牌战略是所有企业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战略之一。首先,品牌对企业的产品有着认知作用,企业的品牌在于顾客在闻其名之后产生一种对其产品的认知和辨析,企业品牌为企业宣传其产品、销售做了基础,只有当企业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才能对企业的后续产品的销售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企业品牌为企业产品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护,既专利的保护,有了企业在工商部门的品牌注册后,就生成了相应的法律效应,从而防止其他企业对本企业的产品成果进行非法的窃取和剥夺。 (3)、企业品牌保护消费者权益,当企业的产品不合格甚至危害到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时,消费者可通过企业品牌寻找相应的企业责任,这也为企业的产品质量做了保证,以更好的得到消费者的信赖。 二、现代企业品牌战略中所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品牌战略认识不够 不少的现代企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意识到企业品牌战略对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少企业一味地追求企业产品的数量以及段时间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略的企业品牌战略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品牌战略思想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思想,企业在其产品上所下的功夫都围绕着企业品牌战略展开的,因此,忽略的企业品牌战略思想的重要,也就阻碍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不少企业认为在电视节目中播出几个自己产品的广告或者请一些公众人物为其代言,而这仅仅是对场频销售的一种策略,对企业品牌的影响也没有太多的帮助,相反,企业要是没有加大对企业品牌内涵的认知,同样会导致企业品牌形象受损,企业品牌信誉度下降。 2、强大的理论、缺失的实践经验 目前大多数企业有着自己的一套企业发展策略,当然有着对企业品牌效应的相应阐述。在企业的企业品牌策略文件中,便拽着现代最为科学以及合理的企业品牌战略方案,但是,虽然有着强大的理论方案支撑着就会打出一个高信誉、高依赖性的企业品牌吗?答案是不一定的。企业的品牌战略并不在于其理论方案有多么的科学超前,而更多地在于实践,只有当企业的产品真正的投入市场经济中后,才能验证是否是企业所预测的那样完美。 3、企业品牌战略实施门槛高 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是达到企业品牌战略目的的前提,但如何实施企业品牌战略是企业迈向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而这一步似乎没有那么简单。企业要想打出自己的品牌,甚至要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那其门槛则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要想拥有自己的品牌,则必须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这与企业生产水平和效率息息相关。而这一点一般的企业很难达到,因此不少企业在没有确定自身的位置时盲目的投入企业品牌战略中去,而忽略了品牌战略的前提,既企业产品的质量。 三、基于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的对策 1、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企业要想打好企业的品牌战略,则必须使企业各层人员加强企业品牌战略意识,让企业品牌战略融入于员工日常生活工作中,充分利用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的个人生活圈子来宣传企业产品,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强企业品牌战略的步伐。企业品牌的战略思想要面向国际,与国际思想接轨,借鉴国际企业的先进企业战略思想,从中获取适合发展自身品牌的战略思想,进而推进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战略品牌市场定位 在庞大的经济市场中,切不可盲目定位企业自身的位置,要以及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进行定位。企业战略品牌市场的定位在于企业可以通过自身产品的质量水准以及服务方向来与企业产品加以区别的战略方案。企业通过亲身对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调查来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市场经济的突破点,依据市场消费需求来实施企业品牌定位战略。 3、着重企业品牌的保护 品牌效应对企业产品的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许某一个非法套牌产品或者盗版产品就足够可以影响到企业自身品牌的荣誉,失去消费着信赖。因此企业品牌的自我保护是企业进军经济市场的重要前提。 作者:张海峰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学办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日化企业品牌战略管理 一相关文献回顾 品牌战略就是企业根据品牌在经济运行中的规律,从战略的高度创建、培育并利用品牌,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的全过程.品牌战略的选择是企业的根本性决策,也是企业品牌经营的纲领.相比于传统的品牌管理,品牌战略管理不仅仅是战术导向,并介入了传统品牌管理所没有的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视野拓宽于更多产品、更多品牌、更多市场上,在部门设置上协调各部门为了取得长期的效果.结合我国日化老字号企业的现状,进行品牌战略管理创新必不可少.那么从品牌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三个维度的发展: 1品牌战略管理主要内容 从传播品牌信息到积累品牌资产传统品牌管理在进行媒介传播时通常选择广告这种手段来打造和传播品牌形象和品牌信息.但是品牌不仅仅是一种标识,它可以为企业创收,所以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品牌称为品牌资产,它是一种战略资本.将老字号的品牌价值提升,只能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实现,而实现长期积累需要战略管理.因此,品牌战略管理创新主要内容的发展趋势便是实现老字号品牌资产的积累. 2品牌战略管理的目标 从做大做强到长期生存老字号品牌如何长期屹立在民族之林并走向世界,和做到长期生存密不可分.相对而言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巨大差距牵引着很多国内品牌想要做大做强来与之抗衡,但这只能当做一种手段,目标应该是长期生存下来,对于老字号企业的存亡来说,只有生存下来,才能够有回报. 3品牌战略管理的模式 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学术界和企业管理实践中提出对未来的品牌战略管理模式的展望:区域战略管理,区位战略管理,品牌关系战略管理,品牌生态战略管理,网络战略管理.而对于老字号日化品牌而言,品牌战略的制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品牌构架组合,品牌定位和品牌个性设计.品牌架构组合指一个企业所有品牌覆盖的消费者和市场各不同,从而形成完整互补的品牌体系.品牌定位指对品牌进行具体目标市场、目标消费者的定位,品牌形象的塑造,发展和确定关键就在于品牌定位,也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品牌个性是一个品牌的灵魂.它彰显了品牌与众不同的理念,形象和功能,品牌个性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购买意向和忠诚度. 二案例研究背景 1898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和的夭折让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秉着以产业兴国的理想,上海家化的前身香港广生行诞生,凭借品牌“双妹”获得巴拿马奖迅速成为名族化妆品业的领头羊.1949到1978年间,随着新中国公私合营改革的浪潮的掀起,由香港广生行上海分公司,历史悠久的中华协记化妆品厂,内地最早的花露水生产商上海明星香水厂和东方化学工业社四家公司进行合并,成立“上海明星家用化学品制造厂”,从此“家化”应运而生.此间推出的“友谊”、“雅霜”两大品牌,成为新中国最早的护肤品.1978到1990年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家化发展飞速,于1990年,家化固定资产超过6000万元,销售额达5亿元,利税1.05亿元,位居全国化妆业之首,此间,推出的美加净系列产品成为国内销售量最大、品种规格最全、获奖次数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中国民族化妆品第一品牌,创下多项全国第一.1991年,上海家化厂响应国家号召,拿出招牌“露美”、“美加净”两个品牌与美国庄臣合资,建立上海庄臣公司,却没曾想合资后“美加净”被打入“冷宫”,当年销售额锐减2.5亿元,陷入谷底.合资的失败值得让民族品牌反省自身的发展之路.1992到1995年间,上海家化斥巨资回购了“美加净”和“露美”两个品牌.同时上海家化内部进行了重组和改制,引用了当时全球领先的市场管理模式,并将上海家用化学品厂改制为上海家化联合公司,这次第二次创业为家化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奠定了重要基础.1999年,上海家化联合公司吸收兼并上海日用化学(集团)公司,上海家化(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1年,上海家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资本平台的搭建,为家化走向世界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多个知名品牌组成了家化品牌家族,分别占据了各自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和家化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研发及品牌实力,使得家化成为唯一能与国际同行展开全方位竞争的本土日化企业.2011年,上海家化母公司家化集团100%股权最终被上海平浦投资有限公司通过竞标获得,后者为平安信托旗下平安创新资本全资子公司.上海家化是中国民族日化企业的一面旗帜,其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波折坎坷,但由于坚持创新的道路,在危机四起的国内日化市场屹立不倒,其产品的品牌也一直发展壮大.在2010年,公司的营业额已达到30.9亿元,同比增长接近15%. 三上海家化品牌战略的案例分析 1品牌构架组合———多品牌战略结合 上海家化自身条件,第一,上海家化作为老字号日化企业,在日化市场的长期经营为自身的财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能力去实施多品牌战略.第二、我国目前日化行业的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乐观,品牌的细分市场容量也足够大.第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对于日化产品的个性化、感性化和细腻化都有新的要求,上海家化作为老字号日化龙头企业,有采取多品牌战略的必要性.进行多品牌战略的历程主要有以下三阶段: (1)在上海家化以日化行业的领头羊的身份在1990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5亿元,占全国市场的六分之一,超过第二、第三、第四、五位的总和.仅“美加净”单一品牌的销售总量九占据全国市场的十分之一.但和庄臣公司的合资失败之后,知名品牌“露美”、“美加净”撤出市场,使上海家化受到重挫,合资之路的失败,使家化从庄臣撤资,赎回“露美”、“美加净”两个濒临淘汰出局的品牌,但当时的“美加净”销售额已经锐减到不足6000万元.艰难局面下上海家化另辟蹊径,“六神”的出现使得家化暂摆困境并在中国日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因为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对于中医文化的特殊偏好,家化推出了“六神”花露水,以“祛痱止痒,提神醒脑”的明确产品诉求,实惠亲民的价格迅速在中低层消费群体中火热起来.家化也趁势出击,其后推出的一系列“六神”系列产品,占据了强大的市场份额,使“六神”成为中国夏季个人洗护用品的第一品牌. (2)1998年,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向市场推出一个具有全新概念的品牌———“佰草集”,这是中国第一套具有完整意义的现代中草药个人护理品品牌,它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和销售方式使“佰草集”历经十余载磨砺后,发展成为中国本土高端化妆品牌的代名词.上海家化持有的“美加净”、“六神”等品牌主要面对中低档市场,虽取得的市场份额相当傲人,但销售业绩和市场地位却不如人意,面临着在中高档及高档市场存在细分市场占有空缺的状况,上海家化尝试与跨国公司在高档产品方面进行一定规模和程度上的正面较量,以“佰草集”进驻中高端化妆品市场成为必要,这也是上海家化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化妆品市场竞争,转防守到进攻的全新阶段. (3)诞生于1898年光绪年间的“双妹”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淡出上海,但随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中国元素成为新的风尚,上海家化推出的“佰草集”在中高端日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海外市场备受关注,它的成功也很好的证明了打开高端市场的必要性.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消费者所持有的回归国货老品牌的怀旧情感也使得复兴老品牌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实现上海家化老品牌重焕生机,2010年,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双妹”高调复出,借助旧上海名媛时尚的复兴,将“双妹”打造成中国的高端跨界时尚品牌,填补上海家化在高端市场的空白.这也是“双妹”从中国市场走向国际,打破中国本土高奢品牌的缺乏的新开始. 2清晰的品牌定位和鲜明的品牌个性 上海家化目前主要有九个品牌,包括六神,佰草集,美加净,清妃,双妹,高夫,玉泽、恒妍和启初.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其中拳头品牌是六神和佰草集. 2.1中低端品牌 “六神”、“美加净”“六神”或称“六位神灵” 在传统中医上是用于治疗痱子及其他夏季疾病的药方名称,其主要成分为珍珠粉和麝香.借由中国消费者对传统中医文化的信赖,家化明确了六神“祛痱止痒、提神醒脑”的产品诉求,从最初推出市场的花露水这一单一产品发展成包括沐浴露,洗发水,香皂,爽身粉等一系列的产品.六神的品牌定位十分明确,它秉承传统中药理论,采用古法中草药理念同时结合现代工艺.六神的产品和包装的设计也坚持清爽,清凉的原则,以六神原液为核心,把薄荷,麝香,黄柏,冰片等中药成分的精华结合现代工艺,使得六神产品具有鲜明的产品特色,使消费者们一提到六神,就能联想到“清凉,草本精华,夏天用最好”.“美加净”鼎盛时期的生产线空前巨大,被誉为“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有着无数辉煌的历史,包括生产国内第一款二合一香波,第一瓶摩丝,第一瓶香水等等.但由于错误的与美国庄臣的合资,渐渐淡出公众视线,这个重挫使得“美加净”的复出增加了难度,最初的“美加净“品牌定位是美丽加洁净,但家化回购“美加净”之后,对于“美加净”的品牌定位一直很模糊,十余年徘徊之路的摸索,结合其知名度高但产品过于陈旧,如今“美加净”品牌的高调回归,最终定位于“高档的品质,高档的包装,中档的价格”,致力打造出年轻化,大众化,并能使消费者联想到亲切温馨的护肤品牌. 2.2中高端品牌 “佰草集”“高夫”“清妃”“玉泽”“启初”“佰草集”是上海家化1998年推出市场的具有全新概念的品牌,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中草药中高档个人护理品.多年经营,现已拥有包括脸部护理、全身护理、美发护理、香薰护理和品颜护理品类.它的品牌定位十分明确,在产品开发中科学的运用了中医独有的平衡理论和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一步步将“自然、平衡”的中国文化精髓渗透到产品理念中,佰草集能够成为唯一能够与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等高端护肤品牌抗衡的本土化妆品牌,与其坚持运用中国元素,首先它的品牌命名就巧用了源自神农尝百草的古老传说,意为“集百草而成”.其次,佰草集的包装也巧妙的运用了具有东方韵味的质朴绿,这是汲取自中国传统元素———竹节的灵感.如今佰草集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销售额已超过10亿人民币,位细分市场之首.“高夫”诞生于1992年,是中国第一个中高端男性化妆品品牌.不同于传统的化妆品定位,它时刻在传达一种对待生活的时尚讯息,驰骋男性的生活空间,尽心提高男性的生活品质,不断坚定男性的理想目标,选择高夫就是选择高品质的生活.高夫成立早期被家化定义为低端的大众产品,品牌形象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国内也涌现出一批关注男性市场的化妆品品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2003年高夫进行了重新定位,首度启用国际巨星———古天乐作为品牌代言人,并确定了高夫“从容,儒雅”的品牌个性,并重新进行产品整合,其产品线跨越了护肤,护发,香水三大领域.这次品牌战略的调整,使得高夫成功的转型为一个高端男士专用化妆品,其销售额也直线上升,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40%,2009年,全年的销售额更是达到了8000多万这个历史新高,品牌的影响力也再广大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 2.3高端奢侈品牌 “双妹双妹始创于光绪年间,到1915年,双妹旗下已拥有众多美妆和香水产品,品类众多丰富,并凭借经典产品“粉嫩膏”在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斩获金奖,被当时的巴黎时尚界誉为“VIVE(极致)”,“SHANGHAIVIVE”也是双妹的另一个名字.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使市场受到影响,双妹逐渐停产,品牌也消身匿迹.上海家化经过三年的筹备,决心让双妹这个沉寂了半个世纪的老品牌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此次双妹的目标是打造成为既有海派文化积淀,又有国际视野的新品牌,也宣告了上海家化正式进军高端时尚领域,双妹代表的是一段历史沉淀,一段老上海风情,它所继承的品牌精神“材美工巧,尽态极妍”也是品牌重塑的重要关键. 四案例研究启示研究 从品牌战略管理的角度浅析了传统老字号日化企业———上海家化的创新和发展之路.上海家化一直是中国民族化妆品行业的积极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它作为老字号品牌经营成功的典型,带给复兴发展老字号的启示如下:第一,一个品牌的树立,开拓和确定品牌形象的核心是品牌的定位,品牌定位也决定着产品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特别是老字号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和手段.如何进行品牌定位?那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顾客导向性原则,重点在于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品牌定位策略.其次是个性化原则,赋予品牌独特的个性,以迎合相应顾客的需要,否则,即使产品性能再好,也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再次是差异化原则,品牌定位要与众不同,应当考虑到品牌的差异化,让品牌所体现出来的内涵与市场同类产品有所区别.最后试动态调整原则,品牌定位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它应当根据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二,品牌的成长过程中对品牌的管理和维护是至关重要.很多品牌建设初期一帆风顺,但由于疏于管理和维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每况如下,甚至逐渐退出市场了.汲取经验,品牌的日常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证品牌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特别对于化妆品这样消费者关注度和要求都比较高的产品,质量的保证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在品牌管理中,老字号企业要始终将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除了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外,还要不断探索各种方式和途径保证产品质量的领先性,产品功能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老字号企业的产品才能稳定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其次保证品牌的商标管理,只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要起企业在商标注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宽注册,广注册和多样化注册.防止竞争对手使用和自己的商标相同的商标来进行生产经营,从而避免在商场上引起混淆,减损品牌和商标的形象.第三,品牌创新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老字号企业尤甚.新颖独特的产品通常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相反陈旧不变通的品牌和产品极易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被消费者遗忘.品牌创新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出发点,深切了解消费者需求,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机应变进行调整.品牌创新是一场持久战的核心动力,它促使品牌保持永久的领先性和竞争力. 作者:许莹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我国企业的品牌战略构建现状及战略分析 摘要:本文从企业品牌战略构建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我国企业品牌战略构建的现状,并对如何构建企业品牌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谁拥有著名的品牌,就意味着拥有可观的财富。品牌是一种消费者认知,正以其独特魅力,超越国界和民族,吸引全世界消费者的眼光。品牌也是企业产品或企业未来经营表现的关键,好的品牌会给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更会给企业和员工带来长远持续的利润和价值。 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所谓品牌战略就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额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一旦树立,则不但有价值并且不可模仿。所以品牌战略的确立应围绕企业的竞争实力来进行。下面就企业品牌战略作初步探讨。 一、构建企业品牌战略的意义 (一)品牌战略的优劣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市场竞争的环境、手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企业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以产品来竞争,还包括企业品牌的竞争。调查显示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能发展为大企业。品牌是企业的必需品,也是众多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品牌建设更是建立大型企业的必经之路。在这种目标的导引下,品牌建设便成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了品牌,就有了知名度,也就有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和价值。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等无一不是先从抓品牌战略开始的,即创立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并把它作为一种开拓市场的手段,最终占领市场。可以说,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将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战略的优劣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 (二)品牌是公众持久不变的信任。品牌不但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可培养一批忠诚的顾客群体。品牌追求的是对消费者的一种锁定效应,是一种公众持久不变的信任度。有了这种持久信任度,品牌就能在消费者心中长期保持良好的形象,如诚信度、专业度、舒适度等,即使碰到偶然事件,也能很快获得公众的原谅和重新认可,这样就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 (三)品牌建设有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拥有一个强势品牌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企业家开始努力打造品牌资源,把品牌作为企业生存的基石,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而品牌本身不但是无形资产,更具备有形价值。如:安利品牌本身价值就达800亿美元。另外,由于名牌的综合带动作用十分巨大,所以往往是一个产品的牌子创立后,逐渐形成一个系列并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品牌战略构建的现状 (一)部分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识仍然淡薄。企业在品牌方面还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如:做大规模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更好的产品、更佳的团队、更大的投入,必将胜出;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是促进销售的核心力量等等。不少企业对品牌的长期价值缺乏深刻认识,企业品牌空壳化严重;不少企业以为依靠短时间注入巨资进行“狂轰滥炸”式的广告活动,就可建立起品牌,忽视了品牌战略的整体效益和长远目标,结果为企业品牌长期价值的建立埋下隐患。 (二)品牌的定位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当企业开始建立品牌时,文化必然渗透和贯穿其中。品牌体现着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我国相当多企业品牌文化内涵缺乏深层次感,形象呆板、个性化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上发挥品牌战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了。 (三)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的意识还不强。一方面是国内拥有成熟品牌的企业缺乏对品牌的保护力度,出现品牌商标被出售,被外国企业抢注等严重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识薄弱,保护力度不够,致使大量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倾销给中国品牌造成了巨大损失。而欧盟经常对中国商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和保护措施,是我国企业的学习榜样。可喜的是,我国部分企业开始觉醒,积极应对国外诉讼,也有不少胜诉的案例,有力地打击了对方的嚣张气焰,同时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品牌。 三、企业如何构建品牌战略 (一)企业家要树立现代品牌战略意识。 企业家要提高认识,强化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企业要想立足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品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家高度重视品牌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拥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品牌,企业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因此,企业家要想发展壮大企业,占据市场的主动权,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二)加强文化价值和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名牌产品以创牌理念,以企业自身的文化底蕴,唤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意识,尤其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企业要善于利用品牌的文化优势,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使品牌的文化内涵带给品牌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场价值,使品牌文化为品牌注入神奇的活力。所以,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才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企业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大力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三是要注重品牌宣传上的独特性和文化性。 (三)用心创建企业自己的品牌和品牌战略。 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先设计和注册企业自己的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目前尚无商标的企业应立即注册自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扩大注册国别和增加注册类别。商标注册后虽然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以良好的质量、服务和信誉度,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赞许,才能带动产品的销量和出口创汇,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商家挑选某牌子的产品,只要产品的质量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信誉,这品牌就有了价值,即使价格相对其他同类产品高许多,仍有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并把产品作为高贵身份的象征。如“皮尔卡丹”,“劳斯来斯”等品牌产品。 (四)积极维护企业自己的品牌和品牌战略。 培育一只品牌充满艰辛,而要维护一只品牌更属容易。注重品牌的法律保护,为企业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打击侵权、假冒行为,这是培育和维护企业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工作。面对国内外市场不正当的品牌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和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有品牌的合法权益。当企业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时,商标国际注册是寻求商标国际保护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和有效途径。企业必须善于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等有关国际公约,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企业在构建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既要树立起对品牌的正确认识,又要真正重视企业的品牌战略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有的生存空间。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企业品牌战略对策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品牌战略在我国企业运作的问题;改进企业运作品牌战略的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不知从何着手、缺乏相应的机制、受国家政策保护及限制的行业,品牌战略尚未提上日程、消费者中民族品牌意识的淡薄,不利于民族品牌的成长、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运用资本经营,加快开发速度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企业;品牌战略;市场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上缺乏紧迫感,对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缺乏,品牌营销空白,缺乏相应的机制等问题影响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树立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运用资本经营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品种、信誉、企业形象和服务水平等综合素质的竞争,进而发展为品牌、品牌战略的竞争。谁能创出品牌,谁就拥有了称雄市场的资本,也就能够独占鳌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品牌效应”。所谓品牌效应,就是质量、信誉的影响力,是产品满足社会而获得的经济效果。本文即对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品牌战略在我国企业运作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上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从总体来说,对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还是刚刚意识到。这种意识一是来源于政府的引导,二是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实践。特别是市场的实践,使许多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尽各种竞争招数左冲右突而难以奏效,而看到一些同行另辟蹊径,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却连连获胜。在上海,就有三枪牌内衣、开开牌服饰、古今牌胸罩、真丝大王、爱建衣料,等等。这些企业,由于发展了自己的品牌商品,而使企业在同样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转眼之间,发展成为令人惊羡的大企业。更有春兰牌空调,已经踏上了世界的征程。于是许多企业觉悟到,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再走传统的道路不行了,应走现代经营之路,去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但是,企业意识到品牌战略是一回事,在付诸实践时又是一回事。当前,我国企业在实践品牌战略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许多企业领导认为,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销售抓上去,其他的事都要放一放。把销售抓上去诚然重要,但怎样抓上去呢?不是已采取了各种扩销、促销措施都收效不大吗?与其屡战屡败,倒不如狠下心来研究品牌战略,从这里找寻突破口,从而找准方向。商业企业应有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2.不知从何着手 或囿于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缺乏,或囿于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的物质条件不充裕,一些企业在当前实施品牌战略时茫然无措。其中,一个迷茫的举动是想看别人怎么做,特别是自己的同行搞什么品牌,然后去跟着学样。其实,这是最要不得的。因为,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崭新的知识,并没有太多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再说,创新本身就是追求一个新字,要各显神通。万事要抱定一个宗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唯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具有个性的品牌商品来,那才是有生命力的。 3.缺乏相应的机制 目前,许多企业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唯有实行这种分离,企业的经营者才有独立的人格。这对实施品牌战略是必须的。但现在不少企业还没有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或虽实行了分离,但界定不严格、不清晰,仍然使经营者缺乏完整的独立人格。这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时,难免产生短期行为。而品牌战略是很忌讳短期行为的。因为,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有连续性,短期行为是搞不好品牌战略的。所以,我国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一定要解决好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4.受国家政策保护及限制的行业,品牌战略尚未提上日程 在中国市场,外资品牌通过合资、独资或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本土化品牌。相比之下,我国除了开放较早、竞争比较完全的行业,如家电、化妆品、食品饮料等行业品牌发展较好以外,受国家政策保护及限制的行业,品牌营销仍是一片空白,真正的强势品牌几乎没有。 5.消费者中民族品牌意识的淡薄,不利于民族品牌的成长 我国大城市消费者已有很强的品牌消费意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品牌意识也渐渐增强。年轻人以追求知名品牌的消费来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他们从小消费外国品牌,如雀巢、麦当劳以至于发展成以追求外国品牌为时尚,这不能不让有识之士为国内民族品牌担忧。二、改进企业运作品牌战略的对策 当前企业应该怎样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根据前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企业的经营者,首先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者,要通过学习现代营销知识,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更是企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大途径。应从这样的高度和理念,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 一个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要经过市场调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发一、二个品牌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其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这一异质性是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 3.运用资本经营,加快开发速度 开发资金不足,是当前企业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不能以此为理由等待,更不能因此而放弃开发。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一个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资本运作的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创立品牌是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美国商品品牌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历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买卖品牌的三步曲。我们不妨借鉴这个经验,实行品牌的资本经营。到底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这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有资本经营的理念,懂得买一个好的有市场的商品品牌,就等于买到了一个好的市场。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企业品牌战略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现已成为企业争夺和占领市场的重要工具。本文分析了国内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其原因,从多角度提出了提高国产品牌的多种措施,以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品牌战略品牌联合市场定位 由于“乳业三聚氰胺事件”,三鹿集团面临破产危机,很可能被三元公司或其他企业收购重组。对于拥有“30年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品牌”、“中国奶粉行业惟一标志性品牌”等声誉的三鹿集团的结局,值得我们对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进行深思。 一、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存在缺陷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商品市场已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提出了品牌战略建设。品牌战略是指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其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使企业在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社会背景下,谋求以品牌创造差异化来占领市场。我国企业的品牌战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对品牌战略内涵认识不够。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简单地认为品牌战略只不过是给产品取个好听的名字,拍个好广告,然后在主要媒体如CCTV上砸大钱打广告。其实做广告仅仅是一种营销策略,并没有到达品牌战略的高度,自然也很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当年的标王:孔府宴酒、秦池、爱多企业在央视花巨资打广告努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到后来终究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理解品牌战略的内涵,忽视了提高品牌的美誉度,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存在缺陷而使品牌的畸形发展,最终轰然倒地。 2.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导致战略选择失误。中国企业品牌的推广,通常都是在品牌前期知名度的推广上不惜重金,可是一旦品牌家喻户晓之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了,如三鹿奶粉事件导致其破产。在具体应用品牌战略时常脱离企业所在行业实际。比如说许多食品饮料业中大公司如娃哈哈、统一、康师傅、旺旺等采用品牌宽化战略,在一个大品牌的统帅下,产品发展到各类饮料、奶制品、罐装食品等多种领域,但随着单一品牌下产品类别的扩展,品牌的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品牌核心价值含金量的降低。而喜之郎专注于做果冻,采用品牌窄化战略,市场份额多年高居60%以上,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3.品牌战略的组织和实施存在困难。我国许多企业的品牌战略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在组织和实施时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品牌战略在规划的组织构架难以上升到战略高度,许多企业的年度规划中根本就没有品牌战略规划这一项。第二,品牌管理人员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品牌战略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能够真正了解品牌战略的运作并有实际规划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很少。一些公司市场部的品牌经理、产品经理们以为品牌战略就是如何打广告如何搞促销,缺乏专业性。并且品牌规划中不重视长期投资收益,充斥着急功近利行为,而忽略了品牌的生命线——质量。二、提升国内企业品牌战略水平的对策 企业品牌战略的不足已深刻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积极采取对策来提升国内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1.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通过学习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知识,了解国内与国际行业发展形势,积极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只有深刻认识到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夺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才能塑造出在国际上扬名中外的国际著名品牌,才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国企业家应肩负起自身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使命,树立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以高度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战略品牌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指确定目标市场后,企业将通过何种营销方式、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在目标市场与竞争者以示区别,从而树立企业的形象,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实施品牌战略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商品显著同质化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市场调查,从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专注于在特定领域开发一、二个品牌并使之体现出异质性,而这一异质性是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意味着要紧跟市场走。如饮料行业中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奢侈品产业中的劳力士手表;汽车消费品行业中的宾利、劳斯莱斯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值得中国企业认真学习。 3.加大对已有品牌的保护力度,实行品牌联合。对于中国已有的品牌,我国企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保护:第一,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使品牌持有人维护自己合法的权利不受侵害。第二,努力学习国外有关商标注册的法律知识及国外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理过程,为以后开拓国外市场进而使中国品牌能够成为世界品牌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品牌联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企业品牌,通过相互联合,相互借助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品牌,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品牌联合不仅更好的表明了产品的品质或特性,而且实现了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联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比如“索尼—爱立信”这个新品牌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4.运作资本经营,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为了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国际化企业的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其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我们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来确定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为了扩大品牌领域,在销售模式方面,可以采用“找区域合作,以较低价格让利于商,并出卖权”的模式来拓展产品的销售区域,从而能够随时获得市场前沿的第一手需求信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企业品牌战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上缺乏紧迫感,对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缺乏,品牌营销空白,缺乏相应的机制等问题影响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树立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运用资本经营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等。 关键词:企业;品牌战略;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品种、信誉、企业形象和服务水平等综合素质的竞争,进而发展为品牌、品牌战略的竞争。谁能创出品牌,谁就拥有了称雄市场的资本,也就能够独占鳌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品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品牌效应”。所谓品牌效应,就是质量、信誉的影响力,是产品满足社会而获得的经济效果。本文即对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品牌战略在我国企业运作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上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从总体来说,对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还是刚刚意识到。这种意识一是来源于政府的引导,二是来源于市场竞争的实践。特别是市场的实践,使许多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尽各种竞争招数左冲右突而难以奏效,而看到一些同行另辟蹊径,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却连连获胜。在上海,就有三枪牌内衣、开开牌服饰、古今牌胸罩、真丝大王、爱建衣料,等等。这些企业,由于发展了自己的品牌商品,而使企业在同样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转眼之间,发展成为令人惊羡的大企业。更有春兰牌空调,已经踏上了世界的征程。于是许多企业觉悟到,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再走传统的道路不行了,应走现代经营之路,去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但是,企业意识到品牌战略是一回事,在付诸实践时又是一回事。当前,我国企业在实践品牌战略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许多企业领导认为,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来。当前最要紧的是把销售抓上去,其他的事都要放一放。把销售抓上去诚然重要,但怎样抓上去呢?不是已采取了各种扩销、促销措施都收效不大吗?与其屡战屡败,倒不如狠下心来研究品牌战略,从这里找寻突破口,从而找准方向。商业企业应有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2.不知从何着手 或囿于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缺乏,或囿于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自己的品牌商品的物质条件不充裕,一些企业在当前实施品牌战略时茫然无措。其中,一个迷茫的举动是想看别人怎么做,特别是自己的同行搞什么品牌,然后去跟着学样。其实,这是最要不得的。因为,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崭新的知识,并没有太多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再说,创新本身就是追求一个新字,要各显神通。万事要抱定一个宗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唯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具有个性的品牌商品来,那才是有生命力的。 3.缺乏相应的机制 目前,许多企业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唯有实行这种分离,企业的经营者才有独立的人格。这对实施品牌战略是必须的。但现在不少企业还没有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或虽实行了分离,但界定不严格、不清晰,仍然使经营者缺乏完整的独立人格。这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时,难免产生短期行为。而品牌战略是很忌讳短期行为的。因为,实施品牌战略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有连续性,短期行为是搞不好品牌战略的。所以,我国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一定要解决好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4.受国家政策保护及限制的行业,品牌战略尚未提上日程 在中国市场,外资品牌通过合资、独资或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本土化品牌。相比之下,我国除了开放较早、竞争比较完全的行业,如家电、化妆品、食品饮料等行业品牌发展较好以外,受国家政策保护及限制的行业,品牌营销仍是一片空白,真正的强势品牌几乎没有。 5.消费者中民族品牌意识的淡薄,不利于民族品牌的成长 我国大城市消费者已有很强的品牌消费意识,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品牌意识也渐渐增强。年轻人以追求知名品牌的消费来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他们从小消费外国品牌,如雀巢、麦当劳以至于发展成以追求外国品牌为时尚,这不能不让有识之士为国内民族品牌担忧。 二、改进企业运作品牌战略的对策 当前企业应该怎样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根据前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企业的经营者,首先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者,要通过学习现代营销知识,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更是企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大途径。应从这样的高度和理念,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以高度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 一个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要经过市场调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发一、二个品牌在现代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其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这一异质性是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 3.运用资本经营,加快开发速度 开发资金不足,是当前企业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不能以此为理由等待,更不能因此而放弃开发。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一个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资本运作的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创立品牌是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美国商品品牌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历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买卖品牌的三步曲。我们不妨借鉴这个经验,实行品牌的资本经营。到底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这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有资本经营的理念,懂得买一个好的有市场的商品品牌,就等于买到了一个好的市场。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企业品牌战略管理 1、后现代企业品牌概述 如果说现代公司是依靠它们各自的品牌来实现自己的扩张之梦的话,那么,对于后现代公司来说,品牌则是其生存的基础。一个成熟的品牌代表着一种话语和权力。 品牌的重要性已超过土地、货币与人力资本 在后现代社会,品牌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可口可乐的总裁说,即使把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工厂全部毁掉,它仍可在一夜之间东山再起。原因就在于,品牌作为巨大的无形资产,其重要性已超过土地、货币、技术和人力资本等构成企业的诸多要素。世界性品牌的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世界性品牌的拥有量与其国家的实力都是十分匹配的。因此,后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竞争将演变为一场品牌之争,品牌战略可视为一种国家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后现代企业模式进行大规模的联合、兼并与重组,构筑后现代企业集团和集团联盟的现象将成为21世纪一道壮丽的经济风景线。 品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科学而漫长的过程 无论在现代还是后现代,品牌的塑造都是一个系统、科学而漫长的过程,但后现代企业模式可以加速这一进程。东方赢在《超速模式》一书中所总结的后现代企业超速成长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力研究与推广。 关于后现代企业成长与品牌塑造理论的建构只是刚刚开始,更多更优秀的模式尚等待实践者与理论家的共同总结与创造。在运用后现代企业超速成长模式实施企业扩张与品牌塑造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后现代企业的超速成长模式是相对于现代企业模式的,它比现代企业模式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经营与品牌扩张目标,相对于现代企业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跨越式发展。但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不是一种“神话模式”,实践这一模式与实践现代乃至古典企业模式同样是一个系统、科学而漫长的过程,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与现代企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象微软、戴尔、雅虎等在短时间之内成长为世界性品牌的事实,无不蕴涵着其在品牌塑造与扩张过程中对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精心研究与运用; (2)后现代企业的品牌塑造不能为超速而超速。后现代品牌塑造的超速模式本质上是在新的后现代社会与经济条件下,企业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后现代企业如不运用超速扩张模式,在风云变换的后现代社会将无立足之地。 品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 有人说,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以后现代文化经济的观点来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品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乃至文化系统,文化是构成它的本质要素,是它的内容与形式,是它的全部,而不是它的装点和附庸。 首先,一个品牌的基础——构成其产品的成熟的技术系统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其次,产品的营销全程——从产品的定位到包装、推广与传播,没有一个环节可以脱离文化;甚至销售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运用文化手段并传达品牌的文化内涵。而绿色营销的兴起更使得后现代营销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化之旅,在高扬企业对自然与社会生态的责任的同时,绿色营销开启了一个文化营销的新时代。而营销是品牌塑造的核心部分。企业品牌的塑造在以产品品牌塑造为基础的前提下,本身也属于大营销的范畴。 要想成功塑造一个后现代品牌,必须对品牌作为复杂文化系统有着充分的认识。要改进品牌的背后是文化的观念,以文化经济的观点来塑造作为超级文化系统的后现代品牌。 品牌、权力与话语 一个成功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力量,会引发目标消费群的迷信,这就是品牌的权力。一个品牌一旦形成这样的权力,就会同时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对公众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强势品牌还会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成为国家与民族的象征。尽管在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主角的后现代时期,公司的国籍已被淡化,民族国家的影响已被淡化,但品牌却一直独立于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过程之外。不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如何本土化,它的品牌总是脱离不了强烈的母公司国家或民族的色彩。甚至跨国公司越成功,它的品牌就越具有其母公司国家的色彩。就象可口可乐永远改变不了其美国品牌的形象,梅塞德斯—奔驰永远改变不了其德国品牌的形象一样。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同时,永远都不会停止其本质上的母公司文化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跨国品牌将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2、后现代企业的品牌—文化战略 后现代企业的品牌战略就是文化战略 如前所述,品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因此,从文化经济的观点来讲,品牌战略就是文化战略。在进行品牌文化的建设时,须充分体现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并力避对文化做狭义的理解。否则,文化将走向其对立面,所谓后现代企业的品牌文化战略也将背离其宗旨。 站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坐标点上创造后现代品牌 后现代品牌的塑造既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就需要品牌创造者站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坐标点上,对古典、现代以及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洞悉。后现代品牌创造者尤其要对后现代社会和后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掌握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与文化取向。 在了解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与文化取向的基础上,优秀的品牌创造者应该走在消费者的前面,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群去创造需求。 品牌战略的制定应由知识总监与营销总监共同负责 品牌战略,尤其是产品品牌战略的制订应由知识总监和营销总监共同完成。在很多没有设立知识总监职位的企业中,营销总监实际上同时也是知识总监。但这不是一种理想的做法。在后现代企业时代,知识总监的设立对于企业是一项战略性的决策。 品牌战略必须贯穿CEO和首席文化官的意志 品牌战略还必须贯穿CEO和首席文化官的意志。在目前的状况下,CEO通常就是首席文化官。然而今后的趋势是,首席文化官的设立对于后现代企业来说将越来越显得重要。 由于后现代企业采取文化经营战略,因此首席文化官和战略总监实际上可以合而为一。二者合一之后的首席文化官应该负责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和企业品牌战略的制订,同时参与产品品牌战略的制订。后现代企业的首席文化官与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部门的职责具有很大的区别。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部门处于附属的地位,通常由人力资源部门兼带行使职能;而在后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部门处于企业的核心战略地位。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品牌战略思考 论文摘要:文章从正确树立品牌观念、科学实施品牌战略等相关方面展开叙述,简要地阐明了作者对建筑施工企业打造品牌的一些思考和实质性的建议。 随着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中国建筑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悬索桥梁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极度盾构机制造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大型复杂成套设备安装技术等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峡大坝、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等工程举世瞩目,显示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展现了建筑业的崭新风貌。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在品牌建设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伴随着建筑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每个身处其中的建筑企业必须明确树立正确的品牌经营观念,并通过有效的策略来打造品牌。 一、树立正确的品牌观 1.“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的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而且,即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通过广告轰炸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也并不能证明是品牌塑造的成功。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2.“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风,连做广告的具体方式和方法都大致雷同,不仅使大量的宣传费用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塑造进程。应该是结合自身企业特征先有个广告预算,然后依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广告投放方案,按照轻重缓急来分布广告费,充分考虑可以借助的媒体(不只是户外广告),以达到品牌形象的整体提升。 3.品牌塑造不只是营销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找准品牌的定位 建筑企业要塑造品牌就必须给品牌一个合理、明确、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三级以上资质施工企业已达48600多家,如果建筑企业没有自己明确的、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便很难在这个行业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声音”,就会一步步被其它建筑品牌的“声音”淹没,淹没的结果只能是企业市场份额逐年降低,并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品牌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企业领导者主观上的某个想法,它需要结合企业现状和企业战略远景、行业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辅以SWOT分析、人性品牌分析(又称“四境界”分析,即:产品境界分析,人性境界分析,需求境界分析,品牌境界分析)等分析工具,系统地加以分析,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 三、精细地进行品牌传播 1.调动全员积极性。品牌的根本要素是人,一个成功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或一个咨询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有品牌管理意识,有意识地维护品牌形象,即要进行“全员品牌管理”。一个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品牌塑造必须以优异的工程(产品)质量和真诚的客户服务为基础,所以说品牌塑造需要全体员工的全程参与。 2.明确宣传时机。笔者认为,对建筑企业品牌有帮助同时又对社会有益的新闻才能称作合适的新闻。第一,识社会发展之“势”。创造新闻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注意结合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焦点。第二,识行业发展之“势”。相对于社会发展之“势”来说,这一点对于企业的作用更加直接,因为一个企业的新闻如果挖掘或顺应其所处行业发展之“势”,那么其不仅容易在相关媒体上发表,而且很容易得到广泛传播。第三,识企业发展之“势”。识企业发展之“势”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一个企业的新闻主要还是为企业的品牌服务,只有认清企业发展之“势”,即企业发展远景和战略战术,企业创造的新闻才能推动品牌发展,促进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识大众兴趣之“势”。识大众兴趣之“势”是指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大众或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发展态势以及某个阶段的兴趣重点,并且新闻内容能够给大众暗示:××品牌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利益。这样就能切实提高品牌在社会大众或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美誉度,甚至可以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只有准确地认清四“势”,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人员才能创造出合适的新闻,以推动建筑企业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 3.重视传播细节。建筑行业是一个必须重视细节的行业。要做到建筑品牌的精细化传播,就必须在制定完善的中长期战略和行之有效的短期策略基础上,注意品牌传播过程中的细节,尊重历史文化,实事求是,尽量避免品牌传播中出现常识性错误,以减少对品牌受到的伤害,在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品牌形象。 4.确定媒体组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有效的媒体选择和组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媒体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广告效果的优劣。建筑企业广告的受众应该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企业中高层领导,因为他们的意见直接影响结果。因此投放广告时,要重点考虑目标受众经常与哪些媒体接触,主要受哪些媒体影响,然后从中选择主要的几种载具进行投放。 四、强化管理的着力点 1.员工培训。实践证明,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开拓员工视野,宣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应把员工的培训作为提高业务素质、强化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创建品牌工程的最基础工作来抓。抓好了培训,员工的素质提高了,管理的理念就会加强,品牌意识就会强化,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就会有效果。 2.安全质量。施工质量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是创品牌工程的核心,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严格执行施工规范、正确运用施工技术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工序安排、检查过程的监控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抓质量,一是要培养员工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习惯;二是要严格工艺纪律,严格施工规范,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三是要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和安排,强化施工过程的检查,加强质检员的配置;四是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和技术素质。 3.系统管理。这既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专业分工,又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要实施品牌工程,系统管理必须强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员工结构,提高员工素质;通过分配体系的完善,实现人员待遇高低与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相匹配;通过人员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化管理人员的配备,保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现场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通过工程管理系统的强化,确保项目队伍的配备,满足项目劳动力的需要;通过质量、安全的监管检查,促进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通过不断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高项目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通过对项目设备、材料采购和使用的监控,降低施工成本。 4.全程服务。服务不仅是竣工后的质量保修,而是必须贯穿于前期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投产交付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要扩大服务的内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简单服务为全功能服务。 总之,发展是企业永恒的追求。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珍惜和切实利用好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创建品牌工程,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以品牌的巨大推动力,带动传统的施工企业适应现代化要求,实现上档升级。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企业品牌战略意义 “究竟什么是品牌?在我看来,品牌即口碑,口碑即心碑。品牌不是广告打出来的,不是贴标语贴出来的,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矗立在客户心里的。 在大学校园里,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这是一个大师缺席的时代;我同时还听人说过,这又是一个打造个人品牌的时代。如果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话,那么,我的理解是,正因为有了前者,后者才显得更加必要。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必须树立自身的品牌,而经营企业,则更应当如此。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它包含着质量、价值、个性、利益、文化、用户品质、品位、品格等诸多要素。企业要品牌化,就是要树“心碑”于客户,将诚信转化为全方位、全过程的客户满意服务。这里之所以要强调两个“全”,是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的服务并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只是客户满意的某一个点。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客户满意服务是很难的,因为它必须将服务上升到品牌战略的层面。 那么,究竟什么是品牌?在我看来,品牌即口碑,口碑即心碑。品牌不是广告打出来的,不是贴标语贴出来的,不是自己说出来的,而是矗立在客户心里的。 记得世界上有位著名的营销大师曾经说过:“品牌就是信用和信任。”好的品牌就是消费者信任你的产品,信任你的服务,信任你的宣传,信任你的承诺,信任你的公司,乃至信任你的一切,从而购买你的产品,支持你的公司,关心你的发展。你给予消费者多少,消费者会加倍予以回报。你给予欺骗,消费者会给予你憎恨,并且不再购买你的产品;你给予消费者关心,消费者会给予你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品牌的打造与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日本“松下”的成功,正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当年,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这样寻问过公司的一位中层雇员:“你在与客户打交道时,如果客户问你,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在座的所有人都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当然是各种电器了,这位职员也不解其意地回答:“是各种电器。”没想到这样的回答使松下幸之助非常不满。他说:“这种回答从根本上就错了。如果有人问你们松下公司主要生产什么,你们必须回答,松下公司主要是培养人的公司,兼做电器。”松下幸之助的话使在场的人受到了很大震动,也使人深受启发。由此让人能够进一步联想到,日本汽车的发展以及生产程序和环节与其它各国相似,也是先生产散件,然后组装。但是用日本生产的散件,在别的国家组装汽车,质量上却怎么也比不上日本自己组装的汽车精良。于是,一些国家就派技术人员到日本学习组装技术,却看不出有什么名堂,就连操作步骤和动作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然而他们组装的汽车就是不如日本人的好,大家于是猜测日本人一定是有什么关键技术藏而不露。日本人听了,连连喊冤,并声明绝无一点隐瞒。 针对这种现象,英国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那就是“看不出的含量”影响着同一事物的不同结果。这“看不出的含量”虽然包含着文化背景、人文素质、价值观等诸多因素,但起核心作用的应该是带着深深的国别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烙印的员工素质。松下公司正是重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所以制造出了誉满全球的松下电器,松下也因此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公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品即人品,人品决定产品。人的素质,是铸造企业品牌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便不难发现,每一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每一个成功企业背后,都有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如海尔的张瑞敏、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都是个性鲜明、能力超凡的企业家,既代表着各自企业的形象,也传递着企业的品牌和价值。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影响其各种决策的核心价值体系。如迪斯尼公司祟尚想象力和重视心理健康的核心价值观,虽经历多种文化体系、几代人的更迭、不同首席执行官的管理和娱乐市场的各种变化而始终如一。品牌核心价值的存在,是品牌本身赖以存在的基础。今天的市场环境使得核心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识破虚假的承诺、似是而非的评论和夸大其词的宣传。只有那些拥有简单、可信、无懈可击的核心价值观的品牌信息,才有机会转化为让人们信赖的市场信息。品牌核心价值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和践行。沃尔沃努力了30多年,终于使其品牌成为安全的代名词。在人们心中,沃尔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假如有一天,人们发现沃尔沃电视广告中的产品演示夸大事实,是虚假的,那沃尔沃的品牌信誉肯定会被动摇。所以,即使是最好的企业,如果存在与其品牌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行为,它的品牌便会受到损失。因此,企业需要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每个员工宣传自己的品牌价值,以确保品牌核心价值观与品牌各个环节的紧密连接。 进入“世界500强”,是众多企业心中的梦想。在经济全球化日益蔓延的今天,中国的一些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实力,正朝着国际化的道路迈进,并且在“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中,有的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座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品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亮相,从而使中国“经济强国”的战略由梦想变为现实。 企业品牌战略论文:企业品牌战略 1、后现代企业品牌概述 如果说现代公司是依靠它们各自的品牌来实现自己的扩张之梦的话,那么,对于后现代公司来说,品牌则是其生存的基础。一个成熟的品牌代表着一种话语和权力。 品牌的重要性已超过土地、货币与人力资本 在后现代社会,品牌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可口可乐的总裁说,即使把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工厂全部毁掉,它仍可在一夜之间东山再起。原因就在于,品牌作为巨大的无形资产,其重要性已超过土地、货币、技术和人力资本等构成企业的诸多要素。世界性品牌的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世界性品牌的拥有量与其国家的实力都是十分匹配的。因此,后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竞争将演变为一场品牌之争,品牌战略可视为一种国家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后现代企业模式进行大规模的联合、兼并与重组,构筑后现代企业集团和集团联盟的现象将成为21世纪一道壮丽的经济风景线。 品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科学而漫长的过程 无论在现代还是后现代,品牌的塑造都是一个系统、科学而漫长的过程,但后现代企业模式可以加速这一进程。东方赢在《超速模式》一书中所总结的后现代企业超速成长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力研究与推广。 关于后现代企业成长与品牌塑造理论的建构只是刚刚开始,更多更优秀的模式尚等待实践者与理论家的共同总结与创造。在运用后现代企业超速成长模式实施企业扩张与品牌塑造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后现代企业的超速成长模式是相对于现代企业模式的,它比现代企业模式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经营与品牌扩张目标,相对于现代企业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跨越式发展。但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不是一种“神话模式”,实践这一模式与实践现代乃至古典企业模式同样是一个系统、科学而漫长的过程,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与现代企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象微软、戴尔、雅虎等在短时间之内成长为世界性品牌的事实,无不蕴涵着其在品牌塑造与扩张过程中对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精心研究与运用; (2)后现代企业的品牌塑造不能为超速而超速。后现代品牌塑造的超速模式本质上是在新的后现代社会与经济条件下,企业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后现代企业如不运用超速扩张模式,在风云变换的后现代社会将无立足之地。 品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 有人说,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以后现代文化经济的观点来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品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乃至文化系统,文化是构成它的本质要素,是它的内容与形式,是它的全部,而不是它的装点和附庸。 首先,一个品牌的基础——构成其产品的成熟的技术系统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其次,产品的营销全程——从产品的定位到包装、推广与传播,没有一个环节可以脱离文化;甚至销售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运用文化手段并传达品牌的文化内涵。而绿色营销的兴起更使得后现代营销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化之旅,在高扬企业对自然与社会生态的责任的同时,绿色营销开启了一个文化营销的新时代。而营销是品牌塑造的核心部分。企业品牌的塑造在以产品品牌塑造为基础的前提下,本身也属于大营销的范畴。 要想成功塑造一个后现代品牌,必须对品牌作为复杂文化系统有着充分的认识。要改进品牌的背后是文化的观念,以文化经济的观点来塑造作为超级文化系统的后现代品牌。 品牌、权力与话语 一个成功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力量,会引发目标消费群的迷信,这就是品牌的权力。一个品牌一旦形成这样的权力,就会同时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对公众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强势品牌还会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成为国家与民族的象征。尽管在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主角的后现代时期,公司的国籍已被淡化,民族国家的影响已被淡化,但品牌却一直独立于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过程之外。不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如何本土化,它的品牌总是脱离不了强烈的母公司国家或民族的色彩。甚至跨国公司越成功,它的品牌就越具有其母公司国家的色彩。就象可口可乐永远改变不了其美国品牌的形象,梅塞德斯—奔驰永远改变不了其德国品牌的形象一样。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同时,永远都不会停止其本质上的母公司文化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跨国品牌将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2、后现代企业的品牌—文化战略 后现代企业的品牌战略就是文化战略 如前所述,品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因此,从文化经济的观点来讲,品牌战略就是文化战略。在进行品牌文化的建设时,须充分体现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融合,并力避对文化做狭义的理解。否则,文化将走向其对立面,所谓后现代企业的品牌文化战略也将背离其宗旨。 站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坐标点上创造后现代品牌 后现代品牌的塑造既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就需要品牌创造者站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坐标点上,对古典、现代以及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洞悉。后现代品牌创造者尤其要对后现代社会和后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掌握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与文化取向。 在了解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与文化取向的基础上,优秀的品牌创造者应该走在消费者的前面,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群去创造需求。 品牌战略的制定应由知识总监与营销总监共同负责 品牌战略,尤其是产品品牌战略的制订应由知识总监和营销总监共同完成。在很多没有设立知识总监职位的企业中,营销总监实际上同时也是知识总监。但这不是一种理想的做法。在后现代企业时代,知识总监的设立对于企业是一项战略性的决策。 品牌战略必须贯穿CEO和首席文化官的意志 品牌战略还必须贯穿CEO和首席文化官的意志。在目前的状况下,CEO通常就是首席文化官。然而今后的趋势是,首席文化官的设立对于后现代企业来说将越来越显得重要。 由于后现代企业采取文化经营战略,因此首席文化官和战略总监实际上可以合而为一。二者合一之后的首席文化官应该负责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和企业品牌战略的制订,同时参与产品品牌战略的制订。后现代企业的首席文化官与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部门的职责具有很大的区别。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部门处于附属的地位,通常由人力资源部门兼带行使职能;而在后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部门处于企业的核心战略地位。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美术教师教学心理因素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学的水平,而他们的教学心理因素和品质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就需要美术教师了解现代美术教育工作对美术教师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心理因素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美术教师教学心理因素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学的水平,而他们的教学心理因素和品质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就需要美术教师了解现代美术教育工作对美术教师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心理因素 美术教师肩负着对学生实施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美术素质教育的重任,要以现代美术知识技能武装学生头脑,把他们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操的人,时代对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共有的心理素质,以及相应的师德和艺德。美术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品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美术学习和美术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和逐步形成的。 一、美术教师的教学兴趣 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学法的研究兴趣,对所教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教学兴趣的中心。这种兴趣不仅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刻苦地钻研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认真、负责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且促使美术教师接近学生,研究学生美术心理和美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而探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兴趣,往往也会萌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国画有兴趣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对国画发生兴趣,对设计有兴趣的教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对设计发生兴趣。 美术教师的兴趣不应局限于美术学科,更不应局限于某一画种,而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如美术教师应有一定的文学兴趣,缺乏文学修养的教师,语言不生动、不丰富,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再如,音乐、摄影、书法、集邮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美术教师若对此有广泛的兴趣,必然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艺术爱好,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因此,美术教师的兴趣广,不仅有助于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活动具有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力量。 二、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是教师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 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首先体现在对美术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它与美术教师的职业兴趣,对于教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种高尚的敬业精神,才会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事实证明,做一名“美术教育家”要比做一名“画家”难得多。一个美术教师能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就会产生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工作志向,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 美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必定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困难,特别是在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还十分薄弱、教学环境和条件尚未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师没有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意志,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美术教师的工作意志主要应具备以下四点:1.具有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这是动员自己全部力量以克服教学工作困难的内部条件。2.具有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果断性和坚定性,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内在力量。3.具有沉着、自制、耐心和一贯的坚持性,这是美术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品质。4.美术教师具有的工作精力和毅力,这是影响教育和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很多,有来自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方面的许多现实问题,针对这些暂时无法立即解决的困难和障碍,教师的工作意志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自身应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发展动向,胜任学校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并能组织学生的课外和校外美术活动。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业务规格的基本内容,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指标,具体包括:1.掌握美术历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心理学、美术技法理论。2.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画种。3.是掌握设计与工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设计与工艺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现代工艺制作。4.掌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美术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 五、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工作能力。它主要包括: 1.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其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方面。 2.全面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如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材教案的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能力、启迪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能力等。 3.具有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个性和学习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由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性强,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过程明显,学生在纪律、意志、耐力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善于及时观察到学生某些不良反应的预兆,尽可能事先防止学生纪律和学习上某些差错的发生。 4.具有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比较、判断视觉造型艺术形象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而且需要美术教师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5.具有教学的创造与想象能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手持金钥匙的人”,这意味着美术教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智者,应该富有教学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6.具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和非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六、美术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术教师若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教学素质,必须从凭经验办事转向以科学为依据的轨道上来,这就要开展科学研究,这是美术教师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 美术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首先应该是从事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科研与探索的能力主要包括:1.自修与自学提高的能力;2.收集教学资料与获取信息的能力;3.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4.综合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5.编写教材和撰写论文的能力;6.确定教育科研选题,组织或承担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于美术教师加强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在吸取古今中外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美术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和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 总之,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并不止这些,例如教学观、治世态度、性格、身体等因素也都是教师成功地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从美术教师的心理因素来看,它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要求每一个美术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提高,力求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浅谈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个人魅力的提升 摘 要: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名美术教师要真正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个人的教学魅力。教师的个人魅力中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语言。 关键词:个人魅力 知识储备 教学语言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会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而个人魅力包括很多方面的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是一个美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一个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知识、管理、分析判断、语言表达、机智应变等诸多方面,这也是提升美术教师个人魅力的关键之所在。在此,作为一名一线的美术教师,我想从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语言两方面来谈谈对提升美术教师个人魅力的粗浅认识。 一、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个人魅力 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知识是文明程度的展现,知识是塑造教师最基本的材料,是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的必备条件之一。诺贝尔曾说:“播种知识就是播种幸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个好的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向学生展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传播文明和幸福。一名美术教师要真正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赢得学生的信赖,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及技巧与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教学中才有说服力,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提高教师自身魅力,学生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有时教师知识储备的多少也可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曾经上过这样一节《纸插件艺术》美术教学课。这是一节校本课程展示课。此节课我准备非充分,课堂语言精当,课件制作精美,教学环节设计精巧,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展示作品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很是让我难忘:一个学生展示作品,是这样介绍的:“我的作品是由红色纸插件完成的蝎子。这只蝎子是煮熟的,因此它是红色的;它的尾巴往上翘,显示它很厉害……”我大加鼓励地说:“大家看,多漂亮的一只浇了番茄酱的蝎子,做的非常棒!同时也是一只有创意的蝎子,我们同学可以让它死去之后同样威武,因为蝎子死后不是红色而尾巴也是直的。”通过简单的评价我巧妙的告诉学生一个社会实践知识。一个教师课堂环节预设的再充分,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丰厚的知识作后盾,也无法灵活应对课堂新的生成点,因为学生有鲜活思维的个体;而不能抓住课堂鲜活的生成点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探求未知世界的旅程,也就永远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如果老师在当时不能够给学生一个幽默风趣的小知识点拨,也许这名同学或整班同学都不会在学美术的同时有学到了其他丰富的知识 ,而这个小的点播有可能是终身难忘的。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是多么重要! 现实中有好多老师,毕业时是高才生,有着很高的专业水平与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因缺乏最起码的社会实践知识,而时常在教学中陷入尴尬境地,也因此在学生中丧失了威信,其个人魅力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一个美术教师必须知识丰富、博学多才,才能真正提高美术课堂生命力,真正提升个人的持久魅力。 二、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彰显教师个人魅力 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教学语言的匮乏,表现在语言苍白乏味没有吸引力、平淡无奇缺乏感染力、呆板无序缺乏激情,久而久之,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使学生形成对美术消极的情感。这又何谈教师魅力,所以教学语言也是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提升教学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美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如画般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角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这些知识的溪流有的会生动的流进学生的脑海,一下子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而有的则平淡无味,听过无声无痕,过耳便忘。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魅力。其实任何人在创造美术作品的同时就赋予这个作品一个新的生命,包括学生的简单设计也是如此,为此你作为欣赏者也把它看做是一个美丽的生命,那么你欣赏他的眼神和语言就自然的充满了美的意境。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以诗意的情怀面对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尽力体现美之所在,让课堂中充满美的享受,才能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热爱美、追求美。故教师就应力求运用美的语言,让每句话说出的时候就像一幅画一样有美的意境,渲染美的效果,让学生有陶醉其中。这样才能实现每一堂美术课都是一件“艺术”,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否则,即使是闪光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强烈的责任心也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具有文学性的语言提升美术课堂的情感美。以情激情是教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共情”效果。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语言给以表达,或激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蕴蓄,喜怒哀乐,忧伤恐惧都要适度合拍。所以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情感的流露。记得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课,七年级欣赏课《美术的世界》课堂教学,由于学校特殊条件的限制没有多媒体的渲染。为了避免整堂课的枯燥无味,我把所有作品的画面,都用精美且富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描绘出来,力求把每幅作品中的动静结合都写得恰到好处。如《溪山行旅图》作品欣赏的语言,高高耸立的雄伟的山峰,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山间有一线飞泉,直落千仞。山下空朦一片,云雾缭绕,小山头上长满了树木,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顶端隐约露出楼阁一角,若隐若现,山脚下有一队商旅缓缓使来,潺潺的溪水,悦耳的驼铃声,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融的溪山行旅图。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老师近似朗诵的语调对每幅画的诠释与描述,学生不用看画就已经感受到了美,再结合作品,可以说每幅作品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课后,我又一次给八年级同学成功的上了一节《音画交融》美术作品欣赏课。由于有多媒体辅助,这节课更为成功。这两节成功的教学课,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学语言的魅力,它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课的美感,更加崇拜这个像个“语文老师”一样的美术教师,而美术课也无形中魅力大增。 (三)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带领学生入徜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新课程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惟有这样,师生才能在无拘无束的空间中点燃灵感的火花,体验成功的快乐。幽默诙谐的语言能促进师生间真情交流与互动,师生心与心贴近了,情与情交融了,也就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语言中风趣与幽默常常是最动听感人、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最富有哲理,最潇洒、最通俗的表达形式,没有学生不喜欢。例如:我在上校本课程的美术技能课时,因为初始学习都要从素描开始,在讲课开始我就说:“要想画好素描,就先要知道五大调子。”学生间有同学小声说:“上五回吊不是没命了吗?”我知道是调皮学生在说,我同时回应说:“那个‘上吊’跟这个‘上调’是两回事,你说的那个‘上吊’是把活的变死的,而我说的‘上调’是把死的东西变活。不信你你继续往下听。”之后我教学生怎样用调子表现物体才能让呆板的图形变立体,复有生命力。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快乐,他们每画一笔都有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赶快把手中的物体变“活”。 综上所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向现代的“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成为欣赏美、创造美、追求美的引领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光芒四射”,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生机盎然的教育之春!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贯穿教师的桥梁作用 内容摘要:美术鉴赏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一张好画,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学生独立地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美的观念,我们美术鉴赏教学教师的目的也是如此。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 教师 桥梁 美术鉴赏课是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窗口,通过对我国的山水画、工笔花鸟画、楷体草体等不同书法作品、九鼎工艺品、民族服饰图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在现代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当我们成为桥梁的时候,我们去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去接近美术作品,学生就很乐意并且积极主动地接近教学目标。桥梁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同时学生也能够学到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1.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教师没有起到桥梁的作用,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和理解的。 1.1教师观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现在的许多美术教师都面临一些教学上的困难,美术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老师“喧宾夺主”,学生“死气沉沉”。而且还容易造成课堂秩序好和教学效果佳的假象,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整整的了解到作品的深意和蕴含的情感。此外,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不符合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并且欣赏的着眼点也无法直接的满足日常的意识和需求,一旦超出了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的绝仙,就会导致教学出现困难,停滞不前。所以说,学生对美术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都是有教师观念落后,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而引起的。 1.2教师对课本理解不够透彻,选材无法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历史也有区别,因此学生的认知也会存在差异,这就会造就多样的价值观以及标准。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对于相同的作品会有自己的间接。而且加上东西方的差异,山水国画就不太容易被西方人接受,也无法体会其中的美。这也充分的说明,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审美,必须要对教材做出详细的了解,不算的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并且要把握差异性,为其搭建好桥梁。 2.如何贯彻教师在美术鉴赏的桥梁作用 不由分说,鉴赏课程的基本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高要求是希望学生具备个人系统的美学体验,对于美的追求是美术教育一贯之本质。通过不同样态的美术形式让学生自主形成审美趣味和审美品位,例如对工艺品图案的独特理解、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感受、对写意山水画灵动的感知、对狂草书法的共鸣等。 2.1重视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转变教学观念。在美术鉴赏学习的切实应用里,令学生可以够掌握课堂中自主,所有学生都处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思考。为了提高成绩较好的学生自主性,作为老师的我则更多的是考虑到那些中等偏下的,由于他们能力有限,为了可以更好的让其在这短短的40分钟里面有所收获,必须注重思维的快慢,而且对于美术鉴赏来讲,本身就是需要有创造力的,如果只一味停留在表面是无法培养学生对它兴趣以及情感。通过对各阶段孩子的关注,不但能够让优秀的人潜力得到发挥,而所谓的“差生”也能慢慢提高,体会到进步的快乐。总的来说,对于高中阶段美术鉴赏的教学,要想发挥老师的桥梁作用,首先就是转变观念,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不断的拓展课堂互动。 2.2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的信息,因此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它们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做到在启发学生的视觉同时,能够激起其情感的共鸣,对作品进行联想,这样就会让他们获得更多,提升审美。而我们必须明白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在这个过程都是潜移默化的帮助孩子开拓视野,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如果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对于以后进入大学和社会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桥梁工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他们对作品进行深度的欣赏与品味,提高其审美。 2.3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不但要关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尤其是针对美术这类需要创造和鉴赏力的学科。还要注重不能只论画,因为在高中阶段要为入大学做铺垫,所以强化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将学生的审美l挥到极致,才能保障其全面发展。教师要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而且对待学生的态度必须要宽容,在乎其内心情感,才可以顺利的启发他们主动的鉴赏作品,体味当中的寓意,并且将日常的心理融入其中,深化到审美的判断,这样才能发挥桥梁的作用。 总之,面对新时代的美术鉴赏教学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认识,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而让课堂变得有活力。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中学)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中学美术教师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 要 学校教育旨在解决大部分学生的求学问题。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更加突出“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中学 美术教学 学生中心 教育理念 1中学美术教学情形分析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对象从达官显贵的消遣逐步演变到社会各个阶层。在此情形之下,要求中学教师更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关注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关系。美术教学的状况分析对提高美术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也能更好满足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 (2)当前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存在失准的情况。继而引发的学生情况把握不具体,缺乏教学针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对美术学习过程的粗放式管理,不考虑美术学科的个性特征,受此影响,学生的美术情商将难以延展。 (3)实践教学,会发现在中学美术教学设计中,具体的教学活动记录以及课堂案例教学部分,相当数量的老师有敷衍的情况,缺乏阶段性的分析与总结,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不能集思广益,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教学反思活动开展没有形成机制。 (4)针对教学相长的关系,问题会层出不穷,应转变一线美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通过对个体学生深入交换意见,获得学生的独特学习认识和体会;进行必要的学生座谈,解决共性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评比,将有助于美术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2当前美术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题 2.1教学设计方面 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在教学设计中有关教与学分析的文章数量屈指可数。2011年之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上升速度缓慢。说明一个情况就是教学设计中缺乏对教与学的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2教学案例的选择方面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课堂目标和实际效果上教师对学生缺乏分析,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主要体现有以下几点: (1)课前分析准备不充分。教学目标制定及教学内容选择比较感性,对学生美术功底、基础知识、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目标跨度大。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考虑不周全,对学生遇到困难会退缩而失去学习信心没有充足的准备。中学生有共性的学习情绪,不愿意在学习时间上花费太多精力,对于美术的认识尚在启蒙阶段,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较重,学生对美术素养的理解还比较浅薄,没有完备的课前分析,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中分析缺乏比较。中学生共同的学习情况之余,学习的个性化特点已经开始显现,逐步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美术又是极具个性化的学科,是自我审美观念的体现,缺乏自信,甚至不愿意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害怕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立场,担心别人的嘲笑。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 (3)课后分析不及时。由于课前、课后的缺陷,学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美术教师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反馈,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没有仔细分析,难以形成针对性的解决,特别是问题学生的个案更要花费精力。 2.3教学相长的认知不足 很多人认为美术不是主科,而且课时相对较少,同时美术课不用考试形式考查,导致非艺术中学对美术课程认识不足。这些观念潜移默化传导到美术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难免出现工作的懈怠,对学生求知渴望的无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其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推动作用。但不代表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能自觉进行学情分析,并且坚定落实。 2.4经验式的教学分析 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有着丰富的课堂经验与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美术课的教材内容相对固定,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积累,往往容易造成凭借经验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教学方法的落后,墨守成规而不敢去创新,长远看来对美术教育教学都是不利的。调查发现,美术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很多时候为了简化程序,直接将教学参考当做分析结果,极少开展对不同的授课学生与知识连接的思考。想当然为学生拟定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这势必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与个性的抹煞。 2.5中学美术教学分析的展望 本篇主要就中学美术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美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从教师角度对美术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进程的开展以及教学反思进行了研究,旨在帮助美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始终站在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优秀美术人才的高度对待工作中的是非成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汇集。同时,美术教学过程中新鲜事物将不断涌现,要注意集体智慧的发挥。每位教师都将遇到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特定的学生,要积极转变教学风格和态度,就学生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开展头脑风暴,将教学分析覆盖美术教育全过程,最终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做出积极贡献。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教师美术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课堂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对教师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课堂活动可以正常进行的保障。小学美术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能与基本的审美能力之外,还需要使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对艺术进行阐述,让学生可以理解美、欣赏美,继而去创造美,所以对于美术教师来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如何用美的语言来将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门学问,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语言修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 一、关于美术课堂语言艺术的感想 首先应该确定的是,美术课不是小学课程的主要科目,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放松身心,所以这样的课程并不需要非常严肃的进行,相反,它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小学美术课程包括很多内容,绘画、剪纸、作品欣赏都是其中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内容来进行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但是一切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所以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拥有的,同时应该注意语言修养,用生动优美且精炼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 语言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在美术课堂上,面对一幅名画,可能学生看不懂这幅画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对这幅画进行讲解,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艺术了,如果教师的能力优秀,那么学生可以很快了解这幅画的意境,课程就可以继续往下进行,如果教师能力普通,那么学生到时也会是一头雾水,并不了解那些名作的意义,教师为此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二、美术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的要求 1.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对艺术进行阐述 教育无法离开艺术、无法离开美。美术课程基本理念、性质和价值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都有着明晰的规定,其中包括“强调愉悦性”、“关注文化与生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抒发情感,表达艺术与创意”、“让学生在文化情景中认知美术”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必须因场景的不同展开灵活的教学方法,语言的组织应当做到有序、生动、形象,并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调节自己的语调,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抑扬顿挫,形成动听的语境与优美的节奏。如果美术教师可以这样对课程进行讲解,那么课堂就会变化为艺术殿堂,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不知不觉便会融入到课堂之中,比如对作品进行赏析是,配合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用适合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描述,营造文化氛围与艺术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使用风趣、易懂的语言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中低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他们的精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点,除了采取特殊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之外,还应该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无论教学环节再丰富还是教学方式再巧妙,最终都学要靠教学语言来进行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将幽默的语言与课程中的教学形象、知识以及教师对课程的间接巧妙结合起来,让原本复杂的教学形象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状态来进行学习,例如在教授剪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剪纸的纪录片,在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是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感到快乐。 3.使用规范、精炼的语言传授课程 有关教育思想的体现有很多种,教学语言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为它是最基础、最广泛的信息载体,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对课本一味的重停也不是脱离课本、无边无际的闲谈,而是应该用最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要合乎逻辑,又要精炼准确,只有这样对美术知识的传授才能实现,学生才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美术创作。 4.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措辞,不能打击孩子的信心 教师在美术课上,既要注意对美术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看高或看轻某位学生,评价学生时语言也要注意,对学生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能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 三、美术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 1.加强自身的学习,让自己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与文化修养。 学习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提高个人能力与修养境界的必备能力,教师决定着中国新一代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多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名家名作、名言警句,还是与教育有关的著作,甚至是报刊杂志,都应该静下心来自己阅读,做到以书为友,书中总会有你想要的东西和你不知道的东西。 2.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在教学中,为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让自己所说的每句话都可以发挥出作用,教师应该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首先,教师在每节课进行之前都应该写教案,在研究教材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想课程的内容与进程,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其次,课程结束后需要认真进行总结,想想有哪些想要的没有讲出来?哪些语言表达的不生动、不具体?哪些环节的语言设计的比较好?善于反思,下次才可以做的更好。 再次,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讲座、课程、甚至是电视、广播都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资源,从别人的话语中吸取经验,把他人的东西变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乐于同他人进行交流,所谓“三人同行有我师”,别人的经验可能正是你说欠缺的,应该虚心求教,把自己的课程教到最好。 结语 教师的劳动方式很特殊,它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工作,进行表达与交流。幽默、生动的语言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富有想象力,还是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它对于语言的要求要高于其他学科,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艺术,在对学生的授课中引领学生的发展。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艺术修养探微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是教授给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让学生通过美术鉴赏教学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支撑起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审美能力 艺术修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其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极为出色,在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再加上高中学生已经进过了小学、初中阶段的知识积累,自身有着一定的学习能力水平,这对高中美术教学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有利条件,及时的调整美术教学的相关观念,从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出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兼顾高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美术欣赏活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后,才能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掌握美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部分美术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美术的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各美术派系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借此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得独一无二的感情体验,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进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以此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升华学生的固有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得到质的飞跃。 现在素质教育正被大力推广,且在日常教学中的到了积极的倡导,要求我们在每个学科中都要融入美育方面的教育,然而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只有美术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仅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对美术这类不参加高考的学科教学并不重视,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使我们当前的美术教学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对高中美术教师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去进行艺术修养提高的相关问题。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对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而言,其不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以美作为切入点来深入地观察这个现实社会。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机制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感知,从而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同时,美术鉴赏教学还具备一定的继发式教育功能,让学生的其他各项能力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就如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会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类似美术鉴赏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其他学科继发式教育功能的体现。总之,美术鉴赏教学是符合当前课程教学标准的,能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替代的。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的要点就是进行“鉴赏”,人们先对美术作品进行“鉴”,鉴别出美术作品的优劣,再进一步对美术作品进行“赏”,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并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评价美术作品的细节到底如何,从而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取向毫无掩饰的展现出来,进而对美术作品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和感受。与此同时,鉴赏者或许还会针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结合自身的美术感悟,来展开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将字的审美个性融入到整个审美过程之中,得到极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审美评价结果。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可以说是美术欣赏的进阶,其对美渗透得更为深入,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环节的升华,有效的将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让美术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从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迁移到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也就是说,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会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鉴赏的过程之中,使学生不仅是从美术作品的浅表去进行简单的欣赏,还要让学生融入到整个美术作品的深处,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凭着自身的审美感知,去对作品进行生层次的体验、感受,并将美术作品和自身的知识相融合,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对美术作品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较为个性化的评判,进而让学生受到美的全面熏陶和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解,且看透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现象。 这就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美术教师拥有较高的美术修养,才能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对自如,并凭借着自身扎实过硬的美术修养保障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首先,高中美术教师可以经常的进行自我学习,通过阅读一些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书籍,并时刻关注时下最为前沿的美术相关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让自己的美术文化素养和美术理论素养得到同步提高,借此来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使之能够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出较高的教学水平。其次,高中美术教师要从多种渠道获取美术的相关资讯,多去美术馆和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走走看看,并通过网络时常关注一些最新的画展资讯,对画展的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关注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对当代的美术发展有所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对美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通过探索、思考得出自己独到的鉴赏或评论结果。最后,高中美术教师还要时常对美术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同本年级的其他美术教师一起来探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从不断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艺术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让美术鉴赏教学变得更为切实有效,在教W时顺利地将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提升。 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过后,才能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各种美术基础知识,让学生从美术鉴赏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能从理论层面对美术鉴赏有所理解,从而将对美术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进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艺术修养探微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是教授给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让学生通过美术鉴赏教学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支撑起对学生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审美能力 艺术修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其有着极强的求知欲,且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极为出色,在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知识的探索,再加上高中学生已经经过了小学、初中阶段的知识积累,自身有着一定的学习能力水平,这对高中美术教学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有利条件,及时的调整美术教学的相关观念,从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出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兼顾高中学生的基本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美术欣赏活动,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后,才能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掌握美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部分美术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美术的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各美术派系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借此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得独一无二的感情体验,全身心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进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以此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升华学生的固有审美情趣,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得到质的飞跃。 现在素质教育正被大力推广,且在日常教学中的到了积极的倡导,要求我们在每个学科中都要融入美育方面的教育,然而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只有美术鉴赏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但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各普通高中受到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仅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对美术这类不参加高考的学科教学并不重视,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使我们当前的美术教学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对高中美术教师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提出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去进行艺术修养提高的相关问题。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教学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对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而言,其不光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以美作为切入点来深入地观察这个现实社会。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机制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这种艺术形式进行感知,从而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程度地提高。同时,美术鉴赏教学还具备一定的继发式教育功能,让学生的其他各项能力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就如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会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类似美术鉴赏的审美体验,这也是其他学科继发式教育功能的体现。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美术鉴赏的要点就是进行“鉴赏”,人们先对美术作品进行“鉴”,鉴别出美术作品的优劣,再进一步对美术作品进行“赏”,从多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并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评价美术作品的细节到底如何,从而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取向毫无掩饰的展现出来,进而对美术作品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体验和感受。与此同时,鉴赏者或许还会针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结合自身的美术感悟,来展开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而将字的审美个性融入到整个审美过程之中,得到极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审美评价结果。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可以说是美术欣赏的进阶,其对美渗透得更为深入,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高中A段的美术课程中欣赏与评述环节的升华,有效的将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让美术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从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迁移到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也就是说,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会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鉴赏的过程之中,使学生不仅是从美术作品的浅表去进行简单的欣赏,还要让学生融入到整个美术作品的深处,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凭着自身的审美感知,去对作品进行生层次的体验、感受,并将美术作品和自身的知识相融合,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对美术作品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较为个性化的评判,进而让学生受到美的全面熏陶和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较为深刻的理解,且看透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术现象。 这就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美术教师拥有较高的美术修养,才能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对自如,并凭借着自身扎实过硬的美术修养保障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首先,高中美术教师可以经常的进行自我学习,通过阅读一些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书籍,并时刻关注时下最为前沿的美术相关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让自己的美术文化素养和美术理论素养得到同步提高,借此来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使之能够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出较高的教学水平。其次,高中美术教师要从多种渠道获取美术的相关资讯,多去美术馆和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走走看看,并通过网络时常关注一些最新的画展资讯,对画展的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关注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对当代的美术发展有所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对美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通过探索、思考得出自己独到的鉴赏或评论结果。最后,高中美术教师还要时常对美术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同本年级的其他美术教师一起来探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从不断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艺术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各种美术基础知识,让学生从美术鉴赏活动中获得大量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能从理论层面对美术鉴赏有所理解,从而将对美术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进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略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摘要:强调发展地方资源,关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我国课程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长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美术教师应增强地方文化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长春市 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教学教师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充分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等等进行美术教学。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文物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师如何在学校美术课程正确进行美术教学评价?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对长春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证性调查研究,对教师在美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角色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一、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分析 我国教育学者仲信生认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可界定为“民间美术资源”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地方美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美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美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在梳理长春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时,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三大方面进行归类。 长春是吉林省省会,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地方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具体划分如表一: 我们到长春部分中小学美术课堂听课和访谈美术教师,认为长春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来源,教学没什么特点,对基础美术这门课讲解不深人,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教师对课程标准了解不够,对地方美术课程开发没兴趣;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封闭,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CAI等)应用不灵活;有的教师只一味讲课,不强调上课纪律,等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美术教师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美术教学的新鲜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Ⅲ美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式教学观念,积极进行尝试性创新式教学.加强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地方文化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教师是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航者 教师要转变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从知识传递者向引航者、开拓者、激励者转变。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教师要进行资源梳理与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授小学四年级美术课《艺术与生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感兴趣的物品.思考物品造型与实际用途的关系,在课堂中进行改进物品造型的练习。教师可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比例,如表二所示: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师生互相合作的过程.而不只是知识传递的过程,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合作,师生共同参与分析与解决问题。 三、教师是美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拓者 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以各种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功感,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热爱家乡的意识;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地方资源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增加社会实践机会。例如为丰富校园文化,给学生展示艺术造诣的机会,让学生制作提倡时代新风尚的连环画报和手册、POP展示板。在手工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路标指示牌和环卫标识,并带领学生到净月潭森林公园进行环保宣传。教师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教师将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整合,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学、历史学基础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魅力,学生可以利用绘画的表达方式,将电影城或伪皇宫建筑作为一种绘画题材。这种教学形式能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师是学生在美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激励者 我们在中小学美术课堂听课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多数教师把学生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机械,同时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和教学的协调统一,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评价”。我们从美术课堂中教师生应综合掌握学生认知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美术课程的评价。 我国学者胡知凡教授认为:“教师评价提供的信息,应随时给学生以客观、鼓舞性的评价,使学生有成就感,产生信心、增强兴趣,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美术学科评价的本质是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历程,鼓励和培养其自信心:美术学科的学习过程重于结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的目标应建立在综合判断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美术学科教学的引航者、开拓者、激励者,应找准学科教学与创新教学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采集制作、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能力;应侧重讲解那些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综合文化性的内容;要引导学生理解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内涵,并认识到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会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教师与学生都要进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探索,形成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深入寻求美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方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科学性的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浅析教师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 本文在对美术教师在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就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阐发了见解,以期促进美术教师切实增强自身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学校美术教学 重要性 21世纪,科技的进步和设计的创新已经成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平台,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学校作为人才的主要供应方,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伴随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呈现出更加缜密复杂的局面,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更严格的要求。但是,令人叹息的是,这种人才需求观念的转变并没有和职业院校形成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也没有促使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且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 从传统的认识论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因而是学习过程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而且要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师生在角色地位及知识、年龄与生活经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教师常常把学生仅仅作为一种被动的接收美术知识的载体。不可否认,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学习美术、领悟、感受美术的基础,但是,这种教学观念致使教师过多地注重美术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审美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要针对职校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多作努力探索,要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具有立业、创业的能力,使职业学校美术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要求创新、求实效、求特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恢复自尊,成为有用之才。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更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改变错误的观念,认为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要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让每个学生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能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美术教育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美术基本理念,传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新课改则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个问题,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并在这一理念之下,探索出很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全方位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予以肯定,有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则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种种矛盾的信心,即使在遇到困难挫折以后,他们也会自己独立地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自己去思考,采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要求,职业学校美术教学要和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为学生走上社会立业、创业服务。如幼师专业美术课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面可广一些,但在深度上不要作太高的要求,重点在儿童画、想象画、命题画以及基础性的素描、水粉、水彩、国画,还有手工制作也很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工民建筑专业,着重美术欣赏,重点是建筑艺术的赏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则侧重素描、几何形体训练、透视知识的讲解、建筑画、环境艺术设计等。营销财会专业着重书法课,练习楷书、行书,毛笔、硬笔书法,美术欣赏及美术常识性的知识、技能等兼顾。美术专业单招班要加强对口高考科目的教学,非单招班则要着重应用美术的教学,为学生未来就业、走上社会服务。 此外,如果要想使职业学校美术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就要让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职校的美术课堂中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排除“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如在美术字教学时,针对学生对美术字可能兴趣不大,教师如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或者是一些图片,让学生感觉到美术字使用的广泛性:在学校里的环境布置、出黑板报、班级小报等,到报刊杂志、书籍、展览会、商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美化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认为:“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不能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由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对作品的理解角度的不同也会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要深刻认识到美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存在的多样性的因素,由于学生对其理解的不同,也会直接导致在作品中的表现不同。但是不管怎样,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最后,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从中我们可以感知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还是在其他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由于不仅要求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传授、训练,而且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善于把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转变得生动、形象,更要在专业水平上具备扎实的实战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教给学生最新的技术,从而使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顺利展开、进行。“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学习不仅仅体现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的学习,更包括对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浅谈高中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转变 摘 要: 随着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固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素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打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使每一位高中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开发。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教学观念 有效转变 美术素养 随着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固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素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打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使每一位高中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开发。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成为高中美术老师关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高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变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美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我认为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认真深入地学习标准,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以提高高中美术的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美术教学认为,美术教师只要上好课、抓好美术特长生的训练,这份工作就完成得很好。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种固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素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认真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以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使每个高中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开发。 教师的学习是终身制的,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师德”而言,教师应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忠诚党的教育方针。就“才”而言,特别要加强自身的美术理论知识的积累,培养人文精神。美术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教法的探究。为此,高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参与美术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反思案例,因材施教。个别高中生美术成绩不达标,我们首先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切合学情,通过对特殊案例的评估改进教学方法,把握美术教育教学规律,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教育民主化,这点在高中美术课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当代教育理念提倡的。现代社会里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彼此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高中生不论学习成绩好与差,他的人格是完整的都应该得到师生的尊重。师高中生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高中生,以赢得高中生的尊重。美术老师不要吝啬给予高中生笑脸,更不可对那些绘画不到位甚至不会画画的学生进行讽刺、斥责。这样就会泯灭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信心,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严重的话会还会爆发突发事件,后果不堪设想。教育高中生最重要的秘诀是要发自内心地爱他们,要树立“无差生观”,欣赏高中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网络时代,教师有些知识和认知水平有可能会逊色于他的高中生。这就更有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以实现学相长,共同进步。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着眼于高中生的综合发展,立足高中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高中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建构以高中生为主体教育观,就是要创造宽松、民主的美术课堂环境,形成激励高中生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形成一个高中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高中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高中生的主体地位。高中美术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高中生的需要和重视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我们的课程设计与评价,要始终把高中生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高中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中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高中生美术意识的培养 传统高中美术教学,高中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久而久之,高中生对美术课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逃课行为。传统美术教学束缚高中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高中生的美术学习积极度不够。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高中生为主体,让高中生做美术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真正认识素质教育的宗旨,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教师通过导趣、导思、导做和导法,引导高中生参与美术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师与高中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四、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不断激发高中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自我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使高中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高中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为了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美术教学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增强趣味性,根据高中生性别、技能、技术等的差异进行分组练习。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高中生们的能动性,把教材精心设计成各种有趣、新奇的游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可培养高中生美术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为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理想的环境,让高中生个性在一定的空间中充分发展。广大高中美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因材施教,尊重高中生的意愿,尽量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尊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学习主体性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发展。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试论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摘 要:目前,幼儿的美术教育,正在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幼儿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结合幼儿处于特殊时间的生理和心理情况,培养幼儿的绘画技术和艺术创造力。现如今,幼儿教育的改革模式已经展开,必须对幼儿美术教师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以提高教师的绘画技能和教学水平,从而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 幼儿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风向标作用,奠定了人一生的发展基础。所以,幼儿时期的教育必须得到家长与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幼儿美术教育必须加大关注力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成长轨迹,他们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幼儿美术教师整体水平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必须大力开展。 一、幼儿教师美术教育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幼儿教师美术教育能力决定了教学效果 幼儿美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强化教学成果。幼儿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加强,并对于美术创作方面和鉴赏方面也必须具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使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幼儿美术教师对幼儿美术潜能产生影响 在幼儿时期,孩子不管是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没有达到最佳的展现效果。因此可以由幼儿美术教师开发,例如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时,教师给孩子一个方向,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不同特点的美术作品,从而展现孩子潜在的艺术天赋,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美术学习,还可以让孩子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3.幼儿美术教育技能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的作用 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足够的新鲜感和新奇感,在此阶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最轻松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尤其是在课堂教育中,经过幼儿教师的有效指引,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审美潜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增强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幼儿美术教师能力的途径 1.多角度进行美术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幼儿的教学模式,必须对其进行改善,例如,像以前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机械地在黑板上先画出需要教的内容,然后要求幼儿模仿画出。这种简单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倦逆反心理,教师提供给孩子的材料应是多样且有层次性的。对于这传统而又落后的教学方法引起的教学问题,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思想。针对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将幼儿的美术学习划分成不同的美术区,比如橡皮泥、剪纸、水粉画、折纸、撕贴等。在这些区域之中,培养孩子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动手小活动也许是最欢乐的事情,这对于美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角度开展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学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更新其教学手段,让孩子真正能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体会到对于教学者的喜爱。这对当下现有的教师队伍来讲,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不仅需要提升教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去完成这一项任务。 2.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美术教育 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针对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进行讲解,培养幼儿这一方面的能力。重要的是,应引导孩子思维能力的创新,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能力,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让幼儿能够感知体验,探索发现美术的美感。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心智和脑力都处在高速的发展进程中,所以这个阶段有关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整个人生轨迹的发展。在美国幼儿教育中有一种普遍的认识是,幼儿美术教育并不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多熟练的绘画技巧,也不是为了培养以后的画家,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对于孩子的脑力开发、智力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为孩子在美术创作中提供一定的场景,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美术教育发展的教育活动,如设立专门的绘画教室,或者手工剪裁室,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美术中发挥其创作和表现力。比如,在教室中涂满天蓝色,铺上具有可爱气氛的地毯,让孩子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就体会到绘画的气息。最后,还应该做好分享和评价教学,让孩子积极分享绘画中的乐趣和心得,同时老师还应对孩子的美术创作予以一定的评价和鼓励,从而更好地推动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3.户外美术教育 户外教育对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启蒙老师,幼儿美术教育的老师的责任重大,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启蒙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作为终极目标。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此类教育思想,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对于达到此类教育目的还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加大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课堂内部教学带到更开阔的地方教学方法必然要采纳。在户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眼前的所见,与幼儿之间展开互动教学。在户外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写生教学指导,让孩子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绘画创作,从而加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更加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加强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这些都需教师者去好好挖掘,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学校也可以经常在户外举行和绘画有关的课外活动,例如亲子活动,美食节等,真切地让每个孩子都与其中,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每个国家都应该重视的地方。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幼儿教育,更是孩子整个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更加不言而喻,对于孩子的创造性和智力开发性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幼儿美术教师品质的提高也必须逐渐开展开来。教学老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加以提高,同时,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加以更新,创造出更符合当今孩子学习的教学手段,为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奠定基础。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新型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标准,是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于如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美术教育能力,具有系统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师学;教师学 一、学习和研究美术教育学 无论是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还是在未来将要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学生而言,对于美术教育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都应该是永不止步的,在对于美术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大体的思路,首先是通过对美术教育学相关书籍的学习,对于美术教育学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认知,了解到美术教育学是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学科性专业,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整体的不断进步,由此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发展性的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育方法,进行不断地吸收学习,不断地去在原有的美术教育学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美术教育素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美术教育经验,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美术教育与世界美术教育的逐步接轨,越来越多的外来美术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在面对这些外来的美术教育思想时,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外来的各式各样的美术教育思想,并且深入研究其思想内涵,兼收并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在这个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并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和美术教育思想,为将来进一步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或美术教育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美术教育理论基础。 二、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观 在经历了深入的美术教育学学习和思考过后,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美术教育学的内涵不断感悟,并逐步地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在这里我提出我个人的美术教育观――“三品”美术教育观。 “三品”指的是“人品、学品、画品”,在这里我所强调的“三品”的主要内涵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品质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三品”中的人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时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精神,也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上也要具备对于美术教学不断创新和研究的精神,这就是“三品”中的学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注重自己的艺术素养和美术创作作品的品位,创作出真正有品位有思考的美术作品,不去创作那些没有思想性只是展示花哨技法的作品,也不去创作那些充满内心阴暗的,哗众取宠的作品,这就是“三品”中的画品。在这“三品”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品一项,没有一个好的个人品行,也就没有资格学习美术这门高雅的艺术,就更不要谈美术研究,创作美术作品了,没有好的品行的人,所谈的美术研究也只会是目光狭隘,所创作的美术作品也只会是俗不可耐。人品之后,便是学品,人品再好,没有好的学品,缺乏创新意识,研究意识,没有专注于美术学习研究的定力和毅力,一切仍旧是枉然,只有好的学品,才能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创新。最后就是画品,画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一个人的人品的,好的个人品行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也是浩然正气,不卑不亢,所以“要修画品,先修人品”,这古人的话说得是十分有道理的。 三、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后,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有具有自己的美术主张,既然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或是想要成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我们的目标便是要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美术主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美术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初步的提出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大体可以概括为――“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注重画品,更重人品”的美术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是主张在美术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秉性来对学生进行教化和指导,鼓励中小学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美术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对于学生的不足想办法去训练弥补,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注重自己艺术作品的品味与思考性,更要去注重学生人格品行的磨砺,美术教育不单单是一门教会人们了解什么是视觉上的美的学问,更是一门扪心自问自己身心美丑的学问,只有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行的正,坐的端,才能在艺术创作上和艺术的学习上更进一步。在当代社会,鱼龙混杂,甚至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作品,没有底蕴,没有依托,更是谈不上美,充斥着血腥暴力,无度荒淫的俗不可耐,这些都是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缺少画品,更是缺少人品的体现。因此我主张“取长补短,因材施教,注重画品,更重人品”的美术教育主张。 四、努力构建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 在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后,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去探寻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之所以要努力去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是因为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形成美术教育流派,为的自然不会不是名头和利益,为的是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的追求和抱负。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就意味着可以扩大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用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去影响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让自己的美术教育观被更多人所认可和接受,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影响更多的美术教师的美术教育思想,让更多更好的美术教育主张得到宣扬,也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美术教育,真正的实现自己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初衷。 五、具备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后,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应要有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美术教育方法是对于美术教育观,美术教育主张理论的外化,就如哲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美术教育方法是对于美术教育主张的具体阐述,是我们实施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的方式。在制定我们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而言,在制定美术教育方法时要考虑到,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美术教学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价值的正确引导,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党的怀抱靠拢。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具有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并依据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去付诸实践。 六、训练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 在具备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美术教育主张,美术教育方法,中小学美术教师仍旧需要结合真正的美术教育实践,通过美术教育实践,真真正正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不单单是对于我们的美术教育思想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的沟通能力、引领能力、表达能力的考验。再好的美术教育思想,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能付诸于实践也只能是空谈。所以我们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至少要能够从容地讲述授课内容,引领学生们的思考,才能够算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这种美术教育实践能力是训练而来,也更是实践而来,只有不断的美术教育实践,才能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美术教育思想,逐步精进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系统审视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和美术教育主张。 七、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我看来需要不断的对美术教育学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美术教育观,提出自己的美术教育主张,努力形成自己的美术教育流派,注重自己的美术教育方法,不断训练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正真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这里的合格指的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具有自己思想的美术教师,这就是新时代下的新型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是作为未来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方向和基本要求。 作者简介:王威崴,男,河北唐山人,汉族,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油画创作。 美术教师教学论文: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指导作用 【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指导作用,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一种灵感,更直观地掌握一定的技法,提高鉴赏能力,增强审美意识,领略艺术文化的知识性、情感性、社会性、广泛性。 【关键词】美术;多媒体;示范;直观;亲和力 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美术课标标准》在前言中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就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术意识。在基本理念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内容标准中就各学习领域的内容也都对上述的内容作了阐释,所有这些与教学中教师的示范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关于美术课中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的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难道新课程改革是抛弃传统的、直观的、示范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新课程改革是老师说说+学生看多媒体+鼓鼓掌热闹一场,难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步骤、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难点、重点的解读都不必考虑,师生互动也只是老师鼓动下的学生的掌声和“呼声”,难道这样就是一堂美术课亮点所在吗?不知这样的课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推广?笔者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导。美术课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电脑作为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更好的、更充分的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入胜、更精彩;但,不能滥用多媒体。 二、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的运用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示范,是老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老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既展示老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老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点点键盘说说而已。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所带来的笔触、肌理产生的节奏、韵律?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不仅让学生羡慕老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老师的亲和力,更让听课老师钦佩做课人的扎实功力。让学生知道绘画不单纯是技能的表现,技能是为画面服务的,是为主题服务的,是多门艺术的相互渗透,再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开阔,话题就会非常宽泛,就会产生广泛的文化情境。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关于美术欣赏课的老师引导作用 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涉及到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老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学生之间会争论。这时,老师应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肯定正确观点,纠正不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一味的表扬说“很好,很好”,只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有及时进行梳理、归纳与评述,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任务要求,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殊不知学习基本要求都达不到,独创性就失去了依据,即使独创也只会不伦不类。
人文管理论文:管理的终极价值及人文管理学与中西方管理差异 [摘 要] 管理寄寓了人们实现生存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即管理的终极价值;管理的具体目标及其效率,即管理的工具价值。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而存在;工具价值本身渗透了终极价值;终极价值也必须依靠工具价值而实现,这就是管理价值的二重性。撇开管理的终极价值,仅仅将管理视为工具,管理就是同质的。只有从管理的终极价值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中西管理差异。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人文管理”,但将管理价值中的“人文价值”作为重点来进行研究却是可能的。因为“人文管理学”是一门普适的管理学分支。 [关键词] 管理的终极价值;管理的工具价值;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人文管理学;中西方管理差异。 一、管理的终极价值、工具价值与管理价值二重性。 (一)管理的终极价值。 从存在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是作为生产关系的人类社会存在的,而维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就是管理活动。从存在状态的角度看,存在是在关系中生成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或者说,不同的管理理念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人类社会正是在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构中存在和发展的,因此,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管理本身必然渗透了人类对于自身如何存在的理念。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绝不会采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理念,反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绝不会产生民主治理、现代企业等管理结构。 将管理与人类的存在方式来联系起来,意味着如何理解人类的存在就会如何理解管理,而反过来,有怎样的人类理想,就有怎样的管理理念。人类的本性是在管理中实现的,管理及其理念代表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本质,正是管理构建了人类世界。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管理结构,抽离其中的管理实质,人类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正是管理构建了人类社会。 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愈来愈以组织的方式而存在,现实的人们必定处于某一组织之中,而管理作为维系组织存在的关键因素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生存、劳动、生活的意义与管理的理念息息相关。在这一理念中,必定寄寓了人们实现生存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即一种合适于人性理想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协调方式,这就是管理的本体价值或终极价值。 (二)管理的工具价值。 管理不仅仅是关于人类如何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理念,管理必须有具体的目标。正如管理思想史家雷恩指出的那样,组织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或者要实现的某件事,也许这种目标就是一年一度的采集果实、狩猎、播种农作物或者保护集体免遭游牧民族的掠夺等等。除了具体的目标之外,组织的成员还需要拥有工作或战斗的工具,这些工具是实现目的的资源或手段,其中包括人、武器、耕作工具或者其他任何东西;还需要对参加组织的人的各种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其目的是在实现具体目标时,能使他们的行动相互作用和协调一致;最后,这个集体发现,如果有一个专门承担保证使整个组织不断实现其具体目标的任务,那么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因此,管理除了渗透人类关于如何生存的理念之外,还必须关心“如何达到具体目标”的技术性问题。在20世纪初期,法国人法约尔提出,为达成组织的具体目标,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执行 5 项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为高效地实现具体目标,还必须遵循分工、权力、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共 14 条原则。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表明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从价值的这一定义来看,人类不仅需要有“理想”“信仰”等终极价值,而且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现其具体目标,从所以,在管理中如何计划、如何组织、怎样协调、如何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也当然具有价值。 历史上首先认识到管理具有上述价值的仍然是法约尔。法约尔所受的是作为工程师的教育,但是作为一个具有9000 多名员工的多部门大型企业总经理,法约尔认识到,组织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其领导人的管理能力而不是技术能力,管理具有与技术相互独立的价值。与管理的终极理想或终极价值相对,管理具体目标及其效率的价值可以称之为管理的工具价值。 (三)管理价值的二重性。 管理既渗透人类关于社会实践组织形式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也还必须确定组织的每一项工作内容和具体目标,以上二者同时构成组织中人们的需要,形成各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就是管理价值的二重性。 1.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而存在。因为人是从狭义的动物界进化而来的,动物的知觉、好恶等等,都是着眼于功效性的具体目标,都只服从于“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原则。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认知、道德、艺术都是手段,短期性的、具体的目标就是根本性的目的,如狩猎活动必须要擒获猎物,种植必须收获果实,人类的实践水平越是低下,与眼前的功效目的的联系就越密切。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生存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对与短期的、具体的功效无关的事物开始产生兴趣,逐渐发现这些区别于具体目标的事物的价值,这就是终极价值。例如,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了社会中“人性的尊严”有时候比具体的目标更重要,为了维持人性的尊严,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宁愿舍弃具体的目标。再例如,人们发现人生价值的意义不仅来自于吃饱喝足以及维持生存,还可以有更高远的意义:即使人性变得高尚、更美好,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完善、更值得热爱,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偶然降临到世间来的人的目的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脱离了原始社会的人的所有行为正是在这样的终极价值的指引下而实施的。在蜂蚁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清楚简捷的劳动分工情形和一个惊人复杂的社会组织,即蜜蜂在建造蜂巢时,其精确性和准确性几乎与几何学家一样。这样的活动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协作系统”,然而我们并不认为蜜蜂和蚂蚁所做的是“管理”的工作———尽管这项工作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有目的、协调的、群体性的工作”。 从与蜜蜂的对比中可以看到,管理具体目标的确立依赖于管理主体现有的观念以及对未来的理想结果所作的遇见和推测,而这种理想结果在管理活动实施之前还没有实现。因此,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目标而存在,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 2.工具价值本身渗透了终极价值。效率是管理最重要的工具价值之一,现代管理学奠基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如何提高车间的工作效率:它包括著名的工时研究、差别计件工作制、职能工长以及任务管理制。 然而众所周知,管理史上就泰罗的效率主义曾经出现过激烈的辩论。在 1911 年举行的有关“科学管理”的意见听证会上,双方问题的焦点毫无疑问地集中于渗透在“管理效率”之中的管理终极价值之上:反对者认为,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作为一个工人,如果他不属于“头等”,在世界上就没有出路———如果他在某个具体行业里不是一个“头等”的工人,难道他就应该被毁灭,被赶走?而泰罗坚持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不管是劳动还是偷懒,如果他们都有权过同样好的生活,这种现象肯定是不合理的,对效率的追求将使得他们的生活不会是一样好的,这是正常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效率”其实渗透了泰勒的有关管理终极价值的理念:在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个雇员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这一理念体现的完全是资本主义早期的人性理想,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一理念当然具有进步性,但它忽视了组织除了效率之外,还有其他的追求———组织不单纯是实现效率的机器;而且实现效率的手段并不只有工时研究、计件工资制,还有其他更为“人性化”的手段。 3.终极价值也必须依靠工具价值而实现。虽然管理的工具价值是被终极价值所决定的,但终极价值并不能单独存在。管理的终极价值是伴随着管理具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价值不是“为客体所固有”,价值是关系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价值的特点在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对主体产生意义。 因此,管理的终极价值一定与每一次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有关,它不能脱离管理的具体目标而单独存在,终极价值依附于工具价值之上,在管理的具体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实现自身。 二、管理的终极价值与人文管理学。 现代主流管理学对于管理的价值是忽视的,它甚至没有意识到在管理的具体目标之外还有一个前提,这一前提就是管理的终极价值———而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价值而存在,具体目标亦渗透终极价值,这实际上是将管理与更广泛的人类生活与人类理想割裂开来。 首先,人类的实践过程就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过程。 从价值的本质来看,“所谓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也就是人的自身本质。”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根据自己的价值理想对现有状态的改造,'实践'范畴,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性与价值选择。 人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望和理想、改变现有状态的渴望,或言创造价值和享用价值,是实践的动力和目的。” 既然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价值导向的,那么管理活动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自然也是价值导向的。其次,现代管理学没有看到,管理的终极价值才是人类管理实践的最终目的,它决定着管理的具体目标。 鉴于此,管理学不仅要研究目标的实现过程,也要研究管理活动中价值的实现过程。当然,这种价值指的不单是工具价值,而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工具价值之中的管理终极价值。由于管理的终极价值是由各国各民族的人文理想所决定的,因此,管理的终极价值也可以称为管理的人文价值。 相应地,以管理人文价值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可以称之为人文管理学。 三、人文管理学视野下的中西管理差异。 (一)人文价值的多元性与中西人文价值差异。 就普遍的人文价值而言,作为人类,就是要对真、善、美三者进行永恒的追求,并且力图表现这种追求本身的自由品质,人文价值永远体现一种自由、向上的精神,体现人类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向往与追求。透过人性历史、民族、文化的多样形态而感受到一种普遍而崇高的人性,这始终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趋向的心态,失去这种统一性,人文价值就没有了统一的对象。 然而,在这种统一性之下,人文价值还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体现为不同文化传统之下中西差异。现代西方人文价值观主要来源于 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与 18 世纪的启蒙主义:针对中世纪贬抑人的现世及自然感性倾向,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资源,复兴并张扬了现世的自然欲望,对现世的自然欲望与古希腊罗马理性的结合,是近代科学技术乃至管理思想的重要源头。启蒙主义作为继文艺复兴之后扩展并奠定现代性的思想运动,把对神学信仰的批判和对理性的尊崇推进到了顶峰,可以说泰罗以来的西方管理完全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则主要表现为伦理中心的道德教化,中西人文价值的最大差异在于对“人” 的不同理解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价值以古希腊的原子论和雅典学派的人性论为根据,强调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而中国的人文价值则将人看成群体的分子,不是个体,而是角色,得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的结论,并把仁爱、正义、宽容、和谐、义务、贡献之类纳入这种认识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所属关系的派生物,他的命运同群体息息相关。 (二)人文管理学视野下的中西管理差异。 撇开管理的终极价值,仅仅将管理视为一种工具,事实上就不存在中国管理思想或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的区别———从工具价值的意义上而言,管理确实是同质的。 然而,如前文所述,管理的具体目标依赖于终极价值而存在,管理具体目标的确立依赖于主体现有的观念以及主体对未来理想结果所作的预见和推测,而这种理想结果在管理活动实施之前还没有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是人性理想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从管理的终极价值这个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中西管理差异,而将这种差异仅仅归结为背景、某些特征是远远不能揭示中西管理差异的实质的,中西管理差异的根源是终极价值或人文价值上的差异。 结语:不存在人文管理,但存在普适性的人文管理学目前学术界提到较多的所谓“人文管理”,其实作为一种方式本身并不存在。由于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任何管理方式都是终极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没有脱离管理的具体目标而存在的所谓“人文管理”。但是,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人文管理”,将管理价值中的“人文价值”作为重点来进行研究却是可能的,这就是“人文管理学”。例如在经济学中,马克思舍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只研究商品的价值,而主流经济学并不关注商品的价值而只关心商品的交换价值。进一步说,将管理的人文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管理学是一门普适的管理学分支,如前所述,人类的一切管理皆包含终极价值元素,即使是泰罗的科学管理,也强烈地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追求。 人文管理论文:公共图书馆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科学管理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随后的几十年间,先后兴起的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使泰勒的科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它要求遵循科学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实行合理化和标准化管理。 首先,在管理目标的出发点上,其数量意识和精确性原则非常突出,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不容许“大概、也许、差不多”等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其次,在方法论层次上,它充分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管理目标层层分解、细化为各种量化指标,落实到各个最基本的工作环节上,必须遵守和完成,要求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拒绝“亦此亦彼”的灵活性。其三,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政策、规章、制度等“明文规定”,以及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强制手段,进行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它们是外在的硬性规定。因此,人们常常把传统的科学管理形象地称为“刚性管理”或“硬管理”。 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主张运用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注重借助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强调通过高度集权、严密制度和物质激励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尽管科学管理使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社会各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科学管理一个本质性弱点即:以物(技术、生产、财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严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忽视了人的作用和人的价值。 二、图书馆人文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人类一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自古有之。管理是人共同劳动的基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杜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女管理学家玛丽·相莱特认为,管理就是借他人之力把事情办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赫尔伯恃·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一个团体的活动,以达到其共同的目标。给管理完整的定义是: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指挥)、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促进其相互密切配合,发挥最高效率,以期达到最佳的总体目标。 图书馆管理是促使图书馆能够为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的,对人、财、物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日趋科学化与合理化,许多图书馆采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基本工作秩序得到了整顿及加强,工作效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便如此,未达到有效调动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未能促使组织和个人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20世纪30年代,在对科学管理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人文主义管理(简称人文管理)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管理要“看重人”“满足人”的需要,重视被管理者“人的尊严”,为人提供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人文管理又可称为人文主义的管理,是站在人类利益的高度上,以人类的价值观系统为指导,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指引的一种行为指导模式,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理念。人文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人类价值观和有关人的因素整合到计划、协调、组织、委派等行动之中,该过程涉及由为共同目标工作的个体组成的组织的结构和产品成果的控制。人文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一种更先进、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科学管理的修正和补充。它把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管理者最根本的使命。图书馆的人文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内涵、实践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它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管理学理论并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而生成的。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题,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现组织目的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并要求能最好发挥图书馆职能的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活动的总称。 三、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 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根本区别主要是:首先,在管理理念上,人文管理以管理对象“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本体价值及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管理实践上它更注重目标宏观导向和调控,而过程管理则实行充分的民主化,为管理对象——活动主体提供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利,由他们根据客观目标和主客观条件,自由选择、自主确定、灵活掌握具体的程序和方法。其三,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上,它更重视管理的服务观念,而管理的权力意识则相对弱化,“寓管理于服务”。其四,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它更注重教化、疏导和激励,用理性召唤和情感互动等柔性手段去影响、感召人的心理与行为,用非强制性的方法进行调节与控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体意志和力量,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因此,人们常常又把它称为“模糊管理”、“柔性管理”或“软管理”。 人本管理的功能虽然不像科学管理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显效性,但它却是战略性的和长效性的,与科学管理之间具有突出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弥补科学管理“用人不养人,养人不育人”的特殊政策短效性等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 探讨图书馆人文管理基本特征有两个意义。一是为我们区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所使用的科学管理是就其经典意义而言,现代人们通常理解的科学管理因受到社会学、人类学及多种管理理论的影响, 已经克服了一些传统弊端,增添了一些人文色彩,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对两者做出明确界分——有时你所说的科学管理(或人文管理)与他所理解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探讨人文管理的基本特征, 有助于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二是为图书馆实施人文管理提供了明确方向。人文管理不仅是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二十一世纪整个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对人文管理实质性内涵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将人文管理理论上的“应然”优势转变为实践中的“实然”推动力, 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人文管理论文:科学人文主义管理 摘要:在简要分析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科研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在科研中奏行人本主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萨顿:人本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高潮。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理论在当代社会工作教育、实务的发展上都享有特别的声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性本善”、“自我实现性”、“潜能”及“以人为中心。“达到良好的心理氛围中的尊重与理解”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罗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是积极的、要求上进的,并在条件适合时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在《论人的形成》中,他曾这样描述:“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自身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他指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并认为“所有的生物学趋力皆可归属于这种实现倾向的名义之下”。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满足,而且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罗杰斯还认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性使人得以发展和进行自我塑造。 科研工作对于其从事者们来说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个实现往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实现。物质方面,譬如待遇、级别、实验设施乃至在科研攻关中的地位是否重要等等;精神方面主要来自于自我的满足、社会的评价以及同行的赞同与否等等。当前在国内。我们在对待这两方面的价值实现往往通常都容易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甚至对科研工作者自身的价值采取漠视的态度,只看到是否能出成果,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看成就不视细节的做法只会对许多科研 工作者们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导致大量人才的埋没和流失。人不是机器,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但人才是机器的主人,这一点却往往容易被人忘记。科研的主体还是人,而不是好的设备和条件。因此,在科研工作开展中,我们也要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性和潜能性,要做到以人为中心,不光达到极丰富的物质财富奖励,还要做到良好的心理环境中的尊重与理解,使得科研工作者们的自我实现倾向都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就形成了科研中的人本主义氛围。 总之,科学人文主义的精神要想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之中实现就必须要先实现科研工作者们自身的人本主义,由人及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使科学和人文得以和谐发展,才能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的实行,才能使科学的产物与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更加接近。 人文管理论文:人文精神科学管理 一、更新学科理念 据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在1980年对工业设计下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由此确定了工业教育在以上几个方面全部或部分的内容。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类似产品包装、广告宣传、商业展示及市场开发等等,这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也都纳入了该学科范畴,工业设计也被重新定义为现代工业、科学技术与装饰艺术等相互结合。并可交叉应用的学科体系,是一种以实用与美观并存的视觉传达、意识物化形式,为创造、美化和改善大众生活质量与生活品味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在市场机制的触动下,工业设计正逐步朝着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由此加强对设计人才综合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工业设计的现代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相关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和造型设计、工业美术、材料工艺、结构力学、人机工程、视觉传达等,其中也包括高科技时代的信息技术、电脑辅助设计。通讯工程、人工智能等都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新世纪到来社会要求我们工业设计人才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进取,时时都以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武装头脑。 第二,产品的功能与装饰是工业设计最为突出特征反映,好的产品总以美观的造型与多样的功能赢获市场,从而要求设计师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与艺术鉴赏力(包括绘画基础、写生能力、设计创意、形态构成等美学知识)。尤其如今信息时代技术交流极其迅速且广泛,产品设计的风格与造型出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这要求设计师开阔设计视野,及时把握潮流动向,提高设计思维与创作实践能力,要在已有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勇于实践,只有对设计相关的地理、历史、民俗等一系列社科知识深入学习,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生活习俗、满足当地生活需求、甚至能够表达当地情感的优质产品。 第三,为使产品在社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构思之初对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所需的经济成本正确估算,充分了解该产品的市场需求、设计范本、材料工艺、风格特征等相关内容,产品设计也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也要求设计师具备如市场营销、商业管理、广告策划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能力,甚至包括信息采集、管理与技术处理,消费心理、及其产品营销等,还有市场信息及各项商业法规等能够保证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等环节顺利完成的相关政策条文,也都成为当前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 第四,产品设计实质是一项综合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各项工作环节必须由多人分工合作完成,这要求设计师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协调与设计管理能力。 第五,处于发展中的工业设计是产业竞争和企业振兴的关键,它集中反映了民族或地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与之相关的内容非常广泛,这又要求设计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多元文化进行有机地整合,全面了解国内外产品市场,设计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具时代感的新产品。 第六,由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微观世界,产品设计的问题也将伴随着物质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新时期的设计教育也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更新过程,面临自主学习向终生学习的教育转型,我们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所谓“学会求知”即是“学习-工作-学习”,所谓“学做事”,是由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转为对环境适应力的素质培养(如合作、创新、风险、交流等)。 由此可见,未来工业设计教育在朝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教育的重点将由专业技术职能转变为对综合环境的适应与协调能力的培养,相比以往对技术与物质的教育,更加突出强调社会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技能(其中包括:团队合作、风险投资、技术交流、设计创新等等)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群体等等,“学做事”与“学会求知”彼此间相互结合,共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些都并非是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必须通过长期的人际交往过程来实现。 二、问题与现状分析 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仅短短二十几年,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半个多世纪,其间虽然也有初步的发展,但仍是一门幼稚而年轻的新兴学科。近年国内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局势,竞相创办起了各自的工业设计教育,然而它们教育普遍重实践而轻理论,导致学生误将相似的造型与工艺当设计手段反复运用实践,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如:招生人数剧增、教育与产业失衡等不良状况,从而严重阻碍了国内教育的正常发展。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国际消费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作为一个企业实体只有不断开发出标新立异的产品才能稳住市场,国内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也逐渐将市场重心转向消费者的个性化生活需求上,并为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建立了许多科研机制,国内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也由此而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台阶,但未来还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这对当今工业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的工业设计教育应是对知识经济时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是社会物质文明与工业文明不断作用的成果:那么对新时期工业设计教育的研究必须上升为设计本质的认识,把握时展的基本规律,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制定相应的改革对策,尤其对工业设计内涵及外延的理解最为重要。 三、转换教育方式 工业设计属于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工业设计的教育也应当遵行一种应用型的人才教育方式,然而我国现行的工业设计教育还尚未完全脱离形式单一的理论灌输与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教育体制过于偏重对产品造型、装饰、技术等相关产品生产加工方面的技能培养,而轻视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教育整体看来无论工科院校还是工艺美院等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形象思维、视觉感应、造型创意、工程技术等专业技能方面出现严重的知识断层。由此国内各大高校为适应如今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正在进行着积极地探索与实践。美国哈佛大学率先实现以传授为基础到以自我教育为主的现代设计教育转型,由此开创了多元化教育的新纪元,成为现代社会设计教育的一面旗帜,明确提出现代教育关键是通过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设计表现技艺。 基于当前工业设计人才教育现状,国内众多院校也就“如何发挥各校人才教育优势,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工业设计人才,全面提升学生设计、审美、思维、想象等等一系列综合技能”这一主要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得出一些好的见解:如艺术院校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视觉感应较强,适合于偏重外观的轻工业产品设计,包括服装、玩具、日常百货等,可以在艺术学院创办轻工业产品设计方向的设计教育:而工科院校的学生鉴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且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技能,对新的科技成果十分敏感,易从事家用电器、电子通讯、交通设施等等一系列功能型重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可在工科院校设置重工业产品设计专业。 如今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重点应当迅速转向对学生设计创新、设计思维与抽象思辩等设计技能的培养。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办学就坚持“二基二强”教育方针,主张以工业设计基本技能、机械工程理论基础,强化电脑设计与创作实践等技能,该校的工业设计方向的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式”教学结构,且十分注重不同学科板块间的有机结合,在人才计划中课程学时的纵向结构比例为:公共基础课765,工程技术基础课320,艺术技能基础课302,计算机课程379,专业知识课程320,总比例为2.5:1:1:3:1。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经济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追求与审美品味正不断提升,未来社会期盼的工业设计教育将面临着技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全面转型,以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全面提升。对于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工业设计教育方式应当适应时展的脉搏,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与教育资源,因地制异、因才施教,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并及时更新,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进取,冲破教条主义与墨守成规的思想牢笼。 四、强化人文精神 如今伴随着设计工业的教育改革与行业发展,静观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现状,人文知识的渗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设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贯注人文精神的工业设计才能抵御高科技产品的设计生产给社会经济与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出一方人”,一段艰辛的成长历程。如今我们生活所需的产品更应当全面展示出时代的人文特征,更应能充分利用一些现有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要素进行产品的设计创新与实践。我国虽是一个工业设计教育的后进国度,却拥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其中不乏大量人文哲学与古典美学的深层烙印,可见我国工业设计教育潜藏的发展空间还未曾真正地被开发和利用。对于新时期的工业人才应当尽可能去启发和引导他们去体味和深嚼我国古代哲学与历史文学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精华,鼓励他们从传统中吸取创作养分,站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上来设计创新,丰厚他们的设计潜能与综合素质。 从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状况观之,世界各国都在国内设有产品消费市场,但我国设计教育却“大而不强”,工业设计产业“小而残疾”,也正因如此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问题引发了国人的深刻反思。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论观之,我国工业设计的总体水平实则早已同国际社会发展同步,仅是出于国内外工业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悬殊而产生的差距,他们试图以西方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为范本将设计东拼西凑,如产品设计中大量仿效与抄袭,中国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争议问题在国际时常时有发生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充分应证了此观点,国内学术界仿佛也已意识到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人好似都忘却了自身的地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不久前我国工业设计协会就提出“以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特有的装饰元素,创造出最能体现传统文化、人类历史、生活习惯、审美(包括宗教信仰)特征,且具人文精神的现代化工业产品”——议题,现已成为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研究的焦点。 虽说新兴的工业设计学科也是一门知识交叉型的应用学科,其中也包括对抑制外来装饰与外来文化的消化与吸收,但这都是建立在我国固有之传统历史根基之上的技术与艺术创新。 现代社会新型的设计教育应当尽可能避免以往教育注重产品设计与造型工艺的思想误区,积极向学生灌输现代化的工业设计理念与人文精神。德国斯图嘉特国家造型艺术学院就通过学院间的合作开设美术、音乐、建筑等人文艺术培训课程。主张通过实施人文艺术教育来强化和提升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产品设计如若真正地让人感受到精神愉悦,真实地贴近现实生活,无疑人文精神在设计中必须发挥出积极作用。尤其如今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已从基本生活消费转移到个性化炫耀消费上,人们需要拥有外形使人心情愉悦,功能让人尽情享受的高档产品。从通讯、家具、电器到数码消费产品,设计师可将其变成一个以产品设计为导向的广阔世界。 五、结束语 本文对目前社会工业设计教育现状与发展,结合个人观点作了一些初浅的探讨。未来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还有待经历一个不断改革与实践的动态发展过程来逐步完善,如今工业设计已不仅仅定位于一些家具、机器、生活用品,而沦为对工业社会人类生活方式合理规划的设计,设计的思维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对产品使用功能和造型风格的思考,从产品的外延层面出发,从事物外侧去透视、剖析,开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尤其如今信息技术多元化社会发展时期,工业设计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内容,可从其他学科领域不断吸取新的创作养分来丰厚自身的设计潜能。 摘要:教育是对知识学习和传授的循环反复——正所谓“教学相长”,经由这一互动过程使知识丰富我们的大脑,增强了我们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的综合能力,从而为以后生活作好智力准备,这是有关教育本质的认识。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跨世纪的交叉应用学科,其知识的传授过程相比普通教育更显复杂,而加强工业设计教育是提升国内设计水平与人才素质的关键,尤其面临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的时代,工业设计教育更是促使民族富强与企业振兴之关键,出于社会与时代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又再次提上议程。如今国内工业设计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巅峰时期,就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动向进行分析与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本文借此对当前国内的问题与现状展开分析,一并结合未来经济技术与行业发展趋势,试图探寻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更新;观念;转换;方式;强化;精神 人文管理论文:美术人文素质教育管理 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人文管理论文: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管理 中国是世界造园发祥地之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风景规划中应充分重视人文景观的作用。 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明成果。在内容非常丰富、门类异常复杂的成就中,可以成为人文景观的大约可分为四类。 1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窟卉、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2革命活动地 现代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例如,新兴的旅游地井岗山除也具有如画的风景外,“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人文因素,无疑使其成为特殊的人文景观。而大打“鲁迅牌”的旅游城市绍兴,起主导作用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旅游点也都是这类人文景观。 3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例如,高水准的音乐厅、剧院及各种展览馆、博物馆。像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这样把科研、科普、观赏、参与结合为一体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观光地也是此类人文景观的一种。 4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近几年的旅游“旺地”云南,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石林和蝴蝶泉壮丽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如画的风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才使得云南更具魅力。 我们应该清楚,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使我们在风景规划中取得成功,发挥人文景观资源在旅游业上的作用。 无论是自然的景观,还是人造的景观,好与坏的评判都不能离开人类的审美观。在古代中国,人们强调内在的情感想像与外在的形象塑造的统一。中国古诗词中讲究“托物寓情”,由此丰富引申出更饱满的情感。“情景合一”由此而出。情景合一才能使人产生意境,由此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园林意境的产生也离不开“情”。绍兴沈园是宋代的“越中名园”,而真正使其成为千古名园的却是那首千古绝唱《钗头凤》。重新修复开放后的沈园,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人们畅游在“竹影清幽”、“红梅照水”的美景之中的同时,无不为陆游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悲剧而唏嘘不已,“情景合一”的诗意境界由此而生。园林审美的过程就是游客对园林艺术的观感、体味、思索,直至升华为主体意境的过程。这也是园林艺术的生命。而园林景观中最能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即为人文景观。故从美学意义上来说,人文景观不仅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也是人们审美出“情”的主要对象,一个风景区的灵魂之所在。 中国是世界造园发祥地之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风景规划中应充分重视人文景观的作用。 人文管理论文:人文技术管理 一、人文:自由的理想 二、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三、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四、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五、技艺与人文:匠心 六、现代技术与人文:异化 一、人文:自由的理想 人文学科(Humanities)字面上自然首先是一种学术分科,以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人文学科又不只是一种学术分科――如果那样的话,它就可以简单地归入社会科学的行列,就像中国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所做的那样――而且首先不是一种学术分科。人文学科首先着眼的是对于“人”的“培养”,是对于“理想的人”、“完全的人”、“最具人性的人”,一句话,“自由的人”的“培养”,这样的人(性)被称为Humanitas,对这样的人的培养希腊时代称为Paedeia(英文教育学Pedagogics和Pedagogy一词来源于此)。从Paedeia到Humanitas再到Humanities,其间贯穿的是理想人性的观念,即人的理念。所以,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是树立和培育人的理念,至于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还在其次。或者说,学习什么知识内容、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都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的理念”。 如果说“人文学科”的内容取决于“人的理念”,那么“人的理念”又如何规定和选取?一般来说,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看法很多,似乎具有某种相对性和多样性。是否基于不同的人文理念可以造成不同的人文学科呢?如果我们准备把人培养成听话合用的工具,培养成大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或者有专长和技艺的专家,那么也存在一个相应的人文学科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人文学科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关于理想人性的概念也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在这里,多样性总是服务于统一性。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今天,人文学科总是能够相对的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 这同时也意味着,关于人的理念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这种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希腊人的“自由人”概念贯穿始终。理想的人是自由的人,或者说,“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所最后持守的东西。一切人的价值、尊严、理想、美德,都建立在人的自由之上。 自由不是人特有的一种能力,而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自由的存在方式是“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哲学时说,“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形而上学》982b26)什么是自己呢?如何达到自己?人身上的许多“东西”,也许一切“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其物质组成属于这个古老的宇宙,其社会行为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若是把人当作一件物进行分析,那就确实找不到什么独特的“自己”。要达到自己首先要具有一种悬搁的能力。自由正就是这样一种悬搁。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对一切外在事物的悬搁,向着“无”(它)回归。 向着“无”回归,便同时是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展开――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展开与向着无回归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一回事。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对无的持守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无”本质,因为人确实没有本质。对无的持守也就是永远保持一种超越的姿态,不限定在任何既有的格局之中,向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开放。 向着无穷的可能性展开、向着过去和未来伸展,这正是时间性的根源。自由就是时间性。正像只有人才是自由的,只有人才拥有时间,只有自由的人才会有历史。反之,人在也只有在他的历史性中持守着自己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人文学科本质上都是历史学科的根本原因。 二、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人没有自己的本质。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人性,这是人的基本的悖论:人的本性就在于它没有本性。人文学科的目的就在于唤醒人们身上的这个最原始的本性,即回归“无”的本性。人的无本质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它没有固定的本质――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一直处在流动变化之中;第二,它的本质的构成是一种向着“无”的,受着“无”的规定的构成,这里的“无”是“无它”,即它是自己创造自己。 一方面是无固定的本质,另一方面是自己创造自己,这种关于人的起源的思想早在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出现:这就是艾比米修斯(Epimetheus)神话和普罗米修斯(Promethus)神话。柏拉图在《普罗塔哥拉篇》中讲述了这个神话故事。大意是说,从前有一个时候只有神没有生物,神们用土和火这两种元素的混合物来塑造各种各样的生物,并赋与每一种生物种种特有的品质。艾比米修斯和普罗米修斯两位神界兄弟负责分配事务,前者管分配,后者管检查。结果爱比米修斯给有些生物配上了强大的体力但没有给予敏捷,有些柔弱的生物则配给了敏捷。身体小的配上翅膀,身体庞大的则配上各种保护装置。总之都是采用取长补短的办法,以防止每一种类陷入灭亡的境地。“艾比米修斯如此一一作了安排,可是由于他不够聪明,竟忘记自己已经把应当分配的性质全都给了野兽之类了――他走到人的面前,人还一点装备都没有呢,于是他就大感窘困了。正当他无法可施之际,普罗米修斯前来检查分配的情况,他见到别的动物全都配备适当,唯有人还是赤脚裸体,既没有窝巢,也没有防身的武器。轮到人从地下出世的规定时刻即将来到了;普罗米修斯不知道怎样施行援救才好,就偷了赫斐斯特(司火和冶炼技术的神)和雅典娜(司智慧、战争、农业和各种生?际醯呐瘢┑闹圃旒际酰庇滞盗嘶穑挥谢鹗遣荒苋〉煤褪褂谜庑际醯模透巳恕!庖焕慈司途弑噶宋稚氖侄瘟恕?墒瞧章廾仔匏咕菟稻陀捎诎让仔匏沟墓Ш罄幢豢胤噶说燎宰铩!保ā镀章匏缋?20D-322A)[1] 艾比米修斯的过失使得人一无所长,这象征了人的“无”本质――人不是那种靠先天禀承的“本质”特性而能够稳定生存下去的生物;普罗米修斯的盗火义举则把人的本质构成与“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人之所是、人的存在,是由人自己通过技术造就的。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在他的《技术与时间》一书中充分揭示了人与技术的这种关系。这样的思路对一切简单的反技术主义者是当头一棒:卢梭所谓的技术对于原始人性的背离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神话,这样的原始人性只是一个抽象。理性也好,主体也好,时间也好,都只能从技术中找到根据。 如果人的本质是人通过技术自己构成的,如果说技术就是人的(无)本质,那么,技术必然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是它把自由由潜能带向现实,自由只有依靠技术才可能表达 出来,因为正是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可能性空间,因而也就有什么样的自由。另一方面,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一化。当代技术为着合用和效率所展开的工业世界,确实更多的表现了技术的后一方面。技术既是去蔽,又是遮蔽,既成就时间,又遗忘时间,既使记忆成为可能,又导致记忆的丧失。对整个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技术根深蒂固的二元性。 三、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在技术为人挣得自己本质过程中,第一步是为人建立了一个“家”,一个天然的“处所”。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个“处所”、“居所”是城市、村庄、墓地、房舍。但从哲学上讲,这个“处所”首先是语言。海德格尔因而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言是否是人通过技术挣得的?如何挣得的?这里所要求的并不是人类学的证据。因为这里所谓的技术并不能归结为考古中发掘出来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工具、器皿可以看成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人类的集体劳动,有预见性的有规模的生产,都可以看作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但技术不能归结为它们。事实上正好相反,它们被称为技术的东西,是因为技术已经以某种方式先行驻留。这种方式就是语言。在类人猿的集体捕食成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之前,在动物的代具成为人的工具之前,语言已经先行在发生作用。正是语言使劳动成为人的劳动,使工具成为人的工具。因此,语言应该正确的看成是技术的原初形态。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汇聚”。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最基本的名词都指的不只是一个特定的东西,“桌子”一词指的并不是某一个桌子,而是所有的桌子。在“桌子”这个词里,汇聚了所有的桌子。命名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的符号,因为是否对应,用什么符号来对应,都是问题。相反,命名应该恰当的理解成为某一类物的聚合提供了一个“公开场”,因为有了这个公开场,所有这类物突现出来成其所是,并共同分有这个名字。所以,语言的功能不是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相符合的符号,而是展开一个物以类聚、物成其是的“场所”,从而物分有这个名字。因此,命名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创造世界的惊天动地的壮举。命名即是开辟一片天地,让那些被命名的物显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存在的家,因为一切存在者都必定“住”(驻留)在语言之屋里。 被今人理解成“理性”的希腊词logos本作“说话”解,所谓人是理性的动物原本应该理解成“人是说话的动物”,但什么又是“说话”呢?其实,logos更原始的含义是“采聚”、收集、汇聚。把事物收拢来,使其结成一体,这是使物成其所是的过程。古希腊人阿那里西米尼论世界的本原是“气”的时候,曾经留下了这样的残篇:“我们的灵魂是气,将我们结合起来并支配着我们”,这种结合的力量是灵魂的本质。Logos也是这种意义上的“灵魂”。这里,词源上的关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说话本来就是一个汇聚过程。真正意义上的说话首先是一种召唤,把被召唤者聚拢前来。 技术思想家芒福德正确的意识到,人首先不是工具的制造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语言的进化比武器和工具的进化更原始更具先导作用,一切工具的进化都以特定的语言进化为前提。工具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许多昆虫、鸟类和猩猩都在人类出现之前做出了大量的工具意义上的技术发明。看看它们复杂的巢窝:海狸做的坝、蜜蜂几何状的蜂窝、城市般的蚁丘和白蚁窝,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但是人类首先是说话的动物,或者说是“听”得懂话从而能够说话的动物。听得懂话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相互展开又相互连结的领域,从而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双手的活动就不只是“单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它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并且把这些东西相互联结起来:它产生有意义的手势,它在舞蹈中表达强烈的感情,它抚摸爱人的身体,等等。从发生学角度看,手语以及身体语言可能是最原始的语言,而最原始的技术都是身体方面的技术。最原始的语言与最原始的技术同一。 把语言只是理解成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与现代人对技术的工具性理解偏差直接相关。为着实现外在目的而起作用的工具,只是技术的一种堕落形态。工具性的语言也是本真语言的一种堕落,它是语言之召唤和汇聚能力的一种遗忘和丧失。 四、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时间作为存在自身开显的领域,应该看成是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时间性的出现要求未来对于现在的先行和过去向现在的驻留,也就是说,在现在中聚集着现在、过去与未来三种形态。差异是它们的先决条件,因此,德里达恰当的把时间性称之为相关差异(différance)。但是,在人的“无”本质中并不存在差异,是技术带来了这种相关差异。 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意思是说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死亡的“先行”或者向死而生是时间性的基本原则,技术在什么意义上提供了这种“先行”呢?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素,因而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前面说过,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性本身。因而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的原则(先行)和爱比米修斯(遗忘)的原则共同构成了技术的原则,而技术的原则也是时间的原则。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种是一个“先行”的因素,它在一片无差异的“黑暗”之中引入了差异――在火光之下,“他物”渐次出现;光明带来希望,因为它开启了未来。但是普罗米修斯所盗得的火种如何保存?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知识的传播,因而也就没有对火这种最原初的开启者的维护。勿庸置疑的是,语言作为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 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原则也是技术的原则,这意味着技术在实现“开启”作用的同时也起遗忘作用。遗忘是时间性的一个内在因素。从语言到文字的技术进化,就曾被柏拉图敏锐的意识到是一种遗忘过程。在《斐德罗篇》中,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古代传说。传说埃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文字只会使人们容易依赖外在的书写符号,而慢慢丢弃其内在的记忆力,所以反而使人们容易忘记。柏拉图发挥说,文字只提供死的图象,而丧失了活泼泼的生命,既不能对话,也易遭误解。(274C-275E)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历史,鲜活的历史就成了被遗忘的历史。 计算技术也是如此。计算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我在《时间的观念》一书中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间,其要害在于计算。但是计算带来的是遗忘。我们可以注意到,严格的说,钟表并不指示过去和未来,它永远只指示现在。它在描绘一个线性的数字系列时,悄悄地褪除了时间性,把时间还原成了一个非时间性的系列。当计时器械沿着计算的路线进一步前行的时候,所得到的是只是某种“遗忘”的时间。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把时间说成是对永恒的一种摹仿,而且是以数的方式进行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时间规定成运动的数目。他们都强调了时间的数的方面,计算的方面,从而把“遗忘”的动机深深的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 五、技艺与人文:匠心 按照上面的分析,从存在论的层面上看,技术与人文(人之本质)根本就是一回事:技术构成了人文学科的诸核心学科如语言学和历史学的哲学基础。然而,我们也表明,作为人文之哲学基础的技术是两面的:一面是时间性的实现,一面是对时间的遗忘;一面是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一面是人性的自我毁灭。今天我们使用技术一词,更多的指的技术的后一方面,它的计算、预测和控制的方面。技术(technology)指的是一个片面发展了的计算型的工具系统,因而常常听到人们谈论技术与人文的对立。事实上,技术的更早的形态是技艺(technics),而技艺又被认为合乎人文法度。技术与人文的这种双重关系,可以在庄子那里找到很好的表述。 通常认为庄子是一个反技术主义者,其著名的反技术主义篇章是《庄子·天地篇》:“子贡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跌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为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与这里对“投机取巧”的不屑相反的是,庄子十分推崇庖丁解牛一类的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认为它们“游刃有余”、“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道之会”。他在《天地篇》里还说:“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技与道可以相通,这对于今天陷于技术与人文对立之泥坑的现代技术而言,是一个得救的福音。为了达成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沟通,我们需要回溯技术的技艺的层面,打破现代社会所赋与技术的狭义化和低级化局面。 匠人和匠心今天没有获得应有的尊敬,现代技术的恶名也殃及了传统的技艺。高超的技艺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其结果是达到一个高超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真正获得的是自由,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自由的境界。在这种有境界追求的技艺里,技术并没有片面化为达成某一单个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修炼过程。他们所生产的技术产品勿宁说是附产品,而他们的工艺活动成了他们的存在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领悟到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真谛。因此,古代的许多工匠、艺人,其所操持的手艺并非单单为养家糊口,而乃性命所系、生命的意义之所系。 “文化”一词印证了技艺与人文的同一性。英文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耕作(colore),是原始的农业技术;而在中文中,“文”来自“纹”,是“装饰”,“文”又通“艺”,艺则本来指农事稼穑之技。可见,技术在原始意义上是与文化、艺术同一的。它们都起“揭示”作用,一方面把世界带出来,一方面把人带出来。技术正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 六、现代技术与人文:异化 下面要进入对现代技术与人文关系的分析。与传统技术(technics,craft)相比,现代技术(technology)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规模宏大、形成体系和建制,特别体现在工业制造业(manufacture)和商业运行方面;第二是现代科学高度的渗透,使得现代技术看起来像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应用部门。现代技术支配着今日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今天的技术与人文话题,也更多的是从现代技术对人文的背离这个方面切入的。因此,我们需要讨论现代技术对人文都有哪些背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背离?技术时代人的自我拯救有哪些可能的路径? 现代技术以其单一化、片面化和系统化特征,而成为人文的一种巨大的异化力量。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人性的核心是自由,技术从根本上是成就和实现自由,使自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但是,技术在成就自由的同时又可能构成对自由的威胁,这个两面性是基本的,因而维持这种基本的张力也是技术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匠心即是对这种基本张力的维持。但是现代技术打破了这种基本的张力,片面的放大了“成就”的方面,而掩盖了对自由的“威胁”这一方面。 “成就”的片面放大集中体现在,渗透着“权力意志”的“效率”概念成为核心的形而上学概念,今天,“效率就是生命”。“效率”概念里蕴涵着新的“目的”概念,新的“工具”概念,新的“时间”概念,理性和计算从此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存在论构成原则。 目的因在希腊哲学中一直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对于处处充满着生命的希腊人的世界而言,目的因也是变化的动因,因为目的以一种榜样的力量,唤发事物内部的动力。事物朝着目的的运动和变化,是一种自然的事情。种子总要长成植物,一棵树的种子目的是长成参天的大树,但不可“拔苗助长”,因为其生长的速度都有着内在的根据。但是,在渗透着“权力意志”的“效率”概念里所蕴涵的“目的”不是内在的目的因,而是外在的目标。内在的目的肯定可以达到,而且应该达到,但必定是在自身规定的时间内以自身特有的方式达到。外在的目的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而且达到目的的方式并无一定之规,因此才会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说法。目的成了目标,外在性的目标只是人类“权力意志”的一种外在指向,因而是不确定的。重要的是目标的“实现”,也即权力意志的实现,而非目标本身。而“实现”要求一种单纯的手段,于是出现了对纯粹手段的偏好。 对手段和工具的重视古已有之,类似的格言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等我们耳熟能详。但是,我们今天对这些关于“器”的格言做了过分的强调,而有意无意的忘记了那些关于“道”的格言。对器的重视甚至片面强调,来源于目的的外在化和意志化。随着目的本身的淡化和退隐,“手段”成了“效率”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因素,因此我们到处都能听到对“方法”的崇拜和颂扬[2]。技术时代的人们特别渴望的是一种普遍的方法,一种到处适用的点石成金术,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保证了“效率”。现代技术自觉地在充当这种意义上的“方法”,流水线生产、标准化作业都是这种意义上的“方法”。但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每一种“器”都必得在“道”的指引下,受制于道,才可能发挥它的“带出”和“去蔽”作用。今天“器”脱离“道”的单纯的、独立的片面发展,事实上使得“技术”那种原初的创造的能力和活力逐步丧失。传统上,每一项技术都是在它的特定目的和方案被制定出来之后发展出来的,这种发展本身是受制于方案和目的的。今天,由于找到了一般方法,人们便不再有提出新鲜目标的能力。所以,现代技术造就了工人以及全体消费者的“傻瓜化”,在流水线上、在标准化作业中以及在日用品的使用中,大家?记宦傻纳倒匣僮鳌?/P 对普遍方法论的追求、技术的工具化,与自然的数学化、科学的数学化相辅相成,计算成为对世界进行筹划的主要方式。数学化的基本原则是把质的特异性、多样性还原成量的普遍性和纯一性,一切经过数学化的事物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已知的,而未经数学化的东西则被排除在认识的可能性范围之外。数学化的世界是一个单纯而片面的世界,但有利于实现那种普遍的“控制”和“预测”。现代技术作为现代科学的一种应用,整体上坠落为普遍合用的工具,丧失了“技以载道”的功能,传统技术所包含着的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性内容被扁平化、虚化。技术被广泛的认同为“中性的”工具,据说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就看什么人使用,如何使用。技术成了人类实现其“权力意志”的驯服的工具。 与技术的工具化相适应的是,语言也被理解为一种工具,即交流的工具。现代人将语言与它的思想内容剥离开来,把语言降格为一种单纯的传递思想内容的工具,而思想据说也可以最终还原成信息,因此,语言不过是信息传递、转换、加工的工具。今天热火朝天的人工智能研究,就是以语言的工具化为前提的。专家们想把语言的内容与其形式剥离开来,发展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并最终把一切语言还原为这种最基本的形式化语言。这里最大的失误在于放弃了语言与人性的最根本的关联之处:语言不是用来传递什么的单纯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创造的力量,是构造实在的能力,是意义的来源。如果说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那么“为什么要传递信息、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工具”的问题也得由语言本身来说明和解释。语言和语言的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任何形式化都不可能把语言框定,语言总是能够逃脱形式化的限定,相反,形式化的结构本身不是自主的。语言的计算机化之所以停滞不前,问题就在这里。 语言的工具化是技术与人文相分裂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另一个同样突出的表现是时间的钟表化。效率的规定性首先来自时间的可计量化:一切效率均可以定义成单位时间的最大利用,而“时间单位”必须事先被规定出来。计时是技术,而且是最原始的技术,但这种最原始的技术是内在于生活世界的。日出月落、斗转星移是时间的计量尺度,沧海桑田是时间的尺度,花开花落、万物的生长盛衰,也是时间的尺度,对于农民而言,母猪下崽,稻子结穗,也都是时间的尺度。前现代时期,正像文化保持多样性一样,时间的尺度也保持其多样性。然而,时间的钟表化使得时间被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纯粹的计量体系,时间开始从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能够持续不断工作的机械钟的出现,改变了白天黑夜分别计时的传统,使一昼夜均等24小时的计时制得以推行。这一计时体制的出现,是时间观念史上的一件大事。一种终年不变的、各地统一的普适的时间体系,开始取代从前当下的、临时性、局域性的计时体系。时间正在脱离人们日常的、具体的生活的象征和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我行我素的客体。”[3]时间的钟表化是现代技术的核心因素,曼福德一语道破天机:“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key-machine)不是蒸汽引擎,而是钟表。”[4]钟表是一切?髦福柚颖恚执际醯靡匀轿坏恼季葑磐持蔚匚弧T谥颖淼闹富酉拢执似S诒济苤朴诩际醯穆闪睢<际醯囊旎ü奔涞谋硐殖隼础?/P 现代技术所代表的一方面是人类“权力意志”的无限膨胀,另一方面是技术理性的无所不在。权力意志表面看来是人的自由的一种实现,其实是“自由”的一种堕落。自由意志(freewill)变成了权力意志(willtopower),自由就得屈从于权力了,这正是技术时代技术理性一统天下的真相。今天的权力不是由恐惧和威胁来维持,而是由理性和逻辑来支撑着。理性和逻辑是一张无缝之网,把一切都纳入自己的瓮中。海德格尔称这样的瓮为“座架”(Gestell,enframing)。作为座架的现代技术把一切都归入了一个无“差异”之中,从而使现代技术彻底成为一种“非技术”的东西,原始技术那种保持“差异”于“缝隙”之中的微妙精神全然丧失。 技术、语言和时间在现代遭遇着同一命运。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技术与人文(自由)处在一种原始的矛盾之中:既成就它又毁灭它。任何一个已经实现了的自由,或者成为实现新的自由的条件,或者成为扼制新的自由的条件。今天,现代技术开始对人的自由构成全面的威胁,通过发展和改进现代技术本身,并不能使人类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相反,反对一切技术也是一种幻想,因为的人的(无)本质正是由技术建构起来的。 得救的希望在于重温原始技术,回忆我们作为人的所是(存在)。这里不仅包括对工匠手艺、艺术家的作品的重温,也包括对语言和时间的重温。20世纪的哲学相继把思想的焦点会聚在“时间”和“语言”问题上,实际上是在为技术时代的救赎准备条件。也许通过语言的运用,通过对“天时地利”的领悟,通过生活技术的恢复,人们可以从现代技术的魔力下解放出来。 人文管理论文:审美人文叙事管理 【论文关键词】人文审美新闻作品 【论文摘要】审美表述形态是多元的、个性的,新闻传播活动是独具个性魅力的审美创作过程,为了实现审美价值的合理表述,提高新闻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它要求审美创造者即新闻记者,要敢于在传播价值和形态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种表现形式,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是纪实类报道获得强势传播效果的重要审美特征。《内蒙》系列片从取材、用景、镜头处理、细节设计都很注重突出提起受众的审美感染力。 《内蒙边防纪事》系列片(以下简称《内蒙》)从策划到拍摄,从选材到内容,非常注重凸现电视文本人文化的传播价值和审美性的表述形态。全部纪实内容以审美主体即记者亲身经历事件或直接介入事件,近距离地感知、接触和体验传播对象,同时该片的取材和选景均从细节、微小处入手,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极富感染力的电视语言,体现审美与人文的有效结合,深入客体内心,实现情感共鸣。 正是凭借这种人文化的传播策略,它在播出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受众直视记者对生活原生态的审美化表述和对审美对象深层次的人文化挖掘。 一、主体全方位亲历原生态,实现传播者审美与人文意识的高度融合 在所有的20多篇纪实亲历中,记者对审美对象进行探索隐式的解读,体现了人生对于记者的一种考验,从某种程度上讲,记者体验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在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记者要敢于去接触和征服。因此,主体全方位亲历原生态,是构成审美和人文致效的首要因素,没有这种全方位接触,记者即使去亲历,也只是与审美对象“蜻蜓点水”,难以形成能传输深层审美意义的体验。 此次走访不到一个月时间,五组记者深入到内蒙古八千里边防一线几十个连队、哨所,行程上万公里,他们上高山、下哨所、穿雪原、走戈壁,拍摄了大量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动细腻的电视画面,除了反映出记者高超的电视表现能力和素质,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彰示和折射出了记者作为审美主体对采访对象即审美客体所表现和融入的深厚情感。期间,采访小分队一行奔赴了雪域孤岛伊木河、额尔古纳原始森林、博克蒂沙漠,从大兴安岭茫茫林海到阿拉善大漠戈壁,从巴尔虎草原的夫妻哨到三角山上的“相思树”,哪里有哨所,哪里就有记者的足迹,哪里有士兵,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正是凭借着这股执著和热情,记者们与八千里边防生活原生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接触,用电视画面纪录了大量感人生动的细节。如在大兴安岭最高的宝格达山哨所拍摄的两名记者,忽然发现天空中出现了罕见的“三日同辉”景观,为了给观众呈现完美的电视情境,记者立刻掉转摄像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画面。然而,其中有位记者只顾拍摄,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鼻子已经被冻白了。后在医务人员的悉心呵护下,才将冻伤的鼻子救治好。试想,记者如没有不畏艰险、大胆剖析审美对象的敢性意识,怎可给观众留下美丽感人的画面呢。 正是凭着这股记录真实的亲历理念,边防记者此行创造出了很多感人心弦的记录和“第一”,拍摄出了充满审美魅力的精品,如《最后的夫妻哨》、《生命禁区的巡逻兵》、《初识大漠驼兵》、《诺门罕的回忆》、《三角山哨所“相思树”》、《神山上的“神哨所”》、《阴山脚下的骑兵》、《雪域孤岛中的热血卫士》,等等。记者们对生活原生态的全方位亲历在电视文本中得到了充分证明,边防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感动了记者,记者作为审美主体有效再现镜头,在叹服自然的同时,折服了自己和受众的心灵。《最后的夫妻哨》中,记者通过直接现身与张坤红进行对话,“每次查线回来都带干粮吗”、“为什么靠在电话杆上”、“暴风雪过后怎么样”、“冬天经常发生故障吗”,四个简单的发问和张坤红朴实的回答,引起的是主客体心灵的强烈震撼,作者与审美对象的接触,在向受众传达这样的哲理:亲历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首要条件。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主体思维的全方位亲历意识,是记者进行审美表达的首要因素。 二、审美主体的策略性选题,实现和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主流心理诉求 有效而恰当的选题,是实现记者与新闻事实一体化,引发审美主体与客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情感共振效应的前提基础。良好的选题要求记者必须对社会大背景景观进行全面而透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再对报道对象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剖析,实现思想意识和审美领域的双重变奏,达到一种情感趋同、角色类同、认知略同和行为协同的状态,从而向受众展现极具审美内涵的客体,对受众实现情感引导和心理关怀。 在此次边防行采访中,我们可以透过细腻的电视文本,鲜明地看出记者对报道对象深入而细致的分析,20余段感人情节尽数立足展现内蒙古边防的小、散、远个体,这首先就是社会大众心理的普遍反映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流民意人文化倾向的日益凸显,大众关注的焦点开始向弱势群体和小散远群体转移,这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引导着社会舆论朝着良性和健康前进,它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积极提升的有力展现。 《内蒙》纪事片正是有效把握住了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将镜头定位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的平凡而又伟大人与物,始终用细腻的画面情节展现不外世人所熟知的个体,从而唤起普遍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同。从骑兵到驼兵,从雪域孤岛到生命禁区,从兵妈妈送健康到祖孙三代同守生命线,从物到人再到景,记者展现给受众的是一道道远离都市生活的嘈杂、遥远、陌生而又感人至深的风景,在《生命禁区里的巡逻兵》中,记者用一句谚语引出生命禁区清河口的危险,“过了贺兰山,越走越辛酸,到了清河口,扭头就想走。”但随后的描述可以让大众一目了然,“这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7毫米,蒸发量却是3700多毫米。全年6级以上的大风要刮260多天,经常要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冬 季最低温度零下35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46摄氏度……清河口哨所有8名官兵,一个月由连队派人来轮换一次。生活给养要从300多公里以外来补充,当地水源全部是苦咸水,生活用水要跑100公里才能运来。值勤和巡逻是他们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巡逻方式根据不同的任务,通常采用徒步、乘车和骑骆驼。”短暂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清河口的恶劣环境一目了然,受众在不经意间只能唤起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对边防军人的一种高度的崇敬感油然而出。试想,作者若选择在繁华喧嚣的都市或灯红酒绿的风场,此情此景何能把握住大众内心深处 的心弦。因此,有效而策略性的选题是提升电视文本魅力的有效砝码。 三、主体叙事技巧的人文化撷取,提升电视文本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效应 电视文本较之其它媒体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这是电视媒体自身的魅力所在。一步好的电视纪实作品不仅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记者拥有全方位的亲历意识和有效选题,而且还要能够策略性地灵活运用电视镜头手段和语言来展现情感。在《内蒙》系列纪实片中,记者在整个媒介事件和形象传播中,运用大量人文化的操作手段来减少传播信道中的“噪音”,无形中为审美价值的表述创造情感上的积淀。 首先,适时的主体介入有效提升作品感染力。主体化的叙事情境表现为新闻记者完全存在于报道内容里,并以第一人称身份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进行情感和语言的直接交流,两者共同融入同一世界,实现心灵的直接对话与碰撞。受众在进行新闻阅读之前,都有一定的审美心理期待,希望被传递信息拥有很高的“保真”度和情感性就是重要的审美阅读心理,在主体化的叙事情境里,作者完全与报道客体处在同一世界里,以“我”的身份频繁出现,与文章中的人物直接进行情感和语言的交流,自然能够得到受众审美心理的认同。在《初识大漠驼兵中》中,记者跟随驼兵进行了巡逻,为避免巡逻之路在电视文本上的繁冗拖沓和单调乏味,记者在巡逻队做饭时切入自己和主人公关于巡逻常识和背景的系列对话:“像这样的活动一年搞几次?你们今天出来在沙漠中要走多少公里?”寥寥数语,就将关于本应提前讲述的信息介绍完毕,既不突兀又很自然。 其次,生动人性化的语言魅力增强人文效果。语言是电视文本向审美对象展现主体内在魅力、实现主客体情感共振效应的有效手段。作为审美创造者的记者从审美创作的意图出发,运用合理的审美框架对叙述者的语言和审美对象的语言进行审美选择,并借助一定的词语和句式来实现审美情感的渗透。《内蒙》系列纪实片,能产生内在审美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就是生动化和人性化的语言措辞。在《三角山哨所“相思树”》中,整个文本在简要的口导之后,用了记者与军嫂郭凤蓉的对话同期处理。前后三个简短的问答有效反应了郭凤蓉的人格魅力,尤其是最后的“那我们去您家行吗?”“那不方便吧,就这样吧,再见啦,抱歉……”她的意外拒绝之辞让记者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军嫂的人格魅力,同时,又从暗处映衬出受众对丈夫李向恩连长的尊敬和期待。独特的语言运用有效彰显了丰富的人格魅力,是电视文本产生活力的源泉。 再次,借助精巧的细节展现独特而细腻的情感风貌。细节是新闻文本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用特定的媒体文本形式来表现审美感染力的一种手段。投射在电视文本中,在画面的展现、镜头的运用和影像文本的连续性上采用细腻的刻画和设置来展现主客体的意识和思想。在《兵妈妈送健康》中,记者注重通过多次展现兵妈妈、心理学教授王立秋和哨所战士的之间心理咨询互动的细节,来展现边防战士同样呼唤心理关爱的命题。通过新战士白龙打消退堂鼓、士官狄少波增强信心以及哨所其他战士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向受众展示了边防线上存在心理防线,将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地提升和展露,是很大的创举。记者反复运用王教授和边防战士的镜头交接来展现真诚的交流,细腻而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在给官兵带来精神上享受的同时,也让受众感到了心理上的健康。 四、多元化的层次结构形式,增强文本内在的审美性和人文性厚度 新闻作品的结构,就是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的写作活动中,对新闻作品的组织、安排、构造。在电视文本安排中,合理的叙事结构不仅能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而且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一切都需要作为审美创造主体的记者对叙述文本进行人性化的权衡与审美化的思考。《内蒙》系列纪实片之所以能让受众感受到一种内在的人文魅力和审美厚度,和文本自身多元化的结构安排是分不开的。《初识大漠驼兵》中,记者在展现了博克蒂沙漠的实际情形后,就采用人物现场对话的结构形式来表现和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大面积的对话同期声的运用将驼兵魅力深刻展现。在《生命禁区巡逻兵》中,记者运用大块镜头重点展现巡逻路上供官兵休息和避难的“风雨亭”,通过将1995年3月11日的一幕和现今的连队、哨所情况进行双向对比,灯亮了、水净了、路通了,驻扎在生命禁区里的部队正在发生信息化和基地化。官兵在生命禁区里体会到组织温暖,受众通过镜头感受到人文关怀。巧妙的对比安排鲜明、自然地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样的对比安排在《边防官兵的绿色行动》中也得到恰如其分的运用。 直观叙事和间接叙事的双向运用也可有效提升文本的内在魅力。在《千里边防网络牵》中,记者以一个运用信息手段处理马群越境事件的场景进行直观叙述,反映边防信息化建设成果。 随后又通过大量的同期画面,以战士唐世甲之口来讲述边防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直观描述和间接叙事的双效运用将边境管理的进步展现的完美无遗,观众在轻松的文本解读中即可获得直观的审美愉悦。 五、一点警示:人文情感的营造,要坚持准确而和谐的审美理解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种表现形式,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是纪实类报道获得强势传播效果的重要审美特征。《内蒙》系列片从取材、用景、镜头处理、细节设计都很注重突出提起受众的审美感染力。但是,记者在进行情感氛围的营造时,也应要注意不可滥用情感,处处煽情,尤其是在进行具体的细节描述时,一定要坚持审美适度的法则,过分地渲染情感则会使新闻事实失去其应有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起到相反的传播效果。 因此,对审美客体进行准确而和谐的审美理解,才能使作为主体的记者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方面“获得深刻性的决定性心理因素”。记者要深刻、准确地解读被报道的人物、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审美氛围营造的度,使纪实类报道焕发出更加浓烈饱满的审美魅力。 正如,此次《内蒙》全程纪实采访心得所言,“回望兴安林海,再现你的容颜;聚焦你的笑脸,定格在我心间;编辑你的情感,播出我的遗憾;带着无尽思念,续写荒漠草原月缺月圆……” 人文管理论文:科学人文主义管理 论文关键词:范式理论镜像思维解释学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论文摘要:随着近代以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认识论的镜像思维模式主导着各种领域的理论研究,并导致哲学史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流。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中范式理论的研究同样受这种思维方式的束缚。通过对范式理论产生、发展进程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其內在矛盾与困境的揭示,可以发现范式理论向实践哲学回归的清晰线索,从中看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合流的必然趋势。 库恩首次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领域中提出“范式”这个概念及相关理论,后来“范式”被广泛使用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使用领域之所以如此广阔,本身就说明范式理论的产生绝不是一种偶然,它适应了近代以来的实践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科学普遍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又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相关。其基本特征,用罗蒂的话说就是“镜像思维”。“镜子”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与之相对的一方是被镜子衡量的东西,镜子是标准和模式,决定着被照物的特性及运动方式和规律。这种思维方式首先促使范式理论的产生、发展,但范式理论的困境也同时源自于此。从前一方面讲,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科学领域不断扩展,由于科学基于这种镜像思维方式,“镜子数量”必然增多,即衡量标准必然多元化,这在以前科学被认作单一模式和单线发展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范式理论的提出首先应该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后一方面讲,主体和客体、经验与逻辑、观察与理论,一句话,镜子与被照物的割裂,使得人们习惯于一种还原式的思维,即以某一方为衡量另一方标准的镜子,这就导致从近代开始,经验论与唯理论、实证主义与假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等无休止的争论,从更宏观的方面看,所谓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流也是由于一方偏向“经验自然”,而另一方注重“内心体验”,双方都试图从自己一方来吞掉或拒斥另一方。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内部关于范式的主客观之争、范式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它所面临的困境,都可以说是认识论困境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歧在历史主义科学主义与哲学内部的表现。以前关于科学人文主义合流问题的讨论,一般都着眼于宏观的思想发展,从某个基本概念、问题的发展来探讨这种合流趋势的很少。罗蒂曾经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中把认识论和解释学结合起来,但他的切入点是不可通约性问题,而多元化的不可通约性在伦理道德领域却有可能导致相对主义,所以,罗蒂从这个问题切入很有创见;但是,不可通约性问题的产生,其根源恰恰在于范式概念的内涵,其实就是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因此,本文准备从最基本的单元人手“以小见大”,从范式理论本身的发展及其困境中,发现镜像思维的局限性,并看到经过哲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终于使人们认识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一、库恩的“范式”概念之复杂性和范式理论的困境 库恩首次提出了“范式”这个概念,当然,有关范式理论的思想早就有人提出,无须前溯,就科学哲学领域之内就有假设主义、证伪主义等先行理论。观察负载理论的思想、整体主义的思想、科学发展的猜想模式等类似库恩范式的理论,已经被很多哲学家提出。但是,库恩作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中最为重要的一员,他对范式本身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揭示了范式现象的诸多复杂矛盾;同时,这种矛盾也暴露了他本人研究方式的局限性,因此,从库恩人手展示范式的复杂性和范式理论之困境就是顺理成章的。 库恩提出范式概念,其目的是要解决科学史领域的科学思想革命的问题。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前言中,他首先十分戏剧性地回忆说,在他提出范式理论的最后关键时期,“甚至更为重要的是,那一年我是在主要由社会科学家所作成的共同体中度过的……尤其令我震惊的是,社会科学家关于正当的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本质,在看法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我的历史知识和学识使我怀疑,自然科学家们是否比他们的社会科学的同行们的解答更坚实或更持久”。接下来他就纲领性地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力图找出这种差异的来源,使我认识到此后我称之为‘范式’的东西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很明显,库恩是从社会科学范式差异中得到启发,并将之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这本身就已经暗示着范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随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流,库恩以前的提出早期类似范式思想的科学哲学家们,大多只是局限于从自然科学发展来看待范式及相关问题,库思的范式概念一开始就取自更为广泛的领域,这就必然具有复杂性。另外,尽管他在前言中就给“范式”下了一个定义,但有学者统计说,“库恩在仅170页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竟先后对范式作了20余种不同的解释”。大概有以下一些主要说法:一、理论、实践和方法等的“模型”“模式”“框架”;二、事例或例证;三、解题或解题的标准;四、各类从不同角度划分的成规;五、一致意见或判断;六、科学成就、特别是常规时期的稳定成就;七、方法及其来源;八、信念、预想和假设;九、学科专业的基体、科学的基本部分;十、各种层次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甚至库恩本人后来也承认,范式是他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可惜却没能定义清楚。这些复杂的含义势必引发进一步探讨的复杂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然是范式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范式革命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由此产生了科学革命的模式以及理论之间可否通约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库恩自己虽然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但范式的内涵决定着其成败的关键;他没能摆脱镜像思维模式,在范式的主客观问题上选择了以主观为镜子,以经验为被照物。范式的主观性决定了范式革命的非理性以及理论间的不可通约性,并最后导致相对主义。此外,库恩本来提出范式理论是受社会、人文科学的启发而提出的,但在说明范式革命时,由于先把“科学的”和“人文的”相互割裂之后,再回过头来用“人文的东西”来解释科学范式革命的原因,结果只能是:“客观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却是由“主观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东西造成的。这一点对库恩来说有点戏剧性,因为他提出的范式概念,就其内涵的复杂程度来说,超越了以往的科学哲学家们的思想概念,但这种超越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解释的便利,反而成为他走进相对主义的方便之门。尽管库恩具有作为一个大思想家所通常具有的彻底性,使得他宁可激化并暴露矛盾,他的理论对于彻底打击极端的实证主义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毕竟矛盾只是被提出,真正的解决还要求范式理论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只有到其复杂性被更加充分展示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 二、范式理论的内涵和领域的进一步扩展 在库恩那里,由于科学与人文的区分,使得来自社会人文领域的东西,仅仅沦为说明自然科学范式革命的工具;他本人的研究“范围”反而“变窄了”。这其实是割裂主客观的一种必然结果。几乎是库恩提出范式理论的同时,另外一些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对此或赞同或批判或发展,但结果却是使范式本身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这个概念重新被运用于本来就应该非常宽广的领域。这反而使人觉得它本来就是出于科学哲学的狭窄领域的一种扩张,在范式的多层次性和整体性发展方面,拉卡托斯和夏皮尔值得注意。库恩的理论由于过分地偏向主观,完全用主观的镜子收摄经验的东西,不但导致相对主义,而且高层理论与低层理论划分得过于僵化,导致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界限过于分明,所描述的科学发展模式不符合历史事实。鉴于此,拉卡托斯修正了库恩的理论,将他类似范式的“研究纲领”分为“硬核”、“保护带”、“启示法”等几个部分。应该看到,尽管拉卡托斯所作的工作,在彻底的历史主义者看来,并没有真正接触到问题的实质,但在范式结构化、层次化的探索中较库恩却有所突破。 夏皮尔进一步将范式的整体性和层次的复杂性,给予了较完善的说明。他进一步将库恩范式转化为更加复杂的“域”。“如果我们考察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相对发达的领域,就会发现,在这个阶段,人们把某种信息群当成了研究对象……而且,这些一般的课题本身在许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以一定方式联系着的。我将把这些相关的项构成的群称作域。”域是一种存在问题的信息群,域中不存在高层理论与低层理论的僵硬区分,其中的“项”可以“低”到直接经验,“高”到观点、理论、方法、原则甚至传统等。各种不同层次的“项”,或项所结合成的不同“域”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可以消失、修改或重新组合、扩大。同时,夏皮尔看到了这种域的变化的动态“生成性”,因而科学革命也就不再是常规科学泾渭分明的突变式革命,而是“规模可大可小”域的不断重组和进化的过程。与此相关,夏皮尔还提出了“背景信息”概念。尽管它和域一样与范式内涵相似,但重要的是,他却坚决不把背景信息看作客观认识的障碍,恰恰相反,他把它看作是进一步获得新信息,使得域及其项不断发展的桥梁。“关于域的许多问题变得具体了,研究变得有指导了:这是由于我们称为背景信息的东西所致”。知识进步的理由、求知的根据不是抛开原来的域或背景信息,从而导致相对主义,而恰恰相反是要从中找到着眼点和合理性。因此,夏皮尔在接受库恩范式论的前提下,既用它来反对以前的逻辑实证主义,又试图避免相对主义,进而丰富了范式理论。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来看,他提出多层次的域的理论,使得范式的整体性更加精致化,特别是范式的多层次性直接关系到人类科学实践的整体性和多层次性,有助于实践主体的确证。 但是,夏皮尔作为科学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仍然只是局限于科学发展问题。因此,他所谓的科学发展的理由“相关性”、“成功性”、“无怀疑性”等条件,也受到极端历史主义者的质疑,特别是放到费耶阿本德的视野中,就难以有充足理由了。因为且不说这些标准是否也被范式所“污染”,至少这些条件仍然只是局限于科学标准。费耶阿本德的极端相对主义显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从我们所关注的角度来看,费耶阿本德在范式的扩展,特别是超出自然科学狭小范围方面,还原了范式所源出的领域之广阔性的本来面目,客观上有助于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科学思维的局限性,这从而加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费耶阿本德认为,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看,科学本身从近代以来已经并正在成为一个超强范式,以至于任何学科都必须将自己打扮成科学才会得到承认。但“科学的优越性是被假定的,并没有得到论证。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做法就像过去为只有一个罗马教会作辩护的人的做法一样:教会的教义是真理,任何其他东西都是胡说”。科学只是人类实践所形成的诸多范式之一,这样,范式理论就扩展到了人类实践的一切领域。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费耶阿本德提出了“观察者”和“参加者”的概念:“参加者的问题涉及的是一种实践或一种传统的成员,对另一种实践或传统(可能的)入侵应采取的态度问题。观察者问的是: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参加者问的是:我将做什么?”显然,从这个角度,即实践的角度,费耶阿本德的所谓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极端理论会被更好地理解。他已经有意试图将范式问题从一种纯粹理论问题,转向实践问题。这种转向必然离不开实践主体,因此,纯粹科学主义渐渐地发现了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从客观上看,费耶阿本德理论的极端形式,更加激化了范式理论的矛盾,这是由于他本人仍“处于”这个镜像思维的范式之中。 三、罗蒂对范式理论困境的解释学分析 夏皮尔、费耶阿本德等人无疑丰富了范式理论,但同时,由于当时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们跳不出镜像思维框架,这种扩张更进一步将范式理论推人困境。用库恩,特别是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反对夏皮尔和拉卡托斯,是有力的和无法回避的,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又是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所不愿承认的。与之相应,可通约与不可通约性问题、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问题非但没有很好解决,反而更加各持一端,中间派也处于进退两难之境,理论的彻底性和普适性难以得兼。另一方面,尽管夏皮尔重视了范式的生成性,费耶阿本德本人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领域,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实践概念,但他们的研究方式仍然可以说是“跳出圈外”,是理论性的。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主张相对主义,正是看到人们不可能跳出范式,但实际上我们仍然会发现,他们只是“指出”了这种现象。真正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们进退维谷的原因,在于他们缺少方法,他们的描述仍然是外在的,他们“提到了”实践但没有“深入”实践。对范式本质的研究,以及相关一系列问题,都不能从与主体相关的实践角度来考察,实践的考察必然既是科学的,又一定离不开主体的、人文的东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长期的对立限制了很多人的视野,甚至人文主义实际上也是“科学地”考虑的主体,考虑人的意志、情感等因素。人文主义之所以与科学主义一段时期内泾渭分明,也正是由于和科学主义一样忘掉了实践,在这方面,罗蒂通过对历史主义范式论的分析与改造,比较深刻地洞悉到了实质性问题。因此,他在其《哲学和自然之镜》的著作中提出从镜像思维的“认识论”,向超越镜像的“解释学”的发展,从而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罗蒂的视野中,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们在思考有关范式理论的问题时,遵循的仍是“认识论”的方式,由此总是在两个极端上跳来跳去,比如范式要么客观,要么主观,科学发展要么是理性的,要么是非理性的等等。即使试图调和的中间派,也只能说“既是……又是……”。这种“既是……又是……”仍是一种外在的联系,并没有看到其内在的关系;而要想揭示内在关系只能“深入”到关系本身中去,这就要求突破镜像思维方式。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们看到了认识论建构的知识基础的多样性,并将这种东西定义为范式或类似的东西,这是对认为科学只有唯一标准并单线发展的巨大革命。“库恩特别追问科学哲学能否为诸科学理论间的选择建立一个规则系统。对于这个问题的怀疑,使他的读者加倍怀疑认识论从科学出发能否通过发现凡可被看作‘认识论’或‘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共同基础,而被推广到文化的其他部分中去。”但哪怕最极端的、最具相对主义特征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仍然把范式革命归结为一种东西;哪怕这种东西是非理性的,这种归结本身就是在找一面镜子,尽管镜子看起来好像不同于以往的理性。但是,“认识论与解释学各自领域之间的界限不是一个有关‘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间的区别的问题,也不是有关事实和价值、理论和实践之间、‘客观知识’与某种可疑的知识之间的区别的问题”。通常认为代表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认识论”和代表获得人文知识的“解释学”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常态科学的知识不是“客观知识”,决定科学革命的也不是类似价值、心理、宗教信仰等“可疑知识”,而是人类整体的、广泛的、多层次的实践的不同环节。范式的发展所体现的,正是这种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实践。范式理论不断向整体性、复杂性、多层次性的发展,范围的不断扩张,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罗蒂就通过将范式理论带到解释学的视野中,从而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带到了一起。 四、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范式理论 历史主义科学家站在认识论的角度只能看到范式的诸多矛盾,但无法从本质上充分展示范式本身的存在结构。而对于解释学,伽达默尔曾经说,它根本不是一种“理论”或“方法”,而是对人类存在活动的展示,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人类活动就是带着自身对世界的“前理解”,面对陌生事物进行解释和理解,理解的结果又重新成为下一次解释的前理解或基础。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中所提出的“范式”、“研究纲领”、“域”、“背景信息”等,正是解释学中“前理解”的认识论式的表达,科学的范式革命表达的正是“前理解”或“传统”的不断解释和发展。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没有真正进入解释学的循环之中,因为认识论害怕循环,而实践恰恰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循环”;认识论害怕主体干扰对事物的客观认识,而实践恰恰是带着主体的“偏见”进行的。前理解或传统不是实践的障碍,而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夏皮尔对背景信息作用的说明,隐约透露出了这个意思。一旦进入突破镜像思维的实践活动中,范式的诸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不是“解决”了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到了矛盾。作为前理解的范式,是主体所带着的“偏见”,从这方面看是主观的;但这种前理解决不只是个人的任意主观幻想,它是由客观的传统所决定的,因而,范式不能简单地说是主观或客观。它一方面表现为科学共同体的意见、观点、理论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所共同认可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这两方面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什么样的主观的东西就有什么样相应的客观的东西,这正是范式理论的精华所在。范式是实践的产物,只有突破镜像思维的认识论,深入到实践中,其本质才能被看清楚。科学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也是解释学的不断解释、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因此,范式革命就是在各种范围、不同层次上不断进行着的,是渐变的常态阶段和突变的革命阶段的统一。夏皮尔的理论也从认识论角度反映了这些情况。实践具有广泛性,所以费耶阿本德将范式扩展到科学之外,也就是一种理论自身顺理成章的发展结果。关于理论之间可否通约的问题,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告诉我们,各种理论间相互交流的条件,恰恰是承认对方的不同,但交流本身就代表着交流之可能性,视域融合就是“不同”的东西的融合,这本身就是辩证的,只有非此即彼的认识论才会认为是矛盾的。关于科学革命是否理性的问题,解释学认为,相互交流的双方都站在自己“理性”的前理解即范式的立场上去交流,但交流的结果却是任何一方都无法左右的,只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超越双方的框架,对于交流前的任何一方来说,从认识论来看,就是无法把握的、“非理性”的。关于真理问题之争,每一个范式所规定的理论、思想或经验、方法,都在某种范围内、某个层次上是合理的,但相互交流正表明,这只是相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不会落到某个范式之中变得僵化,而是不断的范式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了真理的实在性,同时表明僵化范式的非真理性。解释学揭示的是实践所展现的世界。马克思明确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对人有意义的世界是人实践所创造的入化世界,实践本身就是带着一定的理论或“范式”的实践;人化世界是客观的世界,但对于人而言又是有意义的、人的“范式”所规范的世界。因此,范式理论所涉及的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从非镜像式的实践来看,也不是针锋相对的、你死我活的。 范式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及最终向哲学主流的复归,都不是偶然的事情。随着近代以来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的发展,镜像思维模式的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流正是这种实践方式在理论上的具体体现。范式理论自身由于认识论模式的讨论而不断丰富、完善;同时,其困境也日趋明显,究其原因是缺乏了实践的根基。范式理论向解释学复归,实质是向实践哲学的复归,通过这种合流,科学主义不拘泥于“客观经验”,人文主义也超越了“主观情意”,两方面都获得现实的根基,范式理论的发展正好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分合的历程。 人文管理论文: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管理 论文关键词:现代人文主义自我实现整体性创造性 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课程改革中,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注意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瞬息万变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高尚道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适应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人去适应教学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人文管理论文:人文主义教育观管理 [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观美术教育艺术修养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来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呢?首先,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精神。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更加全方位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其次: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汇不同学科的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其次,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追求的终极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和现象的高度珍视,是素质教育中理想人格塑造的肯定!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历史之规律。 人文管理论文:人文主义价值教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文主义实践价值中小学人文管理 [论文摘要]以格林菲尔德为核心代表人物的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该学派不仅有重要的理论贡献,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具体表现在学校管理中的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同时,从该派理论可以观察到当前我国中小学人文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并有助于改进之道的探寻。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在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尤其是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强烈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尽管国内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理论文献但为数不多,而从实践角度探讨其价值的文献则更为少见,这与人文教育管理论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实践价值联系实际进行剖析,并对我国中小学校人文管理问题进行反思。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要观点 持有人文主义立场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尔德(T.B.Greenfield)、C·霍金森(C.Hodgkinson)、W·英格里西(W.English)、S·J·麦克西(S.J.Maxcy)等为代表,其中格林菲尔德是领袖人物,其理论观点集中反映在《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一门人文科学》一书中。总体而言,这批人是在对过去的教育管理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影响下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猛烈批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旗帜鲜明的一派理论观点:组织不是自然实体,而是人为适应社会而自行创造的产物;组织的目标其实是人的意志、权力、价值的体现;组织的结构也不是实在的和预先建构好的,而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既然组织是人为的产物,因此也不存在统一、客观、普适性的组织理论;教育管理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事实问题,更重要的是价值问题,撇开价值问题就无法认清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与价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结构、形式、工具意义,就会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脑后,这样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1] 不得不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经习惯于将西方人际关系理论看作是一种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而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理论混同为或认为至少部分属于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需要澄清的是,人际关系理论因其只是在常规视角下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导下的古典和现代组织理论进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学主义立场,如将其与人文主义管理论相混淆,难怪有学者会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贻笑大方”[2]。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探析 尽管说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在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同时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事实上它除了有理论贡献外在实践上也不无裨益,尤其是它对个体及其价值重要性的强调。在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中片面、极端的观点保持足够警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来考察其实践价值。 (一)组织目标 一般而言,管理是围绕着一定组织目标展开的各种具体活动,因而组织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组织目标上,人文主义学派强调的是个体的目标而不是组织整体或其所属各个部门机构的目标,甚至否认有组织目标的存在。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许多人并不相信组织的目标,他们只有‘在组织中做什么和怎样做才正确’的认识。”[3]152这种观点从现实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组织成员对其所在组织的目标还是会有所认同或共识,就如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其理解和共识一样。对于这一点,格林菲尔德最后不得不指出,所谓组织的目标实际上是有权力的组织成员的目标:“组织目标是当前最有势力的组织联盟的当务之急和意旨。”[3]152显而易见,校长的职位和权力足以使其意志转化为学校的目标。对此,笔者曾经在做一个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研中,发现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确持有此种态度,认为“那都是领导们的意思”“校长说了算的”。这样的学校发展目标对教职工中的认同感及其产生的导向作用可想而知。因此,人文主义学派比较极端的强调个人目标的观点事实上从一个反向的角度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学校组织目标如发展规划的确立必须倾听教工的意见、反映个体的心声、调动群众的参与,从而充分代表利益相关个体的意志;退一步讲,即使是校长有好的规划与设想也应当在充分征求意见、获取教职员工支持与共识的前提下予以合法化。 (二)管理制度 制度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具有工具理性的规范性意义。但在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那里,连组织的存在都予以否认,当然也就无组织制度可言。不过,人文主义学派并不否认个体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只是认为这种规则不是从外部强行赋予和设定的,而是由个体成员共同认可和建构的,强调规则的人文化。事实上,这种个体间的规则类似于组织中的制度。进而可以认为,人文主义学派对制度的形成要求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要充分融入组织成员的意志、愿望、价值和主张。一般而言,组织的制度有3个来源,即源于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组织创始人或管理者设计的制度,以及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4]其中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的规则观有更多的相似。由于学校的主要成员都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尊严、情感层面的需要比一般群体要高得多,因此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当在把握这个特点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制度的人文化。具体而言,学校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源于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多数成员偏好行为方式的内生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新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当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体现大家的价值和利益,此外即使是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也应该在“使命”说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取他们的真正认同和服从。 (三)领导行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校长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重要意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认为,和其他组织成员一样,领导也是个体,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也追求他们的自己的利益,只是组织的领导会以自己的职位和权威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强加给其他成员。但他们认为这种强加是不对且无效的,应该强调的是个人素质在管理中的作用而非正式职位所享有的法定权威,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恰当行为和最适合于做这项工作的人,而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人在组织里的正式职务或身份。”[3]158其实这就是强调教职工个人的特点与能力,反映到校长身上就是认为:校长对一个学校的领导作用是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产物而不是校长这个职位权威或职务权力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我们校长的领导行为是有其启发意义的。其实,在一般管理学原理中谈到领导权威时,经常提及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对领导的看法是相通的。因此,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非权力性影响力对自己威信树立和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在领导过程中要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艺术、民主作风,从而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团结、和谐、温暖、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自身价值。总而言之,校长的领导行为中应体现人文精神和饱含人文意蕴。 (四)系统环境 时至今日,人们对学校组织性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封闭科层组织阶段,而对开放社会系统或松散结合系统有更多的认同,意即强调学校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换及其相互影响。但是,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对环境有其独特的认识:所谓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学校内个体成员与组织外部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整个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教师的行为产生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人文主义学派认为更应该关心个体教师所受环境的影响及其内心感受与行为反应。在对人文主义学派否认组织作为实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极端观点不敢苟同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充分肯定教师作为个体可能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观点对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师管理还是有其启发意义。考察我们的教师管理现状,校长或管理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主要是校方或组织,借助的手段或方法主要是政策规章、激励机制、考核评比,动人的说法则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尽管这些管理方式方法不失科学和必要,但对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内心体验并不太关切也不够深究,事实上如果能重视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开展教师管理工作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教师管理工作既需要管理者站在学校的立场上通过正式途径开展,也需要注重从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心理效能的视角去关心和理解他们,如此效果才会更理想。 三、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与改进 尽管上文我们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4个方面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作了粗略梳理。但我们难以就此住笔,因为在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区甚至曲解,极有必要借这个议题进一步予以讨论和澄清,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发挥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等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曲解与纠偏 无论是与中小学管理者接触和交流,还是阅读期刊杂志上校长们写的文章,可以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主要表现为诸如校长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5]“细节关怀”[6]“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7]等等,甚至还可以听到不少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领导者的立场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盲点或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何在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读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管理逻辑框架:人性是主线,目标是导向,组织是平台,科学与人文是两个维度,理论、研究、实践是3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4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性、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等3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就4个层面而言,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那么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4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研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立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着力点。 (三)我国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所谓科学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8]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是不容乐观。所谓人文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如此看来,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可能都不适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 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一个科学管理的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验运动、学校调查运动的兴起、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9]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从未受到消弱和忽视。如果说美国学校管理追求实现的是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的话,那么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选择的模式是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主要基于4点考虑:其一,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正好体现了这种融合。其二,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的是要实现科学管理而非人文管理,因此该模式的落脚点应该在科学管理上;同时鉴于管理现实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同样存在,因此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进而我们提倡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笔者以为,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更高境界,目前我国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实现科学管理也即陈玉琨教授所提出的学校管理3个阶段中的规范阶段,[10]当然在科学管理目标追求过程中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属性。其四,对该模式的明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有取舍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科学管理。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而言的,但就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文管理论文:人文主义取向管理 论文关键词:教育研究范式人文主义取向本土化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教育研究创新乏力的情况下,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取向,将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创新的突破口。鉴于我国教育研究者对研究范式重视不够,对科学实证研究范式过于迷信和信仰等问题,又由于当代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转换、教育过程的本性和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理趣使然,必然要确立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以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新取向,必须重视本土化问题,为此,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本研究范式与其他研究范式的关系。 一、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 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教育研究范式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教育研究者对研究范式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研究者尚无明确的研究范式意识。有学者以某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年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文本,分析了这些论文中所体现的教育研究范式。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研究者缺乏方法论的自觉意识,甚至有些研究者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1]。教育研究中有太多的直觉、思辨,有的研究甚至就是想当然,过于模糊、宽泛、松散,许多结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所能起到的主要是议论和舆论的作用。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出建议”[2]。教育理论中充斥着“正确的废话”,这样的教育研究,难以在学术界获得应有的地位,难以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更谈不上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又过于迷信和信仰。当代教育研究笼罩着缠绵悱恻的经验主义的情趣。许多人认为,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所谓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就能确保经验事实不断得到积累,如能对不断得到的丰富的经验事实加以归纳、总结,就能自动产生科学理论。狭隘的经验主义使教育科学研究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非常蔑视思想和理论,尤其蔑视哲学。在不少人眼里,所谓教育研究不过是搞几张问卷或量表去调查,或在某个范围内进行种种测试或实验。这种单凭经验或经验至上的情绪,使教育研究实际走到了极端缺乏思想和理论的地步。 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崛起于20世纪中期的一种在自然情境中以收集定性资料为主,通过诠释和移情的途径来揭示和理解教育及其内部意义的研究范式,虽自20世纪90年代已引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但之后并未获得正常发展。它对我国教育研究创新的引导作用也就没能发挥出来。 二、确立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的理由 从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出发,实现我国教育研究的创新,就必须从教育研究的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也就是说,我们须深刻认识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在当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确立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其理由如下: 1.当代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转换使然 影响教育研究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种历史的因素时刻与教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相关,它就是一定时代的主流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当代社会思维方式的变革在于转换了一种模式,即从主体与客体对立的、以实证科学为楷模的认识模式,转向以主体间性和互动建构为主的认识模式。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认识的目的、真理、知识的性质等问题的界定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认识模式本身的解释上。也就是说,认识不再被看做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之间产生的表象与本质的符合,而是被看做一种解释的活动。这种解释活动依赖于解释者生活于其中的语境,即“生活形式”之中,并且解释所产生的意义是一个过程,且永远没有穷尽。 人文思维逻辑与科学思维逻辑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工具有着各自的用途与适用范围,并随对象的不同特性与需要而决定取舍。当世界经济表现为一体化趋势的时候,科学思维的逻辑就派上了用场,而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和追求差异的社会里,追求多样性的人文思维逻辑就占据了主流地位。在此背景下,教育研究过程中也必将注重人文思维逻辑的运用,教育研究范式也必将转向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这是适应哲学思维方式转换潮流的必然选择。 2.教育过程的本性使然 教育过程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其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研究范式的应然取向。 首先,教育过程是一系列对立范畴的辩证统一体,即物质的与精神的、事实的与价值的、外求的与内省的、存在的与意义的、物化的与人文的等等,但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并不是在两极之间摇摆的,而是有层次的。教育的完整意义具有一个“核心”,在一系列对立的两极之间,笔者坚信,教育的“核心”是内隐的和精神的,教育活动的本性在于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和意义的—面。 我们可以说,没有校舍、没有课本,就没有正规教育;没有了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准备,教育活动就很难达到它应有的效率。但不能说,有了校舍,有了课本,有了掌握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的教师,所发生的教育活动就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有这样的情况,即一个现代化设备的课堂,传递的却是非科学的知识,这是一种异化的教育,一种负教育。校舍、桌椅、课本和知识等,虽然是教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但不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活动所欲表达的人类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以及对意义的关怀与寻觅。因此,教育活动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它内在地与“理解”、“体验”、“价值”、“意义”等范畴联系在一起。 其次,教育活动的核心是精神的和人文的。因为我们无法将全部教育问题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由低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教育中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是历史地生成的,同时也是依据个体的智慧与觉悟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不同见识、不同修养的个体所见到(悟到)的教育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教育的核心由于文化历史和人格个性的参与,所以它本质上是约定的,而不是外在规定的。因为其约定性,人类理解或说明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历程,教育活动就具有了很强的独特性和个体性。由上述可知,教育过程深刻的人文性决定了教育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的取向。 3.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理趣使然 教育不是当时当世之事,而是古已有之,教育研究亦是如此。因而,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理趣就成为今日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内在意蕴来看,我国传统强调为学贵在觉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学”为“觉悟”。为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觉悟,这一点决定了我国一切学术的根本路向。中国人为学的目的,是致力于学问的探讨,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求意趣。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核心是意义的生成,强调教育研究的主题在于深入解析教育现象背后的意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追求意义的建构,这与我国传统为学求意趣的研究指向有殊途同归之妙。 其次,我国传统教育研究讲求道理,道理是开创性思想家的洞见慧识,是以其学养、智慧和觉悟作铺垫的,脱离不了主体性的肯认或体认。道理所具有的哲理强制性和普遍接受性,本质上是建立在相互主体性脉络意义的合情合理与共认共识之上的。合情合理指道理的强制性,共认共识指道理的普遍性,意味着相互主体的可体认性与可接受性[3]。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研究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和融合,走向“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主体和客体达到“视域融合”式的理解。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中注重研究主体的相互可体认性与可接受性不谋而合。 最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所达成的是学问,是觉悟,这决定了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路向是内省而不是外求;是体验(体悟),而非经验(感知)。一句话,它是为求“心”,而非为证“物”。心的觉悟或者说生命的体验是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法门。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研究者的重新体验和表达,这与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路向是一致的。 我国传统教育探究的理趣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种种暗合为其在我国的生长提供了可能。三、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本土化 以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作为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新取向,必须重视其本土化问题。为此,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做到“古为今用” 要使外来理论在我国生根发展,不仅要研究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更要透过表面现象,去把握教育文化传统的内在血脉。因为我们始终处在传统中,而且传统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本国文化传统的支撑,再好的理论和方法也难免走样。教育研究必须对本国的教育传统进行应有的提炼和升华,才能使民族精神在研究范式的演进中得以弘扬。人文主义研究范式要实现本土化,无论如何都应以我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能人为地割断现代教育研究与其历史之间的联系,否则,我们的研究就只能是一具外壳,而没有生命活力。 2.恰当解决外来与本土的关系,做到“洋为中用” 众所周知,实践总是特定时空中的实践,悬离于特定文化与社会境脉之外的教育实践并不存在。由于教育思想构建过程本身也是在特定文化与社会境脉中进行的,因此,尽管特定文化与社会境脉可能具有某种类型的代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化与社会的某些共同特征,但任何教育思想都首先是体现或蕴涵着特定文化与社会的属性,反映着特定文化与社会的价值诉求。正是这些具体的文化与社会意蕴,正是这些背后的东西,使思想具有了某些相应的话语特征[4]。就人文主义教育研究范式的引进而言,它生长于西方特定的文化与社会境脉之中,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社会的话语特征。要想确立对中国教育研究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教育研究范式,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境脉,并使其最终带有“中国话语”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在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之后,还要有一个“外来思想的本土化”过程。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经过这样一个基于本土实践的再赋义、再改造的工作,便不再是外来的理论,而成为本土的教育研究范式。 3.本研究范式与其他研究范式的关系 实际上,教育研究的不同范式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替代和否定的过程。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单一的研究范式都不能在整体上为教育提供全面合理的解释。各种研究范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这说明每种研究范式都有其价值性和局限性,其合理性是相对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是基于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问题而补偏救弊所做出的选择。为了更全面合理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需要各种范式的“和平共处”,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人文管理论文:大学人文主义管理 论文关键词:白壁德大学观启示 论文摘要:白壁德认为大学的人文性和贵族性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现代人文主义的真谛就在于以一种“中庸”的尺度,在极端的功利主义和极端的人文主义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反观当下中国大学,笔者认为人文精神的复归是当代大学改革的重要使命,这种复归并不是将大学变成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与功利主义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确立大学的学术性;严格大学和一般专门院校、社区学院的区分;学生接受人文教育。 大学是什么?纽曼、洪堡都有过关于大学的经典论述,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有过大学的名言。但是对大学性质和大学与人文主义的关系的论述,有一个人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欧文·白壁德先生。(IrvingBabbitt,1865-1933)。他是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教育家,“新人文主义”的鼻祖。他的《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值得特别一提。在该书中,白壁德对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性质和大学与人文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并对大学如何面对社会的变化,寻找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平衡进行了思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温白壁德的经典论述,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大学走向更加理性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大学及其人文内涵 在书中,白壁德阐述了大学的三层内涵:(1)大学的指导精神是人文的,并且是贵族的;(2)大学是为塑造社会精英而悉心选择研究方向的场所;(3)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质”的人。 在白壁德的论述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对大学实质的揭示。他强调,“大学的指导精神却既不应是人道主义式的、亦不应是科学式的,——尽管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体现,而应该是人文的,并且是贵族式的。”这句话揭示了大学实质的两大含义,一是人文性,二是贵族性。一方面,大学作为培养人的场所,从根本上说,它是人文的。它以人为中心,“教人所以为人之道”,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关怀的是人的终极理想:另一方面,大学约束性的人文标准的存在,使它不可能指向多数人,而只能是少数人,这就体现了它的贵族气质。这从人文主义一词的含义中就可以得到说明。人文主义一词是英语humanism的中文译名,它的含义是“信条和纪律”。接受人文主义教育者通过“信条和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在整体上就与未受过教导和规束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以“严格的选择”,而不是“泛滥的同情”,表明它只适合于那些“挑选出来”的小部分人,而不是普遍的大多数人。所以大学从本质上说又是贵族的。这是白壁德先生在20世纪初,面对美国日益严重的大学社会化倾向,而着意提醒人们要注意大学根本的特性。 如前所述,由于大学人文、贵族气质,这就决定了大学不同于社区性学院,它是为“精心挑选”出来的小部分人塑造完美人格的场所。因此大学内涵的第二条就是,大学从其性质上,应该界定为一个为塑造社会精英而悉心选择研究方向的场所。对此,大学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大学被定义为让任何人做任何事的东西”;二是把大学变成“科学大工厂”。关于前者,白壁德将矛头指向卢梭,他认为卢梭人道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分鼓励人类任其自然地发展他的性情,它使大学成为让任何人做任何事的东西。因此,他对于大学实行选课制并不支持。他认为,选课制固然逃脱了高头讲章与权威论断的武断呆板的教育方式,但却是陷入另一种危险——不受限制的个人主义式的学究作风。在这里,白壁德并不否认民主化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他认为大学需要的民主应当是一种“选择式的民主”,而不是“博放式的民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大学的人文精神。 事实上,白壁德的观点不无道理,如果一个大学完全成为由学生自己来决定自己想选什么课就选什么课的所谓菜单式学习,那么这与市场上的买卖商品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白壁德主张“选择式的民主”的观点,还是比较合乎人才发展的规律,它既满足了人才个性的需要,同时又保证大学所应有的“心智训练”。 基于这样的逻辑思维,白壁德还对大学与社区学院的功能做了严格的区别:社区学院,可以追求博放式的民主,以大众化教育为目标,让更多人受到教育。但是大学则不然,它应当成为一个能为人文主义者按自身律法完善自我提供丰富机会的场所。 对于后者,白壁德着力提醒的是现代科学主义对大学的影响,正在使大学一步一步变成“科学大工厂”。培根科学主义倾向于单纯使用量化检测手段并用自然科学的术语来表达一切事物,它对大学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人的法则完全被自然的法则所代替,从而导致功利主义在大学校园的畅行。 对于大学的第三条内涵,白壁德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目的就是(如果它有独立的目的的话):它必须在这个量化的时代中造就有“质”的人。所谓的有“质”的人,白壁德作了这样的解释:“尽管整个世界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这就是‘质’这个词的真正意义而非通俗意义而言。”有质的人就是“高质量”的人。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人呢?这里白壁德的意思不仅仅是指大学毕业生成为某一专业的行家,更主要的是指成为一个有人文气质和内涵的人,即“获得人文的教养”,包括“趣味和判断力的原则”、“明智、集中的观点”、“对以往历史应有的尊重”等。有质的人避免了由于专业的学习(对任何一种学科过于熟悉)所可能导致的“人类心智的失衡”,对此,白壁德提醒道:“现代生活所特有的环境要求我们几乎全部成为行家与专家,而我们因此更加需要自我防范,勿使自己的头脑因过分沉迷某一学科而有损健全。”换句话说,大学生先成为人文学者,然后始从事于专门之学,这才是有“质”的人的真正含义。 适度的平衡——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的真谛 可见,大学的人文性,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是,一方面专业化、都市化、世俗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协调社会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存和发展面临市场经济的压力。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教师、学生、后勤人员的激增以及图书、设备的完善,需要大量的经费,不能不迫使学校管理者在筹措经费上花费大量的精力。而学生需要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为将来的就业谋生做准备。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的渗透使得人文的坚守变得非常的困难和不切实际。 面对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不可能不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作出反应。继续固守传统就显得迂腐和不合时宜。事实上,从学校发展史来看,学校越来越专业化,培育之人才亦越来越重职业之专才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片面地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直接的功用性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有可能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的一种“人力投资”,学校成为训练社会各业人力的“知识的工厂”,就有可能导致学校教育理想的丧失。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事实上,白壁德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他认为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的真谛就在于:在极度的同情与极度的纪律和选择之间、统一与多样之间寻求平衡,并根据它调节这两个极端的情况而相应地变得更加人文。其所包含的意义是以一种“中庸”的尺度,在极端的功利主义和极端的人文主义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抱着人文主义的态度,同时期的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也认为,现代大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不能远离社会”,但是大学要有一种基本的原则和立场,这就是“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时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深受西方大学理念影响的蔡元培、竺可桢、李登辉,在他们办学理念中也高度强调教育超然于社会的重要意义。相信“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假使教育事业,要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有所贡献,不当仅注重物质的进步,而更当注重道德的进步”。这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教育并非只是满足社会现实功利需要的一种制度和机构,而更是社会理想的制定者和实行者。这就是说,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冲突和矛盾是必然存在的,重要的是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余英时先生曾说过,相对于任何文化传统而言,在比较正常的状态下,“保守”和“激进”都是在紧张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例如在一个要求变革的时代,“激进”往往成为主导的价值,但是“保守”则对“激进”发生一种制约作用,警告人不要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毁掉长期积累下来的一切文化业绩。代表激进的功利主义追随者和社会变革者,和理性主义追随者正好形成了张力,相互对立和抗衡中推进了大学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更为合理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随着赠地学院和实用技术大学的兴起,传统大学以培养个人为目标、注重心智发展的理性主义理念受到社会的挑战,大学服务社会的观念获得许多大学的响应,并渐趋上风,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走向,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主流思想。在这个社会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不容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的人文传统因此备受世俗的挑战。但是应当注意到的是,在现代大学的发展过程中,理性主义作为传统的大学理念并没有因功利主义的兴起、猖獗而消退,相反,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时也是理性主义给予抨击最猛烈之时。以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对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抗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实用主义的纠偏,它使美国大学教育的“教育钟摆”并未真正偏斜,而是能在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而理性中向前发展,大学的人文精神因此从未真正丧失过。 超越功利与回归人文——当代中国大学改革的使命 如果我们依此来反观一下当下中国的教育,实事求是地讲,今天的大学在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天平上已经发生了倾斜。因此,对于当下中国的急功近利现状,我认为中国大学最需要的就是人文主义的复归。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大学自12世纪产生以来,虽有过很多发展,但是仍然继续遵守某些显然不变的规律。”这种“不变的规律”,也就是大学根本之所在的东西,它规定着大学之为大学。 在美国,大学尽管充斥着非常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但是作为学术组织,其基本的特性和人文传统没有改变。而中国大学的情况就不是这样。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建国后一度与传统断裂,失去了积累。教育从“政治的婢女”转向“经济的侍从”,一直未能正视教育自身,这就导致了建国后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人文精神的复归是我们今天在面临浮躁的功利世界时特别需要召唤的,人文主义的复归也是与功利主义形成必不可少对话的需要。当然,这种复归,并不是将大学重新封闭起来,成为象牙塔,而是与功利主义达成一种平衡,形成张力。具体来说,这种人文主义的复归,需要从哪里入手? 首先,确立大学的学术性。大学是学术组织,不是行政组织,更不是经济组织。现代大学是学者云集之所,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无论现代大学发生了何种变化,大学在本质上仍然是社会的学术组织,是学者的共同体。”“学术功能仍然是其最为主要和不可撼动的部分,这是大学成其为大学的关键。”因此,对于现代大学来说,学者治校是体现大学学术性质的主要方面。 学者治校就是强调由学者来管理学校。蔡元培先生从教育目的出发,对此作了专门的论述: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为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因此,大学校长的人选,首先必须是一位学者,一个教育家,有自己独到的大学理念和管理大学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而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学者治校的要求就是实行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 就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而言,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学特定的学术性被轻视,大学的管理体制并不蕴涵现代大学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其表现就是大学在管理上与机关没有差别,行政机构主导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在北大教改的论坛中,就有人尖锐地指出:“在中国大学里,行政权力是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学术权力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即使是2003年北京大学出台的教改中,为了与国际接轨,而提出要设立教授会,但有人即尖锐予以了抨击,“在中国大学这样一个官员治校的组织中,教授会的设立并不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自然产物,而是领导批准,依然处在行政权力之下,因此很难享有真正的独立性和权利。”因此,对于高等学校的改革而言,尊重大学的学术性,构建现代大学民主精神和民主制度,实际上就是中国大学创建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所在。 其次,复归人文主义就必须严格大学和一般专门院校、社区学院的区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庸俗化、世俗化的一个典型表征就是大学与一般专门院校、社区学院之间没有了明显的区别。一般专门院校、社区学院都升格为大学了,这是中国大学丧失人文气质、沦为世俗工具的体现。复归人文主义首先必须为大学正名。如前所述,为精挑出来的小部分人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大学创办的真正目的,它的目的不仅在“训练一技之长而尤在养成宏正通达之士,不仅在传授知识技能,而尤在陶冶品学才识具备之完人与培养健全之士风”。因此,保有人文、贵族的气质应该成为大学区别于较为一般专门院校、社区学院之所在。 一般专门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侧重于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社区学院灵活应对社会急需的实用和应用人才,可为普通公民的就业出路做好充分的准备,服务于大众化的教育需要。但是大学作为一个塑造社会精英的场所,不应以追求大众化为目标,保持它独特的贵族气质,是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体现,因此,大学无须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责任。 对此,我国学者梅贻琦的见解也是颇值得我们今天大学主政者借鉴的。梅贻琦在批评大学迎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广设工学院的现象时说到,大学教育毕竟与其他程度学校教育不同,它的最大的目的原在培植通才;文、理、法、工、农等等学院所培植的是这几个方面的通才,甚至于两个方面以上的综合的通才。“它的最大的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他认为,大学工学院在造就高级工业人才与推进工程问题研究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使命,不应使其只顾大量的生产,而将品质降低,而且使其更重要的任务,无力担负。为此,他强调工业化程序中所需的大量的技术人员,大学工学院实无法供给,亦不应尽要他们供给。 复归人文主义第三个要点就是,学生必须首先接受人文教育。毫无疑问,今日社会上的职业结构越来越要专门知识的情形下,高等教育的分科分专业是必要的,但大学毕竟不应只是训练一技一能的专门之士,大学的人文特性决定了大学不仅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还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为实现这种理想,现代大学一方面设置各种学科广泛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并以教学科研的成果服务于社会,对社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作为高等学术的中心,大学又有继续承担保存和增进社会中最宝贵的学术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工具性的一面得到广泛的张扬,教育片面追随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性教育几乎就是高校单一的职能,根本忽视大学教育的本体价值和人文精神。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现代教育在增加它的长度(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和广度(大教育、泛教育),却在丧失它的深度(对人生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现代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方式上绝对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程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一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中的作用。教育重心的失衡,导致人性得不到健全的发展。 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学校必须在实行人文教育(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分科教育,即梅贻琦所称的“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人文教育的主要价值正在于通过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史哲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人文的教养”,包括“趣味和判断力的原则”、“明智、集中的观点”、“对以往历史应有的尊重”等等,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人文气质和内涵的人。正因为人文教育在人性完善上的重要价值,一直有“中国通才教育重镇”之称的三四十年代的清华大学和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从1935年起,就实行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通才为目标,而不以培养专家、行家为满足。清华大学和后来的西南联大规定大学一年级不分院系,学生修习包括自然、社会、人文三个方面的公共必修课,此外,还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为引起全校上下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梅贻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专门设立一年级课业指导委员会、规定必须由教授上基础课、规定基础课达不到标准,不能升入二年级等,确保基础课教学质量。 当年通才教育的理念不独清华大学之一家,事实上,作为二三十年代大学杰出成就之一的标志就是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具备基础学术训练的又博又专、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强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这在北京大学、在东南大学、在浙江大学等等,都是如此。这个由一个时代所造就的知识群体在以后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一直承担着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这是大学实行通才教育的最大成就。 人文管理论文:人文素质教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工科大学人文素质重要性 论文摘要:本文就口前部分工科大学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提出在工科大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就如何提l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是科技转化越来越快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换的频率越来越大,一职多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逐渐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单向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当今人才市场的竟争主要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竟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层次,更取决于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认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一个优秀的毕业十不但要具备学术活动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基本人文素质和道德准则。 当前,在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一篇应用文写下来,格式不正确,许多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文体不整、相关知识缺乏,对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古典文学这此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曾有人对某理工科院校某班调查有57%的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有的甚至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史及优秀道德传统一知半解;少数学生缺乏理想与追求,学习无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在各种挫折面前无能为力,马加爵事件是最好的例证;在生活中少数学生公众意识差,在课桌、墙壁上乱刻乱问,公众场所大吼大叫,上课迟到、早退、泰然不觉羞愧,甚至在课堂上打手机;在宿舍里唯我独尊,不能与舍友友好相处、)这此现象的存在说明正是由于缺乏丰富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尚的人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那么造成工科大学生某此同学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要原因是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文教育,这此中学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只看学习成绩,不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学生整天理在考卷中、试题里,从而造成一些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几乎没有接触,对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书籍更是不闻不问。 第二是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学习一好百好,而太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允许孩子接触与考试无关的书籍,限制参与与单纯学业无关的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西方新技术的引入,一些西方的不良习气侵入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持正确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或多或少发生扭曲。 第一是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量少、学时少,运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各大学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3%-25%,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美国研究、人类学、考古学、创作学、西方传统、外语、历史、艺术史、语言史、文学、音乐、析学、政治科学、观赏艺术等十几个大类,100多门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择8门课程,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环节薄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硬性措施加以弥补。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既成的事实,再去追究中、小学的责任已无意义,但在中、小学中应引起重视,具体在大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 第一、加大宜传力度,提高教师队伍全面素质,做好正面教育。 作为大学的各级机构人员,首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做好宜传工作,通过宜传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某综合大学曾推出“微笑服务”,我想我们工科大学也应该推行类似的“文明服务”,在我们的校园创建文明、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位大学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宜传文明行为,表扬好人好事,揭露批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中形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新风尚。 第二、加强第一课堂人文选修课的学习。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加深拓宽学生知识面,有选择、有目的地开设系列人文课程,并将文理有机结合,加深文理的相互渗透。同时教师加强个人修养,使课程生动、形象、富于活力,而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选修课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需要融入自身素质的最宝贵的东西。 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团委、学生会及各院(系)会举办一定的文艺体育活动及讲座。然而由于课程压力及其他(诸如漠不关心的态度)原因,参加活动人数总不尽人意,更不用谈质量、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同学们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把同学从宿舍、网吧、影厅、剧院中拉出来,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作用,从而深刻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优秀的大学应该是全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和人文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缺乏,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价值失范、理想萎缩、人格有缺陷的未来。如今大学校园里人文教育已经薄弱,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文理结合,成为适应社会的综合创新的复合人才。 人文管理论文:人文课程特点改革管理 [摘要]人文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变革的重中之重,人文学科的变革又最终落实在其课程的变革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变革,一方面表现为大学公修课由原来的通识课转变为纯粹的政治课,另一方面表现人文学科专业课的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走向了窄口径、专门化的培养模式。这一转变大大削弱了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基础。 [关键词]人文课程;政治化;专门化 课程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高等教育的变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的变革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文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变革的重中之重,其课程的变革在公修课和专业课两个方面都有集中而鲜明的表现。本文试图对人文课程在这两个方面的变革过程作一详尽的考察和分析,以探求人文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基本发展态势。 一、公修课改革:政治课取代通识课 华北地区政治课教学改革早于其它地区。1949年10月,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其中对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法律7个文科系的公共必修政治课的科目与时间作了如下规定:“一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第一学期学完,每周3小时);二是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第二学期学完,每周3小时)。三是政治经济学(第二学年起,每周3小时,一年学完)。”[1](P128-129)华北地区各大学文科系在这一规定的指导下普遍开设了政治课。1949年9月至1950年1月开设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程,为了指导其教学工作,还专门成立了华北地区唯物论教学委员会,负责编写唯物论讲义大纲。在各大学也成立了包括教授、讲师、助教、学生代表及党团代表在内的唯物论教学委员会。1950年2月至7月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华北地区新民主主义论教学总委员会。1950年7月召开了全国大学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来自全国的大学政治课教师12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归纳了一年来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四点问题,明确了今后政治课教学的“三个重点”和“三项原则”。同时,会议还要求各大学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或政治课教学研究指导组。 在全国大学政治课教学讨论会的推动下,1950~1951学年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政治课教学改革大踏步向前。其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改革进展很大。1951年7月和9月教育部分别发出了《对各大行政区分别召开暑期高等学校政治科目讨论会的指示》和《关于华北地区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科目教学工作中的指示》,其中重要的变化是,要求政治课应由专门教师担任,政治课应作为业务课之一,取消“政治课”这一名称,让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分别成为独立的学科。这是对政治课性质的新规定,即把政治课从公修课程上升为专门学科。可是,这一指示并没有付诸行动。1952年院系调整结束后,教育部立刻发出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对全国高等学校政治课进行了统一的规定。 以上政治课的导入过程(见表1),显示了如下趋势:一是政治课的内容逐步稳定下来,最终由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唯物论三门组成;二是每门课的教学时间逐步延长,从最初的每门课半年延长为一年;三是政治课教学从部分院系走向所有院系,从最初的文科系走向所有的系科;四是政治课教学由部分地区的部分高校走向全国所有高校;五是学校层次越高,政治课的科目越多,政治课总的教学时数越长;六是形成了完整的政治课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即“教育部——区市教学委员会——课程教学委员会——校教学研究组”这样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网络。这六个趋势的共同特点是政治课作为大学公修课的地位不断增强,重要性不断增加。从此,政治课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大学扎下了根。 改革后的大学公修课与新中国成立前的公修课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下面对1944年和1950年文法学院和理学院公修课的内容进行比较。 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一是从教学分量来看,1952年的公修课学分少于1944年,减少了近一半,其中理学院减少得最多。二是从教学内容来看,1944年的公修课以通识教育为特色,1950年公修课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44年的公修课除了理科基础理论、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外,以经典人文学科文史哲知识为主。如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有12个学分,哲学概论、逻辑学有7个学分,语文占6个学分。三门小计25个学分,占公修课总学分的一半。而1950年的公修课以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为主,侧重于意识形态的灌输。其历史部分只有中国近代史,语文与写作显然有突出语文的应用性淡化其文学性之倾向,哲学在公修课中几乎丧失殆尽。总之,1944年的公修课是文理相通的大通识课程,而1950年的公共必修课是文理不通的专门政治课程。 二、1949~1952年:人文学科专业课的精简 1950年8月教育部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对当时高等学校课程状况的描述是:“相当大的部分不是新民主主义的,即还不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还不能符合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对进一步改革高校课程的指示是:“废除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藉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达到理论与实际的一致。一面克服‘为学术而学术’的空洞的教条主义的偏向,力求与国家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现有高等学校主要的努力方向;另一面防止忽视理论学习的狭隘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偏向”[2](P395)。与此同时,教育部还了《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文法理工各系》。与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的课程规定都是相当具体的,不仅规定了课程科目、开设时间、学分数,还规定了个别主要科目的具体教学内容。在这些规定指导下,各大学就校内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去除旧课程和反动课程,增加了新课程。在此,以重庆大学的改革情况(见表4)进行说明。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由上表可知:一是从院内各系课程变动来看,文学院中国语言系变动最大,法学院法律系变化最为明显,商学院银行保险系变化最为明显。二是从各院系之间比较来看,医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各系课程的变化很小,如工学院主要是各系名称的改变而非内容的改变。停办的课程几乎没有。三是从文学院课程科目变动来看,停办57种,新设84种,保留28种。保留的只占停办的一半,即只保留了原来课程的三分之一。新设课程84种与原有课程总数85相近。这表明,文学院课程精简和变更幅度是最大的。 三、1952以后:人文学科专业课设置的专门化 1952年院系调整后实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以专业设置为中心而开展的:专业是大学教学制度的核心,大学按专业招生,专门人才按专业培养。政府根据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种类制定专业,大学设置专业必须经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与这一指导思想相一致,各大学纷纷进行了专业课程的改革。 在各校进行专业设置调整的基础上,全国性的综合大学专业调整于1953年开始,标志是该年9月召开全国综合大学会议,提出了《关于综合大学1954年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问题的报告》,制定了综合大学专业调整的原则及具体方法:“专业的目标表示国家建设对这类人才要求的规格。凡目标过狭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不能成一完整体系的专业,拟暂不设立;目标过宽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虽已可分为几个体系,但为条件所限未能立即分设的专业,将来再分设几个专门性的专业。”[2](P407)根据这个报告,1953年综合大学里社会科学的专业设置现状与调整方案如下(见表5): 从上表可知,在13所综合大学中,哲学学科减少最多,只有北京大学一个学校开设。历史学和中文在各个大学均有开办。社会科学的减少也相当严重,法律学只在东北人民大学一所学校开办,心理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开办,但还没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1954年11月高等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它把高校课程设置的专业化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该《目录》共有专业257种,其中工科类专业147种,占一半以上。1956年5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指示“高等学校根据高等教育部批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工作”,对大学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将在改革基础上建立的新的大学制度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下来。1957年以后,各大学按照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依然沿袭下去。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其过度专门化的课程设置在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这对于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其原因在于:它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实力;人文学科减少过多;学科发展所需要的无形的历史积淀在院校合并中流失了;强调高度的集中统一,学校主动权太少。马叙伦在1953年的一次关于综合大学的报告中谈到:“在某些地方调整时未能照顾到某些大学的原有的优点与系科特长及其本身的需要,或者移重就轻,使其多年积累起来的能代表该校特点的教学基础失掉应有的作用,或者把某些重要系科连根拨掉,使该校其他相关系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P213)因此可以说,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削弱了综合大学的系科设置,实际上削弱了综合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与科研实力,使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更大了。 人文管理论文:图书馆人文关怀管理 论文关键词:现代图书馆人文关怀管理理念 论文摘要: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现代图书馆通过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对读者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并以积极的公益性的活动向广泛的社会辐射面展现了管层面理上的人文关怀理念。它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关,它“是一个信息知识资源所蕴涵的文化与现实社会的人群交流的平台,是人与文化和谐与统一的基点”。①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图书馆建设,与时俱进事业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尤其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了飞跃。 一、图书馆的社会性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 图书馆是以社会全民为对象,提供文献和信息的检索查阅服务的社会机构,其对社会来说其既有广泛传播文化的作用,又有增进全民的整体素质社会功能。其既是社会体系中的独立机关,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社会辅助机关。图书馆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服务的广度是社会的全体人民,其服务的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硬件设施的完备,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硬件设施已不断的得到完善,实现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走向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丰富了检索查阅的方式方法,逐步服务人们对文献和信息的的需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图书馆运用先进技术是为达到图书馆服务的手段,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工具。而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其内在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先进的否与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的得到提升,图书馆管理理念从过去“衙门式”服务忽略了读者的内心感受与要求,逐步发展到要求不断的改善服务的质量,并提出了“读者第一”的理念,却忽略了图书馆馆员内心感受与要求,而现代图书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这标志着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理念上的飞跃。“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爱,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人文关怀的理念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就是要求指尊重包括馆员、读者个性与需求,价值与尊严。为读者或是更广阔的社会辐射面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环境。 二、图书馆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实践 图书馆服务的最高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即要贯彻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首先,实现对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关怀。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图书馆对外的外服务窗口也是图书馆外部形象之代表,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是实现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根本所在。已往图书馆教条式的要求所有馆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强调有义务而权利所言,在工作之中也带有一定情绪,也忽略了自己与读者的平等关系。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其一,就是重视馆员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馆员的价值与尊严,坚持馆员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所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鼓励馆员认识到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仓禀实而后知礼节”在对馆员的管理也要充分重视馆员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做好图书馆内部的奖惩激励机制。图书馆学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就是“要求给馆员以良好的待遇”。 ③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正比,是可以促进馆员们保持应有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做出贡献。其三,加强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对图书馆员要不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让馆员充分认识刀片图书馆工作价值和意义,树立职业理想,弘扬敬业、乐业精神。 其次,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读者是图书馆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对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评价主体。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也即要求重视读者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读者的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坚持服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外部环境的绿化美化,为读者营造了安静、舒适、雅致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了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考虑,结合了图书馆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了检索方式,资源的表现形式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常以调查问卷的模式从读者处获得反馈意见,同时,增加了图书馆各处可见的“意见册”。这无一不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最后,实现对图书馆社会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机关,除了直接读者服务对象,还有广泛的辐射面。现代图书馆对其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包括了,举行各种公益性的讲座、图片展、优秀影视作品展等,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因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人群共同体”。④现代图书馆所面对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生理上的“老、弱、病、残”群体,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依据此类群体的需求来购置报刊书籍,或开办阅览专架,阅览专座等具有人文关怀的措施,方便了此类群体阅览需求。同时还建设相关残障通道、康复文献阅读室,提供各种康复知识和信息;为肢残人士和老年人配备轮椅;提供盲人阅读的盲文,在电脑上安装盲人发音软件系统,等等这些都向更广的社会展现了图书馆管理层面上的人文关怀理念,而这些措施和理念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向图书馆所面向的社会辐射群体做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富集地,它扮演了现实中的个体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平台,是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样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精神支柱。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是时代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浅析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是依赖于建筑物而存在和使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等关系密切,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发生的电气火灾居各类火灾之首,人身触电事故、电气设备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妥善地进行处理,防止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质量问题 措施 一、建筑电气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1、触电危险。触电危险是指由于工程人员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上的疏忽,以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疏于维护或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或线路等出现的过热、绝缘失效以及pe线断线等故障,从而对用户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 2、电气火灾或爆炸。电气火灾危险是指由于设计过程或运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操作造成供电系统中出现的运行短路、过载、铁芯短路、发热等故障,导致局部系统过热,从而带来的火灾或爆炸隐患。 3、静电危害。静电维护由于系统缺乏必要的检修及维护,或接地、跨接装置的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静电防护不合格等造成的静电或静电火花危害。 4、雷电危害。雷电危害是指由于电气系统中缺乏必要的防雷措施,或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存在缺陷等因素,导致建筑在雷电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5、电磁维护。电磁维护是指由于高频设备参数调整不当,屏蔽设备缺陷,或外界环境因素导致人体长期处于电磁场照射下,给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 1、塑料管线敷设常见问题 接口不严密,有漏水、渗水现象。恨弯处出现扁,凹,裂等缺陷。 1.1预防措施 购置pvc管时,需购置相应的接头、螺接等附件,以及适应不同管径的冷弯弹簧,以备很弯时使用。管与管连接一定要用接头并涂粘结剂。偎弯时使用与管径匹配的冷弯弹簧,必要时可将垠弯处局部均匀加热,均匀用力,弯成所需弧度,减少出现扁、凹、裂现象。pvc管连接形式有两种:可采用同径管插人法连接,将一头加热胀出承插口,插人深度易为管外径的1.1一1名倍;套接法连接,套管长度易为管外径的1.5一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两种连接方法在连接处均应涂专用胶合剂。管子连接禁止用异径管相连接,如需变径可通过接线盒、箱解决。 2、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问题 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2.1预防措施 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2根,中间需加平垫片;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采购人员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 pe线)的作用与色标。 3、箱与盒安装常见问题 箱、盒安装标高不一致;箱盒开孔不整齐;铁箱变形;现浇板内箱、盒移位;安装电气后,箱、盒内赃物未清楚干净。 3.1预防措施 (l)严格按照室内地面标高确定箱、盒标高; (2)铁箱、盒开孔严禁使用电气焊,应用专用工具打孔,以防箱盒变形; (3)现浇板内箱盒应先放稳,用带丝固定好,以防浇注混凝土时箱、盒移位; (4)穿线前,先将箱盒内灰渣清除,以保证箱盒内干净。 4、灯具、吊扇安装问题 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目光灯链条不平行,引下的导线未编叉;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钟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落,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4.1预防措施 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施工,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拉线定位,使灯具在纵向、横向、斜向均为一直线: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中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吊钩加工成型应一致,且刷防锈漆,吊扇的钟罩能够吸顶且将吊钩和接线盒遮住,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小于等于5mm;日光灯的吊链应相互平直,不得出现八字型,导线引下应与吊链编叉在一起。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i 0.5mm,油漆表面均匀平滑,能很好地起到防锈的作用。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除要求平直,整齐和均等外,开孔的大小要符合筒灯的规格,不得太大,以保证筒灯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 5、配电箱的安装、配线 箱体与墙体有缝隙,箱体不平直;箱体内的杂物未清理干净;箱壳的开孔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用电焊或气焊开孔,严重破坏箱体的油漆保护层和箱体的美观;落地的动力箱接地不明显,重复接地导线截面不够;箱体内线头裸露,布线不整齐,导线不留余量。 5.1预防措施 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使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相匹配,如不匹配,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厂家重新加工;动力箱的箱体接地点和导线必须明确显露出来,不能在箱底下焊接或接线,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cm~15cm的余量。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安全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一方面既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联,又与建筑工程的统一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在建筑的初期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气安全的综合措施,既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要保障各技术措施的有效施行,确保建筑产品的电气安全。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分析常用的建筑电气工程安全保护 分析常用的建筑电气工程安全保护 一、影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的因素 影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将列出几种常见的因素: 1、电气火灾引起的爆炸 在生活中,很多居民由于在操作过程中的不正确的行为或基础设计不适当而导致整个电路系统供电不平稳,造成电路短路、发热、过载等危险状况,由于电路局部逐渐变热最终引起火灾现象。这其中,是由于电气的原因而导致的火灾现象更是数不胜数,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大多数人对电气工程都没有基本的常识,安全意识较低,更有些人为了一时的利益,私自乱拉乱接电线,导致电路经常发生过载的情况,这过程中又使电线局部过热,绝缘层逐渐老化,很容易就引起了火灾的发生;②一些违规的电气经常在人们生活中出现,这些行为会导致用电过程中电压瞬间增高,线路就会擦火,严重时产生电火花进而就引起了火灾;③有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多的营利,对避雷设施的处理就草草了事,有的建筑物与地的接触也不良,所以当遇上下雨的天气时,如果出现雷击的现象,那么此类建筑物就会在雷击的瞬间电流急剧升高,强大的电流若没有及时排除,就很容易引起火灾,最终致使人员伤亡。 2、静电造成的危险 虽然说静电的危险性小于线路漏电的危险性,但是静电的的危险性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导致其危险系数反而增大。之所以会产生静电,是因为一些连接设备和接地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这就使静电对其电气设备内部的一些原件造成了损害,从而有大量的静电被放出,给人们带来危害。 3、电磁造成的危害 是因为有电磁的影响,建筑电气才得以有效地使用和设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电磁是对人体有好处的,但是如果滥用电磁,使电磁大量释放,电磁的辐射超出了人体所能接受的范围,那么电磁就会对人体带来危害,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安全。 4、触电和漏电带来的危险 触电和漏电是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安全的。造成这一危险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在电路设计时没有注意漏电点的出现,也可能是在使用电器的过程中不按规定操作,或者没有很好地保养和维护电气设备,导致漏电触电的发生,从而造成人员伤亡的现象。 二、建筑电气工程安全保护措施 为了尽量少的或者不出现以上电气工程所带来的危险,我们应该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施以一些安全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下介绍几点作为参考: 1.漏电保护措施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漏电保护器是以30 毫安/秒作为基本参照点,与本国对 于发生漏电事故的研究相结合,充分考虑电流大小、频率以及通过的时间等各种因素进行研发的,具有安全性。在建筑工程中,漏电保护措施一般采用的是末端保护与分支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将漏电现象控制到最低,尽量做到事故在小范围内发生,降低事故危害性,并且可以根据漏电的情况,立即进行维修与检测,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第一,漏电保护器必须要严格符合我国《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规定。第二,针对漏电保护器要定时进行检查,以免出现漏电保护器本身的损坏而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发生。第三,对于漏电保护器的选择上要符合其保护方式对于分段时间和额定漏电动作电流的要求,并遵从分级保护的协调原则。漏电保护措施是一项相当重要的保护措施,做好此项保护措施,可直接降低电气工程带来的危害。 2.绝缘保护措施 对于电气设备、材料进行绝缘检查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漏电事故的发生进行了前期的监测。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电缆、电线等电气设备都必须有质量资格认证,要保证绝缘层充分完整和厚度均匀;成套灯具的绝缘电阻不得超过2mω,内部的导线的绝缘厚度也必须要控制在0.6mm 之外;插座、开关的带电极性的部件的电气间隙与爬虫距离在3mm 之外,电阻要高于5mω等等。绝缘保护措施做好了,人们往往在使用过程中会变得放心很多。 3.等电位保护措施 等电位一般包含局部等电位连结以及总等电位连结这两部分。其要求是接零支线和接地支线要分别与接零总线和接地总线相接,不可以串联。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干线要在连接后连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使得汇流排可以与总等电位箱进行连接。总等电位一般重复接地点,使用黄绿相间的接地线。局部等电位在新图集苏d101—2003 中进行了新的修改,其中包含两点:①对于卫生间等场所的用电设备需要严格进行接地保护,遵照等电位接地原则,以免发生因水连电的现象发生。②必须做好等电位系统和现浇板内部的受力筋之间的焊接,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可靠性。 4.短路过载保护措施 在电气建设中一般用熔断器对短路现象进行保护。这要求熔断器一定要符合 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标好额定电流、额定电压,并且不能随意更改。针对不同建筑系统中的最大故障电流的大小,选择相应配置的熔断器,来实施短路过载保护措施。过载现象一般指的是线路中的电流超出了正常电流的负荷,使得线路本身不能负荷,以至于发生漏电或火灾等现象。过载保护由自动开关进行设置。但根据实际状况的不同,自动开关分为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电流脱扣器这几种。同时负载电流一定要和额定电流进行匹配,以免发生过载现象,引起伤亡。 5.接地保护措施 接地保护其实是常见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接地就是指设备的底部和地面之间的电气连接过程。在发生电流过载或短路现象时,电流会经过电气设备流向地面,呈半球型散开,以来进行自身的电流调节。主要分为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重复接地、工作接地、隔离接地、等。保护接地指的是将发生故障部分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位和大地进行连接,用来保护人身安全的一种现象。保护接地的方法主要适合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适用范围较小。防雷接地主要是针对阴雨天气出现打雷的状况来说的。在建筑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雷措施,对建筑的主要钢筋以及建筑的基础部分做好防雷下引、人工接地装置以及接闪器的设置,充分达到避雷的效果。必须注意的是,要严格按照具体参数进行设置,对于接地体与引下线都要做好事后测试,接闪器安装完成之后整个系统才可以进行测试和使用。同时人工下引线要保持顺直状态,避免死角。重复接地的安装是要注意在建筑中引入架空线与电缆时,要进行重复接地,确保零线安全可靠。同时,在电源中性点出进行工作接地时,也要对周围的零线部分进行重复接地。工作接地主要指的是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的状况下或者发生意外危险的情况下,依旧能可靠的工作而进行的接地。例如变压器设置中将中性点部位直接接地,就充分的保证了其能安全正常的运转。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对人类的生活影响非同小可,要想做好此项工程的安全保护,就必须明白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综合的大工程。在电气工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随时做好电气安全的保护措施,注重细节,每项工程都做到无漏点,无大的瑕疵,确保各项工作正常且安全的运行。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关于建筑电气安全性措施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电气;安全性措施;检查要点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建筑电气的检查要点,提出要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才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已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从政府主管部门制订政策法规,到开发单位、设计人员不懈地改进创新,不仅适应了大量家用电器进人家庭和多种信息消费猛增的需要,而且在用电安全方面,也相应有了许多的保护措施。 但是,各类电气事故仍然逐渐增多。针对此情况,文章对建筑电气的安全性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 (一)绝缘保护 材料、设备进场应进行绝缘检查。在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基本规定中对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场验收作了详细要求。比如成套灯具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mω,内部所用导线绝缘厚度不小于0. 6 mm;开关、插座的不同极性带电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小于3mm,绝缘电阻值不小于5 mω;柜、屏、台、箱、盘间线路的线间和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值馈电线路必须大于0. 5mω,二次回路大于1mω;电线、电缆产品有安全认证标志,绝缘层完整无损,厚度均匀且规定了绝缘层厚度。因有异议送有资质实验室进行抽样检测。对于在施工中由于工艺需要而损坏的绝缘层应采用色相带和绝缘电胶布恢复到不低于原绝缘等级,等等。 (二)短路、过载保护 线路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将增加到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配电设备中常用熔断器以达到短路保护功能。熔断器不仅要标明额定电流,还应标明额定电压。根据配电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选择具有相应分断能力的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一般为用电设备额定电流的1.5倍左右。 载保护一般由自动开关 (或小型断路器)完成。根据实际需要,自动开关可配备过电流脱扣器、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为了起到自动开关过载保护的作用,自动开关的额定电流要与负载电流相匹配,并小于导线的载流量。 (三)漏电保护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电流的大小和通过时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和西欧及日本一样,对于漏电保护器取30毫安/秒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各国经验,这样的漏电保护器,可以满足触电保护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中漏电保护方式一般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分级保护方式,并以末端保护为主。这样,可尽量缩小发生人身触电及故障时所引起的停电范围,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用户的用电,便于查找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漏电保护器不同于其他电气产品,由于它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选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并具有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缩写为ccee)的认证标志;(2)应经有关专业部门检测并试验合格的报告证明文件;(3)应符合漏电保护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及分断时间的要求,并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 (四)等电位保护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第3章、第27章对建筑物等电位连结作了具体要求。等电位分局部等电位连结和总等电位连结。 在规范3.1.7强制性条文中,要求接地 (pe)或接零 (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在建筑工程中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利用插座压紧螺栓相互翻接是不符合要求的,干线导线应可靠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箱直接相连。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线是国际上通用的,总等电位同时是重复接地点。 局部等电位在以往图集中有两种方案,这种方案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的图集苏d101-2003中作了修改。新图集有两点得到加强:一是现浇板内受力筋与等电位系统作了可靠的焊接;二是卫生间的用电设备不仅要接地保护,而且还要等电位接地,增加了潮湿场所用电的安全性。 (五)接地保护 设备的某部分与土壤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物件,叫做接地体或接地极。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就通过接地体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这一电流叫做接地短路电流。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左右的地方,实际上流散电阻已趋近于零,也就是这里的电位己趋近于零。凡电位趋近于零的地方,即距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以上的地方,就叫做电气的“地”或“大地”。接地电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土壤导电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规范第24章要求接地装置必须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位置设测试点。每单项工程不宜少于两个测试点。 按接地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和防雷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或隔离接地等 。 1.工作接地。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可靠地工作而进行的接地,叫做工作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2.保护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把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叫做保护接地。对电力系统来说,保护接地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只有在这种电网中,凡有金属外壳及构件的用电设备才可以采用保护接地来保证人身安全。 3.重复接地。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中,为确保零线安全可靠,除在电源 (如变压器)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必须在零线的其他地方进行必要的重复接地。比如电缆和架空线在引入到建筑物处,零线应重复接地,如果不进行重复接地,则在零线发生断线并有一相碰壳时,接在断线后面的所有设备的外壳都将呈现接近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这是很危险的。 4.防雷接地。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防雷接地作用不言而喻,不接地就无法对地泄放雷电流。规范对利用建筑物基础和主体钢筋做接地极和引下线以及人工接地装置、接闪器的安装作了具体要求。设计对防雷接地阻值都给出了参数,接地体和引下线完成后要测试,接闪器完成后整个系统才能测试。人工接地引下线要顺直,不存在死角,引下线金属保护管要与引下线做电气连通。避雷带形成等电位可防静电危害。人工接地装置接地体间距不小于5m是为了降低接地体屏蔽作用。 二、检查要点 1.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要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焊成环网状。检查搭接长度、施焊质量、搭接材料的规格尺寸,人工接地的埋地深度和间距,引下线的焊接质量和测试点的设置,测试方法和阻值大小。 2.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的施工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 3.总等电位箱内自动空气开关、总漏电保护器以及分户箱内小型断路器、漏保器的质量、参数及级间协调,高低压配电设备的绝缘和安全防护,导线及灯具等质量。 4.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的敷设,不能利用插座端子压紧螺栓相互翻接,用国际上通用的黄绿相间线作接地干线,接地干线应可靠连接后敷设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接地排连接。按设计的供电线制检查总等电位箱内重复接地。 5.导线绝缘测试。 6.通电试运行并调试。 三、结语 以上是为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 才能落到实处。监理在施工现场要多观察、勤检查,狠抓重点工序,坚持上道工序未经检查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这样,电气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工程安全保护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智能化的飞速发展,电气工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投资、工期、质量和预期效果。其中工程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节能效果、安全运行和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包括工作、生活居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电气工程安全保护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几种电气工程中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保护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居住的环境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气设备,建筑电气工程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其中电气设备的安全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为了确保人们生活工作的安全性,我们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而言,建筑电气工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它主要包括弱电设备和强电设备两个部分,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工程要点,从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 1建筑电气工程安全保护的重要意义 日常的电气工程操作中,漏掉一个操作项目或是其中操作顺序的颠倒都可能会导致设备损毁、人员伤亡或大面积停电等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建筑施工中的电气操作是事故多发、高危险行业,必须在施工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因此,电气工程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而且还要有高度负责的职业态度,在努力做好建筑电气的设计施工的同时,保障建筑电气产品的质量安全。现代建筑的电气安全性是直接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中容易发生质量问题,我们只有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日常对员工的培训,制定合适的管理目标,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把控,如此才能够保证电气施工的质量,确保建筑电气工程能够高效运行。 2建筑电气工程中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 2.1绝缘保护措施 设备、材料在进入施工场地前需要先进行绝缘检查。《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的基本规定中有对主要材料、设备、半成品和成品进场验收做了详细的规范,比如插座、开关的不同极性带电部件间的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不得小于3mm,绝缘电阻值不得小于5MΩ;成套灯具的背部所有导线绝缘厚度不能小于0.6mm,绝缘电阻不得小于2MΩ;台、箱、屏、台、柜盘间线路的线间和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值馈电线路必须大于0.5MΩ,二次回路必须大于1MΩ;电缆、电线产品必须有安全认证的标志,绝缘层必须厚度均匀、完整无损,并且限制了绝缘层的厚度。若有异议需要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抽查,对于在施工中因为工艺需要而有损坏的绝缘层需要采用色相带和绝缘电胶布恢复到不能低于原有绝缘等级等。 2.2短路、过载保护措施 线路出现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将增加到正常状态下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在配电设备里经常使用熔断器来达到短路保护的功能。熔断器要在标明额定电压的同时,标明额定电流。根据配电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大致为用电设备额定电流的1.5倍。过载保护主要是通过小型断路器或自动开关完成。在实际使用中,自动开关可配备失压脱扣器、过电流脱扣器或分励脱扣器。未来能够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自动开关的额定电流需要喝负载电流匹配,并且导线的载流量要高于此。 2.3接地保护措施 接地是指设备的某个部分喝土壤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其中和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物件叫做接地极或接地体。一旦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会通过接地体流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该电流被称作接地短路电流。实验证明,在距接地短路点或是单根接地体20m的地方,事实上流散电阻已经趋近于0,即表示这里的电位已经趋近于0。距地短路点或是单根接地体20m的地方即电位趋近于0的地方被称作电气的“地”或“大地”。而接地电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推移、土壤导电率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对电力系统而言,接地保护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里,为了保证零线的安全可靠性,除了在电源中性点工作接地,另外鼻血在零线的其余地方进行重复接地。举个例子,架空线和电缆当被引入到建筑物处,零线需要重复接地,否则会在零线发生断线,并且会有碰壳时,在断线后的所有所有设备外壳都会呈现出接近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这是极其危险的。还有种是防雷接地,是为了防止受到雷电危害从而实行的措施。在设计为了防雷而实施接地时所产生的阻值有一定参数,规定在接地体和引下线的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测试工作,但必须砸开接闪器安装完成以后系统完成才可以测试。需要注意的是在接地引下线的时候要顺直,不可以存在死角,将引下线和香油的金属保护管之间电气联通。如此形成的避雷带能够有效防止静电的危害。 2.4采取等电位保护措施 通常来讲等电位保护是指采取局部等电位连接和总等电位连接。接零或接地支线必须单独和接零或接地干线相连接,不能够串联。卫生间的电气设备需要在作接地保护的同时进行等电位接地,这样才能保障在潮湿场所用电的安全性。等电位连结可以降低接触电压,保证用电安全以及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能够起到防雷作用。 2.5漏电保护 建筑电气工程的电气设备经常会出现漏电现象通常是人们不经意间的触碰而导致事故的发生。电流通过人体内部会产生一定的伤害,伤害的严重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通过的电流大小、电流的频率大小、通过人体的途径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在人体持续的时间长短和电流的大小。漏电保护器是在建筑设备出现了漏电事故时或者人体触电可能会有致命危险时对其进行保护。目前我国的漏电保护器的设计依据是30mA/s。由于漏电保护器关系到人身安全,必须使用严格符合国家标准并且检验合格的专业漏电保护器。另外,还需要进行常识普及,比如高压线头触地会形成跨步电压,跨步电压是指以触地点为圆心的圆形电阻,同半径的圆周上没有电压,而在不同半径的圆周上就会形成跨步电压。所以人的两脚之间就会存在跨步电压,两脚之间的距离越大,电压就越大,对人体的危害就会越大。如果可以不要两脚着地,最好是双脚并拢跳着离开跨步电压区,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尽量迈小步挪出。 2.6配电箱的安装必须严格符合标准 为了使整个工程中的照明、电力等能够正常工作,配电箱的安装显得至关重要。配电箱是电力负荷的控制器,也被用来接受和分配电能的标量。为了确保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配电箱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配电箱的型号辟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不合格的绝对不能采用。铁制的配电箱的箱体使用的钢板厚度必须不小于2mm。端子板必须使用不小于箱内最大导线横截面积的2倍的矩形母线来制作,厚度不能小于3mm。安装箱体的时候,首先要确保位置正确,部件齐全,导管的管径和箱体的开孔匹配。箱体的安装必须稳固,箱盖药紧贴在墙面之上,垂直度的偏差控制在允许值范围内。箱内的接线需要摆放整齐,回路标号齐全,标识务必准确。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实现进一步的提升,于是国家对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保护措施。因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涉及到施工人员和施工项目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建筑电气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电气工程在后期的投入使用中可以实现安全、可靠以及稳定的运转。 作者:肖都全 单位: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安全评价方法分析 摘要:建筑电气安全评价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到的内容范围广,要考虑的因素复杂多样。要有效实现电气安全评价的作用和功能,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体系,这关系到企业电气的安全水平。本文简述了电气安全评价工作的内涵和作用,提出了电气安全评价因素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电气安全评价中用到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电气安全;评价因素;评价方法 1、关于电气安全与评价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电气安全是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涉及电气领域的科学技术和管理项目,其中涵盖了实践、教育、科研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以安全为目的的应用型科学,这门科学的应用价值极高,其基本理论包括电磁学理论和安全原理两个部分。随着电能应用的普及,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电力,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因此电气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电气安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电气的使用几乎涵盖了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例如在电气工业、建筑业、煤炭业、冶金业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都涉及到电气安全工作。另外,电气安全也包括一部分的工程技术,其中还包括了组织管理方面的内容。电气安全评价是工程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包括有效性和经济性两个方面的评价。首先,对于系统电气安全有效性的评价,主要是以电气安全的角度,分析系统中各部分布置的合理性;判断各部分采用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科学有效;认真分析系统各部分能不能协调工作;检测系统内是否存在电气安全上的漏洞。实际上,电气安全评价也就是对建筑系统中的电气危险因素进行排查,分析各种电气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电气安全的防治措施和整改意见。在一般的建筑中,电气火灾、爆炸、雷电、静电以及触电等都是电气使用过程中的频发事故,由于建筑物功能的不同,电气安全防治的侧重点也不同。在进行电气安全评价时,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对于油田企业,火灾和爆炸是引起重大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安全电气评价时,要将评价重点放在电气火灾、雷电、静电方面;对于机械厂,厂内金属材料相对较多,在评价时的重要内容应该涵盖静电触电等频发事故。评价因素体系是进行电气安全评价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因素体系,才能有效指导电气安全评价工作的进行,以下是在建立评价因素体系时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1)科学合理:一个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检验其科学合理性,电气安全评价因素的建立要遵循科学性,要充分反映客观实际以及事物的本质,这种体系的建立要充分突出影响企业自身安全的各种相关因素。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电气安全评价因素体系的建立才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才能有效指导评价工作的进行;(2)全面考虑: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电气安全的各种行为因素。因此,电气安全评价是一项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作,为了保证电气安全评价的可靠,在选取评价因素时要具有代表性,在选择时要从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着手,全面考虑,注重细节,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以保证在最终确定评价因素时有选取余地;(3)具体可行:电气安全评价程序要化繁就简,尽量保证评价工作的简便可行,这样实施方案才能更容易地被安全部门接受;电气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基于对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于评价对象的比较工作要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因此评价因素应该进行量化;电气安全评价包括电气安全技术和电气安全管理两方面,既包括技术也包括管理,因此评价对象比较复杂,对于上述所说的量化评价因素有时难以实现,但是为了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必须努力做到评价标准的量化;(4)稳定可靠:作为安全评价的标准,确保安全稳定可靠是评价电气安全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选取时要选取比较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将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2、电气安全评价的相关因素 虽然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其中必然有安全隐患的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安全隐患都会造成电气事故的发生。从安全原理的观点来看,生产以及管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危险因素都有可能被偶然事件触发导致电气事故的发生,因此生产环境,生产管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就成为安全评价中需要关注的危险因素,其中生产管理因素最为关键。 2.1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是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这些电气设备,因此,电气设自身的的安全性就对企业的电气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对企业的电气安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将对电气设备自身的安全评价作为重点工作。 2.2电气环境 电气环境是指对电气安全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大致分为自然和非自然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我们经常见到的雷电以及我们熟知的静电等,非自然因素主要指相关企业的生产环境以及相关的电气安全管理。电气环境在很大一方面影响着建筑的电气安全,在进行电气安全评价时,电气环境的有关安全也应该列为关注的重点。 2.3安全管理 建筑的电气安全评价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两方面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严格管理下,工程技术才能有效实施;有了可靠的工程技术的支持,组织管理才能应用于实际,因此要做好电气安全评价工作,要将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相结合,重视综合性的电气安全措施。 3、电气安全评价方法 就目前的众多评价方法来看,比较受关注的是模糊综合安全评价方法。这种方法依据事故理论的综合论观点,建立多层次的电气安全评价因素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综合评价结果;使用安全特征量处理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对多因素体系做出定量的评价,以数量化的形式表达人们的主观判断,然后进行模糊运算处理。另外,这种评价方法采用安全等级模糊特征量划分安全等级,有效解决了评价结果失真或均化的问题。经过实际应用表明,这种方法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可操作性强,有效避免了现有评价方法全面性不强、量化标准不严谨的缺点,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更优化的处理。因此,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一般的电气安全评价中,此外还有配套的评价软件,为电气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应用工具。此外,电气安全评价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实际的电气安全评价工作中,较多地采用了事故树分析的方法,但是这种分析方法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的生产活动特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安全评价的意义。综合来看,电气安全评价可以结合电气安全检查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再对个别要重点关注的危险因素,采用定量的技术评价或事故树分析的方法,再次进行安全评价。 4、结束语 电气安全评价是建筑生产活动的重点工作内容,企业要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电气安全评价体系,为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评价机构提供高效可靠的评价工具。组织专业的管理队伍,与可靠的工程技术相结合,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总之,在日常生产活动中,要注意对电气安全的监管,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电气事故的发生,防止给建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作者:杜小军 单位:山西省化工设计院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分析 【摘要】在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建筑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电气设计方面,由于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已经在高层建筑行业里占有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又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因此,在整个高层建筑的质量监控中,对于电气设计的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在低压配电系统中,由于设计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在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占有较大比重,发生原因,总结原因不外乎用电负荷,低压配电系统安全设计等。本文围绕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方式等针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展开论述,主要论述的方面,包括低压配电的接地保护,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高层建筑接地保护设计中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选择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 在高层建筑中,人们所使用的电气设备比较多,建筑电气设计要进行严谨周密的设计,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不断在高层建筑的电气部分的设计和安装上提高要求。而安全性则是摆在电气设计的首要位置。人们需要有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尤其是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与安装、运行、维护,与使用者的安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高,如今人们对建筑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例如在建筑的智能化方面同样也包含了供配电系统的智能化。因此,当今研究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能,包含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1]。 1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事故及其原因分析 造成低压配电系统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多种,比较常见的低压配电系统安全事故包括过负荷、短路故障、漏电、电弧、电火花与等,严重的可能导致人员的触电事故,轻者配电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包括在高层建筑中的低压配电系统设计理念要始终坚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布设好各种保护装置以及配电设备,防止高层建筑的各种电气设备配电系统出现自身或者人为故障,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发生。 1.1漏电 在有电流流过的时候,绝缘能力差的导线,可能会由于电流通过其他导线或者是裸露的导线接触大地,引发导线发热,如果温度达到导线绝缘层的着火点,会在导线和大地之间产生电容,导线上的电流会流向大地,而带有电流导线之间裸露的部分会相互连接,彼当用电负荷超过额定的负荷时,那么导线上的电流值会增加,例如220V额定电压电气设备的能量会以电场能的形式存在,对配电系统构成一定的威胁,此时电线如果与支架材料较差的绝缘性接触,就很容易产生火灾。如果在某个或多个因素的影响下,变压器中出现漏电故障点与接地点,则容易构成漏电回路现象[2]。 1.2短路 极大的电流值会引发导线温度急剧升高,如果两根裸露导线的接触点电势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就属于电线的过负荷,电流会不通过用电设备将导线金属导体融化,由此容易产生极大的电流,过负荷一旦电流量超过导线安全电流量,甚至会产生导线绝缘层破裂、短路电流、火花与电弧,严重的会造成喷溅燃烧现象。甚至引发导线内阻发热,引起自燃现象,最终引发火灾。 1.3接触不良导致的电阻过大 对于电源线结合处大型的用电设备的结合处、开关结合处、各个地方,一旦出现接触不良,电弧在高密度电火花情况下会构成,电火花会在导电线路两端产生,就会使得接触不良部位的电阻变大,易燃物点燃甚至造成爆炸事故,而这时的回路电流流经电阻处,当温度高于3000℃,绝缘保护层的融化和燃烧,会导致线路热能大增。 2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概述 (1)低压配电系统概念在现今的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型式有一种比较先进的系统,其电源的端口的带电区域一般情况下并没有设置接地的装置,而是在电源端口的部分设计了相应的高电阻以及电抗,用以进行接地保护。另外,在用电设备进行工作时,偶尔会产生一定的漏电情况,用电设备的外部导电部分亦需要进行比较严格的接地保护处理。系统不仅能够使建筑中的电气系统进行比较稳定的供电,更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低压配电接地保护型式系统一般情况下比较适用于对供电要求比较高,或者需要持续供电的大型建筑中。国内的众多大型企业供电的运行亦常采用该种接地保护方式来保证电气系统的安全性。(2)现实当中,在运行的电气设备外部导电装置当中,个别城市公路的供电系统当中亦有TT系统的存在。在建筑电气系统使用系统进行接地保护时,采用TT系统的低压配电系统,其电源的中性点处会进行直接接地保护装置的设计,更加科学和恰当。另一种建筑电气系统接地型式为低压配电的TT系统。使用该系统,采用了与中性点形同的设置,亦进行了直接接地保护装置的设计。整个建筑电力系统的即电气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比较适用于一些电压容量相对比较低、对供电要求相对较低的建筑,能够有效地运行,中性线N和PE线之间并不存在通电关系,PE线也没有在通电系统进行电力的传输,例如农村,多使用的是该种接地系统进行供电保护的方法[3]。(3)低压配电TN系统,采用一根比较有保障的保护线进行连接,低压配电的TN系统存在着三种比较有效的模式,分别为TN-S、C、C-S,TN系统作为建筑电气接地型式比较复杂,例如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被称为TN-C,三相五线制供电系统亦被称为TN-S系统,上述三种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所有上述模式保护装置均被统一设定,进行各个中性点的连接,这些中性点各有各的局限和优点,低压配电系统中的中性线在进行连接的过程当中比较适用于数据密集的处理区,而保护线将多个需要进行保护的电气设备进行合并,操作也比较容易。 3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形式 (1)一般情况下,在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形式,要求不间断供电的高层建筑中,对于电气设备中电源的中性点和漏电部分,电源端口的带电部分IT系统通过高阻抗接地进行保护,绝大多数的建筑还要进行相应的接地保护。高层建筑低压配电保护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包括低压配电TN、TT以及IT系统,低压配电IT系统低压配电系统区域设置接地里面的IT系统,一般不在电源端口带电,而是在低压配电系统中运行并进行供电,保证低压配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运行,并保护建筑电气中低压部分的电压和电流。(2)在高层电气低压配电系统应用过程中,对于低压配电的TT系统而言,由于中性线N和PE之间不存在配电关系,中性线N与PE无通电,电源的中性点的接地系统或者电气设备中的漏电部分必须做好接地保护设计,在用电负荷较小的分散地区,如农村,或者对用电要求不是很高的场所,需要进行接地保护,对于电力系统中的PE之间进行通电的TT系统进行低压配电TN系统的设计,需要设置好保护模式,并将各个电气设备的外壳连接到保护线中。而低压配电TT系统对于用电要求并不高,对于建筑电气设计,需要对配电系统的彼此的中性点进行连接,采用一定的接线方式来接线,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设计方案,在日常电气设计中较为常用。进行电网导线的截面积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在高层建筑配电设计尤其是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对于,应发挥三种接线方式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低压配电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的关系为依据,避免采取不当的接线方式。例如TN-S适用于较为危险的爆炸场合或者是数据处理,工矿企业的电气设计中常常TN-C-S模式,TN-C实际上是三相四线的系统模式。 4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遵守相关的选择原则,确保配电系统高效、合理、安全;在设计安装过程中,电气设计中的分支线及其末端的用电设备需要选择相应的种类,使用合适的漏电断路器,首先是看漏电断路器的额定动作电流,另外是预防电路电压受损查看其电击能力安全界限是否符合标准,再就是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设计低压配电系统,然后是比较漏电断路器的额定动作电流与电气系统中正常泄漏电流的大小,选择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进行漏电断路器的安装,这样可以确保其安装工作的规范操作。此外还有一些提高建筑电气设备系统的安全性能的注意要点,例如为避免电流电压的不稳定,在施工过程中不得肆意篡改线路也是需要注意的。 5结语 重视低压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工作,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重视低压配电系统设计工作,做好规避危险事故的措施,综合各类影响因素,关注建筑电气线路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接地设置要进行特别的设计。综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工作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作者:谢顺 单位:佛山市景胜电力电器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探究 1安全管理中产生的问题 1.1安全责任制落实的问题 在进行任何建筑物的施工时,都应该在开工之前进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成立安全生产小组,将责任制落实下去,并在施工前进行安全培训及交底,从而保证质量及安全。并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对于存在安全隐患地方及时进行整改。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些交底、培训等等仅仅是形式的问题,对于需要注意的安全方面问题并未进行详细的说明,导致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危险源不明确,一旦发生危险,很难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解决,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1.2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更偏重于质量的统一管理,对于安全管理方面比较疏忽,加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对于相关的安全规范标准进行忽视,往往出现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佩戴不齐的现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安全防护操作也缺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进行建筑电气的施工中,弱电的标识会让施工人员认识不到危险,从而不顾安全制度,产生一定的威胁。 2施工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路敷设及线缆布放存在的质量问题 在进行建筑电气及智能化工程的施工中,管路的敷设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但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管路的相互重叠设置、管道口渗水漏水、管道出现裂缝及挤压变形等;在进行线路接入的过程中,箱内的关口会出现长短不一致或者没有进行防护的措施;在中间的线盒的连接处焊接的不规范;最常见的不规则操作是出现开口距离不一致引发的错位现象。在进行线缆布设的时候,如果将多条线路进行统一接入到到一个端口时,不进行规范标准操作进行合并处理,在需要设置防潮装置的地方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布设,在与终极电源、开关、插座连接的时候,出现多种线头,比较混乱;没有正确的使用标识,使使用者无法合理的区分火线、零线和接地线;在导线外部的金属保护管没有打磨处理。 2.2箱体及箱体内设备安装方面存在的问题 箱体进行安装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弊端是无法严格的按照规范标高及深度进行安装,使其美观性及安装盖板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保护措施不到位,会使箱体产生变形;箱内的垃圾不能及时的清除,对其有腐蚀作用,并容易引发阻塞。2.3防雷接地产生的隐患防雷系统实际安装时主要会存在避雷网焊接、钢质避雷针安装不符合要求;防雷引下线、接地母线焊接不符合要求;接地极安装不符合要求;等电位连接不到位、接地电阻超标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和使用者的安全。特别是在智能化工程中,等电位连接不到位已经成为机房及前端设备烧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3建筑电气及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管理 3.1.1落实安全责任度,严格遵守安全工作程序。 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建筑工程施工中,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落实各施工岗位的安全责任是安全工作的前提,在全面贯彻质量和环境保护体系基础上,要重视置业安全健康体系的建设。 3.1.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和能力。 必须坚持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根据国家安监和相关部门的要求,严格实行三级教育和班前班后安全会议相结合,必须坚持特殊岗位的持证上岗制度,通过严格的教育培训和考核,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危险条件下的处置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3.1.3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会影响到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质量,必须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这就要求必须要不断地、循序渐进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相关技术的培训,建筑电气及智能化工程施工时,质量检查需依据质量检验、操作规范和验收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和预防对电气工程质量有影响的各个环节。 3.2加强施工技术和工艺的管理 3.2.1管路敷设和线缆布放。 管路敷设时,厚壁镀锌钢管必须在焊接时增加套管,并保证焊缝的密实度和饱满度,焊口要进行防腐处理;薄壁钢管必须保证锁扣连接牢固;穿线前要对管口进行临时封堵,防止杂物和水汽入内而堵塞管路或使电线绝缘层发生老化;安装线缆桥架时应当保证连接固定牢固,并在桥架连接处安装接地跨接线。 3.2.2箱体及箱内设备安装。 箱体安装前必须确定标高和坐标等数据,潜入墙体的箱体必须采取支撑保护措施,防止变形;管线埋进箱体时必须进行护口处理;箱体内设备应安装整齐,位置合理,固定牢靠,方便线缆连接和拆卸维修;开关回路等应做明显标识,特别是建筑智能化施工中,线缆必须进行准确编号。 3.2.3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施工中,防雷网、避雷针、防雷引下线、均压环、接地母线、接地极避雷带等需要焊接处必须焊接饱满,将残渣清理干净,饱满等缺陷。防雷网上的焊接处要进行防锈处理。在直接利用丝扣或对焊的主钢筋作防雷引下线时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设备和电源的接地装置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 4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物构建的过程中,在对于工程主体进行规范的同时,也要将建筑电气及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进行严格的把关。作为一项综合技术性较强的技术工作,需要不断的提高技术人员的行业水平,定期的进行培训操作。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完整的施工管理制度也是势在必行的工序。在施工时,注意质量问题及安全问题,加大管理力度。为业主提供合格的电气及智能化工程,方便其使用。 作者:吴迪 单位:齐翔建工集团翔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设计安全性与节能性 一、建筑电气设计内容 对于建筑电气设计元素电气设备而言,其种类日益繁多复杂,包括:照明设备、电梯设备、制冷设备、消防设备、空调系统的送电设备等。故建筑的用电量是相当大的。电梯设备、消防系统以及应急照明设备用电必须要设计电源。面对建筑电力系统特别是高层建筑整个电力系统产生的庞大的用电量,电气设备的总负荷计算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是相当高的。目前有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两种计算高层建筑电气设备总负荷的计算。对一个建筑来说,照明系统是相当重要的。照明系统主要考虑灯具、光源的选以及照度的控制与计算等。一般的灯具除了外观优美、简单大方的优点外,还应具有节能环保、安全合理的性能。在高层建筑的高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中,电度计费表一般装在电压输出端,在低压母线之间一般装有联络装置,选择配电线路要根据负荷状况来选择电缆线路,还要注意不同电压线路敷设间距,根据负荷等级选择线缆。此外,还有高层建筑在供配电器材方面的节能设计、供电线路方面的节能设计、建筑照明方面的节能设计、防雷与接地设计、电梯设计等设计内容。 二、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电气设计不仅要考虑线路位置和密集程度,还要考虑选用器材的质量,不能因小失大,因为一点的眼前利益,而埋下难以消除的安全隐患。现实生活中,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而且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 1.不合理的思路设计 许多现代建筑的设计存在问题使得建成的建筑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例如,家用电路产生的很多问题是由于电路回路过程设计中选用电气线路材料不当造成的。设计的配电回路过少,则电路负荷增加,电路的横截面就会减少。实际操作中,空调插座、照明电路以及各种电源插座等构成建筑物内分支回路。有些住户家里的空调插座装在室内,但没有依照空调负荷的大小适当多安装几个回路,从而存在因回路过少而产生火灾事故的安全问题。还有就是设计人员为节省成本将熔点较高的铜芯电线替换成价格较低的铝线,火灾事故发生几率变大,线路安全性、建筑安全得不到保障。 2.不重视防雷设施配备 有些建筑物比较高,但缺乏合适的防雷设施,从而在雷雨交加之际易发生安全事故。由于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建筑选址也愈加变得随意起来,多考虑到趋紧地皮的开发,而忽视地理位置选用不但而存在的安全隐患。这时电气设计若不因地制宜,仍采取传统的防雷设施,没有综合建筑物的位置、地下水位以及地下波侵入的频率等问题而找到防雷设备最佳配备方案,建筑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 3.忽视电气火灾防范 纵观近几年,我国居民住宅火灾中数因电气设计缺陷而产生的火灾数量最多。电气火灾随着电的出现而出现,在强电领域出现较为频繁,但弱电领域也不少见。工业生产在进步,电气防火愈发引人关注,但人民防范意识还不够强。人们总愿意片面研究事故发生的导火线,而忽视电气火灾防范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多花点成本,构筑防火安全系统,当居民因误用电气或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火灾时,能够第一时间切断火灾产生的源头,便能以最小的成本将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防火的目的。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建筑已经安装了此类防火系统,当火灾发生时,根据室内温度的变化,相应的消防系统便会自动运行,有种是喷水系统,及时扑灭火源,起到灭火目的,保障建筑安全及人身安全,但此类系统普及范围还太窄,很多建筑防火系统几乎是零安装,很不安全。 三、解决建筑电气设计问题的途径 1.严格把控设计方案 加强审批监管制度,细化监管任务,防止设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马虎问题,不放过一丁点可能潜有危害的疏忽细节,提高建筑物的质量水平,增强居民的舒适感。设计思路一定要明了,把握各个环节,特别是不能遗漏了某些重要环节,相关单位的领导一定要对设计内容认真进行审查和修改。此外,应该将节能理念贯穿设计始终。 2.周密设计防雷系统 防雷系统的设计与人们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雷电导致人身伤亡事件多发生在防雷系统不好的农村,近些年来农村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郊区城市化发展愈加猛烈,建筑林立,建筑平均高度有增无减,建筑防雷系统的安装则需要做更细致周密的安排。金属导体当然是配置防雷系统中最佳的防雷设备,因其能维持室内电位,具有较好的均压效果,对室内建筑物及人身安全起到很强的保护作用。对雷电波的防御是防雷系统的重要环节,要正确将相关电缆接地,合理安排避雷器设计点,防止雷电波入侵。 3.重视防火系统设计 电气火灾是常见的火灾事故,设计电路过程中应该细致考虑各个环节,做好预防保护措施,在电路设备上配备短路器来保护电路,充分考虑好线路负载问题,防止电气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出现。选用优质的防火材料,不能偷工减料,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设计人员坚决不能违规设计,要仔细分析设计的每个细节,始终保持严谨的心态,将火灾发生的风险降低到最少。 四、建筑电气设计安全性的考虑 过载以及短路往往会损坏供电线路,严重地会诱发火灾事故,故应做好有效预防措施,尤其在传统的低压供电系统中要做好过载和短路保护措施。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如若有必要进行混用时,必须事先进行安全性高的接地处理,应符合相应的工作规范,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关键电子设备要进行等电位连接配置,保障电气接地质量,防止触电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漏电保护器能够有效预防接地故障,能有效避免触电事故和电气火灾事故。要有效发挥漏电保护器的作用,必须做好漏电保护器的选用工作以及接线工作。现如今,越级跳闸事件时有发生,成为高层建筑低压系统设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我国现有技术还未能很好解决,我们应该加快系统研发,及早找到应对措施,减少经济损失。所谓越级跳闸,就是当下级配电回路出现较大短路电流而导致短路故障时,即便上级配电回路配备三阶段保护断路器设备,也会无条件越级跳闸,致使大面积断电,从而产生巨额经济损失。 五、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性考虑 建筑电气项目工程的节能方面的设计是指在保证安全用电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采取强有力措施,对变压器、电动机、空调、照明灯具、电梯等能耗系统进行实时监管和管理优化,提高设备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并进行有效、科学的管控,提高对电能的利用率,从而降低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成本,缓解资源紧张,减少环境污染的,做到节能电气,必须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贯彻节能理念,坚持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原则,即适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从而才能保证高效、低耗的建筑电气工程。 1.适用性原则 设计中不能简单一味强调节能,还要能确保电气设备质量和设备能正常运行,每个电气设备都能发挥出其固有的基础功能。故要满足在节约能源消耗的基础上,确保建筑电气工程系统适用性。 2.安全性原则 建筑电气工程建设中,要确保电气设备完整性,配电线路绝缘性能好,符合各项规范要求,除了防雷技术,还应考虑防静电保护措施,确保居民和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作者:程卫东 单位:深圳市南华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小议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安全的管控 一、高层建筑电气安装 1开关柜安装要点 高层建筑内的开关柜与配电柜是用电中心,配电房是整个建筑的用电枢纽。要确保开关柜的安装技术,开关柜的箱体可以承受一定的机械强度,以确保高层建筑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进行安装前,要检验油漆没有脱落,且箱体无损坏,确保箱内的器具要安装牢固,盘面的导线要有适当的空余,箱内的导线整齐排列且在两端固定,便于出现问题时及时检修。按照技术规程以及操作要求进行安装,一定要安装一个可以打开的门,进行安装要根据技术要求严格执行。 2配电装置安装 高层建筑内部的配电装置,一定要选用技术先进的配电设备。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电力系统,配电装置是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安装的重点与中心,对配电装置的相应技术要求进行标准安装,包括从设备的选用到安装完成后的调试各个环节,安装的过程要采用质量控制措施。对配电装置的保护至关重要,以确保配电性能相匹配。在配电设备的安装中,避免安装完成后出现电流与设计不相符合的情况,以确保配电装置的安装质量。在具体的安装中,避免各类安全隐患,要结合施工图纸认真安装调试,从而提高整个配电装置的质量。 3电气线路安装 在高层建筑中,要选用矿物绝缘的防火电缆,还要选择阻燃型的电缆,从而防止供电线路出现损坏,这样可以避免火灾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消防设备的功能。在当前的火灾事故中,导线的选用原则是导线要有足够的强度,使得火灾进一步扩大。而且一般在电流较小时,还要确保导线可以安全地运行,导线要进行机械强度的选择,保证导线的持续载流量比最大负载电流要大。在电气线路的设计上,一定要留有余量,要保证配电的经济性以及安全性。在选择导线时,要保证电源引入端到负荷末端的电压损失不大于5%,以更好地保障安全。 4电梯的安装 高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对电梯的设计。为了提高电梯的安全性能与舒适性,一般说来,电梯机房多是安置在井道的上方。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为了缩短运输能力,而且在对电梯进行设计时,而且采用分组控制的方式,多是使用高速或者是超高速的电梯,还要尽可能地做好配电设计、主开关的设计以及解决好通风与控制的各种问题。 二、安装安全控制管理 1加强岗前安全教育 在电气工程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一整套科学、全面的岗前安全教育,以确保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章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得以顺利开展。加强施工人员的岗位前安全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能、安全防护、安全组织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对于工程队伍整体安全意识的提升,全面提高了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安全防护技能的掌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加强材料设备的控制 在施工材料进入现场前,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质量合格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为实现电气工程的安全管理,电气施工的材料和设备关乎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在施工时,为了确保材料能够进行合理使用,要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检验力度。此外,安装单位应提前将材料的相关申请提交监管部门。在材料进入现场后,安装单位还应向监管部门提交使用审批、检验报告、质量报告等证明,得到审批后便可投入使用。 3有效落实安全措施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证电气工程的安全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在管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以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将过往的安全事故作为范例,并不断加以完善,对电气工程从设计到安装的一系列过程中,使安全措施得以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应主要针对施工人员的职责划分、用电系统的相应规定,都要遵循用电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以及漏电保护等相关内容进行制定。将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以保证施工安全、有序地开展。 三、结语 高层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安装,是高层建筑工程中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从对电气施工技术的掌握入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工作磨炼不断累积经验。在高层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避免出现各类质量问题,一定要严格按照安装技术以及操作规程进行安装,确保电气工程安装中的各个环节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保证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安装质量。 本文作者:于华 单位:本钢设计研究院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气压配电系统安全性探讨 摘要:在建筑物的电气配电系统当中,低压配电系统在整个电气系统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实际操作当中,如果低配压系统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就会很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关键词:安全性能;低压配电;电气的设计 在我国,高层建筑的定义是:高度超过了十层或者是24米的建筑物。所以,在很多高层建筑物的电气设计中,相关电气设备的要求必须要严格,配电系统也要根据国家的规定标准来实行,从而保障整个建筑物系统的用电安全。因此,在高层建筑物的设计中,不仅要确保所有用户的用电安全以及现代化的电气要求,还要使得配电系统能够满足建筑物中供电的相关稳定性。 1高层建筑配电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1.1配电设计总原 要合理的运用建筑物自身存在的优势,来设计高层建筑物中的配电系统。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同时要注意节能的设计,降低能耗。第一,供配电系统设计时,要保障其基本的安全性能,保障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保障整个高层建筑中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在设计线路时,首先要使其必须都具有合格的绝缘强度,使它们处于安全的距离;同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防静电技术,最后还要配置牢靠的防雷击设施。第二,配电系统还要将住户的生活所需的用电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实现住户电设备的电气功能。 1.2安全配电设计中的原则 在设计安全配电系统方案的时候,不仅要满足整个高层建筑物中电气的使用功能,还要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其损耗的数值以及直接损耗、间接损耗。还要保证整个配电系统安全稳定的正常运行,要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其能源的消耗,尽量的节约配电系统所要消耗的资源,所以,高层建筑的配电系统需严密的设计时,要合理的使用相关节能设施,尽量做到用电负荷均衡,并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尽最大可能降低配电系统的维修费用。 2低压配电系统中的安全性能 (1)在低气压配电系统电气设计的安全性能中,其主要任务是对电源的分配以及管理,它不仅能够提高其运行的效能,还能在维护变压器运行。在设计高层建筑中电气低压配电系统的时候,要想为用户提供持续性的电力保障,不仅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种会有可能发生的故障因素,还要考虑到在正常负荷条件下所有用户的正常用电需求。 (2)高层建筑电气中低压配电系统设计的时候,要时刻注意相关的接地保护模式。其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模式主要有3种:低压配电IT系统、低压配电TN系统以及低压配电TT系统。①低压配电IT系统:其电源端口的带电部位是不采用接地保护模式的,但是,电源端口带电的部位在进行电抗、阻抗或者高电阻的时候,还是要采用接地保护模式。除此之外,如果低压配电的IT系统用电设施出现了导电外漏的情况,也要及时采取接地保护的措施。使用低压配电IT系统来供电,不仅可以提高系统供电的稳定性,而且还能提高供电的安全性能,与此同时还能保障用电量较大、供电时间较长以及供电要求较高场所的安全问题。近几年,低压配电IT系统在高层建筑供电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如果用电设备的外部出现了安全故障,使用缺少接地保护措施的配电网,再加上管理还不到位,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带电的状况,并引起触电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对于高层建筑所有人员的安全观念要时刻强化,并采用其有效的接地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高层建筑能够顺利的运行。②在低压配电的TT系统当中,电气设施中外漏导电的部分,不仅要采用接地的保护方式,还要在电源的中性点的部位采用其最有效的接地保护模式,整个电气系统中的低压配电TT系统是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运行的过程中,电气系统中的PE线是没有电流经过的,即电气系统的中性线PE和N是没有直接的通电关系。通常情况下,用电量比小、用电设备较少以及用电要求较低的场所一般都使用低压配电TT系统。但是,从适用范围来讲,低压配电TT系统要比低压配电IT系统低很多。然而,低压配电TT系统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应用却很多,覆盖面积也在逐渐的提高,所以高层建筑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低压配电TT系统的应用,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防止其供电事故的发生,保障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供电安全。③低压配电的TN系统使用率也较高。但在设计低压配电TN系统的过程中,要用保护线将系统中负责电气设备的一个外壳连接起来,并要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将其保护。另外,还要保障其低压配电TN系统的中性点之间连接的通畅。其实,低压配电TN的系统还有很多种模式,它可以用中心线和保护线合并的方法来保障其低压配电TN系统模式的正常运行。例如TN-C-S模式、TN-C模式以及TN-S模式等,这三种模式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使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都表现出了各自明显的优势。就以TN-C的模式、TN-S的模式为例子,它们的系统都是属于三相四线,并且是非常容易设计的,而TN-S的模式在属于三相四线系统的同时,还增添了PE线来进行接地的保护,它在保存精密电子仪器的场所或者易燃易爆的场所运用非常多。而TN-C-S系统给施工提供了便利,在工矿企业的应用是比较多的。高层建筑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以上的三种模式要进一步的完善,并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要将各自的优势保留,还要将其适用的范围拓展最大,维护高层建筑的运行安全,提高其高层建筑的工作效率。 3低压配电系统中的接地保护设计 在进行的低压配电系统设计的时候,一定会遇到选择漏电断路器的情况。在对漏电断路器进行筛选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有很多。比如,必须要想到多大的电流漏电断路器才需要采取保护的措施。第一,要保障所选择的低压配电系统的末端中的漏电断路器自身可以接受的电击能量能否达到了所规定的安全标准。第二,因为电流的过大,很可能会对配电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要格外的注意配电系统的正常的使用,漏电断路器是否大于漏电电流所规定的额定动作电流,无论是在各个分支线路的尾端还是在完整的低压配电系统的末端,其用的电子设备必须都是漏电断路器,以此来保障整个配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4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设计的作用 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其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其电能的质量。在整个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合理的进行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那么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都将会大大的提升。 5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设计安全探讨 在配电系统安全性能设计的过程中,负荷分级配置的设计要做好,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与此同时,还要保障其特别重要的负荷和一级负荷之间的连续性,以避免供电的中断,否则就会给人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不仅如此,还要考虑高层建筑物中变压器的问题,对于变压器的选择,要根据容量的计算来进行。一般情况下,变压器的负荷率要控制在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八十五之间。对于低压供电线路的半径也有相关规定,不得超过二百米以上,否则会对其它供电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线路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时常用于末端漏电的保护和手短保护器。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在发生火灾的时候能够应急照明,还能有效的减少故障的发生。 6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电能的要求也在相应的提高。建筑配电系统的是否可靠,它直接关系到了人身安全、任何事故都会给人民的生活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因此,高层建筑中电气低压配系统中的安全性能人们是越来越重视了,不仅要对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保障其供配电的安全。在设计低压配电安全系统的时候,在注意整个电网以及线路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将接地的保护与设计重视起来,要选择最适合的电气设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其相关规定来执行。只有这样严格的执行了每一项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其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的有效的运行。 作者:黄柱中 单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施工中安全控制问题分析 摘要: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安全事件频繁的发生,这无论是对于整个建筑物的建筑质量还是其后期的使用,都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安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在电气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个人关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安全管理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安全;管理;建筑施工 前言 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不断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规模化以及智能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电气工程的重要性开始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体现。从近年来的行业中的形势来看,电气施工中的安全控制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也是整个电气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所以,我们的施工单位必须尽力把握住工程的安全控制环节的关键点,定期进行问题总结,并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 1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电气安装人员安全意识不足 我国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事故频出,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建筑电气安装人员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而并非其专业知识不足。因此加强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对于整个施工项目来说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这同时也是对施工人员自身生命安全负责,我国建筑企业当中对于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安全规范和相关的安全处理措施,从公司法规和流程上已经制定的相对完善了,但是最终落实到员工的实际操作中就和规章制度的要求相差甚远,一线的施工员工认为自己轻车熟路的操作流程,在降低安全意识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就很容易出现相应的安全事故,不但对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对工程项目的安全事故要求提出了挑战。 1.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人员操作技术不规范 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操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不规范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一项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配电箱子方面和防雷接地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大。其中在配电箱方面,由于配电箱标高,坐标不准确或者凹槽变形、移位,以及配电箱内杂物清理不彻底,配电箱防腐不及时等等这方面故障的存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安装人员在配电箱安装过程中操作马虎,没有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安装,最终导致了配电箱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对于工程项目未来的施工,以及项目完成后,居民的入住,其安全隐患是非常巨大的。其次是在防雷接地方面,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避雷带采用普通的圆钢敷设,带间和引下线采用对焊或者单面焊接方式,焊接口常出现绣浊的现象出现,同时防雷线搭接长度严重不足,很多情况下项目的接地排线没有与接地干线直接相接,支架间的间距过大,容易变形,总配电箱进线处并没有做重复接地等,以上这些在防雷接地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多是因为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并未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 1.3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很多技术或者非技术的原因,存在项目一定的安全事件或者是安全隐患。然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建筑企业在施工开始之前,并没有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同时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更没有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方案,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还体现在对于项目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规范上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这种安全培训不到位,也最终会造成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对施工安全规范的不重视,甚至是漠视,另一方面,会导致施工人员不能正确的掌握一定的安装施工技能,最终也成为了酿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2完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安全控制的措施 2.1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要多所有参与安装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使得施工安全意识融入到员工的工作精神当中,在建筑电气安装施工之前,班组间以及部门间要进行安全交底,对于当天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是施工人员能够提前预计到当天施工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除了以上在意识上提升警惕外,在施工人员的安全设备上也应该做好重组的准备,如绝缘鞋、绝缘手套的佩戴,员工在高空作业,一定要带好安全带,防止可能的安全事件发生,对于相关设备的使用,要提前对电路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没有问题再进行施工。在建筑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细节的把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细节的把控做不好的话,就会很容易造成安全事件。 2.2规范电气操作员工的操作流程 在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一定要熟悉配电箱及防雷接地等工作流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就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工作,详细了解配电箱坐标、位置等安装要求,并在配电箱安装过程中对配电箱进行适当的巩固措施,对配电箱的相关电路和设备进行防锈和漏电处理,以防在后期随着设备的老化,导致配电箱的位置发生较大的变化,对项目安全造成隐患。在防雷接地方面,项目管理人员要根据项目施工要求及项目验收要求,规范施工人员的安装施工,在进行电气安装施工之前,应该就本次施工所需的电气设备,进行全面规范的安全检查,以确保施工所需工具没有存在安全隐患,保证员工在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无隐患的环境中。在很多情况下,员工施工过程中对于操作流程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对于这种细微之处就掉以轻心,这其实是构成一个个安全隐患最可怕的地方,因此对于这种情况,要求员工一定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工作。并要配合一定的检查监督机制,企业安全部门在日常巡查当中,要多注意员工的操作流程,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在工作中违反操作流程的员工,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2.3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相关规定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工程中的施工管理环节相关规定是高于一切的,如果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不重视的话,最终很容易导致工程项目出现问题。对于安全管理也尤其如此,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施工方案要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规范,企业安全管理的制定应该考虑到项目性质及建设周期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度,对于这一系列的项目安全管理指标,有很多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企业对于完善管理规定重视度不高的问题。此外,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之前,要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交底,这已不是一个常规的要求,而应该上升为企业安全管理的规定,最终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的不断前进。 3结语 建筑电气安装对于整个建筑物的质量以及后期的使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建筑施工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一方面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也威胁着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所以,对于建筑电气安装过程采取一定的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在未来的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始终要把安全管理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使得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情况下,完成建筑项目的建设任务。 作者:陈玉峰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设计中安全及节能探微 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建筑的用电量也随建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而大大增加。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加速导致我国建筑面积的飞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在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例大约为27%。在满足建筑安全性能的条件下,同时给居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应尽量缩减建筑的损耗。本文针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安全问题;节能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的使用量日益增长,对建筑电气的设计要求也日益提高,在保证安全使用的情况下,也要保证适用、节能,要求电气建筑的过程确保安全,降低消耗。 1建筑电气设计中产生的安全问题 1.1等电位联结问题 建筑电气设计中,暴露在建筑物外面的电气相关装置或导电物品,没有与建筑物中的电气装置连接好,造成较大电位差,使故障电压的出现,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1.2雷电问题的发生 在建筑电气设计时,要优先考虑雷电问题,包括防雷和避免雷击两个方面。对于防雷的设计,很多的设计者采用专门设置防雷,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选择防雷设备,致使在雷雨天气发生电气设备的损坏,甚至危机人身安全。电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遭遇雷击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电气设计之初,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雷击问题,对防止雷电入侵的措施不够,没有及时的避免雷击问题的发生。 1.3消防技术的问题 目前,对于建筑电气的消防功能存在诸多问题,如无法实现消防联动,使火灾在最短时间内自动熄灭。电气建筑的保护层过薄,无法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启动广播疏散和应急照明,使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受到威胁。 1.4应急照明问题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设计者往往会忽视应急照明相关的各项指标,如应急照明的光源,具体位置以及电源,火灾状况发生后无法顺利进行人员的快速疏散,甚至造成二次伤害的发生。 1.5电气配线问题 在建筑设计中,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铝芯线,当线路超过负荷时,铝线很容易达到熔点,导致铝线起火,造成火灾的发生。 2针对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针对等电位联结问题,设计者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要保证暴露在建筑外面的导体与建筑物中的电气装置连接完好,杜绝电火花的产生,最大限度的减小电位差,避免造成火灾,杜绝因等电位连接问题威胁生命安全。(2)针对雷电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维护解决。首先,在选择防雷设备时,要选择导电良好的导体,发生雷雨天气时,保持室内电位的平衡,保护电气设备的完好,以及避免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为避免雷雨天电波的入侵,要在建筑电气设计时设置好避雷器的位置,对进出电缆的铺设进行严格监测,接地连接。(3)针对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要在建筑设计中铺设好严格的消防线路,实现消防联动,设置好应急设备,并对应急设备采取良好的保护,保护层采用良好的金属管,保证应急疏散广播、紧急提示灯和应急照明灯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响应,规划好疏散通道,保证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4)针对应急照明问题,应采取详细的措施。对于建筑电气设计中有关应急照明设备的设计,要注意每个细节问题,对于应急照明的电源选择,具体照明光源位置的确定,应急照明的照度等环节都应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确保在火灾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响应救援照明。(5)针对电气的配线问题,为了保证安全起见,要选择导电性能好,机械度强,融点高的铜线进行建筑配线,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 3建筑电气中的节能设计研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建筑电气设计中,除了保证电气的安全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节能低碳越来越成为大众追求的目标。在生产生活中,为降低用电能耗,做到最大限度的节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合理使用变压器 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的容量是变压器经济运行的要求,而变压器容量太小易引起过负荷运行,过载损耗易增加;变压器容量太大,不能被充分利用,空载损耗易增加。因此,根据实际负荷确定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以确保变压器运行在最佳负荷状态,即变压器的负荷率不应低于30%,宜工作在70~80%的范围之内。同时选择节能型变压器并根据企业用电特点可选择较为灵活的接线方式。 3.2降低线路损耗 在建筑中,供电线路较长,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电阻,电流在进行传输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损耗,严重影响居民的使用,当线路的电阻值不变时,电流越大损耗就会越多,要想减小线路的损耗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要使用电阻率较小的电线,一般情况下建筑都会使用铜芯的导线,铝芯的导线的电阻率就要高一些,不建议使用,还要减小线路的长度,而且线路的走向以直线为主,尽量不走或者少走弯路,在低压配电中,为了减小线路间的干扰要尽量不走或少走回复的线路,变电所要尽量靠近建筑,这样变电所到建筑的线路长度就会减小,线路的截面积要尽量增大。 3.3电动机节能 电动机在建筑中的应用较多,最典型的就是电梯的使用,在高层建筑中,电梯几乎每天工作18个小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有效的降低这部门的电能消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会非常的明显,降低损耗的原则主要就是提高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功率因数,具体的做法包括:就地电容器补偿,以此来降低电动机线路的损耗,同时,还要设计相关的程序,减少电动机的轻载和空载运行次数,可以采用变频调速设备控制电动机的运行,让它适应负载的变化,当电动机的负载较轻时,可以提高自身的效率,加速运行,从而减小电能的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3.4照明节能 照明节能设计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视觉效果和不影响照明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的减小光能的损失,进而较小电能的损失,比较常用的照明节能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尽可能的利用太阳光、月光、反射光等自然光,电气设计人员要充分的考虑建筑周边的环境以及采光情况,合理地利用自然光源,让自然光与室内的照明有效的配合,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还要使用高效的节能灯具,现在比较流行的是LED灯具,这种灯具的节能能力非常强,而且在一定角度内的照明效果也是非常可观的,同时,还要使用高效的电子镇流器,通过它能够合理控制公共场所内的荧光灯,减小电能的损耗,居民在家庭中应当合理的使用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的方法,例如,在卧室、书房可以使用调光开关,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灯的亮度,公共场所可以使用光控开关或者声控开关,这样能极大地节省电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问题,安全是任何建筑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也要从多方面实施,满足多方面节能措施,以达到建筑电气设计中安全及节能的目的。 作者:张文东 单位:九源(北京)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设计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探讨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电气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楼层高度的增加对于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就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完善 0引言 在高层建筑的安全使用过程中,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化的建筑已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通常集住宅、办公、商业等功能于一体,这种情况下对于配电系统的设计更要充分的重视,具体的设计内容要根据建筑的特点、用途、规模,结合供电网络的基本情况以及供电系统的电压等级等因素进行科学的确定。以下将主要对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的概况及可采取措施进行了论述。 1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概况 配电系统电源中性点的不同运行方式,对配电系统的运行特别是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影响系统二次的继电保护及监测。建筑电气设计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如果其安全性不符合规范及行业标准,或者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将会对建筑物内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十分重大的安全威胁。由于现代建筑的相对封闭性,以及现代建筑内用电量很大,假如出现了电力事故,极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事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鉴于此,现代建筑对于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电源的安全可靠是非常重要的,工程设计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分类确定该建筑的用电负荷等级,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确定该工程是双电源、双回路还是单电源供电。供电线路敷设环境需要避免由外部的热源和腐蚀以及灰尘的聚集等造成的影响,防止因敷设和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振动和冲击以及对建筑物的沉降、伸缩等各种问题的外界应力作用而造成的损失。而各类建筑的消防用电设备必须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在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消防水泵、消防排烟风机、消防加压送风机等设备的供电时,必须在最末一级的配电箱处设置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其配电线路的敷设需要符合相关的要求规范。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在地下室的车库照明配电中,应急照明箱通常情况下会直接安装在车库墙上,施工过程中应急配电箱却没有做好相应的防火措施,如果火灾发生在配电箱附近时,配电箱很快就会被烧毁,对此在此项配电设计时必须要设置配电间,这也是确保应急照明的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措施。高层建筑以及重要的公共场所等防火要求高的建筑物,应采用阻燃耐火、低烟无卤绝缘电力电缆、电线或无烟无卤电力电缆、电线,这些电缆不仅试验方法成熟,而且产品标准已实现了同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 2低压配电系统安全的保障措施 2.1综合设计 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低压配电系统的一个常用安全保护措施就是接地保护工作,在建筑的电气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整个过程要以人为本,供电安全性的保障往往在建筑供电设计过程中会设计相应供电安全的故障自动切断点,即为常说的接地保护,这种保护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用电,在具体的方案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特点及布线的要求进行保护装置的设计,因地制宜,避免照搬照抄,从而有效的防止危险电压对建筑电气系统和电力运行造成的影响。 2.2接地保护 接地保护作为最基本的保护方式能够为用电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这种情况下在建筑电气的设计过程中,要从建筑电气的特点以及建筑配电系统的基本要求来进行接地保护装置的确定,同时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多种接地保护形式要进行等电位联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建筑电路受到外部电压的影响,接地方式在目前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TT系统、TN系统。其中TT系统所对应的接地保护主要是针对外漏的导电问题,TT接地方式是指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直接接地的保护系统,称为保护接地系统,也称TT系统。TN系统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工作零线相接的保护系统,称作接零保护系统,当设备出现外壳带电时,接零保护系统能将漏电电流上升为短路电流,这个电流很大,是TT系统的几倍,实际上就是单相对地短路故障,熔断器的熔丝会熔断,低压断路器的脱扣器会立即动作而跳闸,使故障设备断电,比较安全。 2.3对于漏电断路器的选择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们可以发现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越来越多,电力负荷越来越大,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漏电断路器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漏电断路器及时的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与接地保护一起实现了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漏电断路器的设计和安装需要对漏电断路器本身进行科学的种类选择,尤其是漏电断路器的漏电电流要求,这就需要对具体的电气设备情况以及配电系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综合的了解,从而来科学的判断漏电断路器的型号种类需求,在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漏电断路器用于防止人身触电,应根据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触电防护的不同要求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的运行。 2.4剩余电流保护器 剩余电流保护动作的实现需要剩余电流保护器的有效选用,首先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在故障电路中电流的流通必须小于整体额定电路电流,另外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要同时兼顾分支线以及线路末端用电设备,以便能够确定动作时间差的有效控制,保障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转。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整个电气系统的安全和有效,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工作水平,实现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为建筑电气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设备基础。 作者:刘雪海 单位: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第六分院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安全管理建筑电气论文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要点 1.1工艺控制 制定一套完善、健全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规划出一套完善的工艺秩序。比如:建筑室内的照明系统,在施工阶段,不仅要对照明线路的连接加以控制,还应对照明监控系统进行针对性的设置。 1.2元件控制 对电气元件施工加以控制,可以为智能系统的运行提供安全条件,并且施工人员应对元器件组合安装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1.3故障控制 减少电气故障的发生也是电气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之一,质量的控制不仅要防控常用的大型电气设备,还要对小型元器件的故障加以控制,以此确保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另外,建筑带暖气工程施工可以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反馈给施工人员。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分析 2.1建筑电气工程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的质量控制。设计图纸作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依据,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应从图纸的设计阶段开始。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图纸设计前,相关的设计人员应对电气工程作全面的调查,不断地了解电气工程的总体结构、供电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等。在对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同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要与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多沟通、多交流。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技术人员必须对电气工程的设计图纸进行熟悉、掌握,多所设计的配电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另外,在进行图纸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根据电气工程合同上所规定的质量目标进行设计,以此实现预期目标。(2)工程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施工材料、设备的准备工作,一定要确保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同时,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材料、配件的采购必须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还要严格检查每一种电气材料的质量,通过采用多家对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电气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价格最优化。另外,电气工程施工机械进行施工现场前,必须要进行试运行,以此避免因设备质量问题对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对施工全过程的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维修。在施工过程,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材料和设备会不断地使用,可能会导致质量损伤问题的出现。因此,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应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不断地检查,这样以来发现材料质量受损时,可以及时地进行及更换。另外,施工人员还应对施工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当发现设备故障时,可以及时地进行维修。通过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材料、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不仅可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还可以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2)检查电气设备基础设备是否符合安装条件。当完成配电箱、配电柜等相关的基础设备安装就位后,必须进行固定,然后对箱柜内的电气接线进行严格的检查。当各个电气设备的线槽、线管进行敷设连接以及桥架时,必须要做好各金属设备的接地工作,这样就可以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 3.1选取合适的绝缘导线 绝缘导线是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必备工具。由于建筑电气施工现场用电设备的电力负荷大小各不相同,这样以来所需要的绝缘导线也各不相同。绝缘导线的选择必须要对用电设备的负荷进行具体的测量,根据不同的负荷选取相应的绝缘导线。如果对相应绝缘导线的选择不加以注意,就会造成触电事故的发生。 3.2安装漏电保护器以及其他防护设备 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需要的配电箱以及开关箱等其他设备较多,在进行这些设备安装时,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设计方案的标准要求进行漏电保护器的设置,以此确保漏电电流、漏电动作以及时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要对配电箱和开关箱的接地设施加以重视,照明配电系统、动力配电系统的设置要分开进行,这样以来就可以避免因动力停电对照明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 3.3触电事故外的其他安全事故防御 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时会存在较多的高空作业,这就要求安装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以及带好安全帽、手套和防尘口罩等,以此提高安装人员施工的安全系数。施工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老化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做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应从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阶段加以控制,并选择合适的电气施工材料和设备,施工人员按照施工的标准要求进行作业,以此确保施工的质量。 作者:汤睢 单位:河南海华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安全性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全性措施;检查要点 【摘要】文章探讨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建筑电气的检查要点,提出要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才能落到实处。 近年来,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已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从政府主管部门制订政策法规,到开发单位、设计人员不懈地改进创新,不仅适应了大量家用电器进人家庭和多种信息消费猛增的需要,而且在用电安全方面,也相应有了许多的保护措施。但是,各类电气事故仍然逐渐增多。针对此情况,文章对建筑电气的安全性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 (一)绝缘保护 材料、设备进场应进行绝缘检查。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基本规定中对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场验收作了详细要求。比如成套灯具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MΩ,内部所用导线绝缘厚度不小于0.6mm;开关、插座的不同极性带电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小于3mm,绝缘电阻值不小于5MΩ;柜、屏、台、箱、盘间线路的线间和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值馈电线路必须大于0.5MΩ,二次回路大于1MΩ;电线、电缆产品有安全认证标志,绝缘层完整无损,厚度均匀且规定了绝缘层厚度。因有异议送有资质实验室进行抽样检测。对于在施工中由于工艺需要而损坏的绝缘层应采用色相带和绝缘电胶布恢复到不低于原绝缘等级,等等。 (二)短路、过载保护 线路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将增加到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配电设备中常用熔断器以达到短路保护功能。熔断器不仅要标明额定电流,还应标明额定电压。根据配电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选择具有相应分断能力的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一般为用电设备额定电流的1.5倍左右。 载保护一般由自动开关(或小型断路器)完成。根据实际需要,自动开关可配备过电流脱扣器、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为了起到自动开关过载保护的作用,自动开关的额定电流要与负载电流相匹配,并小于导线的载流量。 (三)漏电保护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电流的大小和通过时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和西欧及日本一样,对于漏电保护器取30毫安/秒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各国经验,这样的漏电保护器,可以满足触电保护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中漏电保护方式一般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分级保护方式,并以末端保护为主。这样,可尽量缩小发生人身触电及故障时所引起的停电范围,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用户的用电,便于查找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漏电保护器不同于其他电气产品,由于它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选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并具有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缩写为CCEE)的认证标志;(2)应经有关专业部门检测并试验合格的报告证明文件;(3)应符合漏电保护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及分断时间的要求,并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 (四)等电位保护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第3章、第27章对建筑物等电位连结作了具体要求。等电位分局部等电位连结和总等电位连结。 在规范3.1.7强制性条文中,要求接地(PE)或接零(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在建筑工程中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利用插座压紧螺栓相互翻接是不符合要求的,干线导线应可靠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箱直接相连。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线是国际上通用的,总等电位同时是重复接地点。 局部等电位在以往图集中有两种方案,这种方案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的图集苏D101-2003中作了修改。新图集有两点得到加强:一是现浇板内受力筋与等电位系统作了可靠的焊接;二是卫生间的用电设备不仅要接地保护,而且还要等电位接地,增加了潮湿场所用电的安全性。 (五)接地保护 设备的某部分与土壤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物件,叫做接地体或接地极。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就通过接地体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这一电流叫做接地短路电流。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左右的地方,实际上流散电阻已趋近于零,也就是这里的电位己趋近于零。凡电位趋近于零的地方,即距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以上的地方,就叫做电气的“地”或“大地”。接地电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土壤导电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规范第24章要求接地装置必须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位置设测试点。每单项工程不宜少于两个测试点。 按接地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和防雷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或隔离接地等。 1.工作接地。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可靠地工作而进行的接地,叫做工作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2.保护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把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叫做保护接地。对电力系统来说,保护接地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只有在这种电网中,凡有金属外壳及构件的用电设备才可以采用保护接地来保证人身安全。 3.重复接地。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中,为确保零线安全可靠,除在电源(如变压器)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必须在零线的其他地方进行必要的重复接地。比如电缆和架空线在引入到建筑物处,零线应重复接地,如果不进行重复接地,则在零线发生断线并有一相碰壳时,接在断线后面的所有设备的外壳都将呈现接近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这是很危险的。 4.防雷接地。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防雷接地作用不言而喻,不接地就无法对地泄放雷电流。规范对利用建筑物基础和主体钢筋做接地极和引下线以及人工接地装置、接闪器的安装作了具体要求。设计对防雷接地阻值都给出了参数,接地体和引下线完成后要测试,接闪器完成后整个系统才能测试。人工接地引下线要顺直,不存在死角,引下线金属保护管要与引下线做电气连通。避雷带形成等电位可防静电危害。人工接地装置接地体间距不小于5m是为了降低接地体屏蔽作用。 二、检查要点 1.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要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焊成环网状。检查搭接长度、施焊质量、搭接材料的规格尺寸,人工接地的埋地深度和间距,引下线的焊接质量和测试点的设置,测试方法和阻值大小。 2.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的施工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总等电位箱内自动空气开关、总漏电保护器以及分户箱内小型断路器、漏保器的质量、参数及级间协调,高低压配电设备的绝缘和安全防护,导线及灯具等质量。 4.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的敷设,不能利用插座端子压紧螺栓相互翻接,用国际上通用的黄绿相间线作接地干线,接地干线应可靠连接后敷设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接地排连接。按设计的供电线制检查总等电位箱内重复接地。 5.导线绝缘测试。 6.通电试运行并调试。 三、结语 以上是为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 才能落到实处。监理在施工现场要多观察、勤检查,狠抓重点工序,坚持上道工序未经检查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这样,电气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预防措施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发展和社会日益稳定,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加强,建筑工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思考。其中最值得大家关心的就是建筑电气设计方面,并且逐渐发现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包括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养护意识缺乏、建筑电气设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及缺乏有效的对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的运行机制等,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将会帮助建筑电气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因此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 安全问题 预防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国民对物质消费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对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安全问题的解决水平也就在逐渐的提高。建筑电气设计行业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开发和建筑的能力,但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所遇到有关安全的各种各样问题也不容忽视。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点观察建筑工程的必要条件,所以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问题应该首先得到建设生产者的重视。该文就针对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以求得到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1 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建筑电气设计人员专业意识缺乏 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就是在整个建筑的电气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建筑可能出现的任何电气问题做出提前的准备与安排,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有特定的设计人员对建筑电气进行审定。建筑电气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年限,所以建筑电气设计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就需要得到保障。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对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标准,建筑电气设计人员的安全管理素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一些工作较久的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停留在过去的方式,不接受新的技术和必要的养护意识。还有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想要学习掌握完善的养护意识,但由于自身周边的电气设计人员的影响,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养护意识,就导致建筑电气设计可能出现错误的几率增高。 1.2 建筑电气设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通常建筑电气设计最终的目的是想要提高建筑电气在建筑中发挥作用的水平,这就需要通过安全管理体制来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建筑电气设计的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做好这些工作的大前提就是有一整套完善的建筑电气设计的管理体制。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需要确保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准确性,然而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体制,导致一些部门对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工作缺乏重视。甚至有时,建筑电气设计人员自己为了方便,也就不遵守国家规范,最终导致建筑出现质量问题。有时还会出现在进行电气设计的时候,设计单位为了能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根据设计的要求来进行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擅自减少电气设计的工序,这样也给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工作以及审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 缺乏有效的对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一些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过程中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就包括电气设计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工程电气设计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并且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这就需要一套有效的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前期的设计准备、设计现场实行还有后期的设计工作等环节必须要有充分合理的安排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施工和养护的顺利。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来约束和管理建筑电气设计的工作。 2 建筑电气设计存在安全问题的预防措施 2.1 提高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在工作中专业意识 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想要完美的完成设计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R狄馐丁Wㄒ祷的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是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工作的最主要的部分,控制着建筑工程中电气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影响着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工作安全。针对电气设计人员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提高建筑工程电气设计的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专业意识,规范电气设计人员的施工行为,帮助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加强对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建筑电气设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建筑电气设计人员作为第一手掌握建筑电气规划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极强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应该具备同样程度的专业意识,建筑电气设计人员由于自身极强的专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自身在电气设计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得到更加优秀的工作成果。 2.2 建立完善的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管理体制 建筑电气设计的工作需要通过完善的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管理体制来进行规范,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根据体制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建筑电气设计的负责团队想要建立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就需要领导阶层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管理阶层针对领导的要求,建立出一套适合建筑电气设计人员进行工作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同时也要对新的发展要求提高体系的严密性,这样建立出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够适应建筑电气设计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设计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指向。进行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管理体制完善的同时,对建筑电气设计的管理条例也应该加强。管理条例是针对一些不负责任的、经常出现因嫌麻烦不去实地调查就进行的建筑电气设计人员,这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严重影响正常工作,所以需要通过管理条例对其进行处理。管理条例的加强不仅仅只是为了处罚消极怠工的人员,也是想要奖励认真完成建筑电气设计的人员,增加设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建筑电气设计人员积极钻研业务,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最终实际效能。 2.3 加强有效的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的运行机制 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安全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在质量过关的建筑工程上提高电气使用的效能,作为施工前的关键一步的电气设计不能忽视,不仅是关键的一步,这也往往是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针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电气设计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就需要得到领导阶层和管理人员的支持,还要有十分完美的策划书来作为建立的基础。加强电气设计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电气设计可以依照科学合理的机制方案来有序地开展,电气设计中各个环节如果能够以运行机制为参照进行工作,那设计的目的会更加清楚明了,每个环节都有需要自己负责的事务,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可以直接找到负责的领导,在建筑工程的电气设计到最后的实施环节也依然严格要求,才能保证建设出来的建筑工程能够得到安全方面的认可与肯定。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不断加快,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我国工程建筑的质量一直不断加强。即使有些成就,但我国建筑电气设计依然面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提高建筑电气设计人员的养护意识、建立完善的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管理体制及加强有效的建筑电气设计安全的运行机制等,只有这一系列合理的预防和措施才能促进我国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更上一层楼。这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国建筑电气设计行业会一直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浅谈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及质量安全控制 [摘 要]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使用性、完工之后运行是否可靠、投资者的效益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一个建筑电气工程来说,从开工到完工阶段,现场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从头到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说了一下自身的体会。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管理;质量安全 1 充分认识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电气安装工程是建筑安装工程的分部工程。通过正确的工艺、合理的程序,把门类广泛,价值昂贵的材料、设备、成品及半成品等按照设计要求在施工中形成质量合格的工程产品。安装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能力的形成,生产效益的发挥,以及保障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确保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是电气工程师的职责。考核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主要原则为:确保安全供电和用电;考虑工程的使用年限或使用寿命;功能健全、可靠;注意装饰效果;节约能源;方便维护和检修。另外,电气工程师应根据设计图纸及有关文件编制电气安装工程进度控制计划,估算电气工程造价。在施工对质量、投资和进度做到控制在前,言而有据。打个比方来说,电气工程就是整个建筑这台精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为建筑做好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水电气以及火灾报警、保安监控等应急处理问题的顺利落实,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2 建筑电气工程设计阶段的管理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直到最后竣工验收,电气工程都成为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建设单位电气管理人员及电气工程师应该参与前期研究讨论,对电气部分给以足够的重视,并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及实践工作经验提出电气部分的设计意见建议和提供必要的资料。 2.1 做好电气设计委托书。委托书应明确施工图设计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电气部分在其项目的定位和功能需求,应包括各项技术指标,主要设备的情况及建设位置、提供电源的方式,各相关专业与其他建筑物电气连接的要求和条件以及使用性质,并包括工作制度和工作时间,以决定供配电设计的级别及设备用电计算利用系数等。所以委托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设计图纸的电气工程质量,作为电气主管人员或电气工程师应该认真参与委托书的起草工作。 2.2 把好审图关。设计单位提交初步设计图纸后,建设单位电气主管人员或电气工程师应及时审核电气设计指标、设备布置、 强电和弱电电路布线等。审图应着眼于电气设计与工程的总体协调、安全、适用及经济性、施工便利性的原则,新技术及节能材料是否在本工程中有所体现和运用。特别是对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要防止盲目求大、求全,应以适用为主,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投资取得的回报。设计和选用的配套设备应是开放型的,便于后期的维护与拓展[1]。 3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准备的管理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电气工程师要认真准备并组织好电气图纸会审工作,全面熟悉设计图纸,把影响工程质量、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尽量在会审时解决,努力并善于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严格审查,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应紧密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使工程的施工方案能真正作为施工的依据。 3.2 在施工前要对施工班组人员进行工程的总体技术交底和分阶段的施工进行交底。明确现行的操作规程和施工顺序。对工程所需的资料表格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对工程中所有的材料、设备进行施工前质量、安全及可行性考查和确认。 4 电气安全控制方式 电气安全控制的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用普通继电器搭建有自锁和互锁功能的双回路线路。这种是最原始的安全控制方式,能达到较低的安全等级。其优点是成本低廉,缺点是维护和改造十分复杂,无法监控。 (2)使用安全组件、安全继电器搭建安全回路。20世o随着安全继电器的出现,它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工业设备中。可以用于控制单一安全功能,适用于小型的安全控制系统。其安全输出通常有继电器触点输出或晶体管输出。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输出结构,安全组件、安全继电器都能够保证至少2个通道进行输出的控制。在一个输出通道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另外一个冗余的通道依然能够保证安全组件的安全功能,并且及时检测出故障通道。现在西门子、施耐德、欧姆龙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安全组件、安全继电器产品。且控制方式成本适中,能达到较高的安全等级。 5 电气系统的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是指在电气系统各种运行状态下,为保证电气系统安全运行所进行的调节、校正和控制,主要包括预防控制、紧急控制和恢复控制。 5.1 预防控制:正常运行状态下系统中发电和用电的功率保持平衡,电压、频率和各种电力设备都在规定的限值内运行,同时还具有相当的裕度,但为了防患于未然,针对安全分析中发现的隐患,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性安全控制措施,如调整电网的结构和线路潮流、改变机组出力、切换负荷等,以避免预想事故出现时造成严重后果。 5.2 紧急控制:当电气系统因遭受重大扰动而进入紧急状态后,系统的电压、频率和某些线路的潮流等可能严重超限,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系统可能失去稳定。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安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抑制事故及电气系统异常状态的发展和扩大。尽量缩短事故的延续时间,减少对系统中其它非故障部分的影响,使电气系统能维持和恢复到一个合理的运行水平。紧急状态安全控制首先是依靠继电保护快速地切除故障。为了防止事故扩大、保持系统稳定,可以采用的紧急控制措施有:改变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位置,调整同步补偿机和电容器,事故低频自动减负荷等。 经过紧急控制之后,电气系统有可能恢复到一个合理的运行水平。但在紧急状态下,如果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或初始时的干扰及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十分严重,则系统也有可能失去稳定,解列成几个子系统。 5.3 恢复控制:电力系统发生重大事故后,通过紧急状态的安全控制,由继电保护、自动装置以及运行人员的操作将事故隔离,电气系统就处于恢复状态。面临的任务是将解列的子系统重新并列,并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将它恢复到正常警戒或正常安全状态。 6 总结 电气工程中应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应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做好技术交底.认真管理好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并且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提高电气工程的工程质量。只有这样系统的看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的电气工程师。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的施工现场安全与管理问题分析 [摘 要]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是建筑施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建筑质量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切身问题,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许多随机的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问题,制约着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施工中的安全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避免产生安全问题,确保建筑电气施工中的稳定安全。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电气;施工现场;安全与管理 引言 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对于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明确认识电气施工中安全的重要性,运用合理的对策,保证施工的安全和建筑电气施工的稳定发展。 1 建筑电气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问题 1.1.1 导管穿线问题 在建筑电气施工的过程中,电线安装环节容易产生问题,致使导线的外部绝缘层出现老化的情况,使得导线的使用期限大大的降低。其具体的原因为:①保留出来的导线比较细,应传入的导线比较多,会使导管内部的空间逐渐缩小,导线在使用时会散发出很多热量,在这种情况下,导线的热量在里面无法得到散发,所有的热量就聚集在导管里面。②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使得导线老化的情况经常发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1.2 电气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欠缺 很多电气施工人员都是凭经验上岗,管理人员没有资质,也缺乏上岗证书,在没有进行相关技术培训的情况下,施工必然不能达标,这就使建筑电气施工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由于目前建筑施工成本的增加,企业为了获得利润,不舍得在技术人员培训方面投资,忽视了电气安全的专业性。 1.2 工作管理问题 1.2.1 施工人员的技术经验问题 现场的施工人员一般都是学历较低的建筑工人对电气施工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有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基本没有符合标准规范。而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性人才,会有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由于工作人员在培训时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缺乏相关实践,参加工作后难以适应现场工作从而出现各种纰漏。 1.2.2 施工人员的管理问题 现场施工中除了施工人员还有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也是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督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致工作人员工作松散工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测没有规范。不仅延误工程工期,还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1.2.3 施工事前准备 要审查设计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技术质标准,设计是否合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投资取得的回报。要根据工程的特点,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应与业主及早协调明确要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难以施工并对建筑主体结构造成破坏,进行返工。应该认真准备并组织好图纸会审工作,把影响工程质量,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尽量在会审时解决。此外不应只看电气施工图,更应与给排水、结构施工图对应起来看,图纸中不一致的地方要及时提出来,不因日后返工而影响工程质量、进度、造价,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2.4 电气施工阶段的管理 一个建设项目工程是由多个分部工程组成的,只有每个分部的工程质量都合格,才能创造出合格的项目工程。因此从工程开工起,电气施工管理人员就要经常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尤其是未经验收及签认的隐蔽工程不得进行隐蔽,进入下道工序,切实把握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和安全。施工中如若发现图纸问题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严格推行规范化管理,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程序。每道工序未经有关人员签字验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记录好工作日志,防止监督流于形式。 2 解决电气施工中问题的对策 2.1 安全控制措施 在施工现场,所有的人员在作业时,都必须佩戴安全帽,对施工场地要足够熟悉和了解,发现隐患必须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保证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作业。如在施工中需要对相关的安全标志或者防护设施进行移动或拆除,须先请示相关负责人,获取审批后方可操作,等到施工结束后,要及时将其复原。高空作业必须要开登高许可证,并在监护人看护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严格做好防护措施。从事焊接工作的人员必须拥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开好动火许可证,并且操作时也必须有人看护,清理好现场避免火灾隐患。通电试验时,提前沟通好各方,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鞋,坚决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 2.2 做好对施工设计图纸的全面了解和审查 施工设计图纸是确保施工规范化进行的重要条件。在施工开始之前,要遵照国家规范的各个电气设备相关标准选择合适的设备,设计施工方案,并进行规范。必须对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检查,了解建筑设计的意图,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配合下,对施工图纸进行检查,通体浏览施工图,根据目录进行核对,检查施工图纸所列出的局部样图和通用图是否齐全。对建筑设计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全面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并注明交叉施工的内容,及时沟通合理安排工期,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避免交叉作业带来的隐患。制定出施工方案后让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审计,若是出F问题要及时更正。 2.3 提升建筑电气施工团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建筑电气施工团队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此外要加强人性化管理。因此专业的管理工作者依然要加强管理技能的学习,要将管理工作作为保证建筑电气施工质量的关键,争取主管部门对管理人员培训活动的关注,以便争取到更多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邀请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作为培训的主讲人,将管理工作的专业技能传递下去,并将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根据施工团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机融合。还要借鉴新时期其它建筑电气施工团队的人性化管理的经验,并将借鉴经验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专业管理者的技能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切实的提升。 2.4 对管理人员的监管工作加以规范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中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监测管理,首先要监督施工人员是否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其次要监督工作人员在施工中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满足安全施工的条件。最后时刻注意查缺补漏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过制度规范监管人员的工作,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安全施工与管理的重要性,要全面的分析易出现的安全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职业素养,确保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安全与管理,使得电气施工能够有序可控的运行。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的探讨 [摘 要]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建筑节能和安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加强对建筑安全以及节能的设计。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此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安全与节能水平。 [关键词]建筑电气;电气设计;安全及节能 一、加强对建筑电气设计中安全性分析 电气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两个方面。如果电气设备设计不合理、安装不妥当、使用不正确、维修不及时,尤其是电气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麻痹大意,就可能引发各类事故。如触电伤亡、设备损坏、停电、甚至引起火灾或爆炸等严重后果。电能在传递、分配、转换过程中,由于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事故。线路和设备故障不但威胁人身安全,而且也会严重损坏电气设备。 二、加强对建筑电气设计中安全性措施 一是在电力供应方面。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现代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电源,具体数量应根据负荷大小及当地电网条件而定。两路独立电源原则上是两路同时供电,互为备用。此外,还须装设应急备用柴油或燃汽轮发电机组,要求在15s内自动恢复供电,保证事故照明、电脑设备、消防设备、电梯等事故用电。对于高压开关柜应根据建筑标准,选用具有“五防”功能的真空开关手车式高压开关柜。对于电力变压器,根据防火要求,主楼内是不允许装设大容量的油浸电力变压器。对于容量低压配电屏的出线,应做成手车式。 二是在供电线路方面。供电线路截面的选择尤为重要,线路选粗了,造成浪费;选细了,不能满足供电质量与安全要求。为保证各种设备电路的稳定、安全运行,供电电路的主线截面必须具有足够的载流能力,延长线路使用寿命。否则线路截面的过小或过早老化,将导致电路发热或引发火灾。 三是在防火防爆方面。选择适当的电气设备及保护装置,应根据具体环境、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选用相应的防爆电气设备和配线方式。所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应不低于该爆炸场所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保持必要的防火间距及良好的通风。 四是在电气设备的防雷方面。电力系统中,雷击是主要的自然灾害。雷电可能损坏设备或设施造成大规模停电,也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对电力设备、建筑物等采取一定的防雷措施。避雷装置主要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或网。避雷针的作用实质上是引雷作用,是将雷电引到自己身上来,避免了在它所保护范围内的其它物体遭受雷击。避雷线主要用来保护架空线路。避雷带和避雷网主要用来保护高层建筑物免遭直击雷和感应雷。避雷器一般接于导线与地之间,与被保护设备并联,装在被保护设备的电源侧。 三、关于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性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电气工程节能设计。电气设备需要电能消耗,而我国目前的电力基本上是由传统的能源转换,能源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他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经济发展来看电气工程必须采取节能设计。建筑节能是应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同时以消耗最小的能源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建筑能工程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的工程,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领域,涉及到各方各面的技术。从我国的能耗现状来看,在建筑领域涉及到的电能节约依然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不仅可以有效的环节用电紧张的问题,还可以更好的解决电力供求之间的矛盾,有利的保证国民经济的提高与发展,更可以为国家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建筑工程电气节能设计的措施 一是对建筑物照明部分的节能设计。我国照明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减少照明用电量,对降低电能损耗同样意义重大。照明部分的节能设计在满足照度、色温以及显色指数等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照明节能设计可从下列几点入手:⑴严格遵循建筑物的照度标准。各类建筑物都应当依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当中的要求进行合理设计与施工,对于照度要求较高的场所可采用混合照明方式,突出其重要部分,减少其他地方的浪费;⑵建筑物当中的照明设计可采用高效的光源。比如用T5或者T8的直管荧光灯以及小功率的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等;⑶照明设计中要尽可能多选用高效和长寿命的节能光源,节能光源的发光效率高,消耗同样的电能会发出更多的光通量。有统计表明,在我国如果把在用的白炽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年可节电480亿千瓦时。(4)合理利用照明周边环境。建筑物的照明环境在装修上,应当注重浅色、光泽的墙面,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增强室内的照明,减少电气的消耗等。 二是对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因此成为电气节能的首要目标。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机电设备启停优化控制;变风量、变流量系统最优控制;冬夏季部分负荷时水泵分设控制;与冰蓄冷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系统控制;参数设定节能控制, 包括温度标准设定、焓值控制、利用室内CO2 浓度控制新风量等。系统工程师应和暖通空调系统以及强电系统设计师进行紧密合作,最大限度的实现暖通空调的节能。具体可考虑下列措施:⑴对机电设备实施启停方案;⑵对变风量以及变流量系统进行最优的控制;⑶对水泵进行分季节的控制;⑷对低温送风系统的优化设计控制等。在中央空调节能方面,提倡选用新型的节能环保空调,主要有地温空调和燃气空调两种。地温空调使用水源热泵,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是一种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有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温空调具有耗电省、制冷效果好、无化学污染和废气排放、不浪费水资源等优点。燃气空调是利用天然气的空调系统,燃气空调与电力空调相比具有功能全、设备利用率高、综合投资省、运行费用省等优势。 三是对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照明节能工程中的一个较为主要的内容是如何充分利用天然光源。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具有污染少、环保的优点,在照明节能的实施工程中,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以及蓄电池和逆变器组合而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主要在建筑物的部分用电设备上、环境照明(庭院灯和草坪灯等)以及道路的照明和体育场照明等。同时,室内引入阳光,既能大大节约照明能耗,亦有助于提高室内温度,对于降低建筑能耗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加强控制变压器的选择。在选择变压器时,在节能设计前提下的应根据用户的需求,正确选择变压器。例如,对于民用用户在变压器的选择,它应该考虑到用户个季节用电不平均,当耗电量大,应该使用专用变压器。另外,电网失调可能是由三相电流不平衡导致的,这样会使中线电位上升高级变压器损耗增加,同时三相不平衡越大,损失越大。因此,应采取措施来尝试平衡三相电流。 五、结束语 建筑电气的安全和节能措施还有很多,设计的节能潜力很大。广大电气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应精心考虑,反复比较设计方案,拿出一套符合各种技术指标。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行之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从而达到真正安全节约的目的。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问题探究 摘 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加上城市建筑用地紧张,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技术应用是关键环节,尤其要保证低压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高层建筑中电气设备更多,系统会更加复杂,因此,我们要尽量的排除低压配电系统中埋藏的隐患和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电气设计;安全问题 伴随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促使人们将建筑物的高度一再提升,我国城市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要保证住房满足人们的需求,建设高层建筑不仅能缓解人民住房压力,还节约了土地资源。随着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多,其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气设备和相应系统的安装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低压配电系统的应用和运行时常出现故障,给使用者的生活工作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用电安全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工程人员在开展电气工程施工时,用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需求同普通建筑的差异性,应该充分规划和设计配电系统的施工方案和标准,形成统一的规范。但是现阶段还有各个方面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是重中之重。 一、常见的低压配电系统 1、TT低压配电系统 TT低压配电系统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该系统的应用范围比TN低压配电系统的应用范围要小很多,TT低压配电系统在接地设计时充分利用电源中性点的位置,从而达到保护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的目的。此外,在电气设备中存在导电部分外漏的可能性,因此也应该对其设置接地保护。高层建筑电气系统处在正常运行的状态时,PE线路是不携带电流的,也就是说在高层建筑电气低压配电中利用TT系统时,电力系统内部的PE线和中性线N是不带电的。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讲,TT系统可以使漏电设备外壳对地电压得到大幅度的降低,但是即便是降低了也无法符合安全范围的具体要求。在充分把握TT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其在具有较小电容量的农村低压电网或者具有较高接地要求的电子设备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TN低压配电系统 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系统应用就是TN系统。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就是将所有可到金属外壳中统一的保护线连接到高层建筑所有的电气设备上,并且在保护低压配电系统时可以采用切合实际的保护模式。此外,为了使保护效果得到较大的提升,除了要设置电气设备外壳保护线之外,亦要用相同模式来连接配电系统的各个中性点。在TN低压配电系统中,根据电气设备外露的不同导电部分及连接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保护模式,分别是TN-C-S、TN-C、TN-S。在设置这三种低压配电系统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保护线与中性线之间的合并关系,并有效划分其细节,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低压配电系统,从而切实的提高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 二、配电系统中供配电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要保证电气工程在高层建筑中的安全落地,就要认真分析配电方案的安全性。设计层级保障措施或电力运行预警机制,形成安全性的多重保险,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需求以及对配电系统的安装要求设计,全力完善配电系统的完整性和维持其安全稳定的供电,设计和施工人员对于安全性要重点分析和提出各种可行方案,高度重视安全隐患的存在,以及配电系统的承载能力能否应对大楼的电力负荷。 供电电源的设计要符合高层建筑配电施工方案的要求,为保障供电稳定,减少损失和不良影响,高层建筑还需要配备发电机组弥补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暂停供电的空缺,值得注意的是,发电机组的电源最好保证其独自发电、独立运行的特点,其使用的各种电池设备以及特殊的线路要与正常的配电系统分开,形成独立的运转体系和可靠的后备电源力量。 供电电源的负荷等级设计要保证用电安全的基本需求,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对于负荷等级并没有确切严格的要求,但是在配电系统正常运转时,为了保障用电安全和供电的持续稳定,必须要建立符合相应的负荷等级,只有在正常的负荷等级约束下,才能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此注意事项不仅可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在其他的建筑建设中也要设计相对应的安全负荷等级。 除了保证规定负荷等级下供电的安全性,还要保证高层建筑所对应负荷等级的供电量,比如在一级负荷或者二级负荷状态下,就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变压器和发电机设备,在供电时要注意设备的运行状况,防止火灾或漏电事故发生。如果有火灾发生,高层建筑的消防力量就应该及时的确认火灾发生的确切地点,保留消防系统的电源正常运行,切断其他供电电源,防止火势蔓延,导致电源受损。 三、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设计 在设计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时,应该将具备自动切断功能的故障电路保护装置及时的安装到位,当低压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尽可能的保障其运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将接地保护系统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其电气的特点和工程实际情况,详细的掌握和了解高层建筑使用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并校验电气回路的导线截面,这是接地保护基础设计的重要依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接地保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外部危险电压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严重威胁和影响高层建筑线路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联结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形式的总电位,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接地保护模式。IT接地保护系统是在电网外部导电部分上设置接地故障保护,因此,该系统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导电部分若出现故障,且其电压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接地保护系统在不中断供电保护的前提下发出警报。TN接地保护系统最容易出现的短路问题主要集中在金属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电流保护器来有效的控制短路电流,以此为基础设置设备保护,接地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出现接地故障的频率大大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若高层建筑具有较长的电网线路或其具有较小的电网线路导线截面,其在保护设置时应该重视对漏电保护器的有效应用。TT接地保护系统也是在外部导电部分设置接地故障保护,实现有效保护电气,切断故障回路电流的目的。 此外,在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中应该重视对漏电断路器的有效应用,合理选择漏电断路器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 结语: 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当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要想使其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就需要对低压配电系统采取接地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高层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使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以便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百姓,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探讨 摘 要:我国的高层建筑在不断的发展,在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中,电气设计的过程中,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是建筑电气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低压配电系统在建筑施工的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的今天,电气设备也在逐渐的多样化,而且电压的负荷也在逐渐的增加,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使用低压配电系统,对于整个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就是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进行分析,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 我国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对于整个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出台合理的措施来解决相关的安全问题。电厂的低压配系统作为电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但是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施工技术、接地保护选择和相关的维护管理等的干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重视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 1 低压配电系统 低压配电系统主要是由高压配电线路、配电变电所、低压配电器、控制保护设备和配电变压器等设别构成,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电能的分配进行科学的监督,如果发现了过载或者是超负荷的现象,就要自动的切断电路,这样就能够充分的保护电动机和电源线路。而低压配电系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安装的整个过程极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电气线路或者是相应的设备并没有进行定期的检查,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由于电器产品的质量不符合相关的要求所导致的,极容易导致漏电现象的发生,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就会出现火灾的危险,这样就会给人们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难题。因此必须要保证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在现阶段,针对低压配电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采用漏电保护器等方式来减少电力事故的发生率。 2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对于低压配电系统的要求 供配电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整个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低压配单系统的科学性与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尤其是对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高层建筑的主要作用包括住宅、办公、商业功能和娱乐等,基于这一要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充分的保证整个高层建筑施工设计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并不是指建筑投入过程的多元化,而是指整个建筑工程设计的初期就要进行多元化,在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空调、排水和消防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也包括了语音广播、视频监控和WIFI等一些新鲜的事物,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层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就需要充分的结合整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从建筑物的性质、规模和用途等角度出发,从而设计出符合建筑物低压配电系统要求的供配电系统,除此之外,也要确定相应的电源,使用公用电源还是专线电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 3 低压配电系统中供电线路的安全性 3.1 建筑内部防雷 3.1.1 内部防雷的措施之一就是等电位联结,这种防雷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整个系统和空间内的金属部件,并且将电位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做法为用连接导线或过电压保护器将处在需要防雷空间内的防雷装置、金属构件、金属装置、电气和电讯装置、外来导体物等连接起来,使整个建筑物空间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建筑物等电位联结干线应从与接地装置有不少于2处直接连接的接地干线或总等电位箱引出,等电位联结干线或局部等电位箱间的连接线形成环形网路,环形网路应就近与等电位联结干线或局部等电位箱连接,支线间不应串联连接。 3.1.2 电涌保护器是电子设备雷电防护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置,必须安装于根据防雷分区理论要求的分区交接处,一级电涌保护器安装在线缆进入建筑物的入口处即主配电屏上,二级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分配电屏上作为基本保护,三级电涌保护器作为精细保护则需尽可能靠近被保护设备安装。电涌保护器连接导线不得小于16mm2,总引线长度不应超过0.5m,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线必须和设备的接地或系统保护接地可靠连接,最终必须和等电位连接系统做可靠的电气连接。 3.2 低压配电TN系统 低压配电TN系统是通过把所有的电气设备外壳接地保护连成一体,通过同一条保护线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加上配电网中性点的接地保护,来实现提高配电系统安全性的目标。由于配电TN系统中,其安全问题主要是故障电流较大或金属性短路引起的接地故障,所以在进行接地保护时,多是通过利用电流保护器的方式,来实现对电流短路和电路负荷的保护。在TN系统中,除了标准的TN模式外,还有TN-S、TN-C和TN-C-S等模式,其区别在于配电网中性线与保护线合并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模式都具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中,TN-S模式是三相四线加上PE线的方式,适用于精密电子仪器、数据处理或者易爆炸的场所;TN-C是指普通的三相四线系统,也是实际使用中最为容易实现的系统。 3.3 超负荷 对于流通的电流量,电线都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的。如果实际通过的电流超出了电线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造成超负荷的故障。对于电线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材料,都会存在一定的电阻。因此,电流在流经电线的时候,就会产生热量,电流量越大,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多。如果发生超负荷的情况,电线中的热量集聚过大,将会加速绝缘层的老化,削弱其绝缘效果。此外,如果温度过高,还可能引燃绝缘层,从而引发电气火灾。 3.4 数字式电力测控装置的测量 测量的准确度一定要高,对电力故障加以分析。在测量中使有效效值一直精准,这种方法对非线性负荷非常适用,同时对电力的故障可以完善的分析,其主要包括统计较为不平衡的电流电压、统计电流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析2~31次的谐波等等,所以电力节能与安全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4 结论 低压配电系统是建筑电气工程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电气配电系统的运行安全,因此为了保障整个电气系统的良好运行,应对低压配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安装工艺的流程性与规范性,当低压配电系统中出现故障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试,维护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系统安全与稳定。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探讨(1)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社会生活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百姓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从居民生活场所来看,目前,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开始被广大居民所使用。为了保障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与安全性,高层建筑施工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障工程的质量。低压配电系统作为高层建筑供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将对整个高层建筑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低压配电;安全性 低压配电系统作为高层建筑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安全系数,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建筑的安全性。高层建筑的整个电力系统的构建,工作量相对庞大。又由于整个高层建筑需要承担的用电量较大,稍有纰漏变可能会发生危险。因此,建筑团队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对低压配电的科学化设计。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为高层建筑电力系统的施工提出几点值得参考的意见。 1 高层建筑的低压配电系统 高层建筑的低压配电系统主要有配电变电所、高压配电线路、低压配电线路及其他相关部分组成。由于低压配电系统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建筑施工中通常会采取接地保护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接地保护的形式由于可以减少因外部作用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确保高层建筑的电力系统安全,而被施工团队广泛应用。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通常被分为IT系统、TT系统、TN系统三种接地保护形式。 1.1 低压配电IT系统 建筑电气系统中低压配电系统中的IT系统中电源端口带点区域不进行接地设置,或者电源端口的带电部分经过高电阻、电抗或者阻抗应进行接地保护。另外,用电设备的外漏的导电部分也应直接进行接地保护。建筑电气系统中低压配电使用IT系统进行建筑工程的电力供应不仅具有较高的供电稳定性,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IT系统的供电设置还适用于那些对于供电要求较高或者需要进行不间断供电的建筑工程以及场所中,而且多数企业生产运行也多采用这种装置系统进行电力供应。 1.2 低压配电TT系统 建筑电气系统中使用TT系统进行低压配电的供电应用设计中,在电源的中性点处需要进行直接的接地保护设计,另外,电气设备中那些外漏导电部分和电源中性点的接地设置中也需要进行接地保护的设置。使用TT系统在建筑电气系统中低压配电运行中,电力系统中中性线N与PE之间没有通电关系,在建筑电气的正常运行过程中,PE线路不进行通电。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中TN系统的应用范围一般多是一些用电要求稍低,或者电容量较低,电气设备较少的较分散的农村地区。在实际应用中,一些个别的城市公用低压线路供电中也会使用TT进行电力供应。供电部门也会对于一些用电地区进行低压TT系统供电规定。 1.3 低压配电TN系统 建筑电气设计中应用中低压配电系统也有使用TN系统进行供电应用的,在这样的供电系统设计中,首先需要将所有的电气设备的外壳都连接到一个保护线上,进行一定的保护模式设置,同时,配电系统中的中性点之间也应该进行连接。在TN供电系统中,还有TN-C、TN-S以及TN-C-S三种模式,这些模式是根据低压配电系统中中性线和保护线的合并关系进行设置的。在电网设计中,如果电网线路的铜导线截面面积符合一定标准时,需要根据要求采用一定的接线方式,同时应注意避免一些接线方式的使用,以免对于整体电网线路产生影响。在TN系统中,TN-C、TN-S以及TN-C-S三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各有优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TN-C系统也就是三相四线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系统设计方案十分容易实现,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TN-S也就是三相四线加PE线的接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适用数据处理以及精密电子仪器或者有危险易爆炸场合。TN-C-S系统适用于工矿企业供电中。 2 低号涞缦低车慕拥乇;ど杓 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主要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建筑的安全性,将会直接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安全性这一重要因素。我国的建筑施工团队,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通常会通过进行接地保护使电力系统在遇到安全故障时自动切断故障部分电路,进而在保障用电安全的同时,不影响建筑物内其他用电系统的使用。对于不同的高层建筑物,接地保护系统的设计应该是不同的,应该严格按照各部分的实际情况、实际用电量及电路中的电线排布情况进行接地保护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总等电位的连接,以防止外部电压出现故障对建筑物的供电系统产生恶性影响。 高层建筑物的电力系统主要的接地保护模式主要也只是IT、TN、TT三种形式。IT保护系统主要通过对电网的外部露出的导电部分进行相关设置,而实现接地保护。如果该系统在进行接地保护的过程中外部露出的导电部分发生故障,在系统允许的保护电压之内,系统警报系统将会做出报警的反应,该系统也可以在报警直至故障解决的过程中,继续对供电系统进行接地保护。而TT保护系统主要针对外部漏电部分进行保护,通过切断发生故障部分的电流,保护供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的另一种重要接地保护模式TN保护系统,主要通过对金属性短路或故障电流的预防来实现对供电系统的防护。TN保护系统,可以通过对电流保护器的相关设置,实现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另外,当建筑物中,供电系统出现因导线横截面积较小而导致电路故障的情况时,可以选用漏电保护器同时进行电路保护。 3 准确选用高层建筑物的漏电断路器 漏电断路器是高层建筑物进行电力系统接地保护时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选用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选择。特别是对于额定动作电流这一标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漏电断路器额定动作电流的选择时首先要确定配电系统中末端使用的漏电断路器的电击能量的安全界限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标准,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电气系统中正常的泄漏电流一定要比漏电断路器的额定动作电流要小,以防止对电路电压的损害。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漏电断路器的动作电流选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选择原则,也就是在电气设计中,对于分支线及线路末端用电设备、电路支线以及电路干线都要选择使用漏电断路器,以实现对于电路电网的保护。另外,在选择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时,要确定整体的配电系统中,其末端使用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顶级能量是否安全,是否符合一定安全标准。需要注意在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时要确定整体电路具有分支线以及线路的末端用电设备,用以确定保护动作时间差的控制。 结束语 目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高层建筑作为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接触到的重要场所,它的质量安全将直接影响使用者的生命安全。供电系统的将直接决定建筑的安全和顺利使用。其中,低压配电系统作为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选用恰当的接地保护模式,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这样,才能保障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分析建筑电气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摘 要:提升建筑工程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对于保障用户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强化对电气安全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全对策 1 工程电气安全常见问题 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电气安全事故往往成因复杂,但多与设备、材料质量不合格,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因素有关。常见的电气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1.1 触电危险 工程电气安全事故频发与触电危害有着紧密的联系,触电危害是由于一些设计、施工人员在电气设计、安装过程中因忽视技术流程和安全准则而采取一些不当的措施而造成的。通常表现为设备过热、线路受损、绝缘破坏等,对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且对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形成不利的影响。 1.2 静电危害 一些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缺乏对接地装置的妥善安排,以及对相关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加之现场工作人员在静电防护施工过程中采取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操作行为,而造成静电危害,对设备和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3 雷电危害 一些建筑工程由于在防雷电系统设计以及防雷装置施工中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导致建筑物在雷电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1.4 电气火灾危险 电气火灾指的是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由于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施工而使电气系统线路出现过载、短路等故障,引起线路或其他装置发热,从而有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等安全事故。 1.5 电磁危害 电磁危害指的是一些高频电气设备由于缺乏必要的屏蔽措施或参数不合理而对现场工作人员形成较为强烈的电磁照射,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 2 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提升电气安全性的措施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安全性,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具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2.1 绝缘保护 确保电气设备、线路绝缘部分完好、有效是保障工程电气系统安全和避免电气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基础,对此,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参照GB50303-200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相关标准选用符合绝缘要求的材料、设备,并结合相应要求和标准对建筑工程现场电气材料、设备、半成品等进行严格的绝缘检验。例如内部用导线绝缘层的厚度不得低于5MΩ;成套灯具的绝缘电阻必须大于2MΩ;开关和插座的绝缘电阻值不得5MΩ;电气施工所采用的各种管线、设备、材料均需具备安全认证标志,且各种材料部件的绝缘层厚度必须符合上述要求。必要时可将材料送实验室进行详细检验,施工中注意不损坏绝缘层,若发现线路、设备绝缘层受损不得用于施工。 2.2 漏电保护 目前我国漏电保护装置以30毫安/秒作为设计标准,经大量实践经验证明,这一设计标准下的漏电保护装置能够很好地满足触电保护要求,可行性和可靠性较高。此外,建筑工程漏电保护应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且应以末端保护为主要保护方式,以有效缩小当触电事故发生时的停电范围,从而便于故障排查检修,迅速恢复正常运行。漏电保护的设计与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1)漏电保护装置必须安全、可靠、适用,符合《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中的相关技术要求,并具备安全认证标志;2)漏电保护装置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专业实验室严格检验,试验合格并提供完善的资料文件;3)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所选用的漏电保护装置必须能够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且符合漏电保护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等技术参数提出的要求。 2.3 等电位保护 等电位连接包括局部等电位连接和总等电位连接两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对等电位连接的设计与施工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接地支线与接零支线不得串联,必须单独与零线或干线相连,干线导线应可靠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箱直接相连。目前国际通用的做法是用黄绿相间线接地,且总等电位同时也作为重复接地点。而局部等电位的连接应注意以下两点:1)现浇板内的受力筋应与等电位系统进行可靠的焊接;2)对于卫生间等特殊的场所,其电气设备既要接地保护,又要进行等电位接地,以更好的确保潮湿环境下的电气安全性。 2.4 接地保护 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电气接地保护包括以下几种:1)工作接地。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和故障发生时均能正常工作而采取的接地措施,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等;2)保护接地。将在故障发生时可能出现危险的对地电压金属部件与大地连接起来,以更好得防止触电事故;3)重复接地。 对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气系统,除了要对电源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应在零线的其他部位进行重复接地。例如电缆引入建筑物处,应对零线进行重复就诶地,否则若零线绝受损很容易引发触电事故;4)防雷接地。为了避免雷电危害而采取的接地措施为防雷接地。做好防雷接电对于使建筑物免受雷电危害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于防雷接电相关设计与施工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说明,要求接地体以及引下线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测试;人工接地必须确保引下线垂直,引下线的金属保护管必须与引下线进行电气流通;人工接地装置接地处的间距应大于5m等等。 2.5 短路和过载保护 当线路发生短路时,电流会增大到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几倍甚至数十倍,对此,我们通常采用熔断器来保护线路和设备的安全。因而在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中应尤其注意熔断器的选用及其质量的控制,首先,设计过程中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计算出电气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并依据最大故障电流选择配置相当的熔断器。施工时,应对熔断器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尤其是检查其而定电压和电流是否符合施工标准。 过载保护一般通过自动开关实现,根据不同工程的实际需要,可向自动开关配备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过电流脱扣器等,此外,为了使自动开关发挥过载保护作用,应确保自动开关的而定电流与负载电流相匹配,且小于导线载流量。 3 总结 综上所述,提升建筑工程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对于保障用户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强化对电气安全问题的重视,从设计、施工、验收、交接等各个环节强化控制,并采取全面而完善的措施来提升电气系统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进而有效避免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服务性能。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对建筑电气安全性措施探讨 [摘 要]近年来,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已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从政府主管部门制订政策法规,到开发单位、设计人员不懈地改进创新,不仅适应了大量家用电器进人家庭和多种信息消费猛增的需要,而且在用电安全方面,也相应有了许多的保护措施。 但是,各类电气事故仍然逐渐增多。针对此情况,文章对建筑电气的安全性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电气; 安全性 一、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 (一)绝缘保护 材料、设备进场应进行绝缘检查。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基本规定中对主要设备、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进场验收作了详细要求。比如成套灯具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MΩ,内部所用导线绝缘厚度不小于0.6mm;开关、插座的不同极性带电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小于3mm,绝缘电阻值不小于5MΩ;柜、屏、台、箱、盘间线路的线间和线对地间绝缘电阻值馈电线路必须大于0.5MΩ,二次回路大于1MΩ;电线、电缆产品有安全认证标志,绝缘层完整无损,厚度均匀且规定了绝缘层厚度。因有异议送有资质实验室进行抽样检测。对于在施工中由于工艺需要而损坏的绝缘层应采用色相带和绝缘电胶布恢复到不低于原绝缘等级,等等。 (二)短路、过载保护 线路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将增加到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配电设备中常用熔断器以达到短路保护功能。熔断器不仅要标明额定电流,还应标明额定电压。根据配电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选择具有相应分断能力的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一般为用电设备额定电流的1.5倍左右。 载保护一般由自动开关 (或小型断路器)完成。根据实际需要,自动开关可配备过电流脱扣器、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为了起到自动开关过载保护的作用,自动开关的额定电流要与负载电流相匹配,并小于导线的载流量。 (三)漏电保护 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电流的大小和通过时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和西欧及日本一样,对于漏电保护器取30毫安/秒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各国经验,这样的漏电保护器,可以满足触电保护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在建筑工程中漏电保护方式一般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分级保护方式,并以末端保护为主。这样,可尽量缩小发生人身触电及故障时所引起的停电范围,不影响其他设备或用户的用电,便于查找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漏电保护器不同于其他电气产品,由于它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选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6829―86《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并具有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缩写为CCEE)的认证标志;(2)应经有关专业部门检测并试验合格的报告证明文件;(3)应符合漏电保护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及分断时间的要求,并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 (四)等电位保护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第3章、第27章对建筑物等电位连结作了具体要求。等电位分局部等电位连结和总等电位连结。 在规范3.1.7强制性条文中,要求接地(PE)或接零(PEN)支线必须单独与接地或接零干线相连接,不得串联连接。在建筑工程中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利用插座压紧螺栓相互翻接是不符合要求的,干线导线应可靠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箱直接相连。接地线用黄绿相间线是国际上通用的,总等电位同时是重复接地点。 局部等电位在以往图集中有两种方案,这种方案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的图集苏D101-2003中作了修改。新图集有两点得到加强:一是F浇板内受力筋与等电位系统作了可靠的焊接;二是卫生间的用电设备不仅要接地保护,而且还要等电位接地,增加了潮湿场所用电的安全性。 (五)接地保护 设备的某部分与土壤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叫做接地。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物件,叫做接地体或接地极。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就通过接地体向大地作半球形散开,这一电流叫做接地短路电流。试验证明,在距单根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左右的地方,实际上流散电阻已趋近于零,也就是这里的电位己趋近于零。凡电位趋近于零的地方,即距接地体或接地短路点20m以上的地方,就叫做电气的“地”或“大地”。接地电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土壤导电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规范第24章要求接地装置必须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位置设测试点。每单项工程不宜少于两个测试点。 按接地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和防雷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或隔离接地等。 1.工作接地。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可靠地工作而进行的接地,叫做工作接地,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2.保护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把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叫做保护接地。对电力系统来说,保护接地的方法一般只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电网中,只有在这种电网中,凡有金属外壳及构件的用电设备才可以采用保护接地来保证人身安全。 3.重复接地。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中,为确保零线安全可靠,除在电源 (如变压器)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必须在零线的其他地方进行必要的重复接地。比如电缆和架空线在引入到建筑物处,零线应重复接地,如果不进行重复接地,则在零线发生断线并有一相碰壳时,接在断线后面的所有设备的外壳都将呈现接近于相电压的对地电压,这是很危险的。 4.防雷接地。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防雷接地作用不言而喻,不接地就无法对地泄放雷电流。规范对利用建筑物基础和主体钢筋做接地极和引下线以及人工接地装置、接闪器的安装作了具体要求。设计对防雷接地阻值都给出了参数,接地体和引下线完成后要测试,接闪器完成后整个系统才能测试。人工接地引下线要顺直,不存在死角,引下线金属保护管要与引下线做电气连通。避雷带形成等电位可防静电危害。人工接地装置接地体间距不小于5m是为了降低接地体屏蔽作用。 二、检查要点 1.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要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焊成环网状。检查搭接长度、施焊质量、搭接材料的规格尺寸,人工接地的埋地深度和间距,引下线的焊接质量和测试点的设置,测试方法和阻值大小。 2.总等电位和局部等电位的施工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总等电位箱内自动空气开关、总漏电保护器以及分户箱内小型断路器、漏保器的质量、参数及级间协调,高低压配电设备的绝缘和安全防护,导线及灯具等质量。 4.同类插座同一回路的接地线的敷设,不能利用插座端子压紧螺栓相互翻接,用国际上通用的黄绿相间线作接地干线,接地干线应可靠连接后敷设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接地排连接。按设计的供电线制检查总等电位箱内重复接地。 5.导线绝缘测试。 6.通电试运行并调试。 三、结语 以上是为了加强电气安全性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在设计、施工、检查、验收和设备交接中予以高度重视才能落到实处。监理在施工现场要多观察、勤检查,狠抓重点工序,坚持上道工序未经检查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这样,电气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我国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及重要性分析 摘要:低压配电系统是建筑电气设计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合理与否会对建筑电气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高层建筑电气设备用电负荷较高,所以在建筑电气设计的环节当中要通过合理的电气设计来避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我国高层建筑电气中的低压配电系统安全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 对高层建筑的低压配电系统进行设计,对于整个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建筑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标准,超过10层的住宅或者是大于24米的民用建筑都称为是高层。建筑高层中所使用到的电气设备种类多、数量大,这对于电气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保障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在实际的低压配电设计采取诸多的设计保护措施,例如对低压配电系统中的接地进行设计和保护,以此来提高低压系统的安全性,这对于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供电的稳定性,并要符合各电气设备的相关要求与相应的安全 原则。 1 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事故及其原因分析 在高层建筑中的低压配电系统包括各种配电设备以及保护装置,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高层建筑的各种电气设备配电,造成低压配电系统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多种,比较常见的低压配电系统安全事故包括漏电、短路故障、过负荷、电火花与电弧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一定的后果,轻者配电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严重的可能导致人员的触电事故。 1.1 漏电 电线或者支架材料较差的绝缘性能导致的带有电流导线之间彼此接触时裸露的部分会相互连接,这个时候电流会通过其他导线或者是裸露的导线接触大地,导线上的电流会流向大地。当用电负荷超过额定的负荷时由于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是同样的220V,那么导线上的电流值会增加,进而引发导线发热如果温度达到导线绝缘层的着火点就很容易产生火灾。对于绝缘能力差的导线,在有电流流过的时候,会在导线和大地之间产生电容,这种能量以电场能的形式存在会对配电系统构成一定的威胁。如果漏电故障点与接地点、变压器中的接地中性点在某个或多个因素的影响下,则容易构成漏电回路现象。 1.2 短路 如果两根裸露导线的接触点电势不同,那么就会产生短路电流,在这种情况下电流会不通过用电设备而导致产生极大的电流。极大的电流值会引发导线温度急剧升高,由此容易产生电火花与电弧,将导线金属导体融化,严重的会造成喷溅燃烧现象,引发火灾。 1.3 过负荷 一旦电流量超过导线安全电流量,就属于电线的过负荷。这样的过负荷会引起导线内阻发热,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导线绝缘层破裂最终发生导线自燃现象。 1.4 接触不良导致的电阻过大 对于电源线结合处、开关结合处、大型的用电设备的结合处各个地方,一旦出现接触不良,就会使得接触不良部位的电阻变大,而这时的回路电流流经电阻处,会导致线路热能大增,从而出现绝缘保护层的融化和 燃烧。 此外,导电线路两端会有电火花产生,在高密度电火花情况下会构成电弧,当温度高于3000℃就会将易燃物点燃甚至造成爆炸事故。 2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形式 高层建筑低压配电保护系统能够对建筑电气中低压部分的电流和电压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在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包括低压配电IT系统、低压配电TT系统以及低压配电TN系统。 2.1 低压配电IT系统 低压配电系统里面的IT系统一般不在电源端口带电区域设置接地而是电源端口的带电部分通过高阻抗接地进行保护,对于电气设备中漏电部分和电源的中性点也要进行相应的接地保护。一般情况下,IT系统用于对供电要求较高或者是要求不间断供电的高层建筑中,绝大多数的企业也是采用这种低压配电系统进行供电。 2.2 低压配电TT系统 对于低压配电的TT系统而言,需要在电源中性点做好接地保护设计,此外对于电气设备中的漏电部分或者是电源的中性点的接地系统中也需要进行接地保护。由于中性线N和PE之间不存在配电关系因而不对电力系统中的PE之间进行通电,中性线N与PE无通电。在高层电气低压配电系统应用过程中,TT系统多用于对用电要求不是很高的场所或者是用电负荷较小的分散地区甚至是农村地区。 2.3 低压配电TN系统 TN系统。通常建筑电气设计属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所以对于用电要求并不高,或者说是电容量低,此时就可以用TN系统。对于低压配电TN系统的设计而言,需要对各个电气设备的外壳连接到保护线中,设置好保护模式,并需要对配电系统的彼此的中性点进行连接。此外,在TN系统中的另外三种模式:TN-C、TN-S、TN-C-S,它们都是以低压配电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的关系为依据所设置的。高层建筑配电设计,对于电网导线的截面积有一定的标准要求,由此,要采用一定的接线方式来接线,避免采取不当的接线方式。三种接线方式各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TN-C实际上是三相四线的系统模式,日常电气设计中较为常用,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设计方案。对于TN-S实际是在TN-CD的基础加上PE线,对于数据处理或者是较为危险的爆炸场合较为实用。而TN-C-S模式一般用在工矿企业的电气设计中。 3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设计 TT系统一般用于电气设备的外导漏电处,能够通过切断故障回路的方式来对电气设备进行保护。IT低压配电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如果电网中外露的电压小于所设定的标准情况下,IT低压配电系统就不会产生保护动作,只是通过显示屏向设备维护人员发送警报信号,来排除相应的故障。在金属短接或者是短接电流比较大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TN低压配电系统,可以通过电流保护器来对故障处的电流负荷进行保护,其中电流保护器也是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装置中的一部分。但在线路较长或者是导线的横截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宜采用漏电保护器进行设置,也可将其作为接地保护装置的一部分。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需要注意断路器的选择,首先是看漏电断路器的额定动作电流,查看其电击能力安全界限是否符合标准,然后是比较漏电断路器的额定动作电流与电气系统中正常泄漏电流的大小,电断路器的额定动作电流应该大于电气系统中正常泄漏电流,这样可以预防电路电压受损。此时还必须遵守相关的选择原则,电气设计中的分支线及其末端的用电设备需要使用漏电断路器,同样,对于电路支干线也需要使用漏电断路器,选择相应的种类。 对于高层建筑的漏电断路器的使用,需要进行选择,除此之外,在设计安装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要点。首先,对于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必须要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配电系统合理、高效、安全;其次,对于漏电断路器设备的安装,必须要选择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来安装,并需要在安装施工前对安装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安装工作的规范操作,提高建筑电气设备系统的安全性能。τ谑┕さノ焕唇玻绝对不能因为成本高就使用劣质电气设备产品,导致后期因低压设备劣质引发安全事故;最后,在施工过程中不得肆意篡改线路,以免电流电压的不稳定导致危险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低压配电系统对于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性,在建筑电气线路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由此,值得我们重视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工作,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接地设置。低压配电系统设计任重道远,必须要综合各类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从而做好规避危险事故的措施,做好最佳的预防措施。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安全问题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逐渐增多的城市人口对住房需求的不断增加,高层建筑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在高层建筑的构成当中,低压配电系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其电气设计低压配电系统应该不断地优化,否则就会为高层建筑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尤其是高层建筑在使用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电器设备,就使其用电负荷大大增加,一旦设计出现故障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并阐述其具体应用和设计保护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电气设计;安全问题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其中高层建筑的出现和应用就是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表现。低压配电系统对于高层建筑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为电气系统的正常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如今,在我国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中逐渐暴露一些问题,若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将不利于我国高层建筑电气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处理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使我国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 一、常见的低压配电系统 1、TT低压配电系统 TT低压配电系统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该系统的应用范围比TN低压配电系统的应用范围要小很多,TT低压配电系统在接地设计时充分利用电源中性点的位置,从而达到保护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的目的。此外,在电气设备中存在导电部分外漏的可能性,因此也应该对其设置接地保护。高层建筑电气系统处在正常运行的状态时,PE线路是不携带电流的,也就是说在高层建筑电气低压配电中利用TT系统时,电力系统内部的PE线和中性线N是不带电的。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讲,TT系统可以使漏电设备外壳对地电压得到大幅度的降低,但是即便是降低了也无法符合安全范围的具体要求。在充分把握TT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其在具有较小电容量的农村低压电网或者具有较高接地要求的电子设备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TN低压配电系统 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系统应用就是TN系统。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就是将所有可到金属外壳中统一的保护线连接到高层建筑所有的电气设备上,并且在保护低压配电系统时可以采用切合实际的保护模式。此外,为了使保护效果得到较大的提升,除了要设置电气设备外壳保护线之外,亦要用相同模式来连接配电系统的各个中性点。在TN低压配电系统中,根据电气设备外露的不同导电部分及连接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保护模式,分别是TN-C-S、TN-C、TN-S。在设置这三种低压配电系统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保护线与中性线之间的合并关系,并有效划分其细节,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低压配电系统,从而切实的提高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 二、配电系统中供配电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当中,要以电力符合的基本要求为基础来设置供电电源。根据中断供电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所造成的影响及损失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一、二、三个等级的电力负荷。发电机组若可以脱离正常电源而独立存在,其应急电源应选择可以独立运作的干电池、蓄电池及专用馈电线路。在设计供配电系统的过程中,其所采取的供电措施只有以负荷等级为基础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无论供电电源的负荷级别如何,其都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对负荷并没有特殊要求,因此可以选择一路市政电源加应急发电机组或者两路市政电源供电均可,其中前者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高层建筑中,其负荷大多数可以分为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在这种情况下其需要配备的设备有变压器2台、柴油发电机组1台。柴油发电机组在启动过程中有如下要求:当10kV两进线回路均停电时,作为应急电源设备的柴油发电机组其自动启动的时间在15秒以内,从而实现一级负荷、二级负荷的供电目标,为了尽可能的避免由于停电对消防用电可靠性的不利影响,在火灾发生时,消防控制室应该在第一时间对火灾进行确认,尽可能的将所有非消防电源立即切断,并将报警装置、疏散标志灯和火灾应急照明灯接通。因此,在选择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低压配电系统时,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来优化配电系统方案,提高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高层建筑供电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三、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保护设计 在设计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时,应该将具备自动切断功能的故障电路保护装置及时的安装到位,当低压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尽可能的保障其运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将接地保护系统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其电气的特点和工程实际情况,详细的掌握和了解高层建筑使用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并校验电气回路的导线截面,这是接地保护基础设计的重要依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接地保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外部危险电压会对其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严重威胁和影响高层建筑线路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联结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形式的总电位,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接地保护模式。IT接地保护系统是在电网外部导电部分上设置接地故障保护,因此,该系统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导电部分若出现故障,且其电压在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接地保护系统在不中断供电保护的前提下发出警报。TN接地保护系统最容易出现的短路问题主要集中在金属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电流保护器来有效的控制短路电流,以此为基础设置设备保护,接地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出现接地故障的频率大大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若高层建筑具有较长的电网线路或其具有较小的电网线路导线截面,其在保护设置时应该重视对漏电保护器的有效应用。TT接地保护系统也是在外部导电部分设置接地故障保护,实现有效保护电气,切断故障回路电流的目的。 此外,在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中应该重视对漏电断路器的有效应用,合理选择漏电断路器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 Y语: 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当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要想使其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就需要对低压配电系统采取接地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高层建筑电气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使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以便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百姓,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浅谈常用的建筑电气工程安全保护 摘要:通过建筑电气工程的认识,从电气工程的专业角度,来探讨建筑电气工程的一些安全保护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 安全性 保护 0引言 现在城市中的各种建筑几乎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而安全问题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没有了安全,就会让人置身于一个危险的环境中,舒适性就更无从谈起了。电气工程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路灯、电梯、消防监控、网络光纤电视、家用电器等,这些都是建筑电气工程来联系在一起。 1建筑电气工程主要出现的一些问题 1.1 漏电、触电危险在建筑电气因为设计疏漏或安装上的疏忽,以及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因为设备保养和操作不当,使电气设备、保护设备、线路出现绝缘能力下降、过热的情况,情况轻的只是造成设备损坏,严重的会对用户或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1.2 电气原因引起的火灾在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中,因为电气原因引起火灾的比重相当高。很多人不懂电气工程的一些常识,私拉乱接电线,造成线路长期处在一个超载动行的状态,导致线路过热,使其绝缘层老化加速,绝缘性被破坏,这样就极容易造成线路短路引起火灾。用电设备的插头与插座或导线很可能出现接触不良,而开关电器时线路会出现过电压(瞬间电压过高)引起接触不良部分出现打火或拉弧,这样产生的火花就可能是火灾的起因。在自然环境中出现的雷电,也可能对建筑特别是其电气设备造成损坏,雷击时被击的建筑物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瞬间被升到极高,并伴有高温和火花。如果建筑物的接地不良,雷击产生的大电流无法引入大地就会对人和设备造成危险。 1.3 静电造成的危险因为接地和一些连接装置的安装问题和设备维护疏漏,就可能让静电对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造成损害,静电放电时的电弧也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所以静电危害是最常见,却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 1.4 电磁危害电磁方面的危害主要是影响人体,因为部分电气设备屏蔽不完全,一些高频设备设置不合适,就可能让人体受到超过自然环境中受到的电磁辐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量。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2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安全保护的注意点 2.1 设计选用材料及设备方面居民的用电需求和工矿企业的商业用电需求都很大,那么在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就要考虑到该建筑工程中用电需求的增长。按照计算电流选择导线基础上,适当增大导线或电缆的截面积,对于主干线的配电设备同样要根据计算的电流,增大其容量作为未来用电负荷的增长预留一定的空间,如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 在此特别讲一下电源进线的问题,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中,电源进线就是安装在建筑的总断路器之前的线,这条进线是不受建筑中总断路器的保护,只受制于上一级断路器,因而在建筑的电源进线选择时,要考虑本建筑所需要的计算电流与断路器的整定电流和上级线路中断路器的整定电流,把这两个因素作为电源进线选择的重要依据。电源进线处于两个建筑单位相连接的部位,并不属于进线之前或之后的独立的设计项目中,造成设计人员忽略该段线路需要受到其上级断路器的保护这个重要原则,致使电源进线线材选择时其导线截面相对较小,不能适应建筑电气工程现在这种大容量的需求,就会出现前文提到的线路过热的情况。笔者建议设计人员在施工图中将其注明。 2.2 绝缘保护绝缘可以说是建筑电气工程最重要部分,在设计人员设计选材时必须选择有安全质量认证的电线、电缆、变配电设备,其绝缘测试报告必须齐全。在施工阶段,材料、设备进场时要检查其绝缘测试合格证,并按照《规范》要求对材料和设备进行必要的绝缘测试,抽样率、抽样合格率都必须适合《验收规范》。 2.3 短路、过载保护短路、线路过载是建筑线路中最常出现的两类故障,而且这两种故障对建筑的电气性能影响也非常大。线路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极短时间来就会提高到原电流的几倍,几十倍而产生很高的温度,过载是指线路中用电设备的总和超过线路的额定容量而造成线路的持续升温。一般的建筑电气工程对这两种情况会采用熔断器、小型断路器来进行安全保护,比较先进的做法是采用阶段继电保护装置,当线路中电流或电压突然异常变化,并且其变化值脱离继电保护装置的允许范围,保护装置就启动自动开关、隔离开关、空气开关等设备跳闸,把建筑电气系统从主线或支线中分离,以保护该级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安全。 2.4 漏电保护电气系统漏电在一般情况下无从察觉,如果有人体触及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如果电流超过人体的的耐受程度,那人体器官就会受到损伤。现阶段电气工程的设计按照国际,漏电保护器取30mA/s作为设计标准。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是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漏电保护通常采用的两种方式,这样可以尽量缩小人体触电和故障性漏电引起的停电范围。用于漏电保护的设备主要是漏电保护器,它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漏电动作电流及分断时间是衡量漏电保护质量好坏的两个标准。 2.5 接地保护接地保护的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使电气设备在正常或线路故障情况下进行工作,还能为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建筑电气工程系统中的线路或设备的某部分与大地做良好的电气接触,在发生接地故障时,保护装置能通过接地体把电流引向大地。例如高压和低压系统中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零线中的其他地方进行一些重复性接地。对于防雷,必须有接地系统才能把雷暴中的高压、高电流引向电位为“0”的大地,而建筑中的钢筋、避雷针、接闪器就是做了安全保护的一部分。 2.6 电气工程系统的消防部分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消防系统中的各种消防设备和应急系统要有可靠的供电,即要保证消防用电系统的独立性。在发生灾害的时候,消防设施不会因为断电而停止工作。电气工程中消防系统的电源负荷等级要作为整个建筑系统中最高级出现。在设计这部分的时候,要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关于高层建筑电气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设计探讨 摘 要:高层建筑中的电器应用以及电压负荷量都比较大,而这就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高层建筑电气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设计问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设计 1 概述 随着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高层建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较过去有了一个显著提高,这一方面给建筑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对建筑的供配电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低压配电系统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低压配电系统如果设计施工不当又极易引发安全问题,进而对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都带来严重影响,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与普通建筑物相比,高层建筑的用电负荷量往往都比较大,而这就对其内部低压配电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低压配电技术还不够成熟,造成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必须特别重视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就高层建筑电气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设计问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2 影响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的原因分析 2.1 电气接地质量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及施工环节中,接地形式存在严重的混用问题,再加上供电系统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接地措施或者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正确接地,进而造成电气接地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不仅无法实现对重要电气设备的有效防护,严重的甚至还可能造成人员和设备损失,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2.2 保护装置不到位 通过对当前处于工作中的低压配电系统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很多保护相关的装置都没有进行正确的设置,造成一旦出现漏电,保护装置也无法及时动作,进而就可能引发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而火灾事故一旦发生在高层建筑中,就会引起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2.3 漏电保护器使用问题 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高层建筑中的电气接地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故障,进而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如人触电击和电气火灾等。而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威胁,漏电保护器开始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但现实却是,漏电保护器因为选用不当等原因的影响,致使其功能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就给供配电安全带来了不利因素。 2.4 越级跳闸导致巨额经济损失 对于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应用的低压配电系统,当下级配电回路出现短路故障时,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较大的短路电流往往可能引发越级跳闸,进而导致大面积的断电故障发生。总之,因越级跳闸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十分巨大,但受到关键核心技术无法突破的限制,该问题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建筑电气设计人员亟需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 3 高层建筑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要求 与传统普遍建筑相比,高层建筑中的电器设备数量和负荷量更多,对电气设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高,所以要保障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此外,因为高层建筑的特点,造成其内的供配电线路也比较长,而这也同时增加了安全隐患。目前我国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应用的低压配电系统有着明确的要求,要重点确保消防电梯、消火栓、生活水泵等设备的用电。对于高层建筑中的低压配电系统来说,其设计方案也必须满足这些重要设备的用电要求,同时还应兼顾设计方案的简单、安全以及可靠性要求等。 4 提升低压配电系统安全性的设计措施探讨 4.1 对于接地的保护设计 在对高层建筑内的低压配电系统进行设计时,为了提高其工作的可靠性,降低人身以及设备受到的安全威胁,往往需要在系统中设置专门的接地保护或者安装能够自动切断故障电路的设备。这对提高高层建筑的供配电安全以及保障低压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以充分重视。具体而言,要针对具体高层建筑的特点尤其是其中电气系统的特点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接地保护措施。一般接地设置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不同高层建筑电气系统中的电气设备数量、类型以及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必须根据具体建筑中的电气系统实际情况来确定接地保护的形式。目前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较多的接地保护形式有Tr、TN和IT三种。其次,虽然接地保护形式存在多种,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确保对总等电位进行联结。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了避免建筑电路受到外部危险电压的不利影响。 4.2 配置要求 对于非消防I级供配电来说,应该采用双电源进行供电,以防止当一个电源出现故障后所造成的断电事故。而对于非消防II级供配电来说,可采取回路进行同时供电,保证充足电量。 此外,对于高层住宅干线配置来说,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案:(1)只使用一路电源和一台变压器。这种方案要将低压母线进行分段,主要应用在对负荷要求不高的普通建筑上。(2)独立使用两路电源和两台变压器,分列运行并设置备用电源。与第一种方案相比,这种方案的供电可靠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适应具有较大负荷要求的高层建筑。(3)应用一路电源和一台变压器,并通过电源线低压侧引出两个回路电源。 4.3 低压配电系统中供电线路的安全性 对于低压配电系统而言,确保供电线路的安全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具体而言,需要根据具体高层建筑的形式、特点以及用电设备的布置情况等对供电线路进行合理化的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外界可能对线路布置造成干扰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并同时确保线路在铺设过程中不易发生损毁以保障其使用寿命。高层建筑对于火灾的防范是其电气设计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确保消防用设备的供电可靠性,一般需要采用专门的供电回路系统,并在整个消防系统的最后末一级的配电箱处专门装置自动切换设备,以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实现及时切换以保障供电的正常运行。 4.4 高层建筑接地保护设计中漏电断路器的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漏电断路器对于避免很多因电气故障而造成的事故具有重要作用,但要确保漏电断路器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根据当前高层建筑低压供配电系统的特点,对漏电断路器进行合理选型。在对漏电断路器进行选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漏电断路器的额定电流范围,要确保所选取型号的漏电断路器的额定电流一定要大于建筑供电系统发生断路外漏时的电流值。 5 结束语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确保供配电安全对于保障建筑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低压配电系统进行安全设计,除了尽可能采用技术先进、可靠性较高的供配电设备外,还应通过设计优化来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安全,以保障整个建筑的使用安全,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低压配电系统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性分析 摘要:低压配电系统是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部分,随着楼层的增加,整个建筑中的各种安全问题就凸显出来。建筑物越高,各个楼层的电气设备越会增加,使整个建筑的电气设计变得复杂而繁琐。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整体供电的稳定性,还要满足电气设备的使用,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分析十分必要。 关键词:低压配电系统;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安全性;建筑物;电气设备 1 高层建筑物低压配电系统常见安全事故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耸立,造成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所以,为了缓解这种土地危机,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向空中发展。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相关的安全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用电的问题。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低压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在整个高层建筑的电气运行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低压配电系统由配电变电所、配电变压器、控制保护设备等部分组成。主要用来对电的使用进行分配,当它们发生严重的超负荷运行时就自行切断,确保电源线路和电动机的安全和完好无损。但是,近些年来,高层建筑的低压配电系统经常性的出现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配电系统安装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硬,而且选用的电气产品质量不过关,同时又对高层建筑中的电气线路和设备等检查不及时,导致低压配电系统经常性的漏电,严重时就会引发火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低压配电系统在高层建筑中的重要性。 2 低压配电系统在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性 2.1 供电线路的安全分析 供电线路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材料、性质、环境以及电气设备等各个方面,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腐蚀线路等问题。在高层民用建筑中,消防用电设备应该采用其专门的供电线路,消防控制水泵、消防调度室、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等这些成套的设备的供电,都应该在最末一级的配电箱处设置自动的切换装置。而且电路的设置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规定,不能私自改变电路设计或者说不按规定设计。对于地下室车库的照明配电应该抛弃以往那种将直接装在车库墙上的做法,而应该更加谨慎,应该设置专门的配电间来放配电箱,这样可以防止一旦火灾发生在配电箱附近,引起配电箱的着火。 2.2 配电方案的安全性分析 一般的高层民用建筑的变压器往往在两台以上,而且还配置有一台柴油发电机组。对于柴油机组,有一定的启动要求。一般来讲,当两进线回路都停电的时候,柴油机组此时作为应急电源,必须要在10秒内自动启动,这样它才能负担起重要的负荷的供电。而且为了保证消防用电的可靠性,在发生火灾时,要求能够自动切断非消防负荷的用电,所以我们应该对常见的变压器和柴油机组组成的配电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样才能提高低压配电系统配电方案的安全性。 3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低压配电系统接地设置 3.1 接地安全保护设计 对于高层建筑物的电气设计要考虑多种方面的因素,其中放在首位的应该是人身安全。这里所讲的人身安全,不仅指在建筑物中工作或者生活的用电人民的人身安全,而且还包括在进行电气设计安装时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高层建筑物因为楼层比较高,而且建筑物内人员比较多,发生危险时撤退疏散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基于这种情况考虑,一般的高层建筑物在设计电气设备时,都要保证有相应的可以自动切断故障点的装置设备,这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到的接地保护装置。有了接地保护装置,可以为高层建筑的用电安全提供保障。当建筑物内发生危险时,接地保护装置可以自动切断故障点的用电,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可靠的保障。而接地保护装置设计安装时,都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地形、电气设备、电路保护装置等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尽量避免因为外部的不利因素对高层建筑物的电路运行带来的危险。 3.2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模式 在高层建筑物电气设计低压配电系统中,接地保护装置一般有三种比较有用且常见的模式。这三种模式分别是IT、TN和TT模式。下面我们对以下三种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3.2.1 IT模式。TT系统通常也被称为接地制,这个系统对N没有特殊的要求,它主要是指每一根电气设备的PE线以及电源的接地线要保持各自独立接线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某一个金属设备出现了故障问题使得线路中的电压出现了不稳定的波动,那么这种系统就能够有效地阻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特性不仅使得共用低压配电电网的负载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对于村落中的居民用电的特点比如负载阻抗较小、分散度较高以及设备比较容易出现故障等能够较好地适应并解决,因此这种系统在我国农村居民配电系统中运用较为广泛。 第一,TN-C系统。TN-C系统的主要特点就是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合为一体的,并且和设备的金属外壳一起接地。在电流的正常输送过程中,TN-C系统可以承载少量额外的谐波电流。其运行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供电设备的外壳将N、PE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PEN线。如果电路出现了故障,PEN线可以通过保护接零形成一种对地的高伏电压,这样对于因为电路故障所造成的电气设备的损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是这种方法所连接的PEN线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果在接线两端的压差比较大或者是变化较快,那么由于双向导通特性会非常容易发生电位的不正常转移,如果中性线的电压达到了一个限度,就会造成接线和电气设备被烧坏的情况。因此这种系统对于供电需求比较精确的电子设备来说并不适用,但是由于它的安全性比较强,在相对稳定的供电系统中运用较为广泛。 第二,TN-S系统。在TN-S系统中,保护线和中性线是互相隔离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PE线本身是没有正常的电流通过的,那么它的外壳也就不会带电,这种系统用在居民以及要求较为精密的设备供电工作中比较多,同时安全性也比较高,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存在,当出现对地短路和故障电压扩散的情况时,这种系统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解决,这种系统的N线上通过三种成分电流,它们分别是谐波电流、三相不平衡电流和单项工作电流,因为这三种电流是同时在N线上通过的,因此它所产生的绝对值一般比较大,另外,如果增加N线的线路,N线的阻抗会随之变大,而连接点处也存在阻抗,这两个因素会对地面产生相应的电压降,在日常工作中会有电击的危险。 第三,TN-C-S系统。TN-C-S系统是我国居民建筑较常用的低压配电接地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中性线和保护线的连接情况是属于一部分合并、一部分分离的状态。它主要是先通过合并的线路将电力从变压器接到居民楼,再通过分离的线路进行各家各户的供电,这种接地系统不仅有效提升了接线方式的可操作性,而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这种接地系统要及时对其接地端做好保养和定期检查的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出现。 3.2.2 TN模式。在这样的接地保护模式中,首先需要将整个建筑物的电气设备外壳都连接到一根保护线上去,同时低压配电系统的中性点之间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连接。另外,具体来分,NT模式还可以再分为TN-C、TN-S和TN-C-S这三种。从整体上来讲,这三种模式都各有利弊,TN-S适用于数据处理以及精密的电子仪器或者是有危险易爆的场合,而TN-C-S一般常见于工矿企业这样的大型企业的供电线路中。 3.2.3 TT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低压配电系统,它的电源的中性点处会进行恰当合理的直接接地保护装置的设计。一般这样的模式适用于城市公路的供电系统中。 3.3 接地保护设计中的漏电断路器分析 在高层建筑物进行接地保护装置时,漏电断路器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但是对于那些漏电断路器的选择也要对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再决定选用哪种断路器。在进行漏电断路器选择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断路器的额定动作电流。因为额定动作电流的选择与低压配电系统中的漏电断路器的电击量要匹配,不然会带来很大的危险。一般来讲,电气系统中泄露的正常的电流会比漏电断路器的额定动作电流要小,这样才会保证电路电压不受损害。 对于如何提高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第一,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依照有关规定来设计和安装。同时有关部门对这些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修养一定要更加重视,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保证他们能够有更高的工作水平和规范化的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物电气设备设计的安全可靠,而且对他们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帮助;第二,施工单位也应该保证使用合格的电气设备,不要为了降低成本贪图便宜使用那些劣质的不合格的产品,这样会带来无穷的后患;第三,用电人员也要规范用电,不要随意私改线路,这样容易导致电流电压不稳,产生意想不到的危险。 经过上面的讨论,已经明确了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内涵、特点、容易发生的事故等;紧接着对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从它的供电线路、供电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接地保护装置进行了分析,包括它的模式、特点等;本文又对高层建筑中漏电断路器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至此对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了彻底的探究。但是仅仅有这些分析探究是不够的,理论上的知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才会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所以,我们在进行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时,一定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彻底的分析和探讨,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确保在进行设计和安装施工后,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尽量消除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低压配电系统中存在的隐患,确保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建筑电气安全论文: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在建筑电气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安全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也影响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对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全面的提高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性,确保建筑电气施工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建筑电气施工;安全问题;对策 前言 在建筑电气施工的过程中,其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安全是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基础,也是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是,从实际的工作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电气施工安全问题频繁出现,一方面影响到工程的顺利施工,另外一方面也造成了较大的安全威胁,严重的影响到建筑电气施工的有序进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从目前建筑电气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1.施工人员安全防护工作没有做到位。众所周知,在建筑电气施工现场,很多施工人员是带电作业,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建筑电气施工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安全防护,确保施工中的人身安全[1]。但是,很多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较低,在施工中没有做好安全防护工作,进而诱发危险,甚至是危及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严重的影响到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性,进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不利于建筑电气施工的有序进行。2.施工人员操作设备的水平较低,进而导致在操作设备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诱发危险,给施工人员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同时也严重的耽误了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工期,影响到施工的质量。3.施工现场秩序混乱,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施工材料随意摆放,电线安全工作的检查不到位等等,进而诱发诸多的安全问题,影响到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进行[2]。 二、解决对策分析 鉴于在目前建筑电气施工中存在着的诸多安全问题,相关人员应该细致的分析这些安全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以最大程度的确保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性,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要求施工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在建筑电气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非常重要,由于电气施工现场很多的施工环节都是带电作业,其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施工人员应做好绝缘措施,戴好相应的绝缘设施,这样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施工人员能够了解到在施工中需要进行怎样的自我防护,具体的防护措施包括哪些,进而才能真正的确保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性,同时也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3]。2.注重对施工人员现场防护工作的检查,如果发现施工人员没有佩戴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应给予一定的处罚,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二)提高施工人员操作机械设备的水平,减少不当操作问题的发生 由于施工人员操作机械设备不当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影响到施工人员施工的安全,同时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建筑电气施工的顺利实施非常不利,针对于此种情况,在建筑电气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操作机械设备的水平,以减少不当操作问题的发生。首先,应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指导,使施工人员了解每个设备具体的操作规范,有助于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4]。其次,应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操作不当的情况,通过及时的纠正也能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而实现最佳的操作效果,促进建筑电气施工的有序进行。 (三)规范施工现场秩序,减少施工安全隐患 在建筑电气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的秩序,确保施工现场中的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等都具有一定的秩序性,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能有效的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5]。例如,做好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避免由于施工材料存放不科学而诱发安全问题。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避免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过低而造成安全问题。进而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全面的确保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性,促进建筑电气施工工程顺利的实施和高质量的完成。 三、结束语 在建筑电气施工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施工人员安全防护工作没有做到位、施工人员操作设备的水平较低以及施工现场秩序混乱等安全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施工的安全,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耽误工程的工期,影响到建筑电气施工的顺利开展和顺利完成。因此,对建筑电气施工进行安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科学的实施,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建筑电气施工的安全性,从而实现最佳的施工效果。
经济学论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提出了“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进而指出“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生产函数的描述,直观反映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与效果;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供都江堰灌区等“丰水”地区参考。 关键词:丰水 节水型 社会建设 经济学 目前,全社会对于水资源形势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丰水”地区是否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上,人们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有的人不关心,有的人不支持,甚至还有的人只把它作为要项目、要资金的“口号”……“丰水”地区为什么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动力等问题,推进人们对“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 一、资源稀缺性与“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总量与可利用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水资源(下称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水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绝对的,水资源的丰沛是短期的、局部的、相对的。个别地区虽然习惯上被称为“丰水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的。第一,“丰水”是相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不缺水”,也就是说该地区可能是“相对缺水”。(“丰水”是一个大家广泛使用却没有严格界定的术语,水文学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年(期)、平水年(期)和枯水年(期)的概念,现实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长江流域以南称为“丰水”地区,这是相对而言的。笔者认为是否“丰水”应视水资源的供需两方面而定,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概念);第二,该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可能是不平衡的,例如四川省水资源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第三,水资源形势正在由“丰水”向“缺水”转化,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第四,如果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有限的。 因此,就“丰水”地区而言,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无用水之忧,但并不等于水资源不稀缺。既然水资源稀缺,那么就有必要优化配置。这里的优化既包括局部的优化,也包括全局的优化。局部的优化指在“丰水”地区内的不同地方和时期之间优化水资源配置。全局的优化则是指在“丰水”和缺水地区之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人们首先提出的是“节约用水”。作为“缺水”的应对之策,其目的主要是节约水资源用量。随着对水资源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 “节水型社会”充分地体现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节水乏力的状况。 “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其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首先,就局部优化而言,“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由于“相对缺水”的存在、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平衡、“丰水”向“缺水”转化的动态性,“丰水”地区同样面临着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那种认为“我们这里不会缺水,没必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观点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其次,就全局优化而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动力和保障。全局的优化并不必然带来局部的优化。局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不等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丰水”地区就没有自觉、自愿节约用水的动力。初始水权的确立和水市场的建立,使节约出来的水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使“丰水”地区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趋于一致,为“丰水”地区节水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保护了“丰水”地区节水的积极性。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学描述 为了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情况进行直观的反映,笔者将“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效果描绘如下。 (一)静态的初始生产曲线 设静态下全社会初始生产函数为F(X),其中F(X)代表产量,X代表水资源用量。 一般情况下,图中横轴代表水资源用量,纵轴代表产量。生产函数曲线BAC代表了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水资源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BA段边际产量递增,随着水资源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水资源用量达到A,产量达到最大;AC段边际产量递减,随着水资源用量的继续增加,产量逐渐减少。由于AC段中,水资源用量是可控的(用多少水,由人决定,用多了,可以把用水量减下去,洪涝灾害除外),故用虚线表示。 (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假设缺水地区生产函数与全社会相同,水资源用量受到水资源量的限制,最大水资源量为d,那么其产量只能达到D点,无法达到A点。该地区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了初始的生产函数,则形成了新的曲线B‘A’C‘。 该社会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生产函数变为F‘(X),生产函数曲线改变为B’A‘C’,从而在可用水资源量为d时,实现了比过去D点高得多的产量D‘。我们把BAC向B’A‘C’的转变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 可从我国的现实中找到例证。1991年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减产粮食280亿公斤,城市、工业缺水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由于缺水,我国的生产函数曲线达不到最优点A.与此同时,我国万元GDP用水量2002年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善生产函数,在缺水的情况下,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高得多的GDP.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以都江堰市为“丰水”地区代表,在现有的用水水平或者说生产函数下,可用水资源量有时为d(不妨设为最小值),小于最佳需求量a,有时为e(不妨设为最大值),大于最佳需求量a.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值,都江堰市放弃了多余水量,故其产量在D和A之间变动。 都江堰市建立节水型社会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 建立了如缺水地区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实现在较少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产量F‘(X),如:在d下的产量D’。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A’]);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另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在较多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的产量F‘(X)。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 (F‘(X) 属于[D’, E])‘;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 ((e-X ) 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总之,促使生产函数优化的过程就是“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应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各种风险,但是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四、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面的分析对生产函数进行了简化,以直接地描述节水型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产量不仅是用水量的函数,更是其它多个自变量的函数F(X1,X2,X3,X4,X5…),我们可以把X1、X2、X3、X4、X5分别定义为水资源用量、劳动力素质(包括用水意识)、生产技术(包括用水技术)、生产结构(包括用水结构)、经济体制(包括管水体制)等。生产函数之所以能够变化,是众多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化生产函数,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必须从以上众多因素入手。 当前,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要提高“丰水”地区政府、企业、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我们不缺水,不需要节水”的片面观念,增强人们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其次,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工作手段,改进节约用水工作,提升用水技术和生产结构。制定好流域水资源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大节约用水投入,加强水资源项目建设,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器具、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三,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解决“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在水权、水市场制度建立之前,建议国家考虑对“丰水”地区节水、调水区调水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 第四,建立健全专职节水工作机构和投入机制,加大节水行业的科研和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经济学论文:有关计量经济学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作为中部振兴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其经济结构有着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们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经济数据,并据此对安徽省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指标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个地区越发发达,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农业: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的农业越发达,它的经济也就越发达,并且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更加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3.工业:工业是一个地区兴盛的标志,一个地区工业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运输业:运输业就像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得以融合,促进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在运输业发展的今天,它给国民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 5.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代表,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所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视。 二、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18232.79,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着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着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除了X1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均大于2,说明另外三个因素对模型影响显着。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5991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5484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9083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075元。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看出每两个简单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为0.9999,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998,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非常好。F统计量为22115.46,或其概率值P=0.0000,说明在显着性水平0.05下回归方程在整体上是显着的,模型对人均GDP的解释程度几乎接近99.9%,T统计量各个因素均大于2,说明每个因素因素对模型影响显着。 2.异方差性检验。通过White检验检验模型,得出nR^2的值为9.9376且P(nR^2) 0.05,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性检验。通过布罗斯-戈费雷或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四、总结 最终模型为:Y=1012.6200+2.6382X2+3.0338X3+0.4557X4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2.6382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运输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3.0338元;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来说人均GDP就增加0.4557元。 五、政策建议 由计量经济学建模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农业对于人均GDP的增长可以忽略,工业,运输业,旅游业对人均GDP的影响比较显着,我们应当大力发展这三个产业。鉴于安徽省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省内工业城市为首的工业特区,发挥其临近长江,靠近南京等重要二线甚至一线城市的的优势,紧跟长三角城市经济带的政策领导,以及高效地利用地理资源,政府可以投入重资打造长江中下游城市工业区(园),开发高新技术,不断促进工业高速高效地前进。 2.皖北有个交通运输业的重市-蚌埠,号称是火车皮拉出来的城市,其地势平坦,并且又有交通运输枢纽的历史,只是近些年发展有些缓慢甚至停滞。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大力发展一蚌埠为首的皖北交通运输特区,兴修铁路,并提供一些便利支持和帮扶政策,加速皖北的兴起。并打通与北上广的交通脉络,加速省内外的交流,带动安徽省的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3.安徽还有很多的旅游资源,比如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等等,政府应当出资,好好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比如为相关的旅游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为相关的自然资源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大力宣传省内的旅游景点等等,让旅游业成为带动省内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并使其成为循环产业,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会产生开发风险,由于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好人才开发规划,优化制度建设,提高执行效果,从而有效地降低开发风险。 关键词:人力资源 投资风险 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 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经济学论文:经济学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会产生开发风险,由于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好人才开发规划,优化制度建设,提高执行效果,从而有效地降低开发风险。 关键词:人力资源 投资风险 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 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经济学论文: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价值观念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 指导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1〕 而婚恋观指导着人们的一切婚恋行为,婚恋观的变化在家庭的构建和维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外在表现形式是择偶标准的变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往往对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我国当前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尽管婚恋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在不同环境下的择偶标准不一。其中在择偶标准中一直存在一个基本矛盾:物质与爱情的矛盾,“注重追求个人的情感需求还是注重经济等物质因素的作用,成为现代人择偶时的一个两难选择”。〔2〕然而主流的婚恋观应该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所需的,有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进行。从这一角度来讲,扭曲的婚恋观是指不利于人类社会良好发展和延续的,通过不合时的择偶标准具体形式指导人们进行婚恋行为选择的社会价值观。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城市青年(这里的城市青年主要指达到适婚年龄,在城市长期居住工作的青年,这部分人才是面临房价和婚房问题的主要群体)婚恋观的日趋物质化、世俗化,在择偶的过程中经济因素超越了感情因素的考虑,尤其体现在婚房成为结婚的首要权重因素。 扭曲婚恋观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造成城市青年在婚恋市场二元化,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笔者将其概括为结构性无偶现象。本文所谓的婚恋市场二元化是指,与贝克尔“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相对应过来的概念,把婚恋市场分成“有房适婚男性”和“无房适婚男性”两个市场,具体展开见下文。结构性无偶是指,尽管婚恋市场上存在较多的求偶需求,但由于处于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以及个人特质的差异,适婚男女出现供需不匹配,导致无偶男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例过大,给社会运行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一、城市青年婚恋观的扭曲现象 在中国,买房结婚是一种固有的情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中国人更注重安土重迁,房子能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置业情节严重,“婚房”也就自然成了结婚的“必备品”。结婚买房本无可厚非,但在高房价形势下,婚房却引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房价的一路攀升,大大超出了城市青年的支付能力。有学者利用全国的数据,创建了一个以房价收入比为核心的住房压力指数,实证分析得出,2007 年中国住房压力最低的是呼和浩特,指数为29%,而西方学者认为合理的家庭负债比例不超过1/3,中国当前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住房压力指数超过这一标准。〔3〕作为工作刚起步的青年工作者,收入相对而言比较低,积蓄非常薄弱,住房压力自然更大。 中国结婚形式一直以来还是女性脱离父母,进入男方家庭或重新组建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对住房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沉重的住房压力下,女性在择偶过程中把是否拥有住房作为衡量配偶的一大重要甚至第一标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物质型”婚恋观对当下青年影响愈发严重。〔4〕《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0.8%的女性认为男性必须有房才能结婚”。〔5〕另据2010年“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调查发现,高达43.7%的青年女性认同“有车有房是当今择偶的基本条件”。“拜金女”“闪婚族”“房奴”“恐婚族”“大龄未婚女”等群体随之增加, “宝马名言” “房奴”“蜗婚族”等辞藻不仅在网络上频频使用,在现实中也广为流传。高房价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影响尤为明显,这一群体流行着“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 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们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6〕婚恋观世俗化、物质化现象严重。尽管关于此问题争论颇多,但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真正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运用婚姻经济学的理论对其展开分析,探讨婚恋观扭曲导致婚恋市场结构性无偶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二、结构性无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分析 婚恋问题的研究广泛存在于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然而作为婚恋主体的男女双方大部分情况下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是资源的一种。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他们之间的匹配和结合,实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从男女个体来讲,他们的择偶过程,实质是把对方作为一个消费品进行选择购买的过程。因此,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婚恋问题,赋予了对此问题的认识较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更多的理性成份。 (一)婚姻经济学理论基础 学术界最早开始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婚姻是亚当·斯密。在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 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讨论了在工人阶级中, 贫穷如何抑制婚姻这一问题。运用经济学工具和技巧来探索为何结婚、何时结婚以及与谁结婚是近期的发展。大卫·戈尔和劳伊德·夏普利( David Gale and Lloyd Shapley 1963)最早发展了一个婚姻匹配模型。〔7〕 英国学者詹姆斯·费雷泽则通过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婚姻关系。〔8〕而国内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婚姻的典型代表有王宇中的“美满婚姻二维匹配模型”理论,强调男女双方资源的对等性和特质的契合性〔9〕。李煜、陆新超着重从先赋性和自配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婚配的变迁。〔10〕然而对婚姻经济学概括较为系统的还属加里·贝克尔,下面笔者就其婚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主要包括两部分:选择结婚的动机和婚姻匹配的对象选择。贝克尔假设家庭产出对于夫妻双方来讲是单一的同质商品,换言之,男女双方从婚姻中所获的收入是相等的。那么对于所有结婚者来说则有下列等式:〔11〕 另外贝克尔还对婚姻匹配的对象选择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这样的婚姻市场才会是家庭产出最大化”。从单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他们往往追求的是比自身等价或者更优者结合。 在已有的婚姻经济学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学者在讨论婚姻市场供需平衡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婚恋市场上的市场因素怎么影响供需平衡的。诸如个人特质(商品特性)、男女比例(供需数量变化)、择偶偏好(消费者偏好)等。即在充分自由的婚恋市场上,结婚的双方基本上是对等的质量。但考虑到区域隔阻、时间等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还是会出现诸多婚配失败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婚恋市场自身缺陷造成的,只是暂时性的供需不平衡,能靠婚恋市场内部进行调节的。然而,在一些 特定的环境下或特定时期,非市场因素通过影响市场因素往往会给婚恋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对于婚恋市场来说,居高不下的房价便是一个影响强烈的非市场因素。它的出现导致了婚恋市场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是婚恋市场本身所不能自动调节的。 (二)结构性无偶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文主要是从城市女青年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此笔者把适婚女性看作是婚恋市场上的需求方D,男性为供给方S,而女性在婚配时的心理预期收入为市场价格P。为进一步展开分析,明确几个限定条件是很有必要的:1)在新婚姻法出台前后,适婚男女的收入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可以忽略极小部分的暴发户),换言之,他们的绝对支付能力在这一时期是稳定的;2)贝克尔把男性区分为高质量男子和低质量男子,本文则根据有没有住房将其分为“有房适婚男性”和 “无房适婚男性”。前者既包括在城市已经拥有住房,或者已经具备购房的实际支付能力(不管这种实际支付能力是自身具备的还是遗赠得来的),后者则相反。3)假设“有房适婚男性”和 “无房适婚男性”两群体可以看成是能够区分的两个市场。4)P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地稳定,即女性对于婚配结果的心理预期较为稳定,例如获得和谐的婚姻,美满的家庭等。 假设在房价虚高(以超出平均居民实际支付能力为分界点)的态势前,如图(1)、(2)分别为MH 、MNH市场,P为购买方(即女性)对其能支付的对价,即购买方能从婚配中获得合理的预期收入水平,此时MH 、MNH市场在价格P0水平均达到均衡状态。即在房价虚高前,婚恋市场正如贝克尔所假设的“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达到较为均衡的状态。然而随着房价这一非市场因素,导致了需求方(女性)消费的偏好产生了转移。这一转移过程是这么进行的:在中国传统婚姻模式下,一般是由女性脱离父母,嫁入男方家庭,也就是婚姻剥离了女方的原居住地,此时女方在婚配中必须衡量男方有没有住房,但随着房价的虚高,大大超出人们实际支付能力时,拥有住房的男性相对在减少,而没有住房的男性相对在增加。从女性角度来讲,由于价格P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地稳定,即女性对于婚配结果的心理预期较为稳定。然而房价的虚高大大地增加了继续维持这种心理预期的成本,如果把目光从“无房适婚男性”转移到“有房适婚男性”,就可以消除这增加的成本。女性在婚配中对住房的需求,这种心理变化投射出来的是对 “有房适婚男性”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地增加。相应地,婚恋市场会发生如下变化:在MH市场上,供给曲线减少到S2,需求曲线增加到D2,从而出现需求过热,产生缺口QH2-QH1;而在MNH市场上,供给曲线增加到S2,需求曲线减少到D2。从而出现供给过剩,产生剩余QH2-QH1。只要其条件保持稳定,这种缺口和剩余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除的,仅靠婚恋市场自身是无法调节的。在“有房适婚男性”市场上,大比例的无偶女性增加,而在“无房适婚男性”市场上,大比例的无偶那男性增加,形成结构性无偶现象。 结构性无偶带来的社会问题颇多,最为直接的是大量刚毕业的男大学生、进城务工的农村男青年、收入微薄的适婚男性群体求偶难, 大龄未婚青年增多,退后了整个社会的结婚年龄, 进而影响到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另外由于在择偶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因素,导致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逐年增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最后,扭曲的婚恋观会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长久而且深远的不良影响,对国人的价值取向产生误导,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三、新婚姻法对结构性无偶的调整 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新婚姻法)于同年8月13日开始实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关注的焦点在新婚姻法的第七条和第十条。前者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被网友俗称“谁父母出资,房子归谁”。后者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被网友俗称“谁首付,房子归谁”。 有网友称新婚姻法的出台使“婚姻在拜金路上刹车”,看似调侃,其分析起来不乏几分道理。新婚姻法的第七条和第十条无疑给广大女性一个申明:法律上不再承认仅仅通过婚姻缔结而获得的房产权(夫妻之间的遗赠除外),通俗讲就是如果房产权当时或将来归男方所有,结婚后女方并不能自动获得部分房产权。对于婚恋市场而言,新婚姻法属一个非市场因素,它的到来使得“有房适婚男性”弥补房价给女性带来的成本这一功能大打折扣,或者弥补的风险性大大增加。相反,与情投意合男性结婚,尽管房价带来的成本依然存在,但对婚后婚姻稳定的预期会提高。不管嫁给“有房适婚男性”还是情投意合的男性,房价带来的成本都等价存在,但后者的婚姻稳定性更高,这就使得女性的目光从“有房适婚男性”转移到情投意合的男性身上,即贝克尔说的“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的均衡状态。如图(3)、(4)所示, T0表新婚姻法出台时间, L1 、l1分别反映“有房适婚男性” 和“无房适婚男性”需求量的变化,L2、l2分别反映“有房适婚男性” 和“无房适婚男性”供给量的变化。T0时,需求量下降,出现拐点,房价的上升导致供给量缓慢下降,但幅下降幅度比需求量曲线小,因此MH市场缺口逐渐缩小。由于女性对MH的需求量减少,则会转移到MNH市场进行挑选,则对“无房适婚男性”的需求量增加,l1出现拐点,这一市场上的剩余逐渐减少。 由上述分析可见,新婚姻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对结构性无偶进行了调整。最新出炉的《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写道:“2011年的调查中68.3%的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2010 年的调查中 70.8%的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比例有微弱下调。” 〔12〕 但报告同时表明, 46.8%的人表示对新婚姻法的“具体内容不是太了解”,可见新婚姻法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还是比较小的。 四、结论 婚恋观涉及到我国社会稳定以及未来人口结构发展等社会问题,扭曲的婚恋观及其带来的结构性无偶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 (一)加大新婚姻法的宣传力度。新婚姻法的出台,让已经变形了的婚恋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转,对结构性无偶产生了一定的调整。然而由于新婚姻法出台的时间 较短,知晓度相对较低,因此为进一步加速扭转趋势,有必要加大新婚姻法的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城市女青年了解新规定,逐渐降低房价在婚恋条件中的权重,进而对自身的婚恋行为作出慎重选择。在基于情感和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上,选择更为稳定的婚配对象,提高整个社会的婚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离婚率的上升,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减轻青年住房压力, 弥补婚恋二元市场的鸿沟。由上述分析可知,婚恋市场出现的结构性无偶主要是由巨大的住房压力带来的。因此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务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减轻青年的住房压力,加大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健全房地产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加大贫富差距调节力度,使低收入青年在绝对和相对意义上增加收入,逐渐弥补婚恋二元市场的鸿沟,提高适婚男女的匹配率,促进婚恋市场有效运行。 (三)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引导。自然婚恋问题不能仅靠一纸文书就能决定走向的,还应结合“本质上在全社会推动忠贞、责任、和谐、挚爱的家庭情感和婚姻观”双管齐下,引导我国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观,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论文:计量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论文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改进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 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公务员之家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3、重视启发教育。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经济学论文:世界与计量经济学探讨论文 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论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科学史上关于宇宙本质的争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对宇宙是有序运转的,还是无序地紊乱地运转的认识支撑了我们对于科学的信仰、我们的情感和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生 哲学 。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计量 经济 学 得以建立。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三个问题,我将之称为“计量之美”。我一直相信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极其美丽的,因为,它们不仅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许多世俗智慧甚至一种人生哲学。因为我一直坚信,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会得到不同的读书体会。因此,在这个问题之下,我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计量经济学的世俗智慧和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迪。 一、随机行走的世界 对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宇宙的认识和思考,一直以来吸引着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智慧。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呢?是以一种有序的、有规律的方式在运转还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运转?这种运转能否为我们的智慧所认识?人们对这些关于宇宙问题的渴求正是造就了人类自身的智力进化和卓越品质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我们今天的视野所及的范围,我们知道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由18世纪的思想家们做出的。18世纪的思想家们建立了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他们设计了一个“有序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世界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世界观,坚信这个世界正在按照某种已经设计好的秩序在运行。持有这个“决定论”观点的人包括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这个体系的科学性则是由牛顿定律和对牛顿体系进一步思考的 数学 定律所保证的。当然,自然科学家们这种关于宇宙的信念和洞见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从事 社会 科学研究的思想家们,其中也包括经济学家。 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思想根基也是源于这样的一种信念。他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有序世界的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里,形成了一种从看似“无序”到“有序”的观念,提出了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的观点。这种和谐的经济系统的动力则是人的自利动机。 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种关于世界的观点的影响力和洞察力。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下生活并做出各种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决策。一种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完美和谐”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大家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的质疑,并且主导了许多关于政府问题的争论。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们对于自由经济的信心和我们对于世界的信仰。 但是这一体系在历经几个世纪之后,遭到了怀疑。对于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的挑战来自于 统计 观点,尤其是概率论的成功。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二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分歧。比如我们说,消费函数是 ,其中, 是自发消费, 是可支配收入,c是边际消费倾向。进而我们可以把消费函数 写作 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这个消费函数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数学若干函数中的一个。这个函数明白无误地说明,居民的消费量将精确地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这种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于居民消费的断言在现实中毫无疑问是会受到质疑的,居民的消费量并不是精确地取决于这几个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这种消费关于自发消费、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随机的,有着概率分布的。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持有决定论观点的人依据一种确定性的函数关系认为,这个世界将会精确地按照数学定律所描述的那样运转。而持有统计观点的人却认为,即使是知道了这种关系,消费与其他几个因素之间仍然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有着概率分布的关系。 我们把后一种对于世界的观点叫做统计观点,正是这种统计观点,打破了原来思想家们头脑中的有序结构。但是,这二者之间的分歧似乎是让人迷惑的。因为,当我们在利用统计方法的时候,我们却得出了一些几乎完全可靠的定律。而且,统计总体越是偶然、紊乱,就越能更好地表现出统计规律和必然性。比如,我们投掷硬币,当我们投掷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竟然惊人地各是.5。再比如,我们对于某种考试成绩的统计发现,如果样本足够的大的话,成绩分布将会呈现一种正态分布。并且,人数越多,成绩就越呈现标准正态分布。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看起来我们做事情可能犯错误的情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几乎不能随意地犯错误!总之,某些看起来是无迹可寻的东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规律。这样,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统计观点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定律,任何所谓的定律其实都是有着某种概率的“可能的”情形。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随机行走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中,如果我们相信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都是随机行走的,那么人类社会也会表现出这种随机性看来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随机行走的世界会因为其不确定性而无法认识,即使这种随机行走的世界确实可能形成一种混沌状态。我们能够在“决定论”和关于世界的“统计观点”那里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定律,这些定律是对某些事情本质的一种最好近似,即使这些事情的本质可能并不是一元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会从无序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有序。对这些统计定律的发现,在我们的专业范围内,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了。 二、随机行走的世界与计量经济学的任务 事实上,统计的成功应用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大约在17世纪,有一位叫做格兰特的英国商人就通过研究注意到:因事故、自杀、各种疾病而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是固定的。这几乎叫人感到惊奇!而且也是统计学的成功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定量 材料 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决策者,都应该思考数据。 计量经济学就是为了在一个随机行走的世界中探讨统计性规律!因为只要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但是要记住这种认识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根据需要,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进行预测。进行预测是我们关心规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更加值得称道的是,计量经济学在推断统计规律时所用的方法和理念。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不会完全的,我们只能根据部分“样本”来推断这个世界的整体状况。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进行完全的观察,我们就期望可以得出一个关于这个世界本质的定律。可是,我们不能把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观察到,也可以说,我们认识的局限是不确定性的来源。能否由样本近似地认识整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坚信可以由样本来推断整体规律的信念的话,我们就不能建 立这门学科。 这种由样本来对整体进行推断的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通过一种叫做回归分析的技术来达到这个目的。“回归”这个词最先由F.加尔顿(Francis Galton)爵士引入。加尔顿研究发现,父母和孩子的身高有这样的一个趋势:父母高,儿女就高;父母矮,儿女也矮。但是高个父母的儿女们在同龄人中并不像父辈那样在同龄人中显得那样高,儿女辈的平均身高将“退化”到或者说“回归”到全体 人口 的平均身高。这也叫加尔顿的“普遍回归定律”。加尔顿在智力遗传的方面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一般来说,天才是要遗传的。但是天才的后代却要比他们的父辈们平庸,也就是他们的智力水平将“回归”到中等水平。但是,对于这种回归背后的动力分析可能已经超出了计量 经济 学 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即使这种研究也许会导致一种有意思的 哲学 的建立:所有的有机组织都将趋于标准状态! 回归的现代意义则稍微有点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回归是指,一个叫做因变量的量和其解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实际上,回归和相关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混淆的原因既是因为这两个概念的相近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哲学上宣称,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宣称的深刻性在于确认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 社会 死于癌症的人逐渐增多,这二者是相关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是现代社会导致了更多的人染上癌症。再比如,这也经常被用来反驳 统计 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情况可能和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太阳黑子出现的情况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却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任何 指导 。在这个问题的区分上,就是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分歧了。计量经济学讨论的是回归关系,这种回归的特点在于,我们试图根据某些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我们要依据这种关系进行预测。比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父母的身高来估计其孩子的身高。这种估计就要依赖于我们所关心的两个量之间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联系。而相关关系则充斥着统计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因为世界的普遍联系性,相关关系是一种常态。 基于上面的差别,在回归中,我们要求解释变量是确定的,可以控制的,但是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可以是随机的(被解释变量正是我们要估计的)。但是在相关关系中,这二者并不加以区分。之所以说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是源于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就存在一种难以言明的精密联系。我们实在不能够足够自信地认为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变量可以控制,哪些变量之间可以精确地被认为是一种回归关系。比如,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找出一种机制使得癌症和现代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回归关系,就像我们可以发展一种理论来说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存在着回归关系。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持谦虚。同时请记住:具有回归关系可能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具有因果关系。在判断因果关系时,我们必须要很小心。因为,这个因果关系很不好说,也许看似因果的两个事件,实际上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就像佛经中认为的那样:因果是循环的。 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性质,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我们这样的信念:我们可以在一定的层次上认识世界,我们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某些统计规律,应用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错误”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世界。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借助近似地描述了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间联系的函数,主要是回归函数,来描述这种关于世界运行的定律。 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得到这个回归函数时所使用的复杂的 数学 推导可能会让我们在特定的时段感到计量经济学的混乱和无序,即使在最后我们坚信可以实现一种理解上的有序。但是,过程中的痛苦可能会让很多人驻足。这里,我们想提前接触一下,那条驾驭计量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灵魂。 因为,认识世界的理论的建立来自于对世界本质表现出来的现象的分析。有两种对现象进行分析的方式:一种是对现象直接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极其便捷,简单而且有洞察力,但是对天赋的要求非常高。其不利之处在于这种对现象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能广受争议。另一种方式则是对现象的属性——数据来进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第二种方法就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了,这种方法因为是用数据说话,可能争议较少。但是,不利之处却是,这种分析结论却要严格的依赖于数据的质量,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的质量不会比数据的质量更好。 尽管有这样的困难,我们还是推荐计量的方法。因为,数据的质量可以通过统计手段和统计工具的完善加以解决。并且,根据我们的概率知识,即使这种有误差的数据,其误差也是有规律的,误差情况总是会表现为正态曲线。那么如何来对数据进行操作呢?计量经济学的思路通常是这样:最简单的情况下(双变量回归),在一个坐标平面上画出散点图,发现其大致的规律,通常我们可能发现,我们关心的两个简单量之间呈现一种类似于线形的关系(当然,也可能不是线性的,这种情况下需要更高深的数学工具)。把这种线形的关系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转化为直线方程并不困难。获得了这样的一个直线方程是一个极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方程,就是在“某种程度的错误”的前提下的一种描述世界如何运行的定律。事实上,计量经济学的任务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发现这样的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定律。 但是,在从数据那里获得一些关于变量间“规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在使用数据之前,通过对先验的知识进行演绎和推理从而得出一系列“定律”。这就是我们在数理经济学中所看到的那些数理方程式。这些数理方程就是我们对世事认识的理论,这种理论能够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指导。尤其是在确定我们所考虑的变量之间的可能具有的关系时很有作用。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应用这些方程式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并没有得到证明。计量经济学提供了一种这样的证明。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来 检验 这些先验的定律是否符合实际,或者得出一种明确的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形式,从而对数理方程做出了适合实际的修正。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中,因为不同的 文化 等隐性的制度因素,这些定律可实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始于一种对世界认识的先验的推理,建立一种解释世事的假说并用以改造世界,是每一个学者的虚荣心。 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的思路或者说计量经济学的灵魂是:通过先验的演绎和推理得出理论模型,最好是数理模型。数理模型中会有参数,那么利用数据对这个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出一条回归方程,并通过假设检验来确认这个方程式。如果这个方程式满足了理论建立时的要求,那么就证明了那个先验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论进行预测。接下来的计量分析就是在这些思路下进行的技术探讨了。 公务员之家 对计量经济学这套思想方法和其技巧的同时掌握,是掌握这门学科并加以实际运用的重要素质。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的技巧,是一个计量人的必备素质。因为我们一直坚信,伟大的思想来源于熟练的技巧。就像武侠中的“打狗棒法”虽然只有十八路,但是,一个使过无数次“打狗棒法”的丐帮帮主足可以因这十八招而笑傲江湖了。但是,如果过于沉迷于高级计量的数学推导,我们就很可能失去欣赏这门学科所固有的魅力的机会,并且因为数学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沮丧可能会阻碍对其进一步的学习,从而失去了领悟计量经济学所蕴含的大量关于生活的智慧的机会。因此,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对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过多的论及,而主要是看其蕴含的智慧之美。 三、计量经济学:智慧之美 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美感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种从样本推断整体的思想。如果能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话,我们对这种思想可能会更加珍视。比如,如果我们有一种信念,比如相信我们能够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书法家。那么我们能够怎么做呢?计量经济学和书法家们都会这样建议你:先选取几十个字来,集中精力把这几十个字练好,最好是临摹以往大师们的作品。这样,你就几乎能够发现写好 字的要领。因为,我们不能够把这个世界上的字都练习到,我们只能够由“样本”来推断所有字的写法。并且,我们坚信这些“样本”蕴含了足够多的关于写字的要领或者说是写字规律的信息。这就是计量 经济 学 的智慧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几乎将这种计量经济学的思想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 指导 我们成就卓越。无论是学习、应试、还是搞 艺术 ,甚至想要成为武林高手,都可以应用这种思想。“样本”往往是我们窥看世界本质的窗口!有心人自会从这里得到无尽的启发。 计量经济学就像从一个古老的神谕里蹦出来的智慧精灵,它几乎全面的改变了我们对于脚踏实地的看法!掌握一种过硬的分析数据的能力,无疑会全面的改变你的工作方式和效率。这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是极其重要的。经济理论经常地被认为是一门空洞无用的理论,这是在未有数据之前做出分析的常见批评,先验和演绎的方法,很多人认为,不能够对 社会 科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了计量经济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就可以从数据出发来进行我们的分析和预测,这种工作方式无疑会培养我们踏实做人的人品。并且因为处理问题的独特技巧和思维,掌握计量工具的人会得到青睐——来自上司和运气。 在我看来,计量经济学还对我们的人生 哲学 有着指导意义。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就好像那滑过天际的流星,留下的只是瞬间的美丽。这瞬间如何解释?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这一个瞬间? 人不过是苍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如果这个宇宙尚且遵循着从无序走向有序,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个信念加以演绎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只是在一个随机行走的世界中的随机行走过程。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下一个时段,我们会经历什么、会遇到什么,甚至我们对于我们未来的规划都是不确定的。这个过程是随机的、紊乱的、偶然的和无序的。但是,这种无序和紊乱最终会走向有序。用计量经济学的说法,我们会从这些紊乱偶然的样本中得到一个回归方程。这个回归方程就是我们的人生轨迹! 当然我们对于这个轨迹的认识永远是后验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之前就得出一个回归轨迹作为我们人生的预测,这种东西没有预测意义。那么这种有序的观念究竟能给我们什么人生启发呢? 那就是: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于发生于我们周围的看起来是好事或者坏事的东西耿耿于怀,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太过挑剔上天对我们的似乎是不公正的待遇,中国自古就有“福祸”的智慧之言。以一种应有的宽容心态来对待我们的人生无疑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甚至我们的职业追求也是如此,没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我们的人生轨迹在我们某些年里需要紊乱和无序,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思想,越是紊乱和无序的样本,我们就越容易得出稳定的 统计 定律——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假如大家去看看人物传记就可以发现,在那些人的人生里,他们可能做过记者,参过军,被抓到过牢里,看起来和其最终的路径有了很大的背离,可是这些背离最终回归到这条路径上。事实上,我们并不好确定,是不是这种每个阶段的紊乱和无序最终造成了他们稳定的人生轨迹?! 人生需要这种随机性。并且如果我们要想有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依照计量经济学的理念,我们还要让我们的人生经历这一样本足够大。如何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多?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随机性?那就是:我们要过主动追求的人生。当我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主动去追求时,我们就在客观上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并且扩大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因为,在你主动追求的时候,才能够发现惊喜和奇遇。消极和封闭的人生态度不利于扩大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样本不具有变异性,就难以得出好的回归方程。我们都应该学学“苍蝇的哲学”,苍蝇的四处乱撞让苍蝇即使在被困的时候也有机会逃脱。这也许是更有含义的古语的一句话的意思吧:树挪死,人挪活。但是,在我们的追求中,因为,我们应该珍视随机性,因此,对于得失就不必太让自己负累。得失是随机的。我们在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许在这冥冥之中的东西面前,可能只是一个慈悲的玩笑。太过于在意也许是失去了更多。 经济学论文:对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中的教学研究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经济活动思维与公共管理问题结合起来。对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问题。一般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都已经学过初级的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未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惯性。 第四,必须合理区分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不同。我国的财政学教学往往以制度描述为主,教学的重点多是放在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财政现象上。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要凸显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学科外延上要着重分析如何建立廉洁高效同时又兼有地方与中央两个积极性的政府公共部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编写与选用时审慎选择。与此同时,也应在公共经济学的考试方式方法与考察重点上有所侧重。 经济学论文:世界经济双重经济学分析 一、考察世界经济的双重经济学视角 曼德尔指出:“《资本论》第一卷最初出版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在西欧少数国家中居支配地位,但是在包括西欧大部分地区在内的整个世界上,它还是独立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海所包围的孤岛。”④因此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选择英国作为典型进行剖析。《资本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为了追求私人利润并把这种利润用于资本积累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无情的和不可抗拒的增长趋势。《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主义的技术和工业已传播到全世界,不仅物质财富以及把人类从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劳动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增加了,而且社会的两极分化也扩大了,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少,被迫向他们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财富和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工业巨头和金融企业手中,这使得资本和劳动之间展开了越来越广泛的斗争。曼德尔指出,资产阶级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尽管采取了凯恩斯的办法,尽管实行了各种各样企图使工人阶级与晚期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措施,最近十几年来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说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变得比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更加危机四伏了”⑤。从越南战争到世界货币制度的混乱,从西欧1968年以来激进工人斗争的高涨到全世界大量青年人对资产阶级的价值和文化的拒绝,从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到周期性的经济衰退,随处都有迹象表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曼德尔总结道,“《资本论》说明了为什么这个制度的日益尖锐化的矛盾同它的迅猛发展一样不可避免”⑥,也就是资本的内在否定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曼德尔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像19世纪的英国那样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越来越多,今天的世界远比写作《资本论》时的世界更接近《资本论》中的“纯粹”模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一般公认的信念相反,马克思与其说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还不如说是20世纪的经济学家。众所周知,《资本论》研究的是生产关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⑦《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全部三卷所讲的“资本”都是一个生产关系概念,而不是生产力概念。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资本”,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所理解的“资本”是根本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大多把资本当成了生产力概念,它讲究的是投入、产出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使用价值”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通过交换实现的抽象劳动,因而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它只适用于私人劳动与其他私人劳动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中构成整体社会劳动的市场经济。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因此不涉及抽象劳动,只涉及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需要同其他人的具体劳动进行比较,不涉及与其他人的关系。在生产力经济学中,资本创造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剩余使用价值。按照这种眼光,资本在一切时代都存在———只要使用价值通过一个生产循环,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它就是资本。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理解,把资本这种特定时代的生产关系当成了永恒的自然关系。马克思真正主张的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考察生产力的发展。尽管马克思强调,资本要追求的并不是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而是剩余价值即多余的货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剩余使用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研究利润、利润率的时候,马克思恰恰是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来考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实物补偿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的补偿。马克思指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态的制约”⑧。因而,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方面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题中之意。今天,我们无论是研究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在表现,还是研究当今的世界经济,都应当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种经济学视角。 二、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在表现 罗莎?卢森堡在研究资本积累时发现一个问题,作为一部未完成的着作,《资本论》没有顾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非资本主义环境:“我们在《资本论》全部三卷中看出,马克思的分析的理论前提,是假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着普遍而唯一的统治地位。”在她看来,“这个前提,乃是理论上的权宜之计。现实上,从来没有过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唯一支配之下的自给自足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前提,如果只是作为论证纯粹形态的问题之助,而不变更问题的条件,那么,它是一个完全可以允许的理论上的权宜方法”⑨。然而一旦涉及现实的世界经济,这一前提就不成立了。实际上,到罗莎?卢森堡的时代为止,资本主义经济总是在一个非资本主义环境中,即在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联系中得到发展的。卢森堡要考察的,正是在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与非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前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价值循环和使用价值循环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问题。卢森堡的研究可以视为对《资本论》的发展。它把《资本论》关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论述和《共产党宣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述沟通起来了。人们公认,《共产党宣言》最早描绘了经济全球化的图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卢森堡所关注的正是《资本论》中资本的内在否定逻辑在世界市场中的现实表现。在《资本论》的最初计划中,马克思是把世界贸易、把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把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排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也就是现行的《资本论》第三卷之后来考察的。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我们就能够看到,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是如何从抽象过渡到具体,表现在世界经济的全景中的。遗憾的是,这个宏伟的计划未能完成。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是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从形式上看,考茨基根据马克思遗稿编成的《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视为《资本论》的第四卷,但从内容上看,卢森堡和列宁的世界体系论才是名副其实的《资本论》续篇。在马克思看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外部否定,而是资本的自我否定。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必须采取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生产关系,恰恰是由于它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生产使用价值,但对利润的追求迫使资产阶级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旦 这种发展不再能带来利润,资本就不再是资本,而还原为货币,资本的生产就还原为使用价值的生产。这也就超出了资本的限度。于是,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就转化为它的外在否定性。马克思对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分析主要是一种逻辑限度的分析。如果把卢森堡的研究和列宁的研究加进去,我们可以发现,资本内在否定性所表达的逻辑限度,实际上是在现实的时间限度和空间限度里表现出来的,即在资本积累的世界历史中,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必然会外化为具体的时空限度。卢森堡指出,“资本主义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力的经济形态……但是,同时它也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它需要其他经济形态作为传导体和滋生的场所。虽然它力求变为世界普遍的形态……然而它必然要崩溃,因为它由于内在原因不可能成为世界普遍的生产方式。在自己的生命史中,资本主义本身是一个矛盾,它的积累运动带来了冲突的解决,但同时,也加重了冲突。”⑩帝国主义的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赢得了世界市场,大大拓展了工业资本的发展空间,缓解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但是,这种空间的拓展相对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迟早还是会出现宗主国国内的那种生产力与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只不过原先一国范围内的矛盾升级到世界范围内而已。而且,在世界市场上,除了原有的劳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不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而作为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扩张空间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极端表现,就是世界范围的革命的爆发。因而,以卢森堡和列宁为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认为,在资本积累的世界历史中,“国内外资本积累的条件将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那就是它们变为资本没落的条件”瑏瑡,到了那个时候,除了实现社会主义外,没有其他的出路。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限度和空间限度。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主要是英国,因此,马克思“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瑏瑢。但19世纪的英国同其殖民地特别是同印度的关系,无非是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与前资本主义世界关系的缩影,或者说,前者向后者展示的,无非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然而,20世纪还是有两大现象超出了《资本论》的范围:一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瓦解,二是虚拟经济的出现和繁荣。这两大现象同样必须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视角加以理解。 三、双重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发展道路 《资本论》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危机。但是,20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遭遇的困难,特别是苏东剧变,却属于另一种危机:生产力发展的危机。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发展,与坚定不移地奉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密不可分的。在20世纪,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原因在于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美国,这是通过罗斯福“新政”、创立“宏观经济”实现的;在欧洲,则是通过社会党创办“福利国家”、建立“消费社会”实现的。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则与卢森堡分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联系在一起。俄国十月革命,与其说是马克思《资本论》的革命,不如说是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和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革命。现在回过头来看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这场争论之所以没有成效,恰恰是由于忽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不仅应当在生产关系的层面上进行,还应当在生产力的层面上进行。斯大林混淆苏联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区别,误把比资本主义还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混同于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这确实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战以后,斯大林甚至试图建立平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实际上,苏东剧变并没有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是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理论原因在于只是从生产关系经济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没有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没有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待世界经济。相反,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紧紧依靠世界市场,仅用了30多年时间,经济总量就跃居世界第二,这一事实表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然而,一旦融入世界经济,资本的内在否定性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就不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它也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尤其是面临虚拟经济的挑战,中国必须拿出自己的对策。这同样要从生产力经济学和生产关系经济学两个角度着眼。在卢森堡看来,按照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关系,非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经济国家,一类是商品经济国家。对后者,资本主义需要购买其原料和向其倾销产品,因此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关系;对前者,首先必须瓦解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纳入商品经济体系,然后才能用市场交换的办法进行剥削。因此,对自然经济国家的经济,首先采取的必然是原始积累时期的暴力掠夺手段。但是,如果非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强有力的民族国家政权,利用后发优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那么这种发展顺序就可以被打破,这些国家就可以为自己在世界分工中争取到相对有利的位置。至于这些民族国家政权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影响它们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在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德国和日本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成功,都与自觉进入世界历史进程有关。意大利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锐基(又译阿瑞基、阿里吉)在《漫长的20世纪》中追述了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资本主义扩张和霸权大国的逐次循环。在他的论述中,资本的物质扩张阶段最终在过度竞争压力下逐渐消失,让位于金融扩张阶段,而后者的消亡又促成了国家间混乱的年代的出现。在新的社会集团的支持下,一个能够恢复全球秩序并再次重启物质扩张循环的新兴霸权大国的出现,将消除国家间的混乱状态。 热那亚、荷兰、英国和美国依次被称为这种霸权国家。在《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中,阿锐基断言,世界霸权从美国转到中国的时代来临了。由于中国是一个非资本主义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这一次权力转移将给人类带来曙光。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来看,我们不得不说,阿锐基过于乐观了。他忽略了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I.罗宾逊在《全球资本主义论:跨国世界中的生产、阶级与国家》中所关注的全球资产阶级的大联合。这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势力。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过是这种势力扩张自身的理论反映而已。这种联合不仅改变了《资本论》的语境,而且改变了《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论》的语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期待的是《共产党宣言》中号召过的那种“全世界无产者”的国际联合。这种联合被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破坏掉了。在《资本积累论》和《帝国主义论》中,卢森堡和列宁期待的是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这种联合被第三国际的大国沙文主义者破坏掉了。在整个20世纪,对资本主义构成制约的,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二是受到社会党影响的民族国家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治理的内部压力。遗憾的是,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外部压力;经济效率的降低迫使社会党放松管制,使资本主义失去了内部压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客观上使得发达国家降低税收,以便把资本留在国内,从而使全球资本获得了空前的主动权。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的中国显然不能延续旧的发展思路。 从热那亚到荷兰,再到英国和美国,经济霸权的转移都与全球资源和生态的容纳能力密切相关。中国既没有卢森堡所说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国家作为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目的地,也没有发达的、足以吸纳全球过剩资本的金融市场。唯一的出路是从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两种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实体经济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力量对比,力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全面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研究过虚拟资本。从生产关系经济学角度看,虚拟资本仅仅是资本的虚拟化。由于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建立在金属货币即抽象劳动的物化形态上,虚拟资本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资本主义的金融市场,反而对通常的所谓“物质资本”即从生产力经济学角度看的资本的发展有一种促进作用。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随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货币也被虚拟化了。这就为虚拟资本成长为虚拟经济,从而使金融市场空心化准备了前提条件。因此,中国目前面对的,一方面是国内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所积累的使用价值的堆积,另一方面是在国际金融战争中所处的劣 势地位。中国必须既通过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通过金融创新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只有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胜利,阿锐基所期待的人类曙光才会显现。这就需要我们同时既在生产关系经济学、又在生产力经济学上实现理论创新。 经济学论文: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摘 要: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分析,“经济人”假设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信用问题,是一个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这里运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从众行为的原理,对信用的有限理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从三个层面提出了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关键词】信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从众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遇到的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如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 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 易对象众多,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1、确定性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认为, 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与可能的结果相比,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既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例如在以70%的概率获得300元和100%概率获得150元之间选择,前景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后者;又如,纳税人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之间选择时,预期效益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节税最多的结果,而前景理论认为,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纳税人更应选择后者,尽管两种都节税,但与标准扣除相比,分项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确定,故更有可能选择标准扣税。 对信用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确定性效应。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是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选择哪一方,假如当选择守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选择失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失信行为,因为守信时有30%被蒙骗的可能性;当选择守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选择失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推定,假如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简明、易于操作,且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严厉,威慑作用强大,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使失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这样,就促使交易主体优选守信行为取向;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信 用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繁琐、难以操作,且对守信行为的保护性差,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难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甚至守信也会面临一定风险,且失信的风险小,在这种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体就会优选失信行为取向。 2、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人们在最终决策时依赖于信息显示,尽管这些信息对决策并非真正有用。由于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可能导致其偏好与选择的不一致,即产生所谓的分离效应。如抛硬币就表明了分离效应对决策的影响:在第一次抛硬币打赌的结果出来以后,问所有参赌的人是否愿意再赌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赌取决于是否赢了第一次赌”,尽管第一次赌的输赢与第二次赌的实际结果的影响不大;若第一次赌赢了,大多数人愿意再赌一把,否则,大都不愿再赌。 当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受前期决策实际结果的影响,前期盈利增强人们的风险偏好,以平滑当期的损失;前期损失会加剧以后损失的痛苦,人们的风险厌恶会增强。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经常大于成本,会助长其失信偏好,不断重复失信行为。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为违规者造假获得的收益远大于违规成本,利润颇丰,且每次违规后所受到的处罚很轻,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职业造假违规的专业人士。股市中因不诚信而造假的触目惊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规模的造假失信行为,但因屡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励,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严惩不怠,失信者就会被强化为风险厌恶者,失信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守信行为就会受到弘扬。 3、从众行为。 不守信用的从众行为源于行为主体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看,行为经济学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从众行为。我们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有两家饭馆相互紧挨着,每个顾客都要从中选择一家来就餐。第一位顾客选择在哪家就餐是完全根据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顾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来做决定之外,还可能受第一个顾客的影响,如果前两个顾客的选择相同,则第三个人看到其中一家饭馆有两个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却没有顾客,也可能会选择人多的饭馆。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顾客都会选择同一家饭馆就餐。但是实际上,选中的那家饭馆很可能是差的。上述理论可用来分析信用问题,失信者通过观察别人的信用选择行为,或通过不合理的推理认为他人选择失信行为而获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惩处的代价低于失信所获得的收益,即使被惩处,大多只是被要求弥补对方成本或罚点款了事,个人受到制裁甚少,这样,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管理者们产生了“法不责众”、“跟风无过”的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所导致的行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简单复制和添加,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严重。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活动之中的,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众心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根据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价值观是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个性之中支配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市场经济下,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诱惑随之产生,相应地,一些丑陋现象也相伴而生。一部分人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不守信用而欺骗另一方交易者。 从外因看,产生这种从众行为的外部原因在于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太小。行为经济学家指出,人们作决策、作判断时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法必定要受到惩罚。如果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触犯法律。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试法”,在于他们觉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在作决策判断时,不会是完全理性的。正如一个小偷在他第一次行窃“成功”后,发现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尝到甜头后胆子会越来越大,罪行也会越来越严重。同理,当交易一方发现不守信用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失信行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一方交易者会为了收益而放弃诚信操守。另外,监督成本过高,违规成本、诉讼收益太低,这就诱致众多行为人选择失信,失信案例层出不穷,社会信用普遍较差。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信用问题治理 信用问题治理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探索并力求予以解决的课题,构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决信用问题的主题。笔者根据以上对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1、第一层面是根据确定性效应,构建规范、简明、易于操作的信用体系,交易主体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把自己规范在自觉守信行为层面。按照前景理论中的确定性效应,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所以,应创造条件,增加人们面临“获得”的概率。为使守信的“获得”概率增加,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社会征信机制,使人们易于获得全社会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降低单一行为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获取成本;二是在操作上,尽量使社会征信机制和信用交换机制在规范的基础上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引导尽量多的大众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尽量通过正式规范信用体系渠道获取各行为主体的信用信息,减少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用信息,如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或道听途说。 2、第二层面是根据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使交易主体之间一对一的失信行为演变为失信者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通过与整个社会的信用对抗机制把失信者的失信行为强化为守信行为,使介于失信后至法律惩罚之间的灰色地带的失信行为得以递减。培育发达的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是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能够中断的关键,也就是在征信制度基础上,生产出可以交换的市场能够接受的信用产品,同时建立规范的信用产品交易市场。这样,一旦某一交易行为主体不守信用,其失信行为很快通过信用信息交换和扩散机制,也即通过信用产品在信用交易市场上交换并扩散出去,导致失信者对交易另一方的失信行为转化为对整个社会的失信行为,失信者将会丧失与社会中任一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机会,作为他不守信用的代价,这种代价会伴随他较长时间甚至一生,其惩罚和威慑作用是很显着的。这样就能中断失信者的这种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3、第三层面是根据从众行为特性,完善失信行为的法律机制,强化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弱化失信行为的示范作用,使失信的跟随者摄于法律的严惩,而由失信行为取向转变为守信行为取向。行为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在非理性的情况下,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故处罚比奖励对人的“刺激”更大。根据该理论,让失信者彻底放弃侥幸心理的最根本措施就是要加大惩罚力度,让违法者们意识到不守信用必将付出沉重代价。为此,一是要加快我国的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业监管,加大惩罚力度,以解决行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二是要加强执法机关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到“执法必严”,对违反法律的失信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 目前国内加快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如上海、北京、深圳的个人征信系统运行,浙江、江苏、湖北等省市的区域信用体系构建等,随着信用制度的完善,失信所获收益的成功率逐渐变得更为不确定,客观上强化了交易主体守信收益的稳定性,引致社会交往、经济交易中个人、企业守信行为趋于强化。 经济学论文: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快和各国经济参与世界大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以下是这一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 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 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 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 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国际金融一体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已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金融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金融一体化是指各国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赖、影响而产生的逐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表现是: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 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体系也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世界金融一体化使得主权国家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削弱。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下,资本力量已经超越了国家力量。包括最发达的国家,无论从实力、理论、法律还是从技术上都难以控制国际游资的冲击。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升了国际金融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权力地位,在特定的时期对于民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提出了挑战。 二战结束以来,金融霸权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概念是以格拉斯为首的美国左派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家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金融寡头及其政治代表,通过控制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并以此牟取暴利或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由金融霸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呈现两种趋势: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内部对金融权力的争夺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权又联合起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控制。金融霸权对国际关系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国际资本流动,二是进行国际金融投资,三是操纵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从对国内经济结构影响来看,金融霸权通过控制资本流动,不仅可以改变左右一国的产业结构对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还会促成 泡沫经济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并影响政府的行为。从对国际经济影响看,金融霸权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霸权会通过各种形式从发展中国家抽走极为稀缺的资金,同时又会扭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其经济与社会失衡加剧。 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回归”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国家经济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所谓“三难选择”,即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个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克鲁格曼认为欧洲货币联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中国则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经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克鲁格曼认为,“三中择二”是国际经济体系内在的“三难选择”的体现。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于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执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货币一体化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能靠经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支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来自于汇率稳定。汇率的经常性变动会影响正常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使用单一货币能减少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像交易成本一样减少一国的进出口。当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一致性、信誉问题,以及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 国际汇率问题 所谓汇率即外汇买卖的价格,它等于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比率,国际汇率问题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一直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从历史上看,关于汇率的理论有汇率决定的贸易论或弹性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理论、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等。最近十几年来,对汇率的模型与动态分析、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关系、资本帐户研究分析等较为吸引经济学界的关注。 1 汇率的模型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是西方外汇汇率理论的核心,70年代以来,由于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汇率的变动幅度以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各种因素方面,出现了固定汇率制下从未出现的异常现象,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构建了许多模型,主要包括:(1)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弗兰克尔模型;(2)粘性价格的货币模型——多恩布什模型;(3)罗伯特·卢卡斯以及斯托克曼的一般均衡的汇率决定模型;(4)布兰森的资产组合模型 2 保罗·克鲁格曼的汇率动态研究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贸易流量对汇率变化反应迟缓,为进入一国市场,进口商和出口商必须承担一定的沉没成本,他们的未来收益采取一种货币形式,而成本则采取另一种货币形式,当汇率的未来变化不确定时,未来赢利也不确定。在短期内汇率对贸易流量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不确定性诱使贸易商继续等待,但此后为回应基本冲击,汇率必须发生大幅变动才能使市场出清,这样,最初的波动就会对汇率变动产生放大的影响。 3 南方国家的汇率风险 目前发展中国家汇率所面临的风险极为巨大,这是因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感,而后者完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之外。研究揭示,从1975年到1992年,100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危及的触发,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利率(简称“北方利率”)变化密切相关。“北方利率”每增长1%,“南方”银行危机的可能性就增长3%。这是因为国际资本(尤其是证券资本)流入主要是在“北方利率”降落之时,一旦“北方利率”上升,国际资本就有可能掉头回转。“北方利率”的上升,不仅提高资本回转的可能,而且增加了对“南方”银行的“逆选择”:高利率只吸引过度乐观的“南方”借款者,从而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 4 购买力平价对国际汇率的影响 目前对一个经济发展衡量指标有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传统计算方法以及购买力平价(PPP)方法,传统计算方法是根据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把按本国货币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折算成美元来计算国民经济的规模,其缺点是在计算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时,把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汇率计算,而没有把该国货币和购买力因素计算在内。购买力平价方法与传统的汇率计算方法完全不同,购买力平价的方法,利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转换因素,将本国货币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按国际市场价格折算成美元,来估算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学论文:谈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经济学论文:社会欲求的法律经济学 ——《法律的经济分析》译者序 法律经济学被引进到中国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却不理想。这肯定与传播者与接受者都相关,但是主要责任在传播者。 随着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的翻译和朱苏力所组织的“波斯纳文丛”的翻译,不知道“法律经济学”或者“法律的经济分析”的中国法律人恐怕很少了。由此,人们几乎把波斯纳看作法律经济学的代名词。然而,大多数学者和学生反映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非常难读和难教,法律人对于法律应该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标准嗤之以鼻。法律经济学在中国只是一种表面的繁荣,说得准确一点,在大多数法律人眼里,法律经济学只不过是法律追求效率或者价值最大化的工具,这一点自然引起“正义”的法律人的反感,加上很多法律经济学论文和着作中的数学模型,很多法律人厌恶法律经济学就不奇怪了! 法律经济学这门学科有各种叫法,大致有四种,所强调的方面各不相同。Legal Economics 法律经济学(类似于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制度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The Law(特定)法律经济学。强调学科性,但好像是经济学。Law-Economics 法律-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 法与经济学。强调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但不像一个学科。 Economics Analysis of Law 法律的经济分析;Economic Approach to Law法律的经济方法;强调在法律中经济方法的应用,降低了该学科的地位。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s经济分析法学; Economic Jurisprudence经济法理学。强调是法学学派,比如分析法学、历史法学,但其应用性不够,而法律经济学本身的应用性是非常强的。 麦乐怡将法与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和法律的经济分析(Economics Analysis of Law)[①]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学科。麦乐怡认为,一个人对法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来源于他对经济关系的基本观念。法与经济学不是传统法学所讲的寻求法和社会问题的“科学”或正确的答案,而是一个包容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互相竞争的理论体系,通过比较、评价和选择意识形态界定法和经济学的对话过程,从而导致法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真正的主观性的变化。法与经济学要求我们评估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并探索这种选择对法律与经济关系的后果。法律的经济分析则采用经济学的方法,用经济学的术语来作为分析特定社会所实行的法律的理论工具。而且,在这些分析中,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式被视为一种既定的模式。[②] 麦乐怡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将法律经济学区分为意识形态和工具两个层面。麦乐怡分析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意志论和古典自由主义等各种意识形态下讨论法与经济学问题的可能性。但是,每一种工具背后可能暗含着哲学或者意识形态,工具总是与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不可能分开。敝人认为要发展法律经济学,三个层次一个也不能少:法律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法律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工具;部门法的经济分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法律经济学都会受阻。实效主义法学[③]对于美国人是常识,一般法律经济学着作中不会涉及,这大大影响了中国法律人接受法律经济学。我甚至认为,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美国天经地义,只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律经济学才成为一门学科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法律经济学精神在霍姆斯、卡多佐和庞德等人的着作中可以找到。只是在科斯1960年那篇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科斯命题[④]后,我们才找到了突破口,也就是说,找到了适当的工具。然而,法律经济学的精神蕴含在论文标题“社会成本”中。 波斯纳的那本着名的专着性教材《法律的经济分析》出版后,出现了各种法律经济学教材鲜有以“法律的经济分析”命名的教材。斯蒂文·萨维尔(Steven Shavell)教授,法律经济学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2004年出版教材《法律的经济分析基础》[⑤],同时在“法律人的分析方法”系列丛书中出版小册子《法律的经济分析》。后者可以认为是任何想了解法律经济学的必备入门教材。[⑥]本人读完该书就有翻译的强烈冲动,不仅仅因为其通俗易懂,更重要的在于萨维尔教授在本书中纠正了波斯纳的意识形态倾向。萨维尔指出,有一种强烈的批评是法律经济学有着持一种保守的、企图维持现状的观念的特定政治倾向。波斯纳可能就是这种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①]可以说,萨维尔恢复了法律经济学的本来面目。萨维尔的精神与科斯范式一脉相承。 我下面将问题集中在对科斯命题的分析上。科斯范式到底预示了一种保守主义还是改良主义?波斯纳牌号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为什么会成为保守主义?我们试图从对实证科斯命题的理解、两个规范科斯命题的选择以及对于效率的理解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私有化、分配与效率 科斯最初提出所谓科斯命题是在1959年发表的《联邦通信委员会》和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但是这两篇文章对科斯命题的表述是不同的。1959年的版本是:“新发现的山洞是属于发现山洞的人,还是属于山洞入口处的土地所有者,或属于山洞顶上的土地所有者无疑取决于财产法。但是法律只确定谁是想获得山洞使用权的人必须与之签约的人。至于山洞是用于贮藏银行账簿,还是作为天然气贮存库,或养殖蘑菇与财产法没有关系,而与银行、天然气公司、蘑菇企业为使用山洞而付费多寡有关。”[⑦] 这里仅仅是对于一个事例进行判断,可以说这一判断是在一个自由交换社会中有 生活经验的人都懂得的道理。接着,科斯指出这一观点适用于发射无线天波、排放烟雾、土地的使用等领域。后来科斯又通过“斯特吉斯诉布里奇曼案”表明了:一旦建立了当事人的法律权利,谈判就能够改变法律规则程序,只要有迹象表明在谈判中所花费的费用有益于问题的解决。从这一假设例子可以看出,“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但是最终结果(产值最大化)与法律判决无关。” [⑧]可以将此命题称为产权版科斯命题。 但是张五常对产权版的科斯命题表述是不同的: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前提。张五常多次强调这是产权版科斯命题的核心,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定理。[⑨] 事实上这两个命题不同,在我们看来,产权版科斯命题是一个实证命题,而张五常想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规范命题。产权版科斯命题的核心命题是后一部分:最终结果(产值最大化)与法律判决无关,而不是张五常说的前一部分。如果把张五常的命题作为实证命题看待就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权利的界定既不是市场交易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市场交易的必要条件。权利界定后,如果缺乏对交易的保护,市场交易不会存在或者很少存在。按照巴泽尔的理论,权利的界定的是一个演进过程,从不界定到清晰界定都是合理的,而且由于信息成本,任何一项权利都不是完全界定的。[⑩]但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进行市场交易。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是说权利界定没有好处,产权界定不会出现扯皮现象,确实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而是说,界定权利本身也需要成本,在界定权利的边际成本比没有界定或者界定不清晰时的扯皮等边际成本小时应该进行界定。当然这并不证伪张五常的主张:权利的界定应该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前提。实际上这是古典经济学的法律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休谟、斯密就曾经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休谟确立了人类社会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即稳定财物占有的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指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完全依靠于那三条法则的严格遵守,而且在这些法则遭到忽视的地方,人们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社会是人类的幸福所绝对必需的;而这些法则对于维持社会也是同样必需的。”[11]斯密接受了休谟的基本观念,将国家确立个人财产权作为考察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出发点。[12]但是不管休谟和斯密怎么强调财产权的重要性,他们知道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斯密承认,财产权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财产权的保护和财产的不平均是最初建立政府的原因,而财产权的状态总是随着政权的形式而有所不同。[13] 事实上,对科斯该命题的仔细分析看,该命题应该是:不管法律把权利界定给哪一方(但要清晰界定),最终结果(产值最大化)与法律判决无关。也就是说,最终结果依赖于市场的交易。为什么张五常把科斯原初的实证命题变成了规范命题,而且认为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定理?这是因为产权明晰的潜台词是古典经济学主张的财产私有化,张五常就是其坚定的支持者。[14]因此,我们认为,张五常版本的科斯定理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公理”。对于财产权到底应该私有还是公有的问题,Shavell正确地指出,我们能够解释为什么财产权可能是社会意义上有价值的,但是它们并不支持一种特定的财产权形式,尤其是并不构成私有财产权的一个论证,私有财产权意味着财产广泛地被私人而不是被国家所拥有(且能被转让)。财产权的好处可能通过不同的财产权制度得到实现。譬如,社会主义国家里对所有权的保护不会引发纠纷,并能避免在财产获取与维护上的浪费,这点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此外,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中,即使工人不拥有他们生产的产品,通过对工人的监督和建立适当的工资结构,对工人工作的激励也是显而易见可以达到的。就此而言,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司并无二致。[15] 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再次通过“斯特吉斯诉布里奇曼案”和牛损害谷物的实例表明:在市场交易的成本为零时,法院有关损害责任的判决对资源的配置毫无影响。接着科斯又通过“库克诉福布斯案”、“布赖恩特诉勒菲弗案”等说明:通过市场交易修改权利最初的合法限定通常是有可能的。当然,如果这种市场交易是无成本的,那么通常会出现这种权利的重新安排,假如这种安排会导致产值的增加的话。[16]这就是着名的无交易成本版科斯命题。 对无交易成本科斯命题的理解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这里所说的无关紧要是指究竟配置给哪一个是不重要的,但是权利的初始配置行为本身是重要的。科斯明确地指出:“法律体系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清晰的权利界限,使权利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进行转移与重新组合。”[17]权利界定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这是为什么很多权利不清晰界定的原因。其次,把权利配置给哪一个对个体来讲是重要的。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权利的最初分配一直是举足轻重的。这个时候,法律只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分配功能。因此,我们确实可以证明法律与效率问题无关,但其前提是交易成本为零。 市场交易为零的假定是很不现实的。科斯指出,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花费成本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18]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进一步指出“在市场交易中不存在成本的假定是很不现实的。在有交易成本时,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19] 该命题称为有交易成本版科斯命题。 自此法律就具有两重功能:分配与效率。可以说法律经济学涵盖了传统法学的范围,强调法律经济学仅仅强调法律实现效率的一面无疑是矫枉过正。[20]现实中的科斯范式并不仅仅表明效率方面,而且其涉及权利的分配。有交易成本版科斯命题实际上说明法律在分配与效率两方面的功能,有交易成本的状态正是现实的状态。但是在怎么实现分配的问题上却是有争议的。一种是每一个法律都既考虑效率问题又考虑分配问题。另一种就是Cooter和Shavell提出的间接分配问题。Cooter和Shavell等人认为,法律确实应该考虑公平分配问题,目标是社会福利。但是他们从实效性角度认为通过收入税可能比私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Cooter认为我们必须区分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和矫正正义(Corrective justice)。他认为,分配正义关涉社会群体的经济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税法和社会福利法来追求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关涉私人法律上的争议,特别是损害赔偿诉讼。在法律纠纷中利益的分割可能影响相似境况的群体。例如,如果原告是某一特定商品的消费者,或者某一特定股票的投资者,或者小汽车司机,那么偏向原告的判决可能有利于消费该商品、投资该股票或者开小汽车的每一个人。相反,收入再分配的鼓吹者通常目标在于穷人、妇女或者少数派。[21]私法应该通过配置(Allocation)达到资源的有效率使用,而税法通过分配(Distribution)实现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平分割。诉讼当事人被视为是应该得到正义的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的代表。通过私法去实现分配正义是无效的方法,而实现矫正正义的税法正好实现效率的目标。[22]Shavell系统总结了这些原因。Shavell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采纳所得税制度可以原则上满足分配目标,而采用法律规则可能会妨碍到规则的其他目标。例如,假设在一些领域,过错责任是比严格责任成本更低的规则,因为,过失规则会导向更少的诉讼量。但是,比起严格责任来,过失规则使一部分贫穷的诉讼主体的境况变得更糟,这是因为在过失规则下,贫困群体常常不会为其所受到的损害收集证据,而在严格责任下恰好相反。如果对穷人收入的这种影响降低了基于分配目标(grounds)的社会福利,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在所得税上适当的调整进行补救(例 如,对那些改善较少的一方进行减税或者补贴)。如果代之以严格责任来帮助他们,那么诉讼量将无谓地增加。在帮助穷人方面,最好直接通过所得税制度来实现而不是选择严格责任,因为严格责任有其不欲求的一面——就是对诉讼量的影响。第二,法律规则通常影响所及仅仅是众人中的少数部分,因此,与所得税相比,能从法律规则中受惠的人很少,而所得税制度能够帮助任何由个人组成的大型群体。第三,法律规则影响的群体有其独特性(例如,某类事故的受害者),他们的财富或对钱的需求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与所得税相比,选择法律规则作为实现分配目标的手段常常不得其功。第四,将法律制度用作实现分配目标的手段,其代价是非常昂贵的。通过法律制度将现金(funds)转移给个人花费的成本可能是被转移额的一倍,税收制度的行政成本少于税收额的5%。第五,选择法律规则产生的功效可能被价格的变化所抵消。例如,如果为了帮助某些人购买某种产品,法律严格规定了产品的质量水平(比方说,将提供给穷人的住房的质量强制规定为更高标准),结果是,购房的价格就会相应提高,因此,预想的受益人最终并没有得到改善。所有这些论据都表明:虽然在考虑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时,分配目标很可能是(像我们通常所感觉到的那样)重要的;但是广义的社会福利标准下,他们不应该影响法律规则的选择。[23] 因此,并不是说法律经济学仅仅考虑效率问题,而不考虑分配问题。实际上,科斯范式既关注效率也关注分配,只是从实现分配的实际效果角度法律经济学绕过了通过法律规则直接分配的难题。 两个规范命题的意识形态 在一个交易成本大量存在的现实世界里,我们试图通过法律制度来创设有效率的结果。 波斯纳将科斯定理表述为,在市场交易成本为零的场合,法律对于权利的最初配置与效率无关,因为如果权利配置没有效率,那么当事人将通过一个矫正性的交易来调整它。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推论。第一个推论是,法律在注重提高经济效率的意义上应当尽可能地减少交易成本,比如通过清晰地界定产权,通过使产权随时可以交易,以及通过为违约创设方便和有效的救济来减少交易成本。科斯定理的第二个推论是,在法律即使尽了最大努力而市场交易成本仍旧很高的领域,法律应当将产权配置给对他来说价值最大的使用者,来模拟市场对于资源的支配。[24] Cooter和Ulen仅仅将波斯纳的第一个推论叫做规范的科斯定理:建构法律以消除私人协商的障碍,即润滑交易。而把波斯纳的第二个推论叫做规范的霍布斯定理:建构法律以最小化私人协商失败导致的损害,即纠正错误配置。[25] Avery Katz把规范的科斯定理称为“私人合作模型”,交易的前提是有合作剩余。规范霍布斯定理的思想最初由卡拉布雷西在《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法的一些想法》中提出来的。不是通过庇古税或者补贴的方式来内化外部成本,而是通过称为“庇古责任规则”来内化成本,就是要求避免外部成本最低的那一方承担责任,从而满足效率要求。卡拉布雷西的模型被称为“市场失败模型”,也就是外部性应该内部化:商品价格要真实地反映出它们的全部成本。[26]对于侵权损害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来避免。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平等地评估损失。例如,在劳工损害赔偿之前,单个的劳动者一般无法评估出伤害风险的真实大小。承担风险的应该是支付保险费较少的那一方。企业保险比雇员保险花的钱要少,所以雇主应该为其雇员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当讨论外部性与效率的关系时把所涉及的主体放在平等位置,然后考虑谁承担避免外部性的成本更低。科斯范式是让当事人交易解决,卡拉布雷西范式是重新进行权利配置。现实世界中有交易成本,科斯范式遵循规范科斯定理:尽可能减少交易成本以便当事人交易解决,卡拉布雷西范式遵循规范霍布斯定理:纠正错误配置,消除交易成本。目标都是为了包含施加外部性的个体及其承受外部性的主体在内的整体的利益,也就是我们的效率目标。表面看来,卡拉布雷西范式比科斯范式更能促进效率,因为后一种方法可以消除交易成本,前一种方法可能仅仅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交易本身仅仅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纠正错误配置本身涉及三方关系,首先,立法者或者法官的公正性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即使没有公正性问题,这种重新配置也是有成本的,这表现在由立法者或者法官来界定谁是避免外部性成本更低的一方有信息成本。所以,仅仅从效率角度看,规范科斯定理和规范霍布斯定理的优劣依赖于具体情况下交易成本和纠正配置成本的高低。Demsetz 认为统一市场失败模型和私人合作模型的是交易成本:当交易成本低时适用科斯范式,当交易成本高时适用卡拉布雷西范式[27]。 对于这两种范式的选择是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 Katz强调科斯的方法突出了法律只需要界定好权利,其他的事情由当事人通过交易去解决:因为双方行为的相互关系比初看起来更为复杂,私人规则有可能比公共管制在协调当事人行为上做的更好。也就是说私人秩序有可能比公共管制在协调当事人行为上做的更好。[28]Katz的观点在张五常对科斯命题的曲解中表现到了极致。此时,法律能做的仅仅是润滑交易。 Katz是在与卡拉布雷西的模式的比较时强调科斯范式是“市场交易模式”。那么,科斯本人的基本观念又是怎样呢?实际上,科斯范式并没有这种保守的价值观念,科斯范式是典型的改良主义的。 科斯在“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一节明确指出,《社会成本问题》前几节中,在研究调整合法权利时强调只有通过市场进行,才会导致产值的增加。但是这一论点假定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为零。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那么,“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调整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产值。”也就是说,在正的交易成本时,权利的适当初始界定能够提高效率;当初始界定无效率而且交易成本高时,权利的重新配置也能够提高效率。 科斯命题的价值是通过科斯方法与庇古方法的比较得到的。我们知道庇古方法的单向思维和政府干预意识。科斯的方法与庇古的方法的区别就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科斯的方法特别强调相互性,外部性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侵害,而是相互产生的。科斯开篇就提出“问题的相互性”,正是这种视角的转变使得我们“不言而喻,必须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29]庇古将负外部性称为是“无负责的行为”,因而是“反社会的行为”。科斯非常明确指出将负外部性称为是“无负责的行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认为这些行为必定是“反社会的行为”则是错误的。这些行为或许是,或许不是“反社会的行为”,有必要权衡一下它所引起的危害和好处。反对任何引起危害他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反社会”行为。[30]“相互性思维”是科斯范式的特点,但是这个思维方式是服务于更高的“总的效果”,这就是科斯在文章最后提出的“方法的改变”。“较好的方法看来是,将我们分析的出发点定在实际存在的情况上来审视政策变化的效果,以试图决定新情况是否比原来的情况好或坏。”“显然,只有得大于失的行为才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当在各自为政决策的前提下,对各种社会格局进行选择时,我们必须记住,将导致某些决策的改善的现有制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决策的恶化。而且,我们必须考虑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不论它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管理机制),以及转成一种新制度的成本。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我们应考虑总的效果。这就是我所提倡的方法的改变。”[31]相互性的考虑导致我们从团体角度、国家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它不预设哪种权利是天经地义的,一开始把权利放在平等地位,这样可 以考虑不同的权利配置产生的总的效果,通过比较总的效果来决定权利的配置。科斯也没有预设哪一种模式就是绝对合理的,一切都应该放到具体场景下对于总效果的考量。对总量的追求是法律经济学的目标,而相互性思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 科斯的“方法的改变”并不是说一定要采取市场交易或者政府规制,也没有说到底是润滑交易还是重新配置更好些。科斯范式,简单说就是,具体情况下哪种方法总的效果好就用哪种方法。 在存在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法律不仅仅可以润滑交易,而且法律可以进行权利配置。而且法律不仅仅可以一次性配置权利,也可以多次配置权利。效率的追求涉及到初次分配和重新分配及其后果。首先,权利的初次配置应该基于什么原则?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法律只不过是其具体实现。任何财产权的配置表达了对本人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所以总是与外部性联系在一起的。[32]庇古方法、“市场交易模式”与卡拉布雷西范式都是为了解决外部性。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侵权总是在发生。只不过在于哪些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哪些是允许的或不允许的。庇古的侵权法理论,谁损害,谁赔偿;损害多大,赔偿多少,要求恢复原状。这里的逻辑只不过是机遇先授权原则,保护的是先在者的利益,可以说是一种保守主义。科斯范式把侵权者和被侵权者放在同等位置,认为侵权是相互的,制止也是相互的。制止张三的行为以避免对李四的侵害反过来对张三是一种损害。试图为侵权行为找到正当性。如果先在者对权利的估价较低,侵入者可以通过自愿交易达到帕累托改善,但必须付费购买权利,仅仅强调润滑交易的“市场交易模式”仍然是保守的。由于“市场交易模式”考虑到了两者避免外部性的成本可能不同,被侵权者避免外部性的成本可能比侵权者的成本要低,所以“市场交易模式”比庇古方法更有效率。此时,如果我们认为初次的权利配置是正义的,那么“市场交易模式”就不仅有效率的,也是正义的。如果由于交易成本过大使得这种对双方有利的交易不可能实现怎么办?如果维持原状,那么就损害了效率。此时有两种情况,如果坚持原初的权利配置是正义的,那么这时是正义的;如果坚持原初的权利配置是非正义的,这种情况也就是非正义的。如果采取卡拉布雷西范式,法律重新配置权利,那么包括侵权者和被侵权者的整体就得到改善,满足了效率目标,但是其正义性与原初的权利配置的正义性正好相反。正如我们上文指出的,科斯范式实际上包含“市场交易模式”与卡拉布雷西范式,将规范命题称为“科斯规范命题一”和“科斯规范命题二”更合理一些。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因为强调他的方法与庇古方法的不同,庇古方法既是单向性思维又是政府作为的,这容易导致我们将科斯范式理解为“市场交易模式”。但是,如果我们联系科斯的两篇论文《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来理解科斯范式就会发现,科斯所强调的是一种根据交易成本进行比较取舍的理性选择,科斯范式并没有预设哪种制度的优越性。科斯指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具体来说,导致企业出现的两种主要成本是:1、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2、谈判和签约的费用。科斯认为,“如果协作是价格机制起作用的一个直接结果,那么(要素之间的)一系列的契约就是必需的”,而企业的存在使“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从而降低了谈判和签约的费用。正是交易费用导致企业的存在。但是企业为什么又不能非常大,像社会主义整个作为一个企业?这是因为行政成本的存在。[33]所以,将交易成本和行政成本进行权衡才能理解在现实社会中既有企业也有市场的存在。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不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规制都是有成本的,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同领域比较这两种成本,选择总的效果好的制度。用邓小平的话说来讲就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4] 总效果与价值最大化的意识形态 法律经济学的意识形态与法律追求的价值直接相关。毫无疑问,法律经济学的价值目标是“效率”,但是,主张哪种效率却是至关重要的。[35] 波斯纳把法律的价值界定为“价值最大化”。波斯纳将价值与效用对立起来,而且把价值界定为交换价值,即在市场上测度的或者至少是可以在市场测度的价值。将社会价值定义为社会中以价值测度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波斯纳特别强调,价值是人们愿意为某个东西所支付的东西,而不是人们可能从拥有此物中所获得的幸福。在实际操作中,愿意支付又变成了实际支付。“一个个体,他会很想获得某种物品,但又不愿或无法为此支付任何东西,也许因为他很穷,那么在我使用的‘价值’这个术语的意义上,他就不是看重该物品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就是由货币支撑的诸多偏好的总体满足。”[36]波斯纳为什么反对功利主义而倡导财富最大化呢?在波斯纳看来,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模型而言,追求财富最大化要比古典功利主义更尊重个人的选择,经济自由可以更坚实地建立在财富最大化而不是在功利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与保护自主性的目标刚好一致。[37] 在波斯纳看来,只有能够实际上拿出货币购买好处或者预防损失的人才有发言权。例如,对于一位几天没有吃饭的乞丐来说,获得一块面包的效用肯定很高,但因为他没有钱购买所以面包就对他没有价值。权利的变化也是如此,比如说现在有一项法案准备授予奴隶最基本的人权(生命、财产和自由),这些权利对于他们是宝贵的,但如果按照波斯纳的理论,只要奴隶主能够拿出足够的货币(高于奴隶实际上能够支付购买这些权利的货币),那么就可以阻止此项法案的通过,标准就是所谓的价值最大化。波斯纳牌号的法律经济学倾向于依赖一种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式,这种保守主义将权利和义务化解到数学公式之中,他们认为,一个有效率的结果将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而财富最大化将产生最后的可行的社会安排。波斯纳认为,财富最大化原理的另一个含义是,那些没有足够收入能力来支持其甚至最低程度的体面生活的人们是无权言及分配资源的,除非他们被视作拥有财富的人的使用功能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生来是弱智者,或者他对社会无所贡献,那么他便不存在获得社会支持的权利,尽管由于他的低能而无法自理是无可指责的。 波斯纳并不仅仅坚持“市场交易模型”,他也主张,在法律即使尽了最大努力而市场交易成本仍旧很高的领域,法律应当将产权配置给对他来说价值最大的使用者。但关键在于由谁来决定将产权配置给对他来说价值最大的使用者。例如,我们认为,富人捐出一元钱给穷人肯定是能够提高效率的,但如果交易成本很高时,政府通过累进税制将富人的一块钱转移给穷人就是一种有效率的权利配置。[38]但是波斯纳要求重新配置权利的基础是“模拟市场对于资源的支配”,所谓模拟市场就是能够实际用货币或者财产对其权利评价的人,显然只有富人。这种情况下的权利配置只会把权利都配到富人那里去,其意识形态性显而易见。 波斯纳以货币的实际支出来界定权利的重要性实质上是一种富人的经济学,因为富人拥有更多的财产或货币。财富最大化就是要将资源或者权利分配给能支付最高的价格的人,那些人必定是富人。波斯纳为了避免效用概念的主观性而提出这种主张的,但掩盖不了他政治上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仅仅既得利益者才有可能是最珍视权利的人。 波斯纳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但是波斯纳主张的实用主义哲学却与他的保守主义有些冲突:“我说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是能动主义的(渐进的、“能办事的”),它既否定保守主义的‘现有一切都最好’的说法,也反对命定论的‘一切后果均非人所意图’的观点。这种实用主义相信进步,但又不自称能够界定进步;它相信深思熟虑的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进步。……它是一种强调行动和改进的哲学……除了强调可行、向前看和后果外,实用主义者……都重视经验。”[39]可以说,实用主义是改良主义的,是与自由放任政策和达尔文主义对立的[40],而波斯纳的规范法律经济学采取财富最大化作为标准,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 科斯认为,法律追求的目标是“总的效果”。尽管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限于比较由市场衡量的生产价值。但是,科斯明确指出,“在解决经济问题的不同社会安排间进行选择,当然应在比此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并应考虑这些安排在各方面的总效应。正如弗兰克?H?奈特常常强调的,福利经济学的问题最终必然归结为美学和伦理学问题。”显然, 科斯的“总的效果”并不是赤裸裸的货币最大化或者价值最大化,而且有伦理的内涵。 很多重要的法律经济学家并不把价值最大化作为法律追求的目标,而是赋予其社会的伦理的内涵,包括公平分配的观念。Shavell明确拒斥波斯纳的财富最大化,而将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规范标准。社会福利实际上就是社会欲求[41],是一种理想,因而是可变的。“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并没有这样的倾向,尤其显着的是,它与那种认为在社会福利标准下的公平分配具有优势的观念无关。” [42]社会福利的测量通常并不依循收入分配的重要性以求与之一致,这意味着法律规则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将与它的评估无关。这样做的理由肯定不是因为收入分配是不重要的,而是考虑到法律规则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将使我们的分析复杂化,而这种复杂化最终并不改变我们的结论。为什么已知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性,而将收入分配考虑进来却不会改变我们的结论?答案是我们可以使用所得税和转让机制实现社会再分配。[43]首先,个人的效用概念(utility)或个人的福利概念(well-being)完全是普遍性的,可以包括他所关心的任何东西。第二,个人的效用是建立社会福利衡量标准的唯一依据,与该效用无关的因素都不在考虑之列。第三,并不存在首选的或客观的社会福利衡量标准。一位分析人士可以参考任何一个社会福利衡量标准,然后决定根据所选择的提高[福利]标准,得出什么样的社会政策将是可遵循的。第四,研究表明,很多社会福利衡量标准都反映了对分配公平(distributional equity)的偏好,产生这种偏好的原因是:社会福利在个体之间的公平分配将有利于导向其他方面的公平。第五,在任何一种社会福利标准下,通过所得税(和福利)制度实现分配公平都比其他社会政策要好。[44]Schelling说,所谓效率就是更好的代名词:关于替代性后果,一些替代性的状况或政策或计划是不是更好。“更好”有特殊的含义:作为结果,对于每一个相关的人是最好的,或者对于所有的确定的利益是较为平衡的。[45]Cooter也指出,从本质上说,经济学家用的正义概念通常与效率一致,经济学家之间关于正义的争论在于怎么解释效率概念。[46]效率概念实际上依赖于处于团体中的人的观念,而且是动态的,只不过是对于总量追求的改善。前面指出,可以通过税法实现分配正义。我们知道高税率会减少工作和投资,以至于减少社会财富的生产。按照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样可以增加总效用。总效用比再分配前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再分配税率的高低。理想的税率应该使得税收在生产上的负面影响被再分配增加的效用所补偿。在现实中,效用是可变的。某一个时期可能更重视经济效率;而另一时期则重视收入的相对平均,标准都是总的社会福利。分配正义所实现的群体之间相对的平等好像与经济学的效率原则相悖,但是考虑到极端的不平等可能导致动乱, 对穷人和富人都没有好处,因此基于民主判断的总效用的增加比“财富最大化”更有效率。法律经济学并没有预设某种固定的规范标准。如果将法律经济学的价值标准定位为动态的效率,那么科斯范式的法律经济学显然是一种改良主义。 结语 关于自然界或者社会的规律本身是没有意识形态的,但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规律可能非常不同,特别是将这些实证的规律上升作为社会政策的规范时,其背后蕴含很强的意识形态。 Shavell针对人们强烈批评法律经济学中的政治偏见指出,必须把在某个领域中有影响的某个特定专家在其作品中明确表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主张与这个领域本身固有的政治主张区分开来。很明显,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并没有这样的主张,尤其显着的是,它与那种认为公平分配在社会福利标准下具有优势(virtue)的观念无关。[47]科斯范式不仅仅没有那种保守的“价值最大化”的法律价值目标,而且科斯命题包含了分配与效率两个方面。从有交易成本的科斯命题所得到的两个规范命题表明,科斯范式仅仅是一种理性选择理论:任何制度都是有成本的,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不同制度下的成本大小,目标是“总的效果”。尽管可能从科斯反对庇古传统中得出科斯反对政府规制而主张私人交易模式。但是,我们不能把科斯范式归为另一种像庇古一样的单向思维方式,好像“私人交易模式”是绝对好的。如此理解科斯或许是因为“庇古的研究方法在现代经济学家头脑中根深蒂固。”[48]当然,也包括法学家在内。科斯范式的根本改变是一种相互性思维,指向未来的改良主义。 Shavell在面对人们对法律经济学的批评时的观念可以说是法律经济学最基本的精神,“只有存在一个比经济分析家所持有的、更好的预测方法时,这才构成一个真正的批评。”[49]当学者们发现某个理论或者制度有缺陷时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不应夸大,因为任何有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制度都是有问题的,当你发现其缺陷时并不表明你找到了更好的理论或制度,因为把那个缺陷改正过来时,可能该理论或制度的好的方面也失去了,总的效果可能更糟。存在的不一定合理,但存在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当我们判断存在的是不合理的时,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有效的工具去实现更好的合理性,使其成为新的存在。当我们不能够通过有效的工具去实现这一目标时,我们不如待在目前“不合理”的存在中,尽管有些无奈,因为改变有时意味着更糟。例如,当我们谈到改革问题时常常把“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与“改革的效果如何”分开,而在实效主义看来这三者是不可分的。因为要不要改革的问题是对于现状是否满意的问题,如果不满意意味着我们有更好的欲求,而更好的欲求能否实现是与改革的路径联系在一起的,改革的路径有一个预期的效果,这个预期的效果是指向更好的欲求的,而不是相反。最终的判断是改革以后的实际效果。所以改革时我们应该考虑改革的路径与预期效果,否则,很可能改革的结果使得我们的境况变得更糟,此时就不如不改。经济学是理性选择的学科,法律经济学无非是要求法律制度的选择是理性的,是社会所欲求的,法律经济学是建立在改良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显然是一种建构式的思维方式。但是波斯纳的整个法理学是批判式的。波斯纳以伏尔泰批判基督教的态度自称,伏尔泰当年只是抨击了基督教,而没有提出一个替代,伏尔泰对此的回答是“我从凶残的野兽口中救了你们,而你们却问我以什么替换这个野兽!”[50]我认为,打破一个信仰是容易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信仰,如果没有的话,让我们被“凶残的野兽”吃掉可能会更加幸福! 经济学论文: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崛起 更广义地看,制度经济学不仅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历史地看,还有在它之前的所谓旧制度经济学和后制度经济学。横向看,则有公共选择理论,法与经济学,“集体行动的逻辑”等相近理论。早在六十年代,一些旧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作品就被介绍到了中国,如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1962),凡伯伦的《有闲阶级论》(1964);后来后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斯,也有着作翻译成中文,如前者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和《经济分析史》等;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大师,布坎南的《自由、市场与国家》,《民主过程中的财政》,《同意的计算》等,利益集团理论的先驱,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兴衰探源》,以及“法和经济学”的着作,等等,也出现了中译本。 强调“生产关系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是承认制度变迁的。然而虽然马克思注意到了流通费用的存在,由于没有将政府的组织费用和企业的管理费用一般化,没有建立起交易费用概念,不仅误判了市场制度的效率,而且缺少了分析制度或“生产关系”及其变迁的有效的经济学工具。更加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对立地位的阶级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生产关系革命”只能建立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其形式是将旧制度打碎,然后再建立起新的来。这种思路显然不能为和平的渐进改革提供帮助。由于有了交易费用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就完全不同。不仅作为“制度运转的费用”,交易费用可以判别制度的效率高低,而且可以用“制度变迁的成本”或“改革成本”来判别不同改革道路的优劣。由于制度经济学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改革成本”就多来自改革导致的利益再分配对某些人的损害,以及这些人很自然的对改革的反对。因而,改革方案越是能够在改变规则时减少损害的人数或受损害的程度,改革成本就越低,改革也就越容易成功。这种理论为中国渐进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也为进一步的改革方案提供了思考框架。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张很不同于制度经济学,它实际上是后者的先驱之一。马克思主义不仅看重生产力,而且强调生产关系;不仅研究生产方式,而且分析交换关系。即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它关注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一面。它认为后来形成的制度是解决冲突的结果。例如国家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虽然它也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尤其有意思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虽然导致了对私有产权的否定,但在强调所有权方面与制度经济学是高度一致的。最后,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互动,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解释历史,就是用制度变迁来解释历史。在这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以致道格拉斯·诺斯对西方历史的解释,至少在前现代部分都与马恩的解释极为相仿(对比一下诺斯的《经济学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91)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和恩格斯,1973,第198~203页))。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济学界主导了数十年,在学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基础,因而很容易提供理解和接受制度经济学的台阶。 最后,尽管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若干缺陷中发展起来的,但正如科斯所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它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在改革开放后,新古典经济学逐渐进入了我国大学的经济学系,并在某些地方成为主流理论,从而为新制度经济学进入中国铺平道路,并提供了分析方法的基础。在问题主导下,在各种理论资源的滋养和互动中,制度经济学崛起了。 虽然在现阶段,应该承认,我们的学术成就还远远比不上美国,然而我坚信,中国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几千年的学术传统,加上在对经济学理论最新进展及时吸纳基础上的创新能力,使得中国有可能出现出类拔萃的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学家。在这个集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学家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选集的论文分成几个部分:对美国为主的西方制度经济学的评论和批评;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经济问题,尤其是过渡经济和国有企业问题的讨论;以及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对一般经济问题的讨论。 在介绍和转述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学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一理论的评论和批评。由于篇幅限制,本书只在大量的评论中选择了一篇正面评价的文章(盛洪与陈郁的“新制度经济学在制度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在这篇文章里,新制度经济学运动显然是一场经济学的革命。至于批评,中国作者首先注意到了美国经济学界的批评(见方绍伟的“科斯定理对吗?”),进而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命题提出了疑问并加以讨论。如盛洪指出,在零交易费用的假定下,产权概念就是多余的;以及如果产权总是不断地随着世代更替而消失和产生,即使在零交易费用下,也并非任意的界定都会通过交易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见“‘社会成本问题’的问题”)。汪丁丁则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击。他在“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一文中指出,交易费用作为一种成本,应服从于“成本就是机会成本”的定义,但当一般均衡下对制度别无选择时,就不存在机会成本,也就没有交易费用。这种对交易费用的否定性结论显然在动摇新制度经济学的根基。 中国学者最有理论增量的地方,是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一个比较有成就的方面,就是对国有企业的讨论。除了用产权理论和委托-理论解释国有产权制度为什么缺乏效率以外,作者们还注意将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引入到理论中。如张军强调自由退出对企业制度的影响。计划经济国家中,政府为了“工作权利 — 过度就业”的目标,以及存在着眼前的“退出成本”,而不能自由退出与企业间的隐含的合约,以惩罚“违约”的企业,是国有企业缺乏效率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周其仁则指出,对私人产权的否定,最要害地是剥夺了要素所有者自由签约的权利。不能自由签约,包括从以前的合约中退出,选择新的合约的权利,就不可能形成市场,反过来也就不能参照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决策。尽管在国有企业体系内部,可以设立行政级别来激励企业家,但与市场制度的激励相比要逊色得多(“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应该说,制度经济学在中国更大的用武之地,是对过渡经济的研究。然而由于已经有很多专集和专着,如 林毅夫等人的《中国的奇迹》,盛洪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天则所的由张曙光主编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一辑,第二辑),樊纲的《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张军的《中国过渡经济导论》,本书不拟收集更多的这方面的论文,除了个别论文,如樊纲的“公共选择与改革过程”,它的特点是对市场化改革的政治过程进行分析。关于中国经济学家在这方面成就的综述,可参看盛洪为《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写的序和 “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过渡过程的研究”一文。 应该说,在一般经济问题的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家有更为精彩的贡献。例如汪新波“对企业性质的重新思考”,就是用时间要素超越雇主与雇员、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来进一步思考企业的性质。在作者看来,企业中不同要素的主要区别,是时间的区别。即有些要素与企业签订长期合约,有些是中期合约,有些则是短期的。签订合约期限越长,要素所有者承担的风险越大,包括承担短期要素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损失,越应在企业中处于主导的或权威的地位。因此企业的性质可以被理解为是长期要素雇用短期要素。作为一个特例,资本之所以雇用劳动,是因为相对于劳动来说,资本是长期要素。这篇论文不仅具有以新视角和新因素重构理论的创新意味,而且具有对已有理论的整合功夫。所欠缺的,是作者还缺少经验积累。可惜的是,在这篇以后,较少受到人们的注意。 在另一篇对企业理论有增量贡献的论文,周其仁的“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中,作者提出了同样有创意的、却大不相同的结论。尽管制度经济学早已将人力资本纳入视野,但更多地是强调其作为一般资产的共性,以便于与其它资产放在一起讨论。而周其仁则着重人力资本的自然法性质,即它只能属于它的自然载体—— 活生生的个人,即使法律制度将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产权赋予另一个人,前者也可以通过“关闭”自己人力资本的对外通道来对抗。当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结合起来才能生产时,对具有特殊性质的人力资本的事后激励,就要构成合约的主要内容,因而企业就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殊合约。作者据此认为以往“资本雇用劳动”的教条,是误将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企业家才能所有者混为一谈时的假象。从古至今,真正稀缺的、从而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家才能。这种强调人力资本的特性、进而重构企业理论的努力无疑具有独创性,只是这篇论文忽视了可以想见的反驳,而缺少完整性。由于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结合也可以采取市场交易的形式,从短工市场到信件快递,从财会与法律服务到相当于企业家能力的管理咨询,人们很难认为企业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唯一形式。这似乎暗示着,还有该文没有涉及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更多的时候,中国学者表现出了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上乘的理论悟性,只是或者缺少形式化的努力,或者没有总体的突破。例如唐寿宁沿着布坎南的思路,提出了市场制度本身也具有立宪性质,即它不仅是一个价格形成机制,更是一个制度形成机制。只是他的这篇论文,“论市场的立宪功能”,表述得过于散文化,没有对这一命题作严格的论证和深入的讨论。林毅夫的“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则对论题作了较完整的理论回顾、文献引证和分析论证。尽管他的结论大多建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这一对概念的提出,还是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分类和分析的维度。虽然在奥尔森的理论中,“利益集团”作为一个负面的概念,引伸出了整个分析框架,但运用利益集团理论进行分析的张宇燕,却在对中国制度变迁问题时发现,利益集团的存在有时也有正面意义。他在“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一文中指出,在进入市场的权利被政府垄断的计划经济中,如果出现了一些新兴利益集团,通过政治过程“撬动”森严壁垒的进入障碍,将竞争引入,会产生市场化的积极结果。他后来依据这一思路考察了联通公司进入电信业的情况,也将在该文中提出的“贾谊定理”,即创造更多的利益集团是对付利益集团的良方,(与他人合作)作了形式化的阐述。美中不足的是,这一命题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展开,后来也没有得到专门的讨论。在将科斯传统和布坎南传统比较时,盛洪发现它们之间的冲突,即所谓“精英论”与“一致同意原则”的冲突。运用交易费用的概念,他发现偏离一致同意原则的“法官裁决”存在的合理性,并认为强调精英作用的“法官裁决”和遵循一致同意原则的“公共选择”是相辅相成的(见“法官裁决与公共选择”)。可惜这篇文章过于简略,缺少形式化的功夫。 应该说,还有不少有理论增量的论文没有被收集进来,因为本论文集还具有某种“基础性”;更有可能的是,它们超出了编者的视野。然而就已经看到的这些论文,我们一方面应该承认,它们与国际水平的经典论文尚有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学者们有着巨大的理论潜力,他们正在逼近领先水平。 从更大的背景看,中国有着制度经济学成长的丰沃的土壤。尽管我们说,经济学是一般的,然而它必是在特定经验积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缺少中国的经验,经济学就缺少一般性;尽管我们也清楚,制度经济学也只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支,但如果我们认为制度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我们不仅覆盖了经济学的大部分视野,而且对所有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持开放态度。 具体而言,能够滋养制度经济学的中国资源包括,中国问题,中国文献和中国历史。所谓中国问题,不仅包括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也包括从中国角度提出的问题。比如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中国经济学家有着比道格拉斯·诺斯更为优越的条件,因为不仅可以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制度变迁,而且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制度变迁;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我们正亲眼看着猿变成人。中国的市场化道路也呈现出了一些原有理论所不曾想象得到的特征。如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已使人们怀疑“要么不改,要么全改”的次优理论,然而它的理论含义还需人们进一步探索。这一成功也同样使人们推测,交易也许是比暴力革命更为有效的改革方式。它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还等待着人们去挖掘。从更大范围看,中国的制度变迁应包括近代以来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其中包括对中国传统制度资源的重新理解,和这些资源如何与外来的制度资源结合起来,构成中华民族新的制度结构。谈到近代,不能不谈中西冲突,也不能不正视由于这种冲突所导致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这种不同的角度,会使西方学者有意无意忽视的一些问题,被中国学者所重视。例如,假如没有自由迁徙的条件,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并非像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坚信的那样,会带来全世界的皆大欢喜。再比如,在研究国际经济时,西方学者多是暗含地假定国际的政治秩序与一国之内无异,这大概与西方世界在这一秩序中占有优势有关;而中国学者可能更会敏感地意识到国际政治秩序中的问题。正是这样一个国际无政府状态,也许才是制度经济学家应该全力面对的。 尽管有关制度经济学的中国的经济学文献还是很少的,但在一个较窄的领域中,还是相对丰富的,这就有关中国式改革的过渡经济学的文献。除此之外,我所指的中国文献是对制度有所描述的古典文献。数千年的历史,使重视人与人关系的中国人在这方面积累的文献浩如烟海。从中国最古老的书《尚书》开始,就有了对制度的记载;号称“三礼”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就对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作了大量描绘和评述;怪异的《山海经》被有些作者认为是上古政治制度的记录,《春秋公羊传》则是儒家政治制度经典 。后人所编《十通》和《五礼通考》都是资料全备的制度史。更有数不清的政府档案和民间合约资料。当我们研究制度时,这些有关制度的资料极为重要。当科斯为了研究企业制度,用自己的诺奖资金建立了匹兹堡大学契约和企业结构研究中心时,他期待着这些企业合约资料能为研究者提供经验素材;张五常教授在酝酿他的《佃农理论》时,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中来自南京的几张租佃合约帮了大忙(2000,第20~21页)。因为有关制度的理论要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对制度的评判,也要参照它的社会结果。而要发现其中的逻辑,不仅要有互动的广泛性,还要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中国的有关制度的文献,对比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对比从中国获得的零星片断来说,无疑丰富得多。 谈到中国文献,中国历史文献也包含其中。而这里讲的中国历史,应是指中国历史的相对于西方的独特道路。中西历史发展轨迹在上古时期就有分野,明显的分道扬镳,也许是在所谓第一轴心时期,即儒学和基督教诞生的时期。在以后,中国和西方走着大不相同的道路。不应否认,制度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种,是以西方经验和西方历史造就的文化取向为基础的。这种文化取向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西方经济学的性格,又被误认为具有普适的性质。例如,西方经济学多是假定经济活动是在较为“纯粹”的制度安排,如法律,市场,企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与西方社会不同制度安排间的对立和紧张不无关系。将人类历史划分成截然不同的几个阶段,也是西方历史阶段在这一理论中的反映。将中国历史考虑进来,不仅可以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重述中国历史,更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不同于西方的特征,会为这个一般理论注入新的因素。例如,“礼”可能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受到关注,并可能冲击原有的制度概念;区别于对立且互补的希腊-希伯来传统结构,以儒学为主的浑然一体的制度结构可能启发人们关于制度结构特征的思考;中国将道德适用于国际关系的传统,也许会为我们解决今天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国际秩序提供某种可行的方案。 当然,处于一个信息革命的时代,中国学者不仅会受益于中国资源,他们必将把全世界的资源视为自己的资源。他们不仅同样关注西方学者关心的问题,也将会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其它文明,如印度和伊斯兰的资源。善长数学的中国学者,如果再加上对制度的深刻理解,也有可能在用博弈论的方法构造制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与其他国籍的学者一起面对着共同的问题,它们包括:(1)制度变迁问题; (2)市场经济自身的问题,包括外部性问题及其它市场失灵的问题; (3)全球的外部性问题,如全球环境,公海捕鱼,南极问题,太空问题等; (4)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问题,即能否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条件下,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平解决国家间冲突的问题; (5)政府的起源、性质和演进的问题; (6)道德与宗教问题,即这些无形制度的起源、性质和演进,以及与有形制度间的互动问题; (7)将智力活动纳入产权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制度创新,以及这种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性质; (8)不同文明间的冲突、融合和整合的问题。 目前我们所欠缺的,是金融资源和学术机制。由于缺少金融支持,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相当零落。许多有理论价值的论文,多是发表出来就没有下文了。而理论的发展,如同美国制度经济学那样,正是一篇论文激起了别人的灵感,通过相继的讨论甚至争论,以及进一步的发挥,才能形成有阵容的理论学派。而在中国,不少有潜力的学者却因为生计问题分散精力,从而缺少对重要问题的持续攻击。从学术组织角度看,虽然制度经济学在中国风靡一时,但还缺少有资金实力的研究机构支持系统的研究。也许,制度经济学家首先应该解决的,是自己的制度问题。包括融资制度,学术组织,研究纲领和分配机制。随着中国在经济上走向繁荣,当有更多的资源通过有效的机制注入到研究中来,我们也许会迎来一个中国制度经济学与中华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经济学论文:解说体验经济 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共同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撰写的《体验经济》一书1999年4月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告诉人们,新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更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体验经济带来人们更多的思考,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更新的思路。体验经济是市场经济完备化的标志 体验经济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但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特性相比,它是一种更加完备的经济形态。 第一,体验经济以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在体验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运行首先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个性要求,企业在提供体验的运行思路、程序和方法时,也必须要保证给消费者以更大的想象与愿望的空间。企业所主张的是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并竭尽全力保证消费者需求个性的全面满足。 第二,体验经济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定制化服务是指按消费者自身要求,为其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同时也是消费者满意的服务。其基本特征是: 1、定制化服务是一种劳动,并且是一种高水平的劳动。它需要“劳动者”有更高的素质,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积极的工作态度。因此,这种劳动较有形的生产劳动和无形的服务具有更大的价值。 2、定制化服务带给消费者的是个性的感受,“结果是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因此这是一种量身打造,有需有供的活动,它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也不会出现需求抱怨,进而保证经济运行的平衡与稳定。 3、定制化服务所产生的“体验”效应是带给消费者美好的感觉、永久的记忆和值得回味的事物与经历。消费者对这种美好的感受不会独自享有,而会与他人分享,即积极地传播,进而产生放大效应。 第三,体验经济遵循的原则是“以顾客为核心”。企业在体验经济运行中扮演着策划者的角色,发挥着为顾客提供“舞台”的作用,真正在舞台上表演的人是顾客。顾客去“体验”所需物的设计工作、定价工作,并进行直接使用,以品尝消费的感受。这说明,顾客是体验经济的主体,顾客对企业的经济运行工作参与度越高,说明顾客对企业越信任,企业品牌价值的实现程度就会越高。 第四,体验经济使企业的经济运行更加开放、更加健康。体验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开放程度,使企业在社会公众的关注与监督之下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这为拥有优质品牌的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会,而对于那些劣质品牌的公司则发挥的是矫正其思想与行为,约束其经济运行的作用。因此体验经济的运行具有着一种积极的功效,它可以保证企业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完善运行程序,满足更广阔市场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到了体验经济的时代,企业就必须按照体验经济的要求规范思想与行为,这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从自由地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到对企业经济运行的严格约束;从顾客创造性地选择消费模式,到企业创造性地为顾客提供舞台;从顾客可以不断地获取消费满足、留存美好记忆,到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可以说,体验经济是市场竞争的更新形式,体验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更加完备,因而更加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 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延续 服务经济是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微观经济主体——— 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在标准化方面均达到要求水准后,同样品质的产品只有通过企业的不同品牌才能给予区别,但当顾客难以鉴别不同品牌之间产品的差异与优劣时,竞争的焦点自然会转向企业向市场提供服务的质量与数量,而顾客则以此作为判定与选择品牌乃至企业产品的标准,顾客关系由此得以建立。 服务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已经给了消费者以更多的承诺与兑现,同时,也使消费者感受到了服务经济带给他们的方便与舒适。服务经济的运行,使企业在其经济活动中,不仅要提供有形产品,还要提供无形服务。商品是提供服务的依托。而在纯粹的服务产业中,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商品。 在服务经济条件下,消费者通常发现不了商品之间的差别,所以,企业为了争夺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不可避免地跳入低价竞争的陷阱。为了避免低价带给企业的利益损失,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制约,制造商们不断挖掘服务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一旦一个公司有意识地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这种刚被命名的新的产出———‘体验’就出现了”。“体验”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好的感觉,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拉动性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也使服务经济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延展效应。因此,就像服务经济的出现不是对工业经济的否定,而是对工业经济的延续,不是对工业经济的替代,而是对工业经济的完善一样,体验经济的出现是服务经济的一种延续,是服务经济走向更大市场空间的必然结果。 体验经济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 体验经济在延续服务经济的发展中,使市场竞争跳出了低价的陷阱,企业在经济运行中由于需要按照消费者的个性要求创造出不同的提供物,因此不同提供物之间的价格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不能统一定价。然而,使企业创造不同提供物这种愿望,从设想到现实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这种距离在大规模经济发展阶段永远也不能缩短,从而其目标不能得以实现。只有在信息网络时代,这种距离才能逐渐缩短,并促使其目标得以实现。这说明信息网络时代使体验经济成为一种必然。迈克尔·穆恩和道格·米利森在描述网络信息时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流程时说,网络信息时代,公司运行的方式是:“鼠标点击”。而这种“鼠标点击”时代,使经济运行的一切都简单化了,如产品开发可以通过“鼠标点击”,顾客定货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市场调查可以通过“鼠标点击”,信息处理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这种简单的运行方式是以复杂的科技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同时也使其成为体验经济的依托。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成熟、网络经济的普及,体验经济所要求的专门为顾客设计和生产工作,其成本增加值会远远低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的个性服务成本。正如一个鞋业公司的老总说,“过去批量生产很难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现在的网络经济、信息技术,使我敢承担为任何一个顾客定制一双鞋的委托,同时成本也不会大幅度上升”。这种定制服务只有在信息网络时代才会产生,因此,信息网络时代为体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是对小学生全方位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培育学生素质,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实际教学,将实际内容与小学科学相结合,丰富实际的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热情,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效果以及质量。而这些教学方法,不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最新要求,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游戏由来已久,并运用于国外的学校教育中。而所谓的教学游戏,是指用来达到传授知识或技能等某些教育目标的电子游戏。顾名思义,教育游戏主要为小学教学服务,其具有显著的教育性、娱乐性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的主要项目。教师让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可以完善小学科学教学,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更多的小学知识内容,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传统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方式多以填鸭式模式教学为主,教师直接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特别是科学内容本身也有着特定的抽象性、复杂化等特征,因此教师在实际讲授知识内容时感觉非常难。而在科学教学游戏的应用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好动的个性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且保证学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将教学游戏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便能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掌握,由此有效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在该年龄并不具有较成熟的科学思维,且思想跳跃性也较强,因此在接受科学知识内容时,很难保证思想的长时间集中,更无法掌握专业的知识内容,培养各方面的才能。此时,运用科学教学游戏的方式,便有利于该教育问题的解决。同时,在教育游戏活动的应用下,小学生的大脑神经也将被激活,大脑思维活动也十分活跃,如此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便会有所发展。此外,由于科学知识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特征,因此在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极易受到训练。并且,将科学知识内容落实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管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实际能力等方面,均能在教育游戏方法下有所提高。 (三)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是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总体目标之一,但由于当前自然科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学校的培养需要,加之课堂上知识内涵的明显抽象性特征,使科学活动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教育游戏的应用下,教师可以把更多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内容导入。例如,在“材料的导热性”教学中,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探索物质世界趣味的引发。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协作方法,让各组学生对由各种材料组成的物品进行分组,并说明物品特征等。通过该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原则 (一)游戏目的要明确 教学网络游戏不同于普通的网络游戏,它是以教学为最终目标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利用网络游戏了解相应的学习知识点。所以,在把教学游戏纳入小学科学教育中时,要确定使用不同的教学游戏能够使学生掌握或巩固什么东西,同时教学游戏的目的也要明确。 (二)游戏操作要简单 小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过于复杂的教育游戏很容易使小学生缺乏耐性和兴趣。所以教育游戏的操作必须简单明了,以适合所教育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行为特征。同时,因为教学游戏主要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游戏技能,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设定得过于烦琐。 (三)创新性和可行性强 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总是有着无尽的热爱,长期不变的教育游戏活动,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创新教育游戏,保证教育游戏的可行性,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 当前,小学教学内包含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内容。而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室内器材的多样性将对实验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想要解决器材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着手:教育部门配备统一的仪器;院校自行购买;自制教具等。教育部门内的人员需统一配置仪器,以解决教材以及仪器存在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当前科学教材以及仪器所需的费用较高。比如活体实验器材内的蚯蚓、蚂蚁等,在农村较为常见,但城内较少。如果家长前往公园寻找,不仅加大家长的负担,还会影响生态的平衡。而对于部分反季节的植物,如凤仙花等,更是十分难找。而科学教学与传统的课程存在显著差异,没有大量的科学教材作为基础,极易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无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育。 (二)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当前,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内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不足5%,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根据调查发现,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参考课本配套的教材内容,常常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学生展开教学,无法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而此种情况,将会影响教学质量,增加小学科学教学的难度。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0~6岁是儿童早期发展、培育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且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科学多从三年级开始添加这一科目,因此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同时,诸多院校不够重视小学科学的相关内容,缺少科学素材等相关内容,学校资金不足,无法购买相关器材。另外,教师无法对学生演示实验,只能对学生针对实验展开讲解,甚至部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讲解理论知识内容,忽视实验内容。部分代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常常将科学课堂转变为第二课堂,导致科学教学徒有虚名。 (四)无法显示课程特点 当前,我国具有较为先进的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但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常常忽视这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仍为理论知识。同时,教师逐渐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但因探索式教学难度稍大,教师将其用于科学教学内,常会出现浪费时间等情况,无法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并且,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极易转移,教师在探索过程中需对学生进行约束,而单一的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四、教育游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路径 (一)合理设置教育游戏,增加小学生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利用教学游戏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并进一步发现科学课本中趣味性较强的知识点,科学合理地设定好教学游戏。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设置教学游戏活动的任务要清楚,游戏活动的操作要简便,接近于孩子的生活实践,以保证教学小游戏活动的设定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轻松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内学习科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普及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教学游戏加入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产生有效影响。但需注意该影响效应的取得,需要比教学游戏的设定更加科学合理。具体设置中,一般要求教学游戏要有明确的目标,适应课堂教学,但同时也应确保任务内容清楚明确,并简便有效。如在“热传导”教学活动中,可直接采取相关的教学游戏。这样学生在认识冷和热的同时,还能了解冷热下的某些生活现象,学习兴趣也可被充分调动,教学内容的传递也比较方便。 (二)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的融入,不但丰富了小学科学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训练小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发展学生的大脑思维,对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准也具有很重大的意义。所以,在设定生动有趣的教学游戏时,教师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游戏中去。特别是针对那些比较内向文静的学生,教师对教学教法101游戏内容的设定必须尽量地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投身到教学游戏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校课堂的教育氛围,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从而有效改善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三)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育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组织合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以小组为单元开展教学游戏,通过加强各组成员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学生间的默契度,促进课堂游戏的顺利完成,培养学生的课堂实验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育效果。虽然教育游戏可以满足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但仍有部分小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并没有投入教育游戏活动中,这便会制约着教育游戏的实效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则可以考虑进行学习组织的建设,并分配小组中每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如此便可以在教育游戏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可依次明确雾、云、霜等的形成过程,并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该游戏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十分容易,并能从团体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 (四)教育游戏贴近生活,加强小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科学本身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科学教育游戏时,教师就应充分考虑游戏的生活化特征。特别是部分小学生在认知与接受能力上不足,此时就要融入日常生活游戏,并选择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游戏教学内容。如在“植物”教学中,教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树木作为主要的考查对象,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植物的有关概念了。需注意的是,科学活动并不意味全部局限在课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在引入教育游戏过程中采用课外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是科学教育游戏的主要内容,通过在科学教育课程上的探索和实验,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设置教学游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度,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小学科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育游戏的设置要以教材为依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作为目标。教师设计的游戏内容要符合小学科学教材以及内容,不可偏离课本。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时一定要按照课程目的,恰当地把所学的科学知识融合到教学游戏中,在提高游戏兴趣的同时保证游戏内容的合理性。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想要充分掌握游戏节奏,就要保证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充分挖掘科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小学科学内的溶解”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能够溶解的化学物质,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奥秘。并且在让学生掌握化学溶解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 (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尤其是安静内向学生的活动愿望和参与性,要在游戏过程中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和尝试愿望,从而促使每个小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中去,这样就可以真正完善学校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创设游戏时,教师还可合理地使用悬念的设置法,利用悬念诱导小学生逐步地深入游戏内容,最后利用科学知识来解开悬疑,以此激起学生对科学的极大兴趣。同时,在游戏形式的设置上,教师也可多尝试分组游戏法,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与协调能力。并采用合理的竞争与鼓励机制,提高游戏活动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游戏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能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知识点。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教学游戏的关注度,在全面了解小学生心智特点的基础上,创设出既符合课堂需要,又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游戏,指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游戏中。并采用简单愉快的教学游戏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到科学知识,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钱辉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西关小学
随着大数据网络的发展,4G、5G网络的普及,网约车的出现是一个新生事物。面对这个新生事物,我国现行法律存在规制不健全的地方,如网约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之间的划分,相对于传统的机动车运行模式下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网约车因其平台运营的模式多样性,在网约车交通事故案件中,网约车交通事故涉及到的侵权主体更为复杂,乘客、网约车司机和网约车平台都可能成为侵权责任的主体。因此,认定的网约车交通事故中侵权责任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约车模式概述 “网约车”是指在传统运营模式下,以“互联网+”为介入因素,在此基础上演变形成的多种运营模式的整合,由互联网平台提供供需信息,达成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使用符合条件的乘客与车辆进行匹配,提供随用随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1]从我国滴滴打车、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易到用车、高德打车等打车平台来看,主要有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这四种不同的营运模式。(一)网约车不同类型的服务模式以“利润分配大小”为衡量标准,网约车可划分为“专车”和“顺风车”两大类型。而专车又可以分为两类平台居间型专车和平台自营型专车,平台居间型专车是指“网约车”平台处于居间地位,通过对市场中供需双方信息的广泛收集、整理和精准匹配,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如滴滴快车就是此类经营模式;平台自营型专车是指由“网约车”平台提供的车辆,特点是成本高,服务质量略高,在保证服务品质的同时还要维持盈利和面对市场竞争力。所以,自营型专车低于居间型专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顺风车,是指私家车车主在出行中通过网约平台进行信息匹配承载与自己行程相同或相近的乘客的行为,它可分为无偿和有偿搭乘。前者属于情谊行为,数量较少。后者则不同,网约车平台根据乘客和车辆的信息进行匹配后,按照里程数计算乘车费用。顺风车与专车相比,费用更少,有利于减轻私家车车主的出行成本,但是由于需要对搭乘者与司机之间的行程进行匹配,搭乘者往往需要等待。网约快车是这四个运营模式当中最受乘客欢迎的一种出行方式,快车模式以“滴滴快车”为代表,主要是将社会闲散车辆进行资源利用,缓解高峰时期车辆短缺的现象,将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网约快车与专车相比,优惠程度较专车更大,网约快车服务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快车司机可通过注册或者签订合同加入,前者是网约快车司机以自己所有的私家车在网约车平台进行注册,后者是司机通过与滴滴合作的租车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租车加入。网约出租车模式,是指在出租车运营模式上,出租车司机加入网约车平台,通过下载注册后成为网约出租车,与传统出租车相比,网约出租车主要多了线上模式,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揽客,网约车平台将网约出租车司机的行程信息和搭乘者的路线和时间信息相匹配,进行派单,提高订单成交率,减少空载率,减少资源浪费。 二、网约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现状与认定 (一)网约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认定的现行规定与不足 我国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已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道路交通损害赔偿解释》等法律和司法解释。但是由于网约车本身的特殊性,其形式也可能不断地处于变化之中,有些纠纷无法直接套用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的规定。对于网约车这个新生事物,2016年7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8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网约车为出租车的一种,要加强网约车的发展规模,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服务,方便公众。2019年11月20日《关于修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经交通运输部第26次部务会议通过,其中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营运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权益”。但该规则对网约车实际存在的问题也只是浅尝辄止,忽略了网约车不同模式下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忽略了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上述两规定都没有厘清网约车存在的问题,各个主体之间责任划分仍不清晰。网约车现存有以下问题点:第一,网约车各主体间法律关系不清晰。[2]因网约车模式较特殊且复杂,其中涉及网约车平台、司机、乘客等多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各个主体之间关系各不相同,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未就此进行明确划分。第二,网约车各主体间法律责任不清晰。如问题一所说明的,现行的网约车各主体间法律关系不清晰,在发生网约车交通事故或者网约车侵权案件时,造成网约车各主体之间法律责任不清晰,致使受害方或被侵权一方追责困难。第三,网约车法律主体的权利保障等问题。目前,我国现存的网约车平台注册网约车司机一般是通过申请者本人线上自行注册,而网约车平台仅对此简单的进行书面审核,造成网约车的准入门槛并不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社会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同时,网约车平台也存在一定程度上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这里的个人,即包括乘客的也包括网约车平台司机。他们的个人信息都通过网约车这一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如果网约车平台对个人信息保管不当,容易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的侵权问题。综上可见,深入探究网约车现存的问题点以及现行规定的不足之处,对理清网约车主体关系以及主体之间责任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二)不同模式下侵权责任分析 专车服务模式下,平台自营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应由平台承担侵权责任,网约车平台与专车司机签订的是用人合同,专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实际上是属于侵权责任领域对于用人者责任的调整范畴,即用人者责任。用人者责任属于替代责任,在确定由用人者承担侵权责任后,也要明确这类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即网约车平台无任何过错,也应该承担侵权责任。但是,网约车平台承担外部责任后,有权依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对内追责。[3]快车模式下,我们既要强调经营者责任,也要强调承运人责任。承运人要承担将被承运人送载到指定地点、保障安全等义务。承运人违反这些义务,导致被承运人遭受到侵害,就会产生一定的损害赔偿责任。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认定网约车平台即是经营者,在服务行为中占主导地位。乘客就是消费者,其权益受到侵害,乘客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请求损害赔偿。现实生活中,大家几乎都有过打网约快车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网约车平台快车的司机素质参差不齐,素质高的让人感受到网约车带给我们的舒适与便捷,素质低的让我们心有余悸。国家行政机关应规范网约车市场,在快车模式下发生交通事故的,保险金不足赔偿的,可以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先行垫付,网约车平台公司垫付之后可以向责任者一方追偿。顺风车服务模式,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应该由顺风车司机承担责任,顺风车相对于其他模式的网约车出行方式,出行成本较低,因为司机与乘客、乘客与乘客之间对费用进行分摊,减少了出行成本。在此种法律关系下,可以据此认定顺风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私下成立客运合同。所以当发生交通事故侵权责任时,顺风车司机应该起主要赔偿责任。而网约车平台,将乘客的叫车信息与司机信息相匹配,然后平台进行推送。顺风车司机在使用网约车平台收到搭乘者的叫车信息,陆续接载乘客将其送往目的地。我们可以发现,网约顺风车平台是居间身份。根据《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二条可以推出,中介人在其提供居间服务时,应尽到如实告知义务,否则,对造成的损失,也应承担赔偿责任。出租车服务模式,如果出租车司机为聘用制工作人员,这种情形下可以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即在司机被聘用期间,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其他人发生人身损害,则由出租车公司承担侵权责任。当出租车公司与司机之间是承包关系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因为出租车公司将出租车承包出去,并对司机进行收入的抽成,有一定的收益,所以出租车公司不能主张免责。而出租车公司与司机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利益共享者”,出租车公司与司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4] 三、完善网约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的建议 基于对以上网约车各个模式及主体之间法律关系及责任的分析,提出以下完善建议:第一,禁止网约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完善对平台的监管制度。网约车平台获得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本身并不违法,但必须明确反对网约车平台滥用市场地位的行为违法。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规制和预防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形成和发生,完善乘客的评价和投诉制度,建立乘客意见反映渠道,建立检查、监督和罚责制度,提高用户的乘车体验。第二,开放符合条件私家车进入网约车领域。[5]这一方面是对社会上闲散车辆进行资源整合,另外一方面也是减少黑车载客现象的发生。因此,相关政策制定者应研究私家车合法运营的必要条件以及加强对私家车的有效监管。为了保护消费者、其他相关人和私家车主的合法权益,有必要明确车况、驾驶人状况以及保险政策。第三,明确平台责任是责任认定的关键。网约车平台利用自身优势条件整合信息和资源,但往往不愿意承担其作为居间者的责任,没有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处于一种消极的中间人状态。对此,必须明确平台的重要责任,网约车平台必须成为网约车事故赔偿的首要责任人,网约车平台公司必然会加强车辆的安全监管条件和提高驾驶员的入门条件,如有无犯罪记录、社会信用、车辆的基本设施和驾驶员资质都将成为平台自身主动掌握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减少平台承担责任的风险。第四,发挥平台自身的监管能力。[6]政府作为国家公权力机关,对于社会问题发生的补救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网约车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政府监管有时会滞后,而网约车平台则不同,其掌握着整个平台最先进的信息和资源,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政府把一切未知的事项都安排妥当也是不现实的,与其依赖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完善,不如先规定基本原则和框架,鼓励平台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国家的行业发展政策,必要信息及时公开,不断提高对外的服务水平。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功能和必要事项的事先预防,及时公开政府信息。第五,厘清法律关系,正确适用法律。纵观当前的审判立场及案例来看,很少有法官在认定网约车责任事故时根据网约车服务模式类型来区分判案,[7]有的直接依据《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简单地将平台公司认定为承运人地位从而使其承担责任而不考虑其他关系;还有的直接以司机没有获取相关的行政许可而认定为具有过错并判决责任承担;平台和司机之间的关系上也有一定的分歧,有认为其间存在居间关系,也有认为只是劳务关系的;更有一些平台公司直接根据收益来判决其承担责任的,违背了保障乘客安全和运营安全的目的,导致无法保证乘客利益的实现。因此必须区分网约车各服务模式下的不同法律关系,明确责任主体,保障各方当事人的权利。 四、结语 本文对网约车目前存在的各种模式下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探讨,对各个模式进行阐明,对各个主体之间进行责任划分,并提出建议,希望对于解决网约车侵权责任主体争议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能尽快出台,以解当前之困境。 参考文献: [1]黄华莹.运输经营法律指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杨立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3]郑翔.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4]胡建淼.法律规范之间抵触标准研究[J].中国法学,2016(3). [5]张素凤.“专车”运营中的非典型用工问题及其规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6). [6]江琳.出租车数量管制的行政法分析———以北京市出租车行业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2010(3). [7]郭锐欣,张鹏飞.进入管制与黑车现象[J].世界经济,2009(3). 作者:高欣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在众多国家中,媒体传播活动和司法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特别需要界定的关系,司法公正的基本准则需公开、公平,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因而也需要媒体及时全面的进行报道。而司法审判活动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在审判过程中始终保持独立地位,外界无权对司法审判活动进行干扰,全程保障审判程序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案件当事人以及证人、辩护人等主体的权益保障尤为重要,且应当充分尊重公权力的行使,防止人身权益受到侵犯。因此,新闻传播活动和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是媒介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作为社会公平正义体现者和维护者的媒介和司法,在行动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都为实现社会正义及社会福祉的提升。在实践中,一方面,新闻媒介的介入能够让司法审判更加公开与透明;另一方面,司法审判能够保证媒介报道的合法性,为报道提供合法性的依据。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二者会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比如沸沸扬扬的“于欢案”,由于新闻媒体报道所引发的公众舆论极大影响了司法审判程序,甚至对审判结果都有一定的间接作用,严重干扰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由此不得不思考,新闻传播活动是否会干扰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职责的原则?新闻传播活动和司法审判程序之间的冲突以及形成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新闻自由与审判公平二者的良性共存?本文以“媒介审判”为切入点,基于上述问题进行理性的多元化探讨。 一、司法视域下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 (一)司法信息透明度低 司法公正,是衡量司法工作成败的关键标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司法透明度低,必然会招致公众对于司法审判的猜测,由此引发“公众议题”。公众为了追求一个公平的结果,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他们想到了“铁肩担道义”的记者,想到了拥有“话语权”的新闻媒介。媒介作为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有义务为人民群众发声。”[1]比如在“刘涌案”中,之所以发生如此之大的舆论攻势,就在于法院没有向公众及时公开信息。公众对此案的疑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点,一审的事实认定与二审结果存在冲突。因为在一审判决书中,法院在刘涌罪行认定方面,认定其罪行严重,存有重大的人身伤害要件,判定其死刑立即执行。但在二审判决书中却将死刑立即执行改为死缓。二审审判程序所存在的判决结果并未有充分的事实认定和合理解释,因此引起外界对二审判决结果的异议。第二点,本案主犯与从犯的判决结果差异性。刘涌作为本案主犯被法院判处的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同时,从犯宋健飞被判死刑立即执行。按照刑事诉讼法,从犯的刑事责任是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本案明显违背这一规定,因此很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怀疑,即主犯保留了性命而从犯却被剥夺了生命,法院判决是否合理呢?第三点,亦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二审法院对刘涌作出死缓判决,在审判书中并没有详细的事实认定和充分的解释论证,使得公众难以认可是公平正义的审判结果。而只是用一句非常笼统的“考虑到本案的具体情况”这样的术语一笔带过,该做法也让人产生合理的怀疑:司法机关的事实认定和判决依据是什么?有什么东西需要向公众隐瞒呢?基于以上三点疑虑,群众的谴责声越来越高以致于发生媒介审判现象。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力推建立和完善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这些司法公开措施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堪称历史之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有些公开措施流于表面形式,甚至为了公开而公开。比如,就刘涌案涉及到改判的行为,重大案件或者无法作出判决会上报到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经讨论后作出的决定和理由应当写入判决书中,而判决书作为法院内部文件是不给予公开的,这样做的后果是,法院的判决不管是否正确和公正,都容易让人对它的公正性形成怀疑。 (二)司法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我国法治建设还不完善,司法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如何有力制止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人们将希望寄予对司法权的舆论监督权利。舆论监督是公众凭借舆论,对各种权力组织、人员以及公众人物自主表达看法的过程,其动机是监督公权力、抑制腐败。公众希望媒体来替个人行使舆论监督,维护个人权利,因为新闻也成为救济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一种强有力手段。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工作处于信息获取不对等的地位,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模式,以及媒体和公众先入为主的意识和偏见,很容易使舆论监督偏离方向,出现诸多消极的社会效果,使得舆论监督深陷“媒介审判”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三)法官司法人格不健全 “法官的独立司法人格,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官将公平和正义,看作是司法活动的终极目标,并具有为实现和捍卫这一目标而努力甚至献身的情感和品质,其中,公正司法的理念、崇尚法律的精神和自我独立的意识是法官独立司法人格的基本内容。”[2]在我国,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法官价值取向的行政干预、法院的管理影响、媒体舆论的影响。由于法官在行使职权时,会考虑到各种情感因素和舆论压力,影响独立审判的思考,转而做出和社会舆论相同的判决。还有一种情况是,法官在舆论压力的影响下,之前所做出的的判断潜移默化受到了舆论的改变,因此做出判决。正因为法官的职业素养不够、司法人格不健全,才使得媒介审判现象愈演愈烈。如若法官能有独立的司法人格,就能有效平衡独立审判原则和舆论压力,实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出判断。 二、司法视域下媒介审判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在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司法的权威也应形成共识,如果媒体在司法判决前进行了预设性报道,甚至造成了与司法判决相对峙的舆论范围,既会给法官和司法审理施加压力,也会促发司法不公的消极预设,最终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损害了司法尊严。只有认识到媒介审判对我国司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 (一)影响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司法审判追求法律上的公正,舆论监督追求道德上的公正,两者皆服务于实现社会正义的目标。”[3]不难看出,司法与媒体报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司法公平公正和媒体真实报道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媒体的报道能够成为司法公开的得力助手,但针对媒体给司法造成的压力,就会影响司法公正。从“于欢案”来看,法院经对事实认定,给予于欢“故意杀人”的罪行,并判决无期徒刑。随着某公众号的文章发出后,两天内转载平台留言超过150万条,“于欢案”的讨论从传统媒体中的官方媒体扩展到民众身边的微信群、朋友圈。很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受众诸多的媒介,持有不同的意见,从人性伦理的角度要求减缓徒刑甚至是无罪释放;从最初对讨债人的愤恨到质疑判罚过重,甚至出现了以暴制暴的衍生物,社会的舆论导向与司法审判产生了矛盾,司法与媒体的关系紧张。其根本原因在于,媒体提供了一个信息平行传播讨论的平台,使得公众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而该案件的情节和关系中所包含的道德伦理以及背后隐含的社会问题,越发触及到公众可以深讨的点,激起公正深讨的不仅仅是对于欢案的意见,更是对司法公正的置疑。不止是“于欢案”,从“邓玉娇案”“药家鑫案”“许霆案”“孙志刚案”等各种案件来看,媒体通过与民意或行政因素的结合而成为影响司法的新型控制性力量。然而,基于媒体介入司法的自组性或无组织性,导致了一种碎片化的自媒体监督现状,使得自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处于不稳定期。再比如2021年黑龙江14岁女孩弑母案,案件发生之后,自媒体高度介入开始对当事人进行定罪“天生犯罪人”“恶魔不分年龄”等强大的舆论合力,可能会对法院的判决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干扰司法独立 我国司法机关在审判时是以司法公正为宗旨,按照司法独立的原则,保护被告人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受到任何侵犯。如果媒介抢在审判之前就下结论,即便与司法判决结果相一致,也是对审判程序的违反和破坏,干扰司法独立性。比如“于欢案”,一审判决被判处无期徒刑,此判决一经披露,引起网上轩然大波,许多网民谴责山东人民法院的判决,认为于欢属于防卫过当,大量民众对于第一审判决的强烈抨击使得二审法院倍感压力,二审改判为有期徒刑5年。无论是哪种看法都能得出人民法院在此次案件中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从制度条件看,司法独立要求做到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但随着当前我国媒体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迎合、吸引受众,不少媒体不顾自身职责,刻意制造“百姓喊杀声”“百姓喊无罪”的舆论氛围,不惜干预司法独立,甚至践踏法律的尊严进行“媒体审判”。如杭州“胡斌案”,因其在闹市区飙车引发惨案的行为引起公众公愤,早在司法机关判决前,舆论早就对其定罪为“危害公共安全罪。”以至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其三年有期徒刑”的判决结果出来时,网络舆论再次掀起大波,抨击法院量刑过轻、罪名不当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无疑对法院的独立审判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再比如谭松韵母亲被撞案事件,大量网友在知道此事件后跑到检察院微博下“伸张正义”,甚至是网曝、举报公诉人。 (三)造成“新闻侵权” “媒介审判”现象往往会对当事人进行侮辱,侵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或隐私权,构成新闻侵权。新闻侵权一旦发生,常会导致新闻官司的发生,即对新闻侵权行为的诉讼。“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赋予新闻媒介报道国家机关公开文书和职权行为的特许权,国家机关的行为发生错误,新闻媒介不承担责任。”[4]但享有特许权的报道必须是客观准确的,而抢在司法程序之前发表的定性定罪式的新闻报道则不受特许权保护,这表明一旦新闻媒体报道与事实不符,当事人可以以错误报道侵害自己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新闻媒介可能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湖北省枣阳市原市长尹冬桂因涉嫌受贿,被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在法院审理期间,武汉某报发表一篇题为《收受贿赂8万元人称女张二江》的报道,尹服刑期间,看到报道后就委托丈夫向法院对媒体提起名誉侵权之诉。法院审理后认为,尹冬桂的刑事案件尚未作出判决,报道就给人定罪,且报道的数额与法院的真实数额有较大出入,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判决新闻侵权成立,报社承担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等民事责任。 三、法治视域下媒介审判的防范对策 (一)增加司法透明度 司法部门在审判过程中,保证独立审判的同时,应依法向公众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加强信息透明度,满足公众对案件知情权,保障媒介新闻自由权,通过公开审判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具体措施如下:(1)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人民法院应在审判程序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做到公平正义和公开透明,严禁在法律规定空白地带逃避职责,确保向社会公开一切依法应当公开的内容。(2)司法机构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建立与媒体对话的沟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法院重要决策、社会关注案件,强化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公开和透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满足媒体报道权、监督权。(3)进一步接受媒体监督,正确认识和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主动打开媒体监督大门,把新闻媒体监督引进来,为媒体监督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自觉、及时、准确、真实地向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才能有效引导舆论,化解公众疑虑,消除炒作空间、杜绝流言传播,才能树立法官的良好形象,提升人民法院的社会公信力,积极正确对待媒体和公众的批评建议。 (二)完善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 解决深层次的司法腐败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对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如果人大、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根除司法腐败只会治标不治本。要进一步强化对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法律监督,充分发挥人大、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惩治司法腐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新闻媒体监督,畅通人民群众监督举报渠道,规范运行执法办案工作流程,落实执法公开制度,进一步提升外部监督的实效性。只有司法制度不断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防止媒介审判现象的大量发生。除此以外,司法应和媒介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互相沟通与合作,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也就是舆论的监督,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就在不断加强,舆论监督必须建立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这样的互动关系也能有效防止司法腐败问题。司法和媒体都有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承担为人民追求真相的共同责任。司法与媒体要通过合作,进一步追寻、揭示事实真相,普及法律知识,让人民群众更加贴近司法、了解司法、信任司法。媒体与司法建立合作机制需要明晰各自职责,媒体尊重司法,司法给予媒体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程度以满足舆论监督的功能。 (三)提高法官职业素质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要转变司法理念,着力提升综合能力。要注重法律实务水平建设,提高执法、司法、审判相关法律领域工作素养,面对新形势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将提高司法质量和效率作为自身工作的第一要义。同时,要着力提升舆情应对能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及社会媒体舆论监督,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一切法律服务工作的前提,进一步强化新时代人民司法机关新闻传播能力建设,切实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结语随着新媒体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审判”也会比传统媒体时代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除了专业媒介性组织,还有大量新媒体的平台、媒介、以及各种新媒体聚集起来的网众的推波助澜,舆论一旦发酵,就更加难以控制。此时,作为司法机关更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作为案件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的媒体更应该报道真实、准确的信息,“因为媒体的失真和失范报道,不仅会激发民愤,还会使司法机关的公正性受到危害。”[5]媒体监督司法的前提是提供客观、真实的报道,而不是为了赢得关注而进行舆论狂欢报道,从而影响受众的价值观,毕竟,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建立在公正、公开、透明的司法权威和真实的舆论监督之下。 作者:靳丹阳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公路工程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功能型号差异较大,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机械设备的使用也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结合实际可知,当前公路项目建设中存在重业务建设轻设备安全管理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而且对公路工程建设效益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此公路工程管理者需高度重视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环境,满足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 1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公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事关设备使用效果,对于工程建设整体效益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公路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设备类型不断丰富;开展这些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是提升公路工程内控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其能创造良好的工程建设模式,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一些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不仅造成了设备故障频繁发生的问题,而且容易给公路建设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通过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发生。此外,在现代工程建设模式下,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其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诉求。积极开展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对于公路项目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 机械设备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工程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据统计,2021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销量持续增加,营业收入突破了8000亿元,这些工程机械中包含了较多公里项目建设中所需要的设备,如在所有的工程机械产品中,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了4.63%,装载机的销量同比增长了7.11%,另外,推土机、平地机分别实现了17%和60%的增长。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管理中,国家颁布了公路工程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良好管理环境,有助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但结合现实可知,当前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1)在公路项目建设中,普遍存在机械设备重使用轻安全管理的问题,在这种认知模式下,公路项目机械设备安区管理的制度尚不完善,且缺乏具体的管理目标和指标方案。(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影响应较多,管理效果较差,其中除操作人员、设备自身因素外,环境、制度因素都会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效果造成影响,在多元因素的影响,当前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中的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3)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与设备使用、维修检查等工作的衔接性较差,并且一些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较低,影响了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综合效果。 3影响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的主要因素 3.1人为因素 操作人员对于机械和设备的安全管理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作为机械设备的操作主体,当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或者对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安全规程不熟悉时,盲目性的操作便容易引起一定的危险,当危险发生后,操作人员缺少相应的应对能力,这容易产生一定的安全事故。同时,一些操作人员在操作机械设备是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冒险心理,即操作人员未能按照具体的规程要求进行操作,这使得违章作业问题较为明显,引起了一定的安全问题和事故。此外,一些设备操作人员还具有预见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使得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接听电话、穿拖鞋、与他人攀谈的现象普遍存在,容易引起的安全问题。 3.2机械设备因素 公路施工中,一些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还和设备本身具有较大的关系。一是在设备设计生产中,一些大型设备加工企业所生产的设备基本符合安全要求,但是,有公路建设企业在生产中会使用自制设备,这些机械设备的设计、生产本身受到主观认知、技术水平、经济能力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一台机械设备是由需对零配件构成的,在零配件组装及设备应用中,一些零配件的质量不合格,当这些零配件装配到机械设备后,便容易导致设备在使用中出现安全事故。如当发动机的气门弹簧有缺陷时,一旦发动机开始运作,则该气门弹簧又发生断裂的可能,这会使得气门落入气缸,运气较为严重的识别故障。三是在机械设备维修检查中,维检更换材料与设备原材料不匹配,甚至存在维检材料不合格的问题,这容易导致设备在使用中出现安全事故。 3.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环境本身较为复杂,除软基、坡道等复杂的地质环境外,一些工程项目还存在夜间施工问题,当夜间施工照明不够,可见度较差时,便容易产生一定的设备故障和人伤伤害事故。另一方面,公路项目多为野外作业,这使得机械设备在生产应用中还存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因素,其中高温、严寒、降雨等天气均会对机械设备的使用造成影响,致使这些机械设备的部分零件过早老化,若未能及时地进行检修和更换处理,则会给设备的后续使用埋下隐患,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 3.4制度因素 现阶段,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问题的产生还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具有较大原因。在公路项目建设中,一些建设单位未能构建机械设备管理部门,这使得项目生产中的设备一直处于无人管理或者失控状态,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另外,一些公路施工企业虽然开展了一定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依然存在管理制度不齐全、不合理的问题,这降低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可操作性,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4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对策 4.1创建全新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系 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能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工程项目建设及设备使用初期阶段,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深化对机械设备使用及安全管理的认知教育,系统认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实现机械设备使用过程的有效约束,在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中,先需要准确调查项目施工区域的环境,了解项目施工设备应用情况,然后,结合现场施工特点制定与之匹配的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管理者需要在考虑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基础上,系统制定公路工程机械设备采购、使用、维修、保养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从设备使用的全过程出发开展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贯彻落实责任制度,真正实现公路设备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约束。最后,在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还需要结合新时期的管理小,构建系统完善的管理组织框架,这样能促进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满足新时期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需要。 4.2重视操作人员培训 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能力对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机械设备时,则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新时期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还需要重视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一方面,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中,先需重视操作人员基础知识的教育,如向操作人员介绍机械设备性能、型号,操作方法等,使得操作人员既要掌握有关机械设备操作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能有效应对机械设备发生的紧急状况及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在操作人员培训中心,还需要将安全意识与能力作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从培养并提升人员职业素养的角度出发,使其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道德水平。此外,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培训管理中,还需要渗透一定的规范管理意识和纪律意识,要求操作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和具体要求进行设备操作,消除设备隐患,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4.3加强设备使用现场管理 规范开展设备使用及现场管理工作,能有效保证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创造良好的工程建设环境。(1)公路施工现场环境复杂,这些环境因素会严重地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对此在施工初期阶段,先需要做好施工环境的优化处理,如在项目建设之初把机械停放场及运输便道地整修出来,在此过程中,应做好这些区域的压实、洒水处理,确保机械停放场和运输便道平坦且排水便利。同时,若施工区域日照强烈或者降水较多时,还需要设置一定的遮阳避雨条件,减少自然因素对机械设备的损伤,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2)在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具体应用环境处理,如施工人员先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分布,科学设计安全生产标语,并做好设备使用的安全防护,在此基础上,若公路使用项目需要夜间作业时,还需要配置一定的照明设备,创在安全、有序的机械设备作业环境。(3)在机械设备作业及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人员还需要重点做好人员管理,一方面,应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做好技术交底,使其掌握安全生产的重点控制要素,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使用安全。(4)在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进行管理时,还要做好一些主要设备的使用管理,消除设备故障隐患问题。如在挖掘机使用时,需确保铲斗和履带区域没有滞留人员,并且需做好挖掘机的支腿架设工作,同时,在考虑挖掘机工作面延伸方向的基础上,需保证车身与其保持一致。另外,当遇到一些土体悬空等特殊问题时,需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处理,严禁出现铲斗悬空下砸现象等。(5)施工现场管理中,施工人员还需要做好设备操作、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该环节中,要求合理设计监管岗位,规范使用监管技术,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消除违章作业、机械带病作业、野蛮施工等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机械设备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设备对现场人员的伤害,满足新时期的公路施工需要。 4.4加强设备养护及检修 管理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设备的养护及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在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初期阶段,先应制定系统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机械设备养护管理的内容、要求,做好日常养护、定期养护的有效结合,并且在设备养护中,需做好机械设备清洁、润滑、零件紧固等问题的处理,保证机械设备状态良好,减少设备故障问题。另一方面,在公路机械设备使用中,还需要在设备使用前后开展故障检修工作,该环节中,应及时地发现设备零件老化、磨损、异常振动、异常噪音、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处理,减少设备故障发行概率,提升机械设备的整体应用效果。要注意的是,公路工程项目多使用的机械设备多为大型设备,设备故障检修难度较大,在新时期设备故障那个检修中,还需要重视现代高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在大数据、故障检测、在线监测等现代技术的支撑下,智能化、高效化的设备故障检修工作,消除设备隐患,为后期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新时期,公路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档案。按计划进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这样能有效保障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范性,为公路工程安全建设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5结语 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效果,对于公路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新时期,公路施工企业管理者只有深刻认识到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实际,深层次分析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成因,并针对性地创新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办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机械设备使用效果,继而促进公路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新洲.浅谈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防范与管理[J].魅力中国,2020(25):254. [2]孙晓晨.探究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及其调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3):704. [3]何飞.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4):185-186. [4]廖德源.海外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丝路视野,2021(13):39-40. 作者:黄涛 单位:中交一公局集团华中工程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居民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病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结肠镜检查作为一种简单、直观、微创的检查方法,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首选方法,而肠道准备质量对结肠镜检查至关重要[1]。不充分的肠道准备已被证明会降低结肠镜检查的质量,导致操作时间延长,观察困难且易造成漏诊,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甚至穿孔的风险[2-3]。另外,肠道准备不佳还会导致患者反复行结肠镜检查,增加医疗费用[4]。虽然国内外均制订了结肠镜肠道准备指南[1,5],但在临床工作中,肠道准备情况仍不容乐观。已有研究指出,肠道准备不足与人口学特征、合并症、饮食情况、肠道准备过程不规范、肠道清洁剂种类、预约等待时间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6-8]。在这些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因素中,提高患者依从性,规范肠道准备过程,是很关键且最易改进的影响因素。因此,肠道准备前的健康教育及流程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证实,对患者进行教育干预可能会提高他们对肠道准备过程的理解,从而提高肠道准备质量[9-10]。这些教育方式通常包括发放操作手册、观看视频影像、口头及书面指导、病房护士精准护理、电话随访等[11-13]。鉴于门诊患者从预约到完成结肠镜检查需要7~10d的等待时间,肠道准备的流程又相对复杂,预约当天进行的教育指导患者容易遗忘,从而导致肠道准备不充分。本研究采用常规集体教育、个体化教育指导,以及检查前一天通过电话进行再教育的方式,评估不同教育方式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并分析探索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独立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8月于本院成功完成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共1050例。纳入标准:(1)因体检或临床症状需行结肠镜检查;(2)无沟通及意识障碍;(3)无药物使用禁忌证,能耐受药物剂量;(4)既往无结直肠手术史;(5)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严重肠道梗阻或狭窄;(2)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或活动性消化道出血;(3)合并心、肺、肾、肝等严重器质性病变;(4)电话未接通,或患者不配合进行电话再教育。共纳入1050例患者,其中男521例(49.6%),女529例(50.4%);年龄(50.2±12.7)岁。按照教育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常规教育组)、B组(个体化教育组)、C组(电话再教育组),每组350例。A组中,男167例,女183例;年龄(50.6±12.5)岁;体质量指数(BMI)(23.4±3.3)kg/m2;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38例,中学及以下212例;有腹部手术史92例;便秘36例;口服泻药方案:复方聚乙二醇169例,磷酸钠盐181例。B组中,男178例,女172例;年龄(49.7±12.4)岁;BMI(23.1±3.3)kg/m2;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44例,中学及以下206例;有腹部手术史94例;便秘42例;口服泻药方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89例,磷酸钠盐口服溶液161例。C组中,男176例,女174例;年龄(50.2±12.7)岁;BMI为(23.1±3.2)kg/m2;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46例,中学及以下204例;有腹部手术史83例;便秘34例;口服泻药方案:复方聚乙二醇186例,磷酸钠盐164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收集 详细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文化程度、腹部手术史、是否便秘、口服泻药方案、末次大便性状等。 1.2.2肠道准备方法 记录每例患者的用药方案,包括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方案及磷酸钠盐口服溶液方案两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方案:检查当日清晨5:00,将2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27)溶于2000mL凉(温)开水中,搅拌均匀后服用,之后尽量多饮水,于6:30后禁水。磷酸钠盐口服溶液方案:检查前一日19:00,将1瓶磷酸钠盐口服溶液(成都迪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035)用250mL清水稀释后服用,再饮水500mL;检查当日5:00,将1瓶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用250mL清水稀释后服用,再饮水2000mL,于6:30后禁水。 1.2.3研究分组 患者完成检查预约后,由护士发放纸质版肠道准备宣教纸,按照教育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记录每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方式。A组为常规教育组: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采取一对多的集体宣教方式,详细告知患者肠道准备具体流程及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教育内容包括:检查前及检查当日对饮食、饮水及禁食水时间的要求;按照规定时间及方法服药;肠道准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完成检查后的注意事项等。B组为个体化教育组: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在详细告知以上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强调良好的肠道准备对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并回答患者对于肠道准备过程的疑问,确保患者已掌握相关流程,并尽量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C组为电话再教育组:患者在接受常规集体宣教的基础上,由指定的医护人员在检查前一天以电话形式再次提醒并指导患者按照要求完成肠道准备,在一些关键环节及注意事项上进行再教育,着重强调良好肠道准备的重要性,并尽力消除患者检查前的负面情绪。 1.2.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均由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资质水平相当的3名主治医师进行结肠镜检查及评分,内镜室指定1名护士进行记录。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肠道清洁程度: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将结肠划分为3段,分别记录左半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包括肝曲和脾曲),右半结肠(升结肠、盲肠)的肠道清洁程度。每段结肠的清洁程度分为4级,由好到差分别为:3分(满意,无粪便或不透明液体残留,所有黏膜显示清楚),2分(良好,有少量小块可移动固体及不透明液体残留,黏膜全部可见),1分(一般,有固体或液体残留,黏膜部分可见),0分(差,有大量固体残液,黏膜无法看清)。3段区域结肠评分之和为0~9分,分数越高表示肠道准备质量越好。(2)有效清洁率:BBPS评分总分≥6分且每段结肠≥2分为肠道准备达到有效清洁;有效清洁率=达到有效清洁例数/每组例数×100%。肠道准备不佳为未达到有效清洁,肠道准备良好为达到有效清洁。次要观察指标如下,(1)息肉检出率:记录发现的息肉数,息肉检出率=检出息肉例数/每组例数×100%。(2)进镜时间:进镜至回盲部,看见回盲瓣及阑尾开口所需时间。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肠道清洁度、进镜时间及息肉检出率情况 与A组相比,B、C组BBPS各段肠道评分及总分明显更高(P<0.05)。比较各段肠道有效清洁率,B、C两组也明显优于A组(P<0.05);另外,B、C组较A组进镜时间更短(P<0.05),息肉检出率更高(P<0.05)。然而,B、C两组在BBPS各段肠道评分及总分、有效清洁率、进镜时间以及息肉检出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影响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道准备不佳者中男性、便秘、常规教育方式、末次大便为非无色清水样便比例均高于肠道准备良好者(P<0.05),见表2。 2.3影响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的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OR=2.584,95%CI:1.583~4.219,P<0.001),常规教育方式(OR=2.604,95%CI:1.797~3.773,P<0.001),末次大便为非无色清水样便(OR=3.637,95%CI:2.320~5.701,P<0.001)是肠道准备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结肠镜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的有效途径,而肠道准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结肠镜诊疗的效果。肠道准备不佳会导致粪便遮蔽病变部位,污染镜面,阻碍进镜等,进而导致结肠镜检查漏诊或误诊,并增加患者不适、治疗感染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14]。患者对肠道准备指导的依从性不足是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常规教育指导依靠口头指导结合书面宣教的方式,模式相对机械枯燥,部分患者并不能较好地掌握整个准备流程,从而影响肠道准备质量[15]。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及C组的BPPS各段肠道评分及总分、有效清洁率均明显高于A组,且进镜时间更短,息肉检出率更高,结肠镜检查效率明显提升。相比于A组的集体宣教方式,B组和C组均接受一对一的指导,不仅教育内容更为细致,可以照顾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层次的患者,使其均能更好掌握准备流程及注意事项。另外,教导人员还着重强调了肠道准备对于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并尽力消除患者因即将接受结肠镜检查这一侵入性操作带来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研究指出,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进行个性化、精细化地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肠道清洁质量,减轻患者的不适感[16]。本研究结果同时也说明,尽管为每例患者发放了记录有详细步骤的纸质版肠道准备宣教纸,但部分患者并不能很好理解或忽视了其中的重要细节,并没有达到加强患者肠道准备的预期效果。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性别、年龄、糖尿病、文化水平、从预约至结肠镜检查间隔时间等因素与肠道准备不佳相关[13,17-18]。国内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肠道准备和术前高纤维饮食、慢性便秘为肠道准备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19]。本研究结果显示,便秘、常规教育方式、末次大便为非无色清水样便是肠道准备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便秘是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既往一些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20-21]。这可能与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分泌紊乱、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有关[22]。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肠道准备质量与末次大便性状有关。末次大便为无色清水样便的患者,其肠道准备质量明显好于末次大便为非无色清水样便患者,这与CHENG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结肠镜检查前,应评估患者末次大便性状,对于非无色清水样便患者,视情况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如补救性灌肠等)或改期行结肠镜检查[1]。本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健康教育方式与肠道准备质量相关。个体化教育及电话再教育相比常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患者理解并掌握肠道准备流程及注意事项,加深记忆的同时明白肠道准备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依从性,这与LIU等[13]及张媛媛等[2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相比年轻患者较低,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较大年龄人群的影响程度较大,可能会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造成影响,导致偏倚。其次,本研究没有纳入未能成功完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不能评估不同教育方式对结肠镜检查成功率的影响。最后,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统计的相关因素仍不充分,既往研究指出的危险因素,如收入水平、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抗抑郁药物的使用等因素未被列入,故仍需进行更全面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综上所述,结肠镜检查前进行肠道准备宣教时,采用个体化教育指导以及检查前一天通过电话进行再教育的患者其肠道准备质量及结肠镜检查效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教育方式的患者。另外,便秘、常规教育方式、末次大便为非无色清水样便是肠道准备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2019,上海)[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6):2024-2035. [15]高颖新,王泽楠,姚燕,等.不同用药与健康教育方式对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1,23(4):412-414. [16]赵欢,丁姗姗.精准护理干预在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8):121-123. [2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9):577-598. [24]张媛媛,钮美娥,汪茜雅,等.肠道准备关键点指导方案在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8,24(11):22-27. 作者:曹艳 赵靖涛 陈东风 兰春慧 谢宛霖 李佼 唐宛秋 赵蓉 单位: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
我国法学教育始于清末,此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变化。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强调“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法学人才培养上依然存在职业教育不足的问题。国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大体可分为“学术教育”模式和“职业教育”模式两种。此外,韩国近年来还创立了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教育模式。我国可以参照韩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对现有的法律硕士培养方式进行改进,确立本科阶段为“学术教育”、法律硕士阶段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于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沿革进行论述,在借鉴国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 一、我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沿革 我国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法家”学派,但“法家”思想和现代法学相距甚远,其招收门徒并传播思想并不能视为是进行法学教育。现代法学起源于西方,我国法学教育最早出现在清末,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清朝末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此时中国了解国际交往规则的人才奇缺。1867年,同文馆开设了国际公法课程,以培养通晓国际法的外交人员为目标,希望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在外交中维护国家利益,这是我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开端。但此时我国的法学教育,受到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注重“西艺”而排斥“西政”,并没有将宪法等包含西方法治思想的学科引入中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体西用”思想被抛弃,“变法图存”的思想逐渐兴起。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成立,开设“律例”,开启了我国法科专门教育。1898年,光绪皇帝进行了戊戌变法,颁布了大量体现西方思想的法律,虽然变法失败后新法大部分被慈禧太后废除,但在1901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实行“新政”,又重新颁布了大量的新法。为了培养能够应用新法的人才,清政府开始大力推行法学教育。1906年,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举办了法律本科。1910年,京师大学堂政法分科大学成立,其法律学(系)开设了法律学原理、各国宪法、各国商法、交涉法等14门课程,我国法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日趋完备。此时的法学教育以培养能够适用新法、具有民族复兴意识的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以西方法学理论为主,使得西方法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民国时期,除了官办大学外,民办大学也开设法学专业,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汪有龄在北京创办朝阳大学,借鉴了日本法学教育模式,主要采用大陆法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法律应用人才为目标,其毕业生为国民政府以《六法全书》为核心的法制体系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1915年,美国基督教差会监理公会在上海创办了东吴大学法学院,借鉴了美国法学院教育模式,主要采用英美法系的教学方法,以“完全掌握世界主要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为目标,其毕业生较为熟悉国际法,为国民政府的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之后,法学教育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至今也无定论。在2012年教育部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提到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上述培养目标将法学教育定位于应用型的“专业教育”。在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提出“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的要求。因此,该文件将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教育”和“通才教育”。 二、国外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外来看,法学教育存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模式。在“学术教育”模式下,法学教育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即教师讲授法学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职业教育”模式下,通常采用“案例教学”和“法律诊所”教学方法。教师不直接讲授法学理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案例来获取知识,或者通过处理案件来获取知识。目前来看,包括英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采用“学术教育”模式,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则采用“职业教育”模式。此外,还有兼具“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混合模式,比如韩国的法学教育模式。英国虽然属于英美法系国家,但其大学法学教育采取的却是“学术教育”模式。从英国法学教育的历史来看,最初的法学教育是由律师会馆承担的,采取的是“学徒式”教育模式;英国大学并不进行法学教育,担任律师也不需要大学文凭。20世纪初,英国法学教育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大学参与到法学教育之中。英国法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大学承担法律基础教育,律师学院和律师事务所承担职业教育。学生获得大学学历后,还需要再接受职业教育才能够从事律师职业。由于英国实现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离,英国大学重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技能。因此,英国大学法学院开设了大量的法学理论课程,此外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开设哲学、经济学、历史学、逻辑学等课程。由此可见,英国大学法学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美国法学教育起初沿袭英国模式,先是采取学徒模式,后来独立设置的法学院和依附于大学的法学院成立,成为法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教育模式上,美国起初也是采取类似英国的学术教育模式。1829年,哈佛大学法学院进行了改革,将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分离,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先要获得其他学科的学位,法学教育成为大学后教育。法学院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案例教学法,推行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前就已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美国大学不必要像英国大学那样,通过开设众多基础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此可见,美国法学教育是“专才”教育。除了英国和美国的教育模式外,韩国进行法学教育改革后,形成了兼具“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特征的混合教育模式。在改革前,韩国采取的是类似英国的学术教育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一般法律修养的社会人”。2007年,韩国颁布了《关于设立并运营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法律》,将基本法学教育和专门法学教育进行分离,设立了法学专门研究生院。此后获准设立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高校不能从事法学本科教育,而没有获准设立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法学教育机构则继续开展法学本科层次教育。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入学资格和美国类似,要求学生必须已经取得学士学位,但与美国法学院J.D.学位只招收非法学学位的人不同,韩国的法学专门研究生院也招收一定比例的法学学位学生。此外,只有法学专门研究生院毕业的学生才能参加律师考试,从而获得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韩国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健全职业伦理观和快速有效解决复杂法律纠纷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法律人”。由此可见,韩国法学专门研究生院进行的是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则由普通大学法学院承担。 三、我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虽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法学教育要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法学教育是类似于英国的学术教育模式。我国法学院的入学要求和英国及韩国类似。法科生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因而和其他专业一样属于本科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注重法学理论的讲授,而不是职业技能的训练。我国法学毕业生一般不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技能,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才能达到职业要求。虽然我国法学院校也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部分院校引入案例教学法和法律诊所教学等教学模式,但这些也只是“点缀”,法学教育面貌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法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性,属于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兼而有之的学科。有人将律师比作医生,认为医生是治疗身体疾病,而律师是治疗社会疾病。但律师和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医生只需要掌握好医学知识就足够了,而律师则要掌握除法律之外的人文知识,有些时候甚至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因为不同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的行业,如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就要求律师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建筑纠纷案件的处理,则要求律师具备一定的建筑学知识。此外,案件的处理还要考虑当下的政治经济环境,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这些都是在书本中学不到,只有通过实践中才能掌握的职业技能。正因为如此,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完整的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结合。采取职业教育模式的国家,会要求学生入学前已接受过学术教育,如美国法学院的入学要求是学生已经获得过其他学科的学位。采取学术教育模式的国家,则要求学生毕业后再接受职业教育,如英国法科生从法学院毕业后,还要在律师学院和律师事务所接受职业教育。采取混合教育模式的韩国,则是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都由大学来承担。从我国来看,学生从大学毕业后,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基本就是在边工作边学习。近年来,律师协会也注意到了职业教育的不足,因此规定实习律师必须参加不得少于1个月的集中培训。对于在法院、检察院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则要参加初任公务员的集中培训。但无论是对于实习律师的培训,还是对于初任公务员的培训,在职业培训时间上比西方国家要短。在培训效果上很多流于形式,导致我国法律职业者在素质上整体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改进法学教育模式方面,我国曾进行过尝试。1996年,我国开始设立法律硕士学位,要求报考法律硕士的学生需获得非法学学位,就是借鉴美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结果。然而,我国和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没有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而我国却有法学本科教育。从2009年起,法律硕士学位也招收本科为法学学位的学生,因而有了法律硕士(法学)与法律硕士(非法学)之分。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法硕(非法学)教育基本上和法学本科教育差不多,都是以法学理论教学为主;法硕(法学)教育则和法学硕士差不多,都是以学术教育为主。因此,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并不能弥补我国法学职业教育不足的缺陷。为了弥补我国法学职业教育的不足,提高法律职业者的整体素质,我国应当学习韩国模式,改革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将获得法律硕士学位作为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前提。在教学内容上,应规定法律硕士以职业教育为主,引入案例教学和法律诊所课程。为了保障法律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应当对办学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师资上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年限的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经历。为了突出法律硕士的独特性,还应当规定招收法律硕士专业的法学院校,应当停止其法学本科教育。在学生的入学资格上,对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不作要求,并且应当规定所招收的非法学学位的学生不低于一定的比例,从而实现培养“复合型”法律应用人才的目标。这样,我国法学教育就分为了两个阶段,本科阶段是学术性教育,而法律硕士阶段则是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我国法律职业人员的素质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总之,我国在法学人才的培养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素质法学人才的需求,就应该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勇于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法律硕士培养已有30年的历史,借鉴韩国的“法学专门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其目前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则可以实现“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兼顾。 作者:孙首灿
0引言 课程思政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他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课程思政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将课程自身涉及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在教学设计时巧妙且不生硬地穿插在授课内容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院校开设的必修课,为后续的专业课打牢绘图和识图的基础。该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关于制图方面的国家标准规范,培养学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程制图生二三维之间相互转换能力、形体表达能力以及动手绘图的实际操作能力。课程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涉及面较广,思政元素与工程制图课的结合,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及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在具备较强的工程技能的同时又具有内在的工程素养。 1工程制图课程及课程思政现存问题 1.1工程制图课程现状 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是讲授理论基础,以多媒体、模型及挂图辅助教学,课程中安排手工绘图,教学过程比较单调。学生学习工程制图课程基本是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式讲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是教师给多少,学生知道多少,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另外,学生并不知道学习工程制图课程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为何而学、用在何处,只是为了完成期末结课任务,十分迷茫,没有正确的学习方向,也导致对该课程学习不积极。 1.2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单独的一门课程,教师集中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是一门显性课程,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乏力。课程思政则是隐性课程,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思政教育。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是思政因素与课程内容衔接生硬,引入不自然,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生搬硬套地给学生讲思政内容。这不仅有悖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而且思政教育效果也不显著。因此,深挖工程制图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思如何巧妙地在正常授课过程中完成思政教育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关键。 2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应用 本文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及师德师风等四方面研究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改革。 2.1深挖工程制图课程内容思政元素 为了避免课上生硬地植入思政教育内容,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课前认真进行课程思政准备工作,根据工程制图教学内容,深挖内容所能涉及的思政元素,分析并整理,使授课内容与思政教育主题一一对应,形成纲目。讲授工程制图课绪论部分,可以给学生播放建筑施工视频,让学生知道建筑的形成离不开图纸,了解学习此门课的意义,知道为何而学又用向何处;播放我国著名的建筑物视频,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讲授第一章国家标准对制图的相关规定内容时,引导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要遵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讲授第二章投影法中点、线、面的投影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培养工匠精神。讲授第三章体的三面投影图时,可根据三面投影图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讲授第四章轴测图时,以其作为帮助识图者读懂投影图的辅助图样,引导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要有团队意识,即使在工作中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也要努力向上、刻苦钻研,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讲授第五章组合体中形体分析部分时,对于叠加式形体,通常将其分块分析,由此可以挖掘出遇到复杂问题要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及思考方式;对于切割式形体,教学中通常先联想切割前形体样式,再做切割,由此可以挖掘出凡事要顾全大局,要有远见,之后再处理细节;对于识读组合体视图要将三个视图联系起来一起看的方法,可以教学生用辩证唯物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去看待问题,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不能片面地看待任何问题。讲授第六章形体的表达方式部分时,针对同一形体有多种表达形式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要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发散思维,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考虑问题要多样化,选择最佳解决办法,努力坚持,最后达到目标。专业制图方面,如果是土建类专业,在讲解房屋构造时,要引导学生像房屋的基础一样,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若是机械类制图,在讲解标准件与常用件中螺栓、螺母、齿轮、销、键等零件画法时,要培养学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虽然它们是大型机件中的一个小小零件,但是缺一不可,在自己负责的作用范围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鼓励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也要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为“螺丝钉”、甘为“蜡烛”、甘为“春蚕”,为祖国的发展创出不平凡的成果。在讲解装配图部分时,可以给学生渗透团队协作意识,正是零件间的配合,才能使装配体正常运作,在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工作会事半功倍。以上均是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可深挖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一定要贴合授课内容,才能做到引入自然不生硬。因此,该部分准备工作可利用制图教研室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讨论研究知识点后隐藏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课上使用。 2.2创新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2.2.1引导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课前对知识点的引入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该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建筑图纸展示视频,如我国著名建筑、道桥、水利等项目视频,在授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之后提出本节课所要思考的问题或是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课程的学习,利用授课过程中所接受的新知识去处理课前预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有何用处,更具有实际意义。 2.2.2翻转课堂式教学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或需要可以进行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实施过程: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学生布置课程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观看慕课网上相关课程、查阅文献、实践调查等方法学习并去解决问题;课上以学生为主导,小组将自学内容及问题处理情况进行汇报,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教师聆听汇报,同时要及时纠错,做正确的讲解,并给出合理的意见。这样,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互帮互助,提高学习效率。如机械或近机专业在绘制拆分装配体零件图时,可以将装配体齿轮油泵教学模具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拆卸装配体,要求学生完成零件形体表达方案设计,经过小组讨论协商,最后形成最终成果图纸,以PPT形式在课堂进行汇报式讲解。 2.2.3主题汇报式学习 工程制图课程共56学时,若学时充裕,可拿出一定学时或是利用练习剩余时间组织一次思政专题课程,让学生以汇报形式给同学讲红色故事、讲党史,可以科普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人物传记,在生动的汇报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还可以以前辈为榜样,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优化考核方式 工程制图考核方面应进行优化改革,打破传统出勤、作业、测试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细化、量化。工程制图传统的考核内容中并未涉及学生个人品德及工程素养方面的成绩评定,因此较为片面,不具有综合性。优化后的工程制图考核方式增加以下几点内容。 2.3.1小组互评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以小组形式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情况,在对小组整体评分的同时,要增加小组互评这一项,因为在团队准备学习汇报过程中,组员参与积极程度、互帮互助情况、团队奉献情况,学生之间最为了解。小组互评这一项较为公平,既体现了学生品德情况,也会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 2.3.2思政专题汇报个人表现评分 在思政专题课程中,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当堂课程汇报个人表现情况,教师进行评分,作为期末总评成绩中一项。此项可以考查学生对思政专题的重视程度、前期准备程度以及汇报时的语言表达、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要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综合性人才,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也应具备。 2.3.3个人评定 个人根据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听课及发言表现、课后课外延伸三个方面客观地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定。该过程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情况的认知和掌握,也是对学生是否能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考验。 2.4师德师风建设 《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追溯历史,古代的学者也重视教师对学生德行的教育。教师身兼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就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这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要有较高的品德素养,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言行举止,以自身思想品德及业务能力为表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具有较强工程技能、较高工程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知识、业务能力要有新的要求。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能力以及道德水准是决定课程思政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对工程制图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课前备课过程中要先行认识、先受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真正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要一视同仁,不收受学生礼品礼金,不让利益蒙蔽双眼。另外,教师自身学术态度要端正,严于律己,不抄袭剽窃他人论文,不做学术造假之事。针对师德师风及业务水平可建立考核评定体制,监督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3结语 高校工程制图课程作为工科类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涉及专业广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传统工程制图教学以及课程思政现存问题,然后在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评方式及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四个方面对工程制图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挖掘工程制图课程隐性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更能体现学生综合素养;教师要身正为范,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技能及良好工程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苏文桂,李俚,李竞,等.《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20(11):160-162. [3]刘德良,路慧彪,曹淑华,等.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49):172-175. [4]黄明强,连宇新,严庆.《工程制图》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意义[J].广东化工,2021,48(2):241,245. [5]贾雨.“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49-52. [6]李鹏.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5):109-110. [7]彭胜男,徐佳欣,胡晓雯.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住宅与房地产,2020(36):249-250. [8]崔馨丹,李平川,吴佩年,等.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途径探讨[J].科教文汇,2019(24):73-74,81. [9]张正彬,汪日光,袁彬.建筑制图教学中的课堂思政教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3):118-119. 作者:祝艺丹
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引导学生走向道德、理性和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阐述了多元文化融合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实际,探究如何融合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学生的专业文化等多元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数学课程教学,通过文化浸润、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友善包容的情感,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精神、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文化融合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 当前不少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热衷于浏览网络碎片化的知识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了解较少,对数学文化、自身的专业文化理解不够,也很少考虑社会道德、人生理想等相关问题。而目前的数学教育方式又往往比较生硬,课程中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没有经过详细的设计和有效论证,流于形式、缺乏具体内涵,无法真正感染学生,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课程思政及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恰当地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能有效推进人文教育与数学学科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促进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融会贯通。 (二)有利于提升师生的文化自觉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特色打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多元文化融合开展数学教学,或开设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与数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蕴涵的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将自身对数学学科的哲学思考、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融入数学学科教学中。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诚信、求真的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的养成。学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对象。将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科学地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浸润于文化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学科教学的文化魅力,并基于文化的层面加深对数学知识及数学学科精神的理解。久而久之,必然能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可以极大地丰富课程资源 不断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将多元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且富有文化气息,还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了解数学家的故事及他们不断创新、百折不挠的探索过程和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运用多元文化创设相关知识或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有文化底蕴及启迪作用的情境中学习、讨论、探究新知识;还可以联系、融合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究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紧密契合,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容易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师生强烈的思维碰撞,也有助于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课堂资源。 (四)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感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属于纯理科,数学知识冰冷枯燥、缺乏人文魅力。而事实上,数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学生的专业文化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美的元素。将多元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多元文化中美的因素,并将之与数学知识、方法的探究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教学更符合青年人的审美,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升华。同时,多元文化的融入可以使数学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多元文化交错融合、相辅相成,为数学教学打开了别样的天地,能更有效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思维。富有文化底蕴的数学教学更能获得学生价值观的认同,更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积极进取、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 二、基于文化育人的数学教学设计 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数学课程文化育人的教育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多元文化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设计贯穿文化育人思想的教学方案,通过多元文化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的知识探究和精神追求。下文将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的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基于文化育人视角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融入数学文化、提升学科素养 对很多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而言,数学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工具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而且不少学生认为数学课容量大,数学知识抽象程度高,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也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追求数学知识教学的高效率,更要注重数学教学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思政目标的全面达成。事实上,多元文化中与数学学习最为密切相关的数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特且自成体系,可以让我们超越数学知识,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去重新审视数学。将数学文化深度融入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显性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应关注隐性的数学思想、观念等等,把两者恰当地融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获得对数学的完整认识。比如:在《极坐标系》一课的教学中,有老师这样引入新课,数学起源于四大“河谷文明”流域: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东亚的长江和黄河。数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狩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城市,数学带给我们探索自然的工具,也带给我们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说起不同的视角,我们最常用的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创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点与其坐标都是一一对应的,但它是不是唯一的坐标系呢?点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呢?这样的引入,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发源地,体会到数学发展的源远流长,进而关注到数学史,还让学生体会到了类比数学思想。运用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类比引入运用不同的坐标系描述点的坐标,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极坐标系的探究。数学课堂也因数学文化的融入而变得丰盈且厚重起来。这样的数学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综合素养非常有益。 (二)创设导学情境、展现文化育人 创建数学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但是如果局限在数学课程中,单纯从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方法出发,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有时情境会显得单薄,缺乏吸引力。将多元文化融入情境创设,可以使得教学情境因富有文化底蕴而变得生动而更具感染力。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月洞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很常见,因形如一轮满月而得名。通过月洞门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一种不可穷尽的视觉享受。在《圆的方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本校园林技术、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以苏州古典园林中月洞门的视频引入新课,视频展示了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四面均设月洞门;网师园的“云窟”月洞门;沧浪亭的“周规折矩”月洞门等。移步换景、美轮美奂的视频情境,既与学生的专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又因地制宜、融入了苏州地域文化,让学生欣赏到圆在苏州古典园林构造中的运用,也让学生体会到圆在中华祖先心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月洞门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月满人团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月洞门视频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数学与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发现、感知、体会美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学生领略到精湛的园林意境,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创设这样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导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开展新知识的探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课堂和数学知识的美。 (三)开展数学活动、体验文化自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科整合思想,以问题为载体,结合课程目标及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操作、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分为数学设计与制作、数学调查、数学应用、主题阅读等不同的形式。在数学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会打破学科的界限,体会数学与多元文化的整合;在数学应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体会数学与多元文化的联系与相互促进;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数学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会数学的科学人文精神等等。比如:在开始学习微积分的时候,笔者开展了《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自主阅读,撰写阅读笔记:微积分学是谁创立的?对微积分理论有重要影响的数学家有哪些?中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学的创立有什么贡献?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数学史上关于牛顿和莱布尼茨究竟是谁创立了微积分争论许久。事实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如法国的费尔玛、笛卡尔、英国的巴罗、瓦里士、德国的开普勒等都进行过相关研究,为微积分的创立作出了贡献。而柯西、维尔斯特拉斯等人后续研究,使微积分学得以持续发展。古代中国微积分思想早有萌芽,公元前7世纪老庄哲学中就有无限可分性和极限思想;公元前4世纪《墨经》中有了有穷、无穷、无限小(最小无内)、无穷大(最大无外)的定义和极限、瞬时等概念;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以及沈括、秦九韶、贾宪等科学家、数学家在微积分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通过主题阅读,学生意识到微积分学的创立不仅仅牛顿、莱布尼茨是个人的成就,他们是在许多研究者经过努力、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总结创立了微积分学。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增加了民族文化自信,也理解了每一次的数学发现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科学和文明的进步都是在许多人坚持不断、百折不挠的努力中才取得的。 (四)编制数学问题、传播传统文化 数学问题中,有一些千古流传的古题、名题,集古文、诗歌与数学于一题,读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兴趣盎然。比如:在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所著的《九章算术比类大全》中有一道数学名题“宝塔装灯”:远望巍巍塔七层,红灯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用诗歌表达数学问题,简练生动,学生读起来感觉妙趣横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适当引用此类的数学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也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联系数学在其他学科及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编制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数学题。比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数学能力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前四句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问:这四句诗写出了我们所学函数知识中的哪种性质?假如草的长度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设草的长度为h(t)(0<t<12),4月草开始生长,到6月时生长停止,11月零落成泥,次年4月又重新生长,草停止生长的高度为h0,请你描述出“一岁一枯荣”的模型。赛题中将原野上的草秋冬枯黄、春来茂盛的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自然生长规律与数学知识中函数的周期性联系起来,生动有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题目的阅读理解以及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惊奇地体会到原来数学知识与中国古典诗词也可以这样联系起来,而且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中的对仗工整、简洁明了与数学表达也有相通之处。 三、结语 文化育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更应大力推进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文化层次、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从而体现数学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秋明.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N].光明日报,2017-1-19(14). [2]严必友.挖掘数学文化践行学科育人[J].数学通报,2019(11):19-22,27. [3]李蕾.高职院校数学文化教育:内蕴、价值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15):91-94. [4]陈香.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式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徐瑾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校的育人模式需要可持续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的必然选择。国家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等模式,都是在做不断努力尝试,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组织等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一、高校现有主要育人模式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学校和企业都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能根据企业和社会所需,将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帮助学生更快更好适应企业岗位,是实践能力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长期以来普遍被学校运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再仅仅单一地利用学校内部的各项教育资源,而是把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也引入其中,使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学校的课堂理论教学,还可以直接获取企业一线的校外工作实践经验。工学交替模式可以提高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达到企业要求,实现最有利的就业。 (三)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关注的目标是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好学生提供给行业和企业,是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学校不再仅仅是教育场所,更是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能力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传授理论的同时,培养的人才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能更好地为行业产业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产”和“教”的真正融合,实现多方共赢。(四)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是近年来被普遍推广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可以促进企业和行业参与到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推动实现学校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与社会、企业需求更加精确匹配。很多高校都陆续出台政策,有共同理念的高校在政府的促进下,组成现代学徒制集团或者现代学徒制联盟,形成教育合力,扩大影响面。 二、高校现有育人模式存在不足 (一)主体价值理念不统一 学校和企业的需求、表达、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会产生很多分歧。学校是公益性的、服务性的,体现的是社会服务职能,是以为国家、社会主义培养人才为目标的,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技能。企业是盈利性的,体现的是其商业和金融职能,企业运营需要资本,需要收益,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期望员工能创造最大的价值。企业对于学校育人体系是否具有时效性不会特别在意,对于学生个人需求、其他能力提升、社会价值提升并不关注,他们注重的是结果,是学校能提供有用的人才,他们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学校与企业价值理念不统一,必然使合作产生不良影响。 (二)主体与合作形式不全面 现有的育人模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学校为主导,企业出于自己的利益的考虑,主动配合。但是政府、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家庭等参与的程度相对有限,不能形成合力,提升协同育人效果。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出于各自的需要,学校策划推动,企业建议配合,互惠互利、协商合作的各项事宜,双方合作建立在约定的基础上,缺乏深入研究,深度探讨,没有固定组织机构去长期研究、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一旦某一主体或形式出现问题,合作马上分崩离析。 (三)学校供给与企业所需不一致 学校是以教育为主,以生为本,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现在给行业企业提供的是学生,是人才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不断发展甚至壮大。所以企业不仅需要能工作的工人,更需要能创新的人才、有技能的人才、高精尖科研人才。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往往是现在很多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所欠缺的,岗位需要的技能只能等到岗后经过一定时间培训、实践后才能达到企业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科研能力、产品生产技术更新、对现有职工进行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方面有很大需求,学校有众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但是很多高校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很有限,未能完成实际能力的校企互相转化。 (四)家庭作用发挥不充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情上,学生和家长的因为亲缘和血缘的关系最为亲密,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学生受到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是很多父母在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对于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在于专业好未来努力找到好工作,他们注重结果,而中间的过程很少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是否提高、学生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学生所学是否适应社会企业所需不闻不问。学生在大学不是只有学习,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文化认同等企业非常看重的部分,家庭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出于自身认识水平、工作和生活压力等种种原因,家长很少能与老师及时沟通、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孩子的引导较少,家庭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一)政府政策为主导 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落实和运行需要政府政策和学校制度的支持,政府对于高校的发展负有支持引导的重要作用,政府要按照各项要求,转变思想,转换角色,为教育出谋划策,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服务,从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科研发展、价值导向等方面成为主导者,推动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完善、政策制度制定实施。政府要发挥职能,明确协同育人的保障措施、督查考核制度等规定的出台和落实,努力从企业和行业方面征集、预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整理后提供给高校,作为调整和完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政府要向社会各界寻求各方面研究的相关课题和意向,让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加强研究、献计献策。明确各项管理和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责任和利益平衡,建立各主体责任清单、义务清单、工作清单、利润清单等,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出台各自的协同育人体系。促进高校、企业、行业、家庭、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联合起来,求同存异,友好协商,互惠互利,形成合力,共同构成协同育人的主体,并积极参与到政府政策制定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让政府政策更符合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政策与协同育人能以双螺旋的方式互相促进。协同育人模式验证政府政策落实引导的发挥效果,高校教育实效性,对于中间发生的问题、矛盾、不足等,政府要实时监督,各方主体要及时反馈和互相沟通协同,将意见建议、实施效果及时汇报给政府,以便政府能不断完善政策,帮助各主体改进协同育人进程中的各项不足。 (二)教学管理全覆盖 首先要根据各主体需求,依据行业职业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特点,进行构建动态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协同育人为途径,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实现专业与产业链有机对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链有机对接、教学内容与新工艺技术有机对接、教学实施与生产实践过程有机对接。分析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确定专业和课程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专业和课程新增、预警和退出机制,实行专业和课程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和课程的结构与布局。其次推行学业导师和职业导师制度等,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规划、专业教育、学习指导、就创业教育、发展性进行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积极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通过师生间的密切交往,浸润式地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职业导师依据自身优势,介绍行业最新动态,根据学生特点及发展愿望,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搭建校企行业合作平台为学生推荐优质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发挥传帮带作用,与学生交流分享自身工作成果和成功经验,成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深化“双导师”建设,强化资源的配置,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方法的研讨,提高“双导师”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建立监督、评估和考核机制,实施教学管理年度监督分析和预警机制,发挥专家、教授、职业导师的督导指导作用,参与到教学管理全过程,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协助教学管理和反馈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多方反馈整合意见,对教学管理各环节参与人员和效果进行考核,促进不断发展完善。通过各项措施,保证教学管理全覆盖,保障协同育人建设。 (三)合作运行新方式 高校可以和企业、行业、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产业学院或者理事会这样的机构,合作运行新方式。学校引入企业资本、技术体系、设备模型,整合学校实训、科研、房屋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资源,采用产业学院或者理事会形式管理,实施“契约”和“非契约”混合策略界定资本等方面,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互聘导师、社会服务,激发多主体融合育人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产业学院或者理事会以特色课程开发实践为“点”,以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方向为“线”,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面”,“点、线、面”全方位开展协同育人。以专业学院为主,多主体共同构成产业学院或者理事会,由各主体原来人员经过慎重选择,组成新的工作部门,负责相关工作,按照新的模式进行运行,明确职责分工,制作单独的章程,独立管理协同育人工作。组建专业教师和技能人才混编的双导师团队,共同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等,开发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把产业新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共同开发与行业、产业、企业需求同步的教学实践资源,组织教师参加企业技能训练,深入企业课题开发,提升专业能力、实践科研能力等,加强对企业技能人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升其教育实效性。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为学生开展实践能力的训练,学校—实训场所—科研场所—企业一站式无间断进行,让学生进入工厂、研究机构,以实际生产情况、岗位要求、科研需求为学生实践的必经阶段和必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多重身份。注重企业职业等级认证、职业技能大赛融入教学中,综合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水平,实现课程与岗位、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比赛融通,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文化取向相融合 文化育人的理念和内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文化和价值取向是否融合,也影响高校、企业、行业、家庭、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被各主体认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这是协同育人的思想文化基础。但是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还是存在差异,高校发挥积极作用,完成多主体文化取向融合。学校可以主动把企业、行业、社会文化引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组织开展班团活动、主题活动等各项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宣传契约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提高学生责任感、忠诚度、担当意识,把学校文化变成开放的分阶段的文化教育形式,获取企业、行业、社会文化中精华部分,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实训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接受企业、行业文化,增加认同感和认识度。推崇“工匠文化”,号召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创新奉献,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主要负责人、政府官员、社会成功人等参与到学校文化教育中,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报告、聘为导师等,使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其他主体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行业职业认知和未来职业定位,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提供有效信息,帮助学生找准方向,使协同育人取得良好结果。 四、结语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协同育人创新模式需要不断加强研究,不断完善,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协同确定各方权责等事务;教学管理进行构建动态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深化“双导师”建设,建立监督、评估和考核机制;推行合作新形式,建立产业学院、理事会等;推动高校和企业文化互相浸润,文化去向融合,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有德、有技、有能、有为的新时代“四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史晓蓓 高强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有: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呈现的实验装置单一,教科书编排的逻辑体系不足等。对此,从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的角度,设计了3个自创性实验,使学生经历了体验、丰富了经验,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液体压强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 初中物理;液体压强;自创性实验;实验教学 液体压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认知层次达到理解要求的4个知识点之一,可见液体压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液体压强教学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1][2]。为此,我们探寻了液体压强形成教学难点的原因,同时从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的角度设计了3个自创性实验,来让学生经历体验,丰富表象,形成经验,提升素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液体压强教学的难点。 一、液体压强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知识本身的综合性和抽象性 液体压强的综合性是指液体压强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思想因素,包括转换的思想(液体压强大小转化为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和U型管中液柱的高度差),等效代替的思想(深入水中静止的平底试管底部受到的压强等效于液体产生的压强),理想模型(计算液体压强公式时选取理想的圆柱形液柱)。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力的作用效果、密度、质量、体积、重力、深度、面积、压力和压强、二力平衡等,甚至波及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有助于理解U型压强计的原理)以及大气压强(有助于明晰液体压强和液体内部压强)[3]。这些知识对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孩子来说足以眼花缭乱。而形成液体压强抽象的主要原因有:初中生不了解它的起因[4],对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的压缩性认识不足[5],加之液体压强知识链条上没有“帕斯卡定律”作为认知基础的支撑,学生在逻辑思维上很难深入透彻地理解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同一深度液体压强相等。 2.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 “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一定会受到前概念的影响”[6]。学生在学习液体压强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力、压力与压强等知识和经验,这个经验不自觉地迁移到生活和学习中,再与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密度等物理量相结合,很容易把固体压强的观念套用于液体压强的学习,形成一些前概念。如液体的质量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液体也会等大地传递力;装水的容器底面积越大,压强也就越大。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在思维上会阻碍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深入理解。 3.实验装置单一而实验原理复杂 在当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关于液体压强教学主要编排了微小压强计1个实验装置。该装置在探究液体内部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等的知识点的教学上是特别有成效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实验装置可以优越于它的教学效果,我想这也是所有教科书中都编入该实验装置的缘由。但我曾经问过很多学生和老师微小压强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学生几乎说不出原理是什么,而老师也不能完全说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该实验装置从研究对象液体作用于实验源的橡皮膜上,再通过“空气传递”,最后使实验效果显示在U形玻璃管中左右液柱差上。实现上述过程要经历如下3次转换:水施力使橡皮膜形变(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在橡胶管内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少压强增大(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增大压强的空气柱推动有色液柱一端下降,另一端上升(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其中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内容,初中物理还没有涉及到,因此从实验装置的原理上来看有些复杂。 4.教科书中液体压强编排的逻辑体系不足 在当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科书中,除沪科版外[7],在编排液体压强内容时均缺失帕斯卡定律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来看,没有编排帕斯卡定律导致思维逻辑上出现断层与缺漏。从认知逻辑角度来看,帕斯卡定律是正确理解液体对容器壁周围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可以等大地传递等知识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液体压强知识的学习总是在思维认知上有断层,学生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帕斯卡定律是组成流体力学系统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而形成一定逻辑结构所不可或缺的知识点。 二、突破液体压强教学难点的策略 1.以自创性实验获得的丰富经验弥补抽象知识学习的不足 当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科书,包括微小压强计在内,整个液体压强教学最多编排了3个实验装置(人教社版编排了2个实验装置)。教科书中实验内容偏少地编排呈现液体压强知识,很难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实验探究经历体验,形成经验,建立有助于思维的直观表象。如液体压强公式P=ρgh都是“空降”一个理想的直液柱模型来理论推导。对多数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推理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这个从液体中想象划分出来的假想的“直液柱”很难理解,因为日常生活中学生没有这一方面的经验作为思维的支撑,加之初二学生刚刚适应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为此,我们自制机械压强计来直观呈现现象,丰富具体表象,从而提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思维变化过程:感性上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具体。 (1)实验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A是将方形透明饮料瓶的上部和下部去掉后得到的一个长方体容器;B是用螺丝与方形透明饮料瓶固定在一起的支点;C是硬质塑料剪成的针状指针,用来显示液体压强大小;D是用两面胶粘贴在方形透明的饮料瓶上的刻度盘,用来标度液体压强大小;E是“U”型的金属细丝,一端与指针C相连,另一端与玩具气球橡胶膜F相连,为了更好地反映橡皮膜形变程度,连接时将橡胶皮这端的金属丝头弯曲成小圆后,再用透明胶布粘接。 (2)实验过程的说明 ①用手指轻轻地向上挤压橡皮膜,学生会观察到受力后发生形变的橡皮膜带动金属丝使指针发生偏转,压力越大指针偏转得越明显,从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该实验装置的原理。②用手握住该装置的上部,将橡皮膜那端朝下直接压入水中,从饮料瓶贴纸刻度尺上读出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越大,指针所指的刻度值越大。这说明在液体中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再把该装置分别放入与水一样深度的盐水中,学生可观察到指针所指的刻度值比水中的刻度值要大一些。从而说明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就越大。 ③往该实验装置的筒里面加适量的水,会观察到筒中形成的“直液柱”所产生的压力,使橡皮膜发生形变带动指针偏转。说明橡皮膜受到水柱向下的压力。再把该装置慢慢地放入水中,橡皮膜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凸起程度减小,从而观察到指针示数在变小。当该装置进入水中的深度与筒中的“直液柱”的深度相平时,观察到指针恢复到没有加水的平衡位置,说明“直液柱”向下的压力与向上的压力相等。我们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供了具体、真实、直观的“直液柱”这个理想模型的原型。这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建构“直液柱”的表象,为学生的思维和推导液体压强公式给予了最基本的起点经验。教师再从二力平衡的角度对橡皮膜作图进行受力分析,使学生明确“直液柱”产生的压强与橡皮膜所在位置液体产生的向上的压强相等。此时再进行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公式P=ρgh便水到渠成,从而避免了学生“无缘无故”地出现“看不见,摸不到”直液柱的困惑和不解。 2.利用自创性实验创设的认知冲突纠正错误前概念 对于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与深度和密度等有关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说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然而对知识点“液体压强与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的认知,学生具有“液体的质量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的错误前概念。因此,利用自创性实验现象的事实与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的差异,引发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自我觉醒,在反思和内化过程中重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顺应学习。 (1)实验装置的结构实验 装置如图2所示。A是透明饮料瓶,在其下部用自行车内胎上的气门空心螺丝固定出一个接口;B是水;C是娃娃营养快线的瓶盖(比其他的饮料瓶瓶盖稍大些),在盖子圆心处用自行车内胎上的气门空心螺丝固定成一个接口,然后在瓶盖C的开口面用橡胶膜包裹住,并用细线系好(保证气密性好),最后将瓶盖C用软铁皮半包后,用螺丝固定在刻度盘F上;D是约1m长的乳胶管;E是用螺丝固定在刻度盘F上的指针,用两面胶将指针E与橡皮膜粘牢,实现指针随橡皮膜变化而发生偏转。由C、E、F组成了一个液体压强计[8]。 (2)实验过程的说明 ①一只手拿着压强计的刻度板F,另一只手往饮料瓶中倒入水,学生会观察到压强计上的橡皮膜凸起,观察并记录指针所指的刻度值的位置(或数值),从而说明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 ②用手举高有水的透明饮料瓶A,学生会观察到橡皮膜凸起,指针的示数越来越大。反之,学生会观察到橡皮膜凹陷,指针的示数越来越小。从而直观地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无关,同时也说明了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该实验在保证液体质量不变(饮料瓶中水的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升饮料瓶的高度来改变液体的深度,从而影响液体压强的大小,使学生更加信服,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液体深度的内涵。 3.利用自创性实验的创新性弥补教科书编写的不足 帕斯卡定律的学习有助于液体压强知识之间的衔接,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有压强,液体对周围的容器壁有压强,液体同一深度压强相等以及目前广泛应用于工业的液压传递等知识。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教授液体压强的传递规律。 (1)实验装置的结构实验 装置如图3所示。A是500ml的玻璃广口瓶(也可是玻璃罐头瓶);B是加入广口瓶中的水;C是包裹在饮料瓶瓶盖开口面上的橡胶膜,用于感受广口瓶中液体压强大小的探头;D是用于连接玻璃管的乳胶管,主要便于连接不同方面的探头;E是通过橡胶塞子的“U”型玻璃管;F是塞在广口瓶上的橡胶塞子,用来密闭广口瓶中水;G是夹在乳胶管上的止水夹,用于控制广口瓶中水的进出;H是乳胶管;I是“U”型玻璃管中的液柱,不仅用来封闭由C、E、I形成一个封闭的气体系统,还通过液柱差来显示广口瓶中橡皮膜受水传递压强的大小,从而构成一个微小压强计;J是橡胶膜向下深度不同的微小压强计;K是橡胶膜向上深度不同的微小压强计。 (2)实验过程的说明 ①拔掉带有微小压强计的广口瓶上的橡胶塞子F,小心放置于桌面上。②往广口瓶A中倒入水至瓶口。③将夹在乳胶管H上的止水夹G夹在玻璃管上(或取下),然后将橡胶塞子塞紧在广口瓶上,广口瓶中多余的水从乳胶管H中流出,再把止水夹夹在乳胶管H上,这样就在广口瓶中获得了密闭的充满的液体系统。④医用注射器中吸入适量的水,再连接上细软塑料管(用打吊瓶的塑料细管中连接针头的部分即可)后伸进“U”型玻璃管,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使水进入“U”型玻璃管中形成“U”型液柱。若形成的液柱左边高于右边液柱不相平时,将注射器的细管伸过左边的液柱表面,吸出些气体即可实现相平。最后达到3个微小压强计中的液柱相平。⑤注射器中吸满水后与乳胶管H相连(注射器图3中未画出)。将止水夹G夹在玻璃管上,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作用于水,使水产生的压强传递施加于密闭的广口瓶中的水,从而使广口瓶中的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受到大小不变传递的液体压强。此时学生会观察到3个微小液体压强计中的“U”型管液柱差相同。以上现象直观地说明: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面传递。该实验装置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由液体以相同的大小向各个方向传递,弥补了以往我国教科书中实验装置以密闭的水和空气共同传递压强(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的不足[9]。若想得到定量的传递压强的大小值,可在注射器(最好是玻璃注射器摩擦小)的活塞上放置已知质量的砝码,通过测量注射器活塞的面积,利用P=F/S可计算出活塞产生的压强大小。再用刻度尺测量出“U”管中液柱差深度,通过P=ρgh计算出产生的压强值相等得到验证。 作者:王爱生 包万凤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族中学
摘要: “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根据大健康背景下营养与保健品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及工科院校的学生工学基础较强的特点,对“生化分离工程”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了设计与探索,以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生化分离工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生化分离工程;大健康;教学改革;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治未病方法的普及,以及国人健康意识的提升,运用营养保健食品促进健康、改善疾病状况、减少药物副作用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未来,具有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调节功能的保健品行业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1]。但是,随着监管和市场准入的更加严格,未来的保健食品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大健康背景下,如何获取功效成分并有效保持其活性,是保健品行业战胜挑战、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生化分离工程”是分析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提取、纯化与精制生化产品的过程[2],是保健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工程性极强的学科。该课程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等相关背景知识,基础知识多、基本理论广,与生产联系非常紧密。但是,该课程教学学时少,而且未被列为考研专业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掌握“生化分离工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适于大健康背景下保健品行业的专业人才,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们根据工科学校学生工科基础较强的特点,对“生化分离工程”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了设计与探索。 1设计与探索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生化分离工程”课程主要讲授各种生物活性物质(保健品中的功效成分)中杂质的去除、分离、纯化和精制技术,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针对不同功效成分的特性,较好地运用各种分离技术来设计合理的提取、精制工艺路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分离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理论学习是“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基石[3]。可以说,“生化分离工程”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课程教学的成败。课程教学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以大健康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线,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精心设计。 (1)精选与丰富教材,结合实例,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生化分离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教材出版相对滞后,难以选定一本能及时反映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的满意教材。我们根据曹学君的《现代生物分离工程》、严希康的《生化分离技术》等国内现有的教材,以及我们工科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生较强的工学基础等特点,选择了严希康的《生化分离技术》作为主要授课教材,以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保健食品原料(卫法监发[2002]51号)为实例原料,将授课内容分为以下5个模块:①难溶物的分离与去除,主要包括过滤、细胞破碎、离心、沉淀4个单元操作,以黄精多糖为例;②产品的粗提分离,主要包括萃取、吸附、离子交换3个单元操作,以葛根黄酮为例;③产品的纯化,主要包括层析、色谱、膜分离3个单元操作,以大蒜SOD为例;④产品的精制,主要包括结晶、干燥2个单元操作,以蛋白和多肽为例;⑤新型分离技术,主要包括分子蒸馏、顶空微萃取等分离技术,以薄荷精油为例。授课时详细讲述各单元分离过程的原理与分离系质量、热量、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规律,探求分离过程对原料的选择与设计、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与优化等基本方法。课后要求学生对分离技术在1~2种功效成分中的应用进行资料查阅、分析和总结,并在课堂时间对其作点评,实现教学内容创新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2)采用交互式教学,调动学生创新动力 “生化分离工程”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学生已经掌握了物理、化学、微生物、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具备了成人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为交互式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雨课堂,把一些较为简单的、定性的内容让学生自学、自讲。在该章节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将自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有机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对自讲内容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答有关思考题,同时师生共同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生化工程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分离技术及新产品层出不穷,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所有的内容统统灌输给学生。我们在每个章节的课堂授课结束时,都安排一些结合本章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小课题,如学完“萃取”一章,安排给学生“萃取技术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进展”课题,要求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及撰写小论文,最后分组讲解与讨论。学生在进行文献查阅的过程中,能了解萃取领域当前世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分析哪些功能成分适合用萃取技术制备,再结合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而且对于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萃取率低、分离过程缓慢等情况和解决方法也有所认识;同时赋予学生上台表现和被检验的机会,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创新动力。 (3)融汇科研实践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在讲授理论课的过程中,首先,我们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例子进行讲解,多媒体教学所用的图片中有我们科研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的照片,并将自己在相关科研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注意事项在授课的过程中逐一加以传授。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科研的神秘感,拉近了学生与科研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我们还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内容也带入课堂,结合教材内容加以分析,这对很多学生都有吸引力,对有意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也具有引导作用。如在讲到色谱分离过程的时候,结合我们经常使用的离子交换色谱、纸色谱等操作方式的改进,以黄精多糖的纯化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指出每一种分离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深刻理解不同体系必须选择不同的分离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4)调动主观能动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观能动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通过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不局限于一种传统方法,积极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是形成创造意识的基础。例如,在讲授“膜分离”一章时,我们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列举出增加膜通量的方法。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提高热侧溶液的温度,提高膜两侧的温差,增加水蒸气压差,增加进料流量,有同学还提出改进膜材料与结构等设想,思维极其活跃。但为了从众多可能的方案中优选出最佳的方法,则需要收敛性思维的指导。收敛性思维,是将发散性思维求同的思维。如前述的增加膜通量的几种方法,如何确定一种最优的方法呢?就要进行思维收敛,运用已有的知识,根据对膜蒸馏产物的要求,结合增加膜通量各种方法的能耗、设备投资、操作成本等的比较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此外,“生化分离工程”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结论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数学推导处理才能得到。因此,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有意识地调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定能培养出思维敏捷的适于大健康产业需求的大学生人才。 2设计与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生化分离工程实验”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生化分离工程”理论知识的关键环节,是物质成分被分离实现工程放大的实践环节,也是培养高质量分离工程与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根据物质分离的工艺方法具有模块化、选择性强、可替换性等特点,如何在“生化分离工程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我们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精心设计。 (1)重视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开设了以验证型、演示型和虚拟型实验为主的基础实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验证型基础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以加深对理论课堂的理解与巩固。如“PEG/(NH4)2SO4双水相系统中蛋白质分配系数的测定”验证型实验,通过试验测定实验数据,绘制双水相相图,分析牛血清白蛋白在PEG/(NH4)2SO4双水相系统中的分配行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双水相相图的制作方法及蛋白质的测定方法,培养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的双水相分离实验的理论背景和设计方法的理解。根据学校大型硬件设施紧缺的现状,我们将超临界萃取异黄酮、超声波提取香菇多糖、离子交换法制备软水、高效液相色谱仪结构及操作等设计为5~6人一组的演示型基础实验,在有限的学时里实现了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践操作的目的。为有效缓解高校在实验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开设了四个虚拟型基础实验,包括薄层色谱法分离糖类物质、反胶束萃取技术提取胰蛋白酶、离子交换法制备软水、高效液相色谱仪结构及操作。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虚拟仿真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2)开设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 实践出真知,不与实践结合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4]。为了巩固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8课时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由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实验模块、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自行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为充分发挥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以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功效成分为目标分离物,我们设计了10个备选实验模块:①植物黄酮的提取与纯化;②胞内SOD的提取与纯化;③发酵液中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④发酵液中低聚糖的分离与纯化;⑤茶叶中茶多酚的分离与纯化;⑥发酵液中谷氨酸的分离与纯化;⑦生物多糖的分离与纯化;⑧花青素的提取与纯化;⑨绿原酸的分离与纯化;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分离和纯化。实践表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模块实验,积极性很高。例如,选择“花青素的提取与纯化”实验模块的同学,兴奋地看着大孔树脂魔术般地由白色变成红色,酒精洗脱则又由红色变成白色。我们发现,综合实验不但能够考核学生领悟和融合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探索实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创新,我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实验。探索实验是通过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对某项或某个方面与某个领域有关的未知或未全知的问题,在学生不知道结论的情况下,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大胆设想、自主设计实验、独立实验操作、经过思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实验,如在“超滤浓缩和分离谷光甘酞过氧化酶”的实验中,书中给出了一个标准的分离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我们将实验题目改成“浓缩分离谷光甘酞过氧化酶的超滤条件的探索”,这样把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实验,大大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探索实验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探索”过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获取新成果,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考验,激发并维持旺盛的创新激情,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生化分离工程实验”教学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在于一定要学生发现新的生物分离技术,而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生化分离工程实验的特性,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及探索性问题,学生才有可能用已知的各种分离技术设计待分离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5]。例如,盐析法沉淀蛋白质实验,教师可以提出蛋白质在保健品中的应用原则及盐析的原理等基础性问题,蛋白质的功效发挥机理及其分离方法的种类等综合性问题,以及蛋白质盐析条件等探索性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蛋白质初级分离纯化的方法,蛋白质高级分离纯化的方法,盐析沉淀在蛋白质高级分离纯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等知识,进而设计多条脱盐处理工艺路线,并进行工艺优化筛选,从而掌握蛋白质分离技术的精髓。 3结论 “生化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当前大健康背景下营养与保健品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不断改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提出更多的新观点,这也要求教师进行更多创造性的科研活动,以便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罗水忠 潘利华 杨雪飞 郑志 王军辉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摘要: “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与素质教育的适应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切实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 有机化学;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应用型 人才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了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整体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其目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人员习得某一专业技能,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全面成长成才,因此,高校承担着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时期培养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至关重要。尤其是新工科院校,采取新型的教学手段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而教学过程的创新则是最根本、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1]。 1第二课堂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 经查阅,第二课堂最早出现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提出的。第一课堂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上的课程设置、安排、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2-3];第二课堂,是较第一课堂而言,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其泛指在正常教学任务以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课外教学活动,其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4-5]。作为推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内容方面,第二课堂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在教学地点上,既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或者教室,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工厂或者企业;就教学组织而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性地自愿参与,没有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因此,第二课堂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并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作为高等学校食品、化学、生物、农林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有机化学”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所在有机化学教研组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本文就实施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应用能力强化、科技素养形成的创新能力进行总结和思考。 2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模式 “有机化学”作为笔者所在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零碎复杂、理论抽象等特点,在学生心目中,“理解难、记忆难、考试难”是“有机化学”的标签。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在“有机化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6]。为了改变该课程理论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被动学习现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一些高中阶段没有选修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通过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旨在对“有机化学”理论教学形式及效果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机化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时量为48学时,理论教学是采用龙跃、杨贯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全书共16章,包括绪论,烷烃和环烷烃,对映异构,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杂环化合物,糖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脂类和甾族化合物,有机波谱学等教学内容;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时量为64学时,理论教学采用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全书共16章,包括绪论,烷烃和环烷烃,立体化学,烯烃,炔烃二烯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芳烃及非苯芳烃,卤代烃,醇、酚和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糖类,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核酸,有机合成等教学内容。尽管为保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我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进行了区分,但课时量的限制导致“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把“有机化学”作为专业课程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起来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缺少兴趣和热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只能使用所谓的套路去解题,很难做到基本技能的掌握,对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以实现。即使开设了“有机化学实验”课,受到课时的限制,也只能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而对于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做得很少,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有机化学”学科一直都是一个大缺口。 3第二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教研组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第二课堂只有和第一课堂切实结合起来,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大效能。因此,“有机化学”第二课堂是在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从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挑战杯”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以及假期“三下乡”和科普宣传活动等方面实施。在整个过程中除给学生教授课本内容外,更加着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锻炼,优良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3.1学生参与教师科研 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科研同样必不可少。在新晋本科院校中,以笔者所在学校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由于学校目前没有硕士学位授予点,教师进行科研的力量主要是教师个人和本科生,有机化学教研组利用学校目前的现状,在第二课堂教育中与自身科研相结合,坚持“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原则,成立了一个由资深教授带领,以多名年轻博士教师为核心的有机化学教研团队。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时,我们采取“双选”制度,老师们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老师,老师们也会对学生进行谈话以确定该学生是否可以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团队共吸收了50余名本科生参与了教师科研项目。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和用心程度远远大于理论课堂。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促使他们主动进行文献查阅和相关软件的学习应用,并且与老师心理上的代沟也在与老师更加频繁的交流中逐渐消除。通过近两年的学习研究,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这部分学生共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并有20余名学生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结果表明,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第二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水平,为其以后深造打下了基础,同时对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挑战杯”项目都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设立的具有竞赛性质的国家级项目,一直以来都受到有机化学教研组的重视。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挑战欲,因此对参与上述两个项目有很强的积极性。自从我校第一届本科生入学以来,有机化学教研组就鼓励学生参加此类具有竞赛性质的科研项目,并且形成了由优秀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合作模式。经过通力合作,有机教研组一共指导了30余名学生参与了此类竞赛,并且先后斩获了国家级和省级多个奖项。通过具有竞赛性质的第二课堂,不仅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更能在学院内形成一种学术研究氛围,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3开放实验室项目 开放实验室项目是学校用来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而开展的开放性实验项目,该项目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申请,课题内容可以是学生自身发掘的趣味性实验,也可以是老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探讨来确定研究项目,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负责指导和答疑。比如:在对2018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在讲授“醛酮的氧化和还原”一节时,学生对各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性能比较感兴趣,在开放实验室项目申请时,在“给-受体结构的小分子用于光致发光材料”的项目中,老师设计了二苯甲醇单体,在其制备的过程中,我们特地对基础反应“二苯甲酮的还原反应”进行了重复,并且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还原剂(四氢化铝锂、硼氢化钠、氰基硼氢化钠)进行反应。在告知实验试剂的危险性和注意事项后,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单独完成了上述反应,经过处理分别得到了65%、93%和42%的反应产率,这样的结果既训练了学生查阅文献、实际操作的能力,又对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3.4假期“三下乡”活动以及科普宣传活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之年。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推行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并组成了科普小队赴河南省扶沟县进行“推进精准扶贫、校地结对帮扶、共建科普家园”的科普宣传活动;赴河南省鹿邑县开展“传承百年党史,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上活动都是很好的第二课堂,有机化学教研组也都有老师参与其中的指导工作,学生负责查找资料,整理素材。在科普宣传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以“生活中的化学”为主题,进行科普宣传,如食品的七大要素:碳水化合物(淀粉、糖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调味剂、乳化剂、稳定剂、甜味剂、色素等等),这些无一不与有机化学有关;然后,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常见的有机化学元素为切入点,如人体中分布最广的有机物——糖;人体内的燃料——脂肪;人生命的存在形式——蛋白质;生命的根源物质——核酸;生命反应中的催化剂——酶(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维生素等。随着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发展,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机高分子材料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将从现在的钢铁时代进入到全盛的高分子时代,从第一个高分子材料酚醛树脂问世以来,纤维、粘合剂、人造医药、人造心脏等相继出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有机化学,从而让人们对化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梳理和科普宣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科普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在有机化学中开展第二课堂的效果和意义 拓宽学习视角,学生参与第二课堂,需要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基础,在此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研究内容会变得更加全面和具体,并对理论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随着研究的进行,学生甚至可以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完善研究体系,教学相长大抵就是这样。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思想放松,行为怠慢,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成绩下降。在第二课堂,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合理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反而逐渐减轻,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联系,让老师有机会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笔者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随着老师和学生年龄的差距越来越大,代沟在所难免,再加上学生课余活动较多,让他们放下戒备与老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就显得弥足珍贵。通过第二课堂让老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对老师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5结束语 随着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改善,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地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正在被打破,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其与素质教育的适应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二课堂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人格培养、科学素养等方面培养的重要途经。 作者:王勇 李靖靖 王炜 刘从军 冯丹丹 段冰潮 卢奎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化工食品学院
[摘要]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东三省2014—2021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回归分析对数字化基础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数字化创新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比各省发展特点。实证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均能促进制造业发展,其中数字化创新水平正向影响作用较大;同时对三省影响大的因素分别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和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基于此,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融合发展平台等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制造业;固定效应模型;灰色关联度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全球领先,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不可阻挡。数字经济已被提高到国家布局的战略新高度。我国在政策指引下正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以推动产业优质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东三省区域作为我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地区,应结合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探索新格局下东三省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文献综述 关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总结如下:曹正勇从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和服务化方面提出数字经济孕育了我国工业发展的新模式,进而能够促进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1]。解梅娟等从宏观层面、产业层面、区域格局变化层面和政策支持层面对制造业的融合进程提出互联网+制造业、建立信息安全平台等措施[2]。焦勇提出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的四个维度及四条路径以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周晓辉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两大系统的指标,采用耦合度分析和实证分析对长三角地区二者融合进行融合度测算[4]。史宇鹏分别从产品层面、技术层面和组织层面提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举措[5]。综上,学者们已经在关键突破与建设路径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上述研究缺乏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系统评价,且利用灰色关联模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利用数字经济的三大指标结合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东三省两者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为促进东三省经济增长提供现实依据。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说明 以工业增加值(IAV)作为被解释变量,数字经济为解释变量,主要考虑数字化基础水平infra、数字产业化水平indus、数字化创新水平innov三个重要因素。控制变量为外贸依存度FTD、政府参与程度GP、教育投入水平EDL。衡量数字化基础水平的主要指标:基础设施能力、移动电话普及率、网络普及率、通信发展水平;衡量数字产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产业利润总额、企业网站数、电商企业数。衡量数字化创新水平的主要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R 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软件业务收入。本研究样本区间为2014-202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对于个别指标缺失值,通过插值法进行填补。数据处理和建模使用mat-lab2018a和Stata16。 (二)模型构建 本研究建立数字化基础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数字化创新水平三个总指标来衡量数字经济,并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探究数字经济的三个方面对东三省总体的制造业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LAVit=α+β1infrait+β2FTDit+β3GPit+β4EDLit+εit(1)LAVit=α+β1indusit+β2FTDit+β3GPit+β4EDLit+εit(2)LAVit=α+β1innovit+β2FTDit+β3GPit+β4EDLit+εit(3)其中,LAV的含义为工业增加值,i为东三省各省(i=1,2,3),t为年份(t=2014,2015,…2021),β表示待估参数,ε为残差。本研究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对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进行系统分析,以探究各省之间二者融合发展的差异及相似之处。 三、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 1.回归结果分析 论文使用Hausman检验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进行检验以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并进一步用选取的方法对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表1。由表1所示,Hausman检验对于数字化基础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数字化创新水平的P值分别为0.0030、0.0083、0.0203,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无关的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系数和随机效应系数在估计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模型(1)在控制对外贸依存度、政府参与程度、教育投入水平三个变量后,数字化基础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878,说明了数字化基础水平对制造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模型(2)中数字产业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1.265,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数字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工业增加值的提升;模型(3)中数字化创新水平的回归系数为2.236,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数字化创新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工业增加值就会相应的增加2.236个单位。说明在现阶段,数字化创新水平对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2.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指标解释能力的强壮性,采用调整样本期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选取2017-2021年的数据将数字化基础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数字化创新水平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进行回归,重复以上实证部分。结果显示,三个模型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因此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较为可靠。 (二)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度是度量两大系统之间的发展趋势,并对趋势所表现的相同和不同程度进行的一个描述。本文主要运用该模型探究东三省各省影响二者融合发展关联度最大的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三省对比,以分析各省的发展优势。 1.灰色关联分析 具体步骤(1)确定分析数列。论文中的母序列为工业增加值。子序列为数字经济对应的12个指标。(2)对变量进行预处理。(3)计算差序列。Δij(k)=|X0(k)-Xi(k)|(4)计算各个指标与母序列的关联系数。其中,minminΔij(k)为二级最小差,minmaxmaxΔij(k)为二级最大差;ρ为分辨系数,本研究取ρ=0.5。 2.结果分析 东三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计算结果见表3。从整体来看,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研发支出、电商企业数;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关联度最小的是通信发展水平,其次是基础设施能力等。这说明增大R D经费支出对二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基础设施能力方面,东三省已经发展较好,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影响较弱。从横向来看,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关联度分别为0.8383、0.7534、0.8919,说明黑辽两省在这方面与整体发展比较一致。从各省情况来看,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支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最大,为0.8784,其次研发支出(0.8654)、企业网站数(0.8415);通信发展水平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最小,为0.5175。吉林省研发支出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最大,为0.8987,其次为基础设施能力(0.8897)、移动电话普及率(0.8889);关联度最小的是通信发展水平,为0.5244。辽宁省移动电话普及率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最大,为0.9194,其次为科技研发投入强度(0.8919)、科学技术支持(0.8654);产业利润总额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最小,为0.5687。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本研究以东三省2014-2020年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东三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数字化基础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数字化创新水平三者均对制造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尤其是数字化创新水平所具有的即时性,有利于提高两者融合发展的效率。另外数字化基础水平在基础层面为制造业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信息成本,使企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变。数字产业化水平为提高东三省的经济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2.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 结果表明,东三省整体和各省科学技术投入强度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联度均较大,因此要增加在科学技术方面的R D科技经费支出,提高融合发展水平。对于各省来说,黑龙江省应增大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财政方面倾斜科学技术。吉林省应增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优化政府资金投放,向本省重点领域关键行业倾斜。辽宁省应加大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以及科技投入,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支柱,在短期会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同时资金支持相关数字产业以带动两者融合水平。 (二)对策建议 1.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升级改造工业宽带网络、电信服务水平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等,实现千兆光纤网络全面覆盖。加快5G基站,完善区域布局,尽量满足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条件,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互联互通。在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新兴技术软件全面应用新型基础设施。 2.搭建两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引领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应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一是搭建物联网服务平台,统一的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可以对制造业生产环节进行可视化控制,实现精准化生产。二是搭建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产品生产指标体系、产品标准体系、监测监管体系等,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以东北的区域特点建立区域品牌,增加产品的线上销售率,提升品牌价值。 3.增强创新能力,攻关前沿技术。孕育新的高新科技,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深入研究东三省在新材料、精细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增加对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新理念,加快开发并应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的软件,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畅通各部门沟通协调,聚焦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产业间无确定的责任界限,导致相互推诿,因此政府应该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明晰监管机构的职权,分工明确,建立有效的机制。此外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安排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切实解决制造业面临的融资难、税负重等问题,大力支持智能制造企业,形成产业发展的聚集性优势。 5.大力培养数字行业技术人才。从高校方面来说,要加快培养有大数据处理等数字技能的人才,建立优秀学生评价体系;从企业方面来说,智能制造企业应放宽人才政策,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定期为专业人士组织开展交流机会。此外高校与企业还应该建立合作平台,实现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制定人才激励政策,重点引进开拓性人才、高素质人才、综合性人才。 作者:吴海凤 宋德军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 薪酬管理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吸引、储备人才,有利于提升人才队伍的质量以及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之,国有企业如果缺乏人才储备,则会影响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能够为国企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问题;对策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其中薪酬管理是关键,它不仅能控制人工成本,保证薪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吸引并留住人才,还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这样才能帮助国有企业提升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薪资水平与市场价位脱节 根据相关调查笔者发现,部分国企为员工所提供的薪酬水平,相较于同行业劳动力市场具有一定的差距,缺乏竞争性。在国企内部,不同员工之间收入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就意味着收入与工作量之间缺少正相关性,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企的专业职位以及关键职位的薪酬与普通职位相比,并没有高太多。虽然普通职位的薪酬水平比市场平均水平高,但是专业职位、关键岗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是导致部分技术人员愿意选择去待遇更好的民营企业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部分国企专业岗位的员工流失现象突出,而且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低于外来企业或民营企业。随着专业人才的陆续离开,整个专业团队质量开始下降,相关工作开展也出现问题,其员工积极性逐渐降低,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双因素理论,当激励因素以及保健因素均不足时,就意味着薪酬管理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1]。 (二)公平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员工认为自身的付出应该得到相对应的回报,如果付出与回报之间未能匹配,那么意味着薪酬体系缺乏公平性。部分国有企业并未根据员工为企业付出的多少做好薪酬等级分配,导致员工内心逐渐出现了不公平的心理感觉,并会主观地认为在这里上班,无论投入多少时间、精力进去,都将难以获得相对应的回报。一旦有了这样的心态,企业内部的倦怠氛围会逐渐蔓延,导致部分员工处于混日子的状态。与此同时,企业也会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因为部分员工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工作失误,这种情况下还要面临扣钱风险,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很容易引发员工的心理不满,使员工最终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认为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产生离开公司的想法。这样,原本高质量的团队将会面临工作懈怠甚至解散的局面,将会影响企业的有序生产,使企业战略目标成为泡影。第二,薪酬设计不合理。大部分国企实施的是“一岗一薪”制度,因此,岗位薪资水平是一定的,但是,部分特殊工种、岗位没有建立规范的岗位管理、职位序列体系,内部分配制度没有进行岗位价值评估,使薪酬管理失去公平性。例如,刚刚进厂的新员工,因为新入职,对公司的情况不是很了解,需要用更多时间以及精力去学习新业务,而此时老员工将会分担更多的工作任务,所面对的工作压力将会增大,这就会导致老员工出现不平衡的心理状况,甚至可能导致老员工与新员工之间的矛盾加深,对整个企业的运营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国企而言,如果不能全面建立以岗位工作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突出员工贡献价值的薪酬体系,其成本也会不断增加。基于公平理论而言,薪酬等级划分需要根据员工个人能力差异以及岗位差异对薪酬水平进行调整,对于综合能力弱的员工应该给予较低的薪酬水平,如果大家都吃“大锅饭”,这种模式不仅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增加,而且也难以调动老员工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分老员工跳槽。随着员工的不断流失,国企需要招聘新员工对组织进行完善,而新员工又需要时间成本来了解业务、参加岗位培训,从新员工到熟手需要较长的时间,使企业人力资源不足,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国企的健康发展[2]。 (三)薪酬提升大多依赖于晋升 从部分国企的组织机构情况来看,存在着链条较长、层次较多的现象,特别是中间层比较臃肿,这是绩效考核不未能充分实施的根本原因。此外,部分国企的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进一步导致员工想要提升薪酬,通常只能依靠职务晋升这条通道来实现,这种具有“官本位”思想的薪酬体系,是大部分国企存在的问题,使很多员工更多地关注职位晋升加薪。但是,一家企业的级别职位数量以及行政职务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职务出现紧缺的情况是不常见的,所以,职位晋升激励能够产生的作用很低,甚至还可能挫伤部分员工的积极性,例如,部分员工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担任某个职务,但是未能实现心中目标;也有部分员工认为无论谁获得该职务都存在着不信服的心理。总而言之,薪酬提升过于依赖职务晋升的模式、激励功能不足,将影响国企员工以及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业绩提升,甚至导致员工因为未能升到目标职位而选择懈怠偷懒甚至离职。此外,过分依赖晋升提升薪酬,也容易导致企业内部钩心斗角的情况,例如,互相抱怨、互相推诿、互相指责等情况会日益增多,仅想着如何能够提升职位,而不再关注自身能力与业绩的提升,这十分不利于国企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薪酬体系设计 1.激发员工潜力,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国企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提升生产力,员工是否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关键。在满足员工物质条件之后,其激励程度将会提升,员工在这样的激励之下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如果国企的薪酬管理体系是科学、合理的,对员工有着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那么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因此,在制定薪酬目标时一定要围绕相关理论以及企业实际情况,在科学制定薪酬政策、薪酬计划、薪酬目标的基础上,完善激励与约束等用人机制的建设工作,从而保障薪酬管理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3]。 2.充分地吸引优质人才 国企薪酬管理体系的目标还要能够吸引以及留住人才,这对于国企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占据人才智力优势,以此为基础对薪酬策略进行调整,这样才有可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薪酬一定要有足够吸引人才的优势,薪酬分配应该向关键人才倾斜,合理拉开差距,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界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能人才。第一,能够吸引具有战略性头脑的人才;第二,能够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第三,能够吸引更多是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再将人组成高素质专业团队。此外,企业还需要充分结合内外部环境相关因素,进行统筹协调,将企业与员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让企业的薪酬体系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 3.保障员工与企业实现双赢 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在制定薪酬体系目标时,应该基于企业长期、中期、短期发作战略,避免并对员工的意见进行采纳,对绩效激励制度进行调整,加大中长期激励,例如,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员工持股等,丰富薪酬结构。这样的薪酬体系才能让员工认可,留住核心人才、激发核心人才的创造性,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如此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利益,还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优化建议 1.制订薪酬水平策略 薪酬水平高低对于企业健康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在决定薪酬水平高低时,企业需要充分结合行业因素、竞争对手因素以及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常来讲,可以将薪酬水平策略细化为市场领先策略、市场跟随策略、成本导向策略以及混合薪酬策略。结合国企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理论,建议采用混合薪酬策略最为合适。针对国企内部职能人员建议采用成本导向策略,针对企业内部销售人员建议采用市场领先策略;针对国企中层管理者建议采用市场跟随策略,具体见表1。 2.实施薪酬结构策略 对于薪酬结构而言,建议从国企所处的层次、功能定位和等级与内容完成划分,相同组织内部的不同职位以及不同技能员工薪酬水平排列形式可以反映薪酬等级结构。薪酬结构的内容,要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想法,确保薪酬内容匹配员工所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其需求。对于国企内部而言,需要采用合理的等级薪酬结构,做好工资总额管理、内部分配制度管理的兼顾,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形式,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工资的“可增可减”。在薪酬内容方面,职能员工主要采用固定形式;销售类员工应该采用浮动薪酬;中层及以上管理者要采用中长期激励策略,让员工以及管理层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身工作之中,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4]。 3.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对薪酬体系进行适时调整 薪酬体系、考核标准与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国企薪酬是否合理,则需要结合企业现状、实际需求、战略目标等各种因素进行适时调整。第一,设计薪酬指标与权重时,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以定性问题为例,例如,当员工达到相关标准时,便可以进行升档降档处理,并落实到具体对应的标准上;对于薪酬体系定量分析而言,需要结合量化标准考核员工,例如,可以构建积分制度,通过积分直观体现员工的工作质量。在具体考核时,建议以量化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的方式开展,这样能够避免过多主观意愿影响考核结果,从而保障薪酬体系的公平性。第二,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对薪酬指标以及考核指标进行适时调整。不同时期背景下,国企的内外部因素、业务范围、战略定位,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短期战略目标以及业务侧重点都可能会发生改变,此时,考核指标与薪酬指标也应该进行适时调整,按照定位设计不同的薪酬模式、薪酬水平以及薪酬管理方式。薪酬机制要与激励约束机制联动,薪酬作为激励手段,还应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从目标设计、绩效沟通、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等方面建立完整的绩效循环,确保企业、部门、员工的利益一致。在具体考核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人为因素减少,要用科学、合理、客观的方式进行绩效管理,例如,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员工意见进行收集,结合员工的满意度对薪酬体系以及考核指标进行优化。 (三)合理拓宽人员晋升渠道 1.晋级晋档 对于国企而言,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以及员工考核指标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不同的员工能够发挥的效能是不同的,他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如果企业对于员工的表现给予统一反馈,那么将可能导致员工表现逐渐一体化,可能造成原本效能高的员工变得低效能,原本效能低的员工继续我行我素,而整个工作氛围也将得沉闷。薪酬机制与考核机制对于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公平,确保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效能能够得到公平对待,这样才能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需要对员工划分不同的挡级,也就意味着薪酬待遇有了层次划分。从员工角度来讲,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级别,可以通过努力满足考核标准,这样就能够获得对应级别的薪酬。 2.降级降档 既然有晋级晋档制度,那么也应该有降级降档制度。如果员工表现与其薪酬不符合时,那么就需要结合相关指标对员工进行考核,并进行降级降档处理。奖惩制度越清晰越能够对员工起到正向强化的作用,完成任务目标实现晋级晋档,将会获得成就感;反之,则可能降级降档,从而避免部分员工随波逐流的现象。具体而言,一是,对于连续两个季度考核不符合标准的员工,建议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谈话处理;二是,对于年度综合评价不达标的员工,应该做出降级降档处理。合理的降档降级可以产生一定的正强化作用,适当给予员工压力,能够营造良性竞争的环境。这样一来,一方面,员工能够通过努力来获取对应的薪酬;另一方面,降级降档可以鞭策综合能力较弱的员工[5]。 三、结语 综上所述,薪酬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的关键,更是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增强自身吸引力,留住、激励人才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薪酬体系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掌握政策要点,把握关键工作环节。薪酬管理一旦存在问题,就意味着薪酬未能满足员工的需求。薪酬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更与企业命脉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认清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之道,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者:魏陶 单位:中铁二院(成都)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提问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运用提问问题作为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提问式教学,需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并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把握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减少学生之间学习的差异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问式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一、提问式教学模式 提问式教学是以教师提问为导向,学生思考能力为前提,对课本教材知识进行提问,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和了解课堂知识,充分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问式教学利用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问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由教师针对知识点提出问题后,便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更偏重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将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不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寻找知识,从而对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提问式教学是以教学知识为引导,学生为教学中心,对教学素材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应用的价值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较为考验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缺少对提问进行引导,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未被开发。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没有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较低。数学本身抽象和枯燥的特点,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深入课堂,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将学生带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成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提问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提问技巧,以提问为导向,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提问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提问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问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在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数学本身是偏为理性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提问式教学模式直接切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教师提问式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充分了解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不再是生硬刻板地去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运用提问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技巧与应用 (一)利用提问引入课本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层次性,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将知识点充分体现在问题中。在学习知识前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入课本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课堂进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提问式教学模式,教师提出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下,教学内容被逐步引入,学生在思考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了深刻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联系吗?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什么有关系?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本章知识是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课堂中,帮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出了本章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思考和学习指明了方向。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之前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及时发现学生之前学习理解不到的地方并为学生加以巩固。因为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在开始上课前难以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开始运用恰当的问题,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二)利用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数学教学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充分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自主去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乘法”知识点时,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提出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三年级三班组织亲子游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去动物园游玩,在动物园门口购票时,教师说:“大人门票每张40元,学生门票在成人票的基础上有五折优惠。我们一共有四个成人,两个学生。请同学们计算出大家都参加动物园活动共需多少钱?”对于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学生在思考时充分联系日常生活,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能力。学生在看到问题时,可以先考虑学生的门票是多少钱?通过题目可以得知学生门票是成人票的一半,也就是20元。现在一共有四个成人和两个学生,便是40×4+2×20=200元。所以三年级三班组织亲子游活动一共需要200元。生活化问题的提问,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化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利用提问锻炼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对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例如在学习五年级“小数乘除法”知识点时,本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来夯实基础。教师先为学生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后可为学生展示例题,让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计算。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胜负欲很强,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比赛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快乐紧张的游戏氛围中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比赛的形式不仅让学生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比赛中加强了计算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教师可将学生平均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知识竞赛。知识竞赛可以设置成循环答题和抢答题两项,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计算中,对最终取得胜利的小组,教师应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竞赛模式在小数乘除法中的运用,使学生更灵活掌握了小数乘除法,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知识竞赛中教师通过提问后得到学生的回答,通过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和速度也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解,实时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灵活掌握。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提问式教学和游戏教学合理地融入在一起,使学生在快速回答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计算能力,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又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充分掌握小数乘除法运算。利用学生的胜负欲和好奇心采用提问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计算热情和锻炼学生计算能力。 (四)利用提问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 数学教材知识较为繁琐抽象,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后,运用提问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重难点,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针对教材重难点进行提问时,不能直接将重难点内容进行提问,而是应该巧妙地设问,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自行思考出知识点。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知识点时,本章主要内容是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学习和理解。教师在针对重难点进行提问时,由于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明确地写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教师便可为学生提问:“三角形两边长度相加和第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计算自主地探究出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直接将本章的重难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后自主进行探索实践,得出本章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对重难点进行巧妙设问,使学生去自主地探索出本章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合理地运用提问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提问式教学时应充分对课本教材和学生进行了解,保障提问的质量和难度,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提高数学学习思维,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清.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象剖析及反思[J].新课程导学,2022(13):60-62. [2]张莉.浅谈小学数学提问式教学的技巧应用[J].读与写,2022(2):139-141. [3]王月红.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效性的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503-504. [4]杨淑花.浅谈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0(90):85-86. 作者:谭森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临城中心校
事业单位是国家重要机关组成单位,和企业相比,其干部人员的作用更加突出,是组织单位良好发展,促进单位建设顺利开展的一项关键因素。干部人事档案对丰富的人事资料予以记载,其中不仅涉及了工作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还包括了干部的获奖情况以及思想品德等,借助人事档案资料,可以帮助单位加深对干部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其综合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也要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改变传统档案手动记录形式,促进档案技术水平以及完整性的提升,确保档案工作与时俱进,以坚实的基础助推单位良好发展。 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和特点 1.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主要内容 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而言,涉及以下内容:其一,人事档案构建、运用、管理以及转递等;其二,整理、鉴别、收集以及归档人事档案。 2.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首先,真实性。干部人事档案必须具有真实性。在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时,必须对档案材料形成进行严格把控,使全部档案材料的来源以及内容的真实性、可信性有所保证,严禁弄虚作假;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借阅、查阅以及转递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档案的运用过程,确保操作规范,使档案材料的安全性以及严谨性得到保证。其次,完整性。完整性即干部人事档案的内容应对干部的活动轨迹进行全面、完整的记载,涉及干部履职情况以及成长经历,包括工资变动、培养培训、个人履历、入党或入团状况等。立足于干部人事档案涉及的完整性要求,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关于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中的有关对顶,建立干部人事档案卷宗,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再次,动态性。动态性主要涉及下述内容:第一,在开展干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干部人事档案内容以及归档材料会日益增多。对此,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类材料进行及时地收集,丰富材料内容,保证材料的准确性、丰富性和全面性。第二,随着干部的人员不断变动,相应的档案也需要进行调整。所以,在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规定,对档案进行转递,确保其安全性。第三,统一性。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的使用流动、整理分类以及主要内容等,国家均提出了明确规定,干部人事档案卷宗在进行装订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确保内容、格式统一。 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可以为事业单位的考察工作提供依据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为了能够向事业单位提供考察资料,需确保档案资料的全面性。事业单位的档案对单位的人事建设和改革发展进行了记录,可以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实现更好发展。对档案资料而言,其形成来源于人事变动以及各类活动,同时还包含当事人的签名以及批示等内容,这些档案资料均为干部工作的考察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事业单位工作而言,涉及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进而需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整理干部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而展现出干部具备的工作能力。对此,应不断地优化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相关制度。 2.可以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在经济体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也加大了改革力度,同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定位不准和政事不分等问题的逐步破解,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人事档案详细记录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效,得益于事业单位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人事档案对事业单位的创新变革极为有利。 三、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要和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相符,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需要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第一时间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调整管理技术与模式。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存在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事业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缺乏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正确认识,忽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则,片面地认为此项工作只是对有关资料进行抄写以及记录,不注重档案管理工作所具备的作用,同时也未将档案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有深刻认识。 2.未构建完善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未构建完善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或构建制度后并未将其落到实处。导致干部人事档案出现诸多问题,如:流动程序不规范、档案管理松散、内容严重缺失、材料收集不齐等,对干部人事档案的利用率以及干部职工的个人发展造成了影响。 3.管理缺乏规范性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仍采用的是反应较慢、被动、传统的管理模式,此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档案材料收集缺乏完整性,缺少一些重要材料;档案材料鉴别有误,干部人事档案中归入了不真实、手续不齐全以及不该归档的材料,对档案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不能第一时间整理装订档案材料,导致档案管理缺乏秩序性。因为存在上述不规范情况,进而不能使干部任免考察要求得到满足,很难第一时间为组织提供科学依据。 4.干部个人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较低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及保密性,所以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对档案管理者而言,需要不断地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形成正确的政治素养。但现阶段,部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同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人员由于同时兼任多项工作,故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并未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对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干部人事档案的应用造成了影响。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年龄较大,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档案管理培训,这些均不利于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5.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同传统的纸张管理方式相比,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不仅速度非常快,且操作步骤也简单,同时还能促使费用成本显著降低。但是,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均未实施数字化管理,仍使用的是纸质管理手段。就算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方式已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得到了应用,但因为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技术水平,专业知识不扎实等,进而造成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在系统中录入档案类目和标号,不能熟练操作其他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方式,所以也就未能高效地管理档案。 四、做好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有效措施 针对存在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事业单位应积极革新传统的档案管理体系,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替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1.提高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事业单位中,随着人事制度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事档案的地位。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此形势下,人事档案的地位越来越低,且其权限也大大缩水,造成事业单位越来越忽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以,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开展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积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如此,才能顺利革新人事档案管理。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还要参与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积极配合,加深对人事档案管理必要性的感受,从而做到与时俱进,确保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性。 2.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在管理制度方面实行统一,针对干部档案资料的多个环节(收集、归档整理、保存)展开统一管理。时代的发展促使干部人员的入党材料日益增多,在此形势下就需要对档案材料收集工作予以重视,并将其切实做好。相关管理人员除了需要认真整理各项档案材料外,且还应在鉴别上下功夫,在确保归档材料完整的同时,还要第一时间对无须归档的材料进行处理,保证干部档案资源是真实有效的,且具备较高的权威性。第二,立足于实际工作需求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把登记管理制度渗透到档案材料的保管与利用环节中。如此,便能切实保护好干部档案资料。第三,还要严格审核干部档案。不仅要对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核外,还需把“三龄两历”等方面的审核工作落到实处,严肃处理造假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行为。 3.做好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分类整理,保证人事档案材料规范完整 现阶段,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涵盖的范围较广,除了包含处分、奖励、政审、履历材料外,诸如学历技术职务材料、党团与民主党派材料以及工资任免等材料也属于其范畴。在收集到相关材料后,需要以上述大类和大类中的小类为基础,展开分类整理。而在收集人事档案材料时,应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按时对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如果材料达到了归档要求,则从接收之日算起,在不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内,一定要保证其在本人档案中,一年内进行整理归档,同时要在固定的时间催要材料。其次,要确保所收集材料的规范性。全部归档的材料均应是完成了各项步骤的正式材料,倘若材料为组织部门负责审查归档的,则上面必须清楚附有公章,而处分决定和调查结论上必须要有本人亲笔签名,如果没有则一定要由相关部门清楚注明情况。除了证书和证件之外,尽可能不要用复印件,若用复印件,要将复印出处、时间和经办人签字注明,同时,盖上材料审核方的印章。最后,要确保所收集材料的完整性。一定要保证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如果部分材料缺失,应第一时间登记,同时进行补充收集,并针对连续形成材料做好相关跟踪工作,完成对其的收集。 4.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随着事业单位干部人事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第一,应配备充足的档案管理人员。在事业单位内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严把人员关,对于专门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一定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即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超的业务能力以及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第二,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借助开展合理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立足于此构建起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育和培训工作可以促进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以及认知度的有效提高,同时还能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先进的业务知识把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增加管理人员的薪资报酬。在事业单位中,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人们并不了解其管理的好坏,因此在大部分事业单位中并不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这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应在合理范围内将档案管理人员的经济、政治待遇提高,如此才能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5.加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力度 事业单位应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得到保证,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参考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采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干部人事档案,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将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新形势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已将手工管理方式摒弃,在节省了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人力资源消耗。因此,应将下述几个方面切实做好:第一,借助计算机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同时对信息库进行构建,以便迅速、准确调出需要的资料;第二,利用计算机系统创新档案存储模式,借助电子化档案,及时更新数据,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动态性得到保证。以电子干部人事档案中的记录为基础,充分了解员工个人技能特点、工资发放情况以及奖惩情况等;第三,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数据库进行构建,为决策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提供重要参考,通过构建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库,保证人才和岗位的匹配度,利用数据库信息,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促进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和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不相符,迫切地需要创新。对此,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深刻认识在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并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对其予以积极改进。同时,企业也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新管理措施的运用力度,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借以推动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作者:李冬莲 单位:龙岩市卫生健康和干部保健服务中心
摘要: 随着科学育人观与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自觉为物理教学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努力以教学模式的创新去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推动物理教学的提质增效与科学转型。这样,教师开始深度考量“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内容简介,全面总结“渐进式”教学模式与物理教学的适用性以及构建“渐进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科学探寻“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法。因此,“渐进式”教学模式积极践行分层教学理念,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设计化、分层化、梯度化、实效化的递进式主体认知阶梯,实现初中生的简易认知与循序渐进。 关键词: “渐进式”教学模式;物理教学;有效应用;初中生 在科学育人观的大力推进下,教师自觉为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引入新模式、新方法与新理念,力求为初中生的信息获取、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创设一个高品质的人性化成长环境。教师开始探究“渐进式”教学模式融入物理教学的可行性途径,努力为初中生创设一个有步骤、有层次、有过程的主体认知过程,为释放初中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预留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因此,“渐进式”教学模式为初中生提供了良好的表现机会与探究空间,打造高效化生命课堂。 一、“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内容简介 “渐进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初中生创设一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体系化认知过程,科学导引初中生一点点地感悟物理知识的奥秘、切身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可见,“渐进式”教学模式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精心设计,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探究阶梯,帮助初中生慢慢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探究习惯、交流动机与合作意识。因此,“渐进式”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互助成长,能够充分展示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生命发展潜能,切实打造生命课堂,科学推动初中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人。 二、“渐进式”教学模式与物理教学的适宜性 物理知识具有非常高的抽象性、理论性、规律性与深奥性,需要初中生慢慢地识读文本信息、掌握内含知识、进行实践验证、悦纳物理规律、形成主体能力,以此建构一个完整的主体认知过程。因此,物理认知具有突出的主体性、自省性、渐进性、递升性,形象诠释了生命活力的释放过程以及能动作用的积累发展,自然需要一个指向明确、设计合理、步步推进、扎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上,“渐进式”教学模式立足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为初中生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实践验证、整合发展等教学活动,从而打造出模块化、体系化、渐进化、实效化的教学过程。因此,初中生能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按部就班地处理信息、有条不紊地交流认知、循序渐进地整合知识,自然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预定探究任务。因此,“渐进式”教学模式与物理教学具有非常高的适宜性、兼容性与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物理教学的主体性、探究性、能动性以及有效性,为初中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提供一个开放自由、轻松愉悦、友好互助、结伴成长的人性化释放环境。这样,物理教学就会走向自主化、合作化、探究化、互助化与实效化,初中生能够切身体验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快乐。 三、构建“渐进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首先,构建“渐进式”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初中生慢慢成为物理课堂上的认知主人,在动眼观察中获取外在信息,在动脑思考中探究内含规律、在动嘴交流中提取物理知识,帮助初中生切实体验主动认知的快乐。这样,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剖析能力、归纳能力与判断能力都会水涨船高,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构建“渐进式”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设计与实施物理教学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能够有力推动物理教学走向提质增效、模式创新、理念拓展与科学转型。这样,教师能够逐渐提升物理教学的设计性、递进性、主体性与探究性,为初中生的知识内化、习惯培养、能力形成打造科学环境。最后,构建“渐进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借助高质量、高效益的主体探究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实现初中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样,教师就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精心培育初中生的探究能力、认知习惯与互助意识。 四、“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不仅要探究“渐进式”教学模式与物理教学的切合性及其重要性,还要深度探究“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与科学兼容。 (一)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展示个体能动性 在“渐进式”教学模式中,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物理教学的第一阶段,初中生可以在独立思考中自主识读教材内容,主动感悟文本信息中的物理知识,仔细体会客观规律中的来龙去脉,以此对物理知识进行初步感知。这样,初中生就借助个人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完成了自主学习活动,凭借一己之力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认知成果,充分展示初中生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有效训练主体认知能力。因此,自主学习是“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活动起点,也实现了主体认知。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课“升华和凝华”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初中生能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中初步感知到“升华是固体在一定条件下直接由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且,没有经过液态,实现了物态变化的跳跃性”“凝华是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直接由气态转变为固态,而且,也没有经过液态,也实现了物态变化的跳跃性”。“升华和凝华”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跳跃性、规律性的物态变化过程,因而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好奇意识与猎奇心理,推动初中生去积极思考、主动考量、自觉归纳,借助主体认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去科学处理教材内容中的物理知识,独立提取隐含其中的科学规律。可见,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渐进式”教学模式的信息基石,能够展示出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法、处理角度以及探究成果,诠释主体能动效果。因此,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剖析能力、思维能力与处理能力,因而能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中高质量地完成预定探究任务,为后续的合作探究活动做好充足的信息储备工作。 (二)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诠释集体智慧 在“渐进式”教学模式中,初中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物理教学的第二阶段,初中生能够凭借集体智慧与团队合力再次进行物理知识探究,以此实现主体认知的再丰富、再纠正与再发展。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交流能力,因而初中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够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为初中生输送更多的认知灵感、心智启迪以及创新思维,使初中生积累更多的认知途径与思维方法。因此,“渐进式”教学模式能够开发初中生的集体智慧与团队合作能力,推动初中生结伴成长。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课“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合作探究活动中,关于“速度”,初中生并不陌生,早在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中有所接触,因而已经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初中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了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初步感知,因而可以在合作探究与集体讨论中再次进行知识学习与信息积累。初中生可以在合作探究中总结出“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了一定路程,这时路程与时间之间的比值就是平均速度”以及“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实时运动速度”。而且,初中生还会立足生活实际总结出交警测速一般是针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瞬时速度”,而区间测速则属于车辆行驶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因而能够借助初中生的合作探究与开放交流积累更多更好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常识,展示初中生合作探究活动的实效与价值。因此,初中生在合作探究与集体讨论中不仅更加精准地理解与掌握“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还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具体应用案例,展示出集体智慧的实用价值。 (三)开展师生交流活动,演绎生命互助 在“渐进式”教学模式中,初中生虽是教学模式的活动主人,也少不了教师的主导价值,为“渐进式”教学模式提供“画龙点睛”之笔,利用个人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帮助初中生进行科学整合。教师是物理教学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拥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健全的知识体系以及良好的统领能力,因而能够立足教材内容、初中生的认知结果整合出更加科学高效的知识处理成果。因此,师生交流是“渐进式”教学模式的“点睛之笔”,立足教师智慧走向品质化与高效化。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课“压强”的师生交流活动中,初中生能够立足主体智慧与集体智慧,明白“压强是物体压力与受力面积之间的比值”,因而“压强的大小直接与物体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存在必然关系”。因此,当初中生初步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为初中生提供一些杂技表演视频,借助这些较为刺激、新奇、有趣的杂技画面再次探究“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躺钉床”为例,教师为初中生提供两块同样大小的豆腐,先将一块豆腐放在一个钉子上,钉子尖能够很轻松地就刺穿了豆腐,在豆腐上面露出了钉子尖。然后,教师再将第二块豆腐放在密密麻麻的钉床上,豆腐却能够安全地停在无数钉子尖之上。可见,教师的“杂技展示”能够告诉初中生杂技表演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巧,也需要拥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豆腐的重量压在一个钉子上,钉子能够轻松刺破豆腐。然而,多个钉子却能够承担起豆腐的重量,二者能够相安无事。因此,教师提供的生活案例非常触目惊心,却能够极大地激发初中生的认知兴趣与猎奇心理,科学导引初中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交流中成为认知主人。 (四)开展实践拓展活动,彰显融合发展 在“渐进式”教学模式中,初中生的实践拓展是物理教学的第四阶段,初中生立足个人认知成果、集体整合成果以及教师处理成果再去进行物理认知,力求将上述信息处理成果在主体实践中进行切身体验、再次感悟与融合掌握。这样,初中生就会在物理认知中获得更高层次的融合结果与探究收获,帮助初中生积累更多更好的认知灵感、探究方法、拓展思维以及创新冲动。因此,“渐进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初中生将个人认知成果、集体智慧以及教师指导全部应用于实践探究之中,借助主体探究再次进行实践认知,再次整合初中生信息储存。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1课“杠杆”的实践拓展活动中,初中生在主体智慧、集体智慧以及教师智慧的支持下对“杠杆”形成了新的感知结果,因而获得了充足的知识积累与理论储备。因此,初中生还需要在主体实践中再次将积累的灵感以及教师智慧进行实践验证与再次体验,实现对他人智慧的再探究与再理解。以“老虎钳子与夹子”为例,二者在外形上看似一致,功能与原理却恰好相反,“钳子”是省力杠杆,能够将很小的力“放大”成很大的力,用来截断一些细小金属,展示省力杠杆的神奇效果;而“夹子”多属于费力杠杆,用来夹取物体省距离,能够在手部的细微活动中形成较大的活动效果。因此,初中生能够立足个人认知成果、他人智慧以及实物功能去更好地理解“杠杆”知识,在主体实践中再次验证与整合已经掌握的相关物理知识,自然能够科学汇总出高品质、高层次的主体实践成果,优化初中生的物理知识探究。 综上所述,“渐进式”教学模式秉承生本理念与人文思想,立足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表现动机与成长规律,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努力为初中生建构一个设计合理、环环相扣、节节递升、扎实有效的科学认知过程。“渐进式”教学模式能够助力初中生的物理学习与能力发展,为初中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与交流机会。因此,教师积极推进“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与深度融合,并借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实践拓展四大活动环节付诸实施,借助“渐进式”教学模式推动物理教学走向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作者:许颖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银光中学
摘要 : 本文在阐述财务分析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企业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管理者对财务重视力度不够、财务分析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方面的问题,然后深入研究有效提升财务分析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具体对策,希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财务分析;企业决策;财务报表 一、企业财务分析概述 1.企业财务分析的概念 财务分析主要指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业务指标、经营指标、其他资料为依据,运用包括比较分析法、比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水平分析法等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对企业以往和现在的经营状况进行整体的分析与评估。一般来说,财务分析的内容较多,包括资金运作、经营管理、财务政策、投资决策分析等方面,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进行实时监督,以便及时做好调整及纠偏,以确保企业能长久、稳定、健康地发展与进步。 2.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第一,促使了解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快速了解企业运营的真实状况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资料,能有效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与整体运营状态,如收入规模、运营效率、竞争实力、盈利水平等,以此判断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并第一时间获取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回笼周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业务模块与经营模式,进而为相关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第二,财务分析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精准性与实用性。财务分析可以在对企业过去发生的经营业绩评估的基础上,帮助企业预测现在及将来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助力企业决策层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在对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之后,企业能够了解自身运营中的不足之处,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改进、优化各项管理机制,在提升内部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也可以有效评估内部应收账款的回收状态,降低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浪费、坏账、假账等风险,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财务管理质量。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及时反映经营管理中的各项问题,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基础保障,并在某种程度上对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高效利用财务信息数据,可以全面剖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状态,确立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帮助财务人员明确未来的管理重点与工作方向,逐步提升财务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水平与盈利能力。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企业的盈利状态及影响因素,科学改进与优化经营结构。还能起到一定的风险预警作用,减少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二、财务分析应用于企业决策中的难点 1.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分析重视不够 在财务分析的实务中,部分企业管理者缺少对财务分析工作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未建立健全包括财务分析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在内的制度体系,财务人员在实际业务中只能凭借自身的管理经验,以及了解到的国家政策开展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分析的误差和不稳定性,不利于对经营决策起到指导作用。此外,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部分企业认为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付款、报税、发放工资及开发票等,以至于在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中,既没有让财务人员参与企业内部的重要决策事项,也不在乎财务分析及财务报表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作用。长此以往,使得整个企业内部人员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力度不足,难以做到真正的事前控制。 2.财务报表数据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 第一,财务报表数据难以体现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在不断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部分企业为满足债权人及投资人对企业盈利状况的要求,往往会人为操纵会计信息,有意美化财务报表,无疑会使得财务数据失真,而基于财务报表数据所做的财务分析,其结果自然不能发现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和所面临的风险,更不能发现企业的优势和机遇,因此无法给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进而失去财务分析工作的原本价值和意义。 第二,财务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受到不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想要保证良好的运营状态,需要考虑运用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不同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或者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导致其财务数据不具有可比性,进而使财务分析常用的趋势分析法分析出来的结果存在问题。 第三,财务报表数据缺乏时效性。财务报表主要对企业过去已经发生的经营活动的记录,以此为依据所做的财务分析无法准确预测企业将来发展的走势。并且财务分析是以年度及季度为周期开展的,很容易出现数据反馈滞后、问题反映不及时的情况,难以保证财务分析的及时性,甚至会引发企业决策与市场环境脱节,无法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3.财务分析工作的侧重点存在偏差 第一,随着财务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只是依靠财务指标已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运营全貌和将来的发展态势,非财务信息及业务指标的信息含量越来越高,在财务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辅助作用。但目前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往往侧重于对财务数据的分析,缺少对业务指标及非财务数据的重视,导致所进行的财务分析止步于财务数据表面,难以追溯问题的根源,无从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 第二,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目前有些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过多考虑企业的内部指标,没有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准确识别和判断企业外部风险隐患,以此为依据所做的经营决策常常导致决策失误,难以保障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4.财务分析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财务分析内容较为繁杂、专业性较强,需要分析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会计、财务等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活动和基本的业务知识,又要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及智能化办公设备的专业技能,以便精准判断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适当改进、调整财务分析的深度与广度。然而,在实际的财会工作中,兼具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导致企业财务分析无法及时、准确地分析出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而影响各项决策的质量与效用。除此之外,受企业领导现代化管理意识不足的影响,不仅没有严格把关财务人员的聘用标准与聘用流程,还缺少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及继续教育,使得财务人员没有掌握最新的财务分析技能,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5.财务分析结果的运用不充分 企业财会人员所做的财务分析只是停留在对数据的汇总上,财务分析结果缺少深度,导致财务分析本身无法为经营决策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长此以往,决策者在决策时就会将财会人员提供的财务分析信息置于一边。再者,企业本身决策程序存在问题,企业管理者行事风格比较独断,在决策时往往仅凭一己之见拍脑门决策。由于决策程序中没有规定需要考虑财务分析结果的机制,也导致财务分析结果运用不充分。 三、促进财务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的对策 1.加强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 第一,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出发,需要充分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财务分析报告和先进案例,积极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与财务理念,并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及科学的工作方法来提升企业内部财务分析的有效性、实用性、适用性,不断增强财务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二,根据企业经营决策的实际情况、经营现状以及工作需求,适当加大财务分析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促使各部门人员能够对财务分析工作具备正确的认识,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财务分析工作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2.提高财务报表数据的整体质量 第一,对于财务报表数据不实的问题,企业需要建立合理、规范的财务管控体系,努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来说,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计划地针对企业各业务流程、财务报告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内部审计,有效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一步提升财务分析的质量。第二,针对财务报表数据可比性较差的情况,企业在制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财务分析前,首先调整财务报表数据,确保其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估计方法调整一致,还原因会计假设变更而影响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来做好比较工作。第三,针对财务报表数据不具备时效性的问题,企业需积极构建动态化的数据库或ERP系统,在检测各部门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同时,帮助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实时获取数据并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将财务分析软件嵌入信息系统中,实时对财务与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共享在信息系统中,为决策者提供实时的财务分析结果。 3.明确财务分析的重点与范围 第一,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还需要考虑非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例如:结合市场占有率、技术投入流程、创新及研发能力等指标,从多个角度评估企业发展现状、预测企业发展走向及未来价值。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明确财务分析的重点与范围,通过运用业务信息追溯财务数据背后的真正动因及基于业务的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然后逐一落实。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将财务分析与风险管理相结合,重点关注筹资、投资、税收政策等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加强风险监督与控制力度,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以便对潜在或已有的风险做到有效预警。另外,还应广泛收集和运用非财务信息及业务指标,从多个维度展开财务分析工作,切实保障财务分析报告的全面性和精准性。第二,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除了要关注相应的内部指标,要持续关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行业特点,将分析的边界拓展到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以利于企业规避考虑潜在的风险,避免决策不当造成损失。 4.提升财务分析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分析能力 首先,应重视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实力。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激发财务分析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加强对财务部门管理,在统筹安排培训预算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投入,通过岗前培训、在岗指导及后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业财融合能力及专业分析能力,促使其逐步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引入高质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高校的专家来企业进行财务方面的讲座,提升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及法律意识,加深其对财务分析工作的了解与认识,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5.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应用机制 企业财务人员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应用机制。在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前提下,需要在业财融合方面多下功夫。财务分析人员应深入企业一线的各业务部门,熟悉其相应的业务流程,结合企业业务情况深挖数据差异背后的真正动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效实现财务分析的增值作用及指导作用,稳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水平,强化企业竞争能力,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地发展。此外,企业要在决策流程中加入财务分析机制,企业管理者要多倾听财务分析人员的看法,乐于接受监督,在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前提下,经综合考虑后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四、结语 当前,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企业应加强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财务分析与业务活动相结合,搭建及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与内控体系,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应用机制,稳步提升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可行性及时效性,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决策,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何灿 单位:珠海港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以福建省某高职院校为例,对三年制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常规班与闽台合作班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结合教师和学生访谈,指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教育部将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列入《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该专业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国内高职院校也陆续增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1]。据统计,我国现有一百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其中学制三年的有113所,两年的有5所,五年的有10所[2],这些院校为我国医美行业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人们对美容需求的增长,医美行业人才缺口不断扩大,供需不平衡问题依旧十分严峻[3]。福建省某高职院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创办于2012年,是福建省现有开办该专业的3所高职院校中创办时间最早、办学规模最大,也是福建首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专业,发展至今已为福建省医美行业输送了约360名毕业生。医学美容技术闽台合作班(以下简称闽台班)创办于2018年,是为满足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原有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而设立。其与台湾某科技大学联合办学,旨在借鉴认可度高的美容产业办学经验,引进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发教材、研发产品,共同探索更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三年制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常规班和闽台班课程体系均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任选课、岗前培训、跟岗实习6个模块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素质教育课和创新创业课,常规班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常规班共35门课,合计3124学时(理论1061学时,实践2063学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66.04%)。闽台班共37门课,合计3112学时(理论974学时,实践2138学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68.70%)。闽台班实践学时略多于常规班。 2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常规班的学习阶段为两年在校学习和一年校外专业实习,闽台班的学习阶段为两年在校学习(其中大二上学期赴台湾高校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交流)和一年校外专业实习。因此,本文截取两班课程设置的主要不同之处进行分析(见表1)。 2.1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该模块中,常规班设有生活美容创业训练(64学时)、医学美容创业训练(90学时)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是对前期所学专业知识及创业相关技能的融会训练,主要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创业思维与技能、了解创业过程、规避创业风险。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各占一半。闽台班设有顾客服务流程设计与管理(36学时)、商圈经营(68学时)课程,于大二上学期到台湾完成学习。其内容以经营管理创业、服务为主,在实训部分以顾客感受为中心进行商圈策划,化妆/护肤品营销,美肤产品质检、研发,品牌建立等方面的训练,对专业技能方面涉及较少。 2.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常规班设有美容化妆品(32学时)、美容药物学(32学时)课程,闽台班设有药妆用品介绍(48学时)、美容药妆学(32学时)课程。美容化妆品和药妆用品介绍课程授课内容相似,主要介绍化妆品基础知识、基质原料及配方、相关功能性,并让学生参与手工皂、洗面奶、洗发水、唇膏等调制,感受制作过程、制作时的注意事项。闽台班学时数较多,实践课时占比较常规班高约30%。美容药物学和美容药妆学课程内容、学时数相似度高,均为阐述各类常用美容药物的分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主要介绍防晒美白药物、延缓皮肤老化药物、 2.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常规班设有化妆造型设计课程96学时,主要阐述修饰美容的常用技能及造型设计的常用技能;美容咨询与沟通课程48学时,主要内容为美容医学沟通设计与咨询、沟通语言交流原理与说话艺术、医学美容纠纷原因与防范;美容护肤技术课程128学时,为课证融通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可考取高级(三级)美容师职业资格证。闽台班设有化妆造型设计课程96学时,主要阐述修饰美容的常用技能及造型设计的常用技能;医学美容实务课程32学时,以临床为主导,对标企业医学美容项目,从材料和操作方法、应用原理、医美咨询与行销等方面展开讲授;美容护肤技术课程128学时,由校内教师负责教授;芳香疗法课程48学时,主要介绍40种安全有效的单方精油的主要成分、制作与疗效,疾病适用精油,精油主要成分分析,加深学生对精油的认识。该模块常规班和闽台班在课程设置上有较大区别。化妆造型设计课程常规班侧重于使学生能运用化妆与造型的基本知识开展化妆造型师的工作,能为顾客提供常用面部修饰及基础指甲修饰服务,满足客户日常生活中的美容修饰需求,并可以发挥创新能力塑造造型的艺术美。闽台班的化妆造型设计课程由台湾教师授课,该教师团队在创意造型上造诣高,多次获得嘉奖,发挥其团队优势,侧重培养学生彩色关系运用、线条修饰、元素融入能力,并利用生活中容易取材的工具创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彩妆创意造型,较为注重对于舞台妆及比赛妆容的教学。芳香疗法课程是闽台班特色课之一,属于课证融通类课程,是在美容护肤技术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具有“1+X”证书性质的课程。该课程内容与考取国际芳疗师证书相挂钩,通过学习让学生顺利通过芳疗师证照考试。证书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也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课程融通能拓宽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的发展路径,进一步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4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常规班设有健康照护技术课程64学时,主要让学生构建常用健康照护技能的基本框架,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结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64学时,主要介绍与医学美容岗位密切相关的诊断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美容牙科技术课程32学时,主要介绍牙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对牙齿及颌面部各类缺损或畸形进行正确分析;美容中医技术课程128学时,主要阐述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进行美容保健和治疗损美性疾病。闽台班设有美甲造型艺术课程68学时,主要内容包括手部护理,光疗甲、指甲彩绘以及艺术造型甲的制作;创意整体造型设计课程3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彩妆、发型、服装、配饰、摄影等做创意的呈现,尤其是旧物改造;创意发型艺术课程3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单股扭转,双股扭转,正、反三股编发技巧,发型梳理基本技巧;时尚配饰设计课程32学时,内容包括当前流行的珠宝首饰、皮包、鞋帽等时尚配饰的设计与搭配,以及不同人群的配饰设计,如新娘手捧花设计、手腕花设计、项链制作等;美容中医技术课程48学时,由校内教师负责教授。该模块常规班与闽台班区别也较大。常规班开设的课程偏向于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体现以人的美为中心的理念,从而确定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医学美容岗位的临床问题的能力。闽台班则偏向于生活美容技能的掌握,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在整体形象设计上的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3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3.1教师访谈 笔者作为带队教师跟随闽台班学生赴台学习,对学生上的所有课程进行了随堂跟课。在结合自身认识和对其他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在以培育整体造型设计、香妆保健应用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台湾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较为注重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放在考取相关证照和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上,注重与岗位的对接和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同时非常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校内教师几乎都有企业从业背景并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聘请的行业教师都在行业内有一定声望和背景。闽台班在课程设置中融合了台湾当地的特点,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创意美发、配饰、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课程设置较新颖,师生互动多,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芳香疗法和美甲造型艺术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多了考取相应证照的机会,为就业和毕业后深造拓宽了范围。但闽台班课程设置以实践为主,理论知识少,没有配套教材。并且台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不严,试卷难度不大,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水平要求不高,理论知识掌握不如常规班学生扎实。而常规班课程设置是在医学院校背景下进行,虽然对于证照的考取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没有闽台班多,但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较高,培养过程较为重视临床知识的教授。这为学生今后从事医美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使其对顾客开展医美咨询更有自信心和说服力。在实习点选择中,闽台班学生仅有1人选择了公立医院,其余学生均选择美容相关企业,可见在闽台班课程设置下学生更偏向、更适合到美容企业实习、就业。 3.2学生访谈 闽台班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对赴台所学课程有较大收获,一方面台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较好,实操课程多,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赴台学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更深刻,对未来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在赴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制作了手工皂、洗面奶、洗发水、唇膏,了解了喷枪、美睫、彩绘等化妆技术,还亲自动手制作了时尚手提包、钱包、头饰,学会了时尚发型的编制,同时还考取了美甲师和芳疗师国际证书,这些都是在常规班没有学到的。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教材,学生表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较为吃力,特别是临床知识学习得不够深入和扎实,在医院实习的学生感受尤为强烈。 4讨论与建议 4.1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省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教学体系还处在研究和摸索阶段,与国内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现有的闽台合作培养模式外,一方面可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寻求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优势互补,双赢互动,共同发展。除此之外,继续以校内SmileShop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依托,向全校师生及周边群众提供美容技术服务,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医美行业,增强行业认同感,并积极申报“1+X”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4.2优化课程体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常规班较为偏重医学美容,闽台班偏重生活美容。卫生部2006年取消了医学技术类专业考取助理执业医师的资格后[4],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仅能考取美容技师资格证,这意味着他们不能从事临床医美操作。目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医疗美容技师、医疗美容咨询、生活美容助理及美容产品营销等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减少临床课程的比重,增加医学文饰、美甲、护肤等专业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和重点;加强美容咨询与沟通、化妆品应用和美容市场营销、美容培训等全方面能力的锻炼,培养从事生活美容技术操作、美容产品营销、医美咨询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5]。 4.3加快教学改革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医美市场的潮流。赴台学习交流给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增加迎合市场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学内容。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以及项目教学、案例探讨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课比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探索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美容技术。 4.4整合资源发展职业教育 从赴台学习交流与成果出发,台湾高校注重课证融通,学生考取职业证照的热情度较高,这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不谋而合。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早,仅美容专业而言,对学生从职业认知、职业观念到具体职业技能的培养均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我们可交流办学经验,引进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发教材、研发产品,共同提升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对口、优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楼烨 吴若云 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阳光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针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阳光体育教育的对策展开了简要的研究。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学生不断下降的体质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体质问题中下降尤为明显的就是学生的肺活量以及体能素质,并且学生的速度以及力量素质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在我国的大学生中体质差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长。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就提出了阳光体育教育计划,这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水平,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得到强化。 1.高校实施阳光体育教育的意义 1.1阳光体育教育目标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阳光体育教育主要就是指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并且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素质都得到提升。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的体质能够得到增强,从而使阳光体育教学活动能够与体育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行融合,并且能够使教育目标达到一致化,在这两者互相影响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1.2阳光体育教育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多样化的路径 阳光体育教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身体锻炼成绩,最主要的更是关注学生的心理素养以及体育文化素养,在实施阳光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使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途径。 1.3阳光体育教育可以将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进行转变 在阳光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并且要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重新开发体育课程。阳光体育教学模式下,注重对学生的竞赛精神进行培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补充,这也就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1]。 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入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认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宏观角度上对此来进行分析,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经济方面的支持,主要的表现就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但是高校的招生人数却在不断的扩张,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冲突与矛盾。由于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不全面,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直线下降。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文化取向就是“重文轻体”,体育教学工作在社会文化的传统大环境下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当代青少年的体制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从微观角度上对此来进行分析,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体育教学成绩,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在我国的高校综合成绩排名中体育成绩所起到的效用并不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的领导人员忽视了体育教育。同时学生自身的体育学习意识也不高,尤其是学生的学习阶段越高,对于体育运动的学习时间越少,最明显的就是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被抢占或者被挤压。 2.2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设置较为单一化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并未针对体育教育工作建立起相应的长效机制,高校的体育教育设定的教学目标相对较为单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当时并未针对学生的其他体育素养都没有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由于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缺失了一定的额教学目标,这就导致高校的教学目标与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教学要求不相符,这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2]。 2.3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性有待提升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方面的培训,并未对其他方面的体育教育内容有跟多的涉及,例如:学生的体育保健相关知识、体育心理素质的提升等相关内容,这些体育教育内容并未在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得到展现,这对于学生的体育拓展能力的训练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并且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的工作制定相应的规划,这就导致体育教育活动不够完整,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4缺乏体育教育监控体系以及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监督制度,导致与体育教育活动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度,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工作的理论学习监管工作以及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方面,由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无法更好的开展。除此之外,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中的评价体系的设置也较为单一,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体系仅仅只是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指标是否标准进行了关注,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在体育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心理评估。并且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并未将评价结果充分的利用,高校中也并未建立其相关的激励机制,而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无法更好的展现教学目标[3]。 3.阳光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对策 3.1构建长效阳光体育教育机制 在构建阳光体育教育长效机制时可以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就是指阳光体育教育运动具有大范围以及高层次的特点,并且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使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创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组织的整体规划性,有整体的策划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内容。从微观层面来看,阳光体育教育运动必须要从基层出发,充分的利用各种媒体将阳光体育教育发扬光大,从而建立起高校阳光体育教育长效机制。 3.2实施个性化的阳光体育教育方式 在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实施阳光体育教育,其最主要的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要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对阳光体育教学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合理的将启发式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以及对话式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融合,针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可以采取分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由于个人身体状况的原因而无法参与运动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身体恢复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针对身体素质较强,并且有一定的体育技能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设计能够提升自己的体育教育,从而确保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来[4]。 3.3关注阳光体育教育的延伸,促进高校体育开展素养教育 在阳光体育教学模式下,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正式的课程进行关注,同时也要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隐性课程提高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等等,使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要从体育精神、体育行为等层面,延伸拓展高校的体育隐性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以及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重视,也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潜能。 3.4展现高校阳光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加强高校的体育文化活动 通过利用校园中的体育器材、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等,对学生从物质层面对学生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倡导,将学校中的体育人文精神以及体育人文内涵进行宣传,在布设以及选择体育设施的过程中,要从安全以及人文的角度出发,不要拘泥于设施的大小、色彩、功能等方面,要使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以及体育文化素养都能够得到提升[5]。 3.5构建阳光体育质量监控体系,达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效果 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想要建立起阳光体育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立,分别是外部监控以及内部监控。外部监控主要就是来自于社会方面的质量监控,这来自于社会的监控可以是家长、大众媒体,甚至可以是社会中介机构,这几者都是通过第三方的身份来参与到质量监控工作当中;而内部控制主要就是指高校以及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监控属于主观方面的监控,学生通过对自身的运动情绪、食欲以及睡眠等各项运动指标的监控,同时与自身的实际身体素质进行结合,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确保自身的体育技能水平以及体育成绩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6]。 4.结语 总的来说,阳光体育教育模式时体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创新,更是一种突破,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大学生设计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全面启动的一种高效体育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以及体育兴趣等信息提高关注,并且要多角度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双全,张忠子.基于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J].民营科技,2017,(5):247-247. [2]彭爱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J].运动,2017,(19):79-80. [3]许敏.面向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J].课外语文,2017,(13):43-43. [4]宋丽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实践思考[J].才智,2017,(11):140-140. [5]彭博.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与阳光体育的和谐发展[J].高教探索,2017,(s1):64-65. [6]南勇.从“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重审高校体育教学[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1):78-79. 作者:陈常增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体育部
零售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零售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资金、规模等硬实力的比拼转变为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等软实力的竞争,且对于零售企业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而言,软实力比硬实力更具影响力和持久性。基于此,为了提高零售企业快速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本文将从软实力的角度探求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零售企业软实力的建议。 一、企业软实力维度及驱动因素 (一)企业软实力测量方法与维度 软实力的维度错综复杂,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现阶段对于企业软实力主流测量的方法有以下3种:一是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模糊评价法的研究。郭德,梁娟红构建了由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公共关系五个方面组成的企业软实力评级指标体系,并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将其分35个二级指标,对三家制药企业的软实力进行了比较测评;隋敏经过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对企业软实力进行评价,指出企业软实力由技术创新力、企业文化力、集成整合力、品牌吸引力、环境适应力、社会责任力6个指标构成。李菲利用模糊评价法构建了企业软实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指出企业软实力包含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企业执行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公共关系6个维度及26个二级指标。二是定性技术归纳性分析法。张强通过对4个城市6所高校的MBA学生进行公开调查,结合定性技术分析法探索出企业软实力由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员工、企业能力、领导、社会影响力6个维度组成。三是问卷调查法。嵇国平运用访谈法前测、问卷调查法大样本获得数据,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分析修正,得到企业软实力的四维度模型:策划力、执行力、管控力、创新力。目前学者对于企业软实力的维度没有统一定论,角度不同,对企业软实力维度的归纳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想真正了解软实力的构成,既要理论推导,也需从企业内部着手,寻找软实力强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从企业内部打开软实力黑箱。 (二)企业软实力驱动因素与培育路径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来源,主要表现在3个层面:企业家层面、员工个体层面及组织整体层面。企业软实力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因此对企业软实力的培育路径是企业真正关心的现实问题。由于目前对软实力的来源或驱动因素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统一定论。因此本研究借鉴主流观点,将企业精神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的来源。 二、研究框架与案例来源 (一)案例来源 本文认为选取河南胖东来作为零售企业软实力形成机制的探讨对象较为合适。胖东来不仅展现出了惊人的市场吸引力,还具有其他零售企业所不具备的创新性、超值性服务,包含细节服务、亲情式服务、附加性服务,这些顾客服务力成为胖东来最突出的软实力。 (二)数据分析 笔者发放了49份开放式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8份。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企业各层级的管理人员及企业基层员工。数据分析目的在于从这些定性的数据中提炼主题,并将这些陈述合并同类项并命名(由于篇幅所限,陈述条目未列出)。 (三)构建研究模型经过前面开放式问卷的探索性研究及条目的归纳总结,零售企业软实力的本身及其驱动因素共得到6个维度,分别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顾客服务力、员工关怀力、供应链整合力及企业创新力。结合文献研究及开放式问卷归纳出的维度,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问题一:企业精神文化构成企业软实力的驱动因素。 问题二: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的支撑作用下,形成软实力。 问题三:零售企业软实力由顾客服务力、员工关怀力、供应链整合力、创新力构成,四力聚合带来顾客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零售企业软实力形成机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胖东来总部位于河南许昌,成立于1995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拥有10家分店,总营业面积10万多平米,员工12000多名,涵盖连锁超市、综合超市、百货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胖东来处于中国的三、四线城市许昌和新乡,两个地区的人口总额不足160万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然而,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胖东来却展示了惊人的市场吸引力—2011年销售额超过50亿,2012年超过60亿,2013许昌时代广场单店的营业额约17.5亿,2015年约20亿,毛利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当地更是占据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二)案例研究问题的确定 本研究提出以下理论命题以指导案例研究:是什么,即胖东来软实力的构成是什么,分别包含哪些维度。为什么,即胖东来软实力的来源是什么,分别包含哪些维度。内在逻辑,论述维度之间的关系,探寻胖东来软实力及其形成机制,从企业内部打开软实力的黑箱。基于前文,本文得到具体案例分析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案例研究需要分析的具体问题未列出)。下面将通过案例研究具体回答这些问题并检验和修正上文提出的模型。 (三)数据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归类,胖东来的软实力本身主要表现在顾客服务力、员工关怀力、供应链整合力、组织学习力四个方面,顾客服务力出现频次最高,是胖东来软实力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驱动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家精神、员工精神、企业经营理念三个方面。 研究一:胖东来软实力 顾客服务力。顾客服务力是指零售企业快速发现顾客需求,并通过行动及时响应,创造顾客满意的能力。胖东来有很多其他零售企业所不具备的创新性、超值性服务,包含细节服务、亲情式服务、附加性服务。第一,细节服务。胖东来的新乡店有母婴室、抽烟室、儿童厕所、购物车5种;购物环境上,胖东来在购物空间、商品陈列、摆放颜色搭配、卫生、灯光等方面的设计堪称国内一流水平。胖东来真正做到了“小而美”零售,这是目前很多零售企业欠缺的。第二,附加性服务。卖场里除了商品,还有典藏的历史物供顾客参观,如“老三件”、各代手机等。这些创新性的细节服务和增值服务很容易让客户眼前一亮。特色的服务是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值得国内其他零售企业学习的地方。第三,亲情式服务。客户在实体店购物的一个重要需求就是购物体验。胖东来的价格并没有竞争力,但胖东来通过亲情式的服务和良好的购物环境仍旧获得了顾客忠诚。员工关怀力。作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员工关怀力基于员工关怀的视角对企业进行评价。对于胖东来而言,其管理具有人性化特征,具体包括员工福利、人文关怀、员工培训以及职业发展等内容。供应链整合力。供应链整合着眼于链中成员的协作,以此优化整个供应链的架构,提升效率,让链中成员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对于胖东来而言,其供应链整合力反映在和供应商的协作以及采购模式创新上。首先是和供应商的协作。胖东来十分重视供应商,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供应链体系,并且对供应商的管理进行规范,以此实现了和供应商的和谐互动。其次是采购模式创新。胖东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树立极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将胖东来建设成为商品集中地,将企业定位成消费者的优先选择。组织学习力。作为企业软实力的关键内容,其作用十分独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任何一个组织要实现创新,必须具备足够的组织学习力。胖东来的组织学习力包括内部和外部学习以及核心知识库等。首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交流,共享内部知识。其次,定期开展外部知识学习。最后,构建核心知识库,知识库涵盖了产品、服务、培训等多元化的内容,属于企业经营中的重要资源。 研究二:胖东来软实力的驱动因素 根据研究一可得,胖东来具有强大的软实力,其软实力的形成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二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驱动胖东来软实力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项:企业家精神。胖东来的法人于东来在商场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营资源和服务模式。于东来最初起步于烟酒零售,在20世纪90年代,零售市场假货横行,于东来坚持诚信经营的理念赢得了顾客的青睐,为顾客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此外,于东来的战略眼光十分靠前,着眼于培养企业家精神,注重社会责任的承担,并且其经常将胖东来比作修道院,始终树立了向员工和社会负责的良好精神。久而久之,其经营的公司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员工精神。员工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其员工精神包含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其员工坚持顾客是家人的理念,对顾客的合理需求均积极满足,使得顾客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忠诚度。此外,于东来将其分享精神以及吃亏是福的精神传授给员工,从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工作作风,确保其对待顾客热情周到,工作尽职尽责。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企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属于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员工的影响是深层次的。胖东来的经营理念包含社会责任意识、和供应商的协作意识以及价值回报意识。此外,企业制定了经营的目标和准则,并通过会议、书籍以及视频的形式向员工传授,这充分表明胖东来的经营理念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行动中,对企业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三:胖东来软实力的前提—企业制度 企业精神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价值。对于胖东来而言,其制度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工作标准化。胖东来在其下辖的13个部门和326个岗位均制定了规范的操作流程。该流程由专门的部门—实操标准小组负责制定,该流程坚持了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实现了对企业岗位和员工的全覆盖。奖惩和监督机制。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胖东来专门设置了奖励标准。当消费者发现经营问题时,就可以向企业投诉,企业会奖励消费者500元,涉事的员工则将要承担500元的罚金,若被投诉次数超过5次,企业将会辞退员工。通过采取这样的方式,胖东来的经营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完善的组织结构。对于胖东来而言,其组织结构包括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业务系统采用事业部的形式,并坚持基于管理开展业务,也就是任何一项业务均有对应的工作标准,所有业务的开展均按照管理层的规划进行,由此形成了高效的管理型企业。 研究四:胖东来软实力形成机制 对于胖东来而言,其顾客服务理念包括为消费者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员工责任以及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科学化的规章制度,胖东来将这些精神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借助一系列服务标准和奖惩制度,实现了对企业员工服务的监督,确保企业经营理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助推企业不断增强服务力。依靠企业制度,企业精神文化推动员工关怀力的形成。对于胖东来而言,其员工关怀力包含四项内容:首先,胖东来的法人于东来具有独到的战略视野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对其战略决策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具体包括如何开展员工培养,如何进行工作指导。其次,于东来认为,企业管理层负有教导员工的义务。于东来本人将其工作中积累的理论全部传授给员工,并且能够让员工通过官网方便地查找并学习。最后,于东来对员工充满了真情,并为其提供了丰厚的福利,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了和其工作相匹配的利益,从而让员工找到家的感觉。依靠企业制度,企业精神文化推动供应链整合力的形成。对于供应商,胖东来始终坚持互利互惠、协作共赢的理念,有限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熟练业务的供应商,并和其共同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依靠企业制度,企业精神文化推动组织学习力的形成。胖东来建立了浓厚的学习文化,员工学习兴趣盎然。于东来十分好学,定期组织员工前往日本学习,通过示范效应,员工积极努力学习。此外,还定期开展内部交流和培训,并出台了专门的制度对学习进行规范。 四、对策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对于零售企业软实力的形成和增强,本文给出如下建议:就顾客服务而言,零售企业必须着眼于为顾客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并大力进行服务创新。就员工关怀而言,员工作为企业经营的主力军,应当对其创造的价值给予合理的回报,让其共享企业经营的收益。就供应链整合而言,零售企业应当积极开展采购创新,和供应商构建起友好的战略关系,站在供应商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供应商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供应商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供应链中成员的良性互动。就组织学习而言,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拥有学习型组织,可以通过内部知识分享、加强外部知识学习、构建企业核心知识资料库的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郭德,梁娟红.基于ANP的企业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7) [2]隋敏,陈晓辉.组织软实力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5) [3]李菲,崔尧.企业软实力构成及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 [4]张强,唐泳,黄波等.企业软实力:一个应用定性技术的归纳性分析[J].管理世界,2011(11) [5]梁佳,汪旭晖.“互联网+”驱动的雄安新区流通业变革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8(1) 作者:曹瑛 单位:河北省中医院
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体育教学逐渐受到重视,体育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以教学材料为主,还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带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提高课堂效率。目前,体育游戏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此问题,以便今后更好的将体育游戏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是青少年成长的伙伴,好的游戏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同样体育游戏也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吸引每一位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活动中。小学体育教学就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对游戏有很大兴趣的心理特点,充分将体育游戏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著名的荷兰文史学家就在他的著作《游戏与人》中提到,“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已经去除了认为玩是一种恶习的传统意识,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考虑,玩耍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体育活动。”想要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效果发挥到极致,还需充分掌握体育游戏的概念、特点、作用、运用策略等。 1.体育游戏的概念 体育游戏是一种活动性游戏,是小学体育教育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体育游戏内容包括情景游戏、游戏方法,结合体育教学用具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体育游戏由于自有的趣味性,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游戏规则,帮助学生认识运动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教师组织体育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能营造活跃欢快的氛围,特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在开展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游戏状态,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 2.运用体育游戏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意义 体育游戏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手段,需要参与者生全身心参与,可有效放松小学生的身心、活跃思维,有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培养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体育游戏特有的娱乐性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技能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对一些枯燥乏味的动作进行讲解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形式来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原有的心理抵触,让学生能够轻松且愉快的完成体育教学活动。 2.2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小学生的生活技能 体育游戏的开展能够通过身体活动开促进学生灵敏度、协调能力和耐力的提高,而且通过一些具有较强综合动作性的球类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发展自身的身体素质。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接触到的一些走、跑、跳等实际技能,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学习到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2.3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 心理承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欠缺容易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一些潜在的威胁。在形式丰富的体育游戏中,竞争的结果能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过得成就感和挫败感,同时也让他们对获胜的可能有新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自信心,改善学生心态的目的。 3.小学体育教学运用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具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突出特点,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门活动艺术。提高对体育游戏的重视,对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3.1有极强的思想性 体育游戏不仅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更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通过明确的游戏选择,让游戏活动增强对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培养,培养青少年团结协作的精神,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奠定基础。积极向上的体育游戏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总体体能,推进智力发展,培养团结奋斗的集体观念,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和娱乐的双重目标。 3.2体有很高的趣味性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小朋友热衷于玩游戏。体育游戏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它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往往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参与。在开展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同学们既有游戏胜利的喜悦感,同时还有在游戏失败后有再次参与的欲望。这种内容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不仅能够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还能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意识,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3.3竞争性 体育游戏除了具有娱乐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在体育游戏开展过程中,参与者能够在公平公正的活动规则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战胜对手,以此来获得胜利,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参与游戏的信心。同时,对于失败者来说能激发他们再次参与游戏的欲望,有利于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竞争精神。 4.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4.1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4.1.1体育游戏被运用于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工作中,同时也是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课程常规。这种准备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学生组织起来,明确规定学习任务,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足准备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数字游戏、集中注意力的游戏,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然进入准备状态。比如说在对球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人一球”的教学活动,通过不同的传球方式练习,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活动肢体,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准备活动中。4.1.2体育游戏可以应用在体育教学活动的一般性准备活动中,这种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运动前活动肢体,克服学生的惰性思想,不断提高小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让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活动状态。在传统的准备活动中,一般采用慢跑、热身操来进行准备,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乏味感、积极性下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具体要求作为基础,用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代替传统的准备活动。比如说,可以在体育教学前组织一些“听数报团”、”捕鱼达人”等来活跃学生的运动气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1]。4.1.3体育游戏不仅适用于一般性的体育教学准备活动中,同时还能运用在专门性的体育教学准备活动中。所谓的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关节、韧带、器官以及身体各个机能做好准备活动。因此,在进行准备活动时,针对课程的部分内容开展一些内容大体相同的准备活动来作为体育教学的辅助和引导教学练习。比如说,对于体操跳山羊可以选择“跳山羊”游戏作为它的准备活动,安排短跑游戏也能够让运动员的反应能力迅速进入状态。这些游戏都与实际教学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是准备活动最好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2体育游戏在基本技能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4.2.1要想完成专业的工作技能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体质机能。体育游戏被运用到体育基本技能教学中后,使得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改变,让单调、枯燥的体育教学变得生动且有趣,为体育技能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比如说,中长跑练习可以有效锻炼小学生的心肺功能,让学生的意志在练习过程中得到提高。但是,如果一味的让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圈的跑,就会让学生产生抵抗情绪,产生厌倦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也是不利的。这时就可以采用一些短跑游戏,或者赋予长跑一些特定的情节,比如说增加一些“二十一世纪”、“环球旅行”等体育游戏,让学生在相对放松的气氛中进行练习,以此来达到教学的目标。而在球类运动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依据,缩小训练的场地,改变原有的规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学活动的乐趣,这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2.2在体育基本技能的教学活动中,各个项目都有与之类似的体育游戏可作为该项技能的准备活动练习。体育游戏在体育基本技能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主要的目的是把一些专业的基本技能创建到一些体育游戏中,让这种技能贯穿到游戏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体育基本技能教学活动中的体育游戏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技能在不同训练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一种体育基本技能的形成“泛化”阶段不适宜采用体育游戏的方法,这时应该让学生在相对有保障的条件下熟练的完成基本技能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到达定型的目的。 4.3以体育游戏为主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体育游戏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游戏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在体育游戏中,对于胜负的区分,主要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无论把什么作为胜负指标,游戏过程中采用的方法都是尤为重要的。方法的选择往往体现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方法的创新也是游戏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然而,在对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对于集体性的游戏就需要考虑运用一个有效的战术,这对于体育游戏来说就是一次智慧的较量。所以说,好的体育游戏能够对小学生的时间、空间判断能力带来很大的提高,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思维、判断力以及创造力方面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尤为重要。由此可见,以体育游戏为主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竞争意识。 4.4体育游戏规则的有效运用 体育游戏的规则是体育游戏有序开展的保障,这种游戏规则可以由教师制定,学生遵守,或者由学生自行商定。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制定的规则,都应该把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作为主要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集体性的体育游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些规定动作,这种游戏对于小学生在集体中养成集体合作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2]。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规则的应用,能培养小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提高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5.结束语 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除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外,还能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小学生的主体意识,缓解体育教学课堂紧张的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凸显教学的效果,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力和思维模式的改善提供空间的支持。在当代教育体制之下,社会更希望将教学的主动性留给学生,让体育游戏走进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在对体育游戏的研究中,要能够充分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实现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为国家体育竞技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华南尕.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游戏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17,(86):140. [2]黄剑东.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观察,2017,6(24):117-118. 作者:刘育明 单位:广州市天河区新元小学
当前我国各大博物馆均尝试采用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商业宣传及售卖,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但在博物馆文创产品款式与内容的创作与创新方面,大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型不强,且地方博物馆文创产品地方特色较少。 文章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和优劣势的分析,探究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模式,并提出对策与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了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新媒体即指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平台,例如微博、微信、H5等网络传播平台。而随着传播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的一张“活的名片”。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及《国家宝藏》等一系列以宣传我国历史文物为主题的文化类节目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的不断播出,博物馆这一社会公益机构开始吸引越来越多观众的注意力,博物馆的文创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何进行博物馆文创产业建设宣传工作也成为了各大博物馆的重点研究方向。 1我国大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1.1故宫博物院借力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 纵观当下,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从2009年开始文创产品《故宫日历》,直到2014年,随着“朝珠耳机”“皇帝折扇”“花翎伞”等来自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纷纷出现,才算是迈入了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故宫淘宝”——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更是在一时间掀起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热潮。截至2016年,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共有9170种,文创产品在2017年的收入已达15亿元①。故宫淘宝店的粉丝数量已达246万人,销量最高的单品月销量也已达到3000笔②。2018年12月12日,故宫淘宝推出了6款口红及2款面膜,作为“一场历史与颜色的告白”向彩妆界进军。一夜爆红的故宫口红在“双十二”当天一上线便已售罄。在故宫上线彩妆商品的第一天,《久等了,故宫原创彩妆》微博文章便得到了3.4万人次的转发量,微信文章阅读人数瞬时突破10万,霸占了大部分人的朋友圈。可见在如今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巨大的社会知名度、影响力以及我国对于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 1.2其他大型博物馆多措并举,加大发展力度 有了故宫博物院发展文创产业的先进经验,全国各地博物馆也开始重视文创产业,并取得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丰硕成果。苏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馆、河南博物馆等十余家博物馆也已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进行文创产品宣传,并上线文创产品官方网店。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在文创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不俗成绩。其设开发的文创产品已达3000余款,其中以国博文物藏品为元素开发的达到600多种,拥有自主设计版权的1800余款。既包括稀世藏品的复制品,如“四羊方尊”茶叶罐、“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音箱等[1],也包括各类邮品、胶带、手机壳、书签、钥匙链等日常生活用品。湖南省博物馆于2017年重新向大众开放,开放首 便迎来了一万多人次前来参观。接待观众数量的猛增也带来了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文化产品以“养生”为主打,兼顾“纪念性”与“实用性”,还推出了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长沙国战南越桌游”。综合对国内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故宫博物院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文创产品线上与线下销售相辅相成的成熟经营路线,其将传统文物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生产挂饰、口红、书签等文化创意品,成为了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国内大型博物馆也逐渐将文创产业提升至博物馆建设的重点位置,在数量、质量、宣传力度以创新程度上都有所进步。 2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是衡量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博物馆文创产品除了拥有一般商品的共同属性之外,还具有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意义,商业性与文化性并存的特征,使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市场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 2.1消费者构成分析 2.1.1线下消费者占比较大。尽管当前新媒体平台发展迅猛、博物馆网上店铺发展迅猛,但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更多的文创产品销售依旧依靠线下实体商店。随着国民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了游客们的旅游“打卡地点”,游客的增多,也衍生了文创产品线下实体商店的蓬勃发展。2.1.2中青年消费者为主力军。当今,走进博物馆接受文化消费的人群以“70后”为主体,而能够主动购买文创产品的人群则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人群。通过对部分博物馆商店内文创产品的调研以及对顾客的采访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顾客认为博物馆内文化创意产品购物环境较好,但是产品数量较少,受众较窄,更多的文创产品将受众定位在了中青年消费者。“养生枕头”“茶具”“胶带”“手机壳”等多种文创产品均面向中青年。而线上产品更是吸引了较多年轻消费者,出于销售渠道的限制,老年人本就较少使用网络购物。因而在故宫淘宝线上店铺的消费者中,更多的是年轻消费者。年轻消费者接受新事物速度快,网络思维丰富,数据显示,“故宫彩妆”上线后,转发并购买的大部分都是年轻女消费者。 2.2盈利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除了线下推出文创产品之外,以新媒体平台为主要阵地,“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正在逐步成熟,从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到宣传营销,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平台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增强文创产品的创意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微博、网页等平台推出了文创产品创意比赛,并提供丰厚的采纳费用,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趣味性以及独特性。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销售上,各大博物馆均通过官方微博、淘宝官方店铺以及官网内部商店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创产品的宣传及销售。根据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收入占比额分析,虽然“互联网+”模式正在发展,但文创产品线下销售占比仍旧较大。以故宫博物院为例,2017年故宫博物院文创部线下收入近1亿元,线上淘宝网店收入近5000万,线下收入占比2/3[2]。但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线上盈利将不断增加。同时随着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博物馆文创产品总体盈利也将再创新高。虽然销量讨喜,但是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盈利形式依旧单一。更多的还是依靠制作折扇、胶带等生活物品进行盈利,国内目前仅故宫博物院设计了线上游戏App“皇帝的一天”,创新了博物馆盈利模式。 2.3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未来市场预期 2.3.1青年消费者人群进一步扩大。随着国学热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博物馆文创产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将被更多青年消费者所喜爱,也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消费者参与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宣传以及购买当中。2.3.2线上盈利收入占比增大。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消费习惯以及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将会有更多类似于“故宫淘宝”的线上博物馆文创产品店铺以及博物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线上收入将在文创产品未来市场中有不俗表现。2.3.3文创产品地方特色显著。随着全国各大博物馆对文创产业的重视以及发展,产品竞争压力加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各地博物馆结合当地特色,使文创产品的设计更具独特性及创新性,如此才能使整个博物馆文创市场蓬勃、健康发展。 3博物馆文创产品优势分析 3.1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营销方式 近年来,大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除了体现产品的文化属性,也试图使产品更年轻时尚化,因此国内各大博物馆除了线下销售外,也同样与线上平台合作,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销售。其中故宫博物院较具代表性。故宫博物院是最早一批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宣传销售的博物馆,其利用资源开设“故宫淘宝”等网店,销售推广相关故宫历史文创产品。“故宫淘宝”作为线上网店,以故宫博物院为基础,转变传统营销方式,积极运用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并开展跨界合作,陆续推出彩妆等文创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掀起一波“故宫热”。“故宫淘宝”等系列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商店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利用新媒体平台,运用整合营销理念,运用新时代下互联网传播工具针,进行信息传播以及新媒体宣传。博物院整合各类营销传播渠道,积极推广专属品牌,故宫博物院只是开始。 3.2注重消费分层,开发多维产品 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大众,目前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注重消费者分层,分别针对成人及儿童等设计不同的文创产品。如针对儿童的消费需求设计符合博物馆历史人物的卡通形象及图书,部分博物馆推出著名建筑的积木,使儿童增加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习历史知识;针对学生设计手账胶带、本子、笔等学习用品;对女性游客设计印有古代特色的丝巾;针对收藏家设计知名建筑的邮票、明信片;针对专业人士的历史书籍和专业著作等。2018年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彩妆,包括口红、粉底、腮红、眼影等文创产品,引起精美的包装和创新性的宣传更是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热情。多维产品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游客,真正做到了消费分层,扩大营销渠道。 4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局限 4.1发展良莠不齐,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过程中,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知名博物馆因投入资金、人力较多,因此开发程度较深,产品较为多样。但内地其他博物馆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较浅,创意不足,产品大同小异,没有特色。“有些产品只是对文物实体按比例简单复制,有些只是将文物的平面图案或者书画作品上的图案直接印制在丝巾、抱枕、手机壳上,有些文创产品与旅游纪念品毫无差异,并不能真正体现博物馆特色。”[3]当有博物馆推出有代表性产品后,其余博物馆不能找到馆内颇具特色的文物并再针对其特征制作文化衍生品,只能模仿。如在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系列手账胶带后,其他博物院大多照搬照抄;苏州博物馆产生爆款文创产品秘色莲花曲奇饼干,衍生自苏州博物馆之宝五代的秘色莲花瓷衍生而来,产品Q萌有趣,惹人怜爱,一时间全国其他博物馆纷纷效仿各种花色饼干。盲目模仿创新,使行业内同质化现象严重。 4.2价位两级分化,产业链未成熟 博物馆文创产品以观赏性工艺品起家,虽后来推出实用性小物件,但并未发展成熟。文创产品未形成成熟完整的产业链,在设计、生产、宣传销售等方面出现断节现象。正因如此,不成熟的产业链使文创产品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高端产品如陶瓷套装等,制作精良讲究,但价格远远高于市面其他产品,令人叹为观止,不利于购买与推广。大部分低端产品,如钥匙扣等由流水线制作而成,不具特色无法激起用户的购买欲。而在部分能够吸引顾客眼球的商品上,却又存在质量问题。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彩妆系列”为例,故宫淘宝推出彩妆产品后不足半月,便通过官方微博了彩妆系列停产公告,原因在于推出的故宫口红在使用感上不能过关,出现了粘杯问题严重、包装塑料等质量问题。因此,当前大多数博物馆缺乏价格适中、品质优良的产品,这也造成了许多博物馆在文化衍生产品销售方面收入惨淡。 4.3产品缺乏精密设计,发展路线单一 国内博物馆现大多采取销售创意纪念品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虽然致力于在纪念品上开发创新,但与国外较成熟的博物馆文化产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比于美国史密森航天博物馆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手表”等高科技文创产品,国内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虽然略具创意,但设计感、特殊性不足,有待提高。事实上,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可以从多角度出发,不仅是文化衍生产品,也可以是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增进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的方式,例如博物馆可以通过俱乐部、会员制、论坛等多种性形式,增进观众对博物馆的了解程度,呼应互联网大背景,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充分展示博物馆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形成多元的发展路线。 5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建议 5.1具有宏观视角,把握发展方向 具有宏观视角,把握大的发展方向,对消费者充分调查研究,确定哪一类文创产品最受欢迎,加大这一类设计在产品中投入的比重,掌握消费者心理需求,以便于更好掌握市场。 5.2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媒体相结合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走在前列的博物馆应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来丰富文创产品的类型,如梵高艺术博物馆用3D打印技术复制了梵高的著名油画,在纹理和质感上与真迹别无二致。”[4]新时代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在于设计性、经营模式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博物馆可以通过“文化+科技”的模式,通过3D、4D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充分展示博物馆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 5.3深度挖掘特色,延伸产品特性 不同博物馆在近年来文因地域、历史不同,具有不同馆藏文物,带来差别化效应。文创产品特色化、创意化,应针对不同馆藏的标志性的文物进行开发,深度挖掘产品特征,并适当延伸。除此之外,将博物馆珍贵藏品及文化知识定期存档规整,丰富文化资源,可利用拍照、拓片、复制等技术,在创新中求特色,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5.4增强服务意识,开发完整产业链 发展文创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售后、宣传一条龙服务,形成完整产业链和高效的销售服务团队,以满足消费者需求。重视服务质量,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抓住用户的心理需求,把握文创产品开发销售特性,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产品,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产品,使博物馆文创产品得到更好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形成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势。 参考文献: [1]杨晓琳.新常态下博物馆文创授权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J].经济师,2017(7):42-43. [2]腾讯网:博物馆文创产品如何突围?[EB/OL].[2018-07-20]. [3]马晶晶.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吕梁学院学报,2015(8):59-63. [4]宋峥嵘.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思考——以河北省为例[J].文物春秋,2017(4):49-52. 作者:宋云飞 张云笛 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