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开发论文:农业档案资源开发应用 1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写照,它直接记录一切科研生产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原始记录。是人们在科技活动中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等科技活动的依据和条件。 2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1)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使知识潜能转化为力量,使科技档案利用社会化,是深入开发科技生产力的内涵、广度、深度和先进性的手段。 (2)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使历史积累转化为现实价值,把历史和现实的有用信息直接有效地为科技生产服务,解放生产力,扭转以往科技档案封闭管理,使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贬值的现象,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3)开发科技信息资源,促进了知识创新、交流和利用,也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交流,实际上是生产技术的转让和管理手段的借鉴,因此,交流的越广泛越及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大。 (4)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不仅推动了科技领域的发展,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出档案工作的自身价值。 3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中的信息资源,必须使科技档案转型 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的信息源,是进行科技交流的手段。技术市场开放,科技成果投入市场交流后,更离不开科技档案。要充分挖掘含于科技档案中的有效信息提供利用,首先要搞好档案管理工作转型。 3.1科技档案工作由单纯保管型转向开发利用型 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储备库,是为了以后利用而建立。它凝聚着科技人员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一种潜在生产力。只有利用档案,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工作进步。任何科技档案再有价值,永远把它锁在柜子里,发挥不出作用,更不能使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过去档案工作是专一进行搜集整理、鉴定保管工作,虽然也能提供一些利用,但只是被动服务的。把要查找的材料查出来保管好,别丢失“就算完成了档案工作任务”。所以档案利用率很低,更谈不上开发利用。这种管理方式如果不转型是不能适应商品经济要求的。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进行改革。应由保管型转向开发利用型,使档案中的有用信息及时传递出去,提供服务。科技档案的挖掘利用是一项再创造过程,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每位档案管理工作者,都应提高利用科技档案的自觉性,不断地探索整理出成套的技术资料提供服务。 3.2由封闭型管理转为开放型管理 过去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很少参与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封闭式管理模式束缚着管理者,把科技档案看成是死材料,并有神秘感,把档案锁得严严的。在“搜集整理鉴定分类立卷保管”的循环模式中“完成任务”。其结果是利用率不高。改变成开放型其管理模式就是“搜集整理鉴定分类立卷服务挖掘利用反馈信息”使科技档案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同科研生产活动、同经济活动、同社会活动直接见面,为社会提供有效利用。 4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议 科技档案的综合开发利用就是把它由“静止”状态开发为“流动”状态,由保管状态转为利用状态,发挥它的技术效用和社会经济效益。可从以下几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着手: 4.1规范档案管理,提高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打好成果转化基础 科技档案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科技档案同科研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我们要搞好科研,必须有完整、准确的科研档案作为依据。如今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已不仅仅局限于科技材料整理、分类、保管的过程,而应列入研究课题、科研计划和成果管理的工作之中。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发挥科技档案的再利用价值,科技档案工作者必须首先做到熟悉档案材料,做到对每个项目档案的形成、整理现状及相关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心中有数,了解其可供开发的利用价值;积极主动地向科研及管理人员搜集档案材料,并与他们进行检查与核对,避免遗漏;另一方面,还要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档案意识。 4.2深化和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和利用领域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在科学研究和推广成果中,各种科技合同正在推广,技术市场正在开拓,科学技术随着有偿转让使它成为商品。深化和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领域,非常重要。目前农业科技档案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开发,技术出口与引进,经济建设与各项生产等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档案人员应当不断地挖掘与整理出系统完整的信息资料,才能深化和丰富农业科技档案内容,拓宽利用领域,才能有效的促进成果转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4.3加强科技档案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一方面,将以往形成的、可开发利用的档案按照规范的着录和标引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通过网络检索利用及信息反馈形式,提供档案原件的利用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将传统纸质的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档案文本信息资源库,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工作,为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从而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 4.4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健全和完善科技档案保密制度,正确处理新形势下档案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以保护农业科技档案中需要保密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 4.5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关键因素 档案工作者在政治上要坚持原则,拥护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在职业道德上要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业务上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具备科技档案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善于吸收档案行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能将之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给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世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把握时机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搞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农业开发论文: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革新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40%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没有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先进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及推广就无法进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据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就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而我国仅有6名。笔者认为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除了加速农业生产科技人才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的探索。 1构建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 “科研、推广、农民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就是由农业科研、推广、农民三方组成的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协调的团队,在团队中通过互动,使三类人才都得到不同程度开发的同时,解决农业研究、开发、推广与农业生产相脱离的问题。发挥政府在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活动中的统筹与协调作用。在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过程当中,政府和市场起着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是政策的制定、监控及协调工作,具体运作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的运行不仅牵涉到农、林、牧、渔等农业口上的行政管理部门,而且涉及教育、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种群众团体,需要统筹与协调的因素众多,必须依靠政府行为,在部门之间开辟出一条新路,建立一种机制,通过政府权威以“建立回路”的形式确保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顺利进行。换句话讲,政府起一个心脏膜瓣的作用,通过各个部门对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提供服务和投资,保证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模式顺利运行。同时对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效果予以评价,及时了解开发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政府对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活动的统一协调。具体思路是由各级分管农业的领导代表政府来协调各个部门,以市场化的方式选择项目,以项目带资金,同时政府要制定各种鼓励科研人员、推广人员、农民三结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项目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条例,推动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向前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根据团队理论的基本原理,在“三结合互动式”农业科技人才团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团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愿景,即能够为全体团队成员所接受的团队工作目标;二是团队成员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加入团队的,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搞“拉郎配”,将农民硬性分配到农业科技研究或推广项目团队中去;三是团队组建要考虑个体的性格、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四是在团队运行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既要强调统一行动又要给个体留有学术自由的空间,既要有纪律又要讲民主,要充分发挥团队领导的核心作用。改革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改革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农业科技活动育人情况,包括项目参与人员数目、结构以及团队成员实际参与科技工作的状况等,纳入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加以考核;二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农业科技项目特别是应用型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不能由只有理论界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评价,要吸收政府官员、受益群体代表、农业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加入评估小组,对农业科技项目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经济效益、育人效果等实施全方位评价。 2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工程 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必要时可以试行“一人一策”,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更要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引进和吸纳农业科技人才的重大意义和优惠政策,吸引一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来贡献聪明才智。开发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吸引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技术专家和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农村就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同时,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引才聚才”平台,建立健全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的良好运行机制,营造对农业科技人才价值的全社会认同感。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逐步放宽农业科技人才政策的要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各方面鼓励各种人才为农业发展积极作出贡献。与此同时,将“引入”和“派出”的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所谓“引入”,即公开招聘农业科技人才。为了引进突出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提供适当的优越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以及专项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他们奉献国家,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带头者和实践者,培养出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所谓“派出”,即通过将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派出留学、考察、培训,以此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放宽视野,增强科技实力,以此来提升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水平。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畅通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绿色通道”。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出发,结合实施的项目以及平台建设的要求,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对于携带创新项目或创新技术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采取来去自由的管理政策并在工作与生活安排、职称确认、特聘岗位津贴领取等方面为其提供便捷服务。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委以重任,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舞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环境,形成海外高层次人才新型使用和激励制度,促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事业。 3建立高效有序的农业科技 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对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可采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将设立农业科技人员领军人才培养 计划作为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注意发掘各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中具有潜力的农业科技人员并将其派出国外访问考察学习,使其在参与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的实践中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学科领军人物。在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的同时,建立以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对农业生产中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克和核心技术的研发,获取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从而发现、培养和集聚具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互惠互利为基础,以合同的方式明确规定各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等问题,形成一种研究生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采取“经纪人———协调员”双层培养模式来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即分类培养农业推广人员,将“农业科技经纪人”(指专门从事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牵线搭桥、沟通供需、市场化运作的人员)同“农村科技协调员”(指为基层农民提供全程综合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全过程中各种科技问题的人员)区分开来。对农业科技经纪人的培养:一要改革完善农技推广学历教育体系,使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更符合目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经纪人培养体系,大力发展农技推广相关专业的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二要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科技服务港”中的支撑、推广作用,了解其对农业技术的实际需要、技术转移流程以及市场行情。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农业科技经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对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培养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协调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明确农村科技协调员的职责与权利;建立“星级协调员”的考评制度,开设专项补贴,完善农村科技协调员培训体系。采取“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农村基础教育要从适应广大农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需求出发,将素质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点,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使青壮年农民能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掌握一定的劳动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为形成重真才实学、重工作业绩的用人标准,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一要建立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根据研究领域和专业类别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认可标准,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二要运用灵活化的评价方法。遵循学术规律,改变评价周期过短和繁琐的评价办法。对具有特殊专业技术才能、获得重大科技成果、作出突出贡献、得到社会和同行认可的科技人员,可不受现行技术职务申报条件和程序的限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评审。以聘期评价为主,取消各种不必要的评价、答辩和检查活动。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后管理,把任期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续聘、升降、解聘及工资调整的主要依据;三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体系。即在评价主体上要多元化,以用人单位评价为主导,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体,以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为补充。在分配制度上,要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要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和团队实行重奖,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他们的社会价值,形成对科技人才尊重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岗位、贡献大小、能力水平实行年薪制,给予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优厚的生活保障。要尽快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生活、工作条件,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潜心研究农业科技发展问题。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奖励。在收入分配上,要积极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分档次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制定优秀农业科技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对在农业技术开发、引进、应用、推广实践中勇于创新,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获得县级(市、区)政府以上各级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的人员可作为学科技术带头人培养。对提拔三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面向基层农业优秀科技人才选拔。对在新农村建设中贡献较大的农业科技人才,要优先推荐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农业开发论文: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开发利用 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农业依靠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生产、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目前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很多发达国家落后,但从绝对数量统计来看,我国的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文献,还是相当庞大可观的。如果能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利用、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 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新见解、新发明、新观点、新成果还局限在实验室里、课堂上、期刊著述中、图书馆内。广大迫切需要脱贫致富、走向市场的农民又苦于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拥有现代化设备、丰富藏书的农业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承担起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文献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图从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开发利用这个角度入手,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85%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农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又是多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高原独特的立体垂直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云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此研究好云南,对于全国各种不同地区农业都会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也正是云南农业文献的独特之处。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3.开发期刊文献的重要性 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具有内容新、传递快、周期短、信息量大的特点。从已收集的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期刊论文占绝对数量,达90%。地方性农业期刊形式灵活、面广量大、综合性、时效性、地区性较强,它是本地区农业信息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从云南农大图书馆收集的3767篇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农学、植保、园艺三部分论文分布在79种期刊中,省农科院主办的《云南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占3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甘蔗科技》、《云南烟草》、《云南茶叶》、《云南热作》……载文量依排序递减。省内各地州发行的期刊如:《昆明科技》、《红河科技》、《曲靖科技》、 以及省外期刊《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烟草》、《中国水稻科学》等也刊登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我省的烤烟、甘蔗、茶叶、水稻种植资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论文多,研究范围广。文献发表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而递增。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期刊文献,引导读者利用,对深化本省农业技术改革,科技兴农都具有重要作用。4.利用本校文献的实用性 云南农大的著者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他们所生产的文献主要特征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材内容、完成科研项目为基点。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指导学生课程试验、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本校作者著述的论文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之,对于促进本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校著者所发表文献的内容上看,侧重于农作物、经济作物、果蔬花卉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表文献最多的是水稻病害研究、蚕豆病害研究、花卉病害研究等。这和省属重点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建在我校有关。近年来云南农大著者发表的《云南农业生态》、《滇型杂交水稻》、《植物病原菌》、《云南甘蔗》、《云南兰谱》等专著,以及多种自编教材都是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了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开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论著及科研成果,云南农大图书馆正在自建《云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专著、专利、科技成果数据库》预计收录3000多条信息。我们认为要想持续性地补充数据库内容,必须有可行的地方农业文献呈缴制度作保障。 云南农大图书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专业,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对所收集的文献进一步深加工,撰写了《略述荞麦生产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优质米生产现状和开发利用概述》等三篇综述性文章。以最实用的情报形式提供给用户,均被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其中《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还被云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农大图书馆还开展了跟踪本校重点科研课题,如:滇型杂交水稻及两系利用,云南烟草品种资源的收集和综合研究,云南水稻、烟草、马铃薯病毒鉴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及其英国中部土壤侵蚀率和土壤保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云南高原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害虫防治研究等专题情报服务。将所收集的农业文献以文摘或题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此外还很注重情报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农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少、边、穷地区。农村缺乏科技知识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云南农大图书馆在收集地方农业文献的基础上编印了《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报道我校、我省农业科研、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科技动态,其稿件覆盖面达60%以上。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刊载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结合农事季节的实用性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刊出60期,赠送省内外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农村基层单位,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深得基层农技人员的好评。大学生利用节假期带回家乡,青年教师下乡锻炼、扶贫带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时效好、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实用信息,为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能够通过对地方农业文献的深加工,缩短与读者需求的距离。 5.强化用户情报意识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按照科学的编排方法,对地方农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浓缩,以目录、索引、文摘、综述、通报等形式,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利用。因此用户的情报意识和吸收情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情报产品的开发利用。 为了提高读者的情报意识,促进用户对情报产品的承认,更好地发挥地方农业科技文献的情报功能,农大图书馆不但对本校师生进行文检课堂教学,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时进行必要的情报工作引导,如开设“题录的特征及其情报价值”、“农业科技文摘的功能与写作”、“云南地方农业文献的重要作用”等专题讲座。还通过答读者问的方式对读者进行辅助性培训,编印《怎样利用图书馆》手册,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学前教育。针对写好毕业论文、科技论文、如何答辨等毕业生的实际问题编印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用户教育,激发了大学生热爱云南,立足农业的思想,使他们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进程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农业开发论文: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 摘 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作者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的运行模式与经验,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 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 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 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 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农业开发论文:论水土保持与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 摘要:金沙江流域光、热、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已经引起各方面关注,正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开发必须搞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 关键词:水土保持 农业综合开发 生态农业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省,全长2308km,在云南省境内河长1560km,流域面积10.91万km??2??,人口13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4%,现有耕地88.3万ha,占全省耕地31%,可开垦荒地8.03万ha。金沙江河谷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众多的矿产和优势的水能资源,被誉为“大西南的聚宝盆”。金沙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已成为国家和云南省经济开发的重要区域,从1994年起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拉开序幕,尤其是自丽江县塔城至永善县黄华乡,河长1305km,4465km??2??内的干热 河谷区(即海拔小于1500m地区)的16个县市是开发的重点。现就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中有关水土保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进行讨论。 一、自然概况 1、区位与地貌 金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北部,其地理座标为99°00′-105°8′E,24°28′-29°15′N。行政区域有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东川、曲靖和昭通八地、州、市的47个县、区。流域西北部为横断山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海拔为丽江县境内的玉龙雪山,海拔5596m,最低点为东南的金沙江河谷,海拔1016m,境内高峰林立,以山地为主;流域东北部为云贵高原的北缘,地势南高北低,以中山山原为主,最高山峰是东川市境内的拱王山,海拔4247m,最低点是水富县金沙江水面,海拔267m,地势起伏大,“V”型谷多。流域内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8.9%,地处横断山脉的迪庆州、丽江地区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高达62.1%和45.2%;东北部的东川市、昭通地区也分别达到62.5%和43.8%;处于流域中部的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曲靖地区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占21.3─33.6%??[1]??,可见本区地形地貌之陡峻。 2、地质构造与岩性 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变,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有滇藏“歹”字型构造,宾川-??程海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普渡河断裂、小江断裂和巧家一莲峰断裂等,境内断裂广泛分布活动强烈,地震频繁而且烈度大,对山体稳定有较大影响??[2]??。本区地层古老,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均有出露,岩性多为砂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砂岩呈紫红色泥质胶结,极易风化;页岩具有明显的薄层理,多为粘土质页岩和砂质页岩,透水性小,易风化呈碎片;玄武岩具有气孔状结构,裂隙发育,表层易风化;石灰岩具有可溶性;花岗岩具有原生裂隙,易风化;第四系堆积物易被流水侵蚀冲刷,构成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在地层和岩性组合上,往往又是软硬相间,抗侵蚀能力弱,在陡峭的地形条件下和森林植被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恶化为滑坡和泥石流。 3、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集中 本区雨季一般为5─10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时85%以上,降水量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多的趋势,山区降水量要比坝区、河谷区多。由于全区地势高差悬殊,局部地区容易形成控制面积小,历时短促,降水强度大的单点性暴雨,从而激发滑坡泥石流暴发。 二、水土保持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 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对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是人类长期执着的要求,通过资源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流域区内贫困人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十分重要的大事。但是,任何资源的开发,必须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需要构成危害。这是人类经历了长期成功与失败的教训,从漫长的痛苦中得出的划时代抉择??[3]??。鉴于金沙江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地质地貌因素,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时,一定要把搞好水土保持放在首要地位,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原因有三条: 1、流域内土壤侵蚀严重 主要表现在侵蚀面积大和潜在危害大这两方面。据1987年遥感资料表明,本区土壤侵蚀面积达46922.62Km??2??,占流域面积42.7%,见表1。尤其是海拔1500以下的河谷区及其支流,土壤侵蚀更为严重,据16个县(市)资料表明,土壤侵蚀面积大于土地面积45%以上的有12个县(市),占75%。元谋县高达74.4%,见表2。屏山水文站的泥沙有68.1%来自攀枝花市以下河段,河段含沙量呈上升趋势,见表3。 潜在危害大主要是金沙江流域尤其是目前重点开发的干热河谷区有效土层的厚度浅薄,土壤母质多为第四纪残坡积层,侵蚀模数大。加之山高谷深坡陡、降水量少,蒸发量强,年干燥度大于1.5,旱季干燥度4以上。焚风效应明显。森林植被以稀树灌木草丛和禾本科草丛为主,覆盖率低,农村燃料缺乏。斜坡物质稳定性差,一旦某要素被破坏,旱洪灾害频繁。据考察,全流域五十年代,五年一旱,到八十年代变为三年一旱;洪灾从8─9年1次,缩短到4 ─5年1次。地处东川市境内的小江,两岸泥石流由五十年代的38条,发展到八十年代的107条,1971─1978年共发生泥石流173次,而1979─1985年共发生泥石313次,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每到雨季,山体滑坡、岩体崩塌和沟岸泻溜等屡见不鲜,堵江断流现象时有出现。昆明市松花坝水库,六十年代进库泥沙平均为5.2万t/a,七十年代进库泥沙平均为7.3万t/a,八十年代进库泥沙平均为13.2万t/a,大大缩短了水库使用寿命。昭通地区的巧家县,1950年有山泉3020个,到1981年已干涸708个,县城大龙潭流量六十年代为0.14m/s,八十年代已下降为0.097m/s。 严重的土壤侵蚀,使土地耕作层变薄,肥力下降,地力衰退,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局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着这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这一区域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质构造复杂,山地灾害严重 本区有众多的断裂带,特别是深大断裂带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断裂带,常常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活动区。据方光迪、张信宝调查,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内)分布有滑坡、泥石流灾害点999处,其中滑坡、崩塌447处,属大型滑坡、崩塌有114处,中型294处;发育泥石流沟552条,属大型中高频率泥石流沟66条,主要分布在主河道两岸及支流腊普河、金棉河、黑穗河、龙川江和小江流域,活动频繁,危害严重??[4]??。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地震降低了岩石强度和山坡稳定性,地震后往往伴随水土流失。又据云南省气象局1950─1980年30年资料统计,金沙江流域,发生较大的洪旱涝风等灾害1363次,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昭通地区和东川市,发生灾害的次数是其它地区的2.4倍,农田受灾面积日趋扩大??[1]??。 3、生态环境脆弱 本区是由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地质环境脆弱带,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带。山地垂直自然带幅窄,递变急剧,微域差异显著,使每一个垂直自然的环境容量小,经不住外界冲击。加之地势高亢,坡度陡峭,地质结构松散,在这种地质地貌条件下所形成的环境和农业生产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强,自我调节、自恢复能力差。本区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将对地表、沉积圈和一些自然地质作用的影响日益增强;矿产资源的采掘、挖空和爆破,使地表静压负荷、动压负荷的产生和变化,导致或诱发构造应力状态的变化和重新分配??[5]??,地质环境受到破坏。 三、水土保持是金沙江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如前所述,由于金沙江流域土壤侵蚀严重,地质构造复杂,山地灾害频繁和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开发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治理,融开发与保护治理为一体,纳入综合开发的具体内容。地处金沙江中游的迪庆州和丽江地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金沙江沿岸几乎全是裸露荒山,雨季频繁出现的山体滑坡造成大面积泥石流,挟带泥沙冲入金沙江;著名的泸沽湖已受到旅游业带来了污染和沿湖植被破坏导致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危害,程海沿湖养殖场污水不加处理直排入内,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7]??。土地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公路、铁路建设等都一定要有水土保持方案并坚决付诸实施,同步进行。提倡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在治理中求发展。追求经济效益必须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对待,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将各项开发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系统的最佳整体。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或相互制约或被抵消,起不到综合开发之目的,寓环境保护于资源开发之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发展,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建设,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用持续发展的观点看,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是人类追求的长远目标,发展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生态环境效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是基础。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而损害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只有搞好了水土保持,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才能持久;不注意水土保持不仅危及本区域人民利益,而且对长江中下游带来危害。只有搞好了水土保持,才能使金沙江流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水土保持主要包括坡地改梯地、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金沙江流域坡耕地多,土层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以坡地改为梯地为重点,集中成片地进行坡地改梯地和坡面水系建设,使耕地土层增厚,蓄水能力增强,沟、凼、池配套,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既减少地表径流使土壤不受冲刷,又拦蓄了水源,减轻了水土流失。兴修农田水利,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又提供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是确保农业开发持续开发的绿色屏障,是金沙江环境建设的主体。改良土壤主要是实施有机肥耕作法,横坡聚垅免耕法,充分发挥用地养地的作用,这是山区防止土壤侵蚀和污染的重要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水土保持就是金沙江流域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内容,搞好了水土保持才能较好地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做到生态环境好转,山地灾害减少,土地生产力提高,环境容量扩大,整体效益显著。 四、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道路 农业综合开发的目的不仅要使流域内广大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且要使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和不断好转,以及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宗旨。因此,必须探索资源开发利用更为合理,生态环境更稳定安全的持续发展的方法。最近兴起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6]??,可供我们借鉴。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含义是: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以建设基本农田、植被和发展经济林果、养殖业为主导,达到农、林、牧、果综合发展,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为目的。 金沙江农业开发(尤其是干热河谷区)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使综合开发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既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增加收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又不给后代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忧患。对于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气候类型多样,土壤种类繁多,人口素质差异大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平衡的金沙江流域来说,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不可能是一种模式,应该是多种模式。这就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分类指导,才能使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健康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就金沙江广大山区来说,农业综合开发要实行治水改土与造林绿化相结合,搞好水平梯地(田)建设,固定基本农田并使其向高稳产农田方面转化。据调查,水平梯地比坡耕平均减少径流72.2%,提高土壤含水率32─40%,耕作层的土壤机械组成中小于0.01mm的粘粒增加1─3%,减少土壤沙性,提高了保水保肥能力;梯地蓄水保土后增产粮食一般65%以上,从长远看,只有走生物水(植树造林),土壤水(改良土壤),工程水(农田水利)“三管齐下”,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逐步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才是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要加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协作,做到工程、生物、农耕三大措施一齐上,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一起抓,融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为一体,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加以有效地实施。另外,要和控制人口增长与普及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与资源开发的关系,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才会使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深入,实现21世纪议程。 农业开发论文:浅谈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治水方略 摘要: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治水方略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需排则排,需灌则灌,需路则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山区 农业 开发 治水方略 一.探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治水方略的必要性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是中国的资源宝库和大江大河的源头,全国90%的林地、77%的草场、76%的湖泊和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山区也是我国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全国300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 我区山区面积为70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60%;山区农民有25万人,占全区农民的55 %。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215元,其中平原区农民人均收入3852元,而山区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480元。我区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山区建设,各种形式的山区开发也由来已久,但目前山区的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中的难点、重点。山区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 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了水,山区就有了生机;有了水,也就解决了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旱、涝、碱等自然灾害,都与水有着直接的联系。水利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项目投资历来占大头,可以说做好了“治水”这篇文章,也就抓住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而山区农业用水的问题更加突出,农作物既受旱魔的威胁,又遭洪水的践踏,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更加脆弱。我区的山区分布于济南市区南部,属于泰山北脉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带。最南部为花岗片麻岩,其它多为石灰岩。由西到东分别与长清、泰安、章丘打界,包括仲宫、柳埠、高而、西营、绣川五个乡镇全部及港沟、彩石、孙村的南部。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支持“三农”的重要方式。自1998年起,我区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优先在境内平原地区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把目标转移到山区。山区地面起伏,坡度大,沟壑多,不能照抄平原地区“天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成网”的模式,而要根据山区的地形地貌、地表岩性,按照排除农业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区境内的山丘地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强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区域共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措施。探讨山区与平原区治理措施的异同,特别是水利建设的异同,建立山区不同类型区的水利建设模式,对于下一步指导好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区农村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山丘区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建国后党和政府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连续性的水利建设,初步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近年以来,围绕防洪排涝、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四大体系进行了连续性建设,强化了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增强了整体服务的功能。但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山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山区水资源比较贫乏,灌溉用水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原用于农业灌溉的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水库转向为城市供水,山区境内可利用水量更加紧张,而需水量有增无减,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水库灌溉效益低。山区水库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为8.8万亩,历史上最大灌溉面积为8.0万亩,目前实际灌溉面积仅为2.0万亩,灌溉面积只有原设计面积的22.7%。 2.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低。根据对枣林水库北干渠渠系实测,干渠水的利用系数仅为31%,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23%。灌水最高曾达到500立方米/亩次,相当于正常灌溉的7—8倍,灌溉水的浪费问题十分严重。多数小水库位置较高,但因未配套防渗渠道,有的看着水用不上,有的先放水入河再提水上山。 3.输水渠道工程标准低、质量差、年久失修。由于受建设时期各方面的制约,灌区绝大部分的渠道由石灰沙浆片石砌成,又经多年运行冻融、山洪冲击,老化退化损坏严重。据统计,山区已建渠系完好率只有33%,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只有25%,其余的几乎全部报废不能正常使用。 4、田间工程不配套。水库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无斗、农、毛田间配水渠道,“水出干渠口,顺坡满山流”是山区农田灌溉时的真实写照。山区灌溉均为沟畦漫灌,落后的灌溉方式,加上土地瘠薄,水、土、肥流失严重。 5、大多数农田为雨养农业。山区无水源可灌溉的面积12.0万亩,占54.5%,这部分土地只有靠天吃饭。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山区灌溉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大,水利设施灌溉效益逐年下降,单采用一般节水灌溉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二)洪水灾害仍是人们的心腹之患 建国后,山区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对境内河道曾多次进行治理,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扩大了耕地面积,发展了农业灌溉。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治理标准较低,经多年老化、水毁或人为破坏等,目前河道治理工程残缺不全,只能排泄五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于河谷狭窄,坡降陡峻,水流湍急,险滩众多,汛期常有山洪暴发,致使河水漫溢,而枯水期则往往水流干涸,不能满足中下游地区用水的需要。为了根除水害,开发水利,必须采取有效的治河防洪措施,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有河道排水不畅,达不到设计防洪标准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主河槽多为未经治理的天然河道,弯道多,险段多。 2.河床不断刷宽淤高,抬高了洪水水位,山洪暴发时经常决口漫溢成灾。 3.建筑物老化、退化严重,有的河堤单薄矮小或残缺不全,有的根本无河堤。 为防止洪涝灾害,确保沿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尽快实施河道治理工程。 (三)水土流失是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南部山区是我区水土流失的防治重点,经多年治理,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630平方公里,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55.6%。目前存在以下特点: 1.水土流失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多年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剩余未治理的多是硬骨头,土层浅薄,位置较高,坡度较陡,治理难度很大,需要的投入也大。 2.人为水土流失有加大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部山区一批建设项目相继上马。有的建设单位对弃土及大面积的植被破坏不采取任何措施,导致水土流失面积边治理边破坏。水污染虽不十分严重,但也有扩大之势,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利重点 我区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应以治水为中心,以绿色食品生产为带动。 开展山区水利建设,应适应现代水利和资源水利的要求,建设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区,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系数,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资源,努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区效益,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山区水利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农业灌溉和灌区模式的束缚,从农田供水、配水到灌水与管理,都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及地形、地质条件、土壤种植结构,按照先进、节水、高效、科学、经济的原则建设成多环节统筹供水、高效用水的新型农田灌区。 (一)防汛工作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对山区境内未达标的小水库进行加固、整治,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满足稳定安全的要求;对塘坝进行排队查体,该加固的加固,能增容的增容,应治漏的治漏。因我区山区位于省城近郊,有条件的水库、塘坝可以结合旅游需要,建设水上旅游项目。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三座大中型水库和八达岭、黄巢、白炭窑等小水库都可以利用水工建筑物及相关自然环境,挖掘并创造优美的水面环境和视觉景观。 山区排水河道要本着优先治险,“疏浚、防护、拦蓄”相结合,标本兼治,分期实施的原则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所有排水河道都要按照防洪标准进行拓宽,裁弯取直,疏浚、清淤,改建阻水桥梁,分期分批对岸坡进行改造。在骨干河道特别是河川径流丰富的河道一侧或两侧,留一定宽度进行园林绿化,结合现有的历史文化景点,布设河滨绿化公园,按照“一河清泉水,一条致富路,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 模式布局,把山区排水河道建成为人们的亲水岸线。 (二)多途径开辟灌溉水源 土层浅薄,拦蓄设施配套标准低,水源奇缺,一直是限制山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从山区开发的一开始就应把着力点选在解决水源上,采取蓄好雨水,用好井水,引好库塘水,多途径开辟水源。因保泉需要,南部山区开发利用水资源,要贯彻“蓄水为主,抽取为辅”的原则,积极兴建地面拦蓄水工程,严格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1.适量建设小型水库、塘坝工程。一是新建或续建现有小水库、塘坝,增加地表水拦蓄能力;二是在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密切的地带兴建漏水水库、塘坝,增加地表水入渗量,加大地下水的存储量。 2.积极兴建微型群系拦蓄水工程。在地质地形条件复杂、位置较高地区,采取拦蓄雨季地表坡面、沟道径流,或导引汇集小山泉,建设水池、水窖等微型群系拦蓄工程,再利用山地的自然落差,对农作物进行自压(或加压)节水灌溉,保证农作物关键期的用水。该工程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应山区地形变化复杂、一家一户经营的特点。 3.建设生物土壤渗蓄工程。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多维用地原理和层次结构原理,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物种搭配,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生物分别占据群落的不同空间位置,各得其所,减少种间竞争,促进种间繁荣,使单位面积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量和发挥更大的防护功能。 (三)做好水环境保护工程 水环境保护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治水土流失,二是防治水污染。 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饮用水源,恢复名泉风貌,山区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对于在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山、深山地区的农民,应积极采取生态移民方式,使他们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其它区域内的农民可以采取疏散措施,减少单位土地上人口的承载量。生态移民尽可能一次到位,集中向新建城区迁移。 多年来的城乡建设和交通建设,在南部山区遗留了许多废弃的采石场、取土场等。他们多数分布在城镇周边和交通干线两侧,严重损害了生态自然景观,应及早进行治理,尽快达到稳定边坡和绿化环境的目的。 我区的南部山区是济南市的饮用水源地,境内各排污企业要建造、装置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净化水质;要做好河道径流的调控工作,留有足量的水量排泄污染物,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防治新的水污染。 (四)大力推广综合节水技术 1.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 山区农业灌溉与平原区相比,具有下列特点: (1)水资源特别匮乏。因水资源用途的多元化,山区多数旱地只能进行有限的补充灌溉,起“关键水”的作用。 (2)灌区小而散。由于地形变化大,水源分散,很难形成较大的灌区,大灌区的某些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在这里不适用。 (3)经济基础薄弱。山区属贫困落后地区,经济条件较差,节灌设施和机具应以中小型或廉价为主,有条件的可以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施。 (4)果园节水是重点。林果业已成为山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林果面积已达32万亩,且规模还将扩大。 山区应考虑不同水源状况、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从水资源合理开发入手,进行灌溉农业、旱地农业节水保水等技术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已有水源和天然降雨,确保作物需水关键时期的水分供给,抑制田间水分的无效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节水综合措施体系见框图。 2.工程节水措施 对于水源较好、坡地平缓的地区,以实施渠道防渗灌溉技术为主;对于提水灌区和地形复杂、坡度较大的地区,以推广管道输水技术为主;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效经济作物或果树生产区,可以发展喷灌、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在实施节水工程的同时,积极探索非工程节水措施,进一步挖掘节水的潜力,不断向全方位节水农业迈进。拟推广的非工程措施有:一是实行窄沟、短畦灌溉,杜绝大水漫灌;二是结合农膜覆盖推广膜上灌溉,让灌溉水在地膜表面的凹形沟内借助重力流动,并从膜上的出苗孔注入土层灌溉作物。 3.非工程节水措施。 (1)农艺节水措施 农艺节水措施具体有: 深耕蓄水保墒。加大耕作层深度,利于土壤水分的深层蓄积,减少地面蒸发耗水量。对于果园来说,不可能实行全耕,可采取“虚实并存”的耕作技术。 地面覆盖技术。秸杆覆盖、地膜覆盖等可明显减少地面蒸发量、提高地温,应大力推广。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能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 推广抗旱保水剂和生物制剂。抗旱保水剂具有快速吸水和缓慢释放的特点,且能反复吸放,吸水能力为其自身重量的1200—1500倍。 推广使用“FA旱地龙”。FA旱地龙用于拌种、浸种可促进根系发达,用于叶面喷施能有效地控制叶片气孔的开张度,减少植物蒸腾,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许多营养成分。 调整植物的布局、结构,增加抗旱品种的推广应用。。 (2)政策与管理节水措施 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可为当地人民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同时也促进了泉水的喷涌,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对于直接经济效益大的节水项目,鼓励农民自筹资金或向银行贷款,财政给予补贴,自建、自管、自用;对于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或完全是为保泉的,应以政府投入为主。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等制度,实现节水工程自我维持、自负盈亏、良性运行的目的,确保各项设施持久发挥效益。对于水源较大的灌区应按水文边界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建好、管好、用好灌溉水工程设施。 四、结语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治水方略具有明显的特点,又因我区山区地处省城近郊,对水利建设的要求更是高品位的—要与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量水而行,以水定供,以供定需。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需排则排,需灌则灌,需路则路,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工程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小水源工程建设。最南部花岗片麻岩山区(面积170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丰富,宜大量在沟道内兴建拦蓄水工程;中北部为石灰岩山区,岩石溶洞、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强烈,宜在汇水点兴建水池、水窖等微型群系蓄水工程,引用好山泉水,适量开采浅层地下水。 大力推广综合节水技术,不仅要重视工程节水措施,还要注重非工程节水措施,进行节水技术的配套与组装,探索本地高效节水农业—特别是果园的综合节水模式并大力推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农业开发论文:清初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及生态保护问题 [摘要]清初,为了稳定北部边疆,安排中原难民,清政府开始着力口外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为此调整了边疆政策,即由封禁而为松弛,进而鼓励中原汉民出边,以图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有所促进。经过清前期一个世纪的开垦,这些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发展,成为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区。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农业的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给予我们深刻的警示。 [关键词]内蒙古;农业开发;环境破坏 清代以前,蒙古地区向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业很不发达。清朝立国后,随着统治的稳定,开始注意口外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垦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粮食问题曾是引发蒙古与明王朝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政府由此认识到,要稳定蒙古就必须解决粮食问题。同时,蒙古王公也深感缺粮之苦,因此也主动要求发展农业。如康熙年间,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疏言:“思得膏腴之地,竭力春耕,以资朝夕”[1] ;第二,康熙、雍正时期,准噶尔部屡次反叛,北疆战事频繁。但由于这一地区农业不发达,所以清军所用粮草不得不从内地长途输运,异常艰辛。清政府由此认识到,就地解决北疆的粮食问题,对于北部边防意义重大。如康熙言“边外积谷,甚属紧要”[2] ;第三,则是为了减轻中原人口的压力。清朝统一全国后,人口迅速增长,人与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指出:“今太平已久,生齿日繁,而由土未增,且士商僧道等不耕而食者甚多。或有言开垦者,不知内地实无闲处。”[3]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上谕说:“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滋,何以为业?”[4] ;第四,中原地区几次大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大批难民,为减少难民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清政府不得不开放蒙地,允许他们到此谋生。由于上述,促使蒙古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 早在康熙初年,已有一部分蒙古牧民开始兼营农业生产,但十分粗放。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玄烨巡行塞外漠南蒙古地区时,对此描述说:“农业非蒙古本业,今承平日久,所至多依山为田,即播种后则四出放牧,秋获乃归。”[5] 清政府虽派遣内地官员前去教授耕种技艺,并配发种籽、农具等,如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派“原任内阁学士黄茂等,前往教养蒙古”[6] ,但蒙地的开发仍未有大的进展。后清政府容许中原汉民来蒙地开垦,蒙古地区的农业才迅速发展起来。 一 蒙古地区的农业是在清政府容许中原汉民来蒙地开垦后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这经历了清政府由严禁汉民出边,到放松边禁再到积极招募汉族农民开垦的政策调整过程。 清初,为巩固统治,清政府实行蒙汉隔离政策,以防止中原汉族的反清斗争传播到塞外,影响蒙古的稳定。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帝下令,内地民人“不得往口外开垦牧地,王公属人,有私来内地者,一律发还”[7] 。并沿长城北侧划定了一条东西长千里,南北宽50里的禁地,蒙汉不得逾越。禁地内,蒙民不得放牧,汉民不得耕种。 但随着人多地少矛盾的尖锐化,不断有无地或少地的内地农民突破禁令到此垦种谋生。清政府鉴于统治渐趋稳定,遂逐渐松弛封禁令,默许内地民人以“雁行”方式出边,春去秋归,在塞外种植。只是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做出限制性的规定:“凡内地民人出口,于蒙古地方贸易耕种,不得娶蒙古妇女为妻”[8] 。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月,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发生严重的旱涝,大批灾民欲往口外蒙古地区谋生。迫于汹涌的难民潮的压力,康熙帝晓谕各地官府“给予出口印票,令其前往”[9] ,并令长城沿边关隘予以放行。康熙此令在事实上承认了汉民出边的合法性,表明清政府禁止汉民出边政策的转变。 雍正元年(1723年),“河南黄水溃决,泛滥于直隶地方,比年以来,两省近水居民耕种无资,衣食匮乏”[10] 。迫于灾民就食的压力,清政府下令内地乏食民人,可往口外蒙古地区垦殖谋生。雍正要求各旗容留流入蒙古的灾民,“特许其吃租”,并指示户部:“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不得阻挠。”[11] 蒙古地区称此令为“借地养民”令,标志着清政府对汉民出边由默许进而鼓励的转变。此令一开,又有大批灾民流入蒙古,加速了塞外农业的发展。 乾隆时继续这一政策。乾隆八年(1743年),直隶地区闹旱灾,乾隆指示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等关隘的官弁,“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即时放出”[12]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直隶、河南等地大旱,朝廷干脆明确鼓动灾民去口外谋食,“今年关东盛京及土默特、喀喇沁、敖汉、巴沟、三座塔一带,均属丰收,尔等何不各赴丰稔地方佣工觅食”[13] 。 清政府放宽边禁的政策使内地迁居蒙古地区开垦谋生的汉族移民数量大增。在康熙到乾隆的百余年间,从古北口、独石口外,昭乌达、卓索图盟南部地区各旗,至张家口、归化城土默特和河套鄂尔多斯七旗地区,村舍和农田星罗棋布,昔时的蒙人游牧之区,今则成为蒙汉杂居,耕牧兼营的半牧半农区。 清政府不仅只是准许内地难民到蒙地开垦,而且实施积极的招垦政策,以扩大蒙地的开辟。 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为平定准噶尔部的反叛,统一西北厄鲁特蒙古中部,在蒙古地区大量驻军。为解决军需粮秣的供应,康熙三十年(1691年),批准归化城蒙古都统关于招民开垦归化土默特地区的官牧场及庄田闲地的请求。接着,又批准了察哈尔都统招民开垦察哈尔东南部右翼四旗所辖官牧场的请求。雍正时,清政府拨出大量土地招民垦种,同时还规定以招垦成绩的大小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依据。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规定:“直隶张家口外地亩,分作十分招垦。如招种八分以上,题请议叙,不及五分,题请议处”[14]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解决八旗军驻防需要而建的绥远城建成后,即从山西等地招纳汉族农民前来开垦土地四万余顷[15] 。 乾隆元年(1736年),在陕北与鄂尔多斯部相毗邻的河套地区的榆林、神木等处边口,招民垦种“蒙古余闲套地约三四千顷”[16] 。乾隆十七年(1752年)议准:“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郡王旗昌图额尔克地方,西自辽河起,东至苏巴尔汉河止,一百二十里,北自太平山起,南至柳条边止,五十二里,西至柳条边十六里,东至柳条边二十里,准其招民开垦。”[17] 除官府招垦外,蒙古的王公和土地所有者也争相招纳汉民,向他们出租土地,以获取地租收入,这对以前根本不懂可从土地上获得收益的蒙古王公和蒙民来说极具诱惑力。租种蒙地的汉族农民,除向蒙古族地主缴纳岁租外,不再负担其他劳役徭差,这与内地农村相比负担要轻许多,因此也极愿意向蒙地流动。于是,在陕西、山西、直隶等省毗邻内蒙古地区,尤其沿长城南北和黄河流域河套、土默川平原等地,逐渐形成“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千里,窖民与土默特人,咸业耕种”的局面[18] 。来自内地的汉族农民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同时也改变了蒙古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营的习惯,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二 清前期,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即东部蒙古地区、察哈尔地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和河套地区。开垦区域已突破长城边外50里界限。东部蒙古包括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其中卓索图盟喀喇沁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该地区靠近长城,与内地连成一片,农耕历史较长。清初,流入蒙古的汉族农民率先在此耕种居住。至康熙末年,仅“山东民人往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余”[19] 。随后,内地民人继续北移,越过喀喇沁深入到克什克腾旗、敖汉旗、翁牛特旗等旗地。经过清前期一个世纪的开垦,至18世纪中叶,这些地区开始成为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区。 察哈尔地区,在康熙中叶已开垦出大片农田。雍正二年(1724),察哈尔都统丈量察哈尔右翼四旗土地,仅私垦一项就有近3万顷[20] 。 归化城土默特位于内蒙古中南部,自然条件适宜农业,元、明时期曾在此屯田。清统一漠南蒙古部后继续倡导发展农业。清政府在这里设置“军粮地”,“公主府”地,“户口地”等等,刺激内地农民到这里垦殖。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又开放土地4万顷,招山西等地农民开垦。至乾隆八年(1743),归化城都统奉旨普查土默特两旗土地,原有土地75048顷,牧地只占14268顷,其余土地已经开垦[21] 。 河套地区位于内蒙古西部,具有依靠黄河水灌溉的条件。山陕北部的贫民多由土默特而西私向蒙人租种土地。到乾隆时,在靖边、榆林、神木等处边口,汉民种蒙古闲套地三、四千顷,岁得粮十万石[22] 。但由于该地区长期干旱无雨,水利设施的兴建还未兴起,所以,清前期该地区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相比,农业发展较迟。 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伴随着汉族农民的移入而展开的,而塞外农垦的发展,又促使更多的移民涌入。很多人由当初的“雁行”户,而为“依蒙族,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的定居户,从而形成了众多的移民村落。移民的增加又促进了农业开发的进程。 在“山西边外归化城”一带[23] 。因为地域接邻的关系,很多贫苦的山西百姓都前往该处耕种,甚至“竟将全家搬出口外”。雍正初,仅大同等府百姓“散居土默特各村落”者,“已不下二千家”[24] 。与山西、直隶两省北部接界的察哈尔地区,雍正初,仅在张家口至镶蓝旗西界的“各处山谷僻隅”,就查到“所居者万余”[25] 。为加强管理,清政府特设张家口、多伦诺尔、独石口以及丰镇诸厅。乾隆初,仅张家口厅辖下,即有村寨514个,民户和铺户7522家[26] 。 热河地区原本属蒙古牧场,康熙中在此建立避暑山庄后,即在其周围“聚民至万家”[27] ,他们亦大多是“直隶、山东无业贫民”[28] ,或“晋齐流寓客”[29] 。随着迁居者的增多,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特别设置热河厅,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升厅为府,并把周围设立的各厅改称州县,如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四旗厅为丰宁县,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等等,隶属于承德府下。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统计,承德所属各州县共有户879,口41496[30] 。至于其它蒙古地区,比如东边的喀喇沁诸旗,至乾隆初,留居该地的民户“多至数万”[31] 。又如中部的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北边的锡林郭勒盟以及西边的阿拉善特旗等,虽然内地移民在人数上较上述地区要少,但也不断有人进入。伊克昭盟所属七旗,沿黄河及长城一线,差不多都有山、陕等省民户开垦的印记。清政府在汉民聚居区实行类似保甲制度的牌甲制度,设立牌头、乡长等职,负责编审户口,造册上报,以利于农业区的管理。 口外蒙古在清代以前,虽在沿河套地区出现过农业,但面积很小,技术水平亦较低下。经清康、雍、乾三朝近一个世纪的开发,至18世纪中叶,该地区的耕地基本被开发出来。在东起科尔沁草地,向西沿长城、黄河河套,直到阿拉善旗的广大区域内,凡属内地移民聚居之区,都阡陌成行。乾隆时,直隶总督孙家淦说:“口外之山绵亘千里,名曰大坝,凡坝内之田,皆已招民耕种。”[32] 随着大片土地不断被开垦,过去常需内地接济粮食的内蒙古地区,粮食已基本自给。不仅如此,随着生产的发展,口外的粮食还有出口。康熙对此描述说:“向日口外蒙古穷困,人不聊生,朕近日来任人经理,多方培植,今已家给人足,乐业安生”[33] ;“今河南、山东、直隶之民往边外开垦者多,大都京城之米,自口外来者甚多,口外米价虽极贵之时,秫米一石,不过值银二钱,小米一石,不过值银三钱,京师亦常赖之。”[34] 原来只以畜牧业为主的内蒙古地区,已成为农业牧业都有相当发展的地区。一些蒙古牧民因长期与汉民杂居,掌握了农耕技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乾隆写诗赞道:“蒙古昔种田,撒种委之法,谓曰靠天收,秋成为刈获”;“而今则不然,均习耕耨务,课雨与量晴,不殊三农绿”[35] 。蒙古人从初期不懂农耕技术,粗放经营,“靠天收”的状态,到“均习耕耨务”,懂得了关心天气的晴雨,反映了蒙古牧民在农业生产上的进步。 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改变了该地区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落后面貌,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稳定清王朝的北部边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地区的农业开发又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的压力,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这对巩固清初的统治也起了重要作用。 三 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对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这种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蒙古地区的土质以黄土和古沙为主,当覆盖其上的植被完好时,土壤就受到保护,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发生风蚀沙化现象和强烈的水土流失。乾隆以后,蒙古地区的耕垦活动一直未有停止。由于长期大量的垦殖加之战争的摧残,原有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如光绪《靖边县志》载:“陕北蒙地,远逊晋边,周围千里,大约明沙、扒拉、碱滩、柳勃居十之七八。有草之地仅十之二三。明沙者细沙飞流,往往横亘数千里;扒拉者,沙滩陡起,忽高忽陷,累万累千。……草场不旺,蒙民生计甚苦,若再开垦,蒙民实更穷迫”。又《横山县志》载:同治十三年六月,“响水堡东新开沟,沙碛起蛟,山水暴涨,冲决沟。”与该地区邻近的兴县(今山西兴县)“嘉靖以前,山林茂密,虽有澍雨积霖,犹多渗滞,而河不为青肆。今辟垦旷,诸峦麓俱童山不毛,没夏秋降水峻激,无少停蓄,故其势愈益怒涌汩急,致堤岸善崩。”[36] 其实,蒙古地区的土地垦殖在清代之前已经进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显现。如毛乌素沙地在公元五世纪初还是一个水草肥美的地方,赫连勃勃所建的“夏”即建都城于此,名统万城(今陕西横山县西)。但由于400余年的垦殖,至唐长庆年间,丰茂的草原已变成戈壁荒漠,当年“临广泽而带清流”的统万城即淹没于沙海之中[37] 。唐人许棠诗云:“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38] 当是真实写照。但这种种由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垦殖活动仍不断进行。民国时期,土地开垦有增无减。如驻伊克昭盟守军陈长捷部在今伊金霍洛旗一带开荒1万顷,不仅把达尔罕壕、红海子滩等几处较好的草场开垦了,甚至连成吉斯汗陵的禁地也没放过[39] 。新中国成立后,虽也提倡植树种草,但在发展粮食生产的思想指导下,垦殖活动仍在进行。据统计,从1953年至1990年,内蒙古垦地计5574.9万亩,而致沙化面积增大。如伊克昭盟1957年沙化面积为16446.5平方公里,1974年为35000平方公里,20年扩大了2倍。库布齐沙漠1957年面积为16200平方公里,1977年扩大到16756.8平方公里,20年扩展了500多平方公里[40] 。浑善达克沙地南移,曾是水草丰美的多伦(元上都建于此)已被侵蚀。近年来频繁发生于京津地区的沙尘暴,其沙源盖出于内蒙古地区的沙地,这和历史上对植被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生态破坏是一个渐进过程,正是包括清初在内的垦殖及以后持续不断的垦殖活动促使这一区域生态的恶化。如今“沙灾严重,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5次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23次”[41] ,沙化面积继续扩大,甚至推进到到北京的周边。因此,恢复内蒙古地区的良性生态已刻不容缓。当务之急应遵照中央的部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大力营造防护林,同时种植速生用材林和经济林,以便解决农民对木材的日常所需和退耕后的生计问题,以减少滥垦滥伐。在已沙化的土地上,应大力种植适宜沙地生长的柠条、沙柳、沙棘等植物,用以防风固沙。通过这些措施锁住沙龙,不使沙地扩展。在草场退化区,应改良牧草,减少载畜量,以使草场恢复,等等。总之,应保护好现有的自然植被、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人工植被,如此长期坚持就能使已经恶化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才可获得持续发展的条件。 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借用学者对古楼兰地区因屯垦过度而致生态恶化的一段评述:“屯田的迅速发展缺乏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过程,在古代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觉醒,在外来移民还没有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展了大规模农业生产开发,其引入的农具、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方式都缺乏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过程,造成了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破坏、功能下降。”[42] 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一方面在短期内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燃眉之急”,而另一方面,就长期而言,则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全面恶化,其最终结果是阻滞经济发展,甚而使人类社会失去了生存条件。今天,我们搞西部大开发,切记保护环境,切不可对已然十分脆弱的生态再造成破坏,要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 农业开发论文: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初探 【摘要】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郊县马山县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生态农业旅游内涵,在分析了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现状、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郊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发展措施等。 【关键词】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旅游(eco-agricultural tourism)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主要旅游吸引物,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的产物。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区旅游和田园休闲活动就属于其中,但是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首先开办的荔枝节可作为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开端,此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蓬勃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以“住农家店,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为口号,把生态农业旅游推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这种旅游形式对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游客群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因而,生态农业旅游在许多城市化率高的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郊区也出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项目,并得到了旅客的好评,显示了其强大的发展势头。 二、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一)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作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乡村景观应该同时具有吸引功能和综合效益功能,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旅游活动客体。马山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呈面状与点状相结合分布在古寨乡、里当乡、古零乡、加方等乡,除个别景点已经开发外,其它的旅游资源都呈未开发状态,发展潜力巨大。 (二)区位条件和优势 临近大城市,市场区位优势明显。大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生态农业旅游主要是吸引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休息日与朋友一起到近郊在另外一种氛围里、另外一种情调中轻松身心,释放压力。南宁市城区人口150.06万,马山位于南宁北距南宁96千米,成为南宁最近便捷的周末、节假日和休息日休闲首选之地。 马山县交通区位优越,但县域内部交通落后,可进入性较差。马山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外部交通优势,210国道、大化至柳州直达公路在县城白山镇交汇,红水河水运可达柳州、梧州等地,西南出海大通道水南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县的4个乡镇。南距首府南宁市96千米,北距河池市180千米,东距柳州市230千米,西距平果县80千米,是“四市六县”的结合部。但马山是一个石山地区,但县境内部交通仍比较滞后,许多地方的道路等级不高,交通不便捷对马山旅游的开发明显是一个制约因素。 (三)资源条件和优势 马山县特色农业突出、特色农业品种多,知名度高。已进行注册商标的黑山羊、里当土鸡、金银花、旱藕和桑蚕称为马山五宝,在全区甚至国内外都很有名,2004年中国特色之乡推荐评定委员会授予马山县“中国黑山羊之乡”的称号,乔利乡成为“南宁市12个食品供应基地”之一,区域内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资源丰富。 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浓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分布,相得益彰。马山县的主要民族是壮族,境内的瑶族主要是过山瑶,在马山境内仍保留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壮族、瑶族的传统风俗,如壮族的三声部民歌、打扁担、打榔、壮族会鼓、歌圩等。此外,壮族、瑶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添丁节、花朝节、祭扫节、敬牛节、达旺节、达努节等。 (四)机遇条件和优势 我国旅游业正在持续迅猛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将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的积极发展的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按照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将广西建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中国旅游强省,把旅游业打造成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形象产业。南宁作为广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尤其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南宁正在成为一个祖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枢纽城市和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枢纽城市以及中国到东南亚旅游的节点性城市,马山背靠这样拥有150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宏观有利形势和微观有利区位条件下旅游业势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五)其它条件和优势 环境保护意识强,生态农业示范点成为石漠化山区的绿洲。马山是典型的石山地区,石山面积占了全县面积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当地政府和百姓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自觉地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他们采取“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生态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使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地区披上绿装,与石漠化地区寸草难长的恶劣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石漠化山区的绿洲。 三、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一)协调农业种植与旅游发展关系 生态农业旅游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城市才能生存,它也不可能把全县的农业都作为生态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协调、正确处理旅游与农业的关系、农业种植与旅游发展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必须加强规划与指导。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方针应当是:立足农业,积极稳妥地发展旅游;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方向,逐步壮大旅游业收益。 (二)注重营造农村氛围的旅游环境 参加生态农业旅游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这部分游客希望获得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新奇感受,视听觉上应营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村景象,游客住宿地建筑则应突出地方民俗特色,与周围农村环境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城市化倾向,室内装修也应考虑农村布置陈设,放置小型的农做工具,让游客“住农家店,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营造农村氛围的旅游环境让游客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魅力。 (三)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和环境的卫生标准及水资源的利用率 来自城市的游客已经习惯于都市生活的卫生标准,相比较而言农村的卫生条件较城市差,马山大多数农村的生活卫生标准达不到城市卫生要求,马山应抓住利用发展沼气建立生态点和生态区的有利时机合理、有效利用生活、生产和牲畜产生的有机废物变废为宝,减少废物排放提高住宅周围环境质量。马山喀斯特岩溶地区缺水严重,在建设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提高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标准的同时注意节水技术在农业和生活中的应用,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实行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活用水分类管理多次利用。 (四)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重点,避免盲目开发、产品雷同 马山县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异大,对农作物种植类型影响很大。全县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东北部为大石山区,一般海拔在500米至600米,耕地稀少缺水,在石山区以“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花、地上粮、低洼桑”为主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突出季相,产生层次,形成山区垂直生态农业景观。中部和西南部为土岭丘陵,地势平缓一般海拔在300米至400米,农业生产优胜明显,形成江南鱼米之乡风光。在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初期,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特色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点”应选择在生态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如绿色种植基地、生态点或生态区。 (五)注重提高整体配套水平 景点景区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须设施与服务配套跟上,尤其对当地历史特点和风土人情生动形象多介绍,代购、代邮农产品、优质土特产制品和旅游纪念品。 四、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的实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生态农业旅游要有“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和高素质的旅游服务”,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训内容其中包括一般培训和专业培训服务,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家乐”接待户、经营业主、农村基层干部等。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牵头做好联动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作用 政府主导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政府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牵头解决难点问题,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启动地方经济的作用,充分认识旅游管理部门的重任。旅游业的发展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发展,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在发展思想观念方面要做好引导,多宣传、多学习、多研究、多创新,旅游业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 (三)实施品牌、产业化发展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重视区域品牌的策划和宣传,加强农业标准化水平建设,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步伐,产业化经营和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以构建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工转化为龙头,商品市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核心,生态效益目标,坚持“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商品化经营”原则,寓产业化于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开发建设中,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建设打基础,产业化链条来延伸,市场化经营来牵动,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经营模式,形成各方面都满意的利益分配形式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形成了很多有效的经营组织形式,如“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经济能人+农户”模式、“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在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经营中可以按照利用共同体理论,由农民、企业、政府等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利益共同体。在马山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按农民意愿、结合旅游开发类型组成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可以考虑采用“股份制龙头企业+基地+入股农户”利益结合形式,村民变股民,企业与农民按照股份制原则兴建龙头企业,按股分红,共担风险、利用均沾,形成先进、完整的产业链。 (五)注重生态农业旅游与当地乡土文化紧密结合,造就有文化品位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马山县居住有壮、汉、瑶、仫佬、布依、苗、侗和毛南等8个民族,其中壮、瑶少数民族占83.73%。当地乡土文化浓郁,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壮族、瑶族的传统风俗和丰富多彩传统节日,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注重发掘和整理,使之成为旅游中的卖点。 (六)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保护政策 第一,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农村的各项政策;第二,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组织科技下乡入户,为农民送去生态农业系统模式的实用技术,与农民一齐动手建设各具特色的“景点式”、“花园式”、“果园式”的生态农业文明村;第三,将加快发展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实行产业扶植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于大旅游的发展当中;第四,制定加快旅游发展的财政扶持和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吸引旅游投融资、人才引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农业开发论文:试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与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弱势地位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对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促进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建立合理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企业薪酬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引领下,为解决自身发展和生存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农业科研系统的科技开发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由此开始了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平稳发展作出了主要贡献,给科研人员安身立命方面带来的思想变化,意义更是深刻而长远。近些年来,随着农业弱势地位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企业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激励机制,主动求变以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 1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所处的环境 1.1外部环境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被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地位受到各级政府更深层面的重视。随着国家经济的连续增长、财力的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机和条件et趋成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增加。由于农业领域大环境的改变,农业科研单位的弱势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广大科研人员在课题上项和收人方面的情况有了改观,生存压力得到了缓解,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发展与科技开发的依存度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1.2内部环境 1.2.1科技开发的吸引力减弱 由于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加之农业科学研究属公益性质,课题上项与市场开发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农业科研人员上科研项目的难度逐渐降低。通过课题经费支撑,农业科研人员可以围绕所学专业搞研究、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领津贴、补(政策性收入)差额。科学研究毕竟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主流工作,基于维持和提高生存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科技开发工作的吸引力自然减弱,部分因为没有课题而被推到开发一线的人员再转到科研队伍已不可避免。 1.2.2工作重点转移与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固然重要,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评价更多的是科研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和科技成果的多少。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原先的科研开发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以课题、经费和成果为内涵的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人才工作、后勤工作随之被提升到更高层面。而科技开发工作,由于受市场、人才、分配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调查,许多单位在全员评聘时,为科技开发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大费周折;为避免分类定位和财政经费受影响,更多单位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连科技开发创收的数据都不敢公开,可见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程度。 2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科研工作大环境的改善和科技开发工作边缘化,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平台,农业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已离不开科技开发。目前,企业已成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工作的主导力量,理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是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薪酬管理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新形势、新环境下稳定农业科技开发队伍意义重大。 2.1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 长期以来,科技开发工作的比较优势较科研人员而言,开发人员能得到相对高的收入。为此,科技开发人员付出了专业、论文和职称等的代价。令人尴尬的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成果的商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逐渐加大,科技开发企业获利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科研人员相比,开发人员的收入优势正逐渐丧失。 2.2事企难分,导致平均主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单位开发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有所加强,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大的分配自主权。但是,事企难分导致的分配干预,使得企业在真正意义上的分配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即便在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由于国有法人股份较大,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多由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基于农业科研单位职工收入整体平衡考虑,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企业薪酬管理和利润分配等重大问题上产生顾虑,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决策,平均主义倾向难以避免。 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大单位、小社会”的管理需要,使得农业科研单位企业薪酬管理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以内、外两种方式表现出来。其外部现象表现为在企业工作的职工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在企业内部,则更多地同是农业科研单位正式职工的企业经营者、骨干人员与一般人员之间表现为平均薪酬。 2.3报酬激励方式单一 与国内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一样,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的报酬激励方式较单一,大多仍是基本工资加奖金、年度奖等构成。在福利方面,由于在企业工作的开发人员具有农业科研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退休后按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相关待遇,所以多按照事业单位进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带薪休假、教育培训、顾问服务、家属关爱福利和有助于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精神奖励较少。 3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促进科技开发事业持续发展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内外环境的变化,科技开发工作的边缘化以及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科技开发队伍的稳定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科技开发企业内部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已刻不容缓。 3.1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内涵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贡献应予的相应回报和答谢,狭义的薪酬仅指可以货币化衡量的部分。广义的薪酬即报酬,可分为外在(物质)报酬和内在(精神)报酬,其包括了企业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指基于企业分配主体地位、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而建立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国家法律规范和职工民主参与下,企业向经营者、劳动者和投入生产要素的个人自主分配报酬的一整套科学的规程、标准和办法,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定工作满意感,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分配格局的具体体现。 3.2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 3.2.1竞争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于不同岗位的劳动力薪酬水平,类似行业、企业有着一定的标尺,没有无视劳动力市场标准的所谓“无价人才”。确保企业的薪酬水平与类似行业、类似企业的薪酬水平相一致,是企业薪酬水平保持外部均衡的需要。对一个企业来说,薪酬标准过高,固然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稳定员工队伍,吸引优秀人才,但势必加大企业的人力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薪酬标准过低,虽然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但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热情及主动性降低。 3.2.2公平性原则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感是员工是否对奖励感到满意的一个中介因素,只有当人们认为奖励是公平的,才会产生满意,激发动机。”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原则要求支付相当于员工岗位价值的薪酬,不同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与这些岗位对企业的贡献相一致。要避免骨干员工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报酬差距大于工作本身的差距,可适当拉开同等工作上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之问的差距。但企业内部职工间收入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内部激励机制的形成。 3.2.3多层次目标原则绩效考核结果是薪酬支付的依据,考核目标的多层次原则,即smart原则,是判定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尺。按照smart原则的要求,作为企业薪酬制度主干的绩效考核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操作的、相关的和有时限的。 3.3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建立 3.3.1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岗位确定是根据已设立的企业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等,视各部门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确定岗位职数。岗位评价就是在岗位职数确定的基础上,将部门工作分解、细化到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确定各自工作范畴,结合年度目标进行岗位工作量化。岗位确立与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和相当价值进行评测的过程,是绩效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薪酬制度公平性的关键步骤,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岗位与岗位之问的相对价值,进而纳入薪酬结构的标准程序。 3.3.2薪酬结构的建立薪酬结构是根据企业预期目标,确定薪酬总量,按照薪酬总量进行分类,视各岗位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繁重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合理订立各具体岗位的薪酬量、薪酬种类及比例,并按一定的量化分数确立薪酬等级。在薪酬结构的建立中,要充分汲取现代管理科学的精华,结合企业实际,将期权激励、晋升制度及家属福利关爱等人性化薪酬方式量化到相应岗位,增加企业职工的价值实现感和成就感,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度。 3.3.3市场调研结合企业性质、行业范畴、规模、战略目标及年度经营目标等因素,合理进行企业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本企业相关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企业薪酬水平货币化提供依据。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检验企业薪酬制度的竞争力,调查的重点是本地区、本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通过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高低,从而验证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企业薪酬水平的对外竞争力。 3.3.4薪酬标准设立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修正、调整企业薪酬体系,将个人薪酬等级货币化,进而确定各岗位薪酬组成的货币量。薪酬标准是薪酬制度的标尺,是企业薪酬制度竞争力、公平性和多目标原则的最终体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水平变化和企业需要,建立薪酬制度和薪酬标准的反馈及调整机制。 3.4农业科技开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开发企业现代薪酬制度的建立,受“大单位、小社会”的现实环境影响,有其自身特殊性,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4.1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要确立企业的自主分配地位,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首要前提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要本着让更多职工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精神,广泛吸收职工参股,扩大其在企业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使企业职工的收入能更好地与企业效益挂钩。其次,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大环境和工作中心的变化,谋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企业管理简政放权,削弱行政管理干预,强化企业的主体分配地位。 3.4.2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建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时,除考虑企业薪酬水平在行业、地区中的竞争力外,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大单位、小社会”的现实环境,注意企业员工薪酬水平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收入水平的相对平衡,避免差距过大导致的人才单向流动,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3.4.3企业的职工参与在薪酬制度的设计、建立中,要充分考虑农业科研单位开发企业所处的人际环境,广泛征求企业职工建议,加大职工的参与度。这既是管理者的自信心以及对职工的信任体现,又有利于职工报酬的心理价值实现和劳资双方和谐关系的建立。 农业开发论文:浅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研究 论文关键词:会计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 财务管理 论文摘 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形态也随之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调查,对资金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会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结合会计管理体系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现阶段在整个体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一些现实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力争使财会管理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顺利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它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项目的条件、使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土地治理、基本农田建设、优势农产品项目、养殖、土地改造、综合治理、灌溉节水等土地治理项目;还包括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许多产业化经营项目。 1、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 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现状 在有政府投入、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资金的管理、运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一些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反映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会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会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改革、发展前景和效益。当前,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表现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不利,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让财务运行有条不紊,充分发挥其使用作用,而会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关于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资金的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紊乱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中,资金管理紊乱。主要表现在:(1)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资金拨付进度缓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的现象,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除质保金和工程管护费外仍有资金余额未拨付;(2)借出财政有偿资金到期未收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政府为了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除资金补贴外,还提供一定数额的有偿资金,但是,由于立项时对项目单位审核不严格,弄虚作假申报并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到还款期时用款单位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造成有偿资金无法按照规定数量收回或者完全损失,个别基层财政部门垫付到期有偿资金,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财政的损失和负担;(3)资金利息收入未按规定转作本级有偿资金,在资金利息收入的处理中,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同时造成了项目资金利息管理的紊乱;(4)部分农发部门和乡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违规用大额现金结算;(5)项目报账内容与计划、合同不一致。超出规定的范围使用资金;(6)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或者责任心不够,导致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也是导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7)项目竣工后移交手续不健全接收单位资产不入账,如用农发资金购置的农机设备、林木等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台账。(8)部分返还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有偿资金滞留在市、县两级财政,未按规定返还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及时解除各级财政部门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9)个别项目存在以拨代报现象。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更新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和需要。管理制度的落后势必会影响会计管理应用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体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形式大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地方乡镇财政资金紧缺,财政保障存在问题,土地治理方面的项目资金运转、构成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运行难以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导致资金预算、计划结构不合理。所以,这种现状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存在相当的缺口,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计划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由于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项目报帐过程不规范现象频繁出现,出现一些票据造假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资产的无形减值、流失。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多数效益较低,所以,在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基础上,致使农业综合项目开发资产无形流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以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发展。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意识,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改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紊乱现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会计管理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按量回收有偿资金、及时报账、项目合同与上报内容、计划保持一致、农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管理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一定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各级政府、部门、乡镇乃至个人分责制度,确定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合理使用。在此同时,还要要加强对有偿资金和信贷的管理,准确评估风险,按时、按量回收资金,降低风险。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所以在体系完善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通过各种手段挪用、骗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款项的弊端,同时也有效的杜绝了部门、个人利用各种方法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与此同时,不但使资金的支出、收入合理、高效,还能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在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从根本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2、更新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加合理,就必须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必须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做保证。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上的协调和整体效能提高。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有法可依、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建立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 (2)针对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落后,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情况,应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制度。对现行制度中不符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特点的,应及时改进;不全面、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总之,管理制度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相适应,保障呢业综合开发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 (3)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突显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如果在具体工作中不执行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有法不依,那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快又好的发展。 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 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会计人员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如加强与院校的结合、岗前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切实发挥培训的作用,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多方面培养,全面提高素质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思想素质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是成为优秀的财务人才的基础。 提高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端正的态度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培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钻研进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会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否管好、用好,是一项重大课题,它关系到能否按时、按量完成开发项目,同时还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景。左右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未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该得到重视,以便为政府支持农村综合开发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完善,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农业开发论文:新旧会计准则对农业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的不同 【摘 要】当前,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成功与否,将成为农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将促使农业企业越来越重视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从长期来看,加大增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必然能让农业企业在以后的长期内受益。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 会计处理 开发支出 费用化 资本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农业企业同样需要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增加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成功与否,将成为农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将促使农业企业越来越重视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农业企业总支出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农业企业研究开发的现状 农业企业的研究开发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内部研发)、合作研发。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较,国内农业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整体上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较多农业企业对外部技术依赖性较大,内部研究开发支出较低。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我国农业企业逐步实现研究与开发支出内部化,研究开发的支出必然增大。 二、研究与开发支出作为会计所反映对象的特殊性 研发活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即时间性和风险性,又有不同于实业投资的特殊性,农业技术研发活动更是如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量困难 知识的投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知识的创造和投入并不一定代表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存量的增加。这是因为:(1)研发成果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需要时间,有的甚至经过数年才能取得正的现金流量;(2)知识本身就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从而也是难以计量的;(3)新知识的投入有可能导致原有知识存量中的部分知识陈旧过时甚至失效。这使得知识的累计投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因此,对农业企业而言,研发活动的确认和计量具有很大的弹性。 (二)具有比一般投资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风险是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但由于研发活动是建立在新的科学知识或技术原理基础上的高度激烈的商品和技术竞争,只有在研发成果可以转化为商品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收益,因此,研发活动具有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其他的投资活动。研发活动的风险主要包括:(1)技术风险。由于受技术规律、技术垄断、产品标准化等方面的限制,研发成果不可预测,有失败的可能性。(2)经营风险。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在确定研发活动的发展方向时出现失误、资金渠道不顺畅、技术骨干离职等因素,都会导致研发活动半途而废而无功而返。(3)行业风险。如果同行业竞争者的研发活动领先于农业企业,或者农业企业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不到位,则意味着农业企业竞争的失败。(4)环境风险。如社会意识形态、法律及生态环境、国家政策、重大政治事件等,都会给农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带来风险。 三、对新会计准则中研究和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变化的评价及其影响分析 旧的会计准则要求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对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在“研发支出”中又细分为“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进行明晰核算,研发阶段的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可以予以资本化。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现的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一定条件下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一致,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有条件的资本化本身比单一的费用化或是单一的资本化更合理,这对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研究活动是一种初步的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基础阶段,能否带来经济效益非常不确定,而且受益对象不明显,而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比研究阶段更进一步,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高,所以将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开发成功时进行将其资本化,不成功还是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比单一的费用化或单一的资本化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二)符合资产的定义 农业企业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当然是一项过去的事项,它不是为了取得本期的利益,而是为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当研究开发成功时,就可以成为农业企业的一项资源,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能够被农业企业控制,并且在开发过程中的成本也可以可靠计量,显然符合资产的定义。 (三)更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 单一的费用化能很好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损害了相关性原则,而单一的资本化能很好地遵循相关性原则,但又忽视了谨慎性原则。一定条件下资本化能很好地协调谨慎性与相关性原则,既可以避免费用化带来的资产低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化所带来的风险。 (四)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我国经济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起来,世界各国间的投资和对外贸易更加自由化,环境的变化就必然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采用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及英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做法相一致,这样,可以缩小与国际之间的差异。因此,一定条件下资本化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五)资本化开发支出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新旧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结果可能扭曲企业的决策,导致错误的收益衡量。研究发现,费用化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处理方法,往往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相反,部分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能增加农业企业的资产,农业企业财务状况也会一定的程度有所好转。对于试图进行外部融资的农业企业来说,这无疑能降低负债比率,增加农业企业的融资信心,提高农业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其扩大融资渠道。而且,从长期来看,加大增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必然能让农业企业在以后的长期内受益。 农业开发论文:浅谈四平市农业开发项目实施与管理 1项目区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项目区位于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地处市区东南7km,东与叶赫接壤,南西两面与辽宁省昌图县隔河相望,北与城东乡为邻。 1.2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漫长,一年中寒暑温差大,其特点是温度、雨量、光照等季节性变化显著。据四平气象站30多年的气象资料,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3~5 m/s,多年年平均气温为5.9℃,极端最高气温为38℃,极端最低气温为-3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20mm,最大降水1008 mm(1957年), 最小降水350 mm(2007年),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4.9%,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740mm(e601),日照时数2546h。无霜期130—150d,冻结期一般在11月上旬至翌年4月初,区域标准冻土深度1.50m。 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貌形态为丘陵,海拔高度174~370m,相对高差196m。英城子—田家洼子—边沿子—上二台一带地势较为平坦。本区地形为构造剥蚀地形,表层为残积亚粘土,砂碎石,基底为变质岩,岩性为角闪岩、大理岩、泥片岩。 1.4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本项目区耕地种类主要为旱田,总耕地面积13767亩。项目实施后可以大大地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发潜力巨大。 1.5自然灾害 由于项目区特殊的地理地貌和地理位置,本区为典型的旱作雨养的农业区,受自然影响较大。当地农民对科学耕种认识不足,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再加上田面无任何水利工程设施,经常发生春旱、秋涝,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2项目区组织实施与运行管理 2.1组织机构设置 该项目在四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领导下,由四平市铁东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石岭镇作为项目承建单位,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领导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农业副镇长担任,成员包括财政、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农机等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铁东区农发办协调各部门工作。 2.2 项目实施管理方案 2.2.1项目管理中执行“四制”管理机制 为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四制”,即采用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四大管理机制。 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领导小组作为铁东区石岭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负责人,全面承担工程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经营、资产保值和增值,全面负责工程的建设和经营管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正式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按有关规定资金按时到位。 招投标制:按照“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评标”的原则,委托招标公司公开招标,整体实施,分项运作。 工程建设监理制:全面负责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进度、造价等的监督和管理。 合同管理制:对参与项目实施的各方,与项目的实施有利害关系,就项目的实施签订一系列的合同,对于项目的实施成功提供了保证。项目单位与各项目部签订年度责任书,明确项目部在工程质量、进度、造价和安全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职责,适时进行考核。 2.2.2项目管理中实施“四控制”原则 四平市铁东区财政局开发办项目管理部门与监理单位共同承担相应的监理职责,对所承担的管理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以及安全进行控制和监督,协调参建各方的关系,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严格实施“四控制”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 质量控制与管理:四平市铁东区农业综合开发办统一组织参建各方主要成员组成“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工程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检查、督促、协调、指导、评价各参建方的质量管理工作和结果。同时进行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提高全体参建人员质量意识。 进度控制与管理:四平市铁东区农业综合开发办根据批准的可研中确定的进度控制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总进度编制实施进度总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层次、分项目编制进度计划。承包单位还须编制施工周、日计划,以保证工程施工进度满足总进度要求。对关键项目进行跟踪,定期对进度计划进行更新,及时调整偏差,确保总进度目标的实现。 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四平市铁东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对工程投资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管理模式。静态控制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执行概算作为基本计划,采用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水平,以不突破经国家批准的静态总投资为总目标。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投资价差和融资费用,这就需要通过动态管理,合理确定动态投资,控制投资的总规模。投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执行概算、合同价两个价格控制体系。 (2)建立合同项目实施控制价。 (3)对合同价的价差进行管理。项目管理部门则会同监理对具体合同项目的造价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单一项目不超过执行概算。 安全控制与管理:四平市铁东区农业综合开发办为加强工程安全的监督与管理,除配备安全专职工作人员外,增加工程施工专业工作人员,并且聘请专家担任安全总监。 2.2.3资金管理 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是完成项目的必要保证,项目建设资金实行核算体制,进行项目资金使用、监督和资金预决算。建立一整套的资金管理办法,设立项目资金专户和台账,专人搞好项目资金记账、原始凭证管理。建立健全的资金使用规章制度,按项目进度安排建设资金。强化审计监督和监察,运用法律和纪律手段定期检查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合理,避免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1)建立资金专户。对国家投资与地方配套资金在银行设置专门账户,专职会计,统一管理,集中使用。石岭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工程建设由承担单位统一管理,确保资金用在项目建设上,达到专款专用,按申报计划实施,不挤、不占、不串、不乱。 (2)严格审批程序。严格坚持万元以内由项目办公室审批,万元以上要由项目领导组组长审批。健全审批手续,即主管领导、经手人、收货人、批准人都在票据上签字,确保国投资金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实相符,并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做到谁出问题谁负责任。 2.3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护 建筑物工程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由有水利施工资质的单位承建,并签定承包合同,工程完成后,由质检部门组织进行工程检查验收。 开发项目完成后,铁东区开发办与项目所在区域的石岭镇签定水利工程设施运行、管理、维修合同书,落实到责任人,并由铁东区开发办负责人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对项目运行的全过程实施兼管,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国际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分类建设与深化合作研究 摘 要: 本文结合国际商务教研室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商务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类建设和深化合作思路,并立足于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和温州高职院校发展实情,提出了五条校外实训基地分类建设和深化合作的建议。 关键词: 国际商务专业 校企合作 校外实训基地 分类建设 深化合作 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环节。其中校外实训基地是整个实训基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延伸,与校内实训相得益彰。校外实训基地是基于产、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依托涉外型企业,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校实训师资,是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熟悉行业信息、明确就业方向并最终走上岗位的关键对接环节,是学校各专业能否做出实践教学品牌的关键。我们结合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并基于对温州市高职院校的走访调查得知,国际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并不乐观,有必要对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合作机制进行反思。 一、国际商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我们走访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四所院校,了解了国际商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各校之间发展水平差不多,共调查20个,每个院校该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平均5个。 1.校外实训基地分布状况。 从地域分布情况看,几乎所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训基地都建于温州本地,且市区所占比重达到80%,县郊比例不高。校外实训基地地域覆盖范围狭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根据生源地就近实习和就业,限制了各个院校开拓校外实训基地的空间,不利于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校外实训基地开发力量薄弱,投入不足,过于依赖教研室社会资源,以致于只能局限于地域。 从行业分布看,所调查的实训基地中,单纯外贸型企业所占比重才20%,工贸结合型企业65%,商业企业及其他所占比重15%。显然,单纯外贸中间商型的实训基地比重过少,而这些企业往往是温州外贸行业发展的常态。 从规模分布结构看,过于倾向大型企业。温州传统轻工产业一直以来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所调研企业,主要从事鞋靴、服装、眼镜、阀门及合成革等出口,主要出口市场分布在欧美国家。这些企业小的三个人,大的也就三四十个人。忽略了温州中小外贸企业的主体地位的实情,使我们构建实训基地的时候过于狭隘,过于保守。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校外实训基地有奥康、温州进出口公司、温州粮油进出口公司、温州港务集团、温州加美有限公司5家企业,这五家企业都是大规模企业。 2.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状况。 一直以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都是学校“唱独角戏”,企业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是由于依靠私人关系建立的实训基地,校企双方权责利界定不明确,很难有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法律政策层面也没有鼓励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教学中。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学校一方面每年都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又没有持续跟进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维护和开发,陷入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国际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也呈现上述特点,据我们调研,80%以上的外贸型实训基地都处于“休眠”状态,而且几乎所有校外实训基地处于不规范运作状态。系部直接把学生交给企业,至于企业如何培训学生,则不管不问;实训结束后学生只用提交学校制定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就能拿到学分,缺乏过程考核。很多企业没有培训经验可循,也没有专职的实训管理部门,进而没有培训计划,没有轮岗制度,没有考核机制,实训效果不理想。 3.实训效果。 在四个院校随机抽样了的185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训基地作用不大,不能吸纳足够学员;被调研人员中,谈及对实习单位的满意程度,95%人表示满意。从而得知学生在寻找顶岗实习岗位的时候难度较大;但是一旦找到合适岗位或者就业意向,基本上还是满意所在单位提供的培训和指导。从用人单位来看,实习和就业反馈基本良好,但是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岗位匹配性,提出了诸多意见,如学校理论指导和企业实用技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也说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互动不够。 二、国际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校外实训基地普遍“重形式,轻实质”,难以有效利用。在我们的“2+1”①教学体系中,校外实训基地作用有限,主要问题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务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于依靠教师私人关系。 学校追求的是教学质量,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两者很难寻找一个利益平衡点。合作初期企业迫于人情面子配合学校教学,真正涉及实质合作时,企业则很难发挥作用。 2.基地管理机制不够成熟。 目前从教研室到院系都没有专门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的机构,没有明确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难以主动做好和实训基地沟通,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责任机构权、责、利界定不明确。 学院、系部和教研室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资源支配难以协调,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和管理实训基地的时候,不能形成合力。 4.运行机制不完善。 校外实训机构难以深度参与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纲和计划的编制,从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到毕业综合实习没有有针对性的地校外实训基地对接。导致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训过程难以控制、实训质量难以考核,实训效果难以达到。 基于前期的探索,我认为我们国际商务教研室,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探索符合国际商务学生实情,符合商务岗位分类特点的校外实训建设和合作模式。 三、分类建设,深化合作 我们要立足于本土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实情,结合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现状,提出分类建设的理念和深化合作的思路。就实训基地规模而言,所在行业、地域及与学校合作紧密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以此为依据进行定位,有区别地进行发展,从而进行分类管理。比如按国际商务专业实训阶段和从事公司的类型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商务基础类和专业技能类。商务基础类主要指从事销售、采购、后勤管理等业务的公司;专业技能类实训基地主要指贸易类、货代类、商务策划类等公司。根据校企合作战略目标,可以根据合作紧密程度和实习侧重点不同,分为认识体验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导向型和联合开发型。认识体验型实训基地,学生实习期限较短,初步认识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初涉人际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对自我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初步认识。这类实训基地主要是商务基础类,比如我校与肯德基、连锁超市等商业服务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提供认识体验工作的机会。顶岗实习型主要为学生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从一开始的岗位助理,如单证员、跟单员和业务员助理做起,通过企业内训和企业导师指导,从事顶岗业务操作,接触全真工作流程,达到商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效果。就业导向型实训基地,这类企业每年都有招聘员工,能为学校提供大量的顶岗实习岗位;学生通过顶岗学习,获得企业技能鉴定,最终能为企业所录用。联合开发型实训基地,遵循了“实训基地教学化”要求,学校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出谋划策;企业技能人才能参加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参与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开发。这四种类型的实训基地,层次鲜明,逐步深入,分类建设,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深化合作。 在分类建设的基础上,理顺合作机制,权衡校企利益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追求深层次的合作。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教师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温州涉外型中小工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遇到很多挑战和瓶颈,经贸类老师可以为其提供企业内训,甚至通过下企业调研为企业献言献策。教师通过到企业里挂职或者兼职,不仅仅为企业提供高智力服务,同时教师在企业工作中也不断积累业务操作经验,积累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习实践教学环节,获得学校的智力支持和相对廉价的高素质的专业实习人才,就有动力全程参与到教研室的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环节。深化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学、研”多方互动的一体化。 四、国际商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分类建设和深化合作的几点思考 1.增加校外实训基地数量。 数量上要保证每5个学生配备一个体验型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型校外实训基地,达到40个实训基地。目前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以致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单位。地域范围上看,打破局限于温州地区的思路,结合生源地和学生愿意就业地,拓宽学生实习基地地域覆盖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在义乌、杭州、宁波等外贸发达城市建立各种类型的实训基地。打破地域限制,从而突破区域经济的局限和行业局限,拓宽实训基地行业覆盖面和产品覆盖面,以及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面。 2.重视与小型涉外企业合作。 浙江省区域经济优势在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贸出口中小型、微型企业数量众多,而这些企业注重短期利益,喜欢使用廉价实习生,校企双方合作存在较大利益空间。改变传统只注重优秀大型企业的建设思路,重视小型外贸企业,可以把这类企业建设为认识体验型为主、顶岗实习型为辅的实训基地。 3.建立分类建设机制。 四个层次的实训基地,每类基地实习侧重点不同,针对性提出建设方案,从而满足学校不同层次的实训需要。认识体验型实训层次低,应最大程度发挥认识体验的功能,甚至进一步深化为其他合作类型。顶岗实习型企业,更应该注意建立持续发展的利益机制,做到校企共赢,不然往往是善始而不善终。顶岗实习型和就业导向型基地注重校企战略合作,吸收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此为平台,学校可以了解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动向以及企业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加强师生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这种模式的典型校企合作就是“订单培养模式”。联合开发型是校企联系最紧密的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出资建立咨询服务机构,或者引入企业工作站到学校等,这些模式都值得探索。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合作机制。 实训基地能否有效运作,根本取决于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共赢机制。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没有精力和动力去推进实质合作;参与积极性不高,发挥作用不大。当务之急是寻求互利点,提高合作层次;变学校单方面的需求为双方共同的需求,变校企阶段性合作行为为全面、稳定和长久的合作关系,变学校被动满足企业需求为校企各自满足对方需求;共同谋划长远发展大计,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比如学校廉价提供办公场地、设备,企业提供客户资源,在校内共建经营实体――校企合作工作站;外贸公司可以把一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工作环节放到学校。我院正在建立创业园,初步形成创业商业氛围,可以作为联合开发型实训基地的孵化器,实现校外实训基地内部化,实现和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5.基于分类,健全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建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系部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制定合作战略,对合作项目予以决策。教研室作为合作办公室,负责协调沟通事宜,促使校企合作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地推进。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制定周密的实训计划。学校教师要深入企业调查,与企业培训人员或指导老师共同商讨,确定实训时间、实训内容及轮岗计划,保证实训按质按量完成。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向型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但从近年来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形势却不容乐观。这种背离现象的出现有比较复杂的深层原因,如不及时解决,将可能对我国外贸企业把握这次历史机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研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外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近十几年来,我国外贸行业快速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但从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特别是高职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本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专业设置思路不清、教育培养能力与现实脱节等,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均不高或者说不具备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外贸行业对“零距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改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这个专业的建设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是从过去的中等专科学校升级而来,部分升级后的高职院校没能准确把握中等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高等教育这三者的定位差异,在规划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时往往定位过于宽泛,以“万能”为应用目标,造成毕业生知识面广而不博、专而不精的局面,从而导致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外贸企业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工作过程导向理论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商贸人才综合职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外经贸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较强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诚信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报关和船务等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把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区分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定位的关键。根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适应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构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教育要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其培养目标是企业管理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体现外贸行业的岗位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相关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对外贸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2)课程综合化,突出针对性。将原来按学科划分的各门课按“企业需求与能力本位”的原则,有机合理地综合成若干门主干课程,突出重点,重在应用。另外,要求课程体系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结构,及时追踪了解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及其对学生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要求体现于课程设置中。 (3)加强实践性教学。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目标职位是外贸行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的、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围绕培养目标的职业技术与岗位资格标准,把岗位资格考试纳入到毕业考核的范围内,积极推行毕业证书与岗位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 2.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立专业方向。首先,通过对目前外贸行业职位的调查,可以将行业中的职位分成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及船务员等六大工作岗位,从而确定六个专门化方向。其次,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课程设计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及企业用人需求的进一步调查,对六大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进行分解。 (2)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在调查分解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可将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类。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国际商务专业的共同工作任务为目标的,即六个岗位共同的职业能力为内容的课程。根据本人的调查分析,学好以下课程便能夯实其职业能力的基础:《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实务》、《国际商务法律知识》、《实用会计基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汇兑》、《国际商务单证》、《商务英语交际》和《外贸英语函电》。通过职业能力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商务知识,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和船务员所应完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应符合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为目标的课程。因此,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参照该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本人建议设置下列课程:《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跟单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和《国际货运实务》。通过实施这些课程的教育,可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3)根据工作岗位技能需要,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包括:认知见习――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加大课程课内实践操作的比例,增加实践性课时;增设集中实训和综合实训,充分利用学院的校内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 建设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一个关键点在于构建一支稳定的、理论知识扎实、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学生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获得与教师素质和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按照“内培外引、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切实建设好这支师资队伍:一是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加快更新速度。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的,缺乏教学经验与实践工作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或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学习锻炼,直接参与外贸企业的商务活动,熟悉实际操作流程,体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依托相应外贸行业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业务骨干及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承担专业教学工作,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四是构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重培养实践型教师,实现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四、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就国际商务类的专业而言,由于企业保密的需要,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成本等方面的制约,大规模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见习、实习有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专业实践经历,无法真正参与到外贸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此,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效果亦不能保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重视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学院投入适量的资金建设实训室的软硬件环境,使实训情景接近经营的环境,投资购进能满足学生进出口业务模拟仿真实训训练的软件。通过模拟平台让学生对岗位有所熟悉,使学生把所学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具体操作能力。加强对实训学生进行专项实务操作的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执行力与适宜性和实战的能力。二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选择规模大、技术力量强、实训条件好的企业单位作为合作伙伴,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还应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达到与外贸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我国的外贸行业事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函电教学中导入替换用法 【摘 要】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写出来的商务函电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最重要的是写作技巧――词语和句子的正确使用。词语的替换可根据词语处在句子中的词性划分。句子的替换以不改变原有的意思为前提,运用灵活多变的语句和结构来构建巧妙生动的商务语言。 【关键词】商务英语 写作 替换 词语 国际商务英语写作是一门要求很高的专业写作课程,不仅要求英语水平高,而且要熟练掌握国际商务专业的词汇及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只有经过专业训练之后,才可以表达出与商务英语相匹配的函电。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英语写作水平?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来的商务文章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商务英语文体的特点:礼貌、体谅、完整、清楚、简洁、具体、正确;内容应避免混乱、冗长或空洞;不要言辞粗鲁或盛气凌人;不要以文学体裁写信。一篇好的商务英语函电应该是经过有效信息的多次过滤、字斟句酌的不断锤炼、篇章结构的反复构思而凝结的精品之作。而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支柱和桥梁作用的是词语和句子的正确使用。在实践中,之所以很多学生感到商务英语写作的难度比较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表达同样汉语意思的多种英语表达方法不熟练。往往做不到活学活用,无从下手。因此,逐渐培养词语和句子的替换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替换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使语言生动活泼;避免同一篇文章写作中一个词语或句子多次重复使用;精确地根据不同要求使用词语和句子。下面分别就词语的替换和句子(从句)的替换进行举例分析。 一、词语的替换 可根据词语处在句子当中的词性划分为名词的替换、动词的替换、形容词的替换、副词的替换、介词的替换等。 1.名词的替换 在写作中有些名词可以替换使用,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情形进行意思上的区分。如在“Being closely connected with reliable suppliers here, we shall be able to do considerable export business with you. 一句中,suppliers(供应商)一词根据不同的背景可以用wholesalers(批发商)来替代,也可以用其他很多词来替代,如dealers(经销商)、clients(客户)、distributors(推销商,经销商)、customers(顾客,消者)manufacturers(制造商)等。在汉译英翻译时,可将同一个汉语词汇翻译成不同的英语。如“如蒙早日答复,将不胜感谢。”可以翻译成“Your early reply will be greatly Appreciated”我们可以将“early reply”替换成更正式一些的表达方式“immediate response。”也可以替换成稍微不正式的表达方法“quickly answer”等。甚至有时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意义的微小变化。如将early reply替换成“prompt attention”,“further instructions”、“wholehearted cooperation”等更为客气和委婉的表达方法。更多的例句,如在“Your advertisement in this month's issue of China Foreign Trade interests us and we should like to receive full details of the commodities.”句中的“commodities”(商品)可以用“products”(产品)、“lines”(某一类商品)、“articles”(某一种具体的商品)、“merchandise”(杂货商品)、“goods”(泛指商品)、“items”(所列商品)等来替换。 2.动词的替换 在实际应用中,动词的使用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表达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动词结构来实现。如在“Please send your illustrated catalogues and mail latest price-list to us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一句中“send”可以替换成“forward”、“submit”、“dispatch”、“furnish”等。 众多的动词,替换之后的整句的意思并没有变化。同样,在“We have obtained your name and address from our embassy in your country.”句中,我们可以将“obtained”替换成“come to know”、“heard”、“learned”等词语。有时我们还可以将动词词性进行变化,结构进行调整,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如在“We have received your letter of May 21st.”句中,“have received”可以变为“are in receipt of”和“acknowledge receipt of”等结构。有时候,既可以换动词,也可以变换词性。如在“You may be assured that the dependabl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will give you every satisfaction.(请放心,商品质量可靠,一定会令贵方满意)”一句中,我们可以用“be certain”、“be sure”、“trust”、“rely on us”等来替换“be assured”。 3.其他词性的替换 在实际运用中,形容词(结构)、副词(结构)、介词(结构)的替换也经常出现。 (1)We are thankful(grateful, obliged)to the Chinese Embassy in the U.S.A. for giving us your name and address.(形容词替换) (2)The captioned goods are urgently needed so we wish to receive your invoice by return(at once, as soon as possible, at the earliest date).(介词替换) (3)Please see to it that your goods are exactly(strictly, closely)following our color instructions.(副词替换) 二、句子(从句)的替换 句子的替换可以划分为句子中的主句的替换和句子中的从句的替换。句子的替换以不改变原有的意思为前提,运用灵活多变的语句和结构来构建生动的商务语言。 1.主句的替换 在构思商务写作时,主句的灵活多变将会使商务用语更加委婉生动,避免刻板僵硬。如在“As to the question of your acting as our sole agent, we are not yet prepared to take the matter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time being. 句中,可以将主句(we are…for the time being.)替换成以下句子,而基本意思不变: (1)It would be better to consider the matter some time later when it is necessary. (2)We should think it premature for us to discuss this at the present stage. 2.从句的替换 同样地,在句子 The delay is threatening the loss of our best customer, we, therefore, urge you to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hasten the dispatch. 中,可以将从句(The delay...customer)替换成如下从句: (1)Any delay will add to the cost of the shipment and cause great inconvenience. (2)The demand for these goods is seasonal,等等。由此可见,平时多传授句子替换训练的模式,到真正使用时,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商务英语的表达。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替换模式之外,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种替换模式,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列举。在词语的划分中,除了本文中按照词性划分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来划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划分。一篇好的文章是由精彩的句子和贴切的词汇构成的。商务英语写作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导入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词与句子,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 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运用过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了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国际商务专业做了介绍,也分析了在国际商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分析了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些可以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 高职 国际商务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现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多注意对学生理论的传输,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却不加重视,从而培养了很多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会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出现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况。现在在高职院校中有很多专业都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问题,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有很大帮助。下面是对高职院校中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分析: 一、国际商务专业概述 在高职院校中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这也就增加了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国际商务专业的设立也应运而生。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人才的主旨是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的专业商务人才。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还需要精通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能熟练运用国际法以及国际惯例解决对外贸易中出现的贸易摩擦,更好地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国际商务专业需要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使人才具有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特点。国家商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以及相关知识有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要熟练掌握,另外,营销、统计、计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熟知。所以从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计来看,这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应用型的人才。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跨国公司和外向型企业,同时在一些涉外经济贸易部分中对这方面的人才也有需求。[1]这个专业伴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这个专业的人员有比较不错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途。 二、高职院校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上文对国际商务专业做了简单介绍,通过对国际商务专业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是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学生有些能力的培养仅靠学校的力量实现不了培养目标中的要求,很多技能和能力是需要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中才可以获得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商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很有必要性。高职院校在培养国家商务专业学生方面资源有限,教师资源和其他硬件设施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中可以获得理论知识,在学校之外,学生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学生可以把在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加以运用,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实习岗位,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另外,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讲能有效提高学校本专业学生的质量,提高学校的声誉,能更好地获得外界的认可。从社会的角度讲,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人才,使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有更多的人才储备,使对外贸易更好展开。因此,高职院校中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实行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方法 (一)改变课程安排模式,创新课程设置形式 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偏重,因此对于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就要做出改变,实现创新。[2]传统的课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没有多样性。这样的课程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大胆创新,课程设置上实现多样性。可以增加校外课程的数量,学生在外边实习或者在一些公司中上班都可以算是对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不拘泥于传统,这样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更好的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把理论、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创新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可以对其不断加以完善,探索出更好的课程设置形式。 (二)加强与校外企业合作 要想实现高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找到更多的实习岗位,这就需要学校和校外的一些对外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展开合作,定期向这些企业输送国际商务专业方面的人才。[3]学校与校外企业展开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跟校外企业展开合作可以为本校学生找到更多的实习机会,有利于提高本校学生的质量。对提高学校的声誉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实习生在企业实习可以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有效减少成本,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收入不多,但是可以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也能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使自己毕业以后在众多毕业生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学校在与校外企业合作时,对企业也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学生实习过程中能真正学到一些知识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反之双方则都可能面临一定的损失。因此,与校外企业展开合作时也需要慎重。 (三)建设“双师”教学团队 所谓“双师”教学团队主要指高职院校通过高校招聘、企业实践、企业选聘、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起“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教学团队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团队的建设规划。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同时采用多种渠道等方式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另外企业中的一些技术人员等有比较专业的知识,高职院校可以把这些教师引入高职院校,这些教师由于有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给学生授课时所讲内容也更具实用性,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另外,还可以设立起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能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中。“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能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修正和自我检测,保证有一个高质量的教学队伍。高职院校除了从企业引进教师外,还可以把自己本学校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再学习,获得更多的直接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中的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具体运用这种模式时需要对应用方式和应用途径不断进行研究,探讨出最适合的方式,然后在高职院校中加以实施,努力实现最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国际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外交性和语言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较为注重,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期望在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内容上不断进步。我国当前对涉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但当前我国高校对商务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出现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于学生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出现口语交流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在于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国际商务英语 实践技能 创新意识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培养国际商务英语人才方面不遗余力,主要着重点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若想改变当前国际商务英语的教育现状,则需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摸索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此培养创新性与实践性并存的高素质国际商务英语人才。 二、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对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较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课,硬性灌输知识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鉴于国际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和交流性,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考试成绩得以体现,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幅度较低,对学生贸易能力的培养呈现强制注入式的方式,满堂灌的方式为学生学习带来了压力。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过程出现理论到理论,书本到书本的较为死板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诸多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际,学生的口语能力较差,诸多商业活动下来,工作压力较大且工作效率较低。实际工作能力较差的现状无法为学生的一线岗位工作提供保障,反而造成阻碍,影响学生就业。近几年,我国将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专业培养的涉外技术人才,并将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主要培养基地,尽管该门课程的外交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基于我国教育制度的限制,加之新型教学模式的根基不稳,同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的影响,由此造成当前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当前高校在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中,较多采取传统知识通过教师进行传授的方式,主要将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上死记硬背,该种模式在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甚至其他学科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课程教学中偶尔会穿插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等,但以上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环节均处在辅助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其存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若想改变当前的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现状,首先需要对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培养目标应当集中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矛盾性,对教学环节的改革尤为重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由此帮助学生在深层的角度思考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沟通技巧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在毕业前做好专业就业状况调查,使学生做到心里有底,找工作时便能得心应手。 三、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新型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要求教师思考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仅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中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出来。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引造成教师一成不变地强调理论知识,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缺乏关注,原因在于教师本身接受的教育和教学实践集中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导,由此来完成教学目的。为避免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社会脱轨,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针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将教学目标集中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方面,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实践技能作为重点,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将培养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于一体的国际商务英语人才作为当前的新型教育观念。 (二)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特点,即语言能力、商务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一体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贸业务能力,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出发是该课程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色。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集中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同时适当拓宽学生的商务知识,不断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核心,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调整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重 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理论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程和复习指导课程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涵盖了社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等。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教学属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实践教学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课程。由此,教师在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需要对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行调整,将重点放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理论知识作为实践课程的辅助工具,即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由此来保障学生在未来工作和学习上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支撑。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于其教学方式的死板,对学生强制性灌输的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终日死记硬背的模式对学生的记忆力造成刺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许多学生在考试后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抛之脑后,有种解脱的感觉,对以后的实际使用和实践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当前的理论教学模式是围绕知识点进行讨论的方式,具体过程是教授讲解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充分讨论,并自主得出结果的过程。该过程与以往教学模式的不同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精神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需要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将知识精选后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实践获取较多的时间。 (五)改变考核方式 我国传统的考核模式将教师作为中心,通过书面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卷面成绩即理论知识呈现过度关注的状况,这种考核模式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固定的答题模式和题目答案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形成阻碍,无法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型的考核方式的制订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配合,教师需要在完善教学大纲的同时将教学内容的目标点和侧重点进行揣摩,通过有效的课堂实践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 1.个性化情境教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力和个性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特定的领域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因此,将情境教学运用在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融合必将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习得商务语言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设置主题和场景,依据每个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进行角色分配,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中增强心理素质。例如,对于“国外订单的合作会议”,小组内部需要分工协作,有的学生比较内向,那么可以担当会议记录员的角色;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主动开朗,就会选择公司代表的角色等等,在开展这个商务会议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在情境化的教学条件下,学生能够直接将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之后再针对每个学生的弱项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培养。 2.集体性情境教学。实际上,集体性情境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策划活动,虚拟情境,设计布置任务,在解决处理问题时,以公司职员的角色思考问题,进行合理分工,然后汇总观点,达成一致,最后进行总结和展示。教师在教The Resolution of Disputes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谈判小组进行现场谈判,每个小组在谈判结束后,要对自己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了能赢得这场“商务谈判”,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讨论,才能得到统一的观点。 (二)课堂游戏引导法 教师在开展国际商务英语教学时,可以采用一些课堂游戏来引导学生,具体来说,采用Free talk游戏进行强制性口语对话练习。方法是由一个学生在教室里随意选定一位同学,随意说出一个英文句子,对方必须用英文给予回复,然后其余同学根据这两位对话同学的语音语句做出客观判断,游戏得以继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语音语调,同时英语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锻炼,教学课堂氛围变得十分活跃、生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提高了。 (三)课外实践 学校应当加强实训室建设,购置相应的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国际商务英语的运用与操作能力。加强校园网与互联网的构建,完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口头实践与书面实践等形式,并运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与仿真训练等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岗位的真实情境下,灵活应用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操作能力,使设备、技术、场地等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外,也要强化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应紧密联系相关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英语应用技能,打造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境型综合实践体系。 五、结语 为改变当前的国际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应当共同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有关部门需要构建高职高专国际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创新体系,通过细化和完善,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在轻松创新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这样,学生在毕业后才不会感到迷茫,才能增加我国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数量,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从企业需求角度看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 摘要: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不少高校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然而部分高校的培养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国企业的人才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并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分析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国际商务 人才需求 培养模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新时期国际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全国已有不少院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迅速扩大,而在规模的扩大中,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并不成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尤其是应该研究如何更能满足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的人才需求。本文对培养模式的探讨主要针对本科专业。 一、国内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概况 我国已有70多所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综合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来看,基本上涵盖了所培养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国际商务和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应具备的能力(跨国经营、管理、策划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有的高校还强调了外语应用能力)和就业方向(主要是跨国公司或各类企业的国际商务工作,也可以从事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该专业的开设,符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层次发展的大环境,切合“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中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需求,可以认为是我国高校在培养对外经贸人才方面的适应社会需求方面的一种升级。 二、中国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中,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排列第二。可见,由于国际商务人才的缺乏造成的管理瓶颈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的关键。 而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人才需求的分析,除了了解规模方面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外,必须还要认识到:我国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在人才需求规模方面 如前所述,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的“走出去”或者正在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这些都构成了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现实需求。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5年1-8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地区的486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4734.3亿元人民币(折合77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对从事跨国经营的国际商务人才是有着迫切需求的。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以获得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谋求长足发展,这就蕴含着对国际商务人才的潜在需求。 2.我国企业国际商务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有相应的特点 中国的跨国企业目前国际化水平低。2014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平均国际化指数64.6%,而入围该名单的 3 家中国内地企业的平均国际化指数仅为28.2%,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指数达到平均水平。由此可见,中国大量的跨国企业才刚刚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需要在夯实基础之后提高国际化程度以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从人才需求的角度来讲,更需要有大量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知识结构,具有跨文化的洞察力,能站在全球角度考虑问题的国际商务人才。 从跨国经营的产业分布来看, 我国企业目前进行的跨国经营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海外投资明显低于全球水平。2013年,第一产业境外并购金额为 348.2 亿美元,占比为66% ,而全球水平为19.5%;中国制造业境外并购金额为73.2 亿美元,占比为14% ,服务业境外并购107.6 亿美元,占比为20%,同全球制造业36.1%和服务业44.4%的份额相比,明显偏低。这说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在产业结构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国内产业的升级,未来几年,高附加值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都会大力开拓海外业务;企业利用全球资源促进自主创新已成趋势,各种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一批大型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并购全球性或区域性流通企业,还将持续在重点区域打造和整合中国流通产业链。在跨国经营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将更需要开拓型的、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经营的比重非常高。2013年,中国流向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投资917.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85.1%。一般来说,发展中或转型国家市场体系构建相对不够成熟,法律体系相对不够健全,政治和文化因素对企业商务活动的影响程度比发达国家更大,这就使得商务环境更加复杂,风险也可能更大。这就要求国际商务人员应该更全面谨慎地评价商务环境,更慎重地对待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管理。 所以,我国大多数企业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需求应该更注重国际化视野、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以及跨文化管理能力等,同时,由于多数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初始阶段,仍然需要相当数量的能够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环节(外贸业务、外汇风险规避等)的国际商务人才。 今后,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将会成为企业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应该从企业的实际需求特征出发,能够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创新改革培养模式,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 三、目前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 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从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 1.课程体系不合理 (1)通识教育课程不够,尤其缺乏人文素质教育。从本文前述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可以得知,相当多的企业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不只是会操作个别商务环节,而要求的是能谋划企业国际商务战略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通识教育。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普遍不足,对人文素质教育也缺乏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 (2)专业课设置不够合理。一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课体系同国际经济与贸易或国际金融这样的专业混同。国际商务专业与这些专业虽然都是涉外经济类的专业,但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课的设置虽然应该有相通之处,也不应该混同起来。二是照搬国外的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英美等国家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比较成熟,值得我们借鉴,但如前分析,我国的企业有其特殊的人才需求,国外专业的课程设置未必能完全适应我国企业的人才需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选择的借鉴而不是整体照搬。 (3)小语种外语课程设置不足。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很多都是面向小语种国家,尤其是目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情况更是如此。虽然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商务语言,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使用当地语言交流始终被认为是解决跨文化障碍的有力武器。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英语的学习,小语种教学一般只针对外语专业,而国际商务专业也应适当地开设小语种外语课程。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不可或缺,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理论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目前就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足,或者虽已建起实验室,但并没有真正充分利用起来;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学生们很难有机会在校期间进行实际的实习锻炼。所以目前高校内虽然有模拟与实训,但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呈现严重脱节现象。 3.缺乏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跨文化能力是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群体、组织与部门、组织与政府之间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认同的一种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国际商务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跨文化现象,为避免文化冲突,降低国际商务成本,必须要提高国际商务人才的跨文化能力,以应对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冲突,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就十分重要。虽然目前大多数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课中会包括跨文化管理方面的课程,但系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不应该仅限于一两门专业课,而应该作为一种素质培养,贯穿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使学生了解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习惯成自然的跨文化思维,实现从无到有的跨文化能力的增长。 4.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是影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中,师资问题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无实践经验,对授课内容只有理论上的理解,致使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枯燥而缺乏生动性,也影响对学生的所学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有专长的领域趋同,影响到整体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5.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课堂讲授,也有案例教学的采用,但一般仅局限于让学生回答案例的特定问题,而不是采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和讨论;案例数量不足;同时所选案例的真实性也可能不是十分真实和准确。这种简单粗放的培养方法不利于我国国际商务人才质量的提高。 改革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模式的途径 1.改革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小语种外语的应用能力,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和小语种外语的选修课;调整专业课的课程和学时,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比如:对于某些内容重复交叉的专业课,可以适当去除或减少课时;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增加的跨文化培养课程或技能类课程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2.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 落实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提高国际商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可以由以下几种形式组成:第一、建立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高仿真的训练系统中,能够很快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系统规范的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打下基础。而对于暂时没有条件建立模拟实验室的高校,也可以采用网络模拟实验。第二,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商务专业特性,学校应与商贸部门,行业组织,在华跨国公司、涉外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3.加强跨文化能力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国际商务文化、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来加强商务环境教育,帮助学生熟悉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商业运作规律、经济环境和法律制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国门交流访问,实地体验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跨文化冲突。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余组织相关活动来提升跨文化能力,比如模拟跨文化冲突及解决的游戏或表演活动,邀请跨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做跨文化管理的报告等。 4.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提升师资力量计划 对于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应该组织和鼓励教师到企业或行业协会中进行交流和实践,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参加实践技能方面的短期进修、参加相关行业协会的活动或主持横向课题、开展产学研践习等。关于优化知识结构,一方面通过现有教师的进修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人才,尤其是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及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甚至可以与企业或国外高校实行联合办学。 5.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助于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能胜任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中应该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实验训练、问题调研、文献查阅、撰写课程论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或方法相结合,着力训练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能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还是基于传统的学科体系来进行课程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技能上都存在着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根据国际商务行业岗位实际需要,构建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务;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商务已全面展开,“十三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在国家加快自贸区及“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影响下,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各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兴建与建设,高职国际商务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 根据麦可思数据,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教学中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和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对职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束缚,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构建一种能真正解决职业技术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关系问题、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新型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结合专业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围绕素养、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将课程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 以能力体系为基础取代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来确定课程内容,围绕职业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注意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操作技能,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职业情景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岗位的标准要求划分专业方向,打破 “三段式”课程和学科课程的传统模式。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4、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确定课程设置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还应该以全人教育为理念,打破狭隘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关注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塑造,即在关注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关注各方利益主体对学生质量要求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通过课程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终身性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专业定位分析,明确培养目标;第二步,进行职业工作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确定学习领域并根据行业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情境;第四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1.开展企业调研,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企业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区内企业、行业所需人才的具体规格。共计调研了161家企业,其中青岛地区的企业136家占总量的85%,烟台的企业19家占总量的12%,日照,潍坊,东营等地的企业5家占总量的3%。据调查显示,青岛及周边中小型企业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较大,岗位主要集中在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商务文员、商务翻译等。因此国商专业面向各类涉外工商企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商务、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货运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胜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货代业务员、货代操作员、商务文员、商务翻译等工作岗位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进行职业工作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院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项目组邀请了外贸企业、货运公司、报关公司和物流公司以及国际商务咨询行业等十多家企业,近20位专业人士,其中有业务经理、资深的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和跟单员等,运用头脑风暴、工作日志等方法进行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 6个主要工作领域、25个典型工作任务。 3.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及学习情境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编排课程内容应按照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及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把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理论化,转换为学习内容。学习领域课程发展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深加工的结果。学习情境是客观反映典型工作任务包含的职业信息,每个学习情境可以包括一个或若干个的学习任务。如: 第四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工作领域一学习领域一学习情境”分析转换流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着眼于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依据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思想,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国际商务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模块,构建能力本位的新型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引入全人教育的理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国际商务(跨境电商方向)专业调研分析报告 摘 要 文章针对迅猛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进行专项调研分析,提出开设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可行性及课程开设建议,为准备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提供资料借鉴。 关键词 2015年度 国际商务 跨境电商方向 调研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加之受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外贸行业遭受打击,进出口增速下跌,2015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自2009年以后的又一个“双降”年份,仅为24.58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7%;而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却发展迅猛,其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不断攀升,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总交易额约为6.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加30%以上。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相应增加,尤其是服务于中小型外贸或电商企业的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跨境电商平台操作,且有良好的商务英语综合能力的一线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为深入了解行业形势和市场动态,获取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调研方案,国际商务学院国际贸易教研室组织5名专业教师分成2个调研小组对长沙地区及深圳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项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1 调研目的 (1)了解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小型外贸货电商企业中的业务比重及相关岗位设置;(2)掌握企业中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结构和能力要求;(3)分析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方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4)洽谈跨境电商校企合作事宜;(5)探讨跨境电商类专业课程设置。 2 调研内容(表1) 3 调研途径和方法 (1)对跨境电商企业及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实地走访,切实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人员结构及岗位需求等信息;(2)发放跨境电商专项调研问卷,了解相关企业对该类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计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3)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对传统外贸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在操作上的区别和看法,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4)征求企业和培训机构对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开设的意见和建议,以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4 调研结果分析 4.1 调研企业跨境电商相关岗位分析(表2) 4.2 跨境电商及相关从业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占比分析(图1) 4.3 跨境电商核心专业技能所占比重分析(图2) 4.4 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结合跨境电商人才培训中心及调研企业建议,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应分为四大模块:(1)专业基础课程:电子商务实务、国贸实务、网络营销、外贸业务英语等,该阶段课程一般应在第一、二学期开设完毕。(2)专业核心课程: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图形图像处理综合应用、网络信息编辑、跨境电商数据分析、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物流等。该阶段课程一般应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完毕。(3)专业方向课程:国际市场调查与预测、跨境电商客户关系管理、跨境电商平台维护与优化、国际商务谈判、进出口业务综合操作等课程。该阶段课程一般应于第五学期及其他学期穿插开设。(4)专业课程实训与毕业顶岗实习:其中专业课程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由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指导完成;毕业顶岗实习则集中安排赴校企合作企业由企业导师指导完成。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此次专项调研,总体来说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前景较为乐观,这是一个有活力的、创新的且符合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也客观可行。但要长远发展还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丞待解决。 5.1 主要问题 (1)跨境电商并不适用所有的外贸企业和产品。调研显示,很多大型外贸企业主要通过展会发展市场和新客户,跨境电商的发展较为缓慢;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且产品更新速度较慢的产品发展跨境电商的速度也较慢,这就使得跨境电商人才在这些企业和领域的需求有一定局限性。(2)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与现行的专业设置极不匹配。目前与之相关的专业主要以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为主,并没有专门针对跨境电商的专业设置,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课借鉴的经验极少。(3)跨境电商师资力量较为缺乏。除了少数在企业有电商平台操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和部分参加了跨境电商业务培训的专业教师以外,能承担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明显不足,具有“双师”素质的老师更是缺乏。(4)跨境电商作为单独的专业方向开设在广大的家长和考生眼里认可度还不高,存在一定的招生压力。相对于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大部分的家长和考生对跨境电商还较为陌生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也将影响该专业的进一步宣传和招生工作的开展。 5.2 对策与建议 (1)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就业面向应重点放在中小型外贸企业,主要的就业领域也应以电子产品、轻工业产品等更新速度快、中间环节少的行业为主,人才培养规格也应着重培养企业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2)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组织企业专家进行论证,并根据每年的行业形势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其飞速发展,力求形成一套区别于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真正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3)采用“引进来”和“送出去”两条途径并行,尽快培养一线操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和“双师”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才能形成适应行业发展的师资力量。(4)通过网络、媒体及招生资料等方式全方位对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进行立体宣传,组织在校学生参加跨境电商技能竞赛,扩大该专业方向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鼓励考生优先选择。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对国际商务类专业制定专业标准的思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承接了广东省制定专业标准的项目,前期在省研究院的领导下,做了很多调研工作,现把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 一、当前省内国际商务专业呈现的特点 在项目的调研阶段,通过进行大量学生问卷调查,通过走访相关院校的同类专业,通过相关企业的访谈,我们较好了解了企业和学生的现状,对学生的岗位情况、同类专业的办学情况、企业的要求等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应该说对我们而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深入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国际商务类专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专业国际化成为趋势,学生就业前景看好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相关对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种类繁多,主要集中在外贸类人才、营销类人才与物流货代类人才。随着我国出口贸易额稳步提高,加之国家对于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加大,大量岗位虚位以待。这些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中外合作往来,从而对于毕业生的国际化程度与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国际化程度,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调研组发现,国际商务相关企业最倾向于聘用高职、本科的学生,尤其愿意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内接触大量实际、应用知识,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可以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中有着良好的前景。另一方面,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由于接受较多外语方面教育,同时也掌握大量商务专业知识,对于进入国际化企业有先天的优势,也有很强烈的意愿。鉴于企业、学生需求强烈,相关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大力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以顺应市场需求。然而,调研组也发现,当前企业对于国际商务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并不理想,大部分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实操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仍需大力提升。 (二)广东省内各城市国际商务发展水平参差,业态繁多,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广东省内分布着大大小小众多国际商务相关企业,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粤东、粤北等地区则较少。这些企业从事的业务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外贸类、营销类、物流货代类、财务类、电子商务类。不同业务的企业所设置岗位千差万别,对于毕业生的需求也大相径庭,导致学生技能培养难度大大提升。如何总结、归纳不同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与能力要求,从而加强毕业生的竞争力,是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亟需解决的课题。 (三)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国际化程度总体不高 虽然地域特色、行业的变化与发展对高职毕业生与相关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通过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调查,本课题组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中开办国际商务专业的部门国际化程度尚不理想。离学生满意、企业满意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虽然国际商务专业冠以“国际”之名,但是如何体现国际性并不明确。专业国际化与否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是提升学生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大部分院校当前只停留在开设外语课、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等理论课程,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国际化交流、国际化贸易实务能力的落地。如何提升专业的国际化水平还需要相关院校进一步探索。 (四)部分院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建设道路,取得突破 虽然相关院校的总体国际化水平还差强人意,但是有部分院校已经在探索国际化建设的道路中迈出了不小的步伐。例如,在当前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些学院都在跨境电商方面加大投入,与大型网络平台如敦煌网、阿里巴巴等加强合作,开展实际贸易业务,开设了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在线国际贸易实战、网络营销实务、电子商务实务等有关课程。有些院校依托行业、校企合作的专业优势,将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如与企业共建在线国际贸易实战中心、网络营销中心等。还有一些院校与国外大学、教育机构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原版教材等。这些举措都为国际化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设坚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国际商务企业对于外语能力、沟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岗位需要,国际商务企业不仅对于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也要求较高。然而相关企业普遍反映,当前的毕业生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很多尚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毕业生也反映,现在高职院校的外语教育仍然不能显著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而且他们也提出,外语水平的提高对于他们的长期发展极为有利。另外,在沟通能力方面,纵观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针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设置的课程与实训基本空白。因此,高职院校极有必要对于当前课程进行改革,强调外语课程的应用性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六)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过于理论化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因而课程设计需要以实践为导向,而通过对国际商务学生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学校的教学过于理论化,同时,企业也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教育仍然较为缺乏。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的改革、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势在必行。 (七)国际商务学生对于高职院校认可度欠佳,但对专业兴趣强烈 通过对在校生的调研,本调研组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是出于考不上本科的无奈之举,这对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较大的打击。然而值得欣喜的是,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大部分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与选择,说明学生对于专业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与国际商务专业较高的就业率、薪酬水平不无关系。 二、针对上述特点在制定专业标准时应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课题组建议在未来制定专业标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注行业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对一个专业来说,专业标准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而课程体系则是核心,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在外贸行业、货代行业、国际营销行业就业,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跨境电商逐渐补充或者取代传统的外贸方式,国际结算的方式和物流的形式也发生变化,国际营销中新媒体营销、整合营销、直复营销也日益广泛,这些产业变化应该及时反映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中,以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顺应产业的变化。 此外,信息化对于教育行业也同样带来变化和影响,慕课、微课的发展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学分互认、弹性学分制将会成为必然,如何针对这种趋势,在课程体系中进行体现也应该是专业标准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联合企业,制定分层的专业标准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广东省内的国际商务类的专业发展参差不齐,建议在未来联合一些优秀国际化企业参与专业标准的制定,针对国际商务相关行业业态繁多、岗位繁多且差异大的情况,根据每个学校具体的情况,进行分层专业标准的设计,比如说对于典型行业能力需求中的共性,例如学生沟通能力、外语能力、实操能力等能力,可以设计通识课统一培养,在专业拓展课上,可以根据学校不同的差异,根据用人单位岗位的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各个层面学校的需求。 (三)引进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提升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未来,把行业标准引进专业标准,同时借鉴国际标准将是有价值的探索与实践,建议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要求,引进行业标准;同时多方比较国际商务类专业在职业教育发达区域的做法与实践,尤其是职业教育发达程度较高国家,如德国、澳洲等国相关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取长补短,进行必要的借鉴与创新。 同时,结合广东省的对国际类人才的需求现状,加强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适用性、实用性、应用性,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信息化的契机,进行“厂中校”“校中厂”的探索,例如,利用国家对于跨境电商大力扶持的契机,加大在跨境电商方面的投入,具体可以与大型跨境电商如敦煌网、速卖通等合作,将网络营销实务、国际电子商务等课程的设置与跨境电商的实操高度融合,真正让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和要求落地,在校企共育中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鼓励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进行“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此次调研中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些国际商务类专业国际化的途径,学校采用全部或者部分的国外专业标准培养学生,学生全部或者部分学习外方课程,该部分课程全部是英文教材,学生较好地提升了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成绩合格可以获得双文凭,为学生就业及出国升学带来了更多机会。应该说,这种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与专业的国际化水平都有重要意义,这类学校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国际化本身也走在全省前列。但是这些专业依然面临问题,因为按照外方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同时忽略了“本土化”的课程改造,因为有些外方课程并不适应国内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而毕业后国内就业的学生仍然是多数,对于这类走在前面的专业,建议未来在专业标准的调整中能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能力,对外方课程进行适度整合,进行本土化改造,增加本土化的教学资源;同时在专业标准中适度增加本土化的课程,让学生提升本土化的就业能力,通过“国际化”和“本土化”课程的融合,为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五)加大英语课的教学,提高对国际商务类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 从调研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对国际化的专业有浓厚兴趣,这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和广东地区国际化的程度及较好的就业市场都分不开,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在校期间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应用性都不够,说明我们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化和应用性方面亟待提高。 作为国际化,首先英语是个重要工具。首先,在必要时可以在录取时增加对英语的要求;其次,建议国际商务类专业要加大英语课程的学时,提高对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促进该专业的学生更好掌握国际化的工具;最后,在专业课上在有条件的学校建议采用双语教学,适度选用英文教材,让英语进一步和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这种融合,能进一步提升英语水平。 (六)培养一支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国际化教学队伍 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国际化而言,离不开国际化的一支队伍,一批合格优秀的双师型的、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专业标准设置中,应设置有效机制,促进高职教师与企业、行业的有效互动,例如,对于教师下企业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让教师了解熟悉企业的要求,可以在教学中贴近企业实际,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为行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同时,要和合作企业建立有效机制,通过“订单培养”“企业进校”等方式促进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实现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再者,专业国际化的建设有赖于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因而相关院校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可以通过聘用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或者外教、派遣教师去国外院校交流访学等提升团队国际化的水平,以保证专业国际化教学的实施。 三、对后期研制相关专业标准的建议与思考 在后期研制最后的专业标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课程体系 在职业能力分析完成的基础上,再组织研讨专业的课程体系,讨论如何实现课程和职业能力的呼应,总之这个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和核心岗位的对接,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对接,在课程上要进行大胆的解构和重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探索如何进一步压缩学时学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和课堂外的学习。 (二)关于专业标准 在后续研制专业标准中,要关注国际上同类专业的建设情况,争取把国际借鉴在专业标准中进行体现,通过一些国际比较,增加这个专业的“国际特色”。 同时,针对前面调研省内相关院校和专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能进行分类、分层的专业标准设计,以让研制的标准有更大的适用性,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和职业标准或者技能考证进行一个关联。 (三)关于课程标准 在前期调研中,已经反映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欠缺,和企业的要求有较多的距离,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课程改革还没有深化,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思路里。因此,省标准的制定要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在研制课程标准时,能进行大的突破和改革,能拿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标准,能体现课程的发展趋势,能把好的模式和设计在课程标准里面体现,要体现先进性和方向性,争取在省内给予示范与引领。 同时,对于专业一些特色课程,争取在这次项目研制中,尝试进行项目化课程、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争取把这些能反映进课程标准里,能为兄弟院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总之,经过调研与反思,在研制项目的过程中,专业老师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 国际商务专业论文:试论工学一体化背景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根据我国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现状即是对课程体系构建提出新的改革思路,课程专业建设提倡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强调专业核心课,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本文就是从高职教育背景下,工学一体化教学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给相关院校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 工学一体化; 国际商务; 课程体系; 构建 国际商务专业是为了对外贸易需要而进行人才培养的,很多高职类院校开设此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建设,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工学一体的素质能力,胜任社会提供的职位需求。那么,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相吻合,更加合理科学,这对社会与学校对接,培养优秀人才是非常关键的。 一、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实战性人才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工学一体化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模式的精髓就在于:工学结合能够强化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能将其知识转化成企业所需,提高学生品格和应用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设计课程要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等,依托市场的需要,通过强化学生的能力以便学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要加强教学与企业实践对接,通过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岗位技能融会贯通,加上职业道德和能力训练,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胜任社会企业的岗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进取心,上进心,具备对外交往的常识和技能,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前,我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对外贸易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很多企业需要的应届毕业生除了具备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他们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不仅要将具备国际商务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而且还应该将对外贸易的相关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传授学生,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实践综合能力,是综合的业务,管理,服务基于一体的应用型对外的人才。 二、工学一体化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1、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以工学一体化的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工学一体化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明确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1)市场导向原则,即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以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源泉,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融入课程。(2)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原则,即按照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回归工程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3)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即强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注重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使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要适应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并利于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手段服务课程教学内容。 2、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专业知识掌握,而是受教育者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因此整个课程体系旨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看作职业教育的基础,这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和传统的课程模式相比,能力本位课程具有许多不同点:在指导思想上,前者是学科导向型的课程模式,主要由学科专家参与制定课程,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科,后者是工学一体化型的课程模式,吸收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满足产业界和雇主对培训对象的要求,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需求;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前者是按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课程,后者是根据与职业活动顺序有关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前者在教学时注重统一性,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后者注重个别教学,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在课程评价上,前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后者是评价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相比较而言,能力课程更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DD培养学生的工学一体化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认知实践、模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和毕业实践。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与实际流程一致,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贸易,真正教会学生做贸易,并形成独特的教材体系,为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使用“模拟教学软件”,使学生在方寸之间熟练掌握外贸实务技能。 4、按照“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外贸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并结合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证对学生进行具体职业岗位的强化训练,按照“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明确不同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资格证书,促使学生实现“双证”毕业 三、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的定位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必须具备企业需要的能力,与从事职业的岗位任务有紧密联系。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对外贸易的工作和国际商务领域等构成,我们通过对外贸易主要的工作流程,主要从事的关键岗位和典型性的工作任务,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等认真研究,就可以准确的定向人才培养的方向,开展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和企业实际需要相对接,建立工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当前教育不断改革且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从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并且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各地的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新型高效的阅读方法,群文阅读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改善了传统小学阅读教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碎片化重的缺点,鼓励每个学生独立进行全面、系统化、多角度的自主阅读,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大学生阅读的知识面,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阅读方法。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思维导图,统筹主题阅读。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利用群体智慧,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为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模式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几年内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着重性与突破性贡献的语文阅读方法。简单、直白地讲,群文阅读,就是将一篇篇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可以是以某种结构相似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可以是以情感表达相似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可以单纯的是由于文章情感体验或语言表达特征的相似,同时教师也指导并启发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开始逐步地在这个自主式阅读的环境氛围中去慢慢地发展并归纳概括出一些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群文阅读建构过程中,可以是全班师生一起围绕着某一个主要问题或者一组特定话题的文章进行阅读,而后由全体师生再一起对此议题进行共同学习,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 群文阅读中的阅读量不仅包括阅读的数量还包括阅读的质量,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群文阅读时,可以不局限于本版本的课文,可以尝试从不同版本的教材上去选取更适合学生的一些阅读材料,这样既可以有效保证学生阅读文本素材本身的质量,又能增加学生阅读文本的数量,而且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群文阅读活动当中。除了每天在学校进行群文阅读外,可以多让学生利用课外的闲暇时间到离家或离学校并不远的书店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书籍的数量。学校内部也可以考虑购置一些适合学生平时阅读和学习的各类书籍,如《红楼梦》系列、《水浒传》系列、《三国演义》系列、以及《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冰心的一些相关教育作品、小学生故事会等,让在校学生用上课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这样做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也可以切实保证每个学生的阅读质量。语文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再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阅读学习能力、阅读兴趣,为学生规划群文阅读的目标。在上课期间,可以采用一讲二练三实践的方式进行群文阅读,选取的文章控制在四篇左右,不易过多。让学生先自行阅读,然后同学之间进行探讨,教师再进行指导,最后进行阅读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 在现在的语文考试中,阅读量是在不断地增加的,小学正是培养学生阅读速度的重要阶段。而群文阅读的引入,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课前,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上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几篇阅读任务。这种给学生特定的材料,并有时间限制,可以增加学生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意义。 (三)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有了对阅读的兴趣后,还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活动和学生每天定时微信打卡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坚持每天读书。在学校里的晨读会中,可以让学生一起诵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此外,学校还可以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的读书比赛,让学生的家长也参与活动。活动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诵读,教师诵读,学生与家长一起诵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策略 (一)创设群文阅读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相关的群文阅读情境,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在进行四大名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中找寻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段,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观看,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在引入视频让学生观看后,为了使情境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学生重视阅读的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如“文章采用了几种描写手法”“文章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问题,这样避免学生盲目地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最后,教师也要为学生设置交流的环节,在群文阅读结束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巧妙设计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总结自己在群文阅读当中获得的阅读技巧,以及对教师设置问题的看法和自己在群文阅读当中遇见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书面上的反馈,写出自己的读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节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群文阅读。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将群文阅读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当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在阅读当中认识和了解更多的、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语文素养,使学生更加喜欢语文学科,并且能够主动去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发挥群文阅读的价值和作用,这需要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来进行群文阅读篇目的选择,更好地对群文阅读进行总结,让群文阅读更具有实效性。开展群文阅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把握教学目标中的要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将一些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当中阅读归纳的文章,让学生试着猜想教师是按照什么来进行归纳的,并对此类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观察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同时在阅读当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也可以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猫》《母鸡》《白鹅》这一关于动物的阅读单元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似的描写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几篇文章当中相似的内容进行寻找和探索,并总结其相似的特点,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利用群体智慧,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群体智慧,让群体智慧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班级里举办阅读交流大会,通过参加这个读书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交流,让每个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其他的、有用的阅读方法,同时可以平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学生兴趣的不同,他们对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独特感悟,在阅读交流会上可以让所有学生大胆自信地发表出各自对群文阅读的看法和促进群文阅读发展的想法,并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可以真正让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思维上的有益启发,促进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教材当中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表达对这篇文章的感悟。有的学生说,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栋梁,应该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繁荣的伟大责任,为国家今后的振兴、富强努力读书。也有的学生说,我们现在只是懵懂的少年,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健康成长,这样才是为祖国做贡献。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会获得更丰富的认知,群文阅读的优越性也会逐渐体现出来。 (四)巧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代替一篇文章内容的方法,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比较简洁,能够让学生一眼明白重点,而且条理更加清晰。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始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任务前,需要做的事情是认真仔细地研读语文教材,了解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文章中蕴含的思维逻辑关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帮助班级里的学生理清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段落与段落,每一篇文章与每一篇文章,每一单元与每一单元的关系,同时可以根据文章作者的抒情形式、描写内容的手法等方式,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分类整合,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文章中的共同要点作为思维导图或总的主题关键词,再将每一篇文章的题目作为第二阶梯的关键词,再梳理出文章内容和文章结构,将它们作为第三阶梯的第一分支,将文章中作者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方法作为第三阶梯的第二分支。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为学生梳理、总结出每篇文章的整体思维框架,并且通过共同要点将其统一在思维导图中。语文教师也就可以鼓励学生用记号笔来做出标记,突出一些重难点,使学生的整体阅读思路更加清晰。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做文章的思维导图,辅助群文阅读,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文章整合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尝试将本单元的课文《刷子李》《摔跤》《两茎灯草》《他像一颗挺脱的树》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这四篇文章都是描写人物的,用以上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构建出这一单元的群文阅读思维导图,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不仅可以让学生一眼知道文章的出处、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及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和描写方法。学生浏览思维导图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群文阅读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的阅读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的阅读方法,如群文阅读等,教师在课堂上落实这一阅读方法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课下也要与学生交流、沟通,询问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是否有困难,从而结合学生的反馈调整群文阅读的策略,更好地让群文阅读发挥自身的作用,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朔,李爽.“群文阅读”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8):92—95. [2]苗倩.群文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9):38—40. [3]薛萍.小学语文高段群文阅读作业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0(26):67—69. [4]胡秀云,刘颖.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开展办法分析[J].课外语文,2021(24):110—112. [5]林岚.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2(6):34. 作者:韦姣梅 单位: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六小学
学风建设是一个高校的精神灵魂,学风队伍建设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校园学风建设是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高校教育要把“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深入和发展教育实践工作的基本指导理论。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们既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育对象,也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的重要参与者。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离不开学生干部教育管理。 1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教学方式 学习策略匮乏:我国的课堂以教学为主、课后作业与练习较少,这就会出现学生能听懂理论,但不会实践的现象。无效记忆、恶性循环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自控力差,学习工作主动性不高:其中一部分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师授课无趣,互动少,导致学生注意力不完全集中;另一部分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活动能力弱,无人督促,做事拖延。缺乏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纪律意识淡薄,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 1.2考核方式 我国考核方式虽丰富但也存在部分课程考试方式单一性,仅以期末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大多数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凭借期末突击,导致基础不扎实,考完就忘现象严重。 1.3管理方式 伴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呈快速上升趋势,学生干部管理人数也随之快速增多,对于这么庞大的高校大学生干部队伍很难做到针对性管理。 2提升学风建设的策略 2.1加强管理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明确学生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方位管理育人的工作职责 班干部是高校学生干部的基本构成单位,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对于不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干部的习惯、上课态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班级、阶梯、校园的学风。学生干部作为优良学风教育的主要建设者和组织者,要始终起到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其次,优良学风的有效建设也主要取决于班级、阶梯、校园是否具有优良的学习生活氛围,学生之间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成绩:首先,班干部应该选择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中上游的同学,这是必要的。若选择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同学担任学生干部,则其在积极开展教育工作时会毫无威信可言。作为学生干部也必须要学会做到正确处理班级工作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否得当,对能否形成良好的师生学习工作风气必然有着直接关系。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应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这不仅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具备的,更是每一位优秀学生干部所必备的。学生干部在学习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会在同学之中起到一个无形的鞭策作用。若高校学生干部长期学习态度不正,则会对其他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积极学习的原动力。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干部是全体师生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且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力和协调工作能力,热爱工作,热爱学校和班集体,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服务精神:毛主席说过,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学生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要做好联系师生的工作,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要把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意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通过实际行动为身边学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要提高为师生服务的责任感,在服务的过程中注意服务的质量、要学会体谅和善于理解对方的工作方法。要深入学生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通过服务不断调动同学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挖掘、发挥同学们的才能和潜力,形成合力让学生工作出效果、出成效。学生干部应有为同学服务的精神,端正服务意识,乐于为集体服务。 2.2发挥学生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员共同体育人的作用 (1)承上启下: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是全校师生之间的连接桥梁和沟通纽带。学生干部负责传达高校的管理措施,收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与此同时,学生干部还须学习师生关系的调节。因此,需要学生干部具备过硬的沟通能力。(2)左膀右臂:简单说就是助手作用。随着高校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学生干部能积极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并做到及时沟通与反馈,是学校老师的得力助手。以身作则:“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高校学生干部更应以身立教,为人楷模,把身边学生牢牢地吸引、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不断加强和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充分意识自己所从事的学生工作的职责,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保持旺盛的工作积极性,兢兢业业,积极开展工作,严于律己,做到学生的精神领袖和行动榜样,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做同学们中的“领头羊”。核心作用:学生干部是面旗帜,更是学生中的核心所在,学生干部要有影响力、感召力、向心力,要主动团结和帮助同学,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影响和感召身边的学生,让同学们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学生干部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他们拥有容易形成相近的思想和学习态度等,因此,学生干部成为学生中的核心,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产生积极的作用。服务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5日在陕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身为学生干部同样必须具有服务意识,有服务为荣的思想,无偿为同学服务、为学校的繁荣发展服务,同时学生干部之间要从性格、气质、能力上彼此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互相尊重,从而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 2.3熟知学生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程服务育人 的工作理念重要性: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干部的积极配合,学生干部的工作促进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特征:学生干部要有引导作用,自主性和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自己,适应高校和社会的发展。使命性:为高校服务,为学生服务是每一位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使命。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适应时代发展。工作职能:学生干部除了要具有组织领导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带领同学们共同进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榜样精神。 3“三全育人”管理育人模式的创新途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办学模式充分融入高校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领域,培养一个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工作有重大突出贡献的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组织开展师生思政理论教育建设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召开全国高校师生思政理论教育建设工作,会议中再次明确强调,要始终坚持把高校修身立志养德育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把开展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建设工作始终贯穿高校教学管理建设全程,实现高校师生全程修身立志养德育人、全方位修身立志养德育人,努力开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好局面。 3.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即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到此项工作中,仅靠单一的力量是不够的,各个层面的人员团结起来,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工作中。家庭、社会、政府都需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来。高校相当于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脱离家庭,这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第二个地方,也是最好的地方。高校应具备完善的管理模式,使每个层面、每个部门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完善工作。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主体,要积极带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全创新协同育人工作方式,调动学生干部等作为育人活动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给广大学生以更多心灵启迪和强大精神力量。 3.2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理念是指要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计划。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不仅是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能力储备期,也是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培育塑造的关键阶段。广大高校教师应把不断深入强化大学生社会使命感和社会担当责任意识建设作为德育教育研究重点,教育广大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世界、全面深入深刻了解实际情况,把握当前中国特色时代社会发展历史大势,提高大学生正确分析实际社会问题、明辨是非和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判断能力,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矢志不渝地认真听中国共产党话、跟党走,把努力实现每一个人崇高远大理想与努力实现党和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伟大命运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来,争做中国特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最具合格性的优秀建设者和国家可靠性的优秀接班人。大一培养习惯,确立目标。学生干部可以带领同学们共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促进良好校风、院风、班风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养,提高理论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干部是一个班级中成绩较优秀的同学,学生干部的专业意识和素养也是班级中比较高的,学生干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同学们提升,起到辅助的作用。大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大学生最终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实现顺利就业,因此高校教育培养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储备,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使高校大学生不断满族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从而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学生干部作为班级代表,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建立和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做表率当榜样过程中具体积极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通过示范效应、朋辈效应,同学之间互相影响,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大四、大五要树立终身发展的学习理念。学生干部可以以身作则,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政治职责,自觉加强终身发展的学习理念,做身边学生终身学习的表率,用自己的实行行动教育引导大家,从而让身边的普通同学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3.3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高校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信息载体,将思政教育寓于其中,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学生不仅可以与老师见面授课,还可以通过“云课堂”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学习。高校可以在线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可以附加课外资料,扩展学生知识获取的空间和学习时间长度,学生通过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和目标,按时按需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线下则更多地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项对医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学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实践。学生教育要充分运用好高校网络课堂学风展示平台,查缺补漏,找到课堂学习中的重难点。高校学生干部要在线及时梳理和反馈学生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打通高校师生之间网络交流沟通的主渠道,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育教学。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实现学生全面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方位立德育人,不仅仅需要高度重视其对思政知识的系统学习,还要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德育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大量思政优质教育资源。要充分尊重思政教育发展规律、落实到抓好教学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抓好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环节。提升思政课实效,需要各个环节协同发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不断深化教育增强广大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仰,具有坚定信念和实现新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繁荣复兴的坚定信心。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思政教育体验课堂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大学生体验课堂、引导广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不断探索,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社会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做到学以致用,起到带头作用,培养敢于担当中华民族繁荣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佳瑞 张可新 李 鹤 刘芳菲 张瑞弘 付万兴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本文试从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法、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教学评估、大数据时代对教学的反馈意义以及这一教学形式下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探究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1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个性化英语教学是目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0年前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提出“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分级目标的安排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国外就出现了许多与个性化教学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个性化的意思是指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指导(Niedzielski,1975)。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引进个性化教学理念,“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考虑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习者个性地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和锻造品格,帮助他们最终获得自我实现”(刘长江,2008)。而自我实现,也是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最高层次,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采用了分级教学,即将入学的学生们按照英语能力高低,分为不同的层次组班学习。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是个性化教学在宏观层面的引领,那么大部分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是个性化教学在中观层面的体现,而作为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最终实现手段——课堂则是个性化教学在微观方面的体现。在课堂实施个性化的英语教学可以优化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实施的是大班化教学,因而如何在大班教学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重要实践方向,也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 2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2.1了解学生的需求 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Henry,1975),是将学习者置于中心的教育(Leadbeater,2002)。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了英语大班教学,但是教师仍然需要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而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存在年龄、受教育背景、学习经历、性别、学习习惯、学习偏好、学习风格、基础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期待,因此,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有效分析是进行个性化英语教学的基础。这要求教师在学期初能尽快地了解学生,必要时可以通过发放实名问卷调查,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设计相关的性格问卷,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这两方面都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2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和学习风格 除了了解学生的需求外,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学习者的个性在外语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Griffith,1991)。因而实施个性化教学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和学习风格,从而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大量研究表明,性格内向型的语言学习者,他们的语法能力和语法意识程度要高于外向型学习者;但是性格内向型的语言学习者,他们的外语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程度都显著低于外向型学习者的外语语用能力,并且性格类型与语用能力、语用意识和程度之间都显著相关(李民等,2009)。因此,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后,就更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展开;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后,则更利于自身的个性化学习。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性格外向型的学生善于使用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往往对语法的准确性把握不牢,也不细致,从而会影响其语言交流的准确性;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往往不善于用语言交际,社会语言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更注重语言使用和语法的准确性。针对这两种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采取个性化教学,在保持两种学生的不同优势之下,让外向型学生认识到其语法错误、语用错误的严重性,并提供相关的训练技巧和策略,避免此类错误的多次发生;同时树立内向型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信心,提供给他们相关的社会交往技巧,协助两种学生产出符合社会文化规范的话语使用。 2.3采用个性化的评估模式 为了更为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开展个性化的评估方式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2007)。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在设置课程考核时,应保障考核的多样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会为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因而设定个性化的形成性评估模式才能保证公平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个性化的形成性评估模式可以包括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学习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进行考核。教师在考核中,应多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多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多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进行个性化教学后,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否得到提升。 3个性化教学的数据保障 针对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为这一情况下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数据保障。“大数据就是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价值高的海量数据的集合”(陈坚林,2015)。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下发挥在线课程平台的功能,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在线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获得学生的学习数据反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更为有效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大数据为大学英语的听力、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带来从观念到行为等多方面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由God转变为Guide,学习者成了真正的中心,有了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刘润清,2014)。学生可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同时课程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给学生适合其水平的英语练习,并在难度上慢慢提升。教师可以在课程平台不断补充不同难度的习题和讲解,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大数据的反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点评,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更有针对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所配套的教学平台就为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平台的界面易于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每个读写或视听说单元的课后学习的任务进行个性化的设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勾选适合其水平的练习给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在完成教师勾选的任务外,选择教学平台上其他感兴趣的练习进行拓展。在做这些练习时,学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了解自己的做题正确率,同时对有疑惑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线与老师互动交流。这种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与及时反馈交流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在平台看到学生们每天的上网记录、在线答题的整体情况和个别情况,从而对学生们的学习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控。这些细致的数据的获得和反馈均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尤其是英语写作,由于我国英语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然而英语的大班教学显然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同时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任务也非常繁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有效性尚待提高。平台大数据语料库的建设与技术支持,可以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修改意见,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拼写、语法、句式以及内容上面的建议,经过多次自我修改的作文在作文长度、低频词汇使用、词汇丰富度、平均词长、从句数量等指标上均有显著提高(胡学文,2015)。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借助网络进行搜索、选择、创新,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错、自我评价能力(杨晓琼、戴运财,2015)。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时留下的数据痕迹,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是否根据平台的反馈建议进行了修改、是否抄袭、是否按时提交作业等情况。并针对学习薄弱的学生布置更适合其英语水平的写作练习。 4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教学评估 大数据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也为个性化教学的评估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学生的学习数据导出,并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看到学生学习进程的各项数据,如学习时间、学习正确率等,而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也可以整合这几个方面,并给学生的在线学习进行一个综合打分,教师只需要设定好各方面的占分比例,即可得到相对科学的平台学习分数。这种个性化的教学考核更注重形成性评估、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效果的评估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数据库提供的试题进行组题在线测试,通过增加测试频率保持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并根据测试的数据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形成性评估的客观与公正性。 5大数据时代个性化英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能发挥好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大数据的反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水平组,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以及作业内容。结合大数据的反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评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平台学习计划,一旦计划制定,学生必须认真执行,教师必须及时通过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并借助数据支持对学生进行科学公正的形成性考核。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现代化教学操作能力,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教学应用的驾驭能力。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数据平台的建设,在课程平台进行科学的任务安排、任务检查,及时批复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好学生利用数据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作出科学的调整。 6结语 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给教师提供的数据反馈可以让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难度以及作业难度,做到个性化教学;同时通过反馈的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以及是否根据数据反馈的学习建议进行了有效学习,是否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了有效的调整,是否对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了改善等等,这些数据的支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和公正的个性化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4]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1). [5]胡学文.在线作文自我修改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结果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15(5). [6]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李民,陈新仁,肖燕.英语专业学生性格类型与语法、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19-124+161. [8]刘润清.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J].当代外语研究,2014(7). [9]刘长江.教育人本论与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J].教育评论,2008(4):85-88. [10]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 [11]杨晓琼,戴运财.基于批改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写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2). 作者:唐雯琬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外国语学院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篇1 1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问题分析 1.1落后的玉米栽培技术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但是农民在玉米种植方面,有些还是按照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经验来进行种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传统经验都被证实是错误,因此,落后的玉米栽培技术是导致玉米产量不高的一大原因。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盲目的使用化肥、农药,这不仅无法对玉米的栽培起到促进的作用,更是会增加玉米的使用安全问题。例如,近年来专家发现,过度的使用化肥农药会使得土地出现成分不均衡的现象,进而影响翌年的玉米产量。 1.2不完善的玉米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生长过程,会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进行玉米栽培的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不能大意,尤其在花粒期阶段,是玉米开花、散粉、受精的关键时期,有的农民不具备日常的田间管理技术,如果在此时遇到虫害泛滥,或是恶劣天气时,就会大大降低玉米的产量,从而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巨大损失。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玉米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农户就需要对玉米的花朵进行适当的保护措施。 1.3不合理的玉米施肥技术 众所周知,在种植玉米过程中,施肥技术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合理施肥才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如果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施肥不足,或者施肥不均匀,或者不合理的施肥,那么就会大大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具体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缺少氮肥容易造成生长速度缓慢;二是缺少磷、钾肥会影响玉米的开花结果。除此之外,如果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存在施肥过量的情况,就会出现土地板结的现象。 2创新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措施的策略 2.1提升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要想提高玉米产量,除了需要肥沃的土地,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例如,在对玉米进行春播种植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在外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种植,不可盲目按照节气规律进行种植,否则会降低发芽率。不仅如此,在栽培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灌溉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玉米的灌浆期,在这一时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最大,如果此时无法进行合理灌溉,则会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2.2完善科学合理的玉米田间管理措施 当农民将玉米种子种植在土地中后,就需要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来促进玉米的健康成长,例如:对长势过密集的玉米进行间苗,在适合的温度环境下种植种子等等,这些田间管理对于玉米日后的茁壮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2.3改进玉米栽培的施肥技术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肥料,因此,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玉米的长势进行不同类型的施肥方式。例如,当玉米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农民需要施氮肥;当玉米处于生殖发育的阶段,农民则需要施钾肥。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在进行施肥时应当控制好施肥量,施肥过量会导致玉米枯竭,施肥过少会导致玉米长势不好,只有合适的施肥量才能够达到促进玉米生长的目的。 3结束语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较多,只有发掘出高产优质的玉米栽培方式才能够对农民的生活起到促进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石春霞 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篇2 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推广高产、耐密、抗倒、抗逆行强、适宜机械收获的玉米品种,四比空提质增密播种,化肥减量侧深施肥,化学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玉米绿色丰产。 1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耐密、抗倒、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的玉米品种。选购高质量包衣种子,发芽率达到95%以上,确保满足机械单粒精密播种要求。春玉米建议选用伟科702、东单1331、郑单958等品种,夏玉米选用纪元128、纪元168、明科玉77、沧玉76、郑单958等品种。 2四比空提质增密播种技术 推广四比空提质增密播种技术,可有效改善玉米群体和内部的光照、温度、通风等田间小气候环境,为玉米绿色高产打下基础。四比空种植模式就是以传统60cm等行距种植4行后,空出1m的大行,以此类推。四比空种植模式一是增加种植密度,每667m2比常规种植增加密度500株;二是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三是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提高玉米授粉率,减少玉米花粒和秃尖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四是利于玉米机械作业,提高玉米施肥和病虫防治工作效率,节省人工。 3化肥减量侧深施肥技术 改农民习惯施肥为测土配方长效缓控释肥,通过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精量播种机械,实现长效缓控释肥侧深施,每667m2底施45kg左右,中后期不追肥或减少追肥数量,在确保灌浆后期不脱肥的情况下,比常规施肥每667m2减少2.5~5kg。改变肥料浅表施的习惯,使肥料与种子水平与垂直距离10cm左右,避免肥料烧种、烧苗,减少无效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4化学调控技术 在玉米6片可见叶喷施生长调节剂金得乐,每亩使用30ml,兑水15kg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起到防倒伏作用。 5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5.1苗后除草。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苗后除草剂主要有15%硝磺草酮、4%烟嘧磺隆、38%莠去津、20%氯氟吡氧乙酸等以及复配药剂。在玉米苗3~5叶期,杂草2~4叶时,可全田喷雾,除草效果好、安全性高。苗后除草的地块应注意的事项:一是玉米苗超过5叶期应定向喷雾;二是施药的地块前后7d不要使用有机磷农药;三是高温干旱或空气湿度过大时不宜施药。 5.2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在播种时667m2用5%毒死蜱颗粒剂2kg与肥料混施;玉米出苗后为害,每667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或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ml于下午5:00以后喷施玉米茎基部。5.3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利用植保无人机每667m2喷施5%氯虫苯甲酰胺20ml+5.7%甲维盐乳油15ml+腐植酸水溶肥40g。5.4玉米螟性诱剂诱杀技术。每667m2放置2个玉米螟性诱剂,诱杀玉米螟成虫,压低田间虫源基数。 5.5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夏玉米于7月下旬和8月初分两次投放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卵,每667m2投放3包,每包5000头。 5.6玉米病害。7月中旬利用植保无人机每667m2喷施40%苯醚甲环唑15ml防治玉米褐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叶部病害。 作者:李连林 单位:天津市宁河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篇3 玉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如何提高其产量已成为当地人关注的重点。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引导当地种植人员认真学习新技术,共同努力提高当地玉米产量,实现促进当地农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意义 针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保障整个技术体系能够得到重视,并加强对于技术的集中优化。例如,在实际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时,可以对栽培的前期、栽培过程进行管理,以便能够及时进行优化,保障收获结果。将多种技术体系贯穿于各个环节中,从根本上提高技术推广的效果,得到农业生产者的全面认可,并将其技术融入到实践应用中。在推广时,需要注意解决部分推广人员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不重视的问题,以避免其受到限制。在推广技术时,保证资金充足,根据相关政策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者中能够进行全面推广,并提供额外的补贴政策,引发农业生产者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际应用中,将自身的优势进行完全展现,保障其应用范围效果的提升,以及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2.1科学选地和整地 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首要前提是要做好选地和整地。玉米本身属于一种耐干旱性较强的农作产物,与其他农作物相同,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阳光来完成光合作用,并且由于玉米的根系十分粗壮发达,所以对养分的需求量也较大,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养分供给能够充足。当地要保证日照充足,并且土壤中富含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因此,玉米种植户在选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光照、土壤等方面因素,确保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以此来为玉米植株提供足够的养分,减少病虫害风险的发生。 2.2科学处理种子 在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之前,必须要对品种进行合理挑选,保证种子能够符合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同时还要参考当地的日照时长和降水情况。结合当地常见的病虫害来选择具有一定抗性的高产玉米品种。在播种正式进行之前,必须要对种子提前处理,先要在阳光下曝晒12h,减少种子中的含水量,以此来提高种子的发芽速度,保证其能够拥有良好的出芽率。同时,还可以用紫外灯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之后放入到50℃的温水中浸泡7h,然后捞出清洗干净,并且还要利用药物进行包衣处理,确保玉米种子在前期生长阶段能够避免病虫害的侵害。除此之外,在播种过程中还要控制好播种的温度,在当地大田种植过程中,可以利用联合播种机械设备来提高播种的质量。并且一些利用精量播种机的农户在播种进行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确保播种的深度能够一致,下籽均匀,不会出现漏播或重复播种的情况。 2.3优化田间管理 在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田间管理是一项十分关键的环节。但是田间管理的流程十分复杂,其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处理田间杂草。因为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田间杂草,这些杂草会抢夺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养分,导致玉米因为营养不足而出现生长不佳的情况。在杂草去除时可以应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常用的物理方法就是翻耕,而常用的化学方法为利用除草剂。2.3.2科学水肥供应。养分是确保玉米生长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玉米的出苗和结果阶段,更需要充足的养料补给,这就要求当地种植户要充分了解玉米的生长周期和特点,在此前提下,给予合理的营养肥,进而确保玉米能够健康顺利的生长。 3玉米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3.1常见病害防治 3.1.1玉米病毒病。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会对其健康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玉米病毒通常存在于玉米植株中,在出苗期以及叶片生长期十分常见。玉米病毒病的主要症状为:在茎秆的叶面上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绿斑,如果在初期没有进行合理的防治,那么后期就会迅速扩大蔓延,进而使玉米叶片上出现大面积的枯黄条纹,对玉米的健康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进而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在针对玉米病毒害防治时,可以对感染病害的植株大面积喷洒药物,种植户也可以定期对种植区域进行观察,通常情况下,只要发现叶面上有黄色斑点或绿斑,就要立刻喷洒吡虫啉稀释液,通过提前喷洒能够在病害大量蔓延之前进行有效清除。 3.1.2玉米大斑病。在当地玉米生长过程中,大斑病是其常见的病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植株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所以气候也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出现的主要原因。在病害发生的初期,玉米叶片会出现灰色的斑点,在玉米不断生长过程中,斑点也会快速扩散,导致玉米茎秆的叶脉部分出现大面积的黄褐色斑点。在病害发展到后期之后,叶面会全面变黄甚至枯萎,对玉米果实的生长十分不利。因此,在大斑病害治理过程中,可以施加不同比例的烯唑醇稀释液来进行防治。 3.2虫害防治措施 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从玉米虫害类型分析来看,威胁最大的虫害就是玉米螟。玉米螟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发生虫害的玉米表面会留下一排小孔,当玉米抽穗之后,雄穗就会被玉米螟钻出孔洞,进而导致基部被完全破坏。同时,玉米螟还会将玉米的籽粒全部吃掉,种植户会因此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当玉米遭受玉米螟危害之后,轻则就会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严重时会严重减少玉米的产量。对此,对玉米螟要在越冬之前进行消灭,在玉米抽穗期间可以喷洒药物进行防治,还可以在田间投放玉米螟的天敌—赤眼蜂,玉米种植地可以设置3个/667m2蜂点,将蜂卡卷安置在玉米叶上,然后随着次数的增加不断提高投放量,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病害控制成本,同时也能起到明显效果。 4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措施 4.1建立全新的农业推广体系 针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要保证其价值能够充分展现,树立创新意识。同时,将先进的推广理念贯穿至各环节。例如,可以构建示范基地,确保农业生产者对整个推广技术效果具有充分的了解,增强其整体的责任感以及信心。同时,在推广时还应分析农业技术的进程情况,加强整个农业科研技术以及政策,保障玉米种植户能够看重效益,并在利益激励下,主动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保证整个高产栽培技术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完成创新,遵循栽培原则。在目前的农业技术水准提升背景下,较多玉米新品种融合农业生产中。通过对于玉米品种的创新,可以对玉米进行科学分类,并根据种植区域的土质以及气候特征,减少玉米种植所产生的损失,保证玉米新品种能够与玉米栽培技术进行高效融合,最大化保证玉米产能以及质量。 4.2加强整体的推广措施 加强整体的推广措施,保障农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实现推广效果并得到提升。全面重视好宣传工作,建立农业广播学习网络教育平台,在各区域建设试验田。开展线上课程,可以保证农户能够依靠手机或客户端了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原理,通过技术应用方案,为其后续顺利应用提供全面帮助。此外,技术推广环节还可以邀请玉米高产栽培方面的专家以及人员,在观察技术应用过程中能够给予一定建议。通过现场的指导以及培训,帮助农业生产者能够高效了解高产栽培技术的特性以及要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整个技术应用效果全面发挥。且对于农业技术人员而言,其自身的责任意识与玉米高产在和技术的推广效果具有密切连接。为了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培训工作,全面重视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将其细节设定在多个方面,以便对其各项工作进行落实创新。有关部门对于乡镇级别的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教育,促使人员对于高产玉米技术的特征以及原理能够了解更加充分。在培训中,尽可能的聘请权威专家,有助于整个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在培训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全面的反馈机制,保证整个培训效果的精准以及合理,使农业技术人员的热情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4.3加强玉米栽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在推广玉米栽培技术的过程中,还应支持研究和开发玉米栽培新技术。因此,政府有必要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过研发,应充分认识和掌握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打下基础。同时,为保证玉米栽培新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必须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他们充分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同时,还要不断传授各种推广方法,使不同的农民可以采用不同的推广方法,让大家正确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 5结束语 综上,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病虫害也随之增加。对此,为了确保玉米的高产量和高质量,当地种植人员需要充分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和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此来确保玉米能够顺利生产,提高玉米产物的质量。最终确保玉米产量能够得到明显提高,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森古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0):17-18. [2]李立鑫.玉米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新农业,2021(3):10-11. [3]雷云.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南方农业,2021,15(3):61-62. 作者:莫色里伟 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桂花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我国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出台,自1955年5月至今,从国家层面发布的“减负”专门文件已近10份[1]。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减负,各学科各阶段教师积极响应政策,纷纷探究,寻找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逐渐演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等一系列措施。由此看出,国家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工作上,态度坚决,刻不容缓。 一、课外作业布置和反馈的必要性 中小学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一种自然延伸,其或适度补充课堂所学,或灵活拓展课堂所知,或将课堂所学于生活和社会情境中进行实践应用。同时,课外作业也是学校对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指导,旨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合理安排课外生活。课外作业还是家校联系的一种纽带,有利于促进家校共育共同体的形成[2]。 (一)作业布置的必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首先,知识内容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后作业中巩固、思考,将未曾掌握的或掌握不牢靠的知识点及时补上,加深印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其次,学生思维上,可与相近的学科知识点联系起来思考,运用于实践及生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再次,创造力上,学生可通过已学知识的巩固思考,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产生新点子,提升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思维。 (二)作业反馈的必要性 没有反馈的作业布置,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中失去方向的航船。一是学习内容方面,没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不能明确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数学是线性科目,前面知识是基础,在后续学习中,很可能影响孩子学习效果。二是学生所用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没有明确评判,长此以往,学生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三是学习意识方面,如果教师布置了课外作业,但缺乏及时检查,对于那些不自律的学生,会产生“做和不做,没什么差别”的想法,从而打消了做作业的积极性。 二、双减政策对课外作业带来的冲击 “双减”政策对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出了五条建议﹐分别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以及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全方位理解并实施作业减负。“双减”政策的落地,更能让教育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所谓“学习负担过重”是指传统的“题海战术”“千篇一律抄写概念”“重复做已掌握的知识习题”等。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等要求,分至数学上的时间随之减少,“压量”“压时”成为两个重点词,“压量”不是随意减少作业的数量,是将那些实用性差,不能达到巩固目的的作业酌量减少;“压时”也不是催促学生完成作业,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标。怎样做到高效,这才是设置课外作业的难点所在。 三、作业设计的策略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生动地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常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相同,但课后作业的设置却因教师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是常规的重复做练习题还是课外作业多样化,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于“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措施也相应有所调整。 (一)内容分层,保证作业针对性 作业量上,宽严适度。因书面做作业时间限制,作业量要合适。例如,遇到章节结束单元复习、章节知识整理(思维导图),设计内容面广,所用时间可能超过20分钟,数学老师与其它科目老师沟通,如,当数学作业稍多时,语文作业相应减少一些,等章节结束,后面再适量减少。作业内容,设计层次。之前的书面作业多数是口算本、课后习题、同步练习册、思维拓展题,偶尔有试卷练习。“双减”之下作业要高效分层,例如口算本,没必要每个同学都做。对于计算能力强、知识点已经掌握的学生,一周做两页即可;对于思维较强、基础扎实的同学,其没必要做基础题型,他们的作业可以更侧重于做思维题,提升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二)形式多样,提高作业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内容设计时不仅要注意探究性,确保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渐进性,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认知兴趣、完成热情与求知动机。学生完成作业任务需要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认知跨越,因而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的大力支持才能完成[3]。例如,在北师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章《圆柱和圆锥》中,因课本知识V锥=1/3V柱(等底等高),可设置作业为:请自己用卡纸制作或者购买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细沙去装一装(如果是塑料模具,也可以装水,更精确),看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否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呢?反过来,再看看圆柱装的沙是否可以装三次圆锥?同时,可把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记录下来,猜想一下,等底时,当圆柱和圆锥高成什么关系时,两者体积就一样呢?且可动手试试看(这也是在这一章解决问题时常见的题型)。 (三)联系生活,增强作业实践性 数学中,选择题和解决问题题型设置的情境都是来源于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数学中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设置作业应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增强学生直观性,避免太过抽象让学生不能理解或者产生“学这个有什么用”的疑惑。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小数乘法》中有一节涉及“阶梯收费”知识点,其家庭作业中可设置这样一题:春夏交接,家庭用电量也逐渐上涨,本市50千瓦时内单价0.52元/千瓦时,超过50千瓦时的部分单价0.62元/千瓦时,超过100千瓦时的部分0.82元/千瓦时,请同学们回家统计本月家庭所用电量,编制成应用题,并帮助爸爸妈妈计算出本月所需缴纳的电费。这种半开放式的问题,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实践性。 (四)整合资源,力争作业创造性 英国著名哲学家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创造力是人类世界前进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创造力,那人类每天将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一样。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创造力最佳时间。作业活动,就是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体探究过程,是学生借助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之间构建信息通道的生命认知过程[4]。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圆》中,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是在学习了圆周率π、圆周长公式C=πd或2πr之后,书本上是将圆分成若干块扇形然后拼成近似长方形,根据拼成后的长方形长与宽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而得出面积,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家庭作业可设置为:请同学们回家制作一个圆,然后剪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扇形,8、16、32,或者更多,然后拼成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这样,学生可能会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尽量提高题型设置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锻炼创造思维。 四、作业反馈的策略 高质量的作业可以为学习效果“添砖加瓦”。但是,再好的作业如果缺少教师的评判,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意义。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情感态度有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公平地做出评价,即数学课外作业应体现双向性。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一)及时批改,反馈确保示范性 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外作业情况,会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来影响学生。显性方面:作业情况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程度。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能及时明确自己不足,进行修改,对于优秀一面,继续发扬,提高其自信心。隐形方面: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做事情积极,不拖拉,会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加拿大著名教育家罗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会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学习内化成自己的技能或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重大影响。 (二)指向明确,反馈突出引导性 作业反馈需体现指导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一些有指导性的建议,将自己的认知心得、探究方法、思考角度都一一传授给学生,以此辅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高效的思维习惯与认知习惯[5]。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方程》中,“解决问题”书写格式与以前的算术方法有很大不同,要写“解、设、列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等,许多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忘记一两个点,此时,教师须明确指出孩子错误的地方,并标上评语,如,“答案不写单位”“等号对齐”“等号一边不能单独出现未知数,另一边无未知数”这种要求,并限期改正。方程是高年级、初中数学,甚至物理、化学学科常用的解答手段,如果不从小养成正确书写格式,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困扰。 (三)发现优点,反馈体现赏识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闪光点。“良言一句三冬暖”。作为教师,要努力发现孩子作业中的闪光点,多加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例如,有的学生成绩虽然不突出,但是她书写非常漂亮,横平竖直、等号对齐,老师可夸其做作业很认真,书写工整,可在结尾盖一个“书写工整”的小印章;有的孩子“解决问题”类题目因综合性强,得分率不高,但是他的口算、计算能力强,基本没有算错的题,老师可夸他心思缜密,盖上“计算小能手”的印章;有的学生成绩平平,每一个板块相当,没有特别突出之处,老师可找出他是否比以前进步了,然后盖上“进步之星”小印章。 (四)注重差异,反馈增进多元化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以及自主能力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整齐划一,即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针对不同习惯和性格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批改模式。例如,对于主动性强、自律性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让他先作为“小老师”批改同小组同学的作业,最后老师检查一遍,这样可以锻炼这一部分孩子的判断能力,同时增强孩子自信心;对于“屡教不改”、不认真、自律性差的学生,可让他中午自习时到办公室,老师当着面批改,让其清楚知道自己错误地方,纠正习惯和态度;对于学困生,对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能做基础题和中等题目,思维拓展类的题目,如果有兴趣就做一做,但是不做强制要求。 五、结束语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不仅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同时也是改革教育环境的契机。教师应该秉承“双减”政策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有效、有趣地设计课外作业,同时要及时、准确、多元化给予课外作业反馈,让学生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达到真正的“减负增效”,促进教育生态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江苏省教育厅官网,齐鲁网,等.国家“减负”政策回顾及各地实践[J].广西教育,2018(20):10. [2]胡庆芳.“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4-8. [3]杨培明.“双减”助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江苏教育,2021(62):33-36. [4]王婷婷.“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传奇故事,2021(11):71-72. [5]刘雪红.基于“双减”背景简析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方法[J].小学生(上旬刊),2022(2):34-36. [6]陈丽铭.“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22(24):106-108. 作者:蔡俐蓉 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0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形式[1]。而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行业和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因此,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建筑市场、土建企业对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人才的数量需求和技术要求,培养理论专业知识扎实全面、实践能力完备的高质量技能人才。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实现应用型土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实验教学是激发本专业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手段和环节。本文结合滨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实际,探讨传统实验教学现状,以加强学生创新协作意识和动手操作技能为目的,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了适合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方法。 1传统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通常将相关实验分为“基本”“设计”和“综合”三个层次,以构筑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绝大多数高校可以开出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等常规实验项目,满足土建专业学生基本的实验实践需求。但是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以下无法轻视的问题。 1.1实验类专职教员短缺,实操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工程类实验实践具有专业性强、危险性高的特点,因而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技术和责任要求。为了保证师生安全和教学质量,需要将学生拆分成小班和小组分次授课,使得实际开出学时翻倍。如万能试验机的相关实验操作危险系数较高,为保障安全的实验室操作空间,常常采用同时指导8~10人/次的授课方式,即一个30人的班级需要开课3~4次,对教师指导和实验管理的工作量要求较大。目前绝大部分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师资还在建设完善中,专职实验教员尤为紧缺,实验教师通常由理论教师兼任。工作量繁重使得专业教师难以两顾,有些教师本身的实际操作并不规范,培训学习机会较少,实验教学水平进阶缓慢,无法保障实验项目的高质量开出。 1.2以演示型实验项目为主,学生难以获得实操和巩固机会 由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时的限制,以及对耗材成本和实验空间的考虑,目前结构力学和混凝土结构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常以基本演示性实验为主。尤其是当设备台套数或者实验耗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条件时,常常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或者组长操作、组员共享数据的方式完成实验项目。实验项目通常安排在相关理论章节完成后分散开展,或者理论课全部结束后集中进行。虽然意图“趁热打铁”,但这样无法保障学生进行足够时间的操作实践和巩固强化。此外,学生对实验项目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比照实验教材简单操作的层面,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和“过目即忘”的不良实践学习效果。 1.3考核方式单一,学生重视理论成绩、轻视实验动手能力 由于师资与生源的比例不足,实验课程的考核常常仅由出勤率、课堂操作表现和实验报告按比例组成。即使能够安排考试,往往也只是片面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理论机理和操作步骤的记忆程度,无法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对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和对特殊情况的灵活应对。由于分组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更加重视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实验课程,认为只要背过实验机理、记得操作步骤、会处理实验数据就可以了,甚至把实验课当成“休息”和“开小差”的“水课”。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低,很难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差距较大。 1.4教学资源和手段有限,创新不足,脱离行业 现状和工程实际地方高校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内容较为保守陈旧,通常为传统的基础实验仪器,更新缓慢。设计性实验占比较少,学生只要根据教师指定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读数、记录和简单处理,不需要提前阅读大量资料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工程意识。实践和经验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两大法宝,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实践和经验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几乎没有根据区域经济要求和行业发展现状开发新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往往脱离区域生产和建设实际,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总之,目前国内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实验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体系传统而保守的通病。综合设计性和创新开放性实验项目不足;仅针对理论教学内容而开出的实验项目单一且过时;实验教学手段呆板,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重心、教师为核心[3];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及成果无法体现,不利于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难以满足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实验课程改革建设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滨州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一门独立的“土木工程综合试验”课程(以下简称“综合试验”),将该专业本科阶段涉及的建筑材料、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钢结构原理等课程中的相关试验串联起来,加入结构竞赛、力学竞赛和创新创业计划的训练题目,并融入现实工程问题和学科前沿成果,设计一系列以设计性和综合性为主且保证学生操作学时的实验项目,并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平台、讲义等一整套实验教学资源。 2.1实验项目选取 “综合试验”课程的项目选取,在保证巩固常规专业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且三大类实验都有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巩固、能力提高和创新培养的要求。如充分依托“结构设计竞赛”“力学竞赛”等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验创新训练大赛”等创新研究项目开发新的综合性实验项目,通过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行业前沿或依据附近区域实际工程情况的开发设计性实验项目,拓展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基本力学、材料性能等验证性实验,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力学等综合性、分析性实验,结构设计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实际工程鉴定与检测等设计性、科研性实验项目等,将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依次开展。 2.2逻辑顺序梳理 紧跟在各自理论课程后面的实验内容分散独立,实验原理常常缺乏相互联系,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试验”的内容设置,注重实验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尽量保证各实验项目新颖实用[4]。安排项目顺序时,遵循各课程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和互相依存关系,以保证知识体系的连贯和完整。项目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深入,最终达到高屋建瓴地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目的。如果能将各实验项目由点串成线或者面,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各实验的精髓,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养成,当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相关的实践问题时,可以在实验体系中快速定位、类比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 2.3考核方式完善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将学生在动手实操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作为重点考察目标。考核指标覆盖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后的分析研讨,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综合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管理和监督学生完整参与实验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前可通过移动终端教学方式,推送提前预习资料后,安排线上自测,测试题目以实验原理考核和操作细节规范等为主;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操技能,并给出评定等级或分值;实验后,应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数据分析过程进行分组评定,重视分析和计算的过程分值,适当降低结果分值;实验完成后,可要求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完成相关习题和实验心得,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由于日常实验前后已实现对实验理论部分的常态考核,期末考试时则以考察动手实操为主,学生抽选实验项目,在规定的准备时间后,开卷或闭卷完成实验操作。 3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3.1基本性实验 基本性实验包括材料力学的金属材料拉伸、压缩、弯曲和冲击试验,混凝土结构原理中的回弹、无损检测等理论简单、操作方便的试验项目。试验前学生自学操作视频进行预习;课上在指导教师简单讲解原理和仪器操作演示后,学生分组动手试验;教师旁观指导,并根据每位或每组学生的操作表现赋分记录。此外,还可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基本性实验的教学中,如每次实验安排一个主讲小组担任“助教”的角色。在实验课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考查该小组成员的预习和自习成果,要求该组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指出注意事项,不足之处由教师指正和完善;正式实验开始阶段,该组成员代替教师进行原理和步骤讲解,并且边操作边讲授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该组成员以“督导”身份进入各组,指导各组学生进行实验并给出操作评价。这种“翻转课堂”模式,不但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在适当压力任务下的积极性和潜力,还可以解决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分身乏术”和无法“眼观六路”的窘境。基本性实验着重于培养和巩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 3.2综合性实验 例如,将分散于各理论—实验型专业课程中的试验项目整合,形成综合试验项目“混凝土梁的制作与加载”。学生需要先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要求,进行骨料材料性能测试,计算和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并据此进行反复验证和调整;然后根据“材料力学”中金属材料性能试验测定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等参数;接着根据所得各项参数,利用“混凝土结构原理”知识设计给定尺寸梁的配筋,并动手支模板、浇混凝土、养护梁;最后,养护完成的各梁用于梁的加载试验。该综合性实验先后串联三门课程的六个项目,使学生在梳理各门课知识网络的同时,体验工程实际的应用形式,锻炼实操技能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考核除关注各组的实际操作之外,试验过程中的分工配合、知识讨论、思考创新等都应纳入赋分点。此类实验突出体现了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3.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目标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图1所示。比如可以借鉴结构设计竞赛的模式,要求学生利用给定材料(如白卡纸、竹皮、白胶、丝线等)制作满足规定要求的模型并加载成功。按照模型的荷载质量比和变形情况进行评分,同时,适当考虑计算书和分析过程。此类项目趣味性和观赏性较强,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奇思妙想,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此外,让学生将行业热点和学术前沿、教师的科研课题等纳入设计性实验的选题库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根据实验室现有仪器(或教师在选题后给出建议仪器)设计一个可操作的实验。要求学生将实验目的具体化,详细描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将整个操作过程边讲授边操作地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实验课的“翻转课堂”,期间教师负责督导和保护。此类设计性实验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以及知行合一的能力。可以说,设计性实验集中展现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潜能的开发。 4实验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综合试验”涵盖专业内绝大多数核心课程的试验项目,打破了课程间的壁垒。对任课教师来说,该实验课独立于理论课单独成课,便于掌握授课节奏,减轻备课压力,能够消除与理论课教师的衔接差异和信息不对称;对学生来说,长时间对实验课程保持兴趣,有利于在整个学期的教学阶段不断进行思考和操作实践,真正领悟实验方法和原理,同时梳理巩固专业知识;对专业培养目标来说,考虑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科前沿科研项目的实验需求,把竞赛与创新的受众面扩大到所有专业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帮助学校和教师挑选出参与竞赛与科研的种子选手。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已有20余项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数百项校级和省级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参与教师纵横向课题的学生达60余人。为地方建筑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应用型建设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良好。 5结束语 以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实验项目创新,设置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土木工程综合试验。该实验课独立成课,把多门专业实践环节整合安排,满足时间和空间合理性,并将结构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现实工程问题和学科前沿成果等融入其中,既是一门综合性创新实验实践课程和提高型专业技术,又是一座连接土木工程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的桥梁。 6参考文献 [1]蒋建清,曹国辉,陈东海,等.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2):144-149. [2]岳峰丽,陈克,蔡玲,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平台建设[J].大学教育,2019(9):137-139. [3]戴文战.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苗淑杰.大学生实验课举足轻重[J].科教导刊,2015(16):10-11. 作者:陈璐 郎东莹单位:滨州学院
0引言 我国的装备制造行业是目前阶段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针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给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和较大的扶持力度,提出要真正落实装备制造业的深入研究和完善建设,把握住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核心,实现自主创新。真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出现代化的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体系。逐步实现国家发展机制的转变,促进建成创新型国家,为未来阶段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动力,真正实现跨越式转变。 1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对装备制造业来说,如果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就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还要完全消化技术,将借鉴来的技术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理解,融入到技术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创新。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先进关键技术,比如配套零件生产技术深入研究并不断探索吸收其中精华,落实到国产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促进国产技术研发工作的有效进行,带动我国传统制造行业的优化转型。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从单一的技术引入到引进和自主创新,将技术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转换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需求引领,来实现我国装备资产的合理规划和有效改进。企业要实现规模扩大,得到技术发展动力,要根据具体需求加强“产学研”工作的进展,也就是融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究,强化装备制造工业的技术发展,创设技术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投入更多资金融入到技术研发过程中,明确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联系。引进技术进行合理消化,再实现自主创新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明确的是,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基础,自主创新升华技术引进的吸收效果。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是第一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是本质不同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进技术,但技术创新能力却不能引进,只能在自发情况下创造。可以明确的是技术创新是内部系统中衍生出来的,只有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产品研发才能实现技术革新。我们的技术体系要吸取国外的技术,并在自己的技术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积累。再建设技术开发平台,采用独立的方式进行技术研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引进来”以“外来”为重点,而“自主”则以“内举”为重点。但是,自主性创新,并不等于自己的发明,所有的东西,都是白手起家开始的,并不需要拒绝别人的支持和借鉴。实际上,引入和消化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捷径。技术能力发展决定了企业的自主创造能力。如果不是这样,无论我们怎么引入技术,技术上的鸿沟都不会被跨越,更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力量。要实现自主创新,就要解决核心的技术问题,要抓住技术优势,也就抓住了核心竞争力。从当下来看,核心竞争力想要通过交易的形式得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当将关注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利用可利用的技术资源,再根据自身的创造理解来实现核心技术的研制与改进。不断落实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共同价值,不断构建现代化的技术研究体系和创新机制。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有内在的对立性与一致性,技术引入既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前提,又是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在完成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再实现技术引进,就是要求避免全部依赖技术引进要适当开展自主创新,将技术引进学习到的经验作为巩固与加强的手段,为自主创新技术提供发展出路。自主创新是技术引进的升华,也将技术引进当作发展基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未来阶段还需从国外引进大量的技术,一定要将核心重点放在学习与消化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真正吃透技术,才能将引进的真实价值体现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真正改善我国的技术研究环境,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进步。 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现状 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和国防发展的重要支柱型行业,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民族整体的能力。在国家工业政策的支持下,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设备制造行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工业系统,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202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规模达到39.92万亿元,同比增长4.89%,增速较2019年有所上升。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增速最快,达到11.0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比最高,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2.1万亿元。高端设备制造业是一种以先进技术为主,处在价值链的最顶端的关键环节,它支撑着整个行业的整体能力,是支撑着行业结构的支柱,是推进产业转型的发动机。由于我国长期依赖“引入—落后—再引入”的发展方式,致使其在高附加值、高知识技术密集的高技术领域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近些年,由于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关注以及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使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随着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结构调整,我国的高端设备制造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和新的挑战。2022年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8.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明显回升,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全年加快2.1个百分点。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行动计划或者具体的管理条例,以促进我国工业发展,加速建立制造业大国的进程,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法规。但目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运营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民营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融资难、融资贵、应收账款回款难、物流成本偏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人口老化问题严重,员工整体薪资水平的提高,许多行业都在使用智能化设备取代人力工作,这也给国内的高端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从当前的国内外市场形势来判断,当前的装备制造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升级、发展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主要是由于全球生产大国的技术优势、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导致了资源、环境、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和提升的重要支持动力。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转型可以从五大途径进行: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单一工厂向全球供应链转型、借助资本力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打造创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4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4.1环境优化体系: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境 4.1.1加大对产业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重心从企业的生产、管理转向了研发,政府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向各种科研项目拨出一部分经费,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设备的自主研发工作。由政府出资,建立“自主研发”专项基金,对我国的重大技术、设备和共性技术进行消化、再创新有重大影响。政府应当在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政策制定、信息发布、特殊工程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上做好统筹规划,加大对产业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4.1.2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鼓励使用国产装备 通过项目设计、预算控制和招投标等形式,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政府优势购买技术和设备,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政府要支持广大客户对国产设备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批自主生产的国产设备。对于优先引进国内设备的重大工程,政府将对其予以贷款补贴。此外,可由政府与制造企业共同建立设备制造企业的风险投资,为首批企业提供全面保障。 4.1.3加快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 “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方式,建立“公共技术与资源”共享平台,使之与全国的科技基础平台相适应、互促进。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其产业化水平。要持续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协助企业扩大合作,加快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实施“走出去”政策。 4.1.4规范外资并购 鉴于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兼并浪潮中处于领头地位,必须注重在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资本、创新技术、改善经营、加强自身发展,确保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保持对工业的绝对掌控,健全对外资行为的监管体系,持续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我国设备制造业的安全。 4.1.5加快制定行业技术装备政策 提高国家行业标准水平,改善国家标准,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促进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要大力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为国内设备制造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有利的环境。加快出台重大设备购置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促进行业公平竞争创造有利的法律和市场环境。 4.2财税支持体系: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源(1)持续增加政府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创投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大型创投资金,加强与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作。充分利用创投资金,实现对资本的洞察力和对政策的掌握。指导和扶持各大银行以自身的创新能力作为信用评估指标,对设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贷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信用评级制度。支持外资企业在国内外资金市场上进行资金筹集,将其由政府贷款的形式转为以国内外资金为主导,同时也要鼓励和指导我国公司采用兼并收购等形式引进国外的技术。 4.3创新驱动体系: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力 4.3.1促进跨国企业实现国外技术转让,并指导其与本国科研院开展业务合作 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技术转让、相关贸易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制定相关的税务激励措施,以促进技术转让或按持有的股权给予适当的税收激励。鼓励外资企业与本国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参与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增强自主研发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并将其所有权归于相关政府部门。 4.3.2强化公司技术研发组织 在政策指导下,鼓励各大公司自行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并建立逐步完善的研发系统。要积极推动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增强其在我国工业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可以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公司中,建立起全国性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推动其在产业中的技术革新。 4.3.3引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鼓励各单位引入更多人才,并带头开展科技创新,吸引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先进人才和各类全面人才,为其开通绿色通道,给予适当补偿及其与相关人员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通过加强合作并有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逐步促进现代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培养。 4.3.4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国家需要注重科技平台的有效建设,也要做好科技资源的改进和完善建设,加强科技基础建设,从而促进科技设施水平的有效提升。 4.3.5组建创新同盟,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与技术协作 鼓励各大企业与研究单位广泛结成技术创新战略同盟,共同研究重大技术问题,通过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构建以“共享”为中心的协作体系。支持有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建立技术中心和合作基地或者通过合资、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正确对待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地位,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态和自主创新模式。根据未来阶段的发展情况,探究有效的发展道路,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力量,也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王成东,李光斌,蔡渊渊,等.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2):58-67. [2]徐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佛山市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4):51-52. [3]刘威.装备制造业全流程管理创新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6):95-96. [4]李蓁.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RCA指数和钻石模型[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1-2.·6· 作者:梁芃 单位: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团队毕业设计论文 随着一些生产领域中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建筑市场对工程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分析可以看出,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不仅要求高学历,而且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际经验,要求引进的人才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在工作上能够尽快地独当一面.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构建复合型毕业设计团队. 1土木工程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课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现有的毕业设计题目仅仅是对部分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只是涉及工程的某一方面,没有培养学生对整个工程的全体把握.各个专业各自为阵、没有联系、缺乏学科间的交叉.例如,土木工程的学生只专注于结构设计,建筑专业学生则更为注重外形的美观,没有考虑力学的影响.工程管理的学生则更多地是选择软题目进行毕业设计的答辩,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则在给定的图纸中添加上下水管道而不去考虑楼层的承重等问题,彼此之间没有信息的互通,难以达到毕业设计中模拟工程实训的要求[2]. 1.2抄袭现象严重 目前大多数院校由于应届毕业生人数较多,每位指导教师可能同时指导多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所以在选题上会存在雷同的地方.而一些学生存在不求优秀但求通过的思想,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抄袭现象. 1.3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面临找工作、实习、面试等问题,导致一些同学前期没有准备而在临近答辩前夕才匆匆完稿,答辩时仓促上阵,严重影响答辩质量. 2土木工程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采用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模式,尝试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经过试行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积累了部分经验,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也受到了一致好评. 2.1合理选题团队毕业设计的题目 除了要符合专业教学要求,涵盖本专业绝大部分的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此外,还必须符合所有参与专业的专业要求,能够使团队成员分工明确[3].团队选题是以指导教师讨论决定课题的方向,再由学生团队自主确定课题题目,通过查阅各种文献、书籍及设计手册,搜集并整理资料,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并及时与老师交流,对方案进行完善,并形成最终方案. 2.2组织团队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 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名指导教师,因此在毕业设计团队中,也为每位成员配备有各自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形成团队,选择其中一人为总负责人,负责收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碰撞问题,协调指导教师团队集中对问题进行协商和解答.由于指导教师们的专长和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因此通过教师团队的指导,可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综合知识的优势,能更有效地指导团队毕业设计工作,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团队工作的榜样. 2.3学生团队项目制 以苏州御锦花园住宅楼的团队毕业设计为例,将之分为建筑、结构、基础、给排水、造价、施工组织等项目组成,各项目由一名同学担任责任人,以设计的各项任务和学生项目负责人建立工作任务分工表,明确哪项任务由哪位同学负责主办,并明确协办人员,由负责主办的同学统筹安排时间进度和工作进度,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该任务的设计中.每个学生明确自己在团队设计中的位置,并积极主动介入,群策群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制定计划、讨论分工、协调工作内容和进度、定期举行小组会议、方案讨论与决策等团队工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4严格控制时间节点 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是同时也是学生找工作、考研、面试、培训等方面的黄金时间,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时间上的冲突.而如何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项目的整体进度,是团队毕业设计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将团队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的第八周,并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做到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及工作时间。 2.5团队答辩模式 由于学生团队是跨专业组成的,因此在毕业答辩环节,由团队各专业教授组成了专家答辩组,对团队毕业设计进行公开答辩.由一名学生负责团队毕业设计总的概述,然后按照计划进度表中各项目组成由各项目负责人进行设计陈述,在各项目陈述过程中专家答辩组对团队毕业设计进行提问.通过本次团队毕业设计各专业学生彼此学习、相互交流,为完成苏州御锦花园住宅楼设计项目,团队学生群策群力进行设计和计算,既加深了对本专业课程的掌握,同时也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真正做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3结语 土木工程团队毕业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指导模式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团队成员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其团队毕业设计成果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苏州御锦花园住宅楼设计被评为2013年江苏省优秀团队毕业设计,同时也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作者:秦蓁蓁 裴星洙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如下。 1.学生方面情况复杂,进度不一。 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不同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复试等不同出路,甚至少部分学生要进行毕业前大补考。学生心里状态和压力不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投入状态,进而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设计中前期,学生对毕业设计这样一个“大”的综合性的任务不知如何下手,不能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毕业设计选题顺利结合,遇到问题不会及时反映解决,存在“等”、“拖”“、靠”的依赖心理,也会影响设计进度。 2.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和知识更新。 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部分指导教师一直从事理论研究或课程教学工作,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没有,对整个工程设计过程缺乏了解和认识,对新规范、新的计算方法、新的施工技术的更新缺少关注。这样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3.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不力。 通常,有些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不甚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执行不到位,对学生日常不考勤或者考勤不严格,导致部分学生长期缺席,当然不能高质高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另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不重视对设计各阶段的进度检查,不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也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期比较松散,后期又加班追赶,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成果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4.师生间缺乏沟通,不能及时发现设计问题。 设计过程中,很多学生不在设计室而去其他教室或宿舍,导致有问题不能及时询问解决。老师辅导时,因见不到学生而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问或错误,从而将问题遗留到最后进行大修改甚至无法修改,致使设计质量严重下降。 5.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不合理,学生收益不多。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利用专业软件PKPM对一榀框架进行计算并绘施工图,这一工作只需学生一个上午即可完成。但学生对计算结果不分析、不调整,对图纸的表达不思考、不判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很多构造不明所以,似是而非,学生收获甚少。 二、具体解决方法 解决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指导老师丰富工程经验、提高指导水平的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手算、手绘与电算、电绘的比例与配合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与监管监控问题;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估问题。下面具体讨论。 1.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利用产学研用基地合作指导。 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并组织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与生产、设计单位合作,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与校内指导老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并把关。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教学基地,除了服务于学生的实践实习外,还可用于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学习与提高,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工程设计部门、企业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从而提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 2.坚持手算、手绘及软件计算、计算机出图并重。 为处理好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关系,采用手算、手绘及软件计算、计算机出图并重的手段。在结构计算中“手算”和“电算”必须兼顾。“手算”应该占主导地位,在“手算”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从而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在绘制施工图时,要坚持手工画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原则。手工画图主要锻炼学生的绘图基本功、对构造要求的掌握以及对规范的学习和熟悉。计算机辅助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熟悉社会上常用的工程商业软件,做到就业时具备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解决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辅助毕业设计过程中结构计算部分要求学生手算与电算并行,两者互为校核并完成对软件的深入了解。绘图主要由CAD软件完成,部分节点详图与构造采用手工制图,以加深学生的基本概念,熟悉结构细部构造,并能对计算成果和手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 3.针对学生不同水平分类指导方法。 对不同程度、不同进度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对理解能力好、认真负责进度快的学生,要提前讲解设计内容和方法,要求其有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毕业设计课题相联系的能力,培养其主动查阅有关设计资料的能力等综合专业素质,让其在毕业设计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对学困生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激励作用,敦促他们加快进度,认真设计。指导老师要有意培养1~3个模范生以加快整个小组的设计进度、提高小组的设计质量。对学习成绩差、进度慢的学生,指导老师要付出更多耐心进行讲解,让其理解并最终掌握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促其赶上整个设计进度。 4.考核制度严格,全面具体。 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应包括多个方面:考勤、设计进度、建筑设计部分、结构设计部分、计算书内容以及答辩情况等。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学生考勤和指导教师的考勤,加强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考核,对学生出勤率、设计进度、设计阶段成绩及最后答辩成绩等各个考核方面分别进行评分。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后续设计工作。 三、结语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课程特点,结合本专业最新的社会发展状况,针对有关毕业设计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改革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快速适应工程需要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以及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新时期工程人才。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较为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熟悉相关规范、规定,了解本专业商业软件的运用操作,达到对学生各类工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满足工程界、企业界对适应面广、通用性强的人才需求。 作者:宋国华 刘延生 单位: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基建处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创新初探 1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施方案 (1)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内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而言,主要从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方式、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工程监控、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2)实施方案。对校企联合培养下的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与实践,按照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教学改革模式,主要采取的具体方法如下:①毕业设计选题模式的改革。在毕业设计中,一个合适的课题是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毕业设计的内容。合适的题目要能够覆盖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能够体现技术的先进性,要优化选题设计,讲究科学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实现真题真做;让企业参与毕业设计课题的制定;毕业设计题目要体现专业知识先进性;毕业设计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②改革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学校要把毕业设计工作与课程教学工作放在并重的位置,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将它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师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A.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第一,要从规范管理入手,把过程质量监控作为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结合毕业设计内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要求学生记录毕业设计日志,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与阶段目标,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为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保障;第三,在校内外老师联合指导下,加大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定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度及质量B.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建立毕业设计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毕业设计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加强沟通,及时获取学生毕业设计的相关信息,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C.建立教学过程管理的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题目论证、任务书、进度、答辩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定量分析毕业设计的质量。D.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管理体系。确定承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标准并严格执行,尤其要加强对校外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明确教师的职责,确保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③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下,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同时应以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为主,校内教师指导为辅。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过程监控,校外指导教师则负责协调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单位的关系,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④改革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下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规范答辩程序,具体做法有:第一,邀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答辩工作,这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判更加公正,客观,也是对高校指导教师的一种激励,有利于推动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第二,量化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第三,对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2改革效果 学校将该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应用于20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对该届毕业生及其毕业设计调查显示,该改革方案取得了良好成效。首先,学生从态度上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其次,校外指导教师可以将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带到毕业设计中,通过真题真做,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学生工作后的社会适应期。最后,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结语 在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中,经过反复研究与探索,通过毕业设计选题与管理制度的建立、指导模式与考核制度的改革等,学校建立了基于校企联合培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新模式,并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顾文虎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小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1设计成果质量不高,照抄照搬现象严重 在当前道路的毕业设计中,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土石方数量计算和挡土墙计算等内容均可通过软件实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软件依赖程度过高,对计算环节的原理、参数选择和适用范围懵懵懂懂,而且学生设计时一般参照上届师兄的模板,依葫芦画瓢,造成设计成果的雷同和质量下降。设计指导和答辩过程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片面我校毕业设计辅导模式是由一名指导老师辅导多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但各个老师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不同,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涵盖面各有差别而且自身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历,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时某些方面往往不够全面,例如研究路基路面的老师在指导路线设计时会略显吃力,又如答辩时结构方向的老师对选线的内容可能稍显生疏,因此,一名指导老师单独负责制,容易造成指导环节的片面和设计过程局限。 2我校道路方向毕业设计的改进建议 2.1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选题多样化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因此毕业设计选题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前提下,实现多样化,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应用性。我校可借鉴其它高校经验,根据学生不同就业发展取向,实现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可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尽早进入角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1.1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毕业设计内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形势下,毕业设计选题必须紧扣社会和工程实际的需要,有一定工程背景和实用性,将毕业设计的实践操练与学生今后工作业务有机结合。为此,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同时必须重视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资源的整合。 2.1.2毕业选题与教师科研一体化对于已经考取研究生或是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教师的课题从事研究工作,完成研究型毕业设计,挖掘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2]。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式的毕业设计,有助于增进老师与学生间互动,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系企联合的毕业设计课题通过学校或院系与企业建立校企培养的教学模式,对于已经找到工作或是正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鼓励他们直接参与企业课题,或根据今后承担的工作内容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工程经验和专业素养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2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 2.2.1做好前期毕业设计动员在第七学期提前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让学生先熟悉课题内容,先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开展资料文献查阅工作。邀请设计院高工和学院教授开设辅助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系列讲座,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不同阶段对自己任务有宏观的认识了解。 2.2.2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增加中期答辩制订严格而详细的进度计划表,不定时抽查和定期检查,落实毕业设计进度情况,严把毕业设计每个阶段的质量,把问题解决在平时。加强中期检查,不流于形式,增加中期答辩,作为最终成绩一部分。对成绩末位学生采取二次答辩,答辩过程坚持标准化,专业化,防止蒙混过关,老师心慈手软现象。相对严格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提高成果质量。 2.2.3选线方案施行向导师汇报制度,严防抄袭雷同我校规定毕业设计实行每人一题,但常规型道路工程的毕业设计地形图一般难以逐年更新,学生在设计时一般会照抄上届学生的模板,为了杜绝抄袭现象,在选线阶段,对每个学生的路线方案应先向指导老师汇报,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自我陈述和一问一答的方式尽量杜绝方案雷同,防止照抄照搬。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指导模式多元化 2.3.1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水平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或是工程实践水平都会略显青涩,即使是在高校工作若干年的中年教师,因其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经验与企业从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骨干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指导实际工程性的设计课题上还是缺少经验的。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和系里应该提供渠道,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工程经验;或是学校创造条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资深高级工程师联合指导毕业,从中汲取更多的工程经验。 2.3.2倡导指导模式多元化,实现多名老师联合指导一名老师指导多个学生毕业设计,虽然权责明确,但鉴于各老师专业领域不同,指导过程难免存在知识结构片面单一现象。实行多名教师联合指导,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包括校企合作的工程技术骨干形成小组模式,对毕业设计不同阶段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辅导,不仅可以克服单个教师知识结构局限性的制约,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学术专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也不断扩大,可以获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3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一个综合教学过程,也是检查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我校是地方办学的应用型本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对毕业生的需求,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生就业形势,对我校土木工程道路方向毕业设计的改进做出一系列探讨,希望有助于推动毕业设计中不足环节的改革,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建设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潘美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创新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土木工程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当今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更加追求完善的工程建筑,这对大学高等教育中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就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不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一项对学生要求很高的应用型专业。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担负在他们肩上,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在进行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时,可以结合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学校方面办学理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传统、陈旧、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影响,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目标不够明确。第二,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导致教育、教学资金资源短缺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最终导致创新意识不够完善,创新能力低下。第三,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来说,由于受到传统办学理念和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陈旧,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在多门学科中重复体现,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很多教师都在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因此,也会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都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刚从其他学校调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素养,但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教学中,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学生对于所学知识除了牢牢的掌握之外,还要通过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但是教师缺少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有效训练,因此,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教师在毕业设计中要抓住每个教学环节,例如方案设计、结构计算等。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好有效调控,同时对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准备好解决措施。第二,指导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很多教师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一直采用牵着鼻子走的毕业设计指引教学方式,缺少现代指引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只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指引方式,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之中的各环节充满激情、激发兴趣,指导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还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指导模式落后,也会导致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和观念落后,很多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很难抽出一些时间来钻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学中的一些琐事居多,因此,没有时间钻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指导教师采用的教学指引模式不够理想与完善,进而导致学生施工基本技能训练能力低下。即使有多数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学生对一些具体细致的工作不能及时进入角色。与此同时,很多学生自身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少,前期不够努力,到最后甚至抄袭,导致缺少所需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在毕业设计内容中,个别地方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有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分散,多以点状形态记忆,缺乏对工程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2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途径 2.1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创新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并带动学生把毕业设计融入到科研项目中。毕业设计不像课堂教学,它可以巧妙地加入个人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思路灵活,思维开阔,不断创新,才能带动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 2.2培养学生时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在具体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在知识结构上,要注重拓宽知识面;在专业技能上,注意多种技能结合,提高人才适应性;在能力方面,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结合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敬业精神较强,具备土木工程设计、研究、施工、教育、工程管理、投资开发等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结语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与发展,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已经得到了社会很多企业和人士的关注,因此,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回顾当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响应新课改的需求并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由衷地希望在今后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教师和学生能够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者:刘雅琦 唐晓春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1缺乏完善的答辩评审制度 完善的答辩评审制度是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然而有些高校流于形式,没有可供参考的评审制度,对设计成果把关不严,放任设计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个别高校存在指导老师个人对本组结果进行答辩评审的现象。在答辩评审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规范规程的考察而忽视设计图纸的规范化、设计成果的可行性等工程实际考察。不能在实际工程中实施的设计对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工程素养的形成起不到培养意义,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从选题、指导、答辩评审都脱离了工程实际,导致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改革措施 2.1科学选题科学的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在选题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初步确定选题方向(如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方向)。指导老师提供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作为备选设计题目。废除当前指导老师指定学生的制度,由指导老师向所有毕业生提供备选设计题目,实行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选定指导老师和设计题目后根据自己的工程认识程度和兴趣与老师共同协商确定最终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要包含最新的设计方法、理念或技术方法,提高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增加毕业设计中复杂问题的处理,保证设计的深度。受毕业设计时间所限,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要合理安排好设计工作量。 2.2完善师资结构由于很多博士生、研究生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当前的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解决指导老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形成由2个~3个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组,既能保证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又能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2)聘请施工单位、设计院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师指导毕业设计,这还能解决逐年扩招下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 2.3强化管理过程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具体指导过程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指导老师由于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而疏于管理。指导老师在设计开始前制定一个毕业设计进度计划表,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进度计划表完成工作量。在每一个阶段开始之前以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辅导,每周进行2次~3次答疑帮学生解答设计中碰到的复杂问题。在进度计划表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检查每一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任务和改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严格考核制度,要求学生执行每天定点签到制度,防止学生脱离指导老师的管理。 2.4完善毕业答辩体系答辩是对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考核。完善的答辩体系能为答辩委员会老师提供答辩标准,严格把关毕业设计的质量。完善的答辩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1)成立由不同专长的教师、工程师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且指导老师不能对本组学生答辩;2)明确答辩过程中要考察的内容,包括开题报告、计算书、图纸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3)确定计算书、图纸中具体考察点;4)确定各考察内容的权重,如开题报告、计算书、图纸、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占10%,30%,30%,30%;5)明确计算书的格式、图纸的规范化的权重;6)制定毕业设计创新性加分策略,鼓励学生创新。 3结语 本研究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结构、指导过程管理、答辩体系几方面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毕业设计的改革还能促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通过以老带新、教师与工程相结合可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克服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的问题,还能帮助缺乏工程经验的青年教师成长、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 作者:宋百姓 周立峰 单位:南华大学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1.基本的识图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管从事哪个方向,首先都要求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而目前毕业设计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而且不太规范,有待于加强。 2.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各种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少用到手算,对软件的认识及掌握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考核方面之一。而我们毕业设计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手算完成设计的基础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与实际脱节。 3.对规范的熟悉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及地方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应熟悉规范,并详细了解规范的具体应用情况,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很少主动去查阅相关规范。 4.具有一定开阔的视野。土木工程专业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快,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及施工方法等层出不穷,学生应及时对专业发展新动态进行了解并学习,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上。 二、面向实际工作的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实际工作对毕业生的要求,本文在传统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建议做出以下几点改变: 1.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毕业设计选题不能过于单一,而要面向工程实际情况,形成学术研究、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等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各个过程的选题,同时为避免学生与专业的实际发展脱节,选题内容在传统毕业设计基础上可以再涉及一些专业发展的新课题,要求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岗位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 2.加强计算机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随着土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CAD、天正等绘图软件、结构设计软件、施工技术与管理的相关软件已经普及,毕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增加电算的应用,大幅度提高设计的效率及精确性。 3.建立新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实际工程设计及施工的工作流程和成果要求为依据,形成一套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及要求,对毕业设计工作加以规范化,尤其是针对毕业设计的计算书和图纸,尽可能与工程实际贴近,并重新对设计成果建立考核与评价体系,对考核指标和方法重新进行细化与量化。 4.指导教师需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作为指导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相关实践知识,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积极思考实际工程的需求,理论联系实际,更多的从实践的角度去指导学生,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当前工程的实际要求,对毕业设计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可以减少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偏差,并着重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董芳菲 单位:陕西西京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一、优化选题设计,实现科学选题 (一)选题多元化与自主化 毕业设计选题可多元化,如建筑结构设计、基坑设计、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及论文等类型。尽量选择与学生将从事工作相关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一方面使学生尽快熟悉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增加设计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热情。需注意的是,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自主化不等于简单的岗前培训,应避免急功近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全局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也要掌握相关的结构基本概念。近几年结构设计类课题选择框架结构还是剪力墙结构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实践证明,选做框架结构更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选题团队化与合作化 一项工程需要多专业分工合作或需要多方的比较优化,如一栋建筑的完成需要建筑、结构、暖通动力等专业人员的参与。采用团队化课题,可让相关专业学生都参与,模拟一个真实的工程环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组织沟通能力。针对此类选题,应注意制定科学灵活的考核方式。 (三)教研结合,相得益彰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需要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科研项目一般都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好奇心、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研结合将更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有利于学生职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同时,结合科研选题还可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生少、科研人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可以让专业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近几年针对结合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反响热烈。 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结构概念 对结构设计类题目,手算设计效率不高,且目前设计单位均采用PKPM、ETABS或盈建科等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出图。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大多面临到工作单位实习而毕业设计时间不足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可在手算为主、电算验证的传统模式基础上,适当提高电算比例,并注重结构概念的培养。如对框架结构毕业设计,其中单榀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可直接借助SAP2000等软件完成,相比“分层法”和“D值法”可节省不少时间,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工程实训的同时,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可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计算中抽身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巩固和提升结构概念设计能力。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证明,该种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注意的是,电算比例的提高应以不影响结构概念掌握为原则,且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辅助设计的前提是对其计算原理、过程及参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其结果进行可靠的评判。近几年,在答辩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完全依赖PKPM等软件电算完成毕业设计,而对相关参数意义和设置一知半解,远未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 三、建立创新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创新机制的建立,符合“卓越计划”创新教育相关精神,可从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学生优化分组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一)导师小组联合指导模式 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师生之间能充分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每位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方式的差别,难以保障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由青年教师与富有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联合指导小组,既保证了每位学生得到全方位、高水平的专业训练,还可弥补部分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的问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二)双导师合作指导模式 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不仅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目前,学院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比例占总数的近60%,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改善。 (三)优化学生分组 通过网络双向选择的选题管理形式,虽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要求,但在师生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易出现优良学生相对集中情况,不利于整个院系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院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通过合理分组,保证在同一导师或同一组下存在多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助于毕业设计整体质量的提升。 (四)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是开拓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和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培养的有利途径。通过“产学研”渠道,与热心支持学校教学的设计、施工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机制灵活、优势互补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有效地解决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对提高和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大有裨益。目前,学院已与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四、加强实践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施工单位,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侧重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除应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之外,还应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工程阅历。学院近几年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指导教师的工程素质。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目前,土木工程系60%以上的教师具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及注册监理师等专业执业资质。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实践,并把工程实践的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目前,教师参加横向项目的比例达到100%。 (3)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要求。土木工程系每年派出1~2名教师去大型设计单位挂职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强化监控管理,科学灵活考核 毕业设计整个过程包括确定指导教师、选题、查阅和收集资料、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评阅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自2011年学院通过毕业设计系统实行网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并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对各环节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严格质量控制,如每周师生需有1~2次的见面交流机会,且相关记录需及时上传毕业设计系统。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答辩成绩等多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不同类型选题及团队课题,制定科学灵活的考核标准。若毕业设计中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编造数据等现象则从严处理。近几年,学院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请专家从实际工程的角度检验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质量逐年提高。 六、提升安全理念,促进安全土木 近年来,土木工程领域安全事故频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建学院针对建筑业安全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充分利用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交叉学科的优势,以培养“能分析、会检测、懂施工、知处置的从事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安全技术人才”为专业特色。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教师时刻结合毕业设计内容给学生灌输“安全土木”理念,使其日后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合格的安全技术人才。 七、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的相关精神,在客观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文章从选题设计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创新机制建立、教师素质提升、管理考核制度、安全土木理念等方面对毕业设计教学进行诸多探索和研究。通过近几年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和完善。(本文来自于《高等建筑教育》杂志。《高等建筑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国林丁文胜赵海东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讨 一、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二、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罗爱忠方娟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探究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 一、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二、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结语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也是大学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初步熟悉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实际工程诸多环节的重要阶段,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理论学习的全面总结,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性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可代替的。 作者:陈昌禄罗爱忠方娟单位:毕节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是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能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毕业设计的完成,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系统梳理、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必不可缺的环节,也决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拟用10年(2010-2020)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卓越计划”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定位了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人才,以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工程性质明显,在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高校一般都会安排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阶段,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这个阶段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毕业设计安排、选题和指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一,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性,由于毕业设计和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时间相冲突,所以大都对毕业设计流于应付的态度,指导教师对此也是听之任之,忽略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其二,毕业设计选题过于单一化,常常是多人一题,并且,设计选题往往还与工程实践脱节。其三,部分指导老师缺乏土木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仅凭个人理解,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难免片面甚至脱离实际工程设计要求。 二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目标及关键问题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目标是把本科生培养成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这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把毕业设计从原有的制式的、程序化的教学环节,变成作为一种培养手段融入日常教学中,同时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并制定和执行工程教师的职务聘任、考核等相关制度。 三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内容及措施 (一)完善设计类课程体系 全面梳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设计类课程,涉及到的课程有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原理、房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及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在相应课程结束后安排的课程设计有:多、高层住宅设计、现浇混凝土楼盖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一步细化各个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并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学科发展以及工程应用对工程师素质与技能的要求,对各类课程设计实践课程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二)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 在毕业设计的总体安排上,改变以往的整体化--全部学生都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土木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开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对学习优异的学生,在大三开始布置毕业设计任务。这些学习程度优异的学生经过两年基础课的学习,这个时候布置毕业设计任务,有利于他们对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做到有的放矢,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他们对相对学习差的学生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在加强现有基地建设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资源,与施工单位,工程设计院等优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度,对于每个用人单位,乃至每个工程项目,都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辅助教师以及现场技术指导员。建立健全学生企业学习期间的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同时,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以保证本科基础实验教学,同时建设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区,以完成学生对实际工程的实践操作和训练,而且对复杂工程,学校已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各种虚拟仿真项目,再现生产过程。 (四)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根据专业方向设置,按照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并尽量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选题,实际设计题目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工程实践,也可以从设计单位实际项目中选题,由指导老师把握题目的难易度以及设计工作量,并由指导老师编写详尽的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尽量一人一题,不同年份题目做到无重复。同时,本着自愿原则,选择少数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确定的选题,经学院审查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公布的选题,选择指导教师。最终根据双向选择的方法,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 (五)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 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需要指导老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一方面,结合学校工科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改革,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向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倾斜,并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工作或轮训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到跨国公司研修制度,以使学院教师不断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从业人员参与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聘请有工程背景的优秀人才做本专业兼职教师,以作为“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师资补充。 (六)实行每位学生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制度 本科毕业设计公开答辩的做法类似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评委小组由5位系内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以及1位校外专家组成。并采取回避制度,答辩评委的学生不得参加本组答辩。每位学生答辩时间15分钟,其中设计成果汇报10分钟,回答评委问题5分钟。6位评委各自独立评分,小组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四结论在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优秀的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仅靠课堂理论教学还远远不够,它需要各个高校紧紧把握“卓越计划”的主旨和要义,改善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为抓手,为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贺东青 岳建伟 单位:河南大学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摘要:在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各类院校均制定了本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下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文章结合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土木背景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综合论述及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土木;宽口径;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理论阶段向社会实践之间转换的最佳嵌入模式,是进入工程实际当中的无论是设计、施工、管理或科研的最好开始。同时也是毕业生自己独立进行工作的最佳开始阶段。在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必然是向应用型、实践型转变。但土木工程涵盖范围较广,涉及知识面较宽,针对性较强,故原有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大土木教学要求,故为适应大土木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毕业设计故必须同时做出相应改革。本文主要毕业设计所做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地方高结合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校应对新形势下的大土木教学改革的工作方法。 1大土木背景下的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 自1998年各大高校扩招以来,对于地域处于不利条件下的地方性高校,因多方面因素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但教育部又提出“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办学思路,故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根据陕北地方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要求,结合学生就业需求和服务地方的需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方向进行培养false。强基础是实现宽口径的基本前提,一名工科专业学生,首先应学好工程基础课程,而后才可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与理论,在服务地方和个人兴趣的领域发展自己的装也知识和技能,所以,“强基础,宽口径”是大土木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针对人才培养个性化要求,各院校均推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因此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遵循“用得上,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的原则,从重视实施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组织土木工程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对于毕业设计的积极探索。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的题目决定了内容,故科学选题是关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应该尽可能以实际工程为目标进行毕业设计。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下,尽可能结合工程实际的项目选题,以促进学生应用新技术、新知识,促进学生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题目应有深度和广度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结合应用所学知识。毕业设计课程建设标准应具备以下一些要素:(1)全新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不是学习内容简单的堆砌,而是对于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不只简单讲授大纲,还应指导学生自学纲要。教学大纲除对基本内容提出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联系,充分体现课内、课外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2)全新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思路、突出重点。恰当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关系。(3)适宜教材。必须建立一批教学辅助材料。编写一些参考书、实验指导书等等,以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3毕业设计应注意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BIM是BUILDINGIMFORMATIONMODELING,是一个概念,一般翻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有含有信息的建筑三维模型。能用来建模,编辑,管理等等这种模型的软件,都可以叫BIM软件。常见的有AU公司的REVIT软件。BIM软件的特性:BIM当然需要软件才能实现,所涉及到的软件可以分成很多类,从规划开始直到建筑物生命结束,可以分成很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至少一种专业软件,如BIM建模软件,BIM机电分析软件,BIM综合碰撞检查软件,BIM造价分析软件,日照分析软件,结构分析软件,MEP等等。目前,有Auto-CAD、、Sap2000、斯维尔、PKPM、天正等国际和国内建筑设计软件系统。对于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来讲,利用BIM为学生讲授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即结构设计软件,使学生利用毕业设计的实际工作特点开展BIM验证性试验,强化学生对于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电算结果与手算结果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下,各种计算软件层出不群下(如PKPM、盈建科、广厦、理正、ANSYS、AUTOCAD、迈达斯)学生应能够通过掌握现代辅助工具,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工作,为将来毕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该强调以手算为主,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验证性设计。然而通过引入BIM中的建筑结构软件,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转换为计算机辅助计算,使学生可以把自己手算的计算结果和图纸与软件计算和绘制的图纸作对比,这样指导老师、毕业生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即可知道自己手算结果正确与否,是否在工程设计允许误差的计算范围之内。使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能够大大减轻,并且使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能够大大提高。 4结语 本文结合我院近几年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指导土木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很好掌握建筑信息模型的各类软件,并且能够很好的应用软件计算结果修正自己的计算结果,从而能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当中掌握这方面的不同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在信息化浪潮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小强 单位: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楼专题指导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楼专题设计中,相关建筑部分和结构部分的设计重点内容进行解析,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教学楼设计 一直在学校生活、学习的大学生对学校建筑都很熟悉。学校建筑是教育建筑的集中体现,它为育人提供了专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楼设计与几十年前的不同,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以及教学多元化的需要,也为设计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在毕业设计中,以教学楼为主题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更受学生的青睐。笔者根据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教学楼专题设计的指导进行了研究。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根据时间和任务量的安排,主要分为建筑设计部分和结构设计部分。 一、建筑设计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学楼在满足教学科研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为师生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融汇的交往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建筑创作必须考虑的一个新课题。除此之外,教学楼的设计还应具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和良好的采光及通风条件,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专用教室、教师的办公室,以及卫生设备和储藏空间等功能房间。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的要求,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园本质安全,师生在学校内全过程安全。校园具备国家规定的防灾避难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满足降低运行成本的原则。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楼专题毕业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一是确定班额人数及建设班级数,以确定教学楼的建筑面积及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二是满足国家有关校园安全的规定,并与校园应急策略相结合。安全设计应包括校园内防火、防灾、安防设施、通行安全、餐饮设施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设计。注意平面设计中疏散楼梯和疏散通道的设置,疏散楼梯的个数及间距的设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门的数量及门到各疏散口的间距,均应满足相关规范疏散的要求。三是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应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及其各自的辅助用房。普通教室与专用教室、公共教学用房间应联系方便。教师休息室宜与普通教室同层设置。各专用教室宜与其教学辅助用房成组布置。四是教学用房内窗户应符合采光、保温、隔热、散热和遮阳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用房的门、黑板或书写白板、讲台以及其他教学基本设备及设施(如讲台,投影仪,投影屏幕,显示屏,储物柜等)的设置均应注意符合规范的要求。五是根据普通教室课桌的排布,教室内纵横疏散走道的设置宽度,以及桌椅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都要符合要求,设计教室的尺寸并应满足教室的净高。六是各种专用教室,均应按人数进行比例设计,专用教室的布置应根据使用功能进行。七是主要行政办公用房的位置应符合规定。如校务办公室宜设置在与全校师生易于联系的位置,并宜靠近校门;教务办公室宜设置在任课教师办公室附近;总务办公室宜设置在学校的次要出入口或食堂、维修工作间附近;会议室宜设在便于教师、学生、来客使用的适中位置;值班室宜设置在靠近校门、主要建筑物出入口或行政办公室附近等。八是教学楼中饮水处、卫生间等生活服务用房的设计:每处应按每40人~45人设置一个饮水嘴计算水嘴的数量;卫生间位置应方便使用且不影响其周边教学环境卫生,卫生洁具的数量及设置的位置均应符合规范要求。此外,服务用房、等候空间不得挤占走道等疏散空间。 二、结构设计 从教学楼结构设计的角度来说,一般均会采用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的形式。框架结构的优点是在建筑上具有大空间、房间布置灵活,结构构件分工明确,可以发挥材料的特性。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教学楼属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建设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教学楼的抗震性能目标和要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没有破坏,保持弹性,最大允许弹性位移角限值为1/550。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破坏,但经过修补可继续使用。结构体系的计算一般要严格控制如下参数:结构的自震周期和方向、周期比、剪重比和刚重比;最大层间位移角(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最大位移比等参数,均应符合抗震规范的相关要求。另外,结构构造安全上,应严格按照“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等结构概念性原则进行设计。加大框架柱截面,按规范要求从严控制框架柱轴压比。填充墙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均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综上,教学楼专题毕业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对以上重点内容进行指导,将会更好地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作者:陈惠荣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各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地方高校起点低、底子薄,毕业设计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1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 选题的深度不够,与工程实际脱节。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多数没有充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数课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布置,缺少实际的工程背景及资料,涉及到的实际工程问题少,基本上都属于假题假作类型,有些题目沿用多年,滞后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设计题目没有新意,跟不上时展。 1.2学校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如何在高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不降低毕业设计质量,已是高等教育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专业绘图教室及专业机房配套跟不上,学生做设计只能在宿舍完成;另外教师人数增加有限,每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同时指导教师还担任其他课程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使指导教师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有限,指导不到位。 1.3就业压力增大,学生重视不够,时间投入少 根据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都忙于奔波在各大招聘会之间,真正静下心用于做设计的时间很少。有些学生在前期基本上不做任何工作,到最后,随便在网上找个相关内容复制粘贴,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毕业设计的作用一点没有实现,学生也学不到任何东西。 1.4评价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系统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成绩评定时随意性强,对一些不合格的设计不能严格要求。这样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认为毕业设计没有不合格的,致使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降。 2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 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该校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发展定位,探求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采用团队合作、分阶段进行的毕业设计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学生能真正在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锻炼,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角色的顺利转变。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去向分析,约70%同学在施工单位就业,其余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越占20%左右,剩余10%会去其他的一些方向,包括设计院所、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单位。根据上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统计分析,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应的选题方向分为两种类型:科学研究型、工程实践型。针对不同的毕业设计选题类型,提出适合每种类型的学生选题建议:科学研究型适合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工程实践型适合毕业后从事施工方向的学生及其它就业方向的学生。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至第八学期,基本是集中14周左右的时间,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与选题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查阅与综述、确定设计方案、理论计算和分析、经济评价、图纸绘制和说明书编写、论文评阅和答辩。这整个过程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各学科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因此,可以采用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进而完成或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结合该校师资力量现状,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采用团队协作模式,结合指导教师专业,实行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组,每一组都配备一名有工程经验的建筑学指导老师和一名结构专业指导老师,另外还可以根据条件配备一名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这样毕业设计指导相对较全面,各专业都全过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及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生分组时结合毕业去向,每组成员均有去施工单位的学生和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组成,每位同学侧重点不同,充分利用读研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准备做施工的同学了解的施工知识,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上,将毕业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筑物的基本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侧重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部分内容各种类型学生都要完成。第一部分任务完成后经指导老师确认方案可行后方可进入第二阶段设计。第二部分为针对毕业去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针对两个选题方向分别制定不同的完成内容:工程实践型的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科学研究型针对未来实际工程开展专题设计或专题研究。在成绩评定阶段,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50%)、评阅教师评定成绩(20%)、答辩成绩(30%)三部分组成,同时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的答辩,使成绩尽可能真实的反映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3结语 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采用团队合作、分阶段进行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达到了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的有机结合,又实现了毕业设计对学生毕业后工作和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两阶段毕业设计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应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毕业设计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又有助于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设计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领域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作者:韩瑞芳许卫华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谈手工计算与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针对现代土木工程行业对新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围绕毕业设计的改革问题,阐述了传统授课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优缺点以及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提出了传统手工计算和计算机数值计算有效结合的方式,从而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引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相关科学技术统称。它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的应用型学科,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而成熟起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土木工程学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工程结构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超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巨型大坝、复杂的地铁系统不断涌现,既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演变为社会实力的象征。这就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摸索,力图实现本专业与现实需求的有机结合。 2、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的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力学分析与求解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本科教学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结构力学体系,利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结构的组成、受力及变形等,从而对复杂的实际结构问题展开力学特性分析。长期以来,这部分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讲授、推导理论再辅以力学实验,学生则基于相关的课后习题进行手工计算予以解答。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优点在于能够讲解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对各种土木工程结构的受力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并进行力学分析、受力图绘制以及掌握结构工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它的缺点在于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针对较复杂的工程结构,依靠手工力学求解几乎不可能实现,造成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突飞猛进,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显得越发重要且普遍。数值模拟技术能够节省手工计算时间,灵活度较高,总体上来说比手工计算更为简洁和精确,尤其对大型工程结构而言,优势更为突出。 3、毕业设计改革要点 综上可知,在土木工程本科生毕业设计中,传统手工力学分析和现代计算机数值计算手段应当有效结合、并重。通过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备手工计算和数值计算软件应用的能力。 1)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的选题工作就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宏观上,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生产一线工作,故应该尽量体现较强的实践性,最好能够结合实际工程来进行命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甚至让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参考工程项目的实际功能需求来进行设计计算。微观上,为了能够在毕业设计中将手工计算与计算机数值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考虑手工计算的特点和可能性,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能够提取工程简化模型,采用结构力学手段进行手工分析,又要考虑计算机数值模拟的必要性,即不能选择过于简单的结构形式和单一的受力条件,无法代表或满足实际工程项目的功能要求及受力状态。一般地,结合当地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选题,可以较好地保证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避免虚拟课题可能存在的过度复杂化和不切实际。 2)毕业设计与学科课程设置契合 如前所述,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推导理论,也即传统的板书讲解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详细地讲解力学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构架,逐步掌握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但是传统方法不能结合计算机在现代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利用ANSYS、ADNIA、ABAQUS、FLAC以及SPA2000等常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实际问题建立抽象化模型,结合数值分析方法获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并通过图像来表达相应的计算结果。事实上,上述计算机仿真软件已经在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结构、水利结构的设计等,可以说,掌握计算机设计、模拟技术是现代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在大学生本科教育中应当给予重视并进行相关训练。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计算机数值计算介绍和使用方法讲解,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手段与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毕业设计乃至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为了避免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对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知之甚少,感到陌生或无从着手,在本科生有关力学设计计算的课程安排中应当穿插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介绍和应用,在学生掌握力学基础知识、手工计算技能之后,结合简单结构或构件的设计问题,逐步掌握计算机数值方法,这样不但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抽象力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为解决后续毕业设计的复杂结构、多向受力分析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中可以工程为实例,采用手工分析和仿真计算相融合的教学方式,由简至繁、由浅至深地讲授力学计算方法。首先提高学生对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手工计算的熟悉程度,其次,应用计算机数值软件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通过这样的综合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动态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对整个力学求解过程和应用均有了全面的认识,进而开发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使学生对课程和后续毕业设计具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起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论 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要求,以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毕业设计为改革对象,提出了通过传统授课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并重的方式,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本科生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我思考,让学生既能具备扎实的力学理论知识,又具备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一方面通过传统手工计算方式保证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和学习内容,既让学生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又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
初中政治小论文: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价值 【摘要】: 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关键词】: 新课改、活动讨论法、思想政治、应用价值 当前,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都相应地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许多国家都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或培养目标来加以研究和贯彻实施。在我国,尽管提倡教改已经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仍是要求大量 “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教条条框框,学生学条条框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应用。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活动讨论法”教学逐渐传入我国。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活动讨论法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活动。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如图所示。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 “《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树立了自信心,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活动讨论四】 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宣传 “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要充裕、讨论主题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初中政治小论文: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内容提要: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通过在阅读教材、小结知识点、学会发现、思考、参与及质疑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学 学法指导 学会学习 初中政治科实行开卷考试已有好几个年头了,开卷考试是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从指导思想上看,是变以知识立意为主为以素质、能力立意为主,关键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形势下,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务必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政治课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条件。那么,怎样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呢?根据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以下几种读书的方法效果较好: 1、依纲阅读法。即教师依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让 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因为目的性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观点,达到熟悉教材,初步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2、粗读教材法。所谓粗读教材法就是粗略地通读一遍,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它要求学生提纲式地把握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因为是泛读,所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印象不深,对问题理解的通透力不强。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听课,并为下一步细读奠定基础。 3、细读教材法。细读教材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点、线、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理出基本知识结构。能够比较、联想本框题新的概念、观念与所学过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认知体系中。 二、指导学生小结的方法——纲要浓缩法 纲要浓缩是指借助一种直观教具、结构图表或比较图表浓缩学习内容,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线”的记忆变成“面”的记忆,形象直观,重点突出,脉络清楚。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节、课、单元或全书小结。如在教学“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九年级第一课)时,教学完整课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初级阶段的含义(两层) 人口问题(表现、对策) 社会主义 为什么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 资源问题(表现、对策) 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 基本国情 环境问题(表现、对策) 含义 可持续发 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展战略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活动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摘 要]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将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本文立足于“如何充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活动课功能”的课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活动教学,课程资源,开发,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活动课的功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和政治课程资源呢?在活动教学中如何开发政治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何意义?本文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 何为课程资源?何为政治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政治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和学生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据此,除了学生手头现有的政治教材和资料外,小课堂、大社会中的任何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都是有效政治课程资源。 二 在教学中,围绕活动主题,借助广泛而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做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1、利用思想政治教材资源 思想政治教科书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核心。新教改后,教材按教学内容结构方面可分为引语、正文、辅助文、阅读与思考和探究与实践五个部分。据统计,整套初中政治教材穿插的共有“阅读与思考” 36个,“探究与实践”36个 , “小栏目”273个,其中初一部分109个,初二部分87个,初三部分77个。 可见,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占有很大份量,已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我在活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题时,创设“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的情景,利用“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当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对待挫折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的非常生动感人,同学们听后产生共鸣。既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这框题时,利用“想一想”:在课余生活中,你有哪些情趣?它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有哪些益处?这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引导,学生就会形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课堂气氛沉闷,若能时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亲身感受,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个个同学都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小栏目”这一教学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主体活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样“ 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实践”以及案例资料的资源的开发对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2 扩展思想政治教材资源 新教改要求不仅要确立“用教材教”,甚至“可自己开发教材教”。 (1)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联系实际,使活动教学乡土化。 任何地方都有其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资源。温州也不例外,乐清的电器和纹细剪纸,龙港的商标和农民城,永嘉的楠溪江和昆剧,鹿城的瓯绣和瓯柑、瓯海的菱角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地方特色的资源是我们教科书上没有的“地宝”,也是我们活动教学中可以广泛开发的地方或乡土课程资源。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响郊”。永嘉楠溪江的山水众人皆晓,这是一笔宝贵的乡土资源。在教学《环境与环境问题》时,就利用了这笔资源。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如画的风光,如诗般的乡村家园——— “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楠溪江仙境——— 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然后,以此引出环境的涵义。这样做不仅自然地导出新课,创设了情境,更主要的是激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从而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永嘉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红十三军、爱国烈士谢文锦、金贯真、郑恻尘和关榕等人。在设计有关“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活动课时,就组织学生了解和讲解红十三军和谢文锦、金贯真 、郑恻尘和关榕等人的事迹,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熟知的具体事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信度. (2) 汲取时政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使活动教学时代化。 “活动课”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和国家大事以及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好政治课兴趣,更多的是可以让他们从一个成长的年龄段去认识社会、认识时代。 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个内容知道多少,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来展开讨论。有个学生这样提出问题:“香港、澳门回归是不是因为条约规定的时间到了?”可布置成调查作业,通过学生们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新闻事实。在课堂上,全班同学针对问题进行了讨论,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弱国无外交”;二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和统一局面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三是“党和政府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有利于祖国统一富强和世界和平稳定”。最后还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有关“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资料,找出他们的观点和可耻行径、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何在。通过将时政热点与书本知识的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且也树立了前瞻的社会意识,促使学生们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和追求新知识,培养与时俱进的精神。 3、创造思想政治实践资源 社会实践是 思想政治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实现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舞台上能动地获取有用的知识。 温州经济的发展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应如何协调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呢?组织学生对温州经济与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学生写出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等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指出温州在发展经济中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结合资料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见,从而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这种调查活动,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尝试合作学习,提高交往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我们要建立起“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4、依托思想政治媒体资源 媒体是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活动教学”中,充分开发媒体这块资源,必能使我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 这一活动课教学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模拟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设计动画情境短剧,模拟法庭,进行“懂法.说法”活动。在这种新鲜别致活动中,学生参与了、体验了,知识也学活了。 5、建立思想政治人力资源 为教学的主体和主人——— 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学生说说他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资源。 “天空飘来一朵淡淡的云,悠悠地给湛蓝的天穹涂上了一抹飘逸。突然有一种朦胧的悸动充盈在心中,在那充满韵味的校园里,我们从无知的童年迈进少年的门槛。” “我们在打闹中寻觅到了知识的甘甜,我们在沉思中寻觅到了这里的深奥,然而,年轻的我们,拥有一份小小的幼稚……” “是啊,我们只知道大人们要保护我们,社会要保护我们,国家要保护我们,却从未想过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今天,让我们集大家的智慧,采撷自我保护的绿叶,在智慧的阳光下,学会保护自己。” 这是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课中导入的一个片段,这是学生的语言、学生的心声,说得多好多妙。 教师、家长、管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等人士都是思想政治课重要课程资源,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教育。 三 初中政治“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管还处在探索和尝试过程中,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丰富而有益的课程资源带给我们的种种美好和乐趣:一方面,它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另一方面,它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它还开阔了我们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我们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上述仅是学习新课程改革中有关思想政治“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点滴思考。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定向导读教学法” 所谓“定向导读法”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内容,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本教法的目的是要真正地发挥教者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法是由初读确定目标,细读落实目标练题巩固目标,作业归纳运用目标”四个环节组成。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对比,本教法能促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初读确定目标 新课伊始,老师划定该节课所学内容,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寻找本节内容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定向”。确定的“目标”不完全同于“教学目的”,这个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把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比较简单,指向分明的几部分,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规定,并可以进行测量,从这个角度上讲“目标”应专指学习目标,本环节的落实完全可以培养学生浏览阅读进行概括的能力。 例如:我教初三政治《我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这一框题的,学生看书后都大致归纳本框题的学习目标是: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2)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国人民的主体。 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学生提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教学目的引导归纳,并板书。 二、细读落实目标 仔细阅读课文,围绕目标去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克服了老师的引导讲解,而并不能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的现象。学生学习是他本人的心理活动,是他们自己的认识过程,而知识的掌握,必须让他们动手动脑,亲自参与,使学生养成以事实为依据,针对一定目标而进行的心理活动。教师应把“目标”寓于若干问题之中,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敢就实现了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各种技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记下其疑点,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即或是点滴,要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出来。 例如:在完成“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国人民的主体”这一目标时,提出: ①工人阶段是我国的 __________,为什么? ②我国政权的基础是 __________,农民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有何重要作用? ③我们初中学生算不算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何重要作用? 通过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从而实现完整理解并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学生也提出了如下问题: 1.什么叫政权?什么叫国家性质?什么叫政治制度? 2.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这句话? 3.知识分子为什么不算一个独立的阶级? 4.“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是否可以等同? 以上几个问题是教师意料之中的,也有几个学生提出: 5.书上说,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在实际生活中,都认为“×××书记是一把手”、“×××长是二把手”,为啥不是“人大主席”的权最大? 6.社会上有种说法“党掌权、政府给钱、人大举手”,到底哪家权大? 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如 1、2、3、4题,教师应该系统讲解,让学生掌握,对于认识上的问题,如后面两个问题,教师不要立即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联系书本知识对这些问题作详细的思索,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阐述,教师讲解中要切忌“避而不谈”或“蜻蜓点水”。本环节是课堂中的主要环节,学生学习时,教师要在行间巡视、辅导、纠正错误、肯定正确、帮助差生,切实做好本环节,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练题巩固目标 此环节是将学习目标改编设计为学生练习题,其要求是: 1.一项目标必须相应设计1-3个训练题。 2.复数目标可在同一训练题中。 3.训练题型应根据中考政治科的题型设计。 4.训练题要事先准备好:印出训练题、写好小黑板,也可口述。 5.要备好学生解题方法,步骤和标准答案。 6.注意给差生的题可以浅一些,并留给足够的思考时间。 7.训练方式,可以闭卷作答、分组笔答、抢答等,以活跃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再度高涨。 学生通过做训练题,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学习中弥补遗缺,另一方面使学生最终感到“学有所获”,从而延长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四、作业归纳运用目标 本环节要求学生用较少时间完成作业达到巩固所学知识,要求如下: 1.阅读该节内容。 2.列出学习纲要。 3.能否回答该书所有问题,如不能回答,复习该节,直到能回答为止。 4.实际题例。对一框题学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至两个有一定深难度的题,个别框题也可不布置作业。 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和尝试,我觉得“定向导读法”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觉地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使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初中政治小论文:探讨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篇 一、生活实例导入法 初中政治教材多以生活化的语言命名课题,如《笑对生活》、《成长在社会》等。教材做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教授,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领悟理论观点和人生价值。例如在《笑对生活》教学中,导入可设置为: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自然灾害视频,在播放过程中讲解:火灾、地震、车祸、生老病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无法预知,也很难避免的灾害事故。这些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人造成很多的伤害,导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那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呢?请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挫折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举手进行简短演讲。学生讲述的故事必定源于自己的生活或感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理解,并很快将学生引入新课题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学生个性活泼,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因此,课题导入可抓住学生这一个性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妙选择相应的故事、神话、名人趣事、典故等作为课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识欲望。例如在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时,导入部分可安排为:首先引用学生熟悉的俗语。“人贵人自知之明”,然后讲故事:在古希腊,有个形如舞台的伟大神殿屹立于帕尔纳索斯山陡峭的斜坡上。这座神殿是古希腊人用于供奉阿波罗神的。在这个神殿中刻着一则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这个古老的神谕是当地人长久历史生活的感受的表达与凝结。古希腊人把它当做人生的最高智慧。实际上,这则神谕说明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可贵性。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了解自己吗?你们对自己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呢?这样的导入运用神话故事丰富学生的想象,开启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结合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是指对悬而未决的事情或问题持有关切的心情,使人们为了探索究竟而迫切进行相应的行为活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能催人思考和探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动性,增强其自学能力。悬念导入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导入法,也是具有较好效果的教学导入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在新课题讲授之前可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苏教版《行为与后果》的教学中,两只青蛙在觅食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一个牛奶罐里。A青蛙想:完蛋了,我要死在这牛奶罐里了,因此,它在静静地待在牛奶罐里等死。B青蛙想:我有结实的肌肉和坚强的意志,一定可以跳出牛奶罐,于是它一次又一次奋起跳跃。这两只青蛙各代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呢?大家猜猜看,故事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呢?B青蛙在不断的跳跃中使得脚下的牛奶变成奶酪,最终跳出牛奶罐,重获自由。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并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总之,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可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使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及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获取知识,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朱红霞 单位:涟水县红日中学 第二篇 一、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学生兴趣 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新的教学的模式,基本上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2]。作为初中政治课的老师,一定要在这样的教学的模式下进行相应的教学尝试,不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非常的沉闷,一定要在丰富课堂的内容的情况下,使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因为,政治课本身就是理论性的学科,如果课堂不够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的时候一会觉得乏味,所以一定要让课堂在活跃的氛围中授课。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学习得轻松。丰富课堂内容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参观一些政治展览馆、与一些哲人进行探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积极影响的。由此可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想有效的完善政治教学,丰富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二、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好关系 现在新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初中政治方面的教学,保持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拥有独立交流的平台,这样才会达到了互动的效果,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不会对学习产生排斥,他们会更乐意与老师在一起,学习的浓厚的兴趣也因此而建立起来。要想使得这样的关系成立起来,教师首先就应该意识到这种关系的积极作用,抛弃老师高高在上的想法,谦虚主动的去跟学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让他们能够真心的相信自己,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说给自己听,然后教师也就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比较难的,一定要耐心的进行解答。在很多的时候,还要时不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甚至做出一些友善的动作等等,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交流得更加和谐,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与学生之间的融洽的关系,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在生活的相处过程中,也一定要相处得非常融洽。如教师的穿衣、用餐、交谈等方面一定要以身示范,从而使得学生在这方面对教师的行为习惯得以尊重,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 三、将政治课中的理论实践化 现在初中的政治的教学还是有着扭曲的一面,如教师将政治置于理论教学的范畴中,认为学生只要理论方面学的好,那么教师的政治课的教学也就完成了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完全的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忽视了政治课的价值,其实政治课也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的性格和道德方面的塑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识记,这样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会觉得政治课的学习非常的乏味。这些情况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在政治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作者:马艳华 单位:环港初级中学 第三篇 1政治教学理论融入生活 政治教学是以理论为基础,老师要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政治教育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个人品德,现在很多学校都是采用 试卷考题方式对学生进行审定和评价,这就导致学生盲目学理论知识,忽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做试题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答题,了解生活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不注重理论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甚至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政治理论,这就忽略了政治的重要目的。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生活中的案例带入政治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古板的教学课堂上唤醒新的生命力,使学生的专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做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个人品德,实现政治教学目标。 2贯穿政治教学,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处于发展阶段,有较强的创新力和思维活动能力。老师在政治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发展舞台,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老师就要学会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总结,将上一节课所教内容和要教的内容相联系,发展问题和了解学习内容[3]。老师给学生探讨的平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老师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最后老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把问题贯穿于政治教学中,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 3结语 初中政治教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形成、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等初步形成。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从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出发,运用游戏、演讲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通过把实际生活融入初中政治教学,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在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时要明确政治教学目标,完善政治教学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各种能力。 初中政治小论文: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即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因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初三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实效。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2、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3、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我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接着列举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这些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最后我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受这一客观规律支配的,从而要求同学们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树立起“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也达到了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我们也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大纲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巩固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三对口:教材与大纲对口;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对口;练习与中考试题题型对口。力求做到: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考得好。 二、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差生优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差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差生,决不歧视他们,而是偏爱差生,重视差生,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差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有位学生陈金元,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可是手却很巧,一到课余时间便画画,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时甚至用小刀在桌面上雕刻,整个课桌面仿佛成了一个“动物世界”,遭到许多教师的批评。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多次与之交 谈,肯定了他的心灵手巧的一面和在绘画、雕刻方面的天才,指出他有这种天才,如果在学习上稍加努力之后,以后可以升到艺术学校去深造,一定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并指出学习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补上来的。此后,这位学生学习上有了变化。我又及时给予督促、帮助,指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同其他教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到学期结束,他的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常为班级黑板报画刊头,得到全体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最后,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差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要组织差生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利用早晚自修等课余时间,每次组织三至五名差生,给予耐心辅导,决不歧视、讽刺、打击他们。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而且针对差生知识的缺漏,循序渐进,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不致于破罐子破摔,而学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差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视辅导和转化差生,只有这样,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研讨 一、对政治教师教学素质的新要求 在影响学生成绩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素质;在影响课堂教学成效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素质;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情感、驾驭教材等素质。 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得到了明显改进,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政治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普遍改进,教师都意识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课堂评价取向仍受到限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绩仍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潜能未被完全列入评价标准。此外,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授课的教师数量较少。因此,政治教师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继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二、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要求的策略 1.宏观策略。从宏观层面上看,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课改要求的对策为: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物质待遇的提高可以防止教师队伍人才流失,同时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在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可以建立优秀教师认证制度,让优秀的教师得到回报、受到奖励,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专业素质。 2.微观策略。从微观层面上,也就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课改要求的对策为:加强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政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政治课程特点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注重自我更新。 善于自我更新的教师才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要从激发政治教师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两方面实现政治教师的自我更新。综上所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国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注重发挥校长的引导作用、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和教研制度,教师注重加强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初中政治教师就能达成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政治小论文:对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研讨 一、对政治教师教学素质的新要求 在影响学生成绩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素质;在影响课堂教学成效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素质;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情感、驾驭教材等素质。 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得到了明显改进,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政治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普遍改进,教师都意识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课堂评价取向仍受到限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绩仍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潜能未被完全列入评价标准。此外,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授课的教师数量较少。因此,政治教师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继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二、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要求的策略 1.宏观策略。从宏观层面上看,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课改要求的对策为: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物质待遇的提高可以防止教师队伍人才流失,同时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在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可以建立优秀教师认证制度,让优秀的教师得到回报、受到奖励,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专业素质。 2.微观策略。从微观层面上,也就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课改要求的对策为:加强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政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政治课程特点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注重自我更新。 善于自我更新的教师才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要从激发政治教师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两方面实现政治教师的自我更新。综上所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国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注重发挥校长的引导作用、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和教研制度,教师注重加强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初中政治教师就能达成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政治小论文: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政治教学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思考与探讨。主要从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之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时间,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无疑标示着新一轮课改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的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又如何体现这一教育目标?以下笔者做出的一些思考与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 要实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要在于改变当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教与学”方式与习惯形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鉴于以前教学环境落后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知识的接触是以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接收模式为主,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导下,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片面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与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知识的传播逐渐模式化,这大大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当今随着信息多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获取到信息的途径简单而多样化,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则更加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适时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才是培养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2.民主教学,引导思维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培养是至为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声音,都应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进而在教学范围内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都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这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表现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育上,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角色置换等多种方式结合,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展演中发现一位老师将小品剧引入到课堂当中来,在初二的“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中,课前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这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 3.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政治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同样要体现出其实践的精神,要充分把政治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主题的提出依据可以多样化,教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以及各种节假日喜庆活动等都可为课堂创设情境进行讨论学习。这种类型的情境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进一步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对社会实践的洞察上面,社会见识的开阔和观察的角度都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上,应带领学生,而最重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去丰富个人的社会信息积累。同时注重激发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能深入分析身边的小事小问题。在不断的动态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 思想政治教学金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与锻炼。在生活和实践中,他们将不断获得促进思考和领会理论知识、观点的外部信息,学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将从仅仅依靠课堂、课本和教师中获得知识和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4.软硬件辅助设施的建设 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求有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辅助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对于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而言,初中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比较完善,这包括有:老师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升级;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内容的健全和更新;学生活动开展条件的成熟等等。加上这些城市里学生的大部分家庭能够提供比较良好的学习条件 ,这对于沿海城市的学生来讲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然而大部分乡镇教育和农村教育尤其西部教育在这方面与沿海城市的教学条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些地区的学生受教育几乎完全集中在学校中,学校的硬软件设施就是他们学习可以使用的仅有的工具,因此对于农村学校更需要加强学校的硬软件建设,需要社会与政府给予更多的资助力量。 5.健全学生评价体系 在现时中学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普遍是运用终结性评价手段,即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核心为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体系应该一改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来作最后评定的模式,坚持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的原则,要重视近期发展和长远规则,扎扎实实地达到新的目标,评价导向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种激励改进的机制,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使评价成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坚持评价的主体性与多角度的原则,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最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主体的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多角度评价,即从不同角度审视过程和效果,坚持评价的多元化。 当然,在评价中不能否认考试的作用,其对学生有着激励、考核和指导三大重要职能,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职能作用,改善考试形式。以前的考试基本上有着特定题型对课本内容的考核,重在考查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在考试形式上进行大胆变革,诸如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增加辨析等能力培养性试题和行为导向性试题,以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综合考查。这些考核方式会改变学生过去被动应付考试的状况,增强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教学如何运用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 政治这门课,往往被认为只要读读背背成绩就上去了,因此有些学生课堂上就少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便成了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非让学生产生兴趣不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愉快教学法”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若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做到乐教。因为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即“亲其师,才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教师的要求就会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优者不偏爱,学习差者不歧视,了解学生,理解差生,关心差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自卑感逐渐消失,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从教师那里受到鼓舞、鼓励,从而尊重教师,激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全神贯注,听得投入,学得扎实,记得牢固,理解得透彻,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要适当设疑布悬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上课时,在难点、重点或枯燥无味处,恰如其分地设置、制造悬念,使之感到惊奇、刺激,产生兴奋和热情,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例如,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节课时,先向学生介绍焦点访谈中的毒火腿、毒腐竹的案例,展开讨论,一下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知识基本当堂掌握,效果很是错,这就应了严里士司多德的另一句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如在教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课时,在课前,我先制作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家庭、学校内及周围的环境状况、成因及危害,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认识从感生到理性,不断深化,教学效果很明显。 在练习和复习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羸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开放性地思维。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见,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 这种方法主要在练习课及复习课上运用。初中生仍不减好动、爱玩的特性,好胜心、自尊心也强。教学中采取多种有趣的手段,寓教于乐,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感知清晰,乐此不疲,思维主动、活泼,记忆也比较牢固。例如,有时练习课,教师往往布置完要求掌握的内容后,就让学生默记,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这种老方法,对于一小部分意志力强的同学,能自觉主动地去记、去背;而大一部分同学则不专心,记不住。我便采取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游戏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之感兴趣,愿意去背。一会儿我点名让学生回答;一会儿我让会的同学提问别的同学,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紧张而愉快地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又如,复习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点名回答、举手回答、抢答等方法,展开竞赛,同学们踊跃参加,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 初中政治小论文:分析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创新机制 初中政治课堂中的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同时它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的内容是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基础。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办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正确的提问方法。 一、初中政治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解决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一门课程。 初中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全面践行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要求的重要保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和提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 初中生还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涉世未深,可塑性强。为避免初中生被社会上那些不好的思想内容和消极言论所侵蚀,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行产生,它是通过人在接受后天的教育培养和社会熏陶而产生的。通过政治教师的教导,使学生能够逐渐的领会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在人的政治导向道德导向及认识导向这三个导向上,充当了指路明灯的角色。所以重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对国家、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政治课堂提问原则 第一、难度适宜的原则 教材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分,学生的个人能力、生活阅历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课前的提问设计上,要做好对学生的能力调查,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能力接受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上,尽量避免平铺直叙,适当的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适时适量的原则 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课堂提问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是每一个政治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再导入新课时、新旧知识点衔接时、学生听课不认真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层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教师“满堂问”的现象。教师盲目的提出问题,在课堂氛围上,看似非常活跃,但这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学生并不一定感兴趣。这与课堂提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相背,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所以如何掌握好课堂提问时机,既要做到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主体,教师的提问也是针对学生而提出的。所以在提问时,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提问的以人为本,主要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一是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课时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在什么时间提问,留给学生多少的思考时间,都要实现设计清楚。二是提问学生时,要面向班级中的所有学生,教师不能因个人的喜恶,只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公平民主,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错,都要进行鼓励和表扬。避免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三、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一、提问的针对性 教师提问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庄子·养生主》中曾讲到“庖丁解牛”的故事。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要做到庖丁解牛,切中要点。要紧紧的抓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来提问。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吃准学生,并以此来设计问题,使得提出的问题,既切中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也照顾到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提问要做到有条不紊 初中政治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快速、越级的发展和提高。所以提问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对于一个综合程度高的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到层层分解、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时,也要考虑好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问题。设计好这些问题的顺序,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引导学生逐个解决,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提出的问题要新颖 初中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做到别出心裁。从书本上来看,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肤浅,乏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加工,在提问的时候,加入一些当下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起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同样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教学进步。 结束语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利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初中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一种改革措施。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课教法初探 一、现状与反思: 政治课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一听上政治课就抵触?经过反思及调查,我发现政治课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教师身上。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肯定政治课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政治课是人生的基础课程。 既然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问题,我们就应该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常听一些学生说,政治课老师就会讲大道理,大多数政治课内容生硬、枯燥乏味,老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学生在下面不亦乐乎地聊。再加上政治课不再参加中考,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生越发地轻视政治课。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怎么办?这就要让政治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要出彩儿,让学生乐于上政治课。 二、我的教学尝试: 政治课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特别注重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它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培育与塑造。这些内容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创设一切有利因素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完成思想上的升华。 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课,营造好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 第一、在教学中,要想营造好的课堂气氛,上好一节课,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教师应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师生、生生应互相尊重。 第二、课堂气氛和谐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让课堂死气沉沉,过于严肃,语言亲切、表情丰富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自然是轻松的活跃的。 第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才会高。师生、生生在课堂上互相尊重、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就是创造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环境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们不怕说错,因为没有人嘲笑他们,他们不怕与别人意见不一致,因为老师不会因此而批评他们,反而老师有时会表扬他们、赞赏他们。在这样一个宽松、活跃、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显着。 (二)除了营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外,正确的育人方向、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把培养学生的好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做人的前提是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因此,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诚信品德、创造精神。 首先培养自信心。 自信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别人所不及的。如果学生缺乏自信心,则无法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而且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高度竞争的社会给人们,包括中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的心境总是处于高焦虑状态;有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都明显下降;有的学生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也有的学生因缺乏对社会情况的正确认识,且与同龄人交往不多,所以性格孤僻,经常被自卑感困扰,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善于发言,当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便觉得很没面子,无地自容,以后再也不愿发表意见。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地问他们问题(问题相对简单),对回答正确的大加表扬,对答错的也不责怪,而是以微笑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以点拨和指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也能增强自信心。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由此遭人非议以至讥笑并不是可怕的事,假若因此不再相信自己,看低了自己就会导致今后处处失败。 其次,培养诚实的品质。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青少年学生的“德”与“智”同时发展。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在政治课上尝试性地用了“课前演讲三分钟”的形式。也就是把每节课的前三分钟交给学生,让一位同学演讲。学生演讲的内容由自己写(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但是不能抄袭他人的成果)。有一次,轮到了初二5班的马腾演讲,他演讲的内容非常精彩。为了激励其他同学,我对马腾同学进行了充分表扬。可是,课后马腾同学来到了办公室,红着脸说:“老师,因为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写,所以昨晚我背了一篇别人的小短文来应付今天的演讲,请您批评我吧!”听了他的解释,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感动。诚实的品质在当前的社会多么可贵!我以此事为契机,在自己所教的其他班里开展了以“诚实做人,诚实学习”的专题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诚实:在学习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做人上要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留一份真诚给自己,撒一份真诚给别人,让虚伪无法驻足。 再次,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适用时代的发展,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教师就必须尽快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全新的理念去塑造新型的人才。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很多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经常带着兴趣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并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树立起创新意识。在“正当防卫”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则材料:”卖西瓜的甲某的瓜摊被抢,他在制止的过程中用刮刀刺伤了五人,其中一人因伤势过重而亡。“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甲某的行为属于何种行为(行为前----行为后)? 甲某应不应该受刑法处罚? 法院将如何判决此案? 如果你是甲某,你应该怎么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设计的案例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激烈,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很多人在此基础上还联系身边的事例提出一系列问题请求我来解答。一节课里,师生之间如沐春风、其乐融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人。 第二、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摸索出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形象情景,使课堂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堂与生活相连。在教学中我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种情景教学: 1、图象情景。图象情景就是利用适合教材内容的插图、漫画、 影视资料、多媒体等将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感性空间,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生产者、经营者应奉公守法”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知了教学内容。 2、创设语言情景。在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用图象情景触动学生的视觉中枢,而且可以用声音去刺激学生的听觉中枢。创设课堂语言情景,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以绘声绘色的讲述渲染课堂气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知识。如在“原始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教学中,我先向学生展示幻灯片《原始人狩猎图》,然后根据这幅幻灯片以时而空灵、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兴奋的声音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遥远年代人类生存的故事,通过这种语言的渲染,学生仿佛置身于几十万年前古人类同大自然进行不懈斗争的年代。 3、创设表演情景(角色扮演)。高尔基说过,按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我能够抓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经常将部分教材内容编排成小品、课本剧、故事剧等文艺形式,让学生通过完成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完成教材内容,实现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创设表演情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4、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问题来自于实际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就要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初中政治课的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很多时候,问题情境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学生只需要把自己生活中的不能理解、不能判断的事物提出来就是很好的问题情境。 第三、引导学生提问 教师不是传达真理,而是激发学生去探索真理。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教给学生找到提出问题、探求问题的方法。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引导学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应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层层设活动,设“陷阱”,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在讲挫折时,我教学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学生可能向外找原因,也可能向内找原因,老师先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到底那种方法好呢?”老师可以讲一个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带着知识走进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发问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战胜挫折,鼓励学生认识自我。 我在教学中的这些做法虽然离一节好课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实践下去,学生一定会乐于上政治课,并在政治课上进行自我教育,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初中政治小论文:浅谈初中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 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数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主要任 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 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 育、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 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 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 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 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 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 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 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论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威力一是靠真理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风等,即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真理的力量通过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政治教师的人品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一、政治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 在人格因素中,政治品格居于第一位,它表示在政治教师的一切言论的行动中。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政治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例如,教师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己却不求上进,做一 天和尚撞一天钟;讲诚实守信,自己却极其虚伪;讲遵纪守法,自己却常常上课迟到早退;讲大公无私,自己却为了一点“回扣”强行向学生推销并无多大价值的复习资料等,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可见,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因此,一位合格的政治教师必须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自己的理解、认知、体验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决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充当传声筒;必须为人正直、正派,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面对喧嚣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守住一片宁静,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政治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所以,政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政治上的指路人,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新知识、新技术频繁出现,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政治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三、政治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政治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无论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政治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四、政治教师要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当前,在政治课被认为难教,政治教师难当的情况下,需要政治教师具有执著的敬业、乐业精神。政治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特级教师郄禄和曾经说过:“一个教师要解决三种能力问题即动力、能力、精力。缺乏动力不想干,缺乏能力不会干,缺乏精力不能干。三者之中首要的是动力问题,而动力则来自于对教育的事业心。”可见,政治教师增强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才会处理好苦与乐,贡献与报酬的关系,从而甘心为教育事业献身,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综上所述,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将学生的性格品质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治教师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内外以其崇高的人格魁力感召学生,不要单靠口头说教;要尊重热爱、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不要靠大棒来维持教师尊严。只有这样,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在教学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 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突出的,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便是其中之一。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 社会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正在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总的形势是好的,另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处境却比较困难,政治课的教学情况也不例外。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教学过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现或诱发其表现的条件。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 二、社会性偏差的表现 根据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现实性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就是失之偏颇。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结合“热爱社会主义”议题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就没有你的饭碗,这可跟过去的社会主义不同,那时人人有饭吃,有活干。”据了解,这位学生的父亲被单位裁减下来了,所以他对当前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陈述的事实却有片面性,因为他对我国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实际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只看到眼前暂时存在的某些非本质的现象,结果有些事实是被夸张了,有些则是被曲解了。 二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历史性偏差,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一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可以作出新旧社会的对比。可有位学生写道:“在五、六十年代,人民生活很苦,吃不饱、穿不暖,人们穿草鞋,女孩子没有裙子穿。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显然这位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缺乏比较完整和接近本质真实的了解,而且给人的印象是参照系错位,把改革前后社会生活的对比误作为新旧社会加以比较了。 三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观点性偏差,表现为学生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有的学生的行为常不自觉地表现了社会上的影响,嘴里哼着顺口的广告词,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 化的。结果,关于在新形势下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次在课堂讨论时,有学生持否定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是高消费,能挣会花自己光彩,别人也羡慕。艰苦奋斗已不合时代潮流,要不,建那么多高级宾馆、进口那么多高档消费品干什么?!” 四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兴趣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冷漠与疏远,而对各种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却有一种特殊兴趣偏好,如从迷恋港台歌星到热衷于港台的言情武打片,从欣赏西方文化到服饰打扮、行为作派、消费品味的港化、西化。反之,有些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不感兴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却把港台歌星一类形象当作青春偶像极力推崇,一味模仿。至使这些学生身上“奶油味”和各种怪味过浓,精神疲软,人格退化,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五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态度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只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事物。一次在讲到我国经济上开放、搞活的必要性时,请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一位学生不满地说:“现在到处都是摆摊设点的个体商贩,把周围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附近居民无法正常生活。自从开放搞活以来,我家没睡过一次安稳觉。”不能客观评价经济上开放、搞活的意义。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的综合效应是十分消极的,它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三、社会性偏差突出的社会时代背景 学生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但作为一种现象突出出来,却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归根到底,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变型以及当代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产物。巨大的时代转变深刻影响着人们(自然也包括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促使其产生各种变化和反应。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这些变化中有许多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要求的。如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等,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有些影响则比较复杂,甚至明显具有非建设性的消极作用,并折射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学生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即源于后者。考虑到目前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与冲突,多元价值取向已成现实,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社会性偏差”现象的存在不合理性。社会上有人甚至认为在我国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而这又进一步诱发了学校教育环境下“社会性偏差”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四、政治课教学的不适应状况 由此对政治课教学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根据教育从属于社会的特性,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里,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存在着相对顺应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容易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如在五、六十年代,学校教育教授给学生的东西,和社会上给予学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吻合的,那时政治课好教,学生也愿意听。相反,处在转型过程中并充满变化和无序的社会环境时,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反差很大,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要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政治课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应该看到,由于当今社会变化来得巨大而又迅猛,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而且有时还很尖锐和突出,学生自然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结果社会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然而社会影响是复杂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又良莠混杂,使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容易受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性影响。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化,政治课教学往往处于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教师们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社会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甚至一时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而教学的滞后性无疑弱化了教育本应起到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就使教育的作用下降,而社会的影响作用上升。这一升一降,使学生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难以避免地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根据实际接触和了解,对政治课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状,不仅有些学生不太满意,有些学生家长也不太满意。有的家长抱怨说,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好了。如果按传统观念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的、谦让的和乐于奉献的人,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适应不了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可如果把自己的处世经验不加区别地传授给孩子,又怕把孩子真的带坏了。个别家长甚至不客气地说,你们政治课讲的那套东西听不得,非把我的孩子带傻了不行。如果照你们讲的那套去做,我的孩子将来都学不会怎么做人了。 五、治理问题的思路 对政治课的责难有些虽然说得很尖锐甚至很难听,但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作为政治课教师,他们有时也抱怨教材写得不太理想,希望能够写得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愿意听,使社会公众感到满意。但是应该指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变革的时代,一切传统事物都应站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政治课无须为之汗颜。如果这种观点指的就是政治课这类所谓的传统事物,那么它的逼人气势只要放到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分析,便冰消瓦解了。道理很简单,中国无须为自己是否应该存在进行辩护。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又千差万别的大国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取得发展,必须有统一的信念和意志,如果让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统治中国(不是指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因为不管愿意与否,它总会存在的),不消半年中国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恐怕不言自明了。因此,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居于主导地位,而这正是学校政治课教学(不管它将来会改成什么形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生命线。政治课教学无非是以知识形态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 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应该承认,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教材的有些观点、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某些要求虽然不一定过时,但在论证和说明时,确实显得有些简单化了。如我们讲要热爱集体、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但学生问,现在不是鼓励人才流动嘛,人才“跳槽”实现个人价值与热爱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究竟是什么关系?所以说,如何写出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指导的教材是一个大问题,希望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起来,依靠集体的智慧认真加以解决。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指望有一套一成不变和始终适用的教材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还处在发展变化中。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估计,要真正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定型的、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从现在算起,恐怕还需要三十年左右的时间。照此考虑问题,在这段时间里,政治课教材的不适应状况恐怕带有某种必然性。而教育不等人。事实上,由于各种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教育的一大障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加以克服。否则,政治课教学就有可能流于表面化和走向形式主义。应该看到,社会越是发展变化,越是需要教育能够对学生起正确的引导作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提供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生活虽然复杂,但也不是不可以认识。我们需要努力学习,树立起必要的信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不完善、不理想。一些事物的存在尽管会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效应,但又有暂存在的合理性,如贫富差距;一些现象的出现尽管会产生突出的消极作用,但要完全消除又不可能,如腐败。教师在观察和认识社会影响时,应该充分看到它复杂性、过程性和历史性。另外,对具体事物有的应避免轻易下肯定或否定的简单判断,但这决不意味着政治课是对“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作庸俗论证,而应力争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把握实施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理想和信念正确引导学生。比如“大款现象”是学生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大款”这一说法至少在现阶段是中性的,并不含褒贬之意。有钱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一些学生认为只有“大款”才值得尊敬,才是人中之杰,进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纷纷炫耀自己的爸爸、爷爷或别的什么亲朋好友是大款,搞得真假难辨,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这种思想意识和做法就不对了。因为金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合适标准。又如“高消费”也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发展经济就不能完全排斥高消费,因为有钱人无处花钱,不利于发展经济,进而逐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一些学生认为只有 高消费才活得潇洒,才活得有意义,有的家庭并无高消费的条件,但也要家人挤出钱来供自己摆谱和享受,这种思想意识和做法就不对了,因为高消费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生活是否有意义的合适标准。总之,教育者的观察点,一方面要注意社会影响的性质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对社会影响作出了怎样的主观反映。有时,社会影响本身传递的是很复杂的社会信息,不一定完全就是消极的,但学生仍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性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克服学生对社会影响作出主观上的消极反应。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有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应该明确,即在政治课教学中,也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里所谓的两手,一手是抓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把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但只有这一手还不行。因为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离开学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参预者,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实际,只就书本授课,尽管可能讲的都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都是现成的,但由于学生感到空洞和脱离实际,仍然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还要抓另一手,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这两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情况是,由于受高考、中考等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存在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制约因素,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解惑答疑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被明显地削弱了。结果造成一手相对比较硬(因为有高考、中考等考试的支撑作用),另一手则较软的现象。尽管存在许多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实际困难,但在教学中要真正搞好教育工作,还是应该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然,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 六、具体做法 关于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教师实际上处于裁决者的地位。他必须对某种问题作出某种判定,以便决定是否应实施教育。但他作出的判定也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这显然是一种矛盾,教师的成熟、谨慎、理想和责任感有助于缓解矛盾。但完全避免矛盾的发生显然不切实际,除非教师放弃了教育者的责任。总体而言,教师应处在教育的主导方面。为了克服社会性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 1. 针对现实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尽可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较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应避免在是否是“事实”的问题上做无谓的纠缠,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现实,引导学生对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2. 针对历史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消除学生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历史隔膜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认同感。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有限、生活体验缺乏,应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看问题,避免因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而产生对历史的误解与偏见。 3. 针对观点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形形色色的“新观点”不能盲从。同时注意使正确的观点与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比较好的结合起来。 4. 针对兴趣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坚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感召人心的精神力量,坚信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的思想、情操和业绩,能够对学生起健康、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要注意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和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使教材上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人心,打动人心。 5. 针对态度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注意理顺学生的思想情绪,端正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考虑到态度同学生个人的生活境遇有关,可以设置情景,努力设法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沟通对社会上人与事的理解。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广泛的并具有挑战性。处在社会大变动环境下成长的中国青少年固然代表未来,但他们并不因此便具有择优汰劣的天赋能力。我们不是“一代定比一代强”的庸俗进化论的盲目信徒。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一社会群体,正处在价值“重塑”与价值“失落”并存的复杂的社会局面中。无论是“重塑”还是“失落”,都有可能以不同方式强化这一现象。要根本解决问题,有赖于政治、经济的有效整合。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育的社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工作者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让事态沿着我们期望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或者放弃引导的责任和努力,任凭事态在发展中进入不可知的混乱无序的未来。对后一种结果,凡对中国前途抱有责任感的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就政治课的教育功能而言,我深切感受到,凡是在教学中注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能够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抓住学生,学生是会接受教育的,并易于入心入脑,使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逐步得到矫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作到这一点决非易事,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初中政治小论文: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以及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应用多媒体的: 一、积极引起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了不起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一些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介绍《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法律,我们的好朋友》这一段flash动画歌曲,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用一段影视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这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 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努力创设意境,感染学生情感。 我们的教学内容,有不少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我们就要感动学生,以往我们常常讲事例,但由于大部分教师讲读水平有限,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加上一段精彩的视频,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在讲初一年级《防患于未然》时,我意识到,有些学生认为法律离我们太远了,仅靠讲解这样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他们的认同的。我想起了以前曾深深感动过我的一首歌,迟志强的《铁窗泪》。上课时,我用迟志强的事例来导入新课,再播放了歌曲《铁窗泪》的flash动画。然后,在低沉的语调讲述犯罪的危害,影片、歌曲、音乐的辅助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动。课后,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学生的眼睛也是湿润的。 三、创设情景演练,激发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案例的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初二年级《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们先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关于北京一些市民长假旅游被骗的影视,再用图例演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了维权的途径。 四、增强时代气息、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由学习课本、解决课本这个“小社会”的问题,到认识社会、解决社会这个“大社会”的问题,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度增加有利于教学的信息量,要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新情境、新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这种特点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如在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分别播放台湾陈水扁当局假借民意,大肆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的画面,使台湾问题这一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如讲授我国的外部环境时,录放2001年4月1日美国侵犯我国主权,制造撞机事件的有关素材。讲“我国经济的发展”时,录放了中国入世协议签订的有关场面,并用多媒体技术加以处理。课堂上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片断,引导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经过层层诱导,不仅使学生接受了最新的信息,也使学生从表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然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提出:“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思路宽广的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创造、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许多弊端:教师主宰课堂,照本宣科,单纯地灌输所谓的“政治思想”,学生被动学习,为分数而学文秘站:,忽视学生思维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及社会公德的提高,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政治思想课的学科性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政治思想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教师的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政治思想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渊博的学识,优雅的气质和风度,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学生模仿的偶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致、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教师应是船长,要能利用安全可靠的方式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船;教师应是指挥员,要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教师应是导演,要能编导出一幕幕激情剧;教师应是创意人,要能把课堂教学包装得天衣无缝,色彩斑斓。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理清知识网络,揭示体系结构,抓住难点,突出重点。第二,精选典型材料,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第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政治思想课最忌“照本宣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外在教育因素转化为内在精神需求,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规律,才能将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转化为个人思想,同时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个人行动。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教育不是单纯机械地将知识传授给被动和顺从的学生。”改革课堂教学的核心应是使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和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中政治思想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尤其要如此。政治思想课不能上成纯“政治思想课”,不能板着面孔,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政治思想”。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于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拥有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良好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把思维方法组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结构,用具有包摄性的观念把握思维方法的全貌,就要具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人心目中的“好学生”碌碌无为,而一些屡遭白眼的“捣蛋鬼”反而能适应环境乃至有一定作为;一些“尖子学生”对教师不理不睬,而“白搭学生”却对教师恭恭敬敬,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吗?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一个人若具备了良好的情感,将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人生的宗旨,这样我们所说的学习,就不再是传统的学习内涵,而是素质教育派生出来的“大学习”观。 政治思想课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有目的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加大让学生学习社会的力度,引导学生进行热点问题的讨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让学生注意搜集一些普遍关心、敏感的问题,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全面辩证分析,就可以认识到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将最终决定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学生树立起发奋学习,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基础和信心,增强改革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强化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进一步加强国家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关注祖国的前途。通过热点、现实问题的讨论,学生既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教材;既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既能感知事实,又用事实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谁掌握了21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 世纪的国际中处于主动地位。如何立足于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微生物论文: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性能的初步对比实验 摘要:本文对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净化SO2的性能进行了初步对比实验研究,分别测试了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在液相和气相环境中对SO2的净化性能,同时考察了在气相条件下二者对SO2的净化效果。实验表明,利用复合固定化方法即吸附—包埋—交联法制备的固定化小球,与游离菌相比,对SO2的净化性能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 二氧化硫 降解 0 引 言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1990年煤在一次能源中占76.2%,2000年占70%,预计2050年仍占60~70%[1],这表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我国煤炭大多数都直接燃烧,因此造成烟尘和SO2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导致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造成了严重的酸雨污染和生态损害。根据有关研究,1995年我国由于酸雨和SO2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为1100多亿,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到2.0%[2]。如不严格控制,SO2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削减和控制燃煤SO2污染是我国能源和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早在50年代,Leathan等(1953年)及Temple等(1954年)就分别发现某些化能自养型细菌与煤中FeS2的氧化有关,并从煤矿废水中分离出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us ferroxidans)[3]。然而,当时,此发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70年代,因世界范围的大气污染和酸雨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才开始重视与煤炭脱硫有关的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脱硫是利用化能自养微生物对SOX的代谢过程,将烟道气中的硫氧化物脱除。在生物脱硫过程中,氧化态的污染物如SO2,硫酸盐、亚硫酸盐及硫代硫酸盐经微生物还原作用生成单质硫去除[4]。目前,传统的生化处理存在着生物浓度低,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并且给后处理带来麻烦,同时占地面积大,投资高、动力消耗多等问题。这些问题采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而固定化微生技术却展现了广阔的前景[5-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即固定化细胞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它是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保持活性并可以反复利用[7]。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最初主要用于发酵生产,70年代后期,被用到水处理领域,近年来则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固定化生物技术克服了生物细胞太小,与水溶液分离较难,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端,具有微生物密度高、反应迅速、微生物流失少、产物易分离、反应过程易控制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污染物处理技术[8-10]。采用固定化技术可以使微生物封闭在载体内,减少菌体的脱落,同时微生物在载体内可以繁殖,当酶失去活性后,通过培养可恢复其活性而被反复利用[11]。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工业的进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已成为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固定化微生物法净化低浓度烟气SO2技术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生物技术在废气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且为低浓度烟气SO2的生物治理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因此本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的性能的进行了对比,以确认固定化微生物法净化SO2的可行性。 1 实验条件与方法 1.1菌种培养实验装置 本驯化实验中所使用的菌种溶液为某污水处理厂氧化沟中段的污水,采用诱导驯化方式对菌种进行驯化,即向菌液中每日通入一定量的SO2气体,并不断地提高SO2气体的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并经多代繁衍。经过一定时间的驯化后,分析菌种对液相中亚硫酸根的降解性能,来判断菌种对SO2的净化性能。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Fig.1 experimental equipment of training microbe 图中1、2、3为SO2气体发生装置,即H2SO4溶液和Na2SO3溶液在3中反应生成SO2气体,并在风机的作用下,将气体吹入装有菌液的驯化装置6。 1.2固定化微生物制备方法 常用的固定化制备方法可分为三种:吸附法、交联法和包埋法[12]。现分述如下: 1)吸附法 吸附法是通过静电吸引或利用载体对细胞的亲和性将细胞直接吸附在水不溶性载体上。一般只要把载体放在细胞悬浮液中搅拌或浸泡,然后洗去没有被吸附的游离细胞,就制成了固定化细胞。该法操作简单,对细胞活性影响小,但所能固定的细胞数量有限。吸附法分为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两种。 2)交联法 交联法不使用载体,是利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直接与细胞表面的基团如氨基、烃基等进行交联,使细胞之间相互接成网状结构。最常用的交联剂有戊二醛,顺丁烯二酸酐、甲苯二异氰酸酯等。此法化学反应激烈,对细胞活性影响大。另外,交联剂大多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3)包埋法 包埋法是将细胞包裹在凝胶的网格结构中或者包裹在半透性聚合薄膜内,小分子的底物和产物可以自由扩散,而细胞却不会扩散到周围介质中去。包埋的载体主要有聚丙烯酰胺、琼脂、明胶、K—卡拉胶和海藻酸钙等。包埋法的优点在于包埋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可以保持较高的细胞酶活力,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固定化方法之一[12]。 根据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增加活性炭的投加量,可使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的活性和耐酸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机械强度基本不变。增加己二胺的投加量,使小球的相对活性、机械强度和耐酸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交联时间增加也会使小球的机械强度增强。通过本研究前期正交实验确定的固定化小球最佳制备工艺,来制备固定化微生物。 本课题的前期实验研究,分别选用三种复合固定化方法中的最佳条件和包埋法最佳固定条件,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性能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13]。 固定方法性能指标 海藻酸钠包埋法 吸附—包埋复合固定法 包埋—交联复合固定法 吸附—包埋—交联法 相对活性% 225.6 261.9 221.3 246.2 机械强度g 27 27 40 42 72h失重率% 36.3 31.7 36.0 28 该结果证明采用复合固定方法即吸附—交联—包埋复合固定法制备固定化小球,不仅保证了固定化微生物很高的相对活性,而且还提高了固定化小球的机械强度及耐酸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复合固定方法即吸附—交联—包埋复合固定法,以如图2所示的工艺流程来制备固定化微生物。 图2 固定化微生物制备工艺流程图 Fig.2 Flow chart of making immobilized microbial biomass 1.3固定床反应器 以实验室制备的含SO2气体为处理对象,将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填充在固定床内,对其中的SO2气体行生化处理,其整套净化实验装置流程如图3所示。 整个流程包括SO2气体的发生系统和净化SO2气体的固定床生化反应器二个部分。实验中,SO2气体是通过Na2SO3溶液1和稀H2SO4溶液2在SO2气体发生器3内反应制得的,并利用风机4将发生器内所生成的SO2气体由底部直接吹入固定床生化反应器。循环液体由高位槽7进入6内并从顶部向下喷淋到固定化微生物小球上(喷淋液体的主要作用是润湿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向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同时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带走),而后由反应器底部排入循环水槽8,再由耐酸泵9打回到高位槽循环使用。SO2气体在塔内上升的过程中与固定化微生物接触而被吸收,净化后的气体由反应器顶部排出。为了避免造成污染,在尾气排空前设置了SO2尾气吸收瓶10。 1.4实验分析方法 气相中SO2和液相中SO32-的分析方法采用碘量法。用奥立龙818型精密酸度计测液相pH值。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在液相环境中净化SO2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比较 将一定浓度的SO32-溶液中分别加入含有等量微生物的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溶液中SO32-浓度,并计算出净化效率。如图4所示,曝气量为0.1m3/h时,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大于游离菌的,在反应开始进行的20分钟内,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是增大的,游离菌的基本不变;20min以后,二者的净化速率都呈下降趋势。在生化反应的有效时间内,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高于游离菌的。这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净化SO2的性能优于游离菌的性能。 2.2 在不同pH值的液相环境下对SO2净化性能的比较 因为SO2为酸性气体,所以只研究在偏酸性环境下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对SO2的净化效率。选择从pH=3到pH=6四个pH值作为实验点,用NaOH溶液和盐酸溶液来调节其液相环境的pH值,考虑到NaOH溶液会消耗SO2,因此将pH值调节好后液相中SO32-的浓度作为SO2的初始浓度,测试游离菌与固定化微生物净化SO2的效率,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显示固定化小球的净化效率明显高于游离菌的,pH=5时固定化小球的净化效率高达70%,而游离菌的只有30%。这也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对SO2的净化性能优于游离菌的净化性能。 Fig.4 Changing of purification velocity with increasing of time Fig.5 Effect of pH on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2.3 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气体的性能对比研究 将固定化小球装入如图3所示的固定床6中,制得的SO2气体由风机吹入反应器6,在G处测入口浓度,在改变入口浓度的条件下测固定化微生物的净化效率。在相同的条件下将SO2气体通入菌液中,在相同的时刻测菌液中SO32-浓度和出口SO2浓度,计算出其净化效率,结果如图6所示。当入口浓度为5.1 g/m3时,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的净化效率都为98%。但随着入口SO2气体浓度的增大,游离菌的净化效率急剧下降。当入口气体浓度为7.2g/m3时,游离菌的净化效率只有40.7%,而固定化微生物的净化效率仍保持在80%以上。二者的净化效率都随着入口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其原因主要是当入口浓度较低时,微生物可以和SO2气体充分接触,进而被生化吸收。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加,多余的SO2在较短的时间内未能被微生物吸收净化,而是随着气相主体排出。因此就出现了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加其净化效率反而下降的现象。 但是,如图6所示,固定化小球的SO2净化效率高于游离菌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用的是好氧微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可以与气相接触,即可耗用连续相的气相中的氧来对SO2进行生化吸收,而游离菌主要耗用的是液相中数量有限的溶解氧。因此富氧的反应气氛是固定化微生物净化效果优于游离菌净化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论 本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固定化后的微生物在液相和气相环境中均对SO2有较强的净化去除作用,其净化性能明显优于游离菌的净化性能,因此有继续开展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必要。 微生物论文:谈产酸相稳定发酵类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产酸发酵反应器 生态因子 顶极群落 生态演替 生态位 论文摘要:通过产酸发酵反应器的动态试验,考察生态因子(pH、ORP)等制约的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的结构、优势种群的组成和生态演替的规律,阐明不同发酵类型代谢及其顶极群落的典型特征,揭示产酸发酵过程中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并以pH值、ORP来表征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图。 Ghosh和Poland在1971年提出了利用相分离的原理:分别控制适应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最佳生理及生态条件,从而形成具有较高运行稳定性和处理效率的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目前,对于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产甲烷菌具有种类少、生长繁殖慢、利用底物种类有限、对环境条件敏感等特性,使得人们长久以来认为产甲烷相是两相厌氧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限速步骤”,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产甲烷相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上。事实上产酸相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末端发酵产物作为产甲烷细菌利用的底物,对产甲烷相乃至整个工艺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以往的研究表明,产甲烷相微生物对底物的转化速率依次为乙醇 戊酸 丁酸 乙酸 丙酸,而乙酸的转化是系统产甲烷即去除效率的“限速步骤”。从整个系统角度出发,产酸相最佳发酵类型应为乙醇型发酵[2]。因此利用连续流产酸发酵反应器,通过对限制性因子(pH、ORP)的调控,考察在人工创建生境中,微生物所遵循的群落与种群生态学演替规律,不同发酵类型的顶级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得出以pH、ORP表征的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三维实现生态位,这对于进一步阐明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的生态学规律,提高两相厌氧的整体处理水平具有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采用沉淀区和反应区一体化、内设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厌氧反应器(CSTR)作为产酸相反应器,有效容积为3.1L,通过对pH、ORP进行调控进行平行实验;反应器外部缠绕电热丝结合温控仪保证内部温度(30±1℃)的厌氧条件,实验中控制COD负荷为8kg/m3·d,进水COD浓度为4000mg/L。具体流程见图1所示。 1.2 实验底物与分析方法 采用废糖蜜为底物,并按照COD∶N∶P=800~1000∶5∶1配以少量N、P。采用标准方法分析测定COD、pH、ORP(以电极电位Eh计,mV)。液相发酵产物采用SC-7气相色谱分析仪,按照任南琪[1](1994)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厌氧细菌的培养采用改进的Hungate技术,鉴定方法参见参考文献[3]。 2 结果与讨论 产酸发酵类型指依据酸性末端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分布判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途径。酸性末端产物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定义为相应的代谢类型,并将产酸发酵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代谢的优势种群定义为顶极群落。产酸相的三种发酵类型中,丁酸型发酵和丙酸型发酵分别以丁酸或丙酸为主要液相末端发酵产物,而乙醇型发酵的主要液相末端产物为乙醇和乙酸。 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的一个动态变化特性,具有定向性、可调控性、趋于稳定性。由于环境因素(因变因子:pH、ORP)、微生物内部群落及末端代谢产物组成的协调控制,产酸相微生物群落在随环境因素定向演替的同时,由于群落的内平衡和反馈调节机制,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形成与不同发酵类型相对应的特征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顶级群落中微生物通过种间竞争和协同作用选择优势种群,形成复杂的生态学决定关系[4~5](图2)。 2.1 乙醇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产酸发酵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是以H2为主要气相产物,乙醇、乙酸为主要液相产物的发酵类型,在ORP、pH特别低的情况下,以产生乙醇的方式保证细胞内部的正常pH值,以维持机体正常产能和合成代谢,同时每产生1mol乙醇,氧化NADH的量为2mol,以此实现NAD+/NADH的耦联,并产生1mol氢气见表1。乙醇型发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乙醇型发酵微生物优势菌群见表2。 2.2 丙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丙酸的产生和积累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导致系统pH降低而发生“酸化”,致使产甲烷菌失活[6]。主要原因是丙酸在产甲烷相的产乙酸过程缓慢。丙酸型发酵的典型细菌丙酸杆菌属无氢化酶,不产生氢气。丁酸型发酵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较高的ORP和pH5.0。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丙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3。 2.3 丁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从微生物代谢角度讲,pH接近中性时细菌以合成代谢为主,数量的增殖增加了ATP的消耗量,而丁酸型发酵的单位ATP产量是3,因此被选择。在环境中ORP较低、pH为6.0和5.0左右发生的是丁酸型发酵。而较高ORP、pH为5.0时的丙酸型发酵是由于丙酸杆菌的兼性需氧性所致。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丁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4。按照Odum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在调节pH、ORP的生态演替过程中,环境中的顶极群落受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制约而呈现一定的演替过程,最终被环境条件所选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这是群落“进化”过程中功能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阶段:(1)各种发酵类型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种群关系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调节作用,与生境相适应的优势种群得以生长繁殖;(2)同种发酵类型微生物顶极群落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能力;(3)不同发酵类型代谢末端产物对群落的制约、调控;(4)顶极群落中某些优势种群(如2)反应器的拟杆菌属)的生态位与反应器内生态条件相似,污泥驯化初期已是优势种群,其优势地位不易动摇。 2.4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图4所示是以ORP、pH值组成的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中优势种群的二维实现生态位图。由图3可见,生态因子制约了优势种群的生态演替,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类型微生物为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通原因。膜组件的材料、MBR的运行条件和活性污泥的性质决定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优化运行条件,结合有效的反冲洗和清洗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膜污染和恢复膜通量。 微生物论文:灭菌后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微生物学检测评价 【关键词】 灭菌 摘要:目的:评价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效果。方法:将两种腹腔镜器械认真彻底清洗后,用同一方法灭菌后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达100%,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达仅占87.54%。结论: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灭菌效果达标,为确保医疗安全,建议购买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 关键词:腹腔镜器械;可拆卸;不可拆卸;灭菌;检测 《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腹腔镜器械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水平[1]。目前市面上有两类不同的腹腔镜器械即不可拆卸和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为评价两种不同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在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将不可拆卸与可拆卸腹腔镜手术器械进行灭菌效果检测,比较二者的灭菌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选择常用的腹腔镜手术器械如抓钳、分离钳、钛夹钳、肠钳、持针器、薄剪、钩剪、双极电凝等不可拆卸和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共659件次;灭菌器用广州汇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及其配机专用的消毒剂(过醋酸和水杨酸)和超声清洗机;Elecsys 2010电化学发光仪由瑞士罗氏公司提供。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生物学监测灭菌效果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洗涤剂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适酶洗涤剂;吹干器械用高压气枪;纯抗原HbsAg(1.5mg/ml)由广东省临检中心提供。 1.2 器械的清洗:先用流水冲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肉眼可见污物,再将所有腹腔镜器械用0.8%的适酶溶液超声清洗30min。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在清洗前先将器械的各个关节部位全部打开,将操作杆套管、管蕊分离,使内管道及管蕊裸露。 1.3 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清洗:因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特殊构造,不能拆开器械的各关节及内管蕊等,所关节和内管腔等部位较难清洁。用超声清洗器洗完后,只能靠人手用刷子、针头或尖刀刷洗和挑去夹缝中的污物等,流动水认真仔细清洗器械的各个部位,然后用流水冲洗,再用高压气枪吹干。 1.4 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清洗:用超声清洗器洗完后,人手用毛刷子流动水下清洗各个部位后,用高压气枪吹干。 1.5 器械的灭菌:将两种腹腔镜器械同时放入同一炉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内,按操作程序进行灭菌;每次均按要求放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进行生物学监测。 1.6 器械灭菌后的细菌学检测:标本采集:将灭菌后腹腔器械前端(接触病人端)按无菌操作放入10ml无菌洗脱液内反复活动关节15次后[3]送检,并均作阳性对照。按《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要求进行检测[4]。在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期间共灭菌了102炉次,共检测了659份标本。 2 结果 两类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见表1);每炉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生物指示剂经检测均符合要求。 表1 两类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结果 略 3 讨论 3.1 从表可知,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灭菌合格率为100%。不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合格率仅有87.54%,检出的细菌中有致病性和耐药性均强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难愈性术后感染,不符合灭菌物品的要求(必须达到100%)[5]。两者都未检出病毒。由此可见,为保证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避免发生医院内感染,确保医疗安全,应该选用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 3.2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6]。而《消毒技术规范》中要求腹腔镜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为确保灭菌效果,器械的各个部件都应便于拆卸和互换,同时强调清洗器械时,要对器械进行彻底拆卸、清洗[7]。腹腔镜手术器械。 3.3 比普通手术器械的构造复杂、精细,有细小的内腔。不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由于无冲洗管、无法拆开各关节及部件,较难清洗到关节部位及内腔,手术时反吸的血污较难清洗干净,极易残留污物和细菌。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是通过三层过滤的无菌水加上专用灭菌剂(过醋酸和水杨酸者)充分接触而达到灭菌。但由于器械的不可拆卸,灭菌时器械的某些部位无法与灭菌剂接触,存在盲点,而导致器械残留或滋长细菌,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3.4 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可将器械的操作杆套管、管蕊及手柄等关节部位拆开裸露,清洗方便、彻底。灭菌时器械的各个部位均能与灭菌剂充分接触,不存在盲点,这应是可拆卸腹腔镜手术器械经细菌学检测全部无菌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3.5 我国自1991年开展腹腔镜手术,在10多年的时间里,腹腔镜外科由于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众所周知的特点,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得到了发展[8],许多医院都先后开展了腹腔镜手术。但由于各家医院的经济条件不同,所购买的器械档次也不同。为了保证腹腔镜器械的灭菌效果,确保医疗安全,笔者建议,不管购买何种档次的器械,应购买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以方便清洗和保证灭菌效果,确保医疗安全。现有不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由于价格较贵,且性能完好,只能逐步淘汰,不可能随便丢弃。建议此类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10h,使用前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净再使用。此方法灭菌效果经检测合格率可达100%,能符合要求(另文论述),确保腹腔镜手术器械安全使用。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来源的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 归纳了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和纤溶酶原的活化在血栓溶解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低分子化合物通过改变纤溶酶原空间结构促进血栓溶解的机理。重点叙述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complestatin,chloropeptin Ⅰ,stablabin,sarfuctin,glucosyldiacylglycerol等几类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特性,并且叙述了这些化合物促进纤溶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 纤溶酶原;纤溶作用;低分了化合物 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此外它还与创伤治疗、组织再建、血管新生、炎症反应、排卵、癌的形成与转移、动脉硬化、病原菌的组织侵入等许多生理的、病理的变化过程相关[1,2],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重要构成蛋白质,正常血浆的含量在2~4g/L,纤维蛋白原由3种线状的糖蛋白分子所构成,蛋白质长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量为34万的纤维蛋白原大分子,以溶解状态参与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凝固反应,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能被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血栓)沉积在血管壁上。纤溶系统的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剂通过赖氨酸结合位点与纤维蛋白相结合,在该结合部位形成的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分解,纤溶酶原被两种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激活成具有活性的纤溶酶,该纤溶体系的活性以及纤溶酶原转换成纤溶酶的变化过程被PA抑制剂PAL-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α2-抗纤溶酶(α2-antiplasmin)所调节。 在血液凝固-纤溶体系,一些生理活性成分能够通过(1)促进非活化状态的纤溶酶原向活化的纤溶酶的转化;(2)提高纤溶酶原的血栓结合活性;(3)改变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使该酶原处于容易被纤溶酶原激活剂活化的状态;(4)促进血液中微量存在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前体(prourokinase)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转化从而开始纤溶作用的爆发式血栓溶解反应,来加快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或促进纤溶酶的纤维蛋白(血栓)酶解反应过程,血管中因病理作用生成的血栓将被溶解并进而消除血 栓症。从天然化合物中探索针对于纤溶体系的酶原、酶的 特异性生理活性物质作为血栓症的治疗药物将不存在生理性的出血危险性,并且会适用于慢性及早期血栓症状。基 于上述事实和理论基础,利用纤溶体系的酶原[3,18](plasminogen,prourokinase)、血栓构筑的in vitro检索体系从微生物和海藻的代谢产物中已经发现了纤溶酶原的活性促进物质如complestatin,staplabin,plactins,surfact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前体的内因性活性促进物质glucosyldiacylglycerol等,这些化合物的促进纤溶作用或者是刚被发现、或者是活性低等原因,离临床应用还需要作大量的研究。但由于低分子化合物在微血栓、慢性血栓和使用上的巨大潜力和安全性,在溶血栓药物的研究领域,发现和研究低分子纤溶促进化合物正在成为探索新型纤溶疗法药物的重要途径。一些研究者在探索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时,发现了一些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本文归纳了这些化合物的探索途径、分离纯化、特性和促进纤溶作用的机制。 1 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和活化 在血液中循环的纤溶酶原(Glu1-plasminogen;Glu-Plg)具有闭合的空间结构,在血液中被纤溶酶原激活剂低效率的活化[4,5],这种闭合型的空间结构被存在于N末端80个残基(N-terminal peptide,NTP)中的赖氨酸残基(Lys50或Lys60)与存在于第5个链回环(K5)上的氨基已糖结合位点形成分子内结合键所维持[5,6],当第5个链回环上的氨基已糖结合位点与纤维蛋白(或细胞受体)相结合时,NTP-K5的相互作用被解除,纤溶酶原分子被转变成开放型的结构,纤溶酶原分子在空间驰豫,从而裸露在纤维蛋白(血栓)表面的赖氨酶残基与纤溶酶原上显露出来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后,在空间驰豫的纤溶酶原被结合到纤维蛋白表面,纤溶酶原进一步被存在于其附近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高效率的转变成纤溶酶。由于纤溶酶原其分子结构上的闭合状态与开放状态的转化特性(图1),在纤维蛋白(或是细胞间质)上,纤溶酶原的活性表现出是局域性的,血栓(纤维蛋白)溶解最先开始于赖氨酸残基的周围,其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另外,随着纤溶的进行,Glu-Plg的N末端短肽被丝氨酸蛋白酶纤溶酶所切断,Lys78-plasminogen (Lys-Plg)在纤溶酶所出现的区域产生,Lys-Plg分子由于不带有NTP-K5分子内结合键,所以是开放型构造,容易活化,并且通过高亲和性与纤维蛋白结合。低分子化合物ε-氨基已酸(epsilon-aminocapronic acid)或氨甲环酸(tranexamin acid)结合在K5链回环的赖氨酸结合位点,使Glu-Plg成开放性构型,因此,赖氨酸类似物显著地促进Glu-Plg的活性化,但与此相对,赖氨酸类似物阻碍了纤溶反应(纤维蛋白的分解),这是由于介于纤溶酶原链回环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的Glu-Plg-纤维蛋白复合物的形成被阻抑了。在纤维蛋白溶解反应的局域性和纤溶反应的高效性上,血液中的Glu-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纤溶酶原是由791个氨基酸构成的单链糖蛋白,构成糖约占分子量的2%。从N末端开始顺次分为N末端短肽结构域(N-terminal peptide,NTP)、5个链回环结构域(kringle 1,kringle 2,kringle 3,kringle 4,kringle 5)、酶活性中心结构域和C末端氨基酸。酶活性中心在His603-Asp645-Ser740,uPA或tPA限定分解Arg561-Val562肽键(图中的虚心箭头位置)成双链的纤溶酶,PA(plasminogen activator)切断Arg561-Val562肽键后,N端的A链(或重链)C端的B链(或轻链)。 图中圆圈和其中的字母表示具体的氨基酸及其位置:数字表示从N末端起始的氨基酸序列:实心箭头表示弹性蛋白酶(elastase)、胃蛋白酶(pepsin)、鲜黄蛋白酶V8(aureus V8 protease)的水解位点,共6个;虚心箭头表示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位点;短横线表示分子内二硫键,共23个;短折线表示糖链;实心圆圈和其中的字母表示活性中心氨基酸及其位置。 Glu-Plg由NTP、5个链回环结构域(K1~K5)、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中心结构域构成,在K1、K2、K4、K5存在赖氨酸结合位点,K5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由于也能识别氨基已糖,所以又称作氨基已糖结合位点,能结合肽链中的赖氨酸。Glu-Plg分子的NTP Lys50(或Lys62)在K5的AH位点上形成分子内结合链,维持着紧密的空间结构,对活化作用显示出抵抗性。通过K5与纤维蛋白或细胞受体的结合,以及纤溶酶切断NTP,都会使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驰豫,从而感受到PA的活性化。 2 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 到目前为止,主要的纤溶促进化合物(图3)的特性被归纳在表1,这些化合物的探索途径、分离纯化和纤溶促进机制分述如下。 图3 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 表1 具有纤溶促进作用化合物的特性注:-没有实验数据;*含有不同于纤溶酶原作用特点的特征 2.1 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 以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受体构成in vitro检索体系,用于探索促进纤溶酶原向受体结合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认为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原受体结合的化合物也会促进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血栓)的结合,进而促进血栓的溶解。以U937细胞作为纤溶酶原受体的供体,使用人纤溶酶原构成了纤溶促进化合物的检索体系,在对约5000株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行筛选的基础上,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一株代谢产物中发现了低分子化合物图3)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7,8]促进了纤溶酶原向U937纤溶酶原受体的结合。该化合物是从土壤的分离菌株中分离纯化的,将活化培养的种子液接种到由可溶性淀粉3%、肉膏1%、混合溶液1.5%、玉米浸出汁2%和消泡剂CB442 0.01%构成的液体培养基(pH7.0)中,在25℃、310 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天,收获的菌丝用70%丙酮溶液提取,提取物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经丙酮-甲醇(5:1)硅胶层析后,活性化合物被移动相为含0.2%三氟醋酸的45%乙氰水溶液的高压液相色谱柱(Inertsil PREP-ODS)所精制。 chloropeptin 1是complestatin (c61H45N7O15Cl6,MW1325)的异构体,只在苯甘氨酸-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不同。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在0.5~10μM的添加浓度下,使Glu-Plg向U937细胞的结合增加了2~5倍,这些化合物由于也增加了Glu-Plg和纤维蛋白的结合,所以可以认为这些化合物是作用于纤溶酶原的,另外,这些化合物的作用能被ε-氨基已酸所阻碍,并且从化合物的作用特点能认为纤溶酶原和U937细胞没有形成新的结合方式,是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促进了纤溶酶原和U937细胞介于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的增加。伴随着纤溶酶原向细胞或纤维蛋白结合的增加,细胞或纤维蛋白上纤溶酶的生成也增加了。在使用全血形成血栓的纤溶实验上,确认了两种化合物介于tPA促进了血栓的溶解[8],这之后,又确认了这些化合物带来了Glu-Plg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促进了介于uPA的Glu-Plg的活性化,从Glu-Plg空间结构的变化也能说明Glu-Plg向U937细胞结合的增加。另外,这些化合物不能直接促进纤溶酶以及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酰胺分解活性。 2.2 萜类化合物(staplabin,SMTPs: Stachybotrys Microspora Triprenyl Phenol) 在探索Glu-Plg和纤维蛋白结合的促进化合物上,利用纤溶酶原-尿激酶前体-S2251的in vitro筛选体系,从微生物的培养液发现了新型的萜类代谢产物[9],这之后,又发现了8种新型同类化合物[10~12]。Staplabin(图3)具有显著的促进纤溶作用,该化合物分离于土壤微生物Stachybotrys Microspora的一个菌株。将经过种子培养的菌株接种到1L培养液含30g葡萄糖、10g脱脂豆粉、3g肉膏、3g酵母粉、3g蛋白粉、0.5g磷酸二氢钾、0.5g七水硫酸镁和0.1g消泡剂CB442的培养基中,在25℃、180rpm用500ml三角瓶连续培养3~5天,培养液离心后,上清液用等量的2-丁酸抽提,抽提物用二氯甲烷和甲醇展开于硅胶层析柱,活性成分被Inertsil SIL-ODS精制,移动相是流速为9.9ml/min的乙烷和乙醇(98:2)的混合溶液。 300~500μM的staplabin使Glu-Plg和Lys-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增加了,这种增加依赖于Glu-Plg和Lys-Plg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并且在纤溶酶原激活剂存在下,Glu-Plg和Lys-Plg的活化被促进了,所以体现出提高了纤溶酶的分解活性[13],在使用分子排除层析的实验上由于该化合物部分地缩短了Glu-Plg和Lys-Plg的溶出时间,所以被认为该化合物使这些分子驰豫。纤溶酶原活性化的促进作用在ε-氨基已酸(epsilon-aminocapronic acid)和纤溶酶原断片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观察到,所以能认为staplabin带来的构型的变化和complestatin这些化合物带来的变化是不同的[13],这种结果,也被staplabin的活性化促进作用能在mini-Plg上观察到的事实所支持。SMTPs Stachybotrys Microspora Triprenyl Phenol)(图3)也显示出同样的作用,但是SMTP-6、SMTP-7、SMTP-8与staplabin相比活性增加了3~10倍。 2.3 环肽化合物 在血浆存在下,利用U937细胞,探索促进125I-纤维蛋白分解的促进物质时,发现了4种新型物质plactins[14](图3)。 在和50种合成诱导物比较之后,发现plactins的D-Arg(或D-Lys)残基和4个疏水残基的立体配置构型是显示活性所必需的结构[15]。20~50μM的plactin介于血浆中的因子将细胞表面的单链的尿激酶前体转变成活化型的双链结构,而开始了纤溶反应。该活化机制比较复杂,介于多个因子的多条途径引起了促进纤溶作用。将Plactin 2.5~5mg/kg投于肺栓塞小鼠,小鼠栓塞肺的纤溶活性被促进了2~3倍。在uPA存在下,40~60μM的plactin使Glu-Plg的活化被提高了10倍,并且plactins使Glu-Plg的内部荧光增加了5%,但plactins对Lys-Plg的活性没有影响。与前述的化合物不同,plactin没有增加Glu-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该化合物在血浆/U937细胞体系将纤维蛋白的分解提高了3~4倍,但在Glu-Plg/U937细胞体系和Glu-Plg/uPA体系,没有促进纤维蛋白的分解,这暗示着plactin的促进纤溶作用依赖于Glu-Plg以外的通路。 2.4 脂蛋白(surfactin) 在尿激酶前体和纤溶酶原构成的反应体系中,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活性作用带来了Glu-Plg的活化,从纤溶酶原转化生成的纤溶酶将进一步把尿激酶前体转变成具有充分活性的尿激酶,利用该正反馈体系,从细菌的代谢产物发现了尿激酶前体-纤溶酶原反应体系中促进纤溶作用的物质surfactin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是一种脂蛋白[16](图3)。 从土壤分离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被检索出来具有促进纤溶作用,将该菌株用普通细菌培养基在28℃、180rpm连续培养5天后,将培养液用2-丁醇提取后,提取物用乙氰-0.1%乙酸(60:40)展开于高压液相色谱柱Inertsil PREP-ODS上,活性成分经浓缩和冻结干燥后得到了脂蛋白surfactin。 3~10μM的surfactin C使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转换被提高了3~4倍,这种促进作用是由于surfactin C促进了尿激酶引起的Glu-Plg的活化。Surfactin C也促进了Lys-Plg的活化,但surfactin C不影响mini-Plg的活化,在ε-氨基乙酸存在下也不影响Glu-Plg的活化,这个结果暗示着surfactin C作用于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1、K2、K3、K4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结构域,因为ε-氨基已酸作用于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5结构域,而不影响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1、K2、K3、K4结构域。surfactin C使Glu-Plg的内部荧光增加了7.4%,有分子排除层析实验上使Glu-Plg的溶出时间缩短,从这些结果上能判断Glu-Plg的空间结构被驰豫了。该化合物促进了Glu-Plg和纤维蛋白的结合,在pro-uPA/Glu-Plg,uPA/Glu-Plg,uPA/血浆体系促进了纤溶作用。该化合物(1mg/kg)和pro-uPA投于肺栓塞大白鼠,125I标记的大白鼠肺栓塞的溶解速度与对照相比被提高了3倍。 2.5 脂类化合物 利用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探讨了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天然化合物,对700多种植物提取液进行筛选的结果,从海藻中发现了一种稀有化合物α-D-葡萄糖甘油二酯[17](图3)的促进纤溶作用。将干燥的褐藻添加到三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有机溶剂(HCCl3:CH3OH=2:1)中,用组织捣碎机充分破碎,过滤之后回收滤液,针对残渣重复一次上述的提取过程,再用提高了溶剂极性的混合液(HCCl3:CH3OH=1:2)提取残渣中的可溶性物质。把三次提取的滤液混合,经减压浓缩和真空干燥,从褐藻中得到了粗提取物,该粗提物经3次柱层析后得到了精制的生物活性物质α-D-葡萄糖甘油二酯。 相当低浓度的葡萄糖甘油二酯(0.66μM)促进了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而半乳糖甘油二酯在20倍于α-D-葡萄糖甘油二酯的浓度下,仍然不能促进这种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从这两种结构相似的中性甘油糖脂质的不同作用上,能够推测α-D-葡萄糖甘油二酯的促进纤溶作用不是这一类化合物的共同特性。在高浓度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存在、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相互活化、尿激酶前体不发生活性化开裂的反应体系中,α-D-葡萄糖甘油二酯促进了纤溶酶原的活性化开裂,由此说明α-D-葡萄糖甘油二酯作用于该体系中的尿激酶前体,提高了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与此相一致,纤溶酶原/尿激酶前体相互活化反应体系的另外两个反应,既纤溶酶引起的尿激酶前体的活化反应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引起的纤溶酶原的活化反应,α-D-葡萄糖甘油二酯对这两个反应的影响是相当小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葡萄糖甘油二酯带来了尿激酶前体内部荧光的有意义增加以及它不影响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的内部荧光的变化。由这个结果能够推测葡萄糖甘油二酯带来了尿激酶前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且能认为尿激酶前体的这个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有关。首次发现了提高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活性的天然生理活性化合物。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作为酶抑制剂的天然化合物是合成化合物已经知道的很多,但与此相对,如果除去辅酶、金属盐类和酶原保护剂等物质,作为酶活化剂的物质的数量是相当少的。上述所叙述的化合物不是作用于酶而是作用于酶的前体-酶原,这些化合物所以能够被确定为具有活性作用,得益于纤溶酶原分子的独特结构。当机体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凝固-纤溶系统迅速对应的必要性被通过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变化(与酶的活化有关)体现出来,这被认为是机体进化的一个方面。纤溶酶原是这种变化过程的一个典型,发现的这些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使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纤溶作用。从以上的这些事实还能够进一步推测纤溶因子如纤溶酶、尿激酶、尿激酶前体的活性化合物也会促进血栓纤维蛋白的溶解,并且纤溶系统抑制因子的抑制化合物也会促进血栓纤维蛋白的溶解。 溶血链球菌产生的链激酶等细菌的代谢产物和纤溶系统的关系从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最近又从侵染性的多种病原菌中发现了纤溶酶原的受体[2],这些受体被认为与病原性细菌的侵入和组织侵入有关。与这些受体蛋白质相比较,上述叙述的化合物是低分子化合物,这些低分子化合物来自于细菌、放线菌、霉菌和海洋生物,作用于纤溶酶原或是尿激酶前体。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生产菌和高等动物的关系如何?虽然目前的材料还不充分,但这些化合物的存在也让研究者能进一步探索这些化合物在病原菌侵染、组织纤溶、癌细胞游走和血栓疾病治疗上的巨大价值。 被应用于纤溶疗法上的酶或高分子蛋白如尿激酶、tPA等,主要是应用于心肌梗塞等重度血栓疾患的治疗上,它会带来全身出血的重大危险性,与此相对应,作用于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低分子化合物会使生理的纤溶反应平稳的进行,特别适用于慢性疾患的治疗以及血栓疾病的前期,这些化合物正被人们期待着能成为安全、高效的血栓治疗药物。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技术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堆肥化、卫生填埋两种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主要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以及通过分析开发出的新的微生物技术,指出了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高效的微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微生物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 基因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的加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类聚居状况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 简称MSW)是在城市日常生活及为城市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方法主要包括卫生填埋(Sanitary landfill)、堆肥化(Composting)、焚烧(Incineration)三种,其中前两种处理方式均属于生物处理技术。具体来说,MSW生物处理技术就是城市生活垃圾中固有的或外添加的微生物,在一定控制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使得MSW中的不稳定的有机物代谢后释放能量或转化为新的细胞物质,从而MSW逐步达稳定化的一个生化过程。 1. 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中主要的微生物 MSW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如:好氧堆肥、生物反应器填埋等,其工艺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种群。厌氧生物处理,如:厌氧消化、厌氧填埋等,其工艺中的微生物又称“瘤胃微生物”,主要有水解细菌、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 1.1 城市生活垃圾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1.1 细菌 在MSW好氧生物降解过程中,细菌凭借强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快速将可溶性底物吸收到细胞中,进行胞内代谢。总的来说,其数量要比放线菌和真菌多得多。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中分离的细菌在分类学上具有多样性,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以及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细菌[1]。在堆肥过程中,细菌总数的变化趋势是高-低-高。堆肥初期,有机废物中携带有的大量细菌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能量,使堆体温度上升,此时,常温细菌受到抑制,嗜温细菌活跃;当堆温升至高温阶段,只有少量的嗜热细菌可以活动;高温期过后,随着有机成分的减少,堆体温度降低,嗜温及常温细菌又开始活跃,使细菌总数上升。整个好氧降解过程中,嗜温细菌是堆肥系统中最主要的微生物。 1.1.2 放线菌 放线菌具有多细胞菌丝,可以分解一些纤维素,并溶解木质素。它比真菌能够忍受更高的温度和pH值,在垃圾生物降解的高温阶段是分解木质纤维素的优势菌群。研究表明,诺卡氏菌(nocardia)、链霉菌(streptomyces)、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和单孢子菌(micromonospora)等在MSW好氧堆肥中占优势[1]。 1.1.3 真菌 在MSW生物降解过程中,真菌对垃圾有机成分的分解和稳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真菌不仅能分泌胞外酶,水解有机物质,而且由于其菌丝的机械穿插作用,还对物料起一定的物理破坏作用,促进生化反应。温度是影响真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堆肥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真菌的菌落数开始减少,在64℃左右,嗜热性真菌几乎全部消失。当温度下降到60℃以下时,嗜温性真菌和嗜热性真菌又都会重新出现在堆肥中[2]。 1.2 厌氧生物处理微生物 MSW的厌氧生物处理依次分为水解、产氢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独特的微生物类群起生物降解作用。 1.2.1 水解细菌 水解阶段水解细菌利用胞外酶对有机物进行体外酶解,使固体物质变成可溶于水的物质,然后细胞将其吸收,水解成不同产物,该阶段起作用的细菌为水解细菌。Hungate分离出了以下几种水解菌:(1)产琥珀酸拟杆菌属,(2)湖生(lochheadii)芽孢菌属,(3)柱孢梭菌属,(4)生黄瘤胃球菌,(5)白色瘤胃球菌落,(6)溶纤维丁酸弧菌。同时还分离出纤维酶B—1,4—葡聚糖酶,外B—1,4—葡聚糖酶和纤维素二糖酶[3]。 1.2.2 产氢产乙酸菌群 产氢产乙酸菌群是将第一阶段发酵产物如丙酸等三碳以上有机酸、长链脂肪酸和醇类等氧化分解成乙酸和分子氢。在卫生填埋场中已分离出产氢产乙酸菌布氏甲烷杆菌属和G株布氏甲烷杆菌属等[3]。 1.2.3 产甲烷菌群 甲烷菌利用H2/CO2、醋酸和甲醇甲酸等C类化合物为基质,将其转化为甲烷。在卫生填埋场中,产甲烷菌群分杆状菌、球状菌和八叠球菌三类。杆状产甲烷菌通常呈弯曲、链状或丝状,此类细菌有史密斯甲烷短杆菌属、甲酸甲烷杆菌属、巴氏甲烷杆菌属、反刍甲烷短杆菌属、史密斯甲烷杆菌属、嗜热自养甲烷杆菌等;球状产甲烷细菌直径为0.3~5微米,球形细胞呈正圆形或椭圆形,成对排列成链状。此类细菌有巴氏甲烷八叠球菌、范尼氏甲烷球菌、沃氏甲烷球菌、马氏产甲烷球菌、海生产甲烷球菌及嗜热无机营养甲烷球菌等。八叠球状产甲烷菌,其细胞繁殖成规则、大小一致的类似砂粒的堆积物,有227巴氏甲烷八叠球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嗜热甲烷八叠球菌等[3]。 2. 微生物技术在MSW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MSW的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控制条件下,使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的过程。因此,微生物对垃圾中有机物降解的快慢、对有机成分降解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处理周期的长短和处理效果的好坏,在MSW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MSW生物处理的优劣取决于微生物自身的结构、所处环境下的代谢状况。目前有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分析某种处理环境下微生物的特性、采用多种方式改变工艺中微生物的数量,质量等,开发出了多种MSW生物处理技术,如:强化微生物(纯种分离、强化接种、添加微生物菌剂、微生物固定化)以及基因诱变等技术。 2.1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是从改变工艺中单位反应器空间内微生物的质量或数量的角度来增强MSW的降解率,从而提高处理效率,缩短处理周期。 2.1.1 纯种分离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是杂居在一起,即使一粒土或一滴水中也生存着多种微生物。为了提高工艺中某种有效微生物的质量(纯度),提高处理效率,必须进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常见的纯种微生物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分离、液体稀释法分离、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以及菌丝尖端切割分离[4]。 (1) 平板划线分离 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待分离的材料,在培养基表面平行或分区划线(图1),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纯种的单个菌落。 图1 几种划线方法示意图 (2) 液体稀释法 将待分离的样品经过大量稀释后,取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表面,培养后就可能得到单个菌落。 (3)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 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试剂、染料、抗生素等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利用这些特点可配制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而限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用这种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就可以达到纯种分离的目的。 (4) 菌丝尖端切割 这种方法适于丝状真菌。用无菌的解剖刀切取位于菌落边缘的菌丝的尖端,将它们移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后,就能得到新菌落。 2.1.2 强化接种处理技术 纯种分离后还要将微生物接种到垃圾中进行生物处理,但由于接种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故在微生物适应周围环境前,处理效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直接在垃圾中进行微生物接种的处理效果则应好于微生物纯种分离后再接种的处理效果。直接在垃圾中进行微生物接种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垃圾渗滤液循环、加入一定比例的垃圾腐熟物等。 微生物对垃圾的降解是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在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协同作用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微生物种群的大小与结构的稳定性。一般说来,生物的种群越大,其自动调控能力越好,适应性就越强,结构越稳定。经垃圾渗滤液循环或向待处理的新鲜垃圾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垃圾腐熟物进行强化接种培养后,微生物的种群扩大,且循环次数越多,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就越大,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对垃圾的降解。 2.1.3 添加微生物菌剂 研究表明,单一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群体,无论其活性多高,在加快垃圾生物降解进程中的作用都比不上复合微生物菌群的共同作用[5]。微生物菌剂是采用分离、筛选的有效微生物,配合一定的处理工艺和设备,通过合理地调配各种有效微生物的含量,进行筛选、培育MSW生物处理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而来调节菌群结构、提高微生物降解活性,提高微生物降解有机成分的效率。复合微生物菌群中既有分解性细菌,又有合成性细菌;既有纤维素分解菌、真菌,又有放线菌。向工艺中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仅增加了工艺中微生物初始浓度,而且改善了工艺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作为多种细菌共存的一种生物群落,依靠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代谢出抗氧化物质,生成稳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使得整个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处理效果较佳[6]。 2.1.4 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使其高密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功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增殖,以满足处理工艺的要求[7];实质上是从增加单位反应器内微生物数量的角度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细胞密度高,微生物流失少、不需分离,就能纯化和保存高效菌株等优势,反应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从而节约运行成本,提高MSW的处理效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载体结合固定化(吸附法)、交联固定化、包埋固定化和共价结合法,各种固定化方法和载体都各有特点,见表1。其中,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以包埋法和吸附法最为常用。包埋法是将微生物封闭在天然高分子多糖类或合成高分子凝胶的网络中,从而使微生物固定化;其特点是可以将固定化微生物制成各种形状(球状、块状、圆柱状、膜状、布状、管状等),但包埋法制得的固定化微生物对传质有一定的影响。吸附法是将微生物细胞附着于固体载体上,微生物细胞与载体之间不起化学反应,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化条件温和、细胞活性损失小、载体可以反复使用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8]。 微生物论文:论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论文关键词 土壤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局限性 论文摘要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是近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方法,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也是获是土壤中各种基因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介绍了土壤宏基因文库的构建、筛选及土壤宏基因组研究现状和这一技术的局限性。 宏基因组学源于20世纪70年代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直接提取技术的实现,随着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Handelsman于1998年提出了宏基因组学的概念[1]。宏基因组学又叫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或群体基因组学(Community Genomics),定义为利用现代基因组技术直接研究自然状态环境中的有机体群落,而不需要分离、培养单一种类的微生物。生物学和化学的结合孕育了宏基因组学的诞生,而宏基因组学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实用筛选技术。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是近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方法[2],这种方法从土壤环境样品中直接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宏基因组)并克隆于不同载体,再将重组载体转移到适宜的宿主以建立宏基因组文库;同时结合不同的筛选技术,从基因文库中筛选新基因或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应用这些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可以绕过微生物菌种分离培养这一技术难关,直接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开发和利用无法培养的微生物资源;有利于揭示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基因多样性,为农业、医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1土壤宏基因文库的构建 关于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的构建已有许多研究报道[3],文库的构建需要足够高质量的DNA,由于土壤微生物往往会与土壤其他组分紧密结合,这就增加了提取土壤DNA的难度[4]。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提取法和间接提取法。直接提取法是将样品直接悬浮在裂解缓冲液中处理,使其释放DNA,继而抽提纯化;间接提取法是首先去除土壤等杂质,通过不同的离心速度从土壤中分离出细胞,然后对细胞进行抽提。直接提取法提取的DN段较小(1~50kb),提取率高,操作简单;间接提取法提取的片断较大(20~500kb),纯度高,但操作繁琐,有些微生物在分离过程中会丢失。 根据插入片断大小,可以把基因文库分成2类:质粒载体的小片段插入(小于15kb)和柯斯质粒(15~40kb)或BAC(细菌人工染色体)(超过40kb)载体的大片段插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表达土壤细菌基因或基因簇的通用宿主,穿梭载体或BAC文库可将大肠杆菌包含的文库信息转移至其他宿主如链霉菌或假单胞菌[5]。 载体系统的选择取决于所提取土壤DNA的质量及研究目的,包括欲插入目的片段的大小、所需要的载体拷贝数、使用的宿主以及筛选方法等。如对腐殖质含量较高或剪切较严重的DNA样品适宜构建质粒文库,小片段的文库适用于筛选新的与代谢相关的单基因或小操纵子;而对于含较大基因簇或大片段的DNA样品则需要构建大片段和大容量的载体文库。Rondon直接把环境DNA克隆到低拷贝BAC载体,以大肠杆菌作为宿主构建了含100Mbp 的小文库(SL1), 并从这个文库中检测到DNA酶、脂肪酶、淀粉水解酶的活性。 2土壤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宏基因文库的筛选主要有功能驱动筛选、化合物结构水平的筛选、序列驱动筛选,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功能驱动筛选是根据重组克隆产生的新活性进行筛选,在工业上有很多重要的酶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的。其主要缺点是要在寄主中进行功能表达,造成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低。化合物结构水平的筛选是根据不同结构的物质在色谱中有不同的峰值,通过比较转入和未转入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或发酵液抽提物的色谱图筛选产生新结构化合物的克隆子。此方法工作量大,费用高。序列驱动筛选是不依赖重组基因在宿主中表达来筛选,而是根据已知功能的基因序列设计探针或PCR引物,通过杂交进行筛选具有目标序列的克隆子。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是利用底物诱导克隆子分解代谢基因进行筛选,这种方法已经成功的从宏基因中筛选出芳烃化合物诱导的基因。国内外的资料显示这4种筛选方法可以筛选到所需要的物质,但筛选效率低,费用高。 3土壤宏基因组研究现状 利用宏基因组学的技术,科研人员筛选到了许多功能基因,加拿大TerraGen Discover公司最先在以链霉菌为宿主的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了具有抗菌活性的5种新的小分子物质TerragineA、B、C、D、E[5];Courtois等利用柯斯载体构建了含5 000个克隆子的环境基因组文库,采用PCR 序列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编码聚酮合成酶的新基因,同时采用HPLC技术发现了脂肪二烯醇中2种新的化合物,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Yun等选用pUC19为克隆载体构建大肠杆菌基因组文库,利用活性筛选方法,从30 000个重组子中筛选出1个含淀粉酶基因(amyM)的克隆子。 2005年,LimHK等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宿主,建立了森林土壤的宏基因组文库,筛选到2个具有抗菌活性的克隆,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其中一个为产红色色素的靛玉红,另一个为产蓝色色素的靛蓝,是靛玉红的异构体。2006年,Voget S等首次研究了从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的一种纤维素酶的性质,证实了其具有较广的pH值和温度适应范围,并且在较高的盐度时也具有活性,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4土壤宏基因组学的技术局限性 总DNA提取技术尚存在一定的限制,土壤环境中,由于微生物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的特性以及腐殖酸等抑制性物质存在等原因,从中难以获得适于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的高分子量DNA。Bertrand等采用间接提取法,通过Nycodenz梯度离心,所回收的土壤DN段大小己能达到400kbp,但至今基于原位裂解获得 100kbp土壤DNA的提取技术尚未突破,运用原位裂解法构建更大片段环境宏基因组文库(现有的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平均插人片段最大为44.5kb)仍是一个难点。不可避免地,环境宏基因组文库所包含微生物基因组信息的偏差将直接导致“基因遗漏”现象发生,如海洋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固氮基因,却在测序量高达1.6Gbp的马尾藻海水宏基因组文库中被遗漏,表明仅运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同样会忽略部分的微生物资源。 阳性克隆筛选频率低是宏基因组学的另一个瓶颈所在,运用经典的功能筛选方式,往往是在数千个,甚至数百万个重组克隆子中才能检测到有用的活性克隆,造成此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源基因的异源表达水平低下。目前根据核酸序列相似性及基因保守区设计探针或引物的杂交、PCR筛选方法,从文库中发现新基因的比率尚不到已知基因的40%。 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能让我们发现存在于不可培养微生物中的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许多实验室已经开始努力从不可培养土壤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中去获得重要的基因,特别是从Acidobacterium组中,因为它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细菌。这些数据提供了关于这些生物在土壤中扮演角色的线索。随着足够序列信息的获得,这些生物的代谢途径将被构建出来,引导我们采取有效的策略去培养这些生物。这些数据也将准许我们构建包含所有已知开放阅读框的微生物芯片,来确定这些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状况。 尽管宏基因组技术本身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它为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策略,尤其是对于99%以上不能获得纯培养的土壤微生物来说,宏基因组学不仅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坚实基础,更是我们获得土壤中各种基因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 微生物论文: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 【摘要】 目的 建立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 测定硝酸咪康唑搽剂对大肠埃希菌等5种试验菌的回收率,对2个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用薄膜过滤法和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检查本品的细菌总数、真菌及酵母菌计数,其试验菌回收率均达到70%以上。同样用该方法检查本品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试验组呈阳性反应,阴性菌对照组呈阴性反应。结论 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可以消除硝酸咪康唑搽剂在试验条件下的抑菌作用,从而顺利检出该品种所污染的各种微生物。 【关键词】 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是检查非规定制剂及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真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1]。但具有抑菌成分的药品由于其抑菌活性的干扰,常规检查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药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情况,必须先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活性,再根据《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并必须对所采取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以确认抑菌活性的消除和检查方法的可靠性。具有抑菌作用的药品,每个品种抑菌效果不同,因此适合各个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也不同。 作者曾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及薄膜过滤法(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对硝酸咪康唑搽剂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不能达到药典要求。吐温80是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具有增溶作用,因此本文选择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做冲洗剂检查该药品的细菌、真菌、酵母菌数和控制菌,结果满意,可为同类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 1.1菌种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 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 50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1], 黑曲霉(asperg illus niger)[cmcc(f) 98003],由广东生物研究所提供,菌种代数均为第3代。 1.2培养基及试剂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营养肉汤、改良马丁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虎红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剂、pdp琼脂培养基、三氯甲烷、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和革兰氏染色剂。 1.3样品硝酸咪康唑搽剂,阿特维斯(佛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606950,成分:硝酸咪康唑、玫瑰麝香香精、乙醇、二甲基亚砜。 2方法与结果 2.1菌液制备[1] 2.1.1取经37 ℃ 培养18~24 h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埃希菌的肉汤培养物1 ml,加入9 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并制成每1 ml中含菌数50~100 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 2.1.2取经25 ℃培养18~24 h的白色念珠菌液体培养物1 ml,加入9 ml 0.9%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并制成每1 ml中含菌数50~100 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 2.1.3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5~7 d,加入3~5 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 ml含孢子数50~100 cfu的孢子悬液,做活菌计数。 2.2供试液的制备[2]取本品10 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 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2.3验证方法 2.3.1细菌、真菌和酵母菌计数法回收率的测定 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作冲洗剂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进行实验,3次独立平行试验结果的均值见表1[3]。 ①试验组:取供试液10 ml到薄膜过滤器中,用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冲洗3次,每次100 ml, 并在最后1次冲洗液中加入1 ml的试验菌液(50~100 cfu/ml)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虎红培养基平板上,置30~35 ℃培养48 h或23~28 ℃培养72 h。记录菌落数。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 ②菌液组[4]:在过滤器中预先加入大约20 ml的无菌0.9%氯化钠溶液,再吸取1 ml的试验菌液(50~100 cfu/ml)到过滤器中,过滤。再用100 ml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1次,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虎红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培养方法同试验组。 ③供试品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但不加试验菌液。 ④稀释剂对照组:方法与试验组同,其中供试液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代替。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 表1各试验菌株的回收率 略 从表1可知,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均不低于70%。可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方法检查硝酸咪康唑搽剂的细菌、真菌及酵母菌数。 2.3.2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①试验组:取供试液10 ml到薄膜过滤器中, 用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3次,每次100 ml, 并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50~100 cfu的试验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时,试验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冲洗后取出滤膜放入预先制备好的相应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检查。 ②阴性菌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试验菌改为50~100 cfu阴性对照菌(2个控制菌验证的阴性对照菌均为大肠埃希菌)。 ③菌液组 :在过滤器中预先加入约20 ml的无菌0.9%氯化钠溶液,在吸取50~100 cfu试验菌到薄膜过滤器中,用100 ml 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1次。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置(36±1)℃培养48 h,记录活菌数[5]。 3次平行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验证结果 略 从表2可见,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ph7.08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作冲洗剂检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成立。 3讨 论 硝酸咪康唑搽剂为广谱抗真菌药,主要含有硝酸咪康唑、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等成分,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等有抗菌作用,对某些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对药品在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其方法应通过验证,以确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已被消除而保证检查方法的可靠性。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研究可见,选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来检查本品的细菌数、真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有效,在细菌总数、真菌及酵母菌计数实验中,试验菌回收率均能达到7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实验,试验组呈阳性反应,阴性菌对照组呈阴性反应。本文结果可为同类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提供科学的依据。 微生物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多媒体课件教学、运用恰当的比喻、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归纳总结、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课堂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紧密。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相对于新版教材和临床实际显得有些落后,我们与临床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删去免疫学应用中的补体结合反应、增补补体mbl激活途径;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修改后的大纲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删繁就简、循序渐进,力求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中专所学知识内容与初中不同,内容多而深。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而这些又是促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微生物及免疫学的发展简史、补体、革兰氏染色等内容时,就以微生物及免疫学科学家(列文·虎克、革兰等)的真实事迹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主人公当时发现问题的背景,遇到过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有何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身边熟悉的老师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花粉、紫外线等过敏;母亲因接触了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其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我又讲授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蘑菇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在煮沸的水中加入小苏打,不仅提高杀菌力,又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讨论,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热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皮肤容易被水蒸气烫伤)进行总结。 在教学中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本理论的临床问题,这样就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儿童及解放军等易受伤人群感染破伤风后如何治疗、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为什么人对同一种疾病的抵抗力不同等等。 3 按照免疫应答的过程,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免疫学基础部分 例如在讲抗原时就采用了如图3—1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抗原及相关内容,而且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应答过程有了初步认识。在讲授免疫细胞、免疫分子、mhc及免疫应答时则采用图3—2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分子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轻松地就掌握了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应答等复杂内容。 4 科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越来越体现出其卓越的性能,针对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内容抽象、较难理解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配合,能将抽象的变为直接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及思考能力,也便于学生对免疫学结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且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的讲授、k细胞的adcc效应、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艾滋病临床表现等。 5 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讲授免疫系统时,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比作是t、b细胞“革命圣地延安”,t、b细胞在此发育分化成熟,并学会了“认清敌我”(识别)的本领后离开,到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开展工作,并不断巡视(淋巴再循环),一旦出现(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情况,t、b细胞立刻识别并在接收到“鸡毛信”(双信号)后分化增殖为效应t细胞及抗体,它们再“招兵买马”(淋巴因子、穿孔素、颗粒酶、补体、吞噬细胞、k细胞等)形成庞大军队以不同方式去“歼灭清除敌人”。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好比“钥匙与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将补体激活酶促级联反应比作“多米诺骨牌效应”。 6 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知识连贯性很强,前后章节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是学好免疫学的基础。否则学生就会对免疫学的普遍反映是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如抗原识别机制、抗体免疫效应机制、ctl/nk/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及防治的原理)的学习和领会中去。更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及抗体制剂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这样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的认识理解。 7 加强综合应用的练习,注重归纳总结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练习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对学习形成反馈调节,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练习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认识中的片面和错误,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教师通过学生做练习,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横向比较,在深层次上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及mbl途径的区别、tcr与bcr的区别、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在致病因素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各有何特点?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等。通过总结学生们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更好地记忆,从而学好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兴趣,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优势,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微生物论文: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浩然,牛小宇,刘春生 【摘要】 植物体内大量分布的微生物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有益的影响可对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甘草作为一种大宗中药,其栽培品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甘草有益微生物对提高甘草的品质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甘草; 内生菌; 根瘤菌; 菌根真菌 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国家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康生长。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 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 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用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paenibacillus ehimensis。龚明福等[6]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从野生健康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茎、叶、种子、根瘤等组织中分离出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125株,其中31株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这31株内生细菌分属于气芽孢杆菌属(aerobacillus 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黄单孢杆菌属(xanthomonas sp.)、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另有研究发现,从甘草中分离的有些内生菌还可产生活性物质。韦革宏等[7]从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共分离得到68株内生菌,从中筛选出一个来自乌拉尔甘草的菌株mesorhizobium sp. ccnwgx022,从该菌株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十八烷酸内酯rhizobialide,是第一次从内生菌中得到此类物质。另有学者研究了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变化趋势。林世利等[8]分离出不同月份苦豆子、骆驼刺、苜蓿、铃铛刺、甘草不同部位的内生细菌,研究阿拉尔地区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种群动态。结果显示5月份的苦豆子和甘草植株、8月份的苜蓿植株、9月份的铃铛刺和骆驼刺植株的内生细菌的种类最多。内生细菌种类的分布规律依次为苦豆子中叶>茎>根>种子>花,苜蓿中根>叶>茎>花>种子,铃铛刺中茎>叶>种子>花>根,骆驼刺中根>茎≥叶>种子>花,甘草中茎>根>叶>种子>花。5种豆科植物生长期中总带菌量平均值在各个月份变化趋势不同,并且各个月份的带菌量处于交替变化之中,说明不同月份5种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同种豆科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2 甘草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根瘤菌分快生和慢生两种类型,为化能异养菌。目前有学者已经从甘草中分离得到根瘤菌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目前对甘草根瘤菌的研究多体现在根瘤菌的分类上。杨雪颖等[9]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68株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和抗逆性分离研究,发现1个新类群和1个具有较高抗逆性的菌株。对新类群的中心菌株ccnwgx022和高抗性菌株ccnwgx035进行16s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ccnwgx022和ccnwgx035与中慢生根瘤菌属内参比菌株的16srdna相似性分别大于96.8%和98.3%,判定它们均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谷峻等[10]采用表型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分析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甘草根瘤菌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菌株在数值分类聚类分析中约85%的相似水平上产生2个表观群,有11株菌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群。16sr dna pcr-rflp分析表明,供试的20株菌共产生14种遗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box-pcr指纹图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的基因组也具有多样性。由此得出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在sinorhizobium、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属中均有分布。 3 甘草菌根真菌的研究现状 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小部分属子囊菌亚门。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相互有利、互为条件的生理整体,并各有形态特征,这是真核生物之间实现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根据形态和解剖学的特征,又把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大类。有学者对甘草菌根真菌进行研究发现菌根真菌可促进甘草的生长。饶小莉等[11]分离了甘草的va菌根,并用三叶草进行单孢繁殖,将繁殖后的菌根真菌回接甘草,结果发现接种了菌根真菌的甘草植株笔长、根粗、茎叶干重和根干重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并且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同,得出结论接种va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甘草的营养生长。jingnan liu等[12]用两种am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与glomus versiforme接种甘草,结果显示接种的甘草相对于对照组在生长的早期和晚期有显著提高,叶摄取磷的量比对照组多,并且根中甘草酸的浓度有所升高,但根部氧化酶活性相对降低了,由此得出结论接种am菌根真菌有可能成为提高甘草药用价值的有效途径。 4 甘草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甘草微生物学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谢毛成[13]利用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以光果甘草种子胚萌发形成的实生苗不同部位为外植体,成功诱导出光果甘草毛状根,并利用tldna中rolc序列中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对光果甘草毛状根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并利用理化手段对毛状根转化后产生的冠瘦碱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定,从不同水平上证实了光果甘草毛状根核基因组中已整合了外源ri质粒的t-dna片段。燕飞等[14]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对药用植物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 bat)进行转化,诱导其产生发根。在发根诱导过程中,分别用不同菌液浓度、不同浸染时间对胀果甘草子叶、胚轴进行转化处理,统计、比较各条件下的发根率,结果表明,用稀释2倍的菌液浸染子叶8 min时,发根诱导率最高,为56.49%。何晨等[15]用一株产β-葡糖醛酸酶的菌种hc-12对甘草进行液体发酵转化。通过对菌种复合诱变以及应用系统数值化及灵敏值系统调控技术优化了发酵工艺,把甘草中不足0.1%的甘草次酸的含量提高了20倍以上。经过柱层析及hplc及1h nmr鉴定分离得到了甘草次酸纯品,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发酵甘草于未发酵的生品对照甘草具有抗炎活性和镇痛作用显著性效果。 5 小结 内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①内生菌有促进甘草生长作用,内生菌可与病原菌竞争营养或直接产生拮抗物质而抑制病原菌,从而促进甘草生长。②有些内生菌可产生活性物质。③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另有研究表明,内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质[3],王兴红[16]推测内生真菌可能与中药的道地性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成果对于甘草内生菌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根瘤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根瘤菌能够通过与甘草共生,引起甘草根部或茎部结瘤,将空气中的n2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nh4,从而为甘草提供氮素营养,促进其生长。 菌根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甘草和菌根真菌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交换各自所需的物质,甘草借助菌根真菌吸收水分、养分和生长促进剂,而菌根真菌也从甘草中摄取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糖分和其它有机物。菌根真菌是根系的延长和扩展,且比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大得多,可促进甘草的营养生长,提高甘草的药用价值。 微生物转化对甘草的作用体现在:对甘草进行微生物转化,可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用药效果可得到提高。 总之,微生物是个潜力巨大、尚待开发的资源,对甘草相关微生物进行研究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提高甘草的质量,对于中药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重大作用。 微生物论文:浅谈互动教学为核心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 互动 研究 论文摘 要: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以“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与体会。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微生物论文:试论“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改进 摘要 针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个实验在教学中开展出现的几个问题,对实验方案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以期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分解作用 实验改进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角度去探究土壤中落叶等物质的消失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笔者经调查发现,浙江省新课程实施两年以来,开展该实验的学校寥寥无几,多数一线教师反映该实验周期长、实验现象不明显,而更主要的是大多学校不具备实施该实验的设备装置,鉴于此,下面设计了该实验的3个改进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1 改进方案一 草莓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经过高压灭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所选用的草莓都要进行彻底灭菌处理。 (1)实验材料:土壤、草莓若干(可根据季节自行选择其他水果)、70%的酒精、升汞。 (2)实验器材:无菌操作台、高压灭菌锅、泡沫碗、铲子、培养皿、镊子等。 (3)实验步骤: ①采集土样。选取适量较肥沃的土壤等量分装于两个泡沫碗中,做好标记备用。 ③土壤处理。将其中的一碗土壤用报纸包好,同培养皿、镊子等一起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20 min(实验组)。另一碗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对照组)。 ③草莓处理。将所选用的草莓用70%的酒精进行10 s消毒处理,并用升汞进行20 min灭菌,最后用无菌水洗3-4次,杀灭草莓表面的微生物。 ④将灭菌处理后的草莓分别埋人两盒土壤中(深3-5 cm),并将2组实验材料放入无菌培养室(注意:实验组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⑤隔天观察草莓的腐烂程度,并对其进行描述,得出实验结果。 (4)实验结果:实验第3 d对照组开始腐烂,第5 d实验组个别草莓开始有变化;第7 d,实验组个别草莓有一定程度腐烂,对照组几乎所有草莓都有不同程度腐烂。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不同,说明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中确实存在使草莓发霉的微生物。 2 改进方案二 面包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经过处理(在微波炉里加热10min),以尽可能地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面包要在微波炉里面进行灭菌处理。 (1)实验材料:土壤、面包。 (2)实验器材:微波炉、泡沫碗若干、报纸、铲子、镊子、锥形瓶等。 (3)实验步骤: ①采集土样。选取适量较肥沃的土壤等量分装于8个泡沫碗中,做好标记备用。 ②土壤处理。将其中的4盆土壤用报纸包好同镊子等一起放入微波炉灭菌20 min,该组为实验组。另4盆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作为对照组。 ③面包处理。将新烤的面包切成若干大小相等的块状,放在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微波炉里加热,进行彻底灭菌处理,杀死面包中含有的微生物。 ④灭菌处理后的面包分别埋入8碗土壤中(深3-5cm),用报纸将泡沫碗包好,并将2组实验材料放入无菌培养室(注意:实验组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⑤隔天观察面包的腐烂程度,记录实验结果,一周后,实验组面包完好,而对照组面包发霉。 (4)实验结果:实验第8 d对照组开始发霉,第10 d对照组面包上长满了长长的“毛”,而实验组完好。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不同。这说明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中确实存在使面包变质的微生物。 3 改进方案三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本探究实验将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探究和对淀粉及还原性糖的鉴定较好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完成新的探究实验,又能对必修1中的重要实验“鉴定淀粉和还原性糖”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 (1)实验材料及药品:土壤、淀粉溶液、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 (2)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酒精灯、电子称等。 (3)实验步骤: 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②取两只锥形瓶,编号a、b,放入等量(约30ml)淀粉溶液,高压蒸汽灭菌20min。 ③在a锥形瓶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实验组),b锥形瓶中加入30 ml无菌水(对照组,需无菌操作),分别用牛皮纸封口(隔菌通气)。 ④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 d后,分别取a、b锥形瓶中的溶液5 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a1、a2、b1、b2。 ⑤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 min。 ⑥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实验结果:1周后,a1中加入碘液仍为紫色,b1中加入碘液变为蓝色,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min没有变化;2周后,a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min,变砖红色,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 min仍无颜色变化。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即所得的土壤浸出液成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出现不同的颜色,说明了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得到的土壤浸出液中存在某些微生物,使得淀粉被分解成为还原性糖。 4 总结 方案一选择草莓作为材料,周期短,效果好,但有季节限制;同时本方案灭菌效果彻底,但对实验仪器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适用于实验设备条件较好的中学。考虑到有些学校实验设备条件有限,没有高压灭菌锅、灭菌台,所以方案二选用微波炉来灭菌,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容易获得,适合实验设备条件一般的中学;同时本方案选择面包作为材料周期较长,但面包价格便宜,且没有季节限制。教材对方案三没有说明加入淀粉糊的浓度和量,以及所加淀粉糊在7 d后是否完全被分解,没作鉴定说明,这将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本文在教材方案基础上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改进,并增添了鉴定实验,使得实验更加严密,提高了可操作性。 微生物论文:关于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微生物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许多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入手,对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了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 在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同时,我们对其考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考试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并重的新型综合考试制度。使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之比达到1∶1,其中实验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口试、笔试为辅。同时,坚持平时表现与考试考核并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即按照平时考勤、提问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20%、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等)各占40%的分配比例进行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从而使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既符合高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又实现了考试过程的全程化和考试手段的多元化;既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08年和2009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两届生物技能大赛活动中(含微生物操作技能竞赛),我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分别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一项、个人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
中草药论文:大蒜等12种中草药的体外抑菌实验 【摘要】 目的研究大蒜、辣椒粉、黄柏等12种常见中草药的体外抑菌性能及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确定各中草药对各病原菌抑菌性能及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辣椒粉对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2.5%,12.5%;大蒜对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mic分别为6.25%,12.5%;黄柏等常见中草药对各病原菌也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结论大蒜、辣椒提取物对特定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黄柏等常见中草药对各种病原菌均有较强抑菌效果。培养基显著影响中草药抑菌效果。 【关键词】 辣椒; 大蒜; 黄柏; 药敏纸片扩散法; 体外抑菌 大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调味品,具有健胃开食、增进消化的功能,其辛辣成分大蒜素对多种病原菌及深部感染真菌有抑制作用[1,2],在禽类及水产养殖方面对养殖动物能起到防病保健和促进生长的作用[3,4];此外,大蒜还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加入食用油延长其保质期[5];在疾病预防方面,经常进食大蒜可以提高血浆及红细胞抗氧化性能[6],并能有效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7,8];大蒜还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9],也可通过抑制硝酸盐还原细菌繁殖和亚硝酸盐合成预防胃癌的发生[10];除大蒜素外,大蒜还含有大蒜多糖等多种保健成分,可以和银杏叶制成天然保健饮料[11,12]。辣椒也是一种重要的日常调味品,有增进食欲和维持消化道正常菌群平衡的功能;辣椒碱对大肠杆菌、酵母等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13,14]。大蒜中大蒜素和辣椒中辣椒碱有抑菌作用,这并不排除大蒜、辣椒中其它抑菌成分的存在,也不能完全代表它们的抑菌性能。本实验对辣椒水煎剂和大蒜乙醇制剂的抑菌性能加以研究,以期完善这两种保健调味品的抑菌性能研究。黄柏、蒲公英等常见中草药常用于微生物性传染病的治疗,也可用作防病饲料添加剂,但它们对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谱及抗菌浓度尚不明确,限制了它们在中医药和饲料添加 剂方面的应用。在此,我们探讨了大蒜、辣椒、黄柏等12种药用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谱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希望能为它们的医药用途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和培养基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为本实验室存留;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枯草杆菌培养基为营养琼脂no.3,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为葡萄球菌琼脂110和营养琼脂no.3。 1.2 仪器垂直流超净工作台,dh3600a型电热恒温培养箱,手提式高压灭菌锅,2d-85型恒温振荡器,tu-1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zd-85型恒温摇床,ab204-s基础型电子分析天平等。 1.3 中草药大蒜和辣椒购自农贸市场,其它中草药购自中药店。 2 方法 2.1 大蒜素提取物的制备将去皮大蒜100 g捣碎研细,乙醇浸提,浸提液挥发浓缩至200 ml,获得50%的大蒜浸提物,并用乙醇作二倍系列稀释。 2.2 辣椒、黄柏等煎剂类中草药提取物制备中草药粉碎过筛,进行干物质含量(dmc)测定;各中草药粉50 g(以干物质量计)水煎制剂并浓缩至100 ml,提取物浓度为50%,用水做二倍系列稀释。 2.3 药敏纸片抑菌实验[15]以6 mm直径滤纸片在各中草药各稀释梯度浸提液中浸泡并晾干,置于涂有特定菌量的平板分区内,37 ℃过夜培养后记录各中草药提取物各稀释梯度对几种病原菌的抑菌情况,记录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各定性及定量抑菌实验均重复3次。 2.4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涂布于营养琼脂no.3和葡萄球菌琼脂110,以药敏纸片法观察各中草药制剂对两种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2.5 涂布菌含量的确定涂布菌原液制作10倍稀释梯度系列,以平板涂布法计算涂布菌液浓度。 3 结果 3.1 涂布菌含量测定以上述方法测定了各病原菌涂布菌液浓度。大肠杆菌2.8 × 108/ml;副伤寒沙门氏菌1.1 × 108/ml;金黄色葡萄球菌4.1 × 108个/ml;枯草杆菌1.3 × 106个/ml。 3.2 大蒜提取物的抑菌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大蒜乙醇提取物对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生长于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6.25%和12.5%;在本研究浓度范围内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无抑菌作用。表1 大蒜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3.3 辣椒提取物的抑菌结果表2显示,辣椒浸提物对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生长于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mic均为12.5%;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未发现抑菌作用。表2 辣椒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3.4 黄柏等中草药制剂抑菌结果黄柏、连翘等常见中草药的抗菌谱及最小抑菌浓度(mic)(见表3),其中黄芪、蒲公英、秦皮、乌梅、黄芩等中草药为对4种病原菌几乎都有抑菌作用,且抑菌作用较强,尤其是乌梅和秦皮对各种病原菌都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所选中草药中,只有青黛对4种病原菌均不抑制。表3 黄柏等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3.5 培养基对中草药制剂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的影响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有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各类中草药制剂对葡萄球菌琼脂110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明显好于生长于营养琼脂no.3上的抑菌效果,其中大蒜、辣椒、秦皮、远志制剂对前者抑菌作用明显,而对后者没有抑菌作用;大黄、乌梅、黄芩等制剂对前者的抑菌效果也显著好于后者。这种抑菌效果的差异可以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两种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来说明,用两种培养基以平板计数法分别测定涂布菌液浓度,接种量完全相同,通过营养琼脂no.3测得菌液浓度为4.1 ×108个/ml,而用葡萄球菌琼脂110所得结果为3.1 × 108个/ml,说明营养琼脂no.3更适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因而各类中草药对其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略差一些,这与李仲兴等(2000)的结论一致[16]。从另一角度也表明,培养基和涂布菌量对药敏纸片法中草药抑菌效果有较大影响。表4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蒜和辣椒的抑菌成分 大蒜和辣椒均有特定的抑菌作用,但其抑菌成分尚未完全确定。郭丽等[13]曾对辣椒的抑菌性能加以研究,认为水溶性辣椒碱为其抑菌成分,本实验中辣椒的水煎剂有良好的抑菌作用,进一步印证了前人的研究,但也不排除辣椒中其它辣椒红素等水溶性抑菌成分的存在。陈晓月等[1]对大蒜素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加以研究,证明大蒜中醇溶性大蒜素参与大蒜抑菌作用,本研究中大蒜乙醇浸提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均有较强抑菌作用,但未见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可能与大蒜乙醇浸提物中大蒜素的含量较低有关。 4.2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作用的影响 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成分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性能差别较大,在最适培养基上或天然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旺盛。中草药等抗菌因子对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受到其生长环境的影响,培养基越适合,微生物生长越好,抑菌作用就越弱。在进行各种抑菌实验时,应尽可能确定培养基类型及涂布菌量,以便于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培养基对抑菌效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体内和体外抑菌效果的差异,各类抗菌制剂通过体外实验获得的抗菌谱及剂量结果必须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确定,方可在体内有效抑制病原菌。 辣椒、大蒜在体外可抑制副伤寒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柏、连翘等常见中草药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培养基显著影响中草药体外抑菌效果。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防治研究 摘要:通过人工感染鲢鳙鱼试验研究了五倍子、大黄、地锦草、苦楝、白头翁、乌桕、辣蓼及铁苋菜对鲢鳙鱼常见病害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中草药对于其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为鲢鳙鱼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鲢鳙鱼;中草药;病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产集约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关技术和设施相对落后,导致水产动物病害频发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鲢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鱼类,随着养殖密度的加大、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鲢鳙鱼病害时有发生。烂鳃病、出血病、锚头蚤病等都是鲢鳙鱼常见病害,均能引起鲢鳙鱼的大面积死亡。鲢鳙鱼常见病害主要通过抗生素来防治,而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一方面污染了水域环境,使养殖水环境不断恶化;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学药物可引起鱼体肝、肾等内脏的病变,造成其免疫力下降。 中草药含有生物碱、多糖、皂甙、蒽类、挥发油和有机酸等成分,与动物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可以用于水产动物病害的防治。樊兵等[1]研究表明对烟草花叶病毒抑制率在20%以上的植物有独活、大戟、泽泻、青蒿、艾蒿、刺儿菜、鱼腥草、黄花蒿、泥炭藓、睫毛地衣、悬藓、中华木衣藓、蕨类、红藻、锦葵、秋葵、黄蜀葵、天竺葵、山茶、茶、无花果、法国梧桐、海桐、紫杉、水杉、黄岑、香石竹、银杏、苦瓜、重楼、紫金牛、射干、虎杖、小藜、紫草、月季、蛇床子、海带、连翘、牛蒡、蹄叶橐吾、板兰根、大黄、贯众、金银花、槟榔、薄荷、蒲公英、柴胡、马齿苋、穿心莲、玉簪、菠菜、苦楝树、大豆、连翘、草莓等,其中银杏、无花果、板兰根、大黄的抑制率在50%以上。肖辉等[2]报道五倍子、大黄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苦参对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李茜等[3]报道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黄、黄芩、五倍子高度敏感。但是在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防治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8种中草药对鲢鳙鱼病害进行了防治,以期为鲢鳙鱼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中草药 五倍子、大黄、地锦草、苦楝、白头翁、乌桕、辣蓼与铁苋菜干品均购自同仁堂药房。 1.1.2 试验鱼 挑选池塘养殖中患有腐皮病、烂鳃病、出血病和白头白嘴病的鲢鳙鱼各一尾,由同一养殖池塘提供健康鲢鳙鱼成鱼各200尾。 1.2 试验方法 1.2.1 药饵准备 将8种中草药剪碎之后,煎煮3次,每次合并煎煮液,将煎煮液进行浓缩至终浓度为1 g/ml,拌入鲢鳙鱼日粮中。 1.2.2 分离病原菌与菌体复壮 将8尾病鱼置于超净台中,从病鱼分离病原菌,用基础培养基进行培养。将长出的不同菌落分别再次接种于适宜该菌种生长的营养培养基上,使菌种复壮。 1.2.3 鲢鳙鱼人工感染试验 挑取在营养培养基上长出的单菌落,制成细菌悬浮液。将健康的鲢鱼和鳙鱼分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50尾,将病原菌通过皮下肌肉注射对健康鱼进行人工感染。将人工感染后的鲢鳙鱼置于相同的水温、溶氧以及饵料投喂情况相同的玻璃缸中暂养10 d之后,观察鲢鳙鱼的发病情况。 1.2.4 病鱼投喂中草药 对感染腐皮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五倍子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大黄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烂鳃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地锦草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苦楝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出血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白头翁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乌桕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对感染白头白嘴病的鲢鳙鱼试验组,10尾投喂拌有辣蓼的药饵,10尾投喂拌有铁苋菜的药饵,10尾作为空白对照。将上述试验鱼置于相同的条件下饲养15 d,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鲢鳙鱼人工感染发病情况 鲢鳙鱼人工感染后发病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健康的鲢鳙鱼人工感染不同的病原菌后,大部分鲢鳙鱼感染相应疾病,表明菌体成功复壮,并能感染鲢鳙鱼产生相应疾病。 2.2 中草药对人工感染病鱼的治疗情况 中草药对人工感染病鱼的治疗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五倍子和大黄对鲢鱼和鳙鱼的腐皮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病鱼的成活率均达到了50%及以上,而对照组的成活率仅为10%。地锦草和苦楝对鲢鱼和鳙鱼的烂鳃病具有较好的 疗效果,且对鳙鱼的治疗效果较鲢鱼更加显著。白头翁和乌桕对鲢鱼的出血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患病鱼的成活率分别为70%和60%;对鳙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相对鲢鱼弱一些,患病鱼的成活率均为40%,而对照组中的鲢鱼和鳙鱼的死亡率均为100%。辣蓼和铁苋菜对鲢鱼和鳙鱼的白头白嘴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患病鲢鱼的成活率均为50%,对照组成活率为20%;患病鳙鱼的成活率分别为30%和40%,对照组成活率为10%。 3 小结与讨论 中草药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小,大量使用也不会污染水环境。此外,中草药不仅作用于机体病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加强其抗病能力。中草药用于鲢鳙鱼病害防治,可以为鲢鳙鱼养殖寻找新的成本更低、更加安全无残留的药物来源。商品化的渔用中草药很少,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及按药理作用将有效成分归类,将有利于创制出疗效确实的渔用中药制剂。我国古老的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在防治鲢鳙鱼病害中也有其特别的用法和药效。用拌有中草药的药饵投喂病鱼,饲养15 d后,处理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草药对于鲢鳙鱼常见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8]。五倍子和大黄对鳙鱼腐皮病的治疗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对鲢鱼腐皮病的治疗效果次之,五倍子对鳙鱼腐皮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大黄;地锦草与苦楝对鳙鱼烂鳃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鲢鱼烂鳃病的治疗效果次之;白头翁与乌桕对鲢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鳙鱼出血病的治疗效果次之;辣蓼与铁苋菜对鲢鱼白头白嘴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鳙鱼白头白嘴病的治疗效果次之,铁苋菜对鳙鱼的治疗效果优于辣蓼。 本研究针对池塘养殖鲢鳙鱼常见疾病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并将其煎煮后拌入日粮制成药饵,可以有效提高病鱼的成活率。不同的中草药对同一鱼病害的治疗结果有所差异,因此,根据饲养品种对中草药进行选择非常重要。然而,中草药由于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受地域、炮制方法、采收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对中草药在鱼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过程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效之关系等均未作进一步研究。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草药渔用的一些基础性研究,采取先进的加工工艺确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做到用药的准确并加快作用时间。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在肉牛养殖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草药是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的科学试验证明:中草药不仅能通过调节动物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促进畜禽生长发育的目的,而且具有抗应激、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驱虫、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加畜禽抵抗力和防病治病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疫苗免疫的不足等[1]。在肉牛养殖过程中,中草药可以代替部分抗生素、激素、化学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在促进生长发育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治病和防病作用。 1 中草药在肉牛养殖中应用的优势 中草药除了在肉牛养殖中用于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和饲养效益外,还可以利用中草药防治肉牛的疾病。在肉牛养殖中,利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具有含天然成分、安全低毒、无药残、无抗药性、药效好而广泛、标本兼治等优点。同时,还明显地改善了肉牛的肉品质,充分显示了中草药在防治肉牛疾病上的优势。 1.1 中草药能一药多能、一剂多治 中草药每味药剂功能成分含量复杂,而且往往是多味中药混合使用,经过合理混合调配后,使其所含的多种功能物质相互协同作用,可产生全面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脏腑、祛除病邪的目的。中药多功能性在肉牛养殖中表现如下。 (1)营养作用。中草药一般均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虽然这些营养成分含量较低,但都可成为牛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增进免疫功能作用。中草药中含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糖苷、挥发油以及一些药理成份等,能增加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牛体内白细胞含量,对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增进牛体免疫功能。 (3)维生素样作用。中草药虽不含某些维生素,但能起到某种维生素的功能作用。如有va样作用的小茴香等;ve样作用的当归、续断等;vd样作用的黄芪、桑寄生、陈皮等。 (4)激素样作用。有些中草药本身不含激素,但可起到与激素相似的作用。现已发现香附、补骨脂、蛇床子等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人参等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细辛、附子、良姜等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秦艽等具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1.2 中草药可长期应用,无耐药性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抗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药物均有产生耐药性的弊端,大多数是因为细菌产生了大量的适应酶和耐药菌株所造成的。而中草药则是通过扶正祛邪的调理作用,恢复肌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即恢复动物阴阳平衡状态),中草药中多种成分,从核糖酸、脱氧核糖核酸、能量转化等许多环节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而有效地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由组方配伍规则和配伍禁忌组成的中草药,充分利用各味中草药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等相互作用,提高了疾病防治效果,减少或避免了毒副作用[2] 。 1.3 中草药纯天然性,有益无害 中草药本身是天然有机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结构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同时,它们是经过人类长期筛选,证明有益无害而被保留下来的。此外,这些物质用于牛体防病治病之前,会经各种方法炮制,去除其无益于牛体的因子,保持其纯净性,在应用上很少出现毒副作用,不易在畜禽的产品中形成有害残留。同时,中草药还具有对牛体进行双向调节、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功能。 2 中草药对肉牛养殖疾病的防治 2.1 对肉牛的抗应激、免疫力和抗病力 中草药在饲喂肉牛养殖中,具有抗应激的作用,例如黄莲、柴胡、菊花、石膏、紫草、青蒿等可调节体温中枢,蜈松、地龙等抗惊厥的作用;刺五加、朱砂、五味子等有镇静催眠作用;马鞭草、马兜玲、车前草等具有祛热解暑降温作用。在肉牛饲料中,采用板蓝根、黄芪、山楂等中草药与多种维生素、电解质,抗生物平衡原理在抗应激、增强免疫能力、促生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3]。在饲喂肉牛的饲料中添加当归、党参、黄芪、淫阳藿、穿心莲等作为免疫增强剂,能增强肉牛机体抗病力及免疫力。 2.2 对肉牛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防治 近年来,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运用独特的中药理论和体系,开发了系列中草药,应用于肉牛的养殖饲料中,在防治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及普通疾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以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为主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知母、栀子、防风、麻黄、地骨皮在肉牛养殖中具有清热泻火、解表祛风、滋阴退热效果;大黄、车前能促进细菌内毒素排出;枳实、冰片能起到健胃消食、消肿止痛的作用。 2.3 对肉牛代谢消化疾病的防治 中草药对治疗肉牛的瘤胃和真胃病具有显著疗效。据赖利兄[4]报道,使用中草药合成的消食平胃散连用几个疗程就可治愈肉牛瘤胃病;使用消积散(中草药制剂),连续用几个疗程后对肉牛真胃病疗效显著;可使用白头翁散(中草药制剂)200~250 g/(d·头),1剂/d,3~5 d为1个疗程可治愈肉牛腹泻。 2.4 对肉牛寄生虫病的防治 驱虫的中草药含有生物碱、酚类、甙类、多糖、绿原酸、有机酸等杀菌抗毒和驱虫的有效成分,作为驱虫剂的有槟榔、大蒜、苦参等。使君子能驱杀动物体内的蛔虫、蛲虫。槟榔对驱绦虫、姜片虫具有疗效。苦参在治疗疥癣虫及球虫病的同时,也对多种病菌有杀灭作用。 3 结语 中草药既能促进肉牛的生长发育,又具有抗病、抗菌、抗体内寄生虫等作用,且能调节自身机体的免疫机能。中草药成分复杂,多是天然产品,含天然成分,故在肉牛养殖中虽长期使用,但不会像使用化学合成药物那样造成药物残留,无抗药性和低毒/无毒副作用,是良好的“绿色”兽用药物。利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治动物疾病符合“绿色环保”,是目前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饲料添加剂研究方向,中草药在肉牛养殖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会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草药论文:浅论猪链球菌病的鉴定及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 摘要猪链球菌病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采集了疑似猪链球菌感染致死猪的脾和肝样本,对猪链球菌病进行了病原分离、微生物学检查及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仙鹤草、地锦草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强;金银花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弱。 关键词猪链球菌;分离鉴定;中草药;体外抑菌 论文 联盟网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目前该病呈明显上升趋势[1]。猪链球菌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临床上以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大猪发病率较少。大量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往往会导致多重超强耐药菌株出现和抗生素残留。由于耐药性的产生,使许多抗生素在临床上失效,造成治疗失败,导致疾病的暴发流行及死亡和医疗费用的增加。鉴于此,从传统中草药中筛选出有效的抗链球菌药物符合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病料为疑似猪链球菌感染致死的脾和肝样本。供试试剂:染色液、常规试剂,由青岛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实验室自制;板蓝根、金银花、黄连、怀菊花、地锦草、马齿苋、仙鹤草,均购于山东省医药药材公司。试验动物为健康小鼠,均为22 g左右,由青岛药品检验检疫局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和脾,用灭菌的接种环插入组织中,取少量组织或液体涂片,干燥、火焰固定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2]。 1.2.2生化及生长试验。将分离出的纯培养菌株接种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后,取鲜血琼脂平板上发生溶血的典型菌落进行各种常规生化试验和鉴别生化试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木糖、山梨醇、菊糖等培养基上观察是否产酸;将分离菌株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基中进行生长试验。 1.2.3动物致病性试验。健康小鼠1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其中试验组用分离的24 h肉汤纯培养菌株腹腔注射5只小鼠,0.5 ml/只;另外一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0.5 ml/只。观察其死亡和发病情况,并对死亡小鼠进行细菌分离。 1.2.4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醇提物的制备:将药材分别粉碎,称取各中药粉末10 g,以7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合并提取液,挥干溶剂后即为中药醇提物。将醇提物用甲醇溶解,蒸馏水稀释至含生药1 g/ml,流通蒸汽灭菌30 min,置冰箱4 ℃保存。待测菌制备:将菌种接种于lb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复壮;再接种于lb培养基,37 ℃培养18 h(10个/ml),待用。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按文献方法略加改进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 2结果与分析 2.1细菌学检查 对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呈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血平板上有疑似菌落,较小,凸起,灰白色,较干燥,光滑,边缘整齐,周围有透明溶血环。挑取鲜血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有的单在,有的呈双球型,有的呈短链状排列。 2.2生化及生长试验 分离细菌在37 ℃下能生长,在10 ℃和45 ℃下均不能生长。分离菌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2.3动物试验 在接种后36~84 h试验组和对照组呈现不同的症状变化,其中试验组2只分别于接种48、72 h后死亡,另外3只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颌下淋巴结肿胀;剖检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大量单个、成对或呈4~6个的短链革兰氏阳性球菌。对照组未见异常现象。 2.4中草药体外抑菌试验 中草药提取物对猪链球菌的mic见表2。由表2可知,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仙鹤草、地锦草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强,金银花醇提物抗菌活性较弱,马齿苋、板蓝根、怀菊花效果均不明显。 3结论与讨论 综合临床诊断、分离菌株的形态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动物试验,确诊本次病原为猪链球菌[3-6]。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其抗菌作用可能是单一成分,也可能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试验仅对7种中草药的醇提物进行了体外链球菌抑菌试验,其中黄连醇提物的抗菌活性最强,这些提取物往往是多种成分混合物,究竟哪种成分抑菌效果最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这几种药物对猪链球菌的体内抑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本文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明确了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顺序安排、实践教学的保障以及学生成绩的评定等三部分,并构建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 构建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实践教学的好坏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成败,因此,搞好实践教学是每一个职业教育院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①②教研组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改实践的基础上,借鉴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突破多年来对中国职业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职教模式。 1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特点③④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competence-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简称cbve)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把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视为提高本国职业教育效率和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或职教发展与变革的方向。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系统得到迅速发展。 1.1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 该模式强调对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实行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服务。 1.2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职业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根据能力需要来确定有关的教育内容,强调以培训具体的操作能力为中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而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则是按科学门类与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来设计课程,其规定性强,学员必须以学科内容为准。 1.3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 该模式注重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学习内容由学习者自定,并且学习进度也可因人而异,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2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序安排 实践教学根据知识、技能的形成规律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应划分为认识、初步学习、熟练掌握、应用与创新四个层次。⑤下面以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的学习为例来说明。 2.1 认识层次 认识层次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识,是为学习理论课服务的,它不强调培养操作技能。主要形式有参观、访问、见习、认识实习,一般应安排在相关课程学习之前。在课程开设之前的暑假期间,带领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的同学和全体专业教师到温县“四大怀药”gap种植基地、宛西制药的西峡山茱萸gap种植基地去参观、认识实习等。另外,让同学们在家乡进行道地药材的访问调查等也属于认识层次。 2.2 初步学习层次 这一层次主要是进行基本功训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示例来进行。在这一层次,学生还非常不熟练,只注意局部的工作而不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从最简单的内容入手,手把手地教,严格基本动作、基本要求的训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怀地黄的gap栽培技术的学习时,任课教师首先进行整个栽培技术的演示,把栽培中几个关键技术动作进行强调说明,连续讲解2-3遍,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模仿,比如怎样进行三锨两净土的操作,如何做高畦低垄等。通过这一层次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怀地黄gap栽培的基本操作要求,能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初步形成技能。 2.3 熟练掌握层次 这一层次,是学生逐步进行独立工作的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其熟练程度,传授经验,提高处理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上。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设计各种各样的难度适中的训练任务或习题让学生去解决,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技能水平,形成技巧,能独立完成中等难度的任务。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怀地黄gap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分组让学生独立完成怀地黄的sop(标准操作规程)。在一个学生操作时,让别的同学对其进行指导,进行中,老师随时提问某一操作步骤的原理和关键技术,让学生们操作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2.4 应用与创新层次 这一层次,更主要的是强调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对怀地黄gap栽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都很熟练的基础上,重新带领学生去温县“四大怀药”gap种植基地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独立运用自己所学的gap栽培技术来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当地老药农和农艺师的指导下,对栽培技术的掌握进一步升华,并且可以为基地出谋献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⑥ 3.1 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是校内培养学生业务技能的主要场所,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投入。本专业已经建立的专业实验室有: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实验室、药用植物学与药用植物生理基础实验室、药用真菌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等。实验室场地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各种实验设施投资近500万元,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与众多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建立的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有:焦作“四大怀药”种植基地面积50多公顷,中牟林场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30多公顷,黄河滩富景生态园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近10公顷,济源市黄楝树林场野生植物保护基地以及南阳宝天曼实习基地等;洛阳普莱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洛阳慧中兽药有限公司、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河南森隆兽药有限公司等多家全国知名中药企业。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集实验、实习、实训、实岗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基本占到专业教学50%左右,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室运转状态良好,基础实验开出率为100%,专业课实验开出率92.6%。我们有效、合理的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利用率达到了100%。 3.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归根到底依靠教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需要,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注重引进优秀专业人材,另一方面有计划性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同时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实施“以老带新”、“以优带差”的办法,抓好教学经验交流和检查监督,建设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本专业3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8%,拥有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大多处于这一年龄段,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从学历结构上看,近两年引进的教师中全部具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与此同时,学校积极配合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特聘教授岗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以及校内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支高层次师资队伍。 4 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成绩的评定 在实践教学学生成绩的评定中,中草药生产与开发专业为了克服“一纸定终身”的弊病,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平时对学生的考察,采取期中多次不定时的测试,并对学生平时的出勤、纪律、实验操作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计入平时成绩;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等均有考核标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面试、操作等。考核内容包括本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和原理,建立考试题库。教师让学生进行单人考核,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显著。另外,实岗教学是本专业重点教学环节之一,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必须撰写实习报告,详细分析实习阶段的收获以及需要提高的知识点,针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添加剂畜牧业功能研究 摘要: 抗生素的使用一度推动了我国的畜牧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抗生素在畜牧业生产中被广泛禁用之后,中草药凭借着天然、无污染、药用价值以及营养调理的作用代替了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畜牧业生产中。本文对中草药添加剂的功能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 中草药;添加剂;功能;研究方向 抗生素曾经对畜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但是抗生素无限制地滥用,造成了动物体内的抗生素残留,对于人体的危害极大。所以对于畜牧业来说,需要寻找一种对于人体健康威胁比较小,但是同时又拥有抗生素的作用的畜牧饲料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是如今广受欢迎的饲料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具有促进畜禽生长以及保健的功能,而且有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无残留、无污染等优势。 1中草药添加剂的功能 免疫功能。现代的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很多的中草药中都含有多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蒽类等,这些物质在动物的机体内能够调节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促进动物机体的免疫器官发育和细胞免疫反应。多糖是中草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芪多糖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中白细胞以及单核白细胞的数量得到显著的增加,使得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吞噬指数明显的上升,有效地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板蓝根多糖中可以明显提高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挥发油在养殖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说大蒜中的挥发油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能够提高血清中的溶菌酶含量和一些酶的活性。营养功能。在中草药当中含有糖类、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所以中草药的营养比较大,例如在韭菜籽中含有粗脂肪、粗蛋白、铜、锌、半胱氨酸、蛋氨酸等物质;山楂中的谷氨酸、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也是非常高的;黄芪中含有蔗糖、黄芪多糖、胆碱、叶酸、葡萄糖醛酸以及锌、硒、铜等多种微量元素;万寿菊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以及黄叶素。抗菌功能。根据实验显示,中草药对于比较常见的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一般来说具有抗菌功能的中草药有蒲公英、金银花、大蒜、艾叶、连翘、黄芪、野菊花、姜、芦荟等。黄连的主要成分就是黄连素,有着广谱抗菌的作用,低浓度时可以抑制细菌,高浓度时就可以消灭细菌。大青叶挥发油也有着一定的抑菌作用。抗应激功能。目前,在防治畜禽应激综合征的研究中发现,如果在喂养中加入一些中草药如人参、延胡等可以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调节济源作用;黄芪等中草药可以对机体进行调节,可以起到抗应激作用。 2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方向 中草药的资源虽然说很丰富,但是目前来说,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仍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现在用于饲料添加中的中草药数量不多。中国的中草药数量千千万,还有很多种类处于待开发的地位。由于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根据中兽医学理论,充分地发挥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将每一味中草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开发复合型中草药添加剂,以增强中草药的效果。中西药结合。中草药和化学合成药物各有各的特点,中西药结合就是将中草药和化学合成药进行复配,按照需要可以以中草药为主,化学药物为辅;也可以以化学合成药为主,中草药为辅,相辅相成,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抗生素以及化学合成药的弊端日益地显露出来,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的就是一些西药对于畜禽疾病的确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日后的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方向就是要寻找中草药与化学合成药之间的结合规律,取长补短,以求得达到更好的效果。结合现代医学。加强现代医学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在生产中的应用,这样能够加快中草药添加剂的现代化。在对中草药研究的同时,结合现代医药学、营养学和免疫学的方法,从多种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目的。这种现代医学就包括超滤法、大孔树脂吸附法等在原料药品的鉴定以及中草药的应用等等。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动物体内药物残留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现在对于自身健康也是越来越关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所以作为绿色无污染无残留的中草药添加剂为畜禽产品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将来的日子里,化学合成添加剂的使用会逐渐的减少,绿色的中草药添加剂也势必会取代化学合成剂。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不断发展,饲料添加剂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饲料添加剂的市场中中草药添加剂凭借着其自身的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无残留、无污染的特点脱颖而出,势必会逐步地取代化学合成添加剂。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对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提高,所以中草药添加剂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另外我国的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在中草药应用方面得天独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的中草药添加剂技术,加速对中草药添加剂的现代化发展,大力支持创建具有特色的中草药添加剂的品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田 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系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论文 一、文献综述 中草药养生茶是指以草药为原料,通过特有的配方及工艺加工制作,在饮用过程中,除了满足解渴的需要及为人体补充必须的水分外,还能同时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是一种保健饮品。与传统以茶叶为基料的保健茶不同,中草药养生茶的制作材料多数是国家规定的即为食品又为药品的草药,其中成份并不含茶,仅因口感及冲泡、饮用方式等方面的类同,而借用“茶”的名称,是非茶之茶。中草药养生茶正是一种融合了这两种传统文化的保健养生产品,极具文化底蕴。该产品既解决了传统中草药因口感、味道不易被大众接受的问题,又不必熬煮,冲泡即可饮用,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同时,相比传统茶类多出了保健养生,调理身体机能等诸多好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我国近20-30年来,在茶学、医学、药学、卫生、食品以及轻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茶叶与中草药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很有成效,尤其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茶叶和中草药的营养成份和药效成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开发养生保健茶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二、中草药养生茶市场及内外部环境分析 1.STP战略分析。 1.1市场细分。 1.1.1定义市场范围。 中草药养生茶是一种以养生为主要功能的保健茶,属于保健饮品。在使用形式、口感味道等方面拥有部分茶的属性。而功效与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热的功能饮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除了通过推广自身品牌等方式在保健品、保健饮品市场中培养自身消费群体外,同时还可以从茶、功能饮料等类似市场争取部分消费者,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1.1.2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调查,86.2%的被调查者都购买或使用过各类保健品,但却仅有21.5%的被调查者购买或使用过中草药养生茶;整体来说,中草药养生茶在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度是比较低的。但同时,75.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尝试并接受新的保健品类型,因此中草药养生茶是具有较多潜在客户可供开发的。 1.1.3划分不同需求的子市场。 通过对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分析,潜在市场大致可划分为: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孝敬父母长辈的年轻人、送礼者、体力脑力消耗较大者、希望防病健体者这六个子市场。这六个子市场相互之间又存在有相同的消费人群,根据共同的市场人群,可将它们进行合并,最终形成中老年人、青年人及送礼者、身体不适者这三个可供选择的细分市场。 1.2目标市场分析。 中老年人: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发能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养,这类消费群体对于他们自身与家人在保健养生方面的意识是非常强的。而中草药养生茶的主要功效就是保健养生,与这类消费者的需求非常契合。因此,中草药养生茶要切入该目标市场相对是比较容易的。青年人及送礼者:中国目前有着巨大的礼品市场,保健养生产品也在近些年逐渐成为礼品市场中的主流产品。但这部分消费者在产品选择上有着较强的随意性,切入该目标市场需要较大的营销投入。虽然切入市场有一定的难度,该市场的利润也相对比较大,具有很可观的市场价值。身体不适者:由于目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从而导致了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疲于应酬等现象变得非常普遍,这使得亚健康人群的比例不断提高。因此,开发亚健康消费市场也是目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而同样因为快速的生活节奏与繁重的工作,这类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普遍偏低,更多的是在身体出现各类疾病等状况时选择能即刻见效的药品,对于日常能量的补充也更倾向于在使用方面比较快捷的机能饮料或是营养药物。虽然中草药养生茶的功效比较适合于这一目标市场的消费人群,但其细水长流型的长期保养理念却较难得到认同。 1.3市场定位。 经过上面对三个目标市场的分析,中老年市场是目前最适合中草药养生茶发展的首要市场。产品与需求的契合度高,使用方面也适合现在中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可以较快的取得该市场消费群体的接受与认可;切入市场难度低也可以相应降低产品在初期发展推广的投入。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中老年人在选择产品时最为看重是产品的功效,同时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理念。因此,针对该市场的产品应该将重点放在优秀的品质及大众化的价格方面,不宜定价过高,可以通过简化重要性不高的外包装等方面来降低成本,从而扩大价格浮动空间,给出较低的定价。 2.内外部环境分析。 该部分将会选取一款笔者比较熟悉的中草药养生茶产品为例,结合该产品所处的河南市场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以求能够做到见微知著,由区域市场的一款产品引申出对整个产业各个市场的认知与分析。 2.1内部因素。 对产品拥有的优势(Strength)及劣势(Weakness)进行的分析属于产品的内部条件分析,通过该分析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自身优势进行精进加以巩固,对自身劣势努力改善争取扭转。 2.1.1优势(Strength)。 (1)成本优势。本产品所具有的一系列功效源自于对各种中草药药性的调和以及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传统工艺,其价值在于配方与制作,原材料则大部分都是极为普通常见的中草药。虽然近年来各类中草药价格涨幅巨大,但相对其他一些采用稀少名贵原材料的保健养生类产品,在成本方面依然具有不小优势。正是因为成本方面的优势,使产品的价格有着比较大的可调整空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将成为一大优势。 (2)管理优势。本产品为独家专利产品,可以方便的一手掌握生产方面的控制权与销售方面的决策权,这样在面对一些决策时可以做到迅速果断,避免了一些处于大企业当中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决策方面复杂的流程,更加的及时灵活,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机遇。 2.1.2劣势(Weakness)。 (1)大批量生产经验不足。 由于该产品自配方改良、完善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进行过大批量的生产销售,在这方面经验严重缺乏。一旦拓展、扩大市场,在需要大量生产时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同时极可能因生产量过大导致生产工艺环节无法精细,从而对产品的功效、口感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目前产品在选料方面因不存在生产压力,还较为从容,当需要大量生产时,原材料的储备及供应很可能遭受冲击。同时由于某些天然原料本身的稀缺性,为了支撑大批量生产的需要,必然要选择改为使用可以量产的人工培育种植原料,这样以来,就将会有产品品质下降的可能性出现。 (2)缺少成熟的运营团队。 同样是因为本产品没有过大批量生产销售,此前一直以研发改良方面为主,并不具备一支成熟效率的生产营销团,想要取得好的发展,必然要扩大自身规模,而一旦扩大规模就需要临时组织起一支队伍来进行相应的工作,这样肯定会出现因临时组建而缺少磨合,以及对该产品该市场领域方面认识及理解不足等状况。 (3)生产方面管理难度大。 由于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该类产品的核心价值大多都在于原材料的调配及制作工艺这两个方面。想要在不影响产品质量、产量并且保证产品完整性的情况下,又能同时兼顾对产品配方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保护,这对管理者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无品牌知名度。 从消费者行为洞察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消费者对于不了解品牌产品往往都会持观望态度,很难会轻易尝试购买。这就使新品牌产品或不知名品牌产品会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因品牌知名度不高很难有好的销量,另一方面又会因为销量的问题造成资金流动困难。 2.2外部环境。对产品在市场中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与存在的威胁(Threats)进行的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分析能够使产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把握机遇规避风险,为产品快速、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2.2.1机会(Opportunity)。 (1)环境优势。 本产品产自登封,坐拥嵩山、少林寺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产品的主要用料为嵩山千年古槐槐实及多种天然野生中草药,身为同是传统文化结晶的中草药类及茶类的结合产品,在环境及文化上占有先天的优势。在产品的品牌塑造及推广方面,可以有效的借助少林寺的文化历史及五岳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特有环境,将本产品打造为一款有着文化色彩历史底蕴的养生保健品,在某些顾客群体中容易获得较高的认同感。 (2)政策支持。 目前,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比较稳定,国际关系也很良好,社会保持这健康的发展,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局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一环境下,养生保健行业的发展得到了很多相关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近几年来,亚健康的普遍化,导致了人们的体质和免疫力等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这在社会上很受重视。而中草药养生茶这种由纯天然绿色中草药制成的养生保健产品,能够为人体提供长期性的保养,可以很好的改善亚健康提高免疫力。 (3)健康消费的潮流。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以及人们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渴望,养生保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已逐步成为了朝阳产业,市场得增长非常迅速。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在养生保健品方面的销售额增长了36倍,日本也有着32倍的增长。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小康,中国养生保健品也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市场。 (4)经济环境良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稳定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消费需求也更加的旺盛。这样的整体经济环境,给企业的投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消费的需求与健康的需求,为养生保健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5)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必须通过人工进行的传统加工工艺也正逐步可以由机器替代,这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并节约了人工的投入。同时,世界范围内对生命科学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已达到高峰,这为养生保健产品提供了未来在新品开发与技术更新等方面的动力与支持。 2.2.2威胁(Threats) (1)消费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 由于养生保健品市场的持续火热,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产品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选择也不断增多。各种产品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令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消费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产品类型较多、品牌知名度较高、品质较容易获取信任的知名企业大品牌产品,就更容易迎合顾客的需求,这类产品也就自然成为了消费者购买时的首选。 (2)原材料受自然状况限制。 中草药养生茶的原材料以绿色天然中草药为主,而气候、天气等自然状况对于中草药材的种植有着很大的影响。虽说国内中草药材市场除了少数的某些药材外在供应方面并不吃紧,但如果出现突发的气候异变是特殊天气,还是有很大可能会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或是价格暴涨的情况。而出于资金正常流动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生产企业通常都不会大量存储原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草药养生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威胁。 (3)竞争对手的威胁。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现在中草药养生茶的发展道路上,以王老吉等为主的功能饮品、凉茶饮料是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而这些产品虽然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巨额资金的投入使其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了一大批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从市场基础、口碑与消费者信任度等多方面,中草药养生茶都处于不利地位,选择了中老年消费群体作为首要目标市场,虽说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开与这类以青少年消费者为主产品的正面竞争,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考虑,日后来自这些产品的竞争与挑战是无法避免的。 (4)市场开发难度大。 因过去其他保健茶产品在市场中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消费者对保健茶的整体印象始终不佳,中草药养生茶想要通过重塑产业形象来改变消费者心中固有的看法,逐渐消除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本就有着很大的难度,大多数消费者又早已被其他大型企业的知名保健产品占据。 三、结果分析 1.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上文对中草药养生茶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产品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潜在的机会与面临的威胁。同时,也在对中草药养生茶进行市场调查并分析归纳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为中草药养生茶进行了市场细分并定位出了目标市场。接下来,本章将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品实际情况与中草药养生茶的目标市场定位,运用4P营销理论,依据SWOT的分析结果及市场调查数据,重点针对上文确定的目标市场,定制出切实可行的中草药养生茶市场营销策略。 2.产品策略。 2.1品质保障策略。 在品质保证方面中草药养生茶产业应坚持以质量管理体系先行为原则,以先进设备为基础,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环环紧扣,从根本上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最终使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件产品都具有良好的品质保证。 2.2包装策略。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产品包装在消费者购买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中也占到了21.6%的比重。因此,对于产品的外包装应紧密结合产品主要特征。使产品的有点以及差异化等可以通过外包装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选择符合该市场消费群体的包装档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同时也给了不同的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2.3导入策略。 从消费者购买理论与消费者需求理论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的需求总是随着所支配收入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改变。同时,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对产品结构进行完善,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产品导入上,过早或是过晚进入市场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每一款产品都有着最佳的进入市场时机。对生产企业来说,能够使产品在竞争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不断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新产品才是最关键的。 3.价格策略。 3.1标市场顾客成本分析。 在定位目标市场是,中草药养生茶选择了中老年市场作为首要的目标市场,该目标市场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由于这一目标市场的大部分消费者都有着较多的空闲时间,因此,会非常谨慎的进行产品选择,是很典型理性消费人群。这些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对产品价值的认知和自身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非常理性的考虑是否进行购买。最容易获得这一消费群体青睐的永远是具有高性价比的物美价廉产品。 3.2顾客成本为基础的价格定位。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层收入的消费人群在保健品的消费群体中占很大一部分,加上定位以中老年市场为首要目标市场,这就意味着中草药养生茶应定位成中档保健品较为合适,定价应在适中的基础上相对偏低。而且作为长期保养型的养生产品,日消费需要让绝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接受,持续型消费才是获取利润的关键。 4.渠道策略。 4.1渠道建设。 随着渠道市场发展迅速,渠道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的加剧,不管是直接渠道建设还是间接渠道建设,渠道建设也变得不是那么的容易。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渠道建设的困难,精细化分工就显得特别重要,市场上便出现了第三方公司,专门做渠道建设的服务性机构,企业可以把渠道建设的全部事情交给这样的机构,第三方外包公司是营销渠道目前的发展趋势之一。 4.2渠道模式定位。 通过上述对营销渠道趋势的分析,结合中草药养生茶自身情况,对多种可选渠道模式的权衡,迎合发展趋势的渠道一体化应该是目前中草药生茶产业在营销渠道方面最佳的选择。 4.3专业顾问型销售渠道。 近几年来,在医药市场中出现了一种很流行的销售渠道,针对各种长期病症、慢性病之类的康复机构,专业顾问型的销售渠道正是这样一种形态,影响很不错,而且通过前期对市场进行的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在产品的宣传推广方面,对医生、专家推荐的信赖度是最高的,作为具有相应功能的养生品保健品行业,这种渠道模式是很值得借鉴的。 5.促销策略。 5.1广告策略。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保健品及相关产品的消费群体对目前几种主流媒体上广告宣传的接受及信任程度并不高。因此,在传统的主流媒体之外,应该更多的去开发出一些其他的广告平台,这样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传统的媒体之一的电台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对于产品的主要目标顾客群体来说,电台在中老年消费者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5.2网络传播。 传统媒体的广告传播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传播效应的滞后性,这就导致在实际的销售促进中会出现时间差,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再加上,即使在传统媒体中投入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也只是单纯的能够提高品牌知名度而已,无法很好的展示出品牌的内涵。因此,在传统媒体上展开广告投放的同时,更需要的是通过某种特定形式的活动,来使顾客能够直接感受品牌的内涵,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 四、研究结论 随这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养生保健意识的持续增强,养生保健品的市场空间会继续扩大下去。同时,社会环境的稳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了中草药养生茶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而同样,由于市场空间的增大,各类养生保健品也会随着一拥而入,这就会导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成为了提高竞争力的保障。希望此次研究能够为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现状的改善提供指导,为其它的相同或相似类型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提供参考。 作者:崔栋蛟 单位:博仁大学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质量管理研究 1中草药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漏洞 长期以来,中药材作为农产品进行种植和流通,原料药材来源混乱,直接影响中草药(包括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而且多数饮片生产企业的原料药材并非专业基地生产,而是从市场购买,购买标准极为初级、随意,这样造成产地不明,采收时间不详,甚至基源混乱。这给制假售假行为提供了存在的可能,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曾对此表示,这是影响我国中药产业健康的一颗毒瘤,亟待从国家层面对中药材流通进行疏堵。在中药材流通环节,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药材库存条件,很多药材都存放在药农家中和临时仓库,因不具备仓储保管条件而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加之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掺杂使假层出不穷。由于缺乏系统性组织与管理,造成药材结构性供求失衡频繁出现,再加上人为炒作,致使药材市场紊乱。尤其是流通标准的缺乏,一些不法商贩把手中的药材经过再加工,熏染上色、加入别的东西或找一些近似物替代真正的药材。比如目前药材打磺现象泛滥,国家虽然严令禁止,但不少不法商贩为防虫,防霉,延长保存期,追求更多利益,铤而走险,已极大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2缺乏中草药炮制规范,严重影响其质量 中草药质量不只与产地、保存环境等生产条件有关,还与炮制方法密切相关。中草药经加热、水浸或用酒、醋、药汁等辅料炮制处理后,使某些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降低或消除,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还直接改变某些药物的药性及疗效,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所以,中草药炮制工艺会对药物质量、药性与疗效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现在中草药炮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各地的炮制方法差异很大,缺乏全国统一的炮制标准,不便于药监部门对中草药的质量监管,加之,人员流动性增大,跨地区用药的几率增大,个别饮片经不同炮制方法处理,却用于同一处方中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不利于老百姓用药安全。 3缺乏科学的中草药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传统的中草药质量优劣多靠外观分辨,如形状、大小、色泽等,缺乏科学依据。以根茎类药材加工的饮片为例,传统认为同类原料药材,在炮制成饮片后,按照传统的外观分类方法应以片大为优,但研究表明,许多现代评价标准中应用的“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分步却主要在侧根和表皮,其结果是片形小的饮片“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片形大的饮片,另一方面,在中药材资源发展变化的这种特殊情况下,许多采用异地人工栽培药材加工成的饮片在外形上要“优于”用道地药材生产的的饮片,而有效成分含量却大大低于道地药材饮片。因此,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已经逐渐失去对饮片质量评价的准确性,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分级方法区分中草药的优劣,需要进一步充实客观的、科学的现代质量评价内容,使二者有机的结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1加快将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中药质量分级管理的工作中,为中药质量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在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中草药分级方法的基础上,充实现代科学内容,研究制定出中草药质量分级评价的标准。2借鉴化学药品及中成药的管理方法,规范原料药材生产基地,建立中草药注册标准,逐步实行条码身份证识别,建立市场流通标准,让老百姓更容易分辨中草药的质量,真正拥有选择权。3建立中草药市场流通标准,炮制规范及质量分级标准,都需要在充分继承传统中草药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这就要求研究团队既要有丰富的传统经验,又要熟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原子吸收等现代化分析仪器和研究思路。注重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水平、大规模、人才聚集的中医药技术研究中心,才能推进中草药质量管理工作。解决中草药质量分级管理及价格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国家药品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我们要清楚解决这一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也要正视所面临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推进中草药质量分级管理。(本文来自于《内蒙古中医药》杂志。《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武清香单位:祁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中草药论文:简论中草药种植规划 退耕还林是开发西部的决策之一,要落到实处,有许多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要做,其中发展经济使农民手中有钱花,才能保证决策的实施。因为生活在西部的广大农民,大多未能脱贫,既是脱了贫的农民,如无经济的后续发展,也难保决策计划的落实。西部大多数农民不是想象中的富裕。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稳定收成,但贫困依然是围困群众的毒蛇猛兽,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要“靠山吃山”。近些年来由于对“山”的依靠和索取,缺少计划性,盲目性膨,资源枯竭的危险一天天的向人们逼近,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将是猛烈的,不知不觉的。如何保护环境,使退耕还林的伟大决策成为千家万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壮大道,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大事。 从五马创办药物种植场的38年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中草药的种植是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最好形式。 一、引进中草药种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用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生物的适应性,以及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野生动植物发生变异,经人类长期局部无意识和有计划的选择,使变异逐惭积累加强而成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通过同一途径又可获得它们的新品种。 达尔文的发现正确地揭示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黄连是一种名贵短缺的中药材。原产地在四川省石柱,那里是冬暖春早,日照较少的气候使黄连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而五马药场却是冬寒春迟,但是由于山高林远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点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样。黄连生长有它相对适应的一面喜冷凉并非越冷越好,怕酷热也不是一点光照也不需。药场经过对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选择了半山向阳,50度的沙质土壤,采用了搭棚遮荫办法,照应黄连喜冷凉怕酷热的习性。又根据黄连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幼年期娇嫩怕热就减少光照增大阴度,中年期期枝叶繁茂,根茎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间。又依据每年的四季变化及时调节光度,保证了黄连生长的良好态势。在黄连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它的根部不断往地面上延伸,而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护根并促进其茁壮,便是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此通过实践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规律,从生长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会长的又细又长。如遇大雨冲涮根部,雨停后就要及时培土。 黄连试栽成功,可是一亩黄连要毁三亩林搭棚遮荫的现实很使人耽心。我们联想到杜仲也是一种名贵紧缺药材,它的生长特性是春未夏初枝叶繁茂,恰好和黄连大量需要遮荫相吻合,在杜仲荫下间种黄连,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试验成功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黄连产量和质量为药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从“砍倒老树发新枝,生长更快”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进行了大胆实验,将4-5年的黄连采收80%的根株为商品,对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蘖,把这种方法命为“黄连疏根续连法”,使亩产达到1207斤比原产地的亩产高出4倍以上,又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黄连在五马药场落户繁衍,并逐年向邻近的省、市、县、村、社推广,提供给他们一万余公斤药籽,800多万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盘古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因为它也和天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竹节参13.66%。这三种药材。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 三、开展中草药种植与环保之间关系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首先为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带来新的希望。树木和草同生于大地之上,中药材就是树和草中的绝大部分,所以发展中药材实际上也就是退耕还林,保护环境还大自然本来面貌。况且林和草有互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药场所创造的杜仲树荫下间作黄连就是一例,黄连在杜仲下生长五年后采收,这时的杜仲已长成直径为5寸的高大乔木,继续生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收药用部分。 根据我们对药场周围,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岭岭的调查勘探,发现林下间作药材的潜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长在松树林下,灵芝草就生长在青树下等,种药可以使广大农民脱贫,从全国范围来讲,粮食生产已基本过关,市场粮价呈下降趋势,靠粮出售增加收入已相当困难,有计划地带领他们通过种植中草药为他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计划如果能实施将可能性变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证。农民手中有了足够数量的钱,退耕还林和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计划,花费巨额资金埋设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从青海经甘肃到四川是解决能源,保证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谁都要吃饭穿衣,饭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只有靠砍柴伐树、铲草解决,有了钱才有可能购买天然气,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户户都去这样做,退耕还林也难保证青山常在。自然环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若要良性循环,就要构成这样的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解决农民用钱问题,保证退耕还林战略计划落实,环境保护自然永续发展,反回来产生中草药效应,在广大群众中转变传统意识为“靠山养山”形成青山常存,绿水长流的美丽环境和鸟语花香的四季风光。 从市场经济的观点看,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粮、油籽、棉。那么第二需要莫过于医药了,而中草药在医药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起全世界人们的观注和青睐。将会在世界医药市场上独占鳌头。朱总理在访泰国时签订了发展中药的协议书,可见其重要意义。 根据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草药大辞典》的统计被编入的植物药4773味。这数字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中草药,已经是个很宠大的数目了,可见我国的中草药资源的丰厚繁多。加上传统的中医学。中药学和针炙、气功,成为世界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无论生产、市场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如能纳入国家的十五计划。形成中草药生产、加工成产品(办工厂)有人专门组织管理,销售,指导科研一条龙。绿化了荒坡、荒山,还愁什么退耕还林不能实现,环境保护得不到治理呢? 可悲可怕的是中草药也是和其他环境资源遭受污染破坏一样,而面临灭顶之灾。一是中草药市场非常混乱,从收购、采挖都是采取一次性灭绝的掠夺方式,假定某种中药材市场紧俏,该药材几乎就要灭绝,其中繁殖旺盛者要恢复至少得十年。生命力相对脆弱者就此终止生命,永远从地球中消失。将来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如金钗石斛,又名金耳环(土名)有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之功能。60年代外地客商进入产区连根采挖,再加之森林采伐了原始生态,以后再没发现。娑罗子别名索罗果,高大乔木树龄可达千年以上树形、花、叶都具有观赏价值。果实入药有甘、温、理气止痛之功用。60年代陇南年产量80_100吨,而在1999年,总产量下降到1000斤左右,由于价格高出核桃10多倍,采摘的人们往往伐倒大树而得果实,面临灭绝危险。再如珠儿参,养阴清火生津功能胜过西洋参,而因无人研究培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还有多种不再一一赘述。挽救濒临中药材只有发展人工家植,在西部贫困山区欲采用高科技手段,时机还不成熟。 关于保护国家珍稀动物,国家早已采取了保护措施,对于珍稀木本植物也有相应的若干规定,而对于草本类就很少提及了,自然不包括濒临灭绝的中草药及中草药资源。笔者认为这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事。中草药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病了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去。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中草药牙膏驻颜养生的各种面友、各种香皂、化妆品等,人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和不断发现也是无穷无尽的,可以说每一味中草药就是一座绿色工厂所生产的人们需要的各种产品,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是人为的任何企业所不能替代的。(二)是缺乏管理和研究,现有的药场属于国家办的尚少,集体办的大部分都因人员更换而倒闭,原有种植成功的药材几乎被采尽挖绝,中草药的种植也并非人们想象那么容易,从我们实验中如羌活、桃儿七、天麻的有性繁育等都有种籽发芽,接种困难等问题,需要研究的课题实在太多,也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处理探究。对于中药市场的管理也只能在大量栽种有了足够数量的药源之后,自然就纳入合乎良性发展的渠道。种药的群众也会由自发行动渐进为自觉行动,(三)是药场的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如五马药场38年无人过问,一旦有了高效益:每年纯收入在60多万元之后,有人开始害红眼病了,千方百计挤走原工作人员,换上新手之后毁灭性掏尽挖绝。现在的药场不过是一片荒山秃岭,使实验中断,科研成果化为泡影。 如何开展中草药种植,就我们药场38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可供参考。(一)转变观念承认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宇宙规律:中药市场的混乱,农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民,大多数还处在贫困状态之中,这是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要立足于实地,这就需要进行卓有成效的论证与考察。这些地方形成的虚报浮夸作风往往不可信。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回过头来看中草药的种植的伟大意义和价值的份量不在其他事业之下。农民的经济基础发生改变之后,环保意识自然增强,所产生的效应来促进环境保护。 (二)把中草药的种植和研究,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来看待,这是对十五计划相对而言,也许经过十五计划的具体实施之后,环境保护已经成了广大农民的共识只有另作他论了。 上文已用大量篇幅论述种植中草药对环保的作用和意义,其内涵不仅如此,在百姓中牢固的树立环保意识,仅仅依靠口头说教则远远不够。要使他们心灵震动,产生环保激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以后的发展他们是会尽力的,忠诚的,会产生创造性的奇迹的。如何创造基础条件,除了必要的资金投入之外,还要有人管理、组织、指导,同时科研工作也要相继跟上去,才能保证种植中草药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创新,保证质量。从我们38年的实践中深切领悟到,只有科研工作不断有新成果,新创造才能使中草药种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建立中草药种植和探索的科研机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种植和研究中草药必须有配套的科研机构。据我们所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的省市、自治区尚少。据2001年报刊分类目录中统计554种医药药学杂志中只有一种是中草药杂志。可见其薄弱程度,因此建议在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应的中草药科研机构。从事药理、药学和攻关高难度的中草药栽培技术,如虫草、天麻的有性繁殖以及南药北调,东药西移,野生家植中的果实发芽难,生长缓慢等问题,还有一些亟待研究和发现可以利用的野生中药材。 (四)首先办好一批示范药场,作为带动和推广的基地,为周围群众提供药籽、苗、科研成果的推广,另一方面种植中草药创造市场价值,并把科研创新大力开展起来,为永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边种药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办法,但是必须和中草药的科研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配合,一方面提供最为可靠的实践数据,另一方面溶入高科技成果,二都是互为补充,构成不断发展的框架,所产生的效应是十分可观的,永久性的。 (五)要有适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保证启动。当然必须在决策者的心目中,要把此项事业当成系统工程看待,不能低估其作用,这是利国(环保)利民的大事。 (六)开展中草药种植,还必须创造销售环境,药生产出来必须成为商品才有经济效益,除了整顿中草药市场之外,还必须考虑就地消化的问题。如果千家万户都种植起来,一般市场的吞吐量是难以适应产地需要的。就需要开办加工,甚至生产成品的工厂即发展中药材工业。不仅解决了药材的销售,还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安排下岗人员。 总之对于中草药的种植,有理论指导,引进和野生变家植都有可靠性,必要性;有经验可鉴,药场38年的种药实践;有技术指导;药场已为临近县市村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更为重要的是有国家开发西部的机遇。确实是一项富民、环保、退耕还林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如能列入十五发展计划,将为西部贫困山区的广大农民带来经济繁荣。永远摆脱贫穷落后,保持自然资源永不枯竭,还大地本来面目,造福千秋万代。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的意义研究论文 退耕还林是开发西部的决策之一,要落到实处,有许多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工作要做,其中发展经济使农民手中有钱花,才能保证决策的实施。因为生活在西部的广大农民,大多未能脱贫,既是脱了贫的农民,如无经济的后续发展,也难保决策计划的落实。西部大多数农民不是想象中的富裕。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稳定收成,但贫困依然是围困群众的毒蛇猛兽,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要“靠山吃山”。近些年来由于对“山”的依靠和索取,缺少计划性,盲目性膨,资源枯竭的危险一天天的向人们逼近,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将是猛烈的,不知不觉的。如何保护环境,使退耕还林的伟大决策成为千家万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壮大道,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大事。 从五马创办药物种植场的38年实践中,充分证明了中草药的种植是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最好形式。 一、引进中草药种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憗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第一次用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生物的适应性,以及在外部条件影响下野生动植物发生变异,经人类长期局部无意识和有计划的选择,使变异逐惭积累加强而成为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通过同一途径又可获得它们的新品种。 达尔文的发现正确地揭示了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也证明了中草药人工栽培的可能性。 黄连是一种名贵短缺的中药材。原产地在四川省石柱,那里是冬暖春早,日照较少的气候使黄连养成了喜冷怕热的习性。而五马药场却是冬寒春迟,但是由于山高林远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域特点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样。黄连生长有它相对适应的一面喜冷凉并非越冷越好,怕酷热也不是一点光照也不需。药场经过对比考察研究和分析选择了半山向阳,50度的沙质土壤,采用了搭棚遮荫办法,照应黄连喜冷凉怕酷热的习性。又根据黄连生长的不同时期的需要,幼年期娇嫩怕热就减少光照增大阴度,中年期期枝叶繁茂,根茎快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就疏棚增大光照到70-80度之间。又依据每年的四季变化及时调节光度,保证了黄连生长的良好态势。在黄连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它的根部不断往地面上延伸,而药用的主要部分是根,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护根并促进其茁壮,便是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此通过实践探索出往根部培土的一般规律,从生长的第三年起培土5分,第四年培土8分,第五年培土1寸。一至二年培土根会长的又细又长。如遇大雨冲涮根部,雨停后就要及时培土。 黄连试栽成功,可是一亩黄连要毁三亩林搭棚遮荫的现实很使人耽心。我们联想到杜仲也是一种名贵紧缺药材,它的生长特性是春未夏初枝叶繁茂,恰好和黄连大量需要遮荫相吻合,在杜仲荫下间种黄连,以杜仲林代替搭棚试验成功获198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提高黄连产量和质量为药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我们从“砍倒老树发新枝,生长更快”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进行了大胆实验,将4-5年的黄连采收80%的根株为商品,对保留的20%的根系切除毛根,再培上腐殖土,促使它迅速分蘖,把这种方法命为“黄连疏根续连法”,使亩产达到1207斤比原产地的亩产高出4倍以上,又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引进黄连在五马药场落户繁衍,并逐年向邻近的省、市、县、村、社推广,提供给他们一万余公斤药籽,800多万株药苗,培训技术人员500多名,答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群众咨询来信600余封。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并使陇南地区成为全国三大黄连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只要创造出或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引种外地中药村完全是可能的。药场又引进种植了西洋人参、西红花、洋地黄、浙贝母、山茱萸等54种。不仅栽培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比原产地有所提高。 外地名贵药材引进种植成功,更验证了生物和适应性及其规律。西部广袤地区的农村有着药物生长的良好植被、土壤、气候等条件,大力推广和种植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由于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市场价格看好,呈逐年上涨趋势,繁荣市场 经济。广大农户最易接受和形成共识,确实是农户致富的门路。 二、野生中草药变家植的广阔前景及紧迫性 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发展缓慢,经济滞后,生产条件简陋,广大民受传统影响,“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外商对本地野生资源无计划,盲目地收购。诱使百姓,“杀鸡取蛋”式的采挖,致使中草药资源和其他绿色资源濒临灭绝的厄运。因此大力开展野生中草药的人工种植不仅仅是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更为长远的是,关系着千秋大业挽救濒临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还地球本来面目。 野生中草药变家种前景十分广阔,五马药物截止目前,已成功种植野生中药材150多种。 象天麻这种名贵中药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天生神麻”“天麻会走种下没有”。药场从1969年春天开始试种,连续三年都未成功。后来我们对于天麻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千家万户向群众请教,总结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住民间说的“青树底卧天麻”即砍了青树的树桩旁边易生天麻的蛛丝马迹。于1971年7月试种成功,成活率达20%。正在这个时候日本科学家揭示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对药场的实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1975年获得大面积的天麻无性繁殖成功。平均亩产比野生天麻增产5倍以上有的高达20倍左右。从实验失败到稳产高产共经历了七年之久。时间是漫长的,工作是艰苦的,探索的足迹是沉重的。但也证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不怕失败,勇于奋斗和努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随即向周围省、市、县、乡、社推广,包括技术转让,一时出现了种天麻热,因种天麻成了专业户,万元户者比比皆是,但又出现了新问题,天麻退化,块茎形状变细长。我们又看到这样一情景,天麻在地面上有茎、花、果实。有了果实就一定会进行有性繁殖,于是我们在蜜环菌上进行接种天麻果实的实验,果然成功。这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有效地防止了天麻退化,保证了天麻种植的质量。1982年12月4日的《甘肃日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 猪苓也是一种奇缺的名贵中药材。其功能为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经中外医药专家的研究测定还有防癌、抗癌之作用。猪苓的生长也有神密难测的特点,从盘古开天到今是靠天然野生供给。因为它也和天 麻一样深睡地下,地面不露踪迹采药者全凭经验寻找。药场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把蜜环菌和猪苓栽培在一起,经过多次实验,选择不同的地理条件,又取得猪苓人工种殖的有性繁殖的成功,每窑的产量高过野生的20倍以上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 此外本地野生的钮子七、竹节参、羽叶三七均有滋补强壮、散淤止痛,止血之功效,它们的总皂甙都比西洋参、人参高的多,据崔德先生著《西洋参专辑》记载:西洋参的总皂甙为7.06%,人参为4-7%而三七则为10,9%,钮子七9.62%。竹节参13.66%。这三种药材。我场均以野生家种成功。如果能开发利用将会发挥更大的医药效应。因为这三种药材种植起来比起西洋参、人参来要容易的多。那么其他草木或木本药材种植更易家种成功。 综上所棕在西部贫困山区广泛开展中草药种植是农业走向市场,农民脱贫的理想项目,应大力倡导,建议列为西部开发和实施十五计划的项目之一。最近甘肃省省长宋照肃在讲话中把发展中草药的研究和种植作为甘肃开发的三大计划之三,是颇有见地的,是结合西部农村实际的。超级秘书网 三、开展中草药种植与环保之间关系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首先为退耕还林的大政方针带来新的希望。树木和草同生于大地之上,中药材就是树和草中的绝大部分,所以发展中药材实际上也就是退耕还林,保护环境还大自然本来面貌。况且林和草有互补作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药场所创造的杜仲树荫下间作黄连就是一例,黄连在杜仲下生长五年后采收,这时的杜仲已长成直径为5寸的高大乔木,继续生长在适当的时机再收药用部分。 根据我们对药场周围,幅射五十公里的山山岭岭的调查勘探,发现林下间作药材的潜力很大的,如野生茯苓就生长在松树林下,灵芝草就生长在青树下等,种药可以使广大农民脱贫,从全国范围来讲,粮食生产已基本过关,市场粮价呈下降趋势,靠粮出售增加收入已相当困难,有计划地带领他们通过种植中草药为他们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计划如果能实施将可能性变成增收的可靠的保证。农民手中有了足够数量的钱,退耕还林和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计划,花费巨额资金埋设地下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从青海经甘肃到四川是解决能源,保证退耕还林,环境保护的实施。对于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来讲,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谁都要吃饭穿衣,饭要用燃料煮熟,在用钱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只有靠砍柴伐树、铲草解决,有了钱才有可能购买天然气,住房也是同理。家家户户都去这样做,退耕还林也难保证青山常在。自然环保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若要良性循环,就要构成这样的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解决农民用钱问题,保证退耕还林战略计划落实,环境保护自然永续发展,反回来产生中草药效应,在广大群众中转变传统意识为“靠山养山”形成青山常存,绿水长流的美丽环境和鸟语花香的四季风光。 中草药论文:中草药抗真菌 【关键词】,抗真菌 关键词:中草药;抗真菌;回顾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西药抗真菌药物,均存在着疗效差、毒性大等缺点。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特别是从植物中寻找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现了许多中药具有抗真菌作用,分离得到了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对这些成分的作用机理作出了初步研究,这些工作为开发抗真菌新药和中药用于临床抗真菌,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对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十年间,有关中草药抗真菌试验研究中文文献约有96篇,对187味中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162味中草药具肯定的抗真菌作用。 1选择性弱(指对两种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有些中草药,表现出对多种真菌的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较低浓度(1mg/ml)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黄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黄连、菖蒲,乙醇提取物1~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紫苑、徐长卿、藿香、黄芩、鹤虱、丹参[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蛇床子、莪术、鹅不食草、地骨皮、补骨脂、威灵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的生长;诃子、白术、紫草、青木香、甘草、当归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辛、马齿苋、红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藓皮、羌活、鱼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5%羌活水提物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MIC为11.88%[3]。茵陈蒿、郁金、独活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啤酒酵母(GL-7)有强大抑制作用。姜黄、大黄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姜黄挥发油和姜黄水浸出液对13种常见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50~0.08%和2.50~0.16%[4]。大黄的抗真菌作用仅表现在抗皮肤癣菌方面,MIC较高(50~100mg/ml)[5],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00.0、25.0mg/ml[6],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的MIC为250mg/ml[7]。东北刺人参挥发油对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常见皮肤癣菌的MIC为0.06%~0.13%,MF(最低杀菌浓度)为0.13%~0.25%[8]。生姜乙醇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MIC为0.06%~0.13%,MFC为0.13%~0.25%[9]。五倍子乙醇提取物1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对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苍术萃取浸出液对断发癣菌等10种不同真菌的MIC和MFC(50%药物浸出液乳剂体积/100ml)在1.0~4.0之间[10]。 2选择性强(指仅对一种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八角茴香乙醇提取物1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野菊花、忍冬藤、青蒿、芦荟、骨碎补、莱菔子、老鹳草、儿茶、胡黄连、木鳖子、小茴香、淫羊藿、紫苏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1]。青蒿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有明显抑制作用(MIC:225mg/ml)[4];乌梅、透骨草、生侧柏、连翘、川槿皮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长[1]。 3选择性弱、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奇蒿氯仿提取物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的MIC分别为12.5、25mg/ml[11]。竹沥对新生隐球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MIC分别为26.9μg/ml,53.8μg/ml,26.9μg/ml[12]。槟榔、苏木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有强大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七叶一枝花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0、17mg/ml[6]。木通、麻黄、秦皮、扁蓄、赤芍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生长;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生长[1]。秦皮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的MIC为350mg/ml[8]。斑蝥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80mg/ml、5mg/ml、1mg/ml[13]。川椒乙醇提取物(100mg/ml)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mg/ml、5mg/ml、1mg/ml[13]。大蒜乙醇提取物(100mg/ml)对白色念珠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mg/ml、50mg/ml、4mg/ml[9]。土大黄、血竭、秦艽、苦参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有明显抑制作用[1]。山胡椒果水蒸气蒸馏部分对新型隐球菌等四种皮肤致病真菌的MIC为0.03~0.05ml/L,对黑曲霉等五种污染霉菌的MIC为1.0~1.5ml/L[14]。射干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3],其水煎剂对马拉色菌有抑制作用(MIC:350mg/ml)[7]。山苍子油对白念珠菌等5种标准菌株的MIC在14~76μg/ml之间[15]。龙血竭抗白色念珠菌等6种真菌的MIC50为0.17~5.00mg/ml[16]。银杏外种皮提取物能明显抑制13种实验真菌生长,浓度为5%时的抑制有效率为92.3%。1.5g银杏外种皮总提取物对真菌生长的抑菌抑制效果相当于0.5g克霉唑[17]。 4选择性强、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栀子对威克海姆原藻有强烈抑制作用[2]。吴茱萸、使君子、石榴皮、山楂、三七、漏芦、火麻仁、槐花、白芍、凤尾草、白芨、黄芪、忍冬藤、栝楼、虎杖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山豆根、干漆、马鞭草乙醇提取物10mg/ml浓度时,对啤酒酵母(GL-7)有明显抑制作用[1]。 5抗真菌作用微弱的中草药 天门冬、白头翁、厚朴、没药、射干、皂刺、何首乌、金银花、皂角、夏枯草、板蓝根、柴胡、荆芥、大风子、扁豆、苍耳子、决明子、五味子、败酱、大小蓟、桑叶、黑旱莲、车前草、穿心莲、益母草、半夏、半边莲、山栀子、青黛、升麻、浮萍、蚤休、辛夷、马兜铃、山慈茹、杭白菊、生艾叶、牛蒡子、秦皮、细雀梅藤,有微弱抗真菌作用[1,18]。 6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中草药 陈皮[1,19]、乌梅、龙胆草[1,2]、藿香[1,20]、黄精[1,5]5味中草药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出有或无抗真菌作用。 7无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大风子、蒲公英、川芎、地肤子、百部、半枝莲、牛膝、川楝子、生地、山茱萸、白果、杜仲、龙葵、川乌、仙鹤草、草乌头、椿白皮、牵牛子、附子、使君子无抗真菌作用。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187味中草药进行了抗真菌作用研究。其中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77味,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44味,抗真菌作用微弱的41味,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5味,无抗真菌作用的20味;中药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很少出现耐药,适合于长期及预防性应用的这些特点,使研究开发中药具有良好的前景。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筛选标准,使研究更加统一和规范;发现更多、更好的抗真菌中草药;分离确认有效成分;进而对有效成分进行抗真菌机制研究;针对作用机制,设计选择性作用靶点和先导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化合物,建立相关生物信息库,为合成新的抗真菌药物奠定基础。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浅析城市环境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工作 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近代的城市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城市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极为突出、城市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群众对于环境改善极为迫切。在2013年初,席卷大半个中国东部的雾霾让人们感觉到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它的迫切性。所以,面对当前城市环境的局势,我们要找到其原因的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是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自然资源的短缺,自然环境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性环境系统,为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基本能源需求和物质支撑,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和城市建设的扩展,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面临诸多风险,如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源不足、水资源面临危机等问题不断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日益脆弱,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发展的初衷正一步一步地被侵蚀,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也逐渐地被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与温室效应加剧;形象工程盛行等。面临如此多的环境管理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社会各群体的伦理素质与法律素质等,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1 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发展是个复杂、全面,并具可持续内涵的历史过程,它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并兼具自身发展特色,正确处理好其内在关系,及自身发展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将有助于城市良性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狭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经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空间、城市化水平发展等多方面内涵;在广义范围内,城市发展将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在内的整个城市环境的进步和提高。总体而言,政府应当引导城市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协调,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通过税收、行政命令等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差异化,改变了不同环境压力的产业获取资源成本的大小、进入与退出市场的门槛的高低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形成不同的环境压力和环境需求的产业结构,进而改变城市的质量。 1.1 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任一生态因子的破坏或消失将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有: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1.2 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有形建筑、设施、结构布局等可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如城市经济发展投入一样需要一个度,盲目过度的发展城市建设必然牵制该城市的长远发展,犹如拔苗助长,最终损害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必须兼顾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当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城市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仅使城市产业投资跟上城市建设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 此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系统中,政府必须着眼于社区这一重要的城市子系统,通过社区发展和建设来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社区绿化建设;推行绿色建筑,发展节能省地型社区住宅和建筑。 2 提高城市社会各主体的伦理素质和法律素质 如果众人没有一种正义的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正义原则就不可能被接受一样,政府要想成功地完成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氛围和伦理素质。 2.1 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并积极引导建立生态性的城市伦理氛围 在城市良好伦理氛围塑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城市各主体环境伦理素养的培养,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或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或制定相关规定。首先,政府积极培养自身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伦理修养,政府作为最大的环境伦理责任人,以及在社会中所具有的破窗效应,决定了政府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伦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伦理修养:政府在城市环境管理中树立审慎的伦理价值观;保持生态的镇静;树立行政公平、平等理念。其次,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伦理氛围。一方面,政府通过相关的城市社会规定确立伦理要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媒体、形象展示等直观而非强制的行政手段为城市环境伦理素养的形成制造空间氛围。 2.2 带动城市各主体塑造生态性的社会伦理氛围 城市社会是个大熔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个性,各主体有其自身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反映在城市自然环境中,都有着共同的自然结果,即破坏城市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各种宣传和媒体措施,塑造积极的可持续性的城市社会伦理氛围。 首先,引导确立并稳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要求城市各主体尊重和关心城市自然,采取个体主义的与整体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限制对城市自然的权力滥用。其次,树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并渐渐地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效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简约的城市消费观,适度消耗的消费理念,崇尚绿色的消费理念,以及关注循环的消费理念,以期通过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防止把我们的生活废弃物导入城市自然系统;其次,重新定义幸福,确立新的幸福观;确立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2.3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 环境监测是控制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对环境污染破坏做出预警,所以我们要建立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和环境监测机构,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全面监测水质、大气、土地等等方面,如水质监测站、汽车废气测定站。 结语: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制度,培养良好的功德心和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最大限度的缩小我国城市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方面的差距,才能为人们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保证人们身心的健康。 3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城市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广泛的来讲,城市也是属于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好坏、保护程度和管理方式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研究 摘 要:政府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责任感。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是在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其子系统,本质上是践行的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在对实践存在的问题问题分析之后,文章从参与者范围、参与深度、评估对象水平这几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大致体系框架。同时还从实践的层面提出了制度、法律和技术方面的保障措施,促进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得以克服以往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的问题,方便实施。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政府绩效评估 一、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概念界定 1.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主体。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城市环境管理的利益相关者既包括此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包括广大受众,即城市环境卫生服务的享受者。这些利益主体虽然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关注焦点不同,但都与城市环境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根据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多元主体参与程度不足的问题,在构建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时必须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整。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中,都必须坚持政府、公众、社会团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2.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客体。政府环境管理绩效评估是对城市环境管理作出的评估,其客体就是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水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检测、垃圾清理工作、城市绿化建设、街面卫生管理等,在评估过程中表现为各种考核指标。 3.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标准和目标。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最重要标准的是公众满意度,其目标就是通过广泛参与的绩效评估发现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管理工作,使广大公众满意度提升。同时,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也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力图实现城市环境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达到现代城市应有的水平。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还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努力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1)较注重国家层面的宏观环境管理,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微观层面关注不足。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四项制度中,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和“创模”三项制度均停留在国家环境管理的层面上,是从全国环境管理和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的,仅有全国卫生城市评选制度较好地关注了基于城市管理层面的环境管理。而地方城市所开展的考核评估工作基本上也是根据上级的指示和安排进行的,没有针对本市的特殊性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的评估办法。(2)传统观念占据主导地位,绩效评估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对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工作的重视不够。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经验开展的,起步较晚,“当前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唯GDP论英雄”的片面观。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只关注GDP增长,而忽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评估主体单一。由于观念的落后和体制上的不健全,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其他主体参与度不够。 3. 指标体系不科学。城市环境管理停留在国家宏观管理层面的又一原因就是指标体系不科学,不能反映出改善城市管理的需求,指标过粗,过于死板,而且缺少反应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的指标。 三、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的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 1.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必要性。1.1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对实践的弥合。当前我国在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实践方面落实不够,一是没有落实到城市管理层面,二是没有注重公民参与。本研究提出构建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要从理论上论述改变这种现状的必要性,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及保障实施的对策,将理论变得切实可行,改变以往绩效评估实施难的局面。1.2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公民参与的需要。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学者都认为公民参与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是促进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能够督促政府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更好地保障广大公众的利益。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下的评估主体就体现了多元化特点,正式为了迎合公民参与政府的管理的需要。 2.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框架。结合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的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参与者范围、参与深度、评估对象、指标体系。具体如下:2.1参与者范围。(1)政府。政府是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主导者,要积极主动的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工作。(2)公众。公众是政府行政权力的合法来源,又与城市环境管理关系最为密切,是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直接受益者,要实现广泛参与。(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是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中立者,能够提供比较客观和更高质量的评估意见,是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重要参与者。(4)私营企业。城市环境管理的受益者之一,与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利益不同,关注自身利益,也应该获得绩效评估中的发言权。2.2参与深度。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参与主体的参与深度以公众表达诉求最大化为原则,即参与主体参与评估能够尽可能地反映自己的满意度,所获得的评估结果能尽可能具有统计学上的普遍意义,而不是局限于小范围的利益主体。2.3评估对象。城市环境管理服务提供者,包括环境主管部门、公安、交通、城管等。由于评估对象过于复杂,不宜采取分部门评估的方法,而是由政府统一开展,综合评估,再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具体责任人。2.4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核心,一是要更加具体和深入,二是要结合参与主体确定不同的权重,形成评估指标——评估主体的二维体系,三是要注意将定性指标转化定量指标。 3.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实施 3.1制度保障。本文虽然已经构建出了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大致体系框架,但是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是难以落实的。应该先选取个别市县作为试点,然后再对体系作出修改调整,并通过政府规章、行政法规、政策性文件等形式将该项工作确定下来,使之制度化,成为城市环境管理及政府绩效评估的常规制度。3.2法律保障。要在城市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制度的实施之后,为满足继续开展该项工作的需要提请地方人大立法,或者由地方政府制定地方行政法规、规章,保障该项制度和该项工作有法可依。同时,有了法律的约束,能够形成较好的法律监督,促进该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3.3技术保障。以往政府绩效评估实施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开展评估的方式上,尤其是将公众纳入评估主体之后,就使得这项工作显得更加庞杂。这里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市民报告卡、社区记分卡等方式,便于广泛开展评估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浅谈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负荷也在不断加重,因此,为了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妥善污染防治任务,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体制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显。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对推进环保事业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关系;建议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在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污染问题也愈发的明显,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为了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完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任务,建立完善的城市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体制。目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工作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环境监测 城市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所承担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指间断或连续地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服务。 在环境监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事先做监测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达到监测要求,又节约监测费用。②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的原则。优先污染物指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趋势呈明显增加状态,对环境具有显著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实际检测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数据。 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该阶段监测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等方面。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需要在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且工况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一般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三是日常的监督性监测。根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对辖区内的污染源进行日常的监督性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物动态,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减轻城市的环境压力。 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管理是指环保部门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是在环境现场进行检查、监督、督促与处理的总称,是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处罚决定和执行的环境管理系统。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城市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在城市污染防治计划、城市污染控制计划、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基础上综合制定区域环境规划。二是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是制订城市环境质量的各项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进行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监测和评价以及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三是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四、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关系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不仅能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反映环境状况的数据和信息,而且还是衡量环境管理行为和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管理行为的结果成败。 随着我国环保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环境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就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极强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离开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工具,不仅脱离了事实,而且不能正确地判定实际中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有科学、精准、有效地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那么环境管理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价值。 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工作具有技术支持作用。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执法工作具有尤为突出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环境管理其职能是现场监督执法,属于环境管理体制中的监督执行系统;环境监测属环境管理体制中的支持保证系统,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等技术类工作。 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排污收费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加强环境管理既有效又直接的经济手段。在征收排污费的工作中,先决条件是了解和掌握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环境监测获得。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现代城市环境管理的目标解析 摘要:要想用现代城市环境管理的目标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必须将该目标予以解析。现代城市环境管理的目标解析为“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生态城市”这一追求模式、“循环经济”这一活动方式三个环节。三者环环相扣,从抽象的理念一直拓展到具体的活动,共同构建了现代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以人为本;生态城市;循环经济 城市是一种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集中的群落。城市环境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城市环境就是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系统的某些因素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另一些因素则是在人类活动下有可能改变的。前者影响并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后者则有可能由于人类不适当的行为而破坏环境,从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后者是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 所谓城市环境管理,指的是城市环境保护机构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措施,动员社会各种力量,调节城市中的经济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结构,在城市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要想将抽象的管理目标来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需要我们进一步将目标予以解析。 一、树立一种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1]该理念打上了明显的工具性烙印,因为霸主侯王的霸王之业才是目的,而人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从哲学层次而言,“以人为本”并不只是管理行为所应遵循的理念,而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即人本身就是人的世界的根本、主体;同时,该原则还意味着人本身是人的根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人本身就是人格的主体。这表明,“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同一,又体现了人与人自身的同一。因此,“以人为本”应该被理解为作为“类”存在物的人自我反思、自我觉醒所达到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也就是人关于自己是自己作为人的人格主体的主体意识,是人关于自己的独立人格的自觉理念。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9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指明了人与人的世界的内在的同一性以及人与自身的内在同一性。这是对“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规定和最彻底的说明。 在当代,“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级管理事务中所普遍认同的原则。一切管理行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价值、表现人的尊严、全面体现人性关怀、充分发扬人文精神,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社会繁荣稳定,从而保证人民能够和谐幸福地生活、自由全面地发展。因此,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扬弃其片面的工具性规定,而实现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以人为本的政府,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人,把人既看作管理的对象,又看作管理的目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中的名言:“人之为物,其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就是最好的阐释。因此,政府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的活动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从历史上看,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基于当今时代的基本政治理念,城市应该是全体市民的城市,全体市民都应该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只不过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必须着眼于人本身。如果罔顾“以人为本”的理念而片面强调城市自身的发展,就必然导致城市在发展上的异化。曾几何时,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的不断拥挤,导致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人们在城市里生活的舒适度以及生活质量不断降低。于是,城市“以发展为本”取代了“为人为本”,城市的主人不断沦落为城市的奴隶,城市这一巨大的人造怪兽不断施展其淫威,从而给社会带来大量的环境生态灾难。 人是城市环境系统的主体,没有人的活动,也就没有城市环境系统。人对城市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城市环境管理活动中政府则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城市环境管理就是政府与市民的双向互动。而政府的环境管理理念对于这一双向互动的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只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保证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形成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顺利实现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在城市环境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更加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市民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 二、追求一种城市模式――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型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十六世纪英国思想家莫尔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村”等。 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出现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了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等一系列令世人关注的问题。于是,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来的,在此过程中,前苏联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模型,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的、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随后,中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城市的不同概念。 综观各种不同的定义,一般是从两个角度来界定生态城市:一个是从环境角度来界定,一个是从系统角度来界定。这两种角度都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环境角度更注重眼前的现实,不过其内涵较为狭窄。系统角度则从问题的根本出发,全盘考虑。总体上而言,系统角度涵盖了环境角度,因为环境自身就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因此,从系统的角度界定生态城市更具有科学性。系统论也就成为进行生态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国际社会就开始对逐步对生态城市进行研究,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形式。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伯克莱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与会的12个国家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并草拟了今后生态城市发展的十条计划。2002年8月第5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在中国深圳举行,与会代表一致呼吁把沙土整合方法和原则应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这次大会通过的《深圳宣言》对生态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推动下,当代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已经向城市生态化转变,谋求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形态和历史文化形态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致力于共同追求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存在着质的区别。首先,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这一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而且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其次,生态城市具有高效性。生态城市致力于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的分级利用。第三,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城市能够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第四,整体性。生态城市并不局限于环境优美或城市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第五。生态城市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自身,而是兼顾了城乡之间的关系。认为城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城乡平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才能发展为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因此,生态城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的世界的统一,而且内化为人与自身的内在统一,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形成一种活动方式――循环经济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有两种对策,一是针对事件的治标性的对策,一是针对原因的治本性的对策。人类治理环境问题的实践表明,治标性的对策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只有深入到抑制或减少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根治环境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则是治本性的对策,它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循环经济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这一理论要求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 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是因为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四类主要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这样,循环经济就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 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于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循环经济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减量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废弃物产生以后的治理。根据这一原则,在生产中生产厂家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在消费中,人们可以减少对消费品的过度需求,以此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少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循环经济的第二个原则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以多种方式使用所购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即再使用原则。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根据这一原则,在生产中制造厂商可以尽可能使用标准化进行生产,以便拆卸、修理、组装用过的和损坏的东西。在生活中,人们在扔掉一件物品之前,应尽可能考虑一下再利用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便方法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使用的物品。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即再循环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应尽可能将不能再使用的废弃物返回到工厂,经过一定的加工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资源化主要有两种方式:原级资源化与次级资源化。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应该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循环经济的三原则告诉我们,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生产方式,又是一种消费方式,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全新的人类活动方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这种活动方式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基本路径。 总之,以人为本、生态城市、循环经济三者环环相扣,从抽象的理念一直拓展到具体的活动,共同构建了现代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通过对上述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与把握现代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使我们能够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浅析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环境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无论是从宏观的方针政策还是具体的操作实践上都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本文简要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旨在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环境污染;影响;城市环境管理;问题;措施 1环境污染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全面而深重,对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影响,情势严峻。笔者认为环境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影响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它的特点就是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低效率、难循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处于上升期,所以就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为了实现工业现代化,我们就必须加大进口,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原材料进口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如果按照老路走工业化道路,即使整个地球的资源能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而且环境也承载不了那么多的污染。所以,是该摒弃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了。 1.2影响社会稳定问题 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随着21世纪而来的就是中国癌症村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据官方媒体报道,有准确地址的癌症村有110多处,遍布全国各地。癌症村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概念,但大致有当地环境污染严重、癌症患者数量高、死亡率高等特征,这些癌症村多处于城市工业园区的周边地带,河流下游或者矿山附近,受到工业废水、废弃物、废渣、生活垃圾以及重金属等多重复合性污染。人们得病没有人管,这是被工业文明发展抛弃的村庄人群。环境的不公平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全方位的政策机制,例如建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 1.3带来严重的国际问题 现在各主要西方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和人权宗教联系在一起,变成对华外交的主题,用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给我国带来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2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城市环境问题辨识不足的问题 在我国各级环境保护机构中一般都设有信访室,其作用在于专门收集处理公众意见,及时反映一些紧急的环境事故或环境纠纷。但目前很多的信访室还形同虚设,一方面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信访意识还不足,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决策者对于公众来访来信的关注程度也不够,环境决策主要还是受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引导。此外,新闻媒体也应是一个很便利有效的反映环境问题的途径,但目前新闻媒体提供给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还非常有限,己有的新闻热线、环保网站反映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力还不足。 2.2城市环境管理责任不清的问题 (1)中央与地方之间管理职责不清。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首先存在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央在环境管理上既存在缺位也存在越位。首先,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问题管理上中央存在缺位。目前在跨行政区域环境问题的管理上,主要责任还是落在了地方政府的头上。但是很显然,要治理好这类环境问题也往往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能力。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界定,中央在跨行政区域环境管理上的协调和管理力度常常不足,各行政区域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治理效果自然也不如人意。如酸雨污染控制问题,大气污染的治理很难由行政边界来限制,而且目前我国的酸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如果没有中央一级政府有效的统一调度,地方政府根本无力协调和治理。其次,在目前的环境执政体系中,对于中央政府的环境职责尚没有明确的限定,中央政府掌握着过多的管理权限,常常出现职能越位。例如,对于那些只发生在地方辖区内并且只会对当地造成影响的环境污染,本应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中央仅需负责制订全国性的技术导则、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但目前中央在这些地方问题管理细节上的过度干涉,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常常投入到地方河湖的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企业达标排放的检查、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等地方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不仅不能正确发挥其引导作用,反而造成了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污染没人治理的局面。(2)不同部门之间管理职责不清。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而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不注意对原有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的撤销,从而导致了某些环境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的现象。环境管理机构的重复设置必然会形成相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局面。在城市的环境管理中,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多部门交叉管理的典型案例。在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管理下,低效的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充分暴露了管理责任机制不清带来的弊端。 3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环保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环境责任 由于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该是有限责任政府,参与环境保护的各个部门也应是有限责任部门口只有责任明晰,各施其责,这样才能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实施到位。重新界定各级各部门的环境责任,首先就要从修改环保法做起。环保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必要在环保法中明确合理地界定各级各部门在环境管理中的责任分工。对于跨行政区域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工作须由中央政府负责,而对于仅限于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工作则应由地方政府全权负责,中央要履行好监管的职责,而不必对细节工作插手太多。 3.2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在城市的管理决策层中,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一方面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城市发展的各项政策之间进行协调,尤其是处理好各项产业发展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矛盾。对涉及城市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建立和完善实绩考核标准和体系,把决策权力和决策后果挂钩,执行权力和执行后果挂钩。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 3.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缺乏有效的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就会逃避应承担的环境责任。需要在环境行政系统内部建立一个人大、司法机关、环境监察部门为主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要对环境保护执法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要对政府的决策及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机制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权限以外的综合监督机制,通过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有力监督,才能真正落实环境执政主体的各项责任,才能有力地推动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结束语: 除上述措施外,还要制定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如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众参与监督制度等。从长远看,还要制定国民环境教育制度,即通过一整套环境友好理念传播机制,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消费方式、道德素质。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浅议城市环境管理 [摘 要]本文分析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介绍了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 环境管理 浅析 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近代的城市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城市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极为突出、城市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群众对于环境改善极为迫切。在2013年初,席卷大半个中国东部的雾霾让人们感觉到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它的迫切性。所以,面对当前城市环境的局势,我们要找到其原因的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是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1 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 首先是建设目标有疏忽,管理制度不合理。当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进入行政决策层面时,因为政治上的因素的影响,所以缺乏整体规划。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环境管理机关众多,各部门种类繁杂,相互重叠,又相互之间牵扯,缺乏统一的团队指挥。其次是资源运用扭曲与投入不足,行政协调困难与展望不足。主要表现在城市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个方面上,它是需要大量的行政资源投入及高品质的环保行政人员参与。然而在经济转型时期,公共事务经费中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少之又少。这样就造成了城市环境管理很难细致的展开,缺少长远的计划。最后是环境意识与法律观念淡薄。在目前的中国,法律观念在环境领域还没有彻底的普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很少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统筹考虑、综合决策,急功近利等思想意识还较为普遍。 2 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2.1 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任一生态因子的破坏或消失将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有: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2.2 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有形建筑、设施、结构布局等可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如城市经济发展投入一样需要一个度,盲目过度的发展城市建设必然牵制该城市的长远发展,犹如拔苗助长,最终损害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必须兼顾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当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城市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仅使城市产业投资跟上城市建设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 3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 3.1 从环保宣传方面入手,加强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学生入手,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环保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第二点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强环保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便捷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力,在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广告中增加环保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第三个方面是举行各式各样的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环保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环保教育深入人心,促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 3.2 对于培养良好公共道德的探讨 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环保教育、实施的基础。所以要积极的推动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中动物植物。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要积极参加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要积极搞好城市的卫生,从小处入手,维护市容市貌,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3.3 对于发展环境保护学术队伍,推动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探讨 如何能保护好环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靠政府,二靠科学。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但是也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建设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有重点地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工作。 3.4 对于健全法制,依法管理,环境执法力度的探讨 推行环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针对业己存在的环境污染进行单项治理;其次是“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最后是迫求环境舒适性,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环境政策。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要积极的发展居民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作用,鼓励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现象的监督,鼓励他们与此行为作坚决斗争。 3.5 对于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探讨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距离目标仍然有着一定得距离,因此必须本着“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3.6 对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的探讨 环境监测是控制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对环境污染破坏做出预警,所以我们要建立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和环境监测机构,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全面监测水质、大气、土地等等方面,如水质监测站、汽车废气测定站。 4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城市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广泛的来讲,城市也是属于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好坏、保护程度和管理方式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管理需要公众参与的呼声日益增高。因此,只有确实发挥公众参与的功能与效益,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管理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介绍了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环境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宏观层面上涉及环境思想体系,国家发展目标,环境管理战略设计、实施和评估,环境法规体系等;微观层面上涉及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环境社会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监督和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的认可和实施等。简而言之,环境管理就是协调发展目标与环境的方法。 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近代的城市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城市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极为突出、城市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群众对于环境改善极为迫切。在2013年初,席卷大半个中国东部的雾霾让人们感觉到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它的迫切性。所以,面对当前城市环境的局势,我们要找到其原因的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是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1 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 首先是建设目标有疏忽,管理制度不合理。当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进入行政决策层面时,因为政治上的因素的影响,所以缺乏整体规划。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环境管理机关众多,各部门种类繁杂,相互重叠,又相互之间牵扯,缺乏统一的团队指挥。其次是资源运用扭曲与投入不足,行政协调困难与展望不足。主要表现在城市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个方面上,它是需要大量的行政资源投入及高品质的环保行政人员参与。然而在经济转型时期,公共事务经费中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少之又少。这样就造成了城市环境管理很难细致的展开,缺少长远的计划。最后是环境意识与法律观念淡薄。在目前的中国,法律观念在环境领域还没有彻底的普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很少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统筹考虑、综合决策,急功近利等思想意识还较为普遍。 2 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2.1 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任一生态因子的破坏或消失将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有: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2.2 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有形建筑、设施、结构布局等可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如城市经济发展投入一样需要一个度,盲目过度的发展城市建设必然牵制该城市的长远发展,犹如拔苗助长,最终损害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必须兼顾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当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城市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仅使城市产业投资跟上城市建设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 3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 3.1 从环保宣传方面入手,加强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学生入手,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环保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第二点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强环保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便捷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力,在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广告中增加环保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第三个方面是举行各式各样的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环保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环保教育深入人心,促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 3.2 对于培养良好公共道德的探讨 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环保教育、实施的基础。所以要积极的推动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中动物植物。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要积极参加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要积极搞好城市的卫生,从小处入手,维护市容市貌,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3.3 对于发展环境保护学术队伍,推动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探讨 如何能保护好环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靠政府,二靠科学。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但是也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建设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有重点地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工作。 3.4 对于健全法制,依法管理,环境执法力度的探讨 推行环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针对业己存在的环境污染进行单项治理;其次是“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最后是迫求环境舒适性,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环境政策。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要积极的发展居民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作用,鼓励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现象的监督,鼓励他们与此行为作坚决斗争。 3.5 对于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探讨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距离目标仍然有着一定得距离,因此必须本着“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3.6 对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的探讨 环境监测是控制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对环境污染破坏做出预警,所以我们要建立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和环境监测机构,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全面监测水质、大气、土地等等方面,如水质监测站、汽车废气测定站。 结语: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制度,培养良好的功德心和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最大限度的缩小我国城市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方面的差距,才能为人们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保证人们身心的健康。 4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城市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广泛的来讲,城市也是属于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好坏、保护程度和管理方式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管理需要公众参与的呼声日益增高。因此,只有确实发挥公众参与的功能与效益,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管理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和多元,环境管理成为城市这一复杂系统处于最优运行状态的重要保障。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环境管理系统架构的三个基本维度:专业管理、监督检查和时间进度。与系统架构相适应,城市环境管理运行系统包括专业管理子系统、监督检查子系统、综合协调子系统。进一步研究了三个子系统在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的框架体系中形成的运行机制,为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机制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及相关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地。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城市环境的内容也更趋繁杂,既包括以自然因素或生物系统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与生产紧密联系的生产环境,还包括以人们居住、生活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环境管理是对于复杂巨系统的综合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是专业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的互补,在管理手段上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调 节的有效融合。如何使这一复杂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成为城市运行和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1研究进展 1.1城市环境管理重点问题的研究 当前城市环境管理研究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重点问题,即在城市环境信息获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环境监测系统建立,进而构建用于环境问题辨识的环境评估指标和路径。先进的城市环境信息获得技术是城市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将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运用于城市环境管理过程,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获取、运算及处理、高精度目标定位、空间与瞬时模拟和区域发展规划决策,有利于城市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1]。 在城市环境监测系统建立方面,在对国外的监测体系的组织体系、技术体系和应急体系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监测系统的制度完善、技术改进、资金人员保证,以及多渠道的参与方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如美国“合作式”的联邦监测体系、逐年增加的资金、整合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等[2]。 1.2城市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环境管理典型模式研究 城市环境管理是一项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城市环境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一项系统的、跨学科的研究。要剖析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内在机理和架构,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城市环境管理运行模式,实现城市环境管理资源的效率最优。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有赖于咨询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以及监督系统等各子系统的有效互动和衔接[5]。 2城市环境管理系统架构分析 2.1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的时间进度 时间维度是整个系统中引领发展的重要维度。从时间角度来看,城市环境管理方法和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后果导向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即把环境管理的重点放在问题发生之后进行治理的城市环境管理思路;另一种是原因导向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即把环境管理重点放在环境问题产生之前的城市管理思路。建立长效环境管理机制的要求决定了原因导向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成为环境管理的主流,与此密切相连的在时间维上进行科学的规划与预测,构建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环境管理的框架、核心和面临的重要领域,这不仅避免了突击式的治理难以根本解决不时发生的城市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更深入理解这些问题赖以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方案的可行性。 2.2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监督检查 如前所述,在城市环境管理系统中,监督检查维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核评价,其定位逐渐转向一个城市环境相关主体获得环境综合信息的平台。通过建立与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多项环境管理的平台,实现城市环境管理的最优状态。平台的作 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政府与相关主体的环境信息沟通。环境监督检查维度的信息收集与建立了政府各部门内部和相关主体的信息交流渠道。第二,实现城市环境管理主体的有效链接。环境信息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统一的环境信息,理顺不同主体之间的管理接口,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为逐步形成城市区域不同层次的环境管理主体遵 循同一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管理体系链接创造了条件。当相关各方都采用共同的管理语言时,城市环境事务的处理就变得快捷、高效。 2.3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专业管理 由于城市环境管理的专业特性,专业管理维度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城市环境最优管理的实现至关重要。专业管理维度的城市环境管理包括两类主体:环境作业执行的经济实体以及对于环境作业任务进行规划制定、作业规范、作业检查等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作业管理领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8]。采用业务合同出租的模式,或者通过竞争性招标,将环卫、绿化等具体作业单位转制为公司或其他市场主体,引进竞争机制,营造 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氛围,以契约的方式确定双方的责任关系。通过监管主体和执行主体的主体分离,提高城市环境作业管理中的低效性,减少城市环境管理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同时减轻了行政机关的负担。 3城市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分析 在对于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的架构分析中,专业管理、监督检查和时间进度是系统运行的三个核心维度,与此对应的城市环境管理的运行系统包括三个核心子系统――对城市环境作业进行管理的专业管理子系统、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综合信息收集和的监督检查子系统、对于城市环境管理资源给予综合规划和调配的综合协调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有效运行和衔接是城市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的主要内容, 专业管理子系统是以城市环境涉及的具体专业为核心进行的单项管理,管理的范围既包括城市的所有区域(如街道),也包括所有的机构(如驻北京市的中央国家机关),是在横向上的专项管理。以垃圾清扫为例,负责垃圾清扫管理的政府部门负责对所有街道和单位的垃圾清扫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其管理对象也包括对这些区域的垃圾清扫负责的所有主体(企业或政府)。环境监督检查子系统是一个综合的信息汇集和评估平台。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分析,此系统将为城市环境管理提供某个专业管理在所有行政区域(或某个机构)的管理态势分析,形成专业的环境管理信息,即城市环境管理的横向分析;同时环境监督检查子系统还提供某一行政区域中(或某个机构)各种专业管理的态势分析,形成区域或部门的环境管理信息,即城市环境管理纵向分析。通过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整个城市的环境管理获得了科学的、持续的实时检测数据和管理依据。 4结语 环境管理是当前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城市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所在。城市环境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决定了城市环境管理研究必须深入分析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梳理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脉络和网络结构,形成最优的城市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本文在对城市环境管理的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维的城市环境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城市环境管理体系中各子系统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形成城市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框架和运行模式,以期有助于优化城市环境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效率。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对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思考 摘 要:现阶段我国在城市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路上已经迈开了步伐,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本文从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谈起,探讨其给目前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城市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影响;解决措施 引言 中国的环境管理仅从新中国诞生算起也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城市环境管理作为一个专业领域还刚刚起步,其理论和方法还很不成熟。我国在城市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路上已经迈开了步伐,无论是从宏观的方针政策还是具体的操作实践上都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环境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见解,希望能为城市环境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一、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城市环境问题辨识不足 虽然在我国各级环境保护机构中,一般都设有信访室,其作用在于专门收集处理公众意见,及时反映一些紧急的环境事故或环境纠纷。但目前很多的信访室还形同虚设,一方面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信访意识还不足,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决策者对于公众来访来信的关注程度也不够,环境决策主要还是受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引导。 此外,新闻媒体也应是一个很便利有效的反映环境问题的途径,但目前新闻媒体提供给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还非常有限,己有的新闻热线、环保网站反映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力还不足。 2、城市环境管理责任不清 环境立法对于环境保护机构和职责还没有给予很明确和恰当的划分,造成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机构设置重复、管理职能交错的问题普遍存在。 (1)中央与地方之间管理职责不清。管理职责不清的问题首先存在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央在环境管理上既存在缺位也存在越位。 首先,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问题管理上中央存在缺位。目前在跨行政区域环境问题的管理上,主要责任还是落在了地方政府的头上。但是很显然,要治理好这类环境问题也往往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能力。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界定,中央在跨行政区域环境管理上的协调和管理力度常常不足,各行政区域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治理效果自然也不如人意。如酸雨污染控制问题,大气污染的治理很难由行政边界来限制,而且目前我国的酸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如果没有中央一级政府有效的统一调度,地方政府根本无力协调和治理。 其次,在目前的环境执政体系中,对于中央政府的环境职责尚没有明确的限定,中央政府掌握着过多的管理权限,常常出现职能越位。例如,对于那些只发生在地方辖区内并且只会对当地造成影响的环境污染,本应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中央仅需负责制订全国性的技术导则、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但目前中央在这些地方问题管理细节上的过度干涉,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常常投入到地方河湖的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企业达标排放的检查、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等地方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不仅不能正确发挥其引导作用,反而造成了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污染没人治理的局面。 (2)不同部门之间管理职责不清 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而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不注意对原有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的撤销,从而导致了某些环境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的现象。环境管理机构的重复设置必然会形成相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局面。在城市的环境管理中,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多部门交叉管理的典型案例。在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管理下,低效的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充分暴露了管理责任机制不清带来的弊端。 二、我国不当的城市环境管理带来的影响 1、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它的特点就是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低效率、难循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处于上升期,所以就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为了实现工业现代化,我们就必须加大进口,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原材料进口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如果按照老路走工业化道路,即使整个地球的资源能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而且环境也承载不了那么多的污染。所以,是该摒弃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了。 2、直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随着21世纪而来的就是中国癌症村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据官方媒体报道,有准确地址的癌症村有110多处,遍布全国各地。癌症村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概念,但大致有当地环境污染严重、癌症患者数量高、死亡率高等特征,这些癌症村多处于城市工业园区的周边地带,河流下游或者矿山附近,受到工业废水、废弃物、废渣、生活垃圾以及重金属等多重复合性污染。人们得病没有人管,这是被工业文明发展抛弃的村庄人群。环境的不公平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全方位的政策机制,例如建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 3、带来严重的国际问题 现在各主要西方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和人权宗教联系在一起,变成对华外交的主题,用环境问题制约中国,给我国带来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全面而深重,对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影响,情势严峻,亟须积极应对。 三、提高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探究 1、适时择机修改环保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环境责任 由于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该是有限责任政府,参与环境保护的各个部门也应是有限责任部门口只有责任明晰,各施其责,这样才能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实施到位。重新界定各级各部门的环境责任,首先就要从修改环保法做起。环保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必要在环保法中明确合理地界定各级各部门在环境管理中的责任分工。对于跨行政区域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工作须由中央政府负责,而对于仅限于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工作则应由地方政府全权负责,中央要履行好监管的职责,而不必对细节工作插手太多。 2、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成立直接对市长负责的咨询协调机制 在城市的管理决策层中,需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一方面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城市发展的各项政策之间进行协调,尤其是处理好各项产业发展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矛盾。对涉及城市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建立和完善实绩考核标准和体系,把决策权力和决策后果挂钩,执行权力和执行后果挂钩。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缺乏有效的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就会逃避应承担的环境责任。需要在环境行政系统内部建立一个人大、司法机关、环境监察部门为主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要对环境保护执法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要对政府的决策及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机制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权限以外的综合监督机制,通过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有力监督,才能真正落实环境执政主体的各项责任,才能有力地推动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结束语 城市环境问题关系着百姓的生活质量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除上述建议的措施外,我们还要制定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如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众参与监督制度等。从长远看,还要制定国民环境教育制度,即通过一整套环境友好理念传播机制,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消费方式、道德素质。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国生态文明最终得以真正实现。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对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思考 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近代的城市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城市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本文主要对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城市管理;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城市环境管理是指城市政府顺应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行政、法制和教育及大众传媒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城市中的各类组织和个人的社会活动进行监控调节,使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 一、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现状 在很多城市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牺牲环境来求得一时的发展,换一个角度就是用桎梏眼前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环境污染的加重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城市环境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城市水和大气污染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垃圾处理水平低,噪声污染较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我姑,城市基建设施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生态环境不能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且环境建设水平还需要极大的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城市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 (1)没有明确合理的管理目标 对于城市环境管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目标,有的城市盲目制定大的目标,不仅不切实际还浪费了众多的人力和财力,最终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有的城市则根本没有计划,只做面子工程,更无法改善城市环境,所以,不仅仅要制定目标,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目标,才能遵照科学的发展规律,逐步推进。 (2)管理制度不合理 城市管理的机关众多,各自为政,并没有很好的协调合作,人浮于事,管理的责任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难以形成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效率。 (3)缺乏公众参与和引导 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作用远远强过了公众对于此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尊重财富,如果不进行有利的引导,不能调动大众对于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热情,政府即使再有投入也难见收效,环境管理,要治本还是要从公众的角度入手。 2、资源运用不合理和政府的投入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的环境治理和保护都需要突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由于公共事务的经费短缺,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处在不利的局面,只能被动地等待被解救。 3、法律法规意识的淡薄和执法不力 (1)尽管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都有认识,但是往往当这种集体利益碰撞上个人的经济利益,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后者,忽视了长期和集体利益,急功近利的观念还是存在,有不懂法的,但也有知法犯法的,后者在价值观上选择了牺牲集体利益来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 (2)法规力度不够,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保护中负有“统一监督管理”的责任,也是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环境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可以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但授权力度不够,对于环境违法行为很难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 二、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建议 1、加强对全民的环保宣传教育 只有当城市政府管理者和市民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才能增强城市环境管理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城市环境管理的认知水平,使环境污染控制行动开展起来。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环保方面的宣传,加大对环保宜传的投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手段,把环保的理念种植在全民意识中,真正树立“保护环境,我有责任”的环保意识。 2、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立法是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城市政府各部门应该作为环境管理的主导,以完善严格的法律体系强化各主体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行为。由于环境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所以要加强诸如环保、市政、建设、土地、交通、水务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 3、开展可持续城市规划 可持续城市规划已趋于将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变单纯的建设规划为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规划,从方法研究、技术设计和规划编制等方面着手构建可持续城区规划的平台。通过可持续城市规划中,能实现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区自然环境、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缓解城市病,有效提高城市环境管理力度。 4、带动城市各主体塑造生态性的社会伦理氛围 城市社会是个大熔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个性,各主体有其自身的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是反映在城市自然环境中,都有着共同的自然结果,即破坏城市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各种宣传和媒体措施,塑造积极的可持续性的城市社会伦理氛围。 首先,引导确立并稳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城市性的环境协同论要求城市各主体尊重和关心城市自然,采取个体主义的与整体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限制对城市自然的权力滥用。其次,树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并渐渐地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效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简约的城市消费观,适度消耗的消费理念,崇尚绿色的消费理念,以及关注循环的消费理念,以期通过耗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防止把我们的生活废弃物导入城市自然系统;其次,重新定义幸福,确立新的幸福观;确立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5、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 环境监测是控制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对环境污染破坏做出预警,所以我们要建立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和环境监测机构,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全面监测水质、大气、土地等等方面,如水质监测站、汽车废气测定站。 6、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在城市环境管理过程中,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境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 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中,可将地理信息与大气、土壤、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结合在一起,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如通过叠加分析,可以提取该区域内大气污染分布图、噪声分布图,通过缓冲区分析,可显示污染源影响范围等。 结束语 城市化已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象,其中伴随的各种问题也渐渐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遵循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直面出现的问题,用科学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才能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达到任何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对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思考 【摘 要】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城市环境管理是指城市政府顺应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行政、法制和教育及大众传媒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城市中的各类组织和个人的社会活动进行监控调节,使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建议 城市环境是指在城市中与人类的活动存在互动关系的各种自然存在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人化自然的综合体。它是城市中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和体验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亦即生态环境,是指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自然物的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如阳光、空气、水源、土壤、微生物、气候以及各种资源等。人工环境是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状态、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如城市中的各种构筑物、道路、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及园林绿化等。 1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存在的问题 1.1 大气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炭的燃烧,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占城市全部大气污染的85%,其中烟尘占城市大气污染物总排放量的80%左右.二氧化硫气体占城市排放量的90%左右。2009年,全国612个城市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6个(占4.2%),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479个(占78.3%),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99个(占16.2%),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8个(占1.3%)。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达标比例为79.6%,县级城市的达标比例为85.6%。 1.2 水环境污染 城市地面水污染较普遍严重,并有恶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水体造成的。据国家在1994年统计的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符合地面水I类标准的有18条,Ⅲ类标准的有13条,Ⅳ类的有37条,超V类的有5l条。当前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虽和总汞等。2009年,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国655个城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9.84%,比2008年提高4.44个百分点。在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城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级别比例见图2所示。 1.3 固体废物污染 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是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还将日益增多。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处理不仅要占用大最城市和农村用地,如已经非常紧张的人口与居住、绿地、城市空间的矛盾,同时,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还会给地下水、地表水、空气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2009年,全国城市污染控制水平不断加强。清洁能源使用率、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以及重点工业企业的废水、烟尘、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稳定达标率均较2008年有所提高。全国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平均为66.77%,比2008年提高了2.42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共有24个省(区、市)开展了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机构委托工作,全国共有1815条经省级环保部门委托的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全国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4.98%,比2008年提高了0.54个百分点;全国城市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3.81%,比2008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全国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平均为80.71%,比2008年提高了1.98个百分点。 1.4 城市噪声污染 2009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76.1%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和较好水平,96.5%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和较好。但全国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33dB(A),比2008年上升了0.18dB(A),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稍微有所下降;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5.95dB(A),比2008年下降了0.07dB(A),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1.5 城市生态严重失衡 现代城市特别是大都市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统治,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如许多城市普遍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自然绿地减少、“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伴随城市人171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如果不从城市发展规划上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调整,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 2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建议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但城市环境恶化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且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必须树立全民环境意识,强化城市环境管理。 2.1 加强对全民的环保宣传教育 只有当城市政府管理者和市民真正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才能增强城市环境管理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城市环境管理的认知水平,使环境污染控制行动开展起来。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环保方面的宣传,加大对环保宜传的投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手段,把环保的理念种植在全民意识中,真正树立“保护环境,我有责任”的环保意识。 2.2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立法是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城市政府各部门应该作为环境管理的主导,以完善严格的法律体系强化各主体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行为。由于环境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所以要加强诸如环保、市政、建设、土地、交通、水务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 2.3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在城市环境管理过程中,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境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 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中,可将地理信息与大气、土壤、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结合在一起,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如通过叠加分析,可以提取该区域内大气污染分布图、噪声分布图,通过缓冲区分析,可显示污染源影响范围等。 2.4 开展可持续城市规划 可持续城市规划已趋于将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变单纯的建设规划为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规划,从方法研究、技术设计和规划编制等方面着手构建可持续城区规划的平台。通过可持续城市规划中,能实现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区自然环境、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环节城市病,有效提高城市环境管理力度。 我国大多城市都面临着城市改造的任务。在城市改造中,也要特别强调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意义,强调环境保护、环境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要深入开展有关城市改造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建立若干示范工程,总结我国环境管理与提高城市社会综合发展能力的关系,进行广泛的宜传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我国城市环境管理问题思考 摘要:人口的变动趋势主要是城市化,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复杂,从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现状入手,借鉴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城市化 城市环境管理是利用可持续的方式解决城市环境中污染问题的管理。而城市环境污染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现状 在很多城市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牺牲环境来求得一时的发展,换一个角度就是用桎梏眼前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环境污染的加重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城市环境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城市水和大气污染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垃圾处理水平低,噪声污染较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我姑,城市基建设施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生态环境不能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且环境建设水平还需要极大的提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城市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①没有明确合理的管理目标。对于城市环境管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目标,有的城市盲目制定大的目标,不仅不切实际还浪费了众多的人力和财力,最终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有的城市则根本没有计划,只做面子工程,更无法改善城市环境,所以,不仅仅要制定目标,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目标,才能遵照科学的发展规律,逐步推进。②管理制度不合理。城市管理的机关众多,各自为政,并没有很好的协调合作,人浮于事,管理的责任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难以形成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效率。③缺乏公众参与和引导。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作用远远强过了公众对于此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尊重财富,如果不进行有利的引导,不能调动大众对于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热情,政府即使再有投入也难见收效,环境管理,要治本还是要从公众的角度入手。 (2)资源运用不合理和政府的投入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的环境治理和保护都需要突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由于公共事务的经费短缺,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处在不利的局面,只能被动地等待被解救。 (3)法律法规意识的淡薄和执法不力。①尽管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都有认识,但是往往当这种集体利益碰撞上个人的经济利益,很多人还是选择了后者,忽视了长期和集体利益,急功近利的观念还是存在,有不懂法的,但也有知法犯法的,后者在价值观上选择了牺牲集体利益来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②法规力度不够,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保护中负有“统一监督管理”的责任,也是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环境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可以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但授权力度不够,对于环境违法行为很难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 2国外先进的城市环境管理的借鉴及启示 (1)荷兰。1990年,荷兰将过去的政策扩展为城市更新政策,不仅仅只是改变住宅存量和附近的环境,还涉及到基础设施、绿地、经济活动和其它居民点的设施,这种调整试图加大处于压力之下的普通福利地区的居住和工作质量的差别性,告别了城市环境管理的无计划性。 (2)德国。德国在制定可持续的城市政策上有为成功,加强城市中心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土地再循环对这个目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家和低级两个层面上都是如此,以加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提高环境质量。 (3)瑞典。在瑞典,最行之有效的工具就是城市规划和绿色结构政策,规定新的住房、办公室和其它建筑物,必须在以前开发的土地上而不是在绿色地带上兴建,所有的新的开发项目都要严格实施环境标准。 3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城市环境管理的建议 综合我国目前环境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参考国外先进国家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改善我国的城市环境管理。 (1) 完善城市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政策,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①积极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这也是我国以法律形式确立的环境保护制度,应该将环境目标和任务作为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上级可以通过责任书的形式将有关的环境目标和任务分配给下级。②加大环保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所有的相关部门都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深入居民中间,尤其是社区和学校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两个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并且关系到切身利益,除此之外,还要和媒体做好协调,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注重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无论是规划方案的制定还是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的推进,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应该有具体的措施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要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定期向公众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情况。③根据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来之地能弄个实施城市的总体规划,护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采用工程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有效实施绿化系统规划。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我们需要一个以人大、司法机关、环境监察部门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的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不仅仅要对环境保护执法工作而且也要对政府的决策及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监督,通过多方位多层次有力监督,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够得到落实和实现,才能够很好地推动城市环境管理。⑤建立完善大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城市对于环境的辨认能力,在我国,城市对于环境的反应迟缓,往往都是在环境问题严重到相当大的地步的时候才开始采取措施,导致资源的消耗增大,如果能够提前预见和防范的话,可以节约资源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环境监测是控制质量环境的前哨,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地研究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我国也应该加快和加强但对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实现科学的管理。 (2) 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国外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的投资一般占GNP的1.5%~3%,而且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到投入的比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加大了对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投资规模,但是距离我们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离我们的目标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逐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3)加强城市管理的规划,运用科学的规划来实现城市环境的管理。①加强城市绿化的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建设是顺应当前城市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加强城市的综合治理。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机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耗能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优惠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城市环境管理的法律意识。环境立法是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和保证支配人类行为有两大势力一是道德的约束一是法律的制裁推行环境发展有三大政策第一是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针对业已存在的环境污染进行单项治理第二是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第三是追求环境舒适性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环境政策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规章制度树立防治观念完善监督机制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特别要重视发挥居民委员会的监督机制作用和新兴的社区服务中心的监督机制作用对一切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现象作坚决斗争。 4结束语 城市化已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象,其中伴随的各种问题也渐渐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遵循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直面出现的问题,用科学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才能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达到任何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中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与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环境中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改革,期待能对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垃圾处理现状及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和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改革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指城市居住的人口在开展日常生活时,产生的固体废物与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垃圾的固体废物。我国垃圾基础设施的建设、处理、运行及监督是由城市的环卫部门管理,垃圾收集及处理的环境管理则由环卫部门及下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具体管理,收集处理费由政府管理。 一、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构成及污染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垃圾清运量及产量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构成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机物和可燃物明显增多,垃圾的可利用及可回收价值增大。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场数量及相应的规模无法满足城市垃圾处理增长的速度,一些垃圾露天集中堆放,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污染事故日趋严重,表现如下:一是对大气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形式的废物在经过相应的运输和处理时,若缺乏必要的防护手段及净化措施,则会产生细末及粉尘四处扬散;堆放或者填埋的生活垃圾则渗入土壤挥发出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二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如果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是湖泊等活的水体,或露天堆放的垃圾经过雨水冲刷后渗入水体中,都会造成水体溶解进有害成分,污染水质及水中生物;三是对土壤造成污染。生活垃圾滤出液中的有害物质在渗入到土壤中时,会改变土壤结构及相应土质,对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影响,妨碍植物生长。有害成分经土壤吸附后在土壤不断积累,污染土地甚至不能耕种;四是对人体造成污染。人以大气、水和土壤为基础生活,这些环境中造成的污染直接摄入人体,使人发病。 二、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为了完成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规模化及调度资源化的发展目标,我国针对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进行了多种尝试。目前在我国发展成熟且比较常用的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焚烧法、堆肥法及填埋法三种。 表1:焚烧法、堆肥法及填埋法的优缺点比较 三、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及处理工作,并且相继颁布了部分政策法规用于防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的严重化,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是因为治理时间短,所以生活垃圾处理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制度不畅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由建设部牵头,不同城市的城建环卫部门直接管理垃圾的收集、清运及处理等工作,但垃圾处理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也是由这些机构负责,造成政企不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无法有效执行。部分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无法正确落实,即束缚了垃圾处理管理的发展,又影响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行。 2、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而传统的生活垃圾治理的公益化带给各级政府财政极大的压力,为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健康发展,针对垃圾处理开始收费的相关政策在2002年出台,但却一直没有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出台,造成公众和企业大部分未能意识到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使得收费如同虚设。 3、生活垃圾不分类收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选取了不分类收集的方式,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收集,导致垃圾的含水率过高、发热量过低。这种不分类的垃圾如果填埋处理,则会加大渗滤液的用量,造成二次污染;如果焚烧处理,则必须添入助燃剂方可满足处理要求,导致运行成本大幅度。另外,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橡胶等若焚烧处理,还会释放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4、公众环境意识低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针对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给予明确的规定。但因为未能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所以执行比较困难。要想处理好生活垃圾,必须从公众的整体考虑来提升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极低,乱扔垃圾,人为破坏环卫基础设施的行为屡有发生,无法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也加大了垃圾处理环境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提升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1、改革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加快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根据我国环境管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产业化、市场化及制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针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升城市环卫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出台可操作性强、规定明确细致的环境管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改革方案,落实政府职能,使得政企分开,确保社会公众与城市环境的双重效益。开放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设和营市场,建立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垃圾处理竞争机制。 2、建立并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根据谁污染谁负费的原则,全面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在目前环卫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条件下,各地可选取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或水电及燃气费等联合征收,来增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的收缴效率,减少收费成本。并逐步提高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以增加生活垃圾处理企业的利润空间,并起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作用。 3、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回收率,便于垃圾的最终处理]。我国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的成功经验,先行在经济发达城市试点后再行推广,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的统一化。要做到,一是提倡居民分类收集;二是公众场合设有垃圾分类收集器,便于不同垃圾分类收集;三是制定垃圾分类处理的废品回收及奖罚制度,确保垃圾分类收集的健康发展。 4、提高公众环境卫生意识 公众环境卫生意识的提升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因素,要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提倡节能、节水、绿色及环保的生活及消费方式。 结束语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即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垃圾处理的法制化、规模化及产业化建设,针对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环境管理的最优化。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对于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探讨 摘 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城市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广泛的来讲,城市也是属于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好坏、保护程度和管理方式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本文着重的探讨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和管理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将这些措施在治理城市污染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推动美好的城市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 环境 管理 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近代的城市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城市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极为突出、城市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群众对于环境改善极为迫切。在2013年初,席卷大半个中国东部的雾霾让人们感觉到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它的迫切性。所以,面对当前城市环境的局势,我们要找到其原因的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是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对于城市环境污染原因的探讨 首先是建设目标有疏忽,管理制度不合理。当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进入行政决策层面时,因为政治上的因素的影响,所以缺乏整体规划。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环境管理机关众多,各部门种类繁杂,相互重叠,又相互之间牵扯,缺乏统一的团队指挥。其次是资源运用扭曲与投入不足,行政协调困难与展望不足。主要表现在城市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个方面上,它是需要大量的行政资源投入及高品质的环保行政人员参与。然而在经济转型时期,公共事务经费中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少之又少。这样就造成了城市环境管理很难细致的展开,缺少长远的计划。最后是环境意识与法律观念淡薄。在目前的中国,法律观念在环境领域还没有彻底的普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很少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统筹考虑、综合决策,急功近利等思想意识还较为普遍。 二、对于城市环境管理措施的探讨 1.从环保宣传方面入手,加强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学生入手,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环保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第二点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强环保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便捷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力,在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广告中增加环保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第三个方面是举行各式各样的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环保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环保教育深入人心,促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 2.对于培养良好公共道德的探讨 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环保教育、实施的基础。所以要积极的推动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中动物植物。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要积极参加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要积极搞好城市的卫生,从小处入手,维护市容市貌,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3.对于发展环境保护学术队伍,推动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探讨 如何能保护好环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靠政府,二靠科学。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但是也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建设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有重点地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工作。 4.对于健全法制,依法管理,环境执法力度的探讨 推行环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针对业己存在的环境污染进行单项治理;其次是“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最后是迫求环境舒适性,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环境政策。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要积极的发展居民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作用,鼓励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现象的监督,鼓励他们与此行为作坚决斗争。 5.对于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探讨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距离目标仍然有着一定得距离,因此必须本着“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6.对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的探讨 环境监测是控制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对环境污染破坏做出预警,所以我们要建立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和环境监测机构,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全面监测水质、大气、土地等等方面,如水质监测站、汽车废气测定站。 结语: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制度,培养良好的功德心和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最大限度的缩小我国城市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方面的差距,才能为人们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保证人们身心的健康。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介绍了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环境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宏观层面上涉及环境思想体系,国家发展目标,环境管理战略设计、实施和评估,环境法规体系等;微观层面上涉及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环境社会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监督和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的认可和实施等。简而言之,环境管理就是协调发展目标与环境的方法。 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近代的城市才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城市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极为突出、城市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群众对于环境改善极为迫切。在2013年初,席卷大半个中国东部的雾霾让人们感觉到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它的迫切性。所以,面对当前城市环境的局势,我们要找到其原因的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到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只有这样,才是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1 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 首先是建设目标有疏忽,管理制度不合理。当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进入行政决策层面时,因为政治上的因素的影响,所以缺乏整体规划。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环境管理机关众多,各部门种类繁杂,相互重叠,又相互之间牵扯,缺乏统一的团队指挥。其次是资源运用扭曲与投入不足,行政协调困难与展望不足。主要表现在城市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个方面上,它是需要大量的行政资源投入及高品质的环保行政人员参与。然而在经济转型时期,公共事务经费中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少之又少。这样就造成了城市环境管理很难细致的展开,缺少长远的计划。最后是环境意识与法律观念淡薄。在目前的中国,法律观念在环境领域还没有彻底的普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很少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统筹考虑、综合决策,急功近利等思想意识还较为普遍。 2 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2.1 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任一生态因子的破坏或消失将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有: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2.2 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有形建筑、设施、结构布局等可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发展的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建设程度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如城市经济发展投入一样需要一个度,盲目过度的发展城市建设必然牵制该城市的长远发展,犹如拔苗助长,最终损害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地方政府在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必须兼顾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当确保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保证城市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不仅使城市产业投资跟上城市建设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 3 加强城市环境管理的措施 3.1 从环保宣传方面入手,加强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学生入手,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环保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第二点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强环保宣传。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便捷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力,在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广告中增加环保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第三个方面是举行各式各样的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环保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环保教育深入人心,促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 3.2 对于培养良好公共道德的探讨 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环保教育、实施的基础。所以要积极的推动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中动物植物。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要积极参加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要积极搞好城市的卫生,从小处入手,维护市容市貌,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3.3 对于发展环境保护学术队伍,推动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的探讨 如何能保护好环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靠政府,二靠科学。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但是也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建设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有重点地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工作。 3.4 对于健全法制,依法管理,环境执法力度的探讨 推行环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治理为主的环境政策,针对业己存在的环境污染进行单项治理;其次是“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最后是迫求环境舒适性,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环境政策。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及有关规章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要积极的发展居民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的作用,鼓励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现象的监督,鼓励他们与此行为作坚决斗争。 3.5 对于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探讨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距离目标仍然有着一定得距离,因此必须本着“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逐步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3.6 对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的探讨 环境监测是控制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有效的对环境污染破坏做出预警,所以我们要建立和改进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中心和环境监测机构,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网络,全面监测水质、大气、土地等等方面,如水质监测站、汽车废气测定站。 结语: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制度,培养良好的功德心和加大投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最大限度的缩小我国城市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方面的差距,才能为人们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保证人们身心的健康。 4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城市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广泛的来讲,城市也是属于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好坏、保护程度和管理方式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管理需要公众参与的呼声日益增高。因此,只有确实发挥公众参与的功能与效益,才能提高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管理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析监理工程师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龙滩水电站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形式及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砂石加工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 监理工程师作用 1 工程概况 广西龙滩水电站麻村人工砂石加工系统位于坝址右岸下游4km处,主要担负龙滩水电站Ⅰ、Ⅱ、Ⅳ、Ⅴ标以及临建工程约160万m3混凝土所需骨料的生产任务。按混凝土浇筑强度3万m3/月计算,砂石系统生产处理能力为300t/h。根据混凝土使用骨料级配要求,砂石系统以生产二级配骨料为主,同时也能生产三级配骨料进行设计。成品料生产能力240t/h,其中人工砂(≤5mm)96t/h,小石(5-20mm)72t/h,中石(20-40mm)72t/h。砂石系统由麻村灰岩砂石料场(含溜井)、料场进场公路、砂石加工系统(粗碎车间、超细碎车间(制砂)、成品料堆场)、给排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供配电系统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2 监理组织机构设置 2003年3月,长峡龙滩工程建设监理部受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双方签订了“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合同”,监理的主要内容是:麻村采石场毛料和剥离料开采的质量控制及边坡安全观测和支护施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含设备管理)等监理。根据合同授权的监理范围并针对砂石料生产运行的施工特点,监理部确定了监理组织机构设置及专业人员配备(如下图),同时编制了工程监理岗位责任制、“工程监理规划”和有关专业“监理实施细则”,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总目标。根据监理服务内容,制订了砂石料质量控制措施、监理工作程序、监理工作制度,规范化地开展监理工作。 3 监理工作程序 监理部和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合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责任制。在做好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阶段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控制的基础上,严格履行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理职责,保证项目监理人员专业配套、人员到岗,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监理工作。其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 3.1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2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 3.3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4.监理工程师作用 4.1控制与管理 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监理部在建立健全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过程中,全面展开各项监理工作,并坚持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制度、主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理部还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为砂石加工系统的生产运行有序进展提供了保证,确保了砂石料及料场开挖质量一直处在受控状态之中。同时,监理人员不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且还协助运行单位完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证成品砂石料的产品质量。 4.1.1 质量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砂石料生产质量及试验检测制度》,从料场开采、破碎、筛分各生产环节实行全面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并按《砂石料质量试验检测制度》规定进行取样试验检测。各质检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生产运行期间要求质检人员坚持每天进行一次取样试验检测,发现砂石料质量问题及时停产进行整改,按制度和规范要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了成品砂石料质量。监理到现场采用旁站检查、见证取样、巡视等方法对砂石料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现场质量监控,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人员掌握和熟悉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制订质量控制目标和质量成本控制计划,明确监理质量控制机构、人员和任务;检查并协助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关键部位和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坚持进行质量检查与评定,作好质量检验记录,随时记录施工中有关质量方面的问题, 对工程质量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并定期按规定格式编制工程质量统计报表。 4.1.2进度控制 监理工程师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即根据施工合同确定工程项目的总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协调管理。成品砂石料生产根据销售情况或成品砂石料堆场库存情况确定。 4.1.3投资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项目结算分成二个部分:①覆盖层剥离、无用料处理及边坡支护结算为单价合同,由监理控制投资;②毛料开采费用计入成品砂和成品碎石单价合同中,监理只控制成品砂石料质量,不控制其投资;。考虑到边坡支护由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监理工程师处理边坡支护合同时,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投资:①在审核设计支护方案和设计图纸文件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注意听取设计地质人员的意见,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②在施工阶段,严格工序控制,通过对工程计量的审核,以及必要的抽查等手段实现对工程量的控制。 4.1.4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方面,监理部设置了综合组负责信息管理,负责收、发、保管日常工作中的来往文件、通知、报表,负责保管与工程有关的图纸文件,按月整理日志,会议记录及有关技术资料,每月编发监理月报。监理部要求各专业组认真做好现场监理记录和大事记录并由综合组妥善保管,推进监理规范化管理。 4.1.5安全管理 自从我部承担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工作起,对安全管理尤其重视,多次发文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在平时生产运行管理中,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施工运行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审查批准施工运行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安全问题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护措施;对施工生产中安全薄弱环节生产现场夜间照明及高边坡的危石落石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及时指令整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参加对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事故报告及安全报表,监督施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督促运行单位认真执行业主下发的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文件,并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督促运行单位加强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班组和民工的管理,执行班前会制度,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安全监督得力,两年多来,砂石加工系统从未发生一次机械伤人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 4.2组织协调 4.2.1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建设单位领导及其驻工地授权代表的联系与协商,听取他们对项目监理工作和项目监理人员的意见。在召开监理会议、延长工期、费用索赔、处理工程事故、支付工程款、工程变更的签认等监理活动之前,征取建设单位的同意。 4.2.2与运行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承包单位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依照有关的法令、法规及委托监理合同赋与的权利,监督承包单位认真履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使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目标实现最佳状态。在涉及承包单位的正当权益时,监理单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予以维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了解和协调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以及合同管理中的有关情况,理解承包单位的困难,并热诚地帮助解决困难,促使承包单位能够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 4.2.3协调方法:(1)根据需要召开监理例会及专项、专题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其指定人员主持召开协调会,统一步调,交流意见,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会议程序。会议内容于会前约定,会前明确开会的目的,会议的决议事项应对与会各单位有约束力。凡涉及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或单位,聚集一起开会共同研讨协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使问题得到解决。(2)协商是沟通双方之间的情况,减少分岐,解决矛盾,统一意见,共同作好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在监理例会和专项、专题会议召开之前,总监理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好协商、协调工作,以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无效的争议。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参加有关的会议,对于重大问题的协商与决策,也可召开由建设、承包、监理单位领导层参加的高一级协商会。(3)协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协调工作没有目的,也就是难以收到成效,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各单位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如专业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与设计工程师之间,与承包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之间,与设计单位项目总负责人之间,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监理月报、监理会议纪要、简报等形式,还可以将所属监理单位的有关业绩的信息传达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让他们对所属监理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提高监理单位的声誉,增强信任,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4.3指导和帮助 监理项目全过程控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又由若干环节组成一个整体。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环环扣紧,条条落实,是监理工程师实施项目全过程控制的重要职责之所在。 运行单位在监理单位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操作规程,并监督各项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网络,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的组织保证体系。对自己所属责任区范围内的环境做到清洁、整齐,不乱堆乱放,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监理现场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运行单位进行整改。 对砂石加工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如预筛分中碎车间生产工艺设计为闭路生产,即经中碎破碎后的骨料全部返回预筛分进行闭路循环,限制了半成品给料机的给料量,且增加了该筛分机的负荷,经中碎破碎机的排料大部分是 40mm骨料压在预筛分下层筛网上(造成下层筛网超负荷),导致下层筛横梁、纵梁及筛网频繁出现断裂和破损现象,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期间虽对该振动筛进行几次改造(原横梁为方型钢结构,已全部断裂,受横梁断面尺寸限制,只能用ф95无缝钢管制作更换,更换后继续出现断裂现象),仍难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且制约系统的生产能力。为此监理与业主协商并提出采取改造措施1更换预筛分4# 振动筛为3YKR2052型国产圆振动筛。2在5# 胶带机机头部增设1台Y1542型振动筛 (将经过GP200SES液压旋回破碎机破碎后的骨料进行筛分处理,大于40mm骨料返回预筛分, 小于40mm骨料经新增加30# 胶带输送机20# 21# 胶带机8# 9# 胶带输送机输送至筛分调节料仓。使中碎与预筛分形成半开路生产,可减少预筛分4# 振动筛的过负荷量,提高了系统生产能力。 5.几点体会 ①业主的支持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监理受业主委托,在业主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没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信任、支持和指导,监理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 ②搞好监理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在监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监理工程师除要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公正、廉洁,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③建设监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综合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有控制投资、管理合同和信息,调解经济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合同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理,一丝不苟,才能有效地对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真正有效地为业主服务。 管理工程师论文:试论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摘要:工程监理制度是建筑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实行和基本建设利用外资贷款项目的增加,工程监理制度变的也越加重要。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程监理体系,并建立了一套法规和组织管理模式。此文结合本人从事监理的工作经验以及参与监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就探讨监理工程师应该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提出几点概述。 关键词:工程;质量;施工;技术 1质量监理的阶段划分和内容 1.1施工准备阶段 (1)施工技术资料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应审查承包单位现场项目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确能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时予以签认;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施工机械、设备,应审核承包单位提供的技术性能报告,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使用。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计量器具等应要求承包单位上报有关检测部门的鉴定证明,并注意其有效期。 (2)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项目监理机构中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按以下要求对承包单位报送的测量放线控制成果及保护措施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时予以签认:①承包单位专职测量人员的岗位证书及测量设备检定证书;②复核控制桩的校核成果、控制桩的保护措施以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临时水准点的测量成果;③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报送的施工测量放线成果(记录)进行复验和确认。 (3)施工技术方案的质量控制。项目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组织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关于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审查意见,并经项目监理机构审核、签认后报建设单位。 1.2.1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原则 工程建设监理在其监理活动中应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坚持质量标准;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以预防为主;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要以主动控制为宗旨,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以督促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主动控制为途径,监督其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质量保证作用;严格掌握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供货单位分包工程;严格禁止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在工程上使用;对未经工程建设监理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工序不予签认,且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1.2.2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程序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的过程,也是工程质量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工程建设监理应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每道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使工程质量的形成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开工时,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申请进行审查,并对其完成的施工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查通过后,项目监理机构方可签发开工令并报建设单位。 项目开工后,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项目监理机构应安排监理员进行旁站监督。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包单位报送的隐蔽工程报验申请表和自检结果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予以签认。未经项目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项目监理人员应拒绝签认,并要求承包单位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1.2.3施工过程阶段的质量控制 (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监理方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监理,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2)质量监控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采用目测和检测相结合,对钢筋焊接半成品首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然后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验收。 (3)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是现场监理与质监部门的重要不同之处。对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多的同志往往认为监理工程师只是在现场转一转、看一看,验收时检查工程是否按图纸、规范、标准进行施工。这样往往使一些质量问题已经出现,甚至还要返工。在质量控制中是改静态检查变为动态控制,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全天候旁监。对于每一位现场监理工程师要求做到“五勤”:即眼勤,要经常到现场了解施工情况,多看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常记,处理哪些问题要有记录;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口勤,对于施工队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对施工队要经常交底;脑勤,熟悉图纸,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方式、深度上要求做到“严”(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检查把关)、“准”(处理问题要果断、准确,要以数据为说话依据)、“细”(工作中细心,自理事情要细致)、“实”(做到一件事要实实在在,亲自去做,去检查,遇到质量问题要做实质性处理,不能找理由推脱,要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难题)。 (4)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当分项、分部工程或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及时按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方法,对所完工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通过事后验收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3工程完工验收阶段 项目监理机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质量评定标推和办法组织监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报送的分项(检验批)工程和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对于有使用要求的分项(采暖、电器等项),必须在检测、试验或运转后再进行检查评定(验收),同时应督促承包单位做好竣工资料的整编工作,审查承包单位提交的竣工资料及工程质量报告。针对工程质量和内业资料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及时间要求,整改完毕签署工程竣工报验单,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并报监理公司审核签字。 2质量监理的程序 监理程序是合同管理中为保证监理工程师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而将工程中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应做的工作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而确定下来的工作步骤,这个步骤一旦形成正式规定,承包人和监理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已采用的工程质量监理程序有:施工监理程序和质量管理程序两种。 施工监理程序是在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的随工程施工顺序,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应做的工作内容和顺序,就工程监理规划中土建部分对各个工序的划分,明确监理工 程师的质量控制点及控制手段。见表1。 质量管理的程序是工程监理中一整套管理程序之一。其中还有合同管理及进度控制程序及计量与支付管理程序,这个质量管理程序中主要控制“开工申请,质量验收,交工签证”三个环节。 3质量监理的方法 工程质量监理是根据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对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每个工序进行严格的、系统的和全面的监理,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工程质量监理的对象主要是原材料、结构和安装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过程中各环节和完工后总体质量。为了保证达到质量监控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如下的监理方法: 3.1检查(旁站) 检查是工程质量监理的一种主要方法。检查就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全部或部分时间“盯”在施工现场或者通过中间抽查来检查承包人的施工工艺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规定,所用各材料或混合料配比是否合格,以及是否有发生事故的苗头。根据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复杂性和稳定程度不同,对现场检查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全过程旁站、分时间旁站和巡视检查。 (1)旁站监理的依据。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38条规定,“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相配套的一部重要的法规,它将旁站监理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说明旁站监理在监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旁站监理的关键部位。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颁布了《办法》明确规定了监理机构在编写监理规划时要有旁站监理方案,在方案中根据工程监理的特点、难点等实际情况明确需要旁站监理的关键工序和部位。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颁布了《办法》规定下列关键部位与关键工序必须安排旁站监理,既在基础工程方面包括:土方回填,混凝土灌注桩浇筑,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后浇带及其他结构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浇筑,卷材防水层细部构造处理,钢结构安装;在主体结构工程方面包括:梁柱节点钢筋隐蔽过程,预应力张拉,装配式结构安装,钢结构安装,网架结构安装,索膜安装。 (3)旁站监理的方法。①工程情况旁站记录。旁站监理记录应真实、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的有关情况。内容应包括施工活动时的天气情况、现场人员活动情况、施工内容、施工起止时间、施工部位、完成的工程量等。文字书写应工整、清晰,语言表达应简明扼要,措辞严谨。旁站监理记录应采用专业术语,基本情况要详实,所做资料要完整。②监理工作情况记录。旁站监理过程中,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指令,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旁站监理人员发出的指令,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及总监理工程师的回复,各方指示,包括建设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或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旁站监理人员的指示都要记录在旁站记录中;监理工作情况记录是旁站监理工作的真实记载,它不同于《监理日记》,监理人员除在监理日记中详细记录施工过程外,还应该在旁站监理记录中详细记录,以便日后查阅。 3.2测量 测量是监理人员对承包人的施工放样和有关几何尺寸指标进行检查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3.3试验 工程的施工质量判断,有许多是要通过试验(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才能做出结论的,因此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试验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试验内容有:各种原材料的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测定,混合料配比、密实度、强度试验等。这些试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能否验收和支付。 3.4监理工程师指令文件 在工程质量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有时也可通过指令文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如监理工程师可通过文件给承包人指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或质量事故的苗头,提醒承包人加以注意或改进,在监理发现或确认发生了工程质量事故后,可以发“质量通知书”,这就成为永久性的记载,存入竣工文件和档案中,这种情况是承包人最不愿意发生的。监理工程师还可通过监理指令文件变更设计、补充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以及一些通知、备忘录、会议纪要等等。这些文件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一般都能得到承包人的重视,使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结语 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监理工程师怎样做好工程质量监理的问题,按照“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严格监理,热情服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行使好法律赋予的质量签证权;分析实际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对相应的处理方式进行总结,不断学习积累现场经验,加强施工监理工作,用细致、踏实、负责的工作把好工程质量关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使监理工程师在施工中起到核心管理作用,促进工程项目按计划、有序地实现三大控制目标,监理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工程造价管理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接受了建设单位的委托管理,就有义务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控制投资成本,以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是监理工程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建设工程 工程造价 管理 前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接受了建设单位的委托管理,就有义务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控制投资成本,以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 因此,如何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是监理工程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常见的存在问题 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法来进行招投标,其内容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技术标内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经济和技术确定的数量,由施工方在商务标里以现场施工配套措施所发生的但又不形成实物量的费用,由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经济和技术确定的数量自主选择报价,但造价工作中,有些施工企业往往把原本归属于预算内的项目再列入造价,提取工程费用。2、施工图与竣工图存在问题 施工图是建筑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和凭证,竣工图是对竣工验收的重要标准,包括了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签证单、工程联系单、设计变更单、工程洽商记录等,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一些规模大、建筑复杂的工程,项目书与实际的出入会很大,一些施工方将已经取消的施工项目仍计取工程费用,人为地提高工程预算造价。 3、变更联系单 变更联系单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图纸结构形式改变的主要依据,在项目施工中,如果监理工程师审核不够严格,技术专业性欠缺,责任性不强,变更联系单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间隔的时间很久,就会导致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有的施工方通过联系单弄虚作假,欺骗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采用有助于自己的联系单,故意歪曲、公然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变更联系单为提高工程造价创造了机会。 4、谎报建筑施工原料价格 由于建筑施工原料的价格和消耗量定额对工程造价存在很大的影响,通常会遇到施工方在编制工程造价指数和工程量清单价格时虚报工程量、材料性能和价格标准。材料以次充好现象也成为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原因。例如:明明施工合同中注明的是优质环保材料却被施工企业换成了价低质次的”有毒”材料,结算时却谎报高等材料价格。二、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强施工准备阶段造价管理(1)选择良好的施工队伍。施工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工期,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严格对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不容忽视。(2)设备、材料费用的控制设备材料费用在建筑安装工程中约占整个造价的70%左右。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供应对造价的影响很大,应单独招标。材料、设备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建设费用的大小。因此,在监理过程中,要引进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条件,开展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工作,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供应控制主要是价格和质量方面,招标前监理与甲方应深入市场调查,然后定下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其质量、价格档次,由投标单位按要求自行报价,形成投标价格,签定合同时就形成了固定单价合同,这样工程主要材料及大型设备的价格和质量就有了保证。(3)合同中的工程价款,不宜笼统的写为按有关规定和双方审定的预(结)算为准等不明确的说法,导致投资、资金、计划安排都心中无数,为结算工作造成隐患。我们必须坚持开工前确定价款,及时处理合同规定允许调整工程价款部分,及时增补合同值,加强合同的动态管理,合同签订愈细愈好,能事前预料和想到的问题,都应在合同中明确,语言上要严密,双方责任权利要明确,工程索赔条件必须清楚,合同价款的调整要明确规定。做到心中有数,监理工程师才能对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 2、加强施工阶段造价管理(1)施工阶段工程进度款的控制 工程款超付工程进度,占用甲方资金,降低投资效益;工程款给的不足或拖欠,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影响施工企业的效益。靠估算,由现场代表靠经验估算,准确率低。按月完成实物量套定额取费计算,监理工程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子项很多的工程不适宜。按阶段目标控制法,效果最佳。即合同价款确定后,按形象进度编制分析阶段工程进度付款计划,经甲乙双方核定后,达到一个阶段或完成一个目标,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签证可按合同规定拨付工程进度款。打破旧的管理模式,不局限于每月末结算一次,达到目标就可结算。在管理上,调动了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加大了监理工程师的权利和责任,有效的控制工程进度款提高了投资效益。 (2)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在积极协助、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3)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经常出现工程量变化、材料代用等不可预见费用问题,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制定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管理制度,明确变更签证的权限范围,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只有对每一个工程的变更都做到严格控制,才能使施工图预算不突破概算,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如果发生设计变更或方案变更,就要严把签证关。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工程签证单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都必须清晰,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不能超过应签证的范围。签证的联系单应充分体现变更原因,把变更部位、变更内容及涉及的费用表述清楚不能有歧义。监理在签证过程中是必须多方多次沟通,进行方案讨论或设计交底时应通知造价人员参加,这样费用审核人员同步跟进,及时了解工程情况,对工程造价可做到事先预控。 3、工程竣工结算阶段造价的管理(1)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对招标工程来说,主要是审核其工程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审核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是否按定额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造价主管部门定期的当地材料调价系数进行编制。(2)竣工图是反映工程竣工后真实面目的图纸,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设计变更都应反映在竣工图上,对未修改的部分直接计算工程量即可;修改部分如果是施工前修改的则直接计算修改后的工程量,如果是施工后修改的则计算修改后的工程量,而原图纸施工及拆除部分的工程则计算其工程量并作现场签证处理。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施工图结合设计修改通知单、设计变更协商单和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查,认真核实每一项工程变更是否真正实施,资料手续是否齐全,竣工图要监理在审查图、签字、盖章,审查是否按图纸及合同规定全部完成工作,是否有丢、漏项工程,保证竣工图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控制工程项目投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监理工程师要在施工各个阶段的方方面面都要管理好,同时要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建设单位控制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 管理工程师论文:总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监理资料管理工作 摘要:监理单位是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之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列》专门列出第五章,规定了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在第77条提出了质量终身负责制的要求,即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该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仍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监理资料是监理工作的原始记录,是评定监理工作、界定监理责任的证据,监理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关键词:工程监理 资料管理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明确提出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并在第7.4.2条写明“监理资料的管理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因此,总监理工程师管理好监理资料,不但是监理工作的需要,更是责任所在。 监理资料是在工程监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程的工期越长,规模越大,技术越复杂,监理资料就越多。总监理工程师工作繁多,当然应按规范要求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管理监理资料,但是否仅此就可以达到《监理规范》第7.4.1条“监理资料必须及时整理、真实完整、分类有序”的要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总监理工程师自身该如何做好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呢? 一、建立监理机构内部责任制和工作制度 监理资料是在工程监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整个工程监理过程环节繁杂,专业各异,不论是总监理工程师,还是专职资料员,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据监理资料产生于监理过程的特点,制定“谁监理、验收,谁负责”的监理资料管理原则是适宜的。因此监理机构内部必须明确分工,划分监理工作范围,建立内部责任制。监理工作范围清楚了,监理资料的责任也就明确了。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本专业的原材料、分项工程的验收及有关监理资料(含附件)的收集汇总及整理,分部工程验收完毕,即应将完整、真实的监理资料交资料员验收归档。资料员负责监理资料的验收、分类整理。为了保证监理资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项目监理机构还应建立内部工作制度,确定工作程序、内部会议制度、工作检查、汇报制度及监理人员轮休工作替代制度,保证岗位不缺人,工作有人做,资料有人管,监理日记有人记,确保监理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 监理人员汇报监理工作时,应同时汇报监理资料的情况。总监理工程师在检查监理人员工作时,也应同时检查其负责的监理资料。从监理资料的质量可评估该监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二、要重视对施工资料的监理 监理资料管理要做到及时、真实、有序,在施工监理的全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对施工资料的监理。施工资料是施工过程的记录,是每一工序、分项、分部工程的实体质量合格文件。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的验收就是在审核施工资料的基础上,对工程实体进行检查,以验证施工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对工程实体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分项、分部工程依次做起,同样对施工资料的质量控制也应从工序、分项、分部工程做起。细分目标,步步把关。对施工资料的监理是监理工程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施工资料也是日后施工单位质量责任的证据。施工单位有义务做好施工资料的管理。为了促使施工单位对施工资料管理的重视,在第一次工地例会上就要强调施工资料的重要性,要交待有关施工报验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条件。特别在施工准备阶段一定要严格把关,坚持报验必须资料先行,各项施工资料必须真实、合格的原则。在平时的工程例会上也要多次重申,并争取获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三、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监理资料管理工作与其他监理工作一样需要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监理资料中的施工合同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工程定位及标高资料、地下障碍物资料等等,都由业主提供。平时工作的来往信函、会议纪要、监理工作联系单等也和业主有关。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工期的延期、费用索赔等工作也要与业主沟通。对施工资料的严格要求也需要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工作很难开展,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就难以落实。 四、监理日记是总监检查监理工作、监理资料的主线 监理日记是逐日记录监理工作和施工活动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工程建设的全方位,时间的连续性强,它是总监检查监理工作和监理资料的重要线索。 总监应每天签阅监理日记,这样既检查了监理人员的工作,又熟悉了监理情况。对于监理日记的检查,总监理工程师可根据监理人员的职责和施工进度,检查监理日记是否有漏记部分,例如:工程施工已到基础验收阶段,工程项目某单元的土建。专业的监理日记中应有该单元的施工方案报验、材料报验、测量放线报验、基础隐蔽工程报验等事项;如期间内有召开工程例会、质量问题处理等事项也应有记录。以这些记录为依据,可再进一步检查该监理人员负责的监理资料是否完整、及时、分类有序。如监理日记中记载水泥进场报验,可核查当天有无水泥报验单,并检查所附的水泥合格证、准用证等质量证明资料是否齐全、有效;如当天有测量放线报验记录,可检查当天是否有测量放线报验单,并检查所附的施工单位自检资料及测量成果、监理复测记录等。我们还可以根据有关监理资料来核查监理日记。如:根据某一份原材料报验单的日期,检查该天的监理日记是否有记录等。目前有的监理日记记录过于简单,内容不完整;有的记录内容不准确,只记录施工形象进度,监理工作内容却未认真记录,有的记录日期与施工资料不相吻合等。对于监理日记的缺陷,总监理工程师应及时检查,督促改正。这样,总监理工程师通过监理日记的核查,既能掌握每个监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可以督促监理人员按规范要求作好监理工作。 实践证明,要做好监理资料的管理,应在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总监理工程师应予重视,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勤于检查督促。这样,工程竣工后就能留下一份满意而放心的监理资料。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摘 要】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和承包人因工程建设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责任达成的协议,是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监理工程师所有监理活动都必须围绕施工合同来展开监理工作,是监理工程师实现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三大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程监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行为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工程监理; 管理;施工 一、《FIDIC 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中规定实行监理的工程,业主履行合同的代表是监理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的角色是业主履行合同的代表,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承包人所有的工程活动必须通过监理工程师或者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而实践中,有的同志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会损害承包人的利益,这样似乎违背了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因而在实际监理工作当中缩手缩脚,不能够大胆地去监理。其实,监理工程师执业公正性与维护业主利益并不矛盾,施工合同是当事人双方对施工过程将要发生的权利、义务、责任协商一致的结果,当事人双方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就是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商品交换。监理工程师不能为了执业公正性而去主动帮助承包人行驶权利,更不能一味地去维护业主利益,而去损害承包人的利益。对承包人符合合同约定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地及时处理。 二、关于工程变更 由于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设计文件至固有的错、漏现象,工程设计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发包人、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三方共同商议提出或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认为有必要时提出,指令承包人对任何单项工程、任何工程的数量、本工程任何部位的标高、线形、位置和尺寸进行变更。监理工程师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根据施工合同通用条款第51.2条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第5.6.1条规定,没有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承包人不能进行任何工程的变更。无论是发包人还是承包人提出的设计变更,均要在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后,再由发包人通知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变更文件。一般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设计变更都要邀请设计代表参加。设计变更,一要注意工作方式,尊重设计者的意见。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实际需要,符合设计规范,要经济可行。要心平气和地与设计者沟通,千万不要把关系搞僵。二要注意变更通知发出后,要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审核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确定最后变更工程量、单价和总价。变更工程价格的增加和减少额,要以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或总额价为依据。如果工程量清单中未包含适用于变更工程的单价,则采用工程量清单中监理工程师认为适合的单价用于作价的依据。如果不适合,则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协议一个合适的单价或总额价报业主批准后,定出他认为合理的单价或总额价,并通知承包人,抄送业主。如果此单价或总额价一时不能议定,监理工程师可以确定暂时的单价或总额价,作为暂付账款列入期中支付证书中,待议定后再在其后的支付证书中调整。 三、关于工程索赔和反索赔 索赔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一部分,广义的索赔管理包括索赔和反索赔。从合同管理的角度讲,索赔和反索赔属业主和承包人双方面的行为,均有可能发生。在招标工程建设中,无论是业主还是承包人,合同管理均处于工程管理的核心地位,而索赔和反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索赔和反索赔是合同管理中的必然产物。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索赔和反索赔不仅是维护各自利益、降低各自风险的一种手段,也是普遍形成了以低价中标后再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精心施工和管理求得经济效益的模式,许多承包商为了在建筑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夺得某项工程的施工合同,除了在投标报价阶段充分利用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方面的优势,尽可能挖掘本企业的潜力和采用低 政策而压低投标价格力争中标之外,还会采取通过现场考察,对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件和图纸进行详尽分析研究,寻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索赔机会,着眼于施工过程中通过索赔而获得额外利润的策略,承包人的这一投标策略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合同当事人索赔和反索赔意识淡薄,有的业主很反感索赔,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工程索赔和反索赔行为很少存在。部分监理工程师对索赔和反索赔处理的原则、方法、技巧还比较生疏。工程建设索赔是国际惯例,合同履行过程中索赔和反索赔的提出与处理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工作。妥善处理索赔和反索赔事件是反映监理工程师执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合格的监理工程师,一要树立正确的索赔和反索赔观念。承包人提出的合理索赔要求,是避免风险的最后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当受理而不能拒绝。二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掌握索赔和反索赔的原则、方法、技巧,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习惯做法。三要认真阅读合同文件,了解本合同履行的风险。在索赔和反索赔要求提出时,能够知道该要求与合同约定的差异,迅速判别索赔是否成立。四要注意搜集整理原始资料、原始记录,作为索赔的凭证。原始凭证是索赔的关键,证据不足或者没有证据的索赔就不能受理。如果承包人根据合同条款中任何条款提出附加支付的索赔时,承包人应当保存当时的记录,作为申请索赔的凭证。监理工程师从一进场,就要有目的地安排专人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对证据齐全、符合合同要求的、计算准确的索赔要予以签认。五要认真履行监理工程师的职责,规范化、程序化地展开监理工作,减少和防止因工作失误、疏忽而发生的索赔。 四、关于合同争议 无论在施工过程中或在工程竣工之后,无论在本合同的失效或终止之前或之后,如果业主和承包人之间就本合同的条款、规定、图纸、规范、质量与进度要求、支付与扣除、延期与索赔、调价发生任何法律上、经济上或技术上的争议,首先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监理工程师解决,并抄给另一方。监理工程师有权对此合同争议进行调解,尽快化解分歧,不使这些分歧久拖不决以至影响合同正常履行。监理工程师在调解争议时,一要注意平时与业主代表和项目经理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他们发生合同争议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二要了解分歧产生的具体原因,弄清是非曲直,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三要公平公正,是业主的原因不偏袒,是承包商的原因不姑息。四要注意工作方法,要防止事态扩大,致使双方无路可退。除非本合同被终止,承包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尽一切努力完成本工程。五是调解结束时,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形成诸如会议纪要、补充协议等,各方与会代表都要签字确认。 五、关于已完工程验收 已完工程验收是确认履行合同规定的重要工作,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费用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已完工程验收分为分项(工序)工程验收、分部(中间)工程验收和单位(竣工)工程验收。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验收工作中,一要注意已完工程量的验收。组织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的人员对承包人已完工程量进行详细地验收检查,组织已完工程验收会议,根据施工合同中的工程量清单和变更设计文件逐项核实,做到公平、公正。二要注意验收工作不完全是工程师和承包人之间的行为,还要通知设计、质量监督、环保、消防和有关方面派员参加。 总之,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以施工合同为准则,在不损害承包人权益的前提下,在业主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的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施工合同事件,从而较好的实现工程质量、进度、费用三大目标控制。 管理工程师论文:关于监理工程师在控制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的思考 【摘 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工程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工程建筑技术也愈来愈先进,但仍然存在不少工程建筑安全隐患。而工程监理对消除建筑工程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监理工程师在控制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监理工程师在开展项目安全管控过程中的相关监理要点及管控内容,对加强工程项目安全监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管理措施 工程建筑项目本身属于极为复杂、特殊的项目,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工程项目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使得企业及使用者严重损失财产,而且极为容易危害人员的人身安全。愈来愈多人意识到加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这就涉及了工程监理,全面有效的工程监理是加强项目安全建设,杜绝安全隐患的有力保证。下文笔者将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就监理工程师应当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与控制方面展开论述与探讨。 1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作用 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即是监督施工方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虽然不直接指挥生产作业, 但要对所有作业环境、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 来消除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在施工方自管自监的情况下, 再加上监理工程师监管能起到关键作用。 2 工程项目现场施工安全监理要点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重要内容, 当一个建设项目开始实施时, 各参建方陆续进入, 监理工程师首先要协助业主从专业角度审查各参建方的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期限、项目组成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是否经过安全生产考核、资质类别是否与所建项目相符合、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否健全。 2.1 严格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标准规定 在正式施工开始前, 监理工程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 是否能满足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 并重点就以下分项的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措施、安全验算结果进行核对: a. 基坑支护和降水工程; b. 土方开挖工程; c. 模板工程; d. 起重吊装工程; e. 脚手架工程; f. 拆除、爆破工程; g. 现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及临时用电方案。 2.2 审核施工现场环境 对施工现场的布局、生产区、生活区、材料堆放、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出场道路等现场环境,防雨、防火应急预案、器材准备进行检查, 发现有不妥的地方, 以书面形式告知施工方进行整改。 2.3 审核工程建设的用电安全情况是否合格 对进场设备、机具、材料进行检查, 杜绝带病设备进场使用及有缺损机具投入使用。不合格材料( 主要是指辅助材料, 如脚手架、扣件、钢丝绳、电线、电缆、安全网、脚手板等的使用) , 所有设备的用电必须按照一机一闸一漏电的配置原则, 动力用电、照明用电分开设置, 对照已批准的临时用电方案严格核对, 接零接地保护要齐全。 2.4 其他施工安全监理内容 对进场作业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 对特殊工种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信号员进行检验其证件和有效期, 并人、证对照, 逐一核对。另外,监理工程师还应当参建单位的行为合法性、组织机构完善性、施工方法完善性、施工方法的正确性、安全生产措施的保障性等, 从建设环境、参与人员、使用材料上全面控制施工作业状态,为下步全面大规模施工生产提供保障。 3 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控内容 3.1 建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工作联系制度 在施工现场由专职安全员、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组成安全检查组, 定期进行检查, 重点是危险源, 如用电、深坑及高空坠落物、临边洞口、支护防护的破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等。对检查发现问题后, 提交施工项目经理, 并督促其安排人员进行及时整改、修补,消除隐患。 3.2 加强施工技术安全交底方面的监管 对危险性高、难度大的作业施工, 监理工程师应跟踪监督其施工过程, 及时提醒作业人员应注意的事项, 并在施工作业开始时检查施工方的技术安全交底是否到位。 3.3 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监管,及时发现、解决安全隐患 利用监理例会、专项安全会议及碰头会的形式, 就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让施工管理方的负责人、建设方的代表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 监理工程师应起到协调管理的主要作用。 在施工现场一旦有重大隐患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监理工程师应及时下发停工令, 先停止危险作业面的施工, 有重大隐患的, 要求施工人员在停工后, 采取可靠的措施进行整改。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要先要求施工方按照应急预 案采取急救措施, 抢救受伤人员, 减小事态的发展, 协助各方将事故发生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配合施工方保护好事故现场, 协助调查和处理事故。 3.4 现场安全生产监理工作采取的措施及手段 从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来讲, 主要有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措施对安全生产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工作, 紧密联系施工现场条件, 工程实体状况,采取适合的方式, 灵活掌握各种措施并相互结合运用。如: 对不尽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议有关方进行更换, 协助业主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发生问题后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发现用于安全防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 要下监理通知单将其清退出场。 总之, 要想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好, 监理工程师要熟悉建设工程的程序, 施工现场管理程序, 坚持原则、严格监理、严格把关, 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好业主的参谋, 特别是在安全生产的管理方面,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解决好安全生产防护的投入和实际使用, 并要强化各参建方的安全生产意识, 在作业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 才能把好安全关, 当好一名 称职的监理工程师, 完成自己在建设项目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 小结 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及施工项目经理的努力,同时还需要监理工程师的认真负责。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按照监理要求,定期做好项目建设施工场地的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及时排查、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才能真正做好项目安全管控与监理工作,也就是说,监理工程师必须首先贯彻好安全监理观念,在项目施工监理过程中,切实做好审查、记录、监督、报告工作,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在项目安全管控方面的作用,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如何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摘 要 监理工程师要把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实施目标管理,这是因为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关键词 建筑 工程 监理 工程师 施工 质量 控制 管理 监理工程师要把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实施目标管理,这是因为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一、在选择施工单位方面,监理应替业主把关 施工单位的整体施工素质可决定工程整体的质量,工程质量的形成受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良好的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生产人员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可以直接保证工程的质量,所以在选择施工单位方面监理应替业主把关,对于施工中发现施工素质差的单位应及时向业主发放工作联系单建议更换施工单位。 二、监理对于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要点 认真的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各项施工方案,并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方案施工。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施工单位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对质量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在施工前应仔细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并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施工。 三、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用材应当进行严格的管理 严格对施工材料进行管理,施工单位所使用的材料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用材应当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进场的所有材料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应检查进场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并按照规范要求送检,工程检测试验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所提供的检测、试验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允许进场投入施工。 四、严格监督施工单位实行施工质量检验检查制度 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质量检查方式主要有日常检查、跟踪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施工质量检查的一般内容包括施工依据、施工结果、整改落实等。对于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时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并回执,并对已整改的问题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待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施工质量检测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执行建设法律法规强制性条文的重要内容。工程检测试验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所提供的检测、试验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 五、监理工程师应抓好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单位对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在实施管理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并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而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六、监理工程师应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管理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于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 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技术,确保工程质量。 七、制定质量控制的目标,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并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而存在的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3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是监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施工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设备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建设项目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理工程师就要把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中问题研究 索赔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的主体是合同的双方。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筑承发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索赔来实现赚取收益的现象不断发生,因此,作为“公正的第三方”的监理工程师已成为建设工程索赔管理的主体之一。监理工程师公正、科学、及时、实事求是地处理索赔,对于保证施工合同的顺利实施,维护合同双方合法经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制度与国际接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变,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被不断引进,索赔理论和成功工程案例在中国市场陆续得到介绍、分析和采用。承包商往往采用首先低价中标,然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千方百计提出各种索赔请求的策略,最终达到盈利的目的。因此,当前研究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系列应对措施,真正实现公正、科学、及时、实事求是地处理索赔,对提高我国监理工程师的索赔管理水平,保护工程投资者利益,深化我国建筑业改革,推动我国建筑业与国际接轨将起到一个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索赔事件的处理和解决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是个核心。在整个合同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索赔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监理工程师的任务、职责、权力常常跟业主对监理工程师的信任程度、依赖程度、工程需要和业主自身的工程管理能力、水平等因素有关系。具体来讲,监理工程师的索赔管理活动往往会受制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业主与监理工程师的监理合同。业主将工程项目委托给监理工程师,必须与他签订一份监理合同。在该合同中具体规定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业主赋予监理工程师管理承包合同和工程的职责。 第二,承包合同。虽然监理工程师不是承包合同的签约者,但按照惯例(例如 FIDIC条件),承包合同对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权力、责任都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这在工程中是最重要的。承包合同是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在工程过程中解决业主、监理工程师、承包商三者关系的最根本的依据。 第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权力的限定。即使使用 FIDIC这样标准的合同条件,业主仍有权力书面限定监理工程师的权力,或要求监理工程师在行使某些权力时得到业主的批准。 由于监理工程师受制于以上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的不足之处。 二、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中体现的问题 监理工程师在处理索赔过程中处于非同一般的位置,索赔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利益的分配和工程的正常秩序,但目前索赔管理仍存在缺陷。 1、监理费收取过低,索赔管理积极性不高 目前监理收费是制约工程监理索赔管理工作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监理企业的监理收费实际收入严重低于国家标准。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对监理费的收取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监理质量的评价高低是监理工作取得的重要因素,但是监理费收取高低也直接制约着监理工作的能否中标,有些监理公司由于成本小、费用少,在承接监理项目时自行压低监理费,以低价优势承揽工程,这样直接使得监理单位不惜降低收费标准来赚得监理工作的取得,由于工程项目的监理费达不到合理的监理成本水平使得监理单位只能通过减少执业人数,降低工作标准来完成监理工作,这样使监理质量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热情,降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质量,一旦发生索赔,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破坏投资者的利益。 2、索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监理工程师声誉 在索赔管理执业过程中存在少数监理工程师不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的现象,使自己的行为严重影响到整个行业中的声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监理工程师的素质修养问题造成的。 (1)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 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界对其的反映程度,在索赔管理过程中的确存在少数监理素质低下者,正是由于少数人的素质偏差,使外界对监理从业人员产生错误的认识,造成有些承包方害怕施工过程中索赔的提出。 (2)执业素质能力问题。 执业素质能力是监理工程师是否适应监理行业,能否进行有效索赔管理的关键。监理工程师应该除工程技术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法律知识、财务监控、项目管理和材料设备等,并且掌握计算机辅助管理。但是我国当前的监理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从事工程监理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窄、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兼职挂名多、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监理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为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和基建单位的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经验,不熟悉施工索赔管理,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造成工程中索赔连续的发生,最终投资方的权益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在行业中加强人员素质的管理与考核显得犹为重要。 3、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具体操作不规范 (1)索赔管理过程中有法不依现象严重。 法律是维护市场秩序井然的有力工具,在当前监理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索赔管理工作同样存在着管理混乱,不按正常法律途径解决索赔的现象,管理人员一味只依靠自身经验和旧的体制下形成的处理事件的方式,而把法律法规只是当作进行教育的说理工具,让正常的索赔处理程序受到严重破坏,合同管理成为一种形式。 (2)索赔管理阶段过于单一,易造成索赔过频提出。 一项工程的实施是从可行性研究、招投标、设计、施工直至项目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建设监理索赔管理工作状况来看,索赔管理工作还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没有做到从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工作参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在融入工程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时间,期间由于对工程概况不能做到完全掌握,容易做出错误的指令与承包方发生工作的不协调滋生索赔事件,产生不必要的索赔机会。 (3)监理工程师工作内容不清且操作不规范。 索赔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是监理工程师必须要遵守的,这是正确处理索赔事件的关键,内容和原则遵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索赔控制和业主利益维护的好坏。 当前的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形势不容乐观,法律法规制定及遵守的不规范、监理内容操作的不规范、监理从业人员的素质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正常的索赔管理工作,寻求解决措施显得十分紧迫。 三、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现阶段,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实现建筑市场索赔管理秩序化,需要及时正确的利用可操作的措施解决问题,具体如下: 1、 积极工作、加强沟通,解决业主与承包方的错误认识 监理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以饱满的热情加强对工程的监管,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在工作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还要加强与业主方的沟通,做好日常监理日志定期向业主汇报工作内容,让业主方认可其工作内容,产生认真负责的好印象。使业主乐于把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交给监理工程师,实现对工程索赔事务的全面管理。 2、调整监理的取费标准,提高索赔管理积极性 对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收费标准应当实行政府指导价,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费标准的调整将以监理与咨询服务工作的社会平均成本、相应的税费及合理的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和接受能力以及目前监理市场运行状况,并与工程勘察设计、前期咨询等收费标准适当衔接,同时,调整还应充分考虑监理与咨询服务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收费的调整必然提高监理管理水平,使监理单位有充足的人员进行执业管理,监理人员对工程中的索赔管理被充分重视且有高涨的热情对待索赔管理。 3、加强法规的建设,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索赔管理 法律应成为人们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监理工程师工作应以有关工程建设和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因而,监理人员上岗前,监理企业应组织监理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行业、企业所颁发的有关工程建设和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管理制度,熟悉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有关合同法规和监理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这是做好监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索赔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行事,重视索赔管理中法律的地位,使建设秩序实现良性的发展。 4、提高监理工程师素质,促进索赔管理能力增长 监理工程师作为从事工程监理活动的骨干人员,其素质的高低对工作质量的好坏影响极大。其应当从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与能力、管理知识、经济方面、外语能力等方面提高素质,确保索赔管理的顺利实施。 此外,还应讲究交流沟通的技巧,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过程中,必须会与业主、承包商、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监理部内部进行交流沟通。同样一个问题,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不同,其结果肯定不一样。监理工程师应不断加强这方面修养,努力提高交流沟通的技巧,将索赔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5、构建监理声誉体系,重塑索赔管理新形象 监理工程师声誉就是指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乃至整个执业过程中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监理工程师声誉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公平效率的保证。近年来监理工程师公信力下降,监理工程师整体形象和社会评价受损严重。因此,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制度,加强监理工程师声誉管理,有切实必要性。 对监理工程师而言,处理索赔问题的成功与否,即可反映其对项目管理的水平如何。索赔管理的健康开展对于培育和发展建设市场,促进建筑业的发展,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促进双方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履行合同;有助于双方提高管理水平和素质;有助于加强合同管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有助于双方更快地适应国际惯例;有助于对外承包的开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索赔在项目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重视索赔管理,加强索赔管理意识,提高项目管理业务能力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综合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由于施工过程中的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因素,使得施工合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合同管理是监理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是提高工程监理水平,增强单位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管理的内容来说明其重要性。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施工合同;管理 引言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主要是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对施工合同的管理,监理工程师以承包方和业主依法签订的合同为依据,用较低的工程成本,并且保证工程质量按期完成工程为目的,以公平合理地处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为准则,对施工项目进行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实际工程中,有些人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必然要损害承包人的利益,因而在监理工作中不按照正常合同要求办事,甚至违背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最根本的利益是在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前提下,享有合同约定的权利。严格履行施工合同就是维护承发包双方的利益,体现监理工程师执业公正性。监理工程师通过对施工合同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使工程变更、工程工期管理、合同索赔管理、合同纠纷的协调、保险合同管理、工程价款支付控制以及工程竣工等方面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因此,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的监督管理非常重要。 一、关于工程变更管理 工程变更指的是针对已经正式投入生产的产品所构成的零件进行的变更。由于施工设计文件中存在一定问题或者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工程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承包人、发包人以及工程师三方提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监理工程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无论是承包人还是发包人提出的变更,都需要经过工程师审查并且同意后,才由发包人向原设计单位提出变更文件。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变更要满足规范要求,要尊重设计者。另外,在变更通知发出以后,承包人要及时向发包人或工程师提交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计量,要确定最后变更总价、单价、工程量。在实际工程中,业主方经常要求对项目个别部位使用功能进行修改,由于施工技术的要求、现场施工环境或者业主要求的变化而产生设计变更等,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设计变更,引起施工进度、工程量调整等情况,导致合同价格、工期的调整。因此,作为监理工作人员要认真耐心地对待工程变更。 二、关于工程工期管理 在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建成交付使用。工程竣工时间通常是科学、全面的分析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各种因素来确定的。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工期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提出缩短或者延长工期的合理化建议,经建设单位认可、同意,双方应签订工期调整和相关费用补充合同,并应办理缩短工期合同变更备案手续。如缩短后工期压缩幅度超过原确定工期标准的15%,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施工工期进行评估,并出具专家评审认可的施工工期评估报告。施工工期评估报告作为缩短工期合同变更备案的条件。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控制,保证整个项目施工能按期完成。 三、关于合同索赔管理 目前,许多合同当事人索赔意识比较淡薄,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有的业主对索赔非常反感,很少存在工程索赔的行为。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涉及工程索赔的法律法规,工程索赔也进入法制化轨道。监理工程师应学会索赔处理的方法、原则以及技巧,克服只注重工程进度、质量控制,而忽视施工项目的索赔,把索赔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努力搞好索赔管理工作。 (1)、保持协商一致原则,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地与承包方和业主进行沟通,保持经常联系,处理好索赔问题。特别是在决定工期、调整价格以及费用补偿时,应充分与合同双方协商,取得共识,达成一致,有效避免索赔争议。 (2)、保持公正原则,如果遇到索赔事件,监理工程师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根据合同约定审查索赔,审查索赔一定要合理、正确。 (3)、要注意搜集积累原始凭证、资料和验收资料等一些重要的记录。这些证据是工程索赔的关键,如果证据不足索赔就不能够受理。监理工程师开始进入工作,就要安排专人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建立严密的工程日志以及来往文件档案制度。 (4)、监理工程师应该认真履行工程师职责,减少和杜绝工作失误、疏忽、预测可能引起索赔的事件,及时采取合理方法措施,避免可能发生的索赔。 四、合同纠纷的协调 (1)、签订合同时坚持原则。在处理合同纠纷时要控制事态发展,对一些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可以暂停处理,等冷静后在处理分析,对合同理解有误的一方要解释清楚合同本意,促使双方严格履行合同。 (2)、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追究产生问题的一方,不要不偏袒任何一方。 (3)、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了解产生分歧的具体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弄清是非曲直,对症下药。 (4)、监理工程师平时应注意与项目经理和业主代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便发生争议时能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和解。 (5)、调解结束后要及时形成文字,做好相关记录,补充协议或双方签认等。 五、保险合同管理 当事人双方必须严格地、全面地按保险合同约定的条款履行各自的义务。监理工程师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在订立保险合同前,当事人双方均应履行告知义务。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有责任采取一切措施,避免扩大损失,并将保险事故发生的情况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对保险事故所造成的保险标的损失或者引起的责任,应当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履行赔偿或给付责任。对于损坏的保险标的,保险人可以选择赔偿或者修理,监理工程师可进行适当的调节。如果选择赔偿,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已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并且保险金额相等于保险价值的,受损保险标的全部权利归于保险人;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时此保险标的的价值取得保险标的部分权利。 六、工程价款支付控制 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监理过程中,要按施工合同的有关约定按期审批工程款,在承包人得到合理的款项后,督促承包人确保工程正常施工。对于业主提留的保留金和保留金的返还以及由于物价上涨、意外事件等,应根据施工合同约定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防止造成甲乙双方的经济损失。 七、关于工程竣工 监理工程师应及时督促承包方整理工程竣工文件以及相关验收资料,并提出监理意见。根据施工单位的竣工报告,提出工程质量检验报告。同时竣工验收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工程竣工是工程按照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要求,完成全部施工内容,且按照施工验收规范要求验收合格后,交付给发包人的工程。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是设计、施工有关规范、批准的设计文件、合同及协议文件以及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后工程师应及时进行该项工作,确保承发包双方最大利益。 (2)、施工单位按规定编写和提出验收交接文件是申请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竣工文件不正确、不清晰、不齐全以及其他情况,不能验收交接。 (3)、施工单位应在竣工验收前将已经编好的竣工文件及绘制的竣工图,提供监理工程师一份,审查确认完整后,报建设单位,其余分发有关接管、使用单位保管。 结语 总之,监理工程师是履行合同的代表,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在合同管理中,监理工程师应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以业主满意为准则,以不损害承包人合同权益为前提,在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合同事件。 管理工程师论文:探讨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摘要:为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本文从总监理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了一些个人体会与心得。 关键词: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安全管理 1.引言 一部分施工企业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防护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因此对安全监理尤其总监对现场的安全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工程监理的职责是控制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在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中,主要是接受监理单位法人的授权,全面负责委托监理合同的履行,并组织工程项目监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而其中项目的安全绩效对项目总监理有中重要影响,下面也结合总监理工程师工作的实践,对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展开探讨。 2.提高安全责任意识,规范安全管理 监理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由于环境、施工特点、施工机械、设施、人员等等复杂因素,会形成较多的安全隐患,而隐患的形成对安全事故一触即发,事故一旦发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不可估量。因此作为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条列、规定和管理制度,组织安全监理,监督规范施工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总监理工程师把控好施工前期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工程安全顺利实施的保障。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制度文件管理方面。总监理工程师应先根据合同和监理规范的要求,主持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编制、安全监理工作流程的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以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安全监理方案等的编制,配备合格的安全监理人员并形成安全监理组织网络,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总监应负责组织审核施工方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特别审查安全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安全施工措施是否完善,并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组织专业安全监理工程师审核并签字批准,审查总包单位确定的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应督促施工项目部在签订分包合同或协议时必须签订分包规程安全生产协议书,审核施工单位安全防护费用计划和应急救援预案。 (2)人员管理方面。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审查,要保证施工现场的管理和作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上岗资格,如在施工现场从事起重机、焊接、电等特殊工种的人员,一定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允许上岗,以此来避免施工单位在人员管理上的混乱,避免非特殊工种的人员从事特殊工种作业带来的安全责任事 故发生。 总监也应按照本监理单位要求应对监理部成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监理意识,从而使他们掌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施工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施工现场危险因素的识别方法以及各类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安全操作规程等知识。 (3)设备管理方面。建筑施工已经逐步买入机械化施工时代,机械设备则是重要的物质保障,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施工现场采用的机械设备都要良好状况,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其结构庞大、结构复杂、运行空间广而使用起来所产生的危险系数也就越大。因此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一定要组织好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按管理程序如安装验收、检测、使用登记备案等环节全过程监督,并在使用过程中监督检查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确保机械不带病患,运行正常。 (4)环境管理方面。工程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和工程施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总监理工程师,应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经验,在施工前组织评估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安全影响因素,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是否影响周边环境安全;地下管线对施工的影响;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和设施的影响;毗临高压线、高架桥、高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状况;施工现场脚手架、高支模、塔吊、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有害气体等重大危险源对通信、居民、行人、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影响;施工中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程度等。总监理工程师应分析判断各种环境因素对施工产生的影响成都,组织研究制定各项应对措施,防范施工安全风险。 4.施工阶段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1)督促落实施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审核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方案组织施工,确保施工符合方案所确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施工中如发现有违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内容和强制性标准的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签发工程暂停令。 (2)基础施工阶段重点安全管理 总监应督促施工单位按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的开挖方案、基坑支护方案、拆除方案等施工,并严格遵守“先撑后挖、分层开挖”施工程序。安排专业安全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现场巡查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要安排监理员旁站。注意开挖过程中支护桩附近留土,不使基坑卸载过快引起变形;注意顶部堆载或振动造成滑坡,避免由于施工不当、超挖、支撑设置和拆除不正确等造成滑坡,应及时收集基坑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及时联系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遇突发事件,立即督促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救。如果有爆破施工,必须要检查施工单位的爆破方案经政府部门批准;地下室的开挖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基坑周边防护栏杆和安全网设置工作,围护支撑梁上设通道防护栏杆和安全网;挖出的土方不应堆放在基坑周边,出土口要采取加固措施;基坑上要搭设便于施工人员上下的安全梯子,夜间施工要保证充足的照明等。 (3)主体施工阶段主要安全管理 1)脚手架工程。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外墙脚手架类型较多,其中整体提升脚手、落地扣件式脚手、悬挑脚手在工程使用较为普遍,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专业监理人员监督好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如审核脚手架设计计算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关键点关键部位的安装拆除的安装说明和安全技术交底,避雷装置的设置,整体提升脚手的安装验收、检测程序化管理等等。施工中,总监应安排安全监理员旁站监督安装施工并定期检查作业情况,现场脚手架应实行动态管理,所有更改搭拆都必须向总包申请,监理批准执行;督促施工单位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制止和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完善防护措施和提高施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素质;禁止乱搭乱设现象和使用不合格材料、设备,严格监督按规定程序和方案要求进行安装作业,按规定监督和组织好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检查验收工作。2)模板工程。模板工程中高度大、跨度大、荷载量大的模板支撑具有搭设难度大、危险性较高、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安全监理中应重点监控,施工前除编制专项方案外,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模板工程,应按规定督促组织专家论证。施工中应重点检查立柱间距、水平支撑、纵横剪刀撑间距应符合方案要求;搭设模板承重架所用的钢管、扣件进场后应按要求进行抽样复试,如测试结果不合格,必须更换钢管或扣件;现场搭设质量控制首先应对搭设操作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查,其次应检查搭设是否按批准的方案内容进行,最后应检查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的搭设、各部位扣件的数量是否符合构造要求;控制模板上的施工荷载和堆放不均。搭设安装完成后,应按规定组织各方验收,验收中应采用必要的检测手段和工具,不符合方案要求和标准的,不得使用。3)高空作业。高空作业即为高危作业,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重点检查安全网、防护栏和安全门的设置;洞口作业应检查洞口标志、防护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及其他防坠落措施的设置;悬空作业应检查工作面是否有牢靠的立足点,作业使用的脚手架、吊篮、平台及塔架等是否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高空作业人员的防护用具和防护设施。 (4)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在该工作上,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电气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审查施工单位制定的临时用电专项方案,保证该方案是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以及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方能允许实施。安排监理人员巡查,现场应重点检查施工用电的布置要按方案规定进行;检查作业人员电工上岗证书,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严禁无证操作;严格按“三相五线制” “一机一闸一保护”规定实施;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接地PE线连接。作防雷接地的电气设备,必须同时作重复接地。施工现场的电力系统严禁利用大地作相线或零线;严禁使用老化、破皮、漏电的电线和电缆;架空线路应设在专用电杆上,敷设时应有绝缘保护;配电箱内要有标记,进出线从专门口子进出,有门、有锁、有防雨措施;机械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应督促监理员定期检查漏电保护记录和电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5.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首先就要树立高度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组织好各个专业的监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并从工程的开工前期就做好安全监管工程,工程实施阶段落实每个细节上,消除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样就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实现项目的安全目标。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如何做好企业质检工程师管理工作 [摘要]:结合福州项目工程具体特征以及大包管理模式,在控制施工质量过程中的几个要点,并分析其必要性。 [关键词]:质量技术交底;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奖罚制度;三检制;人员管理 一、前言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质检工程师是工程质量管理的直接操作者,肩负着质量管理的重任。因此,对于质检工程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内部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衔接。结合福州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xx合同段实际情况,浅谈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几个要点。 二、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工程施工中,所谓技术交底,就是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质量技术交底与安全技术交底。质检工程师要有预知性的把准备施工的工程的质量难以控制的细节要求提出来,针对每一道工序施工要达到的质量目标,借此为契机,引发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探讨,分析哪些环节可以达到,哪些有施工难度。通过分析质量隐患存在的原因及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终达到与作业班组人员意见一致,方可组织施工。 通过质量一级、二级技术交底,目的是要把质量目标传输给了操作人员,把质量目标明确到操作人员,这样有利于质量提前得到控制,将质量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例如:在牛坑大桥墩柱施工之前,对墩柱外观质量的要求:即砼表面无蜂窝、麻面及气泡均要满足规范要求,并且保证拆模后砼表面无龟裂现象。针对质量具体要求,采取以下两条措施: 1、对墩柱施工的砼振捣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在前一道砼施工工序中加强技能操作,经过现场试验墩柱砼振捣操作考核合格后,才能允许进入墩柱施工工艺; 2、为了预防风把拆模板后的砼面吹出龟裂,故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生,具体施工工艺为:用塑料薄膜对墩柱进行严密缠裹,保证侧面密封性能,并用绳子从上向下捆绑,防止风吹开。 在墩柱施工过程,现场技术人员要对墩柱的外观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众所周知,工程结构砼的外观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荣誉。因此在砼外观质量施工工艺控制方面,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我们要选用成熟的砼振捣施工班组 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从而达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 三、质量通病控制 因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重在预防,一旦产生质量通病,甚至酿成事故,即使尚可补救,但已造成损失,留下缺憾,事后治理,实属无奈,亡羊补牢,终究不是上策。所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制定了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经常易发生的薄弱环节,结合工程具体实例进行多媒体讲座学习,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学习,警示所有技术人员对质量通病控制方面高度重视,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并将详细的《质量通病治理方案》让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提前进行传阅,鼓励他们在施工中尽量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周密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检工程师应及时总结施工经验,及早提出预防措施。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事先要心中有数,分析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及产生的原因,才能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例如:在马鞍溪大桥桩基施工中,有50根嵌岩桩,桩长好多只有15米左右。因为桩长短,故钢筋笼重量相对比较轻,采用砼罐车快速灌注时,当砼面埋深距钢筋笼底部1米左右时,在砼灌注速度过快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经过分析,制定了预防钢筋笼上浮的措施,要求在第一斗砼灌注后,放慢砼灌注速度。当砼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通过有效施工措施控制后,该桥桩基施工顺利,质量合格。 四、在奖罚制度方面 项目部针对工程承包模式为大包模式,制定了合理的、详细的、易于执行的奖罚措施。在施工中,质量管理涉及的点多面广,执行起来相对难度偏大。为了将项目的质量奖罚分明、合理,质检工程师应及时与项目领导进行沟通,说明奖罚原因,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必须做到有规可循,这样才有利于施工人员严格遵守,预防因不知或懈怠而留下质量隐患。在施工中,质检工程师也须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质量控制,将工程质量落实到人,并加强管理执行力度,从而在奖罚分明的管理中有效的激发协作队伍的劳动积极性,施工中出现了比质量,比进度的、比文明施工的工作氛围。 五、质检工程师对施工队伍管控 质检工程师对施工队伍、施工班组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操作人员动态,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于协作队伍,在进场之后,质检工程师需要对施工班组中的砼工人、电焊工人、预应力张拉工人等特殊作业班组人员进行详细的考察,看是否满足施工要求。通过现场对结构物进行操作,观看预应力张拉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操作要求;通过让其从事现场操作,观看其振捣的过程和检查拆摸后砼外观的情况,判断其是否满足质量要求;考核电焊工人,不仅要看其是否有合格的焊工证,更重要的是验证其钢筋焊接水平,通过在现场取试件进行电焊操作,冷却之后,在拉力机上试验,试件质量合格后才允许其从事电焊操作。每个影响质量的主要工种,在技术操作考核后做到了心中有数,合格后方可允许操作人员大面积施工。在我担任质检工程师期间,我对每个施工队或班组的主要操作人员进行登记,随机抽查人员流动情况,除特别情况下,特殊工种施工人员不允许随便更换,并对考核通过的人员登记注册发上岗证,没有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该专业。从事直接影响质量的人员得到了受控,是质量成功的第一步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六、企业内部制度执行 在施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严格执行“三检制”。特别是在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重要部位的工序上布设质量控制点。根据现场的施工特点,把三检定为:自检、互检、专检。自检是由施工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请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合格后由质检工程师进行专检,检验合格后方可请监理工程师检验。我认为:专检这一关检查特别重要,因为在进度的要求下,工区的技术人员有时检查相对不细,这就需要质检工程师严把最后一关,将容易疏忽的质量细节管理到位,才能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优质完成。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三检工作,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分项、分部工程检点表,通过分析工程质量控制重点后,制定实用的三检表。三检表的作用主要是:预防事故或问题的发生,检查内容和方法可以随工程的特点而不同,三检表也可以根据施工经验和工程特点进行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查便于操作,起到有效的质量控制的作用,这就要求质检工程师在施工图纸、技术规范、评定标准特别熟悉,才能将工程质量技术把关与质量控制到位。 七、结束语 我认为做好质检工程师工作,不仅要熟悉工程施工工艺与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在施工巡视过程中,细心检查工程质量,及时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改正,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方可将工程成本控制到位,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管理工程师论文:关于监理工程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入迅猛增长期,城乡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大量的建设工程项目在各地实施,于是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随之实行并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现场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的步骤方案与对策,并提出了施工管理和控制的方法,以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安全管理;安全生产 在工程建设中,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制度以及批准的项目建设文件、建设承包合同和建设监理合同, 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对工程建设实行的监督管理,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得到完美实现。 就目前建筑行业来讲,生产环境特殊、危险源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已与矿山、工业等并列为高危行业。近几年来,重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作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者,其作用的关键和责任的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笔者就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充分认识监理工程师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由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五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成,五方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各自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内部层次、分工各有不同,但不论组织和结构有什么样的区别,所有参与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来进行,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导生产作业。施工现场的作业及人员都是由施工方组织指挥,因此,施工方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谁来从外部进行监管,这就是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虽然不直接指挥生产作业,但要对所有作业环境、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来消除各种不安全的因素。由于市场经济进程加快,施工过程中大量的作业人员流动性强、组织性差、作业时间长短不一、作业个体技术水平、安全意识差别也大,只依靠施工项目部来进行管理和监督是不够的。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施工方自管自监的情况下,再加上监理工程师监管能起到关键作用。 2 监理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包括《: 建筑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列》《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条文》《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若干意见》等。 (2)合同依据《: 施工合同》《监理合同》。 (3)相关资料:设计图纸、图审意见、地质勘探报告、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工艺操作规程。 3 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的步骤方案及对策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重要内容,当一个建设项目开始实施时,各参建方陆续进入,监理工程师首先要协助业主从专业角度审查各参建方的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期限、项目组成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是否经过安全生产考核、资质类别是否与所建项目相符合、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否健全。 (1)在正式施工开始前,监理工程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是否能满足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并重点就以下分项的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措施、安全验算结果进行核对:a.基坑支护和降水工程;b.土方开挖工程;c.模板工程;d.起重吊装工程;e.脚手架工程;f.拆除、爆破工程;g.现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及临时用电方案。 (2)对施工现场的布局、生产区、生活区、材料堆放、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出场道路等现场环境,防雨、防火应急预案、器材准备进行检查,发现有不妥的地方,以书面形式告知施工方进行整改。 (3)对进场设备、机具、材料进行检查,杜绝带病设备进场使用及有缺损机具投入使用。不合格材料(主要是指辅助材料,如脚手架、扣件、钢丝绳、电线、电缆、安全网、脚手板等的使用) ,所有设备的用电必须按照一机一闸一漏电的配置原则,动力用电、照明用电分开设置,对照已批准的临时用电方案严格核对,接零接地保护要齐全。 (4)对进场作业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对特殊工种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信号员进行检验其证件和有效期,并人、证对照,逐一核对。 (5)在完成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后,就从参建单位的行为合法性、组织机构完善性、施工方法完善性、施工方法的正确性、安全生产措施的保障性等,从建设环境、参与人员、使用材料上全面控制施工作业状态,这也是监理工程师的事前控制具体方法,为下步全面大规模施工生产提供保障。 4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建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工作联系制度等。在施工现场由专职安全员、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组成安全检查组,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是危险源,如用电、深坑及高空坠落物、临边洞口、支护防护的破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等。对检查发现问题后,提交施工项目经理,并督促其安排人员进行及时整改、修补,消除隐患。 (2)对危险性高、难度大的作业施工,监理工程师应跟踪监督其施工过程,及时提醒作业人员应注意的事项,并在施工作业开始时检查施工方的技术安全交底是否到位。 (3)利用监理例会、专项安全会议及碰头会的形式,就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让施工管理方的负责人、建设方的代表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监理工程师应起到协调管理的主要作用。由于监理工程师不直接指挥操作人员,只有通过对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让其正常运转,减少失误。 (4)在施工现场一旦有重大隐患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监理工程师应及时下发停工令,先停止危险作业面的施工,有重大隐患的,要求施工人员在停工后,采取可靠的措施进行整改。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要先要求施工方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急救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减小事态的发展,协助各方将事故发生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施工方保护好事故现场,协助调查和处理事故。 5 安全生产监理工作采取的措施及手段 从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来讲,主要有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措施对安全生产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工作,紧密联系施工现场条件,工程实体状况,采取适合的方式,灵活掌握各种措施并相互结合运用。如:对不尽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议有关方进行更换,协助业主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发生问题后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发现用于安全防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要下监理通知单将其清退出场。安全生产管理不是一个单独开展的工作,它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密切联系,三者又相互制约。抓质量的同时也抓安全生产,抓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安全生产,没有安全生产,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就无法实现,而只抓安全生产又会影响进度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三者要同时抓,要有主有次,协调管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6 结语 要想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好,监理工程师要熟悉建设工程的程序,施工现场管理程序,坚持原则、严格监理、严格把关、热情服务、热情监督,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好业主的参谋,在作业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才能把好安全关,当好一名称职的监理工程师,完成自己在建设项目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监理工程师还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只有这样,监理工程师才能维护好业主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做好监理工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好,把好关。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的责任及风险管理 提要: 分析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特征和责任风险,强调认识和防范责任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控制责任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 监理;责任;风险 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建设监理制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建设监理被定义为:受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我国的监理事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社会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成效给予了极大的希望。这种期望无疑对监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人们对监理的认识也产生了某些偏差与误解。众所周知,有责任就会有风险,认识并防范监理责任风险已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特征 1.监理工作是一项具有委托性的,基于自身专业技术的咨询服务 。 在国外,通常被称为咨询工程师或顾问工程师。由于监理工程师本身专业技能水平的不同,在同样的工作范围及权限内,不同水平的监理工程师所提供的咨询服务质量会有很大差别。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水平与工程实践的差别;二是本身工作协调能力的差别。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协调方面,即协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技术力量,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监理工作的成效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较大 同样的工作可能做得很认真,也可能做得较为马虎。工作成效的好坏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很难用定量指标去衡量。监理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来自于自我约束以及业主的支持,业主与监理工程师的相互信任与诚意,会大大激发监理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 3.监理工作成果是集体行为的产物 监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最终是由监理机构的整体服务来体现的,是多专业配合协调的技术服务,其中总监对监理机构内部的领导组织与协调水平至关重要。只有在监理机构内部设立了人员职责分工明确、沟通渠道有效的管理模式,只有整个监理机构有效地运行,监理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二、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 从上述监理工作的特征可以看出,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责任风险可归纳为:行为责任风险,工作技能风险,技术资源风险,管理风险,社会环境风险。 1.行为责任风险 行为责任风险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监理工程师超出业主委托的工作范围,从事了自身职责外的工作,并造成了工作上的损失;二是监理工程师未能正确地履行合同中规定的职责,在工作中发生失职行为造成损失;三是监理工程师由于主观上的无意行为未能严格履行职责并造成了损失。 2.工作技能风险 监理工程师由于他在某些方面工作技能的不足,尽管履行了合同中业主委托的职责,实际上并未发现本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现代工程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并不是每一位监理工程师都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所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无法完全避免这一类风险的发生。 3.技术资源风险 即使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没有行为上的过错,仍然有可能承受一些风险。例如在混凝土浇注的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检查和监督,并未发现任何问题,但仍有可能在某些部位因震捣不够留有缺陷。这些问题可能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发现,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无法发现。众所周知,某些工程上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不可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同时,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的限制,监理无法对施工过程的所有部位、所有环节的问题都能及时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必然需要面对一方面的风险。 4.管理风险 明确的管理目标,合理的组织机构,细致的职责分工,有效的约束机制,是监理组织管理的基本保证。如果管理机制不健全,即使有高素质的人才,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5.社会环境风险 建筑法第 55条明确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第58条规定: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显而易见,承包商作为工程施工质量的主体,必须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实践证明,推行监理制,可以使工程质量更有保证,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不能替代承包商来担保工程不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监理工程师的重要职责应该是及时发现或预防工程质量问题,避免工程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因此,应该解除监理工程师的顾虑,大胆工作,勇于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如果要求监理工程师承担过大的质量和安全责任,甚至以工程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来评价监理工作的成效,则可能促使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掩盖、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反而使工程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果真如此,实行监理制就毫无意义了。 三、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并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风险管理应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过程,一般也是一个循环过程。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实施决策、检查五方面内容。 四、责任风险的防范机制 由于以上风险的存在,因此,监理单位和总监理工程师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及时防范风险,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为此,监理单位和总监理工程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独立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组织各方协调配合,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为使这一职能顺利实施,必须坚持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只有按合同的约定建成项目,业主才能实现投资的目的,承包商也才能实现自己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取得工程款和实现盈利,从而使监理工程师自身的风险损失降低。 (2)在工程建设中实现权责一致 监理工程师履行其职责而从事的监理活动,是根据监理有关法规和受业主的委托、授权而进行的。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职责应与业主授予的权限相一致。因此,监理工程师在明确业主提出的监理目标和监理工作的要求后,应与业主协商明确相应的授权,达成共识后,明确反映在监理委托合同中和承包合同中。 总体而言,成功的项目风险管理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项目的风险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相关性,但项目风险同样与项目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可能增加的成本相对应。项目风险管理在改进已选项目的同时,也是对成本损失或不确定性的降低,等于提高了项目运行的效率与效益。 管理工程师论文:试论暖通助理工程师如何协助部门管理以及提高专业知识 摘要:我们国家已经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全新阶段,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暖通事业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对暖通的管理方面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暖通助理工程师,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如何协助设计部门的问题,以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关键词: 暖通助理工程师管理设计部门专业知识水平 1 关于暖通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暖通工程师的工作职责是制定工程项目中的暖通工程具体施工工程方案,现场指导暖通工程施工过程,并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承担项目中暖通工程技术分析工作;主持暖通工程招标工作,并签定合同、协议,选择施工队伍;编写暖通施工工程方案,并监督实施;办理暖通方面配套手续;审核暖通专业图纸;验收暖通施工工程;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协调沟通。 1.1关于暖通建筑工程 暖通建筑工程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作业过程,主要包含有空调、采暖、通风等系统的安装,这种过程是较为复杂化的,在作业的时候也存在很多的难度。(删)特别是在桩基后进行做好暖通工程的预埋和预留工作更好的实施暖通工程。在结合现实的情况,根据图纸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依据性强、质量可靠的暖通工程,随时有效的处理在作业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矛盾。 1.2完成作品的分配管理 暖通工程师要注重每一个工作中的细节,在设计部门这一块,要做到烂熟于心,当设计作品完成后,要仔细的检查是否存在隐患,同时还要记录好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步骤,以及让设计部门的整体员工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对于这点我有如下建议: 首先,及时的让企业内部注意到该作品的重要性,领导者可以采取宣传事迹,提高奖金,开会表扬等方式,达到每一个人都认识到需要努力学习的意识。 其次,将以往的优秀作品,进行定期展览,可以让作品的作者或者该作品制作的主要团队进行宣讲,将产品的出色之处做到深入人心,将积极向上的氛围带进企业内部,做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2 设计部门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暖通设计指的是在采暖、空气调节剂通风三方面进行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总体称谓。通常被简称为“空调系统”。通常的空调体系包括制冷供暖系统,新风系统,排风系统等的有关的整体设计。也就是说,暖通是是建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性方面。从建筑设计方面来讲,暖通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性分支,不仅仅指“空调”,暖通设计无论是在工业建筑还是居民建筑上有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2.1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暖通空调的供暖入口设置的过多,现在设计中只图室内系统的设计方便省事,而不顾及室外管网系统,只考虑到了室内供暖系统的合理性,而没有考虑到与室外管线衔接的问题,不仅仅对外线施工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室内系统调节;供暖系统设计也有不合理之处,例如有的供暖管道布置的不尽合理,这样就会造成供暖管道与建筑专业不易协调,或供暖立管直接立在窗子上,既影响使用,又不雅观;或者供暖水平管道铺设在通道的地面上,既影响行走,又不便物品放置。 2.2设计图纸方面的问题 有些工程的设计说明内容很不完整。一般来说,设计说明都应该有室内外设计参数;热源、冷源情况;热媒、冷媒参数;供暖热负荷及耗热量指标,系统总阻力;散热器型号;空调冷、热负荷;系统形式和控制方法;风管、管道材料选择、安装的要求;系统试压要求等等。但是有的设计说明的内容会不完整。系统图深度不够,往往忽略了空调冷冻水系统图和风系统图,对于一些复杂的通风空调设计,不能单纯的靠平面图。同时还存在锅炉房设计过于简化,有的锅炉房设计,仅画了一个平面图,无任何剖面图和系统图,许多应该交代的内容没有交代,距设计深度要求相差甚远。 3、助理工程师如何协助设计部门加强管理 3.1弄清暖通空调设计的原则 暖通空调是分户的中央空调,中央空调它最大特点,是能够创造一种舒适的室内环境。暖通空调既能解决冷暖问题,又能解决空气处理过程,其空气处理过程有以下步骤:首先是空气进来以后,除了引进新风以外,可以把空气进行冷却处理,然后就进行过滤处理,过滤处理以后,(删)增加了几大特点:第一就增加电子除尘器.,它主要可以捕捉非常小的颗粒的灰尘,一般来讲它可以捕捉一个微米的灰尘,而这个灰尘的范围内大部分都是细菌、病毒、烟尘,或者是异味也这样就都可以过滤掉;另外就是会增加一种加湿设备,这个加湿器可以创造我们房间的加湿达到40%左右的相对湿度,这样人会感到很舒适。 要进行暖通空调设计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该建筑物及其周围的供水、供电等管线的铺设方式与可能的接口地点。这可为本建筑物设计供热入口时的客观条件提供参考,也可以根据主要入口的朝向,确定大门的做法。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层数、层高及建筑物的总高度,看其是否属于高层建筑。按照现在行使的规范规定:10 层及10 层以上的住宅或者是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其他民用建筑,应遵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防火分区的划分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足够了解这些问题,从而设计防烟排烟系统。 3.2注重暖通空调节能的思路 暖通空调的能量耗损较大,使用过程中会对周围空气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高品位、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可再生资源和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途径,为此必须开发一些合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水平是要提高自动控制,不仅能保证暖通空调房屋温度和湿度控制的要求,并且可以节约热力,更大程度上,它还可以降低空调能耗。它是运用改良技术和组织等形式,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为节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开发绿色能源技术,在暖通空调地中尽量使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譬如说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制冷供热系统,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值得在工程中推广采用。 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能源,如在地热丰富地区,运用地热作为暖通空调消耗的能量资源,通过把地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应用于空调制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清洁并且没有污染。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和深层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等等都可以作为冬季热源和夏季冷源,是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我们认识到的这种技术已经在国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可想而知,这种系统的暖通空调有着较大发展空间。虽然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但太阳能的利用技术还没有得到深度研究,我们应该紧跟社会步伐,推广应用绿色能源技术是暖通空调专业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 3.3重视暖通空调系统的热量分摊的功能,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删)热量计装置是建筑物楼前的总热量表和户内的热量分摊装置。住宅建筑总热量表是该栋楼耗热量的结算依据,而楼内住户应理解热量分摊,每户有相应的装置,作为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目前国内应用的热量计量方法有:温度法、热量分配表法、户用热量表法和面积法等等。同时我们应该大力注重设计人员的素质问题,应该定期组织有关设计人员学习现行的规范、规定、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定期举行专业讲座、论坛等活动来提高相关设计人员贯彻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同时我们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倡导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提高设计质量。 4、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工序,设计方案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初投资、运行成本、使用效果等等,造成暖通设计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设计人员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对规范不熟悉,设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与工作马虎。我们要杜绝设计工作的失误,大力加强设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要深入与设计人员多交流勾通,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我们要综合考虑,以寻找到符合最大经济效益和功能要求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案。那么如何能够最大化的帮助设计部门加强管理的实施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熟悉设计部的各项运作流程,一些最基本的设计常识要熟悉,做到融会贯通,同时要新颖,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观,要切实落到实处。可以适当的去走访各地区人们对于暖通工作的反映,在人民群众生活最基础的地方,了解最真实地状况,切实的保护好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服务为了人民,这样的设计才算是成功的设计,才算是优秀的设计。 其次,要懂得无论一个部门最高位置的人如何杰出,没有一个团结优秀积极的团队,就不会让设计部门完成出色的任务,因此,加强团队的建设,提高设计部门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同样重要。管理者需要在每次任务中挑选出最努力的表现最佳的职员,适当的嘉奖,鼓励,反之,一些自身水平不高的人员就要加大力度去培训,对于培训的方式,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向企业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定期对设计部门的员工进行培训,邀请优秀的相关业内人士,以及在设计部门工作的较为出色的人员,或者比较有经验的老员工,进行授课,做到循序渐进,一丝不苟。 (2)适当的招收一些年轻人,因为在设计方面,年轻人有最热情的血液,同时,每一个新进员工,可以找一些老员工带领他们,这样在新颖与经验方面就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3)可以在设计部门找出一名能够在工程实施阶段及时跟进的人员,这样就会避免,明明一个很好的设计却不能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状况发生。 结语: 在暖通建筑作业当中,一定要根据有关的规章制度、作图标准来进行。同时也要依据现实中的状况。在确保完全安全的情况下,来减少施工成本、更加精湛的施工作业技术,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新的科技、工艺技术在暖通建筑作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自己对有关方面的认识和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对更多新知识的了解,争取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有效的运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施工合同管理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施工合同管理中,当出现的工程变更、工程索赔、合同争议、工程验收时监理工程师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施工合同管理 1、引言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主要是指监理方受业主委托对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管理,监理工程师以业主和承包方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为依据,以保证工程质量,并用较低的工程成本按期完成项目为目的,以公平合理地处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为准则,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理工程师就是对施工合同行为的监督管理。 实践中,有的同志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会损害承包人的利益,这样似乎有违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因而在监理工作中缩手缩脚,其实,执业公正性与维护业主利益并不矛盾。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是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商品交换。严格履行合同就是维护了业主的利益,就是体现了执业公正性。 2、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变更的处理 2.1工程变更的含义 工程变更是指构成施工合同文件的任何组成部分的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次序变更、施工时间变更、工程数量的变更、技术规范的变更、合同条件的修改。实质上,工程变更是对施工合同文件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2.2工程变更的处理 由于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设计文件中固有的错、撞、碰、漏,工程设计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发包人、承包人和工程师三方提出。监理工程师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在申请设计变更时,一要注意工作方式,尊重设计者。提出的问题要有根据、符合规范。二要注意变更通知发出后,要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审核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计量,确定最后变更工程量、单价、总价。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业主方对项目要求的修改,设计方面由于业主要求的变化或现场施工环境、施工技术的要求而产生的设计变更等。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主观原因产生,如勘察设计工作粗糙,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许多招标文件中没有考虑或估算不准确的工作量,因而不得不改变施工项目或增减工程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如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故、自然或社会原因引起的停工和工期拖延等,多使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因此,作为监理人员要认真对待工程变更。 2.3工程变更的估价 承包方在工程变更确认后,提出变更工程价款的报告,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调整合同价款。 2.4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变更审查的原则 (1)变更后的工程不能降低使用标准 (2)变更项目在技术上必须可行,同时还必须可靠 (3)变更后的工程费用要合理 (4)变更后的施工工艺不宜复杂 3、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索赔的处理 3.1工程索赔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影响,合同当事人索赔意识淡薄,有的业主很反感索赔,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工程索赔行为很少存在。部分监理工程师对索赔处理的原则、方法、技巧还比较生疏。 随着《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我国加人WTO,使我国建筑施工索赔管理,纳人了法制化轨道。监理工程师应克服只注重工程质量、进度控制,忽视施工索赔管理的现象,把施工索赔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提高对施工索赔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施工索赔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搞好施工索赔管理工作。 3.2工程索赔的处理原则 3.2.1公正原则 遇索赔事件时,监理工程师应以完全独立的身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合同为依据审查索赔要求的合理性、索赔价款的正确性。另外,业主、承包商也只有以合同为依据提出索赔时,才容易索赔成功。 3.2.2协商一致原则 监理工程师在处理和解决索赔问题时应及时地与业主和承包方沟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做出决定,特别是调整价格、决定工期和费用补偿,做调解决定时,应充分与合同双方协商,最好达成一致,取得共识,这是避免索赔争执的最有效的办法。 3.2.3及时、合理处理索赔 如承包方的合理索赔要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积累下来可能会影响其资金周转,从而影响工程进度。此外,索赔初期可能只是普通的信件来往的单项索赔,拖到后期综合索赔,将使索赔问题复杂化(如涉及利息、预期利润补偿、工程结算及责任的划分、质量的处理等),大大增加处理索赔的难度。 3.2.4重视资料的积累 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技术问题、进度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会议应做好文字记录,并争取会议参加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同时应建立严密的工程日志,建立业务往来文件编号档案等制度,做到处理索赔时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3.2.5加强索赔的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的索赔事件的发生 监理工程师应对可能引起的索赔有所预测,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4、监理工程师对于合同争议的处理 由于业主和施工承包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合同条款理解的角度不同,以及合同条款不够严谨和设定的条件发生变化。此时作为第三方的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是尽快化解分歧,不使这些分歧久拖不决以致影响合同正常履行。为了正确处理合同争议,监理工程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注意平时与业主和施工承包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他们双方发生合同争议时,能在一个平和的气氛中接受和平调解。二要了解分歧产生的具体原因,弄清是非曲直,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三要公平公正,是业主的原因不偏袒,是承包方的原因不姑息。四要注意工作方法,订立合同时不怕伤和气,而履行合同时就怕伤和气,要防止事态扩大,致使双方无路可退,一时不能解决的不妨先放一放,冷处理。五是调解结束要及时形成文字,诸如会谈纪要、补充协议等。 5、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验收的处理 工程验收是确认履行合同规定的重要工作,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工程验收分为分项(工序)工程验收、分部(中间)工程验收、单位(竣工)工程验收。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验收工作中,一要注意承包人超出合同约定而增加的工程量不能“实事求是”地验收。除非业主同意,否则,会给承包方留下要求增加工程计量的凭证。二是要注意验收工作不完全是监理工程师和承包方之间的行为,还要通知有关方面派员参加。对基础、主体等分部工程验收要有勘察、设计、质量监督和与之有关的分包单位参加,还要有规划、消防、环保等部门参加。 5.1工程质量检验制度 检查和签署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认定意见,参加单位工程的预验收(中间交接验收),提出“初验报告”,参加工程的竣工验收,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5.2工程竣工验收制度 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检查施工单位及时整理竣工文件和验收资料,受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提出监理意见。根据施工单位的竣工报告,提出工程质量检验报告。 综上所述,监理工程师在合同管理时,必须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以业主满意为准则,以不损害承包人合同权益为前提,在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合同事件,从而较好的实现三大目标控制。推进建设领域的改革,提高建设工程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避免经济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方法 1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请记住我站域名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4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务工程论文: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提高项目法人工程管理能力,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条例》,鼓励工程建设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公司(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造价咨询能力,招标能力)进行专业的专门的项目管理和服务,或者成立较固定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承担着项目的策划,资金筹备,建设实施,保值增值的任务。对建设工程整个建设期乃至整个寿命期的安全质量负总责,是建设工程责任主体。项目法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对项目主管单位负责。这就要求项目法人具备如下条件: 1)形成一套由项目法人承担相应责任的制度,并在制度约束下,对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 2)工程项目建设有明确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享有法律授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3)项目法人应有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准备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工程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阶段)进行安全管理、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和协调。 建议集中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管理队伍或成立项目公司为一专业的专门的项目法人,同时聘请各镇水务管理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地方协调及工程监管,便于工程的实施,减少无法协调导致的设计频繁变更;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而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如黄沙坞磅不密实、浆砌块石空洞、回填土压实度不达标等质量安全问题;减少未及时组织工程各阶段的验收工作而导致严重拖延工程的收尾工作。项目法人工程管理是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及安全实施的根本保障,也是水务建设工程绩效提升的根本保障。 切实完善施工图设计,提升工程设计质量。工程施工图设计是工程质量目标的定义阶段,其任务是按照业主的建设意图、决策要点、相关法律和标准、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将建设工程质量目标以设计文件形式具体化。所以加强工程设计单位的删选和管理,在一整套有效机制下成立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合格设计单位名录(合格供应商名录)及其项目设计负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基本杜绝重大变更的出现。可采用诚信记录制度,对其设计工作进行考核,包括可研报告科学性,扩初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图设计的针对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以及工程现场的跟踪服务能力,工程技术、工艺质量安全措施方案合理性的考核。并定期评议,修正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建设单位项目法人比选,选择优秀的设计队伍和设计项目负责人,确保已决策的项目质量安全目标得到充分正确的细化。工程设计工作直接影响水务建设工程的绩效实现。 2加强工程政府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工程政府监管专门机构各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承担着农村水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职能。如果说加强项目法人的组织策划及管理能力,设计的合理、规范、经济、安全是建设工程有效实施的基础,那么加强监督则是有力的保障,面广量大的水务建设工程的监督任务,要求水务质监站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水务建设工程绩效的提升。 1)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业务能力是监督工作提高的根本保障。就目前情况而言,质量监督机构需采取以下措施:a.组织措施: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业务科室,加强技术力量。成立专业业务科室,安全质量监督一体化,并结合执法职能。同时质监站应成立一站长挂帅,专技人员组成的集中审批机构,以确保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出现执法的偏差。各科室至少4人组成,2个中级以上或本专业毕业技术人员(可担任主监员),进行组织分工、职能分工。分别分管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及工程现场技术、材料、工程资料、执法程序及执法文本。业务科室内进行传帮带及互相协调融合的工作方式,加快全能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b.管理措施: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内部管理方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并落实管理措施,强化计划理念、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补充安质监及执法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点。尤其要建立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安质监工作要加强机构间的协作机制。与局内职能科室联合实施监管,优势互补。在完善制度的保障下,有效机制的运作下,提高计划管理,控制管理、比选优化管理的观念,合理使用资源,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安质监工作的质量效率。c.技术措施:进行差别化工程管理,以专业、投资、技术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合理的规范管理。具体监督方式:进行详细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进行动态完善,采用先进的监督方式,加强工程监测、专项抽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监督,对建筑原材、有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易发生安全事故或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部位、现场自我管理状况较差的工程进行严控。 2)以参建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为监督重点,提升监督实效。在建设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扩初阶段选择合理规模,技术科学,在规范可行的施工图设计支撑下,建设工程开展已有了夯实的基础,安质监工作的开展也有了依据及保障。开展监督工作的重点:重点监督参建单位的履约行为,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企业施工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采用施工企业诚信记录制,不良行为公示制,对施工企业在资质管理、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3)以工程关键节点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施工队伍和监理企业,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在促使参建单位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首先,通过监督,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方的自律意识;其次,适度执法并处罚,以整改单,停工令,通报批评,不良行为公告通报,罚款,限制投标资格,建议降低乃至吊销资质,提高安质监的严肃性,权威性;第三,在具体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工程设计交底、阶段验收、完工验收等;重点工序抽检,如地基基础处理、桩基工程、重要隐蔽工程、工程主体结构;工程主要部位功能性检测及监测,如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压力试验、试运行等。提高把握关键的能力,力求事半功倍。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配以强有力的执法手段,以水务建设工程安质监信息管理为辅助手段,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绩效。 3结语 通过工程项目策划及项目管理等各阶段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可以解决水务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如下不足: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依据不足,规范性不强,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密切,工程变更量多;工程投资小,施工技术力量薄弱,监理业务能力差;工程数量多,面广,线长,监督管理缺乏全覆盖;施工环境差,协调工作难,工程实施推进不力。通过前期的工程正确决策,参建单位的强有力的技术管理,高效的政府监管下,水务建设工程建设程序的最后环节———工程后评价,即工程的过程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可持续评价及综合评价等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水务建设工程绩效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金锡昌 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众所周知,水务工程建设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水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为质量与安全,其工作目的为利用水务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收益,进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处理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1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当中的问题 1.1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条件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小型水务工程的显著特征是短、平、快,且属于分散型的工程,其项目规模不大,招投标与建设程序过于简易。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投资者仅仅只是着急上项目,太注重工程效益却不在乎工程建设条件。最终产生了很多的强拆房屋,管线迁移等没有及时处理的难题,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导致一些水务工程项目被迫停止施工或者说必须优化调整设计方案,这样一来,不但不能按时完工,还浪费了很大的建设资源,进而不能更好的体现工程项目的时效性。1.2勘测设计单位的问题设计部门如果想要参与到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当中来,就必须要符合国家所颁布的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其一定要拥有水利工程设计乙级以上资质条件,然而因为小型水务工程的项目一般建设规模不大,它的项目设计成本通常不会超过10万元,如此一来,设计部门在受项目法人委托的前提下是可以自行开展相关设计工作的。但是呢,参与进来的设计单位水平不在同一个级别,有高有低,这也导致设计环节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其中包含:设计深度不足、设计标准定的要么太高,要么太低、设计部门没有先进行勘查作业便开始设计等,以上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实际的设计方案满足不了具体工程的建设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变更时有发生,不能按时完工,与此同时也浪费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而严重影响了水务工程的整体建设。1.3项目法人问题所谓的项目法人指的是对项目整体开展设计、规划、资金投入与进行建设的关键执行者。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作用重大。但是有些地区在水务工程建设上,其项目法人常常出现工作贯彻不到位的情况,组织任务不确切,工作者玩忽职守,对应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进而导致工程项目建设达不到标准。1.4招标与投标的问题小型水务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少、工期短,在一般的情况下得不到项目法人与监管机构重视。在招投标过程当中常常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其中包含:规避招标、招标机构没有相应的资质、招标项目专业归类不科学等,从而让一些没有资格的单位与个人浑水摸鱼,挂靠单位中标。进而导致在施工与平常的管理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最终严重干扰了项目的质量,使得平常的管理作业困难重重。1.5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为我国小型水务工程的监理成本较低,有关法律有规定,项目法人能直接委托监理机构开展监管,在这个前提下,大批量的监理机构应运而生,当然就会有部分不达标的机构鱼目混珠藏身其中。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想要减短工期,节约费用,甚至出现了部分监管工作由个人承担,使得施工当中的监理机构实效发挥不出来,最严重的难题即为监理机构责任意识匮乏,开展监理工作时玩忽职守,再加上施工背面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最终致使许多的劣质工程频出,进而给工程项目质量带来毁灭性的打击。1.6建设监管部门问题在小型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部门当中,因为监督力度不够,许多的监管机构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我国政府对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有很多的漏洞,有些监管部门只是随意的开展检查,没有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开展严格的审查,致使工程当产生一定问题,进而导致有些不良的后果。1.7其他问题在施工队伍层面常常产生团队素质差,在成本核算时,常产生资金浪费与资源闲置的问题。比如,部分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及与施工机械在项目停工期间处于闲置,没有科学利用它的优势,从而产生了浪费。在经营模式当中,许多企业均体现出经营模式单一的问题,在工程建设当中没有开展科学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职责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事先没有做好计划,严重的影响到工程施工建设。 2处理措施 2.1严谨掌控项目建设条件有关的负责者必须严谨的把控工程项目建设的条件与质量。在项目实施当中碰到的征地、房屋拆迁与附近项目协商等难题,必须要有具体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征地用户签字书与和周边项目协商建设的同意文件等全部的所需要的证明材料,对于无提交或者提交资料不全的项目部门,有关管理单位不可以通过项目投资规划,在这个基础上保证工程建设当中每一个工作的正常实施。2.2强化管理项目设计部门的力度要想提升水利工程质量,就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前期设计工作当中,设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地形及周边环境来开展设计工作,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作业当中,一定要强化对设计部门管理工作,具体有:(1)严厉监管工程现场的勘察作业。站在我国小型水务工程设计的视角而言,大多数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勘察工作不到位、勘察内容不准确,或者没有开展勘察工作。所以,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工作中,设计部门一定要严谨、认真的开展工程勘察工作,而且要按时提交勘察报告,以便设计单位及时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设计;(2)严谨整治设计市场,防止不达标的设计部门鱼目混珠。能够运用公开招标或在既定的承包商库当中随机抽选拥有资格的项目设计单位,让它们加入到设计工作当中,在此基础上去提高水务工程项目设计质量。2.3项目法人的严谨管控在水务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要强化建设管理,制定考核办法、考核目标,内容包含项目设计方案、建设条件、管理人员的安排、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状况与项目建设的质量检查等层面,利用严厉管控项目法人的严格监管,进而促进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管理。2.4强化施工过程的管控施工过程的管控包含两个方面:监理机构监管与设计变更。在管控监理部门的时候,必须规定项目法人一定要委托有资质的监理部门对工程项目开展建设监理,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水务工程项目在建造当中可以优质的完工。对于设计变更管控层面而言,必须严厉掌控设计变更工程投资,把设计更改增加金额控制在合同价格的10%之内,超过部分不予变更,从而高效的防止施工方以提高施工效益为目的去擅自推行项目变更的状况,杜绝项目资金浪费。 3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小型水务工程管理工作遇到了日益严格的考验,在具体的工程管理工作当中,有关单位也必须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状况去持续的创新管理策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持续的强化组织管理,构建一个优化合理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从而保证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可以有效开展,最终能够高效的提高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准。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并提出了加强水务工程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水务工程;实验教学;高校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愈发突出,其涉及城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灾害、水环境及水资源等问题。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2030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都将超过50%,2050年将有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同,主要的水问题表现在不同方面,但其相互交织,造成了城市化地区水问题的复杂性。与水务工程专业相关的各专业实验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如水文与水资源[2]、水利工程[3]、给水排水工程[4-5]、环境工程[6]。而水务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仍然只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支撑的实验内容,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及综合性的特点。水务工程是从城市水问题的全局着眼、顺应从多龙管水向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需求,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水务工程必然具有以城市水循环为基础同时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同样具有数量大、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但并不能是各相关专业实验的简单拼凑。只有从各学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其核心实验综合运用并进行水务工程实验的设计,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的专业性、综合性,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在对水务工程专业十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务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模式,以满足进行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 一、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 河海大学水务工程专业以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为依托,是力求解决城市水循环中涉及的各类水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而设立的。水务工程实验必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 (一)多元化 水务的含义是城市化地区涉水的一切事务。水务工程实验是以水利学科为基础,水务特色的水文、水利、土木、给水排水和环境等方向的综合体系,是着重解决洪涝、水资源、水环境、供水和排水等与水有关问题的实验理论及方法。而上述问题在相关各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即在城市水循环问题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水务工程实验自然就具有这样涉及各学科的多元化特点。 (二)融合性 从城市水循环的整体性要求出发,制定具有现代水务工程特色的实验教材体系已迫不及待。该体系在城市水循环基础上,将水务工程实验所涉及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较完善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水务特色的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强化水务工程实验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以及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三)创造性 目前,水务工程实验依托于各门课程的实验体系,在实验内容安排及实验的设计上,对提高学生解决城市水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仍然不够。在完善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水务工程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从城市水循环整体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将是水务工程实验应具备的必要特点。 二、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一)改革目标 水务工程实验涉及多专业的实验基础知识,具有多元化、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传统实验基本是依托各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进行,主要内容是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能力,而对各课程实验的交叉融合体现不足。因此,本文所述水务工程实验改革体现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水务工程综合实验使学生能以全局的视角加强对城市水循环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夯实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的理论基础,提高实验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措施 1.强化基础性。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解决水问题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方法等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少或没有安排,不能使课堂上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得到拓展和补充且与实践有不同程度的脱节。水务工程不同于其他相关专业,水务工程实验自然也不能直接照搬相关专业的实验。而是结合水务工程实验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各相关学科课程实验进行改革和融合,对实验内容、方法及设备进行全面分析,精选其核心实验内容、基本原理和技能实验,增加新工艺新方法的实验内容,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 2.注重创新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步骤及内容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更待加强。水务工程实验的多元性决定其实验过程中必然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实验方案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并在实验中增加研究和探索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自然规律的习惯。 3.突出综合性。 水务工程实验的融合性特点,使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城市水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专业的配合来共同完成,这正是水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解决水问题的思路。在各相关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水务工程实验的综合性。探索城市水循环过程中与防洪除涝、水资源及水环境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4.加强实践性。 水务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内容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实验的应用性及与实践联系的紧密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防洪减灾、水利工程、水环境及生态保护、城市水资源及节水、城市水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三、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一)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 水务工程作为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自成立以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水务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自然循环、人工循环、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各循环系统之间通过水量及水质产生联系,并相互影响制约。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建设涵盖了城市河网、水利工程、降雨模拟系统、模拟下垫面、给水排水工程及水环境、水生态工程等。通过综合实验理解城市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包括城市水文与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三个方向,拟在不同的实验教学阶段分别为学生分配指导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三种实验。第一阶段指导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性实验。第二阶段提高型实验,结合当前新理论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对实验教材中未要求的新工艺技术进行补充。第三阶段研究型实验,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主要针对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开放性实验平台建设依托于城市水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实验条件。开放性实验是从问题的提出、资料查阅、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处理、问题总结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室提供开放的实验资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开放性实验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开放性实验具体表现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及选题的灵活性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为除正常实验教学时间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展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对开放性实验的选题:首先,实验室由相关专业教师根据科研及生产实际不定期提供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作为教学计划外的包括城市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开放性实验项目;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自拟实验项目,在经过实验审批后进行实验;再次,学生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拟定实验;最后,由学生结合学校开展的创新训练计划进行选题。 (三)编写实验指导用书 水务工程实验并无系统的实验指导用书,实验在各门基础课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综合性文献仍显不够,与生产实践联系有待加强。笔者拟编写水务工程实验指导用书。结合学科的多元性、融合性、创造性等特点,强化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实验指导用书内容从综合指导型实验、专题实验、研究型实验,最后到开放性实验的主要框架进行编写。水务工程是一门涉及水文、水利、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综合的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同样具有多元性、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内容需要在涉及的各学科专业课实验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水务工程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平台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暴瑞玲 刘俊 徐向阳 单位:河海大学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居民用水及生产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和水资源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水务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水务工程能够有效提供城市水资源供应量,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避免水资源浪费,减少水质量污染,水务工程的实施阶段,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实施阶段是水务工程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工程后期质量。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是保障实施阶段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不仅规范了工程实施流程,更能够起到节约成本,保障工期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想要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工程实施阶段融入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增强水务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但经过调查发现,水务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中,管理比较粗放,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2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现状 2.1缺乏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务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应用更是全新概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机制。因此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距离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对一些水务企业开展的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项目管理实施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无法有效挥发项目管理职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开展水平。并且缺少了制度的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随意性较大,个人色彩过重,易出现应付现象,工作中易失误。 2.2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多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及管理经验,并不能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完全不符合项目管理岗位要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走形式,缺乏责任心,给整个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所以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突发问题并没有独立解决或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能力,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3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详细计划 目前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时常发生不知从何入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盲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工作计划,这也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不清楚工作量的大量,短期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这大大降低了项目管理职能的发挥。 3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建议 3.1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将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障项目管理开展的有效性。水务工程建设关乎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规章制度。另外,制度的制定更保障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施力度,又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还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避免职工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3.2建设专业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开展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优秀管理人才的保障下,项目管理才能发挥真正职能。但实际上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人才项目管理开展中困难重重。想要改变项目管理开展的现状,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秀管理团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保驾护航。 3.3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实际上项目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采购、项目质量等等。如在没有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下,想要面面俱到十分困难,很多工作会被遗漏,造成管理漏洞。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是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更能够起到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作用。 4结语 项目管理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的应用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保障其实施力,如不加强实施力度,管理工作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对工程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水务工程建设。 作者:朱洁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松陵水利管理服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提高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能力 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是农村水务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工程进度目标的根本保障。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要承担着该项目的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资金筹备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承担着工程质量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寿命。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具备以下管理能力:(1)要能够制定一套健全的农村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对水务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2)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水务工程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程序,并在管理程序下有效开展该工程的管理、组织和协调。(4)要能够驾驭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管理协调部门,使其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 2.1农村水务工程组织措施 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是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队伍部门或协调机构和该工程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各部门或协调机构第一责任人为集中审批机构成员,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该工程出现执法的偏差而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各部门或协调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传、帮、带和互相协调,加快全能型水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水平。 2.2农村水务工程管理措施 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组织内部严厉的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落实组织管理措施,加强组织计划和工作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完善补充执法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必须严格建立组织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组织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合理使用组织的资源,提高计划管理和工作效率。 2.3农村水务工程技术措施 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的情况进行动态完善,要以专业技术和工程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测试仪或标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把关质量,要对工程容易发生事故部位要现场进行监控和把关。 3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 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要以参建单位或部门质量安全为监督重点,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在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究课选择合理规模、规范可行的施工图纸设计下,建设工程开展才有极其夯实的监督管理依据和保障。重点监督参建单位或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工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施工技术能力及其管理能力,采用施工诚信记录制和不良行为公开制对参建单位或部门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4确保农村水务工程高效监督需以工程关键点为“抓手” 以农村水务工程关键点和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的水务工程施工队伍,更好地在水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要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在促使参建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一是要通过监督和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度执法和处罚,以整改、停工和通报批评及罚款来限制,提高安全兼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在具体水务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和水务工程设计的“交底”和验收;四是要重点抽查验收的选择: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及其工程运行情况等,把握关键的能力,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而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的业绩和效果。 5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及时匹配资金 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资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各方都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匹配相应的工程资金和工程资金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设立专项使用,专人管理;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和及时配发资金以确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的停摆带来的过多损失;三是要搞好工程资金的紧缺的预防方案,科学合理动员农民筹资筹劳,使其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监察和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纪检部门妥善处理。总之,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要想得到顺利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外,还需要广大农村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绝对不要因该工程“占用”一点土地或为其生活带来一些暂时性的不便就无理取闹,影响施工单位或部门工作的开展,影响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农民朋友子孙后代生活的,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层坚实的保障. 作者:张双 单位:贵州省德江县潮砥镇水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1项目收尾的问题 小型水务工程常出现项目验收、结算、决算不及时现象,导致项目建设周期加长,严重影响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在小型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部门中,由于监督力度小,很多监管机构没有单独的组织体系,我国政府对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存在不少漏洞,部分监管部门只是随意的进行检查,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导致工程中出现一定问题,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2对策及建议 2008年以来,深圳市水务部门致力于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致力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致力于提高项目实施后发挥最大效益,在水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方面累积了不少好的经验,保证了水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1严把项目建设条件关 严把项目建设条件关。对于项目涉及规划、征地拆迁、与其他项目交叉现象等的,必须先解决项目规划、征地及与周边协调等问题,未提供项目与规划相符、征地问题已解决、与周边项目已协调好并无重复建设等相关证明文件,不予安排项目投资计划,以确保项目实施率及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2.2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 项目法人是工程建设中的主要责任人,也是项目各管理工作是否规范有序开展的关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明确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职责。水务主管部门须严格要求项目法人工作,制订详细的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考核内容可考虑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项目建设条件、项目招投标情况、项目管理人员安排情况、项目过程管理情况、项目实体质量情况、项目资料整理情况等等,考核结果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必要时对考核结果较差的项目法人进行惩罚,以促使各项目法人在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新局面,推动项目管理工作理更上一个台阶。 2.3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 项目能否发挥预期效益关键在项目前期工作,前期工作的好坏关键在设计单位,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必须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力度。一是,规范设计市场,避免不满足资质要求或个人挂靠的单位参与小型水务工程设计工作,可在当地预选承包商库中随机抽取项目设计单位参与项目设计工作,如每年投资的项目较多,投资量又较稳定,可考虑对设计单位进行批量资质招标,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对中标设计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项目设计质量的提高。二是,严抓项目现场勘察工作。根据小型水务工程设计变更情况来看,大部分设计变更均是由于项目现场勘察工作不到位引起的,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并提交现场勘察相关资料,对于未提交现场勘察资料的项目,无特殊情况一律不予安排投资计划,以确保项目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的符合性。三是,对设计单位工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差的单位可考虑将期拉入黑名单,以提高项目设计单位的积极性。 2.4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各项目法人须委托有资质、有实力、有责任心的监理单位进行现场管理,严禁个人挂靠单位参与监理工作,确保项目规范、有序、保时、保质、保量的开展各阶段工作,另外,须对监理进行严格考核,对于发现监理单位与施工、设计单位串通谋利等严重违纪的,一律严惩不怠,以不断规范监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二是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未经允许擅自变更的,相关工程款项不予支付,另外,可采取水务发展专项资金做法,对设计变更金额进行严控,可按合同价5%~10%来控制,对于变更额超过规定限额的不予变更,有效避免施工方为提高利润空间而推动项目变更的现象。三是加强对项目抽检力度。抽检工作做为对检查工程质量的一种手段,在施工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尽早发现项目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施工单位提高项目质量,避免不必要的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施工效率。四是加强对项目归档资料的管理。定期对项目资料整体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资料整理可与项目进度款支付挂钩,在项目进度款拨付时,须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检查,对于资料整理不及时的,不予支付。五是严格项目质量监督。对于项目投资超过30万元的,严格按要求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加强对质量监督机构的管理,确保质量监督部门介入每一个项目建设过程,保障工程质量。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2.5积极推动项目收尾各项工作 项目完工后项目法人及监理单位必须积极推动项目验收、结算、决算、绩效评价等相关工作,确保给项目画上圆满句号。 2.6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通过各项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剖析,并组织学习,确保通过各种培训让各级管理人员能够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充分掌握小型水务工程管理要求,为项目各项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3结束语 新时期、新形势对小型水务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小型水务工程管理方面还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强化管理、尽职尽责,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为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出谋划策,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开展,切实提高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作者:任海波 单位: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方法 1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4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吴立飞 单位: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现状 1.1缺乏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务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应用更是全新概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机制。因此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距离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3]。通过对一些水务企业开展的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项目管理实施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无法有效挥发项目管理职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开展水平。并且缺少了制度的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随意性较大,个人色彩过重,易出现应付现象,工作中易失误[4]。 1.2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多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及管理经验,并不能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完全不符合项目管理岗位要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走形式,缺乏责任心,给整个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所以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突发问题并没有独立解决或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能力,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1.3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详细计划 目前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时常发生不知从何入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盲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工作计划,这也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不清楚工作量的大量,短期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这大大降低了项目管理职能的发挥。 2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建议 2.1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将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障项目管理开展的有效性。水务工程建设关乎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规章制度。另外,制度的制定更保障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施力度,又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还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避免职工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2.2建设专业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开展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优秀管理人才的保障下,项目管理才能发挥真正职能。但实际上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人才项目管理开展中困难重重。想要改变项目管理开展的现状,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秀管理团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保驾护航。 2.3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实际上项目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采购、项目质量等等。如在没有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下,想要面面俱到十分困难,很多工作会被遗漏,造成管理漏洞。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是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更能够起到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作用。 3结语 项目管理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的应用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保障其实施力,如不加强实施力度,管理工作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对工程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水务工程建设。 作者:朱洁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松陵水利管理服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探索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优化整合各门课程设计内容,解决整合过程中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并对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作者:赵超 朱木兰 刘光生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的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旨在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对策 1前言 虽然我国水务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许多地方尚未创建完善的质量监督站,并且由于缺乏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支持,许多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对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力度较小,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管不到位、缺乏技术人员、资金匮乏、体制不完善等,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寸步难行,如何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已经成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水行政主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2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2.1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到 由于我国水务工程发展速度非常快,水务工程项目数量众多,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大,但是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往往是走走形式,并没有对水务工程的质量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同时没有对工程质量的等级进行评定,我国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还远远不够。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传统水务和现代水务范围存在很大的差距,自从将水环境整治、节水、排水以及给水等非传统水利工程管理内容纳入到水务管理系统后,水务工程设计的专业和内容越来越多。但是,许多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配备的技术人员专业较单一,缺乏电气、机电、水环境工程、水污染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判断标准,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掌握质量监督工作重点,很难做好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 2.3资金匮乏 目前,许多地区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刚刚成立,许多管理人员并不了解水务工程质量监督费从何而来,工作费用得不到保证,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落实。《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中规定的委托检测共组,因为不明确项目法人承担经费的渠道,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难以安排工程质量的随机抽检与验证,由于存在上述因素,很难发挥政府质量监督管理能效,工作费用得不到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寸步难行。 2.4缺乏完善的体制 根据相关规定,水务工程质量进度机构分为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站、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中心站以及水利部设质量监督总站三个等级。但是,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状况看,由于缺乏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难以保证水务工程监督的效果与深度。同时,由于创建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其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难以界定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3解决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问题的有效对策分析 3.1完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规 正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为了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应该不断的完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规,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工作的可操作性,逐渐的实现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制度建设,以各级水行政主管单位出台相关制度,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其二,明确各个参与方应该遵循的规定,以及范围规定受到的处罚;其三,工程建设标准的审定与推广,为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指南和技术标准。 3.2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配备自身建设过硬、实战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技术人才,能够从容的应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各种状况,每位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此保证水位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由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其他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参与和帮助。同时,为了保证水务工作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应对各种问题,还应该创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以此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每位质量监督人员每年应至少参加培训15课时以上(含安全生产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该将学习成绩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以此提高所有监督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以此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3.3明确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地位 ,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制度”,水利工程监督应该创建各级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认真的履行自身监督和管理质量的职能,其中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执法地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同,以此应该明确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行政管理或者行政地位。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将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财政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投入专项的资金供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以此充分的发挥其职能。 3.4创建完善的监督机构,理清监督事权 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创建独立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应该根据工程项目法人组成、投资以及工程立项的实际状况,在开工之前和相关机构商定。为了保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应该和组建项目法人同级的质监机构履行。对于重要的工程项目,应该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4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和效果,应该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各方责任主体的团结和共同努力,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培养优秀的水务质量监督人员,以此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进而为国家的水利安全作出贡献。 作者:屈松 孙明月 单位:泗洪县水利局 水务工程论文:绩效管理与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水务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城市水务是城市化地区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防洪、水源开发、供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城市水务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水务工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保障,是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5结语 水务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对工程项目法人年度效能工作的综合评估和考量,考核结果是水行政主管单位奖优惩劣的重要基础和参考依据。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关系项目法人切身利益、荣誉的管理活动,有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制定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水行政主管单位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端锋张祥王丽君单位: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城市水务是城市化地区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防洪、水源开发、供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城市水务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水务工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保障,是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5结语 水务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对工程项目法人年度效能工作的综合评估和考量,考核结果是水行政主管单位奖优惩劣的重要基础和参考依据。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关系项目法人切身利益、荣誉的管理活动,有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制定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水行政主管单位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端锋张祥王丽君单位: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务工程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建设也飞快地发展起来,从传统的水利工程转变为水务工程,工程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水利建设,还增加了水环境、市政、园林景观等等现代因素。作为水务工程建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基建档案数字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专业化规范管理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是摆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水务工程;档案管理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要的建设之一即是水务工程。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程建设成果的历史记录,忠实记录了水务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务工程档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新工程建设可借鉴已完工的项目,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效益;具有科研价值,可供水务工作者研究水务建设的规律;具有参考价值,能成为评价工程质量、查找事故原因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档案管理部门陆续出台规范性文件,比如《《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范重大工程项目档案的验收程序。 1 水务工程档案概述 水务工程档案形成于水务工程建设中,水务工程档案如实地记载了水务工程的建设状况以及后期水务工程维护运行情况,是水务工程建设与后期维护工作中重要的参考依据。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水务工程档案管理一般是由水务建设工程部门建档、归档、保存,工程结束一段时间后,移至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档案室,因此,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关键部分还是在水务建设工程过程中完成。这些档案反映了该水务施工项目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情况,并对新的水务工程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逐渐被提上日程,中央对于水利建设作出了多次重要批示。不仅如此,居民的日常生活正常秩序的维持,自然灾害面前的防御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水利工程,但是水务工程耗资巨大,所需生命周期极长,这导致了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生成多种类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程性记录文档。这些档案不仅仅对于国家今后的水务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对于整体水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已经完工的水务工程,能够进行详尽的质量鉴定和维护方针,如果发生事故也可以及时查明原因,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最大程度的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总而言之,水务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国家长久的经济建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策略 3.1 增加资金投入 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已逐渐向现代化管理迈进,水务工程档案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各种先进的水务工程档案整理方法的采用以及水务工程档案数字化的建设,都要求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在资金上不断追加,只有增加资金投入,才能实现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使水务工程档案更好地为水务工程建设服务。 3.2 完善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制定并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把水务工程档案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定期做好各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业务考评,并加强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4 当前水务工程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系统思维,各方自行归档 一个水务工程项目从立项、施工到验收运行,分成不同阶段,由不同部门完成。水务档案也是由不同阶段的文件资料汇总而成。这些不同A段、不同部门形成的水务项目资料实际上都是作为该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前后衔接。虽然不同部门负责的各自模块中的工作,形成的也是专业性资料,但项目建设单位作为该工程的责任方、发包方、组织者,应系统、整体地看待项目资料,将分布在各部门的资料当做该项目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催促有关部门移交归档,以保证该项目档案的完整性。有些项目建设单位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未能从全局、全工程建设的角度,系统地思考归档工作,对各部门形成的资料不闻不问,任其散落在各家。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各家档案管理工作参差不齐,有的及时归档,有的则被丢弃,有的形成案卷,有的则只是零散的资料。如此,势必不能形成有价值的项目档案留存。水务工程档案工作缺乏系统思维的另一个表现现象是项目建设方只是被动地接收从各方移交的资料,对方移交什么就接收什么,至于是否完整、有遗漏等则不顾及,有些建设方甚至都未建立各方移交档案资料的制度,由各方自行保管。一旦遗失,后期追补的难度较大,工程档案不能形成有机、系统的联系,也就不能如实反映整个工程概貌。 4.2 人员未到位 现实水务档案工作中出现的资料遗失、不及时归档、散落、未被利用等问题,归根到底就在于无专业人士专门从事该项工作。长期以来,档案保管被认为是一项枯燥无味、简单机械的工作,工作人员就像普通的仓管员一样,无需专业知识,任何人都可从事。因此很多项目并未配备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而是由文秘工作者兼任,建设方如此。施工方、监理方更因自己不是组织者,承担的只是工程某个模块,更不配置档案人员。工程档案与通常的文书档案有很大不同,专业性更强,文秘人员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一则无暇顾及,二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水务工程项目包含大量的专业图纸,这些图纸如何保管,甚至如何折叠、立卷都是问题。人员不到位,也就无人组织档案工作。档案的规范化、完整化管理就无从谈及。 5 提升水务工程档案工作水平的途径 5.1 制定行业统一标准,规范归档工作 随着我国水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形成的档案相应的越来越多,但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是,库存压力的增大。水务工程档案库存容量和日益增长的档案数量形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特别是行政级别高的档案部门需保管从下属单位移交的工程档案,这些工程档案中重复性资料较多,比如监理方、施工方的案卷中都包含了整个项目的合同文件、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进度表等,这些都是建设方提供给施工方、监理方用于工作需要的,具有同一性,整个工程只需保管一份即可。 5.2 责任到人,有专职人员负责档案工作 工程建设通常实行的是项目制,工作人员因项目组织在一起,项目结束后,工作人员就解散。如果相关案卷资料不及时归档,很可能就会遗失、丢弃,导致档案不完整,影响后期的保管利用。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应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保密等相关工作,责任到人。从我单位实践来看,我单位为确保工程资料及时归档,每个项目都设立专职档案人员,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文秘人员及时收集、整理各模块工作中的资料,提出要求,并对资料进行移交、做好交接记录,统一汇总、编目。 6 结束语 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其档案工作和合同管理、施工管理、投资管理等一样,是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手段,同时也是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水务工程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工程建设任务紧密相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更好地服务于水务工程建设需要。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的优化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优化整合各门课程设计内容,解决整合过程中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并对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 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 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 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 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 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 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工作实践,就目前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施工作业人员素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辅助措施及现代化施工影响记录等问题,提出了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改进措施 水务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安全的举措,但由于水务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要求高以及影响因素较多等特点,从而给水务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水务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人们提供正常的水源供应,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施工人员素质低,缺乏正规培训 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人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对于工程顺利开展意义重大。然而,由于部分单位对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致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加之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较差,这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施工作业面多,施工组织无序 就水务工程而言,其整个施工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不但工序较多,而且各道工序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某一道工序的质量出现问题,则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会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水务工程施工过程大部分都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目前, 很多的水务工程管理人员并不能很好的组织好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也不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对水务工程的施工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应付性比较明显。这种现象也是导致水务工程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对施工工人安全用电的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存在的疏忽就很有可能产生安全事故,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隐患多 对于水务工程而言, 安全尤为重要,只有保证安全,才能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然而,有些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给施工过程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机构、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充足、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等等。 1.4 施工过程中现代化影像记录缺失,不利于施工质量安全整改,也不利于变更签证 目前,在部分水务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只是采用传统的记录方法对施工施工资料和数据进行记录,而不注重现代化影像技术的利用,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现代化影像记录严重缺失,出现资料不完善,数据不齐全等问题,这样将给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监管和整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施工中如果出现现场变更或者涉及到现场签证问题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影像记录,这样将会造成管理人员不能掌握正确的依据,不利于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 2 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的优化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我们应对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2.1 加强施工作业人员业务培训,加强施工管理人员专业培训 由于水务工程施工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其必须具备扎实的水务工程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所以单位应重视施工作业人员业务培训。同时,要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机会,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让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其正确认识到施工各参与单位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水务工程顺利完工。 2.2 重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事先考虑尽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 在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要严格的执行建设程序,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令的规定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在编制时,要依据工程设计中的工程量,并与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依照总进度来进行分部工程的网络进度计划,确定出每一个工程部位需要完成的时间,由此也可确定出需要投入的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同时,水务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对工程的大中小项目的各种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收集与分析,并进行管理、整理和归纳、等工作,帮助先进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编制人员的重复劳动。另外,水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扩大范围、加深深度,要对设计图纸的经济性与合理性等作出客观的评估,从而实现设计与施工技术的一体化。 2.3 加强措施项目投入,做好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为正常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加大工程设备的资金投入,引进一些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水务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管理好辅助设施设备的前提,同时也涉及到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质量,因此我们在制定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制度时,应确保有利于施工、管理以及提高机械的施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设备的效能,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加强设备的状态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在设备运行前、运行中和运行后进行定期监护,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同时,制定设备技术性能状况,并及时进行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为施工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4 加强全体参见人员安全培训,建立安全监督举报机制,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首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由项目经理担任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将安全管理责任经层层分解之后落实到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身上,调动起项目部所有人员参与施工安全管理的积极性,用管理制度约束施工行为。其次,重视安全教育培训。施工单位应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中,使项目部的所有人员都参与安全管理教育。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施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的新人员的培训。再次,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检查, 不仅要做好综合性安全检查, 而且还要对重点施工环节进行专项安全检查,从而有效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5 加强施工过程中影像记录,建立专门音视频图像记录档案,便于核查 对于部分水务工程来说,在现实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影像技术,从而有效的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对施工资料和数据进行记录。从而有效的解决在水务工程施工中解决相关的难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建筑质量。同时,这项工程可以有效的利用测绘数码相机进行摄取信息,进而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后期制作,从而形成相关的最终数据,然后再通过建立专门音视频图像记录档案,这样非常方便以后工作人员进行检查,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了工作质量,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减少认为误差,从而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 3 结语 总而言之,水务工程作为一种规模较大的项目,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为此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在水务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以合理优化资源为目标,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考察工作,时刻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以应对工程中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时,要借鉴国外水务工程成功的管理经验,了解和掌握好施工技术的创新,以促进水务工程的持续发展,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利益。 水务工程论文:刍议如何确保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摘 要:农村水务工程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切身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确保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呢?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谈。 关键词:农村水务;项目法人;队伍建设;质量监督 1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提高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能力 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是农村水务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工程进度目标的根本保障。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要承担着该项目的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资金筹备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承担着工程质量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寿命。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具备以下管理能力: (1)要能够制定一套健全的农村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对水务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 (2)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水务工程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 (3)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程序,并在管理程序下有效开展该工程的管理、组织和协调。 (4)要能够驾驭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管理协调部门,使其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 2.1 农村水务工程组织措施 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是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队伍部门或协调机构和该工程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各部门或协调机构第一责任人为集中审批机构成员,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该工程出现执法的偏差而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各部门或协调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传、帮、带和互相协调,加快全能型水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水平。 2.2 农村水务工程管理措施 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组织内部严厉的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落实组织管理措施,加强组织计划和工作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完善补充执法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必须严格建立组织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组织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合理使用组织的资源,提高计划管理和工作效率。 2.3 农村水务工程技术措施 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的情况进行动态完善,要以专业技术和工程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测试仪或标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把关质量,要对工程容易发生事故部位要现场进行监控和把关。 3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 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要以参建单位或部门质量安全为监督重点,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在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究课选择合理规模、规范可行的施工图纸设计下,建设工程开展才有极其夯实的监督管理依据和保障。重点监督参建单位或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工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施工技术能力及其管理能力,采用施工诚信记录制和不良行为公开制对参建单位或部门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4 确保农村水务工程高效监督需以工程关键点为“抓手” 以农村水务工程关键点和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的水务工程施工队伍,更好地在水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要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在促使参建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一是要通过监督和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度执法和处罚,以整改、停工和通报批评及罚款来限制,提高安全兼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在具体水务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和水务工程设计的“交底”和验收;四是要重点抽查验收的选择: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及其工程运行情况等,把握关键的能力,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而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的业绩和效果。 5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及时匹配资金 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资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各方都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匹配相应的工程资金和工程资金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设立专项使用,专人管理;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和及时配发资金以确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的停摆带来的过多损失;三是要搞好工程资金的紧缺的预防方案,科学合理动员农民筹资筹劳,使其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监察和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纪检部门妥善处理。 总之,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要想得到顺利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外,还需要广大农村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绝对不要因该工程“占用”一点土地或为其生活带来一些暂时性的不便就无理取闹,影响施工单位或部门工作的开展,影响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农民朋友子孙后代生活的,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层坚实的保障。 水务工程论文:浅谈水务工程对水资源利用侧重问题的探讨 摘要:无论是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三个方面来具体进行阐述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 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 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水务工程论文:谈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水务工程数量的激增,人们对水务工程的质量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一直是水务工程质量管理人员深入探讨的问题。水务工程施工质量关乎到国计民生问题,对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水利施工工程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人们的利益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 水务工程施工质量对经济的发展和工程投资的回收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水务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将很难收回工程投资,对人们的安全与利益也造成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和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在水务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对其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安全事故。尤其是要对大型水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大型水务施工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特点,此外对大型水务施工工程的工艺要求也较高,施工难度较大,技术标准较小型水务施工工程质量也更为严格,因此有必要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结合多年的水务工程施工管理经验,提出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1.创新水务工程管理体制 水务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从市场机制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实现行政管理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为水务施工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条件,又能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我国的水务工程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市场运作、行政管理。从市场运作方面来说,水务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机制和调节机制,在对水务工程施工队伍进行选择时应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综合实力比较强和社会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政府部门作为水务工程管理的主导部门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务施工工程质量的管理。尤其是在城市供排水、水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水资源保护以及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施工中,相关管理部门要合理引用各种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与法规对水务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这样能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提高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水务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客观决定了施工质量控制的效果。为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施工单位应完善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小的疏忽就会导致工程出现问题。因此,监管人员在现场监管中,应注意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强与施工人员的交流,对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严格检测,真正做到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监管,确保施工安全无误的进行。施工单位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施工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 2.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4.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5.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务工程论文: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摘 要 目前水务工程档案工作已经是水务工程构建及管理措施的核心构成因子,怎样强化相关的工程档案及资料的管理,做到全面的拓展及利用,更为有效的为经济构建所服务,是当下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全新任务,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并进行提炼,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 关键词 水务工程档案 管理工作 认识 目前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务新时代构建的一项根本任务,在推动水务事业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创新管理模式,以档案管理工作为核心 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否做好,主要在于上级部门是不是有足够的重视。目前,一些水务系统各个工程构建处都将档案管理任务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去开展,明确相应的责任,抓住根本问题。第一点,强化相应的保障模式。为强化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领导,各工程构建处组织了档案管理工作领导部门,且构建了责任落实人头制度,且匹配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阶段性的进行任务,对所有参建部门档案管理进行目标控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及模式化。第二点,要紧抓住责任落实。每一个工程构建处高度关注档案管理责任制的分配情况,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程度纳入到常规的日程上来,把档案管理工作及工程构建一并进行部署、分析、测检落实。有规划的召开相应会议,主要查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里的一些欠缺之处,总结原因,拟定完善措施,分析下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还要形成档案管理工作,全面重视、整体规范,分层落实的工作理念。第三点,加强物质保障工作。为满足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需求,各工程构建处从经济的帮助、设备匹配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还要拨出专款进行配置专用电脑及办公自动化等相应设施,用以提高档案管理模式与新时代进行接轨。 2、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档案管理规范进行 总的来说,水务工程档案也是水务构建阶段的实际写照。在全新的态势下要持续更新概念、理念、管理措施及管理模式等,按照相关文件,综合工程构建阶段出现的实际状况,加快水务工程构建档案全面信息化管理,完善水务工程档案资源储备以及网络化、管理模式合理化。 强化水务工程档案规范统一、且对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的标准、模式化的管理,找到核心点、分层次、分阶段的加以实施,要做到水务工程档案完整、无误,推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全面进程。 3、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档案管理能力 要推动水务工程档案团队的构建,这样才可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波及的范围较宽,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技术的需求也很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的好坏,从根本影响着档案管理层次水平,同时也影响了工程档案全面的质量,以及一系列管理效益。想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核心问题就是要有一支业务水平极强、且工作氛围极佳、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档案专业管理队伍。为达到完成工程档案全面规范化的需要,要对档案工作人员实施业务知识深造,不但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深入的学习档案全面信息化、水务工程构建等一系列技术,掌握在水务工程构建阶段会出现哪些种类的文件资料,哪一种类型属于有保存及使用价值的,要辅助档案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文件资料的整理、分配以及保管的措施。 4、重视开发利用,提升档案使用价值 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全面利用档案为宿迁水务领域的进程所服务。对档案要进行有效地管理,针对水务工程构建有一定的实际概念及使用意义。水务工程档案材料是在工程构建过阶段形成的,明确的记录了工程进行的各一个阶段的状态。工程资料一经的完成,就会为工程建设以及管理做好铺垫,尤其是在工程建设阶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论 经过对档案管理分析及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收集有价值的材料是完善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拓展档案资源信息、完善信息服务的一个途径。还要让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服务能力及服务品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模式化、系统化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档案管理工作程度是评定水务工程管理能力的一项硬指标。在一线工作的档案工作人员还要抱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过硬的业务素养,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 摘要:将水质工程贯穿于整个水务工程中,将对水质的研究放在水处理的中心过程,才是真正抓住了水务的根本。而氯离子存在于所有的水中,不管是海水、生活污水还是工业污水,都存在着大量的氯离子,所以,研究水务工程,氯离子的检测是很重要的。文章着重研究了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建筑安全中的意义。 关键词:水务工程;建筑安全;防腐蚀;氯离子 水务工程主要研究城市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给排水方面的内容,该工程从事的氛围及业务对水量和水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水质的好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氯离子的多少。氯离子存在于所有的水中,饮用水中的氯离子多了,会产生很大的味道,而且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内河水中的氯离子对一些桥梁和建筑也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此种种,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水中的氯离子的 检测。 在水务工程中,很多人只注重水量而忽略水质问题,更加没有很多人重视对水中氯离子的检测,导致未能及时对水中余氯进行清除,造成水质不达标的情况屡屡出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环境因子,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我们就先从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分析,进而探讨氯离子检测对水务工程建设以及建筑安全的重要意义。 1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方法 1.1 硝酸银滴定法 汲取水样,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下,以络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溶液滴定试样,因为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络酸银的溶解度,所Cl-会先沉淀下来,指示剂络酸钾以络酸银形式形成砖红色沉淀,来指示滴定的终点。此方法可以定量计算出氯离子的含量。 1.2 电位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需要两个电极: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要滴定氯化物,要用氯电极做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做参比电极,用硝酸银溶液做标准溶液,两电极之间的测量电压可以通过一个大量程的伏特计来读取或者直接用带有氯离子浓度的离子选择计来读取。 1.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是引用离子分析的方式,对氯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取水样注入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溶液和离子交换树脂,而后氯离子会被分离,被分离出来的氯离子经过抑制柱是被转换成高导电的酸型,而碳酸盐则转换成低导电型的碳酸,再用电导检测器可以检测出氯离子含量,再与标注值进行比对即可。 氯离子的检测方法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2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重要性 在水中氯离子的危害中,我们不容忽视的就是对建筑混凝土的腐蚀作用。因为砼的质量与安全对建筑建材的安全意义重大,可以说混凝土的安全是建筑安全的必要前提,然而空气中的水分中含有的很多物质却对砼有很大的侵蚀作用,其中氯离子尤为明显,因此,水务工程中的氯离子检测对建筑安全很重要。 2.1 保障建筑美观,保护其外观外形 一个建筑,最直接接触到环境中氯离子的自然是其外表,而当今很多建筑都是以水泥混凝土为外墙,而且大部分水中与水下设施,如截流大坝、水利发电站、桥梁桥墩等都是混凝土做的,而这样的建材对氯离子的存在很敏感,空气水分中的氯离子以及河流中的氯离子对这些建筑设施的外表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果建筑外表长期处于一个氯离子含量超标的环境中,就会造成表皮脱落,混凝土外墙粉化或塌陷,严重影响建筑的外观,这方面对美学领域的建筑尤为明显,但是如果水务工程及时对空气中以及河流中的水质进行检测,做到指标合格,随时解决环境中氯离子超标的问题,就会降低建筑物外表的老化和粉化,保护建筑外观优美或者降低建筑物因变形而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2.2 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为工程建设把关 建筑混凝土多以耐腐蚀的材料构成,以保障所建结构安全坚固,但是对于环境中的很多物质,大多数传统建材并不能做到完全抗腐蚀,这就加大了建筑公司安全防护工作的难度。氯离子在水环境下很活跃,当我们在修盖建筑物时,很多建材都会暴露在空气中,而且混凝土混和时必须用到水,这时氯离子乘虚而入“暗藏”水中,当被混合到建材中时,就会慢慢侵蚀建材内部分子结构,使得建筑用材丧失原有的力学结构,降低建筑安全性。很多高大的建筑物要求工人攀岩到很高的地方施工,因此如果建材稳固性不高,就会造成建筑施工事故,这时如果水务工程对该环境下的氯离子做好监测预警工作,自然就会降低施工危险,而且还能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稳固,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保障工人人身安全,为工程建筑把关。 2.3 保障建筑稳固性,提高建筑耐久性 虽然砼表面上看来很严密,但是由于其属于混合物,由骨料、砂浆及两者界面区三者组成,虽然为了增加建筑的稳固性,骨料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为了达到混凝土粘固的建筑作用,砂浆是不能减少的组成部分,所以砼的内部就会因骨料与砂浆的粒子间的空隙而存在极小的缝隙,因此就会使环境中的氯离子“趁虚而入”,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结构造成严重的侵蚀作用,如果环境中的氯离子长期超标或者建筑时使用的水中氯离子含量超标严重,就是使得建筑物被腐蚀的风险提高,造成建筑物稳固性不高,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水务工程要对建筑用水严格把关,做好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检测工作,并切实保障环境空气水分中氯离子含量达标合格,保障建筑稳固安全,提高建筑物等设施耐久性,降低非人为破坏因素,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水务工作中的河水氯离子检测还能降低桥梁、水利发电站、截流大坝、采矿炼油井等水上及水下设施的侵蚀作用,提高其使用运作效率,减少建筑报废方面的财政支出。 可以说,水务工程掌控着一个国家的水系,而氯离子的含量又是所有水中不可忽视的指标,所以,针对氯离子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从源头上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抓住事物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水务工作者们严格规范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切实保障好国家交给我们的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完善我国水务建设工程。 3 结语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水。”由此可见,水这种奇特的物质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一个氧原子(O)结合两个氢原子(H),这种化学中常见的原子组合方式,却形成了大自然最奇特的液态物质——水。生物中都知道,水是人体细胞结构比例最大的物质,也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须的物质,化学物理学的很多领域也依赖着水:电解质溶液要用到水、桥梁施工设计要考虑河水诸多物质的腐蚀性、高压工作环境对空气水质与水量都要严格控制……这些方面对水中氯离子含量都有着严格的限制。由此可见,为保障人类正常生存,维护人类文明发展,我们必须建设好水务工程,保障好水务工程工作中的氯离子检测工作。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园林设计论文 1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3结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良好的画龙点睛和点缀效果,衬托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景色。通过广泛的应用景观建筑,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 作者:李睿 景观建筑论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论文 1人类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5结论 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这意味着设计应尊重自然,尊重物种多样性;要顺应自然,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以有助干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在景观设计中综合的进行环境和生态分析,努力把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改造成美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居住环境,设计师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和存在缺陷环境,运用设计的各种手法,把它们改造成既生态又美丽、更能、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景观建筑论文:建筑景观设计论文 1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 1.1地域民族文化传统 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是每个民族的特色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并且是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种族族群,地域特点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在我国,个民族都有属于代表本民族的“图腾”、传说、文化节日、不同的民族服饰等。这些就是能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并对本民族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化传统还可以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陕北地区的窑洞等,都体现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1.2历史文化积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受地域特点、生活状态、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处于夏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的艺术品多以神话传说为主,突出体现统治阶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初步形成,并以木质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比较单一,风格、形式也没有太多的变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最强盛的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并与世界上很多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反映在艺术上的成果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体现出了荣华富贵、流畅华美的特点;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则吸收了外来民族的文化特点,形势趋向多样化,建筑物的风格庄严雄伟。再到后来的鸦片战争,使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种新式的“洋房”或者是中西结合的建筑不断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对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3不同的信仰追求 信仰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寄托,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起着团结这个民族力量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追求,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也不相同。拿东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作比较,东方的建筑景观追求的是心灵的和平与安宁,多以庙宇、道观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方的建筑景观则注重物质层面和外部的感官,多以庄严肃穆的教堂为主要表现形式。 2如何在建筑景观中体现人文精神 2.1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注入新的思想和生命力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建筑景观的设计者更要吸收汲取优秀建筑物的设计理念,从中揣摩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要赋予建筑物的灵魂内涵;运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合超前的审美理念,将材料选取与美学设计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体现时代特性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对建筑景观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体现设计者自身的素质和建筑物人文内涵的把握的一个考验,因此,建筑景观的设计者不仅仅要“修炼”自己的技术,更要学会把握建筑物的内涵,从而赋予建筑景观以灵魂。 2.2充分利用地域和民族特色 前面提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建筑景观也有体现不同民族特色的不同形式。就像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北京四合院,融合了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等风水学说设计的,是对封建的礼仪秩序,门第观念的体现;而陕北地区的窑洞则是结合当地厚实的黄土层、干燥的气候特征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建造出来的,适合当地人民居住的建筑物,是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的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比如充满客家风情的福建土楼,则是对客家文化的真实缩影。 2.3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 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尤其以西方的建筑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就宣扬通过艺术创作来体现人文精神,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建筑领域的代表人物就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大都融入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因此,他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人们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学会感受人文精神的真正含义,并结合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设计出代表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作品。 2.4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留原有的人文精神 要想使人文景观不断发展,除了要遵循本民族自身的民族特点之外,还要不断交流融合新的思想观念,对其进行创新。但这里所讲的创新,不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成果,也不是达到某种目的,在技术和外观上对别人的盲目“模仿”,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民族特色,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能体现本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建筑设计。 3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的建筑景观,而这些建筑景观体现的则是不同的人文精神内涵,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建筑景观的设计当中,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培强 刘立丰 单位: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1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语汇 1.1形状 可以说,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当建筑物的外表特征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时,人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而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 1.2色彩 在建筑美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所以说,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一因素。 1.3肌理 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在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素中,肌理有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对于其他的因素来说没有的功能。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一般是依据对景色与自然物质的模仿来充分表现现代景观建筑的形态效果。 1.4光影 现阶段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今景观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变幻进行建筑设计构思创新的情况很多,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假如建筑物光源太强,就对其进行适当的弱化,假如其不足,就对其光进行补足。 1.5形态场 在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设计要根据某个实物才能将建筑形态的设计构思表达出来,此实物即是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一种,其包含着诸多的建筑基本元素,比如点、线、面、体等元素。 2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2.1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 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色彩与造型,运用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2.2色彩与建筑功能 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2.3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 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3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建筑审美的观念也更新了很多,其对建筑评价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色彩两个方面,如果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认为其设计是成功的设计。确实如此,因为色彩在很多时候传递给人们的是建筑物的隐藏信息,而且色彩运用成功,会为建筑加分不少。人对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进而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3.1装饰美化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3.2标识区分 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例如,楼层以及出入口等,利用不一样的色彩在识别表现上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当然,对于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来说,其居住的认知感也能明显的加强。为了使居住的环境感到宁静以及温暖,在建筑住宅中对于暖色应用很多,并且不宜使明度显得过高;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3.3表现建筑物氛围 对于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因此,在对室内进行装修时,一定要将色彩的运用合理的进行,对于阳光的利用进行适当的考虑,光线足的地方,多使用一些冷色系的色彩,而在光线不足的地方,尽量多使用一些暖色系的色调,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亲切感,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色彩。 3.4烘托情感 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讲到情感的表达上对于色彩的选择的影响,我们就能想到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这栋建筑就是为了表现总统的悲剧性死亡,利用大面积的白黑色调的对比性,来缅怀以及体现总统的结局。同样,其玻璃幕墙也是用超大型的黑色构成,给人一种纯净感。这也体现出了肯尼迪图书馆和其他总统的图书馆的不同,构成一种沉思以及宁静的庄严气氛。 4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色彩在人们还没有意识使用色彩时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由于人们特有的视觉感官,导致我们可以体验和其他生物不同的色彩,所以色彩与人们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直接联系。自然景观中各类植物、天然石块、河流与土地等事物都可以表现出它最真实的颜色。色彩具有其物质性,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属性。并且色彩的组合方式很多,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事物形态,致使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人们的色彩认知。事物的个性能够通过物质的独有的纹理与色彩来体现,比如:树木特有的形态特征可以根据树木枝干的纹理、质感及其色彩表达,正是色彩的不同,可以带给事物不同的形态特征,也记录着历史的存在。自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到目前,自然界经历了种种历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及其组合都表现的非常和谐,这些都充分的表现着人们对自然界属性的认可。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建设过程中,渐渐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材料来进行砌筑,与真实的自然的环境越来越远,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成熟认知,导致人们对建筑物的不合理设计,造成了人们对建筑物的不愉悦感受。日本东海大学吉田真导师对色彩怎样正确使用进行了分析,他提出“色彩本身并不存在魅力或丑陋”,怎样正确的使用色彩是主要的研究问题,首先先对当地地区具有创意的色彩进行调查,着色师再根据调查结果寻找当地所需要的色彩,同时恰当的结合建筑的形状与材料,来创造对人们更加舒适的良好环境。 当人们对颜料的准确使用掌握了以后,采用物质的色彩传递着颜料的非物质性特征。在景观建筑中都一一表现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从古至今,人们不断的去摸索着采用什么样的色彩来美化我们的家园,色彩从本质自然到苦心创造的过程,都表现着色彩的不同运用。由于技术的不发达,在古代人们都是采用土、木、石的原色作为建筑材料,当时色彩的非物质性还处于萌芽阶段。到夏商时期色彩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修建宫殿与台榭。色彩在多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色彩在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效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色彩传统含义对人们的潜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人们在进行设计时,启发了人们的设计灵感,使色彩在景观建筑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同时也让人们有了愉悦的感受。因此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利用色彩,不能忽略色彩的非物质性,为了使色彩更好的体现设计主题,设计师们要很好的认识非物质性,要切身的融入到现场环境中。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我们所使用的原材料,有原始的自然材料,保留了色彩的的本质,同时在原有的一些材料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已适应当前的发展,由于材料的与色彩的关系,导致原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也体现出了自然的特色及其自身的物质性,对材料的纹理、质感及色彩的个性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所以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可以从色彩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进行研究,寻求其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从而加以应用。 5我国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城市色彩的完整性,就像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的,世间并不存在个别的美,只有整体才是美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城市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积极反应了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与整体底蕴。在这其中如果色彩没有设计好,就算有很多种建筑形式,规划设计也很合理,但是也很难体现出城市魅力。总而言之,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城市景观色彩规划进行统一,所以在城市风貌上很难进行色彩控制,展现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无序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再加上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景观色彩的设计并不是很重视,所以不能按照整体景观对色彩进行研究与应用。 6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策略 6.1建筑色彩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的色调协和存在 整个建筑物的色彩运用能够完全表现设计人员的思想和理念,把建筑物表现的具有更独特性,但是建筑物不仅仅是画在纸上的彩绘图,同时与周围的环境完全的融入其中。因此,对于建筑色彩的选用必须把其算在城市原始文化、城市特点,必须把周围的景观色彩要全方位的考虑进去,而且还有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同时与建筑物所在位置周围的其他建筑的基础色彩,且与周围环境的主要主题相协调,不可以把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区域的总体协调性破坏掉,选用能把建筑物和其所在地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建筑色彩。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重视其考察,把建筑色彩和周围的环境基本色彩相互协和,就不会导致给人带来突兀感觉,充分表现美感。 6.2建筑色彩运用根据建筑本身应具备其功能性 建筑造型艺术是建筑表现形式的其中之一,建筑其特征轮廓线不单单是在建筑造型上的体现,还体现在建筑技术、建筑色彩等方面。对于不一样的色彩表达不一样的建筑性能,且依照建筑物的需要就要选用不同种类的色彩。建筑的多种性能,选用色彩就会大不一样,如此才足够表现其建筑物的美感,达到或者体现其功能的优越性。 7结束语 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色彩,改善被色彩污染的城市景观。本文先对景观建筑设计进行充分认识,再对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从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表达方面来改善城市环境中色彩使用的方法。 作者:刘存发 单位:天津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管窥建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类都是自私的,这其实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人的弱点,而是由于他们常常带有某种职业性短视,他们习惯对人类问题漠不关心,如果每个人都多一些博爱精神,目光长远一些,为自己也为后代仁慈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好,更持久,寿命更长些。地毯设计师大卫•奥奇说的一段话:“在对我启发最大的几本书中,有一本《我们在热带雨林中学到了什么》中提到,在热带雨林这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中,是没有垃圾这个概念的,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被另外的物种加以利用。这种封闭的循环系统体系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人类对地球、对资源,更准确的说是对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态度以及对待其的方式。从16世纪,最初的探险者带来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和自然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到1个世纪后最早的殖民时期的出现,君权神授的国王对其领地和受其支配的自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君权至上使得一切自然与人臣服于他脚下,花园用墙围起来,与自然分开,所有的事物被改造成几何形式,那时“人们不知道自己是和野生世界紧密联系着”。到18世纪第三阶段,英格兰开始出现现代的观点,人们相信,人和自然的某种结合是可能的,自然本身产生了美,人们放弃了文艺复兴时期简单的几何图形(这并不是图形简单而是头脑简单的表现,而在这一时期的东方,则把美建立在内在的不对称平衡的基础上,由此可见,东方人显然比西方人更智慧,思想进化的更早)。 最后一个阶段包括19世纪和20世纪。这时的观点极大程度上代表了旧时代征服自然的态度,但是,这时采用了威力越来越大的工具来征服自然,引起了对社会公平忧虑的不断增加。每个世纪都能看到一种影响力的转变,但是人类的劣行一直从未停止,而这正是西方古老观点的传承,导致至今仍有一大部分人在继续他们无知的行为。不管以前人们是有多么无知或资源有多么“丰饶”,但现在已没有时间和可消耗的资源让人类继续无知下去了。 我有时在想,这个世界还会不会再出现和文艺复兴时期一样伟大的时代,会在何时出现。这个世界何时才会有新的突破,是否出现在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时代,还是当今的时代只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总之,我们期待着一个好的质的飞跃。像达芬奇那样的人,在他的年代,虽有对很多问题的困惑,但整个地球的资源是很丰裕的,相对原始的,可以说,当时的人,当时的大师们,在作这些艺术和创作的时候,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没有对资源匮乏的危机感的,所以他们潜心钻研,所潜心钻研的,是他们的艺术,纯粹的让人感动的艺术。 但是今天,在资源逐渐贫乏的当今,我们是否也应该潜心钻研一些对我们的世界有价值的东西,对现在以及未来世界都有益的东西。王受之曾说:“设计就是为了要清理这个世界的混乱。”我们这些所谓社会的一部分管理员,理应着手做点什么。无知的时代已过去,希望无知的人们快点醒来。看着日本设计师精益求精的态度,想起曾经在一本西方学者写的书中看到的一些字句,让我有一些感触,有这样一段对日本的描写,是这样的:“当你找到一个民族,他们相信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存与健康取决于对自然及其进化过程的理解,那么他们的社会将和我们有很大区别,他们的城镇和景观也会与我们大不相同。有文化、有经验的善良的农民,当地的城市建设者们都展示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在传统的日本社会中显示出这种观点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在日本文化中,曾一度维持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富有高生产力和美好的农业,表现出对自然具有惊人敏锐的眼光。这种洞察力在其富于描写能力的语言中得到反映,日语中自然演进过程的细微差别,例如对土壤的耕作、风的干燥程度、发芽的种子等均有确切的描述……建筑的,村庄和城镇的构筑物直接应用自然材料,极其动人并富有感染力,而且这个国家的造园艺术才是无可比拟的。”日本的造园艺术精湛,全世界公认,经常被西方学术界当作东方艺术界经典范例。在飞速发展的当今,还是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我们去直面的。 当说到城市建设时,我脑海当中突然跳出来一段话:“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可能不是表现一个伟大民主国家最合适的形式。但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显然,这是城市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崇高的象征,这是首先必须加以保护和加强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中国,我想套用它的格式说:中轴对称的皇家建筑不是表现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家最合适的形式,但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必须得以保护。 “这是一种方法:寻找城市特性的基础———从自然的特性和人造城市的特性中,选择有表现力和有价值的、对新发展起限制和提供机会的诸要素。这确实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但比市场评价机制更先进———它揭示出城市形式的基础。”所以说,城市发展的过程很重要,这过程包括: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各个方面。但新一次城市建设与改造都是建立在旧的,也就是那些“过程”的基础上的,而这些“新”的,也将成为未来建设的基础,所以每一步都需要慎重考虑。我们需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使我们在建设我们自己生活的家园的时候,从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中解脱出来,要求人类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尊重自然,因为人就是这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像简•雅克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修剪树枝、晒晒太阳或者发发感慨,以求通过自然改变一下心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要远远超过这些,是一种深深浸润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国当今所存在的很多有关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问题则更是需要我们广泛关注的,希望中国的设计师能够真正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合格的创造者与管理者,使我们的家园和周围环境得以持续的发展。实际上真正促成变革的是人的力量,人的想法。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已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危机以后,我们需要用很长时间,甚至自己的一生来改变一些事情。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作为一个设计师,让设计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可持续的发展与设计,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作者:周雅馨 单位:江南大学 景观建筑论文:探求居住区景观与建筑结合的设计 一、景观建筑设计布局 1.区域环境的功能布局 一是对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满足居住区、商业区和娱乐区等不同需求,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其所在城市的生活特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五是在进行高密度居民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注意居民区的采光和通风环境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景观植物来减少闹市区的噪声。 2.整体功能布局 根据该高密度居民区的周边地理环境,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结合周边环境的发展情况,将人行道设置在居民区的南侧。在居民区的西面设计直通图书馆的商业街区,再通过居民区内部的一些绿化景观建筑将南面的绿化带连接起来。在为居民提供一个绿化庭院休憩区的同时,又方便居民休闲娱乐,有效的将该地段的居民区、商业区和娱乐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增强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 结合该高密度居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建筑环境,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尺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该地段的建筑群体的特点,在该高密度居民区的南面有绿化带区域和高层建筑。在视觉上,大面积的绿化带能够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在立体感上,高层建筑的立体形态、线条结构等彰显了现代化城市的特点。在该高密度居民区的西侧有图书馆和裙房,在视觉上,裙房的建筑外观颜色与建筑金属材料的有机结合,增添了色彩的多样性;在立体感上,裙房的建筑结构和外观线条相互交错,增添了建筑的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韵律美感。在进行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的角度,结合周边环境建筑群的特点,增强景观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 三、高密度居民区庭院与建筑设计 进行高密度居民区庭院与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居民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室内空间,另一部分是室外空间。其中,庭院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室外空间建筑。在整个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庭院空间是对居民区室内空间的补充和扩展,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和自然空间的一个过渡空间。有效的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衔接,减少了空间的跨越变化,给人一种舒适、自然之感。在高密度居民区庭院的设计项目中,应该注重庭院空间的性质和作用,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在该市的中心地段设计并建造舒适、自然和多功能的景观场所,为居民提供多功能的使用空间,充分发挥景观场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活的魅力主要表现在生活、工作、休闲娱乐都在某一个区域内,这个区域中有居民区、商业区和娱乐区,其在封闭性和开放性方面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娱乐区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在景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区域特点。即将封闭性与开放性有效的结合,这一直都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难点问题。 2.采用“锲入”法进行景观庭院建筑设计 根据该地段的建筑群的特点,在进行景观建筑的设计时,可以采用“锲入”法在北面的高密度居民区设计一处休息庭院。其具体的设计方案是在建筑上架设一个平台,并由周围的建筑物围成庭院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问题,为居民的休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同时避免了地面庭院在人流高峰时对居民休息产生影响,将景观区域的封闭性和开放性进行有效的整合。“锲入”法进行景观建筑设计,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将高密度居民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娱乐场所形成一个舒适、自然的空间效果,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 五、结语 简而言之,建筑既是一种物质表现,又是一种精神需求。高密度居民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时,需要将居民区周围的建筑环境予以考虑,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同时也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文化、地域特点等,设计并建造符合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景观建筑。 本文以某市的某城市花园为例,分析其高密度居民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主要从景观建筑设计布局、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锲入”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在高密度居民区中的应用。 作者:吕平 单位:泰安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探析美国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 1.萨凡纳 萨凡纳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美国南方重要的陆路和海路枢纽,始建于1733年,是当时佐治亚州的第一个首府。曾经的种植园经济使萨凡纳享有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经济。1885年前,棉花占到了萨凡纳港出口贸易的90%。而如今的萨凡纳已是美国南部的著名度假胜地,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萨凡纳独有的城市风貌和行之有效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运营保护办法。 2.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 1864年的圣诞节,美国内战时北方联军总司令谢尔曼在占领萨凡纳后给林肯总统写下了一段让这个城市声名远播的文字:“Ibegtopresenttoyou,asaChristmasgift,thecityofSavannah。”得益于不可比拟的城市环境,萨凡纳免除了同期被攻占的大多数南方城市所遭受的焚城的命运。 2.1城市街心广场 萨凡纳著名的城市街心广场在城市建立初期仅有4个,到1855年增加到24个,而今留存下来的有22个。每一个街心广场都有一个独有的名称,纪念在这座城市发展中所历经的特殊的事件和相关的人[1]。这些场地的历史背景资料被一一标注在了广场旁的标示牌上,向人们讲述着细碎而迷人的小城故事(图1、2,图略)。22个街心广场均呈矩形,中央一般安置有雕像、喷泉或纪念碑。市民和游人在其间散步、野餐,享受着惬意的户外空间。其中面积最大的Forsyth广场于1855年建成至今,多次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影片的拍摄地和畅销书中的场景原型。如今的这个街心广场依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天气好的时候,喷泉旁时常能见到拍照的新人或是一个正在演出的小型乐队。对于世世代代在萨凡纳居住的家族,几乎每代人都会有一张站在Forsyth广场喷泉前的合影,这些默默在萨凡纳伫立了上百年的景观和建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演化成了这个城市精神内涵的载体(图3、4,图略,图略)。 在萨凡纳城最初的建造时期,这样的街心广场被定成其所在的一片行政区的中心。广场的区域确定后,西侧和东侧的2片土地都会被保留作为建造公共建筑的场地,诸如教堂、医院或者学校等。南北两侧的土地则被留作住宅区,环绕着广场的居民可以均衡的享受着广场绿地的视觉景观。街道被规划为从建筑区间里直接穿过。这些古老的街道组成了萨凡纳历史保护街区的主要路网。汽车、行人、马车在今天依旧和平的分享着这些并不算宽敞的道路。 2.2新生的历史建筑 萨凡纳的历史保护街区有着上千座意义非凡的精美老建筑。这个规模在全美都是少见的。这些建筑风格各异,从维多利亚风格、殖民地风格、法国第二王朝风格、古典希腊风格到意大利风格均错落伫立。在萨凡纳200多年的历史间,城市景观建筑的修建和修复工作一直循环交替。人们保存了许多从数次战争、大火、毁城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建筑和景观,将其修复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定位再予以改造。它们中的很多现今已成为了博物馆、餐厅、酒店,甚至医院;在棉花交易鼎盛期建造的巨型棉仓在棉花经济衰落后仍然没有被废弃,曾经的码头区棉仓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人都非常喜爱的沿河街的商铺区;那些供黑奴搬运棉包的大铁梯、红砖墙面上巨型“X”铁质防震固件都还依旧被保留着。当年为了方便拖拽沉重的货物而铺设的大石块路,今天依然承载着河岸街道的交通。人们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块漫步在河边,享受美食、逛街购物,两旁的汽车摇晃着缓慢地行进(图5,图略)。萨凡纳今天的现代化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记录着城市一路走过的痕迹。普通的市民住宅在萨凡纳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计划中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围绕着22个街心广场,道路两侧的住宅随手指上一栋或许就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建造于不同的时期,质感风格迥异,却又都有着“传统”的特质。于是今日的萨凡纳历史保护区里依旧住着为数众多的普通居民。这些被特殊定位历史保护街区只不过是他们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罢了(图6,图略)。 2.3历史事件的场地重现 这类场地的景观重建是对那些不容忘怀的记忆的追述,是对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遭受创伤后顽强重建城市的伟大人民的礼赞。优秀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会将关注的焦点巧妙的从事件本身让位给更为重要的社会与环境[3],所以,如今人们看到的萨凡纳很多的纪念性景观场地,更多的是事件自然真实的记录,证明当初发生的意义。殖民公园公墓是萨凡纳最古老最完整的市民公墓,占地26000m2,目前保留着超过9000个墓葬,沉睡着萨凡纳最早一批的定居者。这个充满历史纪念意义的公墓区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最负盛名的休闲公园之一。这片墓区在1750—1853年间一直是整个萨凡纳最主要的公共墓地和基督教堂墓地区。直到1853年才停止了它继续作为城市公墓的职责。1896年,萨凡纳成立了公园管理委员会并着手开始修缮和美化该区域。在1967年,公园管理委员会开始了一项旨在为城市的将来保护殖民公墓区的修缮计划。研究人员搜集到了这个区域近250年的历史发展资料,更新了现状的地图和照片,备份整理了各个区位的标注、殡葬的记录,城市议会的备忘录,报纸文章,个人的遗嘱资料,区域早期地图,不同时期的的修复记录,区域景观的变迁,所有权变更和早期的修复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图7,图略)。建造城市纪念公园的设计方式在萨凡纳也被用于对战争的缅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萨凡纳的革命战地遗址公园。1779年10月9日,革命战争期间,3批共计超过8000人的部队在此发生了激战。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场为自由而战的战斗而建造的。2003年,萨凡纳政府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块地。在海岸遗址社团考古人员的努力下,于2005年8月确认了当年的战斗防御阵地的确切位置和残存的遗址。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和私人的捐助下,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得以建成。场地间阵列镶嵌着800块佐治亚本地的花岗岩,上面刻着那些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800余名士兵的名字,人们可以在这里永久的缅怀他们(图8,图略)。 3.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延续 3.1联手经济持久发展 初次来到萨凡纳人们绝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被刻意打造的城市。一直被小心呵护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是以空气的形态弥散的,绝不是绚烂的装点。她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就像万物的生长一样自然。萨凡纳让城市和居民都认可了这样一种古朴沉淀的生活方式,因此,慕名的四方来客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敬佩的是,萨凡纳对于这种敬仰淡然处之,不加速,也不减速,依旧不急不躁的日复一日。城市年龄的胡子比满街橡树上垂下了的大束大束的藤蔓还要长。这些在萨凡纳随处可见的藤蔓叫做Spanishmoss,中文译做铁兰,是一种寄生藤。它对空气的质量极为敏感,只能在干净温润的空气中生存。哪怕是轻微的工业污染都会让这种植物无法生存。缠绕在橡树上的铁兰的温软绵长的模样映衬着萨凡纳醇厚的性格。它们的关系是家人,和睦且相互依存,直至如今成了萨凡纳最为著名的视觉景观标志之一(图9,图略)。与这些温文尔雅的景观建筑截然相反的是,萨凡纳也被称作“建立在死者身上的城市”。萨凡纳因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场瘟疫、多次热带风暴和火灾的袭击导致的城市居民的巨大伤亡。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这样一个称谓和不计其数的恐怖传奇裹挟着的城市,反而从这些惊悚的故事和离奇的传说中找到了立足点。如今的萨凡纳有着专为胆大的游人量身定做的“鬼城之旅”,坐在周身漆黑,形似棺材般的黑色的改装大号敞篷车里,仅仅露出脑袋,专门在夜间逐一探访那些曾经盛传鬼故事的地方。抛开那些无法复制的城市积淀为其带来的吸引力不谈。萨凡纳全年还有着大小不等的各式庆典。夏冬两季假期的旅游旺季,每月甚至有多达五六天的纪念日或者是体育比赛日。这些终年不断的欢庆活动和原有历史保护街区的深沉形成了鲜明了对比。这样截然不同的定位和组成设计使这些遍布全城的历史保护街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对于这个城市的经济价值。#p#分页标题#e# 3.2政府与研究机构的协同保护 萨凡纳目前保护和经营良好的历史景观建筑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何去何从?随着政府对于像萨凡纳此类历史积淀深厚的地区提出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构架的逐步完善,佐治亚州政府协同邻近的北卡罗来纳州等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了对该区域的调研、保护、管理运营等一系列长期的研究计划。由大学内专门从事历史景观保护研究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佐治亚州境内开展详细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考察。研究人员所关注的不仅限于一些重要的场地和建筑,更多的仅是如实反应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形的民居和场地也得到了慎重的对待。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黑奴家庭留下的房屋残骸,庄园主们荒废了的残败的庭院,种植园经济繁荣时期的马车道片段,佐治亚州的出海口地区的原住民住宅遗址,对当地原住民家族的私人资料的探访记录,官方文献的调查整理等。这些数据和资料在经过整理后形成详实的分析报告向政府和民众提交,由此参与制定对相关历史景观建筑区域的保护、修复和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提案。这种调研和规划乃至最终的区域重整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考察计划进行了数年,所取得的调研数据也仅覆盖了佐治亚州的10多个县。但这些详尽的数据资料将会对被调研区域的未来历史景观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4.对我国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中国的城镇发展史,建成300年不到的萨凡纳着实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是相较于国内众多千年历史名城,萨凡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观感和触动却更为沧桑厚重。这绝不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历史保护运动所能形成的感受,它是一种源于城市最深处的气质。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在对历史景观建筑进行规划改造的时候往往更多地倾向于解决形象上的问题,而多少忽略了人们对了解真实历史过往的渴望[2]。被围合的游览景点并不能从根本上延续这个城市的历史印记,它只是一种强迫性的区域时空转换。城市景观建筑的历史性应该是面面俱到的,囊括了多方面的城市文明、情感归属。如同萨凡纳,城市和城市居民之间由衷的弥散着一种信任、自豪和归属感。 4.1由点至面的保护 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是以面的形式展开的。保护区内,22个街心广场、殖民公墓公园、战争遗址公园、沿河街和数十座不同年代的老教堂穿插构成了最核心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带。但是,今天萨凡纳的老城面貌绝不仅仅是靠这些类似我们称作名胜古迹的地方塑造起来的。城区中每条街边的连绵的住宅、餐馆、酒店、学校、教堂甚至医院,同样协同那些轰动性历史事件一路默默走来的众多配角,它们才是一个完备的历史老城真正让人们感受到的最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图10、11,图略)。这样的城市表象在我国却是鲜见的。老城景观和建筑的保存往往被限制在“点”的层面上。一所名人宅院希望协同它周边的住宅得到一致的保护待遇,在当前大拆大建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往往都是很难实现的。如何将现代化的城市借传统“壳”生存,乃是中国当前历史景观建筑保护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国内所谓的历史名城也仅能做到景点密布,新旧交错而已。现在的老北京城就是中国式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绵延的城墙被切割成城楼,星星点点;四合院宅院被大片推倒,留下些许大宅修葺一新收费开放;王府大宅倒是还在原地,只可惜周围高楼林立,将王气团团压住;紫禁城外16车道的马路让今天人们对于古城的尺度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拒绝现代化的生活,但是摧毁了原本承载着城市历史精神的景观和建筑却再也无法给所谓的历史名城带来真正的历史影像。这些被断了代的记忆就只能存在于图片和文字间,默默向世人讲述着过往的荣耀。很多美国人数次来萨凡纳却不是停留在老城历史街区。而是径自去享受萨凡纳河岸小岛上的度假酒店和风景秀丽的高尔夫球场,或者是全年无间的各种庆典和体育比赛。成熟的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绝不是让城市丧失活力甚至腐朽。规划良好的新老结合的城市肌体饱含着丰富的本质,将是整体、和谐充满着全新激情和能量的明星城市,又怎会让历史压得老态龙钟? 4.2由平面至立体的保护 在我们国人早已经习惯了被收费的时候,萨凡纳的诸多免费却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所谓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应是无意去塑造一个以供顶礼膜拜的围合,就是静静的开辟一方土地,容人停驻,追忆,回望历史。那些供萨凡纳居民世代使用的街心广场游人们也一样免费共享;政府的或者私人的大小博物馆,展出的各类有关萨凡纳的东西,也是免费的居多。沿河街棉仓改造的店铺酒吧还是面对着当年棉花运输口岸的老路,有轨电车的轨道还深深地嵌在大块油亮的河石和细碎的贝壳之间(图12,图略)。游人行走在萨凡纳,对这个城市的感受是细腻的、随时随地的。现代和过往之间显得那么交融,让很多来过这里的人们由衷的觉得,成为萨凡纳的居民,该是一个多么惬意的选择。诚然,历史保护不是时尚标签,虽然我们还免不了习惯地去塑造老城的景观平面、建筑平面。但真正行之有效的老城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应该是一个依旧在不断演变发展着的空间和时间,它所传承的意义应该是远远超出曾在这个区域发生过的最惊天动地的事情。 4.3让景观和建筑的保护超越历史 萨凡纳有一所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学,这所学校在这样一座特殊的城市里也是以一种不同于常态的形式存在着。校园没有明显的边界,散落不同街区的教学楼完全融在了其所在区域的周边建筑和环境,某些教学楼和校舍本身就是历史保护建筑的本体。建筑的边缘随意的散布着现代感十足的店铺,出售的商品多是师生们的设计作品。这些充斥着城市各个角落琐碎的细节,一年年的蔓延着成就了萨凡纳细腻的历史景观建筑风貌(图13,图略)。建筑和景观在萨凡纳已然超越了建筑和景观。它们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甚至改变了城市的性质,改变了区域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有效的历史保护提供了足够的交流和思考空间,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这一切不间断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审视萨凡纳的方式,继而也成就了萨凡纳对于世人的一个承诺,独一无二。正如昆德拉所言:“无限的时间,终将使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历史,变得比鸿毛还轻。”那些随着城市一路走来的景观和建筑或者拆、或者留,无论如何,它们见证过的历史不会改变,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也不会改变。让景观和建筑的保护在那些老城里变成自然而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吧,让它们成为我们平淡的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老城也就是中国的老城了。#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何疏悦 疏梅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艺术设计的有益探索 作者:艾宏波 郝玲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中央商务区(简称CBD)已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CBD往往位于城市的高新开发区,主要为商务人士的办公、居住和文化休闲提供便利条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理想办公场所。因此,如何运用建筑语汇艺术地表达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筑的时代感和个性化特征,为城市景观增添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师们面临的严峻课题。以此为目标,在西安旗远研发基地的规划设计项目中,从总平面规划组织、空间景观设计和整体立面造型等三方面对景观建筑群的艺术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项目概况 旗远研发基地地处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与高档社区、办公区及社会停车场比邻。基地南侧紧临城市主干道,东西两侧紧临区域干道。周边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方便快捷的外部交通环境都为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开发潜质。同时,基地本身地势平坦,用地呈长方形且东西长,这样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南向阳光,有利于规划,提升用地价值。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区域范围内在建和建成的商务办公地产项目较多,潜在同质化竞争激烈。如何满足开发商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水准的高档商务中心区,充分发挥用地价值,在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是规划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2总平面规划设计 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发现投资者购买的写字楼产品主要集中在总价100~500万元,户型以中小面积为主。近几年随着创业型企业的日益涌现,小型化办公的需求日益增多,与之相适应的小面积产权式办公楼正成为市场的新宠。鉴于此,将旗远研发基地定位以小面积办公单元为主,专为中小企业或创意产业量身定做,适合私营中小企业、创业公司、SOHO一族、外地企业、驻地机构的办公场所。在总平面设计上追求经济、紧凑而有效。500m2的独栋建筑,每层150m2的独立办公空间,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符合网络时代对办公空间的要求,符合个性化办公的SOHO理念,符合自由、无处不在的办公方式,并以最小的代价、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在建筑群体规划中,以景观绿化的中心院落空间为组织核心,主办公楼、独立小办公楼、职工餐厅、商务会所及便利店环绕周围(图1)。同时,将整个办公区整体上抬1.5m,再下挖1.5m,形成半地下停车层,从而减短了坡道长度,减少了地下工程土方量,降低了工程造价。为解决高差问题,充分利用坡道及踏步,使得街道平面与办公院落平面连接方便。在交通流线组织中,安排车行环绕整个基地,并于东西两侧设半地下车库进出口。人行主入口设于东南及西北角,每个独立办公楼设有独立出入口,使每户业主尽享自由与便利。 3空间景观设计 对于CBD中的核心区域,建筑群体的空间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情景办公和商务休闲的需要,更是对城市面貌的展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应使整个建筑组群体量适宜、相得益彰,具有良好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图2)。将主办公楼设在基地北侧居中位置,这样既可使主楼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又对基地上其他建筑物起到了统领的作用,并在最小程度上影响北邻建筑的日照采光。主办公楼入口位于大楼南侧靠东,便于与主要人行入口连接,并在入口前区设置构筑物以强调和导引人流。同时,所有建筑均为南北向,以适应北方地区的日照采光特点。特别注意弱化每座楼的特性,强调群体建筑的共性,在体量上高低错落有致极富韵律感,形成了和谐统一的风格和品质,从而使区域客户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其次,建筑外围广场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在突出地块特征的基础上,具有观赏性和美化办公氛围的作用。具体来说,在车库中心部位设置了通往地面1层的天井,用两部自动扶梯连接地下地上空间,既方便快捷实用,又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人群的交流性,形成了趣味性的共享空间体验。此外,同城市的景观交流设计,通过铺地、绿化、灯光和雕塑小品等共同营造出对外的展示空间。 4立面造型设计 为了区别于常规办公楼呆板、千人一面的传统形式,反映出现代化产业园区办公建筑高效、富于创意的企业文化精神,在本案建筑群的立面造型设计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艺术源于生活,敏锐地从日常生活环境和工业产品中截取了曲线灵动的建筑语汇(图3)。用自然流动的线条,简洁流畅的几何形体,独特的造型方式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内涵。使该园区在规模和高度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显示出卓而不群的精神气质。 在设计中(图4),将主体建筑侧墙的“实”感同正面大片玻璃幕墙的“虚”感相互对应,形成“虚实”对比的强烈视觉效果。在玻璃幕墙的细部构造中,利用不同的反光度、透光度和不同的色彩,使得原本常规的玻璃幕墙更富朝气和“层次感”。立面上凸起的体块与凹下的孔洞相映成趣,为整体的建筑形态带来更多的趣味性与标识性。当然,这里的凸与凹还同时具有理性的功能需要,是建筑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这些独具匠心的整体创意和细节勾画,都使得建筑群于干净大气中透出精致,现代简约中透出奢华,完成了CBD景观建筑群在城市中的完美艺术表达。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CBD景观建筑群的艺术设计实践,深刻认识到,建筑、景观的艺术性,对于整个方案设计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艺术与功能、技术等因素充分、紧密地结合并加以完美表达,才能达到建筑景观设计的理想境界,也才能为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添砖加瓦。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项目管理特点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为了给旅客带来更为直接深切的文化感受,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逐渐在我国各个城市文化地区兴起。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增强了游客对古代文化历史的感受体验和精神享受。本文从仿古旅游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现状入手,对该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希望能在该项目的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管理模式 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主要是通过对古代建筑修缮重建的方式,还原历史风俗样貌,再现历史场景的一种新型旅游开发模式,在当今旅游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整体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项目管理部门理应加强对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程度,不断提高项目的管理质量和建设水平。 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特点 仿古旅游景观建筑即是通过对古代建筑(例如古城墙、古镇、古塔、古寺等)的模仿重建,还原古代建筑独特的历史风格特征,进一步实现对古代建筑及当时历史风貌的重现,从而达到让旅客切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的目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修缮建设,对于保护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历史、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普通旅游景点相比,仿古旅游景点建筑受历史文化传统、地区风俗习俗以及宗教习惯等方面影响较大,因而在其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天然的具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特性。1.1受传统文化因素制约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因其本身的属性,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模式设计过程中,理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保证该项目工程的风格统一,周到细致。例如,针对明清风格的景点建筑改造,在施工的过程中,出了对于当时历史风貌及文化特点的充分考究外,还应保证其对于明清灰墙黛瓦、柳槐荷花等鲜明建筑特色的保留,并同时注意减少现代文化特点的出现。1.2受政府部门及民间其它部门制约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因其地域性的特点,受相关政府部门及民间其它有关组织的关注和干预较多,对该项目的实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所涉及到的各类管理因素及资源配置(例如土地资源、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等方面)受政府有关部门管制较多,所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模式制定的同时,理应适当的将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其它有关组织的指导性意见纳入管理的范畴,不断加强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及程序化。1.3行业标准体系复杂由于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少之又少,相关行业体系标准及管理标准错综复杂,专业性管理人才短缺,从而导致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长时间得不到统一,与此同时,其项目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尽快的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严禁完善、切实可行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对该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全面监管和控制,具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全方位还原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一方面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注重对项目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其工程项目的管理效应,从而达到促进该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目标。然而,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管理模式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加强。 2.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项目管理模式设计方面整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例如自然风格的设计模式、规则性风格的设计模式、多层次风格的设计模式以及综合性风格的设计模式等等。不同的设计模式很好的体现出了不同地区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体现出了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形象。通过这些特点鲜明的设计模式,不仅可以使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建设完工后能够招揽到更多的旅客参观,同时还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管理环境,提高项目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具体如下: (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对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但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都不甚完善,对该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合作,才能保证该项目管理和运行的顺利进行。但就目前的普遍现象来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各管理部门之间长期缺乏沟通协调意识,严重制约了该项目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3)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包括项目工程施工分包责任范围模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严重降低了项目管理章程的实施效率。 3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为了适应当代形式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发展的需要,有关项目管理部门理应围绕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对其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力度,从而进一步对实现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的合理化控制。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第一,加强对项目内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缓解部门矛盾,健全项目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切实落实项目管理中的各项方案措施,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第二,政府相关部门须加强对仿古旅游建筑项目的监管职能,健全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法规体系,保证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第三,在保证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提升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例如吸收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增强仿古建筑的历史风韵等;第四,培养和吸收大量资质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仿古景观建筑项目的研究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施工技术方面,加强对于专业仿古建筑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不断提升仿古景观建筑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合理的将现代通风、消防、环保、视频监控等公共设施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保证建筑风格的统一性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时展的需要,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理应大力加强对其自身管理模式的优化水平,完善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协调部门管理,加强政府管控职能,提高项目本身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其施工质量及经济文化效益,不断引导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走上一条规范合理、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并为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 作者:黄元水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要:该文分析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学习兴趣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速写的功能和个性的发展几个方面阐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手绘设计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建筑速写;教学方法 景观建筑速写源于钢笔画。由于方便携带和易于表现,钢笔速写广泛运用于插画创作和设计表现中。当前,高校的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等专业普遍设置了景观建筑速写课程。由于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再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以及计算机在设计中的运用和普及,当前部分学生的手绘设计能力较弱,以往艺术类院校学生突出的手绘技能优势逐渐丧失。通常情况下,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主要是课堂临摹结合户外写生。这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逻辑性和针对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足,导致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与其他设计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针对当前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该门课程多年的教学思考,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景观建筑速写教学: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课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景观建筑速写。通常景观建筑速写课程是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对着教材或者范本临摹,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临摹和写生相结合的方法,由课堂临摹过渡到户外写生,写生与临摹交替进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不同的空间环境,在不同的空间中感受建筑的形态、肌理、光影,观察植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和提升学生的建筑速写水平。教师也可举办小型作业展和经验分享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收获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各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发表速写创作体会和感想。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景观建筑速写。 二、夯实基础 速写是造型艺术,主要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对象,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提炼和概括物象,准确表现物象的特征。这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表现物象的特征。因此,运用线条的造型能力尤为重要。学生要想运用线条准确地表达物象,就需要在平时的课程训练中认真观察、反复练习,做到手眼协调。可以从简单的事物入手,从单体练习过渡到组合练习,由简入繁。如,学生一开始可以进行简单的长方体、立方体、圆、圆柱、日常生活用品等单体和组合练习,再逐步过渡到建筑、植物、景观小品、人物等单体和组合练习,最后进行各种类型的空间练习。基础造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掌握作画方法的基础上,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速写记录和设计表现的习惯。 三、注重功能 景观建筑速写是风景园林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景观建筑速写的定义、特征、分类和流派,认识景观建筑速写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作画的方法、过程和手段,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景观建筑速写方法,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景观建筑速写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速写表现方法,注重景观建筑速写的功能,包括建筑速写的记录、分析和设计创作及表现的功能。建筑速写能够使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加深对空间的理解,激发设计灵感。画面上交织的线条也是设计师思想的呈现方式。在景观建筑速写的练习中,学生应当联系与专业设计相关的素材记录、草图构思、分析演绎以及设计表现的功能,这些功能对学生今后从事设计创作和表现具有一定的帮助,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的重点。 四、个性发展 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不提倡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因其容易导致学生的画面“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质。教师应当合理安排景观建筑速写欣赏课,为学生提供各类优秀的景观建筑速写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优秀的速写案例作为学习范本。景观建筑速写不应拘泥于某种单一的表现风格和形式,任何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师法自然,尊重客观事物和审美规律,在掌握作画方法的基础上,多观察,勤练习,就能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景观建筑速写作品。 结语 景观建筑速写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强调速写在设计中的功能性,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模式化、教条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景观建筑速写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一鸿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园林景观建筑工程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和更先进技术升级完善的时代要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要打造成融合多学科的科学艺术创作工程,方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园林景观建设步伐。本文从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要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四个方面,探讨园林景工程施工技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明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要点,提出施工的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我国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领域能够站在世界先进水平,为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技术重点技术要点技术难点质量控制方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目标来实现。因此,经济建设围绕着“绿色”主题,是我们今后全中国、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宗旨。绿色城市和生态建设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新时期的更高规格的要求。如何做好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提升园林景观建筑质量,在园林景观施工技术上探索升级,是影响景观质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 首先是项目部建设,这是整个工程的总控制系统。管理者同时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在工程进展中,如果项目部掌控得当、管理到位,工程的圆满完成就有了保证;其次是图纸会审。这是整个工程的软实力。也是在工程进行之前的总体设计。会审要结合现场,通过测绘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保证现场与设计完全吻合,准确率达到最高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万无一失;第三是工程管理。管理人员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从行政和技术层面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图纸测绘的数据,严格执行设计方案要求的标准。绝对不能拍脑门自作主张;第四是群策群力。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策划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这时候,绝不能单凭经验不经过团体的论证就随意更改,而是要第一时间对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和论证,经过管理、技术、施工人员的一致认可,方能进行改动;第五是质量控制。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在质量的控制上必须有完善的控制组织框架,做到事前有准备、事中有监管、事后有养护。 2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要点 2.1骨架结构建造技术 在建造骨架结构时,防水工作是关键的一步。如果骨架结构防水处理没有做好,那么后期的施工就受到影响导致延期。为了防患于未然,不论是砖骨架还是钢骨架抑或是混合型骨架,都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技术。 2.2表土回填技术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让土壤保持最佳状态,即保留土壤的养分以利于后期植物的生长。必要时还要将土壤的质量加以改善,深度以80-100厘米为宜。遵循原则有几点:(1)雨后不施工,在干燥的状态下用铲车倒退来掘土;(2)不能破坏团粒结构,可以改良下层非优质土壤后对表层土施工,防止出现滞水层;(3)注意表层土壤深度和排水坡度要自然、高低起伏适当,路沿土壤高度低于路沿石3-5厘米。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决定了园林景观施工的成败,这句话并不言过其实。事先的布局对于最后的视觉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固定物如建筑类可以为定点提供更加准确的精确坐标。严格对照图纸,可采用图纸参照点、方格网法等方法来定点放线植物。如果还是不够精确的话,就请设计师亲自到场来督导定点放线,这样如果需要临时变更,就可以及时有效准确地解决问题。再就是注意放线时植物的品种、规格、流畅性、美观性,整齐又不能过于规矩。如果出现植物放线与图纸设计需要变更时,必须经过客户、管理、设计人员同意方可执行。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随意施工。 2.4植物栽植技术 种植挖穴是在定点放线之后,穴位的大小参照苗木土球大小,深度比土球的高度深10-30厘米,大小比土球直径多20-50厘米即可。穴位多为圆形或者是U型。同时要将穴位中的垃圾或者石块清理干净。种植前要根据植物种类修剪一下,要去除疏枝、病枝、枯枝、密枝等。栽植顺序应按照植物种类有先有后,注意栽植的技术、土壤的干湿、病根据植物的种类不同加以不同地养护手法,最后还要参照图纸,让植物既栽植得当,也要体现景观的美观度。植物栽植技术需要有技术有经验的熟练施工人员来完成。因为其技术难度和经验水平都能让施工来的更快更完善。 2.5养护技术 俗话说,栽植容易养护难。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后期的养护只管重要。在养护过程中,科学的养护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清洁工作。都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例如植物载重之后,是先浇水还是先施肥,修剪枝叶如何才能得当,枝叶密度是否合理,病虫害的防治是否到位,都是个技术活。如果确保植物不因水分多少而死亡,就要密切关注植物的和土壤的情况,还要对植物的枝叶及时加以修剪。时刻关注病虫害等问题,保证植物在栽种后能得到细心的照料以增加成活率[2]。 3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难点 第一,在园林景观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综合素质、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决定着施工质量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技术不到位、思想意识不到位、设计不完善以及管理和技术团队执行力不够,都可能会造成施工的进度收到影响,上述施工重点和要点中提到每个环节,如果没有严格遵照施工要点和标准来执行,都会导致施工建设最终难以达到合格;第二,园林种植的定线、挖穴、修剪、栽植、养护这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不按标准执行,就会造成土壤的质量、植物的生长出现问题。导致前功尽弃,工程失败[3]。 4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方案 4.1园林景观施工工程在设计会审上要做足工作 图纸完成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交接时要尽可能地详细讲解,确保施工人员了解设计理念、思路,既要保证施工到位也要保证景观美观。 4.2确保施工队伍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水平和对图纸的高度执行力 园林景观施工也是一项再创作工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素养以及文化修养,是无法很好地胜任这个工作的。因为在选择施工方的事后就要多方考察其专业度、业绩以及队伍培训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4]。 4.3施工完成后,专业详细的验收工作室重中之重 验收监理人员要从始到终地监理工程,监督工作进程、检查施工工序、查验施工材料、督导施工质量,发现不足及时沟通各方会审出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安全、高效、高品质。 5结语 国家确定了绿色发展的大方向,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园林景观工程必然要跟随时代的脚步,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探索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寻求改进措施,既要有技术含量、又要有全方位的学科素养,还要经的住艺术品味的考量。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施工面临的是更高层次的提升,这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努力。新的要求给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园林景观工程领域需要做的是,在已有的优势和成就基础上,致力实践、勇敢创新、追求精品,达到视觉艺术、技术含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趋近完美的境界。 作者:赖建山 单位: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现代景观园林建筑特点分析 摘要:介绍了园林建筑的特点、分类以及作用,从立体造型、融合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弊端,并提出了园林建筑的发展趋势,指出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建筑,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1园林建筑与景观园林 园林建筑是利用有限的空间以及自然资源,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模拟出来。它需要人为的加工、提炼以及创造,源于自然而胜于自然,全面综合了人工美与自然美,并使之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绚丽夺目的环境空间[1]。各种规模的园林在内容上繁简不同,相同的是均包含了水体、土地、建筑和植物这四种要素。园林建筑是造园要素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形式上独具一格,具体说来,它是出现在城市绿化地段和园林范围内供人们休息和观赏的一类建筑物。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并将园林的各种环境友好结合,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园林建筑出现了“城市景观”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概念性名词。园林建筑被看作是景观园林的构成要素,它不但要具备各种实用功能,而且要体现它的景观功能。它在景观园林中具有主体性的功能,但是要充分结合其他元素才能呈现出整个景观园林的优美风貌,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被指定为园林构图的核心[2],在全园景观的展现中起着统领作用。园林建筑跟其他建筑不同,因为园林中包含了精细巧妙的园林建筑,更凸显其特色,只有具备完备的功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游玩。如今的景观园林风格各异,有的豪华壮丽,有的幽静淡雅。园林建筑是景观园林的“心脏”,它本身的风格支撑着园林的整体风格,倘若园林建筑豪华、优雅,那么园林会相应的豪华、优雅。同时,园林建筑并不能脱离风景和园林而单独存在,假如缺少园林和风景,那么就根本没有园林建筑这一概念。此外,其他建筑也许能够以单独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园林建筑却不可以,它一定要每时每刻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展示其功效,这也是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最本质的区别。景观园林历经数千载的发展与变化之后,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更深层次的扩展,它既包含了“古典”部分,也蔓延到了生活领域。前者主要有私家园林、风景名胜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等;后者有街头绿地、综合性公园、动物园、城市广场以及植物园等。 2园林建筑的特点 1)为游人服务,兼具观赏和被观赏的功能。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而且要遵循园林景物布局的相关原则,此外,还要能从感官上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所以,园林建筑具有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的双重性质,这就意味着园林建筑需要提供给游人动态和静态的景观,并且景色要不断变更,实现移步换景的功效。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国内的园林建筑实施景观构图时,会将自然山水当作主题背景,设置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点缀与欣赏风景。园林建筑包含着自然因素的对立因素——人工因素,可是假如正确处理,也能够给自然环境注入生气,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筑的设置,根据所处的地貌、地形,实现依形就势的整体布局[3]。 3)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造型。当前的园林建筑可以作为空间复合和空间划分的手段,所以在布局时要巧于因借,通过轴线的曲折变换、参差不一,形成鲜明的空间对比,富有层次感。从造型方面来看,园林建筑具有的独特美感主要体现在形式活泼、通透有度、体量轻盈、美观大方以及简洁明快等。它的体态和体量跟环境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和园林特色。 3园林建筑的分类 从功能上来划分,园林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用于服务的建筑物:使行走中的人们获得相关服务的建筑,像茶楼、餐饮店、小型宾馆、食品铺以及公共卫生间等。 2)游玩和歇息性建筑:具有游玩、歇息的功能,并且建筑造型优美,像廊、榭、园桥、亭、花架、舫等。 3)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像游船码头、演出厅、展览厅、俱乐部、露天剧场等。 4)标志性的建筑物:包括标识物、雕塑和假山等。 5)园林中的各种小品:主要对园林起到装饰的作用,特别注重形状上的艺术感,具备相应的使用功能,有展览牌、园灯、景墙、园椅、栏杆等。 6)用于办公与管理方面的设施:有实验室、栽培温室、公园大门、动物园、动物兽室、办公室等[4]。 4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不但要能够投入使用,而且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中的各项需求。因此,可以将其功能分为实用功能与景观功能。 4.1实用功能 园林建筑有很多的观景场所与视点,能够满足游客欣赏各个景点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游玩与休息的空间,还能提供基本的使用功能,像售票、小卖、摄像等。 4.2景观功能 该功能分为四大块:点景、赏景、引导和空间分割。 1)点景功能:点景应融入到自然中去,园林建筑大多数时候位于构图布局的中心位置,控制着整个布局形式。所以,在园林景观的全景构图中,园林建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赏景功能:赏景是能够观赏整个园林的景物,一栋建筑是画面的焦点,然而一组由游廊连通着的建筑物却是一道观赏线。所以还需在建筑设施的方向以及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符合赏景的要求。 3)引导功能:园林建筑有很强的起承转合作用,当人们被某一美丽的园林建筑吸引时,就会不自觉的延伸欣赏路线,建筑往往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4)空间分割功能:园林设计的关键在于空间的组合与布局,通过巧妙安排不同的空间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感官,可以借助花墙、门、庭院、圆洞以及游廊等进行恰当的空间划分或组合。 5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弊端及发展趋势 园林建筑经过不断发展,几乎能够得心应手的把握美感与功能了,但在环境处理和融合两者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如下。 5.1注重平面美感,忽略立体造型 当前由几何图形堆砌而成的园林建筑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在于设计师在对园林建筑进行布局时,采用的是二维的几何图形。通过简单的抽象造型绘制的图案从图纸上看,能够产生好的空间感和形式感,但是没有立体造型,造成不合理的三维空间,根本就不具实用性,哪怕建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效果。 5.2注重形式主义,忽略人和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的园林建筑重形式美感,而轻使用功能,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成分。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时,没有建立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上,而只注重形式美,以至于修成以后根本不能使用。无论建筑在形式上怎么改变,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服务于人们的,假如不具备这项功能,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此外,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成分,违背了自然规律,让建筑变化引领环境空间,颠倒秩序,最后导致美感和功能双失效。我国有关园林建筑的理论不断完善,园林建筑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园林建筑行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园林建筑通常被用作空间复合或空间划分的重要手段。因此,以后园林建筑的发展肯定会更多的考虑空间因素。其所涉及到的层次有: 1)从环境空间出发来进行园林设计的整体布局; 2)从自身空间出发来呈现各种使用功能与艺术美。 6结语 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通过密切结合园林的各种环境,使其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由于时代不断发展着,从而使园林艺术充满了活力,所以园林艺术必将打破传统的范畴,实现新的发展。对于从事园林工作的人员来说,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深刻挖掘园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作为创作的着手点,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取,促进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 作者:牛世鑫 单位:太原市碑林公园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生态建筑学论文 1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在科学技术引领下,现代建筑设计师日臻自觉地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照,他们开始追求自然界所固有的和谐美,并顺理成章通过一系列手段有节制地对其加以修饰,将风景景观用于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中。景观建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正视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回应自然,将自然用于适用它自身的发展之上。在基地选择方面,首先要求详细测量有关地形,勘察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构成因素,之后绘制分析基地自然因素:明确哪些是最佳景色,哪些是不良景色:应保留哪些树林,移走哪些树林;洪水水位是多少;基地中建筑用地合理进出口;强风与微风;基地以外讨厌物的评价和处理。总的来说,景观建筑学更为注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环境固有的景观美进行开发和利用,但其主要着眼于自然景色的保护,并不是从整个自然环境系统上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生态学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以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从而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和利用,.使其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原则,从而创造出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建筑生态学在三方面与风水理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第一,建筑生态学提倡合理地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之美,衬托建之美,通过建筑,将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风水倡导人地协和,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在山水上做文章。第二,生态建筑学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思想,风水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造,还引导人们如何种植,如采掘,如何保护形势、保护山水、保护生态和自然。第三,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和规划设计建立在将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是人、建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目标是寻求、创造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风水要求建筑、园林、目的的规划布局与地形、风、水的运作相联系,这其中蕴藏了非常深奥的精神感应,生态筑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有机观。 2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回归 风水不仅体现在建筑、道路、乡村、坟墓等的选址、装饰、空间组织和布局中,还体现在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意向和文化取向上,而且风水学中的很多论述正被现代相关学科论述。在思想上如何看待自然,在实践上如何通过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获取最佳生态效益,这是风水的生态内涵。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建领域中出现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思想,这就促使建筑设计师改变物质、有形、硬件的建筑眼光,开始探求从建筑上继承无形文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风水中关于建筑与人、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就发挥了绝妙作用。然而历代甚至现代民间应用的风水与风水本身的自然科学本意和价值相违背,人对风水的认识也由此陷入了迷信的窠臼,而风水与建筑规划设计、布局等工作本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由于目的、需求不同,风水和建筑规划设计被割裂成两个对立面,很多人总在试图绕过风水,深怕沾染封建迷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规划设计、风水各执一词,制造形体诡秘、靓丽却有扭曲、变异,这样的建筑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实现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真正回归。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建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从风水理论来看,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筑是否处于一个“阴阳枢纽”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而选择阴阳枢纽,需考察生气,辩证方位,这种选择方法和过程从本质上兼容了与现代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相符合的内涵,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分析和选择环境的主旨不谋而合。另外,依据风水理论,对于建筑的经营,不论是坐向方位,还是规模大小,亦或是内外空间的界合和沟通,应与大自然景观、环境相称,通过对“生气”的细腻处理,使自然参与到建筑规划中,最终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运作。我们应通过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和客观评测寻找生态建筑学与风水、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交集,同时,剥除风水理论中不严谨、不科学内容,用科学的眼光从传统风水中获得具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规划设计依据。基于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必须合理认知地域的地形,寻找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的共同点,并找出气候环境上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共通,从建筑整体朝向、建筑设备上的设施、建筑内部功能格局、细部设计等方面考虑,实现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融合和补充。 3结语 总之,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研宄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打破思想误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风水自然、和谐、平衡的原则,以该原则考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周围环境本身的自然条件,结合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风水学理论,对不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改善,建立起人工生态系统,以其健康的、和谐的、物质的交流,力争达到最优关系。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论文 一、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现状的思考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也在不断进步着,其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过多的借鉴与照搬,缺乏创新性 中国目前的景观建筑设计很多的是为了设计而做设计,经常由于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短期内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既没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又没有从实质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鉴国内外做的较好的景观设计,使得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三、结论 虽然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在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技术手段的发展上还需提高,对要把人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但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的气候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造园史,具有独特的园林文化,这些都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文通过对中山岐江公园案例的分析,给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与保护资源;能够重视社会文化的作用;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能够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景观环境。 作者:王伟唐莉英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设计中景观建筑的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周妩怡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有园林景观的地方就少不了河流,因为河流起到调节气候,湿润空气的作用,要想让人们靠近河流,呼吸其中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氤氲,最佳的方法就是要在河流上设计一座桥梁,一方面提供了观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桥梁作为建筑景观的渲染美景的艺术效果,达到交通与艺术欣赏的融合,在规模比较小的园林中,经常把桥设计成划分水面的景观,以此来扩充景观的面积,增加景观的层次性,有桥的水体通常能够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感与空间感,突出水面的幽深与悠远,小园林的桥可以设计成质朴、精巧的拱桥,并与河流的水面十分接近,让游人在观赏园林的景观中,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效果。 如果是大型园林,桥则要作为整个园林景观的一个标志,桥要被设计成与整个的园林景观想呼应的人文景观艺术,桥体的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为了丰富景观的效果,可以把桥的形状设计成为具有丰富形状的人文景观。这样的桥体可以设置在悬崖上方,腾空而起、衬托出山的陡峭与幽深,水的广阔无边。 例如:在杭州西湖上有一座中外闻名的断桥,这座桥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关注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古代的关于白蛇传的传说,但是更多的则是他的外形与位置的设置,断桥设置在西湖上,在西湖的美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优雅,有人站在桥上可以尽情地欣赏湖上的美景,达到自然之美与人文欣赏的有机融合,这就发挥了人文建筑的景观作用,与使用作用,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廊是一个狭窄的通道,他起着链接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作用,廊不仅能够为游人提供休闲的功能,也发挥着交通的重要作用,廊是一个过渡性空间,使园林景观更具有空间性与层次性,游人走在游廊上,悠闲地看着眼前的景观,一步一景,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游人在不同的季节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延长了顾客的观赏时间。 同时游廊由于具有遮雨、遮阳的作用,能够达到对游人的保护,岭南地区的四大名园之一的“浣红跨绿”桥廊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游廊景观,这个桥廊的前面与后面各有五级台阶,在桥的下面有一个石拱卷,在桥的前面与后面的两端分别有游廊相联系,当游人置身其中欣赏景色时,可以依靠着栏杆,稍微休息一下,以此来体会到游廊为人们带来的温馨。 园林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他涉及到宏观上的把握与微观的设计,在园林中设置建筑景观,以此提高园林的可观赏性,建筑是静态景观,然而自然风景是动态景观,在这样的动静结合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景色的层次之美,空间之美,在建筑中观景,将感情融入于景观的观赏。 景观建筑论文:韩国建筑的自然观思考 本文作者:莫娜、刘勇、张伶伶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风水理论的应用体现着韩国先民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利用,使其为建筑及景观提供庇佑。以韩国景福宫为例,景福宫作为群体建筑极为讲求风水理论。景福宫重要的宫门,宫殿分别对应相应的方位代表着不同的风水意义(见图1-3)。建春门、迎秋门、光化门、神武门分别对应建筑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勤政殿则位于中央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见表1-1)。从表1-1中显示,建筑不仅被赋予风水的意义、季节意义,还被赋予了人格意义。这无疑受到了中国儒家信仰的影响。建筑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信条相对应。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譬如中国侗族村寨鼓楼被赋予的仁、义、礼、智、信等意义。 自然对建筑与景观的庇护作用对于韩国传统村落的形成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韩国传统村落的形式一般较为有机,相较于中国的传统居住建筑则没有突出强调的院落轴线。村落中的居住建筑更近似于自由散落式的布局形制,而且建筑的平面比较简洁(多为“一”字型或“口”字型)。居住建筑本身取材于自然,其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天然的干草、木材以及石头等,使得建筑形象浑然质朴。如图1-4所示的京畿道口字型民居。其屋顶采用的建筑材料即为干草,建筑布局形式近似“口”字型。建筑与朝鲜农妇用于头部负重的草垫极为相似(见图1-5)。这种草屋是古代朝鲜最为普遍的民居样式,选用稻草作为材料的茅草屋在中南部一带以及济州岛等区域比较常见,皆为就地取材的缘故。 建筑与景观对自然的装饰 随着高丽中后期真山真水式造园思想的逐渐出现与流行,孕育于朝鲜半岛内部的韩国传统景观营造则呈现出以自然山水为主导、少加或不加人工干预的特征,即一种“无技巧的技巧”。[1]165这种“低技的技巧”即其建筑与景观取法于谦逊的融于自然的生存姿态,遵循着装饰自然而非改造自然的原则。譬如在寺庙景观中,寺庙建筑群藏于山麓点缀于自然环境之中;而深入寺庙景观其中,一亭、一榭掩映其间与池水小潭成趣,对自然的装饰是有度的。韩国著名的寺院公州甲寺、海印寺、顺天松光寺等大都坐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对于自然山水地的选址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景观的经营亦追求装饰自然的效果。而士大夫文人园中亦深得此法之妙。譬如作为朝鲜时代最著名的梁山甫之潇洒园,其规模较大是自然山水式园林的代表之作(见图2-1)。景观中建筑、天然石块、溪流、树木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人工园林要素不多[1]172。 作为规模较大的离宫别院的营造仍然能够体现装饰自然的精神。“除了作为正宫的景福宫外,朝鲜王室在汉城内还建有很多离宫别苑,规模较大者如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庆德宫、仁寿宫等。这些离宫别苑受礼制的约束不再那么强烈,因此高丽中后期以来发展出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在这些别院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昌德宫的后苑即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1]168”虽为宫苑然其建筑与景观在自然中仍不失谦和,不乏小巧而质朴的建筑点缀其间装点着自然环境,平添了传统景观的人文情趣。以昌德宫为例,其中具有多处精心设计的亭、台、轩、榭或立于池畔或置于林边,如爱莲亭、清漪亭(见图2-2)、观览亭等。其中清漪亭的设计风格也显示着浓浓的韩国民族气息,无论是其尺度还是装饰风格都设法融于自然,装点自然。 建筑材料自然形态的保存 在建筑材料方面韩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歪材正用”。不加修饰的建筑材料被直接地运用到建筑之上,体现着韩国传统建筑的朴拙之美。较为普遍的做法体现在柱身、柱础、梁架以及台阶等处。韩国传统建筑对于柱子的用材较中国传统建筑要“随意”。木材多是一些不加修饰的,保留木材原本样态的做法。如图3-1所示的寺庙建筑的外廊柱子采用的就是一些能够清晰看出树木的生长印记的木材。这样的柱子质朴而尽显着禅意,因此在韩国的寺庙建筑中较为常见。这样的用材存在木材的使用受限的原因,但是不乏用材的智慧。韩国传统建筑的梁材也较为自然,不刻意取直(见图3-2)。这样的实例在同为木构架体系的中国与日本也能见到。譬如日本京都的桂利宫的梁架也是采用的较为自然的木材,没有经过人工的雕凿处理,保留了木材原有的质地与样态。在中国陕西韩城的文庙建筑中的梁虽然经过粉饰,但是其形态仍旧是木材的原有形态(见图3-4)。可见这样的做法在木构架体系中还是较为普遍的,但是在不同区域对木材原有形态的保有程度不尽相同。在韩国木构架体系中此种对木材“歪材正用”的做法更得天然之趣。 对于石材的运用,韩国建筑则显得更为随性洒脱。一般将处于自然形态的石材直接用于柱础以及台阶等(见图3-5)。形态各异的石材用于柱础使传统建筑增添了生趣。此种实例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亦能找到,例如苏州园林景观中的留园中就存在用自然形态的石材做台阶的实例(见图3-6)。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追求自然写意的风格不无关系。在中国的官式建筑中这样的例子比较少见,而在韩国传统建筑中这种运用石材的做法则较为普适。在寺庙建筑、景观建筑、民居建筑乃至官式建筑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无论是对木材的“歪材正用”,还是对天然石材不加雕饰的运用无不体现着韩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特性的敏感体察,以及偏好材料天然质感与肌理的建筑审美倾向。 结语 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营造讲求与自然的融合,重视风水向自然寻求庇护;建筑做法更为“随意”,保留着材料的朴拙美感;建筑内部空间灵活自由。韩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木构架体系。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营造皆奉行朴素的自然观,其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趋向自然的建筑装饰取向,皆不逊于中国传统建筑。 景观建筑论文:义乌市建筑景观特色探析 本文作者:吴赛男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形成是靠各个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来完成的,对于城市传统建筑来说,在建筑间起联结作用的空间景观特征要素在形成整体景观特色中起着纽带作用。但是,整体性也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相同或雷同,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同样是景观特质的重要方面。这些特征要素由于各类街区的场所、功能不同,常常会显示出风格各异的景观结构形态,但在多样、混杂的背后,又同时蕴藏着共同的、一致的景观构成元素,成为有机联系的纽带;并以某种空间排列的隐性次序(如韵律方式),形成相互融合的均衡整体。此外,城市建筑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缓慢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会在它的建筑细部特征与街区空间特征上留下烙印,产生多样的建筑景观形态和风格,显示其历史的积累与变迁。因此,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应该是多样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应不光局限于单体建筑的保护,而需要把它放在整个城市的环境背景之下,才能确保我们的保护活动产生与原有建筑景观相协调的作品[1]。 义乌历史悠久、文脉流长,有着灿烂的建筑文化,从干阑式建筑到砖瓦院落式建筑,从砖木构建筑装饰文化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渗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观,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向人们讲述着义乌的沧海桑田,这正是需要保护的建筑精髓。 义乌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以天井院落式为主,三面房屋一面墙或是四面房屋把建筑群体闭合成一个规整的矩形,中央留出一个天井,形成半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天井不仅满足了通风、采光、气流交换的作用,也是人们主要的活动空间。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不论是豪门大户的宅中花园,还是小户人家的庭院,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建筑整体构成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廊道在义乌传统建筑中也非常多见,人们一般会在各厢房之间重重设廊,且纵横贯通,有利于组织穿堂风。对于二层的居住层常常会设置半开放的“望廊”,“望廊”又多与一层的堂屋连接为一体,于是堂屋也成为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此外,在公共建筑当中“廊桥”“亭台”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为人们遮挡风雨,而且为人们在开放性空间中营造了半私密性的区域,便于人们的交流。由于厢房内宅是家庭居住生活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廊道、天井、亭台形成的半开放空间可以很好的完成从私密性空间到开放性空间的过渡,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者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这些半开放性空间的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它不只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义乌传统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具有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特点,颇具徽派建筑特色。建筑外墙山面的马头墙有五花式的、三花式的,或是观音兜式,不仅起到了防火的消防作用,又增加了建筑物立面景观美感,并使得整个建筑群落显得错落有致。义乌传统建筑整体色彩以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黛瓦,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具有质朴典雅之美。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也极具当地特色,多以砖、木、石为建筑材料,且无论是普通名宅,还是富商豪宅,或是官宦府第,均采用青布瓦,而不用琉璃瓦。屋面形式采用硬山顶双面坡,清水脊,形成风格统一的屋面构造,与马头墙一起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与义乌的盆地丘陵自然景观相呼应,景观的整体可识别性非常强。这种主张平淡自然的建筑美学观,更与义乌传统商人勤劳纯朴的价值观相呼应。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越高,拜金主义思潮越浓厚,建筑设计中“欧陆风”盛行,建筑色彩鲜艳明亮,与传统建筑文化景观格格不入,这一点是急需扭转的。 义乌传统建筑的装饰工艺性极高,装修特色主要体现在东阳木雕的“清水白木雕”,同时又融合了砖雕、石雕和绘画等工艺形式,重点在厅堂梁架、门面、门窗隔扇以及外檐廊等部位进行装饰,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气候、生活、生产和重要资源条件的装饰模式。建筑的隔扇、梁架等部位通常饰以东阳木雕,不管雕得多精细,一般都不以五彩勾画,木构件用清漆稍作油饰,保持木构件的本色,具有素净典雅的风格,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黄山八面厅这种“满堂雕”的唯美型建筑装饰形式。在建筑的门面、照壁、女儿墙等处常常以砖雕、石雕工艺作装饰,内容题材广泛,有反映戏曲神话题材的人物雕刻,也有表现吉祥寓意的花草虫鱼,更有将反映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劳动场景搬上了画面。“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这是对义乌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最好描述,这些装饰、雕刻把设计者的文化理念融入建筑中,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上,建筑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义乌的这些建筑景观特色元素正是义乌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而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特质。如果历史文化可以不用写在纸上,而是通过秉承当地文脉特色的建筑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文化就能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间延续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特征元素广泛地融入到新建筑中去,使整个传统景观成为一个和谐的、连续的整体,将城市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变化永远的流传下去。 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应着眼于单体古建筑的保护,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整体风貌中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其他的建筑物之间保持有机联系,才能使城市的整体特色得以完善,使得传统文化景观在新建筑、新城市中得到传承。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日趋失去特色的义乌市,如何在城市新建的同时保持与原有建筑、原有景观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保证兼具建筑文化景观多样性和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120名产科住院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近年来,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医院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是通过针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康复以及护理等项目,制定一个具有准确时间要求以及严格顺序的诊疗护理计划,可减少医护过程中的缺漏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1-2]。本研究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孕妇120例,年龄在23-36岁之间,平均为(27.9±2.5)岁;孕周在38-42周之间,平均为(40.2±1.6)周。所有孕妇均无妊娠期并发症,均无乳腺炎以及发热症状。所有孕妇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均签署了医疗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孕妇随机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的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孕妇则在此基础上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前,由科室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临床路径小组,并由医院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对其实施专科培训,主要包括责任心、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医患沟通技能等,以确保临床路径能够顺利实施。针对孕妇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包括医疗措施、检查化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生活指导、运动指导、产褥观察、照护以及清洁消毒等。同时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评价量表,内容包括病房检查、医疗方法、健康教育、分娩检查、睡眠、饮食以及满意度等,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按照路径表执行并做好相关指标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调查患者以及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分析,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以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血量均在400ml以下,均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显著降低,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3 讨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工作更加程序化、标准化,并可协调医护人员之间,医护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可确保诊疗护理过程中关于患者与疾病等有效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2]。此外,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规范医护行为,有效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确保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能够获得持续、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效率,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而随着住院时间的缩短,医疗费用也将降低[2-3]。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及医疗质量,是一种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护理服务模式。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介入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护理人员更加明确当天的护理内容、目的及实施过程,更加科学规范地执行护理项目,并根据护理内容以及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予以健康教育,可纠正医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流程缺陷,避免医护工作缺项或者漏项,优化医护流程。临床护理路径中对于患者的恢复目标以及恢复路径均有明确的记录要求,有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诊疗及护理目的,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了解自身的康复情况,增强其痊愈的信心,并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工作。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及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临床护理流程有着严格时间表以及工作计划表,各项护理内容均有明确标示,护理人员仅需做好标记即可,有效减少了护理文件的书写时间,可使护理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5]。 本研究针对妇科产患者的特点以及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制定详细的住院护理工作路线和表格,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图施护,最大限度地满足产妇的健康需求。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医疗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患者及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可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医护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临床路径护理计划,增强医护患等多方合作,规范医护行为,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并履行患者的知情权,提高医护质量,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分析采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应用以及对产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2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早期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并采用反馈式健康教育,对两组产妇的产后排尿及出血情况、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产妇满意度及出院知识掌握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及反馈式健康教育后4 h内及4 h后排尿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健康教育; 临床护理路径; 产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282例,年龄23~35岁,均为单胎妊娠,入选患者均排除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认知障碍等妊娠并发症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并排除经产妇。将282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138例,平均年龄(27.4±7.6)岁,平均孕周(39.4±2.1)周。观察组144例,平均年龄(26.9±7.3)岁,平均孕周(38.4±1.7)周。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分娩方式、营养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并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并根据产妇在产后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包括如下具体护理干预措施。 1.2.1 产前心理护理干预 包括对产妇积极心理引导,消除不适感,熟悉分娩环境、分娩流程、分娩疼痛及相对应处理措施等。 1.2.2 产程中护理干预 三个产程期间鼓励其适当饮食,对分娩精神紧张进行人性化关心。 1.2.3 产后护理干预 产后鼓励早期排尿及合理饮食,讲解早期母乳喂养及出院后的各项注意事项并做好出院后复查。 1.2.4 新生儿护理 讲解并示范新生儿常规护理操作,并指导如何观察新生儿黄疸、肚脐及排便、排尿情况。为了解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对观察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反馈判断产妇的掌握程度并进行针对性宣教及调整教育方式,确保观察组产妇充分理解并掌握宣教内容。观察组护理措施执行由床位护士完成,护士长随时检查路径指导情况,并进行及时督导及更正。 1.3 观察指标 1.3.1 产后排尿及出血情况观察 两组产妇在分娩后密切观察初次排尿方式及排尿时间,并产妇分娩后出血情况进行评定。 1.3.2 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观察 (1)新生儿护理掌握情况:根据产妇能否独立、部分独立、无法完成及是否可对新生儿情况作出准确判断、部分准确判断、无法准确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差。(2)母乳喂养判断:产妇在指导下能成功哺乳,无乳头破溃等情况出现,为良好;若产妇出现轻度涨奶及乳头破损等,为一般;如产妇产后不能哺乳且伴有严重涨奶,为差。 1.3.3 产妇满意度及出院知识掌握分析 出院前调查患者满意度,并根据产妇能否准确复述、粗略复述、少量复述出院知识将产妇对出院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良好、一般、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排尿及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及反馈式健康教育后4 h内及4 h后排尿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情况 对照组7例对新生儿护理掌握为差,观察组均为良好及一般,差为0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满意度及知识掌握情况 对照组对127例对护理评价为良好,17例为一般,观察组135例评价为良好,9例为一般,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医院最早提出了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对住院患者依照医疗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同时鼓励患者及家属等主动参与医疗护理工作,并积极进行出院后健康教育工作[3],因而护理方式由既往的被动接受模式转变到主动参与模式。 自从该理念引入我国以来,对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分娩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常会对产妇带来一系列的精神及生理上的应激,处置不恰当,则可能会加重应急源所致心理及生理反应,因此,有必要针对产妇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有效的产后护理。 由本研究发现,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并行反馈式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进产妇排尿并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并明显减少出血的发生。了解产妇知识欠缺所在,并进行反馈性的健康教育,可消除患者紧张感以及生理、心理应激,对减轻产后排尿障碍并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有积极作用。同时该护理方式可促进对新生儿护理的掌握程度,并改善母乳喂养情况。行之有效的反馈式健康教育,对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哺乳率低下,产妇护理经验不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4]。 同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缓解目前医疗工作中紧张的医患关系,建立医患信任及和谐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护理工作主要是为存在自理障碍的人提供帮助性活动,护理路径可系统化的对产妇进行护理,同时通过反馈式健康教育,增强与患者沟通,有助于了解产前、产中及产后存在的主要心理及生理问题[5],及时满足产妇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生理以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同时达到产妇自身需求并实现独立完成新生儿的喂养、观察、护理,较为完善的完成向母亲角色的转移[6-10]。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本院研究对象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之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总结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总结资料及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实验组;对照组的住院天数显著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低于实验组。结论CNP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随之而来的是极高的可行性,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妇产科;应用及效果 近年来,社会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住院期间的治疗方式与护理方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临床护理路径(CNP)作为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目的导向式的护理新模式一直受到医务界的持续关注[1-2]。我院的研究对象是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初次产褥期妇女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在常规护理之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总结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本院研究对象160例,年龄23-35岁,妊娠38-42孕周,都是初次产褥,产程都正常,在分娩2h内出血量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的8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依据患者的病情沿用传统的产褥观察表进行护理。实验组的80例患者先通过对护理程序的评估,将所有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制订适合本科室的护理路径。前期实验组医务人员对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并参照学术界成熟的医疗护理常规方法及执行标准[3]。根据患者的需要,治疗和护理的特点,归纳总结可以使用的护理经验,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护理流程(医疗措施、实验室检查、产褥观察、饮食、睡眠、照顾、清洁、健康教育、产妇满意度)为纵轴,一定要标出护理目标及护理记录,以时间框架为横轴。 1.3评定标准根据汇总临床护理路径表和每天的护理记录,评判标准的主要指标包括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护理质量、产妇满意度等。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总结资料及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住院费用为(2396.65±515.88)元,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5.25±424.14)元;实验组的住院天数为(4.24±1.54)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4±2.56)d;患者满意度(99.68±1.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22±3.87)%。两组均处在满意度比较高的水平并无明显差异见表1。 3讨论 3.1开展CNP的意义在整体护理病房开展CNP,医院通过多专业和多学科的医护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密切,避免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的话题少的问题,保证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的连续性,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护理活动的标准化和程序化。CNP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另外,临床护理路径表不但提高患者满意度还增加患者的健康知识,患者懂得健康知识后就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这样就可以达到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 3.2临床护理路径的可行性本次研究临床护理路径项目的制定实现了把被动观察生理指标变为主动按项目询问、诊查,发现异常的可能性提高了。新时代的家庭生儿育女不再有传统的世俗观念,完全符合国家所倡导的观念,也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医护人员按照制定的项目和统一的标准去执行,这样就可以避免没有责任心和水平差的医护人员,更不会遗漏项目。此项研究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购置和成本支出,只要让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即可,在各级医院均可推广。 3.3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效果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为了提高卫生资源使用率和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褥期妇女中使用,传统护理模式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证明了临床护理路径在正常产褥期妇女临床护理过程中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 4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需求。CNP是“以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5],这正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医疗护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临床护理路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这一现代医学模式.是医疗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观念的体现[6]。因此,CNP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好,随之而来的是极高的可行性,值得广泛推广。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我国实践的进展及在产科的应用 摘要 通过对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回顾了临床路径中的护理路径在我国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在产科的实践情况,探讨了其在产科护理应用中的成果,认为其在我国医疗领域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仍有成长空间。 关键词 临床路径 产科 护理 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共同针对某项具体的诊断或手术而制定的最恰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并减少康复延迟和医疗资源浪费。近些年,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和单位对临床路径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制度,医院尚不能全方位地开展临床路径,但护理学方面却与时俱进地将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并引申了临床护理路径概念。健康教育路径和护理路径统属于临床护理路径范畴。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工作的一种工作流程,它是指在特定病种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按照标准程序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规范模式[1],它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多种专业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它以时间为横轴,护理流程为纵轴,将具体护理操作、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等融合成整体的护理计划,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2]。是整体护理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和体现。国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流程,它可以通过既定的标准化流程规范操作,对护理问题进行正确评估,加强护患沟通,构筑护士的主动服务平台,并且能够极大地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在我国,多家大医院的许多专科都在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四川华西医院自1998年开始以护理人员为中心试行临床路径,现已有33个病种及手术在6个科室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4]。李艳萍应用临床路径对阑尾切除患者实行健康教育[5],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整体素质等。郭兰青等[6]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利于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满足了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顾晓菊等[7]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达到满意护理效果。单春剑等[8]按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全程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近5年来,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中应用尤为广泛。俞颖[9]等应用临床路径对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规范了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和相关技能。张颖[10]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护理中发挥重大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为出院后母婴照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产科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一般方法如下:①制定路径表格:临床护理路径的程序是面向护士和产妇共同开发的,因此在设计程序时不光要考虑医疗服务内容,更要重视当地产妇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和特殊风俗习惯。临床护理路径程序按病程大概可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按内容可分为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顺娩临床护理路径表、剖宫娩临床护理路径表、母乳喂养及新生儿临床护理路径表。总体参照临床路径实施手册[11],融合各医院的临床技能和经验及当地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②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产妇入院时首先由当班护士按教育路径进行入院教育,并进行初步评估,根据病种选择后续的护理路径。同时责任护士根据不同病程阶段按照各路径表格进行一对一实施路径,每一部分完成后由实施护士和产妇(家属)共同打钩确认以保证护士和患方已按章完成路径内容。对未实施的内容则在表格中记录原因及补救措施,及时予以落实。③临床护理路径的终止及变异纠正:当所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完毕后,产妇出院,临床护理路径正常终止。若住院期间产妇出现非预料性事件且不能回归现有的路径时,临床护理路径非正常终止,并由当班护士记录终止原因。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在工作中发现实际操作偏离原有的标准程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及管理部门不断地修改及完善程序,使其与工作实际更加贴切,流程更加科学。变异的纠正也是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发现在产科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有以下优点:①孕产妇对孕期保健及产后康复、新生儿护理等知识都有着较高的需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最多,护患关系冲突也不少,而且原因很多,如何处理好护患关系,已成为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2]。研究表明,在护理工作中正确应用临床路径是更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3],在产科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无疑增加了护患沟通,增强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进了健康教育的效度[14]。健康教育路径可使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和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限性,周而复始地成为护士的一种自觉行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可以协调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15]。宋成辉[16]通过临床应用的对比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妇母乳喂养和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产妇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②临床护理路径可指导护士完成健康教育,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健康教育者有明确的目标,产妇也能根据护士的宣教,履行遵医行为[17]。临床护理路径使产妇明确预知每天治疗和护理内容,提高积极性,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18]。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和宣教中,既治愈或缓解了病情,还学到了预防保健知识,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增进了医护患间的沟通;保护了医患之间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有效监督,有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19]。③优化了护士工作的流程,简化了步骤,“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护理记录表格,仅在患者出现特殊病情变化时,才用“×”标记在相应内容处注明,也只有在出现“×”后,才需要在护理记录中记录有关问题,其余无特殊变化时,一律在临床护理路径相应内容上表示“√”即可。这样保证了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护理记录简单易行,护理计划不用每次书写,缩短了记录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④大部分护理人员由于专科知识较为薄弱,一味执行医嘱,向孕产妇传授健康知识的意识不强。而且由于工作经验、能力水平的差异往往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及连贯性得不到保证。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了护士的行为,使当班护士及责任护士知道做什么、该怎样去做,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即使当班护士不在,其他人员也可根据路径表格了解到哪些已经完成,哪些需要补充,也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加强。特别是在训练新进的护理人员时,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其在短期内掌握医护规范和诊疗护理程序。有效地规避因能力欠缺和服务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医疗风险。⑤朱小青等人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优化了孕妇住院路程,规范了医疗护理操作程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20]。另外,单病种付费制度很适合基层医院的运作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护理的质量,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了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达到了既让患者享受优质低价的服务,又扩大医院收容,增加医院收入,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双赢。所以,临床护理路径的完善也是单病种付费制度在临床推广的前提和保证。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国内许多大型医院已经被证明是科学的,正如本文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均为成功经验的总结,在产科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多见于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性医院,目前基层医院产科对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的报导文献尚缺乏。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型医疗单位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总结并根据实际移植到基层医疗单位仍值得探讨。 产科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影响 【摘要】 目的 在产科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2例,剖宫产28例)为对照组给予优质护理。随机抽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8例,剖宫产22例)为观察组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产妇同种分娩方式的平均医疗费用、住院天数、及两组产妇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护理质量达标率。结果 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减少,产妇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护理质量达标率明显提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产科;护理工作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手段为纵轴,制定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1]。自2009年12月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我院产科自2011年9月开始将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两个单病种实施CNP,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8例,剖宫产22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初产妇100例(其中自然分娩72例,剖宫产28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22-33岁,平均27岁,孕37-41周,单胎头位,无妊娠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优质护理,观察组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 加强护士培训,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1.2.2 制定合理的CNP表 根据产科护理工作要求及产妇住院期间的需求,以严格的时间为横轴,以护理流程为纵轴,由科主任、护士长、病房护士及产房助产士共同参与制作出临床护理路径表。 1.2.3 严格按照CNP表实施 责任护士每日按路径表上的内容,根据病情需要采取护理措施与健康指导,并评价每天的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每个病人的CNP使用是否适当,未出现变异的,将已实施的内容打钩并签名,出现预测差异者进行早期干预,做到尽量不影响原路径的进行。 1.2.4 临床优质护理路径具体内容 ①入院时宣教及护理: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做好入院介绍、护理评估,完善产前相关检查,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协助产妇生活护理,给予心理护理,并进行安全教育等。完善剖宫产术前检查,做好术前各项准备,手术室护士与责任护士详细交班并签字,执行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②产前指导及护理:产前与产妇交流了解待产期间的心理,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指导产妇饮食,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胎心音变化,并做好卫生处置等。③产时护理:对自然分娩者实行导乐式陪伴分娩方法,指导产妇分娩时如何正确用力,耐心解释在产程中出现的各种疑惑及顾虑,为产妇提供连续的心理、生理上的支持和帮助。④产后与术后处理:严密观察产妇及新生儿生命体征,产妇阴道出血及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观察排尿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进行饮食指导,协助新生儿早吸吮,告知母乳喂养方法及好处,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新生儿护理、沐浴、抚触等。观察剖宫产术后切口敷料情况及切口疼痛情况,密切观察有无腹胀,肛门排气后指导进食。⑤出院时指导:协助产妇办理出院手续,进行出院指导,嘱其注意休息及个人卫生,告知产褥期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定期复查。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出院后科室电话回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与x2检验。 2 结 果(见表1、表2) 两组产妇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满意度、母婴保健知识合格率及护理质量达标率均有差异(P 3 讨 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住院期间的时间为主线,将整个护理工作科学地分布到这一时间线上,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能够得到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服务[2]。随着国内外对CNP的研究和应用,大量结果显示CNP对护理学发展、对医生、对病人、对医院管理及对卫生经济学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本观察结果表明: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采用CNP可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并促使患者满意度上升,健康教育合格率得到提高,可以保障医院护理管理的有效进行,增进各方面的沟通,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性改善。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 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工程人才的社会需求,根据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需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形式进行深入探讨,为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成功转型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关键词: 农业工程;培养模式;人才需求;教学改革 一、引言 从目前的发展程度看,国内农业工程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还很大,而导致国内农业工程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匮乏。2011年,在全国高校农业工程学术交流会上,专业人士就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化人才结构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必须及时改进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结合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国情,调查农业工程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模式,为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农业工程人才提供重要依据。 二、现代农业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 根据当前各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结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人文素养在影响人的思维意识的同时,指导人的行为举动。 (2)创新精神与能力。创新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源头,正是在创新的推动下才有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有了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专业视野广阔。拥有广阔的专业视野,就能拥有丰富的灵感与开阔的思路,这类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也特别强。 (4)实践能力强。不少用人企业反映,从大学招的新人数量虽多,但是大多只具备理论素养,实际动手能力却是捉襟见肘,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 (5)自主学习能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还需要加强实践学习,所以是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可以反映个体发展空间大小。 (6)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农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农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工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技术设备、型号规格、检修维护、经营管理基础,能有效利用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总之,现代农业对农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培养模式复合型、所学专业综合化、实践教学大比重。显然,目前的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无论从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上都难以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农业工程本科教育必须从人才结构类型出发,调整具体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且符合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工程人才,已经成为摆在农业工程本科教育领域的紧迫任务。由于技术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目前国内水稻机械化种植覆盖率仅有16%;因为技术不足,设备短缺而耽误干燥处理,导致将近10%以上的粮食损失;而且,国内油菜种植面积也在大幅度缩水。引起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中人工成本份额太大,几乎超过60%。诸如类似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专门人才进行研究,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学科实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和改造原有农业工程所涉及的专业,以“基础扎实、途径宽、素质高、实力强、适应性强”为准则,突破专业局限,打造农业人才“大工程”培养规划方案。优化培养规划,在已有农业工程的结构下,整合基于机械工程、环境与能源、电气与电子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全新的专业平台。同时,在农业工程本科专业中,采取分型培养模式。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在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采用分型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它以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坚持理论实践相统一、教学科研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探索能力。教学团队建设以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为主,打造“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种性质的教学组织,适应不同人才的培养需求。前一种教学组织的构成人员主要是专业的教授和副教授。在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机械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导师负责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科研活动。“工程应用型”教学组织主要由操作技能娴熟、理论基础渊博的教授、副教授和工程师构成,在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办学中,坚持每个学生配置两个导师的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力度,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副导师,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技术集成、技术移植与技术实施能力。鼓励支持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三下乡”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导师组和研究组织的体制。选择不同年龄与研究领域的教师组成导师组,由导师组成员与优秀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形成研究组,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下,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增强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为了培养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人才,提高农业科研生产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第一,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具备一定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向,在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第二,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将单纯的黑板式教学转变为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为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四,将理论学习为主转变为理论、科研、实践的综合性和平衡化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科研力度,调动学生自主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这能让学生学有所用,以用促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注重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具体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思维模式、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必须结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够实现教育目标,为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充分发展做贡献。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大高校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加深高校与企业的进一步联系。在为学生安排学校科研导师的同时,也应在企业内部为学生安排专门的企业导师,让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练习,使得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用实践丰富理论基础知识。另外,科研工作人员也应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一起构建紧密合作型的研究开发中心,举办专门的技术创新活动竞赛,将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活动与企业发展、农业发展相联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四、结语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大量的创新型现代农业工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农业工程人才发展的社会需求,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作者:李星恕 熊秀芳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完善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农业工程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涉及广泛。在具体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1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先由教师提问,学员小组讨论回答,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问与答”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设置难易兼顾的问题进行讨论,当学员无法回答时,则应进行引导。该方法简单实用,有利于加深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作为基础教学形式融入到其它教学方法中。 1.2比较式教学方法从农业工程设计的目标、功能、技术要点等方面来看,相似的案例不在少数。通过选取一些相似案例,分析它们之间不同点,在比较中鉴别各类方案的优劣及其内在原因,可以激起学员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种工艺方案的特点及适用性。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农业工程领域的问题往往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适合开展案例式教学。采用该教学方法时,由教师提供案例并提出问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点评。该方法通过具体的情境将学员的隐性知识外显或把显性知识内化,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重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充分挖掘并提升学员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1.4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无法经常将课堂搬进农业工程现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让学员足不出课堂就能体验到工程现场一样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将农业工程建设过程制成照片或视频给学员观看,给学员以直观体验,从而丰富课堂内容,使学员印象更加深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除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以外,还有探究式、直观式、延展式、跳跃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往往互相融合,组合使用,采用模块化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农业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密切关系。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2.1替代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教师设立学习目标并安排教学,属传统教学策略。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一般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优点是教学推进快、效率高;缺点是学员自主思考时间少,学习深度不够。 2.2自主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自主安排学习。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较强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先让学员自学,然后重点对自学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 2.3评价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给予学员自我肯定的教学策略,具有广泛适用性。教师通过对学员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调动学习热情,增强进取心,对学习起到催化促进作用。 2.4合作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小组学员共同设立学习目标,互相配合,联合开展学习。主要适用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一些实验环节。优点是可以发挥学员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促进问题的解决;缺点是当出现分歧时容易产生内耗,降低学习效率。 2.5认知学徒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在现实中观察教师活动,并通过模仿进行主动学习。优点是学员可以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得到教师有力的支持,缺点是过分偏重于实际操作且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其主要适用于农业工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农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农业工程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后续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优化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员运用农业工程技术来解决农业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作者:尤滨乾金雪江裴新华单位:海宁市新能源技术服务站斜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农业工程论文:现代农业工程领域的学习发展 1研究方向 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目前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又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所使用的具体的农业生产机械;另一方面指用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农产品的路径、步骤和措施,及其统筹、推广实施、维修配套等。 (1)农田水利工程利用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手段相结合来保持土壤良好的特性,防止土壤水份、肥力、气等流失。 (2)土壤管理工程依据国家对农田的管理纲领及发展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开发,以减少土壤的过度使用。 (3)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农副产品的加工提供良好的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三点:①作物生产工程:是指应用地膜,温室大棚等设施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②牲畜禽类生产工程。是指对牲畜禽类等进行棚舍的建设和改造等工程。③农夫产品贮藏工程。是指利用恒温库,常温库,低温库等对农夫产品进行保存的技术。 (4)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是一些农夫产品加工的总称。对农民劳动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来提高工程科学在农业中的利用率。乡村农民劳动者可利用的的志愿主要有、生物能源、水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矿产类资源、地热能、潮汐能等。 (5)农业电气自动化工程农业电气自动化工程是农民劳动者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应用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主要由电气设备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电器设备的安全应用与管理等。农业工程相关技术除上述所描述的内容外,在改革开放后期,西方国家的农业相关的专家把更多的先进的工程类技术应用到农业工程中去,使农业工程学科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主要内容:①农业生产上对于计算机单片机等的应用,主要应用与对农业生产数据的处理、计算、调整及对紧急情况进行预处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②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等学科成为了农业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基础。流体力学可以更好的研究土壤等的物理特性,使拖拉机在播种,耕地,耙地,施肥可以更加有效,并且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地犁和旋耕机等机械。工程热力学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可以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③设施系统工程可以使农业生产目标更加明确,可以更加有效的,更加有针对性的的进行工作,可以节省更多的劳力和物力。④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在各种需要农民劳动者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的机械上,这样可以使操作者操作的更加方便,灵活,可以使操作者在操作时更加舒适,可以使操作者减少操作带来的疲劳感,减少一些操作者一贯的职业病的发生。 2农业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增加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例如欧洲在大力发展的农业工程学科是其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日本和韩国又是一个通过农业工程学科的大力发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例子。日本和韩国国土比较小,所以他们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来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效率。(2)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中国是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要想使这13亿多的人口达到温饱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农业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大大增加了中国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基本可以解决温饱问题。(3)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在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的耕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独自未战,买家每户的耕地面积都很少,所以不利于农业工程技术的实施,但现在中国的大趋势的农场式耕作方式,所以农业工程可以更加适应农场式的这种农业生产集中化的产模式,可以带来更多更大的效益。(4)保护环境资源水资源,土地耕地资源和石油化工能源是农业生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三种重要资源。农业工程技术可以对最三种资源可以进行最合理的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这三种资源的的过度浪费,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3农业工程未来之路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几次党的重要大会之后,总理提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农业工程技术,依据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大农场大农业的要求下,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确定了规划城乡发展的基本方针,使我国基本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目标,制定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方略,制定了新中国新农村的新发展阶段的;连续出台了6个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就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在一系列的重大关于新农村发展的策略方针指导促进下,“三农”发展进入中国农业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到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种种现象标志着大农村的发展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加大力度对新农村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进行新农村建设扩展工程,进行新兴农业的发展,通过改变农业生产器具来改变农业生产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农机人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 4农业工程的发展优势 电气自动化在农业工程上的应用是农业工程学科的一个巨大飞跃,是现代农业工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农业工程中的农业机械化把机械学科和电气自动化学科带入了农业生产中,农业工程开始慢慢的解放农民的双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渐渐的开始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GPS等技术,实现部分生产作业和管理自动化,取得了提高作业质量、效率和安全、省力等效果。农业自动化主要包括耕地、播种、收获、运输、排灌、作物管理、禽畜饲养等过程和温室的自动控制和最优管理。 (1)耕地、播种、收获和运输自动控制。在这一领域主要是采用高效、大幅宽和自走式农具,利用液压,电气等设备进行控制、自动快速挂接、自动监视和排除故障。利用GPS做定位导航驾驶拖拉机和遥控机组得到的初步的成效。 (2)自动化排水灌溉系统。现在的大田中,无线电遥感控制已经开始应用与排水灌溉系统。这个系统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组成。发射装置体积小质量小,方便随时携带,接收装置安在排水灌溉用的电动机上。管理人员发现出现涝象的地段即用无线电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电动机和水泵停止喷灌。当出现旱象是,管理员折利用无线电装置控制电动机和水泵进行喷灌。还有一种不用管理人员参与,根据稻田水分蒸发情况自动决定供水或停水的自动灌溉系统。 (3)植物管理自动化。这个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调整作物布局,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对周围生长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获益最大的管理方案。例如,对农作物的品种根据环境进行正确选择,对农作物的施肥时间进行精确控制、对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进行准确的预判和处理,利用防病虫草害的药剂进行合理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中渐渐开始使用无线技术和系统工程。 (4)牲畜禽类养殖控制与管理系统。这种系统是对各种牲畜禽类进行自动化养殖与管理,它能自动选择适合牲畜禽类生长、并且生产成本最低的配方,对牲畜禽类进行精准的喂养与管理。例如养奶牛的牛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饲料配方,对喂食、喂水、照明、温度、挤奶、清粪等进行自动控制,可大大减少劳动成本,提高牛的出奶率和出奶品质。此外,用计算机网络还可时时记下和处理奶牛生长的有关数据,提供选种、繁殖管理的最佳方案。 (5)温室管理的自动控制。自动控制和管理对温室大棚的使用逐渐普及。一般的温室管理与自动控制由传感器、计算机和相应的控制系统组成。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对光、水、肥、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精确控制,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最优的条件,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蒸发、能量转换等生理活动进行促进。温室最优控制和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温室的环境进行控制、温室数据和农作物数据识别、控制算法和决定数值、温室管理等。电气自动管理和电子计算机也用于蔬菜生产的工厂化和无土栽培等方面。 5结语 要学好农业工程这门专业既要有相当扎实的基础课程的功底,还要时时刻刻掌握本专业的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根据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来时时调整自身的学习重点方向,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拉下,时时都能跟上时代的前沿,使自己可以更好地掌握农业工程这门学科主干内容。 作者:姜帅琦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一、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近年来,由于本科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小而精转变为大而广。由于地域差异,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兴趣爱好都明显不同。如果仍采用原有的统一授课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学生个体化差异大的情况。随着国际交流增多,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它已成为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科研工具。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可将相关的力学英语词汇介绍给学生,为以后专业学习进行铺垫,也促进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重视和实际应用。此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适当介绍ADAMS、ANASYS等工程仿真软件,让有能力的同学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工程计算分析工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理论力学教材中的很多基础知识:如静力学-力的三要素,运动学-速度、加速度,动力学-动量、动能、功能原理等内容是与中学及大学物理重合的。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时容易停留在原有的简化模型和分析,习惯沿用以前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忽视了大学高等数学在理论力学中的基础应用,不能主动接受和学习理论力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难以采用解析方法来阐述基本概念、运算和结论。这种欠缺主要体现在静力学-空间力对点之矩的矢量分析、运动学-矢量法和自然法求点的运动、运动学-速度合成定理与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公式推导、动力学-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等方面。 单纯使用初级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是难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学生在学习这些相关知识时就会感觉难度大、跟不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停止学习的错误思想。因此,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补充高数等基础知识,严谨清晰地表述理论解析过程,形象地刻画工程结构的实际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重点讲授理论分析过程和习题的解题思路,从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可采用树状分析:首先理清思路、找到主干,然后顺藤摸瓜、抓住重点,最后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有机的分析和求解。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着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何时需要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钻而精,何时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俯视问题-大而广。抛砖引玉,借一门课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远比单纯得到高分成绩来得重要。 三、改革的实施和效果 目前,教学改革已在我校工程学院机械、机化等五个专业15个班级进行了试用,效果较好。整个教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包括8学时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起点适中,学生接受得很好。最直接的反映是学生理解了前期的高数、计算机知识与当前理论力学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实际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将相互独立的课程融合得更好。从空间到平面的讲课顺序,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构想能力,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自学平面力系的相关知识,发挥其自主性,提高了教学质量。8个学时的实验以水稻插秧机等实际构件为研究对象,指导学生利用静力学、运动学知识建立模型并模拟计算。在考试考核环节,突出对工程结构的分析,避免学生为迎合考试而死记硬背,真正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新思想,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利用力学知识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把握教学方向;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理论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需要反复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作者:张文姣权龙哲王业成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 1.改革教学模式,创建有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农业工程课程工农结合多元化教学体系。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南方社会经济与农业发展需求,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形成了一套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工学与农学、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农业工程课工农结合课程教学体系。 2.基于主动学习和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元化改革与实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制作农业工程概论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资源网站,网站提供了与本课程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形式多样,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及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英文版多媒体课件中。从教师全面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转变,教学运行过程中,采用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即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课堂文本、循序成图、视频的同步教学、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一般内容学生自学等方式,启发式、讨论式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科研训练基地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了与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农机研究院、广西农业职业学院与广西农科院现代农业技术中心等单位长期的校外实习和科研训练基地。根据实践基地的特点、分布、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与实践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多元化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 4.提出依靠创业型人才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三农”发展需要科技人才,但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创业型人才。只有依靠创业型人才,才能带动广大农民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研究全程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建立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并重,平时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情况。研究与实践多形式、分阶段的考试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将“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法,转变为全过程综合性的评估模式。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培养 目标及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工农结合多元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习,实现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的培养目标: 1.以农业工程技术和南方特色农作物、动物生产过程的工程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广西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2.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农结合多学科优势,科教相长,学研产相结合,及时地将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在农业生产推广示范中的新技术、新机具融合到教学中。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自主学习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农机与农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任务合作自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交替使用,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交叉性、复合型、重素质、强实践的农业工程课程工农结合多元化结构体系。根据农业工程类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以工程技术为背景,以农业生产工艺为主线,将动植物的生物学特点与行为习性、生物环境需求、工业化生产工程配套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重素质、强实践、交叉性、复合型的多元课程结构体系。即:①重素质:注重农业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化素质与能力的培养;②强实践:以实践环节为重要的教学扩展手段;③交叉性: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将动物生产与植物生产有机结合;④复合型:以动植物的生产工艺模式为主线,从满足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需求出发,整合好新型工业化生产的环境、设施设备等工程配套技术。 办学特色鲜明,建设成果显著:1999年立项作为广西大学的重点专业进行建设,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不断改革和建设,分别于2007、2012年被评为广西优质专业。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地厅级项目25项,获广西省级科研成果奖2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次,全国教学成果奖2次,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次。在各种学术刊物196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三大索引收录40多篇。人才培养质量好,社会评价高:“十一五”以来,本专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100%、100%和95.65%。本专业教学体系鲜明,教学效果好,培养质量高,学生评价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黄亦其黎培辉周清黄惠兰杨坚李岩舟单位: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沼气工程的生态农业工程效益分析 1梨树综合生态场的结构 梨树生态场包括旱田、水稻田、果园和鱼塘,饲养了生猪、家禽等,其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鸡粪的应用价值要高于猪粪,经过发酵之后的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鱼类的养料这一事实,所以生态农业工程中的两座沼气罐主要是对鸡粪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日产气量达250m3,加上另外两座沼气罐用于猪粪的处理,日产气量达550m3,生产出来的沼气总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农场内的日常燃料需求和孵化生产等所需的能源。这种分别以鸡粪和猪粪为原料进行沼气发酵,最终获得饲料、肥料和清洁能源的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体现了沼气在生态农业循环工程中的纽带作用和在循环生产工程中的地位与价值,这一过程也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2梨树综合生态场的效益分析 梨树综合生态场以沼气作为工程纽带的设计,实现了各种功能资源之间的互补和对废弃物的多层利用,不仅连接了燃料、再生饲料和有机饲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取得了统一,实现了生态农场的循环发展。 2.1社会效益分析生态农场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健康蔬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0这10年间,该生态农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生猪15.6万头,肉鸡326.5万只,鲜鱼1.2×106kg,此外,还提供了各种水果产品,这些都提高了周围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生态农场的建立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创建之初,养殖的种类比较单一,农场的规模也比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农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展,这使得农场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 2.2经济效益分析生态农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上。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态农场建立的10年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经济成本不仅得到了回收,还得到了巨额的经济回报,加快了农场经济增长的速度。另外,新品种的引进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增加。 2.3生态效益分析梨树生态农场的主要特点便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循环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保性,因此其生态效益也是其功能效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液虽然是生态农场的副产品,但它不仅能够为鲜鱼和生猪提供充足的饲料,还能当作水稻田的肥料,从而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种植业的粮食产量。沼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效益:①能够改变当前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进而为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②减少了有机化肥使用中的负面效果;③由于沼肥自身经过了厌氧发酵的过程,杀灭了内含的病菌和害虫,因此它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3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工程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范围和丰富的建设经验,并成为了我国前景最为广阔的生态农业工程设计理念之一,它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对农村的生产环境进行了改良和优化,为农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那么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就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蕾蕾单位: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边疆地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规律的再思考 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多,北方平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耕作、生产及灌溉等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的农业工程形式。因此,根据山地立体农业工程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培养适应性强、个性化、多样化、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独立工作、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是加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地区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山地立体农业工程专业性、地域性、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覆盖面宽广,新技术发展快,创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培养宽口径、综合型、适应型的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创业人才。 二、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面向区域和市场,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尤其针对地域、地区特色,培养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需求、熟悉基层工作、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要求有:(1)具备扎实的农业工程基础;(2)具有一定大农业知识背景;(3)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商贸、法律和营销等知识;(4)具有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5)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6)具有相应的边疆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即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山地立体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 2.培养方案。(1)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构筑“1+5”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科交叉和学科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人才知识需求和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1+5”课程体系即农业工程专业知识加农业基础拓展知识、管理经济和营销拓展知识与技能、人际交流拓展知识、执业资格和创业技能、边疆多元民族文化拓展模块。(2)构建“3+1”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工程实践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培养工程意识;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中的一般方法论,以创新精神解决工程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进一步依托企事业单位,构建“3+1”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大学的最后一年或者一年半开展“工程立体实训”培养工程综合能力。(3)面向创业、打好基础、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展人文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4)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扎根边疆基层、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工程创业人才。(5)加快实施创业教育推进计划。整合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实践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更新观念、培养意识、训练能力,层层推进。(6)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实施分级教学和自主选课,通过校园“一卡通”工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继续开发综合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7)以“基础平台+名师讲堂”为模式。以“名师(名企业家)、名课、名教材”为主线,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基础平台+名师讲堂”的培养方式,保证了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突出个性发展“,名师、名课、名教材”贯穿于实验区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1.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教师的参与,鼓励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对教改研究热情不够,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和资金保障,吸引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参与实验区建设和教学改革。 2.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学生开始受益,不断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将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有效地指导了毕业生创业,指导的多个创业团队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励。 (二)经验 1.积累了项目管理与运行管理经验,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2.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参与教改、教研,提高了教师参与热情,促进了实验区所在单位的教改、教研水平。 3.多渠道、共参与为实验区建设成功提供了保障。自实验区立项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渠道,实施项目内容,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作者:王龙文俊龚爱民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地方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探新 1推广应用现状 1.1在设施种植中的应用阿勒泰地区农机推广总站于2009年开始引进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目前已推广3DFC-450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长系统、JL-C型声波助长仪、3DJ-200型静电杀虫灯、WLTA型温室栽培智能气肥增效器和WLT-CY02型温室栽培消毒灭菌机(臭氧发生器)等65台(套)设备,在全地区6县1市建立了15个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种植示范棚,在示范区内配置农业环境检测仪,用于检测大棚中的空气、土壤温湿度、光照度和二氧化碳含量。 1.2在设施养殖中的应用在全地区6县1市共引进3DDF-450型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3DDC-6型等离子体粪道灭菌除臭系统等现代物理农业设备32台(套),建立了10个猪、牛、鸡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养殖示范棚,并引进了有害气体检测仪、粉尘检测仪对畜禽舍内氨气、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及粉尘粒子数进行检测。 1.3在菌类种植中的应用引进了3DCF-450型蘑菇房空气电净化促蕾防病系统、JL-C型声波助长仪和杀虫灯等12台设备,建立了双苞菇示范棚。 1.4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在全疆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福海县引进了15台杀虫灯,用于冷水鱼养殖。 2取得的成效 2.1设施种植 (1)在蔬菜大棚中生产的蔬菜较对照温室提前5~7d上市,发病率普遍降低,黄瓜较常规种植增产12%;辣椒较常规种植增产13%;西红柿较对照棚单产提高16%,糖度提高1.44个百分点(见表1)。实现了蔬菜的绿色无毒化生产,达到了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2)采用物理农业设备有效去除温室中的雾气,提高光照度,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经测试,采用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长系统后,与对照温室比较,湿度降低11.66个百分点,光照度提高11%,如表2所示。 2.2设施养殖在禽舍中使用物理农业设备使禽死亡率下降了8%。使用空间电场及粪道等离子除臭系统的鸡舍较对照鸡舍中空气中粉尘、雾气和臭气明显减少,经测试,试验鸡舍与对照鸡舍相比氨气浓度降低11.8%,PM10可吸入颗粒物质浓度降低33%,粒子数降低53.08%,如表3所示。 2.3食用菌种植双苞菇产量提高17%以上。由于使用静电杀虫灯有效杀灭菇蝇,提高了蘑菇品质,一级品率提高10%以上。 2.4水产养殖经测试,平均每台杀虫灯每天可杀灭蚊虫475g,如表4所示,为鱼类提供了活体饵料,降低了饵料系数,同时也提高了鱼类的品质。 3经济效益分析 3.1黄瓜经济效益分析 黄瓜经济效益分析见表5。试验棚比对照棚增产460kg,增幅12%,增加产值1380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减少农药使用量60%,节约农药120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实际增收679元。4.2西红柿经济效益分析西红柿经济效益分析见表6。试验棚比对照棚增产601kg,增幅16%,增加产值1803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减少农药使用量53.3%,节约农药80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实际增收1052元。 3.3辣椒经济效益分析 辣椒经济效益分析见表7。试验棚比对照棚增产371kg,增幅13%,增加产值1484元。试验棚比对照棚节约农药100元,试验棚比对照棚实际增收763元。 4配置模式 (1)每座大棚中配备3DFC-450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2台静电杀虫灯、2座大棚配备1台声波助长仪及烟气电净化二氧化碳增施机。 (2)示范区内配置农业环境检测仪,检测大棚中的空气、土壤温湿度、光照度和二氧化碳含量。 5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认可存在一定难度。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所习惯的化学农业模式,相对于化学农业、抗生素的使用直观、见效快的特点来说,农民接受此项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 (2)推广应用见效周期相对较长。物理农业技术相对于其他农业技术来说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技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其增产、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体现。 (3)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此项要求,且配件更换需从生产企业发货,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具的使用效果。 (4)机具价格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个蔬菜大棚中将物理农业装备全部配齐需要投入上万元,农民接受此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5)机具质量存在问题较多,影响使用效果。 6建议 (1)把现代物理农业装备技术的应用,纳入绿色、有机农业认证的标准之一,所生产的产品采用优质优价,从而提高种植户应用的积极性。 (2)与农业合作社配合推进此项技术的推广速度,农业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力较大,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大大加快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3)通过媒体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使农机技术人员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认知此项技术。 (4)生产厂家、销售企业做好物理农业技术的售后服务工作。 (5)采取措施降低现代物理农业设备的使用成本,以使这项技术得以快速推广应用。 7结束语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相对于化学农业是一场变革,其主体思路是变“以药治病”为“物理治病”,将物理农业工程高新技术应用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以减少化学药物对农产品的污染,推动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型的生态农业,这项技术在阿勒泰地区的设施种植及设施养殖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李丽朱新辉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农牧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农业工程论文:探讨农业工程研究生的中外比较及革新 1.招生录取工作改革。 取消现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接触教育和行政的捆绑,放权高校,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招生人数。选拔的中心思想是侧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以及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科研潜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加强平日知识的积累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现在的考前突击和应试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本校作为继续深造的高校,这样可以提前熟悉研究室和导师,大大提前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研究生的学制也不必是现在多数高校执行的3年制,2年研究生培养以及本科在研究室的前期培养已经完全可以。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上学期的考研备考时间也被省去了,减轻了考研压力,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学术研究。与考研相应的各大考研机构也随着考研制度的改革烟消云散了。 2.培养目标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工程类的研究生培养除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勤奋进取的工作精神。掌握农业生物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与使用评价的基本知识之外,至少还要掌握一门外语,能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还必须要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具有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控制装备的科研、开发、运用评价、营销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基本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成为农业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与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教学管理方法改革。 教学管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着手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了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三者结合,互相推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全面教学工作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中期教学工作检查,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监督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以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结果。教学检查采取学院检查和系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主要是选择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风气,教学配套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等。根据每一学期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每一次的教学检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检查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系汇报、听课,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在教学上,教师均有完整的讲稿、教案、讲义、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学院和系里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定期进行评教、评学,开展听课活动,召开师生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对测验和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发扬先进,总结经验,在学生培养过程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以保证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运行。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③领导听课。院系教研室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不定期检查授课情况,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④建立年轻教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带新教师,主要是学习指导教师的教风、学风、作风,指导教师要定期考核新教师;同时新教师要听指导教师的讲课情况,掌握讲课的技巧、方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⑤解放导师繁杂事务,注重导师的继续培养。解放导师的繁杂事务,以便可以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此项工作的前提是研究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定合理化、规范化、简洁化。这些方面的改革将会对导师的工作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导师的在职培养首先采用国际院校交流项目、学术会议参与等多种渠道让导师在学术上进行继续深造,保持所在领域学术上先进性,其次要对导师的管理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可以采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各导师互动交流等形式。最后,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和要求导师知识结构和学术上的创新。⑥加强学术交流。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应当特别加强研究生对国内学术会议的参与,国际会议也要尽力支持,对于语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都有重大的意义。 4.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转变培养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为目的,研究项目只是培养的载体,导师只是培养过程中的领路人。在强调导师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本理论培养,同时更加注重讲授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上课的形式也要多样化,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为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和锻炼能力的舞台,使课堂成为讨论的会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总结。考核方式上,摒弃现在应试考试的方式,采用阶段性总结报告以及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报告等形式,尽力挖掘学生独立思考、推陈出新的潜能。再次,以最近发行的英文期刊为主,研究生一个学期至少进行2次发表演讲,以PPT展示的形式,向导师和研究室的其他人员进行讲解,附带有学生和导师的提问,由导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分析。最后,引入多导师制度,定期开研讨会,加强师生交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导师团队,最少应该有2名导师,以便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精华,并弥补导师外出时,研究生无人指导的空白。定期召开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研讨会,副担当导师也同时参加,给予指导和建议。形成制度,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避免学生一个学期只见到导师几次的状况。 5.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体育选课、金工实习、金属工艺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拖拉机驾驶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毕业实习等。这其中有农业工程类学生所必修的实践教学,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驾驶实习等。也有专门针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这些实习实践都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开设专业实践环节,目的是要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知识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实践操作,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让学生深入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将所学过的知识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需要把握农业工程领域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内容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 作者:冯放李岩李文哲张影微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工程学院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机械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类的行为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改变,保障农作物在优化后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农业工程机械是设施农业的辅助设备,也是实现农作物高产量、高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对设施农业及农业工程机械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工程机械对于设施农业的重要性以及作用深入探讨,以期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农业工程机械;设施农业;重要性;应用 设施农业是一种人工干预较多的农业形式,它运用了许多人类智慧和方式方法,并使用了农业工程机械来辅助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种方式体现出了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农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政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农作物增产保质,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原则,为国家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保障了人们的日常基础生活,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性[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农业逐渐趋于现代化和都市化,人类的干预也逐渐增多,各种机械设备也不断改良完善,有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1 设施农业及农业工程机械概念简析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设施农业就是基础农业和科技的融合物,它利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机械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土壤材质、适宜气候等,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使用农业工程机械作为辅助,例如卷帘机、遮阳网、防虫网、加温设备、通风设备、降温设备、补光设备、环境控制设备、耕地设备、育苗设备、栽植设备、灌溉设备、施肥设备、采摘设备、包装设备、运输机械等,这些机械设备蕴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并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完善改良,帮助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 2 农业工程机械对于设施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已经家喻户晓,温室大棚面积也达到了350万m2左右,虽然设施农业蕴含了人类的智慧,但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温室中由于温度适宜,经常出现病虫灾害;温室的温度也适合菌丝的生长,这些微生物繁殖迅速,一旦超过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标准,可能就会威胁到农作物的健康发展。设施农业的生长环境具有封闭性的特征,但高温、高湿环境不仅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同时也适宜微生物的快速繁殖。由此可见,设施农业中需要对温度、病虫灾害、水量以及肥料等进行调控,因此就需要农业工程机械进行帮助,例如灭虫机械、升温设备、降温设备、施肥设备、灌溉设备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设备得到了改良和完善,设施农业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4-5]。 3 农业工程机械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 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除了人工智慧的融入,更是增添了许多农业工程机械设备作为辅助,尤其是近年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工程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对农业工程机械中一些应用较多的设备进行探讨。 3.1 耕作机械 近年来,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在农作物种植的基础工作――耕作这一环节上,更是体现出了机械设备的重要作用。耕作设备能够根据设定和耕作机本身的大小,对农业土地进行耕作,操作人只需对耕作机械的耕作速度、耕作力度进行控制,就可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耕作,有效改善了漏耕、耕作不彻底、效率较低等问题。 3.2 栽苗机械 以往的栽苗都是由人工完成,但由于人力对栽苗的深度、间距控制并不理想,因此栽苗机械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保证栽苗的深浅一致、间距一致,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 3.3 灌溉机械 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多采用沟灌、漫灌等,不仅灌溉面积较小,而且增加了水资源的流失,因此灌溉机械应运而生,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操作人只需对灌溉设备的喷水量和喷水时间进行控制,就可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4 结语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关键,设施农业是人类智慧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融合,它增加了农业的产量,并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工程论文: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针对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分析目前该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项教学改革措施,旨在加强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提高设施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为设施农业国际化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设施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国内外交流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以《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学》及《植物生理学》等相关课程知识积累为背景,以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实现知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随着国际间园艺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专业英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科技文献资料大多将英语作为其载体。交流方式也从以阅读、翻译英文专业文献为主变为读、译、写、听、说并重。因此,当前对既具有园艺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英语的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1 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相继开展了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该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缺乏[2-3]。现有教材主要选自欧美大学园艺专业的一些教材、博士论文、书籍杂志以及网站等,仅涵盖了设施园艺的部分内容,目前尚无比较系统完整介绍设施农业工程课程的专业书籍。而且教学资料多是原文的片段摘录,再加上词义、语法注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等综合能力,学生学习后依然不能直接用英语与人交流。二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多为“阅读―翻译”式,忽视了专业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三是高校缺乏专业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又具有专业知识。公共英语课的老师,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英语能力不高。四是学生信心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英语水平及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当前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利于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 2 改革措施 2.1 丰富的课堂内容 与国内部分院校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观摩,提高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同时积累与本课程相关的图片,搜集英文原声视频,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文献和会议论文等,并引入大量专业案例为学习的切入点,与学生探讨,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抒发己见。同时,我们正在完善一种学习方式,即将安徽农业大学设施园艺专业的国际交流生引入到本科生课堂,就专业知识和问题进行讨论,建立良好的学习交流的实践平台。 2.2 多元的教学模式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中心或电子阅览室随时获得大量英语学习资源。此外,除却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尝试引入“微课”教学,即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后看指定教学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上;在设计课堂交流时,以实用为目的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听、读、说、写、译等方式,基于问题或任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能力。比如,安排学生做延伸练习,通过英文多媒体介绍设施中的主要栽培模式、采暖方式或降温方式等。 2.3 灵活的教学方法 邀请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或农业相关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课堂,介绍本国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或有关的栽培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听取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或交流座谈,并结合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容,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对国外设施专业知识的了解,树立对农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尤其是英语论文的写作,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在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设施农业工程的学科发展打好基础。 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摘 要:现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快,随着农业快速的发展,农业工程技术创新方面也越来越快,而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逐步完善。谈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工程,这种发展方式吸收传统有益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模式,并且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能够优化耕地的结构。而且,在农业工程的技术创新中看出,进去到21世纪,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先进的技术思想,我国正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如同将电子技术与农业工程相结合。相信,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全面发展的农业工程。 关键词: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可持续农业发展 前 言 现在的农业发展已经不同于以往,现在已经不仅仅将农业发展局限在种地种菜等方面,而已经在各个领域上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将高新技术和农业工程相结合,就会推进整个农业结构的产业化,将高新技术引入还可以增加整体结构的信息化。为我国农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农业工程现在的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变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此经济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这就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获得了较大的生产要素支持,极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并且我国农业也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任然存在有较大的问题:我国的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并且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依托于人力资源的投入的,而不是科学技术,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最终致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总值较低。再加上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据着总人口数的较大比重,所以,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中还存在有人均比例较低的现象。诸多的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我国促使农用工程的发展。农业工程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一项技术,只有在农业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较大进步。但是农业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来说,还不具备有成熟的因素,因此也遗留有较大的问题。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普及率较低,绝大部分农业人口任然坚持传统的农业技术,仅有少部分的农业人口采用着农业工程技术;我国农业工程中,相关产业的科技装备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较差,并且很难适应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我国的农业工程发展中,对于农业机械、设备、技术的管理能力较差。很难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农业工程的创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若想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农用工程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当前阶段中,生物技术获得了较高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的生物技术发展中,已经培育出生产率较大的稻米品种,比如水稻Q优2号,这类型的水稻产值较大,抗病性较强,并且能够抵制不良天气状况和种植环境,是一类较为优质的杂交水稻类型。此外,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我国还极大地开发出有机农业产品,有机类型的农业产品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来说,更加的绿色、环保,其内含的有害物质较低,因此有机农产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所以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其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加入机械化的生产设备,比如大型收割机、农用拖拉机等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才能够促使我国的农业在生产中获得较大的技术支持,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且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生产总值增加,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多助力。农业工程创新技术中还包括有灌溉技术的改革: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相对于我国的农业需求来说,极为短缺。而传统的灌溉技术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较多的水资源,因此滴灌和喷灌技术的投入使用,能够促使农用灌溉水利用率得到提高,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现状。 3 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结合的益处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各类资源的投入较大,因此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环境破坏程度较大。而农业工程的投入则能够较大限度的扭转现阶段的破坏状况,而创新技术与农业工程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创新技术与农业工程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土地紧缺的问题。比如现阶段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创新使用,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能够脱离大面积的土壤种植,利用营养液等物质进行各类型农作物的生产。而传统农业中,化学物质投入使用较多,因此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地下水也受到了影响,因此无土栽培能够避免我国土壤的进一步污染,降低地下水的受污染情况;我国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的结合,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在农业现代的发展中,急需要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但是仅仅是资源的利用并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步,因此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应用工程、生物、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促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最终,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的结合,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也能够促使我国的整体经济获得更大的进步。 4 农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处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处于一个资源极大浪费,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的时期,因此在农业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对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在农业中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能够为农村的发展节省出更多的有利资源,比如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剩余的前提下,农村就能够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进行其他产业的生产,比如开放旅游业、加工业等,这样就能够促使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进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农业转化为集约化发展。较大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利用适宜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因此我国农业能够向集约型生产发展。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弊处 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外,还存在有较多的弊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任然是传统粗放的农业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要想进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有较大的阻碍。而一旦进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者以及农村经济,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农村的和谐建设。因此,我国农业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我国农业的发展背景以及基础适用于可持续的发展,最终才能够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向有利方向发展。 5 结 语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已经不能够满足于我国人口的需求,因此要想获得较大的突破,就需要在农业工程中进行技术的创新。而要想创建农业生态环境,则需要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有充足的前提准备,才能够确保我国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农业工程论文:兵团设计院:农业工程建设走出国门 兵团设计院通过与中信建设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中字号央企的密切合作,通过“借船出海”顺利进入了国际农业工程建设领域;2009年至今,兵团设计院共承担境外的农业工程咨询、设计服务项目共30项左右,其中有10个项目已建成或进入了施工阶段。涉及的国家在20个左右。 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让兵团设计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帮助。一是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习惯做法,了解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要换位思考,不能以国内的要求和规定来思考、决策。二是应当成立专门机构为境外项目服务。兵团设计院为拓展国际市场专门设立了国际农业工程公司,该公司主要任务是独立完成或牵头组织完成项目前期咨询、现场踏勘工作;维护客户关系、协助市场经营部签订境外项目合同、回收项目费用。三是应当为境外项目出国工作人员投保境外人身保险。兵团设计院为此制定了《兵设集团境外人身保险实施细则》,对因项目出国工作的人员投保境外人身保险。四是在参与境外项目的过程中,应当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商务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下属的相关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不但可以较及时的获得项目信息,也有机会直接为这些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为保证兵团农业“走出去”的社会及经济利益,兵团设计院对兵团参与周边国家项目工作盈利模式得到了如下启示。 工程承包盈利模式:(1)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直接与国别业主签订全部工程合同,自行监理、采购,最后“交钥匙”给业主。此模式权力最大,利润最高,但责任也大,风险也大。(2)采用施工承包模式,承担整个或部分采购、施工,接收业主或总包方监理。(3)采用劳务分包模式,仅提供劳务,包工不包料。 部分产品销售盈利模式:兵团的部分设备、材料等均可以兵团随着走出去销售到国外,同时附带更多物质出口,获取利润,带动兵团工业发展。 融资合作盈利模式: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国企业扩大“走出去”业务的“瓶颈”,主要难以解决企业本金不足、贷款难、无担保的问题。兵团则不同,银行很愿意为兵团提供大额融资支持,从理论上讲,用银行贷款资金成本最低。如果有好的项目,兵团可以贷款或用国外项目获取的利润进行项目投融资,以获得更高回报。 融资租赁盈利模式:融资租赁在国际上已实行多年,国内发展也很快,利润很高。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兵团也可出资或贷款购买设备并租赁给国外项目使用。 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济师 张新平:新疆正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中,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我院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总承包资质的甲级综合农业设计院之一,经过多年在国内外执行各种农业开发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农业开发经验。 目前,处于“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关键点,我院必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主动承揽国际业务,依托我院专业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兵团农业开发建设“走出去”。 农业工程论文:提升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逐步加强,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满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加强基础教学、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发挥产学研教相结合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农业工程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产学研教相结合 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时展的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如何培养出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现代化农业建设对人才的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不仅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各专业的农业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在质量上需要知识面广、素质技术高、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东北农业大学既是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又是省部共建重点高等农业高校。学校在为发展农业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着眼于国家战略,在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背景下对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农业工程类本科生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一、夯实基础,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仅注重“讲授-接受”,重视具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侧重培养和训练单一专业的实践能力,使得多数毕业生只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种传统的“饱读诗书”式的灌输教育、“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生产、社会一体化交叉趋势的逐步加强,使传统灌输、单一模式的高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基础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规范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能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变革传统教育模式,能够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训练多种思维方式、孕育科学研究精神、培养人文素质;同时确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和融合,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专业教育平台,注重因材施教。 完善专业教育体系,使专业教育向系统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量身定做培养计划,因材施教,采取个性、自主、探索式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修读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鼓励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专业教育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科学研讨班及开展科研训练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丰富学习形式。 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研讨论坛、学科竞赛等活动形式为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师师、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指导、研讨互动机制,拓展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有序、开放高效、激励进取的学研氛围。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索、勤于实践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使教学活动真正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潜能激发、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使创新教育教学充满活力。 (四)采取层级递进模式,优化培养机制。 在基础教育之后,开展专业教育,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综合素质,进入课题组和实验室,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实施基础素质培养、专业素质提升、强化动手实践、提高科研能力的四年创新思维引导的分级培养机制。让学生将理论带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探索学以致用、体察科学奥秘,培养研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五)考核与激励机制并存,激发学习兴趣。 考核应从课上表现、课下作业,课内学习、课外实践,中期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学生的自主研修和跨学科选课所获学分可以冲抵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在课题组和实验室的综合表现可以计入平时成绩,对于有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因而也就不是完备的理想的教育系统。比如过去高校只限于为社会输送人才,高校与企业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的机会不多,高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富集区,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几乎无缘进入大学的课程,实用的新知识这股清新的空气很难吹入沉闷的大学课堂。凭借一本教材和一本教案,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地讲授下去,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应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封闭的和单一的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克服学校在教育教学功能方面的不足,实现教育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侧重功能性。 重点强化基地的三大功能,即生产功能、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并对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施运行方式的创新;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立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训练基地,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该模式可概括为:拓宽思维想象空间,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参与程度,实施综合能力培养。 (二)校企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协同与联合。 对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规范双方的行为和义务,并根据企业的类型、性质与规模,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实践的方式,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科技示范园为主。 以科研为先导,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使科研成果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园区对科研成果进行示范,示范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发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等形式,让科研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进入课堂,并引入教学内容,把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保证。 根据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针对学生的素质基础,采用层级递进式教学方法,兼顾多层面实践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拓宽培养途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教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组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类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学探索与发现活动,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地处农业大省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科研实力,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加强实践,因材施教。只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更新观念,加快高教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具备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农业工程类人才。 农业工程论文: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及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发展历程、标准体系、管理机构设施、管理职能与分工等方面研究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标准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标准机构多元造成标准的重复且分散,这使标准难以以系统的方式发挥作用;地方层面标准化管理机构不明确,这是影响标准应用的重要因素;标准宣贯、实施及其监管方面的职能目前尚未履行;建议未来管理工作应加强标准编制的技术委员会和标委会建设,并鼓励企业更多参与标准制定;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立法,使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制度化。 关键词: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标准化;管理 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日益增多的农业建设项目迫切需要标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了市场化和全球轨道,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急需标准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编制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服务于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而从整个农业行业出发来制定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几乎没有。可以说,一直以来,农业领域就缺少农业工程建设、工程设施以及装备的标准和定额,更是缺乏系统性、配套性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2013年,在农业部和建设部的努力下,建设部启动了《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预计2014年左右完成,这项农业工程国家标准体系的颁布将直接指导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因此,加快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切实保证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弄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极为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理清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大量标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现状;其次,在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与流程等方面评估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东寿光温室建设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了地方层面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及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议。 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技术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力度,开展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因此,这段时期编制了农田水利和农机方面的一些标准。 1.2 停滞阶段(1966―1993年) 1966―1977年,“”期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受到巨大挫折,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工程研究。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提出“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后”,农业工程这个学科正式确立,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成立。除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之外的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及建筑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等其他农业工程门类受到重视和加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这些农业工程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有些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农业工程的含义和地位不明确,农业工程没有被纳入到工程建设的领域中来。农业工程的专业门类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与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长期被忽视。 1.3 恢复发展阶段(1994―2002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进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中弱化农业的现象有所改观。1994―2002年,中央进入农业投入政策的强化阶段,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的需要,农业部开始组织制定了一些建设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些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如《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GBT 17824.1-1999》《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商品肉猪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5-1999》等工程建设标准。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 这一时期,农业投入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与此同时,标准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根据课题组的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8月,农业工程建设涉及的标准有766条。其中,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593项。强制性标准373项,推荐性标准393项。 从标准部门来看,具有如下特点:(1)农业工程建设方标准涉及农业部、水利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部、环保部以及机械行业、城镇建设行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工程建设、建筑工业工程建设、水利电力行业、土地管理行业等众多部门与行业;(2)水利部和建设部编制的标准最多,分别占到20%和23%,农业部编制的标准仅占8%;(3)其他指有色金属等一些行业标准。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尚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标准只是根据农业部项目需要而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难以以系统的形式发挥作用。 1.5 迈入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起始)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了关键期,农业工程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这些都要求农业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标准化成为题中应用之义。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国内农业工程专家提出以系统的观点和思路来看待“农业工程”,农业工程的外延也不断地扩张,涉及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2013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终于启动,这表明未来标准体系将系统地指导标准化的发展。 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2.1 管理机构与分工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和非政府管理机构两类。政府管理机构统领标准化工作以及标准的审批等。非政府标准化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完成相应的标准编制工作,其工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划拨。 2.1.1 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政府管理机构可划分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等三个层级。一是国家层面,主要指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其统领全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并负责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管理。二是行业层面,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负责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归口管理,具体是由项目监督管理处负责,而农业部农业工程中心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标准定额研究所为监管处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由计划司,整个日常运行由农业工程服务中心,标准化的研究、制定、培训和升级由农工院标准所、两会来负责,由此构建了农业工程标准化完整的管理体系。三是地方层面。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厅或建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这些省份的建设主管部门一般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比如标准定额处或建筑工程处等。省辖的市(区)、县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均由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国家没有对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责给予清晰的界定,其管理职责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定。 2.1.2 非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非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指的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机构以及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非政府管理机构具体是指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受住建部委托完成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相关工作。 (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受住建部或农业部的委托完成标准编制等相关工作。 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备,还存在如下问题:地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明确,省级及其以下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尚不明确,由于地方方面没有人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标准的采用及备案情况,很多企业无标生产,地方层面管理机构设置的空白,是已有标准执行不力的关键原因。 2.2 管理职能与流程 整体而言,标准化包括4个方面:一是标准的制修订管理;二是标准的宣贯、培训及考核;三是标准实施及其监督;四是标准实施的后评价。具体到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管理职能,包括9个步骤:第一步,探明标准需求;第二步,进行标准立项的评估;第三步,完成征求意见稿;第四步,完成送审稿;第五步,完成报批稿;第六步,标准;第七步,推进标准应用;第八步,标准实施的监督;第九步,标准的修订。 2.2.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管理职能也较为侧重于前端的标准制修订管理,而标准的宣贯、实施及监督方面几乎处于空白。 (1)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管理的现状。我国标准体制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其中,国家标准由住建部组织审核并。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作为标准主管部门,负责农业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出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经部批准下达后实施,检查计划的落实;二是负责落实标准的制、修订,落实编制经费,审定标准的参编单位和编制组成员,审定编制方案,将报批稿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审核。农业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管部门协助其完成标准审查工作。 标准的复审。国家标准的复审(标准复审是指对使用一定时期后的标准,由其制定部门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指标水平进行重新审核,以确认标准有效性的活动)。工作由住建部标准定额司负责组织;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农业部或农业工程协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企业标准需要在地方备案。 (2)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包括4个步骤,具体见图5。(1)每年3―4月份项目监管处向农业部各个业务司局征集标准项目需求,汇总。(2)标准立项的评估,其中,国家标准提交给住建部审批,行业标准由农业部计划司监管处评审和立项。(3)标准编制:批准的行业标准项目由申请的业务司局推荐或组建标准编制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后提交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技术审查。标准编制组根据技术委员会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完善后提交给主管部门。(4)由农业部质量监督管理局组织标委会评审后,标准。 2.2.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下面结合标准化的内在要求及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表1),得出如下4条结论。 (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全国从上到下标准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存在重复或相互交叉的现象,无法对各级标准实施有效管理。 (2)标准的宣贯,监督等职能尚未建立。管理的部门及机制也未建立。 (3)从分析中发现,管理职能残缺,使得管理流程不连贯,没有形成闭环三角形;管理职能在实施中缺乏法律保障。 (4)标准实施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农业工程中有69项强制性的标准。强制性的标准就是技术法规,这成为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农业工程很多行业的发展尚处于不规范的阶段,配套的管理办法及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强制性标准的执行还没有保障。 3 对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计未来标准编制需求和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标准化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体系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方面还存在缺失和空白。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构设置处于空白是导致标准化管理职能难以履行的最根本原因。鉴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迫切需求,建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要尽快全面启动,对此,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3.1 编制农业工程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并尽快 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全过程的全面配套的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标准制修订的管理,使得标准能够紧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明确政府与协会的职能分工 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中介和企业自检为补充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监管管理体系。积极筹建各农业工程专业门类的行业协会或在现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下增设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等专业性机构或社会团体,起到对接政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健全标准编制审批机制,成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委员会。 3.3 健全标准实施及监督职能,切实推动标准应用 3.3.1 探索出多种途径大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 一是宣贯。加强标准培训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对温室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大力宣传和培训。遵循“谁制标、谁宣传、谁培训”的原则,每年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到各地各单位进行标准应用的宣讲。例如,借鉴设施农机补贴、阳光工程的模式,由农业部、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活动”。要充分发挥协会在标准编制和宣贯中的作用。二是监督抽查。三是建立温室建设申报、审批及备案制度,企业标准要在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从而实现对温室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后续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开展不定期抽查,保证建设项目的有效运行,减少闲置、撂荒现象的发生。可先从由政府投资或政府补贴温室建设项目入手。 3.3.2 政府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 在标准化工作中,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执法监督与宣贯培训相分离;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等非政府机构协助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例如,推荐性标准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组织编制。其中,“两会”成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发展趋势的平台,标准研究与制定的组织平台以及标准应用的宣贯平台。 3.3.3 健全政府投资温室项目建设标准实施制度 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后评价机制;实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主体各方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验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信息公示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 3.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实保障标准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法律法规,这是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与监管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在整个建设市场中,各方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量、信息内容不完全相同,且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进行一场多方博弈。在这些博弈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很难会形成集体理性的结果,其结果更倾向于各单位选择有利于个体的行为。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管理探究 摘要: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是一种意识和观念,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实践证明,精细化管理应用于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管理,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精细化管理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5~20岁,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学习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单一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书本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这种新的学习形式让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迷茫和抵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时候,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了解和掌握班里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认真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实现班级的良好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将常规管理深化,落实到班级每一个人,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让原来班主任一人掌控班级,变为师生共同管理班级,将任务逐级传递,从而人人都有管理任务,学生既有管理自己的任务,又有监督他人的义务,责任到人,降低班级管理的强度和难度,使班级管理更加有序。爱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礼记》有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班主任要掌握必要的心理沟通原则与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加速班级凝聚力的产生,形成团结、向上、健康的班级氛围,使一个班级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从而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创建。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以师德育人,以学术立身,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精细管理,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做一个令学生信服的班主任。 一、班级精细化管理之班级内务管理 精细化管理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作为一种精神思想,要贯穿班级内务管理的始终。班级事务多样化,很琐碎,如果处理不当,班级管理就会出现混乱,甚至无法把控全局。在日常管理中,笔者对每位学生提出的任何一项要求,都要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深入理解并落实执行。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纪律是首要的,班级纪律严明,学生学习才能有成效,卫生和其他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笔者带领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卫生条例,包括门窗、地面、讲台、桌椅等的卫生,责任到人、班长监督、组长负责,同时,对每一项工作都进行量化考核,包干到人。 二、班级精细化管理之情感管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教育需要沟通,沟通是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根本手段,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渠道。班主任要精细观察,抓住学生在校的每一个小细节,从而获取学生的关注点,为深入交流找到突破口。班主任要做到洞悉丝毫变化,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甚至比学生更了解他们自己。 1.尊重学生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个性鲜明,敢于表现,不接受模式化的管理、程式化的塑造。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特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笔者每天都到学生中去,主动和学生攀谈聊天,从兴趣爱好到人生理想,在彼此诉说和倾听的过程中,渐渐地了解他们。在组建班委会时,师生树立了共同的目标:严明自律,奋战统考课程!于是,一系列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也产生了,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导,班主任适度引领。笔者欣喜地发现,班级出现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们向共同的目标奋斗努力,变得团结友爱。 2.关心学生 中职学生虽然在渐渐长大,逐渐成长,但身心尚未成熟,情感的触角十分敏锐。所以,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尽自己所能,细心地观察学生,努力做到准确洞察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笔者所带班级有位男生,热心开朗,学习成绩很好,他是走读学生,家离学校很远,但是他几乎每天都提前半小时来到班级,而且主动打扫班级卫生。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他有时心事重重,笔者与他一次又一次地交流。经过侧面了解,笔者发现,他的母亲行动不便,家庭负担比较重。笔者主动找他谈心,把笔者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他分享,并提出帮助的意见,帮他争取助学金和奖学金。学生家长非常感谢学校,学生明显轻松了很多,放下了心理包袱,能够安心学习了。所以,关注学生,需要班主任以爱心换取学生认同。面对学生,班主任要保护,但不偏袒,有错时师生共同纠正,有问题师生共同商议。班主任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沟通不只是语言,面对学生,教师的动作、行为、手势、眼神都是沟通的媒介,都是重要的沟通手段。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班主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3.体贴学生 学生与班主任朝夕相处,班主任给予学生体贴、照顾与关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师生亲近犹如一家人,这是一种情感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着爱,并给予别人爱。笔者看到统考前,班里有的学生把总结好的笔记主动上传到班级微信群,还有的学生督促不爱学习的同学抄写笔记、背诵考题大纲,使学习落后的同学在统考中取得了两门课程同时合格的好成绩。教师节、元旦,学生们为所有任课教师准备了小礼物,教师们心里充满了感动。爱是可以传递的,而这份爱也在班集体中传递着。管理是一种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爱的手段。将爱心融入班级管理中,无疑是事半功倍,只有付出爱心,才能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落到学生心中。 三、班级精细化管理之问题管理 一个班级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不能常出问题,出了问题就是对班主任工作水平的考验。在新生入学后,笔者总是针对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违纪行为,例如吸烟、打架等,提前向全班讲清惩处规章,强调对事不对人。当第一例违纪事件出现时,笔者严格按规章处理,绝不迁就,以后此项违纪就很少再发生了。一旦发生严重违纪事件,不要轻易把学生推给学生科,当违纪事件已由学生科处理时,班主任最好也要参与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坚决避免事态升级。一次沟通,一个机会,就能成就一个人。作为教师,班主任更应该把心灵向全体学生敞开,加深沟通,帮助学生更快地健康成长,以尽到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育是一份用心的职业,用心去做,收获的远远不仅是事业的成功,而是人生的成功。 作者:张莹 单位: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中小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关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理念,是教师自身教育内涵的体现,是动态的,不是死板的。优秀的班级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对生命发展有着重大规划且意义重大的文化氛围与精神力量。班级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充满体验的学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积累,沉着、创新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路的引导人。因此,我们要聚集我们的智慧,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思考,通过有效的管理,定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班级管理的作用 班级是构成学校最基本的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可以称得上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进行指引。当然,学生的自我参与与自我管理也包含在内。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同时也保障了学校的纪律、教学的质量,是合格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及教育者,是班级与学校、班级与家长之间的纽带。班主任首先应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与同学们交流意见、想法,在此过程中,慢慢地引导他们,最后形成统一的结果,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是有力度的、是权威的,一个班主任倘若在班级打闹时,走进去,学生应该知道自己该保持安静的。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在他们心中是值得敬畏的。这样,一个班级任务的下达、布置,更易分配、完成。这样的一个班级才会有向心力、凝聚力,才能走得更好,学生进而才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如今,对班主任素质总的要求为:责任心、原则性、纪律性、创新性。(1)责任心: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几十号的学生,既然做了一个班级的领头人,就要意识到对这些学生负责,将工作当事业做;(2)原则性:制定好班规,要严格执行,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严师;(3)纪律性:一个班级像一个军队,面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够井然有序地处理,抓住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再次发生。(4)创新性: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到老,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在体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与学生亦师亦友,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在敬畏你的同时接受你。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策略探索 在中小学实习的经验,让我体会了一部分中小学老师抱怨的一个字“累”,其实,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班主任,我想大家并不怕累,怕的是一些重复地去做事情,怕的是一些低效的累,这是一种对自己管理能力的羞愧。因此,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能,成了班主任幸福感、积极性的一个保障。现在很多的班主任要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独裁者的位置,控制学生的思想行动;要么与学生成为朋友,放纵他们,进而导致班级纪律涣散,班级工作无法开展。这样两种情况,一个极端压制、一个过于软弱,让学生怕非敬畏或者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这样一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花费了很多精力但而成效却并不理想。导致班主任自身幸福感及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而一个好的班主任,对于学生应当是亦师亦友的,那么,该怎样形成这样一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制订切实可行的班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切实可行的班规,会使班级里形成好的班风,学生会根据规则进行自我约束,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当然,制定后的班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做出适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班规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过于理想化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降低标准;如果一些标准已经让学生形成了习惯,那么,可以进行新的班规的补充或提出补充。与此同时,既然我们“有法可依”,适时的奖惩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加分、减分,最后进行先进小组及个人的评选,听上去好像幼稚了些,但学生却是非常认可这样的制度,这也是对他们表现好的一种肯定。这样一种鼓励机制,使得学生相互督促,大大维护了班级的秩序。 2.发挥班干部队伍的作用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任何事情倘若都亲力亲为,除了“累”之外,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得到锻炼。学生干部是班级各项活动的小组织者、领导者,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可以帮助班主任间接了解学生的更多信息。首先,要选好得力的班干部;其次,要分配任务,明确各自责任,充分调动积极性;再次,严格要求班干部,比如每周例会,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班级发生的事件。树立他们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培养其善于处理纠纷的能力,事后要善于总结工作;最后,要让班级的班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 3.重视道德教育 现如今,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学生中毒事件、幼教实习生虐待幼儿事件层出不穷……我想,这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也是有关联的。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成绩,却很少关注生活中反映品德的细微事件。因此,我们要吸取经验,作为班主任,我们有比其他老师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事件,分小组或个人,上台发表他们的看法或者相互讨论,这样的“榜样”法,对于在他们今后的成长之路一定有很大的启迪。 4.善于和学生拉近距离 班主任不仅要熟记学生的名字,还要了解他们的资料,包括:生活环境、个人基本情况等。管理好这些特殊个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些学生,开始可能会让你感觉他们根本不把班规当回事儿,看不出他们的一点儿上进心。只让你觉得,他们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整天忙于一些恶作剧的头疼学生。但是,往往正是这些调皮的学生,会有很强的号召力。如果班主任“放弃”他们,时间一长班级不仅会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班主任不负责任的体现。当然,处理这部分个体一定不能过于着急。经过摸底调查,你会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十分特殊,有离异的、单亲的或父母在外打工的,甚至有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等。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的暑假,我分别参与了上海市的爱心学校的活动。除了发现前面我所说的重要策略之外,我还发现,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比大吼大叫要好很多。当时,我接手的那个班级有一个非常令前一个志愿者老师头疼的学生,他还特意点名让我留意。我开始管理班级,采用了我的策略之后,我发现,其实他是一个很立求上进、各方面也很优异的学生。于是,下课后,我将他叫到了旁边的图书室,跟他进行谈心。第一次,他说的并不是很多;后来,我发现他有下棋的爱好,我碰巧也会些,于是,第二次,便成了我们在图书室下棋。下了两次之后,他的话多了起来,跟我也谈起了他的梦想。我借此说道“: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健康体魄,开朗性格,有多种爱好之外,必不可少的是有好的成绩。上课的讲话,也许就使你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许正是这个知识点会让你与梦想失之交臂,你会不会后悔呢?”他若有所思,过了好一会,点点头道:“老师,您说得对!”现今,这个学生仍然有我的联系方式,他偶尔还向我炫耀他的考试成绩。用肯定、鼓励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你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渴望被关注的,哪怕他在犯错误,其实也是想获得你的关注,所以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5.营造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 学生白天的时间基本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一个班级的氛围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在班会课上,依据区域、性格、兴趣、特长、成绩等进行划分,每周进行分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友谊的发展,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引领我们的班集体,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从而构建文明、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再如:每期黑板报的策划、墙报的宣传工作,每次分配一批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干,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激发他们的兴趣。还有课外活动,也可以每次分配一些学生负责,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组织开展,这样举行一些他们喜欢的小活动,可以劳逸结合,释放压力。我们发现,作为班主任,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优异的管理能力,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这样才能协调好班级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体系。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堂这个展示师生个人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形成“不仅是体悟,更是共鸣”。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老师与学生中间最好的状态,便是亦师亦友、敬畏与信任。班级管理不仅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在班级中塑造积极乐观的氛围。这样,班级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完善,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更优的环境。学生都有着阳光的心,必然会形成一个阳光的班级。 作者:任晓玲 陈静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议初中学生管理中的班主任工作 【摘要】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更是全体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级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同时也是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贤ǖ那帕海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更是全体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级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同时也是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沟通的桥梁,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 由于初中阶段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中的初中生具有可塑性强、好奇心大、适应性强等方面的特点。而针对这些特点,班主任首先必须做好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认可。只有得到了学生的信任,才能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的做到对班级管理工作上的配合;而得到家长的满意,才会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的配合和支持,从而实现对班级的全面管理。 班主任跟一般的任课老师不一样,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自习等时间来实现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些了解对于班主任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坚持每天按时到教室,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自习课跟学生们待在一起,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定期从任课老师和学生那里对每一个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有个充分的了解;如果学校内有住校的学生,还要对学生的生活休息情况给予关注。 二、加强感情投入尊重学生人格 想要真正的做好初中班级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起好自身表率作用的同时,还要具备一份关爱学生的爱心,加强感情上的投入。同时还有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对待学生需要在感情上亲近,用心交流;在生活上关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爱心的同时,实现自己人生坐标的定位,并为之奋斗。 在班主任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因势利导、心平气和。在以统一的严格标准要求学生的基础上,不以同一种尺度来对学生进行衡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同时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学习和心理环境上一定的自由度。学生的学习不应在老师的条条框框下进行,这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才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依法治班,严字当头,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配好班干部 选择班干部应遵循责任心强、办事公正、品学兼优、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且易与他人沟通的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们的能力,发扬民主作风。班干部应由民主选举产生,使学生干部与同学关系形成动态平衡,人人有机会展现自我价值。 (二)抓常规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每个学校都有班级量化考核管理细则,在班内也要有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平时根据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严格要求学生,一点都不松懈,从早上到校、早操、课堂、课间操、午休、自习及学校的各项活动都严格要求,决不马虎。让学生感到做人、做事就是要这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使学生习惯养成自然,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 (三)建立学生内部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一个人管理一班学生,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为了加强班级管理,要鼓励学生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平常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反映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对反映的情况,要及时了解或跟踪调查,并且和相关学生谈心、用爱心与耐心教育感化他。这样,学生便时时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同时也会驱使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 (四)树立学生典型,形成学榜样、争上进的氛围 不妨在班内树立学生榜样,结合伟人、名人成功的案例开展教育,使学生把对伟人、名人的敬仰转化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尤其是每次考试及学校组织重要活动之后,都要在班内小结分析,对表现好的特别是进步大的同学表扬或奖励,以便让取得进步的学生再接再厉,也借此激发其他有潜能的学生努力奋斗。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教师用爱心和汗水播种希望,学生才会用青春超越梦想。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投入的情感深一些,给予的关爱多一些,学生便会对教师的理解多一些,亲近多一些,同时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浓一些。作为班主任,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和热情,学生学业成绩才会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学生在为人方面,定会收获更多惊喜。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新课改语境下高中班主任工作问题与管理要点研究 摘 要:分析新课标语境下高中班主任工作问题和管理要点,促使高中班主任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结合新课标语境的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要点。 关键词:新课改;语境;高中班主任;工作问题;管理要点 高中时期的教育工作是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阶段,对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有一定的影响。高中班主任在整个高中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承担的责任也是巨大的,并且在新课改语境的影响,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也面临一定的改变。 一、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青春期的叛逆 这一问题是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正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变化而改变,此时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从而导致高中班主任难以有效进行管理,并且还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因此,整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是正确的工作方向。一部分学生虽然表面听从学校安排的,但是在背地里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还有一部分学生表面对教师很尊敬,但是在背地里说教师的坏话。目前,高中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依赖性过大、纪律观念不强、做事不考虑后果等。同时,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容易产生偏激心理。这都需要教师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变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2.缺少集体主义感 这一问题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重点。现阶段的学生缺少集体主义感,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对学校教育而言,因槿鄙僦匾的集体活动,促使学生在与班主任和同学之间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全面看待问题,对集体观念的认识不完善,无法让学生建立班级荣誉观念,班级管理工作无法拓展,学生的协调能力也不完善。 二、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要点分析 1.提升对管理工作的重视 班级管理工作在整个班级成绩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要想提升班级的成绩一定要先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一个班级管理能力的高低展现了一个班级成绩的高低。要想提升学生对班级成绩的关注,就一定要提升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班主任可以依据班级管理记录自己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一点一滴。除此之外,要让学生明确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此协同班主任进行完善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提升班级的成绩,还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情感,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与教师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保障班级以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如班里一个学生叫陈琳,这个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常常踩着铃声进教室,节奏总比别人慢一拍;作业,总是马马虎虎。老师强调的不少,但问题总是存在。后来我了解到她的生日正好是周日,我就和学习委员组织班级学生一起为她写了几句祝福的话,并买了一块橡皮送给她,希望她不断进步,并能够用橡皮轻轻擦去自己身上的毛病。等下午开完班会我离开后,班长与全体同学给她唱了生日歌,并转达了我的祝福和礼物,陈琳非常激动,也很在乎我的礼物,从此以后总能早到教室,成绩也得到了提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培养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也是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指导学生,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向,促使学习和实践得到有效的融合,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自主做事和学习。班主任要依据合理的方案培养班干部,结合实际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评价的分析,公平、公正、公开地选举班干部,以此为学生建立学习的榜样,这样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引导下,构建优质的班级管理系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总的来说,班主任可以将班级小组划分为几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引导下不断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使其创造出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并且提升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能力。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三观”还在不断构建,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改革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提升整体管理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丰富的教学环境。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析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实践 摘要: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在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楚认识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行为养成;班主任;班级管理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小学班主任在面对主要教育任务时,需要以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关心、教育、管理学生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标。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要抓好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打好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协调各任课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实践活动,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小学班主任不仅应将自己的任务与职责明确在心间,更应该积极探索新情况新形势下小学生的管理与实践工作。 1.把爱平等的放在心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感染人的心灵,可以让人向善,学生的成长不能缺少爱。班级是个大家庭,班主任是孩子们的大家长,孩子们都渴望得到她的爱,所以老师要平等的对待任何一个学生。不能以成绩优劣来确定对孩子的喜爱,也不能仅仅因为某些孩子优越的家庭条件就尤为偏爱。同时,老师也要教会孩子去爱身边的人,爱父母,爱同学,让班级成为一个有爱的大集体。 2.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安全是保证教学工作稳步进行的前提。为保证学生的安全,我时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除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解、学习外,还采取许多安全措施:我每天到校后都要检查教室,提前排除安全隐患。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针对上下楼梯易出现事故这一情况,我每天派学生值勤,监督、提醒违纪学生,禁止追逐打闹,教育学生上、放学路上注意交通安全。时刻注意学生的言行,排除不安定因素,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3.小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班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班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班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4. 要严爱相济,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用爱心转化后进生 严师出高徒,爱心固然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不妨想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什么都没有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设计。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行。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要善待后进生,恢复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我经常找他们谈心。这些有意无意的谈心,往往会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从而有心灵的归属感,特别是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在班内大肆宣传,使他们成为班级核心,让他们有自豪感,从而使他们鼓起与人交往的勇气,增强信心。 提高后进生的成绩,不仅是对后进生的帮助,更对班级集体成绩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后进生成绩之所以差,是有多种原因存在的。学生可能存在智力上的细微不同,但更多的是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班主任应该耐下心,多观察这些学生,同时与学生本人及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共同分析,找出原因,改进方法。其次,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持久暂。时的工作不可能从深层意识里改变学生的习惯,所以老师要和家长共同监督,促进孩子W习习惯的改进与成绩的提升。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对后进生进行不断地鼓励与表扬,这样他们会在学习上找到更多的自信与乐趣,从而更有学习的积极性的。 5.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几年班主任工作,我体会到,要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就要对事业、对学生有充分的爱心投入。要像父母爱子女那样理解和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我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是倾注更多的爱和心血。一旦发现他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向他们了解情况,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互相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 6.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及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和路队常规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都树立"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养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7. 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班级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鉴于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让孩子"跳一跳,摘桃子",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实践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班级的稳定运行,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师管理水平的提升,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伟大目标的最终成败。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教师,我们必须群策群力,积极研究加强班级管理的创新办法,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化管理为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做起,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身心需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时刻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学生,从而在班级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集体氛围,并最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的柔性管理 【摘 要】柔性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班主任工作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本文中就从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柔性管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以期可以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柔性管理;实施 自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一直担任班主任,也在多年的工作中切身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不易!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信奉“严师出高徒”,所以在班级管理时一味地要求严。然而,“严”的结果并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班级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还出现了几个令人头疼的现象,例如,有几个学生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玩小东西;不交作业、上课迟到现象时有发生。正是这几个“问题学生”让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开始反思,后来渐渐明白,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不仅要要求严,需要爱,还需要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做到“严中有爱”“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对班级实施柔性管理的一些看法。 一、对柔性管理的理解 柔性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即感情需要,尊重W生的人格和个性自由,平等地看待学生。班主任要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不要动不动就摆架子、训斥学生、挖苦讽刺学生、以请家长“威胁”学生,柔性管理的实质就是尊重、理解和宽容。实施柔性管理要求班主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注意沟通,凡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潜在的、润物无声般的方式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影响,进而使学生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实施柔性管理的原则 1. 尊重、平等的原则 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应当努力去营造民主、平等、愉悦的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区别对待学生,班主任要一视同仁。当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建立信心。 2. 理解、宽容的原则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宽容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学生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一旦犯错,教师应避免粗暴训斥,避免严厉批评甚至讽刺挖苦,不要过分追究,而应帮助他们分析犯错的原因,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会回报老师的理解和宽容。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师生感情,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辩证地使用柔性管理的原则 使用柔性管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握好分寸,要善于使用表扬和批评这两种“武器”,评价学生要全面,包括正反两面,但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先肯定再批评,批评要有依据,要以理服人,而且批评时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创造自我批评的机会,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其次,我们应认识到事物都有不完美性,柔性管理也有缺陷。如果柔的分寸把握不好,就会出现迁就纵容学生的现象,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在使用柔性管理时也不能缺少刚性管理,刚柔并济,相互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实施柔性管理的方法 1. 班主任要注意了解学生相关信息 学生来到学校的第一天,首先见到的就是班主任,和学生及学生家长接触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对每位学生情况了解最清楚的往往还是班主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勇于承担起肩上的重担,对他们多一份耐心,填写学生个人档案和班主任手册时,多一份细心,怀着认真的态度,详细记录好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如贫困家庭、父母离异、父母有残疾、留守儿童等)要心中有数,平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必要时通过聊天、谈心、书信等形式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班主任要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不同于物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能力、梦想和潜能。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宜疏不宜堵,工作时要注意角色互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重视与他们的感情交流,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以情动人,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是真心的关心他、帮助他,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从而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3. 柔性管理少不了班主任的爱 班主任还有一个名字是“班妈妈”,妈妈不仅仅是意味着“婆婆嘴”,更是一种无微不至的爱。的确,每一个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就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他们同样会对老师充满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学生的名字叫陈丽,2015届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性格比较腼腆,有时点她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有一次,学校正在进行爱心捐款,那天中午放学,其他老师都去食堂就餐了,我正在收拾办公桌的时候,她敲门后走了进来,眼睛红红的,不好意思地低着头问:“侯老师,这次捐款我可不可以不交?”我当时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听她把话讲完。原来,她家里的情况比较特殊,三年前父亲在外打工时不小心摔了下来,腿受了重伤,失去了劳动能力,母亲要维持家里的生活开支,不得不在外打工,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平常家里就父亲和她一起生活,年幼的她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还要照顾受伤的父亲,父女俩相依为命,家里经济十分困难,甚至连买床的钱都没有,还是睡地铺。听到这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我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对她说了一些安慰鼓励的话,心里对她充满了佩服,怜爱!我暗自想,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多关心她!接下来,我把她的情况汇报给了学校领导,为她申请了助学金,并且中午食堂免费就餐。在学习上,教师给予她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她辅导功课,渐渐地,她脸上的笑容多了,也喜欢和同学交流了,上课回答问题比以前更积极,一学期下来,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班上的中间名次上升到前十名,到了初三下学期,每一次月考她都认真准备,学习成绩一次次进步。她说,她的目标是考上简阳中学。我告诉她,我相信你,加油,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201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简阳中学,领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们俩先是都笑了,然后都哭了!后来,她和我还保持着联系,会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每到中秋节、教师节、春节都会收到她祝福的短信。这件事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学生离不开老师真挚的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用爱回报老师! 四、不断地学习、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时间长短、经验多少,都不是完人,自身都有许多不足和缺点。促使笔者要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班级管理水平。同时,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门学问,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除了认真工作,还要努力钻研、不断进取。工作中做到:学期开始班主任工作计划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制定,认真完成;整个学期重视教学反思,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不断积累经验;学期结束,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有艺术地填写评语,指出不足,表扬优点,提出要求。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点,尽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总之,作为班主任,只要用心来管理班级,就一定能孕育出一个个真、善、美的心灵,培育出一个个好学生,带出一个个好班级,才能更好地发挥柔性管理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谈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工作管理方向与技巧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其工作态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班主任在工作管理中,首先必须要确立自身的素质发展方向,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进一步优化班级工作管理的方法技巧,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工作管理;工作管理技巧 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教育工作中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不仅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高中班主任工作的自身发展方向 (一)德 班主任首先应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堪称学生表率。师德中更要突出对学生热爱的情感和思想。班主任应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计恩怨得失的胸怀,才会真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中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较强,能感受到班主任态度和蔼,语气亲切;能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能感受到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在爱的熏陶下,学生纯洁的心灵会变得更美好,亲密的师生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形之中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样有助于开展班级工作,更重要的是让班主任自己也有一种愉悦。用轻松的心态来做好繁杂的班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能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班主任老师应素质全面,德才兼备。这样才能树立一个班主任的威信,同时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个性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勤 班主任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教师本身应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他们从小开始培养勤奋的个性品质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班主任勤快,发现问题都应及时解决,对班务工作都应勤查、勤管。 二、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工作管理技巧分析 (一)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学教育实践表明,高中班主任的人格与教学教育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高中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每一个学生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高中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下无数的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人生目标有一个良好计划,这才是班主任在教学中通过人格魅力的影响所要达到的目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影响并不只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深远的是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影响到学生对今后生活的态度和做人的原则。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己人格魅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艰苦奋斗、上下求索的B度,影响学生。班主任要运用优良品质和良好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真正起到人格感化的巨大作用。 (二)加强班干部的培养 一个班集体里不可缺少班级干部,而班级干部的培养就成为班主任的又一个新课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班级干部就像班主任的左右手,不可忽视。在班集体中班级干部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班级干部会为其他同学起到表率作用,并能及时帮助班主任发现和反映班级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个人学习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班级干部是班主任的一双眼睛。而班级干部的培养过程又是艰辛而漫长的,在培养班级干部的过程中要相信他们具备管理其他同学和办事的能力,同时也不断地帮助他们,为他们出谋划策,在班务会上为班级干部打气,树立班级干部威信,同时,也让其他同学监督班级干部的一言一行,使班级干部通过同学监督完善自己。同时在班内定期开班会,让同学们为班级干部的工作提意见,从而拉近同学和班级干部、班级干部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地。 (三)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在高中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简单走向复杂,不经常表现出自己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活动。有时还希望家长给出自己的私人空间远离他人。有时自己的信件和日记都加了小锁头,不希望别人看到。在这种封闭思想下,更增加了班主任的教学难度。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他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同学之间有更真挚的友谊。因此,要想办法使他们排除这种精神状态,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高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状态中,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青春期,学生长大成人的想法日渐增强,精力和时间都非常充沛,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过早谈恋爱的现象。这个现象一直是班主任比较头痛,并且不好解决的热门问题。班主任在对待有早恋现象的同学时应正确对待,不能打压学生,行为过激,如果发生了过激行为,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并使学生在同学之间产生负而影响,对处理问题的下一步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阻力。正确的方法是,使学生的明白早恋问题的严重性,并转移学生的情感方向,使学生明自和理解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用意,并表达明确。 (四)以开导为主减轻学生压力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高考的压力相当大,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高三的大部分学生都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学业上,从而降低了班内矛盾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但是高三学生也是最需要班主任关心和理解的。高考的压力使许多学生在而对矛盾和冲突时,所采取的是压抑和容忍,这使得许多学生的精神状态不好,如得不到很好释放往往会产生精神疾病。在而对巨大的高考压力下,学生心理会变得相对脆弱。在这个阶段学生出走、焦虑、自杀的情况时有发生,班主任要适度地化解学生所产生的高考的压力。方法其实有很多。在高三阶段加强学生的文化体育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集体活动有助于同学之间友谊的增强,并能缓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如组织篮球比赛、歌唱比赛等,形成学生互帮互助、互谦互谅、互敬互爱的思想,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使学生在文体活动中休息了大脑减轻了压力。班主任应积极从客观上开导学生的毕业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人生中还有许多值得做的事情和工作,要以积极的态度而对高考,只要自己努力了,学习了,结果并不重要。 结语 高中班主任工作其实还有很多,但主要是从班主任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去感动学生,开导学生,教育学生,理解学生是今后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管理策略 当前的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学生幼稚,好哄;高中生成熟,明事;只有初中生懵懂,难教。”折射出初中学生管理教育的辛苦和痛苦。在社会的转型期恰恰遭遇人生的转型期,“双重转型”致使初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就有了许多异乎寻常的行为表现和心智波澜,考量着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的变化,要求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必须“因时而变,乘势而上”,用完美的人格给学生做好榜样,以真诚的人性关怀来呵护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长。 班主任一定要在理念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具体工作中就是“以生为本”。《论语》里说“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学生,这个“道”就是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还给学生。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一定要明确一点:所有的中心工作与任务,教学、科研,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是服从于育人这一中心工作的。离开了育人,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拿奖而开展活动,都是无意义的。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是没有发现自己可以很好的接受课堂教学。那么,作为教师,一定要求学生认同老师的这一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是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但这些要求,一定要适当可行,符合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切忌不能过高。有些要求,适合正面直接提出;但有些要求,通过班级建设中的不同形式,变为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会对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不可一味地追求个人教学成绩而抹杀学生的独特的学习个性和专长,更不可以关闭和剥夺学生的应有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权利。 一、班主任要打心眼里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班主任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情感教育,知识教学。尊重学生,班主任就应该对班级实行民主管理,把评选班干部,评选优秀,推选照顾贫困生等事情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民主讨论决定。 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特强,加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阶段,所以把人格看的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确实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作深入的了解,而主观地责备有错误或失误的学生,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心。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二、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 “理解万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基本原则。而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极不成熟的青春期,容易出现情绪的躁动、偏激,行为上粗暴、叛逆等不良现象,@些都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现象,是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情况,要因势利导,正确对待,不必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必哀叹世风不古,不能全盘否定和抹杀学生的成绩、优点。 三、班主任要真正视学生为子女,增强师生互信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他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要有一颗真诚、透明的爱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心。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他们有许多迷惘和困惑,却不愿意与他人直接表达,喜欢上网聊天,发信息邮件,或者写日记来表露。所以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电话号码、QQ号、电子邮箱等信息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事时能找到你。我经常让学生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或者进行QQ聊天,把他们对教师、同学、家人;对班级管理、各科教学;对人生态度、社会现象的看法表达出来,倾诉心里的烦闷。把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告诉我,让我帮他们解决心理的疑难。我还保留一个习惯:让学生每个学月写一篇“总结与反思”,或者是书信,汇报自己一个学月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些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与生活的情况,好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思想引导。 总之,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理解、关爱学生,要以人性关怀的魅力来感召、帮助、指导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师生互信互敬,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挖掘潜能,全方位提高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健康、快乐地发展、成长。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借鉴ISO管理精髓促进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化 提到ISO管理,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国际标准化组织,脑海中会浮现出诸如标准、规定、企业等词汇,这似乎与班主任工作毫无联系。人们常说,看一个班级的学生就能知道班主任是怎样的一个人。班主任工作似乎是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的一项工作,或者说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一种行为,有很强的艺术性,并且会随着班主任的情绪产生各种波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具有不可复制性。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1000个班级有1000种不同的特色。事实上,班主任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有很多常规性的工作,例如每天的晨会课、一天的总结、每周的班会等。而ISO的第一个精髓就是标准化,也就是说,在执行某个项目的过程中,所有的步骤和方法都应该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如果有改变,则可以提交申请,通过后再根据新的方式方法执行。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ISO,建立属于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标准体系,通过评定一系列标准文件使工作具体化、流程化,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一、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ISO标准化指南 以公交学生卡为例,学校里总有一些学生需要使用公交学生卡,丢失公交卡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当然,对不同的参考对象来说,这个概率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从整个学校来说,个别学生把公交学生卡丢失了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对某个班级而言,这又是个大概率事件。对学生个人来说,在公交学生卡丢失以后,第一反应肯定是找班主任,因为从整个学校来看,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里最熟悉的管理人员,但问题是,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或者学生丢失公交学生卡的处理方法已经更改了,这就造成了班主任也不知道学生的公交学生卡丢失以后应该怎么处理,从而不能及时告知学生处理流程。 这时,不外乎采取这样几种方法:一是上网查找本地区公交公司的相关规定;二是询问同事,但是别的班主任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或者其他班主任所知道的是很久以前的解决方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三是找到学校专门负责公交学生卡这一工作的管理人员。但是很多学校是院系二级管理,要先把情况汇报到系部,然后再由系部把情况汇报到学校,才能找到专门负责公交学生卡的工作人员,从时间上来说,这个流程也比较繁琐。 以无锡的公交学生卡为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个月充值20元钱,每月可乘坐公交车100次;另一种是一次性充值一年的费用的方式。如果是一次性充值一年的费用的方式,按照公交公司的规定,学生凭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直接到公交公司的服务窗口就可以重新办理公交学生卡。而如果是每个月充值20元钱的方式,就必须通过学校层面来统一办理,并且以前丢失的那张公交学生卡需要先挂失(2015年以后丢失的公交学生卡不需要挂失),之后才能办理新的公交学生卡。如果学校有专门的关于各种学生卡(或财物)遗失的处理指南,那么哪怕是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只要根据文件说明,也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办事效率,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同样,对于学生诸如胸卡、学生证、火车优惠卡等卡证的使用,学校也可以指定一系列的应用指南,从而使班主任的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建立专业指南 技工院校及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技工院校和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升学,更多的是就业。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方向、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安排及考试考级安排等,都应该非常熟悉。然而,大多数技工院校或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学校),经常会出现由非本专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情况。例如,由数学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班主任,由语文教师担任数控专业的班主任。这些教授基础课的教师本身对学生的专业并不了解,需要花不少时间接受网络或者学校培训,才能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几年以后,重新再带一个新的班级,可能又是另外一个专业,又得重新去学习熟悉。 如P者学校主要以初中生源为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笔者学校经历了多次的学校整合,同时存在教育系统和人社系统两个不同的体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可以细分为3年制中技班、5年一贯制高职班、5年制高技班(3年中技+2年高技)并嵌入成人高校大专教育、7年制技师班(3年中技+2年高技+2年技师)并嵌入成人高校大专或本科教育。这样一个显然有些复杂的专业分布,即使是专业教师,也很难完全弄清楚,更不用说对不同专业了解得非常清晰。很多时候,班主任都要通过教务部门或德育部门的通知才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么。如果学校引入ISO这样一个标准系统,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文件,缩短班主任用于认识对所带班级所学专业的时间,班主任在各学期的工作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下面笔者以5年制高技班为例,通过一张表格简单显示如何设置ISO管理文件。 通过标准化文件,每个学期的常规工作一目了然。例如,第一学期开学初的重要工作――新生报到收费及军训。对一年级新生和家长来说,到了新的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而且新生报到相当繁琐,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这就会影响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第一印象。问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及时周到地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份不断更新的报到指南就是帮助班主任解决新生报到问题的及时雨。 另外,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各专业涉及的考证工作相当多。班主任应该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专业教学计划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只要阅读相应的文件就可以知道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提前安排好相应的工作,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以成人高考报考及考试说明为例,报考时间、费用说明、考试要求、历年分数线、考试不达标的处理方法等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相关信息从院系传达到班主任的时间,有利于班主任提前按标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相应说明,让家长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然,不只班主任工作,学校各个阶段、各个种类的管理工作都可以借鉴ISO管理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借鉴各行各业的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无锡技师学院(立信中专)]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技师学院班主任工作管理方法探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院校的教学管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一般技师学院就读的学生都来源于偏远的山区或者高考落榜的学生,生源质量和数量要落后于其他高校,这些学生的就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今后他们的前途和发展。技师学院中班主任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班主任的督导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技师学院的学习,还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主要探究技师学院班主任管理与教学的几点工作策略。 【关键词】 技师学院 班主任 工作管理 方法探究 引言: 由于高效扩招因素的影响,技师学院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数量也越来越少,学生在技术学校中能掌握一技之长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求每一个班主任都努力的在工作中发挥优势,寻找新的教学和管理的方法,不断的有所突破和创新,提高技师院校的教学质量。班主任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认识到技师学校的学生的问题以及特殊性,引导和服务学生,认真的履行班主任的职责,形成良好的班级作风,让学生学好技术,顺利的完成技师学院的学习[1]。 一、技师学院班主任管理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当今的教育依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授课的时候讲究“讲”并不重视学生的“听”,自己将知识讲明白,学生会不会那是学生的事情,学生大多数都是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是采用制定规章制度、训斥、处罚的方式,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对这样的管理方式比较反感,不仅不服从班主任的管理,还从中破坏。 2、学生服从管理能力差。技师学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升入高中,或者初中就步入社会后又想上学学习技术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在15到16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不爱学习,自己也没有一个明确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反叛心理比较强,对自己缺乏认识,做事情容易冲动,服从意识比较弱[2]。 3、学生的自我意识强。技师学校的学生学历都比较低,家庭条件大部分都比较不好,学习成绩也不好,在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比较特殊、极端,有不顺心的地方就会“爆炸”,在很强的自我意识的保护下,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很难进行[3]。 二、技师学院班主任工作管理的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班主任在技师学院班级管理中不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达者,还是整个班级的领导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同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系他们的生活,在学习中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做一个思想先进的教育工作者[4]。 2、灵活的改变管理策略。班主任的管理中教师要灵活的改变自己的管理策略,在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自己的管理措施。首先,作为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B,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热爱自己的管理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班主任的情感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鼓励他们学习让他们明白学好一门技术的重要性,多举办班级茶话会或者社团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的沟通氛围,例举一些名人学历不高但是技术过硬的例子,让学生明白通过在技师学校的学习,拥有一门过硬的手艺,依然能够成功的在社会中立足,因此,班主任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灵活的改变管理方法。 3、重视学生的思想。针对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细心的观察,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现他们的优点,在日常的课堂上或者生活中充分的利用一切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等,在交流思想的时候重视学生的情感,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让学生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完,细心的抓住学生的心理,积极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要建立严肃的师生关系,还要建立朋友关系,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学生,这样更容易展开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学生日新月异,个性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仅凭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管理需要,这就要求技师学校班主任在教学中要有责任心、有耐心、有爱心、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做好班主任的本质工作,根据学生、班级的具体情况,不断的创新和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针对性的管理好学生,做学生的朋友、知己,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有怎样的班主任,就可能带出怎样的学生,带出怎样的班风、学风和校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只有从强化管理、重视监督、加强培训、提高待遇等方面,才能真正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益,进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工作 班主任是由学校行政委托,代表学校负责班级管理、教育和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是串联各科任老师、学生、家长的纽带。倘若将一个班级比喻为一个家的话,那么,班主任就是这个家的家长及代言人,他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的带路人。所以有怎样的班主任,就可能带出怎样的学生,带出怎样的班风、学风、校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民族的兴衰,为了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针对目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一、目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班主任的工作与其他科任老师的工作还是完全不一样。班主任除了要具备科任老师所具备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管理沟通方面的能力与技巧,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的管理都离不开班主任的参与,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及其任务的完成,都要通过班主任对班级的直接管理和组织来实现的。在学校里,不能没有班主任,这是大家都取得共识的,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精良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但目前各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重视不一致,城镇学校相对要好,而乡村学校则相对较差,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的发展,许多问题暴露无遗亟待解决。 1.对班主任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如果没有班主任,班级就不能成为班级,学校也会杂乱无序。有的学校啊对班主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指派班主任时选拔不规范,也不管这位老师是否具备班主任的素质与能力,任意指派,以至x出的班主任有的态度不端正,作风不正派,工作不负责任,弄虚作假,冲利而来,结果良莠不齐。 2.管理不规范 目前,各所学校都在加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理不规范依然严重,在乡村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 2.1职责不明确 有的老师被任命为班主任,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班主任,也不知道班主任到底是干什么的,缺少当班主任应有的基本常识,对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不能正确区分班主任和一般科任老师的职责,认为班主任工作只不过是在没有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看学生,给学生传达任务而已,甚至有刚刚被任命为班主任的新老师,除了知道教室在哪里外,怎么给学生报名?怎么给学生安排座位?怎么任命班干部?怎么任命科任老师?怎么开家长会?怎么建立班级制度?一无所知,没有领略到自己真正的责任。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又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2.2奖罚不明 一些学校给班主任的津贴补助一个月就几十元钱,然而加派给班主任的工作却远远超出这个水平,科任老师除了上完自己的课,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就可以高枕无忧,而班主任除了要上同样多的课以外,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把什么写字课、劳技课安排给班主任,却没有任何补贴。还有一些班主任工作非常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由于所带的班基础不同,有的是基础非常差,在一段时间后已经有了起色,但是和其他基础好的班级比起来,还是出现了暂时落后的局面,学校也不调查,也不根据实际情况来考核,就直接以成绩来判定工作的成效,使一些任劳任怨的老师心理失衡,失去了进取心,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这也是班主任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2.3监督力不到位 好多学校都是对班主任进行指派,指派一定型,就完全放手,对班主任工作不管不问。分配任务,口头行事,无跟踪、无检查,更无考察,致使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老师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害了学生,害了班级,害了学校。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3.待遇不落实 在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是最忙的,最辛苦的。有的要忙家务事,又要忙学生,又要忙育人,又要忙备课教书。很少得到休息,而目前教师的待遇很低,而当班主任的老师,要牺牲许多休息时间去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而班主任的津贴又极为低下,教师没有动力,不能激发教师当班主任的兴趣,许多学校未将班主任的工作与评优、晋升职称、分房等紧密联系起来,严重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建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加强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要加强班主任工作,必须充分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各方面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在政策、管理、教育等方面花大力气。 1.以制度为指导,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就必须了解应该做些什么,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是常规性工作。尤其对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如何使他们迅速明确工作内容,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 1.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1.3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项活动; 1.4关心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与特长; 1.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1.6联系各科任老师开展教育活动; 1.7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1.8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评定和奖惩工作; 2.从思想上入手,强化班主任对工作内容的认识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他们是一个班级的领头羊,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提高班主任的素质十分必要,在工作中,学校高度重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学习、以及请名师来学校演讲等方式,时时刻刻教育老师要注意自身形象,要树立起良好的师德,要树立起共产主义人生观,要有奉献教育、服务农村的精神,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影响学生的行为,成为一名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学校对应聘上的班主任,津贴上采取倾斜政策,在班主任评优、晋级、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班主任,让班主任岗位成为人人都想尝尝的甜头。另外,教育局应该制定严格的任聘班主任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力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让广大教师都以当班主任为荣,力争当班主任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最后,学校领导还应该在情感上多去了解班主任、关心班主任。 小结 当然,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不是仅靠一个的力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还有待于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进一步的研究总结,归纳和完善,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与管理 【摘要】04年国家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总理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国务院又出台了对《中职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职业教育面队这样的大好的发展机遇,定会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春天。然而,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甚至个别学生达到了难以教育的程度。那么怎样才能管理和教育好学生。抓住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人格建立和健全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中职学校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每位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关心理解;正确引导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科学的病理分析,就不能对症下药,除病祛根。职业高中之所以薄弱,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生源素质差。尽管造成学生素质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必须面对生源素质差这个现实,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无往不胜。具体说来: 1 一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畏难情绪过重 这在高一入学时表现尤其突出。当时很多学生找我诉苦,有的甚至与家长一起找到我。学生总是愁眉苦脸,家长总是异常心烦,有的甚至想退学,“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首先,到职高以后,老师的授课方法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课堂容量也比初中要多得多,特别是专业课各门学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主动学习;其次,不能适应住宿生活,有些学生,生活上不能很好的自理,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很好的独立生存;另外,还有些学生由于在初中时自我感觉良好,却上的是职高,有一种很强的失落感,开始忧郁、沉默,落落寡欢,成绩滑坡,甚至消极厌世。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对策是在教学上开展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的探讨、研究和实践,降低教学起点,降低教学难度,让大多数学生听得进、跟得上、学得来、考得乐,留得住。另一方面在管理上是实行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让老师与家长联系起来,共同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个不适应期。 2 一些学生专注水平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想学好但却控制不住自己 这些学生当中有的成绩虽好,但却不是最好;有的因此成绩很差并且要违反校纪班规,如好耍、迟到、早退、逛网吧等。不过,这些学生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事后教师找他们时,他们大都知道自己做得很不对,很不应该,就是拿自己没办法。他们说:“老师,我也想改,但却总是控制不住,甚至有时越想控制自己,越是动摇”,要求老师多帮助他们。为此,我专门召开主题班会“学会自律,抵制诱惑,成人成才”,并不厌其烦和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即“贪图一时的享受,会误了你一生的前程”,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不能自制,就会使智慧和你远离,并驱使你走向相反的方向。而由于不能自制,就会使你过于快乐,留连忘返,常常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感觉变得迟钝,以至于你不但不去选择较好的事,反而选择较坏的事,从而就阻碍了我们对于有用事物的注意和学习。例如,你过分迷恋网吧,就会使你对学习丧失兴趣;过分贪图轻松地回家过周末,就会使你觉得学校生活既苦又累等等。明白的告诉学生:一个不能自律的人就不能忍饥耐渴,克制情绪,忍受瞌睡,很显然,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后半生的生活。当然,光讲这些靠教化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做保证,以扬长救失,惩恶彰善,这叫做“刚柔并济”,把“以德治生”和“依法治生”结合起来。我建立了班训班规,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听、写、练、考,生活过程中言谈举止,能量化的都量化,随时通报,每月统计,及时公布,年终总结,对每个学生评定出优良中差,随成绩单邮寄到学生家长手里。保证了及时性,就保证了管理的力度,从而就保证了教育的效果。 3 一些学生学业成绩中等,但自信心不足 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过于自卑、腼腆,他们一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是勤学而不好问,平时默默无闻,班内组织各种活动更是畏缩不前。这样的学生智力水平中等,但却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如果引导得当,学业成绩会很快上升。如果对其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发展,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会被淹没。 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生为数也不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工作,他们也是我校高考升学率的增长点。做这部分学生的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班主任。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仔细观察,及时捕捉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他们机会让其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找回自尊,克服自卑,重新确立人生目标,并定期总结评价挖掘其潜能,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如果动辄挖苦贬斥学生,就会有两种后果,一是使他悲观失望消沉下去,二是使他产生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甚至走向歧路。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就是这个道理。我常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一句善良的谎言比一句真话往往更能打动人。因此,我们主张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有时甚至故意在众人面前夸大其优点,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干劲十足,越学越投入,越活越充实,学业成绩当然会随之逐步提升。 4 一些学生看问题偏激,却自以为是,过分注重社会阴暗面,正气不足 这类学生在校一般表现为与老师同学格格不入,经常发生各种冲突,在班级活动中消极抵抗,对人们所讴歌弘扬的东西嗤之以鼻,生存价值严重歪曲。这些学生虽是极少数,但却往往有一定头脑,成绩也还过得去,但却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学业成绩始终达不到最佳状态,道德品质也较差。有的学生甚至故意破坏公物来满足他的扭曲的心理需求。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手段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所致。他们往往是从小就因调皮,在棍棒及恶言恶语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这样的学生还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并不厌学,而且还很想通过好的学业成绩来证明自己,通过考一个稍好一点的大学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空间。 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首先,要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宽容能反映一个老师的胸襟、人格和爱心,能造就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宽容比严厉更能起作用。当然,宽容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姑息迁就。最起作用的教育莫过于能打动学生的心和让学生理解老师的心,而不在于形式上是多么的严厉。其次,要对他们多一些个别交流,少一些泛泛而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这个意思。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入学生,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要知道任何不着边际的空谈都是苍白无力的。第三,要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听得进逆耳直言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不要说还不成熟的中学生了。面对可塑性极强,自控力较差的这些恼人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常常告诫自己:做人的思想工作没有一劳永逸的妙方和捷径,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教育他、帮助他,这样心情可能会平静许多。另外。对待这一类学生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不定期地刺激他,让他时刻保持学习的亢奋状态,并时刻提醒他们:要想有一番作为,第一要有责任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有一番成就;第二要有事业心,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第三要有竞争的态度,也要有合作的精神;第四,要经常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最终成功。当然,作好上边这些工作还需要家长的合作与支持,班主任可以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对家长也进行必要的说服沟通,陈述利弊,让家长也逐渐转变,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5 一些学生处理不好男女同学关系,甚至掉入“爱河”不能自拔 这是在这个时期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更是令家长学校头疼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其实我倒觉得没什么,青春期的中学生当中有人谈恋爱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老师怎样对待,是视为洪水猛兽,对之以高压;还是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通过近几年来的观察,我们发现早恋现象有两个高发期,第一个是高一开学后不久,第二个时期是升入高三快毕业的时候。而如果在前一个时期能进行控制的话,那就不存在第二个时期。因此,高一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可能效果更好一些。我的经验是首先要撩起“爱情”那层神秘的面纱,不要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我召开过主题班会,进行过心理分析,与学生进行过讨论:诸如没有熟透的果子是否好吃?什么叫真正的爱情?你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是什么?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你选择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班主任要向学生开诚布公的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应该肯定这份感情是纯真的美好的;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趋利除弊,既不至伤害感情,又能有利于学习。其实大多数学生也知道早恋不好,只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越是压制就越起反作用。因为一般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都有一种逆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认为是好的,于是就越有可能不顾一切地去得到它。高一第二个学期时,在我班曾发现过几对“小恋人”,但他们感觉到了我的真诚和开明以后,都愿意向我敞开心扉,到现在没有任何人谈恋爱。 6 一些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不愿让其过早的失学,以至失控,便送到学校,让学校代管三年 这些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得过且过,整天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上课睡觉,课下打闹,自习说笑,吃好穿好,晚上还不按时睡觉,着实让老师们头疼。其实这些学生也有闪光点,只是由于成绩太差,生活太散漫,被大家给忽视了。但殊不知,这些人也有自尊,也需要被人重视,被人表扬。如果对他们“过剩的精力”听之任之,就会直接影响班内的班风、学风,成为一种极不安定的因素。 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对所有学生的一视同仁,让他们明白,在老师心目中,考试分数、学业成绩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好坏,老师固然喜欢学业成绩好的学生,但同时更喜欢踏踏实实、品质优良的的学生。其次就是竭尽全力去找他们的闪光之处,然后根据其特长让他们忙起来,让他们充实起来。通过观察这些学生,我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除不喜欢学习文化课以外,爱好相当广泛,有的爱好绘画,有的爱好电脑,有的爱好练字,有的爱好体育等等。为此我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与这些学生办板报;与体育组协商,组织班级间的对抗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卡拉OK大奖赛;协助语文老师组织征文比赛等等,让他们尽量的动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这群学生无暇干扰他人。而调动他们的过程也正好是他们改掉自身坏毛病,重新审视自己、逐步改正、完善、提高自己的过程。最后,我还想说两句话。其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班主任责任更是重大。因此班主任就更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一身正气,用平时的一言一行去感染熏陶学生。其二,人人都有成才的权利,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我们必须也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编织成才的梦想,开辟多条成才的道路,让学生得到最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作为班主任应该比别的教师更了解、更关爱学生。学生再大,在我们面前永远是孩子。这两点,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具有特别的重大意义,即职业学校的学生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更需要高素质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基于班级管理下的高校班主任工作研究 摘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逐步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而高校的学生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班主任群体作为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对高校的学生管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阐明了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班级管理下的班主任工作的模式扣方法,以期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班级管理 高校班主任工作 现状 关系措施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连续多年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中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学生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学生结构变化、贫困生数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剧、心理问题凸现等问题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更大的难度。也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班主任通常是由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兼任。由于班主任平时科研、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并且一些高校对班主任的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明确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导致很多班主任把自己的工作主要定位为配合辅导员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班主任有事才与学生接触,无事不照面的现象,有的学生形成了“班主任一学期见不到几次,有事-与其找班主任,还不如直接找辅导员解决”的想法,使班主任和学生难以相互交流和理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班主任是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实施者,更加贴近学生。由于其管理的群体小人数少,从而更容易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更易于了解学生的实际动态。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往往也比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专职人员更加紧密,所以做好相关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关键,是学校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关系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环境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快速而健康地成长,反之会产生群体效应从而产生极严重的负面效果。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核心与灵魂,其工作的成功与否与班级的建设的好坏,培养学生的水平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一定要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并紧紧抓住班级在学生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通过班级建设这一有效途径,加强“点”与“面”的建设与管理,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树立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做到从他律到自律和自治能力。让学生在大学学有所成,健康成长,从而完成班主任管理育人这一神圣的使命。 三、班级管理下的班主任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 班主任工作者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高校的班主任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有着双重的身份。作为教师,对学生要“传道、授业、解惑”,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学生和班主任也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所以班主任以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时候与企业和商业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班主任并不是要约束限制学生,而是要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一种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要让学生能在学校里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更要让其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锻炼他们健康的身心品质。同时,班主任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自身要有着良好的道德情操,要爱学生、关心学生,并且要重视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被学生所尊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得上进成为其自觉的行动,才能不断加强教育管理学生的效能。其次,不断探索教育管理方法。笔者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生为本”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生为友。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动态,让学生在温馨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悟智慧,迎接挑战。 2 加强班级自主建设,建设优良班风。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有优良的班风。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具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可以陶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建设优良班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当今网络上流行用鲁迅的四部小说来描述大学的四年生活,大一呐喊,大二彷徨,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一定要让学生尽早确立目标,尽快明确努力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例如可以召开主题班会,通过精心组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在新生一入学就要结合其专业特点及自身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并且要大学四年贯穿始终。 (2)抓两头带中间,学生干部是关键。 在班级建设中要紧紧抓住“先进”学生与“后进”学生这“两头”,同时促进和推动“中间层”学生的变化与突破,在整个过程中班级干部要利用班级干部的关键性作用,要树立先进的典型,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班级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先进”学生要给予表扬、激励和宣传,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榜样就在自己身边。在抓“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时,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宿舍走访等各种途径,掌握在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等方面有问题的学生的真实情况,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个别教育和公开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挖掘他们的“进步点”、“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唤起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促进和推动“中间层”学生的变化与突破时,要因势利导,促进其向优看齐。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交流,提高班级凝聚力。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一些有意义活动可以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做好班主任工作要积极地领导并指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班级内的辩论赛、宿舍内务评比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宿舍杯篮球赛等比赛活动,同时也要去户外,如选定主题去爬山、去乡村支教、去敬老院做义工、去残疾学校送温暖等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提高学生努力求知的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怀有一颗公益的心、一颗奉献的心,这也正是集体精神的集中体现,有了集体精神,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随之得到了加强。 (4)真情互动,关注弱势群体。 班主任要重点关注此类学生,应当尽力地帮助学生解决或者缓解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这既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又是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推进班级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这类学生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做到关心爱护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其次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问题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适时地加以引导。第三要不断强化学生自信的心态,进步的愿望。做到多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少给学生打击性的评语;多一些理解,少一点埋怨。第四要真情帮助,精心呵护。情感育人,力量无穷。教师要经常找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对班级的后进生不要另眼看待,要经常给他们正面肯定,之后再指出不足,提出要求。最后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说:“你能行!你肯定行!你一定会成功!”批评学生也要含蓄、讲究艺术:相信你能改变,闯过难关,通过努力你可以做到和别人一样好,等等,调动其积极性。久而久之。这种外界的良性刺激就会引起学生愉快的体验和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从内部推动学生产生积极行动,增强自信,促进自身的转化,按照“规范要求――自觉需要――特定素质”的运行轨道实现成才的目的。 (5)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班级氛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班级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以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班干部在班集体建设中,起着组织者和模范带头作用,要管理班级就一定要组建一支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首先要建立合理严格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班主任平时就必须注意观察。早日发现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并着力对他们进行培养,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意见,建立合理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干部选拔制度。其次要建立班级学生的考核评测制度,实行班级量化考评,用具体明确的指标来显示每个学生行为的成绩和不足,使学生明确自己对班级形象的影响,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班级氛围。学生考评的内容可以从学习成绩、纪律、上课、创新、竞赛、劳动、卫生、就寝、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好人好事等诸多方面制定,尽可能做到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细致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最后要形成班级的奖惩制度,在制度中就要遵循奖惩有度、方法得当、细则分明、量化公平的原则,以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能动性。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柔性管理方法 摘 要: 高校教育理念的发展、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大学生自身特点等决定高校班主任在工作中需采用柔性管理方法。班主任应重视自身建设,塑造良好人格形象,并在班级建设和不同学生的管理中使用合适的柔性方法,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 高校 班主任 柔性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民主化观念深入人心,以及高校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推进,都呼吁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方法。班主任是学生工作中最基层的管理者,如何使用恰到好处的柔性管理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从而健康、全面地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柔性管理的内涵 (一)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管理概念源于企业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是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1]。对大学生采取柔性管理方法,即依据高校内部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通过非强制性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社会、家庭、高校对学生的期望变为学生的个人自觉行动[2]。 (二)柔性管理的特性 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依据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通过精神激励、沟通暗示等人性化方法,激发人内在的潜力,调动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能力,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因此,柔性管理具备以下特性:一是内驱性,指依靠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二是情感性,指通过发挥情感的凝聚功能、柔性力量;三是持久性,指柔性管理发挥的效力深刻稳定。 三、班主任工作中采用柔性管理方法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民主化、人本化学校管理理念发展的选择。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及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要求民主、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民主意识更强,更有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另外,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和收费制度的改革,一方面造成其精英教育功能退化,使得精英教育中尊崇意志统一、大学生绝对服从的现象弱化,另一方面还使大学生主体意识加强[3],逐渐形成学校为其服务的观念。柔性管理方法符合这些趋势的要求,是契合当前学校民主化、人本化管理理念的最佳选择。 (二)满足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需要。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广泛推进,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场所,得到国家教委、教育专家的普遍关注。另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于多元化,对那些能充分展示个性和才能的人才倍加重视。以上因素,都决定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需要实施柔性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给予每位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最亲切的老师和朋友,在日常工作中更应把握柔性原则,获得最佳效果。 (三)由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80后”,并且其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文化素质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并具备强烈竞争精神,实现自我、得到肯定的意愿十分强烈。另一方面,他们性格较孤傲、固执,会有逆反心理,而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也导致其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大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采取柔性管理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重沟通艺术,诚心相待,有利于获得学生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配合刚性管理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实行刚性管理,在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目的外,也抑制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积极性,还压抑了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化发展。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辅相成,是刚性管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班主任在工作中,适时使用灵活性的柔性管理方法,有利于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 四、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中采用柔性管理方法的途径 (一)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建设。 1.注重自身素质的全方面提高。 在教育中,身教往往重于言教。班主任作为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老师,必须重视自身形象的完善。一方面要注意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取哲学、艺术中的精髓,不断扩展视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要时时加强责任心、敬业精神的培养,热爱工作、踏实进取、勇于创新等都能塑造良好的为人师表的人格形象,提升人格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感、信赖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抓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实时交流,我国国内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在更新中。班主任应注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知识,了解最新教育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 (二)班级建设中多元的柔性管理方法 1.培养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1)培养学生间亲切、互助的友情。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个性差异性大,应尽全力让全班同学融入新集体,充满凝聚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召开宿舍内讨论会,举办班级征文、节日草坪晚会等给予同学们沟通思想、发挥特长的平台,加深彼此认识;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班级间、年级间的篮球足球友谊赛,加强全班共同拼搏的凝聚力。 (2)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用心真诚,善于沟通。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并尊重其建议和意见,这样有利于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实现管理高效化。具体可以通过班级群QQ、群发E-mail、飞信等,还可以多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分享激动和喜悦,拉近心灵距离。 2.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 (1)鼓励能力强、热心肠、喜锻炼的同学。班主任要具备一双慧眼,将有潜力的同学挖掘出来,并鼓励他们在个人发展、院系活动、担任班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给班级注入活力。 (2)重视班干部的推举和选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可以先采取学生自荐、推荐等方式,了解竞选者的具体情况;再召开班会,让竞选者发表演说,表明今后的工作思路和设想;最后通过学生投票选举,任命班干部。 (3)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平时,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营造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环境,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管理、参与决策。 (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柔性管理方式 1.合理利用班干部。 班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实施者[4]。他们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各项工作的具体组织领导者,更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管理的助手和依靠。因此,班主任在调动班干部积极性、发挥班干部骨干作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给予班干部充分的信任和相应权力。在落实工作时,放手让班干部打点,而不是包办或下命令,这有利于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使其在同学中树立威信的同时,得到挑战和锻炼。其次,根据班干部的各自特点给予指点引导,或在其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这都利于班干部快速成长。比如有的班干部雷厉风行的作风可能导致同学关系紧张,需要提醒其灵活变通;有的班干部工作认真细致但效率偏低,需教他改进方法,等等。最后,注意在班干部队伍中树立团结一心的风气,积极了解每位班干部的思想动态,消除班干部之间的误会,使队伍具备紧密凝聚力。 2.后进生的管理。 班主任对后进生进行管理和帮助时,要了解其个性特点,采取最适宜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注意肯定成绩和优点。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被肯定、被认可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在指出后进生的不足之前,应对他的成绩和优点表示诚恳的肯定,才能使其感到满足和安慰,进而接受批评教育。 (2)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并注意批评的艺术。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很强,猛烈而直接的批评往往效果不佳。班主任饱含真心和情感,通过间接、婉转的语言,对后进生适当点拨,效果更好。 (3)加强鼓励和引导。后进生往往不是由智商、能力问题造成,而是由能动性未得到合理发挥或丧失信心所致。班主任对他们进行鼓励,循循善诱,有助于帮助其树立信心,克服懒惰、自卑等缺点,产生强大的动力,逐渐展现新的面貌。 3.关注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比普通学生更自强独立、踏实勤奋,另一方面心灵更脆弱敏感,自尊心过强但又有些自卑,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较弱。在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应通过查看学生资料,了解这部分学生的生源地、家庭成员、家庭收入等具体情况。然后通过拉家常等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快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使他们敞开心扉,把班主任当亲人、当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忧虑。班主任在此基础上要尽快解决贫困生的困难,使其安心学习生活。在四年的工作中,班主任要常与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各种问题的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加强自我挑战,这都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健康成长。 五、结语 总之,班主任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人格魅力,并在班级建设中采用多元的柔性管理方法,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各自情况实施不同的柔性管理,有利于在师生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的体会 在实际工作中,一位班主任离不开同事之间的互相交流,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离不开家校之间的联系。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它需要理论并实践,需要借鉴并创新,需要思考并总结。只有种下希望才能收获成功。下面我想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做法。 一、用爱呵护学生成长 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教育好每一名学生的重要前提。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更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爱学生愈深,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就愈好。因此班主任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对学生真挚的、博大的爱,去培育学生健康成长。如果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时,缺乏爱心,必然是方法简单粗暴,批评多,耐心说服少;责怪多,关心体贴少。这样会使学生处在一个缺少爱心的环境中,不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也不容易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势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捷尔任斯基曾说过:“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先生的这一番话,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天教书,爱学生。从刚接班主任开始我就坚信学生都一样可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喜欢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在生活中,老师也许是极无意的一句话“路上小心点”“身体好一点了吗?”,吃饭时说一句“多吃点”……学生都会感到心里暖融融的;批改作业时,几句鼓励性的评价,“有进步”“要努力”“很不错”都会使学生占用学习的困难,重拾学习的信心。你爱学生,学生也爱你,教育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我相信有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二、联系实际,向他人请教经验 搞好班主任工作,就得多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工作方法,并且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刚从小学的教学中走出来的学生全靠老师跟,马上要适应初中的生活,要靠学生自觉形成学习习惯,并不是很容易的。我经常向有经验的小学的教师请教,在小学阶段是如何管理的。除了学习同事的经验,另一方面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绝好途径是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及网络中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比如,买了有助于班级管理的书籍,比如《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以及浏览电脑网络中的文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在看到有关文章时迎刃而解。当在书籍或报刊杂志上看到有助于班主任工作的好文章,将它剪贴或作一些摘抄,这些理论和经验对我的班主任工作帮助极大,另外可以深切感受活学活用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能使我们的工作更轻松活泼,学生更自觉。 三、严师出高徒,严格的要求和最大的尊重 对于老师来说,师生之爱,既是一种爱,更是一种“育",既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理念。我们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学生就像一张张白纸,我们需要教会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要做好这些,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班主任的工作的严厉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及班级班风班貌。要想使学生成人成才,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聪明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学生的话,学生们就会对很多事情不一为然。 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马卡连珂的一句名言:“”。的确,只有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对学生应该严中有爱,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给予最大的尊重。低段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尿裤子、身体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我总对自己说,你是他们的妈妈,要关心他们,要爱护他们。孩子是一张白纸,你要在这上面描什么颜色是要慎重考虑的。 四、发挥自主性,适当的加以引导。 在整个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有一点最大的体会,就是所有的事情,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调动积极性,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管理权,都有战线自己才能的机会。当班主任就好比做父母,如果什么都是包办代替,那是培养不出成才的子女的,而应该是在民主的对待他们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几个月下来,经过锻炼,我班学生的胆量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 五、以身作则,持之以恒 班主任以身作则,持之以恒的管理是管理好班级的必然之路。在全体任科教师中,和学生交流最多的是班主任老师。所以,班主任的身教比一切教育都重要,你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学生。在学习和管理中,我们固然知道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言行一致,一视同仁等的重要性,但我认为持之以恒地管理更为重要。 六、有效地进行家访或电话访问 对学生进行家访或电话访问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与配合,也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商洽如何教育学生的一个好机会,更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着重在学生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力求在家长心目中产生“若没有家长的配合,对子女的教育将会更困难”的感受。从而让家长有一种被重视的心理反应,自觉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同时,在家长面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这是我当班主任多年来的工作体会,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看到同学们的点滴进步,考到高层次的院校,有些家长给我的微笑和赞许的眼光,我真正体会到做教师的快乐。做班主任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总结,只有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一门艺术来看待,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创新和改善。只有种下希望才能收获成功。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借鉴ISO管理精髓促进技工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化 提到ISO管理,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国际标准化组织,脑海中会浮现出诸如标准、规定、企业等词汇,这似乎与班主任工作毫无联系。人们常说,看一个班级的学生就能知道班主任是怎样的一个人。班主任工作似乎是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的一项工作,或者说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一种行为,有很强的艺术性,并且会随着班主任的情绪产生各种波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具有不可复制性。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1000个班级有1000种不同的特色。事实上,班主任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有很多常规性的工作,例如每天的晨会课、一天的总结、每周的班会等。而ISO的第一个精髓就是标准化,也就是说,在执行某个项目的过程中,所有的步骤和方法都应该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如果有改变,则可以提交申请,通过后再根据新的方式方法执行。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ISO,建立属于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标准体系,通过评定一系列标准文件使工作具体化、流程化,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一、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ISO标准化指南 以公交学生卡为例,学校里总有一些学生需要使用公交学生卡,丢失公交卡的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当然,对不同的参考对象来说,这个概率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从整个学校来说,个别学生把公交学生卡丢失了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对某个班级而言,这又是个大概率事件。对学生个人来说,在公交学生卡丢失以后,第一反应肯定是找班主任,因为从整个学校来看,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里最熟悉的管理人员,但问题是,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或者学生丢失公交学生卡的处理方法已经更改了,这就造成了班主任也不知道学生的公交学生卡丢失以后应该怎么处理,从而不能及时告知学生处理流程。 这时,不外乎采取这样几种方法:一是上网查找本地区公交公司的相关规定;二是询问同事,但是别的班主任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或者其他班主任所知道的是很久以前的解决方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三是找到学校专门负责公交学生卡这一工作的管理人员。但是很多学校是院系二级管理,要先把情况汇报到系部,然后再由系部把情况汇报到学校,才能找到专门负责公交学生卡的工作人员,从时间上来说,这个流程也比较繁琐。 以无锡的公交学生卡为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个月充值20元钱,每月可乘坐公交车100次;另一种是一次性充值一年的费用的方式。如果是一次性充值一年的费用的方式,按照公交公司的规定,学生凭自己的身份证和学生证直接到公交公司的服务窗口就可以重新办理公交学生卡。而如果是每个月充值20元钱的方式,就必须通过学校层面来统一办理,并且以前丢失的那张公交学生卡需要先挂失(2015年以后丢失的公交学生卡不需要挂失),之后才能办理新的公交学生卡。如果学校有专门的关于各种学生卡(或财物)遗失的处理指南,那么哪怕是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只要根据文件说明,也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办事效率,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同样,对于学生诸如胸卡、学生证、火车优惠卡等卡证的使用,学校也可以指定一系列的应用指南,从而使班主任的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建立专业指南 技工院校及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即技工院校和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升学,更多的是就业。技工院校的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方向、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安排及考试考级安排等,都应该非常熟悉。然而,大多数技工院校或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学校),经常会出现由非本专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情况。例如,由数学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班主任,由语文教师担任数控专业的班主任。这些教授基础课的教师本身对学生的专业并不了解,需要花不少时间接受网络或者学校培训,才能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几年以后,重新再带一个新的班级,可能又是另外一个专业,又得重新去学习熟悉。 如笔者学校主要以初中生源为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笔者学校经历了多次的学校整合,同时存在教育系统和人社系统两个不同的体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可以细分为3年制中技班、5年一贯制高职班、5年制高技班(3年中技+2年高技)并嵌入成人高校大专教育、7年制技师班(3年中技+2年高技+2年技师)并嵌入成人高校大专或本科教育。这样一个显然有些复杂的专业分布,即使是专业教师,也很难完全弄清楚,更不用说对不同专业了解得非常清晰。很多时候,班主任都要通过教务部门或德育部门的通知才知道下一步要做些什么。如果学校引入ISO这样一个标准系统,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文件,缩短班主任用于认识对所带班级所学专业的时间,班主任在各学期的工作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下面笔者以5年制高技班为例,通过一张表格简单显示如何设置ISO管理文件。 通过标准化文件,每个学期的常规工作一目了然。例如,第一学期开学初的重要工作――新生报到收费及军训。对一年级新生和家长来说,到了新的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而且新生报到相当繁琐,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这就会影响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第一印象。问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此,及时周到地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份不断更新的报到指南就是帮助班主任解决新生报到问题的及时雨。 另外,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各专业涉及的考证工作相当多。班主任应该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专业教学计划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只要阅读相应的文件就可以知道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提前安排好相应的工作,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以成人高考报考及考试说明为例,报考时间、费用说明、考试要求、历年分数线、考试不达标的处理方法等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相关信息从院系传达到班主任的时间,有利于班主任提前按标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相应说明,让家长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然,不只班主任工作,学校各个阶段、各个种类的管理工作都可以借鉴ISO管理的精髓。作为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应该借鉴各行各业的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无锡技师学院(立信中专)]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探析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 摘要: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应把握教育规律,把教育方法和工作技巧用与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层次和教育对象,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教学水平 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艺术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传授知识中有语言艺术和教学艺术,班级管理中也体现着工作艺术。班主任工作是管理人的工作,我们所面对的又是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自我表现欲强的小学生。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既要有宏观的群体管理,又要有微观的个性发展;要有强烈的前瞻性;工作更要细致的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班上健康全面发展。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和其他科任老师相比,班主任所担负的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更重。平时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其他老师要多得多,因此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时时刻刻,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要学生做到的,老师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做到随时捡地上的垃圾。在平时我看到地上有纸屑时,总是弯下腰去捡起来,我发现学生看到我这样做之后,也在地上搜索是否有纸屑了。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我也会主动跟学生问好,说谢谢你之类的礼貌用语,学生也会自然地用礼貌用语来回答我。这样的一种正面影响一定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接受各方面教育的最佳时机,除了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因此我利用每周一的班会,结合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在班会课上做相应的安排。例如在进行环保教育宣传时,我会和孩子们讲一些地球环境的现状,引发孩子们环境危机感,再请小朋友来当"环保小卫士",给环境保护支招;在进行安全宣传时,我就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来评一评,说一说,议一议……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发展。 3.班级管理,培养习惯,锻炼能力 良好习惯的培养始终是本学期的教育重点之一。那么如何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尝试让班级管理成为大家的事,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也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能力。 3.1 放学后的值日情况。 放学时的卫生由每个小组负责,采用轮流值日的方法,选好卫生小组长,由组长分派任务,按照值日工作的顺序进行打扫卫生,打扫完毕后,将卫生用具放回原位,然后在卫生值日本上作好相关的记录并由组长负责检查值日情况。 3.2 对于课间纪律稍差,在经过提醒之后仍旧不改的同学,我也会采取小小的惩罚,比如在他跑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会请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当然不忘对他说"可以预习下节课要上的内容",有些喜欢打闹的孩子,我则会请他来帮我做事,比如整理本子,收发本子,拖拖地,抹抹桌子……,换个方式让他手不闲着,最后也不忘夸一句"你的手真会帮老师做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有所作为的快乐,从而进行文明的课间活动。 3.3 "学困生"的教育。一个班中总是有一些学生的成绩稍差一些,因此我会利用一些课间时间来帮助他们,在作业上有困难的,就一道一道题的跟他一起做。当然课间的时间基本上是不够的,因此大多数情况是在放学之后或午休时间,单独留下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主要是帮助他们完成当天的作业和订正,还会和他们明确回家作业的要求。班中还有几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很不好,比如插嘴现象很严重,坐立姿势也不端正,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将他们分散在班级中,有个别特别调皮的就安排他们坐在最前面,上课经常提醒提醒,也便于管理。 3.4 家校沟通,携手共进。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因此,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只能通过家长来获悉,同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应及时反馈给家长,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本学期中,我利用家访这一平台,主动与家长们保持联系,将一些孩子的表现通知家长,共同商量对策。当然我做的还很不够,有时是缺少了会发现的眼睛,而有时是做了半途而废的逃兵,因此才让班级管理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是任重道远。 4.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 4.1 谈话的艺术。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联络各科教师的纽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的责任。班主任每天都要与学生接触,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讲究其艺术性是很重要的。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场合进行恰如其分、情理交融的思想交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融洽师生关系,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谈话中应注意自己的情绪,言语要温和质朴,让学生感到你是一片真情;态度要和蔼,不应使学生感到拘束紧张,要善于启发并注意倾听学生的心理话。与学生谈话不能只是批评或说教,要着重于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给学生以尊重和理解,让学生向你敞开心扉,从而争取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权。 4.2 言传身教的艺术。身为人师就应该为人师表,给学生美好的影响,用教师的美德、形象、风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注重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要举止稳重,神情端庄、仪表整洁、朴素大方,精神饱满充满信心。班主任在工作中有了错误,应勇于承认,这不但不回损坏自己的形象,相反还回提高在学生中的威信。因为认错行为的本身表面班主任是诚恳的,是尊重学生的,这种美德必定会给学生好的影响。班主任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自己首先提前到。劳动时深入现场,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班主任不仅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启发、开导,还要在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帮助,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学生尊重班主任、热爱班主任,这样在学生心目中就树立了良好的威望,学生拥护你,你的话就有号召力。 4.3 耐心疏导的艺术。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反省和自信的机会,充分相信学生的觉悟和良知,作为班主任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引导他们把学校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自觉自愿地去做。像学生看不适合学生的看书籍,靠没收或当众撕毁的手段,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且会激化矛盾。若和学生一起分析利弊,从而提高认识,比强制命令有效。又如学生中出现早恋现象,下禁令或当众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法,不仅不能奏效,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对此班主任不能回避,也不能置之不理,应坚持疏导为主,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上述问题。或个别谈话,把利害讲明,道理讲透,让学生在思索中找到理智的答案,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调整,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是真诚地为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切都为提升学生的生命状态为出发点,班主任工作就会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提升。经过实践,我所带的班级己经形成班风正,学风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刻苦学习、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的良好局面,是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核心力和向心力的集体。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解析 【摘 要】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对电力工程实施和保证施工质量作用重要。本文分析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必要性,对当前安装与施工配合中的问题做阐释,对如何加强配合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 随着电力施工技术的提高,对电力工程协调与配合度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安装和土建施工为电力工程的两项重要任务,在施工中的配合如何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效果。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度,有利于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1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间的关系 从工程角度而言,土建施工是独立的、具备自身特征的专业,按上层建筑的需求与特点设计基础,促使建筑的最大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电力工程职责为承担生产和输送、分配,电力安装与线路铺设等都与土建施工相关,为电力安装建造建筑物有电力工程特点,因此土建施工中按电力工程特点展开设计,并按安装需要进行施工。土建工程为电力工程组成内容,相比电缆工程与变配电工程等电力工程组成部分,土建施工为独立的工种,并非从属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体现在为安装提供达到需要的设计和施工。 2 安装和土建施工配合的重要性 2.1 电力工程衔接基础要求 电力工程中,安装与土建施工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任务,两者有独立性,土建施工在安装工程前,安装工程要在完成土建施工上全面开展;同时,该过程需要两者间顺利衔接。土建施工完成和质量达标,安装才能实施,安装任务效果如何和上一项目土建施工有着重要联系;只有加强两者的相互配合度,才能保证整个任务上达到不同项目之间的顺利衔接。 2.2 避免安装问题的要求 电力安装在电力工程中位置重要,对工程建设有着明显影响,安装出现问题,必将造成工程的重大损失。加强安装相关项目间的配合度,对保证工程质量有重要意义。土建施工是和安装工程相衔接的项目,严格保证和安装协调,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效果。 2.3 提高施工质量基本保证 施工质量提高需施工技术提高,后者和施工各环节协调程度有着重要关系。保证相关项目间的配合度,才能实施现代化技术,保证实施效果的提升。加强安装和土建施工衔接间的配合程度,保证实施先进技术,最终实现电力工程的质量要求。 3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配合的技术分析 3.1 进行安装前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安装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要求。土建施工前,安装人员应与土建技术人员相互协同,对电力与土建二者施工图纸展开审核,避免遗漏或者差错。电力安装人员深入学习施工图纸,深入了解施工进度和相应技术,特别对柱和梁等屋面连接全面掌握,将之和电力安装方法核准和校对,确保电力安装适应土建施工状况。土建施工前,准备好电力安装所需配件,并做好预埋件与管道准备。 3.2 主体结构与砌体施工阶段 (1)主体结构施工。第一阶段需完成的工作是放线,其中包括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对电梯等大型设备,根据其尺寸与位置放线;开关、插座与照明灯盒等进行放线;排水管预留洞位置与尺寸,按照其放线预留各孔洞木盒。第二阶段主要是管道铺设、放置与加固预埋构件,根据第一阶段完成放线铺设给排水管道与穿梁管道套管,预埋插座线管和弱电线管等电线管。第三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工艺和质量的检验,发现遗漏应及时修补,没固定好的应到位,还要和土建做交接,土建工作人员检查钢筋,符合要求后,再浇捣混凝土。 (2)主体砌体施工阶段。主体结构施工完后,浇灌混凝土硬度与强度达到一定要求,土建工程应放线与拆模,然后砌体工程施工,要求安装施工人员对砌体施工进度准确把握,和土建施工密切配合,完成墙身等工程施工。电气安装部分应分成三个阶段工作。 第一阶段进行的工作是安装人员检查预留孔洞尺寸与位置,查看是否正确,以免砌体完成后要重新打开调整;检查预留水管与线管,查看是否通畅,采取措施保护半成品,有效制止砌体施工中,垃圾或砂浆进到管道内,堵塞管道。进行第二阶段,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和土建工程相配合,对各种孔洞预留好。最后第三阶段,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按图纸要求在开槽处把水管与线管、配电箱等铺好。主体与砌体施工中,土建施工人员应和电力安装人员交接好各施工阶段的工作。建筑工程中,各专业工种间的配合与协调很重要。 (3)土建技术人员施工中应做好接地网施工,并指导与监督。在工艺与材料上,对电力工程控制其质量,使接地电阻达到要求。土建人员与电力安装人员应准备好电气设备和接地网连接,做好主控楼和各配电间准备工作。接地网安装中,土建人员标记好接地网接地桩,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采取有效技术解决。接地网施工中,加快主控室与配电间施工,按电气安装人员要求,做好电气设备与电缆坑施工,各辅助工作像电缆固定件等确保准确性。安装与调试一次设备时,经电气安装人员指导,做好电缆施工,保证电缆符合安装规范。 3.3 装修阶段的相互配合 土建工程结束前,施工人员与放线员应对隔墙线与水平线进行核实,保证施工准确性,通过操作人员检查后,根据水平线与隔墙线,确定灯具与开关的位置和标高,明确预埋管等位置。对土建工程抹灰前,根据墙面线与水平五十线,来检查预留孔,确保和施工设计、规范吻合,通过检查合格后,再大规模使用。检查暗配管路,并堵好与扫通。抹灰中应对贴门和收口工程重视,使收口光滑与保证平整水平,应避免大敞口现象,对金属框架连接好与接地,用开口锯建立内部稳盒在隔墙板与保温板件,不要出现横向槽口,提高槽口准确性。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应和土建工程人员有效沟通,喷浆或涂料粉刷完后,安装灯具,此过程应保护土建成品,不要破坏墙面。 3.4 智能电气配合施工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配合中基础施工很重要,为对建筑予以完善,确保基础建设上营造更舒适和安全的环境。首先进行弱电安装时,确保有装饰工程的其他土建工程完全实施方可开展,智能控制室和消防工程需确保安全设备像防静电板等完成后方可开展。电梯工程是建筑重要内容,施工前确定尺寸与相关设备位置,土建人员对不同建筑,根据要求展开井道尺寸与电梯的设计工作。 4 总结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实施,电力工程提高施工质量上要求加强各环节间的协调性,对保证工程质量有积极意义。土建施工和安装为电力工程的关键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度,对电力工程建设有着显著的影响。安装与土建施工在道路上、施工程序中与技术人员配合上还有一定问题,今后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在道路上和场地的协调度。提高各施工程序的配合,注意具体施工中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简述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也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该与建筑结构和施工的特征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为工程进行提供帮助。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安装 土建施工 配合 前言 我国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随着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合理的优化现代的土建建设工程与电力安装的配合,从而减少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一、进行电力工程安装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阶段,对于土建的设计,电力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技术提出自己的要求。在进行土建工程的施工之前,进行电力安装的技术人员会与土建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一块儿对土建和电气施工的图纸进行审核,防止发生差错或者遗漏,电力安装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对于土建施工的施工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于柱、梁,屋面以及地面的连接方式和具体做法,与自己准备的电气安装的方法进行校对核准,使其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适应,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施工阶段用到的零配件以及预埋管道和配件准备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土建工程及电力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建工程与电力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接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工程施工中各个项目环节的配合。尤其是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的配合,是当前工程建设中重要研究课题。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显的尤为重要。 1、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设计配合工作 电力工程及土建施工设计阶段,电力设计人员要和土建施工设计人员相互配合,人员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并要针对自身的工程设计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关于其他项目要求。比如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配电箱安装时,需要在施工方案中进行反映,同时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土建施工设计人员要重视施工方案提出的技术措施,针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补充,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施工之前,安装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重视方案提出的技术要求。而施工人员在土建施工期间,需要充分考虑电力工程的安全,如预埋固定件,要相应留置预埋孔,精确计算梁柱与配电箱、线路、暖通等电力设备之间的关系,保证电力工程安全和土建施工良好配合,在施工期间有效衔接。 2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阶段的配合工作 (1)土建施工中,重点是安排放线工作,主要包括预留固定件,预留排水管、暖通设备的位置,根据电梯设备尺寸,对相应位置进行放线。需严格按照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对开关、插座、配电箱及线路等位置合理安排,并做好相应标记,电力安装人员可根据施工人员做好标记进行安装;但在此期间,安装人员需考核标记位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各管线位置和尺寸,制定各管线木盒并放置各孔洞。在铺设管道时,需放置预埋构件并加固,按照已完成各管道放线工作,预埋各电力设备。在施工中,需重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工程的配合工作,墙体完成之前,进行电力安装工程,避免破坏防水层。电力工程安装时,需重视数量、尺寸、位置,重视安装期间出现的各个数据,尽量配合土建施工。电缆施工时要一次完成,避免出现返修现象。同时要严格检验施工工艺和质量,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修补,保证各设备安装严格固定,并做好与土建工程的交接工作,土建人员严格检查钢筋质量,当各工作达到标准后,有效浇筑混凝土。 (2)在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比如在电线管敷设工作时,要结合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根据混凝土施工顺序和进度,分层次敷设工作,当电线管敷设中没有遵守施工工艺,会对电力工程安装的后续工作造成影响,并影响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进度。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工作,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的位置尺寸,配合土建施工,避免破坏钢筋。土建施工中,电力人员做好施工监督工作,尤其是已完成的电力安装工作,特别是管道、开关等位置严格监督,避免损伤。当损伤管路后,要及时修复,电力管理人员要定时检查,避免出现遗漏。而在管线集中地方,会有混凝土裂缝产生,当预埋管线有较大密度时,与敷设走向一致,会产生楼面裂缝。电力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避免践踏,预防保护层脱落和钢筋弯曲,并加强管线部位的管理,使用有效措施避免出现裂缝。比如为了减少对楼面的踩踏,施工人员可增设临时跳板,分散应力水平,增加钢筋小马凳,减少施工人员踩踏钢筋次数。而施工期间尤其是混凝土振捣中,要由专业电力安装人员检查管道的完整性,避免混凝土振捣中使管道震裂,并要做好预埋管件的维护保养工作。清水混凝土有着十分光滑的表面,安装期间的准确性会影响混凝土表面,为了保证土建工程和电力安装良好配合,需切割管口,确保管口光滑,并要保证套管平整水平和长度要符合土建施工要求。 (3)在完成结构施工中,当混凝土强度和硬度完成满足要求后,土建人员需进行拆模和放线工作。因此,当土建施工完成后,将垃圾清扫完成,并将砌体位置线进行放好,按照砌体位置,检查孔洞和管线的正确性。并要对土建砌体进行跟踪,没有出现遗漏现象。同时要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没有正确的方案会影响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 二、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安装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需做好变电站接地网施工,并有效指导和监督技术。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时,要严格控制电力工程质量,保证接地电阻合格。土建施工人员要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要做好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并要做好主控楼及各配电间的连接准备工作。在接地网安装时,土建施工人员要将接地网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当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要采取相应技术解决。 在接地网施工期间,要加快主控室和配电间施工,并按照电气安装技术人员要求,做好基础电气设备和电缆坑的施工工作,同时各辅助工作如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等也要保证准确性。在安装和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要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好电缆各方面施工,保证各电缆工作符合电气安装规范,与施工方案相符。 三、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装修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工程抹灰之前,需确定电力安装的位置,检查预留孔,保证施工规范和设计一致,准确性合格后可投入使用。当涂料和喷浆工作完成后,在安装电力设备时,要保护土建成品,避免破坏墙面。并且电气器具在安装完成后,要有效保护,避免出现污染。建筑工程的内装修会影响施工质量,在完成施工后可对墙面进行装饰,当部分施工会对装饰层造成破坏时,要首先完成然后进行墙面工程。当发现损伤时,要及时补救。 结束语 总之,在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工程有序的开展,电力安装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高效率地完成工程安装任务。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新时期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探讨 摘要:在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当中,安装技术能够正确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时期电力工程安装技术的应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 一、电力工程电气安装的原则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建筑工程,其都离不开电力工程建设工作,而电力工厂建设的关键在于电气安装环节。也就是说电气安装效果和质量将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总结目前电力工程建筑来说,电气安装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全局性原则,也就是说要能够严格依据设计图纸,以全局的观念去审视建筑的电气安装工作;其二,专业性原则,电气安装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任务,需要专业化的施工人员去开展;其三,安全性原则,电气工程归根结底是一项安全系数较低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否则将造成难以设想的后果;其四,效能性原则,也就是说电气设备的安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电力的有效供应,如果这一点都难以实现的话,将难以发挥其电力工程的作用。其五,严谨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开展电气安装的过程中,时刻保证高度谨慎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效安装,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电气安装工作的有效性,安全性。 二、工程概况 某电力工程线路全长23.76km2,杆塔85基,导线采用LGJ-120mm2钢芯铝绞线,单回路设计。工程起点为××35kV变电所,途经××乡、××乡、××乡地段,至××35kV变电所。在该工程线路施工过程中,经过的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做好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1、基础施工 1.1复测分坑 通过经纬仪和测尺,利用正倒镜法、三角高程量法、视距测量法对设计部门提供的杆塔明细表,平断面图等设计资料进行现场复测,对现场丢桩的进行补测定位,然后根据设计基础尺寸在现场进行分坑。 1.2基础开挖 基础开挖的施工采用以下方法:土方以人工开挖为主进行施工。石方以凿岩机和手工打孔相结合,硝胺炸药爆破后再开挖、修整。泥水坑开挖采用抽水机排水,挡土板对坑壁四周支撑加固的措施进行。流砂坑的开挖采用板桩支挡或混凝土护管的方法。灌注桩采用钻机打孔的施工方法。开挖的基础坑必须做好安全措施。基础开挖工程质量要求如下:基础开挖时,杆塔基础坑深的允许偏差为+100mm、-50mm,坑底应平整;同基基础坑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按最深坑操平。杆塔基础坑深与设计坑深偏差为+100mm以上时,应按以下规定处理:铁塔现浇基础坑,其超深部分应采用铺石灌浆处理;混凝土杆基础、铁塔预制基础、铁塔金属基础等,其坑深与设计坑深偏差在+100~+300mm时,其超深部分应采用填土或砂、石夯实处理,若不能用土或砂、石夯实处理时,按设计要求处理,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按铺石灌浆处理;当坑深超过规定值在300mm以上时,其超深部分应采用铺石灌浆处理。当杆塔基础坑超深采用填土或砂、石夯实处理时,每层厚度不宜超过100mm,夯实后的耐压力不应低于原状土。当无法达到要求时,应采用铺石灌浆处理。基础开挖应减少破坏需要开挖以外的地面,并注意保护自然植被。 1.3基础浇制 现浇基础用人工绑扎钢筋,使用钢模板制模,遇特殊形状部分用特殊加工的专用模板。模板的支撑制作(见图1),采用承托框架吊装模筒,模筒四边设支撑点固定于坑中,以保证模筒根开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地脚螺栓的固定,采用特殊的模具固定于模筒中。浇筑时,现浇混凝土基础主要以搅拌机搅拌为主,人力搅拌为辅进行浇制,人工下料,捣固以柴油机振动棒或手拖绞磨振动棒;基础养护采用人工浇水养生。在温度5℃以下采用聚氯乙烯薄膜养护。 基础浇筑施工质量要求如下: 杆塔现浇基础混凝土严格按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现浇基础所用的水泥、砂、石和钢材必须经选点取样试验,由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做质量鉴定和确定配合比后才能使用。基础混凝土中严禁掺入氯盐,不同种类、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对受潮结硬变质水泥严禁使用。钢筋表面应洁净,其表面的浮皮和铁锈以及油污、油漆、泥巴等应清除干净。代用、搭接和弯钩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预制混凝土基础构件,不得有裂纹、露筋和足以减低强度的蜂窝,麻面等;预制混凝土基础构件和现浇基础构件应分别制作试件三件,作抗压试验之用。其养护及试验方法按有关规程规范。铁塔基础的地脚螺栓在铁塔安装带上双帽后,螺牙露出不小于3~5牙为宜。现浇基础拆模后,各部分尺寸允许误差如下:断面尺寸≮-1%;主柱倾斜<1%,基础相对地脚螺栓的距离(包括对角线)<±2‰;同一基墩的同组地脚螺栓间距<±2mm;地脚螺栓与柱边缘的距离为<±5mm,地脚螺栓露出墩面的高度为<+10mm,-5mm;基础与中心线的扭转≤5′;基础露出地面<±50mm(不包括防沉层和斜面);不允许出现超标的裂纹、蜂窝、狗洞及崩角,阶梯、墩面要平整。 1.4基础回填 拆模或预制件埋设合格后,及时申请验收检查并进行回填。回填质量要求如下:将坑内积水排除;分层回填、分层夯实,每层约300mm;须有300~500mm防沉层;如为石坑,应以石子与土按3:1掺和后回填夯实。 2、安装、组立杆塔 本工程的铁塔组装,根据地形条件的限制,双面挂线窄基塔可以采用吊车整基吊装,其他类型铁塔计划采用现场散装的办法进行。在安装前首先要进行材料的清点和验收,根据材料的规格型号、钢号、数量、安装位置及顺序排列,采用塔上小抱杆提升材料进行安装。安装时要满足下列要求:螺丝的穿入方向:水平方向由内向外;垂直方向由下向上;主材接头螺丝由角钢里向外。螺杆应与构件面垂直,螺头平面与构件不得有空隙。螺母紧好后,螺杆露出螺母的长度;单螺母者不少于两个螺距,双螺母者允许和螺母相平。承受剪切的螺栓,其丝不得位于连接构件的剪切面内。需加垫的螺丝,每端不宜超过两个,交叉构件在交叉处留有空隙者,应装设相应厚度的垫圈或垫板。为了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行,要求杆塔连接螺栓必须全部紧固一次,在紧线后,须把所有杆塔构件螺栓全部紧过一次。对铁塔顶部至下导线以下2m之间的全部单帽螺栓应逐个加防松措施,以防止螺栓松动而造成一些不良的现象出现。 所有杆塔构件应按图纸进行组装,组装后的各部分的尺寸必须保证正确无误。若组装困难或安装不上时,应先检查原因,并通知有关部门,不得任意乱切乱割,以保证工程质量。特别是在加工厂试装时,要认真执行,不符合的要严禁使用。铁塔组装完毕后,要重新将各连接螺栓紧固一遍,然后清理现场,完成本工序,杆塔组立后其允许偏差见表1。 3、架线工程 3.1放线 放线工序是架线工程中的控制工序,在本工程中,人们采用先放一条避雷线和一条钢丝绳,紧后一条避雷线后利用钢丝绳和滑轮顺避雷线放其余三根导线和一根避雷线。采用机动牵引,放线时,牵引速度要均匀,避免时快时慢,有利于放线和牵引配合。沿途要布置人员跟踪,避免导线出现打折,出现“老鼠耳”的状况,若出现此情况无法补救的,要剪断后采取爆压连接。直线杆上,安排好工作人员,使导线安全、顺利地过滑轮。导线过滑车前,牵引必须停止,采用人工牵引逐根过滑轮。 3.2紧线 根据施工技术设计的要求,布置好地锚及临时拉线,采用机动绞磨紧线。准备工作时,要检查所用机械及器具是否正常、良好,并由专业人员操作。牵引钢绳是否完好可靠,滑轮是否转动灵活。做好代表档的弧垂监测,按施工设计要求的安装标志及弧垂观测仪。牵引速度要均匀,指挥系统要畅通,导线紧到将至设计位置时,牵引系统要放慢速度,听从弧垂观测点的指挥。紧线时,任何人员不得站在导线及牵引钢丝绳下;地面指挥及工作人员都不得站在牵引钢丝绳的内角里。耐张杆上的工作人员,按要求做好各项安全措施,不得站在内角里。导线经杆上画印后,要徐徐放下至地面组装,控制速度不得太快。地面组装好后,挂上瓷瓶,并绑牢好通知指挥人员指挥紧线。在紧线的全过程中,各处的地锚要有人监护,若发现有异常,则立即通知指挥人员暂停工作,妥善处理后再继续工作。紧线后应重新检查导线的弧垂,不满足要求时,必须进行调节。 4、附件、接地线安装和交叉跨越 4.1附件安装 导线、避雷线紧好,不要立即进行附件安装,特别是悬垂线夹的安装,要待导线、地线物理特性变化基本稳定后再进行。工作中,要保证直线杆悬垂瓷瓶的垂直,避免由此影响工程质量及改变杆塔的受力特性,螺丝紧接要牢固。跳线的松弛度要统一,并沟线夹要按设计要求布置,满足设计要求。杆上工作完成后,要清理杆上遗留物和瓷瓶上的污积物,使工作面美观、整洁,保证工程质量。 4.2交叉跨越 本工程交叉跨越较多,对被跨越物的保护方法主要采取已架线的中导线和左边线绑扎毛竹。跨越电力线路、高速公路、二、三级公路,另行编写施工方案,并提前与相关管理部门联系取得同意。采取的施工措施与线路架设相同。跨越10kV及以下低压线路,均采取白天停电,晚上恢复送电。停电手续提前到供电部门办理。对跨越通讯线,则在跨越交叉点上方用两条毛竹按图2方法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尽可能的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安装的水平和质量,就需要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协调,为安装工作提供相对有力地环境条件,立足于现阶段的国情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对安装技术的各种细节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和特别关注。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新时期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探讨 【摘 要】电力系统中设备安全施工过程是复杂程度较高的系统性工程。在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本文对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施工;安装技术;技术应用 引言 电力工程中,设备安装属于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电力安装工程属于系统性强、复杂程度较高的工程类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整体电力工程影响较大。电力工程安装技术的应用,促进施工过程中都依据技术标准和要求施工,从而保障施工质量。 1 电力工程项目的流程及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工程项目流程 电力工程项目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立项、设计、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调试等。每个环节的目的与任务不同,所以每个环节所做的工作也不同。例如立项环节,立项就是建立项目,必须经过许多方面的分析与假设才能确定这个项目建立的可行性,因此,在立项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该项目是否建设。设计环节就是设计部门经过一些有关的取舍与实地考察绘制出该项目的蓝图。招投标是将所有的计划变成实际的关键过程。土建施工则是为电力设备提供了运作的平台,如厂房、设备间等。所有环节都是靠收尾环节来检验,如果试用正常,就表示该项目成功建设。 1.2 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难于做到统筹兼顾,各种漏洞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在所难免,这就更需要管理层给予安全管理重要性足够的重视、以及深刻的认识。实际施工管理中,事故时有发生、监督策划等工作并未发挥出自身作用,导致施工项目备受影响、得不到顺利开展。 (2)流程中的缺陷问题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部、财务部、业务部等主要部门彼此之间若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各种分歧就会产生,在职责交叉的不利情况下,就会给施工带来诸多困扰,极大程度上对整体施工工程进展造成影响。 (3)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项目合同意识和效益理念,基础知识及成本造价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导致不能有效控制预算,在具体采购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工程造价预算。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安全措施的方式与应用还是比较机械,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比较粗浅和表面。一些施工人员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甚至对常用的预防控制方法一无所知,严重缺乏安全意识。 2 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 2.1 配管及配线的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前,关于配管材料的材质选择,要进行严格审查以达到国家标准,对于那些管身有锈迹且被腐蚀过的钢管,一定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影响了质量。Pvc管材质量方面,要选择有阻燃性能、且满足技术方面要求的材料。管材的管径要以设计图为标准进行定制。在接地施工时,要严格根据要求进行。为了保证管制的煨弯半径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且避免管壁壁身留下清晰地褶皱,管制一定要用专业的管弯设备仔细的进行煨弯。薄壁的钢管要用丝扣整齐排列的连接,切忌用熔焊焊接。 施工时,关于金属管中穿线问题,一定要在穿线前,为保证整体平滑,把管口的毛去掉,给管口戴好护口,并把金属管和装线盒匹配好。对于砖墙暗敷的配线管,一定都要随墙埋入,埋入砼的深度一定要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 安装时,导线和电缆所用的阻燃材料很重要,要严格赛选,在选择导线和电缆时,要先考虑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然后再考虑是否符合图纸要求。管内的导线也是有要求的,不仅在数量上要控制在一根到十根之间,而且管内的导线禁止有接头。接头在保证接头处不会有裂痕、加渣时,用压接工艺进行连接。电缆线头在包扎时,一定要仔细、密实,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除此之外,电压导线和电表导线只有支流的回路和接地线可以连接在一个管内,其他不同电压等级的导线和不同电表量程的导线是不可以连在一起的。设备安装 工作人员要严格核对接线网排除误接线的情况,在制作保护屏过程中上二次电缆头时注意防止无意破坏电缆线的绝缘层,保持高可靠性的屏蔽层接地;电缆尽量在打把后进行接线,电缆最好单独分开,尽量避免捆扎在一起,以方便后期的电缆运行维护。安装电力设备后,要及时清除干净变电箱、盒内的脏物。铺设电线管时,在连接金属管丝扣或通过中间接线盒时,其连接处不能焊跨接钢筋,追忆保持足够的焊接长度,防止出现“点焊”和焊穿管子等不良现象;管口插入箱与盒内的长度要保持一致;钢管也要达到起码的接地接零要求;工作人员在导线的穿线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背扣或打结现象,导线连接防止采用劣质压线帽,更不能出现不焊接现象。避免导线弯曲扭劲及管内导线接头现象,严格标示导线色标;紧密包扎,保证工序到位。另外,工作人员不能将排线、开关和二次线缆等直接装在吸顶灯上。装存吊顶板上的吸顶灯要制作相应的固定框,需要接地的灯具罩壳要做好接地工作。在进行以上这些电力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时,工作。 2.2 变压器本体及其附件安装 第一,瓦斯继电器安装问题。在变压器安装过程中,为保证在瓦斯继电器中能够汇聚油箱内部产生的气体,让其顶盖沿瓦斯继电器方向应该存在一定的升高坡度,一般为1.5%左右,这样才能保证瓦斯保护的正确动作,同时,还能使得工作灵敏度有所提高。 第二,安装套管注意问题。套管引线的定位螺母注意不要装反,避免出现套管接头运行时的放热缺陷,这是由于电头与引线连接不良所造成;保证良好的顶部的密封,防止变压器线圈烧损,以及由于不良密封造成的进水受潮等问题;为避免高压放电在套管运行时产生,应该将套管末端接地处理。 第三,有载调压开关安装问题。a. 切换装置的位置保持和操作机构的档位指示的一致性。保证分接开关与操作机构联结过程中,在进行正反转调压时,切换瞬间至操作机构动作完成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当存在不同的两个方向所数的格数情况时,应该按照切换开关为准,调整电动机构用差数的一半进行;b.有载调压开关安装具有灵活、牢靠、无卡阻现象产生,少许涂润滑脂在转动摩擦部位处理;c.冷却器及其油道在进行冷却器安装时,应该进行合格绝缘油冲洗操作。保证校核油泵的转向的正确性,有油泵的冷却器在转动时,应该防止进气或者渗油,保证转动时没有异常噪音、过热现象。d.对于小胶囊油位计的结构的油枕分析,注油过程中保证先从油表内进行,通过用手排掉小胶囊内部空气,为保证油表正确显示,应该将油表的油位放在最低位置;e.胶囊式油枕安装过程中,应该检验胶囊是否存在漏失情况,漏气可由0.1kg/cm2气压进行。应该尽量避免胶囊发生扭曲或皱折问题。F.安装压力释放阀过程中,释放阀所承受静油压力保证不大于其动作压力,所以,从油枕的最高油位到压力释放阀顶部的距离往往不应该大于2m。 2.3 电力设备调试 对所安装的电力设备进调试,是保障其安装质量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调试工作主要有绝缘电阻测试及保护跳闸试验。电力设备的绝缘电阻测试是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对于大量的遥信、遥控、遥调信息,为确保遥信、遥测等信息接线及保护回路自动化设备等环节的正确性。在设备投运前应结合继电保护做实际的传动试验。保护装置和监控装置调试完成以后,应进行整体联合试验及带实际一次设备的操作试验,各信号灯指示应正确无误。保护跳闸试验是应将线路装设的所有保护及重合闸相互配合做联合试验,要求每一直接带断路器跳闸出口的继电器进行跳闸试验,以检验出口回路到断路器操作回路之间接线的正确性。 3 结束语 在电力工程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严格落实工艺规范,确保工程质量,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建设整体水平。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探析 摘要:电力工程安装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和其他施工项目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和土建施工开展过程可互相影响。在开展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中,应结合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特征,通过有效技术措施完成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的配合施工,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正常、安全、优质完工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施工技术 引言 建筑工程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电力工程的安装工作,它与土建工程的施工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预留一些孔洞,便于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与建筑的结构特征以及施工的方式相结合,运用适当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配合的水平得到有效配合。 一、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 自建筑工程角度分析,土建施工是完善而独立的、具备自身技术特征的专业,可按照上层建筑应用需求及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促使上层建筑的最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电力工程主要职责是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加以分配,电力设备安装及线路铺设等均与土建基础施工密切相关,而为电力装置安装建造的建筑物常具有电力工程的鲜明特点,因此在土建施工中应按照电力工程相应特点展开针对性设计,并按照电力工程安装需要展开施工。土建工程属于电力工程重要组成内容,然而相比于电缆工程、变配电工程、机电安装等电力工程其他组成部分,土建施工是比较独立的施工工种,并非是从属于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为电力工程安装提供符合需要的专业设计与施工。因此,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各自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同时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二、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 安装施工是电力工程安装中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环节,主要涉及电气安装专业、土木建设与给排水建设等项目,若施工时只对某一工种给予重视,势必会对整个工种施工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本工种或专业工作也通常无法做好;即使短期内不会给其他工种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极为不利,常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蒙受巨大损失。如某施工单位在开展一办公大楼建设时,在前期土建施工过程中只着重于市政大楼整体构造的一体性,而未充分考虑电力工程安装中的电缆走向问题,导致在电缆线路铺设时与大厅构造建设发生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导致该施工项目工期延误了一个月,同时也造成了50万的直接与间接性经济损失。因此,在展开建筑施工时,必须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为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提供基本保证。 三、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相应技术分析 1、进行电力工程安装之前的准备工作 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主要由土建、给排水、通风采暖、电气安装等项目之间相互配合组成,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对其中一个项目比较重视,那样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会对施工的成本、质量以及周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应该重视施工项目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土建工程的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相结合。 在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阶段,对于土建的设计,电力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技术提出自己的要求。在进行土建工程的施工之前,进行电力安装的技术人员会与土建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土建和电气施工的图纸进行审核,防止发生差错或者遗漏,电力安装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对于土建施工的施工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于柱、梁,屋面以及地面的连接方式和具体做法,与自己准备的电气安装的方法进行校对核准,使其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适应,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施工阶段用到的零配件以及预埋管道和配件准备好。 2、主体结构和砌体工程施工的阶段 2.1主体结构的施工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放线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对空调排水管的位置进行预留,对于电梯等一些大型的设备,应该根据它们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放线,还要对空调排水管的位置进行预留;开关面板、插座以及照明的灯盒以及配电箱的位置进行放线;排水管道预留洞位置和尺寸,按照他们的放线尺寸预留出各个孔洞的木盒。在第二个阶段主要就是进行管道铺设,对预埋的构件进行放置和加固,根据在第一个阶段完成的放线工作铺设给排水的预埋管道以及穿梁的排水管道套管,预埋弱电线管以及插座线管等开关或照明的电线管。第三个阶段主要就是对前面两个施工阶段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遗漏应该及时修补,没有固定好的应该固定到位,还要与土建做好交接手续,土建工程的工作人员要对钢筋进行检查,全都符合要求之后,再对混凝土进行浇捣。 2.2在主体砌体工程的施工阶段 在主题的结构施工完成之后,浇灌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土建工程就应该放线和拆模,然后开始砌体工程的施工工作,要求电气安装的施工人员应该对土建砌体施工的进度进行准确把握,与土建施工进行密切配合,完成墙身等管道工程的施工工作。在进行电气安装的部分也应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进行工作: 首先,第一个阶段应该进行的工作就是电力的安装人员应该对预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正确,以免在砌体完成之后还要重新打开进行调整;要对预留的水管以及线管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通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半成品进行保护,有效制止在砌体施工的过程中,垃圾或者砂浆进入到管道内部,使管道堵塞。其次进行第二的阶段,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配合,对于各种空洞应该预留好。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电气工程的安装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图纸的要求在墙身的开槽处将水管以及线管、开关的面板盒、配电箱等铺设好。主体以及砌体的施工中,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应该与电力工程的安装人员将每一个施工阶段的工作交接好。在建筑工程中,各个专业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协调不容忽视。 3、在装修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在土建工程完工之前,土建的施工人员以及放线员应该对隔墙线以及水平线共同进行核实,使施工准确性得到保证,通过电气操作人员的检查之后,根据水平线和隔墙线,对于灯具以及开关的位置和标高进行确定,对于预埋管路等位置进行明确,对土建工程进行抹灰开始之前,要根据墙面线以及水平五十线,检查预留孔,应该确保与施工设计和规范相互吻合,通过检查确定合格以后,再进行大规模使用。还要对暗配的管路进行检查,堵好、扫通管路。在抹灰过程中应该对贴门、收口工程加强重视,使收口的光滑和平整水平得到有效保证,应该避免出现大敞口的现象,应该对金属的框架做好连接和接地的工作,利用开口锯在隔墙板和保温板之间建立内部联系的稳盒,最好不要出现长距离的横向槽口,对槽口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的技术安装人员应该和土建工程建设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在喷浆或者涂料粉刷完成之后,对灯具进行安装,在此过程中应该有效保护土建的成品,不要使墙面受到破坏,在电器等器具安装完成之后,应该有效地保护,以防它们被污染。 内部装修以及墙面施工的工程对于施工的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完成之后装饰墙面,如果施工对装饰层有所损伤的话就应该完成墙面施工之前就进行施工。所以,施工过程中,应该仔细地检查在土建的施工过程中预埋预留工作以及管道畅通的水平,一旦发生损伤的现象,应及时补救,如果墙面工程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打洞和凿孔,出现的痕迹就会非常严重。通过很多的工程实践表明,土建施工工程和电力的安装工程之间进行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人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工程的了解,积攒一定的施工经验,在施工中树立起荣誉心和责任感,把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划分,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4、智能电气建设中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中基础施工十分重要,然而为对建筑工程予以完善,在确保工程基础建设质量之上为人们营造更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展开智能电气建设时,仍需和土建施工展开密切配合,且智能电气需经充分调试与审核才可应用。首先,在进行弱电线路安装时,应确保含装饰工程在内的其他土建施工完全实施后才可开展,尤其是智能控制室与消防工程施工需在确保相应安全设备如防静电板等完工后才可开展。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该与建筑结构和施工的特征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为工程进行提供帮助。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之我见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也随之发展起来,成了人们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力节点工程在电力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更为重要,随着电力节点工程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与节点工程密切相关。对于电力节点工程来讲,节点安装是尤为重要的,直接关系着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正常进行。本文将对电力工程安装节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节安装有效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得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动科技的发展,形式各样的高科技产品逐渐出现,并逐渐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在高科技领域,电力工程成为研究重点,并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电力工程的发展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还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在电力工程中,必须保证节点安装的准确性,并提出具体的节点安装应对措施。 一、节点安装的重要性分析 自从二十一世纪以后,电力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迈向成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的正常进行已经离不开电力资源的支撑,是一切生产与生活的基础,为了扩大电力资源的应用,电力部门在不断地对电力资源进行研究与应用深化,逐渐实现电力事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保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在电力工程中,电力设施的运行非常重要,关系着潮流的最终走向与分布,若运行时出现问题,那么潮流走向与分布也会出现问题,发生转移现象。此情况会对继电与自动装置的使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电力设施的管理工作,否则将会造成继电保护装置失去应有的效果,使得电气设备受损,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与破坏。在大量的建筑实践中证明,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时,建筑施工人员要与电气施工人员进行充分的配合,使得节点安装准确。节点安装工作较为重要,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要对工程的整体与细节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责任心。 二、节点安装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首先,电气设计人员经验匮乏。对电气进行设计的人员经验不足,不能对电气设计规范进行全面且详细的了解,有时候理解上无法与规范要求的统一。电气工程的工期较为紧张,设计人员缺乏经验,缺少对节点的详细部分设计,各个参与设计的部门责任不明确。对电气进行安装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安装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意识较为薄弱。在对电气进行安装时,使用的员工没有持有特种工种职业合格证书,有的甚至雇佣临时工,这些人无法充分理解设计图纸所表示的含义,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懂得看设计图纸,无法独立进行节点安装工作。另外,很多承建单位缺乏对节点安装工作的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缺乏管理制度,没有将工作中的责任进行具体化,使得电力工程安装节点质量无法达到标准。 其次,电力工程安装人员的责任感不强。由于电力工程安装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施工人员的责任感不强,无法遵守安装工作的相关规范,意识薄弱,违规乱纪的行为经常出现,对电气安装规范不重视。尤其是对电气进行预埋时,工作人员没有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得预埋过程质量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到下一道工序的进行,给施工增加了难度,最后导致工期延误。 最后,电气穿线与预埋出现脱节问题。对电气进行预埋时,是由承建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完成的,而对电气进行穿线时,是由电工来完成。预埋工作时,会留有预留洞口、分线盒以及对线的走势进行确定,然后再进行穿线工作,因为两项工作是由两个部门完成的,因此当预埋工作完成后,电工无法进行良好的穿线工作,无法正确找到预留洞口、线的走向,这就需要两者进行工作时充分配合。在土建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时,电气施工人员会对需要预留的洞口等位置进行告知,但是很多时候土建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预留,使得电气施工人员进行配电箱安装时出现挤压现象,使得电气施工美观性受到阻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也受到影响,安装与使用同时受到影响。可见,电气穿线与预埋工作连续性的重要性。 三、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 电网建设一直是我国电力部门所重视的,要做到抓实与抓紧,要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的质量与安装进度,确保施工安全。对建筑进行电气施工时,要事先看好施工图纸,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对电气设备的防雷功能进行设置,与此同时,还要对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进行检查,要完全满足设计的标准与要求。对于需要埋在地下的电管,埋设时要做好防腐工作,这是提高其使用质量与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另外,还要对管头进行处理,将其封闭好。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气安装材料、安装工艺、安装系统以及安装的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很多新的工艺与设备出现,对于设备、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电气工程的造价,因此要想降低工程的造价,慎重对材料、设备等进行选择是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在对电气工程进行节点安装工作时,要由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带头,根据时间节点的要求,将安装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职责落实到各个班组以及各部门,使得各部门之间互相进行监督,协调工作。使得各个部门都能够履行应负的责任,电气节点安装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体现出合作的优势。另外,还要将电力工程节点安装工作与各个部门的本职工作的考核结合到一起,将节点安装任务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使得人人都具有工作的指标,都具有质量责任。 在对电力工程节点安装时,要实施全面的项目经理责任制,此制度可以加快电力工程的施工速度,还可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在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强化管理时,应该以每周为一个节点,每个电力工程的项目经理都由领导进行直接的管理以及权利的给予,当工程出现问题时,项目经理有权利对工程中的问题进行纠正与解决,监督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进度,严格对电气安装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不可以有怠慢以及推诿的现象发生。首先,在进行电气工程时,要选择具有合格证的材料与设备,进行电气穿线时,管内的电线不可以有接头现象出现,对管内的导线进行检查,要完全符合安装标准的要求,避免出现重复施工的现象而造成经济上的不必要损失。项目经理有权利根据施工情况进行人员的调遣,要将工作的执行力度提高,另外还应该具有对员工进行质量考核的权利。 对开关和插座的安装要求:对同排的开关与插座进行安装时,要在预设的高度内进行。在墙体粉刷前对线盒进行安装时,位置要选择距离墙面一定高度上,这样可以使墙体进行粉刷后不会出现凹凸现象,在墙体粉刷结束后,要确保线盒四周的严密性。对照明灯具的安装要求:对照明灯进行安装时,要确保安装距离高于地面的二点四米。对地面的电管安装要求:对电管进行埋设工作时,要尽可能的避免电管出现交叉现象,埋设后要对管材进行固定处理,防止踩踏出现破坏现象。若电管出现踩踏破坏现象,即使完成了穿线的工作,也要进行重新的施工。因此保证电管出现踩踏破坏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变化。对于建筑工作来讲,电力安装是非常重要的,要重视安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在电气安装过程中,节点安装技术是每个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要不断在实践工作中提高自身技术。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探析 【摘 要】电力工程安装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和其他施工项目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和土建施工开展过程可互相影响。在开展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中,应结合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特征,通过有效技术措施完成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的配合施工,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正常、安全、优质完工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电力安装工程、排水工程与采暖通风工程等,电力安装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项目重要组成内容,和其他诸多项目有多方面关联,尤其是和土建施工关系密切。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若某施工部分或某工种发生问题,将会给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过程造成重大影响,严重时可引发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各施工项的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完成整个施工过程的必要条件。 1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 自建筑工程角度分析,土建施工是完善而独立的、具备自身技术特征的专业,可按照上层建筑应用需求及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促使上层建筑的最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电力工程主要职责是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加以分配,电力设备安装及线路铺设等均与土建基础施工密切相关,而为电力装置安装建造的建筑物常具有电力工程的鲜明特点,因此在土建施工中应按照电力工程相应特点展开针对性设计,并按照电力工程安装需要展开施工。土建工程属于电力工程重要组成内容,然而相比于电缆工程、变配电工程、机电安装等电力工程其他组成部分,土建施工是比较独立的施工工种,并非是从属于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为电力工程安装提供符合需要的专业设计与施工。因此,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各自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同时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2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 安装施工是电力工程安装中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环节,主要涉及电气安装专业、土木建设与给排水建设等项目,若施工时只对某一工种给予重视,势必会对整个工种施工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本工种或专业工作也通常无法做好;即使短期内不会给其他工种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极为不利,常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蒙受巨大损失。如某施工单位在开展一办公大楼建设时,在前期土建施工过程中只着重于市政大楼整体构造的一体性,而未充分考虑电力工程安装中的电缆走向问题,导致在电缆线路铺设时与大厅构造建设发生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导致该施工项目工期延误了一个月,同时也造成了50万的直接与间接性经济损失。因此,在展开建筑施工时,必须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为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提供基本保证。 3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相应技术分析 3.1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在准备阶段的配合施工 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电力安装工程设计人员应对土建设计工作提出自身要求。在展开土建施工前,电力安装技术人员应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协同起来,对电力施工图纸及土建施工图纸共同展开审核,避免有遗漏或差错出现。同时,电力安装工程人员应深入学习土建工程施工图纸,全面、深入了解土建施工工程进度与相应施工技术,特别要对柱与梁等地面及屋面的连接方式予以全面掌握,并将之与电力工程安装方法展开校对与核准,确保电力工程安装方法适应于土建工程施工状况。在展开土建施工前,应准备好电力工程安装中所需配件,做好预埋管道、预埋件准备工作。 3.2 电力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配合施工 在展开土建施工时,应按照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进度相应要求与流水作业顺序,逐步展开预埋件预留工作,这对于电力工程安装工作极为关键。在这一阶段,电力工程安装预埋通常分为三阶段:(1)土建结构中搭设模板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最主要工程为放线工程,包括合理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根据电梯等大型设备的位置与尺寸进行放线,同时应根据配电箱、照明灯盒、插座及开关面板等位置展开放线;按照排水管道尺寸及位置进行放线,并对孔洞进行合理预留。(2)底筋与沉梁铺设完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展开管道铺设,对所需预埋构件进行合理放置并给予充分加固,按照上一阶段放线工作展开给排水预埋管道、穿梁排水管道等的铺设工作,同时做好弱电线管、插座先关等照明或开关电线管的预埋工作。(3)封模前阶段。这一阶段需对前两个阶段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展开检验,当发现遗漏时应及时给予合理、有效修补,同时应做好与土建施工的交接。土建施工负责人员应全面检查钢筋,确保各处均与相应要求相符后才可展开混凝土浇筑工作。 3.3 电力工程设备安装阶段的配合施工技术 在施工中土建施工应和电力工程安装加强配合,在完成墙体防水前展开电气设备安装,防止电气安装过程中破坏防水层,导致建筑物正常使用过程中发生渗漏现象。同时,应一次完成电缆穿墙管布设,防止返工或返修现象。由于土建施工一旦返工,防水处理难度会大幅增加,因此土建施工人员应在图纸上标明孔洞位置,同时由土建施工负责人员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核对图纸,以免遗漏。对于图纸中相应要求,应将接地措施予以及时完善,若需展开接地装置安装时,应将之和底筋展开焊接,同时利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若条件允许,在施工中应对沟槽予以充分使用,优先完成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工作。 3.4 智能电气建设中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中基础施工十分重要,然而为对建筑工程予以完善,在确保工程基础建设质量之上为人们营造更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展开智能电气建设时,仍需和土建施工展开密切配合,且智能电气需经充分调试与审核才可应用。首先,在进行弱电线路安装时,应确保含装饰工程在内的其他土建施工完全实施后才可开展,尤其是智能控制室与消防工程施工需在确保相应安全设备如防静电板等完工后才可开展。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4 结束语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度复杂、专业性强的过程,需要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及通风采暖等诸多在相互配合下展开施工。在展开项目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完成不同工种间的配合施工,加强协调与管理,从而促使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问题分析 摘要: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针对施工方法和建筑结构的基本特点而采取相应措施,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工作。电力安装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对于土建施工的施工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于柱、梁,屋面以及地面的连接方式和具体做法,与自己准备的电气安装的方法进行校对核准,使其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适应,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施工阶段用到的零配件以及预埋管道和配件准备好。 关键词:电力 工程 安装 土建 配合 正文: 1.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中,电气设计人员对于土建设计提出一系列技术要求,如开关柜的预埋;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固定件预埋等等,这一系列的要求都应该反映在土建结构的施工图中。进行土建施工之前,电气安装人员迎合土建施工人员一起审核电气和土建的施工图纸,防止发生遗漏和差错,另外,电气施工人员应学会看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掌握土建施工方法和进度计划,特别是柱、屋面、地面、梁的做法以及相互连接的方式,还应仔细核对自己准备实施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适合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加工制作以及备齐土建施工阶段的预埋管道和零配件,以及预埋件。 因为土建施工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并且要求十分严格,返修和返工会造成极大的材料、能源、经济损失,而且,对土建工程系统当中的二次防水系统也会有所损伤,进而严重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这就需要电气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图纸及相关施工要求,对电缆以及保护管进行预埋。另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基础固定件预埋,电气人员应和土建人员积极配合,检查钢管和预留空洞的尺寸、数量、轴线和标高等数据是否和图纸要求以及技术要求相符合。总而言之,在基础施工的阶段,电气人员应积极主动地监督、配合土建人员,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有安排、有方法、有计划地进行施工工作。 2.对结构工程的配合工作 电管暗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电气安装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且,对电管暗敷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按照步骤和要求进行,特别是浇筑混凝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相互配合工作。 2.1 进行桩基工程的配合工作 部分建筑物有桩基工程的,普遍情况下的防雷接地体都会使用内主筋, 在接桩破桩后, 一定要做好防雷接地的引出工作。普遍采用40*4 的镀锌扁钢引出。 2.2 进行柱和梁的施工配合工作 在不同环境下,电气工程的施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在进行浇制柱和梁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暗配管法施工。而且,开关盒、穿线管等安装必须在浇制混凝土前实施。 2.3 进行混凝土浇制的配合工作 在浇制混凝土前,应根据相关要求和图纸把管子及线盒装到指定位置。若电气设备和钢筋网在位置上发生相冲突,可将钢筋进行整理,待到电气设备完全安装就绪后,再根据要求,将钢筋的位置适当的进行调整。如有需要,可在相应位置捆绑一些钢筋。 2.4 进行楼板和地面的配合工作 对于室内全部地面管线以及接地线,一定要在浇制完混凝土地面之前铺设好。而且,开关柜、开关箱、地脚螺栓预埋等基础框架都应安装完成。还有需要注意的是,灯头盒、接线盒要和模板密合,与此同时,要用纸团将盒子内部填满。 2.5 进行墙体砌筑的配合工作 第一点,电气设备要和柱上的标高线一致。第二点,在进行配管时,必须保证电气设备相关管线的设置保持垂直或者水平。第三点,在同一房间里,电气设备的安装必须保持一致。 2.6 进行滑模施工的配合工作 所谓的混凝土滑模施工,就是在施工现场连续进行混凝土的浇制工作,施工时的配合工作大致和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的配合类似,但是,电气人员必须提前将管子锯好、弯好,准确制定各种预留埋件的尺寸,并随着浇注高度不断增加,逐一配合施工工作。 3.在主体砌体工程的施工阶段 在结构施工完成之后,浇灌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土建工程就应该放线和拆模,然后开始砌体工程的施工工作,要求电气安装的施工人员应该对土建砌体施工的进度进行准确把握,与土建施工进行密切配合,完成墙身等管道工程的施工工作。在进行电气安装的部分也应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进行工作: 首先,第一个阶段应该进行的工作就是电力的安装人员应该对预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正确,以免在砌体完成之后还要重新打开进行调整;要对预留的水管以及线管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通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半成品进行保护,有效制止在砌体施工的过程中,垃圾或者砂浆进入到管道内部,使管道堵塞。 其次进行第二的阶段,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配合,对于各种空洞应该预留好。 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电气工程的安装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图纸的要求在墙身的开槽处将水管以及线管、开关的面板盒、配电箱等铺设好。主体以及砌体的施工中,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应该与电力工程的安装人员对于每一个施工阶段的工作交接好。在建筑工程中,各个专业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协调不容忽视。 4.对装修阶段的配合工作 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前应和放线员以及土建工长把隔墙线和水平线重新核实一遍,因其是电气人员设置管路预埋位置以及各开关插座、灯具的标高、位置的重要依据。在进行抹灰工作前,电气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墙上的墙面线、50 线把电气工程所预留的全部孔洞设计按照要求和规范重新核实查证一遍,待确定合格后,将箱盒逐一安装好。再把所有的暗配管路检查一遍,然后打通管路,穿上带线,最后堵好管盒。 进行抹灰工作时,要配合土建箱盒收口以及配电箱的贴门脸,箱盒抹灰收口要平整光滑,决不允许出现留大敞口。做好防雷的均压线和玻璃幕墙、铝框架、金属门窗的接地连接。还应配合土建进行外墙保温板和轻质隔板的安装工作,在保温板与隔墙板内稳盒和接管时,应该使用开口锯,尽可能的不开横向长距离槽口,并且要保证开槽的尺寸精确无误。电气施工人员应该主动积极与土建人员联系,待涂料或喷浆刷完之后安装照明器具。进行照明器具的安装工作时,电气施工人员必须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避免弄脏墙面。待安装完电气器具后,土建人员修补墙面或喷浆时,必须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避免污染器具。 5.对智能电气的配合工作 虽然基础工程的配合工作很关键,但为了能够更加完善建筑工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同样重要。因此,智能电气非常需要和土建人员以及施工方面密切的配合。而且,这一类电气须经过长时间的调试和审核后才能使用。安装弱电线路必须在完成其他土建工程后才能实施,也包括装饰工程。特别是对于智能控制室以及消防工程的施工, 必须首先完成防静电板一类的安全设备。与此同时,吊顶、墙面粉刷等各种装饰工程也须尽快完工。另外,电梯工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电梯的相关设备位置、尺寸都必须确定好。土建人员必须对不同建筑按照要求进行井道尺寸和电梯设备的设计。 6.结语 每栋建筑物的内装修与施工质量和墙面工程都有直接联系,对于电气内线的安装虽然应该在完成墙面装饰后进行,但是,所有可能损害装饰层的施工都应该在还没有进行墙面装饰抹灰工程时完成。电气内线的安装工作必须事先认真核对土建施工的预留工作、预埋配合是否有遗漏,暗配管路是否有堵塞,以便于进行内线遗漏安装。若等到结束墙面工程后再凿孔打洞的话,会使墙面留下不易修补的痕迹。我们必须要做好电气安装工作的协调配合,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返工。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关于电力工程安装节电措施的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电力工程不同环节的用电特点及线路中易出现的高耗能情况,并针对安装过程提出了调整线路功率因数、安装节能设备等节电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功率因数;节电措施 1 概述 随着生产与生活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工程的建设变得必不可少。电力能源的浪费是目前能源浪费中较为严重的一部分。在能源紧缺、浪费严重的大环境下,电力工程节电措施的实施更是非常重要。电力工程的建设不仅要严格执行其安全标准,更要在此基础上实施尽可能多的节电措施来降低能源的损耗。本文从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的布局、电力设备的选取及电力安装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节约电能的几点措施,旨在满足生产或生活用电需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电能的损耗,尤其是工程建设完成后,在长期的使用中,对电能的节约具有重大的 意义。 2 电力工程安装节电措施的研究分析 2.1 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及安装位置的确定 电力工程的安装要准确地选取变压器的位置,如果工程建设地点附近有高压输电线路,在施工地点可建设变电所,要使其地点最大可能地接近负荷中心。根据电力安装工程的大小并结合用电量等选取多个地点建设变电所。 变压器的选择要考虑实际用电情况,选择合适容量的变压器,既不能造成容量过大使过多的电能浪费,也不能过小使电力设备在稍有过载时就烧毁变压器。在对容量进行计算时要以负荷为依据,若负荷是相对平稳的,供电的单台变压器一般选取85%的负荷率,若负荷是周期性有较大波动的,变压器的选择则要考虑负荷在波峰时适量地过载,最后确定容量。 2.2 降低无功损耗 无功损耗是供电线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供电企业的线路功率因数大多较低,无功损耗的情况也较多。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应考虑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功率因数,将无功损耗降到最低来节省电能。要提高功率因数,一是可采用无功功率补偿设备,如在供电线路中安装电力电容器可较大提高线路的供电因数,二是在电力工程建设时合理设计电线线路布局,规划好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安装。当企业用电负荷较为集中时,需要较大的补偿电容,高低压混合补偿将极大地提高功率因数,若企业的用电负荷较为分散,则可采取低压补偿的方式,在分散用电处安装低压电容器能有效地节约电能,降低无功损耗。在用户的输电线路上并联移项电容器后,电路前方线路的无功电流会明显的降低,因为移项电容器并联到电路后产生的超前电网线路电压容性电流与用电设备产生的滞后电网线路电压感性电流产生补偿效应,从而降低了能耗。在安装无功补偿设备时要尽量靠近变电所低压母线侧。 电力工程中线路的自身电阻发热导致的热能损耗也形成了功率损耗,在电力施工中,配电箱与低压箱的回路线路应设计为直线线路,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不得超过200m,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同时可设计加大导电线路横截面积。 2.3 降低中性点电位过高的损耗 电力工程的安装中极易出现中性点电位过高的情况,电路中三相负载不平衡的情况不仅容易使中性点电位升高,而且容易使电路出现火花,产生危险。当三相负荷长期地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对整个配电网络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变压器等电力设备极易受到损坏,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甚至增大高次谐波对电网产生的影响。当中性点电位升高后,电流也随之增大,电能也相应地产生了不必要的损耗,因此在电力施工中要尽量使三相负载平衡。在三相上均匀安装单项用电设备或者对用电负荷进行分类。配电变压器出口的电流不平衡度要低于10%,总之保持电网三相负载平衡是电力安装中节约电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节能设备的使用 在电力工程安装中使用节能型设备也是一项重要的节电措施。电动机是供电企业常用的动力型设备,对于运行中的电动机,负载若经常在40%以下应予以更换或者安装电动机空载运行的限制性装置。当电动机根据用电特点经常在轻重负载交替的状况下运行时,其运行效率非常低,造成的电能损耗也较为严重,对于这种状况可安装自动转换节电器,电动机在较轻负载运行时的功率因数会相应地提高,电能也会得到较大的节约。电动机的容量大小要根据负载的特性进行选择,应尽量选取节能型系列的电动机,使电能得到 节省。 配电变压器的合理选取也是电力节能的重要途径,若变压器的运行负载长期处于较低较轻的状态,其多余的容量则会形成电能的浪费。在电力工程安装中可设置两台不同容量的变压器并联运行,在实际的用电中,根据用电量的大小可切换两台不同容量的变压器,减少空载运行的情况,降低能量损耗。也可推广使用有载调压变压器,根据实际用电量进行增压或者减压。节点干式变压器是一类具有节电、维修简便等显著优点的变压器,选用其作为配电变压器不仅可在负荷超过其容量时不易烧毁,而且其设计特点可使磁通量从接缝通过,减少激磁电流,降低能耗。 电焊机是一种常用的电力设备,相对来说可控硅整流焊机是目前制作成本较低的一种类型,其用电单位可大量地节约电能,是相对低耗能的用电设施,加之间歇性的其运行特点,在电能节省上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应用先进科技产品降低电气设备的电能消耗,内部串联电抗器再与调压器和消除谐波线圈并联的节电装置是一项较新的多功能节电装置。该装置利用电磁平衡来调整电压的稳定性,内部的调压器可使电压一直处于合理值,保持了相应的平衡度。同时该装置可调节自身的相序电感量和电磁交换,能使电压及电流的不平衡度低于2%,极大地平衡了三相电压,避免了电压不平衡与电流不对称产生的环流,也就避免了环流产生的能源消耗。该装置同时可利用自身磁力作用,对电动机的电流产生抑制,一般可将电流降低到电动机额定电流的2~3倍,节约了电能损耗。线路在输电中产生的高谐波也能通过此装置进行抑制,其内部并联的线圈一般可抑制高达50%的谐波,抑制了高谐波就避免了变压器因涡流产生的热量耗能,达到了节约电能的目的。电路及电机绕组的铜耗随着高谐波及高频电流的增加而增加,降低了高谐波后线损较大程度地减小,在较长的输电线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另外电压和电流的瞬间变动也通过此装置得到了平衡,磁性材质和相应的结线方式使该装置对用电设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设备在更加稳定的状态下运行,突出绿色环保的效果。 3 结语 当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加剧。电能资源越来越呈现紧张的态势,电力工程安装中节电措施的实施可有力地缓解这一状况。电力工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低功率因数设备,同时也有如变压器等轻载或过载的电力设备的使用,加之负载不平衡的情况较多,输电工程中电能空耗的情况也较为严重。因此在电力工程的安装过程中,可分别从这些环节入手,实施相应的节电措施,从基础的电力工程安装中抓起,不断地应用节能措施,同时不断地探索有效地节能途径,致力于达到良好的电力能源节约的效果,使发展不仅取得经济效益,也兼顾了社会效益。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火力发电厂土建与电力工程安装的配合 摘要 现阶段的火力发电厂施工建设项目一般都具有建设工期较短、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施工比较复杂等多个特点。而且在施工作业阶段,往往土建以及采暖通风和电力安装等施工作业相互穿插交错。电气安装工程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相关电源安设进户以及明暗管道的具体铺设和其他建筑的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设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在发电厂施工建设时,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对如何做好其电力工程之间的安装配合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土建工程;电力工程;电气安装;探究与讨论 现阶段,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用电量需求逐渐加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的水能源开发有限,因此我国发电的主要形式仍是火力发电。因此做好火力发电厂的施工建设工作,对保障和稳定我国的电力需求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 电力工程在施工作业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之前,必须依照一定标准,生产加工以及准备好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的预埋件以及各种元器件和预埋管道工作。而且对项目工程进行具体设计前,相关设计人员应就实际的工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专业性的要求。此外,在土建工程施工作业之前, 土建施工人员应同电力安装作业人员一起对土建施工建设以及相应的电力安装的具体图纸进行认真的检查与审核,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出现设计遗漏或者出现差错的情况。因此这就要求电力安装作业人员应对土建工程的实际设计图有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对其具体的施工流程以及施工技术进行简单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实现与土建施工作业的有效配合。 2 土建同电力安装的具体配合施工作业阶段 2.1主体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 放线阶段。在这个环节之中,要依据一定标准规划好工程建设中的排水管道的实际预留洞的具体位置,并对参照放线尺寸的大小预留好相应的孔内木盒;做好这个环节之中的配电箱以及照明灯盒等位置处的放线工作;做好对空调以及排水管和电梯等大体积设备的预埋件以及放线位置确认工作。 做好相应的管道铺设工作,同时对预埋构建进行相应的加固。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依据放线过程中具体流程以及步骤,做好相应排水管道的预埋铺设以及辅助的套管预埋工作;做好空调排水管以及辅助设施的套管预埋工作;做好开关以及照明和插座线等处的电线管道的预埋工作;做好相应防雷接地网的具体焊接工作;做好施工作业过程中,部分机械设备的预埋件的巩固加实工作。 做好相应的检查以及验收工作。在这个环节当中,其主要工作是对上述两个环节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与审核,对于那些在上述两个环节之中有遗漏的要及时的填补上,没有依据一定标准进行相应加固的,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加固。同时也要做好和土建施工作业的具体交接手续。并对以后土建施工作业过程中的某些原材料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钢筋、管道等。土建施工作业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振捣作业时,相关的机电安装人员应对其进行实时的跟踪与监督,以确保电力工程在预埋件这一环节中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性。与此同时,也随时做好同土建施工作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工作,以便在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中,能够确保预留件工程的顺利实施。 2.2主体工程作业的三个基本阶段 安装人员应对工程施工建设中预留孔洞的具体位置以及尺寸大小进行相应的检查,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有效避免日后返工作业;对施工作业时预留出的水管以及线管进行相应的检查,主要检查是否通畅,此外也做好其相应半成品的辅助保护措施,以确保在日后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出现砂浆以及垃圾流入排水管道而导致管道阻塞现象的发生。 安装人员应参照施工图纸,做好日后土建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孔洞的预留工作,比如配电箱的预留洞等。 安装人员依据施工设计图纸,做好工程建设中的墙身开槽以及与其相应的墙身内部埋设管道的铺设工作,同时也要依据一定流程与标准做好其内部相应配电箱以及开关面板盒的安置工作。此外在主体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相关安装作业人员应同土建工程的施工作业人员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 3 电气安装人员同土建施工作业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在工程施工作业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安装阶段,土建作业人员以及电气安装作业人员应做好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以实现对整个发电厂工程建设以及电力安装的技术指导和实时监督。 在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材料这两个方面,不论是土建作业人员还是电气安装人员都应做好相应的检查与审核工作,以确保在工程建设中接地电阻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土建人员应偕同安装人员应做好相应设备以及接地网的连接准备工作。 3.1施工前期配合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作业前期,土建人员应偕同安装人员对工程作业中基础设施定位及其相应的技术数据已经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安装人员要依据施工现场土建设施的实际施工尺寸,来科学、合理的对其位置进行布置,并对所需铁件以及相应的电缆护管进行预埋铺设工作,以便在日后的吊装作业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其设备进行持续吊装作业。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不部分大型设备的租赁以及使用时间。此外安装人员还应偕同土建人员做好设备的安装工作,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因安装不到位而导致预埋铁件以及电缆护管的铺设不合理。 3.2施工后期环节中的配合工作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在进行二次电缆控制以及相应的电力和电缆铺设完工之后,土建人员应及时协助安装人员对重要电缆处的出口进行相应封堵处理以及加盖作业。以有效避免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老鼠或者是其他动物对电缆造成咬损破坏。此外在对各主控室以及配电间室内部的照明设备进行安装时,安装人员应同土建人员就某些作业细节进行认真交底。并对土建工程在实施砌筑隔断墙作业之前,将隔墙线同水平线的具体位置认真检查核实一遍。 4结论 在施工作业阶段,往往土建以及采暖通风和电力安装等施工作业相互穿插交错。电气安装工程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相关电源安设进户以及明暗管道的具体铺设和高层建筑的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设等。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关于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的探究 【摘要】电力节点的安装工作对我国的建筑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节点安装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本文就节点的安装措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通过对当前电力节点的安装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了定对措施,提出了几点意见,仅供同行业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新技术;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建筑工程 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科学事业的稳步提高,各种高新技术被开发与应用到各方各面的实际生活中工作中。电力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核心课题之一,同时也是现今的高新科技领域内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向电子技术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一样,从一定的范围内将,电力工程发展的程度,也决定了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国民的生活安定。正因如此,电力工程的安装节点措施成为了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电力工程的安装节点重要性阐述 电力是生产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人们正常生活的基础物质,当今社会,对于电力的使用途径正在不断的研究、发展和深化,电力事业的自动化发展影响着国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正常的生活。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潮流的走向和潮流的分布是不会起变化的,但是一旦发生了故障,潮流的走向以及分布就会发生变化。会对安装自动的装置和继电的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对这种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控制,就很容易导致继电保护设施的拒动和误动以及电气装置的运行异常等问题发生。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系统稳定性的损坏。工程的施工实践证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和是十分重要的,要将配合的工作做好,作为电气的施工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场时间经验以及对工程整体结构的了解,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具备高度责任感。 二、电气工程的安装节点容易出现的问题 (1)设计人员缺乏相关经验 设计单位的电气设计技术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设计的规范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或者是理解的规范不统一,由于工期紧张等问题,致使节点详细部分的设计缺少,图纸的设计过程中有部门不明确的作法存在。承建企业负责电气安装的施工人员没有高标准的素质,并且质量意识薄弱。有的没有电工的电工的特种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有的临时性的雇佣电工来参加安装工作。这些工人不能很好的将设计图纸的内涵领悟出来,更有甚者连图纸是什么都不知道,都看不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电气安装的专业技能。还有的承建单位对电气工程安装人员的管理力度欠缺,就让负责土建的施工单位单位管理,其结果通常情况下都是只代而不管,无法达到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标准。 (2)电气安装工作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电气安装工作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感,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视工程的安装建设规范如儿戏。在电气的预埋过程中没有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致使下一道工序的建设困难度增加。 (3)电气穿线与电气预埋工程的脱节问题 预埋施工由承建方的施工人员承担建设,穿线施工由方的电工来完成建设,预埋线管预留洞、分线盒以及走向优势根本无法找到,有的线管施工时打圈梁被阻塞,这样就势必会导致一系列的“暴力”施工行为发生。电气、土建两专业的配合程度不好。电气预埋的施工人员让土建施工人员预留出来的洞,而土建的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施工,致使很多的配电箱在安装时出现挤砖现象的发生,这样既没有达到美观的要求,也不能够满足使用方面的要求,给安装与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具体的应对措施 为了抓实和抓紧电网建设,确保项目的建筑质量、进度和安全,根据施工图纸按要求做好防雷及电气的姐弟设置。并且要及时的检测接地电阻,使其符合设计的要求。凡是埋在地底的电管必须要做防腐蚀处理,要将管头封堵好。安装时由于材料多、设备多和系统多,所以,其价格高低就直接的影响到工程安装价格的高低,因此,将材料的价格控制住是降低工程造价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应该由单位的负责人带头,按照时间节点层层落实各班组、各岗位人员挂钩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责。要将电力工程的节点安装工作与本职额工作同考核、同检查、同布置,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指标的工作形势。 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电力工程安装进度加快的有效手段。应根据以一周为一个节点来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强化,每一个项目经理都直接由领导来管理,有权利对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直接的决策权。项目经理应当及时的解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将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的监管制度抓好,不能够推诿和怠慢,应当严格的检查导线、开关、插座等有关电器和配电箱等。首先就应当先把没有合格证明的材料和设备用于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在穿线管里面的所有导线都不可以有接头存在。应对管内的导线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导线的质量和安放的正确,避免因返工而带来经济损失。工程的项目经理有权利直接分配、安排和调遣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任何一个员工,应坚决的将执行力度提上来。如果不允许这样那么也应该赋予项目经理考核所有员工的权利。 开关和插座:同排的开关和插座高度不应该超过预先规定的高度。在墙体还没有经过粉刷的时候,安装的线盒应当高于墙面一定距离,确保在墙体经过粉刷后不会出现凸出或凹陷的情况,而且在墙体粉刷完毕后,线盒的四条边不应该出现空隙。照明灯具:在灯具安装结束以后,灯具的离地距离不可以低于2.4m。地面的电管:地面的电管敷设应当尽量的减少电管的相互交错。管材应当用水泥等粘结剂固定起来,避免出现踩破情况的发生。如果管材被踩破,即使是已经穿线完毕也应当重新施工。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电气工程的安装项目与此同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的安装工作是建筑安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安装的质量对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该作用不仅表现在当下,还对工程施工后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在施工的过程中,电里工程的节点安装施工的方法和技术是每一个电气专业技术人员都应该具备的能力,除了要了解国家相关的规范和规定以外,还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施工方法,只有如此做才能够切实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中与土建施工的配合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是简述了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针对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做好电气安装的施工配合。根据本人从事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以供同行们的参考和讨论。 关键词:土木工程;电力安装 我国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随着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合理的优化现代的土建建设工程与电力安装的配合,从而减少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1电力安装中出现问题带来的影响 在电力工程中,安装施工是最复杂困难的环节,包括了土木建设、给排水、电气安装专业等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某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整个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电力安装工程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木工程施工的关系最为密切。 2电力工程安装的主体结构以及砌体工程施工阶段 2.1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根据土建浇捣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预埋预留配合工作,这是整个电力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在这阶段,电力安装工程的预埋一般分三个阶段完成:①土建结构的模板搭设完成阶段;②沉梁及底筋铺设完成阶段;③面筋完成及封模前阶段。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放线工程,有给排水管道预留洞的位置、尺寸的放线及按照放线尺寸预留各孔洞木盒;照明灯盒、开关面板插座、配电箱等位置的放线;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电梯等大型设备预埋构件等尺寸、位置的放线。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管道铺设及预埋构件的放置加固,是按照第一步的放线做好给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及穿梁排水管道的套管预埋;空调排水管的套管预埋;照明、开关、插座线管以及弱电线管等电线管的预埋;防雷接地网的焊接;大型设备预埋构件的加工固定等。 在第三阶段主要是检查前面两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及工艺,对于遗漏的要补上,没能固定的要固定,同时做好与土建的交接手续,随后土建检查钢筋都符合要求后,浇捣混凝土。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机电安装人员必须时时跟踪,以保证预埋工程的完善性。并时刻与土建施工人员保持联系,以便在土建施工到位时能够及时预留到位,保障预留工作的顺利。 2.2主体砌体工程施工阶段 结构施工完成后,当混凝土的硬度及强度达到要求后,土建便会拆模、放线进行砌体工程施工。 第一阶段必须在土建清扫完垃圾及放好砌体位置线以后才能按照砌体位置校核出在结构预埋阶段所预埋孔洞、管线的正确性。 第二阶段必须掌握土建详细的砌体进度才能跟踪到位,不会落下任何孔洞。 第三阶段是砌体工程中最需配合的阶段,在此阶段如果土建不能给出完整的平水线和打出灰饼,电力安装工程将无法按图纸尺寸做出任何工程。没有正确的平水线直接导致开关、插座面板的高度无法按图纸施工,同时也将导致安装后的高度参差不齐。 4电力工程施工阶段及设备安装阶段 (1)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对整个变电站的接地网施工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方面,要把质量关,确保接地电阻合格。并且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配合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各电气设备、进线和母线构架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以及做好主控楼、各配电间的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 (2)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接地网四边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在电气测试人员发现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方便电气安装技术人员采取延伸接地网或其它的技术措施来解决问题。另外,对于此类隐蔽工程还应在施工过程中主动邀请工程监理到现场查看,直到整个地网施工结束后在得到监理的认可下方可进行掩埋工作,例如:在广西藤县的太平变电站和蒙江变电站的技改工程中,由于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未能及时提醒,土建施工人员在没有工程监理到现场查看接地网的情况下,自行进行掩埋,最终遭到工程监理的质疑,造成工程的延误。相反,因土壤土质的问题使广西梧州市儒岩变电站接地网出现接地电阻不合格时,由于土建施工单位对接地桩的标识了如指掌,为后来采取的技术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3)在基础施工阶段前期,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杆坑的定位和掌握各杆坑的技术数据。 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各条水泥杆长度的不同,合理安排各杆的杆位,必要时要求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作出整改,务求使双方的工作量减少,以免影响工程进度。 (4)在接地网施工的同时就应加快主控室和各配电间的施工,并根据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户内电气设备的基础和电缆坑的施工,以及做好、预留电缆孔、预埋电缆固定铁件等辅助工作,提早为电气设备进入配电间设置通道。这样有利于让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遇上下雨或暑热天气时可以进入室内继续工作。另外,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土建施工应该及时地进行户外电缆坑和主控室电缆夹层及电缆竖井的施工,电缆坑的施工应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电缆坑排水坡度,电缆支架的制作和接地电阻符合有关电气安装规范,检查支架的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与图纸一致,为下一步的二次设备安装做好准备。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工作点,保证施工进度能按计划进行。 5结语 总的来说,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在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工程有序的开展,电力安装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高效率地完成工程安装任务。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装中节电措施的途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网络的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电网重要组成元件之一的变压器,其数量也在激增。本文对电力安装施工现场中通过对各环节用点情况进行分析与计算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节电措施。 关键词: 电力安装; 提高供电线路功率; 节电的措施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约占全部工作时间的35%~65%,从而浪费了电能不但能缓解回家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部分有功功率与大量的无功功率。同时也是企业自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准确地确定变压器位置 当工地附近有高压电网输电时,可在工地附近设降压变电所, 将电能从 10kV或 6kV降到 380/220V,其位置尽可能接近负荷中心。 变电所有效供电半径不超过 500 m。大型工地可根据用电情况分设几个变电所供电,尽可能缩短低压线路长度,减少电压损失,从而节约电能,降低投资。 2 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在选择变压器容量时,既不能选得过大,以致设备容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并造成能量损失;也不能选得过小,以致当用电设备略有增容或电动机略有过载时,致使变压器过分发热或烧毁。 变压器容量应根据计算负荷选择。对平稳负荷供电的单台变压器, 负荷率一般取 85%左右, 对昼夜或季节性波动较大的负荷供电的变压器, 其容量和台数应考虑运行合理, 并可在高峰时适当过载运行, 对短时负荷供电的变压器要充分利用其过载能力。 一般工程用电大体分为动力和照明两大类,还有的分为照明、电动机和电焊机三大类。从我公司多年改造经验中证实,下述两种公式计算变压器的容量, 比较切合实际。 式中: 施工设备所需视在容量,kVA: 全部电动机额定容量之和,kW; 全部电焊机额定容量之和,kVA; ( 1.05―1.10 )――容量损失系数; 电动机需要系数 ( 含有空载运行影响电量因素), 电动机10台以内时, 取 台时, 取台以上时,; 电焊机需要系数,电焊机 3 一 l 0台时, 10台以上时,: 电动机平均功率因数,施工最高取0.75~0.78 , 一般取 O.65~O.75 : 电动机效率,平均在0.75~ 0.9 之间,一般取0.86。 求得施工用电设备容量之后,另加 10%照明用电,即是所需供电设备总容量; 。 根据施工用电经验得知,如果在一个计算公式里,同时采用1.05 1.10和两个系数,一般所选用的配电设备容量偏大,因此不宜同时使用这两个系数。 3提高供电线路功率因数 一般企业供电线路功率因数普遍偏低,据调查,平均都在0.6左右,甚至更低。为了提高功率因数,一方面可以从加强施工用电管理提高变压器、电动机的负载率,科学规划,尽量使供电线路布局趋于合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应采用必要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功率因数。在供电线路中采用电力电容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补偿容量可按下式确定 : 式中: 补偿前企业自然平均功率因数角的正切 值 : 补偿后功率因数角的正切值; 年平均有功负荷系数,一般取 0.7~o.75 。 对于用电负荷分散及补偿容量比较小的企业,一般采用低压补偿方式较合理,低压电容器分散在车间补偿,能够减小配电设备容量及线路的截面,降低电能损耗。对于用电负荷比较集中且补偿容量比较大的企业,宜采用高低压混合补偿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功率因数, 将无功损耗降低到最低点。 4 平衡三相负载 电力安装工程中,由于单相、两相负载比较多,加上乱接电源现象严重,造成供电线路三相负载不平衡,使中性点电位升高,严重时, 设备金属外壳都会对地放电,产生火花。这从用电安全来说是不允许的;从节电角度来说,由于中性点电位升高,造成了中性线电流过高和中性线电能损耗。在施工中为了达到三相负载平衡,应将单相用电设备按照负荷性质均匀分配到三相上,使各相的负荷尽量接近,做到三相负载趋于平衡。 5 采用节能型用电设备 5.1从配电变压器考虑 变压器长期过轻载运行,通常称为“大马拉小车”,变压器的容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运行效率低,增大了损失率从而浪费了电量。电业部门节电措施中规定变压器负载率小于 30%,则需要更换容量较小变压器,以充分利用设备和提高功率因数。 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最好采用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在负荷较低时切除一台变压器,以减少线损。或把生产用电、生活用电与照明分别用不同的变压器供电。这样可以在轻载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变压器退出运行,减少变压器的损耗。 5.2 从电动机考虑 异步电动机是企业常用的动力设备,也是需供给无功功率的主要设备。有些企业,电动机所需的无功功率甚至高达总功率的70%左右。因此,电动机的容量应根据负载特性和运行状况合理选择,应选用节能产品,如Y系列节能电动机。Y系列全系列效率加权平均值为88.265%,较J02系列提高0.41%,按近年来产量计算,估计每年可节约电能一亿度,从而节约了电动机运行的电费支出。 对正在运行的电动机,如负载经常低于40%,则应予更换。对空载率高于60%的电动机,应加载限制电动机空载运行的装置。 建筑工地使用的电动机,经常处于轻重载负荷交替或轻载负荷下运行,功率和效率都相当低,能量损耗都比较大。“ Y一”自动转换节电器能提高电动机在轻载负荷时的功率因数和效率,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5.3 从电焊机考虑 电焊机是一种常用的低压电气设备,由于间断性工作特点,有很大的节电潜力。 目前,用可控硅整流焊机代替旋转式直流焊机,从制造厂来说, 可以节省大量原材料,节省制造工时费用,降低成本。从使用单位来说,可节省大量电能,减少电费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上海电焊机厂研制的可控硅代替引燃管,以焊机初级电流为 330A,负载持续率为 10%,利用率为40%计算,每台每年可节电1400度。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消除噪音,改善工作环境,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应大力普及。 6 结 论 综上所述,节约能源必须从基础抓起,一项工程从设计选型到施工,必须时时考虑到节能。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探索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结合技术改造措施,电力安装工程中的节电效果还是很可观的。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简述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 摘 要:电力工程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是简述了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土木工程;电力安装 我国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随着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合理的优化现代的土建建设工程与电力安装的配合,从而减少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1 电力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带来的影响 在电力工程中,安装施工是最复杂困难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若某工种只考虑本身工作,势必影响整个工种的施工。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力安装工程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木工程施工的关系最为密切。 2 电力工程安装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力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土建施工前,电力安装技术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力技术人员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3 电力工程安装的主体结构以及砌体工程施工阶段 3.1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根据土建浇捣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预埋预留配合工作,这是整个电力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在这阶段,电力安装工程的预埋一般分三个阶段完成:①土建结构的模板搭设完成阶段;②沉梁及底筋铺设完成阶段;③面筋完成及封模前阶段。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放线工程,有给排水管道预留洞的位置、尺寸的放线及按照放线尺寸预留各孔洞木盒;照明灯盒、开关面板插座、配电箱等位置的放线;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电梯等大型设备预埋构件等尺寸、位置的放线。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管道铺设及预埋构件的放置加固,是按照第一步的放线做好给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及穿梁排水管道的套管预埋;空调排水管的套管预埋;照明、开关、插座线管以及弱电线管等电线管的预埋等。在第三阶段主要是检查前面两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及工艺,对于遗漏的要补上,没能固定的要固定,同时做好与土建的交接手续,随后土建检查钢筋都符合要求后,浇捣混凝土。 3.2 主体砌体工程施工阶段 结构施工完成后,当混凝土的硬度及强度达到要求后,土建便会拆模、放线进行砌体工程施工。电气安装施工员必须掌握土建的砌体进度,从而与土建密切配合做好墙身管等工程的施工。电气安装工程一般分3个阶段完成:①拆模后土建清扫、放线阶段;②砌体施工阶段;③砌体批灰前施工阶段。 第一阶段,电力安装人员检查预留孔洞位置、尺寸是否正确,避免砌体完成后重新打开砌体修整管洞;检查预留的线管、水管是否通畅,同时做好半成品的保护措施,防止砌体施工中砂浆、垃圾等进入管道并阻塞管道。第二阶段,电气安装施工人员要配合土建预留好各种孔洞。第三阶段,电气安装人员要按图纸的要求于墙身开槽铺设墙身水管、线管及安装户内配电箱、开关面板盒等。 在主体砌体工程施工中电力安装施工员要与土建施工员做好每个小阶段的交接工作。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是不能忽视的。 3.3 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人员协调的重要性 工程施工阶段及设备安装阶段,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对整个变电站的接地网施工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方面,要严把质量关,确保接地电阻合格。并且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配合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各电气设备、进线和母线构架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以及做好主控 楼、各配电间的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接地网四边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在电气测试人员发现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方便电气安装技术人员采取延伸接地网或其他的技术措施来解决问题。另外,对于此类隐蔽工程还应在施工过程中主动邀请工程监理到现场查看,直到整个地网施工结束后在得到监理的认可下方可进行掩埋工作。 3.4 施工前期的配合 在基础施工阶段前期,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杆坑的定位和掌握各杆坑的技术数据。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各条水泥杆长度的不同,合理布置各杆的杆位,必要时要求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作出整改,务求使双方的工作量减少,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同时加紧做好其他户外电气设备(如断路器、电容器等)的基础施工,并预埋好电缆护管和铁件,以利于日后吊装设备时能进行连续吊装,尽可能地减少租用大型机械设备的工作天数。 3.5 后期的相互配合 在电气安装中后期,土建施工人员应主动与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在二次控制电缆和电力电缆敷设完毕后,土建方面应立即协助电气工作人员对关键电缆出口进行封堵并在电缆坑上加盖板。在安装主控室和各配电间的照明灯光部分之前,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明确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应与土建施工员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电气人员将按此线确定管路预埋的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 关插座的位置、标高。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50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待按图纸对所有灯光线路进行敷设完毕后,将箱盒稳固好,并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由土建施工人员对管路和箱盒进行抹灰。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 4 电力工程安装工程的施工收尾阶段 通常在电气设备安装进入尾声阶段时,电气安装联同土建施工人员对电气设备的基础设施进行预验收检查。针对因设备安装时造成基础设施的损坏和其他土建施工方面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修整,包括做好对主控室和配电间以及对整个设备区进行亮化工作,配合好电气安装工程的验收工作。 5 结语 总的来说,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在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工程有序的开展,电力安装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高效率地完成工程安装任务。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应用探究 摘 要: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中,电力工程在施工环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影响也是越来越广泛,与建筑工程中诸多项目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土建施工,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要和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有效配合。为了更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需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文章就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可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土建工程及电力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建工程与电力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接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工程施工中各个项目环节的配合。尤其是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的配合,是当前工程建设中重要研究课题。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显的尤为重要。 1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设计配合工作 电力工程及土建施工设计阶段,电力设计人员要和土建施工设计人员相互配合,人员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并要针对自身的工程设计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关于其他项目要求。比如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配电箱安装时,需要在施工方案中进行反映,同时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土建施工设计人员要重视施工方案提出的技术措施,针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补充,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施工之前,安装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重视方案提出的技术要求。而施工人员在土建施工期间,需要充分考虑电力工程的安全,如预埋固定件,要相应留置预埋孔,精确计算梁柱与配电箱、线路、暖通等电力设备之间的关系,保证电力工程安全和土建施工良好配合,在施工期间有效衔接。 2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阶段的配合工作 ①土建施工中,重点是安排放线工作,主要包括预留固定件,预留排水管、暖通设备的位置,根据电梯设备尺寸,对相应位置进行放线。需严格按照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对开关、插座、配电箱及线路等位置合理安排,并做好相应标记,电力安装人员可根据施工人员做好标记进行安装;但在此期间,安装人员需考核标记位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各管线位置和尺寸,制定各管线木盒并放置各孔洞。在铺设管道时,需放置预埋构件并加固,按照已完成各管道放线工作,预埋各电力设备。在施工中,需重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工程的配合工作,墙体完成之前,进行电力安装工程,避免破坏防水层。电力工程安装时,需重视数量、尺寸、位置,重视安装期间出现的各个数据,尽量配合土建施工。电缆施工时要一次完成,避免出现返修现象。同时要严格检验施工工艺和质量,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修补,保证各设备安装严格固定,并做好与土建工程的交接工作,土建人员严格检查钢筋质量,当各工作达到标准后,有效浇筑混凝土。 ②在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比如在电线管敷设工作时,要结合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根据混凝土施工顺序和进度,分层次敷设工作,当电线管敷设中没有遵守施工工艺,会对电力工程安装的后续工作造成影响,并影响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进度。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工作,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的位置尺寸,配合土建施工,避免破坏钢筋。土建施工中,电力人员做好施工监督工作,尤其是已完成的电力安装工作,特别是管道、开关等位置严格监督,避免损伤。当损伤管路后,要及时修复,电力管理人员要定时检查,避免出现遗漏。而在管线集中地方,会有混凝土裂缝产生,当预埋管线有较大密度时,与敷设走向一致,会产生楼面裂缝。电力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避免践踏,预防保护层脱落和钢筋弯曲,并加强管线部位的管理,使用有效措施避免出现裂缝。比如为了减少对楼面的踩踏,施工人员可增设临时跳板,分散应力水平,增加钢筋小马凳,减少施工人员踩踏钢筋次数。而施工期间尤其是混凝土振捣中,要由专业电力安装人员检查管道的完整性,避免混凝土振捣中使管道震裂,并要做好预埋管件的维护保养工作。清水混凝土有着十分光滑的表面,安装期间的准确性会影响混凝土表面,为了保证土建工程和电力安装良好配合,需切割管口,确保管口光滑,并要保证套管平整水平和长度要符合土建施工要求。 ③在完成结构施工中,当混凝土强度和硬度完成满足要求后,土建人员需进行拆模和放线工作。因此,当土建施工完成后,将垃圾清扫完成,并将砌体位置线进行放好,按照砌体位置,检查孔洞和管线的正确性。并要对土建砌体进行跟踪,没有出现遗漏现象。同时要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没有正确的方案会影响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 3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安装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需做好变电站接地网施工,并有效指导和监督技术。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时,要严格控制电力工程质量,保证接地电阻合格。土建施工人员要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要做好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并要做好主控楼及各配电间的连接准备工作。在接地网安装时,土建施工人员要将接地网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当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要采取相应技术解决。 在接地网施工期间,要加快主控室和配电间施工,并按照电气安装技术人员要求,做好基础电气设备和电缆坑的施工工作,同时各辅助工作如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等也要保证准确性。在安装和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要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好电缆各方面施工,保证各电缆工作符合电气安装规范,与施工方案相符。 4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装修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工程抹灰之前,需确定电力安装的位置,检查预留孔,保证施工规范和设计一致,准确性合格后可投入使用。当涂料和喷浆工作完成后,在安装电力设备时,要保护土建成品,避免破坏墙面。并且电气器具在安装完成后,要有效保护,避免出现污染。建筑工程的内装修会影响施工质量,在完成施工后可对墙面进行装饰,当部分施工会对装饰层造成破坏时,要首先完成然后进行墙面工程。当发现损伤时,要及时补救。 5 结 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之间的配合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因此,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配合工作,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准确划分各工作,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力学基础论文:基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背景下的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依据高职学生反映《建筑力学》课程“难”学的现状,分析了其原因,并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难度;教学内容;建筑力学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计算烦琐乏味,概念多,方法技巧性要求高,课程内容系统庞大,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二专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打下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分析了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难懂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目前《建筑力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较差。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过去被录取分数线挡在校门外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大有裨益,但也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成份复杂,既有普高生,也有职高生,还有参加成人高考的社会青年,而这些学生的学科基础都不是很好。二是有些专业文理兼招,这样出现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他们在高中阶段对未来的发展缺少自我设计和自主安排,自律和自控能力较差,考上高职以后,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本课程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不够,在新课程的学习上就感到吃力、难懂[1]。 2.消极心理较严重。在进入二专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中,不少学生都有强烈的失落心理,有一种自卑感:“我”的基础太差了,跟也跟不上,即使“我”比别人努力十倍,成绩也总是好不起来,与其好好地读,还不如“潇洒走一回”,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也有学生想好好学习,但又缺乏毅力。他们平时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游戏、睡觉,课后亦不愿做作业,或者为了应付抄同学的作业。 3.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学习目的是掌握一门应用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方便毕业后就业。因此,对基础课程理论学习重视不够。又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一般不从事结构设计工作,所以对与结构设计联系紧密的《建筑力学》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 4.习惯中学时代的“填鸭式”学习方式。学生没有摆脱原来的学习模式,习惯中学时代的“填鸭式”学习方式,懒得自己动脑思考问题,更无创新可言。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本科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他们普遍存在“三少”问题,即见得少、干得少和积累少。“见得少”是对实际工程种类、结构组成、构造特点、施工过程、管理运用等见得少,缺乏工程整体概念和相互联系。“干得少”是参与实际工程的勘探研究、规划设计、施工、运用管理方面少。“积累少”,是对工程的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和运用方面少。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及内容上与高职教育往往不相吻合,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践水平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少教师并不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讲课时不能身临其境和理论联系实际,授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吸引力。考试方式陈旧,且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学习没有动力。 (三)课程本身的问题 《建筑力学》课程内容系统庞大,习题计算量大且烦琐,方法技巧性要求高,学生解题时缺乏耐心,容易急躁,不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二、解决《建筑力学》难学的对策 (一)改革《建筑力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体现高教特色 1.注重因材施教,适当增删教材内容。《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依据设定的。它是土建类专业学生学习“建筑结构、建设施工技术、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管理”等课程的前期最主要的基础课程,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已得到大家的公认。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新理念应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为此,针对现在高职学生基础较差这一问题,更应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为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需要,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酌情增删一些内容,力求把抽象的力学概念与人们的感性认识相联系,与建筑施工实际相联系,以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本课程和后继课程之“必须”为依据,在讲述深度上,以“够用”为度,例如对超静定结构的分析与计算,可删去超静定结构的理论计算,而着重讨论超静定结构的特性,能对常见的超静定结构做定性分析,并大体判断危险截面的位置。另外,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可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酌情减少学生做练习题的数量,而对于思考题则给予一定的重视。 对于学生难以接受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应尽量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能避则避,能丢则丢。这就要求教师换个角度来考虑教学工作――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深入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当然,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为他们量体裁衣所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2.强化《建筑力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建筑力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对于二专学生而言,普遍反应难以掌握,且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无太大价值,单纯的理论知识已超越了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针对土建类专业及施工行业和市场的新变化、新趋势,该课程应构建以实践性教学体系为主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专项职业能力出发,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将岗位能力分解整合为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项目。 (二)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的发展 1.改革教学指导思想,变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高职《建筑力学》教学,应贯彻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精神,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力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由于大专生毕业后一般不从事设计工作,所以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应弱化计算,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加强建筑力学定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力学始于定性分析,终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在先,定量分析在后;定性失准,定量准偏。 在教学中,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实际工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建筑力学》在实际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积极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对拓宽学生的工程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注重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观。这种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其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各不相同,学生的这种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传统的《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理念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要扭转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学必须正视课堂群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打破传统《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对基础好的学生,考虑到这类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他们学完《建筑力学》的所有内容;对基础一般的学生,依据施工管理岗位对建筑力学的要求,要求他们掌握《建筑力学》的概念及各种结构的特性,了解各种结构内力、位移的计算方法,弱化定量计算;对基础差的学生,对《建筑力学》的要求是到工地上认识各种结构,定期联系典型工程进行专题讲座。 3.联系工程事故案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我常结合课程教学实际和社会上一些工程事故,提示启发学生思考,除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说其成因是什么?如2009年6月27日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倾倒。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介绍说,倾倒楼房结构设计符合规范,大楼用的管桩质量合格。其原因系大楼两侧堆土过高,地下车库基桩开挖造成巨大压力差,致使土体水平位移,最终导致房屋倾倒。通过典型工程事故,学生们都能很好的认识到什么是“不负责任”、“水平低”,由此认识到培养责任心的重要性。而培养责任心就应从现在做起,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认真学习才是负责任。同时,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提高“水平”。通过这些事故工程,同学们对土建工程乃百年大计的质量意识以及“规程是用血写成,不能再用血验证”的安全意识也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没有什么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害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应该主动去关心学生,抓住积极因素,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全体同学面前重树自身的形象,让学生在公开场合下多获得成功的满足,进而体会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从而用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5.狠抓课堂听课率,提高学习效率。高职高专学生有别于本科学生,他们在入学时自身基础就可能较为薄弱,且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大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不到位,而将知识的学习完全寄托于教师课堂的讲解。如果学生再不进一步重视课堂环节,就有可能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狠抓听课率,务必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时地穿插提问、做小测验等互动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提高个人素质,多联系实例,避免纯理论的空谈,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方面,通过平时成绩评定与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平时表现等挂钩,保证出勤率。以往的考试成绩也说明了大部分不及格的同学是经常旷课的[2]。 (三)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建筑力学》课程公式多,习题量大,解题方法灵活多变,经常出现教师讲时学生似乎懂了,但在做练习时却无从下手或错误百出。为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改过去的讲解法为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支座反力的求解时,学生似乎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容易理解,但在做练习时却出现许多问题:力偶在方程式中计算错误,忽略了力偶的单位及它在任意坐标轴上的投影为零;受力图上支座反力的方向不明确,正负号把握不准;不会进行三铰钢架的受力分析;对均布荷载的计算模糊不清;等等。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指出,并让学生当堂练习,对典型例题详细讲解。在此基础上多做练习,使得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拓宽解题思路[3]。 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培养。工程案例是最好的现实素材,带有丰富的信息知识、经验教训和哲理智慧,能帮助学生了解力学与工程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工程中处处有力学知识,力学知识不再抽象,从而提高了对力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四)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进人课堂教学活动中。PPT课件、CAI课件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它们以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注意力,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有“粉笔+课本”的单调教学模式。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可用多媒体演示大量的工程示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工程实感和学习兴趣。在课件中,可以制作精美的图片、大量的flash动画,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与课件相连。通过这些动画可以形象地演示自由度与约束、几何可变体系与几何不可变体系、实铰与虚铰等概念。 (五)利用教学创新,提高其教学水平 《建筑力学》计算方法技巧性多,且计算量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简便方法和新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简便方法和新方法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简便方法和新方法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理论造诣和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教学实践证明,哪位教师学识水平高、理论造诣深、方法新颖,学生就喜欢哪位教师,由此学生可能就喜欢某一门课程。我在多跨静定梁内力图教学中,介绍了一种简便易学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取分离体、不画受力图、不列平衡方程、不求反力、不用截面法求内力,只需计算某些梁段荷载图、剪力图的面积及某些梁段弯矩图的斜率,便可画出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学生对此感到很惊讶,画单跨静定梁内力图要求反力,而画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可不求反力。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常带着好奇的心理学习,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六)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原有的考试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严重地制约着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校在力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成绩考核与考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考试内容改革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如给定受力结构,让学生为各构件选取材料及截面形状和尺寸,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并改革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应该有利于识别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我们改革了单一的闭卷笔试的方法,分别采用了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法。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还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结语 要改变学生对《建筑力学》感到难懂、难学这种现状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涉及教师、学生两个关键因素,只要调动一切因素,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便能使《建筑力学》课程的“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作者简介:陈德先(1964-),男(汉族),四川西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力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力学基础论文: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感悟 【摘 要】《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打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教师要让学生既能理解土力学知识,又能运用到地基基础工程中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高职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基基础应用。土力学知识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而地基基础实践应用性强、实际操作性强,如何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既懂理论又会实践,这成为本课程高职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而学生也普遍反映学懂学好本门课程比较困难。因此,如何根据课程性质,结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教学中的问题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1)学习自主性较差 现今,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由于自身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土力学的理论内容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绝大部分的学生自学能力不高,还无法摆脱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不能主动解决,不会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基础较差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进一步学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时,就会比较费劲。 2.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学时有限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际为土力学、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三部分的组合,内容多,范围广。而一般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4课时,总共64课时,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及实验实践部分都涉及是不可能做到的。 (2)土力学部分的难度大 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相关知识,更不能结合实际理论对知识加深理解,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3)实践教学的落后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的教学方法大多偏重于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外实践环节很少。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同时还有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重点难点,对一些内容点到为止,同时适当补充些新理论、新技术的相关简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针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图形图表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等特点,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学习阶段和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快地适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安排内容适当的实验课,将课堂讲授内容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可以从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资料整理等方面,结合实际工程的实验数据把知识讲深讲透。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加强教学研究,选择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与实验方案设计、结果整理与分析方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土工实验受实验设备精度、人为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影响,其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通过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地学习与工程案例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正在建设的居民小区的施工现场,并请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工程设计及施工的技术要点,让学生对某些具体的施工方法、步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收集相关的工程实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利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优化推广。 4.安排课程设计 在学生对本门课程系统地学习之后,通过课程设计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测试,考查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其中要求学生学会查规范,并严格遵守规范的规定和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设计计算,并要求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考虑工程的实际状况,做到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之后,均有很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结论 笔者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实践的扩展、课程设计的强化等方面,进行实际教学,结果表明教学改革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的处理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力学基础论文:基于方法论视角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思考 摘 要 针对基础力学课程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探索将科学方法论中的比较方法、类比方法、系统方法、抽象方法、理想化方法等应用于基础力学课程教学。这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健词 基础力学 课程教学 方法论 1 方法论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方法论教学,不是刻意、孤立地讲授方法,而是要把方法论渗透于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之中。一方面,要密切联系课程教学体系,围绕教学内容所需选取适当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把讲知识和讲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科学方法论的训练。①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学目的来说,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方法比掌握定理、公式更为重要,②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比较方法 比较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其目的是寻求对象之间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以加深对对象规律性的认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例如,在教授材料力学课程杆件的轴向拉伸或压缩、扭转和弯曲等基本变形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方法。虽然各种基本变形的受力特征、变形特征、内力、应力及其分布规律截然不同,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求内力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采用截面法;建立应力公式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利用三关系法,综合考虑变形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及静力学关系进行推导;利用强度条件解决强度问题是相同的,都涉及校核强度、设计截面尺寸、确定许可载荷等三类。 总之,按照比较方法讲授课程,通过对比、辨析、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深化,而且也有助于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2 类比方法 所谓类比,是指由两个或两类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论出它们的其它属性或规律也有可能有相同点或相似点的结论。事实上,类比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被誉为科学活动中“伟大的引路人”,它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它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例如,在讲解理论力学课程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方法。平铺直入地讲概念及其计算,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而且还会觉得抽象难理解,从而对动力学部分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不妨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相对更为熟悉的静力学中力系主矢和主矩的概念及其计算进行类比。具体地,质点的动量定义为质点的质量m与其速度的乘积,是矢量。可以想象:运动着的质点系,无论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其上各质点的动量将组成一组与力系类似的矢量系,可以暂且称之为动量系。既然力和动量都是矢量,那么它们就应该遵循相同的数学运算规律。由于力系可以向任意一点O简化,得到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因此,动量系也可以向任意一点O简化,得到具有类似性质的(动量系)主矢和(动量系)主矩,这正是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而在计算上,质点系的动量和动量矩也应该存在与力系主矢和主矩相类似的形式,只需将力系简化时得到的相应公式 中的力矢置换成动量矢。于是有 总之,按照类比方法讲授课程,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通过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样,学生即使暂时感性认识不足,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 1.3 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分析与综合、分解与协调结合起来,恰当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把握系统,达到整体优化。 例如,在讲授理论力学课程静力学部分时,就可以采用系统方法。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依次针对平面(空间)汇交力系、力偶系、任意力系,按照“力系简化力系平衡”的模式讲授。但是,系统地分析,既然静力学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换或简化、物体(系)在各种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在讲授受力分析之后,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各种力系简化与平衡独立阐述的模式,将力系的简化与力系的平衡分开,先介绍平面(空间)力系的简化,再探讨平面(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这样的讲授次序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静力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再比如,在讲授材料力学课程时,也可以采用系统方法。传统的讲授模式是依次针对杆件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四种基本变形,按照“受力特征变形特征内力应力变形”的模式讲授,并分析杆件(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但是,系统地分析,既然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强度、刚度、稳定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每种基本变形分别独立阐述的模式,从构件的受力特点出发,统一阐述截面法求内力、绘制内力图和应力计算等与强度有关问题;从构件的变形特点出发,统一阐述与刚度有关的问题;以细长压杆为例,阐述与稳定性有关的问题。这样的讲授次序也很好地体现了材料力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总之,按照系统方法讲授课程,既突出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有利于形成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教学单元,同时也避免了相同知识的重复阐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1.4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就是通过想象和逻辑思维,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即原型)进行理想化处理,有意识地突出主导因素,排除次要、无关因素,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体(即理想化模型),并借助于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达到对原型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其本质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分离事物的本质特性和非本质特性,把原型简化、钝化,使其升华到理想状态,以期深刻地揭示其特征和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例如,在讲授材料力学课程对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时,就可以采用理想化方法。众所周知,变形固体是多种多样的,而材料力学中通过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小变形假设等基本假设把性质复杂的变形固体简化为理想材料模型。事实上,工程材料模型与理想材料模型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材料力学只着眼于材料的宏观性能而并不关心其微观上的差异。实践表明,基于理想材料模型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即使是对于铸铁、混凝土等均匀性较差的材料。 总之,按照理想化方法讲授课程,着眼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忽略次要因素,摒弃次要矛盾,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简单,以便于分析、解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5 抽象方法③ 抽象方法是深入现象的本质,排除对象次要的、局部的因素,通过思维去把握其固有的特征,以达到对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科学抽象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④列宁曾经说过:“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众所周知,变形固体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常常通过某些合理的假设将研究对象抽象成一种理想化模型。例如,在理论力学课程中,忽略变形固体受力后的变形因素,就抽象出理想刚体的力学模型;不计摩擦对结构平衡状态的影响时,就抽象出理想约束的模型;在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时,突出物体的位置和质量特性而忽略大小、形状等因素,就抽象出质点的力学模型。正是这些抽象模型,简化了所需分析、研究的问题,同时也客观深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抽象模型是有条件的、受限制的、相对的,它随所关注的问题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在材料力学课程中,研究普通工程构件(如杆、梁、轴等)时,可以先不考虑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研究作用于其上的力,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考虑构件的变形,并假定变形是弹性的,研究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情况,达到另一认识水平;更进一步,引入材料的塑性性态,研究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行为,就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材料力学课程的研究范畴。 总之,按照抽象方法讲授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如何运用抽象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结束语 一花一世界,一课一洞天。虽然教无定法,但是,在基础力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方法论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把讲知识和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在把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并能进行思维加工,或顺应或内化,从而突破思维的瓶颈,建立学习迁移,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力学基础论文:“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模拟实验教学法应用 摘 要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建筑专业国家指定的平台性课程。由于该课程概念抽象、计算多、逻辑性强的特点,中职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较大。模拟实验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框架下适宜专业课教学的一种理实交融的模拟教学法,它按照中职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模拟实验中直观地掌握力学知识与及其应用。本文从中职土木力学教与学的现状调研入手,提出力学模拟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模拟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以对比实验的方式分析模拟实验教学法应用效果,同时,对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反思,以此来推动模拟实验教学法在“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成熟应用。 关键词 土木力学 模拟实验 改革 应用 传统的中职“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枯燥。教师不爱教,学生不愿学,课堂教学不佳。学校专门成立力学教学改革攻关小组,编写《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多学时)模拟实验化教材,开展“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模拟实验教学改革,开发力学模拟实验教学用的教具和学具(实验元件),边改革创新边课堂实践,把模拟力学实验结合多媒体技术,将难于观察到的杆件受力与变形进行模拟再现,较好地解决了力学理论概念抽象、计算多、逻辑强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实现知识到能力的顺利迁移,从而有效提高力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1 力学模拟实验教学改革的缘由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是国家规定的中职土木水利类专业的平台性课程,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存在着概念抽象、计算多、连贯性强的特点。力学课程自身“难”的问题,使中职学生学习普遍感到困难,笔者曾对某年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二百多名学生进行摸底,其中仅有10%左右学生能跟上教师进度,近60%的学生缺乏学习信心,力学期考卷面成绩及格率不到50%。同时,任课教师普遍感到自己像是在台上唱独角戏,无法体会教学的成就感和喜悦感。面对这一困境,如果教师只会发牢骚、怨天尤人,而不去从自身教学策略上找原因、想办法,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方面,那是永远无法突破力学教学的困境。因而,寻找一种既能适应力学学科特点,又能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新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为此,我们从中职学生认知特点和力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方法――模拟实验教学。用实验来模拟构件的受力与变形、揭示力学原理,让学生从抽象思维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2 力学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特点 传统力学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整个过程大部分学生在台下听、看和算,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发挥出来。因此,结合力学教学的特点,利用小实验模拟,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难于直观观察到的力学现象在课堂上直观展现出来,同时又能让学生动手模拟操作,这样既能解决力学理论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问题,又能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现象,激发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1 模拟实验直观地诠释力学原理 我们研发了与《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教材配套的模拟实验用元件盒(教具与学具),元件盒里面配备相应的力学模拟实验器件,通过力学模拟实验将构件受力变形效果放大(如图1、图2),这样结构构件受力与变形既能看得见又能摸得着,构件的受力原理就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直观化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直观学习优于抽象学习的认知特点,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获得成功感,体验学习快乐,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抬起头,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手机上,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动”起来。 图1 纸板放上链条,纸板向下变弯,体现力与变形一致性原理 图2 对不同约束的钢片施压,来模拟不同支座约束与压杆变形的关系 2.2 模拟实验灵活地创建教学情境 除了利用实验元件盒中的元件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外,而许多模拟实验教学的器件取自日常用品,教师及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教与学的特点,开发与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去模拟结构构件的不同受力方式,巧妙创建教学情境。例如学生学习“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分解”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模拟实验:用一根尼龙绳子绑住学生课桌,让学生设法借助教室里其他构件,使自己用最小的力气用绳子拉动课桌,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寻找要借助的东西,课堂气氛因此活跃了。这时,学生可以将绳子的另一端头绑在一个固定点上(例如教室的窗栅),然后从绳子中点垂直于绳子方向用力拉动,就能很轻松地移动课桌,通过这样的现场体验,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及其应用有了初步认识,再深入学习该章节的内容就容易多了。 2.3 模拟实验巧妙地融合信息技术 中职学生普遍对于生活化、工程化的教学内容兴趣较大,对于理论化教学内容比较抵触,他们上课时经常会问这些内容学了有用吗?用在哪里?利用多媒体虚拟技术展现工程背景和模拟场景,形象地回答学生的学习疑问。同时,也能抓住中职年龄段学生普遍对虚拟技术感兴趣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将其兴趣与爱好迁移到学习上来。 2.3.1 影像技术再现真实场景 我们利用影像制品与动画仿真制作等手段,模仿构件受力现象,呈现隐蔽或微观变形。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工程生产场景中,打破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从而获得更多的直观性知识,同时也可避免学生在真实环境下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例如在介绍“低碳钢拉伸力学性能”时,由于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我们可以制作“低碳钢在拉伸过程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断裂等五个阶段强度及变形变化”动画,用动画再现真实情境,剖析低碳钢在拉伸五个阶段的受力特征与变形特点,同样取得真实效果,让学生既能直观地观察受力变形,又能提高学习的安全性。 2.3.2 动画技术实现反复学习 利用多媒体动画能实现反复学习,它可实现暂停播放的功能,这有助于教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析,有利于难点突破;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能力与掌握程度在电脑上进行自主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分层学习的目的。 3 模拟实验教学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要求,合理应用模拟实验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力求学习效果实现最优化。下面以“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内力”教学为例,说明模拟教学法在“土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表1)。 4 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效 教学实践表明,模拟实验教学法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模拟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通过实实在在的模拟实验操作,来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让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变得直观、易学。它符合中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正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期,模拟教学法能在抽象思维培养与具体实践技能之间把握平衡,帮助学生实现认识形式上的过渡。我们采用非随机分派单组控制前、后测实验法,从2012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选择“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半期考成绩相近的两个班12(18)与12(20)为研究对象,恰巧这两个班级人数以及其它班级状况也比较接近(见表2)。 表2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两个班的半期考成绩(前测) 用抽签的方法确定12(18)班为实验组,12(20)班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个老师担任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实验组用模拟实验法教学,而对照组仍按原来的模式教学。 经过半个学期实验,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成绩,由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力学学习成绩接近,故暂不考虑前测差异的影响,直接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土木力学期考成绩。由表3可知,实验组的力学期考平均分比对照组高出14.3分,及格率提高15.7%。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考成绩(后测) 除了对比土木力学成绩外,实验期间课题组成员每个月以听课老师的身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课堂观察(每组各三次),并填写观察表,在观察表中设有“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注意力集中状态”、“学习参与度”、“学习合作性”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观察项,为方便比较,每个观察项按“较好”、“一般”、“较差”分别赋予“3”、“2”、“1”分值。 由表4、图3可知,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表现都明显地高于对照组。任课教师也反映,采用模拟实验法教学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到课堂上,同时,每节课不同的实验,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高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学生明显少了,且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学进入新的境界,学生容易学,教师容易教。 图3 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学习状况观察对比 5 模拟实验教学反思 (1)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学生易活跃过头,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易控制,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所以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组织与引导工作。(2)学生长时间在课件环境下学习,影像与动画的画面快速变化,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安排好多媒体使用时间,并重视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3)部分模拟实验可进一步优化组合,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 力学基础论文: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 摘要:针对目前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力学基础和数学基础都较薄弱的现状,提出了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以面向土木工程实际应用为最终培养目标,强化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理念的教育。 关键词:课程群;力学;知识模块;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整体理论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现象,尤其是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普遍的力学基础和数学基础都较薄弱,这给结构动力学与弹塑性力学等力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结构动力学与弹塑性力学都是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力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土木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由于课程群承载着技能培养目标、协调着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培养目标更明确化[1]。因此,为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把课程体系中内在联系紧密的结构动力学和弹塑性力学等课程建设成力学基础课程群,以面向土木工程实际应用为目标,强化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理念的教育。通过此课程群的学习,使土木工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较全面扎实地掌握工程结构静、动力分析的典型方法及其原理,会应用所学力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二、课程群主要建设思路及知识模块 结构动力学和弹塑性力学都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数学建模、演绎、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等多个研究领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公式多而冗长、计算难而复杂、求解繁琐而难以掌握、涉及面广而不易理解[2]。面对当今力学基础和数学基础都较薄弱的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两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可以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学有所用的良好氛围;除了安排必要的课程教学外,应留有对课程相关的内容及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的余地,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强化对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初步设想力学基础课程群由以下三个知识模块组成: 1.结构动力学模块:研究结构体系在各种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通过该模块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动荷载作用和静荷载作用的本质区别,牢固掌握结构振动的普遍规律和结构动力分析的基本研究及计算方法,为改善工程结构系统在动力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在今后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中减少振动危害,让振动为人类服务。 2.弹塑性力学模块:研究可变形固体受到外载荷、温度变化及边界约束变动等作用时,弹塑性变形和应力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固体变形的规律,掌握非线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深入了解结构的承载力问题,会用弹塑性理论对工程结构的应力与变形进行准确地描述和计算,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有限元分析技术模块:有限元法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种有力的数值计算工具,在土木工程分析与设计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该知识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基础理论,了解有限元法的特点及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掌握梁、板、壳、三维实体和一些特殊单元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会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目前,各种专用的和通用的有限元软件已经使有限元方法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土木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了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后,应能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如ANSYS、ABAQUAS等)计算分析实际的工程问题。 三、课程群教学研究 由于结构动力学、弹塑性性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内容的学习,涉及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许多先修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力学和数学基础知识,而目前的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此方面都较欠缺。因此,该课程群的教学要求应以面向实际应用制定教学计划,从原先以力学基础理论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强化其应用和创新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安排上,应针对各校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充分注意和本科阶段力学知识、数学知识相衔接,及时复习课程中涉及到的达朗伯原理、矩阵运算、Fourier变换、常微分方程的求解、偏微分方程等相关知识,并对传统的经典内容加以精选,根据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工程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力学概念和理论实践能力,对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手算能力不做过高的要求,转而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并能对求解结果进行对错定性判断的能力,在实践中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力学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将老师讲解和同学讨论相结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讨论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可以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每组设计不同的实际工程题目,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分工协作、集中讨论,在教师指导下有理有据地完成项目,同时撰写科研报告,并通过分组答辩评定成绩。 四、课程群建设的预期效果 通过力学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以适应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为主导,进一步修订完善力学基础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既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较全面地掌握实际土木工程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典型方法,又会借助有限元分析技术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力学基础论文:浅析基础力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摘 要:基础力学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关键的作用;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和激励他们自主学习,在实际工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基础力学 改革 创新 创造力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了基础学科的发展。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对基础力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基础力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基础力学本身比较抽象和枯燥的特性也给基础力学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度[1]。如何在基础力学教学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活跃课程气氛和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是国家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1 基础力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基础力学作为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公式、公理、推论等比较多,与实践结合相对较少,学习较枯燥,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不够重视,所以必须改变现行教学方法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潜能。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联系我国的神州运载火箭、交通碰撞事故等讲解动力学问题;在讲解静力学问题中的约束、物系平衡以及材料力学中的弯曲变形时,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发生的桥梁断裂事故[2]。讲解典型案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广泛了解科学事件,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指引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力学,促进他们更加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创新思维,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2 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基础力学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2.1 结合工程实例,强化学生对工程概念的理解 基础力学中的公式和公理大都来源于实际工程,所以讲解时引进相关典型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灾难性事故的分析更能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有些问题,要与学生共同互动探讨,强化学生对工程概念和意识的理解。 2.2 引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力学课程的教材比较多,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一本教材给出与其教学相关的参考文献。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是在对参考文献的收集、查找、阅读等过程中逐步培养的。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高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参考文献。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3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工程计算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一些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已由经典分析法转变为通过计算机模拟求解。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如FLAC3D、ANSYS、UDEC等[3],可以提高他们的工程计算能力以及对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判断能力。 3 利用力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 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充斥着学生的头脑。这就使得大学教师必须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3.1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力学竞赛 大学里的创新协会为每位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和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高校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针对基础力学的应用和学习,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另外,寻找力学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在研项目中,寻找力学的突破点,进行相关计算和研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意识。 4 结语 在基础力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托学科优势,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要秉承优良的传统,开展研究型教学,将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师生之间创造求知的好奇心以及宽松的学习环境,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升创造力,使我国的基础力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力学基础论文:连续介质力学的物理基础 连续介质力学(Continuum mechanics)是力学当中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包括固体和流体在内的所谓“连续介质”宏观运动的力学。它是一门横断学科,其研究对象横向贯穿于众多领域之中。 这本《连续介质力学的物理基础》,会引起研究固体或流体宏观运动的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的兴趣。不同于此学科通常意义上的工作,这本书从分子尺度上探究了连续介质模型所蕴含的物理假设。这样,通过同时强调它们的宏观来源以及对长度和时间尺度的敏感性,可以对相关概念和场的物理实质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作者巧妙地将这种方法应用在混合物、广义连续介质、流过多空介质的流体等相关理论以及分子成分随时间变化的系统中。同时,也包含统计力学基础方面的内容用来做为对比,并且有两部分附录的内容来阐述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书共分为15章:1.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2.连续介质力学的基础知识;3.与连续介质相关的概念;4.质量和动量的空间局部平均;5.引入速度场来生成相应的运动图;6.能量平衡的局部形式;7.通过考虑匹配时刻,得到了小尺度的关系;8.时间平均法;9.介绍混合物理论基础;10.小尺度范围的考量:动量、对偶应力、非均匀性和力能学;11.用单元平均法联系微观与宏观;12.对具体材料的建模;13.非局部平衡关系;14.经典统计力学基础知识;15.总结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附录A介绍了向量和线性代数,附录B欧氏空间几何。 通过着重于解释连续介质模型所蕴含的物理内涵,为连续介质力学的内容做了很好的补充。书中独特而全面的内容,可以为此领域的学生和专家提供参考,适合力学专业、机械专业、材料加工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和相关的科研人员、工程师阅读。 甘政涛,博士研究生 力学基础论文: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力学与时变力学基础 摘 要: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带动了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使得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项目增多起来,其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在施工的过程中安全事故问题也在逐渐上升。导致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是由于在整个工程的设计中对于具体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不全面。土木工程中对于施工力学和时变力学的提出,是对土木工程分析的规范,使得土木工程分析趋于科学性,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力学;时变力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中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包括高大的建筑、有相当跨度的建筑、地下建筑、大坝、海洋工程等都在不断增加,它们都是施工大规模、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过程复杂。在土木工程建设规模在不断增大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增多,这严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伤害以及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因此,对于土木工程的分析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土木工程分析中的施工力学 1、施工力学和数学基础 在土木工程这门学科中,时变力学是施工力学最基本的东西。这是由于在土木工程的项目中,施工力学研究的对象都是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变化的。力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会随着时间而向前发展的,在这种变化中,同时还会出现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大部分的基础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但是,力学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也就是力学的构成要素是恒定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的革新,一开始的一些想法已经跟不上现在的发展水平,导致现在对力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其构成要素的研究,就在这种情况下,时变力学就诞生了。在现在得实际生产中,一些土木工程的项目依据的都是时变力学。 目前,对于土木工程的分析,还要参照数学方面的东西。在土木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那些关于土木工程内在因素的分析需要用到数学中的微积分,因此,在土木工程分析中,涉及到了时变性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的土木工程分析过程中,时变数学的施工分析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要注重分析和研究。 2、土木工程施工分析中的力学效应 土木工程施工分析中的力学效应包括两类,即时效和路效。第一类时效,说的是在相同结构的建筑设计中,由于选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导致其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最终,力学所处的状态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筑物材料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产生了土木工程中施工力学的时效性因素。第二类路效,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采用施工方案不一致,施工的过程和施工力学最终的结果有所不同,导致状态不同。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几何性质等都能引起施工力学的路效。 二、土木工程分析中的时变力学 1、物性时变力学 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过程中,有一些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会随着施工的进行会发生改变,会发生这些变化的施工材料就属于物时性力学的范畴。例如,像施工的过程中用到的混凝土这样的建筑材料,在使用其后,过一段时间它的物理性质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那么对其进行的施工方面的计算就属于物性时变力学分析的范畴。关于这一类的时变力学分析中,要特别注重对时间函数的区分,假如用到了时间函数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力学中的方程式进行分析研究。 2、线弹性时变力学 在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过程中,假如所选用的施工材料有线弹性和无热效应。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的循环的时间远超出了系统自身发出振动是循环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由于惯性产生的结果,运用静力学分析的方法,那么,对于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就属于线弹性时变力学。在以前的分析手段中,关于这类问题的分析一开始采用的是空间变量方程,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因为物理方面的因素和几何范围方面的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就使得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仔细的分析和计算,进而出现了时间上的变量参数。 3、粘弹性时变力学 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材料很多,随着施工的进行就会有一些施工材料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拥有这种特性的施工材料具有一定的流变性。在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力学中,关于这类问题的分析就属于粘弹性时变力学分析的范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依据的是时间参数、物理参数、几何范围产生的时变耦联,把一开始的时间上的变量和空间上的变量转化为有参数变化的方程式。在现实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像混凝土、沥青和粘土等施工时用到的材料都具有这种流变的性质,对于这些原材料的施工分析就属于粘弹性时变力学分析的范畴。 4、非线性时变力学 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过程中,在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材料有一定的非线性,那么关于这部分材料的施工分析就包括在非线性时变力学分析的类别中。像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岩土介质等都属于非线性特点的材料,在对其地基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粘弹性时变力学进行分析,另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利用积分转换。在不属于线性时变力学的计算范围内的,最终得到的结果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一开始的使用过程、几何范围、物理因素等。实际上,在不是线性分析中,时变分析和传统分析方法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是有区别的。 非线性包括了物理上的、边界上的和几何上的非线性,并且这三类中有细分为好多小的方面。在实际中的解决方法中,可以采用数学中的微分方程。 三、结语 (1)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过程中,关于受力的分析属于比较大的工程设计计算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中,需要全面的分析所设计的图纸和施工的整个过程两个方面,这样才可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2)在对施工力学进行分析时,极值或者最后的结果是与一般的非施工力学分析法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差别小到一倍之差,大到三倍之差,所以需要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 (3)如果所采用的施工材料有明显的粘性、非线性的特点或者施工中具有热效应,那么就需要通过更加专业的施工力学方法进行研究;如果在施工中改变的只是几何的范围或者所使用材料的特点,就需要依据施工过程中的不同参数进行多次常规分析组合。 (4)如果施工材料有很明显的粘性、非线性特点或者施工过程中有热效应的产生,那么工程结束后表现出来的力学最终的结果与施工的过程有联系,由此可以得出,采用施工力学手段,对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最优处理,使得在相同的工程条件下,使得最终的结果最优。 (5)在土木工程分析力学的施工过程中,依据的是时变力学,包括的对象有线弹性、粘弹性、非线性、热弹性及物性时变力学。为了突破土木工程施工力学分析中的问题,需要注重研究在施工过程中的时变力学数值的方法及其通用程序,来找到施工分析计算的好用的方法。 (6)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过程中,应依据不同工程类型的特征分别进行研究,例如,结构工程、地基工程、地下工程、大坝工程、桥梁工程、海洋工程等。所属不同类别的工程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把所有的人力和物力收集到一块进行研究,制定出只属于本类别的有效的解决方法、过程与制度,这在未来是急需要解决的。对土木工程分析施工力学的研究,将会在整个土木工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力学基础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要:基础力学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机械制造等工科的专业基础课。文章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提出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自主的条件下实验、在工程的背景下实践”的基础力学教学新理念,从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分层次力学实验体系的构建、开放式工程训练情境的营造等方面对基础力学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力学;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一般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工业和工程一线岗位从事解决实际问题并维持正常生产的高等技术型人才[1]。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代替知识培养的系统性[2],解决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开放的人才成长工程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基础力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3-4]和结合工程实际[5-6]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定位于“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本科高校,学校基础力学教学团队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基础力学的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精讲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突出力学原理的工程应用,提出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自主的条件下实验、在工程的背景下实践”的教学新理念,在应用型人才的力学知识与能力系统的塑造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基础力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问题 在应用型院校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机械设计制造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对力学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本科基础力学教学应定位于“培养运用力学基本原理处理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计算能力”。 目前,传统的基础力学教学尚有一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力学分析局限于简化后的计算简图,只考虑力学模型而忽视构件(结构)原形;力学实验采取“课堂讲授公式,实验验证理论”的固有模式,实验项目局限于验证性实验,学生按固定的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重理论而轻实践,工程实践教学缺位,力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力学的学习失去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 针对基础力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知新事物,通过主动学习原始材料探索有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结论,学生体验到发现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力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比如,在理论力学关于“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的教学,可利用PPT展示工地上塔吊的工作视频,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求滑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进一步引出“绝对速度”、“相对速度”及“牵连速度”等力学概念,通过讨论与启发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炼形成结论性的知识点――绝对速度等于相对速度和牵连速度矢量之和,最后通过列举工程案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完整地体验到用力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材料力学关于基本变形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会从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个方面入手推导“单轴拉伸(压缩)”正应力公式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此后的“圆轴扭转”、“梁的弯曲”等基本变形下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公式,推导思路基本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只起引导作用,不再面面俱到地详细讲解,把探究问题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开放与自主性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构建的全过程。 基础力学的各门力学课程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探究规律,不断加深、丰富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关于杆件受力分析的截面法,材料力学中矩形截面梁的正应力关于中性轴对称,结构力学中的平行弦桁架的上、下弦杆的内力也是对称的,可认为桁架是由梁衍化而来的结构形式,在对比分析各种工程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及技术经济优势中,让学生加深对力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探究式教学教师由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基于解决问题的互动式教学,学生由被动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转变为对未知事物的主动求索,从“知识本位”上升到“能力本位”,从“发现问题”递进为“应用理论”。 三、构建分层次力学实验体系,在自主的条件下实验 力学实验是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力学实验体系的改革也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差异,构建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构成的分层次实验体系,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实验内容从基础性课内实验向综合性课外实验延伸,实验性质也由验证性向综合性和探索性转变。 基础性实验由演示实验和基础实验组成。演示实验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出问题和验证理论。通过视频、动画、图片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从中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力学现象并进行力学分析。基础实验是将理论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直接用于实验分析中,熟悉和掌握重要知识点,培养熟练操作实验设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综合性实验综合应用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或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体现所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这类实验注重综合性和自主性(自选题目、自选实验方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实验配合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专业相关实际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提出力学模型、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案。或从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提炼与力学计算相关、难度适中的实验内容,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历经调研、立项、实施、结题等科研活动过程,使学生经受系统的科研训练。 四、营造开放性工程训练情境,在工程的背景下实践 (一)力学教学着眼于解决工程问题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力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基础力学教学,要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强化工程的观点,优化整合基础力学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提供各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基础力学课堂教学之外开辟第二课堂,营造开放性的工程训练情境,结合力学竞赛、横向课题、社团活动等课外实践途径,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的背景下体会力学建模、力学分析和计算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相比常规教学方式,力学竞赛具有趣味性、激励性和交流性,切合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欲强的特点。结合定期举办的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力学(实验)竞赛,组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报名参赛,并给予系统的辅导和培训。对于获得比赛名次的学生,所在学期的基础力学课程可予免考,直接给予良好以上的课程成绩,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学习力学。 依托学校工程教育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横向课题项目,特别是与力学原理相关性强的内容(如现场检测玻璃幕墙拉结螺栓锚固强度、检测钢筋混凝土屋架强度、检测行车混凝土梁挠度等),让学生参与完成其中的力学分析、工程结构位移测试、材料及构件力学性能检测等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工程背景中意识到力学的实用价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组织学生成立“力学社”、“机械创新社”、“工程检测小组”等科技社团,开展经常性的工程实践活动,以“项目实现”作为工程实践的组织原则,发挥社团骨干成员的核心作用,以点带面地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用力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应用型本科基础力学的教学应秉承“从工程实践来,再回到工程实际中去”的理念,改革基础力学“课堂传授知识、实验验证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工程情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自主的条件下实验、在工程的背景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力学基础论文:基于大土木工程观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基于大土木工程观,结合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改革大土木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大土木工程的一门通用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但连贯性差,公式多,涉及学科多,假设条件多,知识体系松散。此外,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而高职学生本身理科基础普遍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导能力相对较弱,要在短短的64课时内掌握如此多的内容,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试验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情况,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基础、接收能力和土力学的学科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把知识讲活,并能联系实际工程,拓宽到其他工程领域,是该课程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大土木工程观,探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改革。 一、从绪论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从第一次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求知。在上绪论时,可以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学习该课程?本课程在大土木工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土力学理论掌握不好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同时,介绍本地区地基基础工程成败的实例和国内外人们熟知的工程案例,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地基破坏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苏州虎丘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原因和加固措施、美国Teton坝溃坝的整个过程,以上案例可归结为与土有关的强度问题、变形问题和渗透问题。这就使学生认识到土力学作为地基基础的理论基础,掌握其基本原理的必要性;基础作为建筑物的根基,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另外,地基基础工期长,通常占总工期的20%以上,造价高,可达总造价的30%,这些数据也会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产生学习愿望。 二、基本大土木工程观,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教材有几十种,大部分是按照各专业规范编写,摘录大段规范,专业特色非常明显。这样的教材学与用结合紧密,规范讲什么,就教什么,短期效果明显。但从长远看,学建筑的不懂高承台桩,学路桥的不明白弹性地基梁板。而市场经济下的学生面对的是土木工程各个领域,如通过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2007级、2008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近四分之一的毕业生未从事建筑行业,而是转向公路、铁路、市政等其他工程领域。其中,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中提到:土力学知识应用广泛,但由于使用的规范不同,建筑依据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路桥依据的是《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就出现了在专业术语、基本概念、计算参数和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矛盾。还有,国家规范每10年左右修订一次,规范变化了,教材落伍了,要重新进行修订,但教材的修订总是滞后几年,常常出现在学校学的是老规范,在工地上用的是新规范。这就是现行教材与规范联系太紧密而忽略了基本理论教育的后果。 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基于大土木工程观,考虑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是一门大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上应面向工程共性,不应以某本规范为依据编写,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教育。基本原理清楚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规范如何变化,都可以从容应对,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适应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接受能力比较差的特点,还需要引入典型的工程案例对所学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理解各行业标准的异同。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传统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化教学及启发一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第一,多媒体和黑板并行。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节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弥补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如在讲土压力时,通过动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中挡土墙的移动方向,帮助学生掌握两种土压力的概念;在讲到边坡时,通过播放某基坑边坡坍塌过程的录像,使学生对边坡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而在经典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还是要发挥黑板教学的优势,采用板书推导重要公式。这种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印象。 第二,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土的工程分类,指标多,难以记忆,容易混淆,很多学生直到课程结束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在上本章内容前,先介绍一份学生宿舍楼勘察报告,通过勘察报告介绍指标含义、表达符号和适用范围。再让学生对宿舍楼周围的地形及裸露地面的土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指标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现场调查的能力。而在地基处理教学中,选择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加固机理、施工步骤、质量检验;选择失败的工程项目,说明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地域性。 第三,启发一发现式教学。将启发法与发现法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跟随授课内容进行思考;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从“教”与“学”两方面看,是启发一发现式教学。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第四,现场教学。由于地基基础属于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建筑物的基础,因此,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组织现场教学。如在学习桩基检测时,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了解基桩检测仪器,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在学习浅基础和桩基施工时,结合现场讲解基础的构造和施工方法,既使学生掌握先进技术,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由于教学安排的固定性和工程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工地进行现场教学。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按照大纲需求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图片、动画和施工录像将基础施工和试验过程展现出来。 四、“引进来、走出去”。构建“工程型”教学团队 教师能力的高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理论,但较缺乏实践。因此,应对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选派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进行轮岗、顶岗锻炼,从课堂走向工地,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紧跟行业发展,从工程中找寻适合教学的项目,提炼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建筑、路桥、港口、水利、地下工程等几十本行业规范,通过复习考试,帮助教师学习行业标准,扩充知识体系,有利于“大土木”教学。通过“引进来”,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生产实践传授给学生和青年教师。 五、加强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土的基本指标即密度、比重、含水量、液塑限、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凝聚力、内摩擦角等,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以,,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前的实验课就像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一样,教师先分好组,再把实验内容、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报告形式讲清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定机械地完成操作,上交实验报告,就算完成整个实验教学,并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学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熟悉实验设备,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在实验课上,教师只作重难点讲解,其他的则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记录学生的实验参与过程,以此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鼓励数据不合理的学生重做实验,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在实验内容方面,也应做到优化,在开设验证性试验的基础上,开辟设计性、综合性等提高性实验。 六、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历史,使各地土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北冻土分布广泛,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居多,膨胀土遍布广西境内。因此,各地区地基处理的方法、基础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改革应考虑不同专业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注重基础理论教育,考虑实际工程应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既能学到土力学基础知识,又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力学基础论文: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我校的理论力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现代化教学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我校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国内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课程 一、引言 理论力学是工科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的中学力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对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具备对这些力学模型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能力,具备利用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判断分析结果正确与否的能力。我校的理论力学是一门面向全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授课采用两本教材,一本是洪嘉振教授等编著的《理论力学》,该教材从矢量力学出发对概念进行阐述,授课对象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另一门教材为刘延柱教授编著的《理论力学》,该教材从传统的结构力学出发进行描述,授课对象为船舶工程、环境、土木等专业学生。我校的理论力学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以下以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力学为对象,介绍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改革内容。 二、教学体系与改革 1.教学内容安排。本科生理论力学研究的对象为刚体,主要讲述平面问题,授课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力学授课学时为81学时,课程于大二上开设,学生人数500多人,由4~5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安排为:绪论2学时,数学基础5学时,静力学12学时,运动学14学时,运动学计算机辅助分析8学时,矢量动力学基础10学时,刚体动力学8学时,分析力学14学时,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8学时。教学所用教材是从矢量力学对问题进行描述的,因此在正式进行理论力学教学内容前,安排了5学时的数学基础授课,介绍教材中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且统一符号表达。目前大型工程软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大量使用,是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与大型工程软件应用相接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应用软件的理论构架和计算方法。理论力学中,静力学内容较为简单,难点在于摩擦平衡问题。运动学主要包含定点和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其中动点问题是难点。动力学中,碰撞问题需要用到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的积分形式,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涉及到动能定理的内容,因此动力学内容的重点是碰撞问题、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拉格朗日第一类方程和第二类方程。课程安排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不占教学学时。期中考试内容为静力学和运动学,期末只考试动力学。因为动力学内容中需要用到静力学和运动学的知识点,例如采用达朗贝尔原理解题时需要用到静力平衡和运动学中的加速度分析等,因此期末考试事实上是对理论力学所有知识点的测试。 2.多媒体技术应用。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在高校的授课中得到了大量使用。使用电子教案后,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实现启发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应在电子教案的制作上和内容安排上做足功夫。以往板书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做笔记,课后复习时对课堂内容的印象也较深。电子教案很容易使得教师讲课内容快和产生“走马观花”现象,导致学生来不及消化课堂内容。因此,电子教案的使用应当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电子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应当尽可能地接近板书形式,前后内容进行有效关联,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进行电子教案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知识点应该利用板书进行辅助;三是教师应当掌握好讲课速度和授课技巧,不断进行课堂师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要取得好的讲课效果,任课教师应当不断磨炼和提高个人授课技巧,提高电子教案的实用性,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目的。我校的理论力学电子教案多年来根据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得到完善。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电子教案中针对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开发有大量的动画显示,这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中,针对航空航天和机械等系统,穿插了一些科研介绍,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出,该电子教案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实效,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开发电子教案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参考。 3.计算机辅助计算基础与应用。以往的理论力学课程较少涉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内容。对于实际工程系统,目前计算机辅助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已经开发有成熟的大型工程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是基于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开发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我校的理论力学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开发了《理论力学求解器》软件(在纸质教材中附有光盘),并且分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实践,进一步理会理论力学的关键知识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大型工程软件的构造和计算方法等有一定的认识,领悟掌握好理论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工程服务打下基础。采用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达到理论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软件相结合的目的。 4.实验教学。我校的理论力学课程安排有实验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振动、、综合演示等实验。学生可以按学号登陆“工程力学教学基地”网站(http://),网上察看选课办法和实验要求。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实验,并且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由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教师承担,不占理论力学的教学学时。实验作为理论力学教学的辅助功能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目的。近年来,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对大量的教学实验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充分应用新的实验技术和结合工程实践,开发出了一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供了条件,详见以上的教学基地网站。 三、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一门课程的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完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锤炼,应根据科技的发展去除陈旧内容、补充新知识。理论力学是一门工科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工程技术的主要基础之一,对于机械和航空航天等专业尤为重要。在面对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下,理论力学课程应当顺应科技的发展,不断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革新,实现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培养合格的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蔡国平,男,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结构振动与控制。 力学基础论文:《无机材料课程基础》动力学教学的启发式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动力学的启发式教学进行了探索。从动力学最基本的概念出发,根据常规的思维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动力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以生活常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设问和解疑,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辩证法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身的开放性的知识构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启发式教学;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通过主动积极思考,对新信息进行解答并赋予它们具有学习者自身特色的意义,然后以此为原材料,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教育的问题,其本质是促进学生思考,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因而,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其角色也要发生重大变化,由原先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思想的传播者。其主要的使命,是以所要传播的知识为媒介,教会学生去思考,并得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结论,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知识的结构。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向学生“移植”单纯标准化知识体系,而是要让学生建立在标准化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开放的思维体系。在这样一种体系中,学生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但又对所获得的知识具有深度的思考甚至质疑。相比单纯的标准化知识体系,在标准化知识体系基础上开放的思维体系在当今的社会中,显得更为重要。而如何建立一个思维体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几年的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无机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本文将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动力学部分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同行进行交流,以期提高教学水平。 一、问题体系的梳理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的关键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显然,问题是认识的起点,是兴趣的表征,是创新的开始。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区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标志。开篇伊始,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无机材料动力学?根据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材的精神,笔者的理解是无机材料制造过程中材料组成原子移动的科学。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常规的思路,就可以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原子移动的方式是什么?原子移动的动力是什么?原子移动的阻力是什么?(促进)原子移动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提高过程的时间效率?从本质上来讲,无机材料动力学所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五大问题。以下根据这五大线索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原子移动的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解决课程中关于原子移动的基本概念:扩散、粘(塑)性流动等,溶解沉淀、蒸发凝聚。其中前二个概念为较高层次的概念,扩散为介质中单个粒子的移动,而流动则是粒子群体移动。而溶解沉淀则是一处的固体(晶体)溶解于液体(熔体),在液体(熔体)中扩散,然后在另一处的固体表面沉积。蒸发凝聚则是固体蒸发,扩散或流动,然后又凝结的过程。以这样一个线索,就很容易将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动力学过程中的各章内容―扩散、固相反应、相变和烧结中的原子移动概念很好地进行梳理。对“原子移动的动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贯穿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全部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原子移动的动力就在于其起始位和目标位的化学位差异。而化学位的差异可以由浓度(活度)差异、凹凸面差异和颗粒大小差异、体系中不同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差异、以及温度差异和压力差异所影响和决定。由于不同部位的化学位差异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体系的不同部位的化学位将趋向于均衡。就如处于不同高度的液体在连通的情况下要处于同一平面一样,由化学位所表示的“位能”也将在一定条件下趋向于均衡到同一位能值,从而导致粒子的移动。这样,利用化学位的差异以及体系不同部位化学位在一定(动力学)条件下趋于均衡化的原理,就可以很好解释正扩散、逆扩散、蒸发-凝聚、溶解-沉淀以及烧结过程中的晶体长大和二次再结晶、热压烧结的流动机理等各种知识。对“原子移动的阻力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很方便地理解液固相变和液液相变的机理问题。均一体系形成的新的界面所产生的附加能量,成为液固相变过程成核-生长过程的过冷问题。对原子移动的阻力这个问题另一个角度的涉及无机材料的制备问题,在温度较低时,原子的运动受到环境(由化学键力形成的制约)的制约原子难以移动,只有在温度升高时,环境的制约相对减小,原子才得以移动。无论扩散还是流动的原子迁移模式,无不受这个规律所影响。对于“原子移动的结果和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与无机材料课程中谈到的烧结问题密切相关,由此可延伸出收缩、气孔率、实现设计的相结构以及材料的最终性能等。就如我们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考虑的一样,过程的时间效率非常重要,具体体现为速率和效率。围绕速率,动力学就有一系列数学表达式,如Fick第一、第二定律、杨德方程、金斯特林格方程、相变中成核生长速度、晶体长大速度以及烧结过程中的颈部尺度和时间的关系、气孔率和时间的关系等。而为了提高效率,陶瓷制造之所以要用粉体为原料、制造微晶玻璃为何要用晶核剂等问题也得到在这个角度的答案。通过将上述五个基本问题进行解答和梳理和扩展,可以涵盖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在教学中,在尊重原教材的前提下,利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基础知识,以辩证法和认识论为指导,通过构思新的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二、生活知识和基础知识是构建知识构架的初级原材料 就无机材料而言,由于其普通而传统的特性,无论是水泥、玻璃还是陶瓷,大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形成不同程度的接触并形成一定程度的认识。另外大学的基础课程如物理化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也为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动力学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动力学的知识体系而言,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原始的、初步的知识体系,但这个知识体系可能是模糊的、若隐若显的。具体体现在一些问题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一些在专业人士看来,非常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知识,在学生那里是离散的,缺乏有机联系的。因而,如何在这样一种模糊的、离散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明确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体系或称为网络,恐怕是任课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学生已经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出发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能是完成本项任务一个可行的方法。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其一为破碎瓷器的断面,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没有过打破碗的经历。部分好奇心很强的学生可能也观察过陶瓷的断面,尽管模糊,但对断面的形貌肯定有一定的概念。通过老师提醒,对破瓷断面很容易形成如下的知识:粗糙的、不吸水、很硬。在这样一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就很容易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是粗糙的?为什么不吸水?为什么饭碗的表面不粗糙。为什么泥菩萨不能过河而古代贸易中沉船中的陶瓷几百年后仍然完好?通过这样一些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讲解,就较为容易地能把扩散、流动、烧结的内容揉合到一起,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升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二是液固相变的问题。学生们已经在先学课程的物理化学中得到如下的知识,平衡状态下,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体系的自由能(焓)ΔG≤0。从这个角度,很容易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概念:相变自发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ΔG≤0。以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是小于等于0?等于0意味着什么?小于0意味着什么?以学生已经根深蒂固的基础知识――水在0℃结冰为基础,就很容易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知识:ΔG=0,就是指0℃时冰水混合物的自由焓差。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学生自然就会想到ΔG 三、辩证法是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和形成开放性思维的思想武器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利用辩证法思考的经历。诸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一下”“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都有辩证思维的影子。大学生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学习,更有利于他们以辩证法为思想武器,促进自身知识的构建,并使知识体系具有更加开放的特性。以对立统一规律为例,如前所述,在考虑颗粒移动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对立统一规律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粒子的移动,使学生形成新的思考。课程中很多具有极值的曲线,如晶体生长速度和过冷度的关系等,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加以解释。举一反三,很多问题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延伸。在学生掌握了利用这一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再传授给学生在二分法(非此即彼)基础上的多元体系复杂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认识。使学生课程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梳理,对课程体系有更好的把握。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样也可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同样,以辩证法的思维模式,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很多教科书上没有涉及的内容。如在成核-生长的液固相变的描述中,书中只告诉我们由于在纯粹的液相体系中形成新的固相,界面能需要用液相变为固相放出的潜热补偿,因而,需要成核。但并未解决成核后在过冷状态下液相变为固相后放出的潜热对体系温度的影响。诸如此类,利用辩证法的思想工具,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能够得到答案的,有些问题,可能本身就是现有科学体系没有解决的。因而,通过学习,学生所构建的新的知识体系是并不完美的,是尚存悬疑的,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相比自我封闭的知识体系而言,这样一个体系无疑是具有活力的。 以问题为中心,可很好地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动力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关联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各部分知识,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网络体系。以学生原有的生活常识和先修课程,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辩证法为指导,可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探索未知,提高自身的创造素养,则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力学基础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实践证明,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如何设计“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以及如何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职教育 在高等职业土木类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实施和贯彻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法正是符合高职类的项目化教学要求,符合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是: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教学,以学习任务为中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主进入学习过程,自主深入社会,独立或协作运用相关知识,完成学习的任务设计。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将原来的《土质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这两门课程合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偏重于实践,而对于大量的计算要求做了简化,重在培养学生能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识图基础以及工程材料基础。而对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学生个人基础差距比较大,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水平相差悬殊,而且很多学生本身对理论计算存在反感,但对实际操作却能够有一定的兴趣。基于这样的现状,本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对于土木类专业,限于其工程量大、实践场所有限、实践设备与耗材投入量大、实践周期长等特点,很难采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任务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更贴近实践,课程的任务设计应以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为基础,模拟施工工作环境。课程任务的设计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本思路,着眼于“行动领域”的开发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在此基础上描述“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并使之细化,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再具体化于若干“学习任务”中。 通过到施工现场进行调研,我们认识到,施工单位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为:需要对一般的工程结构有所认知,对工程施工过程有合理的安排,对工程施工图能进行正确识图从而进一步计算工程量。因此,基于这样的需求,我将课程进行了项目化处理,每个项目中都包括对工程结构的认知、施工过程的安排以及工程图的识图。为了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我将原来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两部分内容融为一体。在项目中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目的而去学习土力学的知识。这样,学习的目标性和兴趣会进一步提高。 二、细致引导任务进行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任务展示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任务,让学生思考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要模拟工作过程,就需要让学生本身的身份也进行转化,这时可以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要有项目经理、技术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等不同身份的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了,但是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到下一个任务时,再进行身份的交换。这样做,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提高了责任感与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特长,同时在角色互换中与同学之间汲取经验。 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学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如对于“识图”环节,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教师补充施工照片等方式辅助完成任务,加强感性认识,具体的算量工作由学生自己完成。而对于需要一定理论要求的“地基强度和沉降验算”环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有的小组以自学为主即可解决问题,而有的小组则需要通过老师系统性的知识补充才能完成任务,此时,就需要综合考虑班级的状况而进行引导方式的选择。在学生拟定施工方案时,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地基情况的假设,也可以由老师给出地质资料,施工方案中不仅要有施工的流程,还要有施工中易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施工需要哪些材料和机械、对于材料的要求、施工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环境保护措施等。通过这些环节,可以突破本门课程的范畴,将课程延伸到《工程材料》、《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监理》、《工程识图》等多门课程中去,从而将知识系统化,更加符合现场作业情况和作业流程。 三、积极总结评价任务 任务完成后,检验和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角色扮演、模拟会议等方式进行。每一个任务或子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要尽可能要求每位同学上台展示或操作,为每位同学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专业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的课程,最终的成绩评定可以不完全以考卷为准,甚至可以抛弃考卷,而主要以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由于每位学生本身的能力和水平不同,有的理解能力较强,有的综合搜集资料能力较强,有的人际统筹能力较强,不论侧重于哪个方面,不论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参与了项目的完成,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都可以认为他完成了教学要求,而不必拘泥于过去教学要求中掌握哪些知识或技能。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固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土木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模拟的有限性,虽然试图模拟工作过程,但有时未免显得纸上谈兵,因此,需要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段,甚至有条件的话到现场进行实地参观效果更好。另外,正确合理的任务设计是保证学生掌握技能及正确应用技能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性地到现场进行锻炼,了解与掌握现场施工过程、施工要点等,注重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的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真正成为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我国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浅探 [摘 要]我国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医患矛盾不断激化,现有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日益凸显不足,医学界及法学界不断探索和寻求高效、低成本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其公正、快捷、专业、保密性强等优势,更能满足社会对医疗纠纷处理的期望,成为重塑和维系良好医患关系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医疗纠纷可仲裁性;优越性;仲裁制度应用 1 医疗纠纷具有可仲裁性 仲裁是当事人基于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的合意,将纠纷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法律关系内容交予仲裁庭处理,表示愿意服从仲裁庭裁决的一种非诉讼纠纷方式。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是处理民商事纠纷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仲裁与传统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如调解、诉讼等相比,其公平、公正、经济、专业等优势,更能满足社会对医疗纠纷处理的期望,因此我国不少学者呼吁建立医疗纠纷仲裁制度,以仲裁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 要在我国以仲裁制度解决医疗纠纷,首先要确立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医疗纠纷是否具有可仲裁性,是指医疗纠纷能否作为仲裁解决的对象,当事人是否能将医疗纠纷事项自由约定,交由指定仲裁机构去审理裁决。影响某一事项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的因素很多,但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案件性质、主体身份、主体能力三个方面。就案件性质来说,可以仲裁的纠纷一般限于合同纠纷或涉及财产权益的纠纷,医疗纠纷产生于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发生了争议,本其质主要体现为民事法律纠纷的一种,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是民事赔偿责任,完全可以纳入仲裁制度的裁决范围之内。 从主体身份来看,适用仲裁制度解决的纠纷,发生纠纷的双方主体当事人法律地位应当平等。尽管医学科学专业性强,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对称等,但这并不代表医患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对等。无论是医疗侵权纠纷还是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患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医疗纠纷仍然属于私法范畴,医患双方信息量的不对等只是由医疗机构本身的职能所决定,对医患双方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并无影响。 从主体能力来看,适用仲裁制度时,争议事项的当事人应当对所争议的民事实体权利具有处分权。医疗纠纷属于民事法律纠纷,在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医患双方当事人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处分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实现意思自治,这与适用仲裁制度的要求并不相悖。 2 医疗仲裁解决方式的优越性 (1)更具有专业性。与传统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相比,仲裁具有专家裁断的优点,更具有专业性。医疗纠纷常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医疗技术问题以及医疗法律法规适用问题,法官以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自然难以深入探究,其公正性多少会受到影响。在医疗纠纷中适用仲裁制度,由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医院管理专家等组成的仲裁庭来裁决医疗纠纷案件,能有效克服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更能体现法规的权威性,避免双方当事人在听审技能上的技术缺陷,保证医疗纠纷能够得到更科学、更合理地裁决。 (2)更具自愿性。仲裁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当事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自己信赖的仲裁机构,也可以选择仲裁员,甚至是可以选择仲裁程序及所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有更大的自由处理权,能够避免不公正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3)更具独立性。仲裁机构是民间机构组织,独立于行政机关,仲裁员大多是兼职的,不隶属于仲裁机构,这样可以避免行政干预,同时仲裁机构之间也不具有隶属关系,因此仲裁没有级别和地域管辖。 (4)快捷性、经济性。医疗纠纷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即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发生了法律效力,医患双方不能就同一纠纷再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不能就同一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或上诉。这就有效克服了医疗纠纷久拖不决、搅闹医院正常秩序等现象。从经济角度来比较,时间上的快捷性,费用也就相应的节省,仲裁收费一般比诉讼费用低,能够减少当事人的开支,减轻诉累。 (5)具有更好的保密性。仲裁制度重视对当事人秘密的保护。由于医疗纠纷案件常常涉及患者的隐私、医疗机构的社会影响,保密性对医患双方都尤为重要。仲裁一般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仲裁的整个程序和裁决都不公开,仲裁机构成员和仲裁员以及当事人负有保密义务,整个仲裁过程处于“绝缘”状态,更能促使医患矛盾顺利解决。 3 仲裁制度在国内外医疗纠纷解决中的应用 (1)我国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现状。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世界各国对医疗纠纷的处理,都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目前,我国某些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医疗纠纷仲裁解决。例如,2002年洛阳仲裁委员会联合洛阳市卫生局下发文件,规范医疗格式合同文本。近年来,洛阳仲裁委员会处理医疗纠纷共10余起。合肥仲裁委员会与合肥市卫生局合作,仲裁了15起医患纠纷。虽然很有成效,但这是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的医事仲裁,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仲裁委员会缺乏自主性。2006年年底,天津市仲裁委员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与天津金必达医疗事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办公室设在金必达公司所在地,调解中心副主任由金必达公司领导担任,调解员、仲裁员由金必达公司向仲裁委员会推荐,这样就使医事仲裁带有严重的公司操作性质,造成了其仲裁行为在社会方面信任度不高,受理的案件稀少,同时遭到有关部门的强烈反对。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主要还是仲裁委员会与其他部门合作,没有独立性,不能自主进行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 (2)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国际经验。在其他国家,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已经得到了应用,这同时对于我们国家有很多启示。例如,1960年日本东京医师会设立的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就是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医事仲裁组织。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医疗损害赔偿改革法承认仲裁解决医疗纠纷的效力,也特别强调了仲裁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的重要性。1997年,美国的仲裁协会、律师协会以及医学会联合成立国家医疗纠纷解决委员会,据调查显示,美国85%的医疗纠纷都是通过仲裁和调解的方式解决的。我国台湾地区将“调解”和“仲裁”作为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机制,地区“中央”还成立了专门的医事仲裁委员会。由于医患双方的特殊关系,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发展性,患者病情体质的特殊性,医方是否存在过错、医方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举证责任的承担都十分复杂,所以解决医疗纠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需要在探索中前进。现在各国普遍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医疗纠纷,逐步建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解决机制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在我国设立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几点构想 (1)常设机构――医疗仲裁委员会。由于医疗纠纷仲裁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仲裁的特点,可先在设区的市级以上行政区设立常设性的仲裁机构――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对其行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主要负责处理本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医疗纠纷案件,聘任以及管理仲裁员,领导和监督仲裁庭开展工作,向有关部门提供处理医疗纠纷的建议。 (2)临时机构――医疗纠纷仲裁庭。医疗纠纷仲裁庭是临时机构,对医疗纠纷作出裁决。仲裁庭可以根据医疗纠纷的复杂程度分别由3、5、7人组成:3人仲裁庭由医学专家、法医、法律工作人员组成;5人仲裁庭由医学专家3人,法医、法律工作者各一名组成;7人仲裁庭由医疗专家3人、法医、医学伦理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公证人员各一名组成。 (3)仲裁程序的启动。医疗纠纷仲裁可按照下列程序进行:①当事人申请,提出仲裁要求的医患一方应当在受理时效内向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②案件受理,由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在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③案件审理,仲裁庭应当先行调解,在自愿合法的原则下促使医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若调解不成,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④仲裁执行,仲裁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败诉方在不自动履行仲裁裁决的情况下,胜诉方可请求法院强制执行仲裁裁决。 (4)仲裁员的聘任。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所选任的仲裁员除了具有公道正派的品质之外,还必须具备医疗纠纷处理实践经验以及相应的专业资质,由不同专科临床医学专家、法律专家、卫生行政管理专家、医学伦理学专家、法医、公证员、律师等专业人士担任。由这些素质高、专业强的仲裁员组成仲裁委员会,在保证仲裁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增加医患双方对仲裁的信任度的同时,也有利于纠纷公正合理的解决,医患矛盾的缓和。 (5)加强医疗仲裁监督。良好的制度设计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执行,为了保证仲裁制度的良好适用,维护医患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必须同时加强医疗仲裁监督。首先要重视内部监督,加强仲裁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严格选拔仲裁员,监督仲裁庭对医疗纠纷作出公正合法的裁决;其次要接受司法监督,医事仲裁机制作为非诉讼解纷机制,是独立于国家司法体系之外的法律救助方式,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国家司法权威性,同时也为了保证医事仲裁的公平、公正,医事仲裁必须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 [作者简介]陆琳(1982―),女,河南,河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关于医疗纠纷及解决对策的探讨 [摘 要]受现代科学技术、执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行为、道德行为以及医疗设备、病人自身机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医疗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无论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均对医患双方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医疗纠纷,给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带来不利影响。医患双方参加医疗风险投保承担各自的风险,由医院、患者、保险公司共同建立风险保险,开辟了一条保障人民健康的新路子。 [关键词]医疗纠纷 医疗保险 医护质量 近几年来,社会对医疗方面的投诉呈几何级数上升。每年3月15日,医疗纠纷尤其是医疗事故已经成为必谈的话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方对卫生系统尤其是医院的强烈指责。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赔偿的数额也越来越大,医疗单位难以承担。处理医疗纠纷已成为医院十分棘手的一大难事。然而医院在抢救、治疗、护理等过程中又难以避免出现失误,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正确认识、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院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医疗单位急需解决的一项任务。寻求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的解决办法是极其有意义的。如果医患双方都能参加医疗投保,建立“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医患双方参加“医疗风险保险”,有待于探讨并在试行中完善。 一、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上有分歧,患方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必须经过行政的法律的调解或裁决才可了结的医患纠纷。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不可避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医疗事故引起的纠纷。这类纠纷多是由于对医疗事故不作实事求是的处理而引起的。有些医院管理者往往过多地考虑本院的利益,害怕影响医院声誉,即使对于较明显的医疗事故亦采取遮掩的态度,回避矛盾,甚至采取推卸责任、蒙骗病人家属的作法,致使病人及家属感到医院无诚意解决问题就只好去上访,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把事态扩大。二是医疗差错引起的纠纷。这类纠纷通常是由于医务人员粗心大意,解释问题不耐心,处理问题不及时而引起的。在某些诊疗护理中,医务人员有工作缺陷,但不良后果并非过失直接造成,病人及家属却认为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却又未能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清楚,从而引起医疗纠纷。三是少数医务人员过分依赖医技科室检查意见,忽视临床检查与临床观察造成误诊误治。这样既增加了病人的支出,又延误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四是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引起的纠纷。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不负责任,对病人缺少耐心、细心和同情心,以致当病人询问病情时表现出不耐烦、态度粗暴而引起纠纷。在医疗纠纷中不少是病人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态度不满意所致。五是医务人员对病情估计不足,事先又未能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和说明病情。有的医务人员对新的检查手段可能发生的意外交待不够,或对病人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甚至无理训斥,恶语伤人,一旦病人出现不良后果,尽管并无医疗护理过失,但病人及家属将其联系起来而引发纠纷。六是语言不当引起纠纷。在医疗过程中,由于每个医院的条件、设备和个人的技术水平不同,对于某一疾病的认识能力和诊治效果也可能有差异,有的病人开始症状不典型,以后逐渐明显了,这时前后诊治意见可能不一致,如果接诊医生不慎讲些不负责任的话,如“这个病,怎么会诊断错了?”,“你怎么不早来看”等等,几句话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七是医风不正引起的纠纷。如开人请假、出假诊断证明书,或向病人索取钱物等,这些给医院造成难以解脱的医疗纠纷是经常可见的。八是医务人员无过错,单纯是病人方面的原因引发的医疗纠纷,包括病人缺乏医学知识、对医院规章制度不理解和病人及家属不良动机造成的纠纷。有的病人和家属对于医疗意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疾病本身可能产生的合并症及后遗症等不能理解,一旦由于病情变化或不可抗拒、不可预见的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如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等,病人及家属一时难以接受,引发医疗纠纷。此外还有极少数病人及家属企图通过吵闹来达到某种不可言说的目的而制造的纠纷。 二、解决医疗纠纷的对策 由于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各异,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总的说来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做好事先防范工作,加强医院的各项制度的落实,以法治院,不断提高医护质量,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提高医院的信誉。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纠纷应纳入到医疗风险保险的范围内解决。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务人员道德素质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思想基础。要引导医务人员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中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懂得病人心理、经济条件、家庭关系、民族风情、文化程度、人格个性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还要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为中心的医德教育,树立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理想,以病人满意为目标,恪守职业道德,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病人,从而换取病人家属的理解,树立病人积极配合医生赢得诊疗时间的信心。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更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要在医务人员中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使他们懂得在诊疗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做错了就会触犯刑律,要承担法律责任。医务人员只有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严格把关,很抓医疗质量,才是预防医疗事故发生的最好办法,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实行自我保护最有力的措施。 (3)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是防范医疗技术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三基训练的考核,要大力开展技术训练和岗位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容易发生医疗缺陷的技术部门要进行重点管理,要全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考核,把提高医疗质量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 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医疗纠纷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原因在于病人及家属对医学知识、对病情的复杂性不认识或认识不够,其次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解决这类纠纷的法律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医疗风险保险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还是要对无过错方的医疗纠纷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医院为使病人达到尽快康复和延长寿命的目的而进行诊治疾病,这种活动是通过医务人员的特定行为来实现的,这在医学道德学中通常被称为医疗行为。医疗卫生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医疗卫生行为具有救助性。医疗行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医务人员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当患者的身体生理机能发生异常出现了缺陷,生命健康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需要某种医学行为来阻止这种危险状态发展,修补缺陷。医疗行为的对象是受伤病折磨的人,而医疗行为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康复或减轻疾病带来的不良症状以延长生命。②医疗行为具有致害性。限于当代医学技术发展水平,医疗行为在实施救助作用过程中,医疗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的身体带来负面影响。如使用药物特别是化疗药物可能会使患者出现与原来疾病无关的、属于治疗目的之外的医源性疾病。如在实施癌肿手术摘出过程中,为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常要剥离、切除部分正常组织。常规的药物注射、抽血和输血,也均不可避免的对皮肤、血管造成损害。③医疗行为主观具有风险性。医疗行为主观受制于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临床经验等,客观上制约于诊断对象的个体差异、病因的复杂性、医疗设备等。每种疾病因人的个体差异在治疗上不尽相同,会产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谁都不能要求医务人员的治疗结果首先确定只能向好的、患者期望的效果方向发展,同时高新技术的开展也增加了诊疗技术操作的高要求、高风险。 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北京市一名双目几近失明、且重病缠身的高龄患者盼望重见光明,可因为手术风险太大,多家医院都建议采取保守治疗,效果显然不甚理想,于是患者自愿签订了北京市首例医疗手术风险协议书。通过手术治疗,她的视力己由仅存光感上升为0.3度。分析这一事例,协议书的具体内容暂且不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患者承诺并愿意承担手术后的一切结果。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医疗卫生行为的一切风险都要让患者承担。医疗行为是否超越“容许的危害性”有时是难以预测的,这种风险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正常执业活动,同时也为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建立医疗卫生行为保险制度,以减少医务人员执业风险。 综上所述,从医疗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医疗行为带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如果因其带有危害性而予以禁止,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医疗行为带有“容许的危害性”的性质。医疗卫生行为的风险性使其手段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性。这种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医疗行为相对于行为结果具有“无期待可能性”的性质,也就是说医生并不能对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所有病人负责。 2.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纠纷应纳入到医疗风险保险的范围内解决,建立医疗行为保险制度。 由于医疗单位抗风险能力差,对不可避免的医源性损害,医疗卫生单位会被迫采取防御性治疗,以免承担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这种局面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全体社会成员成为这种局面的严重受害者,他们面临着不充分的医疗和不必要的困苦境界。实施医疗行为保险制将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 医疗行为保险是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是解决医疗行为的有力措施。从执业医师的角度讲,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法》的实施,医师的执业行为与患者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健立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性执行的、充分考虑医疗风险性、行业特殊性的专门法律法规,才能准确判断医疗纠纷事故的是非定性,对事故分清等级确定补偿数额。在我国尚无这一医疗大法的情况下,医疗行业的高风险决定了医院或医生必须进行“医疗风险投保”,医生的投保既增强了医师执业职责意识,也增强了医生在执业活动中认真执行医疗法规和提高自身医疗技术,医院也可以变以前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为医院、保险公司、患者三方面共同按照《医疗风险保险合约》的法律条文处理纠纷,以提高医疗纠纷处理的公平、公开、公正性,避免医患矛盾的激化,保护医患双方利益。从患者的角度讲,由于患者身体状况差异较大,病情的复杂性、疾病的转归及疾病的外延都难以预料,有些并发症难以避免,有些疾病限于医学科学的发展至今未能认识和有效控制,所以患者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不能认为生病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因此患者应积极参与医疗风险保险,交纳一定数额的医疗风险金。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采用医院、医生、患者“三位一体”的形式向保险公司投保,有助于防范医疗风险。据悉,目前我国保险业已开设了麻醉意外保险、妊娠分娩意外保险、单病种手术保险等险种。一些地区还开始尝试建立“医疗风险基金”。这些均属于医疗行为保险的性质,但不足之处是范围较局限,其可取之处在于使医疗单位承担的医疗行为损害赔偿责任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到患者、医疗单位、社会、国家,从而充分保障医疗单位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实施“医疗行为保险”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对医疗行为损害的正确自理原则应以分清其性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合法权益为基础。保险金的使用办法应包括在什么情况下支付赔偿费,支付赔偿费的项目、数额和依据等。笔者认为,医疗行为保险金的支付除适用于承担过错责任外也适用于承担公平责任,即如果医疗方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有过错,那么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害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过错责任),如果医疗方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没有过错,但在医疗行为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未能预料或超过病人的支付能力影响患者的生活,则也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公平责任),承担公平责任的赔偿额应该远低于承担过错责任的赔偿额。因此适用于医疗行为损害的情况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必须有损害事实发生;二是损害事实的发生必须是由于医疗行为引起,只有这种因果关系存在,医疗行为保险才能支付;三是病人在损害结果的发生上没有过错;四是医务人员无主观意愿的过错即无故意行为。上述四条缺一不可。 医疗行为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于疾病诊治的全过程而且不易预测。所以用保险的方法,对风险造成的意外损失,提供经济补偿是可行的。在现阶段我国医疗法规滞后的情况下,引入航空、铁路、公路等保险赔偿机制的成功经验,在政府立法部门的牵头下,由医患双方共同建立医疗纠纷风险保险制度,对解决复杂的医疗纠纷应该是较为合适的。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将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现行民事诉讼法只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规定,缺少操作性强的具体制度,高法此次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是根据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当事人接触并提供证据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在这一点上,由医院提供患者病历、手术记录、检查结果和诊断过程,更为简单直接,也较为容易。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士对新华社记者强调,在医疗诉论中“举证责任倒置”后,患者并不是什么证据都不需要提供。当事人之一的患者并不能高枕无忧,也要有强烈的证据意识和风险意识。也就是说,举证责任倒置后,医院要向法院提供两个要件的证据,而患者也要向法院提供一定的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在那家医院就诊或手术过,而医院对自己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应加大立法力度制定《医疗纠纷处理办法》,设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使医院管理者从医疗纠纷的处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医院的发展建设。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医疗纠纷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通过努力,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卫生行业各个窗口的服务质量,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把医疗卫生行业队伍建设成一支业务精、医德高、医风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良队伍。 (作者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析我国医疗纠纷三大解决方式 摘 要 本文浅析了目前我国解决医疗纠纷的三大方式,即协商解决、行政调解、民事诉讼的利弊。 关键词 医疗纠纷 协商解决 行政调解 民事诉讼 医疗纠纷又称医疗事故争议,是指患者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的合法性提出争议,并认为不合法的医疗行为导致了医疗事故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②。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目前我国处理医疗纠纷基本上有三种途径,即自行协商、行政处理和民事诉讼。实践证明,这三种解决方式在解决医疗纠纷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自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协商解决 医疗纠纷协商解决,是指医患双方以互解互谅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自主解决医疗事故争议③。协商解决是经常采用的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之一。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与自律工作委员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工作部调查资料统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在全部医疗纠纷解决中,自行和解的约占83.31%④。 协商解决是医患双方互解互谅达成合意,那么,和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纠纷双方的“怒意”,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为贵”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且协商解决成本低、效率高,有效的节约了司法资源。 但是,协商解决也其自身的缺陷。其一,效力低下,纠纷双方容易反悔;其二,协商解决的赔偿标准不统一,易失公平;其三,没有第三方的介入,主观性较强,而且由于医患双方在医疗知识上的不对等性,容易使协商解决成为医疗机构逃避责任的手段。 二、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出面主持,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让互谅、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诉讼外活动⑤。 发生医疗纠纷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从理论上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在卫生行政部门对纠纷进行调解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接触大量的事实,掌握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⑥。 但是,在实践中,行政处理医疗纠纷有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形成的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裙带关系”,使得处理纠纷的权力机构大多仍然从医院本位出发,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医护人员和如何维护医疗单位的经济利益,而不能从中立的第三人的角度出发,这难以避免发生“同行相亲”、“隶属偏袒”等问题,容易造成处理结论的失真。 三、民事诉讼 采用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有其优势。一方面,诉讼具有国家公权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裁判后的执行力强。但是,医疗纠纷采用诉讼的方式解决也有其缺陷。 首先,诉讼程序复杂,案件审理周期长,诉讼成本高,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效率低下⑦,而且医疗行业是一种特殊的、高风险的行业,中国目前少有经医学专业培训的法官,所以一般的法官难以对医学专业问题得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法官由于不懂医,处理医疗纠纷不能得心应手,处理医疗纠纷几乎完全依靠“鉴定结论”,而且,鉴定方面问题甚多,使医患双方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其次,对于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判决的公正性也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质疑。如前所述,法院的判决往往是根据医疗事故鉴定的结论,或者是采用公平原则,让双方各承担一部分的损失,从而避免在判决中对医疗行为的过错和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然而这样的判决往往使医患双方都不满意,从而降低了对诉讼方式的信任感⑧。 再次,目前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主要依据的法律文件有: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月的《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通知》、2004年5月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人身损害的司法解释》。上述规定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有区别甚至冲突,以致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从立案到适用法律,各个法院,甚至同一法院不同审判员掌握的标准都不一致,出现法律适用的“双轨制”,对同一纠纷,不同的法律适用导致赔偿金额上产生较大的差异,难以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司法裁判缺乏统一性,使医患双方对法院审判失去信任,患者更多的选择是到医疗机构甚至卫生行政部门吵闹,而不愿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在化解医患矛盾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主要存在着时间长、效率低、成本高、专业性不够、公正性受怀疑等问题。因此,应当探讨如何解决医疗纠纷三大解决方式的自身缺陷,使之满足医患双方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需求,缓解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谈如何解决医院医疗纠纷 【摘要】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患关系也随之变得微妙复杂。尤其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引发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分析新时期社会形势下的医患关系,探讨如何加强医患沟通的机制,有效解决医疗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医疗纠纷 如何解决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权力也在不断增强,由于部分患者对医疗工作缺乏了解和个别新闻媒体的误导,再加上个别医务人员不善于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服务上又未满足病人的要求,使得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发生,并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患纠纷是我国现代社会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曾采取若干措施加以防范与处理,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患纠纷的数量、规模、频率居高不下,而纠纷的理性解决机制并未在全社会形成,不时酿成恶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 2 发生纠纷的主要因素 首先,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医疗行业中,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的同时,有部分医务人员不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在工作中不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从事医疗活动,对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留下隐患。把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停留在纸面上,在临床工作中不能按章办事,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工作不满意而发生医疗纠纷。 其次,个别医务人员医疗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个别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较好地满足病人对病情的需求,或者有的医务人员轻视病情,轻易承诺治疗结果,达不到病人所期望的效果,甚至出现一些技术上的失误、误诊、漏诊、护理差错等都是导致医疗纠纷常见的因素。另外少数医务人员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医疗技术水平低而出现误诊、误治及操作失误都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再次,职业道德缺失,服务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驱动有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个别医务人员收受贿赂等,扭曲了医患关系,服务意识淡漠,导致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服务态度差、简单、对病人缺乏理解和同情心,解释问题语言生硬,还有的医务人员态度蛮横,出言不逊,用命令或训斥的语言对待病人或家属。有的医务人员说话不严谨,对病情解释过于轻率,不留余地,责任心不强,使病人或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也是导致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从事医疗活动中有的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医疗文件的法律作用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故而对原始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不详细或随意涂改。例如在诊治过程中有的疾病并发症是难以避免的,或有的疾病虽经积极救治也是不可逆转的,但医生对医疗文件书写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病程记录不够完整、不够准确,记载的内容与实际不相符,以及护理文件记录的不及时等等,一旦发生问题,很容易引起病人不满,甚至怀疑医务人员是否在医疗文件上弄虚作假。还有的医务人员出现医疗问题时为了息事宁人,宁愿花钱买太平,迁就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助长了不良风气,致使医务人员陷于被动状态而引发医疗纠纷。 3 解决医疗纠纷的具体办法 第一,要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据调查74.1%的医疗纠纷原因与执行制度不力有关,这表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纠纷的主要途径。医院本身要有一套强有力、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每个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落实规章制度的关键还在于医务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医院的各项制度、规程是必须遵循的医疗工作基本守则。 第二,要加强技术培训,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三基”训练,加强技术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纠纷的基本保证,更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尤其对中、青年医务人员和未经正规医学院校培训的医务人员,要重点进行强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三,要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感,是作为医院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患者是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目前,许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当引发的,相对于医疗技术而言,病人及社会更容易对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故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是预防医疗纠纷、减少医疗差错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四,加强重点科室管理,确保医疗安全。要强化基础医疗工作质量,注重基础质量管理,加强对重点部门和重点病人的监控,积极寻找医疗质量上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要重视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医疗文书是医疗纠纷中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判明是非、分清责任的依据,要保证病案的真实性、可靠性,为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第五,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医院应注意形象工程的建设,加强医患沟通不但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医患之间的平等关系,更要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利用多种渠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六,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医患合法权益。针对当前卫生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使医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严格依法执业,运用法律调整思维观念,即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依法为患者提供合法服务,通过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正呈增加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疗单位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是影响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因此,调解和处理棘手的医疗纠纷成了医院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在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了医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医疗纠纷造成的不良影响。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谈医疗纠纷诉讼解决途径的完善 摘 要: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为了更好地化解医患纷争,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在对现有制度规定进行系统分析并借鉴国外及相关地区先进经验基础上,从根源入手,对症下药,对现有制度设计进行相应的完善。 关键词:医疗纠纷;诉讼 一、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中统一赔偿标准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赔偿实行二元化的赔偿标准:因为在诉讼中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造成因医疗事故获得的赔偿的标准低于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医疗损害获得的赔偿。赔偿标准的二元化现象引起了司法实践中案件处理人员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过程中对于过错赔偿额度把握上的逻辑混乱,对轻过失不构成医疗事故严重程度的案件进行高额度的赔偿而重过错构成事故案件进行低额度的赔偿,对审判实践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司法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中统一赔偿标准。 二、科学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或者一个法律制度的确立都需要经过多方考证,在确立有关医事法律制度时,医学科学的特殊性也必须是首要的一个考证因素。医学科学的特殊性要求,分配举证责任时不应过度加重医疗机构的责任,而应由就诊者与医疗机构合理分担。虽然现代医学已获得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医学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医学仍然面临很多未知的领域。很多临床症状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定治疗方法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都尚无定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疾病不断增加,传统性疾病的菌群和病毒也逐渐产生耐药性或变异,很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也越来越多样化、非典型化,加之各种医学检查设备的误差、患者配合的程度等等,这些都使得医学活动的风险性增加。 三、统一鉴定标准 就我国目前的医疗纠纷医学鉴定来说,相关医疗法律、法规中并未给予统一的规定,存在着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社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司法鉴定的二元化现象。因此,必须从实体法上统一医疗纠纷的医学鉴定。同时,法律上也没有规定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的效力高低问题,这样使得医疗纠纷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医疗纠纷案件审理的困难局面。 由于体制原因,医学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与卫生行政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免造成其对医疗机构存在着一定的行业保护现象,这样使得医学会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独立性、中立性是难以保证的。应当改变现有不合理体制,促使医学会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仅仅规定了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鉴定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没有提及医学会的责任。需要将医学会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使其依照《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取得司法鉴定机构资格,对于医学会作为司法鉴定机构的法律责任明确予以规定。 目前实行的医疗事故鉴定集体负责制存在很多弊端,为保证医疗纠纷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应当抛弃集体鉴定制,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参加鉴定的专家应当就鉴定的医学专门性问题进行积极充分的讨论,限于医学的复杂性和个人实践经验不同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鉴定人的不同意见应当在鉴定书中注明。持不同意见的鉴定人应当在鉴定结论书上签名。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规定鉴定专家的出庭作证义务和鉴定实行集体负责制,所以以往我国的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几乎都不出庭作证。为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和正确性,笔者认为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司法鉴定人原则上应当出庭作证。但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证人出庭的保障制度,所以要求鉴定专家一律出庭作证有时恐怕会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59条的规定,在鉴定专家出庭作证确有可能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法官可将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异议和法官需要了解的问题形成书面意见送交医学会,由医学会组织通知鉴定专家对问题作出书面解释和答复。 四、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医方和患方往往对损害事实和医疗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各执一词,法官往往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储备,对事实不能加以判断,这时就需要借助相关医学专家从医学专业技术角度来判断医疗纠纷中存在的损害事实情况及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发表明确的专家意见以便帮助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审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使案件事实认定接近客观事实,寻求司法公正。为了弥补我国现行医疗纠纷鉴定体制的缺陷,规范专家意见活动,实务界和学界不断呼吁引进专家辅助人制度。 医疗纠纷处理机构设立的目的在于根据专家进行的审查结果,对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的相关事实情况及诉讼判决结果进行预测,专家们对医疗纠纷的基本事实向当事人进行说明、分析医疗纠纷诉讼的价值从而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减轻社会因处理医疗事故所需要的一些不必要的费用付出。法院对专家们收集的材料若认为有价值就可以直接加以适用,从而节省诉讼时间与诉讼费用。
中职舞蹈教育篇1 舞蹈这门艺术具有突出的表现力,演员利用身体动态来表情达意、塑造形象、感染观众,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演员要有良好的表演技巧和突出的表演意识。舞蹈演员既要具备舞蹈艺术相关的表演能力,还要有对不同舞种的敏感性,要深刻理解所表演的角色,主动体会舞蹈中的情感,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舞蹈的内涵,并运用肢体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育,也要关注学生表演意识的培养。 一、影响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因素 (一)先天因素 舞蹈表演意识与先天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有的学生的父母从事舞蹈事业,这样的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会较为突出。目前,先天遗传、后天教育、成长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遗传能够造就个体的潜能,环境能够影响人,教育能够改变人,三者缺一不可。每一个个体的遗传潜能都不同,要开发先天潜能,科学的教育、良好的环境必不可少。 (二)后天因素 1.家庭社会环境 民族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对个体表演意识有深刻的影响,当然,这种意识也可后天培养,比如,有的家长并非从事舞蹈事业,但从小对孩子进行舞蹈教育,为孩子学习舞蹈提供良好的条件,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表演意识。这说明,表演意识既与先天遗传有关,也可通过后天教育来强化、培养。 2.学校教育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学校教育有重要作用。以中职舞蹈课程教学为例,影响舞蹈教学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课程设计。中职舞蹈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舞蹈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就会影响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在目前的中职舞蹈课程中,课程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比如,一年级只开设了基本功训练和毯子功训练,二年级增加了初级民间舞课程,三年级又设置了排练课和身韵课,而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穿插舞蹈基础理论课程,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表演意识发展;二是教师的综合能力。目前来看,中职院校的舞蹈教师有三类,第一类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此类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但缺乏舞台经验,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的问题;第二类是专职表演人员转行为舞蹈教育老师,此类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教学能力,他们尽管有良好的表演意识,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在教学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第三类是进入文艺团体后又转入学校教学的老师。他们从事了多年的舞台表演工作,之后又从事教育工作,这类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在舞蹈行业颇有建树,但是,此类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近年来,中职舞蹈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现有的教师队伍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忽视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未与时俱进等问题。 3.学生身心特点 如今,中职舞蹈专业学生的入学动机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比以往更容易放弃,甚至一些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学生心态的变化还表现在,他们不满足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会主动对教师提出教学要求,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怀疑,在学习上,学生也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多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严重限制了学生表演意识的发展。另外,舞蹈学习是一个繁重的任务,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运动训练,有时,学生会出现阶段性的训练停滞表现,而教师的指责也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反应,影响学习质量。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意识的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原则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培育学生表演意识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具备扎实表演技艺的同时,对舞蹈动作和情感有对应的舞蹈意象、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终达到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点滴渗透原则。点滴渗透原则是指,在中职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舞蹈表演意识培养内容。学生要想具备良好的舞蹈表演意识,就要在平时下功夫,在欣赏他人的表演时要细心揣摩、全神贯注,关注其中的细节。在自己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肌肉的张弛动静,做到心领神会。作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遵循点滴渗透原则,这不仅符合舞蹈专业的教学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舞蹈认知规律。二是兴趣至上原则。实践显示,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能用积极、愉快的心情来探究,这样,认知过程和活动过程就不再枯燥乏味,在舞蹈表演中也是如此。当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时,这种兴趣能够使他们主动排除困难,从而坚持寻求知识、刻苦训练。中职学生的兴趣各有不同,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教师需要做到“兴趣至上”,让学生始终对舞蹈表演保持浓厚的兴趣。三是对比理解原则。对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还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对舞蹈表演规律进行研究,形成符合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从狭义来看,就是要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各种对比方法,让学生对表演意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四是氛围创设原则。要提高学生的表演意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发挥和实践的舞台,单一的舞蹈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模拟舞台表演既能够提升学生投身于实践的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五是协调发展原则。舞蹈艺术的教学不仅是学生掌握舞蹈表演技巧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创造、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基于舞蹈教育的规律,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的审美修养、舞蹈表演能力和创作表现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表演意识的培养方法 1.培养表演兴趣 从心理学来看,兴趣是个体接触、认识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兴趣是持久的,在学习的征途中,兴趣十分重要,否则,时冷时热很难取得优秀的成绩。舞蹈是一门艺术,要学好这门艺术,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兴趣。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形体训练无疑是枯燥费力的,作为教师,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刚刚入学后,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在基本功训练上,教师要多用鼓励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选定的舞蹈专业保持恒久的兴趣。高年级学生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和社会需求,有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几年的舞蹈专业熏陶,其专业兴趣也更加浓厚。教师还要注意的是,兴趣培养并不是单一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在专业范围内,而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只会让学生成为一个四肢发达的舞蹈匠人,如今,社会迅速发展,培育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是培育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客观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多个学科,尤其是与舞蹈相关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定期为学生推送相关的图文、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护、关心和期待,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演意识,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更新教育理念,从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化为融知识水平、专业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构建起宽知识、强能力、厚基础、素质全面的舞蹈教学模式。一是中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改革的本质是理念、课程观的改革,教师要从教条、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用全新的开放式的姿态对待舞蹈教学,教师要主动树立新型教育理念,让自己成为“平等对话的首席”,成为学生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二是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课程观。丰富的课程观是对舞蹈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多层面构建,这种丰富性来自舞蹈的假设性和开放性,这为师生互动、合作提供了渠道。同时,教师要具备关联性的课程观,寻求意义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以学生的表演意识为依托,科学优化课程设置,在传统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开设《舞蹈技能理论基础课程》《中外舞蹈史论》《舞蹈作品欣赏》《舞蹈创编》《现代舞观摩》课程等,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家的表演风格、创作思想、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博古通今,了解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舞蹈流派、舞蹈思想和舞蹈事件,从而深刻意识到表演意识在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例如,舞蹈创编课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用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具有表演意识的舞蹈人才,学生不仅要能够在技术上胜任舞蹈表演,还要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而多元课程的设置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表演意识。三是要让学生积累舞台表演经验。舞台表演实践能够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表演意识,在低年级,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上台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蹈才华。比如,在六一儿童节,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进入中小学,为孩子们表演舞蹈,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生就能克服怯场心理,树立表演信心。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开设《模特表演》《影视表演》等选修课程,以夯实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四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指即兴表演能力和舞蹈编导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开发学生的智能和体能,激活学生的表演意识。研究显示,一名出色的演员往往是出色的教学家、编舞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让创作、表演、教学等各个环节互相促进,使不同专业的教学协同发展。五是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加入即兴表演的内容,随着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逐步增加创编难度并进行考核,考试内容中要增加与即兴舞蹈创编相关的知识的分值,根据学生的年龄,考试内容要有所差别,对高年级学生,要侧重于其创编能力的考察,从而让学生适应就业和学业的新变化,并有效激活其表演意识。 3.彰显舞蹈课程的地方特色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定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舞蹈采风等特色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精品都根植于民族文化热土,有着鲜明的民族性,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我国有种类繁多的民族民间舞蹈,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类舞蹈的表演要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侧重点上,教师可以增加本地区的民间舞蹈内容,让学生学好、学透本地民间舞蹈,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掌握各类舞蹈的风格特点和体态律动,从各类舞蹈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另外,中职学校可根据学校状况、学生情况调整舞蹈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是从积累到提高的过程,不能贪多求快,应当坚持求稳,利用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对舞蹈样式、地域文化产生感性和理性认识,在组织舞蹈体验、传授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述舞蹈的变迁历史、现实状况以及发展历程,让学生朝着会看、能说、善编、可跳的方向发展,成为具备表演意识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三、结语 在舞蹈教学中,学生表演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是一个重点问题,新时期的舞蹈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舞蹈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素质,培育其洞察力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参与舞蹈表演,并具备良好的舞台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作为教师,要对表演意识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从教法、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田玥 单位:淮安文化艺术学校 中职舞蹈教育篇2 舞感即学生在跳舞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此展示自身的艺术素养。同时,也能在舞感的带动下,提高表演者的感染力,与更多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在新时代下,对于该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舞感的培养,进而满足社会有关艺术的发展需求。 一、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舞感”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彰显舞蹈表演者的舞蹈表演力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肢体语言,富有情感的舞蹈动作能够感染观众,并在展现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使舞者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舞者并不是简单地完成舞蹈的肢体动作,而是在表达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为观众创设情境,并在合适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促使观众了解舞蹈的内涵,还能为观众带去惊艳的视觉享受。此外,在舞者充满情感的表演中,可以引起观众的感悟,并跟着舞者的舞步一起,体会舞蹈作品中蕴含的精髓,但观众所有的感悟、共鸣甚至是其他情感,都需建立在舞蹈表演者“舞感”的基础上。而中职的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舞感,并将舞蹈中蕴含的表现力呈现给观众,进而增强舞蹈作品的效果,使其更具感染力。 (二)保证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传达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含义,具有较强的“灵气”,而舞感正是突出这一特点的关键,如果表演者不能掌握舞感,将会严重影响舞蹈情感的表达。舞者在进行表演时,其对于作品的诠释可以让观众感受舞蹈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并在舞感以及肢体语言的作用下,向观众展现作品的核心内涵。对于舞蹈作品来说,它从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行为,而是作者的情感寄托,更是通过肢体表达作者精神情感的载体。为了从真正意义上诠释舞蹈的内在含义,需掌握与舞蹈有关的专业素养,而舞感也是作品内涵衍生出的舞蹈素养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也是中职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一素养,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会失去舞蹈作品本身的色彩,进而影响观众的感官享受,大大削弱表演效果,更不能实现精神内涵的传达。由此可见,舞感不仅是提高学生舞蹈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更是传达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关键。 (三)中职学生舞感培养现状 舞蹈可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舞者的思想感情、神态、动作韵律以及作品意图,在婉转的音乐中将舞蹈内涵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再加以手部、腿部动作的引导,使观众深切感知舞者的内心世界,使双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近年来,中职舞蹈教学备受社会关注,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方法,在艺术追求、情感宣泄等方面均能够发挥出特有效能。但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在进行舞蹈授课时,仅重视与就业的相关舞蹈元素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的“舞感”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无法利用舞蹈实现自我情感的有效表达,而这类没有情感的舞蹈会严重影响学生最终成绩。这就需要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始终将“舞感”培养作为核心内容,以此凸显出舞蹈教学的价值。而舞感的形成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舞蹈,并生成新的感悟,为学生高难度系数舞蹈技艺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二、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舞感”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舞蹈悟性 学生想要在舞蹈中向观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并体现其中的内涵,就需具有超高的舞蹈悟性,进而将舞蹈内涵准确地传达给观众。而实现这一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表演舞蹈时的动作、神态等,只有做到动作优雅、眉目传神,才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准确地接收舞者想要传达的内在情感。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舞感实现情感的传递,就需舞蹈悟性作为依托。因此,中职舞蹈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学生“悟性”培养的重要性。在训练时,老师可以为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意义的舞蹈作品,并让学生反复观看,首先简要地学习其中的舞蹈动作,使学生大概了解舞蹈内容。其次,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作品赏析,并向其讲述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中心思想。在讲解后,再一次播放舞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者的“情感”变化,如眼神、动作形态等,深层次地了解其中的内涵。最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下,将自己的理解加入舞蹈动作中,完成最终的学习。例如在教授《荞麦花开》时,该舞蹈讲述的是一位彝族姑娘的成长经历,其中包括其幼年、儿童以及少女时期的故事。因此,在了解其舞蹈内容后,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掌握彝族姑娘每一成长阶段的特点,并搭配背景音乐进一步开展舞蹈教学。在练习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此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进而提高舞蹈学习的效果。此外还需引导学生用眼睛向观众表达情感,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经历,传达不同情绪下的眼神,此外,也可以为学生留一项课后任务,即让其自由制定舞蹈主题,并收集相关的舞蹈素材、音乐以及创作背景,独自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并锻炼其创造意识,还能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长,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舞感。 (二)培养学生舞蹈乐感 想要体现出舞蹈的艺术美感,就需依托背景音乐的使用,这也间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老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为了实现学生关于舞感的培养,就需重视音乐的使用。通常来说,学生的舞蹈乐感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感知音乐旋律的能力、感知音乐变化的能力等,老师在培养学生舞感时,可以从以上乐感方面着手。首先,音乐在使用时,由于其特殊性,使其可以不到限制,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感受音乐,并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创设音乐中的情境。例如,在感知音乐前,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创作背景,可以通过讲述,也可以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素材,进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层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并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了解舞蹈乐感的重要作用。其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老师应重视音乐的不同选择,不要局限于舞蹈音乐,而要尽可能渗透不同种类的音乐风格,促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音乐形成自己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在音乐中联想其创作背景,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乐感。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先听音乐再展开舞蹈练习的习惯,以此保证学生能够在舞蹈乐感的基础上完成舞感的学习[1]。 (三)培养学生美感意识 舞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美感意识的提升,进而为学生舞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有关“美感”的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不仅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舞蹈的魅力,还能间接培养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感性认知是舞蹈有效表达的基础,对于这一能力的学习与掌握,需要学生应用自己的舞蹈基础加以创造,开阔自己的理性思维,进而加深对感性认知的理解,在练习和表演中,提升中职学生“舞美”的意识,也会间接培养学生体会美的能力。因此,中职舞蹈专业的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舞感”的理解与学习,就需重视学生美感方面的教学培养,而在此期间,老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其一,需明确舞蹈教学作品的风格,在练习时,老师应深入研究作品的内涵,并在示范动作的举手投足间,理解动作的技巧,并在教学时向学生们讲述,以此促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精准掌握动作语言,进行舞蹈练习时,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感情注入到舞蹈中,并在动作中向观众传达情感。其二,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老师需对每一名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由练习,尽可能将舞蹈熟练掌握,同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能将其完整且流畅的跳出来。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述舞蹈的创作背景,使其在意境中感受舞蹈每一个动作中所蕴含的魅力。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时,老师应让学生感受背景音乐中的豪迈,并根据其停顿、重音以及呈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使学生明确在练习该舞蹈时,应将豪迈的气势展现出来,进而在学习中感受舞蹈的豪放之美。而在教授朝鲜族舞蹈时,老师应重点突出其刚柔之美,以此使学生了解朝鲜族委婉、含蓄的性格。其三,在教学过程中,中职老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其自己去深入挖掘舞蹈中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动作。比如蒙古族舞蹈需尽可能地舒展自己的动作,具有力度雄浑的特点,而朝鲜族舞蹈则在柔婉中蕴含了刚劲如磐石的特性[2]。 (四)培养学生灵活协调 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舞蹈进行评价时,其衡量标准是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但过于规范的动作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且不具备舞蹈应有的“灵气”,无法体现舞蹈教学的意义。因此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象,舞蹈老师就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并帮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体会舞蹈的魅力,明确舞感教学的核心,进而实现学生舞感的培养。而在舞蹈中,想要将其中的韵味以及内涵诠释给观众,是需要舞感进行烘托,同时还需搭配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以此实现舞蹈的内在表达。因此,中职老师在训练学生舞感之前,需重视学生肢体动作的修正。在训练时,要不断地纠正学生的动作,以此锻炼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此外,舞蹈老师还需注重学生动作敏锐力的培养,三者结合,增强舞蹈动作的观赏性。在强化训练中,完成形体练习,进而增加学生形体的可塑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训练时感受舞感,还能使其形体线条更加匀称,为学生美感的提升打下基础,以此增强学生表演舞蹈时的表现力。对此,中职老师应先转变自己对学生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拘泥于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而是帮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其深层内涵,并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灌输舞感相关的知识,进而有助于对学生舞感的培养。同时也需重视学生舞蹈灵活性、协调性的提高。首先,在教学时,需明确学生感官准确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进而保障学生可以在不利于舞蹈的环境下,也能理性地去思考,并完整地将舞蹈呈现给观众。其次,老师要重视学生感官协调性的培养,进而有效降低外在因素对于学生的干扰。例如,很多学生在跳舞时,会因观众反馈回来的不利信息如眼神、评价等,造成严重的舞台事故,不仅会使动作僵硬,甚至还会在舞台上忘记动作,不知所措。最后,加强学生敏锐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训练时,可以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尽快调整与改正。 (五)加强学生舞蹈训练 舞者可以通过肢体实现无声语言的表达,并在表演过程中,欣赏其中蕴含的“美”,因此,学生在练习舞蹈时,需积极利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去表达情感,并在呈现舞蹈的过程中,体会舞蹈蕴含的魅力。而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表演舞蹈时,需要拥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才能将舞蹈完整地诠释出来。同时还需掌握高超的舞蹈技术,进而保证舞蹈表达的有效性,学生不仅需要在课上完成相关的舞蹈练习内容,课下也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增加练习时长,在此期间,掌握每一种情感的表达,以此为基础,跳出能够打动观众的舞蹈。此外,中职舞蹈老师在教学时,也需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同时加强学生舞蹈技能的训练,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舞蹈,搭配合适的音乐,掌握舞感的精髓,将舞蹈中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增强观众的观感效果。中职老师在训练学生基本功时,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新物种的学习与接受能力,以及舞蹈的表现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适合其练习的内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训练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舞蹈老师应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与教学,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评价标准。例如,在对舞蹈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制定教学考核标准时,可以为其安排一支精练版的舞蹈,让其反复练习,对学生进行过程化考核,在考核结束后,老师需规范学生的动作,并培养其眼神交流的能力,在考试的过程中,了解学生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强度。此外,老师还应重视学生肢体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其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形体训练。很多学生具备优秀的舞蹈能力,并掌握多种舞蹈技巧,但在跳舞时,并不能很好地将舞蹈的魅力展现出来,在跳较为豪放的舞蹈时,不够有张力,这也间接说明了舞蹈形体训练的重要性。在教授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时,老师需设计科学的教学安排,并合理规划练习时间,在学生热情不高时,适当地进行休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表演舞蹈时的灵活性以及协调性,美化舞蹈呈现出来的效果,并在培养其舞蹈乐感以及舞蹈悟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关于舞蹈方面的美感意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整体舞感的培养。 作者:刘怡青 单位: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 中职舞蹈教育篇3 舞蹈是一种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艺术,为八大艺术之一,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道具,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礼仪、祭祀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期,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舞蹈作为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个人舞蹈职业发展和素质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多媒体技术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因此,中职舞蹈教师应积极研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中职舞蹈教学中,以保障中职院校舞蹈人才的培养效果,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一、中职舞蹈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中职舞蹈教学之中,进行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共同教育,才能保障中职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与学习发展。但是从中职舞蹈课堂的实际教学现状可见,因中职舞蹈教师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并未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未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依旧在沿用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教学。这就导致中职舞蹈教学的方式十分单一,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得课堂中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只能机械化地记忆知识和舞蹈动作;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障中职学生的舞蹈教育效果。这都是因为中职院校缺乏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使得中职舞蹈教学的效果越来越低下,严重阻碍了中职学生的舞蹈教学健康发展。针对当前的这种舞蹈教学现状,中职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步伐,进行对中职舞蹈教学的教育培训和教学管理,使中职舞蹈教师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使其能够将新课改下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之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舞蹈教学能力,以实现对中职舞蹈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这样一来,即可保障中职学生真正学习到自身发展所需的舞蹈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真正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与高能力的舞蹈人才。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舞蹈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多媒体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相比于传统的中职舞蹈教学方式而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舞蹈知识以各种媒体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降低舞蹈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可保障中职学生专注于舞蹈知识的学习,实现对中职舞蹈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这样即可有效避免中职舞蹈教师运用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使教师能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各种符合学生兴趣和学习需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使中职学生能够快乐与高效地学习舞蹈知识。由此可见,多媒体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中职舞蹈教师应学会及时地反思自己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积极地学习新时代下的新型多媒体技术,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的中职舞蹈教学之中,以保障中职舞蹈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后期的舞蹈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多媒体技术对舞蹈课堂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教学方式,创造艺术氛围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之中,可有效地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艺术氛围,使其能够受到积极的舞蹈氛围的熏陶,积极与主动地学习舞蹈课程知识。由此,从根源上消除因学生对舞蹈知识毫无兴趣,所产生的跟随教师形式化地学习舞蹈知识的不良现象。而是使学生能够通过直接观看多媒体教学视频,切身感受舞蹈学习的意义和乐趣,使学生能够树立学好舞蹈知识的正确信心,自主与深度地学习舞蹈课程知识,不断提高教师对中职舞蹈人才的培养效果。这样一来,中职舞蹈教师就可以通过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中职学生的玩心过重,无法专注于舞蹈学习的不良学习问题。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兴趣,积极地运用自己所学的舞蹈知识开展创编舞蹈等等,使学生能真正将所学的舞蹈知识内化于心,促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健康与长远发展。 (二)优化舞蹈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从中职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可有效优化舞蹈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必单一地运用示范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而是可以使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舞蹈视频,吸引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记录学生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认知自己舞蹈的正确和错误学习行为,使学生能够从舞蹈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师一味地运用单一示范教学方法,学生认为舞蹈学习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中职学生舞蹈学习创新发展,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舞蹈人才。四、中职舞蹈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策略 (一)营造学习舞蹈的氛围 在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舞蹈教学视频,创造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以生动形象的舞蹈教学视频,吸引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产生对舞蹈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之中,促使学生舞蹈学习效率和效果的不断提升。以这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效避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的不良现象,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学习兴趣的驱使下,深度学习课本中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使学生能够练好舞蹈的基本功,为学生后期的舞蹈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中职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不同舞蹈基本功,给予学生相应的舞蹈教学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舞蹈学习和舞蹈表演能力。举例来说,在学习《基训课在高师舞蹈教学中的定位》这节课时,开展对学生素质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素质高低对于舞蹈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接受素质训练。之后,教师应根据初学舞蹈的学生的情况,分为腰和腿的“软”“开”两个部分,开展对学生的舞蹈教学,并为学生制定出不同的素质训练舞蹈教学视频,以保障学生能够真正学好舞蹈基本功课程,促使中职学生朝着更高层次的舞蹈学习方向健康发展。 (二)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对学生的舞蹈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舞蹈学识和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舞蹈学习发展目标,有效避免学生将舞蹈学习的目标定位局限在课本之中的不良学习现象。使中职舞蹈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树立符合自己的舞蹈职业发展目标,使其能够积极地学习不同舞蹈家的优秀舞蹈动作和能力,使其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能力,为中职舞蹈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这样一来,就可以使中职舞蹈学生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地避免中职舞蹈学生在后期步入社会被社会所淘汰的可能,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舞蹈学习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各种优秀的舞蹈知识,加快中职学生舞蹈学习健康发展的步伐。举例来说,在学习《芭蕾基本功训练应遵循的原则》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芭蕾的基本审美和芭蕾礼仪,为学生播放各个舞蹈家的芭蕾舞表演视频,使学生能够被表演所吸引,树立学好芭蕾舞的正确信心,正面和正确地面对舞蹈学习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制作微课视频开展教学 在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微课教学视频,使不同舞蹈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符合自己的不同舞蹈知识,促使班级中学生舞蹈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有效地避免班级中学生舞蹈学习两极分化的不良学习现象。通过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使中职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喜欢上舞蹈学习,积极地向教师提出舞蹈学习问题,不断改善学生舞蹈学习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和表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国家所需的优秀舞蹈人才。举例来说,在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基本概念》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舞蹈学习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不同的微课视频,组织学生在课下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学习舞蹈,在课上让学生各自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见解,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舞蹈课堂的学习主人公,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水平和效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之中,可为学生创建趣味且高效的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中职舞蹈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到多媒体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创新多样化与趣味化的舞蹈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尽情享受舞蹈学习的乐趣,深度学习各种舞蹈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水平,从而促进中职学生舞蹈学习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莉娜.中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9-51. [2]陶璐璐.浅论当前中职专业素质教育中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1-22. [3]柳文杰.浅谈多媒体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4):78-79. 作者:李优 单位:博爱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物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管理 摘 要: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如何发展绿色物流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从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绿色物流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 一、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引导和规划,时下又有许多企业正热衷于建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立体仓库,这无疑会加大物流资本存量。 (二)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一是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二是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三是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破坏生态。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JIT)要远程实施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增加了燃油消耗,带来空气污染、噪声等,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 仓储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表现为: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 二、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一)政府方面 1.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 2.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 3.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 (二)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1.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 2.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 3.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三)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四)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五)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物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究:现代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已经成为新兴重要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把发展绿色物流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加以落实。因此,有必要对现代物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做系统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绿色物流 绿色供应链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降低商品成本,特别是流通成本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62年在美国富有盛名的经济刊物《财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被认为是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文章――《经济的黑暗大陆》,德鲁克先生从传统经济学和现代商业学两个角度,深刻分析了商品成本和价格的构成因素。德鲁克先生认为:商品总成本是由50%的生产成本和50%的流通成本组成。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流通成本对商品整体成本产生的重大影响,在商品经济萌芽和发展之初,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升商品价值,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经济学家将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作为企业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称之为“第一利润源泉”。 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普遍提升,生产成本已得到良好有效的控制,而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研制新产品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长,企业家们不得不开始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此时,德鲁克先生研究发现的商品流通成本占产品总成本50%的观点逐步被工商界认同并接受,人们通过对物流资源的整合运作和物流信息的共享,发现其对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支持越来越大。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而且,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开发的系统,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产生社会效益,当然,其效益有正也有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在其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2)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3)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破坏生态。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 仓储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表现为:(1)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空气。(2)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3)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并影响地下水质;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则污染大气。 二、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至于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与此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要成功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要求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政府方面 首先,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1)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2)限制交通量。(3)控制交通流。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由一个统一的机构集中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2.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2)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3)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3.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 4.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5.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这是21世纪的绿色物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体系是21世纪物流的发展方向,政府、企业、消费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究:企业绿色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绿色物流已经成为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绿色物流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分析了企业绿色物流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1绿色物流的概念和特点 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一书中,对绿色物流进行了严格的定义,指出“绿色物流”是指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绿色物流以实现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力求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1经济与环境并重,追求可持续发展 绿色物流主张将环境管理导入到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加强对物流整个系统环境工作的全面管理。在物流活动中,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更要重视环境的保护,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切实实现绿色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1.2物流行为主体明确,活动覆盖范围广 在我国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物流管理的企业,此外还包括在产品整个流通环节中的制造企业和分销企业,同时还有各级地方政府和物流行政的主管部门等,主体具有鲜明的确定性,只有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才能深入了解物流工作各个环节的必备要求。而且,绿色物流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2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及意义 2.1绿色物流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我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包括绿色物流、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发展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迫切需要。循环经济强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内容,坚持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促进社会经济的在生产活动。 2.2绿色物流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企业成本 传统物流活动在流通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仅增加了物流活动的企业成本,而且活动完成后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绿色物流强调降耗节能,在物流过程中更加注重高效和少污染,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据有关专家分析,产品从投产到销售的过程中,制造加工的时间仅仅占据总时间的10%,而剩下的90%的时间全部用到了信息处理、储运、装卸等流通环节。因此,发展绿色物流为降低企业成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绿色物流从效率和质量方面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有重要作用。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物流活动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流活动方面人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绿色物流应运而生。绿色物流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不断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3绿色物流的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加强环境立法,倡导绿色理念 通过法律对绿色物流进行规范调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通过立法可以约束物流活动中涉及组织和成员的行为。目前,我国与物流活动相关的环境立法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控制、资源的再利用和噪声控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我国绿色物流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只有当这种理念被人们所认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科普、文学艺术和媒体等形式进行全面宣传,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为绿色物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开发先进物流技术,完善绿色物流体系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知识人才,所以必须加强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绿色物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为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和人才动力。 3.3完善消费监督,加强企业自律 在物流活动中,企业和消费者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消费者,应当倡导绿色消费,使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降低到最小。消费者可以依据绿色的消费方式对企业进行监督,看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的环节中,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迫使企业严格自律实行绿色物流管理。 3.4加强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代物流新的发展需求,必须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利用力度。一方面淘汰并建设一批新的基础设施,同时对于那些有利用价值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改造和维修。另一方面,对于公路、铁路、航空等物流配送设备的建设力度也要加强,使交通方式发挥各自应有的运输作用。 4结语 我国物流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贯彻,绿色物流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备要求。现代物流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发挥对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使物流行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物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究:现代物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而且,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开发的系统,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产生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引导和规划,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立体仓库,无疑会加大物流资本存量,与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整个社会效益的目的背道而弛。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在其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②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③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破坏生态。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仓储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表现为:①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空气。②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③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并影响地下水质;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则污染大气。 二、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三、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的相关建议 1.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③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比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2.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3.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等。 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4.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枯竭及自然环境恶化。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这是21世纪的绿色物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物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究:论绿色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摘 要 物流发展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是物流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从企业经营战略、政府政策层次、供应钱链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制定符合绿色物流管理的措施和策略,才能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1 中国物流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中国的物流业取得了巨大发展,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物流体系,高度发达的物流网络正在迅速改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流整体上还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 2 中国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我国的物流业,特别是绿色物流,在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隐患与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缺乏成熟的物流管理体制 我国物流行业虽然建立了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但是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制,不仅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而且在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方面还十分欠缺。 2.2 观念上的差距 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但大家对绿色物流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2.3 物流行业缺少市场竞争力 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3 绿色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进入21世纪,物流行业必将把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在尽力把绿色物流的推广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展绿色环保物流的专项技术研究,促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开发,努力为物流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1 绿色的观念和政策性 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我国要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致力于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布。 3.2 绿色运输 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运载车辆所排放的油料和尾气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而绿色物流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选择合适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克服重复运输,并通过使用清洁燃料和改进内燃机技术,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途中的尾气泄漏,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3.3 绿色仓储 仓储也是物流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集约的仓储设计,能极大地减少运输成本,增加仓储空间。在物流仓储环节,值得注意的是,仓储布局既不可以太紧密,也不能够太松散,而要选取比较适中的仓储布局。同时,仓库的设计和建设也要充分评估周围环境的影响,将环境因素加入仓库设计数据中进行分析,协调环境与物资存放过程的各种摩擦和问题。 3.4 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同样是指采用降低废弃物排放、节约资源的方式对物资进行包装,细分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等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是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2)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3.5 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从环境的角度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和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现代的物流活动必须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再利用。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 4 绿色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方式 4.1 政府和企业携手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首先,政府要起好带头和表率作用,从思想认识上唤醒企业,提高社会和公众的危机意识,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物流模式的良好舆论氛围,并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的固有经营模式和约束条件,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作为企业,也要与政府同舟共济,打破对于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利益的传统错误观念,把目光从企业的短期利益、眼前利益、个人利益投向企业的长期利益、未来利益和集体利益,各个企业之间要树立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减少废物、节约资源。 4.2 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绿色物流涉及到经济生活中的多个行业,政策上也关联到许多部门,为了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和相关产业链条的建立,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由这些部门来主要解决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4.3 重视对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部门设立了专门的物流研究机构或科研项目,但这些工作大都是分散的、独立的。物流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统一协调、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各个有关部门分别按照系统发展的要求开展技术、经济和管理等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我国物流业发展走向健康轨道。 5 总结 绿色物流管理系统是一套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效果的循环管理体系,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套运作体系,面对我国当前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我们只有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一套适合产业持续发展的科学绿色物流管理体系。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多以少数防治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促进和实现其健康心理发展和塑造,而非防治。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构想,为以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确立是规范和鼓励大学生行动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制定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计划要周到。总体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的。此外,总体目标的建立应该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需要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范围。基于这种背景,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可表达为: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强化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目标 在总目标的框架内,高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程制定分目标,包括发展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和矫治性目标三个层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解决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在发展目标价阶段,重点需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出现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和完善人格。适应性目标是指通过高校积极心理性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他们各种社会适应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应性目标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矫治性目标是,在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或疾病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治性目标面向的学生是小众,但其却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成部分之一。 2.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包括积极性原则、价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三个方面。积极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积极的价值观;关注和演技人行的积极方面,发现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心理健康的最直观变现是对幸福的追求、感受和满足,因此幸福是健康的内涵之一,价值性原则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核心价值是健康、和谐、幸福。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多个学科,渗透到德育、美育、体育、智育之中。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系统性、大学生发展环节和过程的系统性、高校环境和氛围与大学生成长关系的系统性。 3.丰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学生消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建立幸福、愉悦、乐观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据有重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相当于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资源;足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格;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总是存在各种潜质和能力,这些潜质和能力有时候需要外界的激发才能发挥出来作用。当外界的激发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或时间时,个体内在的能力和潜力将变为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积极的心理教育来激发。从这个视觉来看,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4.拓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普及带来极其丰富的信息,进而对当前大学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作用。网络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诸多难题,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因此科学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从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倾向、普及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与积极预防,因此大量的网络信息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常用的网络资源有:网络博客、QQ等在线沟通工具、主题论坛、专业网站等。 (2)科学设计教育课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来看,多以矫治和疏导为主,是基于消极心理学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消除障碍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足以达到开发潜能和积极体验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首先,开设《幸福心理学》课程,培养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以及培养他们保持长久幸福的心理状态;其次,开设《积极人格》课程,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最后,开设《潜能开发》课程,大学生潜能开发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 (3)创新活动方式,改进干预策略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式的理论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活动模式的教学。为了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方式上进行拓展,比如开展以下后动:积极心理联想活动、对比心理联想活动、因果联想活动、成功故事讲演活动、快乐体验活动、放飞梦想活动等。打破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式,采用积极干预策略来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再限制在知识教育当中,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受到相当大的关注。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了解学生需求,分析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保证。积极心理学是现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坚韧品质和乐观情绪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就积极心理学进行分析,阐述积极心理学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定义;观念;情绪;意义 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会引发社会当中的各类问题。其中,大学生由于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前列,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更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方面,努力培养现代大学生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保留人性中的真善美品质,努力不要被现阶段社会的不良现象所影响。将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全新理论和正能量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的双向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实行积极心理学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1.营造积极观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旨在发现和发展人性当中的闪光点,这不仅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扬,也是符合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思想。现代人类更多关注在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方面并且寻求解决,是一种消极式的心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则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防,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当中的困难。 2.预防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达到克服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着防范负面情绪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让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通过自身的力量预防和治疗负面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升华教学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希望大学生不要遇到相关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单纯地将这门课程归类到病理式教育当中,对于发展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并不看重。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明白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努力培养大学生本身的优秀品质。这样也就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为目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丰富教学内容的成效。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教育陷入瓶颈。在失去了病例讲解之后就会陷入到没有素材可讲的尴尬境界。而积极心理学能够丰富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入手,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师有物可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单调。 3.拓展教学途径 积极心理学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品质发展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其中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也就达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树立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相反,前者关注人类本身的优良品质,强调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人文情怀,为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全新的诠释,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培养人类本身具有的积极信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念,努力开发大学生本身的优良品质并不断发展。积极面对大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保证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能让大学生有着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是和某种需要满足的情绪并且伴随着愉悦心理的主观体验。对于提高人类积极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都有着显著的成效。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提高应对消极事物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效果,而这也就是一个情绪体验完成的过程。 3.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完善,能够让心里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积极心理学当中的教育理念,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下引导大学生塑造和培养他们本身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时,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和处理能力,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培养层面,即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的能力。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否良好,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整体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就成为现阶段高校乃至教育界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真实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使其各方面得到提升,以期为大学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受到自身贫困心理的干扰,使得他们自身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而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消极心理过于关注,一味地使用修复问题的方式来推动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发展。而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着手,能够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思路和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自身心理困境的实际表现 (一)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以及理性地对自身经济贫困情况进行认知,单纯地认为贫困是一件十分不体面的事情,进而在其心理形成较为消极的心理暗示,加之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自信心缺失,产生严重的心理自卑感,严重的会对自我进行否定[1]。 (二)焦虑心理 现阶段不少贫困大学生都会受到生活费用以及学费的困扰,长时间处在担忧的状态下,他们不仅需要面对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还需要承担经济方面的压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会使他们适应性下降,还会产生一定的迷茫和焦虑。 (三)压抑苦闷 通常,贫困大学生都不太主动和其他人进行交往,加之经济压力较大,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使得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迷茫,进而出现压抑、空虚、烦扰等情况,导致压抑苦闷的情绪出现。这种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困境出现,进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对贫困进行认知 积极心理学充分鼓励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对各类不好的遭遇和问题进行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评价,并使用积极的方式来实现对相应事件的认知。所以,要尽可能地对贫困学生自我认知方式进行改善,完善他们自身的理性想法,进而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良好教育。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让他们真正地接受自身贫困的现实,然后正确对贫困进行认知,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贫困只是短暂的,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改善未来的生活,使贫困真正远离自己,因此贫困学生一定要用正确的眼光来认知贫困。从学校角度来看,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逆境的教育,进而对贫困学生自身的思维认知进行优化,给贫困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正确且理性地对贫困进行认知。然而还需注意的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多地将目光集中在消极的方面上,却没有认识到贫困中存在的教育契机[2]。因此,从教育工作人员方面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贫困遭遇进行认知,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起积极且良好的人际关系 完善且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然后提升他们自身的归属感,进而有效地缓解他们自身的情绪压力,从而使学生各方面水平得到提升。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贫困大学生要积极地融入集体中去,使自身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搞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让自己在交流互动中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真、善、美,使其获得更多的帮助。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良好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帮助,让自身人格性格更加完善,使其心态得到良好优化,为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让贫困学生学会对自我的有效激励 决定贫困大学生个体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掌握了自我激励的能力。在不同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势必会面对一些困难和困境,甚至是更加严重的事件和创伤,这样一来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增加个人负面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下,贫困大学生一定要具备自我鼓励的能力,通过对自身不断且积极的暗示,学会面对困境,提升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自我激励不仅会让个体向着成功迈进,还会化作个体的内在动力,进而为个体提供源源不竭的成长动力。因此,高校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对自身进行激励,制定努力目标,通过自身努力和实践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同时还要相信,困难和贫困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善的。此外,贫困大学生要善于总结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尽可能地对自己进行鼓励,进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 三、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高校一定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视,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端正态度,对自身进行良好的认知,进而推动贫困大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它的提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开阔了视野和提供了方向。合理地、科学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是由当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2000年1月份在其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类心理或行为的发展,通过有效地、不断地激发人的自身积极性从而塑造良好品质,从而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 1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核心理念解析 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悲观人性观转为重视并培养人性的积极观,它并不是以解决和去除人们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为主,而是致力于帮助人们养成或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2]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提倡人的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主张个体主观上以满意的态度去回忆过去,用快乐的心态面对现在并乐观的展望未来的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主观上采取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往往能舒畅心情,排除焦郁,从而易于获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更有耐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从而促进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成功。 1.2 通过对个体自我能力和潜力的挖掘来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它倡导通过对个体自我能力和潜力的挖掘来塑造积极人格特质。具体来说,即在个体自我认识、管理和对生活目标的追求的过程中,来提高个体自身的对外能力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以此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去面对来自生活中外界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1.3 以积极社会环境来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和行为 积极心理学还认为,积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育,例如,当人们遭遇某方面的挫折时,如果父母、教师、同学或朋友能对此提供支持,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相对个体的外界)环境时,将大大有利于个体的积极情感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出发,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处世心态和增加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体验以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管理、导向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自身潜力,以培育其形成积极的、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对于心理健康素养较差的大学生,要致力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和优化发展环境。具体运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深入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采用积极心态体验生活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感同身受,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心态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启发于生活,以培植并养成其积极情绪心理和行为模式。 2.2 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和自身潜力的挖掘,培养其积极人格特质 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导向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在强化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会伴随的激发自身潜力。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挖掘大学生自身潜力,而当强化大学生自身某种现实能力和激发潜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学习方式时,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积极人格特质。 2.3 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情感和行为 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当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在其遭遇挫折或人生低谷时直接的或简介的给予同情并帮助或支持时,学生就最有可能获得积极情感和产生积极行为,从而易于健康成长和实现自我。[3]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打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时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适时接受并及时处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反馈的隐性的或显性的心理健康信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3 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理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开阔了视野和提供了方向。然而由于其理论基础较为单薄,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其应用也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合理、科学地去运用,需要实践的验证。 浅谈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摘要】作为当代新兴的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认为应着重关注于人类自身的积极社会环境、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情绪体验,即人类本身的积极品质。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重要,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心理学方面研究的重要方向,为加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尝试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不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学生心理素质;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何为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塞里格曼则认为:心理科学原本就应有三项历史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加允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由此,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积极观 积极心理学注重于对人本身积极品质的发扬,这不但是对人性的赞美和应有的尊重,更是对人类社会的的理智客观理解。与传统主流的心理学模式过于关注那些当前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的中心主要在积极两个字上,提倡用一种积极的理念和眼光去看待人类本身及社会,改变当前人类本身并没有随着世界物质的日益丰富同时感受到更多的快乐的局面,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1.2幸福观 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研究,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因而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1.3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不但关注心理问题其负性层面,同时注重于引导发掘出个体的潜能,让人能够在不借外力的情况下独立预防和治疗产生的各类相关问题。从个体干预方法的选择来看,积极心理治疗着重于提升个人的积极品质,增强个人的积极力量来应对各种问题。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便是引导病人不断加强累积自身已有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来抵抗解决各种问题,通过利用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倡导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或对问题做出新的解决方法。积极心理治疗是以增强人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对人自身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集中体现。(改) 2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是从研究人白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地激发人白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白己的潜力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注重预防,心理咨询与辅导作为辅助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着重于挖掘出潜藏在那些处于心理困境之中的大学生们身上的积极品质。比如说,一个人因为自身外貌方面的某个部分遭到他人嘲笑而自卑,此时我们可以引导他重点关注到比他本身的外貌更为重要的某些内在优良品质上,如诚实、责任心和善良等;一个苦恼于自己个性较为内向,不擅长处理人际交往的学生往往具有他人所不及的那些深刻且能独立思考的敏锐洞察力。东施效颦的典故众人皆知,大学生如果能够更加注重关注到自身的优良品质,适当忽视掉自身的弱项,就能够极为有效的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着重于对人内在积极品质的发掘,使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塑造良好的心理,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心理辅导与咨询作为一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将对有心理疾病或障碍的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方向应放在通过对积极品质的关注,形成大学生白身完善功能,进而实现有效的预防。 2.2长远发展,确定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目标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对自身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在于个人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观如果有效的在生活质量和外部世界之间进行协调。同时积极心理学得出了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和解释决定了人自身的幸福感而并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决定他们是否觉得幸福的结论。此种结论和一位叫埃利斯的心理学家曾经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颇为相近,在他经过长期临床实验之后,总结概括出三大不合理的观念所共有的特征:第一绝对化的要求,第二过分概括化,第三糟糕至极。由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使大学生对白己所经历的过去事件的清理,认真分析目前的心理状况,确定哪些是由于对过去事件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的,并代之以合理的、恰当的认知理念。这一过程就是重新评价过去,形成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对过去产生满足感,促进其心理健康的过程。 2.3正向关注,致力于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改变传统方法过多关注于对心理疾病和问题的矫治和疏导的情况,更多的注重于培养大学生们身上积极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在关于自我的研究当中曾得出结论,人类的三种需要包括,胜任的需要,自主的需要以及归属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将会有一片光明的前景,个体本身在满足三种需要之后受到内在激励,将充分挖掘出自身潜能并追求更大的挑战。平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和各种各样富有活力的积极活动互相结合,让大学生们发挥自身才能满足他们的胜任需要,对大学生们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满足他们的归属需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平等民主的管理风格满足大学生们的自主需要。当大学生们得到此三类需要后,将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能并且逐渐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保持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2.4课堂实践,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挖掘内在潜能并且形成积极的人类经验。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该努力构建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能够勇敢且愉快地表达自己,以一种开放自由无拘束的姿态融于课堂环境,学生们处于这种课堂环境之下,将体验到被人尊重,和谐愉快且和同伴们快乐着他人的快乐,幸福着彼此的幸福,在经历着幸福感的同时于不知不觉之中悄然改善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浅谈企业投资与财务风险:试论我国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摘要:文章论述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并从财务风险视角对如何发现和化解财务风险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给出了具体的措施。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发现、化解和处理财务风险,微观上有利于所在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国家经济总体上的转型,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投资风险;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低廉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等发展优势,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传统上依靠人口红利、低廉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作为经济引擎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再推行下去。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面临着重大而艰难的转型。对于众多处于产业转型与升级阶段的夕阳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行业等企业而言,企业面临着项目投资、多元化投资等课题;对于高科技等新兴的朝阳产业的企业而言,企业决策者面临着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的课题。以高能耗、高污染等为代价的粗放型的企业,在今后十年内,必须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挖掘潜力;而以低廉劳动力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改革传统上一些低效率、低效益的投资项目。我国企业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唯有加此才能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表面上看,不同的企业会面临具体不同的困难,但无论是传统行业的转型与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展,它们所面临的共同的、最大的困难是企业投资风险。 2 投资与风险概念及特征 投资是指某一经济行为主体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从投资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双重含义:其一是为了获取额外的预期收益或规避风险投入而将资金投入到某一特定的经济活动中,这是广义上的概念;其二是简单的资金投入,即经济主体为保证某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或项目的顺利投产而进行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价值的总和。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类:一为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二为对外扩张,即对外股权、债权支付的现金。投资所得回报应该能补偿:投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为获得不确定投资风险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它也是一种经营风险,通常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有在风险和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下,投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将投资风险定义为在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收益落空或本金损失。投资风险主要来自投资、技术、财务、利息、政治、汇率等诸多因素。本文主要分析财务风险。 3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般而言,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分为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就不同的企业而言,可能千差万别,但就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企业财务风险普遍存在着如下四方面表现:(1)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率高、贷款较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加大了企业财务的负担,减低了偿付能力,提高了财务风险。(2)投资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决策层或管理团队对投资风险认识不够,或对投资项目的认识不够全面,这样往往导致投资无法取得预期的回报,甚至无法收回本金,从而为投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3)资金回收策略不当,主要表现在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或建立较完整的销售体系,采用赊账方式销售,或者为了眼前利益而追回欠款不力,或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两个领域管理脱节导致货物积压严重,这些应收货款和库存比例过高将严重影响所在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4)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企业决策管理层或董事会对于公司股利的分配政策将会影响企业自己来源,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增加财务风险。 如何防范财务风险的形成,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能够从机制上尽早化解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合理控制,这应该是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投资风险中应该承担的工作重点。 3.1 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基础 现代企业的管理必须摆脱早期的人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制度实行制度化管理,从而建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作为越来越复杂的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必须实现组织化运作、体制化管理,才能使企业内部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科学、独立、有效地运行。我国企业应该参照西方现代化企业设置相应的财务风险分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部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集团公司要明确财务风险分析与管理机构与传统的财务处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与职责,使得他们能够职责分明、各司其职。该机构对公司内外部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化解财务风险。 3.2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财务管理的关键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绝大多数企业中财务人员安于记账等日常活动,而缺少财务风险意识和能力,即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其中,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指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 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主要通过某些财务指标现状及变化趋势来识别财务风险,并能够定量评价财务风险状况。主要指标有:现金债务总额比率、资产净利率比、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安全率、现金流量等,此外,还可以采用财务预警模型,如阿尔曼模型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这些常用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方法,并把它们应用于工作实际中才可以尽早发现财务风险并能够准确地度量其风险程度。 浅谈企业投资与财务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研究 摘要:在现在发展急速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平稳甚至超前发展,不仅仅要在投资决策上要有正确的选择,而且,企业的决策者要知道,衡量定夺一个企业的发转状况,一般都是对企业的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企业所投资的项目的前景,二是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状况。这两者之前又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在度量企业的名望与经济的发展方面,要着重分析投资决策的项目的市场前景、运营模式,以及要分析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判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某外贸公司的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状况的数据对比与分析,总结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动态关系,期以能在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上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投资企业 投资决策 财务风险 动态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投资项目运行的风险状况直接由财务风险来体现,而财务风险又直接关系着公司的破产经营状况。由此看来,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是共同依存、密不可分的,两者共同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投资决策时,企业的投资者必须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投资项目的综合情况,如,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以及运营方案,制定科学性、合理性的投资计划。有效投资这不仅仅体现了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促进投资型企业健康的发展;而且,投资决策者的正确投资方案策略,他对市场的敏感度以及准确的预见性,可以表现以及渗入企业员工的思维之中,有利于企业保留现有的优秀人才,吸纳社会上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本文以某外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公司近期投资的项目方案,以及公司的利润状况、资金支出状况进行数据登记,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关系比较,做出动态分析,总结投资过程中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蓝图,以此分析外贸公司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以此贸易公司为社会企业的典型代表,综合现在社会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 二、调查研究结构 通过对外贸公司最近投资项目的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研究调查,总结分析如下动态关系:①财务风险约对投资支出的影响:财务风险约束着企业的投资支出,其中对低成长企业不定约束,对高成长企业更强约束;②投资支出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投资支出对企业财务风险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低成长企业呈现抑制减弱,对高成长企业来说有着更强的抑制作用。 根据以上对外贸企业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分析,我们发现,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的低成长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有不定的约束作用,而对相应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投资支出对低成长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上文动态作用关系的具体分析,我们对该外贸企业的研究做出如下总结: 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 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研究结论分析 结合对外贸公司的调研分析资料,以及在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的研究结论中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两个方面各建立相关的方程式,如下: 投资支出I=a1+η1Rt-1+η2C+η3Qt-1+η4Szzl+η5Pt-1+η6VarLr+η7Size+Tdum+ξ1it 财务风险R=a2+r1It-1+r2L+r3Beta+r4APD+r5VarLr+r6Size+η7Size+Tdum+ξ2it 其中,投资支出的变量计算是[(本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总资产值,而财务风险是期末Z分值的相反数,Z=1.2X1+1.4X2+3.3X3+0.6X4+0.99X5。其中: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 投资风险除了与财务风险R相关意外,还与C、Q、Szzl、P、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C表示现金流量,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上期末总资产;Q表示TobinQ值,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流通股股数*每股股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Szzl表示销售增长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P表示利润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利润总额/期末总资产;VarLr表示销售增长率,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Size表示公司规模,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T表示时间模拟变量。 财务风险与投资支出I相关,还与L、Beta、APD、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L表示期末负债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Beta表示Beta系数,其变量计算方法是公司本年Beta系数,若1年内个股有效的交易观测值个数小于125,则不计算该指标;APD是指平均利润折旧,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净利润+本期折旧)/本期末总资产”过去3年平均值。 由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方程式上,我们还可以看出,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不仅互相有联系,互相影响,其中,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均产生影响。从公司规模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两个方程式的影响来看,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联系更加紧密。 结合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变量方程式,以及影响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我们理解一下变量方程式的意义,可以发现,投资支出在财务的很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企业的现金流量、企业的销售额、企业的利润率,甚至还与企业的规模相关。 结合变量方程式和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解释,从投资支出方面,2010年财务风险Rt-1的回归系数为-0.1571,这个数据的意义是,财务风险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企业投资支出会降低0.1571个单位。由此见证了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通过图1与表1,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决策的当收入大于投入支出时,财务风险也相应降低,从而见证了“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正确性。 四、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互相影响因素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一个项目的投资,必定会加大负债率,这就是为什么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的本质所在。企业项目的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企业决策者在对投资决策制定方案时,必定会引出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如同铁链锁在一起的船只。如果脱离企业投资的项目单独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是确实是可以独立的。但是,企业家在现实的经营中可以发现,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两个环节将面临瘫痪、不能运作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一定要知道,企业内部虽然是明确分为各个部门,但要明白,制度的制定目标只是为了方便对员工的管理。在公司的正常运营方面,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在管理上是互相牵制的。投资支出金额大,企业的负债率必定相应增加,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更明显,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对企业决策者心里上,增加了期望的破产成本,企业的缴税方面就会出现相应的违法“节约”的现象。反之,若企业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控制相应的投资支出,降低了企业因新投入项目产生的负债率,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会越低,企业也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越来越好。 其次,企业的投资项目的支持者——股东,股东是指通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出资并获得公司股权,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他们的利益关系在投资项目中会起到治理作用。为什么说是“治理作用”呢?小编在此简单总结一下:我们要了解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败,股东作为企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损失其实只有一点点,股东在此投资情形下,有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是也有承担公司面临风险的义务,但是,投资失败的大部分责任在企业的决策者身上。此时,企业的债权人在投资决策的失败上,不得不面临员工、股东、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压力,企业控制权在此结果中将面临转移的危险。但是,若企业的决策者投资成功,受益最大的不是企业决策者也不是企业的员工,而是企业的股东。企业投资决策在这种成反比的规律中,提醒企业的决策者在度量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要谨慎考虑投资行为。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按照简单的逻辑思维,企业的投资越大,企业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多,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相应的降低。这种逻辑的思维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企业的投资项目是有成效的投资项目并且在投资运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运营成功。而在运营模式上促成这一优势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企业有效的项目投资,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现金流的波动,促进企业资金周转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因投资新项目而带来的负债,因此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与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同的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也有治理作用。形成这一作用的条件因素也在企业股东身上。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仅仅是持有企业股份而已,很多情况下,企业股东并不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一点点股票比例生存,所以企业股东对于市场项目的投资上,表现出的态度并不积极。若企业过度进行新项目的投资,企业股东在这种突发的投资中会深度缺乏安全感,进而会转移自己身上所属的财产。股东若在人力与财力上不支持决策者的投资决策,那么投资决策将很难进行。这就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治理作用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即上文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结语 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知道,财务风险关系一个企业的负载、税收、利益净值以及风险协调与适应的关系[5]。而从上文中对企业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我们又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也不仅仅只是资金供求单方面的关系。因此,企业决策者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一定要综合分析企业负债、资金运转的情况,以及投资项目的效益、税收以及运转状况。考量各个方面的牵扯的动态关系,以确保投资项目和财务管理的共同发展。 浅谈企业投资与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房地场业不断发展,带来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繁荣,然而面对复杂变幻的市场环境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当今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问题。如何有效地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确保企业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今建筑施工企业正在深入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单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有效防范与管理投资中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投资风险 财务风险 防范与管理 任何一项经济经营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建筑施工行业也不例外,面对持续火爆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建筑施工企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壮大的绝好时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变得失去了理智,盲目地投标、投资、开工建设,殊不知这一过程中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危机。现阶段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内控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内部人员流动大,再加上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面临着极大的财务风险。明确这些风险的类型以及控制的关键点,并采取科学的防范与管理措施,对于控制和规避经济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其收益以及确保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来源与表现 投资风险通常是指因为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够达到预期收益造成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投标风险。现阶段,建筑施工项目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总(分)包人。而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中标而采取不理智的竞标方式,这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例如:低盈利地盲目压低标价,导致企业预期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危险;也有一些企业夸大自身的施工能力,对于业主的技术要求无法达标的情况下仍然盲目投标,即使投标成功,等到后期具体施工中感到力不从心,造成工程建设拖延,甚至出现施工变更现象,增加了企业的施工成本,形成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投标中还有可能遇到一些外界风险,例如:业主支付风险、不可抗力破坏等等。 第二,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投资结构不合理。科学的投资结构体系是相对复杂的,从当前来看很多施工企业都不能创造出一个具有合理方向的投资决策方案,缺乏一套科学有效又简单的投资结构分析方法,无法制定科学的投资方向,各个施工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结构划分不科学等都会造成企业流动资金链断裂,有效资金供应不足等问题,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例如:施工企业由于无法对各施工项目做出科学而又详实的预算,导致某一重点项目,例如:在人力、资金、物资等各种资源的管理与分配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施工中的技术工艺无法达标,出现了工程施工变更或者最后建设的建筑价值折损等等,都会增加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财务负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 第三,项目投资后企业内控管理不严格。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完成后,就将全部的精力与注意力转移到所投建的工程项目上,从而轻视或忽视了企业内部经营的成本控制,事实上一个积极、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对于规避企业投资风险,转移投资债务压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支持作用,忽视了内控管理,就等于加重了企业投资风险的对企业的损害程度。 二、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策略 1、完善投标报价管理,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论证 建筑施工企业在尚未进行投标前要进行细致、周全的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对工程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详细调查;另一方面要对招投标文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要熟知其中的具体条款内容,通过需要参照自身的条件,对自身能否承担这个工程项目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全面顾及以上方面的调查研究之后,再来决定能否参与投标,避免盲目压低价格投标的不理智行为。 报价过程中也要做好预测分析工作,技术无法规划出最标准的标价,也要尽可能将更多的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例如:图纸设计变更、施工原料价格的上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等等,要为报价抵抗风险留有余地,避免以无限制降低报价来换取中标的现象发生,以此来防范项目投资中的财务风险。 2、积极提高与改进对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析方法 一个科学的投资风险分析法在规避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收益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对投资是否安全做出评价。全面预测投资项目可能会出现的变化,并做好最大变化限度的准备,明确投资项目风险抵抗能力,可以用期望利润去表示预期的盈利能力,利润方差来评判风险大小,再将项目风险纳入决策范围内,参照风险程度来选取折算率以及贴现率以此来衡量净产值。其次,根据年度入账现金数额、投资回报率等标准来决定投资项目。如果是多期投资项目则要通过实物期权法来科学评价投资项目,以此来正确把握投资时机。同时还对企业自己的实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风险值模型来对风险加以评估,大力控制损失点。 3、加强内控制度,抵抗财务风险 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在确立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对自身已有的业务流程从整体上加以梳理,梳理当前的经营施工中都有哪些具体任务,在执行这些任务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风险,这些风险是否会给企业的经济收益带来影响以及多大影响,每一类风险的类型以及对应的有效规避措施,已有的制度规范能否有效控制这些工作落实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后再来积极调整当前的内控制度,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确保被调整与完善后的内控制度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控制系统,覆盖全面、具有实用性与科学性,并能够被有效执行运转。 浅谈企业投资与财务风险:企业对外投资的财务风险与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市场情况越来越复杂,很多企业为了增加收益,纷纷进行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一定自带风险,尤其财务风险最易出现,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应对风险体系,很可能不仅不能创收,反而造成巨大亏损。本文就企业对外投资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因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投资;财务风险;措施 一、投资易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1.企业决策失误导致财务风险 很多企业因为自身的管理存在问题,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财务信息失真,导致无法给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地信息,使得一些投资决策不准确,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对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分析,并且没有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甚至对被投资单位的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导致项目风险过大,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压力。 2.企业过度举债投资导致财务风险 很多企业为了高回报,采用举债投资的方式。这种方式企业可以使用,但一定要谨慎小心。一些企业没有完善的项目评估系统,只看到了项目的收益,没有重视项目带来的风险,更没有衡量风险与收益,所以,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带给企业毁灭性的打击。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某些高回报的项目,借款数量超过了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偿还能力,一旦项目出现一些问题,企业的资金很难进行周转,带给企业的压力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举债投资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信誉,如果某次投资项目完成后,没有及时还款,就会影响企业今后的再借款能力。 3.市场风险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在市场活动中,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重大损失。通常,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有(1)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是影响企业财务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数量紧缺,就会让企业的投资项目迟迟不能投产,使得企业原本占优势的新技术就可能变为旧技术,不能抢占市场的先机。(2)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资源的有限,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投资项目如果犹豫不果断,很可能就被别人抢走。 4.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如果没有对被投资单位进行充分了解,那投资行为就是盲目的。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直接关系到投资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良好,内用管理质量过硬,那么投资企业就会取得较高的收益。如果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不理想,甚至资金链都存在问题,就会带给投资单位很大的压力,甚至直接影响到投资单位的财务,带来财务风险。如果被投资单位在受投资阶段突然解散或破产,那么投资单位就不能获得投资收益,只能参与被投资单位的剩余财产分配。 5.利率变动带来财务风险 利率变动是企业无法改变的,它会带给企业潜在的利润及现金流量影响,尤其是对外投资的企业,受利率的影响更大。通常,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即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带给企业的风险越大。例如企业投资债券,虽然到期时企业可以收获本金和利息,但是如果在到期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时,对企业来说不仅没有增加收益,反而浪费了资金的时间成本。 二、企业对外投资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可行性分析系统 企业对外的投资项目应当是经过详细的评估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决定的。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企业上下部门的集体配合,财务部门要提供真实有效地财务信息,销售部门要提供市场状况等。对对外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师企业弱化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投资效益,降低决策失误。 2.企业必须要强化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因此,不管风险来自何处,企业都要做好财务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仅只是做好风险的事后分析与总结,还要加强事前预测能力和事中控制能力。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避免过度举债投资,以免带给企业的信誉和信用带来风险。 3.企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当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决策,不能将眼光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投资的风险程度和企业的长久效益。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结合企业状况,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来减轻风险或者直接规避风险。根据目前的外部环境来看,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企业可以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合在企业文化中,从而提高风险防范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4.对外投资要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 企业的对外投资不能是盲目的,项目选择也不能只看利益不看自身实力。所以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切记不能将企业的所有精力只放在一个项目上,否则,一旦项目失败,带给企业的损失就无法弥补。所以,企业应当根据不同投资项目收益之间的关系,将多种投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不降低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将风险分散,降到最低。这样,即使某个项目出现问题,其损失也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这种多元的投资,虽然使得企业的资金分散到各个项目,但是在市场潜在风险过多的今天,是一种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法,如果企业将资金集中于一个项目,那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如果财务管理不善,还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增加企业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三、结语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企业的对外投资一定会伴随着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在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前,一定要将可预见的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否则投资不仅不会带来收益,严重的还会使得企业破产。对外投资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企业只有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作者:田琳琳 单位: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营业部 浅谈企业投资与财务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中,对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以及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治理效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对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中,分析了投资企业现金流分布状况对企业破产概率产生的影响以及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对企业有效投资动力产生的影响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存在的动态作用关系进行了梳理;另外,提出具体降低企业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为同业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投资企业;投资决策;财务风险;动态关系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财务风险将客观地决定企业项目投资后的总体风险状况,因而也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公司投资行为与财务风险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是投资效率的一种刻画,也是投资科学性的一种度量。因此,通过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并且可以深入地揭示企业投资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相应指导,同时对促进投资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1.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 基于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探讨,最早源于MM理论①下的企业界人士对投融资关系的探讨。最初,人们认为在一个机制完善的市场下,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是可以相互独立的[1],此时,人们并不以为财务风险为核心下的融资变量会与投资决策产生多少关联。但是,随着现代企业以及各种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人们越发意识到所谓的“相互独立”的论点,似乎没有考虑到其诸多不完善的因素,特别是对企业破产因素的考量。因为,企业投资的行为会加大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企业负债率的增大,随之会出现递增的破产风险,进而产生和增加期望的破产成本,最后对负债提供的税收节约产生相应的抵减效应[2]。此种作用机制下,财务风险会逐渐减少企业的期望价值,另外,这种作用机制下还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曲线呈上升趋势,由此而对企业的投资项目价值以及投资资金成本产生一定的负向作用关系。基于这个角度下的综合因素考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会产生相应的抑制作用。 2.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治理效应 通常,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是否进行投资,更多取决于财务风险对投资收益的权衡。这里的权衡更多是基于谓权衡理论②下,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最佳的资本结构[3]。 通常,企业的股东对存量的财务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即便后期投资失败,股东也只会产生较少的损失,因其投资失败的大部分的成本都由债权人承担,反之若决策的项目投资成功,股东则可以从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因此,一些企业出现股东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而相对于低成长的企业,存量财务风险则会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效应,因为,此时企业存量财务风险越高,企业的控制权转移的压力就会越大,此种作用下公司的投资行为就会相对更加谨慎,起到对财务风险的约束,从而形成一定的“治理效应”。 但是,现代企业的“理论③”则认为,在以典型杠杆经营的众多投资企业里,投资决策往往并不能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特征[4]。主要表现在:以杠杆经营的企业里,进行任意项目投资都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此时,如果企业投资后财务风险得到下降,股东此时则会认为原有债权人在投资过程中无偿的瓜分了他们的一部分收益,因此,这就是很多投资企业为什么会面临投资不足现象,且存量破产风险越高的投资项目,股东认为财富收益被原债权人瓜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企业投资不足现象越来越典型。反之,企业投资后的财务风险上升,股东则会以为原债权人在没有索取企业额外利息费用的情形下为企业分担了超额的投资风险成本,企业股东此时往往会产生过度投资的问题。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1.企业现金流分布状况对企业破产概率产生的影响 当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投资的同时,企业投资行为也会对财务风险产生重要的作用[5]。基于财务风险本身而言,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这个观点下,企业的投资支出越多则企业的经营收入就会越高,而此时的企业则具有更低的财务风险。然而,基于现代企业的资本预算决策研究则对该观点进行了启迪性得思考。在该定义中,破产被认为是企业现金流无法履行债务责任情况下而出现的状况[6],该观点下认为企业破产概率的高低最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基于此,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行为对其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资金波动状况相机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加大企业的投资则会影响和降低其财务亏空的风险。企业进行颇有成效的投资,也将有助于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波动,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强化企业的负债能力。 2.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对企业有效投资动力产生的影响 在以杠杆经营条件下的众多投资企业,一旦企业内部出现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势必就会减少企业有效的投资动力。总之,在企业低成长情形下,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下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作用,而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占到主导地位,此时,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不会降低其财务风险,反而加大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存在的动态作用关系 综上,财务风险与投资决策以及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和阐述下,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会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第一,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基于高成长的现资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会导致股东投资不足现象,反之财务风险的增大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而在低成长企业中,由于出现过度投资问题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则会相对减弱,而由相机治理效应的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又会增强;第三,企业投资支出会通过收益效应降低其财务风险。 1.过度投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减弱 企业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问题的存在,将会对投资债权人以及企业股东收益造成损失。同时,企业投资决策对股东收益和企业债务价值产生不同影响时,就会发生利益冲突,最直接可以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加剧财务风险,由于企业在遭遇财务困境时,即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负,企业股东仍可能从企业的高风险投资中进行获利,即存在“过度投资问题”[7];因而要规避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企业投资支出的作用就会提升。而权衡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会有所增强;财务风险成本的存在也能有助于控制企业投资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杠杆水平的差异。 2.相机治理效应影响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增强 权衡理论的核心是使得企业获取最佳的资本结构。而最佳资本结构则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债务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水平的控制,而企业债务的成本收益则会驱使低负债企业提高杠杆比例、高负债企业降低杠杆比例;因此,企业对其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相机治理效应,进一步使其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强。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运行的高效管理目标就是控制好企业的财务杠杆比例。在权衡理论中,企业的负债比例变化是对举债利弊进行权衡的结果[8],因此,在一定的投资机会下,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杠杆比例,同时该类型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力也越明显。 3.投资支出可以通过收入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投资支出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对众多以杠杆经营的投资企业来说,只要企业通过投资决策进行投资支出就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给企业带来收入,因此,企业通过投资决策带来的投资支出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通过不断的收入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应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要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和收益相统一。因为,财务风险和投资收益是呈正比的,企业的投资决策要权衡好收益和风险的依存关系。 其次,作为杠杆类投资企业其自身的负债要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相适应。只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下,才能使企业的投资行为更具灵活性。再次,投资企业应做好负债与资产结构以及债权人的相配合。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负债情况、比例,以及要不断对其自身资本结构以及债权人抵偿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 总之企业进行投资支出要结合企业实际决策,唯此才能更好地运用财务杠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 四、企业投资行为中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1.对企业现金流量及波动状况进行管理降低财务亏空的风险 企业的投资决策会不断加大对其现金流的均值以及方差带来后续的影响,从而改变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力。企业富有成效的投资决策下,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与优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期望的经营收入,并能控制好企业现金流量波动的幅度,从而改变企业未来的破产概率以及降低企业可能带来的财务亏空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2.对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促进控制公司整体收入产生波动的作用 多元化投资能够起到控制公司整体收入波动的作用,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多元化投资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分散财务风险。现代金融理论普遍认为[9],投资的两项以上的资产收益之间只要呈现出不为1的相关系数,其多元投资或者投资组合的风险就会降低。实行多元化的投资除了避免投资单一项目造成全面亏损的风险;另外,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投资企业可以寻找共同投资的合作单位,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行投资风险的分散,避免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五、总结 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资金供求关系,而且是基于负债、税收、利益净值以及风险协调与适应的关系[10]。因此,在认识投资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应当超脱于当前,金融学、资金流学说的理论束缚,从金融市场大格局下:基于不完善因素角度,如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进行深入挖掘这些因素的关联作用和关系,从而确保丰富的相关理论为现资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财务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园林专业论文:教学改革园林专业论文 一、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高职园林专业在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还比较多样,所以要进行详细分析,这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设置没有得到合理化的呈现,当前还有诸多的高校在园林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是采取传统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基础课等层面都是自成体系,没有将重点得到突出,教学的内容也存在着重复的现象,由于内容的分工没有明确化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最为主要的是不能有效达到实际教学效果。第二,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有机的结合,从当前的培养计划来看是培养从事园林植物以及规划设计和施工的中等技术科员,但在实际中比较需要的还是能够在基础生产服务以及技术管理的工作者。所以这就会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学生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的难题。第三,园林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效果不是很好,首先在实际教学的方式上比较单一化,对知识只是强化某一方面,这样学生在短期内对知识掌握的效果显著,但也比较容易使得学生的思维产生固化,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不能灵活的展现。再有是在科学的考核方式上以及标准层面较为缺乏,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第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些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目标并不是很明确,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相对较差,敷衍态度比较严重。在职业的素养和个人的修养层面没有得到匹配,当前我国的各个行业的竞争压力都相对比较大,园林设计过程中通常是对实践操作比较重视,但在学生的个人修养层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于综合素质中的个人修养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施园林设计过程中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比较重要,所以要在这一层面得以重视。 二、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探究 第一,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改革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要能够对教师的资源能够充分保障,这是将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对园林专业教师的校内培训和校外进修得以有效结合,尽快将现任的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充分将校内的现有师资得以充分利用,对其实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可以派专业的园林专业的教师在园林企业当中进行锻炼,或者是聘请有着丰富经验的园林专家进行到校开展讲座。第二,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目标设计要能够优化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的目标要能够确定,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来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能够按照职业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能按照园林景观设计员的要求,从业务接待以及咨询洽谈等方面加以制定。而在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目标方面要以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同时进一步的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第三,高职园林专业的老师要和园林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施工实习前可与园林施工单位提前联系并选择较为合适的施工场地,对相关的施工资料尽可能的借阅,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来选取具体的施工项目。从具体的施工步骤来说,主要是要能够先进行现场的参观,通过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对学生讲解园林施工现场的感性知识,例如对现场的地形地貌以及施工条件等要能够有相应的了解。然后就是进行课堂讨论再接着进行具体的讲授,主要是讲述园林种植工程的意义和特征。接着是实施现场实习,结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现场的实施,将施工的程序以及操作的方法等都要能合理化的实施。第四,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考核方式也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构建以个人实践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当前的考核是以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实践考核没有重视,所以要能够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实践考核,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性的教学课程通过单位为考核方式,将平时的表现以及理论和实践等得到有机结合,这样在考核的效果上将会有突出的体现。另外可举办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对散式实习和聚式实习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这样对教学的效果上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第五,对高职园林专业极爱哦学的改革还要能够将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得到融合,通过对典型的园林建设项目的解剖,来引导学生对招投标以及设计等过程加以了解。另外在现场教学方面要能够将课堂放置在具体的施工现场当中对于园林树木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等都可实施现场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要能够从多方面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园林工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整体改革的目标上要能够坚持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和技能化的方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设计技能,为其就业提供有利条件。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梅涛 李艳萍 刘洋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园林专业论文:实践教学中职园林专业论文 一、中职学校园林专业的概况 随着当今经济的腾飞,城市乃至城镇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人们对于城市和城镇建设的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建设生态城市一直是全国各类城市努力的目标,因此,全力打造适宜人文居住的环境成为城市建设的必要的需求。所以,与园林绿化相关的专业人才就越来越受欢迎,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有比较好的就业市场。为此,在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大批的中职园林专业的学生已经是势在必行。中职园林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园林种植实践能力,将他们打造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承担起城镇园林绿化的重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中职类院校都是面对初中毕业生进行招生,尤其是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不够好,因此,薄弱的文化基础,不够良好的学习态度,都严重影响其审美能力的水准。而且,踏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怀着失败者的心态的,因此,为了能够改变命运,他们选择了学习一项职业技能,他们往往对于职业技能的教育,是怀着急切的期待的。因此,如果中职的教师仍然照本宣科,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中职园林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切合学生实际水平,设定新的教学计划 现在的多数中职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不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还是不差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技能作为重点培养。授课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逐个章节逐一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两类内容,而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关注本地区的园林工程特点,在综合采用其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合理扩充施工细节上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园林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紧密,也确保学生学习到最实用的贴合实际的知识,从而培养出学生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课开设前,授课者要充分斟酌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把一些重复交叉的部分做好整理,合理有效分配课时。此外,对实践技能进行实地训练是必要的。例如,为学生提供园林场所的实习环境,通过实践学会识别花卉和苗木,或者利用校园园林为学生提供学会育苗、移栽、扦插、嫁接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机会。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课的课时比重要进一步加大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多数学校还是偏重于前者。其实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是理论知识能否灵活掌握的强有力的支撑与补充。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展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只有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的工作岗位。实践证明,在课时安排时,实践课占总课时三分之一以上是比较合理的安排。 (三)改变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辅,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能独立探究问题的答案。此外,要为学生提供仿真性实习的机会,为学生营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环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更多园林植物的养护方法,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将来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奠定基础。 (四)利用学校校园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园林专业的理论知识毋庸置疑是学习的基础,而实习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园林专业的好机会。学校可以引导园林专业学生自觉担负起校园绿化养护工作。利用成立一些绿化兴趣小组,植物养护社团,平时负担学校花草树木的养护工作。让学生看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增加大家的成就感。教师也可以此对学生做出水平评定,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出准确定位。 (五)改变传统考核办法,利用技能考核进行评价 改变原来传统教学模式的笔试考核方式,将考核的重心由考试向实践技能的考核转变,并可以不断完善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可以通过园林专业的技能大赛,对学生的插花、水培、盆栽等园林设计和养护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并正式记入成绩档案。另外,学校应该和劳动部门联合,多为学生提供获取社会承认的资格证书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结合点,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而且能够强有力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更好地驾驭工作岗位,为社会服务。 作者:左明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 园林专业论文: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一、琼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 1.琼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选择 (1)海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 海南高校风景园林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有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四大类课程,各高校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总的来说,农学特色更为突出,艺术类特色较弱,工学类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重视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强,当前发展较快,也最受学生欢迎。以海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从海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2级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可以看出,公共基础课712学时,占总学分的31.3%,所占比例最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之比为8.5比1.5,理论教学比重大,实践比重小,与省内教学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的侧重点方面有明显区别。 (2)台湾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台湾地域空间的限制,当地大学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小,景观教育师资相对匮乏。往往一些知名的教授在不同的院校兼职,因此台湾高校风景园林教学课程体系大致雷同,形成比较一致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虽然不同的学院和院系都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但各自课程体系的差别并不明显。文章选取办学早,与大陆合作交往紧密的东海大学2013年各年级下学期课程表为例。 2.琼台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选择的相同点 (1)理论课程设置理论课程设置 在低年级阶段,是专业通识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基本修养是教学的主线,培养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使其掌握设计的基本规律与过程。两地都开设的理论课程基本相同,主要有园林史、生态学、风景园林概论、风景园林规划理论、测量学、透视学、园林植物学和造型设计基础等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基本相同,个别课程有所不同。如,海南大学开设素描、色彩和园林设计初步三门课程以完成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相对具体些;东海大学开设基本设计这一门课程以完成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整合性较高。 (2)实践课程设置两地 在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阶段,都力求紧扣专业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使学生充分掌握风景园林设计能力与工程技能,形成以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教学以实验基地平台为依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程实验实践能力。两地都开设的核心实践课程基本相同,主要有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种植设计、园林工程、建筑材料等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基本相同,与基础理论课程相同,台湾高校实践课程整合性较高,海南高校趋于内容模块教学。 (3)专业实习安排两地高校 在风景园林专业实习阶段,都侧重学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具有综合性与实际性,同时加入各种社会实习的环节,增加学生与设计行业接触的机会,使其参与实际项目实践。两地高校设置的社会实践及综合实习都是为了将学生推向行业、推向社会,对该专业领域最前沿的实践活动有着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设置的课程主要有社会实践、岛内外实践、景观专业实务、校外实习等。 3.琼台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选择的不同点 尽管两地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的相同点,但是由于所处背景的差异,两地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地方。 (1)公共课程设置的不同点 海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程有8门,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台湾高校公共课程有语文、英文、历史、体育等,与海南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相比,其公共课程少2~3门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没有被纳入台湾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比较特别的是,台湾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通识学分达到3分的资讯教育。最大的不同还是台湾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从一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这一点与大陆高校的园林或相关专业教育截然不同。台湾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并没有给学生更为宽泛的大学基础教育,只是在专业教育范围内,进行较为专门和严格的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训练。 (2)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点 台湾高校景观专业课程在类别上多侧重于都市景观、景观与资源评估、休闲游憩、环境与生态及环境心理、行为与伦理研究。在相关研究议题方面,则应用多于方法研究,而方法研究又多于理论的探讨。学校各景观研究所偏重的研究类型重复性较高,无法突显出各研究所的特色及研究方向。具体课程设置上,数位景观与模拟、地理资讯系统、遥测学与空间判读等课程反映出其在园林技术应用上与欧美国家成熟的风景园林教育接轨;开设的环境经济学、游憩统计学、环境影响评估和土地使用计划等课程反映出其景观研究体系健全,重视规划内容的教学;开设的结构理论课程课时量更大。而海南高校仅开设工程力学选修课程,对结构内容涉及较少。这些都反映台湾高校景观教育研究性较高,学科体系较成熟。海南高校课程设置模块性更强,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四大模块基本覆盖了主体课程;也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但从强度和深度来说不如台湾高校;开设了模型制作、风景画写生技法、马克彩铅快速表现技法和水彩表现技法等选修课程,反映出对手工表现要求较高,手绘技巧的要求也更加全面。 4.对海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1)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建构定位和分工至关重要 海南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建构确立,4所高校开办学士教育,2所高校开办高职高专教育;各自定位基本形成,2所高校学士教育定位于农学,海南大学兼有工学和农学,1所高校学士教育定位于艺术学。但在专业分工的角色上没有统一规划与配对,没有建立良好的体系分工及配套的发展。尚未建立省一级的风景园林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设置和配套资源。 (2)风景园林专业科系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 一个新专业科系的产生,有着不同的演变与发展历程,但其仍有脉络可循。台湾景观专业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依循了课程—课程群—组—独立科系—直属科系(研究所)—跨系的院级整合的发展模式。海南风景园林教育专业科系建立经过完整渐进发展模式的只有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三亚学院的风景园林教育专业尚属第四阶段的独立科系,海口经济学院的风景园林教育仅属于风景园林教学组的阶段。从整体而言,专业科系建立还不完善,需要借鉴经验,整合资源,逐步健全。 (3)课程体系突出特点 台湾高校景观学教育强化景观设计课程的核心地位,构成了台湾高校景观学的实质内涵。其高校以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景观专业的实际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并且灌输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规划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景观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体系。但是,由于台湾大学景观学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比较狭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围绕景观设计进行设置,造成景观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与相关的园艺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等联系不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也相对狭小。海南高校风景园林教育课程体系延续了大陆高校的建立模式,特别是海南大学,四大课程模块构成体系,课程领域更为宽泛,专业学习内容更为庞杂,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综合。但是,除海南大学以外的几所高校由于受限于教育资源,课程体系不尽完善,或过于侧重农学或过于侧重艺术学。 (4)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适当 辅仁大学陈文锦博士谈道:“台湾景观教育在大学以下乃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在研究所则另有不同的教学定位。故在不同教学层次及目标下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但理论与实务仍未兼顾,造成毕业学生就业的问题,与专业实际需求落差。”这反映出台湾高校景观教育存在理论与实务课程没有兼顾的问题。专业课的设置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海南高校中,因办学层次定位不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课程所占总课程的比重不同。海南大学定位于教学研究性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课程比重轻;其余高校为教学性高校,且多为应用型高校,实践课程比重应提高到适当比例,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琼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资源的比较 琼台两地高校风景园林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从办学条件来说,两地高校情况相似,都是民办公办兼有,教学水平高低兼有,不能一概而论。从师资条件来看,台湾景观教育师资来源更为丰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教师进修机制相对完善,海南高校风景园林教育师资引进较为困难,教育团队实力较弱,学缘结构不尽合理,教师进修也相对困难,缺少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实践技能的机会。 三、琼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特色的比较 两地风景园林专业教学都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教学。海南和台湾的高校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意识到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都能够比较好地将不同专业团队的运作和跨领域专业进行适当的整合,从而在研究方面更好地利用资源,展示特色。台湾高校重视实践教学,从教学设计模式到组织落实和成果形成,都力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海南的高校大力探索专业实践教学,在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的同时,利用社会实践、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在生产结合、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工作。总的来说,琼台两地高校风景园林教学特色不同,甚至是各校各具特色。两地高校都重视实践教学、生态教育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具体方式方法不尽相同。 作者:张祥永 于鲸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美术学院 园林专业论文: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建设 一、专业培养方案 学校于2013年4月集中修订了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在《方案》中针对风景园林专业,这样描述“培养具备园林、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各类绿地设计、景观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综合分析、协调解决城市景观建设问题的能力和景观专业设计、管理方面的基本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建设建议 在《2012级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形成了现有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景观行业里面,存在着大量的效果图公司及各种中介公司,它们为景观设计方案提供效果图出图等服务。由于这种与原有设计方案存在脱节的二次加工,往往不能完全表达出设计人员的想法。在新常态经济的影响下,可以预想到,行业对未来的景观设计人员要求必将更加严格,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重新制定,专业课程建设也得做出对应的调整。 1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非研究型人才。考虑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设置风景园林课程结构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其中必修40.5学分,选修96学分;②专业基础课,其中必修43学分,选修17学分;③专业课,其中包括必修28.5学分,选修13学分;④集中实践40学分) 2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设计软件的课程只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即CAD。但是在工作中,对软件操作技能的要求很高,因此建议增加Photoshop、skechup、lumion、3dmax渲染等课程,以及增加最新软件BIM的课程教学,为未来行业输送好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增加了专业设计软件类的课程,就得相应减少其他课程的学时数。首先可以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具体如下:48学时的《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1)》与32学时的《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2)》整合为一门64学时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32学时的《中国园林史》与48课时的《西方园林史》整合为64学时的中外园林史。此外,在学时分配上要做一定的调整,有别于研究型院校,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制图综合训练、美术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设计、园林设计3~6课程设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区与公园认识、园林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三、小结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咬合市场需求,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输外,更应该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建设方面应该整合现有理论课程,该取缔的就取缔,该合并的就合并。职业技能训练方面,保留现有课程类别,但是把所谓的“课程设计”、“大作业”整合到对应的设计课程中;此外增加专业设计软件培训课程,以适应未来的行业人员需求。 作者:李莎 周津吟 阙怡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园林专业论文:高校园林专业论文 一、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 (一)园林专业教学理念落后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高校的园林专业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园林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例如由于很多高校开设园林专业的时间较短,园林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根本就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园林专业教学工作,这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了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备园林苗木生产、园林规划、园林施工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很多高校园林专业一般为三年制或者五年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在加上有些高校园林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园林专业学生在园林绿化方面以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能力方面不如园艺专业学生,在园林规划与施工能力方面不如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三)园林专业教学方法落后 先进的园林专业教育方法是提高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园林专业教育方法还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来园林专业教学内容就十分枯燥,在加上一些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很多高校园林专业教学还是以“填鸭式”、“板书式”教学方法为主,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园林专业实训基地不完善,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使教学工作者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园林专业教学考核方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致使园林教学工作者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到目前为止,很多高校的园林专业教学考核还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这样这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在平常学习不用心,而是在临近考试的几天突击一下,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使教学工作者真实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园林专业教学,不利于园林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五)园林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偏低 高素质的园林专业教师队伍是提高园林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偏低,无法满足新时期园林专业教学的要求,影响了园林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有些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开设时间比较短,再加上学校领导的重视度偏低,使得高校园林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园林专业教学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园林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有一些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偏低,对待园林教学工作马马虎虎,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专业教学效果。 二、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 我国社会的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数量、质量以及类型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校园林专业教育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园林事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园林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利用新及时不断更新园林专业内容,既是遵循园林专业教学规律的一种崭新方式,同时也是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有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园林专业人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高效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促使教学工作者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的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 (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加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高效园林专业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而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展能够使园林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够有效拓宽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环节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加强园林专业教育的重视 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工作者应该要加强园林专业教育的重视,首先高校教学工作者应该要制定各种园林专业教学方面的政策,这样能够给高校园林专业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其次,高校教学工作者还应该给园林专业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资支持,提供必要的园林专业教学设备,加强园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这样有利于推动园林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高校园林教学工作者还应该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着学生开展园林专业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水平。 (二)明确培养目标,合理配置教材内容 园林专业要培养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与应用,城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园林教学工作者应该要进一步明确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园林专业教材内容。例如园林教学工作者应该将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管理等作为园林专业核心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林学、建筑学、设计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技术。 (三)积极创新园林专业教学方法 只有不断创新园林专业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水平,因此各大高校应该要根据学校园林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园林专业教学方法。首先,高校园林专业教学工作者应该要加强实践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把社会当成个大的实验室,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直观地专业知识,同时高校还应该要加强与相关机构联系,如其它高等院校以及植物园、园林局、城市规划局、设计院等,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其次,园林专业教师还应该要加强小组互动教学法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将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引导这些小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学工作者应该要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理论考核的应用,这样能够督促学生掌握丰富的园林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园林教学工作者还应该要加强实践考核方法的应用,将学生的实训成绩纳入到考核体系,这样能够使学生认真的对待园林专业实训,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园林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高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园林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该要通过社会招聘、学校招聘等招聘渠道招聘一批高素质的园林专业教育人才,这样可以有效缓解高校园林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压力。其次,高校还应该要加强园林专业教学教师培训,学校可设立园林科学研究所,给教师提供调查研究的实践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为高校园林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园林专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园林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学工作者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园林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同时高校还应该要加强园林专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园林专业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技能水平,这样才能为提高高校园林专业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洁喻欣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园林专业论文:体验式教学园林专业论文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园林专业《园林花卉》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教学目标 《园林花卉》课程是高职园林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在植物学、生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园林中花卉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生长与发育、与环境因子关系、栽培设施、繁殖与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等的一门学科。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植和园林植物养护打下坚实基础,是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在目标设计上,主要把握以下3点:一是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是探索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途径。《园林花卉》课程的体验式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主体,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特征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一目标要求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理论体系的逻辑关系为中心。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时,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都应该围绕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2调整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根据园林专业特点及《园林花卉》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制订课程标准,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减少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用的比重。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铺路,本着实用、管用、够用为原则,压缩、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突出园林花卉栽培技术的实用性。实践教学内容方面,根据花卉生产岗位群的专业能力要求以及园林花卉工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对学生应当掌握的花卉生产基本技能进行重新择优选择、提炼、组合,制作成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教学任务模块。把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教学内容力争做到紧贴生产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学生进行技术分步讲解。确保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从生疏到准确,从熟练到精巧,逐步胜任花卉栽培的常规技术管理工作。 3丰富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园林花卉》课程教学中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改革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教”和“学”变为“教”向“导”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根据课程内容,以直观感受体验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来组织教学。 3.1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在《园林花卉》课程教学中,由于花卉种植资源十分丰富,花卉的生长发育受到时令、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无疑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黑板上讲种花技巧,让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课程内容更加直观,学生能通过大量的图片认识花卉及其丰富多彩的园林应用,提高课堂讲授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2校内现场教学 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至少要认识200种花卉,在教室上课学生很难达到要求,近年来,本院开展了园林式校园创建活动,新建了书香园、阁园、若愚园等,栽种各种树木花卉300余种,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也有盆景园、花卉苗木品种园,是学生园林花卉学习的理想场所。因此,对于花卉的识别,教师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安排学生在校园和校内实训基地现场教学,教师对着植物讲其识别要点、生长习性、分布、繁殖方法、栽培管理及园林中的应用,这样直观性很强,学生易于理解、识记。花卉识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在该课程学习期间,成立课程学习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进行花卉识别和学习、讨论花卉繁殖及栽培技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仅认识了花卉,而且也了解了其园林应用,同时了解该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联系,从而对本专业的学习更充满信心。 3.3动手操作型教学 在园林花卉的整地、播种、育苗、水分管理、施肥、移栽、上盆等实验、实训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根据各项技能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量和质量标准,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定时定量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现场边学边做,教中学、学中教,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即在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使学生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升华。一般教师根据花卉的生长季节要求,每学期购买4~6种花卉种子,划分一定面积的地块,让学生进行实训,同时参加花卉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管理,通过实训体验让学生学会了花卉栽培的一整套管理技术。 3.4角色扮演教学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逼真而没有实际风险的环境中去体验、练习各种技能,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地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也能够将各种知识及时整理。如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花卉生产栽培技术,我们与江西省樟树市绿奇花卉园艺公司合作,让学生到公司进行实习,实行“工学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时,我们还模拟园林花卉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过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考核情境的体验,掌握园林花卉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 4建立科学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核模式容易使学生“考前背、考后忘”,虽然学生靠上课记笔记、背课本、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花卉栽培技术课程考核必须以技能考核为主导思想,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科学评价模式:理论知识采用笔试、口试;技能考核以过程体验考核与任务体验考核相结合,以任务体验考核为主,分多次进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每个学生在各工作任务体验时的具体表现(包括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考核。最后综合理论考试、平时表现和技能考核等几项成绩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于基础相对差的学生,理论考试的欠缺,可以熟练的技能操作来弥补,这种评价方法更能真实客观、科学地地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体现高职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园林花卉课程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任课教师要重视课堂设计 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好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和设计教学活动,要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因此,任课教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外,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 1.1预习与复习 除第一堂外,任课教师每次授课之前都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范围,课后还要安排与教学内容一致的复习思考题,并提供参考阅读的书目。 1.2课堂提问 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要设置课堂提问,内容包括课前预习和复习范围的知识及本次课讲授的内容,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3划分学习小组讨论 将授课班级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目的在于使每个学习小组都可以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课后讨论,集体完成作业,或推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或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辩论。 2创设体验式课外教学环境 2.1组织学生到企业基地参观学习。任课教师积极同当地园林花卉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利用周六、周日到企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2.2创建园林类专业《园林花卉》课程教学网 如制作精品课程网,在网上课程标准、电子课件、教学科研活动信息,公开教师的电子信箱、联系方式和QQ号等,以便学生与教师沟通,为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跨越时空界限的平台。 作者:李香菊金平国单位: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生命科学系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信息管理与资源系 园林专业论文:创新能力培养下园林专业论文 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概况 针对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北大、清华等知名院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例如,清华大学提出:以“东西容通、新旧合治”为特征的教育理念;以“学科融贯、知行兼举”为特征的课程体系;以“多尺度、公共性”为特征的学科发展方向;以“融通型、互动式”为特征的学科发展策略。“融通”包括“古今融通”、“东西融通”、“知行融通”;“互动”包括“学与教互动”、“规划与设计互动”、“新知与古义互动”、“中外互动”、“学科间互动”以及“理论与实践互动”等。清华大学十分注重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引入相关学科;在课程教学上,又注重多尺度的园林设计课题训练(场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和生态规划—规划设计综合),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风景园林的创新能力。国外知名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各具特色。欧洲的一些高等学校,风景园林课程一般包含理论与历史、植物科学、工程技术、设计课程、相关议题等,设计课程是核心课程;学徒制体系还在延续,设计课都是小组形式,强调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大融合。美国的哈佛大学强调风景园林与其它专业的合作,在吸收不同专业学生的同时,还与城市规划机构合办学历教育。他们很注重个人对空间的感受、对细节的表现,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现方法和应用技能,而并不把表现效果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日本的高校则强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系统性、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和教学内容的发展性,通过设置系统的课程体系、教研室(细分的研究领域),通过扎实的实践教育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设计创作提供丰富的养分和想象的空间。 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矫正培养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以行业特点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实际(符合生产实际)、实用(企业急需)、实践(训练为主)、实效(学生就业率高,社会信誉好)”为教学原则,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备从事风景园林行业一线工作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学生“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快”,做到让学生安心、企业放心、家长高兴。 2创新理论体系 要重视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教学,以及跟设计关系密切的美学、艺术和植物学知识。风景园林的核心是园林,而园林的理论要素最早应该是“田园诗、山水画”,讲究的是“形、神、意、趣”。从人们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要求来看仅有“形、神、意、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赋予风景园林专业生态学、植物学、地理学、土壤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正确处理建筑、山石、地形、植物、声光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场地分配,使学生的设计作品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物化过程中,做到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要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群落的概念引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做到“适地适树”,把营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作为植物种植设计的基础和落脚点。要进一步规范风景园林设计的步骤、成果和评判的标准体系。 3改革教学工作流程单一 课程体系的教学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当转向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及其实践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设计素材和全面把握设计主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为此,要制定科学的教学工作流程 4改进教学模式 要将过去的认知教学转变为创新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形”的设计,更要教会学生“神”的设计,做到“形神合一”。设计无常形,却有常理,要把“理”传授给学生。设计灵感源于生活,出于实践,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要使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接触市场、接触生产第一线。例如,加强同一些优秀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合作,多给学生创造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 5强化设计教学 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是对地形、植物、建筑形态、设计风格、设计尺度的理解和掌握。任何一件富有创意和具备物化条件的设计作品,必然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扎实掌握的前提下,因此,除了加强手绘、电脑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训练外,景观生态、工程施工和植物种植等相关基础性学科知识教育必不可少。要训练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精准定位,对市场的成功把控,对设计元素、设计素材的合理收集、整理和运用。要丰富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内容,例如“别墅庭院设计”、“广场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设计”、“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等,并以主要园林设计类型为平台,综合性地运用历史、文化、地理、建筑、植物、小品等有形或无形的元素和素材,提高设计的针对性及其内涵。 三结语 经过实践与探索,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历届毕业生情况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比较适应生产企业的工作,能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经第三方评估,用人单位普遍给予我校毕业生以好评,认为留得住、用得上、进步快。近三年,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作者:柳海宁何贤芬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园林专业论文:创新教学理念下园林专业论文 一、影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因素 1.教学理念有待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外的高等院校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在我国,风景园林依附于传统园林,固有的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景园林的创造,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理念有待改革。固有的园林设计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其设计着重体现观赏性,往往缺乏对学生生态设计方面的培养。近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原因,园林专业的教育往往缺乏真实性和规范性。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必须度过实习阶段才可以独立工作。国外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毕业后就可以独立工作,成为较专业的设计人才。 2.教学改革滞后 目前,各大院校已经把风景园林专业确定为工学学科,从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成为工学学士。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农林院校以园艺为主,工科院校以城市规划为主,造成课程安排不统一。一些院校的园林专业注重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实践,使专业课与实践课具有不合理性。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教学改革滞后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要求。 二、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当务之急是创新教学观念,将专业观念从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从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变。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以培养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培养专业设计师,以适应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积累风景园林的设计经验,建立风景与设计相互协调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创新,规范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专业教学体系,以职业制度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才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而且应该具备基础牢固、知识面广、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只有这样,其才能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专业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 各大院校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要实现教学规模的扩展,就必须引进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和传统园林学三个领域的知识。这三个领域知识包括了环境科学、园艺学、林学、生态学、社会学、艺术测绘、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使学生接受最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深化教学改革,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秉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积极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在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借鉴国外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拓展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授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平台。 三、结语 目前,在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滞后是限制学生创造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使学生的创造力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各大高等院校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师。 作者:易慜钟炽兴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园林专业论文:人才培养模式园林专业论文 一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明确以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的园林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国务《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求职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是提供就业服务的教育”“学校是教育资源的集散地、是提供教育的服务站”这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地深入人们的头脑,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被社会认可。因此,在定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在坚持国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来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可以担任园林树木、园林花卉繁育、栽培技术员,花卉园艺技术员,园林苗圃技术员,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员,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员,园林工程技术员以及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员等。 2构建以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变化需求 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规律,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培养服务生产经营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园林生产经营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应用”和市场需求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学校与社会园林行业及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园林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根据市场经济和地方区域特点,通过多渠道广纳生源,完善教学硬件和软件,运用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中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 拓宽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体系,在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园林专业教学机制过程中,应坚持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来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一是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园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园林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园林专业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引进从事现代园林生产科研的设施设备,积极申请承担市县园林教学、生产、科研课题和开展园林生产科研活动,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要加强与地方的园林花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园林生产科研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的学生实习、就业途径,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搭建广阔的平台;三是利用校园内绿化的养护工作和承担校外绿化工程及绿化养护工作,为培养学生的现代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及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提供实践条件。通过依托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园林专业教学的“产—教—学—研”的有机融合,不断拓宽培养渠道,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学实训—生产科研—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 创新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索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坚持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把园林学科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性内容和技术能力性内容及实践操作性内容三个部分,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是对基础理论课采用“讲解—示范—设计—模拟—评价”的教师和学生双向行为—学生能力自主构建—教师评价导向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二是对技术能力课要求教师采用“指导地看—重点地讲—针对地练—独立地做—严格地考”的五步教法,培养学生“自觉地看—有目的地听—针对地练—独立地做—认真地改”的五步学法和模块式教学法,如“嫁接”这一实用技术就可把它分为枝接和芽接两大模块,然后再把枝接分为劈接、切接及腹接等小模块,把芽接分为丁字形芽接、嵌芽接等小模块来教学,在实习时,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轮流对各个模块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三是对操作实训课采用案例教学法、摹拟教学法等全真模拟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与园林生产接轨的仿真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尝试把教学课题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按实际操作程序、进行消息收集、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检验实施效果和评估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强化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高综合素质 面对飞速发展的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形式和迅速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有许多观念需要更新。学校应通过多途径的媒体宣传,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开展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推广、强化人们思想意识等途径,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活动中来,把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要不断借鉴其他学校和发达地区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专业品牌,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教职员工整体素质相结合,形成互为有利的人才培养体系。 2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完善教学软件建设 在专业设置上,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对园林专业加以技术改造,增设新学科和加强园林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使园林专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形成有生源保证和与地方经济建设及与市场变化需求、学生就业与趋势和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要根据专业的特点,重新调配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比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针对职高生的学习特点,增设实践性强的应用型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等实训项目,逐步形成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引进高新技术人才,聘请园林专业行家里手为专兼职教师,构建学校与社会的专家技能型人才流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形成基本实践竞争意识;其次,要盘活园林资源和转化用人机制及分配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园林生产经营活动和承担园林科研课题,把园林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技术推广和产业示范作用来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最后,要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在岗培训、高校深造、企业实训等途径来强化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教育素质。 3扩大实训项目基地,产学研相结合 在教学硬件上,加大投入,按技术能力模块来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努力创建仿真、模拟、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与技术教育学习环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联合园林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服务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促进专业建设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训、就业”一体化进程。使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坚持能力本位,德育先行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生活和学习行为习惯偏差的现实特点及学生毕业后要面对的就业竞争形式,在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能力本位,德育先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在实习和实训中进行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生活、崇尚劳动的实践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品格和言行养成教育,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通过日积月累,逐步使学生自觉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养成自信自强、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养成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养成了善于和人相处、善于和人合作的为人处事原则;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参与就业竞争和创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周世兴单位: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园林专业论文:模块化教学园林专业论文 一、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 1.专业基础教育模块 大学专业与学生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设计类专业更需要学生的图面感,所以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就是引导学生,为今后设计课打基础。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设计初步。设计素描与色彩是塑造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感觉,三大构成是所有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色彩的构成思维、空间立体思维、点线面综合运用等能力。设计初步更偏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包括线条的运用、园林制图规范、马克笔表现是正式进入专业设计的第一步。 2.设计教育模块 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就是设计,设计教育模块的二级模块包括:设计类、设计思维类与设计史类。设计类包括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场地设计、景观雕塑设计。设计思维类包括景观学导论、设计原理、设计学概论、环境心理学概论。设计史类包括中外设计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设计类以风景园林设计为中心,从大二贯穿到学生毕业,包括校园景观、居住区组团景观、滨水景观、商业街景观、广场景观、公园景观、度假区景观规划,从小到大使学生们系统的掌握现代社会景观的主要类型设计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其他设计属于景观设计中辅助组成要素,例如园林建筑小卖部等,广场中心的主题雕塑等,都为专业课的核心风景园林设计做点缀。设计思维类主要是传授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设计方法等,为设计课做铺垫,最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3.专业选修模块 专业选修模块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选择。专业选修模块包括风景摄影、创意景观鉴赏、景观工程施工技术、景观材料、景观工程预算等。创意景观鉴赏由教师点评优秀景观实际案例的优缺点,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把好的创意经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今后的设计课中。通过景观工程施工技术的学习,能让学生在设计的同时不脱离实际,是现在的施工技术能达到的。所以专业选修模块的学习能对主要专业课学习起辅助作用,却又是模块化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实践训练模块 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实践训练模块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按市场上的景观设计行业面对的工程项目类别,分别设置对应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每一教学模块应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模拟实际工程项目操作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面向市场的景观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实践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实习、认知实训、毕业实习,每一个实习都搭配一个设计项目,使学生能真正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小结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培养设计能力的模块设置,更是能消除各个课程之间的壁垒,使课程设立更科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有重要作用。但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保障,师资的培训与进修,实习基地的建设都是模块化教学模式构建的保障。 作者:石圆圆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园林专业论文:景观雕塑园林专业论文 一风景园林与景观雕塑的理论教学与应用关系 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用以表现园林主题 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态语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园林表达主题往往是通过景观雕塑来表现。 (2)组织园林景观 由于景观雕塑三维空间的艺术特性,可供人们全方位观赏,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现代园林中,优美的环境被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艺术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数景观乃至全园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环境的组织景观、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方面主要是靠这些雕塑来支撑的。 (3)点缀装饰环境 一些具有幽默风趣、或夸张、或颜色鲜艳、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园林景观中用来点缀环境。 (4)其它作用 园林中常设一些服务性设施,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不仅拥有优美的造型,同时也满足其使用功能。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具有审美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相结合的设计师。一个专业的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而通过研习绘画、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来提高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一个好途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宜人环境空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要素,又在城市景观中占有画龙点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景观雕塑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建立从雕塑本身的设计制作与雕塑外环境的设计2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设计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作为年轻的、应用型专业的景观雕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景观雕塑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二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1人文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在主题选择上,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不包含特定历史与地域因素,属于人文主题雕塑现代园林景观。 2历史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这个地方曾经的伟人,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会以个体形式的主题雕塑来表现。景观雕塑现代园林的策划主旨带有纪念性、历史性,并由多件纪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艺术组成时,雕塑艺术现代园林就可以被称为历史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肖像雕塑艺术和抽象雕塑艺术是历史主题雕塑2种情况。根据现代园林的特色特征,通过良好的策划,在某种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备相同主体性的抽象雕塑艺术可以在一个现代园林里表现出某种主题性的观念与意义。 3地域主题的雕塑 园林景观地域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是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类艺术现代园林内雕塑要求,是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与旅游策划发展结合,为了能展示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的区域、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多、文化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当地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表现主题的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而小的地区则需要准确地定位和更为鲜明地反映人文内涵。 三结论 在雕塑艺术的影响下风景园林环境也不断地呈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面貌。风景园林和景观雕塑之间不同层面的融合、碰撞,使得新时代人文艺术背景下人类景观环境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吴巍王浩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园林专业论文:人才培养模式下园林专业论文 1培养目标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拓宽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体系,在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园林专业教学机制过程中,应坚持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一是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园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园林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园林专业教学、科研、生产、实习基地,引进现代园林生产科研的设施设备;二是要加强与地方园林花卉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园林生产科研活动,建立和完善校企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搭建广阔的平台;三是利用校内外的绿化养护工作和绿化工程,为培养学生的现代园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等综合应用能力提供实践条件。通过依托实训基地,实现园林专业教学的“产—教—学—研”的有机融合,不断拓宽培养渠道,逐步探索出“教学实训—生产科研—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措施 2.1以教学改革为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课程在教学改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园林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在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过程中,坚持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及实训条件,发展基于生产流程的生产式教学模式;划分实训土地,责任到人,形成“责任田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融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创业式”教学模式。 2.2优化教学资源分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设置上,我校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严谨的论证研究,在教学课程设计上,根据专业特点,重新调配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增设了实训项目,逐步形成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引进高新技术人才,聘请园林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为专、兼职教师,构建学校与社会双向的专家技能型人才流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鼓励专业教师从事园林生产经营活动和承担园林科研课题,把园林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技术推广和产业示范作用来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在岗培训、高校深造、企业实训等途径来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2.3加强实训项目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2.3.1校内实训基地及实训室配置 按照课程改革及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以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为基础,学校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和扩建,改善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根据校内实训实习的需要,建立了品种园、苗圃园、组织培养研究中心与园艺植物标本室、园艺植物保护实训室、花艺设计实训室、植物生理实训室、栽培技术实训室和制图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满足学校每年招收园林绿化专业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能够支持本专业技能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及生产性实训等实践教学需要。 2.3.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场所,学校积极与园林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签订合作协议,按学生人数,确定了学生与企业比不低于10∶1的签约实习企业,满足了学生的校外实训要求。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专业基本对口,能够满足园林绿化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需求;按就近就地、相对稳定、节约开支的原则选址,至少要在3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应能满足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所必需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较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兼职指导老师。 2.4坚持能力本位 德育先行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生活和学习行为的现实特点,以及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就业竞争形势,陕西省榆林林业学校在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能力本位,德育先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实习和实训中进行热爱生活、崇尚劳动的实践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品格和言行养成教育,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作者:马晓梅单位:陕西省榆林林业学校 园林专业论文:英语单词园林专业论文 一、零散时间记忆法 由于园林专业学生课业负担重于其他专业,且经常需要熬夜画图,缺乏大量时间,于是零散时间记忆法无疑为适合园林专业学生最佳的单词记忆方法。关于零散时间记忆,主要是指借助于适合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手机应用,如知米背单词和百词斩等。该类英语单词记忆软件有较强的时间规划性,可督促大学生按时完成既定计划,切勿拖延。可以在画图间隙抽出十五分钟背几个英语单词,由画图时的抽象思维转化为背单词时的具象思维,既放松了大脑,又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每天的零碎时间总计1小时之余,如果充分利用好这1小时的零碎时间,学习效果则非常明显。 二、读音记忆法 英语单词和汉字在音与形上各有不同特点。在说英语或用英语写作时,如果想用某一个英语单词来表达特定的意思却一时想不起该单词的拼写,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想不起单词的读音。而在说汉语时情况恰恰相反,当试图用一个中文词语来表达某种意思时,多数情况是因为想出了词语的读音而想不起汉字的字形,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提笔忘字。这一对比恰恰说明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语言首先是听和说的问题。对母语操练者来说,语音比文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能够较容易地通过语感在大脑中将语音信息调动出来。二是英语是表音的文字。单词的读音与拼写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就叫读音规则。中文是表意的文字,读音和字形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对应关系,所以在英语单词的记忆过程中,相对于表意的中文来说,读音是更加重要的记忆线索。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园林专业大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存在误区,即简单地将汉语意思与字母组合机械地联系在一起,用此方法记忆的单词在脑海中多是抽象的一串串字母而非单词整体的概念,因而更易遗忘。由于园林专业英语多为具象单词,例如:imperialgarden(皇家园林)。因此,读音记忆法将读音、汉语意思和该单词的具体画面相结合,在记忆单词时,与汉语意思结合的不是抽象无规律的字母组合,而是一个读音和一幅园林风景图,显然读音和图画这些具象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记住读音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读音拼写单词,这对于从初中开始接触音标的大学生来讲是小菜一碟。就像学习舞蹈一样,要先把动作分解开,然后连贯起来,这样才容易记住每一个动作,才能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读准了一个单词内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后,也就基本完成了对该单词词形的记忆。值得提出的是,读音记忆法记单词的另一优点体现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听力填空题上,有些空可以听清发音但不知是哪些单词,因此可以利用单词的发音规律将单词拼写出来。笔者正是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六级考试613分的成绩。 三、分解法 对于一些结构较长的英语单词,我们可以利用分解法,弄清其内涵,便于记忆。例如:autobiography一词乍看很长,记忆起来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个词的结构,就可以发现其是由auto-,bio-,-graphy三个词素构成的。auto-是希腊语,表“自己”之意,bio-是希腊语,表“生命”之意,-graphy是希腊语,表“写”之意,三个词素合在一起就是“写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自传”。对于这些比较长的词,不要有畏惧心理,只要能分清其内部结构,了解构成语素的意义,记忆起来则非常简单容易。很多园林专业学生抱怨英语单词易学难记,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结合园林专业特点,将园林专业学生擅长的具象思维与单词记忆相结合,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有所收获。 作者:范诸平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专业论文:园林工程园林专业论文 一、三个基础 1综合基础综合基础 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所构成,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及表现技法、制图方法、规划设计方法、插花技法、园林植物认知方法、栽培养护技术、育种技术,具备进行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表达、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及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3职业基础 职业基础是由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园林综合实习2(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园林行业各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组织大一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全国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每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科生招生和毕业的人数;全国园林相关就业单位的情况;园林行业不同岗位对园林人才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情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园林行业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当年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达到“未进社会门,先做社会人”的目的,促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根据专业特征、自身定位,提前进入行业,了解行业特征和需求,为将来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综合实习:大三下学期进行的园林综合实习2直接安排学生进入到园林设计公司、园林工程公司、设计院、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直接接触公司的实际岗位,了解园林行业每个岗位运行的具体情况、园林行业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具体需求,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进行很好地转换,发现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并在大四最后一年的在校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职业所需的各项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大四下学期为毕业设计环节,时间为16周。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校外进行,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鼓励根据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单位的实际项目制订毕业设计题目,使研究项目与具体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设计成果能被企业直接采用。这些与职业相关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园林行业的了解,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更好地融入行业。 二、四个模块应对园林行业多样化的职业能力需求 突出实践教学理念中的“综合专业知识、重视职业训练”两个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按照园林要素类型和课程性质归纳为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4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系统研究这些课程实践大纲的内容、训练方式以及前后的衔接,做到必须训练的内容不重复、不遗漏。除了课程包含的课内实验实践训练外,还安排综合实习环节融合模块内所有课程实践的核心内容集中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相关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 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包括园林美术(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形态构成、表现技法等)、方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制作等课程的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掌握绘画技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及电脑制图方法,具备手绘和电脑制图能力,能将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通过图纸完美地表达出来。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美术实习和园林综合实习3也对此模块内容进行重点训练,主要包括园林景观写生、手绘制图和电脑辅助制图等内容。 2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 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包括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草坪与地被、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苗圃与树木养护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盆景学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认知方法、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栽培养护技术和育种技术等方面知识,具备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造型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1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实习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植物认知、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等方面内容。 3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 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造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图案设计、室内绿化装饰、遥感与GIS概论、园林史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室内绿化设计的方法,能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3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典型园林案例实测、园林综合设计等内容。 4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 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包括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算与决算、园林施工图设计与制图、园林工程管理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工程的测量、设计与施工、预算与决算及管理的方法,能从事园林工程制图、预算、施工、管理等工作。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2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材料认知、园林工程设计、制图、预算、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内容。 三、结语 虽然实践教学体系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但想要培养出专业技能强、职业技能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园林人才,还需要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和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为载体。本校园林系除了认真研究有效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外,还在不断地引进和培训实践教师团队,积极地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作者:刘敏厉悦徐洪国邵淑丽张志郭彦萃熊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园林专业论文:师资队伍建设园林专业论文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首先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建设。良好的道德水平是成为一个卓越工程师的前提条件,而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学教师,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必须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从而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都是必要的。第三,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工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工程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外语水平。目前的工程建设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合作和交流,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很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将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充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园林专业最初成立于农林院校,改革开放后,一些综合类院校和建筑院校也相继开设园林专业或类似专业,如景观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园林专业人才。但是,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园林专业相比,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建设 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另外,个别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 2.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或科研院所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没有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是来自书本,是间接的。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少,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3.工程教育研究能力 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轻实践活动的问题。教师基本坐在办公室里,在电脑前写论文,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导致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甚至下滑。 4.缺乏国际化教育理念 教学中,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多强调本地化的专业知识,不重视国内外其他区域相关知识的介绍,不能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性。 5.专职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亟须完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较低的劳动报酬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风以及教学质量;领导意志表现突出的教师评聘机制不能制度化,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评判考核;落实各项人才待遇的时效性较差,使得部分教师的晋升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谈不上去研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生深受其害。 6.专业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改善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居住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一些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教师的收入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比例。例如高校教师与同等学历、相同工作年限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工资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导致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园林专业人才选择了薪金待遇更高的企业单位。 三、对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开放胸怀,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开设有园林专业,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深造。另外,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园林专业中也有不少中国学子。因此,应该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园林专业博士、硕士来校工作,积极投身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中。 2.立足现实,培养已有的教师队伍 第一,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园林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加入行业协会,贴近生产一线,经常参加行业会议,了解园林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开设开放实验室项目,吸引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题得以完成,又使学生体会了科学思想,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更好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第三,增强教师国际化教学的能力。目前,东北农业大学70%的园林专业教师均有国外留学经历,但是仅仅开设了一门校级双语课程和一个省级双语教学项目,双语教学的潜力有待挖掘。应该通过邀请国外优秀的园林企业家、工程师、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招收国际留学生,以提高专业的国际化层次。第四,通过制定一课多师、一师多课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将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五,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高校教师既有科研任务,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有时难以兼顾。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生助教制度和助研制度,使优秀研究生能够更早地参与教学实践,为培养后备教师奠定基础。第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适当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和提高生活和工作水平,来鼓励青年教师更专注地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 3.广开渠道,吸引优秀工程人才来校兼职 聘任兼职教师是建立多层次卓越型教师队伍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改革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聘请企业界、工程界知名的专家、工程师到学校兼职。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听取企业界、工程界专家学者的建议。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另外,可以安排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合作指导毕业实习,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水平会有较大的提升,能够保障“卓越园林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现。 作者:张璐刘威陈雅君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园林专业论文:化学对园林专业课程的作用管窥 一、调查师生对化学学科地位的看法 1.教师访谈 受顶岗实习引起课程数量与教学时间矛盾的影响,学校删去了园林专业化学科目。没有了化学基础究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无影响,笔者对部分园林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谈到了教学中遇到了诸多困惑:化学符号不认识、计算易出错、不熟悉实验器材、操作不规范等等,专业知识学习之前,要对这些知识详细讲解,费时费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化学课程在园林专业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行业反馈 2010园林班长陈同学,目前在绿化公司顶岗实习,从事植物养护管理工作。实习汇报时,陈同学特别建议学校开设化学课。据介绍,其在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如测定土壤的酸碱性、农药的配制和肥料的使用等,都需要扎实的化学知识做基础,常感觉力不从心。化学知识广泛渗透在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诸多工作中。如用发展的眼光培养研究和创新性人才,需要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奠定学生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化学知识在园林专业教材中的渗透 化学与园林专业课程有哪些联系,笔者对该专业《园林植物保护》《园林绿地施工与养护》《盆景制作》《花卉应用》《绿化工(中级)》等10多门课程中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统计。诸多课程在知识体系中多处应用化学知识。例如《植物基础知识》课程,“植物形态解剖知识”一章中“植物细胞内含物及转化”需要用到糖类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的分类与水解、可逆反应等知识,“根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用到胶体、半透膜、渗透压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植物生理知识”一章中“土壤溶液”涉及到元素周期率、元素周期表、水溶液的酸碱性与PH等化学知识,“根系的吸收”运用到盐的分类、蛋白质的性质、电解质、电离、可逆反应与电离平衡等化学知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有糖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等知识基础。“植物激素”需要学生了解乙烯、有机酸等化学知识。又如《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病虫害的治理”中要学习“化学农药、农药的稀释”等知识,学生不熟悉“溶液浓度的表示法、溶液稀释的计算与实验”等相关知识,学习起来就比较费力。再如《园林绿地施工与养护》《盆景制作》《花卉应用》等课程中,“适地适树”、“施肥”、“保鲜剂”等板块体现专业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绿化工(中级)》的“基础知识部分”集中在“农药、土壤与肥料基础知识”环节体现“溶液稀释的计算与配制、溶液的酸碱性与缓冲性、胶体溶液、化学肥料”等化学知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支撑作用。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专业课需要有化学知识积累。如果单靠学生初中一年的化学基础,连简单的化肥与农药的名称都无法正确理解,更谈不上综合应用与技能操作。因此在园林专业开设化学课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 三、如何体现化学在园林专业的重要性 1.校本教材的开发 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感觉化学对专业学习是有用的,但又无法准确建立联系。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没有选对合适的教材,让学生误认为化学与园林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园林专业课程与化学课程关系密切,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化学服务专业的功能,而通用的化学课本根本无法满足这个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化学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增删、调整,凸显园林专业特色,编写一本实用的化学校本教材。如在物质的量一章的教学中,应降低计算的要求,增加溶液浓度表示法,强化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增加波尔多液配制的实验。 2.操作技能的训练 园林专业中专生毕业后多安排在操作性岗位,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化学作为服务专业的辅助科目,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可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如滴定分析在测定土壤的有效磷、有效氮、酸碱度等性质时广泛应用,在化学课上此类实验可安排更多课时。 3.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对学生的科学观培养,从化学的角度正确认识事物。教师以身作则,杜绝拼凑数据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药品的取用与放置有严格的规定,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实验操作时失误和困难步骤反复练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尝试的精神;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通过对化学知识的重整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相信化学会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为其专业教学奠定更好的理论与技能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杨书芹单位: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园林专业论文:园林专业实训的教学素材累积 一、积累课堂教学素材的意义 本人认为,园林专业的实训是个大工程,有太多副产品可以收获,而课堂教学素材是其中之一。教师在实训指导过程中,进行教学素材的积累是解决以上两个认识误区的好方法。第一,积累课堂教学素材有利于课堂教学开展,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第二,积累课堂教学素材有利于实训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积累课堂素材的操作策略 1.内容的确立与采撷 一个园林绿化工程有好几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又有好几个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又分成好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好几个生产要点。园林实训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都可以成为我们收集教学素材的对象。一般地,我们把合同签订、规划设计、测量放样、人员组织、任务落实、器材分配、经济核算、安全规范、档案记载(包括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工作日志、心得体会等文稿作为文档素材。把园林工作过程中的重点技术、核心技能的讲解、演示、操作,以及讨论、分析会、现场诸葛会等录像作为图片或视频素材。而利用园林绿化修剪养护时剩余的苗木、枝叶、图纸、工程模型等作为实物素材。 2.形式的类型与选择 素材的收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频和视频和实物等,一般不同的园林绿化工作内容常以不同的形式来承载信息,但同一内容也可以不同形式来表达,以便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教学需要,加以选择,所以收集整理素材时要尽可能地多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特别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以便选择合适的形式使用。 3.素材加工和归档 实训时采集到的教学素材毕竟是原始的材料,虽然有些可以直接呈现给学生,但还有许多园林素材需要通过整理加工,诸如补充、删减,润色以及修改等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之后再利用。 4.注意事项 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在园林实训过程中收集教学素材也应注意以下这些事项:第一、争取实训单位的配合和支持毕竟对园林公司来说,完成生产任务、获得最大利益是最终追求,而收集教学素材的过程不免要在一定的场景、人员的配合下进行的,同时为了强化突出某些效果,要有一定的设计与改变,甚至排演与重复等。这就需要我们的实训指导老师与园林公司的领导、师傅、员工等做好沟通工作,从自身、更应从对方的角度,诸如工艺水平的改进提高,公司形象的宣传等去说服他们。第二、分清主次,减少对公司生产的影响实习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带好实习,配合园林公司的生产过程做好实习指导,收集园林教学素材只是连带的副产品。虽然副产品价值很高,但只有分清了主次,以主带副,才能做到两不误。第三、选择恰当的场合与时机园林专业的实训是一个具有较长时间的教学项目,有些工作内容在整个过程中将反复出现,而有些工作内容则是偶尔出现,甚至是一过性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素材的收集,对园林绿化工程中的一过性、偶尔出现的素材更应周密计划、认真准备,做到遇到不放过,对将反复出现的素材则应有选择,选一个最不影响生产又能反映主题的时机进行收集。园林专业教学素材积累过程,可以丰富教学实习内容,激发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解决园林专业教学实习的难点、疑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也是教学实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园林专业教学素材的积累,为今后开展课堂教学积累了大量来自一线的现实素材,增加了园林绿化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有助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为同课异构创造了客观条件,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同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前,笔者积极向老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经验,但始终觉得自己腹中有点空,缺少点什么,上不出一堂使自己满意的课来,为参加全国农林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笔者虽曾认真准备,但结果在宁波市选拔赛上就遗憾出局了。后来,笔者在园林专业实习指导时通过对教学素材的积累,心中有底了,教学的水平也随之提高了,获得了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所以,年轻教师更应该利用生产实习平台,积累课堂教学素材,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马赤骏单位:鄞州区四明职业高级中学 园林专业论文:园林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方法 1教学设计 1.1互动式教学 工程力学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如果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效果是很不理想的.但如果课堂上将主动权从老师转移给学生,效果截然相反.但是如何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呢?措施如下 1.1.1紧紧结合课堂,有针对性的提问 高超的教学提问艺术,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学中教师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巩固强化已学过的知识. 1.1.2抓住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课堂讨论 课堂上教师在讲解了一定的知识点后,要及时的设计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进行课堂讨论,课本上的思考题或者自己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积累设计成的问题,都能及时的引导学生课堂学习,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能让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举例1在讲解力偶和力矩时,一般是先讲力矩再讲力偶的,基本的概念、性质、定理讲完之后,及时的问学生:力矩和力偶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出,学生就开始思考,这时就可以组织一个小讨论,让大家自由发言.综合大家讨论的内容,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力矩和力偶,而且也能完全的区分这两个力的形式.举例2在讲解拉压杆的强度问题时,要根据杆件的强度来确定结构的许用荷载,如图1中所示结构,若已知杆1杆2的横截面积和许用应力,要确定结点处受力的许用荷载.解法1根据结点A的受力平衡找出杆1和杆2受到的力与F的关系,然后根据许用应力确定F的取值范围,取交集即可;解法2根据杆1和杆2的许用应力确定两杆受到的最大轴力,再根据结点A的平衡计算力F的大小.这两种解法,计算的结果完全不同.我们就可以问学生,这两种算法是不是都正确?如果都正确,为什么结果不同呢?如果不全正确,哪个计算方法错误呢?错误又在哪里呢?这样一来,学生就开始思考讨论了.通过这样的一个讨论,大家就会明白杆件的许用荷载和结构的许用荷载的区别了.只要课堂上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远比老师在讲台灌输式的讲解强的多.可见,老师少讲,学生多想多讨论,是件事半功倍的大好事. 1.2案例式教学 工程力学理论性强,比较抽象,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与此同时,学生又没有什么实际经验,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而《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搜集和积累一些与工程力学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举例1讲解平面汇交力系时,基本的理论知识讲完后,给大家举例园林工程施工时的轧路碾子过障碍物的实例,如图2所示.要大家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问题,计算拉过碾子的最小水平力是多大?拉过碾子的最小力又是多大?举例2讲解弯曲强度时,大自然赋予树木的美好造型,如形成合理的圆形截面,能够抵御不同方向的风力引起的弯曲内力和变形,上细下粗的树身,各截面弯矩自下而上越来越小,形成等强度悬臂梁. 1.3重视习题课和课下作业 为了解决《工程力学》课时相对较少内容相对较多的矛盾,一般都采取加快授课进度的办法,所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点,还要会熟练应用,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展开一定课时的习题课和布置定量的有代表性的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工程力学的两大部分,分别展开静力学习题课和材料力学习题课各一次,一次2学时. (1)习题课时一定要选择好题目,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一定难度,还要能联系工程实际,重点是通过题目的讲解培养学时的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讲解题目时尽量一题多解,让学生通过一个题目的解决就能熟练掌握多个知识点; (3)习题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题目讲解前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采取学生思考—设问—回答—分析—讨论—讲解—总结的过程,可以大大缩短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 (4)课下作业一定要适量,有针对性的温习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及时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5)课后作业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总结,将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再重点强调一下,个别问题单独纠正.总之,一定要利用好习题课的时间,重视课下作业的整体质量,通过习题课和课下作业让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考核办法 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考试成绩不能采取一卷定高低的方法,而应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 (1)将课下作业做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每次课下作业都给学生做成绩记录,不交作业的没有成绩,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动力,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将课堂提问回答情况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提高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期末考试时,弱化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一些常见的公式印制在试卷上,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水平. 3结束语 如何在《工程力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其应用型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是值得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作者:于敏缑瑞宾肖昕迪吴伟东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园林专业论文:园林专业生物化学教学革新探析 1教学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1.1教学大纲的改革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了生物化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和办法,是教师选编教材及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生物化学课程组根据本课程的专业特点,从地方院校的实际出发,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以课程与就业出口之间的联系为依据,重新制定了园林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理解并掌握组成生物有机体的组成、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等。教学过程中,以讲清基本理论、传授基本技能和联系实际应用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物科技开发等工作建立牢固的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新教学大纲中减少了理论课时量,增加了实验课时量,理论学时由以前的80学时改为64学时,实验学时由16学时增至32学时。 1.2课程内容的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难度较大。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即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生物大分子的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以上模块的基础知识仍然重点讲解,但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基础知识与时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介绍生物化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尤其是用园林研究(如植物生理学、病虫害、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林植物栽培及植物育种等方面)中生化问题的解释,来帮助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结构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大米和糯米为什么有不同的黏性;再例如吃菠萝时常用淡盐水浸泡一下,其原理主要是破坏菠萝中的蛋白酶,进而解释蛋白酶的催化作用。通过上述做法,使某些使抽象和枯燥的内容的变得更加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对于园林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课程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 1.3.1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园林专业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在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封闭、灌输式讲解”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讲解”“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和形式。每节课的结束都要给学生留下讨论题目及预习题目,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重点讲解,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 1.3.2多种教学手段联合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象及动画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原来难理解的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精美、生动。“多媒体投影+黑板”的综合运用加速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了课堂讲解的表现力,生物化学课程组集体制作了精美适用的《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连续用于4届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效果显著。生物化学课程在每学期开课之前都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大纲、实验计划和课后辅导方案等课程信息录入临沂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这有利于合理地组织丰富的教学素材,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3.3传统授课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授课方式通常是教师讲解、黑板板书和学生听记,这种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大。临沂大学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进行了一些尝试:①采用双向讨论式教学,教师根据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补充,讨论结束后要求各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并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双向讨论式教学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对于氨基酸及糖的结构等内容,学生在高中以及有机化学课程中已初步学习,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讲解进一步补充,在让学生体验授课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采用研究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去发现生物化学学习规律,提高生物化学学习能力。 1.4实验体系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实验项目,实行“3+1”模式。“3”指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3个层次,其中,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不得少于总实验的60%,“1”指开放性实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综合性实验主要以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为主。研究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制定操作步骤,自主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每学期生物化学课程组都组织相应的开发性实验,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体系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了求知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1.5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从2008年,临沂大学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增加了对教学过程的考核。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业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副卷成绩(30%)和主卷成绩(4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勤成绩、平时测验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分别占平时成绩的20%、40%和40%;副卷成绩由实验成绩构成,包括实验考勤、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实验技能考试成绩3部分,分别占实验成绩的20%、40%和40%;主卷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题型设置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60%和40%。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论 针对园林专业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体系和考核方式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效果。2012年,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化学课程被列为山东省精品课程,生物化学课程组将不断充实与更新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力量,鼓励和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和访学。总结园林专业生物化学改革的成效,将其先进经验用于其它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改革,为推动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于军香单位: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园林专业论文: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一)我国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随着园林行业社会竞争力的加大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近十多年来许多高校相继开设园林专业、建立硕士点。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76所高校(其中包括理工类、农林类、综合类院校)设立了园林本科专业,135所院校及科研院所设立了园林及相关的硕士点,18所高校具有相关的博士点。国内现存的30余所农业院校,几乎全部设置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级人才。由于园林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包含了生命科学、心理学、生态学、园艺学、地理学、建筑学和艺术等,需要多领域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又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国外成熟的培养体系相比,各院校对于园林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仍处于不断探索、改进阶段。目前国内院校已在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方法与经验,针对园林专业本身的特点,调整现阶段教学中不合理的部分,力争在短时期内突破传统模式,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二)现阶段我国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院校园林专业起步较晚,办学历程短,专业成立的初期基本培养模式大多以北京林业大学教学体制为蓝本,但办学、师资力量薄弱,不同类别院校教学体制有所偏重,课程设置鱼龙混杂:农林类院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偏向植物造景、环境绿化、生态修复等方面;理工及综合类院校的园林相关专业大多受到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的影响,教学重点和课程设置多以空间规划、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体制方面则偏向环境美化与景观设计。各院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是沿袭旧的模式,以至于学生专业口径过窄,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毕业学生优势不明显,综合实践能力也比较差,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 (三)国内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基地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许多高校园林专业中已经开展并有所成效。一些发达国家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如美国、英国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还将硕士研究生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严格筛选,毕业淘汰率高达50%,而日本、德国则更注重课程教学目的及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具有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学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积极与艺术博物馆、展览馆、植物园、园林植物研究中心、种质资源研究所、生物分子技术试验站等这些学校所匮乏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场所合作,为学生提供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教育。这种合作式拓展式教育路线现已经非常完善,既强调职业教育,也很注重基础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国外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国内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走可续发展路线的方向与目标。据调查,在国内已设有园林专业硕士点的百所高校中,有十多所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均与科研院所或园林相关企业建立了长久性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基地合作模式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能力,更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经过培养的这类研究生人才在知识储备与行动能力都处于优势状态,因此获得了社会较高的认可。 二、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目标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性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作为园林高层次人才主体的硕士研究生应当具有更加广扩的知识、更加全面的能力,应当了解我国及国际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思想与发展动态,掌握园林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文化和艺术原理、设计理论和植物材料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熟悉园林工程的技术、管理、监理等,植物与设计两大方面内容必须整合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培养过程应多元化,具有开放性。实践基地合作模式下,研究生人才培养要从以往单一的知识创新,扩展到技术创新、开发应用、知识转化等领域,针对企业实际、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校内基础建设的改进 1.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多院校对于园林专业的硕士生培养为“1+2”的模式,研一期间学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计划适当缩短理论课课时,将其压缩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同时增加与理论课配套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实验实习场所在一定的组织下供学生开放使用。授课方式也要灵活多变,组织培养、植物造景等课程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多在实验、实习、实训场地亲自动手实践,要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如东北农业大学拥有的向阳乡实验实习基地,让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合作完成部分科研项目或参与到专业课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试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指由本校导师和来自园林生产单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可制定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的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学习、科研和论文进展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优点是能够弥补单一导师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欠缺,与企业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们提前参与企业的研发与实践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这一制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业,很好的落实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教育培养方针。学校也在这些项目中,提高了学术水平,促进了学科建设。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以其广泛的知识面,活跃的思维,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到了高校、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同行院校、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加大各院校各学科之间的学习交流当今各院校间教学的独立,资源和教学成果垄断,但是也会造成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掌握旁系学科相关信息而产生设计单一化的情况。要根据时展和社会需求及时加大学科间、院校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各科交叉资源促进和加强在校生的教育和培养,可将同校不同学院师生或者其它学校师生组织起来合作比赛,既可以是本专业师生合作,也可以是其它专业师生交叉混合合作,做到知识互补,亲自动手合作,充分利用现有教学优势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加强各院校、各专业的竞争力,推动各院校、各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三、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定向培养 院校可以与一些达到资质要求的园林相关企业,如苗木公司、园林公司、科研院所,试行“1+2”的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与企业签订协议(任务书、合同书、委托书),研究生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修完并合格后,按照成绩择优选拔,在接下来的两年当中科研与实践均在企业内进行,科研内容可在签订协议前拟定,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毕业论文环节可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指导下完成,学生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企业按月给学生发少量补贴或设立专项奖学金以兹鼓励。优秀学生毕业后可遵循双向选择方式到企业工作。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与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天津方正园林建设监理中心、广东棕榈景观规划设计院、深圳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34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校外实习和就业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实践、理论联系实践、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从园林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只有提供功能全、数量足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校校合作、校研合作 学院与其他已设立园林专业硕士点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教学,充分利用每一所科研机构、学校的资源条件与师资优势。定期进行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交流,互派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知识贯通,技术交叉后产生相乘的倍性效果。学校可以与其他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合申请课题,分层次有序的不断深入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辅助支持,科研院所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最大限度的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多的物质帮助与资源,而所合作的院校、科研院所也能加快研究进展,加快成果的获益速度,从合作中受益。 (三)与学校其他学院合作 研究生是导师的科研助手,导师对科研的方向有前瞻性、引导性和决策权,研究生则肩负着实践辅助的任务。园林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园林专业的研究生除了需要储备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生命学院的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景观生态学、农学院的作物栽培、病理,艺术学院的景观规划、空间布局等知识层面,因此,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以各学院为单位,进行院院联合培养,这不仅可以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也是对大学整体科研进展的一个更大的促进,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培养与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与合作机会。 (四)校内承包制和股份制的建立 院校不仅可以和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究、生产,也可在校内与师生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承包制或股份制的形式为老师、学生个人或小组提供一定面积的温室大棚、苗圃、林场等校内实践场所,组织师生亲自动手生产、培育,为学生提供扦插、组培、鲜切花盆景选育、树苗生产、诱变新品种等多种可供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机会,在生产过程中配以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管理,最后利用固定的合作渠道将产品应用于市场的销售与收益。在项目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吸引多方投资,各层共同参与,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让学校、师生有所收益,学校的收益同时又可用于实践基地的建设,可谓“双赢”。 四、实施效果 1.东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已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吉林省农科院、哈尔滨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输送了大批优秀研究生人才进行培训、实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部分学生研究生期间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科研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2.通过基地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对“双导师”制度的试行,完善了课程体系,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又更好的了解了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毕业生获得了企业较高的认可度。 3.高校科学研究在具有较大的前瞻性、探索性的同时由于在产业链中并不直接与消费端对接,科研的成果距离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距离,而科研基地的参与,充分利用了其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针对于市场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产品工艺程序,能够较完整的使科研成果形成经济效益等有利因素,与科研基地或企业联合对研究生培养,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学生和教师同时进步,与之合作的科研院所也收获了优秀人才。 五、结语 实践证明,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实践基地合作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市场开发为动力,创建研究生基地合作培养模式是增强园林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学院发展趋势和新课题。基地要与行业内企业及其它相关行业企业组成合作伙伴,共享设备、设施、人才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的延伸,不断吸收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合作开发新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金刚李洋龚束芳樊金萍杨涛车代弟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英语教育论文:谈认知心理学与英语教育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之一,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以明确阅读、计算、推理、下定结论等人类各种认知活动的构造为目标,特别是明确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的构造,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语言从根本上支撑着人类的认知活动,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而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其规律,因而把认知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实际的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 1.词汇表象模型与英语教育 所有语言掌握的基础都是词汇的掌握,那么,第二语言(外语)词汇的掌握构造是如何形成的呢?认知心理学者佩维奥就这一点提出了通晓两国语言的双重编码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就可以得之,比如通晓汉语和英语的人,会把“狗”放在汉语系统,把“dog”放在英语系统,而把狗的形象放在形象系统里,于是,在这三个表象之间就形成了坚固的联系,看到狗就应该同时联想到“狗”和“dog”两个单词。那么,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呢?因为“狗”这个汉语单词已经掌握得很好,所以看到狗当然会马上说出“狗”,而且,如果已经学习了“dog”这个英语单词,把“狗”翻译成“dog”(或反过来)也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看狗,然后比较他们说“狗”所用的时间和说“dog”所用的时间,哪个会更长呢?如果在英语课上,让中国人很充分地练习把狗的形象和“dog”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和通晓两种语言的人一样,在说出“狗”和“dog”的时候应该没有时间差。不过,如果是按照传统的“语法译读法”的方法,说出“dog”所花费的时间就会比说出“狗”所花费的时间长,这是因为,在“语法译读法”中,虽然“狗”和“dog”之间形成了联系,但是“dog”和狗这一形象却难以形成联系,因此,看到狗的时候为了说出“dog”这一单词,必须要先翻译成“狗”,再把“狗”翻译成“dog”。 这种通晓两国语言的二重符号化说法启示我们,在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外语)的词汇时,不应该只把“符号”和“符号”联系起来学习,母语中的单词不仅与文字这种“符号”有联系,而且与形象、行为、感情等有密切的联系。奥斯古德的意义空间研究表明,单词里蕴含了形象和感情反应的内涵,在记忆“抱臂、挠头……”这种动作词组时,边做动作边记忆的实验对象要比单纯朗读的人记忆成绩好,这种现象被称为实验对象实际操作效果。以上研究和现象证明了,母语里的单词不仅与文字这种“符号”有联系,而且与形象、行为、感情等有密切联系。另外,在欧美国家也实行像“全身反应教授法”那样,从把听到的话与具体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开始的外语教授方法。那么,把这种理论和实践广泛地应用到英语教育上不也很好吗? 2.语言处理模型与英语教育 在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处理模型中,人们为了理解语言,假定以下各种语言处理是必要的。 (1)词典性处理:即对构成句子的每一个单词的处理。例如,为了回答:“Was the proposal fathered by John?”这一问题时,你必须知道“father”什么意思,词典处理就使得这种理解变为可能。 (2)句法性处理:即利用句法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方法。例如:我们能够判断“On when am that bent.”这个句子不成立,这就是句法处理。 (3)语义学处理:即利用语义学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Chomsky)[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47]这句话,从语法角度讲没一点错误,但是,对于有正常的英语语感的人来说,就会判断这句英语不自然。这种判断就是语义学性处理。 (4)语用学性处理:即根据说话的文脉,解析说话人的意图的处理。句子的意义并不总是和一个说话人在某一场合通过使用这一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孤立地看,“He is a fine 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这是它的句子意义,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某人却舍弃不顾,拂袖而去,你对别人说“He is a fine 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这种理解就是语用学性处理。 原来的英语教育中,主要着眼于词典性处理、句法性处理、语义性处理的教育,好像一直没有形成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如果是这样,今后应该更加重视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当中为了能够正确的理解话语,还是要重视语用性处理,更好得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3. 认知发展模型与英语教育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主要对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为了说明智力的成(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再现表象这个概念,他把再现知识的模式的 发展分为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有适合较大年龄孩子的成长阶段的指导方法,也有能够让低龄儿童理解高级教材的可能,同时布鲁纳认为小时候,以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样式学习某些教材,之后以高级样式再学习那些教材的时候,就变得很有帮助了,例如,当孩子学习集合概念的时候,如果孩子处于活动性表象阶段的话,就通过玩“拿椅子”的游戏来学习集合概念;如果孩子到达印象性表象阶段,就利用积木等具体实物来学习;最后如果成长到象征性表象阶段了,就利用计算公式和符号等抽象性的样式来学习,像这样,对于同一教材,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让他反复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指导方法,恰好可以比喻为螺旋阶段,也就是说,似类于螺旋上升那样,从低级逐步深化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如果把“螺旋式课程”的构想适用在英语教育中,就像描绘圆锥侧面螺旋形状轨迹那样展开。首先从听开始,在反复学习说、读、写的同时,不断获取语音法则、语法、文法 以及词汇等领域的知识,慢慢地步入高层次水平。 英语教育论文:对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 一个教学活动的完成不仅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应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对话。由于文学阅读过程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这种相似之处,运用接受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是可行的。本文试图在接受理论指导下,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因素,以提高大学英语教育的效果。 1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虽有一些进展,但是整体的教育观念仍未取得实质上的突破。由于缺少相应的语言文化交流环境,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基本上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种种弊端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大学课堂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展现机会。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服从,这种授课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并且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所处的沉默状态,导致学生缺少语言运用的实践机会,虽然经历了多年的英语学习,由于害怕错误而拒绝表达的学生依然大量存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大学生们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厌倦、不满以及消极应付的态度,阻碍了当前英语教学的发展。在灌输式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减少了学生对于接受客体的理解空间;而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误认为老师的理解是客观的、唯一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渐丢失了对于接受客体的自我感受、加工以及创造能力。 1.2英语教学目标功利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人认为英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许多重要考试中必考科目之一。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着重考虑的只是考试过关。事实上,考试的成绩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成正比的。有些学生通过了一系列的英语考试,但是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这种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英语的态度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功利化。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应包含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应包括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的课堂英语教学无疑影响了英语教学改革进程,这种前提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明显是不成功的。在考试的指导下,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犹如井底之蛙,课外阅读明显不足,对于英语相关文学文化知识知之甚少,除了考试,不知其它。学习与实践脱离,无异于本末倒置。 1.3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化,脱离实际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侧重于单词讲解、发音纠正、语法运用、文章阅读以及习题演练等几方面。相应的教学参考书虽然为师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便利,然而与此同时,参考书中的分析与参考答案也禁锢了师生们的独立思维,阻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由于学习兴趣、意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对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同时,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心理,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在一味灌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统一的教材与教参使得教师不必自己动脑筋,组织能考虑学生具体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而学生按照这种模式去学,也略去了自己重新认识的过程,课文讲解与答案的标准化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如此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教材进行独立思考,自然也不会形成自我理解与认知。这样的被动的学习活动显然不利于大学英语课堂教育。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接受理论认为接受客体在未被接受主体接受之前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其理论建构核心是构成的主观性,并以自我意识或先在构成为基点,去感知和把握认识对象。据此,教学活动不因仅仅解释为原作者或作品的独白,而是教师带着“期待视野”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作用下与隐含的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形成的“视野融合”。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育中,教育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以及教材建设都成为影响学生接受活动的主要因素。 2.1良好的教育氛围 接受活动并不是封闭的,接受主体总是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氛围中;因此,良好的接受氛围在实现外来信息与主体接受能力的高度融合,提高接受效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英语教育改革的推进,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大学英语考试的设置虽然提高了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同时却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考试的压力影响了教育环境:社会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教育价值取决于考试,取向偏离。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机械化,缺乏创造思维,沦为教学大纲,考试等等的奴隶。如此教育氛围导致了英语教学的肤浅、狭隘、僵化、封闭。接受活动要求的是接收主体对于接受客体进行主观性思维,强调的是接收主体本身的创造理解能力,因此,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宽容的教育氛围对接受活动的成功运行是有必要的。 2.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沟通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之于学生的“教”,这种单向交流相对保守,反映了传统教学言语流程的单一,不利于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一个完整的接受活动应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对话与沟通。根据接受理论,教学活动的意义不应是唯一的、单向的,它应是多元的、互动的、不断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的主体。只不过作为接受主体的教师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应该比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想得多一些,这样才可能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理的学习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营造互动的学习场面,而 不是一味地灌输。在此情形下,教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得知识,教师只是引导者,其任务是转化智慧,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认识和心得,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过时与不足,从而提高教育接受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应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侧重的是学生的理解实践,而不是教师的程式化灌输。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是具有开放心态和创造活力的接受主体,能够在主动积极的理解和思维中加深体验和感受,享受学习的乐趣。一名教师的人格形象、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与接受者的情感关系、以及对接受者的责任心对于教育接受活动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一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学内容的自我感受、加工以及创造的能力也在影响着教育接受活动。因此,作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者与学习者应进行互相对话与沟通,从而促进接受活动。 2.3教材建设 束定芳(2004年)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外语教材方面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更希望通过比较自然、轻松、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愿意仅通过教材来学习外语的人数只占到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现有的教材还无法全面反映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常常是枯燥乏味,远离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学生渴望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学习语言,渴望形式多样的语言输入,渴望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如何增强英语教材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材强调语言知识和书面符号的认知,侧重于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提问、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巩固语言的重点难点。在这种教材下,作为接受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学习模式单一封闭导致了思想僵化。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教材应体现对于外语学习过程的动态理解,启发接受主体的开放式思维,能够使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展开多向的、互动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教材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材与学生的交流。在这些多向交流中,教师与学生主动地学习、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于教材能形成自己的感受看法和体验,从而互相促进提高。 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的接受理论观点一反传统意义上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主张对学习氛围、师生关系与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建立一种更为开放、主动的教学模式。在此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则树立主体观念,自主地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是固定僵化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学习的能力。 英语教育论文: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1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的英语技能、英语情感以及英语使用,英美文学类课程进入大学英语教育之中,无形地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文学情调,即为文学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坚持新型的人本教育理念。其一,实现“技能教学”向“素养培养”扩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英语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英语专项技能提升,如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应用文书写能力等,同时,相对于技能教学来说,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更为缺失,这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之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及心理等,而英美文学类课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其以文学情境创设、中英文化比较以及中英文学教育的方式,加入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内容,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者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社会性人才的需求标准。其二,实现“教师结构”“教材结构”向“学生结构”转变。素质教育条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基本,展开“以师为本”、“以教为本”的教学,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了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造成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以情境教学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教学的情境范围,如展开文学人物对话、进行文学场景模仿等,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力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发展。 2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环节实践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非专业英语教学来说,一般设置于大一、大二,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出于对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多元性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内部课程设置越来越偏向人文教育,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成为首选,但是在其课程改革中,必须以各环节的人本性落实为基础,才能实现英美文学教育功能的实现。 2.1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改革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基本,服务于大学英语整体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基于英语言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基本教学目标,英美文学类教学通过创设交际对话场景,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电影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言语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力量的实现,即为人的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上,这就要求其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上,通过其课程目标的指向作用,再展开教学内容的挑选与教学。如设置学生审美感受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内容补充或是教材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2.2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精选英美文学作品,展开作品教学。英美文学类教学展开的基础是文学作品,在对教材的选择上,不仅要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要以精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其包括审美性、对比性、教育性、情感性以及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选择《简爱》展开情爱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选择《理智与情感》展开人性纯美教育;选择《雾都孤儿》展开历史情感教育;选择《老人与海》进行人与自然之挑战,人性能动力教育等,促使包涵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被学生认识与感知,让这些民族的、人民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本发展、社会发展和心理发展。2)选择“大众性”作品,展开学生心理教学。这里的“大众性”作品是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或是着名的作品,便于学生理解的作品,用此类用作品展开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因为此类文学作品本身含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更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要求,因为学生对这类作品本身就已经有所感知,或是因为作品影响力而想去了解,所以,在设置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在展开教材教学中,要适应于学生的心理要求,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最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心理走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3)教学内容设置人本化,展开阶段性教学。对于非英语专业来说,英语课程一般作为必修课设于大一、大二,由于此阶段是大学生进入校园的起始阶段和适应阶段,其心理新鲜感与滞留感较强,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进行学生心理分析,采取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如在大一上学习,学生心理处于高中向大学升华过渡期,在其中对情境性教学的适应性较弱,所以教学内容要以轻快、感受的基本内容为主,如展开优美诗歌赏析、进行电影欣赏等,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情境感受能力;在大二时,则偏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展开情境教学,如进行文学情景对话、角色演出等。 2.3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1)以阅读、欣赏为基础,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对于文学类学习来说,文学感受力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以美文阅读、音乐播放、诗歌朗诵以及影片欣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供平台,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喜爱度,而文学揭示普遍的价值,描述日常生活之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使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2)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学生学习主体性情境。课堂是实现学生各项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场地,文学自身的情境属性,要求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有高氛围的情境进行支撑。一方面,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采用角色教学、模仿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将教材人物引进课堂等。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如采用合作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以有效激励方式,促使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效地将学生变为课堂主宰者。 2.4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 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要展开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加强基本英美文学知识学习,丰富其教学技能,而且要求教学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以及素养。 3总结 素质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基础,以自身课程特点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根本,以全面化的指导理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学方式的展开上,同时,加强英语教学素质培养,以强有力的教师素质为支撑,来实现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情感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英语教育论文:游戏法在幼儿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幼儿园中的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英语作为幼儿园中的一门课程也不例外,幼儿园的英语游戏教育可以帮助发展幼儿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等等,所以对幼儿园中的英语游戏教育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英语游戏教育是一门科学,反映一定的科学规律,因此,幼儿英语游戏教育不仅要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和相关实践,而且要探讨幼儿英语教育的规律。所以,针对幼儿英语的研究同时也包含着对英语游戏教育的研究,促进了英语游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幼儿英语游戏教育既有英语学科本身的性质,又应遵循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其还与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幼儿英语游戏教育研究已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需要。 3-6岁是孩子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英语学习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听音辨音的能力;二是能够根据接受到的语音信号,在语境中进行内化整合和输出信号。幼儿时期是一个语言敏感期,孩子对不同的语音信号会格外敏感。儿童由于注意力等心理因素发展不够成熟,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当儿童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时,便会产生情感上的需求。对孩子来说,游戏学习是新的认知点,父母应该考虑孩子心理情感上的需求,采用生动、活泼、有趣味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爱玩是孩子的本性,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在玩中学,学中用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巩固了所学的语言形式,激发了幼儿的成就感。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从而加深了脑海里的印象,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同时还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儿童游戏教育应该设定不同的阶段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各阶段内部的知识体系又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在幼儿时期,孩子需要的是拓宽想象力、观察力和感知探索世界的能力,所以这个时期学英语就是让他们发现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来形容这个世界,他们通常都会很有兴趣去了解。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环境 加强幼儿园英语游戏教学氛围的设计,通过精心设计幼儿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志,都不但从感观上,更是从思想品德上给幼儿以无声的熏陶,这是幼儿园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幼儿园办学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首先是语言环境,我们要让幼儿一走进园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手段,使整个幼儿园成为一个“英语村”。因此,环境对幼儿园英语教学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物质环境,对于提高幼儿口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物质环境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各个活动区域进行环境布置,要把一切空间和时间都当成幼儿受教育的环境和幼儿主动进行口语表达的课堂。物质环境的创设需灵活多变,与当前英语游戏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并能够让幼儿通过物质环境所创设的游戏进行灵活运用,也要尽量遵循与母语环境的创设一致的原则。 二、幼儿英语游戏教学的特性 在幼儿英语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心理活动与发展有着不同阶段的特性。游戏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游戏规则与游戏内容要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游戏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一)目的性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明确游戏的目的,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体现相关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对教学游戏进行设计。 (二)适宜性 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幼儿本身的接受能力与理解力,要循序渐进地设计游戏。 (三)猜测性 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猜测性的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竞争性 在游戏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让幼儿充分融入到游戏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好胜心理,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趣味性 幼儿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多记住多少单词、句子,而是激发和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设计英语游戏教学时,要重视游戏的趣味性,从小培养幼儿的语感与兴趣。 三、在幼儿游戏过程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充分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1.材料的准备:包括实物、录音机、卡片、板书、录音带、录像带等。 2.知识的准备:教师要对本次的教学内容充分掌握,因为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在做游戏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3.心理的准备:在做游戏前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幼儿做到身心放松,让幼儿充分了解游戏规则,也可以调节气氛,让幼儿全身心地进行游戏。 (二)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在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发挥幼儿好胜、喜欢受到表扬的天性。幼儿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在游戏结束后,如果结果不公平会严重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设计以及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让班上的所有幼儿都参与进来,可以适当增加协作游戏,这样可以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2.教师要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切勿歧视程度较差的幼儿或发音较难纠正的幼儿,对前后排都要有所照顾。 3.游戏的设计要以幼儿为中心,有些游戏相对较难,对理解相对较慢的幼儿,要给予适当地照顾,我们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的时间,然后再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三)注意游戏过程中的纪律性 在一些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幼儿求胜心切,注重游戏的结果,难免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情况。教师要在游戏之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奖罚分明地对课堂纪律进行控制。 1.一定要在游戏之前对规则进行详细的阐释,具体到如何得分,明确奖惩制度。 2.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不可中途做出改变。 (四)注意游戏操作的时间 教师要在游戏的过程中把握好游戏时间。游戏时间的过长和过短都会对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师要考虑幼儿的接 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对教学时间加以安排。 (五)注意游戏实施的多样化 和一般游戏不同的是,游戏教学中的游戏是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再好的游戏,玩过几次,学生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设计新的游戏,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游戏。 (六)注意游戏实施过程中的安全 有很多的游戏涉及玩具。在游戏教学过程当中,坚硬的玩具容易划伤幼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关注幼儿,以采取保护的措施。 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日益受到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它“习之于嬉”的教学方式,开放活泼的课堂气氛都为儿童英语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教师应善用游戏教学,开拓儿童的思维,激发其兴趣,促进儿童对英语学习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化,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英语教育论文:探求乡村英语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设施条件比较差 农村教学条件及设施相对落后或不足,教学设施、器材等严重缺乏。虽然有的学校有一些电教设备,但远远满足不了英语教学的需求。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连最基本的录音机都没办法配置,更不用说电脑、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范围,也大大制约了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度,无法提升农村英语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之后,仍然需要教师领读单词或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有的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那些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有的学生可以背诵不少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三、农村家长对子女在英语学习上的要求普遍不高 在农村,由于信息闭塞不畅通,好多农民只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的温饱生活。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学好语文可以多认识一些字,学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会算账,不吃亏就行,完全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他们本身并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一窍不通,因此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从正面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农村学生接触英语的语言环境过少 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课堂上有限的学习与练习之外,课外的交流和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可利用电视、网络等途径之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与外国人用英语直接交流。这些条件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根本无法实现。此外,在农村,大部分家庭都不具备购置电脑的条件,即使有少数家庭购置了电脑,他们也没有网络。这样就使得农村学生接触英语的语言环境很少,最终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五、结语 总之,要想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广大农村英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同时尽量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一个用英语交流的平台,为农村的英语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英语教育论文:谈信息技术对英语教育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他的心理活动就会有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非常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多媒体的集中优势,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上课开始时,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兴奋中,新的学习动机处于低谷状态,这时若能巧妙地导入课堂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形象,使声音、图像和文字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要紧扣教材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逼真的情境氛围,并加以恰当的质疑,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行思维。仍以ChristmasIsComing为例,我在开始导入时,就利用了一个flash播放了一首歌曲“铃儿响叮当”。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自觉地把注意力转向教学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根据教学需要编制CAI课件,将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变抽象的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重点、难点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比如在学习“DNA”内容时,教师即使用汉语讲解,学生也较难理解这两句话:“DNAisapatternforyourbodytobuilditself.Generallyspeaking,itislikeablueprint.”这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一幅模拟的“blueprint”展示出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复习课效果 学生喜欢打游戏,除了游戏本身的声音、图像、动画等吸引学生之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反馈。游戏后,学生能很快知道结果。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是好胜心强,如果做对了,他们就会更有兴趣,乘胜追击;如果做错了,他们会有“不对不罢休”的想法。根据学生年龄的这一心理特点,将这一做法运用到复习课的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果。复习课中,多数情况下,要做大量的练习。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增大了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在练习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在做课堂练习时,学生按设计的程序去做练习,做完一道,电脑马上会给出相应的正误判断:如果做对了,电脑给出笑脸;如果做错了,电脑就给个哭脸,并配以恰当的音乐,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同时,电脑根据做题情况给出不同的分数,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练习效果的反馈信息,省时省力、高效快捷,大大提升了复习课的效率。在复习课中,我还利用多媒体将复习内容制成相关的树状图,从中找到它们的联系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系统化,加深印象,达到最佳的复习记忆效果。总之,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和必将全面促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英语教育论文:英语教育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将毕业证、学位证等与英语等级证挂钩,这成了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动力。这种方式虽然让大部分学生拥有英语等级证书,却在无形中忽视了英语的人文性。有些专科类院校不要求学生考取英语等级证书,可是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却不敢恭维。如何使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成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一、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随着近年来高校日益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高考,检测的是各科目的总体成绩,并不只是英语一科成绩,这也导致了入校新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不同。考虑到这种情况,任课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在浪费时间;内容过于复杂,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又听不懂。这也是导致英语教育难以改革,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2)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局限在课堂上,强调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整堂课都在讲英语语法、单词、语句通顺等问题。例如讲解新的文章时,老师一般是介绍文章背景、领读单词、整篇文章翻译,然后讲评,做练习。而学生麻木地跟随老师听、说、读、写。最终导致学生出现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兴趣、缺少实践经验等问题。 (3)我国的英语教育大多数是以应付考试为重点,而校方也把这一手段作为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方式虽然总体上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部分学生即便通过了专业技能考试,步入社会之后,其英语水平仍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技术、服务、生产等领域的需求。 二、如何加强高职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1)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整体素质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高校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加大了对学生英语教育的管理力度,采用各种方法和技能加强英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比如: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记;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使其从教室中走出来;让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把人文性带入英语教育中。 (2)学校应该根据自身需求寻找一定教学方法。例如,根据经济水平邀请外教加入到学生的课堂,与学生互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和语调;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职业设置不同的英语对话场景,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围绕欧美等国的发展历史和生活习俗,引导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从而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创办英语社团、英语角,让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全部使用英语交流,在愉快的氛围下提高英语水平。这些都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上融入人文性的教育方法。 (3)老师不能一味推崇中国文化,中西结合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从一些老师身上入手,改变他们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不再单纯地讲、背、考,应该让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把英语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介绍一些国外的社交、工作、生活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能在离开课堂之后学以致用。这样从正面、侧面渗透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牢记于心,一改往届学生毕业后只会纸上谈兵的弊端,从而提高英语教育质量。 语言是人类传达想法和互相交流的主要工具,英语作为国际交流性语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习英语要全面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才可以学以致用。目前,大部分高校急于求成,其英语教学的办法是强硬的、错误的、低效的,所以高校应该本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理念,力求把英语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和生活中。 英语教育论文:英语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研讨 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它在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还可以补偿智力因素的不足。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呢? 一、教师要确立学科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 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识是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是对其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因此,学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教师做到:其一,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游离于教学,成为单纯的一种培养活动。其二,学科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局限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要有超越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影响辐射面的追求和教学谋划。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求实现三个体现:教学目标要体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要体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要点;教学反思要体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点滴体会与感想。 二、充分挖掘教学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资源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的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更好地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关键在于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水平。我们不仅要对显性材料成分利用,同时对隐性材料也要精心开发,使英语学科的非智力因素价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三、在教学活动中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开发潜能 (一)启发动机,激发内驱力,发展智力,开发潜能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活动的内驱力,有了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做出顽强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工具,掌握好并能自如地应用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时代性,挑明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以此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发挥自身的自主能动性,进而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激发兴趣,启发智力活动,开发潜能 1.动用一切可能条件,营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室墙上挂上英文图片和卡片,出英文版黑板报,放英文歌曲,做英文游戏,尽量提倡用所学英文交流,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文世界里。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像、网络、报刊等具有相当时代性与生活性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CAI课件的声像俱全以及富有变化性的特点“出奇制胜”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利用求胜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潜能。基于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他们对新事物感兴趣,但此心理易起变化,持久性不长,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制造机会,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及辩论赛,从而开发潜能。 4.探究研讨,使学生表面的、短暂的兴趣升华为深层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 (三)培养情感,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1.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由“情”至“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还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合作活动,而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动力、保证的。所以说,教学过程也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情感表现和投入,注重建立教育“情绪场”的效应,而且会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2.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挥潜能。教师对学生尊重、欣赏、接纳的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感染他们,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营造宽容、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想学、爱学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让教师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达到教学相长。 3.培养习惯,深化智力活动,促进潜能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习惯非常重要。在此阶段,通过教学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勤讲勤练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自主探究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只有严格训练,耐心指导,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内容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其动机,激其兴趣,炼其意志,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潜能不断开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教育论文:从“关键期假说”看少儿英语教育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是过去50年(1959—2009)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支持其观点,并提出了各种有段关键期假说的理论和学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二语习得专家Birdsong(1999)再次强调:“关键期问题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因此,对关键期假说的进一步讨论对我国外语教学尤其是少儿英语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产生及发展,对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日趋低龄化的现象和小学甚至幼儿园普遍开设外语课程所引起的争议进行阐述,指出外语学习在不同年龄段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一、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期假说的提出最早是针对第一语言习得的,其来源于生物学家,最早是由着名的神经生物学家Penfiled和Roberts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儿童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并研究得出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The Optimal Age)是在人生的最初十年,当大脑逐渐失去可塑性时,其最佳时期也会随之消失。1967年,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在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中,提出了着名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1967)认为,语言习得是由生物因素所决定的,指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之前,由于受到人们大脑中语言习得机制的影响,能够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 虽然关键期假说是针对第一语言提出来的,但是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也同样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随后他们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该假说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同母语习得一样,也存在一个关键期,如果学习者错过了该关键期,便很难达到接近本族语者的熟练水平。这一假说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相比成人具有优势效应;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年龄效应(AoA effect);第三,承认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少能达到本族语者般的水平。前两点也构成了50年来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实证调查的核心内容:(1)与成人相比,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究竟具有怎样的优势效应?(1960s—1980s)(2)第二语言学习年龄效应具体特点是什么,其初始的年龄效应和最终学习结果年龄效应是否一致,有何关系?(1990s—至今)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议主要围绕以下4个核心问题展开:第一,关键期是否存在;第二,关键期为何存在;第三,关键期究竟存在于何时;第四,(语言各自系统的习得)是否有一个统一的关键期。 二、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争议 关于二语习得关键期是否存在是其争议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支持者和反对者针锋相对,各抒己见。支持者多为认知心理学者,反对者则多为社会文化学者。 2.1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支持派 支持二语习得假说的学者如Oyama(1976)等人就年龄因素提出过相对明确的结论,他们认为有支持的证据来证明,学语早的儿童能比学语晚的成人最终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二语习得领域里,支持关键期存在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属于Johnson与Newport(1989,1991)和Johnson(1992)的研究。在1989年的研究中,Johnson和Newport用英语的语法和句法判断为口语材料,测试了46位母语为朝鲜语和汉语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3—39岁)移民到美国的人在英语环境下对英语语法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3—7岁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没有太大差异;8—16岁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英语水平岁年龄下降;16岁以后移居到美国的受试者,其语言水平远比其它年龄组差。由于试验中控制了这些受试者在美国生活的时间,可以表明居住时间与二语学习好坏并无显着影响。从而他们得出结论:年龄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影响,表明有关键期存在。1992年Johnson又进行了笔试实验,结果表明,7岁之前移民美国的受试者,英语水平与本地人无明显差异;7岁以后移民的受试者,其英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研究者将7岁前后学习英语的差异归结为生理因素。 在年龄因素对语音方面的影响中,Asher和Garcia(1969)以及Oyama(1976)对美国的移民学生的英语语音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发现:移民年龄越小,英语水平测试成绩越高,更接近母语使用者。Patkowski(1990)对年龄段为5—50岁的二语习得者进行实验,发现语音等级和年龄之间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 以上研究表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年龄越小者在语音和听力方面的能力显着强于年龄大的二语学习者。各种实验的数据结果证明关键期的假说是存在的。 2.2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反对派 反对者也提出了三大理由来否定关键期的存在。第一,输入、社会、心理、认知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年龄对学习的作用,它们甚至是导致最终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第二,有实验数据显示,晚学者一样能够成功习得二语,并且能够达到接近母语者的水平;第三,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幼儿更容易直觉地在交际情景中习得语言,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则更容易利用认知和课堂学习的方法学习语言(Long,2007)。因此,不存在关键年龄或阶段,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习得任何一种语言(Stern,1982)。反对者从语音习得、习得初始速度、习得最终结果等方面进行实验否定了关键期的存在。 从以上支持派和反对派的观点和实证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两派的观点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但都未能全面地看待关键期假说中年龄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不能绝对的说语言学习与年龄因素之间存在着或根本不存在任何关系,我们应客观的看待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影响。年龄较小的学习者可能会在语音方面上有优势,在听说技能方面可以更加成功地达到近似本族语的水平;然而,年龄较大的学习者在 客服外界干扰、学习动机等方面却占有优势,可以通过更好地认知和学习放大来进行语言学习。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年龄因素,还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动机、情感及时间投入等因素。 三、外语学习者在不同年龄段各自语言学习的优势和不足 Stern(1983)在其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指出,语言学习可以在从早期到成人不同的认知层次上进行,并无十分确凿的科学依据能证明哪个年龄段或阶段是全面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或最佳时期。我们知道,语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语音、语义、句法等。各部分的习得难易程度不同,方式各异,母语背景和外语语言环境有别,很有可能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关键期。实际可能是,语音、语义、句法习得各有各的关键期,即语音关键期、语义关键期和句法关键期。 对儿童学习者来说,其优势是大脑的可塑性很强,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缺点则是他们的长期记忆能力较差,容易将母语与外语相混淆,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青少年学习外语的优势体现在他们的模仿力和记忆力很强,比儿童更善于利用一些语言交际策略,并且认知能力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缺点是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任务太重,学习科目太多,需要有更强的学习自觉性和毅力。然而从成年人学习外语来看,他们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拥有很强的学习动机,知识经验都较前两者更加丰富,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都会利用各种有利的手段快速地进行学习;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缺乏充足的学习时间,外语学习可能会断断续续,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并且很难在语音上有所突破,很难达到本族语者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年龄段人的发展水平利用阶段优势使他们快速的获得第二语言。杨连瑞(2004)在文章中指出,3—10岁的儿童,他们的大脑可塑性强,在语言才能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在习得自然的语音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应重点培养他们的语音和日常对话能力。11—17岁的少年,其认知能力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其元语言意识较为敏感,理解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强,从而促进语言输入。所以,应重点培养其语法句法及听力方面的能力。对于18岁以上的成人,其大脑神经联系已完全建立起来,思维方式已经完善,因而能非常容易地处理复杂的深层语言形式和内容,在掌握在于阅读、写作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四、从“关键期假说”看少儿英语教育 受“关键期假说”的影响,我国少儿英语教育日趋低龄化,小学一年级乃至幼儿园都纷纷开设英语课。国内不少学者对“外语要从小学起”产生了质疑。从1992年桂诗春教授的一篇名为“‘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到2011年王勃然的“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英语教学初始年龄的启示”,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对其进行反对。但是,少儿英语教育真的一点可取之处也没有吗?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少儿期间应着重的发展儿童的语音能力。但是,目前少儿英语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试,为了满足家长要求,而忽视了少儿英语教育的初衷。不健康的教育目的及不完善的教育机制和匮乏的师资力量等原因导致了学习者兴趣的丧失乃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些后果严重的影响了学习者今后在二语习得方面的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的少儿英语教育应重回到教育部的要求上来,重点放在激发培养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正确的发音。在少儿英语教育期间,配备相应的教学器材及教学能力较强的老师。教师不再以高分为目标来对学生进行考察,条件允许的话只进行语音及会话方面的测试。 五、结论 外语学习可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教学,让他们学习外语的优势充分发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总之,在我国外语学习者日趋低龄化的今天,要对儿童学习外语的规律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充分的理性的科学分析和研究。 英语教育论文:探讨转型期的大学英语教育方式 一、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目的不明确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规定的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的目的比较空泛,并不具体,从而使大学英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目的模糊不清。尤其是很多高校应试性的英语教学,把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混为一谈,致使一些高校将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只看重在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上。目前很多高校选用的英语教材与英语考试的要求有很高的一致性,这就会引导学生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目标。虽然高校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比较高,但是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不一定能够提高。比如,在很多中国学生为了出国留学而进行的托福、雅思考试中,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中国学生的成绩可以排在亚洲各个国家前列,而托福、雅思改革之后,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这就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成绩排在亚洲各个国家后几位。由此可见,目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目标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2]。 2.很多高校只重视读和写的能力而轻视听力和口语的能力 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都配有外教老师,可是大多数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原地徘徊,没有提高,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果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么将来进入社会就可以多一条就业的渠道,就可以拿一份高薪资。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就可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要能够做到英语口语的熟练却是一件非常困的事情。随着我们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逐渐与国际接轨,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日益缩小,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听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国民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地区性的教育不平衡问题也使英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西部边远地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明显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些学生从小就能够接受很好的英语培训,而这些地方外籍人员也比较多,因此他们也具有练习英语口语的环境和氛围,而这些都是西部地区学生所无法具备的。这种有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造成的英语教育不平衡性问题让西部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西部地区很多大学生更不要说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口语,他们连一些基本的英语交流、读写一篇普通的英语文章都非常困难。 4.现有的英语教学体制相对落后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很多英语辅导班并逐渐引导英语教育走向利益化的轨道,从而导致大学英语教育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成为任务量大、学习时间长的一门课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不断的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在出国留学、考研、英语等级考试等因素催化下,使大学生把英语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有的学生为了学习英语甚至牺牲自己专业课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就会得不偿失。而很多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也是为了学生的考研率,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使学生每天都在大量的英语题海中挣扎,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英语。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说是应试教育的陪葬品,将来进入社会后没有任何实际的适应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育转型趋势和相关措施 1.进行个性化的英语教学 因此,已有的教学目的需要进行一些改革,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比如学生水平、学校性质、专业性质等)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英语教学目标,从而针对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教学手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教学。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所讲授的内容都与中学有重叠,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高等院校可以将英语教学目标系统的制定出来,并且将大学、中学的英语教学衔接起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现在一些高校规定学生如果通过了一定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就可以免修相应的英语课程,这样会使学生为了通过这样的等级考试而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应的就会减少学习自己专业课程的时间,这种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很难让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真正的提高。因此,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个性化教学。 2.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水平 要培养大学生英语的综合性水平,不仅简单的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要转变传统的为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为了让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开展英语教学工作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听写能力。为此,高校可以多开展真实英语环境下的教学,练习学生的动嘴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英语水平。 3.对大学英语教育资源的投入进行优化 在当下的教育模式和体制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学生的命运由应试制度下的考试分数决定,这就会使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功能发挥不出来或者说发挥不到实际的用处上来,从而影响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如果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不进行改革,这种情况就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这就需要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结构进行优化,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另外,学生还要根据社会上各个行业对英语的不同需求来调整自己对于英语学习的目标,对此大学生可以多关注社会的动态和相关新闻来了解社会上对英语的需求情况,以便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对英语比较感兴趣或者自身的英语实力比较强,那么就可以加强对英语的投入,这样学校也就对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用处。 英语教育论文:英美文学和英语教育 一、 英美文学发展概貌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着。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 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着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可借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如研读短篇小说,背诵诗歌,朗读剧本、扮演角色等,使学生不仅学习英语语言,也了解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并不矛盾,可以相辅相成。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英语教育论文:论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日趋功利化,许多高校设立最流行的学科、专业,力争吸引好生源,扩大影响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也显得急功近利,语言学习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精髓逐渐被忽略了。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挥英语语言应用的功效,还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是枉然。”咽此,面对当前教学理念出现的偏移和问题,探讨如何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所面临的问题 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个人实现社会化和个人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与手段。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它主要来自对人的完善,在于追求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也要从社会学来评价教育价值,即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于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社会人。 同样地,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学习语言者自身的发展和语言工具性对社会的功效两方面。学习者通过习得英语语言这门工具,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领域,开拓眼界和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而英语作为世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门外语,也能间接地满足对社会各界在交流和专业上的需求。然而如何才能在大学功利化的倾向下,将丰富的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的价值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也将基于这两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育价值所面临的问题。 (一)在人的需求方面 1.学习者被动的语言学习。一方面,由于教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许多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无力也无心对所学课程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影响,大学的学习也主要以服从和完成作业为主,学生缺乏勇气挑战权威和创新,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标,在这种缺乏挑战性的学习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不用提陶冶情操和提升素质。 2.学习者缺乏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随着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扩充,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获得了提高,而外语教育的本质——人文精神教育却遭到忽视。“这种教育思想导致目前的教学过于注重语言技能和实用知识,这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教育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人文精神的衰落,学生中物欲化情绪和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学生没有体会英语文化的底蕴和精髓,领略文字背后深厚的哲学思想,也对自身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的追求表现淡漠,不少教师也在课堂上仅以考试为导向,重技能操练,轻人文知识的培养,教师的这一功利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神圣地位。 (二)在社会需要方面 1.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功利性过于明显。高校以社会的需求作为导向设置课程和教学安排。而受眼前利益驱使,大学英语教育也面临着只重视技能培养,强化工具性和实用性,而淡忘人文性的问题。这种偏颇、功利的价值取向不仅有悖于教育的本质,忽略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更为可悲的是,一些学生虽受过高等教育,人格却是在畸形发展,导致大学教育普遍出现“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现象。③ 2.对应试教育的重视超过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无法否认的是,社会对人才和精英的评定和认定通过高校文凭是简单可行的方案之一,这也导致对教育的评估侧重于结果而非过程,应试教育也成为简单见效的“生产人才”的手段。由于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应试教育仍广为盛行。不少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围绕各类考试、传授考试高分秘诀的培训班。 二、解决当前英语教育价值缺失的对策 大学英语教育进行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必要的,满足社会需求也无可厚非,但从教育价值的观点来看,人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均不可忽视。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实现两者的结合,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试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理念:理性分析社会需求,转变教学思想 高校是知识的生产地,没有高校的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高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的需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精神追求和素质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在英语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完善了“人”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生产和实践。同时,合理调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多种选择。 (二)教师:将英 语技能训练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 如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仅仅在文凭和学历上有所提高还远远不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和“业”涉及“道德”与“专业”两个方面。在“专业”方面,英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 、写、译五方面的技能;在“道德”方面,英语教师还应注重文字背后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素质、道德和价值观也是考察教师资历的重要元素。教师良好的品位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考虑到社会发展和变化,教师需要进行定期和周期的师资培训。 (三)学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高等教育的中大学生重点不是“学习生存技能”和“灌人大量知识”。学生的主动性是成功、有效的高等教育的关键。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包括学生的自主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传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被动、枯燥、孤立的英语句型操练,这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更不用说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染,陶冶情操。所以,在思想上应该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度价值观,在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英语教育论文:浅析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跨文化英语教育探究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育 文化差异 跨文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之间都有着互相的渗透,跨文化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仍以老旧的英语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要增加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才能够使英语的学习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与各国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贸易往来,但是原有的英语知识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了时展的需求,现代化需求的英语人才是要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如果英语教育仍然以基础知识和单词语法等来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想必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英语人才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跨文化英语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各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如果外语学习者学习过英语之后,和外语使用者进行交谈时,由于不懂得他们国家的文化,不能够正确的理解他们的说话意图,反而说出了一些中伤他们的话,使他们产生误会,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务谈判中,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可能因为一句不礼貌的用语,导致了生意上很大的损失。所以是否能够和外语使用者之间进行无障碍沟通,不仅仅在于英语单词和语句、语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应对英语国家和我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方面进行学习和了解,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文化的差异,才能对英语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应用。 二、文化在实际交际运用中差异体现 (一)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 西方人在个人隐私方面非常重视,他们非常在乎对自己的年龄大小,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和工资等隐私问题进行保护,必须在和他们交流时避免此类问题的交流,应该换一些不涉及隐私的问题,不能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和西方人交流上有所困难,甚至会发生不快,虽然中国人把问对方年龄视为是关心对方,但是,西方人认为对于隐私方面,其他人是无权过问的,所以在交流时,必须能够注重隐私方面的文化差异性。 (二)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在和西方人交流时候,不仅要极为注重其隐私的谈话,还应意识到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中国人将谦虚作为其优良的传统美德,认为自谦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但是即使我们这样认为,也不能将思想强加于外国人身上,如果硬性的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交流的重点,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会导致更大的矛盾以及冲突,因为西方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做好的就要正确的对待别人的夸赞,以一句谢谢作为回应即可,如果表现的过分谦虚,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可见在英语交际中更要注重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英语交流中,各国之间有着非常多的文化差异性,以上两点仅是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差异上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文化差异需要了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更应注重跨文化的学习。 三、目前我国在英语跨文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国更应注重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虽然新课改的思想已经慢慢的渗入到英语教学中,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师没有改变其教学理念,在英语教育中,只将基础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对英语的正确应用,所以我国应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使教师能够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加以重视,才能改变我国目前的状况。 四、实现跨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由于很多老师仍然把英语教育理解为单纯的基础学习,比如单词,语句和语法等,从而忽视了对英语文化差异的学习,极大的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进行实际的应用,所以,作为老师要一改原有的教学理念,加强课堂上教学对文化差异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 (二)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加入文化元素 教师在英语教育中,应该在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入相对应教材内容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和一些习俗等,因为中西方之间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和用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流畅的交流,就必须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比如个人隐私,面对称赞时的反应,还有主人邀请你吃饭是代表什么意思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只按照中国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就一定会使沟通产生障碍,比如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时,都是过于拘谨,不能打开心扉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会考虑很多,比较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如果在国外,没有人会叮嘱客人吃,客人都是想吃就吃,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只能饿肚子了或者把场面弄得很尴尬,所以一定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 (三)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加以理解 在英语教育中,不仅要对英语国家的各种习俗加以渗透,还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同于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里,了解其思想,感受和中国不同的西方文化和内涵,可以多加发挥外教在英语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外教本身来自西方国家,他们对西方的本土文化非常了解,是一本活教科书,应该加强中国学生和外教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异国的文化风情,才能从思想上对西方文化有着一定的认识。 (四)调动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能深切的了解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底蕴,就必须要建立起同学在此方面的兴趣,如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技术,放一些有关于英语的影片,从影片中的生活场景中可以了解到英语国家的人的生活习惯,这样通过感官上的介入,使得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更加深刻,并且能够摆脱枯燥的讲说教学,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中,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单词,比如天鹅在汉语中仅仅代表天鹅本身,具有美丽高贵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天鹅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思,代表着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因为希腊传说中,音乐之神的灵魂里进入一只美丽的天鹅,以此产生了寓言:杰出诗人灵魂都会进到天鹅的身体里,所以天鹅在英语国家里有着更深层的内涵;英国有一个地区产的牡蛎是最好的,好的牡蛎都是呈现紧紧闭嘴的状态的,所以借此来形容沉默寡言,口风紧的人,像这些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只是极小的部分,要想更多的了解文化的差异,必须要以一些实例来加强同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更加注重英语文化的学习,为英语交际打下基础。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教育,而是要在英语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更加注重各国家之间文化差异进行英语教育,学生只有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加以正确把握,才能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没有语言观念上的阻碍,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可见,对于跨文化的英语教育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英语教育论文:浅析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1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的英语技能、英语情感以及英语使用,英美文学类课程进入大学英语教育之中,无形地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文学情调,即为文学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坚持新型的人本教育理念。其一,实现“技能教学”向“素养培养”扩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英语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英语专项技能提升,如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应用文书写能力等,同时,相对于技能教学来说,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更为缺失,这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之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及心理等,而英美文学类课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其以文学情境创设、中英文化比较以及中英文学教育的方式,加入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内容,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者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社会性人才的需求标准。其二,实现“教师结构”“教材结构”向“学生结构”转变。素质教育条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基本,展开“以师为本”、“以教为本”的教学,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了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造成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以情境教学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教学的情境范围,如展开文学人物对话、进行文学场景模仿等,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力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发展。 2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环节实践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非专业英语教学来说,一般设置于大一、大二,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出于对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多元性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内部课程设置越来越偏向人文教育,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成为首选,但是在其课程改革中,必须以各环节的人本性落实为基础,才能实现英美文学教育功能的实现。 2.1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改革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基本,服务于大学英语整体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基于英语言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基本教学目标,英美文学类教学通过创设交际对话场景,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电影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言语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力量的实现,即为人的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上,这就要求其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上,通过其课程目标的指向作用,再展开教学内容的挑选与教学。如设置学生审美感受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内容补充或是教材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2.2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精选英美文学作品,展开作品教学。英美文学类教学展开的基础是文学作品,在对教材的选择上,不仅要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要以精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其包括审美性、对比性、教育性、情感性以及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选择《简爱》展开情爱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选择《理智与情感》展开人性纯美教育;选择《雾都孤儿》展开历史情感教育;选择《老人与海》进行人与自然之挑战,人性能动力教育等,促使包涵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被学生认识与感知,让这些民族的、人民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本发展、社会发展和心理发展。2)选择“大众性”作品,展开学生心理教学。这里的“大众性”作品是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或是著名的作品,便于学生理解的作品,用此类用作品展开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因为此类文学作品本身含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更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要求,因为学生对这类作品本身就已经有所感知,或是因为作品影响力而想去了解,所以,在设置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在展开教材教学中,要适应于学生的心理要求,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最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心理走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3)教学内容设置人本化,展开阶段性教学。对于非英语专业来说,英语课程一般作为必修课设于大一、大二,由于此阶段是大学生进入校园的起始阶段和适应阶段,其心理新鲜感与滞留感较强,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进行学生心理分析,采取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如在大一上学习,学生心理处于高中向大学升华过渡期,在其中对情境性教学的适应性较弱,所以教学内容要以轻快、感受的基本内容为主,如展开优美诗歌赏析、进行电影欣赏等,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情境感受能力;在大二时,则偏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展开情境教学,如进行文学情景对话、角色演出等。 2.3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1)以阅读、欣赏为基础,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对于文学类学习来说,文学感受力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以美文阅读、音乐播放、诗歌朗诵以及影片欣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供平台,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喜爱度,而文学揭示普遍的价值,描述日常生活之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使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2)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学生学习主体性情境。课堂是实现学生各项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场地,文学自身的情境属性,要求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有高氛围的情境进行支撑。一方面,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采用角色教学、模仿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将教材人物引进课堂等。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如采用合作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以有效激励方式,促使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效地将学生变为课堂主宰者。 2.4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要展开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加强基本英美文学知识学习,丰富其教学技能,而且要求教学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以及素养。 3总结 素质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基础,以自身课程特点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根本,以全面化的指导理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学方式的展开上,同时,加强英语教学素质培养,以强有力的教师素质为支撑,来实现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情感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英语教育论文:简论对当代高职英语教育重要性的分析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英语教育作为基础课程,必须加强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就高职英语教育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推动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使得高职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论文关键词:文化;职业教育;高职英语;重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国家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的的经济要求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外,还需要懂得本专业文献的信息查询、学习和再深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今天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企业人才竞争的年代,技术人员的聘用和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是通过网络取得的。英语是常用的一种检索语言,更是先进设备引进应用的“通行证”。英语的这种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意义重大和深远,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就不仅仅教会学生英语信息检索与查询,更应因此使学生掌握一些英语的学习方法和实用翻译方法。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外语教育规划逐步系统化、科学化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英语教学在思想原则上明确提出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在高职英语教材中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正确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课堂前后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和考试机制存在某些缺憾,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每天都在拼命“囫囵吞枣”似学英语,以求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在学习中对以英语国家的文化缺乏甄别能力,又对本国的文化知之甚少,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众所周知,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在语音语调、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这几方面都很弱,致使学生对英语有恐惧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然而为了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作为老师则必须想法设法提高他们这些能力。目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教材相对比较缺乏,公共英语教材也不一样,内容所涉领域、难度,题型设计也稍有不同。有的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难度太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英语教学系统还不完善,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与实际情况距离较远,一方面制约了英语教学。另一方面由于高职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技术课程比较重视,对英语课程重视不够,只要考试可以通过即可,导致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不够高。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通过深化英语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使用英语的信心,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教育方针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人才,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经济。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建设的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在学校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学习。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具体的高职实施中,尽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帮助、介绍方法和技巧,但由于基础差和自觉性不强,学习材料仅限于课本,他们课堂以外基本不学英语,大多数学生依赖于老师,很少参加英语活动。对此,我认为他们有很大空间可提高。如果做到自主学习,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会突飞猛进。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的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增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见解。随着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并不是像初高中时候那样的绝对“权威”。所以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把学习英语的选择权、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懂得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反之,事与愿违,将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需求着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当前社会上,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特别是一些外企需求量逐年增大。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只对专业课程下苦功学习,而忽略了英语的学习,导致了许多外企招聘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据调查,在国内企业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当中,只有7%的人具有较为熟练应用英文的能力,而在外企就更差了。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平时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自认为专业成绩好就行,直到毕业后找工作时才发现,许多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英语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英语学习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者会听说,听说应是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都要求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能够较为熟练的应用英语等外语与外国技术人员等进行沟通,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所以作为专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院校,其英语教学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在与外国进行技术交流时,除了要语言上的沟通外,还进行读写上的交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读写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有较高的英文读写能力。对此在实际的教与学中,教师不妨对专业定理定律、专业词汇等进行英文注解,以便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与信息查询。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识到英文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为日后工作中英文材料的读写打下基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是由于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保持原有国内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外业务。因此就决定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完成日常的工作同时,还能在必要时运用英语进行企业技术介绍、技术问题解答等。加上从国外引进的设备英文说明书,这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很好的英文能力,所以他们在招聘时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英文水平。可见,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势在必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英文的重要性。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能力的策略思考 英语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现代合格人才的标志之一。如今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就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培养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没有一定的认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面前,也会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即使有瞬间的兴奋,也会因知识的贫乏而稍纵即逝。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兴趣?我认为教师首先要重视free talk,谈话形式要多样,教师可预先布置谈话主题,让学生有所准备,活跃课堂气氛。如播放英文歌曲、角色表演、复述课文等。学生有了初步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意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适时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其产生学好英语的欲望。经过持久的学习,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开口的勇气和口语能力。 第二,教学从听入手,以听促说。学习英语关键是敢于说,敢于交流。会说的前提就是要先学会听。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模仿地道的英语,要求模仿的每一句话都尽量做到“三最”,即“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冲破一切心理障碍大胆地说,以克服胆小、羞怯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听力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经验告诉我,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最关键是加强语音基础知识的学习。语音知识不扎实往往是导致听力困难的直接原因。正确的发音是英语教学关键的第一步,这阶段要求学生平时多进行大声朗读,以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解语调;平时也注意积累一些常用句型和习惯用法。此外,教师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高职学生听力的材料。好的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第三,提高学生英语阅读实用能力。众所周知,阅读理解在外语语言的基本技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职院校的英语也占有重要位置。现正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世纪,准确而快速的英语阅读己成为我们吸收和扩充知识信息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阅读能帮助学生广泛增加语言知识,能使学生熟悉语言结构,熟悉语法规则等。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情况,在英语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好精读课程的学习。老师可提炼每一段落的主题句,分析篇章结构和句型特点,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必须结合学生本专业知识进行阅读,比如推荐一些相关专业的阅读文章在课上课下学习,至少应该分层次的进行学习阅读,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是要推选一些有时代性、趣味性短小精悍的文章,使得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提高。 第四,改善高职教育中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虽然高职英语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等。有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弱,新知识、新技术难于融入教学中,课程开发能力不强,而兼职教师工作不稳定更是当前高职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调整教师层次,优化教师结构是当务之急,可安排教师挂职锻炼或开展跨国学术交流,也可通过各种渠道培训教师,让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带领青年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考试、实验实训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规范到位。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 四、结论 据现代人力资源调查以及有关企业的调查,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当代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方向,也是高职毕业生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向。为此,我们高职高专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英语在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通过专门的加强学习,使高等专业技术院校毕业生不仅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英语基本能力,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培养成为现代企业迫切需要的英语加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工作论文:农村公共生活重建与社会工作 摘 要:中国农村的公共生活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以伦理或神性为基础的乡绅治理、新中国成立后集体化时期的国家控制到改革开放后的村民自治。公共生活的日趋衰竭是当前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而农村生活的公共性对农村社会的稳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保障作用。从社会工作角度,以“增能”为理论支持,从村民自身和其社会支持体系两个方面进行介入,以达到促进农村公共生活重建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公共生活;社会工作介入;增能 一、农村公共生活的历史变迁 所谓农村公共生活是指在乡村场域中所形成的超出家庭范围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公共交往形态,既包括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的日常生活交往,也包含互相帮助的经济生产行为,更包含着对关乎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参与和基于某种社会关联自主生成的集体行为和交往[1]。 1.新中国成立前的乡绅治理 在传统中国,国家政治力量只到达县级,从未直接深入到广阔的乡村社会。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是乡绅与各种民间组织以伦理或神性为基础,依靠宗族的力量、熟人社会里的礼俗及基于血亲关系而建构起来的权威和秩序。 新中国成立前,村庄公共生活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部的公共活动及基于生存需要对未知神秘力量的依赖而超越家族界线共同参与的各种习俗仪式生活,如先祖祭拜、神灵供奉等。祭祀在中国一直具有地区性特征,如东南福建、江西等,往往每村都有祭祀先祖的祠堂或供奉区域神灵信仰的村庙,在这些地方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来表达他们对先祖的缅怀、对神灵的敬畏。而在北方地区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华北村庄都是移民村,在北方村落中真正有家族祠堂的村庄并不多见。但不管怎样,此时的公共生活受外力影响较小,其长期存在与运作进一步强化了人与人的社会关联,强化了乡绅自治或宗族治理的传统权威与秩序,维系着村落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持着乡村社会整体的生活秩序,虽然没有国家政治力量的涉足,但整个乡村社会仍然是井然有序的。 2.集体化时期的国家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运动”,其中、集体化运动对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最为重要的影响便是对乡村社会实施整齐划一的有计划社会变迁,村民与国家的关系被加以重构,个体自由被强大的权力机构剥夺,个体更加依附于“集体”。 在这个时期,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和同质性,村庄生活的公共性因村庄社会的集体化、公社化过程而表现得更加明显,形成特定时期特殊的村庄公共生活。在生产方面,之前的农户劳动被联合劳动所取代,村民们以生产队为基础,统一组织,集体出工,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组织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村民间的互动方式与互动频率,相较于之前各户各自为政,如今则一切听指挥,服从集体安排,生产队范围内更紧密的经济生产共同体取代了昔日血缘和文化性的伦理共同体。农闲时,村民则被组织起来参加政治活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开会是这个时期公共生活的典型形式,无论是由政治运动带来的政治集会,还是常规的社员大会,尽管村民存在着不情愿,但都表现出极大地参与性。 这一时期,一系列的运动保证了村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加强了与乡邻的联系,人际关系纽带更加稳固,人人参与大大小小的公共事务,形成了人人都参加公共生活的氛围。而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民对祖宗和神灵的敬畏被破除,各种家族公共活动被取消,传统节日及祭祀仪式或被改革或被禁止,祭祀供奉用的庙堂被摧毁。 3.后集体时代的村民自治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改革依序开展,村庄内部经历着新的重构,乡村社会内部的人际交往结构也随着一系列特定公共空间的消解而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的渗入,村庄公共生活发生一系列变化。 1985年,基本解体,取而代之的是9万多个乡镇,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相比于集体化时期带有强制性的各种会议,村民的定期选举和村庄公共事务表决显得十分冷清。从集体化时代国家控制下的公共生活中解放出来的村民似乎并没有做好自己“当家做主”的准备,同时由于乡镇对村委会的选举控制、村委成员的腐败与争斗、外出人员增多等原因,村民对政治生活逐渐失去了参与热情,“村民自治”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村委会自治”,村干部也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失去了绝对的组织力和号召力,难以组织全民参与的公共活动。 与此同时,在集体化时期受到抑制的传统仪式性公共生活得以复兴,着重表现为各种家族活动的开展、敬神活动的再现、祠堂的修建、红白喜事的重视等。但由于集体化时期的各种打压,原来的血缘群体的整体认同感和宗族血缘意识大为减弱,以大家族为单位的活动规模日益变小,仪式由繁变简,村民更多地关注以小亲族、核心家庭为单位的利益,原来的族里合作、邻里互助也被经济上的攀比心态所取代。 包产到户制度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村民们回归到从前的小农耕作,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民由“忙碌”变成了“有闲”。村卫生所、商店、茶馆、棋牌室等场所取代之前的会场成为了新的公共空间。村民到这些地方看病,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碰头聊天,形成了一定的圈子。集体化时期被禁止的麻将被作为“新事物”在这里流行开来,并保证了这一圈子的持续。随后,电视的普及和住房结构的变动,以商店、茶馆为中心的农村公共生活逐渐被“私性化”的家庭生活取代。可以说,电视的出现改变了农村家庭的结构和闲暇生活,并改变了村落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频度,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围坐在家庭的电视机前,串门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村庄的公共性日益缺失。 二、重建农村公共生活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仍是数亿人生老病死所托之所。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城市化的推进举步维艰,我国目前的制造业体系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优势基础上的,无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服务业发展受限使城市缺乏强大的吸收进城农民的潜力,大量农民仍留在农村。农村要为村民提供安定的居所、基本的社会秩序和保障,发挥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形下,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重大。 在集体化时期,出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考虑,农村基层组织体系被融入体制之内,村民的需求被忽视,而是完全按照上级的命令和要求开展工作,传统中国农民的私人生活结构受到摧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今对个人社会义务的无视以及畸形个人主义的泛滥。而在后集体时代,国家政权逐步退出乡村,村民得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意愿生产生活,但日常公共生活严重匮乏,休闲方式有限单一,由此造成了乡村公共性的缺失,公共生活日趋衰竭,公共舆论日趋瓦解,失去了对原子化的个人的软控制,农村治理愈加难以开展。因此,重建农村公共生活的工作刻不容缓。 三、社会工作对农村公共生活重建的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依照自己的 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的目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既是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案主的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还是资源协调者和政策的影响者,由此可见,农村公共生活的重建工作引入社会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1.理论支持 “增权”是指这样的一个过程:通过改变人的态度来改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社区或个人的自信心与自决意识,扩大人们的视野,以增强他们解决社区及个人问题的能力。“增权”取向强调权力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伙伴关系、案主的长处、承认案主是积极的主体[3]。“增权”中的“权”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进一步讲,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就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和重要感。增权并不是“赋予”人们权力,而是要挖掘或激发人们的潜能。 社会工作者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相信服务对象的潜能,通过专业服务的开展,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增强村民的权利感、能力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参与、权利、发展和自主意识,这对农村公共生活的重建是可行且有效的。 2.介入措施 社会工作对农村公共生活重建问题的介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直接针对村民在公共生活重建上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另一方面是对影响农村公共生活重建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社会工作介入,通过介入农村公共生活重建的社会支持体系,改善其外部条件,从而达到公共生活重建的目标。 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尊重村民的主体性,重塑村民的自信,挖掘村民的公共参与能力。在后集体时代,农民通过大众媒体被动地接受、追随城市文化,而这是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对原有自身文化产生了怀疑,主体性缺失,进而忽视了自身的价值与权利。因此,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增能”帮助村民树立信心,培育村民自身能力,培育集体责任意识,提升其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扩展村民的社会支持网络,为重建农村公共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和利用好乡村精英,鼓励并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引导他们在村庄公共舆论产生和传播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利用好他们在公共生活重建中的号召力和带动力,进而促进农村公共生活的重建。 重建农村公共生活,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基层组织的作用,并培育能够满足村民需要、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发挥好监督者的作用,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村民的权利意识,监督村委会、党支部职责的行使;另一方面,要做好资源协调者的工作,因为多数农民并不具备自我组织能力,而现今宗教、宗族和庙会组织以及驻村企业对农村公共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对这些组织进行合理引导,将他们的影响力和行动力引导到农村公共生活的建设上去,促进其发挥积极作用,维护村庄的秩序和规范。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需积极争取外部政策的支持,争取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促进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引导各种民间文化保护、开发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同时促进目前促进农民消费的各种政策措施的完善,以引导农民将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文化生活上来,进而为公共生活重建奠定良好基础。 社会工作论文: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困境和实践 对于英文的 practice research,有学者翻译成实务研究,也有学者翻译成实践研究,经过几番思量之后,笔者决定选取“实践研究”.原因是“实务”在社工界通常被理解为所开展的服务,practice re-search 恐怕指的不单是对服务开展的研究; 相反“实践”比较宽广地涵盖了社会工作一切的践行,包含了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实践者的自我反映对话、当然也包含了社会工作的一切实践行动。也有学者把实践研究看成是行动研究的一种。 一、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困境 为何要在中国介绍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主要是基于笔者这些年的一些观察。从2001年开始有幸参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陪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成长已经接近14年。中国社会工作的快速成长的确是让国内外同仁都欣喜不已,然而,也碰见学术的困境与瓶颈。近年来不断听到社会工作学科里外各种对社会工作专业学术质疑与批评的声音。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学者眼中,社会工作常常被视为缺乏学术和理论水平的学科,认为社工只会做、不会写; 对于社会工作内部而言,似乎也认定自己水平不够,常常觉得书写那些关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文章难以登学术大雅之堂。多次与社会工作年轻学者交流,鼓励他们进入实践。虽然他们皆很认同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重量,但接着又很坦诚地道出两大难处: 一是做实践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二是关于实践的东西写不出文章,写出来的东西也很难在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期刊登出。面对学术评鉴和升职的压力,他们放弃实践,转向其它所谓“纯学术”的书写。当然笔者很能体会社会工作年轻学者们的心境,但笔者觉得第二个难处实际上是他们对于学术研究或社会工作实践与行动研究的误解。笔者并不完全否定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希望社会工作同仁能够辨识自身学科专业的特性,其知识的本质和研究取向跟其他社会科学的分野,这样才能摆脱学科的学术困境,建立自身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树立学科的自信。 实务研究在近些年来也备受实用/实践取向( practice oriented) 的学科和关注行动( action oriented)的学者所重视和采纳,这跟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主流实证研究的不满有关。首先,我们发现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实践者( 或者称为实务工作者 practitioners) 觉察学术界生产知识的研究工作通常是由拥有研究技能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垄断占据,研究者和实践的行动者是割裂的,学术研究生产出来的知识与实务界也是脱离的,其知识的生产并不能帮助实务界的实际工作; 另外,政策制定者( policy maker) 也发现传统的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并未能为政策带来实质性的建议。所以大家开始寻找另一种能够指导实践和政策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在境外( 包括香港等地区) ,随着政府拨款制度的改变以及经费来源的变化,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要更多地对自身服务进行评估,从而证明自身服务的有效性; 也需要对服务经验进行累积和总结,从而建构指导下阶段服务的实用知识; 同时需要对捐款人和服务对象负责,自我的研究也显得很重要。 是故,学术内部不少具有反思力和批判精神的学者开始提倡学术转向,他们致力寻求与实践接连的研究方法,希望研究的产出能够对政策提出实质/!/性建议,能够为实践和行动带来指导意义,甚至希望我们的知识活动( 包括研究本身) 能够更好地改善现有的实践,从而更好服务在地社区和民众。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本质与定位 对笔者而言,社会工作研究的转向是必然的。如果社会工作不转向,将面对内在矛盾,无法自我调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其研究并非纯粹只是为了研究而做研究,理论建构而建构理论,而是为了实践而研究。这正是社会工作知识的本质,与其他学科分别之处。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目标主要是理解社会、描述社会现象以及解释社会的运作、社会问题形成背后的原因。虽然社会工作也同样从事这样的研究,但社会工作会更进一步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譬如社会工作研究农村贫困问题,并不只理解农村贫困现象、解释贫困形成的原因而已,它更重要的是在了解贫困的根源之后,更进一步寻找消除农村贫困的策略和方法。 基于社会工作的特性,笔者定义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一,研究者是在其专业角色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是为了改善实务工作和更有效地专业实践而做研究,而不是为了研究而投身观察其他行动者的社会实践。第二,社会工作是有浓厚价值介入取向的专业学科,实践研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研究的过程,探究介入和改变社会的方法,从而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系统,打破社会压迫、消除社会不平等、促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这两个目标都与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相吻合,像国际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在2005年颁布的社会工作定义中清楚指出: “人权及社会公义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石。”又像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 的网页也清晰地表述了社会工作的内涵,那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倡导社会变革、促进有关人类关系的问题解决并推动人们的增权和解放以增进福祉……人权和社会正义的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工作源自于人道和民主的理念,其价值观立足于对所有人的平等、价值和尊严的尊重。自从一个多世纪以前诞生以来,社会工作一直关注于满足人类需要及发展人类潜能。人权与社会正义是社会工作行动的动力与依据。社会工作与弱势人群团结一致,力求缓解贫困以及解放易受伤害的与被压迫的人,以提升社会的包容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现在全国性与国际性的专业伦理守则中。”2014年世界社工联合大会于7月6日至7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对社会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义。依然认为: “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是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基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和本土化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使人们致力于解决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总而言之,我们所创建的知识也是为了实现我们专业的目标,社会工作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它的研究也是有实用和实践取向的。 三、何为实践研究 当笔者在中国内地开始介绍实践研究的时候,很多人听完后还是无法理解什么是实践研究。皆因许多学者和实务界的人员( 也包括社会工作者) 深受实证主义研究影响,常常无法摆脱对于研究的固有理解,他们还是习惯地用实务 VS 研究二元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实践研究。于是他们都会提问: 实践研究是学术研究吗?实践研究跟我们社工在做的实务有何分别?我们所做的实务算是实践研究吗? 实践研究在社会工作内部并没有一个共识,依然没有特别 清晰界定,正如 Pain 在回顾实践研究时谈到的一样: “尽管研究实践很多年( Gibbons 2001),争论于此,然而对于实践研究包括什么,它的外延边界是什么仍然缺乏共识,而且对于它的范式、方法、合作、伦理仍然存在不断地争论”( Pain2008: 1).按照英国学者 Fook 的说法,一般而言,“实践研究”指的是那些直接关于社工实践或对社工实践有贡献的研究( 1996) . 然而,Fook 也认为这个定义也不是毫无异议的。我们依然需要问: 实践和研究是怎么定义的?为何要做这样的研究?背后的知识论和方法是什么?谁来做实践研究?等。这些问题对不同的研究者是有不同涵义的( Uggerhoj,2008) . 2008年在英国举办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会议,大家达成初步共识并梳理了一个称为 The SalisburyStatement( 索尔兹伯里声明) ,定义实践研究一些重要内涵: “实践研究包含对实践的好奇。它是关于如何寻找有效的助人方法; 它也是关于如何通过对实践的研究挑战现有问题的实践,以及依据我们在实践中亲身的经历发展出新的知识和想法。大家公认实践研究最佳的方式是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协同,以致彼此可以互相学习。这是一种建构专业知识的整合的方式,一方面研究者在实践中能更理解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培力和实现社会公义。”( 2009)按照个人的领受,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实践研究就是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达到“实践亦研究”的合二为一。达到研究( 者) 即是实践( 者)两种身份的结合。做实务并不意味每一个实务者都在做实践研究,或者每个人进行的研究都是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必然是从实践者真实的社会位置进行观察、搜集资料和分析。 然而,这里碰见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在做?”.按照 Fook( 1996) 的说法,实践研究一定程度上牵涉到两个原先不同世界( 实践的世界与研究的世界) 之间的协作或合作( collaboration) .根据不同程度的协作关系,我们可以把实践研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隔墙观察的实践研究。那就是研究者根本没有跟实务界发生任何关系,他们并有接触社工实践,只是简单地利用二手材料进行研究分析; 第二种是外来者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取向还是比较接近传统的研究,虽然研究已经来到实践现场对实践进行研究,但是研究者还是在研究别人的实践,从观察者和他人的社会位置进行研究,从而提出评估、总结实务经验、提炼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是没有真正参与实做; 第三种是协同实践研究。那就是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或其他实践者的实践进行研究。在过程中,其他实践者不仅只是被研究的对象,也是平等参与研究问题的形成、参与研究资料收集与资料解释的协同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者也参与了部分的实做。但是,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有不同的角色与分工; 第四种是实践者研究,那就是实践者对其自我、对自我所处之社会位置、情境、社会经济政治的环境结构、对自己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请记住我站域名/行动或实践、以及对自己行动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主研究。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也就是实践者,角色已经很难分开。这种研究的取向也是我们最期待的,但也是最难做到的。笔者基本上是认同第三和第四种的实践研究。 四、实践研究的关注与行动步骤 因为实践研究有浓厚的实用性关怀,所以通常会提出常见的9个问题: 1. 此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有帮助?值得做吗? 2. 所采用的实践模式是否有效?是否有帮助?值得做吗? 3. 与其他实践方法相比,这种实践模式是否能更好解决这个问题呢? 4. 这种成功的干预和处理方式是否需要后期实务工作的跟进呢? 5. 这些成功的干预方法是否存在普遍性呢? 6. 所采用的这个实践理论好吗? 7. 这种实践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实践模式? 8. 这个实践理论比其他的好吗? 9. 此项研究积累实践知识有作用吗? 实践研究的步骤一般包含基本部分,从实践开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形成的因素、反思当下实践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方案及推动行动、对自己的实践行动进行观察和记录、进一步反思评估推动的实践行动、提出改变和改善的方法、推动新一轮的实践。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问题的产生是从实践中被实践研究者发现并提出的。譬如在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实践研究者发现推动这服务有很大的难度,或者发现服务对象对我们的服务很抗拒,此时实践研究者开始问: 为何服务对象不欢迎我们的服务呢?为何推动那么困难呢?是我们的服务不能符合他们的需求吗?还是我们的实践模式和方法出问题? 此时,引发实践研究者需要重新去理解我们自身的实践和我们的服务对象,紧接反思我们的实践。当然理解和反思不是抽离于实践脉络,而是不断在实践中与各种实践者互动对话而产生的。过程有不同的手法可以运用,譬如可以用小组的形式与参与的实践者对话、也可以用系统的访谈对实践前期的工作进行评估、也可以整理分析实践者的工作日志等。目标是找出实践过程所碰见困难的根源所在,整理出行动或者进一步介入的方案。 行动部分是实践者自主探究的重要过程,一轮实践行动的展开,需要我们清晰地去规划,什么样的实践理论和模式需要在这一轮的实践中运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推动?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人员配备?有什么样的步骤方案、实践者有足够的能力吗?如何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能力呢?实践过程需要被细致地观察、记录和分析。 实践的行动需要不断被反思,反思与行动形成了一个辩证的过程。我们也不断去总结到底行动带来了什么改变?什么的因素带来改变?介入理论和方法是否有效、有效性在哪?还存在什么问题?困难在哪?下一步行动可以有什么新的实践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什么新的模式? 在实践研究中,研究、行动、反思、评估互相联结,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是一个螺旋的周期,并非一线性过程。实践研究的过程反映了实践研究的本质特性,因为实践研究相信实践者是一个受特定情境与社会文化环境限制的实践主体,实践者在行动过程中累积了许多自己的实践原则方面的经验,加上社会文化传承的价值和集体选择,形成了自己也未必清晰的实践理论。这些过往的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价值所引导形成的实践目标、实践方法、实践理论是需要在过程中不断有反省与诘难,培育出改变的勇气和能力。这过程是动态的,研究、行动、评估、反思批判如绳索般紧密联结、交互作用。评估和反思批判扮演重要角色,没有这环节,将无法衡量研究的进展或重新定义问题,甚至会做出错误的结论,出现行动盲点。 五、结 语 实践研究是以一种新的知识尤其是与实践相关的知识为特点,其挑战了传统对于知识生产的理解。简言之,实践研究是以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为优先考虑的。这样,研究就被具体的实用性关怀所指导,而不是研究者随意的选择。因此,实践研究是以应用为导向的,更多的是为了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纯粹为了产生新的知识而推动的。 实践研究,对于前行中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它也是不同观点、利益和需求的聚集,复杂性和困境与生俱来的存在于实践研究的合作和协作之中,且对实践和研究都是具挑战的。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不能单从实践或者研究某一方面来获得,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发展的。 如果实践研究被包含在社会公众知识生产和实践中,它必须要成为实践过程的一部分,也必须要成为社会工作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不再是袖手旁观,或者是在资料收集和分析完成后就不再与实践者合作。反而,社会工作研究者必须为实践者提供有用的知识。比如说,它必须要用新的社会工作方法和工具来 教育实务者,或者用新的和不同的方式来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并且它必须参与将理论和分析结果转化为日常社会工作中可以使用的工具---作为实践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此外,实践者也需要参与到或者至少要接受自己也成为社会工作知识建构的伙伴,把实践议题转化为理论议题,一同推动实践研究方法的发展。实践界和学术界必须要抱着开放的心态,相互学习。不仅是实践要从研究中学习,研究也要在实践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工作双语教学分析的论文 一.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目的: 1.加深和巩固已学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双语进行社会工作操作的能力 3.了解和熟悉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动态,分享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 二.开设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已不是新鲜事情,自2001年起,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就建议过有条件的高校专业课可以进行双语教学。所谓双语教学就是用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进行教育。就目前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普遍使用的是英语,所以社会工作教育的双语教学除母语汉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即为英语。社会工作教育为什么要用双语教学呢?首先,这是由社会工作这门专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社会工作的发源起于英美,其发展与完善直至形成一门专业也是在英美等英语国家完成。中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向西方国家学习来的。经过多年战乱与社会动荡,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一度在中国停顿下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教育才恢复起来。也可以说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基本上是重新从零开始。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条件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开展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向港台学习。教材的编写也是多借港台的帮助。但是,港台社会工作教育毕竟还是为本地区服务,它们深深打上了其各自地区的特性,很多方面与我们本土社会工作教育有较大差异,而且港台的教育也基本上是借鉴欧美教材和教育经验,我们从他们身上学的东西可以说是二手东西,并不能让我们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社工教育的脉络。同时,目前中国本土虽然编有相关社会工作的教材,但由于时间仓促和经费的原因,这些教材均存在简单粗糙之瑕疵,我们对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的精髓与本质就未免有囫囵吞枣之嫌。因此要真正了解和进行社会工作教育,我们必须要直接向西方学习,而学习的便捷途径一方面要大量使用西方各大社会工作专家的经典原着,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更多的直接到这些国家学习。然而,目前条件所限,使用社会工作专家的原着是目前我们可以方便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的一个必由之路,故目前中国社工教育进行双语教学是顺应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实际。 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作为服务于人的工作——社会工作与国际接轨也是势在必然,一个只会一门语言的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和多文化人群的交流中必然会力不从心,甚至会适得其反(CharlesZastrow,1995)。社会工作者一专多能甚至全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语言能力当然是必备素质之一。所以,会双语甚至多语言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本专业的要求。所以社会工作教育也应该进行双语教学为塑造这种素质提供了一个机会的舞台。 三.开设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双语教学是可行的。首先,从学生英语水平来分析,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是学生必修课之一。基本上各高校要求学生必须过大学英语(文秘站:)四级水平考试,有的高校还要求学生过六级考试。国家教育部要求,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具备一定的由于听说读写能力。在这种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的培养下,大学生已具备了相当的英语水平。所以用英语进行社会工作双语教学,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是可行的。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国语教材的学习已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如社会工作的理性与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实务。这种对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让学生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不会感到十分吃力。母语教授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与实务可以说是他们进行双语教学的基垫,双语教学从而更为可行。 四.具体操作 按照教学目的,我们对社会工作双语教学进行了以下操作。 1.课程设置与安排。根据学生学习进展,从大学二年级下半年开始安排双语教学。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大一起开始涉及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课,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在这一年半的学习中要进行英语四级水平考试,至少要学完《大学英语》第三、第四册。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都能使学生准备好进行双语教学。。 2.教学对象:社会工作1999年级,两个班,共99人。 3.课时。每周六个课时,全学期共120个课时,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有充分的时间。 4.教材选择。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我们首先选择了介绍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知识的专着开始,如,由MeredithPublishingCompany于1964年出版的,由RexA、Skidmore主编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再在此基础上在三年级开始难度较高、理论性和实务性更强的着作作为教材。如,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出版由JoséB.Ashford编写的《HumanBehaviourintheSocialEnvironment》。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择由浅入深,学生也容易掌握。 5.对老师的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首先应该是用母语进行过两三年社会工作教学的、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有较深掌握的老师。其次,应该是有相当高英语水平的老师,老师本身能自如地进行英语的阅读和讲解。所以我们选择的老师还应该是硕士学历,有讲师的职称。再其次,老师要有十分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教训经验,所以我们选择至少有两三年专业教学经验的老师。 6.教学过程。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教材的知识点如概念、方法和原理有个预先了解。同时要把预习时遇到的难点逐一记下来。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有目的,效果会更好。教师也要认真备课,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理出来。 其次上课时,老师的作用就是列出并分析和讲解知识点。双语教学尽量用英语,同时切忌对英语逐字翻译,课堂教学尽量注意互动式教学,即发动学生的参与。因为,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要点和重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说到底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再次,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后要给学生提供实务的机会。老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的优势,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在使用某种原理和方法之时,要有意识地回忆英语是如何表达。 再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如网络资源,叫学生多浏览相关社会工作网站,了解国际社会工作的动态与发展。一方面加强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时局的把握能力。 五.教学结果 本专业双语教学共对社会工作专业两个年级三个班开展,教学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接受度。对两个年级三个班共一百六十多位学生的抽样口头问答中,对开设双语教学的接受度为90%。 (二)考试检验教学成果。学期末对双语课程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满意的。以本院1999级两个社会工作本科班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为例,及格率为100%,平均分在75分,最高能拿到92分。 (三)学生双语教学的收获。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双语教学,一方面,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理论与方法的更深更准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学,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最后,学生还认为双语教学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加了自己的素质。 双语教学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本院社会工作1999级两个班共99名学生,在2003年毕业时,共有四名学生分别考上了北大、人大和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其就业竞争力也有相对提高,在本院就业的统计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最高的,达到了47%()。 六.结论 社会工作双语教学是时代和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特点要求的使然,本院社会工作双语教学的尝试证明它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社会工作论文:对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着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戴维?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八、社 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社会支持网络 一)发展 社会支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网络开始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支持计划推进了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 (二)基本假设 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 人类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 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资源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 社会支持网络为外在资源之一种,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三)定义 A.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 B.由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 (四)分类 社会支持网络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内涵分,可以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按主/客观来分,可以分为实际支持和主观感受。另外一种分法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质或金钱的支持和援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 A.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显着提高; B.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 C.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A. 发展因素: 个人过去经验对其社会生活之影响。 B. 个人因素: 如坚毅的性格、自尊、学识等。 C. 环境因素:物理与社会环境影响 (七)应用 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从而拟定工作计划。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十、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优势视角超越了社会工作的传统理论模式,其关注点在于个案的优势、潜能和成绩,这一突破在社工领域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它首先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反对将服务对象问题化,认为问题的标签对服务对象“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就改变了案主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长远来看,这些变化融入了个人对他们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没有自信心)”。 塞勒伯明确提出:“优势视角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一次戏剧性飞跃。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塞勒伯认为,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发挥案主的优势方面做得不够。“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案主、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再是鼓励地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苦难的荆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其实这个公式很简单:动员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案主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1)赋权(empowerment)。西门(Barbara Levy Simon)将赋权的概念建立于五个理念之上: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Simon,1994,转引自Saleebey,2004);(2)成员资格 (membership)。优势取向从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个种类的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严和责任。成为成员和市民,享有参与权和责任,保证和安全等特征是赋权的第一步。成员资格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人们必须走到一起,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得到满足,不公平受到重视,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3)抗逆力(resilience)。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则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4)对话与合作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在对话中,我们确认别人的重要并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 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Saleebey,2004) 优势视角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并贯穿于评估、干预和评价的整个助人过程中。它强调人的能力、价值、利益、信念、资源、任务完成和愿望。 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 2.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 是挑战和机遇; 3.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的服务于案主;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5.关怀,照顾和脉络。 二、优势词典 1.“赋权”(empowerment) 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 Barbara Levy Simon赋权五理念: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 2.“成员资格”(membership) 人们需要成为市民,为他们的社区负责,成为有价值的成员。 3.“抗逆力”(resilience) 一、抗逆力(Resilience)是当代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的热点问题, 它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个体在经历痛苦和危机时可能伴随着成长,个体面对的困难甚至创伤性事件导致个体具有更大的信心或者处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逆境可以促使一个人反省自己的适应生活的方法、态度和原则,从而作出必要的调整,进而改进个人的生活方式,当困扰出现时,个体会发现以前所不知的来自于他人的资源并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这就成为改变的动力基础。二、优势视角与抗逆力 优势视角的概念框架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反思而建构起来,它的核心是对案主的优势和资源的洞察,“优势(strength)”与“抗逆力”(Resilience)近年来成为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运用得越来越频繁的词语,其实它们都是对案主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描述。这概念最早见于堪萨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Weick, Rapp,Sullivan和Kisthard于1989年发表的《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A 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Practice)一文, 它是从批评现存的主流的病态或缺陷模式开始,并立足于积极心理学、抗逆力、社会建构和叙事治疗。优势视角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范式,将“优势视角 (strength perspective)”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 优势视角为指导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从发现,开发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出发,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话语的控制。抗逆力的基本思想就是个人或者家庭虽然面临比正常情况要严重的问题和危险,但是过上了比预想的要好的生活,或者是能够很好的适应所面临的危机状态。“抗逆力”的概念被视作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抗逆力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求助者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人在面对压力、逆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抗逆力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抗击逆境的潜质,人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潜质被唤醒,生成为应对困难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则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它使人在遇到挑战甚至危险和非常严重的危机后仍然能顺利地反弹复原的能力,其临床使用领域主要包括边缘青少年、家庭治疗和精神病人等领域。家庭在成员遭遇到不幸事件时仍能够发挥比较好的功能;那些有过创伤经历的人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优势视角是对病态模式的反思和批评,认为在病态学模式背后有一系列假设,这些 假设反过来为案主刻画出一幅并不可爱的图画,主要有以下假设1)贴上问题或病态的标签,认为案主有已命名的问题或病态。对于各种类型的诊断的标签很快成为案主的“主要身份”,被贴上标签的人的社会身份或地位将会贬低,成为“异 类”;(2)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强化案主的问题导致一系列对案主,案主环境,案主应对环境的能力的悲观期望和预测,对 案主的看法经过多次重复,就改变了案主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认为自己的无力感,这些看法会融入他们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认同,也使得他们自己对应付逆境能力产生怀疑,产生悲观主义和负面的思想,产生对他人的依赖。(3)案主问题的个人化,导致问题评估中环境的抽离。以问题为本的评估鼓励对案主个人式的而非生态式的解释,忽视案主生活的重要要素(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以及忽略这些要素如何导致和影响一个人的失败或错误;(4)假设所有的障碍都由疾病导致,于是假定问题的解决之道必在于此。认为在原因与治疗直接存在线性简单关系的理念,忽略了案主情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把个人,家庭,朋友,社区这些可能带来改变的能力和资源抛在一边,妨碍对案主应对逆境可能应变能力的探究,以及缺乏对案主问题,需要,可能性的了解,对案主问题进行简单的归因。四、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1)优势。Saleebey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 感悟,故事,灵性和社区资源。人们在创伤,疾病,困惑,压迫之中挣扎和抗争时,人们能够从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获得东西,获益于困难和失望的经验,人们在经历痛苦和危难之后可能伴随着成长,因为曾经面对的困难甚至创伤性事件导致遇到另外的挑战之时具有更大的信心或者处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当困扰浮现时,人们会发现以前所不知的来自他人的资源并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这就为改变提供了动力基础 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分析的论文 “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的开展有着客观的社会背景。首先,社会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六、七十所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毕业,但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并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这严重地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次,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一般的方法已经不能完满地处理这些问题,急需建立专业化的助人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职业化就呼之欲出了。 这次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实证研究。通过调查了解目前上海已受过或正在接受培训的总人数及其增长率,并椐此预测今后两、三年中具有社会工作背景的人员数量,因为这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础。这个调查在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展开,主要集中在属于社会工作服务范围的机构中,如社区中心、福利院、青少年中心、民政科等。其次,为这些正在从事类似社会工作的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的技术基础。最后一部分是社会工作职业今后在我国职业体系中的位置。参照香港、台湾的社会工作机构,使之成为事业单位并纳入制度结构框架之中,如青少年保护中心便是这一类。另一条道路是在现有的机构设置中,按照服务对象群体的比例,必须有一定名额社工师,否则不能开业。 本次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第一部分的调查已经顺利完成。10月初,就会有3份有关的报告问世。10月下旬将会举行一个研讨会,研究者将和民政局、社会保障局、劳动局有关负责人交换意见,并提交建议和议案。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它的发展前景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又是推动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工作论文: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工作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世界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对现代主义以及现代性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颠覆。它以批判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反对一元论、中心、统一、权威、真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因此,造成了对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广泛影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一种全球化的社会和文化思潮,对个人与世界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赋予人们新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真实的世界状态靠得更近,并展开了对传统的文化的改造和反思。作为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现代科学的产物,社会工作亦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社会工作如何适应新的挑战,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下,社会工作的出路又何在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末以来,社会工作在中国[1]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中国的社会工作还在起步阶段,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等问题。透过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多样化、差异性的现象,以后现代视角观看社会工作的发展的过程所面临的挑战,探索社会工作的发展出路。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取得的成果和后现代主义观点,展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出路。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基于后现代主义,立足于后现代视角,解构了现代社会工作理论,重新阐释了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后现代代表人物的理论 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挑战与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一种进步。不仅西方人,而且处于不同于西文文化背景的中国知识界与思想界也感受到了这种强大的冲力。后现代主义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察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课题将以福柯和利奥塔为代表,将他们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作一次解读。 (一)福柯的“知识、话语、权力”理论 福柯认为理性、进步等观念同疯狂、权力和恶一样,都是各个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福柯揭开了现性的假面,认为所谓理性求真的精神会带来历史进步和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信条其实是名不副实的,它不过是区别于前现代社会的另一种传统制度而已。在历史上理性曾经对教会和神权的垄断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可是当理性声称自己垄断着真理,成为历史的主宰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自己曾经猛烈抨击过的那种非理性,它借助于理性的外衣使自己合法化并拥有权力的语言,对那种非权威、非中心、非主流的话语大肆排挤、压制。因而,福柯对这种所谓的理性不屑一顾,把他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那些被理性规范排斥到现代社会边缘地带的疯子、犯人、移民、同性恋者等群体,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因而,“福柯理论中最吸引世人的地方在于他用‘考古学方法’和‘谱系学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的内部规范机制和边缘地带的抵抗倾向[1]。” 福柯通过对理性、进步的批判,瓦解了绝对真理的根基。面对福柯对现代性的冲击,人们可以拉起保卫自己城堡的吊桥,但却不得不正视福柯所关注的权力边缘地带社会群体的问题以及他对真理理性、进步、历史本身等问题提出的挑战。在福柯看来,权利和知识携手共进。这个共生体的表象是知识,但其实质是权利。所谓说归根到底就是说话的权利,谁在说话,代表谁说话。话语是一种压迫和排斥的权利形式,它代表着一方即意着他必定有对立的一方,而对立的一方必定受到压制限定。“所有的知识都是权利意志的体现,这就意味我们不敢讲出实在的真理和客观的知识。”[2]他在《疯癫与文明》中所阐释的,话语被谁掌握,谁有了说话的权利。疯子之所以被理性驱逐在外,也是为疯癫权利的不在场和失声。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为癫说话,就是为了使被权利统治排除在外的、处于边的东西说话,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真理其实不过是权力的产物而已。 毫无疑问,福柯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从理论方面来看,它是指社会话语中心对边缘群体控制的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揭示、批判和反思,同时,也是对真理的一种反叛。 (二)利奥塔关于科学知识的理论分析 利奥塔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叙事知识,二是科学知识。那么,什么是“叙事知识”呢?利奥塔认为叙事推动人由原始思维到文明的认识能力转化,由口头叙事到图画,文字表达的演进,促进了公认知识的变化与传承。叙事知识是传统话语的典型,它不仅仅由指示性陈述构成,而是包括“知识”中的所有形式[1]。 叙事知识是一种话语,在叙事知识中没有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被赋予特权,它们都把自己安置在一个变化的语言游戏中。叙事知识是由多种形式组成的一个整体(如指示性陈述,规定性陈述,效能性陈述等),它们之间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彼此也没有统率被统率之分,它们是平等的关系。叙事知识在时间中的流动其形式从未固定,词法,句法也不规则,不断超出常规,最终形成格言等话语形式,使人们承认其合法性。由此,叙事形式主要不是记忆过去的事件,而是传承其表述方式,叙事的意义不在于由几段历史来证明,而在于呈现出其说明的方式。叙事知识不需要特殊的程序使其合法化人们不会对自己的叙事提出怀疑,他们会按照叙事所说去做叙事者不是孤立的,而是执行着综合的功能,参与者则以不同的方式扮演着叙事需求的角色。 而科学不同,科学知识作为叙事知识的派生物,它以验证真理和修正谬误为根本目的,只是一种指示性陈述,它以重复验证为尺度,做出真理性的陈述,使人们产生共识。 利奥塔认为科学知识只是一种话语。长期以来特别是从现代以后,人们广泛推崇科学,认为科学是对客观世界与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利奥塔则认为科学知识实际上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其规则也是约定俗成的。当对世界的观察了解与这些游戏规则发生冲突时,不是游戏规则服从客观的观察,而是观察服从于游戏规则。他说:“不是因为现实和我说的一样,所以我能证明;而是只要我能证明,就可以认为现实和我说的一样[2]。”他认为,在科学知识这些规则的要求下,它必然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时“进步”观:服从自身统一的逻辑需要,一旦科学知识内部的任何一个陈述出了问题,就必须提出新的证据加以反驳或论证,最终再形成自洽的统一体系。于是,科学就在逐步积累中表现出了不断进步的观点,每一次对旧陈述的反驳或新陈述的提出形成新的科学体系,就意味着科学的进步。 既然科学知识也像叙事知识一样是一种话语,那么它为何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主流话语,而叙事知识就不能成为呢?在此,利奥塔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社会在不断制造科学知识合法性的理论,这种理论总是把科学的规则当成至上的规则,并推广到一切知识领域,它就是西方哲学。那么,西方哲学又有什么把科学知识当成唯一合法的知识形式呢?通过考察,利奥塔指出,事实上西方哲学也是在借用叙事的形式去证明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它是在用关于条件的话语去定义话语的条件。因此,把为科学知识作证明的西方哲学称为“大叙(grandnarrative)”。由此,他也顺理成章地否定科学知识比叙事知识具有的所谓合法性。 否定了大叙事的合理性,利奥塔并不有完全否定叙事知识的作用,“他认为大叙事失效后,小叙事却恢复了活力,它为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富有成效的想象力。”在他看来,任何科学知识都不能对世界进行全部描述,都是由局部信息决定和控制的。由这些局部决定而产生的科学知识及其规则自然是多样、异质的,不同科学知识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处于一种平面状态。在这些多样,异质的科学话语的形成过程中,创新和想象是十分必要的,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小叙事却是有帮助的。他说:“小叙事依然是富有想象力的发明创造特别喜欢采用的形式,这首先表现在科学中[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不再像以前那么神圣,在知识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地方知识的发展更加有生命力。实质上,利奥塔的科学知识理论就是反对科学至上,倡导一种差异性、多元 化和开放性。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 (一)中国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反省社会工作理论和自身的技术 社会工作从产生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力求取得科学的特质,而今也被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大众视为科学的一种。福柯的“知识、话语、权力”理论和利奥塔关于知识的理论告诉我们,科学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科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者相信人类观察并描述世界的能力,不管是任何一种精确、绝对、普天通用的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后现代启示我们,中国社会工作者要时时反思社会工作理论和自身的技术。例如,理性情绪治疗模式[1],它过分地强调工作者积极介入过程。工作者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影响求助者,这种辅导方法有好的方面,但也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说,为了追求辅导效果而忽视求助者的感受变化等。无论如何求助者应该是辅导工作的中心,只有当求助者体会到,并希望改变自己时,辅导工作才会有效。如果过分强调工作者对求助者的积极影响,就会造成一些虚假的现象,求助者为了迎合工作者,表现有所改变。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统一,认为统一即代表统治,不满足于某种权威的独裁,批判那些现代“唯一真理”,倡导多元论、差异性、对“地方知识、文化”的尊重。西方的社会工作并不能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一味的模仿西方社会工作不是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出路。我们要反对照搬、照抄西方的社会工作模式。 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知识和文化的尊重,承认“地方知识”的价值。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知识,“这种地方性不仅指地方、时间、阶段与各种问题而言,而且指情调而言——事情发生经过自有地方特性并与当地人对事物之想象力相关系。”[2]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关于社会工作的看法,由于社会工作要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又是独特的,它受具体的社会情境的影响或制约。因此,社会工作比较注意社会的文化性,即在某种特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开展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源于西方的现代社会工作以尊重人、个别化、案主自决、非判断、保密等作为自己的价值伦理原则。这些原则背后蕴涵着西方现代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和体现自我意识的哲学观念。而中国的文化伦理价值原则具有独特性,中国文化总体强调家族集体本位,注重静思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关注人际关系的和睦,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世俗社会的积善成德;强调至爱亲情、仁爱、无私奉献、集体至上等价值观。 在后现代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唯一的真理,认为一切统一都是代表统治。正如马尔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间际性中”,“唯一真理的观点已是昨日黄花,多元比单一及它自身无法表现的自然法则更具有原创性”[1]。西方的社会工作并非唯一真理,社会工作是一个多样化的理论知识,在中国本土上,需要发展适应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工作。学习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是条捷径,还要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和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服务和助人理念,以及对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的综合和发展”[2]。借鉴、批判和继承是方法,创新是发展。 当然,过分强调本土知识也是十分危险的,过度强调文化之间的差异,会演变成文化各自独立、区隔、断绝于外界,导致本土知识无法与外界交流。中国社会工作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重视边缘弱势群体社会工作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破除独尊,解放局部,重视边缘,寻求将多样性结合在一起的实务方法,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建立在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权威主义基础上的文化是现代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特征;后现代社会工作者应打破这种模式,将多元公正作为社会工作的基础。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始终是作为一种相对于中心话语或主流意识形态而存在的边缘话语。它在自身的理论建设与发展中,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在关于社会知识的运作机制中,不断的侵蚀、消解、冲击、反思中心话语,并自觉地远离中心话语,使自己的批判与反思无异于自立为新的中心话语。以福柯为例,他在自身的哲学建设中,通过对精神病史的研究,在他的考古学中通过为历史中埋没的声音讲话,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边缘性的历史,使我们自觉到中心对边缘的压迫与异化。这种边缘性的历史与边缘性的声音是在整个主流与中心文化的权力压迫下产生的。在社会中,我们通常对少数但不同的声音采取忽视的态度。福柯提醒我们,尊重与聆听每个团体的差异。这要求社会工作者时时警记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哪些人才是社会工作的真正工作对象。中国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工作的对象依然是那些“最值得帮助的”,如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及因自然灾害和社会原因而陷入危险境地的人。这些人之所以“最值得帮助”,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十分困难,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可能会危及生命。在他们的家庭、亲朋、社区不能向他们提供基本支持的情况下,政府要承担起基本的责任。在政府的福利资源有限时,这些人就会成为被优先救助和帮助的人,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社会工作帮助弱势群体,为他们争取权益,以社会公正公义为宗旨,这是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社会工作的重要关怀和建设性价值观,更是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注重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国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的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公正社会,这与社会工作的使命是一致的。 (四)注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 本课题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指的就是社会工作致力于社会弱势群体帮助和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来看,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及从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者丢弃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离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越来越远,于是便产生了社会工作的异化问题。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工作的批判所针对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到今天面临的本质问题——社会工作的异化。这里的异化指的是“社会工作者抛弃了原来的专业使命和社会工作责任,由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者和社会公义的扞卫者沦为为中产阶级服务的工具。”[1]后现代指出,反对本质、理性、边缘性的、弱者的话语才得以解放。由于话语权利的压制,边缘群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中。就像社会工作的异化问题一样,“社会工作者对话语和专业化背后的权力关系的麻木,以及专业霸权地位带来的专家身份、‘高职厚薪’等各种特殊利益及其附带的安全感和舒适感的诱惑”[2]。后现代提出道德的劝戒,强调社会工作应该重申历史本源,致力于做好帮助弱势群体的草根工作,而非一味为中产阶级案主推广心理治疗的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或事业,这一专业,是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发生困难和出现的问题时,提供专门的助人服务工作,在服务过程中,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有爱心和耐心,更要有一种奉献精神。今天,西方社会工作被现代性所异化,被后现代所批判。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要吸取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教训,不被现代性所异化,为避免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覆辙,发展中国社会工作需要注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核心部分,只有做好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培养的教育,才能自始自终把持社会工作的历史使命和专业使命。如果我们的社会工作者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对社会工作的热爱和对社会工作价值的认同,再好的知识和技巧也会失去意义。 (五)后现代对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影响 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发展中国社会作的必要条件,没有专业化和职业化,就没有中国 社会工作的发展。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多元公正、开放性有益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其中表现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1.后现代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专业化是一个由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的集合向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的发展过程[1]。 首先提出一点,就是专业和专业主义是有区别的。专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分工,专业主义也叫专业霸权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专业及专业人员的利益而牺牲服务对象的利益的专业发展倾向[2]。在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中,最为人们批判的就是后现代主义只是一味的反对专业霸权主义,忽视了一般理论的重要性。王瑞华,杨贵华认为,尽管不同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不同的认识,但社会工作专业有着共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中国不应排除一般性的理论知识;中国不能借本土化而否定一般知识的重要意义[3]。其实,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反对专业化,专业化和专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专业化发展不当时就产生了专业主义。 利奥塔指出了大叙事危机使各学科领域的传统界限重新受到质疑:一些学科消失了,学科之间的重迭出现了,由此产生了新的领域,社会工作就是个典型。从实际的助人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一个由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指导、从指导理论的单一化到指导理论的多元化、从主要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到尝试使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的发展路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现实性特征。直到8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理论的时代和现实性特征更是突显无疑,多元化和批判性成为当下社会工作理论建构的主流。后现论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解构和反思,丰富了社会工作理论。当下,中国社会工作应该汲取后现代的营养成分,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受惠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不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功能和专业地位。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中的有益成分是中国社会工作的一部分。中国社会工作要立足于后现代主义的优势视角。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的视角在于寻求多样性,针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缺陷,后现代主张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学科多样化相结合,把多元化作为发展社会工作的指导原则,促进社会工作学科跨学科和综合化发展,促进社会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在在社会工作者层面!上,提高了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整个社会工作层面上,提高了其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后现代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职业化是指某种社会活动被社会认定为一种职业,并得到发展的过程 [1]。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容易产生,社会工作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协调社会现有的各种福利资源,为弱势群体成员所用。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积极为社会弱者争取资源,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社会工作者往往通过自己的工作,促使国家和政府积极修正、调整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之有利于弱势人群;通过积极动员并争取来自社会的、社区的、民间组织的、慈善机构的、富裕阶层的等各种力量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后现代倡导多元公正,重视边缘,这个多元公正需要一些有后现代主义视角和敢于维护正义的工作职业去维护,去重视。 三、结语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现论在我国社会工作构建的过程中,起着推动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推动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又推动了社会中国社会工作的逐渐调整与完善,这样,在此作用之下,中国社会工作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呈现上升的状态。后现代有助于我们拥有更好的视野,并利用它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服务。 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难题的研讨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专业学习不能仅靠从书本中获得,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因此实习教育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内地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很多高校把专业的社工服务机构作为实习教育基地。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机构当前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大城市及港澳台等地,对于社工机构贫乏的内地学生而言,选择专业的实习岗位或单位面临着诸多难处和问题。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重视实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专业实习教育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实务训练和专业实习是影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因素。 1.专业实习教育是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关键环节。社会工作自西方传入我国以来,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模式和理念与其发源地相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课堂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多源于西方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我国的现实状况未必一致。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实习实训,才能让学生发现实际与理论的差距,注意到理论知识的本土化应用特点,然后方能去除学生照搬书本理论模式的弊端。 2.专业实习教育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国人文社科类高等教育中,实习实训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仅仅重视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而言,人才的价值源于对社会应用的效益。课堂教学所授知识很多缺乏社会现实的检验,故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能不能谋得一个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能否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效益。那么专业的实习教育正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现实,而不再一味沉浸于书本和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 3.专业实习教育是学生走上社会岗位的前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能否把培养出来的学生送到合适的岗位上,也是检验一个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专业实习教育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联系社会的纽带,使学生能够快速而灵活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状况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当前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实习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笔者以河南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进行了调查。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在2007年开始招生,截至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共招收了5届近400名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至今为止参加实习的学生近300名。本次调查以该校2007、2008、2009三届203名学生以及专业课教师、院系主管领导教师、实习机构工作人员等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调查。访谈主要涉及实习机构或岗位的选择的自由度、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实习内容的专业性程度、实习效果的评估评价、实习督导的质量等几个方面。 1.实习机构或岗位的选择情况。在调查中发现,2007、2008两届学生的实习机构或岗位基本重合,大二时主要集中于各个基层社区或街道办事处,大三时主要集中于民政工作系统的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三个机构。 2.实习的时间。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两次共9周,约360个小时。第一次实习安排大二年级的暑假期间,称之为社区实习,3周的时间;第二次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6周的时间。按照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或者社会工作行业的要求,社会工作实习时间不得低于400个小时,这是对内地社会工作学生实习时长的要求。该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勉强符合要求。 3.实习的具体工作事项。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两次实习的工作内容调查结果如下:(1)社区实习中,主要是通过实习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机构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同样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了解基层人们的需求。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在社区组织活动、开展社区调查以及其他的日常办公工作。而实际上真正参与了社区活动和社区调查的学生比例仅占同期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34%,更多的学生实习时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办理。(2)机构实习中,主要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了解特定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并且针对特定的机构和人群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给出一般性的救助措施。不同机构的具体实习内容差别不大,比如在老年福利院的实习工作主要是负责为老人配送药物、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在救助站的工作职位分别是办公室助理、保安人员(负责看管救助站里需要遣送的流浪人员)和寻找城市流浪人员;在儿童福利院实习的工作内容较为丰富,有烧水、照看儿童和陪孩子游戏等等。 4.实习的效果评估与督导工作质量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机构实习的评价相较于社区实习要高得多。但是在问及是否运用过专业方法进行工作时,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因自己缺乏经验而未完整地做下来。绝大多数学生也没能站到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去帮助他们。实习督导情况同样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表示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督导。 学校指导老师了解实习的基本情况,因实习工作内容几乎大多无关社工实务,故并未从专业角度进行督导。而机构的实习督导,大多不具备专业的社工督导资格,仅仅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导。不过在调查中了解到,通过实习,大多数学生对弱势群体有了最真实的感触,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增加,这是社工专业实习的重要收获。 5.实习工作的发展。至2009级学生实习时,对社区的实习工作满意度远远低于前面两届学生。在机构实习时,对于实习机构的选择为同学们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实习机构的选择相对灵活一些。增加了实习的机构,比如心理咨询协会、政府拆迁工作办公室以及其他只提供少数实习岗位的实习机构。这批同学对实习机构的选择满意度明显高于前面两届。 三、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了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近几年的实习状况,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专业实习机构缺乏。迄今为止,在河南已经注册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到10家,而该校所在的L市,尚未有注册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而专业社工实习机构集中的广州、深圳、东莞、上海等地,却因学校对于实习教育的制度规定限制了选择。 2.专业实习督导缺乏。社会工作实习具有严格周密的计划和要求,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调查显示,虽然高校有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多数教师也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规范认定的资格证书,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实务督导经验。 社会工作论文:怎么向社会工作类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 社会工作专业指在培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法规政策,从事社会工作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对象是人,故了解人的心理,以便更好地为之服务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社会心理学课程是社会工作职业岗位课程模块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化很强但实用性也很较强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必备技能。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是从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景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是介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健康心理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的情况,比如环境心理等。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并且掌握上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其社会工作专业相结合,将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能够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使学生在社会工作的技巧上、在人与人沟通的能力上更进一步,为学生自我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坚持“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基层社会工作为导向,突出教与学为实际工作服务;注重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巩固专业知识,拓展综合素质,使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学生对人们社会行为、社会事件进行理解、预测和控制,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运用于解决社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课程分析社会心理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它将个体置于社会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在社会情景中个体或群体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教学对象分析社会心理学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高职本科四年制学生。入学前多数学生已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去拓展知识面,体会自己的心理感受,进而理解他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能力目标分析学生能比较系统的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构建社会心理学知识网络。学生能了解社会心理学典型的理论派别,并清楚每个理论派别的典型观点,并能将之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能进行一定的社会认知,掌握一些使自己表现更好地的心理学方法;明白在社会认知中存在偏差,知道对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学生能理解遗传和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了解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掌握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知晓如何增加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学生能理解态度的相关理论,能学会运用该理论解释社会事件;知道影响说服效果,产生态度改变的因素,从而知道如何提高说服效果。学生掌握人际吸引的原因,懂得如何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掌握依恋的类型、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对成人亲密关系形成的影响;知道什么是爱情,自己是否有爱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懂得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增加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学生掌握社会影响的表现及社会影响的作用及如何应对社会影响。学生了解团体心理与行为,掌握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掌握团体沟通的内容与技巧。学生掌握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如何鉴别心理异常,掌握心理应激的相关知识,懂得自己如何应对心理应激。 4.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 5.教学设计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对重点难点做到精读细讲,力求使学生准确掌握。其次,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他们仅在一年级下学期设置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为后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垫定基础,故而在讲授过程中多举一些他们生活中的现实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及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再次,通过多媒体课件,放置大量的图片、表格、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在讲授过程中,还应加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合作学习、团体游戏等课堂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加入一些心理测验和分享一些心理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心理感受,更加了解自己。 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根据社会工作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或增加部分学习内容因为授课的对象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高职学生更加突出实践性,突出有用性,故而在授课时,尽量选择适合他们学的内容,实践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部分,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理论的讲授。另外,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尤其是老人与孩子,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考虑适当增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或在教学过程上穿插发展心理学的知识。 2.突出教学实践,强化岗位工作的能力以“岗位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主线,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摆脱理论说教,学生实践占绝大部分课时,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团体游戏等多种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3.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服务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中不仅教会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要锻炼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如在课堂上给他们更多地发言机会,或其他的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中,课程组还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体验挫折,从而增加他们的耐挫折能力。另外,注重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如在课堂中加入培养学生奉献、爱心、合作的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等。 三、教学内容安排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推行 案例情景教学《社会心理学》虽是一门看起来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实际上它的实践性也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理论教学体系,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社会心理知识训练。学习中要求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体、个人生活,可以对周围人的行为及社会事件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案例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在进行案例课堂教学中,通过策划案例,创设一定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可能的社会角色,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事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体验,从而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所以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我们遵循目的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因为目的性是案例的灵魂,也是案例描述区别于非案例性描述的根本标志;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情景的思考与体验,加深对人们行为的分析和总结,如在讲认知失调理论时,我们运用了“日本地震,我国国民抢盐”的案例。 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着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戴维?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社会支持网络 一)发展 社会支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网络开始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支持计划推进了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 (二)基本假设 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 人类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 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资源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 社会支持网络为外在资源之一种,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三)定义 A.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 B.由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 (四)分类 社会支持网络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内涵分,可以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按主/客观来分,可以分为实际支持和主观感受。另外一种分法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质或金钱的支持和援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 A.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显着提高; B.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 C.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A. 发展因素: 个人过去经验对其社会生活之影响。 B. 个人因素: 如坚毅的性格、自尊、学识等。 C. 环境因素:物理与社会环境影响 (七)应用 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从而拟定工作计划。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十、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优势视角超越了社会工作的传统理论模式,其关注点在于个案的优势、潜能和成绩,这一突破在社工领域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它首先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反对将服务对象问题化,认为问题的标签对服务对象“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就改变了案主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长远来看,这些变化融入了个人对他们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没有自信心)”。 塞勒伯明确提出:“优势视角是对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的一次戏剧性飞跃。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工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塞勒伯认为,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发挥案主的优势方面做得不够。“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案主、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再是鼓励地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苦难的荆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其实这个公式很简单:动员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案主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1)赋权(empowerment)。西门(Barbara Levy Simon)将赋权的概念建立于五个理念之上: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Simon,1994,转引自Saleebey,2004);(2)成员资格 (membership)。优势取向从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是一个种类的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严和责任。成为成员和市民,享有参与权和责任,保证和安全等特征是赋权的第一步。成员资格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人们必须走到一起,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得到满足,不公平受到重视,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3)抗逆力(resilience)。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则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4)对话与合作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在对话中,我们确认别人的重要并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 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Saleebey,2004) 优势视角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并贯穿于评估、干预和评价的整个助人过程中。它强调人的能力、价值、利益、信念、资源、任务完成和愿望。 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 2.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 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的服务于案主;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5.关怀,照顾和脉络。 二、优势词典 1.“赋权”(empowerment) 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 Barbara Levy Simon赋权五理念: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扩大案主能力和优势的强调;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将个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剥夺和压制的人群。 2.“成员资格”(membership) 人们需要成为市民,为他们的社区负责,成为有价值的成员。 3.“抗逆力”(resilience) 一、抗逆力(Resilience)是当代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的热点问题, 它从优势视角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个体在经历痛苦和危机时可能伴随着成长,个体面对的困难甚至创伤性事件导致个体具有更大的信心或者处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逆境可以促使一个人反省自己的适应生活的方法、态度和原则,从而作出必要的调整,进而改进个人的生活方式,当困扰出现时,个体会发现以前所不知的来自于他人的资源并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性,这就成为改变的动力基础。二、优势视角与抗逆力 优势视角的概念框架是基于对缺陷模式的反思而建构起来,它的核心是对案主的优势和资源的洞察,“优势(strength)”与“抗逆力”(Resilience)近年来成为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运用得越来越频繁的词语,其实它们都是对案主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描述。这概念最早见于堪萨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Weick, Rapp,Sullivan和Kisthard于1989年发表的《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A 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Practice)一文, 它是从批评现存的主流的病态或缺陷模式开始,并立足于积极心理学、抗逆力、社会建构和叙事治疗。优势视角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范式,将“优势视角 (strength perspective)”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 优势视角为指导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都要从发现,开发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出发,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话语的控制。抗逆力的基本思想就是个人或者家庭虽然面临比正常情况要严重的问题和危险,但是过上了比预想的要好的生活,或者是能够很好的适应所面临的危机状态。“抗逆力”的概念被视作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潜能,抗逆力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求助者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人在面对压力、逆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抗逆力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抗击逆境的潜质,人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潜质被唤醒,生成为应对困难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使得人类的这样一个规则清晰可见——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超越和克服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它使人在遇到挑战甚至危险和非常严重的危机后仍然能顺利地反弹复原的能力,其临床使用领域主要包括边缘青少年、家庭治疗和精神病人等领域。家庭在成员遭遇到不幸事件时仍能够发挥比较好的功能;那些有过创伤经历的人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优势视角是对病态模式的反思和批评,认为在病态学模式背后有一系列假设,这些 假设反过来为案主刻画出一幅并不可爱的图画,主要有以下假设1)贴上问题或病态的标签,认为案主有已命名的问题或病态。对于各种类型的诊断的标签很快成为案主的“主要身份”,被贴上标签的人的社会身份或地位将会贬低,成为“异 类”;(2)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强化案主的问题导致一系列对案主,案主环境,案主应对环境的能力的悲观期望和预测,对 案主的看法经过多次重复,就改变了案主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认为自己的无力感,这些看法会融入他们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认同,也使得他们自己对应付逆境能力产生怀疑,产生悲观主义和负面的思想,产生对他人的依赖。(3)案主问题的个人化,导致问题评估中环境的抽离。以问题为本的评估鼓励对案主个人式的而非生态式的解释,忽视案主生活的重要要素(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以及忽略这些要素如何导致和影响一个人的失败或错误;(4)假设所有的障碍都由疾病导致,于是假定问题的解决之道必在于此。认为在原因与治疗直接存在线性简单关系的理念,忽略了案主情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把个人,家庭,朋友,社区这些可能带来改变的能力和资源抛在一边,妨碍对案主应对逆境可能应变能力的探究,以及缺乏对案主问题,需要,可能性的了解,对案主问题进行简单的归因。四、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1)优势。Saleebey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 感悟,故事,灵性和社区资源。人们在创伤, :请记住我站域名/ (2)赋权(empowerment)。认为探求人们内部的力量就“必须推翻和抛弃歧视性的标签;为家庭,机构和社区资源的连接提供机会,让受害者远离自己的思维定式,确信人们的梦想”。 (3)成员资格 (membership)。优势取向要求社会工作人员承认所有的服务对象与自己一样,是一类成员,并享有与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重和责任,而不是将其身份边缘化和异化。成员资格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人们必须走到一起,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得到满足,不公平受到重视,从而实现他们的梦想; (4)抗逆力(resilience)。它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研究和实践证明,人们在遭遇不幸与磨难时会反弹,会努力去克服和超越不幸与磨难带来的负面效应(Saleebey,2004)。 4.“治愈和整合”(healing wholeness) 5.“对话与合作” 6.“悬置怀疑” 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 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十二、 生态系统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十三、社会化理论 许多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了老年期应该以享受为生活目标而不再需要社会化了,传统社会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权位,他只对别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则决不会重新面对社会化的问题。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及影响表现为:(1)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经济危机感;(2)决策角色转换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长”角色转换为被动接受照顾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转换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们肩负着一定的社会公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如职业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为满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间的角色。这样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别角色模糊问题以及伴随而产生的老年夫妻之间的冲突。(4)父母角色转换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转换外,老年人还将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胁,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进入“空巢”家庭)、健全身体的突然失去(疾病并可能面临肢残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丧偶并带来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对老年人而言都使将要面临的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继续社会化、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不断自我调整来予以解决。 十四、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着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固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即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式。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触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由于他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后人把由他开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称作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二、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这些人们愿意做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因此,—个组织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 三、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协作系统,管理者应在这个系统中处于相互联系的中心,并致力于获得有效协作所必需的协调,因此,经理人员要招募和选择那些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做出最好贡献并能协调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员。为了使组织的成员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和进行有效地协调,巴纳德认为应该采用“维持”的方法,包括“诱因”方案的维持和“威慑”方案的维持。“诱因”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各种报酬奖励的方式来鼓励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威慑”方案的维持是指采用监督、控制、检验、教育和训练的方法来促使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他们的贡献。 四、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根据组织的要素,巴纳德认为,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⑴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⑵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⑶提出和制定目的。 十八、场地理论 黎温以完形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发表场地论(field theory),此理论是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黎温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是由整体环境中的各种可意识到的因素所决定,包括饥饿感、过往事件、某个情境或者是某个人等,凡是所有在环境可意识到的因素,都会与个体产生交互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根据黎温的说法,人类的一切行为,无一不受别人的影响,同时,我们个人的一切言行举止,也随时随地都会影响别人,这个关系是互动的。简单来说,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整体环境与个人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个人因素包括了遗传、能力、情绪、动机等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了社会的与自然的一切条件,当然也包括了人与人的互动。此一交互作用可用以下等式表示︰ B= f(P+E) B=behavior(行为) P=person(个体) E=environment(环境) F=function(函数)等式中的P+E代表个体与环境所形成的物理与心理空间,也就是整个的生活空间(life space)。这个生活空间并非静止不变的,每当我们经验到一个新的环境因素,都将可能使整个生活空间重整,因此,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不断在改变的,它是动态的。这个世界并非静止不动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不停变化的环境中,而环境中所有的变动都可能会影响到存在这个环境中的任何人,这也是为什麽这个理论被称为场地论的原因 社会工作论文: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社会工作教育 内容提要: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就其内涵而言是一种提供服务的助人活动,它与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一致性。在当今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应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事业。 关键词:“三个代表” 社会工作 一致性 发展 2000年2月,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我们党所以得到人民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凝结着党80多年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指明了21世纪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用“三个代表”的思想认识社会工作,对于我们全方位开展社会研究,做好社会服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工作内涵与“三个代表”思想的一致性 1.1 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这类事业又称作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或社会福利服务(Social Welfare Service)。尽管不同国家使用的概念有些不同,但其内涵基本相同,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其一般性的定义为:现代社会工作是指各种由政府或私人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所举办的服务事业,这种服务包括以个人家庭、社团、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为对象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或社会解除并预防其问题,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挥个人与社会的潜能,以改善个人之生活并增进社会之福利。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同怜悯、同不考虑受助人的现实需要及接受服务能力的配给式福利也不相同。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1.2 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存、参与社会和发展的几个方面。当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对于受助者,社会工作有救难、解困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多种功能。叶楚生在分析社会工作的功能时指出四点:保障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安全;维护个人人权,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活力,增进社会财富与安定社会经济;发扬人类互助精神,实现社会公道,促进世界大同。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既有利于受助者,又有利于社会,并把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当作社会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包括经济结构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心理结构转型等各个方面,同时这一过程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在这一时期,对个人、家庭而言,现实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压力常常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民政福利和救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对于缓解和逐步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社会结构转型的顺[:请记住我站域名/]利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1.3 因此,可以说社会工作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系统的协调等不同的层次。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其主要目的亦在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三个代表”的思想应该不仅仅成为共产党党员的行动原则和宗旨,更是衡量一切工作、事业是否正确、能否进行的标准。从这一点来看,社会工作与“三个代表”便具有紧密的一致性:两者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按“三个代表”要求而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三个代表”的重要环节,做好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 (二)用“三个代表”的思想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2.1 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看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包括社会行政、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不同的工作层面,它们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一个协调、合理、有效的社会关系将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工作正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社会行政通过制定、颁发统一的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在宏观层面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社会福利使广大人民特别是职工享有众多保险、救助等利益,这就为劳动力的恢复与延续提供了保证,使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能够始终保持高效率;社会服务不仅在物质方面,也在精神方面给社会成员以照顾,同样有利于巩固经济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从而最终提高生产力水平。 2.2 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指由一切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这些观念形态通常又被称作意识形态。各种观念形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结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并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先进文化就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能反映和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战果。社会工作虽然以实务为主,但也积累了不少先进思想和经典理论,比如卡尔·罗杰斯倡导的极具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本疗法,以社会 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关系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沟通理论,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理论等等,这些思想理论构成了世界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借鉴运用,就可以发展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把它们拿来作为我们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评价体系是极有价值的。 2.3 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方面看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就其本质来说,就是通过助人等形式,缓解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人能够更健康地发展,自如地去适应社会,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是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切身相关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失业和半失业,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失范与社会竞争带来的心理失衡与人际关系的疏离,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与居民的社会归属感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继而对整个社会产生负作用。社会工作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和治疗模式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以达到个人、家庭、社会的良性运行。 (三)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引下发展社会工作教育 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下发展社会工作事业和教育,关键是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上大胆开拓,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时时关心群众冷暖,以社会工作者的爱心、真诚去帮助他人,为他们分忧,为社会服务。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社会工作。 3.1 丰富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意识是非常强烈的,许多社会工作都有着明确、系统的指导理论;现代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取向与选择;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7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理论有明显社会学化的趋势,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之间的联系更是显得突出。我国十几年来的高等社会工作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理论探索和本土化研究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但由于是刚刚起步,在教育实践中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还是从海外引进和“借用”的,远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普通老百姓即使有对专业化社会服务工作的需求,也缺乏必要的社会表达方式。这种状况无疑是制约我国专业化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因素。而要提高社会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同程度,开通民众对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表达渠道,不仅需要宣传和普及社会工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论上对西方专业化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技能方法等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实行中国化的改造,使之能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相适应。没有这种本土化的理论再创造活动,就难以使专业社会工作真正在中国社会生根。这正是“三个代表”思想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和目的。因此,在了解和熟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社会工作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反映中国特色与包涵中国经验在内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促进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互结合,以及促进中外社会工作的沟通与融合,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在社会工作中价值概念属于哲学范畴,它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对于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高登斯坦(H·Goldstein)曾说:“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它们同时被看作是它的唯一基础或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它们还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是对某些人进入某种职业的动机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互动的特征、关系的解释。总之,在社会工作的结构中,价值被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对发展我国社会工作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工作、社会福利制度并加以创新和本土化,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朴素的爱人、助人思想,结合当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三个方面来进行。出于中国的实际,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可以包含如下四个方面: 3.2.1 社会价值。即整个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它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所决定的,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 3.2.2 专业价值。即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存在的基础,如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等。 3.2.3 专业伦理。即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 3.2.4 操作守则。它是以上各个层面的价值理念的具体应用,表现为社会工作的各种原则和技术。 3.3 完善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直接工作方法和社会行政这一间接工作方法,各个工作方法都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体系。但由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起步晚,对各种工作方法的运用还有待完善和提高,另外,不同的工作方法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分割的,在实际运作中应注意将它们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个人及社会问题。 3.4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在现阶段,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几乎都是未经专业训练的,对实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才刚刚起步,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应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本科、专科学生除了教授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具有操作能力、基层社会事务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活动与社会公关能力的务实型操作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机构不仅要教学生社会工作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还要教他们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某些领域诸如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另外,应重视社会工作的实践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近社会,开展社会问题调查、社区实习、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构成和培养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其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和一种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实践活动,该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同时也是一门职业,在实际的专业和职业活动中,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核心能力不仅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性的公共服务,获取公众信任,也有利于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和社会工作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一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界定 社会工作缘起于西方,其典型特征在于先实践活动后专业教育展开,而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除了港澳台地区作为先行者外,大陆的社会工作却是在先专业教育后社会服务活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由于实践服务发展的相对滞后,社工各界对于社会工作所特有的专业核心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认同。 核心能力概念是在1990年由美国着名管理学者普 拉 哈 德 (C.K.Prahalad)和 哈 默 尔 (GaryHamel)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 1994年他们的专着《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出版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探讨在西方掀起了高潮。[1]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分为组织核心竞争力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研究两个方面。 关于社会工作的核心能力研究,国内理论和实务界则更多的是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以及 社会 工作 者队伍整体的 发 展 趋 向 进 行 研究,[2]从整体上研究社会工作的核心竞争力的较少,深圳社联社工服务中心的孙亚华等人认为社会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包括社工道德力、社工专业力、社工创造力。[3] 周献德等认为社会工作者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助人职业化、独特的职业伦理、系统的工作方法体系和专业成长机制四个大方面。[4]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者长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实务活动,研究者认为社会工作核心能力是社会工作者处于优势地位具备的,其他非专业人员无法在短期靠简单模仿获得的,从事社会工作所必须的各种专业素养和实务操作技能。这种素养和技能的养成往往是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构成 社会工作既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又是一门服务于整个社会的职业,由于其所涉及的问题、服务对象、工作场所、介入模式和工作技巧等相对复杂,社会工作者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应突出其专业性和职业性,并具有中国本土化取向。比照英美及我国港台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5]研究者认为专业价值理念、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方法技巧构成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主体。 (一)专业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高登斯坦把社会工作者描述成为“价值注满的个人。”[6]列维说:“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7]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尊重和正义。在具体的专业实践中,既注重服务的人性化,也注重环境的改善,既关注个体,也看重整体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就构成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基石,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价值是其生命意义的全部。在精神上,他是被价值所武装和充满的;在行为上,他是为价值所指导的和驱动的。“武装”和“指导”意味着价值的意识层次。这就是说,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的意识和潜意识层次,都充满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 (二)专业知识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是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专业特有的、知识、理论、实务模式等。它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系统化观点。现代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大部分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而非仅仅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学习和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理论,是现代社会工作者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项目之一。从学科专业发展来看,社会工作从产生之日起其理论知识就受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影响,其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释问题的方法是多学科性的,因此这就要求具体的社会工作从业者具有各学科背景的训练并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工作既针对个体(在中国当前的实践中主要是弱势群体),还包括群体、组织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 口 计 生、应 急 处 置、群 众 文 化等,[8]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才能应对不同案主和各个领域的各种问题;从认知和解释问题的学科理论和解释视角来看,社会工作形成了精神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等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内生性的或支持性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体系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阐释和介入,形成了社会工作独特的理论优势和解释能力;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社会工作具有对微观层面的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关注,也有对宏观层面的组织、社区和社会的整体性的资源分配及由此而产生的公平和正义的关注,既有对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群体与社会的关注,也有组织内部、社区整体和社会的宏观的关注,同时其所主张和注重的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预防---诊断---治疗的介入模式和关注具体介入程序和方法方式的特性也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与其他学科和实践不同之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使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更加完整,同时它还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践更为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不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它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构成了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 专业方法技巧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一整套助人的方法。社会工作是一种理性行动,社会工作者力图最有效地达到其助人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志愿者、行政服务人员及普通民众的专业性所在。在社会工作中,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种重要方法,在每一种方法中又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巧,构成了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着对个体及其家庭所提供的服务和介入的一种专业方法,它主要体现为一对一的问题解决。 小组工作是在个案工作的基础上,鉴于社会工作资源的有限性和服务群体在某些问题上的相似性,运用小组动力学理论对群体展开具体的服务,通过群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以解决群体成员社会心理功能方面的问题。社区工作则是在社区的整体层面,针对社区群体的需求和社区本身的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相关的工作理论和方法技巧,经过一系列具体活动和工作过程实现社区整体的发展和居民群体的需求满足。 三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重新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经历了十年缓慢发展以后,最近几年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时期,国内各类高校中社会工作专业的数量成倍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国际通行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研究成果,为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依然艰辛,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流失,这一方面固然有西方式的社会工作教育方式、方法、理念难以适应中国大陆现实需要的本土化问题,[2]但更重要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如果说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是一种“实践先行”的模式,那么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发展就是一种“教育先行”的发展路径,这种发展路径导致社会工作的从业者在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案主需求时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社会需求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社会需求与专业教育在两条并行的线上相互独立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社会已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大量涌现,急需一大批受专业背景知识训练有较强实务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却是虽然我国大量的学校都设有社工专业,但是很多人毕业之后却离开了本行,加入了其它职业。流失,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而在加入社工队伍之后的流失也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这里虽然有待遇等因素,但专业教育的不适应性,竞争力的缺乏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2.专业定位不清,培养目标导向性差。社会工作教育到底是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一度成为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9]社会工作在中国早期的发展一直借鉴中国港台的早期的发展经验,推行全面的通才教育,结果形成了社会工作从业者“什么都会一点,什么又都不会”的实务中的尴尬局面。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多,服务对象多样化,且我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因此,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应该立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的目标导向。 3.专业建制分属混乱,课程体系设置不明晰。社会工作长期以来是被置于社会学或管理学等学科范围内进行发展的,使得社会工作被置于边缘地位,导致在专业的招生、资源配置、教学科研、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在课程设置体系方面,源自港台模板的课程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分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不平衡的矛盾,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的矛盾,课程体系建构的技术学取向范式和社会工作多元化视角的冲突等,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色化和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才的竞争力。 4.实务教学不够系统,社会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趋势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服务输送系统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和实践才能获得与专业相关的技巧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必须经过大量的实务教学和社会实践,但现实操作中很多的学校由于资源有限、师资不足等问题,使得社会工作的教育教学还停留在课堂的理论说教和断断续续的社区“走马观花”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和实践导向相背离。 针对以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和问题,研究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专业教育实践及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反思认为中国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养成为本位,以实务实训为手段,发展“专才”教育,打造专业特色,强化核心竞争力,最终解决社会工作发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问题。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核心能力养成。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兴起本身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急需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行介入和解决,这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提升社会工作从业者的实务能力为核心,强化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的专业价值理念培养,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形成实务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方法技能。 塑造专业权威,强化专业认同。专业认同是某一个专业的合法性基础,专业认同度越高,意味着该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大,专业发育就越成熟,制度性障碍就越小,从微观层面上看,专业认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某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理论和实务研究,形成较为明确的专业教育体系,打造专业特质。逐步完善职业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合理设置岗位确定薪酬和福利待遇标准拓展职位流动空间和渠道。正确开展舆论引导,客观展示社会工作专业特质和职业特征,使专业的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认同并接纳社会工作专业。 打造专业特色,加强专业知识体系训练。各个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应该在专业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自身办学已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在具体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分析中,逐步凝练方向,形成专业品牌特色。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重新定位和调整,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院校特色、师资队伍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专业知识体系,并在实际的专业教学和实务实践活动中贯彻之。我相信经过不断的调整和长期的积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诸多方向和实务品牌将会形成并壮大起来。 注重实务实践取向,强化实务操作能力培养。 社会工作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最终依赖于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工作的实践教育是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点环节,是形成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引进专业教师,聘请既有理论又有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督导老师。还可采取向社会开放的方法,按照“双方需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建立稳固、多元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完成对核心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与国外相比还比较短,在最初发展社会工作时,我国引入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探索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长期都处于瓶颈阶段。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发展,由此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繁荣,为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公众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一、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 (一)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所谓社会工作,是指为案主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涉及的内容比较广、种类比较多,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根据不同的社会问题类型以及工作对象的特点,良好的解决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自有其所特有的先进性,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会更加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指导意义。通过本土化理论的指导,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在具备基本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会将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问题。 (二)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并在多所高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育出了很多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更多的借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严重的缺乏本土化,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的实现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但是,在我国提出发展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之后,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许多研究者投身于本土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现实路径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时,其他学科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要吸收进来,同时,还要将当前的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的整合。 在我国,研究社会学理论时,将多个学科的优秀成果都吸收了进来,从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该理论体系中,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都有明确的阐述,因此,在建设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说,本土化理论有利于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所形成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框架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有效的实现本土化,就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相关的内容吸收进来,最终形成本土化理论。 (二)建设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 西方国家的国情、社会文化背景等与我国完全不相同,因而,我国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决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必须要进行本土化建设。西方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但是这些方法直接在我国使用时,不仅不会发挥所有的效果,甚至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以个案工作为例,在中国,社会服务需求量比较大,如果采用个案工作法,就无法良好的解决社会问题。另外,在中国有本土非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在这类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方式方法及实践模式,通过对其进行总结和提炼,也将会建设出一个社会工作实施理论。通过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构建,我国在进行社会工作时,将会具有更为适合的理论作为指导,由此,社会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也将会更加完善的解决各类社会问题。 结论 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借鉴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使社会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实行了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建设。对于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来说,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是十分有利的,不仅能提高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实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进程中,要以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具体的社会文化特点,构建出完善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指导社会工作的稳步发展。 社会工作论文: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 一、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 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作者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换而言之,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英国倡导和推行的社区照顾就含有这种意义。美国全国智力迟钝公民协会曾对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谓正常化就是帮助残疾人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盖源于社会工作承认所有人(包括残疾人等)都具有尊严和价值。 上述正常化理论引出一个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共同的启示,即残疾人社会工作尤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可妄加臆断和随意标定。 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和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普遍实行的将精神病人长期封闭在院舍里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护所里的精神病人的情况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里精神病患者始终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指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和“关护”关系(指庇护所里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消极的、冷漠的的态度和严格管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而导致医患人员隔阂、紧张甚至敌视的关系),结果,并没有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相反,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有社会人士关注到老人和残疾人因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发现长期住院令那些残疾人等产生倚赖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非住院化”运动开始兴起,回归社会的理论也由此而产生。 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1、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他们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去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2、社区照顾是让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3、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尽量维持残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区内或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换言之,社区照顾表示提供合适的支援,让残疾人等社区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 三、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人类学家所创,早在于1940年,李察夫-布朗已经用“人际网络”去比喻社会结构。1954年英国人类学家白恩士采用了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去有效地分析一个挪威的渔村社区。至今,社会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里受到广泛的重视及采纳,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的方法去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深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模式及互动的理解。 概括而言,社会网络理论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 1、所谓社会网络通常是指一群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或者也可以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 2、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常常联系在一起,网络大多数情况下都扮演支持性的角色。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个人及社区问题的“第一线”问题,因为当个人遇到问题时的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寻求相熟或亲密的人的协助,所以,社会支持网络无疑是补足正规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支持模式。 3、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网络至少可以表现出两大方面的功能: (1)能够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社会网络中的支持可以在两个关键性时刻介入,一个是在危机将会发生或刚发生后但在压力产生之前,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人去采取较乐观的态度或作较适当的准备工夫去减低压力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可以在压力产生后但病态形成前产生作用,帮助个人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或鼓励个人去执行适当的治疗程序。这些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戚、朋友、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而所提供的支持可能包括心理及情绪上的支持、协助日常生活上的细节、提供物质、金钱、技术及意见,等等。 (2)能够起直接及整体的保护作用。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而强化个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帮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当个人确知他是生活在一个寓支持性及关怀性的社会网络中,而他也主观地感觉到其他人时时刻刻都愿意提供适切的帮助时,他自然会感觉到自信、安全及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自然能够帮助个人增加对危机及疾病的防卫性、预防问题及压力的产生。 4、社会工作在开展实务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社会网络介入策略来帮助个人及群体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1)个人网络策略。这种最普遍被采用的策略,其重点在于强化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处身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能力。 (2)自愿连结策略。这种介入策略是要帮助需要援手的人及可以提供协助的辅助者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一对一的辅助关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将服务对象与适当的辅助者配对,而这些辅助者通常是对某一些问题的处理较有经验及较关心,以致能对需要辅助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协助。 (3)互助网络。这种介人策略是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互相支援的功能。采用互助策略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联系相同困难的服务对象成为互助小组,也可以把这些互助小组与社区内其他非正式组织联系成为网络,以达到互相支援及互相咨询的效果。 (4)邻里援助网络。当采取这种介入策略时,社会服务机构通常以一个以地域界定的的社区为基础,然后尽力识别当中所存在的非正式辅助网络及区内的“自然辅助者”。这些自然辅助者可以在向邻里提供支援上扮演关键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去强化区内的非正式自然网络,把分布区内的大小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邻里援助网络系统,帮助区内孤立无援的人士。 (5)社区授权网络。这种介入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一个聚合了非正式社区领袖的讨论场所,借以有效地反映区内各种群体的意见及利益。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去促进这些非正式领袖的沟通、联系及互助并建立网络,鼓励这些网络成员去共同参与及关心区内问题,形成社区内申述问题及倡议社区政策改革的声音。 社会工作论文: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困境与对策 2003年,上海市禁毒办等部门以购买社会工作岗位方式向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三家社会工作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启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尝试①。自此之后,深圳、广州、东莞、北京、厦门、济南、南京等地也逐步开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购买服务的方式、领域和规模都在逐渐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经逐步成为政府治理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和制度化选择。随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推进,各地陆续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和办法,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操作。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可。其后,国家逐步完善制度,以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管理高效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学术界围绕社会工作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思考如何促进、规范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社会各界也开始考问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性与质量。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主要运用政府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服务。这样,无论面对政府还是面对社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都要表现自己服务的有效性,有效服务是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和专业的合法性基础。社会工作评估由此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本文从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我国主要城市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方式的评析,展现当前社会工作评估的内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 一、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②这项活动着力实现两个追求:如何保证服务“物有所值”,如何让专业更为“专业”。它是成本控制系统和质量保证机制。社会工作服务之所以需要评估,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改进服务,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更好运行;二是承担责任,评估者通常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三是生产知识,评估结果的为新的服务评估积累经验和知识;四是助力公关,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公正的评估能为决策提供合法性和公信力。③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专业、科学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对于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认可度不高。以评估来证明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是提升其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以证据为本的实践活动,强调社会工作服务干预要有实证依据,服务效果要有尽可能明晰的显示。④它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服务项目目标达成度、社会效益、/!/受益群体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巩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成为证明自己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评估过程也是总结相关经验、提炼本土理论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2.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向购买方交代并争取更多发展资源的需求 在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同时,社会服务也进入了“交代的年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必须以评估方式向社会做出交代。项目执行机构以服务评估中的质量考察与成本效益核算向购买方交代其所出资的费用得到了良好运用并实现了项目规划的意图,用各种数据说明服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这一方面可以获得社会信任与社会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为其争取更多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科学严谨的社会工作评估既是向购买方交代的要求,也是机构争取更多资源的重要条件。 3.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内部监察与问责的需要 一个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应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服务执行过程的效率和品质。⑤项目评估有内、外两种形式。内评估由服务提供者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检查服务进度,总结服务经验等。⑥这种过程评估是对内部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监察,有助于及时处理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社会工作评估是促进社会工作项目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服务是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合一的专业活动,整个服务的开展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动性。社会工作评估的核心功能是改善社会服务,通过对服务项目的所有环节进行评估,科学掌握服务对象复杂的社会需要,从而明确问题和任务,改进和完善社会服务方法,有效实现社会工作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增进服务对象福祉的直接目标和践行专业价值的终极诉求。⑦同时,社会工作评估可以更好地厘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的方向,协助决策者决定有限资源投放的优先次序,推动项目向纵深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实践与困境 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我国社会工作机构迅速发展,承接服务项目类型逐渐多样化。然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缺乏、机构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社会工作服务乱象丛生、效率低下。很多地方的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⑧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评估、运用评估结果提高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十分必要。为规范社会工作评估实践,目前我国一些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的城市均出台了社会工作评估的指导性文件。笔者基于这些城市的评估方案对当前社会工作评估实践进行审视,总结其内在困境,为优化评估机制提供方向。 1.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实践 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的评估;二是以广州、东莞、珠海、厦门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绩效的评估。 深圳、上海两市出台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评估文件主要从评估内容和评估程序进行评估。比较两市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可以发现,两市的评估文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能力是考核的首要指标。深圳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评估包括专业资历、专业操守、业务能力等;上海则突出强调专业伦理。第二,服务质量和成效是考核的主要内容。深圳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更为系统,包括服务规范性、档案管理规范性、服务成果、服务质量认可度四个方面;上海在注重服务成效的同时,强调社工在服务实践中的自身建设和成长。第三,工作量是考核的重要依据。上海有详细的工作量标准;深圳对此虽未涉及,但未来也很可能增加相关评估。第四,评估程序较为科学系统。两市均有社工自评、联合评估、汇总结果、公示、复核等程序,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我国社会工作评估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评估机制仍面临诸多困境。 (1)管理主义倾向较重,服务初衷受损。 “管理主义”概念来源于公共行政领域,它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运用。尤其突出管理者的作用,讲究机械的制度和绝对服从,追求结果和产出,以效率为宗旨。⑨在社会工作评估中,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都是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达的,具有很强的行政命令性。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把评估任务交给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评估机构在设定评估的参数和边界时要听从政府的意见,并且向政府汇报。这些机构机械地按照政府设定的评估指标和程序对社会工作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专业性、服务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估,盲目追求一个评估结果,既没有有效利用评估结果,也无法建立有效的改进机制,不利于评估目标的实现。这种管理主义思维很容易导致“指标绑架”问题。以深圳为例,每一份合同都会对服务的产出进行量化规定,这种做法会衍生出更加严重的问题,即社会工作机构以完成招标量为目标,从而背弃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初衷。⑩同时,由于评估指标和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政府意志,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的需求表达和参与机制缺失,这也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评估出现片面性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与需求相脱节。 (2)评估主体单一,多方意见未能体现。评估主体包括提出评估要求主体和评估执行主体两类。这两类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与观点。比如,评估执行主体也即操作主体,既可以由购买方专门组织的考核评估小组(包括购买方、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专家学者、资深社工和服务对象代表等)负责具体实施,也可引入第三方进行具体的考核评估。 但在实际中,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比较单一,甚至评估要求的提出者与评估实际操作者是一样的。从提出评估要求的主体来看,该主体主要是购买方或社会工作主管部门,而服务对象、大众和舆论等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其中。从评估执行主体来看,评估执行主体的操作主要由提出评估要求的机构和组织承担,服务对象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第三方评估等被排斥在外。这导致多方意见得不到充分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大大降低,评估的效果大打折扣。 (3)过分强调科学范式,专业内涵体现不足。受管理主义思维的影响,当前社会工作评估过分注重科学范式,努力将模糊性的“物有所值”转变为规范、清晰、可操作的“绩效”评估。但是,社会工作服务以追求人性解放、实现社会公平为服务的核心价值,它并不简单地以利润为终极目标。服务的优劣,从资助方或购买方到提供服务机构再到享用服务的受众,评价不一,标准有异。相对于统一客观的盈利数值,“助人自助、惠泽社群”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说法。因此,社会工作评估不能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如果社会工作评估过于依赖科学计算,目标方向由量度绩效的准则来主导,那么很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服务只重视眼前短期效益,服务的努力方向就是尽可能去达到当前的评估指标。这种社会工作评估把短期的达标凌驾于长远的目标之上,流于短视,从而影响评估的意义。 三、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思考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困境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的合法性和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也致使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应从以下维度完善与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1.逐步健全社会工作评估制度 政府购买服务不是一项单纯的交易行为,效率并不是衡量其的唯一标准。回应性、经济性、有效性、平等、责任等都是管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标准。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应兼具效率考察和专业发展的双重诉求。完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首先要从制度层面给予相应的保障。通过制度确保社会工作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化,逐步形成合理、灵活的社会工作评估监管机制,即实现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全国性规范与地域性特色相统一,建立动态监察机制,确保评估的常态化、针对性与全面性。一方面要加强规范指导与监管,保证社会工作评估标准化与程序化,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增强专业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评估要具有本土性和灵活度,为专业价值的彰显创造足够的空间,拓展社会工作机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2.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评估主体 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评估表现出整合主义的特点,其核心表现是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即评估主体除了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之外,社会组织、服务对象、新闻媒体等也作为主体参与到服务评估中。古贝等人所倡导的“第四代评估”提倡的就是这样一种全面的积极参与,要求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相关人在评估当中处于平等地位。这就意味着所有评估参与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努力形成一种符合常理的、信息量大的、成熟的评估共识。因此,在建立以第三方评估为核心的机制时,要注意培育可能的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汇集包括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内的更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形成多视角的监察机制,全面考虑不同的价值观,将评估行为和后续工作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助多元社会工作评估主体的参与,可以确保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评估中的漏洞与盲点,保证评估监察功能的实现。 3.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 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是评估的关键,所以不断完善评估内容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核心环节。社会工作评估的目标不仅在于证明专业服务的有效性,考察服务的效率与效能,还在于倡导先进理念,分析社会问题,建立专业的公信力。评估目标的复合性,决定了评估内容的多维性。影响评估的三大重要维度包括政治、衡量与实践。社会工作评估质量就取决于如何将这三个维度的内涵有效地整合到评估内容体系中。评估内容的完善过程也是实现政治、衡量与实践三个维度整合的过程。由此,社会工作评估内容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其选择要做到全面性,涵盖社会工作服务的绩效考察、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回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考量等,即尽可能显示评估的效能、适当、效率与能力四种观点(见图1)。评估不仅要包括提供组织、政策或案主重要资源的政治程序,同时,评估内容还必须兼顾方法学与科学标准,选择反映评估内容的指标尽可能考虑效度、信度、可近性、系统性等方法学标准。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Norton)发展的积分卡架构和保罗?尼文(Paul Niven)为公共机构设计的平衡积分卡图表均为完善社 会工作评估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平衡积分卡设置了愿景、策略、顾客、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六项内容,有效地把机构愿景、顾客要求和机构日常运作连成一线,在落实机构策略和监控机制上保证机构服务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当然,公益机构是为了达成使命而存在的,其运作是一套由使命出发、层层相扣的行动体系。具体到社会工作机构,它是基于专业价值使命发展出愿景,再根据愿景制定可行目标。因此,评估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就是社会工作机构对专业使命的贡献程度,以有效提升机构的调适能力和专业能力。 4.严格设计社会工作评估程序 良好的制度和完善的内容都需要借助合理的评估程序才能够实现,严格设计服务评估程序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整合性的评估,应以逻辑关系贯穿目标和系统始终。它不只是全面量度活动成效(目标),还要顾及成效与活动的服务量及资源投放(系统)的逻辑关系,使评估更全面,最终达成活动成效。因此,设计评估程序,必须努力提升程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察,全面展现项目的运作过程及其成效、影响。通过整合内外部评估、过程与结果评估,将过程、成果、影响评估整合到评估模式之中,做到动态掌握项目的处境分析、资源投放、活动/服务、服务成效等维度状况,从而对机构服务的能力、效率、效能、适当性等进行有效考察。 四、结语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使社会服务评估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工作服务也在其列,通过社会工作评估来考察与审视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是否获得“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回报。本文关注社会工作机构的公益形象与社会使命,期待借此增进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与信任并投入更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虽然同时注重服务的绩效考察与专业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受管理主义思维影响,实际评估操作还是过多关注服务数量与效率的考察,致使服务对象的福祉、权益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受到损害。基于此,本文从评估制度、主体、内容和程序四个角度提出优化策略,其目的不在于建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估模型来量度社会工作服务,而在于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强调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作为评估的根本,促进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成长。 社会工作论文:论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 摘要:合理的开发和设置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岗位是建设宏走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础和根本。但是目前阻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的从业标准和良好的社会认同。因此将从岗住设置这一个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对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上进行分析,并给出时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岗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并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按照整合现有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加快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积极壮大民问组织的思路,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以对象设岗位、以需求定数量的原则,综合衡量不同社会工作岗位要求、服务对象、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研究设计社区社会工作的岗位。 1 社区社会工作现有岗位的整合 截至2006年我国有社区居委会成员44.3万人和社区从业人员33万多人,这些人长期从事社区的社会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是社区社会工作的中坚力量。对现有岗位的整合主要是针对现有的在实际中长期从事城市社区社区社会工作的人员,这些岗位设置不明确。岗位结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晰等等。因此应对其人员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这些人员的最大效能。对现有岗位进行调整,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 (1)对于社区居委会内部的两委成员岗位整合的具体建议如下: 按照社区事务和居民需求的多样化,社区分类成不同类型的社区,不同类型的社区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居民需求的多样化和管理的难易成都都是不一样的,在配备人员标准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社区的类型,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如果是单位型、小区型社区,可适当减少成员数量,如果社区属于混合型、城乡结合型、老城区型等情况较为复杂的则可考虑适当增加工作人员。 (2)对于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岗位设置配置方案如下。 ①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整合方面: 在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整合方面,可以参考深圳的情况,深圳市在整合社区专职工作者方面是在街道层面成立社区工作站。根据《深圳市社区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社区工作站是政府在社区的服务平台,协助、配合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社区开展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工作站在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市、区民政部门及其他政府工作部门的业务指导。设立社区工作站一般以每个社区工作站辖常住人口约6000~10000户为标准,并参考社区类型、面积等因素。社区工作站的设立,应有利于社区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有利于居民工作和生活。 ②在数量配置方面: 社区服务岗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那么改变现行的以社区数量来硬性分配名额的老办法就显得极为必要。《深圳市社区工作站管理方法(试行)》规定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区实际,确定全区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总员额,并根据各社区类型、面积、人口等,核定各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员额。每个社区工作站一般配备5至15名工作人员,其中站长1名,可根据工作需要配站长助理,但最多不得超过2名。人口较多、面积较大的社区,可适当增加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员额。 2 社区社会工作新岗位的开发 新岗位的开发主要是指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引入专业社工。目前新岗位开发的主要途径是体制内开发和体制外开发。所谓体制内开发就是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拓展在社区建设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途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借职业社工机构和专业社工之力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社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体制外岗位的开发,就是以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为社区社会工作平台,通过在民间组织设岗来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2.1 体制内社工岗位的开发 社区建设服务类社会工作岗位设计应综合考虑市区级、街道和社区三个层面,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组织资源。在岗位开发上,设置三种岗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其中,管理岗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是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在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大部分社区专职工作者就属于工勤技能岗位,他们能在社区一般都是开展程序性的工作(计划生育、劳保、社保有关的日常工作)。专业技术岗位因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不同服务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专业技术岗位只应占社区工作站的一小部分,但是在目前我国的社区社会工作岗位中,专业社工的数量极其缺乏,是亟待和急需开发的新岗位。 (1)在岗位职责设置上,在市民政局增设职业社工处和街道层面上设立社区工作站,引进专业社工。市区和街道层级的社区工作站主要设立管理岗位,管理岗位的主要职责是统筹该街道所有社区社会工作事务,对本区域的社区社会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一些有效的政策意见,对现有人员的职业化提升,专业社区社会工作人员的引进等宏观方面的规划。 在社区层面,根据所从事工作跟社会工作相关程度,并且依据该社区某类社会服务需求的状况t如一定服务对象的总人数,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对象和领域对岗位设置的要求会有所差异。在特殊的社区实务领域,对不同对象的岗位设置进行研究是研究社区层面设岗的进一步升华。 ——在社区老年人服务领域,可设立社区老年社工岗。在社工的数量配置上,可考虑以每500个老年人(60岁以上)配备一名专业社工的标准来配置专业的社工。 ——在青少年服务领域,青少年社会工作岗位应主要考虑设置在 学校领域,原则上是一校一社工,但如果学校规模过小(如500人以下),可考虑多个学校共设一名社会工作者,充当除老师外帮助学生成长的咨询者和援助者。专业社工的岗位可定为“教育社工”。 ——在社区残疾人服务领域,做好残疾人的服务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社工的配备数量上,可考虑每50名中重度户籍残疾人分别配1名社工。 除此之外,在设岗数量配置时还有个共性要求,即综合考虑街道的规模大小、人口多寡和社区的类型,如果街道面积大或者人口多或社区类型复杂多样则可考虑增加1名社工。 总之,街道和社区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在老年人照顾、青少年教育、残障康复、医疗卫生、社会矫正、人口计生、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 (2)在岗位配备结构上,要逐步扭转“三岗失衡”的局面。当前,街道层面的社区工作站提供的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提供的专业技能岗位极少。岗位设置比例失衡使得社区服务中心“行政化有余,专业性不足”。因此,应在每个社区工作站在员额内,配备1名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工作人员。让专业岗位的工作者协助管理人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区域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在街道层面的社区服务中心要逐步增设专业技术岗位,即引进专业社工,推动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3)在岗位任职条件上,管理岗位的条件包括具有一定的学历水平(大专以上)和专业背景知识(管理学理论)、掌握管理技巧并对社区服务工作有一定兴趣和认识等。工勤岗位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可适当降低,只需掌握程序性的工作技能。专业技术岗位要求具有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一定的学历(专科以上),对社区社会工作的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有较深了解等。 2.2 体制外岗位开发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从国外和香港的经验来看,民间组织将是社工岗位需求的主体。但是我国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现行民间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扶持政策措施不到位,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人员队伍素质不够高等。 因此职业化社工的发展除了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外,还需要一整套配套化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化支持就包括民间组织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民间组织来提升社区社会工作质量,须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进行分类培育。在创设一批民间组织的基础上,可依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在民间组织内部成立相应的社工部(包括部门主任和若干成员岗位),从社会中吸纳接受过系统、正规社工专业教育,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城市社区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社工技能帮助案主解决或舒缓精神问题并具有社工师资格的人员进人该系统。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派驻社工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为特定的人群、针对特定的事件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在各类涉及到社区服务的民间组织中配备社会工作人才,既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变化的各种需求、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德育小论文: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服从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社团-----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成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1、“变官办为民办”,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学生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社团极其化身“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倒挂,往往是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确保社团的顺利开展。社团类型的确定往往因老师工作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学生在这些社团中选择参加学校并进行人员调配以确保社团的“生命”,指导老师提出活动意见,学生只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表现”的,“指导”的总还是集中的“特长生”。所以往往使社团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同学对社团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变官办为民办”,社团建设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打破原有的老师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业余社团,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合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让青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使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3、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 业余社团的建立,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的来完成一项“事业”,让青年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社团-----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意识。 三、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的常青树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起到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社团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握: 1、把握时代性,强化导向性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性功能。社团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在融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原则性,突出多元性 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 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增强预见性,具有前瞻性 社团建设之初,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一个社团建团建立的宗旨,要挖掘社团中潜伏的未来性,预见性,社团宗旨的确立要具有前瞻性。注意与未来职业教育相联系,与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把它融入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人格健全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新世纪公民德长期任务中,为青年学生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和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德育小论文:对语文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 一、引导学生深入分年课文 (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背景知识理解思想内容 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及其在创作文章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心理状态。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只有还原出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写作背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作者喷薄而出的情感,学生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知道朱自清的生平以及他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对他创作的影响。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政变中背叛革命之时,朱自清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和学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写下这篇文章抒发他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心情。同时,可结合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让学生认识朱自清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另外,中职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许多仁人志士的事例本身就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素材。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依然的高尚情操;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像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 (二)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就是文章的整体写作思路。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顺文章的篇章结构,不仅对学生弄清课文的结构方式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时布局谋篇的能力。如史铁生《合欢树》的教学,作者以母亲种植的一棵合欢树为象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健康和将来的殷殷期盼之情。文中用三个年代讲述三段经历:母亲种合欢树、儿子先不愿见合欢树、再是难见合欢树,表达了对母亲曾经的不理解、对过去生活的伤感以及对无法慰藉母亲的愧疚,朴素的语言中蕴涵着深沉的感情,余音不绝,催人泪下。学生沉浸在感动中的同时,也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三)引导学生分析并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篇好的文章,不但在内容上饱满充实,其抒发的感情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分析出文章中较深层次的含义。分析过程包括分析语段、篇章的主要内容,词句的意思、表达效果,其中的情感态度、哲理启示,甚至是文中的语言现象和表达技巧等,最后用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这样做,可以训练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表达生活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表达生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具体做法有引导学生模仿课内的经典语句造句,根据语段篇章的写法仿写语段、文章,或者依据课文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如在《我的地坛》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并写出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在日常生活中的些微细节,体会出他们对自己深切的关爱之情等,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并且直接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其感知事物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不断充实自己 阅读,是一个走进文学世界的美妙过程,文学欣赏就是以个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张扬为目的。一方面,文学欣赏可以培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体悟与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学欣赏也构塑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些全部可以作为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其文化修养的资源。弄清历史上和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情、理,分析其中的意义价值,思考它们对社会、对个人的利弊,对人生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丰富阅历,提高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另外,引导学生选读一些脍炙人口的中外名着,可以使他们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价值取向。 四、适当开展课余文化活动 通过以上的德育引导和渗透,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民族情怀。比如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和语文相关的历史话剧表演、爱国演讲辩论以及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发展特长、激发潜能的同时,不但能感受到语言文化的厚重底蕴和祖国历史的源远流长,还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中职语文要把道德教育和人性塑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才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和价值所在。 德育小论文:试论新时期伦理精神的转换及对构建德育新格局的影响 一、新时期伦理精神的转换何在? 被誉为“第二次革命”或“第二次解放”(从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意义上理解)的改革开放,给新时期的伦理道德及其精神带来了巨大变化。 第一,拨乱反正中的人性(个人主体性)复苏。原有极左的思潮给人们带来的直接而巨大的创伤,就是以异化了的共产主义精神(天理)泯灭人的个性(人欲)。这里的异化即是指主观上确定是想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试图以共产主义精神超越一切,但在创造中不但偏离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伦理思想,反而自觉不自觉地融进了一些封建主义的伦理观。于是,当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在思想、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立即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以探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为中心的拨乱反正热潮。尽管有些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至少对一些基本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原始公社时期“原始的丰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的发展,而是社会现实关系及其观念关系的丰富;共产主义消除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是为了消除剥削,而不是消除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利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对自身的否定,不是重建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即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因此,大写的“人”(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卷帙浩繁的字里行间中突出出来,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成为新时期伦理精神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新了经济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原则。 勿庸讳言,限于一定时代的环境制约,马克思不可能想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连体或兼容;而且,市场经济形式本身也不是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确实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实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确实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这种新型经济关系中,必然会生长出新的思想道德因素。其中的积极因素正如《决议》中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其实,马克思也看出了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的正面效应,认为它促进了自然经济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等级制度的解体,“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总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上述积极因素中,突出体现了作为市场行为主体的个人或法人的主体性,即在伦理上、法律上具有相对(相互)独立、自由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即“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马克思对此十分强调和肯定:“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可见,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矗”显然,这种平等和自由的伦理精神不仅与封建专制、等级特权、人身依附等伦理关系大相径庭,而且也不同于计划经济关系下的人我不分,相互依赖,相互拉平(一种原始的情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伦理观念。当然,新时期的这种伦理精神转换的最大特点,是市场经济伦理与社会主义伦理相结合(尽管目前处于动荡、“耗散”之中,而尚未理顺或规范化)。这里面的深刻意义在于:从消极的方面看,市场经济关系的最简单表现是物与物的商品关系,最直接的价值是交换价值(货币、资源增值),很容易自然产生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等为特征的拜金主义伦理观,就会产生劳动及劳动者的异化,如果让其渗透到经济生活之外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甚至教育生活等精神领域,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腐败和异化现象;但是,这一消极因素是可以控制的,社会主义的伦理观就是一副最好的解毒剂。 第三,中国传统美德及其精神的认同和弘扬。 在本世纪,代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主流及其精神的儒学,曾遭到“”和“文化革命”两次沉重打击,以致于在字面上已成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主要对立面之一,甚至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拨乱反正也没有给它一席之地。但人们后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顾及不到或不那么吃香、不那么灵的地方,例如在日常行为规范、家庭伦理以及爱国精神等等方面,传统伦理道德中有着十分管用的精华;于是,人们将期望的眼光投向了“新儒学”等传统文化的更新,希望从中找到遏止道德“滑坡”或者支撑道德“爬坡”的良方。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时期所汲取的传统美德及其精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仁和”?为精神的“礼”?教内容,?其中绝大部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日常人伦和行为规范;二是以“忠孝”为精神的爱国主义和家庭美德内容,其中也蕴含着改变了意义的集体主义内容。对于这一方面的转换,也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首先,传统美德之所以找到现代的位置,归根到底是现实中仍然存在这种道德的土壤,即与之不同程度地相适应的现实关系。已有学者研究指出,儒学伦理的生长基础有两点: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关系,二是以家庭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关系。 虽然经历了几次重大社会变革,社会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如果冷静地正视现实,我们就会发现,上述两种关系现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现实之中。这就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现实基矗其次,传统美德必须适应时代精神,有时还必须脱胎换骨获取新的生命力。息管有些传统道德还有现实基础,但不是有基础就有生命力,有些基础已摇摇欲坠,会使某些传统道德失去内容,但其形式还是可以利用的。再次,从总体上说,这种转换不是对儒家伦理精神的认同。我们知道,每个民族都有两种历史文化,儒家文化也是如此。它既有人民性的一面,也有封建性的一面;它之所以在二千多年中被不同朝代的封建统治者纳为自己的正统意识,除了深厚的封建经济关系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占主导地位的“家族本位主义”代表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精神。 二、“转换”对构建德育新格局有何影响? 伦理精神的转换对学校德育新格局的构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转换”促使人们改变“构建”的观念和视角。无可否认,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已经把德育工作者的眼光引导到适应改革开放上来,大家也齐心协力朝这一方向努 力。但是,也许是原有的德育格局有着巨大的惯性,也许是人们心中存有意识形态相对稳定、不便改革的定势,也许是学校德育肩负着“神圣”使命而不敢轻举妄动,也许是人们误把伦理精神转换的某些现象一概当作了不和谐的“杂音”等等。总之,人们仍然把“构建”的注意力放在修修补补上,而没有关注“转换”将带来整个格局的变化。这一点,与经济体制的重建相比反差尤为明显。其实,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就可以打破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正视社会存在的改革对社会意识的变革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不忽视社会意识变革对社会存在改革的能动作用),改变“构建”只能修修补补的观念,将视角转向以伦理精神的转换为引导的德育变革上来。其次,“转换”是新格局中目标构建的依据和底层结构。德育目标是德育格局中的基础部分,目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内容、途径和方法的选择,也最终影响到德育效果。它要求德育目标要有指导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也就使目标构建必然受到这一时代的伦理精神的左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精神结构,并明确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结构。直观地看,“转换”的三个方面自然形成了三个板块和三个层次:?(1)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精神,即“社会的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辅相成,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个人利益和个人牺牲在人生价值的意义上达到辩证的对立统一。?(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即社会主义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的结合,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目的与手段、导向与自控、对立与统一的结合,其基本原则是公平与效益、物质与精神协调一致,?其核心是合理利己,兼顾他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3)中国传统美德的伦理精神,即扬弃“家族本位主义”,纳入具有时代精神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地看,这三种伦理精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有层次序列的整体,即以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为先导(指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为主体,以中国传统美德的伦理精神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伦理精神。 如果上述伦理精神的结构能够成立,就可以相应建立德育目标新结构。其基本思路是,在社会主义精神这条红线的贯穿下,根据不同层次伦理精神的性质、功能和对象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不同思想道德及其行为的接受规律,探寻切合实际的层次结构。例如,从纵向的时序看,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首先接触的日常生活、简单的社会关系和浅显的国情(包括乡情民俗等);接下来是从形象地感知到抽象地认知所处的社会及其各种关系,其中对未来将要进入、且与生存和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的部分(如经济关系等)最感兴趣,这也是一种现实层次的实践理性的需要;然后再对自然、社会、个人等关系进行综合、批判性的认识和选择,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可能在一般个人生活理想的基础上形成崇高的社会理想。再从横向的空间看,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家庭、工作中的社会关系等等)不会完全一样,对教育所传递的信息也接受得不一样,一句话,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不同会使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差别;所以,在总的目标一致下,德育也要“因材施教”,给不同情况的学生确定适度超前又能够达到的目标。实际上,这种结构在现实中纵横交错,如盐溶之于水,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值得顺带提及的是,与新的目标结构相应,德育内容也必然会调整、更新,至少三个层次、三个板块既可以相对独立地形成子系统,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再次,“转换”对于改进德育途径和方法有着方法论的意义。从新时期伦理精神的转换中,我们得到这样启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那种比较单一的、夸张式的共产主义伦理精神,虽然由于缺乏深厚的现实生产力的土壤而最后失落,但在一段时期内还是真实有效地存在。这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和方法论意义。一方面,缺乏现实关系作基础的思想道德,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方法,维持的都是一种幻象,最终将化为泡影,反过来说,最好的德育途径和方法便是现实生活中的现实关系认识及其把握;另一方面,对于暂时缺乏现实条件,但已见端倪并有现实依据证明为发展趋势(良好前景)的经济关系及其伦理精神,应当大胆采用引导、感染、灌输、宣传甚至纪律要求等强化的途径和方法,以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发挥精神的能动作用。根据这种方法论上的意义,结合“转换”后的伦理精神及其目标内容,可以在德育途径和方法上作这样的初步设想:第一,对于富有传统、现实性很强的日常行为规范(含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应以现实的言传身教为主,“身教”者包括经常接触的教师、家人等等,也包括大众传媒中古今中外的“模范”,通过反复熏陶、感染和训练,?养成知、?情、意、行统一的习惯。第二,对于占居现阶段主要地位(公民必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一是要有专门的课程和教材,使学生(至少初中以上)系统了解有关基本知识;二是配合教学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我组织社会实践(体验),包括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关资源,使学生在现实关系中真实地感受、选择并接受相应思想道德。第三,对于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一是改革、调整现有的相关课程(高中以上),舍弃假、大、空的内容,溶进相关的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增设常识性的美学(不是艺术教育)、心理学等选修课,设立业余党校;二是意识形态领域营造百家争鸣的氛围,让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竞争中获得认同和自觉选择(当然要有意识地引导);三是在社会中再塑共产党人的先进形象,对先进分子要有崇仰、奉行社会主义精神的纪律要求,切实在组织上(包括少先队、共青团)采取措施,纯洁队伍,让理想和信念在有共产党人的地方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使学生心服口服、自觉趋向。 德育小论文:探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革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已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但生源类型较杂,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使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应认清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和难点,以总书记关于德育教育论述为理论指导,与时俱进、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模式。 一、高职学生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从高职学生的年龄状况看,高职学生年龄差别大,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还尚未成熟,还不能把他们完全视为“大人”,对高职学生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使心理日益成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从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看,他们思想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普遍认同、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爱国主义热情持续高涨。但是,他们又是思维活跃、新颖,个性突出、能迅速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在他们身上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市场经济的背景使高职生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全新理念已把高职生推向了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他们又是一个容易被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价值观念中的趋利性也较为明显;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高职生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独生子女已成为高职生的主体,由于种种原因,使他们在信仰、道德、行为与法纪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德育教育中,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地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回答,或在某些问题上给出的回答说服力不强,这就使得部分学生无法正确认识一些原则性问题,德育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不能真正贴近高职生的实际生活。 二、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模式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要有健康的思想状况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同其他高校一样,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种思潮的集散地,高校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创新德育的模式。 (一)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观念 要更新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德育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重视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一样都是教育主体,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还要注重人的主观特性,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在关注人的思想品德与理性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人的意志、情感、本能、欲望、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即要塑造完整的主体人格。以人为本,还必须要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是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综合素质作用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尊重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帮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 (二)创新德育教育的载体 第一,以思政课教学为主要载体,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大学生的逻辑起点和历史高度远远胜过上个世纪,对许多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要比教师快得多。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过去“老师教啥学啥,老师讲啥信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已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对于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他们不满足于照本宣科的大话、空话,不满意只在经典作家的语录里打圈圈,不满意讲故事式的肤浅说教,不满意开玩笑式的庸俗趣味,不满意不负责任的借题发挥,不满意思想偏激地乱发牢骚,不满意蜻蜓点水式的“理论联系实际”,而要求理与趣、情与智的和谐一致。因此,根据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目的和高职生思想成长的规律,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实际,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当前形势下深化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坚持六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要坚持理论教学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通过结合以增加理论教学的现实感及针对性;第二个结合是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阅读原着结合,以此来提高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帮助他们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个结合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结合,通过结合提高高职生对德育教育的情感认同;第四个结合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通过结合让高职生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识,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第五个结合是课堂讲解与师生共同讨论结合,通过结合提高高职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第六个结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科技教学手段结合,通过结合让德育教育真正 占领网络这个战略高地。通过以上六个结合,让思政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第二,以网络为载体,创新德育教育手段。互联网以其快捷迅速、实时传输、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比重继续加大,达到30.8%。因特网的触角正在伸向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也成了网络社会拓展自己空间的重要目标。互联网给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一扇获取信息和习得技能的大门,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受教育者的必备素养之一。同时在政治、思想等方面互联网也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和影响,同样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新课题。 德育小论文: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今年我担任了七年级的英语教学,七年级的学生刚走出小学,在心智上与小学生无异,加之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初中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以至于模仿社会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显然十分 ! 记得在上一届学生学习JEFC BOOK I Lesson 30 的时候,我让学生就对话内容练习,表演。之后各组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总是将那个警察表演的匪气十足,很明显他们是受了商业性质太重的一些警匪片的影响,同时他们在自己的想象中将那个司机演成了一个的素质很低的泼皮无赖形象,不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是刻意去违反交通规则,更有甚者,在违归后不知悔改还与警察斗狠。在这时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对他们思想上存在的偏颇进行引导,以防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犯同样的错误。 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可以通过课本内容,在上课的同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引导。英语课本的课文内容,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在开学初,学完最基本的日常用语 “Thank you! Excuse me! Sorry!”等词后,我就让学生告诉我什么时候需要用这些词,对此,学生自然能够很顺口的说出来,然后我问学生你们平时是否经常用到这些最简单但却最是美丽的词呢?很多学生都开始思考,经过思考,他们回答我说,用过,但是用的并不多。我又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别人对他们用这样的礼貌用语和不用时的心情差异。答案是很明显的,经过这样的引导、启发,学生明白了这些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了在需要的时候运用这些礼貌用语。 新教材第十一单元是生活日常作息的安排,在学生谈论自己的日常安排时,我发现学生不会自主合理安排时间,他们往往早上很晚起床,然后看电视、玩电脑,等到了晚上或者是星期天下午才使劲赶作业。于是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怎样的时间安排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轻松而且充实。学生在小组谈论之后每个小组拟订了一份他们认为最合理的周末计划,然后在全班讨论,经过全班讨论,他们一致通过了一种最好的周末计划,于是我要求他们按照这样的计划来度过你的周末。经过这样的引导和讨论,学生知道了如何去安排时间,开始慢慢得学着去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我们正在使用的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许多课文设计了国情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口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小论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新课改高举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多年的努力也使得沉寂的教育悄然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他们顶嘴,他们另类,他们狂妄,他们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 问题是当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之后,我们的教师将如何应对。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改变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甚至还停留在过去,用老眼光老办法来看新问题,因而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教师看不惯学生的表现,任由学生发展,显得无可奈何;有的教师则会表现得极不理智,或骂之,或罚之;有的教师动辄请家长或送交政教处处理。师生之间矛盾重重,彼此怨恨。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发泄各自心中的不满。 新的教育现象,逼迫我们教师作出思考: 1、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变得空前的强烈,他们觉得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他们要求自己和教师在精神上应当是平等的。因而,对教师自律的要求也变得空前的强烈。 2、个性的张扬,使得今天的学生变得很难接受批评。教师要由耐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调整心态,不要总按过去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要学会宽容,忍让,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3、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刺激着学生对求知的欲望,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所以,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提高职业技能、专业水平,这里指的专业水平不是指学科水平,而是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上,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了家长的角色。 因此,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教师一定要研究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改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放弃教育批评的功能和手段为代价。但需要有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事实上,我们都十分清楚,成长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关爱的力量,一是批评的力量。有时批评的力量比关爱显得更有必要。因此严肃的问题摆在今天的教师面前,我们应当拥有怎样的批评武器?我们是否构建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批评反思的策略?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在这方面显得力乏技穷。辱骂、体罚(变相体罚),交给班主任或相关部门领导,把家长请来……诸如此类。于是,矛盾不断激化,形成恶性循环;当自己发现所有的手段用完后,就会感到无奈。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的原因。 现实需要我们教师提高从事教育职业的素养,提高教师个人的行为品质素养。我以为以下策略可供参考。 策略一:身正才能正人。我们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素质的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谨记道德的教育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学生,对学生的利益特别关注。道德的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考虑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 策略二:教学是教师职业的生命,也是保证教师获得学生欢迎的基础。教育的成功常常源自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是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定要将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的。 策略三:习惯造成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德育教育不能仅从将大道理入手,更多的是要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他们的衣着、发式、妆饰、坐姿、言语等细小的方面入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的事例、学生关注、喜欢的事例教育学生,多从正面讲清道理。 策略四:了解学生的秉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学生同步成长,不仅仅是指在教学的层面,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方式都有必要与学生一同成长的必要;道德的教育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并激励学生去实现,也催进教师思考实践。 策略五:要研究批评学生的方法。不能不分场合、时机、对象的去批评学生。时刻想到要为改变学生留有空间,给学生一点面子,一点自尊,不能一棍子打死;寻找转变学生的契机,当下不能解决的就不妨等待下一次机会,心急是做思想工作的大忌;性格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手段单一,要找到因人而宜的对策。批评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交往的艺术,不要夸大批评的作用,而要让批评成为相互交往交流的方式之一。 总之,面对着今天悄然变化着的学生,教师迫切需要从改变自己开始,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引领一代人向前的重任。 德育小论文:探讨高职体育教课中德育教育 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就业岗位。即学生就业岗位的所需,就是我们教育的指挥棒。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时代感知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用课堂小游戏比赛,使参与学生承受一定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大家知道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不会对健康有帮助,而且影响生长发育。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体育是可以孕育美的,在强化训练中,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健康意识。 一、促进安全意识教育,加强责任感养成教育安全 对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放在头等位置的。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的过程中,离开了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监管,要有安全意识杜绝事故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我的课堂经常以比赛和对抗性练习形式出现,通过比赛了解学生体能状况、身心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同时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心态。让他们服从裁判、遵守纪律、团结协作、负有责任感等优良作风。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激烈的竞争和运动中要把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贯彻每位学生,平日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二、讨论与分析 1.用科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对思想品德教育是很有利的因素。各运动项目、内容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具有深刻的内涵教学内容,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基本体操内容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是坚持练习却能培养健美塑体、组织纪律性、文明意识;球类项目需要,需要大家配合才可以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增进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2.用合理的教法去引导学生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产生共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未来就业的基本保障。让每名学生明确体育课学习的目的。教师用扼要的讲解、正确的示范、优美的动作、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辅导吸引学生,让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用教师用自己健康的体魄、过硬的专业素质、阳光的教育去影响和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3.用就业的需要去鼓励学生职业院校学生都有向往毕业后有个好工作,有个美好未来,都有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使命感,都想有健康的身体、良好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品。在具体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工作,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国家在召唤他们,社会需要他们,教育他们不能虚度青春,要加强学习,不辜负祖国的召唤,不辜负社会和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三、结论 德育工作是职业院校教育的灵魂,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德育为学生就业服务很有裨益。因此在高职的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彰显了一个合格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我们国家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是真正的奥运精神和宗旨。 德育小论文: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我校从1979年在全国第一家制订并实施《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提纲》,进行德育实验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全国德育先进校。1992年,我们又制订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德育实验方案》,回顾和反思十多年来学伎德育的历程,我们察觉和悟出当前学校德育之所以滞后于变革的社会现实,落后于当今学生的实际,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比如,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要促进入的社会化,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而很少强调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 再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1世纪将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研究其方法问题是我校德育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我们采用的办法举例如下: 一、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目前全班46人,都分别担任过班级的小组长、少先队的小队长等以上的干部职务,而且个个干得都很出色。同学发起并组织了一个故事团,他主动与各班联系,利用饭后、活动课时间带领10名团员到各班讲故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实验班的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情为中轴,通过组织学生读我校自编的五爱情感“四字书”,背五爱情感名家格言,讲五爱情感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众,在大家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比如实验班老师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就教给他们一些心理发泄方法:①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要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②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③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④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可以“瞪一眼”;受大委屈后可以大喊一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再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实验老师不仅向学生提出了字少、句短、易记的行为规范要求,进行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而且注重抓住社会实践锻炼,组织开展“徒步夏收”、“负重远足”、“待命行军”、“山区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艰苦条件下通过磨练增强意志,提高自制力。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 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活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几点:一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目前,三年级90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36%的学生初步形成了稳定的兴趣爱好,二年级80%的学生也有固定的活动内容和阵地。 二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三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总之,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独创,只有早当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当家做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锻炼未来的“当家人”。 德育小论文: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浅析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愈来愈深刻,其中大家批判得 最多的是其价值取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它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获取高分和高升 学率,教师主动成为不辞辛劳的知识“发生器”与“转换器”,学生则被动成了不知疲倦的“考试机器”和永 不溅溢的“知识容器”。在令教师家长欣慰陶醉的高分、高升学率的表象之下,却掩藏着学生能力羼弱、思想 贫瘠、人格幼稚等真相。人们虽能从思想观念上认清这一弊端,但因未能彻底根除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再加上 人们对这一传统模式的习惯惰性,目前应试教育仍是我国普通教育的主流。受其影响我国中小学存在下述一些 导致德育工作低效的弊端。 一、表现为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 现代社会特别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且评判和选拔这些 人才时多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才能的考核。在此社会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 ,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估某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 业绩等的唯一指标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 :“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体育是实指标,美育没 指标,劳动教育是附加指标”。(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据报载 某省1989年的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教育学》考试中有一道题为“教学的任务是什么?”的简答题,大多数 (80%以上)的中学教师答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凡此种种,这些轻视乃至抛弃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实 际行为必然会导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二、表现为德育对象上的“靶子观念” 30年代在西方曾流行一种传播理论——“靶子理论”:宣传教育者手持枪弹(宣传教育内容)向“靶子” (受教育者)射击,只要射中靶子,他就会应声倒地。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奉行“靶子观 念”,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挨打的“靶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没有自主、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 ,采取封闭式、灌输型单向训导的德育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不良后果:“靶 子是‘顽固的’,它对枪弹试图‘排斥抵抗’”。我们的许多教育者也都尝过这种苦果:“你说的我不一定听 ,你想感化而我却不想被感动”。一位中学政治老师很无奈地讲了这样一席话:“五六十年代,老师讲什么, 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学生指出焦裕禄不是市场经 济时代的好领导;讲《松树的风格》,学生又指出松树四季不变是个大缺点;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要保护 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能随意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注:严仪:《机遇与挑战》,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当今社会信息量愈来愈大,学生的知识面愈来愈广,主体意识愈来愈强, 对教育者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排斥抵抗”。教育者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照搬五六 十年代那个封闭时期的做法,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靶子”和“录音机”,进行灌输训导,还期望着学生能 积极响应,其结果则鲜有不失败的。 三、表现为德育目标上的“标杆过高” 所谓“标杆过高”是指教育者没有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 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出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如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 中,统一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提出“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要 求,甚至按无产阶级政党先进分子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对此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和动机 ,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空话的习惯。这些高“标杆”有些共产党员也未必能达标,学生们尽管能把它 们背得滚瓜烂熟,并在品德课的考试中得高分甚至满分,却难以内化成其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我们的 教育者明知如此却仍非常关心并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重形式(分数成绩的提高)轻实质(行为品德的 养成)的德育又怎会不低效呢? 四、还表现为德育范围和内容中的“传统型”和“运动式”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 ,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 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 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注: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 63页。)相应的德育内容则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 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注: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 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二版,第333,334页。)这是教育理论权威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范围和内容的概括 。这种“传统型”德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 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自主精神和个性心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其审美能力,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全面深入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今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在个性心理 品质上却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不善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 克制自己欲望的自制力,环境适应不良,无法自我消解心理紧张和障碍……这些问题并非都属政治、思想、道 德的范畴,而是缺乏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传统型”德育因忽视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造成学校整体德育的 偏失与低效。所谓德育内容的“运动式”是指学校德育总是跟随着社会政治形势转,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 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方面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律,这必然 使德育要求片面化,德育效果短期化,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和失败。 五、表现为德育方法和途径上的“强制性”和“分力式” 所谓“强制性”是指学校德育工作中只重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确性而忽 视其可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等不良倾向。“讲一面理”和“警察模式”是其典型表现。为确 保教育要求的正确性,我们的教育者只向学生宣讲正面的道理和形象,如,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的优越,资本主 义制度如何的腐朽黑暗等。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警察角色”:警察只对违法乱纪 行为进行监督和惩处,老师对学生遵纪守规的优良行为却视而不见(觉得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只是拿着 个放大镜,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小题大做严厉批评训斥。有的老师还把那些经常犯错的“捣乱”学生,安排在 紧挨着讲台的“特座”上,就近严密控制,对他们非常吝啬使用微笑和赞扬。这些做法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 说服力,也不能因材施教地使学生们都能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动力,教育要求很难内化成学 生自身道德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其低效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 所谓“分力式”是指在德育途径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 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力,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社会 主义教育目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自觉承担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发挥教师的集体教育作用。但在应试教育模式 影响下,“思想品德教育是‘三支队伍’(政治老师、班主任、团队组织)的事”、“专任老师只要专心教好 自己的课程,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行了”等旧观念,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自身的合力;而家庭教育和社会 现实中市侩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更是无情地冲垮了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课 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也不如公众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 德育小论文: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们常说,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近几年来,在教学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在重视教学成绩提高的同时,而忽略了学生思想的教育。使现在很多学生自私自利,缺乏爱心,不懂奉献,只求索取。 给大家举个曾经深深触动我的例子: 在初一年级的国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名组长,并负责分配组员轮流带学具。一次,一个组长找到我,提出要把他们组的一个同学调离到别的组,原因是总不带东西。我马上找到那同学,说明轮流带东西方便大家,也给自己减轻负担,希望他能够主动带学具。可那同学却说:“我又没让她们给我带,她们愿意给我用”。听了这话,我呆住了,我不知道,也没有想到,他怎么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我有些诧异,有些茫然,也感到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悲哀! 我们的国家需要人才,作为教师,我们责任重大。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而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所以,在我的教学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这几年来,在美术教学中注重了德育的渗透,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一教材中有《京剧美术》这一课,课前我做了一些调查:哪些同学听过京剧?(回答听过没有一两个)你喜欢听京剧吗?(回答非常肯定,不喜欢,原因是听不懂)由此可见这一课程的必要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包含了我国很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外国人都在学唱京剧,他们在学唱京剧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很多中国历史。作为北京人的我们却知道的甚少,我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安排,由歌曲《说唱脸谱》的mtv导入,引发学习的兴趣,从行当、唱腔、舞台表演、戏楼、服饰、脸谱、京剧美术作品欣赏、电脑练习画脸谱等几个环节进行讲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争先恐后的上电脑前添色脸谱。课程的最后,我叫起其中一名课前说不喜欢京剧的同学,她说“我现在开始有些喜欢京剧了,没想到京剧还包含着这么多的知识和内容,而且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听到孩子这么说,我心里非常感动。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加深民族艺术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诱导学生对学习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最后我告诉学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懂得自己民族艺术的特点,我们学习它,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优秀艺术遗产。教育他们要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要以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从而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爱国热情。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工艺课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就包含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何教育学生珍惜使用材料的节俭教育。我一般采用谈论的方法,发现生活中材料的美,并利用材料。我提倡低耗佳效,但是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花钱如水,在学习手工制作时,购买制作材料,一买就是很多,制作时又不懂得节约,我发现了就及时进行教育,在班上树立勤俭节约的好榜样,指导他们合作购买材料,怎样使用材料可以尽量避免浪费,我还鼓励学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多采用一些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珍惜今天的美好的学习生活。 欣赏课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的作品中去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多采用欣赏法、谈话法、设问法,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是我在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共同合作完成作品,并进行比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和团结相互合作的意识。 三、注意配合节日,从中进行德育渗透 很多重大节日都是喜庆的日子,教师如能抓住此机会,适时推进一些情感教育,既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沟通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融,一举两得。如:在母亲节,我让学生欣赏优秀flash短片《猫》,短片记录了猫妈妈为了抚养小猫历尽艰辛,在小猫受到欺侮的时候,不顾一切的保护她的孩子,那时的妈妈象一只凶猛的老虎,后来妈妈被别人陷害,为了救妈妈由什么都怕的胆小鬼,变的异常的勇敢,最后用真情战胜了妖魔鬼怪,妈妈的终于被救了回来。当短篇播放完后,教室里哑雀无声,同学们已经被母子间的亲情深深打动,不用更多的语言,而思想已经渗透进学生的脑海。就此,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妈妈,很多同学动情的回忆妈妈对自己的照顾,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建议学生在母亲节到来之际,给妈妈做一张贺卡,借此,讲解贺卡的制作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家长的关爱。 在3月22日,世界水日,我给学生上了《节约水资源》这一课,通过水知识介绍,节水宣传画和漫画的欣赏,以及节水动画的感染,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世界水资源的缺乏,节约用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应该从爱惜一点一滴水做起,牢固树立“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的观念,时时处处注意节约用水。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不断强化学生的节水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传播节水理念,学习水情知识,树立节水意识,从小处做起,共同行动,坚持不懈,努力培养科学、文明、节约的用水习惯。 四、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和加强学生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我曾经让学生欣赏一个flash动画《盛夏的果实》,短片描述了一个小孩很小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一只小鹿,并和小鹿有了很深的感情,后来,小孩长大了 ,引来一个投资的商人,伐木建场,生产一次性筷子,把家乡的树木都砍掉,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使小鹿无家可归。正当他数着赚来的钞票时,那个商人正用猎枪对准了小鹿的头部,刹那间,鲜血迸出,小鹿身亡。男孩愤怒的撕毁了合同书,抱住受伤的小鹿,泪流满面,后悔不已。看到这里,很多同学都流泪了。而恰恰相反,个别同学居然咯咯的笑了,这让我实在是不可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课下分别找到那几个学生,了解他们“笑”的原因,基本上都是感觉好玩,我问他们,你们用心看了吗?他们都遥遥头,我又再次让他们欣赏,这次,他们没有笑,其中还有一名学生眼里也含着泪花……有个同学还愤恨的说,那个商人实在是太可恶了,看到孩子们这样负有同情心,我慧心的笑了。 有的学生对我说:“最喜欢上美术课了,平时学习任务紧张而沉重,我们经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美术课却让我们感到轻松,而且经常欣赏到精美的flash动画,让我们心灵受到震撼,又让我们欣赏美丽的画面,是您给了我们美的知识和一颗更纯更美的心”。我十分感动,我爱我的学生。 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我感到欣慰,在教学中我尽力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不放过任何一次德育渗透机会。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德育小论文: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中学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中学体育课是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 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任务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 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体育教学是以“练”为主。这种“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练习,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 “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 ,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 ,教师就要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技能。 (二)体育运动是激烈的对抗运动。这种对抗既是技术的、战术的,也是心理的。在2004年雅典澳运会上中国女排对俄罗斯女排决赛,中国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中国女排们经过奋力拼搏,不负重望,最终已3比2赢得了冠军。这说明,我国运动员除了在技术、战术上胜人一筹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稳定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也是至关重要的。顽强拼搏到最后也不松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在参与和竞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斗志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有无高不攀,无坚不摧,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 二、体育教学的过程与德育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由开始阶段,准备阶段,基本内容教学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部分组成。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德育小论文: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德育内涵,对德育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 节日是相对于常日而言的特定的日子。它是农耕社会的伴生物,是古代人民通过对天时,物候等的周期性变化的观察把握而逐步约定速成的。从历史长河中看,先秦便有节庆产生,至隋唐时期是古代节日文化发展、定型的时期。最终形成一系列适应自然环境,反映天人合一,和谐人际关系的祭祀,庆祝,娱乐等的节日活动,它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二、传统节日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博大精深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自然观。无论从儒家,道家还是后来传入的佛家,中国哲学思想一直围绕着“天人合一” 而不断发展,节日文化也不例外。节日来源于农耕社会节气的周期性变化,来源自然必反映自然。万象更新的春节,春回大地的清明,百虫滋生的端午,寄托相思的中秋无不体现着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心境。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浓浓人情。不论是春节磕头敬老孝道文化的体现,清明节祭祀先祖的感恩心境,还是游子归来,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无不体现人伦亲情。节日文化亲情的挖掘对于现代社会钢筋水泥混泥土层层包裹下的淡漠的人际关系是很好的提醒。 (三)所有的中国节日无不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节日期间,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盼合家团圆,健康长寿,表达了人们希望未来和谐美好的热切希望,寓意美好,鼓舞人心。 (四)中国传统节日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爱国大义。不论是纪念屈原的端午,祭祀先祖的清明,还是登高思亲的重阳,都深深的体现着民族的胸怀与爱国大义。 三、传统节日的德育教育功能 1、传统节日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 手段。一个节日,一种文化。节日承载的文化,传递的是情感。传统节日体现了一种民族情感,所谓民族情感是指个体成员对自己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它具体表现为对祖国、对家乡、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近年来,不少全国“两会”代表提议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的议案,目的是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文化传统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事实上,传统节日本身包含着珍贵的民族精神养分。譬如端午,形式上虽为划龙舟、吃粽子,但在本源上却暗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也激励后人,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中秋节人们以赏月、吃月饼为形式,表达乡思、乡恋之情,也蕴含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内涵。春节是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夜的团聚和年夜饭则是春节最重要的标志,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在外的人们,每年都要克服一切困难,赶在除夕夜之前到家,为的就是一家人在除夕夜吃团圆饭,团圆表达的虽然是一种情感,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体现。过节是很热闹的,如果让我们青少年充分感受这些节日的氛围,体验每一个节日的寓意,通过群众性活动并参与其中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对青少年进行亲情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情伦理,重视家庭,传统节日生活中的人伦传统是其中的核心传统。传统节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团聚与交流感情的机会,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俗中得到特别的强调。如春节、中秋都是以家人团聚为主题的。重阳节以及各种节日期间相互问候体现了孝亲敬老的习俗。伦理文化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传统节日自始至终充满着这种伦理情怀。 3、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利时机 作为被人们公认的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理想和主题。在春节这一盛大的综合性节日,人们用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给压岁钱、守岁、互送祝福等形式来表示祝贺,表达心中的美好祝愿与祈祷;七夕体现了对忠贞爱情的追求,蕴含了诚信友爱、忠贞不渝等观念;中秋节以拜月、赏月、吃月饼等活动表达了希望家人团聚,共同过上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尽管节日的意义与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推进有所改变,但其中蕴涵的理想性特征和共同价值观念并没有变。 如果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把理想信念教育寓于能给青少年带来 快乐体验的活动之中,在节日文化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能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多采取空洞的说教的局面,而容易引起青少年逆反心里的局面,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青少年是一个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当今由于受各种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青少年道德品质退化、理想信念淡化,所以抓住传统节日这一有利时机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很有必要。 4、传统节日是对青少年进行荣辱观教育的宝贵素材。 主席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大 学生缺乏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也丧失了对优秀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学习兴趣,他们当中甚至有的人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和地理知识都没有,更不用说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理解。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凝练,我们完全可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打造传统节庆文化,塑造大学生的荣辱观、荣辱意识,重塑大学生的文化情结。譬如春节所表现出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的“和合”精神;端午节所张扬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七夕节所蕴含的忠贞不渝、诚信友爱的观念;重阳文化所尊奉的“无论之孝,推家至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达至和谐大同”的传统美德等,就是“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把握好这些节庆素材,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荣辱观教育,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升华。 5、传统节日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 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积累,它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流传千古。这些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可凝聚人与人的感情。人与自然地交融。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可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时逢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登高望远,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观花赏月。另外过节期间人们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来往的邻居见了面也会很礼貌的问好祝福,整个社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氛围。这些均是人与自然的亲合,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小论文:新时期中学共青团的德育工作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利的环境阻碍制约人的成长发展。因此,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对他们心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面临更加激烈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青少年的成长脉搏,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从而做到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 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共青团组织要想在素质教育中有所作为,就必须适应素质教育和青年学生需求发展的变化。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努力加大团的工作力度。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通过共青团特有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方式,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工作是中学共青团的重点工作,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呢? 一、认清形势,找准位置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学校团组织是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联系青少年的纽带和桥梁。团组织是学校中学生的具体组织,团活动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通过团组织进行德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德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入手,使学生知行互动,最终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要学生从做自己的主人,到做集体的主人,将来做国家的主人,时代的主人。 二、分层教育,循序渐进 教育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对象上,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实际使目标激励层次化[!],“确立按需施教”的对策,如起始年级养成良好习惯,突出规范教育,注意一个“严”字;中间年级形成作风,突出意志品质的教育,注意一个“紧”字;毕业年级培养信念,突出觉悟教育,注意一个“行”字。 人们思想认识的形成,都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团的工作必须有计划性,有清晰的步骤,做思想工作不仅要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还要讲究系统化,使德育工作环环扣紧,一步步深化下去。 三、立足实践,自我教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中学共青团德育工作的实质,是要帮助中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经验和基本途径,在实践中,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开展各种常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统筹安排,加强计划性,避免随意性,各项活动要做到目的明确,中心突出,切合学生思想实际。各项活动要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在实践的感性认识和体验之中理解我们所教授的基本知识、道理和观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今年五月我校团委开展了“校园环保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并进一步把活动拓展开来,与“绿色奥运”主题相结合,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周边社区和服务基地开展了环境清扫、保护绿地活动,进一步深化了环保教育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身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教育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学生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中,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和思考,通过自身的内部因素进行思想转化和培养良好的行为定势。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如自我体验、自知之明、自我反省、自我控制等。教育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这好比给学生一桶水,不如教给他取水的方法,他就会不断地取到水,使学生终身受益。 作为职业学校,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显得更为重要。我校共青团志愿服务队由校长亲自挂帅,并组成服务队领导班子,各支部也成立了“小分队”,定期活动,并有书面材料。学校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总体格局统一考虑,每学期开学初都要在行政会上听取团委就该项工作的想法和计划。学期中,团委利用德育会、班主任会广泛征求意见,协调和疏通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并及时向学校党政领导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共同分析研究有效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案。学期末和五四期间召开学雷锋志愿服务 总结表彰会。同时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直接纳入学校德育评价体系中,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形成共青团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树立起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主人翁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广泛宣传,榜样育人 中学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中要广泛利用广播、板报、橱窗、活动园地等宣传阵地,及时、准确、鲜明、自觉地宣传新人新事、先进典型,创造浓郁的宣传氛围,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加强青年学生自身的美德教育。 学校团组织可以树立各行各业的榜样,既可是社会上的先进人物,也可是校内的先进分子,让信念通过榜样的形象在学生心灵中扎下根来。例如我们每年都评选十佳学生、优秀团员团干部,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介绍给团员青年,使他们产生榜样意识,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实现共青团的育人功能。 五、联系群众,全面渗透 团的性质明确指出,团组织是青年人的组织,是以青年群众为基础的,团员来源于青年群众,团的巩固和发展依靠青年群众。所以团组织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共青团员,还要重视青年群众。团组织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更多地吸收非团员学生参与进来,体验团的教育氛围和生活空间;同时要依靠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工作之中,把团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每一个角落。 德育教育包含在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中,我们中学共青团组织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确立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分辨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结合学生实践活动以及开展大量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做到情理交融,培养道德情感。 总之,要想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共青团的德育工作。共青团组织在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锻炼和培养“四有”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使青年学生成为满足祖国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德育小论文:怎么提高职校德育教学实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德育课教学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新的教育理念、思路、内容与方法融入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德育课教学“以人为本、专业起步、重在发展、科学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调查表明,目前中职德育的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有近8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一般甚至是枯燥乏味。中职德育课课堂现状大都是教师认真备课,辛苦上课,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教学“死水一潭”,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可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针对中职德育课的现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一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思考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问题。 1挖掘典型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德育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挖掘素材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课本上的一些道理学生听起来往往觉得比较抽象、空泛,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就要时常引用鲜活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选取素材时要精心筛选,不能随便捡几个敷衍了事。很陈旧的例子难以反映鲜活的现实生活,对阐述、理解理论毫无帮助,也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信服感。我们要找那些典型的、真实的、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理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找案例在课堂上阐述、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致就会提高,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如我在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引入近期发生的多起幼儿园教师严重疏忽而致学生死亡的事例,学生听得很投入,并且深感震惊,他们对这些身边的事例讨论得很深入,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的重要性有了真实的认识,接受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水到渠成。在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我采用了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模拟市场的教学模式,以商场的服装随着季节不同价格的变化、当地的液化石油气的价格变化、空调的价格不断调整与生产关系等为例创设问题情境,材料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并且体现地方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情景游戏,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主动学习 连续三年新生开学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能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对以往德育课学习的评价是:“最不喜欢”、“实用性最差”“、内容偏多”等。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分强调趣味或半途而废等不利因素,老师应及时调控和引导,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中,学习效率会显着提高。例如在讲述“把握现实机遇,发展职业生涯”时,我让学生分组收集比尔盖茨各个年龄阶段的素材,参考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如职业生涯的特点、职业理想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立足本人实际,发展职业生涯等,分组讨论比尔盖茨各个阶段的特色,教师关注每个小组讨论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最后各小组汇报成果,学生认识到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的道理,同时也意识到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自己应该为将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 3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传统的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中职学生,教师应该想办法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中我发现“小课堂、大社会”的实践课比较受学生欢迎,实践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达到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实践课的具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主题辩论、模拟法庭、职业生涯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行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的实际距离,学生不再觉得德育课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课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例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内容比较抽象,靠老师灌输式的说教效果肯定很差。于是我就组织一场辩论,先确定辩题,明确正、反方观点。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辩论的规则,然后自由分成正方反方,推荐辩手,围绕本方观点寻找材料。学生的一系列准备及时告知教师,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在自由热烈的辩论中,学生以自己认为有人生价值的人物作为材料证明本方观点,感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后教师就整个过程做出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在准备、辩论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的水到渠成。通过辩论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自信、口才、胆识和个性得到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德育实践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宪法、民法和刑法为基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相关案件的庭审过程,采访庭审法官和有关当事人,这对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法律条文非常有益,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实践的结果检查和评估,及时 总结经验和教训。 4建立有效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学生 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也可以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既能增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德育课程服务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要求。有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等多种考核方法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班主任,还包括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参与也是德育课评价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进行评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体现考核的全方位、统一性、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范围广泛化。德育的评价范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意识、信念、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知识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从情感到心理,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共同成长 发挥德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教师是关键。职校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本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课教师更是如此,在学生面前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你课堂上讲要文明礼貌,不能随地吐痰,刚下课,你出了教室门就是一口,好了,你所讲的其他内容,学生也不信你的了。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来自于他高尚的品格、精湛的技艺、高尚的道德素养赋予教师以责任心和爱心,只有在责任心和爱心的推动下,教师才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进而追求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创新,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上是我在德育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劳动,没有什么现成的公式和模式可以套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和反思。 德育小论文:浅论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民族素质与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力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实现祖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面对现今社会发展的急速变化,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公民的品德修养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灵魂,尤其是在校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一段时期里,德育工作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过分注重传统道德教育,忽视现代人格的塑造,一是完全抛弃过往的传统道德教育,注重抄袭西方文化道德形式。两种片面的德育行为都过于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而忽略了道德产生的特质。 一、校本德育课程的意义 道德具有本源性、社会性、继承性。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作为人们把握世界的精神实践方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往往会反映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一种认同态度。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进步对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制约性,并且肯定在道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继承性。因为新型的道德标准正是在保留了旧道德历史类型中的一些合理因素,通过在新的社会基础上改造、丰富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成为人们完善自身、完善社会内在需要的道德,正是萌发于旧道德之中。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化和进步而发[!]生、发展和完善的。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道德体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体系,不同的国家、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其道德要求不尽相同。根据时代、社会的特点,根据道德教育对象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承传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同时又给道德教育赋予现代良好人格培养的目标,使我们新的一代能在继承与扬弃中得到新的道德教育。即培养具有乐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现代人才素质又具有明礼守信、友善谦逊、孝义宽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新生代。 随着教育改革纲要的颁布,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越来越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德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品德学科教学、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社区德育实践活动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学校、社区、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具有本土、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使德育工作整体化、序列化、科学化。 二、校本德育课程的特征: 教客网,,提供免费课件,免费教案,免费试题,免费论文,舞蹈视频,幼教资源,版报大全,公文大全,剧本下载!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观 现代社会要求以人为本,对学校教育来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自主人格和独创精神。必须改变过往那种不以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道德教育视作对人的约束,驯化、被动地服从的陈旧道德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人性化的现代道德教育观念。着眼于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育目标上,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在教育方式上,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个性特殊,品德偏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和实践道德生活。 (二)、大德育理念 德育,应该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只关注学校内部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德育工作应该贯穿学生整个生活之中,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德育资源也随着学生的活动范围而拓宽。因此,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关注一切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培养的资源,优化整合,使其能服务于学校的德育目标。 (三)、生活化的德育原则 过去的德育工作远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实际,其教育方式往往是灌输概念,讲大道理,形成假、大、空的现象,实际效能不强,使得学生的行为与认识脱节,学生往往是有道德的认识,缺少道德的情感(认同),难以实现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教育,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而不应是从观念出发。通过对话,关怀,活动实践等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接近学生生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实践,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校本德育课程的目标 所谓校本,应植根于学校的需要,本校学生的需要。着眼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学生团体的特性、学校附近社区的德育环境特点,拟定适应本校校情、生情的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设定应有其一定的序列性。在校学生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的学生,认识事物与是非判断能力均由不同。学校德育工作应形成梯度、螺旋上升,形成序列、整体 设计。 我国具有传统的道德文化,尽管当中有不少糟粕,然而,“孝悌与亲”、“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教育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应该继承与发扬。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物质文明的提高,更需要年轻一代具有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实干精神,因此把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人格的培养融合一起,构成具有本如特色、校本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是开拓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考。 三、校本德育课程实施途径: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过去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过份强调德育政治功能;德育作为一门科学,以知识性的学科教学形式进行德育工作,注重了“讲理”而忽略了情感的认同与体验;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德育视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忙起来忘掉,没有把教育摆正位置并有足够的措施保证;观念滞后,信息滞后,方式方法不当,师生关系定位不当,缺乏沟通和了解等。此外,还与德育工作处于被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敲碎打也不无关系。 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除了提高认识、摆正德育位置外,应该采取主动应对方针、运用系统理论整体优化原理。把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到课程计划的层面上来,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轨迹,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力求德育内容序列化、德育管理人性化、德育途径多元化,德育方式方法多样化。要从内容上扩充、途径上扩展,方法上整合,措施上落实,开辟学校德育工作新天地。 (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任务落实到学校德育工作者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包含行政、教师和职工,都是学校德育工作者,都是为落实日常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学校应是实行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策略,学校班主任、班队干部、辅导员、思品课教师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骨干力量。必须重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选派有爱心的、童心、责任心、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学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对工作出色的班主任给予充分肯定和给予表彰奖励。引导班主任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学习的导师,生活的朋友、心理的护士和家长的参谋。健全学校德育研究会,班主任研究会,充分发挥这些德育群众学术团体的作用,为我们德育工作提供经验和德育队伍发展的平台,使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 (三)、健全德育工作组织,开展实践研究。 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也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提高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把德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中,与课程改革同步。 邀请专家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分别在低、中、高年级中挑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班主任,品德学科的教师,大队辅导员等组成科研小组,由学校领导主持,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分析情况,确定方针,统一实施,确保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全程性。 与此同时,进行学校德育工作版块功能研究,如班主任工作、品德学科教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学生社会活动实践、家长与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探索德育改革的路子,取得经验然后推广,创出德育特色,以此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开发德育资源,整合德育途径 对过去的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反思中,德育内容的空泛与拔高,德育途径的狭窄和不协调,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不协调,各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多个管理环节之间不协调,各行各素,形不成合力,还会出现内耗情况。随着德育内容的扩充,学习资源的扩大,网络传播、网络文化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必须积极应对,努力开发德育资源,尤其是本土、本区、本校有利的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师生前往参观、考察、实践面对家庭结构社区功能的变化,努力探索学校、探索家庭、社区教育这种“三结合”的新模式。探索在学校中品德教育课,班、团、队活动。各种的教学渗透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环境营造等多种德育途径、方式的整合,开展德育科研,发挥各个德育研究学术团体的作用,运用系统理论整体优化原理,形成合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提高德育实效性。 当今社会已经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学生已经不再是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他们好奇心大,接受能力强,接触事物纷繁复杂。现代社会人才观需要学生具有灵敏的触觉、广阔的视野,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成为了必然。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可能闭门造车,现代信息渠道多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灵活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工具,收集广泛的信息资源,更新知识,开阔视野,跟上时代步伐。 利用信息网络,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校园网站,开设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进行心理辅导,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六)、建立和完善德育保障和激励机制 为了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提高对新时期德育工作认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学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新的课题。必须克服“德育是软任务,智育是硬指标”的思想,排除“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德育工作真正摆正位置。学校有人抓,各层级有人管,有针对性的学校德育科研,进行案例的分析与掌握,有计划、有活动、有交流、有总结、有检查,克服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只知耕耘不计收获的做法。给学校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团队辅导的老师提供较为宽松的工作条件,对他们工作的辛劳,工作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成绩优异班主任、团、队辅导老师以及优秀的德育科研成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广大老师积极投入德育工 作中,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以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人性的形成作出我们的努力。 四、学校德育课程评价: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作用是什么?可以这样说,评价是一种价值的判断,道德评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催生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从而使之道德习惯的养成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道德评价的方式与道德目标分离,用纸笔测量学生的道德认识,忽略了道德体验,也难以形成学生对道德的真正践行。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一种关注主体、关注过程、关注发展的道德评价。 (一)多主体评价: 这里所说的主体,不仅是被评价者本人,还有教师、同伴、家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注) 评价者的自我评价,侧重于反省性的自我剖析,自我意识、自/:请记住我站域名/我体验,是道德内化的重要过程;同伴评议,侧重于激励性的他评,了解学生的休息、生活与人际关系状况;班主任评价,侧重于学生对集体的态度以及道德人格状态;任课教师评价,侧重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责任感与合作性;家长评价,侧重于评定爱心、责任感与劳动态度。 (二)重视质性评价与过程性的评价: 道德形成的复杂性不可能用简单的数字、分数可以衡量,运用形式丰富的评价方法如:回应性评价、解释性评价、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等质性评价更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在评价中注重过程,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达致相互教育作用。 德育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德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学校是国家实现人才培育的场所,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更感到这一份凝重的使命感。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课程的研究将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高职院校音乐能力培养篇1 随着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音乐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代美学鉴赏的全新格局已经逐步形成。高校音乐教育要想能够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就需要对教育的审美价值提出全新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学生自身的思想已经相对成熟,对于美的事物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上。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育还需在循序渐进中将自身审美价值进行全面提升,在不断深入地探索中实现对于审美知识的重新构建,如此才能够对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一、审美教育与音乐取向相连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美学观念。在音乐文化的传播中,音乐美学又是一种表现和发展的文化活动。美育在正确的美学取向中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其终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美学观念,从而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养成,保证相应的文化得以有效传承。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是教师将音乐导向传递给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够确保审美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展现,教师需要通过合理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有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其存在的低俗审美观念进行合理纠正。此外,教师还需要将审美观念培养与音乐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根据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发教学手段,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美学思想。 二、审美价值的积极作用 (一)专业性作用 从专业视角来看,审美价值的全面改变的确是对大学音乐教育的有力支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审美价值可以完善学生的审美观念,让他们更好地体会音乐魅力。另外,提高审美价值和美学定位可以保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导向,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学生自身的心智发展还不能够完全抵制住诱惑,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审美与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纠正,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此外,正确的审美取向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能够直面挫折,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性作用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各种社会认知形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学生只有将自身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全面提升,才能够对社会产生正确、积极的感知。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以此完成教学改革,保证音乐学科能够稳定发展。从社会角度出发,审美价值的合理转变能够在宏观上对整个社会的艺术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引导,这也就使得审美价值具备极为突出的引导性与传递性,进而对于整个社会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取向形成一定影响。总而言之,审美价值对于社会的影响虽不显著,但其影响范围却很大。 (三)引导作用 大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美学为导向,其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宏观上的社会美学导向和个体层面的微观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对音乐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社会性。在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对学生的审美价值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从个人角度出发,有效地传播健康的美学价值,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大学里,教师除了要加强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更要重视情绪教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主动全面地开展创造性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 (四)带动作用 在对学生的审美价值认知与音乐教学价值的有效引导方面,高校音乐教学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大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可以使学生了解美、欣赏美,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音乐教育与美学观会对社会的整体美学价值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育还会对每个人的审美价值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就使得其具备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与审美意识的提高,也会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得二者呈现出相互影响与相互受益的发展关系。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提升审美价值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和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变。大学教育与社会美学文化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互为补充的系统。本文认为在当前的教育政策和社会审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教师、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音乐教学一定能够在实践中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宏观引导审美取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依照相关文件标准要求,为了全面推动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以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为基础,对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优化,因材施教,从而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另外,在指导学生的审美意识方面,教师也要保证更加专业化。在培养学生的专业音乐素养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净化,从而实现全方位提升。 (二)微观引导审美取向 高等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提供综合人才。教育的多元化造就了不同行业人才的多样性,为了满足社会的就业需求,各高校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不断创新,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合理地开展专业化音乐教育课程,从微观方面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音乐引导。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对于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一定调整,并且对于传统内容和流行内容的比例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此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审美趋势相匹配,从而有效整合传统文化。此外,高校要保证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把宏观的社会观和微观的个体观相结合,从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三)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取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音乐教学的专业性和社会性不断得到提升,同时音乐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更加专业的教学器材来指导学生。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生的客观认识规律,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大学音乐教学价值的体现起着重要作用。 (四)创新教育方法,有序开展相关活动 在当前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探索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学的开展有规律可循,但关于审美意识的培养却是无形的,导致难以合理评价最终的教学效果。这也是部分高校缺乏计量标准进而导致教学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依靠对微信互动和网络课堂的合理运用,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并且学校可以创建相关的信息平台,帮助学生获取网络资源。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音乐评估活动,保障学生能够在相互鼓励与促进中实现共同进步。各种风格的音乐网站在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尽情享受信息教育,随时随地得到音乐的熏陶。依靠此种音乐教育模式,高校能够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审美素质的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此外,要想使这种活动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进行适当教育,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富有趣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最终形成一种社会美学观念。 (五)依据现代教育新方针有效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大学音乐美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现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实现内在价值。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先进的音乐理论与美学思想,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的新方针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而将学生培育成为对社会大有裨益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与审美的关键,为了能够有效完成这一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以此实现对学生审美价值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除此之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其审美价值观的完善。 作者:王曼格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高职院校音乐能力培养篇2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重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自周朝时期开始,其礼乐制度则彰显出统治阶级通过音乐熏陶,唤醒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自觉拥护君王的统治,提高民众的思想政治素养。世界各国用本国的国歌增强人民的团结力、凝聚力。可见,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音乐教育属于审美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道德范畴,音乐教育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因此,当今时代背景下,音乐作为提高个体审美与鉴赏能力、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应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目标。汪宗田、张洁、王佩编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六章。第一章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固本强基的战略性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宝贵经验,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需要,是培养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第二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教育思想、列宁的“灌输论”、中国共产党理论教育思想。第三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成就、存在问题、基本经验。第四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和任务。第五章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第六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分析德国、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结合书中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看,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音乐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实施形式。音乐教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借此弘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度、理解度和接受度。 另一方面,音乐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教育形式,体现出较强的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利用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作者在书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其外在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内化为内在道德修养的过程,借助音乐教育烘托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氛围,继而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启示,高校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是音乐教师作为重要育人工作者,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关乎思政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当前,诸多音乐教师基于现实因素,往往只强调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对音乐教育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重视度较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毫无关联。因此,需要帮助音乐教师摆脱错误的思想认知,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加大音乐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德育力度。在开展音乐教师培训工作中,将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为核心内容讲,使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塑造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是精心选编音乐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的重要载体,音乐教师应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兼顾审美价值与德育价值,通过合理选择、优化配置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时代性、实践性。在丰富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程中,音乐教师应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秉持饱满热情,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选用新颖、生动、灵活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对音乐教育具有较高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是高校加大音乐教育经费投人,增设音乐课时比例,使音乐教师有充足的经费和时间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深挖音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政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转化,提升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四是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学工处、教学单位、校团委共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具体可通过校园红歌赛、文艺汇演、器乐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成立音乐社团,实现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另外,音乐教师可以邀请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组织音乐艺术活动,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见,该书为高校音乐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作者:严岩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高职院校音乐能力培养篇3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音乐教育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就能够打下坚实的音乐知识学习基础,并且让自己在音乐的海洋遨游的同时发展其他各项能力。所以说,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全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音乐鉴赏能力概述 所谓音乐鉴赏能力,指的是能够结合所有的音乐要素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对所听到的音乐能够产生心灵共鸣,它是一种音乐感知的能力。只有具备音乐鉴赏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艺术审美的升华。从这个层面来讲,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指的就是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感知觉、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进行有效融合后所产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联想,指的是音乐对听者内心相似情感体验的唤醒。想象,指的是欣赏音乐时自身特定的情感依附到由音乐所产生的表象上的一种心理现象。音乐鉴赏能力最重要的表现,是由联想和想象共同完成的情感体验。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初步鉴赏阶段,是指学生在听完音乐演奏后能够立即判断出好听与否;二是情感鉴赏阶段,是指学生能够基本上听懂音乐演奏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时随着乐曲变化而相应地发生情感的变化;三是理智鉴赏阶段,是指学生能够完全地沉浸在音乐当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同时能够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进行准确描述和评价,这是音乐鉴赏能力的高级阶段,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如创作手法、音乐语言运用、乐曲结构和民族特色等。由此看来,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其文化修养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音乐世界时,往往容易被“流行”但庸俗的音乐所迷惑,对那些真正具有艺术性的、旋律优美的音乐充耳不闻,所以对他们进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帮助他们区分音乐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实现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同时,由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遍不高,对音乐的欣赏主要还是出于娱乐目的,欠缺对高雅音乐和低俗音乐的辨识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一是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设置,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享受音乐,激发兴趣,最终提升音乐课教学质量,所以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二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同时培养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三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构建,更好地贯彻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音乐教育已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目前开设的时间还较短,领导层重视度不足,教师相关的课程教学经验较少,多数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认知仅仅是放松、愉悦心情,虽然感兴趣,但是投入的精力较少,音乐课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成了流行音乐欣赏课,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究其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高职院校音乐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往往会聘用一些非音乐专业的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音乐知识教育,所以在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就会显得较为茫然。二是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太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仅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没有进行拓展和知识的迁移。音乐是具有极强主观性的学科,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音乐记忆力的提升,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并非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三是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对乐理知识较为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音乐学习和欣赏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地理解音乐鉴赏能力的内涵,并且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音乐鉴赏课的认知也不够全面,相关的资金投入还不够,音乐鉴赏课配套的教学设施和器材严重不足,教师授课仅仅就是多媒体播放音乐,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的提升都有着不小的阻碍。 四、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加大资金投入 高职院校领导层应当积极转变传统音乐教育理念,树立起“一专多能”“美育育人”等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全面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一是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对于现有的非专业音乐教职员工,要加强他们的在职培训和考核力度,并且严格相关的培训考核体系。二是要为本校的音乐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的机会和经费,对于有突出成绩和表现的教师,要予以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三是要加强音乐教育相关的设施建设,按照音乐课程教学需求,配备相应的教学器材,如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辅助设备和常用乐器等,以便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优选音乐教材首先,在音乐鉴赏课开课前,需要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对他们的需求和建议进行了解,并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鉴赏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其次,在音乐鉴赏课开课过程中,需要对学生鉴赏能力和音乐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此确保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分层次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这样更有利于他们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再次,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音乐教材进行优化筛选,这也是音乐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建议尽量选择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一定流行性的佳作。内容可以由浅入深,结构应当由简单到复杂,这样有助于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最后,音乐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音乐曲目选择上,要具有灵活机动性,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乐曲的艺术价值等进行安排,并且要注重音乐曲目的种类丰富,同时要为学生讲解不同音乐风格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根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 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教师需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运用感知觉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体会。同时,音乐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音乐教学新理念,对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形式进行多样化创新,如将音乐和声像、文字等结合起来,进一步地深化音乐作品的主题,以便让学生在掌握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作品旋律的感知和理解,进而把握整个音乐的曲调和脉络,与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实现共鸣。例如,在进行《汉宫秋月》名曲欣赏时,教师如果能够将曲子和多媒体相结合,就能够让学生将画面和音乐结合起来,感受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情绪,为她们的不幸遭遇而深深叹息,实现自身与乐曲之间的情感共鸣。资金较为宽裕的高职院校,建议配备钢琴、古筝等常见乐器,这样可以更为直观生动地提升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蓝色多瑙河》等名曲欣赏时,如果教师能现场示范演奏,就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并且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节奏听觉能力和即兴应变能力。 (四)依据难易不同,实行分阶段教学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时候,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讲授声乐,让学生在逐步了解和掌握旋律和配乐特征的基础上,锻炼歌曲旋律的欣赏能力,之后再进行较为复杂的器乐作品欣赏阶段,先易后难,让学生由感兴趣到适应,这也是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音乐教师要将艺术性较高的流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鉴赏课的切入点,让学生练习唱流行歌曲,并且帮助他们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表现力进行分析,之后将流行歌曲和经典美声歌曲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第三阶段,音乐教师在进行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中西方乐曲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具有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这种情绪的激发下,通过与西方音乐的对比欣赏,逐步地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第四阶段,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考虑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比如组织音乐特长生成立校级乐团等,来帮助学生提升音乐鉴赏能力,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五)与时俱进,打造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 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以便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要用好音乐这个情感表达的载体,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其次,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当从学生审美感觉培养出发,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且,音乐教师自身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能够将音乐材料进行有机组合,在夯实学生乐理基础的同时,逐渐帮助他们理解乐曲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再次,音乐教师还应当不断拓宽视野,掌握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人物,能够预判音乐发展的趋势,能够现场弹奏乐器以便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美的意境中。同时,音乐教师还要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利用各种录音、录像、投影和网络设备将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丰富有趣,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加强对乐曲的感受。最后,音乐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够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为反思对象进行总结分析,能够对学情进行分析研究,并将这些综合起来加以改进,不断地提升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结语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和满足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的成效不大,这就迫切地需要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领导层教学理念的转变、加大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优化选择音乐课程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分阶段教学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着手,以便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璠.浅谈高职音乐教育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J].戏剧之家,2021,(33):106-107. [2]辛延波.浅析高职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20,(07):91. [3]刘卉.高职音乐教育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J].当代音乐,2020,(01):44-45. [4]李蓉.高职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18):102-103. [5]谢婉.探究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教学优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2):50-53. 作者:滕焱 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浅谈商业保险发展策略: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指出:要充分重视商业保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 商业保险 重要作用 措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保险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速度却相对较慢。目前,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也就成为我国保险的发展重点。 商业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农业保险,可以有效抵御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和正常的生产经营。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0%以上,农业保险赔款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90%。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群众抗御农业自然风险设立一条“保障线”,在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保单质押贷款,解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人寿保险大都具有储蓄性质,通过保单抵押提供小额贷款,能够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帮助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我国农村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解决好逐步发展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使他们安度晚年,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就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消除个人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力,较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返贫、致贫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疾病,经常大面积发生。由于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差,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地方病发病率较高,使本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家庭重新回到贫困中去,对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在经济上使这些家庭致贫,而且会造成家庭邻里、亲友不睦,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和子女的教育、就业,形成社会问题。而商业保险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在政府的补贴基础上,只需很少一部分资金投入就能解决后顾之忧。 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业务的赔款与给付支出108亿元。中国人寿的“两康”产品自开办以来累计赔付约42亿元,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2006年上半年,5家商业保险公司在8个省(区)的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涉及的参加农合农民1874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6%。发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在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分类逐步建立广大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农村寿险工作。以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为例,截止2005年底,农村寿险业务员已发展到3万多人,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保障服务做了大量工作,为稳定农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利用其自身独特的行业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包括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养老、医疗、意外风险、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保险保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分析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 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 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以河南省为例,城市每百人拥有4张寿险保单,而农村每百人还不到1张保单。其覆盖面很低。各家保险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重城轻乡、重效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是造成农村保险市场竞争乏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保险产品缺少个性,基本没有针对农民研发的险种,买难卖难,成为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在人身保险险种方面,近几年各家公司主要打城市牌、打富人战,忽略了农村广大农民的保障需求,没有开发针对农民的保费低廉、保障全面的产品。 重视程度偏低,政策扶持缺失,农村保险市场开发举步维艰。商业保险公司尽管在农业保险、农村人身保险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赔钱经营,企业积极性不高。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进一步推行富民政策,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农民购买保险奠定物质基础。要高度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新农合医疗、农民工保险等等。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开办农民养老保险中采取国家补一点,家庭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使其尽快开办起来。在农民医疗方面,政府既要鼓励保险公司的参与,又要在费用上给予补贴,使其在微利情况下健康经营。对农村业务员可以采取减免营业税的办法,维护其在农村销售人身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兼顾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和农民保障二者的利益,出台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 保险监管部门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优化农村保险的发展环境。要利用各种会议宣导和主动上门沟通的方法,避免地方有关部门干预保险经营。积极与工商物价部门联系,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现象的发生。制定发展农村保险的优惠政策和补偿体制。确保农村保险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研究政策支持措施,为保险公司发展农村保险提供支撑。创新监管思路,促进对农村保险机构的审慎性监管和预警监管,及时扼制恶性竞争和有损农民利益的行为。做到关注而不干预,既有灵活性,又有市场监管的政策性。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监管部门要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的支持。要完善农村机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时效,对农村网点机构要做到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业一个,规范一个。建议对农村业务员实行资格授予制,使那些热爱农业保险,诚实守信,业绩良好的业务员得到展业资格,保证农村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销售队伍。 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保险公司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还应服务、服从于国家,肩负起振兴经济的使命。因此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要在对农民的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力争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就目前来讲,农村保险成本高,费用大,见效慢。从长远看,农村保险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市场潜力巨大。农村保险既是保险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急需养老、医疗和意外伤害的保险保障,这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一定要站在大局谋划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一方面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加快农民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步伐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抢抓机遇,建站设点、扩大队伍,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和理念,增强认同度,为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仅为20%。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在宣传中要针对农村农民的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必须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不断地宣导。利用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村委喇叭等向群众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充分利用墙体广告,流动宣传车、诗歌比赛、运动会、保险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农民接受保险知识。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保险教育于娱乐之中,使农民认识保险,了解保险,主动购买保险。 宣传内容要通俗化。要把保险知识和保险理念编成故事、写成歌、绘成画,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唱,展览给农民看。突出重点,要彰显人身保险的保障功能,宣导理念,使其潜移默化于农民大脑里;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利用一些赔案,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 宣传范围要广泛化。在农村进行保险宣传,范围一定要大,要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人群要包括,农村干部和教师、中小学生、乡镇企业的老板和外出打工者。 保险公司要加快调研步伐,研发适销对路产品。调查研究要分别不同类型进行,量体设计地为不同经济地区、不同保障水平地区开发适合的产品。加快产品创新、产品改造。要加大险种开发力度,尽快开发出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突出保障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乡镇企业年金及农民养老保险产品;适合农民购买的一张保单保全家,一笔保费多保障等方面的产品;适合农民外出打工的高危人群人身意外险等等。条款要通俗化。要让农民一看就明白,做到投保简单,手续简便,理赔快捷方便,有利于农村业务员宣讲和推销。 加强农村保险的渠道构建,进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分布和传递不平衡、不充分,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可谓是新生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银行、信用社、邮局、农机站、计生办等代办机构网点,不断丰富农村保险营销渠道。 “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农村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真研究农村保险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农村保险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措施、组织体系、调控手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农村保险新体系。 浅谈商业保险发展策略:乡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保险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尽管农村商业保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梗阻,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本文建设通过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规范营销服务机制,健全监管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市场。 关键词:农村,保险,发展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 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 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 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 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在农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巨大的保险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业的保险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此,就完善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人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通过适度扶持,降低保险公司亏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救助保障能力。 (二)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目前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 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 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通过把好营销关口,提高保险经营绩效,消除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偏见。 (三)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 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通过适度的同业竞争,达到相互监督、相互规范的目的。 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浅谈商业保险发展策略:乡镇商业保险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保险已经成为社会保险不可缺少的补充,而乡镇商业保险在整个商业保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乡镇商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主要就乡镇商业保险,尤其是乡镇化背景下的乡镇商业保险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业保险;乡镇化;社会保障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风险意识越来越高,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福利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在乡镇居民生活上主要表现为生存必要支出的下降和非商品消费的增加。商业保险作为非商品消费的主要形式,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以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商业保险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尤其是乡镇商业保险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不乏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商业保险体系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商业保险的内涵 我国《保险法》中对保险概念的界定是投保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按照合同中的规定,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承担保险金赔偿责任。保险是一种以概率统计学为基础,建立在社会互助原则下,集众人之资解一人之难的经济补偿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成员缴纳保险费,在其年老、疾病、伤残等丧失劳动能力时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保障制度,而商业保险指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 二、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1、商业保险是一种经营行为,保险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社会保险属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形成社保基金,为特殊人群提供生活保障,盈亏以国家财政为支撑。 2、商业保险是按照自愿原则由投保人选择投保或选择不投保,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发生的是一种商业行为;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由国家立法规定,复合条件的公民都应当缴纳保险费并接受保障。社会保险强调投保人对社会的义务,而商业保险强调“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准则。 3、商业保险自主经营,是独立的经济体,其经营管理由公司管理者决定,属金融体制;社会保险由政府(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领导,属行政范畴。 三、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商业保险恢复已经近30年。目前,股份制、合资制、国有独资等商业性保险公司数量已有数十家。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乡镇商业保险的普及率不及城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乡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乡镇化良性互动、乡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乡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推进乡镇化建设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主线。而商业保险保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乡镇生活方式,其发展水平与乡镇化进程密切相关,乡镇化的发展速度对商业保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大力推进乡镇化的背景下,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更加瞩目。 1、乡镇经济下市场主体较少我国商业保险体系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是由于乡镇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商业保险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而且现阶段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偏低,在物价指数的连续上涨和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乡镇居民收入大多储蓄起来以满足生活需要,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乡镇居民生活中除了必要项目(比如的车险)之外,尚未占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来说,乡镇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的数量仍然相对较少。 2、业务结构不平衡我国乡镇环境下,商业保险的投保水平呈现总体水平较低的现象。并且保险众多险种之间的投保差异也很大。主要表现是财产性保险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在财产性保险中,机动车保险的业务量居第一位。相较于财产性保险,乡镇居民对人寿保险和非车财产险的投保较少,短期保险多,长期保险少的情况难以改变。并且由于我国乡镇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商业保险的发展,并且现阶段由于相关政策的频频出台,乡镇商业保险发展业务还呈现了停滞现象。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险种雷同,缺乏特色,对民众缺乏吸引力,也是制约乡镇保险业务发展的一大因素。 3、人才匮乏市场经济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我国众多保险公司的业务靠的是狂轰滥炸式的电话销售和上门推荐甚至熟人介绍,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更缺乏专业的保险设计人员。在乡镇经济环境下,保险查勘、理赔等高水平技术人员的需求十分短缺。并且我国保险业务曾经出现的20年停办造成的人才断层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给发展乡镇保险的发展造成难以跨越的沟壑。 四、如何促进我国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 1、深化改革,为商业保险营造健康自由的市场环境以适应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我国保险业存在着诸多和银行业类似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国家相关部门和既得利益者握权不放,背离了市场经济,造成乡镇商业保险行业发展缓慢。同时国家应对乡镇保险进行适当的政策扶持,帮助其走出困难局面,并且完善经纪人制度,努力健全丰富市场主体,去适应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 2、丰富险种,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更能满足乡镇商业保险的需求。客户对商业保险产品的选择最终是由其自身需求决定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保险公司在推出销售策略的同时,应该着重进行产品开发战略,提供符合乡镇客户急需的产品,塑造附合乡镇需求的特色,在丰富乡镇市场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竞争力,避免险种单一,不符合乡镇实际的现象。 3、引进人才,提高资金利用率,大力补充乡镇保险资金的不足。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一方面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活化资金运用,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保险业资金支援到乡镇经济中,这样既能完成保险资金的增值,保证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利益,又能充分发展乡镇保险业务。再则在保险公司具体业务层面,要有意识引进和培养适应乡镇保险业务的人才,为乡镇保险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总结 乡镇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国家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商业保险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相关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推进乡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商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和未来进行详细规划,以符合乡镇对商业保险的需求。 作者:侯瑞 单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国人保财险富区支公司
中学数学论文:浅谈中学数学学法指导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此问题从三个方面做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1 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1.1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跟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 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1.3 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 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2 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2.1 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2 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会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2.3 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 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2.4 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 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2.5 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3 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1 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 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3.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 ②相机点拔。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高一、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扎曾、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由于这方面论述颇多,笔者仅就这方面的指导提出如下几个要求: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第三、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能力,采取小步子、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维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中学数学论文:针对山区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方法 三台中学:曹 俊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山区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山区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山区中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山区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山区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山区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 解求值题:已知(a+b-5)²+(a-b+7)²=0,求 (a²-b²)+(a+b)²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²+(a-b+7)²=0,②(a²-b²)+(a+b)²,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²-b²)+(a+b)² = (a+b)(a-b)+(a+b)²,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中学数学论文:中学数学课堂实践的教学研究的方式创新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是一位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数学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数学教研的过程.[1]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建构性,研究成果对数学教学具有引领价值;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研究成果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对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源于兴趣驱动,基于专业成长,专注问题解决.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与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密不可分,撰写教研论文是为了分享教研成果,是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中学数学教研论文是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结晶.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困惑—学习—感悟—实践—撰稿—发表”是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六重境界.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文题选取 文题即论文题目,反映研究主题,体现论文宗旨.文题宜用高度概括、含义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般不超过25个字符,不宜出现“初探”、“浅谈”、“浅论”等文字.文题选取,指论文题目的选择与确立.撰写中学数学教研论文,首先要认真选题.论文题目要反复斟酌,甚至可先自拟几个题目,然后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篇论文的价值,决定了论文具体写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题选得“真”、选得“小”、选得“热”、选得“新”、选得“深”、选得“美”,容易出成果,容易交流发表.相反,“虚”、“大”、“冷”、“陈”、“浅”、“丑”,低位重复,事倍功半,难以交流.“真”、“小”、“热”、“新”、“深”、“美”,理应成为文题选取的基本原则. 1.选题崇“真” “真”指“真问题”.选题崇“真”,指选题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真问题”.这样的论文提供“真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对课堂教学有现实指导价值,操作性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都是好的论题. 2.选题宜“小” “小”指“小问题”.选题宜“小”,指选题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小问题”.这样的选题,易于驾驭,针对性强.选题过大是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的“大忌”.例如,一个中学数学教师要写一篇题为《论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的论文,这个题目太大,不是一个普通中学数学教师的视野和能力所能驾驭的,何况几千字的文章很难把这个问题彻底阐述清楚.对于“大问题”,应该缩小范围,宜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从某个层面或某个角度去论述. 3.选题跟“热” “热”指“热门话题”.选题跟“热”,指选题关注当前的热门论点或某个时期内的热点问题.这类选题,时效性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很多热门话题,如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等都是好的选题.对于初学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的老师来说,重视中学数学教研期刊的同步教学和中考、高考栏目,是十分有益的. 4.选题求“新” “新”指“新的创意”.选题求“新”,指选题言他人未言之言,补他人之所不足,有“新意”,表现为观念新、角度新、感受新、方法新等.观念新,就是关注新矛盾,总结经验,补充前说,纠正通说,完善新理念.角度新,就是从新的角度探讨教学问题,提供新问题.感受新,就是探讨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方法新,就是提炼新方法,推陈出新.有“新意”,才有灵气,文贵求新! 5.选题追“深” “深”指“揭示本质”.选题追“深”,指在某个问题的研究中深入探究,挖掘本质,以小见大,剖析透彻,表现为对数学问题的类比、联想、推广,变位思考,深度思维,建构联系,揭示本质.在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中,选题追“深”的论文多见于初等数学研究类文章,这类论文短少精悍、—事一议、言之有据,有真知,有灼见,有深度. 6.选题尚“美” “美”指“致善尽美”.选题尚“美”,指在阅读数学文献时质疑纠偏,追求完美;在提炼标题时,追求美感.由于作者知识的缺陷或疏漏,编辑工作的繁忙或校对不细,在中学数学教研论文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或瑕疵,在点明论文主题时,巧用诗词,借代明确,喻义深邃.选题尚“美”表现为求真求美,发人深省.这类论文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可读性强,美轮美奂. 无论教学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选题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个步骤.选题要注意方法与技巧,多学习,勤研究,尽量体现研究与写作的价值,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选题可以解题方法研究、易错问题研究、教学内容研究、高考试题研究、教法学法研究为抓手,选取适合自己写作的主题.选题不在大,小问题就行;问题不在小,深入就可行;斯是选题,唯求真美.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期刊上发表的围绕某个主题的研究文章进行综合总结与评述.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中,要学会对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文献确实能反映数学教育某一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研究要收集一定时期内大量的文献,要在驾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某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并评述研究中的成就、存在问题与不足、发展方向,指明尚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最后形成综述报告. 案例1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综述[2] 笔者的综述摘要如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问题已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研究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意义、概念、特征、策略、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的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心理机制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基于课堂实践,关注教学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中,撰写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式.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包括课堂整体分析和课堂局部分析,课堂整体分析是对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分析,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核心概 念、过程设计和教学导向等.课堂局部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局部特征、技术细节的分析,如课题引入、环节过渡、师生交往、媒体使用、课堂总结和课堂节奏等.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写作结构,一般包括案例呈现、案例点评和改进方案、反思等三部分, 案例2 让数学教学设计优质高效——基于等比数列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3]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师生互动交往的活动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能有效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程.等比数列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旨在追求教学设计的优质高效.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对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专题研究是数学教育的“草根”研究,不受“人浮于事”的干扰,静下心来研究真问题,给出某些问题的个人答案.专题研究也是点燃数学教育思想火花的过程,火花一闪而过,即使带来风雨,却能润泽万物,如果研究成果能发表,哪怕只是无人重视的流星,但却留下对数学教育思索的痕迹.专题研究,通过个人思索,反思教育实践,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问心无愧的实践探索. 案例3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变式教学[4] 笔者围绕“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变式教学,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做法:变位思考,探求方法;逆向思考,深化结论;逆向变形,双[专业提供论文和论文,欢迎光临]向思维;变换命题,探求规律.该文着眼于“逆向思维”和“变位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能力,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优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案例4 关于等差数列的变式教学[5] 就“等差数列”的复习教学,笔者阐述了变式教学的几点做法:变式设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炼通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逆向探求,培养思维的互逆性;数形变换,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变用公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5 “变式创新模式”的理论建构[6]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构建了变式创新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本观点:学生能在变式中学习,并且能够自主创新. 基本方法:变式探究,求异思维. 基本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问题性原则;再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变通性原则;审美性原则. 案例6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7]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通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追求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既要具有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践行“有效教学”的理念.提炼出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目的性——促进学生发展;有效性——追求高效率轻负担;思想性——学会数学思考.阐述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面向全体,问题驱动,展示过程,变式探究.提出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效率较高, 案例7 高中数学“优效教学”的研究与思考[8] 该文提出了高中数学优效教学的基本观点:“优效的数学教学”的“效”是指“有效”和“高效”,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优效的数学教学”的“优”是指“优效”与“长效”,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性发展”,强调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发展,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发挥,关注“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优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变式探究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常态,学生在变式探究中能够自主创新;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积极营造变式探究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改进数学学习方式、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思维方式”,促进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行动反思 “君子只学,贵乎行.行则明,明则有功.”知识贵在实践,重在行动,躬行践履.对于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而言,行动反思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案例8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特征与操作模式[9]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教学必须把握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形成的抽象性,概念表征的多元性,概念理解的层次性,概念联结的系统性.数学概念的获得(概念的掌握),实质上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两种基本的概念获得方式.概念教学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过程.概念教学应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由此,笔者得到如下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 六、精雕细刻臻佳境——论文修改 写作数学教研论文要经过定标题、拟提纲、写初稿、修改文稿等过程.写好初稿后,并不代表一篇论文已经完成.写文章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的人毕竟凤毛麟角,修改文稿是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改不成文,好论文都是通过修改而成的.修改论文不仅仅是文字润色,而且是思想的提高和认识的深化.在写初稿时,要“深信不疑”,“七分材料,三分写”,力争一气呵成;在修改文稿时,要“吹毛求疵”,力戒“自我欣赏”.论文的主题、素材和结构犹如人的灵魂、血:请记住我站域名肉和骨骼,主题使文章言之有理,素材使文章言之有据,结构使文章言[专业提供论文和论文,欢迎光临]之有序.好文章不可缺此“三要素”.综观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中的常见毛病,主要有:论文题目不当,观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论述不力(佐证乏力,有据无理,逻辑混乱,词句不当).因此,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修改宜采用趁热打铁与冷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要有耐心、有毅力,要把握修改技巧,论文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观点、审查结构、审查素材、审查语句. (1)审查观点.论文的观点是作者表达自己研究成果的结晶,是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在修改初稿时,应审查观点是否正确、客观,是否符合教与学的规律.若观点不妥,要立即修改. (2)审查结构.论文结构要科学合理.根据不同类型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体例要求审查论文的结构,检查论点与论据的联系.如果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问题,要立即修改. (3)审查素材,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要真实可靠,要有说服力.如果所用材料代表性和典型性不够,要立即修改. (4)审查语句.论文语句的流畅性和科学性是论文质量的基础.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语句要简练、规范.如果语句欠规范,要立即修改. 案例9 抛物线对称轴上点的“相关弦”的变式探究[10] 2008年高考数学湖南卷理科第20题是一道存在型探索性问题,通过变式探究,笔者得出圆锥曲线对称轴上点的“相关弦”的性质: 该文初稿完成于2008年6月,应某刊“我所喜爱的一道高考题”特约编辑约稿而作,因时间匆促,论文只有抛物线部分的核心内容,可惜半年后未能如愿发表.2010年3月,笔者重新关注到该课题,自以为有进一步研究的价 值.几何直观告诉我,由抛物线推广到椭圆和双曲线是有可能的.于是修改整理成文,另投《中国数学教育》.承蒙编辑老师和审稿老师的4次指教,遂有现在呈现的文稿.笔者深受编辑和审稿老师精益求精作风的感染,每次读完审稿建议,不敢懈怠,夜不能寐,终于领悟问题的实质——圆锥曲线中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终得文中性质5~性质10的完整证明,特别是性质6、性质9中的构造性证明,颇费周折,最后由“相关弦”中点在椭圆内部、双曲线内部,终于获得A的取值范围的限制. 国学大师王国维用“昨夜西风凋碧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词表达“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种境界.笔者要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鸳鸯绣取凭君看,愿把金针度与人”六句诗来比喻“困惑—学习—感悟—实践—撰稿—发表”的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六重境界. 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要耐住寂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难以致远.若为“五斗米”,不可为之;若为“专业化”,尽力为之.“教不研则浅,研不着则失”,“心宁智生,智生事成”.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很多方面都需要一线教师去实践、去研究,只要教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想付诸文字,就能写好文章;只要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就能生成数学教育的真知灼见.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关注真问题;独留巧思传千古,嬉笑怒骂皆文章。 中学数学论文:中学数学教改新探索 所谓《GX》,即录求最高课堂效益,充分发挥45分钟的作用,用最少时间使学生学到最多有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用课堂的“满负荷”来减轻师生课外负担,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数学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做”中明确概念、学习方法,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使教师变在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讲解知识为学生的导学、助学和促学。其具体措施是: 1、积极前进,循环上升《GX》认为,不巩固不能前进,但不前进也可能巩固。在“前进”与“巩固”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前进”是目的,“巩固”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前进”是学习的基点,根据学生实际,只要前进就应巩固。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省出较多时间。有了时间,就有了主动,就更能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中往往机械理解“循序渐进”,与“打好基幢的含义,为了“稳妥”,加大保险系数,奉行“前不清,后不接”,“不煮夹生饭”,“层层夯实”的“毕其功于一段”的教学观,在实际操作中则所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上反复讲,重复练,使教学在同一处,同一水平上重复过多,停留时间较长,势必效益低下,并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GX》认为,只要理解基本事实,会基本操作,就可以前进。认识总是接“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的。高效的教学,只能在积极前进的基础上,用循环来完善和加深认识,熟练操作,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2、谈化形式,注重实质传统教学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先概念、性质(定理、公式)、操作步骤,再例子,最后是学生模仿解题。这是一种“理论+例子+练习”的模式,着眼点在知识本身,它与人的认识规律恰好朋友。而《GX》一般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力图让学生在“做”中领悟知识,着眼点是在通过知识,发展学生智能。所谓“淡化形式”主要是指:(1)“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么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百分之百不可变动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2)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本身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 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岂非“缘术求鱼。 (3)摒弃形式理论。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在教学中增加了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是指要注意适当说理,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也是掌握知识的需要。“理”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3、开门见山,适当集中课堂教学要直接了当地揭示主题,突出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实现积极“前进”。如有理数教学可直接由实例引入正负数,使学生领悟有理数的加法就是“正负相消”,第一节课就可从正负数的概念进入加减运算,以后再从与学生共同运算中总结出法则。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既提高课堂效益,又克服学生不观察不动脑,按例题画葫芦做题的不良习惯。《GX》强调尽可能多的采用“整体出现,分层推进”和“集中讲,对比练”的方式,这是由“小苗到大树”的发展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知识的全貌,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4、先做后说,师生共做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其能力,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即教学中,使学生从“做”中去体会,去巩固、掌握知识,尽量减少说教式,结论式教学。 “先做后说,师生共做”是实现《GX》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它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功夫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 总之,“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从宏观上提高时间效率;“淡化形式,注重实际”为积极前进提供理论依据;“开门见山,适当集中”从技术上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先做后说,师生共做”从微观上提高时间效益。 中学数学论文:从英语课程标准看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部2001 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从而保障新《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新《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新《标准》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教师应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做“人”的主体地位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和实践“尊重教育”。 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成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把尊重和自我严格要求相结合,自我严格要求正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二、新《标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新《标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迅速更新观念,“吃透”新《标准》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新《标准》注重教育的情感策略: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目的,积极影响学生,确立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新《标准》不仅强调知识、能力目标,而且注重情感目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互相鼓励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开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开发情商,促进智商;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新《标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管理与评价、认识、交际等学习策略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遵循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教师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达成默契。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净化、视觉满足和精神愉悦的活动体验。 利用作业评语加深师生情感交流是我一直坚持的做法。评语言辞恳切,切中要害:或热情鼓励、或委婉告诫……始终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强烈的兴趣、昂扬的斗志,激励并坚定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念。通过评语,教师尽可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 四、新《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正常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师爱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视学生为教师生命之延续”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中学数学论文: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误区及注意事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了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的单一化、程式化势必成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绊脚石。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我们必须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误区。 1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伏势 1.l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计算机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对图形可以进行伸、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内容形象化,增强其表现力,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使学习者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1]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和尝试,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征,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讽。通过数学实验激发学生 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1.3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时需要用较长时间写出一串长式子,画出图形或图像。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节省画图、擦墨板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讲授更多的内容,充实课堂,从而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1.4图形直观、动态,便于学生理解 在几何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几何图形的变化、运动过程模拟演示出来,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其体化。但要处理好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数学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在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过分地依赖具体形象,则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由于传统教学偏重逻辑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偏差。 2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 2.1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 有的数学课件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上课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对其它教学手段置之不理,使课堂由“入灌”变成“机灌”这些只是简单应用了计算机的演示功能,教师成了播放员,学生成了观众。从课堂教学效益角度讲,有些可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得清清楚楚的知识点,如集合,教师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从学生身体健康角度讲,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有损学生的视力,容易产生眼睛疲劳,反而影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 2.2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一堂好课 为了使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方了“公开课”、 “评比课”而使用计算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是排斥传统教学手段,应是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板演、手势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等反馈手段,教师灵活掌握教学策略,因势利导反而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数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教师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才能发挥它的效能。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而计算机所具有的功能加强大的计算和信息处理功能、直观化。甚至动态效果,也是传统手段无法匹敌的,所以不能厚此薄彼,应二者优势互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使学生成为有信息素养的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提倡的,用它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问题,或难以实现的问题,似乎更有价值。 2.3过分追求快节奏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固然可以节省教师作图、板书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密度,但有时欲速则不达。在课堂上,教师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表“黑板板书”,讲课只需点击鼠标,配上讲解。当学生正在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到下一页的内容。或者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巳经显示出标准答案——解题思路、步骤、结果,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学习是有一个认识、思考、探索的过程的,应处理好计算机速度“快”与学生学习“慢”(有一个过程)的关系。 2.4入机对话取代人际对话 有的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课件以计算机的演示代替了教师的教,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一人一机或两人一机,以人机对话取代人际对话,学生参与课堂限于在计算机上做题,当学生答对时,屏幕 显示出“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类似的表扬词条,当学生答错时,显示出“再想想”等,事实上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选择题或填空题是方便的,而完成解答题就很困难,姑且不谈证明题的思路设计,就是数学表达式的输入就存在严重的障碍。计算机并不利于学生的笔头及口头表达与相互交流,而这些利用传统教学的的纸和黑板倒更方便。[2]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必需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手势,哪怕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有时在提高教学效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的培养。 3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现代教师要改变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但现在也不是告别“黑板+粉笔”的时代,不是告别书本,只需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讲课时间少了,绝对权威地位减弱了,而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 的现代化,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对教育的实践过程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评价,才能保证教育 改革的正确方向。[3]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动,但计算机不是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是信息时代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3.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首先,不能把是否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其次,评价一节多媒体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培训。[4] 3.3适时、适量、适当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些可以由教师讲清楚,由其他教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在中学数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合于进行多媒体教学:函数图像问题、定值问题、轨迹问题、空间图形问题和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或较难画出的图形。[5] 并非一堂课全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其它教学手段又无法实现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能体现其价值,防止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 教师设计课件,不要只注重外在形式,应注重实效,应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注意力规律。 3.4注重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及时反馈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机和学生可以进行对话(当然不是以人机对话取代人际对话),在设计课件时+不要只出现简单的“对话”,比如可以采用超文本结构,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课件运行时改变与控制教学活动的内容和顺序,不仅能呈现信息,而且能接受学生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并对回答给予判断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实现自主学习创造环境,避免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现象,实现因材施教。启发性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如前所述,反馈信息带有一些启发性,不仅仅是“你真聪明!”或“再思考!”的字样。 事实看来计算机已经走入了中学数学课堂,但并没有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信息素养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的水平有待提高,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较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较少。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应增强启发性、交互性、针对性以及反馈的多样性。 笔者以为,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目前一些课本搬家的练习软件令人担忧,应进一步开发。 中学数学论文: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变单纯的“知识 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 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 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 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重视创设情境教学的特性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 “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 ∠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 B与 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 形。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 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经过全体师生一齐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七条猜想中有四条猜想是错误的,另外三个正确猜想中的一个尚待给予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着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案例: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π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 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 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它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客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新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案例( 文秘站:):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 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 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又如:我在初三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最后出了一道开放型命题: 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 这题是一道中考题,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设想。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有强弱,但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培养多点拨多激励,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创设应用性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情境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情境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情境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是物理中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创设趣味性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 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 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 ,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例如: ①|AB|=; ②若O为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四,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五,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 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六,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 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 ,|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 |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忘经常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数学论文: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现状,对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评价、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对社会的呼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评价,教育观念。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20世纪以来,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地的观念和内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会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 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由美国数学教育家的呼吁可见,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不可不高度重视,不可不认真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不同的人。在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人雨季一定比注重数学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标准下的人才要多而且精。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课程标准,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课程新标准界定了数学素质的内涵,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是精华;把数学看成是工具,用以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把数学看成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把数学看成是培养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手段;把数学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后二者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这就为数学的素质教育各个环节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路。 如果要求大部分人都掌握高深的数学计算、推理和证明,把数学当作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敲门砖。当然会使有的青少年把数学当作拦路虎而不当作培养能力的手段和数学文化,从而使在其它领域本的所发展和创造的人才。因为数学的缘故而失去信心、失去机会,这当然是课程标准的罪过而不是数学的缘故。但是,课程新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个体化教学”与班级授课制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2]。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几个专家一挥而蹴,要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总之,有了新的课程标准,便会有相应的新教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相应的新评价,相应的新理念,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二、 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4]。 但是,在众多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中,教材编写者是第一批执行者,若他们偏离轨道。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上,从目前的 教材看就有此嫌疑,分明新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或者说已过时的内容,不在正文中出现,便要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于是下面教学者,进一步扩大其力度,再走几步,可想而知,课程新标准也就新不了了,和原来列二致,这当然是指少数内容了。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总之,的了新教材,便会的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三、 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 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 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6]。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四、 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五、 关于教育观念的思考 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甚至一部分教师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在于课程标准,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首先,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单一,还是定量评价为主的唯分数论英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要当英雄就昼拿高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被激励出来的,而是利益驱动下产生的。 其次,现在教师教学也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而言,不是不想进行素质教育,这里有水平、观念的原因,也有其它原因,还有社会观念的原因。 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光靠课程新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光靠新教材的开发利用,光靠教师和新教法,靠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都不足以形成,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中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快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多出人才,必须大家都行动起来。 中学数学论文: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开放题 在较长一段时期中,“问题解决”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重要议题,现在把议题转移到开放题上来,可以认为是“问题解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对开放题的含义以及怎样在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引入开放题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什么是开放题 在对开放题的讨论中,对于什么是开放题,大家的意见尚不一致,因而有必要对开放题的含义作一个规定。此外,有的同仁把某些探索性问题也归入开放题,虽然对探索题的研究具有公认的意义,但在讨论与研究开放题的时候,有必要把这两者加以区别。 以下是一些学者关于什么是开放题的论述: (1)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的习题,我们称为开放题; (2)开放性题是条件多余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固定的题; (3)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是开放题。这类问题给予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问题的机会,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各种方式结合,去发现新的思想方法; (4)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 (5)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的问题,称之为开放性问题; (6)问题不必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多余。 考察以上论述,关于开放题的条件的描述有:不完备;可以多余;多余需选择,不足需补充;等等。关于开放题的答案(结论、解法)的描述有:不固定;有多种;不唯一;不必唯一;不确定;不必有解;等等。 从上可知,虽然对问题条件的描述多种多样,但对答案的看法比较一致:答案不唯一。笔者认为:(1)问题的“结论”是在问题系统内部相对于问题的“条件”而言的,不能与问题的“答案”概念混淆,问题的“答案(解法)”是相对于整个问题而言的;(2)对于问题的条件不作太多的限定,对问题的答案给以宽松的环境,但要求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这正是开放的含义所在。所以,笔者认为对开放题可以作出以下简明的描述: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称为开放题。开放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答案的多样性(多层次性)。 一个问题是开放还是封闭常常取决于提出问题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如何。例如,对n个人两两握手共握多少次的问题,在学生学习组合知识以前解法很多,是一个开放题,在学习组合知识之后则是一个封闭题。此外,对一个开放题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种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层次是两个基本的指标。因而,可以引入问题的开放度(OpeningDegree)概念:OD(相对于知识的时机,方法≥x,水平≥y)。上面,“相对于知识的时机”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注解,说明我们何时用这个问题,可指明是在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内容之前,还是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内容之后,或者是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例如在初中一年级、整个高中阶段等;“方法≥x”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种数的描述;“水平≥y”是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层次的描述。 在一些讨论中常常把开放题与探索题混同起来,可能会对开放题的研究带来影响,有必要把两者予以区别。一般地,探索题是指条件完备,结论未给出而需要学生进行探索,猜想并加以证明的问题。当然,开放题集合与探索题集合的交集应该是非空的。 二、教科书中的开放题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科书中引入开放题,将对教学产生较大影响,并有力地加快在教学中引入开放题的进程。在由我室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实验课本》、《高级中学试验课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等教科书中,都已编入了一些开放题,但形式比较单一,数量也偏少。我们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而慎重地引入开放题,以促进中学数学开放题教学。怎样在教科书中引入开放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希望大家一起来讨论研究。
新闻史论文: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研究体系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新闻学领域,学界更多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则关注不足。实际上,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学术内容。结合若干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现行的研究条件,可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丰富学术内涵的研究内容体系。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内容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为整体对象,全面研究战时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出版一部《抗战大后方新闻史》。该书属于区域新闻通史性质,应当是对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全面扫描,尽可能涵盖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方方面面。 全书在历史方面,先纵向全面梳理抗战大后方各省份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再横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以点带面剖析新闻史的各个层面;理论方面,着重剖析战时语境下新闻事业制度环境、功能认定、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文本形态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全面总结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历史地位。 围绕《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可以就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特殊情形,分别根据重庆、成都、桂林、贵阳、昆明等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城市的历史,开展地域新闻史的相关研究。目前,学界已经出版的《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2009年)、《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2009年)、《桂林抗战新闻史》(2013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以抗战大后方不同政治属性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展示大后方不同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是不同政治属性新闻媒体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依归,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一次共同战斗。长期以来,学界对抗战大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特别是《新华日报》研究颇多。但是对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和民营新闻事业关注不够,这是需要重点加强的,也是还原抗战大后方全貌的重要组成。 目前至少有两方面的工作可以开展:一是出版《抗战大后方国民党新闻事业史》,重点对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国民党党报体系、以《扫荡报》为代表的军报体系、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等机构在抗战大后方的发展,尤其是抗日战争宣传方面做出全面的总结;二是出版《抗战大后方民营新闻事业史》,重点对《大公报》、《新民报》为代表的全国性报纸,以《新新新闻》(成都)、《新蜀报》(重庆)、《嘉陵江日报》(北碚)为代表的地方性报纸在抗战大后方的发展,特别是在平衡抗日宣传与追逐利润、处理文人论政与新闻统制、面向抗战主题与建设地方等主题方面做出总结。当然,有关机构还可以在现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抗战大后方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进行战时新闻报道、抗战舆论动员、对敌有效斗争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宝贵经验。 上述的任何一份媒体在抗战大后方新闻史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都值得深入研究。《〈新新新闻〉报史研究》(2008年)、《基于现代化视野的北碚乡村建设传播实践研究――以〈嘉陵江日报〉为例》(2010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特定专题为研究对象,展示战时大后方新闻事业不同侧面的历史真实面貌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民族复兴的契机。于新闻事业而言,可谓“多难兴业”。抗战初期,中国新闻事业基本上被摧毁殆尽。就是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中国新闻人不断自立,形成了抗战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两大新闻中心,达到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顶峰。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新闻事业,抗战大后方新闻活动更显多元和复杂,这也为从多侧面考察抗战大后方新闻史提供了契机。 事实上,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管理体系、对外宣传、言论社论、新闻政策、新闻实务、媒体经营、新闻教育、新闻思想、驻华记者等各个层面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以点带面研究,如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报刊、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国民党党报体系、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民营新闻事业、以《新民报》为代表的媒介经营管理、以《嘉陵江日报》为代表的地方小报、以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对外宣传、以“星期论文”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言论、以《新闻记者》为代表的新闻学期刊、以中国新闻学会为代表的新闻团体、以《时代》周刊为代表的外国驻华媒体、以白修德为代表的外国记者……《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2012年)作为该方面的力作,集中以重庆地区的《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来考察战时新闻政策与新闻自由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当然,随着人文社科多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学领域的引入和运用,研究者可以尝试运用更新颖的方法论来进行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特定对象的考察。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界人物及其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展示当时新闻业界和学界的经验和成果 抗战大后方,云集了当时国内诸多新闻界名人,潘梓年、胡绳、章汉夫、乔冠华、夏衍、许涤新、张友渔、石西民、陆诒、胡绳、马星野、谢六逸、陈望道、俞颂华、梁士纯、顾执中、曾虚白、潘公展、程沧波、黄天鹏、董显光、成舍我、陈铭德、邓季惺、周钦岳、曹谷冰、舒宗侨、张季鸾、王芸生、胡政之、范长江、邹韬奋、赵敏恒、浦熙修、张友鸾……这些活跃在抗战大后方新闻战线的新闻界人物,或长于实践、或善于理论、或往来于实践和理论之间。虽然每一个新闻界人物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道路或思想轨迹不会完全相同,但作为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因子,也是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研究的主体,更是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见证。在他们的言论、举止和思想发展中,蕴含着时代前进的必然性因素,为理解抗战大后方新闻史所在的时代提供了生动的标本。 在这方面,已经出现《潘梓年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1937~1947)》(2007年)、《王芸生新闻思想研究》(2008年)、《抗日战争时期白修德在华的新闻报道研究(1939~1945)》(2010年)、《论浦熙修重庆时期通讯特征与思想基础》(2011年)、《马星野大陆时期新闻思想研究》(2012年)、《张友鸾新闻思想研究》(2012年)、《民国报人曾虚白研究》(2013年)等大批硕士学位论文。但是,研究的空间依然很大,知识的盲区仍旧很多。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解读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研究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离不开研究当时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文献史料。同样,那些新闻文献史料本身也在向人们讲述着抗战大后方新闻史。 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官方文件档案的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编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开了一个好头,汇编了国民党战时新闻统制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各项行政管理法规、报刊书店登记、新闻检查概况、压制《新华日报》等史料。在这方面可以继续发挥档案机构的力量坚持做下去,为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素材。二是重要新闻媒体的创(办)刊词、停(休、终)刊词、在当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社论或社评、新闻团体的宣言等。在这一方面,红色报刊的相关材料汇编已经出版多本,抗战大后方的相关汇编亟待进行。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史论文: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看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摘 要:美国新闻史的发展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渊源颇深,从早期的政党报刊到黄色报刊,再到后来的商业化报刊的发展历史,即是新闻专业主义由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发展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本文认为,美国新闻史的发展为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了自然的语境与实践。相应的,新闻专业主义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媒介、政府、社会、商界的架构体系之下,彼此掣肘妥协和制衡的产物。同时,这个架构体系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发展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美国新闻史;媒介权力 一部美国新闻史,既是美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也是200多年来媒体与政治博弈斗争以争取自由独立的历史。宏观看来,西方新闻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不断摆脱外在的压力和束缚的历史,新闻专业主义就诞生在西方世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一改以往政党报纸的风格,以大众化为办报宗旨,发掘了大批“普通人”的读者。19世纪70年代,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起步,政党报刊随之衰落,报刊逐步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正式兴起。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1]由此所形成的新闻信息模式被称为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廉价报刊兴起带来的报道内容与观念的变革,成为了“扒粪运动”的前奏。19世纪末的这场运动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了报刊的独立性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为客观报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虽然具体时间学界都没有定论,但是“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就是在此时孕育而生,其内涵和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满。20世纪中期,《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出版,标志着社会责任理论于此滥觞,至此,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趋于成熟。 一、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介 美国的新闻媒体,事实上被认为是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列的第四权力。最早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将报纸定为第四权力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构想。早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伊始,在反对专制统治和出版自由限定的斗争中,资产阶级革命者们认为,发表不同意见及批评官员这两项权力是自由的重要表征。杰斐逊总统也认为,宁可要一个没有的政府报纸,也不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报纸自其开始,便是用来监督政府,监督公权的。所以,报纸才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进行商业化改变。 杰斐逊是新闻媒介权力论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他将报刊视为是人民一切自由和安全的最大保障。谈到杰斐逊,就不得不提和他针锋相对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建国的初期,两人就新闻自由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论争。除了当时常规的国会辩论和政府报告外,报刊笔战是其论争较为公开和常见的方式。有趣的是,报刊既是论争的焦点,也是论争的战场。这场辩论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政党报刊的形成,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新闻自由的认识,也客观上促使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正是由于杰斐逊的努力,报刊的“第四权力”属性这一理论在美国被广为接受。 媒介作为第四权力的独立地位,在大众报业发展的时代成为可能。第一,报纸纷纷在经济上实现了独立,从而脱离政党的言论阉割和控制;第二,报纸标榜的独立原则也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砝码。 1835年,第一份宣称独立的便士报《纽约先驱报》在贝内特的主持下创刊。它的主张包括:第一,报刊的职能:是新闻传播,但也应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第二,报刊的性质:为独立专业的媒体,是自主的媒体;第三,报刊的目的:应该为公众提供意见支持,代表民意;第四,广告收入应当作为报刊的主要运营来源;第五,道德自律是报刊的主要约束机制,法律也应该成为重要手段[2]。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新闻媒介一直处在一个复杂的力量角逐与场域纠缠当中,政府、社会、商界的博弈当中,一方面促进了技术层面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介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媒介的专业主义进步。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媒介的许多表现却偏离了赋予专业主义精神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不择手段地互相攻击到失实的煽情报道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报业也逐渐走向垄断。美国的报纸从1909年的2600家减少到1946年的1750家。媒体变为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它也就成为了大量批评的对象。当时的媒介所作所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媒运用其巨大的权利来为自己谋利。传媒的所有者只传播他们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关政治经济的问题,他们同时也损害了反对者的意见。 2.传媒屈从于大公司,让广告客户控制社论的主要内容。 3.传媒抵制社会变革。 4.传媒的时事报道关注的通常是煽情、肤浅的东西,而不是重大事件,其娱乐节目常常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5.传媒危害了社会公德。 6.传媒无需任何理由就可以侵犯个人隐私。 7.传媒有一个社会经济控制阶层,笼统地说就是商业阶层,后来者很难进入到这个行业,因此,传媒危害了自由而公开的观点市场[3]。 传媒的这些做法与社会公器的角色期待和专业主义的取向大相径庭,因而饱受诟病。两次世界大战的出现为这种境况提供了解决的契机:比如,1917年政府成立了公共咨询委员会,后来通过了《与敌贸易法》和《煽动法》,1942年,又了《美国报刊战时行为规约》。众所周知,在美国民主的土壤下,政府公然干预新闻自由是有害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由于战争的特殊需要,使得公众对于政府的干预行为的方案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对,这种干预逐渐被接受和认可。这也为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提供了社会背景。 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的小册子《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则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代表。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媒介必须履行必要的责任,以行使其自由的使命,政府在此期间可以对自由加以限制。为了体现出来责任,按照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说法,媒介、社会和政府三方都应该作出努力。 首先,传媒要加强自律精神,坚持专业主义,减少对于广告的依赖和广告商对于节目的干预;其次,社会可以设立特定的公众机构,如研究中心和媒介评议委员会等,用以对媒介及其行为予以必要监督和约束;再次,对于政府而言,在媒介滥用新闻自由之时,政府可以采用法律手段予以制止。社会责任理论显示了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对其深入的理解。“没有无限的自由”这一理念也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接受。媒体无限的言论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公众的无限言论自由,二者的不对等关系正是造成媒介滥用权力的症结所在。新闻自由委员会对传媒业提了五项基本的要求:(1)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2)一个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3)对社会组成群体的典型画面的投射;(4)对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呈现与阐明;(5)充分接触当日消息[4]。 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的力量逐渐成为主导,操纵着美国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方面,虽然专业主义的引进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对于媒介中心的美国社会提供了一个价值取向,但是根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媒介对于资本的依赖,对于广告商的依赖依旧。80年代以后,资本化运作进一步发展,新闻业的市场受到利益的驱动逐渐增强,商业主义更为严重。最为明显的表征即是娱乐节目的批量生产。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合法性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当今的时代,并非意味着公正、客观、独立的行为准则,相反,很多时候,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首先,媒介并非天然地作为社会公器而存在,其地位处于政府和商业集团的双重挤压之下。新闻媒介的独立性是其存在并且成为社会重要制衡力量的基础,但这一原则在现实环境之下并不容易实现。政府需要媒介宣扬自我主张、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故而,在法规和政策当中会存在诸多限制媒介的条款,媒介一部分情况沦为权力的奴隶;商业组织也需要媒介作为其重要的伙伴,在大众化媒介时代,商业目的的达成与媒介的宣传二者的关系日益密切,故而,商业组织会多在经济方面对媒介予以限定。 其次,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逻辑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媒介独立的前提是商业化的运作,但过分的商业化又会侵害媒介的专业性。 再次,专业主义始终是难以达到的目标。客观性和中立性首先是难以做到,因而媒介呈现的新闻事实始终是难以中立的、不含价值判断的,对真实存在的世界的真正反映。新闻产品本身就是媒介高度选择、加工的产物,并非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物质。 追寻新闻专业主义的源头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取向可能并不一致,但是,媒体、政府、社会、商界的博弈始终存在。自由主义报刊时代,媒介居于核心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政府的力量逐渐膨胀,经济的持续发展又使得商界的力量在这个关系网中居于主导。可以看得出,社会在这个博弈架构中力量稍微薄弱,但是公众的批评某些时候也会形成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可以想见,媒介、政府、社会、商界的架构体系会一直存在下去,新闻专业主义的存在也会成为一个常态。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媒介是社会的一个系统单位,以承担搜集、整合、传播信息的功能,暗合了其他三方的诉求。 过度的商业运作正在日渐侵蚀公众利益,甚至公众利益已然成为一个界限并不明确的范围。而这一切,正在动摇新闻专业主义的合法性。新闻专业主义是在这样的博弈结构中诞生和成长的,架构本身的复杂矛盾,并不能成为专业主义缺乏合法性的诱因。相反,具有矛盾和张力的彼此掣肘,正是专业主义存在的一种动力。 四、结 语 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过程当中探询新闻专业主义的脉络,可以清晰地发现,新闻从业者从先驱身上继承了专业主义的理念,并且在实践当中形成了完整的职业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专业主义的理论体系。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操作,也是在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大背景的发展变化,各方势力的博弈平衡中走向确立与成熟。 新闻史论文:普遍联系在外国新闻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外国新闻史中的著名人物和新闻事件时,借助普遍联系的观点,既可以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又可以分析出其发生、发展的具体特性,是实用性强且非常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工具。 关键词: 普遍联系 廉价报 教育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的方法是我国新闻历史研究和教学的传统方法。在我国出版的外国新闻传播历史类教科书,现已经过全盘照搬外国新闻历史书籍的阶段,发展到本土化阶段。但外国新闻历史史实浩如烟海,目前我国任何一本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都不能将所有重要新闻史实都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除讲授基本史实和发展规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分析新闻历史史实的能力,让学生探讨感兴趣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教师善加引导,以达到提高研究水平的目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是外国新闻历史教学和研究中,适用性强,并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具。 一、普遍联系基本原理 联系是哲学范畴,通常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体现普遍的联系。 二、普遍联系的宏观应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外国新闻史教材,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如以往的外国新闻史教材体例,要么是以时间为经线,以新闻媒介形式为纬线,进行历时研究的国别体;要么是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为经线,以国别为纬线,进行共时研究的断代史。两种外国新闻史体例各有所长,比如国别史便于让学习者抓住一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符合认知心理规律,易学好记;而断代史便于让学习者对同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国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和不平衡性,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两种体例之所长恰恰是对方之缩短,而且一般不能互相补充,只能通过教师引导,尽力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如果将普遍联系的观点渗透到外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中去,可在历时研究中兼顾共时研究,或者在共时研究中兼顾历时研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 三、普遍联系的微观应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此相一致,也包含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联系。而区别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一切事物都同其他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具体史实,既能找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能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真正在认知领域“同化”此知识点,达到“掌握”的程度,而且不“遗忘”。比如以往的外国新闻史教科书通常使用共时研究的方法,分析廉价报的产生原因,并将原因归结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还往往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城市化和商业化等方面详细分析。这或可解释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廉价报产生的总体原因,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其廉价报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状况不仅落后于其殖民地――美国,而且落后于隔海相望的法国。因此,应该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引入历时研究的方法具体分析各国国情。比如就受众素养而言,欧洲各国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特点。英国虽然1861年的《教育法典》明文规定了“小学教育的‘阅读’‘书写’‘算术’的教学内容和要求”[1],但并未使英国的初等教育有长足进展。直到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才真正改变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该法案主要涉及小学的数量和质量、入学的年限和开办小学的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内容。此后,英国几次修订和补充该法案,使其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有的地区甚至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至此,英国才拥有了大量能够读懂新闻的潜在受众。而法国1833年颁布《基佐教育法》,主要内容是:国家有权征收特别税款作为教育经费,在全国普遍设立小学;在各省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初等学校师资;设立小学教育鉴定委员会,规定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任教该法案的实施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而1881年颁布的《费里法案》其要旨是宣布实施普及、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规定儿童6岁入学,初等教育为义务教育;小学和学前教育是免费的;废除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和公民教育。该法案为近百年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大洋彼岸的美国于19世纪20年代后致力于公立初等学校的建立与发展,并形成公立学校运动,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教育。主要是设立州教育委员会;建立地方税收制度,筹集办学经费:兴办公立小学;制定义务教育法,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等。由此可见,美国的免费初等教育普及明显早于英法,更早地为廉价报兴起提供合格受众并培养潜在受众群的阅读习惯。 除受众教育水平因素之外,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方面受经济基础制约,另一方面还受本国政策影响。比如英国的“知识税”在1712年到1861年的150年中,钳制了报业的发展,廉价的逃税报纸虽然在民间发行,但面临随时被当局取缔的危险,广告商也不可能信任可能会被查禁的报刊,广告额较少,使得英国的廉价报举步维艰。而美国殖民地政府1765年颁布印花税法案,比英国本土推迟50年,该法案只实施1年,英国政府就因殖民地各界的抗议、指责而被迫撤销。同年制定的汤森法案,规定征收的税种中包含纸张税,仍有三分之二的报刊抵制这一法案。此后1776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英国殖民当局的纸张税自然不了了之。美国独立后,1791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国会将不制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因此,美国报业在1791年之后,就获得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在相似经济条件下,美国的廉价报发展自然比英国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外国新闻史史实进行教学和研究,普适性强,可操作性强,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哲学工具。 新闻史论文:中国新闻史学会会暨“实践育人:人才培养与华文传媒的发展”会议综述 2012年是高等教育的“实践年”,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华文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于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在重庆工商大学举办了中国新闻史学会2012年会暨“实践育人:人才培养与华文传媒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近60名两岸三地中国新闻史学会的专家学者、传媒业界的资深工作者和重庆市内相关高校传媒学院的领导齐聚重庆工商大学,共话新闻传媒发展,旨在交流海内外新闻传播院系和华文媒体在实践育人方面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对策。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丁俊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陈昌凤,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顾勇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黄瑚,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吴廷俊,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蒋晓丽,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邱沛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裁刘光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牟丰京,重庆晨报总编辑张永才,新浪(重庆)总经理周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所长耿晓东等出息了研讨会。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李春茹、副书记朱伯兰、副校长郑旭煦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郑旭煦副校长主持了开幕式。 会议前,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李春茹、重庆广电集团总裁刘光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牟丰京、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分别致辞,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海荣对会议的举办专门发来贺信,周波副部长宣读了贺信。贺信中,徐海荣部长对本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表示祝贺,对重庆新闻事业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进行了介绍,对中国新闻史学会20多年来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衷心希望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地关注重庆的建设与发展,关心支持重庆的新闻事业。 来自中国新闻史学会和国内外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记者编辑,围绕新闻教育、新媒体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探讨,并实地参观了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传媒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们对重庆工商大学注重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打造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给予肯定。 美国华文媒体协会理事、美国《世界日报》记者刘伟在会议中作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发展与未来思考――兼谈华文媒体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介绍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地位,梳理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发展与人力资源的状况,最后提出了对对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他认为,面对变化的华人读者,华文媒体应考虑发展双语媒体;应立足美国华人立场,强调中华文化为主,多元文化为辅的媒体价值观;平面、网络同时推进,互为补充;此外,稳定和提高原有人才,吸引年轻采编人员和新传媒技术人员是华文媒体发展和未来的关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陈昌凤作了《网络时代华语传播的新格局》的重要报告,对西方主流媒体和华文传媒争占华语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微媒化是否应该成为华语媒体传播方向提出了思考,陈院长还介绍了近年来华语传播市场的基本情况,重点探讨了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如何突围”。他认为,以博客、播客、维基、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MySpace)为代表的Web 2.0的网络工具有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等典型特征,是网民在虚拟空间里的“生活面貌”、资源分享和社交方式的大变革,是21世纪知识型经济主导下的人类社会的缩影。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当实现由传播新闻到运营信息的转型,携手新媒体打造“智能新闻”,拓展社交媒体的视野,积极探讨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手段,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化和全球化。 铭传大学大陆教育交流处处长陈耀竹作了《台湾数字媒体发展概况》报告,介绍了台湾数字电视发展概况,探讨了新形势数字媒体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数字电视时代,电视节目将走向分众化与客制化,广告形式也会逐渐转向个人化与互动化,应用服务范围更为宽广(生活服务)。他认为,台湾数字媒体发展中面临着八大挑战,具体为:一是2012年7月1日起的无线数字化,对收视习惯产生了一定冲击;二是在法令修改后,核心竞争取决于品质,中华电信MOD成为绝对优势很难讲;三是有线系统业者数字化后,电视的使用机能发生了改变,顾客才是王道;四是分组付费或计次付费制度实施后会产生一定的排挤效应,仍须通过市场的检验;五是同业间将持续的恶性竞争及大陆的磁吸效应,对内容供应者的经营压力将有增无减;六是以公民评鉴来决定节目的上下架机制过于“民粹”;七是在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电信、广电管制架构的调整;八是如何提升宽带、电视数字化普及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王润泽就主流媒体从业者的培养思路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强调人才培养应该加强文史哲基础教育、提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作者援引著名新闻教育家罗列教授的话,“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四年里究竟学些什么课程,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王教授认为,高端新闻人才的训练应加强文史哲基础训练,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应在教学中突出这个特点。通过强化文史哲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理性思维,训练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准确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客观提供解决思路。加强文史哲基础教育,要明确新闻的选择需要价值理性的判断,加强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既要呼吁社会各方面给与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更大的空间,更要警惕媒体所进行的伪舆论监督,此外还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作用。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曹立新作了《什么实务,如何导向:新闻教育中的实务导向刍议》的报告,对当前新闻教育中的实务及导向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未来新闻教育计划”之“课程充实计划”,应当增加历史、政治、哲学、古典文学甚至科技等课程。他认为,新闻教育应当回归新闻,一是新闻艺术不同于媒体技术,即新闻学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不能与传播或者媒体混淆;二是新闻职业不同于新闻产业,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作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减少“可取代性”――二论中国大陆新闻教育改革的出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检视和深入分析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可取代性”,对如何培养合格记者,提高新闻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他还指出无论“公民新闻传播”时代下新闻业的开放程度有多大,专业新闻记者永远都是需要的,且时代信息化水平越高,新闻业越开放,人才构成越复杂,对专业新闻记者的需求度就越高。他认为,新闻教育不应培养“万金油”,而应培养合格记者;所以新闻教育只有培养出合格新闻记者,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在高等学校有立足之地。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殷俊作了《构建真实传媒环境,推进协同创新实践》发言报告,他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长江传媒学院坚持“构建真实传媒制播环境,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育的办学思路,在具体的教学体系中,将大学生顶岗实训纳入具体的教学内容,推荐和鼓励本科生、研究生进入传媒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不同节目、各个具体岗位的顶岗实训,让资深传媒工作者和大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成长,构建“记者编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顶岗实践、教师-记者编辑相互挂职”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在本次研讨会上,新华社、海峡导报社、美国世界日报社、人民日报社、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总编、记者等海内外业界精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著名高校院长、博士生导师等新闻教育专家齐聚重庆,共同谋划推进高校新闻教育“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开展对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为加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我国媒体在国内外的传播影响力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国培养传媒精英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张杰(出生1984年2月)、性别:男、籍贯:重庆、职称:助教、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媒 新闻史论文:关于新闻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摘 要:新闻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对历史研究的两种解释体系(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拉斯维尔的4+1模式以及媒介现象与外部社会互动模式、问题意识等,其中问题意识对新闻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是做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方法训练;问题意识 做学问不仅要下功夫去学,还要用脑子去思考、去提问,有了好的问题做导引才能去做研究,进而写出有价值的论文。有人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很少一开始就去思考问题。殊不知,一直处于一个盲目的状态,自然跳过了问题的导引,而直接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如果先明确了自己想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研究,会使论文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而如何去发现问题,也是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一、什么叫问题意识?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的说法。国内学者大多是从教育学的意义上理解问题意识的:“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但是这样的理解只是问题意识的一个方面,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问题背后的理论意识,就如当代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学者罗伯特・科克斯(Robert Cox)所阐述的,问题意识虽然仍以问题为基本内容,即原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但是它更是一种客观事实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问题意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意识。科克斯的问题意识深化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问题不仅是“科学探索性疑难”,也不仅是强烈的对问题的探索欲望,更为重要的是理论对于问题的能动的阐释,即问题意识是建立在研究者提出问题的理论背景基础上或者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观照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任何问题的产生都和特定的理论或方法论有关。 二、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研究者在选题时往往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以及个人对问题的悟性或者洞察力和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一项具体的研究课题从开始选择到最终确定,正是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广泛涉猎专业著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尽力阅读大量文献和学界论文; 其次,注重研究的方法训练,从前辈的论文中汲取营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多关注学界最新动态,养成多思考,多追问的习惯。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判断,然后经过判断进入问题,在好奇和疑惑的引导下进行初步判断,但是不能把判断当作问题,因为判断可能是伪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文献综述,因为文献综述是一个发现问题的手段,它的目的就是看同类研究的前人启示。 具体说来,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从而萌发问题;然后再进行文献综述,看前人是否研究过这个问题,对此又是以何种角度来解决的,再思考自己对此问题的解决有何创新之处,是否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如果看到前人在同类对象中剩下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被锁定成自己的问题;或者同类对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变化,新变化带来新问题,引发旧理论在新条件下是否使用的问题,如果适用,说明理论弹性强、范围广,如果不适用,需要理论推进,于是研究就有了意义。例如:对余英时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进行文本分析,作者通篇都在以问题做导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的方式为我们阐述了胡适先生思想形成的背景,思想革命的起点,长期的精神准备,他思想革命的两个领域以及思想的最终形成,最后还指出了胡适思想的内在限制。作者首先提出胡适归国前后,中国思想界这一段空白究竟属于什么性质?为什么是胡适而不是别人填上了这段空白?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为我们阐述了胡适思想史的背景。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给我们讲述了胡适长期的精神准备。进而提出一连串问题来为我们讲述胡适思想革命通俗文化和上层文化这两个领域。通过对“胡适究竟在什么确定的意义上可以称作杜威的实验主义的信徒?”这个问题的解答,阐释了胡适思想的最终形成。文章最后提出“如何使中西两个思想流派相通?”并用胡适的原话“今天人类的现状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愚昧所造成的。但是后来人怎样来批判我们,那就要看我们尽了自己的本分之后,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了。”来鼓励后人努力创新。同时,也肯定了胡适先生已尽了他的本分,为中国学术与思想现状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以问题做导引使文章整体思路之清晰,逻辑之严密。 新闻史论文:一种社会史研究范式 摘 要: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一个区域报刊业的兴盛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环境和内外动力机制,区域报刊业的消长与区域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晚清、民初时期,报刊传媒在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的整体性研究对于促进新闻史研究将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区域新闻史;社会史;研究范式 时下,区域史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海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从地域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力作多有问世。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国近代史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的“中国中心观”,逐渐成为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种趋势。将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示区域与地方历史研究,是“中国中心观”的重要特征[1]。在中国学术界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法国年鉴学派,主张研究“整体的历史”、“总体的历史”,但其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绝大多数是区域性或专题性的研究(后文论及)。国际学术史一再证明,较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那些开始会被看不起眼的所谓“中观”或“微观”研究,即区域性、专题性研究和个案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可以见微知著,表达对整个社会文化进程的理解和解释,甚或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区域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不同学科的区域史研究,可以探索传统社会或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填补学科空白;可以探索当代社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经验或借鉴。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从中央到地方,从整体到局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史料和各种现实资料、数据,“区域社会是整体中国的一部分,是整体中国的细胞形式,解剖某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本身就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2]。“只有把一个一个区域社会的情况研究透了,才能从中央和地方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把整个中国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3]。 一、社会史-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范式 作为“新史学”的社会史研究,自21世纪以来已在史学界刮起旋风,以冯尔康、许纪霖、赵世瑜、乔志强、常建华、杨念群、黄兴涛、马敏、朱英、周积明、严昌洪、陈春声、王笛、吴琦、行龙、章清、王日根、刘志伟、唐力行等一批史学专家、学者为代表的社会史学派,借鉴法国年鉴学派理论和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计量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汲取后现代思想精髓(剔去糟粕),并结合中国实际,开辟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史研究范式。 什么是社会史?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专门史还是通史(整体史、总体史)?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一种新的视角?社会史与社会学关系如何?国内外学者有各不相同的解释。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其一,法国年鉴学派主张,社会史是一种“整体史”或称“总体史”,第三代年鉴学派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在其主编的《新史学》中对所谓“总体史”概括道:“这里所要求的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这是结构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事件的历史……总之是一种总体的历史。”[4]1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总结说,关于社会史有三种看法:一是关于穷人或下层阶级的历史,二是关于日常生活、风俗或生活方式的历史,三是社会经济史[5]。这也是一种整体史观。 其二,以英国社会史家屈威廉等为代表,主张“撇开政治的人民史就是社会史”,也就是说,社会史是关于生活方式、闲暇状况和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历史[6]。其三,以美国历史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为代表,认为社会史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社会史的核心内容是重建宏观结构变迁中普通人民的历史,主张将宏观结构的变迁同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考察。其四,以英国史学家E.H.卡尔为代表,认为社会史是社会科学向史学渗透所形成的边缘学科,社会史是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历史。国内学者有三种观点:一是作为整体研究的社会史,二是作为历史研究范式的社会史,三是属于历史学而非社会学的社会史。知名史学家马敏教授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史”颇具代表性。他认为: 无论中西,现代史学的潮流都是以“总体史”为指归的,“总体史”范式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能遇见到的新史学的根本范式。在中国,这一“总体史”范式通常又与“社会史”相联系,在这一意义上的“社会史”往往成为“新史学”的代名词……作为“新史学”根本研究范式的“总体史”,更多的是就方法论意义而言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态度和新的研究视角”。其中视角的转换和视野的开阔又是最具关键性的,它主张对历史进行“全景式”和“全幅式”的把握[7]。 按照我们的理解,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市民、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由于现代学科的划分反映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强调学科融合或跨学科对话有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即与社会科学中的一些相邻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地理学等相互交叉和渗透、融合。我们认为,社会史和“政治史”、“文化史”一样,属于历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是“新史学”派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人口学、民族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体史研究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或研究愿望。当然,社会史和社会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正如当代英国知名史学家查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言:“如果说,历史学家向社会科学去寻找新见解和新观点的根本原因是对历史主义及其立场和观点的强烈反动,那么,历史学家首先应当面向人类学和社会学去寻找新方向是毫不足怪的。在所有的社会科学中,社会学和人类学在观点上与历史学最为接近。”[8]波兰著名历史学家波托尔斯基亦言:“社会学侧重于现实世界,而史学则侧重于以往的历史过程在现代史学中,企图在理论结构和解释上把史学与社会学分离开来,是不可能的。”[9] 作为一种整体史研究范式,社会史与区域社会史两者是并行不悖的。社会史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年鉴学派,历经七八十年,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年鉴学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大多是区域史研究的典范。如费弗尔的《腓力普二世时期的弗兰施孔德地区》,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皮埃尔・古贝尔的《1600-1730年的博韦与博韦人》,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小山村》等。可见,区域史也可以是整体史、总体史。至今仍活跃于法国史坛的第四代年鉴学派学者更强调:“在每个具体研究中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使其融为一体,从而事实上推进史学研究。”[4]17可以说,区域社会史从研究实践层面推动着作为整体的社会史走向深入。 二、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与区域社会发展 在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长江流域有着区位、交通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列强势力沿着长江流域从东南沿海逼入长江中游、再侵入四川盆地等内陆地区,逼使长江流域沿岸城市开埠通商、走向开放的道路。他们在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客观上促进了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列强的入侵、经济的掠夺、文化的渗透以及长江流域自身政治的革新、社会思潮的兴起、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的进步,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作为洋务、维新、革命的工具和经济文化传播的载体的近代报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梁启超早在1902年就指出“学生日多,书局日多,报馆日多”是影响中国前途的至关重要的三件大事,辛亥时期,他对报刊的作用又有辛亥“国体丕变”“报馆鼓吹之功最高”[10]的评价。知名史学家章开沅等人认为:“作为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的中介环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和指标,它不仅直接推动政体的转变,而且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连锁反应。”[11]晚近报刊传媒在长江流域和两湖地区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亦起着非凡的作用。 以近代长江流域报刊业的发展为例,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地带的长江流域,其不同区域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程度随着区域中心城市开埠通商和早期现代化前进步伐的快慢而有所差异。上海――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桥头堡,近现代报刊业发展最为壮观,报刊数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强;重庆、成都――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和革命战争宣传的大后方,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亦很突出。作为连接长江流域经济大动脉东西纽带的两湖地区,其区域中心城市如汉口、武昌、沙市、长沙、衡阳等地近现代报刊业也比较发达,据刘望龄先生不完全统计,近代湖北实际创办报刊300种左右,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报刊辑录显示,1866―1919年间,湖北共创办报刊191种,其中,外国人主办的报刊31家,官办25家,民办131家[12]刘望龄先生统计数据不全,另据《武汉市志・新闻志》统计数字,仅晚清、民国时期(1866-1919)武汉地区的报刊数量即达193种。可见,该时期整个湖北省报刊数量应不下200种(参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新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8页)。。据方汉奇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13]和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的《中国近代报刊名录》[14]、丁守和主编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期刊介绍》(I-V)[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二、三集)[16]、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一集、第二卷、第三卷)[17]等书籍所列报刊名录不完全统计,1897―1919年间,湖南报刊数量亦达116种。其中,长沙即达89种,包含报纸57种,期刊32种[18]。仅辛亥革命时期(1901―1917),湘籍志士创办报刊即达34种[19],位居全国前列。两湖地区一些知名报刊如《中华民国公报》、《汉口中西报》、《大江报》、《汉报》、《湘报》、《湘学报》、湖南《大公报》等报刊则在全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两湖地区报刊业发展更为繁荣,在民国时期全国报业之林中蔚为大观。 一个区域报刊业(如两湖地区、上海地区、四川地区、广东地区、京津地区等)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兴盛、繁荣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背景和内外动力机制。那么,一个区域近代报刊业繁荣的区位优势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及内外动力是什么呢?教育近代化与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发展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繁荣有何作用?传统士绅、近代知识分子与近代报刊群体的形成和报刊业的发展关系如何?近代报刊群体的生存状态如何?同时,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近代报刊是如何进行思想启蒙、舆论宣传和下层民众动员的?近代报刊和报刊群体的生存空间如何?扮演了什么社会角色?与受众群体的关系如何?起到了怎样的社会作用?一个区域近代报刊业的繁荣是否促进了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转型?有何文化贡献和社会作用?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社会史的角度、用社会史的研究范式来进行解答。 三、区域新闻史的社会史研究范式有待加强 目前,在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研究领域,上海新闻史、报刊史的研究最为繁荣,除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20]等一批“通史性”新闻史著作大量涉及上海新闻事业史外,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新闻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上海新闻志》[21],上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近代报刊发源,下迄1996年(大事记延至1998年),130余万字,横亘上海150年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过程,同时还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上海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采访、编排形式、经营管理和重大新闻历史事件、新闻人物等,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客观的叙述,填补了区域新闻史研究的诸多空白。马光仁主编的《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22]、《上海当代新闻史》[23]系上海区域新闻史的集大成之作,两部著作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凡洋洋洒洒130余万字,按编年顺序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上海自1850年至20世纪末的新闻发展史,有点有面,有专题分析和个案研究,“仿佛是一部上海地区一个半世纪新闻事业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地区新闻史的力作,为地方新闻史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4]。宁树先生主持编写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目前已完成120万字,尚待出版。该文稿立足上海,对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的近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和比较,集新闻史比较研究之大成。曹正文、张国瀛的《旧上海报刊史话》[25]侧重于从史料的角度梳理了旧上海的报刊发展概况;秦绍德的《上海近代报刊史论》[26]分上海近代报刊诞生、维新运动与报刊勃兴、政党报刊、资产阶级商业报纸、上海小报、上海租界报刊等几个专题,勾勒了上海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基本面貌。最近几年,上海新闻史的研究侧重于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从而把该区域新闻史的研究推向微观层面,在精细化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 在长江流域上游重庆、四川地区,最近几年也有论述该区域的新闻史专著问世,除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省志・报业志》[27]、《四川省志・出版志(上、下)》[28]和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重庆市志・报业志》[29]、《重庆市志・出版志》(出版中)等志书类著作外,还有一些史料成果问世,如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四川新闻出版史料》[30],四川省新闻志编辑部编的《四川新闻史料汇编》[31],以及《成都新闻资料专辑》、《重庆新闻史料汇编》等,除这些史料性著作对近代四川地区新闻史、出版史作了简要的资料性整理和面貌勾勒外,王绿萍女士在其前期广泛搜集、爬梳四川地区新闻史料,汇聚成《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尚未出版)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专著《四川近代新闻史》[32]。该书重点勾勒了四川地区清末民初(1897―1918年)的报刊历史,内容涵盖四川近代报刊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概况,传教士在四川的办报活动,成都报人先驱傅樵村的办报活动,清末新政时期的四川官报及新闻法规,四川民主革命时期和立宪运动中的革命知识分子和立宪派的报刊宣传活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时期的四川政党报刊和新闻事业发展,等等。四川大学蔡尚伟的博士学位论文《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33],从重庆、成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入手,勾勒成都、重庆两城市自清末(1897年)至今的报业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并以文学为中心,考察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和报纸与文学、文学界的互动关系;以大学为中心,包括大学生、大学老师、新闻教育、新闻研究机构等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的内在联系;以身份意识为中心,考察成都、重庆城市文化意识、文化身份、文化精神与报纸的互动关系等等,颇具新意。贵州师范大学徐文水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末重庆报业发展与巴渝社会变迁》[34],勾勒了清末民初时期重庆的主要报刊《渝报》《广益丛报》《重庆日报》《崇实报》《重庆商会公报》等报刊的基本概况,近代重庆的杰出报人,报刊业务的改进,以及近代重庆报业的社会功用。西南大学张耀谋的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近代报刊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渝报〉〈广益丛报〉考察为例》[35]论述了《渝报》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文化空间,《广益丛报》的出现与重庆现当代文学的萌发,报载小说的现代体验、想象与重庆现当代文学的互动关系,等等。此外,关于四川地区新闻史的个案研究也有专著出现。比如,王伊洛的《〈新新新闻〉报史研究》[36]除简单探讨了四川报业的传承和近现代化进程、成都报业的特点外,重点深挖了20年代末成都《新新新闻》的创立、地域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广告发行和经营策略、新闻业务、发展误区与历史命运,等等。 但是,作为近现代报刊发展高地之一的重庆、四川地区报刊史、新闻史的研究还没形成气候,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尤其是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力作尚属空白,有待加强。至于两湖地区新闻史的研究,亦处于史料整理性初级阶段,尚未出现从社会史的视野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大作(关于两湖地区新闻史的研究,另有论述)。 可喜的是,如今,在区域新闻史研究领域,除常规性的史料考证、史料积累性研究(这些研究十分必要且没有捷径,其功绩和价值丝毫不容置疑)作为传统的研究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外,一些新锐学者借鉴政治学、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以及国外其他先进的研究模式进行新闻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社会史、社会学的研究模式或路径成为这些新方法中的“显贵”。比如,清华大学的李彬、陈昌凤教授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新闻史、传播史,海派年轻学者方平、王敏、洪煜等在研究近代上海报刊史时,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等等。比较突出的力作主要有:李楠的《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37]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上海小报与市民社会、市民文化、市井众生的互动关系,以及小报文学与大众市民文学的互动融合关系;洪煜的《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38]详细探究了近代上海小报的生成和发展,小报生存状况与文化定位,小报文人群体网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生活、上海小报的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现代性等问题,作者立足于学术前沿,从社会史的角度论述了小报与社会群体、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李静的《大众传媒中的石库门与上海人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39]解读近代史上不同时期上海传媒对石库门的报道及广告传播,进而分析上海人身份的文化认同与变迁,凸显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角色和地位;王儒年的《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40]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上海商业传统与消费理念、《申报》广告的享乐主义倾向和审美情趣,以及受众性别的认同、民族的认同、身份的认同等,具有文化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学术思路;王敏的《上海报人生活》(1872-1949)[41]以历史叙事学(在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种历史话语表达方式)的笔法,从社会史视角叙述了报人的社会地位、职业状况和近现代上海报人的社会生活空间、工作状况与收入情况,以及上海报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其情感世界,叙事与史论并重,雅俗共赏,可读性强。 总的来看,在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研究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上海等地因为近代新闻业相对比较发达,研究者比较多,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尤其是上海地区,因为近代新闻事业领全国风骚,所以研究的“量”和“质”都走在全国前列,既有可以与“通史”相媲美的大部头――《上海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又有区域比较新闻史集大成之作即将问世;既有深入的报刊个案分析,又有以社会学、文学等多维度、多视角的微观考察,出现了几部以社会史为研究范式的力作。而相对封闭的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地区,近代报刊业的发展虽位居全国前列,新闻史料丰富,但新闻史研究成果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停留在史料整理、面貌勾勒和个案研究层面上,尤其是从社会史范式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基本没有,尚须大力加强。 新闻史论文:议人文精神在新闻史教学中的渗透 【 摘 要 】大学新闻学基础课程中的中外新闻事业史,对促进学生新闻专业认同、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形成、新闻史发展规律把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外新闻事业史还包含着较多的人文精神。新闻事业史教学改革和研究中,教师需注重总结、渗透和提炼其中的人文精神。本文就此对人文精神在新闻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 【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新闻史 教学 渗透 新闻史存在两大线索,一个是具体的历史情况发生和存在,另一个是抽象新闻理论改革和发展。事实上,中外新闻事业史还具有更为重要和特殊的线索,就是它蕴含的人文精神发扬与继承。长期以往,这个线索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在新闻史教育中显得过度冷清和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被动接受教学。在倡导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当利用和重视中外新闻史中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 1.人文精神中的“做人” 合格的新闻人要具备两大条件,一是以天下为己任,志向高远。二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写出好文章。1978年,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冯森龄去延安采访。他一进延安,看到许多农民衣着褴褛的在街头讨饭,心中极为难受。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冯森龄的触动很大,他决心为此呼吁。冯森龄曾因为坚持真理讲真话经历许多挫折,但他依旧不考虑个人得失,写了《延安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等报道,最终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坚持为所有合理、正确的事情辩护,才是真正的新闻工作者。 2.人文精神中的“敬业” 新闻事业较为特殊,新闻人应当具有百折不挠、勤奋进取的精神。若要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取得广泛公正的社会影响,需遵循敬业原则。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杜献洲,他5次进藏,4上阿里,巡查过1000多座界碑,连续102天长途巡逻雪山哨卡。在15年的记者生涯,他始终把目光投向祖国的万里边防,采写亲历式报道160多篇,用新闻的形式唤起读者对国家安全、对守土军人的关注。正是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了解到我国边防战士的辛苦。 3.人文精神中的“审美” 社会舆论总机关便是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具有是非分明、客观真实的属性,新闻人应当懂得审美,具备较高思辨能力和分辨能力。倘若黑白颠倒、善恶不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美国新闻界曾出现过黄色新闻时期,大多数报纸为吸引读者,报道大量的社会丑闻、犯罪行为、等文章,铺天盖地的假照片、假新闻。整个社会陷入空虚和迷惘之中。虚假恶毒的文章,会垮掉一代人的审美观。新闻人应当坚持自己的立场,注重培养优良的审美观。 4.人文精神中的“创新” 人们的创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事实上,新闻史是新闻事业创新的历史。每一个新闻人和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新闻工作者需在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中,不断对新闻体制、方法、机制和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1903年,章士钊对《苏报》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创立“舆论商榷”的栏目。而之后杂志通信栏便是源于此。章士钊办报的批判性、公共性、自主性、独立性,为清末新闻信息流通、舆论模式、公共领域表达提供了体制保障,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树立光辉典范。 结语:中外新闻事业史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并不止这些,还包括机智、宽容、勇敢、奉献、爱国等内容。教师应当细心点拨,在课外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范。通过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新闻兴趣,健全人文精神。 新闻史论文:我国抗战新闻史研究的补白之作 新闻史一直是新闻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近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开始产生并且不断成长。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每一重大事件都与新闻事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新闻史的系统研究始于戈公振,他的《中国报学史》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此后的史学研究者主体上沿袭戈先生的研究路子,以宏观、系统研究为主,其间北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汉奇先生、南有复旦大学的丁淦林先生,两位的扛旗之作是这一类研究的典范。 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闻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相继设立,新闻史研究者数量大大增加,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成果不再仅集中于几个有代表性的高校。伴随着思想的更开放、思维的更活跃,新闻史学的研究禁区相对减少,尤其是21世纪以来,研究的视野、角度与空间均有了极大的拓展。地方新闻史、城市新闻史、个报新闻史的研究,也愈见丰硕。由靖鸣先生等人撰写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 抗战初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攻势,加之国民党抗战政策的失误,导致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失守,大半国土沦陷。国民党迁都重庆之后,桂林成了抗战大后方的一座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统治桂林的新桂系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为此,大批受战火威胁的学者、文人、知名报人纷纷来到桂林,桂林一跃而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事业极度兴盛之地,新闻事业也活跃其间。长期以来,对桂林抗战时期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着眼于文学艺术方面,《桂林抗战新闻史》一书正好填补了关于这座抗战名城研究中的空白,对我国地域新闻事业发展的研究同样具有补白意义。 从第一手资料着手,详论活跃于抗战时期的重要报刊与报人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注重从报纸文本和第一手资料开展研究工作,从历史实际出发,研究抗战时期桂林独特的新闻现象,进而论从史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与结论,这些观点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该书共分九章。在书的第一章“绪论”中,作者主要阐释了该书的选题由来以及研究框架,并对桂林新闻事业史及其研究状况进行了论述,同时对当时桂林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进行研究,无论如何也避不开新桂系,作为民国时期一支重要的军政派系,无论是前方的战事还是大后方的建设,新桂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广西的治理有功,1932年到1936年间,由于新桂系对广西进行了较好的治理,使得广西摆脱了偏远落后省份的面貌;其次是在抗日中的突出表现,尤其是新桂系主要领导人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从而使得新桂系在全国中声望极高,对其不敢小觑。此外,新桂系也试图在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之间周旋,以保护并扩大自己的力量。因此,新桂系对待中国共产党明显地有别于政府。虽然身为国民党政府的重要组成力量,新桂系在根本上不希望共产党做大,但为了防范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新桂系也非常注意拉拢共产党,对共产党的政策相对缓和。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等报刊得以在桂林地区相对顺利地发展,与政治上的这种微妙关系有关。因此,专著首先对这一背景作了清晰的介绍与分析,从全书的结构与逻辑上来说,这一部分内容为此后若干章的展开作了非常必要的铺垫。 第二到第六章,《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对桂林抗战时期的几份主要报纸进行了详细研读,总结出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的几个突出特点:这一时期的桂林各家报纸的新闻报道都表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很大程度上追求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尤其是《大公报》(桂林版)。新记《大公报》在复刊之初就确立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这不仅是《大公报》的办报方针,也是张季鸾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1941年,《大公报》(桂林版)开始出版,依旧坚持“四不”办报方针,重视时效性强、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长篇通讯,将单个小事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提供多元的报道角度,为读者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其次,桂林各报的言论中心在于抗日救国。民族危亡阶段,各报之间放弃了以往的相互攻讦,一致对外,通力合作,宣传中国抗战必胜,言论极具特色,奠定了军民胜利的信心。第三,由于桂林城内报纸数量众多,也加剧了各报之间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报积极进行改革,提高报纸质量,并且根据自身特点推行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提高媒体的运行效率。此外,抗战时期由于大批文人和知名人士来到桂林避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桂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报纸副刊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桂林各报的副刊办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特色。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救亡日报》(桂林版)。该报副刊得到茅盾、田汉、张天翼等知名作家的投稿,使《救亡日报》(桂林版)的副刊极具文艺气息。 该书的第九章对桂林时期的知名新闻人物进行了研究。抗战时期,范长江、夏衍、徐铸成、胡愈之等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桂林从事新闻工作。从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范长江作为“新闻队伍指挥员”、“新闻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进行的种种努力,夏衍为《救亡日报》尽快复刊,开展多元经营拓展生存空间,革新版面提高影响力所付出的一切,也能看到徐铸成作为《大公报》(桂林版)总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以及如何利用言论对国民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活动,胡愈之如何撰文呼吁政治民主,如何关注对青年新闻人才的培养,等等。在这些新闻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敬业精神,通过该书的记录留存于中国新闻史。 以研究者应有的理性与客观性,分析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和民营新闻事业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撰写者尊重历史,以研究者应有的理性与客观精神,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了活跃在彼时彼地的各种政治势力的报纸,避免将该书写成以共产党报刊为主的新闻事业的研究。过去,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对国民党以及中间报刊的研究相对较弱或者做出的评价不够客观。《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重视研究的客观性,并对国民党和新桂系方面报纸以及民间报纸作出客观评价,重点研究了《广西日报》(桂林版)、《扫荡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的特点,对他们在抗战时期为新闻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做了中肯的评价,这是研究者所应有的一种研究态度,也是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突破。 史学的研究注重资料的搜集,而资料的爬梳整理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同时,它也需要研究者具有一种客观与理性的研究力。《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采用了文本考辨的史学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了当时媒介运行的情况,并通过梳理史料文本,归纳总结出当时的新闻媒体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新闻思想的形成等。这些资料的搜集与甄别、分析与归纳,呈现了研究者的研究力。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展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的报刊得以共存于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共为抗日救亡竭力的历史画卷。时值今日,当中国政府为推动大陆与台湾两地全面直接实现“三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积极谋求共同繁荣发展之时,回首这段历史,全面客观地审视这段历史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是靖鸣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的最终成果。靖鸣先生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几年来他独自撰写或与他人合著了十多本著作,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以前,他曾在广西高校工作近十年,他及他的同仁对广西地区的新闻事业有着学者的关怀与热情,通过这部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我们能看到这种关怀与热情。相信这一成果不仅有厚度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相信这部专著的面世,能给后继者的新闻史学研究以借鉴与指导。 新闻史论文:古今中外新闻史上的杰作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在全国解放前夕,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新闻稿。一生写新闻不多,但此文却成了我国新闻史上熠熠生辉的名篇。 1948年,我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揭开了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这年7月,刘邓大军攻克襄樊,南阳守敌四面楚歌,更加孤立。10月,指示中原野战军二、六纵队和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将国民党黄维、张淦两兵团牵到南阳以西,中原野战军主力趁机攻占郑州、开封,并逼近徐州。随着黄维、张淦两兵团东返南撤,我军解放南阳的条件完全成熟。11月4日凌晨,在中原野战军的强大攻势下,南阳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守敌王凌云部弃城仓皇南逃,南阳不战而克。当晚,一直关注中原和南阳战场的,在西柏坡通过电文获悉南阳顺利解放的消息后,欣喜不已,遂奋笔泼墨,为新华社撰写了这篇著名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电讯稿。 这篇新闻有翻云播雨,气吞山河的气势。新闻之气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一般文人写文章,情胜于势;而的文章,势胜于情。他站得高,看得远,文章充满硬气、正气。如该文对敌军慌慌张张调兵遣将,妄图围堵我军的描述,及对敌军弃战而逃的刻画,用语不多,却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国民党反动派被我军牵着鼻子走的衰败相,从另一个方面显露出我军士气正旺。该文的末尾还这样写道:王凌云“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这个断言,肯定而又自信,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博大气象,是一个革命家的政治远见的表露。只有成熟的故治家,才能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万钧于文章,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宣传自己的政见。无怪乎有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是以气势压顶的文章,征服了天下的文人。 这篇报道文字并不长,可有思想含量,“理”说得很明白。站在全国形势发展的高度,分析敌我,总结以往,预测未来。他善于从一点出发谈到全局,又从全局出发评述一点,这样,从事物的联系比较中,把握形势特点,把道理讲得精辟和完美。如,评述到国民党反动派军事上是“全局败坏”“完全孤立”,而我根据地则不断扩大时写道:“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借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口,道出了我党我军一旦在一地生根,将产生巨大的威力,要是成了“树木”“森林”“枝叶茂盛了”,就更强大了。接下来,他又从康泽的被俘,谈到王凌云的弃城南逃,从当时国内局势与南阳的战局,预测了战争的必然走势,使读者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发挥了新闻中论理的功能。 写新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典。酷爱读书,广收博览,读有所得,得而能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生读的书,比终生治学的人还要多。他逝世后,单是从中南海颐年堂的“菊香书屋”里,就清理出书籍9万余册。他从修学中储能,从修学中找“主义”,终成了大学问家。由于他熟悉中国的文史典籍,写文章时就信手拈来,且恰到好处。能从典故中找根据、找方法,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因此,该文中用典的贴切,是他深厚的功底所致。该文谈到南阳时说,“……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直接从典故中找根据,证明南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现实也是如此。之所以对南阳的历史掌握得那么多,除了博学,他还意识到南阳地理位置特殊,就倍加关注。因为有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也就成了报道南阳最高级别的记者。 本文的结构也有独到之处。该文没有分段,从头到尾,一气呵成。采取这种形式,既是作者写作时文思泉涌的反应,又是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加快新闻节奏的要求。在战争年代,写作和阅读这样重大的事件性新闻,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不能从容不迫,慢条斯理。作者要一口气把信息传播出去,读者要一口气把新闻看完,所以一段下去酣畅淋漓。一段到底有没有层次之分?有。本文的主体部分,就有历史背景,十分重视南阳防地,中原战区敌衰我盛,我党调整策略争取更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已成定局等几层意思。每个层次都可单独立段,只不过为了新闻的阅读效果,作者没有分段罢了。这样的结构,便于说古论今,评判敌我,纲举目张,层层递进,把新闻与历史、现状与未来、军事与政治等,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这样的结构设计,只有文字高手才能做得完美无缺。本文通篇以敌人一个“逃”字开头,又以一个“逃”字煞尾,一个字点明了形势大局,一个字长我志气灭敌人威风,使人读之有味,思之快慰。 在胡乔木《回忆》一书的封面上,曾印有给胡乔木的一封亲笔信,内容为:“请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可见,对自己所写的这篇新闻,是比较满意的。时隔几十年后,胡乔木同志在一次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谈到这篇文章时,高度评价说:“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气派,很精练,把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反映了我们当时胜利进军中充满了势如破竹的气派。” 当前,我国新闻界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重温这一名篇,对倡导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的文风,仍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新闻史论文:“新闻生态”范式下新闻史研究创新的有益探索 【摘要】新闻史研究要容纳不同流派与做法。《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在具体呈现、穷尽归纳的史料搜集、研读的基础上,以“新闻生态”视角为结构框架,架构了绚丽多彩的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历史图景。专著的最大特色是比较成功地再现了“抗战文化城”的媒介与新闻生态的历史面貌,将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关键词】桂林抗战新闻史;新闻生态;治史精神 地方新闻史和抗战新闻史的研究是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马艺的《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王绿萍的《四川近代新闻史》、曹立新的《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1937-1945)》、张梦新的《杭州新闻史》、蔡罕等的《宁波新闻传播史(1845-2008)》、唐惠虎等的《武汉近代新闻史》、王文科等的《浙江新闻史》及王晓岚的《喉舌之战:抗战中的新闻对垒》等著作不断问世,相关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足见当下中国地方新闻史、抗战新闻史研究的新热度。最近,靖鸣教授和他的团队所著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问世,为地方新闻史、抗战新闻史的研究又加了一把火。该书不仅填补了某些空白,在研究方法上更是可圈可点,值得后学借鉴。作为新闻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后学,喜见同行兼同事大作的问世。口头的祝贺是必须的,但实惠的是为同行的新作献上“读后感”,让更多的读者能拜读到大作。 一、“新闻生态”视野下的研究致思 中国近现代新闻业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是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新闻本位的发育先天不足。新闻业参与了近现代中国的每一起重大事件,并在每一起重大事件的历史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谓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建构者。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势必会影响研究取向。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的书写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安排、处理、评价新闻业与政治系统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新闻史学界有两种研究倾向值得警惕。一是夸大政治系统对新闻事业的制约、影响作用,用大量的篇幅描述政治系统,使新闻史沦为政治史、革命史的翻版;二是完全规避政治系统,以所谓的“新闻本位”来书写新闻史。前者常被冠名为“阶级史观”或“宏大叙事”,后者目前基本处于“纸上谈兵”阶段,鲜见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的问世。历史研究要论从史出,评价要客观公允,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常识。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既不刻意突出新闻事业的历史作用,也不刻意回避政治系统的背景作用,不能为了凸显某个政治派别的新闻事业,而淡化、遮蔽、贬低敌对政治派系的新闻事业。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民国新闻史研究中,“土匪史观”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桂林抗战新闻业是在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环境中所孕育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新闻业态。对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研究,亦存在这个问题。故选取恰当的研究理念、研究路径与编纂方式才有可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消极抵制”国民党、“礼遇”共产党的新桂系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大批受战火威胁的学者、文人、知名报人纷纷来到桂林,桂林一跃成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名城”,文化事业兴盛一时,新闻事业活跃于其中。长期以来,对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虽然一直在进行,也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在研究路径上却鲜有突破,历史叙述、历史评价也鲜有突破“阶级史观”。这可能在于研究者尚未找到契合研究这段新闻史的最佳致思路径。靖鸣和他的团队在“竭泽而渔”式地搜集史料、研读史料的基础上,以媒介生态学中的“新闻生态”为研究视角架构《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做法,既巧妙地规避了对各政治派别的新闻事业的历史评价问题,也巧妙地处理了桂林政治生态与新闻生态的关联。这一研究路径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是我国新闻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突破。 “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的提法最初源于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纽约学派,他们的努力形成了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媒介生态学(或翻译为媒介环境学)。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是符号、媒介和文化彼此之间的一套复杂的关系,关注的是媒介技术及其所营造的信息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关注的却是“以媒介为有机体,思考社会环境对媒介生存的影响”。[1]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兴起后,有学者将“媒介生态”概念引用到新闻史研究领域,但阐释不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阳海洪,在其博士生导师吴廷俊先生的指导下,发表的题为《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的博士论文,对媒介生态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作了系统的学理阐释。但真正成功地将“媒介生态”理念运用于新闻史研究的著述至今鲜见,这在于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是指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媒介群落构成的内部生态系统及其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构成的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形态和动态平衡的有机体。这意味着以媒介生态为理论资源,研究特定时空中的媒介生态的变迁,需要海量的史料,尤其是大量档案资料的支撑。《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写作的巧妙之处是,作者在媒介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了比媒介生态略小,有操作性的新闻生态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该书的重要理论支撑。所谓新闻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新闻各个构成要素、新闻之间、新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是实现受众—新闻—政府—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 在新闻生态的视野下,《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呈现了多个历史面相的新闻媒介的历史景观,而不是教科书中勾勒的以共产党新闻业为主的单一的历史画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媒介群落方面,专著既浓墨重彩地论述桂林地区的主要大报,也给予了抗战时期的桂林小报、通讯社、广播电台一定的篇幅。其二,抗战时期桂林大报之间的媒介生态是《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论述重点,专著用了六章篇幅予以论述,从新桂系、国民党、共产党的微妙的政治生态中详细阐释了各报的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等层面的新闻生态。对于桂林大报内部新闻生态的论述并非完全按照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四个层面展开,而是根据各报在这一时期的特点有所侧重。总体而言,新桂系的《广西日报》(桂林版)、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国民党军报《扫荡报》(桂林版)基本是按照报纸沿革、新闻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五个层面展开,《新华日报》在桂只有发行而没有桂林版,专著则着重于该报在桂的翻印与发行、共产党的新闻策略、涉桂报道等方面。具体而言,新桂系的《广西日报》(桂林版)以“救亡图存,推动地方建设”为宣传主旨,注重新桂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报道,其报道不仅与抗战的时代背景联系密切,还兼具广西地方特色;言论的题材、体裁多样,有着独特的言论操作方法;副刊《桂林》《南方》《漓水》特色鲜明,特刊林林总总。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宣传旨趣,在桂林新闻界发挥了新闻堡垒的作用。专著详细论述了《新华日报》桂林分馆设立、经营与关闭的过程,着重于该报在复杂政治生态中所采取的新闻策略,其报道深刻、全面,形式多样。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完全依靠市场运作的《救亡日报》(桂林版)以“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为旨趣,其报道“超党派”,兼容并蓄、客观公正,文字精辟简练、富有文采,针对性强;其社论继承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传统,针砭时弊,纵论国际形势,预见性强;副刊形式多样,亦庄亦谐,深得文艺团体、各界知名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民间大报《大公报》(桂林版)成为桂林地区“区域性抗战舆论重镇”,其新闻专电、特写、通讯和专刊文章配套成龙,有血有肉,其新闻通讯记载详实、黑白分明、显现底蕴,足见大公报人的新闻专业精神;其言论切合时政,独立敢言,深受读者喜爱;副刊《文艺》以抗战宣传为宗旨。国民党军报《扫荡报》(桂林版)除以“战况报道和战争动员见长”外,还善尽报纸的角色提供全球讯息,其战况消息和国际新闻报道在桂林各报中较为出色;副刊栏目多样贴近新闻,且倾向进步,内容充实,文艺性与思想性兼备。不仅如此,专著还详述了《广西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的经营管理特色:新桂系对《广西日报》(桂林版)采取了“只管人,不管事”的管理策略,这使该报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能积极开拓市场,多渠道引进人才,建设新闻采访网;《救亡日报》形成了“内外兼攻”的经营管理理念,既面向社会筹款,也开展多种经营,以扩大营销市场;《大公报》(桂林版)形成了“不私”“不盲”的人才管理模式,既重视报社内部组织机构建设,也重视人才的选择、使用和培养等。其三,历史是人的活动,新闻史亦是新闻人活动的历史。专著单列一章对活跃在桂林抗战新闻界的范长江、徐铸成、胡愈之、俞颂华、莫乃群等著名新闻工作者作了细致的历史勾画。总之,《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详实、细致地再现了“抗战文化城”语境下的新闻产品层面上的桂林抗战史,以及这一历史形成背后的新闻业界的活动简史。 二、史料爬梳剔除的孜孜以求的治史精神 史料是治史的根基,第一手的史料历来被史家所看重,穷尽史料、竭泽而渔更是不少史家的终极梦想。《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是靖鸣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结项成果。在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靖鸣教授组建了十余人的科研团队,他们搜遍广西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搜集相关史料,可谓“竭泽而渔”。靖鸣教授涉猎广泛,对新闻业务、手机媒体、新闻发言人等均有所攻,治史只是他其中的一个爱好。但他的新闻史学文章扎实厚重,令人信服。他对1953年《宜山农民报》事件的研究,让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2010年,我与靖鸣教授同时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相识相知三年来,我更是感受到靖鸣教授对史料孜孜以求的治史精神,他曾多次为没有找到《中央日报》在桂林发行及《中央日报》为何不出版《中央日报》桂林版的相关史料而苦恼。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详实完备的史料,但该书不是史料的堆砌,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加工、巧妙安排的有序、有论、有亮点的力作。专著对《广西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扫荡报》(桂林版)及《工商新闻》《国防周报》《正谊》等报面史料有系统的爬梳与整理,详细呈现了多元、立体、多样的桂林报业的新闻景象,可见作者团队在报面史料的研读、爬梳、提炼、精选中的心力。 历史最迷人的地方是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历史人物的细节。这种细节能以一当十,起到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作用。有了这些细节,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报刊出版流水账,历史的复杂性、深刻性,历史人物的多元性亦在这些细节中全面彻底地展现出来。在《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中,这样的细节描述也相当多。如新桂系对《广西日报》(桂林版)“管人不管事”的管理策略,共产党在桂林与国民党报刊紧密合作,《扫荡报》的副刊经常刊登进步人士的文章,其副刊倾向进步等历史细节,突破了很多读者的历史想象;再如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日报》创刊二周年在抢眼的版面上发表和孙科的题词,记者彭子冈的通讯在重庆发不出,徐铸成便以“重庆航讯”的方式在《大公报》桂林版上刊发等,这些细节意蕴深长、耐人寻味。正是这些细节的大量存在,《桂林抗战新闻史》才摆脱了流于肤浅的概括与规律总结,而显得既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当然,新闻报面资料浩如烟海,档案资料极度缺乏及分布零散的特性,常常会使新闻史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令人满意之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也有让作者感到遗憾的一些地方,如专著对于桂系、蒋系及共产党在抗战语境下的新闻合作与博弈,对于不同政治立场的新闻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对于桂林地区新闻读者群的特征、阅读行为及阅读效果等方面的论述略显单薄。但这些遗憾不足以遮蔽该书的光辉,反而是后续研究的新起点、新征程。 新闻史研究要创新,要打“深井”,但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以具体呈现、穷尽归纳的方法,在“新闻生态”理念下巧妙架构全书结构、安排各章秩序,错落有致地编纂新闻史实,构建了新闻生态视角下的一幅壮丽多彩、色彩斑斓、多元多样,涵盖日报、小报、通讯社、广播,包容新桂系、共产党、国民党、民营资本等多元报业及著名新闻人物的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宏大历史图景。这个新闻生态的历史图景既考虑到了政治生态与新闻生态的关联,也有中观层面的新闻事业、制度、新闻思想的历史互动,微观层面的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等的新闻业务生态,更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与历史细节,总之,作者团队比较客观、完整地勾勒了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生态图景,是研究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补白之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青年后学来说,《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至少有三点启发:一是新闻史研究要重视史料,尤其是第一手史料的挖掘、搜集、研读与整理,任何脱离史料或借助二手资料的创新都不可能走远;二是新闻史研究要走出新闻学的学科藩篱,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拓宽研究思路,实现与传播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与交流,寻找到契合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提升研究水准;三是“新闻生态”视角下的新闻史研究方法,是适合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研究的有效范式,但并不是唯一范式,目前这个范式尚处在探索、积累的初级阶段,《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其成功之处值得后学借鉴。因此,对于研究抗战新闻史、广西新闻史、桂林新闻史的学人来说,此书是必备书籍;对于地方新闻史、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学人来说,此书也非常值得一读。 编校:张红玲 新闻史论文:浅析影视资料在新闻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作为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外国新闻史》的教学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本文主要从影视资源的来源、分类、选择等方面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外国新闻史;课堂教学;影视资料 一、教改背景与教学现状 《外国新闻史》在全国的新闻院校中一直被列为新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历史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实践活动和进一步深造打造专业知识背景。如今,随着新闻人才层次的社会需求加大,专业历史开始面临更高的要求:专业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与普及型的通史教育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也要贴近专业实际,为本科学生从事实践提供背景知识与参考。 笔者基于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外国新闻史》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几种现象:学生方面,虽然名为新闻史,却多在心理上将之归类为理论课,所以一提起新闻史,很多学生会觉得理论课不像业务课那么容易操作,且见效快,因而一些学生常觉得新闻史无用,思想上并不重视;教师方面,因为外国新闻史涉及的国家多,涵盖的内容也多,再加上一些资料难以收集,也常常会有教师抱怨这是一门出力不讨好的课。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以人文素养为导向的专业历史教育,在如今越来越重视操作性与实用性的新闻学教育中,正在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1]。 实用目的与人文素养的背离是宏观命题,本文姑且不论。如何将专业历史的教学活化?如何为课堂教学带来“活气”?可能人文科学的导向与社会科学的方法相结合是一条新路。在课堂上使用一些影视资料来改进教学模式,从实际效果来看,至少首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状。影视资源,尤其是电影作为学科教育的新兴手段,或许能够为改进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教师“满堂灌”的新闻历史教学模式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 二、影视资料的获取和整理 目前笔者引入新闻史课堂的影视资料有以下几种片型: (一)世界历史科教片 这类教学片是权威媒体制作,面向社会,达到普及历史教育的目的。它们通常以全景描述的方式来再现史事,其中往往有珍贵的历史材料,这些资料可以为专业史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背景的叙述做出补充,也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背景知识。如CCTV6系统播放过的《世界历史》,其中对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叙述较为全面、准确,可以作为本科同学回顾相关国家新闻历史时的背景材料使用。 这类影片可以从我院影视资料片库中获得,也可以从土豆、优酷、迅雷等视频网站获得。 这类影片整理起来较为简单,可以直接采用相关内容。 (二)与新闻史相关的故事片 这类影视资料虽然不是历史现象的如实再现,和史实有一定距离,不能完全当作历史知识来学习,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教学同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公民凯恩》便是对一代报业大王赫斯特生平的影射与反思,同样可以作为深化学生专业认识、提升人文素养的片源。 关于深化专业认识,笔者还带着新闻史研究的主题对部分好莱坞电影进行了整理,其中有不少片段与记者和媒介形象有关。从《超人》、《惊天大阴谋》、《一夜风流》对于记者风流倜傥、扶弱济贫的想象,到《真人秀》、《明日帝国》对于现代传媒垄断集团的深切恐惧,在论述相关内容时,将这些内容运用与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课堂反响。 这类故事片搜寻相对容易,但是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之整理成为教学材料。 (三)与新闻史相关的记录片 由新闻工作者参与、制作的影片或电视记录片,它们本身就是新闻史上的著名影像报道,也是珍贵的外国新闻史研究资料。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一类影视资料比较难找,也是笔者未来计划重点进行寻找并整理的: 如爱德华·默罗等人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耻辱的收获》(1960)。该片报道了20世纪60年代移民美国的农场工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是最早的较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如亨利·汉普顿纪录片《瞄准奖品》(1987),公共广播公司制作。该片记录了1954~1965年间的民权行动。 这方面的资料搜寻工作将主要依托我院影视资料库,同时也可以帮助我院影视资料库的进一步建设。 三、影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方式与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几种片型,由于内容和使用价值上各有不同,它们担负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有些资料片和课本内容结合较紧,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随堂放映相关的片断,直接发挥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角”作用。有些资料片则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可作为辅助教材集中在课前或课后播映,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2]。 (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影视材料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历史教学中辅以影视,即通过学科整合,充分利用我院拥有影视资料片库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曾尝试使用过课前布置观看任务、课后提拱鉴赏资源、课堂播放式等类型的教学方法。 1.课前布置观看式 课前针对本次课的教授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前收看的电影资源。因高校网络资源发达,教师提供一些观看影视的网址,要求学生带着预习的态度与问题在课前观看,上课时进行提问或组织讨论。如讲述美国廉价报刊时代的报业大王威廉赫斯特的生平时,笔者布置了学生事先观看根据其生平改编的著名电影《公民凯恩》,并着重提出了以下问题:“从影片来看,凯恩之死在同时代的美国人心中激起了何种反响?美国公众对于一个垄断报业的资本家的观感如何?你的体会是?”这样的资料运用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了互动氛围,学生纷纷发言并对此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位报人的生平,熟悉了对于历史人物的一贯的评价,甚至了解到了更加深入的人物的社会与文化脉络,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系统播放式 即以影视教学手段取代教师的部分现场教学,在这一时段中,学生主要通过影视媒体来获取知识信息。这种影视资源主要是相关的历史教学片,由于新闻专业历史教学事实上是依托于世界历史的了解与掌握之上的,据笔者了解,目前高校本科生对于世界历史的掌握仍局限于高中时期的知识水平,《外国新闻史》课程事实上还承担着为高校学生提升历史知识素养,增加背景知识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入相关的历史教学片。如央视科教频道制作的《世界历史》系列,资料翔实,内容较为权威,可以作为不错的知识背景的补充材料。在讲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外国报刊时,适当地引入相关教学片,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讲述专业知识上,以此显现专业历史教学的特征。 3.课堂播放式 操作方法是将影视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有机结合影视播映与教师讲授,使影视的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三者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真正让影视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程序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影视资料的运用通常是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处理的,运用是否得当,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地方。 如在讲述美国新闻史时,笔者将《一夜风流》、《罗马假日》、《超人》中出现记者的片段剪辑成了一个完整视频进行播放(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都是记者),并询问学生:现代记者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进一步思考:为何会有这种趋同的特征?是什么为记者的形象戴上了光环?在这种促使思考的追问中,学生认真地观看了以往耳熟能详的老电影片段,并由此进行了感官之外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性思考。 以上的三种主要教学方式,较好地促进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材的把握,促使师生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并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改进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二)对于新闻专业的本科教学来说,电影不仅仅作为辅助性的教育手段,在辅助教学之外,无疑也会成为媒体素养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 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是电影在文化学上为人类提供了新颖的影像思维方式。电影对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电影思维对受教育者理解世界方式的影响。电影思维是特殊的独树一帜的艺术思维。在专业历史教学中的电影,提供的是一种所谓“电影本体”的思维模式; 与单纯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有着明显的优势。它立体、多维、绵延不断;它变化、流传、长久不息;它壮阔,细微,深入心灵,形象层次丰富。电影中有很多主观声音,充满了各类符号和象征,电影影像符号思维的方式,对现代人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效的。 如果从更高更普及的文化创造角度看,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应是使得他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媒体式思维”和“媒体符号象征方式”。影像符号的接触和熟知正是对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这也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媒介素养之一。电影影像思维的教育,应成为未来专业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一个新方向[3]。 新闻史论文: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的新闻史 白润生善于自嘲,这一点有些特别。他回忆自己“一生磕头最多”,他形容自己“上大学时老实得近于窝囊”,他评价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他总结自己“没想到能活过古稀”……这位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贡献卓著的长者,对于生活、对于命运,有着毫不讳言的感恩和敬畏,字里行间平实谦和得令人感动。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一句话:“坚强得像一株芦苇。” 多少年来,白润生保持着“参加一个会写一篇文章;教一门课写一本书”的作风,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扛稳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这面旗帜”。如今,这位40余岁才步入新闻学大门的古稀老人,以惊人的毅力和热情,完成了20余部著作的编著、参编以及百余篇论文的撰写。他并非少数民族,却已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代名词;他为人不事张扬,却不止一次地苦口疾呼,“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中国新闻史就是中华民族新闻史”。 “上大学以前,我基本没吃过早点” 白润生的童年颠沛得有些离奇,6年的小学,他先后更换过6所学校。究其原因,用他的话说,“每次‘择校’的标准都是学费要足够的低廉”,“这都是因为时代环境和贫穷造成的”。 “我出生在1939年,祖籍河北省雄县,我基本上是在北京长大的,曾祖、祖辈在北京开过双盛和玉器作坊。我的祖父27岁就去世了,我的父亲4岁没有了父亲,19岁没有了母亲,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所谓‘地主兼资本家’的老白家已衰败得一贫如洗。”解放前,白润生的曾祖母去世,作为在农村老家唯一的嫡传男孩,他“戴孝”“磕头”“举幡”“安葬”,送走了曾祖母,他随后就被父亲接到河北保定上起了小学一年级。“我在那儿插班上了一年级,大概到1947年底1948年初,我来到北京,也是为了上学。来京上的第一所小学在花市东大街,名叫穆德小学(穆德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叫东花市回民小学,成立于1911年,当时是为了帮助花市大街的贫苦回民子弟能够上学念书,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侯喜瑞先生带领同仁唱搭桌戏,并联合了一些在花市大街做买卖的回民老表共同捐资兴建的),是所回民小学,我在这里插班上的二、三年级。北京刚解放的时候,我又到了花市中三条一家私立学校上四年级,叫敦本小学,一两年前我查阅资料时得知末代皇妃文绣也在这里上过学。这所学校条件是比较简陋的,在一个四合院里,一、二年级一个教室,三、四年级一个教室,属于复式教学。上五年级,转到了公办小学,我考上了坐落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南边抽分厂胡同的求智小学,在这里又上了半年。五年级的下半学期我又到了汇文中学附属义务小学,这所学校是由汇文中学的学生利用周日和每天下午课后义务教我们,不要学费。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所学校在我五年级结业时就不办了。这时候我又考入公立的江擦胡同小学,总算高小毕业啦。” 白润生接着说:“我小学毕业以后就考上了十一中,这所学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的。崇文门外金鱼池一带是穷苦人聚居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解决劳苦大众的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不仅在金鱼池建房修路兴建市政设施,而且把解决劳工子弟教育问题当作大事来抓。十一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可以说我正是沾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光,才有机会成为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1952年至1958年,家境贫寒的白润生在新中国的庇护下,走完了中学6年的求学路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的人生观经历了最早的熏陶和洗礼。 “我的中学班主任叫臧怀传,6年中对我的帮助教育最大。初中时臧老师就到过我家家访,对我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那时候我是家里的老大,下边还有两个弟弟(有一个弟弟送给了姑姑,并不再姓白),四个妹妹,全家十来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做文具,就是那种中小学生美术课上用的‘十二色’,勉强维持生活。上大学以前,我基本没吃过早点,有时有点头疼脑热的向家里要上两分钱喝一碗豆浆。在臧老师的帮助下,我初中享受了减免学费,高中又享受了一个月八九块钱的甲等助学金,我还拿回来贴补家用。在潜移默化中我逐步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性质、任务有了初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这些朴素的情感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对于这段过往,白润生心中充满了感念,“十一中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和臧老师现在还保持着联系,后来我为什么热爱教育事业,就是因为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让我认识到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和光荣”。 2010年,白润生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60周年校庆之际,以58届毕业生的身份为母校写下了一篇回味深长的《回忆十一中》,在这篇文章中,他列举了诸如数学老师臧家佑、语文老师刘慧义、植物学老师李炳銮、动物学老师刘宾虞等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感念他们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高尚品德。他说:“说到底是十一中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光荣岗位,成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是由国家培养的” 高中毕业后,白润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他至今仍觉得这是天意的安排,想当初,一念之差这位寒门子弟或许就与其后的人生失之交臂了。 “当时家里不让我再上学了,让我工作,好帮助家里。我在结束课程之后就没再看过书,一直在家里干活。后来也不知是谁替我交了报名费,让我考一考试试,我就去了。”让白润生没有想到的是,考试之前一天书都没有翻过的他,在进考场前随意翻看的历史题目,居然生生地出现在考卷上。对于白润生而言,这巧合更像是一种命运的暗示。“考试结束后我没有像其他人盼着早日发榜,早日进入大学校园。我还是该干活就干活,有招工的就去应试。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等来了录取通知书,我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了。这真是天意!” 1958年,白润生的大学生涯正式拉开了序幕,而对于报考师范学院的理由,他的回答流露着一些时代的共性:“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上师范不交学费,管吃管住;像我这样的贫困生,学校还发给一年四季的服装,每月都发助学金。再一个更重要的原因:6年的中学生活,早已使我认识到了做人民教师的光荣。” 回忆到这里,白润生越发心怀感恩:“上大学以后春夏秋冬的衣服,学校都发给我了,还给我每月4块钱的补助。那时候在学校吃饭不要钱,我终于可以吃上早点了,馒头、米饭、花卷、包子,各式各样的糕点、美味佳肴,什么都有,我觉得像是到了天堂。有时候想想家里正吃什么,父亲母亲正吃什么,心里头不是滋味。总之,我是由国家一手培养的,我感激党给了我读书深造的机会。” 大学期间,白润生把省吃俭用挤出来的零花钱都用在了买书上,“在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我就是逛书店多,一开始不买书只看书,后来有了助学金,省下的钱就买。我毕业的时候装了一箱子的书,都是省吃俭用买来的”。那个时候,花市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位勤奋憨厚的小伙子,在那个家徒四壁、窝头咸菜的年代,逛书店、买书、读书成为白润生最幸福的生活片段,也造就了他笃守至今的喜好。“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康熙字典》,托着就回家了,走到门道恰好碰见了我的母亲和街坊,我母亲跟旁人说,‘我儿子就喜欢这个’。所以说,读书、教书、写书,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有人说‘读书无用’,但我觉得读书应该是很有用的。书读得精、读得好了,那就一定会有用的,而且会有大用处。” 如今,白润生在北京的家中还有满满一书柜当年在师范学院求学时买下的藏书,这些几乎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书卷已然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心中最珍贵的记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那泛黄尘封的书页不仅浓缩了白润生清苦拮据步履蹒跚的过往年华,更像是一枚无形的印章,烙刻且印证了他与未来人生的庄重约定。 “搞新闻学,我是末路出家” 1962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白润生被分配到了新建校的北京107中学担任初中语文老师,直到1978年经同事推荐,调到工人日报社担任编辑。“我这位同事原来是从全国总工会下放的,岁数比我大,他知道我以前写过一本《文言虚字》,在大学时与同学们一起编过一本《工矿歌谣》。在一次聊天中,他说介绍我去工人日报,那个时候《工人日报》刚复刊,需要人,经过报社一番考察,我被调入工人日报社。”尽管报社的工作不像在学校那样自由,但白润生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节奏,他觉得这份工作不错,在这儿学到了不少写作知识。只是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后,他的人生轨迹再次悄然发生了转变。 “我在107中学的一位同事的爱人当时在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任教,他是从他爱人那儿听说了我在中学时讲课、做学问的情况,有一次见面,大概是春节老同事相互拜年,他就对我说,让我去民族学院教课。实际上当时就是聊天,没料到1979年,我就正式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担任写作课教师。”刚进入民院的白润生对大学教师的岗位充满了崇敬,他说:“大学里藏龙卧虎,著书立说谈何容易,我调入民院后首先问人家我能当讲师吗?对我来说,当教授那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 从中学教师到报社编辑再到大学教师,此时的白润生早已挥别青春进入了不惑之年,“这是什么概念呢?人过四十天过午,40岁是最鼎盛的时候,就像太阳当空照,40岁以后太阳就该慢慢往下落了。现在想来,我在40岁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新闻史是什么意思,总之稀里糊涂的,对于新闻学还什么都不知道”。 198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举办教师进修班,曾在报社工作过的白润生被正在筹建新闻专业的民族学院汉语系派去进修。“我到人民大学进修了一年,学新闻史、新闻理论,主要是进修中国新闻事业史,师从方汉奇、陈业劭两位著名教授。我那时候是班长,因为班上我岁数最大,时年45岁,所以人家说我半路出家,我说是末路出家。”为了学好新闻学,白润生下足了功夫,“为了学懂学好这门课程,我除了认真听课和学习外,还利用课余时间,时常造访方先生。从北大,再到人大林园,直到现在的宜园,他的几个住所,我都不止一次地叨扰,请他指点。从新闻学的ABC问起,从ABC学起。在方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终于一步步迈进了新闻学的学术殿堂”。 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创办了学制四年的新闻专业,由汉语言文学系(后曾改名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领导。从人民大学进修回来的白润生就此投入了中央民族学院新闻专业的创建,成为新闻专业仅有的两名教师中的一员。白润生坦言,正是在人大进修班的经历让他不仅接受了新闻学的启蒙教育,更让他在方汉奇先生的点拨下,决定把少数民族新闻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984年我回来讲课,一开始讲的是新闻事业概论,不是新闻史,那时候还没有开这门课,第二年才开中国新闻史的课。讲什么呢,我还没有备好课,没东西可讲啊,就让人民大学的谷长岭老师代课。当时来这儿念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将来需要回到民族地区工作,但我发现新闻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没有一门是有关民族的,我读过的那么多新闻史书中也没看见哪本写少数民族,我觉得这是不完整、不科学的。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中国新闻史就应该是中华民族新闻史。” 正是在这样的反思和感召下,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填补这块空白,年近半百的白润生开始了他在民族新闻学领域“末路出家”的艰辛跋涉,“要有少数民族的新闻史,这说得容易,但你往哪儿搜集材料去?没有啊,太不好找啦”。 “‘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句话对我是激励” 史料搜集的过程是艰难的,白润生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寻找散落民间的珍珠”。“确实是珍珠,很珍贵,但你拿不到,至少不容易拿到。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新闻史料都在边远地区,由于经历了战乱、‘’,当地又缺乏保存史料的意识,所以损失都很大。”为了挖掘民族新闻史的一手资料,白润生没少费过功夫,“有时候开学术会议,凡是见到从民族地区来的人,我就会向人家要点材料。即使是‘口述历史’,也要将其挖掘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掏’;因为当时没有科研经费,就直接给民族地区的报社发信要材料,这就是所谓的‘讨’。但是追着人家‘讨’,人家也不一定给,发出去的信给我回复的也不到30%。这些史料太有限了,说实话有时候连一篇文章都很难组成”。 白润生回忆说,当年刚开始从事民族新闻研究时,有人对他说“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确实搞不出东西来,没有东西,人家跟我说这个,也不能怨人家,但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不是打击,反而是一种激励。” 不仅是民族新闻的史料很难搜集,对于如何带好新招的研究生,白润生也曾经一筹莫展。“我48岁当的副教授,后来要带‘当代民族报刊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开专业课的时候就只好跟我的两个研究生说‘我没东西可讲,最多给你们讲讲新疆内蒙古’。话虽这样说,但不能真不做准备,就这样,我和两个研究生开始了书稿的筹划,我拟大纲,写讲义,他们誊抄,这就是后来出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对于这一段历史,在一篇采访白润生的文章中曾经这样描述:“从此民族大学的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窗边林下就多了一大二小三个求索的身影。三年后,两个学生写了两篇有价值的论文,白润生出了一本有影响的专著。这本书在民族地区被奉为圭臬,并先后两次获部委级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亲历个中冷暖的人又如何领受这寥寥几笔间勾勒的是怎样的一种清苦,怎样的一种执着,怎样的一种坚守。 白润生说:“那时候文章写得不好,这不是谦虚,一是资料很少,二是怎么写也不知道,就有什么写什么,研究也不是很深入。当然,不是说就没有研究,一点没有恐怕也出不来专著,但关键我觉得得有史料,得把史料保存住,否则你自己也没法往下研究。” 然而,除了史料搜集的艰难,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另一个特殊性还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屏障。“我在主编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之一《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时候,有人交来厚厚一本关于朝鲜族新闻史的稿子,全都是朝鲜文。我就找朝鲜语言文学系的领导、研究生给我翻译。中央民族大学这方面的人才很多,不仅是精通,有些老师在国际上都很有名,他们也很愿意帮忙。这也是我说的,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学时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即所谓‘就地取材’。但问题是,翻译完之后还存在一个问题:翻译的差异和核实。”白润生耐心地举出例子,“比如说有一本少数民族期刊,有资料把它写作《蓓蕾》,此时把它译成《花骨朵》,到底应译作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核实查对,这方面的工作甚至比请人翻译还难。” 就是在这种困难下,白润生一步一叩首地完成了大量少数民族新闻史料的翻译、梳理和研究工作,先后独著或以第一作者与人合作出版了14部书,其中最薄的近10万字,最厚的多达90万字。当年那句“少数民族没有新闻”的说法,早已在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白润生的书很少用“著”,大多都是冠以“编著”。对于此,他总结道:“把他人的‘史料’拿过来写到自己的著作中,无疑,这属于‘编’;从众多的史料中分析研究提炼的观点,则属于个人的研究成果,应该称‘著’。我主编的几部书并非没有‘著’,但‘编’也好‘著’也罢,即便对别人的文章修改加工得面目全非,也不能在人家的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白润生很慎重地说道:“史学著作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这种‘总结’与‘概括’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只有这样,新闻史才能弥足珍贵,才能指导实践。” “我的成果大部分是60岁以后问世的” 回顾已走过的新闻学术旅程,白润生感慨颇丰。“我1983年入门,1984年进修班结业后登台讲新闻学的课程,1985年开始形成了要从事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设想,直到1988年我的那篇《先秦时期兄弟民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在学报上发表,标志了我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开始。1994年,我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出版,这是一本在国内出版最早的关于少数民族新闻史的专著之一,在学界和社会上都有较高的评价。1996年我评上了教授,也正是在这前后,开始有人写我的专访了,包括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文化报等都有记者找到我。1998年我在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闻通史纲要》,宁树藩教授专门写信给我评价说:‘颇有见解,深表同意。’此后我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民族新闻史研究的论著,我是2002年6月26日正式退休的,当时已经63岁了,可以说,我的成果大部分都是在60岁以后出来的。”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有学者曾经根据16世纪到20世纪知识分子的学术生产力与学术年龄比照进行过抽样研究,结果发现500多年以来,知识分子们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平均年龄大约在35~50岁之间,并且越往后越趋于年轻化。而对于白润生而言,他似乎是一个特例。2005年,白润生的《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修订本)》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教学内容改革成果”二等奖;2010年,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获第二届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13年,由白润生主持的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之一《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又荣获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白润生笑道:“这些成果要是在我在职的时候获得,至少可以评上几级教授了。但我退休时教授还没有分四级评定的制度,现在看来我就是最末等的教授了。” 2012年7月,白润生送走了3位关门弟子,彻底结束了钟爱的教学生涯,他说自己非常庆幸,因为真的响应了当年党和国家向他们这一代人发出的号召——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白润生说,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并非真的可以“一身轻”,他表示自己“依旧孜孜以求,不断用知识和实践来丰富生活、滋养灵魂”。“不是为了评职称,也不是为了要名利。为了学术,为了学科建设,为了发展这门学科,我的目的很纯正,这是我的责任。有一次我到云南红河学院参加第三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没想到我这个忝列末位的教授居然赢得了潮水般的掌声,‘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有人说我的贡献和我的回报并不一致,但是我没有怨言,因为付出是应该的。我何尝不知道退休后出版多少著作也不能晋级当先进工作者呢?但我认为,‘道义至尊,真情最美,正直可贵,奉献崇高’,心理上的平衡比物质上的或其他外来的平衡更可贵。” “民族新闻学的发展急需人才梯队” 白润生在20余年的民族新闻史研究生涯中,总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整整60人,他们中有锡伯族、土家族、布依族、回族、彝族、瑶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满族、汉族等等,绝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而这样的规模和贡献,在整个新中国新闻教育史上都是比较特殊的。白润生说,学术研究就是要“求异”,不能“求同”,就是要创新,要有创见。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得有思辨能力,要能够独立思考。“年轻人必须自己掌握了这门学问,才算真正有力量,真才实学、内外一致,这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 对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问题,白润生不无忧虑,“新闻传播学本来就是一个小学科,民族新闻学更小,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就是因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形成梯队。事实上,目前国内从事民族新闻学研究的知名教授、专家也不是没有,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张燕(藏名益西拉姆),西藏民族学院的周德仓,大连民族学院的于凤静等等,但是毕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梯队。有一次我去新疆开会,一位老师就对我说,‘白老师,您都干到这份上了,得有接班人啊’。实际上,要真正把学科发展起来,还得靠人才培养。” 正如白润生所考虑的,中国的民族新闻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1939年,新疆日报社举办了3期新闻技术训练班;1956年,拉萨木汝林卡(今拉萨一中)开班了3个班的新闻训练班;1965年,由西藏日报社举办,中央民族学院代培的新闻训练班共培养了47名学员,这些都是我国民族新闻教育的雏形。而比较正规的民族新闻教育还要从1953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1961年中央民族学院新闻研究班的开办算起,直到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新闻专业的成立,民族新闻教育的发展才开始蹒跚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民族新闻传播学的建立拓宽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但时至今日,其自身的学科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第一,我们的学科还没有真正独立,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少有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办学的;第二,我们的学科还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虽然现在有一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但是如何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还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人才的断层,是目前最大的难题。”聊到这里,白润生似乎有些无奈,“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比没退休前更忙,这半年来先后到了青海、黑龙江(还去了一次俄罗斯)、内蒙古、新疆、南京,有些科学研究,我只能自己去干,没有博士生,派不出别人来,这不是什么好事。目前国内所有的民族院校都没有少数民族新闻学的博士点,所以说民族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不那么容易。” 今年74岁的白润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说自己的身体是“逆向发展”:年轻时未老先衰,老了却老当益壮。访谈末了时,他感慨道:“我们这代人确实是党怎么说就怎么做,老老实实听党的话,老老实实按照国家的要求去办。国家的发展必须得靠年轻人,所以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去追求过往云烟的虚浮名利,得把青春真正献给自己的国家。” 从贫穷凋敝的旧中国一路走来,白润生可谓遍尝了生活的磨砺和苦头,然而透过他对过往的回溯,苦难似乎不是回忆的主题,相反,却满是遍布人生的惊喜、感恩和知足。就像他在少数民族新闻史这片无穷广袤却相对偏僻的园地中勤勉、高产与乐此不疲的坚守,相信在中国新闻学术史的集体记忆与书写中,那张属于白润生的画像,纵然平实、谦谨,却终将不会被忘却、不可被绕过。 新闻史论文: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新闻史教学探讨 摘 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自中国新闻教育开创之始,就已有相关的新闻史课程。但现今新闻传播史课程却成为让学生生厌而疲倦的课程,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应建构不同范式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拓宽学生社会文化视野;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人物、事件为核心的专题式情境教学,加深学生社会文化认识。 关键词 中国新闻传播史 教学 社会文化 情境教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各大学新闻院系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自中国新闻教育开始创办之始,就已有相关的新闻史课程的教学。戈公振的新闻史教学及其在教学基础上的专著《中国报学史》,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史教学初步确立的标志。迄今已近百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 但笔者在近几年的中国新闻史教学中,愈来愈感到诸多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基本上是依循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线索进行叙述。当然这一叙述的范式能清晰抓住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脉络,而在具体教学中,若完全遵循这一线索讲述,课堂大多流于平淡乏味,一则学生觉得与自己熟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似曾相识,缺乏新鲜感;二则条线的叙述也使教学内容缺乏血肉感,不够丰满。怎样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下来关注新闻传播事业在宏大社会背景下的历史进程。 1 建构不同“范式”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拓宽学生社会文化视野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阐述的,他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就是范式。①中国史学研究与范式结合,现存两种主流范式——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还有一种今年来兴起的民族国家范式。在中国新闻史的叙事中,同样存在着这几种范式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革命范式的中国新闻史叙事。 中国近代史的革命范式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定型,这种范式以两大基本矛盾为核心来建构中国近现代史,抓住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但难免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单一化,新闻人物简单化。而这一范式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的叙述当中,也占据主流地位。大多数的中国新闻史传播特别是近现代部分的叙述,也以革命斗争为主线。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传播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淦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等,是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通用的主要教材。在这些教材中,新闻事业史的叙述主要以革命战争为节点,如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等,革命战争成为新闻传播史叙述的主线。 在课堂教学中,若以革命战争为主线来讲述新闻传播史,学生因在高中时期经历了这种线索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记忆,虽主要讲述新闻事业变迁历史,但因历史基本主线一样,学生仍会感到重复与单调,难以提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打破一种范式的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尝试建构多种范式下的近现代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 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史时,打破单一革命范式的叙述,以现代化范式来叙述与评价这一时期的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而其中《新民丛报》与《民报》关于“改良”或“革命”的论争,传统革命范式的叙述则是阐述了两报围绕改良或革命的论争,最后改革派的《民报》在论战中获胜。但历史都是多维度的,以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来看,当时改良派尤其是梁启超的改良思想、立宪主张在当时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拘泥于论争本身,而是拓展到那一时期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事件背后的纷繁而多变的历史。 另外,自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三十余年间的新闻传播事业史,革命范式的叙述主要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报业,而往往不太关注当时国民党报业及民间报业。而若从民族国家范式考量,这三十余年间的现代媒介在建构民族国家历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因此不管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报业、国民党报业或民间报业,在塑造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上可谓功不可没,学者李彬就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将这三十年的新闻历程归结为一部“三国演义”。②因此,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教学也应在精彩纷呈的民国时期新闻人和事中展开。 2 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人物、事件为核心的专题式情境教学,加深学生社会文化认识 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有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范成江等新闻人物,也有许多重要的新闻事件,以及《大公报》、《申报》、《良友》等成功的报业,但囿于中国新闻史授课的学时数,(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只有一学期32或48的授课学时),而且多数教材也受篇幅的限制,对一些重要的报业及新闻人只是概要叙述未能详细展开。纲要式的叙述难以激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闻人与报业单列出来作为学生讨论的专题,是提高学生兴趣及深化社会文化认识的有效方式。如梁启超专题、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是近现代中国新闻传播史我们重点选取的两个专题。 梁启超,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启蒙家。他在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发挥了第一启蒙家的作用,他的办报经历及在报刊刊载的大量政论文章在其中功不可没。从梁启超个人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③因此,对于梁启超这个专题的教学,首先推荐学生阅读谢玺章著的《梁启超传》一书,并结合观看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的专题节目《回望梁启超》,让学生对梁启超的政治及办报活动和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文人论政》一书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思考:中国文人政论报刊的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等问题。以梁启超为核心,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观照了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多个方面。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及思考中,也自然地将新闻人及新闻事件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大背景中去分析,逐渐认识到每一段历史时期的人和事都不是孤立的,都应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去认识。 如果说梁启超专题是以一个人的历史来牵动一个时代,那么另一个专题“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则是由一个时代来牵引出一个个精彩的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1930年代前后十年(1927-1937)被称为民国时期的“黄金时期”,这十年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新闻出版系统如报纸、广播、杂志都在这一时期都迅速发展并兴盛起来。④该专题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于梁启超专题,它是开放式的,没有指定阅读的书籍或观看的视频,而是由学生在了解1930年代的时代背景之后,找寻自己有兴趣的新闻人物和故事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与讨论。结果发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找寻的1930年代新闻人和新闻事件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在图书馆民国时期数据库中搜寻到民国报刊,从《广州民国日报》的查阅中大量知识分子的参编辑与投稿,联想到要去探寻当时知识分子与媒介之间的关联,这是学生社会历史认识的提升,不局限于寻找史料,而能从史料中有思辨性的认识与思考,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新闻传播史学习中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辨思维,非固化地去记忆单个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能联系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以上两个有代表性的专题教学,梁启超专题将个体人物融入到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深入讨论,“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专题则是从大的社会背景出发去找寻个体人物和事件,两个不同的面向,但都透过社会文化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新闻传播史的深入理解与思考。 3 思考与结语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社会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避免知识灌输、线性的教学模式,不再只强化学生对新闻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在新闻史的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兴趣地去自主学习并思考。这应该成为新闻传播史教学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授课的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良性互动。 我们以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上的社会文化视野的拓展,通过专题讨论与学习深入社会历史的认识,都只是初步的尝试。虽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都颇有触动与收益,课堂效果有一定改善。但中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一门让现今很多学生无奈而疲倦的课程,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确实需要重新思考,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新闻史论文:试论《大公报》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摘 要】《大公报》自创刊以来,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不止由于其为民族解放和独立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更因为它关注新闻本质的专业精神。一份《大公报》留给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许多可借鉴的瑰宝,受人传颂。 【关键词】《大公报》 四不方针 爱国抗战 人才培养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至今,历经百余年沧桑巨变,依然活跃在中国报界。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以“新记”名义接办《大公报》,并逐渐使她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从复刊后销售不足2000份,短短5年时间,日销量就高达50000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评价说:“《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这份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报纸,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四不方针”尊重新闻客观性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登载了张季鸾的《本社同人志趣》一文,奠定了她“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精神。“四不方针”不仅更加深刻地解释了“大公”的含义,还明确体现了对新闻客观性的尊重。胡适在1931年5月《大公报》发行第10000号时发表题为《后生可畏》的评论,称其“安然当得起‘中国最好的报纸’的荣誉。”胡适这样说的原因,就在于《大公报》坚持了两个底线:登载确实的消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两类报纸分别是商业性报纸和政治性报纸。纯粹的商业性报纸片面注重发行量,忽视了报纸本身的思想和责任,没有对社会起到舆论监督、上传下达的作用,无法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纯粹的政治性报纸旨在宣传其代表政党的利益,无论是早期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宗教类报纸,还是中国先进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办的报纸,都是为了维护社会上层利益,终沦为宣传工具。但《大公报》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特别是在新记《大公报》时期,在“四不方针”的指导下,她从经济上看是商业性报纸,自负盈亏,靠报纸的销售额和广告收益维持报馆的经营;从内容上看是政治性报纸,坚持“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原则。正是这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高度的独立,才使《大公报》能一直围绕着“大公”的立场不偏离,并主张报纸是公共空间,是天下公器,不代表一人一派的利益,要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上,领导和凝聚国人。 “四不方针”从根本上维护了新闻的客观性,坚持“四不方针”就杜绝了主观臆断的不实报道。“不党”不是不谈论政治,不关心国事,而是单纯地站在公民的立场上发表意见,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没有成见,没有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从中立的角度,以利于国人的方式来言政治,就与商业性报纸有了根本上的区别;“不卖”就是“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不接受政治方面的入股投资。政治性的报纸受到政党的扶持,难免受到政党思想的影响,从而丧失了报纸客观、自由的报道形式。划清与政党经济上的利益,维护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保存了“天下公器”的精神;“不私”,只为成为公众喉舌服务,不谋取一己私利,面向全国,服务国人,起到上下沟通的作用。使百姓了解国家上层大事,让决策层了解百姓疾苦,客观、公正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维护自身权益;“不盲”以不愿陷于盲从、盲信、盲动、盲争为根本,不放弃报纸的社会责任,发表深入、独到的见解和评论,不盲目发表意见,重视多元化的意见,以“不党、不卖、不私”为立场定位,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二、“国家至上”,爱国抗战 在《大公报》百余年的历史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响最大。因为她坚持“四不方针”,坚持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坚持在报道中尊重新闻的客观性,时刻把国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理性地向国民剖析日本在华的恶劣行径,成为中国人民了解国恨家仇的重要窗口,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办报早期,她反对沙俄军队强占辽东半岛、觊觎东北地区铁路权,她反对日本当局强迫中国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胡政之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了巴黎和会,以中国人的视角,记录下当时中国外交的无能。抗日战争时期,新记《大公报》更是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领导下,用铿锵有力的社论表现着坚决的毫不动摇的抗日态度。王芸生广泛搜集资料,刊发文章,开设了《中日关系六十年》栏目,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觊觎中国、侵犯中国的历史作了深入的剖析。 1931年9月18日凌晨,《大公报》最早刊登了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昨夜十一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感不安。”虽在抗战初期,出于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和形式的分析,她反对立即开战,但这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她强调的是“明耻教战”,是要先让国人对战争有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但当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大公报》坚定地主张奋起抗战,要“和日阀撕拼”,“不胜不止”。她以“天下公器”为己任,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上,领导和凝聚国人,将负责任的大报形象,展示在国人面前。 《大公报》的爱国行为远不止坚决的抗战态度,更有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哀鸣。1942年河南大旱闹灾荒,数以万计的灾民饿殍遍野,只得举家逃难,靠树皮、野草营生。王芸生在读完记者张高峰写的通讯《豫灾实录》后情绪激昂,写下《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评。他在社评中回忆了杜甫《石壕吏》中所描述的悲惨景象,与当时河南的灾情相呼应:灾民卖田卖人去逃荒,却仍被苛捐杂税所纠缠。号召重庆人民向灾区捐款捐物,表现出“本报愿意尽收转之劳”的大报姿态。事实充分,言辞恳切,文章一出,便洛阳纸贵,人们都为河南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所动容。可是对这“家难”的评论却激怒了,令《大公报》“停刊三日”。可也正是这敢直言、负责任的大报形象,才配得起“大公”之名,才是她坚持“四不方针”的具体写照。 三、关注新闻人才培养 曾总结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他指出一是爱国抗战,二是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的人才。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徐铸成、范长江等等这些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都有在《大公报》的工作经历。 《大公报》之所以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与她秉持“四不方针”,主张“文人论政”的作风是息息相关的。她珍惜报馆的声誉,坚持高格调,有政治担当。不仅靠鲜明的观点立场来赢得观众,更勇于评论政治,勇于为天下先。拥有深厚民族情感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以“解天下之忧”为己任,真正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伦理道德,用手中的笔杆捍卫了自己公众喉舌的地位。 留日接受过资本主义教育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对报馆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吴鼎昌一人筹措报馆资金,胡政之、张季鸾以劳力入股。吴鼎昌担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三人共同负责社论的编辑,根据事实商榷最终编写方案,若三人意见出现分歧,则以张季鸾为主。如此制衡、民主的个人分工工作模式,对旧中国传统封建形式的报馆运行模式是很大的挑战。一心想要冲破封建旧枷锁的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能力,到编辑部接受训练,从底层做起,逐渐成为报社的经理、副经理等骨干力量,民主化经营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报馆的每个角落。 知人善任,体恤员工是《大公报》培养众多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作为报馆经营者的胡政之和张季鸾,本身就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的优秀人才。胡政之是新闻工作的全才,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和搜集新闻线索的能力,采访过许多重大战役,对报纸的采编工作十分了解。张季鸾从很早就开始办报,曾在多家报纸担任主笔,虽年幼口吃,体弱多病,但“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次,管理者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茶叶铺学徒出身的王芸生,因为1929年和张季鸾打笔仗,受到了张的注意,并亲自接到报馆入职。当时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范长江,由于经常在报纸上刊发文章,又在1934年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地质学会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受到胡政之的赏识,逐渐进入《大公报》工作,刊登成名作品《中国的西北角》。每个新加入的记者,报馆会要求他们全面发展,掌握编辑、经营上的多项工作,给予他们完全的信任。第三,管理者不但培养人才,更懂得保护人才。当报道文章出现问题,政府官员怪罪下来,胡政之一律以“他是我们的人,文章在我们报纸刊载,一概由我负责”回答,首当其冲。避免让记者受到伤害的同时,也聚拢了人心,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深入挖掘事实真相。第四,根据贡献安排工作,看重人才的实际效用,关心记者生活,防止人才流失。记者因家庭情况在外接揽工作时,报馆并不深究,而是看重人才的能力,增加报酬,留住了优秀的人才。对工作出色的人能过破格擢升,增加收入;对工作懒散、不称职的员工,立即解聘,肃清记者队伍。正是如此严谨的人才培养传统,才能使《大公报》百年来生生不息,人才济济。 《大公报》1941年5月荣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优秀奖。1980年被联合国推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2001年获得香港2000年新闻大奖和写作与版面设计冠军。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公报》以其“大”、“公”形象,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独树一帜,标志着中国报业经营走向成熟,是中国报刊新闻发展的缩影。虽然现在对她的局限性还存有争议,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在当时狭隘、混乱的中国社会中,《大公报》坚持独立的形象给中国新闻界、甚至中华民族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将自家报馆管理好,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口碑,才不至于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责编:叶水茂 新闻史论文:突破口在哪里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玉明教授。他就我国新闻史的研究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研究新闻史的现实意义 记者:当前,新闻传播业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业务、轻历史”的倾向,新闻传播业界也有少数同志对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不够重视,您能否谈一下新闻传播史学研究与新闻业务的关系? 赵玉明:简单地说,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有了历史,研究现状就有了深度。人类从来都很重视研究自身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认真研习历史,才能真正懂得天下兴亡的规律,才能了解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盈缩进退、成败得失。同样,要真正懂得新闻事业,也必须研习它的历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只有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业的规律,并以此指导当今的新闻实践。作为一个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要想在实践中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素质的培养,对本专业、本行业的历史与现状,经验和教训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重视学习和研究这种规律,否则充其量只是个新闻工匠,而不是个有眼光、有作为的新闻活动家。而要真正懂得新闻事业的自身规律,必定离不开对新闻事业史的学习和研究。 新闻传播史主要研究国内外新闻传播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我国新闻事业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外国新闻传播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十分发达。不论过去或现在,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它们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思索的教训,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内外新闻史的研究,推动新闻事业的深化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加强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不仅有其长远的意义,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您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已经40多年了,作为一个为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老教授、老领导,您对当前我国新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有何建议? 赵玉明:我195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来到新创办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其间还曾担任过一段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回首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切身体会到党对教育、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对新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我认为应该适应这个时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 新闻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其中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素质。只有提高了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新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问题,不但要仔细观察,更要敏锐捕捉,快速反应。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环境都差不多,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而要想干好新闻工作,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不怕艰苦深入实际的本领。 新闻史学的研究应力求创新 记者: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您认为未来我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突破? 赵玉明:我想当前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重视研究断代史、专题史。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不外乎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几个方面。其中,断代史、专题史的研究是通史写作的基础,没有断代史和个案的扎实研究,通史的研究就会很吃力。所以我希望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能够在断代史和专题史的研究上下更大力气,取得更多成果。须知“学林探索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第二是要重视挖掘新史料、新思路。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缺乏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很难进行史学的研究,更谈不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我要强调重视新闻(报刊)志的编篆和利用。要提到“志”的作用,史书与志书同源异体、各有特点:志横史纵、志近史远、志详史略、志繁史简。有人认为,“志书是空间史学,史书是时间史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志书是史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新闻史学研究者应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精神,充分利用好志书资料,以志证史、以志补史、以志正史。 第三是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应力求创新。创新要有理论指导。因此首先是重视学习新理论、新观点。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还应重温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有关史学研究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论述,同时还要关注现实,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向实践学习,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准确地提炼新观点,概括新经验,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服务。 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优也是创新,而且这个创新更难,是更高层次的创新。所以有志于研究中外新闻史的中青年学者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可以预料我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史学会要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十多年来,在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最近一年新闻史学会又在做哪些工作? 赵玉明:十多年来中国新闻史学会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办和参与主办了多次新闻传播史和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第二,在主编方汉奇、副主编宁树藩、陈业劭三位教授的组织下,历时10年编写了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卷本《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该书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不少空白,被海内外人士公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第三,多次举办新闻传播界名人纪念活动并编印纪念专刊。第四,编印出版了多种形式的《新闻春秋》。包括史学会内部出版的不定期刊物、大型研讨会后出版的研讨会论文集以及与其他报纸或杂志合办的专版或专栏。《新闻春秋》现已成为史学会的品牌。 最近一年来,史学会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是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编选、出版《中国新闻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全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次是与中国记协合作,召开有关研讨会,为中国记协筹备中国近百年新闻名人展览出谋划策。目前首批新闻人物展已在中国记协新办公楼――中国新闻大厦内陈列。第三,参与筹备将于今年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史学会还将与有关单位筹备有关研讨会。值得一提的是,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史学会于去年7月在北京广播学院举办了“中外新闻传播史师资高级培训班”,参加授课的既有方汉奇、丁淦林等老一辈专家,也有李彬、张昆等新一代的研究新闻传播史的学者,还有来自国外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专家卓南生先生。讲课内容既包括上千年的报刊史、广告史,也包括仅10年左右的网络传播史,从理论到方法,从个案研究到宏观研究,有讲课有交流,是近年来高级别、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史的培训。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位高校从事新闻传播史教学研究的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学到了“为师之道”。 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的这些活动对于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新闻实践改革的进行和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请您谈谈史学会下一步对与新闻业界的交流和合作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赵玉明:史学会自成立以来虽然主要成员和活动范围是以大学的新闻院系为主,但一直与新闻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史学会的工作10多年来也一直得到新闻业界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我们研究昨天和前天的新闻史,也是为了当前和明天新闻事业的发展。2002年史学会主持在暨南大学召开的年会把新闻改革的研讨与新闻传播史的研讨紧密结合在一起举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与会者反映,这样的会,既重视历史,使现状研究有了深度;又关注现实,使历史研究有了活力。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和新闻媒体、新闻院系寻求合作,举办类似的研讨会。 史学会联系着全国著名新闻院系的新闻传播史方面的学者、专家,拥有丰富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学术资源。全国记协正是看到了我们的这一优势,双方合作筹划了新闻名人展。据我们所知,不少省级党报(报业集团)受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或政府的委托,正在编纂地方新闻志(或报刊志)。史学会非常乐意在这方面与有关党报(报业集团)展开合作,为编纂新的地方新闻(报刊)志助一臂之力。 《新闻与写作》已创办20多年,是一份在全国特别是在北京地区有影响的业务刊物,我十分感谢贵刊的此次访问。这也可以说是史学会与新闻业界合作的一种形式吧。我注意到最近贵刊连续刊登了史学会的创办人和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的文章。今后,我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为贵刊提供稿件,也可以考虑合办关于新闻传播史方面的专栏或研讨会、培训班等。总之,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合作,将会使我们新闻史上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我们新闻史上的名人业绩广为人知,为深化新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办好新时期的媒体服务。 新闻史论文:以本体意识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 【摘 要】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关键词】本体意识 中国新闻史 新闻著作 在新闻学界,当代中国新闻史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新闻业演变、发展的历史。近几年,《新闻大学》和《国际新闻界》等新闻传播学期刊曾先后多次开辟专栏讨论共和国新闻史的研究方法和范式问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开拓性思路。 在众多探讨方法论的意见中,强调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为绝大部分方家所认同。其实,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早在1997年首次明确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在当时引发学界的热烈讨论。2007年在《新闻大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中,吴文虎教授认为,要建立新闻史具有自身特性的学科系统必须强调“本体意识”。至今,强调“本体意识”已然成为大部分新闻史学者反思并实践的方向,但以此立场贯穿当代新闻通史研究的作品却不多见。最近,刘家林教授积蓄十年之力而成的120万字作品《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以下简称为《长编》),终于为这一领域渲开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作为国内较早以大量史料全面展现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学术专著,理应成为共和国新闻史研究绕不过去的一幅历史长卷。 以本体意识建构全面框架 以宁树藩教授1997年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为基点,不少学者在该问题上进行过积极的探讨和延伸。吴文虎教授指出,“本体意识”要求我们以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各种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①简言之,新闻史研究需凸显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要立足于本学科的立场和领地,而不是让新闻文本仅成为其他学科的材料和论据。 以本体意识探讨当代中国新闻史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颇有难度。在较长时间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无论在历史分期、结构思路、事件和人物评说等方面都存在着以革命史为蓝本的状况,只看到与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相关的新闻场景,对新闻事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却视而不见。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视角进行开拓,刘家林的《长编》也正是以当代中国新闻史为研究对象,以新闻本体意识为主导的一部专著。 由于此前记载当代中国新闻通史的学术作品较为罕见,所以《长编》对这一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期、史料钩沉、体例设计都是一大创新。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三章讨论从新中国成立到“”时期的新闻传播业;下册四章分析拨乱反正以后到最近十年新闻传播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之所以说这部专著以新闻本体意识为主导,是因为它以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为经,以新闻政策和新闻体制的演变、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新闻观念的流变以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变迁为纬,以规整的体例全方位地对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进行了精详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编织了一幅社会变迁与媒介发展交相呼应的历史画卷。 而且,作者在专著中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建构的体系,而是在展开宏大叙事的同时以新闻传播的视野探索具体的专业话题。比如,作者不仅关注传统的新闻媒体,还对伴随社会变迁而出现的各种媒体现象进行探讨,这些“另类”媒体和相关组织的研究不仅扩大了我们对新闻传播学中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取本土理论提供参考。比如,提倡创新研究范式的“新新闻史”观点认为,在研究中不仅要重视对新闻文本的分析,还需注意对新闻生产的个人、组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考察,以便全方位地展现新闻事业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②《长编》也着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在回顾当代新闻评论史时,作者敏锐地关注到“写作组”的独特现象,并从“马铁丁”及主要成员开始,到“龚同文”及各省省委机关写作组的组建,详细勾画了“写作组”这种与中国政治宣传紧密相连的传播组织的源流演变及与政治集团的复杂关系,以新闻传播现象为基础开拓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领域。 以精耕细作钻研历史个案 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提出新闻史研究应多从个案入手③。从当代中国新闻史的情况来看,个案研究的确有利于拓展学科研究深度,夯实学科实力基础。 个案研究本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新闻史的研究个案可以包括某个媒体、某位新闻工作者、某次媒体事件,甚至某篇重要的新闻报道或评论等。而一个个案研究的学术价值,往往取决于全面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客观严谨的结论。从学术史来看,某些个案研究往往更容易成为影响深远的新闻史研究成果。 尽管《长编》是一部中国当代新闻通史,要在整体框架上做到规整、全面已经很不容易,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疏忽对个案研究的精耕细作,而是对重要个案进行追根探源。个案研究是《长编》中每一章节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书设专题讨论的个案超过百个,强调个案分析是这部通史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点。为了对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个案追溯源流,考辩真伪,作者在材料搜集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他倾注十年之力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新闻院系的资料室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其中还包含不少曾被人口口相传却绝少能接触到的“孤本”文稿,让读者倍感珍贵。而且,作者对重要个案的分析和论证相当严谨,全书七章连同绪论都作了大量翔实的注释,旁征博引,几乎每章注释都在130个以上,甚至有一章多达274个。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进行个案研究时,十分注重采集和使用口述史材料,为日后的研究积累下丰富素材。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个有利条件是,很多重大新闻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仍然在世,通过口述史的方式保存大量第一手材料,可以为解读新闻文本背后的运作方式、来龙去脉提供重要文献,能使新闻史研究达到单纯依靠文本所无法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记述《南方周末》的发展史时,刘家林通过亲自与其首任副主编左方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方式详尽记录下这份在近30年的中国新闻界具有标杆意义的周报的诞生、改版和转型的全过程,以真实的史料揭示了这份报纸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诸多内幕。 可以说,这些附有详细注解的个案研究不仅是研究者值得保留的宝贵资料库,更是后学者系统而深入地认识当代中国新闻史的重要参考。《长编》以个案为中心对史料进行的精心梳爬,引导读者在通史中探究每个历史阶段的源流变革。这种兼顾宏观理论和微观史料的做法,把作者对材料和事实的控制力与表现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专业角度巧提中肯评价 以往中国新闻史研究缺乏本体意识,还表现在评论的意识形态倾向,缺乏从新闻业自身出发去对新闻史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导致新闻史研究简单追随革命史走向,使本已不十分丰厚的出自本土经验的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更显薄弱。 以专业视野对当代中国新闻史进行中肯的评价,不仅要以大量史料来逼近历史真相,还原历史过程,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具体业务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和阐释。从这个角度来看,《长编》不仅重视占有大量原始材料,在评价时还紧密结合新闻传播理论和社会历史背景,甚至把作者的切实感悟贯穿于评论当中,而且观点含而不露,论从史出,体现了一个新闻史学家严谨而坦诚的研究态度。 这部专著的“本体意识”还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新闻史的断代问题上。一般而言,大部分中国新闻通史会把1949年共和国成立作为划分当代新闻史的起点。但《长编》通过梳爬重要的纲领文件,研究解放前夕中国新闻业的实际操作,提出这一分期的截点应以1948年三大战役为始。作者认为,中共中央早在1948年11月就向“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区党委和市委”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的处理办法》的通知,它对旧有新闻事业及其工作人员的评价和处理办法已提出了具体的方针和原则,有关新闻业的改造已经启动,因此,从新闻业的发展规律看,这一文件的颁布对新闻业后来的路径选择相比新中国成立更具意义。 结语 从《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所带来的启思看,“本体意识”所强调的学科独立性和专业性至少可以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诚然,新闻史的“本体意识”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开拓,正如该书在对近10年新闻媒体体制改革以及新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作品在新闻史研究中的分量和温度。刘家林教授在新闻史领域辛勤耕耘30载,他在后记中记述自己以“透支”生命来换取这部作品诞生。而这部作品的生命力也正是源自作者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笃实积累和深刻体察,也源于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正基于此,《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乃是一部值得向同行业推荐的优秀作品。 责编:周蕾 新闻史论文:新闻史论领域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我国的新闻教育高耗低效的现象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念的落后性――我们认为新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编播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效率。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本文借鉴国外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在新闻史论教学中探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教学模式 新闻史论 精英人才 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得到广泛重视,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构成创造力重要因素。合理借鉴中外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探索一条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941年,A•F•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首创“智力激励法”(brain storming),成为创造学的创始人。创新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什么样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呢?必须知道它的重要属性――新颖性和自主性。通俗的说就是能够独立地提出或解决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范式”的束缚。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五是综合性――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基本理论和知识,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当然,我国教育在基础知识讲习、基本技能训练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受到的影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应试教育”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创造的欲望与能力。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思维是由多种类型的思维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人的思维活动有自觉的显意识的思维活动,有不自觉的潜意识型的思维活动;有形象思维活动,有抽象思维活动;有经验思维活动,有理论思维活动;有周密而严格的逻辑思维活动,有不按逻辑规律的非逻辑思维活动;有精确思维活动,有模糊思维活动等。创造性思维的方向主要有发散与收敛、纵向与横向以及逆向思维等。这几种思维方向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价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 关于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的研究,我国新闻界以及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均有较多论著,但对于传播史论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探讨与研究成果则不多。本文尝试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构建一套较为实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体系。 我国的新闻教育高耗低效的现象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念的落后性――我们认为新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编播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认为,理工科可以有发明专利、数学思维是创造性等,新闻是“有闻则录”而已等,而忽略了当今新闻传播的策划、创意,栏目设置、版面编排的创造性,如:美国对丰田汽车的系列报道,其时机、力度、层次等都有极强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集中体现了创意=创异+创益的原则。其实,不论是理工科还是艺文科,都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思维的方式,”雕塑大师罗丹如是说:“艺术活动如果离开了创造,那么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理工科与艺文科,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一般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我的导师、大连创造学会会长王续琨及受邀来连演讲的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的影响指导下,我们却有了不同的想法。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可学、可练的。 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若干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数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在创造性思维教学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来的符合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有:吉尔福德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泰勒发展多元才能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威廉斯创造性与情致教学模式等等。 吉尔福德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特别强调知识基础、思维运作、问题解决,强调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强调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是问题解决者在选择或执行解决方案之前,不断产生发散性和收敛性思维,尽可能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最终选择最好的、最独特的、最能被接受的方案去实施。帕内斯认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六大步骤:(1)发现困惑;(2)发现事实;(3)发现问题;(4)发现构想;(5)发现解答;(6)寻求接纳。 泰勒发展多元才能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强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教师要把它挖掘出来、愉快体验,以开放性、发现性、自由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的方式进行。泰勒认为与创造性关系最密切的才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创造才能;(2)决策才能;(3)计划才能;(4)预测才能;(5)沟通才能;(6)思维才能。泰勒多元才能发展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共有8个步骤:(1)呈现思考的情境或问题;(2)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列出主意;(3)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及改进主意的环境;(4)提供酝酿的时间;(5)让学生分享新的主意;(6)让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法;(7)让学生选择最独特的问题解决法;(8)实行该方法。 威廉斯创造性与情致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包括课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三维空间结构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通过课程内容,运用启发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去增进学生创造行为,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流畅的思维、变通的思维、独创的思维和周密的思维等包括了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和想像力,关系着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欣赏及动机等特质。能促使学生与知识、事实、资料等发生实际的联结,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时代要求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受到精英教育的大学生应具有更高的知识、道德、能力、技术,有更丰富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富有创造力,有自主、自律和团队精神,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只是对环境和未来社会的反应性的调整和适应,而是能够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创造环境,创造未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效率。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 “传统教育及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个性受到压抑,创造力难以发挥,绝大部分学生是有所学而无所用。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整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使学校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这是《环球时报》头版头条刊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教育提出挑战》一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目前,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新形势下,作为实施精英教育的大连理工大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历史上伟大教育家所进行有效的教学,可引为借鉴。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孔子的启发式,与革命初期所倡导的自学后的讨论等。我们现代的教师如若采用这几种教学方式,联合运用,则可避免注入知识的机械性,而代之以启迪思维的灵活性;所学得的知识,不仅只记忆储存,而要精选吸收,灵活运用。如此进行,学习的兴趣加浓,努力的热忱增添,自能阔步前进。 以下,笔者从具体操作层面出发,浅谈如何在比较坚硬的新闻传播史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定向于某个问题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设想的思维方式。能拓宽思维的空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由于发散思维是由时间、空间、活动三维度组成的,因此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进行不同评价。如曹操、梁启超。 二、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是指思路把众多的信息引入逻辑序列之中,最后得出一结论。收敛思维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中心点,以达到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 在史论教学中,收敛思维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结构中正确地实现知识定位,进行分析、判断与评述,避免孤立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现象。如对于“西安事变”与《大公报》,提出问题:“如何处置”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西安事变”为什么需要并能够和平解决。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辩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过早地下结论,而是以主持人和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充满生机活力的逆向思维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了积极的训练和显著的提高。如为什么说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等。 四、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要求多种思维形式的并列和联结,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由于历史的多维性决定了必须注重横向联系。发挥联想,才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多向思维能力。 学生的联想越丰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例如,洋务运动,采取中外对比联想,在此前后,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通过分析异中求同,同中找异,学生思维由发散到聚合,认识到亚洲只有日本成功的原因。而洋务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对当前作出思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品质的完善缺一不可。使学生建立起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品质同等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在描述创造性人才的个人品质时说过,伟大的创造者总是关心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考虑将要得到什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这种民主的教学,应有一定的原则,既不是自由放任的,也不是“独断专行的气氛”。同时,赏识评价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著名作家冰心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提高教师个人的创新素质,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十分突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教师创造性思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我们教师与学生还应同时追求想象能力与思维的辩证综合能力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丰富的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另外,任何创造性活动不可能是一种与前人或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全新”活动,只能是在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产生新的突破。所谓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利用前人和他人的思维成果。因而辩证综合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辩证综合能力最主要的:一是思维统摄能力,或称分析综合能力,就是把大量散在的、星星点点的概念、“知识单元”,以及观察和掌握到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在思维中进行加工整理,作科学的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二是思维辩证能力,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但要分析事物的正面,而且要分析事物的反面,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必然。 最后,关于小组与个人思维效应的比重,也是教学中值得研讨的问题。脑力风暴着重集体思考,认为当一个成员提出观念时,便会刺激组内所有成员的思想,而引出各自的观念。不过,据不少的研究发现,高度创造性的人皆系独立思想家,他们的成就,多系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这一点,也是我们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包容顾及的内容。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 【摘 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则是最直接、最重要地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 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是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二、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一)做好读物推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重点是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今年“神舟五号”飞上太空,振奋人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了解事件始末。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有正确的读书体验。 (三)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 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想型: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四、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感受阶段,抽象思维还很薄弱,向他们讲解词语的意思,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很难让其接受。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在适当点拨的基础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直观形象。我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是较为妥帖的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 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作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让学生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重点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优化小学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 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蒙性、训练的综合性和发展的渐进性等特点,坚持从入学抓起,从基础入手,全面抓好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发展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培养能力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智力的竞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学习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着力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民族素质这个总目标服务,使学生尽早成为有用之才。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的三大特点,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优化阅读教学,必须在抓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抓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内阅读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阅读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特色,深入挖掘、精心挑选教材中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形成教学高峰,并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阅读,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明确各段之间、各段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为他们理解课文和熟悉课文打基础,也为读写结合找准结合点和生长点。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粗、精、细”三读阅读指导。粗读能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基本思想。精读是用点、线、圈、勾等学习符号标示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特点、关键词句,做到边画边读边想。细读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以下五读:比读,比较所学内容的异同点;联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行知识系统化、脉络化的加工;续读,做完练习后,再读课文,加深知识的理解;写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知识,写心得笔记,小结知识;忆读,熟读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储存词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课文中固有的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切实把培养学生智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促进教学的改革。如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 蔺相如的什么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2. 廉颇听到这些话后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真是不应该”?3. 蔺相如这种忍让的精神,你觉得可贵在哪里?廉颇知错就改,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设计的问题先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获取基本的知识,接着是启发学生从句与句的关系中领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最后要求学生把学习课文和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这样通过教学完成了“发现事实——进行推理——个人见解”的过程,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提取知识;再通过联想,与生活经验沟通,进行再造想象,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把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去发掘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基本特征,达到了阅读教学所企求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巩固方法,形成能力,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应从儿童入学时启动,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建立起这样的意念:我是学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克服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由于受应试教育处在一种随意状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下进行,同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建立读书兴趣小组。这种小组能以点带面,使全校的读书活动得以健康发展。读书兴趣小组,可定期组织活动,指派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掌握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学生中搞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即使农村学校现在大部分都能达到每校生均拥有图书10册以上,不能把这些宝贵的丰富的知识入库封存,而要发挥其育 人成材的功效,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推荐一组书目,并根据这些书的内容,设计出一套问题发给学生,最后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代表,举行比赛。 组织不同范围的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一般涉及学习体会的交流、读书信息的沟通。另外,还可以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读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能帮助学生从一般的阅读转入积极的思考。 举办读书报告会或故事会。这种活动,可以请校外辅导员作专题讲座,它很容易在学生当中产生轰动效应,从而诱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或主题班队会,把阅读中读到的英雄事迹、感人故事、人情风俗等绘声绘色地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再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做文摘卡片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和做文摘卡片,既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好办法,又是促使他们边读书边思考的有效手段。为使学生兴趣盎然,定期组织“锦句名言”评价、鉴赏活动,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我们要牢固树立抓好课内阅读的方法传授,拓展课外阅读领域,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蒙性、训练的综合性和发展的渐进性等特点,坚持从入学抓起,从基础入手,全面抓好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发展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文献综述 教育理论学者和小学一线教师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证,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尚不深入,没有形成系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为我们形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1.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一线教师经过实践探究,形成了诵读、品读、积累三步教学模式,即合理的诵读、细致的品读、有效的情感体验。而教育理论学者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借助计算机工具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但其教学模式局限于只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 2.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偏重知识、缺乏过程、三维目标分开、语文缺失等问题的出现,导致设计目标与课标目标不一致。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提出了紧扣课题、抓住中心、研透文本、突出重点有效策略。 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一线教师运用引趣激疑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理论学者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学目标设定有关,离开了教学目标就很难比较教学方法的优劣。小学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优化组织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学等方法。 二、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 1.关于窦桂梅教育教学理念的研究 2011年窦桂梅提出了她的第一个教育教学理念——“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二度创造;教学要走出课堂,创造“无围栏”的课堂;教学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让语文教学充分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003年窦桂梅提出了她的第二个教育教学理念——“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对“三个超越”的提升和完善。窦桂梅的两大教育教学理念为教育工作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但由于主题教学时是多篇文章进行整合、课内与课外文章相衔接,容量大,预设多,大大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容量和难度,不利于现实教学的长久操作。 之后窦桂梅提出她的另一个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回归生活。她指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每一个环节都努力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体验和感悟,唤起每一个生命内在的、心灵深处的涌动和震撼。 2.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于窦桂梅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期刊的文献和书籍。从期刊的文章来看,主要是针对窦桂梅的语文公开课对窦桂梅课堂艺术方面的探究,如《觉醒抵达新境界——从窦桂梅的 珍珠鸟 说开去》、《教出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窦桂梅教 清平乐·村居 片断赏析》等等。就教学内容本身来看,《清平乐·村居》、《秋天的怀念》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家人的爱,感悟人间亲情。窦桂梅多采用“情感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正是基于教学内容本身、基于窦桂梅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基于窦桂梅本身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性情中人,在做公开课时,特挖掘具有情感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有生命的,字字句句都是有着丰厚的情感。 3.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 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主要有调情、阅读教学与学生人生相结合两种教学方法,如《谈有创意的阅读教学“多角度”》、《让学生在感悟中体验情感》等。窦桂梅为让课堂能够传达她对学生人生的关照,把课堂和学生人生的裂缝弥补起来,导课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新授课中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课堂小节中拓宽学生生命成长的时空,从而让课堂承担“传道”的职能。 4.关于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的研究 (1)导入语 第一,实物演示法,窦桂梅在教学时多利用课文中提到的实物进行导课,例如明代学者魏学伊《核舟记》窦桂梅将核桃带进课 ,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在这枚小小的核桃上刻了五个人,一艘船,八扇窗,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这样的导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主动到书中寻找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二,情境渲染法,有的课文或是悲愤,或是欣喜,情感色彩浓郁,例如古代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窦桂梅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茂的导课,营造一种情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2)提问得法 窦桂梅对课堂的态度决定了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问的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窦桂梅提倡教师的提问要着眼于学生“开窍”,提问的角度,要巧妙切入,激趣生疑;窦桂梅话语朴素,它的妙处在于开课之始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发,轻松自在地进行文本阅读,体现了面向学生的广度,开阔思维;窦桂梅设计课堂教学时总是深浅适宜,她一直把握一个原则,提问的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窦桂梅的课堂疏密有致,节奏相宜,循循善诱。 综上所述,经过对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有关窦桂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窦桂梅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在实践教学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窦桂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导课和语言艺术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教育专家提供大胆推陈出新的研究案例,而且为一线教师展示出本色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训练的范例。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关“窦桂梅”研究缺少教育思想深层次的挖掘,缺少对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特质的研究。在观看窦桂梅的教学实录后,发现窦桂梅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孩子感悟“两种境界”, 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让孩子们敢于向教材发难,同时课堂是“无围栏”的,她在课堂上一直追求与学生心灵的碰撞,让同学们感受三种情感,即激情、温情、真情。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谈牛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培养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广大英语教师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基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并产生了理性认识,提出阅读教学的要求和方法,使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时代背景;教学要求;遵循原则;具体措施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时代背景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误认为英语阅读,这不是小学英语老师所考虑的,小学英语老师似乎没有多少发言权。而恰恰相反,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阅读部分在小学学习阶段的重要性日益突现。经过我区几所实验学校的尝试,结果来看,接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学生的语感,口语表达和英语作文以及词汇量都比其他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高。因此,我觉得小学英语教师值得探索英语阅读教学,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没想象中的难。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不能一蹴而就,日常教学中要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明确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我们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制定了符合学生不同认知水平的阅读教学的要求,具体如下: 1.初级阶段:图片辅助或提供注释,理解单词及简单的句子。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2.发展阶段:通过上下文,猜测单词在句中的含义。对非重要的单词跳过。让学生明白在阅读中遇到生词很自然,做到不惧,敢读下去。 3.提高阶段: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养成用英语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小学阅读教学的遵循原则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英语知识水平进行阅读教学,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阅读教学中的趣味性。内容生动的阅读材料会吸引学生兴趣,使他们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习得知识。如我区有一位英语教师在上4ap22的内容时,她把课文中简单的句子加以整理,并添加了一些生动的单词和句子,使它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一个改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她让学生读故事想结局,学生们居然能说出6-7种不同的结局。 2.阅读教学要求的循序性。阅读教学既要防止阅读语言过难,又要避免内容流于简单。过难或过易的阅读材料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材料的选编应难易适度,循序渐进,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结合,重视复现注重运用。 3.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题材的多样性,如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学校、家庭、朋友、动物、植物等。阅读材料体裁的多样性,可以选择片段、故事、对话、童谣等,不拘形式。总之,选材的多样性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开阔学生眼界,避免阅读教学的模式。 小学阅读教学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实施,以下为笔者对阅读课模式作出的尝试。阅读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三步:整体呈现、课文理解、巩固活用。 第一步为专题呈现(presentation)。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在这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对于课文形成一个初步的之的概念,吸引学生对于接下来学习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挂图、简笔画或者听录音的形式,把故事大概呈现在学生眼前。变化的语调或者夸张的动作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新单词及新语言点。教师还可以在介绍课文时有意识的暂停,让学生对故事的后续发展进行猜测,一方面造成一种悬念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鼓励他们发展想象力和初步的创作意识。 第二步为理解内容(comprehension)。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是由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初步理解课文后,教师可以用一系列简短的问题来帮助并且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这部分的问题应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较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是否看懂了课文文章。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重温课文的中心句型。而另一层次的问题,则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新词和新语言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就同一现象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学生则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印象,为接下来的表演等做铺垫。 此外,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时间读书,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熟悉和理解课文,如全班跟读,全班齐读,分小组读,自由朗读,分角色读等。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注意针对每一次阅读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重复阅读同样课文的同时保持新鲜感和兴趣,以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熟悉课文。 第三步为巩固(consolidation)和 活用(usage)。这是输出阶段。让学生在这一阶段用他们所学到的英语来进行交际性对话和角色表演。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组织者和平衡者的作用。 分句讲述法: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一分钟,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讲一句,直到把整个故事讲完为止,在学生讲述内容和课文大致相同的前提下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表演法: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按文中的角色分组练习和准备,并且分组准备道具、服装等。在整个准备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允许和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以前所学进行发挥创造。如unit 8 are those tomatoes故事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准备道具,在原图动作的基础上自己发挥,将这篇课文表演出来。如该文最后卖菜者的原台词是“they are my carrots.”而在表演过程中就有学生加入了“give me money !money!”还有学生在表演此段喊“police! help!”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表演不仅引来其他观众的兴趣,同时也鼓励了其他表演者也不甘示弱进行发挥。学生表演的热烈让他们对课文的表演具有极大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下一次表演的准备过程中都非常投入。 四、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帮助学生熟练认读大量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词汇是读懂阅读材料的基础,如果无法熟识认读大量词汇,阅读根本无法谈起。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努力地创设向上,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记忆单词的动机,让学生思考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各种单词,将词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不断的提供学生运用单词的机会,滚雪球式的实现词汇的积累,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恰当的时机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词典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生词是不可避免的。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单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对非常重要的单词也如此,让学生明白在阅读中遇到生词很自然,做到不惧怕,敢读下去。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扩展学生词汇量,让学生学会用英汉词典,帮助孩子学会查英语字典。在教学中,遇到生词,还可以用英语解释英语单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单词,如favorite,英语可以解释为like ...something best.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当前网络教学发达,也可以提供一些在线字典网页,如,只需输入生词,便会出现解释,并且网页上提供美式和英式两种发音,随时供学生点击自学。 (三)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方法和习惯 首先,对阅读材料不应做统一要求,而是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读物,并提出不同的要求。 其次,是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课外材料,小学生对英语材料的阅读往往缺乏科学性,教师有必要多给予一定的指导,指导他们对材料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培养他们简单的略读(skimming)、精读(intensive reading)、查读(scan),熟读(proficient reading)的能力。哪些可以快速读过,而哪些地方则需要稍作停留认真阅读,不要对个别生词作过多讲究,只要能知其大意或猜测其大意即可。 最后,要纠正学生的不良的阅读习惯,如逐字阅读,移动手指或颈部,纠缠生词,病态读书姿势。 (四)设计有效的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是对语篇阅读质量的检查评估,也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和运用。经常利用简笔画、肢体语言及其词组短语(key words)的提示,让学生就课文复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在某个阶段或单元任务完成之后,全班进行一次推选阅读大王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最近所阅读的材料用英语讲述给其他同学听。如在教完5b《unit3 hobbies》后,可让学生叙述自己和家人的兴趣爱好,并组合成一篇小短文《my family’s hobbies》读给各位同学听。既是对学生的阅读成效的摸底,又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实现自我表现的机会;既是练写、练听,又是练说;既磨练胆量,又培养能力;既是一种反馈,又是一种激励。 (五)开展亲子阅读教学 教师或者是家长与儿童一起利用儿童喜爱的故事书,通过互动开展阅读活动,分享阅读的快乐。时常邀请学生和家长帮忙搜集相关英语阅读资料,并请家长在孩子的阅读训练中加评语,让家长探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收获。这些英语阅读故事可以与课文教学的话题内容相匹配,如在教color时,可以是有趣的故事“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也可以与课文的语言结构相匹配,如在教”have, has”句型时,可以为学生上自编的故事“magic boxes”让家 长参与到学生的英语阅读中来,是使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比较好的手段。一方面,学生能够阅读,家长会有一种成就,对教师的工作会更加支持;另一方面,家长的参与,使学生更加有学习的动力。 总之,我区实施体会阅读教学的体会是,如果缺少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之后,逐步积累起来的知识和词汇量会使他们更喜欢英语,渐渐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并为他们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回归本分 课改几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走过了一段浮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语文学科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工具性,使得语文学科缺少个性,造成语文教学的盲目性。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老师感到很苦、很累,而语文教学质量却有下滑的趋势。因此本文提倡语文应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分和个性上来。 语文学科的个性是什么?就是“听、说、读、写” 并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回到它的本分——工具性。因此,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是相当重要的。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首要的地位。本文单就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读好书、写好字,培养阅读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并且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我在教授六年级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千年梦指的是什么梦?为什么能在今天圆了?怎么圆的……我认为这些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就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遇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可作出标识,以便在课堂上提出,大家讨论共同解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发现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每每解决一个个问题时,他们的兴趣就越发浓厚,信心更足,争先恐后地发言,表现欲极强,在解决了所有问题的同时,我也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我认为学生在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老师也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精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效果的好坏,功夫往往在课外。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只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才知道如何围绕课文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当然,这些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如;我上每一篇新课文时,都要布置预习课文。一让学生回家认真读至少三遍课文,自学生字、词;二在课文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以便于在第二天的教学时解决;三是针对课文内容,思考自己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解决;四把本课的四字词语、多音字、反义词或近义词,通过查找词典,抄写在预习本上;最后简单地写一写读后感。通过我长期地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确学习内容,书读的流利,感受也很深刻,别的老师到我班来听课,都觉得我班学生很聪明,学的很活,殊不知,我在课外下的功夫。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往往会开展游戏活动,增加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但开展活动要以学好语文为最终目的,我们提倡“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下功夫。 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从一个极端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老师们在教学中往往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如我在听一些老师们的教学课时,这种感觉就很强烈(当然我不是在批评他们),整节课下来,感觉设计的环节很多,针对一个小小的疑问就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你读读、他说说等等,一节课下来,我们很多听课老师一头雾水,不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在哪,而学生们却开心地不得了,所有的环节在一节课上体现,那感觉就像东北的一锅“乱炖“。语文课上成了“快乐大本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不像语文课。形式大于内容,实际效果肯定不佳,必须向40分钟要效率,必须在一、两个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小学生天生好玩、自制力较弱,当然我们的教学不能只由着学生的性子,光鼓励不批评、光肯定不否定不行。现在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好,缺少挫折感。如,我 的同行往往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都给予肯定,不轻易否定,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其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师要读在前面,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预告”书中的亮点,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三、搞好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衔接 三年级上册是进入中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对于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要把握一定的度,即不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来学习。三年级具体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从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的,可以参看教师教学用书。 三年级提出的学习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再如,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关于默读的训练过程。低年级是起始学习阶段,中年级是初见成果的阶段,高年级则比较讲究默读。中年级的课文与低年级相比,篇幅显然长多了,内容也复杂多了,如果此时的默读还停留在出声的或无声的短时间思考的训练中,学生就无法面对和承受中年级的阅读学习任务。因此,默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手段,更是一项发展学生内部语言,提高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文训练。 新课程为我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留有广阔的余地,教师只要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表现,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培养外向型性格,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敢做,敢争敢辩,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让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回归本分,为学生今后的各科学习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语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施行,改变了以前传统的一对多,教师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现在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学生的收获。阅读是语文的基本环节和结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对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理解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新的课改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阅读教学逐渐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也从传统的粗略式向细读化方向转变。本文将从阅读教学的重要新出发,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总结出更加适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0.引言 在课改热潮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向现代模式。语文是一项最基本的,最不可或缺的科目,对语言和文章的理解领悟是人类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能力。阅读能力需要培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就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在课改的要求下,各小学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展开并加深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一旦阅读理解的能力不够强,受到影响的不仅是语文这门学科,其他学科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薄弱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无法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会影响学生对题目的领悟力,直接造成错误后果,影响最终的成绩。阅读教学能从各个方面快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将从阅读的重要性探究加强阅读教学的意义[1]。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必须掌握的能力。阅读是语文的基本环节和结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自觉注重情感体验,有利于积累丰富的知识,锻炼出良好的语感。阅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一个认字识字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不少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生字生词,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词,更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 2.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上,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产生了巨大的阻碍。课改后新课标要求学校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阅读是语文的基本环节和结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对于小学教学而言,小学的教学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对处于尚在识字阶段的低年级小学生而言,要加快识字认字的速度,必须养成自我学习、主动求知的习惯,方可加快识字认字的速度和效率。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阅读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2]。 《新课标》中对小学低端语文的阅读有一定的要求。总结说,就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成长,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求知精神,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从低端到高端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尽可能多的认识生字词;学会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正确流利的朗诵课文;在特殊情况下,能够练就默读能力;对简单的图画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能自主理解简单语句,积累字词;学会正确认识标点符号和不同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意义;能够从简单的儿歌、童谣和古诗中体会简单的情感体验;学会主动阅读简单的故事和童话等。第二阶段是三四年级,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阅读技能,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对这个阶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能够联系前后文理解句子意思,学会借助字典自我接收新的生字词;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语句,能够在课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简单的描述;背诵优秀的文章诗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与同学进行图书资料交流,课表规定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不低于40万字。 3.加强和提高阅读 学的措施 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爱好,一旦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主动阅读,阅读量就会大大提高。当然,能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首先,学校要增加阅读教学的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保证为阅读教学的成功进行。其次,要明确教学方法,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况下,明确把新课标的要求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接受和学习,也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3]。 4.结语 总之,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是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的一个体现,高效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巨大的帮助,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低年级学生大多在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上较为低下,很多新入学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甚至还较为茫然,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开展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在越发强调教育教学创新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在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上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及调整,这也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本文亦将对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就选取何种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 新课改极为注重教育教学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的创新,但也需要看到,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育教学创新的空间相对较小,很多教师也不知道怎样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开展好坏与否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能力,更加会对小学生接受更高层级的阅读教学产生影响。鉴于此,依托创新程度高,适用性强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开展创新也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当前并未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充分关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习惯性地运用一般性阅读教学策略开展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情形下,很多低年级小学生不仅对阅读本身逐渐丧失了兴趣,其阅读素养与阅读能力也相对较低。在传统的阅读教学策略运用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创新环境也相对较差。在教育领域十分注重创新这一大背景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单调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十分突兀。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缺乏互动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状长期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低效率问题长期存在。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创新的意义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创新首先是新课改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新课改不仅对教育教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更加对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进行了重新确定。小学生在刚接触义务教育的前几年时间里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其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进行创新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相关活动,更加能够使得低年级小学生对阅读本身有更多的了解,随着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的提升,低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也能有较好提高,这也会对低年级小学生接受语文学科知识系统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将教师引导阅读与自主阅读相结合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出引导性作用,在自主阅读备受推崇的今天,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需要不断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阅读教学进行重新规划,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尝试。例如,在某一课文学习前夕,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出预习计划并留下相应的预习任务,通过让学生按照预习计划进行课文阅读,根据预习任务有选择性进行阅读的办法使得学生养成自主阅读并探究阅读客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生对自主阅读有良好认识后,教师应用更为复杂的阅读教学策略也能容易的多。而自主阅读下小学生积累下的一些阅读技巧,阅读经验,也能帮助小学生不断提升其实际阅读能力,并使其在阅读相关知识学习时有更好表现。 (二)依托课外阅读丰富阅读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课外阅读的作用,单纯依托小学语文课本开展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以及阅读教学较为单一,将课外阅读形式引入并应用到低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较为可行。建议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教材内课文类型以及阅读教学基本策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进行课外阅读材料的搜集和共享。例如,在《有趣的发现》一文学习进程中,教师首先要将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达尔文的传记选段以及达尔文生平小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分析与理解后,学生对于课本内课文的学习能够更为轻松,课外阅读所积累下的课外知识也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掌握及理解。课外阅读中的一些趣味故事,衍生内容都能大大增加阅读教学本身的趣味性,这对于改变阅读教学单一现状也有很大帮助。此外,在课外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量变也会引起质变,低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能有明显提升。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开展趣味阅读教学尝试 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创新也可以对多媒体技术予以较好应用。例如,在《梅兰芳学艺》一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很多低年级小学生无法对朗读情感有准确把握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从而使得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可以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梅兰芳的精彩京剧片段或人物专访纪录片等。在多媒体教学技术与设备应用下,阅读教学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各方面来进行。对于小学生而言,在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各种课文相关知识进行获取,对其他材料进行赏析和阅读,小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时也能更为顺利。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较好应用下,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选择与创新空间便能逐渐增加,这也有利于低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可以对现阶段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予以运用,诸如微课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都可以与阅读教学进行较好融合。但也需要看到,任何一种创新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运用都需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小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形下,小学生低年级教学策略的创新需要坚持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避免不合时宜的教学策略存在从而对常规教学活动开展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周婷 单位: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科学技术和教学水平大力发展的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相应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学贯穿到小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任何学科的开展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仅能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理念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阅读教学是指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师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定的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将阅读教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根据相关教育理论体系规定,小学语文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尊重主体原则、面向全体原则等。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差异对症下药,并以学生为出发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第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厌倦、焦虑心理。他们年龄较小,好动,在长时间的固定阅读模式过程中思想往往会开小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对文章进行仔细分析,并对密集的文字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文章主旨无法把握,出错率较高。第二,对阅读学习的兴趣较弱。另外,由于课堂上封建、落后的教学模式,导致许多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倦心理。除此之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语文阅读文章质量差等也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都会对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学目标不明确、两者结合程度不紧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课本研究不够透彻等等。小学生属于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如果不能合理满足心理发展的需求,在该教学过程中不能领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会使小学生错过渗透的最佳时期。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创造有趣的课堂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主要是通过教材上的文章来实现的,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本课的主题,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促进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就以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翠鸟》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明确本课的教学主题为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生物都能平等对待。在上课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翠鸟的外貌特征,可利用PPT来展示翠鸟的外部轮廓,让学生在读完课本后,通过绘画自行填满空余的部分,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翠鸟的了解度,也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动物写作需要掌握的顺序与技巧。 (二)为学生创造二次学习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也可融入课后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二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翠鸟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大自然的奥妙以及懂得了应该尊重大自然的每一种事物。就以《翠鸟》学习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他们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动物,在具体观察后对自己喜欢的外貌进行外貌描写,或是进行简单绘画。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又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第二重保护。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突显语文教学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教师能够积极专研课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有趣的课堂环境。 四、小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结合小学阅读的教学现状,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原则,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作者:杨慧玲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超文本阅读是一种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基于文本而又大于文本的阅读方式。从阅读的内容、阅读深度、阅读时空等方面都超越传统观阅读方式。以超文本阅读理念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彻超文本阅读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立足文本,从纵向探究,横向拓展等方面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超文本;教学设计 新课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语文能力。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1]《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一.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目标的确定,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统筹安排,整体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在课文、诗歌的空白地方会合理想象。2.过程方法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能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寻找相关信息。3.情感目标:品读诗文,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教学内容设计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独有的“文包诗”体裁的文章,诗文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含义,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体验。笔者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第一环节是复习填空,整体感知。让学生根据黑板提示,完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填空。一方面是对学生第一课时学习结果的检测,另一方面也是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第二环节是读演结合,品味“藏”情。课文描写了暮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在长江边分别的情景,流露出二者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全文没有一个情字,读者透过阅读却能感受两位大诗人深厚的情谊。通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藏情”之上。体会二者分别时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笔者这样设计这部分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表演读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情感,利用“藏”字让学生展开想象,超越文本。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情感。之后笔者抓住“藏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寻找体现二者依依惜别之情的字词句,通过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再次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让学生演读,多次朗读,体会情感。同时,鼓励学生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扩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机会对课文中相关知识进行扩展,开阔学生视野。为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印象,笔者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提出质疑, 帮助学生体会李白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感。第三环节是总结延伸。课文内容主要是向学生讲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过程,课文内容同样也是对诗歌的解释,所以课文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在教学的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朗读品悟诗歌的意蕴,鼓励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谈一谈对诗歌的理解,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尊重学生对诗歌的解读。笔者让学生沿着课文描写的轨迹,循着李白感情变化的方向,自然而然的吟出古诗。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笔者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回忆本课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结构和情感两方面把握课文。同时布置学生在课后按照文包诗课文的形式将本学期学习的《寻隐者不遇》写一篇文包诗的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能,掌握语文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不同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方法。针对本课内容的特点,在超文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 1.自主学习法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资源。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老师的“讲堂”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学堂”。者关注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主对课文信息进行处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书本和老师的思考,目的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个性张扬使自己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情境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创设想象的情境,对于语文课来说非常重要。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让学生回忆黄鹤楼边美丽的暮春三月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按照课文中对李白和孟浩然的动作描写进行模仿,让学生边朗读边通过动作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走近离别的情境帮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情感体验。笔者抓住文本描写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孟浩然到了扬州之后会怎么样呢?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消失在长江的尽头,他的脑海里会怎么想呢?两位大诗人如果以后见面了,会怎么对话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文所描写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文的情感,品味古诗的意蕴。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模仿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上“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通过两种看体会诗人“有情在心口难开”的情感。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模仿大诗人之间的对话,并配以相应的动作。入情入境感受二者依依惜别的情感。在学习完整篇课文之后,请全体学生站立,想象自己仿佛是大诗人李白,站在浩浩荡荡的长江边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 4.诵读教学法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千百年来,诵读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产物。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语文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但是母语教育传统中的“诵读教学”仍是我们当代语文课堂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名师沙华中老师是运用让学生读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与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等诵读教学法的典范。[2]《黄鹤楼送别》整篇文章所渲染的是一种离别之情,可以说,是一篇充满“情”的课文。通过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在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作者:薛婷 单位:江苏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渗透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而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可行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阅读素材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课外阅读,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心理健康;可行性;对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强化语文学科教育的“工具性”,同时也要重视“人文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中,笔者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面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素材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而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进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而言,很多素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且都是通过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议定,蕴含的知识也是比较广泛的,如社会、哲学、心理以及人文等。例如,《司马光》的故事,蕴含着“遇事沉着、机智”的道理;《王二小》的故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扁鹊治病》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讳疾忌医,要勇于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方能及时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素材。其实,对于小学语文的教材而言,教师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很多的。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可行性。 (二)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成型,而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一言一行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当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情感丰富的案例,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性格,尽可能地减少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而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语文阅读素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诗歌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根本上讲,诗歌是情感最为丰富的阅读内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其意蕴的丰富,思想情感的表达等,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思想道德情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些向往美好生活的诗歌,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功不可没。例如,在诗歌《微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面对挫折和困难,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态度;在古诗《鸟鸣涧》《暮江吟》中,教师应当通过积极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总的来讲,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其次,在散文、童话、寓言故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中,无论是散文、寓言故事还是童话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在课文《落花生》一文中,教师应当通过文章的对话形式、所蕴含的道理等,挖掘其中的人生哲理,让学生懂得如何脚踏实地,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在寓言故事《东施效颦》一文中,教师应当结合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让学生明白人应当有自我意识,不能盲目地效仿,坚持自己正确的,就不会随波逐流。不同的故事,都蕴含着不一样的人生哲理,只要教师积极挖掘,定能找到很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素材。 (二)延伸课外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当将教学的重点和眼光拓展到课外,引领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首先,在延伸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指导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予以不同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因素,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的形成。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小学低段的学生应当以寓言、儿童读物和童话故事为主体,如《三毛流浪记》《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丛林故事》《中国古今寓言》《我要做好孩子》等。这些极具教育意义的课外阅读读物,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功能,通过阅读素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作者:李本艳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南湖街道大湾小学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浅析 【摘要】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文语境和完整的文本,并使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绘本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使用价值。文章阐述了英语绘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并对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绘本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阅读;兴趣引导 在儿童图书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绘本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并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小学阶段儿童的主要读物。英语绘本以其独有的魅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喜欢阅读,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自然而然的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1.了解绘本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英语绘本教学有情境交融、图文并茂,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特点。英文绘本里往往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理念,绘本以情境图画的形式来解释文字,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说,英语绘本教学就是通过英语故事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学生能够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中,听懂、读懂英语故事,并在教师和图片的共同帮助下讲述英语小故事和小短文,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英语绘本真实的语境和精美的画面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绘本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语句重复中毫不费力的学习英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预测和推理能力。另外英语绘本一般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句编排方式,并利用文字、图画两种媒介结合的方式真实的表现故事情节,从而使故事内容跃然纸上。比如四年级绘本材料Theveryhungrycaterpillar中,Hestartstolookforsomefood…Heisabeautifulbutterfly.在这段描述中,绘本把毛毛虫从开始寻找食物到最后化茧成蝶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到了学生的眼前。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合理选择英语绘本,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想要让英语绘本教学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教师对英语绘本的正确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不同的成长经历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所差异。不同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选择的英语绘本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低年级的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应当选择那些图画多文字少、内容简洁短小、语法和词句结构难度较小,故事情节较为紧凑的绘本阅读材料,以免造成学生由于难以理解文章意思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比如可以选择由单一句型组成的绘本阅读材料。如I’mgoodat...句型。学生在阅读绘本时,也复习了当前所学习的内容。教师要选择由简单的句子和词语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去听、去读、去表达思想情感。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绘本可以作为他们的课外读物,对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但是教师还要注意选择那些原版的英语绘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改编和重新编辑原版句子,把一些生僻的词句改为常用词,把不同的时态进行统一,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原版绘本阅读中出现的难点,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英语绘本阅读产生好感,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绘本材料只有配合教材合理使用,才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科学设计课堂活动,充分发挥绘本的作用 教师只有科学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才能让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注意绘本读前活动的设计。在学习和阅读英语绘本之前,教师要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绘本的封面图画,这里边往往藏着一个故事的主体线索。比如学生看到Therunawaybunny这个故事的封面图画后,就知道讲的是兔妈妈和兔宝宝的故事,学生从兔妈妈慈祥的眼神中看到了兔妈妈对兔宝宝的爱。其次是绘本阅读中的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看到了一只顽皮的小兔对妈妈说I’mgoingtorun.并引出了一场爱的迷藏。这时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究故事的结果,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想象后续的情节。小兔子无论是扮成河里的一条鱼,还是花园的一朵花,兔妈妈总能抓住它,当小兔子逃累的时候,妈妈喂了他一根象征着爱的胡萝卜。在看完这个故事后,小学生已经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在心里喊道:“妈妈,我爱你”。这个读本把学生置身于语境当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指导学生进行部分拼读。最后是读后活动,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重要方法就是反复阅读。对绘本的反复阅读与模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背诵模仿的任务,还可以乘着学生的兴致再推荐一些类似的绘本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尽量不要考察单词,也不要把绘本阅读与英语教材混为一体,避免学生对绘本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生动形象的绘本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尝试。通过课堂内外的绘本阅读活动,教师用轻松的方式引导儿童进入阅读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建立了英语思维,在生动的语境中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提高了自身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有助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作者:蔡丽芬 单位: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运用 摘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小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阅读的作用是为了给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更多的词汇以及言语,同时,写作能力的提升反过来也会促进说阅读水平的进步。本文重点对阅读过程中读写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重要的阐释,希望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为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在阅读过程中读写结合的能力越来越重要。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无声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能在文章中找到的优美的好词好句,并且记录下来,应用在写作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阅读教学时读写结合的能力。 1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写能力的形成具有密不可分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在阅读中积累下优美的词汇,才能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众多的小学生面临作文难写的状况,一些家长不惜花费高额的学费去学习写作,不如让孩子们多阅读文章,更多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这样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就会具有灵感,不会感受到作文难写的窘境。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写作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令学生意识到阅读与写作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阅读中的积累进行合理运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新课标实施以后重点需要改革的方针,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不加以重视,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就难以提高上来,因此,教师应该重点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形成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打下基础。 2读写结合的几个误区 要想实现本文中提到的目标,也就是将读写能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一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当然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效果的不突出,从当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师生之间在这方面的教学活动中,主要进入了以下两个误区中。首先,读写两方面的分离。这一问题是普遍的现象,也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因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多数教师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分开教学,避免学生进入误区,从而引起教学的混乱,因此教学时,尤其是在阅读课时,极少提及与写作相关的内容,进而形成了长期的习惯,学生对于写作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写作文时往往是绞尽脑汁也没有思路,殊不知写作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短短的几天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这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难点,学生在阅读课上基本没有动笔的机会,更不必说锻炼写作的能力了。其次,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并且也没有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脱离开来,但是在重视程度上,仍然时阅读占据重要的地位,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样,写作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练就的一项能力,而是在长期的练习中不断积累的技能,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重视,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后就会受到学生的忽视,不能将写作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上,仅仅设置了一小部分的写作练习,有时甚至没有准备写作练习,这样一来,与相互分离别无二致,在这种重读轻写的影响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有所提升。 3提升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3.1阅读的吸收积累:在阅读课上,可以说文章的积累量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没有丰富的辞藻对文章进行堆砌,亦或是没有淳朴的语言进行文章的写作,作文看上去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更不必说提升写作能力了。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语言的积累,有效的途径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美好的词句记录下来,并且深刻体会这些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就能实现写作能力提升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自主的进行探究,而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这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手段之一。3.2阅读的课堂练说:善于表达,敢于表达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的一项技能,因为只有将一句话表达清楚,才能让人理解,这样写作时句子才会更加顺畅,语言的运用才能更加的合理,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上多进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的练习,让学生多说,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例如编故事,进行故事接龙等方式,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能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还能从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应用于写作之中,这是锻炼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方式,事实证明,在阅读课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效果。3.3阅读的迁移写作:小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从初步构思与定题目,到选材并组织运用材料,再到列出作文结构提纲,以及如何遣词造句,到最后修改整合作文,一连串的写作步骤都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加以指导,一步步地改进与完善。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努力让学生结合日常积累将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体会外化为语言文字,实现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4结语 总之,读写结合是一种双向促进的教学机制,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对待。确实存在对应关系的读写要素,要大胆利用并促使其迁移运用;而对于一些过于机械的对应关系,我们要冷静地放弃。真正理解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去实施和完善,更加注重读写结合的隐性结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可操作性。 作者:严佐仓 单位: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镇海峰幼儿园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论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语文教学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限制,比如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不牢固,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忽视阅读教学,不怎么重视这个项目,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虽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重视程度,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实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长期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长期依赖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了兴趣,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语文教学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中对阅读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按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的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那么它的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然而,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随想随讲,随意性很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因为在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终会致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4.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不能对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教师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免会导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的随意教学。这种教学始终是教师本位,学生依然是很被动,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始终都不理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一定要明白确定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就是引文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文字知识的能力,能够达到教学计划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把阅读的实际效果当做首要任务,围绕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个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能以阅读是否通畅和速度是否快速为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2.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依赖于老师的备课,这是关键的步骤,老师在课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地教学计划,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思维的预先理解和学习,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是现阶段,一些语文备课工作流于形式,备课没有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顺利完成,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和预习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得当分配课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和布置预习工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际对阅读教学进行综合把握。 第一,依托课本,认真学习讲授,挖掘课本里知识魅力,让学生充分吸收这“养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水平,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打下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字、词、句里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句的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4.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机制,通过该考评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找出成功和不足,对于不足之处就要积极思考,做出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或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阅读和运用能力。 作者:司秀华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教师、学生、课本之间的交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能力,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空间;其次,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分析学生的知识以及能力、学习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的需求;再次,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学生要配合教师;第四,还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爱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自己;最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逐渐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二、加强阅读训练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就要强化阅读训练。阅读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有意识地将相应的阅读方法渗透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诸多的阅读实践,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以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探究性阅读 教师应该展开各种阅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探究式阅读。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探究性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技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强化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优秀的古诗文大约50篇。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强化课外阅读。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不过也需要教师的指导、督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推荐优秀的适当的课外读物给学生,做好书刊导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读书、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虽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教师还要多指导学生,使他们掌握更多有效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学生与教师、课本的对话,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下,通过阅读实践来积累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作者:曹佩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东岗南小学